Wikibooks zhwikibooks https://zh.wikibooks.org/wiki/Wikibooks:%E9%A6%96%E9%A1%B5 MediaWiki 1.39.0-wmf.23 first-letter Media Special Talk User User talk Wikibooks Wikibooks talk File File talk MediaWiki MediaWiki talk Template Template talk Help Help talk Category Category talk Transwiki Transwiki talk Wikijunior Wikijunior talk Subject Subject talk TimedText TimedText talk Module Module talk Gadget Gadget talk Gadget definition Gadget definition talk 中医学 0 18946 168436 168391 2022-08-10T05:36:00Z 妘星 60918 /* 八纲辩证:中医辨证学 */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wikitext text/x-wiki 中医学是中国几千年医学的积累成果,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中医的身影,它在中国是一個学系,在所有汉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和人们都受着中医的影响,中医学保护了也正在保护着人类的健康。 中医学認為病是因為身體陰陽失衡加上一些發病因素所致的。 中医学所使用的药物大多是天然植物作为药材,通过八纲辩证分析病人病情,利用中药的药性用包含汗吐下的八法调理病人身体环境,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使病人恢复健康。 中医学有不少派系,出名的有以崇尚张仲景经方为主的經方派,其用药特点是以伤寒方为主;有以扶阳為主的火神派,认为阳正阴会自回;另一派是以明清时期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派,其用药特点是以温病方为主;有以滋阴為主的養阴派,认为阴常不足當以滋阴为主;有古藉派也有科學派。而當中又有被称为南派(温病派)和北派(扶阳派),从这两个名词看来,其产生的原因与地域有直接关系,因为地域气候不同,当地的病情会不同所以用药重点也不同,才造就了这两派。其实不管什麼派,它们都是中国的传统医学,都属于中医,他们都宗于《黄帝内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 中医学在全世界都被认可所该设立的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黄帝内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也有分为《伤寒论》<br />《金匮要略》两本的),其余的有中药学、方剂学、针炙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等多种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 = == [[w: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 == 经络穴位皆有阴阳五行属性,结合表里寒热虚实辩证。 == 中医条目释义(按拼音分类) == [[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a~b|a~b]];[[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c~d|c~d]];[[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e~f~g|e~f~g]];[[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h~j|h~j]];[[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k~l~m|k~l~m]];[[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n~o~p~q|n~o~p~q]];[[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r~s|r~s]];[[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t~w|t~w]];[[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x~y|x~y]];[[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z~其他|z~其他]] [[中医学/中医名词|中医名词]] = 中医诊断学 = == 四诊 == == [[w: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w:八綱辨證|八綱辨證]] == *[[w:陰陽辨證|陰陽辨證]] *[[w:表裏辨證|表裏辨證]] *[[w:寒熱辨證|寒熱辨證]] *[[w:虚实辨证|虚实辨证]] =中藥學= = [[w:方剂学|方剂学]] = 基于本草学,将多种金石草木鱼虫等经过不同的制备(炙、烤等)方法处理,依据辩证选择不同的药物比例,按照[[w: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组合,制成方剂,根据方剂制作方法可区分为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 [[w:方劑列表|方剂列表]] =經典古藉= == 黃帝内经 == 中医的人体运行理论。 == 神农本草经 == <blockquote>中医的药用植物学</blockquote>《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校点》(1981)等。 [[中医学/服食导饵|服食导饵]]:养生药食同源 =針灸學= == [[w:经络|经络]]与[[w:腧穴|穴位]] == * [[中医学/经穴起止歌|经穴起止歌]] * == 针灸石疗法 == 使用针法、灸法、拔罐、刮痧等刺激经络穴位,提高人体自愈能力。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兒科學= =中醫骨傷學= =中醫養生學= [[分類:自然科學]] hrcs5ngiwghr28242h32oawlexhemtx 168437 168436 2022-08-10T09:20:56Z 妘星 60918 /* 中医诊断学 */ wikitext text/x-wiki 中医学是中国几千年医学的积累成果,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中医的身影,它在中国是一個学系,在所有汉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和人们都受着中医的影响,中医学保护了也正在保护着人类的健康。 中医学認為病是因為身體陰陽失衡加上一些發病因素所致的。 中医学所使用的药物大多是天然植物作为药材,通过八纲辩证分析病人病情,利用中药的药性用包含汗吐下的八法调理病人身体环境,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使病人恢复健康。 中医学有不少派系,出名的有以崇尚张仲景经方为主的經方派,其用药特点是以伤寒方为主;有以扶阳為主的火神派,认为阳正阴会自回;另一派是以明清时期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派,其用药特点是以温病方为主;有以滋阴為主的養阴派,认为阴常不足當以滋阴为主;有古藉派也有科學派。而當中又有被称为南派(温病派)和北派(扶阳派),从这两个名词看来,其产生的原因与地域有直接关系,因为地域气候不同,当地的病情会不同所以用药重点也不同,才造就了这两派。其实不管什麼派,它们都是中国的传统医学,都属于中医,他们都宗于《黄帝内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 中医学在全世界都被认可所该设立的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黄帝内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也有分为《伤寒论》<br />《金匮要略》两本的),其余的有中药学、方剂学、针炙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等多种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 = == [[w: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 == 经络穴位皆有阴阳五行属性,结合表里寒热虚实辩证。 == 中医条目释义(按拼音分类) == [[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a~b|a~b]];[[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c~d|c~d]];[[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e~f~g|e~f~g]];[[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h~j|h~j]];[[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k~l~m|k~l~m]];[[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n~o~p~q|n~o~p~q]];[[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r~s|r~s]];[[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t~w|t~w]];[[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x~y|x~y]];[[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z~其他|z~其他]] [[中医学/中医名词|中医名词]] = [[w: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 = == 四诊 == ==[[w:八綱辨證|八綱辨證]] == *[[w:陰陽辨證|陰陽辨證]] *[[w:表裏辨證|表裏辨證]] *[[w:寒熱辨證|寒熱辨證]] *[[w:虚实辨证|虚实辨证]] =中藥學= = [[w:方剂学|方剂学]] = 基于本草学,将多种金石草木鱼虫等经过不同的制备(炙、烤等)方法处理,依据辩证选择不同的药物比例,按照[[w: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组合,制成方剂,根据方剂制作方法可区分为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 [[w:方劑列表|方剂列表]] =經典古藉= == 黃帝内经 == 中医的人体运行理论。 == 神农本草经 == <blockquote>中医的药用植物学</blockquote>《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校点》(1981)等。 [[中医学/服食导饵|服食导饵]]:养生药食同源 =針灸學= == [[w:经络|经络]]与[[w:腧穴|穴位]] == * [[中医学/经穴起止歌|经穴起止歌]] * == 针灸石疗法 == 使用针法、灸法、拔罐、刮痧等刺激经络穴位,提高人体自愈能力。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兒科學= =中醫骨傷學= =中醫養生學= [[分類:自然科學]] 5o9bbrrndsv09lqmsua6tyil0mpxvl3 168438 168437 2022-08-10T09:23:10Z 妘星 60918 /* 神农本草经 */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wikitext text/x-wiki 中医学是中国几千年医学的积累成果,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中医的身影,它在中国是一個学系,在所有汉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和人们都受着中医的影响,中医学保护了也正在保护着人类的健康。 中医学認為病是因為身體陰陽失衡加上一些發病因素所致的。 中医学所使用的药物大多是天然植物作为药材,通过八纲辩证分析病人病情,利用中药的药性用包含汗吐下的八法调理病人身体环境,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使病人恢复健康。 中医学有不少派系,出名的有以崇尚张仲景经方为主的經方派,其用药特点是以伤寒方为主;有以扶阳為主的火神派,认为阳正阴会自回;另一派是以明清时期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派,其用药特点是以温病方为主;有以滋阴為主的養阴派,认为阴常不足當以滋阴为主;有古藉派也有科學派。而當中又有被称为南派(温病派)和北派(扶阳派),从这两个名词看来,其产生的原因与地域有直接关系,因为地域气候不同,当地的病情会不同所以用药重点也不同,才造就了这两派。其实不管什麼派,它们都是中国的传统医学,都属于中医,他们都宗于《黄帝内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 中医学在全世界都被认可所该设立的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黄帝内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也有分为《伤寒论》<br />《金匮要略》两本的),其余的有中药学、方剂学、针炙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等多种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 = == [[w: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 == 经络穴位皆有阴阳五行属性,结合表里寒热虚实辩证。 == 中医条目释义(按拼音分类) == [[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a~b|a~b]];[[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c~d|c~d]];[[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e~f~g|e~f~g]];[[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h~j|h~j]];[[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k~l~m|k~l~m]];[[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n~o~p~q|n~o~p~q]];[[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r~s|r~s]];[[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t~w|t~w]];[[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x~y|x~y]];[[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z~其他|z~其他]] [[中医学/中医名词|中医名词]] = [[w: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 = == 四诊 == ==[[w:八綱辨證|八綱辨證]] == *[[w:陰陽辨證|陰陽辨證]] *[[w:表裏辨證|表裏辨證]] *[[w:寒熱辨證|寒熱辨證]] *[[w:虚实辨证|虚实辨证]] =中藥學= = [[w:方剂学|方剂学]] = 基于本草学,将多种金石草木鱼虫等经过不同的制备(炙、烤等)方法处理,依据辩证选择不同的药物比例,按照[[w: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组合,制成方剂,根据方剂制作方法可区分为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 [[w:方劑列表|方剂列表]] =經典古藉= == 黃帝内经 == 中医的人体运行理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5%86%9C%E6%9C%AC%E8%8D%89%E7%BB%8F 神农本草经] == <blockquote>中医的药用植物学</blockquote>《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校点》(1981)等。 [[中医学/服食导饵|服食导饵]]:养生药食同源 =針灸學= == [[w:经络|经络]]与[[w:腧穴|穴位]] == * [[中医学/经穴起止歌|经穴起止歌]] * == 针灸石疗法 == 使用针法、灸法、拔罐、刮痧等刺激经络穴位,提高人体自愈能力。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兒科學= =中醫骨傷學= =中醫養生學= [[分類:自然科學]] mop547igfo7z2zcv9ilt3ad7ivojur1 168439 168438 2022-08-10T09:26:50Z 妘星 60918 /* 經典古藉 */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wikitext text/x-wiki 中医学是中国几千年医学的积累成果,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中医的身影,它在中国是一個学系,在所有汉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和人们都受着中医的影响,中医学保护了也正在保护着人类的健康。 中医学認為病是因為身體陰陽失衡加上一些發病因素所致的。 中医学所使用的药物大多是天然植物作为药材,通过八纲辩证分析病人病情,利用中药的药性用包含汗吐下的八法调理病人身体环境,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使病人恢复健康。 中医学有不少派系,出名的有以崇尚张仲景经方为主的經方派,其用药特点是以伤寒方为主;有以扶阳為主的火神派,认为阳正阴会自回;另一派是以明清时期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派,其用药特点是以温病方为主;有以滋阴為主的養阴派,认为阴常不足當以滋阴为主;有古藉派也有科學派。而當中又有被称为南派(温病派)和北派(扶阳派),从这两个名词看来,其产生的原因与地域有直接关系,因为地域气候不同,当地的病情会不同所以用药重点也不同,才造就了这两派。其实不管什麼派,它们都是中国的传统医学,都属于中医,他们都宗于《黄帝内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 中医学在全世界都被认可所该设立的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黄帝内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也有分为《伤寒论》<br />《金匮要略》两本的),其余的有中药学、方剂学、针炙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等多种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 = == [[w: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 == 经络穴位皆有阴阳五行属性,结合表里寒热虚实辩证。 == 中医条目释义(按拼音分类) == [[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a~b|a~b]];[[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c~d|c~d]];[[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e~f~g|e~f~g]];[[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h~j|h~j]];[[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k~l~m|k~l~m]];[[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n~o~p~q|n~o~p~q]];[[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r~s|r~s]];[[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t~w|t~w]];[[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x~y|x~y]];[[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z~其他|z~其他]] [[中医学/中医名词|中医名词]] = [[w: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 = == 四诊 == ==[[w:八綱辨證|八綱辨證]] == *[[w:陰陽辨證|陰陽辨證]] *[[w:表裏辨證|表裏辨證]] *[[w:寒熱辨證|寒熱辨證]] *[[w:虚实辨证|虚实辨证]] =中藥學= = [[w:方剂学|方剂学]] = 基于本草学,将多种金石草木鱼虫等经过不同的制备(炙、烤等)方法处理,依据辩证选择不同的药物比例,按照[[w: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组合,制成方剂,根据方剂制作方法可区分为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 [[w:方劑列表|方剂列表]] =經典古藉= == [[w:黄帝内经|黃帝内经]] == 中医的人体运行理论。 == [[w: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 <blockquote>中医的药用植物学</blockquote>《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校点》(1981)等。 [[中医学/服食导饵|服食导饵]]:养生药食同源 =針灸學= == [[w:经络|经络]]与[[w:腧穴|穴位]] == * [[中医学/经穴起止歌|经穴起止歌]] * == 针灸石疗法 == 使用针法、灸法、拔罐、刮痧等刺激经络穴位,提高人体自愈能力。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兒科學= =中醫骨傷學= =中醫養生學= [[分類:自然科學]] bsc5leea80rqhmdl64fu271qgqphovx 168440 168439 2022-08-10T11:00:12Z 妘星 60918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wikitext text/x-wiki 中医学是中国几千年医学的积累成果,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中医的身影,它在中国是一個学系,在所有汉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和人们都受着中医的影响,中医学保护了也正在保护着人类的健康。 中医学認為病是因為身體陰陽失衡加上一些發病因素所致的。 中医学所使用的药物大多是天然植物作为药材,通过八纲辩证分析病人病情,利用中药的药性用包含汗吐下的八法调理病人身体环境,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使病人恢复健康。 中医学在全世界都被认可所该设立的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黄帝内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也有分为《伤寒论》<br />《金匮要略》两本的),其余的有中药学、方剂学、针炙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等多种课程。 =學科分類= 現代中醫學則可分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兩大部分 * 基礎中醫學: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內經]]、[[傷寒論]]、[[溫病學]]、[[中醫史|中国中医学史]]、[[中醫各家學說]]等; * 臨床中醫學: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推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气功科]]、[[中医护理]]等。 = [[w:中醫學|中医基础理论]] = == [[w: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 == 经络穴位皆有阴阳五行属性,结合表里寒热虚实辩证。 == 中医条目释义(按拼音分类) == [[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a~b|a~b]];[[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c~d|c~d]];[[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e~f~g|e~f~g]];[[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h~j|h~j]];[[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k~l~m|k~l~m]];[[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n~o~p~q|n~o~p~q]];[[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r~s|r~s]];[[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t~w|t~w]];[[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x~y|x~y]];[[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z~其他|z~其他]] [[中医学/中医名词|中医名词]] = [[w: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 = == [[w:四诊|四诊]] == ==[[w:八綱辨證|八綱辨證]] == *[[w:陰陽辨證|陰陽辨證]] *[[w:表裏辨證|表裏辨證]] *[[w:寒熱辨證|寒熱辨證]] *[[w:虚实辨证|虚实辨证]] =[[w:中藥學|中藥學]]= = [[w:方剂学|方剂学]] = 基于本草学,将多种金石草木鱼虫等经过不同的制备(炙、烤等)方法处理,依据辩证选择不同的药物比例,按照[[w: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组合,制成方剂,根据方剂制作方法可区分为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 [[w:方劑列表|方剂列表]] =經典古藉= == [[w:黄帝内经|黃帝内经]] == 中医的人体运行理论。 == [[w: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 <blockquote>中医的药用植物学</blockquote>《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校点》(1981)等。 =[[w:針灸學|針灸學]]= == [[w:经络|经络]]与[[w:腧穴|穴位]] == * [[中医学/经穴起止歌|经穴起止歌]] * == [[w:针灸石疗法|针灸石疗法]] == 使用针法、灸法、拔罐、刮痧等刺激经络穴位,提高人体自愈能力。 =[[w: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 [[中医学/服食导饵|服食导饵]]:养生药食同源 = 流派及医家 = {{main|中医学家列表}} 《[[漢書]]·藝文志》中,將醫家分為“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發展至今,可分為八大流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中西匯通學派]]。 从古至今,知名的和传说中的中医学家有:(參见:[[中医学家列表]]) [[岐伯]]、[[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陶弘景]]、[[孙思邈]]、[[宋慈]]、[[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張景岳]]、[[傅山]]、[[葉桂]]、[[陈修园]]、[[曹颖甫]]、[[余无言]]、[[唐容川]]、[[秦伯未]]、[[章次公]]、[[赵绍琴]]、[[张简斋]]、[[施今墨]]、[[程门雪]]、[[蒲辅周]]、[[左季云]]、[[郑寿全]]、[[談允賢]]等。 [[分類:自然科學]] rdg4k38ynlebiw7qjcfxkpbz1ssw9gn 168441 168440 2022-08-10T11:00:46Z 妘星 60918 修正筆誤 wikitext text/x-wiki 中医学是中国几千年医学的积累成果,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中医的身影,它在中国是一個学系,在所有汉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和人们都受着中医的影响,中医学保护了也正在保护着人类的健康。 中医学認為病是因為身體陰陽失衡加上一些發病因素所致的。 中医学所使用的药物大多是天然植物作为药材,通过八纲辩证分析病人病情,利用中药的药性用包含汗吐下的八法调理病人身体环境,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使病人恢复健康。 中医学在全世界都被认可所该设立的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黄帝内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也有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的),其余的有中药学、方剂学、针炙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等多种课程。 =學科分類= 現代中醫學則可分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兩大部分 * 基礎中醫學: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內經]]、[[傷寒論]]、[[溫病學]]、[[中醫史|中国中医学史]]、[[中醫各家學說]]等; * 臨床中醫學: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推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气功科]]、[[中医护理]]等。 = [[w:中醫學|中医基础理论]] = == [[w: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 == 经络穴位皆有阴阳五行属性,结合表里寒热虚实辩证。 == 中医条目释义(按拼音分类) == [[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a~b|a~b]];[[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c~d|c~d]];[[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e~f~g|e~f~g]];[[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h~j|h~j]];[[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k~l~m|k~l~m]];[[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n~o~p~q|n~o~p~q]];[[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r~s|r~s]];[[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t~w|t~w]];[[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x~y|x~y]];[[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z~其他|z~其他]] [[中医学/中医名词|中医名词]] = [[w: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 = == [[w:四诊|四诊]] == ==[[w:八綱辨證|八綱辨證]] == *[[w:陰陽辨證|陰陽辨證]] *[[w:表裏辨證|表裏辨證]] *[[w:寒熱辨證|寒熱辨證]] *[[w:虚实辨证|虚实辨证]] =[[w:中藥學|中藥學]]= = [[w:方剂学|方剂学]] = 基于本草学,将多种金石草木鱼虫等经过不同的制备(炙、烤等)方法处理,依据辩证选择不同的药物比例,按照[[w: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组合,制成方剂,根据方剂制作方法可区分为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 [[w:方劑列表|方剂列表]] =經典古藉= == [[w:黄帝内经|黃帝内经]] == 中医的人体运行理论。 == [[w: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 <blockquote>中医的药用植物学</blockquote>《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校点》(1981)等。 =[[w:針灸學|針灸學]]= == [[w:经络|经络]]与[[w:腧穴|穴位]] == * [[中医学/经穴起止歌|经穴起止歌]] * == [[w:针灸石疗法|针灸石疗法]] == 使用针法、灸法、拔罐、刮痧等刺激经络穴位,提高人体自愈能力。 =[[w: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 [[中医学/服食导饵|服食导饵]]:养生药食同源 = 流派及医家 = {{main|中医学家列表}} 《[[漢書]]·藝文志》中,將醫家分為“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發展至今,可分為八大流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中西匯通學派]]。 从古至今,知名的和传说中的中医学家有:(參见:[[中医学家列表]]) [[岐伯]]、[[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陶弘景]]、[[孙思邈]]、[[宋慈]]、[[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張景岳]]、[[傅山]]、[[葉桂]]、[[陈修园]]、[[曹颖甫]]、[[余无言]]、[[唐容川]]、[[秦伯未]]、[[章次公]]、[[赵绍琴]]、[[张简斋]]、[[施今墨]]、[[程门雪]]、[[蒲辅周]]、[[左季云]]、[[郑寿全]]、[[談允賢]]等。 [[分類:自然科學]] 7f4bjql4mlwgq6gwovdfxdiyffqd6q2 Wikijunior:迷宮及繪圖本 110 19165 168431 96238 2022-08-09T12:48:30Z CommonsDelinker 1203 Replacing C_172_line_drawing_oblique.svg with [[File:Cessna_172_line_drawing_oblique.svg]] (by [[:c:User:CommonsDelinker|CommonsDelinker]] because: [[:c:COM:FR|File renamed]]: [[:c:COM:FR#FR4|Criterion 4]] (harmonizing names of file set) · To conform to W wikitext text/x-wiki 這本書為您年幼的兒童提供可以填色的圖片。 === 3歲 === <gallery widths=100 heights=100 perrow=5> Image:Color this christmas tree.svg|聖誕樹 Image:A knight searching his castle.svg|一位騎士正搜索他的城堡 Image:Witch's cottage in black and white.svg|Witch's cottage Image:Calf outline.svg|小牛 Image:Mad scientist bw.svg|瘋狂科學家 Image:Draw Mona Lisa's face.svg|蒙娜·麗莎 Image:Find the odd one among vegetables.svg|找出不同 Image:Draw this birthday cake.svg|生日蛋糕 </gallery> === 4歲 === <gallery widths=100 heights=100 perrow=5> Image:Wikipe-tan full length bw.png|維基娘 Image:Find the musician who has lost their instrument.svg|失蹤文書 Image:Piratey bw.svg|海盜 Image:Help the samurai to find his castle.svg|迷宮 Image:Cessna 172 line drawing oblique.svg|飛機 Image:Find the kite.svg|風箏 Image:Hen and chicks in a labyrinth.svg|母雞和小雞迷宮 Image:Tux bw.svg|企鵝 Image:Link the vehicle with the right place.svg|車 </gallery> === 5 歲 === <gallery widths=100 heights=100 perrow=5> Image:Nap (15 dots).svg|連線 Image:Circle all the boys only.svg|男孩和男人 Image:Color this sea world.svg|海洋世界 Image:Squirrel's maze.svg|松鼠迷宮 Image:DrawingPersonalityMan.svg|可愛的男人 Image:Link the resident with its home.svg|家 Image:On the pool (60 dots).svg|在池上 </gallery> [[Category:維基兒童]] [[en:Wikijunior:Maze and Drawing Book ]] bfjglyduurbhcjkqmqewkm2hahsl2oo User:Moog12346 2 28191 168433 125789 2022-08-09T18:35:47Z EmausBot 42852 机器人:修正双重重定向至[[User:辉夜星瞳]]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 [[User:辉夜星瞳]] 2cvqi99kw7zcj8b84en65yill1or9l3 身分證字號 (中華民國) 0 30588 168432 139652 2022-08-09T14:14:50Z 2402:7500:959:2E25:0:0:48A8:BF11 wikitext text/x-wiki '''身分證字號 (中華民國)''' {{wikipedia|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 __toc__F228722347 ==應用== ===Java=== <syntaxhighlight lang="java">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class TaiwanIdCard { Map<Character, Integer> regions; public TaiwanIdCard() { regions = new HashMap<Character, Integer>(); regions.put('B', 0); regions.put('N', 0); regions.put('Z', 0); regions.put('A', 1); regions.put('M', 1); regions.put('W', 1); regions.put('K', 2); regions.put('L', 2); regions.put('Y', 2); regions.put('J', 3); regions.put('V', 3); regions.put('X', 3); regions.put('H', 4); regions.put('U', 4); regions.put('G', 5); regions.put('T', 5); regions.put('F', 6); regions.put('S', 6); regions.put('E', 7); regions.put('R', 7); regions.put('D', 8); regions.put('O', 8); regions.put('Q', 8); regions.put('C', 9); regions.put('I', 9); regions.put('P', 9); } public boolean check(String id) { String re = "^[A-Z]{1}[1-2]{1}[0-9]{8}$"; if (!id.matches(re)) return false; int sum = regions.get(id.charAt(0)); int m = 8; for(int i=1; i<9; i++, m--) sum += (Character.getNumericValue(id.charAt(i)) * m); sum += Character.getNumericValue(id.charAt(9)); if ((sum % 10) != 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 gender: 1 for Male, 2 for Female public String create(Character region, int gender, int no) { StringBuilder id = new StringBuilder(); if (!regions.containsKey(region) || !((gender == 1) || (gender == 2)) || !((no >= 0) && (no <= 9999999))) { // input invalid return id.toString(); } id.append(region).append(gender); String strNo = String.valueOf(no); for (int i=0; i<(7-strNo.length()); i++) id.append('0'); id.append(strNo); int sum = regions.get(id.charAt(0)); int m = 8; for(int i=1; i<9; i++, m--) sum += (Character.getNumericValue(id.charAt(i)) * m); id.append(10 - (sum % 10)); return id.toString(); } } </syntaxhighlight> ===JavaScript=== <syntaxhighlight lang="javascript"> class TaiwanIdCard { constructor() { this.regions = { 'B' : 0, 'N' : 0, 'Z' : 0, 'A' : 1, 'M' : 1, 'W' : 1, 'K' : 2, 'L' : 2, 'Y' : 2, 'J' : 3, 'V' : 3, 'X' : 3, 'H' : 4, 'U' : 4, 'G' : 5, 'T' : 5, 'F' : 6, 'S' : 6, 'E' : 7, 'R' : 7, 'D' : 8, 'O' : 8, 'Q' : 8, 'C' : 9, 'I' : 9, 'P' : 9 }; } check(id) { let re = new RegExp('^[A-Z]{1}[1-2]{1}[0-9]{8}$'); let x = id.match(re); if ((x == null) || (x.length != 1)) return false; let sum = this.regions[id[0]]; let m = 8; for(i=1; i<9; i++, m--) sum += (parseInt(id[i]) * m); sum += parseInt(id[9]); if ((sum % 10) != 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 gender: 1 for Male, 2 for Female create(region, gender, no) { let id = ""; if ((typeof region === 'string') && (this.regions[region] != undefined) && ((gender == 1) || (gender == 2)) && ((no >= 0) && (no <= 9999999))) { id = region + gender; no = String(parseInt(Number(no))); for (i=0; i<(7-no.length); i++) id += '0'; id += no; let sum = this.regions[id[0]]; let m = 8; for(i=1; i<9; i++, m--) sum += (parseInt(id[i]) * m); id += (10 - (sum % 10)); } return id; } } </syntaxhighlight> ===PHP=== <syntaxhighlight lang="php"> <?php class TaiwanIdCard { private $regions; function __construct() { $this->regions = array( 'B' => 0, 'N' => 0, 'Z' => 0, 'A' => 1, 'M' => 1, 'W' => 1, 'K' => 2, 'L' => 2, 'Y' => 2, 'J' => 3, 'V' => 3, 'X' => 3, 'H' => 4, 'U' => 4, 'G' => 5, 'T' => 5, 'F' => 6, 'S' => 6, 'E' => 7, 'R' => 7, 'D' => 8, 'O' => 8, 'Q' => 8, 'C' => 9, 'I' => 9, 'P' => 9 ); } function check($id) { $re = "/^[A-Za-z][1-2][0-9]{8}$/"; if (!preg_match($re, $id)) return false; $sum = $this->regions[$id[0]]; $m = 8; for($i=1; $i<9; $i++, $m--) $sum += (intval($id[$i]) * $m); $sum += intval($id[9]); if (($sum % 10) != 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 gender: 1 for Male, 2 for Female function create($region, $gender, $no) { $id = ""; if (is_string($region) && array_key_exists($region, $this->regions) && (($gender == 1) || ($gender == 2)) && (($no >= 0) && ($no <= 9999999))) { $id = $region . $gender; $no = strval(intval($no)); for ($i=0; $i<(7-strlen($no)); $i++) $id .= '0'; $id .= strval($no); $sum = $this->regions[$id[0]]; $m = 8; for($i=1; $i<9; $i++, $m--) $sum += strval(intval($id[$i]) * $m); $id .= strval(10 - ($sum % 10)); } return $id; } } </syntaxhighlight> ===Python=== <syntaxhighlight lang="python"> import re class TaiwanIdCard: regions = {'B':0,'N':0,'Z':0,'A':1,'M':1,'W':1,'K':2,'L':2,'Y':2,'J':3,'V':3,'X':3,'H':4,'U':4,'G':5,'T':5,'F':6,'S':6,'E':7,'R':7,'D':8,'O':8,'Q':8,'C':9,'I':9,'P':9} def check(self,id): pattern = '^[A-Z]{1}[1-2]{1}[0-9]{8}$' x = re.search(pattern, id) if x is None: return False sum = TaiwanIdCard.regions[id[0:1]] m = 8 for i in range(1,9): sum += (int(id[i:i+1]) * m) m-=1 sum += int(id[9:10]) if ((sum % 10) != 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def create(self,region, gender, no): id = "" gender = int(gender) no = int(no) if ((TaiwanIdCard.regions[region] != None) and ((gender == 1) or (gender == 2)) and ((no >= 0) and (no <= 9999999))): id = str(region) + str(gender) strNo = str(int(no)) for i in range(0,7-len(strNo)): id += '0' id += strNo sum = TaiwanIdCard.regions[id[0:1]] m = 8 for i in range(1,9): sum += (int(id[i]) * m) m-=1 id += str(10 - (sum % 10)) return id </syntaxhighlight> ===VBA=== * File:TaiwanIdCard.cls <syntaxhighlight lang="vb"> VERSION 1.0 CLASS BEGIN MultiUse = -1 'True END Attribute VB_Name = "TaiwanIdCard" Attribute VB_GlobalNameSpace = False Attribute VB_Creatable = False Attribute VB_PredeclaredId = False Attribute VB_Exposed = False Private regions As Collection Private Sub Class_Initialize() Set regions = New Collection With regions .Add Item:=0, Key:="B" .Add Item:=0, Key:="N" .Add Item:=0, Key:="Z" .Add Item:=1, Key:="A" .Add Item:=1, Key:="M" .Add Item:=1, Key:="W" .Add Item:=2, Key:="K" .Add Item:=2, Key:="L" .Add Item:=2, Key:="Y" .Add Item:=3, Key:="J" .Add Item:=3, Key:="V" .Add Item:=3, Key:="X" .Add Item:=4, Key:="H" .Add Item:=4, Key:="U" .Add Item:=5, Key:="G" .Add Item:=5, Key:="T" .Add Item:=6, Key:="F" .Add Item:=6, Key:="S" .Add Item:=7, Key:="E" .Add Item:=7, Key:="R" .Add Item:=8, Key:="D" .Add Item:=8, Key:="O" .Add Item:=8, Key:="Q" .Add Item:=9, Key:="C" .Add Item:=9, Key:="I" .Add Item:=9, Key:="P" End With End Sub Private Sub Class_Terminate() Set regions = Nothing End Sub Public Function check(id As String) As Boolean Dim re As RegExp Set re = New RegExp ' 需引用 Microsoft VBScript Regular Expressions 5.5 re.Pattern = "^[A-Z]{1}[1-2]{1}[0-9]{8}$" If Not re.Test(id) Then check = False Exit Function End If Dim sum As Integer, m As Integer, i As Integer sum = regions.Item(Mid(id, 1, 1)) m = 8 For i = 2 To 9 sum = sum + (CInt(Mid(id, i, 1)) * m) m = m - 1 Next i sum = sum + CInt(Mid(id, 10, 1)) If ((sum Mod 10) <> 0) Then check = False Exit Function End If check = True End Function ' gender: 1 for Male, 2 for Female Public Function create(region As String, gender As Integer, no As Long) As String Dim id As String, strNo As String, i As Integer, m As Integer id = "" If ((regions.Item(region) = Null) Or _ Not ((gender = 1) Or (gender = 2)) Or _ Not ((no >= 0) And (no <= 9999999))) Then ' input invalid create = id Exit Function End If id = region & CStr(gender) strNo = CStr(no) For i = 1 To (7 - Len(strNo)) id = id & "0" Next i id = id & strNo sum = regions.Item(Mid(id, 1, 1)) m = 8 For i = 2 To 9 sum = sum + (CInt(Mid(id, i, 1)) * m) m = m - 1 Next i id = id & CStr(10 - (sum Mod 10)) create = id End Function </syntaxhighlight> ==外部連結== ;身分證 *[https://dotblogs.com.tw/ChentingW/2020/03/28/205520 C#中華民國身分證檢核 | CTW隨手記事 - 點部落] ;居留證 *[https://dotblogs.com.tw/ChentingW/2020/03/29/001426 C#中華民國外僑及大陸人士在台居留證檢核(舊式+新式) | CTW隨手記事 - 點部落] [[Category:JavaScript]] [[Category:PHP]] [[Category:Java]] [[Category:VBA]] [[Category:Python]] 36zxvxcadkpbci0x1847fdnvbt9tpmk C/简单的輸入輸出 0 31582 168435 144171 2022-08-10T02:55:25Z Starseeker0000 60933 修正笔误 将“常整形”修正为“长整形” wikitext text/x-wiki 机器处理东西。我们将东西喂给机器,机器给我们吐出不同的东西。锯子将树木变为木板。内燃机将汽油转化为转动的能量。计算机也一样。不过,计算机为我们处理的不是物质材料,而是信息。 我们把信息喂给计算机,告诉计算机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然后取得结果。那一部分我们输入计算机的信息称为'''输入''',而我们从计算机收到的信息则称为'''输出'''。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输入的来源。键盘击打、网络数据,抑或转换到电信号的声波都是输入的例子。输出也有众多的形式,如显示器上播放的视频、终端上显示的一段字符串,或存储在硬盘上的数据。输入的集合与输出的产生统称为''输入/输出'',或缩写为'''I/O''',是计算机的一项核心功能。 有趣的是,C语言并没有内置的I/O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包含I/O函数的外部函数库。我们能把这些函数编译、链接到程序里。在章节开始时的示例“[[../Intro exercise/|Hello, World!]]”中,我们已经用到一个输出库函数:<code>printf()</code>。你可能会想起这个函数属于<code>stdio.h</code>函数库文件。正如文件名所示,<code>stdio.h</code>包含标准化的I/O函数,可用于给我们的程序增加加输入/输出能力。本章将带你探索其中的一些函数。 == 使用<code>printf()</code>输出 == 现在回忆之前的演示程序: <syntaxhighlight lang="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printf("Hello, World!"); return 0; } </syntaxhighlight> 如果你把它编译运行,你就能看到下方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 {| cellspacing=3 |- valign="top" |bgcolor=lightgrey| '''Hello, World!''' |} 这项令人惊喜的成就是由 <code>printf()</code>''函数''实现的。一个函数就像一个“黑盒子”,它为你完成特定工作,而不显示自身的内部结构。我们也可以借助C语言写自己的函数,但那就是后话了。 你已经看到用<code>printf()</code>可以输出括号中双引号里的文本。我们称包含在引号中的文本为''字面字符串''(简称''字符串''),那个字符串则是printf的一个''参数''。 在此澄清一下:有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一个函数名称后写一对圆括号,提醒我们这确实是一个函数。然而,在大家都知道讨论的对象是函数时,这并不是必需的。 正如上文的例子所言,用<code>printf()</code>就像打一段文字、两端加双引号一样简单(注意这是双引号,而不是两个单引号)。也就是说,你可以把任何字符串作为<code>printf()</code>的参数打印出来: {| cellspacing=3 |- valign="top" |bgcolor=lightgrey| printf("This sentence will print out exactly as you see it..."); |} 而一旦它被包含在合适的<code>main()</code>函数中,它将会显示: {| cellspacing=3 |- valign="top" |bgcolor=lightgrey| '''This sentence will print out exactly as you see it...''' |} === 打印数值和转义字符 === ==== 占位符 ==== <code>printf()</code>是一个强大的函数,很可能也是C程序中最常用的函数。 接下来我们用一个问题做例子。假如我们要计算:19 + 31。让我们用C语言求出答案。 现在我们就开始写 <syntaxhighlight lang="c"> #include "stdio.h" // this is important, since printf // can't be used without this header int main(void) { printf("19+31 is"); </syntaxhighlight> 但是卡在这里了!<code>printf()</code>只能打印字符串!幸好printf有输出数值的方法。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字符串中放一个''占位''格式控制符。这样写: <syntaxhighlight lang="c"> printf("19+31 is '''%d'''", 19+31); </syntaxhighlight> 顾名思义,占位符<code>%d</code>给19与31相加得到的具体数值“占了位置”。 这些占位符称为'''格式说明符'''。还有很多格式说明符可以与<code>printf()</code>使用。如果我们有一个单精度浮点数,我们可以用<code>%f</code>完整输出。其他的格式说明符有: * <code>'''%d'''</code> - 整型 (同%i) * <code>'''%ld'''</code> - 长整型 (同%li) * <code>'''%f'''</code> - 单精度浮点型 * <code>'''%lf , %g'''</code> - 双精度浮点型<ref>实际上<code>%f</code>也能输出<code>double</code>型数据,但输入时<code>%f</code>的使用则不同。更多细节请见[[w:数据类型_(C语言)|维基百科上对C语言数据类型的介绍]]。</ref> * <code>'''%c'''</code> - 字符型 * <code>'''%s'''</code> - 字符串型 * <code>'''%x'''</code> - 十六进制型 [[w:格式化字符串|维基百科上]]有<code>printf()</code>全部格式说明符的列表。 ==== Tabs和换行 ==== 假使我们想输出这样的文本: '''1905 ''' '''312 +''' '''-----''' <code>printf()</code>不会在每个语句结尾输出换行符:我们必须手动操作。可是怎样做呢? 我们能做的是使用换行''转义字符''。转义字符是一种特殊字符,我们能写出来,但它会在屏幕上做某些特殊的事情,如发出蜂鸣声、写一个tab字符等。要想写一个换行符,可以使用<code>\n</code>。所有转义字符以反斜线开始。 因此,想要实现上述的输出,应该这样写: <syntaxhighlight lang="c"> printf(" 1905\n312 +\n-----\n"); </syntaxhighlight> 为了使代码更清晰,我们将这个很长的printf语句分割成几行。然后我们的程序会变成这样: <syntaxhighlight lang="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printf(" 1905\n"); printf("312 +\n"); printf("-----\n"); printf("%d", 1905+312); return 0; } </syntaxhighlight> 此外还有很多[[C/操作字符串#转义字符|其他转义字符]]可用。另一个常见的做法是用<code>\t</code>写一个tab。你还可以用<code>\a</code>让电脑的蜂鸣器发出响声,不过你不应该在自己的程序里过多地使用它,因为声音的过度使用对用户的感官不很友好。 == 其他输出方式 == === <code>puts()</code> === 在不考虑任何占位符或变量时,<code>puts()</code>函数是一种在屏幕上输出字符串的非常简单的方法。它和我们在"Hello, World!"这个例子里看到的<code>printf()</code>函数很是相像: <syntaxhighlight lang="c"> puts("Print this string."); </syntaxhighlight> 输出到屏幕的是: Print this string. 紧接着是一个换行符(前文已经说到过)。(<code>puts</code>函数会在输出的结尾加一个换行符。) == 使用<code>scanf()</code>输入 == <code>scanf()</code>函数是与<code>printf()</code>输出函数等价的输入方法——它简单但强大。在最简单的调用中,scanf的''格式字符串''包含一个''占位符'',表示用户将要输入值的类型。这些占位符大抵与<code>printf()</code>函数相同——<code>%d</code>表示整数,<code>%f</code>表示单精度浮点数,<code>%lf</code>表示双精度浮点数。 然而,与<code>printf()</code>相比,<code>scanf()</code>有一点不同。<code>scanf()</code>函数要求你将要存储输入值的变量内存地址。 虽然这里可以使用''指针''(存储内存地址的变量),这毕竟是一个之后才会涉及的概念。相反,较为简单的技巧是使用''取地址''运算符,即'''&'''。在我们讨论[[w:Pointer (computer programming)|指针]]之前,现在我们最好先把它看作"魔法"。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用例: <syntaxhighlight lang="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int a; printf("Please input an integer value: "); scanf("%d", &a); printf("You entered: %d\n", a); return 0; } </syntaxhighlight> 如果你要描述上面<code>scanf()</code>函数产生的作用,它可以读作:“读取用户输入的整数并存储到变量''a''所在的地址”。 假如你要用''scanf''输入一个''字符串'',你'''不'''应该包含&运算符。下面的代码会产生运行时错误,很可能导致程序崩溃。 <syntaxhighlight lang="c"> scanf("%s", &a); </syntaxhighlight> 正确的用法应该是: <syntaxhighlight lang="c"> scanf("%s", a); </syntaxhighlight> 这是因为你在使用字符串(<code>%s</code>)格式说明符时,你用来存储值的变量是一个数组,数组名称(在这个例子中是a)本身指向它的基地址,因此不需要'''取地址'''运算符。 注意,使用<code>scanf()</code>从用户键盘上获取数据可能让你的代码易受[[w:Buffer overflow|缓冲区溢出]]攻击,如果你不很谨慎,则可能导致其他不可预测的行为。考虑使用 <code>fgets()</code>而不是<code>scanf()</code>。 == 参考资料 == {{reflist}} gewppx17plms04vtza7asa1gwhdy8h2 User:Starseeker0000 2 32327 168434 2022-08-10T02:42:51Z Starseeker0000 60933 创建页面,内容为“== 这是一个测试 == # 有序列表项1.1 # 有序列表项1.2 # 有序列表项2.1 # 有序列表项2.2 * 无序列表项1 * 无序列表项2 <big>大号文本<sub>下标文本</sub></big> <small>小号文本<sup>上标文本</sup></small> #C++页 [[C++]] '''粗体文本''' ''斜体文本'' [[C++]] --~~~~ ~~~ 缩进 :1 ::2 :::3” wikitext text/x-wiki == 这是一个测试 == # 有序列表项1.1 # 有序列表项1.2 # 有序列表项2.1 # 有序列表项2.2 * 无序列表项1 * 无序列表项2 <big>大号文本<sub>下标文本</sub></big> <small>小号文本<sup>上标文本</sup></small> #C++页 [[C++]] '''粗体文本''' ''斜体文本'' [[C++]] --[[User:Starseeker0000|Starseeker0000]] ([[User talk:Starseeker0000|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02:42 (UTC) [[User:Starseeker0000|Starseeker0000]] ([[User talk:Starseeker0000|留言]]) 缩进 :1 ::2 :::3 qkdyks920wu563edgzv5r0w8ntcxb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