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books zhwikibooks https://zh.wikibooks.org/wiki/Wikibooks:%E9%A6%96%E9%A1%B5 MediaWiki 1.39.0-wmf.23 first-letter Media Special Talk User User talk Wikibooks Wikibooks talk File File talk MediaWiki MediaWiki talk Template Template talk Help Help talk Category Category talk Transwiki Transwiki talk Wikijunior Wikijunior talk Subject Subject talk TimedText TimedText talk Module Module talk Gadget Gadget talk Gadget definition Gadget definition talk 方劑學 0 11405 168443 137425 2022-08-10T12:54:05Z 妘星 60918 調整格式、排版 wikitext text/x-wiki {{Wikipedia|Category:方劑}} {{stub}} == 總論 == 方劑是由單味中藥組合而成今日臨床所使用的藥方。<br /> 方劑學是研究治療方法,方劑的組成和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 == 解表劑 == 主要用於發汗、解熱、透疹、鎮痛、抗炎、抗風濕等。 *辛溫解表劑 :[[麻黃湯]] :: :[[桂枝湯]] :: :[[九味羌活湯]] :: :[[小青龍湯]] :: :[[人參敗毒散]] :: :[[荆防敗毒散]] :: *辛涼解表劑 :[[桑菊飲]] :: :[[銀翹散]] :: :[[麻杏石甘湯]] :: == 和解劑 == 對於傷寒邪氣侵入少陽,症狀又在表裡之間的情形,可用和解劑來調和肝膽脾胃的功能。<br /> <br /> *和解少陽<br /> :[[小柴胡湯]] :: :[[大柴胡湯]] :: *調合肝脾 :[[四逆散]] :: :[[逍遙散]] :: *調和腸胃 :[[半夏洩心湯]] :: == 瀉下劑 == 以瀉下藥為主要組成,用以治療裏實證的方劑稱為瀉下劑。 *寒下劑 :[[大承氣湯]] :: :[[涼膈散]] :: *潤下劑 :[[麻子仁丸]] :: *逐水劑 :[[十棗湯]] :: == 清熱劑 == *清氣分熱 :[[白虎湯]] ::石膏、知母、甘草、梗米 :[[竹葉石膏湯]] :: <br /> *清熱解毒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br /> *清虛熱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母、生地黄、丹皮 :[[当归六黄汤]]: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黄芪 <br /> *清臟腑熱 :[[龍膽瀉肝湯]] ::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当归 :[[瀉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梗米 :[[清胃散]] ::黃連、升麻、生地、丹皮、當歸 :[[葛根芩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甘草 :[[導赤散]] ::木通、竹葉、生地、甘草 ==温裏剂== *温中祛寒 :[[理中丸]]: ::党参、干姜、白术、甘草 :[[小建中汤]]: ::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吴茱萸汤]]: ::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 *回阳救逆 :[[四逆汤]]: ::附子、干姜、甘草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当归、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大枣、通草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暖肝煎]]: ::枸杞子、茯苓、当归、茴香、沉香、乌药、肉桂 :[[阳和汤]]: ::熟地黄、鹿角胶、炮姜炭、肉桂、麻黄、白芥子、甘草 ==补益剂== *补气 :[[四君子汤]]: ::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参苓白术散]]: ::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陈皮、山药、甘草、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大枣 :[[补中益气汤]]: ::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甘草、当归身 :[[玉屏风散]]: ::黄芪、防风、白术 :[[生脉散]]: ::麦冬、五味子、人参 *补血剂 :[[四物汤]]: ::熟地黄、芍药、当归、川芎 :[[当归补血汤]]: ::黄芪、当归 :[[归脾汤]]: ::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气血双补 :[[八珍汤]]: ::四物汤+四君子汤 :[[泰山磐石散]]: ::八珍汤去茯苓加黄芪、黄芩、续断、砂仁、糯米 *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 ::山萸肉、熟地黄、怀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大补阴丸]]: ::熟地黄、龟板、知母、黄柏、猪脊髓、蜂蜜 :[[一贯煎]]: ::熟地黄、沙参、枸杞子、麦冬、当归、川楝子 :[[百合固金汤]]: ::熟地黄、生地黄、玄参、贝母、桔梗、甘草、麦冬、芍药、当归 :[[二至丸]]: ::女贞子、旱莲草 *补阳剂 :[[肾气丸]]: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熟附子 fzevkyhmffqad423e9pbnuhfeyoc1wn 文言/虛詞 0 12734 168447 167809 2022-08-11T07:50:56Z GLHK 60950 wikitext text/x-wiki __NOCC____NOTOC__ {{ambox|text=本頁面仍未完成<br />需要補充的有:義項、例句、例句翻譯和註釋<br />另需要與[[文言#連詞|文言連詞]]、[[文言#介詞|文言介詞]]頁面互相整合}} 文言之中,不能獨立充當句法成分,而只起到語法意義的詞,便是「'''虛詞'''」<ref>{{cite book|author=蒲立本|title=古汉语语法纲要|location=北京|publisher=语文出版社|year=2005}}</ref>,可依其功能分爲[[文言/介詞|介詞]]、[[文言/連詞|連詞]]、[[文言/助詞|助詞]]等。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例如:<ref>依先秦兩漢該字出現次數(數據來源:[https://ctext.org/zh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和字之相關性排序。</ref>「[[#之|之]]」、「[[#乎|乎]]」、「[[#者|者]]」、「[[#也|也]]」、「[[#以|以]]」、「[[#而|而]]」、「[[#其|其]]」、「[[#爲|爲]]([[#爲|為]]){{註|「爲」「為」二字爲全等異體字,本文採正字「爲」而例文則儘量忠於原文。}}」、「[[#於|於]]{{註|name=於于}}」、「[[#于|于]]{{註|name=於于|「[[#於|於]]」「[[#于|于]]」本爲二字,古音不同,儘管含義接近,後世近乎混同,然若有別,自當分清爲宜。}}」、「[[#則|則]]」、「[[#所|所]]」、「[[#與|與]]」、「[[#何|何]]」、「[[#矣|矣]]」、「[[#乃|乃]]」、「[[#若|若]]」、「[[#及|及]]」、「[[#焉|焉]]」、「[[#因|因]]」、「[[#且|且]]」、「[[#夫|夫]]」、「[[#在|在]]」、「[[#哉|哉]]」、「[[#將|將]]」、「[[#亦|亦]]」、「[[#苟|苟]]」、「[[#耳|耳]]([[#耳|爾]])」、「[[#諸|諸]]」、「[[#或|或]]」等。其中,因爲「之乎者也」作爲白話中的一個習語,這四個字最爲衆所知。這些字往往除了做虛詞之外,還有做[[文言/實詞|實詞]]的,而下面僅列出這些詞做虛詞時(依例將代詞、時間副詞和情態副詞用法一併記入)的常見解釋。本文彙總了上列虛詞的主要用法。 == 之 == :關於「之」字實詞的用法,見[[文言/實詞#之|此]]。 # [[文言/代詞#|第三人稱代詞]],通常用作賓語,稱代人、物、事,相當於「他」「她」「他們」「她們」「它」等等。 #* {{s|鄭伯克段于鄢}}:「愛共叔段,欲立'''之'''」(姜氏偏愛共叔段,想立'''他'''爲世子) #* {{s|扁鵲見蔡桓公}}:「桓侯故使人問'''之'''」(蔡桓公因此派人詢問'''他''') #* {{s|尚書|皋陶謨|l2=尚書/皐陶謨}}︰「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 {{s|童區寄傳}}:「與衣裳,吏護還'''之'''鄉」 #* 可活用於稱代自身或對方。 #** {{s|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 #* 用作雙賓語中的近賓語。 #** {{s|鄭伯克段于鄢}}:「公語'''之'''故, 且告'''之'''悔」 #* 用作兼語,既是前面動詞的賓語,又是後面謂語的主語。 #** {{需要例句}} #* 當主謂詞組擔任賓語時, 可用作主謂詞組的主語。 #** (出典?):「聞'''之'''死,欲住」 # [[文言/代詞#指示代詞|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 #* {{s|韓非子}}:「至'''之'''市,而忘操之」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表示領屬、修飾,相當於「的」。 #* {{s|石鐘山記}}:「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 {{s|左傳|襄公十四年|l2=春秋左氏傳/襄公#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余'''之'''弟也」 #* {{s|蘭亭集序}}:「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 {{s|莊子|養生主|l2=莊子/養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 {{s|說苑|貴德|l2=說苑/卷05}}:「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之'''所以」相當於「'''的'''原因」)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用在主語與謂語中間,使其失去獨立性而變成主謂結構,做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以及狀語,定語等。 #* {{s|左傳|僖公二十二年|l2=春秋左氏傳/僖公#僖公二十二年}}:「天'''之'''棄商久矣」 #* {{s|禮記|禮運|l2=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s|史記|賈誼傳|l2=史記/卷084#賈誼}}:「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那禍與福啊,和纏在一起的兩根繩子有什麼區別。)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用在前置的賓語和動詞之間,不必譯出。 #* {{s|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巧言|l2=詩經#小雅|l3=詩經#小雅|l4=詩經/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用在主語與介詞結構之間,以強調介詞結構,不必譯出。 #* {{需要例句}} # [[文言/助詞#韻律助詞|韻律助詞]],用在句末,在動詞,形容詞或時間詞後湊音節,無實義,不必譯出。 #*{{s|曹劌論戰}}:「公將鼓'''之'''」(鼓:動詞,擊鼓) #* {{s|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l2=資治通鑑/卷065}}:「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頃:一會兒) == 乎 == === 語氣助詞 ===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疑問或反問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吗」「呢」,見[[文言/文法#疑問法]]。 #* {{s|列子|l2=列子/湯問篇|湯問篇}}:「古初有物'''乎'''?」 #* {{s|項脊軒志}}:「兒寒'''乎'''?欲食'''乎'''?」(孩子你冷嗎?你想吃東西嗎?) #* {{s|前赤壁賦}}:「此非曹孟德之詩'''乎'''?」(這難道不是曹孟德的詩'''嗎'''?) #* {{s|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s|史記|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s|論語|子罕|l2=論語/子罕第九}}:「吾誰欺?欺天'''乎'''?」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當於「吧」。 #* {{s|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文言/助詞|助詞]],用在句中,表停顿,無實意。 #* {{s|庄子|逍遥游}}:「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 {{s|前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s|孟子|梁惠王上|l2=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惡'''乎'''定?」 # [[文言/文法#感嘆詞|感嘆詞]],表感叹,相當於「啊」「呀」。 #* {{s|阿房宮賦}}:「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 {{s|蜀道難|l1=蜀道難 (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介词 === # [[文言/介詞#對象介詞|對象介詞]],表对象,相當於「对」「对于」。 #* {{s|荀子|勸學篇|l2=荀子/勸學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文言/介詞#處所介詞|處所介詞]],相當於「在」。 #* {{需要例句}} # [[文言/介詞#時間介詞|時間介詞]],表地点,时间等范围,相當於「在」「在N的時候」。 #* {{s|師說}}:「生'''乎'''吾前」 # [[文言/介词#比事介词|比事介词]],引出比较对象,相當於「比」。 #* {{s|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聞道一定'''比'''我早,我追隨並學習他)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後綴,做词尾,表示「~的样子」「~地」,構成副詞,相當於「然」。 #* {{s|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僊」 == 者 ==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在[[文言/文法#判斷句|判斷句]]中表示主語。 #* {{s|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 {{s|古文觀止|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s|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叫軒轅) # [[文言/代詞#代詞|代詞]],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相當於「的」、「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地方」。 #* {{s|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語氣結束。 #* {{s|孟子|l2=孟子/離婁下|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也 ==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用於判斷句句末,表示[[文言/助詞#肯定語氣|肯定語氣]]。見[[文言/文法#者也結構|判斷句]]。 #* {{s|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 {{s|岳陽樓記}}:「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壯觀的景象) #* {{s|詩品}}:「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 #* {{s|項脊軒志}}:「項脊軒,舊南閤子'''也'''」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示疑問語氣。 #*{{s|史記‧滑稽列傳}}:「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嗚,王知此鳥何'''也'''」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示感嘆語氣。 #* {{s|論語·雍也}}:「賢哉,回'''也'''」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 {{s|長楊賦}}:「蓋聞聖主之養民'''也''',仁霑而恩洽,動不為身」 #* {{s|春日憶李白|l1=全唐詩/卷224#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 也者 == # 相當於「的人」。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 以 == # [[文言/介詞#原因介詞|原因介詞]],相當於「因為」「由於」。 #* {{s|史記|陳涉世家}}:「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 {{s|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 # [[文言/介詞#方式介詞|方式介詞]],相當於「通過」「憑藉」。 #* {{s|韓非子|五蠹|l2=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 {{s|捕蛇者說}}:「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 #* {{s|捕蛇者說}}:「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 [[文言/介詞#工具介詞|工具介詞]],相當於「用」。 #* {{s|論衡|程材篇|l2=論衡/34}}:「如比於文吏,洗泥者'''以'''水,燔腥生者用火」 # [[文言/介詞#時間介詞|時間介詞]]、[[文言/介詞#處所介詞|處所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相當於「在」、「從」。 #* {{s|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l2=史記/卷111}}:「韓說'''以'''太初元年為遊擊將軍」 # [[文言/連詞#並列連詞|並列連詞]],相當於「和」。 #* {{需要例句}} # [[文言/連詞#遞進連詞|遞進連詞]],關係,相當於「而」「又」「並且」或不譯。 #* {{需要例句}} # [[文言/連詞#承接連詞|承接連詞]],相當於「而」或不譯。 #* {{s|尚書|周書|金縢|l2=尚書#周書|l3=尚書/金縢}}:「天大雷電'''以'''風」 # [[文言/連詞#目的連詞|目的連詞]],相當於「以」「來」「以致」。 #* {{s|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 {{s|捕蛇者說}}:「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 # [[文言/連詞#因果連詞|因果連詞]],相當於「因為」。 #* {{需要例句}} #* 往往與「是」構成「以是」或「是以」,相當於「因爲這」,即「於是」「遂」「所以」。 #** {{s|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以是'''忿忿,懷慚反側」 #** {{s|左傳|昭公二十三年|l2=春秋左氏傳/昭公#昭公二十三年}}:「諸侯從於楚者眾,而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巳,'''是以'''來」 # [[文言/連詞#假設連詞|假設連詞]],相當於「如果」「假使」。 #* {{s|捕蛇者說}}:「'''以'''齧人,無禦之者」('''如果'''它咬人,沒有可以防護的方法[則必死無疑]) #* {{s|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l2=史記/卷112}}:「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幾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萬世之變,則不可稱諱也」 # 認爲「以……爲」 #* {{s|捕蛇者說}}:「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 能够,可以「可以……」 #* {{s|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攣、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 而 == # [[文言/連詞#承接連詞|承接連詞]],相當於「然後」。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s|論語|泰伯|l2=論語/泰伯第八}}:「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文言/連詞#並列連詞|並列連詞]],相當於「和」「及」「並」「並且」「而且」。 #* {{s|荀子|勸學篇|l2=荀子/勸學篇}}:「蟹六跪'''而'''二螯」(蟹有六條腿'''和'''兩個鉗子) #* {{s|左傳|桓公元年|l2=春秋左氏傳/桓公#桓公元年}}:「美'''而'''艷」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吿諸往'''而'''知來者」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 {{s|論語|泰伯|l2=論語/泰伯第八}}:「任重'''而'''道遠」 # [[文言/連詞#遞進連詞|遞進連詞]],相當於「並」「且」。 #* {{s|荀子|勸學篇|l2=荀子/勸學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s|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入'''而'''徐趨,至'''而'''致謝」 #* {{s|孫子|謀攻}}:「不戰'''而'''屈人之兵」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 [[文言/連詞#轉折連詞|轉折連詞]],相當於「然而」「卻」。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 {{s|荀子|勸學篇|l2=荀子/勸學篇}}:「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 [[文言/連詞#目的連詞|目的連詞]],相當於「以」「來」。 #* {{s|戰國策|楚策一|l2=戰國策/卷14#荊宣王問群臣}}:「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 {{s|子不語|鬼冒名索祭|l2=子不語/卷2#○鬼冒名索祭}}:「自此,過東直門,必紆道'''而'''避此井」 #* {{s|阿房宫赋}}:「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 其 == # 第三[[文言/代詞#人稱代詞|人稱代詞]],相當於「他」、「他的」、「他們」、「他們的」、「它」、「它的」、「它們」、「它們」、「其中」。 #* {{s|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 [[文言/代詞#指示代詞|指示代詞]],指代事物。相當於「這」、「這個」、「這些」、「那」、「那個」、「那些」。 #* {{需要例句}} # 情態副詞,多用在句首,表示推測,相當於「大概」、「也許」、「恐怕」、「還能」、「怎麼」、「難道」 。 #* {{需要例句}} # 表示第一人稱,相當於「己」。如「先脩其身」,其身者,己身也。 #* {{需要例句}} # 不明 #* {{s|左傳|僖公十一年|l2=春秋左氏傳/僖公#僖公十一年}}:「晉侯'''其'''無後乎!」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車沒有車軸,怎麼前行呢?) #* {{s|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 爲 == # [[文言/介詞#對象介詞|對象介詞]],相當於「向」「對」「給」。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為'''之柰何?」(柰何:通「奈何」) #* {{s|桃花源記}}:「不足'''爲'''外人道也」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公'''為'''我獻之」 # [[文言/介詞#時間介詞|時間介詞]],相當於「在S的時候」「等到S」。 #* {{s|晏子春秋|内篇|雜下|l2=晏子春秋|l3=晏子春秋/卷六#楚王欲辱晏子指盜者為齊人晏子對以橘_第十}}:「'''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 # [[文言/介詞#因事介詞|因事介詞]],表目的、原因等,相當與「由於」「因爲」。 #* {{s|孟子|l2=孟子/告子上|告子上}}:「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 [[文言/介詞#施事介詞|施事介詞]],引出施事者,相當於「被」。有時在被動句中與「[[#所|所]]」構成「N<sub>1</sub>爲(N<sub>2</sub>)(所)V」的結構,見[[文言/文法#被動法]]。 #* {{s|報任少卿書}}:「重'''為'''天下觀笑」 #* {{s|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l2=後漢書/卷86}}:「不利,遂'''爲'''所攻」 #* {{s|聊齋志異|促織|l2=聊齋志異/第04卷#促織}}:「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 #* {{s|浮生六記|閑情記趣}}(童趣):「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s|韓非子|l2=韓非子/五蠹|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 {{s|夢溪筆談|技藝|l2=夢溪筆談/卷18}}:「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疑问或反诘,相當於「呢」。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 {{s|論語|季氏|l2=論語/季氏第十六}}:「何以伐'''爲'''?」 == 以爲 == 相當於「認爲」。 == 於 == # [[文言/介詞#處所介詞|處所介詞]],引出動作發生、進行、到達的地點,相當於「從」「在」「到」等。 #* {{s|報任少卿書}}:「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臧'''於'''巖穴邪?」 #* {{s|三國志|魏書|董卓傳|l2=三國志#魏書|l3=三國志/卷06#董卓}}:「'''於'''望垣硤北爲羌、胡數萬人所圍」 #* {{s|史記|魏公子列傳|l2=史記/卷077}}:「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 #* {{s|項脊軒志}}:「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然而我住'''在'''這裏,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 # [[文言/介詞#時間介詞|時間介詞]],引出動作發生、持續、終止的時間,相當於「從」「在」「到」等。 #* {{s|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 #* {{s|報任少卿書}}:「且夫人不能蚤自財繩墨之外,以稍陵夷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 # [[文言/介詞#原因介詞|原因介詞]],相當於「由於」。 #* 《史記 · 淮陰侯列傳》:「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 # [[文言/連詞#承接連詞|承接連詞]],詞組「於是」,相當於「於是」。 #* {{s|戰國策|趙策四|l2=戰國策/卷21}}:「'''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 [[文言/介詞#來源介詞|來源介詞]],相當於「從」「由」「自」。 #* {{s|荀子|勸學}}:「青,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但是它的顏色比蓼藍更藍) #* {{s|史記|魏公子列傳|l2=史記/卷077}}:「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 # [[文言/介詞#比事介詞|比事介詞]],前接形容詞,後接比較基準,作补语,「N<sub>1</sub>A於N<sub>2</sub>」相當於「N<sub>1</sub>比N<sub>2</sub>更A」「N<sub>1</sub>V<sub>比較</sub>於N<sub>2</sub>」則相當於「把N<sub>1</sub>和N<sub>2</sub>V<sub>比較</sub>」,見[[文言/文法#比較法]]。 #* {{s|荀子|勸學}}:「青,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但是它的顏色'''比'''蓼藍'''更'''藍) #* {{s|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人必然會有一死,死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爲他們所追求的不同) #* {{s|史記|魏公子列傳|l2=史記/卷077}}:「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這時平原君不敢把自己'''與'''他人比較。) # [[文言/介詞#施事介詞|施事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執行者,相當於「被」「爲」,見[[文言/文法#被動法]]。 #* {{s|屈原列传}}:「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懷王因爲不分忠佞,所以在宮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宮外'''爲'''張儀所欺騙) # [[文言/介詞#對象介詞|對象介詞]],引出動作行爲所涉及、服務、影響、討論的對象,相當於「對」「對於」「關於」「向」等。 #* {{s|報任少卿書}}:「今雖欲自彫瑑,曼辭以自解,無益,'''於'''俗不信,祗取辱耳」 #* {{s|報任少卿書}}:「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 {{s|史記|魏公子列傳|l2=史記/卷077}}:「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 == 于 == # [[文言/介詞#處所介詞|處所介詞]],相當於「在」「從」 #* {{s|鄭伯克段于鄢}}:「鄭武公娶'''于'''申」(鄭武公'''從'''申國娶妻) #* {{s|蘭亭集序}}:「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稧事也」 # [[文言/介詞#客事介詞|客事介詞]],相當於「把」。 #* {{s|尚書|l2=尚書/盤庚下|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文言/介詞#與事介詞|與事介詞]],相當於「给」。 #* {{s|晏子春秋|内篇|雜下|l2=晏子春秋|l3=晏子春秋/卷六#景公以晏子妻老且惡欲納愛女晏子再拜以辭_第二十四}}:「景公有愛女,請嫁'''于'''晏子」 # [[文言/介詞#對象介詞|對象介詞]],引出動作針對(相當於「在」「對於」)、服務(相當於「爲」「給」)的對象。 #* {{s|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群臣不盡力'''于'''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群臣不願'''爲'''鲁君盡力,並不是因爲他們沒有能力服務君主) #* {{s|續夷堅志|張居士|l2=續夷堅志/卷四#張居士}}:「澶州人張居士,'''于'''禪學有所得」 # [[文言/介詞#共事介詞|共事介詞]],引出與主語共同進行動作的執行者,相當於「與」「同」等。 #* {{s|史記|齊太公世家|l2=史記/卷032#齊孝公}}:「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齊也」 == 則 == # [[文言/連詞#承接連詞|承接連詞]],相當於「那麼」。 #* {{s|六國論}}:「'''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那麼'''秦國最想要的,諸侯最怕的,本來就不在戰爭) # [[文言/連詞#轉折連詞|轉折連詞]],相當於「卻」「然而」。 #* {{需要例句}} # 副詞,加強判斷語氣,相當1 #* 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壯觀的景象) #* {{s|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s|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登斯樓也,'''則'''有……」 == 然則 == # [[文言/連詞#承接連詞|承接連詞]],表示前後順承,相當於「那麼」「既然如此」「既然這樣的話」。 #* {{s|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那麼'''什麼時候歡樂呢?) # [[文言/連詞#轉折連詞|轉折連詞]],表示雖有前項,也有前項以外的情況,相當於「不過」「然而」「雖然如此」「雖然是這樣」。 #* {{s|岳陽樓記}}:「'''然則'''北通……得無異乎?」('''然而'''此地向北通往……難道都會一樣嗎?) == 所 ==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使動詞性短語名詞化。 #* {{s|說苑|貴德|l2=說苑/卷05}}:「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所以」相當於「所憑藉」「憑藉的東西」,也就是說「原因」) #* {{s|春秋繁露|必仁且智|l2=春秋繁露/卷08#必仁且智第三十}}:「此乃天之'''所'''欲救也,《春秋》之'''所'''獨幸也,莊王'''所'''以禱而請也」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用於動詞前,與「爲」字呼應,構成「N<sub>1</sub>爲N<sub>2</sub>所V」表示被动,相當於「N<sub>1</sub>被N<sub>1</sub>V」,見[[文言/文法#爲所形]]。 #* {{s|浮生六記|閑情記趣}}(童趣):「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s|夢溪筆談|技藝|l2=夢溪筆談/卷18}}:「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 {{s|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l2=後漢書/卷86}}:「不利,遂爲'''所'''攻」 == 與 == # [[文言/連詞#並列連詞|並列連詞]],連結名詞,表示前後兩項並列,相當於「和」「及」。 #* {{s|太平御覽}}:「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 #* {{s|報任少卿書}}:「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曾經衛靈公'''和'''雍渠坐了同一輛車,孔子便去了陳國)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同「[[#歟|歟]]」。 == 何 == {{see also|文言/文法#疑問法}} # [[文言/代詞#疑問代詞|疑問代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相當於「為甚麼」、「哪裡」、「甚麼」。 #* {{s|歸去來辭}}:「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 習語:「來者'''何'''人」(來的是'''什麼'''人?)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何'''謂也?」('''什麼'''意思?) #* {{s|孟子|盡心上|l2=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君子不用耕田卻可以吃飯,這是'''爲什麼'''?) #* {{s|孟子|盡心上|l2=孟子/盡心上}}:「'''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 {{s|晏子春秋|内篇|雜下|l2=晏子春秋|l3=晏子春秋/卷六#楚王欲辱晏子指盜者為齊人晏子對以橘_第十}}:「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 疑問副詞,用在句首或動詞前,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 #* {{s|三國志|蜀书五|诸葛亮传|l2=三國志#蜀書|l3=三國志/卷35}}:「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 矣 == # [[文言/助詞#時態助詞|時態助詞]],表示[[文言/助詞#完成體|完成體]],相當於「了」。 #* {{s|史記|五帝本紀}}:「汝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直譯:你做事到位、說話可成事,'''已經'''三年'''了''';意譯:你這三年做事做得到位,說話可以成事。) #* {{s|鄭伯克段于鄢}}:「可'''矣'''!」(可以'''了'''!)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溫習舊知而悟出新知,那麼就可以做老師'''了''') #* {{s|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庭院裏有枇杷樹,是我妻子死的那一年親手種植的;現在已經亭亭如蓋'''了'''。)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示[[文言/助詞#感嘆語氣|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是很少的'''!''') #* {{s|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談話絲毫不涉及道義,卻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是難辦啊!) == 乃 == # 情態副詞,表示肯定,相當於「就是」,見[[文言/文法#判斷副詞|判斷副詞]]。 #* {{s|說苑|貴德|l2=說苑/卷05}}:「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 #* 受「無」否定,構成例如「無乃P乎?」的[[文言/文法#反問法|反問句]],相當於「難道不是P嗎?」。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寬於律己,寬於待人的人,難道不是太過於寬容了嗎?)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無'''乃'''爲佞乎?」(難道不是在花言巧語嗎?) #** {{s|論語|季氏|l2=論語/季氏第十六}}:「無'''乃'''爾是過與?」(難道不是你錯了嗎?) # 情態副詞,相當於「祇」「僅」。 #* {{s|呂氏春秋|義賞}}:「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l2=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 # [[文言/連詞#承接連詞|承接連詞]],相當於「就」「然後」。 #* 《貓捕雀》:「'''乃'''有憑權位,張爪牙,殘民以自肥者,何也?」 # [[文言/連詞#轉折連詞|轉折連詞]],相當於「卻」「竟然」。 #* {{需要例句}} #* {{s|詩經|鄭風|山有扶蘇|l3=詩經/山有扶蘇}}:「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 {{s|史記|吳王濞列傳|l2=史記/卷106}}:「當改過自新,'''乃'''益驕溢。」 == 若 == :關於「若」字實詞的用法,見[[文言/實詞#若|此]]。 # 第二[[文言/代詞#人稱代詞|人稱代詞]],相當於「你」。 #* {{s|史記|陳涉世家}}:「'''若'''為庸耕,何富貴也?」('''你'''是被僱傭耕田的人,怎麼會富貴呢?) # [[文言/連詞#假設連詞|假設連詞]],相當於「如果」。 #* {{s|論語|述而|l2=論語/述而第七}}:「'''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如果'''說到聖人和仁者,那麼我怎麼敢當?)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君'''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成人:完美的人) # [[文言/連詞#選擇連詞|選擇連詞]],相當於「或」「或者」。 #* {{需要例句}} # [[文言/介詞#比事介詞|比事介詞]],相當於「如」「像」「比得上」等,見[[文言/文法#比較法|比較法]]。 #* {{需要例句}} #* 受「不」「未」等否定副詞的否定,構成「不若」「未若」的結構,相當於「不如」「不像」「比不上」等。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是'''比不上'''貧窮時歡樂,富貴時好禮的人的。) # 代詞,相當於「這」。 #* {{s|論語|公治長|l2=論語/公治長第五}}:「君子哉'''若'''人!」('''這'''人真的是君子啊!)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這'''人真的是君子啊!'''這'''人真的崇尚道德啊!) == 及 == # [[文言/連詞#並列連詞|並列連詞]],相當於「和」。 #* {{s|鄭伯克段于鄢}}:「生莊公、'''及'''共叔段」(武姜生下了莊公'''和'''共叔段) # [[文言/介詞#條件介詞|條件介詞]],引出要利用的時間、機會,相當於「趁」。 #* {{s|左傳|僖公}}:「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敵多我少,'''趁'''他們還未完全渡過,請您下令進攻他們) # 相當於「等到」。 #* {{s|鄭伯克段于鄢}}:「'''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等到'''莊公即位) == 焉 ==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相當於「啊」「呢」。 #* {{s|捕蛇者說}}:「悍吏之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調整語氣,不譯。 #* {{s|論語|述而|l2=論語/述而第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s|阿房宫赋}}:「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 同「於是」「於之」,相當於「在那裏」等。 #* {{s|論語|里仁|l2=論語/里仁第四}}:「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人想去趕上'''他''',見到不賢的人在內心自省)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愼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代詞,相當於「他」、「他們」、「它」、「在這裡」、「在那裡」。 #* {{s|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 [[文言/代詞#疑問代詞|疑問代詞]],相當於「豈」、「如何」、「怎麼」。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怎麼'''能藏住?人'''怎麼'''能藏住?)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 {{s|論語|里仁|l2=論語/里仁第四}}:「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 {{s|論語|公冶長|l2=論語/公冶長第五}}:「'''焉'''用佞?」 #* {{s|論語|公冶長|l2=論語/公冶長第五}}:「棖也慾!'''焉'''得剛?」 #* {{s|論語|公冶長|l2=論語/公冶長第五}}:「未知,'''焉'''得仁?」 == 因 == === 介詞 === # [[文言/介詞#原因介詞|原因介詞]],相當於「因为」「由于」。 #* {{s|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凭借,依靠。 #* (出典?)「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s|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趁着,趁此。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通过,经由。 #* {{s|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副詞 === # 于是,就。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仍然。 #* {{s|段太尉逸事状}}:「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 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前一分句,表原因。 #* {{需要例句}} == 且 == # [[文言/連詞#遞進連詞|遞進連詞]],相當於「而且」「況且」。 #* {{s|捕蛇者說}}:「余悲之,'''且'''曰」 #* {{s|鄭伯克段于鄢}}:「公語之故, '''且'''告之悔」 # [[文言/連詞#並列連詞|並列連詞]],相當於「又」「與」。 # 時間副詞,相當於「即將」「暫時」。 #* {{s|黔之驢}}:「驢一鳴,虎大駭,逐遁,以為且噬己也。」 #(需要譯義) #* {{s|項脊軒志}}:「聞姊家有閤子,'''且'''何謂閤子也?」 #* {{s|庄子|逍遥游}}:「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 {{s|報任少卿書}}:「'''且'''夫人不能蚤自財繩墨之外,以稍陵夷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 == 夫 == # 發語詞,發起論述。 #* {{s|岳陽樓記}}:「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 {{s|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感嘆,相當於「啊」。 #* {{s|莊子|在宥|l2=莊子/在宥}}:「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 {{s|莊子|在宥|l2=莊子/在宥}}:「不明於道者,悲'''夫'''!」 #* {{s|蘭亭集序}}:「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後人看今人,也就像是今人看前人,可悲'''啊'''!) #* {{s|報任少卿書}}:「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 在 == # [[文言/介詞#時間介詞|時間介詞]]。 #* {{s|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 [[文言/介詞#處所介詞|處所介詞]]。 #* {{s|論語|述而|l2=論語/述而第七}}:「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哉 ==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因此有時會[[文言/文法#倒裝|倒裝]],相當於「啊」。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管仲之器小'''哉'''!」(管仲真小氣'''啊'''!)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我怎麼看這個人'''啊'''!)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大'''哉'''問!」 #* {{s|論語|公冶長|l2=論語/公冶長第五}}:「君子'''哉'''若人!」(這人真的是君子'''啊'''!)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賢'''哉'''回也!」(顏回真聰明'''啊'''!)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這人真的是君子'''啊'''!這人真的崇尚道德'''啊'''!)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示強烈的疑問、反問語氣。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觚不觚,觚'''哉'''!觚'''哉'''!」(觚不當觚用,這還是觚'''嗎'''?這還是觚'''嗎'''?)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怎麼能藏住?人怎麼能藏住?)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車沒有車軸,怎麼前行'''呢'''?) #* {{s|論語|述而|l2=論語/述而第七}}:「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我有哪些'''呢'''?) #* {{s|論語|陽貨|l2=論語/陽貨第十七}}:「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我難道是匏瓜'''嗎'''?怎麼能只繫着不吃!) == 將 == # 情態副詞,表示未然,相當於「將要」。 #* {{s|論語|季氏|l2=論語/季氏第十六}}:「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將要'''討伐顓臾)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木鐸:本指用以警衆的巨大響器,有木舌的銅製鈴鐺,這裏引申指警醒世人的聖者。) # 時間副詞,相當於「即將」「快」。 #* {{s|論語|泰伯|l2=論語/泰伯第八}}:「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s|扁鵲見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 時間副詞,相當於「剛剛」。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 == 亦 == # 相當於「也」。 #* {{s|項脊軒志}}:「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然而我住在這裏,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 #* {{s|蘭亭集序}}:「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後人看今人,'''也'''就像是今人看前人,可悲啊!) == 苟 == # [[文言/連詞#假設連詞|假設連詞]],相當於「如果」 #* {{s|史記|陳涉世家}}:「'''茍'''富貴,無相忘」('''如果'''有誰富貴了,不要互相忘記) #* {{s|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如果'''對國家有利情願死,怎麼可以因為有禍而去避開它?) # 時間副詞,表示「姑且」「苟且」「暫時」「暫且」 #* {{s|前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姑且'''在亂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 成語:「'''苟'''延殘喘」('''暫且'''拖延剩下的一口氣) == 耳 ==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又作「爾」。 #* {{s|說苑|奉使|l2=說苑/卷12}}:「此乃匹夫愚人之怒'''耳''',非布衣韋帶之士怒也」(這不過就是匹夫愚人的憤怒'''罷了''',不是布衣韋帶之士的憤怒。) == 諸 == # 「之於」合音。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吿'''諸'''往而知來者」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 {{s|論語|公冶長|l2=論語/公冶長第五}}:「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 {{s|論語|公冶長|l2=論語/公冶長第五}}:「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 {{s|論語|衞靈公|l2=論語/衞靈公第十五}}:「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之乎」合音。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堯舜其猶病'''諸'''!」 #* {{s|論語|子罕|l2=論語/子罕第九}}:「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 {{s|論語|先進|l2=論語/先進第十一}}:「聞斯行'''諸'''?」 #* {{s|論語|顏淵|l2=論語/顏淵第十二}}:「聞斯行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 {{s|論語|子路|l2=論語/子路第十三}}:「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 {{s|論語|子路|l2=論語/子路第十三}}:「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 文言虛詞專著 == === 古書 === * 劉淇《助字辨略》 * 王引之《經傳釋詞》 * 袁仁林《虛字說》 === 今本 === * 呂叔湘《文言虛字》 *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 * 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 * 秦禮君《古代關連詞語手冊》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 備註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文言]] 4vljg22eb4ibo5pjvbe83gt37zpyjt2 168448 168447 2022-08-11T08:33:53Z Sayonzei 41916 wikitext text/x-wiki __NOCC____NOTOC__ {{ambox|text=本頁面仍未完成<br />需要補充的有:義項、例句、例句翻譯和註釋<br />另需要與[[文言#連詞|文言連詞]]、[[文言#介詞|文言介詞]]頁面互相整合}} 文言之中,不能獨立充當句法成分,而只起到語法意義的詞,便是「'''虛詞'''」<ref>{{cite book|author=蒲立本|title=古汉语语法纲要|location=北京|publisher=语文出版社|year=2005}}</ref>,可依其功能分爲[[文言/介詞|介詞]]、[[文言/連詞|連詞]]、[[文言/助詞|助詞]]等。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例如:<ref>依先秦兩漢該字出現次數(數據來源:[https://ctext.org/zh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和字之相關性排序。</ref>「[[#之|之]]」、「[[#乎|乎]]」、「[[#者|者]]」、「[[#也|也]]」、「[[#以|以]]」、「[[#而|而]]」、「[[#其|其]]」、「[[#爲|爲]]([[#爲|為]]){{註|「爲」「為」二字爲全等異體字,本文採正字「爲」而例文則儘量忠於原文。}}」、「[[#於|於]]{{註|name=於于}}」、「[[#于|于]]{{註|name=於于|「[[#於|於]]」「[[#于|于]]」本爲二字,古音不同,儘管含義接近,後世近乎混同,然若有別,自當分清爲宜。}}」、「[[#則|則]]」、「[[#所|所]]」、「[[#與|與]]」、「[[#何|何]]」、「[[#矣|矣]]」、「[[#乃|乃]]」、「[[#若|若]]」、「[[#及|及]]」、「[[#焉|焉]]」、「[[#因|因]]」、「[[#且|且]]」、「[[#夫|夫]]」、「[[#在|在]]」、「[[#哉|哉]]」、「[[#將|將]]」、「[[#亦|亦]]」、「[[#苟|苟]]」、「[[#耳|耳]]([[#耳|爾]])」、「[[#諸|諸]]」、「[[#或|或]]」等。其中,因爲「之乎者也」作爲白話中的一個習語,這四個字最爲衆所知。這些字往往除了做虛詞之外,還有做[[文言/實詞|實詞]]的,而下面僅列出這些詞做虛詞時(依例將代詞、時間副詞和情態副詞用法一併記入)的常見解釋。本文彙總了上列虛詞的主要用法。 == 之 == :關於「之」字實詞的用法,見[[文言/實詞#之|此]]。 # [[文言/代詞#|第三人稱代詞]],通常用作賓語,稱代人、物、事,相當於「他」「她」「他們」「她們」「它」等等。 #* {{s|鄭伯克段于鄢}}:「愛共叔段,欲立'''之'''」(姜氏偏愛共叔段,想立'''他'''爲世子) #* {{s|扁鵲見蔡桓公}}:「桓侯故使人問'''之'''」(蔡桓公因此派人詢問'''他''') #* {{s|尚書|皋陶謨|l2=尚書/皐陶謨}}︰「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 {{s|童區寄傳}}:「與衣裳,吏護還'''之'''鄉」 #* 可活用於稱代自身或對方。 #** {{s|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 #* 用作雙賓語中的近賓語。 #** {{s|鄭伯克段于鄢}}:「公語'''之'''故, 且告'''之'''悔」 #* 用作兼語,既是前面動詞的賓語,又是後面謂語的主語。 #** {{需要例句}} #* 當主謂詞組擔任賓語時, 可用作主謂詞組的主語。 #** (出典?):「聞'''之'''死,欲住」 # [[文言/代詞#指示代詞|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 #* {{s|韓非子}}:「至'''之'''市,而忘操之」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表示領屬、修飾,相當於「的」。 #* {{s|石鐘山記}}:「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 {{s|左傳|襄公十四年|l2=春秋左氏傳/襄公#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余'''之'''弟也」 #* {{s|蘭亭集序}}:「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 {{s|莊子|養生主|l2=莊子/養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 {{s|說苑|貴德|l2=說苑/卷05}}:「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之'''所以」相當於「'''的'''原因」)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用在主語與謂語中間,使其失去獨立性而變成主謂結構,做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以及狀語,定語等。 #* {{s|左傳|僖公二十二年|l2=春秋左氏傳/僖公#僖公二十二年}}:「天'''之'''棄商久矣」 #* {{s|禮記|禮運|l2=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s|史記|賈誼傳|l2=史記/卷084#賈誼}}:「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那禍與福啊,和纏在一起的兩根繩子有什麼區別。)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用在前置的賓語和動詞之間,不必譯出。 #* {{s|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巧言|l2=詩經#小雅|l3=詩經#小雅|l4=詩經/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用在主語與介詞結構之間,以強調介詞結構,不必譯出。 #* {{需要例句}} # [[文言/助詞#韻律助詞|韻律助詞]],用在句末,在動詞,形容詞或時間詞後湊音節,無實義,不必譯出。 #*{{s|曹劌論戰}}:「公將鼓'''之'''」(鼓:動詞,擊鼓) #* {{s|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l2=資治通鑑/卷065}}:「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頃:一會兒) == 乎 == === 語氣助詞 ===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疑問或反問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吗」「呢」,見[[文言/文法#疑問法]]。 #* {{s|列子|l2=列子/湯問篇|湯問篇}}:「古初有物'''乎'''?」 #* {{s|項脊軒志}}:「兒寒'''乎'''?欲食'''乎'''?」(孩子你冷嗎?你想吃東西嗎?) #* {{s|前赤壁賦}}:「此非曹孟德之詩'''乎'''?」(這難道不是曹孟德的詩'''嗎'''?) #* {{s|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s|史記|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s|論語|子罕|l2=論語/子罕第九}}:「吾誰欺?欺天'''乎'''?」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當於「吧」。 #* {{s|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文言/助詞|助詞]],用在句中,表停顿,無實意。 #* {{s|庄子|逍遥游}}:「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 {{s|前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s|孟子|梁惠王上|l2=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惡'''乎'''定?」 # [[文言/文法#感嘆詞|感嘆詞]],表感叹,相當於「啊」「呀」。 #* {{s|阿房宮賦}}:「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 {{s|蜀道難|l1=蜀道難 (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介词 === # [[文言/介詞#對象介詞|對象介詞]],表对象,相當於「对」「对于」。 #* {{s|荀子|勸學篇|l2=荀子/勸學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文言/介詞#處所介詞|處所介詞]],相當於「在」。 #* {{需要例句}} # [[文言/介詞#時間介詞|時間介詞]],表地点,时间等范围,相當於「在」「在N的時候」。 #* {{s|師說}}:「生'''乎'''吾前」 # [[文言/介词#比事介词|比事介词]],引出比较对象,相當於「比」。 #* {{s|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聞道一定'''比'''我早,我追隨並學習他)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後綴,做词尾,表示「~的样子」「~地」,構成副詞,相當於「然」。 #* {{s|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僊」 == 者 ==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在[[文言/文法#判斷句|判斷句]]中表示主語。 #* {{s|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 {{s|古文觀止|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s|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叫軒轅) # [[文言/代詞#代詞|代詞]],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相當於「的」、「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地方」。 #* {{s|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語氣結束。 #* {{s|孟子|l2=孟子/離婁下|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也 ==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用於判斷句句末,表示[[文言/助詞#肯定語氣|肯定語氣]]。見[[文言/文法#者也結構|判斷句]]。 #* {{s|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 {{s|岳陽樓記}}:「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壯觀的景象) #* {{s|詩品}}:「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 #* {{s|項脊軒志}}:「項脊軒,舊南閤子'''也'''」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示疑問語氣。 #*{{s|史記‧滑稽列傳}}:「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嗚,王知此鳥何'''也'''」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示感嘆語氣。 #* {{s|論語·雍也}}:「賢哉,回'''也'''」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 {{s|長楊賦}}:「蓋聞聖主之養民'''也''',仁霑而恩洽,動不為身」 #* {{s|春日憶李白|l1=全唐詩/卷224#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 也者 == # 相當於「的人」。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 以 == # [[文言/介詞#原因介詞|原因介詞]],相當於「因為」「由於」。 #* {{s|史記|陳涉世家}}:「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 {{s|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 # [[文言/介詞#方式介詞|方式介詞]],相當於「通過」「憑藉」。 #* {{s|韓非子|五蠹|l2=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 {{s|捕蛇者說}}:「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 #* {{s|捕蛇者說}}:「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 [[文言/介詞#工具介詞|工具介詞]],相當於「用」。 #* {{s|論衡|程材篇|l2=論衡/34}}:「如比於文吏,洗泥者'''以'''水,燔腥生者用火」 # [[文言/介詞#時間介詞|時間介詞]]、[[文言/介詞#處所介詞|處所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相當於「在」、「從」。 #* {{s|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l2=史記/卷111}}:「韓說'''以'''太初元年為遊擊將軍」 # [[文言/連詞#並列連詞|並列連詞]],相當於「和」。 #* {{需要例句}} # [[文言/連詞#遞進連詞|遞進連詞]],關係,相當於「而」「又」「並且」或不譯。 #* {{需要例句}} # [[文言/連詞#承接連詞|承接連詞]],相當於「而」或不譯。 #* {{s|尚書|周書|金縢|l2=尚書#周書|l3=尚書/金縢}}:「天大雷電'''以'''風」 # [[文言/連詞#目的連詞|目的連詞]],相當於「以」「來」「以致」。 #* {{s|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 {{s|捕蛇者說}}:「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 # [[文言/連詞#因果連詞|因果連詞]],相當於「因為」。 #* {{需要例句}} #* 往往與「是」構成「以是」或「是以」,相當於「因爲這」,即「於是」「遂」「所以」。 #** {{s|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以是'''忿忿,懷慚反側」 #** {{s|左傳|昭公二十三年|l2=春秋左氏傳/昭公#昭公二十三年}}:「諸侯從於楚者眾,而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巳,'''是以'''來」 # [[文言/連詞#假設連詞|假設連詞]],相當於「如果」「假使」。 #* {{s|捕蛇者說}}:「'''以'''齧人,無禦之者」('''如果'''它咬人,沒有可以防護的方法[則必死無疑]) #* {{s|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l2=史記/卷112}}:「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幾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萬世之變,則不可稱諱也」 # 認爲「以……爲」 #* {{s|捕蛇者說}}:「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 能够,可以「可以……」 #* {{s|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攣、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 而 == # [[文言/連詞#承接連詞|承接連詞]],相當於「然後」。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s|論語|泰伯|l2=論語/泰伯第八}}:「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文言/連詞#並列連詞|並列連詞]],相當於「和」「及」「並」「並且」「而且」。 #* {{s|荀子|勸學篇|l2=荀子/勸學篇}}:「蟹六跪'''而'''二螯」(蟹有六條腿'''和'''兩個鉗子) #* {{s|左傳|桓公元年|l2=春秋左氏傳/桓公#桓公元年}}:「美'''而'''艷」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吿諸往'''而'''知來者」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 {{s|論語|泰伯|l2=論語/泰伯第八}}:「任重'''而'''道遠」 # [[文言/連詞#遞進連詞|遞進連詞]],相當於「並」「且」。 #* {{s|荀子|勸學篇|l2=荀子/勸學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s|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入'''而'''徐趨,至'''而'''致謝」 #* {{s|孫子|謀攻}}:「不戰'''而'''屈人之兵」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 [[文言/連詞#轉折連詞|轉折連詞]],相當於「然而」「卻」。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 {{s|荀子|勸學篇|l2=荀子/勸學篇}}:「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 [[文言/連詞#目的連詞|目的連詞]],相當於「以」「來」。 #* {{s|戰國策|楚策一|l2=戰國策/卷14#荊宣王問群臣}}:「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 {{s|子不語|鬼冒名索祭|l2=子不語/卷2#○鬼冒名索祭}}:「自此,過東直門,必紆道'''而'''避此井」 #* {{s|阿房宫赋}}:「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 其 == # 第三[[文言/代詞#人稱代詞|人稱代詞]],相當於「他」、「他的」、「他們」、「他們的」、「它」、「它的」、「它們」、「它們」、「其中」。 #* {{s|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 [[文言/代詞#指示代詞|指示代詞]],指代事物。相當於「這」、「這個」、「這些」、「那」、「那個」、「那些」。 #* {{需要例句}} # 情態副詞,多用在句首,表示推測,相當於「大概」、「也許」、「恐怕」、「還能」、「怎麼」、「難道」 。 #* {{需要例句}} # 表示第一人稱,相當於「己」。如「先脩其身」,其身者,己身也。 #* {{需要例句}} # 不明 #* {{s|左傳|僖公十一年|l2=春秋左氏傳/僖公#僖公十一年}}:「晉侯'''其'''無後乎!」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車沒有車軸,怎麼前行呢?) #* {{s|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 爲 == # [[文言/介詞#對象介詞|對象介詞]],相當於「向」「對」「給」。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為'''之柰何?」(柰何:通「奈何」) #* {{s|桃花源記}}:「不足'''爲'''外人道也」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公'''為'''我獻之」 # [[文言/介詞#時間介詞|時間介詞]],相當於「在S的時候」「等到S」。 #* {{s|晏子春秋|内篇|雜下|l2=晏子春秋|l3=晏子春秋/卷六#楚王欲辱晏子指盜者為齊人晏子對以橘_第十}}:「'''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 # [[文言/介詞#因事介詞|因事介詞]],表目的、原因等,相當與「由於」「因爲」。 #* {{s|孟子|l2=孟子/告子上|告子上}}:「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 [[文言/介詞#施事介詞|施事介詞]],引出施事者,相當於「被」。有時在被動句中與「[[#所|所]]」構成「N<sub>1</sub>爲(N<sub>2</sub>)(所)V」的結構,見[[文言/文法#被動法]]。 #* {{s|報任少卿書}}:「重'''為'''天下觀笑」 #* {{s|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l2=後漢書/卷86}}:「不利,遂'''爲'''所攻」 #* {{s|聊齋志異|促織|l2=聊齋志異/第04卷#促織}}:「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 #* {{s|浮生六記|閑情記趣}}(童趣):「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s|韓非子|l2=韓非子/五蠹|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 {{s|夢溪筆談|技藝|l2=夢溪筆談/卷18}}:「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疑问或反诘,相當於「呢」。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 {{s|論語|季氏|l2=論語/季氏第十六}}:「何以伐'''爲'''?」 == 以爲 == 相當於「認爲」。 == 於 == # [[文言/介詞#處所介詞|處所介詞]],引出動作發生、進行、到達的地點,相當於「從」「在」「到」等。 #* {{s|報任少卿書}}:「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臧'''於'''巖穴邪?」 #* {{s|三國志|魏書|董卓傳|l2=三國志#魏書|l3=三國志/卷06#董卓}}:「'''於'''望垣硤北爲羌、胡數萬人所圍」 #* {{s|史記|魏公子列傳|l2=史記/卷077}}:「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 #* {{s|項脊軒志}}:「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然而我住'''在'''這裏,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 # [[文言/介詞#時間介詞|時間介詞]],引出動作發生、持續、終止的時間,相當於「從」「在」「到」等。 #* {{s|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 #* {{s|報任少卿書}}:「且夫人不能蚤自財繩墨之外,以稍陵夷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 # [[文言/介詞#原因介詞|原因介詞]],相當於「由於」。 #* {{s|史記|淮陰侯列傳|12=史記/卷092}}:「'''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 # [[文言/連詞#承接連詞|承接連詞]],詞組「於是」,相當於「於是」。 #* {{s|戰國策|趙策四|l2=戰國策/卷21}}:「'''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 [[文言/介詞#來源介詞|來源介詞]],相當於「從」「由」「自」。 #* {{s|荀子|勸學}}:「青,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但是它的顏色比蓼藍更藍) #* {{s|史記|魏公子列傳|l2=史記/卷077}}:「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 # [[文言/介詞#比事介詞|比事介詞]],前接形容詞,後接比較基準,作补语,「N<sub>1</sub>A於N<sub>2</sub>」相當於「N<sub>1</sub>比N<sub>2</sub>更A」「N<sub>1</sub>V<sub>比較</sub>於N<sub>2</sub>」則相當於「把N<sub>1</sub>和N<sub>2</sub>V<sub>比較</sub>」,見[[文言/文法#比較法]]。 #* {{s|荀子|勸學}}:「青,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但是它的顏色'''比'''蓼藍'''更'''藍) #* {{s|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人必然會有一死,死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爲他們所追求的不同) #* {{s|史記|魏公子列傳|l2=史記/卷077}}:「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這時平原君不敢把自己'''與'''他人比較。) # [[文言/介詞#施事介詞|施事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執行者,相當於「被」「爲」,見[[文言/文法#被動法]]。 #* {{s|屈原列传}}:「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懷王因爲不分忠佞,所以在宮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宮外'''爲'''張儀所欺騙) # [[文言/介詞#對象介詞|對象介詞]],引出動作行爲所涉及、服務、影響、討論的對象,相當於「對」「對於」「關於」「向」等。 #* {{s|報任少卿書}}:「今雖欲自彫瑑,曼辭以自解,無益,'''於'''俗不信,祗取辱耳」 #* {{s|報任少卿書}}:「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 {{s|史記|魏公子列傳|l2=史記/卷077}}:「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 == 于 == # [[文言/介詞#處所介詞|處所介詞]],相當於「在」「從」 #* {{s|鄭伯克段于鄢}}:「鄭武公娶'''于'''申」(鄭武公'''從'''申國娶妻) #* {{s|蘭亭集序}}:「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稧事也」 # [[文言/介詞#客事介詞|客事介詞]],相當於「把」。 #* {{s|尚書|l2=尚書/盤庚下|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文言/介詞#與事介詞|與事介詞]],相當於「给」。 #* {{s|晏子春秋|内篇|雜下|l2=晏子春秋|l3=晏子春秋/卷六#景公以晏子妻老且惡欲納愛女晏子再拜以辭_第二十四}}:「景公有愛女,請嫁'''于'''晏子」 # [[文言/介詞#對象介詞|對象介詞]],引出動作針對(相當於「在」「對於」)、服務(相當於「爲」「給」)的對象。 #* {{s|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群臣不盡力'''于'''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群臣不願'''爲'''鲁君盡力,並不是因爲他們沒有能力服務君主) #* {{s|續夷堅志|張居士|l2=續夷堅志/卷四#張居士}}:「澶州人張居士,'''于'''禪學有所得」 # [[文言/介詞#共事介詞|共事介詞]],引出與主語共同進行動作的執行者,相當於「與」「同」等。 #* {{s|史記|齊太公世家|l2=史記/卷032#齊孝公}}:「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齊也」 == 則 == # [[文言/連詞#承接連詞|承接連詞]],相當於「那麼」。 #* {{s|六國論}}:「'''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那麼'''秦國最想要的,諸侯最怕的,本來就不在戰爭) # [[文言/連詞#轉折連詞|轉折連詞]],相當於「卻」「然而」。 #* {{需要例句}} # 副詞,加強判斷語氣,相當於「就是」「即」,時和「非」、「不」呼應使用:「不是……就是」,亦構成排比,表示對比(參見[[文言/文法#判斷句|判斷句]])。 #* {{s|岳陽樓記}}:「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壯觀的景象) #* {{s|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s|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登斯樓也,'''則'''有……」 == 然則 == # [[文言/連詞#承接連詞|承接連詞]],表示前後順承,相當於「那麼」「既然如此」「既然這樣的話」。 #* {{s|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那麼'''什麼時候歡樂呢?) # [[文言/連詞#轉折連詞|轉折連詞]],表示雖有前項,也有前項以外的情況,相當於「不過」「然而」「雖然如此」「雖然是這樣」。 #* {{s|岳陽樓記}}:「'''然則'''北通……得無異乎?」('''然而'''此地向北通往……難道都會一樣嗎?) == 所 ==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使動詞性短語名詞化。 #* {{s|說苑|貴德|l2=說苑/卷05}}:「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所以」相當於「所憑藉」「憑藉的東西」,也就是說「原因」) #* {{s|春秋繁露|必仁且智|l2=春秋繁露/卷08#必仁且智第三十}}:「此乃天之'''所'''欲救也,《春秋》之'''所'''獨幸也,莊王'''所'''以禱而請也」 # [[文言/助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用於動詞前,與「爲」字呼應,構成「N<sub>1</sub>爲N<sub>2</sub>所V」表示被动,相當於「N<sub>1</sub>被N<sub>1</sub>V」,見[[文言/文法#爲所形]]。 #* {{s|浮生六記|閑情記趣}}(童趣):「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s|夢溪筆談|技藝|l2=夢溪筆談/卷18}}:「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 {{s|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l2=後漢書/卷86}}:「不利,遂爲'''所'''攻」 == 與 == # [[文言/連詞#並列連詞|並列連詞]],連結名詞,表示前後兩項並列,相當於「和」「及」。 #* {{s|太平御覽}}:「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 #* {{s|報任少卿書}}:「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曾經衛靈公'''和'''雍渠坐了同一輛車,孔子便去了陳國)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同「[[#歟|歟]]」。 == 何 == {{see also|文言/文法#疑問法}} # [[文言/代詞#疑問代詞|疑問代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相當於「為甚麼」、「哪裡」、「甚麼」。 #* {{s|歸去來辭}}:「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 習語:「來者'''何'''人」(來的是'''什麼'''人?)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 {{s|詩經|國風|召南|行露|l2=詩經#國風|l3=詩經#國風|l4=詩經/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何'''謂也?」('''什麼'''意思?) #* {{s|孟子|盡心上|l2=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君子不用耕田卻可以吃飯,這是'''爲什麼'''?) #* {{s|孟子|盡心上|l2=孟子/盡心上}}:「'''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 {{s|晏子春秋|内篇|雜下|l2=晏子春秋|l3=晏子春秋/卷六#楚王欲辱晏子指盜者為齊人晏子對以橘_第十}}:「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 疑問副詞,用在句首或動詞前,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 #* {{s|三國志|蜀书五|诸葛亮传|l2=三國志#蜀書|l3=三國志/卷35}}:「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 矣 == # [[文言/助詞#時態助詞|時態助詞]],表示[[文言/助詞#完成體|完成體]],相當於「了」。 #* {{s|史記|五帝本紀}}:「汝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直譯:你做事到位、說話可成事,'''已經'''三年'''了''';意譯:你這三年做事做得到位,說話可以成事。) #* {{s|鄭伯克段于鄢}}:「可'''矣'''!」(可以'''了'''!)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溫習舊知而悟出新知,那麼就可以做老師'''了''') #* {{s|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庭院裏有枇杷樹,是我妻子死的那一年親手種植的;現在已經亭亭如蓋'''了'''。)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示[[文言/助詞#感嘆語氣|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是很少的'''!''') #* {{s|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談話絲毫不涉及道義,卻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是難辦啊!) == 乃 == # 情態副詞,表示肯定,相當於「就是」,見[[文言/文法#判斷副詞|判斷副詞]]。 #* {{s|說苑|貴德|l2=說苑/卷05}}:「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 #* 受「無」否定,構成例如「無乃P乎?」的[[文言/文法#反問法|反問句]],相當於「難道不是P嗎?」。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寬於律己,寬於待人的人,難道不是太過於寬容了嗎?)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無'''乃'''爲佞乎?」(難道不是在花言巧語嗎?) #** {{s|論語|季氏|l2=論語/季氏第十六}}:「無'''乃'''爾是過與?」(難道不是你錯了嗎?) # 情態副詞,相當於「祇」「僅」。 #* {{s|呂氏春秋|義賞}}:「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l2=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 # [[文言/連詞#承接連詞|承接連詞]],相當於「就」「然後」。 #* 《貓捕雀》:「'''乃'''有憑權位,張爪牙,殘民以自肥者,何也?」 # [[文言/連詞#轉折連詞|轉折連詞]],相當於「卻」「竟然」。 #* {{需要例句}} #* {{s|詩經|鄭風|山有扶蘇|l3=詩經/山有扶蘇}}:「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 {{s|史記|吳王濞列傳|l2=史記/卷106}}:「當改過自新,'''乃'''益驕溢。」 == 若 == :關於「若」字實詞的用法,見[[文言/實詞#若|此]]。 # 第二[[文言/代詞#人稱代詞|人稱代詞]],相當於「你」。 #* {{s|史記|陳涉世家}}:「'''若'''為庸耕,何富貴也?」('''你'''是被僱傭耕田的人,怎麼會富貴呢?) # [[文言/連詞#假設連詞|假設連詞]],相當於「如果」。 #* {{s|論語|述而|l2=論語/述而第七}}:「'''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如果'''說到聖人和仁者,那麼我怎麼敢當?)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君'''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成人:完美的人) # [[文言/連詞#選擇連詞|選擇連詞]],相當於「或」「或者」。 #* {{需要例句}} # [[文言/介詞#比事介詞|比事介詞]],相當於「如」「像」「比得上」等,見[[文言/文法#比較法|比較法]]。 #* {{需要例句}} #* 受「不」「未」等否定副詞的否定,構成「不若」「未若」的結構,相當於「不如」「不像」「比不上」等。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是'''比不上'''貧窮時歡樂,富貴時好禮的人的。) # 代詞,相當於「這」。 #* {{s|論語|公治長|l2=論語/公治長第五}}:「君子哉'''若'''人!」('''這'''人真的是君子啊!)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這'''人真的是君子啊!'''這'''人真的崇尚道德啊!) == 及 == # [[文言/連詞#並列連詞|並列連詞]],相當於「和」。 #* {{s|鄭伯克段于鄢}}:「生莊公、'''及'''共叔段」(武姜生下了莊公'''和'''共叔段) # [[文言/介詞#條件介詞|條件介詞]],引出要利用的時間、機會,相當於「趁」。 #* {{s|左傳|僖公}}:「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敵多我少,'''趁'''他們還未完全渡過,請您下令進攻他們) # 相當於「等到」。 #* {{s|鄭伯克段于鄢}}:「'''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等到'''莊公即位) == 焉 ==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相當於「啊」「呢」。 #* {{s|捕蛇者說}}:「悍吏之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調整語氣,不譯。 #* {{s|論語|述而|l2=論語/述而第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s|阿房宫赋}}:「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 同「於是」「於之」,相當於「在那裏」等。 #* {{s|論語|里仁|l2=論語/里仁第四}}:「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人想去趕上'''他''',見到不賢的人在內心自省)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愼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代詞,相當於「他」、「他們」、「它」、「在這裡」、「在那裡」。 #* {{s|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 [[文言/代詞#疑問代詞|疑問代詞]],相當於「豈」、「如何」、「怎麼」。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怎麼'''能藏住?人'''怎麼'''能藏住?)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 {{s|論語|里仁|l2=論語/里仁第四}}:「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 {{s|論語|公冶長|l2=論語/公冶長第五}}:「'''焉'''用佞?」 #* {{s|論語|公冶長|l2=論語/公冶長第五}}:「棖也慾!'''焉'''得剛?」 #* {{s|論語|公冶長|l2=論語/公冶長第五}}:「未知,'''焉'''得仁?」 == 因 == === 介詞 === # [[文言/介詞#原因介詞|原因介詞]],相當於「因为」「由于」。 #* {{s|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凭借,依靠。 #* (出典?)「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s|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趁着,趁此。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通过,经由。 #* {{s|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副詞 === # 于是,就。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仍然。 #* {{s|段太尉逸事状}}:「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 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前一分句,表原因。 #* {{需要例句}} == 且 == # [[文言/連詞#遞進連詞|遞進連詞]],相當於「而且」「況且」。 #* {{s|捕蛇者說}}:「余悲之,'''且'''曰」 #* {{s|鄭伯克段于鄢}}:「公語之故, '''且'''告之悔」 # [[文言/連詞#並列連詞|並列連詞]],相當於「又」「與」。 # 時間副詞,相當於「即將」「暫時」。 #* {{s|黔之驢}}:「驢一鳴,虎大駭,逐遁,以為且噬己也。」 #(需要譯義) #* {{s|項脊軒志}}:「聞姊家有閤子,'''且'''何謂閤子也?」 #* {{s|庄子|逍遥游}}:「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 {{s|史記|項羽本紀|l2=史記/卷007}}:「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 {{s|報任少卿書}}:「'''且'''夫人不能蚤自財繩墨之外,以稍陵夷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 == 夫 == # 發語詞,發起論述。 #* {{s|岳陽樓記}}:「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 {{s|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感嘆,相當於「啊」。 #* {{s|莊子|在宥|l2=莊子/在宥}}:「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 {{s|莊子|在宥|l2=莊子/在宥}}:「不明於道者,悲'''夫'''!」 #* {{s|蘭亭集序}}:「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後人看今人,也就像是今人看前人,可悲'''啊'''!) #* {{s|報任少卿書}}:「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 在 == # [[文言/介詞#時間介詞|時間介詞]]。 #* {{s|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 [[文言/介詞#處所介詞|處所介詞]]。 #* {{s|論語|述而|l2=論語/述而第七}}:「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哉 ==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因此有時會[[文言/文法#倒裝|倒裝]],相當於「啊」。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管仲之器小'''哉'''!」(管仲真小氣'''啊'''!)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我怎麼看這個人'''啊'''!)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大'''哉'''問!」 #* {{s|論語|公冶長|l2=論語/公冶長第五}}:「君子'''哉'''若人!」(這人真的是君子'''啊'''!)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賢'''哉'''回也!」(顏回真聰明'''啊'''!)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這人真的是君子'''啊'''!這人真的崇尚道德'''啊'''!)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表示強烈的疑問、反問語氣。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觚不觚,觚'''哉'''!觚'''哉'''!」(觚不當觚用,這還是觚'''嗎'''?這還是觚'''嗎'''?)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怎麼能藏住?人怎麼能藏住?)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車沒有車軸,怎麼前行'''呢'''?) #* {{s|論語|述而|l2=論語/述而第七}}:「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我有哪些'''呢'''?) #* {{s|論語|陽貨|l2=論語/陽貨第十七}}:「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我難道是匏瓜'''嗎'''?怎麼能只繫着不吃!) == 將 == # 情態副詞,表示未然,相當於「將要」。 #* {{s|論語|季氏|l2=論語/季氏第十六}}:「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將要'''討伐顓臾)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木鐸:本指用以警衆的巨大響器,有木舌的銅製鈴鐺,這裏引申指警醒世人的聖者。) # 時間副詞,相當於「即將」「快」。 #* {{s|論語|泰伯|l2=論語/泰伯第八}}:「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s|扁鵲見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 時間副詞,相當於「剛剛」。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 == 亦 == # 相當於「也」。 #* {{s|項脊軒志}}:「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然而我住在這裏,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 #* {{s|蘭亭集序}}:「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後人看今人,'''也'''就像是今人看前人,可悲啊!) == 苟 == # [[文言/連詞#假設連詞|假設連詞]],相當於「如果」 #* {{s|史記|陳涉世家}}:「'''茍'''富貴,無相忘」('''如果'''有誰富貴了,不要互相忘記) #* {{s|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如果'''對國家有利情願死,怎麼可以因為有禍而去避開它?) # 時間副詞,表示「姑且」「苟且」「暫時」「暫且」 #* {{s|前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姑且'''在亂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 成語:「'''苟'''延殘喘」('''暫且'''拖延剩下的一口氣) == 耳 == # [[文言/助詞#語氣助詞|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又作「爾」。 #* {{s|說苑|奉使|l2=說苑/卷12}}:「此乃匹夫愚人之怒'''耳''',非布衣韋帶之士怒也」(這不過就是匹夫愚人的憤怒'''罷了''',不是布衣韋帶之士的憤怒。) == 諸 == # 「之於」合音。 #* {{s|論語|學而|l2=論語/學而第一}}:「吿'''諸'''往而知來者」 #* {{s|論語|爲政|l2=論語/爲政第二}}:「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s|論語|八佾|l2=論語/八佾第三}}:「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 {{s|論語|公冶長|l2=論語/公冶長第五}}:「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 {{s|論語|公冶長|l2=論語/公冶長第五}}:「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 {{s|論語|衞靈公|l2=論語/衞靈公第十五}}:「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之乎」合音。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 {{s|論語|雍也|l2=論語/雍也第六}}:「堯舜其猶病'''諸'''!」 #* {{s|論語|子罕|l2=論語/子罕第九}}:「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 {{s|論語|先進|l2=論語/先進第十一}}:「聞斯行'''諸'''?」 #* {{s|論語|顏淵|l2=論語/顏淵第十二}}:「聞斯行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 {{s|論語|子路|l2=論語/子路第十三}}:「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 {{s|論語|子路|l2=論語/子路第十三}}:「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 {{s|論語|憲問|l2=論語/憲問第十四}}:「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 文言虛詞專著 == === 古書 === * 劉淇《助字辨略》 * 王引之《經傳釋詞》 * 袁仁林《虛字說》 === 今本 === * 呂叔湘《文言虛字》 *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 * 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 * 秦禮君《古代關連詞語手冊》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 備註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文言]] 43l3kpcln6rqjvv8k1nv2myjcvx0pkk 中國歷史/明 0 16704 168445 141243 2022-08-10T23:34:04Z 2601:647:5F80:48EE:746E:C50A:A026:EDE6 [[:w:Talk:明朝#明朝最大疆域(永樂時期)地圖]] wikitext text/x-wiki == 明朝的建立 ==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自然灾害频发,引起了大规模的民變。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应天,声势不断壮大。于1368年初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明太祖即朱元璋。当年秋天,明君攻下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 明的君主专制 == === 丞相制度的废除 === 明朝初年采用了元朝的制度,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管辖六部,管理全国政务。由于丞相权力太大,阻碍皇权,明太祖对一开始使用丞相就存有戒心。他认为丞相制度阻碍皇权集中,使社会动乱。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处死胡惟庸,届时,撤中书省与丞相,以六部管理全国政务,由皇帝直接管理。明太祖还下令今后不允许设立丞相。自秦朝以来的丞相制度被宣布废除,君主集权得以加强。 === 内阁出现 === 内阁是明太祖采取的补救由个人裁决引起的偏颇、草率的一种措施。 废丞相以后,所有政务由明太祖决断。由于事务繁多,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便设殿阁学士为顾问,帮助其管理政务。这些大学士几乎不能参决政事,一切仍由明太祖决定。明成祖时期,由翰林院选送官员成为殿阁大学士,入职文渊阁,便开始决策机密事件。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权力加重。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全部归入内阁,六部快要变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 厂卫制度 === ==== 锦衣卫 ==== 为巩固专制统治,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控制,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了锦衣卫指挥使司,简称锦衣卫。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保卫皇帝,并监视臣民,掌管刑狱。锦衣卫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其他机构管理,直接对皇帝负责,最高长官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由皇帝的亲信担任。锦衣卫还有自己的监狱,称为“诏狱”。锦衣卫大肆镇压臣民,进行监视活动,无孔不入,造成了社会恐怖。不仅如此,锦衣卫还对被其逮捕的犯人进行残酷虐待,并且严刑逼供,株连无辜,制造了大量冤案,严重破坏法制。后来,朱元璋认为锦衣卫“多非法凌虐”,看到了锦衣卫的弊端,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废除锦衣卫。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位后,为镇压建文帝旧部和对其统治不满的臣民,再次设立锦衣卫,并加强了其权力。此后,锦衣卫作为一个特务机构,一直存在了290多年,直到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结束了其历史。 ==== 东厂和其他特务机构 ====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为镇压异见人士,巩固统治,设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东厂的职责与锦衣卫类似,主要职责为监视臣民,但在地位上高于锦衣卫。东厂由宦官执掌,最高长官为东厂提督,由皇帝的亲信宦官充任。东厂制造了大量冤狱,遭到当时人们的反感。 除东厂外,明朝又先后设立了西厂和内行厂两个特务机构,但存在时间都不长。 == 明朝的经济 == === 引进作物 === 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向日葵等作物。多数种植在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作物。 === 纺织业 === 明代的中、后期,棉纺织业的技术不断提高,工具日益进步,分布范围也更广泛。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县产的标布尤为盛行。苏州府也是诸县皆产木棉布。浙江的嘉善县纺纱织布都很发达,所产棉纱数量尤多,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城所在地)纱”之谣。北方地区由于“风气高燥,棉毳断续,不得成缕……不便纺织”,明末北直隶肃宁人“乃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后来就织出了细密几与松江中品相类的棉布(《农政全书》)。此后,北方各地的棉纺织业便迅速发展起来。山东邹县、登州等地所产的棉布,在明朝末年已开始贩运到邻近地区。 之后丝织业也开始在苏州盛行。 === 瓷器 === 景德镇是全国的产瓷中心,所制瓷器造型繁多,花样优美,畅销海内外,受各地好评。 == 明朝的文化 == === 建筑 === ====紫禁城==== 明成祖即位后,永乐元年(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称“行在”。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并命“督军、民、匠造砖瓦”“征天下诸色匠作”,选在京诸卫及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直隶等地军士、民丁,“期明年五月俱赴北京听役”。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壬申,明成祖决意迁都北京,“工部奏请择日兴工”,营建北京宫殿。明成祖“以营建事重”“复诏群臣议营建北京”。第二年二月壬申,“命泰宁侯陈董建北京,柳升、王通副之”。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一月,“以迁都北京诏天下”。北京郊庙宫殿,“通为屋8350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建成。 ====明长城==== [[File:China Ming 1580.jpg|缩略图|300x500像素|明末疆域和明长城(<small>万历年间</small>)]] 为了防卫蒙古骑兵的南下骚扰,在明太祖时期,修筑了自山海关至居庸关的长城。明成祖时,修筑了宣化一带的长城。辽东长城分别修筑于永乐、正统、成化年间。永乐时(1403—1424)筑北镇至开原辽河流域长城;1442年(正统七年),筑山海关至北镇辽西长城;1479年(成化十五年),筑开原至鸭绿江辽东边墙,这段边墙长八百八十多公里。15世纪后半期,鞑靼占有河套以后,明政府又大规模地修筑长城。1474年(成化十年),延绥巡抚余子俊率领将士4万人,“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明史·余子俊传》),修筑了东起清水营(陕西府谷西北)西至花马池(宁夏盐池西)长885公里的长城。15世纪70年代,明朝军民又修筑了花马池以西到黄河的长城和山西北部的一段长城。16世纪初,修筑了甘肃境内黄河沿岸的一段长城(南至靖远),修筑了嘉峪关及其附近的长城。16世纪中期,修筑了山西、河北境内的内外两条长城和沿太行山南下的内三关长城,又修筑了一次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修筑了兰州一带的长城。此外,小规模的修筑,随时随地都在进行,一直没有停止过。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是明朝北方劳动人民前后花了将近二百年的时间陆续修筑起来的。明朝时候,讳称“长城”,叫做“边墙”。山海关以西的明长城,大都用砖石砌筑,工程坚固,保存比较完好;山海关、嘉峪关东西对峙,气魄雄伟。山海关以东的辽东长城,分别用土筑、石垒、木柱、木板或利用自然地形筑成,工程比较简单,毁坏严重,现在仅存一些遗迹。 === 科技著作 ===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父亲李闻言,是一位著名的医生和医药学者,著有多种医学和药物著作。李时珍自幼体弱多病,随父学医,好读医书。14岁时考取秀才,接着三次参加举人考试遭失败。从此他下定决心,专攻医学。李时珍埋头攻读了许多医药著作和经史子集,兼及各种杂著、小说。使他的医术大有进步,名声播扬远近各地。由于他医好了富顺王朱厚儿子的病,曾被聘为楚王府的奉祀(掌管良医所事);又因为治愈了楚王朱英世子的病,被荐在明朝太医院任职。但两次任职时间都很短促。此后,他回到家乡蕲州,一面行医,一面从事著述。30岁时,李时珍感到历代的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点,不仅分类杂乱,内容谬误,还漏载了许多药物,认为有重新整理和补充的必要。他决心在宋代唐慎微编的《证类本草》的基础上,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学著作。在行医的过程中,他阅读了大量的医药著作,并且走访了湖北、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实地调查研究,采取药物标本,请教劳动人民,收集民间药方,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知识。他把古今药方和各种药材,不断运用于临床试验,逐一加以验证,掌握药物的性能和疗效。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经过二十七年的努力,参考了八百多种著作,三易其稿,终于在万历六年(1578年)编成了《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62类,附方11096则,附图1160幅。编写的体例是首标正名叫做纲,各家注释叫做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根据祖国药物学著作的传统名称,仍以《本草》命名。 ====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 宋应星(1587—?),号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与兄同时中举。崇祯七年(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教师),公余即着手著述《天工开物》,三年后刊行。后来,还做过福建汀州府推官(掌勘问刑狱)和安徽亳州知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他解职家居,后来参加了南明政府的抗清斗争。失败后,返回家乡,康熙三年(1664年)前后病逝于家,终年七十八岁左右。 《天工开物》有上、中、下三卷,分为乃粒(粮食作物栽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彰施(染色)、五金、冶铸、锤锻、陶埏(陶瓷)、燔石(煤、石灰、矾石、硫黄、砒石)、杀青(造纸)、丹青(颜料与墨)、舟车、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部分,并附有123幅图画。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天工开物》于17世纪末传入日本,1869年被译为法文,此后在欧洲广泛传播,被译为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 徐光启(1562—1633),字玄扈,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乡试第一,过了七年(1604年)又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以后,“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水利诸书”,成为博学的科学家。崇祯三年(1630年),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1632年(崇祯五年),入阁参预机务,翌年(1633年)逝世。崇祯时,徐光启建议修正历法,“帝(崇祯)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史称他“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可惜在明末腐败政治下,未能施展其才干。 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共60卷,包括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谷物、蔬菜、果树)、蚕桑、蚕桑广类(木棉、麻)、种植(经济作物)、牧养、制造(食物、房屋)、荒政等12类,对农具、农业技术、土壤、水利、施肥、选种、果木嫁接等各方面都有详尽的记录,特别对于甘薯和棉花的种植技术与经营方法,作了重点的介绍。书中还附有作者与意大利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六卷,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农政全书》可以说是我国明代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 文学著作 ===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和创作,留传下来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是一位很不得志的江湖流浪者。写过戏曲,但主要精力则从事于小说创作,相传著有《十七史演义》。不过他的作品,多经后人增损,原作被湮没。较能保存他原作的面目的,还只有他编撰的《三国演义》。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作《三國志傳》、《三國全傳》、《三國英雄志傳》,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虛實結合,曲盡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但也讓許多人誤以為《三國演義》的內容就是三國歷史。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有言曰:「演義一書之奇,足以使學士讀之而快,委巷不學之人讀之而亦快;英雄豪傑讀之而快,凡夫俗子讀之而亦快。」 ==== 施耐庵与《水浒传》====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相传为江苏兴化人,曾在钱塘做过官,但无确证。又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元至顺(1330—1333)中过进士,卒于明洪武(1368—1398)初,年七十五。当代史学家罗尔纲,则认为《水浒传》为罗贯中所著。元末明初,施耐庵就在民间传说和话本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水浒传》。这部小说问世后,许多文人不断进行加工修改,出现了不同的本子。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截取前七十回,卷首添段引子,后面加卢俊义惊噩梦的尾巴,又出现了一个七十回本。 《水滸傳》,是中國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列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六才子書之一。其內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綠林好漢,由被逼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歷程。又稱《忠義水滸全傳》、《江湖豪客傳》,一般簡稱《水滸》,全書定型於明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而羅貫中則做了整理,金聖歎刪修為七十回本。 ==== 吴承恩与《西游记》 ==== 吴承恩(约1500—1582),号射阳山人,江苏山阴(今淮安)人。出身在一个小商人家庭。“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即秦观)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淮安府志·人物志》)。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中,直到45岁才得了一个岁贡生(地方官学选送国子监学习的生员)。六十多岁时,因家贫母老,无以赡养,谋了一个浙江长兴县丞。由于不愿向上司折腰,不久又拂袖而归。晚年写了《西游记》。其他诗文著作很多,死后大多散失了。后来,他的亲戚邱正纲收集他遗存的诗文,编成《射阳先生存稿》4卷。 《西遊記》,中國古典神怪小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一般認為作者是明朝的吳承恩。書中講述唐三藏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也有觀點認為西遊記是權力場諷刺小說。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來,西遊記被改編成各種地方戲曲、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等,版本繁多。 === 戏剧 === 汤显祖与《牡丹亭》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晚年號海若士,一作若士。繭翁,齋名玉茗堂,江西臨川人,漢族江右民系。明代末期戲曲劇作家及文學家,被譽為與莎士比亞同期及影響力相等的偉大文學家。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玉茗堂四夢」。 === 5)书画 === 明朝时书法比以前更为普及。有人形容:明代三尺童子即能挥笔作书。当时主要以草书、行书为主要字体,出现了董其昌等优秀的书法家。 明朝的绘画以山水、花鸟居多。水墨写意花鸟画在前人的技艺上推陈出新。有著名画家徐渭等。 {{中国历史}} [[分類:中國歷史]] 0b1lbcx2uz7w6o1uc8fvmymrgb4akz3 中医学 0 18946 168444 168441 2022-08-10T12:54:24Z 妘星 60918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wikitext text/x-wiki 中医学是中国几千年医学的积累成果,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中医的身影,它在中国是一個学系,在所有汉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和人们都受着中医的影响,中医学保护了也正在保护着人类的健康。 中医学認為病是因為身體陰陽失衡加上一些發病因素所致的。 中医学所使用的药物大多是天然植物作为药材,通过八纲辩证分析病人病情,利用中药的药性用包含汗吐下的八法调理病人身体环境,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使病人恢复健康。 中医学在全世界都被认可所该设立的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黄帝内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也有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的),其余的有中药学、方剂学、针炙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等多种课程。 =學科分類= 現代中醫學則可分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兩大部分 * 基礎中醫學: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w:中药学|中药学]]、[[方剂学]]、[[w:黄帝内经|黃帝内经]]、[[w:傷寒論|傷寒論]]、[[w:溫病學|溫病學]]、[[w:中醫史|中医医学史]]、[[w: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各家學說]]等; * 臨床中醫學:包括[[w: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w: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w:中医骨伤学|中医骨伤科]]、[[推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等。 = [[中医基础理论]] = == [[w: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 == 经络穴位皆有阴阳五行属性,结合表里寒热虚实辩证。 == 中医条目释义(按拼音分类) == [[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a~b|a~b]];[[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c~d|c~d]];[[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e~f~g|e~f~g]];[[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h~j|h~j]];[[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k~l~m|k~l~m]];[[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n~o~p~q|n~o~p~q]];[[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r~s|r~s]];[[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t~w|t~w]];[[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x~y|x~y]];[[中医学/中医条目释义z~其他|z~其他]] [[中医学/中医名词|中医名词]] =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 = == [[w:四诊|四诊]] == ==[[w:八綱辨證|八綱辨證]] == *[[w:陰陽辨證|陰陽辨證]] *[[w:表裏辨證|表裏辨證]] *[[w:寒熱辨證|寒熱辨證]] *[[w:虚实辨证|虚实辨证]] =[[w:中藥學|中藥學]]= = [[方剂学|方剂学]] = 基于本草学,将多种金石草木鱼虫等经过不同的制备(炙、烤等)方法处理,依据辩证选择不同的药物比例,按照[[w: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组合,制成方剂,根据方剂制作方法可区分为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 [[w:方劑列表|方剂列表]] =經典古藉= == [[w:黄帝内经|黃帝内经]] == 中医的人体运行理论。 == [[w: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 <blockquote>中医的药用植物学</blockquote>《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校点》(1981)等。 =[[w:針灸學|針灸學]]= == [[w:经络|经络]]与[[w:腧穴|穴位]] == * [[中医学/经穴起止歌|经穴起止歌]] * == [[w:针灸石疗法|针灸石疗法]] == 使用针法、灸法、拔罐、刮痧等刺激经络穴位,提高人体自愈能力。 =[[w: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 [[中医学/服食导饵|服食导饵]]:养生药食同源 = 流派及医家 = {{main|中医学家列表}} 《[[漢書]]·藝文志》中,將醫家分為“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發展至今,可分為八大流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中西匯通學派]]。 从古至今,知名的和传说中的中医学家有:(參见:[[中医学家列表]]) [[岐伯]]、[[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陶弘景]]、[[孙思邈]]、[[宋慈]]、[[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張景岳]]、[[傅山]]、[[葉桂]]、[[陈修园]]、[[曹颖甫]]、[[余无言]]、[[唐容川]]、[[秦伯未]]、[[章次公]]、[[赵绍琴]]、[[张简斋]]、[[施今墨]]、[[程门雪]]、[[蒲辅周]]、[[左季云]]、[[郑寿全]]、[[談允賢]]等。 [[分類:自然科學]] kydosoego9qwej0gj66grnm1drduetu Wikibooks:GUS2Wiki 4 32222 168442 168379 2022-08-10T12:18:31Z Alexis Jazz 55150 Updating gadget usage statistics from [[Special:GadgetUsage]] ([[phab:T121049]]) wikitext text/x-wiki {{#ifexist:Project:GUS2Wiki/top|{{/top}}|This page provides a historical record of [[Special:GadgetUsage]] through its page history. To get the data in CSV format, see wikitext. To customize this message or add categories, create [[/top]].}} 以下是缓存的数据,最后更新于2022-08-08T16:59:43Z。缓存中最多有{{PLURAL:5000|5000条结果}}。 {| class="sortable wikitable" ! 小工具 !! data-sort-type="number" | 用户人数 !! data-sort-type="number" | 活跃用户 |- |AdvancedSiteNotices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Blackskin || 15 || 0 |- |Cat-a-lot || 32 || 3 |- |CleanDeleteReasons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Edittools-VFD || 54 || 3 |- |Edittools-ZHC || 72 || 3 |- |Edittools-admin || 31 || 0 |- |Edittools-cite || 78 || 3 |- |Edittools-default || 60 || 1 |- |Edittools-plus || 123 || 3 |- |Edittools-user || 41 || 0 |- |HotCat || 105 || 4 |- |JSL || 88 || 2 |- |Navigation popups || 89 || 3 |- |PreviewWithVariant || 23 || 2 |- |UTCLiveClock || 91 || 2 |- |blinktalk || 34 || 0 |- |contribsrange || 52 || 3 |- |easy-archive || 10 || 2 |- |edit0 || 87 || 4 |- |hantsect || 51 || 0 |- |internalLinkHelper-altcolor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internalLinkHelper-cravix || 2 || 0 |- |internalLinkHelper-external || 1 || 0 |- |internalLinkHelper-ilbluehl || 3 || 0 |- |internalLinkHelper-redonly || 1 || 0 |- |internalLinkHelper-redplain || 2 || 0 |- |internalLinkHelper-redtipsy || 3 || 1 |- |internalLinkHelper-suffix || 3 || 0 |- |moveEditsection || 31 || 0 |- |noteTA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popupUserLanguage || 38 || 0 |- |removeAccessKeys || 18 || 0 |- |specialchars || 76 || 4 |- |wikEd || 70 || 0 |- |wikEd intl hans || 77 || 0 |- |wikEd intl hant || 50 || 0 |- |wikimediaplayer || 75 || 2 |} * [[Special:GadgetUsage]] * [[m:Meta:GUS2Wiki/Script|GUS2Wiki]] <!-- data in CSV format: AdvancedSiteNotices,default,default Blackskin,15,0 Cat-a-lot,32,3 CleanDeleteReasons,default,default Edittools-VFD,54,3 Edittools-ZHC,72,3 Edittools-admin,31,0 Edittools-cite,78,3 Edittools-default,60,1 Edittools-plus,123,3 Edittools-user,41,0 HotCat,105,4 JSL,88,2 Navigation popups,89,3 PreviewWithVariant,23,2 UTCLiveClock,91,2 blinktalk,34,0 contribsrange,52,3 easy-archive,10,2 edit0,87,4 hantsect,51,0 internalLinkHelper-altcolor,default,default internalLinkHelper-cravix,2,0 internalLinkHelper-external,1,0 internalLinkHelper-ilbluehl,3,0 internalLinkHelper-redonly,1,0 internalLinkHelper-redplain,2,0 internalLinkHelper-redtipsy,3,1 internalLinkHelper-suffix,3,0 moveEditsection,31,0 noteTA,default,default popupUserLanguage,38,0 removeAccessKeys,18,0 specialchars,76,4 wikEd,70,0 wikEd intl hans,77,0 wikEd intl hant,50,0 wikimediaplayer,75,2 --> sszefpaw0j1me98gg3c0bqw7t92ydjo Talk:细胞生物学 1 32328 168446 2022-08-11T02:30:04Z 211.72.35.152 /* 为何删除了第一章与第二章的内容?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为何删除了第一章与第二章的内容? == 为什么要删除''细胞生物学''中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 [[Special:Contributions/211.72.35.152|211.72.35.152]] ([[User talk:211.72.35.152|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02:30 (UTC) egc8hvrojqssu5tl8mdkvl14wwxh5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