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source
zhwikisource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E9%A6%96%E9%A1%B5
MediaWiki 1.39.0-wmf.23
first-letter
Media
Special
Talk
User
User talk
Wikisource
Wikisource talk
File
File talk
MediaWiki
MediaWiki talk
Template
Template talk
Help
Help talk
Category
Category talk
Portal
Portal talk
Author
Author talk
Page
Page talk
Index
Index talk
Transwiki
Transwiki talk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alk
TimedText
TimedText talk
Module
Module talk
Gadget
Gadget talk
Gadget definition
Gadget definition talk
Topic
靜夜思
0
221
2172050
2006724
2022-08-14T09:05:19Z
Deryjtrj
92362
原版本為明朝版,因避諱而棄用明字,而非大眾所熟悉的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靜夜思
| section =
| author = 李白
| times = 唐
| from = 唐詩三百首
| from2 = 四庫全書
| from3 = 古今圖書集成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歷代各版本《李太白全集》所收《靜夜思》皆無“明”字。↑[[全唐詩/卷165#靜夜思|全唐詩·卷165]] ↑[[李太白文集_(四庫全書本)/卷05#静夜思|李太白文集_(四庫全書本)·卷05]]
}}
<onlyinclude>
<templatestyles src="楷體/style.css" />
<CENTER>
<div class="Kaiti" style=" font-size:130%; ">
<poem>
牀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poem>
</CENTER>
</onlyinclude>
{{PD-old}}
[[Category:李白]]
[[category:唐詩]]
[[Category:千家詩]]
[[Category:代表作品]]
[[Category:詠月詩]]
[[fr:Pensées d’une nuit calme (Li Bai)]]
63rtnmlagmikchbynyxs2zk2xdzl7vv
2172051
2172050
2022-08-14T09:07:39Z
Midleading
47637
詳見[[Talk:靜夜思]] 撤销[[Special:Contributions/Deryjtrj|Deryjtrj]]([[User talk:Deryjtrj|讨论]])的版本217205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靜夜思
| section =
| author = 李白
| times = 唐
| from = 唐詩三百首
| from2 = 四庫全書
| from3 = 古今圖書集成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歷代各版本《李太白全集》所收《靜夜思》皆無“明”字。↑[[全唐詩/卷165#靜夜思|全唐詩·卷165]] ↑[[李太白文集_(四庫全書本)/卷05#静夜思|李太白文集_(四庫全書本)·卷05]]
}}
<onlyinclude>
<templatestyles src="楷體/style.css" />
<CENTER>
<div class="Kaiti" style=" font-size:130%; ">
<poem>
牀前{{参|看|唐詩三百首及全唐詩作「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参|山|唐詩三百首作「明」}}月,
低頭思故鄉。
</poem>
</CENTER>
</onlyinclude>
{{唐朝作品}}
[[Category:李白]]
[[category:唐詩]]
[[Category:千家詩]]
[[Category:代表作品]]
[[Category:詠月詩]]
[[fr:Pensées d’une nuit calme (Li Bai)]]
mylg1srzfkblvlr0360luar8pa0uqgu
雜詩 (君自故鄉來)
0
7176
2172052
1993532
2022-08-14T09:12:05Z
Deryjtrj
92362
wikitext
text/x-wiki
{{further|雜詩}}
<nowiki>{{header</nowiki>
<nowiki>|</nowiki> title = 雜詩三首
<nowiki>|</nowiki> section = 二
<nowiki>|</nowiki> author = 王維
<nowiki>|</nowiki> previous =
<nowiki>|</nowiki> next =
<nowiki>|</nowiki> notes =
<onlyinclude>
<templatestyles src="楷體/style.css" />
<CENTER>
<div class="Kaiti" style=" font-size:120%; ">
<poem>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着花未。
</poem>
</CENTER>
</onlyinclude>{{唐朝作品}}
[[Category:唐詩]]
[[Category:五言絕句]]
og820j6sdiizo4hv0sf274urnoq1fhs
2172055
2172052
2022-08-14T09:22:05Z
晞世道明
29661
撤销[[Special:Contributions/Deryjtrj|Deryjtrj]]([[User talk:Deryjtrj|讨论]])的版本2172052
wikitext
text/x-wiki
{{further|雜詩}}
{{header
| title = 雜詩三首
| section = 二
| author = 王維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Textquality|100%}}↑ [[全唐詩/卷128#雜詩三首|全唐詩·卷128]]
}}{{唐詩三百首}}
<onlyinclude><poem>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着花未。
</poem></onlyinclude>
{{唐朝作品}}
[[Category:唐詩]]
[[Category:五言絕句]]
hwn10owg1jcyep8nk0vcajl0jsb5jx7
青玉案 (辛棄疾)
0
7332
2172047
2106053
2022-08-14T08:58:05Z
Deryjtrj
9236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青玉案
| section = 元夕
| author = 辛棄疾
| times = 南宋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Textquality|100%}}
}}
<onlyinclude>
<poem>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poem></onlyinclude>
[[Category:元宵節]]
{{PD-old}}
[[Category: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指定文言篇章]]
c2561280jtmkxu7ugcn0eq0kflo9g4e
2172049
2172047
2022-08-14T09:01:53Z
Midleading
47637
已还原[[Special:Contributions/Deryjtrj|Deryjtrj]]([[User talk:Deryjtrj|讨论]])的编辑至最后由[[User:111.252.217.239|111.252.217.239]]修订的版本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青玉案
| section = 元夕
| author = 辛棄疾
| times = 南宋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Textquality|100%}}
}}
<onlyinclude>
<poem>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poem></onlyinclude>
[[Category:元宵節]]
{{南宋作品}}
[[Category: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指定文言篇章]]
642ab50zjigvb17bdu5h495rcrazjl1
Wikisource:写字间
4
7762
2171933
2171836
2022-08-14T01:34:33Z
Jusjih
6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新段落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能否仿照维基共享资源的Category:Undelete in <年份>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即已确认有足够教育意义)的文章建立列表,以待将来恢复?毕竟没有永远的版权,这些文章最终都会重新进入维基文库的收录范围。--'''[[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2月26日 (六) 07:43 (UTC)
:无条件强烈{{支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9:05 (UTC)
:{{强烈支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0:06 (UTC)
:{{意见}} 建立这样的列表会不会吸引新用户来编辑这个列表加入任意受版权保护的文章标题,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想收录的文章加入这个列表而在维基文库加入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过往[[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版权讨论]]中因侵犯版权被删除的文章包括[[蒋介石死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逝世]]、[[严家淦在台北病逝]]、[[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病亡]]等,等到这些文章版权过期了,我估计比这些文章的教育意义更强却没有收录到维基文库的作品只会更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2:57 (UTC)
::同意该页面不收录不符合收录标准的文章。--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1 (UTC)
: {{支持}}。另外列表本身應該要限制僅自動確認使用者甚至管理員才能編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09 (UTC)
:: 不過說起來,歷年版權討論不就可以充當這列表了麽?不妨從2006年開始看起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10 (UTC)
:::必須承認有些太明顯的侵權是快速刪除的,不在版權討論之中。個人持開放態度,不過直接開正式頁面之前,或許可以開個試行頁面之類的看看效果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28日 (一) 19:26 (UTC)
:::: 快速刪除也有日誌,到時候從那邊著手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日 (一) 01:39 (UTC)
::::同意,本站的有些快速删除确实过快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2 (UTC)
:{{意见}} 可能需要白紙保護頁面,禁止偷跑刊登。--[[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7日 (日) 02:35 (UTC)
::同意有关意见,并应该考虑一个适当的查漏补缺方式,必要时开放其讨论页。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4:59 (UTC)
::如果出现严重的偷跑,再讨论是否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3 (UTC)
:{{支持}}。--[[User:字节|字节]]([[User talk:字节|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01:58 (UTC)
:{{支持}},中華圈以及美國的著作財產權都非永久,但大陸、澳門、臺灣的永久精神權仍要嚴格執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2:55 (UTC)
:这个页面是不是可以列出作者?版权是否到期不是和作者密切相关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8 (UTC)
----
已建立[[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现在欢迎用户补充,整理完成后,该页面会被保护,仅允许管理员编辑。--[[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5日 (四) 11:53 (UTC)
: 其實我覺得不必全保護,只要明確標註著作權資訊,就不會有錯漏或誤報之情形,也方便隨時更新及糾正。——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5日 (四) 14:22 (UTC)
: 此外,我建議在全站通告說明有此列表之存在,以廣徵文章。——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19日 (四) 15:56 (UTC)
::寫字間頭版消息已經足够了,另外請注意此列表中的文獻在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1:51 (UTC)
::: 那麼就建議在寫字間這邊放久一些。至少也得放一二個月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4日 (二) 17:16 (UTC)
:不必保护,考虑到目前管理员的效率,待问题出现时再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5 (UTC)
::[[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要强調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消極容忍不是鼓勵故意違反。--[[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06 (UTC)
:::我的意思是该页面没有必要过度保护而导致对贡献者的劝退。您能否稍微解释一下你的回复?我没太看懂您的用意。谢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4 (UTC)
::: 目錄之編纂,其本身並無著作權問題可言吧?此外,相關內容既已明載於該頁面,若日後有人企圖根據該頁面濫建文章,吾人亦可迅速進行追蹤並做適當處置。——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7月3日 (日) 13:36 (UTC)
还有一些作者的作品已经在两岸四地(非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却没有人录入(例如林彪),要不要另外建立列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4:13 (UTC)
== [[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 ==
請問各位如何看待[[c:Commons:Deletion requests/File:March of the Volunteers.png]]?--[[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1:41 (UTC)
:結合各方面一些粗淺可能不關聯之觀感,不覺得這種為消除公共非牟利、反制自由傳播知識利用之走線會有一個很好之影響,包括多方之整個迷樣強化各種不知所云之權限延展,對於維基原初之公共服務走向是非常清晰之反其道,環節內如果私權公權之話語參與再擴大、回到古老時代之實際財產權益人無獨立參與之環境下,整個所謂維護版權之討論、不過是重演一次歷史上特權對個體權利之無限再壓榨——不能在整個程序內制衡掉不同潛在特權或非財產權人之私利、代以朱門禁宮之話語而行其所謂著作權等假語,難以對保護真財產權益人有很好之促進。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5:26 (UTC)
:我其实没太明白为什么要删除。既然其作为第5/1999号法律的附件那为什么其就不是法律的一部分呢?
:如果该文件被commons删除,建议考虑允许文件内容上传到wikisource本地,以存放两岸三地的pd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6:13 (UTC)
::算了吧,去年有一次讨论过,文件不应该享受“消极容忍”待遇。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2日 (六) 05:01 (UTC)
:::简单搜索了一下,没找到相关的讨论。文件和文本有何不同?为什么不能 “消极容忍”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6 (UTC)
== 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 ==
如[[三國志/卷56]]等,無必要,在目錄頁已經聲明過了。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除非確有必要,例如版權情況與目錄頁和書籍其它部分不同。同時將會從現有頁面中移除無必要的版權模板。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6日 (一) 09:41 (UTC)
:版權模板一般放下方,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的聲明更下方。因此,若社群同意此案,建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也聲明:“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2日 (日) 01:45 (UTC)
::若沒更多留言,就快要施行以上提案了。--[[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1:19 (UTC)
:::已更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就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但主頁面請考慮用[[: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少用{{tl|PD-old}},除非不是中國作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1:58 (UTC)
::::準備開始在維基文庫清除多餘的版權模板。--[[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3 (UTC)
::::这是在哪里显示的,为什么我这里显示还有html格式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44 (UTC)
:::::需要分別的[[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嗎?前者,非後者,已明示“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7 (UTC)
== 单纯事实消息 ==
维基文库似乎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之前曾经建立的文章后来被删除。为了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争论,建议现在就开始讨论:符合什么标准的文章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然后建立一个适用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模板并收录一则单纯事实消息作为示例。如果反对收录任何“单纯事实消息”,或者不存在任何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的文献,请说明理由。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7日 (二) 14:00 (UTC)
:“单纯事实消息”起源于《[[伯尔尼公约]]》中的“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news of the day or to miscellaneous facts having the character of mere items of press information),按照公约指南,文字应该是arid和impersonal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15 (UTC)
::话题刚刚开始就已经有用户又开始录入“单纯事实消息”并且被提交到[[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了。[[User:Assifbus|Assifbus]]声称[[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明显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请各位在删除讨论中讨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47 (UTC)
:::无论在上面Zy26君引用伯尔尼公约,抑或是实务中两岸著作权法,它们所谓的“单纯事实消息”(或类似的词汇)都有主语限定词(大陆是“媒体报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一))、台湾是“新聞報導”(见[[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著作權法]]第九條之四)),其实就是用来表示没有任何评述的新闻报导;所以个人认为上面那两篇引用不了这个词。至于说真的是条文意义上的“单纯事实消息”的话,确实是自由文本(非著作权法标的)——只不过是说文库是否打算收录这类文本罢了,但这一类文本是不是可以转维基新闻?(当然我不熟悉那边,这里只是一种粗浅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5:57 (UTC)
::::本话题只讨论“单纯事实消息”的收录问题。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什么样的新闻稿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公有领域(例如,曾经声称是“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包括之前[[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8月|被删除的三则新闻稿]])。二是维基文库是否应该允许收录这些内容过于短小、而且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公有领域的“单纯事实消息”。[[n:|维基新闻]]只能发布最新动态,不收录旧闻,未必所有“单纯事实消息”都可移交维基新闻,移交后如果内容仍然过于短小且无人改善则[[n:Wikinews:删除请求/存檔/2021年|往往会被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3:26 (UTC)
:::::在下先直接跳到第二点。当一篇文字被认为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时,它不管出于何种界定的定义,都将不具备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文库是否有必要收录这样的不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而可能导致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呢?这是我所疑惑并倾向于{{反对}}的。作为参考,我也到其他语种的文库去看了一下(至少我自己还算常利用的英、日等语种),各地的方针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是存在对“intellectual(ja:知的)”的收录范围的基本认知的,我认为本地的[[Wikisource:收錄方針|收录方针]]中“文字作品”也应当作类似的解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用VPN上来一次很麻烦,我长话短说。我认为的事实消息仅从字面意思进行阐述。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属于自由文本,仅此而已。[[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8 (UTC)
:::基本上[[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的每一句话单拿出来我觉得都可以算“单纯事实消息”,即使不加上“媒体报道”或者“新聞報導”的限定词也很难构成作品。但是把这些话放到一起构成文章的话,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就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36 (UTC)
::{{意见}}管理员应该先解决下这个问题。现在用镜像网站编辑时只能用源代码编辑、无法使用可视化编辑。如果切换到可视化编辑,就会显示无法连接到服务器,进而无法编辑。[[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6 (UTC)
:::这个问题应该由镜像网站的管理员解决:)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2:57 (UTC)
:智慧財產局的[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第4条称“頭條新聞可說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據第 9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6 (UTC)
:是不是可以参考commons关于事实消息的定义,见[[c:Template:PD-text]]。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13:47 (UTC)
::这里不收录图片文件,而且也没有必要收录该模板适用的字母、短语、单词等内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很可能会有某个条目的一部分适用于这个模板,另外的部分适用与其他模板。比如“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里面的“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45 (UTC)
曾经有用户声称[[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被新华社转载而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允许收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这不可能算是单纯事实消息——事实上您列举的用户的声称的说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_(2010年)#第一章_总则|2010年的著作权法]]年代的第五条第二项:“(二)时事新闻;”这个年代背景下常见的一种显然是把“时事新闻”误解为“新闻机构刊发的文章”的说法(事实上三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就已经进一步厘清了“时事新闻”的定义,只不过很多观点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且如今已由新著作权法加以清晰厘定为“单纯事实消息”才属于第五条所指内涵,而本文是属于信函——无论如何不可能属于单纯事实消息。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4:16 (UTC)
:是否是单纯实时消息很难界定,法律工作者也意见不一。被新华社转载的报道和[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之4很接近,按照[https://www.tipo.gov.tw/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的意见“頭條新聞”应属于“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据此,认为此报道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认为以版权为理由拒收有些理据不足。--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58 (UTC)
::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确实很难界定,因为它是基点词。这篇“回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只有信函,一个是有信函和新闻报导。信函本文难以类比阁下所指的“头条新闻”式的'''报道''',而这封信函几乎可以肯定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除非另有情况,但这种“情况”恐怕在哪个语境下都难以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新闻报导那一部分我倒是不反对阁下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我对文库收录这类单纯事实消息持基本反对意见,谨此声明,愿与诸君再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27 (UTC)
:::如果此信函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就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也无法根据著作权法认定作者拥有著作权。这样,在一篇报道里面引述了行政性质的文件的全文,仍能归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应该收录,还是要看文章的价值吧。--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04 (UTC)
::::前提是“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然而即便是公务讲话,尚且并不必然具有行政性质,信件也是同样道理,目前收录标准下这封信无法判断为“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参见[[Template:PD-PRC-exempt]]和[[Template:PD-PRC-CP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3 (UTC)
:::::是的,所以该回信是否应收录应聚焦在该回信是否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收录标准应当是是判断内容是否应该收录的(价值是否达到文库的标准),并不是判断文件性质的。至于该文件是行政性质还是民事性质,则关系到该文件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10 (UTC)
各位是否同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所提出的禁止以“单纯事实消息”收录新闻稿的建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3 (UTC)
:{{ping|Midleading}}欢迎并谢谢阁下以我的浅见发起讨论,但我忧心阁下的概括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事实上,下方已经发生了这样的误解。为避免误解滋生,我谨说明:在下的意见,是{{反对}}'''仅仅'''以某文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二)和[[著作權法_(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条(四)(以及其他在本地适用的各著作权相关公约或法律等)所界定的类似“'''单纯事实消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的概念为理由而收录其内容,理由是这样的文本往往缺少多个著作权相关公约和文库收录方针中一般性地需求的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但若有其他合适的理由收录,则不在此限。此意见是为了避免本地变成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15 (UTC)
::{{反对}}:只要是自由文本就应该收录。而是否是自由文本看发布主体。新闻机构出版的新闻稿自然而然不能用,但是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可以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37 (UTC)
:::阁下是不是误解了什么地方?新闻机构发出的“单纯事实消息”式新闻稿本就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是自由文本,并不是“自然而然不能用”,之所以我认为不宜收录,是从'''收录方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版权。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而本话题所讨论的对象从未涉及这一部分——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这一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56 (UTC)
:建议暂时维持现状,以无共识结案。(尤其是大量)添加“单纯事实消息”需要逐案取得共识,方可添加。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40 (UTC)
::我不反对当前未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如遇到新的事件(如下方的[[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应该逐案讨论,因为我认为这样的逐案讨论是有助于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共识的;不过我觉得倒不必以“暂时...无共识结案”来判断,这话题开了一个月都没有,在文库来说不算长了233——言归正传,结案不必过急,因为确实也发生了新的事件,可以有助本件的进一步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7 (UTC)
:::可以的,我很认同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46 (UTC)
::无共识的不应该是先“消极隐忍”,待有共识的时候按共识处理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02 (UTC)
:我觉得凡是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都应该刊登到维基新闻。维基文库应该是收录那些必须完整准确收录原文才具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这些通过编辑可以变得更有用的“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有可能有些“单纯事实消息”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必须收录原文。--[[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12 (UTC)
::是的,所以我才说不能'''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作为收录文献的理据(我完全承认单纯事实消息是自由文本),而是应该进行文库的收录方针讨论,确定'''一般地不收录单纯事实消息,除非有其他收录依据'''——我理解阁下的意思,但我觉得“特殊价值”不好定义,毕竟文献的价值是一个很主观的议题,可能还是从客观依据出发,比如由国务院公报收录这一类的,又或者概括性一点就是不能以“单纯事实消息”为收录某文献的'''唯一原因'''。--[[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55 (UTC)
:我建议转维基新闻处理,文库就是文库,新闻负责新闻。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5 (UTC)
::有些新闻是自由文本。理应在维基文库中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5:13 (UTC)
:::未必每个“单纯事实消息”稿件都可以转新闻。我们此刻在这里不适宜讨论什么内容归新闻收录,只需要确定什么东西不适合文库收录。至于是否任何自由文本都适宜在文库中收录,确实需要讨论,就如同在下前述提到的其他语言版本的文库(并无以任何版本为尊之意)也都不乏强调对“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个人觉得(顺带说一句,“我觉得”并非不符合维基精神的词语,但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更详细一些)中文文库在收录方针上应该对这一点做出要求,也就是我前述所言的,不要'''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确定是否收录某个文献,因为这样将使得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但这并不代表拒绝一切的“单纯事实消息”,因为这些文献有可能由于符合其他的收录要求而可以被收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53 (UTC)
::::关于“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就像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Twitter推文一样,任何文字总是有些许价值的。只要有人愿意稳定的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不和基金会的主旨冲突,还是应该鼓励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45 (UTC)
:::同意有价值的自由文本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收录。但是文本的价值如何却又需要主观判断。抛砖引玉,举几个例子,大家不考虑版权隐私权等等,从用户(现在的贡献者和一般使用者、未来的使用者、人类灭绝或者大战导致衰退以后可能的使用者)的角度想一想价值几何?哪些内容是不可替代的?
:::# 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随机的文字。
:::# AI生成的文章。
:::# 汉字大全,收录所有可能出现的汉字。
:::# <math>\pi</math>的前100000位的中文读法。
:::# 某人/名人/航天员/歌手/教授的拿手菜谱/blog/日记/演唱过的歌曲/所有的电话往来记录。
:::# 小学语文课本。
:::# 小说。
:::# 获奖小说。
:::# 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稿。
:::# 联合国的决议。
:::# 经过Peer Review的学术文章。
:::# 专门为本文库伪造的文件。
:::我们的文库(图书馆)真的要收录所有自由文本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30 (UTC)
::::一个点在于,过于没有意义的内容一般也不会有人上传。当然批量上传1、2、4、12等内容肯定是要反对的。5、6这个比较纠结。9建议上维基新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16:26 (UTC)
:::::通过机器翻译的新闻稿呢,如[[Translation:中国海军舰艇动向 (8月5日)]]、[[Translation:中国飞机动向 (8月5日)]],有人觉得这种文章需要在文库保存吗?--[[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00:26 (UTC)
::::::对于研究访台相关军事情况或许有意义?理论上这种机翻是可以再改善的,不过有没有人改善就另说了。我觉得可以相对包容一些也无妨。如果真要有人批量上传机翻内容那我觉得就一定要采取措施限制了。另外提醒这个内容好像并仅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还是cc-by的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9:51 (UTC)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實在是不知道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2:27 (UTC)
== 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2022年6月10日更新:已新建[[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页面。
将提前终止章节修改为
<blockquote>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提前終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執行。
</blockquote>
此修改提案意在于明确“当事管理员”并没有绕过规则的特权。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0 (UTC)
*{{支持}}:非常有必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4 (UTC)
*{{支持}}: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6 (UTC)
*{{支持}},很迫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8 (UTC)
*{{反對}},我至今仍然認為,整個規則沿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中文維基百科版本]]就好了。至今幾次修訂屢屢出現漏洞,原因就是在於大多數人只想快速投票,根本沒有審核內文。現在這種修改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何不乾脆用一個更完美的版本?無非加幾點:不需安全投票、投票數結合本站實際情況、邀請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裁決(達師提議)。說這些複雜的人,請告訴我哪點複雜本站做不到的?真做不到就基於百科版本修改就好了,不要抱殘守缺。--[[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8日 (三) 14:36 (UTC)
::维基文库和维基百科并不是附属关系。我们应该让维基文库芝麻虽小,五脏俱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15:06 (UTC)
:::嗯?我提的和閣下並不矛盾。維基百科版因為使用長久,問題最少。而閣下既然認為五臟俱全好,我給一個最好的底本,這很合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0:57 (UTC)
::::我有疑惑。如果其他维基媒体计划的编辑者(特别是中文维基百科)利用自己的方针干涉中文维基文库社群的事物,其危害将会更甚文库俩管理员内讧。我非常不建议照搬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政策,并且反对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行政员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中文维基文库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
::::讲难听点儿,说的直白一点儿,手伸的有点长。[[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00 (UTC)
:::::當然不是照搬,而是我說了很多次,這是一個最好的底本,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勝過基於目前千瘡百孔的文庫版本。讓百科方行政員參與這些本來也不是現在規則上的,只是拿出來商量的。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2:23 (UTC)
::::::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我倒是没意见。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来当中文维基文库的“太上皇”。[[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31 (UTC)
:::::::是不是不能讓他們協助參與,就留給討論解決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支持}}基於本底稿進行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9 (UTC)
:::::::::意思是要“至少25张有效票的多于一半”?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0:24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同意阁下有关太上皇的说法,我也反对中文维基百科管理人员随意插手维基文库事务,同时我反对引进“对已达成共识的越级申诉”做法,共识就是共识,神圣不容侵犯。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2 (UTC)
::::::一次的共識雖然是要遵守的,但只要有理有據,前次共識有錯誤或是不完善,也是可以推翻而出現新共識的,沒甚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有效投票數上次就已經說要基於本站情況酌情減少了,還啥25票啊?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5 (UTC)
:{{支持}},话说能否引入方针对比模板,如中文维基百科的[[:w:template:比较条文]],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出方针的变化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3 (UTC)
:: 這種模板您可以直接引入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Assifbus閣下截至(四) 02:31 (UTC)補充的要點值得本案作為參考,作為有機會被濫權活動繼續溝陷的文庫社區當事人之一、同時為文庫社羣共識可以繼續,並減低文庫系統可能被個別偏好而陷入其他計劃之困境內,
:謹在案內表示支持該修正案的意向之同時,提出再細化其部分執行條件之限定,希已案內支持標的可一併計算支持修正不再重複統計:
<blockquote>
(接Yinyue200案尾補加)
程序任何執行如提前終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blockquote>
: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54 (UTC)
:{{支持}} 终止执行和发起执行都应当有正当规范的程序。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1:57 (UTC)
::閣下的話我並不反對,就看如何起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11 (UTC)
*{{意见}}作为几乎不参与人事案讨论的人,我只是来提问的,因为无论是原条文,又或者是说现在提案版本中“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的这句话,都让我有以下文法和程序上的疑问:
:1、解任提请能够被'''判明'''“存在某些情况且未有重大异议和争议”时,是否说明这一'''提请'''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也就是说这句话发生时一定已经进入了提案后的7天内的环节中,而目前所列出的“某些情况”看来是足以让这一提请站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仍要等到投票开始的7天后才能“提前”中止?这还算是“提前”中止吗?或者说,我们竟要让例如“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的解任案付诸投票吗?
:2、但我不是反对“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只是这种取消或中止的情况恐怕与由于那几种特殊情况所引发的“中止”并不相同而需要作出区分的判别和对应措施——这种很明显是解任无法实现而'''“提前中止”投票进程''',那几种情况的话,应该'''“即时中止”解任议程''',不是吗?当然,我认同'''任何类型的中止'''都应该由'''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执行'''。
:3、有鉴于第一点,“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这句话似乎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把它放到前面去——不然,等到“判明”了才来“提出”,是不是也很古怪?
:4、我是支持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也支持Longway22君要求程序遭中止时需要说明备案的提案。但我对人事案向来不感兴趣,因此请允许我只提“指指点点”式的意见而难以给出更详细的修正提案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9:49 (UTC)
::閣下的問題提的非常好,我認為閣下的問題不能被無視。算人頭一樣的投票解決不了這樣的深層問題,必須有人出來回應。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1 (UTC)
:::这不算什么“深层问题”吧哈哈,既然上边已经有尝试修订的'''有益尝试''',我也只是加一把柴——不过我想没必要一定以什么为参照,原方案还是可以通过包括现在Yinyue君和Longway君的方案在内的各种调整改动来让它变得更合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5 (UTC)
::恐怕我反对阁下所提及之观点2,因为本站没有行政员,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选举出行政员,而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实在无法解决这个要命的命题,要不本站所有用户都不能关闭有关讨论,而是将关闭权利交予元维基监管员更好。--[[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2:15 (UTC)
:::哦,这部分的观点2我也只是就Yinyue君的条文修订案发表意见而已,并不以为一定需要用行政员来做这件事,阁下既然有此看法,应该在表示支持Yinyue君的意见的同时对这一点提出修改。至于“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我好像已经在第四点提出了对“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支持?我也认为这是关键之一,但不是唯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9 (UTC)
::::如果这样,建议重新建立一份[[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尽可能表述出上述所有用户的意见,但不能光照抄维基百科版本只改词“维基百科”为“维基文库”,这种做法我必定反对。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52 (UTC)
:::::{{支持}}——我也反对直接拿百科的来用。建个页面来反映各用户的意见,可能更清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1 (UTC)
::::::但是底本用維基百科版本來修改閣下有何高見呢?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4 (UTC)
:::::::首先抱歉的是,在下实在并不喜欢讨论人事案,所以不敢说有所谓“高见”,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热心(相对其他具体的理论问题)。我反对的是“直接”拿来用,至于以哪个为底本我不关注,我只关注成案后的效果。阁下既然非常想要以某一个底本来重新编写的话,我的看法是:
:::::::1、阁下还是应该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
:::::::2、这个方案初稿还是需要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其实各方的观点都已经有很多了,与其无边际地搜集意见,倒不如切实地结合已有的方案和意见)来进行本地化后再提出,因为这毕竟是需要本地社群达成共识的产物,而不是说由于认为某个方案已经“很完美”就“無非加幾點”即可,毕竟阁下需要悉知的是,对于“更完美”这种修饰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倒更不容易凝聚共识;
:::::::3、当然,'''更简单的方法'''是停止无谓争执,务实就现有方案并修正案(或另提局部修正案)提出具体修订意见,因为现行方案固然不完美,即便是修改案也有让人难以满意的地方,但与其推倒重来,不如就现有的内文逐条审定调整,这样更务实,也更容易寻求共识。
:::::::4、我真的没有高见,我只想负责提问。阁下如果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我也很愿意提问题。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1 (UTC)
::::::::本人慵懶,所以雖然閣下在內很多人說不希望”直接拿百科的来用“,但既然閣下希望我給一個成文稿,稍晚我也只能大致改一下維基百科版本貼來文庫了。我個人非常讚賞閣下提出的幾個問題,也並不認為閣下的意見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擔憂這裡的人就這樣無視之任它們被下面長文淹沒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3日 (一) 01:17 (UTC)
:::::::::我竟直到现在才注意到阁下的回复——维基的这个提醒机制有时真的不好使。我适才有看了阁下的文稿,总体与百科版本没有大的出入,我想要是“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大概会更好——以及这当中的除投票解任而外的其他内容其实与现行文库制度无大的差别,是以恐怕调整的需求不大;至于投票制度部分,我想也许在经过讨论之后能够进一步达成融合的方案的,总是要一点一点来的,大家都需要保持耐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9:43 (UTC)
*{{支持}}防止出现“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这种争议颇大的逻辑。--[[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5 (UTC)
* 個人確實反對讓當事人有自行關閉解任案的權力,基本支持修改,但文庫的現況可能不止於此。我有一點擔心按文庫管理層之間逐漸惡化的關係來看,往後的解任案會是什麼樣子。——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 我看維基文庫現在還在無條件支持[[User:Zhxy 519|Zhxy 519]]的也就只有[[User:Gzdavidwong|瓜皮仔]]吧,其他人要么是反對或中立意見,要么是最近兩年以來不編輯維基文庫。--[[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2 (UTC)
::: 文庫現任六個管理員,Hat600君跟Shizhao君稍微不活躍一些,剩下Zhxy 519君跟Gzdavidwong君對您跟Jusjih君,差不多正好二對二。我個人是認為雙方大概各有各的問題,但都堅持自己這一方正確無誤,要求對方(先)道歉,才會導致今日之僵局。上面我跟SCP-2000君提議過對各方進行互動禁制了,也沒什麼下文。如果情勢繼續惡化,最糟就是上報元維基或基金會方面全部解任了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4 (UTC)
::::基金会某位死亡威胁的用户都不管,不必有太多积极的期望了。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35 (UTC)
::::我还是建议本地处理,如果无法本地协调继续找监管咯。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41 (UTC)
:::::想起了當年的[[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這個用戶在維基文庫剛開始收錄侵犯版權文章,被提醒和刪除後熱衷於收錄新聞稿、考試試卷等內容,還曾對[[User:Zhxy 519|Zhxy 519]]管理員說“您一開始說我收錄的文獻不符著作權法。現在卻說我收錄的文獻不是文獻?”[[User_talk:It's_gonna_be_awesome|等內容]]。[[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現在已經被[[m:Global_locks/zh|全域鎖定]]。維基文庫當前有些用戶就跟這個用戶有點相似。--[[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04 (UTC)
::::::当然啦,这类的用户都很嘴硬,擅长钻营漏洞。如果不是多个维基项目同时处理,监管员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恐怕都没法子对付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41 (UTC)
:::::::其实我目前只是反对[[User:Zhxy 519|Zhxy 519]]上一次是坚持“25票有效”,这次又故意把本讨论中的本条曲解为“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的意思,除了[[User:Gzdavidwong|瓜皮仔]]以外明显没人会支持,而且事后自己也很可能放弃这种看法,有点像游戏维基规则。当然[[User:Zhxy 519|Zhxy 519]]可能觉得维基百科版本是心目中没有漏洞的版本,维基文库版本就算不使用维基百科版本,至少也要做到没有漏洞吧。大家要礼貌并按照规则来讨论,讨论的应该是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歪曲维基文库方针和防止维基文库方针被歪曲。我会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努力维护更多用户支持的真正的维基文库方针。针对[[User:Zhxy 519|Zhxy 519]]反对的[[User:Jusjih|Jusjih]]在多个维基项目阻止特定用户担任管理员的事情,我觉得其他维基项目和维基文库没什么关系,维基文库的管理员应该是对维基文库负责并接受维基文库社群监督,所以我不作评论。过往[[User:Zhxy 519|Zhxy 519]]封禁的用户说实在的当时看也是一些问题用户,[[User:Jusjih|Jusjih]]偷偷快速删除的日志项目和偷偷引入[[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快速删除[[User:Assifbus|Assifbus]]用户页所涉及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些可能需要删除的争议内容,在这些话题上取得一些共识可能才能作为[[User:Zhxy 519|Zhxy 519]]或者[[User:Jusjih|Jusjih]]是否需要离任管理员的证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4:23 (UTC)
::::::::閣下提到從前事件時屢屢不能準確描述(好像我何時說過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且對於“溝通”也不能正確理解、乃至涉嫌縱容Jusjih再次濫用溝通無效,令人不能放心。即便Jusjih也在版權頁上說過“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最簡單的,如果閣下面臨指控,請拿出依據辯駁,在這裡單說“努力维护”太蒼白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2 (UTC)
:::::::::我只是觉得其他人明显会反对,只有阁下可能会支持而已,既然阁下否认,那就当我猜错了吧,只有[[User:Zhxy 519|Zhxy 519]]一个用户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至于我是否纵容Jusjih滥用“沟通无效”,我认为沟通无效是一个现实。如果阁下或者[[User:Zhxy 519|Zhxy 519]]以此为理由在维基文库提出Jusjih或者我滥用“沟通无效”而应该解任,我承诺我也为你们护航,在未满足方针规定的条件下绝不提前关闭投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5:43 (UTC)
:::::::::: 就[[维基文库:写字间#User:Jusjih|上方Zhxy 519的聲明]]來看,我個人認為顯然不至於「溝通無效」的地步。畢竟溝通是雙向的,所謂「溝通無效」也多半是雙方各負其責,而非單獨歸咎於一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1日 (六) 13:19 (UTC)
::::::::?Assifbus的用户页面中显而易见的人身攻击,简直是诽谤,快速删除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34 (UTC)
: 要不要也学英文文库一样搞任期制取代这个管理员的离任,任期是一年,每年定期重新竞选管理员。如果通过的话立即开始重新竞选所有管理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0 (UTC)
:: 採用任期制的話我看會加劇社群惡鬥的情況,恐怕會直接使管理員難產,現階段並不建議。——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2 (UTC)
:各位觉得“解任共識”章节是否需要修改?当前的标准其实有点主观。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51 (UTC)
::一点一点来吧。另外,话说阁下是不是把你的修正案页面通告移到这里下边来个三级标题会比较好(要是能够的话,最好直接显示到这边来,不用跳到别页)?上边不太显眼呢。移到下边也方便讨论,上面的讨论串太乱了,不利于逐条细节的讨论。——虽说不是大事,不过在下一向不喜欢移动别人的发言,所以给阁下提个建议,看看你觉得是否需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8 (UTC)
:::同意一步步修订,仓促大改反而容易招致更多反对意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2:25 (UTC)
::::上述[[#禁止Zhxy 519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以及[[#禁止Gzdavidwong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的討論提案,已列舉顯著他人質疑有重大爭議而不合理的封禁。遮罩不合理的封禁就是平反,但要先解決本案,暫不爭論不合理的封禁之遮罩。至於[[User:Assifbus]]的内容,要遵守[[m:Terms_of_use/zh|使用條款]],不管理不理[[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難道要[[Template:Commonnotice]]一直强調使用條款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4 (UTC)
:::::我个人反对用维基百科的方针来处理维基文库的站务。[[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49 (UTC)
::::::請看[[w:準用]]以及使用條款,再論维基百科有何方针不可能用在维基文库。--[[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12 (UTC)
:::::::我之所以反对,是担心中文维基文库沦为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我不反对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加入维基文库的社群,我反对的是他们以“太上皇”的身份,利用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24 (UTC)
::::::::这反对真有原则。英文维基百科你威胁jimbo,管理放逐你,你就说双标。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antigng处理你持续侵权和人身威胁,所以你说他陷害你。你在维基学院,路西法人管你政治宣传和侵权,你就说他不避嫌。你在维基教科书无礼辱骂沈澄心,jusjih阁下愿意伸出援手帮沈。现在中文文库jusjih敢管你人身攻击和诽谤,你就说他是太上皇,滥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维基文库的管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每次错的都是别人,你都找别人的错。你代理被全域禁制的蟲蟲飛在多个维基媒体活动,人身威胁他人,多次诽谤他人,对jimbo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法律威胁,你在其他计划还威胁要举报维基媒体基金会,甚至在多次声称维基媒体基金会永远不要妄想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你还要在使用条款的边界上走多远?你架着某些计划本身的规则不完善在边界走,不顾使用条约。你非要看到基金会或是监管员下场你才满意是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4 (UTC)
::::::::我不论jusjih和zhxy_519的争执谁对谁错,但你这种谁管你谁有错的想法你最好收一收。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你争执,实在看不惯你无礼指责jusjih才出来说两句。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9 (UTC)
::::阁下如果想借刀杀人,还是省省吧。Jusjih也是10多年的老人了,怎么可能会被你这种人利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2:41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 ===
{{比较条文|
==== 提前中止 ====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u>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u>,仍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u>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u>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u>
|
====中止====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u>。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且当前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可以于投票开始后168小時即7日起,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取消或中止應當由<u>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u>執行。取消或中止时,<u>反對解任票必须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u>,例如0比5、1比6等,<u>否则取消或中止无效</u>。
程序任何執行如取消或中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u>封禁</u>。
}}
:{{ping|银色雪莉}}已添加到写字间。感谢建议。--[[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11:38 (UTC)
::以上很多用戶支持的討論提案,不等於[[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最新内容。請解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20:35 (UTC)
::: 這不就是「明確當事管理員並沒有繞過規則的特權」嘛(「取消或中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執行」),沒見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20 (UTC)
:::: 我觉得只要是个非当事用户就可以了,因为终止的条件已经明确规定了,不必非要管理员或者监管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4:38 (UTC)
::::: 我覺得還是交由較具權威者認定比較好,若任何普通編者皆能自行認定解任案的有效性而宣告取消或中止,可能出現各種「代理人」現象或爭議較大的取消或中止操作。維持現行任何人皆能提出異議的門檻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41 (UTC)
:::因为很多人对文本的细节提出了一定的意见,这个修正案也被编辑过,不过当前并没有违背提案的原意,无非是一些措辞有变动罢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1:39 (UTC)
::::謝謝勇於開啓本討論,非投票,但仍要有穩定的草案,才容易成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5日 (三) 03:25 (UTC)
:::::{{ping|Hat600|Midleading|Shizhao}}樓上有很多支持一案,但又有分別次段落。請問下一步?--[[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1:5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提出的意見還未反映到修正案中,還需継續討論。--[[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4 (UTC)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意見,真的只是來提問的(笑),但我感覺這事情折騰實在太久了——所以我寫了一個草案,請各位閱覽給些意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27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關於此修正案的說明 ====
:1.我上次只是來提問,但是蒙Midleading君在討論串中提及在下之“意見”,因此又細細閱覽各位高見,覺得社群實在是有必要就此事早日塵埃落定。
:2.我一直覺得各位在沒有有效梳理邏輯和整合各方意見的全面成文草稿下進行的爭論,除了長長的討論串以外很難總結有效信息;而在尋求單一條文的修改的過程中,在下又有了些'''對其他條文的看法''',為避免“頭痛醫頭”式的糾纏,因此發表長篇廢話。我仍舊不喜歡人事案,不過實在是不吐不快,如果有哪位同好覺得我這是OOC,我也只好說句抱歉了(摔)
:3.在下的草案'''嘗試'''整合了原有條文和Yinyue200君、Longway22君和Gzdavidwong君等各位同好在上面提出的意見,如有未被整合進去或整合不到位的高見,又或者是我自己的“私貨”不甚合衆意之處,理當由在下負責。
:4.以下僅就各處修改之動機作一簡要說明,以便諸君撻伐:
::(1)“先溝通”部分:此前就有關溝通的時間節點在Jusjih君、Zhxy 519君和Gzdavidwong君之間甚至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在在下看來'''充滿負氣'''的——爭論,是以認為應當劃出明晰的時間界線,以杜絕不必要的紛爭,也在日後的實際提案流程中給予爭議各方平心靜氣的機會。(時間給得也許偏長,但文庫的歲月似乎比外邊是要慢一些233或許可以調整為48小時?)
::(2)“提案”部分:沒有大的修改,僅明晰發起提案時需要通知的對象。
::(3)“聯署”與“答辯”部分:首先,聯署既然已達門檻,恐不必等待到7日截止。原條文“答辯、反駁、再答辯”的時間分段過細,也像是把答辯雙方束縛在不自由的時間環境下,因此在下不以為此處之區分有何必要,因此仍整合成同一時間段。既然作出這樣的調整,那麼答辯與聯署的時間自然應該分離。雖然也許會有朋友覺得這樣戰線拖得很長,但一則在聯署處實際上未必真等到7天才聯署成功,二則聯署未到門檻時,連提案都有可能胎死腹中,那麼是要讓人答辯什麼呢?
::(4)“取消投票”部分:此前的“提前中止”或者“中止”修改案,在下深認同其本意,但總覺得時間和流程邏輯上說不通(在下前已有述,不贅),是以作此修改,即將此“取消”或“中止”局限在:①明顯使提案不能成立;②相對的高門檻(6人,是解任提案通過聯署門檻的兩倍;其中要有兩名非當事管理員,因應如今本地各管理員之現狀和避免社群進一步分裂,這一設置實有必要)等條件下才能取消投票。
::這樣是為了:
:::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至於在前述基礎上的開始投票後的提前中止,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一個已經經過了聯署門檻而未被提前取消的投票,是合規的投票,為什麼要提前中止呢?
::(5)“投票”、“解任共識”、“再任”部分:沒有修改。
::(6)“其他規定”部分:這部分我把一些來自各方面的有益意見整合在了一起,列成數項,此處不贅。
:以上滿紙荒唐言(其實在下認為除了爭議核心點的“中止”以外,修改並不多)請諸君酌處,在下非常歡迎高見,祝編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50 (UTC)
::我對閣下表示感謝,也先提三點。
::1.即其他規定3,說明書是什麼東西?這一段語氣風格突兀,而第四點所謂見證人更是未曾見任何維基項目上有事務執行需要的。請閣下考慮。
::2.本站6名管理員,4個人算活躍吧。那麼如這次Jusjih只要同時發動對兩個對立管理員的罷免,今後除了被投票,除非無助的善意推定社群眼睛非常雪亮,什麼也做不了了。閣下至這裡還要6個人贊成,我認為不妥。
::3.即便有這麼一個規則,我這次感受最無語的,是“溝通無效”的濫用。溝通無效的定義算是不需要寫入規則的默認共識,中文維基百科的實踐已經表明這應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這次Jusjih發起,而Midleading居然贊成說:你認不認錯,不認錯就是溝通無效。這是非常惡劣的態度,根本不算溝通。我希望閣下能認知這一點,歡迎閣下的意見。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3日 (日) 02:34 (UTC)
:::谨回复如下:
:::1、我认为这个“说明书”其实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格式化的程序标识或说明'''。我愿意就这里说明一下,当然这说明或许未符合[[User:Longway22]]君的本意而可能是我的“私意”或“私货”,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
:::首先,“沟通-提案-联署”这个流程中需要'''明确标识''':1、提名人(可能是沟通当事人);2、提案解任理由;3、解任理据;4、联署人,等等。作为一个对比参考,我看了近几次的百科方面的解任申请(我想以阁下的立场,应当也会认为百科的流程是相对完善的吧?——另请其他朋友注意,我并未打算照搬或者“被太上皇”任何事,像我前面说的,这仅仅算是一个对比参考),以那边的[[: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蟲蟲飛|最近一次]]为例,里面也是有这些内容的吧?这些内容对比“其他规定/3”,是一一对应的。
:::再来,“答辩”流程,我的正文里有说(这是援用现有的文辞),需要'''整理成文'''。整理者的署名、简要移动说明(而不仅仅是突然被加小标题“放逐”到话题的末端,这一点我想在下应当还是有些体会)我想还是需要的;自然,这些动作不需要见证或副署人的时候,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必要了——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对“其他规定/3”言辞上的修订。
:::最后,“投票-(取消投票)-共识”流程中需要的'''明确标识''':1、取消投票的提案人/解任共识的(执行)決定者;2、执行内容;3、理据;4、取消投票的支持者/解任共识的支持者,等等——这我就不赘述了。
:::我觉得不少人支持这个“说明书”的原因,其实未必是说要有一封“书”,而是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这应该说是值得被重视的——自然,言辞上可以再斟酌,这要请大家来帮助。
:::2、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三角形式的对立关系?我的看法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三角对立的情况,那么确实是应该由'''众意'''来决定各位的去留的。因为三角对立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认为文库的日常程序与工作将严重受限于诸位的争端,这种情况下,历经投票流程的所有前期流程仍不能沟通时,交由众意决定是妥当合理的,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控制各位不陷入争端了——而这时在取消流程中设置高门槛的“众意”是必要的,因为它将避免无休止的“取消战”而使得善意推定的社群得以顺利行使自己的权限。——而且这是常规流程,要真的“失控”,也还有紧急流程。
:::3、我不愿意评价至少目前相对被搁置的现实争议——就像我理论上支持对争端双方的双向禁制互动一样,有时候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这不是说要脱离现实,而是不要让现实偏差'''过于'''影响逻辑。我认同阁下所见,沟通无效一般是“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是“答不对题”甚至“沟通无效”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认知,因此我认为在这边下手最终是没用的——因为流程虽都是善意推定,而现实未必如此。事实上,'''就算是'''百科规则,依然不能避免主观认知差异而仍旧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各种流程上可能导致的终止流程,包括“其他规定/1”就有了必要性——它起码是程序上的一个'''兜底''',即一事不再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04:43 (UTC)
::雪莉的这份修正案考虑的非常全面,我是{{支持}}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0:58 (UTC)
:::我同意“溝通無效”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判定,認不認錯也不能代表是否屬於溝通無效。我傾向認為現在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無效”的狀態,例如Zhxy 519要求Jusjih對其撒謊作出說明,Jusjih要求Zhxy 519對其違反避嫌作出說明,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一個解釋。如果以管理員還在發言就不屬於溝通無效的理由快速終止任意管理員解任投票的話,相當於只有不活躍管理員可被提出解任投票,這樣下去的話,最終只能靠[[votewiki:|安全投票]]收拾殘局。管理員解任是否通過要靠所有合資格用戶進行投票,不是由某個委員會仲裁,只要不存在惡意拉票和灌票,就應該根據投票結果作出決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3:12 (UTC)
::::本人早於去年就[[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2021年5月29日Zhxy 519禁封用戶妥善否|在此]]做出回應,而不甚活躍的管理員達師也早已[[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意見]],不贊成所謂避嫌。Midleading不做好功課就來發言的行為欠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我贊成閣下堅持確立一事不再審的原則,也認為全文仍有大量需要修改之處;但我更覺得即使規則確立,需要閣下這樣的人予以監督實行,不然在本文庫有法不依的情況無法解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7:14 (UTC)
:::::首先,我倒认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君的说法更多地是在反映一个现实状况,即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的实际状况。自然也许他在这部分的表述有可斟酌之处,但是我认为他的本意仍指向了这次修订的目标——流程(尤其是取消投票的流程)的规范化。今天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我并不天真到以为调整规则便可万事大吉,也认为“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但规则虽不是唯一的诱因,但至少是一个我们现阶段可调整的诱因,因而我提出这样的草案。至于如何解决包含阁下所言在内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情况,是要依靠'''各位的冷静'''和'''可执行与细致的规则''',在下并算不得什么。--[[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20:22 (UTC)
::::::閣下此時不需要判斷我給的理據是否正確,只請思考一下,我能給出一個解釋,對方卻連「答不對題」這樣的理由都從未提過,從程序來講,這到底符不符合閣下也認同的「溝通無效」內容?如果不屬於,閣下認同的究極版「溝通無效」又是什麼呢?
::::::閣下對「主觀」頗有排斥,但一者主觀不等於錯,二者閣下所認為的「各位的冷靜」未嘗不是一種主觀認定。「主觀」的言行,至少是可以先討論對錯的吧?不經過討論就開投票的做法即便百科我也非常反感,所謂眾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霸凌,請三思。
::::::閣下上次的發言3,認為依然不能避免,我要說這不是全部。比如[[W: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18年6月#提請解任User:Shizhao|這裡]]。這固然有其他管理人員出手的因素,但也是有其他用戶出來直言的結果。閣下不願牽扯入局本身,但是明顯的正義如果沒有人出來做,那麼我也會像當初瓜皮仔的感歎那樣,對沒有正義的文庫社群失望透頂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9:12 (UTC)
:::::::那阁下是不是认为要在修正案加入“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之前Jusjih开始投票前也确实发起了这样的讨论,只是还没有深入讨论阁下是否做错了什么就跳到了Jusjih撒谎的话题上。[[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23:09 (UTC)
::::::::我也曾告知閣下Jusjih最初的留言連溝通都不是,閣下卻公然枉顧了。“各位的冷静”在閣下身上我當時沒有看到,今後能否,我也沒有信心。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1:43 (UTC)
:::::::{{ping|Zhxy 519}}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了,我觉得“沟通有/无效”就像是民法中的“感情破裂”——它就是一个由头,不是别的。一方也许认为感情没有破裂,但你无法阻止其他方认为感情破裂,因此民法上允许你以感情破裂为理由来提出离婚申请,也同样允许你以感情没破裂为理由来不同意离婚——但起码任何人以此为理由来提出这个申请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也很难去给感情破裂下一个绝对客观的排他性定义:你当然可以像民法那样去列出一些确实能印证感情破裂的例子,这些例子是相对受大家认可的“默认共识”;但即使如此,这些例子到最后也还是会加上“导致情感破裂的其他情形”这一条。要验证是否“沟通无效”,只能是逐案分析,无法绝对地定义化。就诸位的案件而论,我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这是“'''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也就是你认为你对他沟通无效和他认为他对你沟通无效的两者叠加——就像感情破裂,既有双向的破裂,也有单向的破裂或不破裂,但这些单向的破裂和不破裂叠加起来之后,事实上还是'''总体破裂'''——双向沟通无效。
:::::::也由于此,我不知道阁下为什么认为我“對「主觀」頗有排斥”——我要是对主观有排斥,就不会把这个主观的词语用在我的草案中了。主观确实不等于错——但也不必然都对,正因为此,我们才尝试去给主观定义的“沟通无效”施加客观的约束和管制,避免它成为滥用的由头——但这个管制一定是有限度的,至少用它来作为一个提案的依据这一点权利是不应该被限制的。而提案也不意味着投票就开始了,从提案到投票中有相应的争取联署以及答辩的时间,这些时间都是用于讨论的,而并非阁下所说的“不经过讨论”——事实上讨论的空间显然比这个还要广,在提案开始之前难道就没有讨论了吗?如果真没有讨论过就提案或者提案后没有有效讨论过,我想这个提案被提出来了也得不到支持的,而且也是触发了草案中可以提案“取消投票”的各类事由的。
:::::::至于众意的问题,众意当然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现有的框架里,不用众意来裁决,又该用什么来裁决呢?而且我们并不是没有设定挽救众意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机会,从取消投票到紧急求助的这些规则制定就是为了这一点,如果想要做得更好,我们是要去完善这些规则,而不是无视这些规则和它们存在的漏洞。——但这些规则肯定无法做到永远地完美无缺,所以我说“规则...不能避免...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事实上在阁下举的例子中同样如是的,此时不靠众意来挽救,又要靠什么挽救呢?而这些众意,难道又是无规则地表达和行使的吗?在下今天在这里长篇废话,恰恰是众意中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了在下仍愿意表态来希望尽力调整当前的局面;而阁下说我“不愿牵扯”我也甘之如饴,因为这同样是我在行使选择表态或不表态的正当权利的一种体现。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至少我此刻入局,只是为了调整更合理的规则'''这一件事'''而来,我身上并没有同时解决几十个问题的能力——我想诸位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有就草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仍请阁下指正。--[[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4:11 (UTC)
::::::::插句話,我好像沒看到閣下提案中有“主觀”的字眼。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5:30 (UTC)
:::::::::提案里没有,不过我给阁下的回复里有,我想Zhxy 519君指的是这里?于是据此回答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6:01 (UTC)
::::::::這麼打比方很有意思,不過閣下要知道在本站後果卻不是「離婚」那麼簡單,而是接近於「剝奪子女撫養權探視權」一樣嚴重。涉及到這樣的部分,我就不能贊同閣下簡單歸咎於「雙方認知差異」而算作溝通無效了。很簡單,從我過去所處情形的角度,應對對方無理取鬧而已經提出了足夠的解釋,那麼對方就是鬧上加鬧而足以關閉了。我想說民法上法院都不會受理這種所謂原告,維基上就更不應該拿來浪費眾人時間。
::::::::我認為話題不要扯遠,所以認為一,如瓜皮仔所說,溝通無效的定義不必明文強調,但應該在這裡重新達成共識。二,條文本身,我想再與閣下探討一下。比如百科原案說提請需48小時,閣下版本為何選用72小時?再如百科原案內容直接表示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閣下的修正稿也不予採納為何?
::::::::最後表達一下本人的基準,本站除了版權規定嚴格之外,考慮參與者數,基本不贊成各種規則比百科更複雜。繼續歡迎閣下意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27 (UTC)
:::::::::管理员被解任的结局是属于“离婚”还是“剥夺权利”?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知差异”是中性词,任何的沟通无效难道不是都反映出沟通双方对某件事认知不同吗?我还没有见过认知统一而沟通无效的;因此这“归咎”是否过于“简单”,也许旁观者清。至于有关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阁下讲得很好,但就像阁下所言,受理与否是'''“法院”'''的事情——而不会是当事人的事情。
:::::::::我很高兴阁下愿意回到具体条文的讨论上来。谨就阁下的意见进行回复:
:::::::::一、“沟通无效”的定义确实不必明文强调——恐怕也无法明文强调,就像我所言,“沟通无效”只是提案由头,就像“感情破裂”一样,在提交离婚申请或诉讼之后,终归要看证据——而证据需要逐案审定,不是划一。沟通无效的定义之“达成共识”,到底能不能达到某些效果,还是说仅仅成为了限制提案的一道壁垒,我持怀疑态度——不是认为不该有合理的壁垒,而是认为合理的壁垒不是设在此处而应该设在'''“取消投票”'''那里,是由对证据的审定决定而不是由对概念的审定决定。
:::::::::二、我没有打算过照搬什么方案——也没有想过一定不要参考什么方案。“洞中岁月长”,在处事节奏并不快的本地,时间做'''适当放宽'''是合理的事——当然,如果'''多数人'''认为一定该按48小时,我不会坚持。
:::::::::三、至于“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一句,我记得百科的原文是“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视作”就需要被审视,也需要经过适当流程被宣告无效。这个流程,在“取消投票”里有。我欢迎就具体的流程(包括)门槛进行商榷,包括上面GZDavidwong君也与我就这个门槛有过讨论;当然,最终这个门槛如何定,还要收集各位意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2:40 (UTC)
::::::::::表示原则上赞成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除非在修正案中明确加上“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且无效”和“溝通無效的情形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并获得社群投票通过,否则我反对这种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05 (UTC)
:::::::::::閣下這麼說看來倒是同意的。既然從我到銀色雪莉都認為不必也不能明文化,只要這裡達成共識,並不需要甚麼事情都社群投票。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27 (UTC)
::::::::::::但我并不认为“达成共识”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的看法是:“沟通无效”是主观看法,是提出提案的由头,不建议对它作任何定义上的限制,否则会变成对于提案权的不恰当压制——而“达成共识”可能就有“定义上的限制”被包括在内。我最多仅能接受对它作出例举性的说明,而不能接受对它进行概括性的排他说明;而什么样的例举性说明能够为大家接受,则需要进一步<del>共识</del>商讨并最终'''作为方案细节'''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落实。(简单一点讲,你可以举例出某几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情况属于“沟通无效”,但'''绝不能声称仅有'''某几种情况属于“沟通无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32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上“溝通無效”的形成也是多年實踐得來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各位的冷靜”幾乎不復存在,逼得我非要出來把它說得很清楚,這就很無語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46 (UTC)
::::::::::::::我想“冷静”对各位,包括在下,都是时常适用的一个词。
::::::::::::::另,阁下所举的“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自然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我也对[[User:Midleading|Midleading]]阁下所说的“'''‘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深表认同(希望我没有错误断句阁下的语句)——Midleading阁下认为现有草案中的说法是否足够表达阁下的看法?(即“取消投票”中的“被提案解任的管理員不得參與此(取消投票)提案”这一句,是否足够?至于阁下担忧的“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我认为无论是原案和草案,应该都没有漏洞会导致“提案被'''拒绝提出'''”了)如果尚有不足,请阁下分享是否有更好的文辞表述(自然,在下也同时请各位同好指点)。又及:我这样有没有@到阁下?我对维基的提醒回复功能真的是...不太抱希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5:05 (UTC)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想要不通过投票而只是通过讨论达成的关于“沟通无效”的共识,我认为可能就是所谓百科里的“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是一个限制性的而不是列举性的条件,也只有在这种限制性的条件下才能得出Jusjih滥用沟通无效的结论。而我反对的就是对“沟通无效”作出一种限制性的规定,所以Jusjih滥用沟通无效这个关闭提案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原案和草案都明确了只有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起取消管理员权限的投票。注意这里说的是发起投票,不是提出提案,所以当事管理员即使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也不应该清空提案页面,不过仍然建议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因为仍然有可能因为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导致不能进入投票阶段。最后我有个疑惑,就是所谓“為了防止一案多審,除非有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这里是否包括之前在旧的方针下被快速关闭的提案?--[[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6:03 (UTC)
::::::::::::::::一、也许请你注意我的引文,没有“仅限于”,这就说明了我是在把“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当成一个列举性的条件'''的立场上。而从[[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君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的回复来看,'''也许'''他对这一点并不反对——当然这需要他本人来回复;而我则再次清晰地申明我个人的立场。
::::::::::::::::二、我注意到阁下就“提出提案”和“发起投票”的词句所提出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自提案提出起,想要在进入正式投票流程前取消投票,均需遵守“取消投票”的流程要求——简而言之,“提案”是“发起投票”的第一步,即时受到“取消投票”流程的约束。就此,我建议把相关表述修改成(斜体字为修改处):
::::::::::::::::{{quote|'''取消投票'''<br>任何用戶''自解任投票提案提出起至''開始正式投票前,可提出取消投票的客觀事由。''在此期间,''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三、我想请阁下指明,阁下所指的同一事件,是指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还是指“提案被快速关闭”这件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7:25 (UTC)
:::::::::::::::::这里确实有阁下所言两类事件,一类是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一类是提案被快速关闭以及随后在元维基发生的事件,只有前者被作为理由提出过解任提案,有可能让人将“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误解为不得在解任提案中重复引用之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在这里,旧的提案如果被当事管理员自己快速关闭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如果被中立管理员关闭,那么提案的关闭本身不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我支持只有出现了新证据才能重新提交新提案,同时认为在新提案中可以重新引用过去的提案中提及过的事件,而并非只能对新证据进行讨论,反对将一事不再审原则误解为只要某证据被之前的提案引用过,就不得在今后的提案中重新引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8:14 (UTC)
::::::::::::::::::我現在看不太懂,是還要算前帳,還是只修規則?算前帳的話Zhxy有他的一番說辭,還未見Midleading能駁斥的;只修規則我認為也走的有點遠了,想定出太多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這算一朝被蛇咬?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溝通無效的定義,我也是被迫出來說的,因為實在是有人可能真糊塗,有人可能裝糊塗。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03:36 (UTC)
:::::::::::::::::::{{ping|Midleading}}就阁下所言,似乎应该将“同一事件”的概念细化。我不赞成关于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称为“一个事件”:我认为新证据只有在与旧案中心事件直接关联时,才允许作为旧案的新证据提出并重启旧案,此时允许重提旧事;但如果新证据与旧案中心事件并无直接关联时,应该作为新案提出,而不应该东拉西扯把无关的其他内容扯进去。不知道阁下以为如何。
:::::::::::::::::::{{ping|Gzdavidwong}}仅就阁下关于“只修规则”部分想向阁下了解:请指出“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说实在,讨论过程中涌现更多细节与文辞上的调整不是坏事,毕竟各计划也是基于其社群本地的具体实践而产生其方针指引,在'''讨论'''阶段过于自我设限有时并非好事。我当前主要仍着眼于只修规则,还请在讨论规则本身时不过分陷于——不是不陷于——现实的泥潭。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07:50 (UTC)
::::::::::::::::::::簡單例子就是我最開始提出的:其他規定3。這段是誰寫的,我們都知道。一如之前修改時硬塞入的“附則”一樣,突兀而可行性低。且不說我本人,Zhxy每次行動,也是會給理由的,非要弄成“說明書”還要“見證人”這些,沒有維基項目會規定如此——中文維基百科就沒有。要求刪除這一段。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14:24 (UTC)
:::::::::::::::::::::同意[[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所言其他規定3可行性低而且未見於其他維基項目,建議簡化或刪除,但這不等同於執行程序不需要任何理由。至於要不要算前帳這一條修改意見,我只是想表明在有爭議時防止一案多審這一條不應該用於限制和阻止提案進行正常的討論,就跟只有溝通無效時才可以發起投票這一原則不應用於限制未滿足提前取消條件的提案進入投票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我想要駁斥Zhxy的說法或者算前帳,其實某种程度上我贊成[[User:Zhxy 519|Zhxy 519]]在[[User talk:Jusjih]]提出的“封禁用戶從來沒有強制和其他管理員事先溝通一說,何來污點?”。我反對的只是[[User:Zhxy 519|Zhxy 519]]沒有把這些本來有一些道理的東西解釋清楚,卻屢次阻撓維基文庫中的根據正常流程發起的投票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05 (UTC)
:::::::::::::::::::::其实我不时也看不懂这位朋友的文字233——不过我不认为这可以意味着基于“某段内容是谁写的”而去对任何言论进行评论(我与这位朋友不时也有争论,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并非要为谁背书,请知悉——推定善意)。当然我仍然'''赞成简化或改写'''(删除大可不必);重点在于这段话“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我又大言不惭引用自己的话了),诸位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ping|Midleading}}关于阁下的看法,那就把草案改成这样好了:
:::::::::::::::::::::{{quote|解任投票案因遭提前取消或投票未达门槛等原因而宣告不成立后,又发现'''新的'''与原案所涉事件'''直接关联'''的证据的,可'''基于原案'''再次提出解任;除此以外,为避免一案多审,不接受就同一事件重复提起解任。}}
:::::::::::::::::::::阁下觉得这样是否足以填补可能的漏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38 (UTC)
討論似乎已經太長,無法直接回覆銀色雪莉的最新留言,所以重開一行。如果認為我沒有解釋清楚,那麼討論就夠了,我沒有義務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只有努力維持正義的義務,Jusjih也從來不是什麼正常流程。回來我關注的條文,48也好72也好倒不差24個小時;「視作無效」處,沒有「流程」不代表這一句就不能寫吧。再有既然一事不再審那裡既然準備引入,百科提出的半年不得再提案的條文,為何不一起引入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21:47 (UTC)
:一、建设性意见未必是要阁下详细提案,但正如阁下所言,应该在讨论中解释清楚,然后得以体现到内文中,否则会变成高来高去;正如Gzdavidwong君所言,“审核内文”事关重要。
:二、在现有草案中使投票不成立的方式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前取消,一种是投票不到门槛,哪一种都需要流程。百科的“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这一句话中的“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这句话我是认为已经包含在了草案“提前取消”中的“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和“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这两句当中,因此似乎没有另外列出的必要。
:三、我不认为那是适合本地的条文——一旦解任失败后被解任者无论如何均获得6个月的保护期(尽管紧急解任仍可使用),这不像是一个平衡的条文。草案(及草案的新增修改)应该已经明确多数情况下不允许就同一事件重复解任,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这时是否需要引入其他'''明显基于彼本地而非此本地的实践'''而制定的条文,我相当质疑。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5:20 (UTC)
::1. 我認為我已經解釋,如果覺得不清楚,為了避免「高來高去」,閣下雖當時未參與,想進一步討論仍可就具體行為具體提出。
::2. 好……吧,也不算非常重點。
::3. 不平衡嗎?至少是給雙方一個冷靜期。而目前實踐則證明,「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如果本次不是我以當事管理員身份,類似的安排可以說是無效的,未來如果再玩同時罷免兩個管理員的把戲,恐怕根本沒有可信的管理員出來中止,只能流向投票似的「眾意」,而不是真看證據這些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7:53 (UTC)
:::就第三點,“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的主語是'''草案''',草案與原案的安排已有不少分別,因此基於舊事判斷這一安排有效與否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我並不認同“以當事管理員身份”可以關閉涉事提案,但鑒於原案未曾清楚說明,因此我不表示意見;而現在草案之其中之一的目的,便是明確排除這一點的可能性。至於有關“罷免兩個管理員”等推演,我前面有回覆過Gzdavidwong君(在第一次回覆的第二點),恕不贅。如果閣下對中止門檻過高(是門檻'''過高'''而不是門檻'''高''')表示憂慮,基於合理考慮我已在條文中作了適當調整——但是,這不代表我認為“投票似的「眾意」”就必然等同於“不看證據”——這樣說來,投票選管理員也是隨意的“眾意”,沒人看表現了?這樣的類比明顯是不當的,因此我堅持即便門檻作出一定調整時,仍然保留“取消投票”中需要非管理員的用戶的聯署的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2 (UTC)
:聲明: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這裡我說的更明確一點,中文項目管理員講理扛不住「抗議」的風氣在國際社群我還沒見過,當事管理員可以考慮避嫌,但明顯的擾亂破壞即使當事管理員也不需要忌諱出手,就如我已經舉過的管理員達師[[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的意見]]一樣。一句話,明確限制當事管理員的條文我也表示反對。
::另外,我提議廢止「再任」一段。最終決定權仍在Meta,meta不予理睬即使本站通過罷免也沒有用,這一段就變得冗餘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1:18 (UTC)
:::[[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避嫌]]是本地现有指引,当然有例外情况,但仍然有诸多限制,而并非可以全然随意走到天平的另一端。既然不少同好喜欢引用百科,那我就引用[[: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这一句]]好了:{{quote|滥提、不符合假定善意、违反维基方针、礼仪、讨论程序之解任提请,皆可经'''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取消或中止。}}
:::这难道也要说是“明确限制当事管理员”?在下恐怕'''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再任”那一段,按上一段回复的老规矩,我[[: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引用一下百科]]得了:{{quote|被取消管理人员资格的用户仍然可以再次申请、被选为管理员。}}
:::看来解任指引中无疑仍应该有关于再任的规定对不对?结合阁下的说法,那么:
:::{{quote|'''再任'''<br>被解任者就解任进行申訴的权利,仅限于被紧急除权的前提下行使。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最终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虽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把原“再任”段修改为这样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9日 (六) 05:51 (UTC)
::::原百科的確沒有「明確」,但是閣下的修正案有當事管理員不能參與提案一句。如果閣下把百科版本替換過來,我就不會繼續反對。
::::我看閣下似乎在另一處加入不能同時提報兩名管理員這樣的提法,我表示感謝。不過我仍然擔憂最糟糕的情況,即有人出來不顧常識地濫提,但一直不發言的所謂「非當事」管理員拒絕出手阻止,反而認定彼方的胡言亂語是「有效的常識溝通」,不論別人如何解釋。今次發生過一次,我真的對條文的作用表示悲觀,因為不顧常識真的很難阻止。
::::我是百科原條文看的不細了,但是百科原條文既然如此,不夠嗎?刻意強調太多顯得太有針對性了,我認為就留著百科條文短短一句話就夠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1:15 (UTC)
:::::我倒是认为百科很清晰说出了得由'''非当事'''管理员提议中止;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条文上可能的漏洞,但是这个漏洞在大家有相关未具文共识的时候也许不那么显眼,而如今出现了显眼的情况,那么就不得不在文字上作明晰的定义。我要指出的是,我翻查了百科的无效化解任提请(近十年吧,再往上的那些远古痕迹我也没有翻了),还没有出现过由当时管理员自行关闭提案的。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种规则失效的情况。
:::::至于条文的作用,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在下并无三头六臂,所能做的,是尽量修补条文而已。
:::::“再任”这个部分,其实只是梳理清楚了哪种情况是透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可能的复权,倒不至于有针对性吧...在下是一个“鸡毛蒜皮”的人,还是愿意说得详细一些——对于能说得详细的东西而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3:55 (UTC)
::::::我承認百科歷史上的確沒有,但是目前文庫的規則允許。因此修改如果大致按照百科來,也不必要加入太針對性的內容。
::::::既然願意說得詳細,那麼我再舉一處,[[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2021年|更早版本]]對於再任,並沒有限定於緊急除權,而是所有情況,改成現在限於緊急除權,並沒有解釋說明。我仍然認為百科的一句話更加簡單明了,但閣下如果堅持,請考慮是否要限定於緊急除權者。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1日 (一) 18:03 (UTC)
:::::::{{ping|Zhxy 519}}不知何故不能直接回复阁下?我是这么看的:我必须申明我从来没有打算“按照百科”或“不按照百科”,无疑百科是可供参考的经验——之一,但不会是照搬,还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既然百科在实际操作中也已经形成了由非当事管理员执行相关操作的惯例,那么有鉴于文库的实际情况,用文字把这一点落实下来也并无不可。我还是那句话,百科与文库这两句话表达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表达其实相对来说是小事。
:::::::有关“再任”的部分,我想阁下所指的实际上是当中有关“申诉”的安排。“申诉”分为'''向社群'''申诉和'''向元维基'''申诉两类,我的看法是:紧急除权的情况下的两类申诉均已透过已有的不在本次修正案讨论范围内的[[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緊急除权]]下有明确规定,就不必论。'''问题是,由社群投票通过的解任''',“向社群申诉”鉴于草案中已有足够长度的联署期和答辩期,这可以不需要了,但“向元维基申诉”这一点'''是否应该恢复''',需要请各位发表更多意见来整合,在下未敢擅动(同时也是由于在下对元维基并不熟悉的关系)。——不过我个人认为有跟没有似乎都很平衡,也说得通,所以还是要看众意。同时,“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这是我所认同的,现案或草案也没有对这个做任何限制(除非他连一般程序都不能通过),所以我想这方面问题不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7:52 (UTC)
::::::::如果精神是一樣的,請恕在下重複上文已表達過的個人準則:不贊成規則比百科更複雜。
::::::::我倒不要求「恢復」,因為這個是本地社群不應也無法限制的。與其這麼麻煩,我們目前的共識還是百科的「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再沒有人提意見就用在目前定稿裡用這一句好了。沒有進一步討論就採用目前共識,這是維基項目常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7:24 (UTC)
:::::::::“复杂”与否,还是要看规则是否适用于本地情况,没有一定要比较他人的道理。至于“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就算是在现行的规则中也并没有限制嘛,草案就更没有了,所以这句话直接添加在“再任”里是无妨的;但对于涉及“申诉”这部分,我没有意见,目前也没有修改的打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48 (UTC)
::::::::::多日沒有新討論,竟然有些看不懂原來的話了。閣下「沒有意見」的意思是對目前「限於緊急除權」不反對;還是雖然自己無意修改,但不在乎別人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9日 (二) 21:36 (UTC)
:::::::::::这么说吧,如果合乎程序的话,我觉得几乎没有理由否定投票通过的解任共识,因此我不认为“申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任何作用——当然如果这场投票属于“大规模破坏”,要去元维基提报,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也不在“申诉”这个词的范围内了。所以我无意修改这个部分——因为我认为它是可以接受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23:04 (UTC)
::::::::::::我對於「申訴」處的觀點,就是閣下雖然認為無用或是可以接受,但是明確寫出來「只能用於」這樣的字眼,未免太有針對性。所以這裡要麼徹底刪掉,要麼不再限制。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34 (UTC)
:::::::::::::先说一句:我前面有一个更改的版本,已经没有了“只能用于”,所以我不知道阁下是指什么?
:::::::::::::既然阁下也清楚在下的“申诉不应成为延宕或阻挠正常程序和事项下提起并被通过的投票解任共识的工具”这一立场,那么在方案中有相应的规定实属正常。我仍然是那句话,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规则失效的情况加以修补。何况,评价一个规则的标准,是应该在逻辑和公平性这一层面上来评价的。阁下称这太有针对性,但本地社群就内部事务循正常而非紧急流程达成的共识,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供“裁决”或“申诉”之处——说句题外话,有不少姊妹项目就这个问题在其当地的本地流程里甚至似乎都没有申诉这么一说。再者,我前面已经提过,如果这样的共识真的是被人骑劫的产物,那么完全可以到元维基提报大规模破坏。如此,在逻辑和公平性上是否尚有不足,还请阁下示下,但“针对性”恕我不知从何而来。本来这样的“申诉”作为走紧急程序而可能有误判甚或骑劫时的一个兜底自然是非常合理,但是经正常流程的解任实在看不到有此必要。
:::::::::::::在此基础上,如果文辞上有人想调动,我可以给出我能接受的方案:
:::::::::::::{{quote|'''再任'''<br>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以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7:51 (UTC)
::::::::::::::很久沒來,條文甚麼的你們已經說了很遠,我跟不上了。银色雪莉自己似乎也說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貼出來,如果银色雪莉能設身處地,運用智慧最好,不然今後還是死局啦。
::::::::::::::即:假設银色雪莉為本站管理員,因一次操作被某「老資格管理員」盯上,要银色雪莉解釋。银色雪莉其實已經做出解釋,但對方反駁都沒有,直接不聽不看說「溝通無效」,強行推動下一步罷免程序。不明真相的群眾看到罷免管理員,如找出氣筒一樣不討論,直接拿票解決問題。請問银色雪莉能做什麼?
::::::::::::::諸位還請不要忘了,說來說去那麼多,這裡依然是最大的漏洞。--[[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44 (UTC)
:::::::::::::::久违了,祝安。“沟通无效”这事儿的讨论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愿意回答——不敢谈什么“运用智慧”。
:::::::::::::::说实在,'''滑坡'''的推理其实大家都会推,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种规则能够'''绝对'''防守得住假想中的滑坡——无论是现规则、规则草案、百科规则或者是其他任何规则都是。但我们仍应该“尽人事”——否则,就连“听天命”的资格都没有。
:::::::::::::::涉事管理员在进入投票以前在“联署”-“答辩”期间有大量事可做,可自我陈述与辩驳,甚至可以提议(不是提案)因(包括无理强行推动罢免在内的)某一原因而关闭此投票提案。至于“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讨论”,我不知道这是阁下的滑坡推论,还是阁下遗忘了我们有答辩期?如果不幸历经常规程序下众意真的被骑劫而成真,我前面说过了,真的可以元维基报大规模破坏走起。
:::::::::::::::以上的可做之事,我想就是在阁下推崇的百科规则当中也不过是这些了,如果阁下认为草案中对比百科(或其他规则)没有保障到(或者说保障不足)涉事管理员的任何一点'''应有的'''权利,不妨提出来。——我再次重申,我非常欢迎对于草案的宝贵意见,上面与各位的愉快探讨中已经有不少各位的意见得到吸收,也期待这样的良性互动得以持续。
:::::::::::::::回答暂时是这些,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但我倒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的:那就是阁下所提出的这个情境,是否有别的规则可以加以严防死守'''而不损害公平性和理性逻辑''',如有,还请示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7:55 (UTC)
::::::::::::::::笑,我是看閣下能正常溝通,有理有據,才來徵求意見的,怎麼反倒問我了。中文維基百科我也很久沒有活躍,但是之前如WMC肆虐的時候,如果有正常人出來講話,我看連WMC都是自知理虧而走開的。目前本站甚至之前維基詞典,都是有人根本連中文能力都成問題,仍然仗勢壓人。閣下的確給了最終保險方案,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經歷,我也累了,需要從開始階段就能節省眾人精力的辦法。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8日 (四) 02:10 (UTC)
:::::::::::::::::提问未必是反诘,而是希望收集各方意见,毕竟人总有局限。现实泥潭的问题我之前已经回复过了,此处不赘。确实我也希望能够简化流程——但那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和公平的前提下——在我而言,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如果仅仅为了节省精力而使用某些方法,也许可能招致另一种滑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得在这当中寻找平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5:10 (UTC)
::::::::::::::::::如果我告訴閣下,瓜皮仔這樣的期待恰恰是真正基於邏輯和公平,而耗費時日是真正的不公呢?我看閣下並沒有真正對瓜皮仔做出回應,仍然是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我認為閣下還是應該「設身處地」一番,世間平反冤案、匡扶正義,沒有不是從(至少自認)被害人做調查開始的。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22:35 (UTC)
:::::::::::::::::::非常赞同阁下所指“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这句话——这正是我持续参与这一讨论的原因,何况我上面也说过了,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这本就说明了我的态度。
:::::::::::::::::::不过,对于阁下“置身事外”的评价和“平反冤案没有不是从‘自认被害人’做调查开始的”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首先,我是来参与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讨论的,这是事务性讨论而不涉及什么“冤案平反”;自然在这一讨论中我们理当审视历次与解任有关的事件,以求在规则修订中得以填补各类漏洞——但这一点窃以为在下并未做得有什么不足;Gzdavidwong阁下在上面也指出我“给出了最终保险方案”,这至少印证了我在试图修补流程规则上的逻辑和言辞漏洞,并且在上一次回复中我也已经就他的疑问给出了草案程序上的对应处理。这也算“置身事外”与不回应问题的话,那或许我还真是皆醉的世人之一了。
:::::::::::::::::::其次我不得不指出,世间调查一件事,没有不从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而非仅仅站立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或许才是调查的起手式——但我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是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修订。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00:49 (UTC)
::::::::::::::::::::然而閣下提到多個角度,卻終究沒有進入此前受害者的角度——角色扮演來體會一下。我不得不指出閣下的最終保險仍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鬧得天下大亂的做法,需要我拿出此前元維基的討論嗎?我無意否定閣下的努力,但是恐怕不夠。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13 (UTC)
:::::::::::::::::::::我只能说,我提到的多个角度包含平等的各方的角度。元维基的天下大乱此前已经见过就不必了。我们都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这努力没有什么够不够的——至少我认为当前的方案是可以尽可能应对各类情况的——当然,这个“应对”的程度,不同人的看法自然不同,我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同时也现实地认识到没有使所有人都'''绝对'''满意的结果,我只希望能够达至可能'''相对'''满意的结果,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0 (UTC)
:::::::::::::::::只希望可以點到為止不要持續耗費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若果本身前設之處在就不是為了尋找衡平的話也就不會有「正常」可期,不求持武,在如此風雨裡既如續寫秉承共議與公義、為釐清雲煙就以砥礪而行邏盡理。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8:01 (UTC)
:声明: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粗鄙僭越,以下為代社羣及耗費時日約談,投入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之,重審本地約束代權職答特定方向,結擬之暫語
::先以兩點留問存疑,做本地日後,再思由單一代言不辭時日協約單方當事方之定論,
::搞清楚一點,到底首先是由何代權表象所生之觸地,不單之令社區及社羣之持續對代權存重大爭議和異議,再繁複制阻社區及社羣之行事,進而耗費社區及社羣之;
::再搞清楚一點,所謂「節省辦法」再「翻來覆去」,到底擺在一齊看,矛盾與否。是以留之不著填答。
::不復提既往個案其身之代權問題,既已車輪有所模糊本身,何以法度限制代權過界干預全程序集事務之問題,但待社羣鑑辨輯識。
::本地記錄一路下來,越見代權行使工具之門檻函須加高尤要,全無減省卻責之理,畢竟權猛威躍引發之耗費、曠日持久難見制約,如此之故,方有本庫社羣斥費耗理、訂升條令而鑲本庫作業太平,意處示為公益致以眾力有所責當共擔,非妄自虛渺渾泥可有翻弄。
::但凡本庫親歷鉅岳壓情之社區成員,並非比好特權架勢而求非禮肆虐,僅秉承共議與公義、釐清雲煙,相信群員性恆以砥礪而行邏盡理,求期空間邏公輯平,是以前設之處不復顛倒黑白,悉數川流皆無需他方畏懼。
::諸君共鑑。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1:16 (UTC)
:::久违,祝安。耗费时间比不耗费时间拍脑袋好,这一点,在文库现行方案的弊端中显露无遗。讨论尚未结束——仍未结束——因此我作为此草案的提议者,不得不对阁下高屋建瓴式的“暂时小结”敬而远之。毕竟,一味定性的讨论,大家都得不到什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取消投票一處堅持靠投票,如果有人反對呢?只要有4個人支持,來5個人反對也不在乎?不如取消這種限制,即使不贊成管理員直接出手,也可改為開放討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04 (UTC)
:::請注意前述“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27 (UTC)
::::我仍然反對。既然已經「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非當事管理員理應獲得更大權限直接關閉,而不需投票確認。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34 (UTC)
:::::有关这一点,我的意见在这个小标题下最早的草案说明内有表明过。{{quote|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这是将“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和“投票确认取消”并列的思路来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40 (UTC)
::::::反對過大權力也要有理由,而太站不住腳的提案就更應該快點處理掉,至於「保證」的第三點我覺得更奇怪了,理由不通就阻止、理由通過就進行,為何一定要強調極少數大多數?現實是管理員就這麼幾個人,怎麼提案也沒法歸為少數多數的。--[[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26 (UTC)
:::::::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判断理由通不通呢,太明显的滥提大部分人都能取得共识,如果不能取得共识,那就看哪个标准更接近于经过足够长的答辩后通过安全投票表决这种最公正最理想的裁决方式。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当事管理员可以进行答辩,一个是社群可以通过投票裁决,这两点是不可动摇的。--[[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42 (UTC)
:::::::反对'''过大'''的权力本身已经是很好的理由,阁下总不会认为'''过大'''的权力是好事吧?过于明显站不住脚的提案要取得共识并不难,争议性强的自然不可能快点处理掉。至于“极少数”和“大多数”,不是指管理员,而是指适当提高取消门槛,避免无休止取消战,使得应该给到社群裁决的那些提案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55 (UTC)
::::::::閣下不能稱「過大」就真的過大了,從各維基項目來看管理員關閉各種投票本來就都是正常權限。站不住的腳的理由本站目前看就是很難制止,閣下想觸及,不能不深入涉及前事。我當然知道不是指管理員,但是本站管理員數量很明顯,連帶提案也不可能是「極少數大多數」,所以即使以註解形式寫進去,也是要注意用詞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7:05 (UTC)
:::::::::“过大”与否自然是从本地的现状与可能出现的情况论,我自然不是金口玉断,但这样的担心相信任何人也不敢说是全然离地。从一名普通用户角度出发,我对于所有管理员的权力理应受到社群约束这一点始终表示道义上的支持——自然在执行上如何去约束,用什么方式去约束当然值得讨论,他山之石也颇可供参考,但管理员的权力来源始终是社群,不是天赐。两名管理员+两名普通用户的门槛,意味着当前四名相对活跃的管理员在这当中取得半数,加上社群的适当支持,这想必并不算高门槛,就像Midleading君上面说的,“太明显的”,大家又不是看不见——自然,不那么明显的,说明有争议性的,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适宜那么容易被关闭,而应交给社群裁决。至于我那个说明,是解释,不是注解,本来就没有要写进去,而是方便各位就我对方案的初始设想源流进行了解,也便于各位对我进行“讨伐”——自然,我感谢阁下的提醒注意用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47 (UTC)
::::::::::並非討伐,我們仍然是有理有據的討論如何草擬條文,閣下不認為我應該跟百科比較來製訂規則,我也認為閣下不能只憑個人角度出發,而是有理有據證明如此做法真的權力過大的好,好像我既然已經說了這是普遍情況,出了恐懼之外因何在本站行不通?管理員的權力可以明文規定,但維基項目上也是允許默認共識,不必寫明一切的。我要提回上面的一處,閣下來參與事務性討論要變更條文,簡單原因是條文出了問題不假。然而為甚麼會出問題,我堅持閣下應該正本清源,不然現狀就是我認為很多人真的看不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21:12 (UTC)
:::::::::::既然阁下提到“恐惧”,又总认为我没有“追本溯源”,那我就冒昧说一句:我确实看了你们所有的对话与讨论,不客气地说,就是各方均有行为失当下形成的一场嘴仗——我对你们'''以管理员身份'''进行的纷争导致的文库局势不稳客观上确实相当不安。但你们的纷争当中涉及各方行为得当或失当的问题,并不与此刻修订解任规则有太多的关系;因为我此刻提出的修订,是针对2022年4月28日为止[[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的经投票通过的现行版本进行修订——所以要追本溯源也是针对这个版本追本溯源,而不是别的。
:::::::::::取消投票本为及时处理一些不合规的解任提请,在别的项目也许确实由一位管理员在规范下关闭即可,然而前一次的纷争使得我对涉及争议的双方用户'''能否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了不安''',而这种情况在小社群的情况下让人倍感担忧。是以我建议管理员应当将有可能影响正常解任提请的“取消投票”权力返还一部分于社群,以更好体现取消是在共识或常识下实现——但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常识”。自然,我并不认为我这个方案一定就好,譬如说阁下此前提出改为开放讨论,那么也可以改为开放讨论,那么可以由单个非涉事管理员就来执行在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这一点,可以在现有的“提案-联署-答辩”里进行整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21 (UTC)
::::::::::::跟條文無關:所以我說閣下不安的來源只是直觀上的,使得情勢發展至此的根源才更應該令閣下深思。我知道「你行你上」這樣的說辭不好,但瓜皮仔當初給閣下的劇本還是頗有體會一番的意義。
::::::::::::我仍然反對「返還權力」,但我願意申明任何管理員在內做法都可以被討論,如果討論結果能證實不妥,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可以被顛覆的。有苗頭的時期也可,事後也可。
::::::::::::我又看了下上面一些糊里糊塗混過去的討論,比如「溝通無效」。我覺得閣下既然也贊成過「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是真正溝通無效的例子,那麼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相信閣下不會反對「有理由的為自己申辯、否認指控」不能算溝通無效,而有意罷免者「不指出對方錯在何處」的做法連嘗試溝通也不算。歡迎閣下高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4:01 (UTC)
:::::::::::::恰恰相反,在下不安的来源并不仅仅是所谓直观上的或意识上的,而是对于双方诸位能否具备相应能力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不安,这正是根源所在,而不是诸位无益的相互攻讦。瓜皮仔阁下给在下的滑坡推论式剧本我前面已经阐述过我的意见,此处不赘。
:::::::::::::“返还权力”的前提是清晰管理员的权力来源,管理员的权力来源来自社群,而不是天赐,这是我前述提过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选项。但是我仍愿意讨论其他任何详细选项。
:::::::::::::有关沟通无效的内容我没有进一步要补充,前面已经提过了。想要避免沟通无效被滥用,不是透过赋予管理员任意关闭投票的权力而实现的。正如我前述所言,可以开放讨论,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5:26 (UTC)
::::::::::::::我想說「權限」來自社群,但是可以做的事就廣了,因為維基的共識制並不強求寫明所有,所以從維基項目創立伊始參考各站管理而進行的管理行為,未必可以說都是「來自」社群,社群默認的也有很多,當然叫「天賜」肯定是過分了。
::::::::::::::閣下不發表評論也罷,但是我之前無過錯卻要被逼到墻角的情形,我也認為是沒有有效制度對我正常行為進行保護。如果不能無共識(眾議)取消,那麼溝通環節也同樣不能無共識(眾議)強推。不能強推是去年三名管理員的共識,違反的人直接關閉討論也不為過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21 (UTC)
:::::::::::::::管理的具体行为当然不是必然条条节节都“来自”社群,但是正因为权限来自社群,那么具体商议本地的某一具体管理行为应当是完全可以的。我并不坚持一定要按我的门槛来,但以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实在这种重大问题上需要更多社群参与和高门槛。至于阁下所指的“沟通环节强推”,在那时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自然可说是强推,但如今制定规则已列出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方能正式进入投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不仅仅是解任人与被解任人的沟通,同样也是这两者与社群的沟通,若经过沟通仍无效或取得解任共识,方最终进入投票流程,谈何“无共识强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0:05 (UTC)
::::::::::::::::我需要捋一捋閣下的話。閣下也願意認定的「沟通环节强推」,我指的主要也是這裡,既然沒有各種聯署答辯,那麼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就可以直接關閉。至於真的走到後面聯署、答辯,我從來也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如果我只是針對我們共同認定「強推」的部分,閣下還認為要搞高門檻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20 (UTC)
:::::::::::::::::现在轮到我不大懂阁下的意思了。我前面说了,原来的时候“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因此可算是强推;但现在已经有了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PS:这里的“沟通”是指在联署之前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加入参考[[: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发起解任投票|百科]]的设置,要求(意向)解任人在与(意向)被解任人沟通不畅时要到写字间发起讨论寻求介入,在共识沟通无效时才可提出提案;这样可以减少了阁下所称“擅自声称”的风险,也便于衔接后续的提案、联署等环节,最重要是保障社群对于重大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这样一来,首先“强推”就无从说起;同时,在这样的环节设置下,似乎也难以出现“'''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之情况了(因为尚有需要共识沟通无效这一设置);因此,在这个部分,似乎谈不上高不高门槛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关闭的;而一旦经历这些程序进入了提案后,那么阁下自己也说“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我想改成此前我提过的“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问题应该不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7:51 (UTC)
::::::::::::::::::這一次發言閣下可以說明確了不少內容。不過單純提醒一下,我願意與閣下達成要求提案意向者要尋求社群介入這種方式,不得擅自強推(否則就算當事管理員仍然可以直接封禁關閉提案),但這其實也不算百科設置,而還是我們之前同意的不必明文化的共識。畢竟如果有人路見不平,在個人討論頁也是可以參與討論的。
::::::::::::::::::不過後面與其說是我反對閣下意見,不如說是對閣下理解的疑惑了。「強推」本來就是限於「溝通-提案」環節產生,跟聯署和答辯本就無甚關係。閣下似乎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了?上面一段的確會降低風險,但是直接變成0,我還是不敢苟同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50 (UTC)
:::::::::::::::::::我只能同意当有人在'''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当事人当然可以提出对方违规,但不宜由他来执行这一关闭。“路见不平”的说法过于偏向,言辞恐不当,但他人在个人讨论页当然可以参加讨论,社群不会无聊到要规范这种事情;但还是应该在有需要时到写字间,采取一个公开的形式和态度,也是流程上的完备。
:::::::::::::::::::认为我“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只是阁下的误解。首先,我认为的“强推”与阁下在范围上并不全然一致,社群成员就此重大事项需要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听取答辩、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从提案一步登天到投票是不当的。至于加上各流程——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需要寻求社群介入那一步——以后,降低风险这一点阁下也是认同的。既然遵守流程,那么所谓“强推”从表面程序上就几无发生的可能;而至于阁下认为之所谓潜在的“强推”,我此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没有规则能够防备一切危险可能,无限搞滑坡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客气地讲一句,这除了满足一种“理想主义”而外,只是使更多有问题的地方始终悬而不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6:33 (UTC)
::::::::::::::::::::我不能不提,因為就算閣下可能認為風險已經極低,「強推」的的確確已經屢次發生,而想到未來仍然可能隨時帶來血雨腥風,我還是請閣下設身處地幫人思考一番。這個結如果不碰,我也不客氣的說別處的修訂都是隔靴搔癢。
::::::::::::::::::::我出於信任閣下是講理的人,而可以就具體內容深入討論。然而既然閣下也知道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性不會是0,我倒是提議本案通過之後,閣下或是閣下認為可以信賴的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以前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實行類似雙方編輯禁制一類的做法,我完全樂得清閒。我可從來沒去招惹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20:34 (UTC)
:::::::::::::::::::::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于事情的评判标准是存在差异的了。不管是我当下目力所及也好,还是阁下所称“设身处地”也罢,我认为风险应该是降低了的。至于后续,等后续再说,但既然鞋子湿了,在下仍会关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2:00 (UTC)
::::::::::::::::::::::遺憾有些討論還是說著說著其中對條文原本的具體意見就變得很模糊了,但是對您願意入地獄的精神深表讚賞XD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14:39 (UTC)
::::::::::::::::::::::話說回來,下方有人還在用奇怪的漢語[[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搞小動作]],不過我看得出來這次阻止這人的意見足夠多,犯不著去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39 (UTC)
:::::::::::::::::::::::说实在话这地狱也有一部分阁下的“功劳”在,是以阁下的过誉我是不敢当的。——这是实话实说,算是直言而应该还不算批评。Jusjih君的意见我还没有细看,不过我并不以为他的中文读不懂,此事请不必与我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58 (UTC)
::::::::::::::::::::::::我認為要提一句,如果他72小時的提案通過,就意味著「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可能無法實行了。不合規的提案仍可以直接開始連署,那麼按照我們的最低限度共識,到了這一步也無法關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1 (UTC)
== 一点疑惑 ==
根据收录原则,类似于[[习近平向匈牙利新任总统诺瓦克致贺电(2022-05-10)]]这类的报道内容,符合收入标准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5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24 (UTC)
::符合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即单纯事实消息。而且这个是自由文本。[[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0 (UTC)
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这是银色雪莉上次说的。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4 (UTC)
:我问的可不是公有和自由文本的问题,阁下似乎没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字适合在文库中收录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7 (UTC)
::我觉得很适合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5:13 (UTC)
:::'''我觉得'''不是一种维基应当有的态度,维基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他需要来源,拒绝原创。这可不是说我觉得是a就是a,我觉得是b就是b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4 (UTC)
::::社群并没有禁止收录这种文章。请阁下往上看,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25 (UTC)
::该文确有一定价值,符合现有收录方针,若无版权问题,可收,--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1 (UTC)
:蒙Assifbus阁下引用在下浅见,不过我得说这不是“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因为它的原始来源是[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0/c_1128637866.htm 新华社],外交部只是'''转载'''这一新闻内容(如果说像是国务院公报这一类的文献进行转载收录,则当前文库的状态是事实认同的,因为国务院公报本身有其由立法法等确认的特性;但是对于本件这种类型的转载则尚未进行讨论)。当然,我认为它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只不过我们此前在[[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讨论的,也就正是这一类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是否'''适合在文库收录'''——我想就关于收录方针本身,诸君同好都需要更追本溯源的进一步讨论,听取来自更多方面的意见,而不必求速度解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感谢银色雪莉指出问题,我已经知悉。[[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51 (UTC)
::另外說一句,我以前也說過新華社等新聞社開頭都是「XX電/XX記者報道」。這些是文稿的一部分,但它們的存在也往往使得這種稿件註定不能叫「單純事實消息」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01 (UTC)
:::这个看法恐怕不正确,以下以[http://www.news.cn/2022-03/22/c_1128490835.htm 日本政府发布电力供应紧张警报 呼吁东京等地用户节约用电]这篇文章为例:
:::一、文首提及“新华社东京3月21日电”,XX电的“XX”往往只是说明新闻机构或新闻机构的发电地,现行的大陆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虽并不匹配(先修了法,还没有修对应条例),但是条例依然在现行中,其中第五条提到“(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现行著作权法更是直接把“时事新闻”更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以提高准确性和与伯尔尼公约进一步靠拢;至于其他地方的著作权法恕不一一引用,但也大同小异。以上应该充分说明了:(1)强调媒体并不会使一篇文献失去“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因为现行条例已经有说明;(2)法律修订后不以“媒体报道”为界定词,恰恰说明新闻机构呼号与一篇文献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毫无关系。
:::二、随后提及的“记者:XXX”,这里不应当以署名来论断它们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署名的职务作品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确实已有论断,署名权归作者,其他权利归组织,但前提是,你不能拿一个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内容来谈第十八条,这就要回到前述,即这些内容是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所以拿第十八条来框它们说是组织有著作权是不对的。——事实上,第十八条不是用于管这些“单纯事实消息”而是用于管辖署名的社论、评论、带评述的文章...等等。
:::总之,“单纯事实消息”是一个文献的客观定义,不是说由谁发布它就可以使它符合或不符合这个定义。以某种标识来剥夺或赋予某个文献以“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身份显然是荒谬的,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于是否接受'''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为由来收录文献。--[[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5 (UTC)
::::不是的,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就等於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而是正常「時事報道」而為「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我完全沒有想要涉及上述第二點,故不做評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09 (UTC)
:::::阁下所引文是这样说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这篇文章恰好是针对2020年大陆著作权法修改而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前述说的把“时事新闻”修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下文接续是这样说的:
:::::{{quote|事实上,所谓“时事新闻报道没有著作权”是个“不美丽的误会”。早些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空白状态,之后中国向世界接轨,吸纳、移植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r>该公约第8条规定:“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很明确,公约不保护的是“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而不是所有“时事新闻”。<br>这不无依据:'''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人类创新型智力劳动成果,而“纯消息类新闻”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并不包括作者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就属于纯消息新闻,非常简短,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智力加工;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br>但《伯尔尼公约》的这项条款在被“移植”到我国《著作权法》时,表述成了“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调整,就模糊了该条款本意,造成了误解,让某些人认为新闻机构采写时事新闻报道都是没有著作权的,“可以大家拿”。}}
:::::文章的主旨在这里清晰地强调出来: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具有“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内容,而不是“纯消息类新闻”。我绝对认同阁下所言“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正因此我在另一个话题提出了不能以“单独事实消息”作为收录判断的理由——因为它们虽然是自由文本,但是不适宜收录(这个理由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定案,欢迎讨论)。但是我完全在这篇文章中看不到“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等于“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的说法。难道“纯消息类新闻”不是由人或机构报道的,而是自然而然漂浮在大气电波中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此外,引文提到了《[[伯尔尼公约]]》,我引用一下WIPO发布的[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copyright/615/wipo_pub_615.pdf 伯尔尼公约指南(2.27,p23)]提到“...a simple account, arid and impersonal, of news and miscellaneous facts”来作为把新闻和事实报道从作品中区分开来不受约束的依据,这里边可没有提到任何说用发布方来区分,完全是一个理念定义;台湾的著作权法提到“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为著作权标的,也从不曾提及所谓“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我完全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文献曾说明这一定义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啦作为判别的依据,如有还请示下。
:::::事实上,一篇发布在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应当是先区分它是单纯事实消息还是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转写等类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属于前者,它就在公有,不由于任何其他标识而改变;属于后者时,这些发布来源(机构、作者)的标识才成为对于它们版权状况的分析指标。而如果用这些标识来区分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则恐怕是违背了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法律及公约的精神,就像阁下引文所言:“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56 (UTC)
::::::其實很簡單,「XX電/XX記者報道」是報道的一部分,但不是「纯消息类新闻(单纯事实消息)」5W的內容啊。台灣的著作權法並非爭議焦點,我也不進行評論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0 (UTC)
:::::::5W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篇评论文章的内容,不见得以它为圣旨,在这个问题上WIPO的指南的内容都比它效力要强;台湾著作权法并非“並非爭議焦點”,单纯事实消息的判明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何况在下也没有要把它作为焦点,而是与我举出WIPO的例子一样,印证一个观点:在下暂时看不到有任何有效力的文献曾经说明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来作为判别的依据。当然,我倒是一直觉得这个定义现在眼下似乎不是讨论的重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1 (UTC)
:::::::单纯的「XX電/XX記者報道」属于简单文本,适用[[commons:Template:PD-text|PD-text]]。--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6日 (四) 03:14 (UTC)
::外交部网站上没有表明转载,所以我倾向认为不是转载新华社的新闻。新华社的新闻来源有可能是外交部,只是外交部发布在网站上的时间晚于新华社而已。--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2:06 (UTC)
:::对于您关于此文本来源的看法我谨表示不反对——阁下的看法当然也是合理且可能的——主要是大家都暂还没有足够来源来印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40 (UTC)
:::外交部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新华社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按照[[w:en:Chain of command]],一般信息的流向似乎应该是从外交部到新华社。--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15 (UTC)
::::外交部发放信息流向新华社'''非常正常''',我并无意见,何况阁下用了“一般”,这更加无可指摘,但是我得首先指出这不是'''唯一'''的信息流向,而哪怕有一个反例,都不得不使我们对于这类在外交部网页上发布的'''未标注转载'''的内容的著作权判定表示'''谨慎'''——恰好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反例:外交部新闻司在今年6月8日发了一条[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06/t20220609_10700618.shtml 王毅会见塔吉克斯坦交通部长伊布罗希姆],人民日报也刊发了相同标题但有新华社电头和记者署名的[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609/c1002-32442245.html 内容](署名人是新华社驻努尔苏丹的记者),而外交部新闻司在网页上并没有显示转载。据此,如果照“没有表明转载”这个标准来'''一律地'''不经查验而处理外交部网页上的这类内容的话,恐怕会有不妥。
::::其实很清晰的一点是,媒体在转载时往往都会标记其来源,随意找几个较著名的第三方来源就很容易发现某文章的原始出处何在(既有外交部来源,也有新华社来源)。就本议题最早的那篇文章而论,应该是转载自新华社(一个例证是,国防部也有这篇[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5/10/content_4910603.htm 文章],有电头)。我'''并不认为'''外交部发的这类新闻动态都是转载,但是我们应该更谨慎查核其来源。此外,提供信息'''并不等同'''发表文件,请知悉。以上的看法'''并不代表'''我认为议题出处的文章不是自由文本,而是我认为该文章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中的“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自由文本,单纯事实消息在本地收录的标准'''正在讨论中''',而外交部的转载是否有可能使它以其他理由收录,则'''仍需要讨论'''(我的倾向是外交部的转载<del>不能</del>并不类同于国务院公报对此类消息的收录,因为国务院公报有其法定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57 (UTC)
== 《天變謄錄》原文 ==
大家有沒有找到《[[天變謄錄]]》的原文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50 (UTC)
: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在《[[星變謄錄]]》或者《[[客星謄錄]]》里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0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大家知道《[[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在哪裏?[[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7 (UTC)
==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
二者內容完全相同,該作如何處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12:32 (UTC)
:已删除[[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0:33 (UTC)
== 這是什麽字? ==
=== 三十九 ===
《[[承政院日記/肅宗/十二年/六月]]》
“依律定罪,定配罪人千永善、洪受疇、權楷、金元九放送,安【】之減等移配,金煥中途移配,李□賢”
“國史編纂委員會”認爲是{{?|糹盡}},但是根據圖片,我不以爲然。字裏面好像有一個走之旁。
[[File:承政院日記12月6日.png]]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22:47 (UTC)
:大約是“健”。[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10250-010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20260-008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30260-006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60300-01200](此處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誤作“繼”)和閣下引段能夠連線:此人由流放到江界府(肅十二年三月廿六)最終改爲發配到鳳山郡(肅十二年六月三十),實屬減等。(閣下引段下文亦有“......'''平安道江邊七邑'''......而前後罪人之定配於此者,其數甚多,主客俱困之患,誠極可慮......臣意則西北邊定配罪人中,凡係朝官儒士之類,則竝'''移配於南方''',或其道內他邑,似爲便當矣。上曰,依爲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3:07 (UTC)
::順便提示:如果在我搬運的《承政院日記》原文見到黑色的菱形,這個黑色的菱形表明這個字沒有被脫漏,原文對應位置裏面有實實在在的字,只不過是【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不知道這是什麽字而已。白色正方形表明這個字確實脫漏了,找不到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49 (UTC)
:此字在錄入 [[重脩玉光禪寺碑記]] 時也似發現過,可能是 {{!|𦂩}},具體含義不明。相關上下文摘錄如下:
:{{quote|幸我國朝法運弘開,釋教夙規可{{!|𦂩}},今则一莖草現,瓊樓玉宇,不待賢子插摽,而弹指間早已塵麈佛國。}}
:希望能有所帮助。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8日 (二) 04:39 (UTC)
=== 四十 ===
《丙申謄錄》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8_00
點擊원문이미지.左邊第二竪:“㕔中各員祭服,次(?)麻雜生麻,自兵曺上下。”
頁面是1a。[[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2:33 (UTC)
:看着像“与”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4:4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1:25 (UTC)
:::字形上我是认同的,只不过我对于这句的详细句意有点吃不准,因此当时没有录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12:10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23:24 (UTC)
:::我看草書看的少,無法作出有效判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03:53 (UTC)
=== 四十一(《丙申謄錄》) ===
頁面13a最右下方的字之上的那一個字是什麽字?
原文:“解嚴而城內動駕時不為承傳,依例(?)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52 (UTC)
:啓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1:34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DuckSoft|DuckSoft]] 你們的看法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8 (UTC)
:::我看像「奉」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15 (UTC)
:::这个我看不出,字形下半部可能是“手”或近似“手”的部件,但如果說是“奉”,上半部差別又太大——未敢作定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 四十二 ===
《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9 (UTC)
:以?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32 (UTC)
::《丙申謄錄》中出現過“以”這個字。如果您看到所有的“以”的字形,你就會發現,這個字與“以”有很大的差別。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50 (UTC)
=== 四十三(《今古實紀》) ===
原圖: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132&page=10
原文:權諰,號炭翁,安東人,(?)悔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01:19 (UTC)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是不是公有領域?[[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8 (UTC)
:還有,他剛剛被炸了。維基百科的人員請立即更改“歷史”信息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9 (UTC)
:"Translations or recordings of a source work are considered ''derivative works'' of that source material. The contributor thereby warrants that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e derivative work are either in the public domain or released under a license compatible with the [[:en:Wikisource:Copyright_policy#definition|free content definition]].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ributor to assert compatibility with Wikisource's license. A template should be used on the source material page to indicate the licence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 is posted under (see [[:en:Help:Copyright_tags|Help:Copyright tags]]).
:Failure to conform to this policy will result in the deletion of the text. If a contributor deliberately persists in violating this policy, their editing access may be revoked." from ''English Wikisource'' [[Special:用户贡献/221.127.11.165|221.127.11.165]] 2022年7月8日 (五) 04:51 (UTC)
::不。佐治亞引導石上有中文翻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1:36 (UTC)
== 《[[至正條格]]》原文 ==
這裏有原文,我不用中國手機,所以大陸人請替我登陸這個網站,然後下載網站上的文件。謝謝:https://bbs.ugxsd.com/t-173336.html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00:11 (UTC)
== 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中文系列的小维基项目可以将中文维基百科等站点的页面跨维基导入到Transwiki空间。似乎是历史遗留的原因,跨维基导入者这一用户组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项目上只能由监管员授予,而某些较新的项目就允许管理员授予;因此在本站提议允许管理员授予跨维基导入者这一权限,以减少不便。受影响的项目包括维基词典、维基教科书、维基语录、维基文库(本站)。 [[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7月16日 (六) 14:37 (UTC)
== 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分类:未完成的頁面]]”全都是沒有完全錄入的頁面。如果不知道這些文獻的原文地址沒關係。如果頁面討論區是藍色的,你就會得到原文地址。有些頁面沒有數字化的原文,只有圖片,不過沒關係,慢慢來。有些頁面要求下載一些閲讀原文軟件,但是沒多大的問題。順便提示:一大部分“謄錄”是有數字化的原文的。感謝各位的參與![[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6日 (六) 23:45 (UTC)
== 《太極問辨》問題 ==
根據奎章閣的網站,他收錄《[[太極問辨]]》四本書:兩本説是由鄭逑著作,兩本説是由李彦迪著作。鄭逑著作的兩本有70多頁,1662發行;而李彦迪著作的兩本有73多頁,1667發行。這四本都分類在“子部 儒家類。”請問,這兩本是否是同一個版本?[[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0:42 (UTC)
==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三譯總解]]》有中文,韓文,與滿文三個文字。我該放到哪兒去?[[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1:37 (UTC)
:https://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Scriptoriu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3:54 (UTC)
== 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邀請您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2022年理事會選舉]][[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Statements|使用於選舉指南針聲明的投票]]。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投票給您想在選舉指南針裡看到的聲明。
選舉指南針是幫助投票人選擇最符合他們信念與觀點的候選人的工具。社群成員將提出供候選人使用李克特量表(同意/中立/不同意)回答的聲明。候選人對聲明的回答將被加載到選舉指南針工具中。投票人將通過輸入他們對聲明的答案(同意/中立/不同意)來使用該工具。結果將顯示最符合投票者信念和觀點的候選人們。
以下是關於選舉指南針的時間表:
*<s>7月8至20日:志願者提議能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s>
*<s>7月21至22日:選舉委員會審閱這些聲明來確保明確性,並刪除偏離主題的聲明。</s>
*7月23日至8月1日:志願者對提出的聲明進行投票。
*8月2日至4日:選舉委員會選出排名前15名的聲明。
*8月5日至12日:候選人就這些聲明表達其立場。
*8月15日:選舉指南針開放提供投票者使用,以協助他們做出投票決定。
選舉委員會將在8月初選出前15名的聲明
祝好,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敬上
''此訊息代表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和選舉委員會發送''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6日 (二) 17: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tl|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公报}}称:“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第(四)项,公报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一种。据此,党政机关公报刊登的各单篇内容具有行政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属于公有领域。”显然,模板认为一个前提不言自明:公文必然具有行政性质。请问这是怎么得出来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58 (UTC)
:这个模板其实是之前PD-PRC-CPC讨论的大结论中的遗珠之憾,因为对于国务院公报的问题始终谈着谈着就散了,于是有朋友拿这个当时就颇有争议的模板来给公报中的非政府文件先用着,因此就糊里糊涂被保存下来。我建议在大家没有做好重新讨论国务院公报问题的准备之前,至少应该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把行文中的党的机关公报拿掉——因为这个部分完全可以由PD-PRC-CPC实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32 (UTC)
::仅少部分可用PD-PRC-CPC。《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PD-PRC-CPC能用吗?PD-PRC-CPC认为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是公有领域(坦率说,这也是要打上个问号的,但社群讨论通过了,我无意见),不是中共的全部公文是公有领域。[[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3:56 (UTC)
:::自然是这样,地方的,除非到了期,不然照[[Template talk:PD-PRC-CPC]],不收。——但这与在下所说的有冲突么?拿掉这个模板中的“党的机关公报”这个部分,也是符合[[Template talk:PD-PRC-CPC]]的结论的。拿掉了,不就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09 (UTC)
::::Template talk:PD-PRC-CPC得出了什么结论?[[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31 (UTC)
:::::题外话,阁下刚才好像重复复制创建了话题,我清理了一下——回到正题,[[Template_talk:PD-PRC-CPC#討論初步結果]]里边有提到,中共地方委员会的公文(未过期的)不属于公有领域;“党政公报模板”适用于刊登在国务院公报的党的文件。——因此,把“党政公报模板”里“党的机关公报”这部分拿掉,应该也是符合保留这个模板的本意的。就是说,这个模板不应该管党相关的文件,而仅仅是作为在国务院公报相关问题讨论没出共识之前的一个替代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54 (UTC)
::::::如果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那为何不包括党的公文?如果公文不必然是公有领域,那党和政府的公文的版权模板就该一并作废。除非区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认为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政府公文必然公有。[[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12 (UTC)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没有说过“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我想现阶段文库的共识也不是这样的。“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现行确实是分开判断的。所以阁下到底意所何指,不如明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5 (UTC)
:::::::这个模板的前提显然'''不是'''公文必然有行政性质,'''而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具有行政性质。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7:40 (UTC)
:::::::有關文庫管理問題所引起之爭議,合併前段時暫定討論之參與共識,即已先行坐正最高級別之黨務活動不得脫離公務屬性、但仍可有瑕疵,是以注意,作為長久之定論,包括引用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版權條例等之付諸重新說明有關實際時,該「公文」涵義,'''已限定於黨政機關公報刊明之手筆領銜下,不為再衍生指向其他任何法定代表所領銜公報之文本,即不必然有閣下聲明之所謂問題,除非有關問題非經過該約束條件而自行再演繹'''。單獨討論語文問題上,認為暫時並無任何必切需要,若果覆議個案時可確鑿重審有關定論、當然無可厚非。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11 (UTC)
==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ection begin="msg-newsletter"/>
<div style = "line-height: 1.2">
<span style="font-size:200%;">'''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120%; color:#404040;">'''第七期,2022年七月至九月'''</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 float:right;">[[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閱讀完整的通訊報''']]</span>
----
歡迎閱讀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此通訊報發布有關維基媒體[[: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運動策略建議]]執行的新聞與活動、與運動治理有關的主題,以及由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支援的不同項目與活動的消息。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每季度發布一次,團隊也提供更頻繁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Updates|運動策略每週更新]]。如果您想要定期收到通訊報,請[[m:Special:MyLanguage/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MSG Newsletter Subscription|在此]]訂閱。
</div><div style="margin-top:3px; padding:10px 10px 10px 20px; background:#fffff; border:2px solid #808080; border-radius:4px; font-size:100%;">
* '''運動的永續性''': 維基媒體基金會年度永續報告已經發佈。([[: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繼續閱讀]])
* '''改善使用者體驗''': 維基媒體項目桌面版界面的最新改進。([[: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2|繼續閱讀]])
* '''安全性和包容性''': 通用行為準則執行規範修訂流程的更新。([[: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3|繼續閱讀]])
* '''決策過程的公正性''': 中樞試點對話的報告、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參與維基媒體運動的新白皮書。([[: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4|繼續閱讀]])
* '''利益關係人之間的協調''': 為致力於內容合作的自治體和志願者社群推出服務台。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5|繼續閱讀]])
* '''領導力開發''': 維基媒體運動組織者在巴西和維德角的領導力項目最新消息。([[: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6|繼續閱讀]])
* '''管理內部知識''': 推出一個針對技術文檔和社群資源的新門戶。([[: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7|繼續閱讀]])
* '''在自由知識中創新''': 用於科學實驗的高品質視聽資源和記錄口述轉錄的新工具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8|繼續閱讀]])
* '''評估、疊代與調適''': 公平樣貌(Equity Landscape)項目試點的結果。([[: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9|繼續閱讀]])
* '''其他消息及更新''': 一個用來討論運動策略執行的新論壇、即將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一個討論運動策略的新播客(podcast),以及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的人事變動。([[: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0|繼續閱讀]])
</div><section end="msg-newsletter"/>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8日 (四) 15: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戊戌十月二十八日(?)(?)傳曰”中的第一個(?)非常像似“畳”。但是第二個字我實在是不知道。於是我查看了《朝鮮王朝實錄》和《承政院日記》,發現有“疊書”這麽一個詞。而且“疊書”在《日記》裏的用法非常近似於(?)(?)在《丙申謄錄》裏的用法《日記》原文。請問,“疊書”是什麽意思?你認爲(?)(?)是“疊書”嗎?頁碼為“004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8:38 (UTC)
:https://hanja.dict.naver.com/#/entry/ccko/cdfc9e7dd38640978bbb142096b65053
:【叠书】好像是“抄重了”的意思。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03 (UTC)
::那麽,你認爲這兩個字是“疊書”合適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9:38 (UTC)
== 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 ==
{{ping|Midleading}} Unicode 15 將於今年9月發佈,屆時請更新過濾器定義爲:
<code>
article_namespace == 0 &
added_lines rlike '[^\PC\n\t\\x{4DB6}-\\x{4DBF}\\x{2A6D7}-\\x{2A6DF}\\x{2B735}-\\x{2B739}\\x{2B820}-\\x{2CEA1}\\x{2CEB0}-\\x{2FA1D}\\x{30000}-\\x{3134A}\\x{31350}-\\x{323AF}]' &
!("bot" in user_groups & added_lines rlike "\{\{PUA\|" & !(removed_lines rlike "\{\{PUA\|"))
</code>
其中<code>\\x{31350}-\\x{323AF}</code>是擴H,<code>\\x{4DB6}-\\x{4DBF}</code>是Unicode13追加在擴A後的Urgent Needed Characters(UNC)(2020年過濾器更新遺漏該段),<code>\\x{2A6D7}-\\x{2A6DF}</code>是Unicode 13、14追加在擴B後的UNC,<code>\\x{2B735}-\\x{2B738}</code>是Unicode 14追加在擴C後的UNC, <code>\\x{2B739}</code>是Unicode 15追加在在擴C後的UNC. Unicode 14及以前的變更也可以現在部署。 [[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30 (UTC)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46 (UTC)
== 《[[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原文:帑捐餘金預恤經費體昔年志昭垂▣▣
六月初二日部分
這兩個字在原文裏面缺,但是這是仁元王后的香祭文,所以應該能在別處找得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51 (UTC)
== 《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我不知道爲什麽,但是他突然失效了。請各位替我用它完成《[[承政院日記]]》。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26 (UTC)
:我待會兒發出我之前所用的BO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43 (UTC)
::完成:
::https://www.dropbox.com/sh/a1k2myjk5cdopnm/AADH-Zj6jBrwjfk5RObEt5vQa?dl=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3 (UTC)
:順便提示一下,應該從這個頁面開始:https://sjw.history.go.kr/id/SJW-F05120270-016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9 (UTC)
== 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明定結案前最短期間,例如72小時?--[[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就是請問修正[[Wikisource:管理员#其他]]的事宜。若未來有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如何處置?另有提案修正相關模板。--[[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7 (UTC)
: 管理員擔負的責任是「執行社群達成的共識」。只要能夠確保此責任獲得履行,那麼就沒有理由強制規定結案時間;相反地,即使討論再久,若管理員沒有能夠履行這項責任而違背了社群的共識,那麼其結案操作也應當是無效的。建議進一步舉出「濫權結案」之範例,以供參考。——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3 (UTC)
::理想是不強制規定最早最晚結案時間,但本站太不理想的示例已9次。[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073659]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0888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2031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另有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像不像[[n:2022_Russian_invasion_of_Ukraine/zh|俄霸]]?--[[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8:36 (UTC)
:{{中立}}这种情况说明本站管理员组内部出现明显对立,估计除了报基金会行动别无他法。--[[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2:58 (UTC)
::基金会行动很少用到。即使用到也很慢。要不要參考[[w:维基百科:關閉存廢討論指引]],建立像是“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的論述,以便討論是否成指引?[[w:维基百科:論述]]只參考,不是軟性約束的指引,更不是硬性約束的方針。--[[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2:06 (UTC)
:我想表达的和 Eric Liu 所说的差不多。不过我觉得72小时这个时间并不过分,引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必要的程序性手段,我可以接受。一般而言有争议的内容至少都应该是7天以上的时间讨论。另外强调如果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当事人自己结案恐怕有违避嫌原则。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4:36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注意,Jusjih在這兩個討論屢屢人身攻擊。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23 (UTC)
== 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參考[[m:Template:Section resolved]],改成“讨论已经解決,请勿修改。如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在本框格下方留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 此等模板本就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而已,此提議文本之內容略顯畫蛇添足。——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6 (UTC)
::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對。有此次勇於留言[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58],不畏有管理員亂恐嚇封禁,足以造成寒蟬效應太甚,不代表各位用戶都勇於更新頁面。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查到既有出自百科,未立刻在編輯摘要指明出處,已稍作更新補正,才能避免違反自由版權署名規則而被刪,以及更清楚鼓勵進一步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9:11 (UTC)
:::Archive模板是在机器人存档前临时使用的。维基文库没有机器人存档,所以这个模板没必要。想要停止讨论,直接移动到存档就行了。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8:19 (UTC)
::::但也要[[#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避免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也要避免管理員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能先公告有意結案存檔,但給緩衝期,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另外,若有誰指責誰人身攻擊,不立即舉證,反而太像誣告,根本不配使用維基網站。--[[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7:18 (UTC)
::::已建立[[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論述。--[[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1:43 (UTC)
== 《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有沒有人能夠幫我錄入這兩個文獻?《纂辟瘟方》只有八頁,而《新纂辟瘟方》只有20頁。雖然沒有數字化文字,但是頁數較少,而且草書較少,容易錄入。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0:04 (UTC)
== 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例如[[w:秦瑞玠]]系1874年生人,卒年不详,其作品多于1900-1920年间于中国国内发表,在美国已属于公有领域。根据人类寿命推测,该作者去世已满50年的可能性很大。在此请教社群对于此类作者是否存在一定的收录标准(例如卒年不详的作者在其出生后何年可以认为其作品在保护期为死后+50年的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9:00 (UTC)
:目前的作法是在基本能確定作品年代的情況下使用[[Template:PD-anon]]接受錄入。--[[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5 (UTC)
::感谢回复,但貌似该模板使用后显示文字为“这部作品在1927年1月1日以前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与作者已知的事实矛盾。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5:27 (UTC)
:::在[[c:Commons:Hirtle chart|美國]],卒年不明作者的未出版發表作品,有可能相對非絕對比照匿名別名。[https://guides.library.cornell.edu/copyright/publicdomain#Footnote_4]只能說,有存疑就寧缺勿濫。--[[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有的内容先當論述,但有討論區,不是投票。希望平反冤案。--[[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此論述的理想是管理員嚴以律己,避免濫權,有錯不要任意怪他人,不自省。想要有錯怪他人的,請任合格律師,包括檢察官。本站不是演練律師攻防技巧的地方。--[[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禁制]] ==
此論述引述百科,外加本地可能需要考慮的。--[[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1:34 (UTC)
9uzp2bnivucwfbou97eq5yj413ek5md
Wikisource:版權討論
4
7769
2171868
2170036
2022-08-13T13:09:27Z
Fire-and-Ice
58758
/* 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维基文库]]
{{process header
| title = 版權討論(可能侵犯版权的頁面)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信息|版权信息]]
| next =[[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
| shortcut = [[WS:CV]]
| notes = -{下面}-列出的文章可能不符CC-by-sa-3.0和GFDL而侵犯版權。在討論期間文章内容將被清空。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内容可以通過修訂歷史查看。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nowiki>'''來報告可能侵犯的網址。貢獻用戶能解釋為何沒有侵權,但在討論期間請勿強行回退。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文章没有侵權,就會在一定時間後刪除。所有這些刪除都會記錄在[[Wikisource:侵犯版权/存档]]。如果你认為文章不是因為版權問題而需要刪除,請把它列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参看:[[:Category:怀疑侵犯版权文章]]。
----
版權所有者若欲將作品發佈到維基文庫,請參看[[w:维基百科:捐赠版权材料/发送授权信]]的方式。
----
{{#expr:{{CURRENTYEAR}}-96}}年或更早發表的作品,在美國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作者尚未逝世超過50年,所以大中華地區仍有版權限制時,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PD-1923}}</nowiki>'''提議转交多语言[[:oldwikisource:|舊维基文库]]代收。一旦兩岸四地確定版權許可時,再行收回。
*[[/存檔]]([[/存檔/{{CURRENTYEAR}}年|当前]])
==[[Wikisource:維基別庫|維基別庫]]==
維基別庫已倒站,所以不能再移交文本。兩岸四地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所以美國足以有URAA版權爭議時,依據[[m:United_States_non-acceptance_of_the_rule_of_the_shorter_term#Statement_from_Wikimedia_Foundation|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為了盡量[[m:Avoid copyright paranoia|避免版權妄想]]以及不傷害新手,此地可能使用'''<nowiki>{{Not-PD-US-old}}或者{{Not-PD-US-anon}}</nowiki>'''有條件消極容忍,改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收到可信的版權投訴時,被動處理。維基別庫2018年1月大量排除不捐款的管理員,因而不再有中文管理員時,转交作品甚難,改成被動,敬請見諒。
== 恢復請求 ==
'''說明''':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恢復請求|删除讨论§恢復請求]]提出。歡迎每年12月下旬提出[[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版權不久在新年失效者]],但請管理員在西十二區踏入新年,再行恢復,就是2022-01-01T00:00-12:00 = 2022-01-01T07:00-05:00 = 2022-01-01T12:00Z = 2022-01-01T20:00+08:00,避免太早恢復不利時區偏西用戶。
}}{{About Wikisource}}
== 2022年 ==
=== 4月 ===
* [[國恥演說]],中譯者不明。--[[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3日 (三) 13:26 (UTC)
*:应{{保留}}。根据网站上的信息,该文是[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0b6e.html InfoUSA 中文版]的一部分。而据其[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2294.html 版權說明],InfoUSA 中文版未“注明著作權所有人之身分”的部分“取自美國政府出版品,通常不主張受著作權保護”。--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18 (UTC)
: 稍微搜索了下,这是美国在台协会的[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UBS/AmReader/p663.htm 官方译文]。--[[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22:29 (UTC)
::參考[[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中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項,如果能發現美國國務院作品,能更好保留。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29日 (五) 02:15 (UTC)
::: 国务院应该不太可能提供直接中译版。--[[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5月1日 (日) 05:27 (UTC)
:'''已保留'''。依照美国在台协会[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copyright.html 版權聲明],“除非另有註明,國務院網站上的資訊是屬於公共領域,可以在未經允許的狀況下複製與傳播。”--[[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03:00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來此做個見證,因為這並不是對人報復,而是處理不當。如上述2021年7月及之前討論中@[[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已說明美國在台協會不屬於美國國務院,作品也不能算作公有領域。Jusjih本次拿出的版權聲明仍只能證明美國國務院作品版權公有,保留理據不成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43 (UTC)
::很遗憾{{ping|Jusjih}},在这个问题上我支持Zhxy 519,美国在台协会此前讨论过是公司,不是美国联邦政府直属机构,C区也有人说明过这个问题。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9 (UTC)
*{{保留}},同意[[User:Zy26]]的看法。点开网页的版权声明,取自美国的公开出版物,通常不受着作权规范。--[[User: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4D1F00;">'''贝塔洛曼'''</span>]]※[[User talk: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007FFF;">'''公务箱'''</span>]] 2022年7月2日 (六) 15:53 (UTC)
*倾向{{保留}},我对上面各位的看法都表示认同,其实你们说得都没错,只不过实际上这个网页有明确的路径指向,它被收录在了这里:[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ab75.html](路径:“美國國務院出版品”→“美國讀本:感動了整個國家的文字 (The American Reader: Words That Moved A Nation)”),点进去,再往下翻,就是了。因此这是美国国务院的出版品,大致上是应该保留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认为所有AIT网页的内容都应该保留,在关于AIT内容的问题上我仍然支持Zhxy 519君和Liuxinyu970226君的看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6:04 (UTC)
*:能證實為美國國務院作品,'''撤銷提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0 (UTC)
----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民間中醫網校正版]]、[[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版]]及子頁面,當代校本,未見版權釋出。--[[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4日 (四) 01:22 (UTC)
----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河南县级卷)]],如有中國大陸有關試題類的版權要求還請示下。--[[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8日 (一) 19:05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国家机关出版的考试题的定义是机关行政性文件,与政府工作年度报告是一个等级的,高考题和中考题也是同理。如果是个人独创的模拟题,可以忽略。[[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02:59 (UTC)
:我還真不知道。既然如此請出示相關法律規定。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13:37 (UTC)
*{{回应}}:相关法律规定还真没有,不过这的确是一个惯例。我认为应该看相关试题的发布主体单位,以此来判定,考试真题是各个地方的教育局,教育厅或中国教育部等国家单位出的,应当被视为政府公文类文件。[[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文件出自行政机关并不等于存在行政性质。考虑到考试试题不具备广泛宣传的需求,本人略微倾向于认为不符合著作权法第五条的设立初衷。建议查有无类似判决。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2 (UTC)
*另,应注出处,试卷的最大问题是内容通常来自考试人员转述,其文本可靠性有很大疑问。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3 (UTC)
{{已删除}} 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证明属于公有领域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7日 (五) 16:16 (UTC)
:按照董永森主编《知识产权法经典案例教程》第9页:{{quote|依国家法令举办各类考试,乃是行使国家考试权的重要形式。此类考试或由国家某些部门自行举办,例如我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由司法部举办,或由经授权单位举办,例如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考试多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但其背后往往涉及国家对考试通过者的某种资格的授予或者承认。因此笔者认为此类考试的试题及其备用试题可以归为国家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要求申请人填写的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之列,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一项的规定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所以,至少是有专业人士认为依国家法令举办的考试试题不适用著作权法。--[[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46 (UTC)
----
*[[2021年卢氏县县长张晓燕的拜年辞]]、[[2022年卢氏县县长刘万增的拜年辞]],未见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4月21日 (四) 05:04 (UTC)
*:这个和[[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_(2018年)]]类似,有行政性质。--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5:09 (UTC)
*{{回应}}:这个可以看做是县委县政府的拜年辞,因为文段中的“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可以证明。[[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按照本地部分循有附署而未具名公職之身份、而開脫公職作品成「私有作品」的「慣例」,恐怕要整個站域「上市」才能避免「被私有化」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4月27日 (三) 01:25 (UTC)
:可能属于职务作品并由个人享有版权,参考[[Template talk:PD-PRC-CPC|其他党的领导人讲话相关讨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5:01 (UTC)
::如果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则不适用于著作权法,无法享有版权。--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10 (UTC)
----
*[[蔣夫人發表給廖承志公開信]] 宋美齡作品版權尚未過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1:10 (UTC)
*:該文載於《中央日報》,其刊載未主張「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故主張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61條:「揭載於新聞紙、雜誌或網路上有關政治、經濟或社會上時事問題之論述,得由其他新聞紙、雜誌轉載或由廣播或電視公開播送,或於網路上公開傳輸。但經註明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者,不在此限。」並第65條第2項重製之合理使用。 [[User:Ashlike|Ashlike]]([[User talk:Ashlike|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4:40 (UTC)
*::[[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合理使用的资料及特殊要求|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只能接受自由版權或無版權的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5:11 (UTC)
*:::[[User: Ashlike]]提到的合理使用,范围和美国的fair use不同,可能需要修改一下[[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E5%90%88%E7%90%86%E4%BD%BF%E7%94%A8%E7%9A%84%E8%B5%84%E6%96%99%E5%8F%8A%E7%89%B9%E6%AE%8A%E8%A6%81%E6%B1%82|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这个链接内的文字。--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4 (UTC)
*:若该文字属于“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则“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仍可保留。--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5 (UTC)
*:{{已刪除}}宋美齡彼時未見擔任任何公職。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4 (UTC)
----
*[[君之代]]之[[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另一文言文版本]]一节的内容,译者不明,很可能受保护。--[[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16:11 (UTC)
*:好像是台湾版的,参见[[w:國歌少年]]。--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44 (UTC)
*::@[[User:Zy26|Zy26]]:感谢回复。您提到的维基百科词条中的对应段落的原文来源于其参考文献[6],译文不知是否来源于参考文献[5],但无论如何当前并未见该版译文版权已过期或其他属于公有领域之证据。稳妥起见似乎应当移去该版译文。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12:09 (UTC)
*:::这个更改[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90%9B%E4%B9%8B%E4%BB%A3&diff=prev&oldid=266709]已经有10多年了,好像一直也没有人有意见。稳妥起见的话,最好能联系上 @[[User:Fj217|Fj217]]或者其他知道来源的编者,问问出处。若长时间联系不上这位贡献者,到时再讨论删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0 (UTC)
*::::已于5月28日通过邮件方式联系了该贡献者,至今未得回复。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56 (UTC)
*:::::既然沒有貢獻者回復,'''刪除'''處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9 (UTC)
=== 7月 ===
* [[:分类:新华社]]下的一些文章似乎存在版权问题:
**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发表于2016年7月,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而这篇用词指南显然没有立法、司法或行政属性,应当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 <del>[[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发表于2022年7月9日,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这是一篇新闻报道(而并非仅传达了事实,措辞的表达具有一定独创性),显然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del>(撤回提删)
** [[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可改挂{{tl|PD-PRC-exempt}}。--[[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48 (UTC)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提刪。
*:[[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為何撤銷提刪?{{支持}}提刪。
*:[[陈诚病死]]:但凡報道出來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謂「单纯事实消息」,不變更。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44 (UTC)
*::{{意见}}:[[陈诚病死]]就这么一句话,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哪怕不是单纯事实消息也似乎不受版权保护。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删除}}。[[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3 (UTC)
*::{{意见}}:@[[User:Zhxy 519|Zhxy 519]]“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依据何来?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第5条第2项的“单纯事实消息”在2020年修改前为“时事新闻”,2020年的修改对“时事新闻”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即不保护的只有传达单纯事实的消息,而非有独创性内容的消息(新闻)也不保护。这一修改吸收了1991年颁布,2013年最新修改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1项(法条序号依2013年修订一版)的解释(这一解释在1991年的最初版本中也存在):
*::{{quote|(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而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国际公约依据正是《[[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
*::{{quote|本公约的保护不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
*::日本著作权法对此的规定是: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は、前項第一号に掲げる著作物に該当しない。}}<br>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不属于前款第一项所列的作品。}}
*::日本文化厅对这一款解释道(1970年6月{{lang|ja|『新しい著作権法の概要』}}):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とは、いわゆる人事往来、死亡記事、火事、交通事故等に関する日々のニュース等そのものが著作物性を有しないものをいうのであって、一般の報道記事や報道写真はこれに該当せず、著作物として保護されるものである。}}<br>所谓“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指的是有关所谓人事交流、讣闻、火灾、交通事故等日常新闻等不具有作品性质的内容,一般的新闻和照片不属于此类而可受保护。}}
*::“著作权法不保护事实”的“事实”指的是事实本身,一旦这一事实成文后即变成了“表达”,而著作权法保护的正是“表达”,但一旦事实和表达相混同(混同原则),这一表达同样不受保护,这正是《伯尔尼公约》及其各缔约国《著作权法》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不知阁下是否对“单纯事实消息”理解有误?
*::基于此,我认为[[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且不满足作品独创性要件,不受保护。
*::撤销[[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的提删亦是同理,我事后认为该篇报道高度格式化,很难体现作者的独创性,但由于标准过于主观且实务中法院判决不一,删除亦可。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12:43 (UTC)
*:::單純事實消息的定義到底是甚麼?網上隨便搜也能找到:「只报道一件事情的发生的过程、时间、地点和人物,不表示报道人的观点的消息」。但是現實生活所有成文報道,都往往有「X社XX記者X時報導」這樣消息外的內容,導致不存在維基文庫能保存的新聞「文獻」。至於[[陈诚病死]],就算不看這些,「匪幫」兩個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觀點而不再單純。--[[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40 (UTC)
*::::之前的长篇论述是为了反驳您{{tq|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的观点<del>,想必现在大家对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已无争议</del>。
*::::{{tq|但是现实生活所有成文报道,都往往有“X社XX记者X时报导”这样消息外的内容,导致不存在维基文库能保存的新闻“文献”。}}→这种近乎署名的字段难道不是单纯事实吗?这一段的因果关系我完全不能接受。您这句话如果成立,将导致下面这段话也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quote|维基文库用户Teetrition7月26日说,今日是7月26日。}}
*::::{{tq|至于陈诚病死,就算不看这些,“匪帮”两个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观点而不再单纯。}}→如果只添加两个字就能使得一段单纯事实变为作品而受保护,将导致“名称中无著作权(著作权法不保护作品的简短的标题、角色的名称,而简短的标题中亦可包含两个主观判断的字)”“混同原则”等早已确立的规则毫无容身之地。试问下面这段话能否受到保护?
*::::{{quote|反动派蒋介石死了。}}
*::::正如@[[User:Yinyue200|Yinyue200]]所言,这种一句话新闻,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如果维基文库不愿意像维基共享资源收录过于简单的图片(例如[[:File:Lenovo_logo_2015.svg]])一样收录需要主观判断的、过于简单的文字内容,不如直接去掉{{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因为我难以想象到有何内容还能仅因“单纯事实消息”而被收录到中文维基文库中。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1:02 (UTC)
*:::::正確性無爭議?請勿如此自我肯定。署名就算是「事實」,也不是報導出來的事實消息。如果閣下使用源代碼編輯,第一句話就是{{quote|点击发布更改按钮以后,就表示您同意依據CC-by-sa-3.0和GFDL不可逆轉地释出貢獻。如您不欲文章被其它用户编辑或转载,请勿提交。}}
*:::::不能同日而語。{{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去不去掉,我倒是持開放意見,因為在維基新聞可以,但在文庫其實無法成立。歡迎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3:51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在此撤回“正确性无争议”的言论并对此道歉,此前回复对阁下回复内容欲表达之含义有所误读。
::::::回首再看您的发言,您似乎想用“X社XX记者X时报导”来说明,因为成文稿中存在非新闻事实及作者评论性内容,所以不算“单纯事实消息”。我对此的回复是
::::::*著作权法不保护所有事实及与事实混同的表达,其中简短的表达多属此类。
::::::*评论性内容受保护的前提是它需要满足原创性门槛,满足该门槛后某'''内容'''才能被称为'''作品'''。在某'''内容'''连'''作品'''都算不上时,版权这个概念根本不适用。阁下似乎从未回复原创性问题。
::::::关于主观性判断标准问题我在前面已有提及,此处不在赘述。对于以上两点,相信论述较为充足的著作权教科书中都有提及,法院判决中也屡可见类似说理。
::::::另恕愚钝不明阁下提及文库许可证之意图。如果阁下是想说明我的举例已通过许可证释出部分著作财产权,此处我作出以下补充说明:请在不考虑文库许可证的情况下判断我举例的受版权保护性。[[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12 (UTC)
:::::::注意到[[/存档/2020年#8月]]中已有相关讨论且相关用户与我论点一致甚至提出了我想提出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今天进入第二天”案例,在此链接提请其他讨论者注意。
:::::::我当前认为是否收录'''简短新闻不是版权问题''',如果认为文库不应当收录新闻则应由[[Project:收录方针]]决定,交写字间讨论是否收录或转姊妹项目。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39 (UTC)
::::::::一篇文章只要在維基新聞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也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和維基新聞針對單純事實消息搞雙重標準是不成立的,應該在寫字間討論單純事實消息的收錄方針。--[[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5:15 (UTC)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成文者皆是作品,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說到教科書,我倒是看到這個。{{quote|研究《伯尔尼公约》公认的权威学术著作《国际版权和邻接权:<伯尔尼公约>及对其的超越》也指出:《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仅意味着构成新闻的事实不受保护,而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本身。}}[http://ip.people.com.cn/n/2014/0731/c136655-25376047.html]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如果是一篇確實判定公有領域的文章,我也不反對閣下所言。但如上,本站的目的並不是讓各位就一條事實再創作。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4:19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tq|成文者皆是作品}}:{{反对}},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还是他国著作权法,承认只要成文皆是作品的国家并不占多数。在此对阁下的此言论提出'''【来源请求】'''并反驳如下:
::::::::::{{quote|'''《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u>'''具有独创性'''</u>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包括:(后略)<br>'''日本《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 {{lang|ja|著作物 思想又は感情を<u>'''創作的に</u>'''表現したものであつて、文芸、学術、美術又は音楽の範囲に属するものをいう。}}<br>'''[[著作權法_(民國108年)|台湾地区著作权规范]]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 一、著作:指属于文学、科学、艺术或其他学术范围之<u>'''创作'''</u>。}}
::::::::::阁下不知为何一直对原创性(大陆法律称独创性,英语为originality)避而不谈,如果阁下不明何为原创性,在此为阁下提供参考资料:
::::::::::*[[w:原创性门槛]]
::::::::::*[[commons:COM:TOO China]]
::::::::::其中中国大陆和美国对原创性均有不是太低的要求(图中([[: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没有被标注为红色),如果中文维基文库要求收录作品在全世界均属公有领域(或通过文库允许的许可证发布,但此情况不符合我们讨论的具体话题,省略),则这与维基基金会的方针不符。
::::::::::而对阁下所称{{tq|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请注意日常用词“文献”与法律意义的“作品”的区别,阁下当然可以认为在文库中成文皆为文献,但是某内容是否属于'''作品'''是法律概念,我以上所谈作品均为法律意义,而何为作品相信中国法第三条已经说明得很清楚。
::::::::::阁下所引论述的作者王迁教授正是我之前大部分理论和案例的来源,如果阁下需要相关书籍摘录,我可以电邮到阁下的邮箱中。鉴于版权原因不附于此。且,我的论述与阁下所引王迁教授之言论无冲突,我们的论点一直认为例如[[陈诚病死]]的新闻不仅是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不构成作品,这与{{tq|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毫不冲突,因为[[陈诚病死]]不满足独创性而不构成作品。--[[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5:03 (UTC)
为避免缩进过多造成回复困难,在此新开一行。我的言论总结如下:
* 事实、表达、作品三个概念互不相同但互相联系:
** '''事实'''(fact)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一旦它付诸某种形式(不论文字或图片),它就成为了'''表达''';
** '''表达'''(expression)应以某种形式表述,例如“我是人”就是对'''事实'''(无论事实真伪)的简单表述;'''“单纯事实消息”是表达''';
** '''作品'''(work)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满足独创性要件''的'''表达'''。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中所述的不保护的三项中:
** 第一项中所列'''表达'''(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可能构成'''作品''',但法律排除其受保护;
** 第二项中所列'''表达'''(单纯事实消息,2020年修改前称“时事新闻”)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如果新闻报道中有独创性元素,则它可能构成'''作品'''(此时它不是“单纯事实消息”或“时事新闻”),如它满足其他作品要件且著作权没有过期(当然,著作人身权永久保护),则受保护。这与{{tq|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所对应的表达。本括号内的内容是Teetrition加的)本身。}}观点的核心是一致的。
** 第三项中所列'''表达'''(历法、通用数表、公式等)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
* 其中,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在于,它的'''表达'''与'''事实'''混同(见混同原则,又称合并原则),则该表达不构成'''作品'''并不受保护。
* 即使认为“匪帮”二字介入了作者的情感,然而“匪帮蒋介石”是彼时的固定表述,可以被认为是“常见的表达”而不受保护,亦可能涉及“场景原则”。虽然我不认为此二字破坏了该条新闻“单纯事实消息”的性质,但即使退一步认为这条新闻不是“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表达'''也因不满足最基本的独创性要求而不构成'''作品''',进而不受保护。
* 不是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各国/地区对独创性的要求可参见[[: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额头流汗标准”早已被各国否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91年Feist案在世界范围内亦具有深远影响(参见Feist Publications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499 U.S. 340, 341-344(1991),转引自王迁著《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第67-6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亦可见英维介绍[[w:en: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中维介绍[[w:费斯特出版公司诉乡村电话公司案]])。认为任何文字性内容都可以受保护是危险的。
* 以上言论并未否定较长的、包含作者评论性等独创内容的受版权保护性。
* 是否收录自由版权的新闻是收录方针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0:33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0:54 (UTC)
*:我插一句話,這麼長的論據我已經看到頭大了。雖然[[陈诚病死]]不論如何在中國都是公有領域了,但如果閣下堅持,造成大批閣下等人標準下發表50年以內的「單純事實消息」錄入本站,閣下能不能保證本站不受版權問題訴訟等困擾?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2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我的观点尚未在社群形成共识(虽说在我先前的讨论串的链接中亦有其他用户持相同观点),难道因为我保证本站不受侵权之诉之侵扰,我的观点就能成为圭臬?在此仅是贴出论据反驳@[[User:Zhxy 519|Zhxy 519]]的观点,对我的观点赞成反对与否,还请阁下自行定夺。
*::正如之前给出的案例,既然对应案例都能被争讼,就代表此类案件不能被保证能避免诉诸法庭之虞,诉讼的结果将对理论研究贡献有益的参考。
*::在[[commons:|维基共享资源]]中亦存在大量需要主观地判断独创性的文件,例如[[:File:Lenovo logo 2015.svg]]。相信您能在详情页中看到NoTOO-China模板的红链,这个模板之前是用来说明该文件可能在中国受保护(中国对此类标志的著作权独创性门槛相对较低)、但根据美国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这个文件没有满足独创性门槛而不受保护的。模板存废讨论可参见[[commons:Commons:Deletion_requests/Template:NoTOO-China]]。试问阁下,根据中国的裁判案例和该被删除模板的说明,这些原本被加上NoTOO-China模板的文件均可能在中国得到保护,因此难免争讼之虞,请问是谁在向维基共享资源作担保呢?
*::本页页首言{{tq|本页请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数服从多数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户可发言,不是投票}}。我亦无非是依理讨论,阁下却突然说出“阁下坚持”“造成”这般话语,诚惶诚恐。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4:17 (UTC)
*:::本人愚鈍,但從常識直覺出發而已,閣下的堅持,正是令我無從置喙,卻又深感擔憂的。我也知道訴訟結果是很好的參考,但是拿本站作犧牲,代價可太大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42 (UTC)
*::::感谢理解。如果中文维基文库想要避免此类风险,就应当与维基共享资源采相反态度,在判断是否侵权时排除掉独创性这种主观规则。举个'''不恰当的例子''',{{tl|PD-PRC-CPC}}亦是以法院判决作为说理基础(不过该判决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并未有任何官方规范性文件说明中共文件的可版权性。中国大陆法域不存在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也不是法官判决的依据(不能列入判决主文部分(即“根据……判决如下”部分))。而根据模板说明,这个模板目前在本社群也存在争议。
*::::'''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甚至相关内容是否收录亦与我无太大关系。大家无偿为社群作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感谢,特别是作为管理员的你们。相信真理越辩越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1 (UTC)
*:::我從來沒覺得原創性和本討論真有多少聯繫,所以沒覺得從我的角度要說甚麼。所以真要我說,我只能看別人的說法,比如[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a442b40a6c915c8e0b3fb28 翟真:新闻作品是否存在原创性?究竟源自何处?]但這個很有意思,上來提的就是新聞'''作品''',所謂混同原則我也沒看過和新聞搭邊的好判例。所以我更加疑惑的是,很多法律界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閣下似乎就拿來準備說服我們。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0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再次说明'''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此处我仅是表达我的立场,您也在表达您的立场。同时容我冒犯问一句,既然此问题法律界没有完全解决、仍存争议,'''您是否似乎也在准备说服我呢'''(当然我不愿这样恶意推定)。在其他讨论页其他用户关于此话题的讨论串中,根据善意推定,相信他们亦是如此。'''在无共识的情况下''',保持不收录简短新闻的立场是更稳妥的做法(正如我在4月末尾讨论串中阐明的至今仍未被删除的[[君之代]]的立场)。
*::::试问,因无共识而保持不收录的立场,我为何不{{支持}}呢?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9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23 (UTC)
*:::::好,我可以放棄說服閣下,本站做法也的確是版權存疑者優先考慮的是刪除,避免如瓜皮仔所說,造成站點的困擾。不過一點,[[陳誠病死]]我也要堅持,目前的模板是最穩妥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28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感谢理解。在前述讨论无共识的基础上,根据稳妥做法的原则,{{支持}}阁下对讨论串最初提案的三篇文章的全部处理意见的结论(即删除、删除、不变更)。另希望阁下能协助处理4月已提出、至今未处理的[[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之疑似侵权问题。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7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40 (UTC)
*:::::::看來誤會已消融。請多包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44 (UTC)
----
*[[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創建時原上傳者就同時掛上了侵權模板,在此供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51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21号]]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09417.ht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8:01 (UTC)
*:{{保留}} 公报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5 (UTC)
----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同上,歡迎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5:26 (UTC)
*:代表国务院,能算公务讲话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6:15 (UTC)
*::哈哈有趣的觀點,國家主席有沒有資格代表國務院呢。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7:55 (UTC)
*::{{保留}} 开篇就有“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资格是因国务院委托而产生,和其本身是不是国家主席没有关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8:38 (UTC)
----
*[[佐治亞引導石]],作者不明的作品沒有聲明釋出版權,也要等50年吧。--[[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05 (UTC)
*:{{删除}},译者不明的文章,是否释出版权之状况不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6:02 (UTC)
----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这个是习近平的讲话,不属于pd prc cpc豁免的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20 (UTC)
:[[Template_talk:PD-PRC-CPC]]中有用户认为本文开头的“受中央政治局委托”表明本文为中共中央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37 (UTC)
::这个解释逻辑上靠不住。受机构委托创作的作品,仍然是个人的作品,不会因此就成为机构的作品。而且pd prc cpc豁免的是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不是其作品。[[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1:42 (UTC)
:::{{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创作本作品并朗读该作品(“作品”即该起草情况的发言稿);<br>''<small>此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委托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规则,著作权仍在习个人。但此时不乏有法人作品适用的空间。</small>''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
:::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
:::同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和该类文件具有相似之处。部分观点认为此内容同时发表于公报,但正如阁下在写字间中所言,公报内容何以必然具有行政(或立法、司法)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4:40 (UTC),修改于2022年7月31日 (日) 14:59 (UTC)
::::這種疑問只要理解其所處法理及釋法位置,就不會有任何疑問,但除非如本地部分演繹一般、直接將個人之與公職公務責任相互支離破碎,繼而如可以說任何機關部門只要將其問責首長推出為個人身份而代言其行為不得負責其機關部門之操行、則無人為行使執政公務擔當,如此豈可發文律令暢通法網無阻?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ping|Teetrition}}请注意《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鉴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受权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应视同立法过程中之进程文件,视同立法性质文件,并非所谓“公报”赋予,也与本话题主文件显然有相异之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20 (UTC)
*::{{保留}} 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05 (UTC)
*::{{保留}}Fire-and-Ice阁下显然对著作权法存在误用。“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并不能被简单地认同为著作权法第十九条所指的“委托作品”。根据法条,委托作品一般地由委托合同加以确认,尽管也有不订立委托合同的情况,但一般地均反映出委托人和受托人就委托事项而言原无关系建立,仅在合同或口头约定下建立相互关系——实例中,委托作品关系往往发生在与第三人的关系之间。习是中央政治局成员——这甚至比劳动雇佣关系更进一步——“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并同时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不知道Fire and Ice阁下在此处的“公文”何所指?如果要'''仅'''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内所列文类作准,则甚至中共章程亦不能视为公文收录,而这是与《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精神相违背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依法人作品要件及本作品性质,{{支持}}该作品为法人作品,同意{{保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感谢回复,我亦知立法性质非公报赋予。同时我撤回公报相关之不相关表述。提及《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意图另在于,《民法典》具有立法性质毫无争议,《民法典草案说明》是立法过程性文件因此同样具有立法性质。那么是否可以类比为: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即使中共决议'''可能'''并没有像《立法法》中那样相似的明文规定?窃认为这一类比可以成立。
*:::《立法法》初通过于2000年(修正前条文在第48条),而此前不乏类似的对法律案的说明,例如[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即使没有《立法法》的规定,具有公职的人履行其职务,过程性报告应也具有与对应文件相同的性质,且不论该报告似也合乎法人作品的要件。
*:::不知阁下是否认同这一类比?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5:48 (UTC)
:::在此反驳诸位提供的四点意见:
:::*意见一、“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按:此意见不值一驳。《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指出:“自然人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无论此文是否习近平因工作任务而创作,履行公职的作品亦为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
:::*意见二、“{{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按:[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71.htm 新华社电文署名为习近平],维基文库于是也署名为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的空间。
:::*意见三、“‘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按:此处“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无法“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以常理判断,既由习近平署名,自然由习近平本人承担责任。另外,制定PD-PRC-CPC模板当前内容时未规定“公文”范围,致今有“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之语,然则个人署名作品,根据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常识,不可能属于公文。
:::*意见四、“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按:中共中央组织的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这是社群对《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理解。对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的说明应视同立法或行政过程中之进程文件从而视同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这是意见人对立法或行政性质的理解。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单位二百余名专家参与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第1卷第2版,其“前言”指出:“撰写这部法律释义的作者,大多是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当年参加过国家有关法律的起草、调研、审议和修改工作的同志,撰写时力求根据立法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准确地反映立法意图。”其598页指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并未明确释义对法律草案的说明具有立法性质,在未有最新解释之前,自当从严。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2:31 (UTC)
::::如社羣各成員上所述,現本地文庫共識既已相對明確,閣下似乎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並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更如閣下是否要求文庫社區是要完全服從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之所謂「常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8:07 (UTC)
::::虽然在下只为意见三负责,不过阅读阁下的见解后亦有赞同或认为可商榷之处,是以合并回复如下:
::::一、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有关职务作品说法驳Longway22君之意见,我原则上并不反对。只是在此基础上,不能不提请阁下注意第十八条并不足以全然排除第十一条与第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尤其是第十二条第一款{{quote|“在作品上署名...为作者...'''另有相反证明'''的除外。”}}
::::是以尽管第十八条规定了职务作品的一般性情形,但这一情形仍要建立在无“相反证明”的基础上。
::::二、那么,实务中是否存在“相反证明”呢?此处恰好就阁下之对Teetrition君意见二的反驳可提供一反论材料(注:这并不代表我对他的意见就全然支持):阁下指本文在新华社署名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然而见[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新华社电文-习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署名亦为习近平,按阁下之逻辑,应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而应将其视为其个人之作品,从而其个人据有版权;然而这一逻辑,将恐与既有案例判决相冲突(即《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此处即证明,即使署名,亦不全必然以署名者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者;亦即在实务中,“相反证明”是可能存在的。
::::三、回到本案,则是否提出足够效力的“相反证明”,成为关键(请注意,我并不以为有“相反证明”即足矣,而仍应考虑其效力是否足够)。当然,效力是否足够,除非法院判决,否则它就是一个各有道理的问题。但阁下于对意见三的反驳中称“...‘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则未敢苟同:首先,署名者是否必然承担其'''全部'''责任,又以何方式承担其应承担之责任,仍需按各个案独立分析。《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条第五款指出:{{quote|(五)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quote|党中央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对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根据需要,分别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
::::同上第三十二条:{{quote|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牢记自己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一员'''...按'''集体意志'''办事...}}
::::尽管各人对中国大陆之政治结构实质或许各有认识,然而从'''成文规则'''自体而言,政治局遇事实行集体讨论、会议决定是明确的,因而若谓该说明文件在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之情况下而该文件不反映组织意志、组织无须负全面责任的,则不免与上面成文规则相违背;而习作为政治局一员,虽然需要承担责任,但应该视为以组织一员身份,与组织中之他人负共同责任。(谨请注意:'''从成文规则上''',总书记职务并不在政治局中承担比其他政治局成员更多的责任。)以上应足以证明该文件由政治局承担相应责任,而得以十一条第三款解释。至于阁下称“个人署名作品...不可能属于公文”,上述说明已足可解,不赘。
::::四、(此处{{ping|Teetrition}}感谢阁下相询,在下对阁下的回复,一并列入此点,不再另行书写,见谅)我总体同意Fire and Ice阁下的“自当从严”——针对《决议》和《决议说明》的关系而言。这两者并非法律文件,也缺乏明确释义,以《民法典》与《民法典草案说明》的关系类比是存在过度类比的情况的。因此我不赞同这样的类比。——但,《民法典草案说明》由于有《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它的性质应是无疑义的。
::::PS:就[[User:Longway22|Longway22]]君后来的发言,在下冒昧插一句:社群共识虽相对趋近于“保留”,但一是“相对”趋近,二是这趋近也仅止于“保留”,而各家未必认同各家之论据,是以恐不宜批评他人“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我更未见Fire and Ice阁下有“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与“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事实上Fire and Ice阁下不乏明确引文,逻辑亦颇有高论),这样的指控恐有违推定善意,也不符合事实,还是平心静气谈话,似更适合。冒昧一言,见谅见谅。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9:43 (UTC)
:::::接受銀雪之指教,也期提案人理解,再稍微釋言提問之為求,是較強調對提案人在第四點做案可能所生之邏輯作叩問、但確實較簡短以突出部分重點或需斟酌,但之所以較有此現,即如第四點做案可能與普遍認知之意見綜合吸納和參與等已有所相衝,潛在而言對於無論本地之文庫社區或釋法文本諸公、但且或有不太適切之對照區分,姑且如是期可見諒包涵,諸君再識。——[[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01 (UTC)
:::::{{ping|银色雪莉}}基本赞同阁下的意见也感谢阁下的提及。我亦深知未有明确解释前亦应从严,类比亦为增加保留观点之论据。惟有一点不明,阁下以《立法法》之规定说明《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性质,然正如我之前所言,《立法法》通过、施行于2000年,其规定即使是对某习惯的确认亦不能溯及既往。之前所举[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一例中,该说明冒头即言“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我向大会作关于……的说明”。正如阁下所列党章及相关党内法规的规定,不难推测习作出《决议说明》亦经相关讨论决定。在《刑诉法修正草案说明》当时无《立法法》之支撑的情况下,其立法性质之推导与《决议说明》性质之推导高度相似(私以为不能说因为《立法法》相关规定,某一作品在2000年7月1日前不属于公有领域,在之后属于公有领域)。既然《决议》根据指导案例之精神属于立法或行政文件而不受保护,此时言《决议说明》不受保护似乎并非过度类比。——[[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54 (UTC)
::::::人大的立法权在宪法中早有明定。即使没有《立法法》做加强说明,既然规定人大有立法权,则人大为行使立法权而制定的过程性文件也很难被视为不具有立法性质——当然,就像下方Fire and Ice君所言,有一个从宽从严的问题,但是我想这一个还算是同类推论,应可接受。党的文件则有根本不同。实际上党的文件之所以在本地被部分地接受具有“三性质”,还是由于一个判例所引出的讨论。即便在实务中,尽管判例有其参考性,但是它的效力也并没有法律来得强,因此实际上应作为一个有限缩性的特殊情况,不宜作过度推论,实有必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31 (UTC)
:::::::感谢回复,了解并支持阁下的立场。实际上我亦对该指导案例较为贫瘠的说理仍有疑问(更何况这是刑庭法官所作判决)。正如阁下所言,中国大陆法域无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仅有参考作用。但既然社群接受部分党的文件具有三性,个人论述即直接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了。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44 (UTC)
:::::承蒙指点,回复两点:
:::::*一、《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而根据《立法法》第十八条至二十四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法律案将经过提案人的说明后,进行审议和修订,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和法律草案表决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认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据此可见,《法律释义全书》认为立法过程中的文件为立法性质的文件,从而判定审议结果报告具有立法性质。那么虽无明文,提案人对法律的说明自然也应属立法性质(这只是推测,从宽从严,由文库社群决定)。虽然,这无法推出《决议说明》亦可属此例。
:::::*二、银色雪莉认为署名为习近平的《决议说明》“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目前恰无证据证明此点。《决议说明》称:“在决议稿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决议稿。”后又经中共中央全会通过。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代表中共中央集体意志当无疑义。而目前并无任何报道披露《决议说明》的形成过程,仅知署名为习近平。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1:53 (UTC)
::::::所以如此即屬於民事行為否?如閣下由此論說,適可民事舉證和承擔民事責任等言之反觀所謂署名者、是否合乎獨自署名承擔民事行為能力之定義。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40 (UTC)
::::::祝安。对于Fire-and-Ice阁下之意见一完全赞成。就意见二,我当然可以撤回“宣读”这一推理,确实这一推理也无法证明。但我仍要指出的是:
::::::首先,即便没有明确的文件制订过程,但这一文件首先代表政治局的意志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委托”一词,说明此项事务(即“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是政治局自身事务(这里有一项旁证:本文中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作为文件起草情况说明的本文,其内容自然需要反映领导本项工作的政治局常委会的意志)。
::::::其次,阁下当然可以引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包括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应的条文)来指出这属于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归自然人作者(包括我前面引用的文段,也确实可以说明此处属于习的“工作任务”范畴),正如我此前的一贯态度一样(“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我原则上并不反对”),'''我不会反对将本文认定为职务作品的看法'''。但我同样指出,本文'''也同样具有组织作品之完整要件'''——除了“主持”和“意志”以外,再谨引用《民法典》第六十二、一百零五和一百零八条指出,习作为文件起草组组长(组织代表)在创作这一决议起草过程中的过程性文件时,其责任划分存在由其所属组织全体承担的可能,因此也就存在了符合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要件三的可能性。
::::::以上,谨表明我的态度——我们争论的缘由,实际上是由于现行著作权法的几类特殊作品——法人作品、一般职务作品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在定义上存在重叠的灰色地带。鉴于这种灰色地带,我在保留我个人认为应当保留的这一观点同时,亦对阁下之意见表示尊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13 (UTC)
----
*[[武嶺樂亭記]],蔣中正的私人作品。--[[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9:31 (UTC)
:符合[[:mul:Template:PD-US-1923-abroad]],在美国是公有领域,移交[[:mul:|多语言维基文库]]。--[[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8:39 (UTC)
=== 8月 ===
*[[新华社受权公告]],授權方及相關版權待釐清。--[[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09 (UT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Deletion_requests/File:2022%E5%B9%B48%E6%9C%88%E6%96%B0%E5%8D%8E%E7%A4%BE%E5%8F%97%E6%9D%83%E5%85%AC%E5%91%8A.jpg 公告附图也面临提删]。--[[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10 (UTC)
**{{删除}} 新华社作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21:51 (UTC)
**:这肯定不是新华社自己的作品,不应适用新华社自身的版权要求。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2:07 (UTC)
**倾向{{保留}},公告授权方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或其他官方,而公告本身可能具有行政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3 (UTC)
***我认为这篇公告属于“纯事实消息”,所以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9 (UTC)
****「公告」,是什麼也不會是「事實消息」吧……--[[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0 (UTC)
****:公告的内容就是事实消息。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23:38 (UTC)
****:除了事实消息(发生了什么),公告的功能就是决议、决定、命令(受众要怎么做)了。这篇公告的内容是宣布“解放军要在台湾附近海域进行军事行动”,要求“船只和飞行器不要接近”,应被视为“决议、决定、命令”。鉴于新华社只是新闻机构,而且是“受权”,即得到批准,发表此公告,合理推断,公告的作者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再次证明这篇公告的公有领域性质。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07:02 (UTC)
**應先判讀是否存在民事法人,還有是否具備民事舉證之行為能力。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35 (UTC)
**:这么说“民事法人”肯定不是新华社,而是比新华社级别更高的政府机构。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5 (UTC)
**{{意见}} 文字我可以接受按单纯事实消息保留。图片还有待社群讨论。--[[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7 (UTC)
**:这张图片跟文字的性质一样,也是单纯事实消息,也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9 (UTC)
*为什么不使用国防部或解放军原公告,国防部失职?--[[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9 (UTC)
*:反而是国防部[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8/02/content_4917246.htm 转载了]新华社的报道……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6 (UTC)
----
*[[九大工商團體聯合聲明]]版权情况未知。--[[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4 (UTC)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发表声明 强烈谴责佩洛西蓄意挑衅 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同上,建議一同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9 (UTC)
*:还有[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165961512286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D925B7EC-47EA-44A4-A76B-739461C1D155_681309378382&item_id=5446603752302245352 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一并讨论吧。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7:04 (UTC)
*:全国台企联那篇肯定是{{删除}},法人作品版权未到期。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是同理。台湾方面的相关法律我不那么熟,不过据《[[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5月立法6月公布)|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条,似乎法人作品也是要到五十年。--[[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21 (UTC)
----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还得再等四年。[[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3:09 (UTC)
94mrm95hygwb3kadls4jlcldeg8nuas
2172043
2171868
2022-08-14T07:38:17Z
晞世道明
29661
/* 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维基文库]]
{{process header
| title = 版權討論(可能侵犯版权的頁面)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信息|版权信息]]
| next =[[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
| shortcut = [[WS:CV]]
| notes = -{下面}-列出的文章可能不符CC-by-sa-3.0和GFDL而侵犯版權。在討論期間文章内容將被清空。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内容可以通過修訂歷史查看。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nowiki>'''來報告可能侵犯的網址。貢獻用戶能解釋為何沒有侵權,但在討論期間請勿強行回退。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文章没有侵權,就會在一定時間後刪除。所有這些刪除都會記錄在[[Wikisource:侵犯版权/存档]]。如果你认為文章不是因為版權問題而需要刪除,請把它列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参看:[[:Category:怀疑侵犯版权文章]]。
----
版權所有者若欲將作品發佈到維基文庫,請參看[[w:维基百科:捐赠版权材料/发送授权信]]的方式。
----
{{#expr:{{CURRENTYEAR}}-96}}年或更早發表的作品,在美國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作者尚未逝世超過50年,所以大中華地區仍有版權限制時,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PD-1923}}</nowiki>'''提議转交多语言[[:oldwikisource:|舊维基文库]]代收。一旦兩岸四地確定版權許可時,再行收回。
*[[/存檔]]([[/存檔/{{CURRENTYEAR}}年|当前]])
==[[Wikisource:維基別庫|維基別庫]]==
維基別庫已倒站,所以不能再移交文本。兩岸四地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所以美國足以有URAA版權爭議時,依據[[m:United_States_non-acceptance_of_the_rule_of_the_shorter_term#Statement_from_Wikimedia_Foundation|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為了盡量[[m:Avoid copyright paranoia|避免版權妄想]]以及不傷害新手,此地可能使用'''<nowiki>{{Not-PD-US-old}}或者{{Not-PD-US-anon}}</nowiki>'''有條件消極容忍,改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收到可信的版權投訴時,被動處理。維基別庫2018年1月大量排除不捐款的管理員,因而不再有中文管理員時,转交作品甚難,改成被動,敬請見諒。
== 恢復請求 ==
'''說明''':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恢復請求|删除讨论§恢復請求]]提出。歡迎每年12月下旬提出[[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版權不久在新年失效者]],但請管理員在西十二區踏入新年,再行恢復,就是2022-01-01T00:00-12:00 = 2022-01-01T07:00-05:00 = 2022-01-01T12:00Z = 2022-01-01T20:00+08:00,避免太早恢復不利時區偏西用戶。
}}{{About Wikisource}}
== 2022年 ==
=== 4月 ===
* [[國恥演說]],中譯者不明。--[[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3日 (三) 13:26 (UTC)
*:应{{保留}}。根据网站上的信息,该文是[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0b6e.html InfoUSA 中文版]的一部分。而据其[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2294.html 版權說明],InfoUSA 中文版未“注明著作權所有人之身分”的部分“取自美國政府出版品,通常不主張受著作權保護”。--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18 (UTC)
: 稍微搜索了下,这是美国在台协会的[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UBS/AmReader/p663.htm 官方译文]。--[[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22:29 (UTC)
::參考[[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中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項,如果能發現美國國務院作品,能更好保留。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29日 (五) 02:15 (UTC)
::: 国务院应该不太可能提供直接中译版。--[[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5月1日 (日) 05:27 (UTC)
:'''已保留'''。依照美国在台协会[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copyright.html 版權聲明],“除非另有註明,國務院網站上的資訊是屬於公共領域,可以在未經允許的狀況下複製與傳播。”--[[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03:00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來此做個見證,因為這並不是對人報復,而是處理不當。如上述2021年7月及之前討論中@[[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已說明美國在台協會不屬於美國國務院,作品也不能算作公有領域。Jusjih本次拿出的版權聲明仍只能證明美國國務院作品版權公有,保留理據不成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43 (UTC)
::很遗憾{{ping|Jusjih}},在这个问题上我支持Zhxy 519,美国在台协会此前讨论过是公司,不是美国联邦政府直属机构,C区也有人说明过这个问题。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9 (UTC)
*{{保留}},同意[[User:Zy26]]的看法。点开网页的版权声明,取自美国的公开出版物,通常不受着作权规范。--[[User: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4D1F00;">'''贝塔洛曼'''</span>]]※[[User talk: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007FFF;">'''公务箱'''</span>]] 2022年7月2日 (六) 15:53 (UTC)
*倾向{{保留}},我对上面各位的看法都表示认同,其实你们说得都没错,只不过实际上这个网页有明确的路径指向,它被收录在了这里:[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ab75.html](路径:“美國國務院出版品”→“美國讀本:感動了整個國家的文字 (The American Reader: Words That Moved A Nation)”),点进去,再往下翻,就是了。因此这是美国国务院的出版品,大致上是应该保留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认为所有AIT网页的内容都应该保留,在关于AIT内容的问题上我仍然支持Zhxy 519君和Liuxinyu970226君的看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6:04 (UTC)
*:能證實為美國國務院作品,'''撤銷提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0 (UTC)
----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民間中醫網校正版]]、[[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版]]及子頁面,當代校本,未見版權釋出。--[[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4日 (四) 01:22 (UTC)
----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河南县级卷)]],如有中國大陸有關試題類的版權要求還請示下。--[[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8日 (一) 19:05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国家机关出版的考试题的定义是机关行政性文件,与政府工作年度报告是一个等级的,高考题和中考题也是同理。如果是个人独创的模拟题,可以忽略。[[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02:59 (UTC)
:我還真不知道。既然如此請出示相關法律規定。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13:37 (UTC)
*{{回应}}:相关法律规定还真没有,不过这的确是一个惯例。我认为应该看相关试题的发布主体单位,以此来判定,考试真题是各个地方的教育局,教育厅或中国教育部等国家单位出的,应当被视为政府公文类文件。[[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文件出自行政机关并不等于存在行政性质。考虑到考试试题不具备广泛宣传的需求,本人略微倾向于认为不符合著作权法第五条的设立初衷。建议查有无类似判决。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2 (UTC)
*另,应注出处,试卷的最大问题是内容通常来自考试人员转述,其文本可靠性有很大疑问。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3 (UTC)
{{已删除}} 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证明属于公有领域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7日 (五) 16:16 (UTC)
:按照董永森主编《知识产权法经典案例教程》第9页:{{quote|依国家法令举办各类考试,乃是行使国家考试权的重要形式。此类考试或由国家某些部门自行举办,例如我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由司法部举办,或由经授权单位举办,例如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考试多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但其背后往往涉及国家对考试通过者的某种资格的授予或者承认。因此笔者认为此类考试的试题及其备用试题可以归为国家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要求申请人填写的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之列,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一项的规定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所以,至少是有专业人士认为依国家法令举办的考试试题不适用著作权法。--[[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46 (UTC)
----
*[[2021年卢氏县县长张晓燕的拜年辞]]、[[2022年卢氏县县长刘万增的拜年辞]],未见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4月21日 (四) 05:04 (UTC)
*:这个和[[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_(2018年)]]类似,有行政性质。--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5:09 (UTC)
*{{回应}}:这个可以看做是县委县政府的拜年辞,因为文段中的“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可以证明。[[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按照本地部分循有附署而未具名公職之身份、而開脫公職作品成「私有作品」的「慣例」,恐怕要整個站域「上市」才能避免「被私有化」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4月27日 (三) 01:25 (UTC)
:可能属于职务作品并由个人享有版权,参考[[Template talk:PD-PRC-CPC|其他党的领导人讲话相关讨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5:01 (UTC)
::如果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则不适用于著作权法,无法享有版权。--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10 (UTC)
----
*[[蔣夫人發表給廖承志公開信]] 宋美齡作品版權尚未過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1:10 (UTC)
*:該文載於《中央日報》,其刊載未主張「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故主張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61條:「揭載於新聞紙、雜誌或網路上有關政治、經濟或社會上時事問題之論述,得由其他新聞紙、雜誌轉載或由廣播或電視公開播送,或於網路上公開傳輸。但經註明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者,不在此限。」並第65條第2項重製之合理使用。 [[User:Ashlike|Ashlike]]([[User talk:Ashlike|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4:40 (UTC)
*::[[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合理使用的资料及特殊要求|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只能接受自由版權或無版權的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5:11 (UTC)
*:::[[User: Ashlike]]提到的合理使用,范围和美国的fair use不同,可能需要修改一下[[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E5%90%88%E7%90%86%E4%BD%BF%E7%94%A8%E7%9A%84%E8%B5%84%E6%96%99%E5%8F%8A%E7%89%B9%E6%AE%8A%E8%A6%81%E6%B1%82|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这个链接内的文字。--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4 (UTC)
*:若该文字属于“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则“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仍可保留。--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5 (UTC)
*:{{已刪除}}宋美齡彼時未見擔任任何公職。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4 (UTC)
----
*[[君之代]]之[[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另一文言文版本]]一节的内容,译者不明,很可能受保护。--[[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16:11 (UTC)
*:好像是台湾版的,参见[[w:國歌少年]]。--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44 (UTC)
*::@[[User:Zy26|Zy26]]:感谢回复。您提到的维基百科词条中的对应段落的原文来源于其参考文献[6],译文不知是否来源于参考文献[5],但无论如何当前并未见该版译文版权已过期或其他属于公有领域之证据。稳妥起见似乎应当移去该版译文。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12:09 (UTC)
*:::这个更改[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90%9B%E4%B9%8B%E4%BB%A3&diff=prev&oldid=266709]已经有10多年了,好像一直也没有人有意见。稳妥起见的话,最好能联系上 @[[User:Fj217|Fj217]]或者其他知道来源的编者,问问出处。若长时间联系不上这位贡献者,到时再讨论删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0 (UTC)
*::::已于5月28日通过邮件方式联系了该贡献者,至今未得回复。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56 (UTC)
*:::::既然沒有貢獻者回復,'''刪除'''處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9 (UTC)
=== 7月 ===
* [[:分类:新华社]]下的一些文章似乎存在版权问题:
**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发表于2016年7月,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而这篇用词指南显然没有立法、司法或行政属性,应当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 <del>[[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发表于2022年7月9日,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这是一篇新闻报道(而并非仅传达了事实,措辞的表达具有一定独创性),显然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del>(撤回提删)
** [[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可改挂{{tl|PD-PRC-exempt}}。--[[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48 (UTC)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提刪。
*:[[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為何撤銷提刪?{{支持}}提刪。
*:[[陈诚病死]]:但凡報道出來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謂「单纯事实消息」,不變更。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44 (UTC)
*::{{意见}}:[[陈诚病死]]就这么一句话,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哪怕不是单纯事实消息也似乎不受版权保护。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删除}}。[[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3 (UTC)
*::{{意见}}:@[[User:Zhxy 519|Zhxy 519]]“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依据何来?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第5条第2项的“单纯事实消息”在2020年修改前为“时事新闻”,2020年的修改对“时事新闻”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即不保护的只有传达单纯事实的消息,而非有独创性内容的消息(新闻)也不保护。这一修改吸收了1991年颁布,2013年最新修改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1项(法条序号依2013年修订一版)的解释(这一解释在1991年的最初版本中也存在):
*::{{quote|(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而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国际公约依据正是《[[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
*::{{quote|本公约的保护不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
*::日本著作权法对此的规定是: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は、前項第一号に掲げる著作物に該当しない。}}<br>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不属于前款第一项所列的作品。}}
*::日本文化厅对这一款解释道(1970年6月{{lang|ja|『新しい著作権法の概要』}}):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とは、いわゆる人事往来、死亡記事、火事、交通事故等に関する日々のニュース等そのものが著作物性を有しないものをいうのであって、一般の報道記事や報道写真はこれに該当せず、著作物として保護されるものである。}}<br>所谓“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指的是有关所谓人事交流、讣闻、火灾、交通事故等日常新闻等不具有作品性质的内容,一般的新闻和照片不属于此类而可受保护。}}
*::“著作权法不保护事实”的“事实”指的是事实本身,一旦这一事实成文后即变成了“表达”,而著作权法保护的正是“表达”,但一旦事实和表达相混同(混同原则),这一表达同样不受保护,这正是《伯尔尼公约》及其各缔约国《著作权法》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不知阁下是否对“单纯事实消息”理解有误?
*::基于此,我认为[[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且不满足作品独创性要件,不受保护。
*::撤销[[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的提删亦是同理,我事后认为该篇报道高度格式化,很难体现作者的独创性,但由于标准过于主观且实务中法院判决不一,删除亦可。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12:43 (UTC)
*:::單純事實消息的定義到底是甚麼?網上隨便搜也能找到:「只报道一件事情的发生的过程、时间、地点和人物,不表示报道人的观点的消息」。但是現實生活所有成文報道,都往往有「X社XX記者X時報導」這樣消息外的內容,導致不存在維基文庫能保存的新聞「文獻」。至於[[陈诚病死]],就算不看這些,「匪幫」兩個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觀點而不再單純。--[[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40 (UTC)
*::::之前的长篇论述是为了反驳您{{tq|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的观点<del>,想必现在大家对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已无争议</del>。
*::::{{tq|但是现实生活所有成文报道,都往往有“X社XX记者X时报导”这样消息外的内容,导致不存在维基文库能保存的新闻“文献”。}}→这种近乎署名的字段难道不是单纯事实吗?这一段的因果关系我完全不能接受。您这句话如果成立,将导致下面这段话也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quote|维基文库用户Teetrition7月26日说,今日是7月26日。}}
*::::{{tq|至于陈诚病死,就算不看这些,“匪帮”两个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观点而不再单纯。}}→如果只添加两个字就能使得一段单纯事实变为作品而受保护,将导致“名称中无著作权(著作权法不保护作品的简短的标题、角色的名称,而简短的标题中亦可包含两个主观判断的字)”“混同原则”等早已确立的规则毫无容身之地。试问下面这段话能否受到保护?
*::::{{quote|反动派蒋介石死了。}}
*::::正如@[[User:Yinyue200|Yinyue200]]所言,这种一句话新闻,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如果维基文库不愿意像维基共享资源收录过于简单的图片(例如[[:File:Lenovo_logo_2015.svg]])一样收录需要主观判断的、过于简单的文字内容,不如直接去掉{{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因为我难以想象到有何内容还能仅因“单纯事实消息”而被收录到中文维基文库中。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1:02 (UTC)
*:::::正確性無爭議?請勿如此自我肯定。署名就算是「事實」,也不是報導出來的事實消息。如果閣下使用源代碼編輯,第一句話就是{{quote|点击发布更改按钮以后,就表示您同意依據CC-by-sa-3.0和GFDL不可逆轉地释出貢獻。如您不欲文章被其它用户编辑或转载,请勿提交。}}
*:::::不能同日而語。{{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去不去掉,我倒是持開放意見,因為在維基新聞可以,但在文庫其實無法成立。歡迎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3:51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在此撤回“正确性无争议”的言论并对此道歉,此前回复对阁下回复内容欲表达之含义有所误读。
::::::回首再看您的发言,您似乎想用“X社XX记者X时报导”来说明,因为成文稿中存在非新闻事实及作者评论性内容,所以不算“单纯事实消息”。我对此的回复是
::::::*著作权法不保护所有事实及与事实混同的表达,其中简短的表达多属此类。
::::::*评论性内容受保护的前提是它需要满足原创性门槛,满足该门槛后某'''内容'''才能被称为'''作品'''。在某'''内容'''连'''作品'''都算不上时,版权这个概念根本不适用。阁下似乎从未回复原创性问题。
::::::关于主观性判断标准问题我在前面已有提及,此处不在赘述。对于以上两点,相信论述较为充足的著作权教科书中都有提及,法院判决中也屡可见类似说理。
::::::另恕愚钝不明阁下提及文库许可证之意图。如果阁下是想说明我的举例已通过许可证释出部分著作财产权,此处我作出以下补充说明:请在不考虑文库许可证的情况下判断我举例的受版权保护性。[[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12 (UTC)
:::::::注意到[[/存档/2020年#8月]]中已有相关讨论且相关用户与我论点一致甚至提出了我想提出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今天进入第二天”案例,在此链接提请其他讨论者注意。
:::::::我当前认为是否收录'''简短新闻不是版权问题''',如果认为文库不应当收录新闻则应由[[Project:收录方针]]决定,交写字间讨论是否收录或转姊妹项目。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39 (UTC)
::::::::一篇文章只要在維基新聞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也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和維基新聞針對單純事實消息搞雙重標準是不成立的,應該在寫字間討論單純事實消息的收錄方針。--[[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5:15 (UTC)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成文者皆是作品,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說到教科書,我倒是看到這個。{{quote|研究《伯尔尼公约》公认的权威学术著作《国际版权和邻接权:<伯尔尼公约>及对其的超越》也指出:《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仅意味着构成新闻的事实不受保护,而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本身。}}[http://ip.people.com.cn/n/2014/0731/c136655-25376047.html]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如果是一篇確實判定公有領域的文章,我也不反對閣下所言。但如上,本站的目的並不是讓各位就一條事實再創作。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4:19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tq|成文者皆是作品}}:{{反对}},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还是他国著作权法,承认只要成文皆是作品的国家并不占多数。在此对阁下的此言论提出'''【来源请求】'''并反驳如下:
::::::::::{{quote|'''《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u>'''具有独创性'''</u>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包括:(后略)<br>'''日本《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 {{lang|ja|著作物 思想又は感情を<u>'''創作的に</u>'''表現したものであつて、文芸、学術、美術又は音楽の範囲に属するものをいう。}}<br>'''[[著作權法_(民國108年)|台湾地区著作权规范]]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 一、著作:指属于文学、科学、艺术或其他学术范围之<u>'''创作'''</u>。}}
::::::::::阁下不知为何一直对原创性(大陆法律称独创性,英语为originality)避而不谈,如果阁下不明何为原创性,在此为阁下提供参考资料:
::::::::::*[[w:原创性门槛]]
::::::::::*[[commons:COM:TOO China]]
::::::::::其中中国大陆和美国对原创性均有不是太低的要求(图中([[: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没有被标注为红色),如果中文维基文库要求收录作品在全世界均属公有领域(或通过文库允许的许可证发布,但此情况不符合我们讨论的具体话题,省略),则这与维基基金会的方针不符。
::::::::::而对阁下所称{{tq|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请注意日常用词“文献”与法律意义的“作品”的区别,阁下当然可以认为在文库中成文皆为文献,但是某内容是否属于'''作品'''是法律概念,我以上所谈作品均为法律意义,而何为作品相信中国法第三条已经说明得很清楚。
::::::::::阁下所引论述的作者王迁教授正是我之前大部分理论和案例的来源,如果阁下需要相关书籍摘录,我可以电邮到阁下的邮箱中。鉴于版权原因不附于此。且,我的论述与阁下所引王迁教授之言论无冲突,我们的论点一直认为例如[[陈诚病死]]的新闻不仅是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不构成作品,这与{{tq|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毫不冲突,因为[[陈诚病死]]不满足独创性而不构成作品。--[[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5:03 (UTC)
为避免缩进过多造成回复困难,在此新开一行。我的言论总结如下:
* 事实、表达、作品三个概念互不相同但互相联系:
** '''事实'''(fact)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一旦它付诸某种形式(不论文字或图片),它就成为了'''表达''';
** '''表达'''(expression)应以某种形式表述,例如“我是人”就是对'''事实'''(无论事实真伪)的简单表述;'''“单纯事实消息”是表达''';
** '''作品'''(work)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满足独创性要件''的'''表达'''。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中所述的不保护的三项中:
** 第一项中所列'''表达'''(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可能构成'''作品''',但法律排除其受保护;
** 第二项中所列'''表达'''(单纯事实消息,2020年修改前称“时事新闻”)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如果新闻报道中有独创性元素,则它可能构成'''作品'''(此时它不是“单纯事实消息”或“时事新闻”),如它满足其他作品要件且著作权没有过期(当然,著作人身权永久保护),则受保护。这与{{tq|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所对应的表达。本括号内的内容是Teetrition加的)本身。}}观点的核心是一致的。
** 第三项中所列'''表达'''(历法、通用数表、公式等)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
* 其中,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在于,它的'''表达'''与'''事实'''混同(见混同原则,又称合并原则),则该表达不构成'''作品'''并不受保护。
* 即使认为“匪帮”二字介入了作者的情感,然而“匪帮蒋介石”是彼时的固定表述,可以被认为是“常见的表达”而不受保护,亦可能涉及“场景原则”。虽然我不认为此二字破坏了该条新闻“单纯事实消息”的性质,但即使退一步认为这条新闻不是“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表达'''也因不满足最基本的独创性要求而不构成'''作品''',进而不受保护。
* 不是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各国/地区对独创性的要求可参见[[: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额头流汗标准”早已被各国否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91年Feist案在世界范围内亦具有深远影响(参见Feist Publications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499 U.S. 340, 341-344(1991),转引自王迁著《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第67-6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亦可见英维介绍[[w:en: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中维介绍[[w:费斯特出版公司诉乡村电话公司案]])。认为任何文字性内容都可以受保护是危险的。
* 以上言论并未否定较长的、包含作者评论性等独创内容的受版权保护性。
* 是否收录自由版权的新闻是收录方针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0:33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0:54 (UTC)
*:我插一句話,這麼長的論據我已經看到頭大了。雖然[[陈诚病死]]不論如何在中國都是公有領域了,但如果閣下堅持,造成大批閣下等人標準下發表50年以內的「單純事實消息」錄入本站,閣下能不能保證本站不受版權問題訴訟等困擾?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2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我的观点尚未在社群形成共识(虽说在我先前的讨论串的链接中亦有其他用户持相同观点),难道因为我保证本站不受侵权之诉之侵扰,我的观点就能成为圭臬?在此仅是贴出论据反驳@[[User:Zhxy 519|Zhxy 519]]的观点,对我的观点赞成反对与否,还请阁下自行定夺。
*::正如之前给出的案例,既然对应案例都能被争讼,就代表此类案件不能被保证能避免诉诸法庭之虞,诉讼的结果将对理论研究贡献有益的参考。
*::在[[commons:|维基共享资源]]中亦存在大量需要主观地判断独创性的文件,例如[[:File:Lenovo logo 2015.svg]]。相信您能在详情页中看到NoTOO-China模板的红链,这个模板之前是用来说明该文件可能在中国受保护(中国对此类标志的著作权独创性门槛相对较低)、但根据美国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这个文件没有满足独创性门槛而不受保护的。模板存废讨论可参见[[commons:Commons:Deletion_requests/Template:NoTOO-China]]。试问阁下,根据中国的裁判案例和该被删除模板的说明,这些原本被加上NoTOO-China模板的文件均可能在中国得到保护,因此难免争讼之虞,请问是谁在向维基共享资源作担保呢?
*::本页页首言{{tq|本页请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数服从多数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户可发言,不是投票}}。我亦无非是依理讨论,阁下却突然说出“阁下坚持”“造成”这般话语,诚惶诚恐。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4:17 (UTC)
*:::本人愚鈍,但從常識直覺出發而已,閣下的堅持,正是令我無從置喙,卻又深感擔憂的。我也知道訴訟結果是很好的參考,但是拿本站作犧牲,代價可太大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42 (UTC)
*::::感谢理解。如果中文维基文库想要避免此类风险,就应当与维基共享资源采相反态度,在判断是否侵权时排除掉独创性这种主观规则。举个'''不恰当的例子''',{{tl|PD-PRC-CPC}}亦是以法院判决作为说理基础(不过该判决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并未有任何官方规范性文件说明中共文件的可版权性。中国大陆法域不存在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也不是法官判决的依据(不能列入判决主文部分(即“根据……判决如下”部分))。而根据模板说明,这个模板目前在本社群也存在争议。
*::::'''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甚至相关内容是否收录亦与我无太大关系。大家无偿为社群作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感谢,特别是作为管理员的你们。相信真理越辩越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1 (UTC)
*:::我從來沒覺得原創性和本討論真有多少聯繫,所以沒覺得從我的角度要說甚麼。所以真要我說,我只能看別人的說法,比如[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a442b40a6c915c8e0b3fb28 翟真:新闻作品是否存在原创性?究竟源自何处?]但這個很有意思,上來提的就是新聞'''作品''',所謂混同原則我也沒看過和新聞搭邊的好判例。所以我更加疑惑的是,很多法律界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閣下似乎就拿來準備說服我們。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0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再次说明'''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此处我仅是表达我的立场,您也在表达您的立场。同时容我冒犯问一句,既然此问题法律界没有完全解决、仍存争议,'''您是否似乎也在准备说服我呢'''(当然我不愿这样恶意推定)。在其他讨论页其他用户关于此话题的讨论串中,根据善意推定,相信他们亦是如此。'''在无共识的情况下''',保持不收录简短新闻的立场是更稳妥的做法(正如我在4月末尾讨论串中阐明的至今仍未被删除的[[君之代]]的立场)。
*::::试问,因无共识而保持不收录的立场,我为何不{{支持}}呢?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9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23 (UTC)
*:::::好,我可以放棄說服閣下,本站做法也的確是版權存疑者優先考慮的是刪除,避免如瓜皮仔所說,造成站點的困擾。不過一點,[[陳誠病死]]我也要堅持,目前的模板是最穩妥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28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感谢理解。在前述讨论无共识的基础上,根据稳妥做法的原则,{{支持}}阁下对讨论串最初提案的三篇文章的全部处理意见的结论(即删除、删除、不变更)。另希望阁下能协助处理4月已提出、至今未处理的[[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之疑似侵权问题。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7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40 (UTC)
*:::::::看來誤會已消融。請多包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44 (UTC)
----
*[[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創建時原上傳者就同時掛上了侵權模板,在此供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51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21号]]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09417.ht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8:01 (UTC)
*:{{保留}} 公报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5 (UTC)
----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同上,歡迎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5:26 (UTC)
*:代表国务院,能算公务讲话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6:15 (UTC)
*::哈哈有趣的觀點,國家主席有沒有資格代表國務院呢。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7:55 (UTC)
*::{{保留}} 开篇就有“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资格是因国务院委托而产生,和其本身是不是国家主席没有关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8:38 (UTC)
----
*[[佐治亞引導石]],作者不明的作品沒有聲明釋出版權,也要等50年吧。--[[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05 (UTC)
*:{{删除}},译者不明的文章,是否释出版权之状况不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6:02 (UTC)
----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这个是习近平的讲话,不属于pd prc cpc豁免的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20 (UTC)
:[[Template_talk:PD-PRC-CPC]]中有用户认为本文开头的“受中央政治局委托”表明本文为中共中央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37 (UTC)
::这个解释逻辑上靠不住。受机构委托创作的作品,仍然是个人的作品,不会因此就成为机构的作品。而且pd prc cpc豁免的是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不是其作品。[[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1:42 (UTC)
:::{{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创作本作品并朗读该作品(“作品”即该起草情况的发言稿);<br>''<small>此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委托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规则,著作权仍在习个人。但此时不乏有法人作品适用的空间。</small>''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
:::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
:::同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和该类文件具有相似之处。部分观点认为此内容同时发表于公报,但正如阁下在写字间中所言,公报内容何以必然具有行政(或立法、司法)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4:40 (UTC),修改于2022年7月31日 (日) 14:59 (UTC)
::::這種疑問只要理解其所處法理及釋法位置,就不會有任何疑問,但除非如本地部分演繹一般、直接將個人之與公職公務責任相互支離破碎,繼而如可以說任何機關部門只要將其問責首長推出為個人身份而代言其行為不得負責其機關部門之操行、則無人為行使執政公務擔當,如此豈可發文律令暢通法網無阻?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ping|Teetrition}}请注意《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鉴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受权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应视同立法过程中之进程文件,视同立法性质文件,并非所谓“公报”赋予,也与本话题主文件显然有相异之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20 (UTC)
*::{{保留}} 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05 (UTC)
*::{{保留}}Fire-and-Ice阁下显然对著作权法存在误用。“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并不能被简单地认同为著作权法第十九条所指的“委托作品”。根据法条,委托作品一般地由委托合同加以确认,尽管也有不订立委托合同的情况,但一般地均反映出委托人和受托人就委托事项而言原无关系建立,仅在合同或口头约定下建立相互关系——实例中,委托作品关系往往发生在与第三人的关系之间。习是中央政治局成员——这甚至比劳动雇佣关系更进一步——“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并同时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不知道Fire and Ice阁下在此处的“公文”何所指?如果要'''仅'''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内所列文类作准,则甚至中共章程亦不能视为公文收录,而这是与《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精神相违背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依法人作品要件及本作品性质,{{支持}}该作品为法人作品,同意{{保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感谢回复,我亦知立法性质非公报赋予。同时我撤回公报相关之不相关表述。提及《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意图另在于,《民法典》具有立法性质毫无争议,《民法典草案说明》是立法过程性文件因此同样具有立法性质。那么是否可以类比为: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即使中共决议'''可能'''并没有像《立法法》中那样相似的明文规定?窃认为这一类比可以成立。
*:::《立法法》初通过于2000年(修正前条文在第48条),而此前不乏类似的对法律案的说明,例如[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即使没有《立法法》的规定,具有公职的人履行其职务,过程性报告应也具有与对应文件相同的性质,且不论该报告似也合乎法人作品的要件。
*:::不知阁下是否认同这一类比?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5:48 (UTC)
:::在此反驳诸位提供的四点意见:
:::*意见一、“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按:此意见不值一驳。《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指出:“自然人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无论此文是否习近平因工作任务而创作,履行公职的作品亦为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
:::*意见二、“{{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按:[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71.htm 新华社电文署名为习近平],维基文库于是也署名为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的空间。
:::*意见三、“‘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按:此处“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无法“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以常理判断,既由习近平署名,自然由习近平本人承担责任。另外,制定PD-PRC-CPC模板当前内容时未规定“公文”范围,致今有“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之语,然则个人署名作品,根据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常识,不可能属于公文。
:::*意见四、“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按:中共中央组织的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这是社群对《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理解。对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的说明应视同立法或行政过程中之进程文件从而视同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这是意见人对立法或行政性质的理解。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单位二百余名专家参与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第1卷第2版,其“前言”指出:“撰写这部法律释义的作者,大多是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当年参加过国家有关法律的起草、调研、审议和修改工作的同志,撰写时力求根据立法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准确地反映立法意图。”其598页指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并未明确释义对法律草案的说明具有立法性质,在未有最新解释之前,自当从严。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2:31 (UTC)
::::如社羣各成員上所述,現本地文庫共識既已相對明確,閣下似乎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並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更如閣下是否要求文庫社區是要完全服從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之所謂「常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8:07 (UTC)
::::虽然在下只为意见三负责,不过阅读阁下的见解后亦有赞同或认为可商榷之处,是以合并回复如下:
::::一、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有关职务作品说法驳Longway22君之意见,我原则上并不反对。只是在此基础上,不能不提请阁下注意第十八条并不足以全然排除第十一条与第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尤其是第十二条第一款{{quote|“在作品上署名...为作者...'''另有相反证明'''的除外。”}}
::::是以尽管第十八条规定了职务作品的一般性情形,但这一情形仍要建立在无“相反证明”的基础上。
::::二、那么,实务中是否存在“相反证明”呢?此处恰好就阁下之对Teetrition君意见二的反驳可提供一反论材料(注:这并不代表我对他的意见就全然支持):阁下指本文在新华社署名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然而见[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新华社电文-习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署名亦为习近平,按阁下之逻辑,应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而应将其视为其个人之作品,从而其个人据有版权;然而这一逻辑,将恐与既有案例判决相冲突(即《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此处即证明,即使署名,亦不全必然以署名者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者;亦即在实务中,“相反证明”是可能存在的。
::::三、回到本案,则是否提出足够效力的“相反证明”,成为关键(请注意,我并不以为有“相反证明”即足矣,而仍应考虑其效力是否足够)。当然,效力是否足够,除非法院判决,否则它就是一个各有道理的问题。但阁下于对意见三的反驳中称“...‘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则未敢苟同:首先,署名者是否必然承担其'''全部'''责任,又以何方式承担其应承担之责任,仍需按各个案独立分析。《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条第五款指出:{{quote|(五)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quote|党中央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对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根据需要,分别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
::::同上第三十二条:{{quote|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牢记自己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一员'''...按'''集体意志'''办事...}}
::::尽管各人对中国大陆之政治结构实质或许各有认识,然而从'''成文规则'''自体而言,政治局遇事实行集体讨论、会议决定是明确的,因而若谓该说明文件在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之情况下而该文件不反映组织意志、组织无须负全面责任的,则不免与上面成文规则相违背;而习作为政治局一员,虽然需要承担责任,但应该视为以组织一员身份,与组织中之他人负共同责任。(谨请注意:'''从成文规则上''',总书记职务并不在政治局中承担比其他政治局成员更多的责任。)以上应足以证明该文件由政治局承担相应责任,而得以十一条第三款解释。至于阁下称“个人署名作品...不可能属于公文”,上述说明已足可解,不赘。
::::四、(此处{{ping|Teetrition}}感谢阁下相询,在下对阁下的回复,一并列入此点,不再另行书写,见谅)我总体同意Fire and Ice阁下的“自当从严”——针对《决议》和《决议说明》的关系而言。这两者并非法律文件,也缺乏明确释义,以《民法典》与《民法典草案说明》的关系类比是存在过度类比的情况的。因此我不赞同这样的类比。——但,《民法典草案说明》由于有《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它的性质应是无疑义的。
::::PS:就[[User:Longway22|Longway22]]君后来的发言,在下冒昧插一句:社群共识虽相对趋近于“保留”,但一是“相对”趋近,二是这趋近也仅止于“保留”,而各家未必认同各家之论据,是以恐不宜批评他人“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我更未见Fire and Ice阁下有“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与“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事实上Fire and Ice阁下不乏明确引文,逻辑亦颇有高论),这样的指控恐有违推定善意,也不符合事实,还是平心静气谈话,似更适合。冒昧一言,见谅见谅。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9:43 (UTC)
:::::接受銀雪之指教,也期提案人理解,再稍微釋言提問之為求,是較強調對提案人在第四點做案可能所生之邏輯作叩問、但確實較簡短以突出部分重點或需斟酌,但之所以較有此現,即如第四點做案可能與普遍認知之意見綜合吸納和參與等已有所相衝,潛在而言對於無論本地之文庫社區或釋法文本諸公、但且或有不太適切之對照區分,姑且如是期可見諒包涵,諸君再識。——[[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01 (UTC)
:::::{{ping|银色雪莉}}基本赞同阁下的意见也感谢阁下的提及。我亦深知未有明确解释前亦应从严,类比亦为增加保留观点之论据。惟有一点不明,阁下以《立法法》之规定说明《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性质,然正如我之前所言,《立法法》通过、施行于2000年,其规定即使是对某习惯的确认亦不能溯及既往。之前所举[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一例中,该说明冒头即言“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我向大会作关于……的说明”。正如阁下所列党章及相关党内法规的规定,不难推测习作出《决议说明》亦经相关讨论决定。在《刑诉法修正草案说明》当时无《立法法》之支撑的情况下,其立法性质之推导与《决议说明》性质之推导高度相似(私以为不能说因为《立法法》相关规定,某一作品在2000年7月1日前不属于公有领域,在之后属于公有领域)。既然《决议》根据指导案例之精神属于立法或行政文件而不受保护,此时言《决议说明》不受保护似乎并非过度类比。——[[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54 (UTC)
::::::人大的立法权在宪法中早有明定。即使没有《立法法》做加强说明,既然规定人大有立法权,则人大为行使立法权而制定的过程性文件也很难被视为不具有立法性质——当然,就像下方Fire and Ice君所言,有一个从宽从严的问题,但是我想这一个还算是同类推论,应可接受。党的文件则有根本不同。实际上党的文件之所以在本地被部分地接受具有“三性质”,还是由于一个判例所引出的讨论。即便在实务中,尽管判例有其参考性,但是它的效力也并没有法律来得强,因此实际上应作为一个有限缩性的特殊情况,不宜作过度推论,实有必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31 (UTC)
:::::::感谢回复,了解并支持阁下的立场。实际上我亦对该指导案例较为贫瘠的说理仍有疑问(更何况这是刑庭法官所作判决)。正如阁下所言,中国大陆法域无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仅有参考作用。但既然社群接受部分党的文件具有三性,个人论述即直接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了。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44 (UTC)
:::::承蒙指点,回复两点:
:::::*一、《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而根据《立法法》第十八条至二十四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法律案将经过提案人的说明后,进行审议和修订,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和法律草案表决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认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据此可见,《法律释义全书》认为立法过程中的文件为立法性质的文件,从而判定审议结果报告具有立法性质。那么虽无明文,提案人对法律的说明自然也应属立法性质(这只是推测,从宽从严,由文库社群决定)。虽然,这无法推出《决议说明》亦可属此例。
:::::*二、银色雪莉认为署名为习近平的《决议说明》“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目前恰无证据证明此点。《决议说明》称:“在决议稿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决议稿。”后又经中共中央全会通过。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代表中共中央集体意志当无疑义。而目前并无任何报道披露《决议说明》的形成过程,仅知署名为习近平。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1:53 (UTC)
::::::所以如此即屬於民事行為否?如閣下由此論說,適可民事舉證和承擔民事責任等言之反觀所謂署名者、是否合乎獨自署名承擔民事行為能力之定義。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40 (UTC)
::::::祝安。对于Fire-and-Ice阁下之意见一完全赞成。就意见二,我当然可以撤回“宣读”这一推理,确实这一推理也无法证明。但我仍要指出的是:
::::::首先,即便没有明确的文件制订过程,但这一文件首先代表政治局的意志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委托”一词,说明此项事务(即“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是政治局自身事务(这里有一项旁证:本文中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作为文件起草情况说明的本文,其内容自然需要反映领导本项工作的政治局常委会的意志)。
::::::其次,阁下当然可以引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包括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应的条文)来指出这属于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归自然人作者(包括我前面引用的文段,也确实可以说明此处属于习的“工作任务”范畴),正如我此前的一贯态度一样(“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我原则上并不反对”),'''我不会反对将本文认定为职务作品的看法'''。但我同样指出,本文'''也同样具有组织作品之完整要件'''——除了“主持”和“意志”以外,再谨引用《民法典》第六十二、一百零五和一百零八条指出,习作为文件起草组组长(组织代表)在创作这一决议起草过程中的过程性文件时,其责任划分存在由其所属组织全体承担的可能,因此也就存在了符合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要件三的可能性。
::::::以上,谨表明我的态度——我们争论的缘由,实际上是由于现行著作权法的几类特殊作品——法人作品、一般职务作品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在定义上存在重叠的灰色地带。鉴于这种灰色地带,我在保留我个人认为应当保留的这一观点同时,亦对阁下之意见表示尊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13 (UTC)
----
*[[武嶺樂亭記]],蔣中正的私人作品。--[[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9:31 (UTC)
:符合[[:mul:Template:PD-US-1923-abroad]],在美国是公有领域,移交[[:mul:|多语言维基文库]]。--[[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8:39 (UTC)
=== 8月 ===
*[[新华社受权公告]],授權方及相關版權待釐清。--[[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09 (UT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Deletion_requests/File:2022%E5%B9%B48%E6%9C%88%E6%96%B0%E5%8D%8E%E7%A4%BE%E5%8F%97%E6%9D%83%E5%85%AC%E5%91%8A.jpg 公告附图也面临提删]。--[[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10 (UTC)
**{{删除}} 新华社作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21:51 (UTC)
**:这肯定不是新华社自己的作品,不应适用新华社自身的版权要求。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2:07 (UTC)
**倾向{{保留}},公告授权方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或其他官方,而公告本身可能具有行政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3 (UTC)
***我认为这篇公告属于“纯事实消息”,所以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9 (UTC)
****「公告」,是什麼也不會是「事實消息」吧……--[[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0 (UTC)
****:公告的内容就是事实消息。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23:38 (UTC)
****:除了事实消息(发生了什么),公告的功能就是决议、决定、命令(受众要怎么做)了。这篇公告的内容是宣布“解放军要在台湾附近海域进行军事行动”,要求“船只和飞行器不要接近”,应被视为“决议、决定、命令”。鉴于新华社只是新闻机构,而且是“受权”,即得到批准,发表此公告,合理推断,公告的作者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再次证明这篇公告的公有领域性质。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07:02 (UTC)
**應先判讀是否存在民事法人,還有是否具備民事舉證之行為能力。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35 (UTC)
**:这么说“民事法人”肯定不是新华社,而是比新华社级别更高的政府机构。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5 (UTC)
**{{意见}} 文字我可以接受按单纯事实消息保留。图片还有待社群讨论。--[[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7 (UTC)
**:这张图片跟文字的性质一样,也是单纯事实消息,也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9 (UTC)
*为什么不使用国防部或解放军原公告,国防部失职?--[[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9 (UTC)
*:反而是国防部[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8/02/content_4917246.htm 转载了]新华社的报道……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6 (UTC)
----
*[[九大工商團體聯合聲明]]版权情况未知。--[[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4 (UTC)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发表声明 强烈谴责佩洛西蓄意挑衅 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同上,建議一同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9 (UTC)
*:还有[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165961512286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D925B7EC-47EA-44A4-A76B-739461C1D155_681309378382&item_id=5446603752302245352 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一并讨论吧。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7:04 (UTC)
*:全国台企联那篇肯定是{{删除}},法人作品版权未到期。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是同理。台湾方面的相关法律我不那么熟,不过据《[[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5月立法6月公布)|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条,似乎法人作品也是要到五十年。--[[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21 (UTC)
:*刪掉吧。[[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7:37 (UTC)
----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还得再等四年。[[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3:09 (UTC)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譯者不明,可能侵犯版權。[[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7:37 (UTC)
2giv4lj8mri5kdi38cb7kbj9ukio5uw
2172067
2172043
2022-08-14T10:46:10Z
Teetrition
86770
/* 8月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维基文库]]
{{process header
| title = 版權討論(可能侵犯版权的頁面)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信息|版权信息]]
| next =[[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
| shortcut = [[WS:CV]]
| notes = -{下面}-列出的文章可能不符CC-by-sa-3.0和GFDL而侵犯版權。在討論期間文章内容將被清空。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内容可以通過修訂歷史查看。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nowiki>'''來報告可能侵犯的網址。貢獻用戶能解釋為何沒有侵權,但在討論期間請勿強行回退。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文章没有侵權,就會在一定時間後刪除。所有這些刪除都會記錄在[[Wikisource:侵犯版权/存档]]。如果你认為文章不是因為版權問題而需要刪除,請把它列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参看:[[:Category:怀疑侵犯版权文章]]。
----
版權所有者若欲將作品發佈到維基文庫,請參看[[w:维基百科:捐赠版权材料/发送授权信]]的方式。
----
{{#expr:{{CURRENTYEAR}}-96}}年或更早發表的作品,在美國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作者尚未逝世超過50年,所以大中華地區仍有版權限制時,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PD-1923}}</nowiki>'''提議转交多语言[[:oldwikisource:|舊维基文库]]代收。一旦兩岸四地確定版權許可時,再行收回。
*[[/存檔]]([[/存檔/{{CURRENTYEAR}}年|当前]])
==[[Wikisource:維基別庫|維基別庫]]==
維基別庫已倒站,所以不能再移交文本。兩岸四地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所以美國足以有URAA版權爭議時,依據[[m:United_States_non-acceptance_of_the_rule_of_the_shorter_term#Statement_from_Wikimedia_Foundation|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為了盡量[[m:Avoid copyright paranoia|避免版權妄想]]以及不傷害新手,此地可能使用'''<nowiki>{{Not-PD-US-old}}或者{{Not-PD-US-anon}}</nowiki>'''有條件消極容忍,改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收到可信的版權投訴時,被動處理。維基別庫2018年1月大量排除不捐款的管理員,因而不再有中文管理員時,转交作品甚難,改成被動,敬請見諒。
== 恢復請求 ==
'''說明''':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恢復請求|删除讨论§恢復請求]]提出。歡迎每年12月下旬提出[[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版權不久在新年失效者]],但請管理員在西十二區踏入新年,再行恢復,就是2022-01-01T00:00-12:00 = 2022-01-01T07:00-05:00 = 2022-01-01T12:00Z = 2022-01-01T20:00+08:00,避免太早恢復不利時區偏西用戶。
}}{{About Wikisource}}
== 2022年 ==
=== 4月 ===
* [[國恥演說]],中譯者不明。--[[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3日 (三) 13:26 (UTC)
*:应{{保留}}。根据网站上的信息,该文是[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0b6e.html InfoUSA 中文版]的一部分。而据其[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2294.html 版權說明],InfoUSA 中文版未“注明著作權所有人之身分”的部分“取自美國政府出版品,通常不主張受著作權保護”。--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18 (UTC)
: 稍微搜索了下,这是美国在台协会的[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UBS/AmReader/p663.htm 官方译文]。--[[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22:29 (UTC)
::參考[[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中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項,如果能發現美國國務院作品,能更好保留。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29日 (五) 02:15 (UTC)
::: 国务院应该不太可能提供直接中译版。--[[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5月1日 (日) 05:27 (UTC)
:'''已保留'''。依照美国在台协会[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copyright.html 版權聲明],“除非另有註明,國務院網站上的資訊是屬於公共領域,可以在未經允許的狀況下複製與傳播。”--[[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03:00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來此做個見證,因為這並不是對人報復,而是處理不當。如上述2021年7月及之前討論中@[[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已說明美國在台協會不屬於美國國務院,作品也不能算作公有領域。Jusjih本次拿出的版權聲明仍只能證明美國國務院作品版權公有,保留理據不成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43 (UTC)
::很遗憾{{ping|Jusjih}},在这个问题上我支持Zhxy 519,美国在台协会此前讨论过是公司,不是美国联邦政府直属机构,C区也有人说明过这个问题。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9 (UTC)
*{{保留}},同意[[User:Zy26]]的看法。点开网页的版权声明,取自美国的公开出版物,通常不受着作权规范。--[[User: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4D1F00;">'''贝塔洛曼'''</span>]]※[[User talk: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007FFF;">'''公务箱'''</span>]] 2022年7月2日 (六) 15:53 (UTC)
*倾向{{保留}},我对上面各位的看法都表示认同,其实你们说得都没错,只不过实际上这个网页有明确的路径指向,它被收录在了这里:[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ab75.html](路径:“美國國務院出版品”→“美國讀本:感動了整個國家的文字 (The American Reader: Words That Moved A Nation)”),点进去,再往下翻,就是了。因此这是美国国务院的出版品,大致上是应该保留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认为所有AIT网页的内容都应该保留,在关于AIT内容的问题上我仍然支持Zhxy 519君和Liuxinyu970226君的看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6:04 (UTC)
*:能證實為美國國務院作品,'''撤銷提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0 (UTC)
----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民間中醫網校正版]]、[[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版]]及子頁面,當代校本,未見版權釋出。--[[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4日 (四) 01:22 (UTC)
----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河南县级卷)]],如有中國大陸有關試題類的版權要求還請示下。--[[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8日 (一) 19:05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国家机关出版的考试题的定义是机关行政性文件,与政府工作年度报告是一个等级的,高考题和中考题也是同理。如果是个人独创的模拟题,可以忽略。[[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02:59 (UTC)
:我還真不知道。既然如此請出示相關法律規定。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13:37 (UTC)
*{{回应}}:相关法律规定还真没有,不过这的确是一个惯例。我认为应该看相关试题的发布主体单位,以此来判定,考试真题是各个地方的教育局,教育厅或中国教育部等国家单位出的,应当被视为政府公文类文件。[[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文件出自行政机关并不等于存在行政性质。考虑到考试试题不具备广泛宣传的需求,本人略微倾向于认为不符合著作权法第五条的设立初衷。建议查有无类似判决。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2 (UTC)
*另,应注出处,试卷的最大问题是内容通常来自考试人员转述,其文本可靠性有很大疑问。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3 (UTC)
{{已删除}} 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证明属于公有领域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7日 (五) 16:16 (UTC)
:按照董永森主编《知识产权法经典案例教程》第9页:{{quote|依国家法令举办各类考试,乃是行使国家考试权的重要形式。此类考试或由国家某些部门自行举办,例如我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由司法部举办,或由经授权单位举办,例如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考试多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但其背后往往涉及国家对考试通过者的某种资格的授予或者承认。因此笔者认为此类考试的试题及其备用试题可以归为国家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要求申请人填写的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之列,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一项的规定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所以,至少是有专业人士认为依国家法令举办的考试试题不适用著作权法。--[[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46 (UTC)
----
*[[2021年卢氏县县长张晓燕的拜年辞]]、[[2022年卢氏县县长刘万增的拜年辞]],未见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4月21日 (四) 05:04 (UTC)
*:这个和[[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_(2018年)]]类似,有行政性质。--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5:09 (UTC)
*{{回应}}:这个可以看做是县委县政府的拜年辞,因为文段中的“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可以证明。[[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按照本地部分循有附署而未具名公職之身份、而開脫公職作品成「私有作品」的「慣例」,恐怕要整個站域「上市」才能避免「被私有化」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4月27日 (三) 01:25 (UTC)
:可能属于职务作品并由个人享有版权,参考[[Template talk:PD-PRC-CPC|其他党的领导人讲话相关讨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5:01 (UTC)
::如果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则不适用于著作权法,无法享有版权。--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10 (UTC)
----
*[[蔣夫人發表給廖承志公開信]] 宋美齡作品版權尚未過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1:10 (UTC)
*:該文載於《中央日報》,其刊載未主張「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故主張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61條:「揭載於新聞紙、雜誌或網路上有關政治、經濟或社會上時事問題之論述,得由其他新聞紙、雜誌轉載或由廣播或電視公開播送,或於網路上公開傳輸。但經註明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者,不在此限。」並第65條第2項重製之合理使用。 [[User:Ashlike|Ashlike]]([[User talk:Ashlike|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4:40 (UTC)
*::[[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合理使用的资料及特殊要求|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只能接受自由版權或無版權的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5:11 (UTC)
*:::[[User: Ashlike]]提到的合理使用,范围和美国的fair use不同,可能需要修改一下[[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E5%90%88%E7%90%86%E4%BD%BF%E7%94%A8%E7%9A%84%E8%B5%84%E6%96%99%E5%8F%8A%E7%89%B9%E6%AE%8A%E8%A6%81%E6%B1%82|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这个链接内的文字。--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4 (UTC)
*:若该文字属于“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则“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仍可保留。--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5 (UTC)
*:{{已刪除}}宋美齡彼時未見擔任任何公職。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4 (UTC)
----
*[[君之代]]之[[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另一文言文版本]]一节的内容,译者不明,很可能受保护。--[[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16:11 (UTC)
*:好像是台湾版的,参见[[w:國歌少年]]。--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44 (UTC)
*::@[[User:Zy26|Zy26]]:感谢回复。您提到的维基百科词条中的对应段落的原文来源于其参考文献[6],译文不知是否来源于参考文献[5],但无论如何当前并未见该版译文版权已过期或其他属于公有领域之证据。稳妥起见似乎应当移去该版译文。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12:09 (UTC)
*:::这个更改[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90%9B%E4%B9%8B%E4%BB%A3&diff=prev&oldid=266709]已经有10多年了,好像一直也没有人有意见。稳妥起见的话,最好能联系上 @[[User:Fj217|Fj217]]或者其他知道来源的编者,问问出处。若长时间联系不上这位贡献者,到时再讨论删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0 (UTC)
*::::已于5月28日通过邮件方式联系了该贡献者,至今未得回复。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56 (UTC)
*:::::既然沒有貢獻者回復,'''刪除'''處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9 (UTC)
=== 7月 ===
* [[:分类:新华社]]下的一些文章似乎存在版权问题:
**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发表于2016年7月,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而这篇用词指南显然没有立法、司法或行政属性,应当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 <del>[[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发表于2022年7月9日,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这是一篇新闻报道(而并非仅传达了事实,措辞的表达具有一定独创性),显然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del>(撤回提删)
** [[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可改挂{{tl|PD-PRC-exempt}}。--[[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48 (UTC)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提刪。
*:[[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為何撤銷提刪?{{支持}}提刪。
*:[[陈诚病死]]:但凡報道出來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謂「单纯事实消息」,不變更。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44 (UTC)
*::{{意见}}:[[陈诚病死]]就这么一句话,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哪怕不是单纯事实消息也似乎不受版权保护。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删除}}。[[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3 (UTC)
*::{{意见}}:@[[User:Zhxy 519|Zhxy 519]]“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依据何来?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第5条第2项的“单纯事实消息”在2020年修改前为“时事新闻”,2020年的修改对“时事新闻”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即不保护的只有传达单纯事实的消息,而非有独创性内容的消息(新闻)也不保护。这一修改吸收了1991年颁布,2013年最新修改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1项(法条序号依2013年修订一版)的解释(这一解释在1991年的最初版本中也存在):
*::{{quote|(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而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国际公约依据正是《[[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
*::{{quote|本公约的保护不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
*::日本著作权法对此的规定是: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は、前項第一号に掲げる著作物に該当しない。}}<br>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不属于前款第一项所列的作品。}}
*::日本文化厅对这一款解释道(1970年6月{{lang|ja|『新しい著作権法の概要』}}):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とは、いわゆる人事往来、死亡記事、火事、交通事故等に関する日々のニュース等そのものが著作物性を有しないものをいうのであって、一般の報道記事や報道写真はこれに該当せず、著作物として保護されるものである。}}<br>所谓“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指的是有关所谓人事交流、讣闻、火灾、交通事故等日常新闻等不具有作品性质的内容,一般的新闻和照片不属于此类而可受保护。}}
*::“著作权法不保护事实”的“事实”指的是事实本身,一旦这一事实成文后即变成了“表达”,而著作权法保护的正是“表达”,但一旦事实和表达相混同(混同原则),这一表达同样不受保护,这正是《伯尔尼公约》及其各缔约国《著作权法》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不知阁下是否对“单纯事实消息”理解有误?
*::基于此,我认为[[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且不满足作品独创性要件,不受保护。
*::撤销[[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的提删亦是同理,我事后认为该篇报道高度格式化,很难体现作者的独创性,但由于标准过于主观且实务中法院判决不一,删除亦可。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12:43 (UTC)
*:::單純事實消息的定義到底是甚麼?網上隨便搜也能找到:「只报道一件事情的发生的过程、时间、地点和人物,不表示报道人的观点的消息」。但是現實生活所有成文報道,都往往有「X社XX記者X時報導」這樣消息外的內容,導致不存在維基文庫能保存的新聞「文獻」。至於[[陈诚病死]],就算不看這些,「匪幫」兩個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觀點而不再單純。--[[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40 (UTC)
*::::之前的长篇论述是为了反驳您{{tq|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的观点<del>,想必现在大家对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已无争议</del>。
*::::{{tq|但是现实生活所有成文报道,都往往有“X社XX记者X时报导”这样消息外的内容,导致不存在维基文库能保存的新闻“文献”。}}→这种近乎署名的字段难道不是单纯事实吗?这一段的因果关系我完全不能接受。您这句话如果成立,将导致下面这段话也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quote|维基文库用户Teetrition7月26日说,今日是7月26日。}}
*::::{{tq|至于陈诚病死,就算不看这些,“匪帮”两个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观点而不再单纯。}}→如果只添加两个字就能使得一段单纯事实变为作品而受保护,将导致“名称中无著作权(著作权法不保护作品的简短的标题、角色的名称,而简短的标题中亦可包含两个主观判断的字)”“混同原则”等早已确立的规则毫无容身之地。试问下面这段话能否受到保护?
*::::{{quote|反动派蒋介石死了。}}
*::::正如@[[User:Yinyue200|Yinyue200]]所言,这种一句话新闻,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如果维基文库不愿意像维基共享资源收录过于简单的图片(例如[[:File:Lenovo_logo_2015.svg]])一样收录需要主观判断的、过于简单的文字内容,不如直接去掉{{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因为我难以想象到有何内容还能仅因“单纯事实消息”而被收录到中文维基文库中。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1:02 (UTC)
*:::::正確性無爭議?請勿如此自我肯定。署名就算是「事實」,也不是報導出來的事實消息。如果閣下使用源代碼編輯,第一句話就是{{quote|点击发布更改按钮以后,就表示您同意依據CC-by-sa-3.0和GFDL不可逆轉地释出貢獻。如您不欲文章被其它用户编辑或转载,请勿提交。}}
*:::::不能同日而語。{{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去不去掉,我倒是持開放意見,因為在維基新聞可以,但在文庫其實無法成立。歡迎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3:51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在此撤回“正确性无争议”的言论并对此道歉,此前回复对阁下回复内容欲表达之含义有所误读。
::::::回首再看您的发言,您似乎想用“X社XX记者X时报导”来说明,因为成文稿中存在非新闻事实及作者评论性内容,所以不算“单纯事实消息”。我对此的回复是
::::::*著作权法不保护所有事实及与事实混同的表达,其中简短的表达多属此类。
::::::*评论性内容受保护的前提是它需要满足原创性门槛,满足该门槛后某'''内容'''才能被称为'''作品'''。在某'''内容'''连'''作品'''都算不上时,版权这个概念根本不适用。阁下似乎从未回复原创性问题。
::::::关于主观性判断标准问题我在前面已有提及,此处不在赘述。对于以上两点,相信论述较为充足的著作权教科书中都有提及,法院判决中也屡可见类似说理。
::::::另恕愚钝不明阁下提及文库许可证之意图。如果阁下是想说明我的举例已通过许可证释出部分著作财产权,此处我作出以下补充说明:请在不考虑文库许可证的情况下判断我举例的受版权保护性。[[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12 (UTC)
:::::::注意到[[/存档/2020年#8月]]中已有相关讨论且相关用户与我论点一致甚至提出了我想提出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今天进入第二天”案例,在此链接提请其他讨论者注意。
:::::::我当前认为是否收录'''简短新闻不是版权问题''',如果认为文库不应当收录新闻则应由[[Project:收录方针]]决定,交写字间讨论是否收录或转姊妹项目。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39 (UTC)
::::::::一篇文章只要在維基新聞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也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和維基新聞針對單純事實消息搞雙重標準是不成立的,應該在寫字間討論單純事實消息的收錄方針。--[[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5:15 (UTC)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成文者皆是作品,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說到教科書,我倒是看到這個。{{quote|研究《伯尔尼公约》公认的权威学术著作《国际版权和邻接权:<伯尔尼公约>及对其的超越》也指出:《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仅意味着构成新闻的事实不受保护,而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本身。}}[http://ip.people.com.cn/n/2014/0731/c136655-25376047.html]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如果是一篇確實判定公有領域的文章,我也不反對閣下所言。但如上,本站的目的並不是讓各位就一條事實再創作。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4:19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tq|成文者皆是作品}}:{{反对}},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还是他国著作权法,承认只要成文皆是作品的国家并不占多数。在此对阁下的此言论提出'''【来源请求】'''并反驳如下:
::::::::::{{quote|'''《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u>'''具有独创性'''</u>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包括:(后略)<br>'''日本《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 {{lang|ja|著作物 思想又は感情を<u>'''創作的に</u>'''表現したものであつて、文芸、学術、美術又は音楽の範囲に属するものをいう。}}<br>'''[[著作權法_(民國108年)|台湾地区著作权规范]]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 一、著作:指属于文学、科学、艺术或其他学术范围之<u>'''创作'''</u>。}}
::::::::::阁下不知为何一直对原创性(大陆法律称独创性,英语为originality)避而不谈,如果阁下不明何为原创性,在此为阁下提供参考资料:
::::::::::*[[w:原创性门槛]]
::::::::::*[[commons:COM:TOO China]]
::::::::::其中中国大陆和美国对原创性均有不是太低的要求(图中([[: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没有被标注为红色),如果中文维基文库要求收录作品在全世界均属公有领域(或通过文库允许的许可证发布,但此情况不符合我们讨论的具体话题,省略),则这与维基基金会的方针不符。
::::::::::而对阁下所称{{tq|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请注意日常用词“文献”与法律意义的“作品”的区别,阁下当然可以认为在文库中成文皆为文献,但是某内容是否属于'''作品'''是法律概念,我以上所谈作品均为法律意义,而何为作品相信中国法第三条已经说明得很清楚。
::::::::::阁下所引论述的作者王迁教授正是我之前大部分理论和案例的来源,如果阁下需要相关书籍摘录,我可以电邮到阁下的邮箱中。鉴于版权原因不附于此。且,我的论述与阁下所引王迁教授之言论无冲突,我们的论点一直认为例如[[陈诚病死]]的新闻不仅是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不构成作品,这与{{tq|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毫不冲突,因为[[陈诚病死]]不满足独创性而不构成作品。--[[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5:03 (UTC)
为避免缩进过多造成回复困难,在此新开一行。我的言论总结如下:
* 事实、表达、作品三个概念互不相同但互相联系:
** '''事实'''(fact)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一旦它付诸某种形式(不论文字或图片),它就成为了'''表达''';
** '''表达'''(expression)应以某种形式表述,例如“我是人”就是对'''事实'''(无论事实真伪)的简单表述;'''“单纯事实消息”是表达''';
** '''作品'''(work)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满足独创性要件''的'''表达'''。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中所述的不保护的三项中:
** 第一项中所列'''表达'''(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可能构成'''作品''',但法律排除其受保护;
** 第二项中所列'''表达'''(单纯事实消息,2020年修改前称“时事新闻”)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如果新闻报道中有独创性元素,则它可能构成'''作品'''(此时它不是“单纯事实消息”或“时事新闻”),如它满足其他作品要件且著作权没有过期(当然,著作人身权永久保护),则受保护。这与{{tq|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所对应的表达。本括号内的内容是Teetrition加的)本身。}}观点的核心是一致的。
** 第三项中所列'''表达'''(历法、通用数表、公式等)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
* 其中,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在于,它的'''表达'''与'''事实'''混同(见混同原则,又称合并原则),则该表达不构成'''作品'''并不受保护。
* 即使认为“匪帮”二字介入了作者的情感,然而“匪帮蒋介石”是彼时的固定表述,可以被认为是“常见的表达”而不受保护,亦可能涉及“场景原则”。虽然我不认为此二字破坏了该条新闻“单纯事实消息”的性质,但即使退一步认为这条新闻不是“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表达'''也因不满足最基本的独创性要求而不构成'''作品''',进而不受保护。
* 不是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各国/地区对独创性的要求可参见[[: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额头流汗标准”早已被各国否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91年Feist案在世界范围内亦具有深远影响(参见Feist Publications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499 U.S. 340, 341-344(1991),转引自王迁著《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第67-6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亦可见英维介绍[[w:en: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中维介绍[[w:费斯特出版公司诉乡村电话公司案]])。认为任何文字性内容都可以受保护是危险的。
* 以上言论并未否定较长的、包含作者评论性等独创内容的受版权保护性。
* 是否收录自由版权的新闻是收录方针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0:33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0:54 (UTC)
*:我插一句話,這麼長的論據我已經看到頭大了。雖然[[陈诚病死]]不論如何在中國都是公有領域了,但如果閣下堅持,造成大批閣下等人標準下發表50年以內的「單純事實消息」錄入本站,閣下能不能保證本站不受版權問題訴訟等困擾?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2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我的观点尚未在社群形成共识(虽说在我先前的讨论串的链接中亦有其他用户持相同观点),难道因为我保证本站不受侵权之诉之侵扰,我的观点就能成为圭臬?在此仅是贴出论据反驳@[[User:Zhxy 519|Zhxy 519]]的观点,对我的观点赞成反对与否,还请阁下自行定夺。
*::正如之前给出的案例,既然对应案例都能被争讼,就代表此类案件不能被保证能避免诉诸法庭之虞,诉讼的结果将对理论研究贡献有益的参考。
*::在[[commons:|维基共享资源]]中亦存在大量需要主观地判断独创性的文件,例如[[:File:Lenovo logo 2015.svg]]。相信您能在详情页中看到NoTOO-China模板的红链,这个模板之前是用来说明该文件可能在中国受保护(中国对此类标志的著作权独创性门槛相对较低)、但根据美国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这个文件没有满足独创性门槛而不受保护的。模板存废讨论可参见[[commons:Commons:Deletion_requests/Template:NoTOO-China]]。试问阁下,根据中国的裁判案例和该被删除模板的说明,这些原本被加上NoTOO-China模板的文件均可能在中国得到保护,因此难免争讼之虞,请问是谁在向维基共享资源作担保呢?
*::本页页首言{{tq|本页请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数服从多数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户可发言,不是投票}}。我亦无非是依理讨论,阁下却突然说出“阁下坚持”“造成”这般话语,诚惶诚恐。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4:17 (UTC)
*:::本人愚鈍,但從常識直覺出發而已,閣下的堅持,正是令我無從置喙,卻又深感擔憂的。我也知道訴訟結果是很好的參考,但是拿本站作犧牲,代價可太大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42 (UTC)
*::::感谢理解。如果中文维基文库想要避免此类风险,就应当与维基共享资源采相反态度,在判断是否侵权时排除掉独创性这种主观规则。举个'''不恰当的例子''',{{tl|PD-PRC-CPC}}亦是以法院判决作为说理基础(不过该判决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并未有任何官方规范性文件说明中共文件的可版权性。中国大陆法域不存在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也不是法官判决的依据(不能列入判决主文部分(即“根据……判决如下”部分))。而根据模板说明,这个模板目前在本社群也存在争议。
*::::'''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甚至相关内容是否收录亦与我无太大关系。大家无偿为社群作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感谢,特别是作为管理员的你们。相信真理越辩越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1 (UTC)
*:::我從來沒覺得原創性和本討論真有多少聯繫,所以沒覺得從我的角度要說甚麼。所以真要我說,我只能看別人的說法,比如[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a442b40a6c915c8e0b3fb28 翟真:新闻作品是否存在原创性?究竟源自何处?]但這個很有意思,上來提的就是新聞'''作品''',所謂混同原則我也沒看過和新聞搭邊的好判例。所以我更加疑惑的是,很多法律界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閣下似乎就拿來準備說服我們。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0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再次说明'''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此处我仅是表达我的立场,您也在表达您的立场。同时容我冒犯问一句,既然此问题法律界没有完全解决、仍存争议,'''您是否似乎也在准备说服我呢'''(当然我不愿这样恶意推定)。在其他讨论页其他用户关于此话题的讨论串中,根据善意推定,相信他们亦是如此。'''在无共识的情况下''',保持不收录简短新闻的立场是更稳妥的做法(正如我在4月末尾讨论串中阐明的至今仍未被删除的[[君之代]]的立场)。
*::::试问,因无共识而保持不收录的立场,我为何不{{支持}}呢?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9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23 (UTC)
*:::::好,我可以放棄說服閣下,本站做法也的確是版權存疑者優先考慮的是刪除,避免如瓜皮仔所說,造成站點的困擾。不過一點,[[陳誠病死]]我也要堅持,目前的模板是最穩妥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28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感谢理解。在前述讨论无共识的基础上,根据稳妥做法的原则,{{支持}}阁下对讨论串最初提案的三篇文章的全部处理意见的结论(即删除、删除、不变更)。另希望阁下能协助处理4月已提出、至今未处理的[[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之疑似侵权问题。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7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40 (UTC)
*:::::::看來誤會已消融。請多包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44 (UTC)
----
*[[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創建時原上傳者就同時掛上了侵權模板,在此供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51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21号]]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09417.ht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8:01 (UTC)
*:{{保留}} 公报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5 (UTC)
----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同上,歡迎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5:26 (UTC)
*:代表国务院,能算公务讲话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6:15 (UTC)
*::哈哈有趣的觀點,國家主席有沒有資格代表國務院呢。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7:55 (UTC)
*::{{保留}} 开篇就有“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资格是因国务院委托而产生,和其本身是不是国家主席没有关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8:38 (UTC)
----
*[[佐治亞引導石]],作者不明的作品沒有聲明釋出版權,也要等50年吧。--[[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05 (UTC)
*:{{删除}},译者不明的文章,是否释出版权之状况不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6:02 (UTC)
----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这个是习近平的讲话,不属于pd prc cpc豁免的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20 (UTC)
:[[Template_talk:PD-PRC-CPC]]中有用户认为本文开头的“受中央政治局委托”表明本文为中共中央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37 (UTC)
::这个解释逻辑上靠不住。受机构委托创作的作品,仍然是个人的作品,不会因此就成为机构的作品。而且pd prc cpc豁免的是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不是其作品。[[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1:42 (UTC)
:::{{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创作本作品并朗读该作品(“作品”即该起草情况的发言稿);<br>''<small>此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委托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规则,著作权仍在习个人。但此时不乏有法人作品适用的空间。</small>''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
:::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
:::同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和该类文件具有相似之处。部分观点认为此内容同时发表于公报,但正如阁下在写字间中所言,公报内容何以必然具有行政(或立法、司法)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4:40 (UTC),修改于2022年7月31日 (日) 14:59 (UTC)
::::這種疑問只要理解其所處法理及釋法位置,就不會有任何疑問,但除非如本地部分演繹一般、直接將個人之與公職公務責任相互支離破碎,繼而如可以說任何機關部門只要將其問責首長推出為個人身份而代言其行為不得負責其機關部門之操行、則無人為行使執政公務擔當,如此豈可發文律令暢通法網無阻?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ping|Teetrition}}请注意《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鉴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受权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应视同立法过程中之进程文件,视同立法性质文件,并非所谓“公报”赋予,也与本话题主文件显然有相异之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20 (UTC)
*::{{保留}} 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05 (UTC)
*::{{保留}}Fire-and-Ice阁下显然对著作权法存在误用。“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并不能被简单地认同为著作权法第十九条所指的“委托作品”。根据法条,委托作品一般地由委托合同加以确认,尽管也有不订立委托合同的情况,但一般地均反映出委托人和受托人就委托事项而言原无关系建立,仅在合同或口头约定下建立相互关系——实例中,委托作品关系往往发生在与第三人的关系之间。习是中央政治局成员——这甚至比劳动雇佣关系更进一步——“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并同时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不知道Fire and Ice阁下在此处的“公文”何所指?如果要'''仅'''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内所列文类作准,则甚至中共章程亦不能视为公文收录,而这是与《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精神相违背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依法人作品要件及本作品性质,{{支持}}该作品为法人作品,同意{{保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感谢回复,我亦知立法性质非公报赋予。同时我撤回公报相关之不相关表述。提及《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意图另在于,《民法典》具有立法性质毫无争议,《民法典草案说明》是立法过程性文件因此同样具有立法性质。那么是否可以类比为: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即使中共决议'''可能'''并没有像《立法法》中那样相似的明文规定?窃认为这一类比可以成立。
*:::《立法法》初通过于2000年(修正前条文在第48条),而此前不乏类似的对法律案的说明,例如[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即使没有《立法法》的规定,具有公职的人履行其职务,过程性报告应也具有与对应文件相同的性质,且不论该报告似也合乎法人作品的要件。
*:::不知阁下是否认同这一类比?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5:48 (UTC)
:::在此反驳诸位提供的四点意见:
:::*意见一、“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按:此意见不值一驳。《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指出:“自然人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无论此文是否习近平因工作任务而创作,履行公职的作品亦为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
:::*意见二、“{{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按:[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71.htm 新华社电文署名为习近平],维基文库于是也署名为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的空间。
:::*意见三、“‘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按:此处“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无法“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以常理判断,既由习近平署名,自然由习近平本人承担责任。另外,制定PD-PRC-CPC模板当前内容时未规定“公文”范围,致今有“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之语,然则个人署名作品,根据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常识,不可能属于公文。
:::*意见四、“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按:中共中央组织的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这是社群对《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理解。对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的说明应视同立法或行政过程中之进程文件从而视同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这是意见人对立法或行政性质的理解。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单位二百余名专家参与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第1卷第2版,其“前言”指出:“撰写这部法律释义的作者,大多是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当年参加过国家有关法律的起草、调研、审议和修改工作的同志,撰写时力求根据立法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准确地反映立法意图。”其598页指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并未明确释义对法律草案的说明具有立法性质,在未有最新解释之前,自当从严。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2:31 (UTC)
::::如社羣各成員上所述,現本地文庫共識既已相對明確,閣下似乎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並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更如閣下是否要求文庫社區是要完全服從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之所謂「常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8:07 (UTC)
::::虽然在下只为意见三负责,不过阅读阁下的见解后亦有赞同或认为可商榷之处,是以合并回复如下:
::::一、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有关职务作品说法驳Longway22君之意见,我原则上并不反对。只是在此基础上,不能不提请阁下注意第十八条并不足以全然排除第十一条与第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尤其是第十二条第一款{{quote|“在作品上署名...为作者...'''另有相反证明'''的除外。”}}
::::是以尽管第十八条规定了职务作品的一般性情形,但这一情形仍要建立在无“相反证明”的基础上。
::::二、那么,实务中是否存在“相反证明”呢?此处恰好就阁下之对Teetrition君意见二的反驳可提供一反论材料(注:这并不代表我对他的意见就全然支持):阁下指本文在新华社署名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然而见[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新华社电文-习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署名亦为习近平,按阁下之逻辑,应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而应将其视为其个人之作品,从而其个人据有版权;然而这一逻辑,将恐与既有案例判决相冲突(即《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此处即证明,即使署名,亦不全必然以署名者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者;亦即在实务中,“相反证明”是可能存在的。
::::三、回到本案,则是否提出足够效力的“相反证明”,成为关键(请注意,我并不以为有“相反证明”即足矣,而仍应考虑其效力是否足够)。当然,效力是否足够,除非法院判决,否则它就是一个各有道理的问题。但阁下于对意见三的反驳中称“...‘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则未敢苟同:首先,署名者是否必然承担其'''全部'''责任,又以何方式承担其应承担之责任,仍需按各个案独立分析。《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条第五款指出:{{quote|(五)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quote|党中央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对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根据需要,分别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
::::同上第三十二条:{{quote|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牢记自己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一员'''...按'''集体意志'''办事...}}
::::尽管各人对中国大陆之政治结构实质或许各有认识,然而从'''成文规则'''自体而言,政治局遇事实行集体讨论、会议决定是明确的,因而若谓该说明文件在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之情况下而该文件不反映组织意志、组织无须负全面责任的,则不免与上面成文规则相违背;而习作为政治局一员,虽然需要承担责任,但应该视为以组织一员身份,与组织中之他人负共同责任。(谨请注意:'''从成文规则上''',总书记职务并不在政治局中承担比其他政治局成员更多的责任。)以上应足以证明该文件由政治局承担相应责任,而得以十一条第三款解释。至于阁下称“个人署名作品...不可能属于公文”,上述说明已足可解,不赘。
::::四、(此处{{ping|Teetrition}}感谢阁下相询,在下对阁下的回复,一并列入此点,不再另行书写,见谅)我总体同意Fire and Ice阁下的“自当从严”——针对《决议》和《决议说明》的关系而言。这两者并非法律文件,也缺乏明确释义,以《民法典》与《民法典草案说明》的关系类比是存在过度类比的情况的。因此我不赞同这样的类比。——但,《民法典草案说明》由于有《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它的性质应是无疑义的。
::::PS:就[[User:Longway22|Longway22]]君后来的发言,在下冒昧插一句:社群共识虽相对趋近于“保留”,但一是“相对”趋近,二是这趋近也仅止于“保留”,而各家未必认同各家之论据,是以恐不宜批评他人“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我更未见Fire and Ice阁下有“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与“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事实上Fire and Ice阁下不乏明确引文,逻辑亦颇有高论),这样的指控恐有违推定善意,也不符合事实,还是平心静气谈话,似更适合。冒昧一言,见谅见谅。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9:43 (UTC)
:::::接受銀雪之指教,也期提案人理解,再稍微釋言提問之為求,是較強調對提案人在第四點做案可能所生之邏輯作叩問、但確實較簡短以突出部分重點或需斟酌,但之所以較有此現,即如第四點做案可能與普遍認知之意見綜合吸納和參與等已有所相衝,潛在而言對於無論本地之文庫社區或釋法文本諸公、但且或有不太適切之對照區分,姑且如是期可見諒包涵,諸君再識。——[[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01 (UTC)
:::::{{ping|银色雪莉}}基本赞同阁下的意见也感谢阁下的提及。我亦深知未有明确解释前亦应从严,类比亦为增加保留观点之论据。惟有一点不明,阁下以《立法法》之规定说明《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性质,然正如我之前所言,《立法法》通过、施行于2000年,其规定即使是对某习惯的确认亦不能溯及既往。之前所举[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一例中,该说明冒头即言“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我向大会作关于……的说明”。正如阁下所列党章及相关党内法规的规定,不难推测习作出《决议说明》亦经相关讨论决定。在《刑诉法修正草案说明》当时无《立法法》之支撑的情况下,其立法性质之推导与《决议说明》性质之推导高度相似(私以为不能说因为《立法法》相关规定,某一作品在2000年7月1日前不属于公有领域,在之后属于公有领域)。既然《决议》根据指导案例之精神属于立法或行政文件而不受保护,此时言《决议说明》不受保护似乎并非过度类比。——[[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54 (UTC)
::::::人大的立法权在宪法中早有明定。即使没有《立法法》做加强说明,既然规定人大有立法权,则人大为行使立法权而制定的过程性文件也很难被视为不具有立法性质——当然,就像下方Fire and Ice君所言,有一个从宽从严的问题,但是我想这一个还算是同类推论,应可接受。党的文件则有根本不同。实际上党的文件之所以在本地被部分地接受具有“三性质”,还是由于一个判例所引出的讨论。即便在实务中,尽管判例有其参考性,但是它的效力也并没有法律来得强,因此实际上应作为一个有限缩性的特殊情况,不宜作过度推论,实有必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31 (UTC)
:::::::感谢回复,了解并支持阁下的立场。实际上我亦对该指导案例较为贫瘠的说理仍有疑问(更何况这是刑庭法官所作判决)。正如阁下所言,中国大陆法域无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仅有参考作用。但既然社群接受部分党的文件具有三性,个人论述即直接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了。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44 (UTC)
:::::承蒙指点,回复两点:
:::::*一、《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而根据《立法法》第十八条至二十四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法律案将经过提案人的说明后,进行审议和修订,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和法律草案表决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认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据此可见,《法律释义全书》认为立法过程中的文件为立法性质的文件,从而判定审议结果报告具有立法性质。那么虽无明文,提案人对法律的说明自然也应属立法性质(这只是推测,从宽从严,由文库社群决定)。虽然,这无法推出《决议说明》亦可属此例。
:::::*二、银色雪莉认为署名为习近平的《决议说明》“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目前恰无证据证明此点。《决议说明》称:“在决议稿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决议稿。”后又经中共中央全会通过。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代表中共中央集体意志当无疑义。而目前并无任何报道披露《决议说明》的形成过程,仅知署名为习近平。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1:53 (UTC)
::::::所以如此即屬於民事行為否?如閣下由此論說,適可民事舉證和承擔民事責任等言之反觀所謂署名者、是否合乎獨自署名承擔民事行為能力之定義。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40 (UTC)
::::::祝安。对于Fire-and-Ice阁下之意见一完全赞成。就意见二,我当然可以撤回“宣读”这一推理,确实这一推理也无法证明。但我仍要指出的是:
::::::首先,即便没有明确的文件制订过程,但这一文件首先代表政治局的意志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委托”一词,说明此项事务(即“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是政治局自身事务(这里有一项旁证:本文中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作为文件起草情况说明的本文,其内容自然需要反映领导本项工作的政治局常委会的意志)。
::::::其次,阁下当然可以引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包括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应的条文)来指出这属于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归自然人作者(包括我前面引用的文段,也确实可以说明此处属于习的“工作任务”范畴),正如我此前的一贯态度一样(“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我原则上并不反对”),'''我不会反对将本文认定为职务作品的看法'''。但我同样指出,本文'''也同样具有组织作品之完整要件'''——除了“主持”和“意志”以外,再谨引用《民法典》第六十二、一百零五和一百零八条指出,习作为文件起草组组长(组织代表)在创作这一决议起草过程中的过程性文件时,其责任划分存在由其所属组织全体承担的可能,因此也就存在了符合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要件三的可能性。
::::::以上,谨表明我的态度——我们争论的缘由,实际上是由于现行著作权法的几类特殊作品——法人作品、一般职务作品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在定义上存在重叠的灰色地带。鉴于这种灰色地带,我在保留我个人认为应当保留的这一观点同时,亦对阁下之意见表示尊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13 (UTC)
----
*[[武嶺樂亭記]],蔣中正的私人作品。--[[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9:31 (UTC)
:符合[[:mul:Template:PD-US-1923-abroad]],在美国是公有领域,移交[[:mul:|多语言维基文库]]。--[[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8:39 (UTC)
=== 8月 ===
*[[新华社受权公告]],授權方及相關版權待釐清。--[[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09 (UT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Deletion_requests/File:2022%E5%B9%B48%E6%9C%88%E6%96%B0%E5%8D%8E%E7%A4%BE%E5%8F%97%E6%9D%83%E5%85%AC%E5%91%8A.jpg 公告附图也面临提删]。--[[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10 (UTC)
**{{删除}} 新华社作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21:51 (UTC)
**:这肯定不是新华社自己的作品,不应适用新华社自身的版权要求。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2:07 (UTC)
**倾向{{保留}},公告授权方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或其他官方,而公告本身可能具有行政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3 (UTC)
***我认为这篇公告属于“纯事实消息”,所以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9 (UTC)
****「公告」,是什麼也不會是「事實消息」吧……--[[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0 (UTC)
****:公告的内容就是事实消息。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23:38 (UTC)
****:除了事实消息(发生了什么),公告的功能就是决议、决定、命令(受众要怎么做)了。这篇公告的内容是宣布“解放军要在台湾附近海域进行军事行动”,要求“船只和飞行器不要接近”,应被视为“决议、决定、命令”。鉴于新华社只是新闻机构,而且是“受权”,即得到批准,发表此公告,合理推断,公告的作者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再次证明这篇公告的公有领域性质。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07:02 (UTC)
**應先判讀是否存在民事法人,還有是否具備民事舉證之行為能力。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35 (UTC)
**:这么说“民事法人”肯定不是新华社,而是比新华社级别更高的政府机构。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5 (UTC)
**{{意见}} 文字我可以接受按单纯事实消息保留。图片还有待社群讨论。--[[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7 (UTC)
**:这张图片跟文字的性质一样,也是单纯事实消息,也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9 (UTC)
*为什么不使用国防部或解放军原公告,国防部失职?--[[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9 (UTC)
*:反而是国防部[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8/02/content_4917246.htm 转载了]新华社的报道……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6 (UTC)
----
*[[九大工商團體聯合聲明]]版权情况未知。--[[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4 (UTC)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发表声明 强烈谴责佩洛西蓄意挑衅 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同上,建議一同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9 (UTC)
*:还有[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165961512286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D925B7EC-47EA-44A4-A76B-739461C1D155_681309378382&item_id=5446603752302245352 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一并讨论吧。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7:04 (UTC)
*:全国台企联那篇肯定是{{删除}},法人作品版权未到期。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是同理。台湾方面的相关法律我不那么熟,不过据《[[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5月立法6月公布)|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条,似乎法人作品也是要到五十年。--[[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21 (UTC)
:*刪掉吧。[[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7:37 (UTC)
----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还得再等四年。[[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3:09 (UTC)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譯者不明,可能侵犯版權。[[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7:37 (UTC)
*:该版译文应予{{删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多版语文教材给出的出处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二者译文存在些许差异但基本一致,维基文库的这一版本来自后者。前者译者署名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后者暂未找到有收录的对应书籍。即使按照法人作品发表+50年规则计算,该译文著作权仍未到期。
*:摘录少许前述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马恩全集第40卷前言说明供参考:
*:{{quote|《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补卷是依照1968年开始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补卷译出的。补卷共十一卷,卷次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至三十九卷相衔接,即第四十至五十卷。}}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0:46 (UTC)
iz00vr2eg20exb3b27663si1pkuazuq
Template:Authors-S
10
7839
2172064
2017205
2022-08-14T10:02:11Z
Baomi
20901
wikitext
text/x-wiki
== Sakamoto ==
;[[作者:坂本龍馬|坂本龍馬]] (Sakamoto Ryōma, 1836年—1867年)
== Satō ==
;[[作者:佐藤春夫|佐藤春夫]] (Satō Haruo, 1892年—1964年)
== Seng ==
;[[作者:僧肇|僧肇]] (384年—414年)
== Shang ==
;[[作者:上官婉兒|上官婉兒]] (664年—710年)
;[[作者:商鞅|商鞅]] (前390年 — 前338年)
== Shao ==
;[[作者:邵雍|邵雍]] (1011年—1077年)
;[[作者:邵經濟|邵經濟]] (1493年-1558年)
== Shen ==
;[[作者:沈約|沈約]] (441年—513年)
;[[作者:沈佺期|沈佺期]] (?—713年)
;[[作者:沈括|沈括]] (约1033年—1097年)
;[[作者:沈德潛|沈德潛]] (1673年—1769年)
;[[作者:沈復|沈復]] (1763年—1825年)
;[[作者:沈恩孚|沈恩孚]] (1864年—1944年)
== Shi ==
;[[作者:史達祖|史達祖]] (約1163年—約1220年)
;[[作者:施耐庵|施耐庵]] (1296年—1370年)
;[[作者:石崇|石崇]] (249年—300年)
;[[作者:史可法|史可法]] (1601年—1645年)
== Shimazaki ==
;[[作者:島崎藤村|島崎藤村]] (Shimazaki Tōson, 1872年—1943年)
== Shōtoku ==
;[[作者:聖德太子|聖德太子]] (Shōtoku Taishi, 572年—621年)
== Shōwa ==
;[[作者:昭和天皇|昭和天皇]] (Shōwa Tennō, 1901年—1989年)
== Si ==
;[[作者:司馬相如|司馬相如]] (前179年—前117年)
;[[作者:司馬遷|司馬遷]] (約前145年—約前86年)
;[[作者:司空曙|司空曙]] (720年—790年)
;[[作者:司馬霜霜|司馬霜霜]] (唐天寶時)
;[[作者:司空圖|司空圖]] (837年-908年)
;[[作者:司馬光|司馬光]] (1019年—1086年)
;[[作者:司守謙|司守謙]] (明代)
== Song ==
;[[作者:宋玉|宋玉]] (戰國後期,生卒年不詳)
;[[作者:宋子侯|宋子侯]] (東漢)
;[[作者:宋之問|宋之問]] (约656年—712年)
;[[作者:宋璟|宋璟]] (663年—737年)
;[[作者:宋若莘|宋若莘]] (?—820年)
;[[作者:宋若憲|宋若憲]] (?—835年)
;[[作者:宋若昭|宋若昭]] (?—825年)
;[[作者:宋祁|宋祁]] (998年—1062年)
;[[作者:宋慈|宋慈]] (1186年—1249年)
;[[作者:宋濂|宋濂]] (1310年—1381年)
== Su ==
;[[作者:蘇武|蘇武]] (前140年—前60年)
;[[作者:蘇味道|蘇味道]] (648年—705年)
;[[作者:蘇頲|蘇頲]] (670年—727年)
;[[作者:蘇舜欽|蘇舜欽]] (1008年—1048年)
;[[作者:蘇洵|蘇洵]] (1009年—1066年)
;[[作者:蘇軾|蘇軾]] (1037年—1101年)
;[[作者:蘇轍|蘇轍]] (1039年—1112年)
;[[作者:蘇永欽|蘇永欽]] (1951年—)
== Sugano ==
;[[作者:菅野眞道|菅野眞道]] (Sugano no Mamichi, 741年—814年)
== Sugawara ==
;[[作者:菅原淳茂|菅原淳茂]] (Sugawara no Atsushige, 878年—926年)
;[[作者:菅原文時|菅原文時]] (Sugawara no Fumitoki, 899年—981年)
;[[作者:菅原是善|菅原是善]] (Sugawara no Koreyoshi, 812年—880年)
;[[作者:菅原道眞|菅原道眞]] (Sugawara no Michizane, 845年—903年)
;[[作者:菅原輔正|菅原輔正]] (Sugawara no Sukemasa, 925年-1010年)
== Sun ==
;[[作者:孫武|孫武]] (前535年—?)
;[[作者:孫權|孫權]] (182年—252年)
;[[作者:孫休|孫休]] (235年—264年)
;[[作者:孫綽|孫綽]] (東晉)
;[[作者:孫過庭|孫過庭]] (648年—703年)
;[[作者:孫中山|孫中山]] (1866年—1925年)
== Susukida ==
;[[作者:薄田泣堇|薄田泣堇]] (Susukida Kyūkin, 1877年—1945年)
2yvh9jvw54wp0bcojyiarif7oo3rghd
史記/卷094
0
9506
2171897
375296
2022-08-13T15:05:07Z
洗心
65935
/* 田儋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 第三十四
| author = 司馬遷
| previous = [[../卷093|韓信盧綰列傳 第三十三]]
| next = [[../卷095|樊酈滕灌列傳 第三十五]]
| notes = '''田儋'''
}}
__FORCETOC__
==田儋==
{{wikipedia|田儋}}
田儋者,狄人也,故齊王田氏族也。儋從弟田榮,榮弟田橫,皆豪,宗彊,能得人。
陳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詳為縛其奴,從少年之廷,欲謁殺奴。見狄令,因擊殺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諸侯皆反秦自立,齊,古之建國,儋,田氏,當王。」遂自立為齊王,發兵以擊周市。周市軍還去,田儋因率兵東略定齊地。
秦將章邯圍魏王咎於臨濟,急。魏王請救於齊,齊王田儋將兵救魏。章邯夜銜枚擊,大破齊、魏軍,殺田儋於臨濟下。儋弟田榮收儋餘兵東走東阿。齊人聞王田儋死,乃立故齊王建之弟田假為齊王、田角為相、田間為將,以距諸侯。
田榮之走東阿,章邯追圍之。項梁聞田榮之急,乃引兵擊破章邯軍東阿下。章邯走而西,項梁因追之。而田榮怒齊之立假,乃引兵歸,擊逐齊王假。假亡走楚。齊相角亡走趙;角弟田閒前求救趙,因留不敢歸。田榮乃立田儋子市為齊王。榮相之,田橫為將,平齊地。
項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項梁使使告趙、齊,發兵共擊章邯。田榮曰:「使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閒,閒肯出兵。」楚懷王曰:「田假與國之王,窮而歸我,殺之不義。」趙亦不殺田角、田閒以市於齊。齊曰:「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何者?為害於身也。今田假、田角、田閒於楚、趙,非直手足戚也,何故不殺?且秦復得志於天下,則齮龁用事者墳墓矣。」楚、趙不聽,齊亦怒,終不肯出兵。章邯果敗殺項梁,破楚兵,楚兵東走,而章邯渡河圍趙於鉅鹿。項羽往救趙,由此怨田榮。
項羽既存趙,降章邯等,西屠咸陽,滅秦而立侯王也,乃徙齊王田市更王膠東,治即墨。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入關,故立都為齊王,治臨淄。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兵降項羽,項羽立田安為濟北王,治博陽。田榮以負項梁不肯出兵助楚、趙攻秦,故不得王;趙將陳餘亦失職,不得王:二人俱怨項王。
項王既歸,諸侯各就國,田榮使人將兵助陳餘,令反趙地,而榮亦發兵以距擊田都,田都亡走楚。田榮留齊王市,無令之膠東。市之左右曰:「項王彊暴,而王當之膠東,不就國,必危。」市懼,乃亡就國。田榮怒,追擊殺齊王市於即墨,還攻殺濟北王安。於是田榮乃自立為齊王,盡并三齊之地。
項王聞之,大怒,乃北伐齊。齊王田榮兵敗,走平原,平原人殺榮。項王遂燒夷齊城郭,所過者盡屠之。齊人相聚畔之。榮弟橫,收齊散兵,得數萬人,反擊項羽於城陽。而漢王率諸侯敗楚,入彭城。項羽聞之,乃醳齊而歸,擊漢於彭城,因連與漢戰,相距滎陽。以故田橫復得收齊城邑,立田榮子廣為齊王,而橫相之,專國政,政無巨細皆斷於相。
橫定齊三年,漢王使酈生往說下齊王廣及其相國橫。橫以為然,解其歷下軍。漢將韓信引兵且東擊齊。齊初使華無傷、田解軍於歷下以距漢,漢使至,乃罷守戰備,縱酒,且遣使與漢平。漢將韓信已平趙、燕,用蒯通計,度平原,襲破齊歷下軍,因入臨淄。齊王廣、相橫怒,以酈生賣己,而亨酈生。齊王廣東走高密,相橫走博(陽),守相田光走城陽,將軍田既軍於膠東。楚使龍且救齊,齊王與合軍高密。漢將韓信與曹參破殺龍且,虜齊王廣。漢將灌嬰追得齊守相田光。至博(陽),而橫聞齊王死,自立為齊王,還擊嬰,嬰敗橫之軍於嬴下。田橫亡走梁,歸彭越。彭越是時居梁地,中立,且為漢,且為楚。韓信已殺龍且,因令曹參進兵破殺田既於膠東,使灌嬰破殺齊將田吸於千乘。韓信遂平齊,乞自立為齊假王,漢因而立之。
後歲餘,漢滅項籍,漢王立為皇帝,以彭越為梁王。田橫懼誅,而與其徒屬五百餘人入海,居島中。高帝聞之,以為田橫兄弟本定齊,齊人賢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後恐為亂,乃使使赦田橫罪而召之。田橫因謝曰:「臣亨陛下之使酈生,今聞其弟酈商為漢將而賢,臣恐懼,不敢奉詔,請為庶人,守海島中。」使還報,高皇帝乃詔衛尉酈商曰:「齊王田橫即至,人馬從者敢動搖者致族夷!」乃復使使持節具告以詔商狀,曰:「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雒陽。
未至三十里,至尸鄉廄置,橫謝使者曰:「人臣見天子當洗沐。」止留。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且吾亨人之兄,與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縱彼畏天子之詔,不敢動我,我獨不愧於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見我者,不過欲一見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陽,今斬吾頭,馳三十里閒,形容尚未能敗,猶可觀也。」遂自剄,令客奉其頭,從使者馳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為都尉,發卒二千人,以王者禮葬田橫。
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皆自剄,下從之。高帝聞之,乃大驚,大田橫之客皆賢。吾聞其餘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則聞田橫死,亦皆自殺。於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
==評論==
太史公曰: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蒯通者,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通善齊人安期生,安期生嘗干項羽,項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項羽欲封此兩人,兩人終不肯受,亡去。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余因而列焉。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
【索隱述贊】秦項之際,天下交兵。六國樹黨,自置豪英。田儋殞寇,立市相榮。楚封王假,齊破酈生。兄弟更王,海島傳聲。
njhxgi9oj6owjmv6kgcdgwdrc589j51
本草綱目/草之一
0
16045
2171915
2144313
2022-08-14T00:50:10Z
DavidTam
54742
/* 知母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title=本草綱目
|section=草之一 卷十二上
| previous = [[本草綱目/金石之五|金石之五]]
| next = [[本草綱目/草之二|草之二]]
}}
李時珍曰︰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剛交於柔而成根 ,柔交於剛而成枝幹。葉萼屬陽,華實屬陰。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氣之粹者為良,得氣之戾者為毒。故有五形焉(金、木、水、火、土),五氣焉(香、臭、臊、腥、膻),五色焉(青、赤、黃、白、黑),五味焉(酸、苦、甘、辛、鹹),五性焉(寒、熱、溫、涼、平),五用焉(升、降、浮、沉、中)。炎農嘗而辨之,軒岐述而著之,漢、魏、唐、宋明賢良醫代有增益。但三品雖存,淄澠交混,諸條重出,涇渭不分。苟不察其精微,審其善惡,其何以權七方、衡十劑而寄死生耶?
於是剪繁去復,繩繆補遺,析族區類,振綱分目。除穀、菜外,凡得草屬之可供醫藥者六百一十一種,分為十類︰曰山,曰芳,曰隰,曰毒,曰蔓,曰水,曰石,曰苔,曰雜,曰有名未用。(舊本草部上、中、下三品,共四百四十七種。今並入三十一種,移二十三種入菜部,三種入穀部,四種入果部,二種入木部。自木部移並一十四種,蔓草二十九種,菜部移並一十三種,果部移並四種,外類有名未用共二百四十七種)
《神農本草經》一百六十二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一百三十一種(陶弘景注。七十八種有名未用)
《李氏藥錄》一種(魏李當之)
《吳氏本草》一種(魏吳普)
《唐本草》三十四種(唐蘇恭)
《藥性本草》一种(唐甄權)
《本草拾遺》六十八種(唐陳藏器)
《食療本草》二種(唐孟詵)
《海藥本草》六種(唐李珣)
《四聲本草》一種(唐蕭炳)
《開寶本草》三十七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一十七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五十四種(宋蘇頌)
《日華本草》七種(宋人大明)
《用藥法象》一種(元李杲)
《本草補遺》一種(元朱震亨)
《本草會編》一種(明汪機)
《本草綱目》八十六種(明李時珍)
【附注】宋雷 《炮炙論》 北齊徐之才《藥對》 唐楊損之《刪繁》 唐孫思邈《千金》 蜀韓保升《重注》 南唐陳士良《食性》 宋寇宗 《衍義》 唐慎微《証類》 陳承《別說》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王好古《湯液》 吳瑞《日用》 明汪穎《食物》 王綸《集要》 陳嘉謨《蒙筌》 憲王《救荒》寧原《食鑒》
== 草之一 <sub>山草類上三十一種</sub> ==
=== 甘草 ===
(《本經》上品)
【釋名】密甘(《別錄》)、密草(《別錄》)、美草(《別錄》)、蕗草(《別錄》)、靈通(《記事珠》)、國老(《別錄》)。
弘景曰︰『此草最為眾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
甄權曰︰『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集解】《別錄》曰︰甘草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乾,十日成。
陶弘景曰︰河西上郡,今不復通市。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諸地中來。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火炙乾者,理多虛疏。又有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復好。青州間有而不如。又有紫甘草,細而實,乏時亦可用。
蘇頌曰︰今陝西、河東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葉如槐葉,七月開紫花似柰冬,結實作角子如畢豆。根長者,三、四尺,粗細不定,皮赤色,上有橫梁,梁下皆細根也。采得去蘆頭及赤皮,陰乾用。今甘草有數種,以堅實斷理者為佳。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惟貨湯家用之。
謹按︰《爾雅》云︰䖅,大苦。郭璞注︰似地黃。又《詩‧唐風》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是也。䖅,與苓通用。首陽之山在河東蒲坂縣,乃今甘草所生處相近,而先儒所說苗葉與今全別,豈種類有不同者乎?
李時珍曰︰按︰沈括《筆談》云︰《本草注》引《爾雅》䖅大苦之注,為甘草者,非矣。
郭璞之注,乃黃藥也,其味極苦,故謂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葉端微尖而糙澀,似有白毛,結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時角拆,子扁如小豆,極堅,齒嚙不破,今出河東西界。寇氏《衍義》亦取此說,而不言大苦非甘草也。以理度之,郭說形狀殊不相類,沈說近之。今人惟以大徑寸而結緊斷紋者,為佳,謂之粉草;其輕虛細小者,皆不及之。劉績《霏雪錄》,言安南甘草大者如柱,土人以架屋,不識果然否也?
根
【修治】雷斆曰︰凡使須去頭尾尖處,其頭、尾吐人。每用切長三寸,擘作六七片,入瓷器中盛,用酒浸蒸,從巳至午,取出曝乾,銼細用。一法︰每斤用酥七兩涂炙,酥盡為度。又法︰先炮令內外赤黃用。
時珍曰︰方書炙甘草皆用長流水蘸濕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漿水炙熟,未有酥炙、酒蒸者。大抵補中宜炙用;瀉火宜生用。
【氣味】甘,平,無毒。寇宗奭曰︰生則微涼,味不佳;炙則溫。
王好古曰︰氣薄味濃,升而浮,陽也。入足太陰厥陰經。時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經。
徐之才曰︰朮、苦參、干漆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權曰︰忌豬肉。
時珍曰︰甘草與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 ,以十棗湯加甘草、大黃,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東垣李杲治項下結核,消腫潰堅東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勞瘵,蓮心飲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惡相反者,乃不為害。非妙達精微者,不知此理。
【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金瘡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本經》。尰,音時勇切,腫也)。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別錄》)。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臟,養腎氣,內傷,令人陰不痿,主婦人血瀝、腰痛,凡虛而多熱者,加用之(甄權)。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大明)。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李杲)。吐肺痿之膿血,消五發之瘡疽(好古)。解小兒胎毒驚癇,降火,止痛(時珍)。
稍
【主治】生用治胸中積熱,去莖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尤妙(元素)。
頭
【主治】生用能行足厥陰、陽明二經污濁之血,消腫導毒(震亨)。主癰腫,宜入吐藥(時珍)。
【發明】震亨曰︰甘草味甘,大緩諸火,黃中通理,厚德載物之君子也。欲達下焦,須用稍子。杲曰︰甘草氣薄味濃,可升可降,陰中陽也。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緩正氣,養陰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鹹斂,甘上行而發,而本草言甘草下氣何也?蓋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張仲景附子理中湯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湯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緩之之意。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而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建中湯用甘草,以補中而緩脾急也;鳳髓丹用甘草,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也,乃甘補之意。又曰︰甘者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甘緩而壅氣,非中滿所宜也。凡不滿而用炙甘草為之補;若中滿而用生甘草為之瀉,能引諸藥直至滿所,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經》云︰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是矣。
時珍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土德。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贊帝力而人不知,斂神功而己不與,可謂藥中之良相也。然中滿、嘔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與之相反。是亦迂緩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嘗見嫉於宵人之意歟?
頌曰︰按︰孫思邈《千金方》論云︰甘草解百藥毒,如湯沃雪。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方稱大豆汁解百藥毒,予每試之不效,加入甘草為甘豆湯,其驗乃奇也。又葛洪《肘後備急方》云︰席辯刺史嘗言︰嶺南俚人解蠱毒藥,並是常用之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頭牛藥,或言三百兩銀藥。久與親狎,乃得其詳。凡飲食時,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隨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兩,生薑四兩,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或用都淋藤、黃藤二物,酒煎溫常服,則毒隨大。小溲出。又常帶甘草數寸,隨身備急。若經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三百頭牛藥,即土常山也;三百兩銀藥,即馬兜鈴藤也,詳見各條。
【附方】舊十五,新二十二。
傷寒心悸,脈結代者︰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傷寒類要》)
傷寒咽痛︰少陰証,甘草湯主之。用甘草二兩(蜜水炙),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日二服。(張仲景《傷寒論》)
肺熱喉痛有痰熱者。甘草(炒)二兩,桔梗(米泔浸一夜)一兩。每服五錢,水一鐘半,入阿膠半片,煎服。(錢乙《直訣》)
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頭眩,小便數而不咳者,肺中冷也,甘草乾薑湯溫之。甘草(炙)四兩,乾薑(炮)二兩。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張仲景《金匱要略》)
肺痿久嗽涕唾多,骨節煩悶,寒熱。以甘草三兩(炙),搗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調甘草末一錢,服之。(《廣利方》)
小兒熱嗽︰甘草二兩,豬膽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綠豆大。食後薄荷湯下十丸。名涼膈丸。(《聖惠方》)
初生解毒︰小兒初生,未可便與朱砂、蜜。只以甘草一指節長,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染點兒口中,可為一蜆殼,當吐出胸中惡汁。此後待兒飢渴,更與之。令兒智慧,無病,出痘稀少。(王 《選方》)
初生便閉︰甘草、枳殼(煨)各一錢。水半盞,煎服。(《全幼心鑒》)
小兒撮口發噤︰用生甘草二錢半,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令吐痰涎,後以乳汁點兒口中。(《金匱玉函》)
嬰兒目澀︰月內目閉不開,或腫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風。用甘草一截,以豬膽汁炙,為末。每用米泔調少許,灌之。(《幼幼新書》)
小兒遺尿︰大甘草頭,煎湯,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小兒尿血︰甘草一兩二錢,水六合,煎二合,一歲兒一日服盡。(姚和眾《至寶方》)
小兒羸瘦︰甘草三兩,炙焦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溫水下五丸,日二服。(《金匱玉函》)
大人羸瘦︰甘草三兩(炙)。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頓服之。良。(《外台秘要》)
赤白痢下︰崔宣州衍所傳方︰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漿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炙之,後用生薑去皮半兩,二味以漿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梅師方》
︰用甘草一兩(炙),肉豆蔻七個(煨)銼。以水三升,煎一升,分服。舌腫塞口,不治殺人︰甘草,煎濃湯,熱漱頻吐。(《聖濟總錄》)
太陰口瘡︰甘草二寸,白礬一粟大,同嚼,咽汁。(《保命集》)
發背癰疽︰崔元亮《海上集驗方》云︰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極奇秘。用甘草三大兩(生搗篩末),大麥面九兩,和勻,取好酥少許入內,下沸水搜如餅狀,方圓大於瘡一分,熱敷腫上,以綢片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者膿水自出;未成者腫便內消,仍當吃黃粥為妙。又一法︰甘草一大兩,水炙,搗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橫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攪,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瘡腫發背,皆甚效。(蘇頌《圖經》)
諸般癰疽︰甘草三兩,微炙,切,以酒一斗,同浸瓶中,用黑鉛一片溶成汁,投酒中取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飲酒至醉,寢後即愈也。(《經驗方》)
一切癰疽諸發,預期服之,能消腫逐毒,使毒不內攻,功效不可具述。用大橫紋粉草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濃汁,再以密絹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服一、二匙,無灰酒或白湯下。曾服丹藥者,亦解之,或微利無妨,名國老膏。(《外科精要方》)
癰疽秘塞︰生甘草二錢半,井水煎服,能疏導下惡物。(《直指方》)
乳癰初起︰炙甘草二錢,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
些小癰癤︰發熱時,即用粉草節,晒乾為末,熱酒服一、二錢,連進數服,痛熱皆止。(《外科精要方》)
痘瘡煩渴︰粉甘草(炙)、栝蔞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通血脈,發瘡痘也。(《直指方》)
陰下懸癰︰生於穀道前後,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數十日後,赤腫如桃李,成膿即破,破則難愈也。用橫紋甘草一兩,四寸截斷,以溪澗長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盡為度,劈開視之,中心水潤乃止。細銼,用無灰好酒二小碗,煎至一碗,溫服,次日再服,便可保無虞。此藥不能急消,過二十日,方得消盡。
興化守康朝病已破,眾醫拱手,服此兩劑即合口,乃韶州劉從周方也。(李迅《癰疽方》)
陰頭生瘡︰蜜煎甘草末,頻頻塗之,神效。(《千金方》)
陰下濕癢︰甘草,煎湯,日洗三、五度。(《古今錄驗》)
代指腫痛︰甘草,煎湯漬之。(《千金方》)
凍瘡發裂︰甘草,煎湯洗之。次以黃連、黃柏、黃芩末,入輕粉、麻油調敷。(《談野翁方》)
湯火灼瘡︰甘草,煎蜜涂。(李樓《奇方》)
蠱毒藥毒︰甘草節,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咽,或水煎服,神妙。(《直指方》)
小兒中蠱欲死者︰甘草半兩,水一盞,煎五分,服。當吐出。(《金匱玉函》)
牛馬肉毒︰甘草,煮濃汁,飲一、二升,或煎酒服,取吐或下。如渴,不可飲水,飲之即死。(《千金方》)
飲饌中毒,未審何物,猝急無藥。只煎甘草薺 湯,入口便活。(《金匱玉函方》)
水莨菪毒︰菜中有水莨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令人狂亂,狀若中風,或作吐。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金匱玉函妙方》)
=== 黃耆 ===
(《本經》上品)
【釋名】黃耆(《綱目》)、戴糝(《本經》)、戴椹(《別錄》,又名獨椹)、芰草(《別錄》,又名蜀脂)、百本(《別錄》)、王孫(《藥性論》)。
時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或作蓍者,非矣。蓍,乃蓍龜之蓍,音尸。王孫與牡蒙同名異物。
【集解】《別錄》曰︰黃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采,陰乾。
弘景曰︰第一出隴西洮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溫補。又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貼。俗方多用,道家不須。
恭曰︰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復采用。宜州、寧州者,亦佳。
頌曰︰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根長二、三尺以來。獨莖,或作叢生,枝幹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耆。然有數種,有白水耆、赤水耆、木耆,功用並同,而力不及白水 。木耆,短而理橫。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黃耆,折皮亦似綿,頗能亂真。但苜蓿根堅而脆,黃 至柔韌,皮微黃褐色,肉中白色,此為異耳。
承曰︰黃耆本出綿上者為良,故名綿黃耆,非謂其柔韌如綿也。今《圖經》所繪憲州者,地與綿上相鄰也。
好古曰︰綿上,即出西沁州;白水,在陝西同州。黃耆味甘,柔軟如綿,能令人肥;苜蓿根,味苦而堅脆,俗呼為土黃耆,能令人瘦。用者宜審。
嘉謨曰︰綿上,沁州鄉名,今有巡檢司;白水、赤水二鄉,俱屬隴西。
時珍曰︰黃耆,葉似槐葉而微尖小,又似蒺藜葉而微闊大,青白色。開黃紫花,大如槐花。結小尖角,長寸許。根長二、三尺,以緊實如箭竿者為良。嫩苗亦可 淘茹食。其子收之,十月下種,如種菜法亦可。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木耆草,真相似,只是生時葉短並根橫也。須去頭上皺皮,蒸半日,擘細,於槐砧上銼用。
時珍曰︰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數次,以熟為度。亦有以鹽湯潤透,器盛,於湯瓶蒸熟切用者。
根
【氣味】甘,微溫,無毒(《本經》)。白水者冷,補(《別錄》)。
元素曰︰味甘,氣溫、平。氣薄味濃,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足太陰氣分,又入手少陽、足少陰命門。
之才曰︰茯苓為之使,惡龜甲、白蘚皮。
【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本經》)。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別錄》)。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治發背,內補(甄權)。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瘰癧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痰嗽,頭風熱毒赤目(《日華》)。治虛勞自汗,補肺氣,瀉肺火、心火,實皮毛,益胃氣,去肌熱及諸經之痛(元素)。主太陰瘧疾,陽維為病,苦寒熱;督脈為病,逆氣裡急(好古)。
【發明】
弘景曰︰出隴西者,溫補;出白水者,冷補。又有赤色者,可作膏,用消癰腫。
藏器曰︰虛而客熱,用白水黃耆;虛而客冷,用隴西黃耆。
大明曰︰黃耆,藥中補益,呼為羊肉;白水耆,涼,無毒,排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赤水耆,涼,無毒,治血退熱毒,餘功並同;木耆,涼,無毒,治煩排膿之力,微於黃,遇闕即倍用之。
元素曰︰黃耆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又曰︰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
好古曰︰黃耆,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及膚痛,是皮表之藥;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是裡藥。乃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也。
杲曰︰《靈樞》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 則益氣也。又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躁熱肌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
震亨曰︰黃耆補元氣,肥白而多汗者,為宜;若面黑形實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滿,宜以三拗湯瀉之。
宗奭曰︰防風、黃耆,世多相須而用。唐許胤宗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後病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
胤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蒸之,藥入腠理,周時可瘥。乃造黃耆防風湯數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其夕便得語也。
杲曰︰防風能製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震亨曰︰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柳太後之病不言,若以有形之湯,緩不及事;今投以二物,湯氣滿室,則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生也。
杲曰︰小兒外物驚,宜用黃連安神丸鎮心藥。若脾胃寒濕,嘔吐腹痛,瀉痢青白,宜用益黃散藥。如脾胃伏火,勞役不足之証,及服巴豆之類,胃虛而成慢驚者,用益黃、理中之藥,必傷人命。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於脾土中,以甘寒瀉火,以酸涼補金,使金旺火衰,風木自平矣。今立黃耆湯瀉火補金益土,為神治之法。用炙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白芍藥五分,水一大盞,煎半盞,溫服。
機曰︰蕭山魏直著《博愛心鑒》三卷,言小兒痘瘡,惟有順、逆、險三証。順者為吉,不用藥。逆者為凶,不必用藥。惟險乃悔吝之象,當以藥轉危為安,宜用保元東加減主之。
此方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今借而治痘,以其內固營血,外護衛氣,滋助陰陽,作為膿血,其証雖異,其理則同。去白芍藥,加生薑,改名曰保元湯。炙黃耆三錢,人參二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一片,水煎服之。險証者,初出圓暈干紅少潤也,漿長光澤,頂陷不起也;既出雖起慘色不明也,漿行色灰不榮也,漿定光潤不消也,漿老濕潤不斂也,結痂而胃弱內虛也,痂落而口渴不食也,痂後生癰腫也,癰腫潰而斂遲也。凡有諸症,並宜此湯。或加芎 ,加官桂,加糯米以助之。詳見本書。
嘉謨曰︰人參補中,黃耆實表。凡內傷脾胃,發熱惡寒,吐泄怠臥,脹滿痞塞,神短脈微者,當以人參為君,黃耆為臣;若表虛自汗亡陽,潰瘍痘疹陰瘡者,當以黃耆為君,人參為臣,不可執一也。
【附方】舊五,新九。
小便不通︰綿黃耆二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小兒減半。(《總微論》)
酒疸黃疾︰心下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黑黃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黃耆
二兩,木蘭一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
氣虛白濁︰黃耆(鹽炒)半兩,茯苓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經驗良方》)
治渴補虛︰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煩悸焦渴,面色萎黃,不能飲食,或先渴而後發瘡癤,或先癰疽而後發渴,並宜常服此藥,平補氣血,安和臟腑,終身可免癰疽之疾。用綿黃耆(箭杆者,去蘆)六兩(一半生焙,一半以鹽水潤濕,飯上蒸三次,焙,銼),粉甘草一兩(一半生用,一半炙黃為末)。每服二錢,白湯點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黃耆六一湯。(《外科精要》)
老人秘塞︰綿黃耆、陳皮(去白)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用大麻子一合,研爛,以水濾漿,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調藥空心服,甚者不過二服。此藥不冷不熱,常服無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劑局方》)
腸風瀉血︰黃耆、黃連等分,為末。面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孫用和《秘寶方》)
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黃耆、人參等分。為末,以大蘿蔔一個,切一指濃大,四、五片,蜜二兩,淹炙令盡,不令焦,點末,食無時,以鹽湯下。(《永類方》)
吐血不止︰黃耆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為末。每服一錢,薑、蜜水下。(《聖濟總錄》)
咳嗽膿血咽乾,乃虛中有熱,不可服涼藥。以好黃耆四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點湯服。(席延賞方)
肺癰得吐︰黃耆二兩。為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溫服,日三、四服。(《聖惠方》)
甲疽瘡膿︰生足趾甲邊,赤肉突出,時常舉發者。黃耆二兩, 茹一兩。醋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絞去滓,以封瘡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外台秘要》)
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黃耆、川芎 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婦人良方》)
陰汗濕癢︰綿黃耆,酒炒為末,以熟豬心點吃妙。(趙真人《濟急方》)
癰疽內固︰黃耆、人參各一兩。為末,入真龍腦一錢,用生藕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二十,溫水下,日三服。(《本事方》)
莖葉
【主治】療渴及筋攣,癰腫疽瘡(《別錄》)。
=== 人參 ===
(《本經》上品)
【釋名】人薓(音參。或省作蓡)、黃參(《吳普》)、血參(《別錄》)、人銜(《本經》)、鬼蓋(《本經》)、神草(《別錄》)、土精(《別錄》)、地精(《廣雅》)、海腴、皺面還丹(《廣雅》)。
時珍曰︰人薓年深,浸漸長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謂之人薓、神草。薓字,從𣹰,亦浸漸之義。𣹰,即浸字,後世因字文繁,遂以參星之字代之,從簡便爾。然承誤日久,亦不能變矣,惟張仲景《傷寒論》尚作薓字。《別錄》一名人微,微乃薓字之訛也。其成有階級,故曰人銜。其草背陽向陰,故曰鬼蓋。其在五參,色黃屬土,而補脾胃,生陰血,故有黃參、血參之名。得地之精靈,故有土精、地精之名。《廣五行記》云︰隋文帝時,上黨有人宅後每夜聞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許,見人參枝葉異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參,一如人體,四肢畢備,呼聲遂絕。觀此,則土精之名,尤可証也。《禮斗威儀》云︰下有人參,上有紫氣。《春秋運斗樞》云︰搖光星散而為人參。人君廢山瀆之利,則搖光不明,人參不生。觀此,則神草之名,又可証矣。
【集解】《別錄》曰︰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曝乾,無令見風。根如人形者,有神。
普曰︰或生邯鄲,三月生葉小銳,枝黑莖有毛。三月、九月采根。根有手足、面目如人者神。
弘景曰︰上黨在冀州西南,今來者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俗乃重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於上黨者。次用高麗者,高麗地近遼東,形大而虛軟,不及百濟,並不及上黨者。其草一莖直上,四、五葉相對生,花紫色。高麗人作《人參贊》云︰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椵樹相尋。椵,音賈,樹似桐,甚大,附廣則多生,采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
恭曰︰人參見用多是高麗、百濟者,潞州太行紫團山所出者,謂之紫團參。
保升曰︰今沁州、遼州、澤州、箕州、平州、易州、檀州、幽州、媯州、并州並出人參,蓋其山皆與太行連亙相接故也。
曰︰新羅國所產者,有手足,狀如人形,長尺餘,以杉木夾定,紅絲纏飾之。又沙州參,短小,不堪用。
頌曰︰今河東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場及閩中來者,名新羅人參,俱不及上黨者佳。春生苗,多於深山背陰,近 漆下濕潤處。初生小者三、四寸許,一椏五葉;四、五年後生兩椏五葉,未有花莖;至十年後生三椏;年深者生四椏,各五葉。中心生一莖,俗名百尺杵。三月、四月有花,細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秋後結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根如人形者,神。泰山出者,葉干青,根白,殊別。江淮間出一種土人參,苗長一、二尺,葉如匙而小,與桔梗相似,相對生,生五、七節。根亦如桔梗而柔,味極甘美。秋生紫花,又帶青色。春秋采根,土人或用之。相傳欲試上黨參,但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空口,度走三、五里許,其不含人參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其人參乃真也。
宗 曰︰上黨者,根頗纖長,根下垂,有及一尺餘者,或十歧者,其價與銀等,稍為難得。土人得一窠,則置板上,以新彩絨飾之。
嘉謨曰︰紫團參,紫大稍扁;百濟參,白堅且圓,名白條參,俗名羊角參;遼東參,黃潤纖長有須,俗名黃參,獨勝;高麗參,近紫體虛;新羅參,亞黃味薄。肖人形者神;其類雞腿者,力洪。
時珍曰︰上黨,今潞州也。民以人參為地方害,不復采取。今所用者皆是遼參。其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今皆屬於朝鮮矣。其參猶來中國互市。亦可收子,於十月下種,如種菜法。
秋冬采者,堅實;春夏采者,虛軟,非地產有虛實也。遼參,連皮者,黃潤色如防風;去皮者,堅白如粉;偽者,皆以沙參、薺 、桔梗采根造作亂之。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薺 ,體虛無心;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俗名金井玉闌也。其似人形者,謂之孩兒參,尤多贗偽。宋蘇頌《圖經本草》所繪潞州者,三椏五葉,真人參也;其滁州者,乃沙參之苗葉;沁州、兗州者,皆薺 之苗葉。其所云江淮土人參者,亦薺 也。並失之詳審。今潞州者尚不可得,則他處者尤不足信矣。近又有薄夫以人參先浸取汁自啜,乃晒乾復售,謂之湯參,全不任用,不可不察。考月池翁諱言聞,字子郁,銜太醫吏目。嘗著《人參傳》上、下卷甚詳,不能備錄,亦略節要語於下條云耳。
【修治】弘景曰︰人參易蛀 ,唯納新器中密封,可經年不壞。
炳曰︰人參頻見風日則易蛀,惟用盛過麻油瓦罐,泡淨焙乾。入華陰細辛與參相間收之,密封,可留經年。一法︰用淋過灶灰,晒乾罐收亦可。李言聞曰︰人參生時背陽,故不喜見風日。凡生用宜 咀;熟用,宜隔紙焙之,或醇酒潤透 咀、焙熟用,並忌鐵器。
根
【氣味】甘,微寒,無毒。《別錄》曰︰微溫。普曰︰神農︰小寒;桐君、雷公︰苦;黃帝、岐伯︰甘,無毒。
元素曰︰性溫,味甘、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中之陽也。又曰︰陽中微陰。
之才曰︰茯苓、馬藺為之使,惡溲疏、鹵鹼,反藜蘆。一云︰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
元素曰︰人參得升麻引用,補上焦之元氣,瀉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補下焦之元氣,瀉腎中之火。得麥門冬則生脈;得乾薑,則補氣。
杲曰︰得黃耆、甘草,乃甘溫除大熱,瀉陰火,補元氣,又為瘡家聖藥。
震亨曰︰人參入手太陰。與藜蘆相反,服參一兩,入黎蘆一錢,其功盡廢也。
言聞曰︰東垣李氏理脾胃,瀉陰火,交泰丸內用人參、皂莢,是惡而不惡也。古方療月閉四物東加人參、五靈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療痰在胸膈,以人參、黎蘆同用而取涌越,是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奧,非達權衡者不能知。
【主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本經》)。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別錄》)。主五勞七傷,虛損、痰弱,止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凡虛而多夢紛紜者加之(甄權)。止煩躁,變酸水(李珣)。消食開胃,調中治氣,殺金石藥毒(大明)。治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治男婦一切虛証,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 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痺,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時珍)。
【發明】弘景曰︰人參為藥切要,與甘草同功。
杲曰︰人參甘溫,能補肺中元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諸氣故也。張仲景云︰病患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痢身涼、脈微、血虛者,並加人參。
古人血脫者益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也。若單用補血藥,血無由而生矣。《素問》言︰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補氣須用人參,血虛者亦須用之。本草十劑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蓋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形氣者,有無之象也。
好古曰︰潔古老人言︰以沙參代人參,取其味甘也。然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安得無異?雖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引之。
言聞曰︰人參生用氣涼,熟用氣溫;味甘補陽,微苦補陰。氣主生物,本呼天;味主成物,本呼地。氣味生成,陰陽之造化也。涼者,高秋清肅之氣,天之陰也,其性降;溫者,陽春生發之氣,天之陽也,其性升。甘者,濕土化成之味,地之陽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陰也,其性沉。人參氣味俱薄。氣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虛火旺之病,則宜生參,涼薄之氣,以瀉火而補土,是純用其氣也;脾虛肺怯之病,則宜熟參,甘溫之味,以補土而生金,是純用其味也。東垣以相火乘脾,身熱而煩,氣高而喘,頭痛而渴,脈洪而大者,用黃柏佐人參。孫真人治夏月熱傷元氣,人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脈散,以瀉熱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參之甘寒,瀉火而補元氣;臣以麥門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溫,生腎精而收耗氣。此皆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白飛霞云︰人參煉膏服,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凡病後氣虛及肺虛嗽者,並宜之。若氣虛有火者,合天門冬膏對服之。
【正誤】 曰︰夏月少使人參,發心 之患。
好古曰︰人參甘溫,補肺之陽,泄肺之陰。肺受寒邪,宜此補之;肺受火邪,則反傷肺,宜以沙參代之。
王綸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陰虛火動,勞嗽吐血、咳血等証,勿用之。蓋人參入手太陰能補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誤服參、 甘溫之劑,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不可治。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藥,生血降火。世人不識,往往服參、 為補,而死者多矣。
言聞曰︰孫真人云︰夏月服生脈散、腎瀝湯三劑,則百病不生。李東垣亦言生脈散、清暑益氣湯,乃三伏瀉火益金之聖藥,而雷 反謂發心 之患非矣。 乃臍旁積氣,非心病也。
人參能養正破堅積,豈有發 之理?觀張仲景治腹中寒氣上沖,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嘔不能食者,用大建中湯,可知矣。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參補陽泄陰,肺寒宜用,肺熱不宜用。
節齋王綸因而和之,謂參、 能補肺火,陰虛火動失血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說皆偏矣。
夫人參能補元陽,生陰血,而瀉陰火,東垣李氏之說也明矣。仲景張氏言︰亡血血虛者,並加人參;又言︰肺寒者,去人參,加乾薑,無令氣壅。丹溪朱氏亦言虛火可補,參、 之屬;實火可瀉,芩、連之屬。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謂人參補火,謬哉。夫火與元氣不兩立,元氣勝則邪火退。人參既補元氣而又補邪火,是反復之小人矣,何以與甘草、苓、朮謂之四君子耶?雖然,三家之言不可盡廢也。惟其語有滯,故守之者,泥而執一,遂視人參加蛇蠍,則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黃、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腎氣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不可用也。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郁內實,不可用也。潔古謂喘嗽勿用者,痰實氣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謂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熱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東垣謂久病郁熱在肺勿用者,乃火郁於內宜發不宜補也;若肺虛火旺,氣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宜散不宜補也;若裡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乃血虛火亢能食,脈弦而數,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者也。若自汗氣短,肢寒脈虛者,必用也。如此詳審,則人參之可用不可用,思過半矣。機曰︰節齋、王綸之說,本於海藏王好古,但綸又過於矯激。丹溪言虛火可補,須用參、 。又云陰虛潮熱,喘嗽吐血,盜汗等証,四物加人參、黃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腎受傷,咳嗽不愈,瓊玉膏主之。又云肺腎虛極者,獨參膏主之。是知陰虛勞瘵之証,未嘗不用人參也。節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後人眼目。凡遇前証,不問病之宜用不宜,輒舉以藉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說橫之胸中,甘受苦寒,雖至上嘔下泄,去死不遠,亦不悟也。古今治勞莫過於葛可久,其獨參湯、保真湯,何嘗廢人參而不用耶?節齋之說,誠未之深思也。楊起曰︰人參功載本草,人所共知。近因病者吝財薄醫,醫復算本惜費,不肯用參療病,以致輕者至重,重者至危。然有肺寒、肺熱、中滿、血虛四証,只宜散寒、消熱、消脹、補營,不用人參,其說近是;殊不知各加人參在內,護持元氣,力助群藥,其功更捷。若曰氣無補法,則謬矣。古方治肺寒以溫肺湯,肺熱以清肺湯,中滿以分消湯,血虛以養營湯,皆有人參在焉。所謂邪之所輳,其氣必虛。又曰養正邪自除,陽旺則生陰血,貴在配合得宜爾。庸醫每謂人參不可輕用,誠哉庸也。好生君子,不可輕命薄醫,醫亦不可計利不用。書此奉勉,幸勿曰迂。
【附方】舊七,新六十。
人參膏︰用人參十兩細切,以活水二十盞浸透,入銀石器內,桑柴火緩緩煎取十盞,濾汁,再以水十盞,煎取五盞,與前汁合煎成膏,瓶收,隨病作湯使。丹溪云︰多欲之人,腎氣衰憊,咳嗽不止,用生薑、橘皮煎湯,化膏服之。浦江鄭兄,五月患痢,又犯房室,忽發昏暈,不知人事,手撒目暗,自汗如雨,喉中痰鳴如曳鋸聲,小便遺失,脈大無倫,此陰虧陽絕之証也。予令急煎大料人參膏,仍與灸氣海十八壯,右手能動,再三壯,唇口微動,遂與膏服一盞,半夜後服三盞,眼能動,盡三斤,方能言而索粥,盡五斤而痢止,至十斤而全安,若作風治則誤矣。一人背疽,服內托十宣藥已多,膿出作嘔,發熱,六脈沉數有力,此潰瘍所忌也。遂與大料人參膏,入竹瀝飲之,參盡一十六斤,竹伐百餘竿,而安。後經旬餘,值大風拔木,瘡起有膿,中有紅線一道,過肩胛,抵右肋。予曰︰急作參膏,以芎、歸、橘皮作湯,入竹瀝、薑汁飲之。盡三斤而瘡潰,調理乃安。若癰疽潰後,氣血俱虛,嘔逆不食,變証不一者,以參、耆、歸、朮等分,煎膏服之,最妙。
治中湯︰頌曰︰張仲景治胸痺,心中痞堅,留氣結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治中湯主之。即理中湯,人參、朮、乾薑、甘草各三兩。四味以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隨証加減。此方自晉宋以後至唐名醫,治心腹病者,無不用之,或作湯,或蜜丸,或為散,皆有奇效。胡洽居士治霍亂,謂之溫中湯。
陶隱居《百一方》云︰霍亂餘藥乃或難求,而治中方、四順湯、濃朴湯不可暫缺,常須預合自隨也。唐石泉公王方慶云︰數方不惟霍亂可醫,諸病皆療也。四順湯,用人參、甘草、乾薑、附子(炮)各二兩,水六升,煎二升半,分四服。
四君子湯︰治脾胃氣虛,不思飲食,諸病氣虛者,以此為主。人參一錢,白朮二錢,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薑三片,棗一枚。水二鐘,煎一鐘,食前溫服。隨証加減。(《和劑局方》)
開胃化痰︰不思飲食,不拘大人小兒。人參(焙)二兩,半夏(薑汁浸,焙)五錢。為末,飛羅麵作糊,丸綠豆大。食後薑湯下三、五十丸,日三服。《聖惠方》︰加陳橘皮五錢。(《經驗後方》)
胃寒氣滿不能傳化,易飢不能食。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薑二錢。水七合,煎二合,雞子清一枚,打轉空心服之。(《聖濟總錄》)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生薑半斤(取汁),白蜜十兩,人參(末)四兩。銀鍋煎成膏。每米飲調服一匙。(《普濟方》)
胃虛惡心,或嘔吐有痰︰人參一兩。水二盞,煎一盞,入竹瀝一杯,薑汁三匙,食遠溫服,以知為度,老人尤宜。(《簡便方》)
胃寒嘔惡不能腐熟水穀,食即嘔吐︰人參、丁香、藿香各二錢半,橘皮五錢,生薑三片,水二盞,煎一盞,溫服。(《拔萃方》)
反胃嘔吐 飲食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上黨人參三大兩(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服,日再。兼以人參汁,入粟米、雞子白、薤白,煮粥與啖。李直方司勛,於漢南患此,兩月餘,諸方不瘥。遂與此方,當時便定。後十餘日,遂入京師。絳每與名醫論此藥,難可為儔也。(李絳《兵部手集方》)
食入即吐 人參半夏湯︰用人參一兩,半夏一兩五錢,生薑十片。水一斗,以杓揚二百四十遍,取三升,入白蜜三合,煮一升半,分服。(張仲景《金匱方》)
霍亂嘔惡︰人參二兩,水一盞半,煎汁一盞,入雞子白一枚,再煎溫服。一加丁香。(《衛生家寶方》)
霍亂煩悶︰人參五錢,桂心半錢。水二盞,煎服。(《聖惠方》)
霍亂吐瀉、煩躁不止︰人參二兩,橘皮三兩,生薑一兩。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聖濟總錄》)
妊娠吐水,酸心腹痛,不能飲食︰人參、乾薑(炮)等分,為末,以生地黃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和劑局方》)
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暈。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作四帖,每帖以生薑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濟生方》)
喘急欲絕,上氣鳴息者︰人參末,湯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肘後方》)
產後發喘 乃血入肺竅,危症也︰人參(末)一兩,蘇木二兩。水二碗,煮汁一碗,調參末服,神效。(《聖惠方》)
產後血暈︰人參一兩,紫蘇半兩以童尿、酒、水三合,煎服。(《醫方摘要》)
產後不語︰人參、石菖蒲、石蓮肉等分,每服五錢,水煎服。(《婦人良方》)
產後諸虛,發熱自汗︰人參、當歸等分。為末,用豬腰子一個,去膜,切小片,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蔥白二莖,煮米熟,取汁一盞,入藥煎至八分,食前溫服。(《永類方》)
產後秘塞出血多︰以人參、麻子仁、枳殼(麩炒)。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濟生方》)
橫生倒產︰人參(末)、乳香(末)各一錢,丹砂(末)五分。研勻,雞子白一枚,入生薑自然汁三匙,攪勻,冷服,即母子俱安,神效,此施漢卿方也。(《婦人良方》)
開心益智︰人參(末)一兩,煉成 豬肥肪十兩。以淳酒和勻。每服一杯,日再服。服至百日,耳目聰明,骨髓充盈,肌膚潤澤,日記千言,兼去風熱痰病。(《千金方》)
聞雷即昏︰一小兒七歲,聞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氣怯也。以人參、當歸、麥門冬各二兩,五味子五錢。水一斗,煎汁五升;再以水五升,煎滓取汁二升,合煎成膏。每服三匙,白湯化下。服盡一斤,自後聞雷自若矣。(楊起《簡便方》)
忽喘悶絕︰方見大黃下。離魂異疾︰有人臥則覺身外有身,一樣無別,但不語。蓋人臥則魂歸於肝,此由肝虛邪襲,魂不歸舍,病名曰離魂。用人參、龍齒、赤茯苓各一錢。水一盞,煎半盞,調飛過朱砂末一錢,睡時服。一夜一服,三夜後,真者氣爽,假者即化矣。(夏子益《怪証奇疾方》)
怔忡自汗︰心氣不足也。人參半兩,當歸半兩,用 豬腰子二個,以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取腰子細切,人參、當歸同煎至八分,空心吃腰子,以汁送下。其滓焙乾為末,以山藥末作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棗湯下,不過兩服即愈。此昆山神濟大師方也,一加乳香二錢。(王 《百一選方》)
心下結氣︰凡心下硬,按之則無,常覺膨滿,多食則吐,氣引前後,噫呃不除,由思慮過多,氣不以時而行則結滯,謂之結氣。人參一兩,橘皮(去白)四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六十丸。(《聖惠方》)
房後困倦︰人參七錢,陳皮一錢,水一盞半,煎八分,食前溫服,日再服,千金不傳。(趙永庵方)
虛勞發熱︰愚魯湯︰用上黨人參、銀州柴胡各三錢,大棗一枚,生薑三片。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溫服,日再服,以愈為度。(《奇效良方》)
肺熱聲啞︰人參二兩,訶子一兩,為末噙咽。(《丹溪摘玄》)
肺虛久咳︰人參(末)二兩,鹿角膠(炙,研)一兩。每服三錢,用薄荷、豉湯一盞,蔥少許,入銚子煎一、二沸,傾入盞內。遇咳時,溫呷三、五口,甚佳。(《食療本草》)
止嗽化痰︰人參(末)一兩,明礬二兩。以釅醋二升,熬礬成膏,入參末、煉蜜和收。每以豌豆大一丸,放舌下,其嗽即止,痰自消。(《簡便方》)
小兒喘咳︰發熱自汗吐紅,脈虛無力者。人參、天花粉等分。每服半錢,蜜水調下,以瘥為度。(《經濟方》)
喘咳嗽血︰咳喘上氣,喘急,嗽血吐血,脈無力者。人參末每服三錢,雞子清調之,五更初服便睡,去枕仰臥,只一服愈。年深者,再服。咯血者,服盡一兩甚好。一方以烏雞子水磨千遍,自然化作水,調藥尤妙。忌醋、鹹、腥、醬,面酢、醉飽,將息乃佳。(沈存中《靈苑方》)
咳嗽吐血︰人參、黃耆、飛羅面各一兩,百合五錢。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茅根湯下。《朱氏集驗方》
︰用人參、乳香、辰砂等分。為末,烏梅肉和丸彈子大。每白湯化下一丸,日一服。虛勞吐血甚者,先以十灰散止之,其人必困倦,法當補陽生陰,獨參湯主之。好人參一兩,肥棗五枚。水二鐘,煎一鐘服,熟睡一覺,即減五、六,繼服調理藥。(葛可久《十藥神書》)
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內傷,氣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脈破,血如涌泉,須臾不救。用人參(焙)、側柏葉(蒸,焙)、荊芥穗(燒存性)各五錢。為末。用二錢,入飛羅面二錢,以新汲水調如稀糊服,少傾再啜,一服立止。(華佗《中藏經》)
衄血不止︰人參、柳枝(寒食采者)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東流水服,日三服。無柳枝,用蓮子心。(《聖濟總錄》)
齒縫出血︰人參、赤茯苓、麥門冬各二錢。水一鐘,煎七分,食前溫服,日再。
蘇東坡得此,自謂神奇。後生小子多患此病,予累試之,累如所言。(《談野翁試驗方》)
陰虛尿血︰人參(焙)、黃耆(鹽水炙)等分。為末。用紅皮大蘿蔔一枚,切作四片,以蜜二兩,將蘿蔔逐片蘸炙,令乾再炙,勿令焦,以蜜盡為度。每用一片,蘸藥食之,仍以鹽湯送下以瘥為度。(《三因方》)
沙淋石淋︰方同上。消渴引飲︰人參為末,雞子清調服一錢,日三、四服。《集驗》︰用人參、栝蔞根等分。生研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麥門冬湯下,日二服,以愈為度。名玉壺丸。忌酒面炙爆。《鄭氏家傳》消渴方︰人參一兩,粉草二兩。以雄豬膽汁浸炙,腦子半錢。為末,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冷水下。《聖濟總錄》︰用人參一兩,葛粉二兩。為末。發時以 豬湯一升,入藥三錢,蜜二兩,慢火熬至三合,狀如黑餳,以瓶收之,每夜以一匙含咽,不過三服,取效也。虛瘧寒熱︰人參二錢二分,雄黃五錢。為末,端午日用粽尖搗丸梧子大。發日侵晨,井華水吞下七丸,發前再服。忌諸般熱物,立效。一方︰加神曲等分。(《丹溪纂要》)
冷痢厥逆、六脈沉細︰人參、大附子各一兩半。每服半兩,生薑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水二盞,煎七分,空心溫服。(《經驗方》)
下痢噤口︰人參、蓮肉各三錢。以井華水二盞,煎一盞,細細呷之。或加薑汁炒黃連三錢。(《經驗良方》)
老人虛痢不止,不能飲食︰上黨人參一兩,鹿角(去皮,炒研)五錢。為末。每服方寸匕,米湯調下,日三服。(《十便良方》)
傷寒壞証︰凡傷寒時疫,不問陰陽,老幼妊婦,誤服藥餌,困重垂死,脈沉伏,不省人事,七日以後,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名奪命散,又名復脈湯。人參一兩,水二鐘,緊火煎一鐘,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頃鼻梁有汗出,脈復立瘥。蘇韜光侍郎云︰用此救數十人。予作清流宰,縣 申屠行輔之子婦患時疫三十餘日,已成壤病,令服此藥而安。(王 《百一選方》)
傷寒厥逆︰身有微熱,煩躁,六脈沉細微弱,此陰極發躁也。無憂散︰用人參半兩。水一鐘,煎七分,調牛膽南星末二錢,熱服,立蘇。(《三因方》)
夾陰傷寒︰先因欲事,後感寒邪,陽衰陰盛,六脈沉伏,小腹絞痛,四肢逆冷,嘔吐清水,不假此藥,無以回陽。人參、乾薑(炮)各一兩,生附子一枚(破作八片)。水四升半,煎一升,頓服。脈出身溫,即愈。(吳綬《傷寒蘊要》)
筋骨風痛︰人參四兩(酒浸三日,晒乾),土茯苓一斤,山慈菇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前米湯下。(《經驗方》)
小兒風癇螈 ︰用人參、蛤粉、辰砂等分。為末,以 豬心血和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銀湯下,一日二服,大有神效。(《衛生寶鑒》)
脾虛慢驚︰黃耆湯,見黃耆發明下。痘疹險証︰保元湯,見黃耆發明下。驚後瞳斜︰小兒驚後瞳人不正者。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愈乃止,效。(《直指方》)
小兒脾風多困︰人參、冬瓜仁各半兩,南星一兩。漿水煮過,為末。每用一錢,水半盞,煎二、三分,溫服。(《本事方》)
酒毒目盲︰一人形實,好飲熱酒,忽病目盲而脈澀,此熱酒所傷,胃氣污濁,血死其中而然。以蘇木煎湯,調人參末一錢服。次日鼻及兩掌皆紫黑,此滯血行矣。再以四物湯,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調人參末服,數日而愈。(《丹溪纂要》)
酒毒生疽︰一婦嗜酒,胸生一疽,脈緊而澀。用酒炒人參、酒炒大黃,等分為末,薑湯服一錢,得睡汗出而愈。效。(《丹溪醫案》)
狗咬風傷腫痛︰人參置桑柴炭上燒存性,以碗覆定,少頃為末,摻之,立瘥。(《經驗後方》)
蜈蚣咬傷︰嚼人參塗之。(《醫學集成》)
蜂蠆螫傷︰人參末敷之。(《証治要訣》)
脅破腸出︰急以油抹入,煎人參、枸杞汁淋之,內吃羊腎粥,十日愈。(危氏《得效方》)
氣奔怪疾︰方見虎杖。
=== 蘆 ===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吐虛勞痰飲(時珍)。
【發明】吳綬曰︰人弱者,以人參蘆代瓜蒂。
震亨曰︰人參入手太陰,補陽中之陰;蘆,則反能瀉太陰之陽。亦如麻黃,苗,能發汗;根,則止汗。穀屬金而糠之性熱,麥屬陽而麩之性涼。先儒謂物物具一太極,學人可不觸類而長之乎?一女子性躁味濃,暑月因怒而病呃,每作則舉身跳動,昏冒不知人。其形氣俱實,乃痰因怒郁,氣不得降,非吐不可。遂以人參蘆半兩,逆流水一盞半,煎一大碗飲之,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又一人作勞發瘧,服瘧藥變為熱病,舌短痰嗽,六脈洪數而滑,此痰蓄胸中,非吐不愈。以參蘆東加竹瀝二服,涌出膠痰三塊,次與人參、黃耆、當歸煎服,半月乃安。
=== 沙參 ===
(《本經》上品)
【校正】並入《別錄》有名未用部羊乳。
【釋名】白參(《吳普》)、知母(《別錄》)、羊乳(《別錄》)、羊婆奶(《綱目》)、鈴兒草(《別錄》)、虎須(《別錄》)、苦心(《別錄》,又名文希,一名識美,一名志取。)
弘景曰︰此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又有紫參,乃牡蒙也。
時珍曰︰沙參白色,宜於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為羊婆奶。《別錄》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此物無心味淡,而《別錄》一名苦心,又與知母同名,不知所謂也。鈴兒草,象花形也。
【集解】《別錄》曰︰沙參,生河內川谷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月采根,曝乾。又名︰羊乳,一名地黃,三月采,立夏後母死。
恭曰︰出華山者,為善。普曰︰二月生苗,如葵,葉青色,根白,實如芥,根大如蕪菁,三月采。
弘景曰︰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
保升曰︰其根若葵根,其花白色。
頌曰︰今淄、齊、潞、隨、江、淮、荊、湖州郡皆有之。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丫,七月開紫花,根如葵根,大如指許,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二月、八月采根。南土生者葉有細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此為小異。
藏器曰︰羊乳根加薺 而圓,大小如拳,上有角節,折之有白汁,人取根當薺 。苗作蔓,折之有白汁。
時珍曰︰沙參處處山原有之。二月生苗,葉如初生小葵葉,而團扁不光。八、九月抽莖,高一、二尺。莖上之葉,則尖長如枸杞葉,而小有細齒。秋月葉間開小紫花,長二、三分,狀如鈴鐸,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並結實,大如冬青實,中有細子。霜後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長尺餘,大一虎口;黃土地者則短而小。根莖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實;春月采者,微黃而虛。小人亦往往縶蒸壓實以亂人參,但體輕松,味淡而短耳。
根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羊乳,溫,無毒。
普曰︰沙參,岐伯︰鹹;神農、黃帝、扁鵲︰無毒。李當之︰大寒。好古曰︰甘、微苦。之才曰︰惡防己,反藜蘆。
【主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本經》)。
療胃痺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久服利人。又云︰羊乳,主頭眩痛,益氣,長肌肉(《別錄》)。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臟風氣(甄權)。補虛,止驚煩,益心肺,並一切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大明)。清肺火,治久咳肺痿(時珍)。
【發明】元素曰︰肺寒者,用人參;肺熱者,用沙參代之,取其味甘也。好古曰︰沙參味甘微苦,厥陰本經之藥,又為脾經氣分藥。微苦補陰,甘則補陽,故潔古取沙參代人參。蓋人參性溫,補五臟之陽;沙參性寒,補五臟之陰。雖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隨所引而相輔之可也。
時珍曰︰人參甘苦溫,其體重實,專補脾胃元氣,因而益肺與腎,故內傷元氣者宜之。沙參甘淡而寒,其體輕虛,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與腎,故金能受火克者宜之。一補陽而生陰,一補陰而製陽,不可不辨之也。
【附方】舊一,新二。
肺熱咳嗽︰沙參半兩。水煎服之。(《衛生易簡方》)
猝得疝氣︰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自汗出,欲死者。沙參,搗篩為末,酒服方寸匕,立瘥。(《肘後方》)
婦人白帶︰多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冷所致。沙參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証治要訣》
=== 薺苨 ===
(音齊尼,並上聲。《別錄》中品)
【校正】並入《圖經》杏參。
【釋名】杏參(《圖經》)、杏葉沙參(《救荒》)、(,音底。《爾雅》)、甜桔梗(《綱目》)、白面根(《救荒》)
,苗名隱忍。
時珍曰︰薺 多汁,有濟 之狀,故以名之。濟 ,濃露也。其根如沙參而葉如杏,故河南人呼為杏葉沙參。蘇頌《圖經》杏參,即此也。俗謂之甜桔梗。《爾雅》云︰ ,也。郭璞云︰即薺 也。隱忍,說見下文。
【集解】弘景曰︰薺 根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味甜絕,能殺毒。以其與毒藥共處,毒皆自然歇,不正入方家用也。又曰︰魏文帝言薺 亂人參,即此也。
薺 葉甚似桔梗,但葉下光明滑澤無毛為異,又不如人參相對耳。
恭曰︰人參苗似五加而闊短,莖圓有三、四椏,椏頭有五葉,陶引薺 亂人參,誤矣。且薺 、桔梗又有葉差互者,亦有葉三、四對者,皆一莖直上,葉既相亂,惟以根有心為別爾。
頌曰︰今川蜀、江浙皆有之。春生苗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似桔梗,但無心為異。潤州、陝州尤多,人家收以為果,或作脯啖,味甚甘美,兼可寄遠。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承曰︰今人多以蒸過壓扁亂人參,但味淡爾。
宗 曰︰陶以根言,故云薺 亂人參;蘇以苗言,故以陶為誤也。
機曰︰薺 苗莖與桔梗相似,其根與人參相亂。今言苗莖都似人參,近於誤也。當以人參、薺 、桔梗三注參看自明矣。
時珍曰︰薺 苗似桔梗,根似沙參,故奸商往往以沙參、薺 通亂人參。蘇頌《圖經》所謂杏參,周定王《救荒本草》所謂杏葉沙參,皆此薺 也。《圖經》云︰杏參生淄州田野,根如小菜根。土人五月采苗葉,治咳嗽上氣。《救荒本草》云︰杏葉沙參,一名白面根。苗高一、二尺,莖色青白。葉似杏葉而小,微尖而背白,邊有叉牙。杪間開五瓣白碗子花。根形如野胡蘿蔔,頗肥,皮色灰黝,中間白色,味甜微寒。亦有開碧花者。嫩苗炸熟水淘,油鹽拌食。根換水煮,亦可食。人以蜜煎充果。又陶弘景注桔梗,言其葉名隱忍,可煮食之,治蠱毒。謹按《爾雅》云︰蒡,隱忍也。郭璞注云︰似蘇,有毛。江東人藏以為菹,亦可瀹食。葛洪《肘後方》云︰隱忍草,苗似桔梗,人皆食之。搗汁飲,治蠱毒。據此則隱忍非桔梗,乃薺 苗也。薺 苗甘,可食;桔梗苗苦,不可食,尤為可証。《神農本經》無薺,只有桔梗一名薺 ,至《別錄》始出薺 。蓋薺 、桔梗乃一類,有甜、苦二種,則其苗亦可呼為隱忍也。
根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解百藥毒(《別錄》)。
殺蠱毒,治蛇蟲咬,熱狂溫疾, 毒箭(大明)。利肺氣,和中明目止痛,蒸切作羹粥食,或作齏菹食(昝殷)。食之,壓丹石發動(孟詵)。主咳嗽消渴強中,瘡毒疔腫,辟沙虱短狐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薺 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知用,惜哉。按葛洪《肘後方》云︰一藥而兼解眾毒者,惟薺 汁濃飲二升,或煮嚼之,亦可作散服。此藥在諸藥中,毒皆自解也。
又張 《朝野僉載》云︰各醫言虎中藥箭,食清泥而解;野豬中藥箭, 薺 而食。物猶知解毒,何況人乎?又孫思邈《千金方》,治強中為病,莖長興盛,不交精出,消渴之後,發為癰疽,有薺 丸、豬腎薺 湯方,此皆本草所未及者。然亦取其解熱解毒之功爾,無他義。
【附方】 舊四,新三。
強中消渴︰豬腎薺 湯︰治強中之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出,消渴之後,即發癰疽。皆由恣意色欲,或餌金石所致,宜此以製腎中熱也。用豬腎一具,薺、石膏各三兩,人參、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黃芩、栝蔞根、甘草各二兩,黑大豆一升,水一斗半,先煮豬腎、大豆,取汁一斗,去滓下藥,再煮三升,分三服。後人名為石子薺湯。又薺 丸︰用薺 、大豆、茯神、磁石、栝蔞根、熟地黃、地骨皮、玄參、石斛、鹿茸各一兩,人參、沉香各半兩。為末,以豬肚治淨煮爛,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並《千金方》)
疔瘡腫毒︰生薺 根搗汁,服一合,以滓敷之,不過三度。(《千金翼》)
面上 ︰薺 、肉桂各一兩。為末。每用方寸匕,酢漿服之,日一服。又滅瘢痣。(《聖濟總錄》)
解諸蠱毒︰薺 根搗末,飲服方寸匕,立瘥。(陳延之《短劇方》)
解鉤吻毒︰鉤吻葉與芹葉相似,誤食之殺人。惟以薺 八兩,水六升,煮取三升,每服五合,日五服。(仲景《金匱玉函》)
解五石毒︰薺 生搗汁,多服之,立瘥。(蘇頌《圖經》)
==== 隱忍葉 ====
【氣味】</span>甘、苦,寒,無毒。
【主治】蠱毒腹痛,面目青黃,林露骨立,煮汁一二升飲(時珍)。主腹臟風壅,咳嗽上氣(蘇頌)。
=== 桔梗 ===
(《本經》下品)
【釋名】白藥(《別錄》)、梗草(《別錄》)、薺 (《本經》)。
時珍曰︰此草之根結實而梗直,故名。《吳普本草》一名利如,一名符扈,一名房圖,方書並無見,蓋亦瘦辭爾。桔梗、薺 乃一類,有甜、苦二種,故《本經》桔梗一名薺 ,而今俗呼薺 為甜桔梗也。至《別錄》始出薺 條,分為二物,然其性味功用皆不同,當以《別錄》為是。
【集解】《別錄》曰︰桔梗,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八月采根,曝乾。
普曰︰葉如薺 ,莖如筆管,紫赤色,二月生苗。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二、三月生苗,可煮食之。桔梗療蠱毒,甚驗。俗方用此,乃名薺。今別有薺 ,能解藥毒,可亂人參,葉甚相似。但薺 葉下光明滑澤無毛為異,葉生又不如人參相對耳。
恭曰︰薺 、桔梗,葉有差互者,亦有葉三、四對者,皆一莖直上,葉既相亂,惟以根有心為別耳。
頌曰︰今在處有之。根如小指大,黃白色。春生苗,莖高尺餘。葉似杏葉而長橢,四葉相對而生,嫩時亦可煮食。夏開小花紫碧色,頗似牽牛花,秋後結子。八月采根,其根有心,若無心者為薺 。關中所出桔梗,根黃皮,似蜀葵根。莖細,青色。葉小,青色,似菊葉也。
根
【修治】 曰︰凡使勿用木梗,真似桔梗,只是咬之腥澀不堪。凡用桔梗,須去頭上尖硬二、三分以來,並兩畔附枝。於槐砧上細銼,用生百合搗膏,投水中浸一伏時濾出,緩火熬令乾用。每桔梗四兩,用百合二兩五錢。
時珍曰︰今但刮去浮皮,米泔水浸一夜,切片微炒用。
【氣味】辛,微溫,有小毒。普曰︰神農、醫和︰苦,無毒;黃帝、扁鵲︰辛、鹹;岐伯、雷公︰甘,無毒。李當之︰大寒。權曰︰苦、辛。時珍曰︰當以苦、辛、平為是。
之才曰︰節皮為之使。畏白芨、龍眼、龍膽草忌豬肉。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硝石石膏,療傷寒。白粥解其 毒。
時珍曰︰伏砒。徐之才所云節皮,不知何物也。
【主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本經》)。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痺,溫中消穀,療喉咽痛,下蠱毒(《別錄》)。治下痢,破血去積氣,消積聚痰涎,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癇(甄權)。下一切氣,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補五勞,養氣,除邪辟溫,破症瘕肺癰,養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痺(大明)。利竅,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元素)。治寒嘔(李杲)。主口舌生瘡,赤目腫痛(時珍)。
【發明】好古曰︰桔梗氣微溫,味苦辛,味濃氣輕,陽中之陰,升也。入手太陰肺經氣分及足少陰經。
元素曰︰桔梗清肺氣,利咽喉,其色白,故為肺部引經。
與甘草同行,為舟楫之劑。如大黃苦泄峻下之藥,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須用辛甘之劑升之。譬如鐵石入江,非舟楫不載。所以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
時珍曰︰朱肱《活人書》治胸中痞滿不痛,用桔梗、枳殼,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張仲景《傷寒論》治寒實結胸,用桔梗、貝母、巴豆,取其溫中消穀破積也。又治肺癰唾膿,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溫瀉火,又能排膿血、補內漏也。其治少陰証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合而用之,能調寒熱也。後人易名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聖湯,極言其驗也。按︰王好古《醫壘元戎》載之頗詳,云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子;酒毒,加葛根;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薑;唾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心胸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膚痛,加黃耆;發斑,加防風、荊芥;疫毒,加鼠粘子、大黃;不得眠,加梔子。震亨曰︰乾咳嗽,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苦梗以開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氣郁在大腸,亦宜苦梗開之,後用痢藥。此藥能開提氣血,故氣藥中宜用之。
【附方】舊十,新八。
胸滿不痛︰桔梗、枳殼等分。水二鐘,煎一鐘,溫服。(《南陽活人書》)
傷寒腹脹︰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主之。桔梗、半夏、陳皮各三錢,薑五片。水二鐘,煎一鐘服。(《南陽活人書》)
痰嗽喘急︰桔梗一兩半。為末。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四合,去滓,溫服。(《簡要濟眾方》)
肺癰咳嗽︰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桔梗湯主之。桔梗一兩,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升,分溫再服。朝暮吐膿血則瘥。(張仲景《金匱玉函方》)
喉痺毒气︰桔梗二兩。水三升,煎一升,頓服。(《千金方》)
少陰咽痛︰少陰証,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主之。桔梗一兩,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升,分服。(張仲景《傷寒論》)
口舌生瘡︰方同上。齒 腫痛︰桔梗、薏苡仁等分。為末服。(《永類方》)
骨槽風痛,牙根腫痛︰桔梗為末,棗瓤和丸皂子大。綿裹咬之。仍以荊芥湯漱之。(《經驗後方》)
牙疳臭爛︰桔梗、茴香等分。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
肝風眼黑︰目睛痛,肝風盛也,桔梗丸主之。桔梗一斤,黑牽牛(頭末)三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溫水下,日二服。(《保命集》)
鼻出衄血︰桔梗為末,水服方寸匕,日四服。一加生犀角屑。(《普濟方》)
吐血下血︰方同上。打擊瘀血在腸內,久不消,時發動者。桔梗為末,米湯下一刀圭。(《肘後要方》)
中蠱下血如雞肝,晝夜出血石餘,四臟皆損,惟心未毀,或鼻破將死者。苦桔梗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能下藥,以物拗口灌之。心中當煩,須臾自定,七日止。當食豬肝 以補之。神良。一方加犀角等分。(《古今錄驗》)
妊娠中惡,心腹疼痛︰桔梗一兩(銼)。水一鐘,生薑三片,煎六分,溫服。(《聖惠方》)
小兒客忤,死不能言︰桔梗(燒研)三錢,米湯服之。仍吞麝香少許。(張文仲《備急方》)
蘆頭
【主治】吐上膈風熱痰實,生研末,白湯調服一二錢,探吐(時珍)。
=== 長松 ===
(《拾遺》)
【釋名】仙茆。
時珍曰︰其葉如松,服之長年,功如松脂及仙茆,故有二名。
【集解】藏器曰︰長松生關內山谷中,葉似松,葉上有脂,山人服之。
時珍曰︰長松生古松下,根色如薺 ,長三、五寸。味甘微苦,類人參,清香可愛。
按︰《張天覺文集》云︰僧普明居五台山,患大風,眉發俱墮,哀苦不堪。忽遇異人,教服長松,示其形狀。明采服之,旬餘毛發俱生,顏色如故。今並代間土人,多以長松雜甘草、山藥為湯煎,甚佳。然本草及方書皆不載,獨釋慧祥《清涼傳》始敘其詳如此。韓 《醫通》云︰長松產太行西北諸山,根似獨活而香。
根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風血冷氣宿疾,溫中去風(藏器)。治大風惡疾,眉發墮落,百骸腐潰。每以一兩,入甘草少許,水煎服,旬日即愈。又解諸蟲毒,補益長年(時珍)。
【附方】新一。
長松酒︰滋補一切風虛,乃廬山休休子所傳。長松一兩五錢(狀似獨活而香,乃酒中聖藥也)。熟地黃八錢,生地黃、黃耆(蜜炙)、陳皮各七錢,當歸、濃朴、黃柏各五錢,白芍藥(煨)、人參、枳殼各四錢,蒼朮(米泔製)、半夏(製)、天門冬、麥門冬、砂仁、黃連各三錢,木香、蜀椒、胡桃仁各二錢,小紅棗肉八個,老米一撮,燈心(五寸長)一百二十根。一料分十劑,絹袋盛之。凡米五升,造酒一尊,煮一袋,窨久乃飲。(《韓氏醫通》)
=== 黃精 ===
(《別錄》上品)
【校正】並入《拾遺》救荒草。
【釋名】黃芝(《瑞草經》)、戊己芝(《五符經》)、菟竹(《別錄》)、鹿竹(《別錄》)、仙人餘糧(弘景)、救窮草(《別錄》)、米鋪(《蒙筌》)、野生薑(《蒙筌》)、重樓(《別錄》)、雞格(《別錄》)、龍銜(《廣雅》)、垂珠。
頌曰︰隋時羊公服黃精法云︰黃精是芝草之精也,一名葳蕤,一名白芨,一名仙人餘糧,一名苟格,一名馬箭,一名垂珠,一名菟竹。
時珍曰︰黃精為服食要藥,故《別錄》列於草部之首,仙家以為芝草之類,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謂之黃精。《五符經》云︰黃精獲天地之淳精,故名為戊己芝,是此義也。餘糧、救窮,以功名也;鹿竹、菟竹,因葉似竹,而鹿兔食之也。垂珠,以子形也。陳氏《拾遺》救荒草即此也,今並為一。嘉謨曰︰根如嫩薑,俗名野生薑。九蒸九曝,可以代糧,又名米。
【集解】《別錄》曰︰黃精生山谷。二月采根,陰乾。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二月始生,一枝多葉,葉狀似竹而短。根似葳蕤。葳蕤根如荻根及菖蒲,概節而平直;黃精根如鬼臼、黃連,大節而不平。雖燥,並柔軟有脂潤。俗方無用此,而為《仙經》所貴。根、葉、花、實,皆可餌服,酒散隨宜,具在斷穀方中。其葉乃與鉤吻相似,惟莖不紫、花不黃為異,而人多惑之。其類乃殊,遂致死、生之反,亦為奇事。
曰︰鉤吻真似黃精,只是葉頭尖有毛鉤子二個,若誤服之,害人。黃精葉似竹也。
恭曰︰黃精,肥地生者,即大如拳;薄地生者,猶如拇指。葳蕤肥根,頗類其小者,肌理形色,大都相似。今以鬼臼、黃連為比,殊無仿佛。黃精葉似柳及龍膽、徐長卿輩而堅。其鉤吻蔓生,葉如柿葉,殊非比類。
藏器曰︰黃精葉偏生不對者,名偏精,功用不如正精。正精葉對生。鉤吻乃野葛之別名,二物殊不相似,不知陶公憑何說此?
保升曰︰鉤吻,一名野葛,陶說葉似黃精者當是。蘇說葉似柿者,當別是一物。
頌曰︰黃精南北皆有,以嵩山、茅山者為佳。三月生苗,高一、二尺以來。葉如竹葉而短,兩兩相對。莖梗柔脆,頗似桃枝,本黃末赤。四月開細青白花,狀如小豆花。結子白如黍粒,亦有無子者。根如嫩生薑而黃色,二月采根,蒸過曝乾用。今遇八月采,山中人九蒸九曝作果賣,黃黑色而甚甘美。其苗初生時,人多采為菜茹,謂之筆菜,味極美。江南人說黃精苗葉稍類鉤吻,但鉤吻葉頭極尖而根細,而蘇恭言鉤吻蔓生,恐南北所產之異耳。
時珍曰︰黃精野生山中,亦可劈根長二寸,稀種之,一年後極稠,子亦可種。其葉似竹而不尖,或兩葉、三葉、四、五葉,俱對節而生。其根橫行,狀如葳蕤,俗采其苗爆熟,淘去苦味食之,名筆管菜。《陳藏器本草》言青粘是葳蕤,見葳蕤發明下。又黃精、鉤吻之說,陶弘景、雷 、韓保升皆言二物相似。蘇恭、陳藏器皆言不相似。蘇頌復設兩可之辭。今考《神農本草》、《吳普本草》,並言鉤吻是野葛,蔓生,其莖如箭,與蘇恭之說相合。張華《博物志》云︰昔黃帝問天老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陽之草名黃精,食之可以長生;太陰之草名鉤吻,不可食之,入口立死。人信鉤吻殺人,不信黃精之益壽,不亦惑乎?按︰此但以黃精、鉤吻相對待而言,不言其相似也。陶氏因此遂謂二物相似,與神農所說鉤吻不合。恐當以蘇恭所說為是,而陶、雷所說別一毒物,非鉤吻也。歷代本草惟陳藏器辨物最精審,尤當信之。餘見鉤吻條。
根
【修治】 曰︰凡采得以溪水洗淨蒸之,從巳至子,薄切,曝乾用。
頌曰︰羊公服黃精法︰二月、三月采根,入地八九寸為上。細切一石,以水二石五斗,煮去苦味,漉出,囊中壓取汁,澄清再煎,如膏乃止。以炒黑黃豆末,相和得所,捏作餅子,如錢大。初服二枚,日益之。亦可焙乾篩末,水服。
詵曰︰餌黃精法︰取瓮子去底,釜內安置得所,入黃精令滿,密蓋,蒸至氣溜,即曝之。
如此九蒸九曝。若生則刺人咽喉。若服生者,初時只可一寸半,漸漸增之,十日不食,服止三尺五寸。三百日後,盡見鬼神,久必升天。根、葉、花、實皆可食之。但以相對者是正,不對者名偏精也。
【氣味】甘,平,無毒。權曰︰寒。
時珍曰︰忌梅實,花、葉、子並同。
【主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輕身延年不飢(《別錄》)。
補五勞七傷,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單服九蒸九曝食之,駐顏斷穀(大明)。
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下三尸蟲(時珍)。
【發明】時珍曰︰黃精受戊己之淳氣,故為補黃宮之勝品。土者萬物之母,母得其養,則水火既濟,木金交合,而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神仙芝草經》云︰黃精寬中益氣,使五臟調良,肌肉充盛,骨髓堅強,其力增倍,多年不老,顏色鮮明,發白更黑,齒落更生。
又能先下三尸蟲︰上尸名彭質,好寶貨,百日下;中尸,名彭矯,好五味,六十日下;下尸名彭居,好五色,三十日下,皆爛出也。根為精氣,花實為飛英,皆可服食。又按︰雷氏《炮炙論》序云︰駐色延年,精蒸神錦。注云︰以黃精自然汁拌研細神錦,於柳木甑中蒸七日,以木蜜丸服之。木蜜,枳 也。神錦不知是何物,或云朱砂也。
禹錫曰︰按《抱朴子》云︰黃精服其花勝其實服其實勝其根。但花難得,得其生花十斛,乾之,才可得五、六斗爾,非大有力者不能辦也。日服三合,服之十年,乃得其益。其斷穀不及朮。朮餌令人肥健,可以負重涉險;但不及黃精甘美易食,凶年可與老少代糧,謂之米脯也。
慎微曰︰徐鉉《稽神錄》云︰臨川士家一婢,逃入深山中,久之,見野草枝葉可愛,取根食之,久久不飢。夜息大樹下,聞草中動,以為虎攫,上樹避之。及曉下地,其身 然凌空而去,若飛鳥焉。數歲家人采薪見之,捕之不得,臨絕壁下網圍之,俄而騰上山頂。或云此婢安有仙骨,不過靈藥服食爾。遂以酒餌置往來之路,果來,食訖,遂不能去,擒之,具述其故。指所食之草,即是黃精也。
【附方】舊一,新四。
服食法︰《聖惠方》︰用黃精根莖不限多少,細銼陰乾搗末。每日水調末服,任多少。一年內變老為少,久久成地仙。 仙《神隱書》︰以黃精細切一石,用水二石五斗煮之,自旦至夕,候冷,以手 碎,布袋榨取汁煎之。渣焙乾為末,同入釜中,煎至可丸,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日三服。絕糧輕身,除百病。渴則飲水。
補肝明目︰黃精二斤,蔓菁子一斤(淘),同和,九蒸九晒,為末。空心每米飲下二錢,日二服,延年益壽。(《聖惠方》)
大風癩瘡︰營氣不清,久風入脈,因而成癩,鼻壞色敗、皮膚癢潰。用黃精根(去皮,洗淨)二斤,日中曝令軟,納粟米飯甑中,同蒸至二斗米熟,時時食之。(《聖濟總錄》)
補虛精氣︰黃精、枸杞子等分。搗作餅,日乾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湯下五十丸。(《奇效良方》)
=== 萎蕤 ===
(音威 。《本經》上品)
【釋名】女萎(《本經》)、葳蕤(《吳普》)、萎 (音威移)、委萎(《爾雅》)、萎香(《綱目》)、熒(《爾雅》,音行)、玉竹(《別錄》)、地節(《別錄》)。
時珍曰︰按︰黃公紹《古今韻會》云︰葳蕤,草木葉垂之貌。此草根長多須,如冠纓下垂之 而有威儀,故以名之。凡羽蓋旌旗之纓 ,皆象葳蕤,是矣。張氏《瑞應圖》云︰王者禮備,則葳蕤生於殿前。一名萎香。則威儀之義,於此可見。《別錄》作葳蕤,省文也。《說文》作萎 ,音相近也。《爾雅》作委萎,字相近也。其葉光瑩而象竹,其根多節,故有熒及玉竹、地節諸名。《吳普本草》又有烏女、蟲蟬之名。宋本一名馬熏,即烏萎之訛者也。
【正誤】弘景曰︰《本經》有女萎無葳蕤,《別錄》無女萎有葳蕤,而功用正同,疑女萎即葳蕤,惟名異爾。
恭曰︰女萎功用及苗蔓與萎蕤全別。今《本經》朱書是女萎功效,故《別錄》墨書乃葳蕤功效也。
藏器曰︰本草女萎、葳蕤同傳。陶云是一物,蘇云二物不同,於中品別出女萎一條。然其主霍亂泄痢腸鳴,正與上品女萎相合,則是更非二物矣。
頌曰︰觀古方書所用,胡洽治時氣洞下有女萎丸;治傷寒冷下結腸丸中用女萎;治虛勞下痢小黃耆酒中加女萎,詳此數方所用,乃似中品女萎,緣其性溫主霍亂泄痢故也。又治賊風手足枯痺四肢拘攣茵蕷酒中用女萎;古今錄驗治身體 瘍斑駁,有女萎膏,乃似上品《本經》朱書女萎,緣其主中風不能動搖及去 好色故也。又治傷寒七、八日不解續命鱉甲湯;及治腳弱,鱉甲湯,並用葳蕤;及《延年方》,治風熱項急痛,四肢骨肉煩熱,有葳蕤飲;又主虛風熱發即頭熱,有葳蕤丸,乃似上品《別錄》墨書葳蕤,緣其主虛熱濕毒腰痛故也。三者既別,則非一物明矣。且葳蕤甘平,女萎辛溫,安得為一物?
時珍曰︰《本經》女萎,乃《爾雅》委萎二字,即《別錄》葳蕤也,上古鈔寫訛為女萎爾。古方治傷寒風虛用女萎者,即葳蕤也,皆承本草之訛而稱之。諸家不察,因中品有女萎名字相同,遂致費辯如此。今正其誤,只依《別錄》書葳蕤為綱,以便尋檢。其治泄痢女萎,乃蔓草也,見本條。
【集解】《別錄》云︰葳蕤生泰山山谷及丘陵,立春後采,陰乾。
普曰︰葉青黃色,相值如薑葉,二月、七月采。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根似黃精,小異。服食家亦用之。
頌曰︰今滁州、舒州及漢中、均州皆有之。莖幹強直,似竹箭杆,有節。葉狹而長,表白裡青,亦類黃精。根黃而多須,大如指,長一、二尺。或云可啖。三月開青花,結圓實。
時珍曰︰處處山中有之。其根橫生似黃精,差小,黃白色,性柔多須,最難燥。其葉如竹,兩兩相值。亦可采根種之,極易繁也。嫩葉及根,並可煮淘食茹。
根
【修治】 曰︰凡使勿用黃精並鉤吻,二物相似。葳蕤節上有須毛,莖斑,葉尖處有小黃點,為不同。采得以竹刀刮去節皮,洗淨,以蜜水浸一宿,蒸了焙乾用。
【氣味】甘,平,無毒。普曰︰神農︰苦;桐君、雷公、扁鵲︰甘,無毒;黃帝︰辛。
之才曰︰畏鹵鹼。
【主治】女萎︰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久服,去面黑 ,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本經》)。葳蕤︰主心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 爛淚出(《別錄》)。時疾寒熱,內補不足,去虛勞客熱。頭痛不安,加而用之,良(甄權)。補中益氣(蕭炳)。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天行熱狂,服食無忌(大明)。服諸石人不調和者,煮汁飲之(弘景)。主風溫自汗灼熱,及勞瘧寒熱,脾胃虛乏,男子小便頻數,失精,一切虛損(時珍)。
【發明】杲曰︰葳蕤能升能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主風淫四末,兩目淚爛,男子濕注腰痛,女子面生黑 。
時珍曰︰葳蕤性平味甘,柔潤可食。故朱肱《南陽活人書》,治風溫自汗身重,語言難出,用葳蕤湯,以之為君藥。予每用治虛勞寒熱 瘧,及一切不足之証,用代參、 ,不寒不燥,大有殊功,不只於去風熱濕毒而已,此昔人所未闡者也。
藏器曰︰陳壽《魏志‧樊阿傳》云︰青粘,一名黃芝,一名地節。此即葳蕤,極似偏精。
本功外,主聰明,調血氣,令人強壯。和漆葉為散服,主五臟益精,去三蟲,輕身不老,變白,潤肌膚,暖腰腳惟有熱不可服。晉嵇紹有胸中寒疾,每酒後苦唾,服之得愈。草似竹,取根花葉陰乾用。昔華佗入山見仙人所服,以告樊阿,服之壽百歲也。頌曰︰陳藏器以青粘即葳蕤。世無識者,未敢以為信然。
時珍曰︰蘇頌注黃精,疑青粘是黃精,與此說不同。今考黃精、葳蕤性味功用大抵相近,而葳蕤之功更勝。故青粘,一名黃芝,與黃精同名;一名地節,與葳蕤同名,則二物雖通用亦可。
【附方】舊一,新六。
服食法︰二月、九月采葳蕤根,切碎一石,以水二石煮之,從旦至夕,以手 爛,布囊榨取汁,熬稠。其渣晒為末,同熬至可丸,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白湯下,日三服。導氣脈,強筋骨,治中風濕毒,去面皺顏色,久服延年。( 仙《神隱書》)
赤眼澀痛︰葳蕤、赤芍藥、當歸、黃連等分。煎湯,薰洗。(《衛生家寶方》)
眼見黑花,赤痛昏暗︰甘露湯︰用葳蕤(焙)四兩。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二葉,生薑一片,蜜少許,同煎七分,臥時溫服,日一服。(《聖濟總錄》)
小便猝淋︰葳蕤一兩,芭蕉根四兩。水二大碗,煎一碗半,入滑石二錢,分三服。(《太平聖惠方》)
發熱口乾,小便澀︰用葳蕤五兩,煎汁飲之。(《外台秘要》)
乳石發熱︰葳蕤三兩,炙甘草二兩,生犀角一兩。水四升,煮一升半,分三服。(《聖惠方》)
癇後虛腫︰小兒癇病瘥後,血氣上虛,熱在皮膚,身面俱腫。葳蕤、葵子、龍膽、茯苓、前胡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聖濟總錄》)
==== 【附錄】鹿藥 ====
(《開寶》)
志曰︰鹿藥甘,溫,無毒。主風血,去諸冷,益老起陽,浸酒服之。生姑藏已西,苗根並似黃精,鹿好食其根。
時珍曰︰胡洽居士言︰鹿食九種解毒之草,此其一也。或云即是萎蕤,理亦近之。姑附以俟考訪。
==== 委蛇 ====
(音威貽)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消渴少氣,令人耐寒。生人家園中,大枝長須,多葉而兩兩相值,子如芥子。
時珍曰︰此亦似是葳蕤,並俟考訪。
=== 知母 ===
(《本經》中品)
【釋名】 母(《本經》音遲。《說文》作 )、連母(《本經》)、 母( 音匙,又音提,或作 )、貨母(《本經》)、地參(《本經》)、水參(又名水須、水浚)、 (《爾雅》,音覃)、 藩(音沉煩)、苦心(《別錄》)、兒草(《別錄》,又名兒踵草、女雷、女理、鹿列、韭逢、東根、野蓼、昌支)時珍曰︰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狀如 虻之狀,故謂之 母,訛為知母、 母也。餘多未詳。
【集解】《別錄》曰︰知母,生河內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弘景曰︰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枯燥乃止。
禹錫曰︰按︰《范子》云︰提母出三輔,黃白者善。郭璞釋《爾雅》云︰ , 母也。生山上,葉如韭。
頌曰︰今瀕河懷、衛、彰、德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四月開青花如韭花,八月結實。
根
【修治】 曰︰凡使,先於槐砧上銼細,焙乾,木臼杵搗,勿犯鐵器。
時珍曰︰凡用,揀肥潤裡白者,去毛,切。引經上行則用酒浸焙乾;下行,則用鹽水潤焙。
【氣味】苦,寒,無毒。大明曰︰苦、甘。權曰︰平。
元素曰︰氣寒,味大辛、苦。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又云︰陰中微陽,腎經本藥,入足陽明、手太陰經氣分。
時珍曰︰得黃柏及酒良,能伏鹽及硼砂。
【主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本經》)。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別錄》)。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煩(甄權)。熱勞傳尸疰痛,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安心,止驚悸(大明)。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元素)。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好古)。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時珍)。
【發明】權曰︰知母治諸熱勞,患人虛而口乾者,加用之。
杲曰︰知母入足陽明、手太陰。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用此入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出於肺,躁出於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 塞而渴者,熱在上焦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氣薄、味薄、淡滲之藥,以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乾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用黃柏、知母大苦寒之藥,以補腎與膀胱,使陰氣行而陽自化,小便自通。方法詳載木部黃柏下。
時珍曰︰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而瀉火,乃二經氣分藥也。黃柏則是腎經血分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昔人譬之蝦與水母,必相依附。補陰之說,詳黃柏條。
【附方】舊二,新六。
久近痰嗽 自胸膈下塞停飲,至於臟腑。用知母、貝母各一兩(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勻)。每服一字,用薑三片,二面蘸藥,細嚼咽下,便睡,次早必瀉一行,其嗽立止。壯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醫學集成》)
久嗽氣急 知母(去毛,切)五錢(隔紙炒),杏仁(薑水泡,去皮尖,焙)五錢。以水一鐘半,煎一鐘,食遠溫服。次以蘿蔔子、杏仁等分。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薑湯下,以絕病根。(鄧筆峰《雜興方》)
妊娠子煩 因服藥致胎氣不安,煩不得臥者。知母一兩(洗焙)。為末,棗肉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醫者不識此病,作虛煩治,反損胎氣。產科鄭宗文得此方於陳藏器《本草拾遺》中,用之良驗。(楊歸濃《產乳集驗方》)
妊娠腹痛 月未足,如欲產之狀。用知母二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粥飲下二十丸。(《聖惠方》)
溪毒射工 凡中溪毒。知母(連根葉)搗作散服,亦可投水搗絞汁飲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其屑自隨。欲入水,先取少許投水上流,便無畏。兼辟射工。亦可煮湯浴之,甚佳。(《肘後良方》)
紫癜風疾 醋磨知母擦之,日三次。(《衛生易簡方》)
嵌甲腫痛 知母(燒存性)研,摻之。(《多能方》)
=== 肉蓯蓉 ===
(《本經》上品)
【釋名】肉松容(《吳普》)、黑司命(《吳普》)。
時珍曰︰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從容,和緩之貌。
【集解】《別錄》曰︰肉蓯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五月五日采,陰乾。
普曰︰生河西山陰地,叢生,二月至八月采。
弘景曰︰代郡雁門屬并州,多馬處便有之,言是野馬精落地所生。生時似肉,以作羊肉羹補虛乏極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間至多。今第一出隴西,形扁廣,柔潤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地者,形短而少花。巴東建平間亦有,而不嘉也。
恭曰︰此乃論草蓯蓉也,陶未見肉者。今人所用亦草蓯蓉刮去花,代肉蓯蓉,功力稍劣。
保升曰︰出肅州福祿縣沙中。三月、四月掘根,長尺餘,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繩穿陰乾,八月始好,皮有松子鱗甲。其草蓯蓉,四月中旬采,長五、六寸至一尺以來,莖圓紫色。
大明曰︰生 落樹下,並土塹上,此即非馬交之處,陶說誤爾。又有花蓯蓉,即暮春抽苗者,力較微爾。
頌曰︰今陝西州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肉厚而力緊。舊說是野馬遺瀝所生,今西人云大木間及土塹垣中多生,乃知自有種類爾。或疑其初生於馬瀝,後乃滋殖,如茜根生於人血之類是也。五月采取,恐老不堪,故多三月采之。
震亨曰︰河西混一之後,今方識其真形,何嘗有所謂鱗甲者?蓋蓯蓉罕得,人多以金蓮根用鹽盆製而為之,又以草蓯蓉充之,用者宜審。
嘉謨曰︰今人以嫩松梢鹽潤偽之。
【修治】 曰︰凡使先須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去沙土浮甲,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有此,能隔人心前氣不散,令人上氣也。以甑蒸之,從午至酉取出,又用酥炙得所。
【氣味】甘,微溫,無毒。《別錄》曰︰酸、鹹。普曰︰神農、黃帝︰鹹;雷公︰酸;李當之︰小溫。
【主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症瘕。久服輕身(《本經》)。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別錄》)。益髓,悅顏色,延年,大補壯陽,日御過倍,治女人血崩(甄權)。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女子帶下陰痛(大明)。
【發明】好古曰︰命門相火不足者,以此補之,乃腎經血分藥也。凡服蓯蓉以治腎,必妨心。
震亨曰︰峻補精血,驟用,反動大便滑也。
藏器曰︰強筋健髓,以蓯蓉、鱔魚二味為末,黃精汁丸服之,力可十倍。此說出《乾寧記》。
頌曰︰西人多用作食。只刮去鱗甲,以酒浸洗去黑汁,薄切,合山芋、羊肉作羹,極美好,益人,勝服補藥。
宗 曰︰洗去黑汁,氣味皆盡矣。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味苦。入藥,少則不效。
【附方】舊一,新四。
補益勞傷,精敗面黑︰用蓯蓉四兩,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食。(《藥性論》)
腎虛白濁︰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聖濟總錄》)
汗多便秘,老人虛人皆可用。肉蓯蓉(酒浸,焙)二兩,研沉香末一兩。為末,麻子仁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濟生方》)
消中易飢︰肉蓯蓉、山茱萸、五味子為末。蜜丸梧子大。每鹽酒下二十丸。(《醫學指南》)
破傷風病,口噤身強︰肉蓯蓉切片晒乾,用一小盞,底上穿定,燒煙於瘡上熏之,累效。(《衛生總微》)
=== 列當 ===
(宋《開寶》)
【釋名】栗當(《開寶》)、草蓯蓉(《開寶》)、花蓯蓉(《日華》)。
【集解】志曰︰列當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掘取陰乾。
保升曰︰原州、秦州、渭州、靈州皆有之。暮春抽苗,四月中旬采取,長五、六寸至一尺以來,莖圓紫色,采取壓扁,日乾。
頌曰︰草蓯蓉根與肉蓯蓉極相類,刮去花,壓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即列當也。
根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男子五勞七傷,補腰腎,令人有子,去風血,煮酒、浸酒服之(《開寶》)。
【附方】舊一。
陽事不興︰栗當(好者)二斤(即列當)。搗篩畢,以好酒一斗浸之經宿,隨性日飲之。(昝殷《食醫心鏡》)
=== 瑣陽 ===
(《補遺》)
【集解】時珍曰︰鎖陽出肅州。按︰陶九成《輟耕錄》云︰鎖陽,生韃靼田地,野馬或與蛟龍遺精入地,久之發起如筍,上豐下儉,鱗甲櫛比,筋脈連絡,絕類男陽,即肉蓯蓉之類。或謂裡之淫婦,就而合之,一得陰氣,勃然怒長。土人掘取洗滌,去皮薄切晒乾,以充藥貨,功力百倍於蓯蓉也。時珍疑此自有種類,如肉蓯蓉、列當,亦未必盡是遺精所生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大補陰氣,益精血,利大便。虛人大便燥結者,啖之可代蓯蓉,煮粥彌佳。不燥結者勿用(震亨)。潤燥養筋,治痿弱(時珍)。
=== 赤箭天麻 ===
(宋《開寶》)
【校正】天麻,系宋本重出,今並為一。
【釋名】赤箭芝(《藥性》)、獨搖芝(《抱朴子》)、定風草(《藥性》)、離母(《本經》)、合離草(《抱朴子》)、神草(《吳普》)、鬼督郵(《本經》)。
弘景曰︰赤箭,亦是芝類。其莖如箭杆,赤色,葉生其端。根如人足,又云如芋,有十二子為衛。有風不動,無風自搖。如此,亦非俗所見。而徐長卿亦名鬼督郵。又有鬼箭,莖有羽,其主療並相似,而益大乖異,並非此赤箭也。
頌曰︰按︰《抱朴子》云︰仙方有合離草,一名獨搖芝,一名離母。所以謂之合離、離母者,此草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環之,以仿十二辰也。去大魁數尺,皆有細根如白髮,雖相須而實不相連,但以氣相屬爾。如菟絲之草,下有伏菟之根,無此則絲不得上,亦不相屬也。然則赤箭之異,陶隱居已云非俗所見,菟絲之下有伏菟,亦不聞有見者,殆其種類,時有神異者而如此爾。
時珍曰︰赤箭,以狀而名;獨搖、定風,以性異而名;離母、合離,以根異而名;神草、鬼督郵,以功而名。天麻即赤箭之根,《開寶本草》重出一條,詳後集解下。
【集解】《別錄》曰︰赤箭生陳倉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曝乾。
弘景曰︰陳倉,今屬雍州扶風郡。
志曰︰天麻,生鄆州、利州、太山、嶗山諸處,五月采根曝乾。葉如芍藥而小,當中抽一莖,直上如箭杆。莖端結實,狀若續隨子。至葉枯時,子黃熟。其根連一、二十枚,猶如天門冬之類。形如黃瓜,亦如蘆菔,大小不定。彼人多生啖,或蒸煮食之。今多用鄆州者佳。
恭曰︰赤箭,是芝類。莖似箭杆,赤色。端有花,葉赤色,遠看如箭有羽。四月開花,結實似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有肉如面,日曝則枯萎。其根皮肉汁,大類天門冬,惟無心脈爾。去根五、六寸,有十餘子衛之,似芋,可生啖之,無乾服之法。頌曰︰赤箭,今江湖間亦有之,然不中藥用。其苗如蘇恭所說,但《本經》云三月、四月、八月采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三月、四月采苗,七月、八月、九月采根,與《本經》參差不同,難以兼著,故但從今法。又曰︰天麻,今汴京東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初出若芍藥,獨抽一莖直上,高三、四尺,如箭杆狀,青赤色,故名赤箭芝。莖中空,依半以上,貼莖微有尖小葉。梢頭生成穗,開花結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卻透虛入莖中,潛生土內。其根形如黃瓜,連生一、二十枚,大者至重半斤,或五、六兩。其皮黃白色,名曰龍皮。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內采。初得乘潤刮去皮,沸湯略煮過,曝乾收之。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甚珍之。宗 曰︰赤箭,天麻苗也。與天麻治療不同,故後人分為二條。承曰︰今醫家見用天麻,即是赤箭根。《開寶本草》又於中品出天麻一條,云出鄆州。今之赤箭根苗,皆自齊、鄆而來者為上。蘇頌《圖經》所載天麻之狀,即赤箭苗之未長大者也。赤箭用苗,有自表入裡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內達外之理;根則抽苗徑直而上,苗則結子成熟而落,返從杆中而下,至土而生,此粗可識其外內主治之理。今翰林沈括最為博識,嘗云︰古方用天麻不用赤箭,用赤箭不用天麻,則天麻、赤箭本為一物明矣。
機曰︰赤箭、天麻,一物也,經分為二,以根與苗主治不同也。產不同地者,各有所宜也。時珍曰︰《本經》止有赤箭,後人稱為天麻。甄權《藥性論》云︰赤箭芝一名天麻,本自明白。宋人馬志《重修本草》,重出天麻,遂致分辯如此。沈括《筆談》云︰《神農本草》明言赤箭采根,後人謂其根如箭,疑當用莖,蓋不然也。譬如鳶尾、牛膝,皆因莖葉相似,則用其根,何足疑哉?上品五芝之外,補益上藥,赤箭為第一。世人惑於天麻之說,遂止用之治風,良可惜哉。沈公此說雖是,但根、莖並皆可用。天麻子從莖中落下,俗名還筒子。其根曝乾,肉色堅白,如羊角色,呼羊角天麻;蒸過黃皺如乾瓜者,俗呼醬瓜天麻,皆可用者。一種形尖而空,薄如玄參狀者,不堪用。《抱朴子》云︰獨搖芝,生高山深谷之處,所生左右無草。其莖大如手指,赤如丹素。葉似小莧。根有大魁如斗,細者如雞子十二枚繞之。人得大者,服之延年。按︰此乃天麻中一種神異者,如人參中之神參也。 曰︰凡使天麻,勿用御風草,二物相似,只是葉、莖不同。御風草根莖斑,葉背白有青點。使御風草,即勿使天麻。若同用,令人有腸結之患。
【正誤】藏器曰︰天麻,生平澤,似馬鞭草,節節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子性寒,作飲去熱氣。莖葉搗敷癰腫。承曰︰藏器所說,與赤箭不相干,乃別一物也。時珍曰︰陳氏所說,乃一種天麻草,是益母草之類是也。《嘉 本草》誤引入天麻下耳。今正其誤。
【修治】 曰︰修事天麻十兩,銼,安於瓶中。用蒺藜子一鎰,緩火熬焦,蓋於天麻上,以三重紙封系,從巳至未取出,蒺藜炒過,蓋系如前,凡七遍。用布拭上氣汗,刀劈焙乾,單搗用。若用御風草,亦同此法。時珍曰︰此乃治風痺藥,故如此修事也。若治肝經風虛,惟洗淨,以濕紙包,於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乾用。
==== 赤箭 ====
(《本經》上品)
【氣味】辛,溫,無毒。志曰︰天麻,辛、平,無毒。大明曰︰甘,暖。權曰︰赤箭芝,一名天麻。味甘,平,無毒。好古曰︰苦,平,陰中之陽也。
【主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本經》)。消癰腫,下支滿,寒疝下血(《別錄強筋力。久服益氣,輕身長年(《開寶》)。治冷氣 痺,攤緩不隨,語多恍惚,善驚失志(甄權)。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鬼疰,通血脈,開竅。服食無忌。(大明)治風虛眩運頭痛(元素)。
【發明】杲曰︰肝虛不足者,宜天麻、芎 以補之。其用有四︰療大人風熱頭痛,小兒風癇驚悸,諸風麻痺不仁,風熱語言不遂。時珍曰︰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素問》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按︰羅天益云︰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今有久服天麻藥,遍身發出紅丹者,是其祛風之驗也。宗 曰︰天麻,須別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人或蜜漬為果,或蒸煮食,當深思則得矣。
【附方】新二。
天麻丸︰消風化痰,清利頭目,寬胸利膈。治心忪煩悶,頭暈欲倒,項急,肩背拘倦,神二兩。為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後嚼一丸,茶、酒任下。(《普濟方》)
腰腳疼痛︰天麻、半夏、細辛各二兩。絹袋二個,各盛藥令勻,蒸熱,交互熨痛處。汗出則愈。數日再熨。(《衛生易簡方》)
還筒子
【主治】定風補虛,功同天麻(時珍)。
【附方】新一。
益氣固精︰補血,黑發,益壽,有奇效。還筒子半兩,芡實半兩,金銀花二兩,破故紙(酒浸,春三、夏一、秋二,冬五日,焙,研末)二兩。各研末,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
=== 朮 ===
(直律切。《本經》上品)
【釋名】山薊(《本經》)、楊桴(音孚)、桴薊(《爾雅》)、馬薊(《綱目》)、山薑(《別錄》)、山連(《別錄》)、吃力伽(《日華》)。時珍曰︰按《六書本義》,朮字篆文,象其根幹枝葉之形。《吳普本草》一名山芥,一名天薊。因其葉似薊,而味似薑、芥也。西域謂之吃力伽,故《外台秘要》有吃力伽散。揚州之域多種白朮,其狀如桴,故有楊桴及桴薊之名,今人謂之吳朮是也。桴乃鼓槌之名。古方二朮通用。後人始有蒼、白之分,詳見下。
【集解】《別錄》曰︰朮,生鄭山山谷、漢中、南鄭。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乾。
弘景曰︰鄭山,即南鄭也。今處處有,以蔣山、白山、茅山者為勝。十一月、十二月采者好,多脂膏而甘。其苗可作飲,甚香美。朮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東境朮大而無氣烈,不任用。今市人賣者,皆以米粉涂令白,非自然矣,用時宜刮去之。
頌曰︰朮,今處處有之,以茅山、嵩山者為佳。春生苗,青色無椏。莖作蒿幹狀,青赤色,長三、二尺以來。夏開花,紫碧色,亦似刺薊花,或有黃白色者。入伏後結子,至秋而苗枯。根似薑而旁有細根,皮黑,心黃白色,中有膏液紫色。其根乾濕並通用。陶隱居言朮有二種,則《爾雅》所謂桴薊,即白朮也。今白朮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崗上,葉葉相對,上有毛,方莖,莖端生花,淡紫碧紅數色,根作椏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曝乾用,以大塊紫花為勝。古方所用朮者,皆白朮也。
宗奭曰︰蒼朮,長如大拇指,肥實,皮色褐,其氣味辛烈,須米泔浸洗,去皮用。白朮粗促,色微褐,其氣亦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經》止言朮,不分蒼、白二種,亦宜兩審
時珍曰︰蒼朮,山薊也,處處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其葉抱莖而生,梢間葉似棠梨葉,其腳下葉有三、五叉,皆有鋸齒小刺。根如老薑之狀,蒼黑色,肉白有油膏。白朮,桴薊也,吳越有之。人多取根栽蒔,一年即稠。嫩苗可茹,葉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狀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彼人剖開曝乾,謂之削朮,亦曰片朮。陳自良言︰白而肥者,是浙朮;瘦而黃者,是幕阜山所出,其力劣。昔人用朮不分赤、白。自宋以來,始言蒼朮苦辛氣烈,白朮苦甘氣和,各自施用,亦頗有理。並以秋采者,佳;春采者,虛軟易壞。嵇含《南方草木狀》云︰藥有吃力伽,即朮也。瀕海所產,一根有至數斤者,采餌尤良。
嘉謨曰︰浙朮,俗名云頭朮,種平壤,頗肥大,由糞力也,易潤油。歙朮,俗名狗頭朮,雖瘦小,得土氣充也,甚燥白,勝於浙朮。寧國、昌化、池州者,並同歙朮,境相鄰也。
朮(白朮也)
【氣味】甘,溫,無毒。《別錄》曰︰甘。權曰︰甘,辛。
杲曰︰味苦而甘,性溫,味濃氣薄,陽中陰也,可升可降。
好古曰︰入手太陽、少陰,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六經。
之才曰︰防風、地榆為之使。
權曰︰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魚。
嘉謨曰︰咀後人乳汁潤之,製其性也。脾病,以陳壁土炒過,竊土氣以助脾也。
【主治】風寒,濕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本經》)。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別錄》)。治心腹脹滿,腹中冷痛,胃虛下利,多年氣痢,除寒熱,止嘔逆(甄權)。止反胃,利小便,主五勞七傷,補腰膝,長肌肉,治冷氣, 癖氣塊,婦人冷症瘕(大明)。除濕,益氣,和中,補陽,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瀉痢,消足脛濕腫,除胃中熱、肌熱。得枳實,消痞滿氣分;佐黃芩,安胎清熱(元素)。理胃益脾,補肝風虛,主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身體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沖脈為病,逆氣裡急,臍腹痛(好古)。
【發明】好古曰︰本草無蒼、白朮之名。近世多用白朮,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和發,有汗則止,與黃耆同功。
元素曰︰白朮除濕益燥,和中補氣。其用有九︰溫中,一也;去脾胃中濕,二也;除胃中熱,三也;強脾胃,進飲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熱,六也;四肢困倦,嗜臥,目不能開,不思飲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凡中焦不受濕不能下利,必須白朮以逐水益脾。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故枳朮丸以之為君。
機曰︰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焉。用白朮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附方】舊七,新二十四。
枳朮丸︰消痞強胃,久服令人食自不停也。白朮一兩(黃壁土炒過,去土),枳實(麩炒,去麩)一兩。為末,荷葉包飯燒熟,搗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氣滯,加橘皮一兩;有火,加黃連一兩;有痰,加半夏一兩;有寒,加乾薑五錢,木香三錢;有食,加神曲、麥 各五錢。(《潔古家珍》)
枳朮湯︰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寒氣不足,則手足厥逆,腹滿脅鳴相逐。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痺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宜此主之。白朮一兩,枳實七個。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腹中軟,即散。(仲景《金匱玉函》)
白朮膏︰服食滋補,止久泄痢。上好白朮十斤,切片,入瓦鍋內,水淹過二寸,文武火煎至一半,傾汁入器內,以渣再煎,如此三次,乃取前後汁同熬成膏,入器中一夜,傾去上面清水,收之。每服二、三匙,蜜湯調下。(《千金良方》)
參朮膏︰治一切脾胃虛損,益元氣。白朮一斤,人參四兩。切片,以流水十五碗浸一夜,桑柴文武火煎取濃汁,熬膏,入煉蜜收之。每以白湯點服。(《集簡方》)
胸膈煩悶︰白朮末,水服方寸匕。(《千金方》)
心下有水︰白朮三兩,澤瀉五兩。水三升,煎一升半,分三服。(《梅師方》)
五飲酒癖︰一、留飲,水停心下;二、癖飲,水在兩脅下;三、痰飲,水在胃中;四、溢飲,水在五臟間;五、流飲,水在腸間。皆因飲食冒寒,或飲茶過多致此。
倍朮丸︰用白朮一斤,乾薑(炮)、桂心各半斤。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溫水服二、三十丸。(《惠民和劑局方》)
四肢腫滿︰白朮三兩。 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大棗三枚,煎九分,溫服,日三、四服,不拘時候。(
產後中寒,遍身冷直,口噤,不識人︰白朮四兩,澤瀉一兩,生薑五錢。水一升,煎服。(《產寶》)
頭忽眩運,經久不瘥,四體漸羸,飲食無味,好食黃土︰用朮三斤,曲三斤。搗篩,酒和濕氣作痛︰白朮切片,煎汁熬膏,白湯點服。(《集簡方》)
中濕骨痛︰朮一兩,酒三盞,煎一盞,頓服。不飲酒,以水煎之。(《三因良方》)
婦人肌熱,血虛者。吃力伽散︰用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為散。薑、棗煎服。(王燾《外台秘要》)
風瘙癮疹︰白朮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面多 雀卵色︰苦酒漬朮,日日拭之。極效。(《肘後方》)
自汗不止︰白朮末,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脾虛盜汗︰白朮四兩,切片,以一兩同黃耆炒,一兩同牡蠣炒,一兩同石斛炒,一兩同麥麩炒,揀朮為末。每服三錢,食遠粟米湯下,日三服。(丹溪方)老小虛汗 白朮五錢,小麥一撮。水煮乾,去麥為末,用黃耆湯下一錢。(《全幼心鑒》)
產後嘔逆,別無他疾者︰白朮一兩二錢,生薑一兩五錢。酒、水各二升,煎一升,分三服。(《婦人良方》)
脾虛脹滿,脾氣不和,冷氣客於中,壅遏不通,是為脹滿。寬中丸︰用白朮二兩,橘皮四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湯送下三十丸,效。(《指迷方》)
脾虛泄瀉︰白朮五錢,白芍藥一兩,冬月用肉豆蔻(煨)。為末,米飯丸梧子大。每米飲下濕瀉暑瀉︰白朮、車前子等分。炒為末,白湯下二、三錢。(《簡便方》)
久瀉滑腸︰白朮(炒)、茯苓各一兩,糯米(炒)二兩。為末,棗肉拌食,或丸服之。(《簡便方》)
老小滑瀉︰白朮半斤(黃土炒過),山藥四兩(炒)。為末,飯丸。量人大小,米湯服。或加人參三錢。(《瀕湖集簡方》)
老人常瀉︰白朮二兩(黃土拌蒸,焙乾去土),蒼朮五錢(泔浸炒),茯苓一兩。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米湯下七、八十丸。(《簡便方》)
小兒久瀉︰脾虛,米穀不化,不進飲食。溫白丸︰用白朮(炒)二錢半,半夏曲二錢半,丁瀉血萎黃︰腸風痔漏,脫肛瀉血,面色萎黃,積年不瘥者。白朮一斤(黃土炒過,研末),乾地黃半斤。飯上蒸熟,搗和,乾則入少酒,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日三服。(《普濟方》)
孕婦束胎︰白朮、枳殼(麩炒)等分。為末,燒飯丸梧子大。入月一日,每食前溫水下三十丸。胎瘦,則易產也。(《保命集》)
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髓溢病。白朮煎湯,漱服取效,即愈也。(張銳《雞峰備急方》)
蒼朮
【釋名】赤朮(《別錄》)、山精(《抱朴》)、仙朮(《綱目》)、山薊。
時珍曰︰《異朮》言︰朮者山之精也,服之令人長生辟穀,致神仙,故有山精、仙朮之號。朮有赤、白二種,主治雖近,而性味止發不同。本草不分蒼、白,亦未可據。今將《本經》並《別錄》、甄權、大明四家所說功用,參考分別,各自附方,庶使用者有所依憑。
【修治】大明曰︰用朮以米泔浸一宿,入藥。
宗 曰︰蒼朮辛烈,須米泔浸洗,再換泔浸二日,去上粗皮用。
時珍曰︰蒼朮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乾用。亦有用脂麻同炒,以製其燥者。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曰︰甘。權曰︰甘、辛。
時珍曰︰白朮,甘而微苦,性溫而和;赤朮,甘而辛烈,性溫而燥,陰中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太陰、陽明、手太陰、陽明、太陽之經。忌同白朮。
【主治】風寒濕痺,死肌痙疸。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本經》)。主頭痛,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暖胃消穀嗜食(《別錄》)。除惡氣,弭災(弘景)。主大風 痺,心腹脹痛,水腫脹滿,除寒熱,止嘔逆下泄冷痢(甄權)。治筋骨軟弱, 癖氣塊,婦人冷氣症瘕,山嵐瘴氣溫疾(大明)。明目,暖水臟(劉完素)。除濕發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藥(李杲)。散風益氣,總解諸郁(震亨)。治濕痰留飲,或挾瘀血成窠囊,及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時珍)。
【發明】宗 曰︰蒼朮,氣味辛烈;白朮,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經》止言朮,未分蒼、白。只緣陶隱居言朮有兩種,自此人多貴白者,往往將蒼朮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類,蒼朮為最要藥,功效尤速。殊不詳本草原無白朮之名。嵇康曰︰聞道人遺言,餌朮、黃精,令人久壽。亦無白字,用宜兩審。
杲曰︰本草但言朮,不分蒼、白。而蒼朮別有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傳入脾也。以其經泔浸、火炒,故能出汗,與白朮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蓋有止、發之殊,其餘主治則同。
元素曰︰蒼朮與白朮主治同,但比白朮氣重而體沉。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脾胃濕,力少不如白朮。腹中窄狹者,須用之。
震亨曰︰蒼朮治濕,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總解諸郁。痰、火、濕、食、氣、血六郁,皆因傳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藥必兼升降。將欲升之,必先降之;將欲降之,必先升之。故蒼朮為足陽明經藥,氣味辛烈,強胃強脾,發穀之氣,能徑入諸經,疏泄陽明之濕,通行斂澀。香附乃陰中快氣之藥,下氣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楊士瀛曰︰脾精不禁,小便漏濁淋不止,腰背酸疼,宜用蒼朮以斂脾精,精生於穀故也。弘景曰︰白朮少膏,可作丸散;赤朮多膏,可作煎用。昔劉涓子 取其精而丸之,名守中金丸,可以長生。頌曰︰服食多單餌朮,或合白茯苓,或合石菖蒲,並搗末。旦日水服,晚再進,久久彌佳。 取生朮,去土水浸,再三煎如飴糖,酒調飲之,更善。今茅山所造朮煎,是此法也。
陶隱居言取其精丸之,今乃是膏煎,恐非真也。慎微曰︰梁庾肩吾答陶隱居 朮煎啟云︰綠葉抽條,紫花標色。百邪外御,六腑內充。山精見書,華神在錄。木榮火謝,盡采擷之難;
啟旦移申,窮淋漉之劑。又謝朮蒸啟云︰味重金漿,芳逾玉液。足使坐致延生,伏深銘感。
又葛洪《抱朴子‧內篇》云︰南陽文氏,漢末逃難壺山中,飢困欲死。有人教之食朮,遂不飢。數十年乃還鄉裡,顏色更少,氣力轉勝。故朮一名山精,《神農藥經》所謂必欲長生,常服山精,是也。
時珍曰︰按︰《吐納經》云︰紫微夫人朮序云︰吾察草木之勝速益於己者,並不及朮之多驗也。可以長生久視,遠而更靈。山林隱逸,得服朮者,五岳比肩。又《神仙傳》云︰陳子皇得餌朮要方,其妻姜氏得疲病,服之自愈,顏色氣力如二十時也。時珍謹按︰以上諸說,皆似蒼朮,不獨白朮。今服食家亦呼蒼朮為仙朮,故皆列於蒼朮之後。又張仲景辟一切惡氣,用赤朮同豬蹄甲燒煙。陶隱居亦言朮能除惡氣,弭災 。故今病疫及歲旦,人家往往燒蒼朮以辟邪氣。《類編》載越民高氏妻,病恍惚譫語,亡夫之鬼憑之。其家燒蒼朮煙,鬼遽求去。《夷堅志》載江西一士人,為女妖所染。其鬼將別曰︰君為陰氣所浸,必當暴泄,但多服平胃散為良。中有蒼朮能去邪也。許叔微《本事方》云︰微患飲癖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寫文,左向伏-{几}-,是以飲食多墜左邊。中夜必飲酒數杯,又向左臥。壯時不覺,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下有聲,脅痛食減嘈雜,飲酒半杯即止。十數日,必嘔酸水數升。暑月止右邊有汗,左邊絕無。遍訪名醫及海上方,間或中病,止得月餘復作。其補,如天雄、附子、礬石輩;利,如牽牛、甘遂、大戟,備嘗之矣。自揣必有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濁者停滯,無路以決之,故積至五、七日必嘔而去。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去濕,崇土以填科臼。乃悉屏諸藥,只以蒼朮一斤(去皮,切片,為末),生油麻(半兩)(水二盞,研,濾汁),大棗(五十枚)(煮,去皮核)。搗和丸梧子大。每日空腹溫服五十丸,增至一、二百丸。忌桃、李、雀肉。服三月而疾除。自此常服,不嘔不痛,胸膈寬利,飲啖如故,暑月汗亦周身,燈下能書細字,皆朮之力也。初服時必覺微燥,以山梔子末,沸湯點服解之,久服亦自不燥矣。
【附方】舊二,新三十二。
服朮法︰烏髭發,駐顏色,壯筋骨,明耳目,除風氣,潤肌膚,久服令人輕健。蒼朮不計多少,米泔水浸三日,逐日換水,取出刮去黑皮,切片曝乾,慢火炒黃,細搗為末。每一斤,用蒸過白茯苓末半斤,煉蜜和丸梧子大,空心臥時熱水下十五丸。別用朮末六兩,甘草末一兩,拌和作湯點之,吞丸尤妙。忌桃、李、雀、蛤,及三白、諸血。(《經驗方》)
蒼朮膏︰鄧才筆峰《雜興方》︰除風濕,健脾胃,變白駐顏,補虛損,大有功效。蒼朮新者,刮去皮,薄切,米泔水浸二日,一日一換,取出,以井華水浸過二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漉出,以生絹袋盛之,放在一半原水中,揉洗津液出,紐乾。將渣又搗爛,袋盛於一半原水中,揉至汁盡為度。將汁入大砂鍋中,慢火熬成膏。每一斤,入白蜜四兩,熬二炷香。每膏一斤,入水澄白茯苓末半斤,攪勻瓶收。每服三匙,清早、臨臥各一服,以溫酒送下。忌醋及酸物、桃、李、雀、蛤、菘菜、首魚等物。
吳球《活人心統》蒼朮膏︰治脾經濕氣,少食,足腫無力,傷食,酒色過度,勞逸有傷,骨熱。用鮮白蒼朮二十斤,浸,刮去粗皮,晒切,以米泔浸一宿,取出,同溪水一石,大砂鍋慢火煎半乾,去渣。再入石楠葉三斤(刷去紅衣),楮實子一斤,川當歸半斤,甘草四兩,切,同煎黃色,濾去滓,再煎
蒼朮丸︰薩謙齋《瑞竹堂方》云︰清上實下,兼治內外障,服。茅山蒼朮(洗刮淨)一斤,分作四分,用酒、醋、糯泔、童尿各浸三日,一日一換;取出,洗搗晒焙,以黑脂麻同炒香,共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白湯下五十丸。李仲南《永類方》八製蒼朮丸︰疏風順氣養腎,治腰腳濕氣痺痛。蒼朮一斤(洗刮淨),分作四分,用酒、醋、米泔、鹽水各浸三日,晒乾。又分作四分,用川椒紅、茴香、補骨脂、黑牽牛各一兩,同炒香,揀去不用,只取朮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酒送下。五十歲後,加沉香末一兩。
蒼朮散︰治風濕,常服壯筋骨,明目。蒼朮一斤,粟米泔浸過,竹刀刮去皮。半斤以無灰酒浸,半斤以童子小便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取出。淨地上掘一坑,炭火 赤,去炭,將浸藥酒,小便傾入坑內,卻放朮在中,以瓦器蓋定,泥封一宿,取出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溫酒或鹽湯下。萬表《積善堂方》︰六製蒼朮散︰治下元虛損,偏墜莖痛。茅山蒼朮(淨刮)六斤,分作六分︰一斤,倉米泔浸二日,炒;一斤,酒浸二日,炒;一斤,青鹽半斤炒黃,去鹽;一斤,小茴香四兩炒黃,去茴;一斤,大茴香四兩炒黃,去茴;一斤,用桑椹子汁浸二日,炒。取朮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
固真丹︰《瑞竹堂方》固真丹︰燥濕養脾,助胃固真。茅山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一兩炒。並揀朮研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五十丸。
《乾坤生意》平補固真丹︰治元臟久虛,遺精白濁,婦人赤白帶下崩漏。金州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一分,川椒一兩炒;一分,破故紙一兩炒;一分,茴香、食鹽各一兩炒;一分,川楝肉一兩炒。取淨朮為末,入白茯苓末二兩,酒洗當歸末二兩,酒煮,面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鹽酒下五十丸。
固元丹︰治元臟久虛,遺精白濁五淋,及小腸膀胱疝氣,婦人赤白帶下,血崩便血等疾,以小便頻數為效。好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一分,小茴香、食鹽各一兩,同炒;一分,川椒、補骨脂各一兩,同炒;一分,川烏頭、川楝子肉各一兩,同炒;一分,用醇醋、老酒各半斤,同煮乾焙,連同炒藥通為末,用酒煮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男以溫酒,女以醋湯,空心下。此高司法方也。(王 《百一選方》)
少陽丹︰蒼朮(米泔浸半日,刮皮,晒乾為末)一斤,地骨皮(溫水洗淨,去心晒研)一斤,熟桑椹二十斤(入瓷盆揉爛,絹袋壓汁)。和末如糊,傾入盤內,日晒夜露,采日精月華,待乾,研末,煉蜜和丸赤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無灰酒下,日三服。一年辮發返黑,三年面如童子。(劉松石《保壽堂方》)
交感丹︰補虛損,固精氣,烏髭發。此鐵瓮城申先生方也,久服令人有子。茅山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用酒、醋、米泔、鹽湯各浸七日,晒研),川椒紅、小茴香各四兩(炒研
交加丸︰升水降火,除百病。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米泔浸炒;一分,鹽水浸炒;一分,川椒炒;一分,破故紙炒),黃柏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一分,酒炒;一分,童尿浸炒;一分,小茴香炒;一分,生用)。揀去各藥,只取朮、柏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鹽湯下。(鄧才筆峰《雜興方》)
坎離丸︰滋陰降火,開胃進食,強筋骨,去濕熱。白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一分,川椒一兩炒;一分,破故紙一兩炒;一分,五味子一兩炒;一分,川芎 一兩炒,只取朮研末),川柏皮四斤(分作四分︰一斤,酥炙;一斤,人乳汁炙;一斤,童尿炙;一斤,米泔炙,各十二次,研末)。和勻,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早用酒,午用茶,晚用白湯下。(《積善堂方》)
不老丹︰補脾益腎,服之,七十亦無白髮。茅山蒼朮(刮淨,米泔浸軟,切片)四斤(一斤,酒浸焙;一斤,醋浸焙;一斤,鹽四兩炒;一斤,椒四兩炒),赤、白何首烏各二斤(泔浸,竹刀刮切,以黑豆、紅棗各五升,同蒸至豆爛,曝乾),地骨皮(去骨)一斤。各取淨末,以桑椹汁和成劑,鋪盆內,汁高三指,日晒夜露,取日月精華,待乾,以石臼搗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一百丸。此皇甫敬之方也。(王海藏《醫壘元戎》)
靈芝丸︰治脾腎氣虛,添補精髓,通利耳目。蒼朮一斤。米泔水浸,春、夏五日,秋、冬七日,逐日換水,竹刀刮皮切晒,石臼為末,棗肉蒸,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棗湯空心服。(《奇效良方》)
補脾滋腎、生精強骨,真仙方也。蒼朮(去皮)五斤(為末,米泔水漂,澄取底用),脂麻二升半(去殼研爛,絹袋濾去渣)。澄漿拌朮,曝乾。每服三錢,米湯或酒空心調服。(《孫氏集效方》)
面黃食少︰男婦面無血色,食少嗜臥。蒼朮一斤,熟地黃半斤,乾薑(炮)冬一兩(春、秋小兒癖疾︰蒼朮四兩,為末。羊肝一具,竹刀批開,撒朮末,線縛,入砂鍋煮熟,搗作丸服。(《生生編》)
好食生米︰男子、婦人因食生熟物留滯腸胃,遂至生蟲,久則好食生米,否則終日不樂,至憔悴萎黃,不思飲食,以害其生。用蒼朮米泔水浸一夜,銼焙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益昌伶人劉清嘯,一娼名曰花翠,年逾笄病此。惠民局監趙尹,以此治之,兩旬而愈。蓋生米留滯,腸胃受濕,則穀不磨而成此疾,蒼朮能去濕暖胃消穀也。(楊氏《家藏經驗方》)
腹中虛冷,不能飲食,食輒不消,羸弱生病。朮二斤,曲一斤。炒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日三服。大冷,加乾薑三兩;腹痛,加當歸三兩;羸弱,加甘草二兩。(《肘後方》)
脾濕水瀉注下,困弱無力,水穀不化,腹痛甚者。蒼朮二兩,白芍藥一兩,黃芩半兩,淡桂二錢。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脈弦頭微痛,去芍藥,加防風二兩。(《保命集》)
暑月暴瀉︰壯脾溫胃,及療飲食所傷。
曲朮丸︰用神曲(炒)、蒼朮(米泔浸一夜,焙)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和劑局方》)
飧瀉久痢︰椒朮丸︰用蒼朮二兩,川椒一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溫水下。惡痢久者,加桂。(《保命集》)
脾濕下血︰蒼朮二兩,地榆一兩。分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溫服。久痢虛滑,以此下桃花丸。(《保命集》)。
腸風下血︰蒼朮不拘多少,以皂角 濃汁浸一宿,煮乾,焙研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日三服。(《婦人良方》)
濕氣身痛︰蒼朮泔浸切,水煎,取濃汁熬膏,白湯點服。(《簡便方》)
補虛明目、健骨和血。蒼朮(泔浸)四兩,熟地黃(焙)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溫酒下三、五十丸,日三服。(《普濟方》)
青盲雀目︰《聖惠方》︰用蒼朮四兩,泔浸一夜,切焙研末。每服三錢,豬肝三兩,劈開摻藥在內,扎定,入粟米一合,水一碗,砂鍋煮熟,熏眼,臨臥食肝飲汁,不拘大人、小兒皆治。又方︰不計時月久近。用蒼朮二兩,泔浸,焙搗為末。每服一錢,以好羊子肝一斤,竹刀切破,摻藥在內,麻扎,以粟米泔煮熟,待冷食之,以愈為度。
眼目昏澀︰蒼朮半斤(泔浸七日,去皮切焙),木賊各二兩。為末。每服一錢,茶、酒任下。(《聖惠方》)
嬰兒目澀不開,或出血。蒼朮二錢,入豬膽中扎煮。將藥氣熏眼後,更嚼取汁與服。妙。(《幼幼新書》)
風牙腫痛︰蒼朮鹽水浸過,燒存性,研末揩牙。去風熱。(《普濟方》)
臍蟲怪病︰腹中如鐵石,臍中水出,旋變作蟲行,繞身匝癢難忍,撥掃不盡。用蒼朮濃煎湯浴之。仍以蒼朮末
苗
【主治】作飲甚香,去水(弘景)。亦止自汗。
=== 狗脊 ===
(《本經》中品)
【釋名】強膂(《別錄》)、扶筋(《別錄》)、百枝(《本經》)、狗青(《吳普》)。
恭曰︰此藥苗似貫眾,根長多歧,狀如狗之脊骨,而肉作青綠色,故以名之。
時珍曰︰強膂、扶筋,以功名也。《別錄》又名扶蓋,乃扶筋之誤。《本經》狗脊一名百枝,《別錄》萆 一名赤節,而《吳普本草》謂百枝為萆 ,赤節為狗脊,皆似誤也。
【集解】《別錄》曰︰狗脊,生常山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普曰︰狗脊如萆 ,莖節如竹有刺,葉圓赤,根黃白,亦如竹根,毛有刺。《岐伯經》云︰莖無節,葉端圓青赤,皮白有赤脈。弘景曰︰今山野處處有之,與菝 相似而小異。其莖葉小肥,其節疏,其莖大直,上有刺,葉圓有赤脈,根凸凹 KT 如羊角強細者是。頌曰︰今太行山、淄、溫、眉州亦有之。苗尖細碎青色,高一尺以來,無花。其莖葉似貫眾而細。其根黑色,長三、四寸,多歧,似狗之脊骨,大有兩指許。其肉青綠色。春秋采根,曝乾。今方亦有用金毛者。陶氏所說乃有刺萆 ,非狗脊也,今江左俗猶用之。 曰︰凡使狗脊,勿用透山藤根,形狀一般,只是入頂苦,不可餌也。
時珍曰︰狗脊有二種︰一種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種有金黃毛,如狗形,皆可入藥。其莖細而葉、花兩兩對生,正似大葉蕨,比貫眾葉有齒,面背皆光。其根大如拇指,有硬黑鬚簇之。吳普、陶弘景所說根苗,皆是菝 ;蘇恭、蘇頌所說,即真狗脊也。
按張揖《廣雅》云︰菝 ,狗脊也。張華《博物志》云︰菝 ,與萆 相亂,一名狗脊。觀此則昔人以菝為狗脊,相承之誤久矣。然菝 、萆 、狗脊三者,形狀雖殊,而功用亦不甚相遠。
根
【修治】 曰︰凡修事,火燎去須,細銼了,酒浸一夜,蒸之,從巳至申,取出晒乾用。
時珍曰︰今人惟銼炒,去毛須用。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甘,微溫。普曰︰神農︰苦;桐君、黃帝、岐伯、雷公、扁鵲︰甘,無毒;李當之︰小溫。權曰︰苦、辛、微熱。之才曰︰萆 為之使,惡敗醬、莎草。
【主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痺寒濕膝痛,頗利老人(《本經》)。療失溺不節,男子腳弱腰痛,風邪淋露,少氣目暗,堅脊利俯仰,女子傷中關節重(《別錄》)。男子女人毒風軟腳,腎氣虛弱,續筋骨,補益男子(甄權)。強肝腎,健骨,治風虛(時珍)。
【附方】新四。
男子諸風︰四寶丹︰用金毛狗脊(鹽泥固濟, 紅去毛)、蘇木、萆 、川烏頭(生用)等分。為末,米醋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鹽湯下。(《普濟方》)
室女白帶,衝任虛寒。鹿茸丸︰用金毛狗脊(燎去毛)、白蘞各一兩,鹿茸(酒蒸,焙)二兩。為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濟生方》)
固精強骨︰金毛狗脊、遠志肉、白茯神、當歸身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酒服五十丸。(《集簡方》)
病後足腫,但節食以養胃氣。外用狗脊,煎湯漬洗。(吳綬《蘊要》)
=== 貫眾 ===
(《本經》下品)
【釋名】貫節(《本經》)、貫渠(《本經》)、百頭(《本經》、又名虎卷、扁苻)、草鴟頭(《別錄》)、黑狗脊(《綱目》)、鳳尾草(《圖經》)。
時珍曰︰此草葉莖如鳳尾,其根一本而眾枝貫之,故草名鳳尾,根名貫眾、貫節、貫渠。渠者,魁也。《吳普本草》作貫中,俗名貫仲、管仲者,皆謬稱也。《爾雅》云︰濼(音灼),貫眾,即此也。《別錄》一名伯萍,一名藥藻,皆字訛也。金星草一名鳳尾草,與此同名,宜互考之。
弘景曰︰近道皆有之。葉如大蕨。其根形色毛芒,全似老鴟頭,故呼為草鴟頭。
【集解】《別錄》曰︰貫眾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二月、八月采根,陰乾。
普曰︰葉青黃色,兩兩相對,莖有黑毛,叢生,冬夏不死。四月花白,七月實黑,聚相連卷旁生。三月、八月采根,五月采葉。
保升曰︰苗似狗脊,狀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曲者名草鴟頭,所在山谷陰處則有之。
頌曰︰今陝西、河東州郡及荊、襄間多有之,而少有花者。春生苗,赤。葉大如蕨。莖幹三棱。葉綠色似雞翎,又名鳳尾草。其根紫黑色,形如犬爪,下有黑須毛,又似老鴟。郭璞注《爾雅》云︰葉圓銳,莖毛黑,布地,冬不死,《廣雅》謂之貫節是矣。
時珍曰︰多生山陰近水處。數根叢生,一根數莖,莖大如箸,其涎滑。其葉兩兩對生,如狗脊之葉而無鋸齒,青黃色,面深背淺。其根曲而有尖嘴,黑須叢簇,亦似狗脊根而大,狀如伏鴟。
根
【氣味】苦,微寒,有毒。
之才曰︰ 菌、赤小豆為之使,伏石鐘乳。
【主治】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本經》)。去寸白,破症瘕,除頭風,止金瘡(《別錄》)。為末,水服一錢,止鼻血有效(蘇頌)。治下血崩中帶下,產後血氣脹痛,斑疹毒,漆毒,骨哽。解豬病(時珍)。
【發明】時珍曰︰貫眾大治婦人血氣,根汁能製三黃,化五金,伏鐘乳,結砂製汞,且能解毒軟堅。王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快斑散用之。云貫眾有毒,而能解腹中邪熱之毒。病因內感而發之於外者多效,非古法之分經也。又黃山谷《煮豆帖》,言荒年以黑豆一升 淨,入貫眾一斤,銼如骰子大,同以水煮,文火斟酌至豆熟,取出日乾,覆令展盡餘汁,簸去貫眾。每日空心 豆五、七粒,能食百草木枝葉有味可飽。又王 《百一選方》,言滁州蔣教授,因食鯉魚玉蟬羹,為肋肉所哽,凡藥皆不效。或令以貫眾濃煎汁一盞半,分三服,連進至夜,一咯而出。亦可為末,水服一錢。觀此可知其軟堅之功,不但治血、治瘡而已也。
【附方】新一十五。
鼻衄不止︰貫眾根末,水服一錢。(《普濟方》)
諸般下血︰腸風酒痢,血痔鼠痔下血。黑狗脊,黃者不用,須內肉赤色者,即本草貫眾也。去皮毛,銼焙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或醋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三、四十丸。或燒存性,出火毒為末,入麝香少許,米飲服二錢。(《普濟方》)
女人血崩︰貫眾半兩,煎酒服之,立止。(《集簡方》)
產後亡血︰過多,心腹徹痛者。用貫眾狀如刺 者一個,全用不銼,只揉去毛及花萼,以赤白帶下︰年深,諸藥不能療者,用上方治之亦驗,名獨聖湯。方同上。年深咳嗽出膿血。貫眾、蘇方木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服,日二服。久咳,漸成勞瘵。鳳尾草為末,用魚 蘸食之。(《聖惠方》)
痘瘡不快︰快斑散︰用貫眾、赤芍藥各一錢,升麻、甘草各五分。入淡竹葉三片,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王海藏方)
頭瘡白禿︰貫眾、白芷為末,油調塗之。又方︰貫眾燒末,油調涂。(《聖惠方》)
漆瘡作癢︰油調貫眾末,塗之。(《千金方》)
雞魚骨哽︰貫眾、縮砂、甘草等分。為粗末,綿包少許,含之咽汁,久則隨痰自出。(《普濟方》)
解輕粉毒︰齒縫出血,臭腫。貫眾、黃連各半兩。煎水,入冰片少許,時時漱之。(陸氏《積德堂方》)
血痢不止︰鳳尾草根(即貫眾)五錢,煎酒服。陳解元吉言所傳。(《集簡方》)
便毒腫痛︰貫眾,酒服二錢,良。(《多能鄙事》)
花
【主治】惡瘡,令人泄(《別錄》)。
=== 巴戟天 ===
(《本經》上品)
【釋名】不凋草(《日華》)、三蔓草。
時珍曰︰名義殊不可曉。
【集解】《別錄》曰︰巴戟天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陰乾。
弘景曰︰今亦用建平、宜都者,根狀如牡丹而細,外赤內黑,用之打去心。
恭曰︰其苗俗名三蔓草。葉似茗,經冬不枯。根如連珠,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以連珠多肉厚者為勝。
大明曰︰紫色如小念珠,有小孔子,堅硬難搗。
宗 曰︰巴戟天本有心,乾縮時偶自落,或抽去,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也。今人欲要中間紫色,則多偽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
頌曰︰今江淮、河東州郡亦有,但不及蜀川者佳。多生竹林內。內地生者,葉似麥門冬而濃大,至秋結實。今方家多以紫色為良。蜀人云︰都無紫色者。采時或用黑豆同煮,欲其色紫,殊失氣味,尤宜辨之。又有一種山 根,正似巴戟,但色白。土人采得,以醋水煮之,乃以雜巴戟,莫能辨也。但擊破視之,中紫而鮮潔者,偽也;其中雖紫,又有微白,糝有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真巴戟嫩時亦白,乾時亦煮治使紫,力劣弱耳。
根
【修治】 曰︰凡使須用枸杞子湯浸一宿,待稍軟漉出,再酒浸一伏時,漉出,同菊花熬焦黃,去菊花,以布拭乾用。
時珍曰︰今法︰惟以酒浸一宿,銼焙入藥。若急用,只以溫水浸軟去心也。
【氣味】辛、甘,微溫,無毒。大明曰︰苦。
之才曰︰覆盆子為之使,惡雷丸、丹參、朝生。
【主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本經》)。療頭面游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補五勞,益精,利男子(《別錄》)。治男子夜夢鬼交精泄,強陰,下氣,治風癩(甄權)。治一切風,療水脹(《日華》)。治腳氣,去風疾,補血海(時珍,出《仙經》)。
【發明】好古曰︰巴戟天,腎經血分藥也。
權曰︰病患虛損,加而用之。
宗 曰︰有人嗜酒,日須五、七杯,後患腳氣甚危。或教以巴戟半兩(糯米同炒,米微轉色,去米不用),大黃一兩(銼,炒)。同為末,熟蜜丸。溫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附錄】巴棘 《別錄》曰︰味苦,有毒。主惡疥瘡出蟲。生高地,葉白有刺,根連數
=== 遠志 ===
(《本經》上品)
【釋名】苗名小草(《本經》)、細草(《本經》)、棘菀(《本經》)、 繞(《本經》)。
時珍曰︰此草服之能益智強志,故有遠志之稱。《世說》載郝隆譏謝安云︰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記事珠》謂之醒心杖。
【集解】《別錄》曰︰遠志,生太山及冤句川谷。四月采根、葉,陰乾。
弘景曰︰冤句,屬兗州濟陰郡。今此藥猶從彭城北蘭陵來。用之去心取皮,一斤止得三兩爾。亦入仙方用。小草,狀似麻黃而青。
志曰︰莖葉似大青而小。比之麻黃,陶不識也。
禹錫曰︰按︰《爾雅》云︰ 繞,棘菀。郭璞注云︰今遠志也。似麻黃,赤華,葉銳而黃。其上謂之小草。
頌曰︰今河、陝、洛西州郡亦有之。根形如蒿根,黃色。苗似麻黃而青,又如畢豆。葉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開白花。根長及一尺。泗州出者,花紅,根葉俱大於他處。商州出者,根乃黑色。俗傳夷門出者最佳。四月采根,晒乾。古方通用遠志、小草。今醫但用遠志,稀用小草。
時珍曰︰遠志有大葉、小葉二種,陶弘景所說者,小葉也;馬志所說者,大葉也。大葉者,花紅。
根
【修治】 曰︰凡使,須去心,否則令人煩悶。仍用甘草湯浸一宿,曝乾或焙乾用。
【氣味】苦,溫,無毒。之才曰︰遠志、小草,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畏珍珠、藜蘆、蜚蠊、齊蛤。弘景曰︰藥無齊蛤,恐是百合也。權曰︰是蠐螬也。恭曰︰《藥錄》下卷有齊蛤,陶說︰非也。
【主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久服輕身不老(《本經》)。利丈夫,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別錄》)。殺天雄、附子、烏頭毒,煎汁飲之(之才)。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堅壯陽道(甄權)。長肌肉,助筋骨,婦人血噤失音,小兒客忤(《日華》)。腎積奔豚(好古)。治一切癰疽(時珍)。
葉
【主治】益精補陰氣,止虛損夢泄(《別錄》)。
【發明】好古曰︰遠志,腎經氣分藥也。
時珍曰︰遠志,入足少陰腎經,非心經藥也。其功專於強志益精,治善忘。蓋精與志,皆腎經之所藏也。腎經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靈樞經》云︰腎藏精,精合志。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又云︰人之善忘者,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陳言《三因方》遠志酒,治癰疽,云有奇功,蓋亦補腎之力爾。葛洪《抱朴
【附方】舊三,新四。
心孔昏塞︰多忘善誤。丁酉日密自至市買遠志,著巾角中,還為末服之,勿令人知。(《肘後方》)
胸痺心痛︰逆氣,膈中飲不下。小草丸︰用小草、桂心、乾薑、細辛、蜀椒(出汗)各三分,附子二分(炮)。六物下篩,蜜和丸梧子大。先食米汁下三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范汪東陽方》)
喉痺作痛︰遠志肉為末,吹之。涎出為度。(《直指方》)
腦風頭痛︰不可忍。遠志末 鼻。(《宣明方》)
吹乳腫痛︰遠志焙研,酒服二錢,以滓敷之。(《袖珍方》)
一切癰疽︰遠志酒︰治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候侵大。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敷之即痛。有憂怒等氣積而怒攻則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蘊熱在內,熱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即清涼。或氣虛血冷,潰而不斂,敷之即斂。此本韓大夫宅用以救人方,極驗。若七情內郁,不問虛實寒熱,治之皆愈。用遠志不以多少,米泔浸洗,捶去心,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一盞調,澄少頃飲其清,以滓敷患處。(《三因方》)
小便赤濁 遠志(甘草水煮)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棗
=== 百脈根 ===
(《唐本》)
【集解】恭曰︰出肅州、巴西。葉似苜蓿,花黃,根如遠志。二月、三月采根,晒乾。
時珍曰︰按︰《唐書》作柏脈根,肅州歲貢之。《千金》、《外台》大方中亦時用之。今不復聞此,或者名稱又不同也。
根
【氣味】甘,苦,微寒,無毒。
【主治】下氣止渴去熱,除虛勞,補不足。酒浸或水煮,丸散兼用。(《唐本》)
=== 淫羊藿 ===
(《本經》中品)
【釋名】仙靈脾(《唐本》)、放杖草(《日華》)、棄杖草(《日華》)、千兩金(《日華》)、乾雞筋(《日華》)、黃連祖(《日華》)、三枝九葉草(《圖經》)、剛前(《本經》)。
弘景曰︰服之使人好為陰陽。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蓋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
時珍曰︰豆葉曰藿,此葉似之,故亦名藿。仙靈脾、千兩金、放杖、剛前,皆言其功力也。雞筋、黃連祖,皆因其根形也。柳子濃文作仙靈毗,入臍曰毗,此物補下,於理尤通。
【集解】《別錄》曰︰淫羊藿生上郡陽山山谷。
恭曰︰所在皆有。葉形似小豆而圓薄,莖細亦堅,俗名仙靈脾是也。
頌曰︰江東、陝西、泰山、漢中、湖湘間皆有之。莖如粟稈。葉青似杏,葉上有刺。根紫色有須。四月開白花,亦有紫花者,碎小,獨頭子。五月采葉,晒乾。湖湘出者,葉如小豆,枝莖緊細,經冬不凋,根似黃連。關中呼為三枝九葉草,苗高一、二尺許,根葉俱堪用。《蜀本草》言生處不聞水聲者,良。
時珍曰︰生大山中。一根數莖,莖粗如線,高一、二尺。一莖三椏,一椏三葉。葉長二、三寸,如杏葉及豆藿,面光背淡,甚薄而細齒,有微刺。
根葉
【修治】 曰︰凡使時呼仙靈脾,以夾刀夾去葉四畔花枝,每一斤用羊脂四兩拌炒,待脂盡為度。
【氣味】辛,寒,無毒。普曰︰神農、雷公︰辛;李當之︰小寒。權曰︰甘,平。可單用。保升曰︰性溫。
時珍曰︰甘、香、微辛,溫。
之才曰︰薯蕷、紫芝為之使,得酒良。
【主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本經》)。堅筋骨,消瘰 赤癰,下部有瘡,洗出蟲。丈夫久服,令人無子(《別錄》。機曰︰無子字誤,當作有子。)丈夫絕陽無子,女人絕陰無子,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攣急,四肢不仁,補腰膝,強心力(大明)。
【發明】時珍曰︰淫羊藿,味甘氣香,性溫不寒,能益精氣,乃手足陽明、三焦、命門藥也。真陽不足者,宜之。
【附方】舊三,新五。
仙靈脾酒︰益丈夫興陽,理腰膝冷。用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三日,逐時飲之。(《食醫心鏡》)
偏風不遂、皮膚不仁,宜服。仙靈脾酒︰仙靈脾一斤,細銼,生絹袋盛,於不津器中,用無灰酒二斗浸之,重封,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後,每日暖飲,常令醺然,不得大醉,酒盡再合,無不效驗。合時,切忌雞、犬、見。(《聖惠方》)
三焦咳嗽,腹滿不飲食,氣不順。仙靈脾、覆盆子、五味子(炒)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薑茶下二十丸。(《聖濟錄》)
目昏生翳︰仙靈脾,生王瓜(即小栝蔞紅色者)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茶下,日二服。(《聖濟總錄》)
病後青盲,日近者可治。仙靈脾一兩,淡豆豉一百粒。水一碗半,煎一碗,頓服即瘳。(
小兒雀目︰仙靈脾根、晚蠶蛾各半兩,炙甘草、射干各二錢半,為末。用羊子肝一枚,切痘疹入目︰仙靈脾、威靈仙等分,為末。每服五分,米湯下。(《痘疹便覽》)
牙齒虛痛︰仙
=== 仙茅 ===
(《開寶》)
【釋名】獨茅(《開寶》)、茅爪子(《開寶》)、婆羅門參。
曰︰其葉似茅,久服輕身,故名仙茅。梵音呼為阿輸干陀。
頌曰︰其根獨生。始因西域婆羅門僧獻方於唐玄宗,故今江南呼為婆羅門參,言其功補如人參也。
【集解】 曰︰仙茅生西域。葉似茅。其根粗細有筋,或如筆管,有節紋理。其花黃色多涎。自武城來,蜀中諸州亦皆有之。
頌曰︰今大庾嶺、蜀川、江湖、兩浙諸州亦有之。葉青如茅而軟,且略闊,面有縱紋。又似初生棕櫚秧,高尺許。至冬盡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梔子花,黃色,不結實。其根獨莖而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細肉根相附,外皮稍粗褐色,內肉黃白色。二月、八月采根,曝乾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結黑子。
時珍曰︰蘇頌所說詳盡得之。但四、五月中抽莖四、五寸,開小花深黃色六出。不似梔子,處處大山中有之。人惟取梅嶺者用,而《會典》成都歲貢仙茅二十一斤。
根
【修治】 曰︰采得,以清水洗,刮去皮,於槐砧上用銅刀切豆許大,以生稀布袋盛,於烏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拌濕蒸之,從巳至亥,取出曝乾。勿犯鐵器及牛乳,斑人鬢須。大明曰︰彭祖單服法︰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後無妨損。
【氣味】辛,溫,有毒。 曰︰甘,微溫,有小毒。又曰︰辛,平,宣而復補,無大毒,有小熱、小毒。
【主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痺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無子,益陽道。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開寶》)。治一切風氣,補暖腰腳,清安五臟。久服輕身,益顏色。丈夫五勞七傷,明耳目,填骨髓(李 )。開胃消食下氣,益房事
【發明】頌曰︰五代偽唐筠州刺史王顏著《續傳信方》,因國書編錄西域婆羅門僧服仙茅方,當時盛行。云五勞七傷,明目益筋力,宣而復補。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也。本西域道人所傳。開元元年婆羅門僧進此藥,明皇服之有效,當時禁方不傳。天寶之亂,方書流散,上都僧不空三藏始得此方,傳與司徒李勉、尚書路嗣恭、給事齊杭、僕射張建封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無效,得此藥,其益百倍。齊給事守縉雲日,少氣力,風疹繼作,服之遂愈。八、九月采得,竹刀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兩宿,陰乾搗篩,熟蜜丸梧子大。每旦空心酒飲任便下二十丸。忌鐵器,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減藥力。機曰︰五台山有仙茅,患大風者,服之多瘥。
時珍曰︰按︰《許真君書》云︰仙茅久服長生。其味甘能養肉,辛能養肺,苦能養氣,咸能養骨,滑能養膚,酸能養筋,宜和苦酒服之,必效也。又范成《大虞衡志》云︰廣西英州多仙茅,其羊食之,舉體悉化為筋,不復有血肉,食之補人,名乳羊。沈括《筆談》云︰夏文莊公稟賦異於人,但睡則身冷如逝者,既覺須令人溫之,良久乃能動。常服仙茅、鐘乳、硫黃,莫知紀極。觀此則仙茅蓋亦性熱,補三焦命門之藥也。惟陽弱精寒,稟賦素怯者宜之。若體壯相火熾盛者服之,反能動火。按︰張杲《醫說》云︰一人中仙茅毒,舌脹退場門,漸大與肩齊。因以小刀 之,隨破隨合, 至百數,始有血一點出,曰可救矣。煮大黃、朴硝與服,以藥摻之,應時消縮。此皆火盛性淫之人過服之害也。弘治間東海張弼梅嶺仙茅詩,“有使君昨日才持去,今日人來乞墓銘”之句。皆不知服食之理,惟借藥縱恣以速其生者,於仙茅何尤?
【附方】新二。
仙茅丸︰壯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髭須。仙茅二斤(糯米泔浸五日,去赤水,夏月浸三車前子十二兩,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殼)各八兩,生地黃(焙)、熟地黃(焙)各四兩。為末,酒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下,日二服。(《聖濟總錄》)
定喘下氣,補心腎。神秘散︰用白仙茅半兩(米泔浸三宿,晒炒),團參二錢半,阿膠一兩半(炒),雞 一兩(燒)。為末。每服二錢,糯米飲空心下,日二服。(《三因方》)
=== 玄參 ===
(《本經》中品)
【釋名】黑參(《綱目》)、玄台(《吳普》)、重台(《本經》)、鹿腸(《吳普》)、正馬(《別錄》)、逐馬(《藥性》)、馥草(《開寶》)、野脂麻(《綱目》)、鬼藏(《吳普》)。時珍曰︰玄,黑色也。《別錄》一名端,一名鹹,多未詳。
弘景曰︰其莖微似人參,故得參名。志曰︰合香家用之,故俗呼馥草。
【集解】《別錄》曰︰玄參,生河間川谷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曝乾。
普曰︰生冤句山陽。三月生苗。其葉有毛,四四相值,似芍藥。黑莖,莖方,高四、五尺。葉亦生枝間。四月實黑。
弘景曰︰今出近道,處處有之。莖似人參而長大。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時用,亦以合香。
恭曰︰玄參根苗並臭,莖亦不似人參,未見合香。
志曰︰其莖方大,高四、五尺,紫赤色而有細毛。葉如掌大而尖長。根生青白,幹即紫黑,新者潤膩。陶云莖似人參,蘇言根苗並臭,似未深識。
頌曰︰二月生苗。葉似脂麻對生,又如槐柳而尖長有鋸齒。細莖青紫色。七月開花青碧色。八月結子黑色。又有白花者,莖方大,紫赤色而有細毛;有節若竹者,高五、六尺,其根一根五、七枚。三月、八月采,曝乾。或云蒸過曝乾。
時珍曰︰今用玄參,正如蘇頌所說。其根有腥氣,故蘇恭以為臭也。宿根多地蠶食之,故其中空。花有紫、白二種。
根
【修治】 曰︰凡采得後,須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兩伏時,晒乾用。勿犯銅器,餌之噎人喉,喪人目。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鹹。普曰︰神農、桐君、黃帝、雷公︰苦,無毒;岐伯︰寒。
元素曰︰足少陰腎經君藥也,治本經須用。
之才曰︰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
【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餘疾,補腎氣,令人目明(《本經》)。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症,定五臟。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別錄》)。熱風頭痛,傷寒勞復,治暴結熱,散瘤瘺、瘰癧(甄權)。治游風,補勞損,心驚煩躁,骨蒸傳尸邪氣,止健忘,消腫毒(大明)。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時珍)。
【發明】元素曰︰玄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清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故《活人書》治傷寒陽毒,汗下後毒不散,及心下懊 ,煩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者,俱用玄參。以此論之,治胸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當以玄參為聖劑也。時珍曰︰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發為火病。法宜壯水以製火,故玄參與地黃同功。其消瘰 亦是散火,劉守真言︰結核是火病。
【附方】舊二,新七。
諸毒鼠 ︰玄參漬酒,日日飲之。(《開寶本草》)
年久瘰 ︰生玄參,搗敷上,日二易之。(《廣利方》)
赤脈貫瞳︰玄參為末,以米泔煮豬肝,日日蘸食之。(《濟急仙方》)
發斑咽痛︰玄參升麻湯︰用玄參、升麻、甘草各半兩。水三盞,煎一盞半,溫服。(《南陽活人書》)
急喉痺風︰不拘大人小兒。玄參、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兩,為末。新水服一盞,立瘥。(《聖惠方》)
鼻中生瘡︰玄參末塗之,或以水浸軟,塞之。(《衛生易簡方》)
三焦積熱︰玄參、黃連、大黃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小兒,丸粟米大。(丹溪方)
小腸疝氣︰黑參 咀,炒,為丸。每服一錢半,空心酒服,出汗即效。(孫天仁《集效方》)
燒香治癆
《經驗方》︰用玄參一斤,甘松六兩。為末,煉蜜一斤和勻,入瓶中封閉,地中埋 十日取出。更用炭末六兩,煉蜜六兩,同和入瓶,更 五日取出。燒之,常令聞香,疾自愈。
頌曰︰初入瓶中封固,煮一伏時,破瓶取搗入蜜,別以瓶盛,埋地中 過用。亦可熏衣。
=== 地榆 ===
(《本經》中品)
【校正】並入《別錄》有名未用酸赭。
【釋名】玉豉、酸赭。
弘景曰︰其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故名。其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
時珍曰︰按︰外丹方言︰地榆一名酸赭,其味酸、其色赭故也。今蘄州俚人呼地榆為酸赭,又訛赭為棗,則地榆、酸赭為一物甚明,其主治之功亦同,因並《別錄》有名未用酸赭為一云。
【集解】《別錄》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又曰︰酸赭生昌陽山。采無時。頌曰︰今處處平原川澤皆有之。宿根三月內生苗,初生布地,獨莖直上,高三、四尺,對分出葉。葉似榆葉而稍狹,細長作鋸齒狀,青色。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山人乏茗時,采作飲亦好,又可炸茹。
根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甘、酸。權曰︰苦,平。元素曰︰氣微寒,味微苦,氣味俱薄,其體沉而降,陰中陽也,專主下焦血。杲曰︰味苦、酸,性微寒,沉也,陰也。之才曰︰得發良,惡麥門冬,伏丹砂、雄黃、硫黃。
【主治】婦人乳產, 痛七傷,帶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惡肉,療金瘡(《本經》)。止膿血,諸 惡瘡熱瘡,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消酒,除渴,明目(《別錄》)。止冷熱痢疳痢,極效(《開寶》)。止吐血鼻衄腸風,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血疾,並水瀉(大明)。治膽氣不足(李杲)。汁釀酒治風痺,補腦。搗汁涂虎犬蛇蟲傷(時珍)。酸赭︰味酸。主內漏,止血不足(《別錄》)。
【發明】頌曰︰古者斷下多用之。炳曰︰同樗皮治赤白痢。
宗 曰︰其性沉寒,入下焦。若熱血痢則可用。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時珍曰︰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証。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楊士瀛云︰諸瘡,痛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
【附方】舊八,新七。
男女吐血︰地榆三兩。米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食前稍熱服一合。(《聖惠方》)
婦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黃瘦。方同上。
血痢不止︰地榆晒研。每服二錢,摻在羊血上,炙熟食之,以捻頭煎湯送下。一方︰以地榆煮汁作飲,每服三合。(《聖濟》)
赤白下痢,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餳,絞濾,空腹服三合,日再服。(崔元亮《海上方》)
久病腸風︰痛癢不止。地榆五錢,蒼朮一兩。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機要》)
下血不止二十年者。取地榆、鼠尾草各二兩。水二升,煮一升,頓服。若不斷,以水漬屋塵飲一小杯投之。(《肘後方》)
結陰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服五錢,水三盞,入縮砂仁七枚,煎一盞半,分二服。(《宣明方》)
小兒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飴糖,與服便已。(《肘後方》)
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搗汁飲,兼以漬瘡。(《肘後方》)
虎犬咬傷︰地榆煮汁飲,並為末敷之。亦可為末,白湯服,日三。忌酒。(《梅師方》)
代指腫痛︰地榆煮汁漬之,半日愈。(《千金翼》)
小兒濕瘡︰地榆煮濃汁,日洗二次。(《千金方》)
小兒面瘡, 赤腫痛。地榆八兩。水一斗,煎五升,溫洗之。(《衛生總微方》)
煮白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根,不拘多少陰乾,百日燒為灰。復取生者,與灰合搗萬下。灰三分,生末一分,合之。若石二、三斗,以水浸過三寸,以藥入水攪之,煮至石爛可食乃已。( 仙《神隱書》)
葉
【主治】作飲代茶,甚解熱(蘇恭)。
=== 丹參 ===
(《本經》上品)
【釋名】赤參(《別錄》)、山參(《日華》)、 蟬草(《本經》)、木羊乳(《吳普》)、逐馬(弘景)、奔馬草。
時珍曰︰五參五色配五臟。故人參入脾,曰黃參;沙參入肺,曰白參;玄參入腎,曰黑參;牡蒙入肝,曰紫參;丹參入心,曰赤參。其苦參,則右腎命門之藥也。古人舍紫參而稱苦參,未達此義爾。炳曰︰丹參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名奔馬草。曾用,實有效。
【集解】《別錄》曰︰丹參,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五月采根,曝乾。
弘景曰︰此桐柏山在義陽,是淮水發源之山,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今近道處處有之。莖方有毛,紫花,時人呼為逐馬。
普曰︰莖葉小房如荏有毛,根赤色,四月開紫花。二月、五月采根,陰乾。
頌曰︰今陝西、河東州郡及隨州皆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方有棱,青色。葉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至九月開花成穗,紅紫色,似蘇花。根赤色,大者如指,長尺餘,一苗數根。
恭曰︰冬采者,良;夏采者,虛惡。時珍曰︰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
根
【氣味】苦,微寒,無毒。
普曰︰神農、桐君、黃帝、雷公︰苦,無毒;岐伯︰鹹。李當之︰大寒。
弘景曰︰久服多眼赤,故應性熱,今云︰微寒,恐謬也。
權曰︰平。
之才曰︰畏鹹水,反藜蘆。
【主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本經》)。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痺,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別錄》)。漬酒飲,療風痺足軟(弘景)。主中惡及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能定精(甄權)。養神定志,通利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排膿止痛,生肌長肉。(大明)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丹參色赤味苦,氣平而降,陰中之陽也。入手少陰、厥陰之經,心與包絡血分藥也。按︰《婦人明理論》云︰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功大類當歸、地黃、芎 、芍藥故也。
【附方】舊三,新四。
丹參散︰治婦人經脈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產前胎不安,產後惡血不下,兼治冷熱落胎下血︰丹參十二兩,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服。亦可水煮。(《千金方》)
寒疝腹痛︰小腹陰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以丹參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聖惠方》)
小兒身熱,汗出拘急,因中風起。丹參半兩,鼠屎(炒)三十枚。為末。每服驚癇發熱︰丹參摩膏︰用丹參、雷丸各半兩,豬膏二兩。同煎七上七下,濾去滓盛之。每婦人乳癰︰丹參、白芷、芍藥各二兩。 咀,以醋腌一夜,豬脂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滓敷之。(孟詵《必效方》)
熱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參八兩銼,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涂瘡上。(《肘後方》)
=== 紫參 ===
(《本經》中品)
【釋名】牡蒙(《本經》)、童腸(《別錄》)、馬行(《別錄》)、眾戎(《別錄》)、五鳥花(《綱目》)。
時珍曰︰紫參、王孫,並有牡蒙之名。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參也。
按︰《錢起詩集》云︰紫參,幽芳也。五葩連萼,狀如飛禽羽舉。故俗名五鳥花。
【集解】《別錄》曰︰紫參,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采根,火炙使紫色。
普曰︰紫參一名牡蒙,生河西或商山。圓聚生根,黃赤有紋,皮黑中紫,五月花紫赤,實黑大如豆。
弘景曰︰今方家皆呼為牡蒙,用之亦少。
恭曰︰紫參葉似羊蹄,紫花青穗。其根皮紫黑,肉紅白,肉淺皮深。所在有之。長安見用者,出蒲州。牡蒙乃王孫也,葉似及己而大,根長尺餘,皮肉亦紫色,根苗不相似。
頌曰︰今河中、晉、解、齊及淮、蜀州郡皆有之。苗長一、二尺,莖青而細。其葉青似槐葉,亦有似羊蹄者。五月開花白色,似蔥花,亦有紅紫而似水葒者。根淡紫,根皮紫黑色,如地黃狀,肉紅白色,肉淺而皮深。三月采根,火炙紫色。又云︰六月采,晒乾用。
時珍曰︰紫參根幹紫黑色,肉帶紅白,狀如小紫草。《范子計然》云︰紫參出三輔,有三色,以青赤色為善。
根
【氣味】苦,辛,寒,無毒。《別錄》曰︰微寒。普曰︰牡蒙︰神農、黃帝︰苦。李當之︰小寒。之才曰︰畏辛夷。
【主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本經》)。療腸胃大熱,唾血衄血,腸中聚血,癰腫諸瘡,止渴益精(《別錄》)。治心腹堅脹,散瘀血,治婦人血閉不通(甄權)。主狂瘧瘟瘧,鼽血汗出(好古)。治血痢(好古)。牡蒙︰治金瘡,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虛益氣,除腳腫,發陰瘍(蘇恭)。
【發明】時珍曰︰紫參色紫黑,氣味俱濃,陰也,沉也。入足厥陰之經,肝臟血分藥也。故治諸血病,及寒熱瘧痢、癰腫積塊之屬厥陰者。古方治婦人腸覃病烏啄丸,所用牡蒙,即此物也。唐蘇恭注王孫,引陳延之《短劇方》牡蒙所主之証,正是紫參;若王孫則止治風濕痺証,不治血病。故今移附於此。
【附方】舊一,新三。
紫參湯︰治痢下。紫參半斤。水五升,煎二升,入甘草二兩,煎取半升,分三服。(張仲景《金匱玉函》)
吐血不止︰紫參、人參、阿膠(炒)等分。為末。烏梅湯服一錢。一方去人參,加甘草,以面上酒刺︰五參丸︰用紫參、丹參、人參、苦參、沙參各一兩。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
=== 王孫 ===
(《本經》中品)
【校正】並入《拾遺》旱藕。
【釋名】牡蒙(弘景)、黃孫(《別錄》)、黃昏(《別錄》)、旱藕。普曰︰楚名王孫。齊名長孫,又名海孫。吳名白功章,又名蔓延。時珍曰︰紫參一名牡蒙,木部合歡一名黃昏,皆與此名同物異。
【集解】《別錄》曰︰王孫,生海西川谷,及汝南城郭垣下。普曰︰蔓延赤文,莖葉相當。
弘景曰︰今方家皆呼為黃昏,云牡蒙,市人少識者。恭曰︰按︰陳延之《短劇方》,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孫。徐之才《藥對》有牡蒙,無王孫。此則一物明矣。牡蒙葉似及己而大,根長尺餘,皮肉皆紫色。藏器曰︰旱藕生太行山中,狀如藕。時珍曰︰王孫葉生顛頂,似紫河車葉。按神農及《吳普本草》,紫參一名牡蒙。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參為牡蒙。其王孫並無牡蒙之名,而陶氏於王孫下乃云︰又名牡蒙,且無形狀。唐蘇恭始以紫參、牡蒙為二物,謂紫參葉似羊蹄,王孫葉似及己。但古方所用牡蒙,皆為紫參;後人所用牡蒙,乃王孫非紫參也。不可不辨。唐玄宗時隱民姜撫上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帝取作湯餅,賜大臣。右驍騎將軍甘守誠曰︰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撫易名以神之爾。
據此牡蒙乃王孫也。蓋紫參止治血証積聚瘧痢;而王孫主五臟邪氣痺痛,療百病之文,自可推也。蘇恭引《短劇方》牡蒙所主之証,乃紫參,非王孫,故今移附紫參之下。
根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雷公︰苦,無毒;黃帝︰甘。藏器曰︰旱藕︰甘,平,無毒。
【主治】五臟邪氣,寒濕痺,四肢疼酸,膝冷痛(《本經》)。療百病,益氣(《別錄》)。旱藕︰主長生不飢,黑毛發(藏器)。
=== 紫草 ===
(《本經》中品)
【釋名】紫丹(《別錄》)、紫 (音襖)、茈 (《廣雅》,音紫戾)、藐(《爾雅》,音邈)、地血(《吳普》)、鴉銜草。
時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爾雅》作茈草。瑤、侗人呼為鴉銜草。
【集解】《別錄》曰︰紫草,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陰乾。
弘景曰︰今出襄陽,多從南陽新野來,彼人種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藥都不復用。《博物志》云︰平氏陽山,紫草特好。魏國者,染色殊黑。比年東山亦種之,色小淺於北者。
恭曰︰所在皆有,人家或種之。苗似蘭香,莖赤節青。二月開花紫白色。結實白色,秋月熟。
時珍曰︰種紫草,三月逐壟下子,九月子熟時刈草,春社前後采根陰乾,其根頭有白毛如茸。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明;花過時采,則根色黯惡。采時,以石壓扁,曝乾;收時,忌人溺及驢馬糞並煙氣,皆令草黃色。
根
【修治】 曰︰凡使,每一斤,用蠟三兩溶水,拌蒸之,待水乾,取去頭並兩畔髭,細銼用。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平。完素曰︰苦,溫。
時珍曰︰甘、鹹,寒。入手、足厥陰經。
【主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本經》)。療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 (《別錄》)。治惡瘡 癬(甄權)。治斑疹痘毒,活血涼血,利大腸(時珍)。
【發明】頌曰︰紫草古方稀用。今醫家多用治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者,以此作藥,使其發出。《韋宙獨行方》治豌豆瘡,煮紫草湯飲,後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時珍曰︰紫草味甘鹹而氣寒,入心包絡及肝經血分。其功長於涼血活血,利大小腸。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熱毒盛,大便閉澀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閉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紅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尤為有益。又曾世榮《活幼心書》云︰紫草性寒,小兒脾氣實者猶可用;脾氣虛者反能作瀉。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所以用發痘瘡。今人不達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附方】舊三,新六。
消解痘毒︰紫草一錢,陳皮五分,蔥白三寸。新汲水煎服。(《直指方》)
封勿泄氣,待溫時服半合,則瘡雖出亦輕。大便利者,勿用。煎服亦可。(《經驗後方》)
痘毒黑疔︰紫草三錢,雄黃一錢。為末,以胭脂汁調,銀簪挑破,點之極妙。(《集簡方》)
癰疽便閉︰紫草、栝蔞實等分,新水煎服。(《直指方》)
小兒白禿︰紫草煎汁塗之。(《聖惠方》)
小便卒淋︰紫草一兩,為散,每食前用井華水服二錢。(《聖惠方》)
產後淋瀝︰方同上。(《產寶》)
惡蟲咬人︰紫草煎油塗之。(《聖惠方》)
火黃身熱、午後卻涼,身有赤點,如生黑點者,不可治。宜烙手足心、背心、百會、下廉。
內服紫草湯︰紫草、吳藍各一兩,木香、黃連各半兩。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煎服。(《三十六黃方》)
=== 白頭翁 ===
(《本經》下品)
【釋名】野丈人(《本經》)、胡王使者(《本經)》)、奈何草(《別錄》)。
弘景曰︰處處有之。近根處有白茸,狀似白頭老翁,故以為名。
時珍曰︰丈人、胡使、奈何,皆狀老翁之意。
【集解】《別錄》曰︰白頭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恭曰︰其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實大者如雞子,白毛寸餘,皆披下,似纛頭,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陶言近根有白茸,似不識也。太常所貯蔓生者,乃是女葳。其白頭翁根,似續斷而扁。
保升曰︰所在有之。有細毛,不滑澤,花蕊黃。二月采花,四月采實,八月采根,皆晒乾。
頌曰︰處處有之。正月生苗,作叢生,狀似白薇而柔細稍長。葉生莖頭,如杏葉,上有細白毛而不滑澤。近根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菁。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與赤箭、獨活同也。陶注未述莖葉,蘇注言葉似芍藥,實如雞子,白毛寸餘者,皆誤矣。
宗 曰︰白頭翁生河南洛陽界,其新安山野中屢嘗見之,正如蘇恭所說。至今本處山中人賣白頭翁丸,言服之壽考,又失古人命名之義。陶氏所說,失於不審,宜其排叱也。
機曰︰寇宗 以蘇恭為是,蘇頌以陶說為是。大抵此物用根,命名取象,當準蘇頌《圖經》,而恭說恐別是一物也。
根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曰︰有毒。吳綬曰︰苦、辛,寒。權曰︰甘、苦,有小毒。豚實為之使。大明曰︰得酒良。花、子、莖、葉同。
【主治】溫瘧狂 ,寒熱,症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本經》)。鼻衄(《別錄》)。止毒痢(弘景)。赤痢腹痛,齒痛,百骨節痛,項下瘤 。(甄權)。一切風氣,暖腰膝,明目消贅(大明)。
【發明】頌曰︰俗醫合補下藥,甚驗,亦沖人。
杲曰︰氣濃味薄,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張仲景治熱痢下重,用白頭翁湯主之。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男子陰疝偏墜,小兒頭禿膻腥,鼻衄無此不效,毒痢有此獲功。
吳綬曰︰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
【附方】舊二,新三。
方》)
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用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水七升,煮二升,每服一升,不愈更服。婦人產後痢虛極者,加甘草、阿膠各二兩。(仲景《金匱玉函方》)
下痢咽痛︰春夏病此,宜用白頭翁、黃連各一兩,木香二兩。水五升,煎一升半,分三服。(《聖惠方》)
陰 偏腫︰白頭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搗敷腫處。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外台秘要》)
外痔腫痛︰白頭翁草,一名野丈人,以根搗塗之,逐血止痛。(《衛生易簡方》)
小兒禿瘡︰白頭翁根搗敷,一宿作瘡,半月愈。(《肘後方》)
花
【主治】瘧疾寒熱,白禿頭瘡(時珍)。
=== 白芨 ===
(《本經》下品)
【校正】並入《別錄》白給。
【釋名】連及草(《本經》)、甘根(《本經》)、白給。
時珍曰︰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曰白芨。其味苦,而曰甘根,反言也。《吳普》作白根,其根有白,亦通。《金光明經》謂之罔達羅喝悉多。又《別錄》有名未用白給,即白芨也,性味功用皆同,系重出,今並為一。
【集解】《別錄》曰︰白芨,生北山川谷及冤句及越山。又曰︰白給生山谷,葉如藜蘆,根白相連,九月采。普曰︰莖葉如生薑、藜蘆。十月花,直上,紫赤色。根白連。二月、八月、九月采。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葉似杜若,形根似菱米,節間有毛。方用亦稀,可以作糊。保升曰︰今出申州。葉似初生棕苗葉及藜蘆。三、四月抽出一苔,開紫花。七月實熟,黃黑色。冬凋。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頭生芽。八月采根用。頌曰︰今江淮、河、陝、漢、黔諸州皆有之,生石山上。春生苗,長一尺許。葉似棕櫚,兩指大,青色。夏開紫花。二月、七月采根。
時珍曰︰韓保升所說形狀正是,但一科止抽一莖。開花長寸許,紅紫色,中心如舌。其根如菱米,有臍,如鳧茈之臍,又如扁扁螺旋紋。性難乾。
根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辛,微寒。白給︰辛,平,無毒。普曰︰神農︰苦;黃帝︰辛;李當之︰大寒;雷公︰辛,無毒。大明曰︰甘、辛。杲曰︰苦、甘,微寒,性澀,陽中之陰也。之才曰︰
【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本經》)。除白癬疥蟲(《別錄》)。結熱不消,陰下痿,面上 ,令人肌滑(甄權)。止驚邪血邪血痢,癇疾風痺,赤眼症結,溫熱瘧疾,發背瘰 ,腸風痔 ,撲損,刀箭瘡,湯火瘡,生肌止痛(大明)。止肺血(李杲)。
白給︰主伏蟲白癬腫痛(《別錄》)。
【發明】恭曰︰山野人患手足皸拆者,嚼以塗之,有效。為其性粘也。
頌曰︰今醫家治金瘡不瘥及癰疽方,多用之。
震亨曰︰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
時珍曰︰白芨性澀而收,得秋金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也。按洪邁《夷堅志》云︰台州獄吏憫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次犯死罪,遭訊拷,肺皆損傷,至於嘔血。
人傳一方︰只用白芨為末,米飲日服,其效如神。後其囚凌遲,劊者剖其胸,見肺間竅穴數十處,皆白芨填補,色猶不變也。洪貫之聞其說,赴任洋州,一卒忽苦咯血,甚危,用此救之,一日即止也。《摘玄》云︰試血法︰吐在水碗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隨所見,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服之。
【附方】舊一,新八。
鼻衄不止︰津調白芨末,涂山根上,仍以水服一錢,立止。(《經驗生編》)
重舌鵝口︰白芨末,乳汁調涂足心。(《聖惠方》)
婦人陰脫︰白芨、川烏頭等分。為末,絹裹一錢,納陰中,入三寸,腹內熱即止,日用一次。(《廣濟方》)
疔瘡腫毒︰白芨末半錢,以水澄之,去水,攤於濃紙上貼之。(《袖珍方》)
打跌骨折︰酒調白芨末二錢服,其功不減自然銅、古銖錢也。(《永類方》)
刀斧傷損︰白芨、石膏( )等分。為末。摻之,亦可收口。(《濟急方》)
手足皸裂︰白芨末水調塞之。勿犯水。(《濟急方》)
湯火傷灼︰白芨末,油調敷之。(《趙真人方》)
=== 三七 ===
(《綱目》)
【釋名】山漆(《綱目》)、金不換。
時珍曰︰彼人言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蓋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謂其能合金瘡,如漆粘物也,此說近之。金不換,貴重之稱也。
【集解】時珍曰︰生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曝乾,黃黑色。團結者,狀略似白芨;長者,如老乾地黃,有節。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或云︰試法,以末糝豬血中,血化為水者乃真。近傳一種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葉似菊艾而勁濃,有歧尖。莖有赤棱。夏秋開黃花,蕊如金絲,盤紐可愛,而氣不香。花乾則吐絮如苦絮。根葉味甘。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與南中來者不類,恐是劉寄奴之屬,甚易繁衍。
根
【氣味】甘、微苦,溫,無毒。
【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涂,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時珍)。
【發明】時珍曰︰此藥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後,尤宜服之。產後服,亦良。大抵此藥氣溫、味甘微苦,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與麒麟竭、紫礦相同。
【附方】新八。
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或以五分,加入八核湯。(《瀕湖集簡方》)
赤痢血痢︰三七三錢,研末,米泔水調服。即愈。(同上)大腸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調一、二錢服,三服可愈。加五分入四物湯,亦可。(同上)婦人血崩︰方同上。產後血多︰山漆研末,米湯服一錢。(同上)男婦赤眼,十分重者︰以山漆根磨汁,涂四圍。甚妙。(同上)
虎咬蛇傷︰山漆研末,米飲服三錢,仍嚼塗之。(並同上)
葉
【主治】折傷跌撲出血,敷之即止;青腫,經夜即散,餘功同根(時珍)。
{{PD-old}}
7cuvexf7xvn1cr55kod0mnge27bc4rx
燒餅歌
0
24457
2171901
2165147
2022-08-13T19:49:25Z
DavidTam
5474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燒餅歌
| section =
| author = 劉基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Textquality|75%}}
}}
<onlyinclude>
<poem>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咬一口,內監忽報國師劉基進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禮畢,帝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掐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開視,果然。
帝即問:「以天下、後世之事,若何?」
基曰:「茫茫天數,我主萬子萬孫,何必問哉。」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一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洩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方敢冒奏。」
帝即賜以免死金牌,基謝恩畢,奏曰:「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方終滅北方興,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築堅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見都城雖屬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子飛來。」隨作歌三首,曰:
「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北方胡虜殘生靈,御駕親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諫,生靈遮掩主驚魂。」
「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相送金龍復故舊,雲開日月照邊疆。」
帝曰:「此時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亂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誰亂者?」
基曰:「天下飢寒有怪異,棟樑龍德乘嬰兒。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
老練金精龍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誰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帝曰:「八千女鬼亂,朕天下若何?」
基曰:「忠良殺害崩如山,無事水邊成異潭。救得蛟龍真骨肉,可憐父子順難當。」
帝曰:「莫非父子互爭國乎?」
基曰:「非也!樹上挂曲尺,遇順則正,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為未已?」
基曰:「萬子萬孫層疊層,祖宗山上貝衣行。公侯不復朝金闕,十八孩兒難上難。」
卦曰:「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傑總無成。
戊子己丑亂如麻,到處人民不在家。偶遇飢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
帝曰:「偶遭飢荒,平常小醜,天下已乎。」
基曰:「西方賊擁亂到前,無個忠良敢諫言。喜見子孫恥見日,衰頹氣運早昇天。
月缺兩二吉在中,奸人機發走西東。黃河涉過鬧金闕,奔走梅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亂乎?從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遷南遷北定太平,輔佐帝主有牛星。運至六百又得半,夢奇有字得心驚。」
帝曰:「有六百年之國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天機卿難言明,何不留下錦囊一封,藏在庫內,世世相傳勿遺也,急時有難則開視之可乎?」
基曰:「臣亦有此意。」
遂又歌曰:「九尺紅羅三尺刀,勸君任意自遊遨。閹人尊貴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秋。臣封櫃內,俟後開時自驗。」
「桂花開放好英雄,拆缺長城盡孝忠。周家天下有重復,摘盡李花枉勞功。
黃牛背上鴨頭綠,安享國家珍與粟。雲蓋中秋迷去路,胡人依舊胡人毒。
反覆從來折桂枝,水浸月宮主上立。禾米一木併將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帝曰:「二十三人亂,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罪該萬死,不敢隱瞞,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帝大驚,即問:「此人生長何方?若何衣冠?稱何國號?治天下何如?」
基曰:「還有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憂。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姮娥配土牛。」
帝曰:「自古胡人無百年之國運,乃此竟有二百餘年之運耶?」
基曰:「雨水草頭真主出,赤頭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總纔說。須是川頁合成出,十八年間水火奪。庸人不用水火臣,此中自己用漢人。卦分氣數少三數,親上加親又配親。」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奪火滅,親上加親,莫非駙馬作亂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濟,安享太平,有位有勢,時值昇平,稱為盛世,氣數未減,還有後繼。
寶劍重磨又重磨,抄家滅族可奈何。閹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誅戮多。
李花結子正逢春,牛鳴二八倒插丁。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無聲。
點畫佳人絲自分,一止當年嗣失真。泥雞啼呌空無口,樹產靈枝枝缺魂。
朝臣乞來月無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見生中相稱賀,逍遙周甲樂飢荒。」
帝曰:「胡人到此敗亡否?」
基曰:「未也,雖然治久生亂,值此困苦,民懷異心,然氣數未盡也。
廿歲力士雙開口,人又一心度短長。時佐寺僧八千眾,火龍渡河熱難當。
叩首之時頭小兀,姮娥雖有月無光。太極殿前卦對卦,添香禳斗鬧朝堂。
金羊水猴飢荒歲,犬吠豬鳴淚兩行。洞邊去水台用水,方能復正舊朝綱。
火燒鼠牛猶自可,虎入泥窩無處藏。草頭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兒作主張。
二四八旗難蔽日,思念遼陽舊家鄉。東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獅。
分南分北分東西,偶逢異人在楚歸。馬行萬尋殘害中,女四木雞六一人。
不識山水倒相逢,黃龍早喪赤城中。豬羊雞犬九家空,飢荒災害皆並至,一似風登民物同。
得見金龍民心開,刀兵水火一齊來。文錢斗米無人糴,父死無人兄弟抬。
天上金龍絆馬甲,二十八星問土人。蓬頭女子蓬頭嫁,揖讓新君讓舊君。」
帝曰:「胡人至此敗亡否?」
基曰:「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人方罷休。炮響火煙迷去路,遷南遷北六三秋。
可憐難渡雁門關,摘盡李花滅尽胡。黃牛山上有一洞,可投拾萬八千眾。
先到之人得安穩,後到之人半路送。難恕有罪無不罪,天下算來民盡瘁。
火風鼎,兩火初興定太平;火山旅,銀河織女讓牛星。
火德星君來下界,金殿樓臺盡丙丁。一個鬍子大將軍,按劍馳馬察情形。
除暴去患人多愛,永享九州金滿籯。」
帝曰:「胡人此時尚在否?」
基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樣形。琴瑟和諧成古道,左中興帝又中興。
五百年間出聖君,周流天下賢良輔。氣運南方出將臣。聖人能化亂淵源,八面夷人進貢臨。
宮女勤針望夜月,乾坤有象重黃金。北方胡虜害生靈,更會南軍誅戮行。匹馬單騎安外國,
眾君揖讓留三星。上元復轉氣運開,大修文武聖主裁。上下三元無倒置,衣冠文物一齊來。
七元無錯又三元,大開文風考對聯。猴子沐盤雞逃架,犬吠豬鳴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
流離散亂皆逃民。愛民如子親兄弟,創立新君修舊京。千言萬語知虛實,留與蒼生作證盟。」
</poem>
</onlyinclude>
{{PD-old}}
[[Category:讖緯]]
dcfl1ejcv8q5mtcv5ersg0t36p9q28w
湖心亭看雪
0
25494
2172048
2169066
2022-08-14T09:01:41Z
Midleading
47637
1633年是明朝 撤销[[Special:Contributions/Deryjtrj|Deryjtrj]]([[User talk:Deryjtrj|讨论]])的版本2169066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
{{header
| title = 湖心亭看雪
| section =
| author = 張岱
| times =
| from = 陶庵夢憶/卷03
| notes =
}}
<onlyinclude>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onlyinclude>
{{明朝作品}}
[[Category:1633年]]
55o7o616wlzjbjqmyf42u2l85q99j1y
Wikisource:投票
4
53905
2172058
2166528
2022-08-14T09:27:30Z
Midleading
47637
将部分討論存檔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投票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维基文库与维基教科书|维基文库与维基教科书]]
| next =[[Wikisource:版权信息|版权信息]]
| shortcut =
| notes =请添加建议和投票。傀儡投票無效。IP用戶可發言,不可投票。
* [[/存档|存档]]、[[/存档2|存档2]]、[[/存档3|存档3]]、[[/存档4|存档4]]
}}
{{About Wikisource}}
== 各式投票資格 ==
2021年6月20日,根據社群一致意見,參加人事任免等各式投票資格為:<ref>[[Special:Permalink/2035677]]</ref>
{{Quote|'''條件一''':投票前7天已[[维基文库:自动确认用户|註冊]]。</br>'''條件二''':(a) 50次正文編輯;或 (b) 錄入1篇完整、信而有徵作品。}}
2021年7月11日,根據社群一致意見,也參考[[w:维基百科:投票不能代替討論]],以上資格也用於本頁面(Wikisource:投票),以及以下另頁投票:<ref>[[Special:Permalink/2058454]]</ref>
<references/>
=== 另頁投票 ===
[[维基文库:机器人]]、[[维基文库:導入者]]、[[维基文库:申请成为管理员]]
===非投票的另頁提案===
[[维基文库:版權討論]]、[[维基文库:删除讨论]]、[[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
== 正在进行的投票 ==
*[[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
** 無
*[[Wikisource:導入者|导入者]]
** 無
*[[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
** 無
<!-- 如需在本页提出投票请求,请在本行下方进行,除非有必要更新,否则请勿更改上述内容,更请不要移除 -->
4cyamj7xkkeo8aiywhs2yx2ljtuo780
東文選
0
112375
2172031
2165644
2022-08-14T07:17:02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東文選
|section=
|author=崔致远等
|previous=
|next=
|notes={{wikipedia}}《[[東文選]]》是是李氏朝鲜时代开始收编的历朝历代朝鲜汉学家的作品。
于公元1478年大致成书,因朝鲜相对于中国中原被成为东国,朝鲜成宗定名为东文选。
|edition=yes
}}
{{檢索|東文選}}
==序箋==
*徐居正[[/東文選序#東文選序|東文選序]]
*[[/東文選箋#東文選箋|東文選箋]]
==目录==
#[[/東文選箋|東文選箋]]
#[[/東文選纂集官|東文選纂集官]]
#[[/東文選卷之1|東文選卷之1]]
#[[/東文選卷之2|東文選卷之2]]
#[[/東文選卷之3|東文選卷之3]]
#[[/東文選卷之4|東文選卷之4]]
#[[/東文選卷之5|東文選卷之5]]
#[[/東文選卷之6|東文選卷之6]]
#[[/東文選卷之7|東文選卷之7]]
#[[/東文選卷之8|東文選卷之8]]
#[[/東文選卷之9|東文選卷之9]]
#[[/東文選卷之10|東文選卷之10]]
[[ko:동문선]]
</onlyinclude>{{PD-old}}
4x1kmf1ygu1gpziyrogne9p942cz3r1
2172034
2172031
2022-08-14T07:21:03Z
江常哲
94446
/* 目录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東文選
|section=
|author=崔致远等
|previous=
|next=
|notes={{wikipedia}}《[[東文選]]》是是李氏朝鲜时代开始收编的历朝历代朝鲜汉学家的作品。
于公元1478年大致成书,因朝鲜相对于中国中原被成为东国,朝鲜成宗定名为东文选。
|edition=yes
}}
{{檢索|東文選}}
==序箋==
*徐居正[[/東文選序#東文選序|東文選序]]
*[[/東文選箋#東文選箋|東文選箋]]
==目录==
#[[/東文選箋|東文選箋]]
#[[/東文選纂集官|東文選纂集官]]
#[[/東文選卷之1|東文選卷之1]]
#[[/東文選卷之2|東文選卷之2]]
#[[/東文選卷之3|東文選卷之3]]
#[[/東文選卷之4|東文選卷之4]]
#[[/東文選卷之5|東文選卷之5]]
[[ko:동문선]]
</onlyinclude>{{PD-old}}
rs9ni8r96wk04hyam4ho9vgiz9l4tg2
2172035
2172034
2022-08-14T07:22:39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東文選
|section=
|author=崔致远等
|previous=
|next=
|notes={{wikipedia}}《[[東文選]]》是是李氏朝鲜时代开始收编的历朝历代朝鲜汉学家的作品。
于公元1478年大致成书,因朝鲜相对于中国中原被成为东国,朝鲜成宗定名为东文选。
|edition=yes
}}
{{檢索|東文選}}
==序箋==
*徐居正[[/東文選序#東文選序|東文選序]]
*[[/東文選箋#東文選箋|東文選箋]]
==目录==
#[[/東文選卷之1|東文選卷之1]]
#[[/東文選卷之2|東文選卷之2]]
#[[/東文選卷之3|東文選卷之3]]
#[[/東文選卷之4|東文選卷之4]]
#[[/東文選卷之5|東文選卷之5]]
[[ko:동문선]]
</onlyinclude>{{PD-old}}
pd70lf6o2tnpz3iz2uly9a3nl451lyl
2172036
2172035
2022-08-14T07:23:27Z
江常哲
94446
/* 序箋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東文選
|section=
|author=崔致远等
|previous=
|next=
|notes={{wikipedia}}《[[東文選]]》是是李氏朝鲜时代开始收编的历朝历代朝鲜汉学家的作品。
于公元1478年大致成书,因朝鲜相对于中国中原被成为东国,朝鲜成宗定名为东文选。
|edition=yes
}}
{{檢索|東文選}}
==序箋==
*徐居正[[/東文選序#東文選序|東文選序]]
*盧思慎等撰[[/東文選箋#東文選箋|東文選箋]]
==目录==
#[[/東文選卷之1|東文選卷之1]]
#[[/東文選卷之2|東文選卷之2]]
#[[/東文選卷之3|東文選卷之3]]
#[[/東文選卷之4|東文選卷之4]]
#[[/東文選卷之5|東文選卷之5]]
[[ko:동문선]]
</onlyinclude>{{PD-old}}
2n7q9fy5mkzltcimek8z4zyemnxa6e8
2172039
2172036
2022-08-14T07:27:31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東文選
|section=
|author=崔致远等
|previous=
|next=
|notes={{wikipedia}}《[[東文選]]》是是李氏朝鲜时代开始收编的历朝历代朝鲜汉学家的作品。
于公元1478年大致成书,因朝鲜相对于中国中原被成为东国,朝鲜成宗定名为东文选。
|edition=yes
}}
{{檢索|東文選}}
==序==
*徐居正[[/東文選序#東文選序|東文選序]]
==箋==
*盧思慎等[[/東文選箋#東文選箋|東文選箋]]
==東文選纂集官==
==目录==
#[[/東文選箋|東文選箋]]
#[[/東文選纂集官|東文選纂集官]]
#[[/東文選卷之1|東文選卷之1]]
#[[/東文選卷之2|東文選卷之2]]
#[[/東文選卷之3|東文選卷之3]]
#[[/東文選卷之4|東文選卷之4]]
#[[/東文選卷之5|東文選卷之5]]
[[ko:동문선]]
</onlyinclude>{{PD-old}}
cfywg0zvmj2meysm1yp47l9q2ahv09u
2172041
2172039
2022-08-14T07:28:31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檢索|wwc}}
{{header
|title=東文選
|section=
|author=崔致远等
|previous=
|next=
|notes={{wikipedia}}《[[東文選]]》是是李氏朝鲜时代开始收编的历朝历代朝鲜汉学家的作品。
于公元1478年大致成书,因朝鲜相对于中国中原被成为东国,朝鲜成宗定名为东文选。
|edition=yes
}}
{{檢索|東文選}}
==序==
*徐居正[[/東文選序#東文選序|東文選序]]
==箋==
*盧思慎等[[/東文選箋#東文選箋|東文選箋]]
==東文選纂集官==
==目录==
#[[/東文選箋|東文選箋]]
#[[/東文選纂集官|東文選纂集官]]
#[[/東文選卷之1|東文選卷之1]]
#[[/東文選卷之2|東文選卷之2]]
#[[/東文選卷之3|東文選卷之3]]
#[[/東文選卷之4|東文選卷之4]]
#[[/東文選卷之5|東文選卷之5]]
[[ko:동문선]]
{{PD-old}}
[[分類:朝鮮典籍]]
bopc6ebp8xe9mp3db9t4pgshonuzx4v
2172042
2172041
2022-08-14T07:28:50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
|title=東文選
|section=
|author=崔致远等
|previous=
|next=
|notes={{wikipedia}}《[[東文選]]》是是李氏朝鲜时代开始收编的历朝历代朝鲜汉学家的作品。
于公元1478年大致成书,因朝鲜相对于中国中原被成为东国,朝鲜成宗定名为东文选。
|edition=yes
}}
{{檢索|東文選}}
==序==
*徐居正[[/東文選序#東文選序|東文選序]]
==箋==
*盧思慎等[[/東文選箋#東文選箋|東文選箋]]
==東文選纂集官==
==目录==
#[[/東文選箋|東文選箋]]
#[[/東文選纂集官|東文選纂集官]]
#[[/東文選卷之1|東文選卷之1]]
#[[/東文選卷之2|東文選卷之2]]
#[[/東文選卷之3|東文選卷之3]]
#[[/東文選卷之4|東文選卷之4]]
#[[/東文選卷之5|東文選卷之5]]
[[ko:동문선]]
{{PD-old}}
[[分類:朝鮮典籍]]
19m29gyaj5pec2auu0bz3jjfiv46t5h
東文選/東文選序
0
112377
2172028
221890
2022-08-14T07:11:20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title=東文選
|section=東文選序
|author=徐居正
|previous=
|next=
}}
乾坤肇判。文乃生焉。日月星辰。森列乎上而爲天之文。山岳海瀆。流峙乎下而爲地之文。聖人畫卦造書。人文漸宣。精一中極。文之體也。詩書禮樂。文之用也。是以代各有文。而文各有體。讀典謨。知唐虞之文。讀訓誥誓命。知三代之文。秦而漢。漢而魏晉。魏晉而隋唐。隋唐而宋元。論其世考其文。則以文選文粹文鑑文類諸編。而亦槩論後世文運之上下者矣。近代論文者。有曰宋不唐唐不漢。漢不春秋戰國。春秋戰國不三代唐虞。此誠有見之論也。吾東方檀君立國。鴻荒莫追。箕子闡九疇敷八條。當其時。必有文治可尙。而載籍不存。三國鼎峙。干戈日尋。安事詩書。然在高勾麗。乙支文德善辭命。抗隋家百萬之師。在新羅。遣子弟入唐登第者。五十有餘人。崔致遠黃巢之檄。名震天下。非無能言之士。而今皆罕傳。良可嘆已。高麗氏統三以來。文治漸興。光宗設科取士。睿宗好文雅。繼而仁明亦尙儒術。豪傑之士。彬彬輩出。當兩宋遼金搶攘之日。屢以文詞得紓國患。至元朝。由賓貢中制科。與中原才士。頡頏上下者。前後相望。皇明混一。光岳氣全。我國家列聖相承。涵養百年。人物之生於其閒。磅礴精粹。作爲文章。動盪發越者。亦無讓於古。是則我東方之文。非宋元之文。亦非漢唐之文。而乃我國之文也。宜與歷代之文。幷行於天地閒。胡可泯焉而無傳也哉。奈何金台鉉作文鑑。失之踈略。崔瀣著東人文。散逸尙多。豈不爲文獻之一大慨也哉。恭惟殿下。天縱聖學。日御經筵。樂觀經史。以篇翰著述。雖非六籍之比。然亦可見文運之興替。命領敦寧府事臣盧思愼,吏曹判書臣姜希孟,工曹判書臣梁誠之,吏曹參判臣李坡曁臣居正。裒集諸家所作。稡爲一帙。臣等仰承隆委。採自三國。至于當代。辭賦詩文揔若于體。取其詞理醇正。有補治敎者。分門類聚。釐爲一百三十卷。編成以進。賜名曰東文選。臣居正竊念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盖天地有自然之文。故聖人法天地之文。時運有盛衰之殊。故文章有高下之異。六經之後。惟漢唐宋元。皇朝之文。最爲近古。由其天地氣盛。大音自完。無異時南北分裂之患故也。吾東方之文。始於三國。盛於高麗。極於盛朝。其關於天地氣運之盛衰者。因亦可考矣。况文者貫道之器。六經之文。非有意於文。而自然配乎道。後世之文。先有意於文。而或未純乎道。今之學者。誠能心於道。不文於文。本乎經。不規規於諸子。崇雅黜浮。高明正大。則其所以羽翼聖經者。必有其道矣。如或文於文。不本乎道。背六經之規彠。落諸子之科臼。則文非貫道之文。而非今日開牖之盛意也。然今聖明在上。天地氣盛。人物之應期而生。以文鳴世 者。必于于焉而興矣。亦何患乎無人也。臣雖不才。尙當秉筆竢之。成化紀元之十四年蒼龍戊戌二月下浣。純誠明亮佐理功臣崇政大夫達城君兼藝文館大提學知成均館事同知經筵事五衛都揔府都揔管臣徐居正拜手稽首序。
03m07y91hdi7gs9yg1h4rkplb063jl5
2172029
2172028
2022-08-14T07:11:41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title= 東文選
|section= 東文選序
|author= 徐居正
|previous=
|next=
}}
乾坤肇判。文乃生焉。日月星辰。森列乎上而爲天之文。山岳海瀆。流峙乎下而爲地之文。聖人畫卦造書。人文漸宣。精一中極。文之體也。詩書禮樂。文之用也。是以代各有文。而文各有體。讀典謨。知唐虞之文。讀訓誥誓命。知三代之文。秦而漢。漢而魏晉。魏晉而隋唐。隋唐而宋元。論其世考其文。則以文選文粹文鑑文類諸編。而亦槩論後世文運之上下者矣。近代論文者。有曰宋不唐唐不漢。漢不春秋戰國。春秋戰國不三代唐虞。此誠有見之論也。吾東方檀君立國。鴻荒莫追。箕子闡九疇敷八條。當其時。必有文治可尙。而載籍不存。三國鼎峙。干戈日尋。安事詩書。然在高勾麗。乙支文德善辭命。抗隋家百萬之師。在新羅。遣子弟入唐登第者。五十有餘人。崔致遠黃巢之檄。名震天下。非無能言之士。而今皆罕傳。良可嘆已。高麗氏統三以來。文治漸興。光宗設科取士。睿宗好文雅。繼而仁明亦尙儒術。豪傑之士。彬彬輩出。當兩宋遼金搶攘之日。屢以文詞得紓國患。至元朝。由賓貢中制科。與中原才士。頡頏上下者。前後相望。皇明混一。光岳氣全。我國家列聖相承。涵養百年。人物之生於其閒。磅礴精粹。作爲文章。動盪發越者。亦無讓於古。是則我東方之文。非宋元之文。亦非漢唐之文。而乃我國之文也。宜與歷代之文。幷行於天地閒。胡可泯焉而無傳也哉。奈何金台鉉作文鑑。失之踈略。崔瀣著東人文。散逸尙多。豈不爲文獻之一大慨也哉。恭惟殿下。天縱聖學。日御經筵。樂觀經史。以篇翰著述。雖非六籍之比。然亦可見文運之興替。命領敦寧府事臣盧思愼,吏曹判書臣姜希孟,工曹判書臣梁誠之,吏曹參判臣李坡曁臣居正。裒集諸家所作。稡爲一帙。臣等仰承隆委。採自三國。至于當代。辭賦詩文揔若于體。取其詞理醇正。有補治敎者。分門類聚。釐爲一百三十卷。編成以進。賜名曰東文選。臣居正竊念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盖天地有自然之文。故聖人法天地之文。時運有盛衰之殊。故文章有高下之異。六經之後。惟漢唐宋元。皇朝之文。最爲近古。由其天地氣盛。大音自完。無異時南北分裂之患故也。吾東方之文。始於三國。盛於高麗。極於盛朝。其關於天地氣運之盛衰者。因亦可考矣。况文者貫道之器。六經之文。非有意於文。而自然配乎道。後世之文。先有意於文。而或未純乎道。今之學者。誠能心於道。不文於文。本乎經。不規規於諸子。崇雅黜浮。高明正大。則其所以羽翼聖經者。必有其道矣。如或文於文。不本乎道。背六經之規彠。落諸子之科臼。則文非貫道之文。而非今日開牖之盛意也。然今聖明在上。天地氣盛。人物之應期而生。以文鳴世 者。必于于焉而興矣。亦何患乎無人也。臣雖不才。尙當秉筆竢之。成化紀元之十四年蒼龍戊戌二月下浣。純誠明亮佐理功臣崇政大夫達城君兼藝文館大提學知成均館事同知經筵事五衛都揔府都揔管臣徐居正拜手稽首序。
2wsz6jxl0d26vdxhj3upqydyjvjp0aj
2172030
2172029
2022-08-14T07:12:18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title= 東文選
|section= 東文選序
|author=
|previous=
|next=
}}
徐居正撰
乾坤肇判。文乃生焉。日月星辰。森列乎上而爲天之文。山岳海瀆。流峙乎下而爲地之文。聖人畫卦造書。人文漸宣。精一中極。文之體也。詩書禮樂。文之用也。是以代各有文。而文各有體。讀典謨。知唐虞之文。讀訓誥誓命。知三代之文。秦而漢。漢而魏晉。魏晉而隋唐。隋唐而宋元。論其世考其文。則以文選文粹文鑑文類諸編。而亦槩論後世文運之上下者矣。近代論文者。有曰宋不唐唐不漢。漢不春秋戰國。春秋戰國不三代唐虞。此誠有見之論也。吾東方檀君立國。鴻荒莫追。箕子闡九疇敷八條。當其時。必有文治可尙。而載籍不存。三國鼎峙。干戈日尋。安事詩書。然在高勾麗。乙支文德善辭命。抗隋家百萬之師。在新羅。遣子弟入唐登第者。五十有餘人。崔致遠黃巢之檄。名震天下。非無能言之士。而今皆罕傳。良可嘆已。高麗氏統三以來。文治漸興。光宗設科取士。睿宗好文雅。繼而仁明亦尙儒術。豪傑之士。彬彬輩出。當兩宋遼金搶攘之日。屢以文詞得紓國患。至元朝。由賓貢中制科。與中原才士。頡頏上下者。前後相望。皇明混一。光岳氣全。我國家列聖相承。涵養百年。人物之生於其閒。磅礴精粹。作爲文章。動盪發越者。亦無讓於古。是則我東方之文。非宋元之文。亦非漢唐之文。而乃我國之文也。宜與歷代之文。幷行於天地閒。胡可泯焉而無傳也哉。奈何金台鉉作文鑑。失之踈略。崔瀣著東人文。散逸尙多。豈不爲文獻之一大慨也哉。恭惟殿下。天縱聖學。日御經筵。樂觀經史。以篇翰著述。雖非六籍之比。然亦可見文運之興替。命領敦寧府事臣盧思愼,吏曹判書臣姜希孟,工曹判書臣梁誠之,吏曹參判臣李坡曁臣居正。裒集諸家所作。稡爲一帙。臣等仰承隆委。採自三國。至于當代。辭賦詩文揔若于體。取其詞理醇正。有補治敎者。分門類聚。釐爲一百三十卷。編成以進。賜名曰東文選。臣居正竊念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盖天地有自然之文。故聖人法天地之文。時運有盛衰之殊。故文章有高下之異。六經之後。惟漢唐宋元。皇朝之文。最爲近古。由其天地氣盛。大音自完。無異時南北分裂之患故也。吾東方之文。始於三國。盛於高麗。極於盛朝。其關於天地氣運之盛衰者。因亦可考矣。况文者貫道之器。六經之文。非有意於文。而自然配乎道。後世之文。先有意於文。而或未純乎道。今之學者。誠能心於道。不文於文。本乎經。不規規於諸子。崇雅黜浮。高明正大。則其所以羽翼聖經者。必有其道矣。如或文於文。不本乎道。背六經之規彠。落諸子之科臼。則文非貫道之文。而非今日開牖之盛意也。然今聖明在上。天地氣盛。人物之應期而生。以文鳴世 者。必于于焉而興矣。亦何患乎無人也。臣雖不才。尙當秉筆竢之。成化紀元之十四年蒼龍戊戌二月下浣。純誠明亮佐理功臣崇政大夫達城君兼藝文館大提學知成均館事同知經筵事五衛都揔府都揔管臣徐居正拜手稽首序。
4dhezupmcxaixcxqg8wzt0n22qv7dec
東文選/東文選箋
0
112378
2172033
221891
2022-08-14T07:20:31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title=東文選
|section=東文選箋
|author=崔致远等
|previous=
|next=
}}
盧思愼 等撰
推忠定難翊戴純誠明亮佐理功臣,輔國崇祿大夫領敦寧府事兼領經筵事宣城府院君臣盧思愼。推忠定難翊戴純誠明亮佐理功臣,崇政大夫行吏曹判書兼知經筵事晉山君臣姜希孟。純誠明亮佐理功臣,崇政大夫達城君兼藝文館大提學知成均館事同知經筵事五衛都揔府都揔管臣徐居正。純誠明亮佐理功臣,資憲大夫工曹判書兼知春秋館事弘文館大提學南原君臣梁誠之等。奉旨撰東文選訖。謹繕寫投進。臣思愼等。誠惶誠恐。稽首稽首上言。伏以功德巍乎難名。治敎旣隆於前代。文章煥焉可述。制作有待於明時。肆輯新編。庸塵睿鑑。竊念自結繩變爲書契。而吾道寓於文辭。虞典夏謨之精微。實百王傳授心法。周誥殷盤之灝噩。乃三代政敎時宜。玆先聖六經之並行。與元氣四時而迭運。然時運有盛衰之異。而文章有高下之殊。南華十篇書變化奇崛。左氏一部傳泛濫浮誇。幸未喪於斯文。猶可尋於墜緖。漢而唐唐而宋。百家並興。風變騷騷變詩。衆體俱作。觀其辭雖互有工拙。要其歸皆本於性情。盖欲久於流傳。必在彙而刪定。昭明選衆作而古文尙在。德秀稡群英而正宗獨傳。皆能代有成編。是以人得遍覽。粤我海隅之地。古稱文獻之邦。箕子演禹疇。東民始受其賜。羅人入唐學。北方莫之或先。文風大振於高麗。德敎極盛於昭代。閒有名世之士。亦皆應期而生。上姚姒下魯鄒。鼓吹六籍。追班馬駕屈宋。馳騁諸家。苟求之數千百年。能言者非一二計。扣之大扣之小。雖或異音。工於文工於詩。各盡所長。是之謂物之善鳴也。孰不曰文不在玆乎。第遺槀存者幾希而收錄得之盖寡。台鉉編國鑑而失之踈略。崔瀣撰東文而病於闕遺。是固儒者之軫心。抑亦文敎之闕事。恭惟我主上殿下。體舜精一。繼堯文思。燭風雅與政而通。念文詞載道之器。俾纂往哲之精粹。以資來學之範模。臣等祇奉綸音。遍購縹帙。本乏相馬之眼。不辨驪黃。徒切測海之心。曷分涇渭。祇罄神力。粗加品甄。苟體例有合於規矩。而採掇不遺於葑菲。庶無遺珠於探海。敢言揀金於披沙。通前後凡幾百人。得詩文緫若干卷。聊進供於乙覽。庶留神於燕閒。擇焉不精。縱未究作者之志。敏以好古。竊甞慕述而之功。臣思愼等。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奉箋隨進以聞。
成化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推忠定難翊戴純誠明亮佐理功臣,輔國崇祿大夫領敦寧府事兼領經筵事宣城府院君臣盧思愼。推忠定難翊戴純誠明亮佐理功臣,崇政大夫行吏曹判書兼知經筵事晉山君臣姜希孟。純誠明亮佐理功臣,崇政大夫達城君兼藝文館大提學知成均館事同知經筵事五衛都揔府都揔管臣徐居正。純誠明亮佐理功臣,資憲大夫工曹判書兼知春秋館事弘文館大提學南原君臣梁誠之等。謹上箋。
ho0xp6h28d0v4me3badbwmtzstgwowj
針灸問對
0
113711
2171948
226864
2022-08-14T02:31:51Z
Franklyzzm
6560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针灸问对
|author=
|section=
|times=
|y=|m=|d=|previous=|next=|type=|from=
|notes=}}
== 刻针灸问对叙 ==
石山居士校集诸方书于朴墅精舍,南涧子过之,出示针灸问对一册,南涧子受读。作而言曰:嘻!余于斯集,重有感焉。是可刻也已,夫道仁也。夫医仁术也。术之神者,莫捷于针鬊.盖人受天地一气以生,本自流通充溢,阏注羸痼,斯病矣。是故轩,岐,仓,扁针鬊之说兴焉。方其心悟神遇,动会肯綮,游刃有间,而目牛无全。夫亦善通天地一气,非外铄也。是故其为书也。言赜而粹,辞微而则,旨邃而玄,后世学无根要,遂苦其奥,置而不讲,徒夸于手法取穴之末。若今之针鬊家者,扣其所以,瞠目无对,无惑乎施之靡效尔,斯集也。彙为问对,粹以赜章,则以微着,玄以邃通。俾夫神于昔者,神于今,完天和,溥仁术者,其斯取的无穷焉。又从而引伸触长,以仁夫身者仁其心,时其私翳而针鬊之,认得为己之中,将周流动荡,无一息之匪仁,圣门求仁功夫,岂待别易涂辙,则夫斯集也,进于技而几于道矣。若彼支离色取,曰求仁求仁者,其真为不知痛痒,乌足以语此。嘻!余于斯集,重有感焉,是可刻也已。居士姓汪氏,讳机,字省之,别号石山,夙业儒,医其余事,而他方书称是,已悉有刻云。
嘉靖壬辰年菊月南润程鐀子砺书
== 针灸问对序 ==
客有过余者,坐间语及针灸,盛称姑苏之凌汉章,六合之李千户者,皆能驰名两京,延誉数郡,舍此他无闻焉。余曰:休歙有商于彼者,亦尝从之游而授其业矣。因得闻其详焉。语凌则曰:熟于穴法,凡所点穴,不必揣按,虽隔衣针亦每中其穴也。语李则曰:用意精专,凡所用穴,必须折量,以墨点记,方敢始下针也。余尝论之,凌则尚乎简略,李则尚乎谨密,取穴之法,简略者终不及谨密者之的确也。但素,难所论针灸,必须察糗以审其病之在经在络。又须候气以察其邪之已至未来,不知二家之术,亦皆本于素,难否乎!客曰:皆非吾之所知也。余因有感,乃取灵枢,素难及诸家针灸之书,穷搜博览,遇有论及针灸者,日逐笔录,积之盈箧,不忍废弃,因复序次其说,设为问难以着明之,遂用装潢成帖,名曰针灸问对。以便老景之检阅焉,庶或亦有补于针灸之万一也。后之精于此者,尚惟改而正之,幸甚。嘉靖庚寅冬长至日祁门朴墅汪机省之序,
== 卷之上 ==
或曰: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纔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厥后方药之说肆行,而针灸之法,仅而获存者。何也?曰:内经上古书也,上古之人,其知道乎!劳不至倦,逸不至流,食不肥鲜,以戕其内,衣不蕴热,以伤其外。起居有常,寒暑知避,恬憺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生。虽有贼风虚邪,莫能深入,不过凑于皮肤,经滞气郁而已,以针行滞散郁,则病随已,何待于汤液醪醴耶,当今之世,道德已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纵欲以竭其精,多虑以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解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寒暑不避,故病多从内生,外邪亦易中也。经曰:针刺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病既属内,非藉汤液之荡涤,岂能济乎?此和缓已后,方药盛行,而针灸罕用者,实由世不古若。人非昔比,病有深浅,治有内外,非针灸宜于古,而不宜于今,汤液宜于今,而不宜于古也。经曰:上古作汤液,为而弗服,中古之时,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针灸治其外,虽形弊血尽而功不立。此之谓也。或曰:针灸宜于古,而不宜于今,吾已闻命矣。然今之病,亦有针灸而愈者。何也?经曰:病之始起者,可刺而已;又曰:邪之新客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写之,其病立已,盖病之初起,邪之新客,当此之时,元气未伤,邪气尚浅,以针除之,甚得其宜,学者察识于此,而于用针治病,亦可以知其大概矣。故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糗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或曰:九针之所主,皆外伤欤,抑亦有内伤欤。经曰:一日鑱针,头大末锐,令无得深入,主病在皮肤无常者;二曰员针,筩身员末,主无伤肉分,主病在分肉间者;三曰鍉针,大其身,员其末,主病在血糗,按糗取气,令邪出也。四曰锋针,筩其身,锋其末两三隅,主四时八风,客于经络为痼病者,令可以泄热出血而发痼病也。五曰铍针,末如剑锋,主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可以取大脓也。六曰员利针,令针如氂,且员且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主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令可深内以取之也。七曰毫针,尖如蚊虻喙,长一寸六分,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主邪客经络,而为寒热痛痹者也。八曰长针,锋利身薄,主深邪远痹,八风内舍于骨解腰脊骨腠间也。九曰大针,大如梃尖,微员,主淫邪流溢于节解皮肤之间,以写机关之水也。九针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疾弗能移,病浅针深,内伤良肉,病深针浅,病气不写,病小针大,气写大甚,病大针小,气不泄泄,机按。今之针士,决痈用锋针铍针。其他诸病,无分皮肤肌肉血糗筋骨,皆用毫针,余者置而不用,甚有背于经旨矣。于此而知九针所主,多系外邪薄凑为病,用针施泻,深中病情,使今之人而有是病,针亦在所必用。若夫病邪大甚,元气已伤,决非针之所能济矣。假如痨瘵阴虚火动,法当滋阴降火,针能滋阴否乎,痿症肺热叶焦,法当清金补水,针能补水否乎?经曰: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是也。知此则病之可针不可针,亦可以类推矣。奈何世之专针科者,既不识糗,又不察形。但问何病,便针何穴,以致鬺针成痼疾者有矣。间有获效,亦偶中耳,因而夸其针之神妙,宁不为识者笑耶!或曰:针灸当明经络,可晓以否?曰:直行者,谓之经,经有十二。所以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厥阴,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注手太阴也。(此则荣气之行也,然卫气昼但行于阳,而不行于阴,夜但行于阴,而不行于阳,不与荣同道,不与息数同应。)又曰: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隧,潜道也。经糗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隧,详见阳经外络内。阴经内络外条。)旁出者,谓之络。(经之横支,交接别经者。)十二经有十二络。(如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络肺之类。)兼阳蹻络,阴蹻络,脾之大络,为十五络也。皆从十二经之所始,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人迎也。又曰孙络。(小络也,经糗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又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糗之渗灌诸节者也。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非髀肉筋骨也。)
问曰:荣卫之气,亦有别乎?曰:荣者,水穀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糗也。故循糗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穀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糗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也。详见井荥俞经合註或曰:经糗与络糗异乎?曰:经糗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诸糗之浮而常见者,皆络糗也。诸络糗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糗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写其邪而去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糗,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鱼际络青,胃中寒,鱼际络赤,胃中热,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皆多血络,必间日一取,大血尽而止,乃调其血实。或曰:经病络病,治有异乎?经曰: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於络糗。(络糗,血糗也,非十五络之络,)留而不去,入舍於经糗,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糗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左刺右,右刺左,必中其经,非络糗也。)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即前血络,外不得出,内不得入故也。)而生奇病也。(病在血络谓奇邪)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故曰缪刺。(络病,其痛与经糗缪处也,亦宜左刺右,右刺左,虽与巨刺同,此刺络而彼刺经也。)或曰:十二经糗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糗,治之亦有法乎?曰:五藏得六府,相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糗,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无病,则缪刺之。(缪刺者,刺络糗,左痛刺右,右痛刺左,痛在于左,而右糗先病者,巨刺之。(巨刺者,刺经糗也,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必谨察其九候,针道毕矣。)或曰:经病亦有宜刺者乎?经曰:肝病,实则两胁痛引少腹,善怒;虚则目篦篦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非其络病,故取其经,取厥阴治肝气,少阳调气逆。)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胁中气满,独异于常,乃气逆之诊,随其左右,有则刺之。)心病,实则胸中痛,胁支满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与腰相引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本下血,其变病,刺鬌中血。(或呕变也,鬌在掌后,去腕半寸。)脾病,实则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肺病,实则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箜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乾,取其经,太阴,足太阳外,厥阴内血。(太阳外,厥阴内,则少阴也。视少阴足糗,左右有血满异常者,刺之。)肾病,实则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憎风,虚则胸中痛,大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註云:凡刺之道,虚补实写,不虚不实,以经取之。是谓得道,经络有血,刺而去之。是谓守法,犹当揣形定气,先去血糗,而后乃调 有余不足也。)或曰:六府病形刺法何如?经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冬日重感于寒则泻,当脐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间热,若糗陷者,此其候也,取之巨虚下廉。三焦病者,腹胀,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为胀,取之委阳,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糗陷。及胫踝后足小指外廉皆热,取之委中。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介介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糗之陷下者。灸之,取阳陵泉。(凡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肉节,则皮肤痛,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补写反,则病益笃。)或曰:精气津液血糗,亦有别乎?经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穀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穀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糗。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糗空虚。或曰:病有在气分者,在血分者,不知针家亦分气与血否?曰:气分血分之病,针家亦所当知,病在气分,游行不定,病在血分,沉着不移,以积块言之,腹中或上或下,或有或无者,是气分也。或在两胁,或在心下,或在脐上下左右,一定不移,以渐而长者,是血分也。以病风言之,或左足移于右足,或右手移于左手,移动不常者,气分也,或常在左足,或偏在右手,着而不走者,血分也。凡病莫不皆然,须知在气分者,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在左取右,在右取左,在血分者,随其血之所在,应病取之,苟或血病写气,气病写血,是谓诛伐无过,咎将谁归。或曰:三阴三阳,气血多少之刺,可得闻乎?曰:经曰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多血多气。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六经,少血多气。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四经,多血少气。故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阳,太阴,少阴,出气恶血。故曰:知藏府血气之多少,而用补写是也。或曰:形气病气,何以别之?经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写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阴阳俱有余也。急写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写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夫形气者,气谓口鼻中喘息也。形谓皮肉筋骨血糗也。形胜者,为有余,消瘦者,为不足,其气者,审口鼻中气,劳役如故,为气有余也。若喘息气促气短,或不足以息者,为不足。故曰:形气也,乃人之身形中气血也。当补当写,不在于此,只在病来潮作之时,病气精神增添者,是病气有余,乃邪气胜也。急当写之,病来潮作之时,精神困穷。语言无力及懒悟者,为病气不足,乃真气不足也。急当补之,若病人形气不足,病来潮作之时,病气亦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禁用针,宜补之以甘药,不已,脐下气海穴取之。)或曰:病有藏府阴阳内外高下,何别何治?愿详言焉。经曰: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以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腧,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糗络。又曰: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经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藏乃病,藏伤形乃应,风伤筋糗,筋糗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治此者,病九日,三刺而已,病一月,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痺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帝曰:内外之病,难易之治何如?伯高曰:形先病而未入藏者,刺之半其日,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经曰: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经曰: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痛者,阴也。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痒者,阳也。浅刺之,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后治其阴。(病在上者,下取之,在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在腰者,取之膕,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经曰: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足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或曰:经言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谓也?经曰: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假令心病由中风得之,为虚邪,木在火后,生火为母也。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土在火前,为子也。中湿得之,为贼邪,水克火也。伤寒得之,为微邪,火胜金也,伤暑得之,为正邪,火自病也。或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针治亦当别乎?经曰: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此正经自病也。盖忧思喜怒,饮食动作之过,而致然也。风喜伤肝,暑喜伤心,饮食劳倦喜伤脾。(劳倦亦自外至)寒喜伤肺,湿喜伤肾,此五邪所伤也。盖邪由外至,所谓外伤也。凡阴阳藏府,经络之气,虚实相等,正也。偏实偏虚,失其正,则为邪矣。由偏实也。故内邪得而生,由偏虚也。故外邪得而入,机按。经言凡病皆当辨别邪正内外虚实,然后施针补写,庶不致鬺.或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写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经曰:虚者补其母,母能令子实也,实者写其子,子能令母虚也。假令肝病虚,则补厥阴之合,曲泉,实则写厥阴之荥,行间,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病。不中他邪,当自取其经。如井主心下满之类,正经自病,所谓忧愁思虑则伤心,强力入水则伤肾之类是也。不虚不实,是诸藏不相乘。故云自取其经,(重解卷未)或曰:经言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益有余。何谓也?经曰:此谓病有虚实也。假令肝木实,肺金虚,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所谓实其实,虚其虚,损不足,益有余也。或曰:七情所伤之病,何以察识?亦可以刺否?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生,长生久视。故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又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心脏糗,糗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而谨调之也。又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膕.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宝,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或曰:八正之候何如?经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立于烳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从其所居之乡来者,为实风。主生养万物,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主伤人杀害,故圣人谨候虚风而避之。邪弗能害,)其以夜半至也,民皆卧而弗犯,故其岁民少病,以画至也。民皆懈惰而中之,故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者,民皆又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而岁之和而少贼风,则民少病而少死,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或曰:诸病逆顺,可得闻乎?经曰:腹胀身热糗大,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糗大,二逆也。衄而不止糗大,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糗小劲,四逆也。咳脱形身热,糗小以疾,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一逆也。腹胀便血,糗大时绝,二逆也。咳溲血脱形,糗搏,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糗小而疾,四逆也。咳呕腹胀飧泄糗绝,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而刺之,是谓逆治。五夺者:形肉已夺,一也;大夺血之后,二也;大汗出之后,三也。大泄之后,四也;新产及大血之后,五也。此皆不可写。热病糗静,汗已出,糗盛躁,一逆也;病泄,糗洪大,二逆也;着痹不移,肉破,身热,糗偏绝,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笃重,四逆也;寒热夺形,糗坚搏,五逆也。小儿病,头毛皆逆上者,必死。或曰:经言痹病有众痹,有周痹,何分别耶?经曰:众痹者,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周痹者,在于血糗之中,随糗以上,随糗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曰周痹。
问曰:经言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刺之以月,死生为数。何也?经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数。则曰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写,左刺右,右刺左,不已,复刺之,如其法。(言所以约月,死生为数者,随气之盛衰也。)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如是刺之则无过数,无不及矣。)或曰:经言热病有五十九刺,可得闻欤?经曰:热病三日,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写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斗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也,热病七日八日。糗口动,喘而短(一作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汗且出,及糗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写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之内踝上横糗以止之,热病七八日。糗微小,病溲血,口中乾,日半死,糗代者,一日死,热病已得汗,糗尚躁,喘且复热者死,热病七八日,糗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热病糗尚盛躁,不得汗者死,糗盛躁,得汗静者生,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乾,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又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瘲,口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或曰:刺热病亦有异乎?或曰:寒热瘰闹在颈腋者,何气使然?经曰:此皆鼠篼寒热之毒气,留于而不去也。鼠篼之本,皆在于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浮于糗中,而未内着于肌肉,外为脓血者,易去也。去之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已,若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糗,上下贯瞳子,见一糗,一岁死,见一糗半,一岁半死,见二糗,二岁死,见二糗半,二岁半死,见三糗,三岁死,见赤糗不下贯瞳子,可治也。或曰:痈疽何以治之。经曰:痈疽之生,脓血之成,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者,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已有脓血。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所谓多害者,观逆顺也。其白眼青,黑眼小,一逆,内药而呕,二逆,腹痛渴甚,三逆,肩项不便,四逆,音嘶色脱,五逆。除此五者,顺矣!或曰:水肿之病,宜刺乎?经曰:经糗满则络糗溢,络糗溢则缪刺之,以调其络糗,使复其形而不肿,缪刺者,不分隧穴而刺之,大法,水溢于表,或腹胀,或四肢肿而气稍实,糗浮洪者,宜行此法,或病孤危,糗微弱者。今亦往往而缪刺之,祸不旋踵,盖不审经言,糗络满溢,宜缪刺之理也。或曰:人有肥瘦白黑小长,刺法同乎否乎?经曰:年质壮大者,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肥人者,广肩,腋项 肉薄,皮厚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濇以迟,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壮士真骨者,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濇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常人者,视其黑白,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血气调和,刺此者,无失常数也。或曰:匹夫大人,刺法同乎?经曰:气滑则出疾,气濇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浊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又曰: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凡刺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以秋冬之齐,刺瘦人以春夏之齐。经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气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以药熨之。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人至于病所,起步内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所谓内热也。或曰:三虚三实者,何谓也?经曰:三虚者,乘年之衰,逢月之虚,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反工为粗,三实者,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或曰:人身有四海,何也?经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不足,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余。则腹满,不足,则飢不受穀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治此者,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或曰:诸家言某穴主某病,其说亦可从乎?曰:治病无定穴也。邪客于人,与正周流上下,或在气分,或在血分,无有定止。故喻用针,正如用兵,彼动则此应,或出以奇,或守以正,无有定制,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执中无权。按谱施治,譬之狂潦泛溢。欲塞下流而获安者,亦偶然耳!夫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亦无穷,或在上,下取之,或在下,上取之,或正取之,或直取之,审经与络,分血与气,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庶得随机应变之理,岂可执以某穴主某病哉!或曰:此固然矣。但学者望洋无下手处。曰:譬犹匠者,教人以规矩,取方圆也。规矩之法在师,方圆之法则在子弟。夫圣人之于针非经络孔穴,无以教后学,后学非经络孔穴,无以传之师,苟不知通变,徒执孔穴。所谓按图索骥,安能尽其法哉!故曰: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中,此之谓也。或曰:八穴治病,多有效者,何如?曰:人身正经十二,奇经有八,大络十五,小络三百余,皆所以行气血也,圣人取穴,三百六十有六,按岁之三百六十六日也。后人以为未尽,更取奇穴,是犹置闰月也。故经络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认,不知经络,无以知血气往来,不知孔穴,无以知邪气所在,知而用,用而的,病乃可安,今之用八穴者,络穴六,经穴二,余络余经,置而不用,速求巧捷,遂悖圣经。又有六十六穴,拘于日时开阖,用之犹未周备,而况拘于八穴者乎!盖八穴病在气分,则有可劫之功。若在血分,徒损元气,病何由安,正是血病而泻气也。邪在血分,则直求病之所在,而取之可也。今人泥而不用,良可笑耶!或曰:膻中,鸠尾,中庭,人亦有针之者,宁无禁乎。曰。心为一身之主,至贵不可犯,膻中,鸠尾,巨阙,心之宫城也。心主虚怯,不能主事,往往为邪所乘,或为痰饮所迷,或为瘀血所积,以致痞满疼痛者有之,或神不内守,发为癫狂者有之,用针之士,多於膻中,鸠尾,中庭针之,亦犹伊尹之于太甲,周公之于孺子,事有差鬺,则将倾覆社稷,荼毒生灵,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夫针三穴亦然,犯真心,死不可救,必须自揣己才,果有如伊周之能,可以扶危持颠,方能保心于无危也。或曰:针三阴交,主何病也?曰: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太阴脾经循内踝上直行,厥阴循内踝前交入太阴之后,少阴肾经循内踝后交出太阴之前,故谓之三阴交,脾主中,肾肝主下,中下焦气,一穴可以尽之。故非危疾急证,与三阴俱有干者,不可轻刺,脾肾气常不足,肝虽有余,亦是宿血之藏,鬺刺则脱人元气,不可不慎。或曰:伤寒刺期门穴者,何如?曰:十二经始于手太阴之云门,以次而传,终于足厥阴之期门,期门者,肝之募也。伤寒过经不解,刺之,使其不再传也。妇人经糗不调,热入血室,刺之,以其肝藏血也。胸满腹胀,胁下肥气,凡是木郁诸疾,莫不刺之,以其肝主病也。经云:穴直乳下两肋端。又曰:在不容傍一寸五分,古人说得甚明,令人不解用也。或曰: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何谓也?经曰:中心,一日死,中肝,五日死,中脾,十日死,中肾,六日死,中肺,三日死,中胆,日半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胸腹者,必以布珸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跗上,中大糗,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糗,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糗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糗,血不出为肿,刺鬌中大糗,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糗,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无刺大醉,无刺大怒,无刺大劳,无刺大渴,无刺大飢人,无刺新饱人,刺阴股中大糗,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糗,为聋。刺膝膑出液为跛,刺臂太阴糗,出血立死,刺足少阴糗,重虚出血,为舌难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刺肘中内陷,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少腹满,刺箜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又曰:无刺浑浑之糗,熇熇之热,漉漉之汗,如大风大雨,严寒盛暑,卑湿烦燥,便黑吐血,暴然失听,失明失意,失神失便溺,及七情五伤,皆不可刺。乘车马远来,亦候血气定,然后刺之,机按。今医但问某病,便针某穴,求其如经所言,不犯针禁,不夭人寿者,几何人哉,!
问曰:针刺失宜,亦能杀人否乎?经曰:人之所受气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气之息道,一呼一吸为一至,故此云五里者,五至而已,过其数,藏气尽,更过其数,极其输矣。五往者,五至已往,则六至七至也。)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 其命而倾其寿乎。又曰:闚,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死于堂上。(机按。胃经固多气血,若写之太过,则夭寿矣。夫以多气多血之经,尚戒写之太过,余经可轻写乎。)或曰:针灸宜避天忌日,何也?经曰: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子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已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府膈下三藏应四季中州,其日戊巳,大禁太乙所在日。(即前所云)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有痈肿欲治之,无以其所值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又曰:春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夏三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秋三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冬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或曰: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曰:荣为阴,行于糗中,卫为阳,行于糗外,各有浅深,故针阳必卧针之,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荣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或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糗,刺糗者,无伤皮,何谓也?曰:此谓刺浅,不至所当刺之处也。如病在骨,当刺至骨,但针至筋而去,则伤筋矣。或曰: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何谓也?曰:此戒过分太深也,如病在皮中,针至皮中而止,无令深入伤肉也。或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何谓也?经曰:春气在毛,夏气在皮,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浅深之应也,是知春夏之气,浮而上,人之气亦然。故刺之当浅,欲其无太过也,秋冬阳气沉而下,人之气亦然,故刺之当深,欲其无不及也。经曰:必先岁 气,无伐天和,此之谓也。或曰: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何谓也?难经曰:致,取也,春夏气温,必致一阴者,春夏养阳之义也。初下针则沉之至肾肝之部,候其得气,乃引针而提之至於心肺之分,所谓致一阴也。秋冬气寒,必致一阳者,秋冬养阴之义也。初内针浅而浮之当心肺之部,候其得气,推针纳之达肾肝之分,所谓致一阳也。此则古人特推其理,有如此耳,凡用针补写,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相拘也。或曰:针家亦诊糗否?经曰:凡将用针,必先诊糗,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言糗口气内绝不至)用针者,反实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其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五藏之气,已绝于外,(言糗口气外绝不至)用针者,反实其内,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糗,下工绝气危生。(机按。此言工不诊糗,妄行针刺,故不免于绝气危生。)经曰:持其糗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也,不病者,糗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糗,不结动也。是谓平人,少气者。糗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而阴竭,写阴则阳脱。如此亦弗灸,可将以甘药,不已者,因而写之,则五藏气坏矣。又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痒,代则乍甚乍间,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见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数,名曰 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温,以验其藏府之病,寸口大,平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痒,代则乍痛乍吐,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移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藏府之病也。人迎与太阴糗口俱四倍已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人迎一盛,写足阳明,补足厥阴,二写一补,日一取之,人迎二盛,写足太阳,补足太阴,二写一补,二日一取之,人迎三盛,写足阳明,补足太阴,二写一补,日二取之,糗口一盛,写足厥阴,补足少阳,二补一写,日一取之,糗口二盛,写足少阴,补足太阳,二补一写,二日一取之,糗口三盛,写足太阴,补足阳明,二补一写,日二取之。所以日二取之,太阴主胃,富于穀气,故可日二取之也。(已上补写,皆必切而验之,娗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与糗口俱盛三倍已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糗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机按。此节全凭糗盛衰,以知病在何经,乃可随病以施针刺也。苟不诊视,则经糗之虚实,补写之多寡,病症之死生,慒然皆无所知矣。于此而妄施针灸,宁免粗工之诮哉!故集见于此,俾后之针士,必先以诊视为务也。)经曰:糗之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者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濇者,少血多气,微有寒,刺急者,深纳而久留之,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大者,微写其气,无出其血,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写阳气而去其热,濇者,必中其糗,顺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经曰:凡刺之属,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穀气至而止。所谓穀气至者,已补而实,已写而虚,故以知穀气至也。邪气独出者,阴与阳未能调,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写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写其阳而和之,三糗动於足大指之间。(三糗盛虚和也)必审其实虚,虚而写之,是谓重虚,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动糗而实且疾者,疾写之,虚而徐者,则补之,邪气来也。紧而疾,穀气来也。徐而和,糗实者,深刺之,以写其气,糗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糗,独出其邪气,久病者,邪气深入,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其血脉,刺道毕矣。机按。(此节不惟详于刺法,而亦详于诊法,但诊则以指行间动糗也。糗实而疾,则深刺以写,糗虚而徐,则浅刺之补,糗气糗来,穀气糗来,徐而和,学者于此而察识之,则临病施针,庶免妄治之失矣。)经曰:必先明知十二经络之本末,皮肤之寒热,糗之盛衰滑濇,其糗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而濇者,为痛痹,寸口与人迎,糗小大等及浮沉等者,病难已,大便赤办,飧泄,糗小,手足寒难已,手足温而易已。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濇,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机按。今之针士,多不诊糗,未免有鬺刺害论焉。)或曰:针家亦察色否?经曰: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藏,决死生,视其血糗,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痹。故目赤色,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病在胸中,诊血糗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糗诊目痛,赤糗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耳间青糗起者,掣痛。(机按。切糗观色,医之大要,今之针士,置而弗论,此刺法所以不古,若而,俞疾亦十无一二也。故集次灵枢察色数条于此,后之学者,扩而充之,庶几如经所谓能合色糗,可以万全者矣。)或曰:经云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糗十二,络糗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又云: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者,何谓也?曰:井譬如谷,井,泉源之所出也。经穴之气所生,则自井始,而溜荥注俞,过经入合。(合者,会也,如水会于海。)又以井主东方木,木者,春也。万物发生之始,故阴井属乙木,乙,阴木也。乙与庚合,故阳井属庚金,庚,阳金也。阴木柔,阳金刚,刚柔相配,夫妇之道。则有父子之相生,是以肝木大敦阴井,木生阴荥行间火,火生阴俞太冲土,土生阴经中封金,金生阴合曲泉水,心之少冲井木,少府荥火,神门俞土,灵道经金,少海合水,脾之隐白井木,大都荥火,太白俞土,商坵经金,阴陵泉合水。肺之少商井木,鱼际荥火,太渊俞土,经渠经金,尺泽合水。肾之涌泉井木,然谷荥火,太谿俞土,复溜经金,阴谷合水。心包之中冲井木,劳宫荥火,大陵俞土,间使经金,曲泽合水,此阴经之穴,以次而相生也。胆之窍阴阳井,金生阳荥侠谿水,水生阳俞临泣木,木生阳经阳辅火,火生阳合阳陵泉土。小肠少泽井金,前谷荥水,后谿俞木,阳谷经土,小海合火。胃之厉兑井金,内庭荥水,陷谷俞木,解谿经火,三里合土,大肠之商阳井金,二间荥水,三间俞木,阳谿经火,曲池合土。膀胱之至阴井金,通谷荥水,束骨俞木,崑崙经火,委中合土,三焦之关冲井金,液门荥水,中渚俞木,支沟经火,天井合土,此阳经之穴,以次而相生也,六府又有原者。经曰:以三焦行于诸阳。故又置一俞,而名曰原,五藏则以俞为原。肺俞太渊,心俞大陵,肝俞太冲,脾俞太白,肾俞太谿是也。膀胱俞束骨,过于京骨为原,胆俞临泣,过于坵墟为原,胃俞陷谷,过于冲阳为原,三焦俞中渚,过于阳池为原,小肠俞后谿,过于腕骨为原,大肠俞三间,过于合谷为原。盖五藏阴经,止以俞为原,六府阳经,既有俞,仍别有原也,藏之俞,府之原,皆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病也。名之曰原,以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则为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气,经历于藏府也。故曰:下焦禀真元之气,即原气也。经曰: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言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四关主治五藏,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糗之渗灌诸节者也。)五藏有疾,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苰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或曰:五藏募皆在阴,俞皆在阳,何谓也?难经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募在阴,俞在阳,募与俞,五藏孔穴之总名也,在腹为阴,谓之募。言经气聚于此也,在背为阳,谓之俞。言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募在腹者,肺募中府,心募巨阙,脾募章门,肝募期门,肾募京门,俞在背者,肺俞在背第三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肾俞在十四椎下,皆侠脊两傍各一寸五分,阴病行阳,阳病行阴者,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藏府腹背,气相通应,所以阴病有时而行阳,阳病有时而行阴也。针法曰: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或曰:六府各有俞。(背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饮食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针治奈何?经曰:五藏有俞,(井荥俞经合之俞)六府有合,(六府合穴)各有所发,各随其过。(经糗所经过处则病瘳矣。)或曰:灵枢难经以大陵为心之原,而又别以兑骨为少阴之原,诸家针灸书,并以大陵为手厥阴心主之俞,以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者,为心经所注之俞,似此不同者。何也?灵枢七十一篇曰:少阴无俞,心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也。其余糗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糗行也。又第二篇曰:心出于中冲,溜于劳宫,注于大陵,行於行间,入于曲泽,手少阴也。(按中冲以下,并手心主经俞,灵枢直指为手少阴,而手少阴经俞,不别载也。)素问缪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阴兑骨之端,各一痏,又气穴篇曰:藏俞五十穴。(王註)五藏俞惟有心包络井俞之穴,而亦无心经井俞穴。又七十九难曰:假令心病,写手心主俞,补手心主井,详此前后各经文义,则知手少阴与手心主同治也。或曰:井荥俞经合,主何病也?曰:六十八难註云:心下满,肝木病也。足厥阴之支,从肝贯膈,上注肺。故井主心下满也,荥主身热,心火病也。俞主体重节痛,脾土病也。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也,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也。此举五藏之病,各一端为例,余病可以类推而互举也。不言六府者,举藏足以该之。或曰:诸经之井,皆在手指足指梢,肌肉浅薄之处,不足使为补写也。刺之奈何?经曰:设当刺井者,只写其荥,以井为木,荥为火,火者,木之子也此专为写井者言也。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写,写者不可以为补,各有攸当也,补写反,则病危,可不谨哉!或曰:经以井荥俞经,各系于四时,何谓也?经曰: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也。或曰:南唐何若愚谓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气之母,二经尊重,不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血气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糗,逐日各注井荥俞经合,各五时辰毕,每日遇阳干合处,注於三焦,遇阴干合处,注于包络。此二经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也。阳干注府,阴干注藏,如甲日甲戌时,胆气初出为井,然甲与己合,己巳时,脾出血为井,又如乙日乙酉时,肝出血为井。然乙与庚合,庚辰时,大肠出血为井,阴阳并行,流注无休,阳日,气先糗外,血后糗内,阴日,血先糗外,气后糗内,交贯而行,甲戌时,至甲申为阳干合处,己巳时,至己卯为阴干合处,余经日辰皆依此推,阳日阳时,则阳经穴开,病在阳经,宜俟阳经穴开针之,阴经亦然。假如胆属足少阳阳木,故甲日甲戌时,胆引气出窍阴。(井木)丙子时,流于小肠前谷。(荥火)戌寅时,注于胃陷谷。(俞土)并过本原坵墟,庚辰时,经于大肠阳谿.(经金)壬午时,入于膀胱委中。(合水)此五府井荥俞经合穴开时也。至申申时,气纳三焦之关冲(井)液门(荥)中渚(俞)阳池(原)支沟(经)天井(合)穴亦开焉。肝属足厥阴乙木,故乙日乙酉时,肝引血出大敦,(井木)丁亥时,流于心之少府,(荥火)己丑时,注于脾之太白,(俞土)辛卯时,经于肺之经渠,(经金)癸巳时,入于肾之阴谷,(合水)此五藏井荥俞经合穴开时也。至乙未时,血纳包络之中冲(井)劳宫(荥)大陵(俞)间使(经)曲泽(合)穴亦开焉。小肠属手太阳阳火,故丙日丙申时,小肠引气出少泽,(井火)戊戌时,流于胃内庭,(荥土)庚子时,注于大肠三间,(俞金)过本原腕骨,壬寅时,经膀胱崑崙,(经水)甲辰时,入胆腕骨,(合木)丙午时,气纳三焦。心属手少阴阴火,故丁日丁未时,心引血行少冲,(井火)乙酉时,流于脾大都,(荥土)辛亥时,注于肺太渊,(俞金)癸丑时,经于肾复溜,(经水)乙卯时,入于肝曲泉,(合木)丁巳时,血纳包络。胃属足阳明阳土;故戊日戊午时,胃引气出厉兑,(井土)庚辰时,流于大肠二间,(荥金)壬戌时,于膀胱束骨,(俞水)并过本原冲阳,甲子时,经于胆阳辅,(经木)丙寅时,入于小肠少海,(合火)戊辰时,气纳三焦。脾属足太阴阴土;故己日己巳时,脾引血行隐白,(井土)辛未时,流于肺鱼际,(荥金)癸酉时。注于肾太谿,(俞水)乙亥时,经于肝中封,(经木)丁丑时。入于心少海,(合火)己卯时,血纳包络。大肠属手阳明阳金,故庚日庚辰时;大肠引血出商阳,(井金)壬午时,流于膀胱通谷,(荥水)甲申时,注于胆临泣,(俞木)丙戌时,经于小肠阳谷,(经火)戊子时,入于胃三里,(合土)庚寅时,气纳三焦。肺属手太阴阴金;故辛日辛卯时,肺引血行少商,(井金)癸巳 时,流于肾然谷,(荥水)乙未时,注于肝太冲,(俞木)丁酉时,经于心灵道,(经火)己亥时,入于脾阴陵泉,(合土)辛丑时,血纳包络。膀胱属足太阳阳水;故壬日壬寅时,膀胱引气出至阴,(井水)甲辰时,流于胆侠谿,(荥木)丙午时,注于小肠后谿,(俞火)并过本原京骨,戊申时,经于胃侠谿,(经土)庚戌时,入于大肠曲池,(合金)壬子时,气纳三焦。肾属足少阴阴水;故癸日癸亥时,肾引血出涌泉,(井水)乙丑时,流于肝行间,荥木丁卯时,注于心神门,(俞火)己巳时,经于脾商坵,(经土)辛未时,入于肺尺泽,(合金)癸亥时,血纳包络。三焦属手少阳,壬子时,三焦出关冲,(井金)甲寅时,流于液门,(荥水)丙辰时,注于中渚,(俞木)并过本原阳池,戊午时,经于支沟,(经火)庚申时,入于天井,(合土)心主包络属手厥阴,癸丑时,包络出中冲,(井木)乙卯时,流于劳宫,(荥火)丁巳时,注于太谿,(俞土)己未时,经于间使,(经金)辛酉时,入于曲泽,(合水)何公此法刊布,古今名曰子午流注。盖谓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于经亦有据乎?曰:此皆臆说,素难不载,不惟悖其经旨,而所说亦自相矛盾者多矣?彼谓阳日阳时阳经穴开,故甲子日甲戌时,甲胆窍阴井开,此固然也,丙子时,属于乙丑日辰,乃阴日阳时也。而谓丙小肠前谷荥穴开,其与阳日阳时之说,合乎否乎?经曰: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因其阴气,则入阴经,因其阳气,则入阳糗,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则乱气不生,四时之气所在,如春气在经糗,夏气在孙络,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之类。故曰: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亦因四时之气所在而刺之也。又曰:谨候其时,病可与期,盖言谨候其气之所在之时而刺之,是谓逢时。如病在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三阴,必候其气在于阴分而刺之。故古人刺法,惟以气之所在之处,穴俞为开,气之不在之处,穴俞为阖并无所谓阳日阳时阳穴开,阴日阴时阴穴开之说。又尝考之经曰:补写以时,与气开阖相合者,气当时刻谓之开,已过未至谓之阖。盖邪来朝应之时,如波陇起,察其在何穴分,即于此时而刺之。谓之开,若依何公某穴某时某穴开,宜刺某穴。或遇邪至所定时穴刺之固宜,或邪已过未至,亦依其所定时穴刺之,宁不反增其病耶!经曰: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在,反之则生乱气,此之谓也。经曰: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经土,阳经木,阴俞金,阳俞火,阴合水,阳合土。今何公尽变其法,皆以十干配之十经,取干旺日时而注井荥俞经合。故甲日甲时取属甲胆,而甲胆阳井之金,亦依日干而变为木,小肠前谷荥水,亦依日干而变为火,然三焦包络,又依难经而无所变,颠倒错乱如此,与经合乎否乎?周身十二经,各有井荥俞经合,其所主病,亦各不同。假如病在肝,宜针肝之荥穴行间,乃曰乙日肝之 荥穴不属行间,而属心之荥穴少府,舍肝之荥而针心之荥,是谓乱经。病可去乎?不可去乎?又谓阳日气先血后,阴日气后血先。此亦不通之论,就以彼之所言,证之彼云:甲与己合,己日己巳时,脾引血出,甲戌时,胆引气行,固合阴日血先气后说矣。然甲日己巳时居前,而脾亦可引血先出,甲戌时居后,而胆亦可引气后行。如此,则阳日血亦可先,气亦可后矣。何其言之不审耶!机按。经曰荣者水穀之精气,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以次相传,至足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入于糗,与息数呼吸应,此经糗行度终始也。荣气一周于身,外至身体四肢,内至五藏六府,无不周圂。故其五十周无阴阳画夜之殊,与卫气之行不同,卫者,水穀之悍气,出于上焦,行于糗外,温分肉,充皮肤,司开阖,不与糗同行,不与息数同应。昼但周阳于身体四肢之外不能入五藏六府之内,夜但周阴于五藏六府之内,不能出身体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与荣大会于肺手太阴也。荣卫之行,各有常度如此,而谓阳日气先血后,阴日气后血先,不自知其乱经旨也大矣。岂可为法于天下,可传於后世哉!(难经言,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上下,由息而动,巢元方谓气行则血行,气住则血住,似皆未达荣卫异行之旨也。)或曰:指微赋言,养子时刻注穴者,谓逐时干旺气,注藏府井荥之法也。每一时辰相 生养子五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昼夜十二,时血行过六十俞穴也。假令甲日甲戌时,胆统气出窍阴穴为井,木气流至小肠为荥,火气过前谷穴方注至胃为俞,土气过陷谷穴并过本原坵墟穴,行至大肠为经,金气过阳谿穴,入于膀胱为合,水气入委中穴而终,是甲戌时,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时辰,流注五穴毕也。与七韵中所说,亦相通否?曰:荣卫昼夜各五十度周于身,皆有常度,无太过,无不及,此平人也。为邪所中,则或速或迟,莫得而循其常度矣。今何公于七韵中谓井荥俞经合五穴,每一穴占一时,如甲日甲戌时,胆出窍阴,丙子时,流于小肠前谷,戊寅时,流于胃合谷,并过本原坵墟,庚辰时,行于大肠阳谿,壬午时,入于膀胱委中,再遇甲申时,注于三焦,六穴带本原,共十二穴,是一日一夜,气但周于此数穴也。且五藏五府十经,井荥俞经合,每一穴占一时,独三焦六穴占一时,包络五穴占一时,而赋乃言甲戌一时,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时,流注五穴毕,与韵中所语大不相合,赋与韵出于一人,何其言之牴牾若是。不知不善于措辞耶!不知赋韵两不相通耶!赋註又言,昼夜十二时,血气行过六十俞穴,考其针刺定时昼夜周环六十首图,乃知一时辰相生养子五度之说矣。假如甲日甲戌时,甲,阳木也。故胆始窍阴木,木生前谷火,火生陷谷土,过坵墟原,土生阳谿金,金生委中水,再遇甲申时,注于三焦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六穴,不特甲戌时为然。一日之中,凡遇甲时,皆如甲戌时所注之穴也。又如乙日乙酉时,乙,阴木也。故肝始大敦木,木生少府火,火生太白土,土生经渠金,金生阴陵水,再遇乙未时,注于包络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五穴,不特乙日乙酉时为然,一日之中,凡遇乙时,皆如乙酉时所所注之穴也。所注皆在本日本时本经,注于井穴,已后时辰,不注井穴,已前时辰,如癸日癸亥时,主肾注于井,次至甲子时,胆经所注,一如甲日甲戌时所注之穴也。次至乙丑时,肝经所注,一如乙日乙酉时所注之穴也。次至丙寅时,小肠所注,一如丙日丙申时所注之穴也。举此为例,余可类推。此所谓昼夜十二时,气血行过六十俞穴也。但与七韵所说不合,莫若删去七韵,祇存此说,庶免后人心蓄两疑,犹豫而不决也。虽然,二说俱与素难不合,无用其法,犹辨论之不置者,将使读者不待思索,一览即解其意矣。曰:古语微奥,必须沉潜玩味,乃能深契,今人喜简厌繁,但求熟于歌赋,其于圣经。 问曰:保命全形论所言刺法,故圣传心之要典也。今之针士,略无一言以及之,何耶?视为虚文,孰肯留心于此哉!今吾子有志于此,可谓知本者矣。敢详述之于左。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专其精神,不妄动乱,刺之真要,其在兹乎。)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先定五藏之糗,备循九候之诊,而有太过不及者,然后乃存意于用针之法。)众糗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众糗谓七诊之糗,众凶谓五藏相乘,外内相得,言形气相得也。无以形先,言不以己形之盛衰寒温,料病人之形气,使同于己。)可玩往来,乃施于人。(玩谓玩弄,言精熟也。经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此其类也。)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人之虚实,非其远近而有之,盖由气血一时之盈缩耳,然其未发,则如云垂而视之可久,至其发也。则如电灭而指所不及,迟速之殊,有如此矣。○瞚,音舜,太素作眴。)手动若务,针耀而匀。(手动用针,心如专务于一事,针耀而匀,谓针形圆净,上下勺平也。)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冥冥,言血气变化之不可见也。故静意视息,以义斟酌,观所调适经糗之变易耳!虽且针下用意精微,而测量之,犹不知变易形容谁为其象也。○新校正云:观其冥冥者,形容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其冥冥。)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乌乌叹其气至,稷稷嗟其已应,言所针之得失,如从空中见飞鸟之往来,岂复知其所使之元主耶!是但见经盈虚而为信,亦不知其谁之所召遣耳!)伏如横弩,起如发机。(血气之未应,针则伏如横弩之安静,其应针也。则起如机发之迅疾。)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言血气既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然其虚实。岂留呼而可为准定耶!虚实之形,何如而约也。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言要以气至有效而为约,不必守息数而为定法。)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勿变更也,无变法而失经气也。)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深浅在志,知病之内外也。远近如一,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不敢堕也。手如握虎,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问曰:灵枢第一篇,针之大经大法,不可不读也。其中义有不可晓者,奈何?曰:此上古之书,传写已久,其中多有缺鬺,但当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也。岐伯曰: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守刺法也)上守神,(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写也。)神乎神,客在门。(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正气客,邪气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先知邪正,何经之疾,然后乃知所取之处也。)刺之微,在速迟,(徐疾之意也)粗守关。(守四肢而不知血气邪正之往来也)上守机。(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知气之虚实,用针之疾徐也。)空中之机,清静而微。(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气虚不可写也。)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言气易失也)不知机道,叩之不发。(言不知补写之意,血气已尽,邪气不下也。)知其往来,(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闇乎。(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言气之虚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写也)恶得无虚,追而济之,(补也)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虚则实之,(言气口虚而当补也)满则写之。(言气口盛而当写也。○针解曰:气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写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亦寒也。)宛陈则除之,(去血糗也)邪胜则虚之,(言诸经有盛者,皆写其邪也。○针解曰:出针勿按穴,俞且开,故得经虚,邪气发泄也。)徐而疾则实,(言徐内而疾出也。○针解曰: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按谓针出穴已疾,速按之,则真气不泄,经糗气全,故实。)疾而徐则虚,(言疾内而徐出也。○针解曰:疾出,谓针入穴已至於经糗,则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巳徐缓,按之则邪气得泄,精气复间,故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针解曰: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寒温谓经糗阴阳之气,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不可即知,故若无,慧然神悟,故若有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言气之虚实,补写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巳下与常存也。)为虚与实,(针解曰: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言补则秘然若有得,写则怳然若有失也。○针解曰:若得失者,离其法也。妄为补写,离乱大经,鬺补实者,转令若得,鬺写虚者,转令若失也。○难经曰: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气来实牢濡虚,以随济迎夺而为得失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谓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言虚与实,若得若失,谓补者秘然。若有得也,写者怳然,若有失也。得失有无,义实相同,故交举而互言之。)虚实之要,九针最妙。(针解曰:为其各有所宜也。热在头身,宜鑱针,肉分气满,宜员针,鬺气虚少,宜鍉针,写热出血,发泄痼病,宜锋针,破痈肿,出脓血,宜铍针,调阴阳,去暴痹,宜利员针,刺治经络中痛痹,宜毫针,痹深居骨解腰脊节凑之间者,宜长针,虚风舍于骨解皮肤之间者,宜大针,此谓各有所宜也。)补写之时,(与气开阖相合也。气当时刻谓之开,巳过未至谓之阖。)以针为之,(九针各不同形,长短锋颖不等,或补或写,宜随其疗而用之也。○机按。此节示人当知圆机活法,不可守经无权,与夫邪正之所当别,虚实之所当知,补写之所当审,皆针家之要务,学者不可不熟读也。)写曰必持纳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写,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糗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糗者,在输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机按。上节文义不相蒙,恐有脱鬺,且针解篇亦置之不释,可见非错简则衍文。)
问曰:灵枢首篇,多有脱鬺,既闻命矣。其中云:悬阳两卫,亦有义乎否乎?曰:此节文义,亦不甚莹,今姑随文释义,以俟明哲正焉,悬者,悬远也。谓皮肤浮浅之气,为天之阳与地之阴,相悬隔也。故曰悬阳,卫者,气也,行于阳,为卫之阳,行于阴,为卫之阴。故曰两卫,总而言之,悬阳两卫,同一气也。分而言之,皮肤者为悬阳,肌肉者为卫之阳,筋骨者为卫之阴。经曰: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糗是也。神属勿去者,正气犹相附属也。经曰:身居静处,占神往来。又曰:入藏者死,以神去也。存亡者,死生也。血糗在腧横居者,言邪入血糗,注于穴腧,则横逆也。经曰:血气扬溢是也,澄者,静而明也。经曰:沉而留止。又曰:病深专者,刺大藏是也。坚者,强而急也。经曰:察其糗之缓急,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是也。盖谓工之用针,当知气之邪正,病之生死也,初则浅之,以候皮肤之气,次则深之,以候肌肉之气。又次则深之,以候筋骨之气,若邪虽内舍,而神犹附属者,则病尚可以生也。或邪入血糗,注于经腧而横逆者,则神将去矣。邪之横逆,审而视之,则渊澄而可见,切而按之,则劲急而可辨,用针之际,岂可不谨候乎!
卷之中
问曰: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然古今所论迎随之义,及所用迎随之法,各各不同,愿发明之。曰:素难所论,刺法之正也。今医所传,无稽之言也。不求诸古而师诸今。所谓下乔木,入幽谷,岂能升堂而入室哉,兹以古法释之于前,以今法辨之于后,则古是今非,判然如黑白矣。岐伯曰: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言邪之将发也。先迎而亟夺之,无令邪布。故曰: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又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此皆迎而夺之,不使其传经而走络也。仲景曰:太阳病,头痛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刺疟论曰:疟方欲热,刺跗上动糗,开其孔,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随井俞而刺之,出其血,此皆迎而夺之之验也。夫如是者,譬如贼将临境,则先夺其便道,断其来路,则贼失其所利,恶得不虚,而流毒移害,于此而可免矣。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言邪之已过也。随后以济助之,无令气忤。故曰:视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之,而刺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谓但通经糗,使其和利,抑按虚络,令其气致。又曰:太阴疟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言其衰即取之也。此皆随而济之,因其邪过经虚而气或滞郁也。经曰:刺微者,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按摩其病处,手不释散,着针于病处,亦不推之。使其人神气内朝于针,移其人神气令自充足,则微病自去,神气复常。)岐伯曰: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谓行未行之气,移未复之糗,此皆随而济之之证也。所以然者,譬如人弱难步,则随助之以力,济之以舟,则彼得有所资,恶得不实其经,虚气郁于此而可免矣。迎夺随济,其义如此。(他章又曰:追而济之,註云:追,补也。或云:追随同一意,灵枢曰: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此又似徐缓之意,后人训随有随即之意,谓邪去经虚,随即用补以助之。○愚谓补法兼此数义,故其所释,各有不同。)难经曰:迎而夺之者,写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火也。土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大陵也。实则写之,是迎而夺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冲也。虚则补之,是随而济之也。迎者,迎于前,随者,随其后。此假心为例,余可类推,补写云手心主。所谓少阴无俞,手少阴与手厥阴同治也。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内为阴,外为阳,里为阴,表为阳,察其病之在阴在阳而调之也。如阴虚阳实,则补阴写阳,阳虚阴实,则补阳写阴,或阳并于阴,阴并于阳,或阴阳俱虚俱实,皆随其所见而调之。(一说男外女内,表阳里阴,调阴阳之气者,如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类也。)机按。素难所论,迎随不同者,素问通各经受病言,难经主一经受病言。病合于素问者,宜依素问各经补写之法治之,病合于难经者,宜从难经子母迎随之法治之,各适其宜,庶合经意。又按,玄珠经曰:五运之中,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其法,太阳司天,取九月,写水之源,阳明司天,取六月,写金之源,少阴司天,取三月,写火之源,太阴司天,取五月,写土之源,厥阴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写木之源,乃用针迎而取之之法也。详此迎取之法。乃治气运胜实淫郁,故用此法以治之,与素难之法不同也。赋曰: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手之三阳,从手上走至头,手之三阴,从腹下走至手,撚针逆其经为迎,顺其经为随。假如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撚针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为逆其经而上,故曰迎。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为顺其经而下,故曰随。三阴亦准此法。机按。经曰:迎者迎其气之方来而未盛也。写之以遏其冲,何尝以逆其经为迎,随者随其气之方往而将虚也。补之以助其行,何尝以顺其经为随?所言若是,其诞妄可知矣。岂可示法于人哉!赋曰:迎者迎于前,随者随于后,迎接犹提也。随送犹按也。针在孔穴之内。如舟在急流之中,拽上曰逆,撑下曰顺,拽上犹提也。撑下犹按也。故曰:迎而夺之有分寸,随而济之有浅深。又曰:动退空,歇迎夺右而写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煖,动退空三字,明言提而出也。推内进三字,明言按而入也。迎随即提按也。机按。经言提针为写,按针为补。是知提按只可以言补写,不可以释迎随之义。赋曰:吸而撚针,左转为写为迎,呼而撚针,右转为补为随。机按。经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写。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呼谓气出,吸谓气入,转谓转动,扪循谓手摸,欲气舒缓,切谓指按。使经脉宣散,推按谓排蹙其皮,以闭穴,弹怒使糗气篚满爪下,置针准定,审视气已平调,则慎守勿更改,使疾更生也。即此观之,则呼吸亦可以言补写,不可以释迎随,且古人用针。但曰转曰动而已,并无所谓左转为写,右转为补,可见赋中所说,率多无稽之谈,学者师之,宁免谬妄。)或曰:针灸书有针法歌括,又有宏纲陈氏针法,今详述之,以求质正,庶使知有所适从也。歌曰: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其嗽天部,停针再至人,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掐穴着力重些,最好令嗽一声,左右用针转入孔穴,则针易入不差,病人亦不知痛。)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写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吸时须右转,依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依法要停针,出针吹出气,摇动大其门。(凡出针不可猛出,猛出必见血也。必须作两三次徐徐转而出之,有晕针者,夺命穴救之,穴在手膊上侧筋骨陷中,从肩至肘,正在当中即是,虾蟆儿上边也。)宏纲陈氏谓,取穴既正,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针穴上,令嗽一声,随嗽内针至分寸,候针数穴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 退搓撚,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沉紧,却用写法,令患人呼气一口,随呼转针,如针左边,以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大指推前,食指向后,轻提针头左转,若针数穴,俱依此法,转毕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却轻提住针头左转,略退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依此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提住针头,左转一二次,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依前法轻提针头右转,是针右边写法,欲出针时,令咳一声,随咳出针,此谓之写。补则依前法催气毕,觉针下气至,却行补法。令患人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仍扲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若针数穴,俱依此法,行毕停少时,却用手指於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进一二分,轻提针头转向左边,谓之一进三飞,依此法行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其穴,此谓之补,机按。已上二法,大同小异,但陈氏以搓为飞,他家以进为飞,无从可考,莫知谁是,其余有可议者,详辨於后,兹不复赘。或曰:撚针之法,有左有右,有内有外,男子左写右补,女人右写左补,何谓也?曰:以食指头横纹至指梢为则,撚针以大指食指相合,大指从食指横纹撚上,进至指梢为左为外,从指梢撚下,退至横纹为右为内,内针之时,须一左一右,撚入穴俞,经曰: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谓当刺时。先以左手压按弹怒爪切,使气来如动糗应指。然后以右手持针刺之,待气至针动,因推针而内之,是谓补。动针而伸之,是谓写。古人补写心法,不出乎此,何尝有所谓男子左写右补,女人左补右写也哉?是知补写转针,左右皆可,但当识其内则补,伸则写耳!后人好奇,广立诸法,徒劳无益。或曰:今针家有十四法,又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龙虎交战,龙虎升腾,子午捣臼,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抽添法,调气,进气,纳气,留气,种种诸法,亦可师欤否欤?曰:此法多出针针赋,观其自序可谓得之难,宝之至,考其针法,合理者少,悖理者多,错杂紊乱,繁冗重复,今敢条陈,以俟明哲。
3=标题=三才法
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号曰天才,少停进针,刺至肉内,号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号曰地才。得气补之,再停良久,退针人部,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写者吸气,针至天部,少停直至地部,得气写之,再停良久,退针人部,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施法同前,少停者,三息也。再停者,五息也。经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者,谓徐出针而疾按之,则真气不泄而实也。疾出针而徐按之,则邪气得出而虚也。赋言内针作三次进,出针作三次退,与经文徐而疾,疾而徐之意,大不相合,且针出内而分三才,肉厚穴分,用之无碍,肉薄去处,法将何施,故针者惟当察其肉之厚薄,而酌其宜,庶几无害。经曰:刺有浅深,各正其理,此之谓也。他篇又云:补法三次进,一次退。(假如此穴五分,先针入二分,候得气,再入二分,候得气,更入一分,撞五分止,然后急出其针,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针孔,勿令出血。)写法一次进,三次退。(假如此穴合针五分,便针入五分,候得气,便退针二分,少停,又退二分,少停,候得气,则起针,慢出不闭针孔,令其气出,)与此补作三次进,二次退,写作二次进,三次退,前后所言,亦自相矛盾矣。经曰:义无斜下者,欲端以正也。谓指直刺,针无左右也。惟针阳分,或卧针取之,赋言倒针朝病,与经相反,其曰飞经走气,考经无载,不敢妄议。
3=标题=候气法
病未退者,针下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未可出针。出则病复,再须补写,停以待之,直候病势已退,针下微松,如鱼吞钓之状,乃真气至也。方可出针豆许,搓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急扪其穴,写者呼之去徐,不闭其穴。经曰: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然八正谓八节之正气也。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虚邪也。谓乘人之虚而为病者也。以时至者谓天应,太乙移居以八节之前后,风朝中宫而至者也。(义具天元玉册。○如立春节前后数日,宜东北风,若于此时而得西南风,乃从后沖来,谓之虚邪。如春分节前后数日,宜东风,若遇西风,亦谓之虚邪,应时者为正,沖时者为邪。)八正虚邪,宜避之而勿犯,若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四时之气所在,谓春气在经糗,夏气在孙络,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也。机按。此以八节之正气,候八风之虚邪,应时而来者,谓之正,非时而至者,谓之邪。人能候而避之,无用于针刺也。或有所犯,当随四时之气所在而调之。此亦候气之法也。故集见于此。经曰:凡刺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如二分二至前后五日,气未定也。然候日月者,谓候日之寒温,月之空满也。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标幽赋谓,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死朔而速冷,此以月之生死为期,午前卯后者,辰巳二时也。当此之时,太阴月生,是故月郭空无写,宜疾温之,离左酉南者,未申二时也。当此之时,太阴月死,是故月郭盈无补,宜速冷之,将一月比一日也。又云:望不补,晦不写,弦不夺,而朔不济者,望,每月十五日也。晦,每月三十日也。弦,有上下弦,上弦,或初七或初八,下弦,或二十二或二十三,朔,每,月初一日也。)四时八正之气者,谓四时正气,八节之风,来朝于太乙者也。(义具天元玉册中)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气定乃刺者。谓八节之风,气静定乃可以刺经络之虚实。故历忌云:八节前后各五日,不可刺灸,以气未定故也。机按。此亦因天时而用针刺,皆候气之法也。故附次焉。经曰:水下一刻,人气在阳分,水下二刻,人气在阴分,故病在三阳。必候气在阳分而刺之,病在三阴,必候气在阴分而刺之。谨候气之所在,是谓逢时,是知气之所在,谓之实,谓之来,气之不在,谓之虚,谓之去。故云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之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也。故曰: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治,此之谓也。又曰: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则乱气不生,失时反候者。如春气在经糗,反刺络糗,令人少气,夏气在孙络,反刺经糗,令人解糗,秋气在皮肤,反刺筋骨,令人寒栗,冬气在骨髓,反刺肌肉,令人善忘,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在,反之则生乱气。经曰:写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写,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切,急也。疾出其针也。大气,大邪之气。)补虚者,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孔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神乃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言但闭密其穴俞,勿令其气散写,近气,巳至之气,远气,未至之气,欲动经气而为补,必候水刻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得时而调之追补也。)经曰:邪气中人,因其阴气,则入阴经,因其阳气,则入阳糗,无常处也。在阳与阴,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遇,早遏其路。(谓即写之,径路既绝,则邪气无能为矣。此所谓迎而夺之也。)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糗之中,如涌波之起,时来时去,不常在于所候之处。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又曰:无逢其冲而写之。(冲,谓应水刻数之平气也。工以为邪而写之,则鬺矣。)故曰:其来不可逢也。候邪不审。若邪已过而写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畜。故曰:其往不可追也。(邪巳随经糗流去,不可复追使还也。)待邪至时,发针写矣。若先若后,血气巳虚,其病不可取。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机者,动之微,应之速,椎者,动之甚,觉之迟,智者,动之微而即知。故先时而早治,愚者,动之甚尚不觉。故后时而失治,机微椎大,因以喻之。)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亦不发。(发,微物也。不可挂以发,比发更微矣。言气微动,知机者而即知也。故曰: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是也。椎者,大杵也。言气巳大动,彼冥顽者,犹且不觉,正如以杵撞击,亦不知也。故曰: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时是也。)经曰: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气候不相类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期,谓病在阳,则候气在阳分而刺之,病在阴,则候气在阴分而刺之,如水下一刻,人气在阳分是也。)故曰:不知三部九候病糗之处,不可以为工。经曰:三部九候者,头为上部,手为中部,足为下部,部各有三候,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上部天,两额动糗候头角之气。上部地,两颊动糗候口齿之气。上部人,耳前动糗候耳目之气。中部天,手太阴经渠动糗以候肺。中部地,手阳明合谷动糗以候胸中。中部人,手少阴神门动糗以候心。下部天,足厥阴五里动糗以候肝。下部地,足少阴太谿动糗以候肾。下部人,足太阴箕门动糗以候脾胃。经曰:人身三阴三阳,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难经云: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此三阴三阳之王时日也。少阳之至,阳气尚微,故其糗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犹有阴也。故其糗大而短,太阳之至,阳盛极也。故其糗洪大而长,阳极盛,则变而之阴。故夏至后为三阴用事之始,太阴之至,阴气尚微。故其糗紧大而长,少阴之至,阴渐盛也。故其糗紧细而微,厥阴之至,阴极盛也。故其糗沈短以敦,阴盛极,则变而之阳,仍复三阳用事之始也。此则三阴三阳之王糗,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故人六经之糗,亦随四时阴阳消长送运而至也。故曰: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不可以为工。(逆从,谓病有可治不可治也。)经云:厥阴之至,其糗弦,少阴之至,其糗钩,太阴之至,其糗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濇,太阳之至,大而长,亦随天地之气卷舒也。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类,则五运六气四时,亦皆应之而见于糗耳!难经所论,以阴阳始生之浅深而言之也。经曰:客气谓六气更临之气,主气谓应四时正王,春夏秋冬也。○五藏各以时受病,非其时,传以与之。(时,谓王月,如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邪之类,非王月受邪,故各传以与之。)○邪气客于身,取之以时。故曰:春取络糗,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其时为齐,络糗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糗,经输治骨髓。(邪者,不正之名,风寒暑湿飢饱劳逸,皆是邪,候可取之时而取之,如春气在经糗之类。)○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五行者,更贵更贱,(当时贵,失时贱。)以知死生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机按。赋言针下沉紧,为邪气盛,针下微松,为正气至,此但可以候气于针下也。必须参究素难诸说,始知四时八节,何者为邪?何者为正?犯之而有其时,中之而有其处,或以波陇之起,而察其外,或以三部九候,而诊其内,知糗之异于常者为邪,审糗之应于时者为正。如此,则取之以时,治之有准,庶几万举而万全也。苟不知此,徒以赋言针下沉紧为邪,微松为正,或逢其冲而鬺作邪者有也。或追其往而谬为正者有也。宁免偏之为害哉!故比次素难诸说于此,实所以发赋之所未发欤?或曰:灵枢经言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二刻,人气在少阳,三刻,人气在阳明,四刻,人气在阴分,是一时辰,气周于身仅二度,一日一夜,气周于身只得二十五度,与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昼夜周身五十度之说不合,今医纔言候气。多从此说,是欤非欤?灵枢卫气行篇云:荣气周身五十度,无分昼夜,卫气昼但行阳二十五度,不能入于阴,夜但行阴二十五度,不能出于阳,荣卫虽不同行,而周于身五十度皆同也。故水下一刻,人气在三阳,水下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三刻,人气在三阳,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是一时八刻,周身四度有奇,方合昼夜周身五十度之说,此指荣气言也。他篇又谓,一时八刻,周身二度,虽亦灵枢经文,以理言之,当从衍也。
3=标题=十四法
一切 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于穴傍上下左右四围掐而动之,如刀切割之状,令血气宣散,次用爪法,爪者,掐也。用左手大指甲,着力掐穴,右手持针插穴有准,此下针之法也。二摇 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摆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摇法。故曰摇以行气,此出针法也。三退 凡施补写,出针豆许,补时,出针宜写三吸,写时,出针宜补三呼。再停少时,方可出针。又一写法,一飞三退,邪气自退,其法,一插至地部,三提至天部,插针宜速,提针作三次出,每一次,停三息,宜缓,提时亦宜吸气,故曰退以清气,飞者,进也。四动 凡下针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每穴每次,须摇五息,一吹一摇,按针左转,一吸一摇,提针右转。故曰:动以运气,白虎摇头亦用此法。又曰:飞针引气,以大指次指撚针,来去上下也。五进 下针后,气不至,男左女右转而进之,外转为左,内转为右,春夏秋冬各有浅深。又有补法,一退三飞,真气自归,其法,一提至天部,三进入地部,提针宜速,进针三次,每停三息,宜缓,进时,亦宜吹气。故曰进以助气。六循 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故曰循以至气。七摄 下针之时,气或魀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八努 下针至地,复出入部,补写务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捻住针头,不得转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四五息久。如拨驽机之状。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气或行迟,两手各持其针,仍行前法。谓之龙虎升腾,自然气血搬运。故曰努以上气,一说,用大指次指撚针,名曰飞针,引气至也。如气不至,令病人闭气一口,着力努之,外以飞针引之,则气至矣。九搓 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曰:搓以使气,机按。经曰针入而肉着者,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兹谓转紧缠针,与经不同。十弹 补写之,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速行,用大指弹之,像左补也。用次指弹之,像右写也。每穴各弹七下,故曰弹以催气。十一盘 如针腹部软肉去处,祇用盘法,兼子午捣臼提按之诀,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写。故曰盘以和气,如针关元,先刺入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一寸五分,在内盘之,且如要取上焦之病,用针头迎向上,刺入二分补之,使气攻上,脐下之病,退出二分,十二扪 补时出针,用手指掩闭其穴,无令气泄。故曰扪以养气,一说,痛处未除,以手扪摩痛处,外以飞针引之,除其痛也。十三按 欲补之时,以手紧捻其针按之,如诊糗之状,毋得那移,再入每次按之,令细细吹气五口。故曰按以添气,添助其气也。十四提 欲写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细吸气五口,其法提则气往,故曰提以抽气。经曰:针有补写之法,非必呼吸出纳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其所,针荥俞之处,弹而怒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糗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写。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又不得气者死,註言,弹而怒之,鼓勇之也。(或以拇指拉其中指,令中指搏击其穴,或以食指交于中指,令食指弹其针处也。)爪而下之,掐之稍重,皆欲致其气之至也。气至指下,如动糗之状,乃乘其至而刺之,顺,犹循也。乘也。停针待气,气至针动,是得气也。因推针而内之,是谓补。动针而伸之,是谓写。此古人补写,非呼吸出内者也。若停针候气,久而不至。乃与男子则浅其针而候之于卫气之分,女子则深其针而候之于荣气之分。如此而又不得气,病不可治矣。前言气来如动糗状,未刺之前,左手所候之气也。后言得气不得,针下所候之气也。机按。古人针法,压按弹怒爪切,多用左手,施之于未刺之先,以致其气,气至,顺针刺之,别无法也。今之针法,虽十有四,多用右手,施之于既针之后,未针之前,不闻有致气之说,古人针入气至,补则推而内之而已,写则动而伸之而已,气若不至,停针待之而已,待之不至,不过男则浅针候之于卫分,女则深针候之于荣分,何尝有所谓飞针引气?提针运气种种诸法者哉!且今之十四法,字虽异而法实同,言虽殊而意则複,观其设心,无非夸多衒能,巧施手势,以骇人之视听也。殊不知众人信之,乌可与识者道哉!兹焉援古证今,知针者必有所别。青龙摆尾 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又云:青龙摆尾行气,龙为阳属之故,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持针摇而按之,如推船舵之缓,每穴左右各摇五息,如龙摆尾之状,兼用按者,按则行卫也。白虎摇头 似手摇铃,退方进员,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又云:行针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欲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针头按住少时,其气自然行也。进则左转,退则右转,然后摇动是也。又云:白虎摇头行血,虎为阴属之故,行针之时,插针地部,持针提而动之,如摇铃之状,每穴各施五息,退方进员,非出入也。即大指进前往后,左右略转,提针而动之,似虎摇头之状,兼行提者,提则行荣也。龙补虎写也。苍龟探穴 如入土之像,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又云:得气之时,将针似龟入土之状,缓缓进之,上下左右而探之。(上下,出内也。左右,撚针也。)又云:下针用三进一退,将两指按肉,持针于地部,右盘提而剔之,如龟入土,四围钻之,盘而剔者,行经糗也。赤凤迎源 展翅之仪,入针至地部,提针至天部,候针自摇,复进其源,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吸而右退,呼而左进,此即上下左右也。)又云:下针之时,入天插地,复提至天,候气入地,针必动摇,又复推至人部,持住针头,左盘按而捣之,如凤冲风摆翼之状,盘而捣者,行络糗也。凤补龟写也。已上四法,通关过节者也。龙虎交战 下针之时,先行龙而左转,可施九阳数足,后行虎而右转。又施六阴数足,乃首龙尾虎以补写。此是阴中引阳,阳中引阴,乃反复其道也。又云:先于天部施青龙摆尾,左盘右转,按而添之,亦宜三提九按,即九阳也令九阳数足。后于地部行白虎摇头,右盘左转,提而抽之,亦宜三按六提,即六阴也令六阴数足。首龙尾虎而转之,此乃阴阳升降之理,住痛移疼之法也。龙虎升腾 先于天部持针左盘按之一回,右盘按之后一回,用中指将针腰插之,如拨弩机之状,如此九次,像青龙纯阳之体,却推针至地部,右盘提之一回,左盘提之后一回,用中指将针腰插之,如此六次,像白虎纯阴之体,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按之在前,使气在后。若气血凝滞不行,两手各持其针行之,此飞经走气之法也。子午捣臼 下针之后,调气得匀,以针上下,行九入六出之数,左右转之。导引阴阳之气,百病自除。谚云:针转千遭,其病自消,此除蛊膈膨胀之疾也。烧山火 针入先浅后深,约入五分,用九阳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针穴,方可插针,令天气入,地气出,寒可除矣。又云:一退三飞,飞,进也。如此三次,为三退九进,则成九矣。其法,一次疾提至天,三次慢按至地。故曰疾提慢按,随按,令病人天气入,地气出,谨按生成息数,病愈而止,一说,三进三退者,三度出入,三次则成九矣。九阳者,补也。先浅后深者,浅则五分,深则一寸。透天凉 先深后浅,约入一寸,用六阴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退出五分,令地气入,天气出,热可退也。又云:一飞二退,如此三次,为三进六退,即六阴数也。其法,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提至天。故曰:疾按慢提,随提,令患人地气入,天气出,谨按藏府生成息数,病自退矣。一说,一度三进三退,则成六矣。六阴者,补也。阳中隐阴 先寒后热浅以深,针入五分,行九阳之数,热至,便进针一寸,行六阴之数,乃阳行阴道之理,则先补后写也。阴中隐阳 先热后寒深而浅,先针一寸,行六阴之数,寒至,便退针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乃阴行阳道之理,则先写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写者,直待寒侵,抽添法 针入穴后,行九阳之数,气至慢慢转换,将针提按,或进或退。使气随针到于病所,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又云:抽添,即提按出纳之状,抽者,拔而数拔也。添者,按而数推也。取其要穴,先行九阳之数,得气,随吹按添,就随吸提抽,其实在乎动摇出内,呼吸同法,以动摇出内,呼吸相兼并施。故曰:同法,谨按生成息数足效也。此治瘫痪半身不遂之疾。调气法 下针至地,复出于人,欲气上行,将针右撚,欲气下行,将针左撚,欲补,先呼后吸,欲写,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退搓撚,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病所,再用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滞,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四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然用循摄爪切,无不应矣。进气法 针入天部,行九阳之数,气至,速卧倒针,候其气行,令病人吸气五七口,其针气上行,此乃进气之法,可治肘臂腰脚身疼,亦可龙虎交战,走注之病,左撚九,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针。纳气法 下针之时,先行进退之数,得气,便卧倒针,候气前行,催运到于病所,便立起针,复向下纳,使气不回。又云:下针之后,如真气至,针下微微沉紧。如鱼吞钓之状,两手持针,徐徐按倒,令针尖向病,使气上行至病所,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上行不回也。留气法 用针之时,先进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入伸提之,却退至原处。又得气,依前法,可治鬨癖症瘕之病。经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邪气)皆出。故命曰写,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正气)留止。故命曰补,註云:呼谓气出,吸谓气入,转谓转动,扪循谓手摸,欲气舒缓,切谓指按。使经糗宣散,推按谓排蹙其皮以闭穴,弹怒使糗气满篚爪下,置针准定,通而取之,以常法也。适平调也。审视气已平调,则慎守勿更改,使疾更生也。机按。古人用针,于气未至,惟静以久留,待之而已,待之气至,写则但令吸以转针,补则但令呼以转针,如气已至,则慎守勿失,适而自护也。何其简而明?切而当哉,舍此之外,别无所谓法也。今人於气之未至也。安知静以久留,非青龙摆尾,则赤凤迎源,非进气,则留气,气之已至也。安知慎守勿失,非白虎摇头,则苍龟探穴,非调气,则纳气,阴中隐阳,阳中隐阴,或施龙虎交战,或或行龙虎升腾,或用子午捣臼,或运抽添秘诀,无非巧立名色,聋瞽人之耳目也。岂肯用心扩充其古法之未备,拯救其时习之难变哉,且其所立诸法,亦不出乎提按疾徐左撚右撚之外。或以彼而参此,或移前而那后,无非将此提按徐疾左撚右撚六法,交错而用之耳!舍此别无奇能异术之可称焉。是古非今,难逃僭踰,知我者,必以我为不得已焉。又按,素问扪循切散弹怒爪下推按,是施于未针之前,凡此不惟补可用,而写亦可用也。故曰:通而取之也。问曰:赋言生成息数,不足为生,太过为成,补生写成,各依藏府息数,补冷之时,令患人天气入,地气出,谨按生成息数足,病人自觉和煖矣。写热之时,令患人地气入,天气出,谨按生成息数足,病人自觉清凉矣。生成息数者,即手阳九息,足阳十四息,手阴七息,足阴十二息是也。赋云:要知接气通经,须明上接下引,接引要知交会,息数谨按生成,经糗尺寸长短,应天常度,呼吸动摇出纳,数法同行。註云:阳经上接下引,阴经下接上引,交会者,如手太阳交会足太阳,手少阳交会足少阳,手阳明交会足阳明,足太阴交会手太阴,足少阴交会手少阴,足厥阴交会手厥阴,若知上下交会,须知接气引经,谨按生成息数者,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手足三阳,手九呼而足十四呼,以行卫气,过经四寸,手足三阴,手七吸而足十二吸,以行荣血,过经七寸,手三阳经,施针定息,皆用九呼,足三阳经,施针定息,皆用十四呼。呼者,使卫气上行也。手三阴经,施针定息,皆用七吸,足三阴经,施针定息,皆用十二吸,吸者,使荣气下行也。假如两手三阳经,从手上行至头,经长五尺,施针用九息者,一息气行六寸,九息气行五尺四寸,除准经长五尺,仍余四寸,为催气过他经四寸,令气不回也。此为上接,接则宜补。两足三阳经,从头下行至足,经长八尺,施针用十四息者,一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四息气行二尺四寸,共八尺四寸,除准经长八尺,仍余四寸,为催气过他经四寸,令气不回。此为下引,引则宜写,两手三阴经,从胸下至手,经长三尺五寸,施针用七息者,一息气行六寸,七息气行四尺二寸,除准经长三尺五寸,外余七寸,为催气过他经七寸,令气不回,两足三阴经,从足上至胸,经长六尺五寸,施针用十二息者,一息气行六寸,十息六尺,二息二六一尺二寸,共七尺二寸,除准经长六尺五寸,仍余七寸,为催气过他经七寸,令气不回,此即应天常度也。生成,者不足(短经)为生,太过(经长)为成,补生写成。呼吸动摇出纳同行者。假如阳经十四息,随呼按而动之,就随吸提而动之,如此就完了一十四息之数,余经仿此,同行者,呼吸动摇出纳三法,一时并用也。假令足有疾,手无疾,补手三阳,写足三阳,手有疾,足无疾,写手三阴,补足三阴,指微赋註云:生成数者,依天地生成之数也。足太阳经,手少阳经,足少阴经,足阳明络,手少阴络,手厥阴络,此三经三络,皆迎六分,随一分也。手太阳经,手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太阳络,手少阳络,手太阴络,此三经三络,皆迎七分,随二分也。足少阳经,足厥阴 经,手阳明络,足太阴络,此二经二络,皆迎八分,随三分也。手太阴经,手阳明经,手太阳络,足厥阴络,此二经二络,皆迎九分,随四分也。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少阳络,足少阴络,此二经二络,皆迎一寸,随五分也。斯皆经络相合,补生写成,不过一寸,盖取五行生成之数,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类。经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乃二十八宿之成,应水漏刻者也。从房至毕十四宿,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为阳,主昼,从昴至心亦十四宿,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为阴,主夜,灵枢经曰:水下一刻,人气在三阳,水下二刻,人气在阴分。又曰: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以至日行二十八舍,人亦行于身五十周,与十分身之四。又曰: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合漏水百刻,都行八百一十丈,以分昼夜也。故人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周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也。机按。此则人气应天之常度也。一呼糗行三寸,一吸糗行三寸,呼吸定息,糗行六寸,乃言无病人也。人有所病,则血气魀滞,经络雍塞,莫能循其常度而行矣。经曰: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天阴日寒,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此人气因天时而失常度也。病挟热者,呼吸必疾而糗行速,病兼寒者,呼吸必慢而糗行迟,此人气因其病而失常度也。若依其法,接某经当几呼过几寸,岂能一一中其肯綮者耶!素难虽不明言接气通经,始初针砭之设,莫非接气通经法也。经曰: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病先起阴者,先治阴而后治阳,病先起阳者,先治阳而后治阴。又曰:身形有痛,九候无病,则缪刺之,缪刺者,左痛刺右,右痛刺左,此刺络也。又曰:邪客於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或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巨刺者,左痛刺右,右痛刺左,此刺经也。气陷而邪下,从其经上取之,以掣其气上也。气逆而邪上,随其经下取之,以引其气下也。病若在中,则傍取之,(左刺右,右刺左。)又曰:气积於胸中者,上取之,写人迎,天突,喉中,积於腹中者,下取之,写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傍取之,上下取之,(上,天突,人迎,下,气街,三里。)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糗,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又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亦同。)又曰: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写之时,何所置气?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荣气。盖补则取浮气之不循经者,以补虚处,写则从荣置其气而不用,犹弃置之也。然病有虚实不一,补写之道亦不一,是以阳气不足,(浮气)而阴气有余,则先补阳而后写阴以和之,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则先补阴而后写阳以和之。如此,则荣卫自然通行矣。又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弹而按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亦自己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於大经,令之不通,视而写之,此所谓解结也。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背令热,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糗而陷之於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大热遍身,狂言,妄闻妄见,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写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糗,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凡此莫非通经接气,但不以呼吸多少,而为经糗长短之候耳!指微赋註所释,譬犹援儒入释,以璞乱玉。何其谬哉?或曰:今医用针,动辍以袖覆手,暗行指法,谓其法之神秘,弗轻示人,惟恐有能盗 取其法者,不知果何法耶!曰:金针赋十四法,与夫青龙摆尾等法,可谓已尽之矣。舍此而他,求法之神秘,吾未之信也。况此等法,证之于经,则有悖于经,质之于理,则有违于理,彼以为神,我以为诡,彼以为秘,我以为妄,固可以愚弄世人,实所以见鄙识者,古人有善,惟恐不能及人,今彼吝啬至此,法虽神秘,殆必神亦不佑,法亦不灵也。奚足尚哉!或曰:今医置针于穴,略不加意,或谈笑,或饮酒,半晌之间。又将针撚几撚,令呼几呼,仍复登筵,以足其欲,然后起针,果能愈病否乎。曰:经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云: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又云: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又云: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凡此数说,敬乎怠乎。又云: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谓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气来实牢濡虚,以随济迎夺而为得失也。又曰:有见如(如读为而)入,有见如出。盖谓入者,以左手按穴,待气已至,乃下针,针入候其气尽,乃出针也。又曰: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寒则留之,热则疾之,留者迟也。疾者速也。凡补者,按之迟留,写者,提之疾速也。又曰: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刺阴而一刺阳,刺寒厥者,二刺阳而一刺阴,机按。已上数条,此皆费而隐者也。敬者能之乎。怠者能之乎。古人所以念念在兹,不敢顷刻而怠忽者,惟恐虚实得失,而莫知寒热疾留而失宜也。因摭而辑之于此,庶使后学将以逞今之弊,而变今之习也欤?或曰:诸家针书,载某穴针几分,留几呼,灸几壮,出於经欤否欤?曰:于经不载,多出于经传也。经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古人治法,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岂以定穴分寸为拘哉。又谓某穴宜留几呼,悖理尤甚,经曰: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又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又曰:气血之未应针,则伏如横弩之安静,其应针也。则起如机发之迅疾,然其气血流注,岂留呼而可为准定耶。又曰: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不以息之多数而便去针。是古人用针,惟以气至为期,而不以呼之多少为候。若依留呼之说,气至则可,气若不至,亦依呼数而去针,徒使破皮损肉,有何益于病哉。故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疽是也。又谓某穴宜灸几壮,亦非至言,惟当视其穴俞,肉之厚薄,病之轻重,而为灸之多少大小则可耳!不必守其成规,所言某穴针几分,灸几壮,谓病宜针某穴,则宜入几分,病宜灸,则宜灸几壮,针则不灸,灸则不针也。不知其说者,既针复灸,既灸复针,为害不浅。或曰:经言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糗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不散,不留不写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糗濇,刺而过此者,则脱气,此则古之法也。今观前篇所云:则此篇所论,亦皆非欤?曰:此古人特论其理之常如此耳!凡用刺法,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为拘也。经曰:邪气在上。(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浊气在中,(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在于肠胃,故曰浊气在中。)清气在下,(言清温地气中人,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故针陷糗,则邪气出。(取之上)针中糗,则浊气出,(取之阳明合)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而病益。(浮浅之病,不欲深刺,深则邪反入。故曰反沉,)又曰:少长小大肥瘦,以心撩之。又曰:其可为度量者,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瘠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者是也。或曰:金针赋言,诸阳之经,行于糗外,诸阳之络,行于糗内,诸阴之经,行于糗内,诸阴之络,行于糗外,是欤非欤?经曰:经糗十二,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糗浮而常见者,皆络糗也。又日,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又曰:诸络糗,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十四经发挥以十二经之支糗,伏行分肉之间者,皆释为络糗,则络糗亦伏行分肉之间者,而不浮见,亦能经大节而不行绝道,亦当经糗十六丈二尺之数,而非不当数也。似涉於鬺,)经曰:百病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乃血络,非大络。)留而不去,传入于经,又渐传于藏府。机按。经言则知诸经皆属于内,诸络皆属于外,经中只言内经外络,未尝言阴阳也。且如荣行糗中,卫行糗外,荣气之行,无分昼夜,卫气昼但行阳,夜但行阴,素难尝言之矣。今谓阳经外,阳络内,阴经内,阴络外,经无明文,不知何据。或曰:赋言男子气,早在上,晚在下,女子气,早在下,晚在上,午前为早,午后为晚,从腰已上为上,从腰已下为下,男子早针,气乃上行,晚针,气乃下行,女子早针,气乃下行,晚针,气乃上行,其说亦有据乎。经曰:荣气行於糗中,周身五十度,无分昼夜,至平旦与卫气会于手太阴,卫气行於糗外,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至平旦与荣气会于手太阴。机按。卫气之行,但分昼夜,未闻分上下也。男女藏府经络,气血往来,未尝不同也。今赋所言如是,似涉无稽之谈,安可为法于人哉。或曰:赋言补写之法,男用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写,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用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左转,呼之为写,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午前如此,午后反之,其法是欤非欤。经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此论一年阴阳之升降也。即此,一日阴阳之升降,午前阳升阴降,午后阴升阳降,无分于男女也。考之素难,男女藏府经络穴俞血气,昼夜周流无不同,今赋言午前午后,男女补写颠倒错乱如此,悖经旨也甚矣。故曰: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又曰:刺实须其虚者,针下寒也。刺虚须其实者,针下热也。曰寒曰热,惟针下为候,何尝以提按而分男与女哉?或曰:针法刺左边之穴,将针右撚,而气上行,将针左撚,而气下行,刺右边反之,欲补,先呼后吸,欲写,先吸后呼,其法亦可师欤。曰:经络周于人身,无有左右上下之别,今针左右不同如此,将谓左之经络与右,上与下,两不相同耶!经曰:刺不知经络之往来,血气之流行,不足以为工,此亦可谓不知经络之往来矣。呼补吸写,古今皆同,予毋容议。或曰:丹溪言针法,浑是写而无补,何谓也。经曰:阳不足者,温之以气,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针乃砭石所制,既无气。又无味,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为补,经曰:气血阴阳俱不足,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又曰:写必用方,补必用员,盖谓以气方盛,以月方满,以日方温,以身方定,以息方吸而内针,复候其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写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者,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宣其不行之气,令其行也。移其未复之糗,使之复也。夫写,固写其盛也。于补亦云:宣不行之气,移未复之糗,曰宣曰移,非写而何?且考素问九针之用,无非写法,丹溪之言,岂无所本哉。经中须有补法,即张子所谓祛邪实所以扶正,去旧实所以生新之意也。帝曰:补写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故云补也。虞氏曰:针刺虽有补写之法,余恐但有写而无补焉,谓写者,迎而夺之。以针迎其经糗之来气而出之,固可以写实也。谓补者,随而济之。以针随其经糗之去气而留之,未必能补也。不然内经何以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皆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气,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若此等语,皆有写无补之谓也。
卷之下
或曰:病有宜灸者,有不宜灸者,可得闻欤?曰: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则沉寒痼冷,二则无糗,知阳绝也。三则腹皮急而阳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盖恐致逆也。针经云:陷则灸之,天地间无他,惟阴与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陷下者,阳气下陷入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覆其阳糗,证俱见寒,在外者,则灸之。(夫病有邪气陷下者,有正气陷下者,邪气陷下者,是经虚气少邪入。故曰感虚乃陷下也。故诸邪陷下在经者,宜灸之,正气陷下,宜药升之,如补中益气之类。)经曰:北方之人,宜灸鬊也。为冬寒大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以至理论,则肾主藏,藏阳气在内,冬三月,主闭藏是也。若太过则病,固宜灸鬊,此阳明陷入阴水之中是也。难经云: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为阳陷入阴中,取阳气通天之窍穴,以火引火而导之,此宜灸也。若将有病者,一概而灸之,岂不鬺哉。仲景云:微数之糗,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糗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云:糗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已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糗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异实,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经之所见,邪之所在,糗沉者,邪气在内,糗浮者,邪气在表。世医只知糗之说,不知病证之禁忌。若表见寒证,身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不渴,欲覆厚衣,常恶寒,手足厥,皮肤乾枯,其糗必沉细而迟,但有一二证,皆宜灸之,阳气下陷故也。若身热恶热,时见躁作,或面赤面黄,嗌乾咽乾口乾,舌上黄赤,时渴,咽嗌痛,皆热在外也。但有一二证,皆不宜灸,其糗必浮数,或但数,亦不可灸,灸之,灾患立生,若有鼻不闻香臭,鼻流清涕,眼睑时痒,或欠或嚏,恶寒,其糗必沉,是糗证相应也。或轻手得弦紧者,是阴伏其阳也。虽面赤亦宜灸,不可拘于面赤也。机按。素难诸书,皆言阳气陷下者,糗沉迟也。糗证俱见寒在外者,冬月阴寒大旺,阳明陷入阴水之中者,并宜灸之,设糗浮者,阳气散于肌表者,皆不宜灸。丹溪亦曰:夏月阳气尽浮于表,今医灼艾,多在夏月,宁不犯火逆之戒乎或者因火而生热胀发黄腰痹咽燥唾血者,往往有之,尚不知为火逆所致,宁甘心於命运所遭,悲夫,经曰:春夏养阳,以火养阳,安有是理,论而至是,虽愚亦当有知者焉。或曰:嗽病多灸肺俞,风门何如?曰:肺主气属金,行秋之令,喜清而恶热,受火所制,为华盖,居四藏之端,饮食入胃,热气上蒸,兼之六部有伤,痰火俱作,发而为咳为嗽,其痰多者,显是脾之湿浊,随火上升为嗽,其痰少者,肺火抑郁,不得宣通为咳,咳形属火,痰形属湿,风门,肺俞二穴,明堂,铜人皆云治嗽,今人见有痰而嗽,无痰而咳,一概於三伏中灸之,不计壮数,二穴切近华盖,而咳与嗽本因火乘其金。兹复加以艾火燔灼,金欲不伤 得乎,况三伏者,火旺金衰。故谓之伏,平时且不可灸,而况於三伏乎,夫治嗽,当看痰与火熟急,无痰者,火旺金衰,十死七八,泻火补金,间或可生,痰多者,湿盛也。降火下痰,其嗽自愈,纵灸肺俞,风门,不过三壮五壮,泻其热气而已,固不宜多灸,三伏之中,更不宜灸也。或曰:头目之疾,灸之何如?曰:手之三阳,从手至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督糗自尾闾抵脊,上头至人中,头者,手足三阳与督糗所会之地。故冬月之寒,头无所畏,美酒之饮,面为之赤,是皆诸阳所致也。今有头风头晕,中风发致眼目耳鼻等疾,鮄於头部诸穴,多灼艾炷,是犹抱薪救火,安能济耶!当看病在气分血分,分类施治,庶得其宜,纵使应灸,亦不过三壮五壮,以泻热气而已,眼目疼痛,多由血热,岂宜妄灸助热,以伤其血哉。或曰:人言无病而灸,以防生病何如?曰:人之有病,如国之有盗,须用兵诛,其兵出于不得已也。针灸治病,亦不得已而用之,人言无病而灸,如破船添钉。又言,若要安,膏肓,三里不要乾,此世俗之通 论,予独以为不然。夫一穴受灸,则一处肌肉为之坚硬,果如船之有钉,血气到此,则涩滞不能行矣。昔有病跛者,邪在足少阳分,自外踝以上,循经灸者数穴,一医为针临泣,将欲接气过其病所,纔至灸瘢,止而不行,始知灸火之坏人经络也。或有急证,欲通其气,则无及矣。邪客经络,为其所苦,灸之不得已也。无病而灸,何益于事?或曰:膏肓治百病,而诸家取穴之法不同,何欤?曰:高下各去胛骨,一侧指许是穴,不可失之狭,狭则内犯大筋,不可失之阔,阔则外犯胛骨,必须大筋之外,胛骨之内,空处按之,觉与前胸乳间膈膜相应,乃是真穴,旧传取两乳间量则,分作八寸,以比横寸之则,量之于背。盖人有生而背突者,背常阔,而胸常狭,胸突者,胸常阔,而背常狭,安能保其无过与不及焉。又有儿时偏卧一边,以致背有边阔边狭者,亦不可以边之阔狭为拘,但当随其一边阔狭,相去胛骨一侧指许为正也。人之项,有二大筋,夹脊而下,两筋外空,为第二行穴俞,穴俞外。又有二大筋,大筋外空,为第三行穴俞,膏肓系在三行魄户之下,神堂之上。若点穴,不出胛骨一侧指许,则伤筋骨,非真穴也。世人又有四肋三间之说,揣按自大椎至三节之下,四节之上,准望於三四柱间定穴,指为四肋三间,用之不疑,瘦人椎骨分晓,用之可也。肥人揣按实难。又以指节寸量开三寸取穴,背高而狭者,全不合四肋三间之说矣。尝是灸一骨立之人,用侧指许法点之,方大悟四肋三间之妙。盖人之胛骨,微有少曲,胛骨下廉上廉四肋之内,自有三间,膏肓正在四肋三间之中,即非脊骨三四椎之间也。世人多灸之者。盖膏肓神明所居,或为邪干,则脂膏销铄,肓膜瘦薄,灸之而病或安者,以三焦主气,为诸阳之府,气病则阳虚而阴不得相附,膏肓在三焦部分,气之所聚而行於诸阳,宜其主於气病也。若治血病,吾未见其可者,晋侯梦二竖子在膏肓间,非秦缓不能灸也。以阳气将绝,邪得专之故也。或曰:古谓痈疽始发,灸之可使轻浅,何谓也?丹溪曰:用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意,惟头为诸阳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身上痛则灸至不痛,不痛须灸至痛,有因灸而死者,盖虚甚孤阴将绝,其糗必浮数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无以抵当火气,宜其危也。或曰:灸之不发何如?罗氏曰:覃公四十九岁病脐腹冷疼,完穀不化,足胕寒逆,精神困弱,糗沉细微,灸气海、三里、阳辅,三日后,以剭熨灸疮,皆不发,复灸数壮,亦不发,十日后,全不作脓,疮乾而愈。针书曰:凡用针,气不至不效,灸之亦不发,大抵血气空虚,不能作脓,失其所养故也。加以不慎,邪气加之,病必不退。或曰:覃公所养,无不如意。何谓失其所养,曰:君言所养,口体者也。此论所养,性命者也。覃公壮年得志,务快其心,血气空虚,以致此耳!或曰:灸有补写乎?经曰:以火补者,无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写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虞氏曰:灸法不问虚实寒热,悉令灸之,亦有补写乎?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或曰:周身经络,及穴俞相去分寸,经穴起止,十二经纳支干等条,古有歌括,亦可读否。曰:经糗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先贤以歌括之,欲人易记诵耳!安可不读,歌曰: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肘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阳明之糗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筋岐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傍,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贯颊前下齿当,环出人中交左右,上夹鼻孔注迎香。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一支幽门循腹里,下行直合气冲中,遂由髀关抵膝膑,箪跗中指内关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间通,一支别走足跗指,大指之端经尽矣。太阴脾起足大指,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箜循箪经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侠咙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宫,手少阴糗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心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兑骨之端注少冲。手太阳经小肠糗,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侧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自腋络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至目兑眥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眥,斜络于颧别络接,足经太阳膀胱糗,目内眥上起额尖,支者巅上至耳角,直者从巅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贯臂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侠脊过髀枢,臂内后廉膕中合,下贯箜内外踝后,京骨之下指外侧。足经肾糗属少阴,小指斜趋涌泉心,然谷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箜内侵,出膕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直者属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络相通,手经少阳三焦糗,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肘后臑外循肩上,少阳之后交别传,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络心包膈里穿,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项耳后耳角旋,屈下至颐仍注颊,一支出耳入耳前,却从上关交曲颊,至目内眥乃尽焉。足糗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眥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上,交少阳右上缺盆,支者耳后贯耳内,出走耳前锐眥循,一支锐眥大迎下,合手少阳抵项根,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街毛际萦,横入髀厌环跳内,直者缺盆下腋膺,过季胁下髀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别从大指去,三毛之际接肝经,厥阴足糗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阴后,循膕内廉阴股冲,环遶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逢,上贯膈里布胁肋,侠喉颃颡目系同,糗上巅会督糗出,支者还生目系中,下络颊里环唇内,支者便从膈肺通。
十五络糗歌(经之横支交接他经者)
歌曰:人身络糗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锺,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为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名君须记。
周身经穴相去分寸歌
肺经 太阴肺兮出中府,云门之下一寸所,云门气户傍二寸,人迎之下二骨数,天府腋下三寸求,侠白肘上五寸头,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上七寸收,列缺侧腕寸有半,经渠寸口陷中勘,太渊掌后横纹端,鱼际节后散糗间,少商大指内侧寻,一十一穴 凭君算。大肠经 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内侧号商阳,本节前取二间定,本节后取三间间,岐骨陷中寻合谷,阳谿腕中上侧属,腕后三寸偏历当,五寸半中温溜场,下廉上廉下一寸,上廉里下一寸建,三里曲池三寸下,屈肘纹头曲池,肘箧大骨外廉详,五里肘上三寸量,臂臑五里上四寸,肩箅肩端两骨央,巨骨肩端叉骨内,天鼎缺盆之上藏,扶突曲颊下一寸,禾箧五分水沟疆,鼻下孔傍五分内,左右二穴皆迎香。二十穴胃经 胃之经兮足阳明,头维本神寸五寻,下关耳前动糗是,颊车耳下五分真,承泣目下七分取,四白目下一寸扃,巨箧孔傍八分定,地仓夹吻四分平,大迎曲颔前一寸,人迎结傍五寸滨,水突在颈大筋前,下直气舍上人迎。气舍迎下夹天突,缺盆横骨陷中亲,气户俞府傍二寸,直乳六寸又四分,库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对乳中心,乳根之穴出乳下,五穴各一寸六真。不容夹幽门寸五,承满梁门关门有,太乙挨排滑肉门,各分一寸穴可全,天枢安在夹脐傍,外陵枢下一寸当,大巨二寸水道五,归来七寸是其乡。气冲曲骨傍三寸,来下鼠上糗中央,髀关兔后六寸置,伏兔市上三寸量,阴市膝上三寸许,梁坵二寸是其场,膝膑骭下寻犊鼻,膝眼四穴乃两傍。膝下三寸三里位,里下三寸上廉地,条口上廉下一寸,条口二寸下廉是,丰隆下廉外一寸,踝上八寸分明记,冲阳陷上二寸放,陷谷内庭后寸半。内庭次指外间容,厉兑大指次指上。脾经 大指内侧隐白位,大都节后陷中值,太白内侧核骨下,公孙节后一寸与。商丘有穴属经金,踝下微前陷中寄,内踝三寸三阴交,漏谷六寸踝上是,膝下五寸为地机,阴陵内侧膝辅次,血海分明膝膑上,内廉肉际三寸据。箕门血海上六寸,筋间动糗须审议,冲门五寸大横下,三寸三分府舍治,腹结横下寸三分,大横夹脐须可记,腹哀半寸去日月,直与食窦相连比。食窦天谿及胸乡,周荣各一寸六置,大包渊液下三寸,此经足太阴脾地。心经 少阴心起极泉宫,腋下筋间动糗从,青灵肘节上三寸,少海肘节后内容,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锺,阴鬌五分取动糗,神门掌后横纹中,少府节后劳宫值,小指内侧是少冲。小肠经 手小指端为少泽,前谷外侧节前索,节后陷中寻后谿,腕骨腕前骨下测,腕中骨下阳谷讨,腕上一寸名养老,支正腕后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贞胛下两骨解,臑俞大骨之下考,天宗骨下有陷中,秉风箧后举有空。曲垣肩中曲胛售,外俞大椎一寸从,肩中二寸大椎傍,天窗颊下动糗详,天容耳下曲颊后,颧箧面颊兑端量,听宫耳珠大如菽,手太阳穴终此乡。肾经 涌泉屈足踡指取,肾经起处此穴始,然谷踝后大骨下,踝后跟上太谿举。谿下五分寻大锺,水泉谿下一寸许,照海踝下阴蹻生,踝上二寸复溜停,溜前筋骨取交信,亦曰踝上二寸行,筑宾六寸箜分别,阴谷膝内看辅骨。横骨曲如偃月形,大赫气穴四满竭,中注肓俞正夹脐,五寸分作六穴隙,商曲石关阴都接,通谷幽门一寸列,幽门寸半夹巨阙,步廊神封灵墟谒。神藏彧中入俞府,各一寸六不差叠,欲知俞府在何方,璇玑之傍二寸量。膀胱经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眥内角睛明歛,攒竹眉头陷中是,此穴禁灸可针钉。曲差二穴神庭畔,五处挨排夹上星,承光五处后寸半,通天络却亦相停,玉枕横夹于脑户,尺寸当准铜人形,天柱项后发际治,大筋外廉陷中是。除脊量开五寸分,第一大杼二风门,肺俞三椎厥阴四,心俞五椎骨下论,督俞膈俞相等级,第六第七次第立,第八椎下穴无有,肝俞数之椎当九。十椎胆俞脾十一,十二椎下胃俞述,三焦肾俞气海俞,十三十四十五椎,大肠关元并小肠,十六十七十八椎,上箧次箧中与下,一空之中容一箧。四箧四空凭眼观,夹脊二寸腰胯间,五穴五寸至会阳,尾骨傍开二寸方,背部三行附分起,第二椎下此穴始,三寸半是夹脊量,若还除脊三寸当。魄户第三椎下觅,第五椎下索神堂,膏肓四肋三间取。(一说,三椎下,四椎上,一说,四椎下五分,五椎上三分。)曲胛骨下侧指许,第六鬗譆端可守,膈关第七魂门九。阳纲意舍并胃仓,十椎十一二相参,肓门椎数当十三,志室十四椎边傍,除下十五六七八,胞肓十九合参详,秩边二十椎节下,承扶臀下横纹疆。殷门承下六寸见,浮鬌委阳上一寸,委阳却并殷门乡,膕中外廉两筋许,委中膝膕约纹里,此下二寸合阳主,承筋箜肠中央论,承山箜下两分尖。外踝七寸上飞扬,跗阳踝上三寸量,金门踝下软骨上,申糗丘墟前后安,崑崙踝后跟骨逢,仆参跟骨后陷中,申糗踝上容爪甲,京骨外侧大骨压。束骨本节后陷容,通谷本节前陷向,至阴小指爪甲角,一百二十六穴穷。心包络经 厥阴心包何所得,乳后一寸天池索,天泉腋下二寸求,曲泽肘纹寻动糗,鬌门去腕五寸通,间使腕后三寸逢,内关去腕纔二寸,大陵掌后两筋中,劳宫掌内屈指取,中指之末取中冲。三焦经 关冲名指外侧边,小指次指间液门,中渚次指本节后,阳池表腕有穴存,腕上二寸外关络,支沟腕后三寸着,会宗四寸空中求,消详一寸无令错,肘后五寸臂大糗,此是三阳络所宅,四渎肘外并三阳,天井肘上一寸侧。肘上二寸清冷渊,消泺臂外肘分索,臑会去肩三寸中,肩箧肩端臑上通,天箧盆上毖骨际,天牖傍颈后天容,翳风耳后尖角陷,瘛糗耳后鸡足逢。颅息耳后青络糗,角孙耳郭开口空,丝竹眉后陷中看,禾糗耳前兑发丛,耳门耳前当耳缺,此是手少阳经穴。胆经 瞳子箧起目眥锐,耳前陷中寻听会,上关耳前开口空,悬釐颞鬡下廉际,悬颅正在曲角端,颔厌颞鬡上廉看,曲鬓掩耳正尖上,率谷入发寸半安。本神入发际四分,穴在耳上率谷前,曲差之前一寸半,阳白眉上一寸判,临泣有穴当目上,直入发际五分望,目窗正营各一寸,承灵营后五寸放。天冲耳上三寸居,浮白入发一寸储,窍阴枕下动有空,完骨入发四寸余,脑空正夹玉枕骨,风池脑后发际祛,肩井骨前寸半衎,渊液腋下三寸按。鮄筋平前却一寸,日月期门一寸半,直下五分细求之,京门监骨腰中看,带糗季肋寸八分,五枢直下三寸算,维道章下五寸三,居箧八寸三分参。胁堂胁下看二肋,环跳髀枢宛宛探,两手着腿风市谋,膝上五寸中渎搜,阳关陵泉上三寸,阴陵膝下二寸求,阳交外踝斜七寸,正上七寸寻外坵,光明外踝上五寸,阳辅踝上四寸收,踝上三寸名绝骨,坵墟踝前陷中留,临泣侠谿后寸半,五会谿后一寸侔,侠谿小次岐骨内,窍阴小指次指休。肝经 大敦拇指三毛聚,行间骨尖动糗注,节后有络连五会,大冲节后二寸遇,中封内踝前一寸,贴着大筋后陷见,蠡沟踝上五寸候,上直中都下复溜。中都上取阴陵泉,折中下取内踝尖,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纹头两筋兼,阴包四寸膝膑上,内廉筋间穴可佥,五里气冲下三寸,向内半寸阴股瞻。阴廉穴在羊矢下,气冲相去二寸,羊矢气冲傍一寸,股内横纹有核见,章门脐上二寸量,横取六寸季肋端,期门乳根外寸半,直下半寸二肋详。督糗 齗交唇内踹缝乡,兑端正在唇上,水沟鼻下沟内索,素箧宜向鼻端详,头形北高而南下,先以前后发际量,分为一尺有二寸,发上五分神庭场。庭上五分上星位,斗会星上一寸强,上至前顶一寸半,旋毛百会居中央,神聪百会四面取,各取一寸穴之方,后顶强间脑户三,相去寸半共一般。后发五分定哑门,门上五分风府停,大椎在上下尾箝,分为二十一椎也。椎是骨接高处真,陷中无骨穴可寻,上之七椎用法折,每节一寸四分列。总计七椎数之的,九寸八分分七节,折量自有灵枢经,请君详看骨度篇。大椎第一节上安,二椎陶道身柱三,神道灵台至阳穴,第五六七椎下列,筋缩第九椎下住,脊中接脊十一二,悬枢命门十三四,阳关十六椎下次。二十一椎腰俞挤,更有长强居尾箝,十四椎节与脐平,中之七节端可详,此下乃为下七节,奇分 俱在下椎截。任糗 会阴正在两阴间,曲骨脐下毛际安,中极脐下四寸取,石门二寸关元三,气海脐下一寸半,阴交脐下一寸放,分明脐中号神阙,水分脐上一寸列,下脘建里中上脘,各一寸为君说,巨阙上脘一寸半,鸠尾蔽骨五分断,中庭膻中寸六分,膻中两乳中间存,玉堂紫宫及华盖,相去各一寸六分,华盖玑下一寸量,璇玑突下一寸当,天突结下宛宛内,廉泉颐下骨尖傍,承浆唇前颐棱下,任脉俞穴终此章。或曰:诸穴相去尺寸,针灸家多屈男左女右中指中节两横纹尖为一寸,折量周身之穴,果合经欤否欤?曰: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身孔穴上应天度,亦有三百六十五穴。穴俞相去远近而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寸,不思人有身长指短者,有指长身短者,以此为准,宁无鬺耶,灵枢骨度言,人之周身孔穴,各有定寸,如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发所覆者,颅至项一尺二寸,前发际至百会五寸,后发际至百会七寸,头形北高南下,显然不同,折量令人散发分归左右,用篾自前发际量至后发际,不拘头之大小,折作一尺二寸,则穴穴各有攸当,发际不明,取眉心直上,量至大椎穴上,折作一尺八寸也。今取百会穴者,云在顶上旋毛中,而旋有正有偏,又取前后发际及两耳尖上折中,殊不思五寸七寸多寡不同,岂能以此为准则哉!发已下至颐,长一尺,耳后当完骨,广九寸,耳前当耳门,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结喉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下至箸唋,长九寸,箸唋下至天枢,长八寸,天枢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下至内辅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上廉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桌下至地,长三寸,膝膕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下至地,长三寸,角已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下至地,长一寸,背部大椎至尾箝,共二十一节,折作三尺,每节得一寸四分,奇分俱剩在下七节也。横寸约取,背中脊骨作一寸横开,腹部两乳之间,折为八寸,横寸准此,心蔽骨下至脐中七寸,无蔽骨,取心岐骨下至脐中作七寸,直寸准此,脐下用直寸量之,手部中指末至本节四寸半,本节至腕四寸,腕至肘一尺二寸半,肘至肩一尺七寸,可见俗以中指中节为一寸者,鬺矣。此所谓同身寸也。无问汤之七尺,文王九尺,曾交九尺四寸,肥瘦侏儒,俱准灵枢所定尺寸,折量孔穴,不惟同身二字明白无疑,而古今固可以同之也。奈何时人厌繁喜简,不读灵枢,徒使患者无鼙而受炮烙之苦,忍哉!
经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主,足胃厉兑头维三,脾部隐白大包参,膀胱睛明至阴位,肾经涌泉俞府住,心包中冲天池随,三焦关冲耳门推。胆家窍阴瞳子箧,肝经大敦期门绍,手心少冲极泉来,小肠少泽听宫罢,十二经穴始终歌,学者铭于肺腑照。
十二经纳支干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此是经糗流注序,君当记取在心胸,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天心十一穴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委中配承山,下至崑崙穴,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此法人不知,金锁通关节。机按。他家又添太冲,作十二穴,去阳陵加阳辅,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两穴,或手与足二穴,或两手两足各一穴也。(一说,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担则气来,截则气去,所解无定见者,法不经见。故诸家各以己意而释之也。)
经糗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 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糗,阳维目锐外关逢。后谿督糗内眥颈,申糗阳蹻络亦通,列缺肺任行肺系,阴蹻照海隔喉咙。
八会歌(热病在内者,各随其所属而取之会也。)八糗始终连八会,府会太仓中脘内,藏会季肋是章门,骨杼血膈(骨会大杼,血会膈俞。)都在背,气会三焦在膻中,筋会阳陵居膝外,髓会绝骨糗太渊,(糗会太渊)学者当知其所在。
十二经见证歌
肺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因气动也)则病喘与咳,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不因气动)为气嗽,喘渴烦心胸满结,臑臂之内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矢无度溺变别,大肠气盛血亦盛,是动颊肿并齿病,所生病者为鼻衄,目痛口乾喉痹候,大指次指用为难,肩前臑外痛相参。胃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音心震慴,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气贲响,凡此诸疾骭厥竭,所生病者狂疟说,湿温汗出鼻血流,口喎唇胗喉痹结。膝膑疼痛腹胀兼,气膺伏免箪外廉,足跗中指俱痛彻,有余消穀溺黄色,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不消食,气盛身前热似蒸,此是胃经之病真。脾经气盛而血衰,是动其病气所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食与气快然衰,所生病者舌肿痛,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疽发身黄大指痿,心经多气少血宫,是动心脾痛难任,渴欲饮水咽乾燥,所生胁痛目如金。胁臂之内后廉痛,掌中有热向经寻。小肠气少还多血,是动则病痛咽嗌,颔下肿兮不可顾,肩似拔兮臑似折,所生病主肩臑痛,耳聋目黄肿腮颊,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尤当细分别。膀胱血多气犹少,是动头疼不可当,项似拔兮腰似折,髀强痛彻脊中央,膕如结兮箜如裂,是为踝厥筋乃伤,所主疟痔小指废,头斗项痛目色黄,腰尻膕脚疼连背,泪流鼻衄及癫狂。肾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飢不欲食,喘嗽唾血喉中鸣,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视篦篦气不足,心悬如飢常惕惕,所生病者为舌乾,口热咽痛气贲促。股内后廉并脊疼,心肠烦痛疸而澼,痿厥嗜卧体怠惰,足下热痛皆骨厥,心包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心中澹澹或大动,喜笑目黄面赤色,所生病者为烦心,心痛掌中热之疾,三焦少血还多气,是动耳鸣喉肿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眥.肩臑肘臂外眥疼,小指次指亦如废。胆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疼痛难转移,面尘足热体无泽。所生头痛连锐眥,缺盆肿痛并两腋,马刀挟瘿生两旁,汗出振寒耾疟疾,胸胁髀膝至跗骨,绝骨踝痛及诸节。肝经血多气少方,是动腰疼俛仰难,男疝女人少腹肿,面尘脱色及咽乾,所生病者为胸满,呕吐洞泄小便难。或时遗溺并狐疝,临症还须仔细看。(机按。经言十二经是动及所病,虚则补之,实则写之,热则疾之,寒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兹集切糗观色数条于前,继集诸经病症数条于后。盖欲学者备举兼尽,庶不陷于一偏,免致杀人于无知无识,阴谴之报,或可以少逭也。)
十二经井荥俞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谿曲池大肠牵,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谿腕,阳谷小海小肠经。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谿临泣胆,坵墟阳辅阳陵泉,隐白大都太白脾,商坵阴陵切要知,涌泉然谷太谿穴,复溜阴谷肾之经。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谿三里随,至阴通谷束京骨,崑崙委中是膀胱,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传,关冲液门中渚穴,阳池支沟天井源。此是三焦经穴俞,号曰流注五行全。
禁针穴歌
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斗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息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并青灵。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同伦,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针时令闷倒,三里急补命还平。
禁灸穴歌
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并风府,天柱素箧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箧颧箧丝竹空,头维下关与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同,经渠天府中冲位,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并阴市,伏兔髀关及委中,殷门申脉承扶忌。
b16sfbzreuogez68wy2a2lxq7cpitq3
Author: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102
114449
2171877
2161734
2022-08-13T13:48:55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birthyear=|deathyear=|firstletter=Z|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
|notes=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簡稱中共中央或黨中央)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權力機關。
|image=|country=中國|times=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于时局之主张]]...1922.6.15
*[[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的议决案]]...1922.7
*[[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1922.7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宣言]]...1922.7
*[[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1922.7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3.6.12
*[[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1923.6.12
*[[关于第三国际第四次大会决议案]]...1923.6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對於時局之主張]]...1923.7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對於時局之主張]]...1924.9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對於時局之主張]]...1924.11
*[[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5.1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對於時局之主張]]...1926.7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1927.8
*[[中國共產黨告全國民眾書]] 1928
*[[军事工作决议案(草案)]]...1928.6
*[[定“广州暴动”为固定的纪念日的决议]]...1928.7.9
*[[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1929.1
*[[中國共產黨接受共產國際第十次全體會議決議的決議]]...1929.12.20
*[[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1931.9.20 反對帝國主義進攻蘇聯,武裝擁護蘇聯
*[[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1931.9.22
*[[中國共產黨為日帝國主義強佔東三省第二次宣言]]...1931.9.30
*[[中央關於反帝鬥爭中我們工作的錯誤與缺點的決議]]...1931.12.2
*[[蘇區中央局關于蘇區肅反工作決議案]]...1932.1.7 中共蘇區中央局
*[[中共中央、共青團中央為反對國民黨出賣華北平津告民眾書]] 1933.5.25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 1934.7.15
*[[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八一宣言, 王明 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 1935.8.1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抗日救國宣言]]...1935.11.28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1935.11.13
*[[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瓦窯堡會議)]]...1935.12.23
*[[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1935.12.25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抗日救國宣言]]...1935.12.28
*[[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布告]]...1936.3.1
*[[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1936.5.5
*[[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1936.8.25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通电]]... 1936.12.19
*[[中央關於西安事變及我們的任務的指示]]...1936.12.19
*[[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作者:周恩來 1937.7.4
*[[中國共產黨爲日軍進攻蘆溝橋通電]]...1937.7.8
*[[集中力量發展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1940.1.28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三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 ...1940.7.5
*[[抗日根據地應實行的各項政策]]...1940.12.13
*[[中共中央關於繼續開展整風運動的決定]]...1943.4.3
*[[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4.20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四周年紀念日在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對全國的廣播詞]]...郭沫若 1949.8.14
*[[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1950.3.18
*[[關於組織全國犯人勞動改造問題的決議]]...1951.5.22
*[[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1954.2.10
*[[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決議]]...1955.3.31
*[[中共中央關於徹底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1955.8.2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1957.4.27
*[[中共中央关于继续组织党外人士对党政所犯错误缺点展开批评的指示]]...1957.5.4
*[[中共中央关于对待当前党外人士批评的指示]]...1957.5.16
*[[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1957.6.8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1958.12.10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8.29
*[[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1959.8.16
*[[為保衛黨的總路線、反對右傾機會主義而鬥爭]]...1959.8.16
*[[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1964.10.10
*[[五·一六通知]]...1966.5.16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1966.8.8
*[[關於羅瑞卿錯誤問題的報告]]...1966.5.16
*[[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加強公安工作的若干規定]]...1967.1.13 即「公安六條」
*[[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1968.6.18
*[[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69.4.18
*[[打招呼的講話要點]]...1975.11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關於為劉少奇同志平反的決議]]...1980.2.29
*[[中共中央轉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於康生、謝富治問題的兩個審查報告的批語]]...1980.10.16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6.27
*[[中共中央關於為賀龍同志徹底平反的決定]]...1982.10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8.23
*[[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1995.4.30
*[[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2006.9.2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16.10.27
== 报刊 ==
* 机关报:《[[人民日报]]》
** 前机关报:《[[解放日报]]》
* 机关刊:《[[求是]]》
** 前机关刊:《[[红旗]]》
55qmk45m3e00dois5p46x3mejcojvnt
Author:毛泽东
102
136468
2171872
2137306
2022-08-13T13:16:53Z
Fire-and-Ice
58758
/* 作品 */
wikitext
text/x-wiki
{{PD|1976}}{{Author|name=毛泽东|birthyear=1893|deathyear=1976|firstletter=M|wikipedia=毛泽东|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毛泽东|commons=Mao Zedong|notes=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生於清朝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逝世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中國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理論家和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image=1946_Mao_in_Yan'an3.jpg|country=|times=}}
《毛泽东选集》以及《毛泽东文集》請自行去[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7/70350/index.html 中国共产党新闻 >> 领袖人物纪念馆 >> 毛泽东纪念馆 >> 著作选登]閲讀。[http://www.mzdthought.com/html/mxzz/mzdwg/list_1.html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也有文獻。不確定版權狀態時,勿在此任意列出或刊登作品。
== 作品 ==
* [[体育之研究]](1917年)
*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內蒙古人民宣言]](1935年)
* [[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1936年)
*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1938年)
* [[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1939年)
* [[论联合政府]](1945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1947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1947年)
*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1948年12月15日)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1949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至10月1日)
* [[中央人民政府命令]](1949年至195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届]](1954年至195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1958年10月6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長彭德怀再告台灣同胞書]](1958年10月25日)
* [[关于西藏问题和台湾问题]](1959年)
* [[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1960年)
* [[呼吁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的声明]](1963年8月8日)
*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1970年)
* [[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1975年)
* [[毛主席重要指示]](1976年)
== 關於此作者 ==
=== 毛泽东之死 ===
* 1976年9月9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公告]]》、《[[毛泽东主席治丧委员会名单]]》
* 1976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在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 1976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
[[分類:毛泽东| ]]
[[分類:中华民国作者]]
[[分類:中华人民共和国作者]]
[[分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分類: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
[[分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5dabp8nxc4dxqbiuw9cj5hwfwkyjk4a
中共中央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
0
142926
2171913
277430
2022-08-14T00:44:51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中共中央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
|author=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发文字号=中发[1970]3号
|year=1970|month=1|day=31
|previous=
|type=
|next=[[中共中央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及两个附件]]
|notes={{Wikipedia|一打三反}}
}}
自从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和“要准备打仗”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全党全国亿万军民紧密团结,斗志昂扬,“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形势大好。但是,国内外阶级敌人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苏修正在加紧勾结美帝,阴谋对我发动侵略战争;国内的反革命分子也乘机蠢动,遥相呼应。这是当前阶级斗争中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这一小撮反革命分子妄图仰赖帝、修、反的武力,复辟他们失去的天堂,加紧进行破坏活动。有的散布战争恐怖,造谣惑众;有的盗窃国家机密,为敌效劳;有的乘机翻案,不服管制;有的秘密串连,阴谋暴乱;有的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破坏社会主义经济;有的破坏插队、下放。这些人虽然是一小撮,但无恶不做,为害很大。毛主席教导我们:解放以后,我们肃清了一批反革命分子,反革命不多了,但还有反革命,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反革命分子。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情况下,国内外阶级敌人总是会乘机兴风作浪的,所以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不奇怪。它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规律性的表现。当前国内外阶级搏斗激烈,反革命分子必然要跳出来,或者由国外派进来,进行玻坏和捣乱,对此必须提高警惕。
为了落实战备,巩固国防,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反必肃”的教导,对反革命分子的各种破坏活动,必须坚决地稳、准、狠地予以打击。为此:
一、要放手发动群众。用战备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使群众认清,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是打击帝、修、反“别动队”的斗争,是打击苏修侵略阴谋的斗争,实际上也是一项重要的战备工作。号召广大群众,对反革命分子检举、揭发、清查、批判,从而把隐藏的敌人挖出来。
二、要突出重点。打击的重点是现行的反革命分子。对那些通敌叛国、阴谋暴乱、刺探军情、盗窃机密、杀人行凶、纵火放毒、反攻倒算、恶毒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和抢劫国家财产、破坏社会治安的现行反革命分子,必须坚决镇压。
三、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分清敌我,区别轻重。根据“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的原则,对不同的犯罪,予以不同的处理。对于那些气焰嚣张,罪恶累累、民愤极大、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反革命分子,要坚决杀掉。对于那些罪恶虽属严重,但民愤不大者,可分别判以死缓或无期徒刑;罪行较重,必须判刑者,可判以有期徒刑。对于那些罪行较轻者,可交群众严加管制。在斗争中要实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促使他们坦白交代,立功赎罪。
四、要大张旗鼓地、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动员。杀、判之前要交给群众讨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杀、判时要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宣判,立即执行。这样才令人心大快,敌人震慑。但是,杀人不可过多,杀的应是极少数,关的亦不应多,管的是大多数。不论是杀、是关、是管,都要搞得很准,必须罪证确凿,判处得当;都要交给群众批判、斗争,把它斗倒、批臭。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群众专政的目的。
五、要统一掌握批准权限。按照中央规定杀人由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报中央备案。重要案犯需作紧急处理的,可用电报宣报中央请批。
六、要加强领导。必须首长负责,自己动手,具体指导,深入实施。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严格地审查捕人和杀人的名单”;要提高警惕,防止阶级敌人报复,特别要严防用资产阶级派性来混淆敌我,在那些思想上、组织上还没有真正实现革命大联合的地方和单位,应通过清理阶级队伍,把钻在本派里的反革命分子清理出来。
要加强各级革命委员会和军管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建设一支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公安队伍。
望各地接此指示后,认真讨论,切实执行。
(此件只发到省、军级领导核心,以下各级均由省、军级派人口头传达。本件不再印发;更不许登报、广播、出文件。)
{{PD-CN}}
[[Category:文化大革命]]
f845b9p2oq6bnfkrangqk7a4z9glgxh
2171924
2171913
2022-08-14T01:05:17Z
Yinyue200
84395
fix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中共中央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
|author=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发文字号=中发〔1970〕3号
|year=1970|month=1|day=31
|previous=
|type=
|next=[[中共中央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及两个附件]]
|notes={{Wikipedia|一打三反}}
}}
自从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和“要准备打仗”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全党全国亿万军民紧密团结,斗志昂扬,“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形势大好。但是,国内外阶级敌人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苏修正在加紧勾结美帝,阴谋对我发动侵略战争;国内的反革命分子也乘机蠢动,遥相呼应。这是当前阶级斗争中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这一小撮反革命分子妄图仰赖帝、修、反的武力,复辟他们失去的天堂,加紧进行破坏活动。有的散布战争恐怖,造谣惑众;有的盗窃国家机密,为敌效劳;有的乘机翻案,不服管制;有的秘密串连,阴谋暴乱;有的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破坏社会主义经济;有的破坏插队、下放。这些人虽然是一小撮,但无恶不做,为害很大。毛主席教导我们:解放以后,我们肃清了一批反革命分子,反革命不多了,但还有反革命,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反革命分子。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情况下,国内外阶级敌人总是会乘机兴风作浪的,所以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不奇怪。它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规律性的表现。当前国内外阶级搏斗激烈,反革命分子必然要跳出来,或者由国外派进来,进行玻坏和捣乱,对此必须提高警惕。
为了落实战备,巩固国防,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反必肃”的教导,对反革命分子的各种破坏活动,必须坚决地稳、准、狠地予以打击。为此:
一、要放手发动群众。用战备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使群众认清,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是打击帝、修、反“别动队”的斗争,是打击苏修侵略阴谋的斗争,实际上也是一项重要的战备工作。号召广大群众,对反革命分子检举、揭发、清查、批判,从而把隐藏的敌人挖出来。
二、要突出重点。打击的重点是现行的反革命分子。对那些通敌叛国、阴谋暴乱、刺探军情、盗窃机密、杀人行凶、纵火放毒、反攻倒算、恶毒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和抢劫国家财产、破坏社会治安的现行反革命分子,必须坚决镇压。
三、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分清敌我,区别轻重。根据“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的原则,对不同的犯罪,予以不同的处理。对于那些气焰嚣张,罪恶累累、民愤极大、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反革命分子,要坚决杀掉。对于那些罪恶虽属严重,但民愤不大者,可分别判以死缓或无期徒刑;罪行较重,必须判刑者,可判以有期徒刑。对于那些罪行较轻者,可交群众严加管制。在斗争中要实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促使他们坦白交代,立功赎罪。
四、要大张旗鼓地、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动员。杀、判之前要交给群众讨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杀、判时要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宣判,立即执行。这样才令人心大快,敌人震慑。但是,杀人不可过多,杀的应是极少数,关的亦不应多,管的是大多数。不论是杀、是关、是管,都要搞得很准,必须罪证确凿,判处得当;都要交给群众批判、斗争,把它斗倒、批臭。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群众专政的目的。
五、要统一掌握批准权限。按照中央规定杀人由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报中央备案。重要案犯需作紧急处理的,可用电报宣报中央请批。
六、要加强领导。必须首长负责,自己动手,具体指导,深入实施。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严格地审查捕人和杀人的名单”;要提高警惕,防止阶级敌人报复,特别要严防用资产阶级派性来混淆敌我,在那些思想上、组织上还没有真正实现革命大联合的地方和单位,应通过清理阶级队伍,把钻在本派里的反革命分子清理出来。
要加强各级革命委员会和军管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建设一支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公安队伍。
望各地接此指示后,认真讨论,切实执行。
(此件只发到省、军级领导核心,以下各级均由省、军级派人口头传达。本件不再印发;更不许登报、广播、出文件。)
{{PD-CN}}
[[Category:文化大革命]]
0nfd2fbzhrv1vbn4zbs55r38e22jowr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及两个附件
0
142927
2171912
277432
2022-08-14T00:44:06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中共中央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
|author=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发文字号=中发[1970]6号
|year=1970|month=2|day=5
|previous=[[中共中央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
|type=
|next=[[中共中央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
|notes={{Wikipedia|一打三反}}
}}
==正文==
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各大军区、各省军区、各野战军,各总部,各军种、兵种,中央和政府各部委的军管会、军代表:
现将中央办公厅信访处《文化大革命信访简报》一九六九年第六十八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关于柳州市搞非生产性建筑的调查报告发给你们。
当前全国军民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教导,正在积极进行战备,随时准备粉碎美帝、苏修的战争挑衅。可是,有些单位大兴土木,讲排场,摆阔气,请客送礼,挥霍浪费国家资财。这种铺张浪费的资产阶级作风。严重地影响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当前的战备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中央认为,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关系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大事。“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群众,雷厉风行地开展反对铺张浪费的斗争,坚决刹住这股资产阶级歪风;保持和发扬无产阶级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
中央重申:
一、严禁新建、扩建和改建楼、堂、馆、所,已施工的要一律暂停下来,由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根据当地情况,分别移作他用,然后重定节约施工计划,付之实施。
二、任何地方不许兴建高标准的城市建设工程,不许随意拆迁房屋。目前正在施工的,责成省、市、自治区革委会重新审查,酌情处理。
三、一切新建、扩建企业和“五·七”干校,应当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一切非生产性建筑和生活设施必须从简,提倡延安精神。
四、一切机关、部队、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一律停止添置非生产性设备,必要时由内部调剂解决。确需购置的,地方经省、市、自治区革委会批准,军队经军以上党委批准。严禁用公款购买沙发、地毯、钢丝床、电冰箱等各种高级消费品。
五、严禁用公款请客、送礼、看戏、看电影。不要搞不必要的庆祝活动,更不许借庆祝活动搞铺张浪费。
六、违反上述规定,继续铺张浪费的,给予党纪处分和行政处分,十分严重的要给予刑事处分。
七、要严格遵守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节约开支。各级财政、银行部门和财务人员,必须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加强财务监督。必须切实实行群众性监督。
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遵照毛主席“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伟大教导,结合当前的斗、批、改,开展革命大批判,厉行增产节约,坚决杜绝一切铺张浪费现象。
各级领导接到本通知,应立即进行传达,认真检查处理。
中共中央
一九七○年二月五日
(此件发至县、团级)
==附件一:有些单位存在着严重铺张浪费的现象==
最近,有些群众来信反映,有些单位不顾大局,搞铺张浪费,影响很坏。现摘登如下:
===西安市在大兴土木搞非生产性建筑===
西安市今年以来修建的百货大楼、旅馆、饭店、电影院、住宅、办公大楼等,据不完全统计有六十处,建筑面积约十余万平方米,投资约一千五百多万元。有的建成后已开门营业,有的正在昼夜施工,有的正在拆迁民房,筹备新建。这些建筑,工程浩大,地点集中,仅东大街和西大街即建起三层以上大楼二十余座,钟楼一带盖起大楼五、六座,光修建延安路百货商场即花了近四十万元。
西安市革委会办公驻地内,原旧市委一砖到顶的二十余间平房被拆掉,现已建成新的三层办公大楼, 投资约十万元。
===用大少爷作风办“五·七”干校===
河北省革委会在宁晋县大曹庄筹建一所“五·七”干校。在建校过程中,负责建校的同志违背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教导,搞铺张浪费。
建校规模庞大。今年已修建了一千一百多间校舍,明年计划再建两千五百间左右。该校用于建房、运输、雇木、瓦工,共花了一百二十多万元。建校舍求大、求好。新建的宿舍全是砖瓦房,白灰墙。有六百乡间房屋已打水泥地面。新盖的饭厅兼礼堂浪费极大。
他们把原省直机关的家俱,不管适用的不适用的全部拉来,其中包括沙发、地毯、弹簧床等,共装了五十九节火车皮。学员们认为这样做,实际上是从城市到城市,从机关到机关,严重脱离群众,不利于干部思想革命化。
===用钢铁筑成的四个掩蔽部===
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供应处修复总站,职工不到三百人,为了防原子弹,修筑了四个大掩蔽部,用了废旧钢材六十八吨,其中有些是好钢材。这四个掩蔽部,职工利用晚上加班和一部分工作时间,花了一个多月才建成。还集中了十几台电焊、气焊,焊接钢梁骨架。工人们对这种做法很有意见。来信人也认为,这样做是不符合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的教导的,是害了一种原子弹恐吓病的表现。
===四川有些单位挥霍浪费成风===
江北县和荣昌县很多基层单位借成立革命委员会之机,讲阔气,摆排场,大摆筵席,大吃大喝,造成很坏的影响。例如江北县静观区五个商业单位办了一百七十桌酒席,上水镇五个商业单位设宴三天,办酒席二百六十四桌。九龙公社和十个大队联合举办酒席一百二十九桌。该公社的新民大队为庆祝成立革命领导小组还单独办酒席三十九桌。荣昌县多数基层单位成立革委会时,都摆筵席二、三十桌到一百几十桌。如该县搬运公司竟办了酒席二百九十四桌。联升公社一大队办酒席一百七十三桌。宜宾地区东风矿区、宜宾纸厂在成立革委会时,铺张浪费比上述单位更为严重。
乐山地区革委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乐山的七八六一部队与西藏的零零四四部队换防时,大摆筵席迎送,地区革委会一些负责同志还带剧团到各县慰问演出。为了设宴欢送七八六一部队,事先派人选购特产和高级烟茶。宴会当天,各县革委会成员都出席相陪,从下午二时一直吃到晚上七点多。零零四四部队来乐山,也同样大摆筵席欢迎。这次欢迎、欢送活动从九月十二日开始,到十一月底止。地方上大办酒席,招待看戏,共花了一万二千六百元。七八六一部队除各团分别举行告别会外,师部在乐山举行了三次告别会,办酒席几十桌。结果,上行下效,该地区不少有支左人员的基层单位都设宴欢送。如乐山地区运输公司只有一个军代表,就办了五桌酒席欢送。
中央办公厅信访处编印的《文化大革命信访简报》一九六九年第六十八期)
==附件二: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关于柳州市搞非生产性建筑的调查报告==
中央:
我们接到中央办公厅“要彻查”柳州新建房屋的电话后,及时召开碰头会进行讨论,除决定派专人去柳州进行全面检查外,还将“要彻查”的电话通报全区,进行普遍检查。
经检查,柳州市近年来确实修建楼房七十多座。这些建筑多是六七年以来历年计划修建的工程。其中百分之九十(包括一小撮阶级敌人挑起武斗对被破坏的房屋)是为恢复生产、安排人民生活需要修建的厂房、商店、校舍和民宅等。但也确有少数单位滥用职权,挪用生产资金,挥霍国家资财,修盖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建设。柳州电机厂把自治区拨作该厂恢复生产资金三十一万元的百分之八十八,用于修建礼堂、厨房和宿舍。柳州铁路分局贪大求洋,将原车站站房推倒重建,并扩大建筑面积三倍多,为装饰门面,还派专人到上海购买五个大吊灯。致超过原计划三十余万元。柳州农械厂挪用生产资金七万三千元修建礼堂。市工人俱乐部乘修缮礼堂之机进行扩建,花了八万多元。
问题的发生,是一些领导成员沾染了地主资产阶级作风,摆阔气,讲排场,任意挥霍,违法乱纪。柳州电机厂革委会主任阎洪明,对生产上急需修建的车间、仓库不优先安排施工,却假借修建“厨房”、“食堂”为名上报预算,欺骗领导,兴建礼堂。柳铁分局革委会副主任林乐伦,在负责扩建站房工程中贪大求洋,力主推倒全部站房重建,在施工中,以向二十周年国庆献礼为名,要承建单位停止整党建党,突击施工,加大混凝土标号,增加模板等,多用了水泥五百吨,木材四百立方。局领导上虽事先发现,但不作纠正,迁就默认。柳州农械厂革委会主任束宽昌,对某些领导成员提出挪用生产资金修建礼堂的错误主张,明知不对,也不坚持原则。柳州市革委会缺乏全局观念,在战备形势下,对该市修建工程,不认真审查,从严控制,还支持了市工人俱乐部扩建礼堂的错误。
上述问题虽属少数单位,但性质是严重的。初步了解,其他一些地区一些单位也有类似现象。问题发生在下面,严重的责任在领导。我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勤俭建国”,“要节约闹革命”的教导,宣传贯彻落实不够,对经济领域里的阶级斗争抓得不力,看不清在大好形势下掩盖着的另一倾向。加之工作上官僚主义,对下面教育,督促检查不够,见事迟,抓得不力。
为了进一步落实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和“要节约闹革命”的伟大教导,我们拟将柳州市一些单位修盖楼、堂、馆、所的严重错误,通报全区,立即在全区开展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狠抓经济领域里的阶级斗争,狠批社会上的资本主义倾向,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的资产阶级坏作风。
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PD-CN}}
[[Category:文化大革命]]
k1jv3v5fmt42m8j0qo7ftinsez1fpyo
2171925
2171912
2022-08-14T01:05:38Z
Yinyue200
84395
fix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中共中央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
|author=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发文字号=中发〔1970〕6号
|year=1970|month=2|day=5
|previous=[[中共中央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
|type=
|next=[[中共中央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
|notes={{Wikipedia|一打三反}}
}}
==正文==
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各大军区、各省军区、各野战军,各总部,各军种、兵种,中央和政府各部委的军管会、军代表:
现将中央办公厅信访处《文化大革命信访简报》一九六九年第六十八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关于柳州市搞非生产性建筑的调查报告发给你们。
当前全国军民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教导,正在积极进行战备,随时准备粉碎美帝、苏修的战争挑衅。可是,有些单位大兴土木,讲排场,摆阔气,请客送礼,挥霍浪费国家资财。这种铺张浪费的资产阶级作风。严重地影响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当前的战备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中央认为,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关系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大事。“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群众,雷厉风行地开展反对铺张浪费的斗争,坚决刹住这股资产阶级歪风;保持和发扬无产阶级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
中央重申:
一、严禁新建、扩建和改建楼、堂、馆、所,已施工的要一律暂停下来,由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根据当地情况,分别移作他用,然后重定节约施工计划,付之实施。
二、任何地方不许兴建高标准的城市建设工程,不许随意拆迁房屋。目前正在施工的,责成省、市、自治区革委会重新审查,酌情处理。
三、一切新建、扩建企业和“五·七”干校,应当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一切非生产性建筑和生活设施必须从简,提倡延安精神。
四、一切机关、部队、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一律停止添置非生产性设备,必要时由内部调剂解决。确需购置的,地方经省、市、自治区革委会批准,军队经军以上党委批准。严禁用公款购买沙发、地毯、钢丝床、电冰箱等各种高级消费品。
五、严禁用公款请客、送礼、看戏、看电影。不要搞不必要的庆祝活动,更不许借庆祝活动搞铺张浪费。
六、违反上述规定,继续铺张浪费的,给予党纪处分和行政处分,十分严重的要给予刑事处分。
七、要严格遵守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节约开支。各级财政、银行部门和财务人员,必须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加强财务监督。必须切实实行群众性监督。
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遵照毛主席“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伟大教导,结合当前的斗、批、改,开展革命大批判,厉行增产节约,坚决杜绝一切铺张浪费现象。
各级领导接到本通知,应立即进行传达,认真检查处理。
中共中央
一九七○年二月五日
(此件发至县、团级)
==附件一:有些单位存在着严重铺张浪费的现象==
最近,有些群众来信反映,有些单位不顾大局,搞铺张浪费,影响很坏。现摘登如下:
===西安市在大兴土木搞非生产性建筑===
西安市今年以来修建的百货大楼、旅馆、饭店、电影院、住宅、办公大楼等,据不完全统计有六十处,建筑面积约十余万平方米,投资约一千五百多万元。有的建成后已开门营业,有的正在昼夜施工,有的正在拆迁民房,筹备新建。这些建筑,工程浩大,地点集中,仅东大街和西大街即建起三层以上大楼二十余座,钟楼一带盖起大楼五、六座,光修建延安路百货商场即花了近四十万元。
西安市革委会办公驻地内,原旧市委一砖到顶的二十余间平房被拆掉,现已建成新的三层办公大楼, 投资约十万元。
===用大少爷作风办“五·七”干校===
河北省革委会在宁晋县大曹庄筹建一所“五·七”干校。在建校过程中,负责建校的同志违背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教导,搞铺张浪费。
建校规模庞大。今年已修建了一千一百多间校舍,明年计划再建两千五百间左右。该校用于建房、运输、雇木、瓦工,共花了一百二十多万元。建校舍求大、求好。新建的宿舍全是砖瓦房,白灰墙。有六百乡间房屋已打水泥地面。新盖的饭厅兼礼堂浪费极大。
他们把原省直机关的家俱,不管适用的不适用的全部拉来,其中包括沙发、地毯、弹簧床等,共装了五十九节火车皮。学员们认为这样做,实际上是从城市到城市,从机关到机关,严重脱离群众,不利于干部思想革命化。
===用钢铁筑成的四个掩蔽部===
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供应处修复总站,职工不到三百人,为了防原子弹,修筑了四个大掩蔽部,用了废旧钢材六十八吨,其中有些是好钢材。这四个掩蔽部,职工利用晚上加班和一部分工作时间,花了一个多月才建成。还集中了十几台电焊、气焊,焊接钢梁骨架。工人们对这种做法很有意见。来信人也认为,这样做是不符合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的教导的,是害了一种原子弹恐吓病的表现。
===四川有些单位挥霍浪费成风===
江北县和荣昌县很多基层单位借成立革命委员会之机,讲阔气,摆排场,大摆筵席,大吃大喝,造成很坏的影响。例如江北县静观区五个商业单位办了一百七十桌酒席,上水镇五个商业单位设宴三天,办酒席二百六十四桌。九龙公社和十个大队联合举办酒席一百二十九桌。该公社的新民大队为庆祝成立革命领导小组还单独办酒席三十九桌。荣昌县多数基层单位成立革委会时,都摆筵席二、三十桌到一百几十桌。如该县搬运公司竟办了酒席二百九十四桌。联升公社一大队办酒席一百七十三桌。宜宾地区东风矿区、宜宾纸厂在成立革委会时,铺张浪费比上述单位更为严重。
乐山地区革委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乐山的七八六一部队与西藏的零零四四部队换防时,大摆筵席迎送,地区革委会一些负责同志还带剧团到各县慰问演出。为了设宴欢送七八六一部队,事先派人选购特产和高级烟茶。宴会当天,各县革委会成员都出席相陪,从下午二时一直吃到晚上七点多。零零四四部队来乐山,也同样大摆筵席欢迎。这次欢迎、欢送活动从九月十二日开始,到十一月底止。地方上大办酒席,招待看戏,共花了一万二千六百元。七八六一部队除各团分别举行告别会外,师部在乐山举行了三次告别会,办酒席几十桌。结果,上行下效,该地区不少有支左人员的基层单位都设宴欢送。如乐山地区运输公司只有一个军代表,就办了五桌酒席欢送。
中央办公厅信访处编印的《文化大革命信访简报》一九六九年第六十八期)
==附件二: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关于柳州市搞非生产性建筑的调查报告==
中央:
我们接到中央办公厅“要彻查”柳州新建房屋的电话后,及时召开碰头会进行讨论,除决定派专人去柳州进行全面检查外,还将“要彻查”的电话通报全区,进行普遍检查。
经检查,柳州市近年来确实修建楼房七十多座。这些建筑多是六七年以来历年计划修建的工程。其中百分之九十(包括一小撮阶级敌人挑起武斗对被破坏的房屋)是为恢复生产、安排人民生活需要修建的厂房、商店、校舍和民宅等。但也确有少数单位滥用职权,挪用生产资金,挥霍国家资财,修盖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建设。柳州电机厂把自治区拨作该厂恢复生产资金三十一万元的百分之八十八,用于修建礼堂、厨房和宿舍。柳州铁路分局贪大求洋,将原车站站房推倒重建,并扩大建筑面积三倍多,为装饰门面,还派专人到上海购买五个大吊灯。致超过原计划三十余万元。柳州农械厂挪用生产资金七万三千元修建礼堂。市工人俱乐部乘修缮礼堂之机进行扩建,花了八万多元。
问题的发生,是一些领导成员沾染了地主资产阶级作风,摆阔气,讲排场,任意挥霍,违法乱纪。柳州电机厂革委会主任阎洪明,对生产上急需修建的车间、仓库不优先安排施工,却假借修建“厨房”、“食堂”为名上报预算,欺骗领导,兴建礼堂。柳铁分局革委会副主任林乐伦,在负责扩建站房工程中贪大求洋,力主推倒全部站房重建,在施工中,以向二十周年国庆献礼为名,要承建单位停止整党建党,突击施工,加大混凝土标号,增加模板等,多用了水泥五百吨,木材四百立方。局领导上虽事先发现,但不作纠正,迁就默认。柳州农械厂革委会主任束宽昌,对某些领导成员提出挪用生产资金修建礼堂的错误主张,明知不对,也不坚持原则。柳州市革委会缺乏全局观念,在战备形势下,对该市修建工程,不认真审查,从严控制,还支持了市工人俱乐部扩建礼堂的错误。
上述问题虽属少数单位,但性质是严重的。初步了解,其他一些地区一些单位也有类似现象。问题发生在下面,严重的责任在领导。我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勤俭建国”,“要节约闹革命”的教导,宣传贯彻落实不够,对经济领域里的阶级斗争抓得不力,看不清在大好形势下掩盖着的另一倾向。加之工作上官僚主义,对下面教育,督促检查不够,见事迟,抓得不力。
为了进一步落实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和“要节约闹革命”的伟大教导,我们拟将柳州市一些单位修盖楼、堂、馆、所的严重错误,通报全区,立即在全区开展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狠抓经济领域里的阶级斗争,狠批社会上的资本主义倾向,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的资产阶级坏作风。
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PD-CN}}
[[Category:文化大革命]]
rpssp3dazyrxcdaa2fknsoni5g7lj5x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
0
142928
2171914
277433
2022-08-14T00:45:48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中共中央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
|author=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发文字号=中发[1970]5号
|year=1970|month=2|day=5
|previous=[[中共中央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及两个附件]]
|type=
|next=
|notes={{Wikipedia|一打三反}}
}}
毛主席批示: 照办。
当前我国革命和生产形势一派大好,随着斗、批、改的深入开展,一个工农业生产的新高潮正在出现。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失败的阶级还要挣扎。一小撮阶级敌人不仅在政治上伺机反扑,而且在经济领域里对社会主义也发动了进攻。他们同暗藏在国家财经部门的坏人,内外勾结,利用资产阶级派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煽动反革命经济主义妖风,趁火打劫,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破坏备战,破坏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有的侵吞国家财物,霸占公房、公产;有的利用机关、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撤消或合并,私分公款、公物;有的倒贩票证,倒卖国家物资;有的私设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地下包工队、地下运输队、地下俱乐部;有的行贿、受贿、走后门,私分商品;有的大搞黑市活动,牟取暴利。 他们千方百计以“腐蚀侵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的手段,企图瓦解革命队伍,破坏新生的革命委员会。这是新形势下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对于这种情况,有些地方已经引起重视,正在发动群众,展开斗争,并取得了成绩。但是,还有不少地方认识不足,打击不力。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粉碎阶级敌人在经济领域里的进攻,是保卫社会主义的斗争,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必须把这场斗争看作如同打击现行反革命的斗争一样重要。一样要发动广大群众去进行。一样要大张旗鼓去进行。一样要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开展一场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群众运动,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违法犯罪事件,轻者批评教育,重者撤职、惩办,判处徒刑,直至枪毙一小批最严重的贪污盗窃犯和投机倒把犯,才能解决问题。
一、各地要根据斗、批、改的发展情况,全面规划,具体部署,放手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掀起一个大检举、大揭发、大批判、大清理的高潮。要选择一批典型案例,交给群众,广泛讨论,召开群众大会,大造声势,发挥无产阶级的政策威力,狠狠地打击阶级敌人的反革命气焰。号召犯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罪行的人,坦白交代,检举揭发,立功赎罪。
二、要自始至终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开展革命的大批判。批判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彻底肃清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余毒。使广大群众擦亮眼睛,及时地识破他们,抵制他们,揭露他们。使阶级敌人无处藏身,没有活动的市场,巩固城乡社会主义阵地。
三、要实行多数从宽,少数从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和给出路的政策。着重打击大贪污盗窃犯、投机倒把犯,对中小贪污盗窃犯、投机倒把犯,则取教育、改造,不使重犯的方针。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稳、准、狠地打击一小批敌人。贪污盗窃必须一律退赔,私分公家财产必须一律追赔,投机倒把必须补税、罚款,不许例外。
四、要通过这场斗争,认真整顿财贸队伍。对混进来的坏人,要坚决清洗;一贯表现很坏、不适合做财贸工作的,要区别情况,予以处理。要选调一部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分子,充实财贸队伍。
五、为了杜绝贪污盗窃、投机倒把,不给阶级敌人以可乘之隙,中央重申:
(一)除了国营商业、合作商业和有证商贩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从事商业活动。
(二)集市管理必须加强,一切按照规定不许上市的商品,一律不准上市。
(三)除了经过当地主管部门许可以外,任何单位,一律不准到集市和农村社队自行采购物品。不准以协作为名,以物易物。不准走“后门”。
(四)一切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地下包工队、地下运输队、地下俱乐部,必须坚决取缔。
(五)一切单位的经营管理和群众监督必须加强,建立与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堵塞漏洞。
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对资产阶级的进攻,展开坚决的斗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一九七○年二月五日
(此件发至县、团级)
{{PD-CN}}
[[Category:文化大革命]]
hrt6psaxlenut2n6m230qsujitc62xe
2171926
2171914
2022-08-14T01:05:56Z
Yinyue200
84395
fix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中共中央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
|author=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发文字号=中发〔1970〕5号
|year=1970|month=2|day=5
|previous=[[中共中央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及两个附件]]
|type=
|next=
|notes={{Wikipedia|一打三反}}
}}
毛主席批示: 照办。
当前我国革命和生产形势一派大好,随着斗、批、改的深入开展,一个工农业生产的新高潮正在出现。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失败的阶级还要挣扎。一小撮阶级敌人不仅在政治上伺机反扑,而且在经济领域里对社会主义也发动了进攻。他们同暗藏在国家财经部门的坏人,内外勾结,利用资产阶级派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煽动反革命经济主义妖风,趁火打劫,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破坏备战,破坏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有的侵吞国家财物,霸占公房、公产;有的利用机关、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撤消或合并,私分公款、公物;有的倒贩票证,倒卖国家物资;有的私设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地下包工队、地下运输队、地下俱乐部;有的行贿、受贿、走后门,私分商品;有的大搞黑市活动,牟取暴利。 他们千方百计以“腐蚀侵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的手段,企图瓦解革命队伍,破坏新生的革命委员会。这是新形势下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对于这种情况,有些地方已经引起重视,正在发动群众,展开斗争,并取得了成绩。但是,还有不少地方认识不足,打击不力。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粉碎阶级敌人在经济领域里的进攻,是保卫社会主义的斗争,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必须把这场斗争看作如同打击现行反革命的斗争一样重要。一样要发动广大群众去进行。一样要大张旗鼓去进行。一样要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开展一场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群众运动,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违法犯罪事件,轻者批评教育,重者撤职、惩办,判处徒刑,直至枪毙一小批最严重的贪污盗窃犯和投机倒把犯,才能解决问题。
一、各地要根据斗、批、改的发展情况,全面规划,具体部署,放手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掀起一个大检举、大揭发、大批判、大清理的高潮。要选择一批典型案例,交给群众,广泛讨论,召开群众大会,大造声势,发挥无产阶级的政策威力,狠狠地打击阶级敌人的反革命气焰。号召犯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罪行的人,坦白交代,检举揭发,立功赎罪。
二、要自始至终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开展革命的大批判。批判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彻底肃清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余毒。使广大群众擦亮眼睛,及时地识破他们,抵制他们,揭露他们。使阶级敌人无处藏身,没有活动的市场,巩固城乡社会主义阵地。
三、要实行多数从宽,少数从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和给出路的政策。着重打击大贪污盗窃犯、投机倒把犯,对中小贪污盗窃犯、投机倒把犯,则取教育、改造,不使重犯的方针。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稳、准、狠地打击一小批敌人。贪污盗窃必须一律退赔,私分公家财产必须一律追赔,投机倒把必须补税、罚款,不许例外。
四、要通过这场斗争,认真整顿财贸队伍。对混进来的坏人,要坚决清洗;一贯表现很坏、不适合做财贸工作的,要区别情况,予以处理。要选调一部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分子,充实财贸队伍。
五、为了杜绝贪污盗窃、投机倒把,不给阶级敌人以可乘之隙,中央重申:
(一)除了国营商业、合作商业和有证商贩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从事商业活动。
(二)集市管理必须加强,一切按照规定不许上市的商品,一律不准上市。
(三)除了经过当地主管部门许可以外,任何单位,一律不准到集市和农村社队自行采购物品。不准以协作为名,以物易物。不准走“后门”。
(四)一切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地下包工队、地下运输队、地下俱乐部,必须坚决取缔。
(五)一切单位的经营管理和群众监督必须加强,建立与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堵塞漏洞。
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对资产阶级的进攻,展开坚决的斗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一九七○年二月五日
(此件发至县、团级)
{{PD-CN}}
[[Category:文化大革命]]
l9tk4a0ex75j1ki1yqf0hf9p6cmfahr
2171927
2171926
2022-08-14T01:07:26Z
Yinyue200
84395
fix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中共中央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
|author=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发文字号=中发〔1970〕5号
|year=1970|month=2|day=5
|previous=[[中共中央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及两个附件]]
|type=
|next=
|notes={{Wikipedia|一打三反}}
}}
毛主席批示: 照办。
当前我国革命和生产形势一派大好,随着斗、批、改的深入开展,一个工农业生产的新高潮正在出现。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失败的阶级还要挣扎。一小撮阶级敌人不仅在政治上伺机反扑,而且在经济领域里对社会主义也发动了进攻。他们同暗藏在国家财经部门的坏人,内外勾结,利用资产阶级派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煽动反革命经济主义妖风,趁火打劫,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破坏备战,破坏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有的侵吞国家财物,霸占公房、公产;有的利用机关、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撤消或合并,私分公款、公物;有的倒贩票证,倒卖国家物资;有的私设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地下包工队、地下运输队、地下俱乐部;有的行贿、受贿、走后门,私分商品;有的大搞黑市活动,牟取暴利。 他们千方百计以“腐蚀侵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的手段,企图瓦解革命队伍,破坏新生的革命委员会。这是新形势下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对于这种情况,有些地方已经引起重视,正在发动群众,展开斗争,并取得了成绩。但是,还有不少地方认识不足,打击不力。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粉碎阶级敌人在经济领域里的进攻,是保卫社会主义的斗争,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必须把这场斗争看作如同打击现行反革命的斗争一样重要。一样要发动广大群众去进行。一样要大张旗鼓去进行。一样要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开展一场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群众运动,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违法犯罪事件,轻者批评教育,重者撤职、惩办,判处徒刑,直至枪毙一小批最严重的贪污盗窃犯和投机倒把犯,才能解决问题。
一、各地要根据斗、批、改的发展情况,全面规划,具体部署,放手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掀起一个大检举、大揭发、大批判、大清理的高潮。要选择一批典型案例,交给群众,广泛讨论,召开群众大会,大造声势,发挥无产阶级的政策威力,狠狠地打击阶级敌人的反革命气焰。号召犯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罪行的人,坦白交代,检举揭发,立功赎罪。
二、要自始至终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开展革命的大批判。批判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彻底肃清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余毒。使广大群众擦亮眼睛,及时地识破他们,抵制他们,揭露他们。使阶级敌人无处藏身,没有活动的市场,巩固城乡社会主义阵地。
三、要实行多数从宽,少数从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和给出路的政策。着重打击大贪污盗窃犯、投机倒把犯,对中小贪污盗窃犯、投机倒把犯,则取教育、改造,不使重犯的方针。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稳、准、狠地打击一小批敌人。贪污盗窃必须一律退赔,私分公家财产必须一律追赔,投机倒把必须补税、罚款,不许例外。
四、要通过这场斗争,认真整顿财贸队伍。对混进来的坏人,要坚决清洗;一贯表现很坏、不适合做财贸工作的,要区别情况,予以处理。要选调一部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分子,充实财贸队伍。
五、为了杜绝贪污盗窃、投机倒把,不给阶级敌人以可乘之隙,中央重申:
(一)除了国营商业、合作商业和有证商贩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从事商业活动。
(二)集市管理必须加强,一切按照规定不许上市的商品,一律不准上市。
(三)除了经过当地主管部门许可以外,任何单位,一律不准到集市和农村社队自行采购物品。不准以协作为名,以物易物。不准走“后门”。
(四)一切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地下包工队、地下运输队、地下俱乐部,必须坚决取缔。
(五)一切单位的经营管理和群众监督必须加强,建立与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堵塞漏洞。
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对资产阶级的进攻,展开坚决的斗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一九七〇年二月五日
(此件发至县、团级)
{{PD-PRC-CPC}}
[[Category:文化大革命]]
4tml5zitr41vm2kts1ab88hvzpyiw3c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002
0
184169
2172015
2171796
2022-08-14T04:41:38Z
221.127.9.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卷二
| previous = [[../卷001|卷一]]
| next = [[../卷003|卷三]]
}}__NOTOC__
{{++|建炎元年二月}}{{color|maroon|{{-| 按是月辛酉朔}}}}
====壬戌====
金人索-{后}-妃服、渾天儀、琉璃玉器等。
====乙丑====
再括金銀。時開封言根括金銀盡絕,而內侍藍忻等在軍前言家有窖藏,乞搜取,二帥大怒。進士黃時偁、叚光遠遺金人書,言忻等皆前日幸濫渠魁。今挾怨生事,罪不可赦,宜斬首以徇,又言不當以金帛久留乘輿,不報{{color|maroon|{{-| 時偁等書,《實錄》無之,以趙甡之《遺史》、王明清《揮麈後錄》增入,但《遺史》係光遠上書於正月丙午,恐太早,今並附見 }}}}
鄜延經略使張深引兵次朝邑縣。先是本路副總管威武軍承宣使劉光世將步騎三千援京師,至唐、鄧閒,道梗不得進,聞-{范}-致虛傳檄諸路,光世與其將喬仲福等議引兵會之,會淵聖皇帝遣使臣黃深持御劄以和議已定,止勤王兵,光世曰:「不可以詔示衆,宜速圖進發。」既而潰兵踵至,具聞城中事,衆心惶惑,光世矯以蕃官沙穆來自京城,-{云}-二聖決圍南幸矣,乃遣使臣葛宗齎密奏往荊襄、江浙閒,尋二聖所在,衆情稍安,光世因引兵入關。及是與深會。光世,延慶子也。{{color|maroon|{{-| 此以趙甡之《遺史》及李觀《靖康勤王紀行錄》參修 }}}}
是日淵聖皇帝赴二帥擊球之集,何㮚、馮澥、曹輔、郭仲荀從。帝爲主,左副元帥宗維爲客。酒九行,帝起謝曰:「某久留軍前,都人颙望,欲乞早歸。」宗維問帝去將何之,帝失色不復言。罷歸,右副元帥宗傑聯騎至行宮門外曰:「天命如此,無可奈何!」帝悵然不怡。而㮚亦有憂色。
====丙寅====
金左副元帥宗維傳其主之命,議立異姓,平旦,遣蕭慶邀淵聖皇帝詣端誠殿,從官皆喜謂:「果得歸矣!」才出門,忽有撤黃屋者,衆方驚愕,洎至門外,則已望北設一香案,隨駕官於百步外排立,帝獨前下馬{{color|maroon|{{-| 已上據《宣和錄》 }}}},兵部尚書高慶裔宣金主晟詔書,其書略曰:「賂河外之三城,既而不與;結軍前之二使,本以閒爲。既爲待罪之人,盍爲異姓之事?所有措置條件,並已宣諭元帥府施行。」慶裔讀詔已,慶迫帝易御服{{color|maroon|{{-| 《實錄·李若水附傳》-{云}-「敵遣蕭太師」,即慶也。《李若水事跡》-{云}-:「武節郎張玠說圍城中作橫門,第二次從駕出郊,親見粘罕先在殿上,高尚書讀詔罷,詔使蕭慶脫御服,侍郎向前,左手抱帝,右手指而罵之。」丁特起《孤臣泣血錄》-{云}-:「金人迫上脫去赭袍,盡皆撦裂。」蔡絳《國史後補》所謂「國家破辱皆在端誠殿」,卽指此也。戎主詔本,見於耿氏《編》,今不錄 }}}},時出不意,㮚等皆震懼不知所爲,吏部侍郎李若水獨前持帝曰:「陛下不可易服!」敵命數人曳以去,復大呼曰:「吾君華夏眞主!若輩欲加無禮耶!」敵擊之,面目爲傷,若水氣結-{仆}-地,良久乃蘇,於是每執政監以二金兵,每侍從監以二燕兵,各分散,獨留鐵騎數十,傳宗維令曰:「必使李侍郎無恙。」遂掖至青城門廡下,日三飯飲之,若水絕不食,病如中風狀。㮚亦伏地固請,敵怒,囚之。若水母張氏聞變,哭且言曰:「吾子死難必矣!」已而果然{{color|maroon|{{-| 沈良《靖康餘錄》-{云}-:「二月六日,夜半,宗維請上相見,何㮚、李若水、孫覿並從,火炬如晝,宗維令人宣金主僞詔,㮚、若水伏地固爭,㮚雖爭而不罵,乃髡之,覿不爭得免。」《靖康野錄》-{云}-:「若水抱持上,罵不已,粘罕令持若水去,生褫碎以爲號令,囚何㮚於土堀中數日。」按若水被殺,在半月之後,《野錄》誤也。何㮚伏地被髡,本傳及他書皆不見,然金人立主詔-{云}-:「惟何㮚、李若水不許與議。」則二人同爭必矣。何烈《靖康草史》亦-{云}-:「何㮚髡鉗爲女眞營軍校。」足明㮚得禍亦酷,但不能強爭耳,今並附見 }}}}。是日夜,漏下二鼓,金人以檄來議立異姓,且令遷都,詔書略-{云}-:「宋之舊封,理宜混一,然念舉兵本非貪土,請前宋在京臣僚,一面請上皇倂-{后}-妃兒女親眷王公之屬出京,仍集耆老軍民共議,薦舉堪爲人主者一人,不限名位高卑,所貴道德隆茂,衆所推服,長於治民者,從軍前備禮冊命。」淵聖皇帝亦附手劄,略-{云}-:「今於元帥府拜受大金皇帝詔書,以屢變盟誓,別立異姓。自惟失信,固當如此,猶許舊地,別立賢人,其於萬姓,爲幸非細,幸早請上皇以下舉族出京,無拘舊分,妄爲禍福,速招連累。」時執政侍從集內東門,見敵書,讀之皆號哭,兵部尚書呂好問曰:今計無所出,但當率衆懇告耳。若其不從,上皇出城亦未遲也。」入內內侍省都知李石出帝手劄,好問曰:「此乃不得已而書也!」夜半,不能決。初左副元帥宗維與諸軍帥議,欲留蕭慶居汴京,以守河南地,慶不敢當,衆又推漢軍都統制劉彥宗,彥宗亦不敢當,右副元帥宗傑語於衆曰:「他日趙氏必復興,今吾務廣地而兵力不能周,是自貽患也,不若以河爲界。」宗維是之,遂有就城中別擇賢人之議{{color|maroon|{{-| 此據傅雱《通問錄》附見 }}}}。好問,希哲子也{{color|maroon|{{-| 希哲,公著子,元祐崇政殿說書。《僞楚錄》載金檄-{云}-:「大金元帥府近以降表申奏,今囘降旨:先皇帝有大造於宋人,而宋人悖德,故去歲有問罪之師,乃因遣使軍前祈請,遂許自新,既而變渝愈速,是致攻討,擊城摧破,方申待罪之禮,況近尋載書,『有違斯約,子孫不紹,社稷傾危』。今既伏罪,宜從誓約。宋之舊封,頗亦廣袤,既爲我有,理宜混一,然念舉師止爲弔伐,本非貪土,宜別擇賢人,立爲藩屏,以王茲土。其汴都人民願隨主遷居者聽。右所降聖旨在前,今請宋宰相文武百官、在京臣寮,一面共請上皇以下-{后}-妃兒女親眷王公之屬出京,仍勾集耆老僧道軍民,遵依聖旨,共議薦舉堪爲人主者一人,不限名位尊卑,所貴道德隆茂,勳業耆舊,素爲衆所推服,長於治民者,雖無衆善,有一於此,亦合薦舉。當依聖旨,備禮冊命。趙氏宗人不預此議。應宋之百司,並事新君,其國候得姓氏,隨冊建號,所都之地,臨日共議。天會五年二月六日。右金吾衞上將軍右都監押。右監軍押。王子右副元帥押。你移齎勃極烈左副元帥押。諳板勃極烈都元帥押。」<ref>案《大金弔伐錄》《靖康要録》所記檄文,各有異同,可倂參考</ref>臣家藏《圍城雜書》載此手劄-{云}-:「今月六日,於元帥府拜受大金皇帝詔書,以屢變盟誓,別立異姓,仍依聖旨,專俟上皇以下-{后}-妃諸王公主以次內族出京,俾令團聚。自惟失信,固當如此,猶許舊地,別立賢人,其於萬姓,爲幸非細,今因元帥府差人齎文字入城,附此誠意,幸爲曉悉。早請上皇以下舉族出京外,諸事並從元帥府指揮,方是長計,無拘舊分,妄爲禍福,速招連累。右備錄皇帝御書在前,今曉示官員耆老等,各令知悉。二月七日」按此手劄,丁特起《泣血錄》中亦有之,邦昌上康邸書亦-{云}-:「尋奉御筆,令依元帥指揮」-{云云}-,蓋指此也。按原本所載檄文字句脫誤,今悉依《北盟會編》補正}}}}
====丁卯====
道君太上皇帝出詣金營。時敵令翰林學士承旨吳幵、學士莫儔邀上皇出郊,上皇疑不聽,敵以其事付京城四壁巡檢溫州觀察使-{范}-瓊。平旦,金人大啟南薰門,鐵騎極望,闖門而陳,瓊與幵、儔及內侍李石偕至延福宮,請上皇與寧德皇-{后}-同詣軍前懇告,上皇未應,瓊以言逼之,遂御犢車出宮,至南薰門,敵自甕城以鐵騎擁之而去,都人望之皆慟哭{{color|maroon|{{-| 此以《欽宗實錄》及《宣和錄》《幼老春秋》《三國謀謨錄》參修。曹勛所進《北狩聞見錄》-{云}-:「徽宗在蕊珠宮,李石、吳幵、莫儔入見,石奏:『請到南薰門徹舍拜表,乞皇帝歸,聞金人意欲成本朝一叚懇情,亦無它意。』石又道淵聖語-{云}-:『不可緩,恐失事機。』徽宗欲索道服出,姜堯臣曰:『敵情詐僞不測,更宜聖裁。』徽宗將行,內人皆哭,徽宗曰:『若以我爲質,得官家歸,保宗社,亦無所辭。』又取常所御佩刀,令丁孚佩之,乃出。至南薰,徽宗頓足輿中曰:『事乖變矣!』呼孚取佩刀,已被敵人搜去。申初,到南郊齋宮,止於大王位,從人皆不許隨。後三日,惟呼勛、孚、堯臣、徐中立在左右。」《幼老春秋》-{云}-:「吳幵、莫儔持元帥府文字入城,見孫傅、王時雍、徐秉哲,謂之曰:『軍前有旨,如上皇已下,申時不出,即縱兵四面入來殺人。』傅與時雍徑見太上皇,乞與諸王-{后}-妃詣軍前懇告,上皇未應,-{范}-瓊以言逼之,上皇涕泗橫流,不得已乃乘竹轎而出。」按諸書孫傅未嘗見上皇,此所-{云}-恐誤,然傅畫一狀亦-{云}-:「太上皇已下,不敢有違令旨,見起發赴軍前,同伸懇告。」則傅亦必預聞矣,今並附此,庶不失實 }}}}。時肅王樞已出質,鄆王楷等九人從淵聖皇帝在青城,於是安康郡王楃、相國公梃、瀛國公樾、建安郡王楧、嘉國公椅、溫國公棟、儀國公桐、昌國公柄、潤國公樅等九人及龍德宮王貴妃、喬貴妃、韋賢妃、王婉容、閻婉容、任婉容、王婕妤、喬婕妤、小王婕妤、崔夫人、康王夫人邢氏,與諸王夫人、帝姬暨上皇十四孫皆出{{color|maroon|{{-| 《靖康要盟錄》有取宗族數-{云}-:鄆王並夫人朱氏:男二人、女宗姬六人;肅王並夫人任氏:男二人、女宗姬二人;景王並夫人田氏:女宗姬二人;濟王並夫人曹氏;康王不在京,夫人邢氏;祁王並夫人曹氏;莘王並夫人嚴氏;徐王並夫人王氏;沂王、和王、信王已上係蕃衍宅未出閤郡王、國公十人;係在諸閤,分已出降:嘉德帝姬、都尉曹寅;安德帝姬、都尉宋邦光;崇德帝姬、都尉曹晟,出使;茂德帝姬,都尉蔡鞗,押赴軍前;成德帝姬,都尉向子房;洵德帝姬、都尉田丕;順德帝姬、都尉向子扆;顯德帝姬、都尉劉文彥;未出降:華福帝姬、惠福帝姬、令福帝姬、純福帝姬、寧福帝姬、永福帝姬、柔福帝姬;諸妃嬪。」《欽宗實錄》-{云}-:「上皇詣青城,鄆王已下三十餘王皆從。」誤也,按九王正月辛丑已留青城,從上皇出者,乃未出閤諸王耳。上皇三十一子,自淵聖、肅王、康王及先已薨外,亦不應有三十餘人,《實錄》甚誤 }}}}。賢妃,開封人。邢氏,祥符人,朝請郎瓊女也。日將午,父老邀上皇不及,道逢燕王俁、越王偲,哭而邀之,燕王泣曰:「金人欲之,將安所避!」民曰:「願與王俱死若何。」開封尹永嘉徐秉哲捕斬爲首者,益兵衞上皇出南薰門,左副元帥宗維令其禮部侍郎劉思易御服{{color|maroon|{{-| 《靖康忠臣第二番語錄》-{云}-:「二月六日,金人令蕭慶、劉思脫二帝龍袍,李若水擁抱徽宗,王履擁抱淵聖,令不得脫。」按上皇出京在蕭慶宣詔之次日,時若水等已被囚,《語錄》誤也。《王履事跡》-{云}-:「履隨行,翰林司兵士鄭福歸-{云}-:當月初六日,讀了金人詔,粘罕令蕭太師、劉尚書脫二帝龍衣。是時觀察抱定少帝,令蕃人不得近前。」此得其實,但誤以兩事爲一日耳,今略刪潤,令不抵牾。《靖康後錄》-{云}-:「上皇初到青城,粘罕及斡離不坐於端誠殿,上皇東向,粘罕南向,斡離不西向,聞上皇玉音甚厲:『汝稱先皇帝有大造於宋,反是我有大造於汝也!若大遼伐我,當所甘心,汝去年興師,吾傳位與嗣君,遂割地犒軍,汝等乃還。今興兵稱嗣君失信,汝等曾記誓書否?汝不自言,乃蕭慶、王汭等教汝曹爲之,可呼蕭慶等來與面證,吾豈畏一死!』帥皆無言,蕭慶等亦皆不出,少頃上皇起行,東廊見上,扶上皇號泣久之,上皇謂上曰:『汝若聽老夫之言,不遭今日之禍。』蓋上皇初欲與帝出幸,何㮚苦諫乃止。」此所-{云}-諸書皆無之,今且附見 }}}}。初敵遣幵、儔邀上皇出,並取諸王,留守孫傅欲匿不遣,幵示以眞定府路走馬承受宦者鄧述等所供名字,乃盡發焉,獨恭福帝姬才周晬,不爲敵所知,與賢德懿行大長帝姬、淑愼長帝姬不與遣。燕、越王,神宗子。二帝姬,仁宗、哲宗女也。廣平郡王𣓉,年十六,給使何義奉𣓉及乳母隱民閒,後數日,敵檄徐秉哲取之,𣓉遂不免{{color|maroon|{{-| 此據《汴都記》及何烈《草史》,二書皆稱韓國公而無名,臣謹按《四朝國史》,韓國公𣓉,靖康元年封廣平郡王,蓋進封月日淺,故都人但以韓國呼之耳。《草史》又-{云}-:「公與阿保同日被害。」則恐不然,按《靖康皇族數》似是紹興十二年太母南歸日隨行內侍所具,-{云}-廣平郡王見在,足明𣓉未嘗為金人所害也,今不取 }}}}。瓊,開封人,自卒伍補官,屢平河北、山東諸盜,金人入犯,瓊以所部援京師,因留不去,至是遽爲敵用。
是日,同知樞密院事孫傅率文武百寮、僧道耆老爲畫一狀,詣軍前-{云}-:「準大金皇帝指揮,傅等聞命震越,義當卽死,然念世被本朝德澤至深至厚,嗣君皇帝親政才及期年,恭儉憂勤,無所不至,遽蒙廢絕,實非臣子所敢聞知,謹忍死陳詞,上-{干}-臺聽。一、太上皇已下不敢有違令旨,見起發赴軍前,同伸懇告。一、嗣君卽位以來,並無失德,惟是失信一事,上累譴訶,蓋緣親政之初,爲謀臣所誤,繼已盡行竄責,顯是嗣君悔悟前失,非有它心。一、嗣君在東宮卽有德譽,比既卽位,中外歸仰,今若未加廢絕,尚可以歲修臣事之儀,如拋降金銀表叚之數,雖日下未能數足,將來下外路取索,分歲貢納,實爲大金無窮之利,若一旦廢棄,遂同匹夫,雖有報恩之心,何緣自效?一、伏詳來旨,令別擇賢人以主茲土,許汴都人民隨主遷居,具見仁慈存恤之至,據今中外異姓,實未有堪充選舉者,若倉卒冊立,四方必不伏從,緣此兵連禍結,卒無休息之期,非所以上副元帥愛惜生靈之意。一、今日之事,生殺予奪,全在元帥,雖大金皇帝詔有廢立,然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則閫外之事,元帥可專行。一、汴京兩經根索,公私所有,各已罄竭,顯見將來難以立國,乞班師之後,退守偏方,以備藩屏,如蒙大恩,特許嗣君已廢復立,所有稱呼位號,一聽指揮。」敵不報。傅又自爲狀-{云}-:「伏睹詔書,宜擇賢人,立爲藩屏,竊見國主自在東宮,恭儉著聞,若欲選擇賢人,必無出其右者。兼本國自太祖皇帝以來,累世並無失德,惟上皇信聽奸臣,國主年幼新立,爲大臣所誤,以致違盟失信,上-{干}-國典,伏望元帥許其自新,復主社稷,以責後效。再念趙氏祖宗德澤在民未泯,或未允從前懇,亦望哀憫,許於國主子弟中擇一賢者立之,或不欲立上皇之子,乞於神宗皇帝二子中,選擇建立,使得北面,永爲藩屏,非惟不滅趙氏,亦使一國生靈蒙被恩澤,永有依歸。」又不報。
====戊辰====
吳幵、莫儔復以檄來督舉異姓,孫傅等以狀答曰:「本國將相多是日前誤國之人,將帥率敗亡之餘,其它臣僚悉皆碌碌,若舉於草澤之閒,亦非聞望素著,人心必不歸向,孰肯推戴:兼趙氏德澤在人至厚,若別立異姓,城中立生變亂,非所以稱皇帝及元帥府愛惜生靈之意。若自元帥府選立趙氏一人,不惟恩澤有歸,城中及外方立便安帖;或天命改-{卜}-,歷數有歸,卽非本國臣民所敢預議,乞自元帥府推擇。」金人報書曰:「自昔運數既衰,必有繼興者,若言敗亡之世,必無可繼,則三王之後迄至於今,安有君臣之道人倫之序?何不詳道理之深也!今垂諭丁寧而輙言及趙氏,雖不忘舊,其違命之罪亦已深矣,此後不宜更復若此。如或必欲元帥府推擇,則在軍皆北地漢兒,既舉北人,與混一無異。若欲推擇見在軍前南官,亦請具姓名申報,惟不許何㮚、李若水預此議。如或在京內外俱難自舉,各具名銜,管依元帥府所舉推戴狀申。」書中所謂在軍前南官,蓋屬張邦昌也{{color|maroon|{{-| 元帥府劄子:據文武臣僚、軍民僧道耆老、中大夫孫樞密等狀申,事已已洞悉。朝廷所以廢趙氏者,豈徒然哉?以不守信誓,不務聽命也,非天命改-{卜}-,豈有如此之甚哉!皇上猶以寬度,別立賢人而已,眞可謂大義矣!今垂諭丁寧,而輙言及趙氏,雖不忘舊,其違命之罪亦已深矣,此後不宜更復若此。又狀申前日將相多是罪廢敗亡之餘,其他臣僚皆碌碌無聞,若舉於草澤之閒,孰肯推戴者。夫運數既衰,亦必有繼興者,若言敗亡之世,必無可繼,則三王之後,迄至於今,安有君臣之道人倫之序?何不詳道理之深也!再請恭依已降聖旨,早舉堪爲人主者一人,當依已去劄子施行。如或必欲元帥府推擇,緣會驗在軍前,皆係北地漢兒,若舉北人,卽與混一無異,實違所降聖旨。若欲推擇南人,其見在軍前南人,亦樞密等之所共知也,未審果有可舉者否?若果有,則請具姓名見示,亦與依應,惟不許何㮚、李若水等預此議。如或在內及外俱難自舉,仍請諸官各敘名銜連署,速具管依元帥府所舉推戴狀申。天會五年二月八日}}}}。
初南壁統制官吳革聞上皇已出,入白孫傅,請力留皇-{后}-、皇太子。至是引見,革頓首請太子堅避,以固國本,傅許諾,且問策焉,革爲畫計。乃於啟聖院置局,名賑濟所,募士就食,一日之閒,至者萬計,革陰以軍法部勒,且告急於王及在外諸大臣,約日大舉。{{color|maroon|{{-| 《實錄》革附傳-{云}-:「上皇、-{后}-妃盡出,革入白孫傅,請留太子,明日引見。」而《三國謀謨錄》載之此月庚午,按上皇以丁卯出南薰門,革在南壁,不應三日後乃入白孫傅,《錄》誤也,今移附戊辰}}}}
取光祿少卿-{范}-寅敷等四人赴軍前。寅敷,致虛子也。
是日,上皇在青城,自製發願文,祈天請命,諭景王杞曰:「適來密詞,罪己損壽,以全趙氏。自登位之後,過失甚多,敢不自陳以回天譴。」杞頓首稱贊。{{color|maroon|{{-| 此據王若沖《北狩行錄》,曹勛所進《聞見錄》亦有之}}}}
====己巳====
內前揭示長榜,坐金人檄書及孫傅等議狀,都人始知欲立異姓,相顧號絕。孫傅復爲百官軍民狀遺金人,-{云}-:「本國趙氏祖宗德澤在人日久,今來渝盟失信,止是上皇與前主,其子及支屬並不-{干}-預,尚冀恩造,更賜詳酌,庶得中外帖然,不致生事。若不容傅等死請,必欲推擇異姓,自中及外,委無其人,兼實難於自舉,伏乞元帥府推擇,敢不一聽臺命。」傅又與張叔夜別具狀-{云}-:「伏以前主皇帝違犯盟約,既已屈服,服而舍之,全在元帥,不然則有監國太子,自前主傳命出郊以來,鎭撫軍民,上下帖然,或許就立,以從人望。若不容傅等申臣子之情,改立異姓,天下之人必不服從,四方英雄必至雲擾,生靈塗炭,卒未得安。傅等自知此言罪在不赦,然念有宋祖宗以來,德澤在人,於今九世,天下之人,雖匹夫匹婦,未忍忘之,況傅等世食君祿,方主辱臣死之時,上爲祖宗,下爲生靈,茍有可言,不敢愛死。」時在京士民郭鐸等亦詣善利門,以狀白金帥-{云}-:「上雖失信,其於天下萬姓略無過失,若立異姓,恐民心無統,奸雄竊發,望元帥垂天地之恩,復立今上,以主此土,若元帥以失信廢之,則監國太子、肅王、景王皆有賢德,人所共知,乞賜選擇。」不報。
====庚午====
孫傅復爲狀遺金人:「乞軫恤趙氏,存全社稷,許國主歸國,降號稱藩,或立監國太子,以從人望,或選立趙氏近屬,使本國生靈有主,中外安帖,以全大國弔伐之義,傅等今在南薰門拜泣俟命。」遂率百官父老集門下,號泣數刻,吏部尚書王時雍獨不預。是日,右副元帥宗傑親至左副元帥宗維營中,共議軍民告立趙氏事,宗維不許。吳幵、莫儔復至督舉異姓,催取皇族甚峻,金檄略-{云}-:「若謂廢舊立新,衆難服從,緣向因推戴尚可,今依聖旨擇賢共立,孰-{云}-不可?又-{云}-行府於在京官僚未諳可否,但想目下爲首管勾者必是可舉,欲立本官。」幵、儔-{云}-:「粘罕大怒,明日二事不了,卽舉兵入城。」遂會百官議。侍從已下乞致仕者四十人,時兵部尚書呂好問在禁中,亦乞致仕,孫傅謂好問曰:「尚書畏死耶?傅以執政留守,當死軍前。尚書世受國恩,當任興復之責。」好問乃止。時雍。仁壽人也。張叔夜爲狀遺金人-{云}-:「奉令旨:令立見今爲首管事之人。緣本官非衆所推,乞自元帥府於嗣子或趙氏支屬擇立一人,所貴恩歸元帥府,永爲藩輔,而趙氏宗廟尚得血食。」{{color|maroon|{{-| 此據叔夜《家傳》 }}}}淵聖皇帝以手劄付徐秉哲-{云}-:「我以失德爲金人所廢,公可彈壓京師,毋使喧撓,反爲我累。」{{color|maroon|{{-| 上劄據丁特起《泣血錄》。吳幵、莫儔所齎元帥府劄子-{云}-:「吳承旨囘,齎文武百官、軍民僧道耆老、孫樞密等狀二道,並初七日狀二道,備已洞悉。右。勘會朝廷詔旨丁寧,務在恤民,今來堅執迷惑,累日祈請復立趙氏,甚不應理。若謂廢舊立新,果難服從,緣推戴尚可,何況遵依聖詔,擇賢共立,孰謂不可?兼早有文字,惟貴道德,不限名位高卑,本欲利民,今諸官軍民僧道耆老既乞行府選擇,行府於在京官僚未諳可否,但想在京目下爲首管勾者必是可舉,所以行府欲立本官,請在京文武百官、軍民僧道耆老照會此意。若所指在京目下爲首管勾官員,可以共立,早具本官名銜狀申。如亦未可,卽依已去文字,須得共薦一人,限不過今月十一日狀申。趙氏支屬不過今日發遣出城,如此度不見舉薦及不發遣,必當別有悔吝,無得有違!天會五年二月十日」又大金元帥府牒:今月十日,右副元帥親到左副元帥麾下,共議宋人告請復立趙氏事,至晚到本營,方有善利門下軍員送到汴京軍民僧道耆老郭鐸等告乞立趙氏文狀,並孫樞密等今月七日、八日、九日三次共五道錄白爲言。此事已經共議,差官入京,湏得別行薦舉外,善利門下人員以輒受文狀,嚴切懲戒訖,慮在京人猶以投狀爲詞,別致住滯,今請在京諸官孫樞密等照會,依吳承旨、莫學士等齎去文字日限施行,不得住滯。」}}}}
城之始破也,行門指揮使蔣宣、李福率眾叩祥曦殿,請扈駕突圍以出,何㮚恐其爲亂,執而殺之。及是帝命賜其家各三百縑,以旌忠義。
====辛未====
監國皇太子諶出詣敵營。初,留守孫傅議以五千金匿太子於民間,殺狀類太子者送之,紿以都人遮留,誤擊太子,居五日無肯當之者,統制官吳革請以所募士微服潰圍以出,傅不從。時金以淵聖皇帝手劄諭傅,上皇亦劄-{云}-:「尚賴元帥寬仁,使我父子團聚,速令太子出來此。」{{color|maroon|{{-| 據丁特起《泣血錄》 }}}}始幵、儔督脅不已,傅未聽,至是事益急,傅在皇城司,其子來省,傅叱之曰:「吾已分死國矣!汝曹速去,勿亂人意!」其子亦曰:「大人以身徇國,某尚何言哉!」-{范}-瓊恐變生,先以危言讋衞士,是晚以兵衞皇-{后}-、太子,共約一車中詣敵營{{color|maroon|{{-| 此據丁特起《泣血錄》 }}}},從車凡十兩,百官軍民奔隨號哭,太學諸生擁拜車前,哭聲振天,時已薄暮,將近門,猶聞車中呼-{云}-:「百姓救我!」金人在門下者迫行。{{color|maroon|{{-| 此據《宣和錄》 }}}}傅言於人曰:「上蒙塵託孤於傅,豈可自脫?」分付與人,請從太子往,死生以之,遂以留守事付王時雍而出,守門人不許。是夕,傅留宿門下{{color|maroon|{{-| 《靖康野錄》:初上以太子監國,孫傅爲留守,及金人邀太子出,人皆望傅以死節,傅與張叔夜但送至門而已,繼而又取傅及家屬,人以是非傅不能守節,而自取辱。」與史不同,今不取}}}}
吏部尚書王時雍等請立張邦昌以治國事。初,金人定立邦昌,然未顯然言之也,至是趣百官議立異姓,不卽屠城,時雍在皇城司,令中書舍人李會預爲議狀曰:「自古受命之主,必上膺圖籙,下有勳德在民,今本國臣僚如孫傅等,被用日淺,率皆駑下,迷誤趙氏,至於亡國,在內官僚,委無其人,乞於軍前選命某人,以治國事。」時幵、儔微言金有立邦昌意,時雍疑未定,左司員外郎依政宋齊愈適自外至,時雍問以敵意所主,齊愈取片紙書「張邦昌」三字示之,與所傳同{{color|maroon|{{-| 此據《欽宗實錄》,與張栻《私記》不同,趙甡之《中興遺史》有齊愈款狀甚詳,雖當時置對之詞,不無鍜煉,然栻所記,似以爲齊愈告鄉人於道,而爲李綱所中,則亦恐不盡然。餘見七月癸卯注 }}}},時雍遂以邦昌姓名入議狀,付幵、儔以出,獨張叔夜不可{{color|maroon|{{-| 《實錄》-{云}-:「是日不書議狀,惟孫傅、張叔夜。」按此時傅已解留守事,在南薰門,故王時雍得主其議,傅不但不書狀而已}}}}
====壬申====
傅、叔夜坐堅違詔旨,告立趙氏,押赴軍前。叔夜至敵營,抗論如初,不少屈,敵拘之{{color|maroon|{{-| 沈良《靖康遺錄》-{云}-:「孫傅既遣皇族,爲粘罕召至青城,令見舊主,上見謂曰:『無煩重相公,斷送我一門家眷。』傅無對而退。」趙甡之《遺史》-{云}-:「張叔夜赴軍前,粘罕召叔夜,紿之曰:『孫傅不立異姓,已殺之。公年老大,家族繁盛,豈可與孫傅同死邪?可供狀。』叔夜曰:『累世荷國厚恩,誓與國家俱存亡,實不願立異姓。』迫之數四,終不從,唯請死而已。金人皆義之。」}}}}。
虜散檄城中,令軍民共舉張邦昌,連名申上,有異議者令別具狀,惟不許引惹趙氏,有敢逗遛,當按軍法。夜。幵、儔復入城。{{color|maroon|{{-| 留守司:「據今月十二日吳承旨、莫內翰自軍前來,齎到大金元帥府指揮,請疾速勾集在內大小官員,不限已未共議,並僧道耆老軍官等,更乞說諭商議。如並舉張邦昌,即便連署,各於本銜親書其名,背後名下押字,仍於年月紙縫用在上官印,限十三日申上,便與冊立入京。如別有異見,別具狀申,只不許引惹趙氏。若舉賢人者,亦許不阻。有敢違留不赴議所者,當按軍令。」是夜三鼓,御史臺:「告報文武百官,不限大小使臣,雖致仕在京宮觀,僧道耆老軍民等,限十三日絕早並赴宣德門集議,內有官員不來,具狀申元帥府,依軍法,無許住滯。右。錄二月十二日夜元帥府指揮在前,今曉示,各令知悉。」}}}}
====癸酉====
王時雍行留守事,揭榜通衢,-{云}-:「金人許推擇趙氏賢者,集百官祕書省共議。」{{color|maroon|{{-| 何烈《靖康草史》-{云}-:「-{范}-瓊詐言金許立哲宗之後,陳王子爲君。」按哲宗無後,而上之兄 —— 吳榮王祕,嘗封陳王,有奕,其子也,今附見 }}}}既至,即閉省門,環以兵,令-{范}-瓊以舉邦昌事說諭,軍民皆唯唯而退,有太學生對曰:「某等所見,意殆不然。」瓊慮軍民視效,即抗聲折之。時雍恐百官不肯書,乃先自書以率之,百官亦隨以書,於是文武數百人以大卷相授,若州縣胥吏書卯歷者,略無留滯,不終朝而畢,其間亦有飲泣悲籲而不敢出辭者。忽下坐一朝士面目嚴冷者,厲聲曰:「二百年趙氏天下,豈可付它姓!吾乃異議者,請如所令!」其右汴士大慟曰:「吾請同行!」時雍詰之,自列名氏曰「奉直大夫寇庠。朝請郎高世彬。」庠,山東人。世彬,瓊裔孫也{{color|maroon|{{-| 此據夏少曾《朝野僉言》及孫偉《跋靖康野史》修入 }}}}。監察御史馬伸言於衆曰:「吾曹職爲爭臣,豈可坐視不吐一辭?當共入議狀,乞存趙氏。」中丞秦檜以爲然,卽具單狀曰:「檜身爲禁從,職當臺諫,荷國厚恩,甚愧無報。今大金擁重兵臨已拔之城,操生殺之柄,必欲易姓,檜盡死以辨,非特忠其主也,且明兩國之利害耳。趙氏自祖宗以至嗣君百七十餘載,頃緣奸臣敗盟,結怨鄰國,謀臣失計,誤主喪師,遂至生靈被禍,京都失守,皇帝至躬出郊,求和於軍前,兩元帥既允其議,已布聞中外矣,且空竭帑藏居民之所積,追取鑾輿御服之所用,割兩河之地,恭爲臣子,今乃變易前議,人臣安忍畏死而不論哉?且宋之於中國,號令一統,綿地數萬-{里}-,德澤加於百姓,前古未有,興亡之命,雖在天有數,焉可以一城而決廢立哉?昔西漢絕於新室,而光武乃興;東漢絕於曹氏,而劉備王蜀;唐爲朱溫篡奪,李克用猶推其世序而繼之。蓋繼世之久,德澤在人者深,基業雖陵遲,英雄猶畏而不敢窺其位,古所謂基廣則難傾,根深則難拔之謂也。晉武帝因宣景之權,以竊魏之神器,德澤在人者淺,加以惠帝昏亂,五王爭柄,自相戮害,故劉淵、石勒得以據中原,猶賴王導、溫嶠輩輔翼元皇,江左之盛,踰於西京。石晉欺天罔人,交結外邦,以篡其主,得之以契丹,失之亦以契丹,況少主失德,任用非人,曾無德澤以及黎庶,特舉中國藩籬之地以賂戎人,天下其何思之哉!此契丹所以能滅晉也。宋有天下九世,比隆漢唐,竊觀今日計議之士,多前日大遼亡國之臣,畫策定計,所以必滅宋者,非忠於大金也,特假威以報怨耳!頃上皇誤聽奸臣,因李良嗣父兄之怨,滅契丹盟好之國,乃有今日之難,然則因人之怨以滅人之國者,其禍可勝言哉!彼必曰滅宋之策,在絕兩河懷舊之思,除鄰國復仇之志而已。」又曰:大金兵威,無敵天下,中國之民,可指麾而定。大金果能滅宋,兩河懷舊之思,亦不能亡,如其不能,徒使宗屬賢德之士,倡義天下,竭國力以北向,則兩河之民,將去金而歸宋矣。且天生南北之國,方域至異也,晉爲契丹所滅,周世宗復定三關,是爲晉報恨,然則今日,豈必趙氏然後復仇哉?中國英雄亦將復中國之恨矣!又況禍莫大於滅人國,昔秦滅六國而六國滅之,苻堅滅燕而燕滅之,頃童貫、蔡攸貪土以奉主,欲營私而忘國計,屯兵境上,欲滅遼取燕雲之地,方是時也,契丹之使交馳接境,祈請於前,爲貫、攸之計者,當從其請,爲國遠慮,乃欲邀功以兼人之地,遂貽患今日,雖焚屍戮族,又何益哉!今元帥威震中原,功高在昔,乃欲用離間之論,而矜一己之功,其爲國計,亦-{云}-失矣,貫、攸之爲可不鑒哉!自古兵之強者,固不足恃,大金自去歲問罪中國,入境征戰,已踰歲矣,然所攻必克者無他,以大金久習兵革,中國承平百年,士卒罕練,將帥未得其人也,使異日士卒精練,若唐藩鎭之兵,將相得人,若唐肅代之臣,大金能必其勝負哉?且世之興亡,必以有德而代無德,以有道而易無道,然後皇天祐之,四海歸之,若張邦昌者,在上皇時,附會權幸之臣,共爲蠹國之政,今日社稷傾危,生民塗炭,雖非一人所致,亦邦昌爲之力也,天下之人方疾若仇讎,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英豪,必共起而誅之,終不足以爲大金屏翰矣。如必立邦昌,則京師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師之宗子可滅,而天下之宗子不可滅也。檜不顧斧鉞之誅,戮族之患,爲元帥言兩朝之利害,望稽考古今,深鑒忠言,復嗣君之位,以安四方之民,非特大宋蒙福,實大金萬世之利也。」{{color|maroon|{{-| 王明清《揮麈後錄》-{云}-:「秦會之靖康末議狀,乃馬先覺建議,會之不答,少焉槁就,呼臺吏連名書之,會之既爲臺長,則當列爲首,會之猶豫,先覺率同僚合辭力請,會之不得已始肯書名,所以秦氏藏本猶-{云}-「檜等」也。紹興中,先覺甥何珫上其槁,會之大怒,竄珫嶺外。」此叚實毀檜太甚,按檜獨具單狀,而首詞-{云}-「某身爲禁從,職典臺諫」,則必非連名也。《後錄》又-{云}-:「姚宏嘗託張澄,從秦會之求官,秦-{云}-:『廷暉與某靖康末俱在臺上書粘罕,乞存趙氏,拉其連銜,持牘去,經夕復見歸,竟不僉名,此老純直非狡猾者,聞皆宏之謀也,繇是薄其爲人。』宏曰:『不然,先人當日固書名矣,今世所傳秦所上書,與向來者大不同,更易其語,用此誑人,以僕嘗見之,所以見忌。』語泄,宏坐事,死獄中。」按此又與何珫所-{云}-不同,然當時金人獨取秦檜而不及姚、馬,則未嘗連名可知,或者馬伸嘗慫恿之,今略修潤,令不抵牾。明清《揮麈第三錄》載檜議狀全文,乃孫傅第三狀,明清誤也 }}}}。檜爲議狀已,卽稱疾守本官職致仕{{color|maroon|{{-| 檜致仕,《實錄》不書,按《日曆》,紹興元年檜乞奏薦狀-{云}-:「靖康二年二月十三日,準告,依前朝請郎,守御史中丞致仕。」壬申,十三日也,今增入 }}}}。始百官既集,祠部員外郎喻汝礪聞舉邦昌事,捫其膝曰:「不能爲賊臣屈!」遂掛衣冠去,於是監察御史吳給、御史臺檢法官王庭秀皆致仕,而祕書省校書郎胡寅、太常寺主簿張浚、開封府司儀曹事趙鼎相率逃太學中以避亂,故皆不書議狀。伸、給,須城人。汝礪,仁壽人。庭秀,鄞縣人。寅,崇安人,右文殿修撰安國子。浚,咸子{{color|maroon|{{-| 咸,綿竹人,已見紹聖元年九月 }}}}。鼎,聞喜人也。堂吏張僅自祕書省歸,取平生所受告牒,悉焚之,遂自爲布衣{{color|maroon|{{-| 此據孫偉《跋靖康野記》 }}}}。
金人索南班宗室,開封誤遣朝議大夫將之,敵曰:「所取宗室無大夫名。」將之曰:「我魏王後也。」{{color|maroon|{{-| 將之,魏悼王廷美五世孫 }}}},莫儔謂左副元帥宗維曰:「第取玉牒,卽見實數。」戶部侍郎邵溥在南薰門下,與宗正少卿黃哲共議,貯以陶器,坎而藏之,紿以爲亂兵所焚,繇是疏屬獲免{{color|maroon|{{-| 此據溥、哲《墓碑》參潤增入。《實錄》:「二月癸酉,令人於宗正寺取玉牒,溥指名取南班宗室,自二王宮以近屬及官序高者先取。」而《中興會要》乃-{云}-:「《宗藩慶系錄》《仙源積慶圖》等四書,皆於初渡江時失之。」則是玉牒果爲所留也。王明清《揮麈後錄》-{云}-:「秦檜嘗對方滋言:『二帥謂搜索宗室未有盡者,莫儔獻計,乞取玉牒,其中有名者盡行搜括,檜在旁曰:「尚書誤矣,譬如人家宗族不少,有雖號同姓,而情好極疎者,平時富貴既不與共,一旦禍患,乃欲與之均,恐無此理。」粘罕曰:「中丞言是。」由此異待之。』」按取玉牒之日,檜尚未出城,此說誤也。或是三月庚子再取宗室時,姑附此俟考 }}}}。溥,雍孫{{color|maroon|{{-| 雍,共城人,元豐康節處士 }}}}。哲,華陽人也。時睦親宅嗣濮王仲理、廣親宅保寧軍節度使克暢、親賢宅晉康郡王孝騫、棣華宅永寧郡王有恭已下,舉宗北徙,惟睢、雒二都宗室得全。仲理,襄王宗愈子。克暢,魏悼王孫。孝騫,吳榮王子。有恭,楚榮憲王子也。於是太祖後宗子益疏,無至節度使者。
== 甲戌 ==
幵儔賫金牒據文武百官申乞立張相治國事已申本國冊立為皇帝訖令取冊寶及一行冊命禮數
乙亥金人取秦檜及太學生三十人博士正錄十員趙甡之遺史金人取太學生博通經術者三十人人給三百千俾治裝太學生投狀願往者百餘人比至軍前金人謂之曰金國不要汝等作大義策論各要汝等陳鄉土方略利害諸生有川人閩浙人者各爭持紙筆陳山川險易古人攻戰據取之由以獻又妄指倡女為妻要取詣軍前後金人覺其茍賤復退者六十餘人士之無守有如此者沈良遺錄曰金人初取太學三十人正錄皆懼乃私誘學中素無廉恥者以充數即日出城其賫糧並為賊所奪髡之中路皆裸體逃歸賊亦縱而不追二說不同今並附見何㮚已下隨駕在軍前人並取家屬 初統制官吳革既募兵後遷居同文館附者至數萬人多兩河驍悍之士又引太學諸生吳銖朱夢說徐偉等數十人與參謀議革率衛士殺妻子以圖迎二帝沈良靖康遺錄上命孫傅留守密諭慮有不測當以後事付卿可置力士司召募敢勇必死之士得三萬人擁上皇太子潰圍南去我從金人之命死生以之後傅止募得二百餘人知事不集乃止按吳革白傅募士在帝已行之後恐良得於傳聞非其實也三國謀謨錄雲革日夜密謀迎立大元帥按此時二帝尚在城外安得便立元帥實錄雲遣人告急於康王約擁兵近城圖迎二帝革附傳所書當得其實今從之欲奉九廟神主以從軍先誅範瓊等數十人乃分兵突出十八門期用三月八日舉事與謀者惟兵部尚書呂好問監察御史馬伸張所奉議郎致仕吳給等數人好問欲遣人持書詣王訪得邢煥女弟之夫合門宣贊舍人蔣師愈又與門下省錄事張思聰謀募效用李進縋城以蠟書來上進行至開德府守臣顯謨閣直學士王棣疑之進以實告乃遣人伴送至帥府夢說桐廬人政和末嘗上書直諫士論推之所益都人棣雱子也雱安石子元豐龍圖閣直學士
== 丙子 ==
金人遣曹少監郭少傅同開封尹徐秉哲治事先是京師事務皆取稟軍前故也敵又索內藏元豐大觀庫簿籍悉取寶貨及大內諸庫龍德兩宮珍寶奇物如西海夜珠王中正陳摶燒金之類其它真珠美玉珊瑚瑪瑙琉璃花犀玳瑁之屬各以千計上皇平時好玩有司所不能知者內侍王仍輩曲奉金帥指其所在而取之真珠水晶繡簾珠翠步障紅牙火櫃龍麝沈香樂器犀玉雕鏤屏榻古書珍畫絡繹於路此據宣和錄及夏少曾朝野僉言宣和錄又云金人入內徑取諸庫真珠四百二十三斤玉六百二十三斤珊瑚六百斤碼瑙一千二百斤北珠四十斤西海夜珠一百三十個朱砂二萬九千斤水晶一萬五千斤花犀二萬一千八百四十斤象牙一千四百六十坐龍腦一百二十斤金磚一百四十葉王先生燒金陳摶燒金高麗進奉生金甲金頭盔各六副金鞁金馬杓金杵刀金作子四百二十五副玉作子六百副花犀帶金帶金朿帶玉朿帶鍍金帶金魚袋等上皇合分金錢四十貫銀錢八十貫皇帝合分金錢二十貫銀錢四十貫皇后合分金錢十一貫銀錢二十二貫銀火爐一百二十隻金火爐四隻金桌子百二十隻銀交椅二十隻金合大小四十隻金水桶四隻金盤盞八百副金註碗二十副金銀匙筯不記數金湯瓶二十隻琉璃盞一千二百隻琉璃托子一千二百隻珊瑚托子四百隻碼瑙托子一千二百隻真珠扇子四百合紅扇一百合藍扇一百合行鸞扇三百五十合大扇六十合扇車一百量二帥左右姬侍各數百皆秀曼光麗紫幘金朿帶為飾它將亦不下數十人壁中珍寶山積 初李若水既為金所囚蕭慶謂若水曰事已爾無可奈何徒死無益前日公雖詈國相國相初無過公意若今日順從即明日得美官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從隸謝寧亦勉之曰侍郎父母春秋高兄弟眾仰侍郎以生若少屈萬一得復歸若水叱曰忠臣事君有死無二吾今不復顧家矣雖然吾親老汝若歸勿遽言恐重傷吾親意令兄弟輩徐言吾死國也是日左副元帥宗維引若水諭意若水不聽囚之
== 戊寅 ==
王以京師久無耗檄諸將帥伺其實若敵未有去意即引兵近畿副元帥宗澤見之謂諸將曰敵情如此豈忍坐視乎時範訥趙野合兵屯南京遣使臣趙哲獻書帥府哲將家子有膽略以百騎分三隊道與金人三四戰獲數級奪金人馬三匹以獻王大悅都監康履面責哲不當王叱退之野軍自大名亂後尤無紀律日出剽掠甚於敵騎澤遺書誚野訥及知興仁府曾楙使率所部勤王野等以為狂不答知泗州朝請大夫賈公望見經制使翁彥國切責之曰京城報甚惡天子日夜望中丞救援今留此不進豈欲反邪泗小壘錢糧俱竭自來日更不供公宜斬公望以謝軍第恐朝廷他日未遽貸公爾彥國慚翼日提兵趨淮西而去公望昌朝孫也昌朝真定人慶歷中宰相 金人取詳通經教德行僧數十人待遇頗厚
== 庚辰 ==
王發東平府王在東平踰月京城音問不通副元帥汪伯彥等共議移屯濟州以俟敵隙王從之 是日副元帥宗澤自澶淵移軍南華縣先是澤約諸帥會兵五旬無一人至者澤奮願擊敵引諸將共議都統制陳淬曰敵方熾未可輕舉澤怒將斬之諸將羅拜乞貸淬效死會元帥府檄至澤乃引兵屯南華境上謂淬曰汝當先諸將一行以贖前日之過淬曰願盡力遂進兵未十里與敵遇出敵不意敗之即據南華縣是時澶濮濟單曹亳陳潁應天廣濟諸郡皆有勤王兵敵又犯亳州直秘閣京畿轉運副使兼江淮發運副使向子諲遣使臣持書遺金人以會合勤王兵馬所為名大略言兵勢逆順令退保河外敵遽以亳宋等州守禦所牒報之約日索戰諸道兵畏縮不進子諲敏中元孫也敏中開封人咸平中宰相
== 辛巳 ==
尚書吏部侍郎李若水為金人所殺時左副元帥宗維再召若水問以不肯立異姓狀若水言主上仁孝恭儉未有過失豈可輕議廢立宗維曰趙皇失信使南北生靈如此安得為無過若水知敵不可以義動即曰若以失信為過則公乃失信之尤者乃歷數其五事且曰汝伐人之國不務安全生民徒掠金帛子女以自豐汝滅亡不久矣因肆罵不已宗維大怒即圜丘下敲殺之若水將死監刑者復問侍郎服未乎若水奮詈愈切敵怒以刃裂頤斷舌然後殺之梟其首此據若水逸事金人相謂曰大遼之破死義者以十數今南朝惟李侍郎一人咸嘆重之初若水之出使也淵聖皇帝擢監左藏西庫修武郎王履為之副使還遷相州觀察使履抗敵不回卒與俱死履開封人累世右職元符末坐上書入籍編管新州若水死年三十五中興贈若水觀文殿學士後謚忠湣贈履武勝軍節度使按履事跡甚偉而實錄乃無一字及之殊不可曉今以履事跡及靖康忠臣三番語錄修入實錄附傳若水臨死為歌詩卒章雲矯首問天兮天卒不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履事跡乃以為履所賦今且附此俟考 金主遣諸軍都部署英宗廟諱同音 按原書避嫌名今補仍存舊註尚書左僕射權簽書樞密院事韓正持冊來立張邦昌要盟錄有冊文雲尚書左僕射韓某而不言其名王明清揮麈後錄雲具官韓昉按昉本燕人事遼為知制誥庚戌年七月冊劉豫為副使猶居此官此時無緣已為僕射實錄劉韐附傳云金命其尚書僕射韓正館韐即此人也今增入 金遣吳幵莫儔集百官於皇城司議遷都之地眾以揚州江寧為請敵命都江寧
== 壬午 ==
鄜延經略使張深引軍屯狹府先是宣撫使範致虛欲聚兵為長驅河洛之計深不敢戰乃議各圖進取互為聲援使彼罔測且戰且前庶有先到國門者議久不決深遂行翌日熙河經略使王倚環慶經略使王似西道副總管孫昭遠皆來會
== 癸未 ==
金令百官拜表請立張邦昌光祿大夫中太一宮使唐恪既書議狀仰藥死實錄恪附傳云恪聞議立異姓呼其諸子謂曰吾為大臣而國家至此顧力不能救獨有死耳乃仰藥自殺其後張邦昌攝位朝士貴賤多拱手臣之獨恪先事而死識者推其節王偁東都事略雲恪既書名乃仰藥死二書不同按議立邦昌在此月癸酉恪以前宰相居城中若不書名金人無不詰難之理又無由經十有餘日尚不書議狀也夏少曾僉言曰群臣於秘書省議推戴張邦昌恪大慟一少年斥恪曰公為丞相不能為國家計事以至於此況平時鬻賣官爵習蔡京不法所為猶厚顏赴議舉異姓實負國家哭之何益據此則恪亦在議中未嘗先事而死明矣汴都記曰是時金人正取人恪以前宰相恐不免遂服大黃作腹疾以死王明清揮麈後錄雲金立張邦昌欽叟書名畢仰藥而殂建炎中張達明為中司適欽叟家陳乞贈典達明言欽叟不能抗敵之命雖死不足褒贈由是恩數盡寢迄今不能理也明清所雲差詳但小舛誤紹興日曆二年十一月乙亥唐恪男瑑進狀先臣恪任觀文殿學士中太一宮使以臣僚上言任少宰日不合許割三鎮事落職乞依赦追復有旨唐恪追復觀文殿學士丁丑中書舍人胡松年奏瑑陳請其父不獲伸迎請二聖之謀乃飲藥以死聖恩或謂累經赦宥特與復職臣不敢輕議若曰嘉其死節臣願詔有司更加詳考實狀詔前降復職指揮更不施行明清所雲誤以松年為張澂也實錄附傳云觀文殿大學士唐恪薨仍前不書落職事此不惟疏略當必有故 是日王次濟州時元帥府官軍及群盜來歸者凡八萬人自黃河以南分地而屯濟州萬九千五百人以為王之衛隸都統制楊惟忠開德府萬九千人濮州七千人以拒敵之在衛南韋城臨濮者並隸副元帥宗澤興仁府萬九千人廣濟軍八千人單州六千人柏林鎮三千人以拒敵之在考城者並隸節制軍馬黃潛善大凡官軍民兵六萬四千五百人孔彥威常謹丁順三盜萬五千人分屯六州而向子諲在宿何誌同在許趙野範訥在宋趙子崧在陳皆圍繞京都未得進
== 甲申 ==
金人取太學錄黃豐楊願赴軍前二人托疾得免願山陽人也 敵遊騎五百至濮州雷澤境上尉向拱禦之拱勇而有謀先培繩桑下敵至挑戰已而偽遁敵追奔馬絓而止悉擒斬之元帥府以拱為合門祗候
== 乙酉 ==
大風拔木 戶部尚書梅執禮禮部侍郎陳知質刑部侍郎程振給事中安扶為金人所殺初金人括金銀急命執禮等八人董之未幾執禮等議曰敵所以留車駕者為金銀也今欲足元數雖銅鐵亦不給不如結罪申絕塞其所請宦者謂金人曰試許士庶以金銀易米麥當有出者已而果然二帥大怒是晚召執禮等四人責以金銀不足曰胡不賦之於民四人同辭對曰今天子蒙塵臣民皆願前死雖肝腦不計也於金繒何有哉顧誠亡以塞責敵大怒問官長安在欲加以罪而置其餘振恐執禮坐之遽前曰皆官長也敵不勝其忿先取其副侍御史胡舜陟殿中侍御史胡唐老監察御史姚舜明王俁各杖之百幾死執禮等猶為之請命既而遣還至南薰門有呼於後者曰尚書且止有元帥臺令四人皆下馬跪聽命則以次敲殺之梟其首趙甡之遺史稱胡唐老遂死蓋誤也乃下令曰根括官已正典刑金銀或尚未足當縱兵自索執禮浦江人振樂平人扶燾子燾開封人元祐知樞密院事舜陟績溪人舜明嵊縣人俁宛邱人也後贈執禮資政殿學士知質振端明殿學士自城破至此凡再納金二十一萬兩銀七百十四萬兩表叚一百萬匹皆有畸敵猶以為少故殺之朝野僉言二月二十八日大金以金銀事執梅執禮陳知質程振安復殺之監察御史黎確等知四人之由將欲結兵以救二聖曾與王時雍等議時雍不從金人欲正其罪恐動眾心故以金銀事殺之若謂金銀少自有四壁根括官執禮副留守非其職也按實錄金銀官八人執禮為首此所雲誤若四人果有結兵救二聖之事本傳及墓誌無容不書記事者得於傳聞又誤以安扶為安復也今並不取 是日再括金銀留守司差官百員分坊巷遍加根檢左諫議大夫洪芻等分詣懿親蕃衍宅諸妃嬪位所至與宮人飲又頗匿余金以自奉吏部員外郎王及之至沂王府遂坐蕃衍宅門罵諸王此據李綱記上語修入八月戊午行遣芻南昌人也
== 丙戌 ==
陝西宣撫使範致虛以勤王兵至狹府初致虛抵華陰京西轉運副使劉汲遺書勸以一軍自蒲中趨河陽焚敵積聚絕河橋一軍自狹洛直抵鄭許與諸道連衡敵必解散致虛以書謝汲遂行此據晁公溯所作汲傳附入但公溯稱致虛按兵華陰汲以書誚責云云致虛以書謝而終亦不行則非也其實致虛銳意出師但以無謀致敗今略修潤之時南道副總管高公純奉詔勤王頓兵不進汲誚責再三不聽乃取其所部兵馳入援汲丹棱人嘗為開封府刑曹掾介直有守至是稍擢用之
== 丁亥 ==
資政殿學士知中山府陳亨伯為步將沙振所殺初金左監軍完顏昌圍中山府亨伯冒圍入城固守踰半年敵不能下至是呼總管使盡括城中兵擊賊以眾寡不敵辭斬以狥復呼振使往振素有勇名亦固辭亨伯固遣之振懼潛衷刅入府有妾好定按宋史陳遘列傳妾名定奴者責其不待報振立斬之遂害亨伯於堂中次子錫與仆妾十七人皆被禍振出帳下卒噪而前曰大敵臨城安得殺吾父執而捽裂之身首無余趙甡之遺史金人以上皇北狩至中山府其帥陳遘登城上皇呼遘遘曰道君皇帝也遂慟哭曰陛下何得至此提轄沙振曰此中豈有道君皇帝必金人之詐也以箭射之遂鼓眾喧鬧而殺遘其子錫在旁側身護遘乃並殺之於是振自守中山按此時道君未離城下安得過中山若然則亨伯死不在此時史與甡之必有一誤臣修此錄凡系月日者必以國史為斷但此時河北已隔絕史臣亦是得之傳聞容有差互以未有他書考證姑附見此後城破敵見其屍曰南朝忠臣也斂而葬諸鐵柱寺中興贈特進謚曰湣節昌金穆宗英格子達蘭也按紹興講和錄有金人復取河南詔曰奸臣昌等稔心旤逆玩寇欺君請歸侵疆務繼絕世自奸臣伏罪跡厥攸行外侮內連情狀甚著又一詔雲撻懶等力言齊為不道既衰矣不若以河南地錫與大宋以此知撻懶即昌也昌於旻晟為從父弟故名皆連日字耳楊割洪皓記聞作楊哥今從苗耀神麓記史願亡遼錄撻懶或作撻辣今從金人詔本楊割廟號穆宗此據洪皓記聞所雲張棣圖經雲楊割廟號神祖疑是後來所改今附此俟考 按英格達蘭名今改正姑存原註
== 戊子 ==
金令百官作勸進張邦昌表禮部員外郎吳懋當草表因稱疾求罷汪藻撰懋墓誌雲為禮部員外郎會金立張邦昌法當郎草箋奏公度不可拒將引繩自裁有幸非常者儳曰仆請為之公由是獲免而王時雍用事坐政事堂公發憤罵時雍曰反賊吾不能擊汝如叚秀實耶時雍面頸發赤不能對公因以疾求罷不聽遂稱疾篤於家時執政已下咸有勸進文此據實錄然是時執政馮澥曹輔前執政路允迪皆在金營城中前執政惟李回一人當考軍器監王紹獨曰念之久矣何不亟為因探懷出表以示眾眾皆切齒懋晉陵人也於是吳幵莫儔賫司農少卿胡思所改定在京百官勸請狀詣敵營其辭略曰伏惟太宰相公名高今古學通天人位冠冢司身兼眾美伏望以蒼生為憂而不以細行自飭以機政為慮而不以固避自嫌上體大金擇立存撫之意下副國人推戴為主之望幵等至二帥遣知樞密院事漢軍都統制劉彥宗禮部侍郎劉思兵部尚書應奉御前文字高慶裔持詣邦昌邦昌呵責彥宗又罵城中百官因不食金不聽使人守之百官勸請狀金人曉諭諸路節文中有之見四月庚申註檄文但雲具官劉侍中而無其名按邦昌上王書稱忽劉彥宗等賫城中文字與吳幵莫儔俱至故知劉侍中即彥宗也胡思改勸請狀有案牘今參考修正耿延禧中興記雲張邦昌至城外金諭以欲立之意邦昌求死不從曰康王軍中有文臣耿南仲武臣劉光世必竭力輔之趙氏必中興立邦昌徒取誅滅於是金人於圍城中取臣南仲家屬並劉光世諸妾子之在城中者皆質金營按是時將相之家多為金所取未必因邦昌之言兼劉光世自延安引兵東出此時猶未至崤澠間三月十五日西兵方至潼關邦昌僣已久矣當是金索劉延慶家屬而及光世諸子也況南仲非金所嚴憚張邦昌何用言之今不取 元帥府以隨軍轉運使梁揚祖總領措置財用初王在濟州軍食不繼揚祖言京城圍久鹽法不通權印賣東北鹽鈔王許之未踰月商人入納至百餘萬緡軍餉遂給逮元帥府結局乃止汪伯彥中興日曆雲王移軍東平梁揚祖軍錢糧有後至者大元帥既行大名尹張愨截留弗恤揚祖移文屢索不報逮聞王將即位乃變易輕賫以還揚祖具稟王王發笑按愨以公忠名恐未必有此或別有曲折當考 是日延寧宮火元祐孟皇后徒步出居相國寺前之私第此據回天錄後去年閏月己卯自瑤華宮移延寧先是淵聖皇帝與李若水議更張弊政乃尊後為元祐皇太后已草詔書未及行也事見去年十二月乙丑至是六宮有位號者皆從二帝北徙惟後以廢得存朱勝非秀水閑居錄雲二聖皇族皆詣敵營中議亦取後淵聖意邦昌必不能久僣欲留孟後以為興復基本因遣人入城取物紙尾批廋語與府尹徐秉哲雲趙氏註孟子可相度分付會金人以後廢久無預時事故不復取按金取宗族皆據管宮合內侍所供名字後實以廢處外宮故不為敵所指名未必欲取而復止也沈良靖康錄雲上皇出宮數日有手帖至開封府尹徐秉哲雲欲得趙氏註孟子煩為送至及火發秉哲遽至延寧宮太后已出良所謂上皇手帖恐其詞必有誤汴都記雲太后居道宮三十年瑤華遺火之後在延寧宮今春又火是日太后脫身何所都人亦不知其無恙故皆得遺臣謹按靖康之變舉族北遷而元祐太后與康邸獨存蓋天意也故詳著之
== 庚寅 ==
吳幵、莫儔來報邦昌來日入城,以觀人情。仍告語城中萬一有不虞,盡行屠戮。於是治尚書令廳及西府以待之。
----
{{smallrefs|0.8em|columns=2}}
3jgckj4rk8fcgpdzd3epn4g8788nq3m
春曉 (孟浩然)
0
187779
2172054
2169812
2022-08-14T09:14:50Z
Deryjtrj
9236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春曉
| author = 孟浩然
| times = 唐
| from = 文苑英華 (四庫全書本)/卷0157
| from2 = 唐音 (四庫全書本)/卷06
| from3 = 页面:Sibu Congkan0646-孟浩然-孟浩然集-1-1.djvu/121{{!}}孟浩然集 (四部叢刊本)
| type2 = 五言絕句
| theme = 唐詩
| theme2 = 詠春詩
| edition = yes
| notes ={{Textquality|100%}}{{-|又見[[全唐詩/卷160]]}}
}}
<onlyinclude>
<templatestyles src="楷體/style.css" />
<CENTER>
<div class="Kaiti" style=" font-size:130%; ">
<poem>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ref>《[[文苑英華]]》作「欲知昨夜風」</ref>,花落知多少。
</poem>
</CENTER>
</onlyinclude>
{{PD-old}}
{{-|{{reflist}}}}
[[Category:千家詩]]
bgc50fs0vrxtytj9hbu6i9iywyaeitd
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6086號刑事判決
0
199476
2171911
2166153
2022-08-14T00:18:52Z
1.165.180.2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6086號刑事判決|author=|section=|年=1999|月=10|日=28|y=1999|m=11|d=2|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onlyinclude>{{Wikipedia|鶯歌男童綁架案}}裁判史
:1998年10月21日臺灣板橋地方法院87年度重訴字第35號刑事判決
:1999年6月10日[[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3004號刑事判決]]
:1999年7月28日臺灣高等法院88年度少連上重更(一)字第3號刑事判決
:1999年10月28日[[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6086號刑事判決]]
:1999年12月22日臺灣高等法院88年度少連上重更(二)字第8號刑事判決
:2000年4月27日[[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2197號刑事判決]]
:2000年11月17日[[臺灣高等法院89年度重上更(三)字第136號刑事裁定]]
:2001年7月27日臺灣高等法院89年度重上更(三)字第136號刑事判決
:2001年11月8日[[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6868號刑事判決]]
呂麗秀:
:1999年2月12日臺灣高等法院87年度少連上重訴字第3號刑事判決
:2001年12月26日[[臺灣高等法院90年度重上更(四)字第260號刑事判決]]
:2002年4月25日[[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2283號刑事判決]]</onlyinclude>}}
<pre>
最高法院 裁判書 -- 刑事類
【裁判字號】 88,台上,6086
【裁判日期】 881028
【裁判案由】 擄人勒贖等
【裁判全文】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六○八六號
上 訴 人 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上訴人即被告 乙 ○ ○
被 告 甲○○○
右上訴人等因被告等擄人勒贖等罪案件,不服台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二
十八日第二審更審判決(八十八年度少連上重更(一)字第三號,起訴案號:台灣板橋地
方法院檢察署八十七年度偵字第一五五八○、一五五八一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
如左:
主 文
原判決撤銷,發回台灣高等法院。
理 由
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即被告乙○○居住台北縣鶯歌鎮○○街五號三樓已有十餘年,
知悉對面光復街一號二樓鄰居陳重、張秀冬夫婦家境富裕,其子陳昱捷(民國八十年
十月十九日出生,當時未滿七歲)就讀幼稚園,固定時間上、下學。緣乙○○在其服
務之中國砂輪公司召集民間互助會,積欠會款約新台幣(下同)七、八百萬元無力清
償,而於八十七年六月二十五日離職,因債權人催討孔急,竟萌意圖勒贖而擄人之歹
念,伺機綁架陳昱捷以便向其父母勒贖。八十七年七月二十日下午四時三十分許,乙
○○駕駛HU-九九一一號三門自用小客車返回台北縣鶯歌鎮○○街一號地下室停車
場停車後,坐於車內思索如何解決債務,至同日下午五時許,欲返家拿取電子記事簿
,由地下室上樓時,在一樓鐵門處,與甫放學回家之陳昱捷相遇,乙○○見機不可失
,自後以左手摀住陳昱捷口鼻,以右手環抱其身體,將之抱往地下室停車場車內,取
出一捲膠帶矇住其雙眼、嘴巴,並捆綁手、腳後置於後座,旋即駛離停車場,往台北
縣樹林鎮柑園方向行駛。迨車行至樹林鎮河濱公園時,在陳昱捷隨身攜帶之背袋內尋
找電話號碼等資料無所獲,遂將該印有「小蜜蜂幼稚園」之背袋丟棄於公園排水溝內
,並詢問陳昱捷姓名資料及家中電話,第一次因號碼有誤,未與陳昱捷家長聯絡上,
隨後再予責問,獲悉正確之號碼為00000000,乃於同日晚上六時五十八分三
十八秒許,在柑園地區以隨身攜帶之0000000000號行動電話,撥至陳昱捷
家中,向陳昱捷之母張秀冬勒贖二千萬元,隨後又於同日晚上八時許、十時二十六分
許、同年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一分三十三秒許、一時五十八分十一秒許、上午九
時零分三十五秒許、中午十二時四十二分五十二秒許、下午一時四分二十五秒許、三
時十三分二十七秒許、三時三十四分許、三時三十九分許、四時五分許等時間,先後
在新竹縣關西休息站、台北縣樹林、板橋等地區,以公用電話向張秀冬勒贖(通話內
容詳如原判決附表所示),嗣將贖金降為二百萬元。此期間,先在樹林鎮某五金行購
得十公升汽油桶一個,以備裝水飲用,旋即駕駛前揭自用小客車,經由北部第二高速
公路(下稱北二高)三峽交流道南下,於八十七年七月二十日晚上八時許抵達新竹縣
關西休息站,將車輛停放於較偏僻處,下車購買礦泉水給予陳昱捷喝下二、三口,隨
即驅車前往新竹市尋找其不知情之姊姊後,又於同日午夜十二時許,返回關西休息站
枯坐,至翌(二十一)日凌晨一時許,發現附近有警車巡邏,為避免被盤查,乃將陳
昱捷從後座推入狹窄密閉之後行李廂內,嗣因陳昱捷不斷以腳踢後行李廂上端隔板,
待巡邏車離開後,將原來前綁之雙手,改為反綁,並將雙腳向前彎曲,以膠帶纏繞全
身防止其掙扎,再以不透氣之帆布袋套至肩部,置於後行李廂。乙○○在車內休息至
二十一日凌晨四、五時許,又駕車從關西休息站沿北二高鶯歌交流道下高速公路,毫
無目的在台北縣土城、板橋、樹林等地區繞行,至二十一日清晨六、七時許,行經台
北縣樹林鎮山區之「十三宮」附近時,見四下無人,將陳昱捷抱出餵食二口礦泉水後
,又放入後行李廂內,下山繞行。八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上午九時至同日下午四時,
樹林、板橋、新莊、五股、泰山等地區之氣溫為攝氏(下同)三十一點六度至三十七
點四度,乙○○僅於當日下午一時三十分許在樹林鎮○○路加油站附近路旁,再餵食
陳昱捷一口礦泉水。乙○○明知時值炎熱盛夏,天候持續高溫,其後行李廂空間密閉
狹窄,未滿七歲之陳昱捷手、腳被反綁,包裹於不透氣之帆布袋內,無法活動,預見
隨時有發生死亡之結果,惟為達勒贖之目的,竟基於殺人之不確定故意,未提供其生
存所必要之照應,致陳昱捷久處於高溫、密閉、狹窄之後行李廂內,因缺氧於二十一
日下午二時至三時許窒息死亡。而乙○○至同日下午近四時許欲往板橋途中,發覺陳
昱捷久無動靜,乃於樹林鎮○○道路旁停車查看,始知陳昱捷已死亡。同日下午四時
五分許,車抵板橋火車站附近,又在板橋市○○街二十一號前,以公用電話向陳昱捷
家長勒贖,惟通話完畢後,發現附近有警察埋伏,即未再與陳昱捷家長聯絡。乙○○
於發現陳昱捷死亡後,仍漫無目的駕車繞行,嗣為圖湮滅事證,而於二十一日晚上六
、七時許,在台北縣樹林鎮○○路一之一號永盛加油站購買汽油,裝入先前購置之十
公升汽油桶內,做為焚屍之用。迨同日晚間十一時許,車行至桃園縣大溪鎮○○里○
○道路,廣福分線三二-五號電線桿旁之空地時,將陳昱捷之屍體搬出,放置該處空
地,再以汽油淋灑於包裹屍體之帆布袋上,點火將屍體焚燒損壞,此時聞及狗吠聲,
因恐為人察覺,未待焚燒完畢即行離去,前往桃園縣八德市○○路一九二號洗車。嗣
於同年月二十二日凌晨二時返回鶯歌鎮,將車輛停放於鶯歌後火車站附近,步行返回
其台北縣鶯歌鎮○○街五號三樓住處。而陳昱捷之屍體,於二十二日上午五時四十分
許為路人發現報警,經通知張秀冬認屍,始知遇害。惟陳昱捷被擄後,警方於八十七
年七月二十一日已懷疑係乙○○與其配偶甲○○○涉案(甲○○○部分詳後述),故
於知悉陳昱捷遭撕票後,即於二十二日上午八、九時許,至乙○○住處拘捕,當時乙
○○正在家中之儲藏室休息,聽見門鈴聲,隨即躲入衣櫥內隱藏,直至當日下午五時
許,始被警方在前揭儲藏室之衣櫥內查獲等情。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乙○○部分之判
決,改判論處乙○○意圖勒贖而擄人,而故意殺被害人(處死刑,褫奪公權終身)罪
刑。另以公訴意旨略以:被告甲○○○於八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下午四時許,在電話
中已獲悉乙○○為勒贖而擄走陳昱捷,為刑法上之犯人後,竟基於藏匿犯人之犯意,
使之隱避在前揭住處之衣櫃密室內,以逃避警方查緝,直至二十二日下午五時許,始
被警方搜獲,因認甲○○○涉有懲治盜匪條例第五條第一項第三款之藏匿盜匪罪嫌云
云(先依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條第一項之藏匿犯人罪嫌起訴,嗣更正起訴法條)。然經
審理結果,認為甲○○○無主動舉發之義務,警方前來拘捕時,雖明知乙○○躲在家
中,而故意不據實以告,但係消極之不作為,並無積極之藏匿或包庇行為,因而維持
第一審諭知甲○○○無罪之判決,駁回檢察官在第二審之上訴,固非無見。
惟查:(一)殺人之後進而遺棄、損壞屍體,若單純以圖滅跡或湮滅犯罪證據者,屬殺人
之結果,應成立牽連犯;如別有動機或目的而決意為之者,則應併合處罰(本院十八
年上字第三五六號、十八年非字第五號、二十七年上字第二八二六號判例參照),本
院前次發回意旨,業已指明。原判決先則以:乙○○於發現陳昱捷死亡後,遂「另行
起意」,至永盛加油站購買汽油,意圖焚屍(見原判決第十六面第十四至十六行)。
嗣卻謂:乙○○「焚燒屍體之目的在於湮滅證據」,所犯擄人勒贖而故意殺被害人與
損壞屍體二罪間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應從一重處斷(見原判決第十九面第三、第
四行)。究竟應論以數罪或一罪,前後之說明不相適合,自有理由矛盾之違誤。(二)損
壞屍體與遺棄屍體均屬對於屍體之侵害,而損壞屍體之行為並不當然包括遺棄屍體之
行為。原判決記載:乙○○將陳昱捷之屍體燒成焦黑後,「棄之野外,並未稍事掩埋
或遮蓋,即行離去」(見原判決第十九面第一行)。則上開行為除成立損壞屍體罪外
,是否亦構成遺棄屍體罪,而為起訴效力所及?本院前次發回意旨,亦已指出應予查
明,乃更審判決仍未徹查明白,其違誤之情形依然存在。(三)依法應用辯護人之案件或
已經指定辯護人之案件,辯護人未經到庭辯護而逕行審判者,其判決當然為違背法令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九條第七款定有明文。本件檢察官認甲○○○係犯懲治盜匪
條例第五條第一項第三款之藏匿盜匪罪,其法定本刑為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屬於強制辯護之案件。原審雖已指定公設
辯護人為甲○○○辯護,惟依審判筆錄記載,並未經公設辯護人為甲○○○合法辯護
,即逕行審判(見原審更(一)卷第五十七頁),所踐行之訴訟程序,自屬違法。(四)實施
刑事訴訟程序之公務員,就該管案件,應於被告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刑事
訴訟法第二條第一項定有明文。原判決以:甲○○○於八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下午,
已獲悉乙○○擄走陳昱捷並予殺害、焚屍,嗣乙○○於翌(二十二)日凌晨返家後,
即未曾離開,同日上午八、九時許警察前來拘捕時,甲○○○確實知悉乙○○仍在家
中,所辯不知其下落,乃卸責之詞(見原判決理由三之(一)(二)(三)(四));但乙○○返家
休息,難謂為甲○○○將之藏匿,嗣警察前來拘捕時,乙○○自行躲入衣櫥,亦非甲
○○○以積極之行為藏匿或包庇,且甲○○○並無主動舉發之義務,難以其未主動告
知,即認該不作為合於懲治盜匪條例「藏匿」或「包庇」盜匪罪之構成要件(見原判
決理由之四),因而維持第一審諭知無罪之判決。惟查甲○○○既明知乙○○於犯
罪後躲藏在家中,卻於警察前來拘捕時,謊稱:「他去找工作,好幾天沒回來」(見
第一審卷第八十四頁),為乙○○排除阻力。則其以虛妄之詞,誆騙警察之積極行為
,是否合於懲治盜匪條例第五條第一項第三款之「包庇」盜匪?或刑法第一百六十四
條第一項之「使之隱避」?原審未予調查審認,亦有未合。以上情形,或為上訴意旨
指摘所及,或為本院得依職權調查之事項,應認仍有撤銷發回更審之原因。又原判決
關於第九通、第十通勒贖電話之通話時間,事實之認定與附表之記載,未盡相符(見
原判決第四面第八行;第三十一面第一行、第五行),案經發回,併予查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第四百零一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八十八 年 十 月 二十八 日
最高法院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官 陳 炳 煌
法官 陳 正 庸
法官 陳 世 雄
法官 陳 東 誥
法官 張 春 福
右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中 華 民 國 八十八 年 十一 月 二 日
</pre>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刑事判決|民國年=88年10月}}
2bv795bfmdhgyrb7n9ra9q0055hg7hn
針灸大全
0
758592
2171947
1315790
2022-08-14T02:30:41Z
Franklyzzm
6560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针灸大全
|author=徐凤
|section=
|times=明·正统四年
|y=|m=|d=|previous=|next=|type=|from=
|notes=书名:针灸大全
作者:徐凤
朝代:明·正统四年
年份:公元1439 年
}}
<目录>
== 卷之一 ==
<篇名>
=== 周身经穴赋 ===
属性:手太阴肺大指侧,少商鱼际兮太渊穴;经渠兮列缺,孔最兮尺泽;侠白共天府为邻、云
门与中府相接。
手阳明兮大肠之经,循商阳、二间、三间而行;历合谷、阳 之 ,过偏历、温溜之滨
;下
迎香鼻迫。
胃乃足之阳明,厉兑趋乎内庭;过陷谷、冲阳之分,见解 、丰隆之神;下巨虚兮条口
陈,上巨虚兮三里仍;犊鼻引入梁丘、阴市之下、伏兔上贯髀关、气冲之经;归来兮水道,大
巨兮外陵;运天枢兮滑肉、礼太乙兮关门;梁门兮承满,不容兮乳根;乳中之膺窗屋翳,库房
之气户、缺盆;气舍、水突、人迎、大迎;地仓兮巨 续,四白兮承泣分;御颊车于下关,张
头维于额垠。
足太阴兮脾中州,隐白出兮大指头;赴大都兮瞻太白,访公孙兮至商丘;越三阴之交,
而漏
腹哀、食窦兮,接天 而同派;胸乡周荣兮,缀大包而如钩。
迨夫真心为手少阴。少冲出乎小指,少府直乎神门;阴 、通里兮、灵道非远;少海、
青灵兮,极泉何深。
手之太阳,小肠之荥。路从少泽,步前谷、后 之隆;道遵腕骨,观阳谷、养老之崇;
得支
见天容;匪由颧 ,曷造听宫。
足膀胱兮太阳,交背部之二行。穷至阴于通谷之口,寻束骨于京骨之乡;申脉命仆参以
前导
、殷门以相从,承扶、秩边而胞肓;入志室兮肓门、胃仓,开意舍兮振彼阳纲;出魂门兮
膈关,乃噫嘻乎神堂;膏肓兮在四椎之左右,魄户兮附带分而会阳;下、中、次、上之 ,
白环中膂之房;膀胱俞兮小肠,大肠俞兮在傍;三焦肾俞兮胃俞接,脾、胆、肝、膈兮心俞
当;厥阴、肺俞之募,风门、大杼之方;天柱竖兮玉枕络却,通天豁兮见彼承光;自五处、
曲差而下,造攒竹、睛明之场。
足少阴兮肾属,涌泉流于然谷;太 、大钟兮水泉缘,照海、复溜兮交信续;从筑宾兮
上阴
门肃;步廊、神封而灵墟存,神藏、 中而俞府足。
手厥阴心包之络,中冲发中指之奇;自劳宫、大陵而往,逐内关、间使而驰;叩 门于
曲泽,酌天泉于天池。
手少阳三焦之脉,在小指次指之端;关冲闻乎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
三阳
息定而角孙近耳,丝竹空而和 倒悬;耳门既辟,夏蚋闻焉。
足少阳兮胆经,穴乃出乎窍阴;溯侠溪兮地五会,过临泣兮 墟平;悬钟兮阳辅、光明
,外
夫带脉,询至京门;日月丽兮辄筋荣,渊腋泄兮肩井盈;临风池兮脑空鸣,穷窍阴兮完骨明
;举浮白于天冲,接承灵于正营,目窗兮临泣,阳白兮本神;率谷回兮曲鬓出,悬厘降兮悬
颅承;颔厌兮佳客主人,听会兮童子 迎。
厥阴在足,肝经所终。起大敦于行间,循太冲于中封,蠡沟、中都之会,膝关、曲泉之
宫;袭阴包于五里兮,阴廉乃发;寻羊矢于章门兮,期门可攻。
至若任脉行乎腹与胸,承浆泄兮廉泉通;窥天突与璇玑,捣华盖于紫宫;登玉堂兮膻中
逢,
鸿;石门直兮关元、中极,曲骨横兮会阴乃终。
督脉行乎背部中,兑端接兮 交从。素 在鼻兮,水沟疏通;神庭入发兮,上星 朦
;囟会
∶身柱缥于神道兮,灵台穹窿;至阳立下,筋缩脊中;接脊悬枢,命门重重;歌阳关兮舞腰
俞,愿长强兮寿无穷。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十二经脉歌 ===
属性: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 中行,肘臂寸口上鱼
际,
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咳,喘喝烦心胸满结, 臂之内前廉痛,
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痛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矢无度溺变别。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膀,入肘外廉循 外,
肩端前廉柱骨傍,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颊前下齿当,
还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颈肿并齿痛;所生病者为鼽衄,
目黄口干喉痹生,大指次指难为用,肩 外侧痛相仍。气有余兮脉热肿,虚则寒栗病偏增。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入齿,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
颅,
遂由髀关抵膝膑, 跗中指内间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间通;一支别走足跗指,
大指之端经尽矣。此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声心振惕,
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仍贲响,凡此诸疾皆 厥。所生病者为狂疟,湿温汗出鼻流血,口
唇裂又喉痹,膝膑疼痛腹胀结,气膺伏兔 外廉,足跗中指俱痛彻。有余消谷溺色黄,不
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食不消,气盛身前皆有热。
太阴脾起足大指,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 循 胫膝里,股内前廉入腹
中,
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快然衰;所生病者舌亦痛,
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疸发身黄大指痿。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咽喉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
下,
渴欲饮水咽干燥,所生胁痛目如金, 臂之内后廉痛,掌中有热向经寻。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廉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 外出后
廉,
至目锐 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 ,斜络于颧别络接。此经少气还多血
,
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犹当细分别。
足经太阳膀胱脉,目内 上悬额尖。支者巅上至耳角,直者从巅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
项,
贯胛侠脊过髀枢,髀外后廉 中合,下贯 内外踝后,京骨之下指外侧。是经血多气少也,是
动头痛不可当,项如拔兮腰似折,髀枢痛彻脊中央, 如结兮 如裂,是为踝厥筋乃伤;所
生疟痔小指废,头囟顶痛目色黄,腰尻 脚痛连背,泪流鼻HT 及癫狂。
足经肾脉属少阴,小指斜透涌泉心,然骨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 内侵,出 内廉上股
内,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喘嗽唾血喉中鸣,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视 气不足
,心悬如饥常惕惕。所生病者为舌干,口热咽痛气贲逼,股内后廉并脊疼,心肠烦痛疸而
,痿厥嗜卧体怠惰,足下热痛皆肾厥。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
内
,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心中澹澹或大动,善笑目黄面赤色。所生病者为心烦
,心痛掌热病之则。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歧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肘后 外循肩
上,
旋
,是动耳鸣喉肿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 ,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亦如废
。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 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
上,
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街毛际萦,横入髀厌环跳内
,直者缺盆下腋膺,过季胁下髀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指次指分
;一支别从大指去,三毛之际接肝经。此经多气乃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疼痛难转移
,面尘足热体无泽,所生头痛连锐 ,缺盆肿痛并两腋,马刀侠瘿生两旁,汗出振寒 疟疾
,胸胁髀膝至 骨,绝骨踝痛及诸节。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阴
后,
脉
动腰疼俯仰难,男疝女人小腹肿,面尘脱色及咽干。所生病者为胸满,呕吐洞泄小便难,或
时遗溺并狐疝,临证还须仔细看。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十二经本一脉歌 ===
属性:中焦肺起脉之宗,出手大指之端冲。大肠即起手次指,上行环口交鼻里。胃经源又下鼻
交,
小肠从手小指起,上斜络颧目内 。膀胱经从目内生,至足小指外侧行。肾脉动于小指下,
起注胸中过腹胯。心包出处又连胸,循手小指次指中。三焦起手次指侧,环走耳前目锐息。
胆家接生目锐傍,走足大指三毛上。足肝就起三毛际,注入肺中循不已。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经穴起止歌 ===
属性: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厉兑头维三,脾部隐白大包四。手心少冲极泉
来,
胆家窍阴童子 ,厥肝大敦期门已。十二经穴始终歌,学人铭于肺腑记。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十五脉络歌 ===
属性:人身络脉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数。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名内
关,
足少阳络是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为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
阴任之络为屏翳。脾之大络大包是,十五络穴君须记。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经脉气血多少歌 ===
属性:多气多血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少血多气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多血少气心包
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禁针穴歌 ===
属性: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
忌,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伦。石门针灸应须知,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
,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禁灸穴歌 ===
属性: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 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 颧 丝竹
空,
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还阴市,伏兔髀关、委中穴
,殷门申脉承扶忌。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血忌歌 ===
属性:行针须要明血忌,正丑二寅三之未,四申五卯六酉宫,七辰八戌九居已,十亥十一午正
当,腊子更加逢日闭。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逐日人神歌 ===
属性:初一十一廿一起,足拇鼻柱手小指。初二十二廿二日,外踝发际外踝位。初三十三二十
三,
初六十六廿六同,手掌胸前又在胸。初七十七二十七,内踝气冲及在膝。初八十八廿八辰,
腕内股内又在阴。初九十九二十九,在尻在膝足胫后。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内踝足跣觅。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九宫尻神歌 ===
属性:尻神所在足根由,坤内外踝圣人留,震宫牙 分明记,巽位还居乳口头,中宫肩骨连尻
骨,面目背从干上游,手膊兑宫难砭灸,艮宫腰项也须休,离宫膝肋针难下,坎肘还连肚脉求。
为医精晓尻神法,万病无干禁忌忧。
\r尻神之图\ph-h1.bmp\r
此乃神农所制。一岁起坤,二岁震,逐年顺飞九宫,周而复始,行年到处,则所生败体
,切忌针灸。若误犯之,重则丧命,轻则发痈疽之疾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太乙人神歌 ===
属性: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胁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立夏戊辰己巳
巽,
秋分仓果西方兑,辛酉还从右胁谋。立冬左足加新洛,戊戌己亥干位收。冬至坎方临叶蛰,
壬子腰尻下窍流。五脏六腑并脐腹,招摇戊己在中州。溃治痈疽当须避,犯其天忌疾难瘳。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 ===
属性: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
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
停,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寸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名鬼路,火针三下七 ,第六却寻大杼上,入
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针要温。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
间使鬼市上,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
要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
口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目录>卷之一
<篇名>
===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
属性:天星秘诀少人知,此法专分前后施。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脾病血气先合
谷,
脚气 疼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耳鸣腰痛先五会,
次针耳门三里内。小肠气痛先长强,后刺大敦不要忙。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阳。
牙疼头痛兼喉痹,先刺二间后三里。胸膈痞满先阴交,针到承山饮食喜。肚腹浮肿胀膨膨,
先针水分泻建里。伤寒过经不出汗,期门三里先后看。寒疟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
冷风湿痹针何处,先取环跳次阳陵。指痛挛急少商好,根据法施之无不灵。此是桑君真口诀,
时常莫作等闲轻。
<目录>卷之一
<篇名>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属性: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
用法
教开彻。至人可传受,匪人莫浪说。
三里足膝下,三寸两筋间。能除心腹痛,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肿满脚胫 。伤寒
羸瘦损,气蛊疾诸般。人过三旬后,针灸眼重观。取穴举足取,去病不为难。
内庭足指内,胃脘属阳明。善疗四肢厥,喜静恶闻声。耳内鸣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
不思食,针后便惺惺。
曲池曲肘里,曲骨陷中求。能治肘中痛,偏风半不收。弯弓开不得,臂痪怎梳头。喉闭
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疙瘩,针后实时瘳。
合谷在虎口,两指岐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疾热又寒。体热身汗出,目暗视朦胧。牙疼
并鼻衄,口禁更难言。针入看深浅,令人病自安。
委中曲 里,动脉正中央。腰重不能举,沉沉侠脊梁。风痫及筋转,热病不能当。膝头
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承山在鱼腰, 肠分肉间。善理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足下肿,两足尽寒酸。霍乱
转筋急,穴中刺便安。
太冲足大指,节后三寸中。动脉知生死,能除惊痫风。咽喉肿心胀,两足不能动。七疝
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昆仑足外踝,后跟微脉寻。膊重腰尻痛,阳踝更连阴。头疼脊背急,暴喘满中心。踏地
行不得,动足即呻吟。若欲求安好,须寻此穴针。
环跳在足髀,侧卧下足舒。上足屈乃得,针能废毒躯。冷风并冷髀,身体似缠拘。腿重
痛甚,屈伸转侧嘘。有病须针灸,此穴最苏危。
阳陵泉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起坐腰背重。面肿胸中满,冷痹与偏风。努力
坐不得,起卧似衰翁。针入五分后,神功实不同。
通里腕侧后,掌后一寸中。欲言言不出,懊 在心中。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平声
仍欠数,喉闭气难通。虚则不能食,咳嗽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列缺腕侧上,盐指手交叉。专疗偏头患,偏风肘木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
明补泻,应手疾如拿。
<目录>卷之一
<篇名>四总穴歌
属性: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目录>卷之一
<篇名>千金十一穴歌
属性: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胸项
如有
千金穴。
<目录>卷之一
<篇名>治病十一证歌
属性:攒竹丝竹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除泻动,风池又刺三分深。曲池合谷先针
泻,永与除 病不侵。根据此下针无不应,管教随手便安宁。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行针。牙痛三分针吕
细,齿疼根据前指上明。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寻。
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耳门又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大肠经内将针
泻,曲池合谷七分中。医者若能明此理,针下之时便见功。
肩背并和肩膊疼,曲池合谷七分深。未愈尺泽加一寸,更于三间次第行。各入七分于穴
内,少风二府刺心经。穴内浅深根据法用,当时蠲疾两三经。
咽喉以下至于脐,胃脘之中百病危。心气痛时胸结硬,伤寒呕哕闷涎随。列缺下针三分
许,三分针泻到风池。二手三间并三里,中冲还刺五分根据。
汗出难来刺腕骨,五分针泻要君知。鱼际经渠并通里,一分针泻汗淋漓。手指三间及
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汗至如若通遍体,有人明此是医师。
四肢无力中邪风,眼涩难开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语,风池合谷用针通。两手三间随后
泻,三里兼之与太冲。各入五分于穴内,迎随得法有神功。
风池手足指诸间,右痪偏风左曰瘫。各刺五分随后泻,更灸七壮便身安。三里阴交行气
泻,一寸三分量病看。每穴又加三七壮,自然瘫痪实时安。
疟疾将针刺曲池,经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针刺于二穴,疟病缠身方得离。未愈更加三间
刺,五分深刺莫忧疑。又兼气痛增寒热,间使行针莫用迟。
腿膝腰疼痞气攻,髋骨穴内七分穷。更针风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补泻同。又去阴交泻一
寸,行间仍刺五分中。刚柔进退随呼吸,去疾除 捻指功。
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便宜。左病针右右针左,根据此三分泻气奇。膝痛三分针犊
鼻,三里阴交要七次。但能仔细寻其理,劫病之功在片时。
<目录>卷之一
<篇名>流注指微赋
属性:疾居荣卫,扶救者针。观虚实于瘦肥,辨四时之浅深。是见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溪谷
;迎风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
原夫指微论中,颐义成赋,知本时之气开,说经络之流注。每披文而参其法,篇篇之旨
审存
沉至危笃,刺之勿误。
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流口温针,阳日气引,逢阴血暖牢寒濡。深求诸经十二作数,络脉十
五为周;阴俞六十脏主,阳穴七十腑收。刺阳经者,可卧针而取;夺血络者,先俾指而柔。呼为
迎而吸作补,逆为鬼而从何忧。淹疾延患,着灸之由。躁烦药饵而难极,必取八会;痈肿奇经而
蓄邪,纤犹砭
况夫甲胆乙肝,丁心壬水,生我者号母,我生者名子。春井夏荥乃邪在,秋经冬合乃刺
矣。
痛实痒虚,泻子随母要指。
想夫先贤迅效,无出于针;今人愈疾,岂离于医。徐文伯泻孕于苑内,斯由甚速;范九
思疗咽于江夏,闻见言稀。
大抵古今遗迹,后世皆师。王纂针昧而立康,獭从被出,;秋夫疗鬼而馘效,魂免伤悲
。慨
法,里外之绝,羸盈必别。勿刺大劳,使人气乱而神HT ;慎妄呼吸,防他针昏而闭血。又以
常寻古义,由有藏机,遇高贤真趣,则超然得悟;逢达人示教,则表我秩危。男女气脉行分
时合,度养时刻注穴,穴须根据今,详定疾病之仪,神针法式。广搜《难》、《素》之秘密文
辞,深考诸家之肘亟妙臆。故称泸江流注之指微,以为后学之规则。
<目录>卷之一
<篇名>通玄指要赋
属性: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功开圣理之深。外取砭针,能蠲邪而辅正;中含
水火,善回阳而倒阴。
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渠溪谷以岐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难暌,在
条纲而有统。理繁而昧,纵补泻有何功,法捷而明,曰迎随而得用。
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伤风项急,始求于
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耳闭须听会而治也,眼痛则合谷以推之。胸结身黄
,泻涌泉而即可;脑昏目赤,泻攒竹以便宜。若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牙齿痛吕细堪
治,头项强承浆可保。太白宣导于气冲,阴陵开通于水道。腹膨而胀,夺内庭以休迟;筋转
而疼,泻承山而在早。
大抵脚腕痛,昆仑解围;股膝疼,阴市能医。痫发颠狂兮,凭后 而疗理;疟生寒热兮
,仗间使以扶持。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以何疑。
嵇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王公谓此,三里去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固知腕骨祛黄。
然谷
井除两臂之难任,攒竹疗头疼之不忍。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昏冷泪,临泣尤准。髋骨并
腿痛以祛残,肾俞腰痛而泻泄。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文伯能泻死胎于阴交,
应针而殒。
圣人于是察麻与痛,分实与虚。实则自外而入也,虚则自内而出之。是故济母而裨其不
足,
,跻斯民于寿域。机微已判,彰往古之玄尽。
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疼,责肘前之三里。冷痹肾余,取定阳阴之上。连
脐腹
后以安然;腰背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明者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
捻指。
<目录>卷之一
<篇名>灵光赋
属性:黄帝岐伯针灸诀,根据他经里分明说。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灵光典注极幽
深,
。治气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心痛手颤针少海,少泽应除心下寒。两足拘挛觅阴市
,五
跟痛在仆参求,承山筋转并九痔。足掌下去寻涌泉,此法千金莫妄传。此穴多治妇人疾,男
蛊女孕两病痊。百会鸠尾治痢疾,大小肠俞大小便。气海血海疗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坚。伤
寒过经期门应,气刺两乳求太渊。大敦二穴主偏坠,水沟间使治邪颠。吐而定喘补尺泽,地
仓能止口流涎。劳宫医得身劳倦,水肿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颊车可针牙齿愈。
阴跷阳跷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阴阳陵泉亦主之,阴跷阳跷与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
在腰玄机宜正取。膏肓岂止治百病,灸得玄切病须愈。针灸一穴数病除,学人尤宜加仔细。
悟得明师流注法,头目有病针四肢。针有补泻明呼吸,穴应五行顺四时。悟得人身终造化,
此歌依旧是筌谛。
<目录>卷之一
<篇名>席弘赋
属性: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气刺两乳求太
渊,
谁知天突治喉风,虚喘须寻三里中。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曲池两手不如意,
合谷下针宜子细。心疼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鸠尾能治五般痫,
若下涌泉人不死。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
大杼若连长强寻,气滞腰疼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急救。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
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过经犹未汗。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耳内蝉鸣腰欲折,
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补泻五会间,且莫逢人容易说。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痫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须饶。水肿水分兼气海,皮肉随针气自消。冷嗽先宜补合谷,
却须针泻三阴交。牙齿肿痛并咽痹,二间阳 疾怎逃。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消风劳。
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委中腰痛脚挛急,取
得
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
腰间针与烧。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妇
人心痛心俞穴,男子 疼三里高。小便不禁关元好,大便闭涩大敦烧。髋骨腿疼三里泻,复
溜气滞便离腰。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功夫度浅深。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若
是七疝小肠痛,照海阴交曲泉针。又是应时求气海,关元同泻效如神。小肠气撮痛连脐,速
泻阴交莫得迟。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久
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下针麻重即须泻,得
气之时不用留。腰连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在,噎
不住时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瘥。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逼针泻气便须吸,若
补随呼气自调。左右捻针寻子午,抽针泻气自迢迢。用针补泻分明说,更用搜穷本与标。咽
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学人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最名高。
<目录>卷之二
<篇名>标幽赋
属性: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夫今人愈疾,岂离于医治。劫病之功,莫妙于针刺。故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
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正此之谓。
察岁时于天道。
夫人身十二经,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岁时者,春暖、夏热、秋凉
、冬
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焉。是故天温月明,则人血
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滞而卫气沉。月始生,则气血始精
,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生;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
天时而调之。若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名曰重实。月廓
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又曰∶天有五
运,金水木火土也;地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热也。学人必察斯焉。
定形气于予心。
经云∶凡用针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
其血
,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不调者病,相失者死。是故色脉不顺
而莫针,戒之戒之。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经云∶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外壅则
邪从
春夏之人,阳气轻浮,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之浅。秋病在肌肉血脉,冬病在筋骨。秋
冬
二俞,秋刺十二经,冬刺十二合,以配木火土金水。理见子午流注。
不穷经络阴阳,须逢禁刺。
经有十二∶手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包络,太阳小肠,少阳三焦,阳明大肠;足太阴脾,少阴
肾,厥阴肝,太阳膀胱,少阳胆,阳明胃也。络有十五∶肺络列缺,心络通里,心包络内关,
小肠络支正,三焦络外关,大肠络偏历,脾络公孙,肾络大钟,肝络蠡沟,膀胱络飞扬,胆
络光明,胃络丰隆,阴跷络照海,阳跷络申脉脾之大络大包,督脉络长强,任脉络屏翳也。
阴阳者,天之阴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身
。是以春夏之病在阳,秋冬之病在阴,皆视其所在,与施针石也。又言背为阳,阳中之阳,
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
雄相输应也,是以应天之阴阳。学人苟不明此经络、阴阳升降,左右不同
之理,如病在阳明,反攻厥阴,病在太阳,反和太阴,遂致贼邪未除,本气受弊,则有劳无
功,禁刺之犯,岂可免哉。
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脏者,心、肝、脾、肺、肾也。腑者,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也。虚者痒麻也
,实
则泻脾土。又且本经亦有子母,如心之虚,取少海穴以补之,实则取少府穴以泻之。诸经皆
然,并不离乎五行相生之理矣。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此言平人气象气脉,行于十二经,一周为身,除任督之外,计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
有百
肺脉生自中焦中府穴,出于云门起,至少商穴止。卯时阳明大肠经,自商阳穴至迎香穴。辰
时阳明胃经,自头维至厉兑。巳时太阴脾经,自隐白至大包。午时少阴心经,自极泉至少冲
。未时太阳小肠经,自少泽至听宫。申时太阳膀胱经,自睛明至至阴。酉时少阴肾经,自涌
泉至俞府。戌时心包络,自天池至中冲。亥时少阳三焦经,自关冲至禾 。子时少阳胆经,
自童子 至窍阴。丑时厥阴肝经,自大敦至期门而终。
经有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
十二经者,即手足三阴三阳之正经也。别络者,除十五络,又有横络、丝络、孙络,不
知其纪,散走于三百余支之脉也。
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此言经络或正或侧,或仰或覆,而气血循行孔穴,一周于身,荣行脉中,三百余候,卫
行脉外,三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经络阴升阳降气血出入之机,男女无以异矣。
要识迎随,须明顺逆。
迎随者,要和荣卫之流注,经脉之往来也。明其阴阳之经,逆顺而取之。迎者,以针头
朝其
知随,令气必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升降上下,源流往来,逆顺之道明矣。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
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此言三阴三阳,气血多少之不同,取之必记为最要也。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言用针者,先明正文气血之多少,次观针气之来应也。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轻浮、滑虚、慢迟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乃真气之未到也。沉重、涩滞、紧实也。
入针之后,值此三者,是正气之已到也。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
留,住也;疾,速也。此言正气既至,必审寒热而施之。故经云∶刺热须至寒者,必留
针。
穴急扪。
未至也,据虚实而 气。
此言针气之未来也。经云∶虚则推内进搓,以补其气。实则循扪弹怒,以引其气。
气之至,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如闭处幽堂之深邃。
邃气既至,则针自涩紧,似鱼吞钓,或沉或浮而动。其气不来,针自轻滑,如闭居静室
之中,寂然无所闻也。
气至速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言下针若得气来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气若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故赋
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矣。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
昔黄帝制九针者,上应天地,下应阴阳四时。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 针以应天,
长一寸六分,头尖末锐,去泻阳气。二曰员针以应地,长一寸六分,针如卵形,楷磨分肉间,
不
四曰锋针,以应四时,长一寸六分,刃三隅,以发痼疾。五曰铍针,以应五音,长四寸,广
二
身微大,以取暴气。七曰毫针,以应七星,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
留之而痒,以取痛痹。八曰长针,以应八风,长七寸,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九曰大针,
以应九野,长四寸,其锋微员,尖如挺,以泻机关之水。九针毕矣。此言九针之妙,毫针最
精,能应七星,又为三百六十穴之备也。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本形,言针也,针本出于金。古人以砭石,今人以针代之。蠲,除也。邪气盛,针能除
之。扶,辅也。正气衰,针能辅也。
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此言针有长短,犹水之长短也。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
,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络,故言针应水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此言木有斜正,而用针亦有或斜或正之不同,刺阳经者,必斜卧其针,无伤其卫;刺阴
分者,必正立其针,毋伤其荣。故言针应木也。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口藏,以针含于口也。气之温,如火之温也。羸,瘦也。凡欲下针之时,必效仿真人,
口温针暖,使荣卫相接。进己之阳气,补彼之瘦弱。故言针应火也。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
循者,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也。机扪者,针毕以手扪闭其穴,如用土填塞之义。
故言针应土也。
实应五行而可知。
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此结上文,针能应五行之理可知矣。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
言针虽但长一寸六分,能巧运神机之妙,中含水火,回倒阴阳,其理最玄妙也。
或细桢于毫发,同贯多岐。
桢,针之干也。岐,气血往来之路也。言针之干虽如毫发之微小,能贯通诸经血气之道
路也。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平,治也;调,理也。言针能调治脏腑之疾。有寒则温之,有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
则泻之。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
拘挛者,筋脉之拘束也,闭塞者,气血不通也。八邪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也。言疾有
挛闭者,必驱散八风之邪也。
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寒者,身作颤而发寒也。热者,身作潮而发热也。痛,疼痛也。痹,麻木也。四关者,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 合谷是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即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凡用针者,必使患者精神已朝,而后方可入针。既刺之,必使患者精神才定,而后施针
行气
自紧涩,可与根据法察虚实而施之。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
言欲下针之时,必取阴阳气血多少为主,详见上文。
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下手,亦言用针也。水者,母也。木者,子也。是水能生木也。是故济母裨其不足,夺
子平其有余。此言用针必先认子母相生之义。举水木而不及土金火者,省文也。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
百会一穴在头,以应乎天;璇玑一穴在胸,以应乎人;涌泉二穴在足掌心,以应乎地,
是谓三才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大包二穴在乳后,为上部。天枢二穴在脐傍,为中部。地机二穴在足 ,为下部。是谓
三部也。
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阳跷脉起于足跟中,循外踝,上入风池。阳维脉维持诸阳之会。如腑会太仓之类。督
脉起自
腰、腿在表之疾也。
阴跷、阴维、任、冲、带,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
阴跷脉,亦起于足跟,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阴维脉,维持诸阴之交,如足太
阴之
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如系带也。言此奇经五脉属阴
,能治心腹胁肋在里之疾也。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
二陵者,阴陵,阳陵也。二跷者,阴跷、阳跷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
。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也。
两间、两商、两井,相根据而列两支。
两间者,二间三间也。两商者,少商商阳也。两井者,天井肩井也。言此六穴,相根据而
分别于手之两支也。
另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此言取量穴法,必以男左女右,中指与大指相屈如环,取内侧纹两角为一寸,各随长短
大小
短,大小肉分,骨节发际之间,量度以取之。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伸屈者,如取环跳之穴,必须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平直者,或平卧而取
之,或正坐而取之,或直立而取之。自然安定,如承浆在唇下宛宛中之类也。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 之间,动脉相应。
阳部者,诸阳之经也。如合谷、三里、阳陵泉等穴,必取侠骨侧指陷中为真也。阴分者
,诸阴之经也,如箕门、五里、太冲等穴,在屈心之间,必以动脉应指,乃为真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此言取穴之法,必须点取五穴之中而用一穴,则可为端的矣。若用一经,必须取三经而
正一经之是非也。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头部与肩部,则穴繁多,但医者以自意详审大小、肥瘦而分之;督、任二脉、值乎背腹
中行,而有分寸则易定也。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
标本者,非止一端也,有六经之标本,有天地阴阳之标本,有传病之标本。夫六经之标
本者
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标在背脾俞与舌本也。足少阴
之本在内踝上三寸中,标在背肾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中所,标在背
肝
,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别阳,标在额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
本
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筋下三寸也。此乃十二之行取也。
经云∶病有标本,刺有逆从浅深之理。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
本相
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从正行
无间。明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夫阴阳标本,逆从之道也。小而言
大
易言而世人识见无能及也。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先逆而后病者,先病而后
生寒者,先热而后生病者,此五者俱治其本也。先热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
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大小便不利而生病者
,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
标,后治其本。又云∶得病日为本,传病为标也。浅深者,刺阳经必中荣,须浅而卧针,无
伤于卫也。刺阴分中卫,须深而立针,无损于荣也。此谓阴阳标本,浅深之道也。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
此言用针之法,有住痛移疼之功者,必先以针左行左转,而得九数,复以右行右转而得
六数
隆别走于太阴脾经,此之类也。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类。
门海者,如章门,气海之类。俞者,五脏六腑之俞也,俱在背部二行中。募者,脏腑之
募。
,小肠募关元,但三焦、包络,膀胱无募矣。此言五脏六腑之有病,必取此门海俞募之穴而
刺之,最微妙矣。
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原者,十二经之原也。别,阳别也。交,阴交也。会,八会也。夫十二原者,胆原丘墟
,肝原
,肾原太 ,三焦原阳池,包络原大陵。八会者,血会膈俞,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筋会阳
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也。此言经络血气凝结不通者,必取此原
别交会之穴而刺之。
更穷四根三结,根据标本而刺无不痊。
根结者,十二经之根结也。《灵枢经》云∶足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也。足少阴根于
涌泉
兑,结于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耳也。手太阳根于少泽,结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
根于关冲,结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结于扶突、偏历也。手三阴之经未载,不
敢强注。又云四根者,耳根、鼻根、乳根、脚根也。三结者,胸结、腹结、便结也。此言能
究根结之理,根据上文标本之法刺之,则疾无不愈也。
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刺无不效。
八法者,奇经八脉也。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
外关
配合,分于五也。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主客者,公
孙主内关客
穴,先主后客,而无不效也。详载于后。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
八脉者,即奇经也,注见上文。八会者气、血、脉、筋、骨、髓、脏、腑之会也,亦注
见前。纪纲者,如纲之有纲也。此言奇经八脉起止,连及八会,本是人身经脉之纲领也。
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一枢要。
十二经、十五络、十二原穴,俱注见前。此言十二原者,乃十二经络出入门户之枢纽也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
六十六穴者,即子午流注,井荥俞原经合也。阳干注腑三十六穴,阴干注脏三十穴,共成
六十六穴,俱载于后子
流注之中一穴用之,则幽微之理可见矣。
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十二经原,注见于前。此言一时之中,当审此日是何经所主,当此之时该取本日此经之
原穴而刺之,则流注之法玄妙始可知矣。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此言补泻之法,非但呼吸,而在乎手指之法也。法分十四者,循扪提按,弹捻搓盘,
推内动摇,爪切进退出摄者是也。法则如斯,巧拙在人之活法,备详金针赋内。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交正者,如大肠与肺为传送之府,心与小肠为受盛之官,脾与胃为消化之官,肝与胆为
清净
小肠之穴兼之。余仿此。言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缪刺者,刺络脉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经缪刺之理也。
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三阳之经,从头下足,故言头有病,必取足穴而刺之。
巨刺与缪刺各异。
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中其经也。
缪刺
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右痛未已而左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中其经
,非络脉也。故络病,其经与经脉缪处,故曰缪刺。此刺法之相同,但一中经,一中络之异
耳。
微针与妙刺相通。
微针者,刺之巧也;妙刺者,针之妙也。言二者之相通。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
言针入肉分,则以天人地三部而进,必察其得气,则内外虚实而可知矣。又云∶察脉之
三部,则知何经虚,何经实也。
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
言下针之后,看针气缓急,可决脏腑之寒热也。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言欲下针之时,必先令针光耀,看针莫有损坏,次将针含于口内,令针温暖,与荣卫相
接,无相触犯也。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此戒用针之士,贵乎专心诚意而自重也。令目无他视,手如握虎,恐有伤也。心无他想
,如
暮,着意留心,不失其所,此之谓也。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言欲下针之时,必先以左手大指爪甲于穴上切之,则令其气散,以右手持针,轻轻徐入
,此乃不痛之因也。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空心者,未食之前。此言无刺饥人,其气血未定,则令人恐惧,有怕怯之心,或直立或
侧卧,必有眩晕之咎也。
背目沉掐,坐卧平而少昏。
此言欲下针之时,必令患人勿视所针之处。以手爪甲重切其穴,或卧或坐,而无昏闷之
患也。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
十干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十变者,逐日临时之变也。备
载于《灵龟八法》之中。
故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苟能明此,则知孔穴之得失也。
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五行、五脏俱注见前。此言病于本日时之下,得五行生者旺,受五行克者衰。知心之病
,得甲乙之日时者,生旺;遇壬癸之日时者,克衰。余皆仿此。
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此言用针之捷效,如射之发中也。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阴交穴有二,一在脐下一寸,一在足内踝上三寸,名三阴之交也。此言二穴能定妇人之
血晕,又言照海、内关二穴,能下产妇之胎衣也。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
痹厥者,四肢厥冷麻痹也。偏枯者,中风半身不遂偏枯也。言治此证,必须接气通经,
更以迎随之法,使血脉贯通,经络接续也。
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根据归。
漏崩带下者,女子之疾也。言有此证,必须温针待暖以补之,使荣卫调和而归根据也。
静以久留,停针待之。
此言下针之后,必须静而久停之。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照海等穴,俱载折量法中,故不重录。
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
此言疼痛者热,宜泻之以凉;痒麻者冷,宜补之以暖。
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俞者,十二经中之俞穴。井者,十二经中之井也。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痛肋疼,
针飞虎。
太冲等穴,俱载后图。但飞虎穴即章门穴也。又云是支沟穴,以手于虎口一飞,中指尽
处是穴也。
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痛,泻光明
于地
而可取 地五者,即地五会也。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死朔而速冷。
此以月生死为期,午前卯后者,辰、巳二时也。当此之时,太阴月之生也,是故月廓空
无泻
速冷之。将一月而比一日也。经云∶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至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
四,十七日十三 ,渐退至三十日一 也。月望巳前谓之生,月望巳后谓之死。午前谓之
生,午后谓之死也。
循扪弹弩,留吸母而坚长。
循者,用针之后,以手上下循之,使血气往来也。扪者,出针之后,以手扪闭其穴,使
气不
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
爪下者,切而下针也。伸提者,施针轻浮豆许曰提。疾呼子者,实则泻其子,务待寒至
之后,去之速,而嘘且短矣。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
动退者,以针摇动而退也。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空歇者,撒手而停针也。迎以针
逆而迎之,夺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病,必泻脾胃之子。此言欲泻必施此法也。
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推内进者,用针推内而入也。搓者,犹如搓线之状,慢慢转针,勿令太紧也。随,以针
顺而随之。济则济其母也,如心之病,必补肝胆之母。此言欲补必用此法也。
慎之,大凡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
慎之者,戒之也。此言有危笃之疾,必观其形色,而察其脉,若相反者,莫与用针。恐
劳而无功,反获罪也。
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此言无针大寒、大热、大风、大阴雨、大饥、大饱、大醉、大劳,凡此之类,决不可用
针,实大忌也。
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望,每月十五日也。晦,每月三十日也。弦、有上弦、下弦。上弦,或初七或初八。下
弦,
于此哉?
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
此言灸也,勉医者宜专心究其穴法,无误于着艾之功,庶免于犯于禁忌,而坏人之皮肉
也。
正其理而求其原,勉投针而失其位。
此言针也,勉学人要明其针道之理,察病之原,则用针不失其所也。
避灸处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禁灸之穴四十五,更和四肢之井,共四十九也。禁针之穴二十二,外除六腑之俞也,
俱载于前。
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复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再醒。肩井
、
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
声。
此引先师用针,有此立效之功,以砺学人用心之诚耳。
且夫去圣逾远,此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
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此先师叹圣贤之古远,针道之渐衰。理法幽深,难造其极,复以谦逊之言以结之。吁,
窦太
<目录>卷之三
<篇名>周身折量法
属性:夫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念凤幸遇明师,口传心受,逐部折量。谨按《明堂》、《铜人
》、
记诵,则孔穴了然在目。倘有未具,以俟后之君子更加削正,庶斯道之不朽云。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先论取周身寸法
属性:《千金》云∶尺寸之法,根据古者八寸为尺,八分为寸。仍取本人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
一寸。又有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在人。亦有长短不定者,今考定
以男左女右大指与中指相屈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谓之周身寸法为
准则。
\r周身寸屈指量法图\ph-h2.bmp\r
\x中指屈其中节,以边两文之尖相去者,量之是为一寸。\x
\r周身寸伸指量法图\ph-h3.bmp\r
\x中指自上节下之横文,量至中节下之中文,相去之间为一寸。\x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头部中行一十四穴
属性:平眉三寸定发际,大杼三寸亦如是。却来折作尺二寸,发上五分神庭位,庭上五分名上
星
。后顶会后寸半中,强间顶后过寸五。脑户去间寸五分,户后寸半定风府,府下五分哑门中
,门下五分发际终,更有明堂一穴差。(诸经俱作上星穴,头部中行折量法。)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头部二行左右一十四穴
属性:曲差侠庭寸半量,五处仍侠上星傍。处后承光寸半中,寸半通天络却在。玉枕横纹于脑
户
。《铜人》经中不曾载,《明堂》经载近曲差。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头部三行左右一十二穴
属性:临泣二穴当两目,直入发际五分属。目窗泣后量一寸,正营窗后一寸足。承灵营后寸五
分
《明堂》载,风眩鼻塞不可废也。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侧头部左右二十六穴
属性:脑空上廉为颔厌,脑空之中号悬颅。悬厘脑空下廉取,耳上三寸天冲居。率谷耳上一寸
半,
一寸之中审端的,颅囟耳后青络脉, 脉耳本后边中,鸡足青脉上相逢,完骨耳后四分际,
耳尖后陷是翳风。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面部中行六穴
属性:素 二穴鼻柱头,鼻下人中是水沟。兑端开口唇珠上,龈交唇内齿上求。唇下宛宛承浆
穴,颔下廉泉到结喉。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面部二行左右十穴
属性:眉头有穴名攒竹,面 之畔睛明属。巨 八分侠鼻傍,孔畔五分迎香录。更有禾
侠人中,相去五分左右同。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面部三行左右十穴
属性:面部三行十穴通,眉上一寸阳白宫。目下七分取承泣,四白目下一寸同。地仓四分侠口
吻,大迎曲颔前陷中。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面部四行左右十穴
属性:本神寸半曲差傍,头维本神寸五量。丝竹空居眉后傍,瞳子目 五分详。颧 面颊下廉
取,兑骨端下陷中当。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侧面部左右十四穴
属性:(更二穴)
上关一名客主人,下关之禁久留针。上关耳前开口取,下关耳下合口寻。前门目后量寸
半,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属性:肩膊之穴二十六,缺盆之上肩井当。天 盆上毖骨际,巨骨肩端上两行。肩之前廉为
会,
天宗之前秉风穴,肩中曲髀曲垣中,肩外俞髀上廉折,肩中俞髀下廉通。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背部中行十二穴
属性:上有大椎下尾 ,分为二十有一椎。古来自有折量法,同身三寸而取俞。七寸八分分上
七,
至
关十六椎下睹。十七至二十俱无,二十一椎名腰俞。下去更有长强穴,请君逐一细寻之。
间中七节长二分,大要十四与平脐。一尺二寸一分四,后有密户宜审思。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背部二行左右四十六穴
属性:中行各开寸五分,第一大杼二风门。肺俞三柱厥阴四,五椎之下是心俞。督俞六椎膈俞
七,
大肠关元俞怎量,十六十七椎两旁。十八椎下小肠俞,十九椎下取膀胱。中膂内俞柱二十,
白环二十一椎量。上 次 中与下,一空二空侠腰踝。此为背部之二行,又有会阳阴尾傍。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背部三行二十八穴
属性:去脊左右各三寸,第二椎下名附分。魄户第三柱下取,膏肓四椎下三分。神堂第五噫嘻
六,
胞肓二穴十九取,秩边二十椎下止。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侧颈部左右十八穴
属性:曲颊之后名天容,缺盆之上寻天牖。完骨之下发际上,天柱之穴天容后。颈上大筋是天
窗,
水突穴在人迎下,气舍又居天突傍。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膺部中行七穴
属性:天突喉下宛宛中,璇玑突下一寸逢。玑下一寸华盖穴,盖下寸六分紫宫。玉堂宫下一寸
六,两乳中间是膻中。中庭膻下仍寸六,四穴各寸六分同。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膺部二行左右十二穴
属性:璇玑之傍二寸所,巨阙之下寻俞府。腑下寸六分 中, 中寸六神藏逢。神下寸六灵墟
穴,墟下寸六到神封。封下寸六步廊是,膺部二行穴尽矣。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膺部三行左右十二穴
属性:俞府之傍二寸寻,穴名气户主胸襟。库房、屋翳、膺窗共,各去一寸六分真。乳中正当
乳之上,乳根乳下六分相。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膺部四行十二穴
属性:气户两旁二寸分,巨骨之下寻云门。云下一寸是中府,周荣穴下六分中。胸乡天 并食
窦,各下一寸六分同。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侧腋部八穴
属性:腋下三寸名渊腋,腋前一寸名辄筋。天池在乳后一寸,大包腋下六寸真。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腹部中行十五穴
属性:腹部中行寻鸠尾,蔽骨之下五分是。巨阙在尾下一寸,尾下二寸上脘记。尾下三寸中脘
名,
脐下寸半气海中,脐下二寸石门里。脐下三寸名关元,脐下四寸中极底。曲骨毛际陷中求,
会阴两阴间是矣。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腹部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属性:幽门寸半巨阙边,下去一寸通谷然。阴都石关及商曲,肓俞中注四满连。气穴大赫并横
骨,各下一寸分明言。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腹部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属性:幽门两旁寸半是,名曰不容根据法取。下有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止。以上各下一寸
当,天枢二穴侠脐傍。枢下一寸外陵是,陵下二寸名大巨。水道在巨下三寸,道下二寸归来
比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腹部四行左右十四穴
属性:期门在腹肝之募,不容穴旁寸半取。日月门下五分求,腹哀穴下一寸所。大横哀下三寸
半,腹结横下三分看。府舍在结下三寸,横下五寸冲门断。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侧胁部左右十二穴
属性:章门脾募季肋端,监骨腰中京门看。带脉胁下一寸八,五枢带下三寸安。五寸三分章门
下,维道有穴真无价。居 合取八寸三,胁堂二骨门腋下。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手太阴肺之经左右十八穴
属性:少商大指端内侧,鱼际本节后散脉。太渊掌后陷中求,经渠寸口陷中得。列缺侧腕上寸
半,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手阳明大肠之经左右二十八穴
属性:商阳盐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间。阳 上侧腕中
是,
曲池曲骨纹头尽,肘 大骨外廉近。大脉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 肘上七寸量
,两筋两骨陷中取。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手厥阴心包络之经左右十六穴
属性:中指内端是中冲,劳宫横纹在掌中。大陵掌后两筋陷,内关掌后二寸同。掌后三寸名间
使, 门去腕五寸所。曲泽肘腕横纹中,腋下三寸天泉府。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手少阳三焦之经左右二十四穴
属性:无名指外端关冲,指间节前液门中。中渚本节后陷比,阳池手表腕上取。外关腕后二寸
求,
着。天井肘外骨后迁,肘上三寸清冷渊。消泺二穴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手少阴心之经左右十八穴
属性:小指内廉端少冲,少府掌内直劳宫,神门掌后兑骨际,去掌五分阴 中。掌后一寸名通
里,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手太阳小肠之经左右十六穴
属性:少泽小指外廉端,前谷侧本节前看。后 节后掌纹尽,腕骨外侧陷中安。阳谷腕侧兑骨
下,养老骨上寻外踝。支正腕后五寸在,少海肘端五分外。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足太阴脾之经左右二十二穴
属性:大指端内侧隐白,本节后陷求大都。太白内侧核骨下,节后一寸公孙乎。商丘内踝微前
高,
箕门一穴在鱼腹,动脉应手越筋间。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足厥阴肝之经左右二十二穴
属性:足大指端名大敦,行间足指外边逢。太冲本节后二寸,踝前一寸号中封。蠡沟踝上五寸
是,
阴廉离气冲二寸,动脉中央下羊矢。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足阳明胃之经左右三十穴
属性:厉兑指端是二指,内庭次指外间取。陷谷去庭二寸间,冲阳去庭五寸止。解 去庭六寸
半,
犊鼻穴在膝膑下,梁丘膝上二寸已。阴市膝上三寸求,伏兔膝上六寸取,髀关穴在伏兔后,
膝根四穴膝前矣。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足少阴肾之经左右二十穴
属性:足掌心中是涌泉,然谷直上内踝前。太 踝后跟骨上,大钟足跟后冲迁。水泉 下一寸
觅,
筑宾内踝上 分,阴谷膝内骨后边。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足少阳胆之经左右二十八穴
属性:第四指端是窍阴,侠溪本节陷中寻。去 一寸地五会,临泣去地寸半真。丘墟外踝前陷
中,
阳关之上二寸外,膝上五寸中渎中。风市垂手中指尽,环跳在砚子骰中。侧卧屈上伸下足
,取之得法治诸风。
<目录>卷之三\周身折量法
<篇名>足太阳膀胱之经左右三十六穴
属性:小指外侧至阴足,本节后陷中通谷。束骨节后陷中求,骨下肉际寻京骨。阳跷踝下即申
脉,
承山兑 肠下取,承筋在 肠中央。合阳委中下一寸,委中在 纹中张。委阳外廉两筋内,
浮在阳一寸上。殷门 上六寸比,承扶臀下阴冲止。
<目录>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篇名>论经脉有奇经八脉
属性:《难经》云∶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
,有
,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
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 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
能复拘也。既不拘于十二经络皆从何起何继,详见下文。
<目录>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篇名>奇经八脉周身交会歌
属性:督脉起自下极 ,并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 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
底,
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会阴,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足跟之底,循外踝上入风池。
阴跷内踝循喉嗌,本是阴阳脉别支。诸阴会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 。诸阳会起阳维脉
,太阳之 金门是。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系诸经乃顺常。
<目录>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篇名>八脉交会八穴歌
属性: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 督脉内
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目录>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篇名>八脉配八卦歌
属性:干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 兑坎申脉间。补泻浮沉分逆
顺,得时呼吸不为难。祖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目录>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篇名>八穴相配合歌
属性:公孙偏与内关合,列缺能消照海 。临泣外关分主客,后 申脉正相合。左针右病知高
下,以意通经广按摩。补泻迎随分逆顺,五门八法是真科。
<目录>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篇名>八法逐日干支歌
属性: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就,戊癸巳午七相根据。丙辛亥子亦七
数,逐日干支即得知。
<目录>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篇名>八法临时干支歌
属性: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须知。戊癸辰戌各有
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按灵龟飞腾图有二,人莫适从,今取其效验者录之耳。
\r灵龟八法之图\ph-h4.bmp\r
假如甲子日,戊辰时,就数逐日支干内。甲得十数,子得七数。又算临时支干内,戊得五数
,辰得五数,共成二十七数。此是阳日,该除二九一十八数,余有九数,离九列缺穴也。
又如乙丑日,壬午时,就算逐日支干内。乙得九数,丑得十数。又算临时支干内,壬得
六数
皆仿此。
<目录>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篇名>飞腾八法歌
属性:(与前法不同)
壬甲公孙即是干,丙居艮上内关然。戊午临泣生坎水,庚属外关震相连。辛上后 装巽
卦,乙癸申脉到坤传。己土列缺南离上,丁居照海兑金全。
其法只取本时天干为例,假如甲己日戊辰时,即取戊干临泣穴,己巳时,即列缺;庚午
时,即外关。余皆仿此。
(愚谓奇经八脉之法,各有不相同。前灵龟八法,有阳九阴六、十干十变开阖之理,用之得
时,无不捷效。后飞腾八法,亦明师所授,故不敢弃,亦载于此,以示后之学人。)
<目录>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篇名>八法交会八脉
属性:\r图\ph-h5.bmp\r
公孙二穴父通 冲脉。
内关二穴母通 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 二穴夫通 督脉。
申脉二穴妻通 阳跷脉。(合于目内 、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临泣二穴男通 带脉。
外关二穴女通 阳维脉。(合于目内 、耳后、颊、颈肩)。
列缺二穴主通 任脉。
照海二穴客通 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目录>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篇名>八法主治病证
属性:公孙二穴通冲脉,脾之经,在足大指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令病患坐合两掌相对取之,
主治三十一证。
凡治后证,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
九种心疼,一切冷气。
大陵二穴 中脘一穴 隐白二穴。
痰膈涎闷,胸中隐痛。
劳宫二穴 膻中一穴 间使二穴。
脐腹胀满,气不消化。
天枢二穴 水分一穴 内庭二穴。
胁肋下痛,起止艰难。
支沟二穴 章门二穴 阳陵泉二穴。
泄泻不止,里急后重。
下脘一穴 天枢二穴 照海二穴。
胸中刺痛,隐隐不乐。
内关二穴 大陵二穴 中二穴。
两胁胀满,气攻疼痛。
阳陵泉二穴 章门二穴 绝骨二穴(一名悬钟)
中满不快,翻胃吐食。
中脘一穴 太白二穴 中魁二穴(一名阳 )
气膈五噎,饮食不下。
膻中一穴 三里二穴 太白二穴
胃脘停痰,口吐清水。
巨阙一穴 厉兑二穴 中脘一穴
中脘停食,疼刺不已。
解 二穴 太仓一穴(一名中脘穴) 三里二穴
呕吐痰涎,眩晕不已。
丰隆二穴 中魁二穴 膻中一穴
心疟令人心内怔忡。
神门二穴 心俞二穴 百劳一穴(即大椎穴)
脾疟令人怕寒,腹中痛。
商丘二穴 脾俞二穴 三里二穴
肝疟令人气色苍苍,恶寒发热。
中封二穴 肝俞二穴 绝骨二穴
肺疟令人心寒怕惊。
列缺二穴 肺俞二穴 合谷二穴
肾疟令人洒热,腰脊强痛。
大钟二穴 肾俞二穴 申脉二穴
疟疾大热不退。
间使二穴 百劳一穴 绝骨二穴
疟疾先寒后热
后 二穴 曲池二穴 劳宫二穴
疟疾先热后寒。
曲池二穴 百劳一穴 绝骨二穴
疟疾心胸疼痛。
内关二穴 上脘一穴 大陵二穴
疟疾头痛眩晕,吐痰不已。
合谷二穴 中脘一穴 列缺二穴
疟疾骨节酸痛。
魄户二穴 百劳一穴 然谷二穴
疟疾口渴不已。
关冲二穴 人中一穴 间使二穴
胃疟令人善饥而不能食。
厉兑二穴 胃俞二穴 大都二穴
胆疟令人恶寒怕惊,睡卧不安。
临泣二穴 胆俞二穴 期门二穴
黄胆四肢俱肿,汗出染衣。
至阳一穴 百劳一穴 腕骨二穴 中脘一穴 三里二穴
黄胆,遍身皮肤及面目小便俱黄。
脾俞二穴 隐白二穴 百劳一穴 至阳一穴 三里二穴 腕骨二穴
疸,食毕则头眩心中拂郁,遍体发黄。
胃俞二穴 内庭二穴 至阳一穴 三里二穴 腕骨二穴 阴谷二穴
酒疸,身目俱黄,心中俱痛,面发赤斑,小便赤黄。
胆俞二穴 至阳一穴 委中二穴 腕骨二穴
女痨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便不利。
关元一穴 肾俞二穴 然骨二穴 至阳一穴
内关二穴 阴维脉。心包络之经,在掌后二寸两筋之间陷中,令患人稳坐仰手取之,主
治二十五证。
中满不快,胃脘伤寒。
中脘一穴 大陵二穴 三里二穴
中焦痞满,两胁刺痛。
支沟二穴 章门二穴 膻中一穴
脾胃虚冷,呕吐不已。
内庭二穴 中脘一穴 气海一穴 公孙二穴
脾胃气虚,心腹胀满。
太白二穴 三里二穴 气海一穴 水分一穴
胁肋下疼,心脘刺痛。
气海一穴 行间二穴 阳陵泉二穴
痞块不散,心中闷痛。
大陵二穴 中脘一穴 三阴交二穴
食 不散,人渐羸瘦。
腕骨二穴 脾俞二穴 公孙二穴
食积血瘕,腹中隐痛。
胃俞二穴 行间二穴 气海一穴
五积气块,血积血癖。
膈俞二穴 肝俞二穴 大敦二穴 照海二穴
脏腑虚冷,两胁痛疼。
支沟二穴 建里一穴 章门二穴 阳陵泉二穴
风壅气滞,心腹刺痛。
风门二穴 膻中一穴 劳宫二穴 三里二穴
大肠虚冷,脱肛不收。
百会一穴 命门一穴 长强一穴 承山二穴
大便艰难,用力脱肛。
照海二穴 百会一穴 支沟二穴
脏毒肿痛,便血不止。
承山二穴 肝俞二穴 膈俞二穴 长强一穴
五种痔疾,攻痛不已。
合阳二穴 长强一穴 承山二穴
五痫等证,口中吐沫。
后 二穴 神门二穴 心俞二穴 鬼眼四穴
心性呆痴,悲泣不已。
通里二穴 后 二穴 神门二穴 大钟二穴
心惊发狂,不识亲疏。
少冲二穴 心俞二穴 中脘一穴 十宣十穴
健忘易失,言语不记。
心俞二穴 通里二穴 少冲二穴
心气虚损,或歌或笑。
灵道二穴 心俞二穴 通里二穴
心中惊悸,言语错乱。
少海二穴 少府二穴 心俞二穴 后 二穴
心中虚惕,神思不安。
乳根二穴 通里二穴 胆俞二穴 心俞二穴
心惊中风,不省人事。
中冲二穴 百会一穴 大敦二穴
心脏诸虚,心怔惊悸。
阴 二穴 心俞二穴 通里二穴
心虚胆寒,四体颤掉。
胆俞二穴 通里二穴 临泣二穴
临泣二穴,通带脉、胆之经,在足小指次指间,去侠溪一寸五分。令患者垂足取之。主
治二十四证。
足跗肿痛,久不能消。
行间二穴 申脉二穴
手足麻痹,不知痒痛。
太冲二穴 曲池二穴 大陵二穴 合谷二穴 三里二穴 中渚二穴
两足颤掉,不能移步。
太冲二穴 昆仑二穴 阳陵泉二穴。
两手颤掉,不能握物。
曲泽二穴 腕骨二穴 合谷二穴 中渚二穴
足指拘挛,筋紧不开。
丘墟二穴 公孙二穴 阳陵泉二穴
手指拘挛,伸缩疼痛。
尺泽二穴 阳 二穴 中渚二穴 五处二穴
足底下发热,名曰湿热。
涌泉二穴 京骨二穴 合谷二穴
足外踝红肿,名曰穿踝风。
昆仑二穴 丘墟二穴 照海二穴
足跗发热,五指节痛。
冲阳二穴 侠溪二穴 足十宣十穴
两手发热,五指疼痛。
阳池二穴 液门二穴 合谷二穴
两膝红肿疼痛,名曰鹤膝风。
膝关二穴 行间二穴 鹤顶二穴 阳陵泉二穴
手腕起骨痛,名曰绕踝风。
太渊二穴 腕骨二穴 大陵二穴
腰胯疼痛,名曰寒疝。
五枢二穴 委中二穴 三阴交二穴
臂膊痛连肩背。
肩井二穴 曲池二穴 中渚二穴
腿胯疼痛,名曰腿 风。
环跳二穴 委中二穴 阳陵泉二穴
白虎历节风疼痛。
肩井二穴 三里二穴 曲池二穴 委中二穴 合谷二穴 行间二穴 天应一穴
遇痛处针,强针出血。
走注风游走,四肢疼痛。
天应一穴 曲池二穴 三里二穴 委中二穴
浮风,浑身搔痒。
百会一穴 太阳紫脉 百劳一穴 命门一穴 风市二穴 绝骨二穴 水分一穴 气海一
穴血海二穴 委中二穴 曲池二穴
头项红肿强痛。
承浆一穴 风池二穴 肩井二穴 风府一穴
肾虚腰痛,举动艰难。
肾俞二穴 脊中一穴 委中二穴
闪挫腰痛,起止艰难。
脊中一穴 腰俞一穴 肾俞二穴 委中二穴
虚损湿滞,腰痛,行动无力。
脊中一穴 腰俞一穴 肾俞二穴 委中二穴
诸虚百损,四肢无力。
百劳一穴 心俞二穴 三里二穴 关元一穴 膏肓俞二穴
胁下肝积,气块刺痛。
章门二穴 支沟二穴 阳陵泉二穴 中脘一穴 大陵二穴
外关二穴,阳维脉、三焦之经。在手背腕后二寸陷中。令患人稳坐,覆手取之。主治三
十六证。
臂膊红肿,肢节疼痛。
肘 二穴 肩 二穴 腕骨二穴。
足内踝骨红肿痛,名曰绕踝风。
太 二穴 丘墟二穴 临泣二穴 昆仑二穴
手指节痛,不能伸屈。
阳谷二穴 五处二穴 腕骨二穴 合谷二穴
足指节痛,不能行步。
内庭二穴 太冲二穴 昆仑二穴
五脏结热,吐血不已。取五脏俞穴,并血会治之。
心俞二穴 肝俞二穴 脾俞二穴 肺俞二穴 肾俞二穴 膈俞二穴
六腑结热,血妄行不已。取六腑俞,并血会治之。
胆俞二穴 胃俞二穴 小肠俞二穴 膀胱俞穴 三焦俞穴大肠俞二穴 膈俞二穴
鼻衄不止,名血妄行。
少泽二穴 心俞二穴 膈俞二穴 涌泉二穴
吐血昏晕,不省人事。
肝俞二穴 膈俞二穴 通里二穴 大敦二穴
虚损气逆,吐血不已。
膏肓二穴 膈俞二穴 丹田一(穴) 肝俞二穴
吐血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
中冲二穴 肝俞二穴 膈俞二穴 三里二穴 三阴交二穴
血寒亦吐 阴乘于阳,名心肺二经呕血。
少商二穴 心俞二穴 神门二穴 肺俞二穴 膈俞二穴 三阴交二穴
舌强难言,及生白苔。
关冲二穴 中冲二穴 承浆一穴 聚泉一穴
重舌肿胀,热极难言。
十宣十穴 海泉一穴(在舌理中) 金津一穴(在舌下左边) 玉液一穴(在舌下右边)。
口内生疮,名曰枯曹风。
兑端一穴 支沟二穴 承浆一穴 十宣十穴
舌吐不收,名曰阳强。
涌泉二穴 兑端一穴 少冲二穴 神门二穴
舌缩不能言,名曰阴强。
心俞二穴 膻中一穴 海泉一穴
唇吻裂破,血出干痛。
承浆一穴 少商二穴 关冲二穴
项生瘰 ,绕颈起核,名曰蟠蛇 。
天井二穴 风池二穴 肘尖二穴 缺盆二穴 十宣十穴
瘰 延生胸前连腋下者,名曰瓜藤 。
肩井二穴 膻中一穴 大陵二穴 支沟二穴 阳陵泉二穴
左耳根肿核者,名曰惠袋 。
翳风二穴 后 二穴 肘尖二穴
右耳根肿核者,名曰蜂巢 。
翳风二穴 颊车二穴 后 二穴 合谷二穴
耳根红肿痛。
合谷二穴 翳风二穴 颊车二穴
颈项红肿不消,名曰项疽。
风府一穴 肩井二穴 承浆一穴
目生翳膜,隐涩难开。
睛明二穴 合谷二穴 肝俞二穴 鱼尾二穴(在眉外头)
风沿烂眼 迎风冷泪。
攒竹二穴 丝竹空穴 二间二穴 小骨空穴(在手小指二节尖上)
目风肿痛 肉攀睛。
禾 二穴 睛明二穴 攒竹二穴 肝俞二穴 委中二穴 合谷二穴 肘尖二穴 照海二
穴列缺二穴 十宣十穴
牙齿两颔肿痛。
人中一穴 合谷二穴 吕细二穴(即太 穴也)
上片牙痛及牙关紧急不开。
太渊二穴 颊车二穴 合谷二穴 吕细二穴
下片牙疼及颊项红肿痛。
阳 二穴 承浆一穴 颊车二穴 太 二穴
耳聋气痞疼痛。
听会二穴 肾俞二穴 三里二穴 翳风二穴
耳内或鸣或痒或痛。
客主人穴 合谷二穴 听会二穴
雷头风晕,呕吐痰涎。
百会一穴 中脘一穴 太渊二穴 风门二穴
肾虚头痛,头重不举。
肾俞二穴 百会一穴 太 二穴 列缺二穴
阴厥头晕,及头目昏沉。
大敦二穴 肝俞二穴 百会一穴
头顶痛,名曰正头风。
上星一穴 百会一穴 脑空二穴 涌泉二穴合谷二穴
目暴赤肿及疼痛。
攒竹二穴 合谷二穴 迎香二穴
后 二穴 通督脉、小肠之经 在手小指本节后,握拳尖上是穴。令疾者稳坐,仰手握
拳取之。主治一十四证。
手足挛急,屈伸艰难。
三里二穴 曲池二穴 尺泽二穴 合谷二穴 行间二穴 阳陵泉二穴
手足俱颤,不能行步握物。
阳 二穴 曲池二穴 腕骨二穴 阳陵泉二穴 绝骨二穴 公孙二穴 太冲二穴
颈项强痛,不能回顾。
承浆一穴 风池二穴 风府一穴
两腮颊痛红肿。
大迎二穴 颊车二穴 合谷二穴
咽喉闭塞,水粒不下。
天突一穴 商阳二穴 照海二穴 十宣十穴
双鹅风,喉闭不通。此乃心肺二经热。
少商二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十宣十穴
单鹅风,喉中肿痛。肺三焦经热。
关冲二穴 天突一穴 合谷二穴
偏正头风及两颐角痛。
头临泣穴 丝竹空穴 太阳紫穴 列缺二穴 合谷二穴
两眉角痛不已。
攒竹二穴 阳白二穴 印堂一穴(两眉中间) 合谷二穴 头维二穴
头目昏沉,太阳痛。
合谷二穴 太阳紫脉 头维二穴(在额角发尖处)
头项拘急,引肩背痛。
承浆一穴 百会一穴 肩井二穴 中渚二穴
醉头风,呕吐不止,恶闻人言。
涌泉二穴 列缺二穴 百劳一穴 合谷二穴
眼赤痛肿,风泪下不已。
攒竹二穴 合谷二穴 小骨空穴 临泣二穴
破伤风,因他事搐发,浑身发热颠强。
大敦二穴 合谷二穴 行间二穴 十宣十穴 太阳紫脉
申脉二穴 通阳跷脉,膀胱之经。在足外踝下二寸,微前赤白肉际是穴。令人垂足取之
。主治二十四证。
腰背强,不可俯仰。
腰俞一穴 膏肓二穴 委中二穴(决紫脉出血)
肢节烦痛,牵引腰脚疼。
肩 二穴 曲池二穴 昆仑二穴 阳陵泉二穴
中风不省人事。
中冲二穴 百会一穴 大敦二穴 印堂一穴
中风不语。
少商二穴 前顶一穴 人中一穴 膻中一穴 合谷二穴 哑门一穴
中风半身瘫痪。
手三里穴 腕骨二穴 合谷二穴 绝骨二穴 行间二穴 风市二穴 三阴交二穴
中风偏枯,痛疼无时。
绝骨二穴 太渊二穴 曲池二穴 肩 二穴 三里二穴 昆仑二穴
中风四肢麻痹不仁。
肘 二穴 上廉二穴 鱼际二穴 风市二穴 膝关二穴 三阴交二穴
中风手足瘙痒,不能握物。
会二穴 腕骨二穴 合谷二穴 行间二穴 风市二穴 阳陵泉二穴
中风口眼 斜,牵连不已。
颊车二穴(针入一分,沿皮肉透地仓穴。 左泻右, 右泻左,可灸二七壮。) 人中一
穴合谷二穴 太渊二穴 十宣十穴 童子 二穴
中风角弓反张,眼目盲视。
百会一穴 百劳一穴 合谷二穴 曲池二穴 行间二穴 十宣十穴 阳陵泉二穴
中风口噤不开,言语蹇涩。
地仓二穴(宜针透) 颊车二穴 人中一穴 合谷二穴
且夫中风者,有五不治也。开口闭眼,撒手遗尿,喉中雷鸣,皆恶候也。且中风者,为
百病之
于脏者,则令人不省人事,痰涎上壅,喉中雷鸣,四肢瘫痪,不知疼痛,语言蹇涩,故难治
也。中于腑者,则令人半身不遂,口眼 斜,知痒痛,能言语,形色不变,故易治也。治之
先审其证而后刺之,其中五脏六腑形证各有名,先须察其源,而名其证,根据标本刺之,不无
效也。
一、肝中之状,无汗恶寒,其色青,名曰怒中。
二、心中之状,多汗怕惊,其色赤,名曰思虑中。
三、脾中之状,多汗身热,其色黄,名曰喜中。
四、肺中之状,多汗恶风,其色白,名曰气中。
五、肾中之状,多汗身冷,其色黑,名曰气劳中。
六、胃中之状,饮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黄,名曰食后中。
七、胆中之状,自侵牵连,鼾睡不醒,其色绿,名曰警中。
腰脊项背疼痛。
肾俞二穴 人中一穴 肩井二穴 委中二穴
腰疼头项强,不得回顾。
承浆一穴 腰俞一穴 肾俞二穴 委中二穴
腰痛,起止艰难。
然谷二穴 膏肓二穴 委中二穴 肾俞二穴
足背生毒 名曰背发。
内庭二穴 侠溪二穴 行间二穴 委中二穴
手背生毒,名曰附筋。
液门二穴 中渚二穴 合谷二穴 外关二穴
手臂背生毒,名曰附骨疽。
天府二穴 曲池二穴 委中二穴 治之无不愈矣。
照海二穴,通阴跷脉、肾之经,在足内踝下微前,赤白肉际陷中是穴。主治二十九证。
小便淋沥不通。
阴陵泉穴 三阴交穴 关冲二穴 合谷二穴
小腹冷痛,小便频数。
气海一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穴 肾俞二穴
膀胱七疝,贲豚等证。
大敦二穴 兰门二穴 丹田一穴 三阴交穴 涌泉二穴 章门二穴 大陵二穴
偏坠水肾,肿大如升。
大敦二穴 曲泉二穴 然谷二穴 三阴交穴 归来二穴 兰门二穴(在曲骨两旁各三寸
,脉是穴) 膀胱俞穴 肾俞二穴(横纹可灸七壮)
乳弦疝气,发时冲心痛。
带脉二穴 涌泉二穴 太 二穴 大敦二穴
小便淋血不止,阴器痛。
阴谷二穴 涌泉二穴 三阴交二穴
遗精白浊,小便频数。
关元一穴 白环俞穴 太 二穴 三阴交穴
夜梦鬼交,遗精不禁。
中极一穴 膏肓二穴 心俞二穴 然谷二穴 肾俞二穴
妇人难产,子掬母心不能下。
巨阙一穴 合谷二穴 三阴交穴 至阴二穴灸效
女人小便不通。
申脉二穴 阴陵泉穴 三阴交穴 太 二穴
妇人产后脐腹痛,恶露不已。
水分一穴 关元一穴 膏肓二穴 三阴交穴
妇人脾气,血蛊、水蛊、气蛊 石蛊。
膻中一穴 水分一穴 关元一穴 气海一穴 三里二穴 行间二穴(治血) 公孙二穴(
治气) 内庭二穴 支沟二穴 三阴交穴
女人血分 单腹气喘。
下脘一穴 膻中一穴 气海一穴 三里二穴 行间二穴
女人血气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皆痛,头目昏沉。
百会一穴 膏肓二穴 曲池二穴 合谷二穴 绝骨二穴 肾俞二穴
老人虚损,手足转筋,不能举动。
承山二穴 阳陵泉穴 临泣二穴 太冲二穴 尺泽二穴 合谷二穴
霍乱吐泻,手足转筋。
京骨二穴 三里二穴 承山二穴 曲池二穴 腕骨二穴 尺泽二穴 阳陵泉穴
寒湿脚气,发热大痛。
太冲二穴 委中二穴 三阴交二穴
肾虚脚气红肿,大热不退。
气冲二穴 血海二穴 太 二穴 公孙二穴 委中二穴 三阴交穴
干脚气,膝头并内踝及五指疼痛。
膝关二穴 昆仑二穴 绝骨二穴 委中二穴 (阳陵泉穴 三阴交穴)
浑身胀满,浮肿生水。
气海一穴 三里二穴 曲池二穴 合谷二穴 内庭二穴 行间二穴 三阴交穴
单腹蛊胀,气喘不息。
膻中一穴 气海一穴 水分一穴 三里二穴 行间二穴 (三阴交穴)
心腹胀大如盆。
中脘一穴 膻中一穴 水分一穴 行间二穴 三阴交穴
四肢面目浮肿,大热不退。
人中一穴 合谷二穴 三里二穴 临泣二穴 曲池二穴 三阴交二穴
妇人虚损形瘦,赤白带下。
百会一穴 肾俞二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二穴
女人子宫久冷,不受胎孕。
中极一穴 三阴交穴 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二寸)
女人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
阴交一穴 内庭二穴 合谷二穴
室女月水不调,脐腹疼痛。
天枢一穴 气海一穴 三阴交二穴
室女月水不调,淋沥不断,腰腹痛。
肾俞二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二穴
妇人产难,不能分娩。
三阴交穴 合谷二穴 独阴二穴(即至阴穴灸)
列缺二穴 通任脉 肺之经,在手腕后一寸五分,以两穴,相来盐指头尽处是穴,两筋
间。主治三十三证。
鼻流浊涕臭,名曰鼻渊。
曲差二穴 上星一穴 百会一穴 风门二穴 迎香二穴
鼻生息肉,闭塞不通。
印堂一穴 迎香二穴 上星一穴 风门二穴
伤风面赤,发热头痛。
通里二穴 曲池二穴 绝骨二穴 合谷二穴
伤风感寒,咳嗽胀满。
膻中一穴 风门二穴 合谷二穴 风府一穴
伤风四肢烦热,头痛。
经渠二穴 曲池二穴 合谷二穴 委中二穴
腹中肠痛,下利不已。
内庭二穴 天枢二穴 三阴交二穴
赤白痢疾,腹中冷痛。
水道二穴 气海一穴 外陵二穴 天枢二穴 三里二穴 三阴交二穴
胸前两乳红肿痛。
少泽二穴 大陵二穴 膻中一穴
乳痈红肿痛,小儿吹乳。
中府二穴 膻中一穴 少泽二穴 大敦二穴
腹中寒痛,泄泻不止。
天枢二穴 中脘一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二穴
妇人血积痛,败血不止。
肝俞二穴 肾俞二穴 膈俞二穴 三阴交穴
咳嗽寒痰,胸膈闭痛。
肺俞二穴 膻中一穴 三里二穴
久咳不愈,咳唾血痰。
风门二穴 太渊二穴 膻中一穴
哮喘气促,痰气壅盛。
丰隆二穴 俞府二穴 膻中一穴 三里二穴
吼喘胸膈急痛。
中二穴 天突一穴 肺俞二穴 三里二穴
吼喘气满,肺胀不得卧。
俞府二穴 风门二穴 太渊二穴 膻中一穴 中府二穴 三里二穴
鼻塞不知香臭。
迎香二穴 上星一穴 风门二穴
鼻流清涕,腠理不密,清涕不止。
神庭一穴 肺俞二穴 太渊二穴 三里二穴
妇人血沥,乳汁不通。
少泽二穴 大陵二穴 膻中一穴 关冲二穴
乳头生疮,名曰妒乳。
乳根二穴 少泽二穴 肩井二穴 膻中一穴
胸中噎塞痛。
大陵二穴 内关二穴 膻中一穴 三里二穴
五瘿等证。
夫项瘿之证有五∶一曰石瘿,如石之硬;二曰气瘿,如绵之软;三曰血瘿,如赤脉细丝
;四曰筋瘿,乃无骨;五曰肉瘿,如袋之状。此乃五瘿之形也。
扶突二穴 天突一穴 天窗二穴 缺盆二穴 俞府二穴 膺俞一穴(喉上) 膻中一穴
合谷二穴 十宣十穴(出血)
口内生疮,臭秽不可近。
十宣十穴 人中一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承浆一穴 合谷二穴
三焦热极,舌上生疮。
关冲二穴 外关二穴 人中一穴 迎香二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地仓二穴
口气冲人,臭不可近。
少冲二穴 通里二穴 人中一穴 十宣十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冒暑大热,霍乱吐泻。
委中二穴 百劳一穴 中脘一穴 曲池二穴 十宣十穴 三里二穴 合谷二穴
中暑自热,小便不利。
阴谷二穴 百劳一穴 中脘一穴 委中二穴 气海一穴 阴陵泉穴
小儿急惊风,手足搐搦。
印堂一穴 百会一穴 人中一穴 中冲二穴 大敦二穴 太冲二穴 合谷二穴
小儿慢脾风,目直视,手足搐,口吐沫。
百会一穴 上星一穴 人中一穴 大敦二穴 脾俞二穴
消渴等证。
三消其证不同,消脾、消中、消肾。《素问》云∶胃府虚,饮食斗不能充饥,肾脏渴,
饮百杯不能止渴及房劳不称心意,此为三消也。乃土燥承渴,不能克化,故成此。
人中一穴 公孙二穴 脾俞二穴 中脘一穴 照海二穴 三里二穴(治食不充饥) 太
二穴(治房不称心) 关冲二穴
黑砂,腹痛头疼,发热恶寒,腰背强痛,不得睡卧。
百劳一穴 天府二穴 委中二穴 十宣十穴
白砂,腹痛吐泻,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卧。
大陵二穴 百劳一穴 大敦二穴 十宣十穴
黑白砂,腹痛头疼,发汗口渴,大肠泄泻,恶寒,四肢厥冷,不得睡卧,名曰绞肠砂,
或肠鸣腹响。
委中二穴 膻中一穴 百会一穴 丹田一穴 大敦二穴 窍阴二穴 十宣十穴
以上八脉主治诸证,用之无不捷效,但临时看证,先取主治之穴,次取随证各穴而应之
。或行针,或着艾,在乎用之者之能以临时机变,活法施之,不可独拘于针也。
<目录>
<篇名>卷之五
属性:此金针赋,乃先师秘传之要法。得之者,每每私藏而不以示人,必待价之金乃可得也
。予
当见之,则用针之法,尽于此矣。
<目录>卷之五
<篇名>金针赋序
属性:大明洪武庚辰仲春,予学针法。初学于洞玄先生,孟仲倪公。明年公没过维阳,又学于
东隐
湖间
。
不臻效。永乐己丑,惜予遭诬,徙居于民乐耕锄之内,故退寓西河,立其堂曰“资深”,其
号曰“泉石”。心以遁守自娱,过者皆曰此读书耕者之所也。凡有疾者求治,不用于针,多
用于灸,自是梓岐风谷之法荒废,而名不闻。非不以济人之心为心,盖不欲取誉于时矣。今
也,予年向暮,髭鬓皆霜,恐久失传,拳拳在念,正统己未春末,养疾之暇,阅其所传针法
之书,繁而无统,于是撮其简要,不愧疏庸,编集成文,名曰“金针赋”。金乃世之宝也,
非富贵不能得之,岂贫贱所能有也。名其金,称其贵也。贵能劫疾于顷刻之间,故以观夫发
端,而嗟夫结之,则深叹美其法,而有收效之捷异耳。篇中首论头病取足,左病取右,男
女早晚之气,手足经络顺逆之理;次论补泻下针,调气出针之法;末论治病驱运气血,通接
至微之妙,而又叮咛勉其学人,务必以尽精诚,则可以起沉 之疾。言虽直简,其义详明,
尤其贯穿次第有序,使后之学人易为记诵,其传不泯。俟他日有窦汉卿复出,而攻之熟,造
之深,得于心而应手,显用光大,必念乎今之删繁撮简成文者谁欤。是亦遗言于后也,必学
者敬之哉。
\x时正统四年己未岁八月既望\x
<目录>卷之五
<篇名>梓岐风谷飞经撮要金针赋
属性: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
头有
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手足
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阴升阳降,出入之机。逆之者,为泻
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观原气之浓薄,刺分浅深
之尤宜。
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
泻,
,提
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
肚腹盘旋,扪为穴闭。沉重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补者一退三飞
,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有余者为肿为痛,
曰实;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死生富贵,针下皆知。贱者硬而贵者
脆,生者涩而死者虚。候之不至,必死无疑。
且夫下针之法,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者呼气,初针刺
至皮
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
走气,尽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
,却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
之,以袖捣之口鼻而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根据前再施之。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欲
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
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
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
况夫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
为邪
,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闭。欲令腠
密,然后调气,故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以上总要,于斯尽矣。
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
按,
慢
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四曰阴中之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
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盖法在浅则用浅,法在深则用深
,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
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
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七曰留气之诀,
瘕癖 ,针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八曰抽添之诀,瘫痪
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索,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
。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血,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舡舵,不进不
退,
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
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元,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
足三
,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
难》曰∶病有三因,皆从气血。针分八法,不离阴阳。盖经络昼夜之循环,呼吸往来之不息
。和则身体康健,否则疾病竞生,譬如天下国家地方,山海田园,江河溪谷,值岁时风雨均
调,则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风雨不均,遭以旱涝,使水道涌竭不通,灾伤
遂至。人之气血,受病三因,亦犹方所之旱涝也。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
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轩岐古远,卢扁死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岂世
上之
贤,传之后学,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造玄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 ,有缘
者遇针到病除,随手而愈。
<目录>卷之五
<篇名>论子午流注之法
属性:夫子午流注者,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
时一
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
、壬膀胱、癸肾,余两经者,乃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
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且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
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矣。经中必
有返本还原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户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
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
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
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
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
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
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
,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皆根据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
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以甲与己合?曰∶中央
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属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
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目录>卷之五\论子午流注之法
<篇名>五虎建元日时歌
属性:甲己之日丙寅起,乙庚之辰戊寅头。丙辛便从庚寅起,丁壬壬寅顺行求。戊癸甲寅定时
候,六十首法助医流。
<目录>卷之五\论子午流注之法
<篇名>十二经纳天干歌
属性: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
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目录>卷之五\论子午流注之法
<篇名>十二经纳地支歌
属性: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目录>卷之五\论子午流注之法
<篇名>十二经之原歌
属性:甲出丘墟乙太冲,丙居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己出太白庚合
谷,辛原本出太渊同。壬归京骨阳池穴,癸出太 大陵中。
<目录>卷之五\论子午流注之法
<篇名>子午流注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歌
属性:手大指内太阴肺,少商为井荥鱼际,太渊之穴号俞原,行入经渠尺泽类。
盐指阳明曰大肠,商阳二间三间详。合谷阳 根据穴取,曲池为合正相当。
中指厥阴心包络,中冲掌中劳宫索,大陵为俞本是原,间使从容求曲泽。
无名指外是三焦,关冲寻至液门头,俞原中渚阳池取,经合支沟天井求。
手小指内少阴心,少冲少府井荥寻,神门俞穴为原穴,灵道仍须少海真。
手小指外属小肠,少泽流于前谷内,后 腕骨之俞原,阳谷为经合少海。
足大指内太阴脾,井荥隐白大都推,太白俞原商丘穴,阴陵泉合要须知。
足大指端厥阴肝,大敦为井荥行间,太冲为俞原都是,经在中封合曲泉。
足第二指阳明胃,厉兑内庭须要会,陷谷冲阳经解 ,三里膝下三寸是。
足掌心中少阴肾,涌泉然谷天然定,太 肾俞又为原,复溜阴谷能医病。
足第四指少阳经,窍阴为井侠溪荥,俞原临泣丘墟穴,阳辅阳陵泉认真。
足小指外属膀胱,至阴通谷井荥当,束骨次寻京骨穴,昆仑经合委中央。
<目录>卷之五\论子午流注之法
<篇名>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诀
属性: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
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癸巳肾宫阴谷
合,乙未劳宫水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壬寅经火昆仑
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子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乙卯肝经曲泉
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甲子胆经阳辅
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蹊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丁丑时合少海
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丙戌小肠阳谷
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己亥脾合阴陵
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 俞,返求京骨本原寻,三焦寄有阳池
穴,
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
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 原,包络大陵原并
过,
右子午流注之法,无以考焉。虽《针灸四书》所载,尤且不全。还元返本之理,气血所
纳之
时,不待思忖。且后图乃先贤所缀,故不敢废,备载于后庶有所证耳。原图十二,今分十耳
。
\r足少阳胆之经\ph-h6.bmp\r
\r足厥阴肝之经\ph-h7.bmp\r
\r手太阳小肠之经\ph-h8.bmp\r
\r手少阴心之经\ph-h9.bmp\r
\r足阳明胃之经\ph-h10.bmp\r
\r足太阴脾之经\ph-h11.bmp\r
\r手阳明大肠之经\ph-h12.bmp\r
\r手太阴肺之经\ph-h13.bmp\r
\r足太阳膀胱之经\ph-h14.bmp\r
\r足少阴肾之经\ph-h15.bmp\r
\r手太阴肺经流注之图\ph-h16.bmp\r
少商二穴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许。鱼际二穴,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太
指处是穴。尺泽二穴,在手肘约纹中。
\r手阳明大肠经流注之图\ph-h17.bmp\r
商阳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二间二穴,在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
。三
中。曲池二穴,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
\r手厥阴心包络流注之图\ph-h18.bmp\r
中冲二穴,在手中指内廉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劳宫二穴,在手掌中心。大陵二穴,在
手掌
泽二穴,在手肘内廉陷中曲肘得之。
\r手少阳三焦经流注之图\ph-h19.bmp\r
关冲二穴,在手无名指端内廉,去爪甲如韭叶许。液门二穴,在小指次指本节前陷中。
中渚
两筋骨之间。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后肘上陷中。
\r手少阴心经流注之图\ph-h20.bmp\r
少冲二穴,在手小指内廉端,去爪甲如韭叶。少府二穴,在手掌内小指本节后陷中,
直劳宫。神门二穴,在手掌后兑骨之端。通里二穴,在掌后一寸。灵道二穴,在掌后一寸五分。
少海二穴,在肘内廉横纹头,曲手取之。
\r手太阳小肠经流注之图\ph-h21.bmp\r
少泽二穴,在手小指之端外廉去爪甲一分。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后
二穴,在外侧本节后横纹尖上陷中。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阳谷二穴,在手外侧
骨踝下。小海二穴,在肘内大骨外廉去肘端五分陷中。
\r足太阴脾经流注之图\ph-h22.bmp\r
隐白二穴,在足大指内侧端去爪甲如韭叶。大都二穴,在大指本节后陷中。太白二穴,
在大
陵泉二穴,在足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
\r足厥阴肝经流注之图\ph-h23.bmp\r
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一分。行间二穴,在大指外间动脉应手。太冲二穴,在大
指本
穴,在膝内辅骨下横纹尽处。
\r足阳明胃经流注之图\ph-h24.bmp\r
厉兑二穴,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一分。内庭二穴,在足次指外间陷中。陷谷二穴,在
足
练处陷中。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大筋内宛宛中。
\r足少阴肾经流注之图\ph-h25.bmp\r
涌泉二穴,在足掌心陷中,屈足卷指取之。然骨二穴,在足内踝前大骨下。太 二穴,
在足
在足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
\r足少阳胆经流注之图\ph-h26.bmp\r
窍阴二穴,在足第四指端去爪甲一分。侠溪二穴,在足四指外岐骨间本节前。临泣二穴
,在
绝骨端如前三分。阳陵泉二穴,在膝下骨下宛宛中。
\r足太阳膀胱经流注之图\ph-h27.bmp\r
至阴二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一分。通谷二穴,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束骨二
穴,
中二穴,在足膝腕内 内约纹中。
<目录>卷之六
<篇名>点穴论
属性:《千金》云∶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斟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文
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又云
∶或身短而手长,或身长而手短,或胸腹长或胸腹短,或大或小,又不可以一概而论也。凡
点穴
立点则立灸。反此一动,则不得真穴矣。凡灸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皆宜审之。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艾炷大小
属性: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也乃小作之。凡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
还,
炷欲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但去风邪而已。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壮数多少
属性:《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鹊灸
法,
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故后人不准,惟以病之重轻而增损之。凡灸头顶,上于七壮,积
至七七壮之。《铜人》若治风,则灸上星、前顶、百会,皆至二百壮。腹背宜灸五百壮,若
鸠尾、巨阙亦不宜灸多,多灸则四肢细而无力。又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二百壮。心俞禁灸
,若中风则急灸至百壮,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又不知其有一说也。下经
只云若是禁灸穴,《明堂》亦许灸一壮至三壮,恐未尽也。斯所谓五百壮、千壮,岂可一日
而尽,必待三、五、七日,以至三年、五年,以尽其数乃可得也。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点艾火
属性:《下经》云∶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切宜避之。凡取火
,若得火珠曜日,以艾承之,得火为妙。次有火镜曜日,亦以艾引得火亦良。余用铁 击KT 石,
得火亦可。今人有清油点灯,传火点艾是也,兼滋润灸疮,至愈不疼痛,用蜡烛更佳。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避忌
属性:《千金》云∶欲行针灸,必先知本人行年宜忌,尻神及人神所在,不与禁忌相干即可。
故男
会,男女气怯,下手即死,达人智士拘于此。若夫急难之际,卒暴之疾,命在须臾,宜速治
之。若泥于禁忌,已伦于鬼神,岂不误哉。但一日止忌一时,如子午八法,不拘禁忌。若治
未形之病,虽择良日服药针灸当也,亦宜架天时日恶。午以后不可灸,谓阴气未至,灸无不
着,午前及早,恐人气虚,有眩晕之咎。急卒亦不可拘。若值大风大雨雷电,宜抽停之,必
待晴明又灸可也。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治灸疮
属性:凡着艾,须要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
故履
余遍,其疮三日自发。亦有用麻油搽之而发者,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者。又恐
气血衰,宜服四物汤滋养者,盖不可一概而论。灸后务令疮发而去病也。凡贴疮,古人春用
柳絮,夏用竹膜,秋用蜡叶,冬用兔腹上白细毛,猫腹上毛更佳。今人每用膏药贴之,日一
二易,则疮易愈。无若一日两贴一易使疮脓出多而疾除也。若欲用膏,必须用真麻油入治病
之药,或祛风散气滋血疗损之药,随证入之为妙。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忌食
属性:经已灸之后,古人忌猪、鱼、热面,生酒动风冷物。鸡肉最毒,而今人灸疮不发者,用
小鸡、鲢鱼食之而发者,所谓用毒而攻毒。其理亦可行也,但亦宜少用为佳。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保养
属性:凡灸后,切宜避风冷,节饮酒、戒房劳。喜、怒、忧、思、悲、恐七情之事,须要除之
。可择幽静之居,养之为善,但君子智人,不必喻也。
<目录>卷之六
<篇名>择吉日
属性:针灸吉日,丁卯庚午,甲戌丙子,丁丑壬午,甲申丙戌,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
亥,
死日。
\x吉日\x 月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天巫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卯
天医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
要安 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午子未丑
\x凶日\x 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白虎 黑道午申戌子寅辰午申戌子寅辰
月厌 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亥
月煞 丑戌未辰丑戌未辰丑戌未辰
独火 巳辰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午
死别 戌戌戌丑丑丑辰辰辰未未未
血支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
血忌 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子午
除日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
破日 申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火隔 午辰寅子戌申午辰寅子戌申
游祸 忌服药巳寅亥申巳寅亥申巳寅亥申
<目录>卷之六
<篇名>定取四花六穴之穴
属性:崔氏灸骨蒸痨瘵,若人初得此疾,即便如此法灸之,无不效者。但医者多不得真穴,以
致有误。今具真格,使学人一见了然无误,岂非活人之心哉。廷瑞谨识。
先用细绳一条,约三、四尺,以蜡抽之,勿令展缩。以病患脚底贴肉量,男取左足,女
取右
大横纹截断。次令病患解发,分开两边,令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乃平身正坐,取前
所截绳子,一头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骨引绳向下,至绳尽
处,当脊骨以墨点记。(此墨不是灸穴)。别以稻秆心,令病患合口,将秆心按于口上,两头
至吻,却勾起秆心中心,至鼻端根下,如人字样,齐两吻截断,将秆展直,于先在脊中墨
记处,取中横量。勿令高下,于秆心两头以墨点之,此是灸穴,名曰患门二穴,初灸七壮,
累灸至一百壮妙。初只灸此二穴,次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平结喉
骨,乃平大杼骨,俱以点记。向前双垂下与鸠尾齐,即截断,灸鸠尾穴,竟却翻绳向后,以
绳原点结喉墨放大杼上,大杼墨放结喉上,脊中双绳头齐会处,以墨点记。(此亦不是灸穴)
。别取秆心,令其人合口,无得动笑,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背上墨记处,折中横量两头点
之,此是灸穴。又将循脊直量,上下点之,此是灸穴,名曰四花穴。初灸七壮,累灸至百壮
,迨疮愈。疾未愈,根据前法复灸。故云∶累灸至百壮。但当脊骨上两穴,切宜少灸,凡一次
只可灸三五壮,多灸恐人蜷背。凡灸此六穴,亦要灸足三里,以泻火气为妙。若妇人缠帛
裹
只取膏肓穴灸之,其穴备载于后。次灸四花穴亦效。予尝见人初有此疾,即与根据法灸之,无
有不效。微恐病根深固,亦根据此法灸之,亦有可愈者,况初病乎。具图于此。
\r崔氏四花穴图像\ph-h28.bmp\r
<目录>卷之六
<篇名>《千金方》论取膏肓俞穴法
属性:膏肓俞穴,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或失志误。取穴之法,令
人正
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根据胛骨之里,肋间深处是穴。骨容侧指许
,摩肋肉之表筋骨空处,按之但觉牵引骨节动。灸两胛中各一穴,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
觉气下砻上然如若水状,亦当有所下出,非无停痰宿疾则无所下也。若病患已困不能正坐,
当
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常伸两臂,亦可伏衣袱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
离,不尔胛骨遮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袱当令大小常定,不然则失其穴。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
盛,当消息以自补养,身体平复。其穴在五椎之上四椎之下,横去六寸许,相准望取之。论曰
∶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在膏之下肓之上,针药所不及,即此
也。孙真人笑其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 难遣。若能用心方便,必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具而明白备载于此,学人仔细详审,根据法取之,无不得其真穴也。一取穴法,医者先自坐
,以目平正,却于壁上以墨作一大圈,却令患者坐,常使其目视圈,无得斜视别处,此亦良
法也。令灸人正坐,曲脊伸臂根据法,医士以指揣颈后脊骨,一节为一寸,自一柱至五柱,
逐一墨点记,令上下端直分明。且人有颈骨者,亦有无者,当以平肩为一柱是也。以四柱至
五柱,用秆心比量两柱上下远近,折为三分,亦以墨界脊上柱间,取第四柱下二分微多,五
柱上一分微少,用笔点定,横过相去六寸之中,左右以为两穴,交下远近之准。大要两柱上
下,协议身寸一寸三分七缠微缩,有无大段长短不同,以参考《甲乙经》。自大杼至尾 ,
作二十一柱,量三尺之数分之。若柱节分明,纵之尺寸不同,穴以柱数为定。若人肥大背浓
,骨节难寻,当以平脐十四柱命门穴为准。上自大杼,下至命门,折为一十四柱,每柱一寸
三分,合其穴无不真矣。
\r取膏肓穴法图像一\ph-h29.bmp\r(此即钓股图法)
\r取膏肓穴法图像二\ph-h30.bmp\r
<目录>卷之六
<篇名>取肾俞穴法
属性:令患人平身垂手,正立于平正木石之上,目无斜视,身无偏屈,去上衣服,用劲直杖子
,从
却用秆心取同身三寸,折作一寸五分,两头是肾俞穴也。
\r取肾俞穴之图\ph-h31.bmp\r
\r骑竹马灸法之图\ph-h32.bmp\r
<目录>卷之六
<篇名>取骑竹马灸穴法
属性:其法从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断
。次用薄篾,取前同身寸一寸则可,却令病患脱去上下衣服,以大竹杠一条,跨定,两人随徐扛起
。足要离地五寸许,两旁更以两人扶定,毋令摇不稳。却以前量长篾,点定竹杠竖起,从尾
骨,贴脊量至篾尽处,以笔点记,此不是灸穴。却用后取同身寸篾,取两寸平折,自中穴
横量,两旁各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七壮。此二穴专治痈疽恶疮,发背疖HT ,瘰 诸风,
灸之极效如神。
<目录>卷之六
<篇名>灸心气穴法
属性:\r灸心气法\ph-h33.bmp\r
先将秆心一条长者,比男左女右手掌内,大拇指根横纹量至爪甲内止,以墨点记。次
比盐指
心般齐,至再加一寸墨上,共结一磊,却令病患正坐,脱去上衣,以秆心分开,加于颈上
,以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一穴有二名
属性:后顶一名交冲 强间一名大羽 脑户一名合颅 风府一名舌本 脑空一名颞 颅囟一
名颅
名泪孔 巨 一名巨 丝竹空 一名目 颊车一名机关 肩井一名膊井 会一名
大杼一名百劳 命门一名属累 风门一名热府 督俞一名高盖 中膂内俞一名脊内俞会阳
一名利机 天窗一名窗笼
天鼎一名天顶 扶突一名水穴 缺盆一名天盖 人迎一名五会 天突一名天瞿 玉堂一
名玉
水
名肠窟 冲门一名慈宫 太渊一名太泉 商阳一名绝阳 二门一名间谷 三间一名少谷 合
谷一名虎口 阳 一名中魁 三里一名手三里 少冲一名经始 神门一名兑冲 少海一名曲
节
悬泉 蠡沟一名交仪 阴包一名阴胞 悬钟一名绝骨 漏谷一名太阴络 地机一名脾舍
血海一名百虫窠 下廉一名下巨虚 上廉一名上巨虚 阴市一名阴鼎 伏兔一名外勾 涌
泉
参一名安邪 昆仑一名下昆仑 付阳一名跗阳 飞扬一名厥阳 环跳一名膑骨 然谷一名然
骨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一穴有三名
属性:络却一名强阳 一名脑盖 禾 一名长 一名禾 童子 一名太阳 一名前关 上
关一
井一名扁骨 脊中一名神宗 一名脊 膻中一名 中 一名元儿 鸠尾一名尾翳 一名
上脘一名上管 一名胃脘 关元一名丹田 一名大中极 气海一名脖 一名下肓
中极一名玉泉 一名气原 气穴一名胞门 一名子户 大赫一名阴维 一名阴关 天枢一名
长
逆注 劳宫一名五里 一名掌中 阳交一名别阳 一名足 阳关一名阳陵一名关陵 承筋
一名 肠 一名直肠 复溜一名昌阳 一名伏臼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一穴有四名
属性:百会一名三阳 一名五会 一名天满 哑门一名喑门 一名舌横 一名舌厌 攒竹 一
名始光
一名肠山 承扶一名肉 一名阴关 一名皮部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一穴有五名
属性:石门一名利机 一名丹田 一名精露 一名命门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一穴有六名
属性:腰俞一名背鲜 一名腰户 一名髓孔 一名腰柱 一名髓俞
<目录>卷之六
<篇名>论一名有两穴
属性:头临泣足临泣 腹通谷足通谷 手三里足三里 头窍阴足窍阴 背阳关足阳关手五里足
{{未校訂}}
[[Category:中醫]]
2e26kptvedk0ljzalox03m4dyvjjxzg
Wikisource:写字间/topic list
4
760396
2171934
2171837
2022-08-14T01:34:38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31個議題]]; new reply: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禁制|Wikisource:禁制]]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3T14:13:00.000Z" | 2022-07-03 <span style="color: blue;">22:1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7T10:36:00.000Z" | 2022-06-17 <span style="color: blue;">18: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1T02:27:00.000Z" | 2022-06-11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单纯事实消息]]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9:51:00.000Z" | 2022-08-11 <span style="color: blue;">0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06T02:27:00.000Z" | 2022-06-06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User:Zhxy 519|Zhxy 519]]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14:11:00.000Z" | 2022-08-12 <span style="color: blue;">22: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一点疑惑]]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0T03:57:00.000Z" | 2022-06-20 <span style="color: blue;">11: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天變謄錄》原文|《天變謄錄》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0: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7: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3T10:33: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18:3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4:52:00.000Z" | 2022-08-10 <span style="color: blue;">22: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Wikisource:写字间#《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8T11:36:00.000Z" | 2022-07-08 <span style="color: blue;">19: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至正條格》原文|《至正條格》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5T00:11:00.000Z" | 2022-07-15 <span style="color: blue;">08: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Stang|Sta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6T14:37:00.000Z" | 2022-07-16 <span style="color: blue;">22:3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6T23:45:00.000Z" | 2022-07-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太極問辨》問題|《太極問辨》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0T00:42:00.000Z" | 2022-07-20 <span style="color: blue;">08: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Zzhtju|Zzhtju]]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3T03:54:00.000Z" | 2022-07-23 <span style="color: blue;">11: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6T17:38:00.000Z" | 2022-07-27 <span style="color: blue;">01: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ongway22|Longway2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31T02:11:00.000Z" | 2022-07-31 <span style="color: blue;">10: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8T15:38:00.000Z" | 2022-07-28 <span style="color: blue;">2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4T19:38: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0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46: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4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51: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5T13:29: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21: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Zhxy 519|Zhxy 519]]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14:23:00.000Z" | 2022-08-12 <span style="color: blue;">22:2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1:43: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5:4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7
| [[:Wikisource:写字间#《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1T20:04:00.000Z" | 2022-08-12 <span style="color: blue;">04:0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9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0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禁制|Wikisource:禁制]]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01:34: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09:34</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3w7m33n4flb9su2zwb3z2yql917ao1c
備急灸法
0
760788
2171941
1315759
2022-08-14T02:17:57Z
Franklyzzm
6560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备急灸法
|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
|type=宋本备急灸法
|from=
|notes=宋本备急灸法}}
<目录>
<篇名>
== 序一 ==
属性:韩昌黎曰∶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
死矣。然世有痈疽发背之疾,其起也渐,其发也烈,人往往忽于微芒而昧于不自觉,一旦发暴盛
肿,猝不及治。若再误于庸医,靡有不戕其生者。至如穷乡委巷,医药何求?奇疾乍婴,徒嗟束
手。余愧不知医,每念及此,未尝不 焉伤之。贵阳陈衡山鹾尹嗜古笃之,尤喜搜石渠《金匮》之
书,曾于扶桑都市得南宋孙炬卿旧刻,团练使张公涣所着《备急灸法》一卷。以畀余曰∶此灸法中
国不甚概见,盖以世失其传耳。食者习焉不察,每易忽之,苟得此编,按图点穴,如法炷灸,则消
患未然,化艰为易。其方药味无多,见功速甚,诚为济世救人之宝筏。余尝考针灸科,居十三科
之一,宋熙宁元丰间特提举判官设科以教之,当时已信行如斯,其应效有可想见者。细绎此卷,
觉男女老少童稚、内外杂症无不可疗,其中骑竹马灸法之良,更他人所未及论。《抱朴子》云∶百
家之言与经,一揆,譬操水者,器虽小而救火同焉。犹施灸者,术虽殊而救疾均焉。况返死回生,
孰如灸法之神且速耶?良友针砭之投,何敢自秘,爰将原本并余所得《针灸择日编》一并付梓,俾
广流传,亦以副衡山济世深心。此二书流落东瀛垂数百载,几无知者,今后归之中国,遍起沉 ,
庶知广陵散犹在人间也。
\x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仲夏上杭罗嘉杰少 氏识于日本横滨理解\x
<目录>
<篇名>
== 序二 ==
属性:余十有三岁而失所怙,母氏以教为爱,逾四十无所成,自谓膝下之药有足以尽此身者,忽抱
终天之恨,泪涸而痛不定。试为陈之母氏,素患头风,岁十数作,作必呕痰,加以昏眩,因得默斋
抚干叔父乌辛茶方,于是作少疏,虽作亦易愈。近时乌附不易得,每闻入京有便,必以买川乌为
先。或它出亦预合数服以进。前数年或鼻塞不通,或脾弱无味,随证审方,储材合剂,或丸或散,
朝构暮成,未尝敢求诸市肆。头风则年余不作矣。矧又饮食顿 ,但觉脚力微怯,岁旦家常茹素,
饭则尽碗羹,亦称美。炬卿私谓吾母今年七十而胃府如此,眉寿何疑者。越八日忽有小红粟粒
发右耳旁,次日右颊右目颇肿,命医视之。用药敷贴,脓毒渐出,谓可徐徐抽减,谨重太过,专守
头面,不可妄施针砭之说。有令灸三里穴下抽者,医持不可。未几,其肿愈坚,似疮而根则大,名
疖而反无脓,外不热而内不疼。旬日后始窘甚矣。吾母至,谓炬卿曰∶汝抄方嗜药,胡为不晓。此
证仓忙中罔知所措,更医亦云无策。母氏神识了然,以至不救。日月不居,俄至卒哭。客有携示
蜀本《灸经》与竹马灸法者,备述克验,内在鬓疽、疔疮乃知咸有灸法,而竹马一法则诸证无不
治。痛哉,痛哉!何嗟及矣。炬卿平时每虑风在头目,犹谓老人脱有隐疾,可以延寿,幸而头风
已痊,又孰知危证之窃发,喜未几而痛罔极哉。此所以仰天捶心而呕血也。世有此方,吾不早得
而见之,吾母不存而其方则存,其方存而后之人有早得而见之者,庶几乎吾母虽无及而犹及人
也。遂与乌辛茶方并刊以传焉。吾母山阴博古石氏也。
\x淳佑乙巳五月朔孤学乡贡进士孙炬卿序\x
<目录>
<篇名>
== 备急灸法 ==
属性:古人云∶凡为人子而不读医书,是谓不孝。则夫有方论而不传诸人者,宁不谓之不仁乎?然
方书浩博,无虑万数,自非夙昔究心,未易寻检。本朝名医团练使张涣着《鸡峰普济方》外,又立
《备急》一卷。其方皆单行独味,缓急有赖者,张公之用心其可谓切于济人者矣。仆自幼业医,凡
古人一方一技,悉讲求其要,居乡几四五十载,虽以此养生,亦以此利人。仆今齿发衰矣,每念施
药惠人,力不能逮。其间惠而不费者,莫如针艾之术。然而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
第一。今将已试之方,编述成集,锓木以广其传。施之无疑,用之有效,返死回生,妙夺造化。其
有稍涉疑难之穴,见诸图书,使抱疾遇患者,按策可愈,庶几少补云。
\x宝庆丙戌正月望杜一针防御 李闻人耆年述\x
诸发等证(石痈附) 肠痈 疔疮 附骨疸 皮肤中毒风 卒暴心痛 转胞小便不通 霍
乱转筋 风牙疼 精魅鬼所淫 夜魇不寤 卒忤死(俗谓鬼打冲恶也) 溺水 自缢 急喉
痹鼻衄 妇人难生 小肠气 一切蛇伤 犬吠 狂犬咬毒 点灸法 下火法 用火法 候
天色法 定灸多少法 定发际法 发灸疮法 淋洗灸疮 贴灸疮法 骑竹马灸法 竹阁经验备急药方
<目录>
<篇名>
== 屈指量法例 ==
属性:以薄竹片或以蜡纸条,量手中指中节横文,取上下截齐断,为一寸,男左女右。
\r图\p06-d42a1.bmp\r
<目录>
<篇名>
== 诸发等证 ==
属性:葛仙翁刻石江陵府紫极宫,治发背、发肩、发髭、发鬓、发肋,及一切恶肿法,以上数
种,随其所发处名之也,其源则一,故灸法亦一本。然数种中,死人速者,发背也。其候多
起于背胛间,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色赤或黄,初不以为事,日渐加长,肿突满背,疼痛彻
心,数日乃损人,至此则虽卢扁不能治矣。惟治之于初,皆得全生。其余数种,皆根据法早治,
百无一死。凡觉有患,便用大蒜切片如钱浓(如无蒜,用净水和泥捻如钱样用之),贴在疮
头上(如疮初生便有孔,不可覆其孔),先以绿豆大艾炷灸之,勿令伤肌肉,如蒜焦,更换,待
痛稍可忍,即渐放炷大,又可忍,便除蒜灸之,数不拘多少,但灸至不痛即住。若住灸后又肿
又痛,即仍前灸之,直候不肿不痛即住。每患一个疮,或灸三百壮、五百壮,至一二千壮方
得愈者,亦有灸少而便愈者。若患三五个疮,
并须各各根据法灸之,灸后不肿不痛则愈矣。男女同法。孙真人治石痈亦如此法灸之。石痈
者,其肿发至坚,如石有根,故名之也。灸之石子当碎出即愈。
此系当头用大蒜灸法,议论互见后竹马灸法中。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
=== 肠痈 ===
属性:\r男女同法\p06-d42a2.bmp\r
孙真人治肠痈法云∶肠痈之证,人多不识,治之错则杀人。其证小腹重而硬,以手抑
之则小便如淋状,时时汗出而恶寒,一身皮肤皆甲错,腹皮鼓急,甚则转侧闻水声,或绕脐
生疮,或脐孔脓出,或大便下脓血。凡有此证,
宜速灸两肘尖各百炷,炷如绿豆大,则大盒饭下脓血而愈。根据图取穴。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
=== 疔疮 ===
属性:\r男左女右\p06-d42a3.bmp\r
黄帝、岐伯、孙真人治疔疮法∶疔疮者,其种甚多,初起皆一点突如丁盖子,故名之。发
于手足头面者,其死更速,惟宜早灸。凡觉有此患,便灸掌后四寸两筋间十四炷,根据图取穴。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
=== 附骨疽 ===
属性:黄帝、岐伯、孙真人治附骨疽亦如治疔疮法灸之。其附骨疽者,无故附骨而成脓,故名
之。多发于四肢大节筋间,虚人及产妇偏发腿 间。其候先觉痹重,或痹疼,或只烘烘然热,
动摇不便,按之应骨酸痛,经日便觉皮肉渐急,洪肿如肥人状,多作贼风、风肿治之,因循
多致死。凡有此患,宜早灸之,根据疔疮图子取穴灸之,男左女右。
图子见前疔疮门。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
=== 皮肤中毒风 ===
属性:\r男女同法(即曲池穴是也)\p06-d42a4.bmp\r
张文仲、孙真人、姚和众治皮肤中毒风法∶毒风之病,其候忽然遍身痛痒如虫啮,痒
极搔之,皮便脱落,烂坏作疮。凡有此患,急灸两臂屈肘曲骨间各二十一炷。根据图取穴。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
=== 卒暴心痛 ===
属性:甄权治卒暴心痛,厥逆欲死者,灸掌后三寸两筋间,左右各十四壮。根据图取穴。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转胞小便不通
属性:葛仙翁、徐嗣伯治卒转胞小便不通,烦闷气促欲死者,用盐填脐孔,大艾炷灸二十一
炷,未通更灸,已通即住。
\r男女同法\p06-d42a5.bmp\r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霍乱
属性:葛仙翁治霍乱已死,诸般符药不效者,云此法特异。起死回生,不在方药。大抵理趣精
玄,非凡俗所知。急灸两肘尖各十四炷,炷如绿豆大。根据图取穴。
男女同法(此灸穴与前项孙真人治肠痈穴同)
图形已见前肠痈门。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霍乱转筋
属性:孙真人治霍乱转筋及卒然无故转筋欲死者,灸足两踝尖各三炷,炷如绿豆大。转筋在
股内灸两内踝尖,转筋在股外,灸两外踝尖。踝者,即俗称脚块子是也。
男女同法。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风牙疼
属性:葛仙翁、陶隐居治风牙疼不可忍,不能食者,灸足外踝尖三炷,炷如绿豆大,患左灸右,
患右灸左。
男女同法。
足踝备载《明堂灸经》。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精魅鬼神所淫
属性:华佗治精魅鬼神所淫,癫邪狂厥,诸般符药不效者,用细索并两手大指缚之,灸三炷,
每炷着四处,半在肉上,半在甲上,一处不着则不验。灸之当作鬼神语,诘问其略,即解脱
之令去,其人遂苏。根据图取法。
男女同法。
\r图\p06-d42a6.bmp\r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夜魇不寤
属性:葛仙翁、陶隐居、孙真人治魇死法云∶凡夜魇者,皆本人平时神气不全,卧则神不守
舍,魂魄外游,或为疆邪恶鬼所执,欲还未得,身如死尸。切忌火照,火照则魂魄不能归体。
只宜暗中呼唤,其有灯光而魇者,其魂魄虽由明出,亦忌火照,但令人痛啮其踵及足大指甲
侧即活(痛啮即重咬,踵即脚跟也)。皂荚末吹入两鼻亦良,经一二更不活者,灸两足大指上
各七炷,炷如绿豆大,根据图取法。妇人扎脚者,此穴难求,宜灸掌后三寸两筋间各十四壮,此
穴即前项甄权治卒暴心痛穴也。各根据前图取之。
\r图\p06-d42a7.bmp\r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卒忤死法
属性:扁鹊、孙真人治卒忤死法(忤死即今人所谓鬼打冲恶尸厥也)∶急以皂角末吹入两鼻即
活。若经时不活,急灸掌后三寸两筋间各十四炷,此穴即前穴甄权灸心痛者是也。图子见
前。讫如身冷口噤者,灸人中三炷,炷如粟米大。根据图取法。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溺水
属性:葛仙翁、孙真人救溺水死,用皂角末吹入谷道中(皂角无用锻石),但解开衣服,灸脐孔
三五十壮,水从谷道中出即活。此法治溺水经一宿犹可活。又孙真人云∶冬日落水冷冻,身
强直,口眼闭,尚有微气者,用灶灰一斗,锅内炒令暖,以布三五重暖裹,热灰熨其心头。灰
若冷,可即换。熨得心暖气通,目转口开,以温薄粥令稍稍咽。仍根据前法灸之即活。若不先
熨暖其心,便向火炉逼之,则身中冷气与火气争即死,切宜戒之。
\r男女同法\p06-d42a8.bmp\r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自缢
属性:太仓公、孙真人救自缢死法云∶凡救自缢者,极须按定其心,勿便截绳,当抱起解之。其
心下尚温者,先用皂荚末吹入两鼻,用旧毡一片盖其口鼻,令两人用竹筒极吹两耳即活。又
鹊法用梁上细尘少许,入四个竹筒内,一个令四人各执一个,同时吹两鼻两耳,用力极吹。
更灸手足大指横纹中各十炷,即活。根据图取穴。如妇人扎足者,只灸两手大指上二穴。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急喉痹
属性:孙真人、甄权治急喉痹,舌强不能言,须臾不治即杀人。宜急于两手小指甲后各灸三
炷,炷如绿豆大。根据图取穴。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鼻衄
属性:徐文伯治卒然鼻中血出不止(病名鼻衄),用细索,如左孔衄缚右足,右孔衄缚左
足,各小指,两孔俱衄则俱缚两足各小指(如妇人扎脚者缚膝腕)。若衄多不止者,握手,屈
大指,灸骨端上三炷,炷如粟米大。根据图取法。
\r男女同法\p06-d42a9.bmp\r
\r男女同法\p06-d42a9-2.bmp\r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妇人难生
属性:张文仲治横产手先出者,诸般符药不效,急灸右脚小指尖三炷,炷如绿豆大。如妇人扎
脚,先用盐汤洗脚,令温,气脉通疏,然后灸,立便顺产。
\r男女同法(右衄灸左右衄灸右)\p06-d42a10.bmp\r
\r图\p06-d42a11.bmp\r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小肠气
属性:孙真人、甄权治卒暴小肠疝气,疼痛欲死
法∶灸两足大指上各七炷,炷如绿豆大(此穴即是前葛仙翁、陶隐居、孙真人治魇死穴也。
根据图取穴,灸之可即愈)
图子见前治魇死门。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一切蛇伤
属性:孙真人治一切毒蛇咬法∶急于新咬处灸十四炷,则毒不行。如无艾处,只用纸捻,热之极痛即止。
又夏月纳凉露卧,忽有蛇入口,挽不出者,用艾灸蛇尾即出。如无艾火处,用刀或磁
周匝割蛇尾,截令皮断,乃捋之,皮脱肉脱即出。
又方,割破蛇尾,入蜀椒三二颗即出。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治犬咬
属性:岐伯、孙真人治风犬咬法∶即令三姓三人于所咬伤处,各人灸一炷即愈。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治狂犬所咬
属性:孙真人治狂犬咬法∶春末夏初,犬多狂 ,其时咬伤人至死者,世皆忽之不以为事。
其被咬人则精神失守,发为狂疾。诸般符药治疗,莫过于灸。便于所咬处灸百炷,自后日灸
一炷,不可一日阙。灸满百日,方得免祸,终身勿食犬肉、蚕蛹,食之毒发即死。又特忌初见
疮较痛止,自言平复,此最可畏,大祸即至,死在旦夕。若被咬已经三四日方欲灸者,视疮中
有毒血,先刺出之,然后灸。
上诸灸法皆救仓卒患难,所有人神血支血忌,及大风大雨,病患本命,并不避忌。务发
敬信心,疾速检用,得此本能,多多转授他人,庶几与我同志也。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点灸法
属性:凡点灸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无令拳缩,坐点无令俯仰,立点无令倾侧。灸时孔穴
不正,无益于事,徒烧好肉,须忍痛楚之苦。凡病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
皆宜审之。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下火法
属性:凡下火点灸,欲令艾炷根下赤辉广三分。若三分孔穴不中,不合得经络,缘荣卫经脉气
血通流,各有所主,艾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而病未能愈矣。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用火法
属性: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八木者,松木火难差增病,柏木火伤神多汗,
竹木火伤筋目暗,榆木火伤骨失志,桑木火伤肉肉枯,枣木火内伤吐血,枳实火大伤气脉,
橘木火伤荣卫经络。有火珠耀日以艾亟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为良,凡人卒难备矣。次有
火照耀日以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佳。若遇天色阴暗,遂难得火。今即不如无木火也,灸
人不犯诸忌,兼去久 ,清油点灯,灯上烧艾茎,点灸是也。兼滋润,灸后至疮愈易安,且无
疼痛。用蜡烛更佳,诸蕃部落知此八木火之忌,用镔铁击KT 石得火出,以艾引之,遂乃着灸。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候天色法
属性:凡点灸时,若值阴雾大起,风雪忽降,猛雨炎暑,雷电虹 ,灸临时且停,候待晴明即
再下火灸。灸时不得伤饱大饥,饮酒大醉,食生硬物,兼忌思虑愁忧,恚怒呼骂,吁嗟叹息,
一切不祥,忌之大吉。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定灸多少法
属性:凡灸头四肢,皆不令多灸,缘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若
灸多令人头旋目眩,远视不明。缘头与四肢肌肉薄,若并灸则气血滞绝于炷下,宜歇火气少
时,令气血遂通,再使火气流行。候炷数足,自然除病,宜详察之。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定发际法
属性:凡灸发际,如是患人有发际整齐,根据明堂所说易取其穴。如是患人先因疾患后脱落尽
发际,或性本额项无发,难凭取穴。今定患人两眉中心直上三寸为发际,以此为准。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发灸疮法
属性:凡着灸疗病,历春夏秋冬不较者,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
脓坏,其疾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
疾。今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 灰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灸疮十余遍,其疮三日
自发,立坏脓出疾愈。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淋洗灸疮法
属性:凡着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二味煎汤,温温淋洗灸疮周回约一二尺,以来驱
令逐风气于疮口内出,兼令经脉往来不滞于疮下,自然疮坏疾愈。若灸疮退火痂后,用桃
树东南梢枝、青嫩柳枝皮二味等分煎汤,温温淋洗灸疮,此二味偏能护灸疮中诸风。若疮内
黑烂溃者,加胡荽三味等分煎汤,温温淋洗,灸疮自然生好肉也。若灸疮疼痛不可忍,多时
不较者,加黄连四味等分煎汤淋洗,立有神势。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贴灸疮法
属性:春取柳飞花如鹅毛者,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毛,取腹上白细腻者,蝥儿眼上者更佳。
<目录>诸发等证
<篇名>骑竹马灸法
属性:治发背脑疽,肠痈牙痈,四肢下部一切痈疽、疔疮、鱼脐、鬼箭、瘭疽等,或胸腹不测,风
瘅肿瘤,紧硬赤肿,恶核瘰 发奶之属。先令病患凭几曲手男左女右,看臂腕节中间有一
偃孔,令把臂相对者以朱点定了(有图在后第
一),次用挺直其臂,如持弓之直,却见先来用朱点定偃孔处正在臂节横纹上,就以篾自横
纹贴肉量至中指肉尖而止,不过指爪(有图在后第二)。次用屈中指,侧看中节有两斜横缝,
就用篾压定截断,此是一寸,须量横纹各一则,乃各一寸也(有图在后第三)。次用竹扛一
条两卓子前后阁起,以毡褥被帛等藉定令稳,令病患脱去衣,解开衬裤带,骑定竹扛,用身
壁直靠,尾闾骨坐于竹扛上,两足悬虚,俱不要着地,悬身正直,要两人左右扶定,勿斜侧
僵曲,要以尾闾骨正贴在竹扛上,却就竹扛上用初头自臂腕量至中指肉尖,竹篾子自尾闾
骨量上背脊之心,尽其所压之篾而止。却用前所压横纹二寸则子横安篾尽处,用朱点定两
头是穴,相去各一寸也(有图在后第四),各灸五壮或七壮,艾炷及三分阔,以纸轴艾作炷,
十分紧实方可用。壮数不可灸多,不问痈生何处,已破未破,并用此法灸之,无不安愈。盖
此二穴心脉所起(忽遇点穴近疮,或正在疮上,不问远近,只要根据法灸之,切莫生疑),凡
痈疽只缘心火流滞而生,灸此二穴,心火实时流通,不过三日可以安愈,可谓起死救危,有
非常之功,屡施屡验。盖《素问》云∶诸疮痛痒,皆属于心。又云∶荣血不调,逆于肉理而生痈
肿,灸此二穴,心火调畅,血脉自然流通,胜于服药多矣。灸罢谨口味,戒房事,根据法将理,根据
前法一灸七壮了,经半日许灸,疮内流水甚多,觉火气游走,周遍一身,蒸蒸而热。再视正
疮舋肿已消减五六分矣,至第二日五更,艾火盛行,咽喉焦枯,口舌干燥,小便颇涩,四肢微
汗,略觉烦躁,当是艾火流通使然。遂投乳香绿豆托里散(方在后)。良久,诸证渐渐释去,
视其疮舋已消,第三日果安愈矣。俱灸,疮舋发异常,如虫行状,流清水,四五日方定,此诚
可谓活人良法也。仍服五香连翘汤(方在后),此以疏散郁毒之气,甚则转毒散(方在后),或
凡黄元,以防毒内攻(方在后)。更在识轻重缓急,分阴分阳而服药。或胶醋熨散,或膏药涂
贴,如外科常法治之(醋熨法在后)。
先曲手看臂腕节中间,有一偃孔便是。臂节横纹端的中心,令对坐,把臂之人以朱点定。
\r第一图形\p06-d42a12.bmp\r
\r第二图形\p06-d42a13.bmp\r
\r第三图形\p06-d42a14.bmp\r
\r第四图形\p06-d42a15.bmp\r
次用挺直其臂,如持弓之直,却见先来用朱点定偃孔处,正在臂节横纹上。就以竹篾自
横纹贴肉,量上至中指肉尖而止,不过指爪。
次用屈中指侧看中节屈处,有两斜纹,此是量寸法所用。两头各一寸之则以薄篾量二寸折断篾。
次解衣裤等,用身壁直靠尾闾骨,坐于竹扛上,两足悬虚,俱不着地,要两人扶坐,以尾
闾骨正贴在竹扛上,却就尾闾骨上用初头竹篾子量上脊背之心。盖所量之篾而止用朱点
定了,却用前所量二寸,则子横安点处,两头是穴。
次用纸轴艾令实切为艾炷,身壁直坐,即安艾炷,难安时微用津唾占粘之。略才曲身,
其穴便差,切不可曲身。
江西传得元本云∶余既躬获异效,深愿家家自晓,人人自理,不陷枉亡,亦仁人之用心
也。每恨婴此疾者,轻委庸人,束手待毙。余
目睹耳闻,不知其几人矣。此灸法流传数十载,但人每意其浅近而忽之,且以其灸法之
难,或疑而已之。今亲获异效,寻穷其原,如秦缓视晋侯之疾,确然知其在肓之上膏之下。然
攻达之难,药石所不至,寥寥千载,至唐而孙真人出焉,始洞彻表里,垂法万世,以膏肓穴
起人之羸疾,世皆称验。惟痈疽之酷,方论甚多,皆不保其全活。今予发明骑竹马灸法之
良,其殆孙真人发明秦缓膏肓之绝学,庶几脱人于虎口之危而奔人之急,当如拯溺救焚也。
膏肓之灸,固为良法,痈疽之灸,尤为效验。膏肓但能灸背穴于未危之先,而骑竹马灸实能
脱人之危于将死之际,故不得不委曲而备论之。盖此二穴正在夹脊双关,流注之所。凡人
荣卫周流,如环无端,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日一夜一万
三千五百息,昼夜流行,无有休息,故一日一夜脉行周身,共计八百一十丈。此即平人常经
之数,唯痈疽之疾,血气流滞,失其常经,况人一身荣卫循度,如河水之流,其夹脊双关乃流
注之总路,如河之正道也。皆自尾闾穴过,又复通彻百骸九窍大络,布达肤腠,无所不周。
灸法云∶凡痈疽只缘心火留滞。《素问》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又云∶荣血不调,逆于肉理
则生痈肿。今此二穴所以为效者,使心火通流,周遍一身。盖妙在悬一身骑于竹扛之上,
则尾闾双关,流注不得。俟灸罢二穴,移下竹扛,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如蒸,又
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奇功异效盖原于此
也。且遍搜百家议论,皆以痈疽发背之患为最惨,如治法则专以当头灼艾为先尝,一日二日
三四五日灼艾者尚不保其全活,至十日以后,虽当头灸之无及也。然此法似未尽善,惟骑竹
马灸法,虽经日危甚,不问痈生何处,已破未破,一例灸之,无不全愈。此法最为简易,而效
验异常,真神仙垂世、无穷之惠也,但恨得之
之晚,慨念平昔观其长往者哽然在念,今遇此良法,躬获大验,岂收私秘,欲广其传,冀同志
之士,见而勿叹。或好生君子,转以济人,其幸尤甚。
又云∶余三十余年,每见患痈疽发背之疾甚多,十中仅得一二活者,惟是着灸早则犹有
可治之理。倘始末不能灼灸,则疮势引蠹,内攻脏腑,甚则数日而至于不救。要之富贵骄奢
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顷之灸,
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壮此心,向前取活以全肤体,不致枉夭,岂不诚大丈夫欤。
又云∶痈疽发背,要须精加度疗之于示危之先,庶收万全之效。勿以势缓而忽视,勿以
势急而怆惶。其势既见,不问其他,便先要隔蒜当头灸之,使毒发越于外,则不致内攻杀人
之速也。其患处当头得灸,便成疮口,良久火艾既透,则疮口滋润,或出恶水,痛势亦定,兼
服五香连翘汤。纵使未能顿减,其势亦少缓矣。更以骑竹马法灸之,则随即见效。若得疾
已过七日,则不须用蒜当头灸之,只用骑竹马法灸之,仍服五香连翘汤,甚则转毒散,立见
功效。此所谓要识轻重缓急也。
又云∶余亲以灸法灸人甚多,皆获奇效。如遇灸穴在所发之疽相近,则其灸罢良久便
觉艾火流注,先到灸处,其效尤速。若离所发疽边,则不甚觉其火气流注,灸疮亦发迟。然
痈疽在左则左边灸疮先发,在右则右边灸疮先发。盖艾火随流注行于经络使然也。灸者
宜预知此意,不须疑惑,但要根据法灸之,使毒散越,不致内攻,便有向安之望。
又云∶尝究痈疽之作,皆积微而至着。及其热之骤也,如山源之水一夕暴涨,不能小
决,使导乃筑塞之势则大决,伤人必多矣。势既奔冲,治之宜急,苟徒以猛烈之药外涂肌
肉,闭塞毛窍,使毒气无所从出,是谓闭门捕贼,必有伤主之害也。法当自外以火艾,引泄
毒气,然后分阴阳而服药可也。分阴阳服药说,备载绍兴官库所刊李迅与兴明州医家所
刊李世英痈疽方论。
绿豆乳香托里散方(托毒气不入心)
绿豆粉(一两) 乳香(半两)
上为末,和匀,生甘草水调下。
\x国老膏方\x(使毒气不入内)
甘草(大者,二两,细锉,长流水浸一宿,揉令浆汁浓,去尽筋滓,再用绢滤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
以瓷器收贮)
每服一二匙,和酒调服,白汤调下亦得,微利为度。
\x五香连翘汤方\x(疏散郁毒之气)
木香(三分,不见火) 沉香(三分,不见火) 连翘(全者,去蒂,三分) 射干(三分) 升麻(三
分) 木通(三分,去节) 黄 (三分) 楝(无叉附者,生用) 丁香(半两,拣去枝,不见火) 乳香
(半两,别研) 大黄(微炒,半两,锉) 甘草(半两,生用) 麝(真者,一钱半,别研) 独活(三
分,买老羌活用) 桑寄生(三分,难得真者,缺之亦可)
上十四味为粉末,和匀,每服三大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服。并滓煎,用银器煎
药,入银一片同煎亦得。
\x转毒散方\x(利去病根不动元气)
车螯(紫背光浓者,以盐泥固济, 通红,候冷净取末,一两) 甘草(一两,生用) 轻粉(半钱)
上一处为细末,每服四钱匕,浓煎栝蒌一个,去皮,煎酒一碗调下,五更服,甚者不过二服。
\x矾黄丸方\x(专托毒不攻内)
白矾(一两,为末) 黄蜡(半两,溶开和白矾末)
上旋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元,用温酒和些煎熟麻油送下,不以时候醋熨法(未成
脓熨之则散,已成脓熨之则出)。
牛皮胶铫中略入水溶释,摊刷皮纸上,中心开一圆窍,如此作数片,却以胶纸贴疮上,
就以窍子出了疮头,以出毒气。用好酽醋以小锅煮在面前,令沸,用软布手巾段两条蘸醋,
更互熨之(用竹夹子夹上)。须乘热蒸熨数百度,就胶纸上团团熨,不住手,纸破再换。如痒
愈熨,切不可以痒而止。如有脓从窍中流,更熨勿歇,落熨三五日,不妨临时歇熨,时更以
好拔毒膏药贴之,仍出窍。子以泄毒气,其熨
时直候疮有血水来,痒止痛止,然后住熨,或要住熨而胶粘于背,可煎贯众汤洗之,即脱一
面熨了,一面看阴阳证随证用药,此法甚简而功甚大,委有神验,切不可忽。酽醋,即米醋也。
\x鹭鸶藤酒\x
李氏方云∶病痈疽人适有僻居村 ,及无钱收买高贵药材,只得急服鹭鸶藤酒。不问已
灸未灸,连服数剂,并用 法(方在后),候其疽破,即以神异膏(方在李氏集验背疽方论)
贴之。亦屡用取效应。发眉发颐发背,但是肿发,尽量多服,无不取效,前后用此医,田夫野老,百发百中。
《苏沈良方》云∶鹭鸶藤一名忍冬草,叶尖圆,蔓生,叶背有毛,田野篱落处处有之。两叶
对生,春夏开,叶梢尖,面色柔,绿叶微薄,秋冬即坚浓色深而圆,得霜则叶卷而色紫,开花
极芬芳,香闻数步。初开色白,数日则变黄,每枝黄白相间,故一名金银花。花间曳蕊数茎如
丝,故一名老翁须,一名金银股。冬间叶圆,浓似薜荔,故一名大薜荔。花气可爱,似末利、瑞
香辈。古人但以为补药,今以治疽奇验。
鹭鸶藤 嫩苗叶(五两,不得犯铁器,用木捶碎) 甘草(一两,生锉为粉末)
上二味同入瓦器内,用水二碗,文武火缓缓煎至一碗,入好无灰黄酒一大碗,同煎十数
沸,滤去滓,分为三服,微温,连进一日一夜,吃尽。病势重者连进数剂。既云可作补药,必
然无虑伤脾,服至大小肠通利为度。
鹭鸶藤圆形,又名甜藤
\x 散痈疽法\x
鹭鸶藤取叶不拘多少,入砂盆内,烂碾,入无灰黄酒少许,调和稀稠得所,涂 患处四
围,中心留一大穴,以泄毒气,早晚换 ,不可间断。
\x治头脑上痈肿,川芎通气散\x
天花粉(洗净为细末) 川芎(不见火,为细末) 穿山甲(头项上甲,炒为细末)
\r图\p06-d42a16.bmp\r
上等分,每服五钱,重用栝蒌一个,取子
并肉研细,入无灰黄酒一碗, 之,滤去滓,重汤煎熟,却将此酒来调药食后,稍空服,连进
数剂,并用前方鹭鸶藤酒每碗加川芎末三钱,重调下,与通气散更互服之。及急,剃去发用
前方 法。大凡痈疽服药,须是作急,连进方能救疗。
<目录>
<篇名>竹阁经验备急药方
属性:\x石氏常服治头风乌辛茶\x
川乌(一只,生,去皮) 高丽细辛(二钱) 茶芽(二钱)
上 咀,作三服,每服水两大盏,姜十片,煎至七分,临发后连进,或呕痰即愈。近见桃
溪居士刘信甫所刊事证方中有麝香散、茶芽汤,大略相似,但用川乌草乌不同耳。近时川
乌既难得,今并载以资速辨。
\x麝香散\x 治头风及偏正头痛,夹脑风连眉,骨项颈彻腮顶疼痛不可忍者,累有神验。
草乌(二两,用大者,炮裂去皮尖,锉如豆大,入盐炒
黄色) 高丽细辛(二两,锉) 草茶(四两,略研)
上三味共为细末,每服一大钱,入麝香少许,蜡茶清调下。
\x茶芽汤\x 治偏正头疼,恶心呕吐不止者。
生草乌(半两,去皮尖) 高丽细辛(半两) 茶芽(一两)
上为粉末,每服四钱,水二慢,熳火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一服取效。
\x小托里散\x 顺气进食,排脓去毒。
香白芷 山药 白蒺藜 桔梗 栝蒌根 甘草
上等分,共炒为末,每服二大钱,北枣一个,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六分,空心服。
人有患痈疽者,每以十补托里散为第一药。然数年以来,人参与银同价,当归又数倍
之,非富贵之家安得入口?偶得此方,颇便贫者,本出刘涓子《鬼遗论》。余幼子八九岁时,
右腿因闪肭生脓,不纪针砭,曾服有效。
\x栝蒌酒\x 治一切痈疽。
大甘草(半两,为粉末,生者) 没药(二钱半,研) 大栝蒌(黄熟者,一个,去皮,连子切碎,俗
所谓杜瓜是也)
上三件用无灰酒三升,熬至半碗,放温服之。再进不妨。欲大便,略通,加皂角刺七枚同煎。
此治腋下忽有硬核,壅肿不可下臂,久则生脓,及妇人奶痈,男子便毒,最验。栝蒌最通
乳脉,妇人有奶乳不通者,服之乳至如泉。
\x治腿髀间生肿毒,名曰便毒\x
大甘草 地榆 地骨皮(一名枸杞,其根即是,取生者,洗去泥,用之尤验)
上三味等分锉了,和匀,分三服,每服水一碗,煎至七分。先将生乌豆一掬嚼细,围疮
四边,令周匝留疮口,用大葱白捶扁,与疮长短相似,安于疮口上,煎药熟即将药滓乘热覆
盖于乌豆及葱白之上。将手护定,恐药滓撒落,仍乘热服药,却将第二服药候药熟即扫去
前药滓及葱豆,别嚼豆,用与葱白如前法。第三服即就药滓用片帛缚定,坐卧任便。其疮未
结者立消,已结者易破,已破者疮口易合。须
空心连服三次,神验。
\x治髭痈\x 人有摘须误断忽须根,赤肿生脓,甚者杀人。
取桑树上耳,烂嚼 敷,一夜须根可出,肿亦退。
\x治紫癜风\x
榆树皮烧存性,细研为末,糟茄蘸擦一二次即除。
\x治脱囊\x
曾有小儿发热,作惊,啼哭不已。视其外肾则红肿,囊皮脱去,曾用之神验。
朱陵土(此是烧人地上赤土,约是人尸腰间所临之处,不拘多少,取研为细末)
上用水调鹅毛刷敷,土干则嫩肉已生于里矣。
\x治喉闭,脓血胀塞,喉中语声不得,命在须臾\x
用真鸭嘴、胆矾为细末,将箸头卷少绵子在上,先在米醋中打湿,然后蘸前药末令人撑
患人口开,将箸头药点入喉中肿处,其脓血实时吐出,所患即愈。如不能开口者,只用生姜
一块如栗子大,剜一小孔,入巴豆肉一粒在内,更用麻油小半盏,安沙盆中,将生姜磨尽
为度。竟以姜油灌入喉,如实时吐出脓血,其效尤速。若喉中未生毒,方觉难进食,便以下
红叶同甘草少许入蜜些子并皆烂捣如泥,用绵子裹如圆眼大,外以线系定,令线要长,直
入喉中,以风涎出尽为度。
胆矾绝难得真者,只用薄荷一握,皂解一挺,同捣真汁,滴入即破,尤为简便。
\x治汤火所伤\x
酽米醋,将多年旧窗纸蘸湿,轻轻贴其上,自然肿消。
\x治 叮\x
山上蕨萁叶,叶不拘多少,烧存性研细末,轻粉麻油敷。
\x治一切毒蛇所伤\x
于所伤处先用头绳缚定,不可令毒气流行,急用香白芷半两,研细末,以麦门冬洗,连
根叶浓煎汤,调前药末服之。却急讨笆杨叶一小篮,烂捣。又加生姜二十文,再捣如泥,将酒
一碗许逗起,绞取药汁两碗,先将一碗更入酒半横许,令热,和药汁一碗服之。其滓 所伤
处,外以绢帛缚定。如过一二时,如前法再服一碗,不三四遍即愈,屡用有功。
\x治眼目暴肿,疼痛出血\x
春夏之月人患此者,谓之天丝毒。治法最不可不审,余居江之南有小儿忽两眼肿起,疼
痛出血,或令赎药局中眼药熏洗者径成青盲。旁复有一人如此,遇田夫相教,曰∶我有草药,
正治此证。亟取而用之,毒涎从口中流出,次日即平复。
茧漆树叶(不拘多少,捣烂成胶,和面和眼壅洗,仍却以滓汁位盒眼上)
鹰鹘鹳鹤之类,春夏多食毒蛇,抛粪空虚,间或悬在树梢,遇风飘扬,细如丝尘,人有
当之者,则为天丝毒。此方固尝传得,今始信为神妙。
\x治肾脏风\x 凡阴囊湿痒,臂腕髀旁,指缝肘头生疮,搔起白花不可住手者,皆此证也。
旌德草乌(四两,不去皮)
上分作四堆,每堆入盐一两,先取河水一碗(不要江溪井水),却将第一堆同水入铫内
煮干,又将河水一碗入第二堆,同添再煮干。又将河水草乌如前法至第四堆,候水干(次第
煮者欲要生熟得宜),取出切片子,先用麻油少许抹铫内,却将草乌片炒黄色,地上出火
毒,研为细末。又入好土朱一两,米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食前酒下。如觉
麻人则减丸数,不觉麻人则增丸数。尽此一料则疾去矣。
\x治小儿误吞铜钱入腹者\x
羊胫炭(即炭中极小坚硬,掷有声者)
上为细末,米饮调下。少顷炭即裹钱随粪出来,累有神效。亦治诸般鲫及小儿误吞棋子者。
\x治久患脾寒,寒热不已,或一日,或间两三日,或半年三年者,无不克验\x
朴硝(二钱,用乌盏于火上 释)
上用热酒一盏,候朴硝释时,倾在酒内,乘热于当日身上寒凛凛发作时服之。斗发一次,更不再作。
\x治男子妇人小便卒不通方\x 妊妇有临月患此者,累得效。
裹茶 (一两,烧灰存性,研) 滑石(半两,细研)
上同碾匀,每服一二钱,用腊茶少许,沸汤点入生麻油二三滴服。
\x治一切发背痈疽,延开不已,须用围住方\x
台乌(研为细末)
上用蜜水调敷四边,早晚换敷,则毒肿不开,旋敛于中,其效捷甚。
\x治一切赤肿疖毒,初发便贴,无有不散\x
黄头浆粉(炒,十分,黑色,一两) 黄柏皮(半两,炙)
上为细末,用芭焦油调敷(东阳陈氏专施此药)。
\x治一切疮疖,已溃未溃皆可贴\x
五倍子(一两) 白矾(二钱)
上为细末,用井花水调敷。
\x治下血不止,及肠风脏毒败证,灸法\x
量脐心与脊骨,平于脊骨上灸七壮即止,如再发,即再灸七壮,永除根本。
\x治噎疾灸法\x
脚底中指中节灸七壮,男左女右。
\x治男子遗精白浊,起止不可者,灸法\x
先点丹田穴,更向上去些,小灸七壮(脐下一寸为丹田)。
\x治汤火所伤,又神验于前者\x
或用灶底黄土,或用无名异,皆为细末,用冷水调敷,痛即定。无瘕痕人家尤易取办。
\x治一切嗽疾不问新旧,熏喉法\x
款冬花(约一分) 鹅管石(约一分) 雄黄(约一分之半)
上为极细末,用无雄乌鸡子清调(头次生下者是无雄),次将白纸一方,以所调药刷一
半,候干卷成小筒,将一半无药处捻定,于无灰火上烧浓烟,直安入近喉处,闭口使烟气冲
入。觉必要嗽,须略忍住。便以冷茶清呷数口(此用先办),随即哕出痰数口,无不瘥者(闭
口熏烟时更记牢,捻鼻孔,莫令出烟)
\x治脚气风湿气贯法,四肢疼痛\x
四味理中汤去人参,加红曲,为细末,热酒调服。
\x治臂痛指弱,此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四肢属脾,脾血相搏,茯苓丸\x
赤茯苓(一两) 半夏(三两) 枳实(半两) 风化朴硝(一分)
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余以前红曲理中汤并下,效尤速。
\r图\p06-d42a17.bmp\r
\x近秋方生子,叶浓若有微毛,大率似柿叶,与篱豆、猫儿豆相似而非,不可误用\x
\x治髀间发肿\x 此因败精滞气,加以阴湿,名曰髀毒。及肾痈未散,自腰以下一切肿毒,咸治之。
焰硝(一钱重,通临安买盆硝有锋芒者,草店中味咸者不可用)
上为细末,用热酒调,极空心服之。放微温,不可太温,不可便吃热食,恐作吐,觉小便
微疼时,是毒从小便出去,一溺便安。觉未退,
再进一服,无不效者。毒作而肿甚如蒸饼大者,亦泄去。且不用破,又不动元气。士大夫有服之累效者。
\x治从高坠下, 扑闪肭,专能散血疏气\x
黄熟茄种连皮肉薄切,红瓦上焙干,入糖甏收贮。临时研为末,入乳香少许,酒调下,能
饮者以醉为度(虽气欲绝者,急 牙灌入)
\x治刀伤竹木刺破,专能止血定疼\x
三叶豆,又名卫客龙,五六月采取,晒干为末,掺患处。
此二方桃源张寺丞面授,累试有效,不可忽之。
\r图\p06-d42a18.bmp\r
\x两脚曲瞅内折缝中间,寻两筋之中取穴,两脚齐灸三壮即愈。仍倚物立定,取穴并灸。若痛发时灸尤验。\x
\x治赤眼及睛疼多泪,暴赤肿者,一宗方\x
宣药∶雄黄解毒丸,量虚实下。贴药∶蛇莓草(春间生红霉子,不可食者)洗净捣烂,摊青
纱上, 眼如冰。又泡真北枣,取肉渗以脑子,或薄荷煎贴太阳,亦并用青纱体衬如当三钱
大。搐鼻药∶郁金、真焰硝各少许,略入脑子。洗药∶四物汤加防风、黄连、杏仁、赤芍药。服
药∶三黄散,用黄芩、黄连、赤芍药、龙胆草、大黄、汉防己、木香等分,为细末,食后温酒调
下。点药∶带皮生姜一块, 箸荡成小穴,入蜜搅匀点之。盖血得热则散,专用脑子,医家所
忌。虚证者当先补肾,别有方法。
\x贴一切肿毒,凡欲结痈疖之未成者\x
用酸米醋一盏,皂角一条,捶碎同煎至七分,以成片,牛皮胶同浸碗盘中,令软,随大小点赤肿上。
\x治腰疼,甚至不可抬举者\x
\x治风蛀 牙\x
篱上雀梅藤,收于刀上,取油沥,将小白 窠惹湿成丸,塞患处,一塞一定。
\x治奶痈\x
车螯壳
上烧成粉,为末,米饮下,生用尤妙。
{{未校訂}}
[[Category:中醫]]
nomtd65ok2r11vlmncl0tmgd3e54ynm
神應經
0
760806
2171945
1315802
2022-08-14T02:28:22Z
Franklyzzm
6560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神应经
|author=陈会撰、刘瑾补辑
|section=
|times=明·洪熙元年
|y=|m=|d=|previous=|next=|type=|from=
|notes=书名:神应经
作者:陈会撰、刘瑾补辑
朝代:明·洪熙元年
年份:公元1425年 }}
<目录>
<篇名>
== 序 ==
属性:恭惟我主上殿下之六年也,命礼曹申严医教设针灸专门法,择其精于术者为师,而资性
者为弟子,劝励之法甚悉焉。适有日本释良心以《神应经》来献,兼传其本国神医和介氏、
丹波氏治痈疽八穴法。其八穴虽未试用《神应经》,其传授远有所自。而所论折量补泻法,
皆古贤所未发者,其取穴又多有起发古人所未尽处,其所着穴,皆撮其切要而得效多者,文简
而事周,令人披阅昝刻间,证与穴 然在目。
圣上嘉叹,命以八穴法付于《神应经》之末,锓梓广布,且以永其传焉。臣窃惟医疗之
药饵针灸不可偏废。但药非本国所产者颇多,大概皆求之中国,而又非尽出于中国也,转转
市易,得之甚难,岂真赝陈新之可择,而贫穷下贱与远方之人,亦未易遍及也。唯砭 之方
,无费财远求之劳,采暴合和之难。一针一艾,备应无方,运于指掌,办于谈笑,贫富贵贱
,远近缓急,无适不宜,况于取效常在药力所不及攻处,而其功用神妙,难以备述。庸医不
知,以为卑辱,至相诟,病而不肯为。故世之病者,生死寿夭率皆付之巫觋谣祀,岂不哀哉
圣上悯其然,乃设专门,益严劝督,适有遐方之献,不以珍奇可玩之异物,而以此救民
济世之神方,不期而至,以孚我圣上仁民爱物之盛德,夫岂偶然哉。
\x成化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推忠定难翊戴纯诚明亮经济佐理功臣崇禄大夫西平君臣韩继禧\x
\x谨序。\x
<目录>
<篇名>
== 序 ==
属性:唐虞之纪,官非剡子不能,以明其制;羲轩之制,药非师襄则无,以审其音。是以圣人师
道之学,吾未能也,故有吾不如老农之叹。然人之有身,血气所醉,嗜欲所 ,寒暑所搏,
万虑所攻,鲜有不至于疾者,非至人何能安之?是以圣人因之而制砭 之方出焉。昔在太朴
之世,未有药物,独用砭 之道,活生民于掌握,此医道之大者也。予喜其无药物 咀之劳
,而能回生于指下,可谓易矣。乃求其术于医者,久而得之者,十有余家,独宏纲乃遇信卿
席真人所授之术,故其补泻折量之法,其口诀指下之妙,与世医之所不同,出于人者,见于
此也。其徒二十四人,独刘瑾得其指下之秘,故能继宏纲之术而无坠也。予谓干将,虽神使
之补履,莫若一锥之能;良药虽众,至于劫病,莫若一针之捷。药以气味而达之,故其宣利经
络也迟;针以HT 而取之,故其疏通血脉也速。况加以冰台,灼以神燧,助其真阳,逐其
阴邪,而元气充矣,奚何病之有哉!若人遇夜或在路,倘有微恙,药不可得也,惟砭 之术,
可以应仓卒之用。士之于世,欲治生者,不可不知。予故爱而学之,乃命医士刘瑾,重校其
师宏纲先生所传《广爱书》十卷,予止取其穴之切于用者为一卷,更其名曰《神应经》,内五
百四十八证,计二百一十一穴。又择其刘瑾之经验者六十四证,计一百四十五穴,纂为一册目,
曰《神应秘要》。而以此心推之于众庶
\x章云时在洪熙乙巳四月二十一日书\x
成化九年癸巳,孟冬,日本国岛山殿所使副官人信HT 隐士良心言,我国二百年前有两
名医,一为和介氏,一为丹波氏,此二医专治痈疽疔疖瘰 等疮,定八处灸法甚有神效。
<目录>
== 八穴灸法 ==
<篇名>
=== 头部二穴 ===
属性:诸疮发于头部,则耳尖上周回用禾杆量之(自左耳尖上起端右旋,经
以其杆当结喉下至项后双垂之,以患人手横握其端而切去之(以其杆中央当结喉下,两
右会于项后,双垂之。以患人手横握其两端之末而断之,如《针经》一夫之法),其杆断当
处脊中骨上点之。疮出左者,去中骨半寸灸左;出右者,灸右;出左右者,并灸左右。
<目录>八穴灸法
<篇名>
=== 手部二穴 ===
属性:疮发于手部,则自肩上高骨端(即肩 穴)至第三指头爪甲端断之。以其杆当结喉下,至项后
双垂之,如头部法。
<目录>八穴灸法
<篇名>
=== 背腹部二穴 ===
属性:(自大椎下至鸠尾骨端为背部,自天突穴下至阴毛际为腹部,两腋亦属
腹,则乳上周回(自左乳头上起端,右旋周身,经右乳头上还至起端处
双垂,如头部法。
<目录>八穴灸法
<篇名>
=== 足部二穴 ===
属性:疮发于足部,则并立两足令相着,自左大拇趾端至右大拇趾端周回(自左
足际右旋,经左右足踵,右足趾端还至起端处。)以其杆当结喉下,项
灸八穴,痛则灸到不痛,不痛则灸到痛。或五百壮,或七八百壮,大炷多灸尤妙。痈疽
始发而灸,则不溃而自愈;已溃而灸,则生肌止痛,亦无再发。
<目录>
<篇名>梓桑君针道传宗图
属性:\r梓桑君针道传宗图\pe-e2.bmp\r
<目录>
<篇名>百穴法歌
属性:手之太阴经属肺,尺泽肘中约纹是,
列缺侧腕寸有半,经渠寸口陷脉记,
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
少商大指内侧寻,爪甲如韭此为美。
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内侧号商阳,
本节前取二间定,本节后勿三间忘,
歧骨陷中寻合谷,阳溪腕中上侧详,
三里曲池下三寸,曲池曲肘外辅当,
肩 肩端两骨觅,五分挟孔取迎香。
足阳明兮胃之经,头维本神寸五分。
颊车耳下八分是,地仓挟吻四分临,
伏兔阴市上三寸,阴市膝上三寸针,
三里膝下三寸取,上廉里下三寸主,
下廉上廉下三寸,解溪腕上系鞋处,
冲阳陷谷上二寸,陷谷庭后二寸举,
内庭次指外间求,厉兑如韭足次趾。
足之太阴经属脾,隐白大趾内角宜,
大都节后白肉际,太白后一下一为。
公孙节后一寸得,商丘踝下前取之,
内踝三寸阴交穴,阴陵膝内辅下施。
手少阴兮心之经,少海肘内节后明,
通里腕后才一寸,神门掌后兑骨精。
手太阳兮小肠索,小指之端取少泽,
前谷外侧本节前,后溪节后仍外侧,
腕骨腕前起骨下,阳谷兑下腕中得,
小海肘端去五分,听宫耳珠如菽侧。
太阳膀胱何处看,睛明目 内角畔,
攒竹两眉头陷中,络却后发四寸半,
肺俞三椎膈俞七,肝俞九椎之下按,
肾俞十四椎下旁,膏肓四五三分等,
委中膝 约纹中,承山 下分肉断,
昆仑踝下后五分,金门踝下陷中撰,
申脉踝下筋骨间,可容爪甲慎勿乱。
少阴肾兮安所觅,然谷踝前骨下识,
太溪内踝后五分,照海踝下四分的,
复溜内踝上二寸,向后五分太溪直。
手厥阴兮心包络,曲泽肘内横纹作,
间使掌后三寸求,内关二寸始无错,
大陵掌后两筋间,中冲中指之端变。
手少阳兮三焦论,小次指间名液门,
中渚次指本节后,阳池表腕有穴存,
腕后二寸外关络,支沟腕后三寸闻,
天井肘上一寸许,角孙耳廓开口分,
丝竹眉后陷中按,耳门耳阙非虚文。
足少阳胆取听会,耳前陷中分明揣,
目上入发际五分,临泣之穴于斯在,
目窗泣上一寸存,风池后发际中论,
肩井骨前看寸半,带脉肋下寸八分,
环跳髀枢寻宛宛,风市髀外两筋显,
阳陵膝下一寸求,阳辅踝上四寸远,
绝骨踝上三寸从,丘墟踝前有陷中,
临泣侠溪后寸半,侠溪小次歧骨缝。
厥阴肝经果何处,大敦KT 趾有毛聚,
行间骨尖动脉中,太冲节后有脉据,
中封一寸内踝前,曲泉纹头两筋着,
章门脐上二寸量,横取六寸看两旁,
期门乳旁一寸半,直下寸半二肋详。
督脉水沟鼻柱下,上星入发一寸者,
百会正在顶之巅,风府后发一寸把,
哑门后发际五分,大椎第一骨上存,
腰俞二十一椎下,请君仔细详经文,
任脉中行正居腹,关元脐下三寸录,
气海脐下一寸半,神阙脐中随所欲,
水分脐上一寸求,中脘脐上四寸取,
膻中两乳中间索,承浆宛宛唇下搜。
<目录>
<篇名>折量法
属性:臣瑾曰∶夫针灸之术,其旨微矣。穴法之讹,其来远矣。如背俞、膏肓数穴,皆起死回
要穴,而折量分寸皆致讹谬。臣获善同陈先生亲授,一穴一法毫厘有据。且如背俞,前贤书
中皆云夹脊各寸半是,共折三寸,分二旁取之。
殊不知言夹脊,其夹字是除骨而言。若带脊骨,当以两旁各二寸,共折四寸分两旁。又
如膏
旁,按其酸疼处乃是真穴。臣每根据此灸疗,多获痊愈。又折量之法,世俗盗学,妄传自头部
、背部、手足背,一概用“同身寸”量之,殊不知头部有头部之尺寸,腹部有腹部之尺寸,
横直尺寸俱不同,各有其要,惟背部、手足部并用同身寸取之。学人于兹,不可不注意焉,
故书此以正之。
<目录>折量法
<篇名>头部
属性: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节,为一尺二寸。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上行三寸;后发际不
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后发际不明者,共折作一尺八寸。
横寸以眼内 角比至外 角,为一寸。头部横寸并用此法。
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头维,各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共四寸半。
<目录>折量法
<篇名>背部
属性:大椎穴下至尾 ,共二十一椎,通折作三尺。
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
十四椎与脐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厘。
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
第二行夹脊,各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两旁。第三行夹脊各三寸,除脊一寸
,共折作七寸,分二旁。
<目录>折量法
<篇名>腹部
属性:横寸∶膺部、腹部并用乳间横折作八寸。腹部应有横寸,悉根据上法。
直寸∶中行心蔽骨下至脐共折作八寸。人若无心蔽骨者,取歧骨下至脐心,共折九寸取
脐中至毛际横骨,折作五寸。
天突至膻中为准,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
作八寸四分。
<目录>折量法
<篇名>手足部
属性:并用同身寸取之。
<目录>
<篇名>补泻手法
属性:臣瑾曰∶夫针灸有劫病之功者,在于手法而已。倘穴不得其真,功罔奏矣;穴得真矣,
补泻不得其道,亦徒然矣。
宏纲先生有曰∶世俗所谓补泻之法,补者,以大指向外;泻者,以大指向内,此谬之甚
世医之所谓泻,针法之所谓补也;其补者,针法之所谓泻也。孰不知补泻之法,体之左,有
左补泻之法;右,有右补泻之法,随气血所行而治之。不合其理,孰为其治?又曰∶《素问
》内言针而不灸,灸而不针。庸医针而复灸,灸而复针。后之医者不明轩歧之道,针而复灸
,灸而复针者有之。孰不知书中所言某穴在某处,或针几分,灸几壮。此言若用针,当用几
分;若用灸,当灸几壮。谓其穴灸者不可复针,针者不可复灸。今之医者,凡灸必先灸三壮
,乃用针,复灸数壮谓之透,火艾之说是,不识书中之意,不明轩歧之旨,深可慨也。传曰
∶愚而好自用,良有以也。昔宏纲先生亦常言,惟腹上用针,随灸数壮,以固其穴亦可,他
处忌之,不可以一例用之。此医家权变之说也,不可不知。
<目录>补泻手法
<篇名>泻诀直说
属性:臣瑾曰∶宏纲先生授曰∶取穴即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
随咳纳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
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
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有数针,候根据此法俱转毕。仍用
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仍轻提往左转,略退针半分许,谓之“
三飞一退”。根据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提往左转一、二次。如针右
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
针右边泻法。欲出针时,令病
<目录>补泻手法
<篇名>补诀直说
属性:臣瑾曰∶昔宏纲先生授曰∶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患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
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其邪,后补真气。此乃先生不传之秘诀也。如人有疾
,根据前法针,用手法催气、取气,泻之既毕,却行补法。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
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
、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
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如有数穴,根据此法行之即毕,停少时,却用手
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
”),将针深进一、二分,以针头转向左边,谓之“一进三飞
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令病患吸气一口,随
<目录>
<篇名>穴法图
属性:\r穴法图\pe-e3.bmp\r
百会 在顶中陷中,容豆许。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灸七壮至七七。
上星 在鼻上入发际一寸。针三分,以细三棱针泻诸阳气、热气。可灸七壮,不宜多,
若频灸拔气上,目不明。
目窗 在临泣后一寸。灸五壮,针三分。三度刺,目大明。
临泣 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针三分,灸五壮。
风府 在头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针四分,禁灸。灸之使人失音。或七壮。
哑门 在项后入发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针三分,禁灸。灸之令人哑。
风池 在脑空下,发际陷中。针一寸二分,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炷不用大。
络却 在脑后发际上,两旁起肉上各一寸三分,脑后枕骨,挟脑户,自发际上四寸半。
针三分,灸三壮。
角孙 在耳廓中间上,开口有空。针八分,灸三壮。
肩井 在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当中指下陷中。只可针五分。若深令人闷倒
,速三里下气。
肩 在肩端两骨间有陷宛宛中,举臂取之。针八分,灸五壮。可日七至二七。
睛明 在目 内角。针寸半。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禁灸。
攒竹 在两眉头小陷宛宛中。针三分。三度刺,目大明。宜锋针出血。
丝竹空 在眉后陷中。针三分,宜泻不宜补。禁灸。灸之使人目小无所见。
头维 在额角,入发际,本神旁寸半,去曲鬓一寸。针三分,禁灸。
迎香 在鼻孔旁五分。针三分,不灸。
颊车 在耳下八分,近前曲颊端上陷中。针四分,灸日七壮至七七。
听会 在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开口取之。针七分,不补。日五壮至
听宫 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针三分,灸三壮。
耳门 在耳中起肉,当耳 陷中。针三分,禁灸。有病不过三壮。
地仓 在夹口吻四分之处,近下有脉微微动是也。针三分半,灸日七、二七,重者七。
水沟 在鼻柱下,沟中央。针四分,灸不及针。水肿惟得针。此日三壮至二百壮。
承浆 在颐前唇棱下宛宛中。针三分,灸日七壮至七七炷,根据小箸头大。
膻中 在两乳间折中而取之,有陷是穴,仰而取之。禁针,灸七壮止七七。
期门 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端缝中,其寸用胸前寸折量。针四分,灸
中脘 去蔽骨尖四寸,下至脐中四寸,针八分,灸二七至百壮,止四百壮。
水分 在脐上一寸,水病灸之大良。禁针,针水尽即死。针八分,灸七壮至四百壮。
章门 在脐上二寸,两旁各六寸。其寸用胸前两乳间横折八寸,内之六寸,侧卧屈上足
,伸下足取动脉。灸日七壮至二七壮。
带脉 在季胁下一寸八分,脐上二分,两旁各七寸半。针六分,灸七壮。
神阙 当脐中。禁刺,刺之使人脐中疡溃,屎出者死。灸百壮。
气海 当脐下一寸半宛宛中。针八分,灸百壮。
关元 在脐下三寸。自脐心至横骨通折五寸。针八分,灸百壮至三百。灸不及针。
大椎 在脊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人发不明者,从此穴上行三寸。针五分,灸以年为
肺俞 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二寸。灸百壮。针中之,二日卒。
膈俞 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二寸。灸百五壮。
肝俞 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二寸。灸七壮,针中之,五日卒。
肾俞 在第十四椎下,与脐平,两旁各二寸。灸以年为壮。针中之,六日卒。
膏肓 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半,四肋三间,去髀骨容侧指许。灸百壮止一千。
腰俞 在二十一椎下。自大椎至此折三尺。舒身,以腹挺地,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
乃取之。针八分,灸七壮至七七。
<目录>穴法图
<篇名>寅手太阴肺经
属性:\r寅手太阴肺经\pe-e4.bmp\r
尺泽 在肘中约纹上,两筋间动脉。针三分,不可针深,灸五壮。
列缺 在手侧腕上寸半,以手交中指头末,两筋两骨 中。针三分,灸五壮。
经渠 在寸口陷中,动脉应手。针二分,禁灸。
太渊 在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针二分,灸三壮。
鱼际 在大指本节后白肉际,针三分。
少商 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禁灸。可锋针。
<目录>穴法图
<篇名>卯手阳明大肠经
属性:\r卯手阳明大肠经\pe-e5.bmp\r
商阳 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灸三壮。
二间 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三间 在手太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合谷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孕妇不可针。
阳溪 在手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手三里 在曲池下三寸,按之肉起,兑肉端。针三分,灸三壮。
曲池 在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拱胸取之。针七分,灸七壮,可日七至二百。
<目录>穴法图
<篇名>辰足阳明胃经
属性:\r辰足阳明胃经\pe-e6.bmp\r
伏兔 在阴市上三寸,循起肉,坐而取之。针三分,禁灸。
阴市 在膝盖上三寸,拜而取之。针三分,不灸。
三里 在膝盖下三寸, 骨间,大筋内,坐而取之。针八分,灸止百壮。
上廉 在三里下三寸,两筋两骨 陷宛宛中,蹲坐取。针三分。
下廉 在上廉下三寸,取穴法与上廉同。针三分,并灸七壮。
解溪 在冲阳后寸半,腕上系鞋带处取之。针五分,灸三壮。
冲阳 在足跗上,去陷谷二寸,骨间动脉是穴。针五分,灸三壮。
陷谷 在足大趾次趾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针三分,灸三壮。
内庭 在足大趾次趾外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厉兑 在足大趾次趾端。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
<目录>穴法图
<篇名>巳足太阴脾经
属性:\r巳足太阴脾经\pe-e7.bmp\r
隐白 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月事不止,刺之立愈。针二分,灸三壮。
大都 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白肉际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公孙 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针四分,灸三壮。
太白 在足大指内侧,大都后一寸、下一寸。针三分,灸三壮。
商丘 在内踝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针三分,灸三壮。
三阴交在内踝上,除踝,上三寸,骨下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阴陵泉 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针三分,灸三壮。对阳陵泉而稍高一寸许,屈膝取
之。针五分,灸七壮。
<目录>穴法图
<篇名>午手少阴心经
属性:\r午手少阴心经\pe-e8.bmp\r
少海 在肘内节后,去肘端五分,屈肘取之。针三分,灸三壮。
通里 在腕后一寸陷中,针三分,灸七壮。
神门 在掌后兑骨端陷中。针三分,灸七壮,炷如小麦。
灵道 在掌后寸半。
<目录>穴法图
<篇名>未手太阳小肠经
属性:\r未手太阳小肠经\pe-e9.bmp\r
少泽 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一分陷中。针一分,灸一壮。
前谷 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后溪 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腕骨 在手后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有歧骨 缝。针二分,灸三壮。
阳谷 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下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小海 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肘向头取之。针三分,灸三壮。
<目录>穴法图
<篇名>申足太阳膀胱经
属性:\r申足太阳膀胱经\pe-e10.bmp\r
委中 在足 中央两筋间,约纹中动脉应手,针八分。
承山 在腿肚尖下分肉间陷中。针八分,灸不及针,止七七。
昆仑 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申脉 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针三
金门 在外踝下稍后,丘墟后,申脉前。针一分,灸三壮,炷如小麦。
<目录>穴法图
<篇名>酉足少阴肾经
属性:\r酉足少阴肾经\pe-e11.bmp\r
然谷 在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针三分,灸三壮。不宜见血。
太溪 在内踝后五分,跟骨上有动脉。针三分,灸三壮。
照海 在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针三分,灸七壮。
复溜 在内踝上,除踝二寸,踝后五分,与太溪相直。针三分,灸三壮。
涌泉 在足,屈足蜷趾取之,宛宛中,白肉际。
<目录>穴法图
<篇名>戌手厥阴心包经
属性:\r戌手厥阴心包络\pe-e12.bmp\r
曲泽 在肘内廉陷中,屈肘取之,大筋内侧横纹中动脉。针三分,灸三壮。
间使 在手掌后,横纹上三寸,两筋间陷中,去腕后三寸。针三分,灸五壮。
内关 在手掌后横纹上二寸,两筋间。针五分,灸三壮。
中冲 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
大陵 在掌后横纹中,两筋间陷中。针五分,灸五壮。
劳宫 在掌心,屈指取之,在无名指尖尽处是穴。
<目录>穴法图
<篇名>亥手少阳三焦经
属性:\r亥手少阳三焦经\pe-e13.bmp\r
液门 在手小指次指间,屈拳取之。针三分,灸三壮。
中渚 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阳池 在手表腕上,同骨陷中。针二分,不宜多灸,可三壮。
外关 在腕后二寸,两骨间陷中。针三分,灸五壮。
支沟 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针二分,灸二七壮。
天井 在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又手按膝头取之,屈肘取亦可。针一寸
<目录>穴法图
<篇名>子足少阳胆经
属性:\r子足少阳胆经\pe-e14.bmp\r
环跳 在髀枢中,即砚子骨下宛宛中也。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针二寸,灸五壮,止
五十壮。
风市 在膝上外侧两筋间,直舒手着腿,当中指尽头陷中。
阳陵 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膝下外尖骨前六分。灸七壮。
阳辅 在外踝上,除骨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针五分,灸三壮
悬钟 一名绝骨。虽曰外踝上除踝三寸,必以绝陇处为穴。针六分,灸五壮。
丘墟 在外踝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针五分,灸三壮。
临泣 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陷中,去侠溪寸半。针一分,灸三壮。
侠溪 在足小趾次趾歧骨间本节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目录>穴法图
<篇名>丑足厥阴肝经
属性:\r丑足厥阴肝经\pe-e15.bmp\r
大敦 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一韭叶计。针二分,灸三壮。
行间 在足大趾本节前,上下有筋,前后有小骨尖,其穴居陷中,有动脉应手。针六分
,灸三壮。
太冲 在大趾后内间,有络亘连,横至地五会二寸,骨缝 间,动脉应手陷中。针三分
,灸五壮。
中封 在内踝前一寸,贴大筋后,仰足伸足取而得之。针四分,灸三壮。
曲泉 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当膝屈 ,横纹头内外两筋间
宛宛中。针六分,灸三壮。
<目录>
<篇名>灸四花穴法
属性:\r灸四花穴法\pe-e16.bmp\r
第一次二穴∶
先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细绳,用蜡蜡之,勿令展缩。以绳头于男左女右脚大KT 趾端比
顺脚底下缠定,引绳至脚跟,直上脚肚,至曲KT 中大横纹截断。令患人解发分两边,要见头
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乃平身正坐,将先比绳子一头于鼻端上按定,引绳向上,循头缝
脑后,贴肉垂下,当脊骨正中绳头尽处,以墨点记之。妇人缠足者,不遂生成自然之理,若
以足量,必定不及也。当于右肩 穴点定,以绳头按其穴上,伸手引绳向下至中指尽处截断
是穴。男子亦可。
却令患人合口,以短蜡绳一头自左角按定,勾起绳子向上至鼻根,斜下至口右角作△,
就,齐口角截断,将此绳展,令直折取中,以墨点记之。将于先脊骨墨点处,以绳子上中心
墨点,正压脊骨墨点上,两头取,手勿令高下,于绳子两头,以墨圈记之。此是二穴也。
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
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蜡绳绕项,自大椎骨上挂住,向前双垂与鸠尾尖齐(
是心蔽骨。人无心蔽骨者,从胸前歧骨下量取一寸,即是鸠尾也),即双截断,就转绳头向
项后,将绳当喉咙结骨上按住,以其绳夹项双垂,循脊骨上,正中绳头尽处,以墨点记之。
却令患人合口,以短蜡绳于口上横量如一字样,齐两吻截断,如前折中于脊骨上墨点处
,横量如前法,绳子两头尽处,以墨圈记之。此是“四花穴”横二穴也。
以上是第二次点穴,通前共四穴。同时灸,各七壮至二七壮,至百二十壮或一百五十壮
为妙。候火疮发时,方根据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
以第二次量口吻短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脊骨上墨点处,以短绳中墨点
骨上墨点,上下直放,务要中正。相停于上下,绳头尽处,以墨圈记之。此是“四花穴”上
下二穴也。
以上是第三次点穴,谓之“四花穴”。灸两穴各百壮,三次共六穴。取火日灸之,惟用三月
三日艾最佳。百日内慎饮食、房室,安心静处将息。若一月后仍觉未瘥,复于初穴上再灸。
<目录>
<篇名>诸风部
属性:偏风半身不遂∶肩 曲池 列缺 合谷 手三里 环跳 风市 三里 委中 绝骨
丘墟 阳陵泉 昆仑 照海
足无膏泽∶上廉
左瘫右痪∶曲池 阳溪 合谷 中渚 三里 阳辅 昆仑
肘不能屈∶腕骨
偏肿∶列缺 冲阳
身体反折∶肝俞
中风肘挛∶内关
目戴上∶丝竹空
吐涎∶丝竹空 百会
不识人∶水沟 临泣 合谷
脊反折∶哑门 风府
风痹∶天井 尺泽 少海 委中 阳辅
惊痫∶尺泽(一壮) 少冲 前顶 束骨
风痫∶神庭 百会 前顶 涌泉 丝竹空 神阙(一壮) 鸠尾(三壮)
风劳∶曲泉 膀胱俞(七壮)
风疰∶百会(三壮) 肝俞(三壮) 脾俞(三壮) 肾俞(年为壮) 膀胱俞
风眩∶临泣 阳谷 腕骨 申脉
中风∶临泣 百会 肩井 肩 曲池 天井 间使 内关 合谷 风市 三里 解溪
昆仑 照海
口眼 ∶列缺 太渊 二间 申脉 内庭 行间 通谷 地仓 水沟 颊车 合谷
哑∶支沟 间使 合谷 鱼际 灵道 阴谷 复溜 然谷 通谷
口噤不开∶颊车 承浆 合谷
凡患风痫疾发则僵仆在地∶灸风池 百会
黄帝问岐伯曰∶“凡人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之?”
答曰∶“人未中风时两月前或三五个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疼颊痹,良久方解,此将
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后用薄荷及桃柳叶煎汤淋洗灸疮,令驱逐风气
于疮口中出也。”灸疮若春好,秋更灸;秋好,春更灸,常令二足上有灸疮为妙。凡人不信此
法,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各灸三壮。如风在
左灸右,在右灸左∶
一百会 二耳前发际 三肩井 四风市 五三里 六绝骨 七曲池。
上七穴神效极多,根据法灸之,万无一失也。
黄帝灸法,疗中风、眼戴上及不能语者∶灸第二椎并五椎上各七壮,同灸,炷如半枣核
<目录>
<篇名>伤寒部
属性:身热头疼∶攒竹 大陵 神门 合谷 鱼际 中渚 液门 少泽 委中 太白
洒淅恶寒、寒栗鼓颌∶鱼际
身热∶陷谷 吕细(足寒至膝乃出针) 三里 复溜 侠溪 公孙 太白 委中 涌泉
寒热∶风池 少海 鱼际 少冲 合谷 复溜 临泣 太白
伤寒汗不出∶风池 鱼际 经渠(各泻) 二间
过期不解∶期门
余热不尽∶曲池 三里 合谷
腹胀∶三里 内庭
阴证伤寒∶灸神阙(二、三百壮)
大热∶曲池 三里 复溜
呕哕∶百会 曲泽 间使 劳宫 商丘
腹寒热气∶少冲 阴陵 商丘 太冲 三阴交 行间 隐白
发狂∶百劳 间使 合谷 复溜
不省人事∶中渚 三里 大敦
秘塞∶照海 章门
小便不通∶阴谷 阴陵
<目录>
<篇名>痰喘咳嗽部
属性:咳嗽∶列缺 经渠 尺泽 鱼际 少泽 前谷 三里 解溪 昆仑 肺俞(百壮) 膻中
(七壮)
咳嗽饮水∶太渊
引两胁痛∶肝俞
引尻痛∶鱼际
咳血∶列缺 三里 肺俞 百劳 乳根 风门 肝俞
唾血内损∶鱼际(泻) 尺泽(补) 间使 神门 太渊 劳宫 曲泉 太溪 然谷 太冲
肺俞(百壮) 肝俞(三壮) 脾俞(三壮)
唾血振寒∶太溪 三里 列缺 太渊
呕血∶曲泽 神门 鱼际
唾脓∶膻中
唾浊∶尺泽 间使 列缺 少商
呕吐∶曲泽 通里 劳宫 阳陵 太溪 照海 太冲 大都 隐白 通谷 胃俞 肝俞
呕,食不化∶太白
呕逆∶大陵
呕哕∶太渊
喘呕欠伸∶经渠
上喘∶曲泽 大陵 神门 鱼际 三间 商阳 解溪 昆仑 膻中 肺俞
数欠而喘∶太渊
咳喘隔食∶膈俞
喘满∶三间 商阳
肺胀膨膨,气抢胁下热满痛∶阴都(灸) 太渊 肺俞
喘息不能行∶中脘 期门 上廉
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失情劳证∶肩井 大椎 膏肓 脾俞 胃俞 肺俞 下脘 三里
传尸骨蒸肺痿∶膏肓 肺俞 四花穴
干呕∶间使(三十壮) 胆俞 通谷 隐白 灸乳下一寸半
噫气∶神门 太渊 少商 劳宫 太溪 陷谷 太白 大敦
痰涎∶阴谷 然谷 复溜
结积留饮∶膈俞 通谷(灸)
<目录>
<篇名>诸般积聚部
属性:气块冷气、一切气痰∶气海
心气痛连胁∶百会 上脘 支沟 大陵 三里
心下如杯∶中脘 百会
结气上喘及伏梁气∶中脘
胁下积气∶期门
血结如杯∶关元
奔豚气∶章门 期门 中脘 巨阙 气海(百壮)
气逆∶尺泽 商丘 太白 三阴交
喘逆∶神门 阴陵 昆仑 足临泣
噫气上逆∶太渊 神门
咳逆∶支沟 前谷 大陵 曲泉 三里 陷谷 然谷 行间 临泣 肺俞
咳逆无所出者∶先取三里,后取太白。三里 鱼际 太溪 窍阴 肝俞
咳逆振寒∶少商 天突(灸三壮)
久病咳∶少商 天突(灸三壮)
厥气冲腹∶解溪 天突
短气∶大陵 尺泽
少气∶间使 神门 大陵 少冲 三里 下廉 行间 然谷 至阴 肝俞 气海
欠气∶通里 内庭
诸积∶三里 阴谷 解溪 通谷 上脘 肺俞 膈俞 脾俞 三焦俞
腹中气块∶块头上一穴,针二寸半,灸二七壮;块中一穴,针一、二寸,灸三七壮;块
尾一穴,针三寸半,灸七壮。
胸腹膨胀气喘∶合谷 三里 期门 乳根
灸哮法∶天突 尾窍骨尖
又背上一穴,其法以线一条套颈上,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往后脊骨上,线头尽处
是穴。灸七壮,妙。
<目录>
<篇名>腹痛胀满部
属性:腹痛∶内关 三里 阴谷 阴陵 复溜 太溪 昆仑 陷谷 行间 太白 中脘 气海
膈俞 脾俞 肾俞
食不下∶内关 鱼际 三里
小腹急痛不可忍及小肠气、外肾吊、疝气、诸气痛、心痛∶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
当中,灸五壮。男左女右极妙,二足皆灸亦可。
小腹胀痛∶气海
绕脐痛∶水分 神阙 气海
小腹痛∶阴市 承山 下廉 复溜 中封 大敦 小海 关元 肾俞(随年壮)
夹脐痛∶上廉
脐痛∶曲泉 中封 水分
引腰痛∶大中 太白
腹满∶少商 阴市 三里 曲泉 昆仑 商丘 通谷 太白 大都 隐白 陷谷 行间
腹胁满∶阳陵 三里 上廉
心腹胀满∶绝骨 内庭
小腹胀满痛∶中封 然谷 内庭 大敦
腹胀∶尺泽 阴市 三里 曲泉 阴谷 阴陵 商丘 公孙 内庭 太溪 太白 厉兑
隐白 膈俞 肾俞 中脘 大肠俞
胀而胃痛∶膈俞
腹坚大∶三里 阴陵 丘墟 解溪 冲阳 期门 水分 神阙 膀胱俞
寒热坚大∶冲阳
臌胀∶复溜 中封 公孙 太白 水分 三阴交
腹寒不食∶阴陵泉
痰癖腹寒∶三阴交
腹鸣寒热∶复溜
胸腹膨胀气鸣∶合谷 三里 期门
<目录>
<篇名>心脾胃部
属性:心痛∶曲泽 间使 内关 大陵 神门 太渊 太溪 通谷 心俞(百壮) 巨阙(七壮)
心痛食不化∶中脘
胃脘痛∶太渊 鱼际 三里 两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壮)膈俞 胃俞 肾俞(随年壮)
心烦∶神门 阳溪 鱼际 腕骨 少商 解溪 公孙 太白 至阴
烦渴心热∶曲泽
心烦怔忡∶鱼际
卒心疼不可忍,吐冷酸水∶灸足大趾次趾内纹中各一壮,炷如小麦大,立愈。
思虑过多,无心力,忘前失后∶灸百会
心风∶心俞(灸) 中脘
烦闷∶腕骨
虚烦口干∶肺俞
烦怨不卧∶太渊 公孙 隐白 肺俞 阴陵泉 三阴交
烦心喜噫∶少商 太溪 陷谷
心痹悲恐∶神门 大陵 鱼际
懈惰∶照海
心惊恐∶曲泽 天井 灵道 神门 大陵 鱼际 二间 液门 少冲 百会 厉兑 通
谷巨阙 章门
嗜卧∶百会 天井 三间 二间 太溪 照海 厉兑 肝俞
嗜卧不言∶膈俞
不得卧∶太渊 公孙 隐白 肺俞 阴陵泉 三阴交
支满不食∶肺俞
振寒不食∶冲阳
胃热不食∶下廉
胃胀不食∶水分
心恍惚∶天井 巨阙 心俞
心喜笑∶阳溪 阳谷 神门 大陵 列缺 鱼际 劳宫 复溜 肺俞
胃痛∶太渊 鱼际 三里 肾俞 肺俞 胃俞 两乳下(灸,一寸,各二十壮)
翻胃∶先取下脘 后取三里(泻) 胃俞 膈俞(百壮) 中脘 脾俞
噎食不下∶劳宫 少商 太白 公孙 三里 中魁(在中指第二节尖) 膈俞 心俞 胃
俞三焦俞 中脘 大肠俞
不能食∶少商 三里 然谷 膈俞 胃俞 大肠俞
不嗜食∶中封 然谷 内庭 厉兑 隐白 阴陵泉 肺俞 脾俞 胃俞 小肠俞
食气饮食间食臭∶百会 少商 三里 灸膻中
食多身疲∶脾俞 胃俞
脾寒∶三间 中渚 液门 合谷 商丘 三阴交 中封 照海 陷谷 太溪 至阴 腰
胃热∶悬钟
胃寒有痰∶膈俞
脾虚腹胀谷不消∶三里
脾病溏泻∶三阴交
脾虚不便∶商丘
胆虚呕逆热上气∶三阴交(三十壮)
<目录>
<篇名>心邪癫狂部
属性:心邪癫狂∶攒竹 尺泽 间使 阳溪
癫狂∶曲池 小海 少海 间使 阳溪 阳谷 大陵 合谷 鱼际 腕骨 神门 液门
冲阳 行间 京骨 肺俞(百壮)
癫痫∶攒竹 天井 小海 神门 金门 商丘 行间 通谷 心俞(百壮) 后溪 鬼眼
(四穴,在手大指、足大趾内侧爪甲角,其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上,三壮极妙)
癫疾∶上星 百会 风池 曲池 尺泽 阳溪 腕骨 解溪 申脉 昆仑 商丘 然谷
通谷 承山(针三分速出,灸百壮)
狂言∶太渊 阳溪 下廉 昆仑
狂言不乐∶大陵
多言∶百会
癫狂,言语不择尊卑∶灸唇里中央肉弦上一壮,炷如小麦大。又用钢刀割断更佳。
狂言数回顾∶阳谷 液门
喜笑∶水沟 列缺 阳溪 大陵
喜哭∶百会 水沟
目妄视∶风府
鬼击∶间使 支沟
鬼邪∶间使
仍针后十三穴∶第一鬼宫(即人中穴),第二鬼信(手大指爪甲下入三分),第三鬼垒(足
爪甲下入肉二分),第四鬼心(即太渊穴入半寸)(未必并针,只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蛊
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往验有实立得向导,未必须尽其命求去,与之男从左起针,女从
右起针。若数处不言,便通穴针之),第五鬼路(即申脉穴,火针七 ,二三下),第六鬼枕(
大椎上入发际一寸),第七鬼床(耳前发际穴),第八鬼市(即承浆穴),第九鬼宫(即劳宫穴)
,第十鬼堂(即上星,火针七 ),第十一鬼藏(阴下缝,灸三壮),第十二鬼臣(即曲池,火
针),第十三鬼封(舌下一寸缝)。根据次而行,针灸并备主之。
见鬼∶阳溪
厌梦∶商丘
中恶不省∶水沟 中脘 气海
不省人事∶三里 大敦
发狂∶少海 间使 神门 合谷 后溪 复溜 丝竹空
狐魅神邪迷附癫狂∶以两手两足大拇指(趾),用绳缚定,艾炷着四处,尽灸一处。灸不
,其疾不愈,灸三壮(即鬼眼穴)。小儿胎痫、奶痫、惊痫亦根据此法灸一壮,炷如小麦大。
卒狂∶间使 后溪 合谷
狂走∶风府 阳谷
螈 指掣∶哑门 阳谷 腕骨 带脉
呆痴∶神门 少商 涌泉 心俞
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神门 后溪 冲阳
螈惊∶百会 解溪
暴惊∶下廉
癫疾∶前谷 后溪 水沟 解溪 金门 申脉
<目录>
<篇名>霍乱部
属性:霍乱∶阴陵 承山 解溪 太白
霍乱呕吐∶支沟
霍乱吐泻∶关冲 支沟 尺泽 三里 太白。先取太溪,后取太仓。
霍乱转筋∶支沟 关冲 阴陵 承山 阳辅 中封 解溪 丘墟 公孙 太白 大都
<目录>
<篇名>疟疾部
属性:疟疾∶百会 经渠 前谷
温疟∶中脘 大椎
疟∶腰俞
疟疾发寒热∶合谷 液门 商阳
痰疟寒热∶后溪 合谷
疟疾振寒∶上星 丘墟 陷谷
头痛∶腕骨
寒疟∶三间
心烦∶神门
寒疟不食∶公孙 内庭 厉兑
久疟∶中渚 商阳 丘墟
热多寒少∶间使 三里
脾寒发疟∶大椎 间使 乳根
<目录>
<篇名>肿胀部
属性:浑身浮肿∶曲池 合谷 三里 内庭 行间 三阴交
水肿∶列缺 腕骨 合谷 间使 阳陵 阴谷 三里 曲泉 解溪 陷谷 复溜 公孙
厉兑 冲阳 阴陵 胃俞 水分 神阙
四肢浮肿∶曲池 通里 合谷 中渚 液门 三里 三阴交
风浮身肿∶解溪
肿,水气胀满∶复溜 神阙
水胀肋满∶阴陵泉
遍身肿满食不化∶肾俞(百壮)
胀∶复溜 公孙 中封 太白 水分
消瘅∶太溪
伤饱身黄∶章门
红瘅∶百会 曲池 合谷 三里 委中
黄胆∶百劳 腕骨 三里 涌良 中脘 膏肓 大陵 劳宫 太溪 中封 然谷 太冲
复溜 脾俞
<目录>
<篇名>汗部
属性:无汗∶上星 哑门 风府 风池 支沟 经渠 大陵 阳谷 腕骨 前谷 中渚 液门
鱼际 合谷 中冲 少商 商阳 大都 委中 陷谷 厉兑 侠溪
汗不出∶曲泽 鱼际 少泽 上星 曲泉 复溜 昆仑 侠溪 窍阴
自汗∶曲池 列缺 少商 昆仑 冲阳 然谷 大敦 涌泉
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
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
<目录>
<篇名>痹厥部
属性:风痹∶尺泽 阳辅
积癖痰痹∶膈俞
寒厥∶太渊 液门
痿厥∶丘墟
尸厥如死及不知人事∶灸厉兑(三壮)
身寒痹∶曲池 列缺 环跳 风市 委中 商丘 中封 临泣
厥逆∶阳辅 临泣 章门。如脉厥,灸间使,或针复溜。
尸厥∶列缺 中冲 金门 大都 内庭 厉兑 隐白 大敦
四肢厥∶尺泽 小海 支沟 前谷 三里 三阴交 曲泉 照海 太溪 内庭 行间
<目录>
<篇名>肠痔大便部
属性:肠鸣∶三里 陷谷 公孙 太白 章门 三阴交 水分 神阙 胃俞 三焦俞
肠鸣而泄∶神阙 水分 三间
食泄∶上廉 下廉
暴泄∶隐白
洞泄∶肾俞
溏泄∶太冲 神阙 三阴交
泄不止∶神阙
出泄不觉∶中脘
痢疾∶曲泉 太溪 太冲 丹田 脾俞 小肠俞
便血∶承山 复溜 太冲 太白
大便不禁∶丹田 大肠俞
大便不通∶承山 太溪 照海 太冲 小肠俞 太白 章门 膀胱俞
大便下重∶承山 解溪 太白 带脉
闭塞∶照海 太白 章门
泻泄∶曲泉 阴陵 然谷 束骨 隐白 三焦俞 中脘 天枢 脾俞 肾俞 大肠俞
五痔∶委中 承山 飞扬 阳辅 复溜 太冲 侠溪 气海 会阴 长强。
肠风∶尾窍骨尽处,灸百壮即愈。
大小便不通∶胃脘(灸三百壮)
肠痈痛∶太白 陷谷 大肠俞
脱肛∶百会 尾窍(七壮) 脐中(随年壮)
血痔,泄,复肿∶承山 复溜
痔疾,骨疽蚀∶承山 商丘
久痔∶三百(疑“二白”)(在掌后四寸) 承山 长强
<目录>
<篇名>阴疝小便部
属性:寒疝腹痛∶阴市 太溪 肝俞
疝瘕∶阴跷(此二穴在足外踝下陷中。主卒疝、小腹疼痛。左取右,右取左,灸三壮。
女人月水不调,亦灸)
卒疝∶丘墟 大敦 阴市 照海
癖∶太溪 三里 阴陵 曲泉 脾俞 三阴交
癫疝∶曲泉 中封 太冲 商丘
疝瘕∶阴陵 太溪 丘墟 照海
肠癖 疝水肠痛∶通谷(灸百壮) 束骨 大肠俞
偏坠木肾∶归来 大敦 三阴交
癖膀胱小肠∶燔针刺五枢 气海 三里 三阴交 气门(百壮)
阴痛∶太冲 大敦
阴肾偏大,小便数或阴入腹∶大敦
阴肿∶曲泉 太溪 大敦 肾俞 三阴交
阴茎痛∶阴陵 曲泉 阴谷 行间 太冲 三阴交 大敦 太溪 肾俞 中极
阴茎痛,阴汗湿∶太溪 鱼际 中极 三阴交
肾脏虚冷,日渐羸瘦,劳伤阴疼,凛凛少气,遗精∶肾俞
转胞不尿,淋沥∶关元
遗精白浊∶肾俞 关元 三阴交
梦遗失精∶曲泉(百壮) 中封 太冲 至阴 膈俞 脾俞 三阴交
寒热气淋∶阴陵
淋癃∶曲泉 然谷 阴陵 行间 大敦 小肠俞 涌泉 气门(百壮)
小便黄赤∶阴谷 太溪 肾俞 气海 膀胱俞 关元
小便五色∶委中 前谷
小便不禁∶承浆 阴陵 委中 太冲 膀胱俞 大敦
小便赤如血∶大陵 关元
妇人胞转不利小便∶灸关元(二七壮)
遗溺∶神门 鱼际 太冲 大敦 关元
阴痿丸骞∶阴谷 阴交 然谷 中封 太冲
阴挺出∶太冲 少府 照海 曲泉
疝气偏坠∶以小绳量患人口两角为一,分作三,折成三角,如△样。以一角安脐心,两
角在脐下,两旁尽处是穴。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二七壮,立愈。二穴俱灸亦可。
膀胱气攻两胁脐下,阴肾入腹∶灸脐下六寸,两旁各一寸,炷如小麦大。患左灸右,患
<目录>
<篇名>头面部
属性:头痛∶百会 上星 风府 风池 攒竹 丝竹空 小海 阳溪 大陵 后溪 合谷 腕
骨中冲 中渚 昆仑 阳陵
头强痛∶颊车 风池 肩井 少海 后溪 前谷
头偏痛∶头维
脑泻∶腮会 通谷
头风∶上星 前顶 百会 阳谷 合谷 关冲 昆仑 侠溪
脑痛∶上星 风池 脑空 天柱 少海
头风面目赤∶通里 解溪
头风牵引脑顶痛∶上星 百会 合谷
偏正头风∶百会 前顶 神庭 上星 丝竹空 风池 合谷 攒竹 头维
醉后头风∶印堂 攒竹 三里
头风眩晕∶合谷 丰隆 解溪 风池 垂手着两腿,灸虎口内。
面肿∶水沟 上星 攒竹 支沟 间使 中渚 液门 解溪 行间 厉兑 天
面痒肿∶迎香 合谷
头项俱痛∶百会 后顶 合谷
头风冷泪出∶攒竹 合谷
头痛项强重不能举,脊反折不能反顾∶承浆(先泻后补) 风府
脑昏目赤∶攒竹
面肿项强,鼻生息肉∶承浆(三分推上复下)
头旋∶目窗 百会 申脉 至阴 络却
头肿∶上星 前顶 大陵(出血) 公孙
颊肿∶颊车
颐颔肿∶阳谷 腕骨 前谷 商阳 丘墟 侠溪 手三里
风动如虫行∶迎香
头项强急∶风府
头目浮肿∶目窗 陷谷
眼睑 动∶头维 攒竹
脑风而痛∶少海
头重身热∶肾俞
眉后痛∶肝俞
毛发焦脱∶下廉
面浮肿∶厉兑
面肿∶灸水分
头目眩疼,皮肿生白屑∶灸囟会
<目录>
<篇名>咽喉部
属性:喉痹∶颊车 合谷 少商 尺泽 经渠 阳溪 大陵 二间 前谷
鼓颔∶少商
咽中如鲠∶间使 三间
咽肿∶中渚 太溪
咽外肿∶液门
咽痛∶风府
咽食不下∶灸膻中
咽中闭∶曲池 合谷
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合谷 少商 兼以三棱针 手大指背,头节上,甲根下,
排三针。
双蛾∶玉液 金津 少商
单蛾∶少商 合谷 廉泉
咽喉肿闭甚者∶以细三棱针,藏于笔管中,戏言以没药点肿痹处,乃刺之。否则病患恐
惧,不能愈疾。
<目录>
<篇名>耳目部
属性:耳鸣∶百会 听会 听宫 耳门 络却 阳溪 阳谷 前谷 后溪 腕骨 中渚 液门
耵生疮有脓汁∶耳门 翳风 合谷
重听无所闻∶耳门 风池 侠溪 翳风 听会 听宫
目赤∶目窗 大陵 合谷 液门 上星 攒竹 丝竹空
目风赤烂∶阳谷
赤翳∶攒竹 后溪 液门
目赤肤翳∶太渊 侠溪 攒竹 风池
目翳膜∶合谷 临泣 角孙 液门 后溪 中渚 睛明
白翳∶临泣 肝俞
睛痛∶内庭 上星
冷泪∶睛明 临泣 风池 腕骨
迎风有泪∶头维 睛明 临泣 风池
目泪出∶临泣 百会 液门 后溪 前谷 肝俞
风生卒生翳膜,两目疼痛不可忍者∶睛明 手中指本节间、尖上,三壮。
青盲无所见∶肝俞 商阳(左取右,右取左)
眼睫毛倒∶丝竹空
目 急痛∶三间
目昏∶头维 攒竹 睛明 目窗 百会 风府 风池 合谷 肝俞 肾俞 丝竹空
目眩∶临泣 风府 风池 阳谷 中渚 液门 鱼际 丝竹空
目痛∶阳溪 二间 大陵 三间 前谷 上星
风目眶烂风泪出∶头维 颧
眼痒眼疼∶光明(泻) 五会
目生翳∶肝俞 命门 瞳子 (在目外 五分,得气乃泻) 合谷 商阳
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
<目录>
<篇名>鼻口部
属性:鼻有息肉∶迎香
衄血∶风府 曲池 合谷 三间 二间 后溪 前谷 委中 申脉 昆仑 厉兑 上星
鼽衄∶风府 二间 迎香
鼻塞∶上星 临泣 百会 前谷 厉兑 合谷 迎香
鼻流清涕∶人中 上星 风府
脑泻鼻中臭涕出∶曲差 上星
鼻衄∶上星(灸二七壮) 绝骨 囟会
又一法∶灸项后两筋间宛宛中。
久病流涕不禁∶百会(灸)
口干∶尺泽 曲泽 大陵 二间 少商 商阳
咽干∶太渊 鱼际
消渴∶水沟 承浆 金津 玉液 曲池 劳宫 太冲 行间 商丘 然谷 隐白(百日以
上者,切不可灸)
唇干有涎∶下廉
舌干涎出∶复溜
唇干饮不下∶三间 少商
唇动如虫行∶水沟
唇肿∶迎香
口 眼 ∶颊车 水沟 列缺 太渊 合谷 二间 地仓 丝竹空
口噤∶颊车 支沟 外关 列缺 内庭 厉兑
失音不语∶间使 支沟 灵道 鱼际 合谷 阴谷 复溜 然谷
舌缓∶太渊 合谷 冲阳 内庭 昆仑 三阴交 风府
舌强∶哑门 少商 鱼际 二间 中冲 阴谷 然谷
舌黄∶鱼际
齿寒∶少海
齿痛∶商阳
齿龋恶风∶合谷 厉兑
齿龋∶少海 小海 阳谷 合谷 液门 二间 内庭 厉兑
龈痛∶角孙 小海
舌齿腐∶承浆 劳宫(各□壮)
牙疼∶曲池 少海 阳谷 阳溪 二间 液门 颊车 内庭 吕细(在内踝骨尖上,灸
上牙疼∶人中 太渊 吕细。灸臂上起肉中五壮。
下牙疼∶龙玄(左侧腕交叉脉) 承浆 合谷。腕上五寸两筋中间,灸五壮。
不能嚼物∶角孙
牙疳蚀烂生疮∶承浆(炷如小箸头大,灸七壮)
<目录>
<篇名>胸背胁部
属性:胸满∶经渠 阳溪 后溪 三间 间使 阳陵 三里 曲泉 足临泣
胸痹∶太渊
胸膊闷∶肩井
胸胁痛∶天井 支沟 间使 大陵 三里 太白 丘墟 阳辅
胸中澹澹∶间使
胸满支肿∶内关 膈俞
胸胁满引腹∶下廉 丘墟 侠溪 肾俞
胸烦∶期门
胸中寒∶膻中
肩背酸疼∶风门 肩井 中渚 支沟 后溪 腕骨 委中
心胸痛∶曲泽 内关 大陵
胸满血膨有积块,霍乱,肠鸣,善噫∶三里 期门(向外刺二寸,不补不泻)
胁满∶章门
胁痛∶阳谷 腕骨 支沟 膈俞 申脉
缺盆肿∶足临泣 太渊 商阳
胁与脊引∶肝俞
背膊项急∶大椎
腰背强直不能转侧∶腰俞 肺俞
腰脊痛楚∶委中 复溜
腰背伛偻∶风池 肺俞
背拘急∶经渠
肩背相引∶二间 商阳 委中 昆仑
偏胁背痛痹∶鱼际 委中
背痛∶经渠 丘墟 鱼际 昆仑 京骨
脊膂强痛∶委中
腰背俱疼难转∶天牖 风池 合谷 昆仑
脊内牵疼不能屈伸∶合谷 复溜 昆仑
脊强浑身痛不能转侧∶哑门
胸连胁痛∶期门(先针) 章门 丘墟 行间 涌泉 肩痹痛∶肩 天井 曲池 阳谷 关冲
<目录>
<篇名>手足腰腋部
属性:手臂痛不能举∶曲池 尺泽 肩 三里 少海 太渊 阳池 阳溪 阳谷 前谷 合
谷液门 外关 腕骨
臂寒∶尺泽 神门
臂内廉痛∶太渊
臂腕侧痛∶阳谷
手腕动摇∶曲泽
腋痛∶少海 间使 少府 阳辅 丘墟 足临泣 申脉
腕劳∶天井 曲池 太渊 腕骨 列缺 液门
手腕无力∶列缺
肘臂痛∶肩 曲池 通里 手三里
肘挛∶尺泽 肩 小海 间使 大陵 后溪 鱼际
肩臂酸重∶支沟
肘臂手指不能屈∶曲池 三里 外关 中渚
手臂麻木不仁∶天井 曲池 外关 经渠 支沟 阳溪 腕骨 上廉 合谷
手臂冷痛∶肩井 曲池 下廉
手指拘挛筋紧∶曲池 阳谷 合谷
手热∶曲池 曲泽 内关 列缺 经渠 太渊 中冲 少冲 劳宫
手臂红肿∶曲池 通里 中渚 合谷 手三里 液门
两手拘挛,偏风,隐疹,喉痹,胸胁填满,筋缓,手臂无力,皮肤枯燥∶曲池(先泻后
补) 肩 手三里
风痹肘挛不举∶尺泽 曲池 合谷
肩膊烦疼∶肩 肩井 曲池
五指皆疼∶外关
手挛指痛∶少商
掌中热∶列缺 经渠 太渊
腋肘肿∶尺泽 小海 间使 大陵
腋下肿∶阳辅 丘墟 临泣
腰痛∶肩井 环跳 阴市 三里 委中 承山 阳辅 昆仑
腰痛难动;风市 委中 行间
腰腿如水∶阴市
挫闪腰疼,胁肋痛∶尺泽 曲池 合谷 手三里 阴陵 阴交 行间 足三里
腰脊强痛∶腰俞 委中 涌泉 小肠俞 胱膀俞
腰脚痛∶环跳 风市 阴市 委中 承山 昆仑 申脉
腿膝酸疼∶环跳 阳陵 丘墟
股膝内痛∶委中 足三里 三阴交
脚膝痛∶委中 三里 曲泉 阳陵 风市 昆仑 解溪
膝 股肿∶委中 三里 阳辅 解溪 承山
腰如坐水∶阳辅
足痿不收∶复溜
风痹,脚 麻木∶环跳 风市
足麻痹∶环跳 阴陵 阳陵 阳辅 太溪 至阴
脚气∶肩井 膝眼 风市 足三里 承山 太冲 丘墟 行间
髀枢痛∶环跳 阳陵 丘墟
足寒热∶三里 委中 阳陵 复溜 然谷 行间 中封 大都 隐白
脚肿∶承山 昆仑 然谷 委中 下廉 宽骨 风市
足寒如水∶肾俞
浑身战抖, 酸∶承山 金门
足 寒∶复溜 申脉 厉兑
足挛∶肾俞 阳陵 阳辅 绝骨
诸节皆痛∶阳辅
肿∶承山 昆仑
足缓∶阳陵 冲阳 太冲 丘墟
脚弱∶委中 足三里 承山
两膝红肿痛∶膝关 委中 三里 阴市
足不能行∶三里 曲泉 委中 阳辅 三阴交 复溜 冲阳 然谷 申脉 行间 脾
穿跟草鞋风∶昆仑 丘墟 商丘 照海
脚筋短急,足沉重,鹤膝,历节风肿,恶风发不能起床∶风池
脚腕疼∶委中 昆仑
足心疼∶昆仑
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胫酸重及四肢不举∶跗阳
腰重痛不可忍,及转侧起卧不便,冷痹脚筋挛急不得屈伸∶灸两脚曲KT 两纹头四处,各
,一同灸,用两人两边同吹至火灭。若午时灸了至晚或脏腑鸣,或行一、二次,其疾立愈。
腰痛不能举∶仆参(二穴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灸三壮)
膝以上病∶灸环跳 风市
膝以下病∶灸犊鼻 膝关 三里 阳陵
足踝以上病∶灸三阴交 绝骨 昆仑
足踝以下病∶灸照海 申脉
腿痛∶宽骨
气脚∶一风市(百壮或五十壮) 二伏兔(针三分,禁灸) 三犊鼻(五十壮) 四膝眼 五
三里(百壮) 六上廉 七下廉(百壮) 八绝骨
脚转筋,发时不可忍者∶脚踝上(一壮) 内筋急,灸内;外筋急,灸外。
脚转筋,多年不愈,诸药不效者∶灸承山(二七壮)
<目录>
<篇名>妇人部
属性:月脉不调∶气海 中极 带脉(一壮) 三阴交 肾俞
月事不利∶足临泣 三阴交 中极
过时不止∶隐白
下经若冷,来无定时∶关元
妇人漏下不止∶太冲 三阴交
血崩∶气海 大敦 阴谷 太冲 然谷 三阴交 中极
瘕聚∶关元
赤白带下∶带脉 关元 气海 三阴交 白环俞(壮) 间使(三十壮)
小腹坚∶带脉
绝子∶商丘 中极
因产恶露不止∶气海 关元
产后诸病∶期门
乳痈∶下廉 三里 侠溪 鱼际 委中 足临泣 少泽
乳肿痛∶足临泣
难产∶合谷(补) 三阴交(泻) 太冲
横生死胎∶太冲 合谷 三阴交
横生手先出∶右足小趾尖(三壮) 立产,炷如小麦大。
子上逼心,气闷欲绝∶巨阙 合谷(补) 三阴交(泻)如子手掬母心,生下男左女右手心
有针痕,可验。不然,在人中或脑后有针痕。
产后血晕不识人∶支沟 足三里 三阴交
坠胎后手足如水,厥逆∶肩井(针五分) 若又见闷乱,急针三里。
胎衣不下∶中极 肩井
阴挺出∶曲泉 照海 大敦
无乳∶膻中(灸) 少泽(补此二穴神效)
血块∶曲泉 复溜 足三里 气海 丹田 三阴交
妇人经事正行,与男子交,日渐羸瘦,寒热往来,经血相竞∶百劳 肾俞 风门 中极
气海 三阴交。若以前证作虚劳治者,非也。
女子月事不来,面黄,干呕 妊娠不成∶曲池 支沟 三里 三阴交
经脉过多∶通里 行间 三阴交
无时漏下∶三阴交
欲断产∶右足内踝上一寸。又一法,灸脐下二寸三分,三壮。
一切冷惫∶灸关元
月水不调,因结成块∶针间使
<目录>
<篇名>小儿部
属性:大小五痫∶水沟 百会 神门 金门 昆仑 巨阙
惊风∶腕骨
螈 五指掣∶阳谷 腕骨 昆仑
摇头,张口,反折∶金门
风痫,目带上∶百会 昆仑 丝竹空
脱肛∶百会 长强
卒疝∶太冲
角弓反张∶百会
泻痢∶神厥
赤游风∶百会 委中
秋深冷痢∶灸脐下二寸及三寸动脉中。
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六分)
卒痫及猪痫∶巨阙(灸三壮)
口有疮蚀断臭秽气冲人∶劳宫(二穴,各一壮)
卒患腹痛,肚皮青黑∶灸脐四边(各半寸,三壮) 鸠尾骨下一寸(三壮)
惊痫∶顶上旋毛中(灸二壮) 耳后青络(三壮,炷如小麦大)
风痫,手指屈如数物者∶鼻上发际宛宛中(灸三壮)
二、三岁两目 赤∶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灸三壮)
囟门不合∶脐上、脐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壮(灸疮未发,囟门先合)
夜啼∶百会(三壮)
肾胀偏坠∶关元(灸三七壮) 大敦(七壮)
猪痫如尸阙吐沫∶巨阙(三壮)
食痫,先寒热洒淅乃发∶鸠尾上五分(灸三壮)
羊痫∶九椎下节间(灸三壮)。又法∶大椎上(三壮)
牛痫∶鸠尾(三壮)。又法∶鸠尾 大椎(各三壮)
马痫∶仆参(二穴各三壮)。又法∶风府 脐中(各三壮)
犬痫∶两手心 足太阳 肋户(各灸一壮)
鸡痫∶足诸阳(各三壮)
疳蚀烂∶承浆(针、灸皆可)
<目录>
<篇名>疮毒部
属性:治痈疽疮毒,骑竹马灸法∶用薄篦量患人手上尺泽穴,横纹比起,循肉至中指尖止,截
外用竹杠一条,以竹杠两头置凳上,令患人去衣,骑竹杠以足微点地。以先比篦安杠上,竖
篦,循背直上,篦尽处以墨点记。只是取中,非灸穴也。更以薄篦量手中指节两横纹为一寸
,将篦于所点墨上两旁各量一寸是穴。各灸五壮或七壮止,不可多灸。此法灸之,无不愈者
。盖此二穴,心脉所过,凡痈疽之疾,皆心气留滞,故生此毒,灸此则心脉流通,实时安愈
,可以起死回生,有非常效。
热风隐疹∶肩 曲池 曲泽 环跳 合谷 涌泉
瘰 ∶少海(先推针皮上三十六息,推针入内,追核大小,勿出核,三十三下乃出针)
天池 章门 临泣 支沟 阳辅(百壮) 手三里 肩井(随年壮)
疥癣疮∶曲池 支沟 阳溪 阳谷 大陵 合谷 后溪委中 三里 阳辅 昆仑 行
间三阴交 百虫窠(即膝眼)
疡肿振寒∶少海
腋肿马□疡∶阳辅 太冲 足临泣
痈疽发背∶肩井 委中(以蒜片贴疮上,灸。如不疼,灸至疼;疼,灸至不疼,愈多
疔疮∶生面上口角,灸合谷;生手上,灸曲池;生背上,灸肩井、三里、委中、行间、
通里、小海、太冲、临泣。
遍身生疥癞∶曲池 合谷 三里 绝骨 膝眼(灸二七壮)
<目录>
<篇名>杂病部
属性:人脉微细不见或时无者∶以圆利针刺足少阴经复溜穴,针至骨,顺针往下刺之,候回阳
脉生,方可出针。
蝎蜇、蛇、犬、蜈蚣伤,痛不可忍者∶各详其经络部分逆顺戚气刺之。盖逆顺戚气者,
气随经直泻,不欲呼吸,使毒气行经也。用针咒曰∶天灵朗荣,愿保长生,太玄之一,守其
真形,五脏神君,各保安宁,神针一下,万毒潜形,急急如律,令摄九针。默念咒一遍,吹
气在针上,想针如火龙,便从病患心腹中出其病,速愈。
溺水死,经宿可救∶即解死人衣带,灸脐中。
狂犬伤人∶灸咬处疮上。
蛇伤∶灸伤处三壮,仍以蒜片贴咬处,灸蒜上。
<目录>
<篇名>逐日人神所在
属性:一日在足大趾厥阴分,刺之,跗肿。
二日在足外踝少阳分,刺之,筋经缓。
三日在股内少阴分,刺之,小腹痛。
四日在腰太阳分,刺之,腰偻无力。
五日在口太阴分,刺灸之,舌强。
六日在手阳明分,刺之,咽喉不利。
七日在内踝少阴分,刺灸之,阴经筋急。
八日在手腕太阳分,刺灸之,腕不收。
九日在尻厥阴分,刺灸之,病急。
十日在腰背太阴分,刺灸之,腰背伛偻。
十一日在鼻柱阳明分,刺灸之,齿面肿。
十二日在发际少阳分,刺灸之,令人重听。
十三日在牙齿少阴分,刺灸之,气寒。
十四日在胃脘阳明分,刺之,气肿。
十五日在遍身,不宜补泻,针灸大忌。
十六日在胸太阴分,刺之,逆息。
十七日在气冲阳明分,刺之,难息。
十八日在股内少阴分,刺之,引阴气痛。
十九日在足跗阳明分,灸之。
二十日在内踝少阴分,刺之,经筋挛。
二十一日在手小指太阳分,刺之,手不仁。
二十二日在足外踝少阳分,刺之,经筋缓。
二十三日在腰及足厥阴分,刺之,发转筋。
二十四日在手阳明分,刺之,咽喉中不利。
二十五日在足阳明分,刺之,胃气胀。
二十六日在胸太阴分,刺灸之,喘咳。
二十七日在膝阳明分,刺之,足经厥逆。
二十八日在阴少阴分,刺之,小腹急痛。
二十九日在膝胫厥阴分,刺之,筋痿无力。
三十日在足跗上阳明分,刺之,有伤胃气。
考之砭足 一科,虽有《资生经》、《针灸四书》,其间浩翰广漠,不能窥其要妙,独
陈先生得梓桑君家传之秘,乃篡其备要,编为是书,以便后学。今重校正,定其详略,尤为
切要,使天下后世咸跻于仁寿之域也。
{{未校訂}}
[[Category:中醫]]
paqayqcu4n34jv3oa3nm3n2n328ksuc
針灸資生經
0
760811
2171940
1315712
2022-08-14T02:15:22Z
Franklyzzm
6560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针灸资生经
|author=王执中
|section=
|times=南宋·嘉定十二年
|y=公元1220年
|m=|d=
|previous=|next=
|type=|from=
|notes=书名:针灸资生经
作者:王执中
朝代:南宋·嘉定十二年
年份:公元1220年 }}
<目录>
<篇名>
== 序 ==
属性:铜人明堂。黄帝岐伯鬼臾区留以活天下后世。自隔垣透肤之妙无传。乃谓是能绝筋脉伤
。至望而畏之。有疾则甘心于庸医。百药之俱试。不知病在巅者。必灸风池风府。非桂枝辈
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魂门。虽枳实辈不能下。遂至于束手无策。岂不哀哉。近世朱肱
庞安常俱为针法。许知可亦谓病当以刺愈。三衢邹握虎以治法为歌诗该括行。古圣贤活人之
意。赖以复传。今东嘉王叔权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巅末。行分类别。以穴对病。凡百氏
之说切于理。自己之见得于心者。悉疏于下。针灸之书。至是始略备。古圣贤活人之意。至
是始无遗憾。传谓为人子者。不可不学医。予亲年八十。精力强健。非赖此书耶。因俾医卫
世杰订证不传见者十有八条。锓木庾司。以补惠民之阙。时嘉定庚辰孟夏朔承议郎提举淮南
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徐正卿序
<目录>
== 针灸资生经第一 ==
<篇名>
=== 偃伏头部中行十穴 ===
属性:\r偃伏头部中行十穴\pf-f1.bmp\r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发际五分。灸二七壮。止七七壮。岐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
性轻。多即伤。惟宜灸七壮。止三七壮。禁针。针即发狂。忌生冷鸡猪羊酒面动风等物。
明堂云∶举火之时。忌热食。不宜热衣。
上星(自此以下。不言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中。(明堂云。容豆是。)以细三棱
针之
同。甲乙经、热穴论注、并刺三分。囟会在上星后(明堂云。上星上。)一寸陷中。可灸二
七壮至七七壮。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罢灸。针入二分。(此后去入字。)留三呼。得
气即泻。若八岁以下。不得针。缘囟门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忌同。素问注云∶刺四
予少刻苦。年逾壮则脑冷。或饮酒过多。则脑疼如破。后因灸此穴。非特脑不复冷。他
日酒醉。脑亦不疼矣。凡脑冷者宜灸之。
前顶在囟会后寸半骨陷中。甄权云是一寸。今根据素问寸半为定。针一分。灸三壮。止七
七。忌同。素注云、(此后去问字。)刺四分。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寸半。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灸七壮。止七七。凡灸头
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针二分。得气即泻。唐秦鸣鹤刺微出血。头痛立愈。素
旧传秦鸣鹤针高宗头风。武后曰∶岂有至尊头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头疼立
后亟取金帛赐之。是知此穴能治头风矣。明堂经治中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凡灸七处。亦
先于百会。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予旧患心气。偶睹阴阳书。有云∶人
身有四穴最急应。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因灸此穴而心气愈。后阅灸经。此穴
果主心烦惊悸。健忘无心力。自是间或灸之。百病皆主。不特治此数疾而已也。(一名天满
神聪四穴。在百会四面各相去一寸。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针三分。
明堂有此四穴。而铜人无之。其穴治头风目眩狂乱风痫。亦所不可废者。故附入于此。明堂
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理头风多鼻涕鼻塞。三日一报。针二分。
按铜人明堂及诸家针灸经。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经于此复云明堂穴。
不知何所据。且附入于此。所谓疑以传疑也。(今以诸经校勘。上星穴者是。)
后顶一名交冲。在百会后寸半枕骨上。灸五壮。针二分。明云四分。(后凡云明云
者。明堂经云也。)
强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寸半。针二分。灸七壮。明云五壮。
脑户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寸半。禁针。针令人哑。可灸七壮。亦不可妄灸。令人
夭。明云、灸令人失音。针三分。素注云四分。甲乙云不可灸。
铜人云禁针。素问明堂乃云针入三分四分。亦可疑矣。不如不针为稳。素问盖云刺脑户
风府一名舌本。在顶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禁灸
。使人失音。针三分。明云四分。留三呼。又云舌缓、针风府。(见下)
岐伯对黄帝伤寒之问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然则
者、固伤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俗谓三角是也。予少
怯弱。春冬须数欠感风。自用物护,后无此患矣。凡怯弱者、须护项后可也。(今妇人用帛
蔽项。名护项。乃云蔽垢腻。其名虽存。其义亡矣。)
哑门(一作喑)一名舌横。一名舌厌。在项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入系
舌本。仰头取之。禁灸。令人哑。针三分。素注云∶在项后发际宛中。去风府一寸。明云
。舌急不言。如何治。答曰∶舌急针喑门。舌缓针风府。得气即泻。可小绕针入八分。
留三呼。泻五吸。泻尽更留针取之。得气即泻。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
===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
属性:\r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pf-f2.bmp\r
曲差二穴。在神庭两旁寸半。入发际。针三分。灸三壮。
五处二穴。在上星两旁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云五壮止。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寸半。针三分。禁灸。忌同。明云在五处后二寸。素注云一寸
通天二穴。在承光后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络却二穴。一名强阳。又名脑盖。在通天后寸半。灸三壮。素注云、刺三分。留五呼
玉枕二穴。在络却后寸半。(明上下云。七分半。)侠脑户(脑户在强间后寸半。)旁寸三分。
起肉枕骨入发际上三寸。灸二壮。明云、针三分。素注云、留三呼。甲乙经云、二分。
铜人云、玉枕在络却后一寸半。明堂上下经皆云七分半。若以铜人为误。则足太阳穴亦同。若
以明堂为误。不应上下经皆误也。(小本明堂亦同。)予按素问注云、玉枕在络却后七分。则
与明堂之七分半相去不远矣。固当从素问为准。然而玉枕二穴既夹脑户矣。不应止七分则至
于
天柱二穴。夹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针五分。得气即泻。明云二分。留三呼。泻
五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五。忌同。下云三壮。素注云刺二分。
眉冲二穴。一名小竹。当两眉头直上入发际是。疗目五般痫头痛鼻塞。不灸。通针三分
明堂上经有眉冲穴。而铜人经无之。理目五般痫头痛鼻塞等疾。所不可废者。其穴与曲差相近。故附于此。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
===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
属性:\r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pf-f3.bmp\r
临泣二穴。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忌同。素注云
灸五壮。足少阳有临泣穴矣。此亦有之。盖此乃头临泣穴也。
目窗二穴。在临泣后一寸。针三分。灸五壮。今附。三度刺,目大明。
正营二穴。在目窗后一寸。针三分。灸五壮。
承灵二穴。在正营后寸半。灸三壮。素注云、刺三分。
脑空二穴。一名颞 。在承灵后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针五分。得气即泻。灸三壮。曹操
患头风。发即心乱目眩。华佗针立愈。忌同。素注云∶按脑空在完骨后枕骨上。甲乙经作
玉枕骨中。风池二穴。在脑空后发际陷中。针七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云在项后发际
陷中。甲乙经云、脑空后发际陷中。针寸二分。大患风者。先补后泻。少可患者。以经取之
。留五呼。泻七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五。艾炷不用大。忌同。
当阳二穴。当童人直上入发际一寸。疗卒不识人。风眩鼻塞。针三分。(明下)
铜人无当阳穴。而明堂下经有之。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废者。其穴与临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侧头部左右二十六穴
属性:\r侧头部左右二十六穴\pf-f4.bmp\r
颔厌二穴。在曲周下(足少阳穴无下字。明堂同。)脑空上廉。灸三壮。针七分。留七呼。忌
同。明云、二分。素注云、在曲角下脑空之上、上廉。刺七分。若深、令人耳无所闻。
悬颅二穴。在曲周上(足少阳穴同。明堂无上字。)脑空中。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
云、二分。素注云、在曲角上。脑空下廉。新校正云、按后手少阳中云角上。此云角下。必
有一误。(悬颅二穴。在曲角上是)
悬厘二穴。在曲周上。(足少阳穴。无上字。)脑空下廉。针三分。灸三壮。
天冲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寸。(足少阳穴同。)灸七壮。针三分。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灸三壮。针三分。明下云、嚼而取之。
曲鬓二穴。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明作穴。)针三分。灸七壮。明下云、
曲发灸三壮。(指迷。在耳上。将耳掩前正尖上。)
铜人云、曲鬓足少阳穴同。素问亦同。明堂下经云、曲发。疑发字误也。(曲鬓穴是。
曲发字误。)
角孙二穴。在耳郭中间上。开口有空。(明作穴。)治目生肤翳。齿龈肿。灸三壮。明堂
别无疗病法。明云、主齿牙不嚼物。龋痛肿。针八分。
按明堂云、角孙主齿牙不嚼物。龋痛肿。则有疗病法矣。铜人乃云、明堂别无疗病法。
岂后人增益之耶。将所治止此。因谓之无疗病法欤。
窍阴二穴。在枕骨下。(足少阳穴云。在完骨上。)摇动有空。针三分。灸七壮。明云
、五壮。针四分。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
此有窍阴矣。足少阳胆经亦有此穴。此当为头窍阴也。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针五分。灸七壮。明云、三壮。针三分。
颅息二穴。在耳后间青络脉。灸七壮。不宜针。明云、颅息在耳后青脉间。灸三壮。
针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杀人。
脉二穴。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灸三壮。针
一分。明云、在耳内鸡足青脉。
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灸七壮。针三分。明云、二分。灸根据年壮。
翳风二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针七分。灸七壮。明下云、三壮。在耳后尖角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正面部中行六穴
属性:\r正面部中行六穴\pf-f5.bmp\r
素 一名面王。在鼻柱之端。外台云、不宜灸。针一分。
水沟一名人中。在鼻柱下。针四分。留五呼。得气即泻。灸不及针。日三壮。若灸、可
如小雀粪。风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顿愈。忌同。明云、日灸三壮。至二百罢。若
是水气。唯得针此穴。若针余穴。水尽即死。下云、灸五壮。
兑端在唇上端。针二分。灸三壮。炷如大麦。明下云、在颐前下唇下。开口取之。
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筋中。针三分。灸三壮。
承浆一名悬浆。在颐前唇下宛宛中。日灸七壮。止七七。灸即血脉通宣。其风立愈。炷
箸头作。针三分。得气即泻。忌同。明云、颐前下唇之下。针三分半。得气即泻。泻尽、
更留三呼。徐徐引气而出。日灸七壮。过七七、停四五日。后灸七七。若一向灸。恐足阳明
脉断。令风不差。停息复灸。令血脉通宣。其风立愈。下云、下唇棱下宛中。
廉泉一名舌本。在颔下结喉上。(明云舌本间。)灸三壮。针三分。得气即泻。明云、
二分。(千云。当颐直下骨后陷中。)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面第二行左右十穴
属性:\r面第二行左右十穴\pf-f6.bmp\r
攒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员柱。在两眉头少陷宛宛中。不宜灸。针一分。
呼。泻三吸。徐徐出针。宜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受刺、目大明。忌同。明云、
宜细三棱针。针三分出血。下云、灸一壮。
睛明二穴。一名泪孔。在目内 。针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
禁灸。忌同。明云、目内 头外畔陷宛宛中。针分半。留三呼。补不宜灸。一云、在目内
按明堂云、针一分半。铜人乃云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误。予观面部所针。浅者入一分
。深者四分尔。而素问气府注亦云刺入一分。则是铜人误写一分为一寸也。
巨 二穴。夹鼻孔旁八分。直目瞳子。跷脉足阳明之会。针三分。得气即泻。灸七壮。
明云、巨 在鼻孔下。夹水沟旁八分。跷脉足阳明之会。针三分。灸七七壮。
迎香二穴。在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针三分。留三呼。不宜灸。忌同。
禾 二穴。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针二分。又手阳明穴云、禾 一名长频。直鼻孔
沟旁五分。明云、和 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下云、禾 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
铜人经禾 二穴。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明堂下经作禾 。 即 也。上经乃作和
皆云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则是一穴也。而铜人手少阳穴复有和 二穴。在耳前兑(素
发陷中。其穴相去远矣。恐明堂上经误写禾字作和字也。(今以诸经校勘。禾 穴者是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面第三行左右十穴
属性:\r面第三行左右十穴\pf-f7.bmp\r
阳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灸三壮。针入二分。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禁针。针之令人目乌色。可灸三壮。炷如大麦
。忌
肉日加长。如桃大。至三十日定。不见物妨。或如五升许大。
铜人云、此穴可灸三壮。禁针。针之令人目乌色。明堂乃云针入四分半。特不宜灸。灸
后眼下大如拳。二家必各有所据。未知其孰是。不针不灸可也。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灸七壮。针三分。凡用针稳审方得。下针深、即令人目乌色。
地仓二穴。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脉微微动是也。针三分。(明云。针三分半。)留
五呼
大迎二穴。在曲颔前寸二分。骨陷中动脉。又以口下当两肩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面第四行左右十穴
属性:\r面第四行左右十穴\pf-f8.bmp\r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寸半。一云、直耳上入发际四分。针二分。灸七壮。(二说相去远
矣。可疑。千云。耳正直上入发际二分。)
丝竹空二穴。一名目 。在眉后陷中。针三分。留二呼。宜泻不宜补。禁灸。使人目小
。又令目无所见。
瞳子 二穴。在目外 五分。灸三壮。针三分。素注、在目外。去 五分。(千注。
一名太阳。一名前关。)
颧 二穴。在面颊骨下廉。兑骨端陷中。针二分。
头维二穴。在额角。入发际本神旁寸半。针三分。禁灸。(本神在曲差旁寸半。)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侧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
属性:\r侧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pf-f9.bmp\r
上关二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动脉宛宛中。灸七壮。艾炷不用
大。箸头作炷。若针、必须侧卧张口取之。乃得。禁针深。问曰、何以不得针深。岐伯曰、上关
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KT 。下关久留针。即KT 而不得欠。牙关急。是故上关不得刺深。下关
不得久留针也。明云、客主二穴。针入一分。留之。得气即泻。日灸七壮至二百。炷不用
大。其针灸之。必须侧卧张口取之。乃得穴。避风。下云、灸一壮。
按素问刺禁曰、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注云、言刺太深、则交脉破决。故为
耳内之漏。脉内漏则气不营。故聋。审若是、又不止令人欠而不得KT 而已。用针者所当知也。
下关二穴。在上关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即闭。针入四分。得气即泻。禁灸
。又云、下关不得久留针。(见上)侧卧闭口取穴。
前关二穴。在目后半寸。亦云太阳之穴。理风赤眼头痛目眩目涩。不灸。针三分。(明)
铜人有上关下关各二穴。素问亦同。但明堂上下经有上关而无下关。惟上经有前关穴。
又不与下关穴同在上关之下。恐别。自是前关穴。一名太阳穴。理风赤眼头痛目眩涩等疾。所不
可废。故附入于下关之后。
和 二穴。在耳前兑发下横动脉。针七分。灸三壮。素注,在耳前锐发下横动脉。
和 二穴。在耳前锐发陷中。明堂上经亦有和 二穴。 即 也。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
即铜人之禾 。明堂下经之禾 也。或者明堂上经误写禾字作和字尔。恐人以和 和
听会二穴。在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针七分。留三呼。
得气即泻。不须补。日灸五壮。止三七壮。十日后根据前报灸。明云、针三分。忌冷食呵。
下云、灸三壮。(一云听呵前一云后名听会。)一名听呵。
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陷中。针三分。留三呼。
灸三壮。明下云禁灸。有病不过三壮。
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针三分。灸三壮。明云、针一分。
颊车二穴。在耳下曲颊端陷中。针四分。得气即泻。日灸七壮。止七七。炷如大麦。忌同。
明下云、在耳下二韭叶陷中。灸三壮。又云、耳下曲颊骨后。千云、一名机关。在耳下八
分。小近前。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属性:\r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pf-f10.bmp\r
肩井二穴。一名膊井。在肩上陷。(明堂此有 中二字。)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
。当中指下陷中。甲乙经云、只可针五分。此膊井脉、足阳明之会。乃连入五脏气。若刺
、则令人闷倒不识人。即速须三里下气。先补不泻。须臾平复如故。凡针肩井。皆以三里下
其气。大良。灸七壮。明云、针四分。先补而后泻。特不宜灸。针不得深。深即令人闷。
若妇人胎落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立瘥。灸乃胜针。日灸七壮。止一百。若针肩井。必
三里下气。如不灸三里。即拔气上。
明堂即云特不宜灸。又云灸乃胜针。日灸七壮。至百壮罢。则是又可灸矣。不知何自畔
其说也。或者肩井不可灸。惟胎落后手足弱者可灸耶。
天 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中央。针八分。灸三壮。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中。灸五壮。针寸半。明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
日灸三壮至七壮。禁针。针则倒悬。一食顷乃得下针。针入四分。泻之勿补。针出始得正卧
。忌同。下云、巨骨二穴。在肩端上两行骨陷中。灸一壮。(铜云∶云门在巨骨下夹气户旁
各二寸。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气户在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
铜人云、巨骨一穴。在肩端上两叉骨间。明堂下经亦同。但明堂上经云、巨骨一穴。在
心脾
骨头。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头亦异。岂其所谓一穴在心脾头者。非巨骨耶。不然
、即是误写二字作一字。肩胛为心脾也。
会二穴。一名 。在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针七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
(素注∶臂前廉肩端。)肩 二穴。在膊头骨肩端两骨间陷宛宛中。举臂取之。灸七壮。至二
七。以瘥为度。若灸偏风不遂。可七七壮。不宜多。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
灸不畏细也。刺即泄肩臂热气。唐库狄钦患风痹。手足不得伸。甄权针此穴。令将弓箭射之
。如故。明云、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壮。增至二
七。若灸偏风不随。可至二百。若更多灸。恐手臂细。若刺风 风 风病。当其火艾。不畏
细也。忌同。(千云∶肩头正中两骨间一名中肩井。外台名扁骨。)
肩 二穴。在肩端 上陷中。举臂取之。针七分。灸三壮。明云、五壮。
肩贞二穴。在肩胛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中。针五分。
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五分。留六呼。
秉风二穴。在肩上小 后。举臂有空。灸五壮。针五分。
俞二穴。在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针八分。灸三壮。素在肩 后。举臂取之。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灸三壮。针五分。明云、九分。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骨三寸陷中。针六分。灸三壮。明上云、一壮。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十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属性:\r背俞部中行十三穴\pf-f11.bmp\r
大椎一穴。(一作 。)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针五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以年为壮
(明云∶日灸七壮至七七壮。)甲乙云、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俞穴。
既曰大椎。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必是二穴。非二穴则不言在第一椎上矣。此大椎第一
以异也。但铜人云、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诸经皆同。惟明堂下经云在第一椎下。陶道穴既
在第一椎下。不应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经误写上字作下字也。考之下经。亦言陶道穴
在大椎节下。与铜人合。足见其误写上字作下无疑矣。
陶道在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灸五壮。针五分。
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针五分。灸七七壮。明云、五壮。下云、三壮。
神道在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灸七七壮。止百壮。小儿风痫螈 。可灸七壮。明云
、针五分。灸三壮。下云、五壮。
灵台在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经阙疗病法。出素问。
至阳在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筋缩在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脊中一名神宗。在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禁灸。灸令人腰背伛偻。针五分。得气即
明堂作脊俞。一名脊中。在十一椎中央。接脊在十二椎下节间。(下经治小儿疳脱肛。)
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三分。灸三壮。明云、在十二椎下节间。下云、
十一椎下。
铜人云、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明堂上经作十二椎节间。下经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
十一
椎下。不应悬枢又在十一椎下。固知其误矣。考之素问。亦与铜人同。当以铜人为正。明堂
上经亦误三字作二字也。要之、接脊穴在十二椎节下尔。
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明作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
阳关在十六椎下间。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阙疗病法。出素问。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户。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腹地
舒身
。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穴。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至七七壮。忌房劳
举重强力。
甲乙云、针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壮。明云、三壮。下云、五壮。素注云、针一分。新
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二寸。水热穴注亦可二寸。气府论注、骨空论注作一分。一名髓空。
长强一名气之阴 。督脉络别。其穴跗地取之。甲乙云、在脊 端。针三分。转针以
大痛
为度。其穴跗地取之乃得。灸不及针。日三十壮。止二百。此痔根本是冷。忌冷食房劳。甲
乙云、针二寸。留七呼。明下云、五壮。
自大椎至腰俞。长同身寸三尺。折量取穴。(甲)
有里医言∶凡灸椎骨。当灸骨节突处方验。灸节下当骨无验。以鱼肉骨参之。其言为可
信。盍根据其言。当骨节灸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属性:\r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pf-f12.bmp\r
大杼二穴。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陷中。针五分。可灸七壮。(甲乙同)明
云、禁灸。下经云、灸五壮。素同。(难疏。骨会大杼。骨病治此。)
明堂云禁灸。而铜人云可灸七壮。必有说也。要非大急、不必灸。
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二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今附。若频刺泄诸
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
肺俞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寸半。(自此后不写相去二字。)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
。出
甲乙经。甄权针经云、在三椎下两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针五分。留七
呼。灸百壮。明下云、三壮。(千。肺俞对乳引绳度之。)
厥阴俞二穴。在四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灸七七壮。千、扁鹊云名阙俞。
心俞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下云、灸
五壮。(千云。第七节对心横三间。)
铜人云、心俞不可灸。可针入三分。世医因此遂谓心俞禁灸。但可针尔。殊不知刺中心
一日
可也。岂可泥不可灸之说。而坐受毙耶。
督俞二穴。一名高盖。在六椎下两旁各寸半。禁针通灸。
铜人经缺此穴。明堂经有之。今根据明堂入在此。恐铜人本不全也。
膈俞二穴。在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云、五壮。(难疏
。血会鬲俞。血病灸此。)
八椎下两旁。铜人明堂并缺俞穴。
肝俞二穴。在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下云、七壮。素云、
刺中肝。五日死。
胆俞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寸半。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明云、三
分。下经云、灸五壮。素、刺中胆。一日半死。
脾俞二穴。在十一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云、五壮。素云
、刺中脾。十日死。
胃俞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壮。明云、三壮。下云、七壮。
三俞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云、针三分。下云、灸
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寸半。与脐平。针三分。留七呼。灸以年为壮。忌同。明云、三壮下。
云、五壮刺中肾六日死。
气海俞二穴。在十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通灸。
按明堂有气海俞。而铜人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大肠俞二穴。在十六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二壮。
关元俞二穴。在十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
按明堂有关元俞。而铜人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小肠俞二穴。在十八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膀胱俞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中膂内俞二穴。一名脊内俞。在二十椎下两旁各寸半。侠脊起肉。针三分。留十呼。灸
三壮。明下云、主腰痛夹脊膂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后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
白环俞二穴。在二十一椎下两旁各寸半。甲乙云、针如腰户法同。挺腹地端身。两手
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针八分。得气即先泻讫。多补之。不宜灸。忌房劳。不
得举重。明下云、灸三壮。
上 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侠脊陷中。针三分。灸七壮。千云、腰髁下一寸。
次 二穴。在第一空侠脊陷中。可灸七壮。针三分。
中 二穴。在第三空侠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二壮。
下 二穴。在第四空侠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会阳二穴。一名利机。在阴尾骨两旁。针八分。灸五壮。
千金八 在腰目下三寸。侠脊相去四寸。(两边四穴。故名八 。)其曰夹脊四寸。是
除脊各寸半也。凡大杼下穴。皆当除脊各寸半。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属性:\r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pf-f13.bmp\r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侠脊各三寸。灸五壮。针三分。
魄户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针五分。得气即泻。又宜久留针。日灸七
壮。止百壮。忌同。明云、日七壮。至二百。下云、魂户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三壮。又云
、魄户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五壮。素注云、魄户上直附分。
铜人有魄户穴。明堂上经亦同。而下经既有魄户穴。又有魂户穴。皆云在三椎下。若谓
魄字作魂。不应两出魄户穴也。考之下经。既有悬钟矣。后又有悬钟。既有天突矣。其治小
儿。又有天突。意者魂户即魄户。(误作魂。)而两出之。不然、何其穴皆在三椎旁欤。
膏肓俞二穴。在四椎下。(明云。近五椎。)两旁各三寸。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
失精
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从胛骨之里去胛骨容侧指许。
摩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百壮。多至五百。(明云。
百壮多至千壮。)当觉下KT KT 然似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不出。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如病
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
是
骨覆其穴。灸之无验。此灸讫后。令人阳气益盛。当消息以自补养。论曰、昔在和缓。不
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
以宿病难追。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出千金外台。
灸膏肓功效。诸经例能言之。而取穴则未也。千金等方之外。庄绰论之最详。然繁而无
不能定于一。予尝以意取之。令病患两手交在两膊上。(灸时亦然。)胛骨遂开。其穴立见
。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四肋三间之中间。按之酸疼是穴。灸至千百壮。少亦七
七壮。当根据千金立点立灸。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云。(若只合爪在两膝头中点穴。亦得。)
神堂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三壮。
素注云、上直魄户。(余同)
二穴。在肩膊内廉。侠(明堂作在。)六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痛按之
。病者
言 。针六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百壮。忌苋菜白酒。明下云、五壮。
膈关二穴。在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壮。
魂门二穴。在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
阳纲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阔肩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
壮。
意舍二穴。在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十壮至百壮。明云
、五十壮至百二十壮。甲乙云、三壮。针五分。下云、灸七壮。素注、二壮。
胃仓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针五分。灸五十壮。明云、五十壮。甲乙云、三
壮。
肓门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叉肋间。其(明堂作异。)经云、与鸠尾相直。灸三十
壮。针五分。
志室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两旁
各三寸半。灸七壮。
明堂上经作两旁各三寸。与铜人经同。而下经乃作三寸半。必是分外半字也。
胞肓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五七壮。针五分。明云、灸五
七壮。至五十壮。甲乙云、三壮。下云、五壮。
秩边二穴。在二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三壮。针五分。忌同。明云、
在二十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三壮。针三分。
素问气府论注曰、秩边在二十一椎下两旁。上直胞肓。与铜人经明堂经二十椎下不同。
未知其孰是。姑两存之。
以上二十八穴。当准千金方除脊各三寸取穴。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
属性:\r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pf-f14.bmp\r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颊后。灸三壮。
天牖二穴。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明云。发际上一寸陷
中。)
针一寸。留七呼。不宜补。亦不宜灸。若灸、面肿眼合。先取 。后针天牖风池即瘥。若
不先针 。即难疗。明云、针五分。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泻三吸。不宜补。亦
不宜灸。下云、灸三壮。素注同。
铜人明堂上经皆云不宜灸。下经素问注乃云、灸三壮。恐凡禁穴许灸一壮至三壮也。
天窗二穴。一名窗笼。在颈大筋前。曲颊下侠突后、动脉应手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天鼎二穴。在颈缺盆直扶突后一寸。灸三壮。针三分。忌同。明下云、天顶在项缺盆
直扶
突气舍后一寸陷中。灸七壮。素气府注云、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同身寸之半。按甲
乙经作寸半。
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人迎后寸半。灸三壮。针三分。素注、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
迎后。仰而取之。
缺盆二穴。一名天盖。在肩下横骨陷中。灸三壮。针三分。(素云。二分。)不宜刺太深
。使人逆息也。明云、肩上横骨陷中。(素同)一名天盖。肩上是穴。
铜人云、在肩下横骨陷中。明堂乃云、在肩上横骨陷中。又云、肩上是穴。恐铜人误下
字也。
人迎二穴。一名五会。在颈大脉动脉应手侠结喉旁。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阳明脉
气所发。
禁灸。灸之不幸伤人。针四分。
水突二穴。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针三分。灸三壮。
气舍二穴。在颈直人迎侠天突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膺俞部中行七穴
属性:\r膺俞部中行七穴\pf-f15.bmp\r
天突在结喉下夫宛宛中。针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亦得。即不及针。其下针直横
下。
不得低手。即五脏之气。伤人短寿。忌同。明下云、在项结喉下五分中央宛宛中。灸五壮
。
素气穴注云、在颈结喉下四寸中央宛宛中。刺一寸。灸三壮。甲乙云、在结喉下五寸。明下
、灸小儿云、结喉下三寸两骨间。(千名天瞿。今校勘在结喉下五寸是穴。)
璇玑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灸五壮。针入三分。
华盖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三壮。一本云、五壮
。
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头取之。灸五壮。针三分。明下云、在华盖下一寸。
灸七壮。(小本亦同)
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宫下寸六分陷中。灸五壮。针三分。
膻中(一作 。)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横直两乳间陷中。仰卧取之。灸七七壮
针。不幸令人夭。明云、日灸七壮。止七七。禁针。不幸令人死。甲乙云、针三分。下云
、灸三壮。千云、鸠尾上一寸。
灵兰秘典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说者曰、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
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气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然则
中者、乃十二脏之一。臣使之官。为气之海。分布阴阳。非其他穴比者。或患气噎鬲气。肺
气上喘。不得下食。胸中如塞等疾。宜灸此。(难疏。气会三焦。外筋直两乳间。气病治此
中庭在膻中下寸六分陷中。灸五壮。针三分。明云、二分。下云、膻中下一寸。灸三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
属性:\r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pf-f16.bmp\r
府(素作俞。)二穴。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明云。仰卧取之。)针
三分。灸五壮。明下云、输府灸三壮。
中二穴。在 府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明云。仰卧取之。)针四分。灸五壮。明
下云、输府下一寸。灸三壮。
神藏二穴。在 中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
灵墟二穴。在神藏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
神封二穴。在灵墟下寸六分。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
步郎二穴。在神封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属性:\r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pf-f17.bmp\r
气户二穴。在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
库房二穴。在气户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
屋翳二穴。在库房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寸六分。灸五壮。针四分。
乳中二穴。当乳是。足阳明脉气所发。禁灸。灸不幸生蚀疮。疮中有清汁脓血、可治。
疮中有 肉、若蚀疮者死。微刺三分。(亦相去寸六分。)
乳根二穴。在乳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
以上十二穴。去膺中行各四寸。递相去寸六分。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
属性:\r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pf-f18.bmp\r
云门二穴。在巨骨下侠气户旁各二寸陷中。灸五壮。针三分。刺深使人气逆。不宜深刺
。明云、云门在巨骨下。气户两旁各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山眺经云、在人迎下
第
二骨间。相去二寸三分。通灸禁针。甲乙云、灸五壮。针七分。若深、令人气逆。
中府二穴。一名膺中俞。肺之募。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针三分。留五呼。灸五壮
。素注、在膺中行两旁相去六寸。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仰而取之。
周荣二穴。在中府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四分。明下云、灸五壮。
胸乡二穴。在周荣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四分。灸五壮。
天溪二穴。在胸乡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四分。灸五壮。
食窦二穴。在天溪下寸六分陷中。举臂取之。针四分。灸五壮。
以上十二穴。去膺中行各六寸六分。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侧腋左右八穴
属性:\r侧腋左右八穴\pf-f19.bmp\r
渊腋二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禁灸。灸之、不幸令人生肿蚀马疡。内
溃者死。寒热生马疡可消。针三分。
辄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复前一寸着胁。灸三壮。针六分。
天池二穴。一名天会。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着胁直腋橛肋间。灸三壮。针三分。
大包二穴。在渊腋下三寸。脾之大络。布胸胁中。出九肋间。灸三壮。针三分。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腹部中行十五穴
属性:\r腹部中行十五穴\pf-f20.bmp\r
鸠尾一名尾翳。一名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可灸。令人毕世少心力。
此穴
大难针。大好手方可下针。不然、取气多令人夭。针三分。留三呼。泻五吸。肥人倍之。忌
同。明下云、灸三壮。素注、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可灸刺。人无蔽骨者。从岐骨际下行
一寸。
巨阙心之募。在鸠尾下一寸。鸠尾拒者。少令强一寸中。人有鸠尾拒之。针六分。留七
呼。得气即泻。可灸七壮。止七七。忌同。
上脘(一作管。)在巨阙下一寸。当寸五分。去蔽骨三寸。(明云。去巨骨三寸。)针八分
。先
补后泻。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立愈。日灸二七壮至百壮。未愈、倍之。忌同。
明下云、三壮。(千。一名胃管。)
中脘一名太仓。胃之募。在上脘下一寸。上纪者、中脘也。针八分。留七呼。泻五吸。
疾出
针。灸二七壮。止百壮。忌同。明云、日灸二七壮。止四百。(千。一名胃募。在心下四
寸。胃管下一寸。)
按气穴论注云、中脘居心蔽骨与脐之中。(上下各四寸。)刺入寸二分。与铜人稍异。宜
从铜
人为稳。其曰胃之募。盖饮食蓄积于此也。予尝苦脾疼。尝灸此穴。觉冷气从两胁下而止。
至灸处即散。此灸之功也。自后频灸之。亦每教人灸此。凡脾疼不可忍。饮食全不进者。皆
宜灸。(难疏。府会太仓。府病治此。在心下四寸。)
建里在中脘下一寸。针五分。留十呼。灸五壮。明云、针寸二分。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二百。
水分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若水病灸大良。可灸七壮。
止百壮。禁针。针水尽即毙。明云、分水穴若水病灸大良。日灸七壮。止四百。针五分。留三
呼。(明云。水气惟得针水沟。针余穴水尽即死。何于此却云可针。今校勘不针为是。)
明堂云、若是水病。灸之大良。针入五分。而铜人云、若是水病。灸之大良。禁不可针
。针水尽即毙。是又不可针矣。恐人但知明堂之可针。不知铜人不可针也。于是书之。以示世医
云。(水分穴校之不针为是。)
神阙一名气合。当脐中。灸百壮。禁针。忌同。素注、禁刺。刺之、使人脐中恶疡溃
。矢出者死不可治。灸三壮。
脐中、千金等经不言灸。只云禁针。铜人云、宜灸百壮。近世名医遇人中风不省。急灸
脐中皆效。徐 卒中不省。得桃源簿为灸脐中百壮始苏。更数月、乃不起。郑纠云、有一亲卒中
风。医者为灸五百壮而苏。后年余八十。向使徐 灸至三五百壮。安知其不永年耶。(论神
阴交一名横户。素问云、在脐下一寸。针八分。得气即泻。灸百壮止。明云、灸不及针。日三七壮。止百壮。
气海一名脖 。一名下肓。在脐下寸半宛宛中。针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之。灸百壮。
今附。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皆灸之。忌
同。明下云、灸七壮。
此经以气海为生气之海。难经疏以为元气之海。则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故柳公
度曰
、吾养生无它术。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气佐喜怒矣。若
能时灸气海使温。亦其次也。予旧多病。常苦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岁须
一二次灸之。则以气怯故也。
石门一名利机。一名精露。在脐下二寸。灸亦良。可灸二七壮。止百壮。妇人不可针。
针之终
身绝子。明云、甲乙经云、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针八分。留三呼。得气即泻
。下云、灸七壮。千云、灸绝孕。针五分。
脐下二寸名石门。明堂载甲乙经云、一名丹田。千金素问注亦谓丹田在脐下二寸。世医
因是
遂以石门为丹田误矣。丹田乃在脐下三寸。难经疏论之详而有据。当以难经疏为正。(详见
关元。)铜人云、针之绝子。千金云、灸之绝孕。要之、妇人不必针灸此。(论丹田穴。当
以脐下二寸为是。)
关元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任脉之会。下纪者、关元也。针八分
。留
三呼。泻五吸。灸百壮。止三百壮。忌同。明云、若怀胎、必不针。若针而落胎。胎多不
出。而针外昆仑立出。灸不及针。日三十壮。下云、五壮。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
关元、乃丹田也。诸经不言。惟难经疏云、丹田在脐下三寸。方员四寸。着脊梁两肾间
中央
赤是也。左青右白。上黄下黑。三寸法三光。四寸法四时。五色法五行。两肾间名大海。而
贮其血气。亦名大中极。言取人身之上下四向最为中也。老医与人灸。皆从此说。多者千余
壮。少亦三二百。不知全活者几何人。然亦宜频灸。故曰、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
中极一名玉泉。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针八分。留十呼。得气即泻。灸百壮。止三
明云、主妇人断绪。四度针。(铜人作以度针。)针即有子。故却时任针也。灸不及针。日
三七壮。下云、五壮。
曲骨在横骨上毛际陷中。灸七壮。至七七。针二寸。明下云、横骨上中及下一寸毛际
陷中。千云、脐下五寸。
会阴一名屏翳。在两阴间。任脉别络。侠督脉波脉之会。灸三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属性:\r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pf-f21.bmp\r
幽门二穴。侠巨阙两旁各五分。灸五壮。针五分。明云、在巨阙旁各寸半陷中。千肾
藏云、夹巨阙各一寸。
铜人云、幽门夹巨阙肓俞夹脐旁各五分。(相去一寸。)明堂乃云、幽门在巨阙旁寸半。
通天夹上管
旁相去三寸。按千金四满(第二行穴。)在丹田(今石门。)两边各寸半。与明堂合。始知
铜人误云。
通谷二穴。在幽门下一寸。针五分。灸五壮。明云、夹上管两旁相去三寸。下云、灸
三壮。
阴都二穴。一名食宫。在通谷下一寸。灸三壮。针三分。
石关二穴。在阴都下一寸。灸三壮。针一寸。
商曲二穴。在石关下一寸。灸五壮。针一寸。
肓俞二穴。在商曲下一寸。脐旁各五分。灸五壮。针一寸。
中注二穴。在肓 下一寸。灸五壮。针一寸。
四满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针三分。灸三壮。(千。丹田旁各寸半。即心下
八寸
。脐下横文是。今校勘四满二穴。千金云。在丹田旁各寸半。即心下八寸脐下横文是。尤证
得丹田在二寸。)
气穴二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在四满下一寸。灸五壮。针三分。
大赫二穴。一名阴维。一名阴关。在气穴下一寸。灸五壮。针三分。
横骨二穴。在大赫下一寸。灸三壮。(千云。名屈骨端。在阴上横骨中宛曲如却月中央
是。)
以上二十二穴。去腹中行。皆当为寸半。说见幽门。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属性:\r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pf-f22.bmp\r
不容二穴。在幽门两旁各寸半。灸五壮。针五分。明云、在上管两旁各一寸。灸三
壮。(素注。在第四肋端。)
素问云、夹鸠尾外当乳下三寸。夹胃管各五。不容至太一也。夹脐广三寸各三。滑肉门天枢
外陵也。下脐二寸。夹之各三。大巨水道归来也。皆腹第三行穴也。新校正云、甲乙经天枢
旁各二寸。与诸书同。特此经为异。信若是、则其穴不当乳下可也。必当乳下。则广三寸之说为当。
承满二穴。在不容下一寸。针三分。灸五壮。明云、三壮。(千。夹巨阙两旁各一寸半。)
梁门二穴。在承满下一寸。灸五壮。针三分。
关门二穴。在梁门下一寸。针八分。灸五壮。
太一二穴。在关门下一寸。灸五壮。针八分。
滑肉门二穴。在太一下一寸。灸五壮。针八分(下一寸至天枢。)
天枢二穴。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大肠之募。去肓俞寸半。夹脐旁各二寸陷中。灸五壮
。针五分。留十呼。(千。魂魄之舍。不可针。合齐相去可三寸。)
外陵二穴。在天枢下一寸。灸五壮。针三分。
大巨二穴。在长溪下二寸。灸五壮。针五分。(长溪。天枢也。千。在脐下一寸。两旁
各二寸。)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灸五壮。针三寸半。
归来二穴。在水道下二寸。灸五壮。针八分。(外台。水道下三寸。今校勘归来二穴在
水道下二寸为是。)
气冲二穴。一名气街。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宛宛中。禁针。灸七壮立愈。
炷如大麦。
明下云、五壮。素注云、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针三分。千云、归来下一寸。
以上二十六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属性:\r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pf-f23.bmp\r
期门二穴。肝之募。在不容旁寸半。直两乳第二肋端。针四分。灸五壮。(千。直两乳
下第二肋端旁寸半。又云乳直下寸半。)
日月二穴。胆之募。在期门下五分陷中。灸五壮。针五分。(千名神光。一名胆募。)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寸半。针三分。
大横二穴。在腹哀下三寸半。直脐旁。灸三壮。针七分。
肓俞去脐旁当一寸半。天枢去脐当三寸。大横去脐当四寸半。其去章门合为六寸。难经
疏乃云、章门在脐上二寸两旁九寸。为可疑焉耳。
腹结二穴。一名肠窟。在大横下三分。针七分。灸五壮。
府舍二穴。在腹结下三寸。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会。此三脉上下三入腹。络肝脾。结心
肺。从胁上至肩。此太阴 三阴阳明之别。针七分。灸五壮。
冲门二穴。一名慈宫。上去大横五寸。府舍下横骨两端约中动脉。针七分。灸五壮。
以上十四穴。去腹中行各当为四寸半。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侧胁左右十二穴
属性:\r侧胁左右十二穴\pf-f24.bmp\r
章门二穴。一名长平。一名胁 。脾之募。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
。举臂取之。
针六分,灸百壮。明云、日七壮。止五百。忌同。(难疏。藏会季胁。章门也。脏病
治此。是胁骨下短胁在脐上二寸两旁九寸。)
京门二穴。一名气 。一名气府。肾之募。在监骨腰中季胁本侠脊。灸三壮。针三分。
留七呼。
带脉二穴。在季胁下寸八分陷中。针六分。灸五壮。明下云、七壮。(如带绕身。管
束诸经脉。千云。在季胁端。)
五枢二穴。在带脉下三寸。一云、在水道旁寸半陷中。针一寸。灸五壮。明下云、三
维道二穴。在章门下五寸三分。针八分。灸三壮。
居 二穴。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灸三壮。针八分。
胁堂二穴。在腋下二骨间陷中。举腋取之。灸五壮。
明堂下经有胁堂穴。主胸胁气满。噫哕喘逆。目黄远视KT KT 。而铜人无之。故附入于此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手太阴肺经左右十八穴
属性:\r手太阴肺经左右十八穴\pf-f25.bmp\r
少商二穴。木也。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明云。白肉际宛宛中。)以三棱
针刺
之微出血。泄诸脏热凑。不宜灸。成君绰忽腮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甄权针之
立愈。明云、针一分。留三呼。泻五吸。宜针不宜灸。以三棱针刺之。令血出。胜气针。
所以胜气针者。此脉胀腮之候。腮中有气。人不能食。故刺出血以宣诸脏腠也。忌冷热食。
下云、灸三壮。(甲乙作一壮。)
鱼际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针一分。留二呼。素注、二分。灸三壮
。
太渊二穴。在掌后陷中。灸三壮。针一分。素注、二分。明下云、太泉在手中掌后横
文头陷中。灸五壮。(难。掌后鱼际下。脉会太渊。脉病治此。)
铜人曰、太渊。明堂曰、太泉。疑是二穴也。予按千金方注云、太泉即太渊也。避唐祖
名改之。于是书之。以示世医。(泉脉清冷泉同。)
经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针二分。留三呼。禁灸。灸伤人神。
列缺二穴。在腕侧上寸半。(明堂下云腕上一寸。)以手交叉头指末两筋两骨罅中。针
二分
。留二呼。泻五吸。灸七壮。忌同。明云、针三分。日灸七壮。若患偏风。灸至百。若患
腕劳。灸七七。下云、三壮。素注云、腕上寸半。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明下云陷者宛宛中。)手太阴 。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
三壮。即汗出。咳逆臂厥痛。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灸三壮。
尺泽二穴。水也。在肘中约上动脉中。针三分。灸五壮。明云、肘中约上两筋动脉中。
甄权云、在臂屈伸横文中筋骨罅陷中。不宜灸。主癫病。不可向手臂。不得上头。素刺禁云
、刺肘
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注云、肘中谓肘屈折之中。尺泽穴中也。刺过陷脉。恶气归之
。气闭关节。故不屈伸。(难疏言。尺之一寸外为尺泽也。言尺脉入泽。如水入大泽。)
铜人云、灸五壮。明堂下经乃云不宜灸。主癫病。不可向手臂。不得上头。既曰不宜灸
矣。
乃曰主癫病。是又可灸也。此必有误。且从铜人灸五壮。明堂亦云、禁穴许灸一壮至三壮故
也。
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针三分。灸五壮。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动脉中。以鼻取之。禁灸。使人逆气。今附。刺鼻衄血不止。针
四分。留三呼。
明云、四分。留七呼。灸二七壮。不除、至百壮。出明堂经。其甲乙经禁灸。
甲乙铜人皆云禁灸。明堂乃云灸二七壮至百壮。亦甚不同矣。要非大急、不必灸。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手阳明大肠经左右二十八穴
属性:\r手阳明大肠经左右二十八穴\pf-f26.bmp\r
商阳二穴。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灸三壮。针一分。
留一呼。
二间二穴。水也。一名间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三间二穴。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明云。手大指两骨罅间宛宛中。)针
三分
。留三呼。灸三壮。今附。若妇人妊娠不可刺。刺损胎气。(千云。手大指虎口两骨间。)
阳溪二穴。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二壮。忌同
。
偏历二穴。手阳明络。在腕后三寸。别走太阴。针二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云、
五壮。
温溜二穴。一名逆注。一名池头。在腕后。大士三寸。小士六寸。针三分。灸三壮。
明云、在腕后五寸六寸间。
下廉二穴。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兑肉其分外斜。针五分。留二呼。灸三壮。
此有下廉。足阳明亦有下廉。盖在足者,乃下巨虚也。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斜。针五分。灸五壮。
此有上廉。足阳明亦有上廉。盖在足者、乃上巨虚也。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三寸。(手阳明穴云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灸三壮。针二分。
明云、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
三里有二。有手三里。有足三里。此手三里也。故明堂云、一名手三里。是也。铜人云
、三里在曲池下三寸。明堂乃云二寸。在手阳明穴亦云二寸。恐铜人本误二字作三字也。
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辅骨屈肘曲中。以手拱胸取之。针七分。得气先泻后补之。灸
大良。可三壮。明云、曲池、木也。在肘外辅骨曲肘横文头陷中。日灸七壮。至二百。且停十余
日。更下止至二百罢。忌同。下云、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中纹头。素注、肘外辅屈肘两骨中。
千、肘外曲头陷中。肘 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灸十壮。禁针。素气穴论云、大禁二十五
。在天府下五寸。注云、谓五里穴也。谓之大禁者、禁不可刺也。又曰、五里者、尺泽之后五里
五里有二。其一在足厥阴肝经部。与此穴为二。此当为手五里也。素问所谓在天府下者
。指此五里也。注云、尺泽之后五里亦指此五里也。尺泽穴在手太阴。
臂 二穴。在肘上七寸 肉端。手阳明络。灸三壮。针三分。明云、在肩 下一夫
骨罅陷宛中。平手取之。不得拿手令急。其穴即闭。宜灸不宜针。日七壮至百。若针、不得
过三五。过多恐恶。忌同。千名头冲。(肩 在肩部。)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手少阴心经左右十八穴
属性:\r手少阴心经左右十八穴\pf-f27.bmp\r
少冲二穴。木也。一名经始。在小指内廉端。(明下作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
灸三壮。明云、一壮。
少府二穴。火也。在手小指本节后陷中。直劳宫。(劳宫在手厥阴。)
针二分。灸七壮。明云、三壮。
神门二穴。土也。一名兑冲。在掌后兑骨端陷中。灸七壮。炷如小麦。针三分。留七呼
。
阴 二穴。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针三分。灸七壮。
通里二穴。在腕后一寸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明云、七壮。
灵道二穴。金也。去掌后寸半。或一寸。灸三壮。针三分。
少海二穴。水也。一名曲节。在肘内廉节后。又云、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得之
。针
三分。灸三壮。甄权云、屈手向头取之。治齿寒脑风头痛。不宜灸。针五分。明云、在肘
内横纹头。屈手向头取之陷宛中。甲乙云、穴在肘内廉即后陷中动应手。针二分。留三呼。
泻五吸。不宜灸。下云、灸五壮。素注、五壮。
铜人云、灸三壮。明堂下经素问注皆云灸五壮。上经甄权皆云不宜灸。亦可疑矣。非大
急、亦不必灸。
青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灸七壮。明下云、三壮。
极泉二穴。在腋下筋间动脉入胸。灸七壮。针三分。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十六穴
属性:\r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十六穴\pf-f28.bmp\r
少泽二穴。金也。一名小吉。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灸一壮。针一分。
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针一分。灸一壮。明云、三壮。
后溪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灸一壮。针一分。明云、在手外侧腕前
起骨下陷中。灸三壮。
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二分。留三呼。
阳谷二穴。火也。在手外侧腕中兑(素作锐。)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二分。留二呼。
养老二穴。在手踝骨上空寸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支正二穴。在腕后五寸。别走少阴。灸三壮。针三分。明云、在手太阳腕后五寸。去
养老穴四寸陷中。灸五壮。
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甄权云、屈手向头取之。灸三壮。
针二分。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手厥阴心主脉左右十六穴
属性:\r手厥阴心主脉左右十六穴\pf-f29.bmp\r
中冲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针一分。明云、灸一壮。
劳宫二穴。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横文动脉中。屈无名指着处是。灸三壮。明云
、针
二分。得气即泻。只一度针。过两度令人虚。不得灸。灸令 肉日加。忌同。素注、灸三壮
。(一名掌中。)
赵岐释孟子云、无名之指。手第四指也。今曰屈无名指着处是穴。盖屈第四指也。(无
名指当屈中指为是。今说屈第四指。非也。)
太陵二穴。土也。在掌后两筋间陷中。针五分。灸三壮。
内关二穴。在掌后去腕二寸。别走少阳。针五分。灸三壮。
间使二穴。金也。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七壮。(千云
。腕后三寸。或云掌后陷中。)
门二穴。去腕五寸。手厥阴 。针三分。灸五壮。
曲泽二穴。水也。在肘内廉陷中。屈肘取之。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素注、内廉
下。
天泉二穴。一名天湿。在曲腋下二寸。举臂取。针六分。灸三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手少阳三焦经左右二十四穴
属性:\r手少阳三焦经左右二十四穴\pf-f30.bmp\r
关冲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忌同。素注
、三壮。(一云。握拳取之。)
液门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间陷中。针二分。灸三壮。(一云。握拳取之。)
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明云、二壮。
阳池二穴。一名别阳。在手表腕上陷中。针二分。留三呼。不可灸。忌同。素注、
灸三壮。
外关二穴。正少阳络。在腕后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二壮。明云、三壮。
支沟二穴。火也。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针二分。灸二七壮。忌同。明云、五壮素
注、三壮。(千云。腕后臂外三寸。)
会宗二穴。在腕后三寸空中一寸。针三分。灸三壮。
三阳络二穴。在臂上大交脉。(明云。肘前五寸外廉陷中。)支沟上一寸。禁针。灸七壮
。明云∶五壮。
四渎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灸三壮。针六分。留七呼。
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后肘上(明堂作后。)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甄权云
、曲肘后一寸。叉手按膝头取之两筋骨罅。针三分。灸三壮。忌同。明云、五壮。素注、
刺一寸。(千。肘后两筋间。)
清冷渊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灸三壮。针三分。
消泺二穴。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针一分。灸二壮。明云、在肩下外关腋斜肘分
下行。针六分。灸三壮。素注、肩下臂外关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足厥阴肝经左右二十二穴
属性:\r足厥阴肝经左右二十二穴\pf-f31.bmp\r
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灸三壮。针三分。留六呼。
千云、足大指聚毛中。
行间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灸三壮。针六分。留十呼。
太冲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寸半陷中。今附。凡诊太冲脉。可决男子病死
生针。
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明云、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骨罅间陷中。灸五壮。素注、在足大
指间本节后二寸动脉应手。刺腰痛注云、在大指本节后内间二寸。
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针四分。留七呼。灸
三壮
。素注、内踝前寸半。甲乙云、一寸。(千与素同。又云内踝前一寸斜行小脉上。一名悬泉
。)
蠡沟二穴。在足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又云交仪在内踝上五寸。恐即蠡沟穴。但别出蠡沟。故不可晓。蠡沟二穴。亦名交仪。)
中都二穴。一名中 。在内踝上七寸 骨中。与少阴相直。针三分。灸五壮。
膝关二穴。在犊鼻下二寸陷中。针四分。灸五壮。(犊鼻在足阳明。)
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又云、正膝屈内外两筋
间宛宛中。又在膝曲横纹头。针六分。灸三壮。
阴包(明堂作胞。)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针六分。灸三壮。明云、七壮。
五里二穴。在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灸五壮。针六分。治肠中满热闭不得溺。气冲
在腹部第三行。(阴廉穴气冲同。)
五里有二。其一在手阳明肘上三寸。其一在此。当为足五里也。
阴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灸三壮。即有子。针八分。留七呼。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足少阳胆经左右二十八穴
属性:\r足少阳胆经左右二十八穴\pf-f32.bmp\r
窍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灸三壮。针一分。
窍阴有二。其一在此。其一在侧头部。此当为足窍阴也。
侠溪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中。灸三壮。针三分。明云、临泣去
侠溪
寸半。地五会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溪一寸。针一分。不可灸。灸使人羸瘦
。不出三年卒。
临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侠溪寸半。灸三壮。针二分。
偃伏第三行既有临泣穴矣。此亦有临泣穴。此当盖足临泣也。
丘墟二穴。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灸三壮。针五分。留七呼。
悬钟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千云、一名绝骨。(
外踝上三寸。又云四寸。)
阳辅二穴。火也。在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灸三壮。针五
分。留七呼。千云、外踝上辅骨前。(余同。)
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明下云、七壮。治 疼不能久
外丘二穴。在外踝上七寸。针三分。灸三壮。
阳交二穴。一名别阳。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之间。灸三壮。针六分。留七呼。
千云、一名足 。在外踝上七寸。(一云三寸。)
阳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针六分。得气即泻。又宜久留针。灸七壮。
七壮即止。明下云、一壮。素注、三壮。(千云。膝下外尖骨前。难疏。胫骨中微侧少许
阳关二穴。在阳陵泉上二寸。犊鼻外陷中。针五分。不可灸。千云、关阳。(一云关
中渎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灸五壮。针五分。留七呼。
环跳二穴。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灸五十壮。针一寸。留十呼。忌同。
明下云、在砚子骨宛宛中。灸三壮。甲乙云、五壮。
风市二穴。在膝外两筋间。立舒下两手着腿。当中指头陷中。疗冷痹脚胫麻。腿膝酸痛
。腰重起坐难。(明下)
予冬月当风市处多冷痹。急擦热手温之。略止。日或两三痹。偶谬刺以温针。遂愈。信
乎能
。将其本不全耶。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足太阴脾经左右二十二穴
属性:\r足太阴脾经左右二十二穴\pf-f33.bmp\r
隐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宛宛中。针三分。今附。妇人月事
过时不止。
刺立愈。明云、针一分。留三呼。灸三壮。
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灸三壮。针三分。千注、本节内侧白肉际。
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三分。千云、足大指内侧。
公孙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灸三壮。针四分。
商丘二穴。金也。在内踝下微前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三阴交二穴。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明云。内踝上八寸陷中。)灸三壮。针三分。昔
宋太
子善医术。出苑。逢一妊妇。太子诊曰∶女。令徐文伯诊。曰∶一男一女。针之。泻三阴交
。
补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言。故妊娠不可刺。千云、内踝上八寸骨下。(又云∶内踝
上三寸。)
漏谷二穴。亦名太阴络。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针三分。明下云、灸三壮。
地机二穴。亦名脾舍。足太阴 。别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灸三壮。针三分。明
云、膝内侧转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阴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针五分。当曲膝取之。
血海二穴。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灸三壮。针五分。千云、白肉际二寸半。注云
、一作三寸。
箕门二穴。在鱼腹上越筋间动脉应手。在阴股内。一云、上起筋间。灸三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足阳明胃经左右三十穴
属性:\r足阳明胃经左右三十穴\pf-f34.bmp\r
厉兑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
内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针三分。留七呼。灸三
壮。
冲阳二穴。在足跗上。去陷谷三寸。针五分。灸三壮。素注、跗上五寸骨间动脉。刺
三分。千云、跗上五寸骨间。去陷谷三寸。(一云二寸。)
解溪二穴。火也。在冲阳后寸半腕上陷中。(明下云。在系鞋处。)针五分。灸三壮。
素注、在冲阳后二寸半。
新校正云、刺疟注作三寸半。二注不同。当从甲乙经作寸半。
丰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下廉二穴。一名下巨虚。在上廉下三寸。当举足取穴。针八分。灸三壮。明云、上廉
下三寸。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蹲地坐取之。针六分。得气即泻。甲乙云、针三分。灸三壮。主
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灸亦良。日七七壮。素注、足阳明
与小肠合。在上廉下三寸。针三分。
手阳明亦有下廉。此乃足下廉也。
条口二穴。在廉上一寸。举足取之。针五分。明云、在上廉下一寸。针八分。灸三壮
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虚。在三里下三寸。当举足取之。灸三壮。针三分。甄权云、治脏
气不
中。针八分。得气即泻。灸大良。日七壮。下云、三壮。素注、在三里下三寸。又云、在膝
手阳明亦有上廉。此乃足上廉也。
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 外廉两筋间。(一云∶ 骨外大筋内。)当举足取之。秦
承祖
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
。所以三里下气也。(明同。)灸三壮。针五分。明云、针腹背每须去三里穴。针八分。留
十呼。泻七吸。日灸七壮。止百壮。素注、刺一寸。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两筋肉分间(指云
按之太冲脉不动。)
手有三里。此亦曰三里。盖足三里也。铜人云、在膝下三寸。明堂素问注皆同。人多不
能求
也。予按明堂有膝眼四穴。盖在膝头骨下两旁陷中也。又按铜人等经有犊鼻穴。盖在膝膑下
侠罅大筋中也。又按铜人有膝关二穴。盖在犊鼻下二寸陷中也。而新校正素问注巨虚下廉
云三里在犊鼻下三寸。则是犊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从膝头下去三寸为三里穴也。
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千云∶灸至五百壮。少亦一二百壮。)
犊鼻二穴。在膝膑下 侠解(明堂作罅。)大筋中。治膝中痛不仁。难跪起。膝膑肿溃者
。不可治。不溃者可疗。若犊鼻坚硬。勿便攻。先以洗熨。即微刺之愈。明云、针三分。灸三
按素问刺禁云、刺膝膑出液为跛。犊鼻在膝膑下 。用针者不可轻也。
梁丘二穴。在膝上二寸。(明云三寸。)两筋间。灸三壮。针二分。明云、五分。
明堂作三寸。铜人千金皆作二寸。千金注谓或云三寸。姑两存之。
阴市二穴。一名阴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针三分。不可灸。明下云
三壮。千注二十卷云、在膝上当伏兔下行二寸。临膝取之。(又云。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
铜人云。不可灸。明堂乃云灸三壮。岂以禁穴许灸一壮至三壮耶。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一云、膝盖上七寸。针五分。不可灸。明
云、妇人八部诸病。通针三分。
髀关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针六分。明云、灸三壮。
膝眼四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中。主膝冷疼不已。针五分。留三呼。泻五吸。禁灸。(
有人膝肿甚。人为灸此穴。遂致不救。盖犯其所禁也。)
铜人无此四穴。明堂有之。故附入于此。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足少阴肾经左右二十穴
属性:\r足少阴肾经左右二十穴\pf-f35.bmp\r
涌泉二穴。木也。一名地冲。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灸三壮。针五分。无令出
淳于意云、汉北齐王阿母患足下热、喘满。谓曰∶热厥也。当刺足心。立愈。明云、灸不
及针。若灸、废人行动。
下云、在脚心底宛中白肉际。灸三壮,素注、刺三分。千注肝脏卷云、在脚心大指下大
筋。
(史记济北王阿母足热而懑。淳于意曰。热厥也。刺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已。病得
之饮酒大醉。)
然谷二穴。火也。一名龙渊。在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三分。不宜见血。
素注、刺三分。
刺此多见血。令人立饥饮食。千注妇人方云、在内踝前直下一寸。
太溪二穴。土也。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大钟二穴。在足跟后冲中。灸三壮。针二分。留七呼。
水泉二穴。去太溪下一寸。在内踝下。灸五壮。针四分。
照海二穴。阴跷脉所生。在内踝下。针三分。灸七壮。(千云∶在内踝下四分。)明
上云、
阴跷二穴。在内踝下陷宛中。针三分。灸三壮。下云、阴跷二穴。在内踝下陷中。灸三壮。
千云、内踝下容爪甲。
明堂上下经有阴跷穴。而铜人无之。惟有照海穴。亦在内踝下。与阴跷同。而未知其故
。予
按素问气穴论、阴阳跷穴在内踝下。是谓照海。阴跷所生。则与铜人照海穴合矣。则是阴跷
即照海也。故附阴跷于照海之末。
复溜二穴。金也。一名昌阳。一名伏白。在内踝上二寸动脉陷中。针三分。留三呼。灸
五壮。明云、七壮。
交信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前筋骨间 。灸三壮。针四分。留五呼。
下云、内踝上二寸。后廉筋骨陷中。素气穴论、踝上横二穴。注云、内踝上者、交信穴也。
按素问气府论阴跷穴注云、谓交信也。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筋骨间阴跷之 。
窃意
阴跷即交信也。至气穴论阴阳跷穴注乃云、阴跷穴在内踝下。是谓照海。阴跷所生。则是阴
跷乃照海。非交信矣。故明堂下经既有交信穴在内踝上。又出阴跷穴在内踝下。上下不同。
盖二穴也。但不知素问之注何故前后自异。学人毋信其一注。而不考其又有一注也。
筑宾二穴。在内踝上 分中。灸五壮。针三分。明云、在内踝上。灸三壮。
阴谷二穴。水也。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取之。灸三壮。针四
分。留七呼。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足太阳膀胱经左右三十六穴
属性:\r足太阳膀胱经左右三十六穴\pf-f36.bmp\r
至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二分。灸三壮。
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灸三壮。针二分。
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得之。针三分。灸七壮。明云、五壮
。素注、三壮。
申脉二穴。阳跷脉所出。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针三分。千云、申脉在外踝下
陷中
。明上云、阳跷二穴。在外踝前一寸陷宛中。针三分。素气穴注、阳跷穴是谓申脉。阳跷所
出。在外踝下陷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篇注、在外踝下五分。缪刺论注、外踝下半寸容爪
甲。
明堂上经有阳跷穴。而铜人无此穴。惟有申脉二穴。阳跷脉所出。在外踝下陷中。与阳
跷穴
同。而未知其故。予按素问气穴论阴阳跷穴注云、阳跷穴是谓申脉。阳跷所出。在外踝下陷
中。以与铜人申脉穴合。是则阳跷即申脉也。故附明堂阳跷于申脉之后。
金门二穴。一名关梁。在外踝下。灸三壮。炷如小麦。针一分。
仆参二穴。一名安耶。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针二分。灸七壮。明云、三壮。
昆仑二穴。火也。在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素注。细脉动应手。)灸三壮。针三分。明
云、上昆仑针五分。下昆仑外踝下一寸大筋下。
明堂有上昆仑。又有下昆仑。铜人只云昆仑而不载下昆仑。岂铜人不全耶。抑名不同。
未可
知也。但上经云、内昆仑在外踝下一寸。下经云、内昆仑在内踝后五分。未知其孰是。予谓
既云内昆仑。则当在内踝后矣。下经之穴为通。上昆仑在外踝故也。
跗阳二穴。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阳穴同。千金亦同。)阳跷 、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
阳跷
之。灸三壮。针五分。留七呼。明下云∶跗阳在外踝上二寸。(恐二字当作三。)后筋骨
间
宛宛中。灸五壮。素气府论、阴阳跷各一注云、阳跷谓跗阳穴也。在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
阳后。筋骨间阳跷之 。
按素问气府论阳跷穴注云、谓跗阳穴也。在外踝上三寸。窃意阳
跷即跗阳也。及考气穴论
阴阳跷四穴注云、阳跷穴是谓申脉。阳跷所出。则是阳跷乃申脉。非跗阳矣。故明堂下经既
有跗阳在外踝上二寸。上经又有阳跷在外踝前一寸。一寸二寸既异。是跗阳阳跷各是一穴也
。但不知素问之注何故前后相背耶。
飞扬二穴。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九寸。(明堂千金并云七寸。)针三分。灸三壮。明云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伤山。在兑 肠下分肉间陷中。灸一壮。针七
明云、八分。得气即泻。速出针。灸不及针。止七七壮。下云、五壮。(一云。在腿肚下分
承筋二穴。一名 肠。一名直肠。在 肠中央陷中。灸三壮。禁针。明云、在胫后从
脚根后到上七寸 中央陷中。针三分。千云、从脚根上七寸 中央。不刺。
铜人千金皆云禁针。明堂乃云针三分。亦可疑矣。不针可也。
合阳二穴。在膝约中央下二寸。(千作三寸。)针六分。灸五壮。
委中二穴。土也。在 中央约文中动脉。今附。委中者、血 也。热病汗不出。足热厥
。膝不得屈伸。取其经血。立愈。明云、甄权云、在曲 内两筋两骨中宛宛是。令人面挺
腹地而取之。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甲乙云、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素注、在足膝
后屈处。 中央约文中。又骨空论云、在膝解后曲脚中。背面取之。
委阳二穴。三焦下辅 也。在足太阳后。出于 中。外廉两筋间。屈伸取之。扶承下六
寸。灸三壮。
针七分。素注、在足 中外廉两筋间。千云、足太阳前少阳后。
浮 二穴。在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灸三壮。针五分。
殷门二穴。在肉 下六寸。针七分。
扶承二穴。一名肉 。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阴冲上文中。针七分。明下
云、灸三壮。千云、在尻臀下股阴下文中。(一云尻臀下横文中。)
以上诸穴。皆根据铜人经次第而编。明堂上下经有穴而铜人不载。亦或附入。惟有其穴而
无其
名者。无虑数十穴不编。当各根据本经所说而针灸之。不可泥此经之无穴名而不针灸也。扁鹊
灸鬼邪凡十三穴。与铜人明堂同。而其名却异。故不编入。许希针经之穴。既与诸经不同。
其名又异。如兴龙穴之类是已。亦不附入者。不欲以一人之私名。乱诸经之旧穴。以滋后学
者惑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针灸须药
属性:千金云、病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然灸之大法。其孔穴与
针无
忌。即下白针或温针讫乃灸之。此为良医。其脚气一病。最宜针。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
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尔。所以学人须解用针
。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此言针灸与药之相须也。今人或但知针而不灸
。灸而不针。或惟用药而不知针灸者。皆犯孙真人所戒也。而世所谓医者。则但知有药而已
。针灸则未尝过而问焉。人或诰之。则曰、是外科也。业贵精不贵杂也。否则曰、富贵之家
。未必肯针灸也。皆自文其过尔。吾故详着千金之说以示人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针忌
属性:千金云、夫用针者。先明其孔穴。补虚泻实。勿失其理。针毛皮腠理、勿伤肌肉。针肌
肉、
勿伤筋脉。针筋脉、勿伤骨髓。针骨髓、勿伤诸络。伤筋膜者、愕视失魂。伤血脉者、烦乱
失
神。伤皮毛者、上气失魄。伤骨髓者、呻吟失志。伤肌肉者、四肢不收。失智。此为五乱。
因针所生。若更失度。有死之忧也。素问亦云、刺骨无伤筋。刺筋无伤肉。刺肉无伤脉。
刺脉无伤皮。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刺中心、一日死。中肝、五日死。中
肾、六日死。中肺、三日死。中脾、十日死。中胆、一日半死。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又无刺大醉大怒大劳大饥大渴大惊新饱云云。详见素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孔穴相去
属性:甲乙经云、自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俞穴。或云、第一椎上更有大
椎。
在宛宛陷中。非有骨也。有骨处即是第一椎。若以大椎至尾 二十一椎长三尺法校之。则上
节云椎每倾一寸四分。惟第七椎下至于膂骨多分之七。故上七节共九寸八分分之七。下节十
四椎。每椎一寸四分分之五有奇。故下七节共二尺一分分之三。此亦是一说也。但第一椎有
骨。乃骨节之收。大椎虽无骨。实是穴名。既曰自大椎下至十一椎。岂可不量大椎以下。或
者之说。于是不通矣。
自蔽骨下至脐八寸。而中管居其中。(上下各四寸。)气穴论注云、中管居心蔽骨与脐之
中。是也。按明堂下经云、鸠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岐骨际下行一寸。则是欲定
中管之中。又当详有蔽骨无蔽骨也。(当准人长短肥瘠量。)自脐下寸半为气海。三寸为丹田
。至屈骨凡五寸。千金云、屈骨在脐下五寸明堂下经亦云、屈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当准
铜人云、幽门夹巨阙旁各五分。肓俞夹脐各五分。(明堂云。在巨阙旁各寸半通谷夹上
管旁相去三寸。)不容在幽门旁各寸半。天枢去肓俞寸半夹脐。期门在不容旁寸半。大横直脐旁
。(不容天枢期门既各寸半,则幽门肓俞各五分误矣。)铜人云、肾俞在十四椎下两旁各寸
半。与脐平。肓门在十三椎下相去各三寸。与鸠尾相直。肾俞既与脐平。肓门乃与鸠尾相直
甲乙经云、人有长七尺五寸者。发以下至颐一尺。结喉至 (鸠尾也。)一尺三寸。
至
廉至内踝一尺三寸。内踝至地三寸。又膝 至跗属一尺六寸。跗属至地三寸。又肩至肘一尺
七寸。肘至腕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四寸。本节至末四寸半。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定发际
属性:明堂上经云、如后发际亦有项脚长者。其毛直至骨头。亦有无项脚者。毛齐至天牖穴。
即
无毛根。如何取穴。答曰、其毛不可辄定。大约如此。若的的定中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各
二寸。
此为定穴。(下云。两眉中直上三寸为发际。后大椎直上三寸为发际。)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论同身寸
属性:下经曰、岐伯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长短肥瘠不同。取穴不准。扁鹊以手中指第一节为
一寸
。缘人有身长手短。身短手长。取穴亦不准。孙真人取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亦有差互。今
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若屈指即旁取指。则中节上下两文角陷
相去远近为一寸。谓同身寸。)自根据此寸法与人着灸疗病多愈。今以为准。铜人亦曰、取中
指属性为一寸。素问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绳度量。绳多出缩不准。今以薄竹片点量分寸
疗病准的。亦有用蜡纸条量者。但薄篾易折。蜡纸亦粘手取。取稻秆心量却易。为胜于用绳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审方书
属性:经云、爪甲与爪甲角。内间与外间。内侧与外侧。与夫陷中宛宛中。要精审。如某穴去
某处几寸。与其穴去处同者。自各有经络。
灸膏肓云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者。谓四肋必有三间。当中间灸。不灸边两间也。
千金曰、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
寸也。
又曰、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下节横过为一夫。夫有两种。有三指
为一夫者。若灸脚弱。以四指为一夫也。(见脚气。)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穴名同异
属性:手有三里五里。足亦有三里五里。手有上廉下廉。足亦有上廉下廉。侧头部有窍阴。足
少阳
亦有窍阴。偃伏部有临泣。足少阳亦有临泣。既有五里矣。劳宫亦名五里。既有光明矣。攒
竹亦名光明。肩有肩井。又有所谓中肩井。足有昆仑。又有所谓下昆仑。太渊太泉之名或殊
。天鼎天顶之字有异。丹田初非石门。和 (明堂上经误作和字。)亦非禾 。阳跷实为申脉
。本非跗阳。阴跷实为照海。本非交信。肩 之名扁骨。见于外台。悬钟之名绝骨。童子
之名前关。见于千金注。如此者众。可不审处而针灸耶。苟不审处。则差之毫厘。有寻丈之
谬矣。于是举其略以示世医。俾之谨于求穴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点穴
属性:千金云、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文理
节解
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子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许希亦云、或
身短而手长。或手短而身长。或胸腹短。或胸腹长。或瘠或肥。又不可以一概论也。
千金云、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侧。灸时恐穴不正。徒破好肉尔。(明堂云
。须
得身体平直。四肢无令拳缩坐点无令俯仰。立点无令倾侧。)若坐点则坐灸。卧点则卧灸
。立点则立灸。反此则不得其穴。
千金云、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明堂下云、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皆宜审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论壮数多少
属性: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又云。小
儿七
日以上。周年以还。不过七壮。炷如雀屎。)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曹氏灸法、有百
壮有五十壮。短剧诸方亦然。惟明堂本经多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故后人不准。
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凡灸头顶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铜人)若治风则灸上星、前顶
、百会。皆至二百壮。腹背宜灸五百壮。若鸠尾巨阙亦不宜多。四肢但去风邪。不宜多灸
。灸多则四肢细而无力。(明上)而千金于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二百壮。心俞禁灸。若中风
则急灸至百壮。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又不知其有一说也。下经只云若是
禁穴。明堂亦许灸一壮至三壮。恐未尽也。
千金云、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故吴
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
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艾炷大小
属性:千金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云。小儿七日
以上
。周年以还。不过七壮。炷如雀粪。)明堂下经云、凡灸欲艾炷根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即
火气不能远达。病未能愈。则是艾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尔。至明堂上经乃云、艾炷根据
小竹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
内疝瘕 癖块伏梁气等。惟须大艾炷。故短剧曰、腹背烂烧。四肢则但去风邪而已。如巨阙
鸠尾、虽是胸腹穴。灸之不过四七炷。只根据竹箸头大。但令正当脉灸之。艾炷若大。复灸多
。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脚灸多。令人血脉枯渴。四肢细而无力。既
失精神。又加于细。即令人短寿。(见承浆穴。)此论甚当。故备着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点艾火
属性:下经云、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切宜避之。有火珠曜日。以艾承之得火
。次有火镜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诸蕃部落用镔铁击KT 石得火出。以艾引之。凡人卒
难备。即不如无木火。清麻油点灯。灯上烧艾茎点灸是也。兼滋润灸疮。至愈不疼痛。用蜡
良方云、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今舟行人以铁钝刀击石穴。以纸灰为火丸。在下承
之。亦得火。)或水精镜于日得太阳火为妙。天阴则以槐木取火。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治灸疮
属性:下经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
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今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 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
。其疮三日自发。予见人灸不发者。频用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
而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于灸前后煎四物汤服。以此汤滋养气血故也。盖不可一概论也。
予尝灸三里各七壮。数日过不发。再各灸两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灸左足一壮。遂发两
月。亦在人以知取之。若任其自然。则终不发矣。此人事所以当尽也。
凡着灸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洗疮周回约一二尺。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出。兼令
往来不滞。自然疮坏疾愈。(今人亦有恐水杀人。不用汤淋。)若灸疮退火痂后。用东南桃枝
青嫩柳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加胡荽煎。若疮疼不可忍。多时不较。加黄连煎神效。
凡贴灸疮。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棉。冬用兔腹上白细毛。猫儿腹毛更佳。今人多以
膏药贴之。日三两易。全不疼。但以膏药贴。则易干尔。若要脓出多而疾除。不贴膏药尤佳。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忌食物
属性:既灸。忌猪鱼热面生酒动风冷物。鸡肉最毒。而房劳尤当忌也。
下经云、灸时不得伤饱大饥饮酒。食生硬物。兼忌思虑忧愁恚怒呼骂呼嗟叹息等。(今
下里人灸后。亦忌饮水。将水濯手足。)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避人神等
属性:千金云、欲行针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与禁忌相应即可。故男忌除。女忌
破。
男忌戊。女忌己。有日神忌。有毒月忌。有十二时忌。有四季人神。有十二部人神。有十二
部年人神。有九部旁通人神。有杂忌旁通。又有所谓血支血忌之类。凡医者不能知此避忌
若逢病患厄会。男女气怯。下手至困。通人达士。岂拘此哉。若遇急卒暴患。不拘此法。许
希亦云、若人病卒暴、宜急疗。亦不拘此。故后之医者、亦云卒暴之疾。须速灸疗。一日之
间。止忌一时是也。千金云、痈疽疔肿喉痹客忤尤为急。凡作汤药。不可避凶日。觉病须臾
。即宜便治。又曰、凡人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须急救疗。渐久后皆难愈。此论
甚当。夫急难之际。命在须臾。必待吉日后治。已沦于鬼录矣。此所以不可拘避忌也。惟平
居治病于未形。选天德月德等日服药针灸可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二
<篇名>相天时
属性:千金云、日正午以后乃可灸。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
不可针灸。卒急者、不用此例。
下经云、灸时若遇阴雾大风雪猛雨炎暑雷电虹霓暂停。候晴明即再灸。急难亦不拘此。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虚损
属性:脑虚冷、脑衄、风寒入脑。久远头疼等。亦宜灸囟会。
予年逾壮。 寒夜观书。每觉脑冷。饮酒过量。脑亦疼甚。后因灸此穴而愈。有兵士患
鼻衄
闻香臭等疾而已。故予书此。以补其治疗之阙。然以脑户不宜针观之。囟会亦不宜针。针经
止云、八岁以下不宜针。恐未尽也。
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肾病者。宜灸中脘。
诸葛亮夙兴夜寐。罚至二十皆亲览。而所啖食不至数升。司马仲达知其将死。既而亮卒
。仲
。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曰料生。盖料其事多而食不如前。死之兆也。食不如前
。仲达且知诸葛之且死。今人饮食减少。是胃气将绝。不可久生矣。方且常食肚石。使愈难
克化。服峻补药。使脾胃反热。愈不能食。初不知灸中脘等穴以壮脾胃。亦惑之甚也。(难
经论四时皆以胃气为本。释者曰。言五脏皆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府。人须仰胃气为主也
。然则欲全生者。宜灸胃脘。)
久冷伤惫脏腑。泄利不止。中风不省人事等疾。宜灸神阙。
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予尝久患溏利。一夕灸三
。则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灸。则数日不如厕。足见经言主泄利不止之验也。又予年逾壮。觉
左手足无力。偶灸此而愈。后见同官说中风人多灸此。或百壮或三五百壮皆愈。而经不言主
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者。宜灸气海。(铜)
人身有四海。气海血海照海髓海是也。而气海为第一。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
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
腑脏虚乏。下元冷惫等疾。宜灸丹田。
人有常言。七七之数。是旁太岁压本命。六十有一。是太岁压本命。人值此年。多有不
者。是固然矣。然传不云吉人吉其凶者乎。常观素问以六八之数为精髓竭之年。是当节其欲
矣。(千金云。五十者一月一泄。要之。四十八盒饭根据此。)千金载素女论、六十者闭精勿泄
。是欲当绝矣。宜节不知节。宜绝不能绝。坐此而丧生。盖自取之。岂岁之罪哉。人无罪岁
。则虽有孽。犹可违矣。所谓吉其凶者如此。虽不灸丹田可也。(丹田可灸七七壮或三五百
阳气虚惫。失精绝子。宜灸中极。
中极一名气原。盖气之原也。人之阳气虚惫者。可不灸此以实其气耶。(按难经云。丹
名大中极。言丹田取人之身上下四向最为中间也。故名为极。此亦曰中极。其去丹田只一寸
。虽未若丹田之最中。然不中不远矣。)
三里、治胃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恶闻食臭。肠鸣腹痛。食不化。(铜)秦承祖云
、诸
病皆治。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
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明下云眼暗。)千云、主阴气不足。小腹坚。热病汗不出
。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腰痛不可顾。胃气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胁下注满。不能久
立。狂言狂歌妄笑。恐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阳厥凄凄恶寒云云。凡此等疾。皆刺灸之
。多至五百壮。少至二三百壮。
短剧云、四肢但去风邪。不宜多灸。七壮至七七壮止。不得过随年数。故铜人于三里穴
止云
灸三壮针五分而已。明堂上经乃云日灸七壮。止百壮。亦未为多也。至千金方则云多至五百
壮。少至二三百壮。何其多耶。要之、日灸七壮。或艾炷甚小。可至二七壮。数日灸至七七
壮止。灸疮既干。则又报灸之。以合乎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之说可也。必如千金之壮数
。恐犯短剧之所戒也。予旧有脚气疾。遇春则足稍肿。夏中尤甚。至冬肿渐消。偶夏间根据素
问注所说穴之所在。以温针微刺之。翌日肿消。其神效有如此者。谬刺且尔。况于灸乎。有
此疾者。不可不知。此不止治足肿。诸疾皆治云。
涌泉治心痛不嗜食。妇人无子。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千作如阻。)五指端尽痛。足
不得
履地。宜针灸。(铜)千云、主忽忽喜忘。身体腰脊如解。大便难。小便不利。足中清至膝
。咽中痛。不可内食。喑不能言。衄不止云云。
千金于诸穴皆分主之。独于膏肓三里涌泉穴特云治杂病。是三穴者,无所不治也。但明
堂云、若灸、废人行动尔。既欲愈疾。虽不行动数日。未为害也。
脾俞、治食多身瘦。泄利体重。四肢不收。腹痛不嗜食。(铜)
胃俞、治胃寒腹胀。不嗜食。羸瘦。(铜)
人之言曰、血气未动者。瘠甚而不害。血气既竭者。虽肥而死矣。则身之羸瘦。若未足
为人
之害者。殊不知人之羸瘦。必其饮食不进者也。饮食不进。则无以生荣卫。荣卫无以生。则
气血因之以衰。终于必亡而已。故难经疏云、人仰胃气为主。是人资胃气以生矣。五脏论云
、脾不磨食不消。是脾不壮、食无自而消矣。既资胃气以生。又资脾以消食。其可使脾胃一
日不壮哉。必欲脾胃之壮。当灸脾胃俞等穴可也。
心中风、狂走发痫语悲泣。心胸闷乱。咳唾血。宜针心俞。(铜)
难经疏言心为脏腑之主。法不受病。病则神去气竭。故手足为之清。(手足节冷。)名真
心痛
。旦发夕死。手足温者。名厥心痛。可急治也。故千金言心中风者、急灸心俞百壮。服续命
汤。必泥心俞不可灸之说。则无策矣。但心俞虽可针。若刺中心、一日必死。又岂易针耶。
必欲无此患。平居当养其心。使之和平。忧愁思虑。不使伤其神。乃策之上。必不免此。亦
当服镇心丹等药补助。乃其次也。
肾俞、治虚劳羸瘦。肾虚水藏久冷。小便浊、出精。阴中疼。五劳七伤虚惫。足寒如冰
。身肿如水。(铜)
难经疏云、夹脊骨有二肾。在左为肾。在右为命门。言命门者。性命之根本也。其穴与
脐平
。凡灸肾俞者、在平处立。以杖子约量至脐。又以此杖子当背脊骨上量之。知是与脐平处也
。然后相去各寸半取其穴。则是肾俞穴也。更以手按其陷中。而后灸之。则不失穴所在矣。
凡灸、以随年为壮。灸固有功。亦在人滋养之如何尔。人当爱护丹田。吾既于既效方论之详
矣。而妻外家之残害。盖未之及也。君子偕老之序曰、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
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宜偕老而不至偕老。夫人之罪多矣。故诗人以是刺之。意
可见也。至于士夫志得意满。不期骄而骄至。侍外家数十人。少亦三五辈。淫言亵语。不绝于
耳。不能自克。而淫纵其欲者多矣。为内子者。恬不之怪。人有问之者。则曰、自母言之。
则为贤母。自我言之。未免为妒妇人也。人或以此多之。其夫亦以为贤而不妒。孰知其不
妒
乃所以为祸之欤。虽然、二南之化。至于无妒忌而止。今而言此。岂求异于诗人耶。是不然
。古人十日一御。荀子、彼其不妒者。盖使媵外家得备十日一御之数尔。不妒则同。所以不妒
则异。吾故表而出之。以为夫妇之戒。固非求异于诗人也。
曲骨、主失精。五脏虚竭。灸五十壮。(千)明下云、但是虚乏冷极。皆宜灸。
骨髓冷疼。灸上廉七十壮。(千)
难经疏八会曰、腑会中管。治腑之病。脏会章门。脏病治此。筋会阳陵泉。筋病治此。
髓会
绝骨。髓病治此。血会鬲俞。血病治此。骨会大杼。(禁灸。)骨病治此。脉会太渊。脉病治
此。气会膻中。气病治此。然则、骨髓有病。当先大杼绝骨。而后上廉可也。
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肠寒热。(见腰痛。)或三焦寒热。灸小肠俞五十壮。三焦膀胱
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千)
膏肓俞、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等疾。
膏肓俞无所不疗。而古人不能求其穴。是以晋景公有疾。秦医曰缓者视之曰、在肓之上
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晋侯以为良医。而孙真人乃笑其拙。为
不能寻其穴而灸之也。若季子豫之赤龙丹。又能治其膏肓上五音下之鬼。无待于灸也。是缓
非特拙于不能灸。亦无杀鬼药矣。其亦技止于此哉。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灸二十种骨蒸
属性:崔知悌序云、骨蒸病者、亦名传尸。亦谓 。亦称复连。亦曰无辜。丈夫以精气为根
。女人以血气为本。无问老少。多染此疾。予尝三十日灸活十三人。前后瘥者。数逾二百。非
止
凡取四花穴。以稻秆心量口缝如何阔。断其长多少。以如此长裁纸四方。当中剪小孔。
别用
秆止处。即以前小孔纸当中安分为四花。盖灸纸四角也。又一医传一法。先横量口吻取长
。以所量草就背上三椎骨下直量至草尽处。两头用笔点了。再量中指长短为准。却将量中指
草横直量两头。用笔圈四角。其圈者是穴。(不圈不是穴。)可灸七七壮止。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劳瘵
属性:(传尸 骨蒸 羸瘦)
中 、治丈夫五劳七伤六极。腰痛。大便难。小便淋沥。腹胀下利食泄。(铜)三里、
劳羸瘦。七伤虚乏。明下云、五劳虚乏。四肢羸瘦。肩井、治五劳七伤。大椎、治五劳
七伤。温疟 疟。气疰背膊急。颈项强。(明上下同。)风劳食气。肺俞、治寒热喘满。虚
烦口干。传尸骨蒸劳。肺痿咳嗽。明云、疗肉痛皮痒。传尸骨蒸。肺嗽。魄户、治虚劳
肺痿。(明云劳损痿黄。)五尸走疰项强。明下云、疗劳损虚乏。秦承祖云、支正、疗五劳
四肢力弱虚乏等。(明下)议嘻、疗劳损虚乏。不得睡。下焦俞、疗背痛身热。曲骨、
但是虚乏冷极皆灸。气海、疗冷病。面黑肌体羸瘦。四肢力弱。小腹气积聚贲豚。腹弱脱
阳欲死不知人。五脏气逆上攻。膏肓俞、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无所不疗。(铜)肾俞
、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脏久冷。(明有腰痛。)心腹膨胀。胁满引小腹痛。目视KT KT 。
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阴疼。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明有好独卧。)足寒如冰。头
重身热振栗。腰中四肢淫泺。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明下云、疗身寒热。食多身羸瘦。面
黄黑目KT KT 。女久积冷气成劳。脑空、治劳疾羸瘦。体热。颈项强。章门、治伤饱、身
黄羸瘦。漏谷、治食不为肌肤。下管、治日渐羸瘦。(见 癖。)下管、(见腹胀。)胃俞
、(见虚损。)脾俞、下廉、(见飧泄。)治羸瘦。小儿羸瘦。食饮少、不生肌肤。灸胃俞一
壮。(明下)灸劳法。其状手足心热。多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寒。初发咳嗽。渐吐脓血。
肌瘦面黄。减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子、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至曲秋
大纹处截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须分开头心发贴肉量。)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
记。别用草一条。令病患自然合口量阔狭截断。却将此草于墨点上平折两头尽处量穴。灸时
随年多灸一壮。(如年三十。灸三十一。)累效。(集效)
羸瘦固瘵疾。自有寒热等证。宜随证医治。若素来清 者。非有疾也。惟病后瘦甚。久
不复
常。谓之形脱。与夫平昔充肥。忽尔羸瘦。饮食减少者。或有他疾乘之。则难救疗。须辨之
于早。而着艾可也。然仲景论六极。必曰、精极令人气少无力。渐渐内虚。身无润泽。翕
翕羸瘦。眼无精光。且云八味肾气差六极。而差五劳则是八味丸所当服。(仲景常服或常服
去附子加五味子。)而肾俞等穴。尤所当灸也。
脾俞、大肠俞、主腹中气胀。引脊痛。食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肋。
五脏六腑心腹满。腰背痛。饮食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羸瘦少气。灸三焦俞随年。(
千)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肾虚
属性:肾俞、治肾虚水脏久冷。(铜见劳。明同。)中膂俞、治肾虚消渴。(见渴。)阳跷、
疗肾
气。(明)下廉、疗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灸小肠气 癖气。发时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者
。并妇女本藏气血癖。走疰刺痛。或坐卧不得。或大小便不通。可思饮食。于左右脚下下第
二指第一节曲纹中心各灸十壮。每壮如赤豆大。甚验。(集效。一云。治寒病肓肠气发
。牵连外肾大痛。肿硬如石。)
治小肠气方甚多。未必皆效。耆域方夺命散良方苍猝散皆已试之效者。有一兵患小肠气
。根据
此方灸足第二指下文五壮。略效而再发。恐壮数未多也。予以镇灵丹十粒与之。令早晚服五
粒而愈。灸固捷于药。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药相当者见效之速。且灸且药。方为当尔。
近传一立圣散。用全干蝎七枚、缩砂仁三七枚、炒茴香一钱为末。分三服。热酒调下和
滓空
心服。此疾是小肠受热。蕴积不散。久而成疾。服此立效。虽未试用。以其说有理。故附于
此。有士人年少。觅灸梦遗。为点肾俞酸痛其令灸而愈。则不拘老少。肾皆虚也。古人云、
百病皆生于心。又云、百病皆生于肾。心劳生百病。人皆知之。肾虚亦生百病。人未知也。
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肾水不上升。则心火不下降。兹病所由生也。人不可不养心不爱护
肾乎。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消渴
属性:(消肾 消中)
商丘、主烦中渴。(千)意舍、主消渴。身热面目黄。(明同。)承浆、(明下云饮水不
休。)
意舍、关冲、然谷、主消渴嗜饮。隐白、主饮渴。劳宫、主苦渴食不下。曲池、主寒热
渴。行间、太冲、主嗌干善渴。(并千。)意舍、(见腹胀。)中膂俞、治肾虚消渴。汗不
出。(明作汗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胀胁痛。(铜)兑端、治小便黄。舌干消渴。然谷、
治舌纵烦满消渴。水沟、治消渴饮水无度。(明同。)阳纲、疗消渴。(明下见肠鸣。)
古方载渴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消肾。最忌房事。李祠部必云肾虚则
消渴
消中亦当忌也。张仲景云、宜服八味元。或服之不效者。不去附子也。有同舍患此。人教服
去附子加五味子八味元。即效。有同官患此。予教服千金枸杞汤效。坡文载眉山张医治杨颖
臣渴病。(见坡。)麝香当门子酒渍作十元。取枳枸(俗谓鸡距子。亦曰癞汉指头。)作汤饮之
愈。张云、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肾败。土不能胜水。肾液不上溯。乃成此疾。今诊杨脾极巨
。脉热而肾衰。当由果实过度。虚热在脾。故饮食兼人。而多饮水。水多故溺多。非消渴也
。麝香能败酒。瓜果近辄不植。屋外有枳枸木。屋中酿酒不熟。故以二物去酒果毒。其论渴
有理。故载于此。
凡消渴经百日以上。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致痈疽羸瘦而死。亦忌有
所误伤。初得患者、可如方刺灸。若灸诸阴而不愈。宜灸诸阳。(详见千金。有数十穴。)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阴痿缩(两丸骞)
属性:阴谷、主阴痿。小腹急引阴内廉痛。(千)大赫、然谷、主精溢上缩。太冲、主两丸
骞缩。腹坚不得卧。(甲云。脐环痛。阴骞两丸缩。)石门、主小腹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
。两丸骞。阴交、主腹 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阴缩。灸中封。大赫、(
见失精。)中封、主痿厥。(见疝。)曲泉、主不尿阴痿。气冲、治阴痿茎痛。(千同。)
两丸骞痛不可忍。(铜)五枢、(见疝。)归来、治卵缩。(见阴痛。)
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壮。或不满五十壮。老少加减。又云、此二穴、喉肿
厥逆五脏所苦鼓胀并主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阴挺出
属性:大敦、主阴挺出。少府、主阴挺长。(千并见疝。)上 、(千见绝子。)治妇人阴挺
禁。(铜)阴跷、照海、(见淋。)水泉(见月事。)曲泉、(见瘕癖千同。)治妇人阴挺出。
阴跷、(见淋沥。)疗阴挺出。(明)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转胞
属性:涌泉、主胞转。(千见淋。)关元、主妇人胞转不得尿。(见无子。又主胞闭塞。铜云
治胞
转不得尿。)腰痛小便不利。苦胞转。灸中极七壮。(小儿同。)又灸十五椎。或脐下一寸或
四寸。随年。凡饱食讫忍小便。或走马。或忍小便入房。或大走。皆致胞转脐下急满不通。
(方见千金。)凡尿不在胞囊中。为胞屈僻。津液不通。葱叶除尖头、内阴茎孔中深三寸
。微用口吹。胞胀津通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阴茎疼
属性:曲泉、(见疝。)行间、主癃闭。茎中痛。(千)气冲、主阴痿茎痛。列缺、(见失精
。)阴
陵泉、少府、主阴痛。归来、主贲豚卵上入引茎痛。归来、治小腹贲豚。卵缩茎痛。(
铜)横骨、治阴器纵伸痛。(见淋。)水道、治小腹满。引阴痛。(见小腹满。)气冲、
治茎痛。(见阴痿。)会阴、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阴端寒冲心。大敦
、治阴头痛。(见疝。)肾俞、(见劳。)志室、(见阴肿。)阴谷、(见溺难。)大冲、(见小
便不利。)治阴痛。
千金翼云、七伤为病。小便赤热。乍数时难。或时伤多。或如针刺。阴下常湿。阴痿消
小。
精清而少。连连独泄。阴端寒冷。茎中疼痛云云。(当早服药着艾。)茎中痛。灸行间三十壮
。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膀胱气
属性:章门、疗膀胱气癖疝瘕气。膀胱气痛状如雷声积聚气。(明)岐伯灸膀胱气攻冲两胁。时
脐下
鸣。阴卵入腹。灸脐下六寸两旁各寸六分三七壮。五枢、疗膀胱气攻两胁。(下)膀胱冷、
灸之如肾虚法。(千)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肠寒热。(见腰痛。)或三焦寒热。灸小肠俞五
十壮。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壮。水道、治小腹满。引阴中痛。腰背急。膀胱
有寒。三焦结热。小便不利。
千金云、气冲主 。明堂云、气冲疗 疝。是 疝即 也。必用云、治水 偏大。上下
。疼不可忍。俗呼为膀胱气。是膀胱气即 疝也。然太仓公诊命妇云、疝气客于膀胱。难于
前后溲而溺赤。又不可便认膀胱气为疝气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阴汗(湿痒)
属性:会阳、治阳气虚乏。阴汗湿。(铜)鱼际、(见寒热。)疗阴汗。(明)千云、主阴湿。腹
中余
疾。中极、阴跷、腰尻交、阴交、曲泉、主阴痒。(千)会阴、主阴头寒。少府、主阴
痒。(见疝。)
仲景论七伤曰、一阴汗。二精寒。三精清。四精少。五囊下湿痒。六小便数。七夜梦阴
人。
然则阴汗阴湿痒者。盖七伤之数也。可不早治之乎。(有人作文本则气湿。亦心气使然。心
肾相为表里故也。)
千金翼叙虚损云、疾之所起。生自五劳。即生六极。(详见寒热。)复生七伤。一阴寒。
二阴
痿。三里急。四精连连不绝。五精少囊湿。六精清。七小便数。(其病小便赤热。或如针刺
。阴痿小。阴下常湿。精清而少云云。论与仲景少异。故载之于此。)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阴肿(阴疮)
属性:曲泉、(见无子。)阴跷、(见漏下。)大敦、气冲、(见疝。)主阴肿。(千)志室、胞肓
、疗
间。疗小儿阴肿。灸三壮。曲泉、治阴肿 痛。(见风劳。)气冲、治妇人阴肿。(见月
事。)又疗阴肿。(明下见疝。)膀胱俞、治阴生疮。(见便赤。)
有人阴肿。医以赤土涂之。令服八味丸而愈。一小儿阴肿。医亦以赤土涂之愈。(今人
用写
字油柱木用。)若久病而阴肿。病已不可救。宜速灸水分穴。盖水分能分水谷。水谷不分故
阴肿。不特阴肿。它处亦肿也。尤宜急服禹余粮丸云。(见既效方。)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小腹痛
属性:阴跷、疗小腹偏痛呕逆嗜卧。(明)中极、疗小腹痛。积聚坚如石。小便不利。失精绝
子。面 。(下)
肾俞、复留、中封、承筋、阴包、承山、大敦、主小腹痛。(千)石门、商丘、主小腹
。下引阴中。石门、水分、主小腹
拘急痛。涌泉、主风入腹中。小腹痛。脐中等、主小腹
疝气痛。(见疝。)大溪、主小腹热而偏痛。肝俞
、(见咳逆。)小肠俞、(见便赤。)蠡沟、照海、(见疝。)下廉、(见飧泄。)丘墟、(见腋肿
。)中都、(见肠鸣。)治小腹痛。(铜)
大冲、治腰引小腹痛。带脉、治妇人小腹坚痛。月脉不调。带下赤白。里急螈 。五
枢、
主小腹痛。(见疝。)曲泉、主女子小腹肿。(无子。)妇人阴痛。引心下。(小腹绞痛。灸
膝外边上去一寸宛宛中。千翼)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小腹胀满
属性:大巨、治小腹胀满。烦渴。 疝。偏枯、四肢不举。(铜)曲骨、治小腹胀满。小便淋
通。 疝、小腹痛。然谷、治小腹胀。(见疝。)幽门、治小腹胀满。呕沫吐涎喜唾。
京门、(见肠鸣。)蠡沟、(见疝。)中封、治小腹肿。(见疟。)胞肓、治小腹坚急。(见腹
痛。)水道、治小腹满。引阴中痛。腰背强急。膀胱有寒。三焦结热。小便不利。大敦
、治小腹痛。中热、喜寐。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虚乏。灸小肠俞随年。(千)五脏虚劳。
小腹弦急胀热。灸肾俞五十壮。老小损之。若虚冷、可百壮。委中、主小腹坚肿。
铜人云、小肠俞治小便赤涩淋沥。小腹痛。千金亦云、治小腹胀满。此治小腹胀痛要穴
也。若灸不效。方灸其它穴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疝
属性:(诸疝气 胎疝 寒疝 卒疝)
必用方云、治水 偏大。上下不定。疼不可忍。俗呼为膀胱气。用 过牡蛎二两、炮干
两、为末涂病处。即愈。则是水 即膀胱气也。千金云、气冲主 。明堂下经云、治 疝。
则是 即 疝也。恐人惑其名而误治之。故为之辨。
曲泉、主 疝阴跳痛引脐中。(千)中都、合阳、中 、关元、大巨、交信、中封、太
地机、主 疝。中封、主 疝癃暴痛痿厥。少府、主阴痛。实时挺长寒热。阴暴痛遗
尿。偏虚则暴痒气逆。卒疝、小便不利。冲门、主妇人阴疝。商丘、主阴股内痛。气
痈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巨阙、主狐疝。太冲、主狐疝呕厥。肩井旁肩
解与臂相接处、主偏 。气冲、主 阴肿痛。中管、主冲疝
冒死不知人。交信、主气癃 疝阴急。股枢膊内廉痛。脐中、石门、天枢、气海、主小
腹疝气游行。五脏疝绕脐。冲胸不得息。(并千。)脐疝绕脐痛。冲胸不得息。灸脐中。脐
疝绕脐痛。石门主之。脐疝绕脐痛。时止。天枢主之。又主气疝烦呕。(千云主气疝呕。)
面肿贲豚。(并甲。)气冲、主 。(明下作 疝。)阴肿痛。阴痿茎中痛。两丸骞痛。不可
仰卧。五枢、主阴疝。两丸上入小腹痛。明下云、主阴疝小腹痛。阴交、石门、太冲、
主两丸骞。(见阴缩。)交信、(见淋。)中都、(见肠鸣。)大巨、曲骨、(见小腹。)治 疝。
(铜)曲泉、治丈夫 疝。阴股痛。小便难。腹胁支满。癃闭。少气泄利。四肢不举。实即
身热目眩痛。汗不出。目KT KT 。膝痛筋挛。不可屈伸。千金曰、 有四种。肠 、卵胀难灸
。气 、水 、针灸易治。卵偏大、上入腹。灸三阴交随年。卵偏大 病、灸关元百壮。或
大敦随年壮。或横骨边二七壮。夹茎是。(详见千金。)
筑宾、治小儿胎疝。(明下同。)痛不得乳。小儿胎疝、卵偏重。灸囊后缝十字纹当上
三壮
漏血。(千)蠡沟、主女子疝。赤白淫下。时多时少。暴腹痛。阴交、石门、主疝。(见
无子。)小儿气 。灸足厥阴大敦。左灸右。右灸左。各一壮。太仓公诊司空命妇曰、疝
气客于膀胱。难于前后溲而溺赤。灸其足厥阴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溺而溲清。更为火齐汤
饮之。而疝气散。阴市、肝俞、疗寒疝下至腰脚如冷水。水伤诸疝。按之在膝上伏兔下寒
痛。腹胀满厥少气。明下云、卒疝小腹痛。力痿气少。伏兔中寒。腰如冷水。铜云、寒疝小
腹胀。腰以下伏兔上。寒如冷水。合阳、治寒疝阴偏痛。(铜)然谷、治寒疝小腹胀。上抢
胸胁。次 、治疝气下坠。腰脊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下至足不仁。背腠寒
。小便赤淋。心下坚胀。大溪、行间、(见白浊。)肓俞、(见腹胀。)肝俞、治寒疝。(见
咳明同。)阴交、治寒疝。引小腹痛。腰膝拘挛。五枢、治男子寒疝。卵上入小腹痛。
中封、治寒疝引腰中痛。或身微热。大敦、主寒疝阴挺出。(见下。)
舍弟少戏举重。得偏坠之疾。有道人为当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灸七壮。即愈。王
彦之患小肠气。亦如此灸之愈。(余见膀胱。)
金门、(见尸厥。)丘墟、(见腋肿。)治暴疝痛。大敦、治卒疝。小便数遗溺。阴头中
。心痛汗出。阴上入腹。阴偏大。腹脐中痛。悒悒不乐。病左取右。病右取左。蠡沟、治
卒疝。小腹肿。时小腹暴痛。小便不利如癃闭。数噫恐悸。少气不足。腹痛。悒悒不乐。咽
中闷如有 肉。背拘急不可俯仰。太冲、治小儿卒疝。呕逆发寒。咽干 肿。内踝前痛淫
泺。 酸腋下肿。明下云、疗卒疝。小腹痛。小便不利如淋。照海、治卒疝。小腹痛。呕吐
。嗜卧。阴跷、疗卒疝。小腹痛。(上同。)左取右。右取左。立已。(明)蠡沟、疗卒疝
。小腹肿。小便不利。(交仪同。)脐下积气如卵石。足寒胫酸屈伸难。(下)石门、疗卒疝
绕脐痛。关元、疗卒(铜作暴。千同。)疝小腹痛。转胞不得小便。陷谷、疗卒疝小腹痛
。交信、(见淋)疗卒疝。
华佗疗卒阴卵偏大。取足大指去甲五分内侧白肉际。灸三壮。炷如半枣核。左取右。右
取左。
照海、主四肢淫泺。身闷。阴暴起疝。(千)大敦、主卒疝暴痛。阴跳上入腹。寒疝。
阴挺
出偏大肿。脐腹中悒悒不乐。小便难而痛。灸刺立已。左取右。右取左。(甲云。照海主之
。)
阴陵泉、治疝瘕。小便不利。气淋。(铜)千云、主妇人疝瘕。按之如以汤沃股内至腰。
飧泄
。阴痛。小腹痛坚急。下湿。不嗜食。大溪、主胞中有大疝瘕积聚。与阴相引。(千)太
阴、冲门、主疝瘕阴疝。四满、主脐下疝积。(甲云。胞中有血。)石门、主腹满疝积。
四满、(见积聚。)中极、治疝瘕。府舍、治疝癖。(见脾疼。)瘕聚。灸气海、天枢百壮
。(并见腹胀。)丘墟、主大疝腹坚。关元、治瘕聚(见赤白带。)带下。灸间使三十。
又淋小便赤。尿道痛。脐下结块如覆盆。或因食得。或因产得。恶露不下。遂成疝瘕。或因
月事不调。血结成块。皆针之。(千翼)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淋癃
属性:(淋沥 余见小便不通)
关元、主胞闭塞。小便不通。劳热石淋。又主石淋。脐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并灸足
太阳
。悬钟、主五淋。大敦、气门、主五淋不得尿。气冲、主腹中满热。淋闭不得尿。交
信、主气淋。复留、主血淋。明下云、疗五淋。小便如散灰色。关元、涌泉、主胞转气
淋。长强、小肠俞、主淋癃。关元、阴陵泉、主肾病不可俯仰。气癃。曲泉、主癃闭。
行间、主癃闭。茎中痛。然谷、主癃疝。
曲骨、主小腹胀。血癃。小便难。包肓、 边、主癃闭下重。不得小便。阴跷、主
女子淋(明云∶疗诸淋。见淋沥。)
石门、疗气淋。小便黄。(下)长强、疗五淋。曲骨、疗五淋。小便黄。至阴、疗小便淋。失精。(下)
中极、治五淋。小便赤涩。(明下又云尿道痛。)失精。脐下结如覆杯。阳气虚惫。(铜)
复留、治五淋。小便如散火。
次、治赤淋。(见便不利。)然谷、曲骨、治淋沥。(见小腹痛。)太冲、治淋。
阴陵泉、治气淋。寒热不节。
交信、治气淋。 疝阴急。股引 内廉骨痛。明云、疗气淋、卒疝。大小便难。箕门
淋。遗溺。鼠鼷肿痛。小便不通。大钟、治实则小便淋闭。洒洒腰脊强痛。大便秘涩。嗜
卧口中热。虚则呕逆多寒。欲闭户而处。少气不足。胸胀喘息。舌干。咽中食噎不得下。善
惊恐不乐。喉鸣咳唾血。气淋。灸关元五十壮。或盐着脐中灸三壮。(千)石淋、灸关元、或
气门、或大敦各三十壮。劳淋、灸足太阴百壮。血淋、灸丹田、或复留各随年。五淋不小便
。中封二七壮。或大敦七壮。(余见千金。)水泉、治女小便淋沥。委阳、志室(见阴痛
。)中 、治小便淋沥。阴跷、疗妇人淋沥。阴挺出。(铜同。)四肢淫泺心闷。及诸淋
。(明)关元、(明同。)治不觉遗沥。(铜见脐痛。)小肠俞、治淋沥。(见小便赤。)
予壮年寓学。忽有遗沥之患。因阅方书。见有用五倍子末酒调服者。服之而愈。药若相
投。
岂在多品。而亦无事于灸也。故附着于此。若欲治淋疾。则有王不留行子神效。彭侍郎以治
张道士。服三粒愈。(见既效方。)有妇人患淋。卧病久之。服诸药愈甚。其夫入夜来告急。
予令取此花叶十余叶。令研细煎服。翌朝再来。云病已减八分。再与数叶煎服。即愈。(一
名剪金花。一名金盏银台。)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小便难
属性:(不通 不利)
涌泉、疗小便不通。(明)曲骨、疗妇人小便不通。(下见带下。)曲泉、主阴跳。痛
引茎
中。不得尿。(千)阴交、石门、委阳、主小腹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关元、主三十六
疾不得小便。气冲。主淋闭不得尿。大敦、主小便难而痛。(甲云。照海主之。)横骨
、大巨、期门、主小腹满。小便难。阴下纵。阴谷、大敦、箕门、委中、委阳、主阴跳遗
小便难。中封、行间、主振寒溲白。尿难痛。曲骨、主小腹胀。血癃小便难。列缺、
主小便热痛。中极等、(见失精。)承扶、屈骨端、主小便不利。(见大便不禁。)少府
、三里、主小便不利癃。阴陵泉主心下满。寒中小便不利。包肓等、(见淋。)石门、关
元、阴交、中极、(并见无子。)曲骨、(见带下。)主不得小便。京门、主溢饮。水道不
通。溺黄。太冲、治腰引小腹痛。小便不利。状如淋(明同。) 疝、小腹肿。溏泄遗溺阴
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铜)水道、治膀胱寒。三焦热。小便不利。(
见小腹痛。)会阴、治小便难。窍中热。(千同。)皮痛阴端寒冲心。横骨、治腹胀小便难
。阴器纵伸痛。
阴包、(见腰。)至阴、阴陵泉、(见疝。)地机(见水肿。)三阴交、(见 癖。)治小便不
箕门、(见淋。)治小便不通。阴谷、治烦逆溺难。小腹急。引阴痛。股内廉痛。五里
、治肠中满。热闭不得溺。行间、治溺难。(见白浊。)
有人小便淋涩不通。甚以为苦。予令摘王不留行叶。(详见淋沥。)研细煎服。即愈。(
黄椎破。水煎数沸服。治大小便不通立效。亦有多煎葱汤。浸脐以下。得通。)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小便五色
属性:肾俞、主小便难。赤浊。骨寒热。(千)前谷、委中、主尿赤难。上廉、下廉、主小
。凡尿青、取井。黄取俞。赤取荥。白取经。黑取合。承浆、主小便赤黄。或时不禁。
完骨、小肠俞、白环俞、阳纲、膀胱俞、主小便赤黄。中管、主小肠有热。尿黄。关元
、主肾病。气癃尿黄。京门、(又见下不通。)照海、主尿黄。水道不通。太陵主目赤。小
便如血。关元、主伤中尿血。太陵、治小便如血。关元、(明下同。)治溺血。(见脐
痛。)下管、疗小便赤。(明见腹坚。)阴交、治脐下热。小便赤。气痛如刀搅。作块如
阴跷、疗尿黄水。小腹热。咽干。下云、疗小便难。小肠俞、治小便赤涩。小肠紧急
大溪、关元、(见贲豚。)白环俞、疗小便黄。(下)小肠俞、治小便赤涩淋沥。小腹痛。(
铜)膀胱俞、治小便赤涩。遗溺。阴生疮。少气。胫寒拘急。不得屈伸。上廉、治小便
难。赤黄。太溪、(见伤寒无汗。)兑端、(见渴。)阴谷、(见腹胀。)下廉、治溺黄。魂
门、治小便赤黄。关元、(见脐痛。) 边、(见腰痛。)气海、阳纲、治小便赤涩。(见腹
胀。)下脘、治小便赤。(见腹痛。)大敦、主尿血。灸三壮。(千)
小便有五色。惟赤白色者多。赤色多因酒得之。宜服本事方清心丸。(予教人服效。)白
色乃
与水煎苦 菜根服即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治梦遗失精(白浊)
属性:虚劳尿精。灸第七椎两旁各三十壮。(千)或曲泉百壮。虚劳白浊。灸脾俞百壮。或三焦
俞、
与人交精泄。灸三阴交五十。失精阴缩。灸中封五十。阴痛溺血精出。灸列缺俞五十一
。失精五脏虚竭。灸曲骨端五十。失精阴缩茎痛。灸大赫三十。失精膝胫痛冷。灸曲
泉百壮。腰脊冷疼溺浊。灸脾募百壮。(并千)白浊漏精。灸大椎骨尾龟骨并中间共三穴
。以绳量大椎至尾龟骨折中取中间穴。(别附。)太冲、中封、地机、主精不足。(千)中
极、蠡沟、漏谷、承扶、至阴、主小便不利。失精。(明下同。)
志室治失精。小便淋沥。然谷、主精溢。(大赫同。) 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热。
、治溺难白浊。寒疝。小腹肿。肾俞、治溺血。便浊。出精。(铜见劳瘵。)膏肓俞、治
梦失精。(见劳。)至阴、曲泉、(见风劳。)中极、(明下同。)治失精。(见淋。)志室、
治下肿失精。梦泄精。灸三阴交二七壮。梦断神良。(千)虚劳尿精。阳陵泉或阴陵泉随年
壮。或十椎十九椎旁三十壮。耳聋腰痛失精。食少。膝以下清云云。当灸京门五十壮。十四
五脏论曰∶心有三孔。藏精汁三合。(千同。)则人之遗漏。其因于心乎。心动则遗漏从之。
欲免此患。要养其心。使不动可也。其次、则邪念或起。必早抑之。至游居士云、不愁念起
。只恐觉迟。是也。服药针灸。斯为下矣。然犹愈于不为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大便不通
属性:大钟、中 、石门、承山、太冲、中管、大溪、承筋、主大便难。(千)昆仑、主不得
。肓俞、主大便干。腹中切痛。石关、主大便闭。寒气结。心坚满。承山(见转筋。)
大溪、(见伤寒无汗。)治大便难。(铜)大钟、(铜见淋。)石关、治大便秘涩。肓俞、治
大便燥。(见腰痛。)中注、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大白、治腰痛大便难。太冲
、治足寒大便难。石关、膀胱俞、疗腹痛大便难。(明下)大便难、灸七椎旁各一寸七壮
。(千)又承筋三壮。大便不通。大敦四壮。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石门百壮。(余见
千金。)腹中有积。大便秘。巴豆肉为饼。置脐中。灸三壮。即通。神效。耆域蜜兑治大
便秘。(详见既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大小便不通
属性:丰隆、主大小便涩难。(明同。)长强、(明下同。)小肠俞、主大小
便难。淋癃。包肓、主癃闭下重。大小便难。
水道、主三焦约。大小便不通。(又云生妇人。)营冲四穴、主大小便不利。大溪、
便难。尿黄。中注、浮 、主小腹热。大便坚。白环俞、(见腰脊。)扶承、(见痔。)大肠
俞、治大小便不利。(铜见腹胀。)会阴、治不得大小便。(见阴痛。千同)。浮 、治
小肠热。大肠结。(见筋急。)膀胱俞、疗大小便难。尿赤。(明)交信、疗大小便难。
一卒伤寒。大小便不通。予与五苓散而皆通。五苓固利小便矣。而大便亦通者。津液生
故也
。或小便通而大便尚不通。宜用蜜兑道之。(必用方。妇人老人大便秘。用麻子苏子煮粥食
。最佳。)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小便不禁(遗尿附)
属性:承浆、主小便不禁。(见便黄。)关元、(又主妇人小便数泄不止。)涌泉、主小便数。
少
府、主阴暴痛遗尿。(千)关门、中府、(甲作委中。)神门、主遗尿。阴陵泉、阳陵泉、
主失禁遗尿不自知。太冲、主女遗尿。(见疝。)关门、治遗溺善满。(铜)箕门、(见
淋。)通里、(见伤寒。千同。)大敦、(见疝。)膀胱俞、(见便赤。)太冲、(见小便不利。
)委中、(见腰脊。)神门、治遗溺。(见心烦。)阴包、治遗溺不禁。(见腰痛。)遗溺、
灸阳陵泉或足阳明。各随年。(千)遗溺失禁。出不自知。灸阴陵泉随年。小便失禁。灸大
敦。或行间七壮。尿床。灸脐下横文七壮。妇人遗尿。灸横骨七壮。小儿遗尿。灸脐下
寸半随年。又灸大敦三壮。(余见千金。)曲泉、阴谷、阴陵泉、复溜。(此诸穴断小便利
大佳。不损阳气。亦云止遗尿。)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大便不禁(余见泄泻)
属性:大肠俞、次 、主大小便利。阳纲、主大便不节。(明同。)肠鸣泄注。小便赤黄。
、主尻中肿。大便直出。阴胞有寒。小便不利。屈骨端、主大便泄数。小便不利。并灸天
枢。丹田、主泄利不禁。小腹绞痛。关元、疗泄痢虚胀。小便难。(明)魂门、治大便
不节。(铜)老小大便失禁。灸两足大指去甲一寸三壮。又灸大指岐间各三壮。(千)三里、
大便不禁。病亦 矣。神阙、石门、丹田、屈骨端等。皆是穴处。宜速灸之。予顷患脾泄。
医谓有积。以冷药利之。大便不禁。服镇灵丹十余丸。午夜各数丸而愈。今人服此丹三五丸
不效。则不服。是以一勺水救舆薪火也。可乎哉。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泄泻(余见吐泻)
属性:曲泉、治泄利。四肢不举。(铜见疝。)腹结、治腹寒泄利。(见脐痛。)神阙、治泄
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气穴、治妇人泄利不止。(见月事。)阳纲、治大便
泄利。意舍、治大便滑泄。(并见腹胀。)梁门、治大肠滑泄。谷不化。(见积气。)关
门、治泄利不欲食。(见积气。)天枢、治泄利食不化。三焦俞、治水谷不化。欲泄注
。(见腹胀。)悬枢、治水谷不化。下利。(见积聚。)脊中、治温病积聚下利。中 、
治腹胀下利食泄。脾俞、治泄利。(见腹胀。)膀胱俞、治泄利腹痛。大肠俞、肾俞、治
洞泄食不化。(见劳瘵。)
会阳、治腹中冷气。泄利不止。京门、治小腹急肿。肠鸣洞泄。 枢引痛。三间、
治腹
满肠鸣洞泄。然谷、治儿洞泄。(见口噤。)关元、疗腹泄不止。(明下见贲豚。)京门
、然谷、阴陵泉、主洞泄不化。(千)肾俞、章门、主寒中洞泄不化。京门、昆仑、主洞
泄体痛。长强、主头重洞泄。明下云、洞泄不禁。
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大肠俞、主肠鸣腹 肿暴泄。三焦俞、小肠俞、
、意舍、章门、主肠鸣腹胀欲泄注。会阳、主腹中有寒泄注。肠 便血。束骨、主肠 泄
。天枢、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若心腹痛而后泄。此寒气客于
肠间云云。灸关元百壮。服当归缩砂汤。(指)泄泻宜先灸脐中。次灸关元等穴。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飧泄
属性:中 、主腹胀飧泄。下廉、治小腹痛飧泄。次指间痛。唇干。涎出不觉。不得汗出。
毛发
疝瘕。)
素问言春伤于风。夏必飧泄。苟知伤于风而得之。则药自可治。虽不着艾。未为害也。
本事方云、飧泄者、食谷不化也。春时木旺。肝生风邪。淫于脾经。至夏引冷当风。故
。宜芎 丸。芎 神曲白术附子等分。细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下。治脾
湿而泄者。万无不中。其用芎除湿有理。故载于此。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溏泄
属性:三阴交、治溏泄食不化。(铜见腹胀。)地机、(见水肿。)治溏泄。地机、主溏瘕腹
痛藏痹。太冲等、主溏泄。(见痢。)
予尝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久之。因灸脐中。遂不登溷。连三日灸之。三夕不登溷。
若灸溏泄。脐中第一。三阴交等穴。乃其次也。
本事方云、一亲每五更初必溏痢一次者数月。有人云、此名肾泄。肾感阴气而然。服五
味子散
溏利有理。故附载之。
予旧患溏利。每天晓必如厕。人教赎豆附丸服即愈。其方不可得也。它年再
患此。只用姜煎附子加豆蔻服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痢(余见泻)
属性:素问言泄痢有五种。一曰胃泄。饮食不化而色黄。胃与脾合故黄也。二曰脾泄。腹胀而
注泄
无休。又上逆呕。此为寒热之患也。三曰大肠泄。食毕肠鸣切痛。而痢白色。大肠与肺合故
白也。四曰小肠泄。身瘦而便脓血。小肠与心合。心主血也。五曰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
圊不能便。茎中痛。此肾泄也。诸家方有二十余种。此唯言五种。盖举其纲也。必用方亦有
赤白疳蛊之别。其大概则脏腑寒也。廪丘公所谓诸下悉寒是也。数予治人痢。惟与以镇灵丹
。无有不效。或未效、更加丸数。则效矣。若蛊利、则用柏叶黄连煎服。(见既效。)诸痢惟
耆域方用厚朴罂粟壳末最佳。后人又加木香黄连陈皮等分。甘草拌之。黄谷叶数片、姜枣乌
梅水煎。予尝用之验。故载于此。然痢本无恶证。而有患此而死者。或者世医以痢为热病。
多服冷药故也。若其急难。亦当灼艾。不可专用药云。
复溜、主肠 便脓血。泄痢后重。腹痛如 状。(千)交信、主泄痢赤白。(铜同。)漏
血。
大冲、曲泉、主溏泄痢注下血。小肠俞、主泄痢脓血五色。重下肿痛。丹田、主泄痢
不禁。小腹绞痛。关元、大溪、主泄痢不止。脾俞、主泄痢不食。食不生肌。五枢、
主妇人赤白。里急螈 。曲泉、治泄水下利脓血。(铜见风劳。)中膂俞、治肠冷赤白痢
。(明同。)膀胱俞、疗泄痢腹痛。(明)脊俞、疗温病积聚下痢。(铜作下利。)关元、
疗泄痢。(见便不禁。)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腹痛不可忍。灸十二椎下节间名
接脊穴一壮。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悴。诸药不瘥。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
间三壮。岐伯云、三伏内用桃水浴孩子。午正时当日灸之。用青帛拭。似见疳虫随汗出。
神效。小儿秋深冷痢不止。灸脐下二寸三寸间动脉中三壮。妇人水泄痢。灸气海百壮。
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千)泄注五利便脓。重下腹痛。灸小肠俞百壮
。泄痢不禁。小腹绞痛。灸石门百壮。三报。久痢百治不瘥。灸足阳门下一寸高骨上陷
中。去大指岐三寸。随年。又脐中二三百壮。又关元三百。(十日灸。)赤白下、灸穷骨多
为佳。四肢不举。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余见千金。)痢暴下如水云云。气海百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便血
属性:(余见痢 肠风)
复留、太冲等、(并见痢。)会阳、(见泻。)主便血。(千)下廉、幽门、(明同。)
太白、(见吐泻。)治泄利脓血。(铜)太白、治吐泄脓血。(见腹胀。)小肠俞、治大便脓血出
。(明同。)下 、治大便下血。腹哀、治大便脓血。(见腹痛。)千又云、寒中食不化腹
痛。劳宫、(见伤寒。)治大小便血。
陆氏续集验方、治下血不止。量脐心与脊骨平。于脊骨上灸七壮即止。如再发、即再灸
七壮。永除根本。目睹数人有效。予尝用此灸人肠风。皆除根本。神效无比。然亦须按其骨突处
酸疼方灸之。不疼则不灸也。但便血本因于肠风。肠风即肠痔。不可分而为三。或分为三而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痔
属性:( 漏 余见疡 )
长强、治肠风下血。五种痔。疳蚀下部 。此痔根本是冷。谨冷食房劳。(铜与明同。)
云、疗久痔。会阴、治谷道瘙扰。久痔相通者死。(千云。主痔与阴相通者死。)会阳、
治久痔。小肠俞、治五痔疼。(明同。) 边、治五痔发肿。复溜、治血痔泄后肿。
飞扬、治野鸡痔。承山、治久痔。肿痛。扶承、治久痔尻 肿。大便难。阴胞有寒。小便不利
。千云、疗五种痔。泻鲜血。尻 中肿。大便难。小便不利。气海俞、疗痔病泻血。(明)
飞扬、主痔篡伤痛。商丘、复溜、主痔血泄后重。劳宫、主热痔。承筋、承扶、委
中、阳谷、主痔痛掖下肿。商丘、主痔骨蚀。(铜云。痔疾骨疽蚀。)支沟、章门、主马
刀肿 。绝骨、主 马刀掖肿。侠溪、阳辅、(铜同。)太冲、主掖下肿。马刀 。(
铜云。太冲临泣治马刀疡 。)天突、章门、天池、支沟、主漏。天突、天窗、主漏颈
痛。长强、疗下漏。(明见痔一千用葶苈子豉作饼灸漏。外台云∶不可灸头疮。葶苈气入
。)灸痔法。疾若未深。尾闾骨下近谷道灸一穴。便可除去。如传信方先以经年槐枝煎汤
洗。后灸其上七壮。大称其验。如本草只以马蓝菜根一握、水三碗、煎碗半。乘热以小口瓦
器中熏洗。令肿退。于元生鼠奶根上灸。(即不可灸尖头。恐效迟。)如患深、用汤洗未退。
易汤洗令消。然后灸。觉火气通至胸乃效。病虽深、至二十余壮。永绝根本。以竹片护四边
肉。仍于天色寒凉时灸。忌毒物。(集效)
千金灸漏。更有数穴。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肠风
属性:脊端穷骨(脊骨尽处。)一名龟尾。当中灸三壮。治肠风泻血即愈。须颠倒身方灸得。
久冷五痔便血。脊中百壮。(千翼)
何教授汤簿有此疾积年。皆一灸除根。汤簿因传此法。后观灸经。此穴疗小儿脱肛泻血
。盖
岐伯灸小儿法也。后人因之以灸大人肠风泻血尔。盖大人小儿之病初不异故也。五痔便血失
屎。(回气百壮。在脊穷骨上赤白下。)
长强、治肠风下血。(铜见痔。)
肠风药甚众。多不作效。何也。本草衍义曰、肠风乃肠痔。苟知其为痔而治之。无不效
矣。
若灸肠风。长强为要穴云。近李仓肠风。市医以杖量脐中于脊骨当脐处灸。即愈。予因此为
人灸肠风。皆除根。(陆氏方治下血除根。)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肠
属性:复留、(见痢。)束骨、会阳、(见泻。)主肠 。(千)中都、治肠 。 疝小腹痛。
(铜)四满、治肠 切痛。(见积聚。)
结积留饮 囊。胸满饮食不消。灸通谷五十壮。(千)大肠俞、主风。腹中雷鸣。大肠
。肠 泄痢。食不消化。小腹绞痛。腰脊疼强。大小便难。不能饮食。灸百壮。三报之。
诸结积留饮 囊。胸满饮食不消。通谷五十壮。又胃管三百。三报之。第十五椎名下极俞、
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 饮注下。随年壮。(千翼)会阳、主腹中有寒泄注。肠 便血
。束骨、主肠 泄。膺窗、主肠鸣泄注。阳纲、主大便不节。小便赤黄。肠鸣泄注。
三焦俞、小肠俞、下 、意舍、章门、主肠鸣腹胀欲泄注。(千)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肠痛(余见肠)
属性:太白、主肠痛。(甲见肠鸣。)陷谷等、主肠痛。(千见肠鸣。)商曲、治肠切痛。(铜见
积聚。)建里、疗肠中疼。呕逆上气。心痛身肿。(明)气冲、治肠中之热。(铜见上气。
肠痛亦多端。若疼甚者、乃肠痈。急宜服内补十全散等药。其它宜随证灸之。有老妪大肠中
常若里急后重。甚苦之。自言人必无老新妇此奇疾也。为按其大肠俞疼甚。令归灸之而愈。
痈为病。小肠重。小便数似淋。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出。大便出脓血。屈两肘正灸肘头锐
骨各百壮。则下脓止。止瘥。
胡权内补十全散治肠痈神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肠鸣(腹鸣)
属性:不容、治腹虚鸣。(铜见 癖。)三间、主胸满肠鸣。(千)胃俞、主腹满而鸣。(明
腹中鸣。)脐中、主肠中常鸣。上冲于心。天枢、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又主妇人。
)阴都、主心满气逆肠鸣。太白、公孙、大肠俞、三焦俞等、(见泻)主肠鸣。阴交
、主肠鸣濯濯。有如水声。上廉、主肠鸣相追逐。漏谷、主肠鸣。强欠。心悲气逆。
膺窗、主肠鸣泄注。陷谷、温留、漏谷、复留、阳纲、主肠鸣而痛。下 、主妇人肠鸣
注泄。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甲)三里(见胃。)三间、京门、(见泻。)关门
、(见积气。)三阴交、(见腹胀。)陷谷、水分、神阙、(并见水肿。)承满、温溜、三焦俞、
大肠俞、胃俞、(腹胀。)天枢、(月事。)治肠鸣。(铜)章门、治肠鸣盈盈然。(千同。)
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心痛。腰(下经有背胁。)痛不得
转侧。上廉、治肠鸣气走疰痛。商丘、治腹胀肠鸣不便。脾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
心悲气逆。复溜、治腹雷鸣。(见鼓胀。)督俞、疗腹痛雷鸣。(明见腹痛。)承满、疗
肠鸣腹胀。上喘气逆。(下)阳纲、疗食饮不下。腹中雷鸣。腹满 胀。大便泄。消渴。身
热面目黄。不嗜食。怠惰。(下)千云、主肠鸣。(见大便不禁。)三焦俞、疗腹胀肠鸣。肠
中雷鸣相逐痢下。灸承满五十壮。(千)天枢、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痛濯
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见泄泻。)食不化。嗜食身肿。夹脐急。腹中雷鸣。灸太冲无限
壮数。(千见上气。)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脱肛
属性:百会、疗脱肛。(明)下云、疗大人小儿脱肛。铜云、治小儿脱肛久不瘥。岐伯疗小儿
泻血。秋深不较。灸龟尾一壮。脊端穷骨也。黄帝灸小儿疳痢脱肛。小儿痢下脱肛。(
并见痢。)小儿脱肛。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即入。(千)或尾翠骨三壮。或脐中随年。
寒冷脱肛。灸翠骨七壮立愈。神。又脐中随年。(千翼)横骨百壮。或龟尾七壮。(穷骨。)
人有小女患痢脱肛。予传得一方。用草茶叶一握、姜七片。令煎服而愈。然不知其方所
自来也。后阅坡文。始知生姜 咀煎茶。乃东坡治文潞公痢之方也。故附于此。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霍乱转筋
属性:(筋缓急 余见手足挛)
凡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鸣。穷窘不得息。人迎主之。(千)巨阙、(明云。疗霍乱
不识
人。)关冲、支沟、公孙、阴陵泉、主霍乱。太阴、大都、金门、仆参、主厥逆霍乱。
太白、主霍乱逆气。鱼际、主胃逆霍乱。承筋、主霍乱胫不仁。承筋、仆参、(见尸
厥)解溪、阴陵泉、(见疝。)治霍乱。金门、仆参、承山、承筋、转筋霍乱。(千)承山
、治霍乱转筋。大便难。(铜)金门、治霍乱转筋。曲泉、(见疝。)悬钟、(见膝挛。)阳
辅、(见膝痛。)京骨、(见足麻。)胃俞、治筋挛。(见腹胀。)仆参、(见足痛。)窍阴、(见
无子。)至阴、(见头痛。)解溪、(见风。)丘墟、(见腋肿。)治转筋。髀关、治筋络急。(
铜见膝痛。)浮 、治小肠热。大肠结。股外经筋急。髀枢不仁。曲池、治筋缓。捉物
不
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臂肘细无力。中渎、治寒气客于分肉间。痛攻上下。筋痹不仁
。承筋、治寒搏转筋支肿。大便难。脚 酸重。引小腹痛。委中、(见脚弱。)跗阳、承
山、(见腰脚。)疗筋急。(明下)张仲文灸脚筋急。(见腰脚。)岐伯疗脚转筋发不可忍者
。灸脚踝上一壮。内筋急灸内。外筋急灸外。解溪、主膝重脚转筋湿痹。(千)窍阴
、主四肢转筋。大渊、主眼青转筋。乍寒乍热。缺盆中相引痛。丘墟、主脚急肿痛。战
掉不能久立。跗筋足挛。委中、委阳、主筋急身热。肝俞、主筋寒热痉。筋急手相引。
心俞、肝俞、主筋急手相引。转筋入腹。痛欲死者。使四人捉手足。灸脐左边二寸十四壮
。(备急)千云、脐上一寸十四壮。转筋、灸涌泉六七壮。(千)转筋四厥。灸乳根黑白际一壮
。若手足厥冷。三阴交二七壮。霍乱已死有暖气者。承筋七壮。起死人。又盐纳脐中。灸
二七壮。腰背不便。转筋急痹筋挛。二十一椎随年。转筋在两臂及胸中。灸手掌白肉际七
壮。又灸膻中、中府、巨阙、胃管、尺泽。并治筋拘头足皆愈。腹胀转筋。脐上一寸二
七壮。人有身屈不可行。亦有膝上肿疼动不得。予为灸阳陵泉皆愈。已救百余人矣。神效
无比。(有吐泻转筋者。予教灸水分即止。)转筋十指挛急。不得屈伸。灸脚外踝骨上七壮
。(余见千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霍乱吐泻(余见转筋)
属性:凡霍乱泄出不自知。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千)三里、主霍乱遗失失气。期门
、主
霍乱泄注。尺泽、主呕泄上下出胁下痛。太白、主腹胀食不化。喜呕泄有脓血。关冲
、治霍乱胸中气噎。不嗜食。臂肘痛不举。(铜)人迎、治吐逆霍乱。胸满喘呼不得息。
期门、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利。腹坚硬。大喘不得卧。胁下积气。
上脘、治霍乱吐利。身热汗不出。隐白、治吐泄。(见腹胀。)中脘、治霍乱出泄不自知。
支沟、天枢、治呕吐霍乱。(见脐痛。)太白、治气逆霍乱腹痛。又吐泄脓血。(见腹胀。)
阴、治心痛霍乱。胸满。上管、治霍乱心痛。不可卧。吐利。(明)
巨阙、治胸胁满。霍乱吐利不止。困顿不知人。(下)吐逆霍乱。吐血。灸手心主五十
壮。
(千)凡霍乱先心痛及先吐。灸巨阙七壮。若先腹痛。太仓二七壮。若先下利。灸大肠募。
(脐旁二寸。)男左女右。若吐下不禁。两手脉疾数。灸蔽骨下三寸。又脐下三寸。各七十壮
。若下不止。太都七壮。若泄利伤烦欲死。慈宫二七壮。
霍乱吐泻。尤当速治。宜服来复丹镇灵丹等药。以多为贵。尤宜灸上管、中脘、神阙、
关元等穴。若水分穴。尤不可缓。盖水谷不分而后泄泻。此穴一名分水。能分水谷故也。或兼灸
中管穴。须先中管而后水分可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呕吐(又见喘嗽)
属性:胃俞、主呕吐。筋挛。食不下。(千)商丘、主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多寒热
。喜
。曲泽、主逆气呕涎。维道、主呕逆不止。大钟、大溪、主烦心满呕。绝骨、主病热
欲呕。俞府、(明下云不下食。)灵墟、巨阙、率谷、神藏、主呕吐胸满。胃俞、肾俞
、石门、中庭等、(见反胃。)少商、劳宫、主呕吐。隐白、主鬲中呕吐不欲食。
魂门、阳关、主呕吐不住。多涎。巨阙、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门
。胃管、鱼际、疗膈虚食饮呕。身热汗出、唾呕。吐血唾血。(明)中庭、(见反胃。)疗呕吐
。(明)云门、(见上气。)疗呕逆。神藏、灵墟、治呕吐胸满。(铜见胸胁满。)承光、(
见头痛。)大都、(见腹满。)治呕吐。太冲、治呕逆发寒。(见疝)大钟、治呕逆多寒。(
见淋。)劳宫、(见伤寒。)治气逆呕哕。维道、治呕逆不止。三焦不调。水肿。不嗜食。上 、治呕逆。
鬲关、治呕哕多涎唾(见背痛。)率谷、治呕吐不止。(见痰。)肺俞、治上气呕吐
。(
。) 府(见喘。)意舍、(见腹胀。)治呕吐。鬲俞、治咳逆呕逆。鬲胃(明作上。)寒痰。
食饮不下。胸满支肿。胁痛腹胀。胃脘暴痛。胆俞、治呕则食无所出。(见腹胀。)魄户
、治呕吐烦满。(见上气。)膻中、治吐涎。太溪、治呕吐口中如胶。善噫。颅囟、治
小儿呕吐涎沫。 脉、治小儿呕吐泄利。(并见小儿螈 。)筑宾、(见狂。)少海、治
呕吐涎沫。廉泉、疗喘息呕沫。(明见少气。)
筑宾、疗呕吐不止。幽门、疗善吐。食饮不下。兼唾多吐涎。干哕呕沫。(下)上管
、疗
壮。粥食汤药皆吐不停。灸间使(千见干呕。)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或胸堂百壮
。或巨阙五十。呕吐宿汁。吞酸。灸日月百壮。三报。或盐半斤炒。故帛裹就热熨痛处。
主呕吐。若心腹痛而呕。此寒热客于肠胃云云。灸中脘。(指)三焦俞、主饮食吐逆。(千
见劳。)隐白、疗呕吐。(明)太白、治呕吐。三焦俞、治吐逆。(并见腹胀。)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干呕
属性:极泉、侠白、治心痛。干呕烦满。(铜)通谷、疗干呕无所出。又治劳食饮隔结。(明)
胆
俞、疗胸胁支满。呕无所出。口苦干。饮食不下。幽门、疗干哕。(下见吐。)干呕不止
。粥食汤药皆吐不停。灸手间使三十壮。若四厥脉沉绝不至。灸便通。此起死法。(千)干
呕、灸心主。尺泽亦佳。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壮。霍乱干呕。间使七壮。不瘥、更灸。
千金言生姜乃呕家圣药。有此疾者。早上宜多用生姜泡汤服。或煨、或生嚼。或取自然
隐白、主腹满喜呕。(千)干呕、灸心主。尺泽佳。又乳下一寸三十壮。凡哕、令人惋恨
。(承浆七壮如麦大。又脐下四指七壮。卒哕膻中中府胃管各数十壮。尺泽巨阙七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噫
属性:蠡沟、主数噫。恐悸。气不足。(千)陷谷、主腹大满。喜噫。鸠尾、主噫喘胸满咳
呕。少海、主气逆呼吸噫哕呕。劳宫、主气逆噫不止。咳唾噫善咳。气无所出。先取三里
。后取太白、章门。
大敦、主哕噫。又灸石关。太溪、(见吐。)治善噫。(铜)蠡沟、治数噫。(见疝。)
神门
、治数噫恐悸。(见心烦。)陷谷、(见水肿。)期门、治产后善噫。(见心痛。)大渊、治
噫气哕逆。少商、治烦心善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
大渊、治善哕呕。(见胸痹。)温溜、治伤寒哕逆噫哕。鬲中气闭寒。灸腋下聚毛下附
肋宛宛中五十壮。千、噫哕呕逆。灸石关百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伤寒呕哕(诸哕)
属性:巨阙、主伤寒烦心喜呕。(千)甲云、主心腹胀噫。烦热善呕。鬲中不利。间使、主热
病烦
心喜哕。胸中澹澹。温留、主伤寒寒热头痛哕衄。百会、主汗出而呕痉。商丘、主
寒热好呕。大椎、主伤寒热盛烦呕。肾俞、主头身热赤欲呕。(并千。)劳宫、主热病
烦满。欲呕哕。(甲)曲泽、主伤寒逆气呕唾。(千)
必用方论哕者、俗云克逆也。针灸者当以此求之。
若气自腹中起。上筑咽喉。逆气连属不能出。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伤胃脘
。肾
气先虚。逆气上乘于胃。与气相侔不止者、难治。谓之哕。宜茱萸丸。灸中脘、关元百壮。
未止、灸肾俞百壮。(指)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唾
属性:中府、治咳唾浊涕。(铜见肺气。)库房、治多唾浊沫脓血。周荣、治咳唾稠脓。(
并见
胸胁满。)少商、治腹满唾沫。(见疟。)百会、(见痫。)治唾沫。石关、治多唾呕沫
。(明下)库房、治肺寒咳嗽唾脓。(见逆气。)幽门、(见同。)治呕沫吐涎。喜唾。(
铜)石关、治脊强不开。多唾。日月、治多唾。(见悲愁。)天井、治心胸痛。咳嗽上
气。吐脓。不嗜食。紫宫、治吐血。及唾如白胶。(明)曲泽、主伤寒逆气呕唾。(千)
名医贾 录云、积主脏病。聚主腑病。积者、是饮食包结不消。聚者、是伏痰结而不化
。痰
伏在上鬲。主头目眩痛。多自涎唾。或致潮热。用平胃散乌金散治之。其论有理。故载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胃痛(寒热)
属性:鱼际、疗胃气逆。(明)分水、治胃胀不调。(见腹痛。)铜云、胃虚胀不嗜食。鬲俞
、治胃脘暴痛。(铜见呕吐。)
下管、治腹胃不调腹痛。(明见腹坚。)肾俞、主胃寒胀。(千见食多。)胃俞、治胃
中寒
。(铜见腹胀。)水分、治胃虚胀。(见水肿。)三里、治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
恶闻食臭。肠鸣腹痛。食不化。(明下同。)下廉、(见飧泄。)悬钟、治胃热不嗜食。心
俞、疗胃中弱。食不下。(明下)太渊、(千见心痛。)疗胃气上逆。唾血。治胃补胃。胃
俞百壮。胃寒不能食。食多身瘦。肠鸣腹满。胃胀胃热。三里三十壮。反胃。食即吐。上
气。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期。)又脐上一寸二十壮。又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穴三壮。(
外台云一指。千翼)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反胃
属性:凡食饮不化。入腹还出。先取下管。后取三里泻之。章门、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
(见
不嗜食。)中庭、中府、主鬲寒食不下。呕吐还出。又主呕逆吐食不得出。中庭、疗胸
胁支满。心下满。(铜明同下。)食不下呕逆。吐食还出。三里、疗胃气不足。反胃。
胃俞、(见不能食。)疗吐食。意舍、疗吐食不留住。(下见背痛。)
吐逆食不住。胃管百壮。(千)吐呕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灸鬲俞百壮。
有人久患反胃。予与镇灵丹服。更令服七气汤。遂能立食。若加以着艾。尤为佳也。有
老妇
人患反胃。饮食至晚即吐出。见其气绕脐而转。予为点水分气海并夹脐边两穴。既归、只灸
水分气海即愈。神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食不下(不化)
属性:魂门、治饮食不下。腹中雷鸣。(铜)三焦俞、治吐逆饮食不下。(见腹胀。)胃仓、
意舍
、(见腹胀。)鬲关、治食饮不下。(见背痛。)胃俞、主呕吐筋挛。食不下。(千)大肠俞
、周荣、主食不下。喜饮。中庭、中府、主鬲寒食不下。(见反胃。)阳纲、期门、少商
、劳宫、主饮食不下。三焦俞、主伤寒头痛食不下。心俞、治胃弱、食饮不下。(明下
)鬲俞、治鬲寒食饮不下。腹胁满。胃弱、食少。嗜卧怠惰。不欲动。身湿不能食千云、
主吐食。(见呕。)阳纲、治食不下。腹中雷鸣。大小便不节。黄水。(明)紫宫、(见烦
心。)中庭、(见反胃。)胆俞、(见呕。)治饮食不下。三里、(见胃。)大肠俞、三阴交
、(并见腹胀。)下脘、(见腹痛。)三焦俞、悬枢、(见泻。)梁门、(见积气。)治谷不化。
天
枢、(见泻。)志室、(见脊痛。)肾俞、(见劳)治食不化。腹哀、治寒中食不化。三焦俞、治
水谷不消。腹胀腰痛。吐逆。(明)腹哀、(铜同。)太白、(见泻。)主食不化。(千)凡食
饮不化。入腹还出。先取下管。后取三里泻之。石门、主不欲食。谷入不化。天枢、厉
兑、内庭、主食不化。不嗜食。夹脐痛。章门、主食饮不化。(见不嗜食。)上管、中管
、主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庭、治胸胁满。食不下。(见反胃。)胃管、三焦俞、主小
腹积聚。坚大如盘。胃胀食不消。(千)志室、(明见腹痛。)疗食不下。太白、公孙、(
见腹胀。)主食不化。中府、胃仓、承满、(见腹胀。)鱼际、(见腹痛。)周荣、(见胸满。
)治食不下。中管、(腹胀。)三阴交、(见腹胀。)治食不化。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不能食
属性:然谷、治脑痛不能食。(铜见痰。)丰隆、主不能食。中极、主饥不能食。胃俞、
主呕
吐筋挛。食不下。不能食。维道、主三焦有水气。不能食。鬲俞、主伤寒嗜卧。怠惰不
欲动。身湿不能食。(铜同。)石门、主不欲食。谷入不化。率谷、主醉酒风热发不能饮
食。呕吐。(甲)少商、疗不能食。腹中气满。吃食无味。(明)分水、(见腹痛。)疗不能
食。胃俞、疗烦满吐食。腹胀不能食。下云、疗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满。身瘦不能食。
胸满。鬲上逆气闷热。灸大肠俞二七壮。小儿减之。(千)三里、疗腹满不能食。胃气不足
。反胃。(明不能饮食见肠 。脏腑积聚及饮食不消见寒热。涌泉主心痛不嗜食。咽中痛
不可内食见虚劳。脾俞胃俞治不嗜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不嗜食
属性:凡不嗜食。刺然谷多见血。使人立饥。(千)隐白、(见吐。)然谷、脾俞、内庭、主不
嗜食
。天枢、厉兑、内庭、主食不化。不嗜食。夹脐急。中封、主身黄有微热。不嗜食。
章门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苦吞而闻食臭伤饱。身黄酸疼羸瘦。肺俞、治
上气呕吐。支满不嗜食。(铜)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见腹胀。)地机、阴陵泉、
水分、(并见水肿。)幽门、(见胸痛。)小肠俞、(见脚气。)治不嗜食。下脘、治六腑气
寒不嗜食。(见腹痛。)下廉、(见飧泄。)悬钟、治胃热不嗜食。(见膝挛。)阴跷、疗病
饥不欲食。(明)悬钟、疗腹满。中焦客热不嗜食。(明下)又云、心腹胀满。胃热不嗜食。
阳纲、(见肠鸣。)疗不嗜食。分水、治胃虚胀不嗜食。(铜)
不嗜食有数端。有三焦客热不嗜食。有胃热不嗜食。有胃热不嗜食。有
六腑气寒不嗜食。固当随证用药治之。而针灸者亦当知补泻之法可也。
史记、阳虚侯病甚。众医皆以为蹶。太仓公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
喘逆
不能食。亦有患痹而得者。概曰胃有寒热。则不可也。
扁鹊曰、凡人心风、灸心俞肝俞主心风腹胀满。食不消化。四肢羸露不欲食。(见中风
。)曲泉、主不嗜食。(见无子。)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食气(无味)
属性:三里、治食气恶闻食臭。(见胃。)大杼、(见劳。)治食气。百会、(见风痫。)少
商、(见不能食。)疗吃食无味。(明)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皆针
胃管、太仓。服建中汤及平胃丸。
有钻胃丸、温中开胃。病患觑饮食不得。三五服即思食。破故纸半两、肉豆蔻四枚、为
末。蒸枣肉丸梧子大。空心米饮三十丸。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食多
属性:脾俞、治食饮多身瘦。(铜见腹胀。)肾俞、疗食多身瘦。(明下见劳。)胃俞、肾俞
、主胃中寒胀。食多身瘦。脾俞、大肠俞、主食多身瘦。(见腹胀。)
舍侄偶食罢即饥。再食又饥。自碎生姜、浓泡二碗服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疟(脾寒)
属性:千金云、夫疟皆生于风。夏伤于暑。秋为 ( 同。)疟。(素问云。 犹老也。亦瘦
杨上善云。二日一发为 疟。其说与素问千金异。)疟有数名。先寒后热曰寒疟。先热后寒
曰温疟。热而不寒曰瘅疟。多寒曰牡疟。久不瘥曰劳疟。(久不断曰老疟。)时行后变成疟曰
瘴疟。病结为 瘕曰疟母。以至肝肺脾肾心胃亦皆有疟。或每日发。或间日发。或作稍益晏
。或作日益早。素问千金等方论之详矣。治疟之方甚多。惟小金丹最佳。予尝以予人皆效。
然人岂得皆有此药哉。此灸之所以不可废也。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
间也。)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况于灸乎。故详着之。
、治温疟寒疟。(明)下云、疗疟久不愈。腰俞、中管、治温疟 疟。鬲俞、(
。)命门、(见头疼。)大溪、(见咳逆。)疗 疟。阴跷、治暴疟。上廉、治寒疟
。三间、治疟寒热。唇口干。身热喘。目急痛。至阴、治疟发寒热。头重烦心。(下)
液门、合谷、陷谷、天池、治寒热 疟。偏历、治发寒热疟久不愈。目视KT KT 。大椎、
治疟久不愈。少府、治 疟久不愈者。烦满少气。悲恐畏人。臂酸掌热。手握不伸。
陶道、治 疟寒热洒淅。命门、治寒热 疟。腰腹相引痛。足临泣、治疟日西发。(千
同。铜云治疟日发。)疗小儿疟久不愈。灸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各一壮。(并下。)大
溪、(见心痛。)照海、中渚、治久疟。丘墟、治久疟振寒。(千同。)陷谷、治疟。中封、治 疟
色苍苍(千云太息。)振寒。小腹肿。食怏怏绕脐痛。足逆冷。不嗜食。身体不仁。液门
、治 疟寒热。目眩头痛。暴得耳聋。腕骨、治 疟头痛烦闷。
商阳、治寒热 疟。口干。明下云、治疟口干。 、(见肩背痛)中脘、白环俞、治
温疟。(见腰脊。)上 、偏历、治寒热疟。三间、治寒疟。唇焦口干。气喘。脾俞、治
有人患久疟。诸药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疟。闻之。亦灸此穴而
愈。盖疟多因饮食得之。故灸脾俞作效。
内庭、厉兑、(面肿。)公孙、治寒疟不嗜食。京骨、治疟寒热。喜惊不欲食。(明下
同。)
神门、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合谷、阳溪、后溪、阳池
、
阴都、治身寒热疟。(明下云 疟。)病心下烦满气逆。天枢、治寒疟。列缺、治寒疟呕
沫。善笑纵唇口。(明下云。 疟面色不定。)少商、治 疟振寒。腹满。(明下有烦心善
哕。)唾沫。唇干。引饮不下膨膨。手挛指痛。寒栗鼓颔。喉鸣。经渠、治疟寒热。胸背
拘急。胸满膨膨。(明同。)大椎、腰俞、治温疟 疟。(明同。)大杼、疗疟颈项强。不
可俯仰。头痛振寒。前谷、风池、神道、(见头痛。)百会、治 疟。上星、治 疟振寒
热汗不出。偏历、主风疟汗不出。(千)少泽、(明云。头痛。铜云。寒热。)复溜、昆仑
、主疟寒汗不出。冲阳、主疟先寒洗淅。甚久而热。热去汗出。然谷、昆仑、主疟多汗
。甲云、主疟多汗。腰痛不可俯仰。目如脱。项如拔。列缺、后溪、少泽、前谷、主疟寒
热。太泉、太溪、经渠、主疟咳逆。心闷不得卧。寒热。大陵、腕骨、阳谷、少冲、主
乍寒乍热疟。天枢、主疟振寒。热甚狂言。太钟、主疟多寒少热。甲云、疟闷呕甚。
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寒厥足热。商丘、主寒疟腹痛。少海、主疟背振寒。甲云、项
痛引肘掖。腰痛引少腹。四肢不举。阳溪、主疟甚苦寒咳呕沫。厉兑、内庭、主疟不嗜
食。恶寒。少商、主疟振栗鼓颔。商丘、神庭、上星、百会、完骨、风池、神道、掖门
、前谷、光明、至阴、大杼、主 疟热。阴都、少海、商阳、三间、中渚、主疟身热。
列缺、主疟甚热。阳谷、主疟胁痛不得息。侠溪、主疟足痛。冲阳、束骨、主疟从脚
起。飞扬、主狂疟头眩痛。痉反折。温留、主疟面赤肿。天井、主疟食时发。心痛
。悲伤不乐。天府、主疟病。 、支正、小海、主风疟。三里、陷谷、侠溪、飞扬
大附子一枚炮末。姜两半取自然汁。丸如小豆大。每十五丸空心热酒吞下。老少加减。
川客治疟。只二三服皆愈。云兼治脾胃。愈于姜附汤。故附此。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三
<篇名>脾疼(余见心腹痛)
属性:府舍、治疝癖。脾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气两乳。商丘、治脾虚令人不
乐。(见肠鸣。千见吐。)三阴交、治脾病身重。(见腹胀。)
予尝久患脾疼。服治脾药。反膨胀不得已。根据耆域方用面裹火炮蓬莪术末。水与酒醋煎
服。
立愈。已而告人。人亦云高良姜末米饮调服。亦作效。后郑教授传一方。云草果延胡索灵脂
并没药酒调三两钱。一似手拈却。草果子五灵脂四味等分为末。此亦平稳药也。有此疾者
宜服之。或不吐不泻。心中疼甚。日轻夜甚者。用干盐梅并茶煎服。神效。若灸者、宜上
管中管下管脾俞三阴交等穴。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心痛
属性: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千)凡卒心痛汗出。刺
大敦
出血立已。心俞、膻中、通谷、巨阙、大仓、神府、 门、曲泽、大陵、主心痛。期门
、长强、天突、侠白、中冲、主心痛短气。尺泽、主心痛膨膨然。心烦乱闷。少气不足息
。然谷、主心如悬。少气不足以息。
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灸巨阙二七壮。肾俞、复溜、大陵、云门、主心痛如悬。
间使
、主心悬如饥。支沟、大溪、然谷、主心痛如锥刺。甚者、手足寒至节者死。行间、主心
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铜)鸠尾、主心寒胀满不得食。息贲唾血。厥心
痛。善哕。心疝太息中管、主心痛。难俯仰。(甲云。身寒心痛冲冒。死不知人。)临泣
、主胸痹心痛。不得反侧。(甲云。不得息。痛无常处。)腹结、(见脐。)行间、(见腹痛
。)主痛抢心。通里、主卒痛烦心。心中懊 。数欠频伸。心下悸悲。(千与铜同。)灵
道、主心痛。悲恐相引。螈 。
建里、主心痛上抢心。不欲食。(明云。心痛身肿。)章门、主心痛而呕。大泉、主
心痛肺胀。胃气上逆。
鸠尾、主心寒胀满。不得食。大都、太白、主暴泄心痛。腹胀。心痛尤甚。上管、
主心
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不容、期门、主心切痛。喜噫酸。少冲、主心痛而寒。
商丘、主心下有寒痛。胸痹心痛。天井、临泣主之。或灸膻中百
。(见胸痹。)膻中、天井、主胸心痛。心腹诸病。心痛灸大仓、肝俞。(见心满。)心腹
胸满痞痛。灸肝俞。(见胸胁胀。)中管、治心痛。(铜见心满。)建里、疗心痛。(明
见
上气。)鬲俞、治心痛周痹。(见 癖。)足临泣、治心痛周痹。痛无常处。(见月事。)
鱼际、疗心痹。(明见气逆。)
荆妇旧侍亲疾。累日不食。因得心脾疼。发则攻心腹。后心痛亦应之。至不可忍。则与
儿女
别。以药饮之。疼反甚。若灸则遍身不胜灸矣。不免令儿女各以火针微刺之。不拘心腹。须
臾痛定。即欲起矣。神哉。
治心腹冷痛玉抱肚法。针砂四两、炒似烟出。入白矾半两、KT 砂粉霜各半钱。新水拌匀
、微
湿。以皮纸贴安怀中。候热发。置脐中气海、石门、关元穴。大补本元。或置其他冷处。汗
出立瘥。(予自用验。)此药燥则不热。再以新水拌、再热。可用十余次。如药力尽。却曝
干。再入矾等。依旧热。舍弟叔浩传一方。只用针砂、泥矾。功效亦同。岂以 砂粉霜价不
廉而不用耶。
予旧患心痹。发则疼不可忍。急用瓦片置炭火中。烧令通红。取出投米醋中。漉出。以
纸三
二重裹之。置疼处。稍止。冷即再易。耆旧所传也。后阅千金方。有云、凡心腹冷痛。熬盐
一半熨。或熬蚕砂烧砖石蒸熨取其里温暖止。或蒸土亦大佳。始知予家所用。盖出千金方也
。它日心疼甚。急灸中管数壮。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即散。此灸之功也。本
事方载王思和论心忪非心忪也。胃之大络。名曰建里。络胸鬲及两乳间。虚而有痰则动。更
须臾发一阵热。是其证也。审若是、又当灸建里矣。但不若中管为要穴云。
灵道、治心痛。悲恐相引。螈 肘挛。暴喑不能言。侠白、治心痛干呕烦满。极泉
太渊、治心痛唾血。振寒咽干。狂言口僻。阴 、(见霍乱。)中冲、治心
痛烦满舌强。厥阴俞、(见咳逆。)神门、(见烦心。)临泣、治心痛。(见月事。)龈交
、治面赤心烦痛。天井、治心胸痛。(见上气)
下管、治心痛不可忍。外陵、治心如悬下痛。(见腹痛。)大陵、上管、治心痛不可忍
。(明云不可卧。)章门、治喘息心痛。(见肠鸣。)
涌泉、建里、治心下痛。不欲食。(许云。心疼是有涎。宜针建里。)幽门、治女子心
痛。
痛有数种。冷痛、蛔虫心痛、蛊毒、霍乱不识人。(明)铜云、治蛔虫心痛。蛊毒。中管、治
心不能食、反胃。霍乱心痛。曲泽、(见唾血。)督俞、(见腹痛。)鬲俞、(见痰饮。)疗
心痛。涌泉、疗心痛不嗜食。少冲、疗卒心痛。心俞、疗寒热心痛。背相引痛。胸满
闷、咳嗽不得息。烦心多涎。巨阙、疗心痛不可忍。呕血烦心。(下)张仲文疗卒心痛、
不可忍。吐冷酸水。及元藏气。灸足大指、次指内横文中各一壮。炷如小麦。立愈。心懊
。微痛烦逆。灸心俞百壮。(千)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灸鬲俞七壮。心痛冷气上。
灸龙颔百壮。在鸠尾头上行一寸半。不可刺。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在乳下
二寸。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灸神府百壮。在鸠尾正心。有忌。心痛暴恶风。灸巨阙百壮
。心痛坚烦气结。灸太仓百壮。心痛、灸臂腕横文三七壮。又灸两虎口白肉际七壮。(
千)肾心痛、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
胃心痛、取大都、太白。脾心痛、取然谷太溪。肝心痛、取行间、太冲。肺心痛
、取鱼际、太渊。
心痛、不可按。烦心。巨阙主之。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上管主之。心痛
身寒
。难以俯仰。心疝冲冒。死不知人。中管主之。心痛如针锥刺。然谷及太溪主之。心腹
中卒痛。石门主之。行间、阴 、主心痛。(见惊。)间使、治卒心痛、多惊。喑不得语
。咽中如鲠。(铜)曲泽、治心痛善惊。
门、治心痛衄血。呕哕。惊恐畏人。神气不足。天泉、治心病、胸胁支满咳逆。膺
背胛臂内廉痛。太溪、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手足寒至节。喘息者死。
心痛有九种。乃心脾疼。而非真心痛。真心痛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如难经疏所载是
已。然此疾亦有所自。产论尝谓产后心痛。若误以为有所伤疗之。则虚极而心络寒甚。传心之正
经。则变为真心痛。此一说也。巫臣以夏姬之故。怨子反曰、余必使汝疲于奔命以死。子反
于是一岁七奔命。遂遇心疾而卒。则又因用心而成疾矣。然则如之何。平居当养其心。使之
和平。疾自不作。其次、则当服镇心丹之类。以补养之可也。若疾将作而针灸。抑亦可以为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心恍惚(余见肺中风)
属性:心俞、天井、神道、(明上下同。)治悲愁恍惚。(千见悲愁。)狂惊恍惚。灸足阳明。
狂癫
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若恍惚健忘。目视KT KT 。耳聋怅怅善鸣。刺足少阴治阴。巨阙、
治恍惚不知人。(铜见痰。)百会、疗少心力。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明下)阴都、疗心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心惊恐
属性:曲泽、治心痛善惊。(铜)灵道、治悲恐。(见心痛。)下廉、治暴惊。鱼际、治心
痹悲恐。少冲、治悲恐善惊。(见伤寒。)上管、治心风惊悸。(明同作心忪。)少府
、治悲
恐畏人。(见忧疝。)神门、(见心烦。)蠡沟、(见疝。)巨阙、治惊悸少气。(见狂。)
梁丘、治大惊乳痛。阴 、间使、(见心痛。)二间、厉兑、治多惊。明下云、间使、疗
惊悸。(见伤寒无汗。)五里、治惊恐。(见风劳。)京骨、(见疟。)大钟、(见淋。)太
陵、治喜惊恐。百会、(见风痫。)神道、(见头痛。)天井、(见风痹。)液门、(见狂。)治
惊悸。通谷、(见目眩。)章门、治善恐。(见水肿。)天冲、治癫疾风痉、牙肿。善惊恐。
支正、治风虚惊恐狂惕。明下云、疗惊恐悲愁。 门、治惊恐畏人。(见心痛。)神庭
、治惊悸不得安寝。脑空、治脑风头痛。目瞑心悸。三间、合谷、厉兑、主吐舌戾颈喜
惊。(千)曲泽、大陵、主心下澹澹喜惊。(甲作内关。)通里、主心下悸。明下云、疗悲
恐畏人。然谷、(铜同。)阳陵泉、(明同。)主心下惕恐。如人将捕之。大钟、 门、主
惊恐畏人。神气不足。气海、阴交、大巨、主惊不得卧。大巨、主善惊。厉兑、主多
卧好惊。(明同。)掖门、主喜惊妄言面赤。少府、主数噫。恐悸。气不足。神门、主
数噫。恐悸不足。巨阙、主惊悸少气。阴跷、主卧惊视如见鬼。解溪、主螈 而惊
。少冲、主太息烦满。少气悲惊。行间、主心痛数惊。心悲不乐。手少阴、阴 、主
气惊心痛。少冲、疗悲恐畏人。善惊。神庭、疗惊不安寝。(明见癫痫。)曲泽、疗喜
惊。梁丘、(见足寒。)疗大惊。 脉、疗小儿惊恐。(见螈 。)阴跷、疗妇人惊悲不
乐。(见月事。)又疗大风。卧惊视如见星。风府、疗多悲恐惊悸。(千)鸠尾、疗心惊悸
。神气耗散。儿睡中惊。目不合。灸屈肘横文中上三分。各一壮。儿睡中惊掣。灸足大指
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各一壮。然谷、主儿善惊。(千)惊怖心忪少力。灸大横五十壮
。上管、疗惊悸。(明见心烦。)天井、疗惊悸。(明下见悲。)厉兑、疗善惊。(见卧。)
中等、主悸坐不安席。(千见上气。)
长强、主小儿惊恐失精。(见惊痫。)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心喜笑(怒)
属性:神门、阳谷、主笑若狂。(千)劳宫、大陵、主喜笑不止。(见癫狂。)列缺、主喜笑。
(见
治狂言喜笑见鬼。水沟、(见癫痫铜同。)失笑无时节。(明)复溜、(见脊。)劳宫、治善
怒。(铜见中风。)鱼际、疗心痹悲怒。(明见气逆。)肝俞、疗多怒。(下见目翳。)身
柱、主怒欲杀人。(千见螈 。明铜同。)狂风骂挝斫人。名热阳风。灸口两吻边燕口处赤白
际。各一壮。又阴囊缝三十壮。(千)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心气
属性:(健忘 无心力 失志)
心俞、疗心气乱。(明见痫。)百会、(下同。)治无心力。忘前失后。(见风痫。)百
会、
治中风心烦。惊悸健忘。(铜)神道(见头痛。)幽门、(见胸痛。)列缺、膏肓俞、治健忘。
(见劳瘵。)百会、天府、曲池、列缺、主恶风邪气。泣出喜忘。(千)健忘、刺足少阴
。(见恍惚。)心忪少力。灸大横五十。(见惊。)百会、(见风痫。)巨阙、(见惊痫。)疗
无心力。(明)上管、疗心中闷。(明见心烦。)委阳、(见尸厥。)治失志。(铜)秦承祖云
、中冲疗神气不足失志。(明下)内关、主失志。(千见心痛。)通谷、主心中愦愦。(见
癫。)鸠尾、疗心中气闷。不喜闻人语。(明见惊痫。)心俞、疗小儿心气不足不语。(见
口哑。)
予旧患心气。凡思虑过多。心下怔忪。或至自悲感慨。必灸百会。则以百会有治无心力
、忘前失后证故也。(兼服镇心丹。)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心忧悲
属性:(哭泣 余见癫邪)
漏谷、主心悲。(千见肠鸣)商丘、(见肠鸣。)治心悲。(铜)灵道、治悲恐。(见心
痛。)
神道、治恍惚悲愁。(见头痛。)天井、心俞、(明下同。)神道、主悲愁恍惚。悲伤不乐。
天井、主大风默默不知所痛。悲伤不乐。明下云、疗惊悸悲伤。大横、治大风逆气。
多寒善悲。(铜)照海、(见咽干。)治善悲不乐。日月、治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
。言语不正。四肢不收。(明下)少冲、治悲恐善惊。(见伤寒。)少府、治烦满少气。悲
恐畏人。掌热。(明下同。)股腋挛急。胸痛。手卷不伸。支正、疗惊恐悲愁。(明下)劳
宫、治悲笑。(铜见中风。)心俞、(见癫痫。)神门、(见心烦。)解溪、(见癫。)太陵、
(见伤寒无汗。)治喜悲泣。小儿夜啼。上灯啼鸡鸣止者。灸中指甲后一分。中冲穴一壮。
新生儿不吮奶多啼。(见口噤。)先灸承浆七壮。次灸颊车各七壮。炷如雀屎。间使、主
善悲。(千见癫狂。)通里、(见心痛。)主悸悲。行间、(见惊。)主心悲。劳宫等、
主心悲。(见癫狂。)百会等、主泣出。(见健忘。)阴跷、疗妇人惊悲。(明见惊。)忧主
心、灸绝骨。(见上气。)百会、疗小儿惊啼。(见痫。)又疗多哭。水沟、治乍哭。(
铜见癫痫。)
执中母氏久病。忽泣涕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会而愈。执中凡遇忧愁凄怆。亦必灸
此。有此疾者。不可不之信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叹息(太息)
属性:少冲、主太息烦满。少气悲惊。(千)行间、主不得太息。(见心痛。)凡好太息。不
嗜食
。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即取公孙及井俞。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
烦心狂。多饮不嗜卧。虚则鼓胀。腹中气满热痛。不嗜食。霍乱。公孙主之。商丘、(见
肠鸣。)日月、治太息善悲。(铜见悲愁。)行间、治太息。(见口 。)丘虚、疗胸胁痛
。善太息。胸满膨膨。(明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心烦闷
属性:(心痹 余见心气)
神门、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
气不
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哭。呕血遗溺。(铜)上管、治心中热烦。阴都、(见疟。)
巨阙、治心中烦满。玉堂、治烦心。(见胸痛。)鱼际、少商、(见善噫。)公孙、(见
狂言。)解溪、(见癫。)至阴、(见头痛。)完骨、治头痛烦心。阳溪、治热病烦心。百
会、(见风。)强间、承光、治烦心。(见头痛。)曲差、治心中烦满。汗不出。完骨、
主风头耳后痛。烦心。(千)关冲、主舌卷口干。心烦闷。幽门、治心烦闷。(见胸痛。)
少冲、疗烦心上气。(明)紫宫、疗胸胁支满。痹痛骨疼。食不下。呕逆。上气烦心。
玉堂、疗胸满。不得喘息。膺痛骨疼。呕逆上气烦心。
公孙、主烦心。(千见叹息。)尺泽、少泽、主心烦。(见胁痛。)凡心虚则心烦。内
关主
之。(见心痛。)通里、主烦心。(千见心痛。)巨阙、心俞、疗烦心。(明见心痛。)太
一、治心烦。(铜见癫狂。)上管、疗心风惊悸。(铜同。)不能食。心中闷发哕。百会
、疗心热闷。心烦。(见风痫。)巨阙、疗心中烦闷。(见风痫。)中脘、疗心闷。(见贲
豚。)紫宫等、主心烦。(见上气。)曲泽、疗心痛出血。则心下澹澹喜惊。身热烦心。
口干。逆气唾血。肘螈 。喜摇头。清汗出不过肩。(明)曲差、疗心烦。(明见颈项。)
心闷痛、灸巨阙二七壮。(千见心痛。)百会、治心热闷。(见风痫。)
绝骨、治风心烦。(并见中风。)鱼际、疗心痹。(铜见
上气。)临泣、(月事。)鬲俞、治心痛周痹。(铜见 癖。)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胆虚(胆热)
属性:中府、治胆热呕逆上气。(铜见肺气。)胆虚、灸三阴交各二十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嗜卧
属性:囟会、(见头痛。铜同。)百会、(见痫。)疗多唾。(明)阴跷、(见小腹痛。)鬲俞、
(见食不下。)疗嗜卧。肾俞、疗好独卧。(见劳。)二间、(下同。)三间、疗多卧喜睡。
厉兑、疗多睡善惊。(千同。)脾俞、疗四肢烦热。嗜卧怠惰。四肢不欲动。(下)三阳络
、疗嗜卧。身不欲动。五里、(见风劳。)大溪、(见伤寒无汗。)大钟、照海、(并见淋。)
二间、治嗜卧。(铜)鬲俞、主伤寒嗜卧。(千)三阳络、治嗜卧。身体不欲动。厉兑、
大敦、治喜寐。(见小腹痛。)天井、主嗜卧。(千见四肢厥。)
千金云、食多身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又云、凡身重不得食无味喜卧。
皆针胃管太仓服建中汤平胃丸。今人嗜卧与夫食罢则脾困欲卧。纵不能针。岂可不灸。予与人灸
中管膏肓。遂皆不困。故既言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不卧
属性:神庭、治惊悸不得安寝。(铜)气冲、(见上气。)章门、治不得卧。(见肠鸣。)期门
、治
。不得久卧。(明云不识眠睡。)隐白、(见腹胀。)天府、(见中恶。)阴陵泉、(见水肿。)
治不得卧。神庭、疗风痫惊悸。不得安寝。(明见癫痫。)太渊、肺俞、(见肺。)上管、
(见霍乱。)条口、(见足麻。)隐白、(见腹胀。)疗不可卧。 、(见劳。)环跳、岐伯
云、疗卧伸缩回转不得。大椎、疗卧不安。(下见螈 。)气海、阴交、大巨、主惊不得
卧。(千)公孙、主不嗜卧。(见叹息。)攒竹等、主不得卧。(见癫狂。)人不得卧。亦
有因心气使然。宜服俞山人镇心丹。此丹以酸枣仁微炒过。则令人得睡故也。(指迷云。若
头痛筋挛。惊不嗜卧。谓之肾厥头痛。宜灸关元百壮。服玉真丸。)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梦魇(杂梦)
属性:商丘、治魇梦。(铜)千云、主喜魇梦。天牖、疗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明)右
手关
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若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
足太阳治阳。(千)
凡魇死、不得着灯火照。亦不得近前急唤。多杀人。但痛咬其足跟及足拇指。边并多
唾其面即活。又灸足大指聚毛中三七壮。(集效)魇不觉。两足大指聚毛中三十壮。(千翼)
有妇人夜多魇。盖因少年侍亲疾用心所致也。后服定志丸。遂不常魇。灸固不可废。药
亦不可不服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癫邪
属性:(鬼邪 ○扁鹊针邪病十三穴见千金)
黄帝灸神邪鬼魅。(明下见狂言。)岐伯疗鬼神邪。灸间使。攒竹、疗神邪鬼魅。(见
狂。)
秦承祖灸狐魅神邪。及癫狂病。医治不瘥者。并两手大指。用软丝绳急缚。灸三壮。艾炷
着四处。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处尽烧。一处不烧。其疾不愈。神效。小儿胎痫奶痫惊痫
。根据此灸一壮。炷如梦。阳溪、仆参、温溜、治狂言见鬼。(见狂言。)狂邪鬼语。灸天
窗九壮。或伏兔百壮。(千)悲泣鬼语。灸天府五十。悲泣邪语。鬼忙歌哭。灸慈门五十
。卒中邪魅。恍惚振噤。灸鼻下人中。及两手足大指爪甲本节。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
上。各七壮。不止、十四壮。炷如雀屎。风邪、灸间使随年壮。又承浆七壮。又心俞七壮
。又三里七壮。鬼魅、灸入发一寸百壮。又灸间使、手心、各五十壮。狐魅、合手大指
缚指灸合间三七壮。当狐鸣即瘥。风府、主邪病。卧瞑瞑不自知。囟上、主邪病鬼癫。
尺泽、主邪病。四肢肿痛。诸杂候。狂痫哭泣。灸手逆注三十。(扁鹊针邪病十三穴。见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癫狂
属性:(狂走 狂言)
温留、掖门、京骨、主狂仆。(千)神门、阳谷、主笑若狂。劳宫、大陵、主风热善
怒。
癫疾。吐舌鼓颔。狂言见鬼。长强、主癫发如狂。面皮敦敦者不治。明下云、疗癫狂。
风府、(铜云。治狂走。目注视。)肺俞、主狂走欲自杀。筋缩、曲骨、阴谷、行间、主惊
痫狂走癫疾。络却、听会、身柱、主狂走螈 。恍惚不乐。攒竹、小海、后顶、强间
、主癫发螈 。狂走不得卧。冲阳、丰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天柱、临
狂易。多言不休。目上反。支正、鱼际、合谷、少海、曲池、腕骨、主狂言。下廉、丘
墟、主狂言非常。
巨阙、筑宾、主狂易。妄言怒骂。阳溪、阳谷、主吐舌戾颈妄言。间使、主惊狂
善悲。面赤目黄。喑不言。(并千。)筋缩、(下同。)疗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
垂。(明)阳谷、身柱、(见螈 。)脑空、京骨、(见膝挛。)
疗癫疾强走。风府、疗狂走欲自杀。目反妄视。(下同。)束骨、疗癫狂。(见惊痫。
)
攒竹、但是尸厥癫邪。神狂鬼魅。皆疗之。秦承祖灸神邪癫狂。(见鬼邪。)冲阳、治久狂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铜)光明、治卒狂。(见热病无汗。)间使、治卒强。胸中澹澹。
恶风寒。呕吐。怵惕。寒中少气。掌热腋肿。肘挛。明下云、疗卒狂惊悸日月、治小腹热
欲走。(见心忧悲。)丝竹空、治发狂吐涎沫。(见目眩。)大一、治癫疾狂走。心烦吐舌
。(铜)阳谷、治癫疾狂走。心俞、治心中风。狂走发痫语悲泣。心胸闷乱烦满。汗不出
。结积。寒热呕吐。不下食。咳唾血。(明同。)腕骨、治狂惕。巨阙、治发狂不识人。
惊悸少气。曲泉、膏肓俞、治发狂。(见劳疗。)神门、治身热狂悲哭。阳交、治寒厥
惊狂。少海、治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顾。支正、治风虚狂惕。(见惊恐。)大
陵、治狂言不乐。(见伤寒无汗。)阳谷、治妄言。左右顾。螈 目眩。
阳溪、治狂言喜笑见鬼。(铜)仆参、治癫痫狂言见鬼。偏历、治癫疾多言。(下同
。)
温留、治癫疾吐涎。狂言见鬼。明下云、癫痫吐舌。鼓颔狂言下廉、治狂
言
。(见惊。)筑宾、治癫疾狂言。明下云、小儿癫病吐舌。公孙、治卒面肿。烦心狂言
。太渊、治狂言(明下同。)口僻。(见心痛。)液门、治惊悸妄言。阳谷、疗吐舌戾颈妄言
。不得左右顾。螈 。头眩目痛。(明)筋缩、疗痫病多言。(下)鸠尾、疗癫痫狂歌。不
择言。黄帝疗鬼邪魅。及癫狂。语不择尊卑。灸上唇里面中央肉弦上一壮。炷如小麦。又
用钢刀决断更佳。铜云、水沟、治语不识尊卑。(见癫痫。)掖门、主妄言。(千见惊痫
。)狂言恍惚。灸天枢百壮。狂邪发无常。披头大唤。欲杀人。不避水火。及狂言妄语
。灸间使三十壮。(亦灸惊恐歌哭。)
狂癫鬼语。灸足太阳四十壮。狂癫惊走风恍惚。嗔喜骂笑。歌哭鬼语。悉灸脑户、风池
、手
阳明、太阳、太阴、足阳明、阳跷、少阳、太阴、阴跷、足跟、皆随年壮。狂走刺人。或
欲自死。骂詈不息。称神鬼语。灸口吻头赤白际一壮。又两肘内屈中五壮。又背胛中间三壮
。报灸之。仓公法神效。卒狂言鬼语。以甑带急合缚两手大指。便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
两处火俱起。各七壮。须臾、鬼自道姓名乞去。徐徐问之。乃解其手。卒狂鬼语。针其足
大拇指爪甲下。入少许即止。人中、主邪病语不止。及诸杂候。凡人中恶先掐鼻下是也。
邪鬼妄语。灸悬命十四壮。穴在口唇里中央弦。用钢刀决断佳。治肺中风狂言。(见中风
。)狂邪鬼语。灸天窗、伏兔。悲泣鬼语。灸天府、慈门。(并见癫邪。)
有士人妄语异常。且欲打人。病数月矣。予意其是心疾。为灸百会。百会治心疾故也。
又疑
是鬼邪。用秦承祖灸鬼邪法。并两手大拇指。用软帛绳急缚定。当肉甲相接处灸七壮。四处
皆着火而后愈。(灸法见癫邪门。)更有二贵人子。亦有此患。有医僧亦为灸此穴愈。
狂走掣 。灸玉枕上三寸。一法、项后一寸百壮。(千)狂走癫疾。灸项后二寸十二壮
。
狂走惊痫。灸河口五十壮。在腕后陷中动脉是。此与阳明同也。狂走癫疾。灸大幽百壮。
狂走癫痫。灸季肋端三十。狂走喜怒悲泣。灸巨觉(一作巨搅。)随年壮。在背上甲内侧
。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狂走惊恍惚。灸足阳明三十壮。狂走易骂。灸
八会随年壮。在阳明下五分。
筋缩(铜同。)等、主狂走。三里、主邪病大唤骂走远。狂走癫厥如死人。灸足大
指三毛中九壮。(翼云灸大敦。)狂走易气等、灸绝骨。(见上气。)
鬼语狂走。当根据法灸之。若伤寒鬼语癫狂。惟宜用四物汤加黄 等分。七八钱重作一服
。水一碗煎七分服。滓即用水一碗煎半碗连服。予屡用之神效。故附着于此。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癫痫螈(小儿螈)
属性:命门、治螈 里急。腰腹相引痛。(铜)大杼、治螈 气实胁满。屋翳、治螈 不仁
(见身肿。)阳谷、(见狂言。明同。)治螈 。曲泽、疗肘螈 。(明见唾血。)少泽
、疗螈 。承筋、主螈 脚酸。(千)曲池、少泽、主螈 癫疾。身柱、主癫疾螈 。
怒欲杀人。身热狂走。 言见鬼。(明上下同。)商丘、主痫 。攒竹、小海、后顶、强
间、主痫发螈 狂走。昆仑、主痫 口闭不开。阳溪、天井、主惊 。解溪、主螈
而惊。上关、主螈 沫出。寒热痉引骨痛。巨阙、照海、主螈 引脐腹。短气。命门
、主螈 里急。腰腹相引痛。(铜人明同。)脑户、听会、听宫、风府、翳风、主骨酸眩狂
。螈 口噤。喉鸣沫出。喑不能言。
五处、身柱、委中、委阳、昆仑、主脊强反折。螈 。癫疾头痛。络却、听会、身柱
、主
狂走螈 。恍惚不乐。(并千。)哑门、治寒热风痉。背强反折。螈 癫疾头重。(铜)五
处、治头风目眩。螈 。目戴上不识人。巨 、治螈 口 。(明同。)上关、治螈 口
沫出。目眩。牙车不开。口噤。少泽、治臂痛螈 。咳嗽。颈项急。不可顾。付阳、(
见风痹。)天井、治螈 。(千见风痹。)腕骨、治惊风螈 。五指掣。带脉、治妇人里
急螈 。(见小腹痛。)大椎、疗癫病螈 。身热目眩。项急。卧不安。(明下)颅囟、治
小儿发痫螈 。呕吐涎沫。惊恐失精。瞻视不明。(铜) 脉、治小儿惊痫螈 。呕吐泄痢
无时。惊恐眵瞢。目睛不明。(明同。)前顶、治小儿惊痫风痫螈 。(见惊痫。)昆仑、
治小儿发痫螈 。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癫痫
属性:(痫附 余论见风痫)
天柱、主卒暴痫眩。(千)攒竹、小海、后顶、强间、主痫发螈 狂走。商丘、主痫
丝竹空、通谷、主风痫癫疾。涎沫狂烦。金门、仆参、主癫疾马痫。(千)天井、小海
、主癫疾。羊痫吐舌。羊鸣戾颈。
悬厘、束骨、主癫疾互引。善惊羊鸣。筋缩、曲骨、阴谷、行间、主惊痫狂走癫疾。
列
缺、主热痫惊而有所见。水沟、治失笑无时。癫痫。语不识尊卑。(下经同。)乍喜乍哭。
牙关不开。(铜)心俞、治发痫悲泣。(见狂走。)筋缩、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
转上垂。仆参、(见狂言。)金门、(见尸厥。)治癫痫。脊中、治风痫癫邪。神门、
治大小人五痫。金门、治小儿发痫。张口摇头。身反折。脊俞、疗风痫癫邪。(明)神
庭、疗肿气风痫癫风不识人。羊鸣。角弓反张。披发而上歌下哭。多学人语。惊悸不安寝。
肺俞、仆参、(见尸厥。)疗癫痫。少海、疗癫痫吐舌。沫出羊鸣。狂癫风痫吐舌。灸
胃管百壮。不针。仓公法、狂痫不识人。癫病眩乱。灸百会九壮。
难经疏云、狂病之候。不爱眠卧。不肯饮食。自言贤智。歌乐行走。此是阳气盛之所为
。故
经言重阳者狂。今世以此为癫病。谬矣。癫病发即僵仆倒地。故有癫蹶之言。阴气大盛。故
不得行立而倒也。今世以为痫病者。误也。其剖析癫狂之病。晓然如此。而人终不信。岂亦
传习之误。难以改欤。(重阴者癫。)
凡发狂则欲走。或自高贵称神圣。皆须备诸火灸之。乃得永瘥。悲泣呻吟。此则为邪、
非狂也。自根据邪方法治。(千)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癫疾(余论见风痫)
属性:解溪、治癫疾。烦心悲泣。(铜)哑门、治癫疾头重。完骨、治癫疾头面浮肿。齿龋
天冲、治头痛癫疾风痉。牙龈肿。善惊。筋缩、治癫疾脊强。(见癫痫。)申脉、后溪、
前谷、治癫疾。滑肉门、治癫疾呕逆吐舌。兑端、(明下同。)本神、治癫疾吐沫。
飞扬、治癫疾寒痛。承山、昆仑、疗寒热癫疾。尺泽、疗癫病不可向。手臂不得上头
。(下)解溪、阳跷、主癫疾
(千)神庭、上星、百会、听会、听宫、偏历、攒竹、本神、筑宾、阳溪、后顶、强间、脑
户、络却、玉枕、主癫疾
呕。兑端、龈交、承浆、大迎、丝竹空、囟会、天柱、商丘
、主癫疾呕沫。寒热痉互引。承浆、大迎、主寒热凄厥鼓颔。癫痉口噤。 会、申脉、
主癫疾腠气。尺泽、然谷、主癫疾手臂不得上头。偏历、主癫疾。多言。耳鸣口僻。
脑空、束骨、主癫疾大瘦头痛。悬厘、束骨、主癫疾互引。善惊羊鸣。天冲、主头痛癫
疾。互参量惊。通谷、主心中愦愦数欠癫。心下悸恐。咽中澹澹。风池、听会、复溜、
主寒热癫仆。完骨、主癫疾僵。曲池等、主癫疾。(见螈 。)狂癫、灸胃管。(见癫
痫。)或灸巨阳。(见惊痫。)
有人患痫疾。发则僵仆在地。久之方苏。予意其用心所致。为灸百会。又疑是痰厥致僵
仆。
为灸中管。其疾稍减。未除根也。后阅脉诀后通真子有爱养小儿、谨护风池之说。人来觅灸
痫疾。必为之按风池穴。皆应手酸疼。使灸之而愈。(小儿痫。恐亦可灸此。)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惊痫
属性:(小儿惊痫 急惊风 慢惊风)
囟会、治惊痫。戴目上不识人。(铜)巨骨、疗惊痫破心吐血。(明)鸠尾、疗心惊痫
发。
状如鸟鸣。破心吐血。心中气闷。不喜闻人语。心痛腹胀。少冲、疗惊痫吐舌沫出。束
骨、疗惊痫癫狂。身寒热。头痛目眩。(下)筋缩、疗惊痫狂走。痫病多言。脊强。两目转
上及目瞪。 脉、长强、主小儿惊痫螈 。呕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千)囟会
、前顶、本神、天柱、主小儿惊痫。临泣、主儿痫反视。囟会、主儿痫喘不得息。前
顶、治小儿惊痫。(明下同。)风痫螈 。发即先时鼻多清涕。顶肿。(铜
)脉、神道、颅囟、治儿发痫螈 。(并见小儿螈 。)长强、身柱、疗小儿惊痫。
小儿但是风病。灸率谷。(见风。)小儿先惊怖啼叫。后乃发惊痫。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及
耳后青络脉。小儿惊痫。灸鬼录穴一壮。在上唇内中央弦上。用钢刀决断更佳。小儿急
惊风。灸前顶三壮。若不愈。须灸两眉头及人中穴。秦承祖灸小儿惊痫等。(见鬼邪。)小
儿
缓惊风。灸尺泽各一壮。狂邪惊痫病。灸承命三十壮。在内踝后上行三寸动脉上。亦灸惊狂
走。狂癫风惊。厥逆心烦。灸巨阳五十壮。
行间、(见癫狂。)主惊痫。(千)腕骨、治惊风。(铜见螈 。)筋缩、疗惊痫。(明
见癫狂。)
急慢惊风、非风也。古人谓之阴阳痫。犹伤寒之有阴阳证也。阳痫如阳证。当治以凉药
。阴
痫如阴证。当治以温药。庸医不知此例。以风药治之。风药多凉。或者慢惊。未有不罹其害
者。戒之戒之。若灸惊风。惟灸慢惊慢脾风为稳当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风痫(五痫)
属性:神庭、疗癫风不识人。羊鸣。(明见癫痫。)百会、疗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
鸣。
多哭。言语不择。发时即死。吐沫心热闷。头风。多睡心烦。惊悸无心力。忘前失后。食无
味。头重。饮酒面赤鼻塞。明下云、疗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羊痫吐舌。百会
、治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即吐沫。心烦惊悸。(铜)
神
庭、丝竹空、(见目眩。)治风痫。目戴上不识人。巨阙、疗心中烦闷。热风风痫。浪言或作
鸟声。不能食。无心力。会宗、治肌肤痛。耳聋。风痫。脊中、(见癫。)涌泉、治风痫
。前顶、疗风痫。(明)上管、疗风痫热痛。可泻而后补。脊俞、疗风痫癫邪。眉冲
、
疗目五般痫。头痛鼻塞。涌泉、神聪、(见头风。)强间、(岐伯云。)疗风痫。天井、
疗痫病。羊鸣吐舌。痫病、小儿恶疾也。呼吸之间。不及求师。致困者不少。(下)小儿食
痫者。先寒热洒淅乃发。灸鸠尾上五分三壮。
小儿风痫者。先屈手指如数物。乃发也。灸鼻柱上发际宛中三壮。小儿猪痫病。如尸厥
。吐
沫。灸巨阙三壮。小儿鸡痫。善惊反折。手掣自摇。灸手少阴五壮。在掌后去腕半寸陷中
。小儿羊痫。目瞪吐舌羊鸣。灸九椎下节间三壮。小儿牛痫。目直视腹胀。乃发。灸鸠尾三
壮。小儿马痫。张口摇头。身反折。马鸣。灸仆参各三壮。马痫。张口摇头马鸣。欲反
折。灸项风府、脐中三壮。(千。烧马蹄未服良。)牛痫。目正直视腹胀。灸鸠尾骨及大椎
。各三壮。(烧牛蹄末服良。)羊痫。喜扬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壮。猪痫。喜吐沫。灸完
骨两旁各一寸。七壮。犬痫。手屈拳挛。灸两手心足太阳肋户。各一壮。鸡痫。摇头反
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神庭、脊俞、疗风痫。(见惊痫。)前顶、治小儿惊痫
风痫。(铜见癫痫。)小儿发逆上。啼笑。面暗、色不变。是痫候。或鼻口青时小惊。或目
闭青时小惊。或身热头常汗出。或身热吐 而喘。或身热目时直视。或卧惕惕而惊。手足
振摇。或卧梦笑。手足动摇。或意惊下而妄怒。或咽乳不利。或目瞳子卒大黑于常。或喜
欠、目上视。或身热小便难。或身热目视不精。或吐痢不止。厥痛时起。或弄舌摇头。诸候
二十条。皆痫之初也。见其候、便爪其阳脉所应灸。爪之皆重手。令儿骤啼。及足绝脉。亦
根据方与汤。直视瞳子动。腹满转鸣下血。身热口噤不得乳。反张脊强。汗出发热。为卧不悟
。手足掣 。喜惊。凡八条、痫之剧者也。如有此、非复汤爪所能救。当时而灸之。
徐嗣伯曰、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足。胸上蓄热实。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
。故
谓之风眩瞀。大人曰癫。小儿为痫。此方为治。万无不愈。困急时但度灸穴。使大针针之。
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余业之以来三十余年。所救活者。数千百人。病此而死。不
逢嗣故也。(续命汤主眩发顿闷无知。口沫出。四体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竹沥一升
二合。生地黄汁一升。龙齿末生姜防风麻黄去节各四两。防己附子炮。各三两。石膏十两。
桂二两。上十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气加附子一两。紫苏五合。橘皮半两。)其
论风眩癫痫甚有理。故并其方附于此。(更有贲豚汤。详见千金。)但小儿痫非心气不足尔
千金有风食惊痫三种。本事有阴阳痫慢脾风三证。(慢脾即食痫。宜醒脾元。人参散。)上方
有三痫丸治小儿百二十种惊痫。(荆芥穗二两。矾一两。半生半枯。为末。面糊丸。黍米大
。朱砂衣。姜汤下二十丸。)吾谓慢惊用来复丹。急惊三痫丸。食痫醒脾元可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风劳(余见劳)
属性:大杼、治风劳气咳嗽。(明有气急字。)胸中郁郁。身热目眩。(铜)大椎、治风劳食气
。
风门、治风劳呕逆上气。胸背痛。喘气。卧(明作短。)不安。膀胱俞、治风劳腰脊痛。
附分、治风劳臂肘不仁。五里、治风劳惊恐吐血。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曲泉
、治风劳失精。身体极痛。泄水下利脓血。阴肿 痛。关元俞、膀胱俞、疗风劳腰痛。(
明)伏兔、疗风劳。痹逆狂邪。膝冷手节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风劳、脑户五
壮。针三分补之。(千翼)灸风劳发背痈疽。用麻绳一条蜡过。从手中指第二节。量至心坎骨
截断。(须直伸臂。)折过自前项下取中缠至后心相对令齐。闭口量两吻阔狭。以此为则。对
灸七壮。(澧州并司法马司法云神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风痉(角弓反张)
属性:颅囟、治风痉。(铜)大迎、治风痉口噤。牙疼颊肿。恶寒。舌强不能言。哑门、
治寒热
风痉。脊强反折。螈 。天冲、治癫疾风痉。牙龈胖。善惊。脾俞、膀胱俞、主热
痉引
骨痛。(千)上关、主螈 。沫出。寒热痉引骨痛。肾俞、中膂俞、长强、主寒热痉反折
。肝俞、主筋寒热痉。筋急手相引。鱼际、主痉上气。失喑不能言。腰俞、主反折。
(见月事。)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灸鼻上入发际三分三壮。次大椎下节间三壮。(明下)百
会、治角弓反张。(铜见中风。)上 、(见绝子。)腰俞、主脊强反折。(千)
产论云、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状。摇头马鸣。身反折。宜速灌小续命汤。
是也。(此见二十论)
又云、产后中风。如角弓状。无治法。(见十八章。)后人惟用荆芥穗末酒服二钱匕立效
。若是则灸未必如药之速见效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风眩
属性:(余见头目眩 余论见风痫)
完骨、疗风眩项痛头强寒热。(明)当阳、临泣、疗卒不识人。风眩鼻塞。后顶、(
见头
风)玉枕、(见目痛。)颔厌、(见偏头痛。)疗风眩。(千)阳谷、主风眩惊手卷。(甲乙手卷
作手腕痛。)泄风汗出。腰项急。承光、治风眩头痛。呕吐心烦。申脉、治坐如在舟车
中。(见腰脚。)神庭、上星、囟会、主风头眩。(千)天牖等、前顶等、主风眩(见项风
。)攒竹、疗头目风眩。(见目眩。)
千金方载徐嗣伯之言曰、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足。胸上蓄热实。痰热相感而动风。风
心相
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瞀。大人曰癫。小儿为痫。则是风眩癫痫本一疾也。不知后人何为析
而三之。予因分为三门。且从为之辞。以释世医之疑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风痹(余见肩穴)
属性:天井、治惊悸螈 。风痹臂肘痛。捉物不得。(铜)肩贞、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
。
尺泽、治风痹肘挛。手臂不举。消泺、治寒热风痹。项痛肩背急。(明云头痛项背急。)
膝关、治风痹。膝内痛引膑。不可屈伸。喉咽痛。付阳、治痿厥风痹。头重 痛。髀枢股
痛。螈 。风痹不仁。时有寒热。四肢不举。
阳辅(见膝痛。)阳关、(并见膝痛。)治风痹不仁。委中、(见腰脊。)治风痹。少海
、(
见瘰 。)疗风痹。(明)委中、(见脚弱。)下廉、疗风湿痹。(见身寒痹。)环跳、治冷
风湿痹。(见腰痛。)治卒病肉痹不知人。(见中风。)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四曰风痹。巢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者为风痹。风
痹之
状。肌肤尽痛。而复手足不随也。医者当以此求之。速与续命汤。根据俞穴灸之云。(详见千
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中风
属性:(中风寒热 余论见偏风)
小儿但是风病诸般医治不差。灸率谷。(明下)黄帝疗中风。眼戴上及不能语者。灸第二
椎第
五椎上。各十壮。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立瘥。黄帝问岐伯曰、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
。答曰、凡人未中风一两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时足胫上忽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将中风
之候。急灸三里、绝骨四处三壮。后用葱薄荷桃柳叶煎汤淋洗。驱逐风气于疮口出。灸疮春
较秋灸。秋较春灸。常令两脚有疮为妙。凡人不信此法。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
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七处齐下火。各三壮。风在左灸右。右灸左。百会、耳前发际肩
井、风市、三里、绝骨、曲池七穴神效。不能具录。根据法灸。无不愈。灸风中府。手足不
随。其状觉手足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将中府之候。病左灸右。病右灸左。因循失灸废者
。灸疮春较秋灸。秋较春灸。取尽风气。(集效)百会、曲鬓、肩隅、曲池、风市、足三里
绝骨、共十三穴。灸风中藏。气塞涎上不语。极危者。下火立效。其状觉心中愦乱。神思
不怡。或手足麻。此将中藏之候。不问风与气。但根据次自上及下。各灸五壮。日别灸随年壮
。凡遇春秋。常灸以泄风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此能灸暴卒。百会、风池、大椎、肩
井、曲池、间使、足三里、共十二穴。
集效方云、治风莫如续命防风排风汤之类。此可扶助疾病。若救危急。必火艾为良。此
范子默自壬午五月间口眼 斜。灸听会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
得愈
。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气遂痛。吐几一碗许。继
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余遂平。尔后方觉意思少异于常。心中愦乱。即便灸百会风池等穴立
效。本事方云、十二穴者、谓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隅、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
、发际、大椎、风池也。根据而用之。立效。
气塞涎上不能语。心中风候也。巢氏病源常论之。古方虽谓但得偃卧。闷绝汗出者。心
中风
所致耶。(必用方戒人服金虎等丹。)
风池、疗大患风者。先补后泻。少可患、以经取之。(明)肝俞、疗中风支满。短气不
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闭塞。阴跷、疗偏枯不能行。大风暴不知人。卧惊视如见星。
临泣、治卒中风不识人。(铜)解溪、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 惊
。膝股 肿转筋。目眩头痛。劳宫、治中风善怒。悲笑不休。手痹。内关、治中风肘挛
,
完骨主之。(甲)心俞、治心中风。语悲泣。(铜见狂走。)百会、治风痫中风。角弓反张
。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即吐沫。心惊烦健忘。(铜)昆仑、主狂易大风。(千)
阴跷、主风暴不知人。偏枯不能行。照海、主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天井
、主大风默默不知所痛。悲伤不乐。百会、疗青风心风。(见风痫。)肩 、治偏风热风
。(见中风不语。)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
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根据俞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
。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凡风多从背五脏俞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
又冒诸脏故也。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视目下鼻上两边下
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若急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
血。不可复治。若为急风邪所中。便迷漠恍惚。妄言狂语。或少气 不能复言。若不求师
即治。宿昔而死。即觉、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若涎唾出不收者。
既灸当立与汤也。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语。与肺病相似。然着缓可经久而死。肝中风者、
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者。肝风之证。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急灸
肝俞百壮。服续命汤。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
。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壮。服续命汤。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
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壮。服续命汤。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
未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尚可治。急灸肾俞百壮。服续命汤。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
灸大肠俞百壮。可服续命汤。
乡里有人忽觉心腹中热甚。急投药铺说其状。铺家以为此中风之候。与治风药而风不作
。予
中心藏之。至夷陵、见一太守中夏忽患热甚。不免以水洒地。设簟卧其上。令人扇之。次日
、忽中风。数日而殂。人皆咎其卧水簟上而用扇也。暨到澧阳。见一老妇人夏中亦患热。夜
出卧厅上。次日中风。偶其子预合得小续命汤服。更召医调理。数日愈。始知人之中风。心
腹中多大热而后作。而小续命汤不可不服也。王令患风。医以青州白员子排风汤续命汤四物
汤黄 建中汤术附汤嘉禾散各为一处同和分数服。每服水一碗、枣三枚、生姜五片、同煎至
七
分。去滓温服。(自后与人服皆效。周户传三汤四散子。用四君子排风续命汤。嘉禾急风正
气匀气散。一切风疾无不瘥。)
肝风占候。其口不能言。当灸鼻下人中。次灸大椎。次肝俞五十壮。余处随年壮。眼暗
人灸
之得明。二三百壮良。凡心风寒。灸心俞各五十壮。扁鹊曰、凡人心风、灸心俞两边各
一寸二分。各五七壮。对心是肝俞二穴。主心风腹胀满。食不消化。吐血酸痛。四肢羸露。
不欲食饮。鼻血。目KT KT 不明。肩头胁下痛。小便急。灸二三百壮瘥。即止。扁鹊云、
治卒中恶风。心闷烦毒欲死。急灸足大指下横文随年壮。立愈。若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
急。灸内踝上四十壮。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壮。立愈。若眼戴精上插。灸目两 后二
七壮。若不能语。灸第三椎上百壮。
若不识人。灸季肋头七壮。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灸卒
死亦
良。治大风卒风。缓急诸风卒发动。不自觉知。或心腹胀满。或半身不随。或口噤不言。涎
唾自出。目闭耳聋。或举身冷直。或烦闷恍惚。喜怒无节。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张。
始觉发动。即灸神庭七壮。次灸曲差。次上关。次下关。次颊车。次廉泉。次囟会。次百
会。次本神。次天柱。次陶道。次风门。次心俞。次肝俞。次肾俞。次膀胱俞。次曲池。次肩 。
次支沟。次合谷。次间使。次阳陵泉。次阳辅。次昆仑。以上各七壮。治风、灸上星二百壮。前顶、二
百四十壮。百会、二百壮。脑户、风府、各三百壮。治大风、灸百会七百壮。治百种风
。灸脑后项大椎平处两箱量二寸三分。须取病患指寸量两箱各灸百壮。得瘥。治风耳鸣。从
耳后量八分半里许有孔。灸一切风。得瘥。狂者亦瘥。两耳门前后各百壮。治卒病恶风欲
死。不能语。及肉痹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藏俞。百五十壮、三百壮便愈。大肠俞、治
风。腹中雷鸣。肠 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绞痛。腰脊疼强。或大小便难。不能饮食。灸百
壮。三日一报。掖门、灸五十壮。主风。绝骨、灸百壮。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疼。百
会、天府、曲池、列缺、主恶风邪气。泣出。喜忘。涌泉、主风入腹中。商阳、主耳中
临泣、主大风目痛。(甲云。目外 痛。)关冲、主面黑湿风。解溪、主风从头至足
解益以医风名。其进沉香半夏汤方云、夫人中风。心肾俱虚。百脉皆乱。气散血凝。若使便
服金银朱砂脑麝凉药。则手足不举。经络遂死。便服生附子。则益发虚热。转不能语。或下
故成废疾。善治风者、当先主气益心。去痰醒脾。然后疗风。十愈八九。用炮附子一只
香等分、人参半两、半夏二钱、南星一钱、各汤洗七次。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二盏。姜
十片。煎至一盏。空心稍热服。神效。其论治风有理。故附于此。
掖门主风寒热。(千)内关、主手中风热。间使、主头身风热。后溪、主风身寒。
溪、主胸中寒如风状。肺寒灸肺俞百壮。肾寒灸肾俞百壮。大横、治大风逆气多寒。
(铜)凡中风用续命汤排风等汤。神精丹茵芋酒。更加灸。必愈。(本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中风不语
属性:(中风口噤附 余见口哑 口眼 )
脾风占候。声不出。或上下手。当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次大椎。次两耳门前脉、去
上下行一寸是。次两大指节上下。各七壮。治脾风灸脾俞脊两边各五十壮。凡人脾俞无定所
。随四季月应。病即灸藏俞是脾穴。此法甚妙。脾风者、总呼为八风。猥腿风半身不遂失音
不语者。灸百会。次本神。次承浆。次风府。次肩 。次心俞。次手五册。次足髓孔。
少阳。次足五册。次足髓孔。次足阳明。各五百壮。中风失音。不能言语。缓纵不随。先
灸天窗五十壮。息火、仍移灸百会五十壮毕。还灸天窗五十壮。若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
泄。内攻五脏。喜闭伏。仍失音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百会佳。一灸五十壮。悉泄火势。复
灸之。视病轻重。重者一处三百壮。大较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悉皆灸三壮。无不
愈
。神良。决定勿疑。不至心者。勿浪为灸。又灸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遂。(详见千金。)治
卒病欲死。不能语。治肺中风不能言。(并见中风。)
巢氏云、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心脾受风邪。故舌强不
语。(三阳之筋。并络入颔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
卒中风。口噤不得开。灸机关(千金翼名颊车。)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壮即
得语
。又灸随年壮。僻者逐僻左右灸。(千)治卒中风口 。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
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令燃。灸七壮瘥。右灸左。左灸右。千金不
传。耳病亦灸之。中风口 。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炷如鼠屎形横安两头下
火
。口 、刺承泣。(见目 。)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偏风
属性:(偏枯 半身不遂)
岐伯答黄帝灸中风半身不遂。(明下见中风。)列缺、治偏风口 。手腕无力。(明下
劳。)半身不随。(明同。)咳嗽。掌中热。口噤不开。(铜)下关、治偏风。口目 。牙车
脱臼。上关、治偏风口眼 。(明云眼 通睛。)耳中如蝉声。(明同。)完骨、治偏风。
口面 。颈项痛不得顾。小便赤黄。喉痹颊肿。承浆、疗偏风口 面肿。(明同。)冲
阳、(见口 。)地仓、治偏风口 。(见口 。)迎香、治偏风口 。面痒浮肿。风动叶叶
状如虫行。或唇肿痛。(明同。)环跳、治冷风湿痹风疹。偏风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转。
(明下同。)肩 、治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瘾疹。手臂挛急。(明云。手不得向头。)捉物
不得。挽弓不开。臂细无力。筋骨酸疼。若灸偏风。可七七壮。不宜多。曲池、疗偏风半
身
不遂。刺风疹疼痛冷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身难隐。脉风臂肘细无力。阳陵泉、环
跳、(并见膝痛。)曲池、治偏风半身不遂。(明下同。)照海、治大风偏枯。半身不遂。
(明同。)上廉、治偏风。腰腿手足不仁。(并铜明下同。)下昆仑、(见腰脚。)委中、疗
半身不遂。(明)地仓、(见口 。)承山、(见脚弱。)上廉、(见脚气。)下廉、(见湿痹。)
疗偏风。阴跷、疗手足偏枯。(见月事。)猥腿风。半身不遂。失音。灸百会。(千见中
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但男尤忌左。女尤忌右尔。若得此疾后。风药不宜暂阙。常
令身上有灸疮可也。最忌房室。或能如道释修养。方能保其无他。若灸则当先百会囟会。次风池
肩曲池合谷环跳风市三里绝骨。不必拘旧经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说。但按酸疼处灸之。
若两边灸亦佳。但当自上而下灸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痰涎
属性:(痰饮 吐沫 余见唾)
巨阙、治热病胸中痰饮。腹胀暴痛。恍惚不知人。(铜)通谷、治结积留饮。胸满。食
不化。不容、治痰癖。(见 癖。)少冲、治痰冷。(见伤寒。)率谷、治鬲胃寒痰。伤酒风发
。脑两角强痛。不能饮食。烦满吐不止。浮白、治痰沫胸中满。不得喘息。本神、治癫疾
吐涎沫。丝竹空、(见目眩。)治涎沫。然谷、复留、(见脊。)治涎出。阴谷、(见膝
痛。)治涎下。鬲俞、疗痰饮。吐逆汗出。寒热骨痛。虚胀苦满痰疟。(明)
胆俞、疗痰闷。(见心胀。)上管、疗痰多吐涎。(下见吐。)结积留饮。灸通谷。(
千见
吐沫。(见癫狂。)丝竹空、通谷、商丘、主呕沫。(千见癫痫。)兑端等、主呕沫。(见
风痫。)温留、治吐涎。(铜见癫狂。)上关、治沫出。(见螈 。)颅囟、治小儿吐沫
。(见螈 。) 中、云门等、主涎出多唾。(千)库房等、主多唾浊沫。(并见上气。)
廉泉、治呕沫。(铜见上气。)明云、疗喘息呕沫。(见少气。)
痰涎等证。不一而足。惟劳瘵有痰为难治。最宜灸膏肓穴。壮数既多。当有所下。KT KT
流水之状。盖痰下也。余当随证治之。凡人患水疰口中涌水。经谓之肺来乘肾。食后吐水
。可灸肺俞。又灸三阴交期门。泻肺补肾也。各随年壮。然则痰涎有类此者。又当如此法灸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唾血
属性:(呕血 吐血 余见唾)
凡内损(又作伤。)唾血不足。外无膏泽。地五会(铜同。)主之。刺入三分。特忌灸。(
千)
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然谷、主咳唾有血。大渊、(明下见胃。)神门、主唾血振寒。
呕血上气。胸堂、手心、脾俞、间使、胃管、天枢、肝俞、鱼际、劳宫、肩俞、大溪、主
唾血吐血。心俞、肝俞、缺盆、巨阙、鸠尾、主咳唾血。库房、中府、周荣、尺泽、主
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浊沫脓血。上管、(明下同。)不容、大陵、主呕血。 门、主呕
血衄血。行间、主短气。呕血。胸背痛。太冲、主面唇色白。时时呕血。女子漏血。
手少阴 、主吐血。三里、主胸中瘀血。 满胁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上管主心膈
下呕血。不容、主呕血。肩胁痛。口干。心痛与背相引。不可咳。咳引肾痛。太渊、主
唾血振寒嗌干。太陵、及 门、主呕血、神门、主呕血上气。虚劳吐血。灸胃管三百壮
。
亦主劳呕逆吐血。少食多饱多唾。(一作多睡。)百病。吐血。胸堂百壮。不针。吐血、
腹痛雷鸣。天枢百壮。吐血唾血。上气咳逆。肺俞随年壮。
吐血酸削。肝俞百壮。吐血呕逆。灸手心主五十壮。(千金翼云太陵是。)凡口鼻出
血不
止。名脑衄。上星五十壮。膻中、治唾脓。(铜见肺气。)肝俞、(见咳逆。)承满、(腹
胀。)肩中俞、(见嗽)治唾血。大钟、(见淋。)然谷、心俞、(狂走。)治咳唾血。天突
、咯唾脓血。(见肺。)库房、治多唾浊沫脓血。(见胸胁满。)屋翳、治多浊沫脓血。(
见痰。)巨阙、治息贲。时唾血。(明下云。疗呕血烦心。)太渊、(见心痛。)神门、(心
烦。)行间、太冲、鱼际、治呕血。曲泉、治逆气呕血。五里、治吐血。(风劳。)大
溪、治咽肿唾血。(并铜。明下疗唾血及衄血不止。)巨骨、疗惊痫。破心吐血。(明)
鱼际、疗吐血唾血。肝俞、(见中风。)紫宫、(见唾。)石门、(见咳逆。)疗吐血。
孔最、(疗吐血失音肿痛。)曲泽、(疗心痛出血呕血。见心烦。)肺俞、(见肺。)疗唾血。(千)
承满、疗鬲气吐血。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喘(余见咳嗽)
属性:昆仑、主腹痛喘暴满。(千)昆仑、(千同。)治咳喘暴满。(铜)三间、治气喘。(
见疟。)神门、(见心烦。) 、治喘逆。(见肩背痛。)不容、治喘咳。(见 癖。)商阳
、治喘咳支肿。(见胸满)明下云、胸鬲气满喘急。大钟、治胸张喘息。(见淋。)期门
、治大喘不得卧。(见吐泻。)俞府、治咳逆上喘。(承言同见腹胀。)呕吐胸满。不得食
。(明同。) 中、治咳逆(明下作嗽。)喘不能食。(见胸胁满。)天府、治逆气。喘不得
。云门、(见胸满。)人迎、(见吐泻。)神藏、(明同。)治咳逆。喘不得息。气户、治喘逆
上气。步郎、治喘息不得举臂。(并见胸胁满。)足临泣、(见月事。)治喘。魄户、中
府、主喘气相追逐。(千)天突、华盖、主喘暴。俞府、神藏、主喘不得息。天容等、
曲泽、主咳喘。(并见上气。)颅息、疗小儿痫。喘不得息。耳聋。(明)魄户、疗
咳逆上喘。(见背痛。)浮白、疗不得喘息。(见咳逆。)经渠、疗掌中热生。咳逆上气喘数。
久热病汗不出。暴瘅喘逆。心痛欲呕。
中府、(见肺气。)魄户、(见背。)胁堂、疗喘逆。(下)璇玑、疗咳逆上喘。喉鸣。
三间、疗伤寒气热。身热喘。
天突、疗咳逆气喘。(下)肺俞、(见肺。)疗肺喘。解溪、疗喘息急。鱼际、(见
寒热。)疗咳喘。(明)膻中、治咳嗽上喘。(铜见肺。)水突、治喘息不得。扶突、治喘息如水
鸡鸣。(并见上气。)头维、主喘逆烦满。呕沫流汗。(千)肺俞、(明下见肺)肾俞、主喘
咳少气百病。俞府、神藏、(见上气。)天府、主上气喘不得息。扶突、主咽中鸣喘。
天突、华盖、主喘暴。(并见上气。)经渠、主咳逆上气喘。掌中热。少商、太陵、主咳
天突、华盖、主喘暴。太泉、主咳逆胸满。喘不得息。期门、主喘逆。卧不安席
咳喘。曲泽出血立已。 中等、主呼吸喘。气逆喘鸣。取天容。(并见上气。)上
治喘息不能行。(铜见胁痛。)经渠、主喘。(见上气。)大陵等、主喘。天府、主喘不
得息。廉泉、治喘息。(并见咳逆。)鱼际、疗喘。(见寒热。)有贵人久患喘。夜卧不得
而起行。夏月亦衣夹背心。予知是膏肓病也。令灸膏肓而愈。亦有暴喘者。予知是痰为梗。
令细锉厚朴七八钱重。以姜七片水小碗煎七分服。滓再煎服。不过数服愈。若不因痰而喘者
。当灸肺俞。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皆为谬刺肺俞。令灸而愈。亦有只谬刺
不灸而愈。此病有浅深也。舍弟登山。为雨所搏。一夕、气闷几不救。见昆季必泣。有欲别
之意。予疑其心悲。为刺百会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疼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
人治哮喘。只谬肺俞。不谬他穴。惟按肺俞不疼酸者。然后点其它穴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肺气(肺风)
属性: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灸阴都随年壮。肺胀胁满。呕吐上气等病。灸大椎并两乳上第
三肋间。各止七壮。肺与大肠俱实。中府、主肺寒热。(见上气。)膻中、治肺气咳嗽上
脓。不得下食。胸中如塞。(铜)天突、治肺痈咯唾脓血。咽干舌下急。喉生疮。中府、
治肺系急。胸痛悚悚。胆热。呕逆上气。咳唾浊涕。肩背痛风汗出。腹胀食不下。明下云、
肺急胸满。喘逆唾浊。善噎皮痛。太渊、治肺胀满膨膨。明下云、疗胸中气满不得卧。肺
胀满膨膨。肺俞、疗肺寒热。肺痿。上喘咳嗽。嗽血。胸胁气满。不得卧。不嗜食。汗不
出。及背急强。(明下)凡肺风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灸肺俞各二壮。水沟、疗
面肿唇动。叶叶肺风。状如虫行。(明)风池、(见面肿。)疗肺风。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咳嗽(余见咳逆)
属性:三里、主咳嗽多唾。(千)缺盆、膻中、巨阙、主咳嗽。鱼际、疗咳嗽喘。(见寒热
肺心痛。咳引尻溺出。(明)肺俞、疗肺嗽。(见传尸。)少泽、心俞、(见心痛。)库房、
(见逆气。)疗咳嗽。天突、疗咳嗽上气噎。胸中气。喉内如水声。廉泉、疗咳嗽少气。
(见少气。)膻中、(见肺痈。)疗咳嗽上气。下云、疗咳嗽气短。经渠、(见喘。)疗嗽逆
上气。天池、疗上气咳嗽。胸中气满。喉鸣。四肢不举。腋下肿。(下)解溪、疗上气咳
嗽。喘息急。腹中积气上下行。鱼际、列缺、少泽、(见螈 。)缺盆、治咳嗽。(铜)尺泽
、治咳嗽唾浊。(见喉痹。)肩中俞、治咳嗽上气唾血。大杼、治风劳气咳嗽。(见风劳
。)风门、治喘气卧不安。(见风劳。)肺俞、治肺痿咳嗽。(见劳瘵。)膻中、治肺气咳
嗽。(见肺气。)涌泉、治妇人无子。咳嗽身热。(明下咳嗽气短。)前谷、治咳嗽衄血。
项颈痛。太溪、治 癖咳嗽。不嗜食。上气咳嗽。灸肺募五十壮。(千见上气。)嗽灸手
屈臂中有横文外骨捻头得痛处。十四壮良。嗽灸两乳下黑白际。各百壮。即瘥。又以蒲当
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云云。廉泉、天井、(并见上气。)太
渊、治咳嗽。(铜见不卧。)
久嗽最宜灸膏肓穴。其次则宜灸肺俞等穴。各随证治之。若暴嗽则不必灸也。有男子忽
气出不绝声。病数日矣。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而愈。初不之灸。何其神也。
千翼十二种风。风入肺、则咳逆短气。又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神门。脾咳刺太白。肺咳刺
太泉。肾咳刺太溪。胆咳刺阳陵泉。又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中间随年。并主上气。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咳逆
属性:(余见咳逆上气 喘 伤寒呕哕)
然谷、天泉、陷谷、胸堂、章门、曲泉、天突、云门、肺俞、临泣、肩井、风门、行间
、主
咳逆。(千)维道、主咳逆不止。大陵、主咳逆寒热发。大陵、少商、主咳逆喘。大
泉、主咳逆胸满。喘不得息。(明下同。)三里、主咳逆多吐。中府、主肺系急。咳辄胸
痛。前谷、主咳而胸满。经渠、行间、主喜咳。侠白、主咳。干呕烦满。支沟、主
咳。面赤而热。咳唾噫。善咳。气无所出。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并千。)
孔最、天泉、(见心痛。)大溪、(见心痛。)行间、俞府、(见喘。)神封、(见胸满。)
腹结
、(见脐痛。)少商、(见善噫。)浮白、治咳逆。(铜)肝俞、治咳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
侧难橛胁下与脊相引而反折。目上视。目眩。循眉头痛。惊狂鼽衄。起则目KT KT 。目生白翳
。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气。明下云、疗咳逆。两胁满闷。鱼际、治咳引尻痛
。窍阴、治胁痛。咳逆不得息。浮白、疗咳逆。疝积胸满。不得喘息。胸瘵。(明)太
渊、疗咳逆烦心。不得卧。(下)灸咳逆法。乳下一指许。正与乳相直骨间陷中。妇人即屈
乳头度之。乳头齐处是穴。炷如小豆许。灸三壮。男左女右。只一处火到肌。即瘥。良方云
、族中有霍乱吐痢垂困。忽发咳逆。遂至危殆。与 延陈中裕病伤寒。咳逆甚。气已不属。
皆一灸而愈云。凡伤寒及久病。得咳逆、皆为恶候。投药不效者。灸之必瘥。若不瘥、则多
不救。(必用方云。哕者克逆也。见呕哕。)
咳病有十。曰风咳、寒咳、支咳、胆咳、厥阴咳、与五脏咳。千金载其刺法详矣。而伤
为恶证。施秘监尊人患伤寒咳甚。医告技穷。施检灸经。于结喉下灸三壮。即瘥。盖天突穴
也。神哉神哉。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咳逆上气
属性:(上气 又见咳逆)
魄户、气舍、 、(甲乙)期门、右手屈臂中横文外骨上。主咳逆上气。(千)天容等
、主咳
逆上气。喘息呕沫。(见齿噤。)魄户、中府、主肺寒热呼吸不得卧。咳逆上气。呕沫。喘
气相追逐。天突、华盖、(明云。喘不能言。)主咳逆上气。喘暴。俞府、(明下同。)神
藏、主咳逆上气。喘不得息。经渠、主咳逆上气喘。掌中热。扶突、主咳逆上气。咽中
鸣喘。咳喘、曲泽出血立已。又主卒咳逆、逆气。紫宫、玉堂、太溪、主咳逆上气心烦
。(明云。紫宫玉堂。主咳逆。) 中、石门、主咳逆上气。涎出多唾。 中、云门、主
咳逆上气。涎出多唾。呼吸喘悸。坐不安席。库房、中府、周荣、尺泽、主咳逆上气。呼
吸多唾。浊沫脓血。气舍、治咳逆上气。瘤瘿。喉痹咽肿。颈项强。(铜)水突、治咳逆上
气。咽喉壅肿。呼吸短气。喘息不得。厥阴俞、治逆气呕吐。心痛留结。胸中烦闷。扶
突、治咳多唾上气。咽引喘息。喉如水鸡鸣。魄户、治背膊痛。咳逆上气。呕吐烦满。
库房、(见胸胁满。)屋翳、(见唾血。)膏肓俞、治上气咳逆。(见劳瘵。)天突、治咳逆
上气。胸中气噎。喉中如水鸡声。下云、胸中气鲠鲠。天溪、(见胸痛。)中府、治吐逆
上气。(见肺气。)气海、治一切气。(见少气。)明下云、疗五脏气逆上攻。经渠、治
咳嗽上气。数欠。幽门、治逆气数咳。女子逆气。鱼际、疗短气心痹。悲怒逆气。狂惕
。胃气逆。(明)建里、疗呕吐上气。心痛身肿。厥阴俞、疗逆气呕逆。牙痛。留结胸满
。石门、疗身寒热。咳逆上气。呕吐血。(下)库房、疗胸胁满。咳逆上气。呼吸不至息
。建里、治呕逆上气。气户、治喘逆上气。(见嗽。)凡上气多有服吐药得瘥。亦有针
灸得除者。宜深体悟之。(千)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上气咳逆
。短气。风劳百病。肩井二百壮。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风门、热府百壮。上气咳逆
。短气胸满。多唾恶冷痰。肺俞五十壮。上气气闭。咳逆咽冷。声破。喉猜猜。天瞿五十壮
。上气胸满。短气咳逆。云门五十壮。上气咳逆。胸痹背痛。胸堂百壮。不针。上气
咳逆。膻中五十壮。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巨阙、期门各五十壮。逆气虚劳。
寒损忧恚。筋骨挛痛。心中咳逆。泄注腹满。喉痹。颈项强。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
骨痛。大小便涩。鼻中干。烦满狂走易气。凡二十二病。皆灸绝骨五十壮。凡上气冷发。
腹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从不痛至痛止。上气厥逆。
灸胸堂百壮。穴在两乳间。呕吐上气。灸尺泽。不三则七壮。肩俞、主上气。天府、主
上气喘不得息。天池、主上气喉鸣。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 肩息。大气逆上喘鸣
。坐伏不得息。取之天容。上气胸痛。取之廉泉。(甲乙)天井、治咳嗽上气。(铜)廉泉
、治咳嗽上气。喘息呕沫。风门、治呕逆上气。(见风劳。)肺俞、治上气呕吐支满。(
明有脊强寒热字。)不嗜食、汗不出。
玉堂、治上气。(见胸满。)云门、治气上冲心。(见胸满。)气冲、治肠中大热。不
得安卧。腹有逆气上攻。心腹胀满淫泺。云门、疗呕逆气上。胸胁彻背痛。(明)天突、膻中、
天池、解溪、(下)肩中俞、疗咳嗽上气。(并见咳嗽。)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少气
属性:(短气 乏气 结气)
然谷、治喘呼少气。(铜)上廉、治脏气(明云大肠气。)不足。三里、治胃气不足。
气
海、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者。皆灸之。少府、(见忧悲。)膀胱俞、
(见便赤。)少冲、(见伤寒。)步郎、(见胸胁满。)间使、(见狂。)肾俞、(见劳瘵。)大
钟、(见淋。)治少气。至阴、治少气难言。(见寒热。)神门、治少气不足。(见烦心。)
小肠俞、(见脚气。)鱼际、大陵、(见伤寒无汗。)肝俞、(见咳逆。)治短气。膺窗、
治胸满短气。行间、治癫疾短气。凡胸满短气。不得汗。皆针补手太阴以出汗。(千)
涌泉、主短气。(见无子。)膻中、华盖、主短气不得息。不能言。步郎、安都、主鬲上
不通。呼吸少气。喘息。大包、主大气不得息。廉泉、疗咳嗽少气。喘息。呕沫。噤龈
。风门、疗气短不安。(见风劳。)肝俞、(见中风。)疗短气不食。伏兔、疗腹胀少气
。肝俞、(明下)疗气短。短气灸肓井二百壮。(千见上气。)短气不得语。灸天井百壮
。或大椎随年壮。或肺俞、或肝俞、或尺泽、各百壮。或小指第四指间交脉上。七壮
。或手十指头。合十壮。
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五十壮。又盐灸脐孔中二七壮。乏气。灸第五椎下随年壮。
短气。灸巨阙等。(见上气。)
云门、风门、热府、肺募、(见上气。)巨阙等、(见螈 。)期门等、主短气。(见心痛
巨阙、解溪、(并见惊。)然谷、尺泽、主少气。(并见立痛。)巨阙、(见惊。)治少气。
(铜)胆俞、疗心胀满。吐逆短气。痰闷。食难下不消。(明)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灸鬲
俞七壮。(千)气结、灸太仓百壮。(见心痛。)通谷、治结积留饮。(铜见痰。)心腹诸
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利。灸太仓百壮。结气
里。针药所不及。灸肓募随年壮。(并千。)中脘、治寒癖结气。(铜)隔结。(见呕。)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贲豚气
属性:(伏梁气 息贲)
凡卒厥逆上气。气攻两胁。心下痛满。奄奄欲绝。此为贲豚气。即急作汤。以浸两手足
。数
数易之。(千)贲豚腹肿。灸章门百壮。贲豚、灸气海百壮。或期门、或关元百壮。
贲豚抢心不得息。灸中极五十壮。贲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贲豚上
下
。灸四满一七壮。期门、(见产。)阴交、石门、主贲豚。(见无子。)贲豚腹肿。章门
主之。贲豚气上。腹 痛。茎肿。先引腰、后引小腹。腰 小痛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
便。两丸骞。石门主之。贲豚气上。腹 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阴交主之。(
并甲。)章门、(铜同。)石门、(明下同。)阴交、主贲豚上气。期门、主贲豚上下。(铜
中极、主贲豚上抢心。甚则不得息。天枢、主贲豚胀疝。归来、主贲豚。卵上入。引茎痛
。天枢、主气疝。烦呕面肿。贲豚。(甲)关元、中极、主妇人贲豚抢心。上管、疗心
中烦。贲豚气。胀满不能食。(明)巨阙、治贲豚气胀不能食。(铜)中脘、治因读书得奔
豚气上攻。伏梁心下。状如覆杯。寒癖结气。(明云。贲豚气如闷。伏梁气如覆杯。)归来
、治小腹贲豚。千云、主贲豚。(并见阴痛。)中极、治贲豚抢心。甚则不得息。恍惚尸厥
。关元、疗贲豚。寒气入小腹。(千同。)时欲呕。溺血。小便黄。腹泄不止。(明下)
气海、疗贲豚腹坚。(见劳。)期门、主贲豚。(见产后。)气穴、治贲气上下。引腰脊痛
。(见月事。)关元、中极、阴交、石门、四满、(千并见无子。)期门、(见产后疾。)主
妇人贲豚。上管、治伏梁气。状如覆杯。(铜与明同。)中管、治伏梁气。(见上。)
期门、缺盆、(千见胸满。)鸠尾、(心痛。)主息贲。(肺之积曰息贲。在右胁下。
大如杯。)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癖
属性:鬲俞、疗 癖。气块鬲痛。(明)小儿癖、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千)三阴交、治
癖
腹寒。膝股内痛。气逆。小便不利。(铜)鬲俞、治热病汗不出。腹中积癖。默默嗜卧。四
肢怠惰。不欲动。身常湿不能食。食则心痛周痹。身皆痛。脾俞、治 癖积聚。(见腹胀
。)中脘、治寒癖结气。下脘、治癖块。(见腹痛。)明云、疗腹坚硬癖块。脉厥厥动。
不容、治腹满 癖。不嗜食。腹虚鸣呕吐。胸背相引痛。喘咳口干。痰癖胁下痛重肋疝瘕
。漏谷、治 癖冷气。心腹胀满。食饮不为肌肤。三里、太溪、(见嗽)治 癖。(明下
云症癖。)府舍、治疝癖。(见痹疼。)灸小肠气、 癖气。发时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者。
并妇女本脏气血癖。走疰刺痛。(见肾虚。)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症癖(余见疝瘕)
属性:瘕、灸内踝后宛中随年壮。又气海百壮。(千)久冷及妇人 瘕。肠鸣泄利。绕脐绞
痛。
天枢百壮。三报之。勿针。地机、主溏瘕。(见溏泄。)阴陵泉、太溪、太阴 、主疝瘕
。(见疝瘕。)不容、(见 癖。)中极、(见疝。)治疝瘕。关元、(见带下。)治妇人瘕聚
。(明云疗瘕聚诸病。)膀胱俞、治女子瘕聚。(明同。)脚膝无力。曲泉、(漏谷同。)治
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沃股内。(千同见无子。)小腹坚大如盘。胸腹胀满。饮食不消。妇人
瘕聚瘦瘠。三焦俞百壮。三报。内踝后宛宛中随年壮。又气海百壮。久冷及妇人症癖。肠鸣
泄痢。绕脐绞痛。天枢百壮。三报。勿针。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
近第二肋下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头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初日灸三。次日五。后七
。周而复始。至十止。(唯忌大蒜。)又关元五十壮。脐上四指五十壮。积聚坚满痛。章门一
百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积聚
属性:冲门、主腹中积聚疼痛。(千)鬲俞、阴谷、(见腹痛。)主积聚。上管、主心下坚。
积聚
冷胀。悬枢、主腹中积上下行。高曲、主腹中积聚。太阴 、主腹满积聚。膀胱俞
,主坚结积聚。积聚坚满。灸脾募百壮。穴在章门季肋端。心下坚。积聚冷胀。灸上管百
壮
。三报之。积聚坚大如盘。冷胀。灸胃管二百壮。三报之。冲门、(见腹满。)府舍、(
见痹疼。)治腹满积聚。(铜)鬲俞、阴谷、(见腹痛。)主积聚。(千)
悬枢、治积聚上下行。水谷不化。下利。腹中留积。(铜)明下云、积气上下行。(解溪
同。)
腹中尽痛。脾俞、治积聚。(见 癖。)商曲、治腹中积聚。(千同。)肠中切痛。不嗜食
。四满、治脐下积聚。疝瘕。肠 切痛。振寒大腹有水。通谷、治结积留饮。(见痰。)
章门、疗积聚气。(明)中极、疗冷气积聚。时上冲心。饥不能食。(下)脾俞、治积聚
。(铜见腹胀。)中管、主积聚。(千见腹胀。)积聚灸肺俞。或三焦俞。(见腹胀。)脾
俞、疗黄胆积聚。(见黄胆)脏腑积聚。灸三焦俞。心腹积聚。灸肝俞。(并见腹胀。)
期门、主喘逆。卧不安席。咳。胁下积聚。(千)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积气
属性:梁门、治胁下积气。(期门同见吐泻。)食饮不思。大肠滑泄。谷不化。(铜)解溪、
(见
咳嗽。)悬枢、治积气上下行。(见积聚。)关门、治积气。肠鸣卒痛。泄利。不欲食。
腹中气游走。夹脐急。气海、治气结成块。状如覆杯。(见脐痛。)阴交、疗气痛如刀搅
。作块如覆杯。(明见便赤)章门、疗积聚气。(见积聚。)膻中、岐伯云疗积气成噎。(
下)三里、(见腹坚)不容、疗积气。(见腹痛。)章门、疗积气如石。(见鼓胀。)梁门
、主胸下积气。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腹痛(余见心痛)
属性:气海、主小腹疝气。游行五脏。腹中切痛。(千)鬲俞、阴谷、主腹胀。胃管暴痛。及
腹积
聚。肌肉痛。高曲、(一名商曲。)主腹中积聚。时切痛。冲门、主寒气满。腹中积痛。
癃淫泺。四满、主腹僻切痛。天枢、外陵、主腹中尽疼。昆仑、主腹痛。喘暴满。
复留、主腹厥痛。巨阙、上管、石门、阴跷、主腹中满。暴痛汗出。大溪、主腹中相引
痛。丰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铜同。明见厥逆。)鸠尾、主腹皮痛瘙痒。
肓俞、主腹切痛。气冲、主身热腹痛。中极、主腹中热痛。行间、主腹痛而热。上柱
心。心下满。分水、疗腹肿不能食。肠坚腹痛。胃胀不调。坚硬。(明)大杼、疗腹痛。
肾俞、疗寒热腹痛雷鸣。气逆心痛。不容、疗腹弦急。不得食。腹痛如刀刺。(内)胁积
气膨膨。(下)上管、疗腹 刺痛。(见吐。)太白、(见霍乱。)温溜、三里、(见胃。)陷
谷、(见水肿。)治腹痛。腹哀、治大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铜)鱼际、治腹痛
不下食。肓俞、治大腹寒疝。大便燥。腹切痛。地机、(见水肿。)治腹胁气胀。外
陵
、治腹痛心如悬。下引脐腹痛。下脘、治腹痛。六腑之气寒。谷不转。不嗜食。小便赤。腹
坚硬。
癖块。脐上厥气动。日渐瘦。(铜)脾俞、治腹痛不嗜食。(见 癖。)三焦俞、治腹痛欲
泄。(见腹胀。)膀胱俞、
治腹痛。(明下同。)天枢、治女人腹痛。(见月事。)石关、治妇人恶血上冲。腹
痛不可忍。(见无子。)胃俞、治腹痛。(见腹胀。)中管、主腹中甚痛。作脓。(千见腹
胀。)小儿卒患肚皮青黑。不急治。须臾即死。酒和胡粉涂。干则再涂之。又灸脐四边各
半寸。并鸠尾骨下一寸。各三壮。(集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腹满(心满胀)
属性:凡腹满痛不得息。正仰卧。屈一膝申一脚。并气冲针入三寸。气至泻之。(千)大钟、
陷谷、(见噫。)悬钟、主腹满。(千云小儿腹满不食。)阴市、主腹中满。痿厥少气。
阴、主腹满积聚。冲门、主寒气腹满。腹中积聚痛。隐白、主腹满喜呕。三里、行
间、曲泉、主腹 满。商丘、主腹中满。向向然不便。心下有寒痛。漏谷、主肠鸣。强
欠。心悲。气逆。腹 满急。巨阙、上管、石门、阴跷、主腹中满。暴痛汗出。期门、
主伤食腹满。(见产。)通谷、主结积留饮癖。(见肠 。)石关、主心坚满。(见大便不
阴都、主心满气逆肠鸣。听宫、(明同。)治心腹满。(铜)冲门、治腹寒气满。(见积
聚。
)大都、治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厉兑、(见尸厥。
)漏谷、(见 癖。)治心腹胀满。腹满。灸绝骨。(千见上气。)巨阙等、主腹满。昆仑
、主腹暴满。(并见腹痛。)太白等、主腹大满。(见腹胀。) 、(在鼻衄门。)三里
、疗腹满。(明见腹大。)中管、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霍乱。出泄不自知。心痛。
(铜)心腹诸病心痛。灸太仓。(千)心腹 痛。灸肝俞。胆俞、疗心胀满。(明见上气
。)府舍、治腹满。(铜)四满、治大腹有水。(见水肿。)神堂、治胸腹满。(见肩痛。
)鱼际(铜同。)等、治腹满。(见伤寒。)石门、主腹满疝积。(千见无子。)分水、疗
腹肿不能食。(见腹痛。)意舍、治腹满虚胀。(见腹胀。)
人有心腹满胀者。予只多以厚朴与之。令每服细锉七八钱重。(幼小量减。)用生姜七片
水小
碗煎至七分服。滓再煎服。不过五六服。胀满脱去。针灸之效。未必如此速也。因识于此。
腹痛、按之痛。重按却不痛。此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有积也。气痛不可下。下之愈
痛。虚寒证也。小建中汤治腹痛如神(良方)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腹胀
属性:(胸胁胀附 心胀 余见心腹满胀)
鬲俞等、(见腹痛。)主腹胀。(千)脾俞、大肠俞、主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而身羸瘦
。中极、主寒中腹胀。上管、主心下坚。积聚冷胀。隐白、主腹胀逆息。又主腹中寒
冷气胀喘。尺泽、主腹胀喘振栗。天枢、主腹胀。气冲胸。(见肠鸣。)中管、主腹胀
不通疰大便坚。忧思损伤。气积聚。腹中甚痛。作脓肿。往来上下。大溪、主腹中胀肿。
京门、主寒热 胀。三里、章门、京门、厉兑、内庭、阴谷、络却、昆仑、商丘、阴陵
、曲泉、主腹胀满不得息。气冲、主腹中大热不安。腹有大气。暴腹胀。(明下云又脐下
坚。)满癃淫泺。期门、主腹大坚不得息。胀痹满。小腹尤大。巨阙、上管、主腹胀心
腹满。五里、主心下胀满而痛。上气。太白、(又见痢。)公孙、主腹胀食不化。鼓胀。
腹中气大满。阴陵泉、主腹中胀。不嗜食。胁下满。腹中盛水。胀逆不得卧。凡头目痈
肿。胸胁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大钟、主胸喘息胀。关元、期门、少商、主胁下胀
。石门、治腹胀坚硬。水肿支满。(铜)解溪、(见中风。)血海、(见漏下。)商丘、(
见肠鸣。)治腹胀。胆俞、治心腹胀满。呕则食无所出。口苦舌干咽痛。食不下。中膂
俞、(见消渴。) 、(见肩背痛。)鬲俞、治腹胀。(见呕吐。)脾俞、治腹胀引胸背痛
。食饮倍多。身渐羸瘦。(明下同。)黄胆善欠。胁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 癖腹痛。
不嗜食。胃俞、治胃寒腹胀。不嗜食。(明同。)羸瘦。肠鸣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
。三焦俞、治肠鸣腹胀。水谷不化。腹痛欲泄注。目眩头痛。吐逆。饮食不下。肾俞、
治心腹膨胀。(见劳瘵。)三里、(见胃。)悬钟、治心腹胀满。(见膝挛。)大肠俞、治腹
胀绕脐切痛。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脊强不得俯仰。中 、治腹胀下利。阳纲、治
腹满胀。大便泄利。(明下同。)小便赤涩。身热目黄。太白、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
化。呕吐。泄脓血。意舍、治腹满虚胀。大便滑泄。背痛恶风寒。食饮不下。呕吐消渴。
目黄。胃仓、治腹虚胀。水肿。食饮不下。恶寒。背脊不得俯仰。中府、治腹胀食不下
。(见脉气。)中脘、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阴谷、治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
如蛊。女如妊娠。承满、治肠鸣腹胀。上喘气逆。食饮不下。肩息唾血。大敦、治腹胀
满。三阴交、治脾病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隐白、治腹胀喘满。
不得卧。呕吐。食下暴泄。隐白、疗腹中有寒热起气喘。衄血不止。腹中胀逆。胫寒热不
得
满、灸鬲俞百壮。三报。(千)胸满、心腹积聚痞痛。灸肝俞百壮。三报。胀满、水肿。
脾俞随年壮。三报。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
肋。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三焦俞随年壮。胀满雷鸣。大肠俞百壮。三报。
胀满。气聚寒冷。胃管百壮。三报。在鸠尾下三寸。腹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中
守百壮。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胀满瘕聚。滞下疼。气海百壮。忌针。胀满气如水肿
状。小腹坚如石。膀胱募百壮。在中极。脐下四寸。胀满。
肾冷。瘕聚泄利。天枢百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心腹坚大(余论见腹满)
属性:下管、疗腹胃不调。腹痛不能食。小便赤。腹坚硬癖块。脉厥厥动。(明)冲阳、治腹
坚大。不嗜食。振寒。(铜)期门、治腹坚硬。(见霍乱。)次 、治心下坚胀。石门、治腹
(明有痛字。)坚硬。(见腹胀。)肓门、治心下肓大坚。水分、治腹坚如鼓。(见水肿
。)志室、治腹坚急。阴陵泉、地机、(并见水肿。)下脘、治腹坚硬。(见腹痛。)
膀胱俞、主坚结积聚。(千)上管、主心下坚。积聚冷胀。肓门、主心下大坚。丘
墟
、主大疝腹坚。期门、主腹大坚。(见腹胀。)冲阳、主腹大。不嗜食。解溪、主腹大
下重。又主厥气上柱腹大。三里、疗腹满坚块。不能食。胃气不足。反胃。胸胁腹积气。
(明)天枢、疗腹大坚。(下见漏下。)小儿腹大。灸分水。(见水肿。)分水、疗腹痛。
胃胀坚硬。(明见腹痛。)石关、主心坚满。(千见大便不通。)积如盘。(积聚。)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鼓胀(余见腹胀)
属性:水分、治腹坚如鼓。水肿腹(明作肠。)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息。(铜)
神阙(见水肿。)公孙、治腹虚胀如鼓。水分、治腹坚如鼓。明下云、疗鼓胀。(见水肿。)复
溜、治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十水病。(明下同。)章门、疗身黄羸瘦。四肢怠惰。
腹胀如鼓。两胁积气如卵石。(明下)中封、四满、主鼓胀。(千见阴缩。)太白、公孙、
主腹鼓胀。腹中气大满。(见腹胀。)三阴交、石门、主水胀。小腹皮敦敦然。(见水肿。)
甄权云、分水主鼓胀肠鸣。(水肿。)鼓胀。中封二百壮。贲豚冷气。心间伏梁。状如
覆杯。冷结诸气。针中管八分。留七呼。泻五吸。疾出针。须灸。日二七壮。至四百止。忌
房室。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利。太仓
、中管百壮。心下坚。积聚冷热腹胀。上管百壮。(千翼)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四
<篇名>水肿
属性:(杂肿 四肢肿 石水)
水通身肿。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随年壮。又灸两手大指缝头七壮。(千)虚劳、浮肿、灸
太冲百壮。又灸肾俞。凡头目痈肿。留饮胸胁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陷谷、列缺、主面
目痈肿。阳陵泉、公孙、主头面肿。完骨、巨 、主头面气。 肿。天枢、丰隆、
厉兑、陷谷、冲阳、主面浮肿。中府、间使、合谷、主面腹肿。解溪、主风水。面 肿。
黑。气舍、主肩肿不得顾。三里、主水腹胀。皮肿。曲泉、主腹肿。阴谷、主寒热
腹偏肿。大敦、主大腹肿胀。脐腹邑邑。阴交、石门、主水胀。水气行皮中。小腹皮敦
敦然。小便黄。气满。屋翳、主身肿。皮痛不可近衣。关门、主身肿身重。
天府、主身胀逆息不得卧。风汗身肿。喘息多唾。上星、治头风、面虚肿。(铜)囟
会、
治目眩面肿。前顶、治目眩。面赤肿。小儿顶肿。脑户、治目黄头肿。水沟、治水气
遍身肿。(明云。若是水气。唯得针此。若针余穴。水尽即死。)胃仓、治水肿。(见腹胀
。)缺盆、治水气。(见瘰 。)屋翳、治身体肿。皮肤痛不可近。及淫泺螈 不仁。
肾俞、治身肿。(见劳瘵。)建里、治腹胀身肿。神阙、治水肿鼓胀。肠鸣如流水声。
中极、石门、治水肿。(见腹胀)四满、治大腹有水。(见积聚。)章门、治腹肿脊强。四
肢伤惰。涌泉、治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五指端尽痛。足不得践地。(阴谷同上。)三
里、治水气。(明同。)复溜、治十水病。(见鼓胀。)维道、治水肿。不嗜食。(见呕吐
。)地机、治丈夫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阴陵泉、治腹中寒。不
嗜食。鬲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难俯仰。陷谷、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
肠鸣腹痛。分水、疗腹肿不能食。若是水病。灸大良。(明)下云、疗水病腹肿。绕脐痛。
冲胸不得息。甄权云、主水气浮肿。鼓胀。肠鸣如雷声。时上冲心。(铜见鼓胀。)曲骨
、疗水病胀满。(下)小儿水气。四肢尽肿。及腹大。灸分水三壮。胃仓、主水肿胪胀。食
饮不下。恶寒。(千)水沟、主水肿。人中满。关元、主妇人小腹满。石水。(见无子。)
章门、主身润、石水身肿。关元、主小腹满。石水。四满、然谷、主大腹石水。气
冲、主大气石水。丰隆、主四肢肿。身湿。(铜同。)丰隆、复溜、主风逆四肢肿。列
缺、主汗出四肢肿。复溜、治四肢肿。(铜见鼓胀。)
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此明堂铜人所戒也。庸医多为人针水分。杀人
多矣。若其它穴。亦有针得瘥者。特幸焉耳。不可为法也。或用药、则禹余粮元为第一。(见既
效方。)予屡见人服验。故书于此。然灸水分。则最为要穴也。有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
饮之。久之不效。以受其延待之勤。一日忽为灸水分与气海穴。翌早观面如削矣。信乎水分
之能治水肿也。明堂固云若是水病、灸大良。盖以此穴能分水。不使妄行云焉耳。但不知明
堂又云针四分者。岂治其它病当针四分耶。
百病水肿。肾俞百壮。胃仓随年。水肿。陷谷随年。水肿上下。阴交百壮。水肿
大腹。阴市随年。人中满、唇肿。及水肿大水。脐中、石门百壮。风水。上廉随年
。水肿不得卧。阴陵泉百壮。石水。灸然谷、气冲、四满、章门。水分、主水肿。腹满不
能食。坚硬。日七壮至四百止。忌针。针水尽即死。水病灸至瘥止。(千翼)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脐痛
属性:中极、疗脐下块如覆杯。(明见淋。)铜云、结如覆杯。(见淋。)关元、治脐下 痛。
赤涩。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脐下结血、状如覆杯。(明同。)转胞
不得。(铜)阴交、治脐下 痛。女子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中封
、(见疟。)水分、(见水肿。)神阙(见泻。)治绕脐痛。曲泉、主痛引脐中。(千见疝。)
予旧苦脐中疼。则欲溏泻。常以手中指按之少止。或正泻下。亦按之。则不疼。它日灸
脐中。遂不疼矣。后又尝溏利不已。灸之则止。凡脐疼者。宜灸神阙。
关门、治气游走。夹脐急。(见积气。)下脘、治脐上厥气动。(见腹痛。)气海、治
脐下冷气上冲心。血结成块。状如覆杯。小便赤涩。腹结、治绕脐痛。上抢心。(千同。)腹寒
。泄利咳逆。天枢、治夹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明下云、冷气脐痛。(见
冷气。)千云、冬感寒脐痛。(见泻。)外陵、主心如悬。下引脐腹痛。(千见腹痛。)上
廉、治夹脐腹痛。(见胁痛。)四满、治脐下切痛。(见积聚。)分水、疗水肿绕脐痛。(
小儿脐肿。灸腰后对脐骨节间三壮。然谷、主儿脐风口不开。(铜同。)善惊。绕脐
绞痛
。灸天枢百壮。(千见 瘕。)脐下绞痛。灸关元百壮。(见腹寒热。)脐中、石门等、主
疝绕脐。脐中、石门、天枢、主脐疝绕脐。蠡沟、疗脐中积气。(千并见疝。)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膺痛
属性:玉堂、疗胸满膺痛。(见心烦。)玉堂、治胸膺骨疼。紫宫、治胸膺骨疼。大溪、
治乳肿贲膺。(并见胸胁痛。)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胸满
属性:(胸胁满 龟胸)
凡胸满短气。不得汗。皆针补手太阴以出汗。(千又见霍乱。)神堂、主胸腹满。三
间、主胸满肠鸣。阳溪、天容、主胸满不得息。曲池、人迎、神道、章门、中府、(明下
同。)临泣、天池、旋机、府俞、主胸中满。阳交、主胸满肿。鸠尾、主胸满咳逆。大
泉、主胸满 呼。胸膺痛。巨阙间使、主胸中淡淡。
梁门、主胸下积气。期门、缺盆、主胸中热。息贲。胁下气上。云门、主胸中暴逆
心俞、大杼、主胸中郁郁。然谷、主胸中寒。脉代、时不至寸口。小腹胀。上抢心。胸
胁满。灸期门。(见心痛。)玉堂、(见心烦。)疗胸满膺痛。(明)三间、疗胸满腹鸣。
膻中、(见肺痈。)疗胸中气满如塞。乳根、疗胸下满闷。
阳交、(见膝痛。)临泣、(见腋肿。)治胸满。委阳、治胸满膨膨。(铜见尸厥。)璇
玑、治胸皮满痛。(明同。)下云、胸胁支满。俞府、治胸满。(见喘。)商阳、治胸中气满
。喘咳支肿。鬲关、治胸中噎闷。(见背痛。)阳溪、神封、治胸满不得息。咳逆。肺
俞、治胸中气满。背偻如龟。腰强头目眩。令人失颜色。辄筋、治胸中暴满。不得卧。喘
息。鬲俞、治胸满支肿。(见呕吐。)胃俞、治胸胁支满。(见腹胀。)涌泉、神堂、治
胸腹满。(见肩痛。)中庭、治胸胁支满。噎塞食不下。呕吐。食还出。云门、治喉痹。
胸烦满。气上冲心。咳喘不得息。胸胁短气。肩痛。不得举臂天池、治胸中有声。(见鬲痛
。)曲池、治胸中烦满。胸乡、治胸胁满。引胸背痛。不得(明下有卧字。)转侧。周
荣、治胸胁满。不得俯仰。食不下。咳唾稠脓。(明下同。) 中、治胸胁支满。咳逆喘。
能食。(明同。)神藏、治胸胁支满。咳逆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嗜食。(明同。)气
户、治胸胁支满。喘逆上气。胸背急。不得息。不知食味。食窦、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
灵墟、治胸胁支满。痛引胸不得息。咳逆呕吐。胸满。不嗜食。(明同。)步郎、治
支满。鼻塞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明同。)章门、治胸胁支满。(见肠鸣。)
库房、治胸胁支满。咳逆上气。多唾浊沫脓血。期门、治产后胸胁支满。(见心痛。)
外丘、治胸胁胀满。侠溪、治胸胁支满。寒热汗不出。云门、疗胸胁彻背痛。(见上气
。)华盖、疗胸胁满痛引胸。(明见喘。)紫宫、(见心烦。)中庭、(见反胃。)涌泉、治
胸胁支满。通谷、章门、曲泉、鬲俞、期门、食窦、(明下同。)陷谷、石门、主胸胁支
满。(千)胃俞、三里、紫宫、华盖、中庭、神藏、灵墟、侠溪、步郎、商阳、上廉、气户
、周荣、上管、劳宫、涌泉、阳陵泉、主胸胁柱满。胆俞、(明下同。)章门、主胁痛不
得卧。胸满。呕无所出。前谷、主咳而胸满。阳气逆上满胸。取天容。(见上气。)肺
俞、巨阙、主胸满。(见上气。)大泉、治胸胁支满。(铜见心痛。)天 、治胸中烦闷。
(见肩背。)肝俞、疗两胁满。(明见咳。)浮白、疗胸满。库房、疗胸腹两胁满。(见咳
。)天池、治寒热胸鬲烦满。头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声。喉鸣。膺
窗、治胸满短气。魂门、疗胸背痛。(见尸厥。)小儿龟胸。缘胎热胀满攻胸鬲所生。又
缘乳母食热面五辛。胸转起高。灸两乳前各寸半上两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春夏从下灸
上。秋冬从上灸下。若不根据此法灸。十不愈一二。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胸胁痛
属性:(胸痹痛 余见胸满)
本神、颅息、主胸胁相引。不得倾侧。(千)太白、主胸胁胀切痛。阳辅、主胸胁痛
环跳、至阴、主胸胁痛无常处。腰胁相引急痛。大包、主胸胁中痛。丰隆、(又见腹痛
。)丘墟、主胸痛如刺。胸胁满心痛。灸期门随年壮。乳根、主胸下满痛。膻中、(百
。)天井、主胸痹心痛。大泉、主胸膺痛。肺俞、云门、中府、隐白、期门、魂门、大
陵、主胸中痛。少冲、主胸痛。口热。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呕逆。面无滋润。灸上门随年
壮。穴在侠巨阙两边相去各半寸。(一云一寸。)经渠、丘墟、主胸背急。胸中膨膨。
大溪、治胸满痛。乳肿贲膺。咳逆上气。喉中作声。(铜)肝俞、治咳引胸
(见咳逆。)少冲、(见伤寒。)中府、治胸痛。(见肺急。)乳根、治胸满痛。华盖、
治胸胁支满。痛引胸中。咳逆上气。喘不能言。(明下同。)紫宫、治胸胁支满。胸膺骨疼
。饮食不下。呕逆。上气烦心。玉堂、治胸满不得喘息。胸膺骨疼。呕吐寒痰。上气烦心
。幽门、治胸中引痛。心下烦闷。逆气里急。支满不嗜食。数咳。健忘。丰隆、治厥逆
。胸痛如刺。腹切痛。明云、气刺不可忍。(见四肢厥。)太渊、治胸痹。逆气寒厥。善哕
呕。饮水咳嗽。烦怒不得卧。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千)间使、主胸痹。背相引
。临泣、主胸痹不得息。鱼际、主痹走胸。不得息。浮白、疗胸满胸痛。(明见咳逆
。)俞府、疗胸中
痛。(下)胸痹心痛不得息。痛无常处。临泣主之。胸痹灸胸堂。(见上气。)廉泉、(
见上气。)中府、(见咳。)主胸痛。胆俞、治胸胁不能转。(铜)明云、胸胁满。(见
干呕。)丘墟
、治胸胁满痛。不得息。明下云、胸满。(见太息)下廉、治胸胁小腹痛。大包、治胸胁
痛。(见上气。)肾俞、主两胁引痛。(千)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支沟、主
胁腋急痛。中管、承满、主胁下坚痛。腕骨、阳谷、主胁痛不得息。胆俞、章门、主胁
痛不得卧。窍阴、主胁痛咳逆。尺泽、少泽、主短气。胁痛心烦。关元、期门、少商
、主胁下胀。极泉、治胁下满痛。(铜)鬲俞、(见呕吐。)中膂俞、(见消渴。)窍阴、(
见咳逆。)阳谷、颅囟治胁痛。(见寒热。)肝俞、治两胁急痛。(见咳逆。)腕骨、治胁
下痛。不得息。肾俞、治胁满引小腹痛。(见劳瘵。)上廉、治飧泄。腹胁痛满。狂走。
侠脐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太溪、治腹胁痛连脊。手足厥冷。云门、疗胸胁彻背
痛。华盖、疗胸胁痛。(见胸满。)三里、主胁鬲痛。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鬲痛
属性:(五噎 气哽)
承满、乳根、疗鬲气。(明见噎。)膻中、疗胸鬲闷。咳嗽气短。喉鸣。(下)鬲俞、
痛。(见 癖。)商阳、疗胸鬲气满。(见喘。)足临泣、疗胸鬲满闷。(下见颊痛。)胸
中鬲气聚痛。好吐。灸厥阴俞随年壮。(千)隐白、(见呕吐。)巨阙、主鬲中不利。(明下
同。)食窦、(铜同。)主鬲中雷鸣。察察隐隐。常有水声。(明下云。疗鬲间鸣 陆常有
水声。)胸鬲中气。灸阙俞随年壮。天池、治胸鬲烦满。(铜见胸满。)膻中、治鬲气。
呕吐涎沫。率谷、(见痰。)鬲俞、治鬲胃寒痰。(见呕吐。)扶突等、主气哽。(千见喉
鸣。)天突、疗气鲠鲠。(明下见头项肿。)章门、疗噎。(见积气。)中庭、治胸胁支
满噎塞。(铜)大钟、治食噎不下。(见淋。)关冲、(见霍乱。)天突、治胸中气噎。(见
咳逆上气。)膻中、治胸中如塞。(明下。岐伯云积气成干噎。)天突、(见嗽。)关冲、(
吐泻。)治气噎。(明)乳根、疗鬲气。不下食。噎病。 、疗久疟。背气满闷。胸中
气噎。(下)神堂、(见脊。)中府、(见肺气。)疗善噎。(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背痛
属性:(胸背 背脊 余见肩背劳瘵)
经渠、丘墟、主胸背急。(千)附分、主背痛引头。(明下引颔。)鬲关、秩边、京骨
、主背恶寒痛。脊强难俯仰。
昆仑、主脊强。背尻骨重。鬲俞、治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饮不下。呕哕。多涎
唾。胸噎闷。(铜)
意舍、治(明下有胸胁胀满。)背痛恶风寒。食不下。呕吐。巨骨、治背膊痛。胸中
有瘀血。
肩背不得屈伸而痛。魄户、治背膊痛。(见上气。)神堂、治背脊强急。(见肩痛。)气
户,
治胸背急。(见胸胁满。)大椎、治气疰背膊拘急。承筋、治腰背拘急。不容、治胸背
相引痛。(见 癖。)经渠、治胸背拘急。胸满膨膨。(见疟。)
鱼际、治痹走胸背痛。(见寒热。)魄户、疗背胛闷。(明见劳下同。)下云、疗肩膊间
。背气不能引顾。咳逆上喘。胃俞、疗背中气上下行。脊痛腹鸣。(下)志室、疗背痛俯
仰不得。背痛灸巨阙等。或灸胸堂。(千并上气。)肺俞、治背偻如龟背。生时被客风拍
着脊骨达于髓所致。灸肺俞、心俞、鬲俞、各三壮。 、疗温疟、寒疟、病疟、背闷气
满。腹胀气眩。(明)胸中痛引腰背。(千见胸胁。)列缺、主胸背寒栗。(见肩痹。)鱼际
、治痹走胸背痛。(铜见寒热。)云门、疗胸胁彻背痛。(明见上气。)
背疼乃作劳所致。技艺之人。与士女刻苦者。多有此患。(士之书学。女之针指。皆刻
苦而成背疼矣。)色劳者亦患之。晋之景公是也。惟膏肓为要穴。予尝于膏肓之侧。去脊骨四寸
半。隐隐微疼。按之则疼甚。谩以小艾灸三壮。即不疼。它日复连肩上疼。却灸肩疼处愈。
方知千金方之阿是穴犹信云。(中每遇热。膏肓穴所在多出冷汗。数年矣。因灸而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肩背酸痛
属性:(肩膊 肩臂 余见背痛)
浮白、治肩背不举。(铜)神堂、疗肩背连胸痛。不可俯仰。(明下)商阳、治肩背急
。引
附分、治肩背急。(见腠理。)神堂、治肩痛。胸腹满。洒淅寒热。脊背急。(明同。)
三焦俞、治肩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涌泉、主肩背颈项痛。(千)天牖、缺盆、神道
、大杼、天突、水道、巨骨、主肩背痛。鬲俞、 、京门、尺泽,主肩背寒 。肩
天柱、治肩背痛欲折。(铜)肝俞、(见腰痛。)疗肩疼。(明)曲垣、治肩痛。周痹(
明同。)气注。肩膊拘急疼闷。(铜)肩外俞、治肩痹热痛。而寒至肘。(明同。)下云、疗肩痛
发寒热。引项强。肩井、治颈项不得顾。肩膊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扑伤。云门、(
见胸满。)秉风、治肩痛不能举。肩贞、治肩中热痛。(见风痹。)天宗、治肩胛痛。
天窗、(明下同。)治肩痛引项不得顾。前谷、疗膊胛小指痛。养老、疗肩欲折。(下
见臂。)青灵、疗肩不举。不能带衣。肩 、疗肩重不举。(见臂。)养老、天柱、主
肩痛欲折。天井、主肩痛不可屈伸。曲池、天 、主肩重痛不举。巨骨、主肩中痛。
不能动摇。(明下同。)肩外俞、主肩甲痛而寒至肘。后溪、主肩 痛。前腋、主肩腋
前痛。与胸相引。天 、治肩肘痛引颈项急。寒热缺盆
中痛。汗不出。胸中烦闷。(铜)章门、治厥逆。肩臂不举。青灵、治肩臂不举。不能带
肩、治肩重不能举臂肘。巨骨、治肩臂不得屈伸。(见背痛。)居 、治肩引胸臂
(见手痛。) 、治寒热肩肿。引胛中痛。臂酸无力。支沟、疗肩臂酸重。(见腋。)
关冲、主肩臂酸重。腕骨、主肩臂疼。天宗、主肩重臂痛。章门
、治厥逆。肩臂不举。(铜)青灵、治肩臂不举。不能带衣。肩 、治肩重不能举臂肘。
巨骨、治肩臂不得屈伸。(见背痛。)关冲、主肩臂酸重。支沟、疗肩臂酸重。(明下
见掖。)列缺、主肩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寒厥交两手而瞀。凡实则肩背热。背汗出。
四肢暴肿。虚则肩寒栗。气不足以息。天井、疗颈项及肩背痛。(见肘痛。)腰背痛。灸
三焦俞。大椎、治背膊急。(见劳。)下焦俞、疗背痛身热。
肩背酸疼。诸家针灸之详矣。当随病证针灸之。或背上先疼。遂牵引肩上疼者。乃是膏
肓为患。千金外台固云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是也。当灸膏肓俞。则肩背自不疼矣。予尝肩背痛。
已灸膏肓。肩痛犹未已。遂灸肩井三壮而愈。以此知虽灸膏肓而他处亦不可不灸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肩痹痛(不仁不举)
属性: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不可屈伸。肩肉麻木。曲垣、主肩甲周痹。肩贞、肩
冲、主肩中热。头不可顾。曲池、天 、主肩重痛不举。清冷泉、(明同。)阳谷、主肩
不举。不得带衣。天井、疗肘痛引肩。不屈伸。(见肘。)肩外俞、治肩痹。曲垣、治
肩痛周痹。(并见肩背。)
两肩头冷疼。尤不可忽。予屡见将中风人臂骨脱臼。不与肩相连接。多有治不愈者。要
之、
掌心抚摩之。夜卧则多以被拥之。仅能不冷。后灸肩 。方免此患。盖肩 系两手之安否。
环跳系两足之安否。不可不灸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臂痛(臂无力)
属性:曲池、疗肘臂偏细。(明下见肘。)肩 、疗臂细无力酸疼。臂冷而缓。(明)臂
、肩 ,疗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少海、(见瘰 。)乳根、听宫、疗臂痛。中渚、孔
、肘 、疗肘臂酸痛。(见肘痛。)间使、疗臂肿痛。屈伸难。(下)肩 、疗肩重不举。
臂痛。扁骨、(即肩 。)疗肩中热。指臂痛。乳根、治臂肿。(铜)太渊、治臂内廉痛
。居 、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挛急。手臂不得举而至肩。臂 、(见瘰 。)肘 、
治臂痛不举。(见肘。)听宫、治臂痛。孔最、治臂厥痛。可针。阳谷、治臂腕外侧痛
不举。掖门、(见咽肿。)前谷、治臂不得举。阳池、治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
不举。极泉、治臂肘厥寒。
清冷渊、治 从肩臂不举。不得带衣。养老、治肩欲折。臂如拔。臂(明下作手。)痛
自上下。 、治臂酸无力。(见肩痛。)章门、治厥逆。肩臂不举。巨骨、治肩臂不
得屈伸而痛。(见肩痛。) 会、治臂痛不能举。气肿痉痛。肩 、治手臂挛急。(见偏
风)尺泽、肩贞、治风痹手臂不举。合谷、治痿臂。阳溪、治臂不举。(见肘。)天
宗、五里等、治臂痛。后溪、治臂急。窍阴等、腕骨、治臂不伸。附分、治臂不仁。(
并肘。)巨骨、前谷、主臂不举。尺泽、冲关、外关、窍阴、主臂不及头。前腋、主
臂挛急。手不上举。神门、少海、主臂挛。颜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臂痛不得上头。肩
百壮。掖门、主臂痛。肩 、天宗、阳谷、主臂痛。前谷、后溪、阳溪、主臂重痛肘
挛。太泉、经渠、主臂内廉痛。
腕骨、曲池、前谷、阳谷、主臂腕急。腕外侧痛脱如拔。腕骨、天宗、主肩臂痛。(
见肩背痛。)列缺、主手臂身热。后溪、三里、曲池、疗臂痛。(明见肘痛。)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腋痛(腋肿)
属性:足临泣、治胸满。缺盆中及腋下肿。(明下同。)马刀疡 。善啮唇。天牖中肿。淫泺
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铜)丘墟、治腋下肿。痿厥。坐不能起。髀枢中痛。目生翳
膜。腿 酸。转筋卒疝。小腹坚。寒热颈肿。 、治腋拘挛。暴脉急引胁痛。少府,
治股腋挛急。(见忧悲。)少海、治肘腋肿。小腹痛。少海、治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
举。支沟、治肩臂酸重。胁腋痛。四肢不举。天池、(见鬲痛。)胆俞、委阳、(见尸
厥。)阳辅、(见膝痛。)治腋下肿。间使、治掌中热。腋肿肘挛。(见狂。)地五会、
阳辅、申脉、委阳、天池、临泣、侠溪等、(见痿。)主腋下肿。太陵、主肘挛腋肿。临
泣、主腋下肿。胸中满。丘墟、阳跷、主腋下肿。寒热颈肿。少海、疗腋下瘰 。(见
瘰。)承筋等、主腋肿。(见痔。)
腋下肿痛。最不可忽。予屡见患疮疖人腋下或发疮。有至于不可救者。可不早治之乎。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腕劳
属性:曲池、腕骨等、主腕急。(千见臂痛。)阳溪、疗臂腕外侧痛不举。(明)列缺、疗腕
劳。
(上同。)臂肘痛。铜云、手腕无力。(下)偏历、疗臂膊肘腕酸痛。难伸屈。外关、疗
肘腕酸重。后溪、疗肘臂腕重。(并见手掣。)通里、疗肘腕酸重。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肘痛
属性:(肘挛 不仁)
前谷、后溪、阳溪、主肘挛。鱼际、灵道、主肘挛柱满。太陵、主肘挛腋肿。中
膂俞、 、主腋挛。
曲池、主肘中痛。(见臂。)曲池、腕骨、 会、支沟、肘 、主肘节痹。臂酸重。腋
急痛
。肘难屈伸。中冲等、主肘痛。(见臂痛。)关冲、主肘疼。不能自带衣。间使、主肘
内廉痛。曲池、三里、关冲、中渚、阳谷、尺泽、主肘痛时寒。曲池、主肘痛。(见四
肢厥。)肩外俞、主肘寒。(见肩背痛。)天宗、治臂肘外后廉痛。(铜)
天、治肩肘痛。(见肩背痛。)肘 、治肘节风痹。臂痛不可举。屈伸挛急。明下云
臂酸重。麻痹不仁。鱼际、治肘挛支满。灵道、(见心痛。)尺泽、少海、(见腋。)治肘
挛。(见风痹。)支正、内关、(见中风。)阳溪、治惊掣。肘臂不举。极泉、治臂肘厥寒
。窍阴、(见喉痹。)手三里、治手臂肘挛不伸。后溪、治臂肘挛急。附分、治臂肘
不仁。(见风劳。)腕骨、治偏枯。臂肘不得屈伸。五里、(见风劳。)天井、(见风痹。)下廉、治臂肘痛。
冲阳、(见口 。)曲池、治肘中痛。鱼际、疗肘挛支满。喉中焦干渴。痉上气。(
偏历、(见腕。)三里、疗肘臂酸重。屈伸难。(下)中渚、疗肘臂酸痛。(见手掣。)大
渊、疗肘痛。曲池、疗肘痛屈伸难。手不得举。偏风半身不遂。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肘
臂偏细。孔最、疗肘臂厥痛屈伸难。手不及头。不握。支正、疗肘臂挛。难屈伸。手不
握。十指尽痛。肘 、疗肘臂酸重。不可屈伸。麻痹不仁。天井、疗肘痛引肩。不可屈伸
。颈项及肩背痛。臂痿不仁。掖门、疗肘痛不能上下。列缺、主肘中痛。
甲乙经云、五里在肘上三寸大脉中。玉篇说肘云、臂节也。此臂之下节也。宓子贱使
书吏书、而掣其肘。盖其臂节也。当以此求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手麻痹不仁(不举)
属性:中封、治身体不仁。(铜见痹。)少商、主手不仁。(千)肩贞、主手 小不举。内
、主四厥手足闷。列缺、主四肢厥。喜笑。曲池、支沟、 会、腕骨、肘 、主节痹。
曲池、天井、外关、主臂痿不仁。白环俞、疗手足不仁。(明下见脊。)曲池、主手不举
。又主手不可举重。腕急。肘中痛。难屈伸。间使、主手痛。阳溪、主臂腕外侧痛不举
。中冲、少冲、(明同。)劳宫、太泉、经渠、列缺、主手掌热。肘中痛。劳宫、疗手
掌浓疮痹。(铜云手痹。)手皮白屑起。(明)劳宫、治手痹。(铜)附分、治肘臂不仁。(
铜见风劳。)上廉、治手足不仁。(见偏风。)肘 、天井、疗肘臂不仁。(明下见肘痛。
有贵人手中指挛。已而无名指小指亦挛。医为灸肩髀曲池支沟而愈。支沟在腕后三寸。
或灸风疾。多有不灸支沟。只灸合谷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手指挛
属性:(手掣痛 余论见手麻)
养老、主手不得上下。(千)阴交、主手足拘挛。太陵、主手挛不伸。心俞、肝俞
筋急手相引。(见转筋。)少商、治手挛指痛。(铜)少府、治掌中热。股腋挛急。胸中痛
。手卷不伸。少冲、疗手卷不得伸。(明堂上云。治手挛不伸。引眼痛。)外关、疗肘
腕酸重。屈伸难。十指痛不得握。(明下)铜人云、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痛。不能握物。
后溪、疗肘臂腕重。难屈伸。五指尽痛。不可掣。中渚、疗肘臂酸痛。手五指不握。尽痛
。铜人云、治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屈伸。腕骨、中渚、主五指掣。不可屈伸。太陵、
主手掣小偏。尺泽、主掣痛。手不可伸。治手足指掣痛不可忍。灸指端七壮。立瘥。
腕骨、治螈 。五指掣。(铜)扁骨、疗指臂痛。(明下见臂痛。)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手热
属性:(手寒 手清 手心热)
小儿食时头痛。及五心热。灸 各一壮。(明下)内关、主手中风热。(千)中冲、
少冲
、太泉、(明下同。)劳宫、经渠、列缺、主手掌热。肘痛。大溪、主手足寒至节。曲泽
、主手清逆气。巨阙、主手清。经渠、列缺、(见偏风。)少冲、(见伤寒。)中冲、(见
心
痛。)间使、(见狂。)太渊、治掌中热。间使、治掌中热。(见狂。)中冲、治掌热。(见伤
寒无汗。)阳陵泉、治脚冷。(见膝。)大都、治手足逆冷。(见腹满。)少商、治掌热
。(见指挛。)丰隆、治厥逆。(见尸厥。)
内庭、章门、治厥逆。行间、治四肢冷。曲池等、肩外俞、主肘寒。(千见肘。)
大溪、治手足冷。(见腹胁痛。)
五心之热。小儿伤食证也。大人亦然。若手足寒清过节。证恶可知。当早随证针灸之。
毋使至于此极方可。清、犹寒也。礼记言、冬温而夏清。是已。针灸法见四肢厥。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足麻痹不仁
属性:至阴、主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千)阴陵泉、主足痹痛。中都、主足湿痹不
能行
。阳辅、阳交、阳陵泉、主髀枢膝骨痹不仁。阳关、环跳、承筋、主胫痹不仁。腰俞
、风府、主足不仁。膀胱俞、大溪、次 、主足清不仁。阳关、主胫痹不仁。(见足杂
病。)浮 、治髀枢不仁。(铜见足杂病。)膀胱俞、治脚足不仁。(见腰脚。)白环俞
、
疗手足不仁。(明下见脊。)上廉、治手足不仁。(铜见偏风。)犊鼻、髀关、阳陵泉、主
膝不仁。(千见腰痛。)
列子载偃师造偈云、废其肾则足不能行。是足之不能行。盖肾有病也。当灸肾俞。或一
再灸
而不效。宜灸环跳风市犊鼻膝关阳陵泉阴陵泉三里绝骨等穴。但按略酸疼。即是受病处。灸
之无不效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足不能行
属性:(不能立 不收)
三阴交、疗不能行。(明下)上廉、治喘息不能行。(见胁痛。)合阳、(见腰脊。)
治履步难。天柱、行间、主足不任身。(千与铜同。)京门、主腰痛不能立。然谷、治 酸
不能久立。(铜见失精。)承山、治战栗不能立。(见腰脚。)
漏谷、疗不能久立。(明下见足寒热。)飞扬、疗体重起坐不能。步履不收。脚 酸重
战栗。不能久立坐。
跗阳、疗不能久立。坐不能起。(见腰脚。)申脉、治 寒不能久立。坐如在舟车中。
见腰脚。)中都、主不能行(光明同。)立。三里、主不能立。(并见足寒热。)浮白、
主足缓不收。(千)三里、冲阳、仆参、飞扬、复留、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下廉、主
惊痹跗不收。(见乳痈。)丰隆、(见四肢厥。)脾俞、治四肢不收。(铜见腹胀。)
支沟等、治四肢不举。曲泉、大巨(铜同。)等、主四肢不收。(并见四肢厥。)三里
、主不能久立。(见唾血虚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足寒热
属性:(胫寒 又见足杂病)
至阴、主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肾俞、京骨、然谷、主足寒。阴市、主膝上
伏兔中
寒。行间、主厥。足下热。中都、主足下热。胫寒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里、条
口、承山、承筋、主足下热。不能久立。委中、治足热厥逆满。取其经血立愈。(铜)涌
泉、治足下热。喘满。乃热厥也。齐王患此。针之愈。至阴、治下热。然谷、治足一寒
一热。(见不能立。)大都、(见腹满。)治手足逆冷。隐白、(见尸厥。)太冲、治足寒。
(见小便不利。)中封、治足逆冷。(见疟。)阳陵泉、治足冷无血色。(见膝痛。)复溜
、主 寒。不能自温。(千)漏谷、疗足热腿冷疼。不能久立。麻痹不仁。(明下)史记、济
北王阿母足热而懑。太仓公曰、热蹶也。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旋已。病得之饮
酒大醉。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足杂病
属性:(跟股 胫 腿 髀枢 余见脚膝挛)
仆参、治足跟痛。不得履地。脚痿转筋。(铜)浮 、治脚股筋急。髀枢不仁。付阳
、治髀枢股 痛。(见风痹。)飞扬、治足指不屈伸。(见历节风。)经渠、治足心痛。(铜见
热病无汗。)筑宾、治足 痛。承筋、治脚 酸。(见转筋。)涌泉、疗心中结热。脚
底白肉际不得履地。明下云、疗足指尽疼。不得践地。千云、涌泉、然谷、主五指尽痛。足
不履地。三阴交、疗不能行。(千)三阴交、疗足痿不能行。(见膝脚痛。)上廉、疗脚
重不得履地。(见脚气。)昆仑、疗脚重不得履地。昆仑、治 肿不得履地。然谷、治
足跗肿。不得履地。中都、主胫寒。(见足寒热。)绝骨、灸百壮。治风身重胫寒。(见
中风。)条口、(大溪同。)疗胫寒。(明见足麻。)梁丘、疗大惊胫痛。冷痹膝痛。不屈伸。
难经疏云、足胫寒者。肾主骨。有病先胫冷也。当以此求之。
然谷、主足不能安。胫酸不能久立。(千)涌泉、太冲、主胫酸。至阳、主胫疼。四
。少气难言。承山、承筋、(又见转筋。)主脚胫酸。脚急跟痛。脚筋急痛。环跳、内庭、
主胫痛。不可屈伸。阳关、主胫痹不仁。至阳、主胫酸。(铜见寒热。)膀胱俞、治胫
寒拘急。不得屈伸。丘墟、疗足腕不收。足胫偏细。(明)
复留、主胫寒。(千见足寒。)环跳、束骨、交信、阴交、阴谷、主髀枢中痛不可举。
泣、三阴交、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凡髀枢中痛不可举。以毫针寒而留之。以月
生死为数。立已。丘墟、主髀枢脚痛。阳辅等、主髀枢不仁。(见足麻痹。)
膝以上病。宜灸环跳风市。膝及膝下病。宜灸犊鼻膝关三里阳陵泉。足踝以上病。宜灸
三阴交绝骨昆仑。足踝以下病。宜灸照海申脉。然须按其穴酸疼处灸之。方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脚气
属性:世有勤工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行立于湿地。不时动转。冷风来击。入于经络
。不
觉成病。故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开。腠理疏通。风如击箭。或先中足心。
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 胫表里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二十壮。因
此即愈。不复发。(千)凡脚气初得脚弱。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
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者。半瘥半死。虽得瘥者。或至一
二年后更发动。觉得便根据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
之
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杀人。不可不以为意。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犊鼻、次膝两眼、(
一法忌灸。)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绝骨。凡灸八处。一、风市百壮。多亦任人。轻
者不可减百壮。重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二、伏兔百壮。亦可五十壮。
三、犊鼻五十壮。有至百壮。四、膝眼。五、三里百壮。六、上廉百壮。七、下廉百壮。八
、绝骨。凡此诸穴。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
凡病一脚、则灸一脚。病两脚、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灸两脚。一方云、如觉脚恶。便灸
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者。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百壮。不差
、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一说灸绝骨最要。人有患此脚弱不即治。及入腹、腹肿大上气。
于
是乃须大法灸。随诸俞及诸管关节腹背尽灸之。并服八风散。往往得瘥。觉病入腹。若病患
不堪痛。不能尽作大灸。但灸胸中心腹诸穴。及两脚诸穴。亦有得好瘥者。亦根据支法存旧法
。梁丘、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
足太阴、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凡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
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上。所以不取其法。气不上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须
灸之。其足十指去指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冲。极下气有效。其足十指端。名曰
气端。日灸三壮。并大神要。其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凡灸八冲。艾柱小作。病者非
深相委悉。勿为灸。上廉、疗偏风 腿。脚不随重不得履地。脚气刺风 风脚冷。(明)
肩井、治脚气上攻。(铜)
千金云、脚气一病最宜针。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
亦非良医也。此论其当。
若始觉脚气。速灸风市、三里、各一二百壮。以泻风湿毒气。若觉闷热者、不得灸。以
本有热。灸之则大助风生。食物大忌酒面海鲜。及忌房劳。不尔、服药无益。(指)
有同舍为予言。史载之谓脚气有风湿二种。宜泻不宜补。只宜以沉香汤泻。(见既效方)
而不
。盖有所见也。凡灸脚气。三里绝骨为要穴。而以爱护为第一。予旧有此疾。不履湿则数
岁不作。若履湿、则频作。自后常忌履湿。凡有水湿。不敢着鞋践之。或立润地。亦不敢
久。须频移足而后无患。此亦爱护之第二义也。有达官久患脚气。多服八味丸愈。亦以脚气
冲心。惟此药能治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脚弱(脚痹)
属性:委中、疗脚弱无力。风湿痹。筋急。半身不遂。(明)三里、疗脚弱。承山、疗脚弱
无力。脚重。偏风不遂。委中、疗脚弱无力。腰尻重。曲 中筋急。半身不遂。(下)
有人旧患脚弱且瘦削。后灸三里、绝骨、而脚如故。益知黄君针灸图所谓绝骨治脚疾神
信也。同官以脚肿灸承山。一穴疮即干。一穴数月不愈。不晓所谓。岂亦失之将摄耶。是未
单方歌云、风毒脚弱痹。肩井及大椎。风市与三里。百壮不须疑。
千金灸脚弱凡八穴。病一脚则灸一脚。两脚病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灸两脚。(见脚
或未能尽灸。且先灸风市犊鼻三里绝骨亦效。或不效。当如其法灸之。(但肩井不可多灸尔。)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脚肿
属性:阳跷、疗脚气肾气。(明)上昆仑、疗恶血风气肿痛。脚肿。承山、治脚气膝肿。(见腰
脚。)小肠俞、治脚肿。短气。不嗜食。(明云。不食。烦热 痛。)然谷、治足跗肿。不得履地。
执中母氏常久病。夏中脚忽肿。旧传夏不理足。不敢着艾。谩以针置火中令热。于三里穴刺
之。微见血。凡数次。其肿如失去。执中素患脚肿。见此奇效。亦以火针刺之。翌日、肿亦
消。何其速也。后亦常灸之。凡治脚肿。当先三里而后阳跷等穴可也。又予患脚气指缝烂。
每以茶末渗之愈。他日复烂而肿。用茶末不效。渐肿至脚背上。予以为脚气使然。窃忧之。
策杖而后敢行。偶卖药侩者见之。云可取床荐下尘渗之。如其言渗之而愈。此物不值一钱。
而能愈可忧之疾。其可忽哉。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四肢厥
属性:(手足不举 余见手足麻痹)
内庭、治四肢厥逆。腹胀。数欠。(铜)至阳、治四肢重(明下同。)痛。(见寒热。)
章门
、治厥逆。四肢惰。(见水肿。)鬲俞、治四肢怠惰。(见 癖。)极泉、日月、(见悲愁
。)脾俞、治四肢不收。(见腹胀。)支沟、(见腋痛。)小海、付阳、(见风痹。)天池、(见
鬲痛。)三阴交、治四肢不举。(见腹胀。)大巨、治偏枯。四肢不举。(见小腹胀。)肾俞
、治腰中四肢淫泺。(见劳瘵)。
尺泽、治四肢暴肿。臂寒短气。(见喉痹。)三里、治四肢肿满。大都、疗手足逆冷
肿。(见伤寒无汗。)丰隆、疗厥逆。胸痛气刺不可忍。腹中如刀 。大小便难。四肢不
收。身体怠惰。腿膝酸痹。屈伸难。(明下)内庭、主四厥手足闷。(千)太溪、主手足寒
至节。内庭、主四肢厥。手足闷者。久持之。厥热脑痛。腹胀皮痛者。使人久持之。列
缺、主四肢厥。喜笑。章门、主四肢懈惰。喜怒。照海、主四肢淫泺。曲泉、付阳、
天池、大巨、小海、(明下作少海。)支沟、绝骨、前谷、主四肢不举。五里、三阳络、三
厉兑、天井、主嗜卧。四肢不欲动摇。行间、治四肢逆冷。(铜)太溪、治手足厥冷。(
侠溪。(见伤寒。)大都、治手足逆冷。(见腹满。)
有士人患阴证伤寒。手足冷甚。以火温之。亦不暖。予与理中汤服。即得汗而病愈。手
足自温矣。若其他手足厥者。当随证灸之。
四厥脉沉绝。灸手间使便通。起死法、(干呕。)四厥灸乳根。(转筋。)
人病狂痴手足厥。作狂病治不效。名医录曰、此惊恐忧思所得。大惊伤心。大恐伤肾。
大忧
思伤神志。神不足则狂痴。志不足则恐怖。恐怖则肾气留积。足不收、亦因积惊恐气伤肾也
。(鬼击卒死。菖蒲根捣汁灌立瘥。)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尸厥
属性:百会、玉枕、主卒起僵仆。恶见风寒。(千)通天、(明同。)络却、主暂起僵仆。大
杼
、主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席。隐白、大敦、主卒尸厥不知人。脉动如故。
金门、主尸厥暴死。中极、仆参、主恍惚尸厥。烦痛。内庭、主四厥。手足闷者。久持
之。厥热脑痛。腹胀皮痛者。使人久持之。列缺、主四肢厥。喜笑。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
足阳明之络。此五络者、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动如故。其形无所知
。其状若尸。刺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取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后
取手大指之内。去爪甲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兑骨之端各一 。立已。不已、以筒吹其两
耳中立已。不已、拔其左角发方寸燔治。饮以淳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丰隆、主
厥逆。足卒青痛如刺。腹若刀切之状。大便难。烦心。狂见鬼好笑。卒面四肢肿。旁廷、
在腋下四肋间。高下正与乳相当。乳后二寸陷中。俗名注市。举掖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十
壮。主卒中恶。飞尸遁注。胸胁满。九曲中府、在旁廷注市下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十壮
。主恶风邪气遁尸。内有瘀血。天府、主卒中恶风邪气。飞尸恶注。鬼语遁下。(并千。)
隐白、治卒尸厥不识人。(明同。)足寒、不能温。(铜)中极、治恍惚尸厥。(见贲豚
。)明下云、尸厥不知人。大敦、治尸厥状如死。仆参、治尸厥如
中恶状。霍乱癫痫。狂言见鬼。厉兑、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心腹胀满。明云、
尸厥如死。不知人。金门
、治癫痫、尸厥、暴疲。委阳、治腋肿膨膨。失志身热。飞尸、遁注。痿厥不仁。魂门
、疗尸厥走疰。胸背连痛。(明下)仆参、疗癫疾、尸厥、霍乱、马痫。攒竹、(见狂。)
禾、疗尸厥。天府、疗卒中恶。鬼疰。不得安卧。禁灸。(铜)凡尸厥而死。脉动如故
。此阳脉下坠。阴脉上争。气闭故也。针百会。入三分补之。灸、熨斗熨两胁下。又灶突墨
弹丸大。浆水和饮之。又针足中指头。去甲如韭叶。又刺足大指甲下内侧。去甲三分。(千)
水沟、治卒中恶。(铜)凡五尸者。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
之。其状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或累块踊起。或挛引腰背。治之法、
灸乳后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壮。不止者、多其壮。取愈止。(千)又两手大拇指头。各
七壮。又心下三寸十壮。又乳下一寸。随病左右。多其壮数。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
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从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男左女右。卒
疰忤攻心胸。灸第七椎随年。又心下一寸三壮。又手肘交随年壮。一切病食疰。灸手小
指头随年壮。男左女右。五毒疰。不能饮食百病。灸心下三寸。胃管十壮。水疰口中涌水
。
经云肺来乘肾。食后吐水。灸肺俞。又灸三阴交。又灸期门。泻肺补肾也。各随年壮。
一切疰无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邪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
一名注市。间使、岐伯云、疗鬼神邪。(明下)铜云、可灸鬼邪卒死。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
有贵人内子产后暴卒。急呼其母为办后事。母至、为灸会阴三阴交各数壮而苏。母盖名医女也。
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集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脚膝痛(挛急不收不仁)
属性:委中、治膝不得屈伸。取其经血立愈。(铜见腰脊。)肾俞、治脚膝拘急。足寒如水。
(见
明)髀关、疗膝寒不仁。痹痿。不屈伸。梁丘、疗胫痛冷。痹膝痛。不能屈伸。悬钟、
疗腿膝连膝胫麻痹。屈伸难。(下)又云、膝胫连腰痛。筋挛急。足不收履。坐不能起。蠡
沟、疗足寒胫酸。屈伸难。(见疝。)巨虚、疗脚胫酸痛。屈伸难。不能久立。甄权云、
主大气不足。偏风 腿。脚不相随。风市、疗胫麻膝痛。(见腰脚。)三里、疗四肢肿满。
腿膝酸痛。三阴交、疗膝内廉痛。小便不利。身重。足痿不能行。(下)京骨、疗腿膝胫
痿。脚挛不得伸。癫病狂走。自啮。膝胫寒。跗阳、疗腿膝胫酸。(见腰脚。)承山、疗
脚酸膝重。(见腰脚。)阳陵泉、疗膝股内外廉痛不仁。屈伸难。风市、主两膝挛痛。引
胁拘急 。或青或焦。或枯或黧如腐木。绝骨、主膝胫骨摇。酸痹不仁。髀关、主
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明同。)犊鼻、主膝不仁。难跪。光明、主痿 。坐不能起
。明下云、膝胫酸痹不仁。手足偏小。坐不能久。膝关、主膝内廉痛引膑。不可屈伸。
曲泉、主膝不可屈伸。曲泉、梁丘、阳关、主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行。解溪、条口、
丘墟、太白、主膝股肿。 酸转筋。上廉、主风水膝肿。(千)中封、主膝肿。(见身湿
。)解溪、治膝股 肿。(铜见风。)复留、主脚后廉急。不可前却。承山、承筋、主
脚筋急痛。昆仑、主脚如结。踝如别。(铜作裂。)京骨、承山、承筋、商丘、主脚挛。
膀胱俞、治拘急。(见足杂病。)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膝痛(余见脚膝)
属性:三里、治膝 酸痛。(铜)阳交、治喉痹。面肿。寒痹。膝 不收。条口、治膝 寒
。足缓履不收。湿痹足下热。阴谷、治膝痛如锥。不得屈伸。膀胱俞、治脚膝无力。(
见瘕癖。)合阳、主膝股重。阴交、治腰膝拘挛。髀关、治膝寒。(明同。)不仁痿厥
。股内筋络急。阳陵泉、治膝伸不得屈。冷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京骨
、治膝痛不得屈伸。梁丘、治寒痹。膝不能屈伸。阳关、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风痹不
仁。犊鼻、治膝中痛不仁。难跪起。膝膑痈肿。不溃可治。溃者不治。
三阴交、治膝股内痛。(见 癖。)交信、治膝胫内廉痛。曲泉、(见疝。)膝关、治
痛。(见风痹。)悬钟、治心腹胀满。胃热不嗜食。膝 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久。
膝眼、疗膝冷痛不已。(明忌灸。)伏兔、疗膝冷。(见风劳。)丰隆、疗腿膝酸痹。(
见尸厥。)合阳、(见脊。)治膝股重。(千铜云注膝 酸。)侠溪、阳关、主膝外廉痛。
膝关、主膝内廉痛引膑。不可屈伸。连腹引喉痛。中封、主膝肿。内踝前痛。大冲
、主膝
膝胫酸痹不仁。)气冲、治腰痛不得俯仰。(见月事。)三里、主膝痿痛。(见唾血。)
风市、疗膝酸。承山、疗膝重。(并见腰脚。)
舍弟行一二里路。膝必酸疼不可行。须坐定以手抚摩久之。而后能行。后因多服附子而
愈。予冬月膝亦酸疼。灸犊鼻而愈。以此见药与灸不可偏废也。若灸膝关三里亦得。但按其穴酸
疼。即是受病处。灸之不拘。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腰脚痛(余见腰膝)
属性:凡腰脚重痛。刺委中出血。久固宿疹亦皆立已。次 主腰下至足不仁。(并千。)阴
腰脚如冷水。(明见疝。)承山、治腰背痛。脚 重。战栗不能立。脚气。膝下肿。申脉
、治腰痛不能举体。足 寒。不能久立。坐如在舟车中。昆仑、治腰尻痛。(千作踵。)足
。不得履地。下昆仑、疗腰疼。偏风半身不遂。脚重痛不得履地。(明)膀胱俞、疗腰足
不仁。(见脊。)仆参、疗腰痛不可举。承山、下重脚痿。(下)地机、疗腰痛不可俯仰
。足痹痛。屈伸难。风市、疗冷痹。脚胫麻。腿膝酸痛。腰尻重。起坐难。承山、疗脚
酸痛。不能久立。腰膝重。起坐难。筋挛急。不可屈伸。张仲文疗腰重痛。不可转。起
坐难。及冷痹脚筋挛。不可屈伸。灸曲 两文头左右脚四处。各三壮。每灸一脚。二火齐下
。烧才到肉。初觉痛。便用二人两边齐吹。至火灭。午时着艾。至人定。自行动脏腑一两回
。或脏腑转如雷声。立愈。神效。上廉、治腰腿手足不仁。(见偏风。)阳辅、治腰溶溶
坐水中。膝下肤肿筋挛。诸节尽痛无常处。腋肿 马刀喉痹。膝 酸。风痹不仁。阴交、
治腰膝拘挛。(见疝。)
仁寿宫备身患脚。奉敕针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阳辅。即起行。大理赵卿患风。
不随。不得跪起。针上 、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各二穴。即得跪起。治冷痹胫膝痛。
腰足挛急。足冷气上。不能久立。手足沉重。日觉羸瘦。此名复连病。宜灸悬钟。(绝骨。)
一灸即愈。(见身湿痹千金。)
千金翼温肾汤、主腰脊膝脚浮肿不随。(茯苓干姜泽泻各二两桂心三两锉。每服四五钱
重。水二盏。煎八分盏服。日三二服。)然则腰脚等病。亦当服药。不可专恃灸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腰痛
属性:(腰强 腰屈)
阴包、治腰尻引小腹痛。(明下云。腰痛连小腹肿。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铜)居
腰引小腹痛。(见手痛。)胞肓、治腰痛恶寒。小腹坚急。癃闭重不得小便涩痛。腰背卒痛
。秩边、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赤涩。腰尻重不能举。(明同。)委中、治腰重不举体。
(见腰脊。)白环俞、治腰髋疼。脚膝不遂。肩井、治因扑伤腰髋疼。腰俞、治腰髋疼
。脊强不得转。命门、主腰腹相引痛。(见螈 。)肺俞、治腰背强痛。阴陵泉、(水
肿。)大肠俞、治腰痛。(明同。)下 、治腰痛不得转侧。阳辅、治腰如坐水。(见膝痛
。)明下、阴市、疗腰如冷水。(见疝。)阴市、疗腰脚如冷水。(见疝。)涌泉、治腰
痛大便难。京门、治腰痛不得俯仰。寒热 胀。引背不得息。肝俞、疗腰痛肩疼。(明)
肾俞、(见劳。)气海俞、中膂俞、(见脊。)疗腰痛。关元俞、膀胱俞、疗风劳腰痛。
胞肓、疗恶气腰背卒痛。下云、腰痛不可忍。俯仰难。恶寒。小便涩。昆仑、疗腰尻重不
欲起。俯仰难。恶闻人音。(下)风市、疗腰尻重。起难。(见腰脚。)肾俞、疗腰痛不可
俯仰转侧难。(下)腰俞、疗腰疼不能久立。腰以下至足不仁。坐起难。腰脊急强。不可俯
仰。腰重如石。难举动。张仲文灸腰痛。(见腰脚。)四肢寒热腰疼不得俯仰。身黄腹满
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各七壮。(千)腰俞、膀胱俞、长强
、气冲、上 、下 、居 、主腰痛。三里、阴市、阳辅、蠡沟、主腰痛不可顾。申脉
、太冲、阳跷、主腰痛不能举。委阳、殷门、太白、阴陵泉、行间、(铜同)主腰痛不可俯
仰。甲云、委阳、殷门、主腰痛得俯不得仰。束骨、飞扬、承筋、主腰痛
如折。阳辅、主腰痛如锤居中肿痛不可咳。咳则筋缩急。诸节痛上下无常。寒热。涌泉、
主腰痛。大便难。(甲)
京门、主腰痛不可久立。(甲)腰 痛。宜针决膝腰句画中青赤路脉。出血便瘥。(千)
腰痛不得俯仰者。令患人正立。以竹拄地。度至脐断竹。乃以度度背脊。灸竹上头处随年壮
。灸讫藏竹。勿令人得知。腰痛灸脚跟上横文中白肉际十壮良。又灸足巨阳七壮。巨阳在
外踝下。又灸腰目 七壮。在尻上约左右是。又灸八 及外踝上骨约中。腰卒痛。灸
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灸七壮。腰脊痛。灸小肠俞五十壮。(见虚损。)腰背痛
。灸三焦俞随年。(见劳。)
有妇人久病而腰甚疼。腰眼忌灸。医以针置火中令热。谬刺痛处。初不深入。既而疼止
。则知火不负人之说犹信云。
许知可因淮南大水。忽腹中如水吼。调治得愈。自此腰痛不可屈伸。思之、此必肾经感
水气而得。乃灸肾俞三七壮。服麋茸丸愈。(予谓腰痛不可屈伸。灸肾俞自效。不服麋茸丸亦可
舍弟腰疼。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初不灸也。屡有人腰背伛
偻来觅点灸。予意其是筋病使然。为点阳陵泉令归灸即愈。筋会阳陵泉也。然则腰疼又不可专泥
肾俞。不灸其他穴也。
风池、治腰伛偻引项筋无力不收。(铜)肺俞、治腰强。(见胸满。)束骨、治腰如折
如结。耳聋恶风寒。目眩项不可顾。目内 赤烂。白环俞、治腰脊挛痛。(见腰脊痛。)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腰脊痛(余见背痛)
属性:委中、主腰痛夹脊至头KT KT 然。(千)凡腰脚重痛。于此刺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
大钟、主腰脊痛。小肠俞、中膂俞、白环俞、主腰脊疝痛。次 、胞肓、承筋、主腰脊
痛恶寒。合阳、主腰脊痛引腹。扶承、主腰脊尻臀股阴寒痛。涌泉、主腰脊相引如解
。志室、京门、主腰痛脊急。(明下同。)脾俞、小肠俞、膀胱俞、腰俞、神道、谷中、
长强。(明下同。)大杼、鬲关、水分、主腰脊急强。腰俞、疗腰髋疼。腰脊强。不得转
。(明)白环俞、疗腰脊挛痛。大小便不利。百病腰髋疼不遂。腰中冷。不识眠睡。下云、
疗腰脊急强。不能俯仰。起坐难。手足不仁。小便黄。腰尻重不举。志室、胞肓、疗腰脊
痛急食不消腹坚急。膀胱俞疗脊急强腰至足酸重。(下)神堂疗腰脊急强逆气上攻时噎。
大钟(见淋。)治腰脊强痛。志室、治腰脊强痛。食饮不消。腹坚急。京骨、(见足
中膂俞、治腰脊不得俯仰。(见消渴。)明下云、疗腰痛不可俯仰。夹脊膂痛。上下按之应者
。从项后至此穴皆灸之。立愈。
复溜、治腰脊内引痛。(明下云。腰痛引脊。)不得俯仰起坐。目KT KT 。善怒多言。舌干
出。足痿不收履。 寒不自温。京骨、治筋挛 酸。髀枢痛。颈项强。腰脊不可俯仰。
委中、治腰侠脊沉沉然。遗溺。腰重不能举体。风痹、髀枢痛。可出血。痼疹皆愈。又云、
热病汗不出。足热厥逆满。膝不得屈伸。取其经血立愈。合阳、治腰脊强。引腹痛。阴股
热。膝 酸重。履步难。扶承、治腰脊相引如解。(明下云。疗腰脊尻臀腰冷痛。)殷门
、治腰脊不可俯仰。举重恶血注之。股外肿。章门、(见肠鸣。)次 、治腰脊痛不得转。
(见疝。)悬枢、治腰脊强。(明同。)不得屈伸。三焦俞、治肩背急。腰脊强。(明下同
。)不得俯仰。膀胱俞、治腰脊痛。白环俞、治腰脊挛痛。大小便不利。腰髋疼。脚
膝不遂。温疟。腰脊冷疼。不得安卧。劳损风虚。
史记、太仓公告宋建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腰胁病不可俯仰。又不得小溲。不亟治
。病即入濡肾。及其未舍五脏急治之。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肾痹也。宋建曰、建故有腰脊痛。
往四五日。弄石不能起。即复置之。暮腰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建病得之好持重。即为
柔汤使服之。十八日而病愈。然则腰脊伤持重得病而入肾。灸肾俞可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脊痛(余见腰脊风反张)
属性:五处、身柱、委中、委阳、昆仑、主脊强反折。螈 癫疾。(千)。鬲关等、主脊强。
背痛。)昆仑、主脊强。背尻骨重。京门、石关、主脊 反折。阴谷、主脊内廉痛。
至阳、疗脊急强。(明)章门、(见水肿。)鬲俞、(背痛。)胃仓、(腹胀。)大肠俞、
治脊强不得俯仰。(铜)胃俞、治脊痛。(铜见腹胀。明下同。)脾俞、大肠俞、主腹中气
胀引脊痛。食多身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肋。(千)膀胱俞、疗脊急强。(见腰
脊。)赤白泄洞利。腰脊痛。小肠俞五十壮。(见寒热。)气穴、治贲气上下。引腰脊痛
。(见月事。)腰俞、主月闭。溺赤。脊强互引反折。汗不出。中膂俞、治肾虚消渴。腰
脊不得俯仰。(见消渴。)明下云、夹脊膂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后至此穴皆灸之。立愈。
(见腰脊。)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腠理
属性:附分、治肩背急。风冷客于腠。颈项强痛。不得顾。阳白、治背腠寒栗。重衣不得温
。(铜)次 、治背腠寒。肝俞、疗腠中痛。(明下)次 、疗腰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
便赤淋。心下坚胀。(见疝。)
史记扁鹊之言曰疾居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
。其在骨
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也。夫疾之在骨髓。盖始于居腠理也。使居腠理而能治。虽非圣人之治
于无病。亦贤
者治将病也。齐元侯乃以医为好利。欲治不疾以为功。而卒至于不可救。不特齐侯为然。人
皆然也。吾故载扁鹊之言于腠理之末以戒人。亦使医者当治人于将病焉耳。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五
<篇名>骨疼(骨髓)
属性:鬲俞、(见痰。)紫宫、玉堂、(并见心烦。)疗骨疼。(明)上关、主引骨痛。(千见螈 。
)骨痛灸绝骨五十壮。(见上气。)商丘、主骨痹烦满。鬲俞、主皮肉骨痛。(见伤寒寒
热。)太白、治骨痛。(见伤寒头痛。)复溜、治骨寒热。(见寒热。)骨髓冷痛。上廉
七十壮。(千)骨会大杼。(禁灸。)骨病治此。髓会绝骨。髓病治此。(难疏)
病在骨髓。秦越人以为司命无奈之何。则骨髓有病。病亦 矣。八十一难经疏乃云、骨
杼。骨病治此。髓会绝骨。髓病治此。是尚有针灸法矣。可不针灸乎。但明堂上经云、大杼
禁灸。而铜人经云可灸七壮。明堂下经云可灸五壮。素问亦同。诸经既同。惟明堂独异。灸
之可也。况明堂经固云禁穴许灸三壮乎。艾炷若小、一二七壮亦可。更灸上廉绝骨等穴尤佳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耳鸣
属性:上关、下关、四白、百会、颅息、翳风、耳门、颔厌、天窗、阳溪、关冲、掖门、中渚
、主
耳鸣聋。(千)天容、听会、听宫、中渚、主聋。嘈嘈若蝉鸣。腕骨、阳谷、肩贞、窍阴
侠溪、主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前谷、后溪、主耳鸣。仍取偏历。太陵、商阳、
主耳中风聋鸣。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明下云、疗耳鸣聋。
百会、治耳鸣耳聋。(铜)络却、治头旋耳鸣。(铜)浮白、治耳鸣嘈嘈无所闻。和 、
治耳中KT KT 。(见牙紧急。)上关、治耳中如蝉声。(见偏风。)耳门、治耳鸣如蝉声。(
听会、听宫、治耳蝉声。(见耳聋。) 脉、治头风耳鸣。偏历、阳溪、商阳、(见
热病
无汗。)络却、(见头旋。)腕骨、前谷、治耳鸣。颔厌、(见风眩。)疗耳鸣。(明)肩
贞、主耳鸣无闻。(甲身伤寒寒热。)颔厌、疗耳鸣。(见偏头痛。)
人之耳鸣。医者皆以为肾虚所致。是则然矣。然亦有用气而得者。用心而得者。不可一
概论
也。若欲无此患。盖亦不使肾至于虚。且不使气、不用心可也。或微微耳鸣。只用葱管置在
耳中。令气透。自不鸣矣。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耳痛
属性:上关、下关、四白、百会、颅息、翳风、耳门、(鸣下同。)曲池、颔厌、天窗、阳溪、
关冲
、掖门、中渚、主耳痛。少商、主耳前痛。 脉、完骨、主头风耳后痛。(见头风头痛
。)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耳聋
属性:天牖、(又主耳不聪。)四渎、主耳暴聋。(千)外关、会宗、主耳浑浑淳淳。聋无所闻
。
商阳、主耳中风聋鸣。(见耳鸣。)天牖、主耳不聪。明下云、疗暴聋。上关等、主耳鸣
声。(见耳鸣。)商阳、(见热病无汗。)阳谷、(明同。)百会、治耳鸣耳聋。(铜)束骨
、(见腰偻。)翳风、上关、后溪、颅囟、治耳聋。风池、治耳塞。肾俞、治耳聋肾虚。
(见劳瘵。)听会、治耳聋。耳中如蝉声。听宫、治耳聋如物填塞。无所闻。耳中KT KT 。
(明云 嘈嘈蝉鸣。)
外关、天窗、(明下同。)治耳鸣聋无所闻。窍阴、治卒聋。不闻人语。三阳络、液门、
治耳暴聋。(见疟。)
四渎、治暴气耳聋。中渚、治头痛耳聋。会宗、治耳聋。(见风痫。)侠溪、治颊颔肿
。耳聋。胸痛不可转。痛无常处。明下云、疗耳鸣聋。浮白、疗耳聋。(铜作鸣)
嘈嘈无所闻。
(明)玉枕、(见目痛。)疗耳聋。上关、疗耳聋。状如蝉声。下云、耳鸣声。颅息、疗
小儿耳聋。(见喘。)耳门、翳风、脑空、疗耳鸣聋。(下)外关、听会、疗耳淳淳浑浑。
聋无闻。苇筒灸耳病。见中风不语。肩贞、主耳聋。(千)耳聋刺足少阴。(见心恍惚
。)天牖、疗暴聋。(明见瘰 。)
耳聋有用气得者。气快则通。伤寒用衣被拥塞得者。病去渐愈。乡人用札耳草取汁滴。
用新罗白草煮粥食。亦验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耳(生疮)
属性:下关、治 耳。有脓汁出。(铜)耳门、治耳有脓汁出。生疮。HT 耳。 耳。耳鸣(明
字。)如蝉声。重听无所闻。风池、治耳塞。听宫、治耳如物填塞。 耳脓出。上关
,日三壮至二百。(千翼)
有二妇人耳久脓出。予以晋矾火 。候汁干研细。令挑少许入耳。觉耳渐重而愈。本事
方、红绵散只用白矾 用。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目痛(目瞑)
属性:阳白、主目瞳子痛痒。(千见不明。)太冲、主下 痛。(又云治妇人。)太冲、阳谷
、昆仑、主目急痛。赤肿。曲泉、主目赤肿痛。阳溪、阳谷、主目痛赤。侠溪、主外 赤
痛。逆寒泣出。目痒。二间、主目 。风池、脑户、(明同。)玉枕、风府、上星、主目
痛不能视。先取 。后取天牖、风池。照海、主目痛。视如见星。
天柱、陶道、昆仑、主目如脱。头维、太陵、主目痛如脱。(见头痛。)三间、(明
前谷、主目急痛。阳白、治头目痛目眵。(铜)目窗、治头面浮肿。痛引目外 上赤痛。
忽头旋。目KT KT 远视不明。上星、脑户、治目睛痛。不能远视。玉枕、治目痛不能视。
明下云、目痛如脱。天柱、疗头风。目如脱。(明)
心俞、阴跷、疗目痛。飞扬、阳谷、疗头眩眼痛。玉枕、疗目内挛系急痛。失枕头
重项
忍。灸九椎节上一壮。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名拳尖。四白、主
目痛僻戾目不明。(千)龈交、主目痛不明。下廉、主眼痛。眼急痛。不可远视。灸当
阳
顶、疗头目痛。(并见头痛。)昆仑、主目如拔。(千见疟。)
陶道、治头重目瞑。(铜与明同。)大迎、治目不得闭。(见面肿。)风门、治伤寒目
瞑。(见伤寒杂病。)天柱、治目瞑视。脑空、疗头风目瞑。(明)铜云、脑风头痛。天府、
疗头眩目瞑。远视KT KT 。目窗、主目瞑。远视KT KT 。(千)承浆、主目瞑。身汗出。
目微涩痛。或两旁生小米珠。频去其睫自愈。不必针灸。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目上视(目动)
属性:申脉、主目反上视若赤痛从内 始。(千)阳白、上星、本神、大都、曲泉、侠溪、三
间、前谷、攒竹、玉枕、主目系急。目上插。丝竹空、前顶、主目上插。憎风寒。神庭、(
见风痫。)囟会(见惊痫。)治目上不识人。肝俞、治目上视。(见咳逆。)筋缩、疗目转上及目瞪。
(明下
、治目转上垂。(铜见惊痫。)治眼戴睛上插。眼反戴眼。(并见中风。)承泣、(铜见目泪
。)主目 动。与项口相引。甲乙云、目 动。与头口参相引。 僻、口不能言。颧 、
治口 、面赤目黄。眼 动不止。 肿齿痛。地仓、治眼 动不止。目不得闭。(见口
。)攒竹、治眼脸 动。(见目不明。)目不明。泪出目眩瞢。瞳子痒。远视KT KT 。昏夜
无见。目 动。(余同上承泣。)刺承泣。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目泪出
属性:掖门、(明下云。目涩KT KT 。头痛泣出。)前谷、后溪、腕骨、神庭、百会、天柱、风池
俞、天牖、主目泣出。肝俞等、主目泪出多眵 。(见目翳。)侠溪、主泣出目痒。(见
目痛。)承泣、主目泪出。行间、(见口 。)神庭、治目泪出。(铜见鼻涕。)
临泣、治多泪。(见翳。)龈交、治目泪眵汁。内 赤痒痛。生白翳。风池、治目泪
出。欠气多。睛明、治气眼冷泪。(见眼翳。)承泣、治目 冷泪。(见口 。)头维、治风
泪出。(见目 。)腕骨、治目冷泪生翳。
行间、(口 。)鱼际、疗目泣出。(明)心俞、疗目KT KT 泪出。(千)精明、主目远视
。恶风目泪出。憎寒头痛。目眩瞢。内 赤痛。远视KT KT 无见。 痒痛淫肤白翳。(千)目
泪出。刺承泣。(见目 。)前谷、主目痛泣出。甚者如脱。行间、治目泪出。(见口 。)
予用真熊胆治人目疾。(赤 翳泪皆除。神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目眩
属性:通谷、治头重目眩。善惊引鼽衄。颈项痛。目KT KT 。(铜)神庭、(见鼻涕。)上关、(
见螈 。)涌泉、 、(见肩背痛。)束骨、(见腰偻。)鱼际、大都、(见腹满。)治目眩。
神、治目眩。颈项强急痛。胸胁相引。不得转侧。飞扬、(见历节风。)肺俞、治头目眩
。(见胸满。)肝俞、治目眩循眉痛。(见咳逆。)丝竹空、治目眩头痛目赤。视物KT KT 。
风痫目戴上不识人。眼睫毛倒。发狂。吐涎沫。发即无时。天府、治目眩远视KT KT 。支正、三焦俞、治目
眩头痛。(见腹胀。)风池、治目眩苦头痛。(见伤寒无汗。)风门、治身热目眩。(见风
。)临泣、治目眩。枕骨合颅痛。恶寒。风府、治头痛颈项急。目眩。神庭、治头风目眩泪出。
上星、治目眩。(明下同。)睛痛。不能
远视。前顶、五处、治头风目眩。目戴上。(见螈 。)临泣、治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四白、治头痛目
眩。(明同。)眼白翳。微风。目 动不息。前关
、疗风赤眼。头痛目眩目涩。(明)四白、(铜同。)涌泉、大杼、疗头痛目眩。束骨、
疗头痛目眩。(下又云。疗风赤胎赤。两目 烂。)身热。肌肉动。前谷、疗目眩淫淫。
攒竹、疗头目风眩。眉头痛。鼽衄。目KT KT 无远见。(下)囟会、疗头目眩。岐伯灸头旋
目眩。及偏头痛不可忍。牵眼KT KT 不远视。灸两眼小 上发际各一壮。立瘥。率谷、主醉
酒风热发。两目眩痛。(千)大都、主目眩。承浆、前顶、天柱、脑空、目窗、主目眩瞑
。天柱、陶道、(明下同。)昆仑、主目眩。目如脱。又云疟多汗。目如脱。项如拔。
昆仑主之。大敦、主目不欲视。太息。神庭、水沟、主头痛。目不可视。
承泣、主目眩。(见目不明。)通理、百会、疗头目眩疼。(明)后顶、疗目眩痛。(
下见目不明。)临泣、中渚、治目眩。(铜并见目翳。)颔厌、主目眩。(千见偏头。)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目不明
属性:(目KT KT 目暗 目眇)
肾俞、偏历、后顶、治目KT KT 。(铜)攒竹、治目KT KT 视物不明。眼中赤。(明作热。)
痛。及脸 动。又云、三度以细棱针刺之。目大明。养老、合谷、曲差、(明同。)治目视不明
。肩中俞、治寒热目视不明。风池、(见目痛。)五处、治目不明。目窗、治忽头旋目
KTKT 。远视不明。又云、三度刺目不明。复溜、(见脊。)肝俞、治起则目KT KT 。(见咳
逆。)头维、治偏痛。目视物不明。三里、治目不明。人年三十以上。不灸三里。令气
上冲目明。下云、令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水泉、治妇人目KT KT 不能远视。颔厌
、疗目无所见。(明见风眩。)攒竹、(见头风。)肾俞、(下见劳。)昆仑、疗目KT KT 。后
顶、疗目不明。恶风寒。头目眩痛。(下)肝俞、疗目生白翳。(解溪同。)气短唾血。目
上视。多怒狂衄。目KT KT 。胁堂、疗目黄远视KT KT 。天牖、主目不明。(千)天柱、陶
道、昆仑、主目不明。目如脱。承泣、主目不明。泪出。目眩瞢。瞳子痒。远视KT KT 。昏
夜无见。(甲乙)阳白、主目瞳子痛痒。远视KT KT 。昏夜无见。肾俞、胃俞、心俞、百会
内关、复留、大泉、腕骨、中渚、(明下同。)攒竹、精明、委中、昆仑、天柱、本神、大杼
、颔厌、通谷、曲泉、后顶、丝竹空、主目KT KT 不明。恶风寒。(千)风池等、主目痛不能
视。(见目痛。)肝虚目不明。灸肝俞二百壮。小儿斟酌可灸一二七壮。小儿奶 目不明
。灸肩中俞各二十壮。(明)
千金方戒人丧明之由云。生食五辛。接热食饮。刺头出血过多。极目远视。夜读注书。
久处
烟火。博弈不休。日没后读书。饮酒不已。热飧面食。抄写多年。雕镂细作。泣泪过多。房
室不节。数向日月轮看。月下读书。夜视星月。极目瞻视山川草木。(十八件。)又有驰骋田
猎。冒涉风霜。迎风追兽。日夜不息者。并是伤目之由也。其读书博弈等过度患目者。名肝
劳。若欲治之。非三年闭目不视。不可得瘥。徒自泻肝。及作诸治。终是无效。本事方云、
读书之苦伤肝损目。诚然。晋范宁尝苦目痛。就张湛求方。湛戏之曰云云。用损读书一。减
思虑二。专内视三。节外观四。旦早起五。夜早眠六。凡六物。熬以神火。下以气 。蕴于胸
中。七日、然后纳诸方寸。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棰之余。长服不已。动见墙壁
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审如是而行之。非可谓之嘲戏。亦奇方也。以其劝戒人有理。
姑备载之。以示后人。
眼暗、灸大椎数节第十当脊中安灸二百壮。以多为佳。最验。(千)明堂云、人年三十以
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明。(下云眼暗。)
千金方云、读书博弈等过度患目者。名肝劳。若欲治之。非三年闭目不视。不可得瘥。
徒自
患目疾。不计昼夜。瞪目注视。以去昏暗。闭之少顷。根据法再行。积功而视秋毫。徐真人甲
常患目疾。暗室正坐。运睛旋还八十一数。闭目集神。再运不数。而神光自现。状如金轮。
永除昏暗。施真人自记歌亦云、运睛除目暗。(此是抱朴子。)皆养之之法也。若用药、则地
黄丸羊肝丸等。与用当归芍药黄连等分为末。以雪水煎浓汁。乘热频洗者。最佳
云。(见既效方。)
脑空、治癫风引目眇。(见脑痛。)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目翳膜
属性:(白翳 目KT 目)
至阴、主目翳。(千)丘墟、主目翳。瞳子不见。后溪、主 烂有翳。又主目赤有翳
。前谷、京骨、主目中白翳。京骨、主目反白。白翳从内 始。肝俞、上星、风池、精明、龈交、承泣、四
白、巨 、瞳子 、主目泪出多眵 。内 赤痛痒。生白肤翳。承光、治目生白膜。(铜
)临泣、治目生白膜。多泪。又治目眩。生白翳。睛明、治攀睛翳膜覆瞳子。恶风泪出
。目内 痒痛。小儿雀目疳眼。大人气眼冷泪。KT 目视物不明。大 肉侵睛。明云、肤翳
覆瞳子。眼暗。雀目冷泪。巨 、治白翳覆瞳子。(见青盲。)少泽、治目上肤翳覆瞳子
。丘墟、(见腋肿。)瞳子 、
治目中翳膜。(见青盲。)中渚、治目眩生翳膜。临泣、腕骨、龈交、(并见目泪。)肝
俞、(见咳逆。)四白、(见目眩。)关冲
前谷、治目生白翳。至阴、治目生翳。太渊、治目生白翳。
(明下同。)眼 赤筋。缺盆中引
痛。阳溪、治目风赤烂有翳。角孙、治目生肤翳。至阴、疗目翳KT KT 。合谷、疗目
不明。生白翳。(下)张仲文疗风眼。卒生翳膜。两目痛不可忍。灸手中指本节头节间尖上
三壮。炷如麦。左灸右。右灸左。前溪、主目中白翳。(千)解溪、主白幕覆珠子无所见
。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文三壮。左灸右。右灸左良。肝俞、解溪、疗目生白翳。(明
下见目不明。)水沟、主KT 目。上关、(见青肓。)偏历、主 目KT KT 。
予游学会稽。绝早观书。辰牌方食。久之、患目涩。倦游而归。同舍遗以盐精。数次揩
疾除。盐精且尔。则青盐之能治目。固也。古方盖用青盐揩牙。因掬在手洗目而目明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目赤
属性:(目黄 目青)
悬厘、治目兑 赤痛。(铜)攒竹、治眼赤痛。(见目不明。)风池、治目内 赤痛。
气
、治目赤涩。千云、主目涩暴变。内关、治目赤支满。目窗、(见目痛。)太陵、治目赤
。(见伤寒无汗。)上星、肝俞、主内 赤痛痒。(千)支沟、主女人脊急目赤。申脉
、(见目痛。)大冲等、曲泉、阳溪、(并见目痛。)主赤痛肿。束骨、(千同。)京骨
、治内 赤烂。(铜)前关、疗风赤眼。(明见目眩。)小儿二三岁。忽两眼大小 俱赤
。灸手大指次指间后寸半口陷中。各三壮。目赤痛从目 始。取阴跷。(千)精明、(见泪。)
后溪、目窗、(目痛。)瞳子 、(见翳。)主目赤。肝劳邪气眼赤。当阳百壮。风痒赤。
灸人中。(见目痛。)脑户、胆俞、意舍、阳纲、(并见腹胀。)治目黄。(铜)中管、太
陵、主目黄振寒。(千)劳宫、(铜同。)主黄胆目黄。青灵、治目黄。期门、治目青
而呕。(千同。)太泉、主目中白睛青。(千)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青肓
属性:(雀目 疳眼)
商阳、巨 、上关、承光、童子 、络却、主青肓无所见。期门、太泉、主目青。(
痛。)络却、治青风内鄣。目无所见。(铜)巨 、治青肓目无见。远视KT KT 。白翳覆瞳
子。瞳子 、治青肓目无见。远视KT KT 。目中翳膜。头痛。目外 赤痛。商阳、治青肓
、右取左。左取右。(见颔肿。)小儿目涩怕明。状如青肓。灸中渚各一壮。(明)小儿疳
眼。合谷、各一壮。睛明、治疳眼。(铜)睛明、治小儿雀目疳眼。明云、疗眼暗。雀目
冷泪。肝俞、主热病。瘥后食五辛。多患眼暗如雀目。(千)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
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文头白肉际。各一壮。(单方云。雀脑血点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口眼
属性:(余见中风 偏风不语)
承泣、四白、巨 、上关、大迎、(铜同。)颧骨、强间、风池、迎香、水沟、主口
能言。(千)颊车、颧 、主口僻痛。恶风寒。不可嚼。水沟、龈交、主口不能禁水浆。
僻。风头耳后痛。烦心。足不收失履。口 僻。完骨主之。(甲)上关、下关、治偏风
(并见偏风。)承光、治口 。鼻多清涕。风眩头痛。(铜)
通天、治口 。鼻多清涕。衄血头重。列缺、完骨、治口面 。(并见偏风。)翳风
、治口眼(明下作吻。) 斜。失欠脱颔。口噤不开。吃不能言。颊肿牙车痛。承浆、治
(明下同。)巨 、治螈 口 。颧 、治口 眼 动。(见眼 。)承泣、治
口眼 斜。目 面叶叶动牵口眼。目视KT KT 。冷泪眼 赤痛。(明同。)地仓、治偏风口
。目不得闭。失音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眼 动不止。病左治右。右治左。艾如粗钗
脚大。若大口转 。却灸承浆七七壮愈。行间、治口 。四肢逆冷。嗌干烦渴。 不欲视
。目泪出。太息。通谷、治失欠口 。食饮善呕。暴哑不能言。(明下同。)大渊、治口
僻。(见心痛。)温溜、偏历、二间、(明下云口眼斜。)内庭、治口 。冲阳、治偏风
。口眼 。肘肿齿龋痛。发寒热。和 、(见鼻涕。)疗口 。(明)列缺、(下同。)地
仓、(见偏风。)疗口 。巨 、疗面风寒。鼻准上肿、痈痛。招摇视瞻。螈 口 。
地仓、疗偏风口 。失音不言。不得饮水。食漏落。脉 动。灸风中脉。口眼 斜。其
向右者。谓左边脉中风而缓。宜灸左。 左灸右。炷如麦粒。各二七壮。频灸取尽风气。听
会、颊车、地仓、各二穴。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口喑哑
属性:(舌不能言 余见中风失音)
合谷、水沟、主喑。(千见口噤。)承泣等、(见口 。)地仓、(明同。)大迎、鱼
、通理、(见风痉。)主不能言。脑户等、主喑不能言。(见螈 。)孔最、喑门、疗失
音。(明见下。)风府、(下同。)承浆、(下)疗喑不能言。翳风、通理、疗暴喑不能言
。(下)听宫、(明同。)治失声。(铜)颊车、治失音。(见口噤。)阴 、治失音不能
言。间使、(见狂。)合谷、主喑不能言。(千见口噤。)天鼎、治暴喑气哽。明下云、
暴喑咽肿。食不下。喉鸣。(铜)灵道、(见心痛。)天突、(明下)天窗、(明下同。)治暴喑
不能言。口噤。(见颊肿。)支沟、(见口噤。)通谷、(见口 。)三阳络、治暴哑。(明下
同。)颊车、治牙关不开。口噤不语。(明下同。)失音。牙关痛。颔颊肿。(明同。)日月
、治言语不正。(见悲。)小儿五六岁不语者。心气不足。舌本无力。发转难。心俞三壮。
或足两踝各三壮。(千)廉泉、(明同。)然谷、(甲乙作通谷。)阴谷、主舌下肿。难
言。舌纵涎出。(千)风府、主舌缓。喑(明下同。)不能言。舌急语难。支沟、天窗、扶
突、曲鬓、灵道、主暴喑不能言。复留、主舌卷不能言。通理、主不能言。鱼际、主
痉上气。失喑不能言。哑门、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铜)明云、失音不能言。舌急。
哑门一名舌横。一名舌厌。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则是穴也、其舌本所系欤。凡舌
缓不能言者。宜治此。
廉泉、治舌下肿。难言。舌纵涎出。咳嗽上气。喘息。呕沫。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
廉泉一名舌本。盖舌之根本也。故能治舌下肿难言。舌纵涎出。舌根急缩诸病。与千金
方所疗略同。凡有此等疾者。宜针灸此。
大迎、治舌强不能言。翳风、主不能言。(千见螈 。)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舌强
属性:(吐舌 重舌)
中冲、治舌强。(铜见心痛。)阴谷、治舌纵涎下。烦逆。溺难。小腹急。引阴痛。股
内廉痛。天突、治舌下急。(见唾血。)然谷、治舌纵。(千作 。)解溪、主口痛啮舌。(千)
天突、主侠舌缝脉青。鱼际、主舌上黄。身热。
鱼际、治舌上黄。(铜见寒热。)窍阴、治舌强。(见喉痹。)廉泉、治舌根急缩。(
见不
不得(下见口噤。)治小儿重舌灸行间随年壮又灸两足外踝上三壮。滑肉门、(见狂。)
少海、(癫痫。)温溜、疗吐舌。(见狂。)大迎、治舌强。(铜见哑。)筑宾、(见狂言
。)太一、治吐舌。(见癫狂。)关冲、主舌卷。(千见心烦。)阳溪等、(见癫狂。)二间
等、(见惊。)飞扬等、温溜等、(并见癫狂。)主吐舌。哑门、主舌强。风府、主舌急
。阴谷、主舌 。廉泉、治舌纵。舌根急缩。(并见口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口缓
属性:(欠伸 失欠)
地仓、大迎、主口缓不收。不能言。(千)合谷、水沟、主唇吻不收。(见口噤。)失
车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壮。满三日未瘥。灸气冲二百壮。胸前喉下申骨中是。亦名气
堂。又灸三阴交百壮。三报之。通理、主数欠频伸。(见心痛。)下关、大迎、翳风、主
口失欠。下牙齿痛。内庭、主喜频伸数欠。恶闻人音。(铜同。)漏谷、主强欠。(见肠
鸣。)太渊、治数欠不得息。(见风痉。)经渠、治数欠。(见咳逆。)风池、治目泪出
。欠气多。脾俞、治黄胆喜欠。不嗜食。(千同。)冲阳、主伤寒病。振寒而欠。翳风
、(见口 下同。)通谷、治失欠。(见口 。)风府、主舌缓。(千见口哑。)哑门、治舌
缓。(见口哑。)昆仑、主口闭。翳风、主不能言。(千并见螈 。)小儿喜欠。(风痫
。)上关。(见上关门。)
有妇人脏燥悲泣数欠。金匮有大枣汤。谩合服愈。(方见本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齿龋
属性:角孙、疗齿牙不嚼物。龋痛肿。(明)耳门、疗齿龋。三间、阳谷、冲阳、(见口
内庭、厉兑、四渎、液门、阳谷、上关、(下同。)治齿龋痛。(铜)少海、治齿龋痛。
又治齿寒。脑风头痛。合谷、偏历、三阳络、(明下云。疗齿痛。)耳门、治齿龋。三
间、大迎、正营、治齿龋痛。完骨、治齿龋。(见癫疾。)兑端、目窗、正营、耳门、治
唇吻强。上齿龋痛。(千)厉兑、三间、冲阳、偏历、小海、合谷、内庭、复留、主龋齿。
曲鬓、主齿龋。下关、大迎、翳风、完骨、主牙齿龋痛。
传曰、唇亡齿寒。谓前齿非牙也。说文云、龋、齿蠹也。谓齿蠹而痛也。其不因龋蠹而
痛者。盖风寒入脑髓尔。素问谓大寒至骨髓。故头痛齿亦痛。当以此治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口舌干苦(热臭)
属性:胆俞、商阳、小肠俞、主口舌干。食饮不下。劳宫、少泽、三间、太冲、主口热。口
烂。大溪、少泽、主咽干。口热。唾如胶。曲泽、章门、主口干。少阴、主舌卷口干
。阳陵泉、主口苦。嗌仲介介然。
关冲(又见心烦。)等、主舌卷口干。(见喉痹。)曲泽、治身热烦渴口干。(铜)三间
见疟。)肺俞、(见劳瘵。)不容、(见 癖。)章门、(见肠鸣。)商阳、(见疟。)窍阴、(见喉
痹。)兑端、治口干。(铜)胆俞、治口苦舌干。(见腹胀。)明下云、口舌干。食不下。
复溜(见脊。)大钟(见淋。)尺泽治舌干(见喉痹。)下廉治唇干涎出不觉(见飧泄
。)少冲、(见伤寒。)大钟、(见淋。)治
口中热。肝俞、曲泽、(见唾血。)少泽、疗口干。(明)曲泽、疗口干。(见伤寒。)
劳宫、治大小人口中腥臭。胸胁支满。(铜)千云、主老小口中肿腥臭。明
下云、疗小儿龈烂臭。(见口疳。)少冲、治口热咽酸。(见伤寒。)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口齿疳疮
属性:(牙齿龈肿 牙关急)
承浆、治口齿疳蚀生疮。(铜)承浆、疗口中生疮。(明)小儿口有疮蚀。龈烂臭秽冲
灸劳宫各三壮。(下)天冲、治牙龈肿。(铜)角孙、治齿龈肿。小儿疳湿疮。(见下疮。)
史记、齐大夫病龋齿。太仓公灸其左太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
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余见齿龋。
完骨、主牙车急。(中风。)翳风、治牙车痛。(见口 。)下关、治牙车脱。(见偏
风。)水沟、(见癫疾。)上关、(见牙疼。)颊车、(见口噤。)治牙关不开。(铜)和 、治牙车
引急。头重痛。耳中嘈嘈。颔颊肿。听会、治牙车脱臼。相离三寸。明云、牙车急痛。不
得嚼食。(余见中风偏风。)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齿噤
属性:(口噤 余见中风)
天容、廉泉、魄户、气舍、 、扶突、主咳逆。上气喘息。呕沫。齿噤。(千)然谷
初生儿脐风口噤。痿厥洞泄。(铜)曲鬓、(明下见颈项。)治口噤不能言。(见颊颔。)天
窗、(见颊肿。)翳风、治口噤。(见口 。)廉泉、治口噤。舌根缩。(见舌肿。)合谷、
(见唇颊。)列缺、(见偏风。)颊车、(见口哑。)禾 、治口噤不开。大迎、治风痉口噤。
(见风痉。)支沟、治口噤不开。暴哑不能言。外关、内庭、三里、商丘、大泉、主僻噤
。(甲云。口僻刺大泉引而下之。)龈交、上关、大迎、翳风、主口噤不开。引鼻中。合
谷、水沟、(明下同。)主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商丘、曲鬓、主口噤。(并千。)
承浆、疗面风口不开。口生疮。(明)下云、疗口噤。廉泉、疗龈噤。(见少气。)兑
端、疗口噤鼓颔。(下)
翳风、疗口噤不开。禾 、疗口不可开。及尸厥。小儿生二七日内着噤。不吮奶多
啼者。是客风中于脐。循流至心脾二脏之经。使舌强唇痉。嗍奶不得。此疾新施方药。不望十全
。大抵以去客风无过灸承浆七壮。次灸颊车各二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牙疼
属性:大迎、颧 、听会、曲池、主齿痛恶寒。(千)浮白、主牙齿痛。不能言。阳谷、正
营
能嚼。(明同。)风齿疼痛。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脉二壮。又以线量手中指至掌后横文。折
为四分。量横文后当臂中。灸二壮愈。随左右。
有老妇人旧患牙疼。人教将两手掌交叉。以中指头尽处为穴。灸七壮。永不疼。恐是外
也。穴在手少阳去腕后二寸陷中。臬司梢子妻旧亦苦牙疼。人为灸手外踝穴近前些子。遂永
不疼。但不知千金所谓外踝上者。指足外踝耶。手外踝耶。识者当辨之。
翳风、治牙车痛。(铜见口 )大迎、治牙疼。颊颔肿。(见风痉。)曲鬓、治颊颔肿。引
牙车不得开。(详见颊颔。)正营、治牙齿痛。唇吻急强。齿龋痛。阳溪、悬颅、手三里
治齿痛。(见头。)商阳、治齿痛恶寒。(见颔肿。)兑端、治齿龈痛。小海、治寒热齿
龈肿。风眩。颈项痛。上关、(铜同。)疗风牙疼。牙车不开。口噤。嚼物鸣。(明)厥
阴俞、疗牙痛。(见咳逆。)良方灸牙疼法。随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后骨缝中。小举臂取之
。当骨解陷中。灸五壮。予亲灸数人皆愈。灸毕。项大痛。良久乃定。永不发。予亲病齿痛
。百方治不验。用此法瘥。
辛帅旧患伤寒。方愈、食青梅。既而牙疼甚。有道人为之灸。屈手大指本节后陷中灸三
初灸觉病牙痒。再灸觉牙有声。三壮痛止。今二十年矣。恐阳溪穴也。(铜云。治齿痛。手
阳明脉入齿缝中。左痛灸右。右痛灸左。)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鼻塞不利(不闻香臭)
属性:曲差、上星、迎香、素 、水沟、龈交、通天、禾 、风府、主鼻塞。喘息不利。鼻
涕。鼽衄有疮。承灵等、主鼻窒。喘息不通。(见鼻衄。)厉兑、京骨、前谷、主鼻不利
涕黄。龈交、主 肉不利。(见 肉。)天柱、主不知香臭。中管、主鼻间焦臭。眉冲
、疗头痛鼻塞。(明)玉枕、(见目痛)百会、(见风痫。)明堂、(见鼻涕)当阳、临泣、(
见风眩。)疗鼻塞。迎香、疗鼻息不闻香臭。风府、疗鼻不得息。天牖、疗鼻塞不
闻香臭。(下)至阴、(见头重。)治鼻塞。上星、(明下同。)百会、囟会、(明同。)
承光、治鼻塞不闻香臭。若是鼻塞。灸囟会。日七壮。至四日渐退。五日顿愈。(铜)临泣
、(见风眩明同。)通天、治鼻塞闷。步郎、治鼻塞不通。(明同。)临泣、治目眩鼻塞。
前谷、龈交、治鼻塞不利。承灵、治鼽衄息不利。素 、治鼻塞 肉不消。多涕生疮。
按铜人云、素 穴诸方阙治疗法。千金治鼻塞 肉不消。多涕生疮。而今之千金只云、
主鼻 僻多涕。鼽衄有疮。又云、主鼻窒喘息不利。与此文稍异。岂古今本不同耶。
厉兑、治恶风鼻不利。水沟等、主不知香臭。(千见鼻涕。)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鼻有肉(生疮)
属性:龈交、主鼻中 肉不利。鼻头额 中痛。鼻中有蚀疮。(千)曲差等、主鼽衄有疮。(
塞。)脑空、主疠鼻。(见鼻痛。)鼻中 肉。灸上星二百壮。又灸侠上星两傍。相去
三寸。各百壮。迎香、治鼻有 肉。不闻香臭。衄血。(铜)龈交、治鼻中 肉。蚀疮。
素、治 肉不消。多涕生疮。禾 、(见鼻涕。)疗鼽衄有疮。(明)巨 、疗鼻准上
肿痈痛。(见口 。单方歌云。狗头灰方寸。丁香半钱匕。细研吹鼻中。 肉化为水。)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鼻涕出
属性:(鼻干 鼻嚏)
小儿多涕。是脑门被冷风拍着及肺寒也。灸囟会三壮。(明)明堂、疗头风多鼻涕。鼻
禾、疗鼻窒口僻。鼻多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疮。(下同。)昆仑、疗鼻衄多涕。
风门、疗鼻衄不止。鼻垂清涕。(下)禾 、治鼻洞涕生疮。(铜)风门、治鼻鼽出清涕。
(见伤寒杂病。)通天、承光、治口 。鼻多清涕。(并见口 。)前顶、治小儿鼻多清涕
。(见痫。)神庭、治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神庭、攒竹、迎香、风门、合
谷、至阴、通谷、主鼻鼽清涕出。(千)曲差等、主鼻 僻多涕。(见鼻塞。)复留、主涎
水沟、天牖、主鼻不收涕。不知香臭。厉兑、京骨、前谷、主涕黄。(千见鼻塞。)
素
执中母氏久病鼻干。有冷气。问诸医者。医者亦不晓。但云病去自愈。即而病去。亦不
。后因灸绝骨而渐愈。执中亦尝患此。偶绝骨微痛而着艾。鼻干亦失去。初不知是灸绝骨之
力。后阅千金方有此证。始知鼻干之去。因绝骨也。若鼻涕多。宜灸囟会前顶。大人小儿之
病。初无以异焉耳。
风门、五处、主时时嚏不已。(千)颔厌、疗好嚏。(明)风门、治多涕。(铜见伤寒
。)本事方、许知可自停饮。食已必嚏。服枣膏丸愈。(时暂嚏添衣项上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鼻痛(余见鼻疮)
属性:脑空、窍阴、主鼻管疽发为厉鼻。(千)复留、主涎出。鼻中痛。巨 、治面风寒。
鼻上肿。壅痛。(铜)肝俞、主鼻中酸。(千)龈交、主额 中痛。(见 肉。)巨 、疗鼻准上肿痈痛。(见
口。)鬼击鼻出血,灸人中并水分。阴交。(见鬼击。)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鼻衄
属性:神庭等、主鼻鼽。(千见鼻涕。)曲差等、主鼽衄有疮。(见鼻塞。)承灵、(铜同。)
风池、风门、 、后溪、主鼻衄窒喘息不通。中管、三间、偏历、厉兑、承筋、(铜同。)
京骨、昆仑、承山、飞扬、隐白、主头热鼽衄。京骨、(铜同。)申脉、主衄不止。淫泺。
门、主衄血呕血。隐白、委中、主衄血剧不止。涌泉、主衄不止。水沟、天牖、
主鼻鼽不得息。及衄不止。(甲乙)天府、治衄血不止。针四分。(铜)上 、后溪、风
哑门、治诸阳热气盛。衄血不止。通天、治衄血头重。禾 、兑端、劳宫、治衄血
。曲泉、隐白、 、(见肩背痛。)阴 、迎香、治衄血。(见 肉。)偏历、合谷、
上间、(明下同。)昆仑、通谷、(见目眩。)治鼽衄。曲泉、治衄血喘呼。小腹痛攻咽喉
。大溪、(见唾血。)隐白、(见腹胀。)风门、(见涕出。)兑端、脑空、疗衄血不止。
禾、(见鼻涕。)疗鼽衄有疮。(明)攒竹、疗鼽衄。(下见头风。)巨 、疗鼻准上肿痈
痛。(见口 。)治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灸上星五十壮。(集效)徐德占教衄者急灸
项后发际两筋间宛宛中三壮。立定。盖血自此入脑注鼻中。常人以绵勒颈后。尚可止衄。此
灸决效无疑。(良)脑衄。灸上星五十壮。(千见唾血。)
执中母氏忽患鼻衄。急取药服。凡平昔与人服有效者皆不效。因阅集效方。(本出千金
。)云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灸上星五十壮。尚疑头上不宜多灸。只灸七壮而止。次日复作。再灸
十四壮而愈。有人鼻常出脓血。予教灸囟会亦愈。则知囟会上星皆治鼻衄云。
鼻衄等、灸绝骨。(千见上气。)前谷、治衄血。(铜见咳。) 、治温疟。肩背痛
。目眩鼻衄。喘逆腹胀。肩膊内廉痛。不得俯仰。风门、治鼻鼽(见伤寒。)衄时痒痒。便灸足
大指节横理三毛中十壮。剧者百壮。衄不止灸之。并治阴卵肿。(千)又灸风府一穴四壮。
不止、又灸。或灸涌泉各百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咽喉肿痛(生疮)
属性:风府、治咽喉痛。(铜)胆俞、治咽痛。食不下。(见腹胀。)风府、(明同。)天窗、
劳宫、主喉嗌痛。(千)中渚、支沟、内庭、(千云。咽中引痛。)主嗌痛。涌泉、大钟、主咽
中痛。不可内食。间使、(甲作行间。)主嗌中如扼。(铜云。如哽。)膝关、治喉咽痛。
(铜见风痹。)天窗、(明下同。)治喉痛。水突、主喉咽肿。前谷、照海、中封、主嗌
偏肿。不可咽。(千)中封等、主喉肿。(见阴痿缩。)然谷、大溪、主嗌内肿。气走咽喉。不能言。喉肿
。胸胁支满。灸尺泽百壮。人迎、治咽喉痈肿。(见咳逆上气)大溪、(见唾血。)中渚、治咽
肿。璇玑、治喉痹咽肿。水浆不下。液门、治咽外肿。寒厥臂痛。不能上下。然谷、
治咽内肿。水突、气舍、治咽肿。(上气。)天突、治喉中生疮不得下食。(铜明云。疗
喉中热疮。)璇玑、疗喉痹咽痈。水浆不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喉咽鸣(杂病)
属性:扶突、天突、大溪、主喉鸣。暴忤气哽。(千)少商、大冲、经渠、主喉中鸣。鱼际
、主
天突、治喉中作声。(见胸痛。)大钟、(见淋。)大包、主喉鸣。(见鬲痛。)天突、治
喉内如水鸡声。(明见嗽。)下云、喉中鸣翕翕。(见颈肿。)阳陵泉、天池、(见上气。)
中、疗喉鸣。(明下见鬲痛。)小儿喉中鸣。咽乳不利。灸璇玑三壮。掖门、四渎、主呼
吸短气。咽中如 肉状。少府、蠡沟、主嗌中有气。如 肉状。(铜同。)然谷、大溪、
主嗌内肿。气走咽喉。风池、主喉咽偻引。项挛不收。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咽喉干
属性:极泉、太渊、(见心痛。)偏历、(见喉痹。)太冲、(见疝。)天突、治咽干。(铜
见唾血。)鱼际、治喉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出。呕血。行间、治咽干烦渴。(见口
。)神门、治咽干不嗜食。(见烦心。)照海、治嗌干。(明同。)四肢惰。善悲不乐。
少冲、治咽酸。(见伤寒。千同。)鱼际、疗喉焦干。(明见肘痛。)大溪、少泽、主咽
干。(千见口干。)复留、照海、太冲、中封、主嗌干。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喉痹
属性:凡喉痹胁中暴逆。先取冲脉。后取三里、云门。各泻之。又刺手小指端出血。立已。(
千)三里、温留、(明下同。)曲池、中渚、丰隆、(铜同。)主喉痹不能言。神门、合谷、
风池、主喉痹。完骨、天牖、前谷、主喉痹。颈项肿。不可俯仰。颊肿引耳后。璇玑、
鸠
涌泉、(明同。)然谷、主喉痹。哽咽寒热。中府、阳交、主喉痹、胸满塞。寒热。
天容、缺盆、(明同。)大杼、鬲俞、云门、尺泽、二间、厉兑、涌泉、然谷、主喉痹哽咽
。寒热。三间、(明同。铜同。)阳溪、主喉痹。咽如哽。天突、主喉痹咽干急。大陵
、偏历、主喉痹嗌干。关冲、(铜同。)窍阴、少泽、主喉痹。舌卷口干。喉痹。气逆咳嗽
。口中涎唾。灸肺俞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阳辅、阳交、(并见膝痛。)厉兑、下
廉、然谷、经渠、完骨、鬲俞、缺盆、气舍、(见咳逆。)云门、(见胸满。)阳溪、合谷、
温溜、中府、浮白、治喉痹。(铜)大杼、治喉痹烦满。天容、治喉痹寒热。咽中如鲠。
天鼎、治喉痹咽肿。不得食饮。食不下。喉鸣。前谷、治颔肿喉痹。二间、治喉痹。
颔肿。肩背痛。振寒。曲池、治喉痹不能言。窍阴、
治喉痹。舌强口干。肘不举。少泽、治喉痹。舌强口干。心烦。太陵、治喉痹。口干。
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浮白、疗寒热喉痹。(
明)鬲俞、经渠、疗喉痹。二间、疗喉痹。咽如有物伤。忽振寒。下云、喉痹咽肿。多
卧善睡。小儿急喉痹。灸天突一壮。(下有医者说药不下喉。当以曲竹管灌药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唇颊肿痛(颐颔肿)
属性:合谷、主唇吻不收。(千见口缓。)紧唇、灸虎口。男左女右。又灸承浆三壮。三间
、疗唇口干。(明见疟。)下廉、治唇干涎出。(铜见飧泄。)光明、(铜同。)足临泣、(明
下同。)主喜啮颊。巨 、天窗、主颊肿痛。(明同。)京骨、阳谷、主自啮唇。腕骨
等
关、(明下同。)兑端、治唇吻强。大迎、治唇吻 动。(见面肿。)膺窗、太冲、治唇肿。
侠溪、(见耳聋。)和 、(见牙关。)颊车、治颔颊肿。(见口噤。)曲鬓、治颊颔肿。引
牙车不得开。急痛。口噤不能言。完骨、治颊肿。大迎、治颊颔肿。(见风痉。)翳风
、治脱颔颊肿。(见口 。)腕骨、阳谷、治颈项肿寒热。支正、治颔肿。手三里、
治颊颔肿。瘰 。少商、治腮颔肿。成君绰忽腮颔肿大如升。甄权针此立愈。商阳、
治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灸三壮。右取左。左取右。食顷立已。
完骨等、主颊肿。(千见喉痹。)
攒竹等、主颊痛。(见面痛。)角孙、主颈颔柱满。兑端等、主唇吻强。(见齿龋。)
临泣、疗胸鬲满闷。腋下肿。善啮颊。(明下)水沟、疗面肿唇动叶叶。肺风。状如虫行。
李袭兴称武德中出镇潞州。甄权以新撰明堂示予。时有刺史成君绰忽颈肿如数升。喉中
闭塞。水粒不下三日矣。余屈权救之。针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啖如故
。(千金翼)按铜人云、少商穴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成君绰腮颔肿大如升(云云
同上。)甄权针之立愈。病状少异。功效实同。但李云次指端。铜人云大指端。未知其孰是
。果针少商。当在大指端也。姑两存之。以俟识者。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颈项强(急肿)
属性:腕骨、阳谷、治颈项肿。寒热。(铜)丘墟、治颈肿。(见腋肿。)大迎、治寒热颈痛
。瘰 。消泺、(见风痹。)窍阴、治项痛。(见痈疽。)风门、治伤寒颈项强。(见伤寒杂
病。)京骨、(见足麻)。大杼、治颈项强。不可俯仰。(见疟明同。)魄户、(见劳瘵。)
井、治颈项不得顾。(见肩痛。)天牖、后溪、治项强不得顾。完骨、(见偏风。)颔厌、
治颈项痛。本神、治颈项强痛。(见目眩。)风池、治 疟。颈项痛。不得顾。通天、
治颈项转侧难。颊车、大椎、气舍、(见咳逆。)脑空、治颈项强。不得顾。天柱、治颈
项筋急。不得顾。人迎、治项气闷肿。食不下。后顶、外丘、治颈项痛。恶风寒。龈
交、风府、治颈项急。不得顾。(见目眩。)臂 、(见瘰 。)强间、治颈项强。(见头痛
。)少泽、(明同。)前谷、后溪、阳谷、完骨、昆仑、小海、攒竹、主项强急痛。不可顾
。(千)消泺、本神、通天、强间、风府、喑门、天柱、风池、龈交、天冲、陶道、外丘、
通谷、玉枕、主项如拔。不可左右顾。明云、天柱。(见目眩。)强间、(见头痛。)疗项如拔
。下云、天柱、疗项如拔。(见脑痛。)天容、前谷、角孙、腕骨、支正、主颈项肿。疗不
可顾。天容、主颈项痈。不能言。飞扬、涌泉、颔厌、后顶、主颈项疼。历节汗出。
角孙、主颈项柱满。浮白、疗颈项痈肿。(铜同。)不能言。及瘿。肩不举。(明)曲差
、疗心烦满。汗不出。头项痛。身热。目视不明。通天、疗项痛重。暂起僵仆。喑门
、疗项强不得顾。玉枕、(见目痛。)完骨、(见风眩。)疗项痛。风府、疗头(明有痛。)
项急。不可倾侧。阳谷、疗胁痛颈肿。寒热。天突、疗身寒热。颈肿。喉中鸣翕翕。胸
天井、疗颈项及肩背痛。(见千肘。)曲鬓、疗颈项强。不得顾。引牙齿痛。口噤不能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头风
属性:(头眩 又见头旋)
五处、疗头眩风闷。(明)百会、(见痫。)脑空、(见目眩。)天柱、(见脑痛。)疗头风
神聪、疗头风目眩。狂乱风痫。左主如花。右主如果。前顶疗头风热痛。头肿风痫。后
顶疗风眩目KT KT 额颅上痛。上星。疗头风目眩。(下)前顶、治头风目眩。面赤(明下作皮。)
肿。(铜)下廉、五处、(见目眩。)神庭、(见鼻涕。)治头风。神庭、主风头眩。善呕
烦满。(千)天牖、风门、(明下同。)昆仑、关元、关冲、主风眩头痛。前顶、后顶、颔
厌、主风眩偏头痛。上星、主风头眩颜清。囟会、主风头眩。头痛颜清。完骨、主风
头耳后痛。( 脉同。)烦心。(铜同。)付阳、主痿厥。风头重痛。侠溪、主胸中寒如
风状。头眩。两颊痛。肾俞、攒竹、承光、丝竹空、螈脉、和 、主风头痛。上星、主
风头引颔痛。合谷、五处、主风头热。天牖、疗头风面肿。(下作目眩。)项强不得转。(
明)囟会、治头风生白屑。多睡。(明同。)针佳。以油盐揩发根。头风永除。(铜)头风
肿痒。针眉冲。(许)通理、百会、疗头目眩痛。(明)阳谷、疗头眩。(见狂。)
素问论头痛。本于大寒内至骨髓。则头风者、亦本于风寒入脑髓耶。本事方论妇人患头
风者
秃也。欲灸头风。宜先囟会百会前顶等穴。其头风连目痛者。当灸上星神聪后顶等穴。予尝
自灸验。教人灸亦验云。
本事云、下虚者、肾虚也。肾厥则头痛。宜玉真丸。上虚者、肝虚也。肝厥则头晕。宜
钩藤散。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头痛
属性:(偏头痛 余见伤寒头痛)
解溪、(见中风。)承光、(明同。)治风眩头痛。呕吐心烦。(铜)胆俞、治头痛振寒。
汗不
丝竹空、(见目眩。)鱼际、(见寒热。)四白、(见目眩。)天冲、三焦俞、(见腹胀。)风池
、(见伤寒无汗。)治头痛。神道、治寒(明下作身。)热头痛。进退 疟。恍惚悲愁。(明
同。)健忘惊悸。阳溪、治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丰隆、治厥头痛。面浮肿。风逆。
四肢肿。身湿。至阴、治鼻塞头重。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转筋。寒热
汗不出。烦心。青灵、治头痛振寒。目黄胁痛。强间、治脑旋目运。头痛不可忍。烦心。
呕吐涎沫。发无时。项强不可顾。昆仑、治头痛。肩背急。风府、治头痛颈项急。不得
顾。目眩。曲差、治头项痛。颅息、疗身热头痛。不可反侧。(明)
鱼际、疗头痛甚。汗不出。脑户、(见面肿。)疗头痛。百会、通理、疗头目眩痛。(下)
中冲、(见伤寒。)命门、(上同。)疗身热如火。头痛如破。(明下)温留、疗寒热头痛。善
衄。肩不举。率谷、疗醉后酒风发。头重皮肤肿。两角眩痛。小儿食时头痛。(千同。)
及五心热。灸 各一壮。天柱、陶道、大杼、(一作本神。)孔最、后溪、主头痛。(
脑户、脑空、通天、主头重痛。头维、大陵、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甲云。喘逆烦
窍阴、强间、(明同。)主头痛如椎刺。不可动。目窗、中渚、完骨、命门、丰隆、
外丘、通谷、京骨、临泣、小海、承筋、阳陵泉、主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神庭、水沟
、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消泺、主寒热痹头痛。五处等、主头痛。(见螈 。)
昆仑、解溪、曲泉、飞扬、前谷、少泽、通理、主头眩痛。若头痛筋挛骨重少气。哕噫
满。时惊。不嗜卧。咳嗽烦冤。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由肾气不足而内着。其气逆而上
行。谓之肾厥。宜灸关元百壮。服玉真丸。(指)若头痛连齿。时发时止。连年不已。此由风
寒留于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齿亦痛。宜白附子散。灸曲鬓七壮。左痛灸左。右
痛灸右。少海、(见齿龋。)完骨、治头痛。(铜见心烦。)千云、主风头耳后痛。脑空等。
天冲、主癫疾头痛。(千见癫。)
素问尝论有数岁头痛不已者。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齿亦痛。名曰厥
逆头
则头晕。是也。皆可随证治之。若真头疼、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矣。(详见难经疏。)人而
患此。亦未如之何。要之、亦有所自。其在根本不固耶。若欲着艾。须先百会囟会等穴。而
丹田气海等穴。尤所当灸。以补养之。毋使至于此极可也。
前顶等、主风眩偏头痛。(千见头风。)悬厘、治头偏痛。(见伤寒寒热。)悬厘、主
痛。引目外 。(见伤寒头痛。)颔厌、疗风(铜云。头风。)眩目无见。偏头痛。引目外
急。耳鸣好嚏。颈痛。(明)岐伯灸偏头痛。(见目眩。)后顶、治头偏痛。(铜)玉枕、
主头半寒痛。(千)甲云、头眩目痛。头半寒。正营、治头项偏痛。悬颅、治热病烦满。
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 赤。身热齿痛。(明同。)悬厘、治头偏痛。烦心不欲食。(并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脑痛(脑风)
属性:强间、治脑旋。(铜见头痛。)天柱、治头旋脑痛。明下云、疗头风脑重。目如脱。项
。项强痛罔顾。玉枕、治脑风。疼不可忍。承灵、治脑风。头痛恶风寒。脑空、治脑
风头痛不可忍。目瞑心悸。发即为癫风引目眇。上廉、治脑风头痛。率谷、治脑两角强
痛。(见痰。)喑门、疗头风脑疼。风池、(见面肿。)疗脑痛。小儿囟开不合。灸脐上
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壮。灸疮未合。囟先合矣。(下)少海、治脑风。(铜见齿龋。)凡口
鼻出血不止。名脑衄。上星五十壮。(千)
有士人患脑热疼。甚则自床投下。以脑拄地。或得冷水粗得。而疼终不已。服诸药不效
。人教灸囟会而愈。热疼且可灸。况冷疼乎。凡脑痛脑旋脑泻。先宜灸囟会。而强间等穴。盖其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头旋(头重)
属性:目窗、治忽头旋。(铜见目痛。)络却、治头旋耳鸣。天柱、治头旋。(见脑痛。)岐
伯灸头旋。(见目眩。)申脉、治坐如在舟车中。(铜见腰脚。)
母氏随执中赴任。为江风所吹。自觉头动摇如在舟车上。如是半年。乃大吐痰。遍服痰
药。并灸头风诸穴。方愈。
治头风摇动。灸脑后玉枕中间七壮。(千翼)玉枕、疗失枕头重。(明见目痛。)下云、
疗头
重目眩。率谷、(见头痛。)疗头重。付阳、(见头风。)脑户等、主头重痛。(千见头痛
。)至阴、治头重。(铜见头痛。)天柱、疗脑重。(明下见脑。)哑门、(见癫。)通
天、(见鼻衄。)付阳、(见风痹。)治头重。(铜)肾俞、治头重。(见劳。)头重风劳。脑
户五壮。头重不能胜。灸脑户下寸半。(千翼)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头肿
属性:脑户、治头肿。(铜)前顶、疗头风热痛。头肿大。肿极、即以三棱针刺之。绕寸以下
。其
。完骨、治头面肿。(铜见癫。)
脑户、治头肿。公孙、主头面肿。完骨等、主头面气肿。(并见水肿。)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顶肿痛
属性:曲差、治顶痛。(铜)前顶、治小儿惊痫顶肿。(见惊痫。)
澧阳有士人之子惊风后顶肿。医以半夏南星为细末。新水调敷而愈。若灸则宜灸前顶等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面肿(余见水肿)
属性:巨 、主面恶见寒。颊肿痛。(千)上星、天牖、治头风面虚肿。(铜)囟会、治目眩
。(明下云。面赤暴肿。)前顶、治面赤肿。目窗、治头面浮肿。痛引目外 上赤痛。
完骨、治头面浮肿。水沟、治面肿唇动。状如虫行。又云、风水面肿。针此穴出水尽。顿
愈。迎香、治面痒肿。(见偏风。)大迎、治风壅面浮
肿。目不得闭。唇吻 动不止。针之顿愈。合谷、治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
治面虚肿。丰隆、(见头痛。)承
浆、阳交、(见膝痛。)治面肿。厉兑、治寒疟。面肿。足 寒。陷谷、(见水肿。)治面
目浮肿。百会、治饮酒面赤。(明见风痫。)解溪、治头风面赤。脑户、疗面赤肿。头
痛。(明)厉兑、疗面浮肿。水沟、(见肺风。)天牖、疗面肿。陷谷、疗头面虚肿。
风池、疗肺风面赤。目视KT KT 。项强不得顾。面肿皮软。脑疼。上星、囟会、前顶、脑
户、风池、主面赤肿。(千)陷谷、上星、囟会、前顶、(并见水肿。)公孙治卒面肿。(铜
见狂言。)陷谷等、阳陵泉等、天枢等、中府等、解溪、主面肿。(并见水肿。)
有人因入水得水肿。四肢皆肿。面亦肿。人为灸水分并气海。翌朝、视其面如削矣。恐
面肿亦可灸水分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六
<篇名>面痛
属性:(面赤 面黑)
攒竹、龈交、玉枕、主面赤。颊中痛。(千)中渚、主颞 痛。颔颅热痛。面赤。悬
、主面皮赤痛。肾俞、内关、主面赤热。天窗、天突、主面皮热。脑户、治面赤目黄
。(铜)悬颅、治面肤赤痛。行间、主面苍黑。(千)太冲、主面尘黑。支沟、(见咳
。)间使、(见狂。)掖门、(见惊。)主面赤。解溪、主面赤。(见风。)
气海、疗冷病面黑。(明下)肾俞、疗面黄黑。(并见劳。)关冲、主面黑。(见风。)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伤寒
属性:(热病 阴证 阳证)
凡热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身痹洗淅振寒。季胁支满痛。热病
先腰
井荥。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去。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热去四逆喘气。偏风
。身汗出而清。皆取侠溪。
凡温病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太泉留针一时取针。若未满五日者。禁针。凡好太
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即取公孙及井俞。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
起。烦心狂。多饮。不嗜卧。虚则鼓胀。腹中气大满热痛。不嗜食。霍乱。公孙主之。凡
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大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凡温病可针刺五
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江南诸
师秘仲景要方不传。颞 穴、针灸治温病。(见黄胆。)指迷方,灸阴毒伤寒法。其状不
躁
。以生葱约十余茎去根粗皮。颠倒纸卷径阔二寸。勿令紧。欲通气。以快刀切。每一饼子高
半寸。安在脐心。用熨斗火熨。葱软易之。不过十余次。患人即苏。后服正气药。灸结
胸伤寒法。其状胸满短气。按之即痛。或吐逆满闷。或大便不通。诸药不能救者。巴豆七粒
、和皮。肥黄连七寸。去须。同捣烂作一丸。安在脐心上。以手按下稍实紧。捻艾皂子大于
药上灸。甚者不过三五壮立愈。续用补药一二日。若病半月微有气。皆疗。治气虚阳脱。
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葱熨法。葱以索缠如盏许大。切
去根及叶。惟存白长二寸许。如大饼 。先以火胁一面令通热。艾勿令灼人。及以热处搭病
人脐连脐下。其上以熨斗满贮火熨之。令葱饼中热气熨入肌肉中。须预作三四饼。一饼坏不
可熨。又易一饼。良久,病患当渐醒。手足温。有汗则瘥。更服四逆汤辈温其内。万万无忧
。予伯兄病伤寒。冥冥不知人。八日。四体坚冷如石。药不复可入。用此遂瘥。集贤校理胡
全夫用此拯人之危。不可胜数。(良)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
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列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
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壮。大人可五十壮
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千)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
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曰天聪。又灸两颞 。又
灸两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
凡治伤寒。惟阴证可灸。余皆当针。故千金方惟云刺取。而素问亦云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所
。未满五日。禁针尔。(千金)而千金于头痛身寒热病。乃灸巨阙上中管三处。岂亦是阴证耶
。其状盖云或涩涩欲守火是也。医者当辨之。
通里、治热病。卒心中懊 。数欠频伸。悲恐。目眩头痛。面赤而热。心悸。肘臂 痛
。实则肢肿。虚则不能言。苦呕。喉痹。少气遗溺。(铜)期门、治妇人伤寒过经不解。当
针期门。使经不传。中管、疗天行伤寒。(明)曲泽、疗伤寒病温湿。身热口干。鬲俞
、主伤寒嗜卧。怠惰不欲动摇。身常湿。不能食。(千)少冲、治热病烦满。上气心痛。痰
冷少气。悲恐善(明作喜。)惊。掌热胸痛。口热咽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眼痛。(铜)
曲池、治伤寒余疾。皮肤干燥。通理、主热病。先不乐数日。(千)鱼际、阳谷、主热
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尽泽、主气隔喜呕。鼓颔。不得汗。肾俞、主头身
热赤。振栗。腰中四肢淫泺。欲呕。三间、主气热。身热喘。(甲云。寒热口干。身热喘
息。目急痛。善惊。)鱼际、治热病寒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中冲、少冲、关冲
、劳宫、太陵、阳溪、天 、主热病烦心。心闷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舌本痛。
间使、主热病烦心。喜哕。胸中澹澹。喜动而热。巨阙、主烦心喜呕。曲泽、主伤寒
温病。身热烦心。口干。支正、少海、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食。身热项强痛。天
井、主振寒颈项痛。委中、主热病夹脊痛。风门、治伤寒颈项强。目瞑。(明有鼻塞字
。)多嚏鼻鼽。出清涕。(铜)
阴毒沉困。药饵难为工。但灸脐中三百壮。艾如半枣。手足不暖。不可治也。(见本事
或心迷耳聋叫不应。因食冷得疾者。予以理中汤救数人矣。若复渴则煎五苓散与服。或煎人
参汤服。皆效。(千金云。伤寒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不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黄胆
属性:脾俞、胃管、大溪、主黄胆。(千)然谷、主黄胆。一足寒一足热。喜渴。太冲、主
黄胆
中、主黄胆腹满不能食。脾俞、主黄胆喜欠。不下食。胁下满欲吐。身重不欲动。劳宫
、主黄胆目黄。中管、太陵、主目黄振寒。脾俞、治黄胆。(铜见腹胀。)脾俞、疗腰
身黄胀满。腹肚泄痢。身重。四肢不收。黄胆邪气积聚。腹痛寒热。(明)章门、疗身黄羸
瘦。(明下见鼓胀。)寅门穴、治马黄黄胆。上龈里穴针三 。治马黄黄胆。上 穴针
三。治马黄黄胆四时等病。舌下穴侠舌两边。针治黄胆。唇里穴针三 。治马黄黄胆。
寒暑温疫。颞 穴、针灸治四时寒暑所苦。疸气温病。侠人中穴火针、治马黄黄胆疫。通
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侠承浆穴、治马黄急疫。巨阙七壮。治马黄黄胆急疫等病。
上管灸七壮。治马黄黄胆。男阴缝穴扳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胆。风府针之。治头中百
病。马黄黄胆。热府、针灸治马黄黄胆。肺俞灸主黄胆。通治百毒。心
俞、脾俞、肾俞俞、脚后跟、针灸治马黄黄胆。寒暑诸毒。耳中穴、灸治马黄黄胆。寒暑疫
毒。颊里穴、针主治马黄黄胆。寒暑温疫。颊两边同法。手太阳灸随年壮。治黄胆KT 。
石子头穴、灸七壮。治马黄黄胆。钱孔穴、灸百壮。治黄胆。太冲穴、针灸治马黄温疫。(千)
五苓散治疸病发渴立效。瘀热在里。身黄肿。煎茵陈下。(服此不效。方可针灸。)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伤寒头痛(余见头痛)
属性:温留、主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千)悬颅、主热病头痛身热。悬厘、鸠尾
热病偏头痛。引目外 。少泽、主振寒。小指不用。头痛。神道、关元、主身热头痛。
进退往来。三焦俞、主头痛。食不下。太白、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
则腰痛不可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温溜、治伤寒身热。头痛哕逆。肩
不得举。(铜)风池、治头痛。鱼际、掖门、中渚、通理、主头痛。(千)天池、疗头痛
。(此见寒热。)支正等、主头眩痛。(见伤寒寒热。)头痛颠颠然。先取涌泉云云。(
见伤寒。)鱼际、疗头痛汗不出。(见寒热。)
治伤寒头痛药多矣。惟浓煎五苓散服。必效。不必针灸。予屡施与人皆效故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伤寒寒热
属性:(余见自汗 伤寒无汗)
支正、少海、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身热项强。振寒寒热。甲云、主振寒寒热。颈
项肿。实则肘挛头眩痛。虚则行疣痂。(千)曲泽、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干。甲云、
主心澹善惊。身热烦心。口干手清。逆气呕唾。肘 。善摇头颜青。汗出不过肩。三间、主气热
身热喘。甲云、寒热口干。身热喘息。口急痛。善惊。肩贞
、主寒
丘、主寒热好呕。大椎、主伤寒热盛烦呕。鬲俞、中府、主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
卧。支满、肩井、关冲、主寒热凄索。气上不得卧。列缺、主寒热掌中热。曲池、主
伤寒余热不尽。天井、主伤寒振寒。颈项痛。冲阳、主振寒而欠。后溪、主身热恶寒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寒热
属性:(又见伤寒寒热 中风寒热)
复溜、治骨寒热汗注不止。(铜)至阳、治寒热解散。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
。(明同。)光明、治身解寒。淫泺 酸。不能久立。哑门、治寒热风痉。脊强反折。(铜)
陶道、神堂、(见肩痛。)风池、治洒淅寒热。阴 、治洒淅畏寒。厥逆。鱼际、治洒
淅恶风寒。虚热。舌黄身热。头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浮白、治发寒
热。肾俞、治头重身热。(见劳瘵。)颅囟、治身热头重。胁痛不得转侧。太白、阳纲
、治身热。(并见腹胀。)曲差、治身体烦热。脑空、治劳疾羸瘦体热。肺俞、治寒热
喘满。(见劳瘵。)天池、治寒热胸鬲满。(见鬲满。)少冲、治乍寒乍热。(见伤寒。)
神道、(见头痛。)少海、治寒热。胆俞、治振寒。(见头痛。)临泣、治洒淅振寒。(见
腋肿。)鱼际、疗虚热洒洒毛竖恶风寒。舌上黄。身热咳嗽喘。痹走胸背不得息。头痛甚
。汗不出。热烦心。少气不足。(明)鬲俞、疗寒热骨痛。(见痰。)天突、(见颈肿。)疗身
寒热。(下)脑空、疗身寒热。引项强急。飞扬、光明、主寒热。(千见伤寒无汗。)
脏腑积聚。心腹满。腰背痛。饮食不消。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羸瘦少气。三焦俞随
。(又见劳。)又胃管百壮。(至千壮佳。)小肠俞、
主三焦寒热。(如灸肾法。)随年。又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肠。寒热赤泄洞痢。腰脊痛。又小
带下。五十壮。四肢寒热。腰疼不
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脾俞并椎三穴。各七壮。盗汗寒热恶寒。肺俞随年
壮。针五分。又阴都百壮。多汗寒热。玉枕五十。(千翼)涌泉、主身体腰脊如解。(见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腹寒热气
属性:(冷气 又见劳)
行间、主腹痛而热。(千)中极、主腹中热。(并见腹痛。)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
急着
身热。(腹痛。)凡腹中热。喜渴涎出。是蛔也。手持之。勿令得移。以针刺中管。(亦不
可容易针。)气冲、主腹中大热不安。(见腹胀。)关元、主寒气入腹。久冷、灸天枢百
壮。(见 瘕。)阴陵泉、(见水肿。)三阴交、(见 癖。)治腹寒。隐白、疗腹中寒热。
下廉、疗热风冷痹。上关等、主寒热(千见螈 癫。)飞扬等、治寒热。(铜各见癫
疾。)哑门等、治寒热。(见螈 。)
少冲、治乍寒乍热。(见伤寒。)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关元。(明下)三里
、疗脏腑久积冷气。心腹胀满。天枢、疗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铜同。)中
极、疗冷气。(见积聚。)漏谷、(见 癖。)会阳、治冷气。(铜见泄泻。)下管、治六腑
气寒。不嗜食。气海、治冷气上冲心。隐白、主腹中寒冷气。胀满。(千)太冲、主上
气冷发。腹中雷鸣。(见上气。)结气寒冷。灸太仓百壮。(见结气。)凡脐下绞痛。流入
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百壮。商丘、主心下寒。(见腹满。)鸠尾、少冲、商
丘、主心寒。冷气上。灸龙颔百壮。(并心痛。)阳交、主寒厥惊狂。冲门、治腹寒气
满。(铜见积聚。)
千金翼云、五劳六极。复生七伤。变生七气。积聚坚牢如杯。留在腹内。心痛烦冤。不
食。时来时去。发作无常。寒气为病。则吐逆心满。热气为病。则恍惚闷乱。长如眩冒。又
复失精云云。宜服局方七气汤。若冷气忽作。药灸不及。只用火针微刺诸穴与疼处。须臾即
定。神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身寒痹
属性:(湿痹不仁 又见手足痹不仁)
鬲俞、(明同。)治身常湿。(铜见 癖。)丰隆、主身湿。(千)曲池、列缺、主身
。时时寒。中封、主痿厥。身体不仁。少气湿重。合阳、主膝股重。漏谷、主久湿痹
不能行。铜云、不能久立。悬钟、主湿痹不肿。髀筋急 胫痛。绝骨、主髀躯痛。膝胫骨
摇。酸痹不仁。筋缩。诸节酸折。临泣、主身痹。洗淅振寒。商丘、主骨痹
烦满。凡身体不仁。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皆泻之。中封、主痿厥。身体不仁。
少气湿重。膝肿。风市、主缓纵痿痹。 肠疼冷不仁。中渎、主寒气在分肉间痛。苦痹
不仁。阳关、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绝骨、主酸痹不仁。又主身重。(见
上。)环跳、治冷风湿痹。(铜见腰痛。)条口、(见膝痛。)治湿痹。下 、治寒湿内
。(见月事。)委中、疗风湿痹。(明见脚弱。)下廉、疗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灸
疮瘥。冷痹即已。鱼际、疗痹走胸背。(明见寒热。铜同。)
治冷痹胫膝疼。腰脚挛急。足冷气上。不能久立。有时厌厌嗜卧。手足沉重。日觉羸瘦
名复连病。令人极无情地。常愁不乐。健忘嗔喜。有如此候。即当灸悬钟绝骨随年。一灸即
愈。不得再灸也。若年月久更发。根据法更灸。若意便欲多者。七日外更七壮。(千翼)虚损论
曰∶疾之所起。生自五劳。五劳既用。二脏先损。心肾受邪。即生六极。一曰气极。气极令
。五脏不足。外受邪气。多寒湿痹云云。又曰∶五劳六极七伤。七气积聚。变为病者。甚则
令人得大风缓急湿痹不仁。偏枯筋缩。四肢拘挛。令人无子云云。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自汗
属性:(伤寒自汗 盗汗)
玉枕、(见目痛。)疗多汗。(明)鬲俞、(见痰。)疗汗出。阴跷、疗女人汗出。(
事。)阴跷等、(见腹痛。)主汗出。(千)飞扬、涌泉、颔厌、后顶、主颈项疼。历节汗
出。昆仑、主疟多汗。(千)然谷、主温疟汗出。复溜、治骨寒热。汗注不止。(铜)
大敦、治心痛汗出。(见卒疝。)缺盆、治汗出。(见瘰 。)中府、治风汗出。(见肺气
。)少商、治汗出而寒。(见喜噫。)冲阳、主汗出。(见疟)灸手足心热盗汗。(见劳。
牡蛎散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牡蛎熬黄、白术防风各三两。酒服方寸匕。日二。止汗
。无出此方。一切泄汗服之。三日皆愈。此千金方所载也。本事方云、如恶风加防风一倍。
气虚加术。面肿加牡蛎。盖增益之也。亦有牡蛎散治虚劳盗汗不止。牡蛎 麻黄根黄 、等
分为末。第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予皆用之验。故附此。(本事又有二方。)
列缺、曲池、主热病烦心心闷。先手臂身热螈 。唇口聚。鼻张。目下汗出如珠。(千)
处、攒竹、正营、上管、缺盆、中府、主汗出寒热。承浆、主汗出衄血不止。百会、主
汗出而呕痉。大都、主热病汗出。目厥足清。外台乃云、汗不出。厥、手足清。复留、
主寒热无所安。汗出不止。风逆四肢肿。
凡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列缺(
水肿。)肺俞、心俞、主汗出。(中风。)
伤寒自汗。盖阴证也。惟理中汤最佳。予屡教人服验。若只额上有微汗。与夫上一节有
。最宜煎五苓散服之。(见既效方。)单方歌云、疫病汗如水。论中号湿温。烧故竹扇灰。汤
调效莫论。其论颇有理。药必可用也。(多汗亦有用心得者。宜灸心俞。服镇心丹皆效。)
多汗疟病。 五十。多汗。四肢不举少力。横文五十。长平五十。多汗盗汗。(并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汗不出
属性:凡胸满短气不得汗。皆针补手太阴以出汗。(千)少泽、复留、昆仑、主疟寒汗不出。
历、主风疟汗不出。少泽、治疟寒热汗不出。(铜)上星、治 疟振寒热汗不出。哑门
、治头痛风汗不出。心俞、(见狂明同。)曲差、治心中烦满。汗不出。(明同。)陶道、
治洒淅寒热。脊强汗不出。(明同。)胆俞、治振寒汗不出。(见头痛。)命门、治头痛如
破。身热如火。汗不出。上脘、治身热汗不出。(见霍乱。)至阴、(见头痛。)鱼际、(
见寒热。)曲泉、(见疝。)侠溪、(见胸胁满。)中膂俞、治汗不出。(见消渴。)偏历
、治风汗不出。窍阴、治手足烦热。汗不出转筋。命门、(见头痛。)肺俞、(见汗。)
疗汗不出。(明)曲泽、疗汗出不过肩。(见唾血。)曲泽、主汗出不过肩。(甲见伤寒寒
热。)鱼际、疗汗不出。(见寒热。)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伤寒无汗
属性:大都、疗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目眩烦心。四肢肿。(明下)凡温病身热
以上。汗不出。刺太泉留针一时取针。若未满五日。禁刺。劳宫、主热病三日以往。不得
甲乙亦云、主热病烦满欲呕哕。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
胸胁不可反侧。咳满。溺赤小便血。衄不止。呕吐血。气逆噫不止。嗌中痛。食
不下。善渴。口中烂。掌中热。欲呕。(千)孔最、主臂厥热痛。汗不出。(明云。热病汗
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出汗。经渠、阳池、阳谷、合谷、(明下同。)前谷、内庭、后
溪、腕骨、支沟、(明下同。)厉兑、冲阳、解溪、主热病汗不出。中冲等、主热病汗不出
。(见伤寒诸病。)命门、膀胱俞、上管、曲差、上星、陶道、天柱、上 、悬厘、风池、
主烦满汗不出。飞扬、主下部寒热。汗不出。体重。玉枕、大杼、肝俞、心俞、鬲俞、
陶道、主汗不出。凄厥恶寒。光明、主腹足清。寒热汗不出。曲泉、主身热头痛。汗不
鱼际、主头痛不甚汗出。
尺泽、主气隔喜呕。鼓颔。不得汗。烦心身痛。掖门、中渚、通理、主热病先不乐。头
痛面热无汗。伤寒温病、善摇头颜清。汗出不过肩。曲泽主之。(甲)委中、治热病汗不
出云云。取其经血立愈。(铜)孔最、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壮。即汗出。(明下同。)
陷谷、厉兑、鬲俞、中渚、大都、(见腹满。)支沟、阳谷、(明同。)腕骨、前谷、治热病
汗不出。悬颅、治热病烦满。汗不出。(明同。)悬厘、治热病汗不出。头偏痛。烦心不
欲食。 、治热病汗不出。大杼、治伤寒汗不出。脊强。
经渠、治热病汗不出。暴痹喘。足(明作逆。)心痛。呕吐。商阳、治热病汗不出。(
明下同。)中冲、治热病汗不出。掌热。身如火。心痛烦满。舌强。太溪、治热病汗不出。
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风池、治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头痛。太陵、治热病
汗不出。臂挛腋肿。善笑不休。心悬若饥。喜悲泣惊恐。目赤。小便如血。呕逆。狂言不乐
。劳宫、治热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胁痛不可转。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
渴。食饮不下。光明、治热病汗不出。卒狂。虚则痿痹坐不能起。实则足 热膝痛。身体
不仁。善啮颊。中冲、治热病烦闷。汗不出。掌热。身如火。心痛舌强。(明下云。身
热如火。头痛如破。)天池、疗热病汗不出。胸满颈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
声。喉喝。(明下相识患阴证伤寒。四肢厥冷不省。予与理中汤服。至第二服。汗出如雨
矣。神哉。)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发背
属性:(痈疽 疡 余见痔漏)
频刺风门。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铜)灸发背法。或不见疮头。以湿纸敷。先
干者是。以大蒜去皮生切钱子。先安一蒜钱在上。次艾灸三壮。换蒜复三灸。如此易无数。痛灸
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方住。若第一日急灸减九分。二日灸减八分。至第七日尚可。自此以
往。灸已后时。灸讫、以石上生者龙鳞薜荔洗研取汁汤温呷。即泻出恶物去根。凡疔疮头疮
鱼脐等疮。一切无名者悉治。(集效)凡发肿至坚有根者,名曰石痈。治法当上灸之百壮。
石子当碎出。如不出。益壮乃佳。(千)论曰∶凡发背皆因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
服钟乳而发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发背者。其候率多于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
。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于死。临困之时。以阔三寸高一
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中皆脓出。寻时失音。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
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浓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帖着疮上灸之
。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子即瘥。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即瘥。如钱大、可
日夜灸。不限炷数。仍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凡肿起背胛中。头白如黍
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即名发背。禁房室酒肉蒜面。若不灸治。即入内杀人。若
灸当疮上七八百壮。有人不识。多作杂肿治者。皆死。
郭户为予言。乡里有善治发背痈疽者。皆于疮上灸之。多至三二百壮。无有不愈。但艾
炷小
作之。炷小则人不畏灸。灸多则作效矣。盖得此法也。然亦不必泥此。近有一医以治外科得
名。有人发背疮大如碗。有数孔。医亦无药可治。只以艾遍敷在疮上。灸之久而方疼。则以
疮上皆死肉。故初不觉疼也。旋以药调治之愈。盖出于意表也。
王蘧疽发于背。张生以艾火加疮上。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壮。知痛乃已。明日镊去黑
痂。脓血尽溃。肤理皆红。亦不复痛。始别以药附之。日一易焉。易时旋剪去黑烂恶肉。月许疮
乃平。是岁秋夏间。京师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独生。此虽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
。遂至不幸者。(见王蘧发背方序。)阳辅、治腋肿疽马刀。(见腰脚痛。)犊鼻、治膝膑
痈肿。(见膝痛。)窍阴、主营(明作骨。)疽发厉。项痛引头(明同。)目痛。(铜云。治
痈疽头痛心烦。)凡疽卒着五指。筋急不得屈伸者。灸踝骨中央数十壮。或至百壮。附骨
疽。灸间使后一寸。随年壮。立瘥。天突、疗肺痈。唾脓血。气壅不通。(明)膻中、疗
肺痈。咳嗽上气。唾脓。不下食。胸中气满如塞。小海、治疡肿振寒。太冲、临泣、(
见
余尝为刘和叔序灸痈疽方云∶必以毒药攻于内。伐其根也。又以火艾灼其外。宣其毒也
。法
。京师外医以为不可治。得一徐人教以灼艾如枣大。近千壮。鲁直数患背疮。亦灼艾而愈
。灸为第一法也。(必)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瘿瘤(肉瘤)
属性:天府、(甲乙作天窗。) 会、气舍、主瘤瘿气咽肿。通天、主瘿。久五十壮。胸堂、
、灸百壮。脑户、通天、消泺、天突、主颈有大气。 会、治项瘿气溜。(明)下云、疗
瘿及臂气肿。气舍、治瘤瘿。(见咳逆上气。)浮白、疗瘿。肩不举。(铜云。治瘿气。)
肺俞、疗瘿气。瘿上气短气。灸肺俞百壮。瘿上气胸满。云门五十壮。瘿恶气、天
府五十壮。(千金翼云∶又胸堂百壮。)瘿劳气。冲阳、随年壮。瘿、灸天瞿三百。横三
间寸灸之。瘿气面肿。通天、五十壮。瘿、灸中封。随年壮。诸瘿、灸肩 左右相对
宛宛处。男左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十八壮。左十七壮。或再三取瘥止。又风池百壮。
又两耳后发际百壮。又头冲(一作颈冲。)灸之。各随年壮。(千金翼云。一名臂 。)
瘿恶气、大椎横三间寸灸之。风池、耳上发际、大椎各百壮。大椎两边各寸半小垂下各
三十。又臂 随年壮。凡五处、共九穴。又垂两手两腋上文头各三百壮。针亦良。(千翼)
大智禅师云、皮肤头面生瘤。大如拳。小如栗。或软或硬。不痛。不可辄针灸。天南星(生
干皆得。)滴少醋研膏。先将小针刺病处令气透。以药膏摊纸上贴。三五易瘥。此亦一说也
治脑 诸节诸痈肿牢坚治之方。削附子令如棋子浓。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
子令
热彻。附子欲干。辄更唾湿之。常令附子热彻。附子欲干。辄更气入肿中。无不愈。此法绝
妙不传。(千翼)凡肉瘤勿治。治则杀人。(肘后方云∶不得针灸。)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瘰
属性:大迎、五里、臂 、主寒热。颈瘰 。(千)大迎、治寒热。颈痛瘰 。(铜)缺盆、
治寒
热瘰 。缺盆中肿。外溃则生。胸中热满。腹大。水气。缺盆中痛。汗出。(明同。)五里
、治寒热瘰 咳嗽。臂 、治寒热。颈项急。瘰 。肩背痛不得举。少海、疗腋下瘰
臂疼屈伸不得。风痹疼疰病。(明)天牖、疗瘰 寒热。颈有积气。暴聋肩痛。(下)灸一
切瘰 在项上。及触处但有肉结凝。似作 及痈疖者。以独头蒜截两头留心。大作艾炷如蒜
大小。贴 子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热而已。七壮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一切瘰
。灸两胯里患 处宛宛中。日一壮止。神验。又五里、人迎各三十壮。又患人背两边腋下
后文上。随年壮。又耳后发际直脉七壮。
有同舍项上患 。人教用忍冬草研细。酒与水煎服。以滓敷而愈。(详见良方。)次年复
生。用前药不效。以艾灸之而除根。有小儿耳后生 。用药敷不效。亦灸之而愈云。
瘰 初生如梅李。切忌以毒药点蚀。及针刀镰割。劳 为甚。既经蚀取之。后无有不死
者。
盖外医既少慈悲。又利于积日。特宜戒之。(必) 疡着颈及胸前。灸乳间。(见白驳。)
腋下瘰 漏。臂疼屈伸不得。风痹漏瘙。针少海三分。(留七呼。泻五吸。)针瘰 、先拄针
皮上三十六息。推针入。内之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针。颈漏、天池百壮。又心
鸠尾下宛宛中七十。又章门、临泣、支沟、阳辅、百壮。又肩井随年。又以艾炷绕四畔周匝
。七壮即止。诸恶漏中冷 肉出。灸足内踝上各三壮。二年者六壮。(千翼)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风疹(瘾疹)
属性:曲泽、治风疹。臂肘腕善动摇。(铜)肩 、治热风瘾疹。(明云。刺风风虚。)曲池
刺风瘾疹。涌泉、(明同。)环跳、(见膝。)治风疹。下昆仑、疗刺风疹风热风冷痹。(
明)曲池、疗刺风疹疼痛。(见偏风。)伏兔、(见风劳。)疗瘾疹。合谷、曲池、疗大
小人遍身风疹。(下)
千金方云、人有风疹多必眼暗。先攻其风。其暗自瘥。然则人之目暗。亦有因风疹多而
得者。风疹可不先治乎。
千金翼、灸风热赤疹痒。搔之逐手作疮法。以一条艾蒿长者。以两手极意寻之。着壁立
。两手并蒿竿拓着壁。伸十指。当中指头以大艾炷灸蒿竿上。令蒿竿断即止。灸十十瘥。瘥后重
发。更根据法灸。永瘥。瘾疹。曲池、灸随年壮。头痛瘾疹。天窗、七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历节风
属性:飞扬、涌泉、颔厌、后顶、主历节汗出。(千见颈项。)飞扬、治历节风。足指不得屈
伸。头目眩逆气。(铜)
麝香丸尤治白虎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行。昼静夜剧。许叔微在歙川。有
家妇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则发。如虫啮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历节病也。三服愈
。(见本事方。)举体痛痒如虫啮。搔之皮便脱作疮。灸曲池。(见疔疮。)
良方服治癞药半月。两膝眼灸二七壮。丞相长安公医人无数。麻风恶疾。千金诸方药甚
或效或不效。惟兼丝叶细末地暴米糊丸梧子大。日二三服。每服四五十丸。茶汤下。调药末
服。效尤速。只难服尔。病去后。亦宜服。屡施与人神效。若更灸曲池合谷三里绝骨等穴尤
佳。予与人按此等穴皆酸疼故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疔疮
属性:(疡 鱼脐疮 窝疮 疳疮)
疔肿、灸掌后横文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瘥。已用得效。疔肿灸法虽多。然此法甚
验。出于意表。(千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疔肿上二七壮。即消。)
疔疮灸法。千金以为神验。亦有先以针刺鱼脐疮上四畔作孔。捣白苣汁滴疮孔者。有刺
及四畔令汁出。捣生栗黄敷。(以面围之。勿令黄出。)从旦至午。根拔出者。有用苍耳根
茎苗但取一色烧灰醋泔淀和如泥涂。干即易之。不过十度。拔根出者。(疔肿方有千首皆不
及此。)有用皂荚子取仁作末敷。五日内瘥者。有用水獭屎敷大良者。可考而知也。有道人
敷瓦盘覆蜣螂。安浓米泔小盏。以火逼之。虫热吃泔及困死。取脑中白肉。(乃米泔也。)新
瓦上 干为末。热酒调二钱服。仍以少敷疮即愈。胡签母患此。疼如铁丁丁然。根据此治之效
小海、治疡肿振寒。太冲、临泣、(见腋肿。)治马刀疡 。(铜)一切窝疮。灸足大
指奇间二七壮。灸大指头亦佳。(千)
予年少生一疮。在足内外踝之中。深而疼。阴证疮也。偶阅古阴阳书。有用青桑浆治
。用之即愈。后在武林。内踝上生一疮。逾月又生一疮。令仆往江下取得少黄桑浆。仅可一
抹。翌朝愈矣。自是常教人用。皆验。舍侄腿生疮不可行。舍弟取桑根捣成膏敷。亦愈。
举体痛痒如虫啮。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灸曲池二穴。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
(千)凡疔肿头疮鱼脐等疮。一切无名者。皆治。(见发背。)凡疮毒久不合。灸合谷各七
壮。至七七壮。极验。(仍服内托散。)
小儿疳湿疮。灸第十五椎侠脊两傍七壮。未瘥、加七壮。(千)疔肿在左。灸左臂曲肘
。取病患三指外于臂上处中灸之。两筋间从不痛至痛。肿在右从右灸。不过三日即瘥。(千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癣疥疮
属性:(白癜风 疣目)
日中时灸病处影上三壮。咒曰、癣中虫。毛戎戎。若欲治。待日中。(千)又法、八月八
日日出时。令病患正当东向户长跪。平举两手。持户两边。取肩头小垂际骨解宛宛中。灸、两火
俱下。各三壮。若七壮。十日愈。
千金翼曰、 疮疥癣。皆有诸虫。三年不瘥。便为恶疾云云。治久癣不瘥方、细研水银
霜如
粉。和腊月猪膏。先以泔清洗疮。拭干一涂即瘥。再涂永瘥。大陵、支沟、阳谷、后溪、
主痂疥。(千)阳溪、治痂疥。(铜)合谷、曲池、疗皮肤痂疥。(明下)
予少患疥。凡十五年。遇冬则为疮。人教用羊蹄菜根(蛇床子根。)片切如钱。米泔浸三
二宿
。漉出。入生姜矾同研细。裹以生布。遇浴擦洗良久。以水洗。三四次用即除根。后数年再
生。用前法愈。神效如此。何以灸为也。
白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未瘥、报之。
至道单方治紫癜风。用舶上硫黄细研。绵帛裹。生姜自然汁半盏浸和。绵子涂所患处。
稍干再易。此患多从夏发。但请验之。予虽未试。想必奇方也。
千金翼灸白癜白驳等。重午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文头随年壮。一时下火。不得动。又
白癜白驳浸淫 疡。着头颈胸前。灸两乳间随年壮。立瘥。
疣目。着艾炷疣目上灸之。三壮即除。支正、治生疣目。(铜)
疣目虽可灸。千金方亦有用杏仁烧令黑。研膏涂上者。有用松柏脂合和涂之。一宿失去
者。
脂揩痒处。令少许血出即瘥。神验无以加者。不必专拘灸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蛊毒
属性:巨阙、治蛊毒。(铜见心痛。)俗亦有灸法。国中蛊、于心下捺便大炷灸百壮。并主猫
鬼亦
灸得愈。又当足下小指尖上灸三壮。当有物出。酒上得者、有酒出。饭上得者、有饭出。肉
菜上得者、有肉菜出。即愈。神验。皆于灸疮上出。(千)
梅师治卒中蛊。下血如鸡肝。脏腑败坏。桔梗捣汁服七分合佳。录验方亦云、卒中蛊。
血如
鸡肝。昼夜出血。桔梗捣屑。酒服方寸匕。日三。药不下。校开口灌。又有用马蔺根末水服
方寸匕。随吐则出。极神者。肘后方云、凡中蛊令人心腹切痛。如有物咬。或吐下血。不即
治。蚀人五脏尽即死。蓖麻一枚去皮。朴硝一钱同研。新水作一服。连进二三服效。此虽未
试。亦奇方也。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犬伤(蛇伤)
属性:外丘、治 犬所伤。毒不出。发寒热。速以三壮艾可灸啮处。立愈。(铜)春末夏初。
咬人。即令人狂。过百日乃得免。当终身禁食犬肉蚕蛹。食此则发。不可救也。先去却恶血
。灸疮中十壮。明日以后。日灸一壮。百日乃止。忌酒。每七日捣韭汁饮一二盏。睡中蛇
入七窍。以艾灸蛇尾即出。又法刀破蛇尾些子。入椒七粒。蛇自出。出后急以雄黄朱砂细研
。煎人参汤调灌。取蛇毒。(单)
山居人或被蛇伤。即以溺溺之。拭干。以艾灸之效。
朝野佥载记艾炷当毒蛇啮处灸。引出毒气瘥。薄切独头蒜贴蛇咬处灸
彻即止。灸蛇毒上三七壮。无艾、以火头称疮孔大小 之。(千翼)狂犬咬人。令人吮去恶
血尽。灸百壮后日日灸。百日止。若血不出。一生忌酒猪。(千翼)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乳痈
属性:膺窗、治乳痈寒热。卧不安。(铜)临泣、治乳痈。(见月事。)神封、治乳痈洒淅恶
(明同。)乳根、治乳痈凄惨寒(千有热字。)痛。不可按。三里、主乳痈(铜同。)有热。
(千)下廉、主乳痈惊痹胫重。(铜作喉痹 肿。)足跗不收。跟痛。神封、膺窗、主乳痈
寒热短气。卧不安。天溪、侠溪、主乳肿痈溃。论曰、产后宜勤挤乳。不宜令汁蓄积。
蓄积不去。便结不复出。恶汁于内引热。温壮结坚。牵掣痛。大渴引饮。乳急痛。手不得近
。成妒乳。非痈也。急灸两手鱼际二七壮。断痈脉也。不复恶手近。乳汁亦自出。便可手助
迮捋之。则乳汁大出。皆如脓状。内服连翘汤。外以小豆薄涂之。便瘥。又以绳横度口。
以度从乳上行。灸度头二七壮。(千翼)
千金论曰、女人患乳痈。四十以下。治之多瘥。四十以上。治之多死。不治、自终天年
有亲年七十。生乳痈。不信此论。令外科用刀仗开时暂虽快。未岁而殂。方知千金犹信也。
有捣地黄汁敷。有捣蔓菁叶或根敷。热即易之。有用白芷末温汤调敷效。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乳肿痛
属性:(乳少 吐奶)
乳根、疗乳痛。(明)肓门、(明同。)治妇人乳有余疾。(铜)千云、中极、主乳余疾。
气
冲、治难乳。子上抢心。(见月事。)府舍、厥气两乳。(见脾疼。)大泉、主妒乳膺胸痛。
(千)天溪、治乳肿贲膺。(见胸痛。)梁丘、(见惊。)地五会、治乳肿。天牖、主乳
肿。缺盆中肿。(千)足临泣、主乳肿。(见月事。)膻中、治乳汁少。(铜)明下云、奶脉
滞无汁。下火立愈。小儿吐奶。灸中庭一壮。(明下)小儿喉中鸣。咽乳不利。璇玑三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妇人无子
属性:阴廉、治妇人绝产。若未经产者。灸三壮即有子。(铜)中 、治绝子带下。月事不调
次、涌泉、商丘、治绝子。中极、治妇人断绪。(见月事明同。)明下云、疗失精绝子。
石关、治绝子。脏有恶血上冲。腹 痛不可忍。(明下云。腹厥痛绞刺。)曲泉、主女子
疝瘕。按之如以汤沃两股中。小腹肿。阴挺出痛。经水来下。阴肿或痒。漉青汁如葵羹。血
闭无子。不嗜食。(千)水原、阴跷、主女不字。阴暴出淋漏。月水不来。多闷心痛。然
谷、主不字。(铜作不孕。)阴暴出经漏。(千)上 、主绝子。疟寒热。阴挺出不禁白沥。
痉脊反折。阴交、主拘挛腹满疝。月水不下。乳余疾。绝子。阴痒。贲豚上 。腹坚痛。
下引阴中。不得小便。石门、主腹满疝。积乳余疾。绝子。阴痒。贲豚上 。小腹坚痛。
下引阴中。不得小便。忌灸绝孕。关元、主绝子。 血在内不下。胞转不得尿。小腹满
石水痛。又主引胁下胀。头痛身背热。贲豚寒。小便数泄不止。中极、主子门不端。小腹
苦寒。阴痒及痛。贲豚抢心。饥不能食。腹胀。经闭不通。小便不利。乳余疾。绝子。又主
拘挛腹疝。阴痒。筑宾、主大疝绝子。
涌泉、主女子无子。咳而短气。气冲、主无子。小腹痛。阴廉、主绝产若未曾产。妇
灸然谷五十壮。妇人绝嗣不生。胞门闭塞。关元
三十壮。报之。妇人妊子不成。若堕落腹痛漏见赤。胞门五十壮。在关元左边二寸是。
妇人绝嗣不生。灸气门。在关元旁三寸。百壮。妇人子脏闭塞。不受精疼。胞门五十壮。
妇人绝嗣不生。漏赤白。泉门十壮。三报。月水不利。贲豚上下。并无子。四满三十壮
。妇人胞落颓。脐中三百壮。又身交五十壮。三报。在脐下横文中。又背脊当脐五十
壮。又玉泉五十壮。三报。妇人胞下垂注阴下脱。灸侠玉泉三寸随年壮。三报。妇人
阴冷肿痛。归来三十壮。三报。中极、妇人断绪最要穴。(带下。)关元、主断绪产道冷
。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亦佳。灸不及针。日灸百壮止。妊不成。数堕落。玉泉(
即中极。)五十。三报。又龙门二十壮。妇人无子。针关元。(千翼甄权)涌泉、治妇人
无子。(见虚损。)妇人欲断产。灸右踝上一寸三壮。即断。(千)
石门忌灸。绝孕。铜云、针之绝子。明云、怀胎必不针关元。若针而落胎。胎多不出。
针外昆仑立出。阴交灸多。绝孕。(千翼)又云、石门、关元、相去一寸。针关元治妇人无子。针
石门、则终身绝嗣。其道幽隐。岂可轻侮哉。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妇人血气痛
属性:四满、(又主胞中有血。)石门、主子脏有恶血内逆。满痛。(千)四满、治妇人血藏脏积冷
。阳跷、疗妇人血气。(明)阴交、治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见血崩。)涌泉、治
心痛不嗜食。妇人无子。女子如妊娠。五指端尽痛。(见虚损。)妇女本脏气血癖走刺痛。
(灸法见肾虚。)阴交、治血块腹痛。(余见月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血块(瘀血)
属性:石门、治妇人因产恶露不止。遂结成块。崩中(明同。)漏下。(铜)天枢、中极、治
成块。(并见月事。)下极、疗因产恶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调。血结成块。(明
)漏谷、曲泉、治血瘕。(铜见 癖。)曲骨、主血癃。(千)复留、主血淋。血淋
、灸丹田等。(并见淋。)三里、治胸中瘀血。(铜)九曲中府、主内有瘀血。(见尸厥。)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血崩
属性:(崩中漏下 恶露不止)
大敦、治血崩不止。(铜)合阳、治崩中。气海、(见月事。)石门、治崩中漏下。(
块。)中都、治崩中。因产恶露不绝。交信、阴谷、太冲、三阴交、治女漏血不止。
石门、治崩中漏下。(见血块。)血海、治漏下恶血。月事不调。逆气腹胀。血海、主漏
下。若血闭不通。逆气胀。(千)阴谷、主漏血。小腹胀。体寒热。腹偏肿。太冲、(见
疝。)然谷、主经漏。(见无子。)阴跷、主阴挺下血。阴肿或痒。漉清汁若葵汁。白
崩、灸小腹横文当脐孔直下百壮。又内踝上三寸。左右各百壮。阴交、石门、疗崩中。(
明)天枢、疗漏下赤白。(交仪复留并同。)及腹大坚。食不化。面色苍苍。(下)若经候过
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气。脐腹冷极。则汗出如雨。尺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
风冷客乘胞中。气不能固。可灸关元百壮。宜鹿茸丸。(指)
有皮匠妻患血崩两月。饮食不进。与镇灵丹服。少减而未断。因检得耆域方如圣散。用
乌梅干姜各一两。并烧存五分性为末。每服二钱。食前乌梅汤调下。(患甚者不过三服。)合
一剂与服而疾平。又有巡捕之妻。年逾五十。因伤寒而血崩。与加胶艾四物汤。一服渐愈。后因劳复大作。
与镇灵丹十五丸而止。或无此丹。烧鹿角存性为末。酒调服亦佳。以其屡验。故附于此
阴交、治女子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铜明同。)气海、(见月
事。)中都、治恶露不止。(见血崩。)
关元、治恶露不止。(见赤白带。)中极、(明见血块。)石门、(下与铜同。)疗
恶露不止。漏胞下血不禁。灸关元两旁三寸百壮。产难月水不禁。横生胎动。针三阴交
。胎动。崩中下痢。贲气上逆。针石门寸四分。漏胞见赤。胞门五十。又
气门五十。崩中带下。针灸中极。(带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产后余疾(产前)
属性:期门、治产后余疾。(铜见心痛。)千云、主产余疾。食不下。贲豚上下。伤食腹满。
兔、疗妇人八部诸疾。(明)妇人产后浑身疼。针百劳穴。遇痛处即针。避筋骨及禁穴。(
许)明下云、产后未满百日。不宜灸。
产后血晕。寒热往来。或血抢心。恶疾也。予阅食料本草。见有用鹿角烧为末。酒调服。日夜
数服验者。偶家有妇人患此。令服此神效。因教他人妇服皆验。但以产后未可饮酒。以童子
小便调服尔。(最忌服利药。)
明下云、凡怀孕、不论月数。不宜灸。铜云、昔宋太子善医术。出苑遇一妊妇。太子
、女。令徐文伯诊。曰、一男一女。针之。泻三阴交。补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言。故妊娠不可刺。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难产
属性:(胞衣不出 子抢心 落胎)
冲门、治难产。子上冲心。不得息。(铜)张仲文疗横产先出手。诸符药不捷。灸右脚
尖头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中封、主小腹大。字难。嗌干嗜饮。夹脐疝。(千)上
昆仑、主字难。若胞衣不出。泄风从头至足。气冲、主胞不出。(见月事。)气冲、治子
上抢心。(铜见月事。千同。)冲门、主乳难。子上冲心。阴疝。(千海上方治难产及胞
衣死胎不下。蓖麻七粒。去皮研如泥。涂足心。才下急洗去。本事方云极验。)
昔胡阳公主每产累不能。终南山道士进枳壳散神效。(枳壳麸炒去穣四两甘草炙三两为
细末
平服。)若横生逆生难产、宜服黑散。(百草霜釜下黑煤是。香白芷等分研匀。每服二钱匕。
醋童子小便各一茶脚调匀。更入少沸汤温热服。良久便正生。未知再作。顷刻活二人命。)
予教人服屡验。故附此。
妇人堕胎后手中厥逆。针肩井立愈。灸更胜针。可七壮。(铜)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月事
属性:气冲、治月水不利。身热腹痛。溃疝阴肿。难乳。子上抢心。痛不得息。气冲腰痛不得
。(铜)会阴、治女子经不通。(千同。)关元、治月脉断绝。(见带下)足临泣、治月事
不利。季胁支满。乳痈心痛。周痹痛无常处。逆气喘不能行。中极、治妇人断绪。又因恶
露不止。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天枢、治月事不时。血结成块。肠鸣腹痛。不嗜食。水
泉、治月事不来。来即多。心下闷痛。目KT KT 不能远视。阴挺出。小便淋沥腹痛。阴跷、
疗不月水。惊悲不乐。如堕坠。汗出(千作不出。)面黑。病饥不欲食。妇人淋沥。阴挺出。
四肢淫泺。心闷。(明)下云、疗月水不调。嗜卧怠惰。善悲不乐。手足偏枯。不能行。
太冲、疗月水不通。(下)阴包、交仪、疗月水不调。阴跷、主经逆。四肢淫泺。阴
。小腹偏痛。又主女子淋。阴挺出。月水不来。行间、主月事不利。见赤白而有身反败阴寒
。足临泣、主月水不利。见血而有身则败乳肿。腰俞、主月闭溺赤。脊强互引反折。汗
不出。中枢、主经闭不通。(见无子。)治女人从小至大。月经未尝来。服黄芩牡丹汤两
剂后。灸乳下一寸黑员际各五十壮。气穴、主月水不通。奔泄气上下。引腰脊痛。天枢
、主胞中痛。恶血。月水不以时休止。腹胀肠鸣。气上冲胸。气冲、主月水不利。或暴闭
塞。腹胀满癃淫泺。身热乳难。子上抢心。若胞不出。众气尽乱。中绞痛不得反息。正仰卧
。屈一膝伸一膝。月经不断。灸内踝下白肉际青脉上。随年壮。带脉、侠溪、主小腹坚
痛。月水不通。水道、主小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背痛。胞中瘕。子门寒。大小
便不通。下 、治女子下苍汁不禁。中痛引小腹疼。大便不利。寒湿内伤。(铜)
隐白、治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阴交、治月事不绝。气海、治月事不调。带下崩中
。因产恶露不止。绕脐病痛。气穴、治月事不调。泄利不止。贲气上下。引腰脊痛。血
海、(见漏下。)带脉、治月脉不调。(见小腹痛。)阴交、(见血崩。)治月事不绝。(千云
。不下。)月水不利。灸四满。(并见无子。)月水不调。血结成块。针间使。(见疝瘕。
)产后月水不禁。横生胎动。皆针三阴交。(千翼)月水不利。贲血上下。无子。四满三十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七
<篇名>赤白带
属性:关元、治带下瘕聚。因产恶露不止。月脉断绝。下经冷。(铜与明同。)气海、(见月
小肠俞、治带。(千明并同。)中 、治带下。月事不调。(见绝子。)带脉、治带下赤白
。(见小腹痛。)明下又云、胁下气转连背。痛不可忍。阴交、(见恶露。)疗带下。(明)
曲骨、疗带下赤白。恶合阴阳。(铜同。)小便闭涩不通。但是虚乏冷极。皆宜灸、上
、主白沥。(千见绝子。)次 、主赤白沥。心积胀腰痛。中 、主赤淫时白气癃。月
事少。腰尻交、主下苍汁不禁。赤沥阴痒。痛引小腹控 不可俯仰。曲骨、主赤白沃。阴
中干痛。恶合阴阳。小腹 坚。小便闭。大赫、主赤沃。
有来觅赤白带药者。予并以镇灵丹与之。镇灵丹能活血温中故也。以其神效。故书于此
。但
海穴未效。次日、为灸带脉穴。有鬼附患身云、昨日灸亦好。只灸我未着。今灸着我。我今
矣。可为酒食祭我。其家如其言祭之。其病如失。此实事也。予初怪其事。因思晋景公膏
肓之病。盖有二鬼焉。以其虚劳甚矣。鬼得乘虚而居之。今此妇人之疾。亦有鬼者。岂其用
心而虚损。故有此疾。鬼亦乘虚居之。灸既着穴。其鬼不得不去。虽不祭之可也。自此有来
觅灸者。每为之按此穴。莫不应手酸疼。予知是正穴也。令归灸之。无有不愈。其穴在两胁
季肋之下一寸八分。有此疾者。即速灸之。妇人患此疾而丧生者甚多。切不可忽。若更灸百
会尤佳。此疾多因用心使然故也。
带下灸间使三十壮。(见疝瘕。)绝嗣不生。漏下赤白。泉门十壮。三报。下血。泄
白。漏血。足太阴五十壮。在内踝上三寸。腹中五寒百壮。漏下赤白。月水不利。灸交
仪。下血漏赤白。营池四穴二十壮。在内踝前后两边池上脉。一名阴阳。漏下赤白。四
肢酸削。漏阴三十壮。在内踝下五分微动脉上。赤白漏泄注。灸阴阳穴随年壮。三报之。
在足拇指下屈里表头白肉际。
崩中带下。因产恶露不止。妇人断绪最要穴。针中极四度即有工。若未有、更针。入八
分。
{{未校訂}}
[[Category:中醫]]
l3jeylun54uw9sjpiqvfupbfndl8czx
醫學讀書記
0
760922
2172022
1315657
2022-08-14T06:46:02Z
Thering29
29388
wikitext
text/x-wiki
{{醫療}}{{Header
| title = 醫學讀書記
| author = 尤怡
| times = 清
}}
* [[醫學讀書記/序|序]]
* [[醫學讀書記/卷上|卷上]]
* [[醫學讀書記/卷中|卷中]]
* [[醫學讀書記/卷下|卷下]]
* [[醫學讀書記/續記|續記]]<br />
徐序
文中子云:『醫者,意也;藥者,瀹也。』謂先通其意,而後用藥物以疏瀹之也。善哉言乎理在是矣,而意之通實難。泥一成之見,而欲強人之病以就吾說,其患在固執;好作聰明,而不窮究乎古人之成書,是猶兵家之廢陣圖,法吏之廢律令也,其患在不学。由前之說,在不能用意;由後之說,在誤於用意。夫然以不学之人,与不通不識,而又炽以忮同列,竞名利之心,以此用藥,其不致抱薪而救火,持水而投石者几何哉!语云:学書纸费,学醫人费,蓋为此也。尤君在泾,讀書好古士也,而肆其力於醫,於轩岐以下諸書,靡昕夕寒暑,穿穴几遍,而以己意條贯之。其间凡有所得,笔之於書,日月既多,卷帙略定。辨五行之生克,察四氣之溫严,审人事之陰陽虚實,与夫藥性之君臣佐使。凡成書之沿誤者,厘而正之;古人纷纭聚讼者,折而衷之。夫惟多讀古人之書,斯能善用古人之書,不誤於用意,亦不泥於用意,於长沙氏之旨,庶几得之,可謂通其意矣。抑吾观太史公之傳扁鹊也,云长桑君以禁方尽与之,忽然不見,後遂能生死人,其說近於鬼物,其人不可再得;而其傳淳於意也,謂得禁方於公乘陽庆,傳黄帝扁鹊脉書五色诊病,是多讀書而通於意者。扁鹊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如淳於意者斯可矣。尤君之学不知於古人何如,然多讀書而通以意,是闻古人之風
而兴起者,由此書以治病,当不贻讥於人费也夫!
乾隆四年己未春三月松陵徐大椿靈胎叙
鲍序
昔陶元亮自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忻然忘食。昌黎进学解則云:记事者其要,积诚生悟。古今人不相远也,即醫学亦何独不然。吾郡尤在泾先生,讀書好古君子也,键户潜修,不慕荣利,沉酣典籍,更邃於醫。其所着《傷寒贯珠集》、《金匮心典》、《金匮翼》諸書,皆能阐靈兰之秘,接长沙之源;吸英吐华,锻年炼月,出其余蕴,成《讀書记》,簡而精,微而显,引而伸之,触類而长之,其足以嘉惠後学人,法乳所溉,瓣香到今。夫稚川之論名醫胚胎良史贞白之撰别录,辅翼本經。方之古人,殆不多让,無惑乎烬余之簡,历久弥新,径寸之函,先睹为快。吾友谢君桂生,多学而精醫理,尤氏諸書,尤其服膺而深有得者,慨是書锓版無存,借录易舛,详加校正,付剞劂氏,俾稽古之士,讀是记而并讀先生全書,讀全書而更能融贯古人之書,诚快事也。至先生文学德望,則諸書序文及家傳具存,傳中曾述先生句云:病来希逸春無分,老至渊明酒已捐,椰瓢松尘,挥酒自如,蓋有
出尘之胸襟,乃有济世之神术,彼挟名利之見者,讵可同日而语耶!抑闻之抱朴子讀道德五
千言,謂当一字一拜。吾尤愿讀是记者,字字深思,时时玩索,忻忻然意有所会,陶陶然乐自無涯。秋水空明,則養生之妙谛也;春風和蔼,則活人之真诠也。嘻!微先生吾谁与歸?
光绪十四年冬月後学鲍晟谨識
卷上
陽氣陰氣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蓋陽之精如日,光明洞達,故養神;陽之柔如春景和暢,故養筋。
日月之行,不違其道;樞機之運,不離其位;陽氣之動,不失其所;故曰: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又曰:陽氣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則折寿而不彰。
陽氣,天氣也;陰氣,地氣也。天氣不治,則地氣上干矣。故曰:陽氣者闭塞,地氣者
。云雾出於地,而雨露降於天。地氣不治,則天氣不化矣。故曰:云雾不精,則上应白露不
下。蓋天地陰陽,本出一氣,陽失則陰不能独成,陰失則陽不能独化,自然之道也。人与天
地參,故肺氣象天,病則多及二陰;大小腸象地,病則多及上窍。仲景以大黄甘草湯,治食
已即吐。丹溪用吐法,治小便不通。岂非有見於此欤?
卷上
四氣
春氣,少陽初升之氣,陽方升而被抑,生氣不達,則脏氣内败,猶木郁則腐也。故曰:
逆春氣,則少氣不生,肝氣内变。
夏为盛长之氣,心为太陽之脏。夏氣不长,則心氣不充,不充則内空若洞也。故曰:逆
夏氣,則太陽不长,心氣内洞。
秋氣应收而反泄,秋真氣不敛,燥反乘之,則清肃之化,转为郁燠之化也。故曰逆秋氣
,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满。焦满,猶煩满也。
冬氣应藏而不藏,則少陰之經氣不歸,而腎中之脏氣独沉。左氏所謂乱氣张脉,外強中
干是也。故曰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独沉。
卷上
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主氣,应节候而分布,歲以为常者也;客氣,随司天而递迁,六期而复始者也。而主客
加临,
有相得、不相得之異。如子、午年,初之氣,主厥陰風木,客太陽寒水。二之氣,主少陰君
火,客厥陰風木:以水加木,以木加火,母来生子,为相得也。三之氣,主少陽相火,客少
陰君火;四之氣,主太陰溼土,客太陰溼土。以火遇火,以土遇土,主客同氣,为相得也;
五之氣,主陽明燥金,客少陽相火:以火加金,金畏火制,为不相得也。六之氣,主太陽寒
水,客陽明燥金:以金加水,金能生水,亦相得也。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矣。其有相得而
亦病者,如水临金、金临土、土临火之属,以子临母,以下临上,所謂不当位也,故亦病也
。然须合歲運強弱而論之。如甲子年、歲土太过,三之氣为少陰君火,以火加土,則土益旺
而無制,是虽相得而不相和也。庚子年,歲金太过,五之氣少陽相火,以火加金,金有制
而反和,是虽不相得,而不为病也。又如水临金、火临木之属,设遇金、木不及之運,則金
得水而清,木得火而明,虽不当位,亦不病也。水临土、木临火之属,设遇木、火太过之運
,則土得火而堅,火得木而燔,虽当位,亦病也。更有进者,太过之土,木不能制者,金
反得而泄之;不及之木,水不能滋者,火反得而養之;此天地生成之妙也。欲明運氣之理者
,其可以浅求之耶?
卷上
天符歲会
应天为天符,承歲为歲直,三合为治。天,謂司天;歲,謂歲支;曰应、曰承,謂歲運
也。
司天行天之氣,歲支行地之氣,歲營運氣交之化,三者其氣不必皆同,而亦有时而同者。如
戊寅、戊申歲,戊为火運,寅、申又为相火,是以歲運而同司天之氣,謂之天符。符者,同
也,同於天也。如甲辰,甲戌歲,甲为土運,辰、戌又为土,是以歲運而同歲支之氣,謂之
歲直。直者,值也,值其歲也。又曰歲会,会者,合也,合於歲也。若己丑、己未歲,歲運
之土,既同天氣,又同歲支,謂之太乙天符,即經所謂三氣并合为治也。夫氣同者,其化同
;其氣異者,其化異。化同則有相助为虐之害,化異則有互相克贼之忧。然以不及之運,而
得司天歲支之助,則不及之氣转为平氣,而氣反治;若歲運太过,其氣已盛,而复得司天、
歲支之合,三氣并治,其亢而害物,有不可言喻者矣。故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
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卷上
六元正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分列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统論六氣司天在泉之政,可謂详
且尽
矣。然而验之於事,合之於时,往往不能相符。且也一年之间,九州之内,有东南旱干而西
北淫雨者,有西北焦槁而东南大水者,則九州分野,上应九宫,为地氣之不齊也。且有宋元
丰四年,歲在辛酉,涸流之紀,而河决大水,則氣化胜复之異,胡源所謂歲水不及,侮而乘
之
者土也。土不务德,故以溼胜,寒时則有泉涌河衍涸流生鱼,其变为骤注,为霖溃,名为少
羽,而實与太宫之歲同者是也。是故五運六氣之理,不可不知也,亦不易知也。而况古今度
数之有差等,天人感召之有休咎。執而泥之,刻舟而求剑者也;廢而弃之,亡筌而求者也。
非沉潜之士,而具圆機之智者,乌足以誤此!
卷上
《靈》《素》不同
六节脏象論云:心为陽中之太陽,肺为陽中之太陰,腎为陰中之少陰,肝为陽中之少陽
。而
《靈樞》九针十二原云:陽中之少陰肺也,陽中之太陽心也,陰中之少陽肝也,陰中之太陰
腎也。按《素》以肝为陽者,言其时;《靈》以肝为陰者,言其脏也。《素》以肺为太陰,
腎为少陰者,舉其經之名;《靈》以肺为少陰,腎为太陰者,以肺为陰脏而居陽位,腎为陰
脏而居陰位也。二經之不同如此。
經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所过为
原,所行
为經,所入为合。故本输篇云:膀胱出於至陰,为井;溜於通谷,为荥;注於束骨,为;
过於京骨,为原;行於昆仑,为經;入於委中,为合。胆出於窍陰,为井;溜於侠溪,注於
临泣,为;过於丘墟,为原;行於陽辅,为經;入於陽之陵泉,为合。胃出於厉兑,为井
;溜於内庭,为荥;注於陷谷,为;过於冲陽,为原;行於解溪,为經;入於下陵为合。
而《根結篇》云:足太陽根起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昆仑,入於天柱、飞扬。足少陽根起
於窍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辅,入於天容。足陽明根起於厉兑,溜於冲陽,注於下陵,入於
人迎、丰隆。是以井、荥、、原、經、合之处,即一經所言,而亦有不同如此。
卷上
《素問》傳寫之誤
苍天之氣,清净則志意治,顺之則陽氣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傳精神,服天
氣而
通神明。按“傳”,当作“专”,言精神专一,則清净弗扰,猶苍天之氣也。老子所謂专氣
致柔;太史公所謂精神专一,動合無形,瞻足万物;班氏所謂专精神以辅天年者是也。若作
“傳”,与义難通。王注精神可傳,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予未知精神如何則傳也?
因於寒、因於暑二节,丹溪重定章句,为是。
脉乍疏乍数者死,謂氣乱而失常也。又少陽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夫少陽氣
即未
齊,其脉大小不同已耳!何至失其常度耳?按扁鹊陰陽法云:少陽之至,乍小、乍大、乍长、
乍短。大岂好異而云然哉!
春脉太过,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王氏謂“忘”当作“怒”,是。
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KTKT然,时遗溲。又云: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
状,
善怒。详本篇备舉諸經腰痛,乃独遗带脉,而重出解脉。按带脉起於少腹之侧,季胁之下,
环身一周,如束带然。則此所謂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者,自是带脉为病。云解脉者,傳
寫之誤也。
血溫身熱者死。按:“溫”当作“溢”。夫血寒則凝而不流,熱則沸而不宁,溫則血之
常也
。身虽熱,何遽至死,惟血既流溢,复見身熱,則陽过亢而陰受逼,有不尽不已之势,故死
。今人失血之後,转增身熱、咳嗽者,往往致死,概可見矣。
立而暑解,治其骸关。“暑解”当是“骨解”,言骨散堕如解也。“骨”与“暑”相似
,傳寫之誤也。
诊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进,經脉未盛,络脉调匀,氣血未乱,故
乃可
诊有过之脉。按營衛生会篇云:平旦陰尽,而陽受氣矣。夫陰方尽,何云未動?陽氣方受,
何云未散?疑是“陽氣未動,陰氣未散”。“動”謂盛之着,“散”謂衰之极也。
卷上
《甲乙》之誤
《素問》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虚,下虚則腹胀满。又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
氣逆
,逆則陽氣乱,陽氣乱則不知人。此二段乃岐伯分答黄帝問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昏不知
人二语之辞。所謂陰氣者,下氣也。下氣而盛於上,則下反無氣矣;無氣則不化,故腹胀满
也。所謂下氣者,即陰氣也。陽氣上盛,則陰氣上奔,陰从陽之义也。邪氣亦即陰氣,以其
失正而上奔,即为邪氣。邪氣亦即陰氣,以其失正而上奔,即为邪氣。邪氣既逆,陽氣乃乱
。氣治則明,乱則昏,故不知人也。《甲乙經》削“陽氣盛於上”五字,而增“腹满”二字
於“下虚則腹胀满”之下,“則下氣重上”之上。林氏云:当从《甲乙》,謂未有陰氣盛於
上,而又陽氣盛於上者。二公并未体认分答语辞,故其言如此,殆所謂习而弗察者耶!
心脉搏堅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当消环自己。按“搏堅而长”者,太过
之脉
。心象火,而脉萦舌;心火有余,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軟而散”者,不足之脉。心者生之
本,神之处;心不足則精神为消,如卑、遗亡、恐惧之類是也。“环自己”者,言經氣以
次相傳,如环一周,复至其本位,而氣自复,病自已也。诊要經终論云:刺中心者,环死。
义与此同。“环自已”者,經尽氣复則生;“环死”者,經尽氣絕則死也。《甲乙經》“环
”作“渴”,非。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熱也;下而不上,頭项
痛也
;按之至骨,脉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甲乙經》“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
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非。蓋“上而不下”者,上盛而下虚,下虚則下無氣,故腰足
冷;“下而不上”者,有降而無升,不升則上不荣,故頭项痛也。經文前二段是有余之病,
故受病处脉自着;後二段是不足之病,故当病之处脉反衰。按之至骨而脉氣少,为腰脊痛而
身有痹者,亦不足之诊也。經文虚實互舉,深切诊要,自当从古。
卷上
王注之誤
《素問》曰:味过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浓;味过於辛,經脉沮弛,精神乃央。注云
:苦
性堅燥,又養脾胃,故脾氣不濡,胃氣強浓;辛性润泽,散養於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
久。按經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傷在五味。是以五脏资生於味,而味过反傷
五脏。此所謂“脾氣不濡,胃氣乃浓”者,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胃亦不能输其精氣於
脾也;胃不输,脾不行,則津液独滞於胃,而胃乃浓。“浓”猶滞也,宁強浓之足言哉?“
沮”,消沮也。“弛”,懈弛也。由辛散太过,而血氣消沮,筋脉懈弛,精氣衰及其半也,
岂润泽长久之謂哉?以过为正,以傷为益,誤矣!誤矣!
切脉動靜,而视精明。精明者,两目之精光也。注云:明堂左右近目之穴,非是。下文
云: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然則非目中之精明而何?
肺脉軟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灌汗”者,汗出淋漓,如以水灌之。謂
肺氣
衰弱,故散而不收也。至秋肺金司令之时,其氣自收,其汗自敛,而不复散发也。非寒水灌
洗,皮密無汗之謂也。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
可治
,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歲死。王注云:“从”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也。然則經文何必
更出“其从者”三字?按《玉版論要》云:男左为逆,右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本
文蓋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於法为逆,然不喑、舌转,則受邪轻,故證虽逆,而猶可治;
若男子发右,女子发左,於法为从,然喑則受邪重,證虽从,必三歲乃起也,设逆而邪重者
,必死不治。从而邪微者,奚待三歲而後起哉?
西北之氣,散而寒之;东南之氣,收而溫之。蓋西北寒束於外,而陽聚於内,故宜散而
寒;东南陽泄於外,而陰伏於内,故宜收而溫。非食冷、食熱之謂也。
卷上
心欲軟腎欲堅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蓋心於象为離,腎於象为坎。坎之明
在内
,以刚健而行之於外,故欲堅;離之明在外,当柔顺而養之於中,故欲軟。軟者,必以鹹;
堅者,必以苦。鹹从水化,苦从火化也。夫坎水润下,愈下則陷矣,故以行为尚。《易》曰
:行有尚吉,往有功也。離火炎上,愈上則焚矣,故以蓄为吉。《易》曰:離利贞亨,畜牝
牛吉也。然則所以堅之、軟之者,固欲其水上、火上,而成心腎交通之妙欤!
卷上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三陽外感,诊在人迎;人迎者,結喉两旁動脉,故曰三陽在頭。三陰内傷,诊在氣口;
氣口即寸口也,故曰三陰在手。
卷上
脾氣外絕
脉浮大虚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言脾虚氣下,不为胃行精氣,而与大腸
驱糟粕也。人有不能食而数便利者,非脾去胃歸陽明之故欤!
卷上
勞風
勞風法在肺下。其为病也,強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風而振寒。治之奈何?曰:以救俯
仰,
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或
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讀此,可悟傷風不解成痨之故。勞風者,既勞而又受風
也。勞則火起於上,而風又乘之,風火相搏,氣凑於上,故云法在肺下也。肺主氣而司呼吸
,風熱在肺,其液必結,其氣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顺利,故曰当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
肺氣、散邪氣之謂乎?然邪氣之散与否,在平正氣之盛与衰。若陽氣旺而精氣引者,三日,
次五日,又次七日,則青黄之涕从咳而出,出則風熱俱去,而肺無恙矣。设不出,則風火留
积肺中而肺傷,肺傷則喘咳声嘶,渐及五脏,而虚勞之病成矣。今人治勞,日用滋養而不少
益者,非以邪氣未出之故欤?而久留之邪,補之固無益,清之亦不解,虚勞病之所以難治也
。
再按《脉解篇》云: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争,故強上也。勞風之病,火在
上而風乘之,風、火皆陽也;風性善行,火性炎上,非所謂陽氣大上而争者乎?
卷上
結陽結陰
結陽者,腫四肢;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結陽,陽聚而實也。四肢
者,
諸陽之本。陽實,則四肢腫也。結陰,陰氣凝聚,不与陽氣相通也。夫陽所以舉陰氣者也,
陰無陽而独,則不复周流四布,有坠而下出耳!再結、三結,謂二陰、三陰并結不解,結愈
甚者,下愈多也。
卷上
胃脘癰
人病胃脘癰者,诊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
迎者
,胃脉也。逆而甚,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癰也。按人迎在頭,趺陽在足,皆胃脉
也。云当候胃脉者,謂趺陽也。趺陽脉不必沉且细,而今沉且细者,氣逆於上,而下乃虚,
下虚則沉细也。人迎甚盛者,氣逆於上則上盛,上盛故人迎甚盛。夫氣聚於上而熱不行,胃
脘壅遏,得不蓄积为癰耶?
卷上
腸覃石瘕
覃,延也,肉蔓延,与腸相着。瘕,假也,假血成形,积於胞中。血积易去,故曰可
导而下;肉渐大,則消之非易,故曰状如怀子,久者離歲。
卷上
肺消
心移寒於肺,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居上焦,而司氣化。肺熱則不肃
,不
肃則水不下;肺寒則氣不化,不化則水不布。不特所飲之水直趋而下,且并身中所有之津,
尽从下趋之势,有降無升,生氣乃息,故曰:“飲一溲二,死不治。”
卷上
四維相代
四維,四肢也。相代,相继为腫也。四肢为諸陽所實之处,相继为腫者,氣馁而行不齊
也,故曰“陽氣乃竭”。
卷上
四肢不舉
玉機真脏論云:脾脉太过,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窍不通。《靈樞》本神
篇云
:脾氣虚則四肢不用;實則腹胀、泾溲不利。蓋脾虚則營衛涸竭,不能行其氣於四肢,而为
之不舉;脾實則營衛遏絕,亦不能行其氣於四肢,而为之不舉。九窍亦然。两經互言之者,
所以窮其变也。
卷上
折髀
胃脉搏堅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胃土太过,而火复益之,腑陽独盛,脏陰受傷,則
髀痛如折也。
卷上
水液渾濁
水液混濁,有脾經谷氣不化,溼熱下流;亦有因肺金氣衰,而便液停凝。蓋肺司州都之
氣化,中氣不足,則溲便为之变。未可執其“皆属於熱”之一语而施治也。
卷上
厥
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与其为表里也,得熱則上从之,从之則厥也。故有風熱小恙
,而
亦面赤、足冷者。如是則解外之邪,必靖内之氣,设徒与表藥,真陽随越,故曰表里刺之,
飲之服湯。
卷上
煎厥
煎厥,即熱厥也。火迫於下,氣逆於上,为厥逆而熱煩也。溃溃乎若坏都,乎不可
止者,言其精神散败,若土之崩,若水之放,而不可复收之、掩之也。
卷上
氣泄
心脉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为氣泄。氣泄者,氣随便失。脾腸之病,即氣利
也,乃火不足,而土受病也。
卷上
瘧脈實虛
瘧脉缓大虚,调以甘藥。凡諸瘧而脉不見,刺十指间出血,血出必已。故初病脉不出者
,多是氣血壅遏所致,無用张皇,遽投溫補,亦致败事。
卷上
氣痹精少皆能生寒
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从中生者何?是人多痹氣也。又腎者水也,而生於骨
,
腎不生則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是故氣痹、精少,皆能生寒,不必謂其定责陽虚也。
卷上
刺久病
刺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取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愚謂此刺道也,
可通
藥之用矣。以其病久入深,故必深内;以其陰氣難得,故必久留。间日者,休其氣也。调其
左右,去其血脉者,调其未病之处,使血脉流通也。以丸藥攻其病,以甘藥養其正,且进
且止,毋速其效,以平为期,藥之道尽矣。
卷中
風寒營衛之辨
風为陽邪而上行,衛为陽氣而主外,以陽从陽,其氣必浮,故曰“陽浮者熱自发”。陽
得風而反強,陰無邪而反弱,以弱从強,其氣必馁,故曰“陰弱者汗自出”。
傷寒发熱者,陽氣被郁而不伸也;中風发熱者,陽氣被引而外浮也。郁者必发之,浮者
不徒解散而已。此桂枝湯所以兼陰陽、通合散为剂也。
仲景衛強營弱之說,不过发明所以发熱、汗出之故。後人不察、遂有風并於衛,衛實而
營虚
;寒中於營,營實而衛虚之辨。不知邪氣之来,自皮毛而至肌肉,無論中風、傷寒,未有不
及於衛者,甚者乃并傷於營耳!郭白云所謂涉衛中營者是也。衛病而營和,則汗自出;營与
衛俱病,則無汗矣。無汗必发其汗,麻黄湯所以去表實而发邪氣也;有汗不可更发汗,桂枝
湯所以助表氣而逐邪氣也。学人但分病證之有汗、無汗,以严麻黄、桂枝之用,不必執營衛
之孰虚孰實,以證傷寒、中風之殊。且無汗为表實,何云衛虚?麻黄之去實,宁独遗衛?能不
胶於俗說者,斯为豪杰之士。營衛本是和谐,衛受邪而反強,荣無邪而觉弱,邪正不同,強
弱異等,虽欲和谐,不可得矣,故曰營氣和者外不谐。
傷寒分立三纲:桂枝主風傷衛,麻黄主寒傷營,大青龍主風寒两傷營衛。其說始於叔微
许氏
,而成於中行方氏、嘉言喻氏。以愚观之,桂枝主風傷衛則是,麻黄主寒傷營則非。蓋有衛
病而營不病者,未有營病而衛不病者也。至於大青龍證,其立方之旨,因煩躁而独加石膏。
王文禄所謂風寒并重,而闭熱於經,故加石膏於发散藥中者是也。若不过風寒并发,則麻黄
、桂枝已足胜其任矣,何必更须石膏哉?
寒邪闭皮毛而郁陽氣,是以发熱而汗不出。麻黄、杏仁开肺氣、发腠理。若桂枝、甘草
,为
辛甘发散之用也。風邪不能外闭陽氣,而反内扰陰氣,是以其汗自出。用芍藥者,所以救其
營也。書謂風邪傷衛,營未受病,与芍藥以安營者,尚隔一层。
卷中
寒邪六經俱受不必定自太陽
傷寒傳經次第,先太陽,次陽明,次少陽,次太陰,次少陰,次厥陰,此其常也。然而
風寒
之邪,亦有径中陽明者。仲景云: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熱,恶寒,脉浮
而紧。又少陽中風,两耳無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煩者是也。不独陽明、少陽为然,即三陰
亦有之。云少陰病始得之,反发熱、脉沉者,少陰初受寒邪之症也。太陰中風,四肢煩疼,
陽微陰涩而长者,太陰初受風邪之症也。厥陰中風,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此厥陰初
受風邪之脉也。此三者,又与三陰直中不同。直中者,病在脏,此則病在經也。是以六經皆
能自受風寒,何必尽从太陽傳入;即从太陽傳入,亦不必循經递进。海藏言之最详,兹不重
述。
傷寒傳足不傳手者,寒邪中人,先着皮肤,而足太陽膀胱之脉,在最外一层,故先入之
;稍
深則去皮肤而入肌肉,肌肉为足陽陰之分,故次入之;又稍深則在躯壳之内,脏腑之外?而
足少陽之脉,正当半表半里之间,故又次入之。迨去表而之里,離陽而入陰,則三陰者,太
陰为开,厥陰为阖,少陰为樞,故邪氣入之,先太陰,次少陰,次厥陰也。合而言之,陽主
表而陰主里,表为腑而里五脏,故邪氣在表,則足三陽受之,在里則足三陰受之也。手之三
陽,虽亦主表,而太陽小腸、少陽三焦、陽明大腸,并从手至於頭,位偏而脉短,不若足經
之自下行上,纲維一身也。手之三陰,虽亦主里,然太陰肺、少陰心、厥陰胞络,并处上焦
,不若肝、脾、腎之實居陰位也。是故手三陽經虽陽,而脉绌於表,惟足三陽为独主陽之表
;手三陰脏虽陰,而位不处陰,惟足三陰为独主陰之里。傷寒之邪,所以恒在足而不在手欤
!发明所謂傷寒止傷西北,而不傷东南,亦穿凿之语。夫邪氣侵淫,自足及手者有之。如《
玉機》所謂足經實,手經虚,故能冤熱。洁古所謂壬病傳丙、丙病傳丁者是也。然非汗下差
誤,或七情勞倦之故,焉有傳及手經者哉?
卷中
陽結陰結
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名曰陽結,十七日当剧;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
便反
硬,名曰陰結,十四日当剧。蓋天人之氣,十五日一更,更則結者当解,设不解,其病則剧
。云十七日者,陽結能食,故过期;十四日者,陰結不能食,故不及期也。成氏过結再傳之
說,失之泥矣。
卷中
縱横
傷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门;傷寒,发熱,啬啬
恶寒
,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按腹满、谵语
,其脉当實沉,而反浮紧,此非里實,乃肝邪乘脾,氣窒而實也;发熱,恶寒,病为在表,
其證本不当渴,而反大渴,此非内熱,乃肝邪乘肺,氣郁而燥也。以里無熱,不能消水,故
腹满,而汗出便利,則肺氣已行,故愈。二者俱瀉肝邪則愈,设不知而攻其實熱,則誤矣。
此病機之变,不可不审也。
卷中
戰慄
邪氣入,正氣抑,則病;正氣复,邪氣退,則汗出而愈矣。然邪猶未強而未即服,正猶
微而未即胜,此所以戰也。
邪氣外与正争,則为戰;内与正争,則为慄。慄者,心内鼓慄。經曰:陰中於邪,必内
慄也
。若戰,則但肢体戰摇而已。戰者,正氣胜,則有得汗而解者;慄者,内氣虚,不能御邪,
遂成厥脱也。
卷中
熱入血室
熱入血室三條,其旨不同。第一條,是血舍空而熱乃入者,空則熱不得聚,而游其部,
故胸
胁满。第二條,是熱邪与血俱結於血室者,血結亦能作寒熱,柴胡亦能去血結,不独和解之
謂矣。第三條,是熱邪入而結,經尚行者,經行則熱亦行而不得留,故必自愈,無犯胃氣及
上二焦,病在血而不在氣,在下而不在上也。若诛伐無过,变證随出,乌能自愈耶?
卷中
圊血
下利,寸脉反浮数者,陽之盛也;尺中自涩者,陰之虚也。以陽加陰,必圊脓血。
少陰熱在膀胱而便血者,脏邪还腑,血去熱出,当愈;強发少陰汗而動血者,熱邪内迫
,血去陰竭,多死。
卷中
吐利煩躁四逆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为陰极而陽絕也;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吴茱萸湯主之,为陰盛而陽争也。病症則同,而辨之於争与絕之间,蓋亦微矣。
卷中
亡陽無陽
亡陽,陽不守也;無陽,陽之弱也。陽亡者,藩篱已彻,故汗出不止;陽弱者,施化無
權,故不能作汗。
卷中
絕陽
陽为津液之源,津液为陽之根。汗出过多,胃氣生熱,津液竭矣。陽氣虽存,根本則離
,故曰絕陽。
卷中
厥
傷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按本論云:脉陽盛則促,則手足厥逆。而脉促者,非
陽之虚,乃陽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陽外通。若厥而脉微者,則必更以四逆溫之。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結在胸中。胸中,陽也,陽實氣於四肢。邪結胸中,其陽
不布
,則手足無氣而厥冷。胸邪最高,高者因而越之,故曰当吐之,宜瓜蒂散。脉促者,陽結不
通,故宜引其陽;脉紧者陽为邪遏,故须吐其邪。二者皆与陽虚厥逆不同。
脉微而厥者,陽之虚也,宜四逆辈;脉细而厥者,血虚不營於四末也,宜酸甘辛藥溫之
、润之、行之,当歸四逆是也。
卷中
厥熱
傷寒先厥者,寒邪乍中,陽氣暴折也;後熱者,陽氣渐复,陰邪将却也。五日厥,熱亦
五日
者,陰胜陽复之常也。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謂有胜則有复,胜之甚者,其复
亦甚。非以外厥之微甚,卜里熱之浅深也。
傷寒前厥而後熱者,其病多吉,陽复而陰剥也;前熱而後厥者,其病多凶,陰进而陽退
也。
厥四日,熱反三日,即显陽微之機,不待复厥,至五日而知其病之进也;熱四日,厥反
三日即显陰负之兆,不待复熱,至五日而知其病之必愈也。
卷中
三陰下症
太陰,有桂枝加大黄湯下之一症;少陰,有大承氣急下三症;厥陰,有小承氣下之一症
。夫
邪入三陰,病已深矣,其幸而不死者,其邪仍从陽而出耳!张季明所謂太陰脾經,溫燥不行
,亦当溫利自陽明出,如桂枝加大黄是也;少陰腎經,虽用附子,复使麻黄,厥陰肝經用桂
枝,則知少陰亦自太陽出,厥陰亦自少陽出;及其太陽、少陽郁闭不行,則当自陽明出。故
三陰皆有下症也。
卷中
桂枝湯
風之为氣,能動陽氣而泄津液,所以发熱、汗自出,与傷寒之发熱、無汗不同。此用桂
枝外
发邪氣,即以芍藥内安津液;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藥之酸,足以安内;生姜
、大枣甘辛相合,亦助正氣去邪之用。蓋以肌解而邪不去,故不用麻黄发表,而以桂枝助陽
以为表;以其汗出而營自和,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藥敛陰以为里。此桂枝湯之所以大
異於麻黄、大青龍也。
卷中
麻黄湯
寒邪傷人陽氣,郁而成熱,皮肤闭而成實,麻黄轻以去實,辛以发陽氣,溫以散寒氣。
杏仁佐麻黄通肺氣,使腠理开泄,王好古謂其为治衛實之藥者是也。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
枝、甘草虽以佐之,實监制之耳!东垣云:麻黄湯是陽經衛藥也,开腠理使陽氣申泄,此藥
为衛實也。
卷中
大小青龍湯
大青龍治風寒外壅,而闭熱於經者;小青龍治風寒外壅,而伏飲於内者。夫熱郁於經,
而不
用石膏,汗为熱隔,宁有能发之者乎?飲伏於内,而不用姜、夏,邪与飲抟,宁有能散之者
乎?其芍藥、五味,不特靖逆氣而安肺氣,抑且制麻、桂、姜、辛之势,使不相而相就,
以成内外协济之功也。
卷中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傷寒脉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
湯主
之。按此所謂陽者,乃心之陽,蓋即神也。火氣通於心,神被迫而不收,与发汗亡陽者不同
。发汗者,動其腎,則厥逆、筋惕肉,故当用四逆;被火者,傷其心,則驚狂、起卧不安
,故当用龍、牡。其去芍藥,加蜀漆者,蓋欲甘辛急复心陽,而不须酸味更益營氣也。与发
汗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同。蜀漆即常山苗,味辛,能去胸
中邪結氣。此症火氣内逼心包,故须以逐邪而安正耳!
卷中
五苓猪苓
五苓、猪苓,并治脉浮,发熱,渴而小便不利之症。然五苓則加桂枝、白术,而治太陽
;猪
苓則加滑石、阿胶,而治陽明。蓋太陽为开,陽明为阖。太陽为表之表,其受邪也,可以熱
发,可以辛散;陽明为表之里,其氣難泄,其熱易蓄,其发散攻取,自与太陽不同。是以五
苓散加甘辛溫藥,假陽氣以行水;猪苓湯加甘鹹寒藥,假陰氣以利水也。
卷中
瀉心諸湯
傷寒下後,心下满而不痛者,为痞,半夏瀉心湯主之。蓋客邪内陷,既不可从汗泄;而
痞不
實,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結;芩、連之苦,能泄其满。熱其所以泄
、散者,虽藥之能,而實胃氣之使也。此用人參、甘草者,非以下後中傷,故以益氣而助其
能耶!
甘草瀉心、生姜瀉心,虽同为治痞之剂,而生姜瀉心意在胃中不和,故加辛溫以和胃;
甘草瀉心意在下利不止与客氣上逆,故不欲人參之增氣,而须甘草之安中也。
大黄黄連瀉心腸,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成氏云:此虚熱也,
与大
黄、黄連以导其虚熱。按成氏所謂虚熱者,对燥屎而言也。蓋邪熱入里,与糟粕相結,則为
實熱;不与糟粕相結,則为虚熱;非陰虚、陽虚之謂。本方以大黄、黄連为剂,而不用枳、
朴等藥者,蓋以泄熱,非以荡實熱也。
卷中
白通四逆
白通、四逆,俱用姜、附,俱为扶陽抑陰之剂。而白通意在通陽,故用葱白,凡厥而下
利脉
微者用之;四逆意在救里,故用甘草,凡厥而清谷不止者用之。若通脉四逆,則进而从陽,
以收外散之熱;白通加人尿猪胆汁,則退而就陰,以去格拒之寒也。
卷中
麻杏甘石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其邪不在經腠,而在肺中,故非桂枝所能发。麻、杏辛甘,入肺
散邪
氣;肺被邪郁而生熱,石膏辛寒,入肺除熱氣;甘草甘溫,安中氣,且以助其散邪清熱之用
。乃肺脏邪氣发喘之的剂也。
卷中
飲證類傷寒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满,氣上冲胸云云。按此非傷寒症,乃属飲家也。《金匮》云
;膈
间支飲,其人喘满,心下痞堅,得之数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义。又云:其人振
振身動者,必有伏飲。又云:心下有痰飲,胸胁支满、目眩是也。成氏以为里虚氣逆,与
此藥和經、益陽、散氣,恐未切当。
病如桂枝症,頭不痛,项不強,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氣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
寒也
,当吐之,宜瓜蒂散。寒,謂寒飲,非寒邪也。此亦痰飲類傷寒症。《活人書》云:痰飲之
为病,能令人增寒发熱,状類傷寒,但頭不痛、项不強为異耳!
卷中
簡誤
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疑是汗少則熱愈,汗多則便難。太陽篇云:脉陽微而汗出少
者,
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陽脉實,因发其汗出多者,为亦太过,太过为陽絕於里,亡
津液,大便因硬也。成氏謂汗少則邪熱不尽,又走其津液者,非。
太陽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湯;脉但浮
者,
与麻黄湯。謂脉但浮而不细,嗜卧者,邪猶在外,宜麻黄湯;脉浮细,不嗜卧,而胸满、胁
痛者,邪又在少陽,宜小柴胡湯。非外已解,而又和之、发之之謂也。
太陽病,脉浮紧,無汗,发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藥已
微除
,其人发煩,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黄湯主之。按“麻黄湯
主之”句,当在“此当发其汗”下。謂服麻黄湯已,病虽未除,而又发煩,目瞑;剧者,陽
邪上盛,必将衄血而後解。非既衄血,而又以麻黄湯发之也。然亦须审微、甚而处之。若其
欲衄而血不流,虽衄而邪不解者,則仍宜发汗。仲景云:傷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麻黄湯主之是也。
傷寒脉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按陽明篇云: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
煩,
背微恶寒者,白虎湯主之。厥陰篇云:傷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审此,本
文当作里有熱,表有寒;表寒即手足厥、背恶寒之謂。蓋傳寫之誤,不必曲为之解也。
症象陽旦一條,蓋即前條之意,而设为問答,中间语意殊無伦次,岂後人之文耶?昔人
讀《考工记》,謂不類於周官。余於此條亦云。
下利清谷,汗出,必胀满者,傷其陽而氣不行。成氏謂亡津液者,非也。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与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当作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与三
物白散。旧本必有誤也。既已寒實,何可更用栝蒌、黄連寒藥耶?
卷中
傷寒雜論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者,陽邪痹於陽而不散也,故先刺風池、風府,以通其痹。
陽邪被抑而未服者,仍当从陽因而去之。此桂枝湯去芍藥之意。
病在陽而反下之,邪氣被抑而未复,正氣方虚而不振,是以其脉多促。然当辨其仍在表
者,
則纯以辛甘发之,桂枝去芍藥湯是也;辨其兼入里者,則并以苦寒清之,葛根黄芩黄連湯是
也。
余寇未平,复合为乱;余邪未净,复集为病。傷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煩是也。
大下之下之後,复发汗三條,均是汗、下之後。然小便不利者,傷其陰也;振寒脉微细
者,
陰陽俱傷也;昼日煩躁不得卧者,傷陽而不傷陰也。於此見病变之不同。发汗則動經者,無
邪可发,而反動其經氣也。余謂此條为飲症者,未必谬也。
发汗後,水、藥不得入口者,是動其經氣也。但陽脉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陰脉微者,
下之而解,逐堅攻瑕之法。
喘而汗出,有陽氣虚脱者,亦有熱氣内迫者。太陽病下之,下利,脉促,喘而汗出,葛
根黄連黄芩湯主之是也。
利水、逐血,为熱入膀胱两大法门。利水厘清、溫,五苓、猪苓是也;逐血辨微、甚,
桃仁承氣、抵当湯丸是也。
青龍湯主散表寒,而兼清里熱,故麻黄多於石膏;麻杏甘石主清肺熱,而兼散肺邪,故
石膏
多於麻黄。桂枝湯主散表邪,故桂枝倍芍藥,而益生姜之辛;建中湯主立中氣,故芍藥倍桂
枝,而益饴糖之甘。品味相同,而君臣異用,表里、補泄,因之各異矣。
太陽转入陽明,其端有二:一者汗出不彻,邪氣不服而傳。曰:太陽初得病,时发其汗
,汗
先出不彻,因转属陽明也。一者汗出过多,胃中干燥而傳。曰:太陽病,若发汗、若吐、若
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陽明也。
經邪不能聚,故傳入腑,則聚而不傳。經邪未变,故恶寒;入腑,則变熱而不寒。曰:
陽明居中土也,万物所歸,無所复傳。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陽明入腑症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氣内蒸而津不从也。
痞症表未解者,宜先解表,不可便治其痞。若兼下利不止者,則不拘此例,宜合表里而
并治
。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
湯主之是也。
陽明津涸,舌干口燥者,不足虑也;若并亡其陽,則殆矣。少陰陽虚,汗出而厥者,不
足虑
也;若并傷其陰,則危矣。是以陽明燥渴,能飲冷者生,不能飲者死;少陰厥逆,舌不干者
生,干者死。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熱者,邪自本而之标,自脏而入腑也,虽便血可治。
卷下
制方用藥必本升降浮沉之理
《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故上下升降而氣乃和。古人制方用藥,一
本升
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熱補瀉之迹者,宋元以来,东垣一人而已。蓋四时之氣,春升、夏浮、
秋降、冬沉,而人身之氣,莫不由之。然升降浮沉者,氣也,其所以升降浮沉者,人之中,
猶天之樞也。今人饥饱、勞役,损傷中氣,於是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而发熱、困
倦、喘促、痞塞等症見矣。夫内傷之熱,非寒可清;氣陷之痞,非攻可去。惟陰陽一通,而
寒熱自已;上下一交,而痞隔都损。此东垣之学,所以能为舉其大欤!李频湖曰:升降浮沉
則顺之,寒熱溫凉則逆之,故春宜辛溫,夏宜辛熱,长夏宜甘苦辛溫,秋宜酸溫,冬宜苦寒
。愚謂升降浮沉則顺之者,所以顺天时之氣也;寒熱溫凉則逆之者,所以救氣化之过也。李
氏辛甘酸苦之用是已,若春宜溫、夏宜熱、冬宜寒之謂,是助之也,岂逆之謂哉!
卷下
五行問答
客曰:五行生克之說,非圣人之言也,秦汉术士之所伪撰也。余曰:於何据也?曰:《
易》
言八卦,而未及五行,《洪范》言五行,而未及生克,是以知其为無据之言也。曰:子曷不
观諸河圖、洛書乎?河圖之数:一、六居下,水也;二、七居上,火也;三、八居左,木也
;四、九居右,金也;五、十居中,土也。洛書之数:戴九、履一。一,水之生数也;一之
右七,七,火之成数也;七之右为九,九,金之成数也;九之右为三,三,木之成数也;五
居於中,五,土之成数也。夫河圖逆而左旋,以次相生;洛書顺而右转,以次相克。克者反
顺,生者反逆,此造化之妙也。且河圖左旋相生,而其对待則皆相克;洛書右转相克,而其
对待則皆相生。是以生機恒寓於消落之中,而生氣每藏於盛长之内。生而無克,則有进無退
而氣易尽;克而無生,則消者不长而機以窮。生也克也,天地自然之理,莫如其然,而不得
不然者也。子又何疑焉?
曰:河圖、洛書,古未必有此,亦秦汉人所撰,以神其說者乎!曰:《易》不云乎,河
出圖
,洛出書。圣人則之,何子之不察也?且五行生克,天地之数也;河圖、洛書、亦天地之数
也。未有圖、書以前,天地之数,昭然已备;即圖、書至今不出,而圖、書之象,昭然亦备
。圖、書可假,天地之数不可假也。夏之暑,肇於春之溫,冬之寒,始於秋之凉,氣之默運
然也;一陽转而土膏僭動,天氣肃而海水西盛,杲日出而霜露立消,凉風至而万木凋落,象
之显呈也。而又何疑於圖焉?
曰:水生於天者也,岂生於金乎?方諸取水,月为水母,月亦生於金乎?水生木,未有木
生於
江湖波涛者!水辅土以生木,而专歸之水可乎?曰:天者,干之体也;月者,金之精也;坤也
者,万物皆致養焉。五行皆不能離土而生,独木然也哉!
曰:岱石出火,汉井出烟,是土生火也;海中陰晦,波如火燃,是水生火也;火熱而水
干,
是火反克水也;水冲而土溃,是水反克土也;丛灶燎原,火亦克木;锄圊耜田,金亦克土。
生克之道,不亦乱而無序乎?曰:河圖、洛書,水上,火下,木东,金西;天地之位,前南
,後北,左东,右西。其序秩然而不可紊乱者也。其序秩然不可紊乱,則其生、其克,亦循
序旋转而不可紊乱者也。若深井有火,高原出泉,則二氣相更之妙耳!火燃水干,水冲土溃
,則盛衰胜复之常耳!是以窮五行之变則可,以为是即五行之事則不可也。且所謂相克者,
不过制其太过,而使歸於平,非斩絕灭竭之謂也。又以抑其浮盛,而使还於根,以为生发之
兆,虽相克而實相成也。若金斫、土掩、火燃、水冲,此立尽之数,岂足语造化生成之妙哉
!
卷下
通一子雜論辨
君火凝命於心,为十二官禀命之生;相火一位於命门,一寄於三焦,为十二經生氣之原
。由
是神機不息,而造化成焉,此千古不易之道也。而通一子之言,总言大体,則相火寄在命门
;析言职守,則脏腑各有君相。若然,則二十官有十二君相矣!五脏六腑将乱而自用,心君
不
其守府乎?曰:凡以心之神,肺之氣,脾胃之仓廪,肝胆之谋勇,腎之伎巧变化,皆发見之
神奇,使無君相,何以能此?不知心、肺、脾、肝、胃、胆、腎之能变化出入者,皆禀心之
君火以为主,命门、三焦之相火以为用,猶庶司百职,共禀大君之命而效成於下,岂一脏有
一君相之謂哉?即尔謂脏腑各有相可矣,而謂脏腑各有君可乎?夫立言所以明道,若此者求之
太深,出之反晦,亦贤知之过也。
元氣是生来便有,此氣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元精者与氣俱来,亦渐长渐消,而
为元
氣之偶。元神者,元氣、元精之靈者也,能变化往来,而为精氣之主也。景岳謂無形之火,
神機是也,亦曰元氣;無形之水,天癸是也,又曰元精。元精、元氣,即化生精氣之元神也
。以神为火,以氣为神,以精为無形,以精、氣为神所化,语殊未莹。
丹溪之治吞酸,必以黄連为君,而以吴茱萸佐之;治心腹痛症,謂宜倍用山梔,而以炒
干姜
佐之。夫既謂其熱,寒之可也,何又并用如此?余謂丹溪所治吞酸、心腹痛,并皆火熱郁結
之病。火熱則宜清,郁結則宜散,茱萸、干姜,蓋资其散,不资其熱也;且既曰佐矣,則所
用無多,自無掣肘矛盾之虞,而有相助为理之益。屡试屡验,不可廢也。
曰:頭、目、口齿、咽喉等症,方書悉云風熱,多以升降并用,逆从兼施,独不虑升者
碍降
,降者碍升乎?从者碍逆,逆者碍从乎?以愚所見,風熱交炽之症,多有挟身中之陰火上从,
而为面赤、足冷者。古方之升降并用者,所以散其外,且以安其内也。若升而無降,則有躁
煩、厥逆之变;降而無升,則有瞀闷、喘逆之忧。不可不知也!
丹溪之所謂陽有余、陰不足者,就血与氣言之也;景岳之所謂陽不足、陰有余者,就神
与形言之也。形神切於摄養,氣血切於治要,各成一說而已矣。
痢之为病,氣闭於下,而火复迫之,是以腹痛里急、糟粕不出而便腸垢也。其源皆由於
暑溼,
与瘧病俱发於夏秋。蓋傷於經络則成瘧,而入於腸脏則为痢也。經络之邪,可散而愈,故治
宜辛苦溫之藥;腸脏之熱非清不愈,故治宜辛苦寒之藥。亦发表不远熱,攻里不远寒之意。
河间之主用清寒,蓋亦有見於此。景岳不审痢病之所从来,而以五脏五行为說,謂惟心可言
火,其余則均不可言火。此但足资辨論而已,岂足補於治要哉!
脉来動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脉来動而中止,不能自还,因
而复
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脉者,必難治。蓋結脉止而即还,不失至数,但少差池耳!代脉止而
不还,越期乃还,有此絕而彼来代之意。此余之所亲历有如是者也。而景岳云:凡見忽大、
忽小、乍迟、乍数,更变不常者,均謂之代。似此伦乱旧法,未足多也。
上、下、来、去、至、止六字,景岳因滑氏之言,而复傳其蕴。而来、去二义,尤为精
切。
曰:風之与寒,本为同氣,但風邪浅而寒邪深,浅属陽而深属陰耳!此言最为明了。
今时皆合并病之名,语详則理确。
曰:氣虚於中,不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血虚於里,不能化液,非補其血,汗
能生
乎?又有火盛而水涸於經者,譬如干锅赤裂,润自何来?但加以水,則郁蒸沛然,而氣化四達
。又曰:或发表,或微解,或溫散,或凉散,或補中托里,而为不散之散,或補陰助陰,或
为云蒸雨化之散。此公於发表一法,独能得其精奥,故其言之尽而無敝、确而可守如此。
口眼歪斜之病,按仲景云,络脉空虚,贼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缓,正氣即急,正
氣引
邪,僻不遂;及前贤针灸膏摩之法,俱云左歪治右,右歪治左。以余所見,凡手廢在左者
,則口眼歪於右;廢在右者,則口眼歪於左。大法散邪養血,往往获愈,若纯施補,則留連
转剧。而景岳乃云以藥治者,左右皆宜从補;以艾治者,当从其急处而灸之。余常謂景岳之
学,得於推测者,此類是也。
中風者,風从外入,天地之邪氣也;類中風者,風自内生,肝脏之厥氣也。肝之生氣暴
而病
速,肝氣即厥,諸氣从之,諸液又从之;諸氣化火,諸液化痰,辐凑上焦,流溢經络,如風
雨之骤至,如潮汐之乍涌,而不可挡也。岂特如景岳所謂氣血虚而已哉?昔贤於此症,或云
火,或云痰,或云氣虚。三者诚俱有之,余惜其终属模糊,而未中肯綮也。
補下治下制以急,大承氣之無甘草,腎氣丸之有苓、泽,蓋謂此也。左歸、右歸二飲,
亦仿
腎氣之意,乃去泽瀉之鹹,而加甘草之甘,既减下趋之势,更与缓中之權,虽与之歸,其可
得乎哉?
補中益氣用、术,其意在求陽也,故加升、柴以引之;補陰益氣用地、藥,其意在求
陰也
,而亦用升、柴,是将之燕而越其指也。或曰陰氣必资陽氣而後升,則是附子、桂心之任,
而非升、柴之轻脱所得而与者已。若謂陰虚而邪留者设,則是古方柴胡四物之例,以为補陰
散邪則可,以为補陰益氣則不可也。
柴胡等飲六方,分溫、凉、脾、胃、血氣、邪氣六法,颇尽表法之变。但不得以柴胡一
味印定眼目,学人善师其意可也。
景岳五福飲,於八物湯中去茯苓、川芎之通,芍藥之摄,仅參、术、歸、地、草五味,
則呆钝不靈矣。而云五脏俱補,既無向导,又失统御,未足法也。
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溼、不冷、不熱,乃能化生万物。是
以溼
土宜燥,燥土宜润,使歸於平也。熟地之補脾,蓋補脾之陰耳!若溼胜者,非所宜也。要知
熟地入腎,則補腎陰;入脾,則補脾陰。景岳乃謂地黄是太陽、陽明之藥,則泥而不通矣。
一陰、二陰等煎,蓋即天一、地二諸数而明其方,故五陰煎为補脾陰之剂,方中不宜更
雜白
术、扁豆、莲肉。蓋白术燥脾溼,扁豆、莲肉益脾氣,而不能长脾陰也。二陰煎即导赤散加
麦冬、枣仁、元參、黄連清润之品,殊觉有力。
卷下
喻氏春溫論辨
喻氏論春溫,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为一例;以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为一例;以既
傷於
寒,又不藏精,为一例。愚按《金匮》云: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大邪漫風,虽大而力微;
小邪户牖隙風,虽小而氣锐。以其锐也,故深入在里;以其小也,故藏而不觉。冬傷於寒者
,冬时所受之寒,本自小而不大,而又以不能蛰藏之故,邪氣得以深伏於里;伏之既久,寒
变为熱,至春人氣升浮,邪氣与之俱出,則发熱而渴。是以冬傷於寒者,春月溫病之由;而
冬不藏精者,又冬时受寒之源耳!嘉言所分三例,其實不过一端,而強为区画,辞愈煩而理
愈晦矣。
寒毒藏於肌肤,此叔和之谬說也。喻氏亦云冬傷於寒,藏於肌肤,感春月之溫氣而始发
。肌
肤,陽明胃之所主也。愚意肌肤非能藏之地,陽明亦無受寒不发之理,惟少陰为陰,寒邪亦
为
陰,以陰遇陰,故得藏而不发。是以傷寒之邪,自太陽递入三陰;溫病之邪,自少陰傳出三
陽。岂肌肤与胃之云乎哉?
喻氏云:仲景治溫症,凡用表藥,皆以桂枝湯,以示微发於不发之意。又云:溫病二三
日间
,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湯、麻黄附子甘草湯,深入腎中,领出外邪,則重者愈矣。此喻氏之臆
說,非仲景之旧章也。蓋溫邪非发散可愈,即有表症,亦岂辛溫可发?且桂枝湯为傷寒表病
而里和者设,溫症邪从里发,而表且未病,若用桂枝,适足以助溫邪而留病氣。又溫病伏寒
变熱,少陰之精已被劫夺,更用辛、附,是絕其本而资之脱也。即曰少陰本寒标熱,邪入其
界,非溫不散,然而溫病之发,寒已变熱,其欲出之势,有不待引之而自甚者。其不能出者
,必皆陰精已涸者也,不然宁有不出者耶?喻氏強引經文,傅会己意,自誤誤人,不容不辨!
喻氏云:冬傷於寒者,太陽膀胱主之;冬不藏精者,少陰腎經主之。与两感傷症中,一
日太
陽受之,即与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渴而满之例,纤毫不差。愚謂溫病有新旧合邪,
而
無表里两感。蓋溫病是伏氣所发,少陰有伏氣,太陽而亦能伏氣者,未必然也。不能伏,則
感而即发,乃是傷寒,而终非溫病矣。
喻氏云:少陰为陰脏而少血,所以強逼少陰汗者,重則血从耳、目、口、鼻出,而厥竭
可虞
;轻亦小便不利,而枯涸可待。余每用桂枝,必加生地,以匡芍藥之不逮,功效历历可紀。
此論最善,可以稍補前言之失。蓋溫病之发,陰氣先傷,设有当行解散者,必兼滋陰清熱之
品參其间,昔贤於葱豉湯加童便,梔豉湯中加生地、麦冬,亦此意也。
又曰:今人見熱胜煩枯之症。而不敢用附子者,恶其以熱助熱也。孰知不藏精之人,腎
中陽
氣不鼓,津液不得上升,故枯燥外見。才用附子助陽,則陰精上交於陽位,如釜底加薪,則
釜中之氣水上腾,而润泽有立至者。数语亦有至理,惟於溫病不能無弊。蓋陰凝之枯燥,与
陰竭之枯燥,霄壤悬殊,万一誤投,死生立判,不可不细审也!
卷下
軻氏《傷寒論翼》辨
軻氏云:仲景之書,撰同《素問》。《皮部論》云:陽主外,陰主内。故仲景以三陽主
外,
三陰主内。又曰:在陽者主内,在陰者主出,以渗於内。故仲景又以陽明主内。少陰亦有反
发熱者,故仲景於表剂中用附子,是因其渗也。又曰:少陰之陰,名曰樞儒,其入於經也
,从
陽部注於經;其出者,从陰内注於骨。故仲景制麻黄附子湯,治发熱,脉沉,無里症者,是
从陽部注經之意也;制附子湯,治身体骨节痛,手足寒,背恶寒,脉沉者,是从陰内注於骨
之义也。按《内經》所謂陽主外,陰主内者,是言陽明之陽,以陽明为陽之阖,故出則从陽
而
主外,入則从陰而主内也。所謂在陽者主内,在陰者主外,以渗於内者,是言少陽之陽,以
少陽为樞为機之地,故在陽者其用反从陰而主内,在陰者其用反从陽而主出,以渗於内。渗
於内,如便液之属,蓋从内出外之意也。少
陰亦樞機之地,故其入者反从陽而注於經,其出者反从陰内注於骨也。此《皮部論》之义,
軻氏似此援引,未尽的确。
軻氏援地理兵法,喻病邪之浅深,方藥之大小,可謂深切着明。而於兵法又多精义,非
好为夸大者可比。张千秋口陈乌桓兵事,了如指掌,非達識經事,不能如此。
軻氏因陰陽十脉,而立对待正看六法,曲尽其变,几無遁形矣。
太陽膀胱之經,起於足小趾,循股上行,至頭,为三陽之表。而寒邪傷人,多自表入,
故太
陽得先受邪,有頭项強痛、背疼等症。而軻氏云:心为太陽,故得外统一身之氣血,内行脏
腑之經隧;若膀胱位列下焦,为州都之官,所藏津液,必待上焦之氣化而後出,何能外司營
衛,为諸陽主氣哉?又曰:傷寒最多心病,以心当太陽之位也。心为君主,寒为陰邪,君火
不足,寒氣得以傷之,所以名为大病。按少陰心經,起於手小指,循臂上行,入缺盆,注心
中。今傷寒初病,不闻有是經所生症者,而邪入心經,变不复見頭项強痛等症。夫心以为太
陽之位,則不应無太陽之症,以心为一身之主,不得易膀胱之位;况仲景所謂太陽者,只就
經脉而言,自表邪傳經入里,熱結膀胱,乃始及於腑。軻氏但知其位卑在下,不得为都会之
地,而不思其經络所过,實为一身之表邪!徇尊卑之名,忘經野之實,亦何取焉?且傷寒虽曰
大病,未必便是死症。若寒邪犯心,水来克火之說,自是寒邪直入心脏之病,而非大概傷寒
在表之病矣。必如其說,則傷寒之病,十無一生,虽救疗之不及,而何有延至十数日之久哉
?
且以心当太陽之位,則太陽随經入里之邪,将直犯君主,而何以仍歸膀胱,为小便不利,为
結血不行?炫新說而变旧章,智者之过也,道其不明矣夫!
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处大腸、小腸交接之间,即阑门也。阑门者,泌别水谷之处,氣
通命
门。人之水谷入胃,以次傳入小腸,斯时虽已熟腐,而清濁猶未分也;至於阑门,而得命门
之火,薰蒸分布,於是水液渗入膀胱,糟粕下入大腸。入大腸者,以渐而下;入膀胱者,满
而後瀉。軻氏乃謂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能入而不能出,必待太陽氣化,而溺始出。非也。
果尔,則胞中之水,其渗已多,而猶未溺之时,更於何处可蓄耶?且《内經》所謂氣化則能
出者,亦非太陽之氣化,乃肺經之氣化也。肺經之氣化,則膀胱之氣亦化,满而後出,虚而
复受;不然,虽满不能出也。是以膀胱虽主津液,而非命门之火蒸之,則不能入;非肺金之
氣化,則不能出。不入,則溏瀉之病生;不出,則癃闭之病作矣。
卷下
宣明人參白术散方論
宣明人參白术散,治遍身燥溼相搏,玄府致密,遂致忪悸,发渴,飲食减少,不为肌肤
。方
以人參、甘草,甘以益虚也;生地黄润以滋燥;石膏、黄芩、滑石,寒以除熱也;白术、茯
苓,燥以除溼也。而意特在溼熱,故白术、滑石、石膏数独多焉。其用參、地、甘草者,熱
积則真氣消,溼聚則堅燥生也。尤妙在薄荷、藿香以行表氣,缩砂仁以行里氣,表里氣通,
而後溫可行,熱可去,此画龍点睛法也。白术湯方論,与此略同,学人宜究心焉。
卷下
柴胡梅連散羅氏秦艽鱉甲散方論
風勞骨蒸,久而咳嗽吐血,脉来弦数者,柴胡梅連散主之。蓋邪氣既久积於表里之间而
不退,非
可一汗而去者,故用柴胡之辛散,必兼乌梅之酸收;而久积之風内蕴骨髓者,已变風之体而
为
熱,則宜用胡黄連之苦寒以清之。然兵無向导則不達贼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新病且然
,况伏邪乎?故胆以合胆,髓以合骨,薤白之通陽,童便之通怕,而表里肌骨之邪,庶尽出
欤!
羅氏秦艽鱉甲散,与柴胡梅連同意,亦治風勞骨蒸肌熱之症。然减前胡之泄氣,而加当
歸
之和血,去黄連之苦寒,而用青蒿之辛凉,氣味为较和矣。久病之人,未必不宜缓法也。
卷下
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黄湯方合論
陽虚者,氣多陷而不舉,故補中益氣多用參、、术、草,甘溫益氣,而以升、柴辛平
助以
上升;陰虚者,氣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黄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藥,味浓体重者,補陰益
精
,而以茯苓、泽瀉之甘淡助之下降。氣陷者多滞,陈皮之辛所以和滞氣;氣浮者多熱,牡丹
之寒所以清浮熱。然六味之有苓、泽,猶補中之有升、柴也;補中之有陈皮,猶六味之有丹
皮也。其參、、歸、术、甘草,猶地黄、茱萸、山藥也。法虽不同而理可通也。
卷下
歸脾湯方論
歸脾湯兼補心脾,而意专治脾。观於甘溫補養藥中,而加木香醒脾行氣,可以見矣。龍
眼、
远志,虽曰補火,實以培土。蓋欲使心火下通脾土,而脾益治,五脏受氣以其所生也,故曰
歸脾。
卷下
鳳髓丹方論
鳳髓丹为太陰溼熱下注,少陰遗濁者设。黄柏苦能燥溼,寒能除熱,故以为君,溼熱易
成壅
滞,砂仁之辛香可以利之;脾邪不独傷腎,亦且自傷,炙甘草之甘溫可以益之。然諸治溼熱
藥不用,而独取黄柏、砂仁者,以其氣味兼通少陰也。
卷下
小投杯湯方論
上氣有熱者,麻杏甘石湯;無熱者,小投杯湯,蓋即麻杏甘石而以桂心易石膏。同一通
肺下氣,而寒溫易用,法斯备矣。
卷下
清暑益氣湯清燥湯合論
清暑益氣湯,蓋謂其人元氣本虚,而又傷於暑溼,脾得溼而不行,肺得暑而不肃,以致
四肢
倦怠,精神短少,懒於動作,胸氣短促,不思飲食,脉浮缓而迟者设。故用人參、黄、白
术、甘草、歸身,甘溫氣味,以補中益氣;苍术、黄柏、泽瀉,以除溼熱;升麻、葛根,以
除客熱;而肺喜清肃,得熱則煩,故以麦冬、五味清而收之;脾喜疏通,得溼則壅,故以炒
曲
、青皮、陈皮溫而行之。此正治脾肺氣虚而受暑溼,若体實脉盛,或虽虚而不甚,及津
涸煩渴多火者,則不可混投也。清燥湯亦治长夏溼熱蒸人,氣体困倦,腰足痿軟之症,故比
清暑益氣多黄連、茯苓、猪苓、柴胡,無泽瀉、葛根、青皮,則清利之力差多,疏滞之力差
少。是名清燥,清以降逆,燥以胜溼也。
卷下
方法餘論
治外感,必知邪氣之变态;治内傷,必知脏腑之情性。治六淫之病,如逐外寇,攻其客
,毋
傷及其主,主弱則客不退矣;治七情之病,如抚乱民,暴其罪,必兼矜其情,情失則乱不正
矣。
營道者,知其雄,守其雌;制方者,知其奇,守其正。
攻除陈积之藥,可峻而不可,宜专而不宜泛;則急过病所,泛則搏击罕中,由是堅垒
如故,而破残已多,岂徒無益而已哉?
母之与子,氣本相通。母旺則及其子,子旺亦氣感於母。故《删繁論》云:肝勞病者,
補心氣以益之。余脏皆然。則不特“虚則補其母”一說已也。
陽与陰反,然無陰則陽不見矣;邪与正反,然無正則邪不显矣。是以熱病飲沸湯而不知
熱,痿痹手足反無痛者,陰盛而無与陽忤,正衰而不与邪争也。如是者,多不可治。
木、火有相通之妙,金、水有相涵之益。故不特木能生火,而火亦生木;不特金能生水
,而水亦生金。水之生金,如珠之在渊;火之生木,如花之含日。
续记
寸口分诊脏腑定位
脾与胃合,肝与胆合,腎与膀胱合,皆足經也。其脏腑皆相根据附,則其诊候亦应同在一
部。
如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腎与膀胱是已。肺与大腸合,心与小腸合,心包络
与三焦合,皆手經也。其脏腑不相根据附,則其诊候亦不必同在一部。按《内經》云:尺外以
候
腎,尺里以候腹。又云: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是以大腸当候於右尺
之里,小腸当候於左尺之里,三焦分立上、中、下三部。如此,則左心、小腸,右肺、大腸
之谬,可不辨而自着矣。
续记
古方權量
古方湯液分两,大者每剂二十余两,小有十余两,用水六七升或一斗,煮取二三升或五
六升
,并分三服,一日服尽,为剂似乎太重,後世学人,未敢遵式。按陈無择《三因方》云:汉
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則汉方当用半两钱二枚为一两。且以术附湯方校,若用汉两计,
一百八十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若分三服,則是今之七钱半重一服。此說最有根据。
《千金》以古三两为今一两,古三升为今一升。仍病其多,不如陈說为是。
续记
火齊湯
仓公治病,恒用火齊湯,而其方不傳。刘宗浓云即古方黄連解毒湯是。未知何据?按仓
公用
治齊郎中令之涌疝中熱,不得前溲;齊王太後之風瘅熱客脬,難於大小便,溺赤。則亦清寒
彻熱之剂也夫!
续记
蟯瘕
蟯瘕为病,腹大,上黄,肤粗,循之戚戚然。上黄,面黄也。蓋即今人虫蛊之病,腹大
、面黄而肌肤粗涩者也。
续记
葱豉湯
《肘後》云:傷寒有数种,庸人卒不能分别,今取一藥兼疗者,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
,水
煮顿服,汗出即愈。按《本草》淡豉,治傷寒时,疾熱病发汗。元素云:葱茎白,通上下陽
氣。合而用之,故能通治数种傷寒。然其方亦有数变:一加葛根三两;一加升麻三两;若不
汗,更加麻黄三两,助之散也。一加米三合,益氣以出汗也。一加童便三升,汗出於陽而生
於陰,火多者宜之也。深师又加乌梅十四枚,葛根半斤,兼治煩满也。《圣济总录》加人參
、萎蕤、羚羊角,治勞風项強急痛,四肢煩熱。《千金》加梔子、黄連、黄柏、大黄各半两
;一加生地、石膏各八两,生葛四两,为表里證治之别。以意斟酌,投之辄验,诚良方也。
续记
枳實梔子豉湯
仲景治大病瘥後,勞复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广剂加葱白、粟米、雄鼠粪。范汪加桂
枝、
大黄、麻黄;又方去梔、豉,加甘草、桂心、大黄、芒硝。《千金》加石膏、鼠粪。崔氏单
加鼠粪一味。《古今录验》加麻黄、大黄;一加鼠粪、大黄;一去梔、豉,加鼠粪;一加鼠
粪、麻黄;一去梔子,加甘草、大黄、芒硝。许仁則又加葱白、生姜、干葛、麦冬、生地。
或主表,或主里,或兼主表里,或兼養,或兼滋,或表里与滋養兼施,凡十余变,而梔豉之
法尽矣。
续记
鹹寒
熱淫於内,治以鹹寒,《内經》之旨也。仲景疗傷寒,加芒硝於苦寒藥中。文仲又加芒
硝於甘
寒藥中,其方以生麦冬一升,生地黄一升,知母二两,生姜二两半,芒硝二两半,水煮,分
五服,取利为度。由是,而鹹寒之用乃广矣。
续记
酸苦涌泄
院河南治天行熱,解毒多用苦酒、猪胆、生艾汁、苦參、青葙、葶苈之属。《外台》单
用苦
參一两,酒煮,并服,取吐如烊胶便愈。张文仲疗傷寒、溫病等,三日以上,胸中满,用苦
酒半升,猪胆一枚,和服,取吐。蓋即《内經》酸苦涌泄之义。然今人之用此者罕矣。
续记
五疰鬼氣
五疰鬼氣之病,或助正氣以辟之,如苏合香丸之属是也;或假鬼氣以引之,如死人枕、
天靈
蓋之属是也。徐嗣伯、刘大用恒用此法,而嗣伯云:鬼氣伏而不起,故令人沉滞,得死人
枕,促之魂氣飞越,不得攸附体,故尸疰可瘥。刘氏治妇人因人入庙,为邪鬼所凭,致精采
荡越,与死人枕煎湯飲之,大瀉数行而愈。則是死人之枕引鬼氣,或从上越,或从下出,随
其攸利,与草木氣味升降浮沉,各具一体性者不同。今人亦罕有闻用之者矣。
《千金》疗尸疰方:发灰、杏仁,熬令紫色,等分,捣如泥,以猪膏和酒服,如桐子三
丸,
日三,神良。愚謂此治血枯經络涩闭成勞者之良方也,亦即百勞虫之意,而氣味和调,可
以無弊,或以桃仁易杏仁,亦得。
续记
瘧
瘧之病,熱氣舍於營,寒氣居於衛。寒居於衛,則束其營之熱,不得外越;熱舍於營
,則阻
其衛之寒,不得内乘。氣相抑而适相持,是以傷寒易变,而瘧病不迁也。瘧邪不能自发,必
得人之正氣而後发,故曰衛氣之所在,与邪氣相合則病作。
瘧邪外不在皮肤,内不在脏腑,是以汗之而不从外泄,下之而不从里出也。
風氣常在,瘧有时而休。常在者,其氣舒;蓄而作者,其氣暴,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也。
瘧发已而邪递浅者,其作日蚤;发已而复伏愈深者,其作日晏。日蚤者易已,日晏者難
已。
其始晏而终蚤者,邪氣下行极而之上也。是以瘧病欲愈,一日反二三发,其邪愈浅,辄与衛
氣相簿故也。
瘧之为病,邪正分争,往来不已,有戰之义也。治之必先助其正氣,或急去其邪氣。蓋
正旺
則邪自解,邪去則正亦安也。今有人体虚患瘧,不数日而作渐晏,势渐衰,神氣反昏而不可
救,非正虚而邪陷之故欤?
续记
陰陽交
陰陽交之病,古有其名,而無能抉其义者。愚謂“交”非交通之謂,乃错乱之謂也。陰
陽错
乱,而不可复理,攻其陰則陽捍之不得入,攻其陽則陰持之不得通,故曰交者死也。郭白云
所謂即是两感之病,蓋从汗出而熱不退处悟入。然两感究竟是陰陽齊病,而非陰陽交病,是
以与先表後里,或表里并治之法,以其未尝混合为一也。
续记
崩中下血
妇人崩中下血,多因溼熱傷脾胃而致。蓋脾统血,傷則失守也。醫者不知其脾溼,而但
与固脱之剂,血虽止而溼转郁矣。是以崩中之後,多成胀满、黄病,醫多不能識此。
续记
耳聾治肺鼻塞治心
古云:耳聾治肺,肺主声;鼻塞治心,心主臭。愚謂耳聾治肺者,自是肺經風熱、痰涎
闭郁
之症。肺之络会於耳中,其氣不通,故令耳聾,故宜治其肺,使氣行則聾愈。夫声从外入,
非無声也,有声而不能入也,而謂肺主声何哉?其鼻塞治心者,經云:心肺有病,而鼻为之
不利。治心者,蓋以利鼻,岂曰致臭哉?
续记
噎膈反胃之辨
噎膈、反胃,自是二病,世醫每連称而并舉之者,丹溪實作之俑也。丹溪曰:其槁在上
,近
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良
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是以噎膈分上、下二病,而以反胃属之膈,殊欠分明。愚謂
噎膈之所以反胃者,以食噎不下,故反而上出,若不噎則并不反矣。其反胃之病,則全不噎
食,或迟或速,自然吐出,与膈病何相干哉?二者病本不同,治法亦異,不可不辨!
续记
瀉痢不同
痢与泄瀉,其病不同,其治亦異。泄瀉多起寒溼,寒則宜溫,溼則宜燥也;痢病多成溼
熱,
熱則宜清,溼則宜得也。虽泄瀉亦有熱症,然毕竟寒多於熱;痢病亦有寒症,然毕竟熱多於
寒。是以泄瀉經久,必傷胃陽,而腫胀、喘满之变生;痢病經久,必损其陰,而虚煩、痿廢
之疾起。痢病兜涩太早,溼熱流注,多成痛痹;泄瀉疏利或过,中虚不复,多作脾勞。此予
所亲历,非臆說也。或曰:熱則清而寒則溫是已,均是溼也,或从利,或从燥,何欤?曰:
寒溼者,寒从溼生,故宜苦溫燥其中;溼熱者,溼从熱化,故宜甘淡利其下。且燥性多熱,
利藥多寒,便利則熱亦自去,中溫則寒与俱消。寒溼必本中虚,不可更行渗利,溼熱郁多成
毒,不宜益以溫燥也。
续记
溫病風溫溫疫溼溫溫毒溫瘧之異
溫病者,冬月伏寒化熱,至春而发,所謂春时陽氣发,於冬时伏寒者是也。風溫者,溫
病而
兼新風,发汗已則風氣去,而溫氣发,故身灼熱也。溫疫者,溫氣盛而成疠也。溼溫者,溫
氣而兼溼邪,溼能生溫,溫亦生溼也。溫毒者,溫氣发而不能遽散,怫郁成毒,猶傷寒之有
陽毒、陰毒也。溫瘧者,溫病系在少陽,时作时止,乍进乍退者也。春溫之症,轻重不同。
旧有冬伏之寒邪,新感春时之風氣,其寒从風而并於外者轻,其風从寒而并於内者重矣。并
於内者治其内,毋遗其外;并於外者治其外,毋外其内。若旧伏之寒已变为熱,而更感春时
之風,風熱相激,多成風瘧。其引之而随出者轻,其发之而转陷者危矣。又有七情、飲饱、
勞倦之人,复受六氣風寒暑溼之邪,若内就外而甚於外者,先治其外而後调其内;若外就内
而甚於内者,先治其内而後调其外。王好古云:治内兼外者,不可寒下,若寒下,則經邪陷
於内矣;治外兼内者,不可熱发,若熱发,則益中熱於外矣。又曰:外重而内轻者,先治其
外,後治其内;若积寒傷冷,脉已从陰,虽有标病,不须治标,独治内也,内既得溫,标病
不
发而自愈。何以然?发表之藥不远熱也。故曰:陰症治本不治表,表本俱得;治标不治本,
标本俱失。
溫邪之发,陰必先傷,设有当行解散者,必兼滋陰之品於其中。昔人於葱豉湯中加童便
,於梔豉湯内加地黄、麦冬,亦此意也。
溫毒发班,与傷寒发斑不同。溫毒之邪,从内之外;傷寒之邪,从外入内。是以溫毒发
斑者
,邪氣離里而之表,其症轻;傷寒发斑者,邪氣盛於内而見於外,其症重。盛於内者,必使
下泄,而後者可去,华元化所謂须要下之,不可留於胃中是也;之於外者,可从表而出之,
郭白云所謂其毒久郁而发,病不在里,故不可下,必随表症治之,当用藥解肌熱者是也。
续记
目赤腫痛
目赤腫痛,人知降火,而不知活血,所以多不得力,只用四物湯,内地黄用生,芍藥用
赤,
加酒蒸大黄、赤茯苓、薄荷叶,治之甚妙,此戴复庵法。余謂目赤腫痛,人知活血,而不知
治痰。脾胃壅滞,积熱生痰,积痰生熱,辗转相因,氣冲頭目,昏痛不已者,须用半夏、石
菖蒲、黄芩、枳實、茯苓、陈皮,微兼菊花、白蒺藜之属治之。
续记
口糜
王肯堂治许少薇口糜,謂非干姜不愈,卒如其言。又从子懋,亦患此,势甚危急,欲
飲冷
水,与人參、白术、干姜各二钱,茯苓、甘草各一钱,煎成冷冻飲料,日数服,乃已。蓋土溫則
火敛,人多不能知。此所以然者,胃虚食少,腎水之氣逆而乘之,則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
被迫上炎,作为口疮。其症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是也。
续记
冷勞
虚勞之人,氣血枯耗,生氣不荣,則内生寒冷,张鸡峰所謂冷勞者是也。宜建中、复脉
、八
味腎氣之属,甘溫辛润,具生陽化陰之能者治之。亦有邪氣淹滞,經络瘀郁者,元珠所謂体
虚之人,最易感於邪氣,当先和解,微利微下之,次則调之。醫不知而遽行補剂,邪氣不解
,往往致死。是故虚勞之治,固不必专以補陰降火为事也。
续记
熱風
熱風,熱化为風也。患人頭目昏眩痛,口鼻燥,熱氣出,微恶風,时时有熱者是也。是
虽辛
凉,不能解之。孟诜云:患熱風人,宜食牛乳,謂其氣味甘寒,而性濡润,能使肌熱除而風
自熄。求之草木,芦根、蔗浆、梨汁之属,性味相似,亦《内經》風淫於内,治以甘寒之旨
也。
续记
食鹹頭汗出
一人食鹹,頭汗如注,食淡則否。诊之心脉独大而搏指,因問曰:燥欲飲乎?曰:然。
每晨
起舌必有刺,因悟所以頭汗出者,心火太盛,而水不胜之也。味鹹属水,而能降火,火与水
搏,火盛水微,不能胜之而反外越也。其出於頭者,水本润下,而火性炎上,水为火激,反
从
其化也。食淡則否者,鹹味涌泄为陰,淡味渗泄为陽,陽与陽从,不相激射,故得遂其渗泄
之性而下行也。
续记
雜識
醫悟融会群經,贯穿百家,不为名言高論而义理自着,以视夸大其言而不适於用者,奚
啻霄壤!
醫讀平易簡要,可为中人以下說法,要非熟讀群書,通晓方藥者,不能为此。
正本書辨論古方铢量權衡,甚为详悉,以及唐宋醫局官制醫書本草湯液脉病,并有卓見
。亦好古博雅之士欤!
韩氏十四藥定經因时和解之法,极意分晰,而眉目未清,絕無准绳,而多所裁制。逞一
己之私意,乱先圣之旧章,不足为後学法也。
跋
夫治病猶治国也。治国者,必审往古理乱之事迹,与正治之得失,而後斟之以时,酌之
以势
,而後从而因革之;治病者,必知前哲察病之機宜,与治疗之方法,而後合之氣体,辨之方
土,而从而损益之。蓋未有事不师古,而有济於今者;亦未有言之無文,而能行之远者。予
自弱冠,即喜博涉醫学,自轩岐以迄近代諸書,搜览之下,凡有所得,或信或疑,辄笔諸簡
,虽所見未广,而日月既多,卷帙遂成。昔真西山修《讀書记》謂门人曰:此人君为治之门
,如有用我者,執此以往。予之是集,即西山讀書记之意也,執此以往,亦可以应变無窮矣
。
饲鹤山人尤怡識
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
羅氏論虚勞之證,都因邪伏、血郁而得,不独陰亏一端也。至晚寒熱时减时增,其为陽
陷入陰可知。滋腎生肝,最为合法,略加损益,不必更张可也。
熟地白芍丹皮茯苓怀藥柴胡鱉甲炙草
真陽氣弱,不荣於筋則陰缩,不固於里則精出,不衛於表則汗泄,三者每相因而見。其
病在三陰之樞,非後世方法可治。古方八味丸,专服、久服,当有验也。
眩晕,呕恶,胸满,小便短而数,口中干。水亏於下,風動於上,飲积於中,病非一端
。
羚羊角钩藤半夏小生地天麻竹茹广皮茯苓
肝陽化風,逆行脾胃之分,液聚成痰,流走肝胆之络,左体麻痹、心膈痞闷所由来也。
而風
、火性皆上行,故上有火升、氣逆、鼻衄等症,此得之饥饱勞郁,积久而成,非一朝一夕之
故矣。治法清肝之火,健脾之氣,亦非旦夕可圖也。
羚羊角橘红白术枳實天麻半夏茯苓甘草麦冬
肺陰不足,肺熱有余,咳則涕出,肌体恶風,是熱从窍泄,而氣不外护也。他脏虽有病
,宜先治肺。
阿胶杏仁贝母北參兜铃茯苓炙草糯米
干呛無痰,是肝氣冲肺,非肺本病。仍宜治肝,兼滋肝氣可也。
川連白芍乌梅甘草当歸牡蠣茯苓
络脉空隙,氣必游行作痛。最虑春末夏初,地中陽氣上升,血从氣溢。趁此绸缪,当填
精益
髓。蓋陰虚咳嗽,是他脏累及於肺,若治以清凉,不但病不能去,而胃傷食减,立成虚损,
難为力矣。
海參熟地金樱膏麋角胶湘莲肉北味萸肉怀藥茯神芡實
即将二膏捣丸。
陰不足而陽有余,肝善逆而肺多郁。脉数,氣喘,咳逆見血,胁痛。治宜滋降,更宜靜
養。不尔,恐其血逆不已也。
小生地荆炭白芍童便郁金小蓟藕汁
離經之血未净而郁於内,寒熱之邪交煽而乱其氣,是以腹满,呕泄,寒熱,口燥。治当
平其乱氣,导其积血。元氣虽虚,未可骤補也。
丹皮楂炭泽兰赤芍郁金丹參牛膝小蓟
凡有瘀血之人,其陰已傷,其氣必逆。兹以血紫黑無多,而胸中满闷,瘀猶未净也;而
舌绛
無苔,則陰之亏也;呕吐不已,則氣之逆也。且頭重、足冷,有下虚上脱之虚;恶寒、谵语
,为陽弱氣馁之征。此症補之不投,攻之不可,殊属棘手!
人參茯苓山漆吴萸乌梅牡蠣川連郁金
少陰为陰之樞,内司启闭,虚則失其常矣。宜以法壮其樞,或通或塞,皆非其治。
熟地杞子菟丝茯苓丹皮萸肉怀藥沙苑
中氣虚寒,得冷即瀉,而又火升、齿衄等症,古人所謂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
寒。此当溫補中氣,俾土浓則火自敛。
人參茯苓白术炙草干姜益智仁
肺實於上、腎虚於下、脾困於中之候也。然而實不可攻,姑治其虚;中不可燥,姑溫其
下。且腎为胃关,而火为土母,或有小補,未可知也。
金匮腎氣丸
汗出偏沮,脉来不柔,时自歇止,肝陽有余,而胃陰不足,於是稠痰濁火,扰動於中,
壅滞於外。目前虽尚安和,然古人治未病不治已病,知者見微知着,自当加意调摄为佳。
人參川斛南枣半夏茯苓炙草麦冬丹皮小麦
表虚易感風邪,里虚易作瀉,上虚則眩,下虚則梦泄。宜玉屏風散。
黄防風白术茯苓牡蠣炙草
脐中时有溼液腥臭,按脉素大,此少陰有溼熱也。六味能除腎间溼熱,宜加减治之。
六味去山藥,加川柏萆车前女贞
下体失血之余,陰氣必傷,邪乃乘虚直入陰中,挟身中之虚陽而上逆,頭熱、肢冷、咳
呛、
氣冲,至夜尤甚,皆其验也。此症邪少虚多,下虚上實,不与大概时病同法。此愚一偏之見
也,未識高明以为然否?
生地白芍茯苓麦冬炙草元參
瘧发而血上下溢,得之中虚,而邪复扰之也。血去既多,瘧邪尚炽,中原之扰猶未已也
。谁
能必其血之不复来耶?谨按古法中虚血脱之症,从無独任血藥之理。而瘧病經久,亦必先固
中氣。兹拟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瘧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人參於术炮姜炙草
心者藏之脏,心太勞則神散而心虚,心虚則腎氣乘之,故恐,經所謂厥氣上則恐也。是
病始因
心而及腎,继因腎而心益困矣。經云:心欲軟,腎欲堅。心軟則善下,故軟之必鹹;腎堅則
不浮,堅之者必以苦。又云:高者抑之,散者收之。治心腎神志不收者,法必本乎此。以心
为血脏,腎为精脏;欲神之守,必養其血,欲志之堅,必益其精。則甘润生陰、质量味浓之
品,又足为收神志之地也。
人參川連怀藥天冬熟地茯神五味牡蠣萸肉柏仁桂心
骤驚恐惧,手足逆冷,少腹氣冲即厥,陽缩,汗出。下元素亏,收摄失司,宜乎助陽
以補纳;第消渴、心悸、忽然腹中空洞,此風消肝厥,非桂、附刚剂所宜。
炒黑杞子舶茴香当歸桂木紫石英白龍骨细辛
肝陰素亏,風溫扰之,发为痉病,神昏,齿,螈不定。法当滋養肝陰,以荣筋脉;
清涤痰熱,以安神明者也。若能应手,尚可無虑。
羚羊角茯神钩藤川贝真阿胶鲜菖蒲鲜竹沥
風熱上甚,頭痛不已,如鸟巢高巅,宜射而去之。
制军犀角川芎细茶
此腎厥心痛,背胀映及腰中。议用许学士香茸丸。
鹿茸杞子沙苑大茴香麝香
欠咳胁痛,不能左侧。病在肝,逆在肺,得之情志,難以骤驱。治法不当求肺,而当求
肝。
阿胶白芍茯苓丹皮茜草炙草鲍鱼湯代水
肝脏失调,侵脾則痛,侮肺則干咳。病从内生,非外感客邪之比,是宜内和脏氣,不当
外夺衛氣者也。但脉弱而数,形瘁色槁,上熱下寒,根本已漓,恐難全愈,奈何?
当歸建中湯
風氣乘虚入於腎络,腰中痛,引背胁。宜寄生湯,補虚通络祛風。
生地当歸黑豆独活怀藥杜仲白蒺炙草桑寄生
肺之络会於耳中。肺受風火,久而不清,窍与络俱为之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耳聾、耳鸣
不闻音声也。兹当清通肺氣。
苍耳薄荷桔梗連翘辛夷黄芩山梔杏仁甘草木通
風熱久蓄脑髓,发为鼻渊,五年不愈。此壅疾也,則宜通,不通則不治。
犀角苍耳黄芩杏仁川芎郁金
寒熱後,邪走手少陰之脉,猝然不语,肩臂牵引不舒。宜以辛通之。
菖蒲远志甘草木通当歸丹皮丹參茯伸
脾虚生溼,氣为之滞,血为之不守。此与血熱經多者不同。
焦术泽瀉白芍陈皮炙草茯苓川芎牛角灰
胎前病子腫,产後四日即大泄,泄已一笑而厥,不省人事,及厥回神清,而右胁前後痛
至今三月余矣。形瘦,脉虚,食少,腹都满,足渐腫,小便不利。此脾病傳心,心不受邪,
即傳之肝,肝受病而更傳之脾也。此五脏相贼,与六腑食氣水血成胀者不同,所发補攻递进
,而絕無一效也。姑拟泄肝和脾法治之。
台术木瓜广皮椒目茯苓白芍
{{未校訂}}
[[Category:中醫]]
ra3qbopklkx9jeoydxns0espdwhpbqb
2172027
2172022
2022-08-14T07:10:15Z
Thering29
29388
wikitext
text/x-wiki
{{醫療}}{{Header
| title = 醫學讀書記
| author = 尤怡
| times = 清
}}
* [[醫學讀書記/序|序]]
* [[醫學讀書記/卷上|卷上]]
* [[醫學讀書記/卷中|卷中]]
* [[醫學讀書記/卷下|卷下]]
* [[醫學讀書記/續記|續記]]<br />
徐序
文中子云:『醫者,意也;藥者,瀹也。』謂先通其意,而後用藥物以疏瀹之也。善哉言乎理在是矣,而意之通實難。泥一成之見,而欲強人之病以就吾說,其患在固執;好作聰明,而不窮究乎古人之成書,是猶兵家之廢陣圖,法吏之廢律令也,其患在不学。由前之說,在不能用意;由後之說,在誤於用意。夫然以不学之人,與不通不識,而又炽以忮同列,竞名利之心,以此用藥,其不致抱薪而救火,持水而投石者几何哉!语云:学書纸费,学醫人费,蓋爲此也。尤君在泾,讀書好古士也,而肆其力於醫,於轩岐以下諸書,靡昕夕寒暑,穿穴几遍,而以己意條贯之。其间凡有所得,笔之於書,日月既多,卷帙略定。辨五行之生克,察四氣之溫严,审人事之陰陽虚實,與夫藥性之君臣佐使。凡成書之沿誤者,厘而正之;古人纷纭聚讼者,折而衷之。夫惟多讀古人之書,斯能善用古人之書,不誤於用意,亦不泥於用意,於長沙氏之旨,庶几得之,可謂通其意矣。抑吾观太史公之傳扁鹊也,云長桑君以禁方尽與之,忽然不見,後遂能生死人,其說近於鬼物,其人不可再得;而其傳淳於意也,謂得禁方於公乘陽庆,傳黄帝扁鹊脉書五色诊病,是多讀書而通於意者。扁鹊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如淳於意者斯可矣。尤君之学不知於古人何如,然多讀書而通以意,是闻古人之風
而兴起者,由此書以治病,当不贻讥於人费也夫!
乾隆四年己未春三月松陵徐大椿靈胎叙
鲍序
昔陶元亮自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忻然忘食。昌黎进学解則云:记事者其要,积诚生悟。古今人不相远也,即醫学亦何獨不然。吾郡尤在泾先生,讀書好古君子也,键户潜修,不慕荣利,沉酣典籍,更邃於醫。其所着《傷寒贯珠集》、《金匮心典》、《金匮翼》諸書,皆能阐靈兰之秘,接長沙之源;吸英吐华,锻年炼月,出其余蕴,成《讀書记》,簡而精,微而显,引而伸之,触類而長之,其足以嘉惠後学人,法乳所溉,瓣香到今。夫稚川之論名醫胚胎良史贞白之撰别录,辅翼本經。方之古人,殆不多让,無惑乎烬余之簡,历久弥新,径寸之函,先睹爲快。吾友谢君桂生,多学而精醫理,尤氏諸書,尤其服膺而深有得者,慨是書锓版無存,借录易舛,详加校正,付剞劂氏,俾稽古之士,讀是记而并讀先生全書,讀全書而更能融贯古人之書,诚快事也。至先生文学德望,則諸書序文及家傳具存,傳中曾述先生句云:病来希逸春無分,老至渊明酒已捐,椰瓢松尘,挥酒自如,蓋有
出尘之胸襟,乃有济世之神术,彼挟名利之見者,讵可同日而语耶!抑闻之抱朴子讀道德五
千言,謂当一字一拜。吾尤愿讀是记者,字字深思,时时玩索,忻忻然意有所会,陶陶然乐自無涯。秋水空明,則養生之妙谛也;春風和蔼,則活人之真诠也。嘻!微先生吾谁與歸?
光绪十四年冬月後学鲍晟谨識
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2039&by_title=%E9%86%AB%E5%AD%B8%E8%AE%80%E6%9B%B8%E8%A8%98&page=26
主氣,應節候而分布,歲以爲常者也。客氣,隨司天而遞遷,六期而复始者也。而主客加临,有相得、不相得之異。如子、午年,初之氣,主厥陰風木,客太陽寒水。二之氣,主少陰君火,客厥陰風木:以水加木,以木加火,母来生子,爲相得也。三之氣,主少陽相火,客少陰君火;四之氣,主太陰溼土,客太陰溼土。以火遇火,以土遇土,主客同氣,爲相得也;五之氣,主陽明燥金,客少陽相火:以火加金,金畏火制,爲不相得也。六之氣,主太陽寒水,客陽明燥金:以金加水,金能生水,亦相得也。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矣。其有相得而亦病者,如水临金、金临土、土临火之属,以子临母,以下临上,所謂不当位也,故亦病也。然须合歲運強弱而論之。如甲子年、歲土太过,三之氣爲少陰君火,以火加土,則土益旺而無制,是虽相得而不相和也。庚子年,歲金太过,五之氣少陽相火,以火加金,金有制
而反和,是虽不相得,而不爲病也。又如水临金、火临木之属,设遇金、木不及之運,則金
得水而清,木得火而明,虽不当位,亦不病也。水临土、木临火之属,设遇木、火太过之運,則土得火而堅,火得木而燔,虽当位,亦病也。更有进者,太过之土,木不能制者,金反得而泄之;不及之木,水不能滋者,火反得而養之;此天地生成之妙也。欲明運氣之理者,其可以浅求之耶?
卷上
天符歲会
應天爲天符,承歲爲歲直,三合爲治。天,謂司天;歲,謂歲支;曰應、曰承,謂歲運
也。
司天行天之氣,歲支行地之氣,歲營運氣交之化,三者其氣不必皆同,而亦有时而同者。如
戊寅、戊申歲,戊爲火運,寅、申又爲相火,是以歲運而同司天之氣,謂之天符。符者,同
也,同於天也。如甲辰,甲戌歲,甲爲土運,辰、戌又爲土,是以歲運而同歲支之氣,謂之
歲直。直者,值也,值其歲也。又曰歲会,会者,合也,合於歲也。若己丑、己未歲,歲運
之土,既同天氣,又同歲支,謂之太乙天符,即經所謂三氣并合爲治也。夫氣同者,其化同
;其氣異者,其化異。化同則有相助爲虐之害,化異則有互相克贼之忧。然以不及之運,而
得司天歲支之助,則不及之氣转爲平氣,而氣反治;若歲運太过,其氣已盛,而复得司天、
歲支之合,三氣并治,其亢而害物,有不可言喻者矣。故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
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卷上
六元正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分列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统論六氣司天在泉之政,可謂详
且尽
矣。然而验之於事,合之於时,往往不能相符。且也一年之间,九州之内,有东南旱干而西
北淫雨者,有西北焦槁而东南大水者,則九州分野,上應九宫,爲地氣之不齊也。且有宋元
丰四年,歲在辛酉,涸流之紀,而河决大水,則氣化胜复之異,胡源所謂歲水不及,侮而乘
之
者土也。土不务德,故以溼胜,寒时則有泉涌河衍涸流生鱼,其變爲骤注,爲霖溃,名爲少
羽,而實與太宫之歲同者是也。是故五運六氣之理,不可不知也,亦不易知也。而况古今度
数之有差等,天人感召之有休咎。執而泥之,刻舟而求剑者也;廢而弃之,亡筌而求者也。
非沉潜之士,而具圆機之智者,乌足以誤此!
卷上
《靈》《素》不同
六節臟象論云:心爲陽中之太陽,肺爲陽中之太陰,腎爲陰中之少陰,肝爲陽中之少陽
。而
《靈樞》九针十二原云:陽中之少陰肺也,陽中之太陽心也,陰中之少陽肝也,陰中之太陰
腎也。按《素》以肝爲陽者,言其时;《靈》以肝爲陰者,言其臟也。《素》以肺爲太陰,
腎爲少陰者,舉其經之名;《靈》以肺爲少陰,腎爲太陰者,以肺爲陰臟而居陽位,腎爲陰
臟而居陰位也。二經之不同如此。
經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爲井,所溜爲荥,所注爲,所过爲
原,所行
爲經,所入爲合。故本输篇云:膀胱出於至陰,爲井;溜於通谷,爲荥;注於束骨,爲;
过於京骨,爲原;行於昆仑,爲經;入於委中,爲合。胆出於竅陰,爲井;溜於侠溪,注於
临泣,爲;过於丘墟,爲原;行於陽辅,爲經;入於陽之陵泉,爲合。胃出於厉兑,爲井
;溜於内庭,爲荥;注於陷谷,爲;过於冲陽,爲原;行於解溪,爲經;入於下陵爲合。
而《根結篇》云:足太陽根起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昆仑,入於天柱、飞扬。足少陽根起
於竅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辅,入於天容。足陽明根起於厉兑,溜於冲陽,注於下陵,入於
人迎、丰隆。是以井、荥、、原、經、合之处,即一經所言,而亦有不同如此。
卷上
《素問》傳寫之誤
苍天之氣,清净則志意治,顺之則陽氣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傳精神,服天
氣而
通神明。按“傳”,当作“专”,言精神专一,則清净弗扰,猶苍天之氣也。老子所謂专氣
致柔;太史公所謂精神专一,動合無形,瞻足万物;班氏所謂专精神以辅天年者是也。若作
“傳”,與义難通。王注精神可傳,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予未知精神如何則傳也?
因於寒、因於暑二節,丹溪重定章句,爲是。
脉乍疏乍数者死,謂氣乱而失常也。又少陽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長。夫少陽氣
即未
齊,其脉大小不同已耳!何至失其常度耳?按扁鹊陰陽法云:少陽之至,乍小、乍大、乍長、
乍短。大豈好異而云然哉!
春脉太过,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王氏謂“忘”当作“怒”,是。
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KTKT然,时遗溲。又云: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
状,
善怒。详本篇备舉諸經腰痛,乃獨遗带脉,而重出解脉。按带脉起於少腹之侧,季胁之下,
环身一周,如束带然。則此所謂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者,自是带脉爲病。云解脉者,傳
寫之誤也。
血溫身熱者死。按:“溫”当作“溢”。夫血寒則凝而不流,熱則沸而不宁,溫則血之
常也
。身虽熱,何遽至死,惟血既流溢,复見身熱,則陽过亢而陰受逼,有不尽不已之势,故死
。今人失血之後,转增身熱、咳嗽者,往往致死,概可見矣。
立而暑解,治其骸关。“暑解”当是“骨解”,言骨散堕如解也。“骨”與“暑”相似
,傳寫之誤也。
诊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进,經脉未盛,络脉调匀,氣血未乱,故
乃可
诊有过之脉。按營衛生会篇云:平旦陰尽,而陽受氣矣。夫陰方尽,何云未動?陽氣方受,
何云未散?疑是“陽氣未動,陰氣未散”。“動”謂盛之着,“散”謂衰之极也。
卷上
《甲乙》之誤
《素問》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虚,下虚則腹胀滿。又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
氣逆
,逆則陽氣乱,陽氣乱則不知人。此二段乃岐伯分答黄帝問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昏不知
人二语之辞。所謂陰氣者,下氣也。下氣而盛於上,則下反無氣矣;無氣則不化,故腹胀滿
也。所謂下氣者,即陰氣也。陽氣上盛,則陰氣上奔,陰从陽之义也。邪氣亦即陰氣,以其
失正而上奔,即爲邪氣。邪氣亦即陰氣,以其失正而上奔,即爲邪氣。邪氣既逆,陽氣乃乱
。氣治則明,乱則昏,故不知人也。《甲乙經》削“陽氣盛於上”五字,而增“腹滿”二字
於“下虚則腹胀滿”之下,“則下氣重上”之上。林氏云:当从《甲乙》,謂未有陰氣盛於
上,而又陽氣盛於上者。二公并未体认分答语辞,故其言如此,殆所謂习而弗察者耶!
心脉搏堅而長,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当消环自己。按“搏堅而長”者,太过
之脉
。心象火,而脉萦舌;心火有余,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軟而散”者,不足之脉。心者生之
本,神之处;心不足則精神爲消,如卑、遗亡、恐惧之類是也。“环自己”者,言經氣以
次相傳,如环一周,复至其本位,而氣自复,病自已也。诊要經终論云:刺中心者,环死。
义與此同。“环自已”者,經尽氣复則生;“环死”者,經尽氣絕則死也。《甲乙經》“环
”作“渴”,非。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熱也;下而不上,頭项
痛也
;按之至骨,脉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甲乙經》“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
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非。蓋“上而不下”者,上盛而下虚,下虚則下無氣,故腰足
冷;“下而不上”者,有降而無升,不升則上不荣,故頭项痛也。經文前二段是有余之病,
故受病处脉自着;後二段是不足之病,故当病之处脉反衰。按之至骨而脉氣少,爲腰脊痛而
身有痹者,亦不足之诊也。經文虚實互舉,深切诊要,自当从古。
卷上
王注之誤
《素問》曰:味过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浓;味过於辛,經脉沮弛,精神乃央。注云
:苦
性堅燥,又養脾胃,故脾氣不濡,胃氣強浓;辛性润泽,散養於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長
久。按經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傷在五味。是以五臟资生於味,而味过反傷
五臟。此所謂“脾氣不濡,胃氣乃浓”者,由脾不能爲胃行其津液,而胃亦不能输其精氣於
脾也;胃不输,脾不行,則津液獨滞於胃,而胃乃浓。“浓”猶滞也,宁強浓之足言哉?“
沮”,消沮也。“弛”,懈弛也。由辛散太过,而血氣消沮,筋脉懈弛,精氣衰及其半也,
豈润泽長久之謂哉?以过爲正,以傷爲益,誤矣!誤矣!
切脉動靜,而视精明。精明者,两目之精光也。注云:明堂左右近目之穴,非是。下文
云: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長。然則非目中之精明而何?
肺脉軟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灌汗”者,汗出淋漓,如以水灌之。謂
肺氣
衰弱,故散而不收也。至秋肺金司令之时,其氣自收,其汗自斂,而不复散发也。非寒水灌
洗,皮密無汗之謂也。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
可治
,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歲死。王注云:“从”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也。然則經文何必
更出“其从者”三字?按《玉版論要》云:男左爲逆,右爲从;女子右爲逆,左爲从。本
文蓋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於法爲逆,然不喑、舌转,則受邪轻,故證虽逆,而猶可治;
若男子发右,女子发左,於法爲从,然喑則受邪重,證虽从,必三歲乃起也,设逆而邪重者
,必死不治。从而邪微者,奚待三歲而後起哉?
西北之氣,散而寒之;东南之氣,收而溫之。蓋西北寒束於外,而陽聚於内,故宜散而
寒;东南陽泄於外,而陰伏於内,故宜收而溫。非食冷、食熱之謂也。
卷上
心欲軟腎欲堅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蓋心於象爲離,腎於象爲坎。坎之明
在内
,以刚健而行之於外,故欲堅;離之明在外,当柔顺而養之於中,故欲軟。軟者,必以鹹;
堅者,必以苦。鹹从水化,苦从火化也。夫坎水润下,愈下則陷矣,故以行爲尚。《易》曰
:行有尚吉,往有功也。離火炎上,愈上則焚矣,故以蓄爲吉。《易》曰:離利贞亨,畜牝
牛吉也。然則所以堅之、軟之者,固欲其水上、火上,而成心腎交通之妙歟!
卷上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三陽外感,诊在人迎;人迎者,結喉两旁動脉,故曰三陽在頭。三陰内傷,诊在氣口;
氣口即寸口也,故曰三陰在手。
卷上
脾氣外絕
脉浮大虚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言脾虚氣下,不爲胃行精氣,而與大腸
驱糟粕也。人有不能食而数便利者,非脾去胃歸陽明之故歟!
卷上
勞風
勞風法在肺下。其爲病也,強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風而振寒。治之奈何?曰:以救俯
仰,
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或
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讀此,可悟傷風不解成痨之故。勞風者,既勞而又受風
也。勞則火起於上,而風又乘之,風火相搏,氣凑於上,故云法在肺下也。肺主氣而司呼吸
,風熱在肺,其液必結,其氣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顺利,故曰当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
肺氣、散邪氣之謂乎?然邪氣之散與否,在平正氣之盛與衰。若陽氣旺而精氣引者,三日,
次五日,又次七日,則青黄之涕从咳而出,出則風熱俱去,而肺無恙矣。设不出,則風火留
积肺中而肺傷,肺傷則喘咳声嘶,渐及五臟,而虚勞之病成矣。今人治勞,日用滋養而不少
益者,非以邪氣未出之故歟?而久留之邪,補之固無益,清之亦不解,虚勞病之所以難治也
。
再按《脉解篇》云: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争,故強上也。勞風之病,火在
上而風乘之,風、火皆陽也;風性善行,火性炎上,非所謂陽氣大上而争者乎?
卷上
結陽結陰
結陽者,腫四肢;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結陽,陽聚而實也。四肢
者,
諸陽之本。陽實,則四肢腫也。結陰,陰氣凝聚,不與陽氣相通也。夫陽所以舉陰氣者也,
陰無陽而獨,則不复周流四布,有坠而下出耳!再結、三結,謂二陰、三陰并結不解,結愈
甚者,下愈多也。
卷上
胃脘癰
人病胃脘癰者,诊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
迎者
,胃脉也。逆而甚,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爲癰也。按人迎在頭,趺陽在足,皆胃脉
也。云当候胃脉者,謂趺陽也。趺陽脉不必沉且细,而今沉且细者,氣逆於上,而下乃虚,
下虚則沉细也。人迎甚盛者,氣逆於上則上盛,上盛故人迎甚盛。夫氣聚於上而熱不行,胃
脘壅遏,得不蓄积爲癰耶?
卷上
腸覃石瘕
覃,延也,肉蔓延,與腸相着。瘕,假也,假血成形,积於胞中。血积易去,故曰可
导而下;肉渐大,則消之非易,故曰状如怀子,久者離歲。
卷上
肺消
心移寒於肺,爲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居上焦,而司氣化。肺熱則不肅
,不
肅則水不下;肺寒則氣不化,不化則水不布。不特所飲之水直趋而下,且并身中所有之津,
尽从下趋之势,有降無升,生氣乃息,故曰:“飲一溲二,死不治。”
卷上
四維相代
四維,四肢也。相代,相继爲腫也。四肢爲諸陽所實之处,相继爲腫者,氣馁而行不齊
也,故曰“陽氣乃竭”。
卷上
四肢不舉
玉機真臟論云:脾脉太过,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靈樞》本神
篇云
:脾氣虚則四肢不用;實則腹胀、泾溲不利。蓋脾虚則營衛涸竭,不能行其氣於四肢,而爲
之不舉;脾實則營衛遏絕,亦不能行其氣於四肢,而爲之不舉。九竅亦然。两經互言之者,
所以窮其變也。
卷上
折髀
胃脉搏堅而長,其色赤,当病折髀。胃土太过,而火复益之,腑陽獨盛,臟陰受傷,則
髀痛如折也。
卷上
水液渾濁
水液混濁,有脾經谷氣不化,溼熱下流;亦有因肺金氣衰,而便液停凝。蓋肺司州都之
氣化,中氣不足,則溲便爲之變。未可執其“皆属於熱”之一语而施治也。
卷上
厥
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爲表里也,得熱則上从之,从之則厥也。故有風熱小恙
,而
亦面赤、足冷者。如是則解外之邪,必靖内之氣,设徒與表藥,真陽隨越,故曰表里刺之,
飲之服湯。
卷上
煎厥
煎厥,即熱厥也。火迫於下,氣逆於上,爲厥逆而熱煩也。溃溃乎若坏都,乎不可
止者,言其精神散敗,若土之崩,若水之放,而不可复收之、掩之也。
卷上
氣泄
心脉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爲氣泄。氣泄者,氣隨便失。脾腸之病,即氣利
也,乃火不足,而土受病也。
卷上
瘧脈實虛
瘧脉缓大虚,调以甘藥。凡諸瘧而脉不見,刺十指间出血,血出必已。故初病脉不出者
,多是氣血壅遏所致,無用张皇,遽投溫補,亦致敗事。
卷上
氣痹精少皆能生寒
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从中生者何?是人多痹氣也。又腎者水也,而生於骨
,
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是故氣痹、精少,皆能生寒,不必謂其定责陽虚也。
卷上
刺久病
刺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取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愚謂此刺道也,
可通
藥之用矣。以其病久入深,故必深内;以其陰氣難得,故必久留。间日者,休其氣也。调其
左右,去其血脉者,调其未病之处,使血脉流通也。以丸藥攻其病,以甘藥養其正,且进
且止,毋速其效,以平爲期,藥之道尽矣。
卷中
風寒營衛之辨
風爲陽邪而上行,衛爲陽氣而主外,以陽从陽,其氣必浮,故曰“陽浮者熱自发”。陽
得風而反強,陰無邪而反弱,以弱从強,其氣必馁,故曰“陰弱者汗自出”。
傷寒发熱者,陽氣被鬱而不伸也;中風发熱者,陽氣被引而外浮也。鬱者必发之,浮者
不徒解散而已。此桂枝湯所以兼陰陽、通合散爲剂也。
仲景衛強營弱之說,不过发明所以发熱、汗出之故。後人不察、遂有風并於衛,衛實而
營虚
;寒中於營,營實而衛虚之辨。不知邪氣之来,自皮毛而至肌肉,無論中風、傷寒,未有不
及於衛者,甚者乃并傷於營耳!郭白云所謂涉衛中營者是也。衛病而營和,則汗自出;營與
衛俱病,則無汗矣。無汗必发其汗,麻黄湯所以去表實而发邪氣也;有汗不可更发汗,桂枝
湯所以助表氣而逐邪氣也。学人但分病證之有汗、無汗,以严麻黄、桂枝之用,不必執營衛
之孰虚孰實,以證傷寒、中風之殊。且無汗爲表實,何云衛虚?麻黄之去實,宁獨遗衛?能不
胶於俗說者,斯爲豪杰之士。營衛本是和谐,衛受邪而反強,荣無邪而觉弱,邪正不同,強
弱異等,虽欲和谐,不可得矣,故曰營氣和者外不谐。
傷寒分立三纲:桂枝主風傷衛,麻黄主寒傷營,大青龍主風寒两傷營衛。其說始於叔微
许氏
,而成於中行方氏、嘉言喻氏。以愚观之,桂枝主風傷衛則是,麻黄主寒傷營則非。蓋有衛
病而營不病者,未有營病而衛不病者也。至於大青龍證,其立方之旨,因煩躁而獨加石膏。
王文禄所謂風寒并重,而闭熱於經,故加石膏於发散藥中者是也。若不过風寒并发,則麻黄
、桂枝已足胜其任矣,何必更须石膏哉?
寒邪闭皮毛而鬱陽氣,是以发熱而汗不出。麻黄、杏仁开肺氣、发腠理。若桂枝、甘草
,爲
辛甘发散之用也。風邪不能外闭陽氣,而反内扰陰氣,是以其汗自出。用芍藥者,所以救其
營也。書謂風邪傷衛,營未受病,與芍藥以安營者,尚隔一层。
卷中
寒邪六經俱受不必定自太陽
傷寒傳經次第,先太陽,次陽明,次少陽,次太陰,次少陰,次厥陰,此其常也。然而
風寒
之邪,亦有径中陽明者。仲景云: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发熱,恶寒,脉浮
而紧。又少陽中風,两耳無所闻,目赤,胸中滿而煩者是也。不獨陽明、少陽爲然,即三陰
亦有之。云少陰病始得之,反发熱、脉沉者,少陰初受寒邪之症也。太陰中風,四肢煩疼,
陽微陰涩而長者,太陰初受風邪之症也。厥陰中風,脉微浮爲欲愈,不浮爲未愈,此厥陰初
受風邪之脉也。此三者,又與三陰直中不同。直中者,病在臟,此則病在經也。是以六經皆
能自受風寒,何必尽从太陽傳入;即从太陽傳入,亦不必循經遞进。海藏言之最详,兹不重
述。
傷寒傳足不傳手者,寒邪中人,先着皮肤,而足太陽膀胱之脉,在最外一层,故先入之
;稍
深則去皮肤而入肌肉,肌肉爲足陽陰之分,故次入之;又稍深則在躯壳之内,臟腑之外?而
足少陽之脉,正当半表半里之间,故又次入之。迨去表而之里,離陽而入陰,則三陰者,太
陰爲开,厥陰爲阖,少陰爲樞,故邪氣入之,先太陰,次少陰,次厥陰也。合而言之,陽主
表而陰主里,表爲腑而里五臟,故邪氣在表,則足三陽受之,在里則足三陰受之也。手之三
陽,虽亦主表,而太陽小腸、少陽三焦、陽明大腸,并从手至於頭,位偏而脉短,不若足經
之自下行上,纲維一身也。手之三陰,虽亦主里,然太陰肺、少陰心、厥陰胞络,并处上焦
,不若肝、脾、腎之實居陰位也。是故手三陽經虽陽,而脉绌於表,惟足三陽爲獨主陽之表
;手三陰臟虽陰,而位不处陰,惟足三陰爲獨主陰之里。傷寒之邪,所以恒在足而不在手歟
!发明所謂傷寒止傷西北,而不傷东南,亦穿凿之语。夫邪氣侵淫,自足及手者有之。如《
玉機》所謂足經實,手經虚,故能冤熱。洁古所謂壬病傳丙、丙病傳丁者是也。然非汗下差
誤,或七情勞倦之故,焉有傳及手經者哉?
卷中
陽結陰結
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名曰陽結,十七日当剧;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
便反
硬,名曰陰結,十四日当剧。蓋天人之氣,十五日一更,更則結者当解,设不解,其病則剧
。云十七日者,陽結能食,故过期;十四日者,陰結不能食,故不及期也。成氏过結再傳之
說,失之泥矣。
卷中
縱横
傷寒,腹滿,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门;傷寒,发熱,啬啬
恶寒
,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按腹滿、谵语
,其脉当實沉,而反浮紧,此非里實,乃肝邪乘脾,氣窒而實也;发熱,恶寒,病爲在表,
其證本不当渴,而反大渴,此非内熱,乃肝邪乘肺,氣鬱而燥也。以里無熱,不能消水,故
腹滿,而汗出便利,則肺氣已行,故愈。二者俱瀉肝邪則愈,设不知而攻其實熱,則誤矣。
此病機之變,不可不审也。
卷中
戰慄
邪氣入,正氣抑,則病;正氣复,邪氣退,則汗出而愈矣。然邪猶未強而未即服,正猶
微而未即胜,此所以戰也。
邪氣外與正争,則爲戰;内與正争,則爲慄。慄者,心内鼓慄。經曰:陰中於邪,必内
慄也
。若戰,則但肢体戰摇而已。戰者,正氣胜,則有得汗而解者;慄者,内氣虚,不能御邪,
遂成厥脱也。
卷中
熱入血室
熱入血室三條,其旨不同。第一條,是血舍空而熱乃入者,空則熱不得聚,而游其部,
故胸
胁滿。第二條,是熱邪與血俱結於血室者,血結亦能作寒熱,柴胡亦能去血結,不獨和解之
謂矣。第三條,是熱邪入而結,經尚行者,經行則熱亦行而不得留,故必自愈,無犯胃氣及
上二焦,病在血而不在氣,在下而不在上也。若诛伐無过,變證隨出,乌能自愈耶?
卷中
圊血
下利,寸脉反浮数者,陽之盛也;尺中自涩者,陰之虚也。以陽加陰,必圊脓血。
少陰熱在膀胱而便血者,臟邪还腑,血去熱出,当愈;強发少陰汗而動血者,熱邪内迫
,血去陰竭,多死。
卷中
吐利煩躁四逆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爲陰极而陽絕也;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吴茱萸湯主之,爲陰盛而陽争也。病症則同,而辨之於争與絕之间,蓋亦微矣。
卷中
亡陽無陽
亡陽,陽不守也;無陽,陽之弱也。陽亡者,藩篱已彻,故汗出不止;陽弱者,施化無
權,故不能作汗。
卷中
絕陽
陽爲津液之源,津液爲陽之根。汗出过多,胃氣生熱,津液竭矣。陽氣虽存,根本則離
,故曰絕陽。
卷中
厥
傷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按本論云:脉陽盛則促,則手足厥逆。而脉促者,非
陽之虚,乃陽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陽外通。若厥而脉微者,則必更以四逆溫之。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結在胸中。胸中,陽也,陽實氣於四肢。邪結胸中,其陽
不布
,則手足無氣而厥冷。胸邪最高,高者因而越之,故曰当吐之,宜瓜蒂散。脉促者,陽結不
通,故宜引其陽;脉紧者陽爲邪遏,故须吐其邪。二者皆與陽虚厥逆不同。
脉微而厥者,陽之虚也,宜四逆辈;脉细而厥者,血虚不營於四末也,宜酸甘辛藥溫之
、润之、行之,当歸四逆是也。
卷中
厥熱
傷寒先厥者,寒邪乍中,陽氣暴折也;後熱者,陽氣渐复,陰邪将却也。五日厥,熱亦
五日
者,陰胜陽复之常也。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謂有胜則有复,胜之甚者,其复
亦甚。非以外厥之微甚,卜里熱之浅深也。
傷寒前厥而後熱者,其病多吉,陽复而陰剥也;前熱而後厥者,其病多凶,陰进而陽退
也。
厥四日,熱反三日,即显陽微之機,不待复厥,至五日而知其病之进也;熱四日,厥反
三日即显陰负之兆,不待复熱,至五日而知其病之必愈也。
卷中
三陰下症
太陰,有桂枝加大黄湯下之一症;少陰,有大承氣急下三症;厥陰,有小承氣下之一症
。夫
邪入三陰,病已深矣,其幸而不死者,其邪仍从陽而出耳!张季明所謂太陰脾經,溫燥不行
,亦当溫利自陽明出,如桂枝加大黄是也;少陰腎經,虽用附子,复使麻黄,厥陰肝經用桂
枝,則知少陰亦自太陽出,厥陰亦自少陽出;及其太陽、少陽鬱闭不行,則当自陽明出。故
三陰皆有下症也。
卷中
桂枝湯
風之爲氣,能動陽氣而泄津液,所以发熱、汗自出,與傷寒之发熱、無汗不同。此用桂
枝外
发邪氣,即以芍藥内安津液;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藥之酸,足以安内;生姜
、大枣甘辛相合,亦助正氣去邪之用。蓋以肌解而邪不去,故不用麻黄发表,而以桂枝助陽
以爲表;以其汗出而營自和,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藥斂陰以爲里。此桂枝湯之所以大
異於麻黄、大青龍也。
卷中
麻黄湯
寒邪傷人陽氣,鬱而成熱,皮肤闭而成實,麻黄轻以去實,辛以发陽氣,溫以散寒氣。
杏仁佐麻黄通肺氣,使腠理开泄,王好古謂其爲治衛實之藥者是也。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
枝、甘草虽以佐之,實监制之耳!东垣云:麻黄湯是陽經衛藥也,开腠理使陽氣申泄,此藥
爲衛實也。
卷中
大小青龍湯
大青龍治風寒外壅,而闭熱於經者;小青龍治風寒外壅,而伏飲於内者。夫熱鬱於經,
而不
用石膏,汗爲熱隔,宁有能发之者乎?飲伏於内,而不用姜、夏,邪與飲抟,宁有能散之者
乎?其芍藥、五味,不特靖逆氣而安肺氣,抑且制麻、桂、姜、辛之势,使不相而相就,
以成内外协济之功也。
卷中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傷寒脉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
湯主
之。按此所謂陽者,乃心之陽,蓋即神也。火氣通於心,神被迫而不收,與发汗亡陽者不同
。发汗者,動其腎,則厥逆、筋惕肉,故当用四逆;被火者,傷其心,則驚狂、起卧不安
,故当用龍、牡。其去芍藥,加蜀漆者,蓋欲甘辛急复心陽,而不须酸味更益營氣也。與发
汗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同。蜀漆即常山苗,味辛,能去胸
中邪結氣。此症火氣内逼心包,故须以逐邪而安正耳!
卷中
五苓猪苓
五苓、猪苓,并治脉浮,发熱,渴而小便不利之症。然五苓則加桂枝、白术,而治太陽
;猪
苓則加滑石、阿胶,而治陽明。蓋太陽爲开,陽明爲阖。太陽爲表之表,其受邪也,可以熱
发,可以辛散;陽明爲表之里,其氣難泄,其熱易蓄,其发散攻取,自與太陽不同。是以五
苓散加甘辛溫藥,假陽氣以行水;猪苓湯加甘鹹寒藥,假陰氣以利水也。
卷中
瀉心諸湯
傷寒下後,心下滿而不痛者,爲痞,半夏瀉心湯主之。蓋客邪内陷,既不可从汗泄;而
痞不
實,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結;芩、連之苦,能泄其滿。熱其所以泄
、散者,虽藥之能,而實胃氣之使也。此用人參、甘草者,非以下後中傷,故以益氣而助其
能耶!
甘草瀉心、生姜瀉心,虽同爲治痞之剂,而生姜瀉心意在胃中不和,故加辛溫以和胃;
甘草瀉心意在下利不止與客氣上逆,故不欲人參之增氣,而须甘草之安中也。
大黄黄連瀉心腸,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成氏云:此虚熱也,
與大
黄、黄連以导其虚熱。按成氏所謂虚熱者,对燥屎而言也。蓋邪熱入里,與糟粕相結,則爲
實熱;不與糟粕相結,則爲虚熱;非陰虚、陽虚之謂。本方以大黄、黄連爲剂,而不用枳、
朴等藥者,蓋以泄熱,非以荡實熱也。
卷中
白通四逆
白通、四逆,俱用姜、附,俱爲扶陽抑陰之剂。而白通意在通陽,故用葱白,凡厥而下
利脉
微者用之;四逆意在救里,故用甘草,凡厥而清谷不止者用之。若通脉四逆,則进而从陽,
以收外散之熱;白通加人尿猪胆汁,則退而就陰,以去格拒之寒也。
卷中
麻杏甘石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其邪不在經腠,而在肺中,故非桂枝所能发。麻、杏辛甘,入肺
散邪
氣;肺被邪鬱而生熱,石膏辛寒,入肺除熱氣;甘草甘溫,安中氣,且以助其散邪清熱之用
。乃肺臟邪氣发喘之的剂也。
卷中
飲證類傷寒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冲胸云云。按此非傷寒症,乃属飲家也。《金匮》云
;膈
间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得之数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义。又云:其人振
振身動者,必有伏飲。又云:心下有痰飲,胸胁支滿、目眩是也。成氏以爲里虚氣逆,與
此藥和經、益陽、散氣,恐未切当。
病如桂枝症,頭不痛,项不強,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氣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爲胸有
寒也
,当吐之,宜瓜蒂散。寒,謂寒飲,非寒邪也。此亦痰飲類傷寒症。《活人書》云:痰飲之
爲病,能令人增寒发熱,状類傷寒,但頭不痛、项不強爲異耳!
卷中
簡誤
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疑是汗少則熱愈,汗多則便難。太陽篇云:脉陽微而汗出少
者,
爲自和也;汗出多者,爲太过。陽脉實,因发其汗出多者,爲亦太过,太过爲陽絕於里,亡
津液,大便因硬也。成氏謂汗少則邪熱不尽,又走其津液者,非。
太陽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滿、胁痛者,與小柴胡湯;脉但浮
者,
與麻黄湯。謂脉但浮而不细,嗜卧者,邪猶在外,宜麻黄湯;脉浮细,不嗜卧,而胸滿、胁
痛者,邪又在少陽,宜小柴胡湯。非外已解,而又和之、发之之謂也。
太陽病,脉浮紧,無汗,发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藥已
微除
,其人发煩,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黄湯主之。按“麻黄湯
主之”句,当在“此当发其汗”下。謂服麻黄湯已,病虽未除,而又发煩,目瞑;剧者,陽
邪上盛,必将衄血而後解。非既衄血,而又以麻黄湯发之也。然亦须审微、甚而处之。若其
欲衄而血不流,虽衄而邪不解者,則仍宜发汗。仲景云:傷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麻黄湯主之是也。
傷寒脉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按陽明篇云: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
煩,
背微恶寒者,白虎湯主之。厥陰篇云:傷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审此,本
文当作里有熱,表有寒;表寒即手足厥、背恶寒之謂。蓋傳寫之誤,不必曲爲之解也。
症象陽旦一條,蓋即前條之意,而设爲問答,中间语意殊無伦次,豈後人之文耶?昔人
讀《考工记》,謂不類於周官。余於此條亦云。
下利清谷,汗出,必胀滿者,傷其陽而氣不行。成氏謂亡津液者,非也。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当作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
物白散。旧本必有誤也。既已寒實,何可更用栝蒌、黄連寒藥耶?
卷中
傷寒雜論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者,陽邪痹於陽而不散也,故先刺風池、風府,以通其痹。
陽邪被抑而未服者,仍当从陽因而去之。此桂枝湯去芍藥之意。
病在陽而反下之,邪氣被抑而未复,正氣方虚而不振,是以其脉多促。然当辨其仍在表
者,
則纯以辛甘发之,桂枝去芍藥湯是也;辨其兼入里者,則并以苦寒清之,葛根黄芩黄連湯是
也。
余寇未平,复合爲乱;余邪未净,复集爲病。傷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煩是也。
大下之下之後,复发汗三條,均是汗、下之後。然小便不利者,傷其陰也;振寒脉微细
者,
陰陽俱傷也;昼日煩躁不得卧者,傷陽而不傷陰也。於此見病變之不同。发汗則動經者,無
邪可发,而反動其經氣也。余謂此條爲飲症者,未必谬也。
发汗後,水、藥不得入口者,是動其經氣也。但陽脉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陰脉微者,
下之而解,逐堅攻瑕之法。
喘而汗出,有陽氣虚脱者,亦有熱氣内迫者。太陽病下之,下利,脉促,喘而汗出,葛
根黄連黄芩湯主之是也。
利水、逐血,爲熱入膀胱两大法门。利水厘清、溫,五苓、猪苓是也;逐血辨微、甚,
桃仁承氣、抵当湯丸是也。
青龍湯主散表寒,而兼清里熱,故麻黄多於石膏;麻杏甘石主清肺熱,而兼散肺邪,故
石膏
多於麻黄。桂枝湯主散表邪,故桂枝倍芍藥,而益生姜之辛;建中湯主立中氣,故芍藥倍桂
枝,而益饴糖之甘。品味相同,而君臣異用,表里、補泄,因之各異矣。
太陽转入陽明,其端有二:一者汗出不彻,邪氣不服而傳。曰:太陽初得病,时发其汗
,汗
先出不彻,因转属陽明也。一者汗出过多,胃中干燥而傳。曰:太陽病,若发汗、若吐、若
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陽明也。
經邪不能聚,故傳入腑,則聚而不傳。經邪未變,故恶寒;入腑,則變熱而不寒。曰:
陽明居中土也,万物所歸,無所复傳。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爲陽明入腑症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氣内蒸而津不从也。
痞症表未解者,宜先解表,不可便治其痞。若兼下利不止者,則不拘此例,宜合表里而
并治
。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
湯主之是也。
陽明津涸,舌干口燥者,不足虑也;若并亡其陽,則殆矣。少陰陽虚,汗出而厥者,不
足虑
也;若并傷其陰,則危矣。是以陽明燥渴,能飲冷者生,不能飲者死;少陰厥逆,舌不干者
生,干者死。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熱者,邪自本而之标,自臟而入腑也,虽便血可治。
卷下
制方用藥必本升降浮沉之理
《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故上下升降而氣乃和。古人制方用藥,一
本升
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熱補瀉之迹者,宋元以来,东垣一人而已。蓋四时之氣,春升、夏浮、
秋降、冬沉,而人身之氣,莫不由之。然升降浮沉者,氣也,其所以升降浮沉者,人之中,
猶天之樞也。今人饥饱、勞役,损傷中氣,於是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而发熱、困
倦、喘促、痞塞等症見矣。夫内傷之熱,非寒可清;氣陷之痞,非攻可去。惟陰陽一通,而
寒熱自已;上下一交,而痞隔都损。此东垣之学,所以能爲舉其大歟!李频湖曰:升降浮沉
則顺之,寒熱溫凉則逆之,故春宜辛溫,夏宜辛熱,長夏宜甘苦辛溫,秋宜酸溫,冬宜苦寒
。愚謂升降浮沉則顺之者,所以顺天时之氣也;寒熱溫凉則逆之者,所以救氣化之过也。李
氏辛甘酸苦之用是已,若春宜溫、夏宜熱、冬宜寒之謂,是助之也,豈逆之謂哉!
卷下
五行問答
客曰:五行生克之說,非圣人之言也,秦汉术士之所伪撰也。余曰:於何据也?曰:《
易》
言八卦,而未及五行,《洪范》言五行,而未及生克,是以知其爲無据之言也。曰:子曷不
观諸河圖、洛書乎?河圖之数:一、六居下,水也;二、七居上,火也;三、八居左,木也
;四、九居右,金也;五、十居中,土也。洛書之数:戴九、履一。一,水之生数也;一之
右七,七,火之成数也;七之右爲九,九,金之成数也;九之右爲三,三,木之成数也;五
居於中,五,土之成数也。夫河圖逆而左旋,以次相生;洛書顺而右转,以次相克。克者反
顺,生者反逆,此造化之妙也。且河圖左旋相生,而其对待則皆相克;洛書右转相克,而其
对待則皆相生。是以生機恒寓於消落之中,而生氣每藏於盛長之内。生而無克,則有进無退
而氣易尽;克而無生,則消者不長而機以窮。生也克也,天地自然之理,莫如其然,而不得
不然者也。子又何疑焉?
曰:河圖、洛書,古未必有此,亦秦汉人所撰,以神其說者乎!曰:《易》不云乎,河
出圖
,洛出書。圣人則之,何子之不察也?且五行生克,天地之数也;河圖、洛書、亦天地之数
也。未有圖、書以前,天地之数,昭然已备;即圖、書至今不出,而圖、書之象,昭然亦备
。圖、書可假,天地之数不可假也。夏之暑,肇於春之溫,冬之寒,始於秋之凉,氣之默運
然也;一陽转而土膏僭動,天氣肅而海水西盛,杲日出而霜露立消,凉風至而万木凋落,象
之显呈也。而又何疑於圖焉?
曰:水生於天者也,豈生於金乎?方諸取水,月爲水母,月亦生於金乎?水生木,未有木
生於
江湖波涛者!水辅土以生木,而专歸之水可乎?曰:天者,干之体也;月者,金之精也;坤也
者,万物皆致養焉。五行皆不能離土而生,獨木然也哉!
曰:岱石出火,汉井出烟,是土生火也;海中陰晦,波如火燃,是水生火也;火熱而水
干,
是火反克水也;水冲而土溃,是水反克土也;丛灶燎原,火亦克木;锄圊耜田,金亦克土。
生克之道,不亦乱而無序乎?曰:河圖、洛書,水上,火下,木东,金西;天地之位,前南
,後北,左东,右西。其序秩然而不可紊乱者也。其序秩然不可紊乱,則其生、其克,亦循
序旋转而不可紊乱者也。若深井有火,高原出泉,則二氣相更之妙耳!火燃水干,水冲土溃
,則盛衰胜复之常耳!是以窮五行之變則可,以爲是即五行之事則不可也。且所謂相克者,
不过制其太过,而使歸於平,非斩絕灭竭之謂也。又以抑其浮盛,而使还於根,以爲生发之
兆,虽相克而實相成也。若金斫、土掩、火燃、水冲,此立尽之数,豈足语造化生成之妙哉
!
卷下
通一子雜論辨
君火凝命於心,爲十二官禀命之生;相火一位於命门,一寄於三焦,爲十二經生氣之原
。由
是神機不息,而造化成焉,此千古不易之道也。而通一子之言,总言大体,則相火寄在命门
;析言职守,則臟腑各有君相。若然,則二十官有十二君相矣!五臟六腑将乱而自用,心君
不
其守府乎?曰:凡以心之神,肺之氣,脾胃之仓廪,肝胆之谋勇,腎之伎巧變化,皆发見之
神奇,使無君相,何以能此?不知心、肺、脾、肝、胃、胆、腎之能變化出入者,皆禀心之
君火以爲主,命门、三焦之相火以爲用,猶庶司百职,共禀大君之命而效成於下,豈一臟有
一君相之謂哉?即尔謂臟腑各有相可矣,而謂臟腑各有君可乎?夫立言所以明道,若此者求之
太深,出之反晦,亦贤知之过也。
元氣是生来便有,此氣渐長渐消,爲一生盛衰之本。元精者與氣俱来,亦渐長渐消,而
爲元
氣之偶。元神者,元氣、元精之靈者也,能變化往来,而爲精氣之主也。景岳謂無形之火,
神機是也,亦曰元氣;無形之水,天癸是也,又曰元精。元精、元氣,即化生精氣之元神也
。以神爲火,以氣爲神,以精爲無形,以精、氣爲神所化,语殊未莹。
丹溪之治吞酸,必以黄連爲君,而以吴茱萸佐之;治心腹痛症,謂宜倍用山梔,而以炒
干姜
佐之。夫既謂其熱,寒之可也,何又并用如此?余謂丹溪所治吞酸、心腹痛,并皆火熱鬱結
之病。火熱則宜清,鬱結則宜散,茱萸、干姜,蓋资其散,不资其熱也;且既曰佐矣,則所
用無多,自無掣肘矛盾之虞,而有相助爲理之益。屡试屡验,不可廢也。
曰:頭、目、口齿、咽喉等症,方書悉云風熱,多以升降并用,逆从兼施,獨不虑升者
碍降
,降者碍升乎?从者碍逆,逆者碍从乎?以愚所見,風熱交炽之症,多有挟身中之陰火上从,
而爲面赤、足冷者。古方之升降并用者,所以散其外,且以安其内也。若升而無降,則有躁
煩、厥逆之變;降而無升,則有瞀闷、喘逆之忧。不可不知也!
丹溪之所謂陽有余、陰不足者,就血與氣言之也;景岳之所謂陽不足、陰有余者,就神
與形言之也。形神切於摄養,氣血切於治要,各成一說而已矣。
痢之爲病,氣闭於下,而火复迫之,是以腹痛里急、糟粕不出而便腸垢也。其源皆由於
暑溼,
與瘧病俱发於夏秋。蓋傷於經络則成瘧,而入於腸臟則爲痢也。經络之邪,可散而愈,故治
宜辛苦溫之藥;腸臟之熱非清不愈,故治宜辛苦寒之藥。亦发表不远熱,攻里不远寒之意。
河间之主用清寒,蓋亦有見於此。景岳不审痢病之所从来,而以五臟五行爲說,謂惟心可言
火,其余則均不可言火。此但足资辨論而已,豈足補於治要哉!
脉来動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脉来動而中止,不能自还,因
而复
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脉者,必難治。蓋結脉止而即还,不失至数,但少差池耳!代脉止而
不还,越期乃还,有此絕而彼来代之意。此余之所亲历有如是者也。而景岳云:凡見忽大、
忽小、乍迟、乍数,更變不常者,均謂之代。似此伦乱旧法,未足多也。
上、下、来、去、至、止六字,景岳因滑氏之言,而复傳其蕴。而来、去二义,尤爲精
切。
曰:風之與寒,本爲同氣,但風邪浅而寒邪深,浅属陽而深属陰耳!此言最爲明了。
今时皆合并病之名,语详則理确。
曰:氣虚於中,不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血虚於里,不能化液,非補其血,汗
能生
乎?又有火盛而水涸於經者,譬如干锅赤裂,润自何来?但加以水,則鬱蒸沛然,而氣化四達
。又曰:或发表,或微解,或溫散,或凉散,或補中托里,而爲不散之散,或補陰助陰,或
爲云蒸雨化之散。此公於发表一法,獨能得其精奥,故其言之尽而無敝、确而可守如此。
口眼歪斜之病,按仲景云,络脉空虚,贼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缓,正氣即急,正
氣引
邪,僻不遂;及前贤针灸膏摩之法,俱云左歪治右,右歪治左。以余所見,凡手廢在左者
,則口眼歪於右;廢在右者,則口眼歪於左。大法散邪養血,往往获愈,若纯施補,則留連
转剧。而景岳乃云以藥治者,左右皆宜从補;以艾治者,当从其急处而灸之。余常謂景岳之
学,得於推测者,此類是也。
中風者,風从外入,天地之邪氣也;類中風者,風自内生,肝臟之厥氣也。肝之生氣暴
而病
速,肝氣即厥,諸氣从之,諸液又从之;諸氣化火,諸液化痰,辐凑上焦,流溢經络,如風
雨之骤至,如潮汐之乍涌,而不可挡也。豈特如景岳所謂氣血虚而已哉?昔贤於此症,或云
火,或云痰,或云氣虚。三者诚俱有之,余惜其终属模糊,而未中肯綮也。
補下治下制以急,大承氣之無甘草,腎氣丸之有苓、泽,蓋謂此也。左歸、右歸二飲,
亦仿
腎氣之意,乃去泽瀉之鹹,而加甘草之甘,既减下趋之势,更與缓中之權,虽與之歸,其可
得乎哉?
補中益氣用、术,其意在求陽也,故加升、柴以引之;補陰益氣用地、藥,其意在求
陰也
,而亦用升、柴,是将之燕而越其指也。或曰陰氣必资陽氣而後升,則是附子、桂心之任,
而非升、柴之轻脱所得而與者已。若謂陰虚而邪留者设,則是古方柴胡四物之例,以爲補陰
散邪則可,以爲補陰益氣則不可也。
柴胡等飲六方,分溫、凉、脾、胃、血氣、邪氣六法,颇尽表法之變。但不得以柴胡一
味印定眼目,学人善师其意可也。
景岳五福飲,於八物湯中去茯苓、川芎之通,芍藥之摄,仅參、术、歸、地、草五味,
則呆钝不靈矣。而云五臟俱補,既無向导,又失统御,未足法也。
土具冲和之德,而爲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溼、不冷、不熱,乃能化生万物。是
以溼
土宜燥,燥土宜润,使歸於平也。熟地之補脾,蓋補脾之陰耳!若溼胜者,非所宜也。要知
熟地入腎,則補腎陰;入脾,則補脾陰。景岳乃謂地黄是太陽、陽明之藥,則泥而不通矣。
一陰、二陰等煎,蓋即天一、地二諸数而明其方,故五陰煎爲補脾陰之剂,方中不宜更
雜白
术、扁豆、莲肉。蓋白术燥脾溼,扁豆、莲肉益脾氣,而不能長脾陰也。二陰煎即导赤散加
麦冬、枣仁、元參、黄連清润之品,殊觉有力。
卷下
喻氏春溫論辨
喻氏論春溫,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爲一例;以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爲一例;以既
傷於
寒,又不藏精,爲一例。愚按《金匮》云: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大邪漫風,虽大而力微;
小邪户牖隙風,虽小而氣锐。以其锐也,故深入在里;以其小也,故藏而不觉。冬傷於寒者
,冬时所受之寒,本自小而不大,而又以不能蛰藏之故,邪氣得以深伏於里;伏之既久,寒
變爲熱,至春人氣升浮,邪氣與之俱出,則发熱而渴。是以冬傷於寒者,春月溫病之由;而
冬不藏精者,又冬时受寒之源耳!嘉言所分三例,其實不过一端,而強爲区画,辞愈煩而理
愈晦矣。
寒毒藏於肌肤,此叔和之谬說也。喻氏亦云冬傷於寒,藏於肌肤,感春月之溫氣而始发
。肌
肤,陽明胃之所主也。愚意肌肤非能藏之地,陽明亦無受寒不发之理,惟少陰爲陰,寒邪亦
爲
陰,以陰遇陰,故得藏而不发。是以傷寒之邪,自太陽遞入三陰;溫病之邪,自少陰傳出三
陽。豈肌肤與胃之云乎哉?
喻氏云:仲景治溫症,凡用表藥,皆以桂枝湯,以示微发於不发之意。又云:溫病二三
日间
,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湯、麻黄附子甘草湯,深入腎中,领出外邪,則重者愈矣。此喻氏之臆
說,非仲景之旧章也。蓋溫邪非发散可愈,即有表症,亦豈辛溫可发?且桂枝湯爲傷寒表病
而里和者设,溫症邪从里发,而表且未病,若用桂枝,适足以助溫邪而留病氣。又溫病伏寒
變熱,少陰之精已被劫夺,更用辛、附,是絕其本而资之脱也。即曰少陰本寒标熱,邪入其
界,非溫不散,然而溫病之发,寒已變熱,其欲出之势,有不待引之而自甚者。其不能出者
,必皆陰精已涸者也,不然宁有不出者耶?喻氏強引經文,傅会己意,自誤誤人,不容不辨!
喻氏云:冬傷於寒者,太陽膀胱主之;冬不藏精者,少陰腎經主之。與两感傷症中,一
日太
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渴而滿之例,纤毫不差。愚謂溫病有新旧合邪,
而
無表里两感。蓋溫病是伏氣所发,少陰有伏氣,太陽而亦能伏氣者,未必然也。不能伏,則
感而即发,乃是傷寒,而终非溫病矣。
喻氏云:少陰爲陰臟而少血,所以強逼少陰汗者,重則血从耳、目、口、鼻出,而厥竭
可虞
;轻亦小便不利,而枯涸可待。余每用桂枝,必加生地,以匡芍藥之不逮,功效历历可紀。
此論最善,可以稍補前言之失。蓋溫病之发,陰氣先傷,设有当行解散者,必兼滋陰清熱之
品參其间,昔贤於葱豉湯加童便,梔豉湯中加生地、麦冬,亦此意也。
又曰:今人見熱胜煩枯之症。而不敢用附子者,恶其以熱助熱也。孰知不藏精之人,腎
中陽
氣不鼓,津液不得上升,故枯燥外見。才用附子助陽,則陰精上交於陽位,如釜底加薪,則
釜中之氣水上腾,而润泽有立至者。数语亦有至理,惟於溫病不能無弊。蓋陰凝之枯燥,與
陰竭之枯燥,霄壤悬殊,万一誤投,死生立判,不可不细审也!
卷下
軻氏《傷寒論翼》辨
軻氏云:仲景之書,撰同《素問》。《皮部論》云:陽主外,陰主内。故仲景以三陽主
外,
三陰主内。又曰:在陽者主内,在陰者主出,以渗於内。故仲景又以陽明主内。少陰亦有反
发熱者,故仲景於表剂中用附子,是因其渗也。又曰:少陰之陰,名曰樞儒,其入於經也
,从
陽部注於經;其出者,从陰内注於骨。故仲景制麻黄附子湯,治发熱,脉沉,無里症者,是
从陽部注經之意也;制附子湯,治身体骨節痛,手足寒,背恶寒,脉沉者,是从陰内注於骨
之义也。按《内經》所謂陽主外,陰主内者,是言陽明之陽,以陽明爲陽之阖,故出則从陽
而
主外,入則从陰而主内也。所謂在陽者主内,在陰者主外,以渗於内者,是言少陽之陽,以
少陽爲樞爲機之地,故在陽者其用反从陰而主内,在陰者其用反从陽而主出,以渗於内。渗
於内,如便液之属,蓋从内出外之意也。少
陰亦樞機之地,故其入者反从陽而注於經,其出者反从陰内注於骨也。此《皮部論》之义,
軻氏似此援引,未尽的确。
軻氏援地理兵法,喻病邪之浅深,方藥之大小,可謂深切着明。而於兵法又多精义,非
好爲夸大者可比。张千秋口陈乌桓兵事,了如指掌,非達識經事,不能如此。
軻氏因陰陽十脉,而立对待正看六法,曲尽其變,几無遁形矣。
太陽膀胱之經,起於足小趾,循股上行,至頭,爲三陽之表。而寒邪傷人,多自表入,
故太
陽得先受邪,有頭项強痛、背疼等症。而軻氏云:心爲太陽,故得外统一身之氣血,内行臟
腑之經隧;若膀胱位列下焦,爲州都之官,所藏津液,必待上焦之氣化而後出,何能外司營
衛,爲諸陽主氣哉?又曰:傷寒最多心病,以心当太陽之位也。心爲君主,寒爲陰邪,君火
不足,寒氣得以傷之,所以名爲大病。按少陰心經,起於手小指,循臂上行,入缺盆,注心
中。今傷寒初病,不闻有是經所生症者,而邪入心經,變不复見頭项強痛等症。夫心以爲太
陽之位,則不應無太陽之症,以心爲一身之主,不得易膀胱之位;况仲景所謂太陽者,只就
經脉而言,自表邪傳經入里,熱結膀胱,乃始及於腑。軻氏但知其位卑在下,不得爲都会之
地,而不思其經络所过,實爲一身之表邪!徇尊卑之名,忘經野之實,亦何取焉?且傷寒虽曰
大病,未必便是死症。若寒邪犯心,水来克火之說,自是寒邪直入心臟之病,而非大概傷寒
在表之病矣。必如其說,則傷寒之病,十無一生,虽救疗之不及,而何有延至十数日之久哉
?
且以心当太陽之位,則太陽隨經入里之邪,将直犯君主,而何以仍歸膀胱,爲小便不利,爲
結血不行?炫新說而變旧章,智者之过也,道其不明矣夫!
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处大腸、小腸交接之间,即阑门也。阑门者,泌别水谷之处,氣
通命
门。人之水谷入胃,以次傳入小腸,斯时虽已熟腐,而清濁猶未分也;至於阑门,而得命门
之火,薰蒸分布,於是水液渗入膀胱,糟粕下入大腸。入大腸者,以渐而下;入膀胱者,滿
而後瀉。軻氏乃謂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能入而不能出,必待太陽氣化,而溺始出。非也。
果尔,則胞中之水,其渗已多,而猶未溺之时,更於何处可蓄耶?且《内經》所謂氣化則能
出者,亦非太陽之氣化,乃肺經之氣化也。肺經之氣化,則膀胱之氣亦化,滿而後出,虚而
复受;不然,虽滿不能出也。是以膀胱虽主津液,而非命门之火蒸之,則不能入;非肺金之
氣化,則不能出。不入,則溏瀉之病生;不出,則癃闭之病作矣。
卷下
宣明人參白术散方論
宣明人參白术散,治遍身燥溼相搏,玄府致密,遂致忪悸,发渴,飲食减少,不爲肌肤
。方
以人參、甘草,甘以益虚也;生地黄润以滋燥;石膏、黄芩、滑石,寒以除熱也;白术、茯
苓,燥以除溼也。而意特在溼熱,故白术、滑石、石膏数獨多焉。其用參、地、甘草者,熱
积則真氣消,溼聚則堅燥生也。尤妙在薄荷、藿香以行表氣,缩砂仁以行里氣,表里氣通,
而後溫可行,熱可去,此画龍点睛法也。白术湯方論,與此略同,学人宜究心焉。
卷下
柴胡梅連散羅氏秦艽鱉甲散方論
風勞骨蒸,久而咳嗽吐血,脉来弦数者,柴胡梅連散主之。蓋邪氣既久积於表里之间而
不退,非
可一汗而去者,故用柴胡之辛散,必兼乌梅之酸收;而久积之風内蕴骨髓者,已變風之体而
爲
熱,則宜用胡黄連之苦寒以清之。然兵無向导則不達贼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新病且然
,况伏邪乎?故胆以合胆,髓以合骨,薤白之通陽,童便之通怕,而表里肌骨之邪,庶尽出
歟!
羅氏秦艽鱉甲散,與柴胡梅連同意,亦治風勞骨蒸肌熱之症。然减前胡之泄氣,而加当
歸
之和血,去黄連之苦寒,而用青蒿之辛凉,氣味爲较和矣。久病之人,未必不宜缓法也。
卷下
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黄湯方合論
陽虚者,氣多陷而不舉,故補中益氣多用參、、术、草,甘溫益氣,而以升、柴辛平
助以
上升;陰虚者,氣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黄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藥,味浓体重者,補陰益
精
,而以茯苓、泽瀉之甘淡助之下降。氣陷者多滞,陈皮之辛所以和滞氣;氣浮者多熱,牡丹
之寒所以清浮熱。然六味之有苓、泽,猶補中之有升、柴也;補中之有陈皮,猶六味之有丹
皮也。其參、、歸、术、甘草,猶地黄、茱萸、山藥也。法虽不同而理可通也。
卷下
歸脾湯方論
歸脾湯兼補心脾,而意专治脾。观於甘溫補養藥中,而加木香醒脾行氣,可以見矣。龍
眼、
远志,虽曰補火,實以培土。蓋欲使心火下通脾土,而脾益治,五臟受氣以其所生也,故曰
歸脾。
卷下
鳳髓丹方論
鳳髓丹爲太陰溼熱下注,少陰遗濁者设。黄柏苦能燥溼,寒能除熱,故以爲君,溼熱易
成壅
滞,砂仁之辛香可以利之;脾邪不獨傷腎,亦且自傷,炙甘草之甘溫可以益之。然諸治溼熱
藥不用,而獨取黄柏、砂仁者,以其氣味兼通少陰也。
卷下
小投杯湯方論
上氣有熱者,麻杏甘石湯;無熱者,小投杯湯,蓋即麻杏甘石而以桂心易石膏。同一通
肺下氣,而寒溫易用,法斯备矣。
卷下
清暑益氣湯清燥湯合論
清暑益氣湯,蓋謂其人元氣本虚,而又傷於暑溼,脾得溼而不行,肺得暑而不肅,以致
四肢
倦怠,精神短少,懒於動作,胸氣短促,不思飲食,脉浮缓而迟者设。故用人參、黄、白
术、甘草、歸身,甘溫氣味,以補中益氣;苍术、黄柏、泽瀉,以除溼熱;升麻、葛根,以
除客熱;而肺喜清肅,得熱則煩,故以麦冬、五味清而收之;脾喜疏通,得溼則壅,故以炒
曲
、青皮、陈皮溫而行之。此正治脾肺氣虚而受暑溼,若体實脉盛,或虽虚而不甚,及津
涸煩渴多火者,則不可混投也。清燥湯亦治長夏溼熱蒸人,氣体困倦,腰足痿軟之症,故比
清暑益氣多黄連、茯苓、猪苓、柴胡,無泽瀉、葛根、青皮,則清利之力差多,疏滞之力差
少。是名清燥,清以降逆,燥以胜溼也。
卷下
方法餘論
治外感,必知邪氣之變态;治内傷,必知臟腑之情性。治六淫之病,如逐外寇,攻其客
,毋
傷及其主,主弱則客不退矣;治七情之病,如抚乱民,暴其罪,必兼矜其情,情失則乱不正
矣。
營道者,知其雄,守其雌;制方者,知其奇,守其正。
攻除陈积之藥,可峻而不可,宜专而不宜泛;則急过病所,泛則搏击罕中,由是堅垒
如故,而破残已多,豈徒無益而已哉?
母之與子,氣本相通。母旺則及其子,子旺亦氣感於母。故《删繁論》云:肝勞病者,
補心氣以益之。余臟皆然。則不特“虚則補其母”一說已也。
陽與陰反,然無陰則陽不見矣;邪與正反,然無正則邪不显矣。是以熱病飲沸湯而不知
熱,痿痹手足反無痛者,陰盛而無與陽忤,正衰而不與邪争也。如是者,多不可治。
木、火有相通之妙,金、水有相涵之益。故不特木能生火,而火亦生木;不特金能生水
,而水亦生金。水之生金,如珠之在渊;火之生木,如花之含日。
续记
寸口分诊臟腑定位
脾與胃合,肝與胆合,腎與膀胱合,皆足經也。其臟腑皆相根据附,則其诊候亦應同在一
部。
如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腎與膀胱是已。肺與大腸合,心與小腸合,心包络
與三焦合,皆手經也。其臟腑不相根据附,則其诊候亦不必同在一部。按《内經》云:尺外以
候
腎,尺里以候腹。又云: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是以大腸当候於右尺
之里,小腸当候於左尺之里,三焦分立上、中、下三部。如此,則左心、小腸,右肺、大腸
之谬,可不辨而自着矣。
续记
古方權量
古方湯液分两,大者每剂二十余两,小有十余两,用水六七升或一斗,煮取二三升或五
六升
,并分三服,一日服尽,爲剂似乎太重,後世学人,未敢遵式。按陈無择《三因方》云:汉
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則汉方当用半两钱二枚爲一两。且以术附湯方校,若用汉两计,
一百八十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若分三服,則是今之七钱半重一服。此說最有根据。
《千金》以古三两爲今一两,古三升爲今一升。仍病其多,不如陈說爲是。
续记
火齊湯
仓公治病,恒用火齊湯,而其方不傳。刘宗浓云即古方黄連解毒湯是。未知何据?按仓
公用
治齊郎中令之涌疝中熱,不得前溲;齊王太後之風瘅熱客脬,難於大小便,溺赤。則亦清寒
彻熱之剂也夫!
续记
蟯瘕
蟯瘕爲病,腹大,上黄,肤粗,循之戚戚然。上黄,面黄也。蓋即今人虫蛊之病,腹大
、面黄而肌肤粗涩者也。
续记
葱豉湯
《肘後》云:傷寒有数种,庸人卒不能分别,今取一藥兼疗者,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
,水
煮顿服,汗出即愈。按《本草》淡豉,治傷寒时,疾熱病发汗。元素云:葱茎白,通上下陽
氣。合而用之,故能通治数种傷寒。然其方亦有数變:一加葛根三两;一加升麻三两;若不
汗,更加麻黄三两,助之散也。一加米三合,益氣以出汗也。一加童便三升,汗出於陽而生
於陰,火多者宜之也。深师又加乌梅十四枚,葛根半斤,兼治煩滿也。《圣济总录》加人參
、萎蕤、羚羊角,治勞風项強急痛,四肢煩熱。《千金》加梔子、黄連、黄柏、大黄各半两
;一加生地、石膏各八两,生葛四两,爲表里證治之别。以意斟酌,投之辄验,诚良方也。
续记
枳實梔子豉湯
仲景治大病瘥後,勞复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广剂加葱白、粟米、雄鼠粪。范汪加桂
枝、
大黄、麻黄;又方去梔、豉,加甘草、桂心、大黄、芒硝。《千金》加石膏、鼠粪。崔氏单
加鼠粪一味。《古今录验》加麻黄、大黄;一加鼠粪、大黄;一去梔、豉,加鼠粪;一加鼠
粪、麻黄;一去梔子,加甘草、大黄、芒硝。许仁則又加葱白、生姜、干葛、麦冬、生地。
或主表,或主里,或兼主表里,或兼養,或兼滋,或表里與滋養兼施,凡十余變,而梔豉之
法尽矣。
续记
鹹寒
熱淫於内,治以鹹寒,《内經》之旨也。仲景疗傷寒,加芒硝於苦寒藥中。文仲又加芒
硝於甘
寒藥中,其方以生麦冬一升,生地黄一升,知母二两,生姜二两半,芒硝二两半,水煮,分
五服,取利爲度。由是,而鹹寒之用乃广矣。
续记
酸苦涌泄
院河南治天行熱,解毒多用苦酒、猪胆、生艾汁、苦參、青葙、葶苈之属。《外台》单
用苦
參一两,酒煮,并服,取吐如烊胶便愈。张文仲疗傷寒、溫病等,三日以上,胸中滿,用苦
酒半升,猪胆一枚,和服,取吐。蓋即《内經》酸苦涌泄之义。然今人之用此者罕矣。
续记
五疰鬼氣
五疰鬼氣之病,或助正氣以辟之,如苏合香丸之属是也;或假鬼氣以引之,如死人枕、
天靈
蓋之属是也。徐嗣伯、刘大用恒用此法,而嗣伯云:鬼氣伏而不起,故令人沉滞,得死人
枕,促之魂氣飞越,不得攸附体,故尸疰可瘥。刘氏治妇人因人入庙,爲邪鬼所凭,致精采
荡越,與死人枕煎湯飲之,大瀉数行而愈。則是死人之枕引鬼氣,或从上越,或从下出,隨
其攸利,與草木氣味升降浮沉,各具一体性者不同。今人亦罕有闻用之者矣。
《千金》疗尸疰方:发灰、杏仁,熬令紫色,等分,捣如泥,以猪膏和酒服,如桐子三
丸,
日三,神良。愚謂此治血枯經络涩闭成勞者之良方也,亦即百勞虫之意,而氣味和调,可
以無弊,或以桃仁易杏仁,亦得。
续记
瘧
瘧之病,熱氣舍於營,寒氣居於衛。寒居於衛,則束其營之熱,不得外越;熱舍於營
,則阻
其衛之寒,不得内乘。氣相抑而适相持,是以傷寒易變,而瘧病不遷也。瘧邪不能自发,必
得人之正氣而後发,故曰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瘧邪外不在皮肤,内不在臟腑,是以汗之而不从外泄,下之而不从里出也。
風氣常在,瘧有时而休。常在者,其氣舒;蓄而作者,其氣暴,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也。
瘧发已而邪遞浅者,其作日蚤;发已而复伏愈深者,其作日晏。日蚤者易已,日晏者難
已。
其始晏而终蚤者,邪氣下行极而之上也。是以瘧病欲愈,一日反二三发,其邪愈浅,辄與衛
氣相簿故也。
瘧之爲病,邪正分争,往来不已,有戰之义也。治之必先助其正氣,或急去其邪氣。蓋
正旺
則邪自解,邪去則正亦安也。今有人体虚患瘧,不数日而作渐晏,势渐衰,神氣反昏而不可
救,非正虚而邪陷之故歟?
续记
陰陽交
陰陽交之病,古有其名,而無能抉其义者。愚謂“交”非交通之謂,乃错乱之謂也。陰
陽错
乱,而不可复理,攻其陰則陽捍之不得入,攻其陽則陰持之不得通,故曰交者死也。郭白云
所謂即是两感之病,蓋从汗出而熱不退处悟入。然两感究竟是陰陽齊病,而非陰陽交病,是
以與先表後里,或表里并治之法,以其未尝混合爲一也。
续记
崩中下血
妇人崩中下血,多因溼熱傷脾胃而致。蓋脾统血,傷則失守也。醫者不知其脾溼,而但
與固脱之剂,血虽止而溼转鬱矣。是以崩中之後,多成胀滿、黄病,醫多不能識此。
续记
耳聾治肺鼻塞治心
古云:耳聾治肺,肺主声;鼻塞治心,心主臭。愚謂耳聾治肺者,自是肺經風熱、痰涎
闭鬱
之症。肺之络会於耳中,其氣不通,故令耳聾,故宜治其肺,使氣行則聾愈。夫声从外入,
非無声也,有声而不能入也,而謂肺主声何哉?其鼻塞治心者,經云:心肺有病,而鼻爲之
不利。治心者,蓋以利鼻,豈曰致臭哉?
续记
噎膈反胃之辨
噎膈、反胃,自是二病,世醫每連称而并舉之者,丹溪實作之俑也。丹溪曰:其槁在上
,近
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爲近,食虽可入,良
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是以噎膈分上、下二病,而以反胃属之膈,殊欠分明。愚謂
噎膈之所以反胃者,以食噎不下,故反而上出,若不噎則并不反矣。其反胃之病,則全不噎
食,或迟或速,自然吐出,與膈病何相干哉?二者病本不同,治法亦異,不可不辨!
续记
瀉痢不同
痢與泄瀉,其病不同,其治亦異。泄瀉多起寒溼,寒則宜溫,溼則宜燥也;痢病多成溼
熱,
熱則宜清,溼則宜得也。虽泄瀉亦有熱症,然毕竟寒多於熱;痢病亦有寒症,然毕竟熱多於
寒。是以泄瀉經久,必傷胃陽,而腫胀、喘滿之變生;痢病經久,必损其陰,而虚煩、痿廢
之疾起。痢病兜涩太早,溼熱流注,多成痛痹;泄瀉疏利或过,中虚不复,多作脾勞。此予
所亲历,非臆說也。或曰:熱則清而寒則溫是已,均是溼也,或从利,或从燥,何歟?曰:
寒溼者,寒从溼生,故宜苦溫燥其中;溼熱者,溼从熱化,故宜甘淡利其下。且燥性多熱,
利藥多寒,便利則熱亦自去,中溫則寒與俱消。寒溼必本中虚,不可更行渗利,溼熱鬱多成
毒,不宜益以溫燥也。
续记
溫病風溫溫疫溼溫溫毒溫瘧之異
溫病者,冬月伏寒化熱,至春而发,所謂春时陽氣发,於冬时伏寒者是也。風溫者,溫
病而
兼新風,发汗已則風氣去,而溫氣发,故身灼熱也。溫疫者,溫氣盛而成疠也。溼溫者,溫
氣而兼溼邪,溼能生溫,溫亦生溼也。溫毒者,溫氣发而不能遽散,怫鬱成毒,猶傷寒之有
陽毒、陰毒也。溫瘧者,溫病系在少陽,时作时止,乍进乍退者也。春溫之症,轻重不同。
旧有冬伏之寒邪,新感春时之風氣,其寒从風而并於外者轻,其風从寒而并於内者重矣。并
於内者治其内,毋遗其外;并於外者治其外,毋外其内。若旧伏之寒已變爲熱,而更感春时
之風,風熱相激,多成風瘧。其引之而隨出者轻,其发之而转陷者危矣。又有七情、飲饱、
勞倦之人,复受六氣風寒暑溼之邪,若内就外而甚於外者,先治其外而後调其内;若外就内
而甚於内者,先治其内而後调其外。王好古云:治内兼外者,不可寒下,若寒下,則經邪陷
於内矣;治外兼内者,不可熱发,若熱发,則益中熱於外矣。又曰:外重而内轻者,先治其
外,後治其内;若积寒傷冷,脉已从陰,虽有标病,不须治标,獨治内也,内既得溫,标病
不
发而自愈。何以然?发表之藥不远熱也。故曰:陰症治本不治表,表本俱得;治标不治本,
标本俱失。
溫邪之发,陰必先傷,设有当行解散者,必兼滋陰之品於其中。昔人於葱豉湯中加童便
,於梔豉湯内加地黄、麦冬,亦此意也。
溫毒发班,與傷寒发斑不同。溫毒之邪,从内之外;傷寒之邪,从外入内。是以溫毒发
斑者
,邪氣離里而之表,其症轻;傷寒发斑者,邪氣盛於内而見於外,其症重。盛於内者,必使
下泄,而後者可去,华元化所謂须要下之,不可留於胃中是也;之於外者,可从表而出之,
郭白云所謂其毒久鬱而发,病不在里,故不可下,必隨表症治之,当用藥解肌熱者是也。
续记
目赤腫痛
目赤腫痛,人知降火,而不知活血,所以多不得力,只用四物湯,内地黄用生,芍藥用
赤,
加酒蒸大黄、赤茯苓、薄荷叶,治之甚妙,此戴复庵法。余謂目赤腫痛,人知活血,而不知
治痰。脾胃壅滞,积熱生痰,积痰生熱,辗转相因,氣冲頭目,昏痛不已者,须用半夏、石
菖蒲、黄芩、枳實、茯苓、陈皮,微兼菊花、白蒺藜之属治之。
续记
口糜
王肯堂治许少薇口糜,謂非干姜不愈,卒如其言。又从子懋,亦患此,势甚危急,欲
飲冷
水,與人參、白术、干姜各二钱,茯苓、甘草各一钱,煎成冷冻飲料,日数服,乃已。蓋土溫則
火斂,人多不能知。此所以然者,胃虚食少,腎水之氣逆而乘之,則爲寒中,脾胃虚衰之火
被迫上炎,作爲口疮。其症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是也。
续记
冷勞
虚勞之人,氣血枯耗,生氣不荣,則内生寒冷,张鸡峰所謂冷勞者是也。宜建中、复脉
、八
味腎氣之属,甘溫辛润,具生陽化陰之能者治之。亦有邪氣淹滞,經络瘀鬱者,元珠所謂体
虚之人,最易感於邪氣,当先和解,微利微下之,次則调之。醫不知而遽行補剂,邪氣不解
,往往致死。是故虚勞之治,固不必专以補陰降火爲事也。
续记
熱風
熱風,熱化爲風也。患人頭目昏眩痛,口鼻燥,熱氣出,微恶風,时时有熱者是也。是
虽辛
凉,不能解之。孟诜云:患熱風人,宜食牛乳,謂其氣味甘寒,而性濡润,能使肌熱除而風
自熄。求之草木,芦根、蔗浆、梨汁之属,性味相似,亦《内經》風淫於内,治以甘寒之旨
也。
续记
食鹹頭汗出
一人食鹹,頭汗如注,食淡則否。诊之心脉獨大而搏指,因問曰:燥欲飲乎?曰:然。
每晨
起舌必有刺,因悟所以頭汗出者,心火太盛,而水不胜之也。味鹹属水,而能降火,火與水
搏,火盛水微,不能胜之而反外越也。其出於頭者,水本润下,而火性炎上,水爲火激,反
从
其化也。食淡則否者,鹹味涌泄爲陰,淡味渗泄爲陽,陽與陽从,不相激射,故得遂其渗泄
之性而下行也。
续记
雜識
醫悟融会群經,贯穿百家,不爲名言高論而义理自着,以视夸大其言而不适於用者,奚
啻霄壤!
醫讀平易簡要,可爲中人以下說法,要非熟讀群書,通晓方藥者,不能爲此。
正本書辨論古方铢量權衡,甚爲详悉,以及唐宋醫局官制醫書本草湯液脉病,并有卓見
。亦好古博雅之士歟!
韩氏十四藥定經因时和解之法,极意分晰,而眉目未清,絕無准绳,而多所裁制。逞一
己之私意,乱先圣之旧章,不足爲後学法也。
跋
夫治病猶治国也。治国者,必审往古理乱之事迹,與正治之得失,而後斟之以时,酌之
以势
,而後从而因革之;治病者,必知前哲察病之機宜,與治疗之方法,而後合之氣体,辨之方
土,而从而损益之。蓋未有事不师古,而有济於今者;亦未有言之無文,而能行之远者。予
自弱冠,即喜博涉醫学,自轩岐以迄近代諸書,搜览之下,凡有所得,或信或疑,辄笔諸簡
,虽所見未广,而日月既多,卷帙遂成。昔真西山修《讀書记》謂门人曰:此人君爲治之门
,如有用我者,執此以往。予之是集,即西山讀書记之意也,執此以往,亦可以應變無窮矣
。
饲鹤山人尤怡識
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
羅氏論虚勞之證,都因邪伏、血鬱而得,不獨陰亏一端也。至晚寒熱时减时增,其爲陽
陷入陰可知。滋腎生肝,最爲合法,略加损益,不必更张可也。
熟地白芍丹皮茯苓怀藥柴胡鱉甲炙草
真陽氣弱,不荣於筋則陰缩,不固於里則精出,不衛於表則汗泄,三者每相因而見。其
病在三陰之樞,非後世方法可治。古方八味丸,专服、久服,当有验也。
眩晕,呕恶,胸滿,小便短而数,口中干。水亏於下,風動於上,飲积於中,病非一端
。
羚羊角钩藤半夏小生地天麻竹茹广皮茯苓
肝陽化風,逆行脾胃之分,液聚成痰,流走肝胆之络,左体麻痹、心膈痞闷所由来也。
而風
、火性皆上行,故上有火升、氣逆、鼻衄等症,此得之饥饱勞鬱,积久而成,非一朝一夕之
故矣。治法清肝之火,健脾之氣,亦非旦夕可圖也。
羚羊角橘红白术枳實天麻半夏茯苓甘草麦冬
肺陰不足,肺熱有余,咳則涕出,肌体恶風,是熱从竅泄,而氣不外护也。他臟虽有病
,宜先治肺。
阿胶杏仁贝母北參兜铃茯苓炙草糯米
干呛無痰,是肝氣冲肺,非肺本病。仍宜治肝,兼滋肝氣可也。
川連白芍乌梅甘草当歸牡蠣茯苓
络脉空隙,氣必游行作痛。最虑春末夏初,地中陽氣上升,血从氣溢。趁此绸缪,当填
精益
髓。蓋陰虚咳嗽,是他臟累及於肺,若治以清凉,不但病不能去,而胃傷食减,立成虚损,
難爲力矣。
海參熟地金樱膏麋角胶湘莲肉北味萸肉怀藥茯神芡實
即将二膏捣丸。
陰不足而陽有余,肝善逆而肺多鬱。脉数,氣喘,咳逆見血,胁痛。治宜滋降,更宜靜
養。不尔,恐其血逆不已也。
小生地荆炭白芍童便鬱金小蓟藕汁
離經之血未净而鬱於内,寒熱之邪交煽而乱其氣,是以腹滿,呕泄,寒熱,口燥。治当
平其乱氣,导其积血。元氣虽虚,未可骤補也。
丹皮楂炭泽兰赤芍鬱金丹參牛膝小蓟
凡有瘀血之人,其陰已傷,其氣必逆。兹以血紫黑無多,而胸中滿闷,瘀猶未净也;而
舌绛
無苔,則陰之亏也;呕吐不已,則氣之逆也。且頭重、足冷,有下虚上脱之虚;恶寒、谵语
,爲陽弱氣馁之征。此症補之不投,攻之不可,殊属棘手!
人參茯苓山漆吴萸乌梅牡蠣川連鬱金
少陰爲陰之樞,内司启闭,虚則失其常矣。宜以法壮其樞,或通或塞,皆非其治。
熟地杞子菟丝茯苓丹皮萸肉怀藥沙苑
中氣虚寒,得冷即瀉,而又火升、齿衄等症,古人所謂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
寒。此当溫補中氣,俾土浓則火自斂。
人參茯苓白术炙草干姜益智仁
肺實於上、腎虚於下、脾困於中之候也。然而實不可攻,姑治其虚;中不可燥,姑溫其
下。且腎爲胃关,而火爲土母,或有小補,未可知也。
金匮腎氣丸
汗出偏沮,脉来不柔,时自歇止,肝陽有余,而胃陰不足,於是稠痰濁火,扰動於中,
壅滞於外。目前虽尚安和,然古人治未病不治已病,知者見微知着,自当加意调摄爲佳。
人參川斛南枣半夏茯苓炙草麦冬丹皮小麦
表虚易感風邪,里虚易作瀉,上虚則眩,下虚則梦泄。宜玉屏風散。
黄防風白术茯苓牡蠣炙草
脐中时有溼液腥臭,按脉素大,此少陰有溼熱也。六味能除腎间溼熱,宜加减治之。
六味去山藥,加川柏萆车前女贞
下体失血之余,陰氣必傷,邪乃乘虚直入陰中,挟身中之虚陽而上逆,頭熱、肢冷、咳
呛、
氣冲,至夜尤甚,皆其验也。此症邪少虚多,下虚上實,不與大概时病同法。此愚一偏之見
也,未識高明以爲然否?
生地白芍茯苓麦冬炙草元參
瘧发而血上下溢,得之中虚,而邪复扰之也。血去既多,瘧邪尚炽,中原之扰猶未已也
。谁
能必其血之不复来耶?谨按古法中虚血脱之症,从無獨任血藥之理。而瘧病經久,亦必先固
中氣。兹拟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瘧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人參於术炮姜炙草
心者藏之臟,心太勞則神散而心虚,心虚則腎氣乘之,故恐,經所謂厥氣上則恐也。是
病始因
心而及腎,继因腎而心益困矣。經云:心欲軟,腎欲堅。心軟則善下,故軟之必鹹;腎堅則
不浮,堅之者必以苦。又云:高者抑之,散者收之。治心腎神志不收者,法必本乎此。以心
爲血臟,腎爲精臟;欲神之守,必養其血,欲志之堅,必益其精。則甘润生陰、质量味浓之
品,又足爲收神志之地也。
人參川連怀藥天冬熟地茯神五味牡蠣萸肉柏仁桂心
骤驚恐惧,手足逆冷,少腹氣冲即厥,陽缩,汗出。下元素亏,收摄失司,宜乎助陽
以補纳;第消渴、心悸、忽然腹中空洞,此風消肝厥,非桂、附刚剂所宜。
炒黑杞子舶茴香当歸桂木紫石英白龍骨细辛
肝陰素亏,風溫扰之,发爲痉病,神昏,齿,螈不定。法当滋養肝陰,以荣筋脉;
清涤痰熱,以安神明者也。若能應手,尚可無虑。
羚羊角茯神钩藤川贝真阿胶鲜菖蒲鲜竹沥
風熱上甚,頭痛不已,如鸟巢高巅,宜射而去之。
制军犀角川芎细茶
此腎厥心痛,背胀映及腰中。议用许学士香茸丸。
鹿茸杞子沙苑大茴香麝香
欠咳胁痛,不能左侧。病在肝,逆在肺,得之情志,難以骤驱。治法不当求肺,而当求
肝。
阿胶白芍茯苓丹皮茜草炙草鲍鱼湯代水
肝臟失调,侵脾則痛,侮肺則干咳。病从内生,非外感客邪之比,是宜内和臟氣,不当
外夺衛氣者也。但脉弱而数,形瘁色槁,上熱下寒,根本已漓,恐難全愈,奈何?
当歸建中湯
風氣乘虚入於腎络,腰中痛,引背胁。宜寄生湯,補虚通络祛風。
生地当歸黑豆獨活怀藥杜仲白蒺炙草桑寄生
肺之络会於耳中。肺受風火,久而不清,竅與络俱爲之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耳聾、耳鸣
不闻音声也。兹当清通肺氣。
苍耳薄荷桔梗連翘辛夷黄芩山梔杏仁甘草木通
風熱久蓄脑髓,发爲鼻渊,五年不愈。此壅疾也,則宜通,不通則不治。
犀角苍耳黄芩杏仁川芎鬱金
寒熱後,邪走手少陰之脉,猝然不语,肩臂牵引不舒。宜以辛通之。
菖蒲远志甘草木通当歸丹皮丹參茯伸
脾虚生溼,氣爲之滞,血爲之不守。此與血熱經多者不同。
焦术泽瀉白芍陈皮炙草茯苓川芎牛角灰
胎前病子腫,产後四日即大泄,泄已一笑而厥,不省人事,及厥回神清,而右胁前後痛
至今三月余矣。形瘦,脉虚,食少,腹都滿,足渐腫,小便不利。此脾病傳心,心不受邪,
即傳之肝,肝受病而更傳之脾也。此五臟相贼,與六腑食氣水血成胀者不同,所发補攻遞进
,而絕無一效也。姑拟泄肝和脾法治之。
台术木瓜广皮椒目茯苓白芍
{{未校訂}}
[[Category:中醫]]
0s38p7ztfyus23hll04vdm19dzocerg
2172044
2172027
2022-08-14T07:48:00Z
Thering29
29388
wikitext
text/x-wiki
{{醫療}}{{Header
| title = 醫學讀書記
| author = 尤怡
| times = 清
}}
* [[醫學讀書記/序|序]]
* [[醫學讀書記/卷上|卷上]]
* [[醫學讀書記/卷中|卷中]]
* [[醫學讀書記/卷下|卷下]]
* [[醫學讀書記/續記|續記]]<br />
徐序
文中子云:『醫者,意也;藥者,瀹也。』謂先通其意,而後用藥物以疏瀹之也。善哉言乎理在是矣,而意之通實難。泥一成之見,而欲強人之病以就吾說,其患在固執;好作聰明,而不窮究乎古人之成書,是猶兵家之廢陣圖,法吏之廢律令也,其患在不学。由前之說,在不能用意;由後之說,在誤於用意。夫然以不学之人,與不通不識,而又炽以忮同列,竞名利之心,以此用藥,其不致抱薪而救火,持水而投石者几何哉!语云:学書纸费,学醫人费,蓋爲此也。尤君在泾,讀書好古士也,而肆其力於醫,於轩岐以下諸書,靡昕夕寒暑,穿穴几遍,而以己意條贯之。其间凡有所得,笔之於書,日月既多,卷帙略定。辨五行之生克,察四氣之溫严,审人事之陰陽虛實,與夫藥性之君臣佐使。凡成書之沿誤者,厘而正之;古人纷纭聚讼者,折而衷之。夫惟多讀古人之書,斯能善用古人之書,不誤於用意,亦不泥於用意,於長沙氏之旨,庶几得之,可謂通其意矣。抑吾观太史公之傳扁鹊也,云長桑君以禁方尽與之,忽然不見,後遂能生死人,其說近於鬼物,其人不可再得;而其傳淳於意也,謂得禁方於公乘陽庆,傳黄帝扁鹊脉書五色诊病,是多讀書而通於意者。扁鹊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如淳於意者斯可矣。尤君之学不知於古人何如,然多讀書而通以意,是闻古人之風
而兴起者,由此書以治病,當不贻讥於人费也夫!
乾隆四年己未春三月松陵徐大椿靈胎叙
鲍序
昔陶元亮自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忻然忘食。昌黎进学解則云:记事者其要,積诚生悟。古今人不相远也,即醫学亦何獨不然。吾郡尤在泾先生,讀書好古君子也,键户潜修,不慕榮利,沉酣典籍,更邃於醫。其所着《傷寒贯珠集》、《金匮心典》、《金匮翼》諸書,皆能阐靈兰之秘,接長沙之源;吸英吐华,锻年炼月,出其餘蕴,成《讀書记》,簡而精,微而显,引而伸之,触類而長之,其足以嘉惠後学人,法乳所溉,瓣香到今。夫稚川之論名醫胚胎良史贞白之撰别录,辅翼本經。方之古人,殆不多让,無惑乎烬餘之簡,历久弥新,径寸之函,先睹爲快。吾友谢君桂生,多学而精醫理,尤氏諸書,尤其服膺而深有得者,慨是書锓版無存,借录易舛,详加校正,付剞劂氏,俾稽古之士,讀是记而并讀先生全書,讀全書而更能融贯古人之書,诚快事也。至先生文学德望,則諸書序文及家傳具存,傳中曾述先生句云:病來希逸春無分,老至渊明酒已捐,椰瓢松尘,挥酒自如,蓋有
出尘之胸襟,乃有济世之神术,彼挟名利之見者,讵可同日而语耶!抑闻之抱朴子讀道德五
千言,謂當一字一拜。吾尤愿讀是记者,字字深思,時時玩索,忻忻然意有所会,陶陶然乐自無涯。秋水空明,則養生之妙谛也;春風和蔼,則活人之真诠也。嘻!微先生吾谁與歸?
光绪十四年冬月後学鲍晟谨識
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2039&by_title=%E9%86%AB%E5%AD%B8%E8%AE%80%E6%9B%B8%E8%A8%98&page=26
主氣,應節候而分布,歲以爲常者也。客氣,隨司天而遞遷,六期而复始者也。而主客加临,有相得、不相得之異。如子、午年,初之氣,主厥陰風木,客太陽寒水。二之氣,主少陰君火,客厥陰風木:以水加木,以木加火,母來生子,爲相得也。三之氣,主少陽相火,客少陰君火;四之氣,主太陰溼土,客太陰溼土。以火遇火,以土遇土,主客同氣,爲相得也;五之氣,主陽明燥金,客少陽相火:以火加金,金畏火制,爲不相得也。六之氣,主太陽寒水,客陽明燥金:以金加水,金能生水,亦相得也。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矣。其有相得而亦病者,如水临金、金临土、土临火之属,以子临母,以下临上,所謂不當位也,故亦病也。然须合歲運強弱而論之。如甲子年、歲土太过,三之氣爲少陰君火,以火加土,則土益旺而無制,是虽相得而不相和也。庚子年,歲金太过,五之氣少陽相火,以火加金,金有制
而反和,是虽不相得,而不爲病也。又如水临金、火临木之属,设遇金、木不及之運,則金
得水而清,木得火而明,虽不當位,亦不病也。水临土、木临火之属,设遇木、火太过之運,則土得火而堅,火得木而燔,虽當位,亦病也。更有进者,太过之土,木不能制者,金反得而泄之;不及之木,水不能滋者,火反得而養之;此天地生成之妙也。欲明運氣之理者,其可以浅求之耶?
卷上
天符歲会
應天爲天符,承歲爲歲直,三合爲治。天,謂司天;歲,謂歲支;曰應、曰承,謂歲運
也。
司天行天之氣,歲支行地之氣,歲營運氣交之化,三者其氣不必皆同,而亦有時而同者。如
戊寅、戊申歲,戊爲火運,寅、申又爲相火,是以歲運而同司天之氣,謂之天符。符者,同
也,同於天也。如甲辰,甲戌歲,甲爲土運,辰、戌又爲土,是以歲運而同歲支之氣,謂之
歲直。直者,值也,值其歲也。又曰歲会,会者,合也,合於歲也。若己丑、己未歲,歲運
之土,既同天氣,又同歲支,謂之太乙天符,即經所謂三氣并合爲治也。夫氣同者,其化同
;其氣異者,其化異。化同則有相助爲虐之害,化異則有互相克贼之忧。然以不及之運,而
得司天歲支之助,則不及之氣转爲平氣,而氣反治;若歲運太过,其氣已盛,而复得司天、
歲支之合,三氣并治,其亢而害物,有不可言喻者矣。故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
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卷上
六元正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分列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统論六氣司天在泉之政,可謂详
且尽
矣。然而驗之於事,合之於時,往往不能相符。且也一年之间,九州之内,有东南旱干而西
北淫雨者,有西北焦槁而东南大水者,則九州分野,上應九宫,爲地氣之不齊也。且有宋元
丰四年,歲在辛酉,涸流之紀,而河决大水,則氣化胜复之異,胡源所謂歲水不及,侮而乘
之
者土也。土不务德,故以溼胜,寒時則有泉涌河衍涸流生鱼,其變爲骤注,爲霖溃,名爲少
羽,而實與太宫之歲同者是也。是故五運六氣之理,不可不知也,亦不易知也。而况古今度
數之有差等,天人感召之有休咎。執而泥之,刻舟而求剑者也;廢而弃之,亡筌而求者也。
非沉潜之士,而具圆機之智者,乌足以誤此!
卷上
《靈》《素》不同
六節臟象論云:心爲陽中之太陽,肺爲陽中之太陰,腎爲陰中之少陰,肝爲陽中之少陽
。而
《靈樞》九针十二原云:陽中之少陰肺也,陽中之太陽心也,陰中之少陽肝也,陰中之太陰
腎也。按《素》以肝爲陽者,言其時;《靈》以肝爲陰者,言其臟也。《素》以肺爲太陰,
腎爲少陰者,舉其經之名;《靈》以肺爲少陰,腎爲太陰者,以肺爲陰臟而居陽位,腎爲陰
臟而居陰位也。二經之不同如此。
經脉十二,絡脉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爲井,所溜爲荥,所注爲,所过爲
原,所行
爲經,所入爲合。故本输篇云:膀胱出於至陰,爲井;溜於通谷,爲荥;注於束骨,爲;
过於京骨,爲原;行於昆仑,爲經;入於委中,爲合。膽出於竅陰,爲井;溜於侠溪,注於
临泣,爲;过於丘墟,爲原;行於陽辅,爲經;入於陽之陵泉,爲合。胃出於厉兑,爲井
;溜於内庭,爲荥;注於陷谷,爲;过於冲陽,爲原;行於解溪,爲經;入於下陵爲合。
而《根結篇》云:足太陽根起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昆仑,入於天柱、飞扬。足少陽根起
於竅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辅,入於天容。足陽明根起於厉兑,溜於冲陽,注於下陵,入於
人迎、丰隆。是以井、荥、、原、經、合之处,即一經所言,而亦有不同如此。
卷上
《素問》傳寫之誤
苍天之氣,清净則志意治,顺之則陽氣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傳精神,服天
氣而
通神明。按“傳”,當作“專”,言精神專一,則清净弗扰,猶苍天之氣也。老子所謂專氣
致柔;太史公所謂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万物;班氏所謂專精神以辅天年者是也。若作
“傳”,與义難通。王注精神可傳,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予未知精神如何則傳也?
因於寒、因於暑二節,丹溪重定章句,爲是。
脉乍疏乍數者死,謂氣乱而失常也。又少陽脉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夫少陽氣
即未
齊,其脉大小不同已耳!何至失其常度耳?按扁鹊陰陽法云:少陽之至,乍小、乍大、乍長、
乍短。大豈好異而云然哉!
春脉太过,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王氏謂“忘”當作“怒”,是。
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KTKT然,時遗溲。又云: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
状,
善怒。详本篇备舉諸經腰痛,乃獨遗带脉,而重出解脉。按带脉起於少腹之侧,季胁之下,
环身一周,如束带然。則此所謂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者,自是带脉爲病。云解脉者,傳
寫之誤也。
血溫身熱者死。按:“溫”當作“溢”。夫血寒則凝而不流,熱則沸而不宁,溫則血之
常也
。身虽熱,何遽至死,惟血既流溢,复見身熱,則陽过亢而陰受逼,有不尽不已之势,故死
。今人失血之後,转增身熱、咳嗽者,往往致死,概可見矣。
立而暑解,治其骸关。“暑解”當是“骨解”,言骨散堕如解也。“骨”與“暑”相似
,傳寫之誤也。
诊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进,經脉未盛,絡脉调匀,氣血未乱,故
乃可
诊有过之脉。按營衛生会篇云:平旦陰尽,而陽受氣矣。夫陰方尽,何云未動?陽氣方受,
何云未散?疑是“陽氣未動,陰氣未散”。“動”謂盛之着,“散”謂衰之极也。
卷上
《甲乙》之誤
《素問》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胀滿。又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
氣逆
,逆則陽氣乱,陽氣乱則不知人。此二段乃岐伯分答黄帝問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昏不知
人二语之辞。所謂陰氣者,下氣也。下氣而盛於上,則下反無氣矣;無氣則不化,故腹胀滿
也。所謂下氣者,即陰氣也。陽氣上盛,則陰氣上奔,陰从陽之义也。邪氣亦即陰氣,以其
失正而上奔,即爲邪氣。邪氣亦即陰氣,以其失正而上奔,即爲邪氣。邪氣既逆,陽氣乃乱
。氣治則明,乱則昏,故不知人也。《甲乙經》削“陽氣盛於上”五字,而增“腹滿”二字
於“下虛則腹胀滿”之下,“則下氣重上”之上。林氏云:當从《甲乙》,謂未有陰氣盛於
上,而又陽氣盛於上者。二公并未體认分答语辞,故其言如此,殆所謂习而弗察者耶!
心脉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环自己。按“搏堅而長”者,太过
之脉
。心象火,而脉萦舌;心火有餘,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軟而散”者,不足之脉。心者生之
本,神之处;心不足則精神爲消,如卑、遗亡、恐惧之類是也。“环自己”者,言經氣以
次相傳,如环一周,复至其本位,而氣自复,病自已也。诊要經终論云:刺中心者,环死。
义與此同。“环自已”者,經尽氣复則生;“环死”者,經尽氣絕則死也。《甲乙經》“环
”作“渴”,非。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熱也;下而不上,頭项
痛也
;按之至骨,脉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甲乙經》“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
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非。蓋“上而不下”者,上盛而下虛,下虛則下無氣,故腰足
冷;“下而不上”者,有降而無升,不升則上不榮,故頭项痛也。經文前二段是有餘之病,
故受病处脉自着;後二段是不足之病,故當病之处脉反衰。按之至骨而脉氣少,爲腰脊痛而
身有痹者,亦不足之诊也。經文虛實互舉,深切诊要,自當从古。
卷上
王注之誤
《素問》曰:味过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浓;味过於辛,經脉沮弛,精神乃央。注云
:苦
性堅燥,又養脾胃,故脾氣不濡,胃氣強浓;辛性润泽,散養於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長
久。按經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傷在五味。是以五臟资生於味,而味过反傷
五臟。此所謂“脾氣不濡,胃氣乃浓”者,由脾不能爲胃行其津液,而胃亦不能输其精氣於
脾也;胃不输,脾不行,則津液獨滞於胃,而胃乃浓。“浓”猶滞也,宁強浓之足言哉?“
沮”,消沮也。“弛”,懈弛也。由辛散太过,而血氣消沮,筋脉懈弛,精氣衰及其半也,
豈润泽長久之謂哉?以过爲正,以傷爲益,誤矣!誤矣!
切脉動靜,而视精明。精明者,两目之精光也。注云:明堂左右近目之穴,非是。下文
云: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長。然則非目中之精明而何?
肺脉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灌汗”者,汗出淋漓,如以水灌之。謂
肺氣
衰弱,故散而不收也。至秋肺金司令之時,其氣自收,其汗自斂,而不复散发也。非寒水灌
洗,皮密無汗之謂也。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
可治
,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歲死。王注云:“从”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也。然則經文何必
更出“其从者”三字?按《玉版論要》云:男左爲逆,右爲从;女子右爲逆,左爲从。本
文蓋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於法爲逆,然不喑、舌转,則受邪轻,故證虽逆,而猶可治;
若男子发右,女子发左,於法爲从,然喑則受邪重,證虽从,必三歲乃起也,设逆而邪重者
,必死不治。从而邪微者,奚待三歲而後起哉?
西北之氣,散而寒之;东南之氣,收而溫之。蓋西北寒束於外,而陽聚於内,故宜散而
寒;东南陽泄於外,而陰伏於内,故宜收而溫。非食冷、食熱之謂也。
卷上
心欲軟腎欲堅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蓋心於象爲離,腎於象爲坎。坎之明
在内
,以刚健而行之於外,故欲堅;離之明在外,當柔顺而養之於中,故欲軟。軟者,必以鹹;堅者,必以苦。鹹从水化,苦从火化也。夫坎水润下,愈下則陷矣,故以行爲尚。《易》曰:行有尚吉,往有功也。離火炎上,愈上則焚矣,故以蓄爲吉。《易》曰:離利贞亨,畜牝牛吉也。然則所以堅之、軟之者,固欲其水上、火上,而成心腎交通之妙歟!
卷上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三陽外感,诊在人迎;人迎者,結喉两旁動脉,故曰三陽在頭。三陰内傷,诊在氣口;氣口即寸口也,故曰三陰在手。
卷上
脾氣外絕
脉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言脾虛氣下,不爲胃行精氣,而與大腸驱糟粕也。人有不能食而數便利者,非脾去胃歸陽明之故歟!
卷上
勞風
勞風法在肺下。其爲病也,強上冥视,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或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讀此,可悟傷風不解成痨之故。勞風者,既勞而又受風
也。勞則火起於上,而風又乘之,風火相搏,氣凑於上,故云法在肺下也。肺主氣而司呼吸,風熱在肺,其液必結,其氣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顺利,故曰當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肺氣、散邪氣之謂乎?然邪氣之散與否,在平正氣之盛與衰。若陽氣旺而精氣引者,三日,次五日,又次七日,則青黄之涕从咳而出,出則風熱俱去,而肺無恙矣。设不出,則風火留積肺中而肺傷,肺傷則喘咳声嘶,渐及五臟,而虛勞之病成矣。今人治勞,日用滋養而不少益者,非以邪氣未出之故歟?而久留之邪,補之固無益,清之亦不解,虛勞病之所以難治也。再按《脉解篇》云: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争,故強上也。勞風之病,火在上而風乘之,風、火皆陽也;風性善行,火性炎上,非所謂陽氣大上而争者乎?
卷上
結陽結陰
結陽者,腫四肢;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結陽,陽聚而實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實,則四肢腫也。結陰,陰氣凝聚,不與陽氣相通也。夫陽所以舉陰氣者也,陰無陽而獨,則不复周流四布,有坠而下出耳!再結、三結,謂二陰、三陰并結不解,結愈甚者,下愈多也。
卷上
胃脘癰
人病胃脘癰者,诊當候胃脉。其脉當沉细,沉细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甚,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爲癰也。按人迎在頭,趺陽在足,皆胃脉也。云當候胃脉者,謂趺陽也。趺陽脉不必沉且细,而今沉且细者,氣逆於上,而下乃虛,下虛則沉细也。人迎甚盛者,氣逆於上則上盛,上盛故人迎甚盛。夫氣聚於上而熱不行,胃脘壅遏,得不蓄積爲癰耶?
卷上
腸覃石瘕
覃,延也,肉蔓延,與腸相着。瘕,假也,假血成形,積於胞中。血積易去,故曰可导而下;肉渐大,則消之非易,故曰状如懷子,久者離歲。
卷上
肺消
心移寒於肺,爲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居上焦,而司氣化。肺熱則不肅
,不
肅則水不下;肺寒則氣不化,不化則水不布。不特所飲之水直趋而下,且并身中所有之津,尽从下趋之势,有降無升,生氣乃息,故曰:“飲一溲二,死不治。”
卷上
四維相代
四維,四肢也。相代,相继爲腫也。四肢爲諸陽所實之处,相继爲腫者,氣馁而行不齊
也,故曰“陽氣乃竭”。
卷上
四肢不舉
玉機真臟論云:脾脉太过,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靈樞》本神
篇云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實則腹胀、泾溲不利。蓋脾虛則營衛涸竭,不能行其氣於四肢,而爲
之不舉;脾實則營衛遏絕,亦不能行其氣於四肢,而爲之不舉。九竅亦然。两經互言之者,
所以窮其變也。
卷上
折髀
胃脉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胃土太过,而火复益之,腑陽獨盛,臟陰受傷,則
髀痛如折也。
卷上
水液渾濁
水液混濁,有脾經谷氣不化,溼熱下流;亦有因肺金氣衰,而便液停凝。蓋肺司州都之
氣化,中氣不足,則溲便爲之變。未可執其“皆属於熱”之一语而施治也。
卷上
厥
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爲表裏也,得熱則上从之,从之則厥也。故有風熱小恙
,而
亦面赤、足冷者。如是則解外之邪,必靖内之氣,设徒與表藥,真陽隨越,故曰表裏刺之,
飲之服湯。
卷上
煎厥
煎厥,即熱厥也。火迫於下,氣逆於上,爲厥逆而熱煩也。溃溃乎若坏都,乎不可
止者,言其精神散敗,若土之崩,若水之放,而不可复收之、掩之也。
卷上
氣泄
心脉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爲氣泄。氣泄者,氣隨便失。脾腸之病,即氣利
也,乃火不足,而土受病也。
卷上
瘧脈實虛
瘧脉缓大虛,调以甘藥。凡諸瘧而脉不見,刺十指间出血,血出必已。故初病脉不出者
,多是氣血壅遏所致,無用張皇,遽投溫補,亦致敗事。
卷上
氣痹精少皆能生寒
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从中生者何?是人多痹氣也。又腎者水也,而生於骨
,
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是故氣痹、精少,皆能生寒,不必謂其定责陽虛也。
卷上
刺久病
刺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取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愚謂此刺道也,
可通
藥之用矣。以其病久入深,故必深内;以其陰氣難得,故必久留。间日者,休其氣也。调其
左右,去其血脉者,调其未病之处,使血脉流通也。以丸藥攻其病,以甘藥養其正,且进
且止,毋速其效,以平爲期,藥之道尽矣。
卷中
風寒營衛之辨
風爲陽邪而上行,衛爲陽氣而主外,以陽从陽,其氣必浮,故曰“陽浮者熱自发”。陽
得風而反強,陰無邪而反弱,以弱从強,其氣必馁,故曰“陰弱者汗自出”。
傷寒发熱者,陽氣被鬱而不伸也;中風发熱者,陽氣被引而外浮也。鬱者必发之,浮者
不徒解散而已。此桂枝湯所以兼陰陽、通合散爲剂也。
仲景衛強營弱之說,不过发明所以发熱、汗出之故。後人不察、遂有風并於衛,衛實而
營虛
;寒中於營,營實而衛虛之辨。不知邪氣之來,自皮毛而至肌肉,無論中風、傷寒,未有不
及於衛者,甚者乃并傷於營耳!郭白云所謂涉衛中營者是也。衛病而營和,則汗自出;營與
衛俱病,則無汗矣。無汗必发其汗,麻黄湯所以去表實而发邪氣也;有汗不可更发汗,桂枝
湯所以助表氣而逐邪氣也。学人但分病證之有汗、無汗,以严麻黄、桂枝之用,不必執營衛
之孰虛孰實,以證傷寒、中風之殊。且無汗爲表實,何云衛虛?麻黄之去實,宁獨遗衛?能不
胶於俗說者,斯爲豪杰之士。營衛本是和谐,衛受邪而反強,榮無邪而觉弱,邪正不同,強
弱異等,虽欲和谐,不可得矣,故曰營氣和者外不谐。
傷寒分立三纲:桂枝主風傷衛,麻黄主寒傷營,大青龍主風寒两傷營衛。其說始於叔微
许氏
,而成於中行方氏、嘉言喻氏。以愚观之,桂枝主風傷衛則是,麻黄主寒傷營則非。蓋有衛
病而營不病者,未有營病而衛不病者也。至於大青龍證,其立方之旨,因煩躁而獨加石膏。
王文禄所謂風寒并重,而闭熱於經,故加石膏於发散藥中者是也。若不过風寒并发,則麻黄
、桂枝已足胜其任矣,何必更须石膏哉?
寒邪闭皮毛而鬱陽氣,是以发熱而汗不出。麻黄、杏仁开肺氣、发腠理。若桂枝、甘草
,爲
辛甘发散之用也。風邪不能外闭陽氣,而反内扰陰氣,是以其汗自出。用芍藥者,所以救其
營也。書謂風邪傷衛,營未受病,與芍藥以安營者,尚隔一层。
卷中
寒邪六經俱受不必定自太陽
傷寒傳經次第,先太陽,次陽明,次少陽,次太陰,次少陰,次厥陰,此其常也。然而
風寒
之邪,亦有径中陽明者。仲景云: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发熱,惡寒,脉浮
而紧。又少陽中風,两耳無所闻,目赤,胸中滿而煩者是也。不獨陽明、少陽爲然,即三陰
亦有之。云少陰病始得之,反发熱、脉沉者,少陰初受寒邪之症也。太陰中風,四肢煩疼,
陽微陰涩而長者,太陰初受風邪之症也。厥陰中風,脉微浮爲欲愈,不浮爲未愈,此厥陰初
受風邪之脉也。此三者,又與三陰直中不同。直中者,病在臟,此則病在經也。是以六經皆
能自受風寒,何必尽从太陽傳入;即从太陽傳入,亦不必循經遞进。海藏言之最详,兹不重
述。
傷寒傳足不傳手者,寒邪中人,先着皮肤,而足太陽膀胱之脉,在最外一层,故先入之
;稍
深則去皮肤而入肌肉,肌肉爲足陽陰之分,故次入之;又稍深則在躯壳之内,臟腑之外?而
足少陽之脉,正當半表半裏之间,故又次入之。迨去表而之裏,離陽而入陰,則三陰者,太
陰爲开,厥陰爲阖,少陰爲樞,故邪氣入之,先太陰,次少陰,次厥陰也。合而言之,陽主
表而陰主裏,表爲腑而裏五臟,故邪氣在表,則足三陽受之,在裏則足三陰受之也。手之三
陽,虽亦主表,而太陽小腸、少陽三焦、陽明大腸,并从手至於頭,位偏而脉短,不若足經
之自下行上,纲維一身也。手之三陰,虽亦主裏,然太陰肺、少陰心、厥陰胞絡,并处上焦
,不若肝、脾、腎之實居陰位也。是故手三陽經虽陽,而脉绌於表,惟足三陽爲獨主陽之表
;手三陰臟虽陰,而位不处陰,惟足三陰爲獨主陰之裏。傷寒之邪,所以恒在足而不在手歟
!发明所謂傷寒止傷西北,而不傷东南,亦穿凿之语。夫邪氣侵淫,自足及手者有之。如《
玉機》所謂足經實,手經虛,故能冤熱。洁古所謂壬病傳丙、丙病傳丁者是也。然非汗下差
誤,或七情勞倦之故,焉有傳及手經者哉?
卷中
陽結陰結
脉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名曰陽結,十七日當剧;脉沉而迟,不能食,身體重,大
便反
硬,名曰陰結,十四日當剧。蓋天人之氣,十五日一更,更則結者當解,设不解,其病則剧
。云十七日者,陽結能食,故过期;十四日者,陰結不能食,故不及期也。成氏过結再傳之
說,失之泥矣。
卷中
縱横
傷寒,腹滿,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门;傷寒,发熱,啬啬
惡寒
,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按腹滿、谵语
,其脉當實沉,而反浮紧,此非裏實,乃肝邪乘脾,氣窒而實也;发熱,惡寒,病爲在表,
其證本不當渴,而反大渴,此非内熱,乃肝邪乘肺,氣鬱而燥也。以裏無熱,不能消水,故
腹滿,而汗出便利,則肺氣已行,故愈。二者俱瀉肝邪則愈,设不知而攻其實熱,則誤矣。
此病機之變,不可不审也。
卷中
戰慄
邪氣入,正氣抑,則病;正氣复,邪氣退,則汗出而愈矣。然邪猶未強而未即服,正猶
微而未即胜,此所以戰也。
邪氣外與正争,則爲戰;内與正争,則爲慄。慄者,心内鼓慄。經曰:陰中於邪,必内
慄也
。若戰,則但肢體戰摇而已。戰者,正氣胜,則有得汗而解者;慄者,内氣虛,不能御邪,
遂成厥脱也。
卷中
熱入血室
熱入血室三條,其旨不同。第一條,是血舍空而熱乃入者,空則熱不得聚,而游其部,
故胸
胁滿。第二條,是熱邪與血俱結於血室者,血結亦能作寒熱,柴胡亦能去血結,不獨和解之
謂矣。第三條,是熱邪入而結,經尚行者,經行則熱亦行而不得留,故必自愈,無犯胃氣及
上二焦,病在血而不在氣,在下而不在上也。若诛伐無过,變證隨出,乌能自愈耶?
卷中
圊血
下利,寸脉反浮數者,陽之盛也;尺中自涩者,陰之虛也。以陽加陰,必圊脓血。
少陰熱在膀胱而便血者,臟邪还腑,血去熱出,當愈;強发少陰汗而動血者,熱邪内迫
,血去陰竭,多死。
卷中
吐利煩躁四逆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爲陰极而陽絕也;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吴茱萸湯主之,爲陰盛而陽争也。病症則同,而辨之於争與絕之间,蓋亦微矣。
卷中
亡陽無陽
亡陽,陽不守也;無陽,陽之弱也。陽亡者,藩篱已彻,故汗出不止;陽弱者,施化無
權,故不能作汗。
卷中
絕陽
陽爲津液之源,津液爲陽之根。汗出过多,胃氣生熱,津液竭矣。陽氣虽存,根本則離
,故曰絕陽。
卷中
厥
傷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按本論云:脉陽盛則促,則手足厥逆。而脉促者,非
陽之虛,乃陽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陽外通。若厥而脉微者,則必更以四逆溫之。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結在胸中。胸中,陽也,陽實氣於四肢。邪結胸中,其陽
不布
,則手足無氣而厥冷。胸邪最高,高者因而越之,故曰當吐之,宜瓜蒂散。脉促者,陽結不
通,故宜引其陽;脉紧者陽爲邪遏,故须吐其邪。二者皆與陽虛厥逆不同。
脉微而厥者,陽之虛也,宜四逆辈;脉细而厥者,血虛不營於四末也,宜酸甘辛藥溫之
、润之、行之,當歸四逆是也。
卷中
厥熱
傷寒先厥者,寒邪乍中,陽氣暴折也;後熱者,陽氣渐复,陰邪将却也。五日厥,熱亦
五日
者,陰胜陽复之常也。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謂有胜則有复,胜之甚者,其复
亦甚。非以外厥之微甚,卜裏熱之浅深也。
傷寒前厥而後熱者,其病多吉,陽复而陰剥也;前熱而後厥者,其病多凶,陰进而陽退
也。
厥四日,熱反三日,即显陽微之機,不待复厥,至五日而知其病之进也;熱四日,厥反
三日即显陰负之兆,不待复熱,至五日而知其病之必愈也。
卷中
三陰下症
太陰,有桂枝加大黄湯下之一症;少陰,有大承氣急下三症;厥陰,有小承氣下之一症
。夫
邪入三陰,病已深矣,其幸而不死者,其邪仍从陽而出耳!張季明所謂太陰脾經,溫燥不行
,亦當溫利自陽明出,如桂枝加大黄是也;少陰腎經,虽用附子,复使麻黄,厥陰肝經用桂
枝,則知少陰亦自太陽出,厥陰亦自少陽出;及其太陽、少陽鬱闭不行,則當自陽明出。故
三陰皆有下症也。
卷中
桂枝湯
風之爲氣,能動陽氣而泄津液,所以发熱、汗自出,與傷寒之发熱、無汗不同。此用桂
枝外
发邪氣,即以芍藥内安津液;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藥之酸,足以安内;生姜
、大枣甘辛相合,亦助正氣去邪之用。蓋以肌解而邪不去,故不用麻黄发表,而以桂枝助陽
以爲表;以其汗出而營自和,故不用石膏之清裏,而用芍藥斂陰以爲裏。此桂枝湯之所以大
異於麻黄、大青龍也。
卷中
麻黄湯
寒邪傷人陽氣,鬱而成熱,皮肤闭而成實,麻黄轻以去實,辛以发陽氣,溫以散寒氣。
杏仁佐麻黄通肺氣,使腠理开泄,王好古謂其爲治衛實之藥者是也。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
枝、甘草虽以佐之,實监制之耳!东垣云:麻黄湯是陽經衛藥也,开腠理使陽氣申泄,此藥
爲衛實也。
卷中
大小青龍湯
大青龍治風寒外壅,而闭熱於經者;小青龍治風寒外壅,而伏飲於内者。夫熱鬱於經,
而不
用石膏,汗爲熱隔,宁有能发之者乎?飲伏於内,而不用姜、夏,邪與飲抟,宁有能散之者
乎?其芍藥、五味,不特靖逆氣而安肺氣,抑且制麻、桂、姜、辛之势,使不相而相就,
以成内外协济之功也。
卷中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傷寒脉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
湯主
之。按此所謂陽者,乃心之陽,蓋即神也。火氣通於心,神被迫而不收,與发汗亡陽者不同
。发汗者,動其腎,則厥逆、筋惕肉,故當用四逆;被火者,傷其心,則驚狂、起卧不安
,故當用龍、牡。其去芍藥,加蜀漆者,蓋欲甘辛急复心陽,而不须酸味更益營氣也。與发
汗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同。蜀漆即常山苗,味辛,能去胸
中邪結氣。此症火氣内逼心包,故须以逐邪而安正耳!
卷中
五苓猪苓
五苓、猪苓,并治脉浮,发熱,渴而小便不利之症。然五苓則加桂枝、白术,而治太陽
;猪
苓則加滑石、阿胶,而治陽明。蓋太陽爲开,陽明爲阖。太陽爲表之表,其受邪也,可以熱
发,可以辛散;陽明爲表之裏,其氣難泄,其熱易蓄,其发散攻取,自與太陽不同。是以五
苓散加甘辛溫藥,假陽氣以行水;猪苓湯加甘鹹寒藥,假陰氣以利水也。
卷中
瀉心諸湯
傷寒下後,心下滿而不痛者,爲痞,半夏瀉心湯主之。蓋客邪内陷,既不可从汗泄;而
痞不
實,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結;芩、連之苦,能泄其滿。熱其所以泄
、散者,虽藥之能,而實胃氣之使也。此用人參、甘草者,非以下後中傷,故以益氣而助其
能耶!
甘草瀉心、生姜瀉心,虽同爲治痞之剂,而生姜瀉心意在胃中不和,故加辛溫以和胃;
甘草瀉心意在下利不止與客氣上逆,故不欲人參之增氣,而须甘草之安中也。
大黄黄連瀉心腸,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成氏云:此虛熱也,
與大
黄、黄連以导其虛熱。按成氏所謂虛熱者,对燥屎而言也。蓋邪熱入裏,與糟粕相結,則爲
實熱;不與糟粕相結,則爲虛熱;非陰虛、陽虛之謂。本方以大黄、黄連爲剂,而不用枳、
朴等藥者,蓋以泄熱,非以荡實熱也。
卷中
白通四逆
白通、四逆,俱用姜、附,俱爲扶陽抑陰之剂。而白通意在通陽,故用葱白,凡厥而下
利脉
微者用之;四逆意在救裏,故用甘草,凡厥而清谷不止者用之。若通脉四逆,則进而从陽,
以收外散之熱;白通加人尿猪膽汁,則退而就陰,以去格拒之寒也。
卷中
麻杏甘石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其邪不在經腠,而在肺中,故非桂枝所能发。麻、杏辛甘,入肺
散邪
氣;肺被邪鬱而生熱,石膏辛寒,入肺除熱氣;甘草甘溫,安中氣,且以助其散邪清熱之用
。乃肺臟邪氣发喘之的剂也。
卷中
飲證類傷寒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冲胸云云。按此非傷寒症,乃属飲家也。《金匮》云
;膈
间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义。又云:其人振
振身動者,必有伏飲。又云:心下有痰飲,胸胁支滿、目眩是也。成氏以爲裏虛氣逆,與
此藥和經、益陽、散氣,恐未切當。
病如桂枝症,頭不痛,项不強,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氣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爲胸有
寒也
,當吐之,宜瓜蒂散。寒,謂寒飲,非寒邪也。此亦痰飲類傷寒症。《活人書》云:痰飲之
爲病,能令人增寒发熱,状類傷寒,但頭不痛、项不強爲異耳!
卷中
簡誤
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疑是汗少則熱愈,汗多則便難。太陽篇云:脉陽微而汗出少
者,
爲自和也;汗出多者,爲太过。陽脉實,因发其汗出多者,爲亦太过,太过爲陽絕於裏,亡
津液,大便因硬也。成氏謂汗少則邪熱不尽,又走其津液者,非。
太陽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滿、胁痛者,與小柴胡湯;脉但浮
者,
與麻黄湯。謂脉但浮而不细,嗜卧者,邪猶在外,宜麻黄湯;脉浮细,不嗜卧,而胸滿、胁
痛者,邪又在少陽,宜小柴胡湯。非外已解,而又和之、发之之謂也。
太陽病,脉浮紧,無汗,发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发其汗。服藥已
微除
,其人发煩,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黄湯主之。按“麻黄湯
主之”句,當在“此當发其汗”下。謂服麻黄湯已,病虽未除,而又发煩,目瞑;剧者,陽
邪上盛,必将衄血而後解。非既衄血,而又以麻黄湯发之也。然亦须审微、甚而处之。若其
欲衄而血不流,虽衄而邪不解者,則仍宜发汗。仲景云:傷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麻黄湯主之是也。
傷寒脉浮滑,此表有熱,裏有寒,白虎湯主之。按陽明篇云: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
煩,
背微惡寒者,白虎湯主之。厥陰篇云:傷寒脉滑而厥者,裏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审此,本
文當作裏有熱,表有寒;表寒即手足厥、背惡寒之謂。蓋傳寫之誤,不必曲爲之解也。
症象陽旦一條,蓋即前條之意,而设爲問答,中间语意殊無伦次,豈後人之文耶?昔人
讀《考工记》,謂不類於周官。餘於此條亦云。
下利清谷,汗出,必胀滿者,傷其陽而氣不行。成氏謂亡津液者,非也。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當作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
物白散。旧本必有誤也。既已寒實,何可更用栝蒌、黄連寒藥耶?
卷中
傷寒雜論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者,陽邪痹於陽而不散也,故先刺風池、風府,以通其痹。
陽邪被抑而未服者,仍當从陽因而去之。此桂枝湯去芍藥之意。
病在陽而反下之,邪氣被抑而未复,正氣方虛而不振,是以其脉多促。然當辨其仍在表
者,
則纯以辛甘发之,桂枝去芍藥湯是也;辨其兼入裏者,則并以苦寒清之,葛根黄芩黄連湯是
也。
餘寇未平,复合爲乱;餘邪未净,复集爲病。傷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煩是也。
大下之下之後,复发汗三條,均是汗、下之後。然小便不利者,傷其陰也;振寒脉微细
者,
陰陽俱傷也;昼日煩躁不得卧者,傷陽而不傷陰也。於此見病變之不同。发汗則動經者,無
邪可发,而反動其經氣也。餘謂此條爲飲症者,未必谬也。
发汗後,水、藥不得入口者,是動其經氣也。但陽脉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陰脉微者,
下之而解,逐堅攻瑕之法。
喘而汗出,有陽氣虛脱者,亦有熱氣内迫者。太陽病下之,下利,脉促,喘而汗出,葛
根黄連黄芩湯主之是也。
利水、逐血,爲熱入膀胱两大法门。利水厘清、溫,五苓、猪苓是也;逐血辨微、甚,
桃仁承氣、抵當湯丸是也。
青龍湯主散表寒,而兼清裏熱,故麻黄多於石膏;麻杏甘石主清肺熱,而兼散肺邪,故
石膏
多於麻黄。桂枝湯主散表邪,故桂枝倍芍藥,而益生姜之辛;建中湯主立中氣,故芍藥倍桂
枝,而益饴糖之甘。品味相同,而君臣異用,表裏、補泄,因之各異矣。
太陽转入陽明,其端有二:一者汗出不彻,邪氣不服而傳。曰:太陽初得病,時发其汗
,汗
先出不彻,因转属陽明也。一者汗出过多,胃中干燥而傳。曰:太陽病,若发汗、若吐、若
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陽明也。
經邪不能聚,故傳入腑,則聚而不傳。經邪未變,故惡寒;入腑,則變熱而不寒。曰:
陽明居中土也,万物所歸,無所复傳。始虽惡寒,二日自止,此爲陽明入腑症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氣内蒸而津不从也。
痞症表未解者,宜先解表,不可便治其痞。若兼下利不止者,則不拘此例,宜合表裏而
并治
。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數下之,遂协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
湯主之是也。
陽明津涸,舌干口燥者,不足虑也;若并亡其陽,則殆矣。少陰陽虛,汗出而厥者,不
足虑
也;若并傷其陰,則危矣。是以陽明燥渴,能飲冷者生,不能飲者死;少陰厥逆,舌不干者
生,干者死。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熱者,邪自本而之标,自臟而入腑也,虽便血可治。
卷下
制方用藥必本升降浮沉之理
《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故上下升降而氣乃和。古人制方用藥,一
本升
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熱補瀉之迹者,宋元以來,东垣一人而已。蓋四時之氣,春升、夏浮、
秋降、冬沉,而人身之氣,莫不由之。然升降浮沉者,氣也,其所以升降浮沉者,人之中,
猶天之樞也。今人饑飽、勞役,損傷中氣,於是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而发熱、困
倦、喘促、痞塞等症見矣。夫内傷之熱,非寒可清;氣陷之痞,非攻可去。惟陰陽一通,而
寒熱自已;上下一交,而痞隔都損。此东垣之学,所以能爲舉其大歟!李频湖曰:升降浮沉
則顺之,寒熱溫凉則逆之,故春宜辛溫,夏宜辛熱,長夏宜甘苦辛溫,秋宜酸溫,冬宜苦寒
。愚謂升降浮沉則顺之者,所以顺天時之氣也;寒熱溫凉則逆之者,所以救氣化之过也。李
氏辛甘酸苦之用是已,若春宜溫、夏宜熱、冬宜寒之謂,是助之也,豈逆之謂哉!
卷下
五行問答
客曰:五行生克之說,非圣人之言也,秦汉术士之所伪撰也。餘曰:於何据也?曰:《
易》
言八卦,而未及五行,《洪范》言五行,而未及生克,是以知其爲無据之言也。曰:子曷不
观諸河圖、洛書乎?河圖之數:一、六居下,水也;二、七居上,火也;三、八居左,木也
;四、九居右,金也;五、十居中,土也。洛書之數:戴九、履一。一,水之生數也;一之
右七,七,火之成數也;七之右爲九,九,金之成數也;九之右爲三,三,木之成數也;五
居於中,五,土之成數也。夫河圖逆而左旋,以次相生;洛書顺而右转,以次相克。克者反
顺,生者反逆,此造化之妙也。且河圖左旋相生,而其对待則皆相克;洛書右转相克,而其
对待則皆相生。是以生機恒寓於消落之中,而生氣每藏於盛長之内。生而無克,則有进無退
而氣易尽;克而無生,則消者不長而機以窮。生也克也,天地自然之理,莫如其然,而不得
不然者也。子又何疑焉?
曰:河圖、洛書,古未必有此,亦秦汉人所撰,以神其說者乎!曰:《易》不云乎,河
出圖
,洛出書。圣人則之,何子之不察也?且五行生克,天地之數也;河圖、洛書、亦天地之數
也。未有圖、書以前,天地之數,昭然已备;即圖、書至今不出,而圖、書之象,昭然亦备
。圖、書可假,天地之數不可假也。夏之暑,肇於春之溫,冬之寒,始於秋之凉,氣之默運
然也;一陽转而土膏僭動,天氣肅而海水西盛,杲日出而霜露立消,凉風至而万木凋落,象
之显呈也。而又何疑於圖焉?
曰:水生於天者也,豈生於金乎?方諸取水,月爲水母,月亦生於金乎?水生木,未有木
生於
江湖波涛者!水辅土以生木,而專歸之水可乎?曰:天者,干之體也;月者,金之精也;坤也
者,万物皆致養焉。五行皆不能離土而生,獨木然也哉!
曰:岱石出火,汉井出烟,是土生火也;海中陰晦,波如火燃,是水生火也;火熱而水
干,
是火反克水也;水冲而土溃,是水反克土也;丛灶燎原,火亦克木;锄圊耜田,金亦克土。
生克之道,不亦乱而無序乎?曰:河圖、洛書,水上,火下,木东,金西;天地之位,前南
,後北,左东,右西。其序秩然而不可紊乱者也。其序秩然不可紊乱,則其生、其克,亦循
序旋转而不可紊乱者也。若深井有火,高原出泉,則二氣相更之妙耳!火燃水干,水冲土溃
,則盛衰胜复之常耳!是以窮五行之變則可,以爲是即五行之事則不可也。且所謂相克者,
不过制其太过,而使歸於平,非斩絕灭竭之謂也。又以抑其浮盛,而使还於根,以爲生发之
兆,虽相克而實相成也。若金斫、土掩、火燃、水冲,此立尽之數,豈足语造化生成之妙哉
!
卷下
通一子雜論辨
君火凝命於心,爲十二官禀命之生;相火一位於命门,一寄於三焦,爲十二經生氣之原
。由
是神機不息,而造化成焉,此千古不易之道也。而通一子之言,总言大體,則相火寄在命门
;析言职守,則臟腑各有君相。若然,則二十官有十二君相矣!五臟六腑将乱而自用,心君
不
其守府乎?曰:凡以心之神,肺之氣,脾胃之仓廪,肝膽之谋勇,腎之伎巧變化,皆发見之
神奇,使無君相,何以能此?不知心、肺、脾、肝、胃、膽、腎之能變化出入者,皆禀心之
君火以爲主,命门、三焦之相火以爲用,猶庶司百职,共禀大君之命而效成於下,豈一臟有
一君相之謂哉?即尔謂臟腑各有相可矣,而謂臟腑各有君可乎?夫立言所以明道,若此者求之
太深,出之反晦,亦贤知之过也。
元氣是生來便有,此氣渐長渐消,爲一生盛衰之本。元精者與氣俱來,亦渐長渐消,而
爲元
氣之偶。元神者,元氣、元精之靈者也,能變化往來,而爲精氣之主也。景岳謂無形之火,
神機是也,亦曰元氣;無形之水,天癸是也,又曰元精。元精、元氣,即化生精氣之元神也
。以神爲火,以氣爲神,以精爲無形,以精、氣爲神所化,语殊未莹。
丹溪之治吞酸,必以黄連爲君,而以吴茱萸佐之;治心腹痛症,謂宜倍用山梔,而以炒
干姜
佐之。夫既謂其熱,寒之可也,何又并用如此?餘謂丹溪所治吞酸、心腹痛,并皆火熱鬱結
之病。火熱則宜清,鬱結則宜散,茱萸、干姜,蓋资其散,不资其熱也;且既曰佐矣,則所
用無多,自無掣肘矛盾之虞,而有相助爲理之益。屡试屡驗,不可廢也。
曰:頭、目、口齿、咽喉等症,方書悉云風熱,多以升降并用,逆从兼施,獨不虑升者
碍降
,降者碍升乎?从者碍逆,逆者碍从乎?以愚所見,風熱交炽之症,多有挟身中之陰火上从,
而爲面赤、足冷者。古方之升降并用者,所以散其外,且以安其内也。若升而無降,則有躁
煩、厥逆之變;降而無升,則有瞀悶、喘逆之忧。不可不知也!
丹溪之所謂陽有餘、陰不足者,就血與氣言之也;景岳之所謂陽不足、陰有餘者,就神
與形言之也。形神切於摄養,氣血切於治要,各成一說而已矣。
痢之爲病,氣闭於下,而火复迫之,是以腹痛裏急、糟粕不出而便腸垢也。其源皆由於
暑溼,
與瘧病俱发於夏秋。蓋傷於經絡則成瘧,而入於腸臟則爲痢也。經絡之邪,可散而愈,故治
宜辛苦溫之藥;腸臟之熱非清不愈,故治宜辛苦寒之藥。亦发表不远熱,攻裏不远寒之意。
河间之主用清寒,蓋亦有見於此。景岳不审痢病之所从來,而以五臟五行爲說,謂惟心可言
火,其餘則均不可言火。此但足资辨論而已,豈足補於治要哉!
脉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还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脉來動而中止,不能自还,因
而复
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脉者,必難治。蓋結脉止而即还,不失至數,但少差池耳!代脉止而
不还,越期乃还,有此絕而彼來代之意。此餘之所亲历有如是者也。而景岳云:凡見忽大、
忽小、乍迟、乍數,更變不常者,均謂之代。似此伦乱旧法,未足多也。
上、下、來、去、至、止六字,景岳因滑氏之言,而复傳其蕴。而來、去二义,尤爲精
切。
曰:風之與寒,本爲同氣,但風邪浅而寒邪深,浅属陽而深属陰耳!此言最爲明了。
今時皆合并病之名,语详則理确。
曰:氣虛於中,不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血虛於裏,不能化液,非補其血,汗
能生
乎?又有火盛而水涸於經者,譬如干锅赤裂,润自何來?但加以水,則鬱蒸沛然,而氣化四達
。又曰:或发表,或微解,或溫散,或凉散,或補中托裏,而爲不散之散,或補陰助陰,或
爲云蒸雨化之散。此公於发表一法,獨能得其精奥,故其言之尽而無敝、确而可守如此。
口眼歪斜之病,按仲景云,絡脉空虛,贼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缓,正氣即急,正
氣引
邪,僻不遂;及前贤针灸膏摩之法,俱云左歪治右,右歪治左。以餘所見,凡手廢在左者
,則口眼歪於右;廢在右者,則口眼歪於左。大法散邪養血,往往获愈,若纯施補,則留連
转剧。而景岳乃云以藥治者,左右皆宜从補;以艾治者,當从其急处而灸之。餘常謂景岳之
学,得於推测者,此類是也。
中風者,風从外入,天地之邪氣也;類中風者,風自内生,肝臟之厥氣也。肝之生氣暴
而病
速,肝氣即厥,諸氣从之,諸液又从之;諸氣化火,諸液化痰,辐凑上焦,流溢經絡,如風
雨之骤至,如潮汐之乍涌,而不可挡也。豈特如景岳所謂氣血虛而已哉?昔贤於此症,或云
火,或云痰,或云氣虛。三者诚俱有之,餘惜其终属模糊,而未中肯綮也。
補下治下制以急,大承氣之無甘草,腎氣丸之有苓、泽,蓋謂此也。左歸、右歸二飲,
亦仿
腎氣之意,乃去泽瀉之鹹,而加甘草之甘,既减下趋之势,更與缓中之權,虽與之歸,其可
得乎哉?
補中益氣用、术,其意在求陽也,故加升、柴以引之;補陰益氣用地、藥,其意在求
陰也
,而亦用升、柴,是将之燕而越其指也。或曰陰氣必资陽氣而後升,則是附子、桂心之任,
而非升、柴之轻脱所得而與者已。若謂陰虛而邪留者设,則是古方柴胡四物之例,以爲補陰
散邪則可,以爲補陰益氣則不可也。
柴胡等飲六方,分溫、凉、脾、胃、血氣、邪氣六法,颇尽表法之變。但不得以柴胡一
味印定眼目,学人善师其意可也。
景岳五福飲,於八物湯中去茯苓、川芎之通,芍藥之摄,仅參、术、歸、地、草五味,
則呆钝不靈矣。而云五臟俱補,既無向导,又失统御,未足法也。
土具冲和之德,而爲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溼、不冷、不熱,乃能化生万物。是
以溼
土宜燥,燥土宜润,使歸於平也。熟地之補脾,蓋補脾之陰耳!若溼胜者,非所宜也。要知
熟地入腎,則補腎陰;入脾,則補脾陰。景岳乃謂地黄是太陽、陽明之藥,則泥而不通矣。
一陰、二陰等煎,蓋即天一、地二諸數而明其方,故五陰煎爲補脾陰之剂,方中不宜更
雜白
术、扁豆、莲肉。蓋白术燥脾溼,扁豆、莲肉益脾氣,而不能長脾陰也。二陰煎即导赤散加
麥冬、枣仁、元參、黄連清润之品,殊觉有力。
卷下
喻氏春溫論辨
喻氏論春溫,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爲一例;以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爲一例;以既
傷於
寒,又不藏精,爲一例。愚按《金匮》云:大邪中表,小邪中裏。大邪漫風,虽大而力微;
小邪户牖隙風,虽小而氣锐。以其锐也,故深入在裏;以其小也,故藏而不觉。冬傷於寒者
,冬時所受之寒,本自小而不大,而又以不能蛰藏之故,邪氣得以深伏於裏;伏之既久,寒
變爲熱,至春人氣升浮,邪氣與之俱出,則发熱而渴。是以冬傷於寒者,春月溫病之由;而
冬不藏精者,又冬時受寒之源耳!嘉言所分三例,其實不过一端,而強爲区画,辞愈煩而理
愈晦矣。
寒毒藏於肌肤,此叔和之谬說也。喻氏亦云冬傷於寒,藏於肌肤,感春月之溫氣而始发
。肌
肤,陽明胃之所主也。愚意肌肤非能藏之地,陽明亦無受寒不发之理,惟少陰爲陰,寒邪亦
爲
陰,以陰遇陰,故得藏而不发。是以傷寒之邪,自太陽遞入三陰;溫病之邪,自少陰傳出三
陽。豈肌肤與胃之云乎哉?
喻氏云:仲景治溫症,凡用表藥,皆以桂枝湯,以示微发於不发之意。又云:溫病二三
日间
,當用麻黄附子细辛湯、麻黄附子甘草湯,深入腎中,领出外邪,則重者愈矣。此喻氏之臆
說,非仲景之旧章也。蓋溫邪非发散可愈,即有表症,亦豈辛溫可发?且桂枝湯爲傷寒表病
而裏和者设,溫症邪从裏发,而表且未病,若用桂枝,适足以助溫邪而留病氣。又溫病伏寒
變熱,少陰之精已被劫夺,更用辛、附,是絕其本而资之脱也。即曰少陰本寒标熱,邪入其
界,非溫不散,然而溫病之发,寒已變熱,其欲出之势,有不待引之而自甚者。其不能出者
,必皆陰精已涸者也,不然宁有不出者耶?喻氏強引經文,傅会己意,自誤誤人,不容不辨!
喻氏云:冬傷於寒者,太陽膀胱主之;冬不藏精者,少陰腎經主之。與两感傷症中,一
日太
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渴而滿之例,纤毫不差。愚謂溫病有新旧合邪,
而
無表裏两感。蓋溫病是伏氣所发,少陰有伏氣,太陽而亦能伏氣者,未必然也。不能伏,則
感而即发,乃是傷寒,而终非溫病矣。
喻氏云:少陰爲陰臟而少血,所以強逼少陰汗者,重則血从耳、目、口、鼻出,而厥竭
可虞
;轻亦小便不利,而枯涸可待。餘每用桂枝,必加生地,以匡芍藥之不逮,功效历历可紀。
此論最善,可以稍補前言之失。蓋溫病之发,陰氣先傷,设有當行解散者,必兼滋陰清熱之
品參其间,昔贤於葱豉湯加童便,梔豉湯中加生地、麥冬,亦此意也。
又曰:今人見熱胜煩枯之症。而不敢用附子者,惡其以熱助熱也。孰知不藏精之人,腎
中陽
氣不鼓,津液不得上升,故枯燥外見。才用附子助陽,則陰精上交於陽位,如釜底加薪,則
釜中之氣水上腾,而润泽有立至者。數语亦有至理,惟於溫病不能無弊。蓋陰凝之枯燥,與
陰竭之枯燥,霄壤悬殊,万一誤投,死生立判,不可不细审也!
卷下
軻氏《傷寒論翼》辨
軻氏云:仲景之書,撰同《素問》。《皮部論》云:陽主外,陰主内。故仲景以三陽主
外,
三陰主内。又曰:在陽者主内,在陰者主出,以渗於内。故仲景又以陽明主内。少陰亦有反
发熱者,故仲景於表剂中用附子,是因其渗也。又曰:少陰之陰,名曰樞儒,其入於經也
,从
陽部注於經;其出者,从陰内注於骨。故仲景制麻黄附子湯,治发熱,脉沉,無裏症者,是
从陽部注經之意也;制附子湯,治身體骨節痛,手足寒,背惡寒,脉沉者,是从陰内注於骨
之义也。按《内經》所謂陽主外,陰主内者,是言陽明之陽,以陽明爲陽之阖,故出則从陽
而
主外,入則从陰而主内也。所謂在陽者主内,在陰者主外,以渗於内者,是言少陽之陽,以
少陽爲樞爲機之地,故在陽者其用反从陰而主内,在陰者其用反从陽而主出,以渗於内。渗
於内,如便液之属,蓋从内出外之意也。少
陰亦樞機之地,故其入者反从陽而注於經,其出者反从陰内注於骨也。此《皮部論》之义,
軻氏似此援引,未尽的确。
軻氏援地理兵法,喻病邪之浅深,方藥之大小,可謂深切着明。而於兵法又多精义,非
好爲夸大者可比。張千秋口陈乌桓兵事,了如指掌,非達識經事,不能如此。
軻氏因陰陽十脉,而立对待正看六法,曲尽其變,几無遁形矣。
太陽膀胱之經,起於足小趾,循股上行,至頭,爲三陽之表。而寒邪傷人,多自表入,
故太
陽得先受邪,有頭项強痛、背疼等症。而軻氏云:心爲太陽,故得外统一身之氣血,内行臟
腑之經隧;若膀胱位列下焦,爲州都之官,所藏津液,必待上焦之氣化而後出,何能外司營
衛,爲諸陽主氣哉?又曰:傷寒最多心病,以心當太陽之位也。心爲君主,寒爲陰邪,君火
不足,寒氣得以傷之,所以名爲大病。按少陰心經,起於手小指,循臂上行,入缺盆,注心
中。今傷寒初病,不闻有是經所生症者,而邪入心經,變不复見頭项強痛等症。夫心以爲太
陽之位,則不應無太陽之症,以心爲一身之主,不得易膀胱之位;况仲景所謂太陽者,只就
經脉而言,自表邪傳經入裏,熱結膀胱,乃始及於腑。軻氏但知其位卑在下,不得爲都会之
地,而不思其經絡所过,實爲一身之表邪!徇尊卑之名,忘經野之實,亦何取焉?且傷寒虽曰
大病,未必便是死症。若寒邪犯心,水來克火之說,自是寒邪直入心臟之病,而非大概傷寒
在表之病矣。必如其說,則傷寒之病,十無一生,虽救疗之不及,而何有延至十數日之久哉
?
且以心當太陽之位,則太陽隨經入裏之邪,将直犯君主,而何以仍歸膀胱,爲小便不利,爲
結血不行?炫新說而變旧章,智者之过也,道其不明矣夫!
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处大腸、小腸交接之间,即阑门也。阑门者,泌别水谷之处,氣
通命
门。人之水谷入胃,以次傳入小腸,斯時虽已熟腐,而清濁猶未分也;至於阑门,而得命门
之火,薰蒸分布,於是水液渗入膀胱,糟粕下入大腸。入大腸者,以渐而下;入膀胱者,滿
而後瀉。軻氏乃謂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能入而不能出,必待太陽氣化,而溺始出。非也。
果尔,則胞中之水,其渗已多,而猶未溺之時,更於何处可蓄耶?且《内經》所謂氣化則能
出者,亦非太陽之氣化,乃肺經之氣化也。肺經之氣化,則膀胱之氣亦化,滿而後出,虛而
复受;不然,虽滿不能出也。是以膀胱虽主津液,而非命门之火蒸之,則不能入;非肺金之
氣化,則不能出。不入,則溏瀉之病生;不出,則癃闭之病作矣。
卷下
宣明人參白术散方論
宣明人參白术散,治遍身燥溼相搏,玄府致密,遂致忪悸,发渴,飲食减少,不爲肌肤
。方
以人參、甘草,甘以益虛也;生地黄润以滋燥;石膏、黄芩、滑石,寒以除熱也;白术、茯
苓,燥以除溼也。而意特在溼熱,故白术、滑石、石膏數獨多焉。其用參、地、甘草者,熱
積則真氣消,溼聚則堅燥生也。尤妙在薄荷、藿香以行表氣,縮砂仁以行裏氣,表裏氣通,
而後溫可行,熱可去,此画龍点睛法也。白术湯方論,與此略同,学人宜究心焉。
卷下
柴胡梅連散羅氏秦艽鱉甲散方論
風勞骨蒸,久而咳嗽吐血,脉來弦數者,柴胡梅連散主之。蓋邪氣既久積於表裏之间而
不退,非
可一汗而去者,故用柴胡之辛散,必兼乌梅之酸收;而久積之風内蕴骨髓者,已變風之體而
爲
熱,則宜用胡黄連之苦寒以清之。然兵無向导則不達贼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新病且然
,况伏邪乎?故膽以合膽,髓以合骨,薤白之通陽,童便之通怕,而表裏肌骨之邪,庶尽出
歟!
羅氏秦艽鱉甲散,與柴胡梅連同意,亦治風勞骨蒸肌熱之症。然减前胡之泄氣,而加當
歸
之和血,去黄連之苦寒,而用青蒿之辛凉,氣味爲较和矣。久病之人,未必不宜缓法也。
卷下
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黄湯方合論
陽虛者,氣多陷而不舉,故補中益氣多用參、、术、草,甘溫益氣,而以升、柴辛平
助以
上升;陰虛者,氣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黄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藥,味浓體重者,補陰益
精
,而以茯苓、泽瀉之甘淡助之下降。氣陷者多滞,陈皮之辛所以和滞氣;氣浮者多熱,牡丹
之寒所以清浮熱。然六味之有苓、泽,猶補中之有升、柴也;補中之有陈皮,猶六味之有丹
皮也。其參、、歸、术、甘草,猶地黄、茱萸、山藥也。法虽不同而理可通也。
卷下
歸脾湯方論
歸脾湯兼補心脾,而意專治脾。观於甘溫補養藥中,而加木香醒脾行氣,可以見矣。龍
眼、
远志,虽曰補火,實以培土。蓋欲使心火下通脾土,而脾益治,五臟受氣以其所生也,故曰
歸脾。
卷下
鳳髓丹方論
鳳髓丹爲太陰溼熱下注,少陰遗濁者设。黄柏苦能燥溼,寒能除熱,故以爲君,溼熱易
成壅
滞,砂仁之辛香可以利之;脾邪不獨傷腎,亦且自傷,炙甘草之甘溫可以益之。然諸治溼熱
藥不用,而獨取黄柏、砂仁者,以其氣味兼通少陰也。
卷下
小投杯湯方論
上氣有熱者,麻杏甘石湯;無熱者,小投杯湯,蓋即麻杏甘石而以桂心易石膏。同一通
肺下氣,而寒溫易用,法斯备矣。
卷下
清暑益氣湯清燥湯合論
清暑益氣湯,蓋謂其人元氣本虛,而又傷於暑溼,脾得溼而不行,肺得暑而不肅,以致
四肢
倦怠,精神短少,懒於動作,胸氣短促,不思飲食,脉浮缓而迟者设。故用人參、黄、白
术、甘草、歸身,甘溫氣味,以補中益氣;苍术、黄柏、泽瀉,以除溼熱;升麻、葛根,以
除客熱;而肺喜清肅,得熱則煩,故以麥冬、五味清而收之;脾喜疏通,得溼則壅,故以炒
曲
、青皮、陈皮溫而行之。此正治脾肺氣虛而受暑溼,若體實脉盛,或虽虛而不甚,及津
涸煩渴多火者,則不可混投也。清燥湯亦治長夏溼熱蒸人,氣體困倦,腰足痿軟之症,故比
清暑益氣多黄連、茯苓、猪苓、柴胡,無泽瀉、葛根、青皮,則清利之力差多,疏滞之力差
少。是名清燥,清以降逆,燥以胜溼也。
卷下
方法餘論
治外感,必知邪氣之變态;治内傷,必知臟腑之情性。治六淫之病,如逐外寇,攻其客
,毋
傷及其主,主弱則客不退矣;治七情之病,如抚乱民,暴其罪,必兼矜其情,情失則乱不正
矣。
營道者,知其雄,守其雌;制方者,知其奇,守其正。
攻除陈積之藥,可峻而不可,宜專而不宜泛;則急过病所,泛則搏击罕中,由是堅垒
如故,而破残已多,豈徒無益而已哉?
母之與子,氣本相通。母旺則及其子,子旺亦氣感於母。故《删繁論》云:肝勞病者,
補心氣以益之。餘臟皆然。則不特“虛則補其母”一說已也。
陽與陰反,然無陰則陽不見矣;邪與正反,然無正則邪不显矣。是以熱病飲沸湯而不知
熱,痿痹手足反無痛者,陰盛而無與陽忤,正衰而不與邪争也。如是者,多不可治。
木、火有相通之妙,金、水有相涵之益。故不特木能生火,而火亦生木;不特金能生水
,而水亦生金。水之生金,如珠之在渊;火之生木,如花之含日。
续记
寸口分诊臟腑定位
脾與胃合,肝與膽合,腎與膀胱合,皆足經也。其臟腑皆相根据附,則其诊候亦應同在一
部。
如左关候肝、膽,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腎與膀胱是已。肺與大腸合,心與小腸合,心包絡
與三焦合,皆手經也。其臟腑不相根据附,則其诊候亦不必同在一部。按《内經》云:尺外以
候
腎,尺裏以候腹。又云: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是以大腸當候於右尺
之裏,小腸當候於左尺之裏,三焦分立上、中、下三部。如此,則左心、小腸,右肺、大腸
之谬,可不辨而自着矣。
续记
古方權量
古方湯液分两,大者每剂二十餘两,小有十餘两,用水六七升或一斗,煮取二三升或五
六升
,并分三服,一日服尽,爲剂似乎太重,後世学人,未敢遵式。按陈無择《三因方》云:汉
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則汉方當用半两钱二枚爲一两。且以术附湯方校,若用汉两计,
一百八十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若分三服,則是今之七钱半重一服。此說最有根据。
《千金》以古三两爲今一两,古三升爲今一升。仍病其多,不如陈說爲是。
续记
火齊湯
仓公治病,恒用火齊湯,而其方不傳。刘宗浓云即古方黄連解毒湯是。未知何据?按仓
公用
治齊郎中令之涌疝中熱,不得前溲;齊王太後之風瘅熱客脬,難於大小便,溺赤。則亦清寒
彻熱之剂也夫!
续记
蟯瘕
蟯瘕爲病,腹大,上黄,肤粗,循之戚戚然。上黄,面黄也。蓋即今人虫蛊之病,腹大
、面黄而肌肤粗涩者也。
续记
葱豉湯
《肘後》云:傷寒有數种,庸人卒不能分别,今取一藥兼疗者,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
,水
煮顿服,汗出即愈。按《本草》淡豉,治傷寒時,疾熱病发汗。元素云:葱茎白,通上下陽
氣。合而用之,故能通治數种傷寒。然其方亦有數變:一加葛根三两;一加升麻三两;若不
汗,更加麻黄三两,助之散也。一加米三合,益氣以出汗也。一加童便三升,汗出於陽而生
於陰,火多者宜之也。深师又加乌梅十四枚,葛根半斤,兼治煩滿也。《圣济总录》加人參
、萎蕤、羚羊角,治勞風项強急痛,四肢煩熱。《千金》加梔子、黄連、黄柏、大黄各半两
;一加生地、石膏各八两,生葛四两,爲表裏證治之别。以意斟酌,投之辄驗,诚良方也。
续记
枳實梔子豉湯
仲景治大病瘥後,勞复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廣剂加葱白、粟米、雄鼠粪。范汪加桂
枝、
大黄、麻黄;又方去梔、豉,加甘草、桂心、大黄、芒硝。《千金》加石膏、鼠粪。崔氏单
加鼠粪一味。《古今录驗》加麻黄、大黄;一加鼠粪、大黄;一去梔、豉,加鼠粪;一加鼠
粪、麻黄;一去梔子,加甘草、大黄、芒硝。许仁則又加葱白、生姜、干葛、麥冬、生地。
或主表,或主裏,或兼主表裏,或兼養,或兼滋,或表裏與滋養兼施,凡十餘變,而梔豉之
法尽矣。
续记
鹹寒
熱淫於内,治以鹹寒,《内經》之旨也。仲景疗傷寒,加芒硝於苦寒藥中。文仲又加芒
硝於甘
寒藥中,其方以生麥冬一升,生地黄一升,知母二两,生姜二两半,芒硝二两半,水煮,分
五服,取利爲度。由是,而鹹寒之用乃廣矣。
续记
酸苦涌泄
院河南治天行熱,解毒多用苦酒、猪膽、生艾汁、苦參、青葙、葶苈之属。《外台》单
用苦
參一两,酒煮,并服,取吐如烊胶便愈。張文仲疗傷寒、溫病等,三日以上,胸中滿,用苦
酒半升,猪膽一枚,和服,取吐。蓋即《内經》酸苦涌泄之义。然今人之用此者罕矣。
续记
五疰鬼氣
五疰鬼氣之病,或助正氣以辟之,如苏合香丸之属是也;或假鬼氣以引之,如死人枕、
天靈
蓋之属是也。徐嗣伯、刘大用恒用此法,而嗣伯云:鬼氣伏而不起,故令人沉滞,得死人
枕,促之魂氣飞越,不得攸附體,故尸疰可瘥。刘氏治妇人因人入庙,爲邪鬼所凭,致精采
荡越,與死人枕煎湯飲之,大瀉數行而愈。則是死人之枕引鬼氣,或从上越,或从下出,隨
其攸利,與草木氣味升降浮沉,各具一體性者不同。今人亦罕有闻用之者矣。
《千金》疗尸疰方:发灰、杏仁,熬令紫色,等分,捣如泥,以猪膏和酒服,如桐子三
丸,
日三,神良。愚謂此治血枯經絡涩闭成勞者之良方也,亦即百勞虫之意,而氣味和调,可
以無弊,或以桃仁易杏仁,亦得。
续记
瘧
瘧之病,熱氣舍於營,寒氣居於衛。寒居於衛,則束其營之熱,不得外越;熱舍於營
,則阻
其衛之寒,不得内乘。氣相抑而适相持,是以傷寒易變,而瘧病不遷也。瘧邪不能自发,必
得人之正氣而後发,故曰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瘧邪外不在皮肤,内不在臟腑,是以汗之而不从外泄,下之而不从裏出也。
風氣常在,瘧有時而休。常在者,其氣舒;蓄而作者,其氣暴,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也。
瘧发已而邪遞浅者,其作日蚤;发已而复伏愈深者,其作日晏。日蚤者易已,日晏者難
已。
其始晏而终蚤者,邪氣下行极而之上也。是以瘧病欲愈,一日反二三发,其邪愈浅,辄與衛
氣相簿故也。
瘧之爲病,邪正分争,往來不已,有戰之义也。治之必先助其正氣,或急去其邪氣。蓋
正旺
則邪自解,邪去則正亦安也。今有人體虛患瘧,不數日而作渐晏,势渐衰,神氣反昏而不可
救,非正虛而邪陷之故歟?
续记
陰陽交
陰陽交之病,古有其名,而無能抉其义者。愚謂“交”非交通之謂,乃错乱之謂也。陰
陽错
乱,而不可复理,攻其陰則陽捍之不得入,攻其陽則陰持之不得通,故曰交者死也。郭白云
所謂即是两感之病,蓋从汗出而熱不退处悟入。然两感究竟是陰陽齊病,而非陰陽交病,是
以與先表後裏,或表裏并治之法,以其未尝混合爲一也。
续记
崩中下血
妇人崩中下血,多因溼熱傷脾胃而致。蓋脾统血,傷則失守也。醫者不知其脾溼,而但
與固脱之剂,血虽止而溼转鬱矣。是以崩中之後,多成胀滿、黄病,醫多不能識此。
续记
耳聾治肺鼻塞治心
古云:耳聾治肺,肺主声;鼻塞治心,心主臭。愚謂耳聾治肺者,自是肺經風熱、痰涎
闭鬱
之症。肺之絡会於耳中,其氣不通,故令耳聾,故宜治其肺,使氣行則聾愈。夫声从外入,
非無声也,有声而不能入也,而謂肺主声何哉?其鼻塞治心者,經云:心肺有病,而鼻爲之
不利。治心者,蓋以利鼻,豈曰致臭哉?
续记
噎膈反胃之辨
噎膈、反胃,自是二病,世醫每連称而并舉之者,丹溪實作之俑也。丹溪曰:其槁在上
,近
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爲近,食虽可入,良
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是以噎膈分上、下二病,而以反胃属之膈,殊欠分明。愚謂
噎膈之所以反胃者,以食噎不下,故反而上出,若不噎則并不反矣。其反胃之病,則全不噎
食,或迟或速,自然吐出,與膈病何相干哉?二者病本不同,治法亦異,不可不辨!
续记
瀉痢不同
痢與泄瀉,其病不同,其治亦異。泄瀉多起寒溼,寒則宜溫,溼則宜燥也;痢病多成溼
熱,
熱則宜清,溼則宜得也。虽泄瀉亦有熱症,然毕竟寒多於熱;痢病亦有寒症,然毕竟熱多於
寒。是以泄瀉經久,必傷胃陽,而腫胀、喘滿之變生;痢病經久,必損其陰,而虛煩、痿廢
之疾起。痢病兜涩太早,溼熱流注,多成痛痹;泄瀉疏利或过,中虛不复,多作脾勞。此予
所亲历,非臆說也。或曰:熱則清而寒則溫是已,均是溼也,或从利,或从燥,何歟?曰:
寒溼者,寒从溼生,故宜苦溫燥其中;溼熱者,溼从熱化,故宜甘淡利其下。且燥性多熱,
利藥多寒,便利則熱亦自去,中溫則寒與俱消。寒溼必本中虛,不可更行渗利,溼熱鬱多成
毒,不宜益以溫燥也。
续记
溫病風溫溫疫溼溫溫毒溫瘧之異
溫病者,冬月伏寒化熱,至春而发,所謂春時陽氣发,於冬時伏寒者是也。風溫者,溫
病而
兼新風,发汗已則風氣去,而溫氣发,故身灼熱也。溫疫者,溫氣盛而成疠也。溼溫者,溫
氣而兼溼邪,溼能生溫,溫亦生溼也。溫毒者,溫氣发而不能遽散,怫鬱成毒,猶傷寒之有
陽毒、陰毒也。溫瘧者,溫病系在少陽,時作時止,乍进乍退者也。春溫之症,轻重不同。
旧有冬伏之寒邪,新感春時之風氣,其寒从風而并於外者轻,其風从寒而并於内者重矣。并
於内者治其内,毋遗其外;并於外者治其外,毋外其内。若旧伏之寒已變爲熱,而更感春時
之風,風熱相激,多成風瘧。其引之而隨出者轻,其发之而转陷者危矣。又有七情、飲飽、
勞倦之人,复受六氣風寒暑溼之邪,若内就外而甚於外者,先治其外而後调其内;若外就内
而甚於内者,先治其内而後调其外。王好古云:治内兼外者,不可寒下,若寒下,則經邪陷
於内矣;治外兼内者,不可熱发,若熱发,則益中熱於外矣。又曰:外重而内轻者,先治其
外,後治其内;若積寒傷冷,脉已从陰,虽有标病,不须治标,獨治内也,内既得溫,标病
不
发而自愈。何以然?发表之藥不远熱也。故曰:陰症治本不治表,表本俱得;治标不治本,
标本俱失。
溫邪之发,陰必先傷,设有當行解散者,必兼滋陰之品於其中。昔人於葱豉湯中加童便
,於梔豉湯内加地黄、麥冬,亦此意也。
溫毒发班,與傷寒发斑不同。溫毒之邪,从内之外;傷寒之邪,从外入内。是以溫毒发
斑者
,邪氣離裏而之表,其症轻;傷寒发斑者,邪氣盛於内而見於外,其症重。盛於内者,必使
下泄,而後者可去,华元化所謂须要下之,不可留於胃中是也;之於外者,可从表而出之,
郭白云所謂其毒久鬱而发,病不在裏,故不可下,必隨表症治之,當用藥解肌熱者是也。
续记
目赤腫痛
目赤腫痛,人知降火,而不知活血,所以多不得力,只用四物湯,内地黄用生,芍藥用
赤,
加酒蒸大黄、赤茯苓、薄荷叶,治之甚妙,此戴复庵法。餘謂目赤腫痛,人知活血,而不知
治痰。脾胃壅滞,積熱生痰,積痰生熱,辗转相因,氣冲頭目,昏痛不已者,须用半夏、石
菖蒲、黄芩、枳實、茯苓、陈皮,微兼菊花、白蒺藜之属治之。
续记
口糜
王肯堂治许少薇口糜,謂非干姜不愈,卒如其言。又从子懋,亦患此,势甚危急,欲
飲冷
水,與人參、白术、干姜各二钱,茯苓、甘草各一钱,煎成冷冻飲料,日數服,乃已。蓋土溫則
火斂,人多不能知。此所以然者,胃虛食少,腎水之氣逆而乘之,則爲寒中,脾胃虛衰之火
被迫上炎,作爲口疮。其症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是也。
续记
冷勞
虛勞之人,氣血枯耗,生氣不榮,則内生寒冷,張鸡峰所謂冷勞者是也。宜建中、复脉
、八
味腎氣之属,甘溫辛润,具生陽化陰之能者治之。亦有邪氣淹滞,經絡瘀鬱者,元珠所謂體
虛之人,最易感於邪氣,當先和解,微利微下之,次則调之。醫不知而遽行補剂,邪氣不解
,往往致死。是故虛勞之治,固不必專以補陰降火爲事也。
续记
熱風
熱風,熱化爲風也。患人頭目昏眩痛,口鼻燥,熱氣出,微惡風,時時有熱者是也。是
虽辛
凉,不能解之。孟诜云:患熱風人,宜食牛乳,謂其氣味甘寒,而性濡润,能使肌熱除而風
自熄。求之草木,芦根、蔗浆、梨汁之属,性味相似,亦《内經》風淫於内,治以甘寒之旨
也。
续记
食鹹頭汗出
一人食鹹,頭汗如注,食淡則否。诊之心脉獨大而搏指,因問曰:燥欲飲乎?曰:然。
每晨
起舌必有刺,因悟所以頭汗出者,心火太盛,而水不胜之也。味鹹属水,而能降火,火與水
搏,火盛水微,不能胜之而反外越也。其出於頭者,水本润下,而火性炎上,水爲火激,反
从
其化也。食淡則否者,鹹味涌泄爲陰,淡味渗泄爲陽,陽與陽从,不相激射,故得遂其渗泄
之性而下行也。
续记
雜識
醫悟融会群經,贯穿百家,不爲名言高論而义理自着,以视夸大其言而不适於用者,奚
啻霄壤!
醫讀平易簡要,可爲中人以下說法,要非熟讀群書,通晓方藥者,不能爲此。
正本書辨論古方铢量權衡,甚爲详悉,以及唐宋醫局官制醫書本草湯液脉病,并有卓見
。亦好古博雅之士歟!
韩氏十四藥定經因時和解之法,极意分晰,而眉目未清,絕無准绳,而多所裁制。逞一
己之私意,乱先圣之旧章,不足爲後学法也。
跋
夫治病猶治国也。治国者,必审往古理乱之事迹,與正治之得失,而後斟之以時,酌之
以势
,而後从而因革之;治病者,必知前哲察病之機宜,與治疗之方法,而後合之氣體,辨之方
土,而从而損益之。蓋未有事不师古,而有济於今者;亦未有言之無文,而能行之远者。予
自弱冠,即喜博涉醫学,自轩岐以迄近代諸書,搜览之下,凡有所得,或信或疑,辄笔諸簡
,虽所見未廣,而日月既多,卷帙遂成。昔真西山修《讀書记》謂门人曰:此人君爲治之门
,如有用我者,執此以往。予之是集,即西山讀書记之意也,執此以往,亦可以應變無窮矣
。
饲鹤山人尤怡識
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
羅氏論虛勞之證,都因邪伏、血鬱而得,不獨陰虧一端也。至晚寒熱時减時增,其爲陽陷入陰可知。滋腎生肝,最爲合法,略加損益,不必更張可也。
熟地 白芍 丹皮 茯苓 懷藥 柴胡 鱉甲 炙草
真陽氣弱,不榮於筋則陰縮,不固於裏則精出,不衛於表則汗泄,三者每相因而見。其病在三陰之樞,非後世方法可治。古方八味丸,專服、久服,當有驗也。眩暈,嘔惡,胸滿,小便短而數,口中乾,水虧於下,風動於上,飲積於中,病非一端。
羚羊角 钩藤 半夏 小生地 天麻 竹茹 廣皮 茯苓
肝陽化風,逆行脾胃之分,液聚成痰,流走肝膽之絡,左體麻痹、心膈痞悶所由來也。而風、火性皆上行,故上有火升、氣逆、鼻衄等症,此得之饑飽勞鬱,積久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矣。治法清肝之火,健脾之氣,亦非旦夕可圖也。
羚羊角 橘红 白术 枳實 天麻 半夏 茯苓 甘草 麥冬
肺陰不足,肺熱有餘,咳則涕出,肌體惡風,是熱从竅泄,而氣不外护也。他臟虽有病
,宜先治肺。
阿胶杏仁贝母北參兜铃茯苓炙草糯米
干呛無痰,是肝氣冲肺,非肺本病。仍宜治肝,兼滋肝氣可也。
川連白芍乌梅甘草當歸牡蠣茯苓
絡脉空隙,氣必游行作痛。最虑春末夏初,地中陽氣上升,血从氣溢。趁此绸缪,當填
精益
髓。蓋陰虛咳嗽,是他臟累及於肺,若治以清凉,不但病不能去,而胃傷食减,立成虛損,
難爲力矣。
海參熟地金樱膏麋角胶湘莲肉北味萸肉懷藥茯神芡實
即将二膏捣丸。
陰不足而陽有餘,肝善逆而肺多鬱。脉數,氣喘,咳逆見血,胁痛。治宜滋降,更宜靜
養。不尔,恐其血逆不已也。
小生地荆炭白芍童便鬱金小蓟藕汁
離經之血未净而鬱於内,寒熱之邪交煽而乱其氣,是以腹滿,嘔泄,寒熱,口燥。治當
平其乱氣,导其積血。元氣虽虛,未可骤補也。
丹皮楂炭泽兰赤芍鬱金丹參牛膝小蓟
凡有瘀血之人,其陰已傷,其氣必逆。兹以血紫黑無多,而胸中滿悶,瘀猶未净也;而
舌绛
無苔,則陰之虧也;嘔吐不已,則氣之逆也。且頭重、足冷,有下虛上脱之虛;惡寒、谵语
,爲陽弱氣馁之征。此症補之不投,攻之不可,殊属棘手!
人參茯苓山漆吴萸乌梅牡蠣川連鬱金
少陰爲陰之樞,内司启闭,虛則失其常矣。宜以法壮其樞,或通或塞,皆非其治。
熟地杞子菟丝茯苓丹皮萸肉懷藥沙苑
中氣虛寒,得冷即瀉,而又火升、齿衄等症,古人所謂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積久之沉
寒。此當溫補中氣,俾土浓則火自斂。
人參茯苓白术炙草干姜益智仁
肺實於上、腎虛於下、脾困於中之候也。然而實不可攻,姑治其虛;中不可燥,姑溫其
下。且腎爲胃关,而火爲土母,或有小補,未可知也。
金匮腎氣丸
汗出偏沮,脉來不柔,時自歇止,肝陽有餘,而胃陰不足,於是稠痰濁火,扰動於中,
壅滞於外。目前虽尚安和,然古人治未病不治已病,知者見微知着,自當加意调摄爲佳。
人參川斛南枣半夏茯苓炙草麥冬丹皮小麥
表虛易感風邪,裏虛易作瀉,上虛則眩,下虛則梦泄。宜玉屏風散。
黄防風白术茯苓牡蠣炙草
脐中時有溼液腥臭,按脉素大,此少陰有溼熱也。六味能除腎间溼熱,宜加减治之。
六味去山藥,加川柏萆车前女贞
下體失血之餘,陰氣必傷,邪乃乘虛直入陰中,挟身中之虛陽而上逆,頭熱、肢冷、咳
呛、
氣冲,至夜尤甚,皆其驗也。此症邪少虛多,下虛上實,不與大概時病同法。此愚一偏之見
也,未識高明以爲然否?
生地白芍茯苓麥冬炙草元參
瘧发而血上下溢,得之中虛,而邪复扰之也。血去既多,瘧邪尚炽,中原之扰猶未已也
。谁
能必其血之不复來耶?谨按古法中虛血脱之症,从無獨任血藥之理。而瘧病經久,亦必先固
中氣。兹拟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瘧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人參於术炮姜炙草
心者藏之臟,心太勞則神散而心虛,心虛則腎氣乘之,故恐,經所謂厥氣上則恐也。是
病始因
心而及腎,继因腎而心益困矣。經云:心欲軟,腎欲堅。心軟則善下,故軟之必鹹;腎堅則
不浮,堅之者必以苦。又云:高者抑之,散者收之。治心腎神志不收者,法必本乎此。以心
爲血臟,腎爲精臟;欲神之守,必養其血,欲志之堅,必益其精。則甘润生陰、质量味浓之
品,又足爲收神志之地也。
人參川連懷藥天冬熟地茯神五味牡蠣萸肉柏仁桂心
骤驚恐惧,手足逆冷,少腹氣冲即厥,陽縮,汗出。下元素虧,收摄失司,宜乎助陽
以補纳;第消渴、心悸、忽然腹中空洞,此風消肝厥,非桂、附刚剂所宜。
炒黑杞子舶茴香當歸桂木紫石英白龍骨细辛
肝陰素虧,風溫扰之,发爲痉病,神昏,齿,螈不定。法當滋養肝陰,以榮筋脉;
清涤痰熱,以安神明者也。若能應手,尚可無虑。
羚羊角茯神钩藤川贝真阿胶鲜菖蒲鲜竹沥
風熱上甚,頭痛不已,如鸟巢高巅,宜射而去之。
制军犀角川芎细茶
此腎厥心痛,背胀映及腰中。议用许学士香茸丸。
鹿茸杞子沙苑大茴香麝香
欠咳胁痛,不能左侧。病在肝,逆在肺,得之情志,難以骤驱。治法不當求肺,而當求
肝。
阿胶白芍茯苓丹皮茜草炙草鲍鱼湯代水
肝臟失调,侵脾則痛,侮肺則干咳。病从内生,非外感客邪之比,是宜内和臟氣,不當
外夺衛氣者也。但脉弱而數,形瘁色槁,上熱下寒,根本已漓,恐難全愈,奈何?
當歸建中湯
風氣乘虛入於腎絡,腰中痛,引背胁。宜寄生湯,補虛通絡祛風。
生地當歸黑豆獨活懷藥杜仲白蒺炙草桑寄生
肺之絡会於耳中。肺受風火,久而不清,竅與絡俱爲之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耳聾、耳鸣
不闻音声也。兹當清通肺氣。
苍耳薄荷桔梗連翘辛夷黄芩山梔杏仁甘草木通
風熱久蓄脑髓,发爲鼻渊,五年不愈。此壅疾也,則宜通,不通則不治。
犀角苍耳黄芩杏仁川芎鬱金
寒熱後,邪走手少陰之脉,猝然不语,肩臂牵引不舒。宜以辛通之。
菖蒲远志甘草木通當歸丹皮丹參茯伸
脾虛生溼,氣爲之滞,血爲之不守。此與血熱經多者不同。
焦术泽瀉白芍陈皮炙草茯苓川芎牛角灰
胎前病子腫,产後四日即大泄,泄已一笑而厥,不省人事,及厥回神清,而右胁前後痛
至今三月餘矣。形瘦,脉虛,食少,腹都滿,足渐腫,小便不利。此脾病傳心,心不受邪,
即傳之肝,肝受病而更傳之脾也。此五臟相贼,與六腑食氣水血成胀者不同,所发補攻遞进
,而絕無一效也。姑拟泄肝和脾法治之。
台术木瓜廣皮椒目茯苓白芍
{{未校訂}}
[[Category:中醫]]
b6hp1x9p5la2tx6s39os0g9q8o0hgph
醫宗金鑒
0
762024
2171951
2033573
2022-08-14T02:33:37Z
Franklyzzm
6560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醫宗金鑒
|author=吳謙
|section=
|times=清
|previous=|next=|type=|from=
|notes=}}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外科卷上|外科卷上]]
*[[/外科卷下|外科卷下]]
{{清朝作品}}
2nnz94j1v2iwcatl4aah2lgw437rwla
十四經發揮
0
770157
2171944
1346434
2022-08-14T02:26:41Z
Franklyzzm
6560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十四经发挥
|author=元·滑寿撰
|section=
|times=元·滑寿撰
|y=|m=|d=|previous=|next=|type=|from=
|notes=中医瑰宝苑
十四经发挥
元·滑寿撰
建档: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 张永贤副院长 }}
1=标题= 新刊十四经络发挥
== 序 ==
十四经发挥者,发挥十四经络也。经络在人身: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凡十有二,而云十四者,并任,督二脉言也。任,督二脉何以并言?任脉直行於腹,督脉直行於背,为腹背中行诸穴所系也。手太阴肺经,左右各十一穴;足太阴脾经,左右各二十一穴;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二十穴;足阳明胃经,左右各四十五穴;手少阴心经,左右各九穴;足少阴肾经,左右各二十七穴;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各十九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各六十三穴;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各九穴;足厥阴肝经,左右各十三穴;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各二十三穴;足少阳胆经,左右各四十三穴;兼以任脉中行二十四穴,督脉中行二十七穴,而人身周矣。
医者明此,可以 ,可以灸,可以汤液投之,所向无不取验。後世医道,不明古先圣王救世之术,多废不讲, ,灸,汤液之法;或歧为二,或叁为三,其又最下则 行者百一,灸行者什二,汤液行者什九而千万。抑何多寡之相悬耶!或者以 误立效,灸次之,而汤液犹可稍缓乎?是故业彼者多,业此者寡也。噫!果若是,亦浅矣 哉,其用心也!
夫医之治病,犹人之治水,水行於天地,犹血气行於人身也,沟渠亩浍,河泖川渎,皆其流注交际之处,或壅焉,或塞焉,或溢焉,皆足以害治而成病,苟不明其向道,而欲治之,其不至於泛滥妄行者,否也;医之治病,一迎一随,一补一泻,一汗一下,一宣一导,凡所以取其和平者,亦若是耳,而可置经络於不讲乎?
滑伯仁氏有忧之,故为之图,为之注,为之歌,以发挥之;周悉详尽,曲畅旁通,後之医者,可披卷而得焉,伯仁氏之用心亦深矣哉!後伯仁氏而兴者,有薛良武氏焉,良武氏潜心讲究,其所自得,亦已多矣。乃复校正是书而刊诸梓,欲以广其传焉,推是心也,即伯仁氏之心也。良武名铠,为吴之长洲人,有子曰己者,今以医判南京太医事,尤以外科名,而外科者,特其一也,君子谓其能振家业云。
嘉靖戊子冬闰十月望日,前进士姑苏西阊盛应阳斯显书于金陵官寓
1=标题=
== 十四经发挥序 ==
人具九脏之形,而气血之运,必有以疏载之,其流注则曰历,曰循,曰经,曰至,曰抵;其交际则曰会,曰过,曰行,曰达者;盖有所谓十二经焉。十二经者,左右手足各备,阴阳者三,阴右而阳左也,阳顺布而阴逆施也。以三阳言之,则太阳,少阳,阳明;阳既有太少矣,而又有阳明者何?取两阳合明之义也。以三阴言之,则太阴,少阴,厥阴;阴既有太少矣,而又有厥阴者何?取两阴交尽之义也。非徒经之有十二也,而又有所谓孙络者焉;孙络之数,三百六十有五,所以附经而行,周流而不息也。
至若阴阳维 ,冲,带六脉,固皆有所系属,而唯督,任二经,则包乎腹背而有专穴;诸经满而溢者,此则受之,初不可谓非常经而忽略焉,法宜与诸经并论,通考其隧穴六百五十有七者,而施治功,则医之神秘尽矣。盖古之圣人契乎至灵,洞视无隐,故能审系脉之真,原虚实之变,建名立号,使人识而治之。虽後世屡至抉膜导窍,验幽索隐,卒不能越其范围,圣功之不再,壹至是乎?由此而观,学医道者,不可 不明乎经络,经络不明,而欲治夫 疾,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也决矣。
濂之友滑君,深有所见於此,以内经骨空诸论,及灵枢本输篇,所述经脉辞旨简严,读者未易即解,於是训其字义,释其名物,疏其本旨,正其句读,厘为三卷,名曰十四经发挥。复虑隧穴之名,难於记忆,联成韵语,附於各经之後,其有功於斯世也,不亦远哉!世之着医书者,日新月盛,非不繁且多也,汉之时,仅七家耳,唐则增为六十四,至宋遂至一百七十又九,其发明方药,岂无其人;纯以内经为本,而弗之杂者,抑何其鲜也!
若金之张元素,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四家,其立言垂范,殆或庶几者乎?今吾友滑君起而继之,凡四家微辞秘旨,靡不贯通,发挥之作,必将与其书并传无疑也。呜呼!橐 一身之气机,以补以泻,以成十全之功者,其唯针砭之法乎。若不明於诸经而误施之,则不假锋刃而戕贼人矣。可不惧哉!
纵诿曰:九针之法,传之者盖鲜,苟以汤液言之,亦必明於何经中邪,然後法何剂而治之;奈何粗工绝弗之讲也。滑君此书,岂非医涂之舆梁也欤!濂故特为序之以传,非深知滑君者,未必不以其言为过情也。滑君名寿,字伯仁,许昌人,自号撄宁生,博通经史诸家言,为文辞温雅有法,而尤深於医。江南诸医,未能或之先也。所着又有素问钞,难经本义,行於世。难经本义,云林危先生素尝为之序云。
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金华宋濂谨序
1=标题=
== 十四经发挥序 ==
观文於天者,非宿度无以稽七政之行。察理於地者,非经水无以别九围之域。矧夫人身而不明经脉,又乌知营卫之所统哉。此内经灵枢之所由作也。窃尝考之,人为天地之心,三材盖一气也。经脉十二,以应经水,孙络三百六十有五,以应周天之度,气穴称是,以应周期之日。宜乎营气之营於人身,昼夜环周,轶天旋之度,四十有九。或谓卫气不循其经,殆以昼行诸阳,夜行诸阴之异,未始相从,而亦未尝相离也。
夫日星虽殊,所以丽乎天者,皆阳辉之昭者也。河海虽殊,所以行乎地中者,实一水之流衍也。经络虽交相贯属,所以周於人身者,一营气也。噫!七政失度则灾眚见焉。经水失道,则洚潦作焉。经脉失常,则所生是动之疾,繇是而成焉。以故用 石者,必明俞穴,审开阖,因以虚实,以补泻之。此经脉本输之旨,尤当究心,灵枢世无注本,学者病焉;许昌滑君伯仁甫,尝着十四经发挥,专疏手足三阴三阳及任督也。观其图章训释,纲举目张,足以为学者出入向方,实医门之司南也。既成将锓锌以传,徵余叙其所作之意,余不敏,辄书三材一气之说以以归之。若别经络骨度之属,则此不暇备论也。至正甲辰中秋日,四明吕复养生主书於票骑山之樵舍。
1=标题=
== 自 序 ==
人为血气之属,饮食起居,节宜微爽,不能无疾。疾之感人;或内或外,或小或大,为是动,为所生病,咸不出五脏六腑,手足阴阳。圣智者兴,思有以治之,於是而入者,於是而出之也。上古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其有疾,率取夫空穴经隧之所统系。视夫邪之所中,为阴,为阳,而灸刺之,以驱去其所苦,观内经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为灸者四三,其他则明 刺,无虑十八九。 之功,其大矣。
厥後方药之说肆行, 道遂寝不讲,灸法亦仅而获存。 道微而经络为之不明;经络不明,则不知邪之所在。求法之动中机会,必捷如响,亦难矣。若昔轩辕氏岐伯氏斤斤问答,明经络之始末,相孔穴之分寸,探幽摘邃。布在方册。亦欲使天下之为治者。视天下之疾,有以究其七情六淫之所自,及有以察夫某为某经之陷下也。某为某经之虚若实,可补泻也。某为某经之表 ,可汗可下也。 之,灸之,药之,饵之,无施不可,俾免夫 蹙呻吟,抑已备矣。远古之书,渊乎深哉!
於初学或未易也,及以灵枢经本输篇,素问骨空等论,裒而集之。得经十二,任督脉之行腹背者二,其隧穴之周於身者,六百五十有七,考其阴阳之所以往来。推其骨之所以驻会,图章训释,缀以韵语,厘为三卷;目之曰十四经发挥。庶几乎发前人之万一,且以示初学者,於是而出入之向方也。乌乎!考图以穷其源,因文以求其义,尚不戾前人之心。後之君子,察其勤而正其不逮,是所望也。至正初元闰月六日,许昌滑寿自序。
1=标题=
== 十四经发挥凡例 ==
一、十二经所列次第,并以流注之序为之先後,附以任督二奇者,以其有专穴也。总之为十四经云。一、注者,所以释经也。其训释之义,凡有三焉;训字一义也,释身体府藏名物一义也,解经一义也。其载穴法分寸,则圈以别之。一、各经既於本经详注处所,其有他经交会处,但云见某经,不必复赘。一、经脉流注,本经曰历,曰循,曰至,曰抵;其交会者曰会,曰过,曰行。其或经行之处,既非本穴,又非交会,则不以右例统之。一、奇经八脉,虽不若十二经之有常道,亦非若诸络脉之微妙也。任督二脉之直行者,既已列之十四经,其阴阳维, ,冲,带六脉,则别具辑编,以叁考。
1=标题=
== 十四经发挥卷上 ==
=== 手足阴阳流注篇 ===
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三阴:谓太阴,少阴,厥阴。三阳:谓阳明,太阳,少阳也。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相合为十二经也。手三阴:谓太阴肺经,少阴心经,厥阴心包经。手三阳:谓阳明大肠经,太阳小肠经,少阳三焦经。足三阴:谓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足三阳:谓阳明胃经,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谓之经者:以血气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分袤行体者言也。
手之三阴:从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手三阴从藏走至手:谓手太阴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阴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手厥阴起胸中,至出中指之端。手三阳从手走至头:谓手阳明起大指次指之端,至上挟鼻孔。手太阳起小指之端,至目内眦。手少阳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锐眦。足三阳从头走至足:谓足阳明起於鼻,至入中指内间。足太阳起目内眦,至小指外侧端。足少阳起目锐眦,至入小指次指间。足三阴从足走入腹:谓足太阴起大指之端,至属脾络胃。足少阴起足心,至属肾络膀胱。足厥阴起大指聚毛,至属肝络胆。足三阴虽曰从足入腹,然太阴乃复上膈挟咽,散舌下;少阴乃复从肾上,挟舌本;厥阴乃复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兼手太阴从肺系横出腋下;手少阴从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阴循胸出侸,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谓诸阴脉,皆至颈胸而还者也。而厥阴则又上出於巅,盖厥阴阴之尽也,所以然者,示阴无可尽之理,亦犹易之硕果不食,示阴无可尽之义也。然易之阴阳以气言,人身之阴阳以藏象言,气则无形,而藏象有质,气阳而质阴也。然则无形者贵乎阳,有质者贵乎阴欤?
络脉传注,周流不息。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络於十二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他经之交,亦由是焉。传注周流,无有停息也。夫十二经之有络脉:犹江汉之有沱潜也,络脉之传注於他经,犹沱潜之旁导於他水也;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阳明。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挟口鼻,而交於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阴。手少阴则直自本经少冲穴,而交於手太阳,不假支授,盖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眦,而交於足太阳。足太阳之支者,从 内左右别下合 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於足少阴。足少阴之支者,从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阴。手厥阴之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阳。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後出,至目锐眦而交於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阴。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於手太阴也。
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於身者也。通结上文,以起下文之义。经脉之流行不息者;所以运行血气,流通阴阳,以荣养於人身者也。不言络脉者,举经以该之。
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始於中焦,注手太阴,终於注足厥阴,是经脉之行一周身也。
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气,营气。纪,统纪也。承上文言经脉之行:其始则起自中焦,其气则常以平旦为纪也。营气,常以平旦之寅时为纪,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阴,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气行则血行,可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者:言一昼夜漏下百刻之内,人身之经脉流行,无有穷止,与天同一运行也;盖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为一周天,而终一昼夜。人之荣卫,则以五度周於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终一昼夜,适当明日之寅时,而复会於手太阴,是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或云:昼夜漏刻有长短,其营气盈缩当何如?然漏刻虽有短长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缩也。右本篇正文,与金兰循经同。
1=标题=
== 十四经发挥卷中 ==
=== 十四经脉气所发篇 ===
2=标题=
==== 太阴太肺经穴歌 ====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手太阴,肺之经。凡十一穴、左右二十二穴。○是经多气少血。肺之为藏:六叶两耳,四垂如盖,附着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诸藏清浊之气,为五藏华盖云。
手太阴之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起,发也。络,绕也,还复也。循,巡也,又依也治也。属,会也。中焦者,在胃中 ,当脐上四寸之分。大肠,注见本经。胃口,胃上下口也。胃上口,在脐上五寸上 穴。下口,在脐上二寸下 穴之分也。膈者,隔也;凡人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所以遮膈浊气,不使上薰於心肺也。手太阴起於中焦:受足厥阴之交也,由是循任脉之外,足少阴经脉之 ,以次下行,当脐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绕络大肠;手太阴阳明相为表 也。乃复行本经之外,循胃上口,逦迤上膈而属会於肺,荣气有所归於本脏也。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肺系,谓喉咙也;喉以候气,下接於肺。肩下侸上际曰腋。膊下对腋处为 ,肩肘之间也。 尽处为肘,臂节也。自肺脏循肺系出而横行,循胸部第四行之中府云门,以出腋下,下循 内,历天府侠白,行手少阴手心主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泽穴也。盖手少阴循 臂,出小指之 o中府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云门:在巨骨下,侠气户傍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天府:在腋下三寸 内廉动脉中。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尺泽:在肘中约文上动脉中。
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肘以下为臂。廉,隅也,边也。手掌後高骨傍,动脉为关。关前动脉为寸口。曰鱼,曰鱼际云者:谓掌骨之前,大指本节之後,其肥肉隆起处,统谓之鱼。鱼际,则其间之穴名也。既下肘中,乃循臂内,上骨之下廉,历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经渠太渊以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终也。端,杪也。○孔最穴:去腕上七寸。列缺:去腕侧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头指{当作食指}末,筋骨罅中络穴也。经渠:在寸口陷中。太渊:在掌後陷中。鱼际:在大指本节後内侧前脉中。少商: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白肉内宛宛中。
其支者,从腕後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臂骨尽处为腕。脉之大隧为经。交经者为络。本经终於出大指之端矣;此则从腕後列缺穴,达次指内廉出其端,而交於手阳明也。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 ,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馀:则肩背痛,风寒,寒字,疑衍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矢无度。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2=标题=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侫迎五里。臂 肩侳巨骨当。天鼎扶突禾侫接。终以迎香二十穴。手阳明,大肠之经。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o是经气血俱多。大肠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当脐右回十六曲。手阳明之脉: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大指次指:大指之次指,谓食指也。手阳明,大肠经也。凡经脉之道:阴脉行手足之 ,阳脉行手足之表,此经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阳穴,受手太阴之交,行於阳之分也。由是循指上廉,历二间三间,以出合谷两骨之间,复上入阳溪两筋之中。o商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二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三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後,内侧陷中。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阳溪:在腕中上侧两筋间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 外前廉,上肩。自阳溪而上,循臂上廉之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 外前廉,历肘侫,五里,臂 ,络 会,上肩,至肩侳穴也。o偏历:在腕中後三寸。温溜: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下廉: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上廉:在三里下一寸。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曲池: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肘侫:在肘大骨外廉陷中。五里:在肘上二寸,行向 ,大脉中央。臂 :在肘上七寸。 会:见手少阳经,手阳明之络也。肩侳:在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举臂有空。肩端两骨间,为侳骨。肩胛上际会处,为天柱骨。
出侳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会上,会於大椎。o巨骨穴: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中。大椎:见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阳明经脉外,络绕肺脏。复下膈,当天枢之分,会属於大肠。o缺盆,天枢:见足阳明经。
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头茎为颈。耳以下曲处为颊。口前小者为齿。其支别者:自缺盆上行於颈,循天鼎扶突上贯於颊,入下齿缝中。o天鼎:在颈,缺盆直扶突後一寸。扶突:在气舍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又云、人迎後一寸五分。
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口唇上,鼻柱下,为入中。既入齿缝,复出挟两口吻,相交於人中之分,左脉之右,右脉之左,上挟鼻孔,循禾侫迎香,而终以交於足阳明也。o人中穴:见督脉,为手阳明督脉之会。禾侫:在鼻孔下,挟水沟旁五分。迎香:在禾侫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乾,鼽衄,喉 ,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馀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2=标题= 足阳明胃经穴歌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侫经。地仓大迎颊车峙。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起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乃继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厉兑经穴终。足阳明、胃之经。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o是经气血俱多。胃大一尺五寸,纡屈曲伸,长二尺六寸。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文承浆。 ,鼻茎也,鼻出根为 。足阳明起於鼻两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於 中,过晴明之分,下循鼻外,历承泣,四白,巨侫,入上齿中,复出循地仓,挟两口吻环绕唇下,左右相交於承浆之分也。o迎香:手阳明经穴。晴明:足太阳经穴,手足太阳少阳足阳明五脉之会。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巨侫:在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地仓:挟口吻旁四分。承浆:见任脉,足阳明任脉之会。
却循颐後下廉,出大迎,循颊前,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腮下为颔。颔中为颐。俿前为发际。发际前为额颅。自承浆却循颐後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历下关,过客主人,循发际,行悬厘、颔厌之分,经头维,会於额颅之神庭。o大迎: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动脉。颊车:在耳下曲颊端陷中。下关: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则闭。客主人:接悬厌三穴,并足少阳经,皆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头维: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神庭穴:见督脉,足太阳阳明督脉之会。
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胸两旁高处为膺。膺上横骨为巨骨。巨骨上陷中。为缺盆。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历水突气舍入缺盆,行足少阴俞府之外下膈。当上 中 之分,属胃络脾。o人迎:在颈大脉动应手,挟结喉旁一寸五分。水突: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气舍:在颈直人迎下,挟天突陷中。缺盆:在肩下横胁陷中。俞府:见足少阴经。上 :见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中 :见任脉,手太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
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直行者:从缺盆而下,下乳内廉,循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下挟脐,历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诸穴,而入气冲中也。o气户:在巨骨下,俞府旁二寸陷中。库房: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屋翳:在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乳中穴:当乳是。乳根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不容:在幽门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承满:在不容下一寸。梁门:在承满下一寸。关门:在梁门下一寸。太乙:在关门下一寸。滑肉门:在太乙下一寸,下挟脐。天枢:在挟脐二寸。外陵:在天枢下一寸。大巨:在外陵下一寸。水道:在大巨下三寸。归来:在水道下二寸。气冲:一名气街,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宛宛中。自气户至乳根 去中行各四寸。自不容至滑肉门 去中行各二寸。自天枢至归来 去中行各二寸。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 ,下至气冲中而合。胃下口,下 之分。难经云:太仓下口为幽门者是也,自属胃处。起胃下口,循腹 ,过足少阴肓俞之外本经之 ,下至气冲中,与前之入气冲者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侴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抵,至也。股外为髀。髀前膝上起肉处为伏兔。伏兔後交文为髀关。挟膝解中为膑。胫骨为侴。跗,足面也。既相合气冲中,乃下髀关,抵伏兔,历阴市,梁丘,下膝膑中,经犊鼻,下循侴外廉之三里,巨虚上廉,条口,巨虚下廉,丰隆,解溪,下足跗之冲阳,陷谷,入中指内间之内庭,至厉兑而终也。o髀关:在膝上伏兔後交文中 一作交分。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盖上七寸。阴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梁丘:在膝上二寸,两筋间。犊鼻:在膝膑下,侴骨上,骨解大筋中。三里:在膝眼下三寸,侴骨外大筋内宛宛中,举足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矣。巨虚上廉:在三里下三寸,举足取之。条口:在下廉上一寸,举足取之。巨虚下廉:在上廉下三寸,举足取之。丰隆:在外踝上八寸,下侴外廉陷中,别走太阴。解溪:在冲阳後一寸五分,跗上陷中。冲阳: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去陷谷三寸。陷谷:在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後陷中。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厉兑: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叶。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行而下,入中指外间,与前之内庭厉兑合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此支自跗上冲阳穴,别行入大指间,斜出足厥阴行间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於足太阴。
是动:则病洒洒然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 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颈肿,喉 ,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侴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馀於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2=标题= 足太阴脾经穴歌二十一穴太阴脾。隐白大都太白抵。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坳。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足太阴,脾之经。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o是经多气少血。脾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着於脊之第十一椎。
足太阴之脉: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後,上内踝前廉。核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後两旁起骨为踝骨。足太阴起大指之端隐白穴,受足阳明之交也。由是循大指内侧白肉际大都穴,过核骨後,历太白,公孙,商丘,上内踝前廉之三阴交也。o隐白:在足大指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後陷中。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公孙:在足大指本节後一寸,别走阳明。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上侶内,循 骨後,交出厥阴之前。侶、腓肠也。由三阴交上侶内,循侴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阴经之前,至地机阴陵泉。o漏谷: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地机:在膝下五寸。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髀内为股。脐上下为腹。自阴陵泉上循膝股内前廉之血海箕门。迤逦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中极关元,复循腹结大横会下 ,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循本经之 ,下至中 下 之际,以属脾络胃也。o血海: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箕门:在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中。冲门:上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端约中动脉。府舍:在腹结下三寸。中极,关元:并见任脉,皆足三阴任脉之会。腹结:在大横下一寸三分。大横:在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脐旁。下 :见任脉下,足太阴任脉之会。腹哀:在日月一寸五分。日月:见足少阳经,足太阴,少阳,阳维之会。期门:见足厥阴经,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也。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去腹中行各四寸半。
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至胃长一尺六寸,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由腹哀上膈,循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由周荣外,曲折向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会中府上行,行人迎之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而终焉。o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举臂取之。天溪:在胸乡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胸乡:在周荣穴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周荣: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大包:在渊腋下三寸,渊腋见足少阳。中府:见手太阴经,足太阴之会也。人迎:见足阳明经。
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此支由腹哀别行,再从胃部中 穴之外上膈,注於 中之 心之分,以交於手少阴o中 , 中,并任脉穴。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 痛,腹胀,善噫,得後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厥,足大指不用。盛者:寸口大三 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2=标题= 手少阴心经穴歌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俕邃。神门少府少冲寻。手少阴,心之经。凡九穴,左右共十八穴。o是经多气少血。心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着於脊之第五椎。手少阴之脉:起於心中,出属心系,下膈,膈小肠。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後,并脊膂,细络相连,贯脊髓,与肾相通,正当七节之间;盖五脏系皆通於心,而心通五脏系也。手少阴经起於心,循任脉之外属心系,下膈,当脐上二寸之分,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支者,从心系出任脉之外,上行而挟咽系目也。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直者,复从心系,直上至肺脏之分。出循腋下,抵极泉也。穴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
下循 内後廉,行太阴心主之後,下肘内廉。自极泉下循 内後廉,行太阴心主两经之後,历青灵穴,下肘内廉,抵少海。o青灵:在肘上三寸,举臂取之。少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循臂内後廉,抵掌後兑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腕下踝为兑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後廉,历灵道,通里,至掌後锐骨之端,经阴,神门,入掌内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冲而终,以交於手太阳也。心为君主之官,示尊於他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於支别云。o灵道:在掌後一寸五分。通里:在腕後一寸陷中。阴:在掌後脉中,去腕五分。神门:在掌後锐骨之端陷者中。少府:在手小指本节後陷中,直劳宫。少冲:在手小指内廉端,去爪甲如韭叶。
是动:则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後廉痛,厥,当中热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2=标题=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後溪遇。腕骨阳谷可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走。 俞天宗及秉风。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天容上颧侫。却入耳中循听宫。手太阳,小肠之经。凡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o是经多气少血。小肠长三丈二尺,左回叠积十六曲。胃之下口,小肠上口也,在脐上二寸,水谷於是入焉。脐上一寸,为水分穴,则小肠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手太阳之脉: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臂骨尽处为腕。腕下兑骨为踝。本经起小指端少泽穴,由是循手外侧之前谷,後溪上腕,出踝中,历腕骨,阳谷,养老穴也。o少泽:在手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前谷: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後溪: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後陷中。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阳谷: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下陷中。养老: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脊两旁为膂。膂上两骨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一名 自养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内侧两骨之间,历小海穴,上循 外後廉,行手阳明少阳之外上肩,循肩贞, 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诸穴,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於两肩之上。o支正:在腕後五寸。小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肩贞: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 後陷中。 俞:在挟肩胶手少阳穴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天宗:在秉风後大骨下陷中。秉风:在天胶外肩小上 後,举臂有空。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肩中俞: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大椎:见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当 中之分络心,循胃系下膈,过上 ,中 ,抵胃下,行任脉之外,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 中,上 ,中 ,并见任脉会穴也。
其支者:别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目外角为锐眦。支者:别从缺盆,循颈之天窗,天容上颊,抵颧侫,上至目锐眦,过瞳子侫,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也。o天窗: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後,动脉应手陷中。天容:在耳曲颊後。颧侫:在面 骨下廉,锐骨端陷中。瞳子侫:足少阳经穴。听宫: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其支者:别挟上俢,抵鼻,至目内眦。目下为俢。目大角为内眦。其支者:别循挟上俢,抵鼻至目内眦睛明穴,以交於足太阳也。睛明,足太阳经穴。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拨,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2=标题=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足太阳穴六十三。晴明攒竹曲差叁。五处承光上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崭。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俞鬲俞注。肝俞胆俞脾俞同。胃俞三焦肾俞中。大肠小肠膀胱俞。中膂白环两俞输。自从大杼至白环。相去脊中三寸间。上侫次中复下侫。会阳承扶 殷门亚。浮俕委阳委中罅。 内挟脊附分当。太阳行背第三行。魄户膏肓与神堂。俫嘻鬲关魂门旁。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胞之肓。二十椎下秩边藏。合 以下 合阳是。承筋承山居其次。飞阳附阳泊昆仑。仆叁申脉连金门。京骨束骨交通谷。小指外侧至阴续。足太阳,膀胱之经。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o是经多血少气。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居肾下之前,大肠之侧。当脐上一寸水分穴之处,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也。水液由是渗入焉。足太阳之脉:起於目内眦,上额,交巅上。目大角为内眦。发际前为额。脑上为巅,巅,顶也。足太阳起目内眦睛明穴,上额,循攒竹,过神庭,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於巅上之百会也。o睛明:在目内眦。攒竹:在眉头陷中。神庭:见督脉,足太阳督脉之会也。曲差:在神庭傍一寸五分,入发际。五处:挟上星傍一寸五分。承光:在五处後一寸五分。通天:在承光後一寸五分。百会:见督脉,足太阳督脉之交会也。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支别者,从巅之百会,抵耳上角,过率谷,浮白,窍阴穴,所以散养於经脉也。率谷,浮白,窍阴三穴,见足少阳经,足太阳少阳之会也。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脑头髓也。颈上为脑。脑後为项。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後,循络却,玉枕,入络脑。复出下项,抵天柱也。o络却:在通天後一寸五分。玉枕:在络却後一寸五分,挟脑户傍一寸三分,枕骨上,入发际三寸。脑户:督脉穴,足太阳督脉之会。天柱:在颈大筋外廉,挟项,发际陷中。
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肩後之下为肩 。椎骨为脊。尻上横骨为腰。挟脊为膂。自天柱而下,过大椎,陶道,却循肩 内,挟脊两旁下行,历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下属膀胱也。o大椎:见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陶道:见督脉,足太阳督脉之会。大杼:在项後第一椎下。风门:在第二椎下。肺俞:在第三椎下。厥阴俞:在第四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膈俞:在第七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胆俞:在第十椎下,正坐取之。脾俞:在第十一椎下。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与脐平。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挟脊起肉。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伏而取之。自大杼至白环俞诸穴,并背部第二行,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 中。臀,尻也。挟腰 骨两旁为机。机後为臀。腓肠上,膝後曲处为 。其支者:从腰中循腰髁,下挟脊,历上侫,次侫,中侫,下侫。按腰髁即腰监骨,人脊椎骨有二十一节,自十六椎节而下为腰监骨,挟脊附着之处,其十七至二十凡四椎,为腰监骨所 附,而八侫穴则挟脊第一二空云云也,会阳在尾侱骨两旁,则二十一椎乃复见而终焉,又按:督脉当脊中起於长强,在二十一椎下,等而上之,至第十六椎下为阳关穴,其二十椎至十七椎皆无穴,乃知为腰监骨所 明矣。会阳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俕,委阳,入 中之委中穴也。o上侫: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挟脊陷中。次侫:在第二空挟脊陷中。中侫:在第三空挟脊陷中。下侫:在第四空挟脊陷中。会阳:在尾侱骨两旁。承扶:在尻臀下,股阴上,纹中。殷门:在肉俕下六寸。浮俕:在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委阳:在承扶下六寸,屈膝取之,在足太阳之後,出於 中外廉两筋间。委中:在 中央约文中动脉。
其支别者:从 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肉,过髀枢。膂肉曰胛,夹脊肉也。其支者:为挟脊两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诸穴。自天柱而下,从 内左右别行,下贯胛膂,历附分,魄户,膏肓,神堂,俫嘻,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肾,过髀枢也。股外为髀。楗骨之下为髀枢。o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魄户:在第三椎下。膏肓:在第四椎下,近五椎上,取穴时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毋令臂动摇。神堂:在第五椎下。噫嘻:在肩 内廉,挟第六椎下。膈关:在第七椎下,正坐开肩取之。魂门:在第九椎下。阳纲:在第十椎下。意舍:在第十一椎下。胃仓:在第十二椎下。肓门:在第十三椎下叉肋间。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并坐正取之。胞肓:在第十九椎下。秩边:在第二十椎下,并伏而取之。
循髀外後廉,下合 中,以下贯侶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侶,腓肠也。循髀外後廉,髀枢之 ,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 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阳穴,下贯侶内,历承筋,承山,飞阳,跗阳,出外踝後之昆仑,仆叁,申脉,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侧端之至阴穴,以交於足少阴也。o合阳:在膝约文中央下三寸。承筋:在侶肠中央陷中。承山:在侶肠下分肉间。飞阳:在外踝上七寸。跗阳:在外踝上三寸。昆仑: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仆叁: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申脉: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金门:在足外踝下。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束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後陷中。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至阳: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拨,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侶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俿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侶,脚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人迎足小於寸口也。
2=标题= 足少阴肾经穴歌足少阴二十七穴。涌泉然谷太溪溢。大锺照海通水泉。复溜交信筑宾连。阴谷横骨至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莅。肓俞商曲石关循。阴都通谷幽门辟。步廊神封灵墟位。神藏 中俞府既。足少阴,肾之经。凡二十七穴,左右共五十四穴。o是经多气少血。肾有两枚,状如石卵,色黑紫,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之第十四椎,前後与脐平直。足少阴之脉:起於小指之端,斜趋足心。趋,向也。足少阴起小指之下,斜向足心之涌泉穴,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後,别入跟中,上侶内,出 内廉。跟,足跟也。由涌泉转出足内踝然谷穴,上循内踝後太溪穴,别入跟中之大锺,照海,水泉,乃折自大锺之外,上循内踝,行厥阴太阴之後,经复溜,交信,过三阴交,上侶内,循筑宾,出 内廉,抵阴谷也。o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太溪:在足内踝後跟骨上,动脉陷中。大锺:在足跟後踵中。照海:在足内踝下。水泉:在太溪下一寸内踝下。复溜:在足内踝上二寸,动脉陷中。交信:在足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後。三阴交:见足太阴,足三阴之交会也。筑宾:在足内踝上侶分中。阴谷:在膝内辅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
上股内後廉,贯脊属肾,络膀胱。由阴谷上股内後廉,贯脊会於脊之长强穴。还出於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下,过关元,中极而络膀胱也。o长强:见督脉,足少阴少阳所结会,督脉别络也。横骨:在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千金云,在阴上横骨中,宛曲如却月中央是。大赫:在气穴下一寸。气穴:在四满下一寸。四满:在中注下一寸,气海旁一寸。中注:在肓俞下一寸。肓俞在商曲下一寸,去脐旁五分。自横骨至肓俞,考之资生经,去中行各一寸半,关元,中极,并任脉穴,足三阴任脉之会。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嘴,挟舌本。其直行者:从肓俞属肾处上行,循商曲,石关,阴都,通谷,诸穴。贯肝上,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 中,俞府,而上循喉咙,并人迎,挟舌本而终也。o商曲:在石关下一寸。石关:在阴都下一寸。阴都:在通谷下一寸。通谷:在幽门下一寸。幽门:挟巨阙旁各五分。商曲至通谷,去腹中行各五分。步廊: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神封:在灵墟下一寸六分陷中。灵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神藏:在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中: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自步廊至 中,去胸中行各二寸,并仰面而取之。人迎:见足阳明经。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两乳间为胸中。支者:自神藏别出绕心,注胸之 中,以交於手厥阴也。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地色, 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俁俁如是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癖,脊臀股内後廉痛,痿,厥,嗜卧,足心热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2=标题= 手厥阴心包经穴歌九穴心包手厥阴。天池天泉曲泽深。俕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备。手厥阴,心包之经。凡九穴,左右共十八穴。o是经多血少气。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漫 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或问手厥阴经,曰心主,又曰心包络,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经而言,则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实相火也。
手厥阴之脉:起於胸,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手厥阴,受足少阴之交,起於胸中,出属心包,由是下膈,历络於三焦之上 ,中 ,乃脐下一寸,下焦之分也。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侸上际为腋。自属心包,上循胸出侸,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 内之天泉穴,以介乎太阴少阴两经之中间,入肘中之曲泽也。o天池:在腋下三寸,乳後一寸,着侸直腋橛肋间。天泉:在曲腋下,去臂二寸,举臂取之。曲泽:在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得之。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俕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冲云。o俕门:在掌後,去腕五寸。间使:在掌後三寸,两筋间陷中。内关:在掌後,去腕二寸。大陵:在掌後,两筋间陷中。劳宫:在掌中央,屈无名指取之,资生经云,屈中指。以今观之,莫若屈中指无名指两者之间取之为妥。中冲: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
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小指次指、无名指也,自小指逆数之,则为次指云。支别者,自掌中劳宫穴别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阳也。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侸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盛者:寸口大十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2=标题=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傍。阳池外关支沟会。会宗三阳四渎配。天井合去清冷渊。消泺 会肩侫偏。天侫天牖仝翳风。 脉颅息角孙通。耳门禾侫丝竹空。手少阳,三焦之经。凡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o是经多气少血。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当胃上口。其治在 中,直两乳间陷者中。中焦在胃中 ,当脐上四寸,不上不下,其治在脐旁。下焦当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一寸。
手少阳之脉: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臂骨尽处为腕。 尽处为肘。手少阳起小指次指端关冲穴。上出次指之间,历液门,中渚,循手表腕之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循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乃上贯肘,抵天井穴也。o关冲: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液门:在手小指次指间陷中。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後间陷中。阳池:在手表腕上陷中。外关:在腕後二寸陷中,别走手心主。支沟:在腕後三寸,两骨间陷中。会宗: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三阳络: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四渎: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天井:在肘外大骨後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甄权云,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膝头取之,两筋骨罅。
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後,入缺盆,交 中,散络心包,下膈,偱? T焦。肩肘之间,膊下对腋处为 。从天井上行,循臂 之外,历清冷渊,消泺,行手太 阳之 ,阳明之外,上肩,循 会,肩侫,天侫,交出足少阳之後,过秉风,肩井,下入缺盆,复由足阳明之外而交会於 中,散布络绕於心包,乃下膈,当胃上口以属上焦,於中 以属中焦,於阴交以属下焦也。o清冷渊:在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消泺:在肩下臂外间,腋斜肘分下行。 会:在肩前廉,去肩头三寸。肩侫:在肩端 上举臂取之。天侫: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中。秉风:见手太阳经,手足少阳,手太阳,阳明之会。肩井:见足少阳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缺盆:足阳明经穴。 中:见任脉,心包相火用事之分也。中 ,阴交:见任脉,三焦之募,任脉所发也。其支者:从 中,上出缺盆,上项,挟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俢。脑户後为项。目下为俢。其支者:从 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循天牖上,挟耳後,经翳风, 脉,颅息,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孙,过悬厘,颔厌,及过阳白,睛明,屈曲下颊至俢,会颧侸之分也。o大椎:见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天牖:在颈大筋外,缺盆上,天窗後,天窗後资生经作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悬厘,颔厌:见足少阳经,手足阳明,少阳之交会也。翳风: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 脉:在耳本後,鸡足青脉中。颅息:在耳後青脉中。角孙:在耳郭中间上,开口有空。阳白:见足少阳经,手足阳明,少阳之会。睛明:见足太阳经。颧侸:见手太阳经,手少阳,太阳之会也。其支者:从耳後入耳中,却出,至目锐眦。此支从耳後翳风穴,入耳中,过听宫,历耳门,和侫,却出至目锐眦,会瞳子侫,循丝竹空,而交於足少阳也。o听宫:见手太阳经,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中。和侫:在耳前锐发下横动脉。瞳子侫:见足少阳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丝竹空:在眉後陷中。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後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2=标题= 足少阳胆经穴歌少阳足经瞳子侫。四十三穴行迢迢。听会客主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企。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及脑空。风池肩井渊液长,辄筋日月京门当。带脉五枢维道续。居侫环跳下中渎。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锺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毕。此经:头部,自瞳子侫至风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瞳子侫,至完骨 是一折。又自完骨外折,上至阳白,会睛明是一折。又自睛明上行,循临泣,风池是一折。缘其穴曲折外,多难为科牵,故此作一至二十,次第以该之。一瞳子侫,二听会,三客主人,四颔厌,五悬颅,六悬厘,七曲鬓,八率谷,九天冲,十浮白,十一窍阴,十二完骨,十三本神,十四阳白,十五临泣,十六目窗,十七正营,十八承灵,十九脑空,二十风池。足少阳,胆之经。凡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o是经多气少血。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二两三铢,包精汁三合。足少阳之脉:起於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後。足少阳经:起目锐眦之瞳子侫,於是循听会,客主人,上抵头角,循颔厌,下悬颅,悬厘,曲悬厘外循耳上发际,至曲鬓,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後,循天冲,浮白,窍阴,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过角孙,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云。o瞳子侫:在目外眦五分。听会:在耳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张口得之。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动脉宛宛中。颔厌:在曲周下,颞俻一名脑空上廉。悬颅:在曲周上颞俻中。悬厘:在曲周上颞俻下廉。曲鬓: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孔。率谷:在耳上如前三分,入发际一寸五分,陷者宛宛中。天冲:在耳後发际二寸耳上,如前三分。浮白:在耳後入发际一寸。窍阴:在完骨上,枕骨下,摇动有空。完骨:在耳後入发际四分。角孙:见手少阳经,手足少阳之会。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入发际四分。曲差:见足太阳经。阳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睛明:见足太阳经,手足太阳,少阳,足阳明,五脉之会。临泣: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目窗:在临泣後一寸。正营在目窗後一寸。承灵:在正营後一寸五分。脑空:在承灵後一寸五分,挟玉枕骨下陷中。风池:在颞俻後发际陷中。
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少阳之後,入缺盆。自风池循颈,过天牖穴,行手少阳脉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却左右相交,出手少阳之後。过大椎,大杼,秉风,当秉风前,入缺盆之外。o天牖:见手少阳经。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下陷中者是。大椎:见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大杼:见足太阳经,足太阳少阳之会。秉风:见手太阳经,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之会。缺盆:见足阳明经。其支者:从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後。其支者:从耳後颞俻间,过翳风之分,入耳中,过听宫,出走耳前,复自听会至目锐眦,瞳子侫之分也。o翳风:见手少阳经,手足少阳之会。听宫:见手太阳经,手足少阳太阳、三脉之会。听会:瞳子侫见前。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於俢,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其支者:别自目外瞳子侫而下大迎。合手少阳於俢,当颧侸穴之分,下临颊车,下颈,循本经之前,与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贯膈:即期门之所络肝,下至日月之分属於胆也。o大迎:见足阳明经。颧侸,颊车:手太阳穴。天池:手心主穴,手厥阴,足少阳之会。期门:足厥阴穴。日月:见下文,胆之募也。
循胁 ,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胁, 也。腋下为胁。曲骨之分为毛际。毛际两旁动脉中为气冲。捷骨之下为髀厌。即髀枢也。自属胆处,循侸内章门之 ,出气冲,绕毛际,遂横入髀厌中之环跳也。o章门:足厥阴穴,足少阳,厥阴之会。气冲:足阳明穴。环跳:在髀枢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侸,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侸骨之下为季侸。此直者:从缺盆直下腋,循胸,历渊液,辄筋,日月穴,过季侸,循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侫,由居侫入上侫,中侫、长强,而下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历中渎,阳关,出膝外廉,抵阳陵 泉也。o渊腋:在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侸陷中。日月:在期门下五分。京门:在监骨下,腰中挟脊季肋本。带脉:在季肋下一寸八分。五枢:在带脉下三寸。维道:在章门下五寸三分。居侫: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上侫,中侫:并见足太阳经,上侫为足少阳,太阳之络。中侫则足少阴,少阳所结之会也。长强:见督脉,足少阴,少阳所结之会。中渎:在侫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侴外为辅骨,外踝以上为绝骨。足面为跗。自阳陵泉下外辅骨前,历阳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绝骨之端。循阳辅、悬锺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临泣,地五会,侠溪,乃上入小指次指之间,至窍阴而终也。o阳交: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之间。外丘:在足外踝上七寸。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悬锺: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丘墟:在足外踝下,如前去临泣三寸。临泣: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後间陷中,去侠溪一寸半。地五会: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後陷中。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窍阴: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足大指本节後为歧骨。大指爪甲後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临泣穴,别行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大指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交於足厥阴也。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侸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广韵力嘲切,深空之貌,即穴隙之谓也,江西席横家 炙书中,诸侫字皆作 ,岂侫 声相近而然,今悉拟改定,虽然,所改有不尽者,亦不必苦求之也。
2=标题= 足厥阴肝经穴歌足厥阴。十三穴。起大敦。行间接。太冲中封注蠡沟。中都膝关曲泉收。阴包走五里。阴廉章门期门启。足厥阴,肝之经。凡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穴。o是经多血少气。肝之为藏,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其治在左。其藏在右侸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足厥阴之脉:起於大指聚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足大指爪甲後为三毛。三毛後横文为聚毛。去,相去也。足厥阴起於大指聚毛之大敦穴,循足跗上廉,历行间,太冲,抵内踝一寸之中封也。o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行间: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後二寸,或云一寸半动脉陷中。中封:在足内踝前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後,上 内廉。自中封上踝,过三阴交,历蠡沟、中都,复上一寸,交出太阴之後,上 内廉,至膝关曲泉。o三阴交:见足太阴经,足少阴、太阴、厥阴之交会也。蠡沟:在内踝上五寸。中都:在内踝上七寸,侴骨中。膝关:在犊鼻下二寸陷中。曲泉: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在膝横文头是。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髀内为股。脐下为小腹。由曲泉上行,循股内之阴包,五里,阴廉,遂当冲门,府舍之分,入阴毛中,左右相交,环绕阴器,抵小腹,而上会曲骨,中极,关元,复循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日月之分,络於胆也。o阴包: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五里:在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阴廉: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冲门,府舍:见足太阴。曲骨:见任脉,足厥阴任脉之会。中极,关元:见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也。章门: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期门:直两乳第二肋端,肝之募也。日月:见足少阳经。上贯膈,布侸肋,循喉咙之後,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於巅。目内连深处为目系。颃颡,咽颡也。自期门上贯膈,行食窦之外,大包之 ,散布侸肋;上云门,渊液之间,人迎之外,循喉咙之後,上入颃颡;行大迎,地仓,四白,阳白之外,连目系,上出额,行临泣之 ,与督脉相会於巅顶之百会也。o食窦,大包:足太阴经穴。云门:手太阴经穴。渊液:足少阳经穴。人迎,大迎,地仓,四白:见足阳明。阳白,临泣:见足少阳。百会:见督脉。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 ,环唇内。前此连目系上出额。此支从目系下行任脉之外,本经之 ,下颊 ,交环於口唇之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此交经之支,从期门属肝处别贯膈,行食窦之外,本经之 ,上注肺中,下行至中焦,挟中 之分,以交於手太阴也。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 仰,丈夫俉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o凡此十二经之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标题= 督脉经穴歌督脉背中行。二十七穴始长强。腰腧阳关命门当。悬枢脊中走筋缩。至阳灵台神道长。身柱陶道大椎俞。係门风府连脑户。强间後顶百会前。前顶俿会上星圆。神庭素侫水沟 ,兑端龈交斯已矣。督脉凡二十七穴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奇经八脉之一也。督脉者,起於下极之腧。下极之腧,两阴之间,屏翳处也。屏翳两筋间为篡,篡内深处为下极;督脉之所始也。
并於脊 ,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脊之为骨,凡二十一椎,通项骨三椎,共二十四椎。自屏翳而起,历长强穴,并脊 而上行,循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过风门。循陶道,大椎,係门,至风府入脑。循脑户,强间,後顶,上巅,至百会,前顶,俿会,上星,神庭,循额至鼻柱,经素侫,水沟,兑端,至龈交而终焉。云阳脉之海者:以人之脉络,周流於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曰阳脉之海。o屏翳:见任脉,任脉别络,挟督脉冲脉之会。长强:在脊侱端。腰俞: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阳关:在第十六椎节下间。命门:在第十四椎节下间。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脊中:在第十一椎节下间。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至阳:在第七椎节下间。灵台:在第六椎节下间。神道:在第五椎节下间。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风门:见足太阳,乃督脉足太阳之会。陶道:在大椎节下间陷中。自阳关至此诸穴,并 而取之。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係门:在风府後,入发际五分。风府:在项入发际一寸。脑户:在枕骨上,强间後一寸五分。强间:在後顶一寸五分。後顶:在百会後一寸五分。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後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直两耳尖,可容豆。前顶:在俿会後一寸五分陷中。俿会:在上星後一寸陷中。上星:在神庭後入发际,一寸陷中容豆。神庭:直鼻上入发际五分。素侫:在鼻柱上端。水沟:在鼻柱下人中。兑端:在唇上端。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中。
2=标题= 任脉经穴歌任脉分三八。起於会阴上曲骨。中极关元到石门。气海阴交神阙立。水分下 循建里。中 上 巨阙起。鸠尾中庭 中萃。玉堂紫宫华盖树。璇玑天突廉泉清。上颐还以承浆承。任脉{凡二十四穴}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奇经之一也。任脉者:起於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 ,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也。任与督,一源而二歧,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於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於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任脉起於中极之下,会阴之分也。由是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行腹 ,上循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 ,建里,中 ,上 ,巨阙,鸠尾,中庭, 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环唇上,至龈交 分行,系两目下之中央,会承泣而终也。云阴脉之海者:亦以人之脉络,周流於诸 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任焉,故曰阴脉之海。o会阴:一名屏翳,在两阴间。曲骨:在横骨上,毛际陷中,动脉应手。中极:在关元以下一寸。关元:在脐下三寸。石门:在脐下二寸。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阴交:在脐下一寸。神阙:当脐中。水分:在下 下一寸,上脐一寸。下 :在建里下一寸。建里:在中 下一寸。中 :在上 下一寸,灵枢经云,侭 {即歧骨也}以下至天枢{天枢足阳明经穴挟脐二寸盖与脐平直也}长八寸,而中 居中是也。然人胃有大小,亦不可拘以身寸,但自侭 至脐中,以八寸为度,各依部分取之。上 :在巨阙下一寸,当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巨阙:在鸠尾下一寸。鸠尾: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形,故以为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也,人无蔽骨者,从歧骨际下行一寸。中庭:在 中下一寸六分。 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间。玉堂:在紫宫下一寸六分。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华盖:在璇玑下二寸。资生经云一寸。璇玑:在天突下一寸陷中。天突:在颈结喉下一寸宛宛中。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阴维任脉之会,仰而取之。承浆:在唇下陷中,任脉足阳明之会。龈交:见督脉,任督二脉之会。承泣:见足阳明, 脉,任脉,足阳明之会也。按:任督二脉之直行者,为腹背中行诸穴所系,今特取之,以附十二经之後,如骨空论所载者,兹不与焉,其馀如冲带维 所经之穴,实则寄会於诸经之间尔,诚难与督任二脉之灼然行腹背者比,故此得以略之。虽然,因略以致详,亦不害兼取也,故其八脉全篇,仍别出於左方云。右十四经正文,并与金兰循经同。
1=标题= 十四经发挥卷下 奇经八脉篇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於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於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奇经有八脉:督脉督於後,任脉於前,冲脉为诸脉之海,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则维络诸阴,阴阳自相维持,则诸经常调;维脉之外有带脉者,束之犹带也;至於两足 脉,有阴有阳,阳 行诸太阳之别,阴 本诸少阴之别;譬犹圣人,图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滥溢之患,人有奇经,亦若是也。今总集奇经八脉所发者,气穴处所。共成一篇,附之发挥之後,以备通考云。
2=标题= 督脉督脉者: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以系廷孔之端。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後,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腹内後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中。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後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乾,治在督脉。o督脉之别,名曰长强,侠膂,上项而散,上头,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取之所别;故难经曰:督脉者,起於下极之腧。并於脊 ,上至风府,入属於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此为病,令人脊强反折。o督脉,从头循脊骨入侱,长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
按内经督脉所发者二十八穴,据法,十椎下一穴名中枢,阴尾骨两傍二穴名长强,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龈交一穴,少中枢一穴,会阳二穴,则系督脉别络,与少阳会,故止载二十七穴。穴已见前
2=标题= 任脉任脉者,与冲脉皆起於胞中,循脊 ,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於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肌肉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馀於气,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之交脉,不营其口唇,故髭须不生,是以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故难经曰,任脉起於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 ,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属阴脉之海。o凡此任脉之行,从胞中上注目,长四尺五寸,总二十四穴。穴见前按内经云,任脉所发者二十八穴,经阙一穴,实有二十七穴,内龈交一穴,属督脉,承注二穴属足阳明 脉,故止载二十四穴。穴己见前
2=标题= 阳 脉阳 脉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令人阴缓而阳急。两足 脉,本太阳之别,合於太阳,其气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 脉长八尺。所发之穴:生於申脉(外踝下关足太阴经),以辅阳为俕(外踝上),本於仆叁(跟骨下),与足少阴会於居侫(章门下),又与手阳明会於肩侳及巨骨(并在肩端),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 俞(在肩侫後胛骨上廉),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口吻两旁),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巨侫(鼻两旁),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目下七分),以上为阳 脉之所发,凡二十穴,阳 脉病者宜刺之。
2=标题= 阴 脉阴 脉者:亦起於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此为病者:令人阳缓而阴急。故曰 脉者,少阴之别,别於然谷之後,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 ,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属目内眦,合於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为络。两足 脉,长八尺,而阴 之俕在交信内踝上二寸,阴 脉病者取此。
2=标题= 冲脉冲脉者:与任脉皆起於胞中,上循脊 ,为经络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会於咽喉,别而络唇口。故曰,冲脉者,起於气冲,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为病:令人逆气 急。难经则曰,并足阳明之经,以穴考之,足阳明挟脐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阴挟脐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针经所载,冲脉与督脉,同起於会阴,其在腹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阴之分也。然则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明矣。
2=标题= 阳维脉阳维,维於阳,其脉起於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在足外踝下太阳之俕),以阳交为俕(在外踝上七寸),与手足太阳及 脉会于 俞(肩後胛上廉),与手足少阳会于天侸(在缺盆上),又会于肩井(肩上),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在肩上),上于本神及临泣,上至正营,循于脑空,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係门。难经云,阳维为病,苦寒热。o此阳维脉气所发,凡二十四穴。
2=标题= 阴维脉阴维,维於阴,其脉起於诸阴之交,阴若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其脉气所发者,阴维之,名曰筑宾见足少阴,与足太阴会於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o此阴维脉气所发,凡十二穴。
2=标题= 带脉带脉者,起於季侸,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状。其脉气所发,在季侸下一寸八分,正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维道,此带脉所发,凡四穴。
以上杂取素问,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中,叁合为篇。
{{未校訂}}
[[Category:中醫]]
3g54l1ecv14wtncye9knpnswhmwrmbp
Page:清史紀事本末(一).djvu/2
104
821164
2172061
1418205
2022-08-14T09:32:20Z
Baomi
20901
/* 已校对 */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Baomi" />{{Vtext2Start}}</noinclude>{{Big|清史紀事本末提要}}
有清一代文治武功内政外交創多於因皆闢
前古未有之局兹就宋袁氏通鑑紀事本末例
自滿洲初起至宣統讓位共成四十萬言都為
八十卷每事各詳起訖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
月自為首尾二百七十餘年之紀載可以一覧
了然研究史事者不可不手此編<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d3v4h1a8h9a12csrwxdrgwpnt749e8q
Page:清史紀事本末(一).djvu/11
104
821179
2172062
1418242
2022-08-14T09:47:58Z
Baomi
20901
/* 已校对 */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Baomi" />{{Vtext2Start}}</noinclude>
清史紀事本末卷一
滿洲初起
明神宗{{YL|萬歴十一年}}。春二月。以滿洲部努爾哈赤襲建州左衛都督。授龍虎將軍。滿洲先出肅愼氏。古通古斯族也。有虞氏二十五年。始通中國。獻弓矢。稱息愼。周初數入朝貢。又稱稷愼。蓋息稷與肅音轉之訛也。東漢時亦稱挹婁。其西南別部爲扶餘。有今開原以北地東南別爲諸沃沮。(即窩集譯言森林)有北沃沮南沃沮東沃沮諸部。北魏時諸部分裂爲七。曰粟末。曰伯咄。曰安車骨。曰佛揑。曰號室。曰黑水。曰白山。總謂之勿吉。隋唐時稱靺鞨。則南北方言譯對之異也。七部之中。以黑水粟末爲強。始附高麗。姓大氏。名乞仲象。唐初李勣破高麗。大氏退保東牟山。(在瀋陽東二十里)睿宗朝。封其部長大祚榮爲渤海郡王。遂改國號曰渤海。黑水初亦附高麗。其部長突利稽。嘗以兵十五萬助高麗。敗唐太宗於安市。(在蓋州東北七十里){{YL|開元十年}}。二月。其帥倪屬利稽入朝。置黑水郡。拜都督。授雲麾將軍。兼黑水經略使。賜姓名李獻誠。後服屬渤海。與中國絕後。唐明宗{{YL|天成元年}}。通古斯族別部曰契丹。(即遼國)滅渤海。黑水又附於遼。而漸得囘復其故土。更號曰女真。(後避契丹主宗真諱更為女直)世居混同江(即松花江)之東。長白山下。在南岸者。隸遼籍。曰熟女真。(即舊滿洲)在北岸者。不隸遼籍。曰生女真(即新滿洲)生女眞之始祖哈富。自高麗徙居完顏部阿勒楚喀河側。遂爲完顏部人。傳至景祖烏古廼。當宋仁宗寳元時。遼以爲生女眞節度使。五傳至太祖阿骨打。於宋徽宗{{YL|政和三年}}。自立為女真主。叛遼數破遼兵。征服混同江附近諸部。越二年。建國號曰金。(以國產大金及有金水源故)<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2chc2f9zaw7w5sxhc1z1sb7ji6pgki4
Page:清史紀事本末(一).djvu/57
104
821225
2172053
1418288
2022-08-14T09:13:40Z
Baomi
20901
/* 已校对 */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Baomi" />{{Vtext2Start}}</noinclude>
州福州興化福清皆不克。退入海。
三月。明帝幸全州。瞿式耜留守桂林。李成棟襲至。總兵焦璉禦卻之。成棟自平樂長驅抵桂林。城中虛無甲兵。式耜急召璉於黃沙鎮。璉率騎三百赴之。入城之明日。成棟兵數萬猝至。數十騎乘虛突入文昌門。登樓瞰留守府。矢集留守綸巾。式耜叱曰。何敢爾。呼璉。璉袒臂出。射殺數十人。急閉城。餘棄馬越城下。璉率三百人開城追之。引騎直貫其營。自寅至午。斬首數千級。衝來兵爲三。已復合而圍之。璉大呼殺入。戈刃所及。血雨肉飛。殺數千騎。追奔數十里。桂林獲全。論者謂南渡以來。武功第一。
孫可旺歸於明。可旺張獻忠養子。米脂人。土司沙定洲叛明。明石屛副將龍在田招之入滇。定洲大敗。遁歸阿迷。可旺連陷明城邑。巡撫楊畏知招安之。賜名可望。
夏五月。明帝駐驛武岡。改武岡爲奉天府。
明魯周鶴芝復海口。鄭彩復長樂。
降將孔有德耿仲明尙可喜再攻桂林。明總兵焦璉大敗之。有德仲明可喜皆毛文龍養孫。有德名毛永詩。仲明名毛永傑。可喜名毛永喜。文龍爲袁崇煥所殺。三人皆叛。來降。有德封恭順王。仲明懷順王。可喜智順王。入關後。有德改封定南王。仲明靖南王。可喜平南王。至是合軍抵桂林。猝薄城。式耜璉分門守。以西洋銃擊退外兵。璉復開城出戰。以三百人。自辰至午。殺數千人。向晡。雨不息。收兵。明日復出戰。璉奮力衝陣。有德等棄甲仗而奔。璉運槊提鞬。逐北二十里。有德望虞山樹木。皆疑爲兵。
秋七月。明新興伯焦璉復陽朔。遂復平樂。孔有德大挫。而陳子壯張家玉陳邦彥同時起兵高州東筦端州間。於是璉乘間盡復廣西所失諸城。
八月。明總兵劉承胤以奉天叛降。明帝奔靖州。大學士吳炳、尙書傅作霖、參將謝復榮、死之。
明監國魯王復羅源。又復連江。時海師破山鶯龍門高公諸島。進復羅源連江。於是長樂永福閩清諸城皆下。
冬十<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aeenx23qd4698o8pc4ajl1cmesim3xf
Page:清史紀事本末(一).djvu/1
104
829180
2172056
1426690
2022-08-14T09:22:48Z
Baomi
20901
/* 已校对 */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Baomi" />{{Vtext2Start}}</noinclude>
{{+|清史紀事本末}}<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30s5z8v5lm5xlj9g49uj0uh81qhkokc
2172060
2172056
2022-08-14T09:29:24Z
Baomi
2090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Baomi" />{{Vtext2Start}}</noinclude>{{+|清史紀事本末}}<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jkhltocjr317ilw2ua950mtnashykzv
《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
0
878182
2171892
1968283
2022-08-13T14:38:52Z
Midleading
47637
加鏈接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
|y=1967|m=5|d=8
|noauthor=《红旗》杂志编辑部、《人民日报》编辑部
|from=人民日报
|notes =
|edition=yes
}}
'''世界一切革命斗争都是为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而反革命的拚死同革命势力斗争,也完全是为着维持他们的政权。'''
{{right|——[[Author:毛泽东|毛泽东]]}}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修养]]》一书,是[[Author:刘少奇|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大毒草。它流毒全国,流毒世界。对它必须进行彻底的批判。
《修养》一书的要害是什么呢?
它的要害,就是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而背叛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就是完全地、彻底地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完全地、彻底地背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指出:
“'''至于讲到我呢,那末无论是发现近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彼此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了这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则早已作过对于各个阶级的经济解剖了。我所作出的新东西就在于证明下列几点:(一)阶级的存在仅仅是跟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二)阶级斗争必然要引导到无产阶级专政;(三)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进到消灭任何阶级和进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致约·卫登麦尔》(一八五二年三月五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第四五二页)
列宁在五十年以前又强调指出:
“'''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内容是阶级斗争。人们时常这样说,这样写。但这是不正确的。根据这个不正确的观点,往往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机会主义的歪曲,把马克思主义偷偷地改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因为阶级斗争学说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资产阶级在马克思以前创立的,而且一般说来,是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可能还没有走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策的圈子。用阶级斗争学说来限制马克思主义,就是割裂和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庸俗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一九一七年八──九月)。《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第三九八──三九九页)
《修养》的作者,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一切机会主义者一样,从根本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割裂和歪曲。他在这本长达近五万字的书里,虽然也堆积了一些抽象的阶级斗争的词句,但是闭口不谈现实的阶级斗争,闭口不提无产阶级专政。不要无产阶级专政,那些阶级斗争的词句当然只是骗人的鬼话,当然是资产阶级完全可以接受的。
《修养》于一九三九年七月出版,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多次重印。在几种版本里,根本不谈抗日战争、不谈抗日战争时期的阶级斗争(注),根本不谈解放战争、不谈解放战争时期的阶级斗争,根本不谈夺取政权问题。这样的《修养》,触动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一根毫毛,触动不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国民党的一根毫毛。
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529页)“'''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塞维克化,是在革命战争中进行的,没有武装斗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01页)很显然,抛开革命战争,抛开武装夺取政权,就根本谈不到党的发展、巩固和建设,谈不到党员的思想改造。可是,就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的年代里,夺取政权的年代里,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却要人们忘记武装夺取政权的根本任务去进行“自我修养”。这样去“修养”,岂不是要人们“修”成不干革命战争,不要夺取政权的庸人!这样“修”出来的庸人,绝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党人。
《修养》在一九四九年八月修订再版,在一九六二年八月大加增删,重新出版,仍然是原来的那套货色。在这个时期修订再版、重新出版的《修养》,不但根本不谈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而且仍然只字不提无产阶级专政。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公然同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系列伟大著作唱对台戏,公然反对毛泽东思想,要人们忘记社会主义革命,忘记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忘记无产阶级专政,去进行“自我修养”。这样的“修养”,岂不是让人们“修”成不搞社会主义,而搞资本主义的布哈林式的人物,“修”成不要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
《修养》多次重印和再版,都不提武装夺取政权,不提无产阶级专政,是不是偶然的疏忽呢?不是。
《修养》一书讲了国家问题。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讲国家问题的时候,是绝对不会不讲国家的阶级性质,绝对不会不讲无产阶级专政的。可是,《修养》一书偏偏抛开无产阶级专政,而象资产阶级的御用学者那样,抽象地讲国家问题。
《修养》一书的作者说:无产阶级“能够建立有严格组织纪律的党及国家机关,来和一切腐化、官僚化与堕落现象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不断从党内与国家机关中清洗那些已经在自己的工作中腐化、官僚化与堕落的分子出去”,“而保持党与国家机关的纯洁”。试问,无产阶级怎样才能建立自己的国家机关呢?难道可以不经过暴力革命吗?可以不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吗?《修养》一书恰恰是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个根本原理。照《修养》一书作者看来,只要共产党人努力进行“自我修养”,就会从天上掉下一个什么“理想国”来。他梦寐以求的,不是别的,就是资产阶级国家。
一九六二年再版的《修养》,在上面引的这一段话中,特意增加了“建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国家机关”。这种特意的增加,表明作者对我们国家性质的看法。可是,在这里,在全书,他根本不提对阶级敌人的专政。毛主席说:'''我们的无产阶级国家,对于阶级敌人实行专政,“在人民内部是实行民主集中制”'''。《修养》一书的作者,把我们的国家,说成仅仅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不向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这不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宣扬赫鲁晓夫的“全民国家”论,主张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又是什么呢?
《修养》一书用了很长的篇幅描绘“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一定要讲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可是,作者却只字不提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事业到底是什么一回事?我们党员到底要怎样去进行我们的事业?”作者回答说:“在那种世界里,没有剥削者、压迫者,没有地主、资本家、帝国主义和法西斯蒂等,也没有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及黑暗、愚蠢、落后等。在那种社会里,人类都成为有高等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的、大公无私的、聪明的共产主义者,人类中彼此充满了互相帮助、互相亲爱,没有‘尔虞我诈’、互相危害、互相残杀及战争等等不合理的事情。那种社会,当然是人类史上最好的、最美丽的、最进步的社会。”作者又说:“我们共产党员,应该有人类最伟大的气魄与革命的决心。每一个党员都应该愉快而严肃地下定自己的决心,来担负实现共产主义这种人类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任务。”作者在作了类似种种一连串的牧师式的祈祷和祝愿之后,做出结论说:“我所了解的共产主义事业,就是这么一回事。”在作者的回答里,说得天花乱坠,就是不要无产阶级专政。他所了解的共产主义事业,他所主张的怎样去进行共产主义事业,原来就是这样!
这种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是古已有之的。在中国,在《礼运·大同篇》,有陶潜的《桃花源记》,有康有为的《大同书》,在外国,有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大批著作,都是这一路货色。
照作者的意见,共产主义社会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点黑暗也没有,一点矛盾也没有,一切都好了,没有对立物了。社会从此停止发展,不但社会的质永远不变化,连社会的量似乎也永远不变化了,社会的发展就此终结,永远一个样子。在这里,作者把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规律抛掉了──任何事物,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是由对立斗争,由矛盾而推动发展的。作者在这里宣扬了形而上学,抛弃了伟大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第三十一页)
列宁说:“'''向共产主义发展,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决不能走别的道路,因为再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其他道路能够粉碎剥削者资本家的反抗。'''”(《国家与革命》(一九一七年八──九月)。《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第四四八页)
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修养》一书里着重讲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胜利以后,“还须经过社会主义的长期的改造时代,最后才能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去”。一个稍有马克思主义气味的人,在这里总会提到无产阶级专政吧!没有,没有,还是一句也没有!可见,他所说的“长期的改造时代”,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他所说的“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
很显然,《修养》一书的作者,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就是不要无产阶级专政,去“进行共产主义事业”。这是对于科学共产主义的彻头彻尾的背叛,这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彻头彻尾的背叛,这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
《修养》一书的作者,不仅自己不提无产阶级专政,而且在引用列宁的两段话时,也把无产阶级专政剜掉了。
列宁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资产阶级的反抗,因为自己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它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因为,可惜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小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而且不经过持久的、顽强的、殊死的战斗,即不经过坚持不懈、纪律严格、坚忍不拔和意志统一的战斗,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⑴⑵)
《修养》一书的各种版本,包括一九六二年的新版,却是这样引用的:
“资产阶级的反抗,因为自己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它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因为,可惜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小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这一切原因,……不经过持久的、顽强的、殊死的战斗,即不经过坚持不懈、纪律严格、坚忍不拔和意志统一的战斗,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
《修养》一书的作者,就是这样明目张胆地拦腰把“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砍掉了。难道这是偶然的疏忽吗!很明白,在这个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看来,无产阶级专政是不必要的。
另外一段,列宁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消灭阶级不仅仅是驱逐地主和资本家,──这个我们已经比较容易地做到了,──还要消灭小商品生产者,可是对于这种人既不能驱逐,又不能镇压,必须同他们和睦相处;可以(而且必须)改造他们,重新教育他们,这只有通过长期的、缓慢的、谨慎的组织工作才能做到。他们用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从各方面来包围无产阶级,浸染无产阶级,腐蚀无产阶级,经常使小资产阶级的懦弱性、涣散性、个人主义以及由狂热转为灰心等旧病在无产阶级内部复发起来。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需要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才能抵制这种恶劣影响。才能使无产阶级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这是它的主要作用)。'''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为反对旧社会的势力和传统而进行的顽强斗争,即流血的与不流血的,强力的与和平的,军事的与经济的,教育的与行政的斗争。'''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没有在斗争中百炼成钢的党,没有为本阶级全体忠实的人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战胜强大而集中的资产阶级,要比‘战胜’千百万小业主容易千百倍。而这些小业主用他们日常的、琐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腐化活动制造着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使资产阶级得以复辟的恶果。”
《修养》一书的各种版本,包括一九六二年的新版,却是这样引用的:
“消灭阶级不仅仅是驱逐地主和资本家,──这个我们已经比较容易地做到了,──还要消灭小商品生产者,可是对于这种人既不能驱逐,又不能镇压,必须同他们和睦相处;可以(而且必须)改造他们,重新教育他们,这只有通过长期的、缓慢的、谨慎的组织工作才能做到。他们用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从各方面来包围无产阶级,浸染无产阶级,腐蚀无产阶级,经常使小资产阶级的懦弱性、涣散性、个人主义以及由狂热转为灰心等旧病在无产阶级内部复发起来。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需要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才能抵制这种恶劣影响,才能使无产阶级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这是它的主要作用)。……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战胜强大而集中的资产阶级,要比‘战胜’千百万小业主容易千百倍。而这些小业主用他们日常的、琐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腐化活动制造着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使资产阶级得以复辟的恶果。”
《修养》的作者,又明目张胆地拦腰砍掉了'''“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为反对旧社会的势力和传统而进行的顽强斗争,即流血的与不流血的,强力的与和平的,军事的与经济的,教育的与行政的斗争。”连共产党的领导也给砍掉了。'''难道这又是偶然的疏忽吗!
《修养》在一九六二年重新修改出版,为什么仍然把无产阶级专政删掉呢?这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反对我们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要把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这完全可以证明,这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死对头,他是绝对不能容忍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看到“无产阶级专政”,就一定要把它砍掉。
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这样无耻地阉割马克思列宁主义灵魂的。
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背叛无产阶级专政,而讲什么“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最好的学生”,这简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莫大侮辱。
一九六二年再版的《修养》,把“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最好的学生”,改为“作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还把原来引用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的三段话全部删去了。这三段话是:
“人们和自然界斗争以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资资料,并不是彼此孤立,彼此隔绝,各人单独进行,而是团体为单位,以社会为单位来共同进行的。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以及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在实现物质资料生产时,也就建立彼此间在生产内部的某种相互关系,即某种生产关系”。
“生产底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永远也不会长久停留在一点上,而是始终处在变更和发展状态中。同时,生产方式中的变更,又必然引起全部社会制度、社会观念、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底变更,即引起全部社会的和政治的结构底改造”。
“只有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东西,才是不可战胜的。”
很明显,《修养》的作者,在一九六二年删掉斯大林,删掉原来引用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的全部引文,完全是为了迎合苏联修正主义集团的需要,反斯大林,也就是反列宁主义。
他为了删掉斯大林,恩格斯也被陪绑,恩格斯也被删掉了。
《修养》一书在多次重印和再版中,根本不讲做毛主席的好学生,根本不提毛泽东思想。这一点,也说明《修养》的作者是假马克思主义者、真修正主义者。因为,在我们的时代,离开了毛泽东思想,就是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同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一样,离开了列宁主义,也就是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世界上一切革命斗争都是为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今年的选举》。《红色中华》,一九三三年九月六日。)
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而把世界上的一切归结为“自我修养”。
“修养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这就是《修养》一书的公式。这个公式,同老叛徒伯恩斯坦的“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公式一样,都是十足的修正主义货色。
真的没有目的吗?当然不是。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同老叛徒伯恩斯坦一样,有其阴险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企图瓦解无产阶级队伍,使人们越“养”越“修”,越“修养”越成为修正主义,在全国胜利以前,他反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在全国胜利以后,他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妄图实行资本主义、复辟资本主义。这就是他的“修养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这个反动公式的目的。
(注)《修养》一书,在一九六二年以前的各种版本里,都没有谈抗日战争。一九六二年的新版中,在“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是统一的”一节里,作为举例,加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一段。
{{Not-PD-US-anon|1967}}
[[Category:文化大革命]]
[[Category:刘少奇 (提及)]]
28fml2yg4vuftc459xopootlarht1wa
马蜂窝就是要捅
0
884961
2171879
2112111
2022-08-13T13:56:14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马蜂窝就是要捅
|noauthor=上海《工人造反报》编辑部
|y=1968|m=8|d=5
|from=红旗
}}
《红旗》杂志编者按:我们向读者介绍《马蜂窝就是要捅》这篇评论,它把所谓“老大难”的本质及解决的方法,都说清楚了。根本的问题还是阶级斗争问题,是领导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上海派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有“老大难”问题的单位去的办法很好。工人阶级不但应当在工厂企业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而且应当在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的斗、批、改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这是一件大事。打好这一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就有保障了。
* * *
当前,上海革命形势大好。但是,在大好形势中,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各条战线上还存在一些“老大难”单位。这些单位一不斗,二不批,三不改。斗是斗,就是搞武斗。这些单位为数不多,但是影响很坏,已经成为发展大好形势的阻力,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的障碍,成为害群之马,落后的死角。对这些“老大难”的马蜂窝就是要捅。这是落实毛主席一系列最新指示的需要,是深入开展对敌斗争的需要,是狠抓革命,猛促生产,掀起革命、生产新高潮的需要,是发展大好形势,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的需要,也是当前广大革命群众的强烈要求。
在中央两个“布告”的伟大号召下,在毛主席给北京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赠送珍贵礼物的巨大鼓舞下,上海以工人革命造反派为主体的、三结合的,数以百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已经进入了“老大难”单位,把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和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声音直接地传达给广大群众。广大群众发动起来了,局面大为改观,出现了极为鼓舞人心的一片新景象,“老大难”的帽子正在一顶顶地被扔到垃圾桶里去。由此可见,“老大难”不仅必须解决,也是完全能够解决的。
“老大难”难在那里?有少数单位,就是“难”在“坏人掌权,好人受气”。在这些单位里,一小撮坏人篡夺了领导权,他们“对外抵制,对内控制”,“对上封锁,对下高压”,压制群众,打击报复,实行白色恐怖,大搞武力统治。特别严重的是,封锁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声音,蒙蔽和欺骗群众,使自己单位成为“水泼不进,针插不进”的独立王国。对这些单位,就要坚决支持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炸开阶级斗争盖子,开展夺权斗争,把领导权重新夺回到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手中。
“老大难”还“难”在有些头头中了反动的“多中心论”的毒,资产阶级派性十足。他们占山为王,认友为敌,迷信“实力底下出政权”,大搞“以我为中心”。 这些头头脱离了工人,脱离了农民,脱离了战士,脱离了居民,脱离了群众的大多数,群众都不高兴,就连拥护他一派的也有人不高兴。对这些头头,要发动群众起来对他们实行监督。
解决“老大难”,归根到底,一要靠毛泽东思想的无穷威力,二要靠群众起来。阶级敌人最最害怕的就是这两条。只要我们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发动群众,一小撮不管是登台表演,煊赫一时,还是隐藏幕后,策划密室的阶级敌人,就会立即现出原形,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迅速、准确、全面地把毛主席的每一个最新指示,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每一个声音,落实到群众中去,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宣传队的工作既要轰轰烈烈,造成强大的政治攻势,又要扎扎实实,做深入的、细致的、艰苦的思想政治工作,把群众真正从思想上发动起来。
解决“老大难”,是一场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各种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当着他们处在不利情况的时候,为了保护他们现在的生存,以利将来的发展,他们往往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一小撮阶级敌人正在用种种卑鄙的手法,进行阴谋破坏。他们妄图挑拨宣传队和群众的关系。他们叫嚷“过去十二级台风也顶住了,这次二十四级台风也要顶得住”,以此维持动摇的军心,加强内部控制。他们叫嚣“不要跳,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妄图吓住群众,捂住已经在冒烟的火山。他们还道道设防,进行干扰,制造事故,破坏生产,力图转移斗争大方向,阻挠运动的开展。但是,这一切都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我们要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对敌斗争,敢于顽抗的一小撮阶级敌人必将被广大革命人民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
{{PD-anon|1968}}
[[Category:文化大革命]]
nsxarjkhuox0ft3q50pdpvvk8in9f19
Author:柯庆施
102
885038
2171875
1542627
2022-08-13T13:33:47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柯庆施
|birthyear=1902|deathyear=1965
|firstletter=K|wikipedia=|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image=|country=|times=
}}
* [[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195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iogwq6ywqtnpf930ins9p4kxayy8i5i
User:Franklyzzm
2
887821
2171937
2169809
2022-08-14T02:12:27Z
Franklyzzm
65602
/* 擴展 */
wikitext
text/x-wiki
== Inter ==
*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 [[天文曆法]] ==
[[河圖]]·
[[洛書]]·
[[尚書]]·
* [[五行]]
[[易經]]·
* [[八卦]]·
* [[六十四卦]]·
[[天干地支]]·
* [[天干]]:
* [[地支]]:
== 博覽 ==
[[千字文]] ·
[[幼學瓊林]] ·
[[説文解字]]·
[[中庸]]·
[[周禮]]·
[[老子]]·
[[莊子]]·
[[道德經]]·
[[周易參同契]]·
[[左傳]]·[[戰國策]]·[[論語]]·[[孟子]]·[[荀子]]·[[呂氏春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https://wikipedialibrary.wmflabs.org/?markasread=27422184&markasreadwiki=zhwiki wiki數據庫]
[https://wikipedialibrary.wmflabs.org/?markasread=27422184&markasreadwiki=enwiki wiki數據庫]
[https://wikipedialibrary.wmflabs.org/users/my_library/ my_library]
== [[中醫]] ==
=== 基礎 ===
[[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素問]]
[[難經]]·
[[脈經]]•[[Author:王叔和|晉·王叔和]]
[[瀕湖脈學]]·[[Author:李時珍|明·李時珍]]
=== 針灸 ===
[[鍼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宋校本]]•[[Author:皇甫謐|晉·皇甫謐]]
[[針灸大成]]•[[Author:楊繼洲|明·楊繼洲]]
[[肘後備急方]]•[[Author:葛洪|·葛洪]] 99/109
=== 方藥 ===
[[傷寒雜病論]]•[[Author:張仲景|漢·張仲景]]
[[傷寒論]]
[[傷寒論注]]清·柯琴 韻伯
[[金匱要略]]
=== 擴展 ===
[[醫學三字經]]·
[[肘後備急方]]•[[Author:葛洪|葛洪]]
[[備急千金要方]]· [[Author:孫思邈|孫思邈]]·[[千金翼方]]·[[明堂三人圖]]·
[[外臺秘要]]·唐·[[Author:王焘着|王焘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针灸资生经]]
[[备急灸法]]
[[小儿明堂灸经]]
[[膏肓腧穴灸法]]
[[中藏經]]·
[[外科正宗]]·[[陳實功]]
=== [[先秦]] ===
9fmrpzllcvb1ttee7wlmf0e4hi40kz6
2171942
2171937
2022-08-14T02:22:22Z
Franklyzzm
65602
/* 擴展 */
wikitext
text/x-wiki
== Inter ==
*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 [[天文曆法]] ==
[[河圖]]·
[[洛書]]·
[[尚書]]·
* [[五行]]
[[易經]]·
* [[八卦]]·
* [[六十四卦]]·
[[天干地支]]·
* [[天干]]:
* [[地支]]:
== 博覽 ==
[[千字文]] ·
[[幼學瓊林]] ·
[[説文解字]]·
[[中庸]]·
[[周禮]]·
[[老子]]·
[[莊子]]·
[[道德經]]·
[[周易參同契]]·
[[左傳]]·[[戰國策]]·[[論語]]·[[孟子]]·[[荀子]]·[[呂氏春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https://wikipedialibrary.wmflabs.org/?markasread=27422184&markasreadwiki=zhwiki wiki數據庫]
[https://wikipedialibrary.wmflabs.org/?markasread=27422184&markasreadwiki=enwiki wiki數據庫]
[https://wikipedialibrary.wmflabs.org/users/my_library/ my_library]
== [[中醫]] ==
=== 基礎 ===
[[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素問]]
[[難經]]·
[[脈經]]•[[Author:王叔和|晉·王叔和]]
[[瀕湖脈學]]·[[Author:李時珍|明·李時珍]]
=== 針灸 ===
[[鍼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宋校本]]•[[Author:皇甫謐|晉·皇甫謐]]
[[針灸大成]]•[[Author:楊繼洲|明·楊繼洲]]
[[肘後備急方]]•[[Author:葛洪|·葛洪]] 99/109
=== 方藥 ===
[[傷寒雜病論]]•[[Author:張仲景|漢·張仲景]]
[[傷寒論]]
[[傷寒論注]]清·柯琴 韻伯
[[金匱要略]]
=== 擴展 ===
[[醫學三字經]]·
[[肘後備急方]]•[[Author:葛洪|葛洪]]
[[備急千金要方]]· [[Author:孫思邈|孫思邈]]·[[千金翼方]]·[[明堂三人圖]]·
[[外臺秘要]]·唐·[[Author:王焘着|王焘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针灸资生经]]
[[备急灸法]]
[[小儿明堂灸经]]
[[膏肓腧穴灸法]]
元代滑伯仁著有《[[十四经发挥]]》
陈会的《[[神应经]]》
徐凤的《[[针灸大全]]》
高武的《[[针灸聚英]]》
汪机的《[[针灸问对]]》
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
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公元1742年)、廖润鸿的《[[针灸集成]]》(公元1874年)、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公元1817年)
[[中藏經]]·
[[外科正宗]]·[[陳實功]]
=== [[先秦]] ===
e8tzm0i0kiog0lp61aau2vwzbosmxs7
2171943
2171942
2022-08-14T02:22:36Z
Franklyzzm
65602
/* 擴展 */
wikitext
text/x-wiki
== Inter ==
*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 [[天文曆法]] ==
[[河圖]]·
[[洛書]]·
[[尚書]]·
* [[五行]]
[[易經]]·
* [[八卦]]·
* [[六十四卦]]·
[[天干地支]]·
* [[天干]]:
* [[地支]]:
== 博覽 ==
[[千字文]] ·
[[幼學瓊林]] ·
[[説文解字]]·
[[中庸]]·
[[周禮]]·
[[老子]]·
[[莊子]]·
[[道德經]]·
[[周易參同契]]·
[[左傳]]·[[戰國策]]·[[論語]]·[[孟子]]·[[荀子]]·[[呂氏春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https://wikipedialibrary.wmflabs.org/?markasread=27422184&markasreadwiki=zhwiki wiki數據庫]
[https://wikipedialibrary.wmflabs.org/?markasread=27422184&markasreadwiki=enwiki wiki數據庫]
[https://wikipedialibrary.wmflabs.org/users/my_library/ my_library]
== [[中醫]] ==
=== 基礎 ===
[[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素問]]
[[難經]]·
[[脈經]]•[[Author:王叔和|晉·王叔和]]
[[瀕湖脈學]]·[[Author:李時珍|明·李時珍]]
=== 針灸 ===
[[鍼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宋校本]]•[[Author:皇甫謐|晉·皇甫謐]]
[[針灸大成]]•[[Author:楊繼洲|明·楊繼洲]]
[[肘後備急方]]•[[Author:葛洪|·葛洪]] 99/109
=== 方藥 ===
[[傷寒雜病論]]•[[Author:張仲景|漢·張仲景]]
[[傷寒論]]
[[傷寒論注]]清·柯琴 韻伯
[[金匱要略]]
=== 擴展 ===
[[醫學三字經]]·
[[肘後備急方]]•[[Author:葛洪|葛洪]]
[[備急千金要方]]· [[Author:孫思邈|孫思邈]]·[[千金翼方]]·[[明堂三人圖]]·
[[外臺秘要]]·唐·[[Author:王焘着|王焘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针灸资生经]]
[[备急灸法]]
[[小儿明堂灸经]]
[[膏肓腧穴灸法]]
元代滑伯仁著有《[[十四经发挥]]》
陈会的《[[神应经]]》
徐凤的《[[针灸大全]]》
高武的《[[针灸聚英]]》
汪机的《[[针灸问对]]》
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
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公元1742年)、廖润鸿的《[[针灸集成]]》(公元1874年)、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公元1817年)
[[中藏經]]·
[[外科正宗]]·[[陳實功]]
=== [[先秦]] ===
6z01vk9mmxduv2hquimsgwha2j2aann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
0
888699
2171860
1811369
2022-08-13T12:23:03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
| 民 = 30 | 月 = 7 | 日 = 7
| 发布者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
| main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的宣言
| type = 宣言
| theme = 抗日战争
| previous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宣言]]
| next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紀念抗戰五週年宣言]]
| notes = 根据一九四一年七月七日《解放日报》刊印
| from = 解放日報
}}
全国同胞们,抗战将士们!我伟大中华民族为抵抗日寇保卫祖国的神圣战争,已经整整四年了。当此抗战第五年到来之时,正值国际形势发生严重的变化,疯狂的德国法西斯罪魁希特勒已经大举进攻苏联,苏联政府正在统率二万万人民与数百万红军举行粉碎法西斯侵略的伟大战争。
同胞们,将士们!苏联这一反法西斯的战争,完全是和我们的抗日战争属于同一性质的,都是保卫独立、保卫自由、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而在德国法西斯方面,则与日本法西斯进攻中国完全相同,乃是侵略的、奴役的、非正义的。因此,我们与苏联是完全站在同一战线上,成败与共,休戚相关。
自苏德战争爆发以来,对于苏联的同情,迅速散布于全世界。而在我国人民,则关切之情,尤为深至。一则因为苏联是扶助被压迫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四年抗敌,助我最多最力者唯有苏联;再则因为苏德战争直接影响我国的抗战,希特勒如在苏联得逞,则中国即将遇到严重的危机。故我国人民,咸知苏联人民所进行的战争,不但是保卫苏联的,而且是保卫中国,保卫一切民族之自由独立的。苏联的成败,即是中国的成败,即是一切民族之民主与自由、独立与解放、公理与正义、科学与光明的成败。而希特勒则不但是苏联的敌人,而且也是一切自由民族特别是中国的敌人,因而打倒希特勒,不但是苏联人民与各国人民的任务,而且也是中国人民的任务。毫无疑义,法西斯希特勒的疯狂进攻,适足以加速其死亡,法西斯的敌人已遍布于全世界。一个强大的反法西斯侵略的阵线,正在全世界树立起来。目前是全世界法西斯阵线与反法西斯阵线的伟大斗争时代,双方的决斗已经开始了。
欧洲的法西斯国家,为着拉拢日本,巩固法西斯同盟,反对中、苏、英、美之目的,不惜明目张胆,承认中国叛逆汪精卫,希特勒、莫索里尼的魔爪现已伸向太平洋,其为我四万万五千万人民与全人类的公敌,实已暴露无余。而法西斯日本西陷中国泥淖,南与英美抗争,经济衰颓,民心怨愤,如又欲撕毁日苏中立协定,树敌于伟大之苏联,则其死亡崩溃之日,必愈益临近。惟其情况愈危迫,则横决以求一逞之心,必愈难阻遏,反苏之危险固已增长,灭华之方针则决不放弃,南进以侵犯英、美、荷,澳之野心,亦依然存在。法西斯同盟对于全世界的威胁,西方与东方同时增长。惟有建立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基础之上的坚决的斗争,方能制凶焰于已燃,挽狂澜于既倒。一切幸灾乐祸侥幸取巧的心理,均属浅薄无识之表现。至于张伯伦覆辙的重寻,汪精卫后尘的学步,所谓绥靖政策与投降路线者,尤为愚不可及之下策,宜为中国与欧美民主国家所不取。中国人民对于远东幕尼黑的危险,是永远坚持反对的。
我伟大中华民族的神圣抗日战争,不独为了挽救自己祖国的危亡,亦且有助于国际反抗侵略的奋斗。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生中国的雏形。此皆我上下同心,军民协力,党派合作,友邦增援之所致,值得我们欢欣庆祝,大书特书的。
然而敌人之进攻方兴未艾,协以谋我者,且有凶恶的法西斯同盟,南京之傀儡既为虎作伥,内部的亲日分子复譸张为幻,政治犹未澄清,民生愈见凋敝,党派仍有磨擦,民意尚未伸张,各种惊心怵目之暗影,竟有越来越大愈闹愈凶之势。尤可异者,反共成为政策,“异党”见于文书,军纪军令之美名,却假以打击抗日部队之最积极者,于是皖南事变发生了,新四军被解散了,特务横行,非法逮捕之事层出不穷了,抗战之元气为之斫丧,抗战初期之新气象因而挫折了。凡此阴暗方面,如不加以消除,则抗战四年的成绩有中堕之忧,全国军民有无所适从之感,而国际同情亦将失所附丽,这是国人应该深切警惕的。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认为当此抗战第五年开始,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之时,正我除旧布新的良好机会,全国人民必须执行许多重大的战斗的任务,从外交以至内政,皆宜有新的改革与建树,方足以适应目前形势,一新国人耳目,达成抗战建国之目的。本党不敏,谨陈如下各端:
(一)拥护国际反法西斯阵线,促进中、苏、英、美及其他一切反对法西斯的国家民族一致联合,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同盟,拥护国民政府对德、意绝交的正确行动,并准备采取新的步骤。
(二)加强反对汪逆傀儡政府的斗争,肃清汪逆余党,巩固抗日阵营。
(三)加紧全部国军的整理训练,加强前线各军的配合作战,接济敌后各抗日部队的军饷弹药,积极反攻敌人。
(四)加强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设施,由政府予以援助,俾能长期坚持于敌后,使敌人无法抽调兵力西进、北进、南进。
(五)加强各抗日党派的合作,调整国共关系,解决新四军问题,承认各抗日党派的合法活动,停止逮捕共产党员及一切爱国分子,消弭内部磨擦,培养抗战实力。
(六)给一切爱国人民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发动民智民力,反抗敌寇。
(七)改革政治机构,罢免贪官污吏,引用开明人员,从政府机关中淘汰暗藏的亲日分子,肃清敌人的第五纵队。
(八)禁止贪官污吏奸商劣绅囤积居奇,操纵国民经济,实行调剂粮食,平抑物价,以苏民困。
(九)改革兵役动员制度,禁止敲诈、贿买、强迫、虐待,代以鼓励人民上前线的政治动员,以利抗战。
(十)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信用本地人才,团结少数民族,以固后方。
本党认为上述各项,实为今日内政外交之基本方针,如能见之施行,则全国之气象必焕然一新,一切困难皆可克服,抗战建国之胜利便有了坚固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声明:本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始终不变,愿与中国国民党及—切爱国党派一切爱国人民团结到底,为抗战建国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对于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本党实为最忠实最坚决的执行者。本党对于[[中共中央爲公佈國共合作宣言|民国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的宣言]],实践到底,决无丝毫违误之处。八路军、新四军始终是国军的一部分,最忠实最勇敢的执行抗战任务,抗击了半数以上的敌人,收复了广大的失地,建立了敌后的许多抗日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上,一步一步的实行了三民主义,实行了各党派、各阶层合作的三三制的民主政治,保证一切抗日阶层(包括地主、资本家在内)的人权政权财权,实行了一方面减租减息,一方面交租交息的农村政策,实行了一方面改良工人生活,一方面加强劳动纪律的劳动政策,实行了发展农工商业、改良人民生活的经济政策,实行了消灭文盲愚昧、提高民族精神的文化政策。凡此一切,无一不在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保卫祖国的先锋队,是言行一致的革命政党,是团结抗战的模范,是艰苦奋斗的典型。而敌人汪逆与亲日派则集矢于本党,务欲破坏之消灭之而后快,盖彼等深知本党之存在,实为其灭华计划之最大障碍,如不灭共,则断断不能灭华。所可怪者,一部分尚在抗战的国内人士,其污蔑陷害与破坏本党之心,竟与敌人如出一辙,称之为匪军,谥之为奸党,摧残镇压,不遗余力,大敌当前,相煎何急,诚有令人百思不解者。所望此等现象,迅速加以消除,回复抗战初期之状态,化戾气为祥和,易相克为相助,共以国家民族为重,则抗战前途,光明立见,抗战第五年的局面,必可变为团结进步胜利的局面,这就是本党所馨香祷祝的。
同胞们,将士们!抗战的第五年是决定世界命运的一年,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年,大家应该警觉起来,特别团结,特别努力,坚持我们民族解放的旗帜,脚踏实地,向前奋斗,配合各国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斗争,争取我们的完全胜利,中国共产党完全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不犯错误,我们的目的是能够达到的,最后胜利是—定属于我们的。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打倒法西斯奴役!
援助苏联!
抗战胜利万岁!
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胜利万岁!
{{署名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中華民國三十年七月七日
}}
{{傳統漢字化}}
{{PD-anon-1996|1941}}
{{PD-China-Organization|作者: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发表时间:1941年7月7日}}
pthdxi1n02frr4xbbud9r7h8v7p486s
路史/卷十二
0
892457
2172011
2070954
2022-08-14T03:54:07Z
Thering29
29388
wikitext
text/x-wiki
== 禪通紀 ==
=== 炎帝 ===
炎帝神農氏,姓伊耆,名軌,一曰石年,是爲後帝皇君。炎精之君也。
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農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
初少典氏取于有嬌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爲黃帝之先,襲少典氏;一爲神農,是爲炎帝
炎帝長于姜水,成爲姜姓。
其初國伊,繼國耆,故氏伊耆。
長八尺有七寸,弘身牛顛,龍顏而大脣。懷成鈐,戴玉理,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齒,具三歲而知稼穡般戲之事,必於黍稷日於淇山之陽求其利民,宜久食之穀而蓺之。
天感,嘉生菽粟, 誕苓爰,勤收拾,剛壤地而焉已。則釐牟五子偕至。
神農灼其可以養民也,於是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垡土㽨穢,燒𣟸埩野,以教天下。播種嗣瓜,蓏之實而省殺生之敝,始諸飲食,烝民乃立。惟生亡德,咸若古政,於是帥于悉諸九靈,學於老龍吉祖,其高矩以至於理。受火之瑞,上承熒惑,故以火紀時焉。於是修火之利,范金排貨,以濟國用,因時變㷄,以抑時疾,以炮以燖,以爲澧洛。謂木器液,金器腥,聖人飲於土而食於土,於是大埏埴以爲器,而人壽。
官長帥事,悉以火紀,故稱炎焉。肇跡列山,故又以列山、厲山爲氏。
預若天命,正氣節,審寒暑,以平早晚之期。謂人之生太倉爲主,而太倉穀爲主天下萬物,亡以易於穀,於是斷木爲耜,揉木爲耒,𧿳窮髮,跋九野,制畮清甽,分龍斷而戒之耕,然後六穀䑋以供粢,盛而給軍國
爰布國禁,春夏所生,不傷不害,謹脩地利,以成萬物,亡敚人所務而農得以順其時。
教之桑麻以爲布帛,相土停居,令人知所趍避。乃命赤冀創捄鐵爲杵臼,作耝耨、錢鎛、梋𩰿、井竈,以濟萬民。𤌍䀁刳罐,以蒸以𥹆,民始播食而不勝。故爲政曰唯天生民,唯君奉天,唯食喪祭,衣服教化,一歸於政。林林生人,亡亂政典。
又設教曰:民爲邦本,食爲民天。農不正,食不充;民不正,用不衷。士丁壯而不耕則受其饑,女當年而不織則當其寒。不貴難得之貨,不器無用之物。是故耕不強者無以養其身,織不力者莫以蓋其形。有餘不足,各歸其身,是故亡十倍之賈。倍稱之民,士力耕而女力績,力歸於上而功被於下。歲守十三,三年與少半成;歲三十,一而國有,十一歲之儲有,以利下而不足以傷民,乃制爲之數。一穀不登損一穀,穀之法十倍;二穀不登損二穀,穀之法倍十。蓰夷疏滿之,亡食者與之塵,亡種者貸之新。農夫敬事力作,故天毀地凶,旱泆並作,而亡有入於溝壑乞請者,時其時以待天權也。是以年穀順成,衣食足而禮義興,奸邪不作,亡制令而人從。
眾金貨通有亡,列𠪨於國,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有亡,於是俱興。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天下號曰皇神農,謂亂時不殖,亂氣作沴,乃紀上元。調氣朔以瑞,啟悶拂焄,蒿辟尸隰,以逃民害。
三朝具於攝提,七曜起於天關,所謂太初曆也。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陽主筮。於是通其變以成天地之文,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佑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謂始萬物終萬物者,莫盛乎艮艮東北之卦之也,故種艮以爲始,所謂連山易也,故亦曰連山氏。
謹時祀,盡敬而不蘄喜挹。春間焚封豨塊、桴土鼓,以致敬於鬼神,而上下達矣。
悼澆泊,閔愚愗,爰問於泰乙小子曰:『上古之人壽過百歲,後世不究天年而有殂落之咎,獨何氣使然邪?』小子曰:『天有九門,中道最良。』乃稽太始、說玉冊、磨脣鞭、苃察色、齅嘗草木而正名之。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釐而三之,以養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間而七十毒極含氣也。
病正四百,藥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過數乃亂。乃立方書,命僦貸,季理色脈,對察和齊,摩踵訰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膳其生。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0660&by_title=%E8%B7%AF%E5%8F%B2&page=85
3gsrkp54c0av11rwdh5vkds2b1xin3j
2172016
2172011
2022-08-14T04:51:01Z
Thering29
29388
wikitext
text/x-wiki
== 禪通紀 ==
=== 炎帝 ===
炎帝神農氏,姓伊耆,名軌,一曰石年,是爲後帝皇君。炎精之君也。
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農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
初少典氏取于有嬌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爲黃帝之先,襲少典氏;一爲神農,是爲炎帝
炎帝長于姜水,成爲姜姓。
其初國伊,繼國耆,故氏伊耆。
長八尺有七寸,弘身牛顛,龍顏而大脣。懷成鈐,戴玉理,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齒,具三歲而知稼穡般戲之事,必於黍稷日於淇山之陽求其利民,宜久食之穀而蓺之。
天感,嘉生菽粟, 誕苓爰,勤收拾,剛壤地而焉已。則釐牟五子偕至。
神農灼其可以養民也,於是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垡土㽨穢,燒𣟸埩野,以教天下。播種嗣瓜,蓏之實而省殺生之敝,始諸飲食,烝民乃立。惟生亡德,咸若古政,於是帥于悉諸九靈,學於老龍吉祖,其高矩以至於理。受火之瑞,上承熒惑,故以火紀時焉。於是修火之利,范金排貨,以濟國用,因時變㷄,以抑時疾,以炮以燖,以爲澧洛。謂木器液,金器腥,聖人飲於土而食於土,於是大埏埴以爲器,而人壽。
官長帥事,悉以火紀,故稱炎焉。肇跡列山,故又以列山、厲山爲氏。
預若天命,正氣節,審寒暑,以平早晚之期。謂人之生太倉爲主,而太倉穀爲主天下萬物,亡以易於穀,於是斷木爲耜,揉木爲耒,𧿳窮髮,跋九野,制畮清甽,分龍斷而戒之耕,然後六穀䑋以供粢,盛而給軍國
爰布國禁,春夏所生,不傷不害,謹脩地利,以成萬物,亡敚人所務而農得以順其時。
教之桑麻以爲布帛,相土停居,令人知所趍避。乃命赤冀創捄鐵爲杵臼,作耝耨、錢鎛、梋𩰿、井竈,以濟萬民。𤌍䀁刳罐,以蒸以𥹆,民始播食而不勝。故爲政曰唯天生民,唯君奉天,唯食喪祭,衣服教化,一歸於政。林林生人,亡亂政典。
又設教曰:民爲邦本,食爲民天。農不正,食不充;民不正,用不衷。士丁壯而不耕則受其饑,女當年而不織則當其寒。不貴難得之貨,不器無用之物。是故耕不強者無以養其身,織不力者莫以蓋其形。有餘不足,各歸其身,是故亡十倍之賈。倍稱之民,士力耕而女力績,力歸於上而功被於下。歲守十三,三年與少半成;歲三十,一而國有,十一歲之儲有,以利下而不足以傷民,乃制爲之數。一穀不登損一穀,穀之法十倍;二穀不登損二穀,穀之法倍十。蓰夷疏滿之,亡食者與之塵,亡種者貸之新。農夫敬事力作,故天毀地凶,旱泆並作,而亡有入於溝壑乞請者,時其時以待天權也。是以年穀順成,衣食足而禮義興,奸邪不作,亡制令而人從。
眾金貨通有亡,列𠪨於國,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有亡,於是俱興。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天下號曰皇神農,謂亂時不殖,亂氣作沴,乃紀上元。調氣朔以瑞,啟悶拂焄,蒿辟尸隰,以逃民害。
三朝具於攝提,七曜起於天關,所謂太初曆也。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陽主筮。於是通其變以成天地之文,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佑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謂始萬物終萬物者,莫盛乎艮艮東北之卦之也,故種艮以爲始,所謂連山易也,故亦曰連山氏。
謹時祀,盡敬而不蘄喜挹。春間焚封豨塊、桴土鼓,以致敬於鬼神,而上下達矣。
悼澆泊,閔愚愗,爰問於泰乙小子曰:『上古之人壽過百歲,後世不究天年而有殂落之咎,獨何氣使然邪?』小子曰:『天有九門,中道最良。』乃稽太始、說玉冊、磨脣鞭、苃察色、齅嘗草木而正名之。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釐而三之,以養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間而七十毒極含氣也。
病正四百,藥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過數乃亂。乃立方書,命僦貸,季理色脈,對察和齊,摩踵訰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膳其生。
粵又制請雨之法。蓋南置水淹髂埋胔,以待天澤之至。赤松子者,諸侯也,移老襄城,於是下之致爲雨師。剸剸民食,形盡驚悴而不顧。每歲陽月,盍百種率萬民,蜡戲於國中,以報其歲之成,故祭司嗇山林川澤,神示在位而主先嗇,享農及郵表,輟禽獸、貓虎、水防、昆蟲而祝之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亡作,草木歸其澤。』葦籥土鼓,榛杖喪殺,既蜡而收。民息已年,不順成之,方其蜡不通,以謹民財也。惟不順成則厭禮而婚條,風至則合。其亡夫家者,以審其民,是故淳鹵作而人民毓,教化興行應如桴鼓耕桑,得利而究年受福。乃命邢夭作扶梨之樂,制豐年之詠,以薦釐來,是曰下謀。
制雅琴,度瑤瑟,以保合大龢。而閑民欲通其德於神明,同其龢於上下。於是神澧瀵嘉穀茁,乃命屏封作穗書以同文攽令,命白阜度地紀脈水道,窬木方竹,杭潢洋而有亡達。遂甄四海紀地形遠山川林藪,所至而正其制,於是辨方正位土分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0660&by_title=%E8%B7%AF%E5%8F%B2&page=91
b9gxog4nrpmf54eeqdrbriqdjpm4tkw
Author: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102
1004532
2172045
1756405
2022-08-14T08:36:09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 [[Portal: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文书]]
*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规范性文件]]
*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文]]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国家机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法院]]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
q4rq6opdce005ov17g9ajybugzm1cqy
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0
1005539
2171883
1786942
2022-08-13T14:01:16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section =
|author = 刘少奇
|民 = 28 |月 = 7 |loc = 陜甘寧邊區延安市
|edition=yes
|notes = 这是刘少奇一九三九年七月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的演讲。一九四三年编入解放社出版的《整风文献》。一九六二年经作者修订,由人民出版社再版。
}}
同志们:
我要讲的,是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现在来讲讲这个问题,对于党的建设和巩固,不是没有益处的。
==一 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
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呢?
人们为了要生活,就必须和自然界进行斗争,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人们的物质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所以,人们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进行生产的时候,都要建立一定的生产关系。人类在和自然界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人类自己,改造着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人们的本身,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都是在社会的人们和自然界的长年斗争中不断地改造和进步的。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样式、社会组织、思想意识等,和现代人们的都不同;而在将来,人们的生活样式、社会组织、思想意识等,又会和现代人们的不同。
人类本身,人类社会,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就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作为一定阶级的人而存在,都在一定的阶级斗争的条件下生活。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着不同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在这些不同地位、不同利益、不同思想意识的阶级之间,进行着不断的阶级斗争。这样,人们不但在和自然界的斗争中,而且在社会阶级的斗争中,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着人们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说:“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77〕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应该自觉地去经受长期的社会革命斗争,并且在这种斗争中改造社会,改造自己。
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我们提出在社会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任务,这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
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担当者和推动者。共产党员是在不断同反革命〔78〕的斗争中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
我们说,共产党员要在同反革命〔79〕进行各方面的斗争中来改造自己,这就是说,要在这种斗争中求得自己的进步,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一个比较幼稚的革命者,由于他:(一)是从旧社会中生长教养出来的,他总带有旧社会中各种思想意识(包括成见、旧习惯、旧传统)的残余;(二)没有经过长期的革命的实践;因此,他还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敌人,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性。要改变这种情形,他除开要学习历史上的革命经验(前人的实践)而外,还必须亲自参加到当时的革命的实践中去,在革命的实践中,在同各种反革命〔80〕进行斗争中,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加紧学习和修养。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逐渐深刻地体验和认识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性,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敌人和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原来不正确的思想、习惯、成见,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革命的品质,改善革命的方法等。
所以,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也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如果没有这后一方面,革命者要求得自己的进步,仍然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吧,几个共产党员一起去参加某种群众的革命斗争,在大体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去参加革命实践,这种革命斗争对于这些党员所起的影响,可能完全不是一样的。有的党员进步得很快,甚至原来较落后的赶在前面去了;有的党员进步得很慢;有的党员甚至在斗争中动摇起来,革命的实践对于他没有起前进的影响,他在革命的实践中落后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又比如,我们共产党员中有许多人是经过万里长征的,这对于他们是一次严重的锻炼,其中的绝大多数党员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然而长征对于个别党员的影响却是相反的,他们经过长征之后,对这样的艰苦斗争害怕起来了,有的甚至企图退却和逃跑,后来他们果然在外界的引诱下从革命队伍中逃跑了。许多党员同在一起长征,而影响和结果却是这样的不相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种种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来,是社会阶级斗争在革命队伍中的反映。我们的党员由于原来的社会出身不同,所受的社会影响不同,因而就有不同的品质。他们对待革命实践各有不同的态度、立场和认识,所以,在革命实践中各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就在你们学校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形。你们在学校中受着同样的教育和训练,然而由于你们各有不同的品质,不同的经验,不同的主观努力和修养,因而你们就可能获得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果。因此,革命者在革命斗争中的主观努力和修养,对于改造和提高革命者自己,是完全必需的,决不可少的。
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1〕这个封建思想家在这里所说的是他自己修养的过程,他并不承认自己是天生的“圣人”。
另一个封建思想家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82〕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更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
我们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必需有的修养。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
毛泽东同志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83〕
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这在我们共产党员中,是个别的常见的事。党内这种现象的存在,应该引起我们党员严重的警惕。
在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现以前,历代的革命者,一到他们进行的事业得到胜利和成功以后,少有不腐化、不堕落的。他们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成为革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物。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或者说得更近些,在近五十年的历史中,我们看到许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在得到了某些成就,爬上了当权的位置以后,就腐化堕落下去。这是由历代革命者的阶级基础所决定的,由过去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在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世界历史上的一切革命,结果总是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由另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所代替。所以,历代的革命者,在他们成为统治阶级以后,就失去他们的革命性,反转头来压迫被剥削的群众,这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然而,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对于我们共产党来说,无论如何决不能是这样。无产阶级革命是消灭一切剥削、一切压迫、一切阶级的革命。共产党所代表的是被剥削而不剥削别人的无产阶级,它能够使革命进行到底,从人类社会中最后消灭一切剥削,清除一切腐化、堕落的现象。它能够建立有严格组织纪律的党,建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国家机关,经过这样的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来和一切腐化、堕落的现象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不断地从党内和国家机关中清洗那些已经腐化、堕落的分子(不管这种分子是作了多大的“官”),而保持党和国家机关的纯洁。无产阶级革命的这一特点,无产阶级革命党的这一特点,是历代革命和历代革命党所没有的,而且也不能有的。我们的党员必须清楚了解这一特点,特别注意在革命胜利和成功的时候,在群众对自己的信仰和拥护不断提高的时候,更要提高警惕,更要加紧自己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修养,始终保持自己纯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品质,而不蹈历代革命者在成功时的覆辙。
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于每一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我们共产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的。每个党员都是从中国社会中来的,并且今天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还经常和这个社会中一切不好的东西接触。不论是无产阶级或是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不论是老党员或是新党员,他们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旧社会的思想意识和习惯,这是不奇怪的。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
上面讲的就是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的缘故。下面我再讲共产党员修养的标准。
==二 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
按照党章的规定,只要承认党纲、党章,交纳党费,并且在党的一个组织内担负一定工作的人,就可成为党员。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成为共产党的党员。但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不应该只是做一个起码的够格的党员,而应该按照党章的规定力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把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
恩格斯在论到马克思的时候说: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84〕又说:“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象马克思那样高瞻远瞩,在应当迅速行动的时刻,他总是作出正确的决定,并立即打中要害。”〔85〕
斯大林在论到我们应该学习列宁的榜样的时候,曾经说:
“要记住,要爱戴,要学习我们的导师,我们的领袖伊里奇。要照伊里奇那样去反对、去战胜国内外的敌人。要照伊里奇那样去建设新生活、新风俗和新文化。在工作中决不要拒绝做小事情,因为大事情是由小事情积成的,——这是伊里奇的重要遗训之一。”〔86〕
斯大林又说:“选民,人民,应当要求自己的代表始终胜任自己的任务;要求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堕落为政治上的庸人;要求他们始终不愧为列宁式的政治活动家;要求他们成为象列宁那样的明朗和确定的活动家;要求他们象列宁那样在战斗中无所畏惧和对人民的敌人毫不留情;要求他们在事情开始复杂化、在地平线上出现某种危险的时候,毫不惊慌失措,毫无任何类似惊惶失措的迹象,要求他们也象列宁那样没有任何类似惊慌失措的迹象;要求他们在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全面地确定方针、全面地考虑事情的正反方面的时候,也能够象列宁那样英明和从容;要求他们也象列宁那样诚实和正直;要求他们象列宁那样热爱自己的人民。”〔87〕
这就是恩格斯对马克思,斯大林对列宁的简要描述。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就是要这样去学习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和品质,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
有人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伟大的天才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是学习不到的,要把自己的思想和品质提高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和品质那样的高度,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看成是天生的神秘的人物。这种说法和看法对不对呢?我想是不对的。
我们普通的同志,今天诚然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高的天才,那样渊博的科学的知识,我们大多数的同志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方面不能达到他们那样高深和渊博。但是,我们同志只要真正有决心,真正自觉地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岗位,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并且始终不脱离当前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群众的伟大而深刻的革命运动,努力学习、锻炼和修养,那末,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工作和斗争中培养马克思和列宁那样的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革命品质,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政治家,这是完全可能的。
《孟子》上有这样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88〕,我看这句话说得不错。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锻炼,认真修养,尽可能地逐步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品质,不应该望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伟大的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认为高不可攀,就自暴自弃,畏葸不前。如果这样,那就会变成“政治上的庸人”,不可雕的“朽木”。
当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品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否则,是学习不好的,是学习不到的。事实上,在我们的队伍中,对于这种学习,是有几种不同的人采取几种不同的态度的。
有一种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不能学习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质,只是肤浅地学习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他们虽然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但是,不能把这些书籍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和结论当作行动的指南,运用到活生生的具体实际问题上去。他们以背诵个别的原理和结论而自满,甚至以“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自居,然而他们决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们的活动方法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完全相反的。
这一种人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是不少的。在过去某一时期内,某些教条主义的代表人,就比上述的情形更坏。这种人根本不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只是胡诌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术语,自以为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装作马克思、列宁的姿态在党内出现,并且毫不知耻地要求我们的党员象尊重马克思、列宁那样去尊重他,拥护他为“领袖”,报答他以忠心和热情。他也可以不待别人推举,径自封为“领袖”,自己爬到负责的位置上,家长式地在党内发号施令,企图教训我们党,责骂党内的一切,任意打击、处罚和摆布我们的党员。这种人不是真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真心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斗争,而是党内的投机分子,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蟊贼。这种人在党内,终归要被党员群众所反对、揭穿和抛弃,是无疑问的。我们的党员也果然抛弃了他们。然而我们是否能够完全自信地说,在我们党内就从此不会再有这种人了呢?我们还不能这样说。
另一种人就完全和前一种人相反。他们首先把自己看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学生,他们认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和实质。他们仰望这些创始人的伟大人格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品质,而在革命斗争中认真地去进行自我修养,去检查自己处事、处人、处己是否合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他们熟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同时又着重调查和分析活生生的现实,研究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本国无产阶级所处的各方面情势的特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们不以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和结论为满足,而要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立场上,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身体力行,活泼地去指导一切的革命斗争,改造现实,同时改造他们自己。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都是为着无产阶级事业的胜利,民族的和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的成功,而没有其他。
只有这种人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用这种态度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品质,才能使自己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家。
真正刻苦修养,忠实做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学生的人,他所特别注意的,是要象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无产阶级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中的各种问题。除此以外,他绝不计较自己在党内地位和声誉的高低,绝不以马克思、列宁自居,绝不要求人家或幻想人家象尊重马克思、列宁那样去尊重他,他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权利。然而,正因为他这样做,正因为他在革命斗争中始终是正直忠诚,英勇坚定,并且表现了卓越的能力,他就能够受到党员群众自觉的尊重和拥护。
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作为我们的模范来学习,要做他们一个最忠实的最好的学生,当然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们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在伟大群众革命斗争中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善于总结经验,进行各方面的锻炼和修养,终身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我们是可以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最忠实、最好的学生的。
==三 共产党员的修养和群众的革命实践==
我们要做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最忠实、最好的学生,就需要在无产阶级和一切群众的长期而伟大的革命斗争中进行各方面的修养,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要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要有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要有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等。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们大家都无例外地需要进行上述各方面的修养。但是,由于我们党员的政治觉悟、斗争经验、工作岗位、文化程度、社会活动的条件,都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同志需要特别注意修养或者着重注意修养的方面,也就会各有差别。
在中国古时,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89〕,这是说自我反省的问题。《诗经》上有这样著名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90〕,这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批评。这一切都说明,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但是,古代许多人的所谓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以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妄的。我们不能这样去修养。我们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无论怎样都不能脱离当前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而是必须结合这种斗争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这就是说,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这就是说,我们要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高贵的无产阶级的品质,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言论、行动和工作中去,不断地改正、清洗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切与此相反的东西,增强自己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意识和品质。这就是说,我们要虚心地倾听同志们和群众的意见和批评,仔细地研究生活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细心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且根据这些去检验自己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是否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是否正确,去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而加以纠正,去改进自己的工作。同时,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哪些个别结论,在哪些个别方面,需要加以充实、丰富和发展。总之,我们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这应该是我们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方法,和其他唯心主义的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的修养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为了坚持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方法,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彻底肃清旧社会在教育和学习中遗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理论和实际的脱离。在旧社会中,有许多人在受教育和学习的时候,认为他们所学的是并不需要照着去做的,甚至认为是不可能照着去做的,他们尽管满篇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实际上却是彻头彻尾的男盗女娼。国民党〔5〕反动派尽管熟读“三民主义”〔91〕,背诵孙中山的“总理遗嘱”〔92〕,然而实际上却横征暴敛,贪污杀戮,压迫民众,反对“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甚至去和民族的敌人妥协,投降敌人。有一个老秀才亲自对我说:孔子说的话只有两句他能做到,那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93〕,其余的他都做不到,而且从来也没有准备去做。既然这样,他们还要去办教育,还要去学习那些所谓“圣贤之道”干什么呢?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升官发财,用这些“圣贤之道”去压迫被剥削者,用满口仁义道德去欺骗人民。这就是旧社会的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对于他们所“崇拜”的圣贤的态度。当然,我们共产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我国历史上的一切优秀遗产,完全不能采取这种态度。我们学到的,就必须做到。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
旧社会的这种遗毒,难道就完全不会影响我们吗?会有影响的!在你们同学中,固然没有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去升官发财,去压迫被剥削者。然而在你们中难道就没有这样想的人了吗?就是说:他们的思想、言论、行动和生活不一定要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指导,他们所学到的原则也不打算全部加以运用。在你们中又难道就没有这样想的人了吗?就是说: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高深一些的理论,是为了将来好提高自己的地位,夸耀于人,使自己成为有名的人物。我不能担保,在你们中完全没有这种想法的人。这种想法是不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联系这一根本原则的。我们一定要学习理论,但是学习到的就必须做到,而且是为了用才去学习的,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才去学习的。
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94〕我们的同志必须遵照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方法,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四 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是统一的==
我们共产党员不能把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共产党员,不但要在革命的实践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而且要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
在一些共产党员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想法:就是认为坚定而纯洁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立场,对于一个共产党员了解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是没有关系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无产阶级立场虽然不很坚定,思想意识虽然不很纯洁(即还残留着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可以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他们认为,只靠书本学习,只靠书本知识,就可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只有彻底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以无产阶级的理想为理想的人,才能彻底了解和掌握它。没有坚定纯洁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是不能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的。如果他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不是无产阶级的彻底的革命者,不是要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他不想革命,或者不想坚持革命到底,而想半途而废,那末,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对他也是没有用处的,或者是用处不大的。
我们常看到某些由工人出身的最好的党员,虽然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准备比较少,若要考试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和公式,他不一定比别人记得多。但是,在他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时候,只要能用他懂得的话解释给他听,他的兴趣,他所了解的程度,常比某些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还要高得多。比如《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一段,对于某些党员来说,是不容易了解的。但是对于这些由工人出身的党员就不同。因为工人在生产中,在同资本家斗争中,深切了解资本家如何计算工资、工时,如何剥削工人取得利润,如何压迫工人等。因此,他也常常比某些其他阶级出身的党员能够更深刻地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我们说,许多由工人阶级出身的党员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当然并不是说,他们由于出身关系就是天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而是说,一切具有坚定而纯洁的无产阶级立场的同志,一切没有任何个人成见和其他不干净的东西的同志,只要虚心努力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切实掌握实事求是的方法,他们在观察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一定会比其他同志更敏捷而正确。他们在斗争中,也能够更好地洞察真理,能够更勇敢地拥护真理,而没有任何顾虑。
我们也常看到许多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由于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态度,而得到不同的结果。一般地说,这些出身于非无产阶级的党员,在他们参加革命的时候,无产阶级立场不很坚定和明确,思想意识也不很正确和纯洁,还有或多或少的、各种各色的、旧社会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的残余。显然,这些东西都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直接相冲突的。但是,由于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因而在这种冲突中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时候,把这种理论学习同他的思想意识的修养正确地结合起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去抵制和克服自己思想意识上的旧东西,这样,他就端正了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纯洁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并且能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去处理实际问题。这样的党员是很多的。另外有的人则走了相反的道路,他身上的旧东西积累得很多,有许多固习、成见和个人的物欲私念,而又没有改造自己的决心。在他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时候,不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去批判他思想意识中的这些旧东西,相反,他企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作为达到他个人目的的武器,甚至用他原来的成见去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因而他就不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不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和实质。在他处理革命斗争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会因为他有旧社会的习惯和成见,有个人主义的打算,而患得患失,顾此失彼,徬徨动摇,不能无阻碍地洞察事物,不能勇敢地拥护真理,不自觉地以至自觉地掩蔽和歪曲真理。这种人根本不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就不能敏捷地、正确地、实事求是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有时在党组织或别的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正确地解决了实际问题以后,他甚至采取拒绝的态度。这种情形,也并不是怎样少见而奇怪的事情,而是可以常常见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共产党员如果没有明确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没有正确而纯洁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要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并使之成为自己的革命斗争的武器,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说,一个共产党员要有比较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就必须有崇高的无产阶级的立场。
同时,我们也应该说,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要在一切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也是不可能的。
在一些共产党员中,还有这样一种想法:就是认为只要自己革命坚决,斗争勇敢,就完全行了,学习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进行不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都没有什么关系。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只靠家庭出身好,本人成份好,用不着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有的同志,虽然一般地承认理论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工作和斗争中,却从来不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有这些想法,显然都是不对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在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甚至可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成为各种机会主义者,成为资产阶级的俘虏和应声虫。
革命坚决、斗争勇敢,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宝贵品质。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品质,还必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斗争条件下,正确地解决如何革命、如何斗争的问题,才能争取革命的胜利,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在进行革命斗争的时候,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的问题;谁是直接的同盟军、谁是间接的同盟军、谁是主要敌人、谁是次要敌人的问题;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同盟军,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联合次要的敌人,去打倒主要的敌人的问题;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地改变战略和策略的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正确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不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修养,要在革命斗争的一切重要问题上,站稳无产阶级的正确立场;要在情况复杂和变化剧烈的环境下,在需要走迂回曲折道路的时候,都能够确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最有利的方针政策,都能够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拿我们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验来说,在“七七”事变〔54〕以前,有一些同志由于不了解当时中国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的矛盾,国内各阶级之间、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降低为次要的矛盾,曾经反对党的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反对我们党联合一切爱国的阶级、阶层、党派和社会集团一致抗日的政策,特别反对我们党联合国民党一致抗日的政策。这些同志在反对党的正确政策的时候,自以为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上,但是,在实际上,他们背离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完全陷入一种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的立场。如果我们按照他们的这种错误主张去做,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就不但不能团结和领导全国一切抗日爱国的阶级、阶层、党派和社会集团,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相反地,会削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使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孤立起来,不利于抗日救国的斗争。在“七七”事变以后,当我们党同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后,又有一些同志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以为国民党参加了抗日,就和共产党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们采取迁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迁就国民党的投降主义的政策,而反对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政策;他们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力量,过分地信任国民党,把抗日救国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国民党,而不相信共产党和人民的力量,不把希望寄托于共产党,因而不敢放手发展自己,放手发展人民的抗日革命势力,不敢对国民党的反共限共政策作坚决斗争。主张这样做的同志虽然把自己标榜为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但是他们这种政策的实质是要使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和尾巴,要使无产阶级丧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上面所说的这种左的错误和右的错误,都是在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不能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辨别革命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的显著例证。
无产阶级不能只是自己解放自己,它必须争取一切劳动人民的解放,争取自己民族的解放,争取人类的解放,才能实现自己的彻底解放。无产阶级必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最后的解放。因此,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必须同关门主义、宗派主义严格区别开来。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在进行斗争的时候,必须同广大劳动人民建立密切的联系,同各革命阶级和革命党派建立革命联盟,领导广大劳动群众和一切同盟者同自己一道前进;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一切革命阶级的利益,代表自己民族的利益,也就是说要代表占本国人口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民的利益。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就是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我们并且要了解这也就是无产阶级的最大的阶级利益。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又必须同迁就主义、投降主义严格区别开来。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在进行革命斗争的时候,不但要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分清界限,而且要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民主派分清界限,甚至要同劳动群众有所区别;要在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受资产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的各种影响;要在革命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95〕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为组织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时候,曾经说:“当工人还没有根据各种具体而且确实现实的(当前的)政治事实和事件学会观察现社会中其他各个阶级在其思想、精神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表现时,当工人还没有学会在实践中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估计一切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活动和生活中一切方面的表现时,工人群众的意识是不能成为真正的阶级意识的。”〔96〕又说:“理想的社会民主党人不应当是工联会的书记而应当是人民的代言人,他们要善于对所有一切专横与压迫的现象有所反应,不管这种现象发生在什么地方,涉及哪一个阶层或哪一个阶级;他们要善于把所有这些现象综合成为一幅警察横暴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图画;他们要善于利用一切琐碎的小事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97〕我们共产党人要实现列宁在这两段话里提出的要求,当然必须不间断地参加革命实践,去增加感性知识,积累实际经验。但是,必须指出,光有感性知识和实际经验,还是不够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98〕因此,在参加革命实践的同时,必须十分用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国际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又服务于革命实践的理论。只要我们密切联系革命实践,去学习它,运用它,掌握它,我们就能够了解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了解各阶级在目前如何行进和向哪里行进,了解这些阶级在最近的将来如何行进和向哪里行进;我们就能够有确定行动方针的能力,能够对革命运动的前途具有信心。
正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具有这样伟大的作用,所以列宁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99〕共产党员必须使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思想意识的修养和锻炼,这两者密切地联系起来,绝不应该使两者分割开来。
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的极大重要性。他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100〕毛泽东同志不断地提出过,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研究当前运动的实际情况,研究本国和世界的历史,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行动,并且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较低的同志。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指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引起我们全党的注意。
==五 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
现在来继续讲共产党员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
我们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是一回什么事呢?我认为这在基本上就是每个党员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
上述斗争是一种思想上的矛盾的斗争,它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这种斗争的结局,对于我们党员来说,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克服以至肃清其他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意识,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克服以至肃清其他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党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般利益和目的的思想克服以至肃清个人主义的思想。如果结局不是这样的话,就是后者压倒前者,那末他就会落后,以至失去共产党员的资格。这对于我们党员来说,是一种可怕的危险的结局。
我们共产党人,在党内党外的各种斗争中锻炼着自己的思想,经常地总结和吸取革命实践的经验,检讨自己的思想是否完全适合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否完全适合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利益。在这样的学习、反省和自我检讨中,去肃清自己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残余以至某些不适合于共产主义利益的最微弱的萌芽。
你们大家知道,人的言论行动,都是有人的思想意识来作指导的。而人的思想意识又常常和他的世界观分不开的。我们共产党员的世界观,只能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方法论。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献上,特别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哲学著作上已经讲得很多,你们也学习过,今天我就不讲了。我在这里只简单地讲一讲我们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到底是什么一回事,我们党员到底要怎样去进行我们的事业。
我们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责任是什么呢?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经过各国共产党和各国人民自己的手,去改造自己的国家,从而一步一步地把世界改造成为共产主义的世界。共产主义世界好不好呢?大家知道,那是很好的。在那种世界里,没有剥削者、压迫者,没有地主、资本家,没有帝国主义和法西斯蒂等,也没有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没有剥削制度造成的黑暗、愚昧、落后等。在那种社会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有高度的蓬蓬勃勃的发展,能够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各方面的需要。那时,人类都成为有高等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大公无私的、聪明的共产主义劳动者,人类中彼此充满了互相帮助、互相亲爱,没有尔虞我诈、互相损害、互相残杀和战争等等不合理的事情。那种社会,当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最美丽的、最进步的社会。谁个能够说这样的社会不好呢?那末,这样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呢?我们说,是能够实现的,是必然实现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已经作了无可怀疑的科学的说明。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也给了我们以事实上的证明。我们的责任,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更快地实现。这就是我们的理想。
但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前面还站着强大的敌人,必须彻底地、最后地在各方面战胜这些强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斗争过程。没有这种斗争,就没有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自然,这种斗争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是什么“偶然的”社会现象,是某些共产党人所制造出来的事件。而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不能避免的阶级斗争。共产党的产生,共产党人的参加、组织和指导这种斗争,也是社会发展中必然的、合乎规律的现象。帝国主义,法西斯蒂,资本家和地主,总之,一切剥削者和压迫者,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剥削和压迫到不能生存的境地,使得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群众非联合起来反抗这种剥削和压迫,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因此,这种斗争乃是完全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共产主义要最后地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要解放全人类,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空前未有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幸福境地。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了解: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艰难的事业,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曲折的斗争,才能战胜最强大的敌人,战胜一切剥削阶级;在取得胜利以后,还要长期地耐心地进行社会经济的改造和思想文化的改造,才能肃清剥削阶级在人民中的一切影响和传统习惯等,并且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新的共产主义的文化和社会道德。
共产党依靠无产阶级,依靠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广大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去推动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前进,是一定能够获得最后胜利的。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因为在世界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中,蕴藏着极伟大的革命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发动、团结和组织起来,是能够战胜一切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因为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是正在产生着和正在发展着的新事物,而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部历史,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就目前的情势来说,社会主义已经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地面上——苏联获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许多国家中已经组织了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战斗的共产党,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正处在迅速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世界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力量,也正在不断的斗争中迅速地发动和团结起来。现在,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在全世界组织成为雄伟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了。共产主义事业要继续发展,继续前进,以至获得最后的完全的胜利,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我们还必须了解:国际反动势力和剥削阶级的力量,今天还比我们强大,它们在许多方面暂时还占着优势,我们要战胜它,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艰难的斗争过程。
在数千年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由于剥削阶级统治人类的结果,剥削阶级给自己造成了各方面极大的权力,霸占了世界上的一切。他们的长期统治,在人类社会中造成了长期存在着的各种落后、愚昧、自私自利、尔虞我诈、互相损害、互相残杀等现象,给被剥削阶级的群众和社会中的人们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这是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它们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所必然造成的结果。因为没有被剥削阶级群众和殖民地民族的落后、散漫和分裂,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就不能维持。因此,我们为了要获得胜利,就不但要和剥削阶级进行严重的斗争,而且要和剥削阶级在群众中长期造成的影响,要和群众中的落后意识、落后现象进行斗争,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团结广大的群众去战胜剥削阶级。这就是我们在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过程中的困难之所在。同志们!假若象某种人所设想的那样,群众都是觉悟的、团结的,在群众中不存在剥削阶级的影响和落后的现象,那末革命还有什么困难呢?
这种剥削阶级的影响,不但在革命胜利以前存在,就是在革命胜利以后,在被剥削阶级把剥削阶级从统治地位上推翻以后的很长时期内,也是仍然存在的。你们可以想一想,要最后地战胜剥削阶级及其在人民中的影响,要解放和改造全人类,要改造千百万的小商品生产者,要最终地消灭阶级,要把数千年来生活在阶级社会中受了各种旧习惯、旧传统影响的人类逐渐地改造过来,提高成为有高等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聪明的、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的人类,这中间要经过多少曲折的过程,多么艰难的工作和斗争呵!
列宁说:
“消灭阶级不仅意味着要驱逐地主和资本家,——这个我们已经比较容易地做到了,——而且意味着要消灭小商品生产者,可是对于这种人不能驱逐,不能镇压,必须同他们和睦相处;可以(而且必须)改造他们,重新教育他们,这只有通过很长期、很缓慢、很谨慎的组织工作才能做到。他们用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从各方面来包围无产阶级,浸染无产阶级,腐蚀无产阶级,经常使小资产阶级的懦弱性、涣散性、个人主义以及由狂热转为灰心等旧病在无产阶级内部复发起来。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需要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才能抵制这种恶劣影响,才能使无产阶级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这是它的主要作用)。……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战胜集中的大资产阶级,要比‘战胜’千百万小业主容易千百倍;而这些小业主用他们日常的、琐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腐化活动制造着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使资产阶级得以复辟的恶果。”〔101〕
列宁又说:
“资产阶级的反抗,因为自己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它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因为,可惜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小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102〕,不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拚命的、殊死的战争,不进行需要坚持不懈、纪律严明、坚韧不拔和意志统一的战争,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103〕
由此看来,无产阶级即使在革命胜利以后,也还有极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无产阶级革命,和过去历史上的一切革命是不同的。比如资产阶级的革命,通常是以获取政权来完成的。而对于无产阶级,则在政治上获得解放,获得胜利,还仅仅是革命的开始,极大的工作还在革命胜利以后,还在取得政权以后。
共产主义事业,真如我们所说的是“百年大业”,是决不能“一蹴而就”的。它在各种不同的国家,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阶段,战胜各种不同的敌人,才能逐渐地最后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例如在我们中国,现在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它的敌人是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以及和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封建买办势力。必须战胜这些敌人,才能够完成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长时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才能逐渐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去。
实现共产主义,既然是我们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在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很自然的责任。
正因为共产主义事业是这样伟大而艰难的事业,所以至今还有些追求社会进步的人怀疑共产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实现还没有信心。他们不相信人类在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的领导下,是能够发展和改造成为高度纯洁的共产主义的人类,不相信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他们或者没有估计到这种困难,或者在实际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悲观失望起来,甚至有的共产党员因此而从共产主义队伍中动摇出去。
我们共产党员,应该有最伟大的气魄和革命的决心。每一个党员都应该愉快而严肃地下定自己的决心,来担负实现共产主义这种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任务。我们清楚地看到共产主义事业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同时,我们又清楚地了解这种困难是一定能够在千百万群众的革命发动中完全克服的,绝不为困难所吓倒。我们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依靠,完全有信心在我们这一代完成共产主义事业中一段大工程,同时也完全相信我们的后代能够完满地完成这个伟大事业的全部工程。我们共产党员这种伟大的胸怀和气魄,是人类过去历史上任何阶级的英雄豪杰所不可能有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完全可以自豪的。
我记得西欧有一个资产阶级的传记作家〔104〕去到了苏联,曾经和斯大林同志谈过历史人物的比拟问题。斯大林同志当时说:列宁好比是大海,而彼得大帝〔105〕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这就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中的领袖,和地主阶级、新兴商人阶级事业中的领袖,在历史地位上的比较。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了解:为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事业的成功而奋斗的领袖,是这样的伟大;为剥削阶级事业而奋斗的领袖,是那样的渺小。
我们共产党员,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特点。如果只有伟大而高尚的理想,而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切实的实际工作,那就不是一个好共产党员,那只能是空想家、空谈家或学究。相反,如果只有实际工作,没有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那也不是好共产党员,而是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只有把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切实的实际工作、实事求是的精神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这就是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的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的标准。
共产主义的理想是美丽的,而今天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是丑恶的。正因为它丑恶,所以绝大多数的人们才要求改造它,不能不改造它。我们改造世界,不能离开现实,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我们正视现实,认识现实,在现实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向丑恶的现实斗争,改造现实,逐步地达到我们的理想。所以,共产党员应该从眼前所处的环境,眼前所接触的人们,眼前所能进行的工作,来开始和开辟我们改造世界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工作。在这里,我们应该批评某些青年同志所常犯的一种毛病,就是他们总想逃避现实或者不顾现实的那种毛病。他们有高尚的理想,这是很好的;但是他们常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这种工作不好,那种工作也不好。他们总想找到一个能够合于他们“理想”的地方和工作,以便他们顺利地去“改造世界”。然而,这种地方和这种工作是没有的。这只是他们的空想。
共产主义事业是我们的终身事业。我们终身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这个事业,而不是为了别的。
==六 党员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
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地方党组织的利益服从全党的利益,局部的利益服从整体的利益,暂时的利益服从长远的利益,这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
共产党员必须清楚地确定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之间的正确关系。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除开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以外,共产党没有它自己特殊的利益。无产阶级的最后解放,必然是全人类的最后解放。无产阶级如果不能解放一切劳动人民,解放一切民族,即解放全人类,那末,无产阶级就不能完全解放自己。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同一切劳动人民解放的利益,同一切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利益,同全人类解放的利益,是一致的,分不开的。因此,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人类解放的利益,共产主义的利益,社会发展的利益,就是共产党的利益。党员个人的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也就是服从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利益。
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106〕
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能够不能够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是考验这个党员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标准。
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首先想到党的整体利益,都要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在每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都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完全一致。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
我们的党员不应该有离开党的利益而独立的个人目的。党员个人的目的只能是和党的利益相一致的。如果我们的党员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建立各种革命的组织,领导广大群众进行胜利的革命斗争等,作为自己的目的,把为党做更多的工作,作为自己的目的,那末,共产党员这种个人目的和党的利益是一致的。党正需要许多这样的党员和干部。但是除此以外,党员就不应该有个人地位、个人名誉、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其他个人打算等等个人的独立目的,否则,就会使自己离开党的利益,以致走到在党内进行投机。
在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意识中,如果只有党的共产主义的利益和目的,真正大公无私,没有离开党而独立的个人目的和私人打算;如果他能够在革命的实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那末:
第一,他就可能有很好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因为他有明确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所以他能够对一切同志、革命者、劳动人民表示他的忠诚热爱,无条件地帮助他们,平等地看待他们,不肯为着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他们中间的任何人。他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人家着想,体贴人家。另一方面,他对待人类的蟊贼,能够坚决地进行斗争,能够为保卫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利益而和敌人进行坚持的战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07〕。在党内、在人民中,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能够在患难时挺身而出,在困难时尽自己最大的责任。他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08〕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气节。
第二,他也可能有最大的革命勇敢。因为他没有任何私心,所以他无所畏惧。他没有做过“亏心事”,他的错误缺点能够自己公开,勇敢改正,有如“日月之食”〔109〕。他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即使他这样做暂时于他不利,为了拥护真理而要受到各种打击,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指责而使他暂时孤立(光荣的孤立),甚至因此而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也能够逆潮流而拥护真理,绝不随波逐流。
第三,他也可能最好地学习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他能够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去敏捷地观察问题,认识和改造现实。由于他有明确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他没有任何个人的顾虑和私欲,因而不致蒙蔽和歪曲他对于事物的观察和对于真理的理解。他实事求是,在革命实践中检验一切理论和是非。他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或者经验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第四,他也可能最诚恳、坦白和愉快。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事无不可对人言”,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110〕,不做任何坏事。他的工作经得起检查,绝不害怕别人去检查。他不畏惧别人的批评,同时他也能够勇敢地诚恳地批评别人。
第五,他也可能有最高尚的自尊心、自爱心。为了党和革命的利益,他对待同志最能宽大、容忍和“委曲求全”,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忍受各种误解和屈辱而毫无怨恨之心。他没有私人的目的和企图要去奉承人家,也不要人家奉承自己。他在私人问题上善于自处,没有必要卑躬屈节地去要求人家帮助。他也能够为了党和革命的利益而爱护自己,增进自己的理论和能力。但是,在为了党和革命的某种重要目的而需要他去忍辱负重的时候,他能够毫不推辞地担负最困难而最重要的任务,绝不把困难推给人家。
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道德。这种道德,不是建筑在保护个人和少数剥削者的利益的基础上,而是建筑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最后解放全人类、拯救世界脱离资本主义灾难、建设幸福美丽的共产主义世界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在我们共产党员看来,为任何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是最不值得、最不应该的。但是,为党、为阶级、为民族解放,为人类解放和社会的发展,为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牺牲,那就是最值得、最应该的。我们有无数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视死如归地、毫无犹豫地牺牲了他们的一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这不是由于他们的个人的革命狂热或沽名钓誉,而是由于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的了解和高度自觉。除了这种最伟大、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以外,在阶级社会中没有什么比这更伟大、更崇高的道德。所谓超阶级的、一般的道德,只是骗人的鬼话,事实上这是保障少数剥削者利益的“道德”。这种“道德”观,从来都是唯心论的。把道德观建立在历史唯物论的科学基础上,公开地宣称我们的道德是为着保障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战斗利益,这只有共产党人能够做到。
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党的利益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利益的集中表现。绝不能把共产党看作是图谋党员私利的、行会主义的小团体。凡是这样看的人,都不是共产党员。
党员有个人的利益,而且这种个人利益在某种时候可能和党的利益发生矛盾甚至对立,在这个时候,就要求党员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而不能在任何形式的掩盖和借口之下,企图牺牲党的利益去坚持个人利益。我们的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党的利益和党的发展而奋斗,并且应该把党的、阶级的成功和胜利,看作自己的成功和胜利。党员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努力增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但是,只能在争取党的事业的发展、成功和胜利中,来提高这种能力,增加这种本领,不能够离开党的事业的发展而去争取什么个人的独立发展。事实也证明,党员只有全心全意地争取党的事业的发展、成功和胜利,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本领,否则,党员要进步、要提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党员个人的利益必须而且能够和党的利益完全取得一致。
我们的党员,不是什么普通的人,而是觉悟的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应该成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的自觉的代表者。因此,他的个人利益完全不应该在党和无产阶级的利益之外突现出来。党的干部和党的领导人,更应该是党和无产阶级的一般利益的具体代表者,他们的个人利益,更应该完全溶化在党和无产阶级的一般利益和目的之中。在今天中国的环境中,只有无产阶级最能代表民族解放的利益,因此,我们的党员也应该是整个民族利益的最好的代表者。
在我们党内,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为了党的利益,还要求党员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党内,不承认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抹煞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消灭党员的个性。党员总还有一部分私人的问题需要自己来处理,并且也还要根据他的个性和特长来发展他自己。因此,党允许党员在不违背党的利益的范围内,去建立他个人的以至家庭的生活,去发展他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同时,党在一切可能条件下还要帮助党员根据党的利益的要求,去发展他的个性和特长,给他以适当的工作和条件,以至加以奖励等。党在可能条件下顾全和保护党员个人的不可缺少的利益——如给他以教育学习的机会,解决他的疾病和家庭问题,以至在反动派统治的环境下,在必要时还要放弃党的一些工作来保存同志等。然而,这些都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党的整个利益。因为保障党员必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教育条件,使他们安心地热情地工作,是完成党的任务所必需的。这是党的负责人在处理党员问题的时候所必须注意的。
总而言之,一方面,党员个人应该完全服从党的利益,克己奉公。不应该有同党的利益相违背的个人目的、私人打算。不应该什么都只顾自己,到处向党提出一大堆私人要求,责备党没有抬举和奖励他。而应该在一切情况下,努力学习,努力前进,勇敢奋斗,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不断加深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以便对党对革命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党的组织和党的负责人,在解决党员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党员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教育情况,使党员能够更好地为党工作,使党员能够在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中不断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特别是对于那些真正克己奉公的同志们,要给以更多的注意。只有这样,只有这两方面的注意和努力配合起来,才能对党有更大的利益。
==七 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举例==
根据上面所说的,我们拿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了解,以及党员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之间的正确关系作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那末我们就会发现:一方面,有许多党员和干部是合于这些标准的,他们能够作为党员的模范;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党员和干部还不合于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各种各色的或多或少的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我在这里不妨大要地指出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以便引起我们的同志注意。
党内同志中有哪些在基本上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呢?
第一,加入我们党的人,不只是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各不相同,而且是带着各种各色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而来的。当然,很多的党员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目的来加入共产党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些党员,却是为了其他的原因和目的来加入党的。比如,过去我们有些农民出身的同志,以为“打土豪、分田地”就是“共产主义”。真正的共产主义,他们在入党时是不懂得的。今天也有不少的人,主要是由于共产党坚决抗日、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来加入党的。还有些人是仰慕共产党的声望,或者只模糊地认识共产党能够救中国而来的。另外,还有些人主要是由于在社会上找不到出路——没有职业、没有工作、没有书读,或者要摆脱家庭束缚和包办婚姻等,而到共产党里来找出路的。甚至还有个别的人为了要依靠共产党减轻捐税,为了将来能够“吃得开”,以及被亲戚朋友带进来的,等等。这些同志,没有清楚而确定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和艰苦,没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那是很自然的。在某种转变关头,在某种情况下,他们中间的某些人要发生一些动摇和变化,也是很自然的。他们带了各种各色的思想意识到党内来,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他们自己的修养和锻炼,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否则,他们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然而,即使如此,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某些人要来依靠共产党,到共产党里来找出路,赞成共产党的政策,总算还是不错的。他们找共产党并没有找错。除开敌探、汉奸、投机分子和野心家以外,我们对于这些人是欢迎的。只要他们承认和遵守党纲、党章,愿意在党的一定组织内担负一定的工作,并且缴纳党费,他们是可以加入共产党的。至于对共产主义,对党纲、党章的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可以在他们进了党之后再来学习,并且根据他们所学习的再在革命斗争中锻炼修养,这样,他们就完全可能使自己变为很好的共产党员。本来,许多人在加入党以前就深刻理解共产主义和党纲、党章,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提出承认党纲、党章作为入党条件,而没有提出精通党纲、党章作为入党条件,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人在入党以前虽然还不精通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在目前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在目前的革命运动中,可能成为一个积极的战士。只要他们入党后努力地学习,就可能成为自觉的共产主义者。此外,在我们党章上还规定党员有退出共产党的自由(加入党是没有自由的)。任何党员如果对于共产主义不能深信,不能过党内严格的组织生活,或其他原因,有向党声明出党的自由,党是允许党员自由出党的。只要他退出党以后不泄露党的秘密,不做破坏党的活动,党是不作任何追究的。至于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和奸细,我们当然要清除他们出党。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持党的纯洁。
第二,在某些党员中还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
这种个人主义的表现就是:某些人在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时候,常把个人利益摆在前面,而把党的利益摆在后面;或者他对于个人总是患得患失,计较个人的利益;或者假公营私,借着党的工作去达到他私人的某种目的;或者借口原则问题、借口党的利益,用这些大帽子去打击报复他私人所怀恨的同志。讲到待遇、享受和其他个人生活问题,他总企图要超过别人,和待遇最高的人比较,“孜孜以求之”,并且以此夸耀于人。但是,讲到工作,他就要和不如他的人比较。有吃苦的事,他设法避开。在危难的时候,他企图逃走。勤务员要多,房子要住好的,风头他要出,党的荣誉他要享受。一切好的事情他都企图霸占,但是,一切“倒霉”的事情,总想是没有他。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世界上不会有真正大公无私的人,如果有,那也是蠢才和傻瓜”。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在我们党内是有这种人的。
这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也常常表现在党内的无原则纠纷、派别斗争、宗派主义和本位主义的错误中;表现在对于党的纪律的不尊重和随意破坏的行动中。无原则斗争,大部分是从私人利益出发。进行派别斗争的人,闹宗派主义的人,常把个人的或少数人的利益摆在党的利益之上。他们常常自觉地在无原则的派别斗争中破坏党的组织和纪律,无原则地或是故意地打击某些人,又无原则地结识某些人,互不得罪,互相隐瞒,互相吹嘘,等等。
至于党内存在的本位主义,主要是由于一些同志只看到部分的利益,只看到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而没有看到全局和全党的利益,没有看到别部门别地区的工作。这在政治上思想上说来,是一种和行会主义相似的东西。犯本位主义错误的同志,固然不一定都是从个人主义出发,不过有个人主义思想的人,常常犯本位主义的错误。
第三,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等,在党内不少同志的思想意识中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有这种思想的人,他首先计较个人在党内地位的高低。他好出风头,欢喜别人奉承他、抬举他。他有个人的野心,“逞能干”,好居功,好表现自己,好包办,没有民主作风。他有浓厚的虚荣心,不愿埋头苦干,不愿做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他骄傲,有了一点成功,就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企图压倒别人,不能平等地谦逊和气地待人。他自满,好为人师,好教训别人,指挥别人,总想爬在别人头上,不向别人尤其不向群众虚心学习,不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和批评。他只能“高升”,不能“下降”,只能“行时”,不能“倒霉”,他受不起委屈。他“好名”的孽根未除,他企图在共产主义事业中把自己装扮成为“伟大人物”和“英雄”,甚至为了满足他这种欲望而不择手段。在他这种目的不能达到的时候,在他受到委屈的时候,他就可能有动摇的危险。在党的历史上由于这样的原因而动摇出党的人是不少的。在这种人的思想中残存着剥削阶级的意识,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没有共产主义的伟大胸怀。
共产党员是不能有任何的自满和骄傲的。就算某些同志很能干,做好了某些工作,获得了大的成绩(如我们军队的指挥员率领几万几千人的军队打了胜仗,我们各地党和群众工作的领导者在工作中创造了较大的局面等),这或许是“伟大”的成绩,很可以“自骄”一下。然而,如果拿这点成绩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比较起来,又到底有多大呢?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把工作做得对,做得好,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他应该防止自满和骄傲,力求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又有什么得失值得计较的呢?个人地位总莫高过于皇帝了,然而拿这来和共产主义事业家比较,到底又有多大呢?还不是如斯大林同志所说的,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这又有什么可以值得计较和夸耀的呢?
不错,在我们党内,在共产主义事业中,需要无数的共产主义的英雄,需要很多有威信的群众领袖。目前我们有威望的革命的领袖和英雄还真是太少了,还需要在各方面培养和锻炼很多很好的共产主义的革命的领袖和英雄。这对于我们的事业,确是一件很重要的完全不可忽视的事情。谁要轻视这一点,谁就不懂得怎样推动共产主义事业前进。为着适应共产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我们必须大大提高党员在革命事业中的前进心,大大发扬他们的朝气。应该说,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做得不够的。比如,某些党员的学习不努力,在政治上理论上的兴趣不高,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反对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绝不是反对党员的前进心。为了人民,力求前进,这是共产党员最宝贵的品质。但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前进心,和个人主义的“前进心”,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追求真理,拥护真理,并且最有效地为真理而斗争,它有无限的发展前途和进步性;而后者即使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有个人主义思想的人,常为个人利益而自觉地抹煞、掩蔽和歪曲真理。
我们的同志还必须了解:共产主义事业中的真正的领袖和英雄,决不是个人主义的领袖和英雄,决不是可以自称和自封的。凡是自称领袖或者自己个人企图做领袖的人,他在我们党内决不能成为领袖。我们党员群众不会拥护那种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有个人野心和虚荣心的人,来做我们的领袖。任何党员都没有权利要求其他党员群众拥护他做领袖或者保持他的领袖地位。只有毫无个人目的、完全忠实于党的党员,他有高度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和品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有相当的工作才能,能够正确地指导党的工作,努力学习,不断前进,只有这样的党员,才能取得党的信任,才能取得党员群众的信仰和拥护,而成为共产主义事业中的领袖和英雄。
我们的同志还应该了解:任何党员,任何领袖和英雄,他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只能做一部分工作,尽一部分责任。共产主义事业是一件千百万人长期集体创作的事业,任何个人也不能包办。即使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只能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做好一部分工作。他们的事业还需要我们千百万人共同努力,继续努力。我们,普通的党员,在共产主义事业中也是做一部分工作,尽一部分责任。我们的这一部分,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那一部分,当然是小得多。然而,我们总有一部分。大小虽然不同,但都是整个伟大事业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只要做好了一部分工作,就算尽了我们的责任。我们当然要尽可能使自己做的工作多一点,然而,如果不能多,就少一点,也是有益的,也是一样光荣的。无论如何,最低限度不能妨害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必须大小不一地尽自己的一部分责任,多少不一地做好自己担负的工作,这是我们每个党员所应有的正确态度。那些不愿意做技术工作的同志,以为在技术工作中埋没了他,使他“不能”(其实也能,如斯达汉诺夫〔111〕就是技术工人中出来的)扬名一时,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因此,使他或多或少地丧失了共产党员所应有的前进心。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技术工作在党的工作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这些同志的工作,和其他同志的工作一样,都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尽了一部分责任。共产党员对于工作的态度,应该是党需要做什么工作,就去做什么工作,不管这个工作是自己愿意做的或者是不愿意做的,都应该愉快地努力地做好。
自然,党的组织和党的负责人分配党员的工作,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到党员的个性和特长,发扬他的长处,并鼓励他前进的热忱。但是,党员不能拿个人的兴趣作为理由,来拒绝接受党分配给他的工作。
第四,少数同志有浓厚的剥削阶级的意识。他们常常不择手段地对付党内的同志,处理党内的问题,完全没有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伟大而忠诚的互助精神和团结精神。
有这种意识的人,在党内总是想抬高自己,并且用打击别人、损害别人的方法去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他嫉妒强过他的人。别人走在他前面,他总想把别人拉下来。他不甘心居于人下,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看见别的同志遇到困难,遇到挫折,他幸灾乐祸,暗中窃喜,完全没有同志的同情心。他甚至对同志有害人之心,“落井下石”,利用同志的弱点和困难去打击和损害同志。他在党内,也利用党的组织上工作上的各种弱点,在党内“钻空子”,扩大这些弱点,以取得他个人的某些好处。他在党内好播弄是非,好在同志的背后说人家的坏话,进行一些阴谋诡计来挑拨同志间的关系。他好参加党内一切无原则斗争,对各种无原则的纠纷感到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党处在困难的时候,他就更要在党内制造和扩大这些纠纷。总而言之,他邪气十足,毫不正派。说这样的人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反映无产阶级的思想,那不完全是笑话吗?很明白,这完全是没落的剥削阶级的思想的反映。
一切剥削者要发展自己都必须损害别人。资本家要发展自己的财产,或者要在经济恐慌时不致破产,他就必须挤倒很多较小的资本家,就必须使无数的工人饥饿。地主要发展自己,他就必须剥削农民,必须使许多人失去土地。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要发展自己,它们必须损害其他国家,使奥地利、捷克、阿比西尼亚〔112〕等亡国,使中国受侵略。剥削者总是以损害别人、使别人破产作为发展自己的必要条件,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使别人受苦的基础上。所以剥削者相互之间不能有真正坚固的团结,不能有真正的互助,不能有真正的人类的同情心,而必然玩弄阴谋诡计,进行暗害活动,使别人倒台破产。然而他们又不能不说假话,不能不在大众面前假装“圣人”,装作“公道的主持者”。这是一切没落的剥削者的特点。这些东西对于剥削者来说,也许是他们的“高尚”道德的标准,但是对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来说,就是大逆不道。
无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完全相反。无产阶级不剥削别人,而受别人剥削。无产阶级内部没有基本利害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群众之间也没有基本利害的矛盾。无产阶级要发展自己,求得自己的解放,不但不需要损害其他劳动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而且必须和其他劳动人民大众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必须同时解放一切劳动人民,解放全人类。一个工人或一部分工人的单独解放,是不可能的。无产阶级必须把人类解放事业进行到底,一步一步地争取全人类的共同的解放,半途而废,中途妥协,是不可能的。
无产阶级的这种客观地位,决定了觉悟的工人们的思想意识,同剥削者的思想意识完全相反。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了自己,他们一方面要用无情的手段对付人民的敌人,另一方面绝不使用这种手段去对待劳动阶级的兄弟和同志。他们把对付敌人的态度和手段,同对待自己同志和朋友的态度和方法,截然分开。他们对于自己阶级中的兄弟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具有伟大而忠诚的友爱、热情和同情心,具有伟大的互助精神,牢固的团结精神,真正的平等精神。他们根本反对任何人有任何特权,认为自己不应该有任何特权的思想,他们认为在人民内部居于特权地位,对于自己说来,是不可思议的,是一种侮辱。他们要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就必须同时发展别人,提高整个劳动阶级的地位。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不甘心落后,而有极高的前进心,但是他们同时又尊敬、爱护和帮助在这些方面强过他们的人,而努力向他们学习,绝无嫉妒之心。他们极关心自己阶级和世界全体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困难的境遇,关心每一个地方的劳动者的解放斗争及其胜利和失败,认为不论哪一个地方的劳动者的胜利和失败,就是他们自己的胜利和失败,而表示极大的同情心。他们认为对于任何劳动者和被压迫者的解放斗争,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是错误的,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是犯罪的。他们爱护自己的同志和兄弟,对于自己同志和兄弟的弱点和错误,进行坦白诚恳的批评(这正是真正的爱护的表示),绝不在原则上敷衍、迁就,更不去助长别人的错误(迁就以至助长别人的错误,不是真正爱护同志的表示)。他们用一切方法帮助同志去克服和改正这些弱点和错误,绝不采取那种利用和扩大同志的弱点和错误的方法,使犯错误的同志“倒霉”,以至使这些同志的错误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他们对于自己的同志和兄弟能够“以德报怨”,帮助同志改过,毫无报复之心。他们能够对自己严格,对同志宽大。他们有坚定的严格的原则立场,光明、正直而严肃的态度,不在原则上作任何让步,不容许别人对党的利益有任何损害,也不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无礼侮辱,尤其鄙视别人对自己无原则的奉承、阿谀和谄媚。他们反对一切无原则斗争,同时不使自己被牵扯到无原则的斗争中去,不被那些不负责任的、非正式的、在自己背后的批评所牵动和刺激,而丧失自己原则的立场、冷静的思考和镇定的态度。无产阶级的这种思想意识,是我们每一个党员所应该学习和发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创始人,就是这种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最集中的、模范的具体代表者。这些是现今社会中人类的正气。共产党就是代表人类正气的。我们要发扬和提高这种无产阶级的正气,克服一切的邪气。
第五,在我们党内某些同志中还存在着“小气”,计较小事,不识大体等毛病。他们没有共产主义的伟大气魄和远大眼光,看不到大的方面,而对于他们鼻子下面的小事物却是津津有味。他们对于党内和革命中的大问题、大事变,不大感觉兴趣,而常常计较那一针一线、一言一语的小事,为了这些小事,他们可以郑重其事地和别人争论不休,伤感备至。这些人也容易被别人的小恩小惠所笼络。他们具有农村社会中小生产者那种狭隘性的特点。
另外,还有一些人在党内生活中常常表现不清楚不确定的态度,对于他,可以这样也是,那样也是。这些人中实际上有两种,一种人是认识问题,另一种人是品质问题。后者总是喜欢投机取巧,双方讨好,到处逢迎。“看人看势说话”,“顺风转舵”,毫无原则,就是这种人的特点。有时候,他简直象寓言中的蝙蝠一样〔113〕,看哪一方面行时,他就投到那一方面去。这种“非驴非马”、“两面三刀”的人,在我们队伍中并不是完全没有的。这种人具有旧商人的特性。此外,还有个别的有受不起旧社会剥削阶级的引诱,看到了花花世界,看到了金钱美色,他们就动摇起来,以致因此犯罪,直至叛变党和革命。
最后,小资产阶级的急性病、动摇性,流氓无产者和某些破产农民的破坏性等,也常常反映到党内一些同志的意识中来,对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总而言之,我们党是代表伟大的、坚强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的。但是,也应该指出,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还或多或少地反映着社会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以至没落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些思想意识,有的时候在党内潜伏着,只在一些个别的日常的小问题上暴露出来,有的时候就发展起来,系统地暴露在党内各种原则问题上、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和党内斗争问题上。党的组织的个别部分、个别环节,也可能被这些错误的思想所统治、所腐蚀,在发展到最高度的时候,如在陈独秀〔114〕、张国焘〔115〕等人当权的时候,甚至暂时地支配了党的重要领导环节。但是,在经常的时候,它又被正确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压服着。这样,就表现为党内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斗争。对于某些党员个人来说,也是这样。有的时候,他的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潜伏着,被克服着,但是在另外的时候,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又可能发展起来,以至支配着他的行动。这样,也就表现为党员个人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矛盾和斗争。我们党员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就是要自觉地以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克服和肃清各种不正确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
==八 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来源==
共产党是代表着现今人类社会中最光明的最进步的方面,是人类最高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寄托和发育之所。世界上最觉悟、最进步、最健全、最有道德和最富正义感的人士,集中在共产党中,而坚持不屈地和一切黑暗势力搏斗着,为人类社会的光明和最后解放奋斗着。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好的共产党之一。在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它有坚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同时继承着中华民族历代进步思想家、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它代表中国社会中最进步最光明的方面,在它的组织内集中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它和中国社会中的黑暗势力作过了长期的斗争,经过了艰苦的锻炼,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的经验。这一切,是我们共产党人足以自豪的。有一切的根据可以使我们完全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和最后的成功。然而,在我们的组织中还不是尽善尽美的,还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在我们的队伍中还不是没有不健全的人以至坏人的,这些不健全的人和坏人,也还是会干出一些乌七八糟的坏事来的。这就是说,在我们光明的党内,也还有某些不好的东西,还有黑暗的一方面。这就是我在前面所列举的那些东西。
家里既已招来了丑女婿,或者娶来了丑媳妇,总不好完全不让他们见客。对于这些不好的事情,即使我们想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把它们掩藏起来,也是不可能的。广大的人民群众经常和我们党接触联系,同情我们的人要来我们这里参观,仰幕我们的人们和青年男女要来我们这里学习或加入我们党。这些人来到我们这里,除开看到了我们一切进步的、光明的、美丽的东西和“家人”之外,还会碰到我们的丑女婿或丑媳妇,在稠人广众之中,说了些丑话,演了些丑态,做了些丑事,如是就引起了一些客人和新党员的疑问。他们这样问:共产党不是最公平的吗?共产党人不是最优秀的男女吗?为什么在共产党内还有这种丑人坏事呢?这难道不奇怪吗?有一些青年同志,当他们未入党以前,他们对现社会有极大的不满,觉得一切都不是出路,只有共产党最光明。他们想着,入党以后一切都会满意、都会有办法的。但是当他们入党以后,或者到了革命根据地以后,由于看到党内还存在着某些错误缺点,而且实际生活并不能使他们一切都满意(因为他们所满意的事,有不少是不合于党和革命的利益的),因而使他们觉得实际的情况和原来的想法并不完全相合,于是有人开始怀疑,觉得奇怪。他们问:“为什么共产党内也有这些事呢?”有些人在没有来延安、进抗大〔116〕以前,以为延安和抗大是合乎他们想象的那样好,在到了延安、进了抗大以后,也不能处处都使他们满意,于是他们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延安和抗大也有这些不能令人满意的事呢?”某些人因为对于这些问题不能解答,以至悲观失望起来。
对于这些问题,除开引起我们的警惕,教育我们的党员和干部严重注意——要好好地对待和带领我们的新党员及一切倾向我们的人,不能给他们以坏的影响外,还要向我们的党内党外的同志们解释清楚。
为什么在我们光明的党的组织内还有这些不好的事情呢?我想,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出来的。一般说来,我们的党员是中国的优秀儿女,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部队,但是他们都是来自中国旧社会的各部分,而今天中国存在着剥削阶级和他们的影响——自私自利、阴谋诡计、官僚主义等各种恶浊的东西。我们有很多最好的党员不容易受这些东西的影响,但是也还有某些党员不免要带来一些或者反映一些旧社会中的恶浊东西,这有什么奇怪呢?正如一个人从污泥中爬出来,他的身上带有污泥,这有什么奇怪呢?这完全不奇怪,是一定有的。共产党的队伍中如果完全没有这些恶浊东西,倒是奇怪的,倒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我们可以说:只要社会中还有这些恶浊东西,社会中还存在着阶级,存在着剥削阶级的影响,那末,在共产党内也就难免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恶浊的东西。正是因为社会上和党内还存在这些恶浊的东西,共产党就有改造社会的任务,党员就有改造自己的必要,就有修养和锻炼的必要。我们除开进行社会斗争,反对社会中各种黑暗的落后的势力和东西以外,还必须进行党内斗争,反对党内某些动摇的不坚定的分子把社会中各种黑暗的落后的东西反映到党内来。这就是我们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的根据。我们要在党内党外各种斗争中,去改造社会,去逐渐清除社会中各种黑暗的落后的东西,同时去改造我们的党和党员,解决党内的矛盾,使我们的党和党员更加健康和更加坚强。
斯大林说:
“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矛盾的根源在于两种情况。
“这两种情况是什么呢?
“第一,就是在阶级斗争的环境中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压力,无产阶级中最不坚定的阶层和无产阶级政党中最不坚定的分子往往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不能认为无产阶级是完全与社会隔绝的,是站在社会之外的。无产阶级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和社会各种不同的阶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党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因此,党也就不能和资产阶级社会中各种不同的阶层断绝联系并摆脱它们的影响。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压力表现于:资产阶级的观念、风俗、习惯和情绪往往通过某些和资产阶级社会有一定联系的无产阶级阶层而渗透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来。
“第二,就是工人阶级的庞杂性,工人阶级内部存在着各种阶层。……
“第一个阶层就是无产阶级的基本群众,它的核心,它的固定部分,就是那些早已和资本家阶级断绝联系的‘纯血统的’无产者群众。这一无产阶级阶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可靠的柱石。
“第二个阶层就是那些不久以前才从非无产阶级,即从农民、小市民队伍、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的人。这批出身于其他阶级的人,在不久以前才加入无产阶级队伍,并把自己的作风、习惯、犹豫和动摇带到工人阶级中来。这个阶层是滋长各种无政府主义派别、半无政府主义派别和‘极左’派别的最好的土壤。
“最后,第三个阶层就是工人贵族,工人阶级的上层分子,无产阶级中生活最有保障的一部分,他们力求和资产阶级妥协,极爱巴结有权有势的人物,喜欢‘出人头地’。这个阶层是滋长露骨的改良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的最好的土壤。”〔117〕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内部,还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产生各种错误缺点和恶浊东西的根源。这就是党内还存在着各种矛盾的根源。
==九 对待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态度,对待党内斗争的态度==
由于剥削阶级的影响,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影响,由于工人阶级本身有不同的阶层,由于我们党员社会出身的不同,所以在我们党内就产生各个党员间在思想意识上的差别,在观点、习惯、情绪上的某些差别,产生党员间在世界观和道德观方面的某些差别,而且也产生党员间对于事物、对于革命中的各种问题之不同的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在我们党内,有一部分人,是能够从事物的发展的、联系的状态去看事物的;另外一部分人,却习惯于从事物的静止的、孤立的状态去看事物。前一部分人能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事物,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作为我们行动的正确向导。后一部分人中有些人只看见或夸大事物的这一方面,另外有些人就只看见或夸大事物的那一方面,就是说,他们都不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的规律,全面地客观地去看问题,而是片面地主观地去看问题。所以他们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提出指导我们行动的正确方向。
因为各种党员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就使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就引起党内许多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分歧和争论,就引起党内的斗争。特别在革命的转变关头,在每一次革命斗争加剧和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在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下,这种分歧和争论也就必然更加激烈起来。
所以问题的中心,不在于党内有无不同的思想意识,有无意见上的分歧,这是一定有的。问题的中心,是在于如何解决党内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分歧,如何克服党内各种不正确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很明白,只有经过党内斗争,才能解决这种矛盾,解决这种分歧和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正如恩格斯所说:“矛盾绝不能长期掩饰起来,它们总是以斗争来解决的。”〔118〕
对于我们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有几种不同的人,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和几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人,他们没有看见或者不愿意看见党内某些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而盲目地以为我们党内没有什么不好的现象,因此,也就松懈他们的警觉性,放松他们对于某些缺点、错误和一切不好东西的斗争。第二种人,就只看见或差不多只看见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而看不见党的正确和光明,因此,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或者在看见这些东西之后,大惊小怪,使自己慌乱起来。这两种看法,都是不正确的、片面的。我们的看法,和前两种看法都不同。一方面,我们看到我们的党是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另一方面,又清楚地看到在我们党内还存在着各种大小不一的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同时,我们还清楚了解这些东西的来源,清楚了解如何纠正和逐渐肃清它们的方法,不断加强自己的锻炼,努力做好工作,进行必要的斗争,推动我们的党和革命前进。
由于各种人的立场不同和看法不同,对于我们党内这些不好的东西,也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和敌对分子的态度,第二种是无产阶级立场不坚定和思想方法不正确的党员的态度,第三种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党员的态度。
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和敌对分子高兴我们党内有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他们幸灾乐祸,乘隙而入,并想一切方法利用和扩大我们的某些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来达到破坏我们党的目的。有时甚至采取反对某种错误、拥护党的路线的形式,把错误弄到另一个极端去。
第二种人也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一)就是有些党员同情和接受党内某些错误的思想,学习党内某些人的坏样子,以满足他私人的某些企图和欲望。他认为党内某些缺点、错误的存在对于他是有利的,因此,他也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助长某些缺点、错误的发展而加以利用。这是党内的投机分子和品质极不好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
(二)就是有些党员放任党内某些缺点、错误和各种坏的现象不管,而任其自流地发展。他们得过且过,而不愿和这些东西进行斗争。或者惧怕党内斗争和自我批评,认为这是对党有害无益的;或者对这些现象麻木不仁,不愿意看见这些现象;或者在对这些现象进行斗争的时候,采取敷衍了事、调和折衷的态度。这是对党责任心薄弱的党员,有浓厚的自由主义思想和犯官僚主义错误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
(三)就是有些党员对党内这些缺点、错误,对党内某些思想不很正确的人,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他们随便地宣告和犯错误的同志绝交,企图一下子就把这些同志从党内肃清,驱逐他们出党。但是如果一下不能肃清,或者还碰了钉子的时候,就表示没有办法,悲观失望,感伤起来;或者就“洁身自好”,不管了,甚至自己远远地离开了党。这种绝对的态度,还表现在有些人对于党内斗争和自我批评的机械的了解。抱这种绝对态度的人,他们认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开展党内斗争,而且斗争得愈多愈凶就愈好。他们把什么小事都提到所谓“原则的高度”,对什么小缺点也要加上政治上的“机会主义”等大帽子。他们不按照客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来适当地具体地进行党内斗争,而是机械地、主观地、横暴地、不顾一切地来“斗争”。这是不了解党内矛盾的根源的党员、缺少办法对付党内分歧的党员和机械地了解党内斗争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这种对党内斗争的绝对态度,在一个时期内曾经被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所利用。他们把党内的机械的过火的斗争,发展到故意在党内搜索“斗争对象”,故意制造党内斗争,并且滥用组织手段甚至党外斗争的手段来惩罚同志,企图依靠这种所谓斗争和组织手段来推动工作。
我们所应该采取的态度,是无产阶级的态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和上述各种错误的态度相反,我们主张:
(一)首先认识和辨别党内各种现象、各种思想意识、各种意见和主张,哪些是正确的,对党和革命的利益是有益的,而哪些又是不正确的,对党和革命的利益是有害的,或者争论的两方面都是不对的,对的应该是另一种意见和主张。经过冷静的辨识和思考之后,决定自己明确的态度,站在正确的方面。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二)学习、提倡并发扬党内一切好的模范和正气,积极赞助一切正确的主张和意见,不学一切坏样子,不受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影响。
(三)不采取自由主义态度,不畏惧必要的党内斗争。对党内各种原则错误的思想和主张,对党内一切坏的现象,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以便不断克服这些错误现象,绝不放任这些错误现象的发展,不使它损害党和革命的利益。
(四)不抱机械的绝对的态度。把原则上的不调和和明确性,同斗争方法上的灵活性和耐心的说服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在长期斗争中去教育、批评、锻炼和改造那些犯了错误但不是不可救药的同志。具体地、适当地去进行党内在各个时期各种原则问题上所必要的思想斗争,而不是主观地、机械地、捕风捉影地在党内乱斗一阵,也不是有“斗争”的嗜好。
(五)在党内斗争中团结党,提高党的纪律和威信。对于党内某些已经不可救药的分子,给以组织上的制裁,直至驱逐出党。把维护党的团结,纯洁党的思想,巩固党的组织,看作是自己最高的责任。
这就是党内一切好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我们的敌人要利用我们的每一个缺点和错误来破坏我们的党,是不奇怪的。我们除了要经常提高警觉性之外,应该在党内每一次缺点和错误发生的时候,尽可能减少给敌人利用的机会,这是每一个爱护我们党的同志所应有的职责。如果我们的党员在党内斗争中不顾到这一点,如果他只图一时的痛快,甚至不拒绝坏分子的援助,而和坏分子结合,或者还假借党外的某种力量和援助来达到他在党内的某种目的,那末,他就在政治上、党的纪律上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我们的党员,在党内应该反映正确的思想,学习好的模范,而对于不正确的思想和坏的样子,就不应该学习,而应该反对。但是,党内的实际情况是,某些同志除了反映正确的思想、学习好的模范而外,也还反映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学一些坏的样子。对于某些同志来说,似乎是学坏容易而学好难,这是值得我们严重注意的。这些同志在党内有某种错误发生的时候,常常有意无意地助长和扩大这些错误,在党内斗争中常常站在错误的一方面,或者不分别正确和错误,只看哪一方面行时,就站在那一方面。对于这些同志,如果不给以严格的批评和锻炼,他们是很难进步的。
至于那些对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抱自由主义、官僚主义态度的同志,当然也是错误的。我想,这对于你们马列学院的学生应该是很明白的。因为在你们学过的“党的建设”里面就讲到党内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的必要,对于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清楚、很深刻,你们可以去研究,我在这里用不着多讲。现在我所要指出的,就是在我们党内抱这种自由主义态度的同志的确还是不少。真正负责地、正式地、诚恳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去揭发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一切坏的现象,从而加以改正和清除,常常是做得不够,特别是由下而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得不够,在这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大大加以发扬。然而,在党内,对于这个人或者那个人、对于这件事或者那件事的不负责任的、非正式的批评,以及背地里的议论和闲话,却是不少。这是党内自由主义的两种表现形态。这表示某些同志在政治上的发展、革命斗争中的勇气还不够,也反映党内民主的正确发扬还不够。某些同志不敢破除情面,不敢得罪别人,怕引起别人的抱怨和对于自己的反批评,而宁愿放任各种缺点、错误在党内存在,采取“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敷衍了事的态度,然而却又在背地里去议论人家,这对于党是无益有害的。不负责任的批评和议论,可以引起党内无原则的纠纷和不团结的现象,而党的缺点和错误却不会因为这种不负责任的批评和非组织的议论而得到改正。我们提倡党内负责的、正式的、对党有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内既有各种缺点和错误存在,既有各种不正确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存在,而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中的每一种都可能在某种时期发展成为党内某种倾向,引起党内某些原则上的分歧,妨碍党的行动的一致。因此,如果不发展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经常地揭发和纠正各种缺点和错误,不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不进行党内斗争来克服党内的分歧,而在党内斗争中采取折衷的态度和“中间”路线,或者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那末,就不能正确地教育党,教育阶级,教育群众。
在党内斗争问题上的自由主义,还表现在另外一种现象上。这就是当着党内某种争论已经发生的时候,许多同志把工作放着不做,而去整天整月地进行空洞的争辩,或者任意地放纵起来,在这种争辩中使党内的团结松懈,使党的纪律削弱,使党的威信受到损害,使我们战斗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机关变为争辩的俱乐部。这种现象,过去在我们党的某些组织中是不只一次地发生过的。这同我们所主张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毫无相同之点。我们之所以需要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是为的损害党的威信,败坏党的纪律,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的提高党的威信,巩固党的纪律,加强党的领导。
所以,对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采取自由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态度,是不对的。我们必须发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来反对党内一切坏的现象,克服党内的分歧。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巩固、发展和前进。
在党内斗争中抱绝对态度的同志,也是不对的。
这种态度,是自由主义态度的反面。因为他们不了解党内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有深厚的社会根源,绝不是一下子可以肃清的。党内的许多同志在各种不同的时候,都可能多少不一地反映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受到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而在工作中会犯一些错误,这是任何一个同志都不能完全避免的。如果说,所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同志,所有犯了错误而不是不可救药的同志,都一律不要,都一概不能容纳,都绝对地拒绝他们,或者把他们都从党内驱逐出去,那末,我们党内也就没有什么教育同志和巩固组织的任务了。如果我们党采取了这样极端的政策,那末,这种抱绝对态度的同志自己,最后也就不能不从党内被驱逐出去。抱这种绝对态度的同志,特别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中一项极大的艰苦的工作,是要把人类改造成为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民,是要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和教能,把带有各种弱点的人类改造成为高度文明的共产主义者。如果他们了解了这一点,他们就应该懂得,教育和改造已经加入党的多少带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的党员,是我们党内一项重要的经常的任务。
自然,教育和改造这些党员,要作长期的、耐心的努力,是很艰苦的工作。但是,如果这样的艰苦工作都不愿做,都畏难,那还说得上什么改造世界和改造人类呢?改造世界和改造人类这样的空前艰巨的工作,我们都下决心做,都不畏难,那末,现今世界上还有什么艰苦工作可以使我们畏难的呢?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共产党员,是大无畏的,是不怕一切艰难和困苦的,是了解世界事物发展的曲折进程的。那些抱绝对态度的同志,由于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所以,他们畏难,想走直路,想一下子就肃清一切不痛快的东西,一下子就跳到他们理想的世界去。他们这样想这样做,是一定要碰壁的。在他们碰得头破血流以后,又往往悲观失望,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丧失信心。他们就是这样从左的极端走到右的极端,把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本质在人们的面前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尽管抱着这种态度去对待党内的缺点和错误,对党、对同志、对自己都很不利,然而可惜的是,我们党内还是有不少同志在不同程度上抱着这种错误的绝对态度。
党内斗争之所以必要,并不是由于我们主观地嗜好斗争,欢喜争辩,而是由于在党的发展过程中和无产阶级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党内原则上的分歧。在这个时候,“只有通过为维护一定的原则、一定的斗争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一定的斗争方法的斗争,矛盾才能克服。”〔119〕任何妥协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是说,当着问题的争论已经发展成为原则上的争论,非用斗争来解决不可的时候,我们应该毫不躲避地进行党内斗争,来解决这些争论。而不是说,我们在一切日常事务问题上,在纯粹带实际性质的问题上,都要小题大作、板着面孔来进行党内斗争,都要绝不妥协。“在当前政策问题上,在纯属实际性质的问题上,可以而且应该和党内抱有不同思想的人作各种妥协。”〔120〕
当着党内产生机会主义思想,存在原则分歧的时候,我们当然必须进行斗争,来克服机会主义思想和各种原则错误。但是,这绝不是说,在党内不存在原则分歧、没有产生机会主义的时候,硬要把同志间在某些纯粹带实际性质的问题上的不同意见,扩大成为“原则分歧”。
毛泽东同志说:“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争,显然是不适当的。”〔121〕
对于党内某些犯了原则错误或机会主义错误的同志,当着他不听说服,不顾党的批评,而坚持错误,刚愎自用,顽固不化,抵抗党的方针,或者采取两面派态度的时候,给以严格批评,以至给以组织上的处分,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这些犯错误的同志,并不坚持错误,经过平心静气的讨论、说服和批评之后,愿意改正错误,放弃他们原来的观点,或者正在冷静地考虑他们的错误,并且和其他同志进行平心静气的讨论的时候,就应该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表示欢迎,不应该一律给以处分。自我批评和党内斗争,并不是面孔板得愈凶就愈好,也不是处分同志愈多就愈好,而应该以真正能够教育犯错误的同志、帮助犯错误的同志纠正错误、教育党和巩固党为最高目的。
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对待党内斗争的态度,他们的错误是很明显的。按照这些似乎疯癫的人看来,任何党内和平,即使是在原则路线上完全一致的党内和平,也是要不得的。他们在党内并没有原则分歧的时候也硬要去“搜索”斗争对象,把某些同志当作“机会主义者”,作为党内斗争中射击的“草人”。他们认为,党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胜利,只有依靠这种错误的斗争,依靠这种射击“草人”的火力,才能得到灵验如神的开展。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平地起风波”,故意制造党内斗争,才算是“布尔什维克〔16〕”。当然,这并不是什么真正要郑重其事地进行党内斗争,而是对党开玩笑,把极严肃性质的党内斗争当作儿戏来进行。主张这样做的人,并不是什么“布尔什维克”,而是近乎不可救药的人,或者是以“布尔什维克”名义来投机的人。
以上所说的,就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的问题。我们在反对党内党外各种黑暗东西的斗争中来改造世界和人类,同时也改造我们的党和我们自己。党内斗争,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在党外的阶级斗争中——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来锻炼、发展和巩固自己,同时,党又在党内斗争中达到自己的巩固和统一,而更有计划地、正确地、有力地去领导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所以,对于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企图抹煞党内原则的分歧,掩盖党内矛盾,躲避党内斗争,敷衍了事,是根本不对的,是对敌人有利的,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相违背的,是和我们在斗争中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的基本观点不相容的。同样,脱离党外的阶级斗争,脱离广大群众的革命运动,使党内斗争变为空洞的清谈,也是不对的。因为离开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去锻炼、发展和巩固党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把事情弄到另外一个极端去,而对一切有缺点、错误但不是不可救药的同志,采取敌我不分的态度,或者抱着绝对的态度,都机械地过火地去进行党内斗争,主观地去制造党内斗争,也是根本不对的,是和党的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对于党内犯错误的忠实的同志,不应该和他们决绝,而应该抱着爱护和同情的态度,去说服、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在斗争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如果他们不是坚持错误,不可救药,就不要打击他们,驱逐他们。
虽然在我们的党内还存在着某些缺点和错误,还有某些个别的部分的坏现象,但是我们完全相信,在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在伟大的群众革命斗争中,是能够而且一定要肃清这一切坏东西的。中国共产党以往十余年来斗争的历史和伟大进步,世界各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历史,都使我们对于这一点深信无疑。
党内斗争,是整个革命斗争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的同志不但应该有党外斗争的锻炼和修养,而且应该有党内两条战线斗争的锻炼和修养。但是,在我们党内的不少同志中,对于党内两条战线斗争还没有真正深刻的体会,还缺乏应有的锻炼和修养。这不但表现在党内有些同志常常进行许多无原则的斗争中,而且表现在我们有些同志,甚至斗争历史较长的某些同志,常常在党内经不起批评,受不得委屈。这些同志在同反革命进行斗争的时候,不论斗争是如何的残酷,如何的艰难困苦,受到反革命如何严重的打击,他们都是绝不动摇、毫不抱怨、从不伤心的。但是,他们在党内斗争中,却丝毫也经不起批评、打击,受不了委屈、冤枉,甚至连一句不好听的话也受不起。或者是多心多疑,以为别人的某些话是有意隐射他的,为了这些话,他可以抱怨、伤心到极点。这种现象是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的。
我们应该说,这些同志一般都是很好的同志,因为他们坚决地和反革命斗争,他们把自己的党当作温情满怀的母亲。当他们在和反革命进行了各种艰难困苦的战斗之后,回到自己伟大母亲的怀抱中来,是应该受到各种鼓励、安慰和抚爱,而不应该受到任何打击和委屈的。他们的这种希望,也是应该有的。然而,有一点他们没有估计到或者估计不足,这就是我们党内还有各种缺点、错误,还有党内斗争,每一个同志也必须经过这种斗争。在我们党内对各种缺点错误要进行批评,要进行斗争,这并不是党的无情,而是党在革命斗争中不能避免的现象。在党内斗争中,受到各种正确的批评是必要的,对自己对同志、对党都是有益的。同时,有些同志在某些时候,在某些事情上,受到某些不正确的批评和打击,甚至受到某些委屈和冤枉,这也是难免的。这些同志没有估计到这一点,所以一遇到这些情况,就觉得奇怪,就出乎意外地难过和伤心。
在这里,一方面,我觉得,我们的同志要注意和其他的同志团结,要用诚恳坦白的态度对待同志,不要随便地用言语去伤害其他的同志,不要挖苦刻薄,尤其不要在别人的背后不负责任地去批评同志。对一切同志的错误,应该站在帮助和爱护同志的立场,诚恳地当面地进行劝告和批评。这是我们,尤其是比较负责的同志应该注意的。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的同志应该经常有党内斗争的准备,应该虚心接受一切正确的批评,同时也应该受得起误会、打击,以至委屈冤枉,尤其不要为别人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不正确的批评和流言所刺激而冲动起来。除开同志间组织上正式的相互批评以外,只要自己的思想正确,行为正大,对于别人不负责任的误会和批评,必要时可以申明和解释一下,如果解释不了,只好让别人去说。中国有两句谚语:“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世界上完全不被别人误会的人是没有的,而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我们应该受得起误会,在任何时候都不牵入无原则的斗争,同时也应该经常警惕,检点自己的思想行动。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言语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党内无原则的纠纷,我们是在根本上反对的。因为它“无原则”,对党有害无益。因为它“无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多大的“是、非、善、恶”可分。所以,我们对于那些无原则的斗争,不要去评判谁是谁非,去计较谁好谁歹,这是弄不清楚的。我们只有在根本上反对这种斗争,要求进行这种斗争的同志,无条件地停止这种斗争,回到原则问题上来。这是我们对无原则纠纷和无原则斗争所应该采取的方针。但是,党内如果发生某些无原则纠纷,在某些原则斗争中如果夹杂着许多无原则纠纷的时候,又怎样办呢?或者这些无原则的纠纷特别要来光顾我,把我牵扯在内,又怎样办呢?那末,我们还只有着重原则问题,而不要去着重无原则问题。我们应该根据上述的方针,严正对待这些无原则纠纷,始终站稳自己的原则立场,不被牵扯到无原则纠纷中去。不要人家来一个“不对”,我也还他一个“不对”。我应该始终站在“对”的方面,去反对人家的“不对”。这件事对于我们某些同志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的同志必须特别注意锻炼和修养。
现在,我把上面所说的一些问题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共产党员在思想意识上进行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忠诚纯洁的进步的模范党员和干部。这就要求:
(一)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来建立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建立自己的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
(二)根据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根据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去检查自己一切的思想行动,纠正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同时,以此去观察问题、观察其他同志。
(三)经常采用正确的态度、适当的方式,去和党内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对于影响到当时革命斗争的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进行斗争。
(四)在思想、言论、行动上严格地约束自己,特别是对于同当时革命斗争有关的政治思想、言论和行动,要用严格的立场和正确的原则来约束自己,除此以外,最好连许多“小节”(个人生活和态度等)也注意到。但是,对其他同志的要求,除开原则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以外,就不要过分严格,不要在“小节”上去“吹毛求疵”。
党员的思想意识的修养,照我讲来,基本上就是这样。
g4xsfruabrng8w96fmsyibc8f9hasag
2171896
2171883
2022-08-13T14:49:51Z
Midleading
47637
加板權模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section =
|author = 刘少奇
|y=1939 |m = 7 |loc = 陜甘寧邊區延安市
|next = [[《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
|edition=yes
|notes = 这是刘少奇一九三九年七月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的演讲。一九四三年编入解放社出版的《整风文献》。一九六二年经作者修订,由人民出版社再版。
}}
同志们:
我要讲的,是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现在来讲讲这个问题,对于党的建设和巩固,不是没有益处的。
==一 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
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呢?
人们为了要生活,就必须和自然界进行斗争,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人们的物质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所以,人们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进行生产的时候,都要建立一定的生产关系。人类在和自然界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人类自己,改造着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人们的本身,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都是在社会的人们和自然界的长年斗争中不断地改造和进步的。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样式、社会组织、思想意识等,和现代人们的都不同;而在将来,人们的生活样式、社会组织、思想意识等,又会和现代人们的不同。
人类本身,人类社会,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就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作为一定阶级的人而存在,都在一定的阶级斗争的条件下生活。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着不同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在这些不同地位、不同利益、不同思想意识的阶级之间,进行着不断的阶级斗争。这样,人们不但在和自然界的斗争中,而且在社会阶级的斗争中,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着人们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说:“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77〕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应该自觉地去经受长期的社会革命斗争,并且在这种斗争中改造社会,改造自己。
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我们提出在社会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任务,这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
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担当者和推动者。共产党员是在不断同反革命〔78〕的斗争中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
我们说,共产党员要在同反革命〔79〕进行各方面的斗争中来改造自己,这就是说,要在这种斗争中求得自己的进步,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一个比较幼稚的革命者,由于他:(一)是从旧社会中生长教养出来的,他总带有旧社会中各种思想意识(包括成见、旧习惯、旧传统)的残余;(二)没有经过长期的革命的实践;因此,他还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敌人,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性。要改变这种情形,他除开要学习历史上的革命经验(前人的实践)而外,还必须亲自参加到当时的革命的实践中去,在革命的实践中,在同各种反革命〔80〕进行斗争中,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加紧学习和修养。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逐渐深刻地体验和认识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性,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敌人和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原来不正确的思想、习惯、成见,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革命的品质,改善革命的方法等。
所以,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也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如果没有这后一方面,革命者要求得自己的进步,仍然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吧,几个共产党员一起去参加某种群众的革命斗争,在大体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去参加革命实践,这种革命斗争对于这些党员所起的影响,可能完全不是一样的。有的党员进步得很快,甚至原来较落后的赶在前面去了;有的党员进步得很慢;有的党员甚至在斗争中动摇起来,革命的实践对于他没有起前进的影响,他在革命的实践中落后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又比如,我们共产党员中有许多人是经过万里长征的,这对于他们是一次严重的锻炼,其中的绝大多数党员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然而长征对于个别党员的影响却是相反的,他们经过长征之后,对这样的艰苦斗争害怕起来了,有的甚至企图退却和逃跑,后来他们果然在外界的引诱下从革命队伍中逃跑了。许多党员同在一起长征,而影响和结果却是这样的不相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种种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来,是社会阶级斗争在革命队伍中的反映。我们的党员由于原来的社会出身不同,所受的社会影响不同,因而就有不同的品质。他们对待革命实践各有不同的态度、立场和认识,所以,在革命实践中各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就在你们学校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形。你们在学校中受着同样的教育和训练,然而由于你们各有不同的品质,不同的经验,不同的主观努力和修养,因而你们就可能获得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果。因此,革命者在革命斗争中的主观努力和修养,对于改造和提高革命者自己,是完全必需的,决不可少的。
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1〕这个封建思想家在这里所说的是他自己修养的过程,他并不承认自己是天生的“圣人”。
另一个封建思想家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82〕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更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
我们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必需有的修养。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
毛泽东同志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83〕
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这在我们共产党员中,是个别的常见的事。党内这种现象的存在,应该引起我们党员严重的警惕。
在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现以前,历代的革命者,一到他们进行的事业得到胜利和成功以后,少有不腐化、不堕落的。他们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成为革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物。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或者说得更近些,在近五十年的历史中,我们看到许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在得到了某些成就,爬上了当权的位置以后,就腐化堕落下去。这是由历代革命者的阶级基础所决定的,由过去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在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世界历史上的一切革命,结果总是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由另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所代替。所以,历代的革命者,在他们成为统治阶级以后,就失去他们的革命性,反转头来压迫被剥削的群众,这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然而,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对于我们共产党来说,无论如何决不能是这样。无产阶级革命是消灭一切剥削、一切压迫、一切阶级的革命。共产党所代表的是被剥削而不剥削别人的无产阶级,它能够使革命进行到底,从人类社会中最后消灭一切剥削,清除一切腐化、堕落的现象。它能够建立有严格组织纪律的党,建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国家机关,经过这样的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来和一切腐化、堕落的现象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不断地从党内和国家机关中清洗那些已经腐化、堕落的分子(不管这种分子是作了多大的“官”),而保持党和国家机关的纯洁。无产阶级革命的这一特点,无产阶级革命党的这一特点,是历代革命和历代革命党所没有的,而且也不能有的。我们的党员必须清楚了解这一特点,特别注意在革命胜利和成功的时候,在群众对自己的信仰和拥护不断提高的时候,更要提高警惕,更要加紧自己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修养,始终保持自己纯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品质,而不蹈历代革命者在成功时的覆辙。
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于每一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我们共产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的。每个党员都是从中国社会中来的,并且今天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还经常和这个社会中一切不好的东西接触。不论是无产阶级或是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不论是老党员或是新党员,他们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旧社会的思想意识和习惯,这是不奇怪的。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
上面讲的就是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的缘故。下面我再讲共产党员修养的标准。
==二 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
按照党章的规定,只要承认党纲、党章,交纳党费,并且在党的一个组织内担负一定工作的人,就可成为党员。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成为共产党的党员。但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不应该只是做一个起码的够格的党员,而应该按照党章的规定力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把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
恩格斯在论到马克思的时候说: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84〕又说:“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象马克思那样高瞻远瞩,在应当迅速行动的时刻,他总是作出正确的决定,并立即打中要害。”〔85〕
斯大林在论到我们应该学习列宁的榜样的时候,曾经说:
“要记住,要爱戴,要学习我们的导师,我们的领袖伊里奇。要照伊里奇那样去反对、去战胜国内外的敌人。要照伊里奇那样去建设新生活、新风俗和新文化。在工作中决不要拒绝做小事情,因为大事情是由小事情积成的,——这是伊里奇的重要遗训之一。”〔86〕
斯大林又说:“选民,人民,应当要求自己的代表始终胜任自己的任务;要求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堕落为政治上的庸人;要求他们始终不愧为列宁式的政治活动家;要求他们成为象列宁那样的明朗和确定的活动家;要求他们象列宁那样在战斗中无所畏惧和对人民的敌人毫不留情;要求他们在事情开始复杂化、在地平线上出现某种危险的时候,毫不惊慌失措,毫无任何类似惊惶失措的迹象,要求他们也象列宁那样没有任何类似惊慌失措的迹象;要求他们在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全面地确定方针、全面地考虑事情的正反方面的时候,也能够象列宁那样英明和从容;要求他们也象列宁那样诚实和正直;要求他们象列宁那样热爱自己的人民。”〔87〕
这就是恩格斯对马克思,斯大林对列宁的简要描述。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就是要这样去学习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和品质,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
有人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伟大的天才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是学习不到的,要把自己的思想和品质提高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和品质那样的高度,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看成是天生的神秘的人物。这种说法和看法对不对呢?我想是不对的。
我们普通的同志,今天诚然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高的天才,那样渊博的科学的知识,我们大多数的同志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方面不能达到他们那样高深和渊博。但是,我们同志只要真正有决心,真正自觉地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岗位,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并且始终不脱离当前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群众的伟大而深刻的革命运动,努力学习、锻炼和修养,那末,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工作和斗争中培养马克思和列宁那样的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革命品质,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政治家,这是完全可能的。
《孟子》上有这样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88〕,我看这句话说得不错。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锻炼,认真修养,尽可能地逐步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品质,不应该望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伟大的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认为高不可攀,就自暴自弃,畏葸不前。如果这样,那就会变成“政治上的庸人”,不可雕的“朽木”。
当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品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否则,是学习不好的,是学习不到的。事实上,在我们的队伍中,对于这种学习,是有几种不同的人采取几种不同的态度的。
有一种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不能学习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质,只是肤浅地学习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他们虽然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但是,不能把这些书籍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和结论当作行动的指南,运用到活生生的具体实际问题上去。他们以背诵个别的原理和结论而自满,甚至以“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自居,然而他们决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们的活动方法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完全相反的。
这一种人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是不少的。在过去某一时期内,某些教条主义的代表人,就比上述的情形更坏。这种人根本不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只是胡诌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术语,自以为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装作马克思、列宁的姿态在党内出现,并且毫不知耻地要求我们的党员象尊重马克思、列宁那样去尊重他,拥护他为“领袖”,报答他以忠心和热情。他也可以不待别人推举,径自封为“领袖”,自己爬到负责的位置上,家长式地在党内发号施令,企图教训我们党,责骂党内的一切,任意打击、处罚和摆布我们的党员。这种人不是真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真心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斗争,而是党内的投机分子,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蟊贼。这种人在党内,终归要被党员群众所反对、揭穿和抛弃,是无疑问的。我们的党员也果然抛弃了他们。然而我们是否能够完全自信地说,在我们党内就从此不会再有这种人了呢?我们还不能这样说。
另一种人就完全和前一种人相反。他们首先把自己看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学生,他们认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和实质。他们仰望这些创始人的伟大人格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品质,而在革命斗争中认真地去进行自我修养,去检查自己处事、处人、处己是否合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他们熟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同时又着重调查和分析活生生的现实,研究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本国无产阶级所处的各方面情势的特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们不以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和结论为满足,而要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立场上,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身体力行,活泼地去指导一切的革命斗争,改造现实,同时改造他们自己。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都是为着无产阶级事业的胜利,民族的和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的成功,而没有其他。
只有这种人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用这种态度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品质,才能使自己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家。
真正刻苦修养,忠实做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学生的人,他所特别注意的,是要象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无产阶级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中的各种问题。除此以外,他绝不计较自己在党内地位和声誉的高低,绝不以马克思、列宁自居,绝不要求人家或幻想人家象尊重马克思、列宁那样去尊重他,他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权利。然而,正因为他这样做,正因为他在革命斗争中始终是正直忠诚,英勇坚定,并且表现了卓越的能力,他就能够受到党员群众自觉的尊重和拥护。
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作为我们的模范来学习,要做他们一个最忠实的最好的学生,当然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们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在伟大群众革命斗争中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善于总结经验,进行各方面的锻炼和修养,终身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我们是可以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最忠实、最好的学生的。
==三 共产党员的修养和群众的革命实践==
我们要做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最忠实、最好的学生,就需要在无产阶级和一切群众的长期而伟大的革命斗争中进行各方面的修养,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要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要有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要有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等。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们大家都无例外地需要进行上述各方面的修养。但是,由于我们党员的政治觉悟、斗争经验、工作岗位、文化程度、社会活动的条件,都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同志需要特别注意修养或者着重注意修养的方面,也就会各有差别。
在中国古时,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89〕,这是说自我反省的问题。《诗经》上有这样著名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90〕,这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批评。这一切都说明,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但是,古代许多人的所谓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以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妄的。我们不能这样去修养。我们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无论怎样都不能脱离当前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而是必须结合这种斗争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这就是说,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这就是说,我们要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高贵的无产阶级的品质,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言论、行动和工作中去,不断地改正、清洗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切与此相反的东西,增强自己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意识和品质。这就是说,我们要虚心地倾听同志们和群众的意见和批评,仔细地研究生活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细心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且根据这些去检验自己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是否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是否正确,去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而加以纠正,去改进自己的工作。同时,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哪些个别结论,在哪些个别方面,需要加以充实、丰富和发展。总之,我们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这应该是我们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方法,和其他唯心主义的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的修养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为了坚持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方法,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彻底肃清旧社会在教育和学习中遗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理论和实际的脱离。在旧社会中,有许多人在受教育和学习的时候,认为他们所学的是并不需要照着去做的,甚至认为是不可能照着去做的,他们尽管满篇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实际上却是彻头彻尾的男盗女娼。国民党〔5〕反动派尽管熟读“三民主义”〔91〕,背诵孙中山的“总理遗嘱”〔92〕,然而实际上却横征暴敛,贪污杀戮,压迫民众,反对“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甚至去和民族的敌人妥协,投降敌人。有一个老秀才亲自对我说:孔子说的话只有两句他能做到,那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93〕,其余的他都做不到,而且从来也没有准备去做。既然这样,他们还要去办教育,还要去学习那些所谓“圣贤之道”干什么呢?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升官发财,用这些“圣贤之道”去压迫被剥削者,用满口仁义道德去欺骗人民。这就是旧社会的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对于他们所“崇拜”的圣贤的态度。当然,我们共产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我国历史上的一切优秀遗产,完全不能采取这种态度。我们学到的,就必须做到。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
旧社会的这种遗毒,难道就完全不会影响我们吗?会有影响的!在你们同学中,固然没有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去升官发财,去压迫被剥削者。然而在你们中难道就没有这样想的人了吗?就是说:他们的思想、言论、行动和生活不一定要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指导,他们所学到的原则也不打算全部加以运用。在你们中又难道就没有这样想的人了吗?就是说: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高深一些的理论,是为了将来好提高自己的地位,夸耀于人,使自己成为有名的人物。我不能担保,在你们中完全没有这种想法的人。这种想法是不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联系这一根本原则的。我们一定要学习理论,但是学习到的就必须做到,而且是为了用才去学习的,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才去学习的。
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94〕我们的同志必须遵照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方法,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四 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是统一的==
我们共产党员不能把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共产党员,不但要在革命的实践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而且要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
在一些共产党员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想法:就是认为坚定而纯洁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立场,对于一个共产党员了解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是没有关系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无产阶级立场虽然不很坚定,思想意识虽然不很纯洁(即还残留着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可以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他们认为,只靠书本学习,只靠书本知识,就可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只有彻底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以无产阶级的理想为理想的人,才能彻底了解和掌握它。没有坚定纯洁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是不能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的。如果他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不是无产阶级的彻底的革命者,不是要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他不想革命,或者不想坚持革命到底,而想半途而废,那末,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对他也是没有用处的,或者是用处不大的。
我们常看到某些由工人出身的最好的党员,虽然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准备比较少,若要考试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和公式,他不一定比别人记得多。但是,在他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时候,只要能用他懂得的话解释给他听,他的兴趣,他所了解的程度,常比某些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还要高得多。比如《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一段,对于某些党员来说,是不容易了解的。但是对于这些由工人出身的党员就不同。因为工人在生产中,在同资本家斗争中,深切了解资本家如何计算工资、工时,如何剥削工人取得利润,如何压迫工人等。因此,他也常常比某些其他阶级出身的党员能够更深刻地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我们说,许多由工人阶级出身的党员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当然并不是说,他们由于出身关系就是天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而是说,一切具有坚定而纯洁的无产阶级立场的同志,一切没有任何个人成见和其他不干净的东西的同志,只要虚心努力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切实掌握实事求是的方法,他们在观察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一定会比其他同志更敏捷而正确。他们在斗争中,也能够更好地洞察真理,能够更勇敢地拥护真理,而没有任何顾虑。
我们也常看到许多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由于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态度,而得到不同的结果。一般地说,这些出身于非无产阶级的党员,在他们参加革命的时候,无产阶级立场不很坚定和明确,思想意识也不很正确和纯洁,还有或多或少的、各种各色的、旧社会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的残余。显然,这些东西都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直接相冲突的。但是,由于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因而在这种冲突中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时候,把这种理论学习同他的思想意识的修养正确地结合起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去抵制和克服自己思想意识上的旧东西,这样,他就端正了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纯洁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并且能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去处理实际问题。这样的党员是很多的。另外有的人则走了相反的道路,他身上的旧东西积累得很多,有许多固习、成见和个人的物欲私念,而又没有改造自己的决心。在他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时候,不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去批判他思想意识中的这些旧东西,相反,他企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作为达到他个人目的的武器,甚至用他原来的成见去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因而他就不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不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和实质。在他处理革命斗争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会因为他有旧社会的习惯和成见,有个人主义的打算,而患得患失,顾此失彼,徬徨动摇,不能无阻碍地洞察事物,不能勇敢地拥护真理,不自觉地以至自觉地掩蔽和歪曲真理。这种人根本不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就不能敏捷地、正确地、实事求是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有时在党组织或别的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正确地解决了实际问题以后,他甚至采取拒绝的态度。这种情形,也并不是怎样少见而奇怪的事情,而是可以常常见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共产党员如果没有明确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没有正确而纯洁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要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并使之成为自己的革命斗争的武器,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说,一个共产党员要有比较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就必须有崇高的无产阶级的立场。
同时,我们也应该说,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要在一切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也是不可能的。
在一些共产党员中,还有这样一种想法:就是认为只要自己革命坚决,斗争勇敢,就完全行了,学习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进行不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都没有什么关系。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只靠家庭出身好,本人成份好,用不着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有的同志,虽然一般地承认理论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工作和斗争中,却从来不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有这些想法,显然都是不对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在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甚至可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成为各种机会主义者,成为资产阶级的俘虏和应声虫。
革命坚决、斗争勇敢,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宝贵品质。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品质,还必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斗争条件下,正确地解决如何革命、如何斗争的问题,才能争取革命的胜利,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在进行革命斗争的时候,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的问题;谁是直接的同盟军、谁是间接的同盟军、谁是主要敌人、谁是次要敌人的问题;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同盟军,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联合次要的敌人,去打倒主要的敌人的问题;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地改变战略和策略的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正确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不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修养,要在革命斗争的一切重要问题上,站稳无产阶级的正确立场;要在情况复杂和变化剧烈的环境下,在需要走迂回曲折道路的时候,都能够确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最有利的方针政策,都能够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拿我们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验来说,在“七七”事变〔54〕以前,有一些同志由于不了解当时中国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的矛盾,国内各阶级之间、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降低为次要的矛盾,曾经反对党的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反对我们党联合一切爱国的阶级、阶层、党派和社会集团一致抗日的政策,特别反对我们党联合国民党一致抗日的政策。这些同志在反对党的正确政策的时候,自以为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上,但是,在实际上,他们背离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完全陷入一种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的立场。如果我们按照他们的这种错误主张去做,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就不但不能团结和领导全国一切抗日爱国的阶级、阶层、党派和社会集团,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相反地,会削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使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孤立起来,不利于抗日救国的斗争。在“七七”事变以后,当我们党同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后,又有一些同志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以为国民党参加了抗日,就和共产党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们采取迁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迁就国民党的投降主义的政策,而反对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政策;他们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力量,过分地信任国民党,把抗日救国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国民党,而不相信共产党和人民的力量,不把希望寄托于共产党,因而不敢放手发展自己,放手发展人民的抗日革命势力,不敢对国民党的反共限共政策作坚决斗争。主张这样做的同志虽然把自己标榜为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但是他们这种政策的实质是要使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和尾巴,要使无产阶级丧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上面所说的这种左的错误和右的错误,都是在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不能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辨别革命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的显著例证。
无产阶级不能只是自己解放自己,它必须争取一切劳动人民的解放,争取自己民族的解放,争取人类的解放,才能实现自己的彻底解放。无产阶级必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最后的解放。因此,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必须同关门主义、宗派主义严格区别开来。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在进行斗争的时候,必须同广大劳动人民建立密切的联系,同各革命阶级和革命党派建立革命联盟,领导广大劳动群众和一切同盟者同自己一道前进;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一切革命阶级的利益,代表自己民族的利益,也就是说要代表占本国人口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民的利益。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就是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我们并且要了解这也就是无产阶级的最大的阶级利益。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又必须同迁就主义、投降主义严格区别开来。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在进行革命斗争的时候,不但要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分清界限,而且要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民主派分清界限,甚至要同劳动群众有所区别;要在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受资产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的各种影响;要在革命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95〕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为组织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时候,曾经说:“当工人还没有根据各种具体而且确实现实的(当前的)政治事实和事件学会观察现社会中其他各个阶级在其思想、精神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表现时,当工人还没有学会在实践中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估计一切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活动和生活中一切方面的表现时,工人群众的意识是不能成为真正的阶级意识的。”〔96〕又说:“理想的社会民主党人不应当是工联会的书记而应当是人民的代言人,他们要善于对所有一切专横与压迫的现象有所反应,不管这种现象发生在什么地方,涉及哪一个阶层或哪一个阶级;他们要善于把所有这些现象综合成为一幅警察横暴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图画;他们要善于利用一切琐碎的小事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97〕我们共产党人要实现列宁在这两段话里提出的要求,当然必须不间断地参加革命实践,去增加感性知识,积累实际经验。但是,必须指出,光有感性知识和实际经验,还是不够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98〕因此,在参加革命实践的同时,必须十分用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国际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又服务于革命实践的理论。只要我们密切联系革命实践,去学习它,运用它,掌握它,我们就能够了解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了解各阶级在目前如何行进和向哪里行进,了解这些阶级在最近的将来如何行进和向哪里行进;我们就能够有确定行动方针的能力,能够对革命运动的前途具有信心。
正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具有这样伟大的作用,所以列宁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99〕共产党员必须使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思想意识的修养和锻炼,这两者密切地联系起来,绝不应该使两者分割开来。
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的极大重要性。他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100〕毛泽东同志不断地提出过,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研究当前运动的实际情况,研究本国和世界的历史,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行动,并且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较低的同志。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指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引起我们全党的注意。
==五 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
现在来继续讲共产党员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
我们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是一回什么事呢?我认为这在基本上就是每个党员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
上述斗争是一种思想上的矛盾的斗争,它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这种斗争的结局,对于我们党员来说,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克服以至肃清其他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意识,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克服以至肃清其他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党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般利益和目的的思想克服以至肃清个人主义的思想。如果结局不是这样的话,就是后者压倒前者,那末他就会落后,以至失去共产党员的资格。这对于我们党员来说,是一种可怕的危险的结局。
我们共产党人,在党内党外的各种斗争中锻炼着自己的思想,经常地总结和吸取革命实践的经验,检讨自己的思想是否完全适合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否完全适合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利益。在这样的学习、反省和自我检讨中,去肃清自己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残余以至某些不适合于共产主义利益的最微弱的萌芽。
你们大家知道,人的言论行动,都是有人的思想意识来作指导的。而人的思想意识又常常和他的世界观分不开的。我们共产党员的世界观,只能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方法论。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献上,特别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哲学著作上已经讲得很多,你们也学习过,今天我就不讲了。我在这里只简单地讲一讲我们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到底是什么一回事,我们党员到底要怎样去进行我们的事业。
我们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责任是什么呢?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经过各国共产党和各国人民自己的手,去改造自己的国家,从而一步一步地把世界改造成为共产主义的世界。共产主义世界好不好呢?大家知道,那是很好的。在那种世界里,没有剥削者、压迫者,没有地主、资本家,没有帝国主义和法西斯蒂等,也没有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没有剥削制度造成的黑暗、愚昧、落后等。在那种社会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有高度的蓬蓬勃勃的发展,能够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各方面的需要。那时,人类都成为有高等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大公无私的、聪明的共产主义劳动者,人类中彼此充满了互相帮助、互相亲爱,没有尔虞我诈、互相损害、互相残杀和战争等等不合理的事情。那种社会,当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最美丽的、最进步的社会。谁个能够说这样的社会不好呢?那末,这样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呢?我们说,是能够实现的,是必然实现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已经作了无可怀疑的科学的说明。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也给了我们以事实上的证明。我们的责任,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更快地实现。这就是我们的理想。
但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前面还站着强大的敌人,必须彻底地、最后地在各方面战胜这些强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斗争过程。没有这种斗争,就没有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自然,这种斗争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是什么“偶然的”社会现象,是某些共产党人所制造出来的事件。而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不能避免的阶级斗争。共产党的产生,共产党人的参加、组织和指导这种斗争,也是社会发展中必然的、合乎规律的现象。帝国主义,法西斯蒂,资本家和地主,总之,一切剥削者和压迫者,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剥削和压迫到不能生存的境地,使得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群众非联合起来反抗这种剥削和压迫,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因此,这种斗争乃是完全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共产主义要最后地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要解放全人类,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空前未有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幸福境地。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了解: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艰难的事业,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曲折的斗争,才能战胜最强大的敌人,战胜一切剥削阶级;在取得胜利以后,还要长期地耐心地进行社会经济的改造和思想文化的改造,才能肃清剥削阶级在人民中的一切影响和传统习惯等,并且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新的共产主义的文化和社会道德。
共产党依靠无产阶级,依靠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广大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去推动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前进,是一定能够获得最后胜利的。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因为在世界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中,蕴藏着极伟大的革命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发动、团结和组织起来,是能够战胜一切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因为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是正在产生着和正在发展着的新事物,而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部历史,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就目前的情势来说,社会主义已经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地面上——苏联获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许多国家中已经组织了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战斗的共产党,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正处在迅速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世界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力量,也正在不断的斗争中迅速地发动和团结起来。现在,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在全世界组织成为雄伟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了。共产主义事业要继续发展,继续前进,以至获得最后的完全的胜利,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我们还必须了解:国际反动势力和剥削阶级的力量,今天还比我们强大,它们在许多方面暂时还占着优势,我们要战胜它,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艰难的斗争过程。
在数千年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由于剥削阶级统治人类的结果,剥削阶级给自己造成了各方面极大的权力,霸占了世界上的一切。他们的长期统治,在人类社会中造成了长期存在着的各种落后、愚昧、自私自利、尔虞我诈、互相损害、互相残杀等现象,给被剥削阶级的群众和社会中的人们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这是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它们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所必然造成的结果。因为没有被剥削阶级群众和殖民地民族的落后、散漫和分裂,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就不能维持。因此,我们为了要获得胜利,就不但要和剥削阶级进行严重的斗争,而且要和剥削阶级在群众中长期造成的影响,要和群众中的落后意识、落后现象进行斗争,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团结广大的群众去战胜剥削阶级。这就是我们在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过程中的困难之所在。同志们!假若象某种人所设想的那样,群众都是觉悟的、团结的,在群众中不存在剥削阶级的影响和落后的现象,那末革命还有什么困难呢?
这种剥削阶级的影响,不但在革命胜利以前存在,就是在革命胜利以后,在被剥削阶级把剥削阶级从统治地位上推翻以后的很长时期内,也是仍然存在的。你们可以想一想,要最后地战胜剥削阶级及其在人民中的影响,要解放和改造全人类,要改造千百万的小商品生产者,要最终地消灭阶级,要把数千年来生活在阶级社会中受了各种旧习惯、旧传统影响的人类逐渐地改造过来,提高成为有高等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聪明的、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的人类,这中间要经过多少曲折的过程,多么艰难的工作和斗争呵!
列宁说:
“消灭阶级不仅意味着要驱逐地主和资本家,——这个我们已经比较容易地做到了,——而且意味着要消灭小商品生产者,可是对于这种人不能驱逐,不能镇压,必须同他们和睦相处;可以(而且必须)改造他们,重新教育他们,这只有通过很长期、很缓慢、很谨慎的组织工作才能做到。他们用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从各方面来包围无产阶级,浸染无产阶级,腐蚀无产阶级,经常使小资产阶级的懦弱性、涣散性、个人主义以及由狂热转为灰心等旧病在无产阶级内部复发起来。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需要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才能抵制这种恶劣影响,才能使无产阶级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这是它的主要作用)。……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战胜集中的大资产阶级,要比‘战胜’千百万小业主容易千百倍;而这些小业主用他们日常的、琐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腐化活动制造着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使资产阶级得以复辟的恶果。”〔101〕
列宁又说:
“资产阶级的反抗,因为自己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它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因为,可惜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小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102〕,不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拚命的、殊死的战争,不进行需要坚持不懈、纪律严明、坚韧不拔和意志统一的战争,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103〕
由此看来,无产阶级即使在革命胜利以后,也还有极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无产阶级革命,和过去历史上的一切革命是不同的。比如资产阶级的革命,通常是以获取政权来完成的。而对于无产阶级,则在政治上获得解放,获得胜利,还仅仅是革命的开始,极大的工作还在革命胜利以后,还在取得政权以后。
共产主义事业,真如我们所说的是“百年大业”,是决不能“一蹴而就”的。它在各种不同的国家,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阶段,战胜各种不同的敌人,才能逐渐地最后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例如在我们中国,现在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它的敌人是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以及和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封建买办势力。必须战胜这些敌人,才能够完成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长时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才能逐渐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去。
实现共产主义,既然是我们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在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很自然的责任。
正因为共产主义事业是这样伟大而艰难的事业,所以至今还有些追求社会进步的人怀疑共产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实现还没有信心。他们不相信人类在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的领导下,是能够发展和改造成为高度纯洁的共产主义的人类,不相信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他们或者没有估计到这种困难,或者在实际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悲观失望起来,甚至有的共产党员因此而从共产主义队伍中动摇出去。
我们共产党员,应该有最伟大的气魄和革命的决心。每一个党员都应该愉快而严肃地下定自己的决心,来担负实现共产主义这种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任务。我们清楚地看到共产主义事业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同时,我们又清楚地了解这种困难是一定能够在千百万群众的革命发动中完全克服的,绝不为困难所吓倒。我们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依靠,完全有信心在我们这一代完成共产主义事业中一段大工程,同时也完全相信我们的后代能够完满地完成这个伟大事业的全部工程。我们共产党员这种伟大的胸怀和气魄,是人类过去历史上任何阶级的英雄豪杰所不可能有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完全可以自豪的。
我记得西欧有一个资产阶级的传记作家〔104〕去到了苏联,曾经和斯大林同志谈过历史人物的比拟问题。斯大林同志当时说:列宁好比是大海,而彼得大帝〔105〕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这就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中的领袖,和地主阶级、新兴商人阶级事业中的领袖,在历史地位上的比较。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了解:为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事业的成功而奋斗的领袖,是这样的伟大;为剥削阶级事业而奋斗的领袖,是那样的渺小。
我们共产党员,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特点。如果只有伟大而高尚的理想,而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切实的实际工作,那就不是一个好共产党员,那只能是空想家、空谈家或学究。相反,如果只有实际工作,没有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那也不是好共产党员,而是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只有把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切实的实际工作、实事求是的精神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这就是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的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的标准。
共产主义的理想是美丽的,而今天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是丑恶的。正因为它丑恶,所以绝大多数的人们才要求改造它,不能不改造它。我们改造世界,不能离开现实,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我们正视现实,认识现实,在现实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向丑恶的现实斗争,改造现实,逐步地达到我们的理想。所以,共产党员应该从眼前所处的环境,眼前所接触的人们,眼前所能进行的工作,来开始和开辟我们改造世界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工作。在这里,我们应该批评某些青年同志所常犯的一种毛病,就是他们总想逃避现实或者不顾现实的那种毛病。他们有高尚的理想,这是很好的;但是他们常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这种工作不好,那种工作也不好。他们总想找到一个能够合于他们“理想”的地方和工作,以便他们顺利地去“改造世界”。然而,这种地方和这种工作是没有的。这只是他们的空想。
共产主义事业是我们的终身事业。我们终身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这个事业,而不是为了别的。
==六 党员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
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地方党组织的利益服从全党的利益,局部的利益服从整体的利益,暂时的利益服从长远的利益,这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
共产党员必须清楚地确定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之间的正确关系。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除开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以外,共产党没有它自己特殊的利益。无产阶级的最后解放,必然是全人类的最后解放。无产阶级如果不能解放一切劳动人民,解放一切民族,即解放全人类,那末,无产阶级就不能完全解放自己。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同一切劳动人民解放的利益,同一切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利益,同全人类解放的利益,是一致的,分不开的。因此,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人类解放的利益,共产主义的利益,社会发展的利益,就是共产党的利益。党员个人的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也就是服从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利益。
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106〕
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能够不能够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是考验这个党员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标准。
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首先想到党的整体利益,都要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在每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都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完全一致。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
我们的党员不应该有离开党的利益而独立的个人目的。党员个人的目的只能是和党的利益相一致的。如果我们的党员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建立各种革命的组织,领导广大群众进行胜利的革命斗争等,作为自己的目的,把为党做更多的工作,作为自己的目的,那末,共产党员这种个人目的和党的利益是一致的。党正需要许多这样的党员和干部。但是除此以外,党员就不应该有个人地位、个人名誉、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其他个人打算等等个人的独立目的,否则,就会使自己离开党的利益,以致走到在党内进行投机。
在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意识中,如果只有党的共产主义的利益和目的,真正大公无私,没有离开党而独立的个人目的和私人打算;如果他能够在革命的实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那末:
第一,他就可能有很好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因为他有明确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所以他能够对一切同志、革命者、劳动人民表示他的忠诚热爱,无条件地帮助他们,平等地看待他们,不肯为着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他们中间的任何人。他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人家着想,体贴人家。另一方面,他对待人类的蟊贼,能够坚决地进行斗争,能够为保卫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利益而和敌人进行坚持的战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07〕。在党内、在人民中,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能够在患难时挺身而出,在困难时尽自己最大的责任。他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08〕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气节。
第二,他也可能有最大的革命勇敢。因为他没有任何私心,所以他无所畏惧。他没有做过“亏心事”,他的错误缺点能够自己公开,勇敢改正,有如“日月之食”〔109〕。他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即使他这样做暂时于他不利,为了拥护真理而要受到各种打击,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指责而使他暂时孤立(光荣的孤立),甚至因此而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也能够逆潮流而拥护真理,绝不随波逐流。
第三,他也可能最好地学习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他能够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去敏捷地观察问题,认识和改造现实。由于他有明确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他没有任何个人的顾虑和私欲,因而不致蒙蔽和歪曲他对于事物的观察和对于真理的理解。他实事求是,在革命实践中检验一切理论和是非。他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或者经验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第四,他也可能最诚恳、坦白和愉快。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事无不可对人言”,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110〕,不做任何坏事。他的工作经得起检查,绝不害怕别人去检查。他不畏惧别人的批评,同时他也能够勇敢地诚恳地批评别人。
第五,他也可能有最高尚的自尊心、自爱心。为了党和革命的利益,他对待同志最能宽大、容忍和“委曲求全”,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忍受各种误解和屈辱而毫无怨恨之心。他没有私人的目的和企图要去奉承人家,也不要人家奉承自己。他在私人问题上善于自处,没有必要卑躬屈节地去要求人家帮助。他也能够为了党和革命的利益而爱护自己,增进自己的理论和能力。但是,在为了党和革命的某种重要目的而需要他去忍辱负重的时候,他能够毫不推辞地担负最困难而最重要的任务,绝不把困难推给人家。
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道德。这种道德,不是建筑在保护个人和少数剥削者的利益的基础上,而是建筑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最后解放全人类、拯救世界脱离资本主义灾难、建设幸福美丽的共产主义世界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在我们共产党员看来,为任何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是最不值得、最不应该的。但是,为党、为阶级、为民族解放,为人类解放和社会的发展,为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牺牲,那就是最值得、最应该的。我们有无数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视死如归地、毫无犹豫地牺牲了他们的一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这不是由于他们的个人的革命狂热或沽名钓誉,而是由于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的了解和高度自觉。除了这种最伟大、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以外,在阶级社会中没有什么比这更伟大、更崇高的道德。所谓超阶级的、一般的道德,只是骗人的鬼话,事实上这是保障少数剥削者利益的“道德”。这种“道德”观,从来都是唯心论的。把道德观建立在历史唯物论的科学基础上,公开地宣称我们的道德是为着保障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战斗利益,这只有共产党人能够做到。
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党的利益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利益的集中表现。绝不能把共产党看作是图谋党员私利的、行会主义的小团体。凡是这样看的人,都不是共产党员。
党员有个人的利益,而且这种个人利益在某种时候可能和党的利益发生矛盾甚至对立,在这个时候,就要求党员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而不能在任何形式的掩盖和借口之下,企图牺牲党的利益去坚持个人利益。我们的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党的利益和党的发展而奋斗,并且应该把党的、阶级的成功和胜利,看作自己的成功和胜利。党员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努力增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但是,只能在争取党的事业的发展、成功和胜利中,来提高这种能力,增加这种本领,不能够离开党的事业的发展而去争取什么个人的独立发展。事实也证明,党员只有全心全意地争取党的事业的发展、成功和胜利,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本领,否则,党员要进步、要提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党员个人的利益必须而且能够和党的利益完全取得一致。
我们的党员,不是什么普通的人,而是觉悟的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应该成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的自觉的代表者。因此,他的个人利益完全不应该在党和无产阶级的利益之外突现出来。党的干部和党的领导人,更应该是党和无产阶级的一般利益的具体代表者,他们的个人利益,更应该完全溶化在党和无产阶级的一般利益和目的之中。在今天中国的环境中,只有无产阶级最能代表民族解放的利益,因此,我们的党员也应该是整个民族利益的最好的代表者。
在我们党内,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为了党的利益,还要求党员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党内,不承认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抹煞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消灭党员的个性。党员总还有一部分私人的问题需要自己来处理,并且也还要根据他的个性和特长来发展他自己。因此,党允许党员在不违背党的利益的范围内,去建立他个人的以至家庭的生活,去发展他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同时,党在一切可能条件下还要帮助党员根据党的利益的要求,去发展他的个性和特长,给他以适当的工作和条件,以至加以奖励等。党在可能条件下顾全和保护党员个人的不可缺少的利益——如给他以教育学习的机会,解决他的疾病和家庭问题,以至在反动派统治的环境下,在必要时还要放弃党的一些工作来保存同志等。然而,这些都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党的整个利益。因为保障党员必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教育条件,使他们安心地热情地工作,是完成党的任务所必需的。这是党的负责人在处理党员问题的时候所必须注意的。
总而言之,一方面,党员个人应该完全服从党的利益,克己奉公。不应该有同党的利益相违背的个人目的、私人打算。不应该什么都只顾自己,到处向党提出一大堆私人要求,责备党没有抬举和奖励他。而应该在一切情况下,努力学习,努力前进,勇敢奋斗,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不断加深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以便对党对革命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党的组织和党的负责人,在解决党员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党员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教育情况,使党员能够更好地为党工作,使党员能够在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中不断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特别是对于那些真正克己奉公的同志们,要给以更多的注意。只有这样,只有这两方面的注意和努力配合起来,才能对党有更大的利益。
==七 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举例==
根据上面所说的,我们拿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了解,以及党员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之间的正确关系作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那末我们就会发现:一方面,有许多党员和干部是合于这些标准的,他们能够作为党员的模范;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党员和干部还不合于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各种各色的或多或少的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我在这里不妨大要地指出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以便引起我们的同志注意。
党内同志中有哪些在基本上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呢?
第一,加入我们党的人,不只是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各不相同,而且是带着各种各色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而来的。当然,很多的党员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目的来加入共产党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些党员,却是为了其他的原因和目的来加入党的。比如,过去我们有些农民出身的同志,以为“打土豪、分田地”就是“共产主义”。真正的共产主义,他们在入党时是不懂得的。今天也有不少的人,主要是由于共产党坚决抗日、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来加入党的。还有些人是仰慕共产党的声望,或者只模糊地认识共产党能够救中国而来的。另外,还有些人主要是由于在社会上找不到出路——没有职业、没有工作、没有书读,或者要摆脱家庭束缚和包办婚姻等,而到共产党里来找出路的。甚至还有个别的人为了要依靠共产党减轻捐税,为了将来能够“吃得开”,以及被亲戚朋友带进来的,等等。这些同志,没有清楚而确定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和艰苦,没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那是很自然的。在某种转变关头,在某种情况下,他们中间的某些人要发生一些动摇和变化,也是很自然的。他们带了各种各色的思想意识到党内来,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他们自己的修养和锻炼,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否则,他们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然而,即使如此,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某些人要来依靠共产党,到共产党里来找出路,赞成共产党的政策,总算还是不错的。他们找共产党并没有找错。除开敌探、汉奸、投机分子和野心家以外,我们对于这些人是欢迎的。只要他们承认和遵守党纲、党章,愿意在党的一定组织内担负一定的工作,并且缴纳党费,他们是可以加入共产党的。至于对共产主义,对党纲、党章的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可以在他们进了党之后再来学习,并且根据他们所学习的再在革命斗争中锻炼修养,这样,他们就完全可能使自己变为很好的共产党员。本来,许多人在加入党以前就深刻理解共产主义和党纲、党章,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提出承认党纲、党章作为入党条件,而没有提出精通党纲、党章作为入党条件,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人在入党以前虽然还不精通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在目前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在目前的革命运动中,可能成为一个积极的战士。只要他们入党后努力地学习,就可能成为自觉的共产主义者。此外,在我们党章上还规定党员有退出共产党的自由(加入党是没有自由的)。任何党员如果对于共产主义不能深信,不能过党内严格的组织生活,或其他原因,有向党声明出党的自由,党是允许党员自由出党的。只要他退出党以后不泄露党的秘密,不做破坏党的活动,党是不作任何追究的。至于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和奸细,我们当然要清除他们出党。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持党的纯洁。
第二,在某些党员中还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
这种个人主义的表现就是:某些人在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时候,常把个人利益摆在前面,而把党的利益摆在后面;或者他对于个人总是患得患失,计较个人的利益;或者假公营私,借着党的工作去达到他私人的某种目的;或者借口原则问题、借口党的利益,用这些大帽子去打击报复他私人所怀恨的同志。讲到待遇、享受和其他个人生活问题,他总企图要超过别人,和待遇最高的人比较,“孜孜以求之”,并且以此夸耀于人。但是,讲到工作,他就要和不如他的人比较。有吃苦的事,他设法避开。在危难的时候,他企图逃走。勤务员要多,房子要住好的,风头他要出,党的荣誉他要享受。一切好的事情他都企图霸占,但是,一切“倒霉”的事情,总想是没有他。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世界上不会有真正大公无私的人,如果有,那也是蠢才和傻瓜”。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在我们党内是有这种人的。
这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也常常表现在党内的无原则纠纷、派别斗争、宗派主义和本位主义的错误中;表现在对于党的纪律的不尊重和随意破坏的行动中。无原则斗争,大部分是从私人利益出发。进行派别斗争的人,闹宗派主义的人,常把个人的或少数人的利益摆在党的利益之上。他们常常自觉地在无原则的派别斗争中破坏党的组织和纪律,无原则地或是故意地打击某些人,又无原则地结识某些人,互不得罪,互相隐瞒,互相吹嘘,等等。
至于党内存在的本位主义,主要是由于一些同志只看到部分的利益,只看到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而没有看到全局和全党的利益,没有看到别部门别地区的工作。这在政治上思想上说来,是一种和行会主义相似的东西。犯本位主义错误的同志,固然不一定都是从个人主义出发,不过有个人主义思想的人,常常犯本位主义的错误。
第三,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等,在党内不少同志的思想意识中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有这种思想的人,他首先计较个人在党内地位的高低。他好出风头,欢喜别人奉承他、抬举他。他有个人的野心,“逞能干”,好居功,好表现自己,好包办,没有民主作风。他有浓厚的虚荣心,不愿埋头苦干,不愿做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他骄傲,有了一点成功,就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企图压倒别人,不能平等地谦逊和气地待人。他自满,好为人师,好教训别人,指挥别人,总想爬在别人头上,不向别人尤其不向群众虚心学习,不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和批评。他只能“高升”,不能“下降”,只能“行时”,不能“倒霉”,他受不起委屈。他“好名”的孽根未除,他企图在共产主义事业中把自己装扮成为“伟大人物”和“英雄”,甚至为了满足他这种欲望而不择手段。在他这种目的不能达到的时候,在他受到委屈的时候,他就可能有动摇的危险。在党的历史上由于这样的原因而动摇出党的人是不少的。在这种人的思想中残存着剥削阶级的意识,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没有共产主义的伟大胸怀。
共产党员是不能有任何的自满和骄傲的。就算某些同志很能干,做好了某些工作,获得了大的成绩(如我们军队的指挥员率领几万几千人的军队打了胜仗,我们各地党和群众工作的领导者在工作中创造了较大的局面等),这或许是“伟大”的成绩,很可以“自骄”一下。然而,如果拿这点成绩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比较起来,又到底有多大呢?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把工作做得对,做得好,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他应该防止自满和骄傲,力求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又有什么得失值得计较的呢?个人地位总莫高过于皇帝了,然而拿这来和共产主义事业家比较,到底又有多大呢?还不是如斯大林同志所说的,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这又有什么可以值得计较和夸耀的呢?
不错,在我们党内,在共产主义事业中,需要无数的共产主义的英雄,需要很多有威信的群众领袖。目前我们有威望的革命的领袖和英雄还真是太少了,还需要在各方面培养和锻炼很多很好的共产主义的革命的领袖和英雄。这对于我们的事业,确是一件很重要的完全不可忽视的事情。谁要轻视这一点,谁就不懂得怎样推动共产主义事业前进。为着适应共产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我们必须大大提高党员在革命事业中的前进心,大大发扬他们的朝气。应该说,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做得不够的。比如,某些党员的学习不努力,在政治上理论上的兴趣不高,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反对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绝不是反对党员的前进心。为了人民,力求前进,这是共产党员最宝贵的品质。但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前进心,和个人主义的“前进心”,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追求真理,拥护真理,并且最有效地为真理而斗争,它有无限的发展前途和进步性;而后者即使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有个人主义思想的人,常为个人利益而自觉地抹煞、掩蔽和歪曲真理。
我们的同志还必须了解:共产主义事业中的真正的领袖和英雄,决不是个人主义的领袖和英雄,决不是可以自称和自封的。凡是自称领袖或者自己个人企图做领袖的人,他在我们党内决不能成为领袖。我们党员群众不会拥护那种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有个人野心和虚荣心的人,来做我们的领袖。任何党员都没有权利要求其他党员群众拥护他做领袖或者保持他的领袖地位。只有毫无个人目的、完全忠实于党的党员,他有高度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和品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有相当的工作才能,能够正确地指导党的工作,努力学习,不断前进,只有这样的党员,才能取得党的信任,才能取得党员群众的信仰和拥护,而成为共产主义事业中的领袖和英雄。
我们的同志还应该了解:任何党员,任何领袖和英雄,他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只能做一部分工作,尽一部分责任。共产主义事业是一件千百万人长期集体创作的事业,任何个人也不能包办。即使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只能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做好一部分工作。他们的事业还需要我们千百万人共同努力,继续努力。我们,普通的党员,在共产主义事业中也是做一部分工作,尽一部分责任。我们的这一部分,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那一部分,当然是小得多。然而,我们总有一部分。大小虽然不同,但都是整个伟大事业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只要做好了一部分工作,就算尽了我们的责任。我们当然要尽可能使自己做的工作多一点,然而,如果不能多,就少一点,也是有益的,也是一样光荣的。无论如何,最低限度不能妨害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必须大小不一地尽自己的一部分责任,多少不一地做好自己担负的工作,这是我们每个党员所应有的正确态度。那些不愿意做技术工作的同志,以为在技术工作中埋没了他,使他“不能”(其实也能,如斯达汉诺夫〔111〕就是技术工人中出来的)扬名一时,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因此,使他或多或少地丧失了共产党员所应有的前进心。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技术工作在党的工作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这些同志的工作,和其他同志的工作一样,都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尽了一部分责任。共产党员对于工作的态度,应该是党需要做什么工作,就去做什么工作,不管这个工作是自己愿意做的或者是不愿意做的,都应该愉快地努力地做好。
自然,党的组织和党的负责人分配党员的工作,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到党员的个性和特长,发扬他的长处,并鼓励他前进的热忱。但是,党员不能拿个人的兴趣作为理由,来拒绝接受党分配给他的工作。
第四,少数同志有浓厚的剥削阶级的意识。他们常常不择手段地对付党内的同志,处理党内的问题,完全没有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伟大而忠诚的互助精神和团结精神。
有这种意识的人,在党内总是想抬高自己,并且用打击别人、损害别人的方法去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他嫉妒强过他的人。别人走在他前面,他总想把别人拉下来。他不甘心居于人下,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看见别的同志遇到困难,遇到挫折,他幸灾乐祸,暗中窃喜,完全没有同志的同情心。他甚至对同志有害人之心,“落井下石”,利用同志的弱点和困难去打击和损害同志。他在党内,也利用党的组织上工作上的各种弱点,在党内“钻空子”,扩大这些弱点,以取得他个人的某些好处。他在党内好播弄是非,好在同志的背后说人家的坏话,进行一些阴谋诡计来挑拨同志间的关系。他好参加党内一切无原则斗争,对各种无原则的纠纷感到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党处在困难的时候,他就更要在党内制造和扩大这些纠纷。总而言之,他邪气十足,毫不正派。说这样的人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反映无产阶级的思想,那不完全是笑话吗?很明白,这完全是没落的剥削阶级的思想的反映。
一切剥削者要发展自己都必须损害别人。资本家要发展自己的财产,或者要在经济恐慌时不致破产,他就必须挤倒很多较小的资本家,就必须使无数的工人饥饿。地主要发展自己,他就必须剥削农民,必须使许多人失去土地。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要发展自己,它们必须损害其他国家,使奥地利、捷克、阿比西尼亚〔112〕等亡国,使中国受侵略。剥削者总是以损害别人、使别人破产作为发展自己的必要条件,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使别人受苦的基础上。所以剥削者相互之间不能有真正坚固的团结,不能有真正的互助,不能有真正的人类的同情心,而必然玩弄阴谋诡计,进行暗害活动,使别人倒台破产。然而他们又不能不说假话,不能不在大众面前假装“圣人”,装作“公道的主持者”。这是一切没落的剥削者的特点。这些东西对于剥削者来说,也许是他们的“高尚”道德的标准,但是对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来说,就是大逆不道。
无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完全相反。无产阶级不剥削别人,而受别人剥削。无产阶级内部没有基本利害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群众之间也没有基本利害的矛盾。无产阶级要发展自己,求得自己的解放,不但不需要损害其他劳动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而且必须和其他劳动人民大众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必须同时解放一切劳动人民,解放全人类。一个工人或一部分工人的单独解放,是不可能的。无产阶级必须把人类解放事业进行到底,一步一步地争取全人类的共同的解放,半途而废,中途妥协,是不可能的。
无产阶级的这种客观地位,决定了觉悟的工人们的思想意识,同剥削者的思想意识完全相反。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了自己,他们一方面要用无情的手段对付人民的敌人,另一方面绝不使用这种手段去对待劳动阶级的兄弟和同志。他们把对付敌人的态度和手段,同对待自己同志和朋友的态度和方法,截然分开。他们对于自己阶级中的兄弟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具有伟大而忠诚的友爱、热情和同情心,具有伟大的互助精神,牢固的团结精神,真正的平等精神。他们根本反对任何人有任何特权,认为自己不应该有任何特权的思想,他们认为在人民内部居于特权地位,对于自己说来,是不可思议的,是一种侮辱。他们要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就必须同时发展别人,提高整个劳动阶级的地位。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不甘心落后,而有极高的前进心,但是他们同时又尊敬、爱护和帮助在这些方面强过他们的人,而努力向他们学习,绝无嫉妒之心。他们极关心自己阶级和世界全体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困难的境遇,关心每一个地方的劳动者的解放斗争及其胜利和失败,认为不论哪一个地方的劳动者的胜利和失败,就是他们自己的胜利和失败,而表示极大的同情心。他们认为对于任何劳动者和被压迫者的解放斗争,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是错误的,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是犯罪的。他们爱护自己的同志和兄弟,对于自己同志和兄弟的弱点和错误,进行坦白诚恳的批评(这正是真正的爱护的表示),绝不在原则上敷衍、迁就,更不去助长别人的错误(迁就以至助长别人的错误,不是真正爱护同志的表示)。他们用一切方法帮助同志去克服和改正这些弱点和错误,绝不采取那种利用和扩大同志的弱点和错误的方法,使犯错误的同志“倒霉”,以至使这些同志的错误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他们对于自己的同志和兄弟能够“以德报怨”,帮助同志改过,毫无报复之心。他们能够对自己严格,对同志宽大。他们有坚定的严格的原则立场,光明、正直而严肃的态度,不在原则上作任何让步,不容许别人对党的利益有任何损害,也不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无礼侮辱,尤其鄙视别人对自己无原则的奉承、阿谀和谄媚。他们反对一切无原则斗争,同时不使自己被牵扯到无原则的斗争中去,不被那些不负责任的、非正式的、在自己背后的批评所牵动和刺激,而丧失自己原则的立场、冷静的思考和镇定的态度。无产阶级的这种思想意识,是我们每一个党员所应该学习和发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创始人,就是这种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最集中的、模范的具体代表者。这些是现今社会中人类的正气。共产党就是代表人类正气的。我们要发扬和提高这种无产阶级的正气,克服一切的邪气。
第五,在我们党内某些同志中还存在着“小气”,计较小事,不识大体等毛病。他们没有共产主义的伟大气魄和远大眼光,看不到大的方面,而对于他们鼻子下面的小事物却是津津有味。他们对于党内和革命中的大问题、大事变,不大感觉兴趣,而常常计较那一针一线、一言一语的小事,为了这些小事,他们可以郑重其事地和别人争论不休,伤感备至。这些人也容易被别人的小恩小惠所笼络。他们具有农村社会中小生产者那种狭隘性的特点。
另外,还有一些人在党内生活中常常表现不清楚不确定的态度,对于他,可以这样也是,那样也是。这些人中实际上有两种,一种人是认识问题,另一种人是品质问题。后者总是喜欢投机取巧,双方讨好,到处逢迎。“看人看势说话”,“顺风转舵”,毫无原则,就是这种人的特点。有时候,他简直象寓言中的蝙蝠一样〔113〕,看哪一方面行时,他就投到那一方面去。这种“非驴非马”、“两面三刀”的人,在我们队伍中并不是完全没有的。这种人具有旧商人的特性。此外,还有个别的有受不起旧社会剥削阶级的引诱,看到了花花世界,看到了金钱美色,他们就动摇起来,以致因此犯罪,直至叛变党和革命。
最后,小资产阶级的急性病、动摇性,流氓无产者和某些破产农民的破坏性等,也常常反映到党内一些同志的意识中来,对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总而言之,我们党是代表伟大的、坚强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的。但是,也应该指出,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还或多或少地反映着社会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以至没落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些思想意识,有的时候在党内潜伏着,只在一些个别的日常的小问题上暴露出来,有的时候就发展起来,系统地暴露在党内各种原则问题上、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和党内斗争问题上。党的组织的个别部分、个别环节,也可能被这些错误的思想所统治、所腐蚀,在发展到最高度的时候,如在陈独秀〔114〕、张国焘〔115〕等人当权的时候,甚至暂时地支配了党的重要领导环节。但是,在经常的时候,它又被正确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压服着。这样,就表现为党内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斗争。对于某些党员个人来说,也是这样。有的时候,他的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潜伏着,被克服着,但是在另外的时候,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又可能发展起来,以至支配着他的行动。这样,也就表现为党员个人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矛盾和斗争。我们党员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就是要自觉地以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克服和肃清各种不正确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
==八 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来源==
共产党是代表着现今人类社会中最光明的最进步的方面,是人类最高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寄托和发育之所。世界上最觉悟、最进步、最健全、最有道德和最富正义感的人士,集中在共产党中,而坚持不屈地和一切黑暗势力搏斗着,为人类社会的光明和最后解放奋斗着。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好的共产党之一。在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它有坚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同时继承着中华民族历代进步思想家、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它代表中国社会中最进步最光明的方面,在它的组织内集中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它和中国社会中的黑暗势力作过了长期的斗争,经过了艰苦的锻炼,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的经验。这一切,是我们共产党人足以自豪的。有一切的根据可以使我们完全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和最后的成功。然而,在我们的组织中还不是尽善尽美的,还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在我们的队伍中还不是没有不健全的人以至坏人的,这些不健全的人和坏人,也还是会干出一些乌七八糟的坏事来的。这就是说,在我们光明的党内,也还有某些不好的东西,还有黑暗的一方面。这就是我在前面所列举的那些东西。
家里既已招来了丑女婿,或者娶来了丑媳妇,总不好完全不让他们见客。对于这些不好的事情,即使我们想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把它们掩藏起来,也是不可能的。广大的人民群众经常和我们党接触联系,同情我们的人要来我们这里参观,仰幕我们的人们和青年男女要来我们这里学习或加入我们党。这些人来到我们这里,除开看到了我们一切进步的、光明的、美丽的东西和“家人”之外,还会碰到我们的丑女婿或丑媳妇,在稠人广众之中,说了些丑话,演了些丑态,做了些丑事,如是就引起了一些客人和新党员的疑问。他们这样问:共产党不是最公平的吗?共产党人不是最优秀的男女吗?为什么在共产党内还有这种丑人坏事呢?这难道不奇怪吗?有一些青年同志,当他们未入党以前,他们对现社会有极大的不满,觉得一切都不是出路,只有共产党最光明。他们想着,入党以后一切都会满意、都会有办法的。但是当他们入党以后,或者到了革命根据地以后,由于看到党内还存在着某些错误缺点,而且实际生活并不能使他们一切都满意(因为他们所满意的事,有不少是不合于党和革命的利益的),因而使他们觉得实际的情况和原来的想法并不完全相合,于是有人开始怀疑,觉得奇怪。他们问:“为什么共产党内也有这些事呢?”有些人在没有来延安、进抗大〔116〕以前,以为延安和抗大是合乎他们想象的那样好,在到了延安、进了抗大以后,也不能处处都使他们满意,于是他们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延安和抗大也有这些不能令人满意的事呢?”某些人因为对于这些问题不能解答,以至悲观失望起来。
对于这些问题,除开引起我们的警惕,教育我们的党员和干部严重注意——要好好地对待和带领我们的新党员及一切倾向我们的人,不能给他们以坏的影响外,还要向我们的党内党外的同志们解释清楚。
为什么在我们光明的党的组织内还有这些不好的事情呢?我想,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出来的。一般说来,我们的党员是中国的优秀儿女,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部队,但是他们都是来自中国旧社会的各部分,而今天中国存在着剥削阶级和他们的影响——自私自利、阴谋诡计、官僚主义等各种恶浊的东西。我们有很多最好的党员不容易受这些东西的影响,但是也还有某些党员不免要带来一些或者反映一些旧社会中的恶浊东西,这有什么奇怪呢?正如一个人从污泥中爬出来,他的身上带有污泥,这有什么奇怪呢?这完全不奇怪,是一定有的。共产党的队伍中如果完全没有这些恶浊东西,倒是奇怪的,倒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我们可以说:只要社会中还有这些恶浊东西,社会中还存在着阶级,存在着剥削阶级的影响,那末,在共产党内也就难免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恶浊的东西。正是因为社会上和党内还存在这些恶浊的东西,共产党就有改造社会的任务,党员就有改造自己的必要,就有修养和锻炼的必要。我们除开进行社会斗争,反对社会中各种黑暗的落后的势力和东西以外,还必须进行党内斗争,反对党内某些动摇的不坚定的分子把社会中各种黑暗的落后的东西反映到党内来。这就是我们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的根据。我们要在党内党外各种斗争中,去改造社会,去逐渐清除社会中各种黑暗的落后的东西,同时去改造我们的党和党员,解决党内的矛盾,使我们的党和党员更加健康和更加坚强。
斯大林说:
“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矛盾的根源在于两种情况。
“这两种情况是什么呢?
“第一,就是在阶级斗争的环境中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压力,无产阶级中最不坚定的阶层和无产阶级政党中最不坚定的分子往往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不能认为无产阶级是完全与社会隔绝的,是站在社会之外的。无产阶级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和社会各种不同的阶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党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因此,党也就不能和资产阶级社会中各种不同的阶层断绝联系并摆脱它们的影响。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压力表现于:资产阶级的观念、风俗、习惯和情绪往往通过某些和资产阶级社会有一定联系的无产阶级阶层而渗透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来。
“第二,就是工人阶级的庞杂性,工人阶级内部存在着各种阶层。……
“第一个阶层就是无产阶级的基本群众,它的核心,它的固定部分,就是那些早已和资本家阶级断绝联系的‘纯血统的’无产者群众。这一无产阶级阶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可靠的柱石。
“第二个阶层就是那些不久以前才从非无产阶级,即从农民、小市民队伍、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的人。这批出身于其他阶级的人,在不久以前才加入无产阶级队伍,并把自己的作风、习惯、犹豫和动摇带到工人阶级中来。这个阶层是滋长各种无政府主义派别、半无政府主义派别和‘极左’派别的最好的土壤。
“最后,第三个阶层就是工人贵族,工人阶级的上层分子,无产阶级中生活最有保障的一部分,他们力求和资产阶级妥协,极爱巴结有权有势的人物,喜欢‘出人头地’。这个阶层是滋长露骨的改良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的最好的土壤。”〔117〕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内部,还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产生各种错误缺点和恶浊东西的根源。这就是党内还存在着各种矛盾的根源。
==九 对待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态度,对待党内斗争的态度==
由于剥削阶级的影响,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影响,由于工人阶级本身有不同的阶层,由于我们党员社会出身的不同,所以在我们党内就产生各个党员间在思想意识上的差别,在观点、习惯、情绪上的某些差别,产生党员间在世界观和道德观方面的某些差别,而且也产生党员间对于事物、对于革命中的各种问题之不同的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在我们党内,有一部分人,是能够从事物的发展的、联系的状态去看事物的;另外一部分人,却习惯于从事物的静止的、孤立的状态去看事物。前一部分人能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事物,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作为我们行动的正确向导。后一部分人中有些人只看见或夸大事物的这一方面,另外有些人就只看见或夸大事物的那一方面,就是说,他们都不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的规律,全面地客观地去看问题,而是片面地主观地去看问题。所以他们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提出指导我们行动的正确方向。
因为各种党员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就使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就引起党内许多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分歧和争论,就引起党内的斗争。特别在革命的转变关头,在每一次革命斗争加剧和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在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下,这种分歧和争论也就必然更加激烈起来。
所以问题的中心,不在于党内有无不同的思想意识,有无意见上的分歧,这是一定有的。问题的中心,是在于如何解决党内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分歧,如何克服党内各种不正确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很明白,只有经过党内斗争,才能解决这种矛盾,解决这种分歧和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正如恩格斯所说:“矛盾绝不能长期掩饰起来,它们总是以斗争来解决的。”〔118〕
对于我们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有几种不同的人,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和几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人,他们没有看见或者不愿意看见党内某些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而盲目地以为我们党内没有什么不好的现象,因此,也就松懈他们的警觉性,放松他们对于某些缺点、错误和一切不好东西的斗争。第二种人,就只看见或差不多只看见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而看不见党的正确和光明,因此,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或者在看见这些东西之后,大惊小怪,使自己慌乱起来。这两种看法,都是不正确的、片面的。我们的看法,和前两种看法都不同。一方面,我们看到我们的党是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另一方面,又清楚地看到在我们党内还存在着各种大小不一的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同时,我们还清楚了解这些东西的来源,清楚了解如何纠正和逐渐肃清它们的方法,不断加强自己的锻炼,努力做好工作,进行必要的斗争,推动我们的党和革命前进。
由于各种人的立场不同和看法不同,对于我们党内这些不好的东西,也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和敌对分子的态度,第二种是无产阶级立场不坚定和思想方法不正确的党员的态度,第三种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党员的态度。
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和敌对分子高兴我们党内有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他们幸灾乐祸,乘隙而入,并想一切方法利用和扩大我们的某些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来达到破坏我们党的目的。有时甚至采取反对某种错误、拥护党的路线的形式,把错误弄到另一个极端去。
第二种人也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一)就是有些党员同情和接受党内某些错误的思想,学习党内某些人的坏样子,以满足他私人的某些企图和欲望。他认为党内某些缺点、错误的存在对于他是有利的,因此,他也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助长某些缺点、错误的发展而加以利用。这是党内的投机分子和品质极不好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
(二)就是有些党员放任党内某些缺点、错误和各种坏的现象不管,而任其自流地发展。他们得过且过,而不愿和这些东西进行斗争。或者惧怕党内斗争和自我批评,认为这是对党有害无益的;或者对这些现象麻木不仁,不愿意看见这些现象;或者在对这些现象进行斗争的时候,采取敷衍了事、调和折衷的态度。这是对党责任心薄弱的党员,有浓厚的自由主义思想和犯官僚主义错误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
(三)就是有些党员对党内这些缺点、错误,对党内某些思想不很正确的人,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他们随便地宣告和犯错误的同志绝交,企图一下子就把这些同志从党内肃清,驱逐他们出党。但是如果一下不能肃清,或者还碰了钉子的时候,就表示没有办法,悲观失望,感伤起来;或者就“洁身自好”,不管了,甚至自己远远地离开了党。这种绝对的态度,还表现在有些人对于党内斗争和自我批评的机械的了解。抱这种绝对态度的人,他们认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开展党内斗争,而且斗争得愈多愈凶就愈好。他们把什么小事都提到所谓“原则的高度”,对什么小缺点也要加上政治上的“机会主义”等大帽子。他们不按照客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来适当地具体地进行党内斗争,而是机械地、主观地、横暴地、不顾一切地来“斗争”。这是不了解党内矛盾的根源的党员、缺少办法对付党内分歧的党员和机械地了解党内斗争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这种对党内斗争的绝对态度,在一个时期内曾经被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所利用。他们把党内的机械的过火的斗争,发展到故意在党内搜索“斗争对象”,故意制造党内斗争,并且滥用组织手段甚至党外斗争的手段来惩罚同志,企图依靠这种所谓斗争和组织手段来推动工作。
我们所应该采取的态度,是无产阶级的态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和上述各种错误的态度相反,我们主张:
(一)首先认识和辨别党内各种现象、各种思想意识、各种意见和主张,哪些是正确的,对党和革命的利益是有益的,而哪些又是不正确的,对党和革命的利益是有害的,或者争论的两方面都是不对的,对的应该是另一种意见和主张。经过冷静的辨识和思考之后,决定自己明确的态度,站在正确的方面。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二)学习、提倡并发扬党内一切好的模范和正气,积极赞助一切正确的主张和意见,不学一切坏样子,不受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影响。
(三)不采取自由主义态度,不畏惧必要的党内斗争。对党内各种原则错误的思想和主张,对党内一切坏的现象,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以便不断克服这些错误现象,绝不放任这些错误现象的发展,不使它损害党和革命的利益。
(四)不抱机械的绝对的态度。把原则上的不调和和明确性,同斗争方法上的灵活性和耐心的说服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在长期斗争中去教育、批评、锻炼和改造那些犯了错误但不是不可救药的同志。具体地、适当地去进行党内在各个时期各种原则问题上所必要的思想斗争,而不是主观地、机械地、捕风捉影地在党内乱斗一阵,也不是有“斗争”的嗜好。
(五)在党内斗争中团结党,提高党的纪律和威信。对于党内某些已经不可救药的分子,给以组织上的制裁,直至驱逐出党。把维护党的团结,纯洁党的思想,巩固党的组织,看作是自己最高的责任。
这就是党内一切好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我们的敌人要利用我们的每一个缺点和错误来破坏我们的党,是不奇怪的。我们除了要经常提高警觉性之外,应该在党内每一次缺点和错误发生的时候,尽可能减少给敌人利用的机会,这是每一个爱护我们党的同志所应有的职责。如果我们的党员在党内斗争中不顾到这一点,如果他只图一时的痛快,甚至不拒绝坏分子的援助,而和坏分子结合,或者还假借党外的某种力量和援助来达到他在党内的某种目的,那末,他就在政治上、党的纪律上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我们的党员,在党内应该反映正确的思想,学习好的模范,而对于不正确的思想和坏的样子,就不应该学习,而应该反对。但是,党内的实际情况是,某些同志除了反映正确的思想、学习好的模范而外,也还反映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学一些坏的样子。对于某些同志来说,似乎是学坏容易而学好难,这是值得我们严重注意的。这些同志在党内有某种错误发生的时候,常常有意无意地助长和扩大这些错误,在党内斗争中常常站在错误的一方面,或者不分别正确和错误,只看哪一方面行时,就站在那一方面。对于这些同志,如果不给以严格的批评和锻炼,他们是很难进步的。
至于那些对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抱自由主义、官僚主义态度的同志,当然也是错误的。我想,这对于你们马列学院的学生应该是很明白的。因为在你们学过的“党的建设”里面就讲到党内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的必要,对于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清楚、很深刻,你们可以去研究,我在这里用不着多讲。现在我所要指出的,就是在我们党内抱这种自由主义态度的同志的确还是不少。真正负责地、正式地、诚恳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去揭发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一切坏的现象,从而加以改正和清除,常常是做得不够,特别是由下而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得不够,在这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大大加以发扬。然而,在党内,对于这个人或者那个人、对于这件事或者那件事的不负责任的、非正式的批评,以及背地里的议论和闲话,却是不少。这是党内自由主义的两种表现形态。这表示某些同志在政治上的发展、革命斗争中的勇气还不够,也反映党内民主的正确发扬还不够。某些同志不敢破除情面,不敢得罪别人,怕引起别人的抱怨和对于自己的反批评,而宁愿放任各种缺点、错误在党内存在,采取“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敷衍了事的态度,然而却又在背地里去议论人家,这对于党是无益有害的。不负责任的批评和议论,可以引起党内无原则的纠纷和不团结的现象,而党的缺点和错误却不会因为这种不负责任的批评和非组织的议论而得到改正。我们提倡党内负责的、正式的、对党有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内既有各种缺点和错误存在,既有各种不正确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存在,而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中的每一种都可能在某种时期发展成为党内某种倾向,引起党内某些原则上的分歧,妨碍党的行动的一致。因此,如果不发展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经常地揭发和纠正各种缺点和错误,不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不进行党内斗争来克服党内的分歧,而在党内斗争中采取折衷的态度和“中间”路线,或者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那末,就不能正确地教育党,教育阶级,教育群众。
在党内斗争问题上的自由主义,还表现在另外一种现象上。这就是当着党内某种争论已经发生的时候,许多同志把工作放着不做,而去整天整月地进行空洞的争辩,或者任意地放纵起来,在这种争辩中使党内的团结松懈,使党的纪律削弱,使党的威信受到损害,使我们战斗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机关变为争辩的俱乐部。这种现象,过去在我们党的某些组织中是不只一次地发生过的。这同我们所主张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毫无相同之点。我们之所以需要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是为的损害党的威信,败坏党的纪律,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的提高党的威信,巩固党的纪律,加强党的领导。
所以,对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采取自由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态度,是不对的。我们必须发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来反对党内一切坏的现象,克服党内的分歧。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巩固、发展和前进。
在党内斗争中抱绝对态度的同志,也是不对的。
这种态度,是自由主义态度的反面。因为他们不了解党内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有深厚的社会根源,绝不是一下子可以肃清的。党内的许多同志在各种不同的时候,都可能多少不一地反映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受到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而在工作中会犯一些错误,这是任何一个同志都不能完全避免的。如果说,所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同志,所有犯了错误而不是不可救药的同志,都一律不要,都一概不能容纳,都绝对地拒绝他们,或者把他们都从党内驱逐出去,那末,我们党内也就没有什么教育同志和巩固组织的任务了。如果我们党采取了这样极端的政策,那末,这种抱绝对态度的同志自己,最后也就不能不从党内被驱逐出去。抱这种绝对态度的同志,特别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中一项极大的艰苦的工作,是要把人类改造成为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民,是要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和教能,把带有各种弱点的人类改造成为高度文明的共产主义者。如果他们了解了这一点,他们就应该懂得,教育和改造已经加入党的多少带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的党员,是我们党内一项重要的经常的任务。
自然,教育和改造这些党员,要作长期的、耐心的努力,是很艰苦的工作。但是,如果这样的艰苦工作都不愿做,都畏难,那还说得上什么改造世界和改造人类呢?改造世界和改造人类这样的空前艰巨的工作,我们都下决心做,都不畏难,那末,现今世界上还有什么艰苦工作可以使我们畏难的呢?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共产党员,是大无畏的,是不怕一切艰难和困苦的,是了解世界事物发展的曲折进程的。那些抱绝对态度的同志,由于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所以,他们畏难,想走直路,想一下子就肃清一切不痛快的东西,一下子就跳到他们理想的世界去。他们这样想这样做,是一定要碰壁的。在他们碰得头破血流以后,又往往悲观失望,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丧失信心。他们就是这样从左的极端走到右的极端,把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本质在人们的面前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尽管抱着这种态度去对待党内的缺点和错误,对党、对同志、对自己都很不利,然而可惜的是,我们党内还是有不少同志在不同程度上抱着这种错误的绝对态度。
党内斗争之所以必要,并不是由于我们主观地嗜好斗争,欢喜争辩,而是由于在党的发展过程中和无产阶级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党内原则上的分歧。在这个时候,“只有通过为维护一定的原则、一定的斗争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一定的斗争方法的斗争,矛盾才能克服。”〔119〕任何妥协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是说,当着问题的争论已经发展成为原则上的争论,非用斗争来解决不可的时候,我们应该毫不躲避地进行党内斗争,来解决这些争论。而不是说,我们在一切日常事务问题上,在纯粹带实际性质的问题上,都要小题大作、板着面孔来进行党内斗争,都要绝不妥协。“在当前政策问题上,在纯属实际性质的问题上,可以而且应该和党内抱有不同思想的人作各种妥协。”〔120〕
当着党内产生机会主义思想,存在原则分歧的时候,我们当然必须进行斗争,来克服机会主义思想和各种原则错误。但是,这绝不是说,在党内不存在原则分歧、没有产生机会主义的时候,硬要把同志间在某些纯粹带实际性质的问题上的不同意见,扩大成为“原则分歧”。
毛泽东同志说:“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争,显然是不适当的。”〔121〕
对于党内某些犯了原则错误或机会主义错误的同志,当着他不听说服,不顾党的批评,而坚持错误,刚愎自用,顽固不化,抵抗党的方针,或者采取两面派态度的时候,给以严格批评,以至给以组织上的处分,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这些犯错误的同志,并不坚持错误,经过平心静气的讨论、说服和批评之后,愿意改正错误,放弃他们原来的观点,或者正在冷静地考虑他们的错误,并且和其他同志进行平心静气的讨论的时候,就应该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表示欢迎,不应该一律给以处分。自我批评和党内斗争,并不是面孔板得愈凶就愈好,也不是处分同志愈多就愈好,而应该以真正能够教育犯错误的同志、帮助犯错误的同志纠正错误、教育党和巩固党为最高目的。
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对待党内斗争的态度,他们的错误是很明显的。按照这些似乎疯癫的人看来,任何党内和平,即使是在原则路线上完全一致的党内和平,也是要不得的。他们在党内并没有原则分歧的时候也硬要去“搜索”斗争对象,把某些同志当作“机会主义者”,作为党内斗争中射击的“草人”。他们认为,党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胜利,只有依靠这种错误的斗争,依靠这种射击“草人”的火力,才能得到灵验如神的开展。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平地起风波”,故意制造党内斗争,才算是“布尔什维克〔16〕”。当然,这并不是什么真正要郑重其事地进行党内斗争,而是对党开玩笑,把极严肃性质的党内斗争当作儿戏来进行。主张这样做的人,并不是什么“布尔什维克”,而是近乎不可救药的人,或者是以“布尔什维克”名义来投机的人。
以上所说的,就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的问题。我们在反对党内党外各种黑暗东西的斗争中来改造世界和人类,同时也改造我们的党和我们自己。党内斗争,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在党外的阶级斗争中——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来锻炼、发展和巩固自己,同时,党又在党内斗争中达到自己的巩固和统一,而更有计划地、正确地、有力地去领导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所以,对于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企图抹煞党内原则的分歧,掩盖党内矛盾,躲避党内斗争,敷衍了事,是根本不对的,是对敌人有利的,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相违背的,是和我们在斗争中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的基本观点不相容的。同样,脱离党外的阶级斗争,脱离广大群众的革命运动,使党内斗争变为空洞的清谈,也是不对的。因为离开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去锻炼、发展和巩固党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把事情弄到另外一个极端去,而对一切有缺点、错误但不是不可救药的同志,采取敌我不分的态度,或者抱着绝对的态度,都机械地过火地去进行党内斗争,主观地去制造党内斗争,也是根本不对的,是和党的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对于党内犯错误的忠实的同志,不应该和他们决绝,而应该抱着爱护和同情的态度,去说服、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在斗争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如果他们不是坚持错误,不可救药,就不要打击他们,驱逐他们。
虽然在我们的党内还存在着某些缺点和错误,还有某些个别的部分的坏现象,但是我们完全相信,在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在伟大的群众革命斗争中,是能够而且一定要肃清这一切坏东西的。中国共产党以往十余年来斗争的历史和伟大进步,世界各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历史,都使我们对于这一点深信无疑。
党内斗争,是整个革命斗争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的同志不但应该有党外斗争的锻炼和修养,而且应该有党内两条战线斗争的锻炼和修养。但是,在我们党内的不少同志中,对于党内两条战线斗争还没有真正深刻的体会,还缺乏应有的锻炼和修养。这不但表现在党内有些同志常常进行许多无原则的斗争中,而且表现在我们有些同志,甚至斗争历史较长的某些同志,常常在党内经不起批评,受不得委屈。这些同志在同反革命进行斗争的时候,不论斗争是如何的残酷,如何的艰难困苦,受到反革命如何严重的打击,他们都是绝不动摇、毫不抱怨、从不伤心的。但是,他们在党内斗争中,却丝毫也经不起批评、打击,受不了委屈、冤枉,甚至连一句不好听的话也受不起。或者是多心多疑,以为别人的某些话是有意隐射他的,为了这些话,他可以抱怨、伤心到极点。这种现象是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的。
我们应该说,这些同志一般都是很好的同志,因为他们坚决地和反革命斗争,他们把自己的党当作温情满怀的母亲。当他们在和反革命进行了各种艰难困苦的战斗之后,回到自己伟大母亲的怀抱中来,是应该受到各种鼓励、安慰和抚爱,而不应该受到任何打击和委屈的。他们的这种希望,也是应该有的。然而,有一点他们没有估计到或者估计不足,这就是我们党内还有各种缺点、错误,还有党内斗争,每一个同志也必须经过这种斗争。在我们党内对各种缺点错误要进行批评,要进行斗争,这并不是党的无情,而是党在革命斗争中不能避免的现象。在党内斗争中,受到各种正确的批评是必要的,对自己对同志、对党都是有益的。同时,有些同志在某些时候,在某些事情上,受到某些不正确的批评和打击,甚至受到某些委屈和冤枉,这也是难免的。这些同志没有估计到这一点,所以一遇到这些情况,就觉得奇怪,就出乎意外地难过和伤心。
在这里,一方面,我觉得,我们的同志要注意和其他的同志团结,要用诚恳坦白的态度对待同志,不要随便地用言语去伤害其他的同志,不要挖苦刻薄,尤其不要在别人的背后不负责任地去批评同志。对一切同志的错误,应该站在帮助和爱护同志的立场,诚恳地当面地进行劝告和批评。这是我们,尤其是比较负责的同志应该注意的。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的同志应该经常有党内斗争的准备,应该虚心接受一切正确的批评,同时也应该受得起误会、打击,以至委屈冤枉,尤其不要为别人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不正确的批评和流言所刺激而冲动起来。除开同志间组织上正式的相互批评以外,只要自己的思想正确,行为正大,对于别人不负责任的误会和批评,必要时可以申明和解释一下,如果解释不了,只好让别人去说。中国有两句谚语:“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世界上完全不被别人误会的人是没有的,而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我们应该受得起误会,在任何时候都不牵入无原则的斗争,同时也应该经常警惕,检点自己的思想行动。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言语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党内无原则的纠纷,我们是在根本上反对的。因为它“无原则”,对党有害无益。因为它“无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多大的“是、非、善、恶”可分。所以,我们对于那些无原则的斗争,不要去评判谁是谁非,去计较谁好谁歹,这是弄不清楚的。我们只有在根本上反对这种斗争,要求进行这种斗争的同志,无条件地停止这种斗争,回到原则问题上来。这是我们对无原则纠纷和无原则斗争所应该采取的方针。但是,党内如果发生某些无原则纠纷,在某些原则斗争中如果夹杂着许多无原则纠纷的时候,又怎样办呢?或者这些无原则的纠纷特别要来光顾我,把我牵扯在内,又怎样办呢?那末,我们还只有着重原则问题,而不要去着重无原则问题。我们应该根据上述的方针,严正对待这些无原则纠纷,始终站稳自己的原则立场,不被牵扯到无原则纠纷中去。不要人家来一个“不对”,我也还他一个“不对”。我应该始终站在“对”的方面,去反对人家的“不对”。这件事对于我们某些同志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的同志必须特别注意锻炼和修养。
现在,我把上面所说的一些问题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共产党员在思想意识上进行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忠诚纯洁的进步的模范党员和干部。这就要求:
(一)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来建立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建立自己的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
(二)根据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根据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去检查自己一切的思想行动,纠正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同时,以此去观察问题、观察其他同志。
(三)经常采用正确的态度、适当的方式,去和党内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对于影响到当时革命斗争的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进行斗争。
(四)在思想、言论、行动上严格地约束自己,特别是对于同当时革命斗争有关的政治思想、言论和行动,要用严格的立场和正确的原则来约束自己,除此以外,最好连许多“小节”(个人生活和态度等)也注意到。但是,对其他同志的要求,除开原则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以外,就不要过分严格,不要在“小节”上去“吹毛求疵”。
党员的思想意识的修养,照我讲来,基本上就是这样。
{{Not-PD-US-old|1969|1939}}
dog3eku8ueu9tl1pijn78miychdx1un
2171900
2171896
2022-08-13T17:38:04Z
Fire-and-Ice
58758
将批判文章作为next不适宜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section =
|author = 刘少奇
|y=1939 |m = 7 |loc = 陜甘寧邊區延安市
|edition=yes
|notes = 这是刘少奇一九三九年七月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的演讲。一九四三年编入解放社出版的《整风文献》。一九六二年经作者修订,由人民出版社再版。
}}
同志们:
我要讲的,是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现在来讲讲这个问题,对于党的建设和巩固,不是没有益处的。
==一 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
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呢?
人们为了要生活,就必须和自然界进行斗争,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人们的物质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所以,人们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进行生产的时候,都要建立一定的生产关系。人类在和自然界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人类自己,改造着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人们的本身,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都是在社会的人们和自然界的长年斗争中不断地改造和进步的。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样式、社会组织、思想意识等,和现代人们的都不同;而在将来,人们的生活样式、社会组织、思想意识等,又会和现代人们的不同。
人类本身,人类社会,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就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作为一定阶级的人而存在,都在一定的阶级斗争的条件下生活。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着不同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在这些不同地位、不同利益、不同思想意识的阶级之间,进行着不断的阶级斗争。这样,人们不但在和自然界的斗争中,而且在社会阶级的斗争中,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着人们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说:“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77〕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应该自觉地去经受长期的社会革命斗争,并且在这种斗争中改造社会,改造自己。
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我们提出在社会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任务,这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
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担当者和推动者。共产党员是在不断同反革命〔78〕的斗争中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
我们说,共产党员要在同反革命〔79〕进行各方面的斗争中来改造自己,这就是说,要在这种斗争中求得自己的进步,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一个比较幼稚的革命者,由于他:(一)是从旧社会中生长教养出来的,他总带有旧社会中各种思想意识(包括成见、旧习惯、旧传统)的残余;(二)没有经过长期的革命的实践;因此,他还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敌人,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性。要改变这种情形,他除开要学习历史上的革命经验(前人的实践)而外,还必须亲自参加到当时的革命的实践中去,在革命的实践中,在同各种反革命〔80〕进行斗争中,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加紧学习和修养。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逐渐深刻地体验和认识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性,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敌人和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原来不正确的思想、习惯、成见,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革命的品质,改善革命的方法等。
所以,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也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如果没有这后一方面,革命者要求得自己的进步,仍然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吧,几个共产党员一起去参加某种群众的革命斗争,在大体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去参加革命实践,这种革命斗争对于这些党员所起的影响,可能完全不是一样的。有的党员进步得很快,甚至原来较落后的赶在前面去了;有的党员进步得很慢;有的党员甚至在斗争中动摇起来,革命的实践对于他没有起前进的影响,他在革命的实践中落后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又比如,我们共产党员中有许多人是经过万里长征的,这对于他们是一次严重的锻炼,其中的绝大多数党员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然而长征对于个别党员的影响却是相反的,他们经过长征之后,对这样的艰苦斗争害怕起来了,有的甚至企图退却和逃跑,后来他们果然在外界的引诱下从革命队伍中逃跑了。许多党员同在一起长征,而影响和结果却是这样的不相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种种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来,是社会阶级斗争在革命队伍中的反映。我们的党员由于原来的社会出身不同,所受的社会影响不同,因而就有不同的品质。他们对待革命实践各有不同的态度、立场和认识,所以,在革命实践中各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就在你们学校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形。你们在学校中受着同样的教育和训练,然而由于你们各有不同的品质,不同的经验,不同的主观努力和修养,因而你们就可能获得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果。因此,革命者在革命斗争中的主观努力和修养,对于改造和提高革命者自己,是完全必需的,决不可少的。
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1〕这个封建思想家在这里所说的是他自己修养的过程,他并不承认自己是天生的“圣人”。
另一个封建思想家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82〕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更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
我们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必需有的修养。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
毛泽东同志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83〕
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这在我们共产党员中,是个别的常见的事。党内这种现象的存在,应该引起我们党员严重的警惕。
在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现以前,历代的革命者,一到他们进行的事业得到胜利和成功以后,少有不腐化、不堕落的。他们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成为革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物。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或者说得更近些,在近五十年的历史中,我们看到许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在得到了某些成就,爬上了当权的位置以后,就腐化堕落下去。这是由历代革命者的阶级基础所决定的,由过去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在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世界历史上的一切革命,结果总是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由另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所代替。所以,历代的革命者,在他们成为统治阶级以后,就失去他们的革命性,反转头来压迫被剥削的群众,这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然而,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对于我们共产党来说,无论如何决不能是这样。无产阶级革命是消灭一切剥削、一切压迫、一切阶级的革命。共产党所代表的是被剥削而不剥削别人的无产阶级,它能够使革命进行到底,从人类社会中最后消灭一切剥削,清除一切腐化、堕落的现象。它能够建立有严格组织纪律的党,建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国家机关,经过这样的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来和一切腐化、堕落的现象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不断地从党内和国家机关中清洗那些已经腐化、堕落的分子(不管这种分子是作了多大的“官”),而保持党和国家机关的纯洁。无产阶级革命的这一特点,无产阶级革命党的这一特点,是历代革命和历代革命党所没有的,而且也不能有的。我们的党员必须清楚了解这一特点,特别注意在革命胜利和成功的时候,在群众对自己的信仰和拥护不断提高的时候,更要提高警惕,更要加紧自己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修养,始终保持自己纯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品质,而不蹈历代革命者在成功时的覆辙。
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于每一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我们共产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的。每个党员都是从中国社会中来的,并且今天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还经常和这个社会中一切不好的东西接触。不论是无产阶级或是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不论是老党员或是新党员,他们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旧社会的思想意识和习惯,这是不奇怪的。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
上面讲的就是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的缘故。下面我再讲共产党员修养的标准。
==二 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
按照党章的规定,只要承认党纲、党章,交纳党费,并且在党的一个组织内担负一定工作的人,就可成为党员。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成为共产党的党员。但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不应该只是做一个起码的够格的党员,而应该按照党章的规定力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把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
恩格斯在论到马克思的时候说: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84〕又说:“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象马克思那样高瞻远瞩,在应当迅速行动的时刻,他总是作出正确的决定,并立即打中要害。”〔85〕
斯大林在论到我们应该学习列宁的榜样的时候,曾经说:
“要记住,要爱戴,要学习我们的导师,我们的领袖伊里奇。要照伊里奇那样去反对、去战胜国内外的敌人。要照伊里奇那样去建设新生活、新风俗和新文化。在工作中决不要拒绝做小事情,因为大事情是由小事情积成的,——这是伊里奇的重要遗训之一。”〔86〕
斯大林又说:“选民,人民,应当要求自己的代表始终胜任自己的任务;要求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堕落为政治上的庸人;要求他们始终不愧为列宁式的政治活动家;要求他们成为象列宁那样的明朗和确定的活动家;要求他们象列宁那样在战斗中无所畏惧和对人民的敌人毫不留情;要求他们在事情开始复杂化、在地平线上出现某种危险的时候,毫不惊慌失措,毫无任何类似惊惶失措的迹象,要求他们也象列宁那样没有任何类似惊慌失措的迹象;要求他们在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全面地确定方针、全面地考虑事情的正反方面的时候,也能够象列宁那样英明和从容;要求他们也象列宁那样诚实和正直;要求他们象列宁那样热爱自己的人民。”〔87〕
这就是恩格斯对马克思,斯大林对列宁的简要描述。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就是要这样去学习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和品质,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
有人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伟大的天才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是学习不到的,要把自己的思想和品质提高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和品质那样的高度,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看成是天生的神秘的人物。这种说法和看法对不对呢?我想是不对的。
我们普通的同志,今天诚然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高的天才,那样渊博的科学的知识,我们大多数的同志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方面不能达到他们那样高深和渊博。但是,我们同志只要真正有决心,真正自觉地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岗位,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并且始终不脱离当前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群众的伟大而深刻的革命运动,努力学习、锻炼和修养,那末,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工作和斗争中培养马克思和列宁那样的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革命品质,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政治家,这是完全可能的。
《孟子》上有这样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88〕,我看这句话说得不错。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锻炼,认真修养,尽可能地逐步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品质,不应该望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伟大的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认为高不可攀,就自暴自弃,畏葸不前。如果这样,那就会变成“政治上的庸人”,不可雕的“朽木”。
当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品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否则,是学习不好的,是学习不到的。事实上,在我们的队伍中,对于这种学习,是有几种不同的人采取几种不同的态度的。
有一种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不能学习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质,只是肤浅地学习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他们虽然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但是,不能把这些书籍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和结论当作行动的指南,运用到活生生的具体实际问题上去。他们以背诵个别的原理和结论而自满,甚至以“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自居,然而他们决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们的活动方法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完全相反的。
这一种人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是不少的。在过去某一时期内,某些教条主义的代表人,就比上述的情形更坏。这种人根本不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只是胡诌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术语,自以为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装作马克思、列宁的姿态在党内出现,并且毫不知耻地要求我们的党员象尊重马克思、列宁那样去尊重他,拥护他为“领袖”,报答他以忠心和热情。他也可以不待别人推举,径自封为“领袖”,自己爬到负责的位置上,家长式地在党内发号施令,企图教训我们党,责骂党内的一切,任意打击、处罚和摆布我们的党员。这种人不是真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真心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斗争,而是党内的投机分子,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蟊贼。这种人在党内,终归要被党员群众所反对、揭穿和抛弃,是无疑问的。我们的党员也果然抛弃了他们。然而我们是否能够完全自信地说,在我们党内就从此不会再有这种人了呢?我们还不能这样说。
另一种人就完全和前一种人相反。他们首先把自己看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学生,他们认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和实质。他们仰望这些创始人的伟大人格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品质,而在革命斗争中认真地去进行自我修养,去检查自己处事、处人、处己是否合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他们熟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同时又着重调查和分析活生生的现实,研究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本国无产阶级所处的各方面情势的特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们不以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和结论为满足,而要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立场上,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身体力行,活泼地去指导一切的革命斗争,改造现实,同时改造他们自己。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都是为着无产阶级事业的胜利,民族的和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的成功,而没有其他。
只有这种人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用这种态度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品质,才能使自己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家。
真正刻苦修养,忠实做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学生的人,他所特别注意的,是要象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无产阶级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中的各种问题。除此以外,他绝不计较自己在党内地位和声誉的高低,绝不以马克思、列宁自居,绝不要求人家或幻想人家象尊重马克思、列宁那样去尊重他,他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权利。然而,正因为他这样做,正因为他在革命斗争中始终是正直忠诚,英勇坚定,并且表现了卓越的能力,他就能够受到党员群众自觉的尊重和拥护。
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作为我们的模范来学习,要做他们一个最忠实的最好的学生,当然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们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在伟大群众革命斗争中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善于总结经验,进行各方面的锻炼和修养,终身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我们是可以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最忠实、最好的学生的。
==三 共产党员的修养和群众的革命实践==
我们要做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最忠实、最好的学生,就需要在无产阶级和一切群众的长期而伟大的革命斗争中进行各方面的修养,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要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要有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要有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等。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们大家都无例外地需要进行上述各方面的修养。但是,由于我们党员的政治觉悟、斗争经验、工作岗位、文化程度、社会活动的条件,都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同志需要特别注意修养或者着重注意修养的方面,也就会各有差别。
在中国古时,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89〕,这是说自我反省的问题。《诗经》上有这样著名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90〕,这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批评。这一切都说明,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但是,古代许多人的所谓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以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妄的。我们不能这样去修养。我们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无论怎样都不能脱离当前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而是必须结合这种斗争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这就是说,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这就是说,我们要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高贵的无产阶级的品质,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言论、行动和工作中去,不断地改正、清洗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切与此相反的东西,增强自己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意识和品质。这就是说,我们要虚心地倾听同志们和群众的意见和批评,仔细地研究生活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细心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且根据这些去检验自己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是否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是否正确,去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而加以纠正,去改进自己的工作。同时,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哪些个别结论,在哪些个别方面,需要加以充实、丰富和发展。总之,我们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这应该是我们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方法,和其他唯心主义的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的修养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为了坚持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方法,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彻底肃清旧社会在教育和学习中遗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理论和实际的脱离。在旧社会中,有许多人在受教育和学习的时候,认为他们所学的是并不需要照着去做的,甚至认为是不可能照着去做的,他们尽管满篇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实际上却是彻头彻尾的男盗女娼。国民党〔5〕反动派尽管熟读“三民主义”〔91〕,背诵孙中山的“总理遗嘱”〔92〕,然而实际上却横征暴敛,贪污杀戮,压迫民众,反对“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甚至去和民族的敌人妥协,投降敌人。有一个老秀才亲自对我说:孔子说的话只有两句他能做到,那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93〕,其余的他都做不到,而且从来也没有准备去做。既然这样,他们还要去办教育,还要去学习那些所谓“圣贤之道”干什么呢?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升官发财,用这些“圣贤之道”去压迫被剥削者,用满口仁义道德去欺骗人民。这就是旧社会的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对于他们所“崇拜”的圣贤的态度。当然,我们共产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我国历史上的一切优秀遗产,完全不能采取这种态度。我们学到的,就必须做到。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
旧社会的这种遗毒,难道就完全不会影响我们吗?会有影响的!在你们同学中,固然没有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去升官发财,去压迫被剥削者。然而在你们中难道就没有这样想的人了吗?就是说:他们的思想、言论、行动和生活不一定要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指导,他们所学到的原则也不打算全部加以运用。在你们中又难道就没有这样想的人了吗?就是说: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高深一些的理论,是为了将来好提高自己的地位,夸耀于人,使自己成为有名的人物。我不能担保,在你们中完全没有这种想法的人。这种想法是不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联系这一根本原则的。我们一定要学习理论,但是学习到的就必须做到,而且是为了用才去学习的,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才去学习的。
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94〕我们的同志必须遵照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方法,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四 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是统一的==
我们共产党员不能把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共产党员,不但要在革命的实践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而且要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
在一些共产党员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想法:就是认为坚定而纯洁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立场,对于一个共产党员了解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是没有关系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无产阶级立场虽然不很坚定,思想意识虽然不很纯洁(即还残留着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可以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他们认为,只靠书本学习,只靠书本知识,就可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只有彻底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以无产阶级的理想为理想的人,才能彻底了解和掌握它。没有坚定纯洁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是不能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的。如果他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不是无产阶级的彻底的革命者,不是要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他不想革命,或者不想坚持革命到底,而想半途而废,那末,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对他也是没有用处的,或者是用处不大的。
我们常看到某些由工人出身的最好的党员,虽然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准备比较少,若要考试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和公式,他不一定比别人记得多。但是,在他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时候,只要能用他懂得的话解释给他听,他的兴趣,他所了解的程度,常比某些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还要高得多。比如《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一段,对于某些党员来说,是不容易了解的。但是对于这些由工人出身的党员就不同。因为工人在生产中,在同资本家斗争中,深切了解资本家如何计算工资、工时,如何剥削工人取得利润,如何压迫工人等。因此,他也常常比某些其他阶级出身的党员能够更深刻地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我们说,许多由工人阶级出身的党员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当然并不是说,他们由于出身关系就是天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而是说,一切具有坚定而纯洁的无产阶级立场的同志,一切没有任何个人成见和其他不干净的东西的同志,只要虚心努力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切实掌握实事求是的方法,他们在观察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一定会比其他同志更敏捷而正确。他们在斗争中,也能够更好地洞察真理,能够更勇敢地拥护真理,而没有任何顾虑。
我们也常看到许多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由于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态度,而得到不同的结果。一般地说,这些出身于非无产阶级的党员,在他们参加革命的时候,无产阶级立场不很坚定和明确,思想意识也不很正确和纯洁,还有或多或少的、各种各色的、旧社会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的残余。显然,这些东西都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直接相冲突的。但是,由于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因而在这种冲突中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时候,把这种理论学习同他的思想意识的修养正确地结合起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去抵制和克服自己思想意识上的旧东西,这样,他就端正了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纯洁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并且能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去处理实际问题。这样的党员是很多的。另外有的人则走了相反的道路,他身上的旧东西积累得很多,有许多固习、成见和个人的物欲私念,而又没有改造自己的决心。在他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时候,不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去批判他思想意识中的这些旧东西,相反,他企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作为达到他个人目的的武器,甚至用他原来的成见去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因而他就不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不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和实质。在他处理革命斗争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会因为他有旧社会的习惯和成见,有个人主义的打算,而患得患失,顾此失彼,徬徨动摇,不能无阻碍地洞察事物,不能勇敢地拥护真理,不自觉地以至自觉地掩蔽和歪曲真理。这种人根本不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就不能敏捷地、正确地、实事求是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有时在党组织或别的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正确地解决了实际问题以后,他甚至采取拒绝的态度。这种情形,也并不是怎样少见而奇怪的事情,而是可以常常见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共产党员如果没有明确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没有正确而纯洁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要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并使之成为自己的革命斗争的武器,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说,一个共产党员要有比较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就必须有崇高的无产阶级的立场。
同时,我们也应该说,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要在一切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也是不可能的。
在一些共产党员中,还有这样一种想法:就是认为只要自己革命坚决,斗争勇敢,就完全行了,学习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进行不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都没有什么关系。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只靠家庭出身好,本人成份好,用不着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有的同志,虽然一般地承认理论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工作和斗争中,却从来不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有这些想法,显然都是不对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在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甚至可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成为各种机会主义者,成为资产阶级的俘虏和应声虫。
革命坚决、斗争勇敢,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宝贵品质。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品质,还必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斗争条件下,正确地解决如何革命、如何斗争的问题,才能争取革命的胜利,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在进行革命斗争的时候,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的问题;谁是直接的同盟军、谁是间接的同盟军、谁是主要敌人、谁是次要敌人的问题;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同盟军,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联合次要的敌人,去打倒主要的敌人的问题;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地改变战略和策略的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正确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不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修养,要在革命斗争的一切重要问题上,站稳无产阶级的正确立场;要在情况复杂和变化剧烈的环境下,在需要走迂回曲折道路的时候,都能够确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最有利的方针政策,都能够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拿我们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验来说,在“七七”事变〔54〕以前,有一些同志由于不了解当时中国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的矛盾,国内各阶级之间、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降低为次要的矛盾,曾经反对党的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反对我们党联合一切爱国的阶级、阶层、党派和社会集团一致抗日的政策,特别反对我们党联合国民党一致抗日的政策。这些同志在反对党的正确政策的时候,自以为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上,但是,在实际上,他们背离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完全陷入一种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的立场。如果我们按照他们的这种错误主张去做,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就不但不能团结和领导全国一切抗日爱国的阶级、阶层、党派和社会集团,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相反地,会削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使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孤立起来,不利于抗日救国的斗争。在“七七”事变以后,当我们党同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后,又有一些同志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以为国民党参加了抗日,就和共产党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们采取迁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迁就国民党的投降主义的政策,而反对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政策;他们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力量,过分地信任国民党,把抗日救国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国民党,而不相信共产党和人民的力量,不把希望寄托于共产党,因而不敢放手发展自己,放手发展人民的抗日革命势力,不敢对国民党的反共限共政策作坚决斗争。主张这样做的同志虽然把自己标榜为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但是他们这种政策的实质是要使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和尾巴,要使无产阶级丧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上面所说的这种左的错误和右的错误,都是在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不能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辨别革命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的显著例证。
无产阶级不能只是自己解放自己,它必须争取一切劳动人民的解放,争取自己民族的解放,争取人类的解放,才能实现自己的彻底解放。无产阶级必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最后的解放。因此,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必须同关门主义、宗派主义严格区别开来。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在进行斗争的时候,必须同广大劳动人民建立密切的联系,同各革命阶级和革命党派建立革命联盟,领导广大劳动群众和一切同盟者同自己一道前进;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一切革命阶级的利益,代表自己民族的利益,也就是说要代表占本国人口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民的利益。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就是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我们并且要了解这也就是无产阶级的最大的阶级利益。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又必须同迁就主义、投降主义严格区别开来。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在进行革命斗争的时候,不但要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分清界限,而且要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民主派分清界限,甚至要同劳动群众有所区别;要在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受资产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的各种影响;要在革命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95〕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为组织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时候,曾经说:“当工人还没有根据各种具体而且确实现实的(当前的)政治事实和事件学会观察现社会中其他各个阶级在其思想、精神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表现时,当工人还没有学会在实践中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估计一切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活动和生活中一切方面的表现时,工人群众的意识是不能成为真正的阶级意识的。”〔96〕又说:“理想的社会民主党人不应当是工联会的书记而应当是人民的代言人,他们要善于对所有一切专横与压迫的现象有所反应,不管这种现象发生在什么地方,涉及哪一个阶层或哪一个阶级;他们要善于把所有这些现象综合成为一幅警察横暴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图画;他们要善于利用一切琐碎的小事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97〕我们共产党人要实现列宁在这两段话里提出的要求,当然必须不间断地参加革命实践,去增加感性知识,积累实际经验。但是,必须指出,光有感性知识和实际经验,还是不够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98〕因此,在参加革命实践的同时,必须十分用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国际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又服务于革命实践的理论。只要我们密切联系革命实践,去学习它,运用它,掌握它,我们就能够了解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了解各阶级在目前如何行进和向哪里行进,了解这些阶级在最近的将来如何行进和向哪里行进;我们就能够有确定行动方针的能力,能够对革命运动的前途具有信心。
正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具有这样伟大的作用,所以列宁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99〕共产党员必须使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思想意识的修养和锻炼,这两者密切地联系起来,绝不应该使两者分割开来。
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的极大重要性。他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100〕毛泽东同志不断地提出过,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研究当前运动的实际情况,研究本国和世界的历史,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行动,并且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较低的同志。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指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引起我们全党的注意。
==五 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
现在来继续讲共产党员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
我们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是一回什么事呢?我认为这在基本上就是每个党员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
上述斗争是一种思想上的矛盾的斗争,它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这种斗争的结局,对于我们党员来说,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克服以至肃清其他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意识,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克服以至肃清其他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党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般利益和目的的思想克服以至肃清个人主义的思想。如果结局不是这样的话,就是后者压倒前者,那末他就会落后,以至失去共产党员的资格。这对于我们党员来说,是一种可怕的危险的结局。
我们共产党人,在党内党外的各种斗争中锻炼着自己的思想,经常地总结和吸取革命实践的经验,检讨自己的思想是否完全适合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否完全适合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利益。在这样的学习、反省和自我检讨中,去肃清自己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残余以至某些不适合于共产主义利益的最微弱的萌芽。
你们大家知道,人的言论行动,都是有人的思想意识来作指导的。而人的思想意识又常常和他的世界观分不开的。我们共产党员的世界观,只能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方法论。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献上,特别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哲学著作上已经讲得很多,你们也学习过,今天我就不讲了。我在这里只简单地讲一讲我们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到底是什么一回事,我们党员到底要怎样去进行我们的事业。
我们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责任是什么呢?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经过各国共产党和各国人民自己的手,去改造自己的国家,从而一步一步地把世界改造成为共产主义的世界。共产主义世界好不好呢?大家知道,那是很好的。在那种世界里,没有剥削者、压迫者,没有地主、资本家,没有帝国主义和法西斯蒂等,也没有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没有剥削制度造成的黑暗、愚昧、落后等。在那种社会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有高度的蓬蓬勃勃的发展,能够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各方面的需要。那时,人类都成为有高等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大公无私的、聪明的共产主义劳动者,人类中彼此充满了互相帮助、互相亲爱,没有尔虞我诈、互相损害、互相残杀和战争等等不合理的事情。那种社会,当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最美丽的、最进步的社会。谁个能够说这样的社会不好呢?那末,这样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呢?我们说,是能够实现的,是必然实现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已经作了无可怀疑的科学的说明。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也给了我们以事实上的证明。我们的责任,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更快地实现。这就是我们的理想。
但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前面还站着强大的敌人,必须彻底地、最后地在各方面战胜这些强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斗争过程。没有这种斗争,就没有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自然,这种斗争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是什么“偶然的”社会现象,是某些共产党人所制造出来的事件。而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不能避免的阶级斗争。共产党的产生,共产党人的参加、组织和指导这种斗争,也是社会发展中必然的、合乎规律的现象。帝国主义,法西斯蒂,资本家和地主,总之,一切剥削者和压迫者,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剥削和压迫到不能生存的境地,使得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群众非联合起来反抗这种剥削和压迫,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因此,这种斗争乃是完全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共产主义要最后地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要解放全人类,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空前未有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幸福境地。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了解: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艰难的事业,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曲折的斗争,才能战胜最强大的敌人,战胜一切剥削阶级;在取得胜利以后,还要长期地耐心地进行社会经济的改造和思想文化的改造,才能肃清剥削阶级在人民中的一切影响和传统习惯等,并且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新的共产主义的文化和社会道德。
共产党依靠无产阶级,依靠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广大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去推动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前进,是一定能够获得最后胜利的。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因为在世界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中,蕴藏着极伟大的革命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发动、团结和组织起来,是能够战胜一切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因为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是正在产生着和正在发展着的新事物,而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部历史,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就目前的情势来说,社会主义已经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地面上——苏联获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许多国家中已经组织了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战斗的共产党,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正处在迅速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世界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力量,也正在不断的斗争中迅速地发动和团结起来。现在,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在全世界组织成为雄伟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了。共产主义事业要继续发展,继续前进,以至获得最后的完全的胜利,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我们还必须了解:国际反动势力和剥削阶级的力量,今天还比我们强大,它们在许多方面暂时还占着优势,我们要战胜它,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艰难的斗争过程。
在数千年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由于剥削阶级统治人类的结果,剥削阶级给自己造成了各方面极大的权力,霸占了世界上的一切。他们的长期统治,在人类社会中造成了长期存在着的各种落后、愚昧、自私自利、尔虞我诈、互相损害、互相残杀等现象,给被剥削阶级的群众和社会中的人们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这是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它们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所必然造成的结果。因为没有被剥削阶级群众和殖民地民族的落后、散漫和分裂,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就不能维持。因此,我们为了要获得胜利,就不但要和剥削阶级进行严重的斗争,而且要和剥削阶级在群众中长期造成的影响,要和群众中的落后意识、落后现象进行斗争,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团结广大的群众去战胜剥削阶级。这就是我们在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过程中的困难之所在。同志们!假若象某种人所设想的那样,群众都是觉悟的、团结的,在群众中不存在剥削阶级的影响和落后的现象,那末革命还有什么困难呢?
这种剥削阶级的影响,不但在革命胜利以前存在,就是在革命胜利以后,在被剥削阶级把剥削阶级从统治地位上推翻以后的很长时期内,也是仍然存在的。你们可以想一想,要最后地战胜剥削阶级及其在人民中的影响,要解放和改造全人类,要改造千百万的小商品生产者,要最终地消灭阶级,要把数千年来生活在阶级社会中受了各种旧习惯、旧传统影响的人类逐渐地改造过来,提高成为有高等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聪明的、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的人类,这中间要经过多少曲折的过程,多么艰难的工作和斗争呵!
列宁说:
“消灭阶级不仅意味着要驱逐地主和资本家,——这个我们已经比较容易地做到了,——而且意味着要消灭小商品生产者,可是对于这种人不能驱逐,不能镇压,必须同他们和睦相处;可以(而且必须)改造他们,重新教育他们,这只有通过很长期、很缓慢、很谨慎的组织工作才能做到。他们用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从各方面来包围无产阶级,浸染无产阶级,腐蚀无产阶级,经常使小资产阶级的懦弱性、涣散性、个人主义以及由狂热转为灰心等旧病在无产阶级内部复发起来。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需要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才能抵制这种恶劣影响,才能使无产阶级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这是它的主要作用)。……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战胜集中的大资产阶级,要比‘战胜’千百万小业主容易千百倍;而这些小业主用他们日常的、琐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腐化活动制造着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使资产阶级得以复辟的恶果。”〔101〕
列宁又说:
“资产阶级的反抗,因为自己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它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因为,可惜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小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102〕,不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拚命的、殊死的战争,不进行需要坚持不懈、纪律严明、坚韧不拔和意志统一的战争,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103〕
由此看来,无产阶级即使在革命胜利以后,也还有极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无产阶级革命,和过去历史上的一切革命是不同的。比如资产阶级的革命,通常是以获取政权来完成的。而对于无产阶级,则在政治上获得解放,获得胜利,还仅仅是革命的开始,极大的工作还在革命胜利以后,还在取得政权以后。
共产主义事业,真如我们所说的是“百年大业”,是决不能“一蹴而就”的。它在各种不同的国家,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阶段,战胜各种不同的敌人,才能逐渐地最后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例如在我们中国,现在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它的敌人是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以及和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封建买办势力。必须战胜这些敌人,才能够完成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长时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才能逐渐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去。
实现共产主义,既然是我们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在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很自然的责任。
正因为共产主义事业是这样伟大而艰难的事业,所以至今还有些追求社会进步的人怀疑共产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实现还没有信心。他们不相信人类在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的领导下,是能够发展和改造成为高度纯洁的共产主义的人类,不相信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他们或者没有估计到这种困难,或者在实际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悲观失望起来,甚至有的共产党员因此而从共产主义队伍中动摇出去。
我们共产党员,应该有最伟大的气魄和革命的决心。每一个党员都应该愉快而严肃地下定自己的决心,来担负实现共产主义这种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任务。我们清楚地看到共产主义事业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同时,我们又清楚地了解这种困难是一定能够在千百万群众的革命发动中完全克服的,绝不为困难所吓倒。我们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依靠,完全有信心在我们这一代完成共产主义事业中一段大工程,同时也完全相信我们的后代能够完满地完成这个伟大事业的全部工程。我们共产党员这种伟大的胸怀和气魄,是人类过去历史上任何阶级的英雄豪杰所不可能有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完全可以自豪的。
我记得西欧有一个资产阶级的传记作家〔104〕去到了苏联,曾经和斯大林同志谈过历史人物的比拟问题。斯大林同志当时说:列宁好比是大海,而彼得大帝〔105〕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这就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中的领袖,和地主阶级、新兴商人阶级事业中的领袖,在历史地位上的比较。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了解:为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事业的成功而奋斗的领袖,是这样的伟大;为剥削阶级事业而奋斗的领袖,是那样的渺小。
我们共产党员,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特点。如果只有伟大而高尚的理想,而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切实的实际工作,那就不是一个好共产党员,那只能是空想家、空谈家或学究。相反,如果只有实际工作,没有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那也不是好共产党员,而是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只有把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切实的实际工作、实事求是的精神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这就是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的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的标准。
共产主义的理想是美丽的,而今天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是丑恶的。正因为它丑恶,所以绝大多数的人们才要求改造它,不能不改造它。我们改造世界,不能离开现实,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我们正视现实,认识现实,在现实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向丑恶的现实斗争,改造现实,逐步地达到我们的理想。所以,共产党员应该从眼前所处的环境,眼前所接触的人们,眼前所能进行的工作,来开始和开辟我们改造世界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工作。在这里,我们应该批评某些青年同志所常犯的一种毛病,就是他们总想逃避现实或者不顾现实的那种毛病。他们有高尚的理想,这是很好的;但是他们常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这种工作不好,那种工作也不好。他们总想找到一个能够合于他们“理想”的地方和工作,以便他们顺利地去“改造世界”。然而,这种地方和这种工作是没有的。这只是他们的空想。
共产主义事业是我们的终身事业。我们终身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这个事业,而不是为了别的。
==六 党员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
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地方党组织的利益服从全党的利益,局部的利益服从整体的利益,暂时的利益服从长远的利益,这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
共产党员必须清楚地确定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之间的正确关系。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除开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以外,共产党没有它自己特殊的利益。无产阶级的最后解放,必然是全人类的最后解放。无产阶级如果不能解放一切劳动人民,解放一切民族,即解放全人类,那末,无产阶级就不能完全解放自己。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同一切劳动人民解放的利益,同一切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利益,同全人类解放的利益,是一致的,分不开的。因此,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人类解放的利益,共产主义的利益,社会发展的利益,就是共产党的利益。党员个人的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也就是服从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利益。
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106〕
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能够不能够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是考验这个党员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标准。
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首先想到党的整体利益,都要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在每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都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完全一致。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
我们的党员不应该有离开党的利益而独立的个人目的。党员个人的目的只能是和党的利益相一致的。如果我们的党员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建立各种革命的组织,领导广大群众进行胜利的革命斗争等,作为自己的目的,把为党做更多的工作,作为自己的目的,那末,共产党员这种个人目的和党的利益是一致的。党正需要许多这样的党员和干部。但是除此以外,党员就不应该有个人地位、个人名誉、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其他个人打算等等个人的独立目的,否则,就会使自己离开党的利益,以致走到在党内进行投机。
在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意识中,如果只有党的共产主义的利益和目的,真正大公无私,没有离开党而独立的个人目的和私人打算;如果他能够在革命的实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那末:
第一,他就可能有很好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因为他有明确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所以他能够对一切同志、革命者、劳动人民表示他的忠诚热爱,无条件地帮助他们,平等地看待他们,不肯为着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他们中间的任何人。他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人家着想,体贴人家。另一方面,他对待人类的蟊贼,能够坚决地进行斗争,能够为保卫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利益而和敌人进行坚持的战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07〕。在党内、在人民中,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能够在患难时挺身而出,在困难时尽自己最大的责任。他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08〕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气节。
第二,他也可能有最大的革命勇敢。因为他没有任何私心,所以他无所畏惧。他没有做过“亏心事”,他的错误缺点能够自己公开,勇敢改正,有如“日月之食”〔109〕。他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即使他这样做暂时于他不利,为了拥护真理而要受到各种打击,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指责而使他暂时孤立(光荣的孤立),甚至因此而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也能够逆潮流而拥护真理,绝不随波逐流。
第三,他也可能最好地学习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他能够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去敏捷地观察问题,认识和改造现实。由于他有明确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他没有任何个人的顾虑和私欲,因而不致蒙蔽和歪曲他对于事物的观察和对于真理的理解。他实事求是,在革命实践中检验一切理论和是非。他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或者经验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第四,他也可能最诚恳、坦白和愉快。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事无不可对人言”,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110〕,不做任何坏事。他的工作经得起检查,绝不害怕别人去检查。他不畏惧别人的批评,同时他也能够勇敢地诚恳地批评别人。
第五,他也可能有最高尚的自尊心、自爱心。为了党和革命的利益,他对待同志最能宽大、容忍和“委曲求全”,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忍受各种误解和屈辱而毫无怨恨之心。他没有私人的目的和企图要去奉承人家,也不要人家奉承自己。他在私人问题上善于自处,没有必要卑躬屈节地去要求人家帮助。他也能够为了党和革命的利益而爱护自己,增进自己的理论和能力。但是,在为了党和革命的某种重要目的而需要他去忍辱负重的时候,他能够毫不推辞地担负最困难而最重要的任务,绝不把困难推给人家。
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道德。这种道德,不是建筑在保护个人和少数剥削者的利益的基础上,而是建筑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最后解放全人类、拯救世界脱离资本主义灾难、建设幸福美丽的共产主义世界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在我们共产党员看来,为任何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是最不值得、最不应该的。但是,为党、为阶级、为民族解放,为人类解放和社会的发展,为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牺牲,那就是最值得、最应该的。我们有无数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视死如归地、毫无犹豫地牺牲了他们的一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这不是由于他们的个人的革命狂热或沽名钓誉,而是由于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的了解和高度自觉。除了这种最伟大、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以外,在阶级社会中没有什么比这更伟大、更崇高的道德。所谓超阶级的、一般的道德,只是骗人的鬼话,事实上这是保障少数剥削者利益的“道德”。这种“道德”观,从来都是唯心论的。把道德观建立在历史唯物论的科学基础上,公开地宣称我们的道德是为着保障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战斗利益,这只有共产党人能够做到。
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党的利益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利益的集中表现。绝不能把共产党看作是图谋党员私利的、行会主义的小团体。凡是这样看的人,都不是共产党员。
党员有个人的利益,而且这种个人利益在某种时候可能和党的利益发生矛盾甚至对立,在这个时候,就要求党员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而不能在任何形式的掩盖和借口之下,企图牺牲党的利益去坚持个人利益。我们的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党的利益和党的发展而奋斗,并且应该把党的、阶级的成功和胜利,看作自己的成功和胜利。党员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努力增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但是,只能在争取党的事业的发展、成功和胜利中,来提高这种能力,增加这种本领,不能够离开党的事业的发展而去争取什么个人的独立发展。事实也证明,党员只有全心全意地争取党的事业的发展、成功和胜利,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本领,否则,党员要进步、要提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党员个人的利益必须而且能够和党的利益完全取得一致。
我们的党员,不是什么普通的人,而是觉悟的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应该成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的自觉的代表者。因此,他的个人利益完全不应该在党和无产阶级的利益之外突现出来。党的干部和党的领导人,更应该是党和无产阶级的一般利益的具体代表者,他们的个人利益,更应该完全溶化在党和无产阶级的一般利益和目的之中。在今天中国的环境中,只有无产阶级最能代表民族解放的利益,因此,我们的党员也应该是整个民族利益的最好的代表者。
在我们党内,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为了党的利益,还要求党员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党内,不承认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抹煞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消灭党员的个性。党员总还有一部分私人的问题需要自己来处理,并且也还要根据他的个性和特长来发展他自己。因此,党允许党员在不违背党的利益的范围内,去建立他个人的以至家庭的生活,去发展他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同时,党在一切可能条件下还要帮助党员根据党的利益的要求,去发展他的个性和特长,给他以适当的工作和条件,以至加以奖励等。党在可能条件下顾全和保护党员个人的不可缺少的利益——如给他以教育学习的机会,解决他的疾病和家庭问题,以至在反动派统治的环境下,在必要时还要放弃党的一些工作来保存同志等。然而,这些都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党的整个利益。因为保障党员必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教育条件,使他们安心地热情地工作,是完成党的任务所必需的。这是党的负责人在处理党员问题的时候所必须注意的。
总而言之,一方面,党员个人应该完全服从党的利益,克己奉公。不应该有同党的利益相违背的个人目的、私人打算。不应该什么都只顾自己,到处向党提出一大堆私人要求,责备党没有抬举和奖励他。而应该在一切情况下,努力学习,努力前进,勇敢奋斗,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不断加深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以便对党对革命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党的组织和党的负责人,在解决党员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党员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教育情况,使党员能够更好地为党工作,使党员能够在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中不断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特别是对于那些真正克己奉公的同志们,要给以更多的注意。只有这样,只有这两方面的注意和努力配合起来,才能对党有更大的利益。
==七 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举例==
根据上面所说的,我们拿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了解,以及党员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之间的正确关系作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那末我们就会发现:一方面,有许多党员和干部是合于这些标准的,他们能够作为党员的模范;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党员和干部还不合于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各种各色的或多或少的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我在这里不妨大要地指出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以便引起我们的同志注意。
党内同志中有哪些在基本上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呢?
第一,加入我们党的人,不只是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各不相同,而且是带着各种各色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而来的。当然,很多的党员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目的来加入共产党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些党员,却是为了其他的原因和目的来加入党的。比如,过去我们有些农民出身的同志,以为“打土豪、分田地”就是“共产主义”。真正的共产主义,他们在入党时是不懂得的。今天也有不少的人,主要是由于共产党坚决抗日、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来加入党的。还有些人是仰慕共产党的声望,或者只模糊地认识共产党能够救中国而来的。另外,还有些人主要是由于在社会上找不到出路——没有职业、没有工作、没有书读,或者要摆脱家庭束缚和包办婚姻等,而到共产党里来找出路的。甚至还有个别的人为了要依靠共产党减轻捐税,为了将来能够“吃得开”,以及被亲戚朋友带进来的,等等。这些同志,没有清楚而确定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和艰苦,没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那是很自然的。在某种转变关头,在某种情况下,他们中间的某些人要发生一些动摇和变化,也是很自然的。他们带了各种各色的思想意识到党内来,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他们自己的修养和锻炼,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否则,他们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然而,即使如此,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某些人要来依靠共产党,到共产党里来找出路,赞成共产党的政策,总算还是不错的。他们找共产党并没有找错。除开敌探、汉奸、投机分子和野心家以外,我们对于这些人是欢迎的。只要他们承认和遵守党纲、党章,愿意在党的一定组织内担负一定的工作,并且缴纳党费,他们是可以加入共产党的。至于对共产主义,对党纲、党章的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可以在他们进了党之后再来学习,并且根据他们所学习的再在革命斗争中锻炼修养,这样,他们就完全可能使自己变为很好的共产党员。本来,许多人在加入党以前就深刻理解共产主义和党纲、党章,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提出承认党纲、党章作为入党条件,而没有提出精通党纲、党章作为入党条件,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人在入党以前虽然还不精通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在目前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在目前的革命运动中,可能成为一个积极的战士。只要他们入党后努力地学习,就可能成为自觉的共产主义者。此外,在我们党章上还规定党员有退出共产党的自由(加入党是没有自由的)。任何党员如果对于共产主义不能深信,不能过党内严格的组织生活,或其他原因,有向党声明出党的自由,党是允许党员自由出党的。只要他退出党以后不泄露党的秘密,不做破坏党的活动,党是不作任何追究的。至于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和奸细,我们当然要清除他们出党。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持党的纯洁。
第二,在某些党员中还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
这种个人主义的表现就是:某些人在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时候,常把个人利益摆在前面,而把党的利益摆在后面;或者他对于个人总是患得患失,计较个人的利益;或者假公营私,借着党的工作去达到他私人的某种目的;或者借口原则问题、借口党的利益,用这些大帽子去打击报复他私人所怀恨的同志。讲到待遇、享受和其他个人生活问题,他总企图要超过别人,和待遇最高的人比较,“孜孜以求之”,并且以此夸耀于人。但是,讲到工作,他就要和不如他的人比较。有吃苦的事,他设法避开。在危难的时候,他企图逃走。勤务员要多,房子要住好的,风头他要出,党的荣誉他要享受。一切好的事情他都企图霸占,但是,一切“倒霉”的事情,总想是没有他。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世界上不会有真正大公无私的人,如果有,那也是蠢才和傻瓜”。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在我们党内是有这种人的。
这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也常常表现在党内的无原则纠纷、派别斗争、宗派主义和本位主义的错误中;表现在对于党的纪律的不尊重和随意破坏的行动中。无原则斗争,大部分是从私人利益出发。进行派别斗争的人,闹宗派主义的人,常把个人的或少数人的利益摆在党的利益之上。他们常常自觉地在无原则的派别斗争中破坏党的组织和纪律,无原则地或是故意地打击某些人,又无原则地结识某些人,互不得罪,互相隐瞒,互相吹嘘,等等。
至于党内存在的本位主义,主要是由于一些同志只看到部分的利益,只看到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而没有看到全局和全党的利益,没有看到别部门别地区的工作。这在政治上思想上说来,是一种和行会主义相似的东西。犯本位主义错误的同志,固然不一定都是从个人主义出发,不过有个人主义思想的人,常常犯本位主义的错误。
第三,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等,在党内不少同志的思想意识中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有这种思想的人,他首先计较个人在党内地位的高低。他好出风头,欢喜别人奉承他、抬举他。他有个人的野心,“逞能干”,好居功,好表现自己,好包办,没有民主作风。他有浓厚的虚荣心,不愿埋头苦干,不愿做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他骄傲,有了一点成功,就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企图压倒别人,不能平等地谦逊和气地待人。他自满,好为人师,好教训别人,指挥别人,总想爬在别人头上,不向别人尤其不向群众虚心学习,不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和批评。他只能“高升”,不能“下降”,只能“行时”,不能“倒霉”,他受不起委屈。他“好名”的孽根未除,他企图在共产主义事业中把自己装扮成为“伟大人物”和“英雄”,甚至为了满足他这种欲望而不择手段。在他这种目的不能达到的时候,在他受到委屈的时候,他就可能有动摇的危险。在党的历史上由于这样的原因而动摇出党的人是不少的。在这种人的思想中残存着剥削阶级的意识,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没有共产主义的伟大胸怀。
共产党员是不能有任何的自满和骄傲的。就算某些同志很能干,做好了某些工作,获得了大的成绩(如我们军队的指挥员率领几万几千人的军队打了胜仗,我们各地党和群众工作的领导者在工作中创造了较大的局面等),这或许是“伟大”的成绩,很可以“自骄”一下。然而,如果拿这点成绩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比较起来,又到底有多大呢?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把工作做得对,做得好,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他应该防止自满和骄傲,力求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又有什么得失值得计较的呢?个人地位总莫高过于皇帝了,然而拿这来和共产主义事业家比较,到底又有多大呢?还不是如斯大林同志所说的,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这又有什么可以值得计较和夸耀的呢?
不错,在我们党内,在共产主义事业中,需要无数的共产主义的英雄,需要很多有威信的群众领袖。目前我们有威望的革命的领袖和英雄还真是太少了,还需要在各方面培养和锻炼很多很好的共产主义的革命的领袖和英雄。这对于我们的事业,确是一件很重要的完全不可忽视的事情。谁要轻视这一点,谁就不懂得怎样推动共产主义事业前进。为着适应共产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我们必须大大提高党员在革命事业中的前进心,大大发扬他们的朝气。应该说,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做得不够的。比如,某些党员的学习不努力,在政治上理论上的兴趣不高,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反对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绝不是反对党员的前进心。为了人民,力求前进,这是共产党员最宝贵的品质。但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前进心,和个人主义的“前进心”,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追求真理,拥护真理,并且最有效地为真理而斗争,它有无限的发展前途和进步性;而后者即使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有个人主义思想的人,常为个人利益而自觉地抹煞、掩蔽和歪曲真理。
我们的同志还必须了解:共产主义事业中的真正的领袖和英雄,决不是个人主义的领袖和英雄,决不是可以自称和自封的。凡是自称领袖或者自己个人企图做领袖的人,他在我们党内决不能成为领袖。我们党员群众不会拥护那种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有个人野心和虚荣心的人,来做我们的领袖。任何党员都没有权利要求其他党员群众拥护他做领袖或者保持他的领袖地位。只有毫无个人目的、完全忠实于党的党员,他有高度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和品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有相当的工作才能,能够正确地指导党的工作,努力学习,不断前进,只有这样的党员,才能取得党的信任,才能取得党员群众的信仰和拥护,而成为共产主义事业中的领袖和英雄。
我们的同志还应该了解:任何党员,任何领袖和英雄,他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只能做一部分工作,尽一部分责任。共产主义事业是一件千百万人长期集体创作的事业,任何个人也不能包办。即使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只能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做好一部分工作。他们的事业还需要我们千百万人共同努力,继续努力。我们,普通的党员,在共产主义事业中也是做一部分工作,尽一部分责任。我们的这一部分,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那一部分,当然是小得多。然而,我们总有一部分。大小虽然不同,但都是整个伟大事业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只要做好了一部分工作,就算尽了我们的责任。我们当然要尽可能使自己做的工作多一点,然而,如果不能多,就少一点,也是有益的,也是一样光荣的。无论如何,最低限度不能妨害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必须大小不一地尽自己的一部分责任,多少不一地做好自己担负的工作,这是我们每个党员所应有的正确态度。那些不愿意做技术工作的同志,以为在技术工作中埋没了他,使他“不能”(其实也能,如斯达汉诺夫〔111〕就是技术工人中出来的)扬名一时,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因此,使他或多或少地丧失了共产党员所应有的前进心。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技术工作在党的工作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这些同志的工作,和其他同志的工作一样,都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尽了一部分责任。共产党员对于工作的态度,应该是党需要做什么工作,就去做什么工作,不管这个工作是自己愿意做的或者是不愿意做的,都应该愉快地努力地做好。
自然,党的组织和党的负责人分配党员的工作,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到党员的个性和特长,发扬他的长处,并鼓励他前进的热忱。但是,党员不能拿个人的兴趣作为理由,来拒绝接受党分配给他的工作。
第四,少数同志有浓厚的剥削阶级的意识。他们常常不择手段地对付党内的同志,处理党内的问题,完全没有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伟大而忠诚的互助精神和团结精神。
有这种意识的人,在党内总是想抬高自己,并且用打击别人、损害别人的方法去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他嫉妒强过他的人。别人走在他前面,他总想把别人拉下来。他不甘心居于人下,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看见别的同志遇到困难,遇到挫折,他幸灾乐祸,暗中窃喜,完全没有同志的同情心。他甚至对同志有害人之心,“落井下石”,利用同志的弱点和困难去打击和损害同志。他在党内,也利用党的组织上工作上的各种弱点,在党内“钻空子”,扩大这些弱点,以取得他个人的某些好处。他在党内好播弄是非,好在同志的背后说人家的坏话,进行一些阴谋诡计来挑拨同志间的关系。他好参加党内一切无原则斗争,对各种无原则的纠纷感到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党处在困难的时候,他就更要在党内制造和扩大这些纠纷。总而言之,他邪气十足,毫不正派。说这样的人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反映无产阶级的思想,那不完全是笑话吗?很明白,这完全是没落的剥削阶级的思想的反映。
一切剥削者要发展自己都必须损害别人。资本家要发展自己的财产,或者要在经济恐慌时不致破产,他就必须挤倒很多较小的资本家,就必须使无数的工人饥饿。地主要发展自己,他就必须剥削农民,必须使许多人失去土地。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要发展自己,它们必须损害其他国家,使奥地利、捷克、阿比西尼亚〔112〕等亡国,使中国受侵略。剥削者总是以损害别人、使别人破产作为发展自己的必要条件,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使别人受苦的基础上。所以剥削者相互之间不能有真正坚固的团结,不能有真正的互助,不能有真正的人类的同情心,而必然玩弄阴谋诡计,进行暗害活动,使别人倒台破产。然而他们又不能不说假话,不能不在大众面前假装“圣人”,装作“公道的主持者”。这是一切没落的剥削者的特点。这些东西对于剥削者来说,也许是他们的“高尚”道德的标准,但是对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来说,就是大逆不道。
无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完全相反。无产阶级不剥削别人,而受别人剥削。无产阶级内部没有基本利害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群众之间也没有基本利害的矛盾。无产阶级要发展自己,求得自己的解放,不但不需要损害其他劳动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而且必须和其他劳动人民大众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必须同时解放一切劳动人民,解放全人类。一个工人或一部分工人的单独解放,是不可能的。无产阶级必须把人类解放事业进行到底,一步一步地争取全人类的共同的解放,半途而废,中途妥协,是不可能的。
无产阶级的这种客观地位,决定了觉悟的工人们的思想意识,同剥削者的思想意识完全相反。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了自己,他们一方面要用无情的手段对付人民的敌人,另一方面绝不使用这种手段去对待劳动阶级的兄弟和同志。他们把对付敌人的态度和手段,同对待自己同志和朋友的态度和方法,截然分开。他们对于自己阶级中的兄弟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具有伟大而忠诚的友爱、热情和同情心,具有伟大的互助精神,牢固的团结精神,真正的平等精神。他们根本反对任何人有任何特权,认为自己不应该有任何特权的思想,他们认为在人民内部居于特权地位,对于自己说来,是不可思议的,是一种侮辱。他们要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就必须同时发展别人,提高整个劳动阶级的地位。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不甘心落后,而有极高的前进心,但是他们同时又尊敬、爱护和帮助在这些方面强过他们的人,而努力向他们学习,绝无嫉妒之心。他们极关心自己阶级和世界全体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困难的境遇,关心每一个地方的劳动者的解放斗争及其胜利和失败,认为不论哪一个地方的劳动者的胜利和失败,就是他们自己的胜利和失败,而表示极大的同情心。他们认为对于任何劳动者和被压迫者的解放斗争,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是错误的,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是犯罪的。他们爱护自己的同志和兄弟,对于自己同志和兄弟的弱点和错误,进行坦白诚恳的批评(这正是真正的爱护的表示),绝不在原则上敷衍、迁就,更不去助长别人的错误(迁就以至助长别人的错误,不是真正爱护同志的表示)。他们用一切方法帮助同志去克服和改正这些弱点和错误,绝不采取那种利用和扩大同志的弱点和错误的方法,使犯错误的同志“倒霉”,以至使这些同志的错误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他们对于自己的同志和兄弟能够“以德报怨”,帮助同志改过,毫无报复之心。他们能够对自己严格,对同志宽大。他们有坚定的严格的原则立场,光明、正直而严肃的态度,不在原则上作任何让步,不容许别人对党的利益有任何损害,也不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无礼侮辱,尤其鄙视别人对自己无原则的奉承、阿谀和谄媚。他们反对一切无原则斗争,同时不使自己被牵扯到无原则的斗争中去,不被那些不负责任的、非正式的、在自己背后的批评所牵动和刺激,而丧失自己原则的立场、冷静的思考和镇定的态度。无产阶级的这种思想意识,是我们每一个党员所应该学习和发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创始人,就是这种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最集中的、模范的具体代表者。这些是现今社会中人类的正气。共产党就是代表人类正气的。我们要发扬和提高这种无产阶级的正气,克服一切的邪气。
第五,在我们党内某些同志中还存在着“小气”,计较小事,不识大体等毛病。他们没有共产主义的伟大气魄和远大眼光,看不到大的方面,而对于他们鼻子下面的小事物却是津津有味。他们对于党内和革命中的大问题、大事变,不大感觉兴趣,而常常计较那一针一线、一言一语的小事,为了这些小事,他们可以郑重其事地和别人争论不休,伤感备至。这些人也容易被别人的小恩小惠所笼络。他们具有农村社会中小生产者那种狭隘性的特点。
另外,还有一些人在党内生活中常常表现不清楚不确定的态度,对于他,可以这样也是,那样也是。这些人中实际上有两种,一种人是认识问题,另一种人是品质问题。后者总是喜欢投机取巧,双方讨好,到处逢迎。“看人看势说话”,“顺风转舵”,毫无原则,就是这种人的特点。有时候,他简直象寓言中的蝙蝠一样〔113〕,看哪一方面行时,他就投到那一方面去。这种“非驴非马”、“两面三刀”的人,在我们队伍中并不是完全没有的。这种人具有旧商人的特性。此外,还有个别的有受不起旧社会剥削阶级的引诱,看到了花花世界,看到了金钱美色,他们就动摇起来,以致因此犯罪,直至叛变党和革命。
最后,小资产阶级的急性病、动摇性,流氓无产者和某些破产农民的破坏性等,也常常反映到党内一些同志的意识中来,对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总而言之,我们党是代表伟大的、坚强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的。但是,也应该指出,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还或多或少地反映着社会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以至没落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些思想意识,有的时候在党内潜伏着,只在一些个别的日常的小问题上暴露出来,有的时候就发展起来,系统地暴露在党内各种原则问题上、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和党内斗争问题上。党的组织的个别部分、个别环节,也可能被这些错误的思想所统治、所腐蚀,在发展到最高度的时候,如在陈独秀〔114〕、张国焘〔115〕等人当权的时候,甚至暂时地支配了党的重要领导环节。但是,在经常的时候,它又被正确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压服着。这样,就表现为党内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斗争。对于某些党员个人来说,也是这样。有的时候,他的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潜伏着,被克服着,但是在另外的时候,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又可能发展起来,以至支配着他的行动。这样,也就表现为党员个人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矛盾和斗争。我们党员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就是要自觉地以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克服和肃清各种不正确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
==八 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来源==
共产党是代表着现今人类社会中最光明的最进步的方面,是人类最高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寄托和发育之所。世界上最觉悟、最进步、最健全、最有道德和最富正义感的人士,集中在共产党中,而坚持不屈地和一切黑暗势力搏斗着,为人类社会的光明和最后解放奋斗着。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好的共产党之一。在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它有坚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同时继承着中华民族历代进步思想家、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它代表中国社会中最进步最光明的方面,在它的组织内集中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它和中国社会中的黑暗势力作过了长期的斗争,经过了艰苦的锻炼,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的经验。这一切,是我们共产党人足以自豪的。有一切的根据可以使我们完全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和最后的成功。然而,在我们的组织中还不是尽善尽美的,还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在我们的队伍中还不是没有不健全的人以至坏人的,这些不健全的人和坏人,也还是会干出一些乌七八糟的坏事来的。这就是说,在我们光明的党内,也还有某些不好的东西,还有黑暗的一方面。这就是我在前面所列举的那些东西。
家里既已招来了丑女婿,或者娶来了丑媳妇,总不好完全不让他们见客。对于这些不好的事情,即使我们想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把它们掩藏起来,也是不可能的。广大的人民群众经常和我们党接触联系,同情我们的人要来我们这里参观,仰幕我们的人们和青年男女要来我们这里学习或加入我们党。这些人来到我们这里,除开看到了我们一切进步的、光明的、美丽的东西和“家人”之外,还会碰到我们的丑女婿或丑媳妇,在稠人广众之中,说了些丑话,演了些丑态,做了些丑事,如是就引起了一些客人和新党员的疑问。他们这样问:共产党不是最公平的吗?共产党人不是最优秀的男女吗?为什么在共产党内还有这种丑人坏事呢?这难道不奇怪吗?有一些青年同志,当他们未入党以前,他们对现社会有极大的不满,觉得一切都不是出路,只有共产党最光明。他们想着,入党以后一切都会满意、都会有办法的。但是当他们入党以后,或者到了革命根据地以后,由于看到党内还存在着某些错误缺点,而且实际生活并不能使他们一切都满意(因为他们所满意的事,有不少是不合于党和革命的利益的),因而使他们觉得实际的情况和原来的想法并不完全相合,于是有人开始怀疑,觉得奇怪。他们问:“为什么共产党内也有这些事呢?”有些人在没有来延安、进抗大〔116〕以前,以为延安和抗大是合乎他们想象的那样好,在到了延安、进了抗大以后,也不能处处都使他们满意,于是他们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延安和抗大也有这些不能令人满意的事呢?”某些人因为对于这些问题不能解答,以至悲观失望起来。
对于这些问题,除开引起我们的警惕,教育我们的党员和干部严重注意——要好好地对待和带领我们的新党员及一切倾向我们的人,不能给他们以坏的影响外,还要向我们的党内党外的同志们解释清楚。
为什么在我们光明的党的组织内还有这些不好的事情呢?我想,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出来的。一般说来,我们的党员是中国的优秀儿女,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部队,但是他们都是来自中国旧社会的各部分,而今天中国存在着剥削阶级和他们的影响——自私自利、阴谋诡计、官僚主义等各种恶浊的东西。我们有很多最好的党员不容易受这些东西的影响,但是也还有某些党员不免要带来一些或者反映一些旧社会中的恶浊东西,这有什么奇怪呢?正如一个人从污泥中爬出来,他的身上带有污泥,这有什么奇怪呢?这完全不奇怪,是一定有的。共产党的队伍中如果完全没有这些恶浊东西,倒是奇怪的,倒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我们可以说:只要社会中还有这些恶浊东西,社会中还存在着阶级,存在着剥削阶级的影响,那末,在共产党内也就难免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恶浊的东西。正是因为社会上和党内还存在这些恶浊的东西,共产党就有改造社会的任务,党员就有改造自己的必要,就有修养和锻炼的必要。我们除开进行社会斗争,反对社会中各种黑暗的落后的势力和东西以外,还必须进行党内斗争,反对党内某些动摇的不坚定的分子把社会中各种黑暗的落后的东西反映到党内来。这就是我们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的根据。我们要在党内党外各种斗争中,去改造社会,去逐渐清除社会中各种黑暗的落后的东西,同时去改造我们的党和党员,解决党内的矛盾,使我们的党和党员更加健康和更加坚强。
斯大林说:
“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矛盾的根源在于两种情况。
“这两种情况是什么呢?
“第一,就是在阶级斗争的环境中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压力,无产阶级中最不坚定的阶层和无产阶级政党中最不坚定的分子往往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不能认为无产阶级是完全与社会隔绝的,是站在社会之外的。无产阶级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和社会各种不同的阶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党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因此,党也就不能和资产阶级社会中各种不同的阶层断绝联系并摆脱它们的影响。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压力表现于:资产阶级的观念、风俗、习惯和情绪往往通过某些和资产阶级社会有一定联系的无产阶级阶层而渗透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来。
“第二,就是工人阶级的庞杂性,工人阶级内部存在着各种阶层。……
“第一个阶层就是无产阶级的基本群众,它的核心,它的固定部分,就是那些早已和资本家阶级断绝联系的‘纯血统的’无产者群众。这一无产阶级阶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可靠的柱石。
“第二个阶层就是那些不久以前才从非无产阶级,即从农民、小市民队伍、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的人。这批出身于其他阶级的人,在不久以前才加入无产阶级队伍,并把自己的作风、习惯、犹豫和动摇带到工人阶级中来。这个阶层是滋长各种无政府主义派别、半无政府主义派别和‘极左’派别的最好的土壤。
“最后,第三个阶层就是工人贵族,工人阶级的上层分子,无产阶级中生活最有保障的一部分,他们力求和资产阶级妥协,极爱巴结有权有势的人物,喜欢‘出人头地’。这个阶层是滋长露骨的改良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的最好的土壤。”〔117〕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内部,还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产生各种错误缺点和恶浊东西的根源。这就是党内还存在着各种矛盾的根源。
==九 对待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态度,对待党内斗争的态度==
由于剥削阶级的影响,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影响,由于工人阶级本身有不同的阶层,由于我们党员社会出身的不同,所以在我们党内就产生各个党员间在思想意识上的差别,在观点、习惯、情绪上的某些差别,产生党员间在世界观和道德观方面的某些差别,而且也产生党员间对于事物、对于革命中的各种问题之不同的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在我们党内,有一部分人,是能够从事物的发展的、联系的状态去看事物的;另外一部分人,却习惯于从事物的静止的、孤立的状态去看事物。前一部分人能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事物,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作为我们行动的正确向导。后一部分人中有些人只看见或夸大事物的这一方面,另外有些人就只看见或夸大事物的那一方面,就是说,他们都不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的规律,全面地客观地去看问题,而是片面地主观地去看问题。所以他们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提出指导我们行动的正确方向。
因为各种党员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就使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就引起党内许多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分歧和争论,就引起党内的斗争。特别在革命的转变关头,在每一次革命斗争加剧和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在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下,这种分歧和争论也就必然更加激烈起来。
所以问题的中心,不在于党内有无不同的思想意识,有无意见上的分歧,这是一定有的。问题的中心,是在于如何解决党内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分歧,如何克服党内各种不正确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很明白,只有经过党内斗争,才能解决这种矛盾,解决这种分歧和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正如恩格斯所说:“矛盾绝不能长期掩饰起来,它们总是以斗争来解决的。”〔118〕
对于我们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有几种不同的人,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和几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人,他们没有看见或者不愿意看见党内某些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而盲目地以为我们党内没有什么不好的现象,因此,也就松懈他们的警觉性,放松他们对于某些缺点、错误和一切不好东西的斗争。第二种人,就只看见或差不多只看见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而看不见党的正确和光明,因此,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或者在看见这些东西之后,大惊小怪,使自己慌乱起来。这两种看法,都是不正确的、片面的。我们的看法,和前两种看法都不同。一方面,我们看到我们的党是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另一方面,又清楚地看到在我们党内还存在着各种大小不一的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同时,我们还清楚了解这些东西的来源,清楚了解如何纠正和逐渐肃清它们的方法,不断加强自己的锻炼,努力做好工作,进行必要的斗争,推动我们的党和革命前进。
由于各种人的立场不同和看法不同,对于我们党内这些不好的东西,也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和敌对分子的态度,第二种是无产阶级立场不坚定和思想方法不正确的党员的态度,第三种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党员的态度。
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和敌对分子高兴我们党内有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他们幸灾乐祸,乘隙而入,并想一切方法利用和扩大我们的某些缺点、错误和不好的东西,来达到破坏我们党的目的。有时甚至采取反对某种错误、拥护党的路线的形式,把错误弄到另一个极端去。
第二种人也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一)就是有些党员同情和接受党内某些错误的思想,学习党内某些人的坏样子,以满足他私人的某些企图和欲望。他认为党内某些缺点、错误的存在对于他是有利的,因此,他也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助长某些缺点、错误的发展而加以利用。这是党内的投机分子和品质极不好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
(二)就是有些党员放任党内某些缺点、错误和各种坏的现象不管,而任其自流地发展。他们得过且过,而不愿和这些东西进行斗争。或者惧怕党内斗争和自我批评,认为这是对党有害无益的;或者对这些现象麻木不仁,不愿意看见这些现象;或者在对这些现象进行斗争的时候,采取敷衍了事、调和折衷的态度。这是对党责任心薄弱的党员,有浓厚的自由主义思想和犯官僚主义错误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
(三)就是有些党员对党内这些缺点、错误,对党内某些思想不很正确的人,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他们随便地宣告和犯错误的同志绝交,企图一下子就把这些同志从党内肃清,驱逐他们出党。但是如果一下不能肃清,或者还碰了钉子的时候,就表示没有办法,悲观失望,感伤起来;或者就“洁身自好”,不管了,甚至自己远远地离开了党。这种绝对的态度,还表现在有些人对于党内斗争和自我批评的机械的了解。抱这种绝对态度的人,他们认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开展党内斗争,而且斗争得愈多愈凶就愈好。他们把什么小事都提到所谓“原则的高度”,对什么小缺点也要加上政治上的“机会主义”等大帽子。他们不按照客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来适当地具体地进行党内斗争,而是机械地、主观地、横暴地、不顾一切地来“斗争”。这是不了解党内矛盾的根源的党员、缺少办法对付党内分歧的党员和机械地了解党内斗争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这种对党内斗争的绝对态度,在一个时期内曾经被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所利用。他们把党内的机械的过火的斗争,发展到故意在党内搜索“斗争对象”,故意制造党内斗争,并且滥用组织手段甚至党外斗争的手段来惩罚同志,企图依靠这种所谓斗争和组织手段来推动工作。
我们所应该采取的态度,是无产阶级的态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和上述各种错误的态度相反,我们主张:
(一)首先认识和辨别党内各种现象、各种思想意识、各种意见和主张,哪些是正确的,对党和革命的利益是有益的,而哪些又是不正确的,对党和革命的利益是有害的,或者争论的两方面都是不对的,对的应该是另一种意见和主张。经过冷静的辨识和思考之后,决定自己明确的态度,站在正确的方面。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二)学习、提倡并发扬党内一切好的模范和正气,积极赞助一切正确的主张和意见,不学一切坏样子,不受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影响。
(三)不采取自由主义态度,不畏惧必要的党内斗争。对党内各种原则错误的思想和主张,对党内一切坏的现象,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以便不断克服这些错误现象,绝不放任这些错误现象的发展,不使它损害党和革命的利益。
(四)不抱机械的绝对的态度。把原则上的不调和和明确性,同斗争方法上的灵活性和耐心的说服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在长期斗争中去教育、批评、锻炼和改造那些犯了错误但不是不可救药的同志。具体地、适当地去进行党内在各个时期各种原则问题上所必要的思想斗争,而不是主观地、机械地、捕风捉影地在党内乱斗一阵,也不是有“斗争”的嗜好。
(五)在党内斗争中团结党,提高党的纪律和威信。对于党内某些已经不可救药的分子,给以组织上的制裁,直至驱逐出党。把维护党的团结,纯洁党的思想,巩固党的组织,看作是自己最高的责任。
这就是党内一切好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我们的敌人要利用我们的每一个缺点和错误来破坏我们的党,是不奇怪的。我们除了要经常提高警觉性之外,应该在党内每一次缺点和错误发生的时候,尽可能减少给敌人利用的机会,这是每一个爱护我们党的同志所应有的职责。如果我们的党员在党内斗争中不顾到这一点,如果他只图一时的痛快,甚至不拒绝坏分子的援助,而和坏分子结合,或者还假借党外的某种力量和援助来达到他在党内的某种目的,那末,他就在政治上、党的纪律上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我们的党员,在党内应该反映正确的思想,学习好的模范,而对于不正确的思想和坏的样子,就不应该学习,而应该反对。但是,党内的实际情况是,某些同志除了反映正确的思想、学习好的模范而外,也还反映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学一些坏的样子。对于某些同志来说,似乎是学坏容易而学好难,这是值得我们严重注意的。这些同志在党内有某种错误发生的时候,常常有意无意地助长和扩大这些错误,在党内斗争中常常站在错误的一方面,或者不分别正确和错误,只看哪一方面行时,就站在那一方面。对于这些同志,如果不给以严格的批评和锻炼,他们是很难进步的。
至于那些对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抱自由主义、官僚主义态度的同志,当然也是错误的。我想,这对于你们马列学院的学生应该是很明白的。因为在你们学过的“党的建设”里面就讲到党内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的必要,对于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清楚、很深刻,你们可以去研究,我在这里用不着多讲。现在我所要指出的,就是在我们党内抱这种自由主义态度的同志的确还是不少。真正负责地、正式地、诚恳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去揭发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一切坏的现象,从而加以改正和清除,常常是做得不够,特别是由下而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得不够,在这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大大加以发扬。然而,在党内,对于这个人或者那个人、对于这件事或者那件事的不负责任的、非正式的批评,以及背地里的议论和闲话,却是不少。这是党内自由主义的两种表现形态。这表示某些同志在政治上的发展、革命斗争中的勇气还不够,也反映党内民主的正确发扬还不够。某些同志不敢破除情面,不敢得罪别人,怕引起别人的抱怨和对于自己的反批评,而宁愿放任各种缺点、错误在党内存在,采取“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敷衍了事的态度,然而却又在背地里去议论人家,这对于党是无益有害的。不负责任的批评和议论,可以引起党内无原则的纠纷和不团结的现象,而党的缺点和错误却不会因为这种不负责任的批评和非组织的议论而得到改正。我们提倡党内负责的、正式的、对党有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内既有各种缺点和错误存在,既有各种不正确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存在,而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中的每一种都可能在某种时期发展成为党内某种倾向,引起党内某些原则上的分歧,妨碍党的行动的一致。因此,如果不发展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经常地揭发和纠正各种缺点和错误,不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不进行党内斗争来克服党内的分歧,而在党内斗争中采取折衷的态度和“中间”路线,或者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那末,就不能正确地教育党,教育阶级,教育群众。
在党内斗争问题上的自由主义,还表现在另外一种现象上。这就是当着党内某种争论已经发生的时候,许多同志把工作放着不做,而去整天整月地进行空洞的争辩,或者任意地放纵起来,在这种争辩中使党内的团结松懈,使党的纪律削弱,使党的威信受到损害,使我们战斗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机关变为争辩的俱乐部。这种现象,过去在我们党的某些组织中是不只一次地发生过的。这同我们所主张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毫无相同之点。我们之所以需要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是为的损害党的威信,败坏党的纪律,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的提高党的威信,巩固党的纪律,加强党的领导。
所以,对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采取自由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态度,是不对的。我们必须发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来反对党内一切坏的现象,克服党内的分歧。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巩固、发展和前进。
在党内斗争中抱绝对态度的同志,也是不对的。
这种态度,是自由主义态度的反面。因为他们不了解党内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有深厚的社会根源,绝不是一下子可以肃清的。党内的许多同志在各种不同的时候,都可能多少不一地反映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受到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而在工作中会犯一些错误,这是任何一个同志都不能完全避免的。如果说,所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同志,所有犯了错误而不是不可救药的同志,都一律不要,都一概不能容纳,都绝对地拒绝他们,或者把他们都从党内驱逐出去,那末,我们党内也就没有什么教育同志和巩固组织的任务了。如果我们党采取了这样极端的政策,那末,这种抱绝对态度的同志自己,最后也就不能不从党内被驱逐出去。抱这种绝对态度的同志,特别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中一项极大的艰苦的工作,是要把人类改造成为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民,是要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和教能,把带有各种弱点的人类改造成为高度文明的共产主义者。如果他们了解了这一点,他们就应该懂得,教育和改造已经加入党的多少带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的党员,是我们党内一项重要的经常的任务。
自然,教育和改造这些党员,要作长期的、耐心的努力,是很艰苦的工作。但是,如果这样的艰苦工作都不愿做,都畏难,那还说得上什么改造世界和改造人类呢?改造世界和改造人类这样的空前艰巨的工作,我们都下决心做,都不畏难,那末,现今世界上还有什么艰苦工作可以使我们畏难的呢?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共产党员,是大无畏的,是不怕一切艰难和困苦的,是了解世界事物发展的曲折进程的。那些抱绝对态度的同志,由于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所以,他们畏难,想走直路,想一下子就肃清一切不痛快的东西,一下子就跳到他们理想的世界去。他们这样想这样做,是一定要碰壁的。在他们碰得头破血流以后,又往往悲观失望,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丧失信心。他们就是这样从左的极端走到右的极端,把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本质在人们的面前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尽管抱着这种态度去对待党内的缺点和错误,对党、对同志、对自己都很不利,然而可惜的是,我们党内还是有不少同志在不同程度上抱着这种错误的绝对态度。
党内斗争之所以必要,并不是由于我们主观地嗜好斗争,欢喜争辩,而是由于在党的发展过程中和无产阶级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党内原则上的分歧。在这个时候,“只有通过为维护一定的原则、一定的斗争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一定的斗争方法的斗争,矛盾才能克服。”〔119〕任何妥协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是说,当着问题的争论已经发展成为原则上的争论,非用斗争来解决不可的时候,我们应该毫不躲避地进行党内斗争,来解决这些争论。而不是说,我们在一切日常事务问题上,在纯粹带实际性质的问题上,都要小题大作、板着面孔来进行党内斗争,都要绝不妥协。“在当前政策问题上,在纯属实际性质的问题上,可以而且应该和党内抱有不同思想的人作各种妥协。”〔120〕
当着党内产生机会主义思想,存在原则分歧的时候,我们当然必须进行斗争,来克服机会主义思想和各种原则错误。但是,这绝不是说,在党内不存在原则分歧、没有产生机会主义的时候,硬要把同志间在某些纯粹带实际性质的问题上的不同意见,扩大成为“原则分歧”。
毛泽东同志说:“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争,显然是不适当的。”〔121〕
对于党内某些犯了原则错误或机会主义错误的同志,当着他不听说服,不顾党的批评,而坚持错误,刚愎自用,顽固不化,抵抗党的方针,或者采取两面派态度的时候,给以严格批评,以至给以组织上的处分,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这些犯错误的同志,并不坚持错误,经过平心静气的讨论、说服和批评之后,愿意改正错误,放弃他们原来的观点,或者正在冷静地考虑他们的错误,并且和其他同志进行平心静气的讨论的时候,就应该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表示欢迎,不应该一律给以处分。自我批评和党内斗争,并不是面孔板得愈凶就愈好,也不是处分同志愈多就愈好,而应该以真正能够教育犯错误的同志、帮助犯错误的同志纠正错误、教育党和巩固党为最高目的。
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对待党内斗争的态度,他们的错误是很明显的。按照这些似乎疯癫的人看来,任何党内和平,即使是在原则路线上完全一致的党内和平,也是要不得的。他们在党内并没有原则分歧的时候也硬要去“搜索”斗争对象,把某些同志当作“机会主义者”,作为党内斗争中射击的“草人”。他们认为,党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胜利,只有依靠这种错误的斗争,依靠这种射击“草人”的火力,才能得到灵验如神的开展。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平地起风波”,故意制造党内斗争,才算是“布尔什维克〔16〕”。当然,这并不是什么真正要郑重其事地进行党内斗争,而是对党开玩笑,把极严肃性质的党内斗争当作儿戏来进行。主张这样做的人,并不是什么“布尔什维克”,而是近乎不可救药的人,或者是以“布尔什维克”名义来投机的人。
以上所说的,就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的问题。我们在反对党内党外各种黑暗东西的斗争中来改造世界和人类,同时也改造我们的党和我们自己。党内斗争,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在党外的阶级斗争中——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来锻炼、发展和巩固自己,同时,党又在党内斗争中达到自己的巩固和统一,而更有计划地、正确地、有力地去领导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所以,对于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企图抹煞党内原则的分歧,掩盖党内矛盾,躲避党内斗争,敷衍了事,是根本不对的,是对敌人有利的,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相违背的,是和我们在斗争中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的基本观点不相容的。同样,脱离党外的阶级斗争,脱离广大群众的革命运动,使党内斗争变为空洞的清谈,也是不对的。因为离开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去锻炼、发展和巩固党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把事情弄到另外一个极端去,而对一切有缺点、错误但不是不可救药的同志,采取敌我不分的态度,或者抱着绝对的态度,都机械地过火地去进行党内斗争,主观地去制造党内斗争,也是根本不对的,是和党的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对于党内犯错误的忠实的同志,不应该和他们决绝,而应该抱着爱护和同情的态度,去说服、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在斗争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如果他们不是坚持错误,不可救药,就不要打击他们,驱逐他们。
虽然在我们的党内还存在着某些缺点和错误,还有某些个别的部分的坏现象,但是我们完全相信,在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在伟大的群众革命斗争中,是能够而且一定要肃清这一切坏东西的。中国共产党以往十余年来斗争的历史和伟大进步,世界各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历史,都使我们对于这一点深信无疑。
党内斗争,是整个革命斗争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的同志不但应该有党外斗争的锻炼和修养,而且应该有党内两条战线斗争的锻炼和修养。但是,在我们党内的不少同志中,对于党内两条战线斗争还没有真正深刻的体会,还缺乏应有的锻炼和修养。这不但表现在党内有些同志常常进行许多无原则的斗争中,而且表现在我们有些同志,甚至斗争历史较长的某些同志,常常在党内经不起批评,受不得委屈。这些同志在同反革命进行斗争的时候,不论斗争是如何的残酷,如何的艰难困苦,受到反革命如何严重的打击,他们都是绝不动摇、毫不抱怨、从不伤心的。但是,他们在党内斗争中,却丝毫也经不起批评、打击,受不了委屈、冤枉,甚至连一句不好听的话也受不起。或者是多心多疑,以为别人的某些话是有意隐射他的,为了这些话,他可以抱怨、伤心到极点。这种现象是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的。
我们应该说,这些同志一般都是很好的同志,因为他们坚决地和反革命斗争,他们把自己的党当作温情满怀的母亲。当他们在和反革命进行了各种艰难困苦的战斗之后,回到自己伟大母亲的怀抱中来,是应该受到各种鼓励、安慰和抚爱,而不应该受到任何打击和委屈的。他们的这种希望,也是应该有的。然而,有一点他们没有估计到或者估计不足,这就是我们党内还有各种缺点、错误,还有党内斗争,每一个同志也必须经过这种斗争。在我们党内对各种缺点错误要进行批评,要进行斗争,这并不是党的无情,而是党在革命斗争中不能避免的现象。在党内斗争中,受到各种正确的批评是必要的,对自己对同志、对党都是有益的。同时,有些同志在某些时候,在某些事情上,受到某些不正确的批评和打击,甚至受到某些委屈和冤枉,这也是难免的。这些同志没有估计到这一点,所以一遇到这些情况,就觉得奇怪,就出乎意外地难过和伤心。
在这里,一方面,我觉得,我们的同志要注意和其他的同志团结,要用诚恳坦白的态度对待同志,不要随便地用言语去伤害其他的同志,不要挖苦刻薄,尤其不要在别人的背后不负责任地去批评同志。对一切同志的错误,应该站在帮助和爱护同志的立场,诚恳地当面地进行劝告和批评。这是我们,尤其是比较负责的同志应该注意的。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的同志应该经常有党内斗争的准备,应该虚心接受一切正确的批评,同时也应该受得起误会、打击,以至委屈冤枉,尤其不要为别人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不正确的批评和流言所刺激而冲动起来。除开同志间组织上正式的相互批评以外,只要自己的思想正确,行为正大,对于别人不负责任的误会和批评,必要时可以申明和解释一下,如果解释不了,只好让别人去说。中国有两句谚语:“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世界上完全不被别人误会的人是没有的,而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我们应该受得起误会,在任何时候都不牵入无原则的斗争,同时也应该经常警惕,检点自己的思想行动。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言语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党内无原则的纠纷,我们是在根本上反对的。因为它“无原则”,对党有害无益。因为它“无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多大的“是、非、善、恶”可分。所以,我们对于那些无原则的斗争,不要去评判谁是谁非,去计较谁好谁歹,这是弄不清楚的。我们只有在根本上反对这种斗争,要求进行这种斗争的同志,无条件地停止这种斗争,回到原则问题上来。这是我们对无原则纠纷和无原则斗争所应该采取的方针。但是,党内如果发生某些无原则纠纷,在某些原则斗争中如果夹杂着许多无原则纠纷的时候,又怎样办呢?或者这些无原则的纠纷特别要来光顾我,把我牵扯在内,又怎样办呢?那末,我们还只有着重原则问题,而不要去着重无原则问题。我们应该根据上述的方针,严正对待这些无原则纠纷,始终站稳自己的原则立场,不被牵扯到无原则纠纷中去。不要人家来一个“不对”,我也还他一个“不对”。我应该始终站在“对”的方面,去反对人家的“不对”。这件事对于我们某些同志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的同志必须特别注意锻炼和修养。
现在,我把上面所说的一些问题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共产党员在思想意识上进行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忠诚纯洁的进步的模范党员和干部。这就要求:
(一)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来建立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建立自己的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
(二)根据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根据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去检查自己一切的思想行动,纠正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同时,以此去观察问题、观察其他同志。
(三)经常采用正确的态度、适当的方式,去和党内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对于影响到当时革命斗争的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进行斗争。
(四)在思想、言论、行动上严格地约束自己,特别是对于同当时革命斗争有关的政治思想、言论和行动,要用严格的立场和正确的原则来约束自己,除此以外,最好连许多“小节”(个人生活和态度等)也注意到。但是,对其他同志的要求,除开原则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以外,就不要过分严格,不要在“小节”上去“吹毛求疵”。
党员的思想意识的修养,照我讲来,基本上就是这样。
{{Not-PD-US-old|1969|1939}}
dnmdkaiapkyn7lub6p9mp3sanf3yx4y
Author: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102
1006037
2172046
2166456
2022-08-14T08:38:33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 [[Portal: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
* [[Portal: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部分由两院联合解释)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
*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诉讼文书]]
*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规范性文件]]
*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文]]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国家机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检察院]]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
1i7r81b4plybv5tex235e8ft5o4q3zw
User:Blahhmosh
2
1036011
2171910
2171790
2022-08-14T00:14:08Z
Blahhmosh
79595
/* 奎章閣文獻搬運狀況 */
wikitext
text/x-wiki
我是blahhmosh。我负责修改那些关于韩国、日本、琉球、蒙古、和越南的古书籍。暫時尤其是韓國/朝鮮的。我希望以後能夠把整個奎章閣的書籍全部搬運到維基文庫。
== Basic ==
===已經完成===
*《[[三國史記]]》
*《[[高麗史]]》
===正在搬運===
*《[[朝鮮王朝實錄]]》
*《[[承政院日記]]》
===長期維護===
*《[[三國史記]]》
*《[[高麗史]]》
*《[[朝鮮王朝實錄]]》
*《[[承政院日記]]》
===未來預期搬運===
*《[[日省錄]]》
*《[[備邊司謄錄]]》
*《[[宋史筌]]》
{{#Babel:en-N|zh-N}}
{{Userpage}}
===奎章閣文獻搬運狀況===
已搬運到GK03350_00。
===沙盤===
*[[/沙盤|沙盤]]
td8pyng50yhftj4xvvcb0b4xr2xtiic
解放日报
0
1046854
2171873
2137302
2022-08-13T13:18:27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解放日报
| noauthor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notes =收录《解放日报》中属于[[w:公有领域|公有领域]]的部分内容
}}
==社论==
1941年5月26日 《[[切实保障人民权利]]》
1941年10月28日《[[民主运动的生力军]]》
1942年3月13日 《[[实行三三制——贯彻党的领导]]》
1943年5月5日 《[[中国思想界现在的中心任务]]》
1943年9月1日 《[[反对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政策 ——为纪念第十届九一记者节而作]]》
1944年7月4日 《[[美国国庆日 ——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
1946年5月4日 《[[纪念五四,贯彻为民主自由的斗争]]》
1947年3月20日 《[[台灣自治運動]]》
== 其它 ==
1941年12月8日 《[[奴才见解]]》,作者:[[Author:田家英|田家英]]
1941年12月8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關於在延安討論中央決定及毛澤東同志整頓三風報告的決定]]》
1942年4月23日 《[[沙漠化的愿望]]》,作者:[[Author:田家英|田家英]]
1942年7月10日 《[[今与昔]]》,作者:[[Author:田家英|田家英]]
1942年8月2日 《[[论延安学校中支部对群众团体的关系]]》,作者:施介
{{PD-anon-1996|1947}}
{{Pd/1996|1966}}
ifv9y9c25l64f5tm6cnaw0k2yvuey2x
2171874
2171873
2022-08-13T13:23:12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解放日报
| noauthor =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notes =《解放日报》1941年至1947年是中共中央机关报,1949年后《解放日报》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的名称。这里收录《解放日报》中属于[[w:公有领域|公有领域]]的部分内容
}}
==社论==
1941年5月26日 《[[切实保障人民权利]]》
1941年10月28日《[[民主运动的生力军]]》
1942年3月13日 《[[实行三三制——贯彻党的领导]]》
1943年5月5日 《[[中国思想界现在的中心任务]]》
1943年9月1日 《[[反对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政策 ——为纪念第十届九一记者节而作]]》
1944年7月4日 《[[美国国庆日 ——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
1946年5月4日 《[[纪念五四,贯彻为民主自由的斗争]]》
1947年3月20日 《[[台灣自治運動]]》
== 其它 ==
1941年12月8日 《[[奴才见解]]》,作者:[[Author:田家英|田家英]]
1941年12月8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關於在延安討論中央決定及毛澤東同志整頓三風報告的決定]]》
1942年4月23日 《[[沙漠化的愿望]]》,作者:[[Author:田家英|田家英]]
1942年7月10日 《[[今与昔]]》,作者:[[Author:田家英|田家英]]
1942年8月2日 《[[论延安学校中支部对群众团体的关系]]》,作者:施介
{{PD-anon-1996|1947}}
{{Pd/1996|1966}}
evrled1a5luxhdqyrtkxibxoz3xt0k4
人民日报
0
1047004
2171871
2166455
2022-08-13T13:14:27Z
Fire-and-Ice
58758
/* 1967年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人民日报
| section = [[Author: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 发布机关 = 人民日报社(中共中央正部级直属事业单位)
| previous = 中共中央前机关报《[[解放日报]]》
| is_main_of = 人民日报
| notes = 收录《人民日报》中属于[[w:公有领域|公有领域]]的部分内容
}}
==1950年==
3月31日 《[[关于庆祝“六一”儿童节的通告|教育部通知:准备庆祝“六一”儿童节 培养儿童国际主义思想]]》
8月21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於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
==1951年==
5月28日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 1953年 ==
1月8日第4版 《[[琉球群岛人民反对美国占领的斗争]]》
==1956年==
4月5日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12月29日《[[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1958年==
1月25日 《[[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
8月6日 《[[中央主管机关负责人就城市私有出租房屋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发表谈话|全面完成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
10月3日 《[[“巨龙”内燃机车出世]]》
==1959年==
1月3日 《[[让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畅通 新的电力机车已在湘潭出厂]]》
== 1960年 ==
4月7日 社论《[[“平陆事件”的教训]]》
== 1963年 ==
8月9日 [[Author:毛泽东|毛泽东]]《[[呼吁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的声明]]》
9月6日 《[[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9月13日 《[[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9月26日 《[[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三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0月22日《[[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1月19日《[[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2月12日《[[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六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964年==
2月4日 《[[苏共领导是当代最大的分裂主义者——七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3月31日《[[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7月14日《[[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966年==
5月16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五·一六通知|通知]]》
8月9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967年==
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给上海市各革命造反团体的贺电]]》
2月2日 社论《[[东北的新曙光]]》
2月4日 《[[两本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大夺权的书出版]]》
5月8日 [[《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
5月18日《[[伟大的历史文件]]》
9月6日 《[[假四清,真复辟:关于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导演的桃园大队“四清”情况的调查|假四清,真复辟——关于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导演的桃园大队“四清”情况的调查]]》
==1968年==
7月22日 《[[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
10月17日《[[全国革命人民热烈欢呼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 决心按照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吐故纳新,搞好整党建党工作 革命已经把中国赫鲁晓夫这个叛徒、内奸、工贼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1969年==
3月4日 社论《[[打倒新沙皇!]]》
3月4日 《[[打倒新沙皇!打倒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亿万军民同仇敌忾决心彻底粉碎苏修侵略野心 提高警惕团结一致誓死保卫伟大社会主义祖国]]》
10月2日 《[[日本革命人民热爱毛主席]]》
== 1970年 ==
5月21日头版 [[Author:毛泽东|毛泽东]]《[[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ifh21fzvum0t63xcgxwuf6tvqssczi6
2171876
2171871
2022-08-13T13:42:05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人民日报
| section = [[Author: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 发布机关 = 人民日报社(中共中央正部级直属事业单位)
| previous = 中共中央前机关报《[[解放日报]]》
| is_main_of = 人民日报
| notes = 收录《人民日报》中属于[[w:公有领域|公有领域]]的部分内容
}}
==1950年==
3月31日 《[[关于庆祝“六一”儿童节的通告|教育部通知:准备庆祝“六一”儿童节 培养儿童国际主义思想]]》
8月21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於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
==1951年==
5月28日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 1953年 ==
1月8日第4版 《[[琉球群岛人民反对美国占领的斗争]]》
==1956年==
4月5日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12月29日《[[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1958年==
1月25日 《[[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
8月6日 《[[中央主管机关负责人就城市私有出租房屋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发表谈话|全面完成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
10月3日 《[[“巨龙”内燃机车出世]]》
==1959年==
1月3日 《[[让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畅通 新的电力机车已在湘潭出厂]]》
== 1960年 ==
4月7日 社论《[[“平陆事件”的教训]]》
== 1963年 ==
8月9日 [[Author:毛泽东|毛泽东]]《[[呼吁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的声明]]》
9月6日 《[[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9月13日 《[[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9月26日 《[[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三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0月22日《[[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1月19日《[[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2月12日《[[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六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964年==
2月4日 《[[苏共领导是当代最大的分裂主义者——七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3月31日《[[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7月14日《[[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966年==
8月9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967年==
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给上海市各革命造反团体的贺电]]》
2月2日 社论《[[东北的新曙光]]》
2月4日 《[[两本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大夺权的书出版]]》
5月8日 [[《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
5月17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五·一六通知|通知]]》
5月18日《[[伟大的历史文件]]》
9月6日 《[[假四清,真复辟:关于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导演的桃园大队“四清”情况的调查|假四清,真复辟——关于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导演的桃园大队“四清”情况的调查]]》
==1968年==
7月22日 《[[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
10月17日《[[全国革命人民热烈欢呼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 决心按照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吐故纳新,搞好整党建党工作 革命已经把中国赫鲁晓夫这个叛徒、内奸、工贼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1969年==
3月4日 社论《[[打倒新沙皇!]]》
3月4日 《[[打倒新沙皇!打倒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亿万军民同仇敌忾决心彻底粉碎苏修侵略野心 提高警惕团结一致誓死保卫伟大社会主义祖国]]》
10月2日 《[[日本革命人民热爱毛主席]]》
== 1970年 ==
5月21日头版 [[Author:毛泽东|毛泽东]]《[[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kmbfrkfa5zbvmpb245g9f5dikg5z0oj
2171881
2171876
2022-08-13T13:59:19Z
Fire-and-Ice
58758
/* 1967年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人民日报
| section = [[Author: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 发布机关 = 人民日报社(中共中央正部级直属事业单位)
| previous = 中共中央前机关报《[[解放日报]]》
| is_main_of = 人民日报
| notes = 收录《人民日报》中属于[[w:公有领域|公有领域]]的部分内容
}}
==1950年==
3月31日 《[[关于庆祝“六一”儿童节的通告|教育部通知:准备庆祝“六一”儿童节 培养儿童国际主义思想]]》
8月21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於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
==1951年==
5月28日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 1953年 ==
1月8日第4版 《[[琉球群岛人民反对美国占领的斗争]]》
==1956年==
4月5日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12月29日《[[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1958年==
1月25日 《[[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
8月6日 《[[中央主管机关负责人就城市私有出租房屋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发表谈话|全面完成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
10月3日 《[[“巨龙”内燃机车出世]]》
==1959年==
1月3日 《[[让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畅通 新的电力机车已在湘潭出厂]]》
== 1960年 ==
4月7日 社论《[[“平陆事件”的教训]]》
== 1963年 ==
8月9日 [[Author:毛泽东|毛泽东]]《[[呼吁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的声明]]》
9月6日 《[[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9月13日 《[[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9月26日 《[[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三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0月22日《[[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1月19日《[[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2月12日《[[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六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964年==
2月4日 《[[苏共领导是当代最大的分裂主义者——七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3月31日《[[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7月14日《[[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1966年==
8月9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967年==
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给上海市各革命造反团体的贺电]]》
2月2日 社论《[[东北的新曙光]]》
2月4日 《[[两本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大夺权的书出版]]》
5月8日 [[《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
5月17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五·一六通知|通知]]》
5月18日《[[伟大的历史文件]]》
9月6日 《[[假四清,真复辟:关于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导演的桃园大队“四清”情况的调查|假四清,真复辟——关于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导演的桃园大队“四清”情况的调查]]》
==1968年==
7月22日 《[[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
10月17日《[[全国革命人民热烈欢呼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 决心按照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吐故纳新,搞好整党建党工作 革命已经把中国赫鲁晓夫这个叛徒、内奸、工贼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1969年==
3月4日 社论《[[打倒新沙皇!]]》
3月4日 《[[打倒新沙皇!打倒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亿万军民同仇敌忾决心彻底粉碎苏修侵略野心 提高警惕团结一致誓死保卫伟大社会主义祖国]]》
10月2日 《[[日本革命人民热爱毛主席]]》
== 1970年 ==
5月21日头版 [[Author:毛泽东|毛泽东]]《[[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a4020sqdpk7u3meuoe2invsetvizarq
Talk:奇經八脈考
1
1083587
2171950
2077648
2022-08-14T02:32:58Z
Franklyzzm
65602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ghz39nbz3sq9cm8cry25qcdvbhzp74u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0
1091367
2171899
2107484
2022-08-13T16:54:05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section = |noauthor= 《人民日报》编辑部 |type = 《人民日报》社论 |theme = 文化大革命 |年=1966|月=6|日=1
|edition=yes
}}
一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正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社会主义中国兴起。
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斗号召下,亿万工农兵群众、广大革命干部和革命的知识分子,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横扫盘踞在思想文化阵地上的大量牛鬼蛇神。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打碎了多少年来剥削阶级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把所谓资产阶级的“专家”、“学者”、“权威”、“祖师爷”打得落花流水,使他们威风扫地。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我国,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我国解放十六年以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一直是十分激烈的。目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正是这个斗争的继续发展。这场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是不能和平共处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的革命,是要逐步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的最彻底的革命,这不能不遇到剥削阶级最顽强的反抗。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意识形态、宗教、艺术、法律、政权,最中心的是政权。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没有政权,就丧失一切。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无论有着怎样千头万绪的事,都永远不要忘记政权,不要忘记方向,不要失掉中心。忘记了政权,就是忘记了政治,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变成了经济主义、无政府主义、空想主义,那就是糊涂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归根到底,就是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剥削阶级的枪杆子被缴械了,印把子被人民夺过来了,但是,他们脑袋里的反动思想还存在着。我们推翻了他们的统治,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并不等于没收了他们脑袋里的反动思想。剥削阶级统治了劳动人民几千年,他们垄断了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反过来用以欺骗、愚弄、麻醉劳动人民,巩固他们的反动政权。几千年来,他们的思想是统治的思想,在社会上不能不有广泛的影响。他们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以后,他们是不死心的,总是企图利用他们过去这类的影响,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复辟进行舆论准备。解放十六年来思想文化战线上的连续不断的斗争,直到这次大大小小“三家村”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的被揭露,就是一场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也是首先从意识形态上进行准备,搞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是由一个剥削阶级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尚且要经过多次反复,经过多少次的革命、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资产阶级革命从思想准备到夺取政权,在欧洲的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几百年之久。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结束一切剥削制度的革命,更不能幻想剥削阶级会乖乖地听任无产阶级剥夺他们的一切特权,而不想恢复他们的统治。他们人还在,心不死,必然要象列宁所说的那样,以十倍的疯狂,来企图恢复他们失去的天堂。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在苏联篡党,篡军,篡政,这个事实,对全世界无产阶级说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教训。目前中国那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那些资产阶级“学者权威”,他们所做的,就是资本主义复辟的梦。他们的政治统治被推翻了,但是他们还是要拼命维持所谓学术“权威”,制造复辟舆论,同我们争夺群众,争夺年青一代和将来一代。
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到夺得政权的时候就结束了。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是反对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革命。这种文化革命的性质,同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是截然不同的。这种文化革命,只有在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后,取得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先决条件,才能为这种文化革命开辟最广阔的道路。
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是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创造和形成崭新的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移风易俗的伟大事业。对于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一切遗产、风俗、习惯,都必须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加以透彻的批判。在人民生活中清除旧社会的恶习,是需要时间的。但是,解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如果充分发动了群众,走群众路线,使移风易俗成为真正广大的群众运动,那末,见效就可能快起来。
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是为少数新剥削阶级服务的,它只能由少数人参加。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和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它能吸引和团结广大劳动人民参加。资产阶级启蒙人物,总是卑视群众,把群众当作愚民,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当然支配者。无产阶级思想革命家同他们根本相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是在唤起人民群众的自觉,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资产阶级的卑鄙的自私自利,抑制不住自己对于人民群众的仇恨心。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会把人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代表私人利益的仇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它。”被推翻了的资产阶级也还是这样。
目前,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规模和声势,在人类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它的威力之大、来势之猛,在运动中所迸发出的劳动人民无限的智慧,远远超出了资产阶级老爷们的想象。事实雄辩地证明,毛泽东思想一旦掌握了群众,就成为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这一场文化大革命,正在大大推动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也必将对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发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我国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引起了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惊慌和混乱。他们一会儿想入非非,说什么我们的文化大革命,表明了中国下一代“和平演变”已经有了希望呀;他们一会儿又悲观失望,说什么一切消息表明,共产党的统治还是十分巩固呀;他们一会儿又表现出无限迷茫,说什么要对中国所发生的事情随时作出准确判断的真正的“中国通”是永远不可能有的呀。亲爱的先生们,你们的胡思乱想总是同历史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这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和胜利,敲响了中国土地上残存的资本主义势力的丧钟,也敲响了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丧钟。你们的日子不会长久了。
让我们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将无产阶级文化革命进行到底。这一场文化革命的胜利,必将进一步巩固我国无产阶级专政,保证我们在各个战线上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保证我们将由社会主义胜利地过渡到伟大的共产主义!
{{PD-anon|1966}}
j71v51mhrk5k94caxugtpbpzx3e9vg5
高举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批判旗帜
0
1091847
2171894
2112171
2022-08-13T14:42:11Z
Midleading
47637
[[Category:刘少奇 (提及)]]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高举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批判旗帜
|noauthor=《人民日报》社论
|y=1967|m=4|d=8
|from=人民日报
}}
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夺权斗争的凯歌声中,一个新的伟大战役开始了。
我国亿万革命群众,奋起千钧棒,以笔作刀枪,对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发起了猛烈的总攻击,对他所提出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对他所著的大毒草《修养》,展开了革命的大批判。
《红旗》杂志发表的《在干部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必须批判》和《“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及戚本禹同志所写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等三篇文章,吹响了这次伟大战役的进军号。
早在去年五月,毛主席就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这样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
把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倒、批深、批臭,就必将给予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以致命的打击,促进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实现革命的“三结合”,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推动粉碎资本主义反革命复辟逆流的斗争,必将带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新胜利!
当前,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正处在决战阶段。我们批判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要着重批判他在干部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判“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这个反动路线的组成部分,彻底肃清它的流毒,把大批受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迫害和打击的革命干部解放出来。
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同以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在干部问题上,从来是针锋相对的。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二十三条和十六条都明确指出: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要逐步做到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对犯错误的干部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政策;重点是打击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可是,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伙同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抛出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把大批革命干部打成“黑帮”、“反党分子”,竭力阻挡干部起来革命,使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严重对立。这种情况,今天还在极大地妨碍革命的“三结合”,破坏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
在这场伟大的批判斗争中,受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迫害和打击的干部,要勇敢地站出来革命。执行过错误路线的干部,要立即和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划清界限,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划清界限。一切要革命的干部,都要坚决支持广大革命群众,和他们一起彻底批判“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集中火力揭露和打击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和背后支持他们的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革命的“三结合”,是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里形成的。参加“三结合”的革命干部,是在汹涌澎湃的群众运动洪流中考验出来的。
我们批判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一定要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斗、批、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十七年来,正是这个中国的赫鲁晓夫,在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新闻学等各个领域,在党、政、军、工、农、商、学各界,扶植和保护了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一小撮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散布了大量的修正主义毒素。在关键时刻,这些牛鬼蛇神总要在他们的后台老板鼓动下,纷纷出笼,跳出来向党发动猖狂进攻。而党内一小撮大大小小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一小撮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正是这个中国的赫鲁晓夫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基干力量。一定要看到,无产阶级革命派和广大革命群众集中火力斗争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就是斩断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伸向各个领域的黑手;而彻底批判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又必将把各单位的斗、批、改提到更高的水平。
我们批判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必须彻底清算十七年来以他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十七年来,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在党内占据着统治地位。它象一条红线,贯穿在建国以来的历史中。在这条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由来已久,从未间断。十七年来,一条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一条以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在党内进行着尖锐复杂的斗争。这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是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定地引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毛主席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那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代表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适应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需要,同毛主席的教导唱反调,妄图实现中国历史的大倒退。就是这个人,为资本家剥削喝采,为富农经济叫好。就是这个人,反对毛主席提出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拚命鼓吹“四大自由”。就是这个人,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主张阶级调和。就是这个人,反对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竭力鼓吹“三和一少”、“三自一包”。就是这个人,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推行形“左”实右的机会主义路线。就是这个人,为反动的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内向无产阶级发动的猖狂进攻,鸣锣开道。这个人的野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和实现资本主义复辟,也就是要把中国拉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老路上去。
因此,彻底批判和清算十七年来以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是摆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和广大革命人民面前的一个战斗任务。
目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两条路线的斗争,就是十七年来两条路线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只有彻底批判和清算十七年来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及其在各个领域内的流毒,才能使广大革命群众懂得两条路线斗争的尖锐性、必要性和艰巨性,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自觉地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我们批判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特别要深入批判他的欺人之谈的《修养》。这本书,是他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对《修养》这本书的批判,是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
《修养》这本书,完全脱离现实的阶级斗争,脱离革命,脱离政治斗争,闭口不谈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这本书,是要资产阶级“修养”,不要无产阶级专政。这本书,宣扬唯心主义,提倡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提倡奴隶主义。这本书,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按照这本书,舒舒服服地关在小屋子里去“修身养性”,就只能是舒舒服服地演变成修正主义。这本书一版再版,不仅流毒全党全国,甚至流毒世界,害人不浅。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有些干部由于受了《修养》的骗,中了《修养》的毒,妨碍他们积极投身于革命的群众运动,盲目地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受蒙蔽、受毒害的同志,不要再上《修养》这本书的当了。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群众运动的火热斗争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在斗争中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对这本书的彻底批判,一定要联系自己的思想,触及灵魂的深处,大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粉碎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这是一场破私立公的革命,是用毛泽东思想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思想的革命。只有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才能轻装前进,真正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彻底决裂,站到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一边来。
毛主席教导我们:“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而且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
这一场伟大的群众性的批判运动,就是一场大破资产阶级思想、大立毛泽东思想的革命群众运动。亿万群众在批判这个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过程中,在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所散布的修正主义毒素的过程中,一定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战斗的武器,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
{{PD-anon|1967}}
[[Category:文化大革命]]
[[Category:刘少奇 (提及)]]
svf0q0c94nmmh2lobg8hl3ianvzt6gd
Wikisource:投票/存档4
4
1093205
2172059
2127043
2022-08-14T09:27:33Z
Midleading
47637
将部分討論存檔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投票
| section =存档4
| previous = [[Wikisource:投票/存档3]]
| next =
| shortcut =
| notes =
}}
===[[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修正複決===
上接[[维基文库:写字间#关于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节内容正式成为指引,或者修改成为指引的提案]],Liuxinyu970226在2022年2月16日整理的共識,我同意,Midleading表示在此投票,引述如下:
{{quote|
*提名流程期间或结束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无视下文规则,视为提名无效:
:# 被提名人被本地封禁(除非能证明封禁不合理),或者被基金会或社群实施全域禁制,亦或者被确认死亡的
:# 提名流程不合法的
:# 被提名人自始至终不符合管理员提名条件的
:# 其他有关提名被管理员或维基媒体基金会职员认定无效的情形
*提名流程结束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提名通过:
:# 无人投反对及中立票的
:# 支持人数大于反对人数,且无重大问题丞待解决的
:# 尽管支持人数等于或小于反对人数,但所有反对票均无实际意义(例如有人恶意操纵傀儡或真人傀儡灌票,或是[[w:WP:JUSTAVOTE|单纯反对票]]而未解释具体投票理据)
*提名流程结束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提名未通过:
:# 反對人數大於或等於支持人數,且每位反对者均提出了具体的反对意见
:# 中立人数大于支持与反对人数总和的
:# 无人投票的
}}
請問支持或反對更新之?或有其它意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1日 (一) 03:37 (UTC)
====支持更新====
#在此提投票案者投,但非寫字間提案者。--[[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1日 (一) 03:37 (UTC)
#已经明显钳制了制造某些恶意申请管理员权限者的动机,看不出为何还要反对,要是这种条件依然要反对,干脆以后就别选举新管理员好了。--[[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9:02 (UTC)
#没有观察到有显著不公平的情况,且优于当前实际政策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3月1日 (二) 03:58 (UTC)
====反對更新====
*{{nowrap|[[File:Symbol oppose vote.svg|15px|link=]] '''反对'''}} --[[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2月24日 (四) 12:40 (UTC)
====中立====
====意見====
*依我看,往後有十數人當管理員了。
<blockquote>*尽管支持人数等于或小于反对人数,但所有反对票均无实际意义(例如有人恶意操纵傀儡或真人傀儡灌票,或是'''[[w:WP:JUSTAVOTE|单纯反对票]]'''而未解释具体投票理据)</blockquote>
'''单纯反对票'''可被當作無效,但'''单纯支持票'''却可視作有效,誰只要湊足兩三票,便可以當管理員。操縱真人傀儡是很難證明的。--[[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2月22日 (二) 13:30 (UTC)
: 支持與反對票素有區別。真要說的話,反對理由也非常好想,即使是簡單的「不適任」亦應足夠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2日 (二) 15:37 (UTC)
:要不未通过部分再加一条好了:尽管支持人数大于反对人数,但所有支持票均无实际意义(见上)。--[[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3日 (三) 04:44 (UTC)
::未通过部分再加一条,請考慮另案討論投票,否則大家中途節外生枝,就像Zhxy 519擅自終止管理員離任修正投票,會太亂。大不了先反對本案,再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2:36 (UTC)
:*選上誰,我也沒甚麼損失。選舉結果可以用某些理由推倒,這不是一個公平公正的選舉。看似是公平,但骨子裏卻不是,辦有何用?不辦又何傷?如果是要阻止'''恶意申请'''管理员权限者,那應該是要求'''单纯支持票'''給理由,反過來要求'''单纯反对票'''給理由,好像有點本末倒置呢。--[[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0:45 (UTC)
====結果====
3票支持,1票反對,本提案已通過,近日將更新相應頁面,請問各位對此提案還有何建議?--[[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3月8日 (二) 04:10 (UTC)
:我沒有,但檢查了[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管理员&diff=2112267&oldid=2085270 更新的指引],合乎以上主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3月10日 (四) 05:35 (UTC)
===管理員解任的指引修正否===
上接[[维基文库:写字间#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修正草案]],Midleading2022年2月18日表示“应该要在Wikisource:投票中表决”,2022年3月1日留言
“注意包括管理員在內的任何維基文庫用戶沒有一票否決權”,而2022年3月6日留言“不代表討論可以無限期推遲下去”,在此提出四選一的投票,簡述如下:
#改用[[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是既有的[[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增加聯署答辯的制度,降低支持解任門檻,以及被解任者申訴,只能用於緊急除權,不能用於被解任投票成功者。
#完全採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的方案,但7人聯署+總有效票數25票,改成:聯署,除提案者外,要另加至少二名用戶;投票,5票解任且解任票多于留任票,是原則比照百科方針,但降低聯署以及支持解任的門檻。
#保持既有的[[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就是繼續“通常為至少25張有效票的50%以上”等等的指引。
#以上皆非的另有想法,請指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4月3日 (日) 18:36 (UTC)
====改用[[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
#{{支持}}。提案者投。--[[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4月3日 (日) 18:36 (UTC)
#{{支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4月3日 (日) 19:01 (UTC)
#{{中立}},现有版本依然存在部分用户不接受的问题,但再拖下去,这问题就真成中文维基文库的罗生门了,应该尽快达成一个充分体现共识的修正案。--[[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4:57 (UTC)
#按照現階段需推進共識持續之基礎為準,謹表明以{{支持}}示之為計入本次事務程序案內,同時對跟進之基於具體不同個例等而有意繼續形成更完滿共識方向持開放態度。--[[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4月5日 (二) 06:50 (UTC)
#{{中立}}有的人觉得沟通就是改变他人想法的工具,既拒绝在沟通中改变自己的想法又拒绝承认沟通无效。--[[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6日 (三) 04:07 (UTC)
#{{支持}}。赶紧达成共识。把更多精力放在文库文本质量提高上,目前中文文本约只有10%的页面可以参考原本校正,而英文维基高达85%。--[[User:Bangbang.S|Bangbang.S]]([[User talk:Bangbang.S|留言]]) 2022年4月6日 (三) 14:47 (UTC)
====改用[[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附则除外====
[[User:Zhxy 519|Zhxy 519]]提出附则没有可实现性,现请问有没有人支持[[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中除附则以外的部分?如果有人赞同[[User:Zhxy 519|Zhxy 519]]的说法但是又还要支持[[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请在本节投票。因为这个提案跟上方改用[[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提案非常相似,最后计票时会先确定社群更支持哪份草案,再确定具体细节,请不要在本节和上面一节重复投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7日 (四) 16:48 (UTC)
#{{中立}}。既有的[[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只是指引,不是方針。因此,社群若改用[[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作新指引,有沒有附則我無所謂,那像是補充參考内容,不影響重要程序。其它用戶若大多支持改用[[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附则除外的大部分,但支持反對用不用附则得票分叉,要不要到時先施行[[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附则除外的大部分,再另案投票用不用附则?--[[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4月7日 (四) 19:08 (UTC)
#{{支持}}:附则似乎只是通常措施的罗列,没有必要性。(至于每年检讨,显然不会成行,写进去没用;因此写进去倒也罢,前提是在座的各位不觉得打脸。)本站目前的规模之下,常识性的内容不妨引WP等地的通常做法,成文的维护成本太高了。因此倾向于反对增加附则内容,或者列明附则不作为指引生效部分仅供参考。而且这一章节的中文很难懂,有些地方措辞明显想要堵一些漏洞,但是都是些超出通常做法的漏洞,疑虑未免过重(和整个章节罗列通常措施的情况倒是很符合)。本人也接受此附则,因为增加的附则也没有什么制造漏洞的问题。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10日 (日) 16:41 (UTC)
#轻度{{支持}},同意就是否加入附则另外投票。--[[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12日 (二) 02:51 (UTC)
====完全採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的方案,但7人聯署+總有效票數25票,改成:聯署,除提案者外,要另加至少二名用戶;投票,5票解任且解任票多于留任票====
#{{反对}}该案,因为过于严厉,可能牵涉需要启用安全投票,对WMF服务器只会造成无谓负担。此外就维基百科版本允许解任投票出结果7日内申诉这事,维基百科那边有行政员群体担保不会滥用,但基于本站没有行政员的现实因素,这一做法有极高的风险,更容易被滥用导致长期共识流产,对维基文库发展必定不利,截至目前Jusjih的疑似不良行为我只看到与中文维基文库有关的,尚未造成跨维基甚至全域不良影响,完全可以在本站解决。--[[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5:00 (UTC)
#{{支持}}。安全投票的事情本方案目前版本並未涉及,不需過早操心。Jusjih在多個維基項目的舉動是出現各種危機之源,即使本站目前無行政員,管理員申訴權利必須得到保障。--[[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5日 (二) 04:49 (UTC)
#{{oppose}}:我還是擔憂那些人會不會死灰復燃。[[User:Sanmosa|Σαν]][[User talk:Sanmosa|μο]][[Special:Contribs/Sanmosa|σα]] 2022年4月5日 (二) 09:20 (UTC)
#{{支持}}。我算是這個的提案人吧。那些人我大概明白?所以即使Jusjih的版本也加入了溝通無效條款。而兩者相比,這個版本顯然從語句更通順,漏洞也更少了。--[[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4月5日 (二) 13:34 (UTC)
#{{反对}},太複雜,用於本站尚未成熟。建議等到本站規模更大才考慮。另强烈反對Zhxy 519濫用投票頁面人身攻擊。投票要對事不對人。--[[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4月5日 (二) 20:56 (UTC)
#{{中立}},如果采用百科的方案的话还需要做出一些其它修改,不太喜欢直接采用原案且只改投票数的形式,这样可能不太适合本地。[[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4月6日 (三) 00:44 (UTC)
#:願聞其詳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6日 (三) 03:11 (UTC)
#::其实我觉得两个方案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区别(对于我而言),当然能观察到的区别比如投票时间,最终标准,能否申诉等等。如果照搬百科方案的话这些可能并没有拿出来充分讨论过,所以还是支持第一个方案,不过对我而言两者并没有太多区别,赶快达成共识是最重要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4月6日 (三) 18:08 (UTC)
#:::差別很大,就如現在Jusjih所謂修正案後面的某人加入的所謂附則,語句晦澀難懂不說,實現性也沒有。請不要為快而忽視這些。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7日 (四) 13:32 (UTC)
#::::那附則是Longway22加入的。--[[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4月7日 (四) 19:08 (UTC)
#::::附则可能确实可实现性不高,年报没有什么人参与讨论或者没有什么事项发布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4月8日 (五) 16:19 (UTC)
#{{中立}};除非也一并完全采用w:zh:的行政员(我是指让他们过来裁决,本地行政员不现实)。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10日 (日) 16:46 (UTC)
#:我無所謂,可以贊成這個意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5日 (五) 23:00 (UTC)
====保持既有的[[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反对}} 形式性反对,显然不能保持现状.--[[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4月6日 (三) 00:34 (UTC)
#{{反对}}现有版本要求25人支持,维基文库活跃人数没这么多,相当于变相拒绝一切申请。--[[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6日 (三) 00:55 (UTC)
#{{反对}}。Zhxy_519[[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User:Zhxy_519|首次解任案]]不成,未改善,才有[[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User:Zhxy_519_2|第二次]],但濫用元維基人身反擊,維基霸凌,又多次太快停止社群投票,證明“通常為至少25張有效票”根本不可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4月6日 (三) 17:37 (UTC)
====以上皆非的另有想法====
#就Zhxy 519所称“Jusjih在多个维基项目的举动是出现各种危机之源”,从[[m:Requests for comment/Jusjih's disruptive and abusive behaviours cross projects]]之摘要中,提案者仅阐述了中文维基文库上涉事用户的不良行为,但就其他项目上除了项目名称我真的并未发现其提供不良行为,如果真的可以证明Jusjih确实在'''*除中文维基文库外,其他该用户具有管理员权限的维基项目上*'''有不良行为,我愿彻底反对Jusjih案,并尽可能接受重新引进维基百科版本案(即上文方案二),否则我根本不能接受这种质控,因为这种指控如果为假,则更可能对指控者的跨维基声誉造成比欧美对俄制裁还严重的影响。--[[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5日 (二) 03:26 (UTC)
#:你不是很能跟踪我嗎。居然Jusjih的行徑就跟蹤不到了?[[wikt:User:Wjcd]],還有你自己附和Jusjih的[[m:Requests for comment/No username when titling any RFC]],居然說找不到?還要不要我再細緻到具體哪一行給你指出來?meta上多少人都已經知道Jusjih的跨維基霸凌行為了,你整天到處跑說的人說不知道?--[[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5日 (二) 04:49 (UTC)
#::誰不服本地作爲,就濫用元維基人身反擊,才是跨維基霸凌。請看[[m:User:Jusjih|更多有誠意的聲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4月5日 (二) 20:56 (UTC)
#:::有誠意,笑死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6日 (三) 03:11 (UTC)
#::::[[m:Universal_Code_of_Conduct/zh#3.1—騷擾|通用行為準則]]禁止:“追逼煩擾:在一個或數個專案/計畫中追蹤某人並持續批評他人工作,而其意圖是為使他人感到不安或氣餒。”因此各位請勿跨維基[[跟蹤騷擾防制法|跟蹤騷擾]]。如有翻譯偏差,仍以英文作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4月7日 (四) 19:08 (UTC)
====結果====
目前支持改用[[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附则是否应用另案讨论)的用户多于支持[[: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方案。考虑到投票中曾经暂停,现在延长投票时间叁天,请需要投票的用户尽快投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17日 (日) 09:16 (UTC)
经过投票,支持[[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的用户明显多于其它方案,[[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得到通过,但是附则是否应用还需要另案讨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0日 (三) 16:27 (UTC)
:{{ping|Midleading}}2021年立案成指引的[[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已'''移到'''[[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2021年]]存檔,以便[[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移入'''[[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成新指引,但隱藏附則。請檢查一切更新是否正確。--[[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2:34 (UTC)
=== 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员#成為管理員]] ===
相關討論在[[Wikisource:写字间#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员#成為管理員]]已提出,經過討論初步取得一致,請對[[维基文库: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中如下修改進行投票。
{{比较条文|4、遵守已定的政策及方針—申請成為管理員的用戶應支持在正式的方針頁面中列明的方針政策,在未經社群討論之前,不應對既定的方針作出重大的改動。|
4、遵守已定的政策及方針—申請成為管理員的用戶應支持在正式的方針頁面中列明的方針政策,在未經社群討論之前,不應對既定的方針作出重大的改動。
<br>申请者应在申请开始前一年内未在中文维基文库被封禁或禁制,不合理封禁或禁制除外。}}--[[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8:46 (UTC)
==== 支持 ====
#{{赞成}}想来投个票发现没有分栏...这修改没啥问题,也算是一个观察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7:58 (UTC)
#{{支持}}。不合理封禁,像是違反[[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例如被提案管理員解任,就快速復仇而封禁提案用戶,應遮罩以示平反。有待另案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7月14日 (四) 03:25 (UTC)
==== 反对 ====
==== 中立 ====
#应先确定“不合理封禁或禁制”的认定权力。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7月16日 (六) 17:57 (UTC)
#:在寫字間我已經就此疑問回覆。如果出現了“不合理封禁或禁制”,對此行為進行認定的程序我覺得不應該是在管理員提名頁面,而應該另案討論,在此確定“不合理封禁或禁制”的認定權我覺得沒有必要。管理員提名中可以就該情況進行討論,但是尚要等待“不合理封禁或禁制”的行為由當事管理員承認或者通過管理員除名等其它程序認定後才可繼續。--[[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07:58 (UTC)
==== 意见 ====
==== 结果 ====
提案通过,“不合理封禁或禁制”如何认定尚需要进一步讨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7:58 (UTC)
== 已終止投票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修正草案複決===
上接[[维基文库:写字间#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修正草案]],Midleading2022年2月18日表示“应该要在Wikisource:投票中表决。”因此,請問支持或反對以[[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取代既有[[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或有其它意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1日 (一) 03:37 (UTC)
====支持更新====
#提案者投。--[[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1日 (一) 03:37 (UTC)
#已经经过较为充分的协商,新的离任指引已可以更好的反应大家的共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2月22日 (二) 12:37 (UTC)
{{nowrap|[[File:Symbol support vote.svg|15px|link=]] '''支持'''}}--[[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2月22日 (二) 14:19 (UTC)
====反對更新====
====中立====
====意見====
====提問====
* 提問詢,已在[[Wikisource_talk: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附屬討論版]]提出,期提案人解答有關中止罷免案之條件、是否有矛盾表述而影響本身之可應用力?——[[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2月21日 (一) 03:49 (UTC)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修正案#提前中止]]沒有矛盾表述。那是避免任何管理員濫權提前中止。若投票7日,支持解任比反對解任是0:5,1:6等,就能提前結束解任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2日 (二) 01:00 (UTC)
*::不是,那麼列出提出中止之理據,如按草案之列明所言,是否只有提出權而無可執行之效力?即如言限制任何代權人隨意中止,適應提請中止之款項則其實無中止之可能、僅有提點之爾?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2月22日 (二) 04:09 (UTC)
====結果====
已終止投票,原因有二:
# 常識上推出一個修正版本,應該在討論階段大致取得共識。Jusjih對於討論、溝通無效、反駁幾點,來自他人的意見無論是真的理解不夠,還是置若罔聞,並未真正反映到當前版本中,並非一個共識版本。
# Jusjih提出就此投票的請求僅對一名管理員Midleading提出而非其他至少大部分人。本修正案並不涉及「中立管理員」一說,Jusjih的行為過於刻意,令人起疑。
更不論全文充滿Jusjih式的語法,不少疑似並非現代兩岸三地的常用風格。故此終止投票。待重新修正真正符合條件後可以再行投票。--[[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22日 (二) 14:21 (UTC)
73dofs0parjr0567gfcq0igncnz323q
红旗/1967年
0
1094844
2171878
2131882
2022-08-13T13:54:58Z
Fire-and-Ice
58758
/* 一九六七年第七期(1967年5月20日) */
wikitext
text/x-wiki
{{album header
| title = 红旗
| section =
| noauthor = 中共中央主办
| previous = [[../1966年|一九六六年]]
| next = [[../1968年|一九六八年]]
| notes =
}}
==一九六七年第一期(1967年1月1日)==
*[[《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林彪)
*社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人民日报》《红旗》杂志)
*[[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姚文元)
===庆祝新年,迎接新的战斗任务===
*[[誓死跟着毛主席闹革命]](崔忠诚 李希文 王和钧)
*[[抓住两个环子,担起两副担子]](解悦)
*[[夺取革命和生产的双胜利]](尉凤英)
*[[只有思想革命化,才有生产的大发展]](陈永贵)
*[[抓革命、促生产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王永幸)
*[[开展群众性的破私立公运动]](解放军某部红九连党支部)
*[[向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新高峰前进]](杨道很)
*[[沿着毛主席开辟的航道阔步前进]](李素文)
==一九六七年第二期(1967年1月1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给上海市各革命造反团体的贺电]]
*[[抓革命,促生产,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告上海全市人民书
*[[向毛主席致敬电]](《文汇报》《解放日报》全体革命职工)
*[[紧急通告]](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等三十二个革命群众组织)
*[[上海革命造反派向资产阶极反动路线发起总攻击]]——《文汇报》《解放日报》记者述评
*[[给毛主席的致敬电]](上海和外地在沪各革命造反团体欢庆中央贺电,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新反扑誓师大会)
*[[给毛主席的致敬信]](北京第一机床厂“抓革命,促生产,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誓师大会)
*社论:[[反对经济主义 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
*[[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本刊评论员)
*社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群众里面去]]
*[[革命造反有理万岁]](《文汇报》社论)
*[[彻底打垮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北京第一机床厂红色造反者)
*[[我坚决顶住了经济主义的阴风]](上海灯泡厂工人革命造反兵团任招娣)
*[[金钱难移造反志]](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上钢三厂直属兵团 包立年 何康平)
*[[坚决反对经济主义]](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号兵”战斗队)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大民主]](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公社谭厚兰)
*[[和工人结合的第一步]](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在北京第一机床厂的全体战士)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林杰)
*[[劳动模范要站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前列]](力平)
==一九六七年第三期(1967年2月3日)==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
*社论:[[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
*[[论无产阶级的革命纪律和革命权威]](本报评论员)
*[[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派]](《解放军报》社论)
*[[山西革命造反总指挥部第一号通告]]
*[[山西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人民日报》社论)
*[[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第一号通令]]
*[[关键在于大联合]](《人民日报》社论)
*[[贵州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总指挥部通告]]
*[[西南的春雷]](《人民日报》社论)
*[[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第一号通告]]
*[[东北的新曙光]](《人民日报》社论)
*[[打倒“私”字,实行革命造反派大联合]](首都红卫兵第三司令部)
*[[夺权以后]](北京光华木材厂红色造反者)
*[[一定要把报纸的领导权夺过来]](《文汇报》“星火燎原”革命造反总部)
*[[海港的命运由我们自己来掌握]](上海港务局五区工人革命造反队)
==一九六七年第四期(1967年3月1日)==
*[[中共中央给全国农村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和各级干部的信]]
*社论:[[必须正确地对待干部]]
*[[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夺权斗争的基本经验]]
*[[坚决捍卫“三结合”的正确方针]](《人民日报》社论)
*[[革命的“三结合”是夺权斗争胜利的保证]](《人民日报》社论)
*[[彻底粉碎反革命逆流]](《解放军报》社论)
*[[当前上海文化大革命的形势和任务]](上海市革命委员会)
*[[革命不分先后]](《文汇报》社论)
*[[坚定不移地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山西省军区政治委员 张日清)
*短评:[[推荐两篇好文章]]
*[[我们鲁迅兵团向何处去?]](上海体育战线革命造反司令部鲁迅兵团东方红战斗队)
*[[为“东方红”小将的一张大字报叫好]](上海《体育战报》评论员)
*[[我们是怎样争取和团结群众大多数的]](北京邮票厂革命造反总部)
*[[保卫四清运动的伟大成果]](本刊评论员)
*[[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掀起春耕生产的高潮]](本刊评论员)
*[[在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派夺权斗争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山西省军区某部三连政治指导员 王泽俊)
*[[坚决站在无产阶级革命派一边]](王坤)
==一九六七年第五期(1967年3月30日)==
*[[中共中央给全国厂矿企业革命职工、革命干部的信]]
*社论:[[论革命的“三结合”]]
*[[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戚本禹)
*[[在干部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必须批判]](本刊评论员)
*[[“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九六六年六、七两月清华大学工作组在干部问题上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情况调查)|“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刊编辑部调查员)
*[[放手发动群众,粉碎反革命复辟阴谋]](王效禹)
*[[跟着毛主席革命到底]](潘复生)
*[[我们是怎样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梁辑卿 杜方平 吴大胜)
*[[迎着阶级斗争的大风浪奋勇前进]](林杰)
*[[大寨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前进]](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 陈永贵)
*[[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干部政策]](黑龙江省依兰县红色造反者)
*短评:[[把革命放在首位]]
*[[哈尔滨铁路局夺权后运输形势大好]]
*[[革命统帅生产]]
==一九六七年第六期(1967年5月8日)==
*[[《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红旗杂志编辑部人民日报编辑部)
*[[给毛主席的致敬信]](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
*[[在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上周恩来总理的讲话]]
*[[在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上江青同志的讲话]]
*[[在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上谢富治同志的讲话]]
*[[谈京剧革命]](江青)
*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
*社论:[[热烈响应拥军爱民的号召]]
*[[坚定地同无产阶级革命派站在一起]](潘复生)
*[[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立新功]](李再含)
*[[用毛泽东思想支援工业]](解放军某部支援大同煤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毛泽东思想是办好新《文汇报》的灵魂]]
==一九六七年第七期(1967年5月20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五一六通知|通知]]
*[[伟大的历史文件]](红旗杂志编辑部 人民日报编辑部)
*[[抓住主要矛盾,掌握斗争大方向]](本报评论员)
*[[光辉的文献 指路的明灯]](北京邮票厂革命造反总部)
*[[为保卫无产阶级政权站好岗打好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 董小海)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新北大》编辑部)
*[[《通知》指明了斗争的大方向]](王大宾)
*[[把斗争矛头指向最危险的敌人]](战犹酣)
*[[警惕阶级敌人搅乱我们的革命阵线]](武文)
*[[学习《伟大的历史文件》的一个资料]]
*[[反动电影《燎原》与中国的赫鲁晓夫]](黄锡章)
*[[掌握斗争大方向,实现革命的“三结合”]](北京第二机床厂革命造反总部)
==一九六七年第八期(1967年5月23日)==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
===首都纪念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大会===
*[[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二十五周年]](陈伯达)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是无产阶级文化大军的建军纲领]](戚本禹)
*[[金敬迈同志的讲话]]
*[[于会咏同志的讲话]]
*[[钟润良同志的讲话]]
*[[陈汝棠同志的讲话]]
*[[给毛主席的致敬信]]
*社论:[[为捍卫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
*[[赞京剧革命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洪平)
*[[塑造高大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钱浩梁)
*[[我们工农兵一定要做文艺舞台上的主人]](北京光华木材厂红色造反者)
*[[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万岁]](韩爱品)
*[[智取威虎山]](剧本)(上海京剧院集体改编)
==一九六七年第九期(1967年5月27日)==
*[[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毛泽东)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毛泽东)
*[[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毛泽东)
*[[林彪同志给中央军委常委的信]]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社论:伟大的真理,锐利的武器]]
*[[社论:两个根本对立的文件]]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革命纲领]](姚文元)
*[[码头工人登上了戏剧舞台]](上海港务局第五装卸区工人革命造反队)
*[[《奇袭白虎团》是一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好戏]](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
*[[工农兵一定要占领艺术舞台]](北京第一机床厂红色造反联络站 吕嘉才)
*[[光焰无际的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杜近芳)
*[[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新胜利]](上海市舞蹈学校 新兵)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万岁]](文泽雨)
==一九六七年第十期(1967年6月21日)==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
*社论:[[无产阶极专政下进行革命的理论武器]]
*社论:[[伟大的战略措施]](红旗杂志 人民日报)
*[[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空军直属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正确对待受蒙蔽的群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革命委员会)
*[[永远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负责人 李水清 陈继德)
*[[正确认识和运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大民主]](洪晓斌)
*[[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本刊评论员)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关于认真转变作风的若干规定]]
*[[念念不忘斗争大方向]](《文汇报》社论)
*[[把大批判和本单位斗批改结合起来]](上海爱民糖果厂工人革命造反队)
==一九六七年第十一期(1967年7月9日)==
*社论:[[毛泽东思想照亮了我们党胜利前进的道路]]
*[[缅甸的蒋介石——奈温军人政府必败!人民必胜!]](缅甸共产党中央第一副主席 德钦巴登顶)
*社论:[[印度尼西亚人民团结起来,为推翻法西斯政权而争]]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声明]](摘要)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自我批评]](摘要)
*[[实现革命的大联合必须打倒私字]](原载上海《海港战报》)
*[[依靠群众,实现革命的大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空军某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实现革命的大联合,复课闹革命]](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驻北京八十九中军训团)
*[[永保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色]](北京钟表厂红旗大队)
*[[破私立公,才能掌好权用好权]](《新贵州报》革命委员会)
*[[不折不扣地按党的政策办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星火文工团文革筹委会)
*[[高举革命大联合的旗帜]](洪平)
*[[坚决支持革命干部站出来]](洪晓斌)
==一九六七年第十二期(1967年8月1日)==
*[[毛主席论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胜利万岁]](林彪)
*社论:[[无产阶级必须牢牢掌握枪杆子]]
*社论:[[向人民的主要敌人猛烈开火]]
*[[永远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建军路线胜利前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红九连)
*[[从政治上思想上彻底打倒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空军司令部 红尖兵)
*[[推荐一篇好文章]](《解放军报》评论员)
*[[坚决保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陈永贵 任井夫 王振国 张怀英)
==一九六七年第十三期(1967年8月17日)==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毛泽东)
*[[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红旗杂志编辑部 人民日报编辑部)
*社论:[[彻底摧毁资产阶级司令部]]
*[[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关于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的决议]]
*社论:[[从彭德怀的失败到中国赫鲁晓夫的破产]]
*[[策动叛党就是为了篡党]](《文汇报》编辑部 《解放日报》编辑部 《支部生活》编辑部)
*[[中国“议会迷”的破产]](《文汇报》编辑部 《解放日报》编辑部 《支部生活》编辑部)
*[[青海高原的凯歌]](《人民日报》社论)
*[[给毛主席的致敬电]](青海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
===工农兵批判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决不允许把社会主义企业拉到资本主义邪路上去]]
*[[彻底批判复辟资本主义的“三自一包”]]
*[[怒斥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投降主义纲领]]
*[[阿拉伯反侵略战争的教训]](周天赤)
==一九六七年第十四期(1967年9月17日)==
*[[评陶铸的两本书]](姚文元)
*社论:[[在革命大批判的高潮中,实现革命的大联合]]
*[[做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坚强后盾]](吴法宪)
*社论:[[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国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可靠支柱]]
*社论:[[进一步贯彻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
*[[坚决相信和依靠干部的大多数]](周洪生)
==一九六七年第十五期(1967年10月6日)==
*[[在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空前大好形势下毛主席视察了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八周年庆祝大会上林彪同志的讲话]]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
*社论:[[大立毛泽东思想的伟大革命]]
*社论:[[“斗私,批修”,做好各学校各单位的斗批改]]
*[[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本刊评论员)
==一九六七年第十六期(1967年11月2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关于按照系统实行革命大联合的通知]]
*[[在首都人民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大会上林彪同志的讲话]]
*[[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
*[[中国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
*[[大树特树伟大统帅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大树特树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杨成武)
*[[三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好得很]](本刊记者)
*[[斗私批修的一种好形式]](本刊调查员)
*[[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发展和巩固革命的大联合]](本刊调查员)
ojpasokfv81do2o1l6ca58st57kd0gl
2171880
2171878
2022-08-13T13:57:34Z
Fire-and-Ice
58758
/* 一九六七年第二期(1967年1月16日) */
wikitext
text/x-wiki
{{album header
| title = 红旗
| section =
| noauthor = 中共中央主办
| previous = [[../1966年|一九六六年]]
| next = [[../1968年|一九六八年]]
| notes =
}}
==一九六七年第一期(1967年1月1日)==
*[[《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林彪)
*社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人民日报》《红旗》杂志)
*[[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姚文元)
===庆祝新年,迎接新的战斗任务===
*[[誓死跟着毛主席闹革命]](崔忠诚 李希文 王和钧)
*[[抓住两个环子,担起两副担子]](解悦)
*[[夺取革命和生产的双胜利]](尉凤英)
*[[只有思想革命化,才有生产的大发展]](陈永贵)
*[[抓革命、促生产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王永幸)
*[[开展群众性的破私立公运动]](解放军某部红九连党支部)
*[[向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新高峰前进]](杨道很)
*[[沿着毛主席开辟的航道阔步前进]](李素文)
==一九六七年第二期(1967年1月1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给上海市各革命造反团体的贺电]]
*[[抓革命,促生产,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告上海全市人民书]]
*[[向毛主席致敬电]](《文汇报》《解放日报》全体革命职工)
*[[紧急通告]](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等三十二个革命群众组织)
*[[上海革命造反派向资产阶极反动路线发起总攻击]]——《文汇报》《解放日报》记者述评
*[[给毛主席的致敬电]](上海和外地在沪各革命造反团体欢庆中央贺电,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新反扑誓师大会)
*[[给毛主席的致敬信]](北京第一机床厂“抓革命,促生产,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誓师大会)
*社论:[[反对经济主义 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
*[[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本刊评论员)
*社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群众里面去]]
*[[革命造反有理万岁]](《文汇报》社论)
*[[彻底打垮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北京第一机床厂红色造反者)
*[[我坚决顶住了经济主义的阴风]](上海灯泡厂工人革命造反兵团任招娣)
*[[金钱难移造反志]](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上钢三厂直属兵团 包立年 何康平)
*[[坚决反对经济主义]](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号兵”战斗队)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大民主]](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公社谭厚兰)
*[[和工人结合的第一步]](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在北京第一机床厂的全体战士)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林杰)
*[[劳动模范要站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前列]](力平)
==一九六七年第三期(1967年2月3日)==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
*社论:[[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
*[[论无产阶级的革命纪律和革命权威]](本报评论员)
*[[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派]](《解放军报》社论)
*[[山西革命造反总指挥部第一号通告]]
*[[山西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人民日报》社论)
*[[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第一号通令]]
*[[关键在于大联合]](《人民日报》社论)
*[[贵州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总指挥部通告]]
*[[西南的春雷]](《人民日报》社论)
*[[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第一号通告]]
*[[东北的新曙光]](《人民日报》社论)
*[[打倒“私”字,实行革命造反派大联合]](首都红卫兵第三司令部)
*[[夺权以后]](北京光华木材厂红色造反者)
*[[一定要把报纸的领导权夺过来]](《文汇报》“星火燎原”革命造反总部)
*[[海港的命运由我们自己来掌握]](上海港务局五区工人革命造反队)
==一九六七年第四期(1967年3月1日)==
*[[中共中央给全国农村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和各级干部的信]]
*社论:[[必须正确地对待干部]]
*[[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夺权斗争的基本经验]]
*[[坚决捍卫“三结合”的正确方针]](《人民日报》社论)
*[[革命的“三结合”是夺权斗争胜利的保证]](《人民日报》社论)
*[[彻底粉碎反革命逆流]](《解放军报》社论)
*[[当前上海文化大革命的形势和任务]](上海市革命委员会)
*[[革命不分先后]](《文汇报》社论)
*[[坚定不移地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山西省军区政治委员 张日清)
*短评:[[推荐两篇好文章]]
*[[我们鲁迅兵团向何处去?]](上海体育战线革命造反司令部鲁迅兵团东方红战斗队)
*[[为“东方红”小将的一张大字报叫好]](上海《体育战报》评论员)
*[[我们是怎样争取和团结群众大多数的]](北京邮票厂革命造反总部)
*[[保卫四清运动的伟大成果]](本刊评论员)
*[[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掀起春耕生产的高潮]](本刊评论员)
*[[在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派夺权斗争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山西省军区某部三连政治指导员 王泽俊)
*[[坚决站在无产阶级革命派一边]](王坤)
==一九六七年第五期(1967年3月30日)==
*[[中共中央给全国厂矿企业革命职工、革命干部的信]]
*社论:[[论革命的“三结合”]]
*[[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戚本禹)
*[[在干部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必须批判]](本刊评论员)
*[[“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九六六年六、七两月清华大学工作组在干部问题上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情况调查)|“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刊编辑部调查员)
*[[放手发动群众,粉碎反革命复辟阴谋]](王效禹)
*[[跟着毛主席革命到底]](潘复生)
*[[我们是怎样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梁辑卿 杜方平 吴大胜)
*[[迎着阶级斗争的大风浪奋勇前进]](林杰)
*[[大寨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前进]](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 陈永贵)
*[[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干部政策]](黑龙江省依兰县红色造反者)
*短评:[[把革命放在首位]]
*[[哈尔滨铁路局夺权后运输形势大好]]
*[[革命统帅生产]]
==一九六七年第六期(1967年5月8日)==
*[[《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红旗杂志编辑部人民日报编辑部)
*[[给毛主席的致敬信]](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
*[[在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上周恩来总理的讲话]]
*[[在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上江青同志的讲话]]
*[[在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上谢富治同志的讲话]]
*[[谈京剧革命]](江青)
*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
*社论:[[热烈响应拥军爱民的号召]]
*[[坚定地同无产阶级革命派站在一起]](潘复生)
*[[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立新功]](李再含)
*[[用毛泽东思想支援工业]](解放军某部支援大同煤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毛泽东思想是办好新《文汇报》的灵魂]]
==一九六七年第七期(1967年5月20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五一六通知|通知]]
*[[伟大的历史文件]](红旗杂志编辑部 人民日报编辑部)
*[[抓住主要矛盾,掌握斗争大方向]](本报评论员)
*[[光辉的文献 指路的明灯]](北京邮票厂革命造反总部)
*[[为保卫无产阶级政权站好岗打好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 董小海)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新北大》编辑部)
*[[《通知》指明了斗争的大方向]](王大宾)
*[[把斗争矛头指向最危险的敌人]](战犹酣)
*[[警惕阶级敌人搅乱我们的革命阵线]](武文)
*[[学习《伟大的历史文件》的一个资料]]
*[[反动电影《燎原》与中国的赫鲁晓夫]](黄锡章)
*[[掌握斗争大方向,实现革命的“三结合”]](北京第二机床厂革命造反总部)
==一九六七年第八期(1967年5月23日)==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
===首都纪念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大会===
*[[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二十五周年]](陈伯达)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是无产阶级文化大军的建军纲领]](戚本禹)
*[[金敬迈同志的讲话]]
*[[于会咏同志的讲话]]
*[[钟润良同志的讲话]]
*[[陈汝棠同志的讲话]]
*[[给毛主席的致敬信]]
*社论:[[为捍卫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
*[[赞京剧革命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洪平)
*[[塑造高大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钱浩梁)
*[[我们工农兵一定要做文艺舞台上的主人]](北京光华木材厂红色造反者)
*[[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万岁]](韩爱品)
*[[智取威虎山]](剧本)(上海京剧院集体改编)
==一九六七年第九期(1967年5月27日)==
*[[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毛泽东)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毛泽东)
*[[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毛泽东)
*[[林彪同志给中央军委常委的信]]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社论:伟大的真理,锐利的武器]]
*[[社论:两个根本对立的文件]]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革命纲领]](姚文元)
*[[码头工人登上了戏剧舞台]](上海港务局第五装卸区工人革命造反队)
*[[《奇袭白虎团》是一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好戏]](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
*[[工农兵一定要占领艺术舞台]](北京第一机床厂红色造反联络站 吕嘉才)
*[[光焰无际的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杜近芳)
*[[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新胜利]](上海市舞蹈学校 新兵)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万岁]](文泽雨)
==一九六七年第十期(1967年6月21日)==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
*社论:[[无产阶极专政下进行革命的理论武器]]
*社论:[[伟大的战略措施]](红旗杂志 人民日报)
*[[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空军直属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正确对待受蒙蔽的群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革命委员会)
*[[永远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负责人 李水清 陈继德)
*[[正确认识和运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大民主]](洪晓斌)
*[[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本刊评论员)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关于认真转变作风的若干规定]]
*[[念念不忘斗争大方向]](《文汇报》社论)
*[[把大批判和本单位斗批改结合起来]](上海爱民糖果厂工人革命造反队)
==一九六七年第十一期(1967年7月9日)==
*社论:[[毛泽东思想照亮了我们党胜利前进的道路]]
*[[缅甸的蒋介石——奈温军人政府必败!人民必胜!]](缅甸共产党中央第一副主席 德钦巴登顶)
*社论:[[印度尼西亚人民团结起来,为推翻法西斯政权而争]]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声明]](摘要)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自我批评]](摘要)
*[[实现革命的大联合必须打倒私字]](原载上海《海港战报》)
*[[依靠群众,实现革命的大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空军某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实现革命的大联合,复课闹革命]](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驻北京八十九中军训团)
*[[永保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色]](北京钟表厂红旗大队)
*[[破私立公,才能掌好权用好权]](《新贵州报》革命委员会)
*[[不折不扣地按党的政策办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星火文工团文革筹委会)
*[[高举革命大联合的旗帜]](洪平)
*[[坚决支持革命干部站出来]](洪晓斌)
==一九六七年第十二期(1967年8月1日)==
*[[毛主席论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胜利万岁]](林彪)
*社论:[[无产阶级必须牢牢掌握枪杆子]]
*社论:[[向人民的主要敌人猛烈开火]]
*[[永远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建军路线胜利前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红九连)
*[[从政治上思想上彻底打倒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空军司令部 红尖兵)
*[[推荐一篇好文章]](《解放军报》评论员)
*[[坚决保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陈永贵 任井夫 王振国 张怀英)
==一九六七年第十三期(1967年8月17日)==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毛泽东)
*[[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红旗杂志编辑部 人民日报编辑部)
*社论:[[彻底摧毁资产阶级司令部]]
*[[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关于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的决议]]
*社论:[[从彭德怀的失败到中国赫鲁晓夫的破产]]
*[[策动叛党就是为了篡党]](《文汇报》编辑部 《解放日报》编辑部 《支部生活》编辑部)
*[[中国“议会迷”的破产]](《文汇报》编辑部 《解放日报》编辑部 《支部生活》编辑部)
*[[青海高原的凯歌]](《人民日报》社论)
*[[给毛主席的致敬电]](青海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
===工农兵批判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决不允许把社会主义企业拉到资本主义邪路上去]]
*[[彻底批判复辟资本主义的“三自一包”]]
*[[怒斥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投降主义纲领]]
*[[阿拉伯反侵略战争的教训]](周天赤)
==一九六七年第十四期(1967年9月17日)==
*[[评陶铸的两本书]](姚文元)
*社论:[[在革命大批判的高潮中,实现革命的大联合]]
*[[做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坚强后盾]](吴法宪)
*社论:[[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国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可靠支柱]]
*社论:[[进一步贯彻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
*[[坚决相信和依靠干部的大多数]](周洪生)
==一九六七年第十五期(1967年10月6日)==
*[[在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空前大好形势下毛主席视察了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八周年庆祝大会上林彪同志的讲话]]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
*社论:[[大立毛泽东思想的伟大革命]]
*社论:[[“斗私,批修”,做好各学校各单位的斗批改]]
*[[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本刊评论员)
==一九六七年第十六期(1967年11月2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关于按照系统实行革命大联合的通知]]
*[[在首都人民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大会上林彪同志的讲话]]
*[[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
*[[中国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
*[[大树特树伟大统帅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大树特树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杨成武)
*[[三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好得很]](本刊记者)
*[[斗私批修的一种好形式]](本刊调查员)
*[[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发展和巩固革命的大联合]](本刊调查员)
nrv5ctfn7uuvapifz8wca584a0x3m1m
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0
1095622
2171895
2123311
2022-08-13T14:42:24Z
Midleading
47637
[[Category:刘少奇 (提及)]]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彻底批判叛徒杨献珍“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反动谬论
|noauthor=天津市工人学哲学小组
|y=1971
|m=8
|d=13
|from=人民日报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隐藏在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内的政治骗子就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贩卖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黑货,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炮制“理论根据”。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杨献珍一伙鼓吹的“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反动谬论,就是一个黑标本。
毛主席在阐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深刻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是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原理作出的最精辟、最通俗、最生动的表述。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我们无产阶级最有实践经验,只要掌握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就能够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但是刘少奇、杨献珍一伙却恶毒攻击“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这完全是为他们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罪恶行径制造“理论根据”。彻底批判杨献珍的“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反动谬论,我们才能进一步划清辩证唯物论和形而上学机械论、唯心论的界限,才能真正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毒在那里?==
毛主席教导我们:“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就是说,物质和精神可以互相转化,哲学上就叫同一性。物质变精神,就是认识世界;精神变物质,就是能动地改造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我们工人阶级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搞的就是这两个转化。所以我们工人阶级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个根本原理最容易理解。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我们推倒了;各式各样的机器,我们造出来了。成千上万的事实,证明了毛主席“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教导是一个伟大的真理。
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杨献珍之流,对抗这一伟大真理。他们胡说什么:“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谁要说两者有同一性,他们就张牙舞爪地给扣上一顶“唯心主义”的大帽子。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攻击毛主席的哲学思想真是猖狂到了极点。
杨献珍叫嚷“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是什么意思?毒在什么地方?所谓“没有同一性”,就是说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能互相转化,不能互变。这就是把思维与存在“两拿着”,“两分家”。“两拿着”就是把思维与存在割裂开,互不相干,谁也沾不着谁的边。要说存在,存在只是存在,不沾思维的边,存在既不能被认识,也不能被改造。这样,人的革命的能动作用没有了,革命的群众运动没有了,先进思想的作用也没有了,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是典型的机械论。要说思想,思想就是一切,不沾存在的边,不依赖于存在,人可以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限制,想干嘛就干嘛,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是典型的唯心论。
毛主席早在《实践论》这部伟大著作中就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这是一切机会主义的要害,也是刘少奇、杨献珍叫嚷的“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要害。
杨献珍把思维与存在“两拿着”,割裂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要目的就是反对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反对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反对群众运动,阻止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杨献珍怕人们理解不了他的“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反动谬论是什么东西,他曾经用钉子来打比方。他说,有钉子在那里,你就得“承认”它存在,不要“去碰它”。
按照杨献珍的逻辑,人们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是无能为力的。旧社会三座大山是“钉子”,我们只有“承认”它的存在,不能“去碰它”,那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就该“永存”了。在工作中,多种多样的困难也是“钉子”,我们只能“承认”它的存在,不要“去碰它”。按照这种逻辑,人类社会简直不应该有什么进步,更谈不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了。所以,杨献珍的“钉子哲学”,是地地道道的懒汉懦夫哲学,奴隶哲学。杨献珍当年跪倒在敌人脚下,成为可耻的叛徒,完全不是偶然的。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革命的哲学。这种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论》)根据这种哲学,我们要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巨大威力,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永远打进攻战。对于“钉子”,我们不但要承认它,而且要分析它,拔掉它。对于阶级敌人和工作中的困难也是如此,不但要承认它,而且要分析它,战胜它。
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思想就是思想,思想不是从存在、从实践来的。他们硬说有不从实践来的“天才”和“先知”。在他们看来,历史不是群众创造的。他们硬不承认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群众创造的奇迹,否定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伟大成就,故意抹煞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他们根据复辟资本主义的需要,抓住一点鸡毛蒜皮,尽量夸大,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张口一个“搞早了”,闭口一个“搞糟了”,一切都不好,没有他们顺眼的。他们任意地抹煞一切,否定一切。三面红旗的伟大成就不是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能任意抹煞的。刘少奇一伙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就充分暴露了他们是一伙地地道道的主观唯心论者。事实上,否定思维依赖于存在,必然会陷入主观唯心论,陷入反动的先验论。
刘少奇、杨献珍一伙把思维与存在割裂开,“两拿着”,完全是从反革命实用主义出发,根据需要,忽而叫嚷存在就是一切,人在存在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妄图让劳动人民永远被地主资产阶级踩在脚下,永无翻身之日;忽而叫嚷思维就是一切,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统帅下的七亿人民的战天斗地的辉煌成就,恶毒攻击党和社会主义。这种实用主义,才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论。实际上,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愿望就是一切。
==“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是为刘少奇“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服务的==
哲学上的两军对垒,从来就反映着政治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并为政治路线斗争服务的。杨献珍鼓吹“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正是为刘少奇推行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服务的。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刘少奇胡说什么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决了,疯狂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杨献珍抛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是从哲学上为这条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路线作辩护。我们说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时期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虽然变为公有了,但他们人还在,心不死,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还要长期存在,资产阶级的复辟希望还会变成复辟的行动。刘少奇一伙胡说什么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制,阶级斗争也就熄灭了。杨献珍以“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为根据,胡说留下资产阶级思想是没有关系的,资产阶级思想是不会引起资本主义复辟行动的,不需要再进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了。杨献珍的反动哲学就是这样为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服务的。
刘少奇为了复辟资本主义,在工厂企业里推行一套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大搞技术第一、物质刺激、奖金挂帅,都能从杨献珍的“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反动谬论中找到哲学“根据”。他们认为:技术就是技术,思想就是思想,两者是没有关系的。因此,推行技术第一有“理”,搞物质刺激也有“理”。这帮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理人,否定精神对物质的革命能动作用,眼睛里只有机器、技术、钱这些物的东西,根本不把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放在眼里,不把革命群众的伟大创造力放在眼里,根本反对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他们认为,只能用物质变物质,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伟大真理,则被他们一笔抹煞了。把思维与存在“两拿着”,必然导致技术第一、物质刺激和奖金挂帅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
刘少奇背叛无产阶级专政的黑《修养》,从认识论上讲,黑就黑在不讲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不讲革命的群众运动,不讲当前的阶级斗争,要人们闭门“修身养性”,这是地地道道的主观唯心论。刘少奇抛出这本黑《修养》的反革命阴谋就是要把人们引向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的邪路上去。杨献珍的“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谬论正是迎合刘少奇的反革命需要,为这本黑书作了哲学注解。
“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谬论,既然宣扬思维可以离开客观的事实,那不就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了吗?刘少奇这伙政治骗子正是这样干的。他们根据自己的反革命政治需要,时而极右,胡说阶级斗争已经消灭了;时而又变得极“左”,鼓吹“怀疑一切,打倒一切”。
毛主席早在四十一年前,就明确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这击中了陈独秀、王明、刘少奇一类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要害。
不管哲学上的“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好,还是政治上的“左”右倾机会主义也好,除去他们的反动阶级本性之外,他们都是脱离社会实践的,脱离人民群众的。所谓社会实践,最根本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一切反动统治阶级、一切机会主义,都是离开革命群众、革命实践,各行其是的,这就注定了他们用以想事的方法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注定了他们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革命的力量。我们老工人对这一点体会最深。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地主、反动资本家、工头恶霸,哪一个把工人、把劳动人民放在眼里?没有一个。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为所欲为,跟历史的创造者作对,这就说明他们是最愚蠢的主观唯心论者,最后必然被人民群众所推翻。刘少奇之流的“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反动谬论也是这么来的。我们工人深深体会到,凡是脱离社会实践、脱离人民群众的理论、路线,必然是错误的,必然是不“左”就右的。
杨献珍所说的“没有同一性”,就是不叫人们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叫我们按无产阶级的面貌来改造世界,妄图用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用唯心论、形而上学来毒害群众,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人们的灵魂,妄图使之变为复辟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
==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肃清“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流毒==
有的同志可能说,杨献珍这个人我没见过,他的黑书也没看过,批判“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与我无关。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这个谬论,不单是杨献珍“自己的思想”,而是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哲学。只要有资产阶级影响的地方,就会有它的市场。不学哲学,不等于你没有哲学。你不是坚持毛主席的“两个飞跃”的观点,就必然是搞“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把思维与存在相割裂,不可能有别的认识。因此,批判“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反动谬论,同每个人都是有关系的。
拿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来说,为什么有人常常把政治跟业务“两拿着”,只抓一头——这头催的紧抓这头,那头催的紧抓那头,抓了政治,丢了生产;或是抓了生产,忘了统帅。这不正是杨献珍的“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流毒吗?
走不走群众路线也是这个问题。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首先是群众的实践,如果离开了群众,那么我们的认识岂不就和实践相分离了吗?而认识和实践相分离正是“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一种反映。
为什么要“反骄破满”?骄了,满了,必然自以为是,把自己摆在不适当地位。把自己估计高了,就一定会把别人估计低了,看不起群众,看不起别人,甚至和党闹对立,这不正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主观唯心主义吗?
从我们党的历史上看,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跟各种机会主义路线、跟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我们要捍卫、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就必须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何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从认识论上讲,就是要看他如何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看他如何对待群众。因为一切假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把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裂,把个人和群众相对立的。毛主席教导我们:“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假马克思主义无非是两种形式,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修正主义,不管那一种,他们都不要工农群众。教条主义只讲马列主义词句,不与工农群众革命实践结合;修正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丢掉工农群众的根本的长远利益,从认识论上说,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体会,要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就要抓住两头,一头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根本,是方向;一头是工农群众,这是基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统帅与工农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这就是符合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相反的,把两者割裂开来,“两拿着”,那一定是违背毛主席教导,甚至是假马克思主义的。
我们一定要“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继续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提高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提高我们捍卫、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为巩固、加强无产阶级专政贡献出一分力量。
{{PD-anon|1971}}
[[Category:刘少奇 (提及)]]
r47sb38bwl6si3m7k0w27bc2slme960
Category:邵经济
14
1098385
2172063
2136813
2022-08-14T10:00:15Z
Baomi
20901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明朝作者]]
69pwny2pklxukutxi5o5oj9dt7rmrnr
Page: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3号).jpg/1
104
1107875
2171923
2168100
2022-08-14T01:02:30Z
Yinyue200
84395
fix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Yinyue200" /></noinclude>{{c|<big>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br/>公 告</big>}}
{{c|(第3号)}}
{{gap}}根据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1日上午9时起,对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人合并金额10万元至15万元(含)的开始垫付,10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
{{gap}}工作时间:每日(含周六、周日)9:00-17:00。
{{gap}}<nowiki>未登记信息的客户,请查看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官方网站
(http://www.gzxhhyh.com)7月13日公告,扫二维码办理。</nowiki>
{{gap}}联系电话:{{tel|86|552|3030376|0552-3030376}}。
<center>
{|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蚌埠监管分局|center=五角星}}<br />蚌埠银保监分局
|{{gap}}{{gap}}
|{{印|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center=五角星}}<br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
|
|{{gap}}{{gap}}
|2022年7月29日
|}
</center><noinclude><references/></noinclude>
g7y3ly6l4qmqpp9u76n6eo465lgi4lr
Talk:尊周彙編
1
1107940
2171966
2168429
2022-08-14T03:06:02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56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5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575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1:04 (UTC)
8kvalu7t8y9ko9je3sxt7mul64pwdyj
Page: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4号).jpg/1
104
1108382
2171921
2169806
2022-08-14T01:01:18Z
Yinyue200
84395
fix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Yinyue200" /></noinclude>{{c|<big>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br/>公 告</big>}}
{{c|(第4号)}}
{{gap}}按照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8日上午9时起,对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人合并金额15万元至25万元(含)的开始垫付,15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
{{gap}}工作时间:每日(含周六、周日)9:00-17:00。
{{gap}}<nowiki>未登记信息的客户,请查看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官方网站
(http://www.gzxhhyh.com)7月13日公告,扫二维码办理。</nowiki>
{{gap}}联系电话:{{tel|86|552|3030376|0552-3030376}}。
<center>
{|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蚌埠监管分局|center=五角星}}<br />蚌埠银保监分局
|{{gap}}{{gap}}
|{{印|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center=五角星}}<br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
|
|{{gap}}{{gap}}
|2022年8月5日
|}
</center><noinclude><references/></noinclude>
bt9rk1et0xmlmvokey0tmpbr2k2it11
Talk:擊蒙要訣
1
1108768
2171995
2171017
2022-08-14T03:30:47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3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9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9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99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94z93k1lin2uw9uopbsidcrvpq6jou1
燕轅直指
0
1108872
2171891
2171593
2022-08-13T14:35:05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
{{header
| title = 燕轅直指
| section =
| author = 金景善
| times = 朝鮮王朝
| times2 =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燕轅直指}}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燕轅直指序|燕轅直指序]]
*[[/燕轅直指卷之一|燕轅直指卷之一]]
*[[/燕轅直指卷之二|燕轅直指卷之二]]
*[[/燕轅直指卷之三|燕轅直指卷之三]]
*[[/燕轅直指卷之四|燕轅直指卷之四]]
*[[/燕轅直指卷之五|燕轅直指卷之五]]
*[[/燕轅直指卷之六|燕轅直指卷之六]]
{{Col-end}}
[[分类: 朝鮮典籍]]
[[分类:燕行錄]]
4bv1v3k4utbe9cciu28rflyafc57g22
燕轅直指/燕轅直指卷之五
0
1109109
2171884
2171639
2022-08-13T14:06:45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轅直指|section=燕轅直指卷之五|times=|m=|d=|previous=[[../燕轅直指卷之四 |燕轅直指卷之四]]|next=[[../燕轅直指卷之六 |燕轅直指卷之六]]|type=|from=|notes=}}
==留館錄下○癸巳正月==
===十四日===
朝陰晩晴。自館所發行。行四十里。至圓明園宿。
皇帝在圓明園。以上元設戱。令諸國使臣來參。亦例也。因禮部知委。飯後。偕正副使由東安門入。出地安門。循城而西。歷見關帝廟,十刹海,火神廟,北藥王廟,千佛寺。仍出德勝門。觀城閘水入處。又行數里。至大鍾寺。又行至圓明園。<small>{{Blue|皆別有記}}</small> 就所館。自廚房備進薏苡。療飢訖。與正副使聯步往見虎圈。<small>{{Blue|別有虎圈記}}</small> 轉登一小阜。領略其排布位置。西苑又不啻風斯下矣。還歸所館。夕飰後。又聯步出門步月。踏過數處石橋。縱觀燈炮。<small>{{Blue|別有元宵燈火記及紙砲記}}</small> 夜深而返。見主家獨不放砲。詰其故。則以爲乏錢不能買取。遂令得給唐錢二百文。貿來十柄。使放之。主人稽首稱謝。
'''地安門外關廟記'''
所謂白馬關廟者。實在於正陽門外。而或以此當之。非也。規撫位置。一如他廟。而殿後又有一殿。安四座位版。卽關帝父祖曾高云。西墻外又有一廟。正殿十許間。而以重行列安神位。不可勝計。皆明,淸間賢人。似如我國書院之規。殿西又有一殿。殿內並享文王,太姒。左右安諸嬪御塑像。每像前有許多童子像。蓋象九十九子。而或有着滿帽者。極可駭歎。
'''十刹海記'''
十刹源委已見於太液記。在紫禁城北大路北。周可三四里。中爲島嶼。人多居之。駕橋以通。繞堤寺觀閭井。奢麗稠匝。因行忙不能盡搜。
'''火神廟記'''
十刹海東北數十步有火神廟。火神者。卽俗所謂火德眞君也。庭有兩碑。一是朱之蕃。一是翁正春所撰。廟刱於元至正間。而明萬曆時增修。天啓中。著令以每年六月二十二日遣太常官祀之。殿凡九區。曰隆貝,萬歲,景靈,輔聖,弼靈,昭寧。皆覆以靑琉璃瓦。前後階墄。皆鋪綠琉璃甎。最後有一亭。俯瞰刹海。漣漪可掬。煩襟爲之一暢。
'''北藥王廟記'''
藥王廟。在崇文門外者。謂之南廟。此謂北廟。在德勝門內路東里許。天啓時。魏忠賢所建。立碑記之。而碑爲後人所破碎。今無之。殿中位置。與南廟略同。而濱於刹海。繞隄萬柳。掩暎湖面。遊人常往來不絶云。
'''千佛寺記'''
寺在藥廟西數百步。或稱護國寺。或稱崇國寺。而俗稱千佛者。以其有千佛也。前後殿閣。重疊宏大。而今多頹落。明正德時。延西番法王領古班丹及着肖藏卜等。住于此寺云。燕記言有元丞相脫脫塑像。幞頭朱衣。髥長眉修。衣冠似華制。元時宰相。或不開剃耶。旁有鳳冠赤裳老嫗。乃脫脫妻也。又有姚廣孝畫像。姿容瀟灑。髡頂趺坐。萬緣俱空。不似西湖鼓臀獨吟時云者。今並不可見。
'''德勝門水關記'''
德勝門西數十步。鑿城爲水關。卽西湖之所由入城處也。以大鐵牛鎭其水口。頭角嶄然。蓋欲殺激湍。以紓衝齧城根之患也。
'''大鍾寺記'''
出德勝門。北行數里。至大鍾寺。本名覺生。而以有大鍾。故名。繞墻多嘉木成蔭。淨潔齊整。遊人萃焉。殿凡四區。皆安佛像。最後高閣。扁曰華嚴。中懸大鍾。長四丈。圍三丈。繞鍾皆刻佛像。刻法絶奇。鍾頂穿一小穴。劣容雞子。東西兩壁。附設胡梯。螺旋以達于樓上。登者必由東梯。下者皆由西梯。蓋欲上下之際。無相値雜沓之患也。遂攀梯上樓。見男女湊集。據檻投錢於鍾頂之穴。以錢之入落。占其休咎。如求財求嗣者。念其所願而擲之。本無定數。而錢盡乃已。通計入落之多寡。十擲十入爲上吉。十之七八爲次。十之五六又其次也。環鍾樹柵。所擲之錢。堆積其中。日暮人散。寺僧收之云。似是妖僧之設計取財也。我行諸隷。亦皆擲錢。其所念之語。怕人聞之。囫圇不分明者。蓋是禁物之無事出場。厚射其利也。寺內外多設貨肆。酒商餠賈。呼賣聒耳。以歲初擲占者。日日來會故也。女人亦多。而間有濃粧艶冶者。似是大堤溱洧之遺風也。東邊一炕。未知何人所住。而多畜古董書畫。轉至西寮。主僧忘其法號。下炕迎接。服飾頗侈。小闍梨三四人侍。對坐炕上。略敍筆談。使馬頭湯酒而來。僧切忌之。馬頭斟以示之。詭云此是蜜水。非酒也。僧點頭而止。蓋我酒甚淸。與中國酒色不同。且飮法。不計大小鍾。一吸而盡。僧所以見欺也。僧出茶果以饋之。味可療飢。乃以數丸淸心謝之。
'''圓明園記'''
別大鍾寺僧而出行。至圓明園。園距德勝門爲四十里。沿道物色。與我國東西郊略同。園在西山之下。故或稱西山。是雍正皇帝離宮也。制作視暢春稍宏侈。正門前對立石獅。夾路左右。崇屋相望。天子幸臨時。皆槐棘官廨也。東墻外。樹以紅柵。柵外鑿湖。周可數里。築石爲隄。日前皇詩所謂氷湖氣㬉半消融者。卽此也。湖之南立一短碑。乾隆御製。而沮洳難行之地。因賑飢民而役之。穿湖築堰。以便車馬。且有灌漑之利云。柵內多彩閣層榭。隱暎林木之間。而禁人不得入。旗亭市樓。連絡四五里。燕記曰。康煕帝御天下。六十年。儉約而沒。嗣君不能遵守規度。創立別園。已失先皇本意。制作之侈大。不啻十倍。而今皇益加增飾。佳麗反勝於都宮云者。可謂的評也。
'''虎圈記'''
圈在圓明園西南人家稍稀處。掘地爲長壙。壙內甎築四壁。四分其中而間之。每間南北十餘步。東西七八步。每東壁設一石虹門。以鐵板爲閘而牢鏁。虎之出入。皆由是門。每門外又掘地築墻。制如內圈而稍小。每欲掃除糞穢。則開虹門之鎖。自墻上引轆轤啓閘。逐虎出門。而復閉其閘。梯下圈中。擔出糞穢。又復開閘納虎。鎖之如故。每圈四墻。上架以大木。又以十字木。橫架圈上。罩以鐵網。網眼劣容小拳。而索之大如武指。以廣頭大釘。縫合鐵網於架木。網腹各有一大穴。如小缸口。卽投肉飼虎者也。虎之料。一日肉五十斤云。其下又置方石大槽。卽注水飮虎者也。圈上覆以長廊。以避風雨。每圈各有一虎。虎大小不同。而其最大者。如大牡牛。皆隱身於紅門之坎。全無磔鬚張牙奮迅騰跳之意。未知與人相狃。暴性已馴而然歟。抑拘縶牢狴。雖欲使氣。無所施之耶。或云。皇帝幸行。則必猛虎前驅。以助威武。或云。皇帝心有不懌。則必臨圈親射。以釋憤怒。或云。有時放虎於西湖之嶼。皇帝與諸臣馳馬射之。以習武藝。一行諸人。齊登圈上。據網咆喝。虎始露身。踞坐睨視。微聲乙乙而已。乃使買肉數斤。從穴投下。則虎乃奮身如飛。攫肉卽呑。侯生所云。如以肉投餒虎者。眞善喩也。下輩言年前。我人以長繩繫生雞。納穴中以上下之。虎跳身欲噬。數度虛騰。仍大發怒。高聲大喊。山岳欲裂。盡勇騰躍。幾及網底。攫雞而後已云。始欲以肉塊繩而試之。守者固挽之。問其故。則以爲皇上近臨。聞虎喊。則必有所詰。且虎一發憤。恐或致斃云。一隷潛以小石。發喊而投。中虎身。虎乃張目對喊。竦身欲噬。其氣勢之猛。眞英物也。網上觀者。皆逡巡畏縮。惴惴不定。守者瞠然。誶誶怒詈。諸譯笑而解之。圈南十許步。又有三間長廊。中有二檻車。其制如我國斗櫥㨾。密樹黑柵。各囚如犢之小虎。聞自外省新供。未及納圈者也。虎容旋檻內。時從柵隙出距。欲攫人。人不敢迫視之。
'''元宵燈火記'''
元宵之爲燈夕。所由來尙矣。我國之用四月八日已失其古。而且懸燈之法亦不相似。我務高而彼務多。中國之金吾弛禁。鼓樂達朝。已自十四夜伊然。無家不懸燈。瑰麗燦爛。色色奇巧。其多懸者。外自屋簷。內至中霤。殆無片隙。或至數三百椀。而皆琉璃羊角。且有結棚而懸之者。棚制四圍立高柱。架樑加椽爲井間。而下豐上殺。每井懸燈。隨井多少而計其燈數。或高或低。一城通明。士女來往。車馬雜沓。達夜不已。亦可見昇平賁飾之象也。
'''紙砲記'''
紙砲。或稱紙燈。源出於爆竹。而意在辟鬼。卽近於儺戲者也。自除夕至元宵。滿城人家。無夜不放。其制糊紙爲桶。大小長短不一。內貯焇藥而築之。伏線引火。火纔著桶。火便熛發。發響甚洪喨。或有以二三十柄。一時齊放。則其聲益轟大。殆震天動地。或有火焰纔發。百道電光。向空亂噴。有若火扇者。或有一桶而節節爆坼。分爲四五短砲。一時噴火如初。而終以猛響一聲而止者。或有一箇大桶中藏四五小桶。大桶纔爆。小桶逬出。飛射半空如流星火箭者。或有走去走來。盤旋如十數條火蛇。芒焰漲天。灰燼落地。人不敢嚮邇者。其外諸砲不可勝記。而所謂流星,盤蛇,落梅花,破大城等砲爲其最。蓋一桶之費。或至四五兩銀子。而一家一夜之燒。亦有近百柄之多。則侯門競奢。大內侈觀。尤可推知。此亦可已而不已者耶。且焇藥。卽兵之利器。而糜費無節。至於此甚。吾不知其可也。
===十五日===
驚蟄。朝前雪飄。午後陰。留圓明園。
是日曉。皇帝設宴於正大光明殿。惟正副使入參。亦例也。其還也。聞其節次。則趂五鼓入赴。殿在園內北邊。宏偉等紫光閣。坐門外良久。開東。始招至榻前。各賜酒一盃及果盒元宵餠。宴畢。出竢朝房。領賞乃還云。見其物目。則小紅紙書賞賜朝鮮 國王物件。蟒緞二疋,福字方一百幅,絹紙四卷,筆四匣,墨四匣,硯二方,雕漆器四件,玻瓈器四件。又一紙書賞賜朝鮮國和詩使臣三員物件。大緞各一疋,箋紙各二卷,筆各二匣,墨各二匣。及余者。首譯賫來。○廚房。留在玉河館者造藥飯。趂平朝送來。時食也。亦故事然云。○午刻。皇帝設燈戱於山高水長閣。依例入觀。<small>{{Blue|別有山高水長閣燈戱記}}</small> 與正副使乘車而行。見夾路左右。車馬雜沓。士女簇擁。殆所謂肩摩轂擊。馬頭輩言欲觀中國物色。莫過於此地此日。蓋上元燈市。以西山爲最。遠近來觀。而間多佳冶者也。前數日。自禮部知委。三使從人。不許過三名。故初行者。依此數排儹矣。及夫入門。下輩與灣商輩多闌入。閽者不能阻擋。此輩惡習殊可痛。而竟無照數致責之擧。中國法禁亦可謂疏矣。終日觀戲。暮歸所館。喫夕飯。又共步月於湖堤。踏橋而歸。
'''山高水長閣燈戱記'''
入園門而左。又有一門。門皆不甚高大。不施丹雘。無扁額。不識爲何名。又前四五百步。望見有一帶長閣。扁曰山高水長。九楹單簷而爲兩層樓。絶無雕飾。繞階設黑柵。柵外之庭甚廣闊。卽戲所。而環庭又設疏竹柵。所以禁雜人也。皇帝時未出坐。故移步周覽。領略其位置。往往築土爲山。引水作湖。奇卉異木。茂密成林。林間殿閣。或隱或現。而不敢深入。庭左右間數步。對豎大紅紙桶。蓋內貯焇藥。以爲放砲之具也。庭西邊結三座彩棚。中高兩低。各懸一大竹箱。其形如鼓。中懸者尤大。蓋自南中。歲貢此物。謂之慶豐圖。又稱烟火盒子。其內貯大小各燈。棚之兩邊。各立鞦韆之木。其制出於西洋。故謂之西洋鞦韆。先以紅漆三柱。一字排立。高可七八丈。分上中下三層。各橫長杠。以爲井間。其狀如是。
[[File:清代煙火盒圖示.jpg | ]]
又其外往往埋地雷砲。又設飛砲。以長繩貫紙桶。繫其兩端於木。皆豫設戲具也。周覽畢。還至閣前。琉球與金川。亦皆來會矣。有一小兒服飾極鮮麗。而儀表非常。擧止端詳。與三四從者來見。似爲觀外國人物而然也。少無駭異惝怳底意。使譯官詰之。是十八王之子。年方七歲。問見讀何書。答已訖四書。方讀春秋云。聞十八王。於諸王中最著賢名。凡軍國事皆參決。而其子之夙成英異又如此。其家可謂旺運矣。已而皇帝出坐。而無侍衛警蹕之聲。蓋由閣後耳。閣之下層設御座。而上樓則前垂珠簾。聞是太后及皇后諸妃嬪所坐也。滿,漢,蒙古諸近臣皆侍立。雖狹袖紅兜。而蓋多標致儁逸者。戱事方始。正副使承帝命進前。亦例也。先設角抵之戱。蓋拔取力能擧四百斤以上及勇超橐駝者。使之赴戱。其身材梟健。果是猛士也。戱畢。拈其多勝者。以銀緞厚賞之。次設筋斗之戱。其屈伸超越。疾如飛鳥。戱罷。又施賞如前。次設西洋鞦韆之戱。戱者共十六童子。年皆十五六。體㨾略同。紅衣靑袴。以黑緞爲冠。略如我國花冠㨾。又以紅絲爲流蘇。亂垂冠上。前短後長。傅粉抹朱。顏如美人。一齊登鞦韆機。機隨人進退遲速。而爲之轉斡。升而又降。降而又升。升降之際。宛如飛仙。躡虛上下。始緩終促。自有節奏。亦可謂奇技也。毛奇齡詩話曰。京師宴中有爬竿戱。卽古尋橦戱也。其制二僮衣花裲䄕 ''(註:疑誤書襠字為䄕)'' 紅袴。緣竿而上。顚倒翔舞。最奇。但以臍拄竿而張其手足若鷹翔然。或以手搘竿而離其踵趾若猿緣然。如此而已。曾于昌平州送殯。見二婦爲之。初以爲異。及讀王建尋橦歌。有身輕足捷勝男子語。則原是女娼舞。非僮舞也。但其詩云。重梳短髻下金鈿。紅帽靑巾各一邊。則似用女娼數人。各梳矮髻卸飾。或以紅帽。或以靑巾裹髮。分作兩行。而後緣竿而上。故云。繞竿四面爭先緣。又云上。下蹁躚皆着襪。則此數人者。以手緣竿。以跗着竿。歷歷可見。但初間謂尋橦,戴竿。本二舞名。及讀其詩意。則似是一舞。有云。大竿百夫擎不起。飄颻半在靑雲裏。纖腰女兒不動容。戴行直舞一曲終。則以一女娼戴竿。而數女娼環舞竿上。戴者仍行走自若。所謂戴行不動容是也。則神極矣。江北有擎梯戲ㅁ以一婦仰臥。翹雙足上指。而植兩梯拄于兩足底間。使一女僮者。緣梯而舞。是其遺意。然臥與行。勞逸逈異。此須擇健婦多力者。習其技然後可。但其詩又云。散時滿面生顏色。行步依然無氣力。雖若善形容。然恐非無力所能習也云云。然則古之尋橦。似與此相近。非刱自近代也。且女娼尤奇。而禁中也。故以僮耶。戲畢。乃點火於庭前所植之紙桶。火發炎上。轟燁震天。又非民家前夜所放可比也。又以長炬。先燒兩邊彩棚上所懸之大箱。蓋戶在箱底。以繩束閉。及繩焚戶開。箱中所貯之無數諸燈。牽連滾下。幾至于地。其大者如瓮。小者如拳。或琉璃。或珠璣。或錦繡。或色紙。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像人物。或像山水。以至禽獸虫魚。草木花果。樓臺雲物。形形色色。無不呈巧。大略一箱中所出。不下爲數三百椀。而三行聯絡。有如珮玉㨾。少頃。火起最下燈。以次上達。蓋以一炷通貫諸燈。片刻間皆燃。而火色各不同。黑白靑紅紫綠紺碧。無一不備。此以各色焇藥。染炷而然。又點火於中棚最大之箱。箱中之燈。視前益多且巧。待其火熄。皆撤去之。又懸大箱如初燒而又撤。如是者凡三次而止。蓋其奇巧繁麗。倏翕眩亂。有不可一一錄述。計其糜費。不止千萬。而雖有千萬。不可學得者。其奇技妙法也。方喝采不已。忽有一塊走火。自閣前飛過。衝發地砲。砲火逬聳。熛焰遍空。聲動天地。人皆惴慄。不能定神。俄又火塊緣繩往來。飛砲競發。有如星流電閃。殆不暇應接。頃之。炎收響寂。日已暮矣。皇帝還內。與正副使偕出園門。車已來待。而人海人山。車馳馬走。蹄股殆相易。或有不能覓乘其車而步行者。易致傷足於馬蹄車輪之間。此係出門後最不可放心者也。歸至所館。夕飯訖。又聯出街上。觀燈而還。
===十六日===
朝陰午晴。自圓明園發行。歷見諸處。還至館所。
與正副使促飯而發。爲觀西湖勝槩。舍來時路。携筇聯步。西行里許。至閱武亭。亭前大野。環穿鉅澤。粧以林樹。皇帝每臨此亭。以習射馭云。又西里許有行宮。見阻不得入。而隱隱入望。皆是層樓疊榭。岧嶤輪奐。眞所謂樓外靑山。山外樓者也。循墻而南。有元丞相耶律楚材墓。封以石灰。墳形甚大。上爲閣以覆之。墓前立碑。以記封護之實。世傳楚材善風水。遺言葬此。至于今密邇皇居。守護不廢。有若樗里子之前知。亦可謂異人也已。又西數里。歷文昌閣。至西湖。循隄而南。縱觀諸勝。至廓如亭。渡十七孔橋。登洞庭山龍王堂。痛飮少憩。還登湖隄。遂乘而行歷觀護國寺,圓通庵。至萬壽寺。中火又行。自此漸近都城。往往村落甚盛。男女聚觀。輒稱嘉吾里。嘉吾里者。華音高麗也。路傍間有春耕者。或以馬驢。或以羊。北方牛畜之貴可知。而氣候之早。視我國可先一節。似風土環聚。而人烟稠雜故也。行抵一村前。有數人方習馳馬。馬壯人健。豪悍可畏。其中一人急馳。入我行中。左右衝突。勢若相犯。我人之闊袖劣騎。變出不意。擧皆瞠然恇㥘。莫知所措。其人乃大笑而去。待其稍遠。下輩始以辱說報之。眞無異於鍾街逢頰。而漢江流睇者也。殊爲之捧腹。又歷五塔寺。又一寺。忘其名。廣通觀,天聖祠,玄聖觀,高梁橋。從阜成門入。歷觀歷代帝王廟,廣濟寺,回子館。還至館所。日已昏矣。催進夕飯。與副使及諸人。聯車出棊盤街翫月。街在正陽門內。卽八景之一也。遊人簇擁。殆無着足之地。遂還從東天安門外。轉過東四牌樓。車馬塡咽。朱輪繡轂。競鬪光艶。來來去去。殆乎人肩相摩。夾道文牕繡戶。萬燈羅絡。晃朗如白晝。明月失其光。可謂昇平盛事。天下勝賞。古所謂廣陵觀燈。未知與此何如也。然譯輩猶以爲荐荒之餘。不及前日之富奢云。又東里許至一古廟。亦忘其名。而殿凡三重。皆有神像。頗稱靈異。故祈禱者如雲。而都是女人也。拜跪念祝。紛紜雜踏。跟隨家丁。皆排立門前。禁止遊人。我隷輩大肆咆喝。輒稱萬歲爺進貢之使。排闥直入。遂不敢擋阻。諸人始皆隨入。各殿燈影煒煌中。見女人粧飾。無不珍艶。蘭薰麝馥。透襲傍人。意者貴家內眷。亦在其中。見外人。雖不隱避。一不擧目。擧止甚端重。還可敬也。又歷觀數處。夜分後始歸。<small>{{Blue|已上所見。皆別有記。}}</small>
'''西山記'''
西山山脉。分於醫山。逶迤數千里。至此始脫劫。縹緲連綿。殊可愛。燕都八景。西山霽雪。居其一。前輩所記。或曰。西山在玉泉,萬壽之間。或曰。西山。明時改名萬壽山。或曰。西山。一名玉泉山。一名常山。皆非也。蓋萬壽山。是景山之一號也。玉泉山。是別山。非西山也。穆都西山記曰。出那城西北行二十里。至靑龍橋。北折八里。徑回龍庵。復折而西二里。抵西湖。沿湖二里。達功德寺。寺古名護聖。前有古臺。世傳金元氏主遊樂更衣處。或曰。看花釣魚臺也。寺極壯麗。中立二碑。其一明宣宗建寺文。其一元氏舊物。字皆番刻。寺西數百步。至玉泉山。金章宗嘗建行宮於此。今廢。山之北麓。雕石爲螭頭。口中出泉。瀦而爲池。卽所謂玉泉。泉上爲亭。泉流入湖。注都城大通河。爲京師八景之一。自玉泉南行。至補陀寺。寺在山半。門內有呂公洞。寺右石級上有望湖亭云云。西山,玉泉之勝。此卽其槩耳。
'''暢春園記'''
自圓明園。未至文昌閣。依山有暢春園。一統志曰。地名海淀。明武淸侯李偉故園。周十餘里。康煕皇帝到此。酌泉而甘。因其舊基。築宮設籞。少加規度。且爲徧覽田疇。賜名暢春。有御製記。以識其勝。燕記曰。暢春園。卽康煕離宮。方纔三里。墻高二丈。門亦單簷。制甚朴素。六十年天下之奉。宮室之卑儉。能如此。宜其威服海內。恩浹華夷。至于今稱其聖也。三代以後。君天下者。競侈其居。所謂南面之樂。不出乎宮室輿馬。雖畏天下議己。外示節儉。其心志嗜慾。終不可諱也。今北京宮室之盛。明朝三百年豐豫之所修飾。居之而天下不敢議。享之而足以明得意。乃違而去之。居於荒野之中。其去慾示儉。終始治安。可爲後王之法矣。且千官自京城。每日曉出暮歸。使肉食綺紈之子。習勞鞍馬。無敢逸豫。自大臣以下。又不得乘車轎。其安不忘危。亦可謂霸王之遠略云云。蓋自雍正之刱營圓明。此遂漸就荒廢。滿山樹木成林。礙人窺望。而亦見阻不得入。
'''文昌閣記'''
文昌閣刱見於瀋陽。而所經州縣亦多登覽。皆在學宮之房。似以右文之意。禮星君而尊閣之也。自耶律墓。更西數里。踰一小岡。有閣翼然。重簷四角。如翬如鳥。丹碧暉暎。蓋近年新修。而爲制旣甚岧嶤。處地兼得高爽。欲一登眺。而守者堅拒。屢懇不許。未知何故也。自此至湖邊。設朱柵以禁人。遙望湖西北諸山。峰巒蘊藉。淸曠景槩。可謂絶勝。其宮室之在平地者。已不啻千門萬戶。而層樓疊榭。曲檻回廊。羅絡洞壑與岡巒。又不知其涯際。百級寶塔。往往挺入半霄。而間以道觀寺刹。雕墻彩瓦。玉欄虹橋。互相暎帶。望之如畫。
'''西湖記'''
西湖。或稱太泊湖。或稱西海子。或稱昆明湖。或稱洞庭湖。湛記曰。西湖。自明時爲都人遊賞之地。今皇帝屢幸浙江。悅其佳麗。乃建宮于西山。鑿湖而大之。以象浙之西湖。又曰。觀此規制。康煕之政。幾乎熄矣。雖然。民不苦役。田不加賦。華夷豫安。關東數千里無愁怨之聲。其立國簡儉之制。固非歷代之所可及。而今皇之才器。亦有大過人者。蔣一葵記曰。西湖。卽玉泉,龍泉之所瀦。蓋此地最窪。受諸泉之委匯。爲巨浸。環湖十餘里。荷蒲菱芡。沙禽水鳥。出沒隱見於天光雲影之中。可稱絶勝。明正德間。倭使至京。見湖題詩曰。昔年曾見此湖圖。未信人間有此湖。今日打從湖上過。畫工猶欠着工夫。今見湖。廣可七八里。長倍之。西北皆山。而水皆注之東。爲大堤。堤廣數十步。築以灰泥。內甃以石。循堤行三四百步。隄斷而設閘。以蓄洩之。閘外有水田數十頃。溝塍整飭。薦廟新稻出於此云。遠近島嶼。往往碁置。上皆有樓觀。宛若晶宮貝屋。隱見於蓬瀛十洲之間。時方積氷初解。綠波演漾。鳧雁鶒鶩。隨波沈浮。芰荷敗葉。委積如麻。新秋賞蓮之勝。推可知也。畫舫彩舟。泊在西岸。蓋其遊宴之具也。又數步有一碑。卽御製詠西湖詩也。
'''鐵牛記'''
歷御製碑。又南數百步。有鐵牛臥于隄上。礱白石爲欄以護之。背上有古篆數十字。刻篆頗古怪。篆與文。皆乾隆御製也。其文曰。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後人景從。物寓剛戊。象取坤厚。蛟龍遠避。詎數鼉黿。瀵此昆明。瀦流萬頃。金鳳神牛。用鐵悠永。巴山淮水。共貫同條。人稱漢帝。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於西海。敬玆降祥。乾隆乙亥。世傳穿湖時。鐵牛出於地中。或曰。湖水頻決。鑄鐵牛以壓之。此皆傅會之說。而漢時。杭之西湖。有金牛見于湖中。人言明聖之瑞。遂稱西湖爲明聖湖。鑄此以象金牛云者。最近之。
'''廓如亭記'''
鐵牛之南百許弓有亭。扁曰廓如。雖單簷。而穹崇通朗。背野面湖。諸板上或記或詩。皆御製也。
'''十七孔橋記'''
自廓如亭西距洞庭山。洽爲百餘步。而駕水作虹橋。橋名綠漪。而我人呼爲十七孔橋。蓋以橋下虹門凡十七故也。橋左右。礱石爲欄。瑩潤如玉。計其一孔。優如我國興仁之門竇。蜿蜒橫亘。宛若游龍浮水。比金鰲玉蝀。殆過之。
'''洞庭山記'''
渡十七橋。登洞庭山。蓋以怪石甃。起大島於水中。峯巒洞壑。有若天成。又以玉石欄干。周繞四面。最上峯有石床一坐。床左右有鼓石各一床。是皇帝所御處。故他人不得坐之云。上至龍王堂。前有三座牌樓。南扁內書蒸雲。外書浴日。東西皆忘之。堂後有三簷高閣。聳出重霄。扁曰涵虛堂。其北扁大書洞庭留賞。俯臨湖面。自此循壁而下。有石虹門。刻其巓曰嵐翠門。又兩旁對刻長聯曰。列岫展屛。山雲凝罨畫。平湖涵鏡。檻波漾空明。內有幽窟。沈沈不可入。諸人皆據石欄。手掬淸波。或盥或漱。仍復攀崖而登。還至龍堂前。圍坐於古木疏陰之下。石砌淨潔。游塵不上。守者數人出而迎接。頗致款曲。使問諸所見島嶼樓臺之名。隨輒應對。不可詳也。而所謂景明樓,延賞齋,綠漪橋,柳橋,練橋,玉帶橋等處。或近或遠。望之如畫圖。而行忙不得遍覽。可恨。飮數盃。夷猶半餉。還渡十七橋。至廓如亭下。始各乘車。舍湖隄。取路而還。蓋循東閘下流。達于京城也。地勢平衍。水亦緩流。兩岸亭閣。聯絡不絶。而爲制各異。間以各㨾市鋪。旗帘標牌。交映水面。皇帝有時開閘洩水。乘舟上下。而先令宮姬。持茶酒雜貨。開肆於所經處。輒停舟販貿。以爲戲云。
'''護國寺記'''
自廓如亭。東南行數里。無數亭榭。有難一一窮搜。未免戛過者多。而護國寺甚傑特。故下車暫見。而不遑記述。
'''圓通庵記'''
護國以後。夾路寺觀。又不可勝計。而聞圓通尤合一覽。駐車入見。制甚精竗。庭西有一古碑。是集黃庭眞字。而殘缺不可讀。蓋因好事者印搨而然也。正殿東卓上。有女佛一軀。肉色如眞。卽明時劉善長所摶。善長以善摶塑像。名於當世云。
'''萬壽寺記'''
又行至萬壽寺。門內對立鐘鼓樓。前殿扁曰行住坐臥。後殿扁曰慧日長輝。庭立二碑。其後有重簷大殿。上扁書萬壽。下扁書歡喜堅固。安金佛三座。壁面刻靑木如雲飛形。千萬盈寸之佛。纍纍高懸。若樹木之垂實。佛榻前簾帳器物之色色珍奇。蓋多刱覩。附壁有三層壇。梯以通上樓。頗合眺望。其左右各有小殿。左安女佛。膝下有無數童子。求嗣者多來禱云。其後又有一殿。扁曰潛心。面壁亦有佛象。其後有一碑閣。扁曰無量壽閣。閣四旁爲石假山。高各十數丈。秀而爲峯。窈而爲壑。古木蒼藤。蔽虧天日。架石爲橋。橋盡處有石窟。窟旁有石室。陰陰森森。不可久留。峯上建三座彩閣。環以太湖石假山。後又有一殿。扁曰一元三要。安三大佛。庭有白幹松四株。扶疏老蒼。亦古物也。其餘小小諸殿。不知爲幾區。皆隔以雕墻。墻有圓門。門左右必有雕窓。其結構之奇壯。非他寺之可方也。主僧稱海觀大師。其號曰竹園。善書畫。可與語。
'''五塔寺記'''
出萬壽。轉抵五塔寺。大小諸佛殿。幾埒萬壽。而最後築石爲臺。方可數十步。高可丈半。臺上築甎爲塔。四其面而六其層。高可六七。丈周可數十丈。前面刻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建。又周刻無量小佛像千數。粧以眞彩。奇巧逼眞。塔下有門。門內有窟。室左右壁。各設層梯。螺旋而上。數級後昏黑如夜。手探梯級。徐徐而登。及到上層。眼界忽空闊。都城內外。皆入眺望。可與法藏白塔相伯仲。塔上四角與中央。又各爲小塔。所謂五塔者此也。五塔之高。各亦不下五六丈。塔之南。環以石假山。西建兩行翼廊。中起大屋。覆以黃瓦。是皇帝行宮云。東墻外又有一寺。忘其名。而亦不遜於此寺。
'''廣通觀記'''
廣通觀之得名。以昔廣通居士所住之處。居士能通神術。享年數百歲。顏色不衰。後不知其所終。觀內至于今。多道流云。
'''玄聖觀記'''
玄聖觀。亦道流所居也。自西山沿湖至此。寺觀樓臺。指不勝僂。而率多頹圮。佛軀神塑。或有暴露者。考以款識。多是前明所刱。
'''高梁橋記'''
袁宏道遊燕記曰。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兩水夾隄。垂楊十餘里。流急而淸。魚之沈水底者。鱗鬣皆見。精藍碁置。丹樓珠絡。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設色。以娛遊人云。今見殆過情矣。明弘治間。有熊入西直門。郞中何孟春曰。熊之兆。宜愼火。未幾城內多災。乾淸宮焚。或問之。孟春曰。宋紹興時。有熊至永嘉城下。州守高世則曰。熊於字能火。郡中宜愼火。余以此事而云爾。
'''利瑪竇墓記'''
迤向阜成門。門外不遠處。有利瑪墓云。行中有曾見者。言前立三座石牌樓。左右對蹲石獅子。兆域之周幾三里許。環築雕墻。正方如碁局。蓋萬曆庚戌。賜瑪竇葬地於此。墳高數丈。灰封甎築。形如●(●字為上竹下左角下右瓦))瓦四出簷。遠望如未敷大菌。墓後甎築六稜高閣。下豐上銳。三面爲虹門。中空無物。樹碣爲表曰耶蘇會士利公之墓。左旁小記曰。利先生諱瑪竇。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亞國人。自幼修眞明。萬曆辛巳。航海。首入中華行敎。庚子來都。庚戌卒。在世五十九年。在會四十二年云云。右旁又以西洋字刻之。碑左右樹華表。陽起雲龍。碑前又有甎屋。上平如臺。列豎雲龍石柱爲象設。別有香閣。閣前又有石牌樓石獅子。又有湯若望紀恩碑。墓左右又有百餘塚。皆洋人之死於中國者繼葬云。
'''歷代帝王廟記'''
由阜成門入。行未幾里。跨街立牌樓。大書景德街三字。廟在路北。繞設黑柵以禁人。門扁書景德廟。庭中有八座烏銅大爐。正殿外扁書景德崇聖之殿。內扁書報功觀德。柱聯曰。治統溯欽承法戒。兼資洵 ''(註:疑誤書詢字為洵)'' 哉。古可爲監。政經崇秩祀。實枚式煥穆矣。神其孔安。主壁奉羲,農,軒三皇位版。東一間五帝。西一間夏商。東二間周。西二間漢。漢居中而左南朝右北朝。東三間唐。唐居中而左遼右宋。西三間金。金居中而左元右明。廟之刱在明初。而唐宋以下。位置改定在今淸云。周之幽,厲。漢之平,桓,靈。晉之安帝及外此亡國見弑之君。皆不與焉。大明神宗亦不得同享。似由淸人逞憾之意也。東西廡各配以歷代名臣共八十人。而風后,力牧分爲其首。廟制一如聖廟。宏敞殆過之。亦盛典也。廡前亦對置銅爐。又有靑瓦閣。對立左右。卽望燎處也。洪武初。太祖與文臣宋濂等議曰。歷代帝王。禮宜禋祀。卿等訪舊制。參酌奏行。乃以每年一祀每位一爵爲定。廟旣成。時値秋享。上躬行祭獻。序至漢高祖。添爵笑曰。廟中諸公。皆有憑藉以得之。不階尺土一民。提三尺取天下。惟我與公。尤爲難事。可供多飮二爵。自此惟漢高位。進酒三爵。遂爲定制。至元世祖位。見面貌。忽成慘色。眼眶若有淚痕。上笑曰。爾好癡也。爾有天下幾百年。亦是一個好漢。爾子孫自爲不道。豪傑四起。今日。我到爾廟。爾之靈氣。亦覺有榮。反作兒女之態耶。其像卽收慘色。上又至殿廡。享諸功臣。劇見廡外有一泥人。問此是何人。劉基對曰。是三國時趙子龍。因逼國母。死于非命。抱阿斗逃生。故黜之。上曰。那時正在亂軍之中。事出無奈。遂令進入廡內。又見一泥人站立。問此是何人。劉基曰。這是伍子胥。因鞭了平王之尸。雖係有功。實爲不忠。故只塑站像。上曰。殺父之仇。雖曰當報。爲臣辱君可乎。宜逐出廟外。又見張良塑像。數之曰。當日漢稱三傑。而爾不能直諫。使韓信抱恨而死。且躡足封信之時。爾則有陰謀。旣不能致君堯舜。又不能保救功臣。使彼不瞑目。而爾又棄職歸山。果何意也。去何意也。泥人垂頭下淚。上祭罷還宮。於路上望見城外諸山。面面朝貢。金陵眞是帝王之都。惟牛首山及太平門外苑山。獨無衛護之意。悵然不樂。先是。上使畫工周玄素繪天下江山圖。幾成。上命把二山改削。玄素下殿頓首曰。陛下江山已定。豈敢動移。上微笑而罷。然聖衷終以二山無情。遂有移都北平之意云。遷北後。亦建此廟。而但彼塑像。而此木主也。
'''廣濟寺記'''
寺在帝王廟東墻外。規制亦甚宏侈。西殿西夾門外有一樹。名曰鐵樹。是四百年舊物也。高可丈餘。枝葉扶疏。色理如鐵而堅。每年花開。能閱月不萎。近來樹已枯死。不復開花云。
'''妙應寺記'''
廣濟寺不遠處。有妙應寺。一名曰白塔寺。名藍也。行忙戛過。而望見寺中有數十丈白塔。聳出半空。塔凡三層。列植花木於上中層。時當花開。光景絶奇。且聞此塔中安置如來舍利。元世祖開塔視之。有淨水洋洋。舍利泛在水中。兩龍從旁衛之云。
'''回子館記'''
歷白塔寺。東南行里許。至回子館。卽回子國人所住也。回子在鄂羅斯南。距中國萬餘里。或稱回回國。是回紇餘種。自明時入款。設此館以處之。其人率妻子來住。生齒漸繁。一館不能容接。稍占館外。自作一村。名曰回子村。蓋自本國。歲支金銀錦緞。爲留館之費。而販貿中國物云。始入門。有兩犬突至。向人欲噬。勢甚獰猛。卽回種也。門內對植雙柱。以鐵索鎖狗頭。繫之柱以守門。見人突起。限索長而止。人皆深目磔鬚。紅頰闊觀。貌甚悍毒。皮帽狹袖。悉遵淸制。其女人各出其家門前。以觀我人。而皆橫烟竹。或抱嬰兒。間有絶艶者。衣裳或白或紫。制如我國帖裏而袖窄。其首飾。或有總總綰髮。爲十餘辮者。或有始分左右辮。末復合爲一辮。垂之背後。而或加白帽於頭上。或以珠貝綵花揷之。其十辮一辮。以別冠童云。館主忘其姓名。切忌下輩之隨入。其言曰。廣諸大人入來。廣者。惟獨之意。而蓋是華語也。迎坐炕上。斟茶以勸。見其什物。皆是回產。而有一竹器。制如竹夫人者。所以養幼兒之具也。其上鋪以蒲團。臥兒其上。啼哭則搖蕩而止之。略如中國搖車之制。庭南築階數丈。上建高閣。制如鄂羅館天主閣。時日色已昏。閣中沈深如窟。畏㥘不能入。見李給諫淸續表忠記曰。闖賊入京。命各官。俱於二十一日。廷見四夷。館有回回使者六人。召入不拜。賊怒。欲殺之。使者曰。吾君只知有明朝天子。不知易姓。若歸告吾君。若以貢來朝。則蹈舞何辭。今無君命。故不敢拜。賊終不能屈云。夫天之賦人。各具彝性。初無華夷之別。以當時忘君附賊者觀之。能不靦顏乎。
===十七日===
晴。留館。
聖申訪卓少卿秉恬不遇。與其子橒,其弟秉愔,秉端,徐秋池梁。筆談而歸。蓋諸卓俱以文章書畫。名於當世。徐亦工畫。而尤長於寫照云。<small>{{Blue|詳筆談錄}}</small>
===十八日===
晴。留館。
===十九日===
晴留館
皇帝再設燈戲於圓明園。諸國使皆進參。而仍告歸。亦例也。正副使曉發園行。而書狀則不赴。亦不違例云。故停止。食後。與諸人出正陽門外。於路上見橐駝數百匹。載米而去。驅者不過數人。時方河氷未解。不能行舟。故陸運入於米鋪云。遂循城而西。出西便門。又行數里。至白雲觀。又行至城西跑馬所。又行至天寧寺。又行入廣安門。至報國寺。又行至長春寺。從宣武門入。還至館所。<small>{{Blue|是日所見。皆別有記。}}</small>
'''白雲觀記'''
觀在西便門外數里許。道流所處。今雖不如古。見住者猶且數百人。前立大牌樓。扁皆不記。門內設三空橋。所以疏導觀中之水。而穹隆如偃虹。正殿扁曰紫虛眞氣。安玉皇塑像。具帝者服。繞殿分奉三十三天帝君。皆垂旒搢圭。諸神將皆三頭六臂。各擁兵器。庭有二碑。皆頌玉皇之德。前殿奉南極老人星君。騎白鹿。左一殿安斗母。右一殿安邱長春。邱卽元世祖國師云。東西廊屋共千餘間。道士分居。皆淨楚可意。館中所儲錦卷玉軸。充溢棟宇。敦斝彝鼎之屬。磊砢奇妙。屛幛書畫。俱係絶寶。殆不暇一眼接應。正月十九日。卽道君生辰。故每年是日。大設醮祭。士女雲集云。還出門外。諸戱子方聚設戱。觀者如堵。
'''城西跑馬'''
自白雲觀歸。轉一灣。有觀者如堵而齊聲喝采者。下車就稍曠處。地坐而見之。百餘健兒。乘駿駒。佩弓矢。競馳或相先後。或與倂驅。騰踔如飛。射能及遠。各矢盡乃反。蓋所以習射御。而聞四城外僻靜處。皆有跑馬場。暇日。相聚肄習云。
'''天寧寺記'''
自跑馬場行百餘步。至天寧寺。規制頗宏麗。不遜於白雲觀。蓋古刹也。元魏時名光林。隋時名弘業。唐開元中。改名天王。金大定二十一年。又改萬安禪林。明宣德中。重修之。改萬壽,戒坍。後又改天寧。築臺三層。高可五丈。周可數里。其上繞設廊寮。連延曲折。中有五大佛殿。鋪設齊整。寶器珍玩甚多。殿前有一大塔。幾與遼東白塔等。世傳隋文帝仁壽二年正月。帝遇阿羅漢。羅漢授以舍利一囊。乃以七寶函盛之。分賜岐雍等三十州。州建一塔以藏之。天寧寺塔。卽其一也。下爲蓮花臺。高數丈。臺上建塔。塔高二十七丈五尺五寸。凡八楞十三簷。簷各懸鈴。其數爲百四。隨風發響。響無斷時。又以風磨銅爲相輪。冠於塔頂。光影遠射。日方中。闔殿門塔之全影。從門隙現于殿內云。亦可異也。舊聞寺中有華嚴經障子。許虞山所寫寶塔圖者。素稱希寶。求見之。僧初祕之。屢懇始出。展于庭中。障之廣。優可十餘尺。長倍之。以細楷。寫華嚴經全部八十一卷六十萬四十三字。爲塔圖。字細如粟粒。上自塔巓。至于簷楞風鐸。隨勢屈曲。無毫髮糾錯。塔身所畫佛像。眉眼如生。衣紋襞摺。驟看之。不卞其眞與畫。又況非畫伊書耶。今行刱覩。非少環傑。而論其奇。則當以此爲首。其下書康煕辛未。大興縣人李之秀有怪疾。屢年不能起。家貧無檀越祈禱之資。其妻劉氏乃習細字。晝夜不捨。積十年工乃成。爲此圖以施之。其夫之病卽差云。噫。觀此圖者。只知一女子手法之巧。而不知由其積累之誠。其可乎哉。
'''報國寺記'''
自天寧寺回車。行三里許。入廣安門。至報國寺。佛殿三區。扁皆不記。佛龕有乾隆畫竹。畫法頗不俗。樓廊庖湢。制亦宏大。跨大路。舊有三簷毘盧閣。俯眺一城云。而今無之。寺中有碑。成化初。爲皇太后祈福創寺。而翰林劉定之撰。汪客書。毛奇齡彤史拾遺曰。憲宗周太后有長弟。名吉祥。兒時好游。游卽去其家。時太后未入宮也。久之不歸。天順中。爲僧大覺寺。晝游他所。夜卽宿報國寺伽藍殿中。太后亦忘之。忽夢伽藍神來告。妃弟在我殿中宿。妃知之乎。英宗夢亦如之。醒而相語。初不信。遣小黃門物色之。至則小黃門見吉祥坦腹臥殿中。遂擁以行。入白太后。帝召入。使具言生平。太后泣下。仍曰。弟爲僧。何如皇親。吉祥曰。爲皇親。何如爲僧。乃遣還寺。厚賜之。憲宗嗣位。太后爲拓報國寺。建大慈仁寺居之。賜庄田數百頃。至今存焉。世傳吳三桂爲平西伯時。平西府制。擬於帝居。千門萬戶。極土木之盛。又造園於西郊。名安阜園。園內書屋一所。名萬卷樓。古今書籍。無一不備。刻開疆疏草。以侈其功。期垂永久。又塑像於報國寺。名之曰布袋和尙。着松花色衣。右手撫膝。左手執卷而右顧者。卽此寺。而其後三桂之敗。毀其塑像云。寺中月三五爲市。京外商旅常湊集。卽禪林中一大都會也。一炕有小龕。制樣極巧。中安小玉佛。嘉慶己卯。西洋進貢。帝賜此寺云。有壽天大師。住于其炕。與之筆談。壽天出饋一盒饌。答以淸心元三丸。
'''長春寺記'''
報國之東數里有大刹。其名曰長春。第二殿中有八面十三層銅塔。面各雕刻物形。中安小金佛。塔重爲八萬四千斤云。塔後掛大障。畫明神宗母后李太后像。號曰九蓮菩薩。畫甚奇。其北炕有三明大師住焉。我國赴燕者。多與往來。其左右壁上所揭書札及詩章。皆是近年赴燕之人。有東扇數十柄。列揷於筆床。卽東人所贈也。略敍筆談。別無可聞。出餽一盒饌。故亦以三丸答之。臨別。又以鐵保書帖一冊見贈。
===二十日===
申前大雪。申後晴。留館。
自夜至申。大雪滾下。其深五六寸。是北來刱見也。街路市巷。趁卽掃除。了無雪痕。此亦可見其規模。正副使自圓明還。聞其節次。與十五日略同。而下直時。帝使近侍傳諭。回去問 國王平安云云。○夕間。李擧人宗溎。與其師樊昆吾來見。與之筆談而送之。<small>{{Blue|詳見筆談錄}}</small>
===二十一日===
風寒。留館。
食後。卓少卿與其二弟一子及徐生。來坐館外江振甫鋪。入送銜紙。蓋回謝聖申之日前委訪也。聖申先出接待。余亦出會。與之筆談。<small>{{Blue|詳筆談錄}}</small> 仍懇徐生出畫像草本。已而正副使亦出來敍話。備饌以待之。諸客向晩告歸。徐生畫未及完。袖其本紙而起。正使亦懇徐生。明日又來。畫自己像。徐生應諾。送客歸館中。有牽熊而過者。招入觀戱。<small>{{Blue|別有熊戱記}}</small>
'''熊戱記'''
熊之大如穉犢。毛長而純黑。耳如牛。面如狗。前足如人手而指短。故凡接物。必以兩足夾持。後足如人足。能起立。熊人豎鐵杙於庭中。係熊以鐵索。所以防奔逸也。又求一器。飯以大匙。抣飯一塊。高擧丈餘。循庭而周。又一人擊錚念呪。熊乃起立張口。隨人環走。見口中無齒。蓋拔齒而馴養之也。環數巡。一躍呑飯。熊人從櫃中出列諸戱具。又盛飯一匙。擧之如初。熊以前兩足取大木環。自着其頭。起立循庭。又躍呑飯。熊人又擧飯如初。熊又取帽子。自着其頭。起立循庭。又躍呑。熊人又擧飯。熊又着戱套。如是者凡五六度。套各不同。而循庭之步。亦始緩終促。自有節次焉。最後熊乃筋斗四五次。仍卽仰臥。以四足輪舞大劍。劍光閃爍如電。人莫不稱奇。熊乃擲劍起坐。其人討價。牽熊而去。
===二十二日===
晴。留館。
食後。卓筍山秉愔與徐秋池。又來江鋪通刺。遂偕正使聯步而出。余像已完。人皆謂近似。正使亦令寫照。余與筍山筆談。將午。略備酒饌以待之。臨別。余要徐生明日來會。出綃本。徐以明有所幹辭之。故約以再明躬進。乃點頭而起。
===二十三日===
晴。留館。
食後。裁書送筍山。以謝連日枉顧之意。兼送扇五柄,空柱聯三對,空冊一卷。求其書畫。値其出。付其家人而還。
===二十四日===
晴。留館。
買綃幅。幷携草本。食後。與聖申並車。將向秋池所。歷訪卓少卿。少卿以公事赴圓明園。與筍山三叔侄。略敍筆談。轉訪秋池。托以繪事。而有一官人入來。此其主人刑部主事雷文輝也。秋池以與雷有同鄕之誼。故同住云。遂與雷筆談而歸。<small>{{Blue|詳筆談錄}}</small>
===二十五日===
晴。留館。
李宗溎送寄柱聯一對。其手筆也。
===二十六日===
晴。留館。
早食後。偕正副使出東便門外。見柳色欲新。春耕方闌。鄕國之思倍切黯然。行四十里。往觀盧溝橋。<small>{{Blue|別有盧溝橋記}}</small> 從外城廣安門入。暮還館所。○是日。使畫員崔恒往秋池所。歸言畫視草本尤勝。廿九日。始可訖工云。
'''盧溝橋記'''
橋於北京壯觀。與居一焉。蓋以橋也則殆無敵耳。水濁。故或稱渾河。黑故或稱蘆溝。取蘆灰之色黑也。其流遷徙無定。故或稱無定河。今淸改名永定河。或曰。其源出於塞外桑乾山。故名桑乾水。或曰盧溝。一名漯水。黃河伏流。自山西馬邑縣金龍池發源。流至保安燕尾河。與牂牁諸水合。過沿河口。通石港口。直抵盧溝。繞過都城外西南角。東入于通州河云。又孫承澤春明餘錄。以爲盧溝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庄及白河,渾河,霸水等水。是其派流也。後魏都督劉靖及子平鄕侯弘築戾陵堰。以防水激之患。後人思其功。謂之劉師堰云。古詩所謂去年戰桑乾原。今年戰桑乾北。又曰。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又曰。無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幷州是故鄕。又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蘇文定詩曰。北渡桑乾氷欲結。心畏穹廬三尺雪。南渡桑乾風始和。氷開易水應生波者。卽此也。漢,唐時。爲最邊絶塞。而今作繁華都會之地。中原行旅赴燕者皆道焉。財穀之所輦輸。駞馬往來。通晝夜隱隱隆隆。相續不絶。駕水作橋。橋以石竇凡十一。其高可掛帆出入。雖値潦漲。水不及橋。波勢兩高而中低。故人稱神橋。橋長一百四十間。廣可十間。左右夾以石欄。欄柱刻狻猊㺄象之屬。精巧殆逼眞。金景明年間始築云。橋兩頭各有御製碑。黃瓦閣之。一康煕。一乾隆。而一刻盧溝曉月四字。是爲八景之一。而每淸夜月明。遠色蒼然。爲尤奇云。過橋而有關廟。廟外設廊閣。稅官數人常坐其中。治文簿。記商賈車輛之數。以收稅銀云。河流悍急。時又流澌蔽河。濁浪翻起。俯見可畏。圍坐河隄。煖飮數盃。度橋行數百步。只見天低野曠。極目冥濛。坐念是卽走中原道也。而吾輩井底之觀止於此。殊爲之黯然。按一統志。易水距此。廑二百里。涿州不過二舍而近。遂還入一店房。喫午飯。葉盛華陽臺記曰。涿州多燕古蹟。西南有華陽臺。舊傳太子丹。與荊軻置酒華陽館。獻美人奇馬之處也。東南有督亢陂。其地饒沃。卽荊軻圖以獻秦者。舊有亭遺墟。高丈餘。周七十步。土人掘其處。多出古瓦金錢。雞鳴山西有上花園。鎭城有下花園。幷遼太后種花之所。遺墟尙存。頓長史銳詩曰。嶺雲沈日暝烟斜。見說窮邊亦有花。應是漢宮靑塚怨。不甘玉貌委龍沙。以此考之。燕之舊都或在涿州耶。薊州或稱燕都。此以召公始受封之地故也。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焚城闕。出阜成門。西奔。五月初一日。吳三桂入都。直從蘆溝橋。逐賊而西。連敗之。至固關班師。順治二年。流賊張獻忠據四川西充縣。逞殺無辜。三桂與肅王豪格討殺之。其養子孫可望奔滇中。餘黨尙鬧川中。三桂仍駐漢中。五年。大同鎭摠兵姜瓖與楡林,寧夏,甘肅三鎭同時叛。全秦震恐。秦督孟喬請師於三桂。三桂倍道來。破姜瓖於楡林。時孫可望旣入滇。勢復振。進攻川陜。三桂入屯川南。可望部下李定國。勇悍剛直。而目不知書。有金公趾者知其可動。乃取三國志。爲之誦說。斥可望以董卓,曺操。期定國以武侯。定國大感悟。時永曆在安隆。定國入安隆。奉永曆入雲南。可望進擊定國。定國迎擊大敗之。可望走降於湖南經略洪承疇。後入都。淸人封可望爲義王。可望具言雲南可取狀。三桂欲自以爲功。上疏請進兵雲南。遂敗定國於盤江。定國走廣東。聞三桂殺永曆。哀憤成疾死。始葬于廣東城東。後移于順天府蘆溝橋西十里胡家港。廣東初葬之地。至今寸草不生。人過之。必拜云。出於忘其名庭聞錄。胡家港。距此不遠。欲往觀。而恐日暮城閉。未果。橋東有一小城以護橋。門楣刻曰拱極城。毛奇齡集。橋爲南北咽喉。崇禎中。流賊窺畿南。當事者議築此城。設把總。隷兵鎭之。城祗二門。通南北往來。題門者。南曰永昌。北曰順治。實頌之。非有他也。後李賊僭號。改元永昌。本朝建號順治。門讖之先兆如此云云。城周不過六七里。亦有人居焉。穿城而還。別取路入外城廣安門。沿途所見。忙未悉記。
===二十七日===
晴。留館。
北京諸衙門。新歲開印。例在是日。將受回咨文。故正使以來月初七日發還之意領令。○以銀子二十兩及土物五種。送餽徐生梁。兼致訊語。以酬寫眞之勞。○濟州人尹興悅等十人。去年八月。漂到浙江省杭州。九人皆死。惟興悅在。今自該省津送北京。自禮部移付館所。使之住接。爲使行領還之地。○借見近日塘報。別無可觀。而惟御史馬光勳所奏請嚴禁弁兵吸食鴉片烟。以肅營伍一摺曰。鴉片烟。屢經降旨嚴禁。此風摠未靜息。因由積習相沿。實緣各省大吏未能實力査察。近來粤,閩等省兵丁吸食者尤多。將弁中吸食者亦復不少。相率效尤。恬不爲怪。筋力疲軟。管務廢弛。職此之由。卽如連州進兵孱弱誤事。尤爲可恨。國家設兵衛民。營伍皆成勁旅。無事則人懷敵愾。有事則士盡干城。操戎器。以戒不虞。方爲有備無患。以此。邊防巡哨有名無實。必至一省並無三兵之用。尙復成何事軆。閩,粤旣有此習。各省恐亦不免。着各直省督撫提鎭。通飭陸路水師各營弁。務須各正己率屬。毋敢仍蹈故習。經此次嚴禁之後。如將弁私食。卽將該弁揭參。如兵丁私食。卽將該兵丁治罪。並將該管將弁議處。方爲不負委任。若泄泄沓沓。故態復萌。一經科道參奏。或經餘兩之多。着革職拿問。交該督提。同丁胥人等。如行審訊。按律定擬。具奏所有。該革員原籍家產及寓所資財。並査封備抵。欽此云云。蓋鴉片烟者。出自西洋。其法殺純陽男子。以其膏血。栽培南草。作膏食之。或云以罌粟和藥煎成。能令人收攝精神。記起幼時事。而但筋骨弛廢。氣血耗減。不久卽死。故屢煩禁飭。而終不止熄云。又琦善所奏永定河南六工堵築漫口。並挑控引河酌定銀數一摺曰。永定河南六工漫口處。所經該督軆察形止。請於漫口東西兩頭。就灘面建立灞基越堵。計西首估築灞基八十九丈。東首估築灞基四十四丈。臨河一面。仍廂護埽。並添挑水灞逼溜注引河頭所有正灞上下邊埽護埽挑灞應正雜料物夫工曁採買秫稭加添連脚及漫口以下旱口四處。約需銀三萬七千餘兩。其引河自南六工迤下至南七工。估佻共長八千六百六十九丈。估計口寬十五六丈不等。底寬八九十丈至五六丈不等。深一丈二三尺至五六尺不等。約需銀五萬八千兩。通其估售銀九萬五千餘兩。着准其籌。款動撥解。且工此交該道。收存備用。仍遴委誠實之員。專司稽核。務須力加撙節。將來餘賸若干。着奏明留。爲善後工程之用。該督親往督辦。務使工堅。料實不准。稍有偸減虛糜工。該竣核實報銷。欽此云云。蓋中國之大患二。河居一焉。以其性善潰決而然也。無定河。視黃河不啻十一。而其患尙如此。黃河之害。不見可知也。雖然。一築之費。不愛十萬兩銀之多。築必完固。使民無蕩析之憂。苟非中國之富。何能容易辦此。
===二十八日===
晴。留館。
是日頒賞。因禮部知委。食後。偕正副使往至午門前領還 。<small>{{Blue|文}}</small>別有記
'''記午門頒賞'''
節使之行聖節,年貢,冬至,正朝。皆有方物。而亦必有例賞。曰四起賞。聞以是日頒下。食後。偕正副使由東安門入。至端門內。憩于禮部朝房。已而侍郞文慶至。引各國使臣。詣午門前。見已擺列數十座紅卓。各貯賞物於上。覆以紅帕。諸使以次序立于卓前。鴻臚官立于卓北。呼唱行三拜九叩頭禮。禮畢。提督頒示賞單。乃開帕。先以 國王賞物。授通官。通官轉授我通事。通事受而示之三使。然後以袱裹之。凡四起皆然。三使及諸任譯該馬頭各受之。頒畢。又隨唱行謝恩之禮。拜叩如初。遂取見賞單。則以紅紙書朝鮮恭進例貢應頒例賞淸單。別行書萬壽聖節貢賞。又別行書 國王表緞五疋,紡絲五疋,粧緞四疋,雲緞四疋,貂皮一百張,二等玲瓏鞍䩞全備,二等馬一匹。又別行書正副使二員大緞各一疋,帽緞各一疋,彭緞各一疋,紡絲各二疋,絹各二疋,銀各五十兩,三等漆鞍䩞各全備,三等馬各一匹。又別行書書狀官一員大緞一疋,彭緞一疋,紡絲一疋,絹一疋,銀五十兩。又別行書大通官三員大緞各一疋,紡絲各一疋,絹各一疋,銀各三十兩。又別行書押物官二十四員彭緞各一疋,紡絲各一疋,布各二疋,銀各二十兩。又別行書從人三十名 <small>{{Blue|正官三十員各從人一名}}</small> 銀各五兩。又一紙書冬至貢賞云云。如聖節賞單例。 國王表緞五疋,紡絲五疋,粧緞四疋,雲緞四疋,貂皮一百張。正副使大緞各一疋,帽緞各一疋,彭緞各一疋,紡絲各二疋,絹各二疋,銀各五十兩。書狀官大緞一疋,彭緞一疋,絹一疋,銀四十兩。大通官大緞各一疋,絹各一疋,銀各二十兩。押物官彭緞各一疋,布各二疋,銀各十五兩。從人銀各四兩。正朝賞。與聖節同。年貢賞。與冬至同。謝恩及奏請等事。非專价。則無禮物。只修文書。故亦無賞物。今行謝恩。亦爲順付。故無賞。<small>{{Blue|按稼記賫回物目。國王前聖節賞。綵緞五表裏,銀子二百五十兩,駿馬一匹,玲瓏鞍䩞全備。冬至賞。綵緞五表裏,銀子二百五十兩。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正副使聖節賞。各大緞三表裏,銀子五十兩,黃絹二疋,鞍具馬一匹。冬至賞。各大緞二表裏,銀子五十兩,黃絹五疋。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若宗班爲正使。則加賜大緞五表裏,貂皮十令,大緞團領方紬單衫袴各一襲。書狀官。聖節大緞二表裏,銀子五十兩,黃絹一疋。冬至。大緞一表裏,銀子四十兩,黃絹一疋。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大通官。聖節各大緞一表裏,銀子三十兩,黃絹一疋。冬至各大緞一表裏,銀子二十兩,黃絹一疋。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押物官。聖節各小緞一表,銀子二十兩,靑布四疋。冬至各小緞一表,銀子十五兩。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從人三十名。聖節各銀子五兩。冬至各銀子四兩。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云。而與今多有增減。增減源流。詳載於事大文書。}}</small> 又見琉球賞單。則國王錦八疋,蟒緞四疋,蟒襴緞四疋,羅緞八疋,紗十二疋,緞十八疋,紡絲十八疋,正副使二員。各羅緞八疋,緞八疋,紡絲七疋,絹五疋,布一疋。都通事一員 。<small>{{Blue|其所謂書狀。似是通事也。}}</small> 緞五疋,紡絲五疋,絹三疋。從人十七名。各絹三疋,布八疋。伴送官三員,土通事一名,留邊通事一名,留邊從人十五名。各彭緞袍一件。而無四起分賞之規。未知何故也。土司亦有賞單云。而未得見。
===二十九日===
晴。留館。
李擧人宗溎。與其兄宗潢來訪于館所。與之筆談。半日而罷。<small>{{Blue|詳筆談錄}}</small> ○夕間。送伻於筍山。覓來書畫。三柱聯,石帆,筍山鶴溪各書一對。五扇一冊。皆筍山畫也。
==二月==
===初一日===
春分。陰。留館。
是日。設下馬宴於禮部。例也。因本部知委。卯正。偕正副使率諸任譯。詣禮部。領宴而歸。<small>{{Blue|別有下馬宴記}}</small> ○午後。送伻於秋池所。覓來畫像草本及正本。
'''下馬宴記'''
往禮部。少坐月廊王會廳。見正堂已設皇帝虛位及宴卓矣。已而侍郞文慶至。以爲今日是朔朝也。當拜部門外廟堂。卽起而出。北俗雖曰尙鬼。身爲朝士。瀆謁叢祠。殊可駭也。少頃還來。引諸國使入階下幕次。向東序立。隨臚唱行拜叩禮。禮畢。皆升堂。見宴卓則每卓列四十八器。皆餠餌雜糖蔬果之屬。以大楪盛一首雞。一彘有加于其上。任譯亦如之而稍殺。侍郞主壁而坐我三使坐西向東。諸譯坐三使之後。琉球使坐東向西。旣定。行盃先駱茶。次以酒者再。凡三行。才畢。忽有無數光棍。突入攫挐。勢甚危迫。蓋從前宴畢撤卓。餉我國諸隷。諸隷之必相爭攫。卽其惡習也。彼人見而效之。今則我隷更不敢着手云。可謂爲法自弊也。遂皆還至階下。行謝恩拜叩禮如初。仍歸館所。有頃。自光祿寺備送上馬宴卓於館中。每卓列三十五器。而所謂饌品。似皆宿具已久。以備應文。故皆燥硬。塵穢滿棲。俗言不堪食者。正謂此也。三十正官之外。自前無賜卓之規。始自去年。各房軍官。亦得一卓。是別禮云。舊時。入都後數日。卽設上馬宴。發還前數日。設下馬宴。饌品皆豐潔可口。後漸廢弛。甚至一日之內。疊行兩宴。爲大國待賓之禮。可發一歎。
===初二日===
晴。留館。
食後。以二扇,三丸,五墨,三十簡。送于三明大師。以謝前日書帖之贈。其回。三明又以摺扇四把,香珠七串,貢墨四丁,書紙二匣,尾筆五支送之。○雷竹泉,卓筍山,徐秋池來坐江振甫鋪。入送銜紙。出見與之筆談。已而正副使亦出敍話。待以酒饌。副使亦以畫照。懇于秋池。向夕歸館中。
===初三日===
陰。午雨飄。留館。
朝前。有人來訴上房廚子等多賖買物件。而行期在邇。終無備償之意。幸蒙大人之恩。卽爲推給云云。以事係他房。不可干聽。往訴本房之意。諭而遣之。蓋下輩皆以赤手空拳。裹足入燕。留館月餘。亦不無浮費。需用或相推貸於同行。又多債負於彼人。率以遷延挨過爲上策。今焉行期此迫。賖賣者求償。留債者督報。至有捽曳詬辱。脫衣奪物之擧。末或不勝憤恨。過醉者有放聲而哭。爭訟者至入庭而卞。凡係館中事。例皆書狀主管之。身兼法司訟官之任。或善辭而開諭。或笞打而戢勵。左酬右應。不覺身困而神疲。聞此弊自昔伊然。彼人之與我人相關者。若有爭鬨之事。則突然入來。輒呼三大人而告訴之。其爲三大人者。不亦苦哉。下輩之貽弊惹鬧。誠爲寒心。而彼諺曰。東使留館之時。本國人皆應夜不掩戶。放心穩眠。蓋其意以爲下隷赴燕者。盡賊漢也。聞之。不覺絶倒。且入燕者。無論某人。雖一片火石。必欲携之歸橐。故自定還發之期。見一行大小諸人。殆無心界上安閒者。遑遑汲汲。按住不得。如恐有失。凡多少物件。皆以紙布結裹。裹畢分貯皮箱木櫃。椎釘以固之。聲震館中。亦可笑也。○食後。與聖申往見怡親王廟。轉往正陽門外。觀白馬關廟。余則先還。聖申轉往觀象臺。不得入見而歸云。<small>{{Blue|皆別有記}}</small>
'''怡親王廟記'''
廟在玉河館西數百步大路之北。觀其制㨾。一如古寺。或曰。怡親舊第。或曰。怡親死無後。奉其神位於寺中云。正殿安神位。書忠誠勤恪怡親賢王之位。他殿及月廊。率多空虛。前炕皆賈人住接。左一炕稍精楚。山東李擧人所寓。歲前還鄕。姑未來云。
'''白馬關廟記'''
遍於天下而一心尊奉者。關廟是已。雖窮邊荒徼數家村塢。必崇侈棟宇。賽會處潔。牧豎饁婦。擧皆奔走。自柵至皇城二千餘里之間。殆無處無之。而其在遼東及中後所者。最著靈異。其在皇城者則必稱白馬關廟。廟在正陽門右關內。而或以在地安門外者當之。非也。帝城景物略曰。關廟獨顯於京師正陽門者。以門下宸居。近左廟右社之間。朝廷歲一命祀。萬國朝者。退必謁。輻湊者至爲祗禱。每以五月十三日致祭。先十日。太常題遣本寺堂上官行禮。凡國有大災。祭告之。萬曆四十三年十月。命太監奉九旒冠,玉帶,龍袍,金牌書。勅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鎭天尊關聖帝君於正陽祠。建醮三日。頒知天下。然猶仍舊稱。史官焦竑曰。稱漢前將軍侯爵也。天啓四年。始稱帝。先是。成祖北征本雅失理。經闊灤海。至幹難河。擊破阿魯台軍。每見沙濛霧靄中有神前驅。巾袍刀仗。貌色髻影。果然關公。而但所跨馬非赤兔。乃白馬也。師還燕都。先傳車駕北發之日。一居民所畜白馬。晨出立庭中。不動不食。晡時。始定喘汗而食。如是幾日。及回蹕而止。事聞。勅崇祀祠。祠籤最靈。休咎不爽云云。廟之稱白馬者以此也。廟中有碑。焦竑撰。蕫其昌書。世稱二絶。我國南關廟壁上所揭者。卽描來萬曆勅封之書云。
'''願學堂記'''
願學堂義塾在於太淸門外西南里許。卽禮記所謂家有塾。而如我國書齋之類也。聞其制。凡設六齋。齋各有扁。每齋有師一人以敎之。隨弟子學業之勤慢。自某齋升某齋。如小學大學之序。而此係私學。非官學。故其爲師者。皆自本塾私邀弟子。本無定數。如有願學者。則皆不拒。此其名齋之義也。其中多有可語者云。故始擬過訪。忘之未果。
'''觀象臺記'''
還館所少焉。聖申踵至。言行至城東南隅欽天監前。望有高臺。問知爲觀象臺。求入不得。蓋登城旣係禁條。而此臺之築。因城而高可窺禁中。且其所有儀器。皆多是鎭國之重寶。其求見。固妄矣。曾聞監中有渾象簡儀。皆以靑銅鑄成。其一規之大。可五六把。四圍護以石欄。又有康煕時所製六儀。一天軆儀。二赤道儀衍。三黃道儀。四地平經儀。五地平緯儀。六紀限儀。制皆出於西洋。比郭守敬舊制。益精且巧。其後又以六儀之繁。更製一儀。以兼六用。而器物益繁。終不如六儀各用之簡便云。
===初四日===
晴。留館。
來時。趕車的劉老山來見。問其間住接。則以爲始不還家。在京賣貰云。而要得回還再貰。已知其爲人勤幹。故遂許之。○食後。徐秋池又來江振甫鋪通刺。故出見之。副使已先出。方令寫照。午間。卓筍山叔侄及雷竹泉聯至。相與筆談。竟日而罷。
===初五日===
晴。留館。
朝前。琉球人二名來見。自以爲行將告別。不勝悵觖云。蓋其人去年夏。漂到我國。今行領來。轉付禮部。明將隨其貢使發去。故委來致謝也。拜於炕下。無數起伏。似其禮然也。
===初六日===
晴。留館。
朝前。使任譯往禮部。受來回咨文。○各房皆以卜物。出付大車。使之趁期來納于柵內。○雷竹泉致書作別。兼寄別章及文房諸種。出酒脯以饋其伻。以土物數種。伴書以謝之。卓筍山有書話別。裁送答簡。○以明日先來便。將付家書。故預爲裁封。隔歲阻絶。便若相忘。及至把筆。心神忽覺黯然。不啻十倍於他日。
==回程錄○癸巳二月==
===初七日===
雪。申後晴。自玉河館發程。行四十里。至通州宿。
自曉亂雪滾下。其大如掌。一行皆早起束裝。朝飯卽發。正副使修狀啓。譯官金性翼,軍官朴有豐。定先來。曉先發。送付家書。正使先行。副使次之。余乘劉車繼之。見無數光棍。已突入各房。爭撤炕簟與壁紙。殊可駭。一行皆束裝登道。而私商輩尙多紛紜落後。還到柵內。多日留滯。每以此也。以不日卽發隨後來會之意。各別嚴飭。遂出崇文門,東便門。沿濠而東。是自通州入都之徑路也。往往有村落市店。車馬亦絡續不絶。申後雪始止。渡八里橋。<small>{{Blue|別有八里橋記}}</small> 入通州城內。<small>{{Blue|別有通州記}}</small> 日猶未暮。與副使出江邊觀舟楫。還宿所館。
'''八里橋記'''
橋在通州城西八里。故名。一稱永通橋。長四十餘步。廣可方五軌。左右設石欄。欄頭皆坐狻猊。刻鏤之巧。如圖章細紐。傍有一碑。正統十二年建。祭酒李時勉撰記。橋下通舟楫。漕船由此直達于皇城云。
'''通州記'''
通州。秦時屬漁陽郡。漢時置潞州。隋,唐時廢入涿縣。旋爲潞縣。五代及遼因之。金時陞爲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而大明因之。城周二十里。殷富瑰麗勝於盛京,山海關。跨大街。建兩簷高樓。亦有一白塔。高聳雲霄。已自城外入望。繞城之水曰白河。一名潞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者也。源出塞外。徑密雲南至牛欄山。與潮河合。至通州入直沽。抱城而流。濱河有三所倉厫。制如城樓。上設疏窓。以洩積氣。墻壁垂穿傍穴。以疏濕氣。引水環倉。以備火患。大小舸艦泊于河岸。未及解纜者無數。上下十餘里。檣竿如簇。蓋天下船運之物。皆湊集於此。燕巖所謂不見白河之舟楫。不識帝都之壯者。卽此也。城外人家。亦皆臨水。茶房酒樓。暎帶如畫。城內花鋪。多畜佳菊。其白者曰通州白。紅者曰通州紅。其餘黃黑諸色。亦皆倣此。又聞雄黃之產於此者品好云。明謝肇淛曰。燕都稱百二山河天府之國。但有不便者。漕粟仰給東南耳。運河自江而淮。自淮而黃。自黃而汶。自汶而衛。盈盈衣帶。不絶如綫。河流一涸。則西北之腹。盡枵然矣。元時亦輸粟以供上都。其後兼之海運。然當羣雄干命時。烽烟四起。運道便絶。惟有束手就困。此京師之第一當慮者云。
===初八日===
晴。自通州發行。行二十里。至燕郊堡中火。又行三十里。至棗林庄宿。是日。通行五十里。
曉發。至燕郊堡中火。卽來時宿所也。又行至棗林庄宿。夜。與副使約以明日迂行。歷見盤山。
===初九日===
晴。自棗林發行。行四十五里。至邦均店中火。又迂行二十里。至盤山。又行三十里。到薊州宿。是日。通行九十五里。
曉聞上房有喧譁聲。問其故。則乾糧馬頭多逋彼人債。暗自發還。故其債主追及於此。入訴正使。正使棍治該馬頭云。促飯發行。至邦均店中火。正使直向薊州。余與副使及行中五六人。自此迤行。取田間小路。至盤山下。下車乘馬而上。至中盤少林寺少憩。自廚房備進薏苡。喫訖。還下山。向薊州。<small>{{Blue|別有盤山薊州記}}</small> 正使到已久矣。○日來。天氣漸益暄姸。游絲纈眼。細柳垂條。遠道歸心。一倍如矢。節物之感人。類如是也。所過村落。耕作方張。而往往有老者。出觀我行。蓋去時絶不見老者出門當道及負戴往來者。蓋天寒深居。至春始出。而足可見養老之善俗也。
'''盤山記'''
盤山一名盤龍山。薊州西北三十里。有上中下三盤。或云韓文公送李愿歸盤谷者。卽此也。未知是否。蓋山在太行東北數百里外。則其所謂太行之陽者。已誤矣。其餘鋪張處。皆未免過實。據地志。山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石龍潭。下有潮井鉢泉之勝。士商要覽曰。呂純陽嘗飛劍。斬黃龍禪師於此。仙劍尙在於上盤。有亭罩之云。自邦均北行二十里至下盤。有行宮在其東。或云。乾隆有妹早寡。爲修鍊曾居此。或云。皇親中凡寡居之女。必皆住此。或云。皇帝先陵在於北麓。每謁陵時駐蹕之所。未知孰是。繞宮而墻。隨山勢高低而廣築。築之以石。二簷三簷之許多亭榭。羅絡隱見於墻內諸峯松石之間。門閉不許人闌入。循墻後漸進。巖壁益蒼潤。路皆盤陀。白石層疊如階級。乾隆時。開鑿爲輦道云。滿山松杉。間以桃杏雜木。蓋林木之茂。泉石之勝。卽遼瀋以後刱見也。心目頓覺開爽。行至墻後門。從隙窺視。有數間彩亭。制極瀟灑。亭北白石平廣。石面有瀑。溜下如張素練。下滙爲潭。深碧涵泓。傍刻百尺雪三字。又行望見墻內有石如臺。可坐數十人。刻貞觀遺跡四字。世傳唐太宗東征時駐蹕處也。其北又有巖。頗蒼古。刻蘿巖二字。其外仙巖等諸刻。並未記。又行數里。磴路益峻險。乃下馬而徒。及至中盤。路傍巖石有刻詩曰。中盤向北爲少林。展轉之間卽殊觀。鎖徑薜蘿闢巖扉。拂帽松柏謖濤棧。梵宮數曲嵩之陽。憶我庚子曾泮渙。爾來三十有餘年。瞥眼何殊今昨換。壁詩丁未重一看。繾念民間曾浩歎。未申之秋幸屢收。玆來遙慶豫民宴。曰憂曰慰紛吾衷。調御堂堂坐而案。其下書己酉季春御筆。押乾隆圖章。又刻詩甚多。忙未盡記。又行數百步。入少林寺。寺在山之正中。背山俯野。房屋靜寂。頗有蕭灑之趣。而但多頹落。居僧不過十餘人。袁仲郞盤山記。稱有八景。曰紫蓋峯,騰雲峯,仙石嶺,狼甲石,投閑橋,帳房石,菱角石,紅龍池也。寺後多怪石。紆回爲逕。逕盡有石臺甚廣。建彩閣十餘間。眼界極敞。俯瞰行宮。位置歷歷。南通薊野。烟樹無邊。隔溪東岡有一白塔。八面十三層。層各懸磬。隨風發響。如奏笙簧。塔下有池。刻紅龍池三字。北望山頂。又有五六小塔。萬松寺,雲照寺,石劍寺諸勝皆在其下云。而山路益艱。日又向晩。躋攀未窮上盤而還。可歎。世傳此山雲照寺定光佛舍利塔與通州獨樂寺觀音閣,通州孤山破塔皆有佛塔。每年除夕。諸佛燈互相往來。漏盡後各返原處。好事者多裹糧候之云。
'''薊州記'''
禮記曰。武王克商。封黃帝之後於薊。史記曰。武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註以爲今之薊州。史記正義曰。召公始封。在北平無終縣。以有燕山。故以燕爲國名。後漸强盛。乃幷薊。徙居之。地理通釋曰。黃帝之後。封于薊者已絶。成王更封召公于薊爲燕。史記索隱曰。召公始食于召。後封北燕。幽州薊縣是也。詩補傳曰。薊改爲燕。猶唐之爲晉荊之爲楚。尙書正義曰。左傳富辰言文王之子一十六國。無名奭者。則召公非文王之子。古史考。召公奭。周之支族。以封于薊。地理考曰。秦,漢時爲漁陽郡。魏,晉時屬幽州。隋時徙玄州於此。後復置漁陽郡。唐置薊州。取古薊門關爲名。天寶初。改漁陽郡。元初。復爲薊。遼置尙武軍。宋改廣州軍。金時。屬中都路。元時。復爲薊州。大明因之。城周二十里。其南門爲三重。第三門爲譙樓。高埒瀋陽。民物甚殷富。卽京東巨鎭也。城內十字街有樓。兩傍一書古漁陽。一書京東鎖鑰。其西邊有三座牌樓。石礎皆高壯。刻鏤甚奇巧。有非他處之可方也。滿城居人皆隷軍籍。見其往來街上者。皆豪勒可怕。漁陽突騎。自古無敵於天下。故彭寵,祿山之反皆在此也。城北數里有府君山。一名空同山。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卽此處也。其西有魚山。李長吉魚山祠迎送神歌。亦此處也。又有五山。曰五龍山。山上有娘娘廟。又有玉皇廟云。此處飮食。最稱可口。而紅柹,葡萄,山査,梨尤絶佳。昔有一譯官初行者至此。盛買酒饌。以餽一行。其後遂成故事。謂之初行禮。
===初十日===
晴。自薊州發行。行三十里。至鱉山店中火。又行五十里。至玉田縣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日出後發行。由城西門入。歷見獨樂寺。<small>{{Blue|別有獨樂寺記}}</small> 出南門。過漁陽橋,翠屛山。<small>{{Blue|別有漁陽橋記,翠屛山記。}}</small> 至鱉山店中火。又行至玉田縣東門外宿。是日。天氣淸朗。於道上望見薊門烟樹。迷離倏翕。變態千萬。尤覺絶奇。○夜有一人持古蕫器玩及古書畫求售。其中東坡,松雪眞帖極可觀。自言是家藏舊物。而爲救荒將賣云。
'''獨樂寺記'''
寺在薊城西門內。一名臥佛寺。以有臥佛。故名。虹門二層內有正殿三簷。上牓曰觀音之閣。其下書太白二字。世傳李靑蓮筆也。下牓曰慈悲大士殿。殿內有立佛。卽觀音變相也。或云。佛長六十尺。全身作被錦狀。設色精巧。垂左手執甁。擧右手當胷。持數珠。活動如生。殿西複壁中設板梯。向北上數十級。又轉而南。上數十級。始抵上樓。樓空其中。環設欄檻。佛身竦出其上。肩與檻齊。而頂拄屋樑。頭上四圍。附有十二小佛。眉目悉如大佛。觀者在下仰視。未覺其絶長。及至此循檻環轉。始盡其狀。自肩以上猶有二丈許。其通身之長可推也。世傳佛立處。古有大槐樹。其大十圍。僧徒卽其樹而刻爲此像云。樓之南北皆設窓。窓外有欄。欄甚危絶。人不敢着足。拓窓視之。一城表裏。如觀掌紋。寺南數百步有一塔。正與樓對峙。其高數十丈。左右月廊皆十王殿也。後有四角亭。亭後又有一殿。殿後無數炕屋皆諸僧所住也。四角亭前稍西有別殿。有佛一軀。長丈餘。側臥榻上。如人醉睡。自胷以下。覆以錦衾。頭邊半欹金粟冠。制如我國隱頂巾。是謂李靑蓮像也。佛榻後有一老婦像。憂愁滿面。是靑蓮之妻母。恨其女壻之不勤讀書。日事沈醉云。其不經殊可笑。其傍一屋住一大師。左右壁多付古人書畫。間有董玄宰眞蹟。法殿階上有二碑。左碑建於萬曆四十年。記略曰。寺不知刱自何代。而曾於統和年間重修。則去今六七百年。又曰。閣中大士像。因大樹刻成。甚可異也云云。右碑建於康煕乙巳。尙書王弘撰記。略曰。余於辛巳。守此城。今又過此。風景不殊。而人民非古。廟猶存。而城郭圮云。蓋明人仕淸者。而其辭悲惋。然語涉忌諱。而不憚顯刻者。未可知也。寺僧賣眼藥。輒有靈效。商譯輩爭買之。
'''漁陽橋記'''
出薊城南門。東行五里。有漁陽橋。路旁山上有一古廟。廟中有像。人謂安祿山像。薊城西五里。有五里橋。一名廣濟橋。其上亦有廟。安金像女子。戴花冠。而面貌端麗。古稱碧霞娘娘之廟。而今或謂楊貴妃像云。蓋後之好事者。假引爲名。眩人眼目者。好發一笑。
'''翠屛山記'''
自漁陽橋又行五里。至小橋。傍有翠屛山。不甚高大。水滸傳所謂楊雄殺潘巧雲處也。山下有兩石人。謂是楊雄,石秀之像。而刻法甚朴。只像面目。今多刓弊云。山脚陂陀。路在其上者數里。舊聞此有松林。而今無之。
===十一日===
午前風。自玉田發行。行四十里。至沙流河中火。又行四十里。至豐潤縣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日出後發行。行十餘里。至沙子河。過一村閭。下隷輩以大道泥滑。踏行路傍新耕之畒。忽有一老婦持杖出來。滿帶怒氣。忙步欲擊。而足彎不能及。下隷輩回首嘲笑。雖未知何語。而似認其爲侮辱。益憤怒。搖頭抵掌。誶誶亂罵。擧措甚駭。故意謂其備極醜辱。問於馬頭。則不過爲無良心等句話云。其格於語法。不能盡意詬辱以洩滿肚之憤。極可笑。亦可悶也。至沙流河中火。又行至豐潤縣南城外宿。○夜。與副使往見正使而歸。聖申方與一人筆談。其人姓名。趙成勳。中秀才試。名列膠庠。祖家本縣云云。問本縣大姓幾家。答王,陳,谷,鄭,趙,魯,問谷是明史本末纂修的應泰之孫否。答是。問其子孫今有通朝籍者。答其曾孫善和中辛未科。現任刑部郞中。問此外五家亦有從官者否。答皆有。因問貴國趙北海鍾永,申方伯在植安否。似其赴燕時與之相識也。答云云。其人卽起謝退。
===十二日===
晴。自豐潤發行。行五十里。至榛子店中火。又行五十里。至沙河驛宿。是日。通行一百里。
平明發行。至榛子店中火。又行至沙河驛宿。○夜。副使來見。○鄭梅墅光裕爲別聖申。自數日前來待于此。半夜。筆談而罷。<small>{{Blue|詳筆談}}</small>
===十三日===
晴。自沙河驛發行。行二十里。至野雞坨中火。又行四十里。至永平府宿。是日。通行六十里。
日出後發行。至野雞坨中火。過此以後三十餘里之間。無容接一行之大店。故午炊於此。今日卽墟日也。夾路市肆。物貨頗盛。而賣買紙錢者多。可知淸明之不遠。向晩。風勢漸大。塵沙漲天。咫尺不辨。路上行人。皆爲之幻形。雖同行者。驟看莫識。相顧相笑。還作長途消遣之資。行渡鴨子河。又渡灣河。兩河之水深皆數丈。氷釋後皆設木橋。橋廣各不下七八間。日未暮。抵宿永平府。有人持王漁洋全集共六十卷。願賣之。問其價。討銀七十兩云。又有童子三人來見。儀狀端正。故書問爾家何在。答在本府。問姓。答李。問父母存亡。答具慶。問兄弟幾人。答八。問年紀。答十三。問所讀。答論語。其兩兒皆其弟。而一讀周禮。一讀左傳云。
===十四日===
晴。自永平府發行。行三十五里。至雙望堡中火。又行四十里。至撫寧縣宿。是日。通行七十五里。
日出後發行。路中時見人擔紅盒而去者。問之則寒食祭墓者云。至雙望堡中火。是日。卽墟日也。市上物貨。如昨日所見。又行至撫寧縣東門外宿。○夜。有一人持朱子親筆一大軸。願賣之。軸廣可五丈。長可三尺。字大如楪。索銀一千兩云。○往見正使而歸。副使來見。
===十五日===
朝陰午雨。自撫寧縣發行。行四十里。至深河驛中火。又行五十里。至紅花店宿。是日。通行九十里。
日未出發行。至楡關。是日卽墟日。而日尙未午。路上騎驢乘車者多。聞皆趂市。又行至深河驛中火。自午後。雨霏微不絶。冒雨行。抵宿紅花店。欲觀角山寺。則路必由此。下山直抵關內。與一行同出云。欲與聖申曉作角山之行。雨勢向夜大注。聞山路崎嶇苔滑。尤難接足。欲留一日。則許多人馬。爲弊甚鉅。此不可不念。多費商量。至曉。未免罷計。意想殊覺不快。嘗見稼記。到紅花店之日。直上角山。自山海關西羅城外。循城而北。初行人家中。俄而無路。散行丘墓田隴間。約數百步。得樵逕。自城至北至此。約八九里。過此路峻急。然不下馬。又行數百步。有一紅門。扁曰扶桑觀日。過此路。皆布石爲級如階砌。又行三里。有一間屋當路。此於山爲三分之一。俯視關內外。意想杳然。又上二三里。有六面亭。此游人止歇處也。扁曰玩芳亭。此於山爲三分之二。而望寺猶縹緲。又數百步至寺。蓋路多峻急。非健騾。不能上。寺正殿不甚大。正門左右廊屋不過四五。庭有四碑。東兩碑。弘治萬曆所立。西兩碑。康煕所立也。步向絶頂。從巖間而上至頂上。平周可坐數十百人。俯視關城。閭井綺錯。東南海水接天。登,萊地方亦可見。而但眼力有限耳。西南羣山。近海靑出。似是昌黎縣近處諸山也。月沙記曰。從堞上北望山缺處。黃沙白草。渺渺接大漠。而今見山勢非不高峻。而山後又有山隔大漠。不知爲幾重。恐月沙未曾上此而記之爾。來此擬看日落。而亦爲遠山所遮。不得看。但北望長城。隨山曲折。粉堞隱現疊嶂間。自是偉觀。令人意思豪壯。却恨獨來。無與論勝耳。自絶頂東去十餘步。卽長城也。城高不過丈餘。以雜石築之。一如我國城。惟女墻以甎爲之。其絶險處則往往不築城。城外山麓高處皆置烟臺。深谷暗壑無所不矚。使賊兵不得潛身。其設置可謂壯且密矣。寺後有一碑在蓁蕪間。前面字皆磨滅。不可見。陰則皆古人題詠。似皆明人作也。遂留宿於寺中。翌朝發行。追及一行於關內云云。
===十六日===
淸明。晴寒。自紅花店發行。行十八里。至八里堡中火。又行二十七里。至中前所宿。是日。通行三十五里
至曉。雨始止。先送任譯於關內以報門。稍晩發行。風威漸冷。無異冬日。由山海關西羅城門入。歷四牌樓。至第一關內。入關廟少憩。待關將來。始出關。考見路傍古碑先來所書。則初十日申時過去云。至八里堡中火。迎送官以秀魚三尾。分饋各房。出付廚房。以備午饌。且自廚房。炙進靑魚。味皆可口如東產。玄得柔以昨冬入去時先發。不得見望海亭。今曉獨往。故使上判事馬頭。傳致此意於關將。使之留待其來。同爲出關矣。今始追及於午站。又行至中前所宿。日尙未暮。聞城南有人方習跑馬步。往觀之。人共十餘。皆豪健。乘駿駒。舞鎗發矢。騰躍如飛。眞勁騎也。遂轉入城內。周覽而還。
===十七日===
晴。自中前所發行。行四十里。至亮水河中火。又行四十里。至中後所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平明發行。至亮水河中火。追聞上房一行發行。未數百步。店漢追訴於正使曰。渠家時牌本價五十兩銀。而見失於本房所屬所處之炕。願覓還云云。俄而店漢之父來。言覓得於衾裏云。而拉其子以還。其子於路。反咎其父。諸議以厥漢必故藏此物。惹起鬧端。冀倖其賠償。而計不諧云。苟有是也。情狀吁亦巧惡矣。又行至中後所宿。
===十八日===
晴。自中後所發行。行四十八里。至中右所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寧遠衛宿。是日。通行七十八里。夜。往見副使。
===十九日===
晴。午後大風。自寧遠衛發行。行三十里。至連山驛中火。又行三十里。至朱家店宿。是日。通行六十里。
日出後發行。迤行五里。歷觀溫井。<small>{{Blue|別有溫井記}}</small> 又行數里。始與大路合。至連山驛中火。又行。大風漸起。塵沙漲起。殆不可開眼。又行至朱家店宿。○夜。副使來見。
'''溫井記'''
出寧遠衛南門。從東南微逕。行五里許。望見煖霧靄靄。彌滿谷中。溫井在古寺之後。繞井甃石爲檻。據檻俯視。井深可四五丈。泉竅滃滃。水自湧出。熱氣炎炎上騰。其熱如湯。不可手探。西檻下穿一孔。以疏下流。流如小澗。往往甃石爲踞坐洗濯之所。流入于寺之後墻。又流出寺外。有墻繞之。卽皇帝所浴。而行宮在其傍。蓋井水極熱。故卽其下流而方可洗浴云。明武宗嘗幸溫泉。命宮妃王氏爲詩。手自書之。刻于石曰。塞外風霜凍異常。水池何事煖如湯。溶溶一脉流今古。不爲人間洗冷腸。更考此是遵化縣溫泉行宮所題。非此地也。聞此距口外不遠。蒙古人亦多來浴云。一行諸人。或洗手或浴身。徐徐沈水。不可輒近。覽畢。入僧舍少憩而發行。里許渡一溪水。水亦稍溫。我人之有奇疾者。浴必見效。而尤效於瘡瘇云。
===二十日===
朝陰。午前大風。午後雨。自朱家店發行。行三十八里。至松山堡中火。又行四十四里。至大凌河宿。是日。通行八十二里。
日出後發行。大風喧嚷。可知凌河之漸近。艱到松山堡中火。行中或傳本國別使入來之說。不勝疑慮。採訪言根。則有彼人過去者傳之云。雖係途聽。而終不可釋然也。午後風止而雨。馳至大凌河宿。○夜。小通事張宗周來告曰。今日朝前。有過去人傳言。得聞柵奇於過撥。則以爲朝鮮別使一行。今月初九日渡江。初十日入柵云云。而去排日計站。則今日當宿白旗堡。廿二日。當相遇於廣寧站云。乃與正副使爛商。而終不能揣得。遂送人微探於迎送官。則答以此非撥所。末由探知。明到石山撥。所當探示云云。且言中國撥騎。日行五百里。若眞有別行。則北京已知之云云。
===二十一日===
朝晴。午間大風極寒。自大凌河發行。行三十里。至石山站中火。又行四十里。至閭陽驛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至河邊。河氷已解。春水方生。橋纔撤而船未行。不可直渡。迂行十餘里。循隄而下。亦一津渡也。迎送官先已來到。自錦州衛出送護渡軍校十餘人。備船二隻以待之。船皆全木刳成。而一船可容車五六兩。河廣殆五六十步。兩岸皆沮洳。不可着足。以木板鋪其上以泊船。一行車馬與往來行人甚多。循次以渡。雖無紛踏之患。而自不免遲滯移時。員譯屢行者以爲今年則賴春候甚調。得此穩涉云。待一行畢渡。又行至石山站。是日風寒。殆此行初見。送任譯。又探別使消息於迎送官。少選。謄來撥奇。有曰。鳳凰城驛爲飛傳知委事。今有朝鮮國差派員役進京謝恩使去。弊驛探得。本月初九日過江。初十日進邊門。日期邊站。行走未定。祈沿馹諸位老爺見字。如有搭界處所。急行達知可也。爲此飛傳。其下書二月十二日發。又其下細書鳳城站裏的云云。乃與正副使輪覽。雖未知所謝者何恩。而旣是謝恩使。則料非別般事端。還可幸也。乃使首譯作書。馳送上判事馬頭。同夜往探。因覓各房家書而還。中火後。又行至閭陽驛宿。○夜。往見正使。
===二十二日===
午前陰冷。午後大風雪。申後晴。自閭陽驛發行。行五十里。至北鎭廟中火。又行十五里。至廣寧店宿。是日。通行六十五里。
自數日前。已與正副使約。欲窮桃花洞之勝。副使以齒痛。直向前站。乃與正使及行中四五人。平明發行。至常興店。迤從店北小路。又行十餘里。路分兩歧。一走北鎭廟。一走桃花洞。北鎭,桃花間。不過五里。先桃花後北鎭。仍向廣寧。此爲直路。而聞桃花洞中無人家可設廚房云。故從畦塍微逕。直抵北鎭廟中火。<small>{{Blue|別有北鎭廟記}}</small> 風雪大作。不可前進。遂破桃花之計。直取廣寧路。從北門入。歷見寧遠伯牌樓。<small>{{Blue|別有寧遠伯牌樓記}}</small> 聞東嶽廟在東門外數里。壯麗埒於北鎭廟。而阻雪不得往見。逕取路直出西門。行十里許。雪始止。上判事馬頭持各處書封。來納于馬前曰。別使云云。非別使。乃賫咨官。以英吉利漂船善處。有褒賞之典。待冬使謝恩之意。別送咨官。今夕。當與同站於廣寧店云。聞此始釋慮。而但諸人各得家書。不敢卽坼。唐詩所謂近鄕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者。眞善形也。覽書。知家國俱安。其喜可掬。且未到會嶺而得此。尤是分外也。又行至廣寧店宿。咨譯卞光韻來見。<small>{{Blue|別有桃花洞記,廣寧城記。}}</small> ○夜。雨雪交下。
'''北鎭廟記'''
醫巫閭山。虞封十二山之時。爲幽州之鎭。夏,商,周,秦皆因之。唐開元時。封醫山神爲廣寧公。遼,金時。始加王號。元大德中。封貞德廣寧王。明洪武初。只稱北鎭醫巫閭山神。歲時降香祝。有天子姓諱。國有大典。遣官告祭。今淸肇基東北。故崇奉之典尤有加焉。或云。雍正皇帝爲諸王時。奉勅降香。旣祭之夕。宿齋廬。夢神人予一大珠。珠化爲日。歸登大位。遂大修廟宇。爲其願堂。以報神賜云。廟在山下。後擁羣峯。右環滄海。前左皆大野。廣寧城在膝下。蓋其地形。卽一陂陁之圓阜。高不過數丈。而俯仰天地。無所涯畔。日月升沈。風雲變幻。皆在其中。東面而視。尺吳寸齊。皆在指端。而但恨目力有窮耳。廟貌壯麗。與朝陽門外東嶽廟相伯仲。門前有一座大牌樓。純石架起。棟椽甍桷。不資一木。高可五丈餘。結構之工。刻鏤之巧。殆非人力所及。牌樓兩旁對立石獅。高可丈半。門左右築月臺。高丈餘。砌高亦等此。而墻在其上。塗以丹雘。入外門。又入一門。其砌高與外砌同。而但無月臺。兩門之間對設二簷高樓。左懸鼓。右懸鍾。左樓之左有一禪堂。安五佛像。庭有兩碑。一曰萬壽禪林。一曰萬古流芳。兩樓之間又有三門。門內有五碑。皆御製也。覆以彩閣。其碑。康煕撰幷書。其一。雍正撰幷書。其二。一乾隆。一嘉慶。皆記廟事實也。其後爲層階。階高數丈。繚以石欄。欄左右有碑無數。皆明淸間重修告由祀典祈福及御製詩。而其最久者。宋延祐碑也。冒雪走看。不能盡記。其一碑。乾隆戊戌御製醫巫閭山四詠。曰。廟西峙立翠雲屛。凝眄誰能擬色形。一石丈餘大方廣。補天兩字出何經。<small>{{Blue|右翠雲屛}}</small> 聞道深山足隱淪。與居木石桂松隣。誰知潛志樂飢者。原是㩳身逐鹿人。<small>{{Blue|右道隱谷}}</small> 列峰垂落水如簾。隔斷塵氛靜且恬。多有朝鮮人泐句。箕疇文化至今漸。<small>{{Blue|右聖水盆}}</small> 山堂此日已爲亭。眼底平陵碧海渟。應是遼王貯書處。至今秀色蓄眸靑。<small>{{Blue|右廣觀亭}}</small> 又癸卯御製詩曰。石崖蟠纚落垂紳。泐句多看海東人。詩字不殊言語異。同文可識正同倫。其後殿凡四重。第一殿排列幢幡儀仗。第二殿扁曰資始神區。安北鎭醫巫閭神像。具王者服。左右配以玄冥帝君,海嶽大神等諸像。皆冕衮佩玉。威儀極嚴恪。第三殿安關帝像。第四殿扁曰資始靈區。安北鎭神父母像。父珠冕玉笏。母鳳冠珠帶。儀飾甚盛。殿皆三楹。覆以靑琉璃瓦。自門至殿。築石爲路。殿左右及前階三面。皆有升降之級。階上對設大石爐。高各丈餘。又有大鼎。高六尺餘。雕刻千神萬怪。前置漆缸。可容十斛。爲四炷。晝夜長爇。庭東西有古月廊阯。而屋存者不過數楹。殿後又有一帶高墻。其外瓦礫滿地皆廢阯。而餘屋之見存者。亦不可勝窮。蓋自外門。至第四殿。可一弓有半。皆雕墻層階。石欄瑩膩。刻以蛟螭。圍繞廊廡。階墄達于前殿。自前殿連延曲折。至于後殿。望之皓然。一塵不動。後殿西角門外有蒼壁。高可數丈。刻補天石。明巡撫張學顏筆。又其旁一門許。刻翠雲屛。石面刻御製詩各一篇,苗君稷,陳易詩各一篇。其下一穴洞開。世傳有腰痛者。俛出其中。則有效云。古所稱呂公石,會仙亭。覓之不見。惟有覽秀亭。登其上。醫山扶輿鬱積之勢。一擧目而盡得之。覽畢。還坐僧炕。主僧春水大師。適出他未逢。諸僧要寫柱聯。故書三對。副之。
'''桃花洞記'''
嘗聞桃花洞在北鎭廟西五里許。滿谷盡是桃樹。故名ㅁ自洞口沿溪而上。路皆鋪石爲級。勢頗峻急。堇可騎馬。溪北有數級石砌。其上有浮屠。踐石磴數里。至觀音窟下。仰見絶壁橫張。高廣各十餘丈。石色皓然如張素幕。上有小城。虹門呀然。有大觀音菴。今廢。傍有大广。可容數百人。其中題名皆東人也。絶壁下有甘露菴。亦廢。以兩鐵鍾懸于柳枝。其一。萬曆所造也。古以竹筧引泉。菴之得名以此。出西邊虹門。門外桃李交柯。堇通人行。循壁至觀音洞。入洞數十步。有大石立路右。鑿爲龕。刻觀音像。過此十數步。又有一大石。刻游目天表四大字。又行數十步。路有兩歧一。迤南而轉山腰。其盡處爲平臺有塔。此爲甘露菴白虎也。又折而北上。路峻且狹。有兩石仆路側。一周祚所記。一龔用卿吳希孟遊記。過此數十步。巖壁十餘丈。對峙如門。刻北鎭名山等字。到此路益峻。便成一嶺。踰而漸入內。却平曠。方可數十畒。遍栽桃樹。別一世界也。中有一井甃石。上有大松。月沙記所謂得一壁。刻北鎭巫嶽。其下有水。承之爲井。廚人炊飯。餉我于松陰者。似指此也。自井東行數十步。有大巖陡立空中。高數十丈。南面刻閭山第一石。東面刻壁立萬仞。巖上有觀音閣。循石砌四十餘級。登其上。有小虹門。扁曰白雲關。佛殿皆崩塌。有萬曆時文林郞李蕡所撰碑。其文曰。遊斯閣者。必神淸步健。聳壑昂霄。有遊仙之志。方能登臨。其體厚形痿。心懷愞縮之人。鮮不中止云。其後累石爲梯。回轉而上者。凡八折。折多者二十餘級。小者七八級。歷兩折小平。有屋阯。月沙記所謂閣上有樓檻出壁外者。似指此處也。級盡而始至觀音閣。其地高。視白雲關猶加數十仞。大觀音,甘露菴皆斂入脚底。西南群峰。環擁如兒孫。東面野色漭蒼。渤海可掬。自此還下白雲關。又北行百餘步。有淸安寺。桃樹夾路。涉兩石梯。共四十級。入小虹門。至佛殿。殿小而絶塵。從其東。又出一門。登兩折石梯。有毘盧殿。坐此。正對觀音閣後面。石勢益危峻。望見西南峰上。有娘娘廟。其下稍南。有三官廟。皆頹落。娘娘廟西兩峰之間。有十數丈瀑布。又東踰一岡。過一小澗數十步。路左有甎築虹門。刻棲霞洞。洞中北壁。刻桃源洞。又東行數十步。有潛谷精舍。只存遺阯。是皇明處士賀欽所居也。又沿山東行五六里。有小觀音菴。月沙記所謂駐馬不忍失者。此也。由桃花洞。往北鎭廟者。觀止於此。而距北鎭不過數里也。蓋此山有東西兩臂。向前環抱爲谷口。兩臂之間又有四麓。合兩臂爲六重。故或稱六重山。而桃花洞。特其一重也。東臂盡處爲大觀音菴。西臂盡處爲關廟關。廟與大觀音。正相對峙。其間不過十數里。而橫築一城。中開虹門。使一谷之水。皆從此而下。淸安寺正當其中。其餘玉泉寺,琉璃寺,滴水寺,雙鳳寺,靈山寺,雙泉寺,望海寺皆在此山。而望海寺在於最高處。登此。不但見海水。蒙古地方。亦可俯臨。俗傳山下有高麗王所藏書。又有一屋。渾是銅。內有石槨。藏高麗人頭骨。廣寧城外十里。有高麗王墓。墓碑今仆在土裏云。是可信也。桃花洞諸勝。旣如此。而阻於風雪。未得一覽。殊可恨也。
'''廣寧城記'''
自北鎭廟東南行五里許。至廣寧城。廣寧是錦州屬縣。古遼西地也。漢曰望平紫縣。唐曰巫閭都護府。渤海曰顯德府。遼曰顯州奉先府。城制如北京。有外郭。其周幾埒瀋陽。蓋關外諸城。在在頹缺。而惟此城獨完。以閭山至此爲過峽。與蒙古地界相接。爲要衝之地。故修築以防禦之也。內城南面有二門。餘三面皆一門。外城東西南各有一門。城中街路極廣。大小巷口皆對立石柱石。高五六尺。雖在僻巷皆然。卽古里門之柱。此則他處所無。其設置之整密猶可見。天啓三年壬戌。王化貞以撫臣守此城。是時。遼陽已陷。淸兵渡三盆河。犯沙嶺。離此一百五十里也。叛將孫得功入城中。疾呼軍民。急剃頭歸降。一城鬨然爭奪門走。西將江朝棟聞之。急入化貞臥內。化貞方起視書。朝棟急拉之曰。事急矣。化貞始趨出。所養馬已爲叛賊盜去。倉卒整行李四廂。以兩駱載。馳走閭陽。適熊廷弼自右屯引兵至。謂化貞曰。六萬軍蕩平。遼東竟何如。化貞慚。議守寧前。廷弼曰。晩矣。惟護百萬生靈入關。勿資賊足矣。乃保衆西行。天下大勢。自此日潰矣。蓋失遼瀋後。化貞主戰。廷弼主守。及化貞敗。而廷弼亦被喪師失地之律。竟至棄市。議者多冤之。江秉謙以爲朝廷起廷弼爲經略。節制三方。而其進退。俾隨化貞。是化貞實操節制之權。而廷弼則未也。稟成則無權。坐罪則有主。安用此經略哉云云。斯可謂切中時病。世傳廣寧古箕子國。有箕子廟像冠鼾。而燬于兵火云云。
'''寧遠伯牌樓記'''
自廣寧城中十字街迤北數百步。有寧遠伯李成樑牌樓。純石構成如祖家牌樓而稍小。其雕刻則殆過之。上層大書世爵二字。中層橫書天朝誥券四字。傍有細書數行。而不可知。下層又橫書鎭守遼東摠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寧遠伯李成樑二十字。其北又有一樓。與寧遠樓相埒。而惟礎石丈餘。餘皆木耳。東門內菜圃中。尙傳寧遠伯舊基。而有一古碑。卽寧遠所建也。碑額橫書總督府題名記。碑身截腰上腰下。上腰記寧遠出處履歷功烈。下腰列書總督府兵官之職姓名年紀。共數十人。而以李成樑首題。李如松,如梅,麻貴等名皆在其中。聞東門外數里有遼東總兵寧夏侯李如松廟云。蓋如松甲子年征㺚子陣亡。明朝爲立祠。以旌忠節。神榻下分配同死將領八員。後堂有夫人及侍立叉鬟像。廟東有其父寧遠伯生祠云者。似指此也。
===二十三日===
朝雨。點午大風陰霾。自廣寧店發行。行三十里。至中安堡中火。又行四十里。至小黑山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日出後發行。至中安堡中火。大風陰霾。殆不辨咫尺。促行至小黑山宿。風霾終夜未已。
===二十四日===
大風陰霾。自小黑山發行。行五十里。至二道井宿。
朝起。見塵沙透窓而入。厚積炕上。風霾如昨日。諸議皆以留住一日。以待開霽爲定。稍晩。天色少開。遂發行。行未幾里。風霾又如前。進退兩難。況又三四十里之間。無可留接之店。艱抵二道井宿。夜深後。風霾始收。
===二十五日===
晴。午前極寒。自二道井發行。行五十里。至白旗堡中火。又行五十里。至新民屯宿。是日。通行一百里。
掌務官金景魯。素患積聚。昨爲風霾所傷。行至一板門。病添落後云。殊可悶慮。○平明發行。至白旗堡中火。又行至新民屯宿。
===二十六日===
大風雪。申後晴。自新民屯發行。行二十里。至巨流河堡宿。
自曉大雪滾下。日出後發行。行七八里。風勢斗猛。雪隨而壯。風捲後。亂雪堆積。車中寒氣殆砭骨。人馬辟易。不分東西。相顧失色。罔知所爲。皆聚首成一團。不能作行。趙弘祿騎馬在車旁。所着大帽。爲風捲去。直上空中。眼見而不得捉住。看看漸高。遂不可見。風定點檢。失笠者多。車馬相聚處。堆雪殆數尺。可謂經一劫運。行至巨流河堡。日力尙可作行。而膽怯不能前進。投宿路傍一小店。諸房所率。不可盡容。任其隨力前進。蓋再昨陰霾。今日風雪。非但今行初見。在前亦罕云。是日中火。初以孤家子排站。兩廚房先已前行。粮官輩自此猝辦。草草飣豆。仍兼夕飰。申後。風雪始止。○鋪蓋諸具。亦進前站。夜。與聖申和衣同宿於一小炕。雖不甚疏冷。時有冷氣外逼。不得穩眠。仍復起坐。相與籌量千山事。蓋今則視前輩事。有較易。在昔遊千山者。至遼東城。別取路以行。故必於到遼之前。先發倍道游覽畢。追及於前站。以瀋陽點閱。一行無敢參差。故過此方圖先發。以是未免窘迫。挽近關法漸弛。可以先出瀋城門。且循城外以行。亦無不可。則未及瀋陽以前。挺身踔行。則游覽追及。綽有餘裕。是則可喜。而外此難便多端。且身有使銜。而別歧行走。終有所未安。竟至破議。而罥掛胷中。終不能釋然。嘗見稼記。略曰。至白旗堡。商量千山行事。却有許多難便。蓋閭山往遊。不過經宿。而又往千山。則雖先發疾馳。非四五日不可。其難一也。千山距遼東。或曰五十里。或曰六十里。不得此處知路人爲向導。不可往。其難二也。自瀋陽先發。一日達遼東。其翌日往千山。然後又其翌日。可及行次於狼山。若未及。則靑,會兩嶺素多虎。不可獨過。其難三也。瀋陽門。明後始開。自瀋至遼。乃一百三十里。若待開門發行。則一日內。不可得達。其難四也。千山一路。皆是荒僻。非我人往來之地。行色孤單。恐有意外之患。其難五也。見客店寺觀。皆有告示榜。其文曰。面生話異。凡係來歷不明人。一切不許容留云云。所到或遇譏詰。則不但一身狼狽。恐或弄出事來。累及使行。其難六也。二千里跋涉。人馬力盡。又往千山。連六日疾馳。其難七也。七難之外。飯具寢具。皆當擺落。然後可行。此又一難也。然遊興勃勃。不可中止。以此意圖於麻貝。麻貝曰。使行未到之前。瀋陽有門限。不可先過。到瀋日。吾當宿於城外。老爺亦宿於吾處。則可以早行矣。於是。潛理行裝。正銀一兩。換錢爲盤纏之用。正銀二兩。爲備不時之用。扇子,火鐵,鞘刀若干爲面皮之用。藿葉浸醬爲代羹也。大米六升爲飯資也。銅鍋一口爲烹飪也。酒肴,藥果爲䭜飢也。飯饌則炒醬,石魚,昆布數條而已。及雇騎金商騾子。幷行具入帒。連加于驛馬。使年少善步者一人爲引路。謂行中諸人曰。遼東以前。乃一路也。沿路店舍左邊第三家壁上。當書過去日時。君輩須尋見也。又謂曰。吾行若不及於狼山。則當及於甜水站。萬一不及於此。幸留刷馬軍一名。以喇叭一隻,飯一器待之。遂隨麻貝出瀋城。日落已久。夜行至紅花鋪宿。明日曉發。申時到遼陽城。望南邊遠山中。有靑翠秀峰出天際。來時在狼子山途中。亦見此山。意是千山也。度其遠近。不過五十里。入永安寺宿。問千山共有幾寺。僧曰。有六寺。問要見六寺。當費幾日。答費三四日。明日早發。得一僧爲前導。出南門。過二里庄。又過八里庄。月沙記曰。自八里站迤南行者。卽此也。又東南行。踰一土岡行谷中。谷盡而轉一隅。爲平川廣疇。自此向東行。望中山氣重重。若雲霧興蔚。僧曰。此千山也。俗傳此山有九十九峰。山之得名以此云。自遼陽至此。約三十餘里矣。又行六七里。渡一溪水。溪自東來。蓋千山水也。溪上有廟堂及人家。自此十數里間。皆淸曠可居。所過多藍田。其土肥可知。山下有大路。此自東八站直出十三山之捷徑。先來亦由此而行云。乃截大路而南。及山趾。逢耕者問路。入一谷。路有轍跡。而夾路皆梨樹。又入四五里。不見人家及寺觀。山漸峻而路漸穿。下馬。攀崖而上。却疑誤入。還循來路。幾六七里。而東踰一麓。洞府寬曠。卽山之北也。多廢阯梨樹而已。路窮還出大路。至一村。村在山之東北隅。至此峰巒見者益多。自村迤南行數里。入山口。循溪西折。望見石塔出林表。又行五六里。始至祖越寺。寺多壞。月沙記層樓及玉皇殿。一無存者。惟佛殿後大石壁。刻含澤宣氣及獨鎭羣峰。字皆宛然。畫大如股。岡南有平臺。可置屋。月沙記巡撫廳。似在此。而無可徵矣。惟石塔峙焉。卽谷口所望者。又有一塔在於溪南。又有一大石如鼓。刻太極石三字。循岡脊嵒間。上百餘步。有玉皇殿舊阯。四望群峯愈奇。行不知勞。又上數百步。立少碑。地始平展。有音喜閣。或稱觀音閣。道士數人居之。又上數十步。有羅漢洞。石广穹然如屋。中有羅漢十八軀。洞北有嵒。彎曲如虹門。洞前有碑。其文曰。唐之貞觀東征。駐蹕于此云云。望東峰頂上。有一小屋。縹緲如畫。自東少北有絶壁。鑿石爲磴。磴盡處望見東北間。有大嵒壁立。上刻振衣岡三字。一字之大如張帿。眞天下壯觀也。測嵒高。可數十百丈。如瓮立。未知何以着手而刻此大字也。遂還過祖越寺。渡石橋。行里許。又涉一溪。折而北行。路右多浮屠。山勢稍開。亦無樹木。但荒茅靡然而已。少前路有岐。右去龍泉寺。左上西嶺云。而向來始入之路。隔此只一嶺。始覺其不爲失路。而空然狂走。不下二十里也。遂右行至龍泉寺。距音喜閣爲三里也。寺在奇嵒疊嶂之間。門內右壁。刻漱瓊二字。上有石砌數仞。佛殿僧寮。皆在其上。仍留宿於此。問僧曰。此山中有瀑泉否。答此峰上邊有一瀑。冬夏不斷。又曰。此山有十六處山景。問此山共有幾寺。答龍泉,大安,祖越,中會,香元,雙峰,永淸等七寺。問祖越,龍泉外。其優劣何如。答香元,大安爲勝。其餘皆平常。問路程。答從此還出山口二十里。到大安。又西嶺邊十五里到香元云云。明日早發。至毘盧殿。夾路多梨樹。躡石梯十八級而上。殿後大壁。刻國符應生四字。畫大如股。其左十餘步。有龍泉寺。自此遂還過祖越寺。至音喜閣。又過羅漢洞。東越一壑。緣峰覓路。往往有古屋阯。昔日菴刹之盛可知也。又行一里許。有嵒對峙。狀如箭筈。有石梯三十八級。級盡而有小虹門。入門。又有石梯十數級。頂有小屋。曰無量觀。自此從谷中直下。至谷口。取大路東南行。有一溪自西谷中來。人言緣溪而入。可至香元寺。自龍泉至此。可八九里。自此至香元。不過四五里。而行忙未及尋。却舍大路。迤入西南谷中。路險堇通馬行。數里路北折。從山腰而轉。地勢已高。羣山皆在脚底。而路却坦易。少行。路左有土地廟。又行百餘步。至大安寺。僧言唐太宗。於此地屯兵三年。寺東有薛仁貴白袍菴舊阯。寺西有敬德庵。明月山。唐王箭射。唐帽山。御駕親臨。英潞菴。雙鳳並立。山門外小靈山。夏月浸水。金剛山。古人修行。許多景致云云。佛殿前有碑。其文曰。故老傳唐太宗貞觀十九年。伐高麗。駐蹕於此。命鄂公尉遲敬德造建云云。又有諸碑。自此還過土地廟。望見靑,會兩嶺。如在眼。而遠不可卞。又少行。舍來路。從右邊路。轉山腰迤南。行四五里。所過多楸木椴木。到嶺上。此乃大安之右臂也。仍步而下嶺。行五六里。始有村。問虎狼谷遠近。可四十餘里云。村南有大山。蓋千山後脉也。自此田野夷然。左右夾山。路傍連有耕者。又行二十里。有大川自南而來。是千山隨龍水也。自此沿流。北行十餘里間。更無人家。但隨車轍而行。出一大路。自西而東。此乃先來所過之路也。遂疾馳至狼子山。使行尙未到矣。千山山脉。蓋自南來。向東抽三條。第一條爲大安寺來路迤南四五里所到之嶺。第二條爲大安寺後嶺。至香元寺而止。第三條爲龍泉,祖越後嶺。此兩條。長不過七八里。而表裏皆重峰疊嶂。第一條最長。而無峰巒。但迤𨓦起伏。東而北。北而西。凡數十里。第二第三條。皆在其環抱中。其狀如也字形。所謂千山。卽其餘氣所結。遼陽城亦從此枝而分。落下平野。可知其風水絶好。龍泉,香元之水。初皆東流。旣出山口。却轉而西。蓋隨第三條而行故也。此山盤據之大。堇如三角。而高則不及。若其鸞鳳翔翥。芙蓉削出。亭亭秀媚之態。不但三角所無。雖金剛。亦未易當也。又峰巒之外。奇嵒傑石。層現疊出。往往如智巧者雕琢而成。如龍泉寺西閣前立石,大安右岡三峰。恐我國無可比者。但所不足者水耳。若以閭山比之。嵒石色理。兩山一樣。而此山益精緊有神韵。且多樹木。此尤勝也。余之遊初從西北。轉而東。又轉而南。山之內外。幾盡領略。所未見者只四寺。則雖謂之遍踏。可也。但恨卒卒涉獵。無優遊玩賞之趣云云。前轍可尋。不患迷津。甚欲往遊。而有志未就。甚可恨也。
===二十七日===
晴。午後寒。自巨流河堡發行。行十五里。至孤家子中火。又行五十五里。至永安橋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至巨流河。護渡之方。一如大凌河。河廣亦如之。而流澌塞河。波濤洶湧。殊可怕也。又行至孤家子中火。距朝發處不遠。而蓋昨日廚房已接於此。故爲其除弊也。飯䬣發行。風力稍勁。人皆戰慄。兼以道塗。半瀜半凍。車行不穩。甚或至於撞撲。行李甚艱。至永安橋宿。○到此。先送軍牢一人於灣府。以報到柵日子。是所謂軍牢先來也。蓋軍牢出去後。自灣府諸般迎接之節。趂期來待云。於其便。裁付家書。○夜。聞金景魯病愈。始追及於此云云。
===二十八日===
晴。自永安橋發行。行六十里。至白塔堡中火。又行二十里。至暴交哇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日出後發行。行二十里。至瀋陽。從西門入。出南門。行至渾河。氷解無船。迂行十餘里。就橋下流以渡。又二十餘里。至白塔堡中火。又行至暴交哇。是日夕站。初定於十里河。而泥濘甚。車馬不能疾行。到此日已迫暮。不可更進。故仍止宿於此。
===二十九日===
晴。自暴交哇發行。行四十里。至爛泥堡中火。又行二十五里。至迎水寺宿。是日。通行八十二里。
以道途泥濘。議又欲乘凍早發。店主以上房之不給房錢。鎖門不開。正使拿入乾粮馬頭。決棍後。出付店主。使之捧錢。而卽令開門。店主不聽。乃令打破門扇。則店主始懼而開門。日已晩矣。衝泥艱行。至爛泥堡中火。地名爛泥。儘不虛也。昨今兩日泥濘之苦。殆平生刱覩。而下輩猶言今春少雨。視前不至甚。且指東南遠山之下曰。泥甚之時。循彼山阯。迂路作行云。其行役之難可知。而夏月別使之行。常不免此患云。又行至迎水寺宿。
===三十日===
晴。自迎水寺發行。行三十里。至王寶臺中火。又行四十里。至狼子山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道泥瀜滑。比昨愈甚。行過高麗叢。遼野始盡。而路入山谷間。回首一望。還不無悵戀底意。至王寶臺中火。常患水味之不佳。至此始飮冷井。倍覺爽冽。飯䬣發行。以山路險澁。騎馬踰石門,王祥二嶺。至頭關站。入路傍店舍乍眠。復乘車。抵宿狼子山。未至五里許。有一人牽一馬來迎。蓋赶車劉哥家在於此。其家人探聞行期於先來便。計程來待。以馬佐車。欲爲效忠於我也。夜。劉哥請由歸家。餽以東產若干種。
==三月==
===初一日===
穀雨。晴ㅁ自狼子山發行。行三十里。至甜水站中火。又行四十里。至連山關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踰小石嶺。又踰靑石嶺。至甜水站中火。又行數里。義州饌物色吏來待。亦例也。納家書三度。自去臘所來。而最後者。卽二月十八日出也。日前咨譯便。已聞家 國安報。而今又得平信。喜不可言。所來饌物。係是故國風味。經歲初嘗。頓覺醒胃。又行至會寧嶺。入關廟少憩。嶺上多白楊。其寄生利於帶下之病。故下輩皆攀樹爭折。將以歸應人求也。又行至連山關宿。
===初二日===
晴。自連山關發行。行二十五里。至沓洞中火。又行二十五里。至通遠堡宿。是日。通行五十里。
自出關以後。春節漸闌。日益向暖。今日尤暄姸。跋履殊覺困惱。晩後發行。中火於沓洞。又行。未暮抵宿通遠堡。
===初三日===
晴。自通遠堡發行。行三十五里。至黃家庄中火。又行五十里。至四台子宿。是日。通行八十五里。
日出後發行。中火於黃家庄。又行。未暮抵宿四台子。
===初四日===
晴。自四台子發行。行四十里。至柵內仍留。
日出後發行。右舍鳳城。取捷路左循鳳凰山趾。而望見鳳山之奇秀。非去時從大路遠見之可比也。<small>{{Blue|別有鳳凰山記}}</small> 未到五里。灣府軍校,通引,引路輩。皆依例等候。始作我國威儀而行。此時灣人之入來。已爲多日。道傍觀者。我衆彼寡。門法如是疏虞。兩國邊情。殊甚疏虞。行到柵內。先來軍官回便。得見家書。蓋先來去月二十五日到京耳。又裁書。送付灣撥。○夜。往見正使。
'''鳳凰山記'''
一統志曰。鳳凰山在都司城東三百六十里。上有累石古城。可容十萬衆。唐太宗征高麗時。嘗駐蹕於此云。所謂古城者。卽今所稱安市城也。<small>{{Blue|詳見初十日日記}}</small> 山在鳳城柵門之間。環山底有小路。蓋爲捷徑也。由此而行。仰見碧嶂。聳立千仞。關內外二千餘里。惟昌黎縣文筆峰。略相當云。而在我東如道峰,金剛,淸涼,月出諸山。雖以奇峻名。視鳳山叢疊。峭拔如植。萬炬烘烘然。烈焰騰翥。恐反有所遜。東南四五峯尤奇特。素華浮空。眞如初日芙蓉。甚可愛也。湛記略曰。至鳳凰城。問入山路。答上山二十里。自山至柵。又二十里。而山路極險。今日不可到柵云。乃由東南小路。迤向山下。問道里近遠。山內勝景。答上有石門。入門有大寧寺,朝陽寺,觀音窟,藥王殿。自此由東小路。抵大寧寺。爲十餘里。自大寧東南抵安市城。亦六十里云云。又行數里至山下。路左有山神廟。廟左有短碑。遂下馬而上峯。勢益戌削。往往有白石。方數丈。又行里許。左有十餘丈壁。累石相承。橫張如屛。可三十步。路出壁間。堇容一馬。是所謂石門也。門內平途。可方軌。又西南數里。至大寧寺。自石門至此。兩山夾洞。峯勢競秀。移步換面。愈出愈奇。又南四五百步。至岡顚回望。數十奇峰。尖銳如卓筆。間以寺觀甍檐掩暎。直北大石峰。去地數十丈。倚壁有小屋如燕巢蜂房。乃觀音窟也。西北峯下。有朝陽寺。寺之左麓。迤至觀音窟前。突立三四丈。上有藥王殿,娘娘廟。皆架空。因巖石爲墻壁。蓋此山專以峯著勝。上頭忽成洞府。萬石林立。絶無峽山頑態。是行。山水中第一觀也。遂騎馬循岡。南下數里。轉入大壑中。又東下數里。又轉而北者數里。出谷口。路轉而南。前有峻嶺。微逕可卞。從谷而下。亂石巃嵷。馬不能行。又轉而益北者數里。地稍平。始出谷外。豁然平野。又南行未十里到柵。日力尙可行二十里云云。蓋此行自始發之時。已商量盤山,角山,閭山,千山曁此山之遊。而惟盤山得諧。阻雨阻雪於角山,閭山。又以多少難事。亦停千山之行。可謂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則何必仇仇牽情於一鳳山哉。聖申欲獨自往見云。故亦挽之。千山之西。鳳山之南。有淸涼山。距鳳城爲一百七十里。而峰巒奇峭。亦合一觀云。
===初五日===
晴。留柵。
修整聞見事件。使之正書。○點檢往還所得詩句。共五十八首。裒成一軸。
===初六日===
晴。留柵。
朝遣軍牢。催促運卜大車。○夜。正使來見。
===初七日===
夕陰雨飄。留柵。
夕間。得家書。○夜。往見副使。正使亦來會。
===初八日===
晴。夜雨飄。留柵。
午間。卜車五輛先到。○夜。副使來見。仍偕往正使所。鼎話而歸。
===初九日===
午前雨飄。留柵。
催卜軍牢還來。言前往四十里。有一嶺。嶺下居人。不許踰嶺。逢來人。探問消息。則載卜大車。或由捷逕。或由大路。而自凌河以後。路甚泥濘。不能速行。料於數日間。當來到云。○是日。聖申與諸人。登村後孤山。歸言鳳山一麓。向南迤邐。至此突起爲圓峯。其高數百丈。自村後上草間微路。僅通人行。凡三憩始至絶頂。頂上爲二層平臺。可坐數百人。巖石或臥或立。莎草被之。老松蔭之。登其上。眼界寬闊。北望鳳山。如笋抽劍逬。鬪姸爭奇。西望千山。出沒隱見於遠天雲靄之中。南望諸山。皆向東奔馳。其外卽海曲云。而爲山所蔽。不見海色。東望諸山。皆入柵時所見。而山谷間或聞砲響。柵人之出獵也。牛騾羊豕。遊牧成羣。而柴車轍跡。交錯於諸谷。其門禁不嚴。平日人常出柵。可知也。夷猶久之。始還。厓磴險峻。升降俱艱云。
===初十日===
晴。留柵。
朝飯後。偕正副使往遊安市城。<small>{{Blue|別有安市城記}}</small> 還至半途。路傍有一大家舍。聞是陸擧人文麟之所居。家甚殷富。甲於邊門。而陸擧人往北京未還。其父見在瀋陽任所云。未知其所帶何官也。下車入見。屋宇頗宏侈。有一小兒出見。問是擧人之弟。而年方九歲云。問所讀。答書傳。馬頭輩來言請見內屋。已得諾云云。蓋其邊俗。異於北京。內外之別。似不甚嚴也。入見正堂頗闊。皆塗以菱花紙。淨潔無塵。日用諸器。位置井井。婦女七八人。或老或少。粧飾鮮明。略欲閃避。而皆或露面探望。姬妾叉鬟。想在其中。而不可辨也。左右廊屋。未知藏弆何物。出門見田疇。間或有木綿榦。其種法如東俗。
'''安市城記'''
鳳山之南有古城。相傳以爲安市城。其實非也。而或云。東明舊城者。似是。按一統志曰。安市城在蓋州東北七十里。去此蓋遠也。自柵北行五里而至。東西北三面皆石壁嶄絶。山脊往往有累石爲城之基。惟南一面稍平。舊時城門在此云。其中居人。不過數十戶。皆草屋蕭條。漸入數百步。左邊陡起一峯。峯皆巖石。其高數十丈。號稱古將臺。一石刻攢雲巖三字。傍刻雲門龔用卿書。其後一石。又有刻字。而字刓不可讀。惟四月十日四字。依俙可辨。巖西頗有林壁之勝。杜鵑方闌開。廚房煎進花糕。隱然有故鄕風味。是可喜也。北山缺凹處有路。通人行。是北門也。一統志。以此爲唐太宗駐蹕處。而稼記曰。城周不過數百步。卽此彈丸小城。非大軍久淹之地。恐是高句麗時小小城堡。而且其城制。似我國人所築云云。湛記曰。蓋此城雖十里之周。其因山爲固。不費防禦者八九里。外險內平。可容數萬人。時當久旱。水泉豐溢。實天險金城也。此地或稱安市城。想唐太宗以天下兵力。攻之數月。雲梯距闉。終不得施其功。豈惟城主之材力過人。必其地利有以制之也。此其安市也無疑矣云云。兩說不同。未知孰是。
===十一日===
晴。留柵。
朝。得家書。○初昏時。車卜畢到。
===十二日===
晴。留柵。
一行皆整治行李。以爲明日出柵之計。○夜。見家書。
===十三日===
晴。出柵留。
朝。遣通事報門於城將。待其來坐。點閱後皆出如入柵時。自灣府已設幕次於柵外。朝飯後。正副使皆發行。余與本房所屬。仍留宿。
===十四日===
晴。自柵外發行。行五十里。至溫井坪中火。又行四十里。至九連城秣馬。又行三十里。渡江至義州宿。是日。通行一百二十里。
平明發行。見柵外積之如山者。皆牛皮海帶也。未知其何用。而每歲春秋。委輸如此。行至溫井坪中火。又行至九連城。皆灣校來待。備饌以進。又行渡鴨綠江。灣尹出待。入幕少憩。龍川倅,魚川丞入見。灣尹先還。余從南門入。至下處。聞正副使夜宿溫井坪。今日午前還渡云。○還渡江狀 啓便。付家書。○主倅出見
===十五日===
晴。留義州。
未明。偕正副使往龍灣館。行望 闕禮。○薪島僉使來見○午。入見主倅。夜。主倅出見。
===十六日===
晴。自義州發行。行三十里。至所串中火。又行五十里。至良策站宿。
主倅來別○食後發行。至所串中火。又行至良策館。龍川倅已來待。入見。向夕。偕正副使登聽流亭。帶月而還。○夜。因過撥。付家書。
===十七日===
立夏。晴。自良策發行。行四十里。至鐵山中火。又行四十里。至宣川宿。
龍川倅來見○食後發行。至鐵山。聞本倅昨已身故。宣川倅以兼官來待。中火後發行。至鎭西關。宣川妓樂已來待矣。登門樓少憩。又行至東林山城。登將臺少憩。又至宣川宿。
===十八日===
晴。自宣川發行。行四十里。至郭山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定州宿。
主倅出見○食後發行。至郭山。主倅出見。中火後又行。至定州宿。龜城,肅川兩倅來見。○夜。入見主倅。
===十九日===
自定州發行。行六十里。至嘉山宿。
主倅出見○因回撥。得家書。○食後發行。行四十里。至納淸亭少憩。又行二十里。至嘉山宿。主倅出見。博川倅,魚川丞來見。
===二十日===
晴。自嘉山發行。行六十里。至安州宿。
日出後發行。船渡大定,淸川兩津。至安州。主倅出見。兵使 <small>{{Blue|申絅}}</small> 及肅川倅來見。○偕正副使登百祥樓。觀妓樂。歸路登望京樓。歷見兵使。○夜。入見主倅。
===二十一日===
晴。自安州發行。行六十里。至肅川中火。又行六十里。至順安宿。
主倅出見○日出後發行。至肅川。主倅出見。以車輪敗傷。借乘主倅之車。中火後發行。至順安。主倅出見。○夜。因過撥。付家書。
===二十二日===
晴。自順安發行。行五十里。至平壤宿。
主倅出見○因回撥。得家書。○食後發行。至平壤。主倅及大同丞中軍皆來見。龍岡倅爲迎上使來此。亦來見。
===二十三日===
晴。留平壤。
食後。偕正副使及順安,龍岡,江東諸倅。載妓樂。乘舟溯大同江。李令敦榮爲覲親往永柔。過此亦來會。半日沿洄。轉向浮碧樓。迫昏而還。
===二十四日===
午後霏微。自平壤發行。行五十里。至中和中火。又行五十里。至黃州宿。
日出時發行。至中和。主倅出見。中火後。又行至黃州。兵使出見。主倅有病。不能來見云。○夜。因回撥。得家書。
===二十五日===
晴。自黃州發行。行四十里。至鳳山宿。
朝。入見主倅。偕正副使。暫登月波樓。○食後發行。至鳳山。主倅出見。○夜。因回撥。得家書。
===二十六日===
晴。自鳳山發行。行三十里。至劍水中火。又行四十里。至瑞興宿。
主倅出見○食後發行。至劍水中火。又行至瑞興。主倅出見。
===二十七日===
晴。自瑞興發行。行五十里。至蔥秀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平山宿。
主倅出見○食後發行。至蔥秀中火。又行至平山。主倅出見。○谷山倅爲迎候正使來此。亦來見。
===二十八日===
晴。自平山發行。行三十里。至金川中火。又行七十里。至松都宿。
主倅出見。谷山,龍岡兩倅皆來作別。○食後發行。至金川中火。主倅出見。又行至靑石鎭。秣馬少憩。自松都備待療飢之物。喫訖。又行至松都。留守 <small>{{Blue|申在植}}</small> 經歷皆出見。
===二十九日===
午後大風雨。自松都發行。行四十里。至長湍中火。又行四十里。至坡州宿。
朝。入見留守。經歷來別。○食後發行。至板門店。益文來迎。相遇於此。下車入店房。詳聞安況。甚可慰也。又行未幾。風雨大作。抵宿坡州。主倅出見。家中下人輩多來待者。
==四月==
===初一日===
晴。自坡州發行。行四十里。至高陽宿。
主倅出見○食後發行。至高陽。聞主倅在京未還云。○季從弟來迎於此。與之同宿。
===初二日===
晴。自高陽發行。行四十里入城。
飯後發行。至弘濟院。從弟及下人輩多來迎。人馬亦已等待矣。遂下車騎馬。至畿營客舍。與正副使改服。直入 闕中。呈塘報及聞見事件于政院。仍爲入來肅拜。承留待之命。入 侍於興政堂。退出還家。
ja3rntsnzf0w005djblbjadq8ogm4q1
2171885
2171884
2022-08-13T14:07:31Z
江常哲
94446
/* 二十八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轅直指|section=燕轅直指卷之五|times=|m=|d=|previous=[[../燕轅直指卷之四 |燕轅直指卷之四]]|next=[[../燕轅直指卷之六 |燕轅直指卷之六]]|type=|from=|notes=}}
==留館錄下○癸巳正月==
===十四日===
朝陰晩晴。自館所發行。行四十里。至圓明園宿。
皇帝在圓明園。以上元設戱。令諸國使臣來參。亦例也。因禮部知委。飯後。偕正副使由東安門入。出地安門。循城而西。歷見關帝廟,十刹海,火神廟,北藥王廟,千佛寺。仍出德勝門。觀城閘水入處。又行數里。至大鍾寺。又行至圓明園。<small>{{Blue|皆別有記}}</small> 就所館。自廚房備進薏苡。療飢訖。與正副使聯步往見虎圈。<small>{{Blue|別有虎圈記}}</small> 轉登一小阜。領略其排布位置。西苑又不啻風斯下矣。還歸所館。夕飰後。又聯步出門步月。踏過數處石橋。縱觀燈炮。<small>{{Blue|別有元宵燈火記及紙砲記}}</small> 夜深而返。見主家獨不放砲。詰其故。則以爲乏錢不能買取。遂令得給唐錢二百文。貿來十柄。使放之。主人稽首稱謝。
'''地安門外關廟記'''
所謂白馬關廟者。實在於正陽門外。而或以此當之。非也。規撫位置。一如他廟。而殿後又有一殿。安四座位版。卽關帝父祖曾高云。西墻外又有一廟。正殿十許間。而以重行列安神位。不可勝計。皆明,淸間賢人。似如我國書院之規。殿西又有一殿。殿內並享文王,太姒。左右安諸嬪御塑像。每像前有許多童子像。蓋象九十九子。而或有着滿帽者。極可駭歎。
'''十刹海記'''
十刹源委已見於太液記。在紫禁城北大路北。周可三四里。中爲島嶼。人多居之。駕橋以通。繞堤寺觀閭井。奢麗稠匝。因行忙不能盡搜。
'''火神廟記'''
十刹海東北數十步有火神廟。火神者。卽俗所謂火德眞君也。庭有兩碑。一是朱之蕃。一是翁正春所撰。廟刱於元至正間。而明萬曆時增修。天啓中。著令以每年六月二十二日遣太常官祀之。殿凡九區。曰隆貝,萬歲,景靈,輔聖,弼靈,昭寧。皆覆以靑琉璃瓦。前後階墄。皆鋪綠琉璃甎。最後有一亭。俯瞰刹海。漣漪可掬。煩襟爲之一暢。
'''北藥王廟記'''
藥王廟。在崇文門外者。謂之南廟。此謂北廟。在德勝門內路東里許。天啓時。魏忠賢所建。立碑記之。而碑爲後人所破碎。今無之。殿中位置。與南廟略同。而濱於刹海。繞隄萬柳。掩暎湖面。遊人常往來不絶云。
'''千佛寺記'''
寺在藥廟西數百步。或稱護國寺。或稱崇國寺。而俗稱千佛者。以其有千佛也。前後殿閣。重疊宏大。而今多頹落。明正德時。延西番法王領古班丹及着肖藏卜等。住于此寺云。燕記言有元丞相脫脫塑像。幞頭朱衣。髥長眉修。衣冠似華制。元時宰相。或不開剃耶。旁有鳳冠赤裳老嫗。乃脫脫妻也。又有姚廣孝畫像。姿容瀟灑。髡頂趺坐。萬緣俱空。不似西湖鼓臀獨吟時云者。今並不可見。
'''德勝門水關記'''
德勝門西數十步。鑿城爲水關。卽西湖之所由入城處也。以大鐵牛鎭其水口。頭角嶄然。蓋欲殺激湍。以紓衝齧城根之患也。
'''大鍾寺記'''
出德勝門。北行數里。至大鍾寺。本名覺生。而以有大鍾。故名。繞墻多嘉木成蔭。淨潔齊整。遊人萃焉。殿凡四區。皆安佛像。最後高閣。扁曰華嚴。中懸大鍾。長四丈。圍三丈。繞鍾皆刻佛像。刻法絶奇。鍾頂穿一小穴。劣容雞子。東西兩壁。附設胡梯。螺旋以達于樓上。登者必由東梯。下者皆由西梯。蓋欲上下之際。無相値雜沓之患也。遂攀梯上樓。見男女湊集。據檻投錢於鍾頂之穴。以錢之入落。占其休咎。如求財求嗣者。念其所願而擲之。本無定數。而錢盡乃已。通計入落之多寡。十擲十入爲上吉。十之七八爲次。十之五六又其次也。環鍾樹柵。所擲之錢。堆積其中。日暮人散。寺僧收之云。似是妖僧之設計取財也。我行諸隷。亦皆擲錢。其所念之語。怕人聞之。囫圇不分明者。蓋是禁物之無事出場。厚射其利也。寺內外多設貨肆。酒商餠賈。呼賣聒耳。以歲初擲占者。日日來會故也。女人亦多。而間有濃粧艶冶者。似是大堤溱洧之遺風也。東邊一炕。未知何人所住。而多畜古董書畫。轉至西寮。主僧忘其法號。下炕迎接。服飾頗侈。小闍梨三四人侍。對坐炕上。略敍筆談。使馬頭湯酒而來。僧切忌之。馬頭斟以示之。詭云此是蜜水。非酒也。僧點頭而止。蓋我酒甚淸。與中國酒色不同。且飮法。不計大小鍾。一吸而盡。僧所以見欺也。僧出茶果以饋之。味可療飢。乃以數丸淸心謝之。
'''圓明園記'''
別大鍾寺僧而出行。至圓明園。園距德勝門爲四十里。沿道物色。與我國東西郊略同。園在西山之下。故或稱西山。是雍正皇帝離宮也。制作視暢春稍宏侈。正門前對立石獅。夾路左右。崇屋相望。天子幸臨時。皆槐棘官廨也。東墻外。樹以紅柵。柵外鑿湖。周可數里。築石爲隄。日前皇詩所謂氷湖氣㬉半消融者。卽此也。湖之南立一短碑。乾隆御製。而沮洳難行之地。因賑飢民而役之。穿湖築堰。以便車馬。且有灌漑之利云。柵內多彩閣層榭。隱暎林木之間。而禁人不得入。旗亭市樓。連絡四五里。燕記曰。康煕帝御天下。六十年。儉約而沒。嗣君不能遵守規度。創立別園。已失先皇本意。制作之侈大。不啻十倍。而今皇益加增飾。佳麗反勝於都宮云者。可謂的評也。
'''虎圈記'''
圈在圓明園西南人家稍稀處。掘地爲長壙。壙內甎築四壁。四分其中而間之。每間南北十餘步。東西七八步。每東壁設一石虹門。以鐵板爲閘而牢鏁。虎之出入。皆由是門。每門外又掘地築墻。制如內圈而稍小。每欲掃除糞穢。則開虹門之鎖。自墻上引轆轤啓閘。逐虎出門。而復閉其閘。梯下圈中。擔出糞穢。又復開閘納虎。鎖之如故。每圈四墻。上架以大木。又以十字木。橫架圈上。罩以鐵網。網眼劣容小拳。而索之大如武指。以廣頭大釘。縫合鐵網於架木。網腹各有一大穴。如小缸口。卽投肉飼虎者也。虎之料。一日肉五十斤云。其下又置方石大槽。卽注水飮虎者也。圈上覆以長廊。以避風雨。每圈各有一虎。虎大小不同。而其最大者。如大牡牛。皆隱身於紅門之坎。全無磔鬚張牙奮迅騰跳之意。未知與人相狃。暴性已馴而然歟。抑拘縶牢狴。雖欲使氣。無所施之耶。或云。皇帝幸行。則必猛虎前驅。以助威武。或云。皇帝心有不懌。則必臨圈親射。以釋憤怒。或云。有時放虎於西湖之嶼。皇帝與諸臣馳馬射之。以習武藝。一行諸人。齊登圈上。據網咆喝。虎始露身。踞坐睨視。微聲乙乙而已。乃使買肉數斤。從穴投下。則虎乃奮身如飛。攫肉卽呑。侯生所云。如以肉投餒虎者。眞善喩也。下輩言年前。我人以長繩繫生雞。納穴中以上下之。虎跳身欲噬。數度虛騰。仍大發怒。高聲大喊。山岳欲裂。盡勇騰躍。幾及網底。攫雞而後已云。始欲以肉塊繩而試之。守者固挽之。問其故。則以爲皇上近臨。聞虎喊。則必有所詰。且虎一發憤。恐或致斃云。一隷潛以小石。發喊而投。中虎身。虎乃張目對喊。竦身欲噬。其氣勢之猛。眞英物也。網上觀者。皆逡巡畏縮。惴惴不定。守者瞠然。誶誶怒詈。諸譯笑而解之。圈南十許步。又有三間長廊。中有二檻車。其制如我國斗櫥㨾。密樹黑柵。各囚如犢之小虎。聞自外省新供。未及納圈者也。虎容旋檻內。時從柵隙出距。欲攫人。人不敢迫視之。
'''元宵燈火記'''
元宵之爲燈夕。所由來尙矣。我國之用四月八日已失其古。而且懸燈之法亦不相似。我務高而彼務多。中國之金吾弛禁。鼓樂達朝。已自十四夜伊然。無家不懸燈。瑰麗燦爛。色色奇巧。其多懸者。外自屋簷。內至中霤。殆無片隙。或至數三百椀。而皆琉璃羊角。且有結棚而懸之者。棚制四圍立高柱。架樑加椽爲井間。而下豐上殺。每井懸燈。隨井多少而計其燈數。或高或低。一城通明。士女來往。車馬雜沓。達夜不已。亦可見昇平賁飾之象也。
'''紙砲記'''
紙砲。或稱紙燈。源出於爆竹。而意在辟鬼。卽近於儺戲者也。自除夕至元宵。滿城人家。無夜不放。其制糊紙爲桶。大小長短不一。內貯焇藥而築之。伏線引火。火纔著桶。火便熛發。發響甚洪喨。或有以二三十柄。一時齊放。則其聲益轟大。殆震天動地。或有火焰纔發。百道電光。向空亂噴。有若火扇者。或有一桶而節節爆坼。分爲四五短砲。一時噴火如初。而終以猛響一聲而止者。或有一箇大桶中藏四五小桶。大桶纔爆。小桶逬出。飛射半空如流星火箭者。或有走去走來。盤旋如十數條火蛇。芒焰漲天。灰燼落地。人不敢嚮邇者。其外諸砲不可勝記。而所謂流星,盤蛇,落梅花,破大城等砲爲其最。蓋一桶之費。或至四五兩銀子。而一家一夜之燒。亦有近百柄之多。則侯門競奢。大內侈觀。尤可推知。此亦可已而不已者耶。且焇藥。卽兵之利器。而糜費無節。至於此甚。吾不知其可也。
===十五日===
驚蟄。朝前雪飄。午後陰。留圓明園。
是日曉。皇帝設宴於正大光明殿。惟正副使入參。亦例也。其還也。聞其節次。則趂五鼓入赴。殿在園內北邊。宏偉等紫光閣。坐門外良久。開東。始招至榻前。各賜酒一盃及果盒元宵餠。宴畢。出竢朝房。領賞乃還云。見其物目。則小紅紙書賞賜朝鮮 國王物件。蟒緞二疋,福字方一百幅,絹紙四卷,筆四匣,墨四匣,硯二方,雕漆器四件,玻瓈器四件。又一紙書賞賜朝鮮國和詩使臣三員物件。大緞各一疋,箋紙各二卷,筆各二匣,墨各二匣。及余者。首譯賫來。○廚房。留在玉河館者造藥飯。趂平朝送來。時食也。亦故事然云。○午刻。皇帝設燈戱於山高水長閣。依例入觀。<small>{{Blue|別有山高水長閣燈戱記}}</small> 與正副使乘車而行。見夾路左右。車馬雜沓。士女簇擁。殆所謂肩摩轂擊。馬頭輩言欲觀中國物色。莫過於此地此日。蓋上元燈市。以西山爲最。遠近來觀。而間多佳冶者也。前數日。自禮部知委。三使從人。不許過三名。故初行者。依此數排儹矣。及夫入門。下輩與灣商輩多闌入。閽者不能阻擋。此輩惡習殊可痛。而竟無照數致責之擧。中國法禁亦可謂疏矣。終日觀戲。暮歸所館。喫夕飯。又共步月於湖堤。踏橋而歸。
'''山高水長閣燈戱記'''
入園門而左。又有一門。門皆不甚高大。不施丹雘。無扁額。不識爲何名。又前四五百步。望見有一帶長閣。扁曰山高水長。九楹單簷而爲兩層樓。絶無雕飾。繞階設黑柵。柵外之庭甚廣闊。卽戲所。而環庭又設疏竹柵。所以禁雜人也。皇帝時未出坐。故移步周覽。領略其位置。往往築土爲山。引水作湖。奇卉異木。茂密成林。林間殿閣。或隱或現。而不敢深入。庭左右間數步。對豎大紅紙桶。蓋內貯焇藥。以爲放砲之具也。庭西邊結三座彩棚。中高兩低。各懸一大竹箱。其形如鼓。中懸者尤大。蓋自南中。歲貢此物。謂之慶豐圖。又稱烟火盒子。其內貯大小各燈。棚之兩邊。各立鞦韆之木。其制出於西洋。故謂之西洋鞦韆。先以紅漆三柱。一字排立。高可七八丈。分上中下三層。各橫長杠。以爲井間。其狀如是。
[[File:清代煙火盒圖示.jpg | ]]
又其外往往埋地雷砲。又設飛砲。以長繩貫紙桶。繫其兩端於木。皆豫設戲具也。周覽畢。還至閣前。琉球與金川。亦皆來會矣。有一小兒服飾極鮮麗。而儀表非常。擧止端詳。與三四從者來見。似爲觀外國人物而然也。少無駭異惝怳底意。使譯官詰之。是十八王之子。年方七歲。問見讀何書。答已訖四書。方讀春秋云。聞十八王。於諸王中最著賢名。凡軍國事皆參決。而其子之夙成英異又如此。其家可謂旺運矣。已而皇帝出坐。而無侍衛警蹕之聲。蓋由閣後耳。閣之下層設御座。而上樓則前垂珠簾。聞是太后及皇后諸妃嬪所坐也。滿,漢,蒙古諸近臣皆侍立。雖狹袖紅兜。而蓋多標致儁逸者。戱事方始。正副使承帝命進前。亦例也。先設角抵之戱。蓋拔取力能擧四百斤以上及勇超橐駝者。使之赴戱。其身材梟健。果是猛士也。戱畢。拈其多勝者。以銀緞厚賞之。次設筋斗之戱。其屈伸超越。疾如飛鳥。戱罷。又施賞如前。次設西洋鞦韆之戱。戱者共十六童子。年皆十五六。體㨾略同。紅衣靑袴。以黑緞爲冠。略如我國花冠㨾。又以紅絲爲流蘇。亂垂冠上。前短後長。傅粉抹朱。顏如美人。一齊登鞦韆機。機隨人進退遲速。而爲之轉斡。升而又降。降而又升。升降之際。宛如飛仙。躡虛上下。始緩終促。自有節奏。亦可謂奇技也。毛奇齡詩話曰。京師宴中有爬竿戱。卽古尋橦戱也。其制二僮衣花裲䄕 ''(註:疑誤書襠字為䄕)'' 紅袴。緣竿而上。顚倒翔舞。最奇。但以臍拄竿而張其手足若鷹翔然。或以手搘竿而離其踵趾若猿緣然。如此而已。曾于昌平州送殯。見二婦爲之。初以爲異。及讀王建尋橦歌。有身輕足捷勝男子語。則原是女娼舞。非僮舞也。但其詩云。重梳短髻下金鈿。紅帽靑巾各一邊。則似用女娼數人。各梳矮髻卸飾。或以紅帽。或以靑巾裹髮。分作兩行。而後緣竿而上。故云。繞竿四面爭先緣。又云上。下蹁躚皆着襪。則此數人者。以手緣竿。以跗着竿。歷歷可見。但初間謂尋橦,戴竿。本二舞名。及讀其詩意。則似是一舞。有云。大竿百夫擎不起。飄颻半在靑雲裏。纖腰女兒不動容。戴行直舞一曲終。則以一女娼戴竿。而數女娼環舞竿上。戴者仍行走自若。所謂戴行不動容是也。則神極矣。江北有擎梯戲ㅁ以一婦仰臥。翹雙足上指。而植兩梯拄于兩足底間。使一女僮者。緣梯而舞。是其遺意。然臥與行。勞逸逈異。此須擇健婦多力者。習其技然後可。但其詩又云。散時滿面生顏色。行步依然無氣力。雖若善形容。然恐非無力所能習也云云。然則古之尋橦。似與此相近。非刱自近代也。且女娼尤奇。而禁中也。故以僮耶。戲畢。乃點火於庭前所植之紙桶。火發炎上。轟燁震天。又非民家前夜所放可比也。又以長炬。先燒兩邊彩棚上所懸之大箱。蓋戶在箱底。以繩束閉。及繩焚戶開。箱中所貯之無數諸燈。牽連滾下。幾至于地。其大者如瓮。小者如拳。或琉璃。或珠璣。或錦繡。或色紙。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像人物。或像山水。以至禽獸虫魚。草木花果。樓臺雲物。形形色色。無不呈巧。大略一箱中所出。不下爲數三百椀。而三行聯絡。有如珮玉㨾。少頃。火起最下燈。以次上達。蓋以一炷通貫諸燈。片刻間皆燃。而火色各不同。黑白靑紅紫綠紺碧。無一不備。此以各色焇藥。染炷而然。又點火於中棚最大之箱。箱中之燈。視前益多且巧。待其火熄。皆撤去之。又懸大箱如初燒而又撤。如是者凡三次而止。蓋其奇巧繁麗。倏翕眩亂。有不可一一錄述。計其糜費。不止千萬。而雖有千萬。不可學得者。其奇技妙法也。方喝采不已。忽有一塊走火。自閣前飛過。衝發地砲。砲火逬聳。熛焰遍空。聲動天地。人皆惴慄。不能定神。俄又火塊緣繩往來。飛砲競發。有如星流電閃。殆不暇應接。頃之。炎收響寂。日已暮矣。皇帝還內。與正副使偕出園門。車已來待。而人海人山。車馳馬走。蹄股殆相易。或有不能覓乘其車而步行者。易致傷足於馬蹄車輪之間。此係出門後最不可放心者也。歸至所館。夕飯訖。又聯出街上。觀燈而還。
===十六日===
朝陰午晴。自圓明園發行。歷見諸處。還至館所。
與正副使促飯而發。爲觀西湖勝槩。舍來時路。携筇聯步。西行里許。至閱武亭。亭前大野。環穿鉅澤。粧以林樹。皇帝每臨此亭。以習射馭云。又西里許有行宮。見阻不得入。而隱隱入望。皆是層樓疊榭。岧嶤輪奐。眞所謂樓外靑山。山外樓者也。循墻而南。有元丞相耶律楚材墓。封以石灰。墳形甚大。上爲閣以覆之。墓前立碑。以記封護之實。世傳楚材善風水。遺言葬此。至于今密邇皇居。守護不廢。有若樗里子之前知。亦可謂異人也已。又西數里。歷文昌閣。至西湖。循隄而南。縱觀諸勝。至廓如亭。渡十七孔橋。登洞庭山龍王堂。痛飮少憩。還登湖隄。遂乘而行歷觀護國寺,圓通庵。至萬壽寺。中火又行。自此漸近都城。往往村落甚盛。男女聚觀。輒稱嘉吾里。嘉吾里者。華音高麗也。路傍間有春耕者。或以馬驢。或以羊。北方牛畜之貴可知。而氣候之早。視我國可先一節。似風土環聚。而人烟稠雜故也。行抵一村前。有數人方習馳馬。馬壯人健。豪悍可畏。其中一人急馳。入我行中。左右衝突。勢若相犯。我人之闊袖劣騎。變出不意。擧皆瞠然恇㥘。莫知所措。其人乃大笑而去。待其稍遠。下輩始以辱說報之。眞無異於鍾街逢頰。而漢江流睇者也。殊爲之捧腹。又歷五塔寺。又一寺。忘其名。廣通觀,天聖祠,玄聖觀,高梁橋。從阜成門入。歷觀歷代帝王廟,廣濟寺,回子館。還至館所。日已昏矣。催進夕飯。與副使及諸人。聯車出棊盤街翫月。街在正陽門內。卽八景之一也。遊人簇擁。殆無着足之地。遂還從東天安門外。轉過東四牌樓。車馬塡咽。朱輪繡轂。競鬪光艶。來來去去。殆乎人肩相摩。夾道文牕繡戶。萬燈羅絡。晃朗如白晝。明月失其光。可謂昇平盛事。天下勝賞。古所謂廣陵觀燈。未知與此何如也。然譯輩猶以爲荐荒之餘。不及前日之富奢云。又東里許至一古廟。亦忘其名。而殿凡三重。皆有神像。頗稱靈異。故祈禱者如雲。而都是女人也。拜跪念祝。紛紜雜踏。跟隨家丁。皆排立門前。禁止遊人。我隷輩大肆咆喝。輒稱萬歲爺進貢之使。排闥直入。遂不敢擋阻。諸人始皆隨入。各殿燈影煒煌中。見女人粧飾。無不珍艶。蘭薰麝馥。透襲傍人。意者貴家內眷。亦在其中。見外人。雖不隱避。一不擧目。擧止甚端重。還可敬也。又歷觀數處。夜分後始歸。<small>{{Blue|已上所見。皆別有記。}}</small>
'''西山記'''
西山山脉。分於醫山。逶迤數千里。至此始脫劫。縹緲連綿。殊可愛。燕都八景。西山霽雪。居其一。前輩所記。或曰。西山在玉泉,萬壽之間。或曰。西山。明時改名萬壽山。或曰。西山。一名玉泉山。一名常山。皆非也。蓋萬壽山。是景山之一號也。玉泉山。是別山。非西山也。穆都西山記曰。出那城西北行二十里。至靑龍橋。北折八里。徑回龍庵。復折而西二里。抵西湖。沿湖二里。達功德寺。寺古名護聖。前有古臺。世傳金元氏主遊樂更衣處。或曰。看花釣魚臺也。寺極壯麗。中立二碑。其一明宣宗建寺文。其一元氏舊物。字皆番刻。寺西數百步。至玉泉山。金章宗嘗建行宮於此。今廢。山之北麓。雕石爲螭頭。口中出泉。瀦而爲池。卽所謂玉泉。泉上爲亭。泉流入湖。注都城大通河。爲京師八景之一。自玉泉南行。至補陀寺。寺在山半。門內有呂公洞。寺右石級上有望湖亭云云。西山,玉泉之勝。此卽其槩耳。
'''暢春園記'''
自圓明園。未至文昌閣。依山有暢春園。一統志曰。地名海淀。明武淸侯李偉故園。周十餘里。康煕皇帝到此。酌泉而甘。因其舊基。築宮設籞。少加規度。且爲徧覽田疇。賜名暢春。有御製記。以識其勝。燕記曰。暢春園。卽康煕離宮。方纔三里。墻高二丈。門亦單簷。制甚朴素。六十年天下之奉。宮室之卑儉。能如此。宜其威服海內。恩浹華夷。至于今稱其聖也。三代以後。君天下者。競侈其居。所謂南面之樂。不出乎宮室輿馬。雖畏天下議己。外示節儉。其心志嗜慾。終不可諱也。今北京宮室之盛。明朝三百年豐豫之所修飾。居之而天下不敢議。享之而足以明得意。乃違而去之。居於荒野之中。其去慾示儉。終始治安。可爲後王之法矣。且千官自京城。每日曉出暮歸。使肉食綺紈之子。習勞鞍馬。無敢逸豫。自大臣以下。又不得乘車轎。其安不忘危。亦可謂霸王之遠略云云。蓋自雍正之刱營圓明。此遂漸就荒廢。滿山樹木成林。礙人窺望。而亦見阻不得入。
'''文昌閣記'''
文昌閣刱見於瀋陽。而所經州縣亦多登覽。皆在學宮之房。似以右文之意。禮星君而尊閣之也。自耶律墓。更西數里。踰一小岡。有閣翼然。重簷四角。如翬如鳥。丹碧暉暎。蓋近年新修。而爲制旣甚岧嶤。處地兼得高爽。欲一登眺。而守者堅拒。屢懇不許。未知何故也。自此至湖邊。設朱柵以禁人。遙望湖西北諸山。峰巒蘊藉。淸曠景槩。可謂絶勝。其宮室之在平地者。已不啻千門萬戶。而層樓疊榭。曲檻回廊。羅絡洞壑與岡巒。又不知其涯際。百級寶塔。往往挺入半霄。而間以道觀寺刹。雕墻彩瓦。玉欄虹橋。互相暎帶。望之如畫。
'''西湖記'''
西湖。或稱太泊湖。或稱西海子。或稱昆明湖。或稱洞庭湖。湛記曰。西湖。自明時爲都人遊賞之地。今皇帝屢幸浙江。悅其佳麗。乃建宮于西山。鑿湖而大之。以象浙之西湖。又曰。觀此規制。康煕之政。幾乎熄矣。雖然。民不苦役。田不加賦。華夷豫安。關東數千里無愁怨之聲。其立國簡儉之制。固非歷代之所可及。而今皇之才器。亦有大過人者。蔣一葵記曰。西湖。卽玉泉,龍泉之所瀦。蓋此地最窪。受諸泉之委匯。爲巨浸。環湖十餘里。荷蒲菱芡。沙禽水鳥。出沒隱見於天光雲影之中。可稱絶勝。明正德間。倭使至京。見湖題詩曰。昔年曾見此湖圖。未信人間有此湖。今日打從湖上過。畫工猶欠着工夫。今見湖。廣可七八里。長倍之。西北皆山。而水皆注之東。爲大堤。堤廣數十步。築以灰泥。內甃以石。循堤行三四百步。隄斷而設閘。以蓄洩之。閘外有水田數十頃。溝塍整飭。薦廟新稻出於此云。遠近島嶼。往往碁置。上皆有樓觀。宛若晶宮貝屋。隱見於蓬瀛十洲之間。時方積氷初解。綠波演漾。鳧雁鶒鶩。隨波沈浮。芰荷敗葉。委積如麻。新秋賞蓮之勝。推可知也。畫舫彩舟。泊在西岸。蓋其遊宴之具也。又數步有一碑。卽御製詠西湖詩也。
'''鐵牛記'''
歷御製碑。又南數百步。有鐵牛臥于隄上。礱白石爲欄以護之。背上有古篆數十字。刻篆頗古怪。篆與文。皆乾隆御製也。其文曰。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後人景從。物寓剛戊。象取坤厚。蛟龍遠避。詎數鼉黿。瀵此昆明。瀦流萬頃。金鳳神牛。用鐵悠永。巴山淮水。共貫同條。人稱漢帝。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於西海。敬玆降祥。乾隆乙亥。世傳穿湖時。鐵牛出於地中。或曰。湖水頻決。鑄鐵牛以壓之。此皆傅會之說。而漢時。杭之西湖。有金牛見于湖中。人言明聖之瑞。遂稱西湖爲明聖湖。鑄此以象金牛云者。最近之。
'''廓如亭記'''
鐵牛之南百許弓有亭。扁曰廓如。雖單簷。而穹崇通朗。背野面湖。諸板上或記或詩。皆御製也。
'''十七孔橋記'''
自廓如亭西距洞庭山。洽爲百餘步。而駕水作虹橋。橋名綠漪。而我人呼爲十七孔橋。蓋以橋下虹門凡十七故也。橋左右。礱石爲欄。瑩潤如玉。計其一孔。優如我國興仁之門竇。蜿蜒橫亘。宛若游龍浮水。比金鰲玉蝀。殆過之。
'''洞庭山記'''
渡十七橋。登洞庭山。蓋以怪石甃。起大島於水中。峯巒洞壑。有若天成。又以玉石欄干。周繞四面。最上峯有石床一坐。床左右有鼓石各一床。是皇帝所御處。故他人不得坐之云。上至龍王堂。前有三座牌樓。南扁內書蒸雲。外書浴日。東西皆忘之。堂後有三簷高閣。聳出重霄。扁曰涵虛堂。其北扁大書洞庭留賞。俯臨湖面。自此循壁而下。有石虹門。刻其巓曰嵐翠門。又兩旁對刻長聯曰。列岫展屛。山雲凝罨畫。平湖涵鏡。檻波漾空明。內有幽窟。沈沈不可入。諸人皆據石欄。手掬淸波。或盥或漱。仍復攀崖而登。還至龍堂前。圍坐於古木疏陰之下。石砌淨潔。游塵不上。守者數人出而迎接。頗致款曲。使問諸所見島嶼樓臺之名。隨輒應對。不可詳也。而所謂景明樓,延賞齋,綠漪橋,柳橋,練橋,玉帶橋等處。或近或遠。望之如畫圖。而行忙不得遍覽。可恨。飮數盃。夷猶半餉。還渡十七橋。至廓如亭下。始各乘車。舍湖隄。取路而還。蓋循東閘下流。達于京城也。地勢平衍。水亦緩流。兩岸亭閣。聯絡不絶。而爲制各異。間以各㨾市鋪。旗帘標牌。交映水面。皇帝有時開閘洩水。乘舟上下。而先令宮姬。持茶酒雜貨。開肆於所經處。輒停舟販貿。以爲戲云。
'''護國寺記'''
自廓如亭。東南行數里。無數亭榭。有難一一窮搜。未免戛過者多。而護國寺甚傑特。故下車暫見。而不遑記述。
'''圓通庵記'''
護國以後。夾路寺觀。又不可勝計。而聞圓通尤合一覽。駐車入見。制甚精竗。庭西有一古碑。是集黃庭眞字。而殘缺不可讀。蓋因好事者印搨而然也。正殿東卓上。有女佛一軀。肉色如眞。卽明時劉善長所摶。善長以善摶塑像。名於當世云。
'''萬壽寺記'''
又行至萬壽寺。門內對立鐘鼓樓。前殿扁曰行住坐臥。後殿扁曰慧日長輝。庭立二碑。其後有重簷大殿。上扁書萬壽。下扁書歡喜堅固。安金佛三座。壁面刻靑木如雲飛形。千萬盈寸之佛。纍纍高懸。若樹木之垂實。佛榻前簾帳器物之色色珍奇。蓋多刱覩。附壁有三層壇。梯以通上樓。頗合眺望。其左右各有小殿。左安女佛。膝下有無數童子。求嗣者多來禱云。其後又有一殿。扁曰潛心。面壁亦有佛象。其後有一碑閣。扁曰無量壽閣。閣四旁爲石假山。高各十數丈。秀而爲峯。窈而爲壑。古木蒼藤。蔽虧天日。架石爲橋。橋盡處有石窟。窟旁有石室。陰陰森森。不可久留。峯上建三座彩閣。環以太湖石假山。後又有一殿。扁曰一元三要。安三大佛。庭有白幹松四株。扶疏老蒼。亦古物也。其餘小小諸殿。不知爲幾區。皆隔以雕墻。墻有圓門。門左右必有雕窓。其結構之奇壯。非他寺之可方也。主僧稱海觀大師。其號曰竹園。善書畫。可與語。
'''五塔寺記'''
出萬壽。轉抵五塔寺。大小諸佛殿。幾埒萬壽。而最後築石爲臺。方可數十步。高可丈半。臺上築甎爲塔。四其面而六其層。高可六七。丈周可數十丈。前面刻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建。又周刻無量小佛像千數。粧以眞彩。奇巧逼眞。塔下有門。門內有窟。室左右壁。各設層梯。螺旋而上。數級後昏黑如夜。手探梯級。徐徐而登。及到上層。眼界忽空闊。都城內外。皆入眺望。可與法藏白塔相伯仲。塔上四角與中央。又各爲小塔。所謂五塔者此也。五塔之高。各亦不下五六丈。塔之南。環以石假山。西建兩行翼廊。中起大屋。覆以黃瓦。是皇帝行宮云。東墻外又有一寺。忘其名。而亦不遜於此寺。
'''廣通觀記'''
廣通觀之得名。以昔廣通居士所住之處。居士能通神術。享年數百歲。顏色不衰。後不知其所終。觀內至于今。多道流云。
'''玄聖觀記'''
玄聖觀。亦道流所居也。自西山沿湖至此。寺觀樓臺。指不勝僂。而率多頹圮。佛軀神塑。或有暴露者。考以款識。多是前明所刱。
'''高梁橋記'''
袁宏道遊燕記曰。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兩水夾隄。垂楊十餘里。流急而淸。魚之沈水底者。鱗鬣皆見。精藍碁置。丹樓珠絡。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設色。以娛遊人云。今見殆過情矣。明弘治間。有熊入西直門。郞中何孟春曰。熊之兆。宜愼火。未幾城內多災。乾淸宮焚。或問之。孟春曰。宋紹興時。有熊至永嘉城下。州守高世則曰。熊於字能火。郡中宜愼火。余以此事而云爾。
'''利瑪竇墓記'''
迤向阜成門。門外不遠處。有利瑪墓云。行中有曾見者。言前立三座石牌樓。左右對蹲石獅子。兆域之周幾三里許。環築雕墻。正方如碁局。蓋萬曆庚戌。賜瑪竇葬地於此。墳高數丈。灰封甎築。形如●(●字為上竹下左角下右瓦))瓦四出簷。遠望如未敷大菌。墓後甎築六稜高閣。下豐上銳。三面爲虹門。中空無物。樹碣爲表曰耶蘇會士利公之墓。左旁小記曰。利先生諱瑪竇。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亞國人。自幼修眞明。萬曆辛巳。航海。首入中華行敎。庚子來都。庚戌卒。在世五十九年。在會四十二年云云。右旁又以西洋字刻之。碑左右樹華表。陽起雲龍。碑前又有甎屋。上平如臺。列豎雲龍石柱爲象設。別有香閣。閣前又有石牌樓石獅子。又有湯若望紀恩碑。墓左右又有百餘塚。皆洋人之死於中國者繼葬云。
'''歷代帝王廟記'''
由阜成門入。行未幾里。跨街立牌樓。大書景德街三字。廟在路北。繞設黑柵以禁人。門扁書景德廟。庭中有八座烏銅大爐。正殿外扁書景德崇聖之殿。內扁書報功觀德。柱聯曰。治統溯欽承法戒。兼資洵 ''(註:疑誤書詢字為洵)'' 哉。古可爲監。政經崇秩祀。實枚式煥穆矣。神其孔安。主壁奉羲,農,軒三皇位版。東一間五帝。西一間夏商。東二間周。西二間漢。漢居中而左南朝右北朝。東三間唐。唐居中而左遼右宋。西三間金。金居中而左元右明。廟之刱在明初。而唐宋以下。位置改定在今淸云。周之幽,厲。漢之平,桓,靈。晉之安帝及外此亡國見弑之君。皆不與焉。大明神宗亦不得同享。似由淸人逞憾之意也。東西廡各配以歷代名臣共八十人。而風后,力牧分爲其首。廟制一如聖廟。宏敞殆過之。亦盛典也。廡前亦對置銅爐。又有靑瓦閣。對立左右。卽望燎處也。洪武初。太祖與文臣宋濂等議曰。歷代帝王。禮宜禋祀。卿等訪舊制。參酌奏行。乃以每年一祀每位一爵爲定。廟旣成。時値秋享。上躬行祭獻。序至漢高祖。添爵笑曰。廟中諸公。皆有憑藉以得之。不階尺土一民。提三尺取天下。惟我與公。尤爲難事。可供多飮二爵。自此惟漢高位。進酒三爵。遂爲定制。至元世祖位。見面貌。忽成慘色。眼眶若有淚痕。上笑曰。爾好癡也。爾有天下幾百年。亦是一個好漢。爾子孫自爲不道。豪傑四起。今日。我到爾廟。爾之靈氣。亦覺有榮。反作兒女之態耶。其像卽收慘色。上又至殿廡。享諸功臣。劇見廡外有一泥人。問此是何人。劉基對曰。是三國時趙子龍。因逼國母。死于非命。抱阿斗逃生。故黜之。上曰。那時正在亂軍之中。事出無奈。遂令進入廡內。又見一泥人站立。問此是何人。劉基曰。這是伍子胥。因鞭了平王之尸。雖係有功。實爲不忠。故只塑站像。上曰。殺父之仇。雖曰當報。爲臣辱君可乎。宜逐出廟外。又見張良塑像。數之曰。當日漢稱三傑。而爾不能直諫。使韓信抱恨而死。且躡足封信之時。爾則有陰謀。旣不能致君堯舜。又不能保救功臣。使彼不瞑目。而爾又棄職歸山。果何意也。去何意也。泥人垂頭下淚。上祭罷還宮。於路上望見城外諸山。面面朝貢。金陵眞是帝王之都。惟牛首山及太平門外苑山。獨無衛護之意。悵然不樂。先是。上使畫工周玄素繪天下江山圖。幾成。上命把二山改削。玄素下殿頓首曰。陛下江山已定。豈敢動移。上微笑而罷。然聖衷終以二山無情。遂有移都北平之意云。遷北後。亦建此廟。而但彼塑像。而此木主也。
'''廣濟寺記'''
寺在帝王廟東墻外。規制亦甚宏侈。西殿西夾門外有一樹。名曰鐵樹。是四百年舊物也。高可丈餘。枝葉扶疏。色理如鐵而堅。每年花開。能閱月不萎。近來樹已枯死。不復開花云。
'''妙應寺記'''
廣濟寺不遠處。有妙應寺。一名曰白塔寺。名藍也。行忙戛過。而望見寺中有數十丈白塔。聳出半空。塔凡三層。列植花木於上中層。時當花開。光景絶奇。且聞此塔中安置如來舍利。元世祖開塔視之。有淨水洋洋。舍利泛在水中。兩龍從旁衛之云。
'''回子館記'''
歷白塔寺。東南行里許。至回子館。卽回子國人所住也。回子在鄂羅斯南。距中國萬餘里。或稱回回國。是回紇餘種。自明時入款。設此館以處之。其人率妻子來住。生齒漸繁。一館不能容接。稍占館外。自作一村。名曰回子村。蓋自本國。歲支金銀錦緞。爲留館之費。而販貿中國物云。始入門。有兩犬突至。向人欲噬。勢甚獰猛。卽回種也。門內對植雙柱。以鐵索鎖狗頭。繫之柱以守門。見人突起。限索長而止。人皆深目磔鬚。紅頰闊觀。貌甚悍毒。皮帽狹袖。悉遵淸制。其女人各出其家門前。以觀我人。而皆橫烟竹。或抱嬰兒。間有絶艶者。衣裳或白或紫。制如我國帖裏而袖窄。其首飾。或有總總綰髮。爲十餘辮者。或有始分左右辮。末復合爲一辮。垂之背後。而或加白帽於頭上。或以珠貝綵花揷之。其十辮一辮。以別冠童云。館主忘其姓名。切忌下輩之隨入。其言曰。廣諸大人入來。廣者。惟獨之意。而蓋是華語也。迎坐炕上。斟茶以勸。見其什物。皆是回產。而有一竹器。制如竹夫人者。所以養幼兒之具也。其上鋪以蒲團。臥兒其上。啼哭則搖蕩而止之。略如中國搖車之制。庭南築階數丈。上建高閣。制如鄂羅館天主閣。時日色已昏。閣中沈深如窟。畏㥘不能入。見李給諫淸續表忠記曰。闖賊入京。命各官。俱於二十一日。廷見四夷。館有回回使者六人。召入不拜。賊怒。欲殺之。使者曰。吾君只知有明朝天子。不知易姓。若歸告吾君。若以貢來朝。則蹈舞何辭。今無君命。故不敢拜。賊終不能屈云。夫天之賦人。各具彝性。初無華夷之別。以當時忘君附賊者觀之。能不靦顏乎。
===十七日===
晴。留館。
聖申訪卓少卿秉恬不遇。與其子橒,其弟秉愔,秉端,徐秋池梁。筆談而歸。蓋諸卓俱以文章書畫。名於當世。徐亦工畫。而尤長於寫照云。<small>{{Blue|詳筆談錄}}</small>
===十八日===
晴。留館。
===十九日===
晴留館
皇帝再設燈戲於圓明園。諸國使皆進參。而仍告歸。亦例也。正副使曉發園行。而書狀則不赴。亦不違例云。故停止。食後。與諸人出正陽門外。於路上見橐駝數百匹。載米而去。驅者不過數人。時方河氷未解。不能行舟。故陸運入於米鋪云。遂循城而西。出西便門。又行數里。至白雲觀。又行至城西跑馬所。又行至天寧寺。又行入廣安門。至報國寺。又行至長春寺。從宣武門入。還至館所。<small>{{Blue|是日所見。皆別有記。}}</small>
'''白雲觀記'''
觀在西便門外數里許。道流所處。今雖不如古。見住者猶且數百人。前立大牌樓。扁皆不記。門內設三空橋。所以疏導觀中之水。而穹隆如偃虹。正殿扁曰紫虛眞氣。安玉皇塑像。具帝者服。繞殿分奉三十三天帝君。皆垂旒搢圭。諸神將皆三頭六臂。各擁兵器。庭有二碑。皆頌玉皇之德。前殿奉南極老人星君。騎白鹿。左一殿安斗母。右一殿安邱長春。邱卽元世祖國師云。東西廊屋共千餘間。道士分居。皆淨楚可意。館中所儲錦卷玉軸。充溢棟宇。敦斝彝鼎之屬。磊砢奇妙。屛幛書畫。俱係絶寶。殆不暇一眼接應。正月十九日。卽道君生辰。故每年是日。大設醮祭。士女雲集云。還出門外。諸戱子方聚設戱。觀者如堵。
'''城西跑馬'''
自白雲觀歸。轉一灣。有觀者如堵而齊聲喝采者。下車就稍曠處。地坐而見之。百餘健兒。乘駿駒。佩弓矢。競馳或相先後。或與倂驅。騰踔如飛。射能及遠。各矢盡乃反。蓋所以習射御。而聞四城外僻靜處。皆有跑馬場。暇日。相聚肄習云。
'''天寧寺記'''
自跑馬場行百餘步。至天寧寺。規制頗宏麗。不遜於白雲觀。蓋古刹也。元魏時名光林。隋時名弘業。唐開元中。改名天王。金大定二十一年。又改萬安禪林。明宣德中。重修之。改萬壽,戒坍。後又改天寧。築臺三層。高可五丈。周可數里。其上繞設廊寮。連延曲折。中有五大佛殿。鋪設齊整。寶器珍玩甚多。殿前有一大塔。幾與遼東白塔等。世傳隋文帝仁壽二年正月。帝遇阿羅漢。羅漢授以舍利一囊。乃以七寶函盛之。分賜岐雍等三十州。州建一塔以藏之。天寧寺塔。卽其一也。下爲蓮花臺。高數丈。臺上建塔。塔高二十七丈五尺五寸。凡八楞十三簷。簷各懸鈴。其數爲百四。隨風發響。響無斷時。又以風磨銅爲相輪。冠於塔頂。光影遠射。日方中。闔殿門塔之全影。從門隙現于殿內云。亦可異也。舊聞寺中有華嚴經障子。許虞山所寫寶塔圖者。素稱希寶。求見之。僧初祕之。屢懇始出。展于庭中。障之廣。優可十餘尺。長倍之。以細楷。寫華嚴經全部八十一卷六十萬四十三字。爲塔圖。字細如粟粒。上自塔巓。至于簷楞風鐸。隨勢屈曲。無毫髮糾錯。塔身所畫佛像。眉眼如生。衣紋襞摺。驟看之。不卞其眞與畫。又況非畫伊書耶。今行刱覩。非少環傑。而論其奇。則當以此爲首。其下書康煕辛未。大興縣人李之秀有怪疾。屢年不能起。家貧無檀越祈禱之資。其妻劉氏乃習細字。晝夜不捨。積十年工乃成。爲此圖以施之。其夫之病卽差云。噫。觀此圖者。只知一女子手法之巧。而不知由其積累之誠。其可乎哉。
'''報國寺記'''
自天寧寺回車。行三里許。入廣安門。至報國寺。佛殿三區。扁皆不記。佛龕有乾隆畫竹。畫法頗不俗。樓廊庖湢。制亦宏大。跨大路。舊有三簷毘盧閣。俯眺一城云。而今無之。寺中有碑。成化初。爲皇太后祈福創寺。而翰林劉定之撰。汪客書。毛奇齡彤史拾遺曰。憲宗周太后有長弟。名吉祥。兒時好游。游卽去其家。時太后未入宮也。久之不歸。天順中。爲僧大覺寺。晝游他所。夜卽宿報國寺伽藍殿中。太后亦忘之。忽夢伽藍神來告。妃弟在我殿中宿。妃知之乎。英宗夢亦如之。醒而相語。初不信。遣小黃門物色之。至則小黃門見吉祥坦腹臥殿中。遂擁以行。入白太后。帝召入。使具言生平。太后泣下。仍曰。弟爲僧。何如皇親。吉祥曰。爲皇親。何如爲僧。乃遣還寺。厚賜之。憲宗嗣位。太后爲拓報國寺。建大慈仁寺居之。賜庄田數百頃。至今存焉。世傳吳三桂爲平西伯時。平西府制。擬於帝居。千門萬戶。極土木之盛。又造園於西郊。名安阜園。園內書屋一所。名萬卷樓。古今書籍。無一不備。刻開疆疏草。以侈其功。期垂永久。又塑像於報國寺。名之曰布袋和尙。着松花色衣。右手撫膝。左手執卷而右顧者。卽此寺。而其後三桂之敗。毀其塑像云。寺中月三五爲市。京外商旅常湊集。卽禪林中一大都會也。一炕有小龕。制樣極巧。中安小玉佛。嘉慶己卯。西洋進貢。帝賜此寺云。有壽天大師。住于其炕。與之筆談。壽天出饋一盒饌。答以淸心元三丸。
'''長春寺記'''
報國之東數里有大刹。其名曰長春。第二殿中有八面十三層銅塔。面各雕刻物形。中安小金佛。塔重爲八萬四千斤云。塔後掛大障。畫明神宗母后李太后像。號曰九蓮菩薩。畫甚奇。其北炕有三明大師住焉。我國赴燕者。多與往來。其左右壁上所揭書札及詩章。皆是近年赴燕之人。有東扇數十柄。列揷於筆床。卽東人所贈也。略敍筆談。別無可聞。出餽一盒饌。故亦以三丸答之。臨別。又以鐵保書帖一冊見贈。
===二十日===
申前大雪。申後晴。留館。
自夜至申。大雪滾下。其深五六寸。是北來刱見也。街路市巷。趁卽掃除。了無雪痕。此亦可見其規模。正副使自圓明還。聞其節次。與十五日略同。而下直時。帝使近侍傳諭。回去問 國王平安云云。○夕間。李擧人宗溎。與其師樊昆吾來見。與之筆談而送之。<small>{{Blue|詳見筆談錄}}</small>
===二十一日===
風寒。留館。
食後。卓少卿與其二弟一子及徐生。來坐館外江振甫鋪。入送銜紙。蓋回謝聖申之日前委訪也。聖申先出接待。余亦出會。與之筆談。<small>{{Blue|詳筆談錄}}</small> 仍懇徐生出畫像草本。已而正副使亦出來敍話。備饌以待之。諸客向晩告歸。徐生畫未及完。袖其本紙而起。正使亦懇徐生。明日又來。畫自己像。徐生應諾。送客歸館中。有牽熊而過者。招入觀戱。<small>{{Blue|別有熊戱記}}</small>
'''熊戱記'''
熊之大如穉犢。毛長而純黑。耳如牛。面如狗。前足如人手而指短。故凡接物。必以兩足夾持。後足如人足。能起立。熊人豎鐵杙於庭中。係熊以鐵索。所以防奔逸也。又求一器。飯以大匙。抣飯一塊。高擧丈餘。循庭而周。又一人擊錚念呪。熊乃起立張口。隨人環走。見口中無齒。蓋拔齒而馴養之也。環數巡。一躍呑飯。熊人從櫃中出列諸戱具。又盛飯一匙。擧之如初。熊以前兩足取大木環。自着其頭。起立循庭。又躍呑飯。熊人又擧飯如初。熊又取帽子。自着其頭。起立循庭。又躍呑。熊人又擧飯。熊又着戱套。如是者凡五六度。套各不同。而循庭之步。亦始緩終促。自有節次焉。最後熊乃筋斗四五次。仍卽仰臥。以四足輪舞大劍。劍光閃爍如電。人莫不稱奇。熊乃擲劍起坐。其人討價。牽熊而去。
===二十二日===
晴。留館。
食後。卓筍山秉愔與徐秋池。又來江鋪通刺。遂偕正使聯步而出。余像已完。人皆謂近似。正使亦令寫照。余與筍山筆談。將午。略備酒饌以待之。臨別。余要徐生明日來會。出綃本。徐以明有所幹辭之。故約以再明躬進。乃點頭而起。
===二十三日===
晴。留館。
食後。裁書送筍山。以謝連日枉顧之意。兼送扇五柄,空柱聯三對,空冊一卷。求其書畫。値其出。付其家人而還。
===二十四日===
晴。留館。
買綃幅。幷携草本。食後。與聖申並車。將向秋池所。歷訪卓少卿。少卿以公事赴圓明園。與筍山三叔侄。略敍筆談。轉訪秋池。托以繪事。而有一官人入來。此其主人刑部主事雷文輝也。秋池以與雷有同鄕之誼。故同住云。遂與雷筆談而歸。<small>{{Blue|詳筆談錄}}</small>
===二十五日===
晴。留館。
李宗溎送寄柱聯一對。其手筆也。
===二十六日===
晴。留館。
早食後。偕正副使出東便門外。見柳色欲新。春耕方闌。鄕國之思倍切黯然。行四十里。往觀盧溝橋。<small>{{Blue|別有盧溝橋記}}</small> 從外城廣安門入。暮還館所。○是日。使畫員崔恒往秋池所。歸言畫視草本尤勝。廿九日。始可訖工云。
'''盧溝橋記'''
橋於北京壯觀。與居一焉。蓋以橋也則殆無敵耳。水濁。故或稱渾河。黑故或稱蘆溝。取蘆灰之色黑也。其流遷徙無定。故或稱無定河。今淸改名永定河。或曰。其源出於塞外桑乾山。故名桑乾水。或曰盧溝。一名漯水。黃河伏流。自山西馬邑縣金龍池發源。流至保安燕尾河。與牂牁諸水合。過沿河口。通石港口。直抵盧溝。繞過都城外西南角。東入于通州河云。又孫承澤春明餘錄。以爲盧溝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庄及白河,渾河,霸水等水。是其派流也。後魏都督劉靖及子平鄕侯弘築戾陵堰。以防水激之患。後人思其功。謂之劉師堰云。古詩所謂去年戰桑乾原。今年戰桑乾北。又曰。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又曰。無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幷州是故鄕。又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蘇文定詩曰。北渡桑乾氷欲結。心畏穹廬三尺雪。南渡桑乾風始和。氷開易水應生波者。卽此也。漢,唐時。爲最邊絶塞。而今作繁華都會之地。中原行旅赴燕者皆道焉。財穀之所輦輸。駞馬往來。通晝夜隱隱隆隆。相續不絶。駕水作橋。橋以石竇凡十一。其高可掛帆出入。雖値潦漲。水不及橋。波勢兩高而中低。故人稱神橋。橋長一百四十間。廣可十間。左右夾以石欄。欄柱刻狻猊㺄象之屬。精巧殆逼眞。金景明年間始築云。橋兩頭各有御製碑。黃瓦閣之。一康煕。一乾隆。而一刻盧溝曉月四字。是爲八景之一。而每淸夜月明。遠色蒼然。爲尤奇云。過橋而有關廟。廟外設廊閣。稅官數人常坐其中。治文簿。記商賈車輛之數。以收稅銀云。河流悍急。時又流澌蔽河。濁浪翻起。俯見可畏。圍坐河隄。煖飮數盃。度橋行數百步。只見天低野曠。極目冥濛。坐念是卽走中原道也。而吾輩井底之觀止於此。殊爲之黯然。按一統志。易水距此。廑二百里。涿州不過二舍而近。遂還入一店房。喫午飯。葉盛華陽臺記曰。涿州多燕古蹟。西南有華陽臺。舊傳太子丹。與荊軻置酒華陽館。獻美人奇馬之處也。東南有督亢陂。其地饒沃。卽荊軻圖以獻秦者。舊有亭遺墟。高丈餘。周七十步。土人掘其處。多出古瓦金錢。雞鳴山西有上花園。鎭城有下花園。幷遼太后種花之所。遺墟尙存。頓長史銳詩曰。嶺雲沈日暝烟斜。見說窮邊亦有花。應是漢宮靑塚怨。不甘玉貌委龍沙。以此考之。燕之舊都或在涿州耶。薊州或稱燕都。此以召公始受封之地故也。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焚城闕。出阜成門。西奔。五月初一日。吳三桂入都。直從蘆溝橋。逐賊而西。連敗之。至固關班師。順治二年。流賊張獻忠據四川西充縣。逞殺無辜。三桂與肅王豪格討殺之。其養子孫可望奔滇中。餘黨尙鬧川中。三桂仍駐漢中。五年。大同鎭摠兵姜瓖與楡林,寧夏,甘肅三鎭同時叛。全秦震恐。秦督孟喬請師於三桂。三桂倍道來。破姜瓖於楡林。時孫可望旣入滇。勢復振。進攻川陜。三桂入屯川南。可望部下李定國。勇悍剛直。而目不知書。有金公趾者知其可動。乃取三國志。爲之誦說。斥可望以董卓,曺操。期定國以武侯。定國大感悟。時永曆在安隆。定國入安隆。奉永曆入雲南。可望進擊定國。定國迎擊大敗之。可望走降於湖南經略洪承疇。後入都。淸人封可望爲義王。可望具言雲南可取狀。三桂欲自以爲功。上疏請進兵雲南。遂敗定國於盤江。定國走廣東。聞三桂殺永曆。哀憤成疾死。始葬于廣東城東。後移于順天府蘆溝橋西十里胡家港。廣東初葬之地。至今寸草不生。人過之。必拜云。出於忘其名庭聞錄。胡家港。距此不遠。欲往觀。而恐日暮城閉。未果。橋東有一小城以護橋。門楣刻曰拱極城。毛奇齡集。橋爲南北咽喉。崇禎中。流賊窺畿南。當事者議築此城。設把總。隷兵鎭之。城祗二門。通南北往來。題門者。南曰永昌。北曰順治。實頌之。非有他也。後李賊僭號。改元永昌。本朝建號順治。門讖之先兆如此云云。城周不過六七里。亦有人居焉。穿城而還。別取路入外城廣安門。沿途所見。忙未悉記。
===二十七日===
晴。留館。
北京諸衙門。新歲開印。例在是日。將受回咨文。故正使以來月初七日發還之意領令。○以銀子二十兩及土物五種。送餽徐生梁。兼致訊語。以酬寫眞之勞。○濟州人尹興悅等十人。去年八月。漂到浙江省杭州。九人皆死。惟興悅在。今自該省津送北京。自禮部移付館所。使之住接。爲使行領還之地。○借見近日塘報。別無可觀。而惟御史馬光勳所奏請嚴禁弁兵吸食鴉片烟。以肅營伍一摺曰。鴉片烟。屢經降旨嚴禁。此風摠未靜息。因由積習相沿。實緣各省大吏未能實力査察。近來粤,閩等省兵丁吸食者尤多。將弁中吸食者亦復不少。相率效尤。恬不爲怪。筋力疲軟。管務廢弛。職此之由。卽如連州進兵孱弱誤事。尤爲可恨。國家設兵衛民。營伍皆成勁旅。無事則人懷敵愾。有事則士盡干城。操戎器。以戒不虞。方爲有備無患。以此。邊防巡哨有名無實。必至一省並無三兵之用。尙復成何事軆。閩,粤旣有此習。各省恐亦不免。着各直省督撫提鎭。通飭陸路水師各營弁。務須各正己率屬。毋敢仍蹈故習。經此次嚴禁之後。如將弁私食。卽將該弁揭參。如兵丁私食。卽將該兵丁治罪。並將該管將弁議處。方爲不負委任。若泄泄沓沓。故態復萌。一經科道參奏。或經餘兩之多。着革職拿問。交該督提。同丁胥人等。如行審訊。按律定擬。具奏所有。該革員原籍家產及寓所資財。並査封備抵。欽此云云。蓋鴉片烟者。出自西洋。其法殺純陽男子。以其膏血。栽培南草。作膏食之。或云以罌粟和藥煎成。能令人收攝精神。記起幼時事。而但筋骨弛廢。氣血耗減。不久卽死。故屢煩禁飭。而終不止熄云。又琦善所奏永定河南六工堵築漫口。並挑控引河酌定銀數一摺曰。永定河南六工漫口處。所經該督軆察形止。請於漫口東西兩頭。就灘面建立灞基越堵。計西首估築灞基八十九丈。東首估築灞基四十四丈。臨河一面。仍廂護埽。並添挑水灞逼溜注引河頭所有正灞上下邊埽護埽挑灞應正雜料物夫工曁採買秫稭加添連脚及漫口以下旱口四處。約需銀三萬七千餘兩。其引河自南六工迤下至南七工。估佻共長八千六百六十九丈。估計口寬十五六丈不等。底寬八九十丈至五六丈不等。深一丈二三尺至五六尺不等。約需銀五萬八千兩。通其估售銀九萬五千餘兩。着准其籌。款動撥解。且工此交該道。收存備用。仍遴委誠實之員。專司稽核。務須力加撙節。將來餘賸若干。着奏明留。爲善後工程之用。該督親往督辦。務使工堅。料實不准。稍有偸減虛糜工。該竣核實報銷。欽此云云。蓋中國之大患二。河居一焉。以其性善潰決而然也。無定河。視黃河不啻十一。而其患尙如此。黃河之害。不見可知也。雖然。一築之費。不愛十萬兩銀之多。築必完固。使民無蕩析之憂。苟非中國之富。何能容易辦此。
===二十八日===
晴。留館。
是日頒賞。因禮部知委。食後。偕正副使往至午門前領還 。<small>{{Blue|別有記}}</small>
'''記午門頒賞'''
節使之行聖節,年貢,冬至,正朝。皆有方物。而亦必有例賞。曰四起賞。聞以是日頒下。食後。偕正副使由東安門入。至端門內。憩于禮部朝房。已而侍郞文慶至。引各國使臣。詣午門前。見已擺列數十座紅卓。各貯賞物於上。覆以紅帕。諸使以次序立于卓前。鴻臚官立于卓北。呼唱行三拜九叩頭禮。禮畢。提督頒示賞單。乃開帕。先以 國王賞物。授通官。通官轉授我通事。通事受而示之三使。然後以袱裹之。凡四起皆然。三使及諸任譯該馬頭各受之。頒畢。又隨唱行謝恩之禮。拜叩如初。遂取見賞單。則以紅紙書朝鮮恭進例貢應頒例賞淸單。別行書萬壽聖節貢賞。又別行書 國王表緞五疋,紡絲五疋,粧緞四疋,雲緞四疋,貂皮一百張,二等玲瓏鞍䩞全備,二等馬一匹。又別行書正副使二員大緞各一疋,帽緞各一疋,彭緞各一疋,紡絲各二疋,絹各二疋,銀各五十兩,三等漆鞍䩞各全備,三等馬各一匹。又別行書書狀官一員大緞一疋,彭緞一疋,紡絲一疋,絹一疋,銀五十兩。又別行書大通官三員大緞各一疋,紡絲各一疋,絹各一疋,銀各三十兩。又別行書押物官二十四員彭緞各一疋,紡絲各一疋,布各二疋,銀各二十兩。又別行書從人三十名 <small>{{Blue|正官三十員各從人一名}}</small> 銀各五兩。又一紙書冬至貢賞云云。如聖節賞單例。 國王表緞五疋,紡絲五疋,粧緞四疋,雲緞四疋,貂皮一百張。正副使大緞各一疋,帽緞各一疋,彭緞各一疋,紡絲各二疋,絹各二疋,銀各五十兩。書狀官大緞一疋,彭緞一疋,絹一疋,銀四十兩。大通官大緞各一疋,絹各一疋,銀各二十兩。押物官彭緞各一疋,布各二疋,銀各十五兩。從人銀各四兩。正朝賞。與聖節同。年貢賞。與冬至同。謝恩及奏請等事。非專价。則無禮物。只修文書。故亦無賞物。今行謝恩。亦爲順付。故無賞。<small>{{Blue|按稼記賫回物目。國王前聖節賞。綵緞五表裏,銀子二百五十兩,駿馬一匹,玲瓏鞍䩞全備。冬至賞。綵緞五表裏,銀子二百五十兩。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正副使聖節賞。各大緞三表裏,銀子五十兩,黃絹二疋,鞍具馬一匹。冬至賞。各大緞二表裏,銀子五十兩,黃絹五疋。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若宗班爲正使。則加賜大緞五表裏,貂皮十令,大緞團領方紬單衫袴各一襲。書狀官。聖節大緞二表裏,銀子五十兩,黃絹一疋。冬至。大緞一表裏,銀子四十兩,黃絹一疋。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大通官。聖節各大緞一表裏,銀子三十兩,黃絹一疋。冬至各大緞一表裏,銀子二十兩,黃絹一疋。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押物官。聖節各小緞一表,銀子二十兩,靑布四疋。冬至各小緞一表,銀子十五兩。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從人三十名。聖節各銀子五兩。冬至各銀子四兩。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云。而與今多有增減。增減源流。詳載於事大文書。}}</small> 又見琉球賞單。則國王錦八疋,蟒緞四疋,蟒襴緞四疋,羅緞八疋,紗十二疋,緞十八疋,紡絲十八疋,正副使二員。各羅緞八疋,緞八疋,紡絲七疋,絹五疋,布一疋。都通事一員 。<small>{{Blue|其所謂書狀。似是通事也。}}</small> 緞五疋,紡絲五疋,絹三疋。從人十七名。各絹三疋,布八疋。伴送官三員,土通事一名,留邊通事一名,留邊從人十五名。各彭緞袍一件。而無四起分賞之規。未知何故也。土司亦有賞單云。而未得見。
===二十九日===
晴。留館。
李擧人宗溎。與其兄宗潢來訪于館所。與之筆談。半日而罷。<small>{{Blue|詳筆談錄}}</small> ○夕間。送伻於筍山。覓來書畫。三柱聯,石帆,筍山鶴溪各書一對。五扇一冊。皆筍山畫也。
==二月==
===初一日===
春分。陰。留館。
是日。設下馬宴於禮部。例也。因本部知委。卯正。偕正副使率諸任譯。詣禮部。領宴而歸。<small>{{Blue|別有下馬宴記}}</small> ○午後。送伻於秋池所。覓來畫像草本及正本。
'''下馬宴記'''
往禮部。少坐月廊王會廳。見正堂已設皇帝虛位及宴卓矣。已而侍郞文慶至。以爲今日是朔朝也。當拜部門外廟堂。卽起而出。北俗雖曰尙鬼。身爲朝士。瀆謁叢祠。殊可駭也。少頃還來。引諸國使入階下幕次。向東序立。隨臚唱行拜叩禮。禮畢。皆升堂。見宴卓則每卓列四十八器。皆餠餌雜糖蔬果之屬。以大楪盛一首雞。一彘有加于其上。任譯亦如之而稍殺。侍郞主壁而坐我三使坐西向東。諸譯坐三使之後。琉球使坐東向西。旣定。行盃先駱茶。次以酒者再。凡三行。才畢。忽有無數光棍。突入攫挐。勢甚危迫。蓋從前宴畢撤卓。餉我國諸隷。諸隷之必相爭攫。卽其惡習也。彼人見而效之。今則我隷更不敢着手云。可謂爲法自弊也。遂皆還至階下。行謝恩拜叩禮如初。仍歸館所。有頃。自光祿寺備送上馬宴卓於館中。每卓列三十五器。而所謂饌品。似皆宿具已久。以備應文。故皆燥硬。塵穢滿棲。俗言不堪食者。正謂此也。三十正官之外。自前無賜卓之規。始自去年。各房軍官。亦得一卓。是別禮云。舊時。入都後數日。卽設上馬宴。發還前數日。設下馬宴。饌品皆豐潔可口。後漸廢弛。甚至一日之內。疊行兩宴。爲大國待賓之禮。可發一歎。
===初二日===
晴。留館。
食後。以二扇,三丸,五墨,三十簡。送于三明大師。以謝前日書帖之贈。其回。三明又以摺扇四把,香珠七串,貢墨四丁,書紙二匣,尾筆五支送之。○雷竹泉,卓筍山,徐秋池來坐江振甫鋪。入送銜紙。出見與之筆談。已而正副使亦出敍話。待以酒饌。副使亦以畫照。懇于秋池。向夕歸館中。
===初三日===
陰。午雨飄。留館。
朝前。有人來訴上房廚子等多賖買物件。而行期在邇。終無備償之意。幸蒙大人之恩。卽爲推給云云。以事係他房。不可干聽。往訴本房之意。諭而遣之。蓋下輩皆以赤手空拳。裹足入燕。留館月餘。亦不無浮費。需用或相推貸於同行。又多債負於彼人。率以遷延挨過爲上策。今焉行期此迫。賖賣者求償。留債者督報。至有捽曳詬辱。脫衣奪物之擧。末或不勝憤恨。過醉者有放聲而哭。爭訟者至入庭而卞。凡係館中事。例皆書狀主管之。身兼法司訟官之任。或善辭而開諭。或笞打而戢勵。左酬右應。不覺身困而神疲。聞此弊自昔伊然。彼人之與我人相關者。若有爭鬨之事。則突然入來。輒呼三大人而告訴之。其爲三大人者。不亦苦哉。下輩之貽弊惹鬧。誠爲寒心。而彼諺曰。東使留館之時。本國人皆應夜不掩戶。放心穩眠。蓋其意以爲下隷赴燕者。盡賊漢也。聞之。不覺絶倒。且入燕者。無論某人。雖一片火石。必欲携之歸橐。故自定還發之期。見一行大小諸人。殆無心界上安閒者。遑遑汲汲。按住不得。如恐有失。凡多少物件。皆以紙布結裹。裹畢分貯皮箱木櫃。椎釘以固之。聲震館中。亦可笑也。○食後。與聖申往見怡親王廟。轉往正陽門外。觀白馬關廟。余則先還。聖申轉往觀象臺。不得入見而歸云。<small>{{Blue|皆別有記}}</small>
'''怡親王廟記'''
廟在玉河館西數百步大路之北。觀其制㨾。一如古寺。或曰。怡親舊第。或曰。怡親死無後。奉其神位於寺中云。正殿安神位。書忠誠勤恪怡親賢王之位。他殿及月廊。率多空虛。前炕皆賈人住接。左一炕稍精楚。山東李擧人所寓。歲前還鄕。姑未來云。
'''白馬關廟記'''
遍於天下而一心尊奉者。關廟是已。雖窮邊荒徼數家村塢。必崇侈棟宇。賽會處潔。牧豎饁婦。擧皆奔走。自柵至皇城二千餘里之間。殆無處無之。而其在遼東及中後所者。最著靈異。其在皇城者則必稱白馬關廟。廟在正陽門右關內。而或以在地安門外者當之。非也。帝城景物略曰。關廟獨顯於京師正陽門者。以門下宸居。近左廟右社之間。朝廷歲一命祀。萬國朝者。退必謁。輻湊者至爲祗禱。每以五月十三日致祭。先十日。太常題遣本寺堂上官行禮。凡國有大災。祭告之。萬曆四十三年十月。命太監奉九旒冠,玉帶,龍袍,金牌書。勅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鎭天尊關聖帝君於正陽祠。建醮三日。頒知天下。然猶仍舊稱。史官焦竑曰。稱漢前將軍侯爵也。天啓四年。始稱帝。先是。成祖北征本雅失理。經闊灤海。至幹難河。擊破阿魯台軍。每見沙濛霧靄中有神前驅。巾袍刀仗。貌色髻影。果然關公。而但所跨馬非赤兔。乃白馬也。師還燕都。先傳車駕北發之日。一居民所畜白馬。晨出立庭中。不動不食。晡時。始定喘汗而食。如是幾日。及回蹕而止。事聞。勅崇祀祠。祠籤最靈。休咎不爽云云。廟之稱白馬者以此也。廟中有碑。焦竑撰。蕫其昌書。世稱二絶。我國南關廟壁上所揭者。卽描來萬曆勅封之書云。
'''願學堂記'''
願學堂義塾在於太淸門外西南里許。卽禮記所謂家有塾。而如我國書齋之類也。聞其制。凡設六齋。齋各有扁。每齋有師一人以敎之。隨弟子學業之勤慢。自某齋升某齋。如小學大學之序。而此係私學。非官學。故其爲師者。皆自本塾私邀弟子。本無定數。如有願學者。則皆不拒。此其名齋之義也。其中多有可語者云。故始擬過訪。忘之未果。
'''觀象臺記'''
還館所少焉。聖申踵至。言行至城東南隅欽天監前。望有高臺。問知爲觀象臺。求入不得。蓋登城旣係禁條。而此臺之築。因城而高可窺禁中。且其所有儀器。皆多是鎭國之重寶。其求見。固妄矣。曾聞監中有渾象簡儀。皆以靑銅鑄成。其一規之大。可五六把。四圍護以石欄。又有康煕時所製六儀。一天軆儀。二赤道儀衍。三黃道儀。四地平經儀。五地平緯儀。六紀限儀。制皆出於西洋。比郭守敬舊制。益精且巧。其後又以六儀之繁。更製一儀。以兼六用。而器物益繁。終不如六儀各用之簡便云。
===初四日===
晴。留館。
來時。趕車的劉老山來見。問其間住接。則以爲始不還家。在京賣貰云。而要得回還再貰。已知其爲人勤幹。故遂許之。○食後。徐秋池又來江振甫鋪通刺。故出見之。副使已先出。方令寫照。午間。卓筍山叔侄及雷竹泉聯至。相與筆談。竟日而罷。
===初五日===
晴。留館。
朝前。琉球人二名來見。自以爲行將告別。不勝悵觖云。蓋其人去年夏。漂到我國。今行領來。轉付禮部。明將隨其貢使發去。故委來致謝也。拜於炕下。無數起伏。似其禮然也。
===初六日===
晴。留館。
朝前。使任譯往禮部。受來回咨文。○各房皆以卜物。出付大車。使之趁期來納于柵內。○雷竹泉致書作別。兼寄別章及文房諸種。出酒脯以饋其伻。以土物數種。伴書以謝之。卓筍山有書話別。裁送答簡。○以明日先來便。將付家書。故預爲裁封。隔歲阻絶。便若相忘。及至把筆。心神忽覺黯然。不啻十倍於他日。
==回程錄○癸巳二月==
===初七日===
雪。申後晴。自玉河館發程。行四十里。至通州宿。
自曉亂雪滾下。其大如掌。一行皆早起束裝。朝飯卽發。正副使修狀啓。譯官金性翼,軍官朴有豐。定先來。曉先發。送付家書。正使先行。副使次之。余乘劉車繼之。見無數光棍。已突入各房。爭撤炕簟與壁紙。殊可駭。一行皆束裝登道。而私商輩尙多紛紜落後。還到柵內。多日留滯。每以此也。以不日卽發隨後來會之意。各別嚴飭。遂出崇文門,東便門。沿濠而東。是自通州入都之徑路也。往往有村落市店。車馬亦絡續不絶。申後雪始止。渡八里橋。<small>{{Blue|別有八里橋記}}</small> 入通州城內。<small>{{Blue|別有通州記}}</small> 日猶未暮。與副使出江邊觀舟楫。還宿所館。
'''八里橋記'''
橋在通州城西八里。故名。一稱永通橋。長四十餘步。廣可方五軌。左右設石欄。欄頭皆坐狻猊。刻鏤之巧。如圖章細紐。傍有一碑。正統十二年建。祭酒李時勉撰記。橋下通舟楫。漕船由此直達于皇城云。
'''通州記'''
通州。秦時屬漁陽郡。漢時置潞州。隋,唐時廢入涿縣。旋爲潞縣。五代及遼因之。金時陞爲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而大明因之。城周二十里。殷富瑰麗勝於盛京,山海關。跨大街。建兩簷高樓。亦有一白塔。高聳雲霄。已自城外入望。繞城之水曰白河。一名潞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者也。源出塞外。徑密雲南至牛欄山。與潮河合。至通州入直沽。抱城而流。濱河有三所倉厫。制如城樓。上設疏窓。以洩積氣。墻壁垂穿傍穴。以疏濕氣。引水環倉。以備火患。大小舸艦泊于河岸。未及解纜者無數。上下十餘里。檣竿如簇。蓋天下船運之物。皆湊集於此。燕巖所謂不見白河之舟楫。不識帝都之壯者。卽此也。城外人家。亦皆臨水。茶房酒樓。暎帶如畫。城內花鋪。多畜佳菊。其白者曰通州白。紅者曰通州紅。其餘黃黑諸色。亦皆倣此。又聞雄黃之產於此者品好云。明謝肇淛曰。燕都稱百二山河天府之國。但有不便者。漕粟仰給東南耳。運河自江而淮。自淮而黃。自黃而汶。自汶而衛。盈盈衣帶。不絶如綫。河流一涸。則西北之腹。盡枵然矣。元時亦輸粟以供上都。其後兼之海運。然當羣雄干命時。烽烟四起。運道便絶。惟有束手就困。此京師之第一當慮者云。
===初八日===
晴。自通州發行。行二十里。至燕郊堡中火。又行三十里。至棗林庄宿。是日。通行五十里。
曉發。至燕郊堡中火。卽來時宿所也。又行至棗林庄宿。夜。與副使約以明日迂行。歷見盤山。
===初九日===
晴。自棗林發行。行四十五里。至邦均店中火。又迂行二十里。至盤山。又行三十里。到薊州宿。是日。通行九十五里。
曉聞上房有喧譁聲。問其故。則乾糧馬頭多逋彼人債。暗自發還。故其債主追及於此。入訴正使。正使棍治該馬頭云。促飯發行。至邦均店中火。正使直向薊州。余與副使及行中五六人。自此迤行。取田間小路。至盤山下。下車乘馬而上。至中盤少林寺少憩。自廚房備進薏苡。喫訖。還下山。向薊州。<small>{{Blue|別有盤山薊州記}}</small> 正使到已久矣。○日來。天氣漸益暄姸。游絲纈眼。細柳垂條。遠道歸心。一倍如矢。節物之感人。類如是也。所過村落。耕作方張。而往往有老者。出觀我行。蓋去時絶不見老者出門當道及負戴往來者。蓋天寒深居。至春始出。而足可見養老之善俗也。
'''盤山記'''
盤山一名盤龍山。薊州西北三十里。有上中下三盤。或云韓文公送李愿歸盤谷者。卽此也。未知是否。蓋山在太行東北數百里外。則其所謂太行之陽者。已誤矣。其餘鋪張處。皆未免過實。據地志。山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石龍潭。下有潮井鉢泉之勝。士商要覽曰。呂純陽嘗飛劍。斬黃龍禪師於此。仙劍尙在於上盤。有亭罩之云。自邦均北行二十里至下盤。有行宮在其東。或云。乾隆有妹早寡。爲修鍊曾居此。或云。皇親中凡寡居之女。必皆住此。或云。皇帝先陵在於北麓。每謁陵時駐蹕之所。未知孰是。繞宮而墻。隨山勢高低而廣築。築之以石。二簷三簷之許多亭榭。羅絡隱見於墻內諸峯松石之間。門閉不許人闌入。循墻後漸進。巖壁益蒼潤。路皆盤陀。白石層疊如階級。乾隆時。開鑿爲輦道云。滿山松杉。間以桃杏雜木。蓋林木之茂。泉石之勝。卽遼瀋以後刱見也。心目頓覺開爽。行至墻後門。從隙窺視。有數間彩亭。制極瀟灑。亭北白石平廣。石面有瀑。溜下如張素練。下滙爲潭。深碧涵泓。傍刻百尺雪三字。又行望見墻內有石如臺。可坐數十人。刻貞觀遺跡四字。世傳唐太宗東征時駐蹕處也。其北又有巖。頗蒼古。刻蘿巖二字。其外仙巖等諸刻。並未記。又行數里。磴路益峻險。乃下馬而徒。及至中盤。路傍巖石有刻詩曰。中盤向北爲少林。展轉之間卽殊觀。鎖徑薜蘿闢巖扉。拂帽松柏謖濤棧。梵宮數曲嵩之陽。憶我庚子曾泮渙。爾來三十有餘年。瞥眼何殊今昨換。壁詩丁未重一看。繾念民間曾浩歎。未申之秋幸屢收。玆來遙慶豫民宴。曰憂曰慰紛吾衷。調御堂堂坐而案。其下書己酉季春御筆。押乾隆圖章。又刻詩甚多。忙未盡記。又行數百步。入少林寺。寺在山之正中。背山俯野。房屋靜寂。頗有蕭灑之趣。而但多頹落。居僧不過十餘人。袁仲郞盤山記。稱有八景。曰紫蓋峯,騰雲峯,仙石嶺,狼甲石,投閑橋,帳房石,菱角石,紅龍池也。寺後多怪石。紆回爲逕。逕盡有石臺甚廣。建彩閣十餘間。眼界極敞。俯瞰行宮。位置歷歷。南通薊野。烟樹無邊。隔溪東岡有一白塔。八面十三層。層各懸磬。隨風發響。如奏笙簧。塔下有池。刻紅龍池三字。北望山頂。又有五六小塔。萬松寺,雲照寺,石劍寺諸勝皆在其下云。而山路益艱。日又向晩。躋攀未窮上盤而還。可歎。世傳此山雲照寺定光佛舍利塔與通州獨樂寺觀音閣,通州孤山破塔皆有佛塔。每年除夕。諸佛燈互相往來。漏盡後各返原處。好事者多裹糧候之云。
'''薊州記'''
禮記曰。武王克商。封黃帝之後於薊。史記曰。武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註以爲今之薊州。史記正義曰。召公始封。在北平無終縣。以有燕山。故以燕爲國名。後漸强盛。乃幷薊。徙居之。地理通釋曰。黃帝之後。封于薊者已絶。成王更封召公于薊爲燕。史記索隱曰。召公始食于召。後封北燕。幽州薊縣是也。詩補傳曰。薊改爲燕。猶唐之爲晉荊之爲楚。尙書正義曰。左傳富辰言文王之子一十六國。無名奭者。則召公非文王之子。古史考。召公奭。周之支族。以封于薊。地理考曰。秦,漢時爲漁陽郡。魏,晉時屬幽州。隋時徙玄州於此。後復置漁陽郡。唐置薊州。取古薊門關爲名。天寶初。改漁陽郡。元初。復爲薊。遼置尙武軍。宋改廣州軍。金時。屬中都路。元時。復爲薊州。大明因之。城周二十里。其南門爲三重。第三門爲譙樓。高埒瀋陽。民物甚殷富。卽京東巨鎭也。城內十字街有樓。兩傍一書古漁陽。一書京東鎖鑰。其西邊有三座牌樓。石礎皆高壯。刻鏤甚奇巧。有非他處之可方也。滿城居人皆隷軍籍。見其往來街上者。皆豪勒可怕。漁陽突騎。自古無敵於天下。故彭寵,祿山之反皆在此也。城北數里有府君山。一名空同山。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卽此處也。其西有魚山。李長吉魚山祠迎送神歌。亦此處也。又有五山。曰五龍山。山上有娘娘廟。又有玉皇廟云。此處飮食。最稱可口。而紅柹,葡萄,山査,梨尤絶佳。昔有一譯官初行者至此。盛買酒饌。以餽一行。其後遂成故事。謂之初行禮。
===初十日===
晴。自薊州發行。行三十里。至鱉山店中火。又行五十里。至玉田縣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日出後發行。由城西門入。歷見獨樂寺。<small>{{Blue|別有獨樂寺記}}</small> 出南門。過漁陽橋,翠屛山。<small>{{Blue|別有漁陽橋記,翠屛山記。}}</small> 至鱉山店中火。又行至玉田縣東門外宿。是日。天氣淸朗。於道上望見薊門烟樹。迷離倏翕。變態千萬。尤覺絶奇。○夜有一人持古蕫器玩及古書畫求售。其中東坡,松雪眞帖極可觀。自言是家藏舊物。而爲救荒將賣云。
'''獨樂寺記'''
寺在薊城西門內。一名臥佛寺。以有臥佛。故名。虹門二層內有正殿三簷。上牓曰觀音之閣。其下書太白二字。世傳李靑蓮筆也。下牓曰慈悲大士殿。殿內有立佛。卽觀音變相也。或云。佛長六十尺。全身作被錦狀。設色精巧。垂左手執甁。擧右手當胷。持數珠。活動如生。殿西複壁中設板梯。向北上數十級。又轉而南。上數十級。始抵上樓。樓空其中。環設欄檻。佛身竦出其上。肩與檻齊。而頂拄屋樑。頭上四圍。附有十二小佛。眉目悉如大佛。觀者在下仰視。未覺其絶長。及至此循檻環轉。始盡其狀。自肩以上猶有二丈許。其通身之長可推也。世傳佛立處。古有大槐樹。其大十圍。僧徒卽其樹而刻爲此像云。樓之南北皆設窓。窓外有欄。欄甚危絶。人不敢着足。拓窓視之。一城表裏。如觀掌紋。寺南數百步有一塔。正與樓對峙。其高數十丈。左右月廊皆十王殿也。後有四角亭。亭後又有一殿。殿後無數炕屋皆諸僧所住也。四角亭前稍西有別殿。有佛一軀。長丈餘。側臥榻上。如人醉睡。自胷以下。覆以錦衾。頭邊半欹金粟冠。制如我國隱頂巾。是謂李靑蓮像也。佛榻後有一老婦像。憂愁滿面。是靑蓮之妻母。恨其女壻之不勤讀書。日事沈醉云。其不經殊可笑。其傍一屋住一大師。左右壁多付古人書畫。間有董玄宰眞蹟。法殿階上有二碑。左碑建於萬曆四十年。記略曰。寺不知刱自何代。而曾於統和年間重修。則去今六七百年。又曰。閣中大士像。因大樹刻成。甚可異也云云。右碑建於康煕乙巳。尙書王弘撰記。略曰。余於辛巳。守此城。今又過此。風景不殊。而人民非古。廟猶存。而城郭圮云。蓋明人仕淸者。而其辭悲惋。然語涉忌諱。而不憚顯刻者。未可知也。寺僧賣眼藥。輒有靈效。商譯輩爭買之。
'''漁陽橋記'''
出薊城南門。東行五里。有漁陽橋。路旁山上有一古廟。廟中有像。人謂安祿山像。薊城西五里。有五里橋。一名廣濟橋。其上亦有廟。安金像女子。戴花冠。而面貌端麗。古稱碧霞娘娘之廟。而今或謂楊貴妃像云。蓋後之好事者。假引爲名。眩人眼目者。好發一笑。
'''翠屛山記'''
自漁陽橋又行五里。至小橋。傍有翠屛山。不甚高大。水滸傳所謂楊雄殺潘巧雲處也。山下有兩石人。謂是楊雄,石秀之像。而刻法甚朴。只像面目。今多刓弊云。山脚陂陀。路在其上者數里。舊聞此有松林。而今無之。
===十一日===
午前風。自玉田發行。行四十里。至沙流河中火。又行四十里。至豐潤縣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日出後發行。行十餘里。至沙子河。過一村閭。下隷輩以大道泥滑。踏行路傍新耕之畒。忽有一老婦持杖出來。滿帶怒氣。忙步欲擊。而足彎不能及。下隷輩回首嘲笑。雖未知何語。而似認其爲侮辱。益憤怒。搖頭抵掌。誶誶亂罵。擧措甚駭。故意謂其備極醜辱。問於馬頭。則不過爲無良心等句話云。其格於語法。不能盡意詬辱以洩滿肚之憤。極可笑。亦可悶也。至沙流河中火。又行至豐潤縣南城外宿。○夜。與副使往見正使而歸。聖申方與一人筆談。其人姓名。趙成勳。中秀才試。名列膠庠。祖家本縣云云。問本縣大姓幾家。答王,陳,谷,鄭,趙,魯,問谷是明史本末纂修的應泰之孫否。答是。問其子孫今有通朝籍者。答其曾孫善和中辛未科。現任刑部郞中。問此外五家亦有從官者否。答皆有。因問貴國趙北海鍾永,申方伯在植安否。似其赴燕時與之相識也。答云云。其人卽起謝退。
===十二日===
晴。自豐潤發行。行五十里。至榛子店中火。又行五十里。至沙河驛宿。是日。通行一百里。
平明發行。至榛子店中火。又行至沙河驛宿。○夜。副使來見。○鄭梅墅光裕爲別聖申。自數日前來待于此。半夜。筆談而罷。<small>{{Blue|詳筆談}}</small>
===十三日===
晴。自沙河驛發行。行二十里。至野雞坨中火。又行四十里。至永平府宿。是日。通行六十里。
日出後發行。至野雞坨中火。過此以後三十餘里之間。無容接一行之大店。故午炊於此。今日卽墟日也。夾路市肆。物貨頗盛。而賣買紙錢者多。可知淸明之不遠。向晩。風勢漸大。塵沙漲天。咫尺不辨。路上行人。皆爲之幻形。雖同行者。驟看莫識。相顧相笑。還作長途消遣之資。行渡鴨子河。又渡灣河。兩河之水深皆數丈。氷釋後皆設木橋。橋廣各不下七八間。日未暮。抵宿永平府。有人持王漁洋全集共六十卷。願賣之。問其價。討銀七十兩云。又有童子三人來見。儀狀端正。故書問爾家何在。答在本府。問姓。答李。問父母存亡。答具慶。問兄弟幾人。答八。問年紀。答十三。問所讀。答論語。其兩兒皆其弟。而一讀周禮。一讀左傳云。
===十四日===
晴。自永平府發行。行三十五里。至雙望堡中火。又行四十里。至撫寧縣宿。是日。通行七十五里。
日出後發行。路中時見人擔紅盒而去者。問之則寒食祭墓者云。至雙望堡中火。是日。卽墟日也。市上物貨。如昨日所見。又行至撫寧縣東門外宿。○夜。有一人持朱子親筆一大軸。願賣之。軸廣可五丈。長可三尺。字大如楪。索銀一千兩云。○往見正使而歸。副使來見。
===十五日===
朝陰午雨。自撫寧縣發行。行四十里。至深河驛中火。又行五十里。至紅花店宿。是日。通行九十里。
日未出發行。至楡關。是日卽墟日。而日尙未午。路上騎驢乘車者多。聞皆趂市。又行至深河驛中火。自午後。雨霏微不絶。冒雨行。抵宿紅花店。欲觀角山寺。則路必由此。下山直抵關內。與一行同出云。欲與聖申曉作角山之行。雨勢向夜大注。聞山路崎嶇苔滑。尤難接足。欲留一日。則許多人馬。爲弊甚鉅。此不可不念。多費商量。至曉。未免罷計。意想殊覺不快。嘗見稼記。到紅花店之日。直上角山。自山海關西羅城外。循城而北。初行人家中。俄而無路。散行丘墓田隴間。約數百步。得樵逕。自城至北至此。約八九里。過此路峻急。然不下馬。又行數百步。有一紅門。扁曰扶桑觀日。過此路。皆布石爲級如階砌。又行三里。有一間屋當路。此於山爲三分之一。俯視關內外。意想杳然。又上二三里。有六面亭。此游人止歇處也。扁曰玩芳亭。此於山爲三分之二。而望寺猶縹緲。又數百步至寺。蓋路多峻急。非健騾。不能上。寺正殿不甚大。正門左右廊屋不過四五。庭有四碑。東兩碑。弘治萬曆所立。西兩碑。康煕所立也。步向絶頂。從巖間而上至頂上。平周可坐數十百人。俯視關城。閭井綺錯。東南海水接天。登,萊地方亦可見。而但眼力有限耳。西南羣山。近海靑出。似是昌黎縣近處諸山也。月沙記曰。從堞上北望山缺處。黃沙白草。渺渺接大漠。而今見山勢非不高峻。而山後又有山隔大漠。不知爲幾重。恐月沙未曾上此而記之爾。來此擬看日落。而亦爲遠山所遮。不得看。但北望長城。隨山曲折。粉堞隱現疊嶂間。自是偉觀。令人意思豪壯。却恨獨來。無與論勝耳。自絶頂東去十餘步。卽長城也。城高不過丈餘。以雜石築之。一如我國城。惟女墻以甎爲之。其絶險處則往往不築城。城外山麓高處皆置烟臺。深谷暗壑無所不矚。使賊兵不得潛身。其設置可謂壯且密矣。寺後有一碑在蓁蕪間。前面字皆磨滅。不可見。陰則皆古人題詠。似皆明人作也。遂留宿於寺中。翌朝發行。追及一行於關內云云。
===十六日===
淸明。晴寒。自紅花店發行。行十八里。至八里堡中火。又行二十七里。至中前所宿。是日。通行三十五里
至曉。雨始止。先送任譯於關內以報門。稍晩發行。風威漸冷。無異冬日。由山海關西羅城門入。歷四牌樓。至第一關內。入關廟少憩。待關將來。始出關。考見路傍古碑先來所書。則初十日申時過去云。至八里堡中火。迎送官以秀魚三尾。分饋各房。出付廚房。以備午饌。且自廚房。炙進靑魚。味皆可口如東產。玄得柔以昨冬入去時先發。不得見望海亭。今曉獨往。故使上判事馬頭。傳致此意於關將。使之留待其來。同爲出關矣。今始追及於午站。又行至中前所宿。日尙未暮。聞城南有人方習跑馬步。往觀之。人共十餘。皆豪健。乘駿駒。舞鎗發矢。騰躍如飛。眞勁騎也。遂轉入城內。周覽而還。
===十七日===
晴。自中前所發行。行四十里。至亮水河中火。又行四十里。至中後所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平明發行。至亮水河中火。追聞上房一行發行。未數百步。店漢追訴於正使曰。渠家時牌本價五十兩銀。而見失於本房所屬所處之炕。願覓還云云。俄而店漢之父來。言覓得於衾裏云。而拉其子以還。其子於路。反咎其父。諸議以厥漢必故藏此物。惹起鬧端。冀倖其賠償。而計不諧云。苟有是也。情狀吁亦巧惡矣。又行至中後所宿。
===十八日===
晴。自中後所發行。行四十八里。至中右所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寧遠衛宿。是日。通行七十八里。夜。往見副使。
===十九日===
晴。午後大風。自寧遠衛發行。行三十里。至連山驛中火。又行三十里。至朱家店宿。是日。通行六十里。
日出後發行。迤行五里。歷觀溫井。<small>{{Blue|別有溫井記}}</small> 又行數里。始與大路合。至連山驛中火。又行。大風漸起。塵沙漲起。殆不可開眼。又行至朱家店宿。○夜。副使來見。
'''溫井記'''
出寧遠衛南門。從東南微逕。行五里許。望見煖霧靄靄。彌滿谷中。溫井在古寺之後。繞井甃石爲檻。據檻俯視。井深可四五丈。泉竅滃滃。水自湧出。熱氣炎炎上騰。其熱如湯。不可手探。西檻下穿一孔。以疏下流。流如小澗。往往甃石爲踞坐洗濯之所。流入于寺之後墻。又流出寺外。有墻繞之。卽皇帝所浴。而行宮在其傍。蓋井水極熱。故卽其下流而方可洗浴云。明武宗嘗幸溫泉。命宮妃王氏爲詩。手自書之。刻于石曰。塞外風霜凍異常。水池何事煖如湯。溶溶一脉流今古。不爲人間洗冷腸。更考此是遵化縣溫泉行宮所題。非此地也。聞此距口外不遠。蒙古人亦多來浴云。一行諸人。或洗手或浴身。徐徐沈水。不可輒近。覽畢。入僧舍少憩而發行。里許渡一溪水。水亦稍溫。我人之有奇疾者。浴必見效。而尤效於瘡瘇云。
===二十日===
朝陰。午前大風。午後雨。自朱家店發行。行三十八里。至松山堡中火。又行四十四里。至大凌河宿。是日。通行八十二里。
日出後發行。大風喧嚷。可知凌河之漸近。艱到松山堡中火。行中或傳本國別使入來之說。不勝疑慮。採訪言根。則有彼人過去者傳之云。雖係途聽。而終不可釋然也。午後風止而雨。馳至大凌河宿。○夜。小通事張宗周來告曰。今日朝前。有過去人傳言。得聞柵奇於過撥。則以爲朝鮮別使一行。今月初九日渡江。初十日入柵云云。而去排日計站。則今日當宿白旗堡。廿二日。當相遇於廣寧站云。乃與正副使爛商。而終不能揣得。遂送人微探於迎送官。則答以此非撥所。末由探知。明到石山撥。所當探示云云。且言中國撥騎。日行五百里。若眞有別行。則北京已知之云云。
===二十一日===
朝晴。午間大風極寒。自大凌河發行。行三十里。至石山站中火。又行四十里。至閭陽驛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至河邊。河氷已解。春水方生。橋纔撤而船未行。不可直渡。迂行十餘里。循隄而下。亦一津渡也。迎送官先已來到。自錦州衛出送護渡軍校十餘人。備船二隻以待之。船皆全木刳成。而一船可容車五六兩。河廣殆五六十步。兩岸皆沮洳。不可着足。以木板鋪其上以泊船。一行車馬與往來行人甚多。循次以渡。雖無紛踏之患。而自不免遲滯移時。員譯屢行者以爲今年則賴春候甚調。得此穩涉云。待一行畢渡。又行至石山站。是日風寒。殆此行初見。送任譯。又探別使消息於迎送官。少選。謄來撥奇。有曰。鳳凰城驛爲飛傳知委事。今有朝鮮國差派員役進京謝恩使去。弊驛探得。本月初九日過江。初十日進邊門。日期邊站。行走未定。祈沿馹諸位老爺見字。如有搭界處所。急行達知可也。爲此飛傳。其下書二月十二日發。又其下細書鳳城站裏的云云。乃與正副使輪覽。雖未知所謝者何恩。而旣是謝恩使。則料非別般事端。還可幸也。乃使首譯作書。馳送上判事馬頭。同夜往探。因覓各房家書而還。中火後。又行至閭陽驛宿。○夜。往見正使。
===二十二日===
午前陰冷。午後大風雪。申後晴。自閭陽驛發行。行五十里。至北鎭廟中火。又行十五里。至廣寧店宿。是日。通行六十五里。
自數日前。已與正副使約。欲窮桃花洞之勝。副使以齒痛。直向前站。乃與正使及行中四五人。平明發行。至常興店。迤從店北小路。又行十餘里。路分兩歧。一走北鎭廟。一走桃花洞。北鎭,桃花間。不過五里。先桃花後北鎭。仍向廣寧。此爲直路。而聞桃花洞中無人家可設廚房云。故從畦塍微逕。直抵北鎭廟中火。<small>{{Blue|別有北鎭廟記}}</small> 風雪大作。不可前進。遂破桃花之計。直取廣寧路。從北門入。歷見寧遠伯牌樓。<small>{{Blue|別有寧遠伯牌樓記}}</small> 聞東嶽廟在東門外數里。壯麗埒於北鎭廟。而阻雪不得往見。逕取路直出西門。行十里許。雪始止。上判事馬頭持各處書封。來納于馬前曰。別使云云。非別使。乃賫咨官。以英吉利漂船善處。有褒賞之典。待冬使謝恩之意。別送咨官。今夕。當與同站於廣寧店云。聞此始釋慮。而但諸人各得家書。不敢卽坼。唐詩所謂近鄕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者。眞善形也。覽書。知家國俱安。其喜可掬。且未到會嶺而得此。尤是分外也。又行至廣寧店宿。咨譯卞光韻來見。<small>{{Blue|別有桃花洞記,廣寧城記。}}</small> ○夜。雨雪交下。
'''北鎭廟記'''
醫巫閭山。虞封十二山之時。爲幽州之鎭。夏,商,周,秦皆因之。唐開元時。封醫山神爲廣寧公。遼,金時。始加王號。元大德中。封貞德廣寧王。明洪武初。只稱北鎭醫巫閭山神。歲時降香祝。有天子姓諱。國有大典。遣官告祭。今淸肇基東北。故崇奉之典尤有加焉。或云。雍正皇帝爲諸王時。奉勅降香。旣祭之夕。宿齋廬。夢神人予一大珠。珠化爲日。歸登大位。遂大修廟宇。爲其願堂。以報神賜云。廟在山下。後擁羣峯。右環滄海。前左皆大野。廣寧城在膝下。蓋其地形。卽一陂陁之圓阜。高不過數丈。而俯仰天地。無所涯畔。日月升沈。風雲變幻。皆在其中。東面而視。尺吳寸齊。皆在指端。而但恨目力有窮耳。廟貌壯麗。與朝陽門外東嶽廟相伯仲。門前有一座大牌樓。純石架起。棟椽甍桷。不資一木。高可五丈餘。結構之工。刻鏤之巧。殆非人力所及。牌樓兩旁對立石獅。高可丈半。門左右築月臺。高丈餘。砌高亦等此。而墻在其上。塗以丹雘。入外門。又入一門。其砌高與外砌同。而但無月臺。兩門之間對設二簷高樓。左懸鼓。右懸鍾。左樓之左有一禪堂。安五佛像。庭有兩碑。一曰萬壽禪林。一曰萬古流芳。兩樓之間又有三門。門內有五碑。皆御製也。覆以彩閣。其碑。康煕撰幷書。其一。雍正撰幷書。其二。一乾隆。一嘉慶。皆記廟事實也。其後爲層階。階高數丈。繚以石欄。欄左右有碑無數。皆明淸間重修告由祀典祈福及御製詩。而其最久者。宋延祐碑也。冒雪走看。不能盡記。其一碑。乾隆戊戌御製醫巫閭山四詠。曰。廟西峙立翠雲屛。凝眄誰能擬色形。一石丈餘大方廣。補天兩字出何經。<small>{{Blue|右翠雲屛}}</small> 聞道深山足隱淪。與居木石桂松隣。誰知潛志樂飢者。原是㩳身逐鹿人。<small>{{Blue|右道隱谷}}</small> 列峰垂落水如簾。隔斷塵氛靜且恬。多有朝鮮人泐句。箕疇文化至今漸。<small>{{Blue|右聖水盆}}</small> 山堂此日已爲亭。眼底平陵碧海渟。應是遼王貯書處。至今秀色蓄眸靑。<small>{{Blue|右廣觀亭}}</small> 又癸卯御製詩曰。石崖蟠纚落垂紳。泐句多看海東人。詩字不殊言語異。同文可識正同倫。其後殿凡四重。第一殿排列幢幡儀仗。第二殿扁曰資始神區。安北鎭醫巫閭神像。具王者服。左右配以玄冥帝君,海嶽大神等諸像。皆冕衮佩玉。威儀極嚴恪。第三殿安關帝像。第四殿扁曰資始靈區。安北鎭神父母像。父珠冕玉笏。母鳳冠珠帶。儀飾甚盛。殿皆三楹。覆以靑琉璃瓦。自門至殿。築石爲路。殿左右及前階三面。皆有升降之級。階上對設大石爐。高各丈餘。又有大鼎。高六尺餘。雕刻千神萬怪。前置漆缸。可容十斛。爲四炷。晝夜長爇。庭東西有古月廊阯。而屋存者不過數楹。殿後又有一帶高墻。其外瓦礫滿地皆廢阯。而餘屋之見存者。亦不可勝窮。蓋自外門。至第四殿。可一弓有半。皆雕墻層階。石欄瑩膩。刻以蛟螭。圍繞廊廡。階墄達于前殿。自前殿連延曲折。至于後殿。望之皓然。一塵不動。後殿西角門外有蒼壁。高可數丈。刻補天石。明巡撫張學顏筆。又其旁一門許。刻翠雲屛。石面刻御製詩各一篇,苗君稷,陳易詩各一篇。其下一穴洞開。世傳有腰痛者。俛出其中。則有效云。古所稱呂公石,會仙亭。覓之不見。惟有覽秀亭。登其上。醫山扶輿鬱積之勢。一擧目而盡得之。覽畢。還坐僧炕。主僧春水大師。適出他未逢。諸僧要寫柱聯。故書三對。副之。
'''桃花洞記'''
嘗聞桃花洞在北鎭廟西五里許。滿谷盡是桃樹。故名ㅁ自洞口沿溪而上。路皆鋪石爲級。勢頗峻急。堇可騎馬。溪北有數級石砌。其上有浮屠。踐石磴數里。至觀音窟下。仰見絶壁橫張。高廣各十餘丈。石色皓然如張素幕。上有小城。虹門呀然。有大觀音菴。今廢。傍有大广。可容數百人。其中題名皆東人也。絶壁下有甘露菴。亦廢。以兩鐵鍾懸于柳枝。其一。萬曆所造也。古以竹筧引泉。菴之得名以此。出西邊虹門。門外桃李交柯。堇通人行。循壁至觀音洞。入洞數十步。有大石立路右。鑿爲龕。刻觀音像。過此十數步。又有一大石。刻游目天表四大字。又行數十步。路有兩歧一。迤南而轉山腰。其盡處爲平臺有塔。此爲甘露菴白虎也。又折而北上。路峻且狹。有兩石仆路側。一周祚所記。一龔用卿吳希孟遊記。過此數十步。巖壁十餘丈。對峙如門。刻北鎭名山等字。到此路益峻。便成一嶺。踰而漸入內。却平曠。方可數十畒。遍栽桃樹。別一世界也。中有一井甃石。上有大松。月沙記所謂得一壁。刻北鎭巫嶽。其下有水。承之爲井。廚人炊飯。餉我于松陰者。似指此也。自井東行數十步。有大巖陡立空中。高數十丈。南面刻閭山第一石。東面刻壁立萬仞。巖上有觀音閣。循石砌四十餘級。登其上。有小虹門。扁曰白雲關。佛殿皆崩塌。有萬曆時文林郞李蕡所撰碑。其文曰。遊斯閣者。必神淸步健。聳壑昂霄。有遊仙之志。方能登臨。其體厚形痿。心懷愞縮之人。鮮不中止云。其後累石爲梯。回轉而上者。凡八折。折多者二十餘級。小者七八級。歷兩折小平。有屋阯。月沙記所謂閣上有樓檻出壁外者。似指此處也。級盡而始至觀音閣。其地高。視白雲關猶加數十仞。大觀音,甘露菴皆斂入脚底。西南群峰。環擁如兒孫。東面野色漭蒼。渤海可掬。自此還下白雲關。又北行百餘步。有淸安寺。桃樹夾路。涉兩石梯。共四十級。入小虹門。至佛殿。殿小而絶塵。從其東。又出一門。登兩折石梯。有毘盧殿。坐此。正對觀音閣後面。石勢益危峻。望見西南峰上。有娘娘廟。其下稍南。有三官廟。皆頹落。娘娘廟西兩峰之間。有十數丈瀑布。又東踰一岡。過一小澗數十步。路左有甎築虹門。刻棲霞洞。洞中北壁。刻桃源洞。又東行數十步。有潛谷精舍。只存遺阯。是皇明處士賀欽所居也。又沿山東行五六里。有小觀音菴。月沙記所謂駐馬不忍失者。此也。由桃花洞。往北鎭廟者。觀止於此。而距北鎭不過數里也。蓋此山有東西兩臂。向前環抱爲谷口。兩臂之間又有四麓。合兩臂爲六重。故或稱六重山。而桃花洞。特其一重也。東臂盡處爲大觀音菴。西臂盡處爲關廟關。廟與大觀音。正相對峙。其間不過十數里。而橫築一城。中開虹門。使一谷之水。皆從此而下。淸安寺正當其中。其餘玉泉寺,琉璃寺,滴水寺,雙鳳寺,靈山寺,雙泉寺,望海寺皆在此山。而望海寺在於最高處。登此。不但見海水。蒙古地方。亦可俯臨。俗傳山下有高麗王所藏書。又有一屋。渾是銅。內有石槨。藏高麗人頭骨。廣寧城外十里。有高麗王墓。墓碑今仆在土裏云。是可信也。桃花洞諸勝。旣如此。而阻於風雪。未得一覽。殊可恨也。
'''廣寧城記'''
自北鎭廟東南行五里許。至廣寧城。廣寧是錦州屬縣。古遼西地也。漢曰望平紫縣。唐曰巫閭都護府。渤海曰顯德府。遼曰顯州奉先府。城制如北京。有外郭。其周幾埒瀋陽。蓋關外諸城。在在頹缺。而惟此城獨完。以閭山至此爲過峽。與蒙古地界相接。爲要衝之地。故修築以防禦之也。內城南面有二門。餘三面皆一門。外城東西南各有一門。城中街路極廣。大小巷口皆對立石柱石。高五六尺。雖在僻巷皆然。卽古里門之柱。此則他處所無。其設置之整密猶可見。天啓三年壬戌。王化貞以撫臣守此城。是時。遼陽已陷。淸兵渡三盆河。犯沙嶺。離此一百五十里也。叛將孫得功入城中。疾呼軍民。急剃頭歸降。一城鬨然爭奪門走。西將江朝棟聞之。急入化貞臥內。化貞方起視書。朝棟急拉之曰。事急矣。化貞始趨出。所養馬已爲叛賊盜去。倉卒整行李四廂。以兩駱載。馳走閭陽。適熊廷弼自右屯引兵至。謂化貞曰。六萬軍蕩平。遼東竟何如。化貞慚。議守寧前。廷弼曰。晩矣。惟護百萬生靈入關。勿資賊足矣。乃保衆西行。天下大勢。自此日潰矣。蓋失遼瀋後。化貞主戰。廷弼主守。及化貞敗。而廷弼亦被喪師失地之律。竟至棄市。議者多冤之。江秉謙以爲朝廷起廷弼爲經略。節制三方。而其進退。俾隨化貞。是化貞實操節制之權。而廷弼則未也。稟成則無權。坐罪則有主。安用此經略哉云云。斯可謂切中時病。世傳廣寧古箕子國。有箕子廟像冠鼾。而燬于兵火云云。
'''寧遠伯牌樓記'''
自廣寧城中十字街迤北數百步。有寧遠伯李成樑牌樓。純石構成如祖家牌樓而稍小。其雕刻則殆過之。上層大書世爵二字。中層橫書天朝誥券四字。傍有細書數行。而不可知。下層又橫書鎭守遼東摠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寧遠伯李成樑二十字。其北又有一樓。與寧遠樓相埒。而惟礎石丈餘。餘皆木耳。東門內菜圃中。尙傳寧遠伯舊基。而有一古碑。卽寧遠所建也。碑額橫書總督府題名記。碑身截腰上腰下。上腰記寧遠出處履歷功烈。下腰列書總督府兵官之職姓名年紀。共數十人。而以李成樑首題。李如松,如梅,麻貴等名皆在其中。聞東門外數里有遼東總兵寧夏侯李如松廟云。蓋如松甲子年征㺚子陣亡。明朝爲立祠。以旌忠節。神榻下分配同死將領八員。後堂有夫人及侍立叉鬟像。廟東有其父寧遠伯生祠云者。似指此也。
===二十三日===
朝雨。點午大風陰霾。自廣寧店發行。行三十里。至中安堡中火。又行四十里。至小黑山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日出後發行。至中安堡中火。大風陰霾。殆不辨咫尺。促行至小黑山宿。風霾終夜未已。
===二十四日===
大風陰霾。自小黑山發行。行五十里。至二道井宿。
朝起。見塵沙透窓而入。厚積炕上。風霾如昨日。諸議皆以留住一日。以待開霽爲定。稍晩。天色少開。遂發行。行未幾里。風霾又如前。進退兩難。況又三四十里之間。無可留接之店。艱抵二道井宿。夜深後。風霾始收。
===二十五日===
晴。午前極寒。自二道井發行。行五十里。至白旗堡中火。又行五十里。至新民屯宿。是日。通行一百里。
掌務官金景魯。素患積聚。昨爲風霾所傷。行至一板門。病添落後云。殊可悶慮。○平明發行。至白旗堡中火。又行至新民屯宿。
===二十六日===
大風雪。申後晴。自新民屯發行。行二十里。至巨流河堡宿。
自曉大雪滾下。日出後發行。行七八里。風勢斗猛。雪隨而壯。風捲後。亂雪堆積。車中寒氣殆砭骨。人馬辟易。不分東西。相顧失色。罔知所爲。皆聚首成一團。不能作行。趙弘祿騎馬在車旁。所着大帽。爲風捲去。直上空中。眼見而不得捉住。看看漸高。遂不可見。風定點檢。失笠者多。車馬相聚處。堆雪殆數尺。可謂經一劫運。行至巨流河堡。日力尙可作行。而膽怯不能前進。投宿路傍一小店。諸房所率。不可盡容。任其隨力前進。蓋再昨陰霾。今日風雪。非但今行初見。在前亦罕云。是日中火。初以孤家子排站。兩廚房先已前行。粮官輩自此猝辦。草草飣豆。仍兼夕飰。申後。風雪始止。○鋪蓋諸具。亦進前站。夜。與聖申和衣同宿於一小炕。雖不甚疏冷。時有冷氣外逼。不得穩眠。仍復起坐。相與籌量千山事。蓋今則視前輩事。有較易。在昔遊千山者。至遼東城。別取路以行。故必於到遼之前。先發倍道游覽畢。追及於前站。以瀋陽點閱。一行無敢參差。故過此方圖先發。以是未免窘迫。挽近關法漸弛。可以先出瀋城門。且循城外以行。亦無不可。則未及瀋陽以前。挺身踔行。則游覽追及。綽有餘裕。是則可喜。而外此難便多端。且身有使銜。而別歧行走。終有所未安。竟至破議。而罥掛胷中。終不能釋然。嘗見稼記。略曰。至白旗堡。商量千山行事。却有許多難便。蓋閭山往遊。不過經宿。而又往千山。則雖先發疾馳。非四五日不可。其難一也。千山距遼東。或曰五十里。或曰六十里。不得此處知路人爲向導。不可往。其難二也。自瀋陽先發。一日達遼東。其翌日往千山。然後又其翌日。可及行次於狼山。若未及。則靑,會兩嶺素多虎。不可獨過。其難三也。瀋陽門。明後始開。自瀋至遼。乃一百三十里。若待開門發行。則一日內。不可得達。其難四也。千山一路。皆是荒僻。非我人往來之地。行色孤單。恐有意外之患。其難五也。見客店寺觀。皆有告示榜。其文曰。面生話異。凡係來歷不明人。一切不許容留云云。所到或遇譏詰。則不但一身狼狽。恐或弄出事來。累及使行。其難六也。二千里跋涉。人馬力盡。又往千山。連六日疾馳。其難七也。七難之外。飯具寢具。皆當擺落。然後可行。此又一難也。然遊興勃勃。不可中止。以此意圖於麻貝。麻貝曰。使行未到之前。瀋陽有門限。不可先過。到瀋日。吾當宿於城外。老爺亦宿於吾處。則可以早行矣。於是。潛理行裝。正銀一兩。換錢爲盤纏之用。正銀二兩。爲備不時之用。扇子,火鐵,鞘刀若干爲面皮之用。藿葉浸醬爲代羹也。大米六升爲飯資也。銅鍋一口爲烹飪也。酒肴,藥果爲䭜飢也。飯饌則炒醬,石魚,昆布數條而已。及雇騎金商騾子。幷行具入帒。連加于驛馬。使年少善步者一人爲引路。謂行中諸人曰。遼東以前。乃一路也。沿路店舍左邊第三家壁上。當書過去日時。君輩須尋見也。又謂曰。吾行若不及於狼山。則當及於甜水站。萬一不及於此。幸留刷馬軍一名。以喇叭一隻,飯一器待之。遂隨麻貝出瀋城。日落已久。夜行至紅花鋪宿。明日曉發。申時到遼陽城。望南邊遠山中。有靑翠秀峰出天際。來時在狼子山途中。亦見此山。意是千山也。度其遠近。不過五十里。入永安寺宿。問千山共有幾寺。僧曰。有六寺。問要見六寺。當費幾日。答費三四日。明日早發。得一僧爲前導。出南門。過二里庄。又過八里庄。月沙記曰。自八里站迤南行者。卽此也。又東南行。踰一土岡行谷中。谷盡而轉一隅。爲平川廣疇。自此向東行。望中山氣重重。若雲霧興蔚。僧曰。此千山也。俗傳此山有九十九峰。山之得名以此云。自遼陽至此。約三十餘里矣。又行六七里。渡一溪水。溪自東來。蓋千山水也。溪上有廟堂及人家。自此十數里間。皆淸曠可居。所過多藍田。其土肥可知。山下有大路。此自東八站直出十三山之捷徑。先來亦由此而行云。乃截大路而南。及山趾。逢耕者問路。入一谷。路有轍跡。而夾路皆梨樹。又入四五里。不見人家及寺觀。山漸峻而路漸穿。下馬。攀崖而上。却疑誤入。還循來路。幾六七里。而東踰一麓。洞府寬曠。卽山之北也。多廢阯梨樹而已。路窮還出大路。至一村。村在山之東北隅。至此峰巒見者益多。自村迤南行數里。入山口。循溪西折。望見石塔出林表。又行五六里。始至祖越寺。寺多壞。月沙記層樓及玉皇殿。一無存者。惟佛殿後大石壁。刻含澤宣氣及獨鎭羣峰。字皆宛然。畫大如股。岡南有平臺。可置屋。月沙記巡撫廳。似在此。而無可徵矣。惟石塔峙焉。卽谷口所望者。又有一塔在於溪南。又有一大石如鼓。刻太極石三字。循岡脊嵒間。上百餘步。有玉皇殿舊阯。四望群峯愈奇。行不知勞。又上數百步。立少碑。地始平展。有音喜閣。或稱觀音閣。道士數人居之。又上數十步。有羅漢洞。石广穹然如屋。中有羅漢十八軀。洞北有嵒。彎曲如虹門。洞前有碑。其文曰。唐之貞觀東征。駐蹕于此云云。望東峰頂上。有一小屋。縹緲如畫。自東少北有絶壁。鑿石爲磴。磴盡處望見東北間。有大嵒壁立。上刻振衣岡三字。一字之大如張帿。眞天下壯觀也。測嵒高。可數十百丈。如瓮立。未知何以着手而刻此大字也。遂還過祖越寺。渡石橋。行里許。又涉一溪。折而北行。路右多浮屠。山勢稍開。亦無樹木。但荒茅靡然而已。少前路有岐。右去龍泉寺。左上西嶺云。而向來始入之路。隔此只一嶺。始覺其不爲失路。而空然狂走。不下二十里也。遂右行至龍泉寺。距音喜閣爲三里也。寺在奇嵒疊嶂之間。門內右壁。刻漱瓊二字。上有石砌數仞。佛殿僧寮。皆在其上。仍留宿於此。問僧曰。此山中有瀑泉否。答此峰上邊有一瀑。冬夏不斷。又曰。此山有十六處山景。問此山共有幾寺。答龍泉,大安,祖越,中會,香元,雙峰,永淸等七寺。問祖越,龍泉外。其優劣何如。答香元,大安爲勝。其餘皆平常。問路程。答從此還出山口二十里。到大安。又西嶺邊十五里到香元云云。明日早發。至毘盧殿。夾路多梨樹。躡石梯十八級而上。殿後大壁。刻國符應生四字。畫大如股。其左十餘步。有龍泉寺。自此遂還過祖越寺。至音喜閣。又過羅漢洞。東越一壑。緣峰覓路。往往有古屋阯。昔日菴刹之盛可知也。又行一里許。有嵒對峙。狀如箭筈。有石梯三十八級。級盡而有小虹門。入門。又有石梯十數級。頂有小屋。曰無量觀。自此從谷中直下。至谷口。取大路東南行。有一溪自西谷中來。人言緣溪而入。可至香元寺。自龍泉至此。可八九里。自此至香元。不過四五里。而行忙未及尋。却舍大路。迤入西南谷中。路險堇通馬行。數里路北折。從山腰而轉。地勢已高。羣山皆在脚底。而路却坦易。少行。路左有土地廟。又行百餘步。至大安寺。僧言唐太宗。於此地屯兵三年。寺東有薛仁貴白袍菴舊阯。寺西有敬德庵。明月山。唐王箭射。唐帽山。御駕親臨。英潞菴。雙鳳並立。山門外小靈山。夏月浸水。金剛山。古人修行。許多景致云云。佛殿前有碑。其文曰。故老傳唐太宗貞觀十九年。伐高麗。駐蹕於此。命鄂公尉遲敬德造建云云。又有諸碑。自此還過土地廟。望見靑,會兩嶺。如在眼。而遠不可卞。又少行。舍來路。從右邊路。轉山腰迤南。行四五里。所過多楸木椴木。到嶺上。此乃大安之右臂也。仍步而下嶺。行五六里。始有村。問虎狼谷遠近。可四十餘里云。村南有大山。蓋千山後脉也。自此田野夷然。左右夾山。路傍連有耕者。又行二十里。有大川自南而來。是千山隨龍水也。自此沿流。北行十餘里間。更無人家。但隨車轍而行。出一大路。自西而東。此乃先來所過之路也。遂疾馳至狼子山。使行尙未到矣。千山山脉。蓋自南來。向東抽三條。第一條爲大安寺來路迤南四五里所到之嶺。第二條爲大安寺後嶺。至香元寺而止。第三條爲龍泉,祖越後嶺。此兩條。長不過七八里。而表裏皆重峰疊嶂。第一條最長。而無峰巒。但迤𨓦起伏。東而北。北而西。凡數十里。第二第三條。皆在其環抱中。其狀如也字形。所謂千山。卽其餘氣所結。遼陽城亦從此枝而分。落下平野。可知其風水絶好。龍泉,香元之水。初皆東流。旣出山口。却轉而西。蓋隨第三條而行故也。此山盤據之大。堇如三角。而高則不及。若其鸞鳳翔翥。芙蓉削出。亭亭秀媚之態。不但三角所無。雖金剛。亦未易當也。又峰巒之外。奇嵒傑石。層現疊出。往往如智巧者雕琢而成。如龍泉寺西閣前立石,大安右岡三峰。恐我國無可比者。但所不足者水耳。若以閭山比之。嵒石色理。兩山一樣。而此山益精緊有神韵。且多樹木。此尤勝也。余之遊初從西北。轉而東。又轉而南。山之內外。幾盡領略。所未見者只四寺。則雖謂之遍踏。可也。但恨卒卒涉獵。無優遊玩賞之趣云云。前轍可尋。不患迷津。甚欲往遊。而有志未就。甚可恨也。
===二十七日===
晴。午後寒。自巨流河堡發行。行十五里。至孤家子中火。又行五十五里。至永安橋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至巨流河。護渡之方。一如大凌河。河廣亦如之。而流澌塞河。波濤洶湧。殊可怕也。又行至孤家子中火。距朝發處不遠。而蓋昨日廚房已接於此。故爲其除弊也。飯䬣發行。風力稍勁。人皆戰慄。兼以道塗。半瀜半凍。車行不穩。甚或至於撞撲。行李甚艱。至永安橋宿。○到此。先送軍牢一人於灣府。以報到柵日子。是所謂軍牢先來也。蓋軍牢出去後。自灣府諸般迎接之節。趂期來待云。於其便。裁付家書。○夜。聞金景魯病愈。始追及於此云云。
===二十八日===
晴。自永安橋發行。行六十里。至白塔堡中火。又行二十里。至暴交哇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日出後發行。行二十里。至瀋陽。從西門入。出南門。行至渾河。氷解無船。迂行十餘里。就橋下流以渡。又二十餘里。至白塔堡中火。又行至暴交哇。是日夕站。初定於十里河。而泥濘甚。車馬不能疾行。到此日已迫暮。不可更進。故仍止宿於此。
===二十九日===
晴。自暴交哇發行。行四十里。至爛泥堡中火。又行二十五里。至迎水寺宿。是日。通行八十二里。
以道途泥濘。議又欲乘凍早發。店主以上房之不給房錢。鎖門不開。正使拿入乾粮馬頭。決棍後。出付店主。使之捧錢。而卽令開門。店主不聽。乃令打破門扇。則店主始懼而開門。日已晩矣。衝泥艱行。至爛泥堡中火。地名爛泥。儘不虛也。昨今兩日泥濘之苦。殆平生刱覩。而下輩猶言今春少雨。視前不至甚。且指東南遠山之下曰。泥甚之時。循彼山阯。迂路作行云。其行役之難可知。而夏月別使之行。常不免此患云。又行至迎水寺宿。
===三十日===
晴。自迎水寺發行。行三十里。至王寶臺中火。又行四十里。至狼子山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道泥瀜滑。比昨愈甚。行過高麗叢。遼野始盡。而路入山谷間。回首一望。還不無悵戀底意。至王寶臺中火。常患水味之不佳。至此始飮冷井。倍覺爽冽。飯䬣發行。以山路險澁。騎馬踰石門,王祥二嶺。至頭關站。入路傍店舍乍眠。復乘車。抵宿狼子山。未至五里許。有一人牽一馬來迎。蓋赶車劉哥家在於此。其家人探聞行期於先來便。計程來待。以馬佐車。欲爲效忠於我也。夜。劉哥請由歸家。餽以東產若干種。
==三月==
===初一日===
穀雨。晴ㅁ自狼子山發行。行三十里。至甜水站中火。又行四十里。至連山關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踰小石嶺。又踰靑石嶺。至甜水站中火。又行數里。義州饌物色吏來待。亦例也。納家書三度。自去臘所來。而最後者。卽二月十八日出也。日前咨譯便。已聞家 國安報。而今又得平信。喜不可言。所來饌物。係是故國風味。經歲初嘗。頓覺醒胃。又行至會寧嶺。入關廟少憩。嶺上多白楊。其寄生利於帶下之病。故下輩皆攀樹爭折。將以歸應人求也。又行至連山關宿。
===初二日===
晴。自連山關發行。行二十五里。至沓洞中火。又行二十五里。至通遠堡宿。是日。通行五十里。
自出關以後。春節漸闌。日益向暖。今日尤暄姸。跋履殊覺困惱。晩後發行。中火於沓洞。又行。未暮抵宿通遠堡。
===初三日===
晴。自通遠堡發行。行三十五里。至黃家庄中火。又行五十里。至四台子宿。是日。通行八十五里。
日出後發行。中火於黃家庄。又行。未暮抵宿四台子。
===初四日===
晴。自四台子發行。行四十里。至柵內仍留。
日出後發行。右舍鳳城。取捷路左循鳳凰山趾。而望見鳳山之奇秀。非去時從大路遠見之可比也。<small>{{Blue|別有鳳凰山記}}</small> 未到五里。灣府軍校,通引,引路輩。皆依例等候。始作我國威儀而行。此時灣人之入來。已爲多日。道傍觀者。我衆彼寡。門法如是疏虞。兩國邊情。殊甚疏虞。行到柵內。先來軍官回便。得見家書。蓋先來去月二十五日到京耳。又裁書。送付灣撥。○夜。往見正使。
'''鳳凰山記'''
一統志曰。鳳凰山在都司城東三百六十里。上有累石古城。可容十萬衆。唐太宗征高麗時。嘗駐蹕於此云。所謂古城者。卽今所稱安市城也。<small>{{Blue|詳見初十日日記}}</small> 山在鳳城柵門之間。環山底有小路。蓋爲捷徑也。由此而行。仰見碧嶂。聳立千仞。關內外二千餘里。惟昌黎縣文筆峰。略相當云。而在我東如道峰,金剛,淸涼,月出諸山。雖以奇峻名。視鳳山叢疊。峭拔如植。萬炬烘烘然。烈焰騰翥。恐反有所遜。東南四五峯尤奇特。素華浮空。眞如初日芙蓉。甚可愛也。湛記略曰。至鳳凰城。問入山路。答上山二十里。自山至柵。又二十里。而山路極險。今日不可到柵云。乃由東南小路。迤向山下。問道里近遠。山內勝景。答上有石門。入門有大寧寺,朝陽寺,觀音窟,藥王殿。自此由東小路。抵大寧寺。爲十餘里。自大寧東南抵安市城。亦六十里云云。又行數里至山下。路左有山神廟。廟左有短碑。遂下馬而上峯。勢益戌削。往往有白石。方數丈。又行里許。左有十餘丈壁。累石相承。橫張如屛。可三十步。路出壁間。堇容一馬。是所謂石門也。門內平途。可方軌。又西南數里。至大寧寺。自石門至此。兩山夾洞。峯勢競秀。移步換面。愈出愈奇。又南四五百步。至岡顚回望。數十奇峰。尖銳如卓筆。間以寺觀甍檐掩暎。直北大石峰。去地數十丈。倚壁有小屋如燕巢蜂房。乃觀音窟也。西北峯下。有朝陽寺。寺之左麓。迤至觀音窟前。突立三四丈。上有藥王殿,娘娘廟。皆架空。因巖石爲墻壁。蓋此山專以峯著勝。上頭忽成洞府。萬石林立。絶無峽山頑態。是行。山水中第一觀也。遂騎馬循岡。南下數里。轉入大壑中。又東下數里。又轉而北者數里。出谷口。路轉而南。前有峻嶺。微逕可卞。從谷而下。亂石巃嵷。馬不能行。又轉而益北者數里。地稍平。始出谷外。豁然平野。又南行未十里到柵。日力尙可行二十里云云。蓋此行自始發之時。已商量盤山,角山,閭山,千山曁此山之遊。而惟盤山得諧。阻雨阻雪於角山,閭山。又以多少難事。亦停千山之行。可謂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則何必仇仇牽情於一鳳山哉。聖申欲獨自往見云。故亦挽之。千山之西。鳳山之南。有淸涼山。距鳳城爲一百七十里。而峰巒奇峭。亦合一觀云。
===初五日===
晴。留柵。
修整聞見事件。使之正書。○點檢往還所得詩句。共五十八首。裒成一軸。
===初六日===
晴。留柵。
朝遣軍牢。催促運卜大車。○夜。正使來見。
===初七日===
夕陰雨飄。留柵。
夕間。得家書。○夜。往見副使。正使亦來會。
===初八日===
晴。夜雨飄。留柵。
午間。卜車五輛先到。○夜。副使來見。仍偕往正使所。鼎話而歸。
===初九日===
午前雨飄。留柵。
催卜軍牢還來。言前往四十里。有一嶺。嶺下居人。不許踰嶺。逢來人。探問消息。則載卜大車。或由捷逕。或由大路。而自凌河以後。路甚泥濘。不能速行。料於數日間。當來到云。○是日。聖申與諸人。登村後孤山。歸言鳳山一麓。向南迤邐。至此突起爲圓峯。其高數百丈。自村後上草間微路。僅通人行。凡三憩始至絶頂。頂上爲二層平臺。可坐數百人。巖石或臥或立。莎草被之。老松蔭之。登其上。眼界寬闊。北望鳳山。如笋抽劍逬。鬪姸爭奇。西望千山。出沒隱見於遠天雲靄之中。南望諸山。皆向東奔馳。其外卽海曲云。而爲山所蔽。不見海色。東望諸山。皆入柵時所見。而山谷間或聞砲響。柵人之出獵也。牛騾羊豕。遊牧成羣。而柴車轍跡。交錯於諸谷。其門禁不嚴。平日人常出柵。可知也。夷猶久之。始還。厓磴險峻。升降俱艱云。
===初十日===
晴。留柵。
朝飯後。偕正副使往遊安市城。<small>{{Blue|別有安市城記}}</small> 還至半途。路傍有一大家舍。聞是陸擧人文麟之所居。家甚殷富。甲於邊門。而陸擧人往北京未還。其父見在瀋陽任所云。未知其所帶何官也。下車入見。屋宇頗宏侈。有一小兒出見。問是擧人之弟。而年方九歲云。問所讀。答書傳。馬頭輩來言請見內屋。已得諾云云。蓋其邊俗。異於北京。內外之別。似不甚嚴也。入見正堂頗闊。皆塗以菱花紙。淨潔無塵。日用諸器。位置井井。婦女七八人。或老或少。粧飾鮮明。略欲閃避。而皆或露面探望。姬妾叉鬟。想在其中。而不可辨也。左右廊屋。未知藏弆何物。出門見田疇。間或有木綿榦。其種法如東俗。
'''安市城記'''
鳳山之南有古城。相傳以爲安市城。其實非也。而或云。東明舊城者。似是。按一統志曰。安市城在蓋州東北七十里。去此蓋遠也。自柵北行五里而至。東西北三面皆石壁嶄絶。山脊往往有累石爲城之基。惟南一面稍平。舊時城門在此云。其中居人。不過數十戶。皆草屋蕭條。漸入數百步。左邊陡起一峯。峯皆巖石。其高數十丈。號稱古將臺。一石刻攢雲巖三字。傍刻雲門龔用卿書。其後一石。又有刻字。而字刓不可讀。惟四月十日四字。依俙可辨。巖西頗有林壁之勝。杜鵑方闌開。廚房煎進花糕。隱然有故鄕風味。是可喜也。北山缺凹處有路。通人行。是北門也。一統志。以此爲唐太宗駐蹕處。而稼記曰。城周不過數百步。卽此彈丸小城。非大軍久淹之地。恐是高句麗時小小城堡。而且其城制。似我國人所築云云。湛記曰。蓋此城雖十里之周。其因山爲固。不費防禦者八九里。外險內平。可容數萬人。時當久旱。水泉豐溢。實天險金城也。此地或稱安市城。想唐太宗以天下兵力。攻之數月。雲梯距闉。終不得施其功。豈惟城主之材力過人。必其地利有以制之也。此其安市也無疑矣云云。兩說不同。未知孰是。
===十一日===
晴。留柵。
朝。得家書。○初昏時。車卜畢到。
===十二日===
晴。留柵。
一行皆整治行李。以爲明日出柵之計。○夜。見家書。
===十三日===
晴。出柵留。
朝。遣通事報門於城將。待其來坐。點閱後皆出如入柵時。自灣府已設幕次於柵外。朝飯後。正副使皆發行。余與本房所屬。仍留宿。
===十四日===
晴。自柵外發行。行五十里。至溫井坪中火。又行四十里。至九連城秣馬。又行三十里。渡江至義州宿。是日。通行一百二十里。
平明發行。見柵外積之如山者。皆牛皮海帶也。未知其何用。而每歲春秋。委輸如此。行至溫井坪中火。又行至九連城。皆灣校來待。備饌以進。又行渡鴨綠江。灣尹出待。入幕少憩。龍川倅,魚川丞入見。灣尹先還。余從南門入。至下處。聞正副使夜宿溫井坪。今日午前還渡云。○還渡江狀 啓便。付家書。○主倅出見
===十五日===
晴。留義州。
未明。偕正副使往龍灣館。行望 闕禮。○薪島僉使來見○午。入見主倅。夜。主倅出見。
===十六日===
晴。自義州發行。行三十里。至所串中火。又行五十里。至良策站宿。
主倅來別○食後發行。至所串中火。又行至良策館。龍川倅已來待。入見。向夕。偕正副使登聽流亭。帶月而還。○夜。因過撥。付家書。
===十七日===
立夏。晴。自良策發行。行四十里。至鐵山中火。又行四十里。至宣川宿。
龍川倅來見○食後發行。至鐵山。聞本倅昨已身故。宣川倅以兼官來待。中火後發行。至鎭西關。宣川妓樂已來待矣。登門樓少憩。又行至東林山城。登將臺少憩。又至宣川宿。
===十八日===
晴。自宣川發行。行四十里。至郭山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定州宿。
主倅出見○食後發行。至郭山。主倅出見。中火後又行。至定州宿。龜城,肅川兩倅來見。○夜。入見主倅。
===十九日===
自定州發行。行六十里。至嘉山宿。
主倅出見○因回撥。得家書。○食後發行。行四十里。至納淸亭少憩。又行二十里。至嘉山宿。主倅出見。博川倅,魚川丞來見。
===二十日===
晴。自嘉山發行。行六十里。至安州宿。
日出後發行。船渡大定,淸川兩津。至安州。主倅出見。兵使 <small>{{Blue|申絅}}</small> 及肅川倅來見。○偕正副使登百祥樓。觀妓樂。歸路登望京樓。歷見兵使。○夜。入見主倅。
===二十一日===
晴。自安州發行。行六十里。至肅川中火。又行六十里。至順安宿。
主倅出見○日出後發行。至肅川。主倅出見。以車輪敗傷。借乘主倅之車。中火後發行。至順安。主倅出見。○夜。因過撥。付家書。
===二十二日===
晴。自順安發行。行五十里。至平壤宿。
主倅出見○因回撥。得家書。○食後發行。至平壤。主倅及大同丞中軍皆來見。龍岡倅爲迎上使來此。亦來見。
===二十三日===
晴。留平壤。
食後。偕正副使及順安,龍岡,江東諸倅。載妓樂。乘舟溯大同江。李令敦榮爲覲親往永柔。過此亦來會。半日沿洄。轉向浮碧樓。迫昏而還。
===二十四日===
午後霏微。自平壤發行。行五十里。至中和中火。又行五十里。至黃州宿。
日出時發行。至中和。主倅出見。中火後。又行至黃州。兵使出見。主倅有病。不能來見云。○夜。因回撥。得家書。
===二十五日===
晴。自黃州發行。行四十里。至鳳山宿。
朝。入見主倅。偕正副使。暫登月波樓。○食後發行。至鳳山。主倅出見。○夜。因回撥。得家書。
===二十六日===
晴。自鳳山發行。行三十里。至劍水中火。又行四十里。至瑞興宿。
主倅出見○食後發行。至劍水中火。又行至瑞興。主倅出見。
===二十七日===
晴。自瑞興發行。行五十里。至蔥秀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平山宿。
主倅出見○食後發行。至蔥秀中火。又行至平山。主倅出見。○谷山倅爲迎候正使來此。亦來見。
===二十八日===
晴。自平山發行。行三十里。至金川中火。又行七十里。至松都宿。
主倅出見。谷山,龍岡兩倅皆來作別。○食後發行。至金川中火。主倅出見。又行至靑石鎭。秣馬少憩。自松都備待療飢之物。喫訖。又行至松都。留守 <small>{{Blue|申在植}}</small> 經歷皆出見。
===二十九日===
午後大風雨。自松都發行。行四十里。至長湍中火。又行四十里。至坡州宿。
朝。入見留守。經歷來別。○食後發行。至板門店。益文來迎。相遇於此。下車入店房。詳聞安況。甚可慰也。又行未幾。風雨大作。抵宿坡州。主倅出見。家中下人輩多來待者。
==四月==
===初一日===
晴。自坡州發行。行四十里。至高陽宿。
主倅出見○食後發行。至高陽。聞主倅在京未還云。○季從弟來迎於此。與之同宿。
===初二日===
晴。自高陽發行。行四十里入城。
飯後發行。至弘濟院。從弟及下人輩多來迎。人馬亦已等待矣。遂下車騎馬。至畿營客舍。與正副使改服。直入 闕中。呈塘報及聞見事件于政院。仍爲入來肅拜。承留待之命。入 侍於興政堂。退出還家。
ql0fwwx001zuhgcq444gfvsrgqsu9sc
燕行紀
0
1109111
2171999
2171597
2022-08-14T03:32:32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
{{header
| title = 燕行紀
| section =
| author = 徐浩修
| times = 朝鮮王朝
| times2 =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燕行紀}}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燕行紀卷一|燕行紀卷一]]
*[[/燕行紀卷二|燕行紀卷二]]
*[[/燕行紀卷三|燕行紀卷三]]
*[[/燕行紀卷四|燕行紀卷四]]
{{Col-end}}
[[分类: 朝鮮典籍]]
[[分类:燕行錄]]
6pzclpyn96f97b9g5iec4ngong6985r
燕行錄(權悏)
0
1109113
2172020
2171600
2022-08-14T06:20:33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0%}}
{{header
| title = 燕行錄
| section = 石塘公燕行錄
| author = 權悏
| times = 朝鮮王朝
| times2 =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二月==
===初十日===
===十一日===
===十二日===
===十三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六日===
===十七日===
===十八日===
===十九日===
===二十日===
===二十一日===
===卄二日===
===卄三日===
===二十四日===
===二十五日===
===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
===二十八日===
===二十九日===
==三月==
===初一日===
===初二日===
===初三日===
===初四日===
===初五日===
===初六日===
===初七日===
===初八日===
===初九日===
===初十日===
===十一日===
===十二日===
===十三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六日===
===十七日===
===十八日===
===十九日===
===二十日===
===二十一日===
===二十二日===
===二十三日===
===卄四日===
===二十五日===
===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
===卄八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
==四月==
===初一日===
===初二日===
===初三日===
===初四日===
===初五日===
===初六日===
===初七日===
===初八日===
===初九日===
===初十日===
===十一日===
===十二日===
===十三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六日===
===十七日===
===十八日===
===十九日===
===卄日===
===二十一日===
===二十二日===
===二十三日===
===二十四日===
===二十五日===
===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
===二十八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
==五月
===初一日===
===初二日===
===初三日===
===初四日===
===初五日===
===初六日===
===初七日===
===初八日===
===初九日===
===初十日===
===十一日===
===十二日===
===十三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六日===
===十七日===
===十八日===
===十九日===
===二十日===
[[分类: 朝鮮典籍]]
[[分类:燕行錄]]
04yhufgh4lr4lyzrrsytcqq5427a0sn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
0
1109118
2171866
2171610
2022-08-13T12:49:19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未完成}}{{Header
| title =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30
| 发文字号 = 国发〔2022〕15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决定
| theme = 综合政务\其他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
| edition =
| notes = {{Textquality|50%}}
}}
<onlyinclude>{{公报标题|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
{{c|{{i|国发〔2022〕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gap}}为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国务院开展了清理行政法规和规章中不合理罚款规定工作。经清理,决定取消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29个罚款事项,调整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24个罚款事项。
{{gap}}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自本决定印发之日起60日内向国务院报送有关行政法规修改草案送审稿,并完成有关部门规章修改和废止工作,部门规章需要根据修改后的行政法规调整的,要在相关行政法规公布后60日内完成修改和废止工作。罚款事项取消后,确需制定替代监管措施的,有关部门要依法认真研究,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创新和完善监管方法,规范监管程序,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gap}}附件:国务院决定取消和调整的罚款事项目录
{{署名|国务院|2022年7月30日}}
{{gap}}(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公报标题|国务院决定取消和调整的罚款事项目录}}
{| class="wikitable"
! 序号
! 罚款事项
! 实施部门
! 设定依据
! 处理决定
! 替代监管措施
|-
|1
| 对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依照规定定期提交报告,逾期未改正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违反《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有关规定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经许可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等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企业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企业名称、住所或者生产地址名称发生变化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变更申请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委托企业和被委托企业未按规定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企业试生产的产品未在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标明“试制品”即销售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企业未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擅自生产销售防伪技术产品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订立合同或者违背合同非法生产、买卖防伪技术产品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防伪技术产品使用者选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防伪技术产品等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伪造或者冒用防伪技术评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及防伪注册登记等证书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茧丝经营者加工茧丝不符合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未有效管理其执业人员等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认证机构向不符合要求的认证委托人出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认证机构出具有机产品销售证超过获证有机产品实际生产、加工数量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道路货运经营者不按照规定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道路客运经营者不按照规定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不按照规定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从事水路运输经营的船舶未随船携带船舶营运证件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在船工作期间未携带规定的有效证件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船长未保证船舶和船员携带符合法定要求的证书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客运经营者等不按规定使用道路运输业专用票证等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的运输车辆不按照规定标明相关标志、携带相关证件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建立道路运输车辆技术档案或者档案不符合规定、未做好车辆维护记录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游艇操作人员操作游艇时未携带合格的适任证书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按照规定随船携带或者保存船舶现场监督报告、船旗国监督检查报告、港口国监督检查报告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按照规定携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调整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擅自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未经认证的产品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产品未经认证或者认证不合格而擅自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眼镜制配者使用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经检定不合格继续使用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企业冒用他人的生产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行为的罚款调整罚款数额的计算方式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加工产品进行有机产品认证标识标注等行为的罚款调整罚款数额的计算方式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违反禁止性规定利用公路桥梁(含桥下空间)、公路隧道、涵洞堆放物品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普通货物运输经营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旅客运输(含国际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业务未按规定进行备案且拒不改正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客运班车不按照批准的配客站点停靠或者不按照规定的线路、日发班次下限行驶等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货运站经营者对超限、超载车辆配载,放行出站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外国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未标明国籍识别标志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拒绝调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实施调查,或者隐匿、谎报有关情况和资料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内河船员适任证书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内河交通运输船员用人单位、船舶所有人招用未依照规定取得相应有效证件的人员上船工作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内河交通运输中伪造船舶检验证书行为的罚款区分违法情形,调整罚款数额的计算方式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取得道路普通货物运输经营许可的经营者使用无道路运输证的车辆参加货物运输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件驾驶道路普通货物运输车辆等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非法转让、出租国际道路运输国籍识别标志等业务证件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船舶进出沿海港口未按照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进出港信息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船舶在进出港口前未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等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船长违反船舶安全管理证书有关规定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船舶未按规定保存相关记录簿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等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onlyinclude>
{{PD-PRC-exempt}}
ds5ilybb3vq2u3mre6ykvec93fjz36x
2171867
2171866
2022-08-13T12:50:24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未完成}}{{Header
| title =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30
| 发文字号 = 国发〔2022〕15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决定
| theme = 综合政务\其他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
| edition =
| notes = {{Textquality|50%}}
}}
<onlyinclude>{{公报标题|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
{{c|{{i|国发〔2022〕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gap}}为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国务院开展了清理行政法规和规章中不合理罚款规定工作。经清理,决定取消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29个罚款事项,调整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24个罚款事项。
{{gap}}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自本决定印发之日起60日内向国务院报送有关行政法规修改草案送审稿,并完成有关部门规章修改和废止工作,部门规章需要根据修改后的行政法规调整的,要在相关行政法规公布后60日内完成修改和废止工作。罚款事项取消后,确需制定替代监管措施的,有关部门要依法认真研究,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创新和完善监管方法,规范监管程序,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gap}}附件:国务院决定取消和调整的罚款事项目录
{{署名|国务院|2022年7月30日}}
{{gap}}(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公报标题|国务院决定取消和调整的罚款事项目录}}
<!--
{| class="wikitable"
! 序号
! 罚款事项
! 实施部门
! 设定依据
! 处理决定
! 替代监管措施
|-
|1
| 对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依照规定定期提交报告,逾期未改正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违反《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有关规定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经许可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等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企业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企业名称、住所或者生产地址名称发生变化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变更申请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委托企业和被委托企业未按规定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企业试生产的产品未在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标明“试制品”即销售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企业未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擅自生产销售防伪技术产品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订立合同或者违背合同非法生产、买卖防伪技术产品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防伪技术产品使用者选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防伪技术产品等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伪造或者冒用防伪技术评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及防伪注册登记等证书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茧丝经营者加工茧丝不符合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未有效管理其执业人员等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认证机构向不符合要求的认证委托人出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认证机构出具有机产品销售证超过获证有机产品实际生产、加工数量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道路货运经营者不按照规定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道路客运经营者不按照规定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不按照规定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从事水路运输经营的船舶未随船携带船舶营运证件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在船工作期间未携带规定的有效证件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船长未保证船舶和船员携带符合法定要求的证书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客运经营者等不按规定使用道路运输业专用票证等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的运输车辆不按照规定标明相关标志、携带相关证件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建立道路运输车辆技术档案或者档案不符合规定、未做好车辆维护记录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游艇操作人员操作游艇时未携带合格的适任证书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按照规定随船携带或者保存船舶现场监督报告、船旗国监督检查报告、港口国监督检查报告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按照规定携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行为的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调整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擅自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未经认证的产品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产品未经认证或者认证不合格而擅自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眼镜制配者使用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经检定不合格继续使用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企业冒用他人的生产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行为的罚款调整罚款数额的计算方式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加工产品进行有机产品认证标识标注等行为的罚款调整罚款数额的计算方式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违反禁止性规定利用公路桥梁(含桥下空间)、公路隧道、涵洞堆放物品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普通货物运输经营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旅客运输(含国际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业务未按规定进行备案且拒不改正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客运班车不按照批准的配客站点停靠或者不按照规定的线路、日发班次下限行驶等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货运站经营者对超限、超载车辆配载,放行出站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外国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未标明国籍识别标志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拒绝调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实施调查,或者隐匿、谎报有关情况和资料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内河船员适任证书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内河交通运输船员用人单位、船舶所有人招用未依照规定取得相应有效证件的人员上船工作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内河交通运输中伪造船舶检验证书行为的罚款区分违法情形,调整罚款数额的计算方式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取得道路普通货物运输经营许可的经营者使用无道路运输证的车辆参加货物运输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件驾驶道路普通货物运输车辆等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非法转让、出租国际道路运输国籍识别标志等业务证件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船舶进出沿海港口未按照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进出港信息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船舶在进出港口前未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等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船长违反船舶安全管理证书有关规定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船舶未按规定保存相关记录簿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1
| 对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等行为的罚款下调罚款数额
|市场监管部门
|
|
|
|}
-->
</onlyinclude>
{{PD-PRC-exempt}}
g5wvehb27p2czxkkf5micf79dgg89ls
2171869
2171867
2022-08-13T13:11:02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未完成}}{{Header
| title =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30
| 发文字号 = 国发〔2022〕15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决定
| theme = 综合政务\其他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
| edition =
| notes = {{Textquality|50%}}
}}
<onlyinclude>{{公报标题|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
{{c|{{i|国发〔2022〕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gap}}为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国务院开展了清理行政法规和规章中不合理罚款规定工作。经清理,决定取消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29个罚款事项,调整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24个罚款事项。
{{gap}}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自本决定印发之日起60日内向国务院报送有关行政法规修改草案送审稿,并完成有关部门规章修改和废止工作,部门规章需要根据修改后的行政法规调整的,要在相关行政法规公布后60日内完成修改和废止工作。罚款事项取消后,确需制定替代监管措施的,有关部门要依法认真研究,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创新和完善监管方法,规范监管程序,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gap}}附件:国务院决定取消和调整的罚款事项目录
{{署名|国务院|2022年7月30日}}
{{gap}}(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公报标题|国务院决定取消和调整的罚款事项目录}}
{| class="wikitable"
! 序号 !! 罚款事项 !! 实施部门 !! 设定依据 !! 处理决定 !! 替代监管措施
|-
| 1 || 对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依照规定定期提交报告,逾期未改正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2 || 对擅自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未经认证的产品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3 || 对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4 || 对产品未经认证或者认证不合格而擅自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5 || 对违反《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有关规定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6 || 对未经许可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等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7 || 对眼镜制配者使用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经检定不合格继续使用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8 || 对企业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企业名称、住所或者生产地址名称发生变化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变更申请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9 || 对委托企业和被委托企业未按规定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0 || 对企业冒用他人的生产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调整罚款数额的计算方式 ||
|-
| 11 || 对企业试生产的产品未在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标明“试制品”即销售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2 || 对企业未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3 || 对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擅自生产销售防伪技术产品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4 || 对未订立合同或者违背合同非法生产、买卖防伪技术产品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5 || 对防伪技术产品使用者选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防伪技术产品等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6 || 对伪造或者冒用防伪技术评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及防伪注册登记等证书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7 || 对茧丝经营者加工茧丝不符合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8 || 对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未有效管理其执业人员等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9 || 对认证机构向不符合要求的认证委托人出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20 || 对认证机构出具有机产品销售证超过获证有机产品实际生产、加工数量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21 || 对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加工产品进行有机产品认证标识标注等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调整罚款数额的计算方式 ||
|-
| 22 || 对未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行为的罚款 || 公安机关 || || 取消 ||
|-
| 23 || 对违反禁止性规定利用公路桥梁(含桥下空间)、公路隧道、涵洞堆放物品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
|-
| 24 || 对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普通货物运输经营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25 || 对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旅客运输(含国际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
|-
| 26 || 对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业务未按规定进行备案且拒不改正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27 || 对道路货运经营者不按照规定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28 || 对道路客运经营者不按照规定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29 || 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不按照规定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30 || 对客运班车不按照批准的配客站点停靠或者不按照规定的线路、日发班次下限行驶等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31 || 对货运站经营者对超限、超载车辆配载,放行出站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
|-
| 32 || 对外国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未标明国籍识别标志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33 || 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拒绝调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实施调查,或者隐匿、谎报有关情况和资料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34 || 对从事水路运输经营的船舶未随船携带船舶营运证件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35 || 对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内河船员适任证书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36 || 对在船工作期间未携带规定的有效证件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37 || 对船长未保证船舶和船员携带符合法定要求的证书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38 || 对内河交通运输船员用人单位、船舶所有人招用未依照规定取得相应有效证件的人员上船工作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39 || 对内河交通运输中伪造船舶检验证书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区分违法情形,调整罚款数额的计算方式 ||
|-
| 40 || 对取得道路普通货物运输经营许可的经营者使用无道路运输证的车辆参加货物运输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41 || 对未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件驾驶道路普通货物运输车辆等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42 || 对客运经营者等不按规定使用道路运输业专用票证等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43 || 对非法转让、出租国际道路运输国籍识别标志等业务证件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44 || 对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的运输车辆不按照规定标明相关标志、携带相关证件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45 || 对未建立道路运输车辆技术档案或者档案不符合规定、未做好车辆维护记录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46 || 对游艇操作人员操作游艇时未携带合格的适任证书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47 || 对未按照规定随船携带或者保存船舶现场监督报告、船旗国监督检查报告、港口国监督检查报告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48 || 对船舶进出沿海港口未按照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进出港信息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
|-
| 49 || 对船舶在进出港口前未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等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
|-
| 50 || 对船长违反船舶安全管理证书有关规定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51 || 对船舶未按规定保存相关记录簿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52 || 对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等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53 || 对未按照规定携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onlyinclude>
{{PD-PRC-exempt}}
cwwtqeczf1b5y59bj0h9vrozqfpfeii
2171870
2171869
2022-08-13T13:12:06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未完成}}{{Header
| title =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30
| 发文字号 = 国发〔2022〕15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决定
| theme = 综合政务\其他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
| edition =
| notes = {{Textquality|50%}}
}}
<onlyinclude>{{公报标题|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
{{c|{{i|国发〔2022〕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gap}}为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国务院开展了清理行政法规和规章中不合理罚款规定工作。经清理,决定取消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29个罚款事项,调整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24个罚款事项。
{{gap}}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自本决定印发之日起60日内向国务院报送有关行政法规修改草案送审稿,并完成有关部门规章修改和废止工作,部门规章需要根据修改后的行政法规调整的,要在相关行政法规公布后60日内完成修改和废止工作。罚款事项取消后,确需制定替代监管措施的,有关部门要依法认真研究,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创新和完善监管方法,规范监管程序,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gap}}附件:国务院决定取消和调整的罚款事项目录
{{署名|国务院|2022年7月30日}}
{{gap}}(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公报标题|国务院决定取消和调整的罚款事项目录}}
{| class="wikitable"
! 序号 !! 罚款事项 !! 实施部门 !! 设定依据 !! 处理决定 !! 替代监管措施
|-
| 1 || 对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依照规定定期提交报告,逾期未改正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2 || 对擅自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未经认证的产品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3 || 对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4 || 对产品未经认证或者认证不合格而擅自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5 || 对违反《[[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有关规定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6 || 对未经许可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等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7 || 对眼镜制配者使用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经检定不合格继续使用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8 || 对企业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企业名称、住所或者生产地址名称发生变化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变更申请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9 || 对委托企业和被委托企业未按规定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0 || 对企业冒用他人的生产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调整罚款数额的计算方式 ||
|-
| 11 || 对企业试生产的产品未在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标明“试制品”即销售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2 || 对企业未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3 || 对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擅自生产销售防伪技术产品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4 || 对未订立合同或者违背合同非法生产、买卖防伪技术产品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5 || 对防伪技术产品使用者选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防伪技术产品等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6 || 对伪造或者冒用防伪技术评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及防伪注册登记等证书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7 || 对茧丝经营者加工茧丝不符合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8 || 对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未有效管理其执业人员等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19 || 对认证机构向不符合要求的认证委托人出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20 || 对认证机构出具有机产品销售证超过获证有机产品实际生产、加工数量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取消 ||
|-
| 21 || 对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加工产品进行有机产品认证标识标注等行为的罚款 || 市场监管部门 || || 调整罚款数额的计算方式 ||
|-
| 22 || 对未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行为的罚款 || 公安机关 || || 取消 ||
|-
| 23 || 对违反禁止性规定利用公路桥梁(含桥下空间)、公路隧道、涵洞堆放物品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
|-
| 24 || 对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普通货物运输经营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25 || 对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旅客运输(含国际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
|-
| 26 || 对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业务未按规定进行备案且拒不改正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27 || 对道路货运经营者不按照规定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28 || 对道路客运经营者不按照规定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29 || 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不按照规定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30 || 对客运班车不按照批准的配客站点停靠或者不按照规定的线路、日发班次下限行驶等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31 || 对货运站经营者对超限、超载车辆配载,放行出站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
|-
| 32 || 对外国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未标明国籍识别标志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33 || 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拒绝调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实施调查,或者隐匿、谎报有关情况和资料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34 || 对从事水路运输经营的船舶未随船携带船舶营运证件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35 || 对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内河船员适任证书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36 || 对在船工作期间未携带规定的有效证件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37 || 对船长未保证船舶和船员携带符合法定要求的证书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38 || 对内河交通运输船员用人单位、船舶所有人招用未依照规定取得相应有效证件的人员上船工作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39 || 对内河交通运输中伪造船舶检验证书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区分违法情形,调整罚款数额的计算方式 ||
|-
| 40 || 对取得道路普通货物运输经营许可的经营者使用无道路运输证的车辆参加货物运输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41 || 对未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件驾驶道路普通货物运输车辆等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42 || 对客运经营者等不按规定使用道路运输业专用票证等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43 || 对非法转让、出租国际道路运输国籍识别标志等业务证件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44 || 对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的运输车辆不按照规定标明相关标志、携带相关证件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45 || 对未建立道路运输车辆技术档案或者档案不符合规定、未做好车辆维护记录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46 || 对游艇操作人员操作游艇时未携带合格的适任证书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47 || 对未按照规定随船携带或者保存船舶现场监督报告、船旗国监督检查报告、港口国监督检查报告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 48 || 对船舶进出沿海港口未按照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进出港信息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
|-
| 49 || 对船舶在进出港口前未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等行为中轻微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起罚数额 ||
|-
| 50 || 对船长违反船舶安全管理证书有关规定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51 || 对船舶未按规定保存相关记录簿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52 || 对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等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下调罚款数额 ||
|-
| 53 || 对未按照规定携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行为的罚款 || 交通运输部门 || || 取消 ||
|}
</onlyinclude>
{{PD-PRC-exempt}}
m4la5c50lctfo8gf8jjk69xborbc2j5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4
1109173
2171930
2171724
2022-08-14T01:31:17Z
Jusjih
6
部分移入[[Wikisource:禁制]]
wikitext
text/x-wiki
'''本文只是論述,非方針或指引。歡迎討論。'''
----
本站不能自行移除任何[[维基文库:管理员|管理員]],所以監管員決定是否同意緊急除权,可能已太慢,而不再需要緊急除权。特此列出足以快速解任的事由,是希望管理員嚴以律己,避免重大出錯,不是爲了快速解任而快速解任:
==足以快速解任的事由==
*重大刪除破壞。
*用戶甲,不管是否管理員,有條有理依照[[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發起對管理員的解任投票]]提案解任管理員乙,但管理員乙或任何其他管理員,打擊報復提案用戶。
**手段包括但不限於回退提案、[[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封禁]]提案用戶、濫用元維基[[m:Requests for comment/zh|征求意见]]或[[m:Steward requests/Permissions#Removal of access]]請求緊急除权。(反坐封禁,宜等到客觀確定是蓄意濫提解任,才能考慮施加。)
非上述的管理人员不断重复其错误或者无法与之沟通而对维基文庫造成巨大损害的情况,也可能被提快速解任。快速解任以及申訴的程序就是[[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緊急除权]]。
==不得快速解任的事由==
若管理員甲,有條有理按章提案解任管理員乙,但管理員乙或任何其他管理員,直接封禁管理員甲,打擊報復,管理員甲就是受害的車輪戰“戰俘”。自行解封等同戰俘逃出敵人把持,是系統預留的非濫權最終手段,避免本站管理員太少,更缺行政員,被特定濫權管理員壟斷,甚至“登基上任土皇帝”。
==替代處分==
除了快速解任外,施加[[Wikisource:禁制|禁制]]也可能有用。總之,善用管理權就不用禁制甚至解任。
{{DEFAULTSORT:快速解任}}
[[Category:维基文庫]]
k7jtddx9j303tx13zwcm5u57l56ztgo
Wikisource: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4
1109174
2171932
2171725
2022-08-14T01:31:25Z
Jusjih
6
鏈接
wikitext
text/x-wiki
'''本文只是論述,非方針或指引。歡迎討論。'''
----
==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的用法==
關閉各式[[维基文库:投票|投票]]討論,指內容用一對'''{{tl|Archive top|status=處理結果}}'''、'''{{tl|Archive bottom}}'''框起來,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但不限制進一步討論。本站[[维基文库:管理员|管理員]]太少,更缺行政員,所以關閉投票討論一定要尊重社群正常自由留言的自由。
==不宜關閉投票討論的事由==
*開始投票討論不到72小時。
*有利益衝突。例如任何管理員遇到不利己的投票討論,尤其是依照[[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發起對管理員的解任投票]]被提名解任,就在任何時候自行關閉或回退,就足以造成社群不安、不信任,不尊重社群。
==快捷碼==
其中處理結果參數填寫處理描述,也可以為空,同時也可以用以下字母簡化括號中的處理:
*+ = done = 已通过
*- = not done = 不通过
*resolved = 已解决
*withdrawn = 撤回
*? = nc = 无共识
==濫行關閉投票討論==
多次濫行關閉投票討論的管理員,可能被提出[[Wikisource:禁制|禁制]],禁止關閉投票討論。
{{DEFAULTSORT: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Category:维基文庫]]
6oib3pljr7752f9eap3cjmwp5frcyjw
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4
1109175
2171931
2171728
2022-08-14T01:31:19Z
Jusjih
6
鏈接
wikitext
text/x-wiki
'''本文除討論區外,只是論述,非方針或指引。歡迎討論。'''
----
本站缺成文的封禁方針指引,所以管理員要慎重準用[[w:维基百科:封禁方针]],'''注意封禁的目的只有防止维基文庫遭到持续或严重破坏,而绝非惩罚用户'''。
==不合理的封禁事由==
本站[[Wikisource:管理员#封禁及解除封禁|管理員]]太少,更缺行政員,所以[[w:Wikipedia:封禁方针#如果你反对某个封禁]]未必能[[w:準用|準用]],所以暫定以下不合理的封禁事由,歡迎包括IP的任何用戶討論,期求遮罩平反,不是[[Wikisource:投票|投票]]:
===有利益衝突的情況===
依照[[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除了合乎本站明示的不得已例外,管理員不應該封禁與其有編輯爭議的用戶——這些封禁應交由其他管理員處理。此外,管理員也應該注意在處理與其貢獻的頁面和參與的條目類別有關的封禁時有可能出現的利益衝突問題。
===以冷靜為目的的封禁===
請不要以要用戶冷靜為理由封禁用戶——因為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但,一些需要冷靜下來,而且曾作出破壞性編輯的用戶,則應該被封禁。
===记录警告===
封禁不應被用作记录用戶的警告,因為短暫的封禁一般均被視為懲罰性的封禁,而且對該用戶也有不良的影響。
===其他爭議===
其他可能[[w:Wikipedia:封禁方针#有争议的封禁|有争议的封禁]],請指明有何不合理,才能考慮是否值得遮罩平反。
==討論遮罩平反==
#任何用戶自信公共看得到的封禁日志不合理,請用像是“20xx年x月x日(管理員用戶名)封禁用戶妥善否”的段落格式,討論是否遮罩平反存疑封禁。不明示被封者,就是避免不必要示衆。
#非當時執行存疑封禁的管理員,不宜太快遮罩平反,否則不利一般用戶收集執行存疑封禁的管理員的濫權事證,除非執行存疑封禁的管理員已離任。
#當時執行存疑封禁的管理員若同意遮罩平反,就是追加赦免,應一事不再理,任何管理員切勿重新示衆,更不得未告知曾被封禁者,直接重新示衆。
#當時執行存疑封禁的管理員,缺妥善理由,反對遮罩平反,可能遭到[[Wikisource:禁制|禁制]],禁止封禁、更改封禁、解封,而遮罩封禁日志以及反遮罩也是更改封禁。情事重大不可容忍的,甚至可能被提名[[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發起對管理員的解任投票|解任]]。
==討論區==
{{DEFAULTSORT:封禁}}
[[Category:维基文库]]
02pf1ri7m1mwpbfqconhwvo1nsqtpf1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目前時局宣言
0
1109236
2171855
2022-08-13T12:03:48Z
Zzhtju
6088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 = 對目前時局宣言 |民 = 34 |月 = 8 |日 = 25 |loc = 陜甘寧邊區延安市 |noauthor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at= |main = |next = |previous = |notes = }} 全國同胞們! {{gap}}由於日本的投降,我全民族八年來所堅持的神聖的抗日戰爭,已經勝利地結束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勝利結束了!在全中國與全世界,一個新的時期,和平建設的時期,已經來臨了…”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對目前時局宣言
|民 = 34 |月 = 8 |日 = 25
|loc = 陜甘寧邊區延安市
|noauthor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at=
|main =
|next =
|previous =
|notes =
}}
全國同胞們!
{{gap}}由於日本的投降,我全民族八年來所堅持的神聖的抗日戰爭,已經勝利地結束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勝利結束了!在全中國與全世界,一個新的時期,和平建設的時期,已經來臨了!
{{gap}}中國共產黨認為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中,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並協同英美蘇及一切盟邦鞏固國際間的持久和平。
{{gap}}全國同胞們!對日戰爭的勝利結束,最後撲滅了法西斯的暴政、奴役與侵略,在全人類面前展開了和平發展的前途,這是英美蘇中四大同盟國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是我國全體軍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相信,我全國同胞必能以自己表現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轉而用之於偉大的建國事業中。中國解放區的一萬萬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與犧牲,為中外所公認,在今後的和平建設時期中,也應繼續作為全國民主建設的模範與和平團結的中堅,而盡其偉大的任務。
{{gap}}但是,在為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而鬥爭的道路上,不是沒有阻礙,沒有困難,沒有荊棘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還沒有執行波茨頓宣言.還沒有放棄使其侵略的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的企圖,他們還在放肆地施行挑撥、分裂與奴役中國的陰謀。他們在中國的走狗們——中國的吉斯林們,正奉行其日本主子的指示,搖身一變,取得保護色彩,以圖繼續挑撥內戰、破壞團結、阻撓民主,他們的這種企圖並沒有遇到打擊,他們的罪行並沒有受到懲處。相反,他們還受到了鼓勵,愈益橫行無忌。因此,中國吉斯林們及其他反動分子們的各種危險活動,重大地威脅著中國的和平、民主、團結。中國人民必須嚴重警戒與擊破敵人的陰謀。
{{gap}}中國共產黨認為在目前必須要求國民政府立即實施若干緊急措施,以奠定今後和平建設的基礎,這些緊急措施是:
{{gap}}(一)承認中國解放區的民選政府和抗日軍隊,撤退包圍與進攻解放區的軍隊,以便立即實現和平,避免內戰。
{{gap}}(二)劃定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抗日縱隊接受日軍投降的地區,並給與他們以參加處置日本的一切工作的權利,以昭公允。
{{gap}}(三)嚴懲漢奸,解散偽軍。
{{gap}}(四)公平合理地整編軍隊,辦理復員,救濟難胞,減輕賦稅,以解民困。
{{gap}}(五)承認各黨派合法地位,取消一切妨礙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的法令,取消特務機關,釋放愛國政治犯。
{{gap}}(六)立即召開各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物的會議,商討抗戰結束後的各項重大問題,制定民主的施政綱領,結束訓政,成立舉國一致的民主的聯合政府,並籌備自由無拘束的普選的國民大會。
{{gap}}中國共產黨聲明,我們願意與中國國民黨及其他民主黨派,努力求得協議,以期各項緊急問題得到迅速的解決,並長期團結一致,徹底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同胞們!
{{gap}}抗戰勝利了!新的和平建設時期開始了!我們必須堅持和平、民主、團結,為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而奮鬥!
{{PD-PRC-CPC}}
sxlncwaa6682hfd4sqbrihgqfp7l24e
2171856
2171855
2022-08-13T12:04:27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對目前時局宣言
|民 = 34 |月 = 8 |日 = 25
|loc = 陜甘寧邊區延安市
|noauthor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at=
|main =
|from = 解放日報
|next =
|previous =
|notes =
}}
全國同胞們!
{{gap}}由於日本的投降,我全民族八年來所堅持的神聖的抗日戰爭,已經勝利地結束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勝利結束了!在全中國與全世界,一個新的時期,和平建設的時期,已經來臨了!
{{gap}}中國共產黨認為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中,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並協同英美蘇及一切盟邦鞏固國際間的持久和平。
{{gap}}全國同胞們!對日戰爭的勝利結束,最後撲滅了法西斯的暴政、奴役與侵略,在全人類面前展開了和平發展的前途,這是英美蘇中四大同盟國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是我國全體軍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相信,我全國同胞必能以自己表現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轉而用之於偉大的建國事業中。中國解放區的一萬萬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與犧牲,為中外所公認,在今後的和平建設時期中,也應繼續作為全國民主建設的模範與和平團結的中堅,而盡其偉大的任務。
{{gap}}但是,在為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而鬥爭的道路上,不是沒有阻礙,沒有困難,沒有荊棘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還沒有執行波茨頓宣言.還沒有放棄使其侵略的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的企圖,他們還在放肆地施行挑撥、分裂與奴役中國的陰謀。他們在中國的走狗們——中國的吉斯林們,正奉行其日本主子的指示,搖身一變,取得保護色彩,以圖繼續挑撥內戰、破壞團結、阻撓民主,他們的這種企圖並沒有遇到打擊,他們的罪行並沒有受到懲處。相反,他們還受到了鼓勵,愈益橫行無忌。因此,中國吉斯林們及其他反動分子們的各種危險活動,重大地威脅著中國的和平、民主、團結。中國人民必須嚴重警戒與擊破敵人的陰謀。
{{gap}}中國共產黨認為在目前必須要求國民政府立即實施若干緊急措施,以奠定今後和平建設的基礎,這些緊急措施是:
{{gap}}(一)承認中國解放區的民選政府和抗日軍隊,撤退包圍與進攻解放區的軍隊,以便立即實現和平,避免內戰。
{{gap}}(二)劃定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抗日縱隊接受日軍投降的地區,並給與他們以參加處置日本的一切工作的權利,以昭公允。
{{gap}}(三)嚴懲漢奸,解散偽軍。
{{gap}}(四)公平合理地整編軍隊,辦理復員,救濟難胞,減輕賦稅,以解民困。
{{gap}}(五)承認各黨派合法地位,取消一切妨礙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的法令,取消特務機關,釋放愛國政治犯。
{{gap}}(六)立即召開各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物的會議,商討抗戰結束後的各項重大問題,制定民主的施政綱領,結束訓政,成立舉國一致的民主的聯合政府,並籌備自由無拘束的普選的國民大會。
{{gap}}中國共產黨聲明,我們願意與中國國民黨及其他民主黨派,努力求得協議,以期各項緊急問題得到迅速的解決,並長期團結一致,徹底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同胞們!
{{gap}}抗戰勝利了!新的和平建設時期開始了!我們必須堅持和平、民主、團結,為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而奮鬥!
{{PD-PRC-CPC}}
acsz7vaufrkwj4s29j9njvszo3wbcdp
2171857
2171856
2022-08-13T12:06:00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對目前時局宣言
|民 = 34 |月 = 8 |日 = 25
|loc = 陜甘寧邊區延安市
|noauthor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at=
|main =
|from = 解放日報
|next =
|previous =
|notes =
}}
全國同胞們!
{{gap}}由於日本的投降,我全民族八年來所堅持的神聖的抗日戰爭,已經勝利地結束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勝利結束了!在全中國與全世界,一個新的時期,和平建設的時期,已經來臨了!
{{gap}}中國共產黨認為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中,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並協同英美蘇及一切盟邦鞏固國際間的持久和平。
{{gap}}全國同胞們!對日戰爭的勝利結束,最後撲滅了法西斯的暴政、奴役與侵略,在全人類面前展開了和平發展的前途,這是英美蘇中四大同盟國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是我國全體軍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相信,我全國同胞必能以自己表現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轉而用之於偉大的建國事業中。中國解放區的一萬萬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與犧牲,為中外所公認,在今後的和平建設時期中,也應繼續作為全國民主建設的模範與和平團結的中堅,而盡其偉大的任務。
{{gap}}但是,在為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而鬥爭的道路上,不是沒有阻礙,沒有困難,沒有荊棘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還沒有執行波茨頓宣言,還沒有放棄使其侵略的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的企圖,他們還在放肆地施行挑撥、分裂與奴役中國的陰謀。他們在中國的走狗們——中國的吉斯林們,正奉行其日本主子的指示,搖身一變,取得保護色彩,以圖繼續挑撥內戰、破壞團結、阻撓民主,他們的這種企圖並沒有遇到打擊,他們的罪行並沒有受到懲處。相反,他們還受到了鼓勵,愈益橫行無忌。因此,中國吉斯林們及其他反動分子們的各種危險活動,重大地威脅著中國的和平、民主、團結。中國人民必須嚴重警戒與擊破敵人的陰謀。
{{gap}}中國共產黨認為在目前必須要求國民政府立即實施若干緊急措施,以奠定今後和平建設的基礎,這些緊急措施是:
{{gap}}(一)承認中國解放區的民選政府和抗日軍隊,撤退包圍與進攻解放區的軍隊,以便立即實現和平,避免內戰。
{{gap}}(二)劃定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抗日縱隊接受日軍投降的地區,並給與他們以參加處置日本的一切工作的權利,以昭公允。
{{gap}}(三)嚴懲漢奸,解散偽軍。
{{gap}}(四)公平合理地整編軍隊,辦理復員,救濟難胞,減輕賦稅,以解民困。
{{gap}}(五)承認各黨派合法地位,取消一切妨礙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的法令,取消特務機關,釋放愛國政治犯。
{{gap}}(六)立即召開各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物的會議,商討抗戰結束後的各項重大問題,制定民主的施政綱領,結束訓政,成立舉國一致的民主的聯合政府,並籌備自由無拘束的普選的國民大會。
{{gap}}中國共產黨聲明,我們願意與中國國民黨及其他民主黨派,努力求得協議,以期各項緊急問題得到迅速的解決,並長期團結一致,徹底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同胞們!
{{gap}}抗戰勝利了!新的和平建設時期開始了!我們必須堅持和平、民主、團結,為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而奮鬥!
{{PD-PRC-CPC}}
g3iaeuq3miyforrxhbetxzep12uxue9
中國共產黨對目前時局宣言
0
1109237
2171858
2022-08-13T12:15:01Z
Zzhtju
6088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 = 中國共產黨對目前時局宣言 |民 = 19 |月 = 8 |日 = 14 |loc = |noauthor =中國共產黨 |at= |main = |from = 红旗日报 |next = |previous = |notes = 根据一九三〇年八月十五日《红旗日报》第一号刊印 }} 工人们!农民们!兵士们! 全中国的劳苦群众们! {{gap}}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严重危机中,在世界帝国主义一切矛盾异常尖锐的形势中,半殖民地的中…”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中國共產黨對目前時局宣言
|民 = 19 |月 = 8 |日 = 14
|loc =
|noauthor =中國共產黨
|at=
|main =
|from = 红旗日报
|next =
|previous =
|notes = 根据一九三〇年八月十五日《红旗日报》第一号刊印
}}
工人们!农民们!兵士们!
全中国的劳苦群众们!
{{gap}}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严重危机中,在世界帝国主义一切矛盾异常尖锐的形势中,半殖民地的中国,一方面受着各帝国主义之更残酷的剥夺,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相互间之不可调和的冲突,更造成了中国之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在帝国主义及国内军阀之各种形式的压迫之下,特别是军阀战争的延长与扩大,使全中国广大劳苦群众的生活已经日陷于水深火热求生不得的境地。就在这一种基础上,爆发了全国广大革命斗争怒潮,使整个中国社会已经显然到了历史上的大风暴的前夜。正因为如此,在全国劳苦群众前面,为的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为的消灭军阀战争的痛苦,已经摆着了许多严重的政治任务,需要广大工农群众自己负担起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时时都站在中国劳苦群众的前线。过去在每一个政治事变中,中国共产党都曾正确的指出了中国工农群众斗争的环境,指示了各种斗争的任务与策略。现在当新的政治形势之下,伟大的历史事变到来的当前,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对于目前政治形势的分析,根据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的斗争理论,特对全国工农劳苦群众,作下列的宣言,号召全国工农劳苦群众一致斗争!
===一 世界大战与世界革命的危机===
{{gap}}目前的世界,是整个帝国主义制度走向剧烈动摇崩溃的时代。世界资本主义普遍的经济危机,生产缩小,工厂倒闭,股票跌价,金融紊乱,特别是失业工人的增加,已经使全世界资本主义之一切内外矛盾,都更加尖锐起来。全世界的帝国主义者,迫于巨大的经济危机,都积极的准备第二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各帝国主义虽然已经感觉着严重的财政恐慌,但仍然在疯狂似的拼命的扩充武装,一切海军,陆军,航空,化学毒气,新式战术,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期更加百倍的凶恶。这一恶毒的战争准备,首先是对着社会主义的苏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无产阶级专政的巩固,领导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领导了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劳苦群众,鼓动了整个世界革命之迅速的发展。德国,法国,波兰,英国,美国,日本,这些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正在不断的爆发着广大的罢工以及群众的反对失业的斗争,日益接近着全世界的直接革命的形势。印度,安南,埃及,菲律宾,朝鲜及一切殖民地中,不断的爆发着反帝国主义的武装暴动,动摇了整个帝国主义制度在殖民地的基础共产国际及各国共产党在全世界无产阶级中的政治影响,已经迅速的壮大起来,时时都在准备着推翻全世界帝国主义的统治。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的矛盾是同样的尖锐,各国都充满了准备战争以强夺殖民地的空气。这一种国际的政治形势已经显然破坏了资本主义的暂时稳定,正在促进着新的世界帝国主义战争,新的全世界的革命与暴动,促进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死亡。
{{gap}}在这一种状况之下,中国革命便在整个世界革命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广大劳苦群众之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必然要促进世界革命之普遍的爆发,迅速的掀起西欧无产阶级之普遍的武装暴动。在拥护苏联,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拥护殖民地革命的口号之下,中国革命必然要与世界革命汇合起来,共同取得战胜帝国主义的胜利。
===二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gap}}另一方面,我们分析国内的一切政治的与经济的状况,同样可以看见中国广大劳苦群众已经到了不得不迅速起来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的时期。自从国民党叛变革命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大革命中所受了〔的〕损失都迅速的恢复起来,同时国民党更订立了许多新的不平等条约,更扩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帝国主义得着很便利的扩大自己利益的条件,于是便发生了疯狂似的竞争,造成了更紧张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国民党各派军阀在各国不同的帝国主义的指导之下,又加以中国豪绅资产阶级之内部的剧烈的冲突,于是产生了连续不断的军阀战争。国民党已经无数次的宣布“全国统一”,“训政开始”,无数次的宣布努力“和平’,“建设”,但这些不仅是等于不兑现的支票,并且完全是军阀战争与白色恐怖的装饰品。在三年来的国民党统治中,除了将大批的中国主权赠送于帝国主义以外,还有对于全国工农士兵的屠杀与剥夺,简直完全达到了全世界历史上之空前未有的现象。全国的大灾荒,灾民达七八千万,每日数千数万的死亡。战场上的士兵群众,在国民党军阀三年来的压迫之下,成千成万的变成炮灰。“杀敌数万”,“死者山积”,这是国民党各派军阀每日在报纸上所最夸张的胜利。一切工厂,企业都加重工作,禁止罢工,使工人生活完全处在极端奴隶压迫的地位。交通工业及军事工业中,工人的生活更是残酷,工人的性命每天都寄在枪口上。全国国民经济的破产,首先使全国工农群众受着严重的痛苦。铁路做了战场,航业完全停顿了。丝业,烟业,火柴,棉织,纱业,面粉等等大批的民族工业,都在倒闭,停厂,缩小,掉通班,改三日班的状态之中。一方面是广大工人的失业,减少工资,另一方面是普遍的物价高涨,最粗的米已经高至每石二十余元。国民党军阀更尽量增加一切苛捐杂税,抽刮军费,供各派军阀争取地盘的需要。军阀战争的范围,已经普遍到整个的中国,任何一派军阀都早已表现着绝对的没有统一中国的能力。由全国经济危机所产生出来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的革命斗争,已经没有任何暴力可以将他压迫下去。这一形势极明显的指出,这一军阀战争的归结必然是各派军阀同时俱倒,工农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并且只有革命的胜利才能消灭军阀战争,完成中国的统一与解放。
===三 两个政权与两个战争===
{{gap}}就在这一种基础上,便造成现在中国政治生活的特点,造成了全国两个政权的对立。一方面豪绅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帮助之下,仍然在继续其残暴的白色恐怖的统治。另一方面,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的英勇斗争,已经在全国一部分的区域,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的政权。表面上看来,国民党的政权得了帝国主义的承认,并且占据了全国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可是实质上这个政权已经处于极端动摇与崩溃的末日,现在已经成了最后挣扎的一幕。而工农苏维埃的政权,现在正由乡村中而进展于城市,已经占有数千万人口的土地,三十万以上的红军,如火如荼的向前发展。一切重要产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都迫切需要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国民党的政权,代表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他使中国永远处于殖民地的奴隶地位。苏维埃政权彻底的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要求中国之绝对的自由独立。国民党的政权延长军阀战争,苏维埃的政权消灭军阀战争。国民党政权是豪绅资产阶级的专政,屠杀工农的刽子手,使中国广大工农劳苦群众永远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苏维埃政权是工农劳苦贫民专政,彻底的消灭豪绅资产阶级,使无产阶级农民得着彻底的解放。这两种政权是不能同时长期并存的,他的前途一定是两个社会阶级之最后的阶级决战,两个政权只能存在一个。
{{gap}}因为有两个政权的对立,所以现在普遍中国有两种战争同时进行,一个是国民党各派军阀之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另一个是广大工农群众之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与反对军阀战争的革命战争。国民党的军阀战争完全是帝国主义军阀争地盘的战争,争取剥夺工农的战争,这是完全反革命的战争。工农劳苦群众进攻国民党的战争是为的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推翻豪绅资产阶级的政权,完成土地革命,这是革命的战争。军阀战争是使全国工农更受压迫,革命战争是使工农群众得着彻底的解放。反对军阀战争的斗争,决不是和平方法可以达到,必需以革命战争推倒国民党军阀。中国红军及苏维埃区域已经发动了全中国广大的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广大劳苦群众都迅速起来为拥护这种革命战争而奋斗。
{{gap}}两个政权的对立,证明了中国阶级斗争的尖锐,证明了建立全国革命政权是目前非常迫切的任务。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主席团已经号召于今年十一月七日举行全中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正式的全中国的苏维埃政府,这自然是目前整个革命斗争之非常严重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这一伟大的任务,仅只有在变军阀战争为革命战争的总策略之下才能实现,全国工农劳苦群众必需很勇敢的起来,坚决的准备全中国武装暴动,拥护革命战争,消灭军阀战争。
===四 反革命的改组派,取消派,社会民主党===
{{gap}}历史上每一次阶级斗争紧张的时候,统治阶级一定不只是直接用白色恐怖的压迫,而同时尽量在各方面施行一切改良主义的欺骗。中国现在所有的一切改良派,无论是汪精卫陈公博们的改组派,陈独秀彭述之们的取消派,邓演达陈启修们的社会民主党,都一样的是专以愚弄中国工农群众的骗子以至破坏工人斗争的法西斯蒂。
{{gap}}改组派的真面目自然是非常显明的。不但在过去的大革命中,改组派是屠杀广州苏维埃的罪魁,并且在最近两年来的军阀混战中,改组派一样代表着帝国主义的利益,与一切封建军阀密切的勾结起来。仅只是在南京政府的统治之下,改组派因为其在野的地位,时常发表一些的漂亮口号企图欺骗民众,以帮助其军阀战争与夺取地盘。现在改组派在北方已经取得了日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宠爱,已经走进了政治舞台,在这里首先之第一个政纲便是保护帝国主义的利益与财产,拘捕一切革命的战士。红军占领长沙之后,汪精卫公开向帝国主义表示:“这不仅是中国问题,而且是国际问题”,完全同意帝国主义军舰向长沙苏维埃的进攻。北京扩大会议马上电令李宗仁出兵长沙,以表示他们非常积极的“反共”,比蒋介石还要更凶恶的与更努力的压迫革命,以这来博取帝国主义豪绅资产阶级的同情。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止一次的宣布,改组派是国民党中的一派,即是中国豪绅资产阶级中的一派,他与南京政府所代表的都是中国反动的统治阶级,因此,反对改组派是中国革命消灭国民党统治的整个任务的一部分。
{{gap}}取消派陈独秀们是中国革命的叛徒,他们与国际的托洛斯基主义者共同背叛了共产国际。他们歌颂世界帝国主义统治的稳定,反对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们帮助着南京政府,一样高唱“全国统一”,“政权稳定”的欺骗论调。他们之一贯的取消革命的理论,企图使全国工农群众永远做资产阶级的奴隶。他们批评工人罢工为“盲动”,谩骂红军为“土匪”,这些都与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口吻完全一样,客观上他们完全代表着统治阶级以向革命势力进攻。如果要说取消派在今天还没有公开的与国民党军阀勾结起来,则完全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更能发展他的欺骗群众的作用。不但如此,他们到现在仍然还假冒自己是“共产党”,这些完全是他们最狡猾的与最无耻的欺骗手腕。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都公开的宣布,陈独秀及一切托洛斯基主义者,都完全是中国革命的叛徒,完全是世界共产党主义运动的罪人。
{{gap}}在谭平山的第三党破产之后,邓演达的社会民主党又开始发现了。社会民主党在西欧工人中间已经成了腐臭的尸体,但现在却被邓演达们将他搬到中国做为欺骗工农的工具。社会民主党不仅是西欧的法西斯蒂,并且与一切资本帝国主义的国家机关都完全混合起来。社会民主党不但不会有任何反帝国主义的意义,并且西欧社会民主党的领袖,麦克唐纳尔,汤麦,本身就是帝国主义制度的拥护者。社会民主党在中国组成的意义,就是将西欧一切改良主义的欺骗搬运到中国来,反对领导中国革命的共产党,反对中国的苏维埃革命。企图在中国革命的大风暴中,挽救中国豪绅资产阶级的命运。所谓中国社会民主党所提出的政纲,他与改组派及取消派都完全没有两样,他的目的是使广大群众离开真正的革命斗争,去幻想为国民党军阀所领导的国民会议。
{{gap}}—切改良主义的各派,都将召集国民会议做—个主要的欺骗群众的口号,就在这一点暴露了一切反革命派别的原形。中国共产党宣布,在现在国民党军阀的统治之下,任何国民会议都只有欺骗的强奸民意的作用,绝对没有实现真正民权的可能。广大劳苦群众要想得着真正的自由与解放,只有坚决的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建立工农群众自己的政权。新的政权组织必需直接是工农劳苦群众的代表会议(苏维埃),不需要一切资产阶级式的国会制度。中国共产党宣布,一切提出要求国民会议的党派,都是在阻碍着群众直接推翻国民党的斗争,客观上都是反动的国民党统治的拥护者。
{{gap}}并且,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官僚制度的统治,使直接生产的群众都成为被奴属的阶级,这正是地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一种国家组织。不彻底破坏官僚制度,工农劳苦群众,决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国民会议仍然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官僚制度,他是将全部政权都交给资产阶级的官僚,使工农群众仍然绝对没有管理政权的可能。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劳苦群众起来坚决的反对一切官僚制度,建立工农群众自己管理的苏维埃政权。
===五 中国革命的总要求===
{{gap}}本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全中国之政治与经济的客观条件,根据中国广大劳苦群众的需要,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十大政纲。两年来全中国广大工农劳苦群众英勇奋斗,特别是苏维埃区域的发展,已经在实际的阶级斗争的生活中,证明了本党十大政纲的正确。在全国苏维埃区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已经根据于本党所提的十大政纲,通过了全国苏维埃政府的行政纲领。现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已经将建立全国苏维埃政府的任务更迫切的摆在面前,因此,十大政纲已经不只是中国民众奋斗的目标,并且已经成为苏维埃政府实际政策的指导。因此,本党现在必须根据十大政纲的原则,更具体的提出中国革命之总要求。要求在中国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立刻要依照这些条件全部的实行。
{{gap}}一、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各派军阀的统治,建立全中国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
{{gap}}二、没收帝国主义一切银行及各种公司企业,
{{gap}}三、否认一切外债,
{{gap}}四、宣布一切不平等条约无效,
{{gap}}五、驱逐一切外国海陆军,
{{gap}}六、收回一切租界,租借地,割据地,
{{gap}}七、承认国内各个民族之完全自决权,
{{gap}}八、帮助国内各少数民族反抗帝国主义,建立绝对自由独立的民族共和国,
{{gap}}九、帮助各少数民族之各个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
{{gap}}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与苏联,
{{gap}}十一、确定八小时工作制,青工六小时工作,规定最低限度的工资,
{{gap}}十二、确定劳动保险法,由国家救济失业,并特别规定农村工人劳动法,女工劳动法,
{{gap}}十三、工人监督生产,
{{gap}}十四、不遵守苏维埃法令之一切工厂企业,绝对没收,
{{gap}}十五、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农民兵士,
{{gap}}十六、没收一切教堂,庙宇及各种公地,
{{gap}}十七、农民平均使用土地,禁止土地买卖,逐渐实行土地国有,
{{gap}}十八、开办各种水利,
{{gap}}十九、开办农民合作社,
{{gap}}二十、解散军阀军队及一切宪兵警察,分配士兵土地与工作,
{{gap}}二十一、实行民兵制度,创造工农红军,
{{gap}}二十二、改良兵士生活,士兵长官一律平等,
{{gap}}二十三、取消田赋,厘金及一切苛捐杂税,
{{gap}}二十四、实行统一累进税,
{{gap}}二十五、禁止一切高利贷资本,否认对地主豪绅富农与一切典当的债务,
{{gap}}二十六、创立贫民合作社,贫民借贷银行,
{{gap}}二十七、实行男女绝对平权,并特别帮助劳动妇女之一切经济上与文化上的发展,
{{gap}}二十八、实行全国免费的义务教育,
{{gap}}二十九、实行全国工农劳苦群众之一切集会结社言论罢工的绝对自由。
{{gap}}中国共产党相信这些要求是全中国数万万劳苦群众之迫切的需要,这应该是中国苏维埃政府之最具体的行政纲领。在苏维埃政府成立的第一天,便应该开始猛烈的积极执行。只有这些纲领的全部实现,才是中国革命之真正彻底的胜利,中国民族之真正的独立平等,中国广大劳苦群众之真正的自由与解放。
===六 积极的全国武装暴动的准备===
{{gap}}在争取中国革命总要求之全部实现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中国工农劳苦群众都积极的组织起来,准备着全中国之伟大的武装暴动,以与帝国主义国民党作最后的决战。尤其在最近红军占领长沙,迫近武汉,及武汉工人积极准备暴动的时候,中国革命马上便有在武汉附近省区首先胜利以建立全国革命政权的可能。一省与几省的革命政权,这就是全国革命胜利的开始。我们必须充分的准备着自己的力量,极力争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完成中国的独立自由,完成工农劳苦群众的解放。
{{gap}}全国工人们!你们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必须要以最大的力量来团结自己的队伍,扩大自己的战斗力,以准备着伟大的历史事变的到来。事实上在全国政治压迫与经济危机的状况之中,已经完全证明全国工人阶级仅只有武装暴动才能取得一切的自由,仅只有在苏维埃政权之下,才能得着工人阶级之真正的解放。在全国罢工浪潮与武装冲突的扩大中,证明全中国工人阶级已经走到了武装斗争的战场,已经没有任何和平斗争的可能。一切改良主义的黄色领袖,这些都是帝国主义国民党用以压迫工人的工具。这些黄色工会的作用,就在破坏工人的斗争,使工人完全服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服从资本家的压榨。我们必须要以最大的力量来整顿自己的队伍,加强阶级的战斗力,消灭黄色工会,扩大赤色工会,建立工厂委员会,加紧关于举行武装暴动之一切必需的准备。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特别指出组织总政治罢工的重要,因为这是举行广大的武装暴动之必须的先决条件。
{{gap}}全国农民们!你们的土地革命的斗争已经有了伟大的胜利,你们应当是更坚决的继续前进。你们必须更坚决的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彻底的消灭一切地主豪绅,完成土地革命,坚决的进攻富农。现在的苏维埃区域,更必要猛烈的扩大,争取全中国苏维埃的胜利。
{{gap}}红军将领士兵们!你们已经做了许多伟大的事业,摇动了整个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你们必须更扩大的建立苏维埃,更彻底的执行土地革命,更坚决的向中心城市发展,更猛烈的扩大红军。广大的全中国的武装暴动,马上便会与你们的斗争配合起来!
{{gap}}全国的士兵弟兄们!反动军阀对于你们的压迫已经残酷到极点了。军阀以你们的肉体当炮灰,不过是为他们争地盘,争取权利。反对军阀战争是你们直接的迫切要求,应当迅速的在这个口号之下动员起来。全国工农红军是你们的弟兄,与你们有共同的利益,一样的是在反对一切国民党军阀。你们应当暴动起来,驱逐反革命的长官,投到红军中去。你们现在的一切痛苦,只有在苏维埃政府之下才能得着解放。
{{gap}}全国的贫民们!你们要饭吃的奋斗,必须要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必需要自己团结起来,参加全国工农群众共同的武装暴动。只有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才能解决全中国劳苦群众的吃饭问题。
{{gap}}一切劳苦群众们!必须很迅速的团结起来,建立全中国工农劳苦群众的统一战线,建立扩大的武装的组织,准备全中国之消灭军阀战争的武装暴动。我们要一律的动员,为全中国的苏维埃政权而斗争。
{{gap}}时机是很紧张了!革命的国内战争已经开始了!英日美法各帝国主义的海陆军已经正在直接的压迫中国的苏维埃革命,现在已经到了我们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之直接行动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中国劳苦群众都迅速的组织起来,准备全中国的武装暴动,在反帝国主义及消灭军阀战争的旗帜之下,我们争取中国苏维埃的胜利!
{{gap}}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
{{gap}}中国工农苏维埃共和国万岁!
{{gap}}世界革命万岁!
{{署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八月十四日}}
{{PD-PRC-CPC}}
{{传统汉字化}}
i65xi9jv9yqhy54pijlbz0ehwfb6jdf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紀念抗戰五週年宣言
0
1109238
2171859
2022-08-13T12:22:47Z
Zzhtju
6088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紀念抗戰五週年宣言 | 民 = 31 | 月 = 7 | 日 = 7 | 发布者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 | main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的宣言 | type = 宣言 | theme = 抗日战争 | previous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 | next = | notes = 根据一九四二年七月七日《解放日报》刊印 | from = 解放日報 }} 全国同胞们!全…”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紀念抗戰五週年宣言
| 民 = 31 | 月 = 7 | 日 = 7
| 发布者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
| main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的宣言
| type = 宣言
| theme = 抗日战争
| previous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
| next =
| notes = 根据一九四二年七月七日《解放日报》刊印
| from = 解放日報
}}
全国同胞们!全体将士们!
{{gap}}在抗战五周年的日子,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谨以至诚向全国同胞、全体将士致民族解放的敬礼,向死难的志士致深切的哀悼,向负伤的将士致热烈的慰问。
{{gap}}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又以同样的心怀向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战友们致民主的胜利的敬礼。
{{gap}}抗战第六个年头开始的时候,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处在胜利的前夜。在民主同盟国方面,我们看见:苏联前线的胜利,后方的巩固,红军的英勇,人民的积极,英美同盟国军火生产的扩大,人民抗战情绪的高涨,海陆空军的壮大,第二条战线的积极准备,苏英同盟、苏美协定的成立,反侵略国家更进一步的大团结。所有这些,都说明苏英美同盟国今年战胜希特勒及其欧洲伙伴,是有充分把握的。
{{gap}}在法西斯轴心国方面,我们看见:德国东线春季夏季攻势的破产,空中优势的丧失,德意人民的不满,被占领国人民的反抗,军火生产的下降,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战线上死伤的浩大,人力的不足。而德意的东方伙伴--日本,则战线延长,兵力分散,经济枯竭,运输困难,而其致命伤则在树敌甚多,无一获得解决。所有这些都说明,法西斯轴心已日益接近失败死亡的末路。
{{gap}}世界战争中胜败谁属,已很明显,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我们应有此信心,应为这个目标而共同奋斗。尤感兴奋的,不仅胜败谁属已定,而且战后世界的动向亦有了明确的方针。去年八月“大西洋宪章”的宣布,今年一月二十六国的宣言,最近苏英同盟条约及苏美协定的签订,都规定战后的世界是自由的、民主的、和平的世界。不扩张领土,不干涉别国内政,各国人民有选择政治制度的自由,不让法西斯侵略主义再有抬头的可能。凡此一切,都被中苏英美及一切反侵略国所共同承认,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希望,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声明:我们拥护这些宣言,我们愿意本着这些宣言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各爱国党派协同一致,参加战后新世界与战后新中国的建设。
{{gap}}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之下,摆在我国抗战面前有两大问题,即:(一)如何争取时间,克服困难,以达抗日的最后胜利;(二)如何对目前的抗战及对战后中国的建设取得各党派的一致意见,以便更好的团结抗战,团结建国。这就是时间与团结的两大问题。
{{gap}}在时间问题上,如果说苏英美三国今年有打败希特勒的把握,那么中英美三国明年便有打败日寇的把握,如果日寇敢于背信弃义的侵犯苏联,则强大的苏联远东军必能给日寇以严重打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我们知道到胜利的路虽则很短,却尚有极大的困难。日寇还在“扫荡”敌后与进攻正面,日寇还在挑拨中国内部的团结,抗战营垒中等待心理与侥幸心理还是存在,国共关系还是很不经常,财政经济的困难还是很大。抗战第六年虽是接近胜利的一年,然而也是抗战以来存在着更大困难的一年,稍一不慎,稍一懈怠,我们已往的成绩就有丧失的危险。我们一定要警戒这个危险,我们一定要熬过这个困难的年头,方能争取快要到来的胜利!为此,必须全国同心合力,争取时间。中国人民已经与日本帝国主义苦战了五年,还须以排除万难坚忍卓绝的精神熬过今明两年,这一难关渡过,胜利就在前面。
{{gap}}在团结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各抗日党派不但在抗战中应是团结的,而且在抗战后也应是团结的。战后的中国应当是独立的与各友邦发生平等互惠关系的中国,而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庸国,战后的中国应当是统一的和平的中国,而不是分裂的内部互相战争的中国。战后的中国应当是民主的中国,既不是专制的半封建的中国,也不是苏维埃的或社会主义的中国。战后的中国应当是民生幸福的经济繁荣的中国,既不是只顾一部分人的经济利益,而使大多数入受苦的中国,也不是以暴力没收土地没收工厂的中国。战后的中国应当是各党派合作经过人民普选的民主共和国,而不是少数入专政多数人戈权的中国。总之,战后中国的新秩序的建立应当依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纲领与社会政策。中国共产党声明:自抗战开始我们就是为首共同抗战并共同建设这样的新中国而奋斗。远在民国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发表的宣言上,就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具澈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现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五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忠实于自己的诺言,并一-把这些诺言具体化。诸如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抗战,共产党坚持与国民党及各抗日党派的合作政策,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上发布切合情况的施政纲领,土地政策,劳动政策,文化政策,并实行政治上的“三三制”等等,莫不是根据这些诺言的精神与原则而实施的。我们现在再一次声明,这些诺言的精神与原则,这些纲领与政策,不仅适合于抗战时期,而且适合于战后的建设时期,中共誓为其澈底实现而奋斗,只有为私利所昏迷的人们,才不分皂白,乱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破坏抗战,在抗战后企图独霸中国或赤化中国。当此抗战接近胜利之时,全国人民不但要有争取最后胜利的共同方针,而且要有战后建设中国的共同方针,以便建立互信,派除猜疑,一致为着争取最后胜利与一致为着独立的、统一的、和平的、民主的、繁荣的、各党各派合作的战后新中国而奋斗!
{{gap}}中国共产党认为:全副军民必须一致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中国共产党承认,蒋委员长不仅是抗战的领导者,而且是战后新中国建设的领导者。
{{gap}}中国共产党认为:为着上述目的,必须按照合理原则改善国共两党及一切抗日党派间的关系,加强国内团结,不给日寇以任何挑拨离间的机会。我们愿尽自己的能力来与国民党当局商讨解决过去国共两党间的争论问题,来与国民党及各抗日党派商讨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及建设战后新中国的一切有关问题。
{{gap}}中国共产党认为:必须按照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的原则改善内政,使人民更踊跃的为抗战而服务,才能战胜日寇,并为战后新中国的建设树立前提。
{{gap}}中国共产党认为:必须坚定全国军民的胜利信心,克服悲观失望的情绪,消除等待侥幸的心理,一切为着抗战的胜利,一切为着反攻的实施而奋斗,一切不利于抗战的言论与行动是应该取缔的。
{{gap}}同胞们!将士们!抗战五年了!五年中我们中国人民表现了无限的英勇、坚忍、刻苦、耐劳、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精神。我们坚决的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继续这种精神,一直到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建设起独立自由民主繁盛的新中国!
{{署名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七日
}}
{{傳統漢字化}}
{{PD-PRC-CPC}}
{{PD-anon-1996|1942}}
{{PD-China-Organization|作者: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发表时间:1942年7月7日}}
qsi9qhzey8d6sz7qgxi4adewe40eyxf
2171861
2171859
2022-08-13T12:24:43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紀念抗戰五週年宣言
| 民 = 31 | 月 = 7 | 日 = 7
| 发布者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
| main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的宣言
| type = 宣言
| theme = 抗日战争
| previous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
| next =
| notes = 根据一九四二年七月七日《解放日报》刊印
| from = 解放日報
}}
全国同胞们!全体将士们!
{{gap}}在抗战五周年的日子,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谨以至诚向全国同胞、全体将士致民族解放的敬礼,向死难的志士致深切的哀悼,向负伤的将士致热烈的慰问。
{{gap}}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又以同样的心怀向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战友们致民主的胜利的敬礼。
{{gap}}抗战第六个年头开始的时候,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处在胜利的前夜。在民主同盟国方面,我们看见:苏联前线的胜利,后方的巩固,红军的英勇,人民的积极,英美同盟国军火生产的扩大,人民抗战情绪的高涨,海陆空军的壮大,第二条战线的积极准备,苏英同盟、苏美协定的成立,反侵略国家更进一步的大团结。所有这些,都说明苏英美同盟国今年战胜希特勒及其欧洲伙伴,是有充分把握的。
{{gap}}在法西斯轴心国方面,我们看见:德国东线春季夏季攻势的破产,空中优势的丧失,德意人民的不满,被占领国人民的反抗,军火生产的下降,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战线上死伤的浩大,人力的不足。而德意的东方伙伴——日本,则战线延长,兵力分散,经济枯竭,运输困难,而其致命伤则在树敌甚多,无一获得解决。所有这些都说明,法西斯轴心已日益接近失败死亡的末路。
{{gap}}世界战争中胜败谁属,已很明显,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我们应有此信心,应为这个目标而共同奋斗。尤感兴奋的,不仅胜败谁属已定,而且战后世界的动向亦有了明确的方针。去年八月“大西洋宪章”的宣布,今年一月二十六国的宣言,最近苏英同盟条约及苏美协定的签订,都规定战后的世界是自由的、民主的、和平的世界。不扩张领土,不干涉别国内政,各国人民有选择政治制度的自由,不让法西斯侵略主义再有抬头的可能。凡此一切,都被中苏英美及一切反侵略国所共同承认,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希望,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声明:我们拥护这些宣言,我们愿意本着这些宣言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各爱国党派协同一致,参加战后新世界与战后新中国的建设。
{{gap}}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之下,摆在我国抗战面前有两大问题,即:(一)如何争取时间,克服困难,以达抗日的最后胜利;(二)如何对目前的抗战及对战后中国的建设取得各党派的一致意见,以便更好的团结抗战,团结建国。这就是时间与团结的两大问题。
{{gap}}在时间问题上,如果说苏英美三国今年有打败希特勒的把握,那么中英美三国明年便有打败日寇的把握,如果日寇敢于背信弃义的侵犯苏联,则强大的苏联远东军必能给日寇以严重打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我们知道到胜利的路虽则很短,却尚有极大的困难。日寇还在“扫荡”敌后与进攻正面,日寇还在挑拨中国内部的团结,抗战营垒中等待心理与侥幸心理还是存在,国共关系还是很不经常,财政经济的困难还是很大。抗战第六年虽是接近胜利的一年,然而也是抗战以来存在着更大困难的一年,稍一不慎,稍一懈怠,我们已往的成绩就有丧失的危险。我们一定要警戒这个危险,我们一定要熬过这个困难的年头,方能争取快要到来的胜利!为此,必须全国同心合力,争取时间。中国人民已经与日本帝国主义苦战了五年,还须以排除万难坚忍卓绝的精神熬过今明两年,这一难关渡过,胜利就在前面。
{{gap}}在团结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各抗日党派不但在抗战中应是团结的,而且在抗战后也应是团结的。战后的中国应当是独立的与各友邦发生平等互惠关系的中国,而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庸国,战后的中国应当是统一的和平的中国,而不是分裂的内部互相战争的中国。战后的中国应当是民主的中国,既不是专制的半封建的中国,也不是苏维埃的或社会主义的中国。战后的中国应当是民生幸福的经济繁荣的中国,既不是只顾一部分人的经济利益,而使大多数入受苦的中国,也不是以暴力没收土地没收工厂的中国。战后的中国应当是各党派合作经过人民普选的民主共和国,而不是少数入专政多数人戈权的中国。总之,战后中国的新秩序的建立应当依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纲领与社会政策。中国共产党声明:自抗战开始我们就是为首共同抗战并共同建设这样的新中国而奋斗。远在民国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发表的宣言上,就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具澈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现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五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忠实于自己的诺言,并一-把这些诺言具体化。诸如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抗战,共产党坚持与国民党及各抗日党派的合作政策,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上发布切合情况的施政纲领,土地政策,劳动政策,文化政策,并实行政治上的“三三制”等等,莫不是根据这些诺言的精神与原则而实施的。我们现在再一次声明,这些诺言的精神与原则,这些纲领与政策,不仅适合于抗战时期,而且适合于战后的建设时期,中共誓为其澈底实现而奋斗,只有为私利所昏迷的人们,才不分皂白,乱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破坏抗战,在抗战后企图独霸中国或赤化中国。当此抗战接近胜利之时,全国人民不但要有争取最后胜利的共同方针,而且要有战后建设中国的共同方针,以便建立互信,派除猜疑,一致为着争取最后胜利与一致为着独立的、统一的、和平的、民主的、繁荣的、各党各派合作的战后新中国而奋斗!
{{gap}}中国共产党认为:全副军民必须一致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中国共产党承认,蒋委员长不仅是抗战的领导者,而且是战后新中国建设的领导者。
{{gap}}中国共产党认为:为着上述目的,必须按照合理原则改善国共两党及一切抗日党派间的关系,加强国内团结,不给日寇以任何挑拨离间的机会。我们愿尽自己的能力来与国民党当局商讨解决过去国共两党间的争论问题,来与国民党及各抗日党派商讨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及建设战后新中国的一切有关问题。
{{gap}}中国共产党认为:必须按照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的原则改善内政,使人民更踊跃的为抗战而服务,才能战胜日寇,并为战后新中国的建设树立前提。
{{gap}}中国共产党认为:必须坚定全国军民的胜利信心,克服悲观失望的情绪,消除等待侥幸的心理,一切为着抗战的胜利,一切为着反攻的实施而奋斗,一切不利于抗战的言论与行动是应该取缔的。
{{gap}}同胞们!将士们!抗战五年了!五年中我们中国人民表现了无限的英勇、坚忍、刻苦、耐劳、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精神。我们坚决的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继续这种精神,一直到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建设起独立自由民主繁盛的新中国!
{{署名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七日
}}
{{傳統漢字化}}
{{PD-PRC-CPC}}
{{PD-anon-1996|1942}}
{{PD-China-Organization|作者: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发表时间:1942年7月7日}}
lfueeb1ikcijmky19g9ymps541fpkd0
2171862
2171861
2022-08-13T12:25:46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紀念抗戰五週年宣言
| 民 = 31 | 月 = 7 | 日 = 7
| 发布者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
| main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的宣言
| type = 宣言
| theme = 抗日战争
| previous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
| next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
| notes = 根据一九四二年七月七日《解放日报》刊印
| from = 解放日報
}}
全国同胞们!全体将士们!
{{gap}}在抗战五周年的日子,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谨以至诚向全国同胞、全体将士致民族解放的敬礼,向死难的志士致深切的哀悼,向负伤的将士致热烈的慰问。
{{gap}}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又以同样的心怀向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战友们致民主的胜利的敬礼。
{{gap}}抗战第六个年头开始的时候,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处在胜利的前夜。在民主同盟国方面,我们看见:苏联前线的胜利,后方的巩固,红军的英勇,人民的积极,英美同盟国军火生产的扩大,人民抗战情绪的高涨,海陆空军的壮大,第二条战线的积极准备,苏英同盟、苏美协定的成立,反侵略国家更进一步的大团结。所有这些,都说明苏英美同盟国今年战胜希特勒及其欧洲伙伴,是有充分把握的。
{{gap}}在法西斯轴心国方面,我们看见:德国东线春季夏季攻势的破产,空中优势的丧失,德意人民的不满,被占领国人民的反抗,军火生产的下降,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战线上死伤的浩大,人力的不足。而德意的东方伙伴——日本,则战线延长,兵力分散,经济枯竭,运输困难,而其致命伤则在树敌甚多,无一获得解决。所有这些都说明,法西斯轴心已日益接近失败死亡的末路。
{{gap}}世界战争中胜败谁属,已很明显,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我们应有此信心,应为这个目标而共同奋斗。尤感兴奋的,不仅胜败谁属已定,而且战后世界的动向亦有了明确的方针。去年八月“大西洋宪章”的宣布,今年一月二十六国的宣言,最近苏英同盟条约及苏美协定的签订,都规定战后的世界是自由的、民主的、和平的世界。不扩张领土,不干涉别国内政,各国人民有选择政治制度的自由,不让法西斯侵略主义再有抬头的可能。凡此一切,都被中苏英美及一切反侵略国所共同承认,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希望,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声明:我们拥护这些宣言,我们愿意本着这些宣言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各爱国党派协同一致,参加战后新世界与战后新中国的建设。
{{gap}}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之下,摆在我国抗战面前有两大问题,即:(一)如何争取时间,克服困难,以达抗日的最后胜利;(二)如何对目前的抗战及对战后中国的建设取得各党派的一致意见,以便更好的团结抗战,团结建国。这就是时间与团结的两大问题。
{{gap}}在时间问题上,如果说苏英美三国今年有打败希特勒的把握,那么中英美三国明年便有打败日寇的把握,如果日寇敢于背信弃义的侵犯苏联,则强大的苏联远东军必能给日寇以严重打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我们知道到胜利的路虽则很短,却尚有极大的困难。日寇还在“扫荡”敌后与进攻正面,日寇还在挑拨中国内部的团结,抗战营垒中等待心理与侥幸心理还是存在,国共关系还是很不经常,财政经济的困难还是很大。抗战第六年虽是接近胜利的一年,然而也是抗战以来存在着更大困难的一年,稍一不慎,稍一懈怠,我们已往的成绩就有丧失的危险。我们一定要警戒这个危险,我们一定要熬过这个困难的年头,方能争取快要到来的胜利!为此,必须全国同心合力,争取时间。中国人民已经与日本帝国主义苦战了五年,还须以排除万难坚忍卓绝的精神熬过今明两年,这一难关渡过,胜利就在前面。
{{gap}}在团结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各抗日党派不但在抗战中应是团结的,而且在抗战后也应是团结的。战后的中国应当是独立的与各友邦发生平等互惠关系的中国,而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庸国,战后的中国应当是统一的和平的中国,而不是分裂的内部互相战争的中国。战后的中国应当是民主的中国,既不是专制的半封建的中国,也不是苏维埃的或社会主义的中国。战后的中国应当是民生幸福的经济繁荣的中国,既不是只顾一部分人的经济利益,而使大多数入受苦的中国,也不是以暴力没收土地没收工厂的中国。战后的中国应当是各党派合作经过人民普选的民主共和国,而不是少数入专政多数人戈权的中国。总之,战后中国的新秩序的建立应当依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纲领与社会政策。中国共产党声明:自抗战开始我们就是为首共同抗战并共同建设这样的新中国而奋斗。远在民国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发表的宣言上,就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具澈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现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五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忠实于自己的诺言,并一-把这些诺言具体化。诸如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抗战,共产党坚持与国民党及各抗日党派的合作政策,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上发布切合情况的施政纲领,土地政策,劳动政策,文化政策,并实行政治上的“三三制”等等,莫不是根据这些诺言的精神与原则而实施的。我们现在再一次声明,这些诺言的精神与原则,这些纲领与政策,不仅适合于抗战时期,而且适合于战后的建设时期,中共誓为其澈底实现而奋斗,只有为私利所昏迷的人们,才不分皂白,乱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破坏抗战,在抗战后企图独霸中国或赤化中国。当此抗战接近胜利之时,全国人民不但要有争取最后胜利的共同方针,而且要有战后建设中国的共同方针,以便建立互信,派除猜疑,一致为着争取最后胜利与一致为着独立的、统一的、和平的、民主的、繁荣的、各党各派合作的战后新中国而奋斗!
{{gap}}中国共产党认为:全副军民必须一致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中国共产党承认,蒋委员长不仅是抗战的领导者,而且是战后新中国建设的领导者。
{{gap}}中国共产党认为:为着上述目的,必须按照合理原则改善国共两党及一切抗日党派间的关系,加强国内团结,不给日寇以任何挑拨离间的机会。我们愿尽自己的能力来与国民党当局商讨解决过去国共两党间的争论问题,来与国民党及各抗日党派商讨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及建设战后新中国的一切有关问题。
{{gap}}中国共产党认为:必须按照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的原则改善内政,使人民更踊跃的为抗战而服务,才能战胜日寇,并为战后新中国的建设树立前提。
{{gap}}中国共产党认为:必须坚定全国军民的胜利信心,克服悲观失望的情绪,消除等待侥幸的心理,一切为着抗战的胜利,一切为着反攻的实施而奋斗,一切不利于抗战的言论与行动是应该取缔的。
{{gap}}同胞们!将士们!抗战五年了!五年中我们中国人民表现了无限的英勇、坚忍、刻苦、耐劳、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精神。我们坚决的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继续这种精神,一直到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建设起独立自由民主繁盛的新中国!
{{署名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七日
}}
{{傳統漢字化}}
{{PD-PRC-CPC}}
{{PD-anon-1996|1942}}
{{PD-China-Organization|作者: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发表时间:1942年7月7日}}
lk03cxahc801j4awia5f3r9rhjt4mvk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
0
1109239
2171863
2022-08-13T12:30:35Z
Zzhtju
6088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 | 民 = 32 | 月 = 7 | 日 = 2 | 发布者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 | main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的宣言 | type = 宣言 | theme = 抗日战争 | previous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紀念抗戰五週年宣言]] | next = | notes = 根据《解放日报》刊印 | from = 解放日報 }} {{gap}}我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反对万恶的…”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
| 民 = 32 | 月 = 7 | 日 = 2
| 发布者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
| main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的宣言
| type = 宣言
| theme = 抗日战争
| previous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紀念抗戰五週年宣言]]
| next =
| notes = 根据《解放日报》刊印
| from = 解放日報
}}
{{gap}}我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反对万恶的日本法西斯帝国主义的神圣战争,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了,当此抗战六周年纪念的伟大节日,正值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侵略同盟两人阵线发生了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之际,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愿向我全国同胞全体将士发表自己的意见。
{{gap}}自从万恶的法西斯各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我们中国以及全世界一切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久经艰苦斗争,但是一向处于劣势地位的这种不利情况,现在已经根本改变了。这是一个国际范围内的有决定意义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由苏联第二个冬季攻势的胜利,英美在北非的胜利,中国的六年抗战与英美过去一年在太平洋上对于日寇的打击所造成的,其中特别是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起了转变整个战争形势的主要决定作用。由于这些伟大的胜利,就在过去一年中造成了极端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国与极端不利于法西斯侵略国的世界局面。
{{gap}}在反法西斯同盟国方面,现在是处在空前有利的形势中。这就是:
{{gap}}第一、苏英美三国的团结,由于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与英美在北非的第一个有计划的联合作战,而更加巩固了,法西斯侵略国想用和平诡计离间苏英美团结的企图已经完全失败,这是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最具有历史意义与最值得庆幸的。
{{gap}}第二、苏英美战胜德意法西斯的决战,将在今后一年中展开起来。这个决战,本来在过去一年中就有可能实现的,因为英美未能实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定,所以推迟了一年。目前则是在苏英美三国第一个联合作战取得了伟大胜利的时候,在苏英美三国的陆军空军与英美两国的海军已经发展成为无敌力量的时候,苏联从东线英美从西线举行第二个第三个更伟大的联合作战,给予德意法西斯以最后决定性的打击的时机,是已经成熟了。只要欧洲大陆上能够迅速开辟第二战场,则在今后一年中打败德意法西斯是毫无疑义的。过去一年中已经建立了打败德意法西斯的一切先决条件,今后的一年就将是一个决战的年头了。
{{gap}}第三、苏英美团结的巩固与对德意法西斯决战的实现,将不但是德意法西斯的失败,也是日本法西斯的失败。因为侵略国的首领是希特勒,希特勒的失败就是一切法西斯的失败。有些中国人不希望同盟国先打败希特勒,或者是因为头脑不清醒,或者是因为不愿意希特勒法西斯制度归于失败,也就是不愿意日本法西斯失败,否则是不能解释的。
{{gap}}第四、太平洋上的形势,也因美国力量的增强,英美联军的几次作战胜利与中国的坚持作战,而转变为对同盟国有利,对日本法西斯不利。美国力量还在猛烈的增长着,日本法西斯虽然企图用其短腿和美国赛跑,但无论如何是要被打倒的。日本法西斯对于美国在一年中制造飞机十二万五千架,坦克十二万辆,大小军舰二千艘与船舶二千万吨的生产计划,表示极大的恐慌,正是很自然的道理。在法西斯侵略国方面,则有如下的显著的变化:
{{gap}}第一,是法西斯侵略国已经陷入国际上完全孤立的地位。过去一年中,由于苏英美三国对于德意匪军的第一个胜利的联合打击,由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增长对于日寇的威胁与中英美三国在太平洋上及中国战场上对于日本匪军的打击与合围,使得所有这些法西斯国家均感到死亡的威胁,于是他们就施行和平诡计,企图离间英美与苏联的神圣的同盟关系,妄想有一方能够和他们订立苟且的和平,以便他们先击破另一方,达到挽救他们自己,并整个灭亡全世界的目的。但是,此种诡计已经遭到英美与苏联一致的坚决的打击,于是不论德意法西斯,或日本法西斯,就均只剩下“无条件投降”一条死路了。法西斯国家又企图拉拢现在尚未加入战争的各中立国家。但是某些被希特勒们原来希望拉入侵略集团的中立国,现在看见侵略国大势已去,不愿加入了。某些原来倾向同盟国,但因畏惧侵略国的攻势而表现犹疑与动摇的中立国,现在也已经结束或正在结束这种犹疑与动摇。和平诡计既已破产,拉拢中立国的阴谋又不成功,这样就使一切法西斯侵略国在国际上处于完全孤立的地位。
{{gap}}第二,是法西斯侵略国内部的团结亦已发生危机。在反侵略同盟国的军事胜利与外交胜利的打击下,就使法西斯侵略国内部的不和生长起来,并已造成了危机。这个危机,不但生长在德意两国之间,也不但生长在德国与其各附庸国之间,而且也生长在德日两国之间。由于希特勒的战争失败与外交失败,希特勒维系意大利、日本及各附庸国的威信己经突然下降。意大利内部正在生长着一种要求退出战争的力量。日本内部的极端亲德派亦已受到其他派别的排挤,只要希特勒再遭遇一二个如同斯大林格勒与北非那样的打击,日本统治阵营内的任何派别都将不敢再依靠希特勒,不敢再依靠法西斯同盟了。到了这种时候,法西斯侵略同盟不但在其外部处于完全的孤立地位,即在其内部亦将处于各个孤立的地位。这种对于日本法西斯在国际上陷入完全孤立地位的威胁,使得日本法西斯匪首东条在过去一年中,不得不向中国沦陷区及南洋各占领地的民族叛徒们提出了一种所谓“新政策”的无耻诡计,给这些叛徒们挂上“独立”的假面具,以壮自己的声势,并妄想欺骗坚决抗日的中国人民与印度人民。匪首东条的所谓“新政策”,不是任何什么有利于日本法西斯的情况的反映,而仅仅是日本法西斯在国际地位上已陷入完全孤立状态这一种情况的反映。
{{gap}}第三,过去一年反法西斯同盟的伟大胜利,又造成了法西斯侵略国家的军事危机。不管希特勒参谋部中还有一部分人不愿放弃再一次向苏联进攻的冒险计划,也不管日本参谋部中还有一部分人不愿放弃向苏联进攻或向其他方面进攻的冒险计划,但是“大势已去”的感觉是笼罩着一切法西斯的军队与人民,总的主动权是已经落入同盟国之手而离开了侵略国之手,这是毫无疑义的了。成为战争基础的物质力量,例如人力资源,军备资源与生活资源,同盟国方面在过去一年中已经极大规模地动员起来,对于侵略国,已经占了优势;加上今后一年的动员,毫无疑义,同盟国将占到压倒的优势。而在侵略国方面,则德意的资源已经变到接近枯竭的阶段,日本在生产上亦快要达到他的顶点,这样就更加造成了一切侵略国的严重的军事危机。
{{gap}}第四,一切法西斯侵略国,由于他们的国际孤立,内部不和,军事危机这样许多的因素,再因为他们的残酷的惨无人道的统治,就造成了在他们国内与在他们占领区内的政治危机。一切侵略国家,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将军与士兵之间的裂口,正象火山的裂口一样,一天一天的扩大起来,酝酿着巨人的爆炸。这是一支从法西斯脚底下轰掉法西斯的人军,其爆炸的时间,必然在法西斯的内外危机达到其顶点的时候,突然地轰发开来。我们只要回想一下一九一八年德奥帝国主义所处的情境,就会相信这一点。我们也只要看一看过去一年中国沦陷区的民心与日寇军队的兵心曾经发生何等样的变化,就可以推断,这样继续下去,日寇的政治危机的成熟是不可避免的了,日寇的本国人民是一座火山,日寇所统治的中国人民,南洋各地人民,朝鲜人民与台湾人民,又是许多的火山,只要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国在内)给予日寇几个严重的军事打击,这些火山是会爆发起来的。
{{gap}}同胞们!将士们!,中国抗战已经六年了,我们的抗战是在极端艰苦的情境中实行的。我们与苏英美诸同盟国不同的,他们是先进的工业国家,我们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但是我们仍然艰苦地进行了整整六年的抗战,超过任何国家的抗战时间,这是由于全国人民与全军将士的努力。在抗战第六年中,我们通到了同盟国与侵略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变到于我们及同盟国极端有利,于侵略国极端不利的局面。在抗战第七年中,我们又将遇到新的有利的变化,各同盟国对于西方法西斯的最后决定性的打击实现之时,就是整个法西斯失败与世界各民族解放大部分实现之时。到了那时,东方法西斯的失败与东方各民族的解放,也就接着会要实现了。
{{gap}}毫无疑义,不论西方与东方,战胜敌人与实现解放还须给出绝大的努力,如果没有这种努力,胜利与解放是不可能的。我们中国是反对法西斯同盟的一员,处在现在这样极端有利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应该怎样努力呢?我们是一个农业国,比不上工业的先进国,但是我们有广土众民的优点,我们的人民又是富于斗争的坚忍性的,六年的抗战就是明显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才算是很好地配合苏英美各同盟国的作战,尽到我们应尽的职责呢?六年抗战中我们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什么呢?抗战第七年中,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这些经验,求得比较过去更多的成绩,借以克服现有的许多困难,并在将来对敌反攻时准备好我们的力量呢?
{{gap}}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认为:
{{gap}}应该加强作战。整个中国战场上,六年来的作战,实际上是被划分为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这两个战场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个,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兽的奔窜,在将来就不能驱逐这个野兽出中国,因此必须增强这两个战场互相援助的作用。特别是因为处在敌后战场上的抗日军民,他们抗击了日本匪军的半数以上,而其处境则较之正面战场要困难百倍,因此加强对于他们的援助是义不容辞的。我们认为只有加强这两个战场的互相援助与特别加强对于敌后抗战军民的援助,才是加强整个中国战场作战努力的具体办法。而在过去数年中,对于敌后战场上的绝对大多数抗战军民是没有什么援助的,正面战场作战的积极性也是很不够的,我们希望政府对于这种现象能够有所改进。在日寇与汪逆的阴谋勾引之下,最近数年中,高级将领率部投敌叛卖祖国者,竟达三十三人之多,未闻政府通令讨伐,由是伪军突增,日汪所谓“新政策”的欺骗,得以到处宣传,肆无忌惮,我们希望政府对于这种现象,能够有所处置,以振军心而利抗战。为了加强作战,兵役制度的改革是急不容缓的。现行兵役制度中存在着的许多严重缺点,例如捉人、捆绑、贿买与完全缺乏政治动员等,极大地妨碍着动员广大人民上前线的要求,我们希望政府能够迅速加以改革。
{{gap}}应该加强团结。我们现在不来详说过去数年中以及最近时期中在中国抗日阵线内部曾经发生的许多不应有的磨擦、冲突、妨碍、限制等等不良现象,而只希望政府能够于今后改革这些现象。我们共产党人是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支持政府抗战的,为了克服今后抗战中的更大困难与准备配合同盟国实行对敌反攻起见,我们准备与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继续进行协商,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改善各党派间的关系。抗日战争应该是始于团结,终于团结,团结是全国人民抗日的基础,也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基础。如何加强这个基础,巩固这个基础,以利抗日,以利配合各同盟国打倒整个法西斯,实在是一切任务中的最重要的任务。
{{gap}}应该改良政治。我们共产党人对于中国政治应该如何改良才能适应抗日的需要,曾经发表过许多次的意见了,现在来说这个问题,也还是和过去一样,认为唯一的方针是实际执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日本侵华军队总共不过三十几个师团,何以我们以四万万五千万人的大国还不能战胜它或取得更大的胜利呢?难道工业不发达是唯一的理由吗?不是唯一的理由,也不是主要的理由,而是中国没有民主政治,因而没有发动全国人民的抗战积极性。中国和苏英美各国不同的,苏英美各国是抗战时间愈长久,人民的抗战积极性愈增长,中国则反之,大部分地方人民的抗战积极性受到了完全不应该的打击与限制,大大低落了,抗战第一二年中蓬蓬勃勃的新气象,在后来的四年中逐渐看不见了。这种政治上壅蔽抑塞的情形,如不实行必要的改革,则其对于抗战的妨碍将是不可计量的。这种情形,就产生国内各阶级间,各党派间,各民族间的许多不和睦现象,而抗战是极端需要这种和睦的。我们希望政府能于抗战第七年中,按照三民主义原则,实行若干必要的政治上的改革,借以达到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间较之现状进一步的和睦关系,能够为准备反攻发动人民的积极性。
{{gap}}应该发展生产。这个问题我们也已经说过多次了。现在经济的严重困难已经发生,如果没有适合时宜的改革,要应付今后愈加困难的抗战与准备有力的反攻将是不可能的。经济改革的基本方针,我们认为应该是为着发展生产,而实行一个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的民主集中的经济政策。动员全国的军队一面抗战,一面生产;动员全国一切机关学校,一面工作、学习,一面生产;动员全国农民增加生产,同时坚决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动员全国工人增加生产,同时增加工人的工资;保护中小工业的生产,使之不受官僚资本与投机商业的打击;在实行这些新的经济政策时,必须首先废除一目妨碍公私生产积极性的现行财政经济政策;这些就是我们对于发展生产借以克服经济危机的意见。
{{gap}}为了争取抗战胜利而应该改革的事情是很多的,我们现在只指出上述四项,以供政府的采择。至于战后合作建国的主张,本党在去年纪念抗战五周年的宣言中已经明白申述,并已获得各界同胞的赞成,这里就不多说了。
{{gap}}抗战愈益接近胜利,困难将愈益严重,这就愈益加重了政府与人民的责任,也愈益加重了共产党员的责任。特别是在敌后战场上作战的共产党员,他们的责任是超越寻常的加重了。
{{gap}}在六年抗战中,证明中国共产党对于保卫祖国的神圣战争是无限忠诚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敌后人民的艰苦奋斗是史无前例的。侵华敌军的半数是由他们之手抗击了六年,并且还要继续抗击下去,直至驱逐敌军出中国。他们是没有任何弹药行军饷的援助,但凭自己的忠诚与创造力达到了这样的奇迹。他们从敌人手中夺回了广大的土地,建立了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坚决地实行了三民主义,实行了联合各抗日阶层的三三制政策,实行了减租减息同时又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实行了奖励生产同时又保护工人的劳动政策,实行了鼓励人民爱国心与发扬人民抗战积极性的文化政策。因此引起了日寇与汪逆汉奸群的深仇大恨,誓死要消灭他们。残酷的“扫荡”,阴险的蚕食,堡垒如林,沟墙遍地,“三光政策”与所谓“治安强化运动”的无止息的推行,“剿共委员会”的普遍设立,都是为了要消灭他们的。敌后战场上的斗争是如此的残酷、大后方同胞或尚有不明此种情形者。
{{gap}}共产党员们!八路军新四军的指挥员战斗员们!敌后的男女同胞们:加强你们的团结,团结得如象一个人一样罢!残酷的战争只会把你们锻炼得特别勇敢,特别坚强,敌人要想把你们屈服是不可能的。
{{gap}}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妹妹一样。认真地实行精兵简政,拥政爱民与拥护军队的政策,澈底地达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军政一致的目的。
{{gap}}更好地将敌后战场土的一切主力军、游击队与民兵的配合作战组织起来,加强对于主力军、游击队与民兵的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与政治工作训练,加紧打击敌人,粉碎敌人的“扫荡”。发展武装工作队,加强反蚕食斗争。使一切军事干部与政治工作干部学会善于总结战争经验,把反“扫荡”反蚕食的艺术提到更高级的程度上来。你们是游击战与运动战的能手,你们在六年爱国战争中表现了令人钦佩的成绩,全国人民都是关心你们与寄托极大希望于你们的,因此你们要更加努力提高你们的军事艺术与政治工作艺术,以便配合正面战场上的作战,驱逐敌人出中国。
{{gap}}十分注意争取日军的士兵与伪军,协同日本共产党进行破坏敌伪军的工作,使这个工作极大地加强起来。组织日本工农学校,发展日人反战同盟与日本共产主义同盟,发展朝鲜人民的抗日武装队伍及抗日团体,使这一切力量变成中国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强有力的友军。
{{gap}}发展公营生产,一切军队,一切机关学校,在不妨碍作战的条件下,都要进行生产自给运动,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改善自己生活,减轻民众负担的目的。发展民营生产,共产党员深入农村,学会帮助农民做按家计划,学会帮助农民组织劳动互助团体,学会帮助农民组织合作社,达到改善群众生活的目的。陕甘宁边区及敌后许多根据地上卓著成效的公私生产运动,应该不疲倦地坚持发展下去。奖励劳动英雄,发展生产竞赛,反对贪污浪费,惩治懒情分子,克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一切为着战胜敌人而努力。
{{gap}}共产党员还要虚心学习文化,学习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理论。继续整风学习运动,发展自我批评,坚决地、澈底地、毫不客气与毫不容情地克服自己队伍中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与党八股。任何残酷的战争与繁重的工作不应该放松你们的学习,你们应该在艰苦的长期的战争中学出超人的本领来。
{{gap}}敌人总是每时每刻地、千方百计地想要从你们的外部与内部破坏你们、消灭你们的,你们要十倍、百倍、千倍地提高你们的警觉性,你们要学会同敌人特务机关作斗争的一切新办法。
{{gap}}抗战的第六周年,同时即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二十二周年。中国共产党在其诞生之时,即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并根据此种纲领在各个时机规定了各种具体实施的政策。二十二年中,全体党员和全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一道,为着实现此种纲领与政策,为着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走狗,为着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流血牺牲,前仆后继,举行了轰轰烈烈英勇顽强的斗争,不管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难,他们总是坚决前进,绝不徘徊,绝不畏缩,终于使全国人民从黑暗中找到光明,从绝路中找到生路。二十二年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我党奋斗的方向,是使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完全正确的方向,并将在今后的历史实践中继续坚持下去,直到完全胜利而后已。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忠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当此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到决定胜负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相信,全体共产党员必能巩固地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周围,坚决地认真地执行中央的政策,加强自己的责任心,发扬自己的创造力,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一切可能与一切努力和全国一切抗日党派、抗日人民团结一致,支持国民政府与蒋委员长,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gap}}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傳統漢字化}}
{{PD-PRC-CPC}}
{{PD-anon-1996|1943}}
{{PD-China-Organization|作者: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发表时间:1943年7月2日}}
hl81p227glkl94rm0fdp2n4iawgsogv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佈抗戰七周年紀念口號
0
1109240
2171864
2022-08-13T12:33:38Z
Zzhtju
6088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佈抗戰七周年紀念口號 | 民 = 33 | 月 = 7 | 日 = 6 | 发布者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 | main = | type = | theme = 抗日战争 | previous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 | next = | notes = 根据1944年7月6日《解放日报》刊印 | from = 解放日報 }} {{gap}}(一)纪念七七,向全国抗战同胞致敬!向正面战场上努力…”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佈抗戰七周年紀念口號
| 民 = 33 | 月 = 7 | 日 = 6
| 发布者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
| main =
| type =
| theme = 抗日战争
| previous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
| next =
| notes = 根据1944年7月6日《解放日报》刊印
| from = 解放日報
}}
{{gap}}(一)纪念七七,向全国抗战同胞致敬!向正面战场上努力作战的军队致敬!向敌后战场的八千万抗日同胞致敬!向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致敬!向沦陷区抗日同胞致敬!向援助中国抗战的美苏英盟邦致敬!
{{gap}}(二)纪念七七,加强抗日战争,全国军队必须积极作战,加强团结,粉碎敌人的新进攻:
{{gap}}(三)西南危急,西北危急,全国人民快快起来,保卫西南,保卫西北,不让敌人打通粤汉路、湘桂路,不让敌人打进溃关,把进攻的敌人打出去!
{{gap}}(四)要求国民政府切实改善士兵的待遇和教育,改革军事机构,提高军纪和战斗力,坚决打退敌人的进攻!
{{gap}}(五)要求国民政府保护目前大后方正在兴起的人民民主运动,使得这个运动得到自由发展,增加抗战的力量!
{{gap}}(六)要求国民政府快快给八路军新四军发饷发弹发药,改进八路军新四军的装备,让八路军新四军开到河南湖南前线去,打退敌人的包围封锁与进攻!
{{gap}}(七)要求国民政府快快停止对八路军新四军的进攻,释放叶挺军长和一切被俘将士!释放各地被捕的共产党员。释放一切被捕的爱国志士!
{{gap}}(八)纪念七七,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加强全国团结,立即改革内政,立即实行民主,以便澈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gap}}(九)要求国民政府快快实行三民主义,给人民言论、出版、售会、结社的自由,动员全国人民,打退敌人的进攻,准备全国的反攻!
{{gap}}(十)要求国民政府取消党禁,允许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存在,并在加强抗战实行民主的基础上,迅速调整国共关系,加强国共两党的团结!
{{gap}}(十一)要求国民政府废除统制经济,取缔投机操纵与累积居奇,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奖励民营工商业,克服经济危机,培养抗战的经济基础!
{{gap}}(十二)纪念七七,敌后军民要再接再厉,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阻止敌人的进攻,驱逐敌人出中国:
{{gap}}(十三)八路军新四军,要继续积极作战,无情的歼灭敌人,加强训练,提高军事技术,更加发展民兵与游击队,更加发展武装工作队,加强瓦解敌伪的政治工作,准备变成全国反攻的先锋军!
{{gap}}(十四)陕甘宁边区与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要继续发展生产,发展工业,发展农民的生产互助组织,发展各界人民的经济的文化的卫生的公益事业的合作社,改善军民生活,准备反攻的物质基础!
{{gap}}(十五)坚决实施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没有减租的澈底减租,发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驱逐日寇而奋斗!
{{gap}}(十六)继续改善军民关系与官兵关系,加强拥政爱民与拥军优抗的工作,全体军民团结一致,打倒日本法西斯!
{{gap}}(十七)一切共产党员,要坚持团结抗战,坚持实行三民主义与四项诺言,坚持实行三三制,坚持与美苏英亲密合作,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虚心学习,力戒骄傲,艰苦奋斗,迎接反攻,完成解放中华民族的伟大任务!
{{gap}}(十八)沦陷区的同胞们!你们解放的时刻迫近了,继续各种形式的大小斗争,反抗日寇占领者,聚集力量,加强准备,准备在必要时以武装起义来响应将来的全国总反攻!
{{gap}}(十九)纪念七七,加强中国与美苏英及一切联合国的团结,争取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灭一切法西斯势力:
{{gap}}(二十)庆祝第二战场的胜利,庆祝苏联反攻的胜利,庆祝太平洋上的胜利,庆祝印缅前线的胜利,中国军民要与美英盟邦共同动作,积极准备反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gap}}(二十一)给来华作战的盟军以一切帮助!援助和救护盟邦飞行人员:
{{gap}}(二十二)拥护莫斯科、开罗、德黑兰决定,坚决实行这些决定,在目前,积极打倒法西斯,在战后,保持长期的国际和平!
{{gap}}(二十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伟大的保卫祖国战争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gap}}(二十四)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万岁!和平民主繁荣的新世界万岁!
{{傳統漢字化}}
{{PD-PRC-CPC}}
{{PD-anon-1996|1942}}
{{PD-China-Organization|作者: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发表时间:1942年7月7日}}
p93d3mx6npx3ddwwgcjanyw2cyz3zqt
2171865
2171864
2022-08-13T12:33:58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佈抗戰七周年紀念口號
| 民 = 33 | 月 = 7 | 日 = 6
| 发布者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
| main =
| type =
| theme = 抗日战争
| previous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
| next =
| notes = 根据1944年7月6日《解放日报》刊印
| from = 解放日報
}}
{{gap}}(一)纪念七七,向全国抗战同胞致敬!向正面战场上努力作战的军队致敬!向敌后战场的八千万抗日同胞致敬!向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致敬!向沦陷区抗日同胞致敬!向援助中国抗战的美苏英盟邦致敬!
{{gap}}(二)纪念七七,加强抗日战争,全国军队必须积极作战,加强团结,粉碎敌人的新进攻:
{{gap}}(三)西南危急,西北危急,全国人民快快起来,保卫西南,保卫西北,不让敌人打通粤汉路、湘桂路,不让敌人打进溃关,把进攻的敌人打出去!
{{gap}}(四)要求国民政府切实改善士兵的待遇和教育,改革军事机构,提高军纪和战斗力,坚决打退敌人的进攻!
{{gap}}(五)要求国民政府保护目前大后方正在兴起的人民民主运动,使得这个运动得到自由发展,增加抗战的力量!
{{gap}}(六)要求国民政府快快给八路军新四军发饷发弹发药,改进八路军新四军的装备,让八路军新四军开到河南湖南前线去,打退敌人的包围封锁与进攻!
{{gap}}(七)要求国民政府快快停止对八路军新四军的进攻,释放叶挺军长和一切被俘将士!释放各地被捕的共产党员。释放一切被捕的爱国志士!
{{gap}}(八)纪念七七,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加强全国团结,立即改革内政,立即实行民主,以便澈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gap}}(九)要求国民政府快快实行三民主义,给人民言论、出版、售会、结社的自由,动员全国人民,打退敌人的进攻,准备全国的反攻!
{{gap}}(十)要求国民政府取消党禁,允许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存在,并在加强抗战实行民主的基础上,迅速调整国共关系,加强国共两党的团结!
{{gap}}(十一)要求国民政府废除统制经济,取缔投机操纵与累积居奇,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奖励民营工商业,克服经济危机,培养抗战的经济基础!
{{gap}}(十二)纪念七七,敌后军民要再接再厉,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阻止敌人的进攻,驱逐敌人出中国:
{{gap}}(十三)八路军新四军,要继续积极作战,无情的歼灭敌人,加强训练,提高军事技术,更加发展民兵与游击队,更加发展武装工作队,加强瓦解敌伪的政治工作,准备变成全国反攻的先锋军!
{{gap}}(十四)陕甘宁边区与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要继续发展生产,发展工业,发展农民的生产互助组织,发展各界人民的经济的文化的卫生的公益事业的合作社,改善军民生活,准备反攻的物质基础!
{{gap}}(十五)坚决实施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没有减租的澈底减租,发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驱逐日寇而奋斗!
{{gap}}(十六)继续改善军民关系与官兵关系,加强拥政爱民与拥军优抗的工作,全体军民团结一致,打倒日本法西斯!
{{gap}}(十七)一切共产党员,要坚持团结抗战,坚持实行三民主义与四项诺言,坚持实行三三制,坚持与美苏英亲密合作,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虚心学习,力戒骄傲,艰苦奋斗,迎接反攻,完成解放中华民族的伟大任务!
{{gap}}(十八)沦陷区的同胞们!你们解放的时刻迫近了,继续各种形式的大小斗争,反抗日寇占领者,聚集力量,加强准备,准备在必要时以武装起义来响应将来的全国总反攻!
{{gap}}(十九)纪念七七,加强中国与美苏英及一切联合国的团结,争取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灭一切法西斯势力:
{{gap}}(二十)庆祝第二战场的胜利,庆祝苏联反攻的胜利,庆祝太平洋上的胜利,庆祝印缅前线的胜利,中国军民要与美英盟邦共同动作,积极准备反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gap}}(二十一)给来华作战的盟军以一切帮助!援助和救护盟邦飞行人员:
{{gap}}(二十二)拥护莫斯科、开罗、德黑兰决定,坚决实行这些决定,在目前,积极打倒法西斯,在战后,保持长期的国际和平!
{{gap}}(二十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伟大的保卫祖国战争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gap}}(二十四)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万岁!和平民主繁荣的新世界万岁!
{{傳統漢字化}}
{{PD-PRC-CPC}}
{{PD-anon-1996|1944}}
{{PD-China-Organization|作者: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发表时间:1944年7月6日}}
5ksxm8bbmvq5gh5xwybclobing23c46
抓革命,促生产,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告上海全市人民书
0
1109241
2171882
2022-08-13T13:59:24Z
Fire-and-Ice
58758
重定向页面至[[抓革命,促生产,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
wikitext
text/x-wiki
#重定向[[抓革命,促生产,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
39ns4g8lez7k0bg137q52oo2dq532wt
燕轅直指/燕轅直指卷之六
0
1109242
2171886
2022-08-13T14:12:45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燕轅直指|section=燕轅直指卷之六|times=|m=|d=|previous=[[../燕轅直指卷之五 |燕轅直指卷之五]]|next=|type=|from=|notes=}} ==留館別錄 凡聞見之不可偏係一處者。分類記之。名曰留館別錄。== ===天地山川=== 渡鴨江。至瀋陽。直向西南。自瀋至大凌河。稍迤而北。而間或向西。自凌河至山海關。向正南。 北京雖極寒。地凍不過數寸。終日大雪。隔夜無點…”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轅直指|section=燕轅直指卷之六|times=|m=|d=|previous=[[../燕轅直指卷之五 |燕轅直指卷之五]]|next=|type=|from=|notes=}}
==留館別錄 凡聞見之不可偏係一處者。分類記之。名曰留館別錄。==
===天地山川===
渡鴨江。至瀋陽。直向西南。自瀋至大凌河。稍迤而北。而間或向西。自凌河至山海關。向正南。
北京雖極寒。地凍不過數寸。終日大雪。隔夜無點白。依然南土風氣。豈人烟稠集。鼓發喣噓。足以敷布陽和耶。
自九連城至柵門。以其介於兩國也。空棄不居。此亦似是康煕後事也。風土極佳。往往山回水環。隱然有犬吠雞鳴。可合卜居者多。山氣明麗。有似我國東西郊。可以占山處亦多。殊爲可惜。自鳳城至迎水寺。是謂東八站。八站之間。亂山周遭。屢渡大川。及至遼野。行四百餘里。始或有小小岡隴。而無一峻嶺。大抵自遼至北京數千餘里。東南皆平野際海。西北則自廣寧以後。挾右醫山。或近或遠。以達于山海關。關內如撫寧縣,背陰堡等地。皆穩藉可居。
沿路所見諸山。近則九連城之松鶻,鳳凰城之鳳凰,廣寧之醫巫閭,十三山店之十三山,山海關之角山,薊州之崆峒及盤龍皆石山。遠則遼東之千山,昌黎縣之文筆峰最奇秀。而長城一帶。往往多奇峰。不知名。
大河以北。無論水大小。皆名曰河。以今行所經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遼河。<small>{{Blue|卽周流河}}</small> 錦州衛大小凌河。永平府靑龍河,灤河。豐潤縣還香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最大。而白河,遼河尤大。幾如我國臨津。凡諸河皆有橋有舟。隨水盈涸而異用。冬月則水皆伏流沙中。故人馬皆乘氷而過。不知其爲河也。大江以南。水皆以江爲名。統於大之義也。
凡土性。自遼野至北京。皆理細而黏。每當凍解雨溽之時。膠轍難行。用以墍屋。無滲漏之患。蓋土之理細者皆沙也。微風輒揚。狀若烟霧。雖大雪紛下。爲飛沙所混。片刻間不見雪痕。而沙河驛最甚。關內則往來車馬益多。日夜爲蹄輪所碾磨。雖無風時。紛如飛灰。着人衣帽面目。頃刻幻形變色。雖同行者。驟看不能相識。棲鬚髮者。拭之不去。入口中者。嚼之輒索索有聲。夜宿而朝起視之。則沙能透入紙窓。積于衾上。至十襲之籠。重封之甁。亦皆透入其內。極可怪也。市肆及人家所排器物。以雞尾帚。不住拭拂。而暫停輒積。有風則行者不能開眼。北京尤甚。都是石炭滓棄之地而成屑者。古所謂緇塵是也。加以人溺所漬。飛入口中。輒生鹹味。大街上皆洒水以浥。而亦莫之禁也。
===十九省道里財賦===
===城郭市肆===
===公私第宅===
===樓觀寺廟===
===土產諸物===
===飮食===
===服飾===
===器用===
===草木===
===禽獸===
===人物謠俗===
===技藝===
===眺覽交游===
h8jkr84ep5h3b9ctfrrarnt0t62jzmh
2171887
2171886
2022-08-13T14:20:22Z
江常哲
94446
/* 十九省道里財賦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轅直指|section=燕轅直指卷之六|times=|m=|d=|previous=[[../燕轅直指卷之五 |燕轅直指卷之五]]|next=|type=|from=|notes=}}
==留館別錄 凡聞見之不可偏係一處者。分類記之。名曰留館別錄。==
===天地山川===
渡鴨江。至瀋陽。直向西南。自瀋至大凌河。稍迤而北。而間或向西。自凌河至山海關。向正南。
北京雖極寒。地凍不過數寸。終日大雪。隔夜無點白。依然南土風氣。豈人烟稠集。鼓發喣噓。足以敷布陽和耶。
自九連城至柵門。以其介於兩國也。空棄不居。此亦似是康煕後事也。風土極佳。往往山回水環。隱然有犬吠雞鳴。可合卜居者多。山氣明麗。有似我國東西郊。可以占山處亦多。殊爲可惜。自鳳城至迎水寺。是謂東八站。八站之間。亂山周遭。屢渡大川。及至遼野。行四百餘里。始或有小小岡隴。而無一峻嶺。大抵自遼至北京數千餘里。東南皆平野際海。西北則自廣寧以後。挾右醫山。或近或遠。以達于山海關。關內如撫寧縣,背陰堡等地。皆穩藉可居。
沿路所見諸山。近則九連城之松鶻,鳳凰城之鳳凰,廣寧之醫巫閭,十三山店之十三山,山海關之角山,薊州之崆峒及盤龍皆石山。遠則遼東之千山,昌黎縣之文筆峰最奇秀。而長城一帶。往往多奇峰。不知名。
大河以北。無論水大小。皆名曰河。以今行所經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遼河。<small>{{Blue|卽周流河}}</small> 錦州衛大小凌河。永平府靑龍河,灤河。豐潤縣還香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最大。而白河,遼河尤大。幾如我國臨津。凡諸河皆有橋有舟。隨水盈涸而異用。冬月則水皆伏流沙中。故人馬皆乘氷而過。不知其爲河也。大江以南。水皆以江爲名。統於大之義也。
凡土性。自遼野至北京。皆理細而黏。每當凍解雨溽之時。膠轍難行。用以墍屋。無滲漏之患。蓋土之理細者皆沙也。微風輒揚。狀若烟霧。雖大雪紛下。爲飛沙所混。片刻間不見雪痕。而沙河驛最甚。關內則往來車馬益多。日夜爲蹄輪所碾磨。雖無風時。紛如飛灰。着人衣帽面目。頃刻幻形變色。雖同行者。驟看不能相識。棲鬚髮者。拭之不去。入口中者。嚼之輒索索有聲。夜宿而朝起視之。則沙能透入紙窓。積于衾上。至十襲之籠。重封之甁。亦皆透入其內。極可怪也。市肆及人家所排器物。以雞尾帚。不住拭拂。而暫停輒積。有風則行者不能開眼。北京尤甚。都是石炭滓棄之地而成屑者。古所謂緇塵是也。加以人溺所漬。飛入口中。輒生鹹味。大街上皆洒水以浥。而亦莫之禁也。
===十九省道里財賦===
'''直隷''' <small>'''{{Blue|在保定府。如我國京畿。}}'''</small>
東西一千二百二十八里。南北一千六百二十八里。東界盛京。西界山海關。南界河。北界邊墻。領府十一,直州六,州十九,縣一百二十四。額徵雜稅。銀共二百四十九萬八千一百餘兩。米十一萬三千三百餘石。倉穀一百八十九萬四千七百餘石。
'''盛京''' <small>'''{{Blue|卽瀋陽}}'''</small>
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七十里。東西五千一百里。南北三千里。領府二,州四,縣八,岫岩城一。東界興京。<small>{{Blue|卽寧古塔。此以根本之地。不隷於諸省。而每年用餘財貨。皆送於此。}}</small> 西界廣寧。南界海。北界俄羅斯。額徵雜稅銀共三萬八千七百餘兩。米五萬八千五百餘石。倉穀九十萬二千餘石。
'''江蘇省''' <small>'''{{Blue|以江南省地。大分爲二省。東曰江蘇。西曰安徽。}}'''</small>
距京師南二千四百里。東西一千六百三十里。南北一千七百餘里。東界海。西界河南。南界浙江。北界山東。領府八,直州三,州三,縣六十二。額徵雜稅銀共二百十七萬三千六百餘兩。漕米九十六萬八千六百餘石。倉穀一百四十五萬三千石。
'''安徽省'''
距京師南二千七百里。東西九百八十里。南北一千一百二十里。東界江蘇。西界湖南。南界江西。北界江南。領府八,直州五,州四,縣五十。額徵雜稅銀共三百十七萬兩。漕米十七萬八千八百餘石。倉穀八十九萬八千一百餘石。
'''江西省'''
距京師西南三千八百五十里。東西九百七十里。南北一千八百里。東界安徽。西界湖南。南界廣東。北界湖北。領府十三,直州一,州二,縣七十五。額徵雜稅銀共二百三十四萬五千五百餘兩。漕米六十八萬二千六百餘石。兵米十二萬三千三百餘石。倉穀一百十七萬六千七百餘石。
'''福建省'''
距京師南六千三百里。東西九百里。南北九百八十里。東界海。西界廣東。南界海。北界浙江。領府十,直州二,縣六十二。自臺灣至省。水路十二站。額徵雜稅銀共一百十五萬五千餘兩。米二十五萬七千九百餘石。倉穀一百七十九萬八千四百餘石。
'''浙江省'''
距京師南三千二百里。東西八百八十里。南北一千二百八十里。東界海。西界安徽。南界福建。北界江蘇。領府十一,州一,縣七十六。額徵雜稅銀共三百五十四萬七千三百餘兩。漕米六十七萬八千二百餘石。倉穀一百五十二萬九百餘石。
'''湖北省'''
距京師西南三千一百五十五里。東西二千四百四十里。南北六百八十里。東界江南。西界四川。南界湖南。北界河南。領府十,直州三,州七,縣六十。額徵雜稅銀共一百十九萬九千二百餘兩。漕米九萬九千六百餘石。倉穀三十八萬五千四百餘石。
'''湖南省'''
距京師西南四千五百五十里。東西一千四百二十里。南北一千一百五十里。東界江西。西界貴州。南界廣東。北界湖北。領府九,直州四,州三,縣六十四。額徵雜稅銀共九十三萬六千九百餘兩。漕米九萬六千二百餘石。倉穀一百五十五萬九千四百餘石。
'''河南省'''
距京師西南一千五百四十里。東西一千一百二十里。南北一千二百九十里。東界江南。西界陝西。南界湖北。北界直隷。領府九,直州四,州六,縣九十七。額徵雜稅。銀共三百四十九萬九百餘兩。漕米二十一萬九千四百餘石。倉穀二百二十九萬五千石。
'''山東省'''
距京師東八百里。東西一千六百四十里。南北八百一十里。東界海。西界直隷。南界江南。北界直隷。領府十,直州二,州九,縣九十六。額徵雜稅銀共三百五十六萬六千餘兩。漕米四十八萬四千三百餘石。倉穀九十五萬一千五百餘石。
'''山西省'''
在京師西南一千二百里。東西八百八十里。南北一千六百二十里。東界直隷。西界陝西。南界河南。北界邊墻。領府十,直州十,州六,縣八十七。額徵雜稅銀共三百五十八萬五千二百餘石 ''(註:疑誤書兩字為石)'' 。倉穀一百三十一萬八百餘石。
'''四川省'''
距京師西南五千七百里。東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二百里。東界湖西。西界生番。南界雲南。北界陝西。領府十二,直州八,州一,縣一百十二。地丁雜稅銀共六十九萬四千三百餘兩。倉穀一百三萬二千三百餘石。
'''陝西省'''
距京師西二千六百五十里。東西九百三十五里。南北二千四百二十六里。東界山西。西界甘肅。南界四川。北界邊墻。領府七,直州五,州五,縣七十三。地丁雜稅銀共二百四萬二千五百餘兩。兵米六十九萬八千六百餘石。倉穀二百七十七萬八百餘石。
'''甘肅省'''
距京師西南四千四百四十里。東西二千一百二十里。南北二千四百里。東界陝西。西界生番。南界四川。北界邊墻。領府九,直州六,州七,縣五十。地丁雜稅銀共二十九萬三千二百餘兩。兵米四十八萬九千九百餘石。倉穀三百六萬石。
'''廣東省'''
距京師東南七千五百七十里。東西二千五百里。南北一千八百里。東界福建。西界廣西。南界海。北界湖南。領府九,直州四,州七,縣七十九。地丁雜稅銀共一百三十六萬五千五百餘兩。倉穀二百六十六萬六千餘石。
'''廣西省'''
距京師西南七千四百六十里。東西二千八百一十里。南北二千九百六十里。東界廣東。西界雲南。南界廣東。北界貴州。領府十一,直州二,州十五,縣四十七。地丁雜稅銀共四十四萬七千七十餘兩。米十四萬四千四百餘石。倉穀一百萬八百餘石。
'''雲南省'''
距京師西南八千二百里。東西二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千一百五十里。東界廣西。西界野人。南界安南。北界四川。領府十四,直州四,州二十七,縣三十九。地丁雜稅銀共四十三萬二千一百兩。倉穀七十九萬二千餘石。
'''貴州省'''
距京師西南七千六百四十里。東西一千九十里。南北七百七十里。東界湖南。西界雲南。南界廣西。北界四川。領府十二,直州一,州十二,縣三十四。地丁雜稅銀共十四萬三千餘兩。米十三萬二千一百餘石。
已上合。府一百八十九。 直州七十三。 州一百二十五。 縣一千二百九十五。
合額徵雜稅銀。二億七百二十二萬六千四百兩零。
合地丁雜稅銀。五百四十萬三千六百七十兩零。
合米。七十萬六千二百石零。
合漕米。三百五十萬七千七百石零。
合兵米。一百三十一萬一千八百石零。
合倉穀。二億六百八十四萬三千石零。
每年自皇京需給瀋陽各衙八旗俸祿及寧古塔船廠等地所用該銀。爲一百二十五萬兩零。
===城郭市肆===
===公私第宅===
===樓觀寺廟===
===土產諸物===
===飮食===
===服飾===
===器用===
===草木===
===禽獸===
===人物謠俗===
===技藝===
===眺覽交游===
fh11n1koj5mx8ij8yxmabbtvuzza5rf
2171888
2171887
2022-08-13T14:32:49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轅直指|section=燕轅直指卷之六|times=|m=|d=|previous=[[../燕轅直指卷之五 |燕轅直指卷之五]]|next=|type=|from=|notes=}}
==留館別錄 凡聞見之不可偏係一處者。分類記之。名曰留館別錄。==
===天地山川===
渡鴨江。至瀋陽。直向西南。自瀋至大凌河。稍迤而北。而間或向西。自凌河至山海關。向正南。
北京雖極寒。地凍不過數寸。終日大雪。隔夜無點白。依然南土風氣。豈人烟稠集。鼓發喣噓。足以敷布陽和耶。
自九連城至柵門。以其介於兩國也。空棄不居。此亦似是康煕後事也。風土極佳。往往山回水環。隱然有犬吠雞鳴。可合卜居者多。山氣明麗。有似我國東西郊。可以占山處亦多。殊爲可惜。自鳳城至迎水寺。是謂東八站。八站之間。亂山周遭。屢渡大川。及至遼野。行四百餘里。始或有小小岡隴。而無一峻嶺。大抵自遼至北京數千餘里。東南皆平野際海。西北則自廣寧以後。挾右醫山。或近或遠。以達于山海關。關內如撫寧縣,背陰堡等地。皆穩藉可居。
沿路所見諸山。近則九連城之松鶻,鳳凰城之鳳凰,廣寧之醫巫閭,十三山店之十三山,山海關之角山,薊州之崆峒及盤龍皆石山。遠則遼東之千山,昌黎縣之文筆峰最奇秀。而長城一帶。往往多奇峰。不知名。
大河以北。無論水大小。皆名曰河。以今行所經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遼河。<small>{{Blue|卽周流河}}</small> 錦州衛大小凌河。永平府靑龍河,灤河。豐潤縣還香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最大。而白河,遼河尤大。幾如我國臨津。凡諸河皆有橋有舟。隨水盈涸而異用。冬月則水皆伏流沙中。故人馬皆乘氷而過。不知其爲河也。大江以南。水皆以江爲名。統於大之義也。
凡土性。自遼野至北京。皆理細而黏。每當凍解雨溽之時。膠轍難行。用以墍屋。無滲漏之患。蓋土之理細者皆沙也。微風輒揚。狀若烟霧。雖大雪紛下。爲飛沙所混。片刻間不見雪痕。而沙河驛最甚。關內則往來車馬益多。日夜爲蹄輪所碾磨。雖無風時。紛如飛灰。着人衣帽面目。頃刻幻形變色。雖同行者。驟看不能相識。棲鬚髮者。拭之不去。入口中者。嚼之輒索索有聲。夜宿而朝起視之。則沙能透入紙窓。積于衾上。至十襲之籠。重封之甁。亦皆透入其內。極可怪也。市肆及人家所排器物。以雞尾帚。不住拭拂。而暫停輒積。有風則行者不能開眼。北京尤甚。都是石炭滓棄之地而成屑者。古所謂緇塵是也。加以人溺所漬。飛入口中。輒生鹹味。大街上皆洒水以浥。而亦莫之禁也。
===十九省道里財賦===
'''直隷''' <small>'''{{Blue|在保定府。如我國京畿。}}'''</small>
東西一千二百二十八里。南北一千六百二十八里。東界盛京。西界山海關。南界河。北界邊墻。領府十一,直州六,州十九,縣一百二十四。額徵雜稅。銀共二百四十九萬八千一百餘兩。米十一萬三千三百餘石。倉穀一百八十九萬四千七百餘石。
'''盛京''' <small>'''{{Blue|卽瀋陽}}'''</small>
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七十里。東西五千一百里。南北三千里。領府二,州四,縣八,岫岩城一。東界興京。<small>{{Blue|卽寧古塔。此以根本之地。不隷於諸省。而每年用餘財貨。皆送於此。}}</small> 西界廣寧。南界海。北界俄羅斯。額徵雜稅銀共三萬八千七百餘兩。米五萬八千五百餘石。倉穀九十萬二千餘石。
'''江蘇省''' <small>'''{{Blue|以江南省地。大分爲二省。東曰江蘇。西曰安徽。}}'''</small>
距京師南二千四百里。東西一千六百三十里。南北一千七百餘里。東界海。西界河南。南界浙江。北界山東。領府八,直州三,州三,縣六十二。額徵雜稅銀共二百十七萬三千六百餘兩。漕米九十六萬八千六百餘石。倉穀一百四十五萬三千石。
'''安徽省'''
距京師南二千七百里。東西九百八十里。南北一千一百二十里。東界江蘇。西界湖南。南界江西。北界江南。領府八,直州五,州四,縣五十。額徵雜稅銀共三百十七萬兩。漕米十七萬八千八百餘石。倉穀八十九萬八千一百餘石。
'''江西省'''
距京師西南三千八百五十里。東西九百七十里。南北一千八百里。東界安徽。西界湖南。南界廣東。北界湖北。領府十三,直州一,州二,縣七十五。額徵雜稅銀共二百三十四萬五千五百餘兩。漕米六十八萬二千六百餘石。兵米十二萬三千三百餘石。倉穀一百十七萬六千七百餘石。
'''福建省'''
距京師南六千三百里。東西九百里。南北九百八十里。東界海。西界廣東。南界海。北界浙江。領府十,直州二,縣六十二。自臺灣至省。水路十二站。額徵雜稅銀共一百十五萬五千餘兩。米二十五萬七千九百餘石。倉穀一百七十九萬八千四百餘石。
'''浙江省'''
距京師南三千二百里。東西八百八十里。南北一千二百八十里。東界海。西界安徽。南界福建。北界江蘇。領府十一,州一,縣七十六。額徵雜稅銀共三百五十四萬七千三百餘兩。漕米六十七萬八千二百餘石。倉穀一百五十二萬九百餘石。
'''湖北省'''
距京師西南三千一百五十五里。東西二千四百四十里。南北六百八十里。東界江南。西界四川。南界湖南。北界河南。領府十,直州三,州七,縣六十。額徵雜稅銀共一百十九萬九千二百餘兩。漕米九萬九千六百餘石。倉穀三十八萬五千四百餘石。
'''湖南省'''
距京師西南四千五百五十里。東西一千四百二十里。南北一千一百五十里。東界江西。西界貴州。南界廣東。北界湖北。領府九,直州四,州三,縣六十四。額徵雜稅銀共九十三萬六千九百餘兩。漕米九萬六千二百餘石。倉穀一百五十五萬九千四百餘石。
'''河南省'''
距京師西南一千五百四十里。東西一千一百二十里。南北一千二百九十里。東界江南。西界陝西。南界湖北。北界直隷。領府九,直州四,州六,縣九十七。額徵雜稅。銀共三百四十九萬九百餘兩。漕米二十一萬九千四百餘石。倉穀二百二十九萬五千石。
'''山東省'''
距京師東八百里。東西一千六百四十里。南北八百一十里。東界海。西界直隷。南界江南。北界直隷。領府十,直州二,州九,縣九十六。額徵雜稅銀共三百五十六萬六千餘兩。漕米四十八萬四千三百餘石。倉穀九十五萬一千五百餘石。
'''山西省'''
在京師西南一千二百里。東西八百八十里。南北一千六百二十里。東界直隷。西界陝西。南界河南。北界邊墻。領府十,直州十,州六,縣八十七。額徵雜稅銀共三百五十八萬五千二百餘石 ''(註:疑誤書兩字為石)'' 。倉穀一百三十一萬八百餘石。
'''四川省'''
距京師西南五千七百里。東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二百里。東界湖西。西界生番。南界雲南。北界陝西。領府十二,直州八,州一,縣一百十二。地丁雜稅銀共六十九萬四千三百餘兩。倉穀一百三萬二千三百餘石。
'''陝西省'''
距京師西二千六百五十里。東西九百三十五里。南北二千四百二十六里。東界山西。西界甘肅。南界四川。北界邊墻。領府七,直州五,州五,縣七十三。地丁雜稅銀共二百四萬二千五百餘兩。兵米六十九萬八千六百餘石。倉穀二百七十七萬八百餘石。
'''甘肅省'''
距京師西南四千四百四十里。東西二千一百二十里。南北二千四百里。東界陝西。西界生番。南界四川。北界邊墻。領府九,直州六,州七,縣五十。地丁雜稅銀共二十九萬三千二百餘兩。兵米四十八萬九千九百餘石。倉穀三百六萬石。
'''廣東省'''
距京師東南七千五百七十里。東西二千五百里。南北一千八百里。東界福建。西界廣西。南界海。北界湖南。領府九,直州四,州七,縣七十九。地丁雜稅銀共一百三十六萬五千五百餘兩。倉穀二百六十六萬六千餘石。
'''廣西省'''
距京師西南七千四百六十里。東西二千八百一十里。南北二千九百六十里。東界廣東。西界雲南。南界廣東。北界貴州。領府十一,直州二,州十五,縣四十七。地丁雜稅銀共四十四萬七千七十餘兩。米十四萬四千四百餘石。倉穀一百萬八百餘石。
'''雲南省'''
距京師西南八千二百里。東西二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千一百五十里。東界廣西。西界野人。南界安南。北界四川。領府十四,直州四,州二十七,縣三十九。地丁雜稅銀共四十三萬二千一百兩。倉穀七十九萬二千餘石。
'''貴州省'''
距京師西南七千六百四十里。東西一千九十里。南北七百七十里。東界湖南。西界雲南。南界廣西。北界四川。領府十二,直州一,州十二,縣三十四。地丁雜稅銀共十四萬三千餘兩。米十三萬二千一百餘石。
已上合。府一百八十九。 直州七十三。 州一百二十五。 縣一千二百九十五。
合額徵雜稅銀。二億七百二十二萬六千四百兩零。
合地丁雜稅銀。五百四十萬三千六百七十兩零。
合米。七十萬六千二百石零。
合漕米。三百五十萬七千七百石零。
合兵米。一百三十一萬一千八百石零。
合倉穀。二億六百八十四萬三千石零。
每年自皇京需給瀋陽各衙八旗俸祿及寧古塔船廠等地所用該銀。爲一百二十五萬兩零。
===城郭市肆===
凡城制。方必中矩。高可數丈。厚可五六步。上爲內外女墻。可用馳射於城上。往往築磴道。設門以鎖之。登城則由之。且防守城時登陴者之逃散也。
自各鎭堡。至于北京。凡要害處。城門外。又築一城。名曰羅城。
城皆甎築。故堅而耐久。夫以石築城。非計之得也。劚之於山。當用匠幾人。輦運之時。當用夫幾人。。旣運之後。又用匠幾人。以琢治之。築石之際。又用夫幾人。用人旣多。費日又曠。始乃削崖而被之。是土肉而石衣也。外似峻整。內實卼臲。石旣參差。撑以小石。崖石之間。實以碎礫。雜以泥土。一經淋雨。內虛外漲。一石擾脫。萬石爭潰。且灰性黏於甎。而不能貼石。故用灰彌多而彌自皸坼。背石揭起。灰自灰。石自石。不可爲固城也。夫甎一函出矩。萬甎同㨾。更無費力琢磨之功。纔燒一窯。坐得萬甎。更無用人運致之勞。均齊方正。無一差池。不待多日。城已完矣。
北京城。周四十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其高廣倍於他城。通州城。周八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及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衛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衛有內外城。周八里。山海關城。周七八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等處。城周與錦州衛相等。其餘撫寧,豐潤,玉田,三河等縣及諸驛堡。莫不有城。而率多頹圮。城內必有十字街。跨街有牌樓。或二簷或三簷。其新修者。金碧絢爛。<small>{{Blue|其制詳謠俗。}}</small>
京城內大小衚衕皆有軍鋪。八旗分掌各有信地。甲軍具弓劍守之。夜則懸燈傳柝。與城上鋪軍相應。擊柝從更數。每報更。一城齊應。
自燕京以東。至瀋陽諸城堡墩臺皆明時所築。今淸甲申以來。不惟不增築。任其崩毀。無一修改。人見之。以爲中國政衰財竭。不遑慮及城池。此是不然也。噫。余知之矣。今淸人視中原爲逆旅。徒見元人已然之跡。一朝有緩急。將棄北京如脫屣。挈歸塞外。如順帝之走開平。爲休養生息捲土重來之計。於斯時也。惟恐城池之不頹毀。卽其情也。而但自古天下之事變。每生於意慮之外。安知不如遼之於金。金之於元者。奮起塞外。席捲而南。然則信臣精卒皆化爲敵國。而又無堅城深池。以爲之捍禦。然則今視以藩籬之內。不加修築。得不爲自壞長城耶。吾於此。不能不爲之危。
凡市肆。皇城最盛。瀋陽次之。通州又次之。山海關又次之。遼陽,寧遠衛,錦州衛,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等處又次之。皆車馬輻湊。百貨充牣。鳳城是邊門荒僻之地。物貨不委積。然市門猶加丹雘。遼瀋以往皆施眞彩。在皇城則正陽門外琉璃廠爲尤盛。鼓樓街次之。鏤窓雕戶。金碧璀璨。招牌門牓。竟新鬪奇。椅卓簾帷。窮奢極侈。蓋謂不如是。買賣不旺。貨財不集。凡設一鋪。卽其外飾已不啻數千萬金。卽此槩知末利是趨。皆爲利往。中原習俗。蓋不如古而然矣。
十字路口。多設酒樓。夾道相望。皆架出簷外。朱欄彩檻。互相照耀。但上雨旁風。一經夏潦。必須新修。雖其利市之多。麋費無節。未知其穩當。
諸鋪各有標牌。以五六丈長木。削其四面。或漆或朱。記其鋪中所居之貨。而書或朱或金。又於遍簷。各懸標幟。因風飄颺。雜彩煥爛。至夕則解下。環聲琤琮。
行路小商亦各有標號如金鉦竹篦木柝小鼗之類。不勞叫呼。而聞其聲。已知其爲買賣某物也。
典當鋪者。典物息錢之所也。月息百二。過限則賣典物以充之。所典之物。自服用佩飾。至日用器械。莫不有之。架閣整謹。各具標識。而其招牌必書軍器不當四字。蓋有禁也。入柵以後。自小小村堡。至于城邑。有市則必有當鋪。亦必峻宇雕窓。絶異於他肆。必其利息足優贍而然也。緩急。人所時有。貧民賴以措手。亦市廛之不可無者也。
京城諸市。往往以紙造車馬人物。爲小兒戱具。皆隨手粉碎。不直一文。猶列肆見售。俗尙之浮華。可見也。時見行商。手持一竿。竿上跨小猴。舞手有節。毛髮飄動。迫視則乃假造也。所以誘人聚觀。藉以售其貨也。嘗過衣鋪。見新舊衣服山積之。一人遞擧諸衣。高聲唱呼。誇其品格來歷。如持裘則曰。此箇皮造的東西。陝西來的。今年新造的。類是也。唱畢。移置于卓上。又執他衣。搬東搬西。唱呼不絶。往往有氣竭喉澁。殆不成聲。路人多或駐聽。唱者越弄精神。轉爲徘優戲。蓋諸鋪專以聚人爲務。人聚則必利於市物也。
京城內外。不知爲幾十萬戶。而除却宮闕府廨寺廟之外。過半是市廛。各樣物貨。殆雲委霧集。而民生日用。不可無者。實不過十之一二。其餘皆玩好無用之物。猶此見售而取利。可知其習俗之侈靡。而亦可見中國之大。
===公私第宅===
凡屋宇之制。雖有大小奢儉之別。而其規撫則大約相同。其築基之法。必除地稍寬。長廣相適。剷剗平正。可以安針盤側圭臬。然後築臺。以石爲阯。或一級二級三級。皆甎築。而以石爲甃。就臺上建屋。
屋皆一字。無曲折附麗之制。屋前或爲左右翼室。以爲廊廡寮廂。屋無前退浮椽等冗簷。惟大內殿閣,大成殿及城樓。爲四面衝椽。餘皆廈屋之制。
屋樑小自三樑。大至七樑九樑。屋脊必穹崇。從脊至地。測其高下。簷爲居中。故瓦溝如建瓴。雨不得滯。雖下戶草屋。絶無單樑。
屋楹小自六楹。大至十楹二十楹。兩楹之間甚廣。倍於東制。未嘗任意闊狹。必準尺度爲間架。
屋重小自一重。大至十餘重。內爲內屋。外爲外屋。每屋正中之間爲門。洞開則貫穿無碍。門之左右皆爲室。每室東西壁亦對爲戶以通人。南壁爲明窓。冬則複其窓而備寒。日暖則內弔于炕上。蓋簷端不可以外張故也。如木樻皮箱等物。皆置于北壁下。室皆隔間。不相通用。屋前或爲左右翼室。以爲廊廡寮廂。
每室設炕。炕制以木爲匡。沿與足皆像坐床。高可踞坐。廣堇橫臥。蓋床而堗以取溫。是北俗也。後遇南人之寓京者。見其寢處。絶無土炕。皆木炕。而厚備鋪蓋帷帳而已。問何以禦寒。則答本土冬無雪。寢處土炕。則必頭痛云。可知南北氣候習俗之迥異。
炕之制。先築炕基。高可尺半。內築烟溝。不高廣。乃以碎甎。碁置爲庋足。然後鱗鋪全甎于其上。夫甎體本均。故鋪無罅隙。甎厚本齊。故庋不躄蹩。而庋足之間。遞相爲火喉。竈在炕前。覆以一甎。驟見不可辨。揭起始見。口深沒膝。竈喉在其內。折黍幹一握。爇火納之。火焰焰內就。有若吸引。然蓋竈喉之下。闕地如瓮。空洞生風。俾驅火頭。火到烟溝。衆喉遞呑。無暇逆吐。達于烟門。烟門一溝。深丈餘。東俗所謂犬座也。烟溝之灰常爲火所駈。落于烟門。烟門之外。又闕地如瓮。甎築其上。狀如浮屠。高與屋齊。使烟氣落于其中。如吸如吮。歲久而灰滿烟門。則必修改。以三歲爲率云。是以一炕之長。或至五六間。而均受火氣。費柴少而堗已溫。且竈在室中而人不苦烟。誠妙制也。大抵房堗常患吐火。而不能遍溫者。咎在烟門。烟門有隙。則一線之風能滅一竈之火。故杻桶木桶。俱非烟門之好法也。燕記以爲東方堗制有六失。一曰。泥築爲塍。架石爲堗。石之大小厚薄。本自不齊。必疊小礫。以支四角。禁其躄蹩。而土乾石焦。常患潰脫。二曰。石面凹缺處。補以厚土取平。故炊不遍溫。三曰。火溝高闊。焰不相接。四曰。墻壁疏薄。有隙風透。火逆烟漏。五曰。火項之下。不爲遞喉。火不遠踰。盤旋薪頭。六曰。其乾曝之功。必費薪百束。猝難入處云。此言亦有理。
屋瓦。宮殿,公廨,寺觀,親王,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家則只用鴦瓦。瓦體如正圓之竹而四破之。椽上不搆橵子。只鋪簟席數重。不資泥土。而覆瓦其上。縫以石灰。鱗級膠貼。自無雀鼠之穿。大抵屋之所忌。屋上鋪土則上太重。壁不甎築則下太乾。瓦體大則過彎。過彎則自多空處。其勢不得不補以泥土。泥土之所壓。棟宇已撓。土又乾凝。瓦底自浮。鱗級流退。乃生罅隙。不可耐久。
甍角。亦以甎爲之。雕鏤成文。或加靑綠。
屋簷堇出壁外。滿窓受陽。凡糊窓之紙必在外。故雨打而不至破壞。
墻壁皆甎築限簷。其築法一縱一橫。自成坎离。●(●字為外尸內鬲)灰如紙。僅取膠貼。其和灰之法。不雜麤沙。以取黏膠。亦忌黏土。以防龜柝。必取黑土之細膩者。和灰同泥。其色黧黛。蓋取其性之不沙不黏。又取其色之純如也。或雜以縈絲。細剉如毛。如東俗圬土。和馬屎同泥。欲其靭而不龜。或調以桐油。欲其膠而無罅。是以室倚於壁。上輕下完。柱入於墻。不經風雨。並絶延燒穿窬雀鼠蛇猫之侵。一閉門而自成壁壘。室中之物。都似櫃藏。更不須許多土木鐵冶墁工。而惟甎之功居三之二焉。
自柵內至高麗叢。純是茅屋。自遼東以後。茅瓦相半。自閭陽驛至山海關。多無樑土屋。關以內則絶不見草屋。似因無草而然也。草屋之制。或草或蜀黍幹。皆不編。但束而覆之。其本在下。厚尺許。屋脊則泥塗其縫。土屋之制。築甎爲四壁。壁上橫架椽木而已。不施樑桶。屋上四平。厚墍以土。或加石灰。蓋其土性粘靭。不坼不滲云。而見其屋壁。有雨漏之痕。若變其制而稍穹之。可以禦漏。而計不爲出此。莫曉其故也。俗傳無樑屋。是明遺民自貶之意云。而滿人亦多爲之。是未可知也。
門戶必有簾。或以鬉氈。或以靑布。或白其質而綵緣之。最侈者用緞帛。皆以紅漆木片。飾其上下及腰。釘之以黃錫菊瓣。長廣稱門戶。甚風不掀揚。
門隻皆從內開閉。樞悉用木。戶環之外。不用寸鐵。
寢炕皆備帷帳。隨貧富或綿或布。晝則褰掛。夜則垂下。
惟廚房。竈在炕頭。而安釜鼎。
屋中不設樓藏。瑣瑣什物皆露置。
富人則雖坐市者。容堂所設椅卓皆花梨文木。炕上夏舖簟。冬舖氈氈。厚寸許。長廣以炕爲度。花紋絢爛。其大者。一力不能負焉。
門內多築甎爲路。以達于堂下。當門樹屛以塞之。夾屛而旋其路。合于屛內。或以水磨細石。舖于甎路之中。巧成各樣紋綵。樹屛。卽古所謂塞門。今稱照墻。築單墻以遮門者也。宮府寺觀則照墻在大門外。私家則在大門內。
屋宇類皆穹崇。雖小小村店。亦宏敞精緻。不似我國店幕之疏陋。京外諸舖。往往爲簟屋。架于屋簷之前。軒敞可坐。
嘗聞中國宮室之制。勿論屋之大小。窓戶長廣皆同。故新造屋。買戶牖者。不持樣本而直買之。無毫髮之差云。今見不然。
北京宮闕。多永樂所創。甲申經李自成火燒。後頗重修。而制度則皆仍舊云。
宦遊都下者。見帶職名。則各有官租之屋。遞職無官。則或有自己立產者。或有從民出租者。
===樓觀寺廟===
凡樓觀亭榭皆有扁額。至於市井之家。亦多樓臺之勝。結搆崔嵬。丹雘璀璨。則西山爲最。太液次之。
凡坊里皆有牌樓。其制如我國迎恩門。或石或木。兩柱一棟。或單簷或兩簷。
有村則必有寺有廟。如遼陽,瀋陽,山海關等處最多。至北京城內外寺觀。比人家幾居三分之一。但一寺所居僧。雖大刹。其數不多。道士尤少。今時尙佛。似不如前明故也。或曰。時制嚴於度僧。每寺各有定額云。關廟必供佛。佛寺必供關帝。關,佛一體尊奉。曾無分別。
崇奉關廟。自前世伊然。而今淸尤謹且嚴。考爵秩便覽。關公之孫。世襲博士。稱聖裔。與衍聖公等。凡村堡城邑。莫不有關廟。其規制奢儉。視本處之大小貧富。扁牌柱聯。務尙新奇。甚至家家奉關帝像。朝夕焚香祈禱。市肆亦然。
如雍和宮,弘忍寺之類。凡皇帝所主管者。皆令黃衣喇嘛僧居之。喇嘛者。西番道德之稱。西番俗稱僧之有道德者曰喇嘛。西番在四川雲南徼外。距中國一萬餘里。古有土波女子曉出汲。見尺幞浮水。拗取爲佩。久之漸化爲凝脂。有異香。食而甘。有人道之感。生巴思八。巴思八生而神聖。元世祖在沙漠。聞其幼能誦楞伽諸經。多至萬卷。遣使迎之。慧眼圓朗。法身全香。步合天神。音中律呂。世祖大悅。如見如來。當時姚史諸賢。皆自以不及也。能該聲。造蒙古新字。頒示天下。於是。賜號大寶法王。及沒。又賜號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大聖至德眞知大元帝師。其後有澹巴。又有珈璘。皆番僧之有神術者也。明時。番王蘭巴珈。亦稱帝師。淸乾隆時。邀番僧班禪額伊德尼。爲金殿而崇奉之。班禪者。番語猶云光明神智之法也。滿漢及蒙古人爲僧者。亦多稱喇嘛僧。衣帽皆黃。以其衣食裕厚故也。然見其面貌。皆頑悍。全無山人氣味。其所謂道德。未知何如也。
家家必有關公位版。事之惟謹。絶不見立家廟祀祖先者。北方之俗。其無識如此。南中則不然云。或見市上有賣新造神主。亦有櫝而鞱之。其制如家禮。想或有遵家禮者也。
娘娘廟。處處崇奉。亞於關,佛。藥王廟次之。文昌廟又次之。娘娘者。主生產之神也。藥王者。如神農,扁鵲古之醫藥之祖也。文昌星君。主天下文事。士子所崇奉。以求利達者也。
===土產諸物===
北方之產。最緊且多者。稱三大物種。曰甓。曰石炭。曰蜀黍幹也。宮室城郭皆用甓。日用火政。專待石炭。其色黑。其形如木炭。而小大不一。大車與橐駝。日夜運輸不絶。其需用之浩繁。可知也。始爇火。可至七日。再爇之。可至五日。三爇之。可至三日。而火滅成土。始乃棄之。炭之細瑣者。碾以爲屑。和以糊。印成花磚。市肆中多賣之。木炭亦或有之。而大抵極貴。以無木可炭故也。凡蓋屋也。糞田也。藩籬也。炕簟也。穀包也。裹物也。皆用蜀黍幹。民間朝夕炊飯。亦皆以此炊。或用柳木。柳木之外。他樹絶無。故斫柳。皆鉅截。不用斧。爲惜其札也。甓者。甎也。燒甎之法。其妙在窯。設窯之時。先以舊甎築窯。縫以石灰。形如覆鍾。傍穿烟門四五。於是篩土和灰。一匡塌成。甎軆相同。其長一尺。廣五寸。厚二寸。比兩甎則正方。乃鋪置于窯中。初爲偶立十餘行若堗塍。再於其上。斜駕排立。以抵窯頂。其孔穴自然疏通。火氣上達。相爲咽喉。引焰如吸。蜀稭三百握。爲一窯之薪。而燒甎八千。先於窯頂。別穿一𥦔。待燒畢。塗泥竈門。灌水頂𥦔。以灌而不焦。爲出甎之候云。
===飮食===
凡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老少共圍一卓而坐。各以小器分食。一器盡喫。然後又添一器。隨量而止。飯椀大如茶椀。而樣子少異。多食或至六七椀。
每飯饌品。村家則不過一楪沈菜。而味甚鹹。沈水退鹽。細切喫之。或生蔥醬蒜而已。富豪家則雖盛設。而亦不過炙猪肉熱鍋湯之類。大抵簡率。
飮食皆以箸。不以匙。然匙亦有之。以磁造。而柄短斗深。用以啜羹者也。箸用木造。或牙造。
酒多燒露。皆漬紅。有史蒯公,玫瑰酒,葡萄酒等名。而緩峻各異。然而釀必以石灰塗罇裏。故飮輒頭痛。多飮則利下。殊不堪近口。有所謂黃酒者。卽我國濁酒也。太淡。亦不堪飮。要之。比我國所釀。殆下風也。聞南酒甚佳。未知如何。其飮法。盃甚小。堇容數匙。盪酒之鑞壺。亦堇容數盃。體圓腹細。隔其腰以上受酒。下有穴納火。取其易溫。瀉之盃。少噉。輒𠺁下酒物。如是者五六。始啐其一盃。是以終日飮。不劇醉。古人一日三百盃。良有以也。亦不足爲異也。
薊州,易州之酒。最稱絶品。其味淸烈。頗似我國白露酒。而力弱。醉而易醒。未知釀法如何。而蓋皆粘黍所造也。
飯米皆田稻老米。以其無水田。而皆旱田所種。故米性燥硬。不堪下咽。關外皆飯小米與蜀黍老米。亦未易得故也。每使行廚房。輒囊米以行。堇可以供使臣與裨譯而已。其餘沿道販老米以供。老米。或曰撈米。拯於水。謂之撈。凡倉庾積米者。必浸水而復撈之。晒乾以儲之。可得數十年不壞。中國用此法。每年糶陳。而糴新。故民間爲粮者。皆陳惡如此云。未知是否也。饗賓。主客共卓。客雖多。亦不別設。但於每人前。各置一雙箸一隻杯一隻茶鍾。侍者先斟茶。次斟酒。隨飮隨斟。雖至十數杯。不止。欲不飮者覆其杯。始止。凡饌亦隨喫隨進。若賓有父子與貴賤之不可共卓者。則別設之。
待客雖無饌羞。亦必勸茶。如我國吸烟。烟則不待主人之勸。行茶之禮。一如行酒。飮法尤緩緩。呷茶一盞。幾至吸烟之頃。蓋茶無人不飮。無時不飮。未見有飮冷水熟冷者。
煎茶之法。以銅罐或土罐。貯水屢沸。取茶葉少許。先置茶鍾。以熟水斟之。合其蓋。少頃。舒闊如新綻。水淨淡如黃蠟色。淸香襲人。且談且呷。富豪家及市肆寺觀則皆熾石炭于爐。爐上蓋以大方甎。甎腹鑿圓孔四五。撑罐于其上。火熾罐熱。松風檜雨。常不絶聲。命斟則用他罐點取。量其冷熱。始斟于鍾。茶味淸濁。專在水品高低。而北方地平。水多渟滀。每見大車載水行賣。似是遠取於西山近方者也。富豪家及市肆寺觀。用以煎茶。必是此水之買取者。茶味宜其淸洌。而下戶編氓。未必其人人皆然。遼野中尤稱水土之惡。而往往路傍有茶肆。停車買飮。一葉銅。許令隨量而飮。飮必淸爽可口。未知此是何處得來而然耶。曾聞水惡者。愈沸愈淸。否則土滓居半。始悟茶水之必要多沸。良爲此也。
茶品不一。而黃茶,靑茶爲恒用。其次杳片茶。而普洱最珍貴。然而亦多假品。浙江菊茶。淸香甚可口。鄂羅館,回子館所見饋者。香味絶異。是出西洋。其狀如茴香。如東八站茶貴處。以炒米代之。謂之老米茶。
飮食鋪往往有之。凡寓於都下者。雖官人。必朝夕就食於鋪。其賣食之法。與饗賓同。而食之豐約。視價之多寡。
餠餌中所謂柔薄兒者。稱最佳。以麵 <small>{{Blue|眞末}}</small> 捏造。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似我國饅頭。蓋古之饅頭也。其饀以猪肉和蔥蒜爲之。團餠亦以麵作。熬以猪羊油。輕脆易碎。似我國江丁之狀。其珍者。和糖屑而爲之。雖有精粗美惡之不等。店市所賣。大抵皆此類。如粉餻則絶未見也。所謂雞卵餠,茯苓餠。亦和糖屑爲之。乾燥可以耐久。味亦稍甘美。而皆不合胃。且猪羊肉與蔥蒜之氣。尤可苦。
粉湯者用麵。饀以猪肉。餛飩湯者用紇絡。<small>{{Blue|水麵}}</small> 雜以蔥蒜猪肉。元宵餠者。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赭饊者。用糖屑。饀以西果仁。其黃者曰黃糠子。白而團者曰枳餠。糝以芝麻者曰苔色餠。所謂切糕者用黃栗作餠。切而啖之。全以糖屑調匀者曰餹餑。饀以猪肉者曰湯餑。
食卓之制。長可三尺。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名曰卓 <small>{{Blue|音造}}</small> 子。卓子不惟供食。亦據而寫字。
五穀皆有。而薥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顆小者尤賤。其形如我國鼠目太差異。味亦薄淡。牛馬皆飼此豆。
醬皆以大豆和小麥爲之。見其爋造。如我所造。而一塊之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佳云。
煮鹽或後印出木板。如我國造成茶食。其狀如小甎。謂之鹽甎。長可三寸。廣可二寸。見鹽鋪積置長卓之上。齊整不亂。以刀割削。作末而用之。其味比我鹽稍淡。問其估。每塊値唐錢二文。留館時。買而漱齒。澡豆亦作塊而賣之。甚柔滑可愛。
京外店鋪肴羞。皆以猪羊肉。和蔥蒜爲之。如胡盧粉湯及餠食之類。臊辣逆胃。殆不堪近口。但曉夜風雪喫之。可以禦寒。
食肉專尙猪。羊驢雞鵝次之。牛馬則禁之甚嚴。皇城內惟有一庖。日殺數牛。以供御用云。
我國之豆醬藥飯煎藥。彼人所珍愛。而浙江人嘗喫我稻飯。以爲兩浙水稻如此。在直隷曾所未見云。
甘同醢產於小凌河者。味佳而賤。十三山,小黑山鷯鶉極賤。東八站雉味。不遜於我國膏雉。其獵禽之砲皆用細丸。散入肢脚。挑出不盡。嚼之易傷齒牙。此不可不戒者也。
魚族有膾殘魚,<small>{{Blue|俗名白魚}}</small> 鱖魚,鯔魚,<small>{{Blue|>俗名秀魚}}</small 重唇魚,鯉魚,鮒魚及苧蛤,竹蛤之屬。皆如我國。其餘不知名者亦多。而但未見鰱,魴。
蜂蜜絶罕。凡取甘。專用糖屬。糖者。煮蔗草爲之。而價不甚高。南方蔗產之饒。可知。
烟草。男女老少。無人不吸。草必細切曝乾。無半點濕氣。故一瞬爇盡。而亦不疊吸。一竹便止。通一日所吸。不過四五竹。其草匣名烟包。其制如我國匙箸囊。以皮爲之。或畫物形。或刻字。世傳此草。始自南番出。故謂之南草。我 仁祖朝。始入我國。一握之價。至百文。彼人尤喜吸之。蓋合於恒食猪羊之胃也。其後一譯官。竊其種而潛賣之。今則遍于中國云。
凡大小宴會饌羞。皆取辦於鋪市。市中百物。無一不具。凡糆糕油煎者。統稱果子。其鹿茸糕,人蔘糕,雞鴨糕之類。皆珍美可食。自關外沿路。已多有之。
無論男女。多白晢豐腴者。以常食肉故也。
菜果。大類我國所產。菜多生喫。或和糖助甘。
芥菹,菘菹。到處有之。而多太鹹。絶無可口。所謂醬瓜。亦有之。而味皆不好。寧遠衛及豐潤縣有冬菹。如我國之味。而豐潤稍勝。
葫,蔥,菘,芥,蘿葍,蓤菠菜 <small>{{Blue|俗名時根菜}}</small> 胡蘿葍,<small>{{Blue|俗名唐根}}</small> 東瓜,南瓜,西瓜,甜瓜之屬最多。其西瓜形長而瓤黃。其仁多黑斑。車載市積。熬以爲恒食。蓋其子多者。別有一種。肉不可食云。萵苣,芹,苦菜亦有之。胡蘿葍。色紅如紅蘿葍。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所產微不同。惟蔓菁絶無所見。菘菜一根數十葉。視我國所產。大可倍之。其肉甚脆。冬月儲於地室。常如新採。山藥亦多。而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薇,蕨則以通遠堡所產爲最。竹筍產於南方。而北京菜鋪多賣之。肥而味淡。留館時。廚人常買而作羹。
山査大如梨。百無一蠹。肉厚味佳。繩貫而賣之。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之。皮易脫。味尤佳。大棗比我國所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黑棗尤佳。大蜜棗。剝取衆棗肉。合成一棗。其大或如雞卵。柑橘之屬多至六七種。而其味皆佳。其中乳柑,文丹尤美。而文丹絶罕。此皆南產。故價値不少。乳柑一顆直唐錢六十文上下。龍眼,荔芰多賣於市上。葡萄,林禽,蘋果,梨,棗等諸果。至二月末。列于肆者。皆肥鮮如新摘。蓋其收藏有妙法也。梨比我產。稍小而色黃。味甚淸烈。每顆直唐錢六七文。蘋果。卽我國所稱沙果。中國之沙果。卽我林禽也。我國古無蘋果。東平尉奉使時。得接枝東還。國中始有之。而名則訛行云。
此外諸產或見於飮食。或見於服飾器用。
===服飾===
凡服色制度。自天子達于庶人。雖有儉奢之不同。而其制則一。爵品高下。惟以帽頂補服別之。
帽子或稱太平巾。東人呼以抹額伊。冬用羽緞。以貂皮飾其簷。紅絲纓子覆其上。貧者雜用狐獺諸皮。而或無紅纓。尤貧者用氈帽。狀如東人所着甘吐。捲其端爲簷。年少者。或用假珠爲頂子。幼童或以雙繩爲蛾。結以垂之。夏用藤帽。狀如我國木瓢。制甚精麗。一帽功費。或至紋銀三四兩。覆以紅毛纓。我國所謂象毛也。
朝帽紅纓。厚寸許。頂子嵌鏤。長數寸。上懸品石。裏服用蟒衣。加以補服。補服各有品象。披見如蓮葉。五品以上文官翰苑諸官帶朝珠。珠皆金貝,木難,琥珀之類也。裝飾極其侈麗。兼佩各樣香餠。異香襲人。
朝帽服制。一品大臣及親王世子,郡王長子,貝勒,貝子。紅寶石頂子。蟒袍玉帶。仙鶴補服。而坐褥則冬狼皮。夏紅氈。二品及輔國將軍。珊瑚頂子。蟒袍金帶。錦雞補服。而褥則冬獾皮。夏紅氈。三品及奉國將軍。藍寶石頂子。蟒袍金帶。孔雀補服。而坐褥則冬貂皮。夏紅氈。四品及奉恩將軍。靑金石頂子。蟒袍金帶。雲雁補服。而坐褥則冬野羊皮。夏紅氈。五品。水晶頂子。蟒袍金帶。白鷴補服。而坐褥則冬靑羊皮。夏白氈。六品。車磲頂子。蟒袍玳瑁帶。鷺●( ●字為上沙下鳥)補服。而坐褥則冬黑羊皮。夏白氈。七品。素金頂子。蟒袍銀帶。鸂鶒補服。而坐褥則冬鹿皮。夏白氈。八品。常金頂子。蟒袍羊角帶。鵪鶉補服。而坐褥則冬狍皮。夏白氈。九品。常銀頂子。蟒袍烏角帶。練雀補服。而坐褥則皆狗皮。進士,擧人,貢生。俱用金頂。生員,監生。俱用銀頂。平居帽頂。亦照此爲之。車磲曰黯白。水晶曰亮白。靑金石曰黯藍。藍寶石曰亮藍。都察院官及外按察使司官。皆獬豸補服。其蟒袍。三品以上。通身九蟒四爪。四品以下八蟒。七品以下五蟒。蟒袍,補服則非公不着。
稼記曰。其冠帶有披肩,接袖,馬踢胸等名。其帽頂,帶版,補服,坐席各有品級。蓋帽頂以紅石爲貴。其次藍石。其次小藍石。其次水晶。帶版則以玉爲貴。其次赤金。其次素金。其次羊角。坐席則以有頭爪虎皮爲貴。其次無頭爪虎皮。其次狼。其次獾。其次狢。其次野羊。其次狍。其次氊。補服則文禽武獸。悉遵明制。裏衣。其長及踝。狹袖而闊裾。表衣。其長至腰。兩袖及肘。是謂接袖也。圓裁錦幅。貫頂加肩前後蔽領。是謂披肩也補服在表。束帶在裏。文武四品以上。方許掛數珠拴馬踢胸。馬踢胸。未詳其制。此等服色。雖非華制。其貴賤品級。章章不紊。我東自謂冠帶之國。而品級之別。不過在帶與貫子。至於補服。則不分文武貴賤。副使之仙鶴。與上使同。其文紊亂。且此處人。身材長大。姿貌豐偉者多。顧視我人。本自矮細。又道途風塵之餘。率皆黎黑。所穿衣帽。又多來此而貰者。長短廣狹。多有不中。尤可歎也云云。
草帽者。農笠也。以藤爲之。或用他草。其色或黃或白。狀如我國氊笠。蓋用於夏畦。農人所以蔽陽蔽雨也。其餘皆用小傘。
小帽者。兒帽也。兒生數月。已着帽。頭雖光禿。髮根鬖鬖。足以勝帽。制如大帽而稍小。
僧徒道流之服。並見謠俗。
蒙古帽。與淸帽制同。
貴賤服用有祫而無縕袍。隆冬則裌袴。短衣齊腰。多或六七重。其長衣一件及踝。狹袖漸窄。其口爲馬蹄形。僅以容手。無事則捲之。有敬事則垂之。以覆手背。其色尙黑。或用紫醬色。廣帶或帛或革。色亦黑。以緊束之。
衣皆以通帛裁成。諸縫皆正而不斜。故有領而不着。於衣身。但加之上。以蔽前衿。衣抱甚寬。凡隨身諸物皆藏于懷。
冬日皆着裘。裘用鼠,羊,狐,狢,豹,貂等諸皮。其長至膝。毛皆表出。其衣豹者。多染黑色。其文闇然。或有重裘者。
男子衣服。富奢者外。悉用大布。雖北京。亦然。女子衣服。貧寒者外。悉用綺羅。雖窮村亦然。
男子無論貴賤。皆穿鞋。穿鞋皆以黑緞造成。其底則以布裹毛而綜之。柔靭便步。勝於我國皮造者。麻鞋,藁鞋則未見。自柵至瀋。或穿皮襪無鞋者。或穿皮鞋而以繩周結。
小兒雖數歲者。亦皆穿襪穿鞋及靴。絶不見赤脚者。其着衣束帶。與大人無異。
淸女不纏脚。故亦或穿靴。
女子無論滿,漢。皆被綺羅。塗粉簪花。而其夫則衣服弊惡。面貌醜陋者多。乍見者或認爲其奴。
男子之鞋。狀如我國皮鞋。而但足㨾皆廣。故鞋頭不尖而圓廣。
女子之鞋。漢女弓足。故其穿鞋。驟見之。有若着屐。滿女不纏足。故鞋如男鞋。而皆以綵帛造成。制極奢麗。衣袴無小帶。並用單紐。袴亦狹窄。僅容腿脚。腰下則坼開不縫。如我國小兒袴。但相接而紐之。以備出恭。襪長如靴子。繫于膝下。以此坐必踞于椅凳。非甚不得已。不能斯須蹲且跪也。
衣裘必坼後。所以便跨馬也。宗親覺羅則兩傍坼尺餘以自異焉。其外諸服飾。滿,漢無別。
婦人服飾尙存華制。滿,漢略同。其衣袴。制如男服而稍寬。或見表着大袖長裙。則長幾曳地。其袖甚闊。而下有裳。襞積甚細。
女子勿論老少。皆總髮爲髻。穹其中而盤其端。可三四旋焉。狀如我國男子之雙髻者。以黑緞繞頂如網巾。名曰纏頭。以小顆寶珠。貫絡爲飾。周簪小笄以安髻。皆金玉珊瑚等物也。又揷綵花。光彩絢耀。雖白頭老婆亦然。而寡婦則否。
寧遠衛溫泉。多蒙古女來浴者。束髮北髻。如我國童女粧。回子館女人。束髮後垂。紅帛鞱之。亦近於我國新婦長粧也。
朝參日。儀仗軍人皆紅衣黃鑲。帽制如草帽。上揷黃羽。又見行喪者。前導以軍樂。其鼓吹者皆草帽揷羽。意是明朝軍容猶存。而我國儀仗軍草帽。亦出於此也。
其上衣。方以我國衣制。周衣近之。而亦稍異。恰似裏衣之縫其兩傍者。而其袖稍廣。其長及膝。勿論老稚貴賤皆常着。絶不見只着襦袴者。冬則着綿以備寒。女子亦然。
無論上下表裏。凡衣服皆染黑色。始入柵。見其都是黑人。頗覺眼生。及夫日久漸熟。我人之白衣。還覺無味。
嘗於店舍。見十餘歲童子。容貌稍奇。問姓問讀。爲見裏着。使之解衣。襦以外緞內帛。着薄綿爲之。又一襦以薄綿野繭紬爲之。襯身着單衫。以黑布爲之。此則終不開示。蓋其俗不欲人視膚也。袴亦以黑緞爲之。綿薄如紙。內着單袴。緊束腰帶。
左右佩用極繁。繡囊。俗名荷包。或稱憑口子。烟帒,烟包,檳榔,茶香之類裝焉。斑布,洗巾,扇帒,粧刀,火鎌具焉。其粧刀。多用魚皮。傍揷牙骨雙箸。或以鐵鎖爲繫。蓋備行道竊割之患也。滿人多佩鼻烟壺。常常探出納鼻中。謂之胷膈輒爽豁。鄂羅人嘗以一壺見贈。試之良然。蓋其品。視滿尤竗云。學生輩學爲詩句者。必佩袖珍詩韻。無論男女。多佩時牌。非夏節不把扇。見我人冬扇。皆失笑。衣領縫厚毛以禦寒。貼錦片或褙以毛。爲鞱耳之具。無揮項,風遮,耳掩等物。薄袴狹袖。跨馬甚便。平地超乘。不待擡扶。見我人衣厚袖闊。雖果下小駒。騎之者。必就高墩。左執鐙右扶腿。賈勇如登峻岸。莫不大笑。
北京人甚珍豹皮,玉版,陸珠,北豹。故東人携往者。多獲奇羡。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爲兩條裙。着于膝前。是防衣袴磨破也。
===器用===
凡中國器用足踏。蓋比諸手運。省力太半。而見功倍之也。
日用器械皆精利簡便。不可闕一。而車爲之最。其諸車與我國任載之車。略同其制。而其精緻均一則殆可謂微妙入神。且其雙輪正轉。不擺搖欹側。能載重行速也。
燕記曰。大凡車者。出乎天而行乎地。用旱之舟。而能行之屋也。有國之大用莫如車。故周禮問國君之富。數車以對。車非獨載且乘也。有戎車,役車,水車,砲車。千百其制。而今不可倉卒俱悉。然至於載車,乘車。尤係民生先務。不可不急講也。吾嘗與洪湛軒聖保,李參奉聖載講車制。車制莫先於同軌。所謂同軌者何。軸之距兩輪之間也。兩輪之間。不違恒式。則萬車一轍。所謂車同軌者是也。若使兩輪之間。恣意闊狹。則路中轍跡。何以入軌。今見沿道千里。日歷萬車。而前車後車。同循一迹。故稱不謀而同者曰一轍。後之視前者曰前轍。城門當轍處。凹然成筧。所謂城門之軌者是也。我東未嘗無車。而輪未正圓。轍不入軌。是猶無車也。然而人有恒言曰。我東巖邑。不可用車。是何言也。國不用車。故道不治耳。車行則道自治。何患乎街巷之狹隘。嶺阨之險峻哉。傳曰。舟車所至。霜露所墜。是稱車之無遠不屆也。中國固有劍閣九折之險。太行羊腸之厄。而亦莫不叱馭而過之。是以關陝,川蜀,江淛,閩廣之遠。鉅商大賈。挈眷赴官者。車轍相擊。如履門庭。訇訇轟轟。白日常聞雷霆之聲。今此摩天,靑石之嶺。獐項,馬轉之坂。豈下於我東哉。其巖阻險峻皆我人之所目擊。亦有廢車而不行者乎。所以中國之貨財殷富。不滯一方。流行貿遷。皆用車之利也。今以近效論之。我使之行。除却百弊。我車我載。直達燕京。何憚而不爲之也。嶺南之兒不識蝦鹽。關東之民沈樝代醬。西北之人不辨柹柑。沿海之地以蛦蝤糞田。而一或至京。一掬一文。又何其貴也。今夫六鎭之麻布。關西之名紬。兩南之楮紙。海西之綿鐵。內浦之魚鹽。俱民生日用而不可闕者也。靑山,報恩之間千樹棗。黃州,鳳山之間千樹梨。興陽南海之間千樹橘柚。林川,韓山之間千畦苧枲。關東之千桶蜂蜜。爲民生日用。而莫不欲相資而相生也。然而此賤而彼貴。聞名而不見者。何也。職由無力而致之耳。方數千里之國。民之產業若是其貧。一言而蔽之曰車不行域中也。請問其故。車奚不行。一言以蔽之曰士大夫之過也。平生讀書則曰。周禮。聖人之作也。曰輪人。曰輿人。曰車人。曰輈人。然竟不講造之之法如何。行之之術如何。是所謂徒讀。何補於學哉。嗚呼。自黃帝造車而稱軒轅氏。經千百載幾聖人。竭其心思目力手技。而又經幾工倕。又經商鞅,李斯一制度。信縣官之學術。將幾百輩也。其講之熟而行之要。豈徒然哉。誠以利生民之日用。而有國之大器也。今吾目見而可驚可喜者。推此車制。而萬事可徵也。亦可少識千載羣聖人之苦心也。
太平車者。乘車也。輪高及肘。三十輻共一轂。以棗木湊成。以鐵片鐵釘。圍遍輪身。以備磨破。其輪軸當其箱底。故車中頓撼振搖。且載物雖多。馬分其重也。上爲屋。可容二人。屋上爲蓋以覆之。屋之三面。以靑布或綾緞或羽緞。爲帳以遮之。前爲車戶。垂緗簾或錦障。用銀紐開閉之。左右傅玻瓈爲窓。以便窺望。簾外設橫版。御者坐之。屋後轅端。亦坐從者。一驢或騾駕之。能駈馳如飛。若與人幷乘或載物。則加以一驢或騾助引。
獨輪車。自後一人腋轅而推之。當中爲輪。輪之半出輿上。左右爲箱。載物毋得偏重。當輪處爲半鼓形。夾輪而隔離之。使輪與物。不得相碍。腋轅之下。有短棒雙垂。行則與轅俱擧。止則俱停。所以支吾撑柱。使不傾飜也。沿路賣餠餌及田中輸糞者。皆用此車。或有人分坐兩箱而行者。若所載太重。則有一兩人在前係繩而曳之。如船之牽纜。
小車或有輪軸而無輻者。但貫木一縱二橫。以縱者爲轂。而方其孔。使輪軸俱轉。一馬一驢能牽之。
大車者載物最多。輪高稍巽於太平車。輪不輻湊。橫版爲廿字形。方轂受軸。不相游移。兩轅之下。各設兩橛。加于軸上。車行而軸轉于橛中。軸轉而輪已周也。此其制。輪軸相固。轅軸之際。相承以分寸。旋轉之利倍於長轂。制作之省半於輻輪。惟曲巷彎角。回旋甚艱。是以宜於遠行。而不利於城市。其所載之物。每以四百斤駕一馬。八百斤駕二馬。餘亦準此。若皮物,柴草等浮輕之物。皆橫架木版於兩輪之外。而積之如山。高幾十餘丈。就其上。以簟爲屋。狀如船篷。人坐其中。駕軛用馬或騾。必擇其壯健。其餘不用衡軛。而只爲小木鞍。以革絛套索。互斂轅端。而助其力。所謂引馬也。隨其所載之輕重。自三四匹。多至十餘匹。皆以牛革爲鞅韅而引之。車下懸鐸如斗大。馬項亦有數百小鈴。所以警夜也。所謂赶車的者。高坐車上。以數丈之竿。係兩絛爲鞭。揮而鳴之。使諸馬齊力奮進。不敢少懈。蓋其不泥古制。通變以利用。馬得以施其全身之力。而無項軛之偏苦。豈非所謂後出者巧耶。
灌田曰龍尾車,龍骨車,恒升車,玉衡車。救火有虹飮,鶴飮之制。戰車有砲車,衝車,火車。俱載西洋奇器圖及康煕所造耕織圖。
水銃車者。救火之車也。制爲四輪。而車上置一座大木槽。槽中置大銅盆。盆中置兩條銅筒。兩筒之間。立乙字頸水銃。水銃爲兩股。各通于兩銅筒。兩筒皆有短脚。而底有暗戶。以銅葉爲扉。令隨水開闔。兩筒之口。以銅盤爲蓋。緊適筒口。盤之正中貫鐵柱。架木以壓盤。亦以擧盤。盤之出入升降。隨木架焉。乃汲水連注於木槽。溢入銅盆。有數人互踏木架。則筒口銅盤。一湧一陷。大約納水之竗在於銅盤。銅盤湧齊筒口。則筒底暗戶。倏翕自開。以汲外水。銅盤陷入筒裏。則筒底暗戶。弸盎自閉。於是筒中之水。澎漲無所泄。乃從銃股。達于乙頸。忿薄上衝而噴之。直射爲十餘丈。橫噀可及於三四十步。
灑水之車。其機括。大略與水銃同制。而惟於銃口。別設銅匣。雜穿大小諸穴。水噴到匣。廉纖飛散。以浥飛塵。又浥穀菜。又可以救火。
水車未之得見。而槩聞其爲制甚多。且功繁不易辦。且易毀難修。惟有一法。不待巧匠。不須多費。得其地而張之。一晝夜可灌數十頃水田云。其機略如車輪。而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惟施絲毫之力而運。而不知止者。以其四圍之輕重均也。夾機輪。左設扇右設壺。其數無定。設架水中。量扇受水。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升水不高。諸扇量宜受水。機輪自轉。而諸壺斟水。口傾而瀉。乃以刳木承之。輪徑十尺者。升水八尺。以此爲度。然必待水勢迅激處爲之。故緩衍之水不可用也。
汲水之車。置水桶于車上。多至十數。而或男或女一人牽之。或無人照管。而驢自牽之。
喪輿之制。詳見謠俗。
車之兩輪有大小之別。而其輪軸之間。不差分寸。是所謂同軌也。蓋不如是。輪不合轍。不可便行。凡大道長程。當冬水土凍結。齟齬凸凹。而車輪暫離前轍。則左右跳盪。頭撞身撲。往往有嘔眩不能堪者。是以欲行車於國中。必先講同軌也。
靑石,會寧兩嶺之峻險。倍於我國洞仙嶺。而車行無礙。石門嶺以東山谿。皆崎嶇險峻。而牛車遍山。伐木搬柴。無異平陸。其馭車之妙。可知也。
轎子之制。與東俗略同。但雙轅架在轎腰。前後兩端各設橫杠。中貫套索。其長尺許。人以肩擔。如我國擔肩轎之法。是以轎行。低穩不蕩危。轎中設椅子薰香。諸王所乘則鍍金雕龍。綵錦帷簾。極其奢華。
蒙古之車亦如中國。而稍輕薄。
船制益精緻。漕船則上爲版屋。油粉塗隙。設板門。僅容數人蕩漿 ''(註:疑誤書槳字為漿)'' 收纜皆在屋中。於蒙衝古制。而東國黽 ''(註:疑誤書龜字為黽)'' 船亦倣此。不惟風濤之無患。用可以水戰。屋下亦設板廳。坐臥乾淨。行步便穩。津船。全木刳成。或以棟樑之木。附之兩傍。以防泛水搖蕩之患。刺船不用櫓。兩岸橫設絙索以進。其載車也。以雙板架船頭。輪緣架入船。通河多浮橋橫疊。大航兩頭各有鐵環。以大樁朾之架板。聚土其上。雖當夏潦。隨水浮沈。不患圮墊。行旅不阻。
運輸之利。人不如馬。馬不如車。車不如船。是以運河數千里。漕運之便。其利什佰。則開鑿之勞。疏濬之費。亦不暇恤也。雖然運河之水。非江河之源委。只是川溪之灌注。則萬斛舳艫。蝕水數丈。勢不得行此。而能無沙噍雍滯之患者。惟水閘之功是已。其制兩岸築堤。中河爲門。廣可容兩船。附兩隄對立石柱。斸石柱爲閘道。達于水底。又橫石爲閾。乃以大木板爲閘。納其兩端于石柱之閘道。限堤之高。閘木兩端。各具鐵環。從堤上設轆轤。引繩而上下之。每當水落之時。必下閘而蓄水。諸船皆待于閘下。開閘水泄。幷乘流泝上。上畢。復下閘板。其設閘之遠近疏數。專在地勢。地勢平者。千步一閘。地勢傾者。百步一閘。蓋其地平之差。以半丈爲度。故自通州至北京玉河橋四十里。地平差五丈。而置十閘。自玉河環城濠。至于西湖。共不下七八十里。而閘不過五六。舸艦相續。運輸不絶者。皆水閘之功。而其地勢之平。可知也。
扁擔之制。以丈許木。繫絛於木之兩端。以卜物均其輕重。懸其兩絛。量木之半。以肩擔之。擔亦替肩。不使偏勞。蓋中國之俗。凡遠近致物及行具雜種日用薪水。皆以舟車馬騾。而不然。則必用扁擔而已。絶不見男女負戴者。惟官人之行。或有背負而騎隨者。蓋貴人之行。雖騶隷。無步隨者故也。我國京城及平壤男子汲水者。略傚扁擔之制。而但彼縱此橫耳。
舂米之法。舂木皆用直木。不似我制之必有雙股。臼與杵。皆以石爲之。置臼之法。微斜向外。杵圓而短。其大幾盈臼。不如是。則不善舂也。一人一日能舂兩甔粟云。
磨制。略如我東。而或有駕驢以磨。代人之勞。
碾制。以扁團大石爲碾盤。置于地上。盤之中央。揷一木柱。又以數尺許大圓石。穴其中。貫之以木。作活機。機之一端。具鐵環。貫於盤上之木柱。又以一端。駕驢而旋。脫穀皮。作米粉。用代舂杵。爲功甚易。凡磨驢,碾驢皆籠其目。不籠則驢必病眩。繞行盤外。終日不息。稍慢則鞭之。
風櫃子。所以簸糠者也。其制匡木爲櫃。長四尺有咫。高三尺。廣視長半之。下設四柱。一頭藏風扇。小旋車軸出櫃外。軸端貫曲把。以便旋轉。上下及三面。並圍以板。惟開一面。以通風出糠。風車之前。從櫃上南北置兩板。斜下內向。可受數斗之穀。兩板之端不相合者。僅容數粒。板旣斜下則所受之穀。從其隙布下于風車之前如垂簾狀。以扇鼓風。使輕糠外颺。重粒下墜。而其下又有斜板。板中施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則其越篩斜積于櫃傍者。箇箇均淨之米粒也。
篩制。略如我國而甚大。可容數石。其底非鬉伊羅。篩麵之時。密室中。周塗以紙。置三輪搖車。其輪前兩而後一。車上立四柱。以懸兩層大篩。注麵於上篩。下篩承之。更繹細粉。搖車之前。直架一木。木之一頭。以攬車一頭。穿出屋外。屋外又立一柱。以繫穿出之木頭。柱底坎地。置大木板。以承柱根。板底正中。爲枕以泛之如鼓冶之法。主人椅坐板上。微動其足。則板之兩頭。互相低仰。板上之柱不勝其搖蕩。於是。柱頭橫架猛加推排。而屋中之車一前一却。懸篩自搖。左右撞撲。粉飛如雪。已於屋中。緣四壁設層架。列置器皿。以承飛粉。屋外坐椅者。看書寫字。與客談笑。無所不宜。而但聞足下咿戛之聲。不知孰所使然也。蓋其動足微勞。而收功甚鉅。我東篩麵。日不過數斗。而鬢眉變白。手腕麻軟。其勞逸得失。視諸此法。果何如也。
繅車之制。先置大牙輪於地。又置盈抱大籰於輪上。撑釜烹繭於數十步之外。中間設數十層架。漸次爲高下之勢。每架頭豎鐵片。穿孔僅如針耳。納絲其孔。機動而輪旋。輪旋而籰轉。交牙互齒。不疾不徐。慢慢抽引。不觸不激。任其自然。故無精麤並進之患。繅之出釜入籰之頃。遍歷鐵孔。刊毛落芒。未及入籰。體已燥乾。明潤光潔。不勞灰練。而直入機杼。我東抽繅之法。惟知手汲。不識用車。人之手運。已失天機。徐疾不均。觸激有時。則怒絲驚繭。雜跳騈進。抽積絲板。棼錯無緖。凝乾成塊。又無光澤。沙壓核纏。且繼且續。除麤理精。口指並勞。其視繅車。功用敏鈍。又何如也。且聞蓄繭之妙。火釜微炒。溫炕焙乾。則皆不蛾不蟲。雖冬繅可也。
棉車之制。兩柱兩臂。略同我國。但兩柱之間。闊可數尺。而兩臂一木一鐵。鐵臂在上。木臂在下。置棉車于卓上。一人坐其對卓。右手持曲把。以轉木臂。左足踏撥子。以轉鐵臂。撥子之長五六尺。左手遍供棉花。臂無虛轉。鐵臂之上。又橫架黍幹。花不黏纏。其踏撥之法。鐵臂左端。貫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中數寸許。溝橛爲圓頸。套以鐵環。又以數尺皮絛。上繫環下繫撥。先以左手旋環。橛在上然後。踏撥以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不能不漂激。而上鐵臂得以一周。而踏之不已。激轉無休時。蓋其兩柱之間甚闊。故食棉倍多。一人一日能壓百斤棉核。及其磨久臂滑。則以刃澁之。劂刀一頭如鑿。一頭如鎌。鎌治木臂而橫劃之。鑿治鐵臂而縱劃之。
彈棉之法。揉竹爲弓。長四五尺。以羊腸爲弦。取其靭而不斷。別以繩繫弓腰。懸於屋樑。所以省執弓之力也。左手持弓。右手持小搥。彈其弦。以鐵環貫弦。使游移往來。以防花之纏結。搥之所及。弦輒猛發。彈起棉花。飄散如雪。棲集屋內。理順光潔。少無麤澁凝錯之患。而一人一日能彈百餘斤云。
紡車之制。與我國相同。而但大而輕快。絲串無上尖織車之制。機具愈繁。有非驟見所可領略。
砧具。其棍軆甚平直。周纏布帛。上下穩貼。不少空屈。棍之一頭爲柄。以便拿用。乃以堅木爲砧盤。其長容棍。中爲微窪如仰瓦。使棍不轉墜。又以石之堅緻者爲壓石。其制上寬下狹。上則高其兩邊。以闌人足。下則橫鑿細溝。使不滑跌。其重幾至數百斤。壓于棍上。一人手執棍柄。足踏壓石。輾轉如飛。不待梆椎之勞。而一人一日能搗數十匹云。
漂浣之制。略如我國。而其灰練之法。未知如何。
板籌與筆計皆計數之具。星曆專用筆計。市商專用籌板。甚敏且簡。有非箸籌之所能及。
各工匠器械。皆與我國略同。而但木匠之斤柄皆直而不曲。鐵匠之爐制。如洞爐而高。執鉗錘者皆立而不坐。凡鎔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鐵斗也。曰鐵模也。革鞴者。以熟革爲大囊。可容數石。兩人各執一囊。互相鼓發。扇風甚猛。鐵斗者。狀如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筒。架其上。高尺餘。泥塗其縫。穴其傍以受風。斗內先鋪炭。次鋪碎鐵。其上又鋪炭鋪鐵如前。始加之火。而受風于囊。兩層鋪鐵。鎔滿斗中。卽去其桶。而注于鐵模。鐵模者。凡釜鼎鏵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分鑄合軆。以烟煤水塗其內。受鎔汁。器成始開模。數模替用。迭鑄如神。卽此數模。可以終身受用。勝於東俗土模一鑄不復用也。
禾藁絶無。故凡炕茵穀包。皆以蜀黍皮織簟爲之。此非耐久之物。而能久用。亦見其規模之精細也。
缸甕之屬。亦以蜀黍皮織成。周塗以紙。其堅固反勝於土鑄。而酒甕則內塗泥灰。其形則略如東俗。
釜鼎銚鐺之屬。亦皆如東制。而但底平易沸。無論貧富。皆別有廚房。而絶不見設於寢炕者。
斗斛亦如東制。而但口殺。所以防奸也。斗或隔其半。爲兩區。
權衡有天平之制。衡之兩頭。俱懸盤架。架其中于竿。竿頭劃直線。衡上有針。以針與線之正合爲度。別爲方錘。大小有差。斤兩輕重。各有題刻。如有秤一兩銀。則置銀于一盤。又置一兩錘于一盤。考衡針合竿線。則準也。衡不低仰。錘不進退。雖奸民。無所施其巧也。茶肆酒鍾。亦皆銘斤兩。隨所求斟之。市上買賣之物。皆稱以星錘。必較其絲毫之輕重。
尺用周尺。無我東所謂針尺之名。
溺器皆用磁。秘藏不相通。男器爲長嘴。女器爲平口。以便其用。男器形如鳧。其口如酒煎子。我國人初見之。或認以酒器。彼人亦見我國溺缸。認作飰器云。眞是待對也。
大便之器亦如東制。蓋其俗本無淨厠。二便皆器受而棄之。北京城內僻巷中。往往有深窖。此乃人家棄糞穢處也。滿則輦出于田。
大小器物。與東制多異。而惟花草陶盆。毫分不爽。若雜置之。不可辨也。
日用器皿。專尙磁器。非畫磁則皆烏磁。罕見白磁。其外茶臺,燭臺,酒鍾,酒甁之類。或用鍮鑞。而銅錫之器絶罕。蓋私家禁不得用故也。惟寺觀諸器皆銅錫爲之。市鋪磁器多寶玩。若其數尺壺樽。隱起彩虹色。兩耳雕螭龍。貫之以大金環。光怪奪目。西洋器皿。內爲銅器。外塗以磁。磁器之巧品也。凡磁器之破毀者。亦皆不棄。鑽以錐而縫以銀絲。絲不內透。完固不遜全器。其手技之巧如是。
鞍轡之飾。鮮用銅鐵。如驢鐙。多揉木爲之。
柳器之制。無論筐筥篚篋。皆如東制。
汲水之器。亦編柳爲之。無凍坼墜破之患。勝於東俗之用陶器。<small>{{Blue|汲法。詳謠俗。}}</small>
市肆貯生魚貯水菜。皆用木桶。桶皆鐵箍。以細釘緊約。蓋勝於綰竹爲經。竹則歲久朽斷。且桶身乾曝則竹箍自然寬脫。
剉刀。刃長而廣。承而長柄。其木板當刃處。穿透至底。兩傍夾以鐵片。以釘周其郭。使不得橫剉。而且手有所礙。不受刃傷。或一人以一手供草。一手按柄。能切一束草。
魚缸。明瑩如羊角燈。貯水蓄彩魚。魚之鬐鬣鱗甲。視如無隔。蓋熬采成膠。軟脆易破。當夏瀜解云。
蓄禽之籠。皆以鐵絲罩之。制極精妙。
照賊燈。或稱百步燈。能照賊於百步。而賊不能見人。亦奇器也。凡夜巡及詗譏皆用之。其制。長圓之徑僅一把。上蓋如屋如傘。前後各爲半規。而前者差小。旋合于後半規之內。燃燭之後。還旋而障其前。前規通其中。傅琉璃以透光。圓厚如掌。微外凸。後規亦傅琉璃于銅板之內。光之能遠射。賴此暎發之力。蓋出於遠鏡之制也。
搖車。所以養兒之具也。爲長圓木器。糊紙黑漆。畫以花草。內儲襁褓。置幼兒其內。繩懸于樑。哭則搖之如鞦韆狀以止哭。眠則不搖。蓋其冷溫適中。兼作行氣。儘妙法也。關外俗尤尙焉。貧者以柳笥代用。回子搖車。其制異此。詳見回子館記。
婚喪所需炬燭所用諸器。詳見謠俗。
自石門嶺以西。松杉絶無。惟古廟寺觀。或見一二株而已。見在之木不過柳樹。故木器多用柳樹。雖小片亦不棄。必膠合成器。凡宮室,棺槨,椅卓之具。別有良材。而忘其名。非椴非楸。細理堅靭。非松杉之可比也。若其花梨,紫枬,縫眞,烏木,沈香之屬。出自南徼。皆供貴家器玩。
凡兵器。比他器。尤精緻。
弓制甚大。視我弓。加五分之二。皆附黑角。自弝至弰。以樺皮包其背。樺角之際。漆以固之。雖暑雨。筋角不解ㅁ關外多爲皮弦。其射而及遠。雖不如東弓。而其强梗不畏風雨。宜於上陣打獵。則東弓之所不及也。
矢皆用木。蓋取其中實。能截風。且暑雨不傷。木體甚直。如柳如椴。炙于火。待其極乾而繩鉅之。順其理。而不矯枉。其制。圓徑倍於東矢。中粗而上下殺。楛幹鸛翎。一箙只揷七矢。習射者用大羽箭。如我國尾箭。射的者用細羽箭。其的遠不過三十步。如我國篘的。以團革棲于的心。徑五六寸。
大弩未及見之。而小弩弓。長二尺餘。矢短如我國片箭。可以殺人於數十步外。有架機。雖婦孺踏之。亦能一息可發五六矢。
扮指子。卽我國所謂角指也。以角爲之。其長寸許。齊甲指之下節。上銳下粗。爲唇以鉤弦。武人則恒扮于指。角與肉合如天成。不可脫也。
彈丸之弓。制稍小。當弦之中。分爲兩岐。棲小圈于岐中。納土丸而彈之。能命中于數十步外。
射響撲頭者。以牛角爲撲頭。橫穿六孔。射以木箭。僅送十餘步。而響聞百步外。卽小兒戲也。
鳥銃。鐵筒甚長。比東制。加三之一。殺其末。幾半於本徑。木室甚短。僅以持鐵筒。行則倒豎而負之。在馬上放之。能中飛禽。蓋銃之利專在長筒。
禁中宿衛及具軍容者皆佩大刀。率多刓鈍。不堪用。大官行前導者皆佩雙鞬。
樂器皆沿明制。大朝會用樂工六十四人。引樂二人,簫四人,笙四人,琵琶六人,箜篌四人,𥱧六人,方響四人,頭管四人,龍笛四人,杖鼓二十四人,大鼓二人,板二人。蓋協律郞先期陳懸於丹墀。鑾駕將出。雲麾仗動。則協律郞擧常旗。唱奏飛龍引之曲。俟五雲駕座。常偃樂止。鳴贊官唱臚。協律郞又奏風雲會之曲。百官行拜叩。禮畢。諸親王陞殿。國公,閣輔隨陞。分班而坐。協律郞又奏慶皇都喜昇平之曲。曲畢而罷朝。樂工服色。曲脚幞頭。紅羅生色。畫花大袖衫。塗金束帶。紅羅擁頂。紅結子。皁皮靴。
樂聲爽亮。使聞之者。自然心目俱淸。可知其制器也。金石絲竹。精鍊中度。非外國之比也。是以。今之樂。音節促迫。縱乏希緩之意。然其聲律淸高白直。無闡緩哀怨之意。則亦非亂世之音也。
琴制。厚漆玲瓏。絃凡爲七。左漸細而右漸粗。右四絃並用絲纏。雖非舊法。猶屬古雅。音韻鏗越若金石聲。凡大小宴會。見諸樂工。皆似優伶。而惟琴不與焉。惟太常樂官及士大夫好古者爲之。則尙屬雅器。不歸於賤技。可知也。
玄琴。北京人皆不喜之。惟柵門人甚喜。以爲箏也。每一鼓。婦女亦群聚而聽之。豈風氣近東而然歟。持玄琴而與琴並鼓之。則玄琴浮濁粗淺。可知非古樂也。且玄琴。近聽則太喧。隔壁則已微矣。若琴則近聽極淸靜。遠聽益琅琅。其器之優劣。可定也。
壺琴與奚琴大同。但桶面不用銅板。而傅蟒皮。張四絃。又以二小絃。分入於大絃之間。取其雙聲。比奚琴益爽烈。
洋琴出自西洋。桐板金絃。聲韵鏗鏘。遠聽則雖若鍾磬。然其太條蕩近噍殺。不及於琴瑟遠矣。小者十二絃。大者十七絃。
琵琶與東制同。盲人行乞者。且行且鼓。或唱曲而和之。
箏本秦聲。或曰。蒙恬所造。或曰。父子爭琴。各入其半。仍名爲箏。故本十二絃。而或有十三絃。卽傅玄賦所謂上崇似天。下平似地。空中似六合。柱絃擬十二月。後加一絃。蓋擬閏也。其制略同伽倻琴。伽倻琴則絶不可見。似非近俗所尙也。本出於東國。則或未入中土而然歟。
弦子。一名阮。其制爲圓筩。徑尺許。厚三四寸。前後傅蚺蛇皮。以烏木爲柱。方二寸許。長四尺餘。張三弦。右大而左細。
笙簧略如東制。其管或十四或十七。簧葉薄如蟬翼。其室古用匏。而今用木。加之以漆。或用白銅者尤佳。或別有曲嘴者。其長尺餘。坐而吹之。甚便云。
笛。比東制差短。且細而薄。聲亦淺輕。
其宴樂用笙簧,琵琶,壺琴,洋琴,弦子,竹笛六種。如東俗三種樂爲一部。其戲臺則並以鉦,鼓,牙,拍。爲之音節。其喪樂則以囉叭,瑣吶,方響,鑼鼓等。分爲兩部鼓吹。
革鼓之屬皆如東制。而聲甚隆隆。蓋其妙在治革也。紙鼓。卽小兒戱具。有柄。塗以東紙。其聲鼕鼕。
自鳴樂。詳見於鄂羅館記。
瑤池景。狀如方鼓。內設人物。樓臺傅琉璃以窺之。玲瓏如眞。或有小如雞卵者。
凡文房之器皆流出我東。東人之所熟見。而其造紙之法。置大石磨。高其四傍。灌黃水於中。駕馬二匹或三匹。以硏楮皮。傍築甎墻。虛其中而熾石炭。兩面如溫炕。傅濕紙。頃刻燥乾。此則冬月用也。蓋中國亦以楮爲紙。而但硏末。故不堅靭。我國惟爛搗。故毛生。硯或以古破瓦爲之。稱以未央瓦,銅雀瓦。其眞者絶難得云。
凡農器與我國有同有不同。關內農器皆輕便。或以驢耕。或以人耕。或駕數羊而耕。不盡用牛。關外則全用牛。遼東幷駕兩牛。其農器如我國山峽所用。豈高麗舊俗猶存而然耶。其拾糞之器見於謠俗。
凡瓦甓之屬詳見於琉璃廠及黑窯廠記。甓則又見土產諸物條。
凡凳椅之屬。方圓長短。不一其制。而其高則皆限以踞坐。
===草木===
草木多我東所未見。而大抵樹養之法皆得其宜。
松,杉。石門嶺以東則蔚然成林。自其西至于北京。則絶無而堇有。檜,柏亦未見。路傍及村前所植之木。惟檉柳而已。
桃,杏,棗,栗。果之極賤者。而絶不見其樹。蓋非其土宜。而市上諸果。積之如山。其貿遷之利。可知也。
芙蕖。西湖及太液池。以枯貼之莖葉見之。其盛時。可知也。
桑木亦無之。市上所賣蠶繭及野繭。皆他方所來也。棕櫚。或見盆種。其長不過數尺而已。其皮竿之長可數丈。充溢於市上。而其價甚廉。使行時買架簟屋者。皆是南來云。南方之多產。可知也。
花草詳見於花草鋪記。果實詳見於飮食條。
===禽獸===
凡畜產。雖多北方之土宜。而其畜牧馴養之方亦皆有法。故所以能致蕃息也。
鳳凰。康煕時。鳴於西山云。
翡翠。或有家畜云。而未得見之。
孔雀亦稀種。凡所用花翎。多假造云。且聞圓明園中有孔雀云。而未得見。
雉雞與我國同。而雞多白斑毛羽。<small>{{Blue|俗名毬繡雞}}</small>
諸鳥詳見於彩鳥鋪記。
畜物中刱見而爲瑰觀者。惟象是已。別有象房記。生虎有虎圈記。
馬者。有國之大政也。是故周禮兵官。號以司馬。禮問國君富。數馬以對。今夫北京在古冀州界。冀北之多良馬。自古然矣。而加以畜牧有法。故馬蕃且健。官人之行。騶卒廝隷皆騎而從之。八旗披甲者亦無步卒。里巷阡陌之間。千百成羣。遠近行旅皆具車馬。非貧丐。鮮徒行。馬雖極駿。價不過紋銀數三十兩。在途遇貢馬一羣。可數百匹。而只有數人。驏馬而駈之。然馬皆齊行。莫敢先後。可知其馴擾之工也。時見跑馬者。卽古所稱漁陽突騎也。超逸絶倫。殆追風逐影。似天下無敵也。古者馬無蹄釘。惟用葛屝。李牧始用鐵釘代之。故俗稱代葛。今皆用鐵。而見其堅厚。倍於東俗。鞍制雖極華侈。然甚輕緻。平地超乘。無升床挽鐙之撓。其習慣然也。馬雖絶大。而其性氣寬緩易馴。每遇東馬。雖款段小乘。必嘶跳欲踶。則從容引避。不與相較。雖在畜物。亦可見大地風氣也。聞其畜牧之法。風字不失時。故多產育偃息。順其性。故能肥健。騸其勢而氣壯于軆。不牽轡而神專于蹄。其遠行者。雖日行百餘里。在途只飮冷水。至宿處。歇過一兩時。卸鞍解羈。𩥇磨地沙。然後方飼草豆。夜深後。又飮冷水。至曉又飼草豆。其屢月喂養。軆極肥者。遠行只飮水飼草而已。過八九日後。始許飼豆云。燕記曰。一水九渡。水中石多苔滑。水沒馬腹。攣膝聚足。一手按轡。一手握鞍。無牽無扶。猶免墜跌。吾於是始知御馬有術。蓋我東御馬之法極危。衣袖旣闊。汗衫又長。裹纏兩手。按轡揚鞭。俱所妨礙。第一危也。其勢不得不代人牽鞚而行。一國之馬皆已病矣。牽者常蔽馬之一目。而馬之步驟不得自由。其危二也。馬之上道。其所審愼有甚於人。而不相通志。牽者自就便地。馬蹄常置逼側。馬所欲避。人必强就。馬所欲就。人必强牽。馬之驍驤。非在他也。於人常懷怒心。其危三也。馬之一目旣蔽於人。又以一目。察人氣色。不能專心視道。以致顚躓。非馬之罪。而鞭捶亂加。其危四也。我東按轡之制。旣鈍且重。加以纓帶太繁。馬旣背載一人。口又懸人。是一馬而任兩馬之力也。力竭而仆。其危五也。人之體用。右利於左。則馬亦然也。然而馬之右咡。爲人掣抑。不禁疴痛。則其勢不得不折頸與人。而側步避鞭。人方喜其折頸側步。謂以驕駿之態。非馬之情也。其危六也。其受鞭策。右腿便苦。乘者放心據鞍。牽者猝然施策。以致翻墜。而反以責馬。非馬之情也。其危七也。無論文武。官高則必有左牽。此何法也。右牽已不可。況左牽乎。短鞚猶不可。況長鞚乎。私門出入。尙可作威儀。至於陪扈之班。以五丈長鞚。作爲威儀。則不可矣。文官尙不可。況武將乎。武將所服帖裏。是謂戎服。世安有名爲戎服。袖若僧衫乎。其危八也。今此八危皆由闊袖汗衫。而猶安其危。雖使伯樂右控。造父左牽。若以八危臨之。則八駿死矣。昔李鎰之陣尙州也。遙望林莽間有烟氣。令軍官往視之。軍官左右雙牽。舞肩而去。不意橋下二倭突出。刀剮馬腹。軍官之首已割去。西厓柳公。賢相也。其爲懲毖錄。記此以嗤之。而亦莫能革其弊俗於亂離艱屯之際。則甚矣習俗之難變也。余今夜渡此河。天下之至危也。然而我則信馬。馬則信蹄。蹄則信地。乃收不控之效如是哉。又曰。館門外有馬羣數百匹過去。一牧童騎絶大馬。持一蜀黍柄而隨之。又有牛三四十頭。不穿鼻。不羈角。角皆長尺餘。驢數十頭隨之。而牧童持大杖。盡力一打在前之靑牛。牛奔突騰踏而去。羣牛皆隨之如隊伍行陣。蓋朝日放牧也。於是。閑行察之則家家開門。駈出馬驢牛羊。輒不下數十頭。回看館外所繫我東鬣者。可爲寒心。余嘗與鄭石癡論土產馬。余曰。不出數十年。當喂馬枕邊。以火鐵桶爲槽。石癡曰。何謂也。余曰。以季秋之雞。遞相易種。則四五年後。有鳴于枕中者。謂之枕雞。馬亦種小。則安得不漸小爲枕馬耶。石癡大笑曰。吾輩年加老。曉益無眠。聽雞枕中。又騎枕馬如厠。無妨。但俗忌馬風字。至老死貞牡貞牝。馬何由蕃。將不出數十年。幷與枕馬而絶種。相與爲笑。蓋嘗論之。國俗所以貧者。專由畜牧未得其道耳。我東牧場。惟耽羅最大。馬皆元世祖所牧之種也。四五百年。不易其種。則龍媒,渥洼之產。末乃爲果下,款段。理所必然。以果下,款段。給賜宿衛壯士。古今天下。寧有壯士騎果下,款段。上陣赴敵者乎。此寒心者一也。自內廏所養。至武將所騎。無一土產。皆遼,瀋間所購。若遼,瀋路斷。馬何由來。此寒心者二也。陪扈之班。百官率多借騎。又或乘驢。不成儀典。此寒心者三也。文臣乘軺以上。無所事騎。子弟代步。僅養小驢。古百里之國。其大夫已備十乘。則環東土數千里之邦。其卿相可備百乘。而今雖數乘。亦安從出乎。此寒心者四也。三營哨官。此百夫之長。而貧不能備騎。月三操習。或有臨時貰騎者。貰馬赴陣。不可使聞於隣國。此寒心者五也。京營將官如是。則八道所置騎士。其名存實無。從可知也。此寒心者六也。國中所在驛置。皆土產之所優者。一經使客。馬不死則病。何也。其所坐雙轎已重。而必四隷護杠。左右載身。以防簸搖。馬之所載旣重。則其勢不得不快走。愈壓愈馳。所以不死則病也。馬死日多而馬價日增。此寒心者七也。馬背載物。天下無是也。然而吾東旣不行車。則公私委輸。只恃馬背。而不量馬力。貪載重物。勢不得不多喂熱粥。以資食力。故脛脆蹄軟。一風則失後。而俗乃禁其風字。馬何由生乎。此無他。職由牧御乖方。喂養失宜。產非佳種。官昧攻駒。然而執策而臨之曰。國中無良馬。豈眞國中無馬耶。此寒心者。不可以指屈也。何謂牧御乖方乎。曰。凡馬之性亦與人同。勞則思逸。鬱則思暢。曲則思舒。痒則思磨。雖飮咆待人。亦有時乎自求愉快。故必時解其羈紲。放之水澤之間。以散愁鬱之氣。此所以順物之性。而通其意也。吾東牧馬之法。惟恐絆係之不固。馳驟之時。不離牽控之苦。休息之際。未獲𩥇磨之樂。人與馬不相通志。人輕呵叱。馬常怨怒。此其牧御乖方者也。何謂喂養失宜乎。曰。渴之思水有甚於飢食。吾東之馬。未嘗飮冷。馬之性最忌熱食。爲甚痛熱也。荳蒭之洒鹽令鹹。欲其飮水也。飮水。欲其利溲也。利溲。欲其瀉熱也。飮冷。欲其脛勁而蹄堅也。吾東之馬必爛荳烹粥。一日馳走。已有熱病。一站闕粥。平生虛勞。行旅遲頓。寔緣熱喂。至於戰馬喂粥。尤爲非計。此其喂養失宜者也。何謂產非佳種乎。馬要大不要小。宜健不宜弱。求駿不求駑。不欲任重致遠則已。如將任重致遠。則土馬如此。不可一日爲家也。不屑武備軍容則已。如將講武修戎。則土馬如此。不可一日爲軍也。及今兩國昇平。誠求牝牡數十匹。大國必不愛此。若以外國求馬私養爲嫌。則歲价潛購。豈無其便。擇郊甸水草之地。十年取字。漸移之耽羅及諸牧場。以易其種。其蕃孶之法。當以周禮及月令爲率。周禮。凡馬特居四之一。註曰。欲其乘之性相似也。物同氣則心一。鄭司農曰。四之一者。三牝而一牡。按月令。季春之月。乃合累牛騰馬。遊牝于牧。秦蕙田曰。廋人佚特。用之不使甚勞。所以安其氣血。校人夏攻特。以牝馬方孕。故攻去其特。勿使近牝。以爲蕃馬之本。皆先王順時畜牧。能盡物性之義。今中國每春和草靑則懸鈴于牝。縱而風之。牡馬之主。受銀五錢。馬及騾生而雄駿。則再受銀五錢。馬騾生而不駿。且毛色不佳。性不馴調。則必攻去其睾子。令毋得易種。而獨令特大。性又調良。我東監牧。不此之思。惟以土產取種。彌出彌小。雖駄溷載柴。惟恐不堪。況堪爲軍國需乎。此其產非佳種者也。何謂官昧攻駒乎。曰。我東士大夫。不親庶事。古有衆會。戒僕益馬荳。見枳銓選。近有一學士。性頗癖馬。其相馬之術。無異伯樂。論之者以爲古有爛羊都尉。今有理馬學士。其嚴如此。不慮有國之大政。而以爲羞恥。付之僕隷之手。雖職居監牧。人是流品。而擧不識牧馬之方。非不能。乃不肯學也。此其官昧攻駒者也。昔唐初。得牝牡三千匹於赤岸。徙之隴右。使太僕張萬歲掌之。自貞觀至獜德。馬蕃息至七十萬匹。武后時。馬漸耗。然明皇時。猶有二十四萬匹。以王毛仲,張景順爲閑廏使。十餘年之間。有馬四十三萬匹。開十三年。明皇東封泰山。以馬數萬匹。從色爲隊。望之如錦。此官得其人也。誠得癖於馬。而曉其牧養之方者。任之以攻駒之政。則雖被論於學士。而在太僕可謂得人云云。
橐駝產于沙漠。而亦奇獸也。高可丈半。黃褐色。身如馬而稍瘦。頭如羊而目甚小。足如牛而蹄薄小。在毛底。項如鷺長而乙。步伸縮。背上有兩肉峰。自成鞍。前峰有毛散垂如馬鬣。其峰肥則硬起。瘦則軟伏。常飼以鹽。食鹽則肥故也。以索貫鼻而制之。缺則改其穴。其力能任三馬之載。其行似遲而疾。善走者。日馳千里。其直多至二百兩銀。形鈍而性慧。知風信。識泉脉。隨人念語。伏而受載。載畢而起。若見生面人。鼻噴黃水。不可近也。皇城內外。往往有數人駈百餘匹。駄物而過。形如魚貫。少不參差。時見群臥道傍。亦鱗次不錯。如平沙雁隊。蓋其性然也。
騾多大而駿者。故騎與駕車。專用騾。達官所騎皆絶大者。騾驢馬羊皆能耕田。
驢產於關東者多而劣。皆歸於站。雇旋磨汲水之役。時見駈而遠賈者。可一群數百首也。其大而毛淨者。出於山西。亦以駕車而已。非窮人。皆恥乘焉。或見其駄載而行。
牛不穿鼻。惟羈絡而已。而亦不橫逸。牛之軆大者絶無ㅁ角長曲而向前。與東牛不同。富家則或畜四五十頭。
羊有二種。一則漢羊。一則蒙古羊。卽我國所謂羔。羔本兒羊。而東俗誤以蒙羊爲羔也。
猪。自柵至北京。無處無之。用以充庖如茶飰。而羊次之。市上屠販。猪羊肉如山。一邊剝割。一邊群聚以待屠。往往見駈猪羊者。一群屢百。每群必有渠帥。甚雄且大。項懸大鈴。鈴鳴而前。衆皆隨之。毋敢越次。其主者惟垂手從之。慢行則呼咄其渠帥而已。
狗有多種。鄂羅館所畜絶大者。聞噬人如虎。疑古旅獒之類也。其出蒙古者。亦悍鷙難馭。以鐵鎖繫其頸。使之守門而已。東人所稱狐伯。是其別種也。獵狗。以白塔堡所產爲最。價至紋銀十餘兩云。其稱勃勃者。軆小如猫。狡黠解人意。見外人。尙能磔鬚咆哮。其敎以戱技者。已見於犬猿兩戱記。故猿亦闕之。
猫如我國。而間有別種。毛厚如狐狢。蒼褐色。撫愛之。不怕人。
凡畜物。大抵白色者多。純黃者絶無。其理未可知也。
===人物謠俗===
淸人之入中國。令男子皆開剃。婦女則皆仍明制。
滿人皆豐碩。生子多至七八者多。似其旺運未替也。淸人少文。故多淳實。然入中國日久。又崇文敎。故其俗寢衰。漢人多輕薄狡詐。而南人尤甚。
漢人立朝者。與滿人參半。而常有羈旅畏約之意。
漢女皆傅粉。滿女則否。漢女弓足。滿女則否。弓足之法始於南唐李後主宮人李窅娘。蓋自幼時纏足。足曲而尖。形如彎弓。所以取媚也。耳璫臂環及髻飾。漢,滿女皆同。口上點朱之法。但點抹於唇尖。望之如含丹珠。
無論漢滿女多美色。而關外素稱尤多美者。
剃髮之法。只剃繞頂之髮。餘髮皆辮而垂後。童子則分爲兩辮。成長後合爲一辮。童女則辮髮垂之如東俗。出嫁後皆爲髻如古法。男子二十以前。並剃鬚髥。蓋便於彎弓也。廿五以後。只剃髥而存鬚。三十以後否。
淸人皆能漢語漢書。而漢人不能滿語滿書。故凡闕中衙門機密事。皆用淸語。奏御文字。皆以淸書繙繹。閭巷則滿,漢皆用漢語。故滿人後生多不解淸語。皇帝患之。每選年幼聰慧者。送寧古塔。學滿語云。
官員之行。一騎必持坐席前行。蓋以坐席。別其品級高下故也。
大小人員騎馬。至東西天安門。始下馬。道遇皇子則皆下馬。而閣老以下則否。
漢人官高者皆乘轎。淸人位至閣老。不得乘轎。蓋不忘習騎之意。
宦寺懲明時之弊。位不過六七品。而惟備洒掃之役。自皇帝以下。騎馬者必親自執轡。而皇帝所騎則惟以黃轡別之。
相見之禮。揖而不拜。致敬則鞠躬。致謝則叩頭。若遇相親之人。則就前執兩手而搖之。以致歡欣之意。女子不然。
大小事役如駈車,耕田,負薪,運水,舂米,種田,織布,裁縫等事。皆男子爲之。女人則罕出門外。其所爲不過縫鞋底繡紋緞而已。南方不然云。
店舍之役。亦皆男子爲之。而行路中絶不見女人相雜。
行客之不車而徒者絶少。其徒行者必肩擔鋪。蓋行具無者。店人不許容接。蓋係禁法。而防其奸細也。
商旅往來者皆有簿。錄姓名,居往,物貨,名數。詰姦防僞。極其嚴備。
冬月則絶不見老人。開春後始得見之。蓋天寒深蟄。至春始出。且路上亦無一往來。蓋其優老成俗故也。稼記云。行中有年過七十者。至一處。主人問其年。又問子弟有無。卽唾其面。蓋鄙之也。
客至。自平交以上。皆迎送于大門之外。凡入門。讓客先登。客先而主人隨之。揖讓周旋。曲有禮意。
兒生數月。卽剃去胎髮。加以小帽。其十數歲以上。留養頂上之髮。總爲辮子。貴賤同然。若私鬪。誤拔人辮子者。與殺人同罪。
公私皆用脂燭。而不用炬燎。取諸禽獸脂。以葦綿作心。納脂鍋。以次蘸出。凝而復蘸。徑可寸餘而止。加其徑五分四。以爲之長。外蘸白蠟。以防潰決。蓋以凝脂七兩白蠟三兩爲度也。燭制。上豐下殺。揷如針鐵。錐于燈盤以安燭。凡御用軍用。元宵放燈。編戶日用。皆以此也。琉璃燈,羊角燈。皆熬角成膠以成。其元宵放燈。別爲奇樣。繪花草禽蟲於其上。彩絨流蘇。極其華侈。
關東。柴車與耕田。專用牛。關內。土性疏軟。以騾驢馬羊參耕。
或以五銖錢及開元通寶。要賣於我人。蓋爲卜錢云。計錢有陌有絛。陌絛之數。關內外不同。關內則以十五兩爲陌。一百兩爲絛。關外則忘之。且有錢標之法。自富舖印紙。錄其錢數多少。押其圖署。此代錢。替相質用。其法甚好。而惟北京及通州用之。此卽宋元所謂鈔。我國國初楮貨之制也。
沿路店主往往以子女許與我國驛卒。託爲父子。諸譯亦或有之。其相見恩愛藹然。其家必備酒饌以待之。亦以土物賞之。蓋爲幼兒度厄。如東俗賣兒。
每過村落。男女老少出而觀之。雖數歲小兒。皆凝立不動。嘗見古史。謂高麗童子善走。心怪之。以爲童子善走。天性也。及見中國童子。絶無走跳如東兒。始知中外風氣之懸殊。
小兒讀書。必先百家姓。次三字經。次千字文。次四書。次三經。次禮,左。先授音讀。謂之念書。念之旣熟。乃講說其義曰講書。四書不讀集註。詩讀大旨及六義。書讀篇題如東俗。每見十數歲兒所讀甚多。而問其義則茫然不知。以其未及講書故也。書冊皆奎璧薄紙。歲久而不甚垢弊。其精細。卽此亦可見。
始自入柵。邊門村店。率多貧窶。其婦女皆着弊衣。而猶不廢殘粧。創見粗陋。殊覺駭異。數日眼熟。乃如常。行路有先後。無貴賤。遇險不相迫。臨津不亂次。儘美俗也。
拾馬糞者。相望於道上。荷簣持四枝小鐵鎗。見馬行。不計遠近。隨其放屎。而以鎗收納于簣中。務農勤嗇之風可見。而糞堆皆成㨾子。圓中規。方中矩。三角中句股。平者如盤。穹者如傘。潤滑如塗壁。凝堅如岩石。無論中外。凡所經營鋪置。皆整飭端方。無一事苟且彌縫之法。無一物狼藉雜亂之形。雖至牛欄豚柵柴堆溷庤。莫不端直有度。精麗如是。所謂大規模細心法也。
在途或見女娘馳馬者。頭着藤笠。左右七步倒掛。尸掛之法。極其蹻捷。謂是漢女之貧者。無以資生。以此得錢云。路上乞女。亦多漢女。
所過城堡。皆明時備邊之具。而村里亦或有堡自衛。今皆破壞不修。惟見人畜布野。可知其昇平日久。而四郊無戎馬之憂。
北俗本無辟除之規。而惟鳳城人習見我俗。城將行。必有前呵。
自遼至西。地皆平衍。一風一雨。沙移失路。故往往植柳以識路。
長亭短亭皆對豎兩柱。橫懸一板。書以本地。各其下並書四方道里地名。
沿路往往有軍舖草屋數間。有甲軍數人守之。壁上書戢拿賊匪。護送行旅。稼記曰。築臺建三丈之旗。壁上列畫弓䩨矢服熛鎗火砲。臺下列揷刀鎗劍戟。凡擧燧望烟事目。列書鋪壁云。而今見不然。其狃安漸弛。可知。
豎碑之法。碑之兩傍。初不磨礱。夾碑築甎爲墻以沒頂。因覆瓦爲屋。碑在窾中而露面。勝於建閣鞱碑。而功費甚省。惟御製碑及大家墓碑不然。
田稅。一日耕。小錢一百二十文。而薄土分等減之。糶糴每斗耗五合。戶役。大戶出銀十兩。中戶五兩。下戶二兩五戔。夫役。每人丁銀四戔二分。
拜叩之法。屈滕危坐。兩手垂地。尻接蹠者。謂之拜。雙手按地。首至地者。謂之叩頭。三叩而後。起而復拜。如是者三。摠爲三拜九叩頭。是君臣之禮也。
致敬者不拱手。其朝儀。以垂手疾行爲禮。其賤者屈一膝而雙手據地。爲最恭。
雖大官與端士。行必掉臂促步。及見場戱。具古衣冠者。聳肩緩步。然後始知漢官自有威儀也。
嘗見一人被髮徒跣。以鐵鎖繫頸而行。聞是死囚待時將刑者。行乞求食云。且聞採蔘犯罪者。稱以挖梆槌。
罵辱絶無醜語。其尋常罵話則曰沒良心,甚麽東西賤漢。嫚語侵辱則曰王八滓子,雜種狗滓子。其最發怒者。不過曰天火,燒火,眼佛出世。
火禁甚嚴。不用炬燎亦以此。我人夜行。或束薪爇火。必大驚止之。其屋舍多瓦少茅。雖茅舍。必高簷闊架。甎築四壁。火不易延。而猶謹火如此。至於各公廨。循簷列植銅盆。以貯鹽水。常戒嚴。
嗜烟之俗甚於我東。蒙古,回子亦然。惟西洋人吸鼻烟。華人今多效之。市上所賣烟壺頗盛。而但佩壺者皆滿人也。
男子指腕。或有着戒指者。蓋如節酒也。愼言行也。凡有所戒者有此。
刑具。漢人用竹棍。滿人用皮鞭。打臀腿。而各拘頭足。不脫褌而笞之。
臘月二十七日。諸衙門皆以片紙封正門。題曰封印大吉。蓋自是日。公事皆停。與民休息。具酒食張聲樂以守歲。賀歲者皆衣裘新鮮。相見擧手。稱好過年。正月二十七日。始開印。
歲時紙砲。似倣古爆竹之制。自臘念間爲始。官廨村衖。無處無之。轟聒如雷。除夜及元宵尤盛。
紙鳶。或名鶴兒。以厚紙爲男女老少鳳鶴龜龍之形。惟務遠揚。無東國橫衝交截之俗。俗之質厚可見。鳶之稱箏。莫曉其意也。
宰相之子爲市井。市井之子爲宰相。無所拘礙。雖欠名檢。而其一視四民。亦美俗也。漢人則或言市井素封之樂。勝於仕宦畏約。輿馬僕妾有擬於王侯者。
男女之際極有別。士大夫家辨內外甚嚴。婢妾之賤亦無事不出外。女子出入則必乘車。不徒行。車簾或垂或揭。一二叉鬟坐于簾前。車中婦女往往多美麗。粧飾亦侈。而絶不窺視車外。時遇我人。衣冠殊制。宜其諦視。而亦不顧見。或一瞥見。更不擧眼。其性之閑雅可尙。驛卒輩。或注眼直視。則赶車者誶罵不已。責其無禮。而其婦女則終不出一言。
女人三十以上。擧已衰謝。蓋夙成而早衰也。
雇車者多聚於通街。計程遠近。以討雇直。其弊。車載多人。或至十數。合錢叢載者皆弊袍窮漢。要爲歇脚也。
都城四門外。皆甃石爲輦路。廣準九軌。車行其上。常隱隱如雷。
道傍處處爲淨廁。或塗丹雘。或豎拈帘。題以淨房。置紅漆木機。遍揷廁籌。使出恭者施錢一文。爲廁主者旣收錢。又糞田。其作事巧密。多此類也。
通街大路上。日暮人稀。則婦孺輩簸塵拾遺。蓋由生理之艱。民物之繁。而俗尙之纖密。亦可知。
每見一人肩挑獨輪小車。上置方箱。滿載糞穢而行。我隷輩或從傍侵戱之。甚者挑其糞而抹其嘴。然其人或恐飜車。笑而不報。其勤苦纖嗇如此。
或乘大轎。前後駕馬如我國雙轎制。然傍無從人。親執鞭以駈之。而無傾跌之患。以其制甚輕捷。而兩杠夾在轎腰故也。或以小鈴數十。聯絡馬項。而諸處行商者騎之。或云。山西一路。路甚險澁。不便車行。故用此云。
諸王之行。騶從甚盛。前後各十餘雙。逢人必呵下。其餘自閣老以下。不辟人。不奪路。其俗之簡易如是。
人品俗習甚寬厚。雖甚怒鬪。一人發誓自明。對鬪者輒破顏開心。不復藏怒。且見人無心之過。則雖利害切己。不與相詰。自知理屈。則言下卽服。不復强聒。
自九門大道。以至委巷狹斜道。皆平直。人家屋簷。少無參差。如一鉅截之。
自宮庭以至閭巷。皆設隱溝。甚雨乍晴。猶無泥濘之患。春初。往往有掘修者。見其深。可二丈餘云。
井泉雖多。水味俱惡。故傍玉河者。皆飮河水。一城隱溝所灌。穢濁不可近。猶勝於井泉云。
爲井之制。必以甎甃。又以全石爲蓋。穿兩穴。劣容汲器。上設轆轤。豎兩柱。橫木爲架。貫軸于兩柱。軸半爲機。軸端必曲把。下垂雙綆。綆端懸汲器。器結柳爲棬。其形如瓢而深。綆一上一下。汲不勞人。
僧徒幷去辮髮。所着僧帽。制如方冠。南北倍長。冬用暖帽。以黑緞裹厚綿爲之。夏用涼帽。以藤爲之。其稱喇嘛僧者。不用僧帽僧衣。衣帽如常人。而但染純黃色。其在雍和宮者。或着黃帽紅衣。蓋僧之有職品者也。
女僧。與常女無異。而但剃頭着僧帽。
道流。束髮椎髻。黑布爲冠。前後有垂。如東俗蓮葉冠。或着網巾。或不冠。徒髻而行。或被髮左右垂。或截髮留寸許。爲頭陀行者樣。或以鐵環。箍頭以束之。所着闊袖白衣。制如我國道袍。
漢,滿不通婚媒。非禁之也。漢人羞與爲婚。而近則或有互婚者。聞淸人立國初。始下薙髮之令。並禁纏足。而女子則抵死不從。於是。始定互婚之法。凡漢父滿母者。子則從父。屬漢軍。女則從母。不纏足。滿父漢母者。子屬旗下。女必纏足。欲其成俗。然漢人之稍欲自好者。至今不互婚云。
婚姻之禮。男女幼時約婚。未成禮。而男子死。猶且終身守寡云。
嫁女娶婦之家。各具衣服器物。富者不下千金。雖至貧者。亦不下五六十金。其行禮也。滿人則婿在其家。只送名帖于婦家。婦乘車至婿家。行交拜禮。婦宿于婿家。漢人則婿騎馬親往。迎婦而歸。亦成禮于婿家。禮畢。婦還歸本家。壻亦隨往留宿。卽古親迎禮也。當路見親迎者。以彩畫紗燈六對,靑紅蓋各一對,簫笳篳篥疊鉦各一雙前導。其後有靑屋轎一座。四面傅琉璃爲窓。四角嚲綵絲流蘇。轎正腰左右有長紅杠。以靑絲大繩。絞紅杠之兩端。再以兩端杠。前後貫絞。兩頭肩荷。四人八蹄。一行接武。不搖不動。懸空而行。此法大竗。其後一車。載兩個老婆。不廢粉飾。髻上滿揷花朶。兩耳垂璫。玄衣黃裳。又一車載三四少女。頗有姿色。衣皆黑色。袴或朱或綠。而都不繫裳。蓋老婆。卽粧婆乳媼也。少女。卽叉鬟也。其後數十騎。簇擁一個新郞。權着九爪蟒袍。白馬金鞭。穩踏銀鐙。其後數車。滿載衣服器物。大櫃,皮函,椅子,棹子,衾床,書案,盥盆,洗巾具焉。其大櫃之制。外設雙扉。竟其長。內爲二層或三層。衣服及日用雜物藏焉。櫃函之鑰皆橫鎖之。或有威儀不及於此。而人擔器物而行者是貧家也。
喪禮。一遵家禮。以大麤綿白布爲喪服。父母未殯。水醬不入口。三年之制。以日易月。漢人則易月之後。猶心喪終制。滿人火葬。漢人則否。而近或火葬。雖火葬。皆入棺燒火。收其骨殖。納器而瘞之。聚土爲小堆。
初喪時。擧家哀哭如禮。隣里亦來哭。哭聲震天。以白簟全裹屋子。以表遭哀。內外喪次。亦以簟席爲之。而但門內大張風樂。謂之娛尸。是可駭也。葬後始撤去簟屋。與化者衣服並燒之。
喪柩之制甚鉅。而但下稍殺。彎曲如舟形。加以朱漆。或畫花草。或以金字題上曰靈壽堂。其客死未返者。或權厝於寺中。或置道傍。皆露置不掩。
喪輿之制不一。槩多質鈍。輿之大幾如二間屋子。以五色綵緞爲帷帳。雜畫雲物鳥獸。或爛銀。或結五色絲爲紐。風動帳翻。異香遠聞。雙轅長可五六丈。塗紅漆。以黃銅鍍金出色。橫架五六短杠。兩頭肩擔。擔夫甚衆。魂車在喪車之後。以丹碧飾之。銘旌在喪車之前。紅緞金字。旌竿三丈。畫以金龍。竿下有跗。亦架雙杠。八九人擔之。靑黑紅蓋及朱棒,芭蕉扇各一雙。幢幡五六對。前導鼓吹。兩部喇叭,瑣吶,方響,鑼鼓備焉。其人皆黑氈笠。懸紅羽如我國樣。兩部迭奏。鼓以作。金以止。僧徒,道流各具其服。誦唄念呪。而喪人乘車隨輿。又有老少婦女。乘車從之。似其亡者之內眷也。返虞亦如之。中國萬事莫不簡便。而獨此冗繁。莫曉其意。
柩車之上必置一雄雞。謂之魂雞。
墳墓之制或大或小。皆封以灰。而不被莎。墓表之石。或不過尺半其豪富家墓則修飾極奢。繚以雕墻。周或數百步。築土爲山。以環拱之。松柏楊柳。列植成行。石橋牌樓。制極傑特。對立華表柱。神道碑象設具備。沿路則寧遠西門外祖家先塋。沙河店葉家墳。最稱雄侈。近北京則自通州四十里之間。路傍多大墳。而但四面平闊。無砂水之分。聞皆是貴家墳山云。
今年慘歉。問其米價。則與我國乙亥春同。而沿路賑民。擧無浮黃之色。且見流乞不多。蓋其措處有法。而往往設大地炕。以處流民。其行乞幼兒。別有措處。名曰育嬰堂。
===技藝===
無論中外。算命觀相者甚多。當街皆設小簟屋。踞椅而坐。置籌筒術書於卓上。或豎招帘於屋前。
人有扁擔兩圓桶而行者。外施雜彩。內貯削刀,大小篦,洗盆及爐罐,溫水之具。爲人挖耳垢。刮足核。洗頭削髮。不憚鄙屑如此。人物繁庶。生理之苦艱可知。而聞皆是漢人云。
醫藥。俗不甚尙。故間或有之。而賣藥之法。隨種各封。已買而不用。則還投藥鋪。此法甚好。醫技以東醫寶鑑爲珍。書肆之刊行久矣。且有濟衆新編云。
紙牌之法。用箋百笏。表裡皆寫唐諺。中置廿笏。而四人各分廿笏。環坐各出一笏。而輒翻視中置之一笏。或驚或笑。出至十餘笏。不復了局。仍爲撤去。相視喧笑而行錢。蓋其法不待了局。而勝負已判。沿路見店人紙牌。只畫物形。其法尤不可曉。
博局如我東。而但將不方行。士不正行。車行如我法。包遇敵將。擊乃用梯。象行以田。馬行以口。卒有進無橫行。
碁惟中置一點。餘如我法。
骰子亦如我法。而少異。
投壺與射。皆如我法。
籌法已見於器用錄。
===眺覽交游===
稼記曰。第一壯觀。遼東大野。山海關城池。其次遼陽白塔。居庸關疊峰。千山振衣岡岩刻。薊州獨樂寺觀音變相。通州帆檣。東嶽廟塑像。八里堡墳園。天壇三層圓閣。午門外象車。大通橋橐駝。<small>{{Blue|其數百匹}}</small> 。第一奇觀。薊門烟樹。太液池五龍亭。正陽門外市肆。兔兒山太湖石。崇文門外器玩。太學石鼓。其次祖家牌樓。西直門外夜市。法藏寺塔。斗姥宮位置。龍泉寺西閣立石。通州畫器。呂玘水墨孔雀。陳眉公水墨龍。
燕記曰。我東人士。初逢自燕還者。必問曰。君行。第一壯觀何物也。第爲拈出而道之也。人各以所見率口而對曰。遼東大野壯觀。曰舊遼東白塔壯觀。曰沿路市鋪壯觀。曰薊門烟樹壯觀。曰蘆溝橋壯觀。曰山海關壯觀。曰角山寺壯觀。曰望海亭壯觀。曰祖家牌樓壯觀。曰琉璃廠壯觀。曰通州舟楫壯觀。曰錦州衛牧畜壯觀。曰西山樓亭壯觀。曰四天主堂壯觀。曰虎圈壯觀。曰象房壯觀。曰南海子壯觀。曰東嶽廟壯觀。曰北鎭廟壯觀。紛紛然指不勝屈。上士則愀然變色。易容而言曰。都無壯觀。曰。皇帝也薙髮。將相大臣百執事也薙髮。士庶人也薙髮。雖功德侔殷,周。富强邁秦,漢。自生民以來。未有薙髮之天子也。雖有陸隴其,李光地之學問。魏禧,汪琬,王士禛之文章。顧炎武,朱彝尊之博識。一薙髮則胡虜也。胡虜則犬羊也。吾於犬羊也。何觀焉。此乃第一等義理也。談者默然。四座肅穆。中士則曰。城郭。長城之餘也。宮室。阿房之遺也。士庶則魏,晉之浮華也。風俗則大業,天寶之侈靡也。神州陸沈。則山川變作腥膻之鄕。聖緖湮晦。則言語化爲侏𠌯之俗。何足觀也。誠得十萬之衆。長駈入關。掃淸函夏。然後壯觀可論。此善讀春秋者也。春秋一部。乃尊華攘夷之書。我東服事 皇明二百餘年。忠誠愷摯。雖稱屬國。無異內服。壬辰倭奴之亂。 神宗皇帝提天下之兵以救之。東民之頂踵毛髮。莫非再造之恩也。丙子淸兵之來也。烈皇帝聞我東被兵。急命總兵陳洪範。調各鎭舟師以赴援。以山東巡撫顏繼祖不能協圖匡救。下詔切責之。當是時。天子內不能救福,楚,襄,唐之急。而外切屬國之憂。其救焚極溺之意。有加於骨肉之邦也。及四海値天崩地坼之運。薙天下之髮而盡胡之。一隅海東。雖免斯恥。其爲中國復讎刷恥之心。豈可一日忘之哉。我東士大夫之爲春秋尊攘之論者。磊落相望。百年如一日。可謂盛矣。然而尊周自尊周也。夷狄自夷狄也。中華之城郭宮室人民。固自在也。正德利用厚生之具。固自如也。崔,盧,王,謝之氏族。固不廢也。周,張,程,朱之學問。固未泯也。三代以降。聖帝明王。漢,唐,宋,明之良法美制。固不變也。彼胡虜者。誠知中國之可利。而足以久享。則至於奪而據之。若固有之。爲天下者。苟利於民而厚於國。雖其法之或出於夷狄。固將取而則之。而況三代以降。聖帝明王。漢,唐,宋,明。固有之故常哉。聖人之作春秋。固爲尊華而攘夷。然未聞憤夷狄之猾夏。並與中國可尊之實而攘之也。故今之人。誠欲攘夷也。莫如盡學中華之遺法。先變我俗之椎魯。自耕蠶陶冶。以至通工惠商。莫不學焉。人十己百。先利吾民。使吾民足以制梃。以撻彼之堅甲利兵。然後謂中國無可觀可也。余。下士也。曰壯觀在瓦礫。曰壯觀在糞壤。夫斷瓦。天下之棄物也。然而民舍繚垣。肩以上。更以斷瓦。兩兩相配。爲波濤之紋。四合而成連環之形。四背而成古魯錢。嵌空玲瓏。外內交暎。不棄斷瓦。而天下之文章。斯在矣。民家門庭。貧不能鋪甎。則聚諸色琉璃碎瓦及水邊小礫之磨圓者。錯成鳥獸花樹之形。以禦泥淖。不棄碎礫。而天下之畫圖。斯在矣。糞溷。至穢之物也。爲其糞田也則惜之如金。道無遺灰。拾馬矢者。奉畚而尾隨。積庤方正。或八角。或六楞。或爲樓臺之形。觀乎糞壤。而天下之制度。斯在矣。故曰瓦礫糞壤。都是壯觀。不必城池宮室。樓臺市鋪。寺觀牧畜。原野之曠漠。烟樹之奇幻。然後爲壯觀也。夫前人之評壯觀。斯已盡矣。無容更贅。而余嘗演之曰。第一壯觀。惟在鳳凰城。蓋其城郭宮室。市鋪寺觀。卽入柵後刱覩。故人莫不嘖嘖稱壯觀。厥後自遼東歷瀋陽,山海關。至于北京。雖有大小之別。而其規制則一也。觀者之瞠然駭矚。反不如初到鳳城之時。故余則以鳳城爲第一壯觀。又以西山燈戱及西洋鞦韆。以補稼,燕未見之奇觀也。
燕記。遊中國者有五妄。地閥相高。本是國俗之陋習。有識之居國也。且恥言兩班。況以外藩之土姓。反陵中國之舊族乎。此一妄也。中州之紅帽蹄袖。非獨漢人恥之。滿人亦恥之。然其禮俗文物。四夷莫當。顧我無寸長可以頡頏中土。而獨以一撮之髻。自賢於天下。此二妄也。昔月汀尹公根壽。奉使皇明。道逢御史汪道昆。屛息路左。瞻望行塵。猶以爲榮。今函夏雖變。而其天子之號未改也。則閣部大臣。乃天子之公卿也。未必加尊於昔。有貶於今。奉使者自有見官之禮。而恥其公庭拜揖。輒圖寬免。遂成規例。時有接遇。率以亢簡爲致。恭謙爲辱。彼雖不與苛責。安知不侮我之無禮乎。此三妄也。自知文字以來。莫不借讀于中州。談說歷代。無非夢中占夢。乃以功令之餘習。强作無致之詩文。忽謂中土不見文章。此四妄也。中州人士。康煕以前。皆 皇明之遺黎也。康煕以後。卽淸室之臣庶也。固將盡節本朝。遵奉法制。若造次談論。輸情外藩。是固當世之亂賊也。然而一遇中州之士。見其誇張休澤。則輒謂一部春秋。無地可讀。每歎燕,趙之市。未見悲歌之士。此五妄也。中州之士有三難。一爲擧人。則全史全經。隨事辨證。百家九流。略涉源委。酬答如響。不如是。未足以爲士也。此其一難也。寬雅嫺禮。休休有容。不施驕倨。虛懷接物。不失大國之體。此其二難也。小大遠近。莫不畏法。畏法故愼官。愼官故制度如一。而四民分業。莫不自修。此其三難也。夫東人五妄。實由中土之自侮。然其自侮之實。亦非中土之罪。而其固有之三難。又非東人之所可得而侮之也。昔陳慶之自魏南還。甚重北人。朱異怪而問之。慶之曰。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爲荒中。此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幷在中原。禮義富盛。人物殷阜。耳目所識。口不能傳。由是觀之。望洋發歎。今古同情。余在熱河。與中州士大夫游者多矣。尋常談討。雖日知其所不識。而至若時政得失。民情向背。無由可聞。傳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旣無子貢之藝,季札之智。則雖使笙簧干羽。日陳於前。固莫識政德之所出。況泛論上世之律呂。而惡能識當世之汙隆哉。然而不避其支離煩複之嫌。而故爲此迂闊誕漫之問者。何也。蓋中州之士。性喜矜誇。學貴該洽。出經入史。揮塵風發。然我人類多未嫺辭令。或急於質難。徑談當世。或自誇衣冠。觀其愧服。或直問思漢。使人臆塞。此等非但彼所忌諱。在我疏失。亦自不細。故將要得其歡心。必曲贊大國之聲敎。先安其意。勤示中外之一軆。務遠其嫌。一則寄意禮樂。自附典雅。一則揚扢歷代。毋逼近境。遜志願學。導之縱談。陽若未曉。使鬱其志。則眉睫之間。誠僞可見。談笑之際。情實可探。此余所以略得其影響於紙墨之外也。嗚呼。中州道術陵遲。天下之學不出于一。而朱陸之分。蓋將數百年。互相訾謷。疾如仇敵。至 皇明季世。天下學者莫不宗朱。而爲陸者鮮矣。及淸人入主中國。陰察學術宗主之所在與夫當時趨向之衆寡。於是從衆而力主之。陞享朱子於十哲之列。而號於天下曰。朱子之道。卽吾帝室之家學也。遂天下洽然悅服者有之。緣飾希世者有之。所謂陸氏之學。幾乎絶矣。嗚呼。彼豈眞識朱子而然耶。此其意徒審中國之大勢。而先據之。鉗天下之口。而莫敢號我以夷狄也。何以知其然也。朱子尊中國。而攘夷狄。則皇帝嘗著論。而斥宋高宗不識春秋之義。討秦檜主和之罪。朱子集註羣書。則皇帝集天下之士。徵海內之書。爲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率天下而倡之曰。紫陽之緖言。而考亭之遺旨也。其所以動遵朱子者。非他也。騎天下士大夫之項。扼其咽而拊其背。天下之士大夫。率被其愚脅。區區自泥於儀文節目之中。而莫之能覺也。或曰。淸人旣尊尙中土之儀文。而不變滿州之舊俗。何也。曰。此足以見其情也。彼將曰。吾非利天下也。吾爲明室。復大仇。雪大恥。而天下無久曠之理。則吾爲天下。姑守中土。若中土有主。則吾亦將卷而東歸。故不敢變祖宗之舊制也。或曰。彼所以自因舊俗則當矣。奈之何擧天下而强循其法也。曰。此足以見其情也。彼將曰。帝王者同文軌一制度而已矣。爲淸之臣子者。當遵時王之制。不爲淸之臣子者。不遵時王之制爾。東南開明。必先天下而有事。性喜輕浮而好議論。則康煕六巡淮,淛。所以陰沮豪傑之心。而今皇踵而五巡。天下之患常在北虜。則迨其賓服。自康煕時。築宮於熱河。宿留蒙古之重兵。不煩中國。而以胡備胡。如此則兵費省而邊防壯。今皇帝。身自統禦。而居守之矣。西藩强悍。而甚畏黃敎。則皇帝循其俗而躬自崇奉。迎其法師。盛飾宮室。以悅其心。分封名王。以析其勢。此淸人所以制四方之術也。獨於中土。似若無所用心。然其心以爲中國之小民。薄其賦斂。則安矣。安知不便乎我之帽服。而不欲變我之制度乎。但中國之士大夫。顧無可安之術。則始尊朱子之學。大慰遊士之心。其豪傑敢怒而不敢言。其鄙佞因時義而爲身利。一以陰弱中土之士。一以顯受文敎之名。非秦之坑殺。而乾沒於校讎之役。非秦之燔燒。而離裂於聚珍之局。<small>{{Blue|乾隆以四庫全書板。謂聚珍板。}}</small> 嗚呼。其愚天下之術。可謂巧且深矣。而所謂購書之禍甚於焚書者。正指此也。故中國之士往往駁朱。而不少顧憚。如毛奇齡者。或有謂之朱子之忠臣。又謂之有衛道之功。又謂之恩家作怨。此等語皆足以見其微意也。噫。朱子之道如日中天。萬國咸覩。皇帝私尊。何累朱子。而中州之士如此其恥之者。蓋有激於陽尊而爲御世之資耳。故特借一二集註之誤。以洩百年煩冤之氣。則可徵今之駁朱者。異乎昔之爲陸矣。然而吾東之人不識此意。乍接中州之士。其草草立談。微涉朱子。則瞠然駭視。輒斥以象山之徒。歸語國人曰。中原陸學大盛。邪心不息。聽之者又不究本末。若聞此等談論。先怒於心。噫。斯文亂賊之討。雖未遠施於中土。容默異端之過。固難見恕於士林。罨溪花下小飮。閱次忘羊錄及鵠汀筆談。因滋筆花露。爲此義例。使後之遊中國者。如逢肆然駁朱者。知其爲非常之士。而毋徒斥以異端。善其辭令。徵質有漸。庶幾因此而得覘天下之大勢也哉云云。
燕記又曰。入他邦者。必曰。我善覘國。我善觀風。吾必不信矣。入人之國。安有執塗人而遽有所詢訪哉。此一不可也。言語相殊。造次之間。無以達辭。二不可也。中外旣異。自有形迹之嫌。三不可也。語淺則無以得情。語深則恐觸忌諱。四不可也。問所不問。則跡涉窺偵。五不可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此居國之道也。況他國乎。問其大禁。然後敢入。此居他國之道也。況大國乎。此其不可者六。況其將相賢否。風俗淑慝。漢滿用舍。 皇明故實。尤不可問。非但此不可問。所不敢也。彼不宜答。亦所不敢也。至如錢穀甲兵。山川形勢。似無甚關係。而非但此不宜言。彼必疑怪。是可以問答乎。彼古人者。常得之問答言語之外。如橋梁更鼓。執玉高卑。有所占矣。如陳詩閱樂。市價貴賤。有所徵矣。旣無古人之識慧才智。而徒欲得之於毫墨立談之間者。其亦難矣。又況四海廣大。不見涯涘乎。。余至燕京。有以默審天下之勢者五。熱河。乃長城外荒僻之地。天子何苦而課歲駐蹕也。名爲避暑。而其實天子身自備邊。然則蒙古之强。可知也。迎西藩僧王。建黃金屋以居之。天子何苦而作此非常僭侈之禮乎。名爲待師。而其實囚之金殿。以祈一日之無事。然則西藩之尤强於蒙古。可知也。此二者。皇帝之心已苦矣。觀人文字。雖尋常數行之札。必鋪張列朝之功德。感激當世之恩澤者。皆漢人也。蓋自以中國之遺民。常懷疢疾之憂。不勝嫌疑之戒。所以開口稱頌。擧筆諛佞。亦見其自外於當世也。漢人之心亦已苦矣。與人語。雖尋常酬答之事。卽焚不留。此非但漢人如是。滿人爲尤甚。滿人皆職居近密。故益知憲令嚴苛。然則非但漢人之心苦矣。天下法禁之心亦苦矣。市肆所售一硯之値。至或百金。噫。天下有事。則珠玉宛轉而不收。海內昇平。則瓦礫埋沒而必採。富貴者適然取視。則貧賤者努目收藏。淸賞者偶一摩挲。則椎鹵者繭足奔趨。於是乎鋤犁所起。鉤罾所登。屍氣所漬。紛然爲寶於天下。天下珍玩之心又苦矣。然則一片之石足以占天下之大勢。而況天下之苦有大於石者乎云云。蓋其游覽交際之間。自各有節次。而此爲甚悉。故全篇移錄。以備攷覽云云。
d1h86un31n5v98p6tbdny1ma286yj2h
2171889
2171888
2022-08-13T14:33:30Z
江常哲
94446
/* 飮食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轅直指|section=燕轅直指卷之六|times=|m=|d=|previous=[[../燕轅直指卷之五 |燕轅直指卷之五]]|next=|type=|from=|notes=}}
==留館別錄 凡聞見之不可偏係一處者。分類記之。名曰留館別錄。==
===天地山川===
渡鴨江。至瀋陽。直向西南。自瀋至大凌河。稍迤而北。而間或向西。自凌河至山海關。向正南。
北京雖極寒。地凍不過數寸。終日大雪。隔夜無點白。依然南土風氣。豈人烟稠集。鼓發喣噓。足以敷布陽和耶。
自九連城至柵門。以其介於兩國也。空棄不居。此亦似是康煕後事也。風土極佳。往往山回水環。隱然有犬吠雞鳴。可合卜居者多。山氣明麗。有似我國東西郊。可以占山處亦多。殊爲可惜。自鳳城至迎水寺。是謂東八站。八站之間。亂山周遭。屢渡大川。及至遼野。行四百餘里。始或有小小岡隴。而無一峻嶺。大抵自遼至北京數千餘里。東南皆平野際海。西北則自廣寧以後。挾右醫山。或近或遠。以達于山海關。關內如撫寧縣,背陰堡等地。皆穩藉可居。
沿路所見諸山。近則九連城之松鶻,鳳凰城之鳳凰,廣寧之醫巫閭,十三山店之十三山,山海關之角山,薊州之崆峒及盤龍皆石山。遠則遼東之千山,昌黎縣之文筆峰最奇秀。而長城一帶。往往多奇峰。不知名。
大河以北。無論水大小。皆名曰河。以今行所經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遼河。<small>{{Blue|卽周流河}}</small> 錦州衛大小凌河。永平府靑龍河,灤河。豐潤縣還香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最大。而白河,遼河尤大。幾如我國臨津。凡諸河皆有橋有舟。隨水盈涸而異用。冬月則水皆伏流沙中。故人馬皆乘氷而過。不知其爲河也。大江以南。水皆以江爲名。統於大之義也。
凡土性。自遼野至北京。皆理細而黏。每當凍解雨溽之時。膠轍難行。用以墍屋。無滲漏之患。蓋土之理細者皆沙也。微風輒揚。狀若烟霧。雖大雪紛下。爲飛沙所混。片刻間不見雪痕。而沙河驛最甚。關內則往來車馬益多。日夜爲蹄輪所碾磨。雖無風時。紛如飛灰。着人衣帽面目。頃刻幻形變色。雖同行者。驟看不能相識。棲鬚髮者。拭之不去。入口中者。嚼之輒索索有聲。夜宿而朝起視之。則沙能透入紙窓。積于衾上。至十襲之籠。重封之甁。亦皆透入其內。極可怪也。市肆及人家所排器物。以雞尾帚。不住拭拂。而暫停輒積。有風則行者不能開眼。北京尤甚。都是石炭滓棄之地而成屑者。古所謂緇塵是也。加以人溺所漬。飛入口中。輒生鹹味。大街上皆洒水以浥。而亦莫之禁也。
===十九省道里財賦===
'''直隷''' <small>'''{{Blue|在保定府。如我國京畿。}}'''</small>
東西一千二百二十八里。南北一千六百二十八里。東界盛京。西界山海關。南界河。北界邊墻。領府十一,直州六,州十九,縣一百二十四。額徵雜稅。銀共二百四十九萬八千一百餘兩。米十一萬三千三百餘石。倉穀一百八十九萬四千七百餘石。
'''盛京''' <small>'''{{Blue|卽瀋陽}}'''</small>
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七十里。東西五千一百里。南北三千里。領府二,州四,縣八,岫岩城一。東界興京。<small>{{Blue|卽寧古塔。此以根本之地。不隷於諸省。而每年用餘財貨。皆送於此。}}</small> 西界廣寧。南界海。北界俄羅斯。額徵雜稅銀共三萬八千七百餘兩。米五萬八千五百餘石。倉穀九十萬二千餘石。
'''江蘇省''' <small>'''{{Blue|以江南省地。大分爲二省。東曰江蘇。西曰安徽。}}'''</small>
距京師南二千四百里。東西一千六百三十里。南北一千七百餘里。東界海。西界河南。南界浙江。北界山東。領府八,直州三,州三,縣六十二。額徵雜稅銀共二百十七萬三千六百餘兩。漕米九十六萬八千六百餘石。倉穀一百四十五萬三千石。
'''安徽省'''
距京師南二千七百里。東西九百八十里。南北一千一百二十里。東界江蘇。西界湖南。南界江西。北界江南。領府八,直州五,州四,縣五十。額徵雜稅銀共三百十七萬兩。漕米十七萬八千八百餘石。倉穀八十九萬八千一百餘石。
'''江西省'''
距京師西南三千八百五十里。東西九百七十里。南北一千八百里。東界安徽。西界湖南。南界廣東。北界湖北。領府十三,直州一,州二,縣七十五。額徵雜稅銀共二百三十四萬五千五百餘兩。漕米六十八萬二千六百餘石。兵米十二萬三千三百餘石。倉穀一百十七萬六千七百餘石。
'''福建省'''
距京師南六千三百里。東西九百里。南北九百八十里。東界海。西界廣東。南界海。北界浙江。領府十,直州二,縣六十二。自臺灣至省。水路十二站。額徵雜稅銀共一百十五萬五千餘兩。米二十五萬七千九百餘石。倉穀一百七十九萬八千四百餘石。
'''浙江省'''
距京師南三千二百里。東西八百八十里。南北一千二百八十里。東界海。西界安徽。南界福建。北界江蘇。領府十一,州一,縣七十六。額徵雜稅銀共三百五十四萬七千三百餘兩。漕米六十七萬八千二百餘石。倉穀一百五十二萬九百餘石。
'''湖北省'''
距京師西南三千一百五十五里。東西二千四百四十里。南北六百八十里。東界江南。西界四川。南界湖南。北界河南。領府十,直州三,州七,縣六十。額徵雜稅銀共一百十九萬九千二百餘兩。漕米九萬九千六百餘石。倉穀三十八萬五千四百餘石。
'''湖南省'''
距京師西南四千五百五十里。東西一千四百二十里。南北一千一百五十里。東界江西。西界貴州。南界廣東。北界湖北。領府九,直州四,州三,縣六十四。額徵雜稅銀共九十三萬六千九百餘兩。漕米九萬六千二百餘石。倉穀一百五十五萬九千四百餘石。
'''河南省'''
距京師西南一千五百四十里。東西一千一百二十里。南北一千二百九十里。東界江南。西界陝西。南界湖北。北界直隷。領府九,直州四,州六,縣九十七。額徵雜稅。銀共三百四十九萬九百餘兩。漕米二十一萬九千四百餘石。倉穀二百二十九萬五千石。
'''山東省'''
距京師東八百里。東西一千六百四十里。南北八百一十里。東界海。西界直隷。南界江南。北界直隷。領府十,直州二,州九,縣九十六。額徵雜稅銀共三百五十六萬六千餘兩。漕米四十八萬四千三百餘石。倉穀九十五萬一千五百餘石。
'''山西省'''
在京師西南一千二百里。東西八百八十里。南北一千六百二十里。東界直隷。西界陝西。南界河南。北界邊墻。領府十,直州十,州六,縣八十七。額徵雜稅銀共三百五十八萬五千二百餘石 ''(註:疑誤書兩字為石)'' 。倉穀一百三十一萬八百餘石。
'''四川省'''
距京師西南五千七百里。東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二百里。東界湖西。西界生番。南界雲南。北界陝西。領府十二,直州八,州一,縣一百十二。地丁雜稅銀共六十九萬四千三百餘兩。倉穀一百三萬二千三百餘石。
'''陝西省'''
距京師西二千六百五十里。東西九百三十五里。南北二千四百二十六里。東界山西。西界甘肅。南界四川。北界邊墻。領府七,直州五,州五,縣七十三。地丁雜稅銀共二百四萬二千五百餘兩。兵米六十九萬八千六百餘石。倉穀二百七十七萬八百餘石。
'''甘肅省'''
距京師西南四千四百四十里。東西二千一百二十里。南北二千四百里。東界陝西。西界生番。南界四川。北界邊墻。領府九,直州六,州七,縣五十。地丁雜稅銀共二十九萬三千二百餘兩。兵米四十八萬九千九百餘石。倉穀三百六萬石。
'''廣東省'''
距京師東南七千五百七十里。東西二千五百里。南北一千八百里。東界福建。西界廣西。南界海。北界湖南。領府九,直州四,州七,縣七十九。地丁雜稅銀共一百三十六萬五千五百餘兩。倉穀二百六十六萬六千餘石。
'''廣西省'''
距京師西南七千四百六十里。東西二千八百一十里。南北二千九百六十里。東界廣東。西界雲南。南界廣東。北界貴州。領府十一,直州二,州十五,縣四十七。地丁雜稅銀共四十四萬七千七十餘兩。米十四萬四千四百餘石。倉穀一百萬八百餘石。
'''雲南省'''
距京師西南八千二百里。東西二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千一百五十里。東界廣西。西界野人。南界安南。北界四川。領府十四,直州四,州二十七,縣三十九。地丁雜稅銀共四十三萬二千一百兩。倉穀七十九萬二千餘石。
'''貴州省'''
距京師西南七千六百四十里。東西一千九十里。南北七百七十里。東界湖南。西界雲南。南界廣西。北界四川。領府十二,直州一,州十二,縣三十四。地丁雜稅銀共十四萬三千餘兩。米十三萬二千一百餘石。
已上合。府一百八十九。 直州七十三。 州一百二十五。 縣一千二百九十五。
合額徵雜稅銀。二億七百二十二萬六千四百兩零。
合地丁雜稅銀。五百四十萬三千六百七十兩零。
合米。七十萬六千二百石零。
合漕米。三百五十萬七千七百石零。
合兵米。一百三十一萬一千八百石零。
合倉穀。二億六百八十四萬三千石零。
每年自皇京需給瀋陽各衙八旗俸祿及寧古塔船廠等地所用該銀。爲一百二十五萬兩零。
===城郭市肆===
凡城制。方必中矩。高可數丈。厚可五六步。上爲內外女墻。可用馳射於城上。往往築磴道。設門以鎖之。登城則由之。且防守城時登陴者之逃散也。
自各鎭堡。至于北京。凡要害處。城門外。又築一城。名曰羅城。
城皆甎築。故堅而耐久。夫以石築城。非計之得也。劚之於山。當用匠幾人。輦運之時。當用夫幾人。。旣運之後。又用匠幾人。以琢治之。築石之際。又用夫幾人。用人旣多。費日又曠。始乃削崖而被之。是土肉而石衣也。外似峻整。內實卼臲。石旣參差。撑以小石。崖石之間。實以碎礫。雜以泥土。一經淋雨。內虛外漲。一石擾脫。萬石爭潰。且灰性黏於甎。而不能貼石。故用灰彌多而彌自皸坼。背石揭起。灰自灰。石自石。不可爲固城也。夫甎一函出矩。萬甎同㨾。更無費力琢磨之功。纔燒一窯。坐得萬甎。更無用人運致之勞。均齊方正。無一差池。不待多日。城已完矣。
北京城。周四十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其高廣倍於他城。通州城。周八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及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衛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衛有內外城。周八里。山海關城。周七八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等處。城周與錦州衛相等。其餘撫寧,豐潤,玉田,三河等縣及諸驛堡。莫不有城。而率多頹圮。城內必有十字街。跨街有牌樓。或二簷或三簷。其新修者。金碧絢爛。<small>{{Blue|其制詳謠俗。}}</small>
京城內大小衚衕皆有軍鋪。八旗分掌各有信地。甲軍具弓劍守之。夜則懸燈傳柝。與城上鋪軍相應。擊柝從更數。每報更。一城齊應。
自燕京以東。至瀋陽諸城堡墩臺皆明時所築。今淸甲申以來。不惟不增築。任其崩毀。無一修改。人見之。以爲中國政衰財竭。不遑慮及城池。此是不然也。噫。余知之矣。今淸人視中原爲逆旅。徒見元人已然之跡。一朝有緩急。將棄北京如脫屣。挈歸塞外。如順帝之走開平。爲休養生息捲土重來之計。於斯時也。惟恐城池之不頹毀。卽其情也。而但自古天下之事變。每生於意慮之外。安知不如遼之於金。金之於元者。奮起塞外。席捲而南。然則信臣精卒皆化爲敵國。而又無堅城深池。以爲之捍禦。然則今視以藩籬之內。不加修築。得不爲自壞長城耶。吾於此。不能不爲之危。
凡市肆。皇城最盛。瀋陽次之。通州又次之。山海關又次之。遼陽,寧遠衛,錦州衛,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等處又次之。皆車馬輻湊。百貨充牣。鳳城是邊門荒僻之地。物貨不委積。然市門猶加丹雘。遼瀋以往皆施眞彩。在皇城則正陽門外琉璃廠爲尤盛。鼓樓街次之。鏤窓雕戶。金碧璀璨。招牌門牓。竟新鬪奇。椅卓簾帷。窮奢極侈。蓋謂不如是。買賣不旺。貨財不集。凡設一鋪。卽其外飾已不啻數千萬金。卽此槩知末利是趨。皆爲利往。中原習俗。蓋不如古而然矣。
十字路口。多設酒樓。夾道相望。皆架出簷外。朱欄彩檻。互相照耀。但上雨旁風。一經夏潦。必須新修。雖其利市之多。麋費無節。未知其穩當。
諸鋪各有標牌。以五六丈長木。削其四面。或漆或朱。記其鋪中所居之貨。而書或朱或金。又於遍簷。各懸標幟。因風飄颺。雜彩煥爛。至夕則解下。環聲琤琮。
行路小商亦各有標號如金鉦竹篦木柝小鼗之類。不勞叫呼。而聞其聲。已知其爲買賣某物也。
典當鋪者。典物息錢之所也。月息百二。過限則賣典物以充之。所典之物。自服用佩飾。至日用器械。莫不有之。架閣整謹。各具標識。而其招牌必書軍器不當四字。蓋有禁也。入柵以後。自小小村堡。至于城邑。有市則必有當鋪。亦必峻宇雕窓。絶異於他肆。必其利息足優贍而然也。緩急。人所時有。貧民賴以措手。亦市廛之不可無者也。
京城諸市。往往以紙造車馬人物。爲小兒戱具。皆隨手粉碎。不直一文。猶列肆見售。俗尙之浮華。可見也。時見行商。手持一竿。竿上跨小猴。舞手有節。毛髮飄動。迫視則乃假造也。所以誘人聚觀。藉以售其貨也。嘗過衣鋪。見新舊衣服山積之。一人遞擧諸衣。高聲唱呼。誇其品格來歷。如持裘則曰。此箇皮造的東西。陝西來的。今年新造的。類是也。唱畢。移置于卓上。又執他衣。搬東搬西。唱呼不絶。往往有氣竭喉澁。殆不成聲。路人多或駐聽。唱者越弄精神。轉爲徘優戲。蓋諸鋪專以聚人爲務。人聚則必利於市物也。
京城內外。不知爲幾十萬戶。而除却宮闕府廨寺廟之外。過半是市廛。各樣物貨。殆雲委霧集。而民生日用。不可無者。實不過十之一二。其餘皆玩好無用之物。猶此見售而取利。可知其習俗之侈靡。而亦可見中國之大。
===公私第宅===
凡屋宇之制。雖有大小奢儉之別。而其規撫則大約相同。其築基之法。必除地稍寬。長廣相適。剷剗平正。可以安針盤側圭臬。然後築臺。以石爲阯。或一級二級三級。皆甎築。而以石爲甃。就臺上建屋。
屋皆一字。無曲折附麗之制。屋前或爲左右翼室。以爲廊廡寮廂。屋無前退浮椽等冗簷。惟大內殿閣,大成殿及城樓。爲四面衝椽。餘皆廈屋之制。
屋樑小自三樑。大至七樑九樑。屋脊必穹崇。從脊至地。測其高下。簷爲居中。故瓦溝如建瓴。雨不得滯。雖下戶草屋。絶無單樑。
屋楹小自六楹。大至十楹二十楹。兩楹之間甚廣。倍於東制。未嘗任意闊狹。必準尺度爲間架。
屋重小自一重。大至十餘重。內爲內屋。外爲外屋。每屋正中之間爲門。洞開則貫穿無碍。門之左右皆爲室。每室東西壁亦對爲戶以通人。南壁爲明窓。冬則複其窓而備寒。日暖則內弔于炕上。蓋簷端不可以外張故也。如木樻皮箱等物。皆置于北壁下。室皆隔間。不相通用。屋前或爲左右翼室。以爲廊廡寮廂。
每室設炕。炕制以木爲匡。沿與足皆像坐床。高可踞坐。廣堇橫臥。蓋床而堗以取溫。是北俗也。後遇南人之寓京者。見其寢處。絶無土炕。皆木炕。而厚備鋪蓋帷帳而已。問何以禦寒。則答本土冬無雪。寢處土炕。則必頭痛云。可知南北氣候習俗之迥異。
炕之制。先築炕基。高可尺半。內築烟溝。不高廣。乃以碎甎。碁置爲庋足。然後鱗鋪全甎于其上。夫甎體本均。故鋪無罅隙。甎厚本齊。故庋不躄蹩。而庋足之間。遞相爲火喉。竈在炕前。覆以一甎。驟見不可辨。揭起始見。口深沒膝。竈喉在其內。折黍幹一握。爇火納之。火焰焰內就。有若吸引。然蓋竈喉之下。闕地如瓮。空洞生風。俾驅火頭。火到烟溝。衆喉遞呑。無暇逆吐。達于烟門。烟門一溝。深丈餘。東俗所謂犬座也。烟溝之灰常爲火所駈。落于烟門。烟門之外。又闕地如瓮。甎築其上。狀如浮屠。高與屋齊。使烟氣落于其中。如吸如吮。歲久而灰滿烟門。則必修改。以三歲爲率云。是以一炕之長。或至五六間。而均受火氣。費柴少而堗已溫。且竈在室中而人不苦烟。誠妙制也。大抵房堗常患吐火。而不能遍溫者。咎在烟門。烟門有隙。則一線之風能滅一竈之火。故杻桶木桶。俱非烟門之好法也。燕記以爲東方堗制有六失。一曰。泥築爲塍。架石爲堗。石之大小厚薄。本自不齊。必疊小礫。以支四角。禁其躄蹩。而土乾石焦。常患潰脫。二曰。石面凹缺處。補以厚土取平。故炊不遍溫。三曰。火溝高闊。焰不相接。四曰。墻壁疏薄。有隙風透。火逆烟漏。五曰。火項之下。不爲遞喉。火不遠踰。盤旋薪頭。六曰。其乾曝之功。必費薪百束。猝難入處云。此言亦有理。
屋瓦。宮殿,公廨,寺觀,親王,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家則只用鴦瓦。瓦體如正圓之竹而四破之。椽上不搆橵子。只鋪簟席數重。不資泥土。而覆瓦其上。縫以石灰。鱗級膠貼。自無雀鼠之穿。大抵屋之所忌。屋上鋪土則上太重。壁不甎築則下太乾。瓦體大則過彎。過彎則自多空處。其勢不得不補以泥土。泥土之所壓。棟宇已撓。土又乾凝。瓦底自浮。鱗級流退。乃生罅隙。不可耐久。
甍角。亦以甎爲之。雕鏤成文。或加靑綠。
屋簷堇出壁外。滿窓受陽。凡糊窓之紙必在外。故雨打而不至破壞。
墻壁皆甎築限簷。其築法一縱一橫。自成坎离。●(●字為外尸內鬲)灰如紙。僅取膠貼。其和灰之法。不雜麤沙。以取黏膠。亦忌黏土。以防龜柝。必取黑土之細膩者。和灰同泥。其色黧黛。蓋取其性之不沙不黏。又取其色之純如也。或雜以縈絲。細剉如毛。如東俗圬土。和馬屎同泥。欲其靭而不龜。或調以桐油。欲其膠而無罅。是以室倚於壁。上輕下完。柱入於墻。不經風雨。並絶延燒穿窬雀鼠蛇猫之侵。一閉門而自成壁壘。室中之物。都似櫃藏。更不須許多土木鐵冶墁工。而惟甎之功居三之二焉。
自柵內至高麗叢。純是茅屋。自遼東以後。茅瓦相半。自閭陽驛至山海關。多無樑土屋。關以內則絶不見草屋。似因無草而然也。草屋之制。或草或蜀黍幹。皆不編。但束而覆之。其本在下。厚尺許。屋脊則泥塗其縫。土屋之制。築甎爲四壁。壁上橫架椽木而已。不施樑桶。屋上四平。厚墍以土。或加石灰。蓋其土性粘靭。不坼不滲云。而見其屋壁。有雨漏之痕。若變其制而稍穹之。可以禦漏。而計不爲出此。莫曉其故也。俗傳無樑屋。是明遺民自貶之意云。而滿人亦多爲之。是未可知也。
門戶必有簾。或以鬉氈。或以靑布。或白其質而綵緣之。最侈者用緞帛。皆以紅漆木片。飾其上下及腰。釘之以黃錫菊瓣。長廣稱門戶。甚風不掀揚。
門隻皆從內開閉。樞悉用木。戶環之外。不用寸鐵。
寢炕皆備帷帳。隨貧富或綿或布。晝則褰掛。夜則垂下。
惟廚房。竈在炕頭。而安釜鼎。
屋中不設樓藏。瑣瑣什物皆露置。
富人則雖坐市者。容堂所設椅卓皆花梨文木。炕上夏舖簟。冬舖氈氈。厚寸許。長廣以炕爲度。花紋絢爛。其大者。一力不能負焉。
門內多築甎爲路。以達于堂下。當門樹屛以塞之。夾屛而旋其路。合于屛內。或以水磨細石。舖于甎路之中。巧成各樣紋綵。樹屛。卽古所謂塞門。今稱照墻。築單墻以遮門者也。宮府寺觀則照墻在大門外。私家則在大門內。
屋宇類皆穹崇。雖小小村店。亦宏敞精緻。不似我國店幕之疏陋。京外諸舖。往往爲簟屋。架于屋簷之前。軒敞可坐。
嘗聞中國宮室之制。勿論屋之大小。窓戶長廣皆同。故新造屋。買戶牖者。不持樣本而直買之。無毫髮之差云。今見不然。
北京宮闕。多永樂所創。甲申經李自成火燒。後頗重修。而制度則皆仍舊云。
宦遊都下者。見帶職名。則各有官租之屋。遞職無官。則或有自己立產者。或有從民出租者。
===樓觀寺廟===
凡樓觀亭榭皆有扁額。至於市井之家。亦多樓臺之勝。結搆崔嵬。丹雘璀璨。則西山爲最。太液次之。
凡坊里皆有牌樓。其制如我國迎恩門。或石或木。兩柱一棟。或單簷或兩簷。
有村則必有寺有廟。如遼陽,瀋陽,山海關等處最多。至北京城內外寺觀。比人家幾居三分之一。但一寺所居僧。雖大刹。其數不多。道士尤少。今時尙佛。似不如前明故也。或曰。時制嚴於度僧。每寺各有定額云。關廟必供佛。佛寺必供關帝。關,佛一體尊奉。曾無分別。
崇奉關廟。自前世伊然。而今淸尤謹且嚴。考爵秩便覽。關公之孫。世襲博士。稱聖裔。與衍聖公等。凡村堡城邑。莫不有關廟。其規制奢儉。視本處之大小貧富。扁牌柱聯。務尙新奇。甚至家家奉關帝像。朝夕焚香祈禱。市肆亦然。
如雍和宮,弘忍寺之類。凡皇帝所主管者。皆令黃衣喇嘛僧居之。喇嘛者。西番道德之稱。西番俗稱僧之有道德者曰喇嘛。西番在四川雲南徼外。距中國一萬餘里。古有土波女子曉出汲。見尺幞浮水。拗取爲佩。久之漸化爲凝脂。有異香。食而甘。有人道之感。生巴思八。巴思八生而神聖。元世祖在沙漠。聞其幼能誦楞伽諸經。多至萬卷。遣使迎之。慧眼圓朗。法身全香。步合天神。音中律呂。世祖大悅。如見如來。當時姚史諸賢。皆自以不及也。能該聲。造蒙古新字。頒示天下。於是。賜號大寶法王。及沒。又賜號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大聖至德眞知大元帝師。其後有澹巴。又有珈璘。皆番僧之有神術者也。明時。番王蘭巴珈。亦稱帝師。淸乾隆時。邀番僧班禪額伊德尼。爲金殿而崇奉之。班禪者。番語猶云光明神智之法也。滿漢及蒙古人爲僧者。亦多稱喇嘛僧。衣帽皆黃。以其衣食裕厚故也。然見其面貌。皆頑悍。全無山人氣味。其所謂道德。未知何如也。
家家必有關公位版。事之惟謹。絶不見立家廟祀祖先者。北方之俗。其無識如此。南中則不然云。或見市上有賣新造神主。亦有櫝而鞱之。其制如家禮。想或有遵家禮者也。
娘娘廟。處處崇奉。亞於關,佛。藥王廟次之。文昌廟又次之。娘娘者。主生產之神也。藥王者。如神農,扁鵲古之醫藥之祖也。文昌星君。主天下文事。士子所崇奉。以求利達者也。
===土產諸物===
北方之產。最緊且多者。稱三大物種。曰甓。曰石炭。曰蜀黍幹也。宮室城郭皆用甓。日用火政。專待石炭。其色黑。其形如木炭。而小大不一。大車與橐駝。日夜運輸不絶。其需用之浩繁。可知也。始爇火。可至七日。再爇之。可至五日。三爇之。可至三日。而火滅成土。始乃棄之。炭之細瑣者。碾以爲屑。和以糊。印成花磚。市肆中多賣之。木炭亦或有之。而大抵極貴。以無木可炭故也。凡蓋屋也。糞田也。藩籬也。炕簟也。穀包也。裹物也。皆用蜀黍幹。民間朝夕炊飯。亦皆以此炊。或用柳木。柳木之外。他樹絶無。故斫柳。皆鉅截。不用斧。爲惜其札也。甓者。甎也。燒甎之法。其妙在窯。設窯之時。先以舊甎築窯。縫以石灰。形如覆鍾。傍穿烟門四五。於是篩土和灰。一匡塌成。甎軆相同。其長一尺。廣五寸。厚二寸。比兩甎則正方。乃鋪置于窯中。初爲偶立十餘行若堗塍。再於其上。斜駕排立。以抵窯頂。其孔穴自然疏通。火氣上達。相爲咽喉。引焰如吸。蜀稭三百握。爲一窯之薪。而燒甎八千。先於窯頂。別穿一𥦔。待燒畢。塗泥竈門。灌水頂𥦔。以灌而不焦。爲出甎之候云。
===飮食===
凡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老少共圍一卓而坐。各以小器分食。一器盡喫。然後又添一器。隨量而止。飯椀大如茶椀。而樣子少異。多食或至六七椀。
每飯饌品。村家則不過一楪沈菜。而味甚鹹。沈水退鹽。細切喫之。或生蔥醬蒜而已。富豪家則雖盛設。而亦不過炙猪肉熱鍋湯之類。大抵簡率。
飮食皆以箸。不以匙。然匙亦有之。以磁造。而柄短斗深。用以啜羹者也。箸用木造。或牙造。
酒多燒露。皆漬紅。有史蒯公,玫瑰酒,葡萄酒等名。而緩峻各異。然而釀必以石灰塗罇裏。故飮輒頭痛。多飮則利下。殊不堪近口。有所謂黃酒者。卽我國濁酒也。太淡。亦不堪飮。要之。比我國所釀。殆下風也。聞南酒甚佳。未知如何。其飮法。盃甚小。堇容數匙。盪酒之鑞壺。亦堇容數盃。體圓腹細。隔其腰以上受酒。下有穴納火。取其易溫。瀉之盃。少噉。輒𠺁下酒物。如是者五六。始啐其一盃。是以終日飮。不劇醉。古人一日三百盃。良有以也。亦不足爲異也。
薊州,易州之酒。最稱絶品。其味淸烈。頗似我國白露酒。而力弱。醉而易醒。未知釀法如何。而蓋皆粘黍所造也。
飯米皆田稻老米。以其無水田。而皆旱田所種。故米性燥硬。不堪下咽。關外皆飯小米與蜀黍老米。亦未易得故也。每使行廚房。輒囊米以行。堇可以供使臣與裨譯而已。其餘沿道販老米以供。老米。或曰撈米。拯於水。謂之撈。凡倉庾積米者。必浸水而復撈之。晒乾以儲之。可得數十年不壞。中國用此法。每年糶陳。而糴新。故民間爲粮者。皆陳惡如此云。未知是否也。饗賓。主客共卓。客雖多。亦不別設。但於每人前。各置一雙箸一隻杯一隻茶鍾。侍者先斟茶。次斟酒。隨飮隨斟。雖至十數杯。不止。欲不飮者覆其杯。始止。凡饌亦隨喫隨進。若賓有父子與貴賤之不可共卓者。則別設之。
待客雖無饌羞。亦必勸茶。如我國吸烟。烟則不待主人之勸。行茶之禮。一如行酒。飮法尤緩緩。呷茶一盞。幾至吸烟之頃。蓋茶無人不飮。無時不飮。未見有飮冷水熟冷者。
煎茶之法。以銅罐或土罐。貯水屢沸。取茶葉少許。先置茶鍾。以熟水斟之。合其蓋。少頃。舒闊如新綻。水淨淡如黃蠟色。淸香襲人。且談且呷。富豪家及市肆寺觀則皆熾石炭于爐。爐上蓋以大方甎。甎腹鑿圓孔四五。撑罐于其上。火熾罐熱。松風檜雨。常不絶聲。命斟則用他罐點取。量其冷熱。始斟于鍾。茶味淸濁。專在水品高低。而北方地平。水多渟滀。每見大車載水行賣。似是遠取於西山近方者也。富豪家及市肆寺觀。用以煎茶。必是此水之買取者。茶味宜其淸洌。而下戶編氓。未必其人人皆然。遼野中尤稱水土之惡。而往往路傍有茶肆。停車買飮。一葉銅。許令隨量而飮。飮必淸爽可口。未知此是何處得來而然耶。曾聞水惡者。愈沸愈淸。否則土滓居半。始悟茶水之必要多沸。良爲此也。
茶品不一。而黃茶,靑茶爲恒用。其次杳片茶。而普洱最珍貴。然而亦多假品。浙江菊茶。淸香甚可口。鄂羅館,回子館所見饋者。香味絶異。是出西洋。其狀如茴香。如東八站茶貴處。以炒米代之。謂之老米茶。
飮食鋪往往有之。凡寓於都下者。雖官人。必朝夕就食於鋪。其賣食之法。與饗賓同。而食之豐約。視價之多寡。
餠餌中所謂柔薄兒者。稱最佳。以麵 <small>{{Blue|眞末}}</small> 捏造。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似我國饅頭。蓋古之饅頭也。其饀以猪肉和蔥蒜爲之。團餠亦以麵作。熬以猪羊油。輕脆易碎。似我國江丁之狀。其珍者。和糖屑而爲之。雖有精粗美惡之不等。店市所賣。大抵皆此類。如粉餻則絶未見也。所謂雞卵餠,茯苓餠。亦和糖屑爲之。乾燥可以耐久。味亦稍甘美。而皆不合胃。且猪羊肉與蔥蒜之氣。尤可苦。
粉湯者用麵。饀以猪肉。餛飩湯者用紇絡。<small>{{Blue|水麵}}</small> 雜以蔥蒜猪肉。元宵餠者。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赭饊者。用糖屑。饀以西果仁。其黃者曰黃糠子。白而團者曰枳餠。糝以芝麻者曰苔色餠。所謂切糕者用黃栗作餠。切而啖之。全以糖屑調匀者曰餹餑。饀以猪肉者曰湯餑。
食卓之制。長可三尺。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名曰卓 <small>{{Blue|音造}}</small> 子。卓子不惟供食。亦據而寫字。
五穀皆有。而薥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顆小者尤賤。其形如我國鼠目太差異。味亦薄淡。牛馬皆飼此豆。
醬皆以大豆和小麥爲之。見其爋造。如我所造。而一塊之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佳云。
煮鹽或後印出木板。如我國造成茶食。其狀如小甎。謂之鹽甎。長可三寸。廣可二寸。見鹽鋪積置長卓之上。齊整不亂。以刀割削。作末而用之。其味比我鹽稍淡。問其估。每塊値唐錢二文。留館時。買而漱齒。澡豆亦作塊而賣之。甚柔滑可愛。
京外店鋪肴羞。皆以猪羊肉。和蔥蒜爲之。如胡盧粉湯及餠食之類。臊辣逆胃。殆不堪近口。但曉夜風雪喫之。可以禦寒。
食肉專尙猪。羊驢雞鵝次之。牛馬則禁之甚嚴。皇城內惟有一庖。日殺數牛。以供御用云。
我國之豆醬藥飯煎藥。彼人所珍愛。而浙江人嘗喫我稻飯。以爲兩浙水稻如此。在直隷曾所未見云。
甘同醢產於小凌河者。味佳而賤。十三山,小黑山鷯鶉極賤。東八站雉味。不遜於我國膏雉。其獵禽之砲皆用細丸。散入肢脚。挑出不盡。嚼之易傷齒牙。此不可不戒者也。
魚族有膾殘魚,<small>{{Blue|俗名白魚}}</small> 鱖魚,鯔魚,<small>{{Blue|俗名秀魚}}</small> 重唇魚,鯉魚,鮒魚及苧蛤,竹蛤之屬。皆如我國。其餘不知名者亦多。而但未見鰱,魴。
蜂蜜絶罕。凡取甘。專用糖屬。糖者。煮蔗草爲之。而價不甚高。南方蔗產之饒。可知。
烟草。男女老少。無人不吸。草必細切曝乾。無半點濕氣。故一瞬爇盡。而亦不疊吸。一竹便止。通一日所吸。不過四五竹。其草匣名烟包。其制如我國匙箸囊。以皮爲之。或畫物形。或刻字。世傳此草。始自南番出。故謂之南草。我 仁祖朝。始入我國。一握之價。至百文。彼人尤喜吸之。蓋合於恒食猪羊之胃也。其後一譯官。竊其種而潛賣之。今則遍于中國云。
凡大小宴會饌羞。皆取辦於鋪市。市中百物。無一不具。凡糆糕油煎者。統稱果子。其鹿茸糕,人蔘糕,雞鴨糕之類。皆珍美可食。自關外沿路。已多有之。
無論男女。多白晢豐腴者。以常食肉故也。
菜果。大類我國所產。菜多生喫。或和糖助甘。
芥菹,菘菹。到處有之。而多太鹹。絶無可口。所謂醬瓜。亦有之。而味皆不好。寧遠衛及豐潤縣有冬菹。如我國之味。而豐潤稍勝。
葫,蔥,菘,芥,蘿葍,蓤菠菜 <small>{{Blue|俗名時根菜}}</small> 胡蘿葍,<small>{{Blue|俗名唐根}}</small> 東瓜,南瓜,西瓜,甜瓜之屬最多。其西瓜形長而瓤黃。其仁多黑斑。車載市積。熬以爲恒食。蓋其子多者。別有一種。肉不可食云。萵苣,芹,苦菜亦有之。胡蘿葍。色紅如紅蘿葍。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所產微不同。惟蔓菁絶無所見。菘菜一根數十葉。視我國所產。大可倍之。其肉甚脆。冬月儲於地室。常如新採。山藥亦多。而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薇,蕨則以通遠堡所產爲最。竹筍產於南方。而北京菜鋪多賣之。肥而味淡。留館時。廚人常買而作羹。
山査大如梨。百無一蠹。肉厚味佳。繩貫而賣之。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之。皮易脫。味尤佳。大棗比我國所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黑棗尤佳。大蜜棗。剝取衆棗肉。合成一棗。其大或如雞卵。柑橘之屬多至六七種。而其味皆佳。其中乳柑,文丹尤美。而文丹絶罕。此皆南產。故價値不少。乳柑一顆直唐錢六十文上下。龍眼,荔芰多賣於市上。葡萄,林禽,蘋果,梨,棗等諸果。至二月末。列于肆者。皆肥鮮如新摘。蓋其收藏有妙法也。梨比我產。稍小而色黃。味甚淸烈。每顆直唐錢六七文。蘋果。卽我國所稱沙果。中國之沙果。卽我林禽也。我國古無蘋果。東平尉奉使時。得接枝東還。國中始有之。而名則訛行云。
此外諸產或見於飮食。或見於服飾器用。
===服飾===
凡服色制度。自天子達于庶人。雖有儉奢之不同。而其制則一。爵品高下。惟以帽頂補服別之。
帽子或稱太平巾。東人呼以抹額伊。冬用羽緞。以貂皮飾其簷。紅絲纓子覆其上。貧者雜用狐獺諸皮。而或無紅纓。尤貧者用氈帽。狀如東人所着甘吐。捲其端爲簷。年少者。或用假珠爲頂子。幼童或以雙繩爲蛾。結以垂之。夏用藤帽。狀如我國木瓢。制甚精麗。一帽功費。或至紋銀三四兩。覆以紅毛纓。我國所謂象毛也。
朝帽紅纓。厚寸許。頂子嵌鏤。長數寸。上懸品石。裏服用蟒衣。加以補服。補服各有品象。披見如蓮葉。五品以上文官翰苑諸官帶朝珠。珠皆金貝,木難,琥珀之類也。裝飾極其侈麗。兼佩各樣香餠。異香襲人。
朝帽服制。一品大臣及親王世子,郡王長子,貝勒,貝子。紅寶石頂子。蟒袍玉帶。仙鶴補服。而坐褥則冬狼皮。夏紅氈。二品及輔國將軍。珊瑚頂子。蟒袍金帶。錦雞補服。而褥則冬獾皮。夏紅氈。三品及奉國將軍。藍寶石頂子。蟒袍金帶。孔雀補服。而坐褥則冬貂皮。夏紅氈。四品及奉恩將軍。靑金石頂子。蟒袍金帶。雲雁補服。而坐褥則冬野羊皮。夏紅氈。五品。水晶頂子。蟒袍金帶。白鷴補服。而坐褥則冬靑羊皮。夏白氈。六品。車磲頂子。蟒袍玳瑁帶。鷺●( ●字為上沙下鳥)補服。而坐褥則冬黑羊皮。夏白氈。七品。素金頂子。蟒袍銀帶。鸂鶒補服。而坐褥則冬鹿皮。夏白氈。八品。常金頂子。蟒袍羊角帶。鵪鶉補服。而坐褥則冬狍皮。夏白氈。九品。常銀頂子。蟒袍烏角帶。練雀補服。而坐褥則皆狗皮。進士,擧人,貢生。俱用金頂。生員,監生。俱用銀頂。平居帽頂。亦照此爲之。車磲曰黯白。水晶曰亮白。靑金石曰黯藍。藍寶石曰亮藍。都察院官及外按察使司官。皆獬豸補服。其蟒袍。三品以上。通身九蟒四爪。四品以下八蟒。七品以下五蟒。蟒袍,補服則非公不着。
稼記曰。其冠帶有披肩,接袖,馬踢胸等名。其帽頂,帶版,補服,坐席各有品級。蓋帽頂以紅石爲貴。其次藍石。其次小藍石。其次水晶。帶版則以玉爲貴。其次赤金。其次素金。其次羊角。坐席則以有頭爪虎皮爲貴。其次無頭爪虎皮。其次狼。其次獾。其次狢。其次野羊。其次狍。其次氊。補服則文禽武獸。悉遵明制。裏衣。其長及踝。狹袖而闊裾。表衣。其長至腰。兩袖及肘。是謂接袖也。圓裁錦幅。貫頂加肩前後蔽領。是謂披肩也補服在表。束帶在裏。文武四品以上。方許掛數珠拴馬踢胸。馬踢胸。未詳其制。此等服色。雖非華制。其貴賤品級。章章不紊。我東自謂冠帶之國。而品級之別。不過在帶與貫子。至於補服。則不分文武貴賤。副使之仙鶴。與上使同。其文紊亂。且此處人。身材長大。姿貌豐偉者多。顧視我人。本自矮細。又道途風塵之餘。率皆黎黑。所穿衣帽。又多來此而貰者。長短廣狹。多有不中。尤可歎也云云。
草帽者。農笠也。以藤爲之。或用他草。其色或黃或白。狀如我國氊笠。蓋用於夏畦。農人所以蔽陽蔽雨也。其餘皆用小傘。
小帽者。兒帽也。兒生數月。已着帽。頭雖光禿。髮根鬖鬖。足以勝帽。制如大帽而稍小。
僧徒道流之服。並見謠俗。
蒙古帽。與淸帽制同。
貴賤服用有祫而無縕袍。隆冬則裌袴。短衣齊腰。多或六七重。其長衣一件及踝。狹袖漸窄。其口爲馬蹄形。僅以容手。無事則捲之。有敬事則垂之。以覆手背。其色尙黑。或用紫醬色。廣帶或帛或革。色亦黑。以緊束之。
衣皆以通帛裁成。諸縫皆正而不斜。故有領而不着。於衣身。但加之上。以蔽前衿。衣抱甚寬。凡隨身諸物皆藏于懷。
冬日皆着裘。裘用鼠,羊,狐,狢,豹,貂等諸皮。其長至膝。毛皆表出。其衣豹者。多染黑色。其文闇然。或有重裘者。
男子衣服。富奢者外。悉用大布。雖北京。亦然。女子衣服。貧寒者外。悉用綺羅。雖窮村亦然。
男子無論貴賤。皆穿鞋。穿鞋皆以黑緞造成。其底則以布裹毛而綜之。柔靭便步。勝於我國皮造者。麻鞋,藁鞋則未見。自柵至瀋。或穿皮襪無鞋者。或穿皮鞋而以繩周結。
小兒雖數歲者。亦皆穿襪穿鞋及靴。絶不見赤脚者。其着衣束帶。與大人無異。
淸女不纏脚。故亦或穿靴。
女子無論滿,漢。皆被綺羅。塗粉簪花。而其夫則衣服弊惡。面貌醜陋者多。乍見者或認爲其奴。
男子之鞋。狀如我國皮鞋。而但足㨾皆廣。故鞋頭不尖而圓廣。
女子之鞋。漢女弓足。故其穿鞋。驟見之。有若着屐。滿女不纏足。故鞋如男鞋。而皆以綵帛造成。制極奢麗。衣袴無小帶。並用單紐。袴亦狹窄。僅容腿脚。腰下則坼開不縫。如我國小兒袴。但相接而紐之。以備出恭。襪長如靴子。繫于膝下。以此坐必踞于椅凳。非甚不得已。不能斯須蹲且跪也。
衣裘必坼後。所以便跨馬也。宗親覺羅則兩傍坼尺餘以自異焉。其外諸服飾。滿,漢無別。
婦人服飾尙存華制。滿,漢略同。其衣袴。制如男服而稍寬。或見表着大袖長裙。則長幾曳地。其袖甚闊。而下有裳。襞積甚細。
女子勿論老少。皆總髮爲髻。穹其中而盤其端。可三四旋焉。狀如我國男子之雙髻者。以黑緞繞頂如網巾。名曰纏頭。以小顆寶珠。貫絡爲飾。周簪小笄以安髻。皆金玉珊瑚等物也。又揷綵花。光彩絢耀。雖白頭老婆亦然。而寡婦則否。
寧遠衛溫泉。多蒙古女來浴者。束髮北髻。如我國童女粧。回子館女人。束髮後垂。紅帛鞱之。亦近於我國新婦長粧也。
朝參日。儀仗軍人皆紅衣黃鑲。帽制如草帽。上揷黃羽。又見行喪者。前導以軍樂。其鼓吹者皆草帽揷羽。意是明朝軍容猶存。而我國儀仗軍草帽。亦出於此也。
其上衣。方以我國衣制。周衣近之。而亦稍異。恰似裏衣之縫其兩傍者。而其袖稍廣。其長及膝。勿論老稚貴賤皆常着。絶不見只着襦袴者。冬則着綿以備寒。女子亦然。
無論上下表裏。凡衣服皆染黑色。始入柵。見其都是黑人。頗覺眼生。及夫日久漸熟。我人之白衣。還覺無味。
嘗於店舍。見十餘歲童子。容貌稍奇。問姓問讀。爲見裏着。使之解衣。襦以外緞內帛。着薄綿爲之。又一襦以薄綿野繭紬爲之。襯身着單衫。以黑布爲之。此則終不開示。蓋其俗不欲人視膚也。袴亦以黑緞爲之。綿薄如紙。內着單袴。緊束腰帶。
左右佩用極繁。繡囊。俗名荷包。或稱憑口子。烟帒,烟包,檳榔,茶香之類裝焉。斑布,洗巾,扇帒,粧刀,火鎌具焉。其粧刀。多用魚皮。傍揷牙骨雙箸。或以鐵鎖爲繫。蓋備行道竊割之患也。滿人多佩鼻烟壺。常常探出納鼻中。謂之胷膈輒爽豁。鄂羅人嘗以一壺見贈。試之良然。蓋其品。視滿尤竗云。學生輩學爲詩句者。必佩袖珍詩韻。無論男女。多佩時牌。非夏節不把扇。見我人冬扇。皆失笑。衣領縫厚毛以禦寒。貼錦片或褙以毛。爲鞱耳之具。無揮項,風遮,耳掩等物。薄袴狹袖。跨馬甚便。平地超乘。不待擡扶。見我人衣厚袖闊。雖果下小駒。騎之者。必就高墩。左執鐙右扶腿。賈勇如登峻岸。莫不大笑。
北京人甚珍豹皮,玉版,陸珠,北豹。故東人携往者。多獲奇羡。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爲兩條裙。着于膝前。是防衣袴磨破也。
===器用===
凡中國器用足踏。蓋比諸手運。省力太半。而見功倍之也。
日用器械皆精利簡便。不可闕一。而車爲之最。其諸車與我國任載之車。略同其制。而其精緻均一則殆可謂微妙入神。且其雙輪正轉。不擺搖欹側。能載重行速也。
燕記曰。大凡車者。出乎天而行乎地。用旱之舟。而能行之屋也。有國之大用莫如車。故周禮問國君之富。數車以對。車非獨載且乘也。有戎車,役車,水車,砲車。千百其制。而今不可倉卒俱悉。然至於載車,乘車。尤係民生先務。不可不急講也。吾嘗與洪湛軒聖保,李參奉聖載講車制。車制莫先於同軌。所謂同軌者何。軸之距兩輪之間也。兩輪之間。不違恒式。則萬車一轍。所謂車同軌者是也。若使兩輪之間。恣意闊狹。則路中轍跡。何以入軌。今見沿道千里。日歷萬車。而前車後車。同循一迹。故稱不謀而同者曰一轍。後之視前者曰前轍。城門當轍處。凹然成筧。所謂城門之軌者是也。我東未嘗無車。而輪未正圓。轍不入軌。是猶無車也。然而人有恒言曰。我東巖邑。不可用車。是何言也。國不用車。故道不治耳。車行則道自治。何患乎街巷之狹隘。嶺阨之險峻哉。傳曰。舟車所至。霜露所墜。是稱車之無遠不屆也。中國固有劍閣九折之險。太行羊腸之厄。而亦莫不叱馭而過之。是以關陝,川蜀,江淛,閩廣之遠。鉅商大賈。挈眷赴官者。車轍相擊。如履門庭。訇訇轟轟。白日常聞雷霆之聲。今此摩天,靑石之嶺。獐項,馬轉之坂。豈下於我東哉。其巖阻險峻皆我人之所目擊。亦有廢車而不行者乎。所以中國之貨財殷富。不滯一方。流行貿遷。皆用車之利也。今以近效論之。我使之行。除却百弊。我車我載。直達燕京。何憚而不爲之也。嶺南之兒不識蝦鹽。關東之民沈樝代醬。西北之人不辨柹柑。沿海之地以蛦蝤糞田。而一或至京。一掬一文。又何其貴也。今夫六鎭之麻布。關西之名紬。兩南之楮紙。海西之綿鐵。內浦之魚鹽。俱民生日用而不可闕者也。靑山,報恩之間千樹棗。黃州,鳳山之間千樹梨。興陽南海之間千樹橘柚。林川,韓山之間千畦苧枲。關東之千桶蜂蜜。爲民生日用。而莫不欲相資而相生也。然而此賤而彼貴。聞名而不見者。何也。職由無力而致之耳。方數千里之國。民之產業若是其貧。一言而蔽之曰車不行域中也。請問其故。車奚不行。一言以蔽之曰士大夫之過也。平生讀書則曰。周禮。聖人之作也。曰輪人。曰輿人。曰車人。曰輈人。然竟不講造之之法如何。行之之術如何。是所謂徒讀。何補於學哉。嗚呼。自黃帝造車而稱軒轅氏。經千百載幾聖人。竭其心思目力手技。而又經幾工倕。又經商鞅,李斯一制度。信縣官之學術。將幾百輩也。其講之熟而行之要。豈徒然哉。誠以利生民之日用。而有國之大器也。今吾目見而可驚可喜者。推此車制。而萬事可徵也。亦可少識千載羣聖人之苦心也。
太平車者。乘車也。輪高及肘。三十輻共一轂。以棗木湊成。以鐵片鐵釘。圍遍輪身。以備磨破。其輪軸當其箱底。故車中頓撼振搖。且載物雖多。馬分其重也。上爲屋。可容二人。屋上爲蓋以覆之。屋之三面。以靑布或綾緞或羽緞。爲帳以遮之。前爲車戶。垂緗簾或錦障。用銀紐開閉之。左右傅玻瓈爲窓。以便窺望。簾外設橫版。御者坐之。屋後轅端。亦坐從者。一驢或騾駕之。能駈馳如飛。若與人幷乘或載物。則加以一驢或騾助引。
獨輪車。自後一人腋轅而推之。當中爲輪。輪之半出輿上。左右爲箱。載物毋得偏重。當輪處爲半鼓形。夾輪而隔離之。使輪與物。不得相碍。腋轅之下。有短棒雙垂。行則與轅俱擧。止則俱停。所以支吾撑柱。使不傾飜也。沿路賣餠餌及田中輸糞者。皆用此車。或有人分坐兩箱而行者。若所載太重。則有一兩人在前係繩而曳之。如船之牽纜。
小車或有輪軸而無輻者。但貫木一縱二橫。以縱者爲轂。而方其孔。使輪軸俱轉。一馬一驢能牽之。
大車者載物最多。輪高稍巽於太平車。輪不輻湊。橫版爲廿字形。方轂受軸。不相游移。兩轅之下。各設兩橛。加于軸上。車行而軸轉于橛中。軸轉而輪已周也。此其制。輪軸相固。轅軸之際。相承以分寸。旋轉之利倍於長轂。制作之省半於輻輪。惟曲巷彎角。回旋甚艱。是以宜於遠行。而不利於城市。其所載之物。每以四百斤駕一馬。八百斤駕二馬。餘亦準此。若皮物,柴草等浮輕之物。皆橫架木版於兩輪之外。而積之如山。高幾十餘丈。就其上。以簟爲屋。狀如船篷。人坐其中。駕軛用馬或騾。必擇其壯健。其餘不用衡軛。而只爲小木鞍。以革絛套索。互斂轅端。而助其力。所謂引馬也。隨其所載之輕重。自三四匹。多至十餘匹。皆以牛革爲鞅韅而引之。車下懸鐸如斗大。馬項亦有數百小鈴。所以警夜也。所謂赶車的者。高坐車上。以數丈之竿。係兩絛爲鞭。揮而鳴之。使諸馬齊力奮進。不敢少懈。蓋其不泥古制。通變以利用。馬得以施其全身之力。而無項軛之偏苦。豈非所謂後出者巧耶。
灌田曰龍尾車,龍骨車,恒升車,玉衡車。救火有虹飮,鶴飮之制。戰車有砲車,衝車,火車。俱載西洋奇器圖及康煕所造耕織圖。
水銃車者。救火之車也。制爲四輪。而車上置一座大木槽。槽中置大銅盆。盆中置兩條銅筒。兩筒之間。立乙字頸水銃。水銃爲兩股。各通于兩銅筒。兩筒皆有短脚。而底有暗戶。以銅葉爲扉。令隨水開闔。兩筒之口。以銅盤爲蓋。緊適筒口。盤之正中貫鐵柱。架木以壓盤。亦以擧盤。盤之出入升降。隨木架焉。乃汲水連注於木槽。溢入銅盆。有數人互踏木架。則筒口銅盤。一湧一陷。大約納水之竗在於銅盤。銅盤湧齊筒口。則筒底暗戶。倏翕自開。以汲外水。銅盤陷入筒裏。則筒底暗戶。弸盎自閉。於是筒中之水。澎漲無所泄。乃從銃股。達于乙頸。忿薄上衝而噴之。直射爲十餘丈。橫噀可及於三四十步。
灑水之車。其機括。大略與水銃同制。而惟於銃口。別設銅匣。雜穿大小諸穴。水噴到匣。廉纖飛散。以浥飛塵。又浥穀菜。又可以救火。
水車未之得見。而槩聞其爲制甚多。且功繁不易辦。且易毀難修。惟有一法。不待巧匠。不須多費。得其地而張之。一晝夜可灌數十頃水田云。其機略如車輪。而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惟施絲毫之力而運。而不知止者。以其四圍之輕重均也。夾機輪。左設扇右設壺。其數無定。設架水中。量扇受水。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升水不高。諸扇量宜受水。機輪自轉。而諸壺斟水。口傾而瀉。乃以刳木承之。輪徑十尺者。升水八尺。以此爲度。然必待水勢迅激處爲之。故緩衍之水不可用也。
汲水之車。置水桶于車上。多至十數。而或男或女一人牽之。或無人照管。而驢自牽之。
喪輿之制。詳見謠俗。
車之兩輪有大小之別。而其輪軸之間。不差分寸。是所謂同軌也。蓋不如是。輪不合轍。不可便行。凡大道長程。當冬水土凍結。齟齬凸凹。而車輪暫離前轍。則左右跳盪。頭撞身撲。往往有嘔眩不能堪者。是以欲行車於國中。必先講同軌也。
靑石,會寧兩嶺之峻險。倍於我國洞仙嶺。而車行無礙。石門嶺以東山谿。皆崎嶇險峻。而牛車遍山。伐木搬柴。無異平陸。其馭車之妙。可知也。
轎子之制。與東俗略同。但雙轅架在轎腰。前後兩端各設橫杠。中貫套索。其長尺許。人以肩擔。如我國擔肩轎之法。是以轎行。低穩不蕩危。轎中設椅子薰香。諸王所乘則鍍金雕龍。綵錦帷簾。極其奢華。
蒙古之車亦如中國。而稍輕薄。
船制益精緻。漕船則上爲版屋。油粉塗隙。設板門。僅容數人蕩漿 ''(註:疑誤書槳字為漿)'' 收纜皆在屋中。於蒙衝古制。而東國黽 ''(註:疑誤書龜字為黽)'' 船亦倣此。不惟風濤之無患。用可以水戰。屋下亦設板廳。坐臥乾淨。行步便穩。津船。全木刳成。或以棟樑之木。附之兩傍。以防泛水搖蕩之患。刺船不用櫓。兩岸橫設絙索以進。其載車也。以雙板架船頭。輪緣架入船。通河多浮橋橫疊。大航兩頭各有鐵環。以大樁朾之架板。聚土其上。雖當夏潦。隨水浮沈。不患圮墊。行旅不阻。
運輸之利。人不如馬。馬不如車。車不如船。是以運河數千里。漕運之便。其利什佰。則開鑿之勞。疏濬之費。亦不暇恤也。雖然運河之水。非江河之源委。只是川溪之灌注。則萬斛舳艫。蝕水數丈。勢不得行此。而能無沙噍雍滯之患者。惟水閘之功是已。其制兩岸築堤。中河爲門。廣可容兩船。附兩隄對立石柱。斸石柱爲閘道。達于水底。又橫石爲閾。乃以大木板爲閘。納其兩端于石柱之閘道。限堤之高。閘木兩端。各具鐵環。從堤上設轆轤。引繩而上下之。每當水落之時。必下閘而蓄水。諸船皆待于閘下。開閘水泄。幷乘流泝上。上畢。復下閘板。其設閘之遠近疏數。專在地勢。地勢平者。千步一閘。地勢傾者。百步一閘。蓋其地平之差。以半丈爲度。故自通州至北京玉河橋四十里。地平差五丈。而置十閘。自玉河環城濠。至于西湖。共不下七八十里。而閘不過五六。舸艦相續。運輸不絶者。皆水閘之功。而其地勢之平。可知也。
扁擔之制。以丈許木。繫絛於木之兩端。以卜物均其輕重。懸其兩絛。量木之半。以肩擔之。擔亦替肩。不使偏勞。蓋中國之俗。凡遠近致物及行具雜種日用薪水。皆以舟車馬騾。而不然。則必用扁擔而已。絶不見男女負戴者。惟官人之行。或有背負而騎隨者。蓋貴人之行。雖騶隷。無步隨者故也。我國京城及平壤男子汲水者。略傚扁擔之制。而但彼縱此橫耳。
舂米之法。舂木皆用直木。不似我制之必有雙股。臼與杵。皆以石爲之。置臼之法。微斜向外。杵圓而短。其大幾盈臼。不如是。則不善舂也。一人一日能舂兩甔粟云。
磨制。略如我東。而或有駕驢以磨。代人之勞。
碾制。以扁團大石爲碾盤。置于地上。盤之中央。揷一木柱。又以數尺許大圓石。穴其中。貫之以木。作活機。機之一端。具鐵環。貫於盤上之木柱。又以一端。駕驢而旋。脫穀皮。作米粉。用代舂杵。爲功甚易。凡磨驢,碾驢皆籠其目。不籠則驢必病眩。繞行盤外。終日不息。稍慢則鞭之。
風櫃子。所以簸糠者也。其制匡木爲櫃。長四尺有咫。高三尺。廣視長半之。下設四柱。一頭藏風扇。小旋車軸出櫃外。軸端貫曲把。以便旋轉。上下及三面。並圍以板。惟開一面。以通風出糠。風車之前。從櫃上南北置兩板。斜下內向。可受數斗之穀。兩板之端不相合者。僅容數粒。板旣斜下則所受之穀。從其隙布下于風車之前如垂簾狀。以扇鼓風。使輕糠外颺。重粒下墜。而其下又有斜板。板中施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則其越篩斜積于櫃傍者。箇箇均淨之米粒也。
篩制。略如我國而甚大。可容數石。其底非鬉伊羅。篩麵之時。密室中。周塗以紙。置三輪搖車。其輪前兩而後一。車上立四柱。以懸兩層大篩。注麵於上篩。下篩承之。更繹細粉。搖車之前。直架一木。木之一頭。以攬車一頭。穿出屋外。屋外又立一柱。以繫穿出之木頭。柱底坎地。置大木板。以承柱根。板底正中。爲枕以泛之如鼓冶之法。主人椅坐板上。微動其足。則板之兩頭。互相低仰。板上之柱不勝其搖蕩。於是。柱頭橫架猛加推排。而屋中之車一前一却。懸篩自搖。左右撞撲。粉飛如雪。已於屋中。緣四壁設層架。列置器皿。以承飛粉。屋外坐椅者。看書寫字。與客談笑。無所不宜。而但聞足下咿戛之聲。不知孰所使然也。蓋其動足微勞。而收功甚鉅。我東篩麵。日不過數斗。而鬢眉變白。手腕麻軟。其勞逸得失。視諸此法。果何如也。
繅車之制。先置大牙輪於地。又置盈抱大籰於輪上。撑釜烹繭於數十步之外。中間設數十層架。漸次爲高下之勢。每架頭豎鐵片。穿孔僅如針耳。納絲其孔。機動而輪旋。輪旋而籰轉。交牙互齒。不疾不徐。慢慢抽引。不觸不激。任其自然。故無精麤並進之患。繅之出釜入籰之頃。遍歷鐵孔。刊毛落芒。未及入籰。體已燥乾。明潤光潔。不勞灰練。而直入機杼。我東抽繅之法。惟知手汲。不識用車。人之手運。已失天機。徐疾不均。觸激有時。則怒絲驚繭。雜跳騈進。抽積絲板。棼錯無緖。凝乾成塊。又無光澤。沙壓核纏。且繼且續。除麤理精。口指並勞。其視繅車。功用敏鈍。又何如也。且聞蓄繭之妙。火釜微炒。溫炕焙乾。則皆不蛾不蟲。雖冬繅可也。
棉車之制。兩柱兩臂。略同我國。但兩柱之間。闊可數尺。而兩臂一木一鐵。鐵臂在上。木臂在下。置棉車于卓上。一人坐其對卓。右手持曲把。以轉木臂。左足踏撥子。以轉鐵臂。撥子之長五六尺。左手遍供棉花。臂無虛轉。鐵臂之上。又橫架黍幹。花不黏纏。其踏撥之法。鐵臂左端。貫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中數寸許。溝橛爲圓頸。套以鐵環。又以數尺皮絛。上繫環下繫撥。先以左手旋環。橛在上然後。踏撥以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不能不漂激。而上鐵臂得以一周。而踏之不已。激轉無休時。蓋其兩柱之間甚闊。故食棉倍多。一人一日能壓百斤棉核。及其磨久臂滑。則以刃澁之。劂刀一頭如鑿。一頭如鎌。鎌治木臂而橫劃之。鑿治鐵臂而縱劃之。
彈棉之法。揉竹爲弓。長四五尺。以羊腸爲弦。取其靭而不斷。別以繩繫弓腰。懸於屋樑。所以省執弓之力也。左手持弓。右手持小搥。彈其弦。以鐵環貫弦。使游移往來。以防花之纏結。搥之所及。弦輒猛發。彈起棉花。飄散如雪。棲集屋內。理順光潔。少無麤澁凝錯之患。而一人一日能彈百餘斤云。
紡車之制。與我國相同。而但大而輕快。絲串無上尖織車之制。機具愈繁。有非驟見所可領略。
砧具。其棍軆甚平直。周纏布帛。上下穩貼。不少空屈。棍之一頭爲柄。以便拿用。乃以堅木爲砧盤。其長容棍。中爲微窪如仰瓦。使棍不轉墜。又以石之堅緻者爲壓石。其制上寬下狹。上則高其兩邊。以闌人足。下則橫鑿細溝。使不滑跌。其重幾至數百斤。壓于棍上。一人手執棍柄。足踏壓石。輾轉如飛。不待梆椎之勞。而一人一日能搗數十匹云。
漂浣之制。略如我國。而其灰練之法。未知如何。
板籌與筆計皆計數之具。星曆專用筆計。市商專用籌板。甚敏且簡。有非箸籌之所能及。
各工匠器械。皆與我國略同。而但木匠之斤柄皆直而不曲。鐵匠之爐制。如洞爐而高。執鉗錘者皆立而不坐。凡鎔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鐵斗也。曰鐵模也。革鞴者。以熟革爲大囊。可容數石。兩人各執一囊。互相鼓發。扇風甚猛。鐵斗者。狀如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筒。架其上。高尺餘。泥塗其縫。穴其傍以受風。斗內先鋪炭。次鋪碎鐵。其上又鋪炭鋪鐵如前。始加之火。而受風于囊。兩層鋪鐵。鎔滿斗中。卽去其桶。而注于鐵模。鐵模者。凡釜鼎鏵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分鑄合軆。以烟煤水塗其內。受鎔汁。器成始開模。數模替用。迭鑄如神。卽此數模。可以終身受用。勝於東俗土模一鑄不復用也。
禾藁絶無。故凡炕茵穀包。皆以蜀黍皮織簟爲之。此非耐久之物。而能久用。亦見其規模之精細也。
缸甕之屬。亦以蜀黍皮織成。周塗以紙。其堅固反勝於土鑄。而酒甕則內塗泥灰。其形則略如東俗。
釜鼎銚鐺之屬。亦皆如東制。而但底平易沸。無論貧富。皆別有廚房。而絶不見設於寢炕者。
斗斛亦如東制。而但口殺。所以防奸也。斗或隔其半。爲兩區。
權衡有天平之制。衡之兩頭。俱懸盤架。架其中于竿。竿頭劃直線。衡上有針。以針與線之正合爲度。別爲方錘。大小有差。斤兩輕重。各有題刻。如有秤一兩銀。則置銀于一盤。又置一兩錘于一盤。考衡針合竿線。則準也。衡不低仰。錘不進退。雖奸民。無所施其巧也。茶肆酒鍾。亦皆銘斤兩。隨所求斟之。市上買賣之物。皆稱以星錘。必較其絲毫之輕重。
尺用周尺。無我東所謂針尺之名。
溺器皆用磁。秘藏不相通。男器爲長嘴。女器爲平口。以便其用。男器形如鳧。其口如酒煎子。我國人初見之。或認以酒器。彼人亦見我國溺缸。認作飰器云。眞是待對也。
大便之器亦如東制。蓋其俗本無淨厠。二便皆器受而棄之。北京城內僻巷中。往往有深窖。此乃人家棄糞穢處也。滿則輦出于田。
大小器物。與東制多異。而惟花草陶盆。毫分不爽。若雜置之。不可辨也。
日用器皿。專尙磁器。非畫磁則皆烏磁。罕見白磁。其外茶臺,燭臺,酒鍾,酒甁之類。或用鍮鑞。而銅錫之器絶罕。蓋私家禁不得用故也。惟寺觀諸器皆銅錫爲之。市鋪磁器多寶玩。若其數尺壺樽。隱起彩虹色。兩耳雕螭龍。貫之以大金環。光怪奪目。西洋器皿。內爲銅器。外塗以磁。磁器之巧品也。凡磁器之破毀者。亦皆不棄。鑽以錐而縫以銀絲。絲不內透。完固不遜全器。其手技之巧如是。
鞍轡之飾。鮮用銅鐵。如驢鐙。多揉木爲之。
柳器之制。無論筐筥篚篋。皆如東制。
汲水之器。亦編柳爲之。無凍坼墜破之患。勝於東俗之用陶器。<small>{{Blue|汲法。詳謠俗。}}</small>
市肆貯生魚貯水菜。皆用木桶。桶皆鐵箍。以細釘緊約。蓋勝於綰竹爲經。竹則歲久朽斷。且桶身乾曝則竹箍自然寬脫。
剉刀。刃長而廣。承而長柄。其木板當刃處。穿透至底。兩傍夾以鐵片。以釘周其郭。使不得橫剉。而且手有所礙。不受刃傷。或一人以一手供草。一手按柄。能切一束草。
魚缸。明瑩如羊角燈。貯水蓄彩魚。魚之鬐鬣鱗甲。視如無隔。蓋熬采成膠。軟脆易破。當夏瀜解云。
蓄禽之籠。皆以鐵絲罩之。制極精妙。
照賊燈。或稱百步燈。能照賊於百步。而賊不能見人。亦奇器也。凡夜巡及詗譏皆用之。其制。長圓之徑僅一把。上蓋如屋如傘。前後各爲半規。而前者差小。旋合于後半規之內。燃燭之後。還旋而障其前。前規通其中。傅琉璃以透光。圓厚如掌。微外凸。後規亦傅琉璃于銅板之內。光之能遠射。賴此暎發之力。蓋出於遠鏡之制也。
搖車。所以養兒之具也。爲長圓木器。糊紙黑漆。畫以花草。內儲襁褓。置幼兒其內。繩懸于樑。哭則搖之如鞦韆狀以止哭。眠則不搖。蓋其冷溫適中。兼作行氣。儘妙法也。關外俗尤尙焉。貧者以柳笥代用。回子搖車。其制異此。詳見回子館記。
婚喪所需炬燭所用諸器。詳見謠俗。
自石門嶺以西。松杉絶無。惟古廟寺觀。或見一二株而已。見在之木不過柳樹。故木器多用柳樹。雖小片亦不棄。必膠合成器。凡宮室,棺槨,椅卓之具。別有良材。而忘其名。非椴非楸。細理堅靭。非松杉之可比也。若其花梨,紫枬,縫眞,烏木,沈香之屬。出自南徼。皆供貴家器玩。
凡兵器。比他器。尤精緻。
弓制甚大。視我弓。加五分之二。皆附黑角。自弝至弰。以樺皮包其背。樺角之際。漆以固之。雖暑雨。筋角不解ㅁ關外多爲皮弦。其射而及遠。雖不如東弓。而其强梗不畏風雨。宜於上陣打獵。則東弓之所不及也。
矢皆用木。蓋取其中實。能截風。且暑雨不傷。木體甚直。如柳如椴。炙于火。待其極乾而繩鉅之。順其理。而不矯枉。其制。圓徑倍於東矢。中粗而上下殺。楛幹鸛翎。一箙只揷七矢。習射者用大羽箭。如我國尾箭。射的者用細羽箭。其的遠不過三十步。如我國篘的。以團革棲于的心。徑五六寸。
大弩未及見之。而小弩弓。長二尺餘。矢短如我國片箭。可以殺人於數十步外。有架機。雖婦孺踏之。亦能一息可發五六矢。
扮指子。卽我國所謂角指也。以角爲之。其長寸許。齊甲指之下節。上銳下粗。爲唇以鉤弦。武人則恒扮于指。角與肉合如天成。不可脫也。
彈丸之弓。制稍小。當弦之中。分爲兩岐。棲小圈于岐中。納土丸而彈之。能命中于數十步外。
射響撲頭者。以牛角爲撲頭。橫穿六孔。射以木箭。僅送十餘步。而響聞百步外。卽小兒戲也。
鳥銃。鐵筒甚長。比東制。加三之一。殺其末。幾半於本徑。木室甚短。僅以持鐵筒。行則倒豎而負之。在馬上放之。能中飛禽。蓋銃之利專在長筒。
禁中宿衛及具軍容者皆佩大刀。率多刓鈍。不堪用。大官行前導者皆佩雙鞬。
樂器皆沿明制。大朝會用樂工六十四人。引樂二人,簫四人,笙四人,琵琶六人,箜篌四人,𥱧六人,方響四人,頭管四人,龍笛四人,杖鼓二十四人,大鼓二人,板二人。蓋協律郞先期陳懸於丹墀。鑾駕將出。雲麾仗動。則協律郞擧常旗。唱奏飛龍引之曲。俟五雲駕座。常偃樂止。鳴贊官唱臚。協律郞又奏風雲會之曲。百官行拜叩。禮畢。諸親王陞殿。國公,閣輔隨陞。分班而坐。協律郞又奏慶皇都喜昇平之曲。曲畢而罷朝。樂工服色。曲脚幞頭。紅羅生色。畫花大袖衫。塗金束帶。紅羅擁頂。紅結子。皁皮靴。
樂聲爽亮。使聞之者。自然心目俱淸。可知其制器也。金石絲竹。精鍊中度。非外國之比也。是以。今之樂。音節促迫。縱乏希緩之意。然其聲律淸高白直。無闡緩哀怨之意。則亦非亂世之音也。
琴制。厚漆玲瓏。絃凡爲七。左漸細而右漸粗。右四絃並用絲纏。雖非舊法。猶屬古雅。音韻鏗越若金石聲。凡大小宴會。見諸樂工。皆似優伶。而惟琴不與焉。惟太常樂官及士大夫好古者爲之。則尙屬雅器。不歸於賤技。可知也。
玄琴。北京人皆不喜之。惟柵門人甚喜。以爲箏也。每一鼓。婦女亦群聚而聽之。豈風氣近東而然歟。持玄琴而與琴並鼓之。則玄琴浮濁粗淺。可知非古樂也。且玄琴。近聽則太喧。隔壁則已微矣。若琴則近聽極淸靜。遠聽益琅琅。其器之優劣。可定也。
壺琴與奚琴大同。但桶面不用銅板。而傅蟒皮。張四絃。又以二小絃。分入於大絃之間。取其雙聲。比奚琴益爽烈。
洋琴出自西洋。桐板金絃。聲韵鏗鏘。遠聽則雖若鍾磬。然其太條蕩近噍殺。不及於琴瑟遠矣。小者十二絃。大者十七絃。
琵琶與東制同。盲人行乞者。且行且鼓。或唱曲而和之。
箏本秦聲。或曰。蒙恬所造。或曰。父子爭琴。各入其半。仍名爲箏。故本十二絃。而或有十三絃。卽傅玄賦所謂上崇似天。下平似地。空中似六合。柱絃擬十二月。後加一絃。蓋擬閏也。其制略同伽倻琴。伽倻琴則絶不可見。似非近俗所尙也。本出於東國。則或未入中土而然歟。
弦子。一名阮。其制爲圓筩。徑尺許。厚三四寸。前後傅蚺蛇皮。以烏木爲柱。方二寸許。長四尺餘。張三弦。右大而左細。
笙簧略如東制。其管或十四或十七。簧葉薄如蟬翼。其室古用匏。而今用木。加之以漆。或用白銅者尤佳。或別有曲嘴者。其長尺餘。坐而吹之。甚便云。
笛。比東制差短。且細而薄。聲亦淺輕。
其宴樂用笙簧,琵琶,壺琴,洋琴,弦子,竹笛六種。如東俗三種樂爲一部。其戲臺則並以鉦,鼓,牙,拍。爲之音節。其喪樂則以囉叭,瑣吶,方響,鑼鼓等。分爲兩部鼓吹。
革鼓之屬皆如東制。而聲甚隆隆。蓋其妙在治革也。紙鼓。卽小兒戱具。有柄。塗以東紙。其聲鼕鼕。
自鳴樂。詳見於鄂羅館記。
瑤池景。狀如方鼓。內設人物。樓臺傅琉璃以窺之。玲瓏如眞。或有小如雞卵者。
凡文房之器皆流出我東。東人之所熟見。而其造紙之法。置大石磨。高其四傍。灌黃水於中。駕馬二匹或三匹。以硏楮皮。傍築甎墻。虛其中而熾石炭。兩面如溫炕。傅濕紙。頃刻燥乾。此則冬月用也。蓋中國亦以楮爲紙。而但硏末。故不堅靭。我國惟爛搗。故毛生。硯或以古破瓦爲之。稱以未央瓦,銅雀瓦。其眞者絶難得云。
凡農器與我國有同有不同。關內農器皆輕便。或以驢耕。或以人耕。或駕數羊而耕。不盡用牛。關外則全用牛。遼東幷駕兩牛。其農器如我國山峽所用。豈高麗舊俗猶存而然耶。其拾糞之器見於謠俗。
凡瓦甓之屬詳見於琉璃廠及黑窯廠記。甓則又見土產諸物條。
凡凳椅之屬。方圓長短。不一其制。而其高則皆限以踞坐。
===草木===
草木多我東所未見。而大抵樹養之法皆得其宜。
松,杉。石門嶺以東則蔚然成林。自其西至于北京。則絶無而堇有。檜,柏亦未見。路傍及村前所植之木。惟檉柳而已。
桃,杏,棗,栗。果之極賤者。而絶不見其樹。蓋非其土宜。而市上諸果。積之如山。其貿遷之利。可知也。
芙蕖。西湖及太液池。以枯貼之莖葉見之。其盛時。可知也。
桑木亦無之。市上所賣蠶繭及野繭。皆他方所來也。棕櫚。或見盆種。其長不過數尺而已。其皮竿之長可數丈。充溢於市上。而其價甚廉。使行時買架簟屋者。皆是南來云。南方之多產。可知也。
花草詳見於花草鋪記。果實詳見於飮食條。
===禽獸===
凡畜產。雖多北方之土宜。而其畜牧馴養之方亦皆有法。故所以能致蕃息也。
鳳凰。康煕時。鳴於西山云。
翡翠。或有家畜云。而未得見之。
孔雀亦稀種。凡所用花翎。多假造云。且聞圓明園中有孔雀云。而未得見。
雉雞與我國同。而雞多白斑毛羽。<small>{{Blue|俗名毬繡雞}}</small>
諸鳥詳見於彩鳥鋪記。
畜物中刱見而爲瑰觀者。惟象是已。別有象房記。生虎有虎圈記。
馬者。有國之大政也。是故周禮兵官。號以司馬。禮問國君富。數馬以對。今夫北京在古冀州界。冀北之多良馬。自古然矣。而加以畜牧有法。故馬蕃且健。官人之行。騶卒廝隷皆騎而從之。八旗披甲者亦無步卒。里巷阡陌之間。千百成羣。遠近行旅皆具車馬。非貧丐。鮮徒行。馬雖極駿。價不過紋銀數三十兩。在途遇貢馬一羣。可數百匹。而只有數人。驏馬而駈之。然馬皆齊行。莫敢先後。可知其馴擾之工也。時見跑馬者。卽古所稱漁陽突騎也。超逸絶倫。殆追風逐影。似天下無敵也。古者馬無蹄釘。惟用葛屝。李牧始用鐵釘代之。故俗稱代葛。今皆用鐵。而見其堅厚。倍於東俗。鞍制雖極華侈。然甚輕緻。平地超乘。無升床挽鐙之撓。其習慣然也。馬雖絶大。而其性氣寬緩易馴。每遇東馬。雖款段小乘。必嘶跳欲踶。則從容引避。不與相較。雖在畜物。亦可見大地風氣也。聞其畜牧之法。風字不失時。故多產育偃息。順其性。故能肥健。騸其勢而氣壯于軆。不牽轡而神專于蹄。其遠行者。雖日行百餘里。在途只飮冷水。至宿處。歇過一兩時。卸鞍解羈。𩥇磨地沙。然後方飼草豆。夜深後。又飮冷水。至曉又飼草豆。其屢月喂養。軆極肥者。遠行只飮水飼草而已。過八九日後。始許飼豆云。燕記曰。一水九渡。水中石多苔滑。水沒馬腹。攣膝聚足。一手按轡。一手握鞍。無牽無扶。猶免墜跌。吾於是始知御馬有術。蓋我東御馬之法極危。衣袖旣闊。汗衫又長。裹纏兩手。按轡揚鞭。俱所妨礙。第一危也。其勢不得不代人牽鞚而行。一國之馬皆已病矣。牽者常蔽馬之一目。而馬之步驟不得自由。其危二也。馬之上道。其所審愼有甚於人。而不相通志。牽者自就便地。馬蹄常置逼側。馬所欲避。人必强就。馬所欲就。人必强牽。馬之驍驤。非在他也。於人常懷怒心。其危三也。馬之一目旣蔽於人。又以一目。察人氣色。不能專心視道。以致顚躓。非馬之罪。而鞭捶亂加。其危四也。我東按轡之制。旣鈍且重。加以纓帶太繁。馬旣背載一人。口又懸人。是一馬而任兩馬之力也。力竭而仆。其危五也。人之體用。右利於左。則馬亦然也。然而馬之右咡。爲人掣抑。不禁疴痛。則其勢不得不折頸與人。而側步避鞭。人方喜其折頸側步。謂以驕駿之態。非馬之情也。其危六也。其受鞭策。右腿便苦。乘者放心據鞍。牽者猝然施策。以致翻墜。而反以責馬。非馬之情也。其危七也。無論文武。官高則必有左牽。此何法也。右牽已不可。況左牽乎。短鞚猶不可。況長鞚乎。私門出入。尙可作威儀。至於陪扈之班。以五丈長鞚。作爲威儀。則不可矣。文官尙不可。況武將乎。武將所服帖裏。是謂戎服。世安有名爲戎服。袖若僧衫乎。其危八也。今此八危皆由闊袖汗衫。而猶安其危。雖使伯樂右控。造父左牽。若以八危臨之。則八駿死矣。昔李鎰之陣尙州也。遙望林莽間有烟氣。令軍官往視之。軍官左右雙牽。舞肩而去。不意橋下二倭突出。刀剮馬腹。軍官之首已割去。西厓柳公。賢相也。其爲懲毖錄。記此以嗤之。而亦莫能革其弊俗於亂離艱屯之際。則甚矣習俗之難變也。余今夜渡此河。天下之至危也。然而我則信馬。馬則信蹄。蹄則信地。乃收不控之效如是哉。又曰。館門外有馬羣數百匹過去。一牧童騎絶大馬。持一蜀黍柄而隨之。又有牛三四十頭。不穿鼻。不羈角。角皆長尺餘。驢數十頭隨之。而牧童持大杖。盡力一打在前之靑牛。牛奔突騰踏而去。羣牛皆隨之如隊伍行陣。蓋朝日放牧也。於是。閑行察之則家家開門。駈出馬驢牛羊。輒不下數十頭。回看館外所繫我東鬣者。可爲寒心。余嘗與鄭石癡論土產馬。余曰。不出數十年。當喂馬枕邊。以火鐵桶爲槽。石癡曰。何謂也。余曰。以季秋之雞。遞相易種。則四五年後。有鳴于枕中者。謂之枕雞。馬亦種小。則安得不漸小爲枕馬耶。石癡大笑曰。吾輩年加老。曉益無眠。聽雞枕中。又騎枕馬如厠。無妨。但俗忌馬風字。至老死貞牡貞牝。馬何由蕃。將不出數十年。幷與枕馬而絶種。相與爲笑。蓋嘗論之。國俗所以貧者。專由畜牧未得其道耳。我東牧場。惟耽羅最大。馬皆元世祖所牧之種也。四五百年。不易其種。則龍媒,渥洼之產。末乃爲果下,款段。理所必然。以果下,款段。給賜宿衛壯士。古今天下。寧有壯士騎果下,款段。上陣赴敵者乎。此寒心者一也。自內廏所養。至武將所騎。無一土產。皆遼,瀋間所購。若遼,瀋路斷。馬何由來。此寒心者二也。陪扈之班。百官率多借騎。又或乘驢。不成儀典。此寒心者三也。文臣乘軺以上。無所事騎。子弟代步。僅養小驢。古百里之國。其大夫已備十乘。則環東土數千里之邦。其卿相可備百乘。而今雖數乘。亦安從出乎。此寒心者四也。三營哨官。此百夫之長。而貧不能備騎。月三操習。或有臨時貰騎者。貰馬赴陣。不可使聞於隣國。此寒心者五也。京營將官如是。則八道所置騎士。其名存實無。從可知也。此寒心者六也。國中所在驛置。皆土產之所優者。一經使客。馬不死則病。何也。其所坐雙轎已重。而必四隷護杠。左右載身。以防簸搖。馬之所載旣重。則其勢不得不快走。愈壓愈馳。所以不死則病也。馬死日多而馬價日增。此寒心者七也。馬背載物。天下無是也。然而吾東旣不行車。則公私委輸。只恃馬背。而不量馬力。貪載重物。勢不得不多喂熱粥。以資食力。故脛脆蹄軟。一風則失後。而俗乃禁其風字。馬何由生乎。此無他。職由牧御乖方。喂養失宜。產非佳種。官昧攻駒。然而執策而臨之曰。國中無良馬。豈眞國中無馬耶。此寒心者。不可以指屈也。何謂牧御乖方乎。曰。凡馬之性亦與人同。勞則思逸。鬱則思暢。曲則思舒。痒則思磨。雖飮咆待人。亦有時乎自求愉快。故必時解其羈紲。放之水澤之間。以散愁鬱之氣。此所以順物之性。而通其意也。吾東牧馬之法。惟恐絆係之不固。馳驟之時。不離牽控之苦。休息之際。未獲𩥇磨之樂。人與馬不相通志。人輕呵叱。馬常怨怒。此其牧御乖方者也。何謂喂養失宜乎。曰。渴之思水有甚於飢食。吾東之馬。未嘗飮冷。馬之性最忌熱食。爲甚痛熱也。荳蒭之洒鹽令鹹。欲其飮水也。飮水。欲其利溲也。利溲。欲其瀉熱也。飮冷。欲其脛勁而蹄堅也。吾東之馬必爛荳烹粥。一日馳走。已有熱病。一站闕粥。平生虛勞。行旅遲頓。寔緣熱喂。至於戰馬喂粥。尤爲非計。此其喂養失宜者也。何謂產非佳種乎。馬要大不要小。宜健不宜弱。求駿不求駑。不欲任重致遠則已。如將任重致遠。則土馬如此。不可一日爲家也。不屑武備軍容則已。如將講武修戎。則土馬如此。不可一日爲軍也。及今兩國昇平。誠求牝牡數十匹。大國必不愛此。若以外國求馬私養爲嫌。則歲价潛購。豈無其便。擇郊甸水草之地。十年取字。漸移之耽羅及諸牧場。以易其種。其蕃孶之法。當以周禮及月令爲率。周禮。凡馬特居四之一。註曰。欲其乘之性相似也。物同氣則心一。鄭司農曰。四之一者。三牝而一牡。按月令。季春之月。乃合累牛騰馬。遊牝于牧。秦蕙田曰。廋人佚特。用之不使甚勞。所以安其氣血。校人夏攻特。以牝馬方孕。故攻去其特。勿使近牝。以爲蕃馬之本。皆先王順時畜牧。能盡物性之義。今中國每春和草靑則懸鈴于牝。縱而風之。牡馬之主。受銀五錢。馬及騾生而雄駿。則再受銀五錢。馬騾生而不駿。且毛色不佳。性不馴調。則必攻去其睾子。令毋得易種。而獨令特大。性又調良。我東監牧。不此之思。惟以土產取種。彌出彌小。雖駄溷載柴。惟恐不堪。況堪爲軍國需乎。此其產非佳種者也。何謂官昧攻駒乎。曰。我東士大夫。不親庶事。古有衆會。戒僕益馬荳。見枳銓選。近有一學士。性頗癖馬。其相馬之術。無異伯樂。論之者以爲古有爛羊都尉。今有理馬學士。其嚴如此。不慮有國之大政。而以爲羞恥。付之僕隷之手。雖職居監牧。人是流品。而擧不識牧馬之方。非不能。乃不肯學也。此其官昧攻駒者也。昔唐初。得牝牡三千匹於赤岸。徙之隴右。使太僕張萬歲掌之。自貞觀至獜德。馬蕃息至七十萬匹。武后時。馬漸耗。然明皇時。猶有二十四萬匹。以王毛仲,張景順爲閑廏使。十餘年之間。有馬四十三萬匹。開十三年。明皇東封泰山。以馬數萬匹。從色爲隊。望之如錦。此官得其人也。誠得癖於馬。而曉其牧養之方者。任之以攻駒之政。則雖被論於學士。而在太僕可謂得人云云。
橐駝產于沙漠。而亦奇獸也。高可丈半。黃褐色。身如馬而稍瘦。頭如羊而目甚小。足如牛而蹄薄小。在毛底。項如鷺長而乙。步伸縮。背上有兩肉峰。自成鞍。前峰有毛散垂如馬鬣。其峰肥則硬起。瘦則軟伏。常飼以鹽。食鹽則肥故也。以索貫鼻而制之。缺則改其穴。其力能任三馬之載。其行似遲而疾。善走者。日馳千里。其直多至二百兩銀。形鈍而性慧。知風信。識泉脉。隨人念語。伏而受載。載畢而起。若見生面人。鼻噴黃水。不可近也。皇城內外。往往有數人駈百餘匹。駄物而過。形如魚貫。少不參差。時見群臥道傍。亦鱗次不錯。如平沙雁隊。蓋其性然也。
騾多大而駿者。故騎與駕車。專用騾。達官所騎皆絶大者。騾驢馬羊皆能耕田。
驢產於關東者多而劣。皆歸於站。雇旋磨汲水之役。時見駈而遠賈者。可一群數百首也。其大而毛淨者。出於山西。亦以駕車而已。非窮人。皆恥乘焉。或見其駄載而行。
牛不穿鼻。惟羈絡而已。而亦不橫逸。牛之軆大者絶無ㅁ角長曲而向前。與東牛不同。富家則或畜四五十頭。
羊有二種。一則漢羊。一則蒙古羊。卽我國所謂羔。羔本兒羊。而東俗誤以蒙羊爲羔也。
猪。自柵至北京。無處無之。用以充庖如茶飰。而羊次之。市上屠販。猪羊肉如山。一邊剝割。一邊群聚以待屠。往往見駈猪羊者。一群屢百。每群必有渠帥。甚雄且大。項懸大鈴。鈴鳴而前。衆皆隨之。毋敢越次。其主者惟垂手從之。慢行則呼咄其渠帥而已。
狗有多種。鄂羅館所畜絶大者。聞噬人如虎。疑古旅獒之類也。其出蒙古者。亦悍鷙難馭。以鐵鎖繫其頸。使之守門而已。東人所稱狐伯。是其別種也。獵狗。以白塔堡所產爲最。價至紋銀十餘兩云。其稱勃勃者。軆小如猫。狡黠解人意。見外人。尙能磔鬚咆哮。其敎以戱技者。已見於犬猿兩戱記。故猿亦闕之。
猫如我國。而間有別種。毛厚如狐狢。蒼褐色。撫愛之。不怕人。
凡畜物。大抵白色者多。純黃者絶無。其理未可知也。
===人物謠俗===
淸人之入中國。令男子皆開剃。婦女則皆仍明制。
滿人皆豐碩。生子多至七八者多。似其旺運未替也。淸人少文。故多淳實。然入中國日久。又崇文敎。故其俗寢衰。漢人多輕薄狡詐。而南人尤甚。
漢人立朝者。與滿人參半。而常有羈旅畏約之意。
漢女皆傅粉。滿女則否。漢女弓足。滿女則否。弓足之法始於南唐李後主宮人李窅娘。蓋自幼時纏足。足曲而尖。形如彎弓。所以取媚也。耳璫臂環及髻飾。漢,滿女皆同。口上點朱之法。但點抹於唇尖。望之如含丹珠。
無論漢滿女多美色。而關外素稱尤多美者。
剃髮之法。只剃繞頂之髮。餘髮皆辮而垂後。童子則分爲兩辮。成長後合爲一辮。童女則辮髮垂之如東俗。出嫁後皆爲髻如古法。男子二十以前。並剃鬚髥。蓋便於彎弓也。廿五以後。只剃髥而存鬚。三十以後否。
淸人皆能漢語漢書。而漢人不能滿語滿書。故凡闕中衙門機密事。皆用淸語。奏御文字。皆以淸書繙繹。閭巷則滿,漢皆用漢語。故滿人後生多不解淸語。皇帝患之。每選年幼聰慧者。送寧古塔。學滿語云。
官員之行。一騎必持坐席前行。蓋以坐席。別其品級高下故也。
大小人員騎馬。至東西天安門。始下馬。道遇皇子則皆下馬。而閣老以下則否。
漢人官高者皆乘轎。淸人位至閣老。不得乘轎。蓋不忘習騎之意。
宦寺懲明時之弊。位不過六七品。而惟備洒掃之役。自皇帝以下。騎馬者必親自執轡。而皇帝所騎則惟以黃轡別之。
相見之禮。揖而不拜。致敬則鞠躬。致謝則叩頭。若遇相親之人。則就前執兩手而搖之。以致歡欣之意。女子不然。
大小事役如駈車,耕田,負薪,運水,舂米,種田,織布,裁縫等事。皆男子爲之。女人則罕出門外。其所爲不過縫鞋底繡紋緞而已。南方不然云。
店舍之役。亦皆男子爲之。而行路中絶不見女人相雜。
行客之不車而徒者絶少。其徒行者必肩擔鋪。蓋行具無者。店人不許容接。蓋係禁法。而防其奸細也。
商旅往來者皆有簿。錄姓名,居往,物貨,名數。詰姦防僞。極其嚴備。
冬月則絶不見老人。開春後始得見之。蓋天寒深蟄。至春始出。且路上亦無一往來。蓋其優老成俗故也。稼記云。行中有年過七十者。至一處。主人問其年。又問子弟有無。卽唾其面。蓋鄙之也。
客至。自平交以上。皆迎送于大門之外。凡入門。讓客先登。客先而主人隨之。揖讓周旋。曲有禮意。
兒生數月。卽剃去胎髮。加以小帽。其十數歲以上。留養頂上之髮。總爲辮子。貴賤同然。若私鬪。誤拔人辮子者。與殺人同罪。
公私皆用脂燭。而不用炬燎。取諸禽獸脂。以葦綿作心。納脂鍋。以次蘸出。凝而復蘸。徑可寸餘而止。加其徑五分四。以爲之長。外蘸白蠟。以防潰決。蓋以凝脂七兩白蠟三兩爲度也。燭制。上豐下殺。揷如針鐵。錐于燈盤以安燭。凡御用軍用。元宵放燈。編戶日用。皆以此也。琉璃燈,羊角燈。皆熬角成膠以成。其元宵放燈。別爲奇樣。繪花草禽蟲於其上。彩絨流蘇。極其華侈。
關東。柴車與耕田。專用牛。關內。土性疏軟。以騾驢馬羊參耕。
或以五銖錢及開元通寶。要賣於我人。蓋爲卜錢云。計錢有陌有絛。陌絛之數。關內外不同。關內則以十五兩爲陌。一百兩爲絛。關外則忘之。且有錢標之法。自富舖印紙。錄其錢數多少。押其圖署。此代錢。替相質用。其法甚好。而惟北京及通州用之。此卽宋元所謂鈔。我國國初楮貨之制也。
沿路店主往往以子女許與我國驛卒。託爲父子。諸譯亦或有之。其相見恩愛藹然。其家必備酒饌以待之。亦以土物賞之。蓋爲幼兒度厄。如東俗賣兒。
每過村落。男女老少出而觀之。雖數歲小兒。皆凝立不動。嘗見古史。謂高麗童子善走。心怪之。以爲童子善走。天性也。及見中國童子。絶無走跳如東兒。始知中外風氣之懸殊。
小兒讀書。必先百家姓。次三字經。次千字文。次四書。次三經。次禮,左。先授音讀。謂之念書。念之旣熟。乃講說其義曰講書。四書不讀集註。詩讀大旨及六義。書讀篇題如東俗。每見十數歲兒所讀甚多。而問其義則茫然不知。以其未及講書故也。書冊皆奎璧薄紙。歲久而不甚垢弊。其精細。卽此亦可見。
始自入柵。邊門村店。率多貧窶。其婦女皆着弊衣。而猶不廢殘粧。創見粗陋。殊覺駭異。數日眼熟。乃如常。行路有先後。無貴賤。遇險不相迫。臨津不亂次。儘美俗也。
拾馬糞者。相望於道上。荷簣持四枝小鐵鎗。見馬行。不計遠近。隨其放屎。而以鎗收納于簣中。務農勤嗇之風可見。而糞堆皆成㨾子。圓中規。方中矩。三角中句股。平者如盤。穹者如傘。潤滑如塗壁。凝堅如岩石。無論中外。凡所經營鋪置。皆整飭端方。無一事苟且彌縫之法。無一物狼藉雜亂之形。雖至牛欄豚柵柴堆溷庤。莫不端直有度。精麗如是。所謂大規模細心法也。
在途或見女娘馳馬者。頭着藤笠。左右七步倒掛。尸掛之法。極其蹻捷。謂是漢女之貧者。無以資生。以此得錢云。路上乞女。亦多漢女。
所過城堡。皆明時備邊之具。而村里亦或有堡自衛。今皆破壞不修。惟見人畜布野。可知其昇平日久。而四郊無戎馬之憂。
北俗本無辟除之規。而惟鳳城人習見我俗。城將行。必有前呵。
自遼至西。地皆平衍。一風一雨。沙移失路。故往往植柳以識路。
長亭短亭皆對豎兩柱。橫懸一板。書以本地。各其下並書四方道里地名。
沿路往往有軍舖草屋數間。有甲軍數人守之。壁上書戢拿賊匪。護送行旅。稼記曰。築臺建三丈之旗。壁上列畫弓䩨矢服熛鎗火砲。臺下列揷刀鎗劍戟。凡擧燧望烟事目。列書鋪壁云。而今見不然。其狃安漸弛。可知。
豎碑之法。碑之兩傍。初不磨礱。夾碑築甎爲墻以沒頂。因覆瓦爲屋。碑在窾中而露面。勝於建閣鞱碑。而功費甚省。惟御製碑及大家墓碑不然。
田稅。一日耕。小錢一百二十文。而薄土分等減之。糶糴每斗耗五合。戶役。大戶出銀十兩。中戶五兩。下戶二兩五戔。夫役。每人丁銀四戔二分。
拜叩之法。屈滕危坐。兩手垂地。尻接蹠者。謂之拜。雙手按地。首至地者。謂之叩頭。三叩而後。起而復拜。如是者三。摠爲三拜九叩頭。是君臣之禮也。
致敬者不拱手。其朝儀。以垂手疾行爲禮。其賤者屈一膝而雙手據地。爲最恭。
雖大官與端士。行必掉臂促步。及見場戱。具古衣冠者。聳肩緩步。然後始知漢官自有威儀也。
嘗見一人被髮徒跣。以鐵鎖繫頸而行。聞是死囚待時將刑者。行乞求食云。且聞採蔘犯罪者。稱以挖梆槌。
罵辱絶無醜語。其尋常罵話則曰沒良心,甚麽東西賤漢。嫚語侵辱則曰王八滓子,雜種狗滓子。其最發怒者。不過曰天火,燒火,眼佛出世。
火禁甚嚴。不用炬燎亦以此。我人夜行。或束薪爇火。必大驚止之。其屋舍多瓦少茅。雖茅舍。必高簷闊架。甎築四壁。火不易延。而猶謹火如此。至於各公廨。循簷列植銅盆。以貯鹽水。常戒嚴。
嗜烟之俗甚於我東。蒙古,回子亦然。惟西洋人吸鼻烟。華人今多效之。市上所賣烟壺頗盛。而但佩壺者皆滿人也。
男子指腕。或有着戒指者。蓋如節酒也。愼言行也。凡有所戒者有此。
刑具。漢人用竹棍。滿人用皮鞭。打臀腿。而各拘頭足。不脫褌而笞之。
臘月二十七日。諸衙門皆以片紙封正門。題曰封印大吉。蓋自是日。公事皆停。與民休息。具酒食張聲樂以守歲。賀歲者皆衣裘新鮮。相見擧手。稱好過年。正月二十七日。始開印。
歲時紙砲。似倣古爆竹之制。自臘念間爲始。官廨村衖。無處無之。轟聒如雷。除夜及元宵尤盛。
紙鳶。或名鶴兒。以厚紙爲男女老少鳳鶴龜龍之形。惟務遠揚。無東國橫衝交截之俗。俗之質厚可見。鳶之稱箏。莫曉其意也。
宰相之子爲市井。市井之子爲宰相。無所拘礙。雖欠名檢。而其一視四民。亦美俗也。漢人則或言市井素封之樂。勝於仕宦畏約。輿馬僕妾有擬於王侯者。
男女之際極有別。士大夫家辨內外甚嚴。婢妾之賤亦無事不出外。女子出入則必乘車。不徒行。車簾或垂或揭。一二叉鬟坐于簾前。車中婦女往往多美麗。粧飾亦侈。而絶不窺視車外。時遇我人。衣冠殊制。宜其諦視。而亦不顧見。或一瞥見。更不擧眼。其性之閑雅可尙。驛卒輩。或注眼直視。則赶車者誶罵不已。責其無禮。而其婦女則終不出一言。
女人三十以上。擧已衰謝。蓋夙成而早衰也。
雇車者多聚於通街。計程遠近。以討雇直。其弊。車載多人。或至十數。合錢叢載者皆弊袍窮漢。要爲歇脚也。
都城四門外。皆甃石爲輦路。廣準九軌。車行其上。常隱隱如雷。
道傍處處爲淨廁。或塗丹雘。或豎拈帘。題以淨房。置紅漆木機。遍揷廁籌。使出恭者施錢一文。爲廁主者旣收錢。又糞田。其作事巧密。多此類也。
通街大路上。日暮人稀。則婦孺輩簸塵拾遺。蓋由生理之艱。民物之繁。而俗尙之纖密。亦可知。
每見一人肩挑獨輪小車。上置方箱。滿載糞穢而行。我隷輩或從傍侵戱之。甚者挑其糞而抹其嘴。然其人或恐飜車。笑而不報。其勤苦纖嗇如此。
或乘大轎。前後駕馬如我國雙轎制。然傍無從人。親執鞭以駈之。而無傾跌之患。以其制甚輕捷。而兩杠夾在轎腰故也。或以小鈴數十。聯絡馬項。而諸處行商者騎之。或云。山西一路。路甚險澁。不便車行。故用此云。
諸王之行。騶從甚盛。前後各十餘雙。逢人必呵下。其餘自閣老以下。不辟人。不奪路。其俗之簡易如是。
人品俗習甚寬厚。雖甚怒鬪。一人發誓自明。對鬪者輒破顏開心。不復藏怒。且見人無心之過。則雖利害切己。不與相詰。自知理屈。則言下卽服。不復强聒。
自九門大道。以至委巷狹斜道。皆平直。人家屋簷。少無參差。如一鉅截之。
自宮庭以至閭巷。皆設隱溝。甚雨乍晴。猶無泥濘之患。春初。往往有掘修者。見其深。可二丈餘云。
井泉雖多。水味俱惡。故傍玉河者。皆飮河水。一城隱溝所灌。穢濁不可近。猶勝於井泉云。
爲井之制。必以甎甃。又以全石爲蓋。穿兩穴。劣容汲器。上設轆轤。豎兩柱。橫木爲架。貫軸于兩柱。軸半爲機。軸端必曲把。下垂雙綆。綆端懸汲器。器結柳爲棬。其形如瓢而深。綆一上一下。汲不勞人。
僧徒幷去辮髮。所着僧帽。制如方冠。南北倍長。冬用暖帽。以黑緞裹厚綿爲之。夏用涼帽。以藤爲之。其稱喇嘛僧者。不用僧帽僧衣。衣帽如常人。而但染純黃色。其在雍和宮者。或着黃帽紅衣。蓋僧之有職品者也。
女僧。與常女無異。而但剃頭着僧帽。
道流。束髮椎髻。黑布爲冠。前後有垂。如東俗蓮葉冠。或着網巾。或不冠。徒髻而行。或被髮左右垂。或截髮留寸許。爲頭陀行者樣。或以鐵環。箍頭以束之。所着闊袖白衣。制如我國道袍。
漢,滿不通婚媒。非禁之也。漢人羞與爲婚。而近則或有互婚者。聞淸人立國初。始下薙髮之令。並禁纏足。而女子則抵死不從。於是。始定互婚之法。凡漢父滿母者。子則從父。屬漢軍。女則從母。不纏足。滿父漢母者。子屬旗下。女必纏足。欲其成俗。然漢人之稍欲自好者。至今不互婚云。
婚姻之禮。男女幼時約婚。未成禮。而男子死。猶且終身守寡云。
嫁女娶婦之家。各具衣服器物。富者不下千金。雖至貧者。亦不下五六十金。其行禮也。滿人則婿在其家。只送名帖于婦家。婦乘車至婿家。行交拜禮。婦宿于婿家。漢人則婿騎馬親往。迎婦而歸。亦成禮于婿家。禮畢。婦還歸本家。壻亦隨往留宿。卽古親迎禮也。當路見親迎者。以彩畫紗燈六對,靑紅蓋各一對,簫笳篳篥疊鉦各一雙前導。其後有靑屋轎一座。四面傅琉璃爲窓。四角嚲綵絲流蘇。轎正腰左右有長紅杠。以靑絲大繩。絞紅杠之兩端。再以兩端杠。前後貫絞。兩頭肩荷。四人八蹄。一行接武。不搖不動。懸空而行。此法大竗。其後一車。載兩個老婆。不廢粉飾。髻上滿揷花朶。兩耳垂璫。玄衣黃裳。又一車載三四少女。頗有姿色。衣皆黑色。袴或朱或綠。而都不繫裳。蓋老婆。卽粧婆乳媼也。少女。卽叉鬟也。其後數十騎。簇擁一個新郞。權着九爪蟒袍。白馬金鞭。穩踏銀鐙。其後數車。滿載衣服器物。大櫃,皮函,椅子,棹子,衾床,書案,盥盆,洗巾具焉。其大櫃之制。外設雙扉。竟其長。內爲二層或三層。衣服及日用雜物藏焉。櫃函之鑰皆橫鎖之。或有威儀不及於此。而人擔器物而行者是貧家也。
喪禮。一遵家禮。以大麤綿白布爲喪服。父母未殯。水醬不入口。三年之制。以日易月。漢人則易月之後。猶心喪終制。滿人火葬。漢人則否。而近或火葬。雖火葬。皆入棺燒火。收其骨殖。納器而瘞之。聚土爲小堆。
初喪時。擧家哀哭如禮。隣里亦來哭。哭聲震天。以白簟全裹屋子。以表遭哀。內外喪次。亦以簟席爲之。而但門內大張風樂。謂之娛尸。是可駭也。葬後始撤去簟屋。與化者衣服並燒之。
喪柩之制甚鉅。而但下稍殺。彎曲如舟形。加以朱漆。或畫花草。或以金字題上曰靈壽堂。其客死未返者。或權厝於寺中。或置道傍。皆露置不掩。
喪輿之制不一。槩多質鈍。輿之大幾如二間屋子。以五色綵緞爲帷帳。雜畫雲物鳥獸。或爛銀。或結五色絲爲紐。風動帳翻。異香遠聞。雙轅長可五六丈。塗紅漆。以黃銅鍍金出色。橫架五六短杠。兩頭肩擔。擔夫甚衆。魂車在喪車之後。以丹碧飾之。銘旌在喪車之前。紅緞金字。旌竿三丈。畫以金龍。竿下有跗。亦架雙杠。八九人擔之。靑黑紅蓋及朱棒,芭蕉扇各一雙。幢幡五六對。前導鼓吹。兩部喇叭,瑣吶,方響,鑼鼓備焉。其人皆黑氈笠。懸紅羽如我國樣。兩部迭奏。鼓以作。金以止。僧徒,道流各具其服。誦唄念呪。而喪人乘車隨輿。又有老少婦女。乘車從之。似其亡者之內眷也。返虞亦如之。中國萬事莫不簡便。而獨此冗繁。莫曉其意。
柩車之上必置一雄雞。謂之魂雞。
墳墓之制或大或小。皆封以灰。而不被莎。墓表之石。或不過尺半其豪富家墓則修飾極奢。繚以雕墻。周或數百步。築土爲山。以環拱之。松柏楊柳。列植成行。石橋牌樓。制極傑特。對立華表柱。神道碑象設具備。沿路則寧遠西門外祖家先塋。沙河店葉家墳。最稱雄侈。近北京則自通州四十里之間。路傍多大墳。而但四面平闊。無砂水之分。聞皆是貴家墳山云。
今年慘歉。問其米價。則與我國乙亥春同。而沿路賑民。擧無浮黃之色。且見流乞不多。蓋其措處有法。而往往設大地炕。以處流民。其行乞幼兒。別有措處。名曰育嬰堂。
===技藝===
無論中外。算命觀相者甚多。當街皆設小簟屋。踞椅而坐。置籌筒術書於卓上。或豎招帘於屋前。
人有扁擔兩圓桶而行者。外施雜彩。內貯削刀,大小篦,洗盆及爐罐,溫水之具。爲人挖耳垢。刮足核。洗頭削髮。不憚鄙屑如此。人物繁庶。生理之苦艱可知。而聞皆是漢人云。
醫藥。俗不甚尙。故間或有之。而賣藥之法。隨種各封。已買而不用。則還投藥鋪。此法甚好。醫技以東醫寶鑑爲珍。書肆之刊行久矣。且有濟衆新編云。
紙牌之法。用箋百笏。表裡皆寫唐諺。中置廿笏。而四人各分廿笏。環坐各出一笏。而輒翻視中置之一笏。或驚或笑。出至十餘笏。不復了局。仍爲撤去。相視喧笑而行錢。蓋其法不待了局。而勝負已判。沿路見店人紙牌。只畫物形。其法尤不可曉。
博局如我東。而但將不方行。士不正行。車行如我法。包遇敵將。擊乃用梯。象行以田。馬行以口。卒有進無橫行。
碁惟中置一點。餘如我法。
骰子亦如我法。而少異。
投壺與射。皆如我法。
籌法已見於器用錄。
===眺覽交游===
稼記曰。第一壯觀。遼東大野。山海關城池。其次遼陽白塔。居庸關疊峰。千山振衣岡岩刻。薊州獨樂寺觀音變相。通州帆檣。東嶽廟塑像。八里堡墳園。天壇三層圓閣。午門外象車。大通橋橐駝。<small>{{Blue|其數百匹}}</small> 。第一奇觀。薊門烟樹。太液池五龍亭。正陽門外市肆。兔兒山太湖石。崇文門外器玩。太學石鼓。其次祖家牌樓。西直門外夜市。法藏寺塔。斗姥宮位置。龍泉寺西閣立石。通州畫器。呂玘水墨孔雀。陳眉公水墨龍。
燕記曰。我東人士。初逢自燕還者。必問曰。君行。第一壯觀何物也。第爲拈出而道之也。人各以所見率口而對曰。遼東大野壯觀。曰舊遼東白塔壯觀。曰沿路市鋪壯觀。曰薊門烟樹壯觀。曰蘆溝橋壯觀。曰山海關壯觀。曰角山寺壯觀。曰望海亭壯觀。曰祖家牌樓壯觀。曰琉璃廠壯觀。曰通州舟楫壯觀。曰錦州衛牧畜壯觀。曰西山樓亭壯觀。曰四天主堂壯觀。曰虎圈壯觀。曰象房壯觀。曰南海子壯觀。曰東嶽廟壯觀。曰北鎭廟壯觀。紛紛然指不勝屈。上士則愀然變色。易容而言曰。都無壯觀。曰。皇帝也薙髮。將相大臣百執事也薙髮。士庶人也薙髮。雖功德侔殷,周。富强邁秦,漢。自生民以來。未有薙髮之天子也。雖有陸隴其,李光地之學問。魏禧,汪琬,王士禛之文章。顧炎武,朱彝尊之博識。一薙髮則胡虜也。胡虜則犬羊也。吾於犬羊也。何觀焉。此乃第一等義理也。談者默然。四座肅穆。中士則曰。城郭。長城之餘也。宮室。阿房之遺也。士庶則魏,晉之浮華也。風俗則大業,天寶之侈靡也。神州陸沈。則山川變作腥膻之鄕。聖緖湮晦。則言語化爲侏𠌯之俗。何足觀也。誠得十萬之衆。長駈入關。掃淸函夏。然後壯觀可論。此善讀春秋者也。春秋一部。乃尊華攘夷之書。我東服事 皇明二百餘年。忠誠愷摯。雖稱屬國。無異內服。壬辰倭奴之亂。 神宗皇帝提天下之兵以救之。東民之頂踵毛髮。莫非再造之恩也。丙子淸兵之來也。烈皇帝聞我東被兵。急命總兵陳洪範。調各鎭舟師以赴援。以山東巡撫顏繼祖不能協圖匡救。下詔切責之。當是時。天子內不能救福,楚,襄,唐之急。而外切屬國之憂。其救焚極溺之意。有加於骨肉之邦也。及四海値天崩地坼之運。薙天下之髮而盡胡之。一隅海東。雖免斯恥。其爲中國復讎刷恥之心。豈可一日忘之哉。我東士大夫之爲春秋尊攘之論者。磊落相望。百年如一日。可謂盛矣。然而尊周自尊周也。夷狄自夷狄也。中華之城郭宮室人民。固自在也。正德利用厚生之具。固自如也。崔,盧,王,謝之氏族。固不廢也。周,張,程,朱之學問。固未泯也。三代以降。聖帝明王。漢,唐,宋,明之良法美制。固不變也。彼胡虜者。誠知中國之可利。而足以久享。則至於奪而據之。若固有之。爲天下者。苟利於民而厚於國。雖其法之或出於夷狄。固將取而則之。而況三代以降。聖帝明王。漢,唐,宋,明。固有之故常哉。聖人之作春秋。固爲尊華而攘夷。然未聞憤夷狄之猾夏。並與中國可尊之實而攘之也。故今之人。誠欲攘夷也。莫如盡學中華之遺法。先變我俗之椎魯。自耕蠶陶冶。以至通工惠商。莫不學焉。人十己百。先利吾民。使吾民足以制梃。以撻彼之堅甲利兵。然後謂中國無可觀可也。余。下士也。曰壯觀在瓦礫。曰壯觀在糞壤。夫斷瓦。天下之棄物也。然而民舍繚垣。肩以上。更以斷瓦。兩兩相配。爲波濤之紋。四合而成連環之形。四背而成古魯錢。嵌空玲瓏。外內交暎。不棄斷瓦。而天下之文章。斯在矣。民家門庭。貧不能鋪甎。則聚諸色琉璃碎瓦及水邊小礫之磨圓者。錯成鳥獸花樹之形。以禦泥淖。不棄碎礫。而天下之畫圖。斯在矣。糞溷。至穢之物也。爲其糞田也則惜之如金。道無遺灰。拾馬矢者。奉畚而尾隨。積庤方正。或八角。或六楞。或爲樓臺之形。觀乎糞壤。而天下之制度。斯在矣。故曰瓦礫糞壤。都是壯觀。不必城池宮室。樓臺市鋪。寺觀牧畜。原野之曠漠。烟樹之奇幻。然後爲壯觀也。夫前人之評壯觀。斯已盡矣。無容更贅。而余嘗演之曰。第一壯觀。惟在鳳凰城。蓋其城郭宮室。市鋪寺觀。卽入柵後刱覩。故人莫不嘖嘖稱壯觀。厥後自遼東歷瀋陽,山海關。至于北京。雖有大小之別。而其規制則一也。觀者之瞠然駭矚。反不如初到鳳城之時。故余則以鳳城爲第一壯觀。又以西山燈戱及西洋鞦韆。以補稼,燕未見之奇觀也。
燕記。遊中國者有五妄。地閥相高。本是國俗之陋習。有識之居國也。且恥言兩班。況以外藩之土姓。反陵中國之舊族乎。此一妄也。中州之紅帽蹄袖。非獨漢人恥之。滿人亦恥之。然其禮俗文物。四夷莫當。顧我無寸長可以頡頏中土。而獨以一撮之髻。自賢於天下。此二妄也。昔月汀尹公根壽。奉使皇明。道逢御史汪道昆。屛息路左。瞻望行塵。猶以爲榮。今函夏雖變。而其天子之號未改也。則閣部大臣。乃天子之公卿也。未必加尊於昔。有貶於今。奉使者自有見官之禮。而恥其公庭拜揖。輒圖寬免。遂成規例。時有接遇。率以亢簡爲致。恭謙爲辱。彼雖不與苛責。安知不侮我之無禮乎。此三妄也。自知文字以來。莫不借讀于中州。談說歷代。無非夢中占夢。乃以功令之餘習。强作無致之詩文。忽謂中土不見文章。此四妄也。中州人士。康煕以前。皆 皇明之遺黎也。康煕以後。卽淸室之臣庶也。固將盡節本朝。遵奉法制。若造次談論。輸情外藩。是固當世之亂賊也。然而一遇中州之士。見其誇張休澤。則輒謂一部春秋。無地可讀。每歎燕,趙之市。未見悲歌之士。此五妄也。中州之士有三難。一爲擧人。則全史全經。隨事辨證。百家九流。略涉源委。酬答如響。不如是。未足以爲士也。此其一難也。寬雅嫺禮。休休有容。不施驕倨。虛懷接物。不失大國之體。此其二難也。小大遠近。莫不畏法。畏法故愼官。愼官故制度如一。而四民分業。莫不自修。此其三難也。夫東人五妄。實由中土之自侮。然其自侮之實。亦非中土之罪。而其固有之三難。又非東人之所可得而侮之也。昔陳慶之自魏南還。甚重北人。朱異怪而問之。慶之曰。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爲荒中。此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幷在中原。禮義富盛。人物殷阜。耳目所識。口不能傳。由是觀之。望洋發歎。今古同情。余在熱河。與中州士大夫游者多矣。尋常談討。雖日知其所不識。而至若時政得失。民情向背。無由可聞。傳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旣無子貢之藝,季札之智。則雖使笙簧干羽。日陳於前。固莫識政德之所出。況泛論上世之律呂。而惡能識當世之汙隆哉。然而不避其支離煩複之嫌。而故爲此迂闊誕漫之問者。何也。蓋中州之士。性喜矜誇。學貴該洽。出經入史。揮塵風發。然我人類多未嫺辭令。或急於質難。徑談當世。或自誇衣冠。觀其愧服。或直問思漢。使人臆塞。此等非但彼所忌諱。在我疏失。亦自不細。故將要得其歡心。必曲贊大國之聲敎。先安其意。勤示中外之一軆。務遠其嫌。一則寄意禮樂。自附典雅。一則揚扢歷代。毋逼近境。遜志願學。導之縱談。陽若未曉。使鬱其志。則眉睫之間。誠僞可見。談笑之際。情實可探。此余所以略得其影響於紙墨之外也。嗚呼。中州道術陵遲。天下之學不出于一。而朱陸之分。蓋將數百年。互相訾謷。疾如仇敵。至 皇明季世。天下學者莫不宗朱。而爲陸者鮮矣。及淸人入主中國。陰察學術宗主之所在與夫當時趨向之衆寡。於是從衆而力主之。陞享朱子於十哲之列。而號於天下曰。朱子之道。卽吾帝室之家學也。遂天下洽然悅服者有之。緣飾希世者有之。所謂陸氏之學。幾乎絶矣。嗚呼。彼豈眞識朱子而然耶。此其意徒審中國之大勢。而先據之。鉗天下之口。而莫敢號我以夷狄也。何以知其然也。朱子尊中國。而攘夷狄。則皇帝嘗著論。而斥宋高宗不識春秋之義。討秦檜主和之罪。朱子集註羣書。則皇帝集天下之士。徵海內之書。爲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率天下而倡之曰。紫陽之緖言。而考亭之遺旨也。其所以動遵朱子者。非他也。騎天下士大夫之項。扼其咽而拊其背。天下之士大夫。率被其愚脅。區區自泥於儀文節目之中。而莫之能覺也。或曰。淸人旣尊尙中土之儀文。而不變滿州之舊俗。何也。曰。此足以見其情也。彼將曰。吾非利天下也。吾爲明室。復大仇。雪大恥。而天下無久曠之理。則吾爲天下。姑守中土。若中土有主。則吾亦將卷而東歸。故不敢變祖宗之舊制也。或曰。彼所以自因舊俗則當矣。奈之何擧天下而强循其法也。曰。此足以見其情也。彼將曰。帝王者同文軌一制度而已矣。爲淸之臣子者。當遵時王之制。不爲淸之臣子者。不遵時王之制爾。東南開明。必先天下而有事。性喜輕浮而好議論。則康煕六巡淮,淛。所以陰沮豪傑之心。而今皇踵而五巡。天下之患常在北虜。則迨其賓服。自康煕時。築宮於熱河。宿留蒙古之重兵。不煩中國。而以胡備胡。如此則兵費省而邊防壯。今皇帝。身自統禦。而居守之矣。西藩强悍。而甚畏黃敎。則皇帝循其俗而躬自崇奉。迎其法師。盛飾宮室。以悅其心。分封名王。以析其勢。此淸人所以制四方之術也。獨於中土。似若無所用心。然其心以爲中國之小民。薄其賦斂。則安矣。安知不便乎我之帽服。而不欲變我之制度乎。但中國之士大夫。顧無可安之術。則始尊朱子之學。大慰遊士之心。其豪傑敢怒而不敢言。其鄙佞因時義而爲身利。一以陰弱中土之士。一以顯受文敎之名。非秦之坑殺。而乾沒於校讎之役。非秦之燔燒。而離裂於聚珍之局。<small>{{Blue|乾隆以四庫全書板。謂聚珍板。}}</small> 嗚呼。其愚天下之術。可謂巧且深矣。而所謂購書之禍甚於焚書者。正指此也。故中國之士往往駁朱。而不少顧憚。如毛奇齡者。或有謂之朱子之忠臣。又謂之有衛道之功。又謂之恩家作怨。此等語皆足以見其微意也。噫。朱子之道如日中天。萬國咸覩。皇帝私尊。何累朱子。而中州之士如此其恥之者。蓋有激於陽尊而爲御世之資耳。故特借一二集註之誤。以洩百年煩冤之氣。則可徵今之駁朱者。異乎昔之爲陸矣。然而吾東之人不識此意。乍接中州之士。其草草立談。微涉朱子。則瞠然駭視。輒斥以象山之徒。歸語國人曰。中原陸學大盛。邪心不息。聽之者又不究本末。若聞此等談論。先怒於心。噫。斯文亂賊之討。雖未遠施於中土。容默異端之過。固難見恕於士林。罨溪花下小飮。閱次忘羊錄及鵠汀筆談。因滋筆花露。爲此義例。使後之遊中國者。如逢肆然駁朱者。知其爲非常之士。而毋徒斥以異端。善其辭令。徵質有漸。庶幾因此而得覘天下之大勢也哉云云。
燕記又曰。入他邦者。必曰。我善覘國。我善觀風。吾必不信矣。入人之國。安有執塗人而遽有所詢訪哉。此一不可也。言語相殊。造次之間。無以達辭。二不可也。中外旣異。自有形迹之嫌。三不可也。語淺則無以得情。語深則恐觸忌諱。四不可也。問所不問。則跡涉窺偵。五不可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此居國之道也。況他國乎。問其大禁。然後敢入。此居他國之道也。況大國乎。此其不可者六。況其將相賢否。風俗淑慝。漢滿用舍。 皇明故實。尤不可問。非但此不可問。所不敢也。彼不宜答。亦所不敢也。至如錢穀甲兵。山川形勢。似無甚關係。而非但此不宜言。彼必疑怪。是可以問答乎。彼古人者。常得之問答言語之外。如橋梁更鼓。執玉高卑。有所占矣。如陳詩閱樂。市價貴賤。有所徵矣。旣無古人之識慧才智。而徒欲得之於毫墨立談之間者。其亦難矣。又況四海廣大。不見涯涘乎。。余至燕京。有以默審天下之勢者五。熱河。乃長城外荒僻之地。天子何苦而課歲駐蹕也。名爲避暑。而其實天子身自備邊。然則蒙古之强。可知也。迎西藩僧王。建黃金屋以居之。天子何苦而作此非常僭侈之禮乎。名爲待師。而其實囚之金殿。以祈一日之無事。然則西藩之尤强於蒙古。可知也。此二者。皇帝之心已苦矣。觀人文字。雖尋常數行之札。必鋪張列朝之功德。感激當世之恩澤者。皆漢人也。蓋自以中國之遺民。常懷疢疾之憂。不勝嫌疑之戒。所以開口稱頌。擧筆諛佞。亦見其自外於當世也。漢人之心亦已苦矣。與人語。雖尋常酬答之事。卽焚不留。此非但漢人如是。滿人爲尤甚。滿人皆職居近密。故益知憲令嚴苛。然則非但漢人之心苦矣。天下法禁之心亦苦矣。市肆所售一硯之値。至或百金。噫。天下有事。則珠玉宛轉而不收。海內昇平。則瓦礫埋沒而必採。富貴者適然取視。則貧賤者努目收藏。淸賞者偶一摩挲。則椎鹵者繭足奔趨。於是乎鋤犁所起。鉤罾所登。屍氣所漬。紛然爲寶於天下。天下珍玩之心又苦矣。然則一片之石足以占天下之大勢。而況天下之苦有大於石者乎云云。蓋其游覽交際之間。自各有節次。而此爲甚悉。故全篇移錄。以備攷覽云云。
gt7xx0e205xrqrxxwisawtphpl4dc49
Talk:燕轅直指
1
1109243
2171890
2022-08-13T14:34:15Z
江常哲
94446
/* https://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8024&nodeId=NODE07386150&medaId=MEDA07496692#none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https://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8024&nodeId=NODE07386150&medaId=MEDA07496692#none ==
연행록선집(燕行錄選集) - krpia [[User:江常哲|江常哲]]([[User talk:江常哲|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4:34 (UTC)
gx48lfte0m632n5gniwm3dgfgzj5e6e
燕行紀/燕行紀卷一
0
1109244
2171893
2022-08-13T14:39:54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一|times=|m=|d=|previous=|next=[[../燕行紀卷二 |燕行紀卷二]]|type=|from=|notes=}} ==起鎭江城至熱河== ===起鎭江城至熱河=== 乾隆庚戌八月十三日。卽八旬萬壽節也。進賀使昌城尉黃仁點,副使禮曹判書徐浩修,書狀官弘文館校理李百亨。以五月二十七日辭陛。 上引見于誠正閣。諭曰。皇帝八旬萬壽節。比他年尤別。故差遣卿等…”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一|times=|m=|d=|previous=|next=[[../燕行紀卷二 |燕行紀卷二]]|type=|from=|notes=}}
==起鎭江城至熱河==
===起鎭江城至熱河===
乾隆庚戌八月十三日。卽八旬萬壽節也。進賀使昌城尉黃仁點,副使禮曹判書徐浩修,書狀官弘文館校理李百亨。以五月二十七日辭陛。 上引見于誠正閣。諭曰。皇帝八旬萬壽節。比他年尤別。故差遣卿等進賀正使。暑雨遼瀋。道路必然艱險。愼旃往還可也。臣浩修對曰。朝野顒祝 邦慶之時。臣以近密之列。行將半年離闈文陛。區區下情。不勝耿結。 上曰。今年元正。福字宸翰頒降。實屬曠古之典。卿等到燕後。如見禮部尙書侍郞。須以感頌銘鏤之意。或言及或書示。俾卽導達於天聽可也。臣仁點對曰。象譯輩傳語。終未分明。構出小篇文字以示似好矣。臣浩修曰。書示勝於言及。敢不竭力奉行期於導達。仍 命臣浩修退待於內閣。少頃領籤李興潤擎 御製宣賜。題曰。皇帝八旬萬壽節。特遣專使進賀。拜表日。書贈副价詩曰。此路重穿薊柳烟。<small>{{Blue|乾隆丙申十一月。臣以謝恩副使赴燕。丁酉三月復命。}}</small> 歸期應在雁賓前。人間五福君先數。有意行參萬壽筵。繭紙徽墨。 雲漢昭回。異數也至寶也。到燕京。裝以錦紬玉籤。還朝後。奉安于御書閣。○順治乙酉。因勅諭。並元朝,冬至聖節,歲幣爲一行。名曰冬至使。每年一遣謝恩,奏請,進賀等使。隨事差送。而冬至使以正二品。副使以正三品擬望。謝恩等使以正一品。副使以從二品擬望。今番則八旬聖節。不宜循常。故差送專使進賀。先具由移咨禮部。本年三月。別遣賫咨官張濂。又乾隆御製詠我國使。有云。禮義國原閑賦詠。上元帖字句增。有云。覲謁應來能句人。大臣據此奏請。進賀副使勿拘常格。文任中差出。余以禮曹判書,藝文提學。首擬蒙點。<small>{{Blue|聖節進賀。表文,咨文各一度。方物黃細苧布一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錦紬三十匹。紫細錦紬二十匹。白細錦紬二十匹。龍文簾布二張。黃花席二十張。滿花方席二十張。雜彩花席二十張。獺皮二十張。白綿紙一千四百卷。粘陸張厚油紙一十部。福字宸翰頒降謝恩表文咨文各一度。方物黃細苧布三十匹。白細苧布三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錦紬三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一十五張。滿花方席一十五張。雜彩花席一十五張。白綿紙二千卷。使臣參宴等謝恩。有表而無方物。}}</small>
==六月==
===七日===
到安陵節度使營。觀德堂。有先祖忠肅公儐使時詩版。先君文靖公。以冬至使續題。余於今行。又敬和刻揭。三世俱按箕藩。實稀異故聯句及之。詩曰。迢迢京國久離羣。獨上高樓倍戀君。臨水重關西塞路。凝霜畫戟朔方軍。一家玉節三箕域。十載星槎再薊門。慙愧棠陰經過地。敢云繩美答憂勤。
===十一日===
===十二日===
===二十一日===
===二十二日辛未===
===二十三日壬申===
===二十四日癸酉===
===二十五日甲戌===
===二十六日乙亥===
===二十七日丙子===
===二十八日丁丑===
===二十九日戊寅===
==七月==
===一日己卯===
===二日庚辰===
===三日辛巳===
===四日壬午===
===五日癸未===
===六日甲申===
===七日乙酉===
===八日丙戌===
===九日丁亥===
===十日戊子===
===十一日己丑===
===十二日庚寅===
===十三日辛卯===
===十四日壬辰===
===十五日癸巳===
1h2ts17ow89wpgn6l22ydkiaob6wi0k
2171936
2171893
2022-08-14T01:59:23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一|times=|m=|d=|previous=|next=[[../燕行紀卷二 |燕行紀卷二]]|type=|from=|notes=}}
==起鎭江城至熱河==
===起鎭江城至熱河===
乾隆庚戌八月十三日。卽八旬萬壽節也。進賀使昌城尉黃仁點,副使禮曹判書徐浩修,書狀官弘文館校理李百亨。以五月二十七日辭陛。 上引見于誠正閣。諭曰。皇帝八旬萬壽節。比他年尤別。故差遣卿等進賀正使。暑雨遼瀋。道路必然艱險。愼旃往還可也。臣浩修對曰。朝野顒祝 邦慶之時。臣以近密之列。行將半年離闈文陛。區區下情。不勝耿結。 上曰。今年元正。福字宸翰頒降。實屬曠古之典。卿等到燕後。如見禮部尙書侍郞。須以感頌銘鏤之意。或言及或書示。俾卽導達於天聽可也。臣仁點對曰。象譯輩傳語。終未分明。構出小篇文字以示似好矣。臣浩修曰。書示勝於言及。敢不竭力奉行期於導達。仍 命臣浩修退待於內閣。少頃領籤李興潤擎 御製宣賜。題曰。皇帝八旬萬壽節。特遣專使進賀。拜表日。書贈副价詩曰。此路重穿薊柳烟。<small>{{Blue|乾隆丙申十一月。臣以謝恩副使赴燕。丁酉三月復命。}}</small> 歸期應在雁賓前。人間五福君先數。有意行參萬壽筵。繭紙徽墨。 雲漢昭回。異數也至寶也。到燕京。裝以錦紬玉籤。還朝後。奉安于御書閣。○順治乙酉。因勅諭。並元朝,冬至聖節,歲幣爲一行。名曰冬至使。每年一遣謝恩,奏請,進賀等使。隨事差送。而冬至使以正二品。副使以正三品擬望。謝恩等使以正一品。副使以從二品擬望。今番則八旬聖節。不宜循常。故差送專使進賀。先具由移咨禮部。本年三月。別遣賫咨官張濂。又乾隆御製詠我國使。有云。禮義國原閑賦詠。上元帖字句增。有云。覲謁應來能句人。大臣據此奏請。進賀副使勿拘常格。文任中差出。余以禮曹判書,藝文提學。首擬蒙點。<small>{{Blue|聖節進賀。表文,咨文各一度。方物黃細苧布一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錦紬三十匹。紫細錦紬二十匹。白細錦紬二十匹。龍文簾布二張。黃花席二十張。滿花方席二十張。雜彩花席二十張。獺皮二十張。白綿紙一千四百卷。粘陸張厚油紙一十部。福字宸翰頒降謝恩表文咨文各一度。方物黃細苧布三十匹。白細苧布三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錦紬三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一十五張。滿花方席一十五張。雜彩花席一十五張。白綿紙二千卷。使臣參宴等謝恩。有表而無方物。}}</small>
==六月==
===七日===
到安陵節度使營。觀德堂。有先祖忠肅公儐使時詩版。先君文靖公。以冬至使續題。余於今行。又敬和刻揭。三世俱按箕藩。實稀異故聯句及之。詩曰。迢迢京國久離羣。獨上高樓倍戀君。臨水重關西塞路。凝霜畫戟朔方軍。一家玉節三箕域。十載星槎再薊門。慙愧棠陰經過地。敢云繩美答憂勤。
===十一日===
到龍灣。起程以後。積雨快晴。千餘里行役。能免阻水涉危。寔荷 王靈攸曁也。自十二日。復成長霖。三江漲溢不得渡。一旬滯留鎭邊軒。愁思悄然。次李月沙韻。示兩檢書。詩曰。年華滾滾水爭流。積雨龍灣節近秋。漢使乘槎迷舊路。燕都訪客憶前遊。風沙浙 ''(註 :疑誤書淅字為浙)'' 瀝邊聲合。平楚空濛雁翅浮。千里觚稜勞遠夢。北辰高處更登樓。又曰。三到龍灣閱幾星。行人猶慣短長亭。來旬舊舍迎髫白。賀壽新槎指岱靑。節序驚心螢草色。華夷分界鴨流汀。應知萬國趨王會。原濕悠悠不蹔停。
===十二日===
別賫咨官張濂還到江。禮部回咨中。皇帝以專差使臣進賀。大加褒嘉。恩諭鄭重。張濂則阻雨留灣。回咨則定陪持呈于備邊司。大臣奏請。更具答咨。付送于進賀行。又關飭使行。姑勿渡江。等待答咨成送。
===二十一日===
夜二更。禮部飭行咨文一度。盛京將軍飭行公文一度。自鳳凰城傳到。令進賀一行。務於七月旬前。徑赴熱河。期限促迫事勢急束以不得遲待答咨明日渡江。具由馳啓。使任譯李光烈留待答咨賫奉趕來于中路。入柵後。送言鳳凰城將及瀋陽禮部。俾勿阻攔。公文曰。盛京將軍衙門爲箚行事。左禮司案呈。准禮部咨。開爲咨行事。主客司案呈。本年五月。准 朝鮮國差來賫咨官張濂。咨請本部轉奏該 國。謹擬萬壽聖節。仍遣使恭進方物。等因經本部具奏奉旨准行在案。今安南,南掌,緬甸。等因恭祝萬壽貢使。俱定於七月初十日。到熱河。預備筵宴。相應飛咨。盛京將軍轉飭 朝鮮國貢使。妥速趲行。徑赴熱河。務於七月初十日以前趕到。不必到京後再行。前往轉致紆折可也。等因前來相應飛咨。 朝鮮國文到。遵照部咨事。宜該國貢使。務于七月初十日以前。徑赴熱河。以備筵宴。勿得稍遲外。仍飭知該貢使。務遵照部文呈。速趲行毋悞。倂箚飭鳳凰城,遼陽城守尉査界協領等文到。卽在於 朝鮮國貢使。經由處所。出派妥員。俟該 國使到境。務須以部文看視。催令趲行。勿得任其遲延。仍將過境日期。飛投査核。此件部文。本衙門於本年六月十八日。接准。隨於是日。由馹飛咨該 國。幷飭知各屬之處聲明。咨報禮部及知照盛京禮部移付右兵司。其咨 朝鮮國封筒一角。箚飭鳳凰城公文一角及箚飭 朝鮮國貢使公文一角。咨送盛京兵部。希卽交馹。由日行五百里。遞送其箚。貢使公文。務于途次遇見時。投交可也。爲此合箚。須至箚者。右飭行 朝鮮國貢使准此。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十八日。
===二十二日辛未===
六月二十二日辛未晴。渡鴨綠江。暫歇于九連城。止宿于溫井坪。是日行七十里。○鴨綠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流二千里。繞上國吉林,烏喇之南界。我國咸鏡,平安之北界。至鳳凰城東南入海。卽古馬訾水。或呼靉江。○九連城。卽明之鎭江城。淸一統志云。九連城。在鳳凰城東。金史斡魯于合懶甸築九城。與高麗對。出戰入守。今鳳凰城邊外。有九連城遺址。按金史。高麗出兵曷懶甸。築九城。斡魯亦對築九城。今以金史,麗史參證。尹侍中瓘所築九城。在咸雄,英吉,福宜等界。而咸鏡南道之爲曷懶甸無疑。然則斡魯所築。亦當屬咸鏡南道。淸一統志。以九連城傅會者誤甚。○是日午後。盛京將軍飭行公文。又自鳳凰城傳到。公文曰。盛京將軍衙門爲飛行嚴催事。左禮司案呈於本年六月二十日。准禮部咨。開爲咨准事。主客司案呈。本年安南,南掌,緬甸等國。恭祝萬壽貢使。俱於七月初十日以前。趕到熱河筵宴所。有 朝鮮國貢使。前經飛咨盛京將軍。飭該 國貢使。務期於七月初十日以前。趕赴熱河。入宴在案。今恭査上次四十五年皇上七旬萬壽。該 國遣來使臣。於八月初間。始到熱河筵宴。本年熱河筵宴。各國使臣。定期七月初十日齊到。恐 朝鮮使臣。此時甫經起程。若不催趲速行。屆期倘不能到。殊於軆制有關。相應再行飛咨盛京將軍。轉飭該 國貢使。務須星夜趲行。刻期於七月初十日以前。徑赴熱河。與各國貢使。一軆入宴。切毋遲悞。倂將該使臣等。現至何處如何。令其妥速前赴熱河。不悞筵宴。先行咨報本部可也。須至咨者。等因前未査此案於本年六月十八日。接准貴部來咨。業經本衙門。隨於是日。限日行五百里。飛咨 朝鮮國。並該 國貢使及咨報貴部在案。其該 國貢使。經由沿途。預派官兵照料催趲行程。如該貢使。就近由九關台赴熱河。一路並無驛站。恐其遲悞。已飛飭義州旂民地方官。預備壯車健馬。應付趲行。仍飛飭邊外朝陽,赤峯,建昌等縣。一軆照料備辦。遄行並咨行。盛京。禮兵二部。奉天府府尹。應備事宜。一軆預備。等因具奏亦在案。玆於本月二十日巳刻。復准咨催前來査該 國貢使。現今並未到境。際於是日。限日行五百里。飛咨 朝鮮國。幷飭行該 國貢使。務須遵照部文。星夜趲行外。俟該員使于何日到境之處。再行飛咨報部。理合先行。咨報禮部。倂飭催鳳凰城,遼陽城守尉査界協領外。其咨報禮部。飛咨 朝鮮國。倂飭行貢使。鳳凰城封筒各一角。咨送盛京兵部。希卽交馹。由日行五百里。遞送其飭貢使公文。務於途次遇見投交。仍咨行盛京禮部。倂移付右兵司査照。可也。須至飭者。右飭行 朝鮮國貢使。乾隆五十五年六月二十日。
===二十三日壬申===
晴。暫歇于鳳凰山下。止宿于柵門內。是日行五十里。午前到鳳凰山下。邀致將軍之際。吉報飛傳。以六月十八日申時 元子誕生。億萬年景籙。自今伊始。一行蹈舞。懽聲齊騰。頃刻間。傳播於柵內。通官章京輩。亦皆顚倒來賀。可見秉彝之所同然。無此疆爾界也。○盛京邊墻。南起鳳凰城。北至開原。折而西至山海關。周一千九百五十餘里。又自開原威遠堡而東歷永吉州。北界至法忒哈。長六百九十餘里。編木爲墻。殆同折柳樊圃。以存中外之界限而已。旗民一名守八里柵。每年擔當修補。邊門凡二十一。鳳凰城邊門。在鳳凰城南三十里。通我界龍灣。靉河邊門。在鳳凰城北一百二十里。通我界玉江鎭辛後水洞。汪淸邊門。<small>{{Blue|卽興京邊門。}}</small> 在興京東南三十里。通我界昌城雲頭里。鹻廠邊門。在興京南一百四十里。通我界楚山婆瀦江。英額邊門。在開原東二百里。通我界江界滿浦鎭。威遠堡邊門。在開元東北三十里。通我界江界廢四郡。發庫邊門。在開原東北三十里。彰武臺邊門。在廣寧東北一百七十里。淸河邊門。在義州東北五十五里。白土廠邊門。在義州東北一百三十里。九關臺邊門。在義州西北三十里。長嶺山邊門。在錦州西北九十里。新臺邊門。在錦州西一百三十里。松嶺邊門。在錦州西北九十里。梨樹溝邊門。在錦州東西一百四十里。白石嘴邊門。在錦州西南二百一十里。鳴水塘邊門。在錦州西南二百九十里。開元以西邊門外。皆爲蒙古科爾沁等諸部駐牧地。右十七邊門。卽盛京將軍所統轄。每門。設章京筆帖式各一。官兵或五十。或四十。稽察出入。布爾德庫蘇巴爾漢。在吉林烏喇西北五百六十八里。赫爾蘇。在吉林烏喇西北四百六十里。餘衣屯。在吉林烏喇西北一百九十里。巴延鄂佛羅。在吉林烏喇北二百一十里。右四邊門。卽寧古塔將軍所統轄。每門。設章京筆帖式各一。官兵二十。○是日午後。盛京將軍飭行公文。又自鳳凰城傳到。公文曰。盛京將軍衙門。爲飛行飭知事。左禮司案呈。於本年六月二十一日。准禮部咨開。爲咨行事。本年安南,南掌,緬甸等國。恭祝萬壽貢使。俱於七月初十日以前。趕到熱河筵宴所。有 朝鮮國貢使。業經行文。盛京將軍轉飭該貢使。於七月初十日以前。徑赴熱河。在案今本部於本月十四日。接行在禮部來札內。開奉和王中堂,<small>{{Blue|和珅王杰}}</small> 。 諭 朝鮮遣使。恭祝萬壽一事。奉上諭該 國使臣若于七月初邊。能到熱河。卽令其前來。如不能到。聽其自便。亦不必催。欽此欽遵。恭錄到部。相應移咨。盛京將軍。酌量該使臣等於七月初十日以前。能到熱河。仍令前往恭與筵宴。並將該 國貢使於何日起程。何時可以到京之處。先行咨報本部。可也。等因相應飛行飭知該 國貢使。遵照可也。須至飭者。右飭行 朝鮮國貢使。乾隆五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見公文後。卽以使臣等。六月二十三日入柵。星夜馳進。期於二十七八日間抵瀋陽。自瀋陽取九關台捷路。七月初旬間得達熱河。書通于鳳凰城將。轉報盛京將軍。○鳳凰城守尉額爾恒額。滿洲人。申時始來到衙門。開柵門。使臣過衙門。却轎偃蓋。幕裨譯官。皆下馬。自衙門。査考一行人馬摠數。以報禮部及盛京將軍。
===二十四日癸酉===
朝霧夕晴。歷鳳凰城。炊飯于三臺子。秣馬于雪裡站。止宿于黃家庄。是日行一百五里。○鳳凰城在狼頭山之西北一里。六道河之東北四里。周本濊貊地。至秦屬朝鮮。漢屬玄菟。晉隷平州。隋屬高麗慶州地。唐平高麗。屬安東都護。後渤海大氏據之爲東京龍原府。遼改開州鎭國軍屬東京。金爲石城縣地。元屬東寧路。明爲鳳凰城堡。淸天聰八年。設官兵於通遠堡。崇德三年。移此鎭守。城週三里八十步。南一門。未詳始建之年。乾隆癸卯。因舊址重建。<small>{{Blue|乾隆戊戌修繕。盛京所轄邑鎭城池。十八處。予限五年。至癸卯工竣。凡用帑銀一百三十一萬兩。}}</small> 駐防守尉一。巴爾呼佐領一。防禦八。驍騎校八。蒙古驍騎校一。筆帖式一。迎送官三。主客官一。朝鮮通事二。自迎送官以下。掌我 國入貢之事。守尉所領滿洲漢軍,蒙古兵共七百五名。○鳳凰山。在城東南五里。上有壘石古城。可容十萬衆。卽渤海國太子所居。明一統志云。唐太宗征高麗。駐驆於此。按唐書。太宗自安市班師。未嘗至此。帽盔山在城西南五十里。六道河發源於此。分水嶺在城西北一百三十五里。響水河,通遠堡河。發源於此。西北傡入太子河。又復東南滙鴨綠江入海。摩天嶺在城西北一百。七十里靑石嶺在城西北一百九十五里。細河在城西北一百四十二里。源出小黑山。會響水河。北流入太子河草河。在城北三十里。源出桃樹峪。會通遠堡河,六道河。東南流入靉河。○淸一統志云。明成化十七年。朝鮮使臣還國。道經鳳凰山下遇掠。奏乞於舊路南。別開一路。以便往還。因築此城。明史劉大夏傳云。朝鮮貢道。故由鴉鶻關。至是請改由鴨綠江。大夏曰。鴨綠道徑。祖宗朝豈不知。顧紆廻數大鎭。此殆有微意。不可許。按成化庚子奏請使韓明澮。以女眞邀劫。乞改貢道。事下兵部。將從之。職方郞中劉大夏曰。朝鮮貢道。自鴉鶻關。經遼陽,廣寧前屯。入山海。紆廻三四大鎭。若自鴨綠。直達前屯山海。取路太徑。恐貽他日憂。鴉鶻關。卽連山關。貢道不由鴉鶻。則當自鳳凰城邊門。取遼陽以南路。抵前屯。淸一統志謂因改貢道。築鳳凰城甚誤。勿論鴉鶻大路。與遼陽南路。皆由鴨綠江。明史謂改由鴨綠亦誤。○余與正使書狀。賫奉表咨。簡束行裝。率幕裨四員,譯官三員,寫字官一員,從人三十名。越站先進。取路九關台。向熱河。他餘幕裨譯官等。領方物所載車及從人刷馬驅人。按站前進。取路山海關。向燕京。
===二十五日甲戌===
雨。炊飰于通遠堡。止宿于連山關。是日行八十里。連山關。一名鴉鶻關。羅德憲等棄國書。卽此地。淸天聰十年四月。諸貝勒大臣,滿漢文武各員。奉表言。皇上承天眷祐。應運而興。愛育羣黎。輯寧諸國。更獲玉璽。符命昭然。請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三請始兪。乃於四月十一日。祭告天地,太廟。築壇於德盛門外。卽皇帝位。建國號曰大淸。改元崇德。宣諭羣臣。皆行三跪九叩禮。惟我 國春信使羅德憲,李廓不拜太廟。諭曰。 朝鮮使臣無禮處。難以枚擧。皆是 朝鮮有意構怨。欲朕先啓釁端。戮其使臣。加朕以背棄盟誓之名耳。朕終不肯逞一時之小忿。兩國爭戰之際。亦無戮其來使之理。況朝會乎。其勿問。尋遣羅德憲等歸。答書極其悖慢。德憲等。棄之連山關而來。
===二十六日乙亥===
晴。炊飰甜水站。秣馬于佟家庄。而止宿于冷井站。是日行一百一十里。邊墻內之冷井以東各堡。邊墻外之寬永等諸奠。皆爲鳳凰城守尉專轄。而不隷府州縣。○萬曆初。兵部侍中郞汪道昆閱邊。李成梁議。移建孤山堡於張其哈剌佃。險山堡於寬佃。沿江,新安四堡於長佃長嶺諸處。仍以孤山險山,二參將。戍之。可拓地七百百里。益收耕牧之利。道昆上於朝。報可。自是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戶。及萬曆三十四年。成梁以地孤懸難守。與督撫蹇達趙楫。建議棄之。盡徙居民於內地。居民戀家室。則以大軍驅迫之。巡按御史熊廷弼奏言。棄地非策。帝眷成梁。留中不下。
===二十七日丙子===
晴。歷觀遼陽廣祐寺,白墖。炊飰于東京迎水寺。止宿于十里河鋪。是日行八十里。○遼陽州。秦置遼東郡。漢置襄平縣。爲遼東郡治。後漢因之。晉爲遼東國治。太興初。爲慕容廆所據。後燕時。地入高句麗。後魏至隋。俱屬高句麗。爲遼東城。唐貞觀十九年。征高麗。克遼東城。以其地爲遼州。上元三年。移置安東都護府於此後廢遼初建東平郡。天顯三年。升爲南京。十三年。改曰東京。置遼陽府。復置遼陽縣。爲府治。金因之。元初置東京總管府。至元二十四年。立遼陽等處行中書省。二十五年。改東京爲遼陽路。以遼陽縣爲路治。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領衛二十五州二都司所治。爲定遼左右前後四衛。東寧衛。自在州中左二千戶所。左右前後四千戶所。淸順治十年。設遼陽府。領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罷府爲遼陽縣。康煕四年。改爲遼陽州。屬奉天府。遼陽城池。洪武壬子。都指揮馬雲葉旺。因元遺址修築。都指揮潘敬。開擴東城迤北土城。永樂丙申。都指揮王眞。包砌週一十一里三百九十五步。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週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門九。後皆頹廢。乾隆癸卯。重建。城內惟知州駐治。而官兵駐防。則在東京城內。東京城。在太子河東邊。離遼陽州城八里。淸太祖天命六年建。週六里十步。高三丈五尺。門八。駐防城守尉一。防禦八。巴里呼佐領一。驍騎校九。筆帖式一。倉官一。外郞二。所領滿州蒙古兵共六百五十六名。遼陽處廣漠之野。而兼陸海之利。北控寧,錦,關外之形勢相接。西通登,萊南方之商船咸湊。淸之大統。實基於天命之先據遼陽。此所以爲邊徼必爭之地。八堡爲遼陽之內衛。四奠爲遼陽之外屛。李成梁之撤去四奠。失計之大者。無乃萬曆以後。遼事將興。而天使之然耶。○天命六年。太祖旣拔瀋陽。以瀋遼唇齒相依。不可不並取。遂進兵遼陽。淸軍陷城時。明經略袁應泰。登城北鎭遠樓督戰。見城破。擧火焚樓而死。分守道何廷魁。率妻子投井死。監軍道崔儒秀自經。總兵朱萬良。副將梁仲善。參將王豸,房承勳。游擊李尙義。張繩武。都司徐國全,王宗盛。守備李廷幹等。皆戰歿。御史張銓。被擒脅之降。不屈死。○華表石柱。舊在城內鼓樓東。丁令威化鶴所集。今無。搜神記云。丁令威。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于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擧弓欲射之。鶴乃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纍纍。遂高上沖天。淸一統志云。華表山在城東六十里。俗呼一擔山。亦因丁令威化鶴得名。關帝廟。在西門外。元至元乙酉刱建。庭有上諭碑。其文曰。乾隆四十一年八月。內閣奉上諭。關帝在當時。力扶炎漢。志節凜然。乃史書所諡。並非嘉名。陳壽于蜀漢有慊。所撰三國誌。多存私見。遂不爲之論定。豈得爲公。從前世祖皇帝。曾有奉諭旨。封爲忠義神武大帝。以褒揚盛烈。朕復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靈祐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義烈忠誠。海內咸知敬祀。而正史猶存。舊諡隱寓譏評。非所以傳信萬世也。今當抄錄四庫全書。不可相沿陋習。所有志內關帝之諡。應改爲忠義。第本傳相沿已久。民間所行必廣。難於更易。著交武英殿。將此旨。刊載傳末。用垂久遠。其官板及內府陳設書籍。並著改刊此旨。一軆增入欽此。廣祐寺。在西門外。不知創自何代。淸天聰九年重修。有白塔。高數十丈。世傳唐尉遲敬德所築。俗呼爲白塔寺。殿奉自來佛一尊。前代有鄕民。貿易廣寧。路遇童子曰。我往廣祐寺。能負我往。以銀布相酬。其人諾之。數百里不終朝而至。抵寺則一金身佛像也。數人舁之不動。寺僧異之。酬以銀布。康煕二十一年。駕幸寺。特賜袈裟。白塔東旁有碑。丙申過此。猶辨塔高三十六丈一句。今磨泐不可讀。千山在城南六十里。奇峯疊聳。峭壁嵯峨。上有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蓮花,月芽,獅子,彌勒,淨甁,鉢盂,海螺,漱瓊,松苔,上夾,下夾,筆架,等峯。玉皇閣,萬佛閣,仙人奕棋石枰諸勝。蹟沙河。發源於此。太子河。在城北十五里。源出邊外吉林烏喇薩穆禪山。自葦子峪直入邊西。南流滙渾河,遼河。爲三汊河,十里河。在城北六十里。源出廟兒嶺。流至楊家灣合沙河入渾河。舊名稠柳河。明時虎皮驛在此。○自遼陽至燕京。大路左右。夾以楊柳。霽則爲行人之庇蔭。潦則亦爲大路之標識。靡此商旅之暍焦渰溺者多矣。自熱河至燕京亦然。各該地方官。分段守護。定限保活。雍正間。以栽柳勤慢。屢下勑諭。載在會典工部。仁政之及民遠矣。近古我國。使見之。反比汴河柳。覘國若。是焉用彼專對哉。
===二十八日丁丑===
雨。炊飰于白塔鋪。止宿于瀋陽。是日行六十里。申時到城南藥王廟暫歇。余與正使,書狀。捨轎乘馬去蓋陪奉表咨。由德盛門入。住接于閭舍。盛京將軍嵩春。卽宗室。爲參八月十三日萬壽宴。是日早朝發向燕京。進獻物種所載車八十餘輛云。通官與寶德迎送官西林泰。皆滿洲人。自鳳凰城邊門。護行至此。通官引仍隨向熱河。迎送官則直向燕京。○瀋陽古挹婁地。禹貢靑州之域。兩漢時。屬遼東郡。唐屬安東都護。遼,金二代。始建東京於遼陽。置瀋州昭德軍。元爲瀋陽路。明置瀋陽衛。淸天命十年。自遼陽遷都於此。升爲盛京。天聰五年。築城甃以磚石。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八尺。女墻七尺五寸。週九里三百三十二步。四面垜口六百五十一。敵樓八座。角樓四座。有八門。南之左曰德盛。右曰天佑。北之左曰福勝。右曰地載。東之南曰接近。北曰內治。西之南曰懷遠。北曰外攘。門各有樓。池闊十四丈五尺。週十里二百四步。鍾樓在福勝門內大街。鼓樓在地載門內大街。順治元年。定鼎燕京。以盛京爲留都。十四年。設奉天府。領州二。縣六。<small>{{Blue|遼陽州,復州,承德縣,海城縣,益平縣,開原縣,鐵嶺縣,寧海縣。}}</small> 錦州府之州縣。皆隷焉。<small>{{Blue|寧遠州,義州,錦縣,廣寧縣。}}</small> 康煕十九年。築關牆。高七尺五寸。週三十二里四十八步。東南隅有水柵二。各十餘丈。瀋水自南出焉。城內正中有宮闕。崇德二年所建。門曰太淸。殿曰崇政。乾隆丙寅。貯五朝寶錄於崇謨閣。乾隆癸卯。藏四庫全書於文溯閣。<small>{{Blue|乾隆御製癸卯集曰。朕六十三歲。降旨集四庫全書。始思浩如淵海。玆甫十年而功就。亦大快事。壬寅仲春。四庫全書第一分告成。弆置文淵閣。癸卯春。第二分亦竣。勅總校內閣學士陸費墀。送至盛京。弆置文溯閣。第三分。弆御園之文源閣者。擬於明歲告成。第四分。弆避暑山莊之文津閣者。擬於後年告成。}}</small> 城內東南。有朝鮮館。卽我孝宗寓邸。而 顯宗誕降之所。城內治事官吏。有奉天府尹及戶禮兵刑工五部侍郞。城內鎭守。有奉天將軍及副都統駐防。有協領九。漢軍總尉二。主事一。佐領六十六。驍騎校六十六。防禦十一。筆帖式十。外郞六。所領馬兵五千七百二十八名。步兵八百名。○府治東南文廟前有臥碑。文曰。崇德元年。太宗諭諸王,貝勒,大臣曰。昔金世宗奮圖法祖。惟恐子孫效漢俗。預爲禁約。以無忘祖宗爲訓。衣服語言。悉遵舊制。時時練習騎射。以備武功。先時儒臣己克什達。海庫爾禪。屢勸朕改滿洲衣冠。效漢人服飾制度。朕不從。實爲子孫萬世之計。在朕身。豈有變更之理。恐日後子孫。忘舊制廢騎射。以效漢俗。故常切此慮耳。爾等其謹識朕言。乾隆十七年春。恭讀實錄。敬述此諭。鐫立臥碑於箭亭。以示子孫臣庶遵聽無忘。爲萬年法守云。實勝寺在外攘門關牆外。崇德六年。太宗以偏師。破明總督洪承疇兵十三萬於松山杏山。歸建此寺。紀功績。寺內有嗎哈噶喇樓。天聰九年。元裔察哈爾林丹之母。以白駝。載嗎哈噶喇金佛。並金字喇嘛經,傳國璽至此。駝臥不起。遂建樓云。天柱山。在城東北二十里。奉太祖福陵。隆業山。在城西北十里。奉太宗昭陵。小瀋水。在城南。自東關觀音閣東泉眼發源。至騾子圈。南入渾河。瀋陽之名以此。渾河。在城南十里。源出長白山納魯諸窩集中。西北流入英額邊門。繞盛京。西南至王大人屯東南。與太子河會。西流合遼河。爲三汊河入海。遼河。在城西一百里。卽句驪河。今稱巨流河。源出長白山西北諸窩集中。爲赫爾蘇河等。自開原縣明安貝勒屯入邊。至開原城爲巨流河。經海城縣西。與太子河會。爲三汊河入海。遼東遼西。以巨流河左右分界。○盛京將軍所轄疆域。東至興京邊吉林烏喇界二百八十餘里。西至山海關八百餘里。南至金州南海境七百三十餘里。北至開原邊境二百六十餘里。東南至邊門外鎭江城界五百四十餘里。西南至海八百餘里。東北至威遠堡二百三十餘里。西北至九官臺邊門四百五十餘里。○瀋陽北極出地四十二度。卽遼野之上游。淸之丕基。肇于長白而盛于瀋陽。故天柱隆業爲長白之餘麓。渾河,遼河。皆發源于長白。大抵山川之融結。必有氣數之湊値。周道始于豳岐。炎運起于豐沛。是豈可以容人智力耶。長白山。卽山海經之不咸山。自分水嶺。西至興京。樹茂林深。土人呼爲納魯窩集。興京界內諸河。多發源於此。萬曆間。熊御史廷弼之巡按遼東。纔經兵燹。千里無人煙。廷弼令僉使閻鳴泰往撫瀋陽。僅至虎皮驛。慟哭而返。廷弼乃躬親巡歷。自虎皮驛。<small>{{Blue|卽今十里河鋪。}}</small> 抵瀋陽。想當時光景。則四郊多燐。極目荒涼。而今休養耕牧。已及百餘年。不獨盛京城內宮府市廛之繁華佳麗。亞於燕都。奉天,錦州二府人戶。爲四萬七千一百二十四。民田爲一萬八千四百五十二頃七十七畒。官莊田爲四萬六千三十六日五畒。八旗田爲二百三十六萬七千八百四日四畒。從古邊徼之富庶。未有若是之盛也。○自外攘門外至西關門內。通衢左右。皆市廛。此卽洪學士翼漢,尹學士集,吳學士達濟。丁丑成仁處。憑式過之。愀然起敬。黃石齊所謂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者。三學士有之。時諱嚴密。往跡茫昧。以亭林,榕村諸先輩之好奬節義。亦不曾語到三學士事。悲哉。
===二十九日戊寅===
晴。薄暮離發。到城外十里地塔院止宿。連日越站。轎馬疲頓。勢難早夜趲程。雇太平車九輛。三使及幕裨譯官分乘。盛京副都統成策。滿洲人也。送助任車三輛。故俱載行裝。雙轎及扶卒驛馬。直送燕京。雇車時。車主覘其急。呼貰比前十倍。鳳城將適來瀋中。欲德色於我。拘囚九車夫而減其價。車主銜憾。募一光棍佟姓漢領九車。所謂佟漢。自稱正黃旗下。言貌極可憎。九車夫皆聽其頤使。而行住五里必休馬。十里必買酒。到處遲滯。或叱車夫以快走。則佟漢替對曰。泥淖拏不動。沒奈何。牲口可憐。一行莫不絶憤。
==七月==
===一日己卯===
陰炊飯于永安橋。秣馬于老邊城。夜渡巨流河。曉入巨流河堡暫歇。晝夜兼行爲九十里。夜二更。到巨流河東邊。濃雲四布。天野渾黑。仰視雲縫中。電光燁燁。句繞如騰龍。西北風大作。車燈盡滅。咫尺不辨所向。而河只有二船。屢往來載涉。艱辛萬端。因佟漢之爲戱魔。使一行値此光景。思之扼腕。○巨流河城。淸崇德元年所建。週二里。門三。乾隆癸卯重修。駐防佐領二。驍騎校二。所領滿州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廣寧。○到永安橋。通官寶德來告。副都統成策。送白金五十兩于正副使。以助行資矣。余使寶德回報都統曰。俺等因行在禮部指揮。擬趁本月旬前後。得達熱河。昨日車馬之惠。卽致身之具。固不敢必辭。而今玆白金近於貨。嫌於私。厚意雖可感。無以領受。還切不恭之悚。仍思此等往復。易致中間乾沒。故以回到瀋陽。當修謝於都統。言及寶德。
===二日庚辰===
朝雨夕晴。炊飯于新民屯。止宿于白旗堡。是日行七十里。○白旗堡。駐防佐領二。驍騎校二。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廣寧。○留灣譯官李光烈。賫奉咨文二度及正副使處別諭趕到。咨文曰。當職伏奉年前皇旨。有曰。俟得有子嗣。卽行奏明。冊封世子。承續宗祧。用延國慶。拜稽莊誦。且惶且感。顧念小邦。偏蒙厚渥。錫賚之便蕃。恩念之庇覆。逈出常格。有請輒許。無願不遂。而至以藩服之嗣續。乃煩聖諭之鄭重。又於今年春賤价之回。特頒福字宸翰。兼以百福華牋。煌煌寶墨。照映一國。遂以大堯壽富貴多男之盛。用寓洪範斂五福敷錫之意。當職與一國臣民。感戴銘鏤。北望攢手。皇恩攸曁。景貺必用吉慶之來。日夕以俟。果於本年六月十八日。副室生男。自天之雲章纔頒。小邦之 宗祧有托。惟此嗣續之慶。實是皇上攸賜。歡欣感祝之誠。百倍于中。事當恪遵前旨。卽爲奏請。而第念當職幸托皇上之洪庥。得此子男。區區私情。惟願愼護育養。遲待數年。俾永徼皇上萬年之恩。今以沖幼之質。遽膺封冊之典。華誥儀章。赫然賁臨。則旣非所以惜福謹度之意。且不得拜跪行禮。則亦非所以敬皇命重恩賜之道也。錫以遐祉。俾有今日之慶。卽我皇上之恩也。待其稍長。以永方來之福。亦我皇上之恩也。以皇上生成萬物之德。旣欲其有子嗣。則又必許其姑徐封典。以爲終始之澤。玆敢不避猥越。具由移咨。煩乞貴部。善爲轉奏施行。別諭曰。皇天祖宗。垂騭眷顧。祚胤之慶。神人有托。邦本自此有盤泰之固。歡欣忭喜。中外同情。此時卿等。適當專對之任。周旋導達。一如所望。昨以筵敎。自內閣錄送。亦令副价之弟書通。固知卿等之十分宣力。而前此皇旨中。旣有卽行奏明之語。在我國道理。雖不可不卽時轉奏。而異於封典之請。則奏表不但近於屑越。今予一念。惟在遲遲。必欲仰遵 肅廟封冊時春秋。亦依予之受冊年紀。此意撰出咨文下送。卿等賫往後。見幹事大臣。以邦慶報聞。遵皇旨也。欲遲遲待年長。亦小邦至願也。今日之得有邦慶。皇上所賜。感頌攢祝之情。固難容說。而似此儀文間事。亦若軆諒小邦區區情願。則是亦皇上字覆之恩。以此轉達爲言。如是申諭。卿等可以知予意。庚戌六月二十日。左承旨李祖承成貼。○纔經潦雨。瀋陽前後平野。皆泥淖墊溺。或水滙丈餘。咫尺相望之地。輒紆廻數里而至。但用太平車。勢難趲程。且車夫輩爲佟漢所制。百計留滯。空費時刻。遂與正使相議。雇大車二輛。各駕五馬分乘。兼載表咨樻,公服函。擬早夜疾驅。書狀及幕裨譯官。仍乘太平車隨之。○到新民屯。見一廛房。繡鞍駿駒。簇立門外。健校毫率。彌亘途旁。聞是盛京將軍所寓。而按官站行。故今纔至此云。余坐稍間之廛房方炊飯。將軍始發向燕京路。執旗而騎。櫜鞬而騎。佩刀而騎者。各二雙前導。將軍乘太平車。前面及左右。張靑帳。駕三馬。後護騎從五十餘人。召首譯洪命福。駐車問曰。宴日漸近。使臣何不催進。命福曰。千餘里越站作行。人馬俱困頓。而前程尙遠。泥濘轉甚。惶悶不知所以爲計。將軍曰。議于白旗堡驛丞。推移馹騎。遂使通官。以將軍言往復驛丞。得馹騎四匹。
===三日辛巳===
朝陰夕晴。炊飯于一板門。止宿于二道井。是日。行五十里。自一板門至二道井二十里。爲遼野之最䨟下處。水滙沒馬腹。半日行潢流中。黃昏僅到二道井。
===四日壬午===
晴。炊飯于新店。暫歇于白臺子。止宿于正安堡。是日行八十里。自二道井至新店三十里。水滙尤深。以船濟人。而津船皆待於盛京將軍行。只餘三小船。三使分乘。日午僅得渡。泊於新店。○自新店後岡。正西走小黑山。爲山海關路。西北走白臺子。爲熱河路。白臺子以後。遼野始盡。阜陵漸高。或數三里。或五六里。多有明時烟墩。戚繼光,李成梁之往跡。想像如昨。淸有天下。參用蒙回諸部。朝廷太半是色目人。以中華之利。與外夷共之故。邊塵之不警。已百餘年。見今田疇相連。鷄犬相聞。晝行夜宿。毫無戒惧。三衛百戰之地。悉變爲樂土。此歷代所不能得也。到白子臺。始入廣寧界。知縣張凱元。漢人也。送章京護行。義州知州文良。亦漢人也。送章京甲軍。探問入州期。且致猪羊各一頭。皆因盛京將軍指揮也。
===五日癸未===
晴。炊飯于四堡子。踰魏家嶺。暫歇于花兒樓。渡細河。止宿于關帝廟站。是日行八十里。○魏家嶺以東。爲廣寧界。以西爲義州界。南爲中國界。北爲蒙古界。南北界間設柳條城。<small>{{Blue|卽邊墻。}}</small> 聯九關臺等諸邊門。廣寧馬市河發源於此嶺。聞之土民。蒙古近多居住於柵外。而有室廬事耕牧。擧皆安土重遷。頓變舊俗云。昔金人入據中原。文移儀節。服飾器用。漸學華制。以致委靡不振。使蒙古安土重遷。實淸之大利也。細河源出邊外土默特邁達里嶺。名衣馬圖河。西南流。由淸河邊門東入境。爲細河。又東南流。入大凌河。○自義州界。土卒數十名護行。按站交替。踰嶺涉河。輒爲之推挽扶擁。或持畚鍤。平治途路。藉力甚多。亦因盛京指揮而調發也。
===六日甲申===
晴。炊飯于高臺子。秣馬于廟口站。渡大凌河止宿于義州城內。是日。行七十五里。州治在五十里平野中。大凌河繞城東北。距城不過數百步。野外周遭之峯巒。皆窈窕明麗。河流逶迤。粉堞照耀。閭井市廛。極其繁華。實邊徼雄府也。行到河濱。五大船百餘曳船卒整待。三使坐車而登船。餘皆下車而上船。湍勢悍急。而頃刻穩涉。自羅麗以來。我使未嘗過此。故及到城下。觀者如堵。挾轂遮道。不勝其酬答。蓋以初見漢官儀容。先問冠服品級也。知州送人。迎入官門外公館。一行俱官供而三使各具十餘器盤飧待之。饌品甚豐潔。幕裨譯官及從人。則拾口粮猪鴨。又備送壯車十三輛。裝以蘆簟。各駕健馬五匹。皆因盛京公文指揮也。瀋陽副都統所送任車三輛。白旗堡所雇大車二輛。瀋陽所雇太平車九輛。自此還之。○義州。漢無慮縣地。唐爲營州地。遼置宜州崇義軍。金改曰義州。屬北京路。元屬大寧路。明置義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淸初以其地。賜察哈爾。康煕間。察哈爾叛。討平之。設巡檢司。屬廣寧縣。雍正間。陞爲義州。屬錦州府。義州城池。明洪武間。指揮何浩。仍舊修築。永樂,宣德間。都指揮楚勇甃磚。週九里十步。高三丈。門四。城內正中。有十字街鍾樓。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八尺。週九里一百六十六步。淸康煕間。城守辛珠。巡檢兪定。陸續修葺。乾隆癸卯。又修築。城內駐防守尉一。佐領十九。驍騎校十九。筆帖式一。所領滿洲漢軍蒙古兵一千四百九十一名。○牽馬嶺。在州東南五十五里。山脉與醫巫閭山相接。勢極險峻。中通驛路。九官臺山。在州西北三十六里。九官臺邊門。在山北。帽兒山。在州西南六十里。楊樹溝河。發源於此。大凌河。在州治東北。源出邊外喀喇沁尾蘇圖山。名敖木倫河。東流自義州西九官臺門。東入邊爲大凌河。遶義州城北。東南流。經杵頭山。入錦縣界。流九十三里。至團山東又六十五里。至鮎魚塘入海。柳河川河。在州西二十九里。源出邊外土默特神應山。名崑齊七老河。由九官臺邊門西南二里。入境爲柳河川河。東流入大凌河。城外連阡陌。黍稷一望披靡。人家到處頹壓。景色驚心。問諸土民。自六月二十七日大雨。至今月三日始霽。而河水漲溢。漂溺人口爲百餘戶。渰沒人口殆千餘名。知州報聞于盛京工部。漂溺渰沒之數。太半剋減。怨聲嗷嗷云。報工部以屬河工也。
===七日乙酉===
炊飯于頭渡河子。出六臺邊墻渡柳河。止宿于石人溝之地藏寺。是日行六十里。禮部公文指揮則使由九官臺門。而日前大雨。九官臺內外山路。擧皆衝破。車馬不得通。故紆廻向六臺出邊墻。是爲朝陽縣界。九官臺門距義州爲三十里。而六臺則爲五十五里。自六臺至地藏寺。又五里。寺有喇嘛僧住持。自言西藏人。接待款洽。且備酪茶,酥餠,榛棗,葡萄等屬。饗三使。茶餠香甜淡泊。葡萄亦淸爽。以淸心元四丸,扇六把酬之。入見其方丈。鼎彝几席。莫不古雅華潔。壁掛皇六子質親王對聯書。而筆法流動遒麗。貴氣可掬。惜其不能永年也。夜宿東寮。露滴階松。月掛疏簾。翛然有出塵想。詩曰。乘車且乘舸。何事行不休。偶到玄藏界。仍逢赤壁秋。篆烟沈佛座。松月入欄頭。指日圖王會。堪排出塞愁。○自九關臺門西至熱河。卽蒙古土默特二旗喀喇沁二旗地。淸初。設七廳。隷熱河。乾隆丙申。以三座塔廳。爲朝陽縣治。以塔子溝廳。爲建昌縣治。以八溝廳。爲平泉州治。幷隷承德府。○土默特地界。東至楊檉木牧廠界。西至喀喇沁右翼界。南至九關臺邊墻界。北至喀爾喀及敖漢界。漢置柳城縣屬遼西郡。晉咸康中。燕慕容皝。改爲龍城縣。遂建都。號和龍宮。元魏爲營州治。隋復置柳城縣。爲遼西郡治。唐爲營州都督府治。後爲奚所據遼。太祖平奚。置興中府。隷中京道。金因之。元降爲州。屬大寧路。明初以內附部長。爲三衛指揮使。自錦義歷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衛。後爲土默特所據。淸天聰間來降。康煕間。封左翼酋爲多羅達爾漢貝勒。右翼酋爲固山貝子。並世襲。海他哈山。華名旱龍潭山。卽左翼貝勒所駐。大堤河發源於此。邁達里嶺。華名彌勒嶺。在左翼西北六十里。細河發源於此。巴烟花山。華名大華山。卽右翼貝子所駐。蘇巴爾噶圖山。華名神應山。在右翼南三十里。柳川河發源於此。衣馬圖河。華名羖羊河。在左翼西北六十里。源出彌勒山。西南流經靑山。又南流會馬鞍河。入邊經義州東北。爲細河。敖木倫河。華名大凌河。在右翼西二百里。東流經古興中城。南折而東南流。入九關臺邊墻。爲大凌河。崑齊七老河。華名柳河川河。在右翼南三十里。源出蘇巴爾噶圖山。東南流入義州境。爲柳河川河。明安河華名小凌河。在右翼西二百十里。源出明安喀喇山。東北流會木壘河。入邊爲小凌河。○喀喇沁地界。東至土默特及敖漢界。西至正藍旗王屯界。南至邊墻界。北至翁牛特界。秦,漢爲遼西郡境。後漢爲鮮卑地。晉爲慕容氏地。元,魏時庫莫奚居此。唐太宗初。奚內附。置饒樂都督府。隷營州。後分爲東西奚。尋傡於契丹。遼統和間。建中京大定府。金貞元間。更爲北京。置留守司。元爲大寧路。隷遼陽行省。明洪武間。置大寧都指揮使司。封皇子權爲寧王以鎭之。永樂初。徙封寧王於江西。以大寧地。賜三衛酋長。朶顏最强。後爲察哈爾所滅。以地予其墖布囊。是爲喀喇沁。天聰間來降。康煕間封右翼酋爲多羅杜稜君王。雍正間封左翼酋爲貝子。並世襲。巴顏朱爾克山。華名牛心山。卽左翼貝子所駐。韋蘇圖山。<small>{{Blue|或稱尾蘇圖山。}}</small> 華名樺山。在左翼西南四十里。大凌河發源於此。西白河。卽右翼郡王所駐。源出卯金揷漢拖羅海山。東北流入翁牛特右翼界。賽因阿喇善溫泉。在右翼西南一百八十里。卽熱河之源。顧沁河。華名靑龍河。在左翼西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長吉爾垈山。西南流入邊。經永平府。北入灤河。老哈河。華名老河。在右翼南一百九十里。源出明安山。東北流。經敖漢北翁牛特左翼。南又經奈曼喀爾喀二部之北。與潢河合。繞大寧城。南入遼東三坌河。○蒙古土風。有曰乳筩。<small>{{Blue|以皮爲之。平底而豐下銳上。將乳盛之。甚便於行携。牛馬羊乳。皆資飮食而桐酒。惟馬乳爲佳。}}</small> 曰荒田。<small>{{Blue|農作非蒙古本業。今承平日久。所至多依山爲田。旣播種則四出游牧射獵。秋獲乃歸。耘耨之術。皆所不講。俗云靠尺田。}}</small> 曰鄂博。<small>{{Blue|蒙古舊俗。不建祠廟。山川神示著靈應者。纍石象山冢。懸帛以致禱。報賽則植木爲表。謂之鄂博。過者無敢犯。}}</small> 曰革囊。<small>{{Blue|以革爲之。用代筐筥罌盎。食用巨細。無所不納。行汲或以貯水。涉川則挾之肘間。亂流以濟。或謂之皮餛飩。}}</small> 曰柴車。<small>{{Blue|取材於山。不加刻斷。輪轅略具。以牛駕之。行則鴉軋有聲。如小舟欸乃。}}</small> 曰。骨占。<small>{{Blue|炙羊肩骨。視其兆。以覘吉凶。猶古龜卜。}}</small> 曰馬竿。<small>{{Blue|生駒未就羈勒。放逸不可致。以長竿繫繩縻致之。蒙古最熟其技。}}</small> 曰兒版。<small>{{Blue|兒生在襁褓中。令臥版上。韋束其兩臂。倚氈廬壁間。啼則搖之。徙居則懸之駝裝之後。}}</small> 曰灰簡。<small>{{Blue|木削兩簡。編韋聯之。稍刳其中。塗油而布以灰作字。畢則拭去。而更布之。有古漆簡之風。}}</small> 曰竹筆。<small>{{Blue|蒙古產毫穎而未得縛筆之法。削竹木。漬墨作書。}}</small> 曰口琴。<small>{{Blue|製如鐵鉗貫鐵絲其中衝齒牙間。以脂撥絲成聲。宛轉頓挫。有箏琶韻。}}</small> 曰轉經。<small>{{Blue|蒙古奉佛惟謹。木輪中貫鐵樞可轉動。集梵經於輪間。大者支木架。以手推之。小者持而搖之。旋轉如風。謂一轉功德。與持頌一過等。}}</small> 蒙古冠服。男女並用滿洲制。而惟喇嘛僧 <small>{{Blue|蒙古謂喇嘛爲黃敎。見必膜拜。}}</small> 戴金漆圓頂笠。着黃衣。蒙古呼氈廬曰格再。呼土瓦屋曰拜甡。氈廬卽舊俗而土瓦屋。近代始有之。氈廬中穹窿而四圍低。形如覆釜。前爲出入門。左右爲通明窓。土瓦屋。一依華制。而寺廟尤壯麗。
===八日丙戌===
晴。炊飯于水邨子。止宿于蟒牛營之福寧寺。是日。行七十里。自義州至此百餘里間。阜陵皆衍迤而明麗絶無。巉巖疊巘而川野相錯。邨廬相望。多則爲數百戶。小亦過數十戶。蒙漢雜居。櫛比繁華。到處有佛字 ''(註:疑誤書宇字為字)'' , 關廟而宏邃潔淨。或勝於內地所建。阡陌俱墾。五穀咸宜而獨無水田。○自水邨子行二十里。踰蠻子嶺。嶺底路左。有百餘戶。名曰蠻子邨。蓋北俗以漢人謂之蠻子。元取南宋俘其民。號曰蠻軍以辱之。自昔已然也。到福寧寺。諸僧會坐佛殿前正堂而誦經。住持僧云。是西藏人。衣黃袈裟。踞椅向南。左右各六僧。衣紅袈裟。踞榻東西相向。一齊念呪。聲如蝦䗫唱諾。鳴吻咆哮。流汗淋漓。日暮誦訖。擊鉦鼓吹螺笛。旋廻佛殿三匝而罷。問詣住持僧。則誦經卽爲皇上祝平安。而每日如此云。正堂扁曰梵安寺。今皇上御筆也。
===九日丁亥===
晴。渡大凌河。炊飰。止宿于朝陽縣之關帝廟。是日行四十里。義州車馬。至此當交替。而知縣諉以難辦。使義州車馬。仍爲前進。剋減雇價。又不給口糧馬柴。車夫等抵死圖免。余議于正使,書狀各出盤纏若干。分給車夫等。然後始乃願從。知縣及護送通官。往復相詰之際。日暮遂留宿。朝陽邑治。在大凌河西北。而數十餘里開豁。環野諸山稍峻拔。以是新設。故無城池。而官府市廛之雄麗。亦遜於義州。然地勢蘊藉。人民繁庶。足爲邊外樂土。前月晦大雨後。河水決溢。民戶之蕩柝。人口之渰溺。殆甚於義州。頹垣破壁。滿目慘然。閭井通衢。尙今沮洳。車不得行。馬亦沒腹。余與正使,書狀。皆步入關帝廟。余所住炕壁。有雨邨李調元手題七言律。問之居僧。數年前。李以通永道。過此題壁云。丙申朝京。余與李屢往復相熟。李贈余詩。有莫道相逢不相識。早朝門外馬駸駸之句。蓋始遇於太和殿朝參後貞度門外也。天涯十五年。魚雁落落。今見其手題。不覺眼開。余到燕後。聞諸雨邨從父弟鼎元。則雨邨著刻涵海一部。凡一百八十五種書。而中有楊升菴所著四十種。雨邨所著四十種。其詩話三卷。詳記與余往復事。且載李侍郞書九,柳得恭,李德懋之佳句。刻甫訖。雨邨因參罷去。携板歸四川云。廟宇潔淨蕭灑。長松垂柳。庇蔭層堦。盆花列峙。香颸褭褭。庭有古碣。題曰。大遼興中府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墖碑。尙書都官員外郞。遼西路錢帛。判官張嗣初撰。文卽少府少監張檢子也。碑文稱。塔爲柳城梁氏守奇道隣兄弟。出家所建。天慶六年丙申立。碑本三墖。其一已頹。今存二墖。地名三座墖因此。而關帝廟。卽靈感寺舊址也。○朝陽縣。遼爲興中府。元爲懿州路興中州。明爲朶顏衛界。淸初設三座墖通判。乾隆丙申。陞爲朝陽縣。隷承德府。○自朝陽以西。蒙古男女之往來熱河者織路。或乘車馬。或乘駝驢。夜則不入店舍。就途傍水草豐饒處。或數十車。或五六車。聚屯炊飯。人宿車上。馬放川邊。間或設幕而炊飯。蓋行則車爲室。止則氈爲廬。蒙古本俗也。○是日薄暮。護送通官來示滿洲字公文。使淸譯李惠迪翻出。公文曰。將軍衙門。公爺的書子出派委官四十五。<small>{{Blue|卽滿洲人}}</small> 義州出派。照看官員。通同交給。他打發去了爲是。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初七日。和中堂送來的書。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初三日。奉上諭將軍嵩春的地方把。 朝鮮國的使臣。往熱河來的緣故奏了。就派將軍把。 朝鮮不庸催了照例。一㨾進京罷。上諭是這麽的來着。將軍接交旨意以前。這箇時候已經到那裏不定罷。萬一接交旨意以後。帶領他們進京。急走的緣故。告訴將軍。 朝鮮人等。若是已徑打外路來了。就打這麽。由熱河來罷。若是已徑打內路。走進子關。往京裏來。亦不必從新打這麽來。直打那麽進京麽。又告訴將軍。從瀋陽過的日子道路。計其遠近。走不過是。只住着因爲這樣。從衙門派官員四十五。義州出派的官員。同給文書。必定恭敬從旨意把。 朝鮮人等。不必催領住他們。自己去罷。因爲這㨾特諭。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初七日。自六月晦。大雨後。邊門內外山路。盡爲衝破。大凌河左右。沮洳墊溺又甚於遼野。縱欲兼程。勢無奈何。已到初九。熱河尙餘六百里。望前得達。亦未可必。三使相對。茫然沒策。今得勿催領之皇旨。庶可便意前進矣。
===十日戊子===
朝晴夕陰。炊飯于大營子。秣馬于三家兒。止宿于喇嘛溝。是日行七十五里。大營子以西。始脫大凌河左右泥淖。而阜陵漸高。途多由斜坡。遂捨車乘馬。揮却牽夫。引鞚揚鞭。快快的走。便覺耳邊▣風。自大營子至熱河。晝皆乘馬。夜坐車。向過新民屯。聞是冀北則都會。爲慮口外山路之崎嶇。買俱鞍馬一匹。性甚馴良。步品亦佳。在途騎三百餘里。熱河圓明園。燕京宴筵出入。亦用此馬。○喇嘛溝西四十里。爲担杖溝梁。担杖溝梁以東。爲朝陽縣界。以西爲建昌縣界。
===十一日己丑===
朝陰夕晴。炊飯于公營子。止宿于夜不收。是日。行九十里。按乾隆御製癸卯集。夜不收。在明季。爲軍營偵探人之俗名。其時或於此地。遣人訪伺敵情。夜行晝伏。後遂以名村。○自朝陽至此。山勢稍峻而阜陵逶迤秀麗。處處開豁。民戶愈稠而耕農益勤。地無數坪之。不懇。村無數里之斷烟。想是熱河漸近而然。帝王所居造化隨之。孰謂口外之荒漠也。大抵六臺以後。邑治都會則商旅輻湊。市廛櫛比。水草豐饒則馬牛羊駝。千百爲羣。以漢滿蒙三國之生聚百餘年。不見兵革而農賈畜牧。擧無遺利。安得不殷富。蒙人最多。滿人次之。漢人又次之。而蒙俗質樸。尙有混沌未鑿底意。待人接物。純是誠款。苟使賢者敎導之。觀感變化。常勝於南方諸番。昔元世祖以許魯齋衡。爲國子祭酒。親擇蒙古弟子。俾敎之。魯齋聞命。喜曰。此吾事也。國人子。大朴未散。視聽專一。若置之善類中。涵養數年。將必爲國用。語載元史。以古視今。天之生才。固不限於華夷也。
===十二日庚寅===
晴。東北風甚緊。涼意頗生。炊飯于張鬍子。渡大凌河。止宿于建昌縣學。是日行六十里。而建昌邑治。在大凌河西北。而山勢比朝陽尤峻拔。開野不過十餘里。亦以新設故無城池。而官府市廛。與朝陽等。自公營子至此。路始以坦。車可驅馳。到縣日尙早。因車馬而交替留宿。○建昌縣。明爲朶顏衛界。淸初設墖子溝廳。乾隆丙申。陞爲建昌縣。隷承德府。○知縣具盤飧。以待三使。而饌品甚盛。羊,豕,鴨三羹味最佳。每到地界。則甲軍及土卒護行。到站亭則口糧馬柴及饌物備送。到邑治則修掃公館而迎接。義州以西沿途諸邑皆然。唯具盤飧以待則義州,建昌而已。山海關內外驛站。我使逐年經由。故糧柴饌物。一依會典所載頒給。而我使之由口外。今始有之故。諸邑接待殷厚。供饋之豐潔。比前日逈殊。○擧燭後。軍機大臣和珅。送其從弟軍機章京某。言于余等曰。向聞使臣擬於七月旬前後。來到熱河云。而皇上特念。時値潦暑。泥道艱險。乃有勿爲催行之諭。未及初旬。勢所固然。不知今到何地方。而若在四百里以內。則數晝夜兼程。足可於望日到此。大慶宴禮定在十六望得達。十六日參宴。爲可云云。故余答曰。俺等留在鳳城邊門。恭承皇上聽自便勿催行之恩旨。而爲伸小邦慶祝之忱。必欲趁初旬宴筵。不向山海關。徑出口外。然纔經暴雨。平野則墊溺。山路則衝破。或車或騎。僅到建昌。而期限已過。悚息罔措。今荷閣老垂念。勞足下於數百里外。指揮申勤。誠不勝感戢。謹當如戒。趲程云云。到熱河後。聞諸通官徐啓文。則六月晦間。皇上三問 朝鮮使臣何時可到云。和閣老之專人指揮。想必因此也。使首譯洪命福往復知縣。整齊車馬。翌日黎明離發。義州車馬則並還之。
===十三日辛卯===
晴。炊飯于宋家庄。秣馬于雙墓。炊夕飯于北官。仍爲發行。翌日黎明。到楊樹溝。是日晝夜兼行。爲一百三十里。宋家庄及北宮。丘陵少而坪野多。道皆平坦。雙廟及楊樹溝。山峻谷長。路甚崎嶇。楊樹溝以西。始漸開豁。○自楊樹溝西行五里。有古烟臺。烟臺以東。爲之建昌縣界。以西爲平泉州界。
===十四日壬辰===
晴。炊飯于大廟站。暫歇于平泉州。踰鳳凰嶺。炊夕飯于七溝。仍爲發行。踰祥雲嶺。翌日黎明。到西六溝。是日。晝夜兼行爲一百四十里。平泉州治在甘瀑河西岸。鳳鳳嶺東三十里。亦以新設。故無城池而阜依臨水。地界爽豁。閭井櫛比。市廛綿亘數里。繁華佳麗。與義州相埒。初聞知州已備待車馬。及入州。自官添給盤纏于建昌車夫等。仍使前進。人馬困頓。甚妨於催程。○平泉州。明爲朶顏衛界。淸初設八溝廳通判。後改爲八溝同知。乾隆丙申。陞爲平泉州。隷承德府。○七溝前後數十里間。有皇庄五六所。峻宇高墻。包絡川原。聞守莊人言。每歲納稅。視土品之饒瘠。秋成之豐歉。或粟或銀。其等不一。而比諸盛京官莊則所徵尤薄云。○自七溝河行十五里。有祥雲嶺。嶺以東爲平泉州界。以西爲承德府界。熱河距嶺一百一十五里。嶺上有交界碑。
===十五日癸巳===
晴。炊飯于黃土梁子。踰紅石嶺。秣馬于平臺子。申時。達承德府熱河。是日行九十里。自黃土,梁子山。皆磅礡奇崛。始成絶峽而峭嶂峻巘。純是疊石橫文。箇箇沈檀色。或穹窿如闕。或週遭如城。或如浮屠。或如圭瑞。至紅石嶺。嵯峨森嚴之氣勢。上薄雲霄。可謂大觀。石錄。熱河在嶺底三十里。余與正使,書狀。到熱河東五里關帝廟。少憩啜茶。通官徐啓文來迎。且傳禮部滿侍郞鐵保言曰。各國使臣皆親呈表文於御前。貴 國亦於明日宴筵。親呈爲可云。故遂不造行在禮部。直入寓館。蒙古諸部及回部王貝勒。緬甸及南掌使臣。臺灣府生番。是月旬前到此。安南國王及從臣。是月十一日到此云。熱河形勝。金湯諸山。磬棰,彌勒,諸峯。廻抱拱揖。中開數十里平峪。而灤水熱河。左右環繞。北壓蒙古。南臨宣大。西連回部。東通遼瀋。實塞外之奧土。而天下之上游也。淸聖祖始刱山莊。募民萬家以實之。<small>{{Blue|聖祖熱河詩。有聚民至萬家之句。}}</small> 每四五月駕幸。八九月駕還。燕都古北口內外。四百餘里間。行宮獵囿。錯落相望。昔元世祖以燕爲大都。開平府。爲上都。四月迤北草靑。駕幸上都避暑。八月草枯。駕還大都。歲以爲常。<small>{{Blue|上都以避暑。故多涼亭。有東涼亭。西涼亭。北涼亭。}}</small> 山莊之扁曰。避暑。本於此也。今皇帝繼述志事五十餘年。生聚敎訓。閭井櫛比。商賈輻湊。酒旗茶旌。十里輝映。彈吹之聲。撤宵不休。康煕間萬家。今爲數倍。不待四方之徵召。已藏數萬精甲。亦可謂富且庶矣。然聖祖居是。幾務多暇。日召儒臣魏廷珍,王蘭生等。講究律曆。又手編朱子全書。馳驛問難於熊賜履,李光地。蓋不弛武剋。而亦不懈文敎也。余留熱河屢日。但見伶優角觝。爲一大事。未聞儒臣之晉接。何也。承德府。漢爲要陽,白檀二縣。屬之漁陽郡。後魏爲安樂,密雲二郡邊界。唐爲奚地。遼置北安州興化軍。屬中京大定府。金改興州寧朔軍。屬北京路。元中統間改。屬上都路。明爲朶顏衛地。淸初稱熱河。康煕間。初避暑山莊。雍正間。置承德州。乾隆丙申。陞爲承德府。城週三十里。內有獵囿行宮。城南一門曰麗正。卽朝臣啓事外藩入覲之道。行宮正殿曰勤政。卽皇上臨朝視事之所。又如獅子林,如意湖,萬樹園,蘋香,沜簇,奇廊,延山樓,水月精舍,天籟書屋,松霞室,文津閣等諸勝景。皆在城內。<small>{{Blue|城用石築。因山高下而週繞。以護行宮而已。閭井市廛。則皆在城外。}}</small> 設河。屯。協副將一。駐箚喀喇河屯。<small>{{Blue|在熱河南四十里。卽古大興州地。}}</small> 統轄左右營及八溝營唐三營。而受節制於古北口提督。直隷總督。左營中軍。都司一。千摠二。把摠五。兵四百八十八名。右營。守備一。千摠二。把摠四。兵二百七十五名。左營駐箚喀喇河屯。右營駐箚土城子八溝營。都司一。千摠五。把摠七。兵四百三十五名。唐三營。守備一。千摠二。把摠三。兵二百七十四名。八溝營。駐箚八溝屯。唐三營。駐箚唐三屯。<small>{{Blue|八溝營。卽東河汛所屬七汛。曰七溝。曰三溝。曰中六溝。曰丫頭溝。曰龍鬚門。曰暖泉。曰茅溝。皆在府東界。唐三營。卽西河汛所屬九汛。曰十八里臺。曰喀喇河屯。曰七間房。曰喇嘛洞。曰紅旗營。曰大店子。曰虎什哈。曰馬圈子。曰三道梁。皆在府西境。}}</small> ○磬棰山。在府西。本名棒棰崖。淸聖祖。賜名磬棰山。一峯矗然倚天。高數百丈。夕陽西映。作金碧色。彌勒峯。在行宮前。形如彌勒。亦名羅漢峯。灤河。在府南。源出獨石口外。西北流。折而東北。經舊開平南。又東南會熱河。過上板下板城。會淸河柳河瀑河。入潘家口。自發源至入口。約行千四五百。里熱。河在府東。有三源。一出府東北。曰湯泉。一出府北。曰墨里河。一出府西北。曰十八爾台河。三水會而南流。折而西。又轉南繞行宮前。又南入灤河。○自瀋陽新店。由九關臺。至熱河道里。東人之所不知。故付錄于左。以備後考。起新店。過白臺子。至正安堡五十里。至望山鋪十里。至四方鋪十里。至四堡子十里。至魏家嶺十五里。至花兒樓十里。至黃土坎十里。至細河十里。至關帝廟站五里。至高臺子二十里。渡沙河至廟口站二十里。渡大凌河至義州城三十五里。至崔家口二十里。至頭到河子十里。至六臺邊墻二十五里。渡柳河至石人溝地藏寺五里。至水邨子三十里。至蠻子嶺二十里。過張家營。至蟒牛營福寧寺二十五里。至大凌河二十五里。至朝陽縣十五里。至大營子二十里。過蝴蝶溝至三家兒三十里。至喇嘛溝二十五里。至杏胡子臺十里。至担杖溝梁三十里。至公營子二十里。至野不收三十里。至張鬍子三十里。至建昌縣三十五里。至宋家莊三十里。至雙廟二十五里。至北宮四十里。至楊樹溝三十五里。至大廟站二十里。至平泉州三十里。至鳳凰嶺三十里。至七溝二十里。至祥雲嶺十五里。至西六溝二十五里。至黃土梁子三十里。過紅石嶺至平臺子三十里。至熱河承德府三十里。凡九百七十里。
3j0vqx4yhn9coihzgb79wdqoy5s3bfr
慕菴孝行錄
0
1109246
2171902
2022-08-14T00:02:31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慕菴孝行錄|author=李建榮|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慕菴孝行錄|author=李建榮|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ewuaj5wnkf5chxkzwjy4zwftzk09nxr
Talk:慕菴孝行錄
1
1109247
2171903
2022-08-14T00:03:00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3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0:03 (UTC)
i6w1smkn7168evqn9m868x3psd5f7iw
耆耈宴會錄
0
1109248
2171904
2022-08-14T00:04:21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耆耈宴會錄|author=王世孫|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耆耈宴會錄|author=王世孫|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561ijs3pprhn8xl6h1pj1dzwbs2zxv1
2171906
2171904
2022-08-14T00:05:32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耆耈宴會錄|author=王世孫|author2=韓翼謩|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ldf8mbsh7pgcpkw2oe3gromgh2lqbdv
Talk:耆耈宴會錄
1
1109249
2171905
2022-08-14T00:04:47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7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0:04 (UTC)
ahcsunpyjll7wmz02dy7bmc2qv0thpt
朱子文集語類校刊凡例
0
1109250
2171907
2022-08-14T00:06:2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朱子文集語類校刊凡例|author=柳希春|author2=洪啓禧|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朱子文集語類校刊凡例|author=柳希春|author2=洪啓禧|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38643pgrip7aacg4ufe273960xdeei5
崇禎紀元後四丁酉司馬榜目
0
1109251
2171908
2022-08-14T00:07:1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崇禎紀元後四丁酉司馬榜目|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崇禎紀元後四丁酉司馬榜目|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lr2vr0jf6yjzte83wmt1r3nfomeykt0
Talk:崇禎紀元後四丁酉司馬榜目
1
1109252
2171909
2022-08-14T00:07:20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10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0:07 (UTC)
eq6rsxgfa3qpym8l3qjg3r6y0j1sjdy
Page: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jpg/1
104
1109253
2171916
2022-08-14T00:55:20Z
Yinyue200
84395
/* 未校对 */ 创建页面,内容为“{{c|<big>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br/>公 告</big>}} {{c|(第5号)}} {{gap}}按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15日上午9时起,对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人合并金额25万元至35万元(含)的开始垫付,25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 {{gap}}工作时间:每日(含周六、周日)9:00-17:00。 {{gap}}<nowiki>未登记信息的客户,请查看固镇新…”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Yinyue200" /></noinclude>{{c|<big>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br/>公 告</big>}}
{{c|(第5号)}}
{{gap}}按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15日上午9时起,对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人合并金额25万元至35万元(含)的开始垫付,25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
{{gap}}工作时间:每日(含周六、周日)9:00-17:00。
{{gap}}<nowiki>未登记信息的客户,请查看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官方网站
(http://www.gzxhhyh.com)7月13日公告,扫二维码办理。</nowiki>
{{gap}}联系电话:{{tel|86|552|3030376|0552-3030376}}。
<center>
{|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蚌埠监管分局|center=五角星}}<br />蚌埠银保监分局
|{{gap}}{{gap}}
|{{印|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center=五角星}}<br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
|
|{{gap}}{{gap}}
|2022年8月12日
|}
</center><noinclude><references/></noinclude>
7y4cxl9gzy4yk0z3x9ts0h6dug7fp13
2171922
2171916
2022-08-14T01:01:49Z
Yinyue200
84395
fix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Yinyue200" /></noinclude>{{c|<big>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br/>公 告</big>}}
{{c|(第5号)}}
{{gap}}按照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15日上午9时起,对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人合并金额25万元至35万元(含)的开始垫付,25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
{{gap}}工作时间:每日(含周六、周日)9:00-17:00。
{{gap}}<nowiki>未登记信息的客户,请查看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官方网站
(http://www.gzxhhyh.com)7月13日公告,扫二维码办理。</nowiki>
{{gap}}联系电话:{{tel|86|552|3030376|0552-3030376}}。
<center>
{|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蚌埠监管分局|center=五角星}}<br />蚌埠银保监分局
|{{gap}}{{gap}}
|{{印|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center=五角星}}<br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
|
|{{gap}}{{gap}}
|2022年8月12日
|}
</center><noinclude><references/></noinclude>
27aulu99sa1pa6lrk8ato1pdtl0xvtb
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
0
1109254
2171917
2022-08-14T00:56:13Z
Yinyue200
843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 | author =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2022 | month =8 | day =12 | notes = | edition = }} {{:Page: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jpg/1}} {{PD-PRC-exempt}} [[Category:2022年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
| author =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2022
| month =8
| day =12
| notes =
| edition =
}}
{{:Page: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jpg/1}}
{{PD-PRC-exempt}}
[[Category:2022年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
ndizd386om2t19nv4rtsso6py4axci9
Page: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jpg/1
104
1109255
2171918
2022-08-14T00:57:31Z
Yinyue200
84395
/* 未校对 */ 创建页面,内容为“{{c|<big>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br/>公 告</big>}} {{c|(第5号)}} {{gap}}按照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8日上午9时起,对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25万元至35万元(含)的开始垫付,25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 {{gap}}工作时间:每日(…”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Yinyue200" /></noinclude>{{c|<big>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br/>公 告</big>}}
{{c|(第5号)}}
{{gap}}按照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8日上午9时起,对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25万元至35万元(含)的开始垫付,25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
{{gap}}工作时间:每日(含周六、周日)9:00—17:00,届时请登录微信小程序“村行垫付”办理。
{{gap}}联系电话:{{tel|86|400|0566569|4000566569}}、{{tel|86|400|1030655|4001030655}}。
{{gap}}未登记信息的客户,请登录4家村镇银行官方网站办理。
<center>
{|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center=五角星}}<br />河南银保监局
|{{gap}}{{gap}}
|{{印|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center=五角星}}<br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
|
|{{gap}}{{gap}}
|2022年8月12日
|}
</center><noinclude><references/></noinclude>
dypgg9r3bq8mayphxkqkhhlpjlyfq65
2171919
2171918
2022-08-14T00:57:46Z
Yinyue200
84395
fix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Yinyue200" /></noinclude>{{c|<big>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br/>公 告</big>}}
{{c|(第5号)}}
{{gap}}按照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15日上午9时起,对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25万元至35万元(含)的开始垫付,25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
{{gap}}工作时间:每日(含周六、周日)9:00—17:00,届时请登录微信小程序“村行垫付”办理。
{{gap}}联系电话:{{tel|86|400|0566569|4000566569}}、{{tel|86|400|1030655|4001030655}}。
{{gap}}未登记信息的客户,请登录4家村镇银行官方网站办理。
<center>
{|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center=五角星}}<br />河南银保监局
|{{gap}}{{gap}}
|{{印|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center=五角星}}<br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
|
|{{gap}}{{gap}}
|2022年8月12日
|}
</center><noinclude><references/></noinclude>
at73ypvrwh2bpmp36aq3ggv8ffopz87
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
0
1109256
2171920
2022-08-14T00:58:34Z
Yinyue200
843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4号) | author =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2022 | month =8 | day =12 | notes = | edition = }} {{:Page: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jpg/1}} {{PD-PRC-exempt}} [[Category:2022年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4号)
| author =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2022
| month =8
| day =12
| notes =
| edition =
}}
{{:Page: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jpg/1}}
{{PD-PRC-exempt}}
[[Category:2022年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
t3cked0yabtccxfxuevzrxwuzqtieka
謝玄破秦詩
0
1109257
2171928
2022-08-14T01:29:53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謝玄破秦詩 | section = | time = 朝鮮時代 | times2 = 1715年 | author = 朝鮮肅宗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onlyinclude> <poem> 晉時安石有高名,坐卻符堅百萬兵。 青岡一潰旌旗倒。鶴唳風聲走者驚。 </poem> </onlyinclude> [[分类: 朝鮮典籍]]”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謝玄破秦詩
| section =
| time = 朝鮮時代
| times2 = 1715年
| author = 朝鮮肅宗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onlyinclude>
<poem>
晉時安石有高名,坐卻符堅百萬兵。
青岡一潰旌旗倒。鶴唳風聲走者驚。
</poem>
</onlyinclude>
[[分类: 朝鮮典籍]]
hzth0hz4fz2080y11encxdfowovtdhl
Wikisource:禁制
4
1109258
2171929
2022-08-14T01:31:09Z
Jusjih
6
自[[w:Wikipedia:編輯禁制方針]]節錄增編以及移入[[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部分
wikitext
text/x-wiki
'''本文除討論區外,只是論述,非方針或指引。歡迎討論。'''
----
[[File:Illustration of Banning Policy.png|thumb|right|250px|禁制與[[WP:封禁方針|封禁]]的不同之處]]
在維基文庫,'''禁制'''是指正式褫奪用戶一頁以至若干頁面之編輯權,或管理員的權限免解任,其范围可以延伸至整个计划。不過,通常用於特定條目、主題、或特定管理員權限,而其餘條目用戶則可繼續編輯,管理員權限可行使。而其时效則可为暫時,亦可为永久。
禁制與'''[[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封禁]]'''是不同的:封禁乃是阻止帳戶或IP地址編輯維基文庫相关页面的技术手段,而禁制則仅针对特定页面或特定不當行為。然而,被禁制用戶在禁制期結束後仍堅持違反共识而一意孤行地以既有方式編輯該等頁面,則可招致封禁。
除了慎重準用[[w:Wikipedia:編輯禁制方針]]以外,本站也可考慮管理員禁制。但要一事不再理,先禁制再[[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發起對管理員的解任投票|解任]],甚至[[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快速解任]],應等到禁制仍不能收效的特定重大情事。若先提解任案,但大多用戶主張犯規的管理員,禁制即可,不必解任,就是從輕處分;其系爭管理員請求認錯協商,接受禁制換取不解任,得到社群同意者,亦同。
管理員禁制令包括但不限於:
*禁止濫行刪除或反刪除的管理員行使此等權限。
*禁止濫行封禁、更改封禁、解封的管理員行使此等權限。遮罩封禁日志以及反遮罩也是更改封禁。
*禁止濫行保護、更改保護、解除保護的管理員行使此等權限。
*禁止濫行結案的管理員[[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關閉一部或全部投票討論]]。
==參見==
*[[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Special:Log/block|封禁日志]]
==討論區==
{{DEFAULTSORT:禁制}}
[[Category:维基文库]]
luw91jre33orldh3ohablqe0pjy2ix1
全唐詩/卷764
0
1109259
2171935
2022-08-14T01:41:33Z
S M Lee
1946
錄入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section=卷七百六十四|noauthor=譚用之|previous=[[../卷763|卷七百六十三]]|next=[[../卷765|卷七百六十五]]|notes=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卷一萬八千一百六十九{{*|集部}}|edition=}}
==譚用之==
[[Author:譚用之|譚用之]]字藏用,五代末人,善為詩而官不達。詩一卷。
===塞上===
<poem>
秋風漢北雁飛天,單騎那堪繞賀蘭。
磧暗更無巖樹影,地平時有野燒瘢。
貂披寒色和衣冷,劍佩胡霜隔匣寒。
早晚橫戈似飛尉,擁旄深入異田單。
鉢略城邊日欲西,遊人卻憶舊山歸。
牛羊集水煙黏步,雕鶚盤空雪滿圍。
獵騎靜逢邊氣薄,戍樓寒對暮煙微。
橫行總是男兒事,早晚重來似漢飛。
</poem>
===贈索處士===
<poem>
不將桂子種諸天,長得尋君水石邊。
玄豹夜寒和霧隱,驪龍春暖抱珠眠。
山中宰相陶弘景,洞裏真人葛稚川。
一度相思一惆悵,水寒煙澹落花前。
</poem>
===別雒下一二知己===
<poem>
金鼎光輝照雪袍,雒陽春夢憶波濤。
塵埃滿眼人情異,風雨前程馬足勞。
接塞峨眉通蜀險,過山仙掌倚秦高。
別來無限幽求子,應笑區區味六韜。
</poem>
===約張處士遊梁===
<poem>
莫學區區老一經,夷門關吏舊書生。
晉朝滅後無中散,韓國亡來絕上卿。
龍變洞中千谷冷,劍橫天外八風清。
好攜長策幹時去,免逐漁樵度太平。
</poem>
===送友人歸青社===
<poem>
雕鶚途程在碧天,彩衣東去復何言。
二千賓客舊知己,十二山河新故園。
吟看桂生溪月上,醉聽鯤化海濤翻。
好期聖代重相見,莫學袁生老竹軒。
</poem>
===送丁道士歸南中===
<poem>
孤雲無定鶴辭巢,自負焦桐不說勞。
服藥幾年期碧落,驗符何處咒丹毫。
子陵山曉紅雲{{另|密|落}},青草湖平雪浪高。
從此人稀見蹤跡,還應選地種仙桃。
</poem>
===月夜懷寄友人===
<poem>
劍氣徒勞望斗牛,故人別後阻仙舟。
殘春謾道深傾酒,好月那堪獨上樓。
何處是非隨馬足,由來得喪白人頭。
清風未許重攜手,幾度高吟寄水流。
</poem>
===閒居寄陳山人===
<poem>
閒居何處得閒名,坐掩衡茅損性靈。
破夢曉鐘聞竹寺,沁心秋雨浸莎庭。
甕邊難負千杯綠,海上終眠萬仞青。
珍重先生全太古,應看名利似浮萍。
</poem>
===憶南中===
<poem>
碧江頭與白雲門,別後秋霜點鬢根。
長記學禪青石寺,最思共醉落花村。
林間竹有湘妃淚,窗外禽多杜宇魂。
未棹扁舟重回首,采薇收橘不堪論。
</poem>
===寄友人===
<poem>
病多慵引架書看,官職無才{{另|思|興}}已闌。
穴鳳瑞時來卻易,人龍別後見何難。
琴樽風月閑生計,金玉松筠舊歲寒。
早晚煙村碧江畔,掛罾重對蓼花灘。
</poem>
===別江上一二友生===
<poem>
國風千載務重華,須逐浮雲背若耶。
無地可歸堪種玉,有天教上且乘槎。
白綸巾卸蘇門月,紅錦衣裁御苑花。
他日成都卻回首,東山看取謝鯤家。
</poem>
===寄岐山林逢吉明府===
<poem>
岐山高與隴山連,製錦無私服晏眠。
鸚鵡語中分百里,鳳凰聲裏過三年。
秦無舊俗雲煙媚,周有遺風父老賢。
莫役生靈種楊柳,一枝枝折灞橋邊。
</poem>
===感懷呈所知===
<poem>
十年流落賦歸鴻,誰傍昏衢駕燭龍。
竹屋亂煙思梓澤,酒家疎雨夢臨邛。
千年別恨調琴懶,一片年光覽鏡慵。
早晚休歌白石爛,放教歸去臥羣峰。
</poem>
===江上聞笛===
<poem>
誰為梅花怨未平,一聲高喚百龍驚。
風當閶闔庭初靜,月在姑蘇秋正明。
曲盡綠楊涵野渡,管吹青玉動江城。
臨流不欲殷勤聽,芳草王孫舊有情。
</poem>
===寄孟進士===
<poem>
依舊池邊草色芳,故人何處憶山陽。
書回科斗江帆暮,曲罷騶虞海樹蒼。
吟望曉煙思桂渚,醉依殘月夢餘杭。
別來南國知誰在,空對襜褕一斷腸。
</poem>
===寄閻記室===
<poem>
織錦歌成下翠微,豈勞西去問榰機。
未開水府珠先見,不掘豐城劍自輝。
鼇逐玉蟾攀桂上,馬隨青帝踏花歸。
相逢半是雲霄客,應笑歌牛一布衣。
</poem>
===幽居寄李秘書===
<poem>
幾年帝里阻煙波,敢向明時叩角歌。
看盡好花春臥穩,醉殘紅日夜吟多。
印開夕照垂楊柳,畫破寒潭老芰荷。
昨夜前溪有龍鬥,石橋風雨少人過。
</poem>
===貽釣魚李處士===
<poem>
罷吟鸚鵡草芊芊,又泛鴛鴦水上天。
一棹冷涵楊柳雨,片帆香掛芰荷煙。
綠搖江澹萍離岸,紅點雲疏橘滿川。
何處邈將歸畫府,數莖紅蓼一漁船。
</poem>
===河橋樓賦得羣公夜讌===
<poem>
芙蓉簾幕扇秋紅,蠻府新郎夜宴同。
滿座馬融吹笛月,一樓張翰過江風。
杯黏紫酒金螺重,談轉凋璫玉麈空。
深荷良宵慰憔悴,德星池館在江東。
</poem>
===寄左先輩===
<poem>
狂歌白鹿上青天,何似蘭塘釣紫煙。
萬卷祖龍坑外物,一泓孫楚耳中泉。
翩翾蠻榼熏晴浦,轂轆魚車響夜船。
學取青蓮李居士,一生杯酒在神仙。
</poem>
===貽費道人===
<poem>
誰如南浦傲煙霞,白葛衣輕稱帽紗。
碧玉蜉蝣迎客酒,黃金轂轆釣魚車。
吟歌雲鳥歸樵穀,臥愛神仙入畫家。
他日鳳書何處覓,武陵煙樹半桃花。
</poem>
===寄許下前管記王侍御===
<poem>
昔年南去得娛賓,頓遜杯前共好春。
蟻泛羽觴蠻酒膩,鳳銜瑤句蜀箋新。
花憐遊騎紅隨轡,草戀征車碧繞輪。
別後青青鄭南陌,不知風月屬何人。
</poem>
===秋日圃田送人隨計===
<poem>
僕射陂前是傳郵,去程雕鶚弄高秋。
吟拋芍藥裁詩圃,醉下茱萸飲酒樓。
向日迥飛駒皎皎,臨風誰和鹿呦呦。
明年二月仙山下,莫遣桃花逐水流。
</poem>
===途次宿友人別墅===
<poem>
千里崤函一夢勞,豈知雲館共蕭騷。
半簾綠透偎寒竹,一榻紅侵墜晚桃。
蠻酒客稀知味長,蜀琴風定覺弦高。
感君巖下閒招隱,細縷金盤鱠錯刀。
</poem>
===春日期巢湖舊事===
<poem>
暖掠紅香燕燕飛,五雲仙佩曉相攜。
花開鸚鵡韋郎曲,竹亞虬龍白帝溪。
富貴萬塲歸紫酒,是非千載逐芳泥。
不知多少開元事,露泣春叢向日低。
</poem>
===再游韋曲山寺===
<poem>
鵲巖煙斷玉巢欹,罨畫春塘太白低。
馬踏翠開垂柳寺,人耕紅破落花蹊。
千年勝概咸原上,幾代荒涼繡嶺西。
碧吐紅芳舊行處,豈堪回首草萋萋。
</poem>
===寄徐拾遺===
<poem>
長竿一繫白龍吟,誰和騶虞發素琴。
野客碧雲魂易斷,故人芳草夢{{另|難|同}}尋。
天從補後星辰穩,海自潮來島嶼深。
好向明庭拾遺事,莫教玄豹老泉林。
</poem>
===秋宿湘江遇雨===
<poem>
江上陰雲鎖夢魂,江邊深夜舞劉琨。
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
鄉思不堪悲橘柚,旅遊誰肯重王孫。
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島門。
</poem>
===貽南康陳處士陶===
<poem>
白玉堆邊蔣逕橫,空涵二十四灘聲。
老無征戰軒轅國,貧有茅茨帝舜城。
丹鳳晝飛群木冷,一龍秋臥九江清。
時人莫笑非經濟,還待中原致太平。
</poem>
===渭城春晚===
<poem>
秦樹朦朧春色微,香風煙煖樹依依。
邊城夜靜月初上,芳草路長人未歸。
折柳且堪吟晚檻,弄花何處醉殘暉。
釣鄉千里斷消息,滿目碧雲空自飛。
</poem>
===山中春晚寄賈員外===
<poem>
不隨黃鶴起煙波,應笑無成返薜蘿。
看盡好花春臥穩,醉殘紅日夜吟多。
高添雅興松千尺,暗養清音竹數科。
珍重仙曹舊知己,往來星騎一相過。
</poem>
===貽{{另|淨|安}}居寺新及第===
<poem>
秋池雲下白蓮香,池上吟仙寄竹房。
閑頌國風文字古,靜消心火夢魂涼。
三春蓬島花無限,八月銀河路更長。
此境空門不曾有,從頭好語與醫王。
</poem>
===江邊秋夕===
<poem>
千鐘紫酒{{另|薦|煮}}菖蒲,松島蘭舟瀲灩居。
曲內橘香江客笛,字中嵐氣岳僧書。
吟期汗漫驅金虎,坐約丹青跨玉魚。
七色花虬一聲鶴,幾時乘興上清虛?
</poem>
===送僧中孚南歸===
<poem>
琵琶峽口月溪邊,玉乳頭佗憶舊川。
一錫冷涵蘭徑路,片帆香掛橘洲煙。
苔封石錦棲霞室,水迸衣珠噴玉蟬。
莫道翩翩去如夢,本來吟鳥在林泉。
</poem>
===江館秋夕===
<poem>
耿耿銀河雁半橫,夢欹金碧轆轤輕。
滿窗謝練江風白,一枕齊紈海月明。
楊柳敗梢飛葉響,芰荷香柄折秋鳴。
誰人更唱陽關曲,牢落煙霞夢不成。
</poem>
===秋夜同友人話舊===
<poem>
露下銀河雁度頻,囊中爐火幾時真。
數莖白髮生浮世,一盞寒燈共故人。
雲外簟涼吟嶠月,島邊花暖釣江春。
何當歸去重攜手,依舊紅霞作近鄰。
</poem>
===古劍===
<poem>
鑄時天匠待英豪,紫焰寒星匣倍牢。
三尺何年拂塵土,四溟今日絕波濤。
雄應垓下收蛇陣,滯想溪頭伴豹韜。
惜是真龍懶拋擲,夜來衝斗氣何高。
</poem>
===寄王侍御===
<poem>
鳥盡弓藏良可哀,誰知歸釣子陵臺。
煉多不信黃金耗,吟苦須驚白髮催。
喘月吳牛知夜至,嘶風胡馬識秋來。
燕歌別後休惆悵,黍已成畦菊已開。
</poem>
===別何處士陵俊老===
<poem>
三皇上人春夢醒,東侯老大麒麟生。
洞連龍穴全山冷,窗透鼇波盡室清。
計拙恥居巖麓老,氣狂慚與斗牛平。
誰人為向青編上,直傍巢由寫一名。
</poem>
===句===
流水物情諳世態,落花春夢厭塵勞。{{*|《貽僧》}}
織檻錦紋苔乍結,墮書花印菊初殘。{{*|《宿西溪隱士》}}
光陰老去無成事,富貴不來爭奈何。{{*|《途中》}}
眠雲無限好知己,應笑不歸花滿樽。{{*|《入關》。以上並《吟窗雜錄》。}}
-----------------------------------
==註釋==
<references/>
{{footer|previous=[[../卷763|卷七百六十三]]|next=[[../卷765|卷七百六十五]]}}{{唐朝作品}}[[Category:唐詩]]
ln05aofrywj8trqv1uuxg72r1ukdzub
燕行紀/燕行紀卷二
0
1109260
2171938
2022-08-14T02:12:28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二|times=|m=|d=|previous=[[../燕行紀卷一 |燕行紀卷一]]|next=[[../燕行紀卷三 |燕行紀卷三]]|type=|from=|notes=}} ==起熱河至圓明園○七月== ===十六日甲午=== 雨。留宿熱河。曉通官徐啓文。奉表咨。引三使歷數三衚衕。向北行。出大市街。布石皇道。橫亘東西。而宮城迤延。皇道北。因城爲闕門三間。扁曰。避暑山莊。聖祖御筆也…”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二|times=|m=|d=|previous=[[../燕行紀卷一 |燕行紀卷一]]|next=[[../燕行紀卷三 |燕行紀卷三]]|type=|from=|notes=}}
==起熱河至圓明園○七月==
===十六日甲午===
雨。留宿熱河。曉通官徐啓文。奉表咨。引三使歷數三衚衕。向北行。出大市街。布石皇道。橫亘東西。而宮城迤延。皇道北。因城爲闕門三間。扁曰。避暑山莊。聖祖御筆也。闕外東西。各安石獅。南至華表。自闕門。遵皇道東行數百步。爲麗正門。通官引余等入門外朝房。暫憩啜茶。黎明入麗正門。折而東行數十步。又有門內。卽數百間廣庭。而翠幕彌滿。幕上皆書各部院號。余等暫憩禮部幕中。俄而滿侍郞鐵保德明來立幕前。余於辭陛時。旣承 聖諭。俾於到京後。或以言語。或以文字。詳傳感祝皇恩之意於禮部諸閤。故錄成一本。與正使,書狀偕進兩侍郞前。使通官替告曰。俺等有所欲達之語。而通官傳語。易致爽實。玆用小簡書告。幸閤下留神。兩侍郞點頭曰。以文字往復甚好。正使袖出以呈。其文曰。小邦偏蒙皇上庇覆涵濡之仁。前後異數。敻越今古。乃以藩服之嗣續。屢煩聖諭之鄭重。至有俟得子嗣。卽行奏明。冊封世子。用延國慶之皇旨。及夫本年元正。又頒福字宸翰。以寓箕疇斂時錫極之義。惟我 國王殿下。與一邦臣民。北望雲天。稽首攢手。恒切感戴頌祝之誠。鄙等起程時。 國王殿下。諄諄敎飭曰。皇上恩造如天。報答無地。表奏軆嚴。雖不敢畢陳微悃。而爾等如拜禮部大人。替告予日夕感頌之心。鄙等旣承 王命。故不避猥越。謹此書達。而皇恩所曁。景貺已周。果於本年六月。國王殿下有斯男之慶。此實皇上攸賜也。小邦臣民之情。惟在遄承華誥。早定位號。而 國王殿下於事大享上之節。必欲致敬盡禮。故咨文中。附陳稍待拜跪成禮。然後。仰請封典之意矣。兩侍郞覽訖。擧手曰。認得矣。余曰。願以書意。導達於黈纊。答曰。當如戒。余等仍隨兩侍郞。向北行。踰二門。到演戱殿西序夾門外。朝房暫憩。少頃殿上樂作。鐵侍郞使余等隨後。自擎進賀表。由西序夾門。立殿庭。殿爲二層而橫七間。下層正中一間。爲御座而洞開南牖。左右六間。關以雕窓障以琉璃。觀之人。妃嬪來往於牕內。供給之中官。簇立於窓外。殿東西。各有序數十間。卽宴筵排班處。殿南有三層閣。最上層扁曰。淸音閣。次層扁曰。雲山韶護。下層扁曰。響叶匀天。卽作樂設戱處。殿階左右。列盆花盆松。堦南安古銅大罏。升沈香烟。軍機大臣和珅福,康安王杰。因召旨趨進。和珅謂鐵侍郞曰。表文親呈。雖有他國已例。更待皇旨,親呈爲妥。且導使臣等。先進殿庭。鐵侍郞還傳進賀表於通官使等。待于西序夾門外。引余等立于殿陛下西邊。和珅,福長安王杰。陛殿內侍立于御座東。和珅出傳皇旨曰。 朝鮮使臣等進前。鐵侍郞引余與正使,書狀進。跪殿陛上。向御座。皇旨曰。 國王平安乎。三使叩頭後。正使對曰。荷皇上洪恩。平安矣。皇旨曰。 國王擧男乎。三使叩頭後。正使對曰。今年元正。特頒福字宸翰。實屬曠古之殊典。 國王感戴銘鏤。日夕頌祝。果然於六月十八日擧男。此卽皇上攸賜也。皇上笑曰。然乎。大喜大喜的。仍詢三使姓名爵秩。和珅進御前。手指歷而對。皇旨曰。使臣等就宴班。鐵侍郞引余等。坐於各國使臣班。而首爲 朝鮮使。次爲安南使。次爲南掌使。次爲緬甸使。次爲生番班位。親王,貝勒,貝子閣部大臣。坐於東序重行。西向北上。而親王,貝勒,貝子在前,大臣在後。蒙古,回部,安南,諸王,貝勒,貝子。各國使臣。坐於西序重行。東向北上。而諸王貝勒貝子在前。使臣在後。卯正六分聞戱。未正一刻五分止戱。曰。淸平見喜。曰。合和呈祥。曰。愚感蛇神。曰。文垂鳳彩。曰。多收珠露。曰。共賞氷輪。曰。壽星旣醉。曰。仙侶傾葵。曰。籠罩乾坤。曰。氤氳川岳。曰。鳩車竹馬。曰。檀板銀箏。曰。修文偃武。曰。返老還童。曰。芬菲不斷。曰。悠久無疆。凡十六章。有扮仙佛者。有扮神鬼者。有扮帝王者。節奏聲調。隨章各殊。而大抵多迓慶祝壽之詞。或如來莊嚴三十二相。趺坐蓮花臺上。開方便門。闢恒沙界。則數百羅漢。左右簇立。戴紫金圓光。被錦繡袈裟。螺髻相聯。珠眉互映。雲間妙音。天際法蠡。隨梵唄而上下。或桂父茅君。飄霓裳馭雲車。逍遙于玄圃。大闡三十六法。則頂金帶玉之仙官。被甲仗劍之神將。列侍擁衛。雍雍肅肅。以都雅之儀度而兼雄豪之氣像。又有仙童數百。彩衫繡裳。折旋進退。還丹則畫陽鏡而九轉。祈籙則擎壽扇而層抽。齊唱綠玉黃金之曲。和笙簫而瀏亮。或河神海鬼。報濤旗而環旋。逐逐搖搖。氣勢洶湧。騎龍馭鯨。乘楂駕鶴之羣仙。汗漫來遊。龍騰鯨跳。噴水如雨。或蓂堦三級。封人頌嘏于神光堯。瑤池五雲。王母獻挑 1) 于周后。珠旒山龍。穆穆煌煌。<small>{{Blue|文}}</small>榕村李光地語錄云。章服。代各異制。而惟優人不禁扮。高力士者。尙戴紫金冠。蓋唐制。中官必着紫金冠。不敢烏紗帽也。做那一朝戱。則用那一朝衣冠。方是名優。按今天下。皆遵滿洲衣冠。而獨劇演猶存華制。後有王者。必取法于此。 若取前史所載忠孝節義。可以敦風勵俗者。扮跡協均。感發人心。則由今樂返古樂。未必不在于此。寧比仙佛神鬼之徒。爲觀美而已哉。宣饌凡三度。而第一第三則分御卓。<small>{{Blue|文}}</small>卽皇上朝夕膳 所排。而撤饌後。宣酪茶。第二則各具一盤而撤饌後。又宣淸茶。是月有七筵宴而九日十一日十三日。已經三宴。余等自第四宴始與焉。退自宴班。過麗正門內。見有獵夫數十。臂蒼牽黃而僉立。聞之道官。則皇上將與宗室,親王貝勒,蒙回諸王貝勒。獮于宮囿云。止戱前。和珅出取進賀表文。 邦慶咨文。進于御前。良久還傳于鐵保曰。此表咨已經御覽。他餘表咨。自行在禮部。收送于留京禮部爲可。又以表咨。展示安南國王阮光平曰。字畫整齊。紙品潔精。 朝鮮於事大之節。敬謹如此。宜作他藩之儀式。安南王亦屢回看過。稱歎不已。吏部漢尙書彭元瑞問于余曰。貴 國有海東祕史,東國聲詩二書云。可得見乎。余曰。小邦本無祕史。有鄭麟趾高麗史。金富軾三國史。而今行適未携來。詩類則有康煕間所進東詩選而已。亦無他選。或因漁洋王士禛東士解聲詩之句而傅會歟。彭曰。古文眞本。惟貴 國有之云。果然否耶。余曰。此齊東好怪之言。荒唐正如日本尙書爾。今古文源委。顧亭林辯之極分曉。前此諸儒所不能及也。彭曰。亭林博學。果稱近世冠冕。而經說亦多考證之精詳處爾。貴 國結負法。中國頃畒法之同異。可得聞乎。余曰。小邦田制。十把爲束。十束爲負。百負爲結。而中國田制。十步爲分。十分爲畒。百畒爲頃。是小邦之結負。卽中國之頃畒也。然小邦量尺。準周尺七尺。中國弓尺。準周尺六尺。故一把爲正方。周尺四十九尺。一步爲正方。周尺三十六尺。所以結與頃之實積。有多少也。安南國王阮光平。問于正使曰。貴 國亦有親朝天朝之例乎。正使對曰。我東開 國以來。元無此例爾。王曰。安南亦自古無此例。而寡人受皇上天高地厚之恩造。誠切覲光。不憚萬餘里涉險。荷非常之數。安得無非常之報。又問於余曰。貴 國與倭爲隣。道里幾許。余曰。自我 國京都。從旱路南至我界。釜山一千餘里。自釜山從海路至倭對馬島。七百七十里。自對馬島從海路至赤間關。一千七十里。自赤間關從海路至淀浦。一千四百五十里。自淀浦從旱路至關伯所居之江戶。一千三百一十里。王曰。萬曆間。平秀吉構兵以後。何爲修隣好。余曰。今之關白。卽源家康之後。非秀吉之種也。從臣吏部尙書潘輝益。又問於余曰。萬曆丁酉間。馮,李玉河館唱酬。眞是千古奇遇。李有詩文集否。余曰。芝峯 <small>{{Blue|文}}</small>我國使李睟光號。 有集而多載馮詩及問答矣。毅齋。<small>{{Blue|文}}</small>安南使馮克寬號。 亦有詩文集否。潘曰。有集而其萬壽聖節慶賀詩。則又載芝峯序文矣。余曰。山出異形饒象骨。地蒸靈氣產龍香。爲芝峯之得意語。而極判洪濛氣。區分上下堧。亦毅齋之佳句也。潘曰。芝峯詞致醇雅。毅齋意匠遒健。要可爲伯仲爾。乾隆庚辰間。貴 國書狀李公徽重。與我國使多有唱酬。尙傳佳句。不知今做何官。余曰。李公文詞。在東方亦爲翹楚。已作古人。而官止侍郞矣。史稱貴國交,愛二州。多倜儻。驩演二州。多文學。今如何。潘曰。不如古也。余曰。貴國疆域東距海。西接老撾。南通占城。北連廣西雲南。國內省府爲幾許。潘曰。東西一千七百餘里。南北二千八百餘里。今分爲十六道。余曰。貴國北極出地爲幾度。潘曰。素不習曆象矣。余曰。貴國天頂近赤道。氣候恒熱。穀歲二稔云。然否。潘曰。然余曰。藿香,肉桂。貴國所產。爲佳品云。然否。潘曰。藿香。廣西所產。乃爲佳品。肉桂。我國所產。果是佳品。然採桂。必于淸化地方。而近來屢經戎馬。境內桂林。皆成蹂躪之場。絶難得佳品矣。曾聞安南使臣。束髮垂後。戴烏紗帽。被闊袖紅袍。拖飾金玳瑁帶。穿黑皮靴。多類我 國冠服。今見其君臣。皆從滿洲冠服而不剃頭。余怪而問諸潘曰。貴國冠服。本與滿洲同乎。潘曰。皇上。嘉我寡君親朝。特賜車服。且及於陪臣等。然又奉上諭。在京參朝祭用本服。歸國返本服。此服不過一時權着而已。語頗分疏。面有愧色。各國使臣到京。例自光祿寺。頒給口粮饌物果色。而行在所無光祿寺。故各國使臣及從官從人。皆自內務府具盤飧以送。饌品極其豐潔。因皇旨云。○滿洲冠服之制。皇帝有禮服,采服,常服。凡禮服暖冠。緣以玄狐。靑表朱裏。涼冠緣以纁錦。素表朱裏。均覆朱緯。纓用靑組。或稱緯笠施金龍。頂高四重。上用珍珠一。下三重貫東珠三。爲龍十有二間。珠如龍數。涼冠刻金佛。飾東珠綴冠前。蹙金爲舍林。飾東珠綴冠後。服色。南郊用靑。北郊用黃。東郊用赤。西郊用玉色。朝會用黃。有披肩。腰襞積。前後正幅如帷。備十二章。施五綵。襟袘及袂緣。以金花靑繒。冬緣以貂。衮服色用靑。長覆膝。織金爲卷龍文四大裘。如衮龍制。長裾深袖。表以玄狐爲之。帶用黃組。南郊施靑金方石四。北郊用琥珀。東郊用珊瑚。西郊用白玉。宗廟朝會。用綠松石均銜金綴珠。帶下左右。銜金環佩囊彯帛各二。朝珠用東珠。凡采服冠頂二重。頂端銜珍珠一。服用靑袍。色尙黃。裾四啓備十二章。施五采。襟袂龍文靑綺。緣以金花靑繒。帶用各色寶石朝珠。以雜寶及諸香爲之。凡常服冠。用結線頂。袍色尙黃。亦用諸色。表衣用靑。均不施章采。織文用卷龍及各色花文。<small>{{Blue|文}}</small>右皆皇帝冠服。 凡王公朝服。親王至入八分。公冠頂三重。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冠前後舍林。冠後綴金花。均飾東珠。服用滿翠龍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冬緣以貂補服。親王用圓龍文四。前後正龍。左右旁龍。世子郡王。旁龍圓文四。長子,貝勒,貝子。正蟒圓文二。鎭國公,輔國公。正蟒方文二。表裘得用玄狐。帶月金黃色組。施方玉四銜以金飾。以貓睛石及東珠。民公侯伯冠頂。均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服得用貂緣及蟒繡金花采繒。補服用方蟒文二。表裘用貂。帶用圓玉四銜以金。公飾玉以貓睛石。侯綠松石。伯紅寶石采服。王公侯伯均冠頂二重。王公頂用紅寶石。民公侯伯頂用珊瑚。服王公宗室。裾均四啓。新王世子,郡王。用龍文采繒。貝勒,貝子,公。用蟒文采繒。民公侯伯。裾啓前後。均用蟒文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常服。親王至入八分。公冠用紅寶石頂。袍色用藍。間用諸色。表衣用靑。均不施章采織文。親王,世子,郡王,貝勒。用龍文。貝子,公。用蟒文。民公侯伯。冠用珊瑚頂。袍用蟒文采繒。<small>{{Blue|文}}</small>右皆王公,冠服。 凡品官朝服。一品至八品。均鏤金爲頂。一品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二品。用鏤花珊瑚中飾紅寶石。三品用藍寶石中飾如二品。四品用靑金石中飾藍寶石。五品用水晶中飾如四品。六品用硨磲中飾如五品。七品用素金頂中飾水晶。八品用鏤金頂。九品用鏤銀頂。服自一品至三品。得用貂緣及蟒繡金花采繒。七品以上。得用金花采繒。八九品。用素繒領袂均得用蟒繡金花繒。補服文職一品用鶴。二品錦鷄。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七品鸂𪄠。八品鷯鶉。九品練雀。武職一品用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御史,按察使。均用獬豸。貂裘。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用之。帶一品用金銜方玉四各飾紅寶石。二品。鏤金圓版四飾如一品。三品。鏤金圓版四。四品。銀銜鏤金圓版四。五品。銀銜素金圓版四。六品。銀銜玳瑁圓版四。七品。銀圓版四。八品。銀銜明羊角圓版四。九品。銀銜烏角圓版四。采服冠頂。均二重。一品頂用珊瑚。二品用鏤花珊瑚。三品至九品。各視朝冠頂。服一品以下。均裾。裾啓前後。用蟒文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常服冠頂。均視采服冠頂服。四品以上官及御前侍從官。均得用蟒文。七品以上。用諸花繒。八,九品。用雜花繒及素繒。<small>{{Blue|文}}</small>右皆品官冠服。 凡朝珠王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均得用以雜寶及諸香爲之。凡孔雀翎翎端三圓文者貝子戴之。二圓文者。鎭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附戴之。一圓文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參領,前鋒侍衛。均得戴之。凡佩囊彯帛。左右垂帶下爲飾。王公百官。咸用之。○朝貢。蒙古曰。科爾沁。<small>{{Blue|文}}</small>明初。爲扶餘外衛。以元後兀良哈部長。授都指揮掌衛事。 曰扎賴特。曰杜爾伯特。曰郭爾羅斯。<small>{{Blue|文}}</small>元時。皆爲遼王分地。明時。爲科爾沁所幷。後分與其弟。乃於科爾沁之外。分三部落。 曰敖漢。<small>{{Blue|文}}</small>元時。爲遼王分地。明爲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號曰敖漢。 曰奈曼。<small>{{Blue|文}}</small>遼,金爲興中府北境。明爲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號曰奈曼。 曰翁牛特。<small>{{Blue|文}}</small>明初。以兀良哈部長。置衛爲外藩。後自稱翁牛特。 曰巴林。<small>{{Blue|文}}</small>明初。爲兀良哈北境。後爲巴林所據。巴林台吉者。順義王俺答第五子。與喀爾喀爲兄弟行。 曰扎魯特。<small>{{Blue|文}}</small>卽元之上都路。明初。爲扎魯特所據。 曰喀爾喀左翼。<small>{{Blue|文}}</small>卽金之北京路。明爲喀爾喀所據。 曰阿祿科爾沁。<small>{{Blue|文}}</small>明初。於兀良哈地。置衛爲外藩。後自稱阿祿科爾沁。 曰克西克騰。<small>{{Blue|文}}</small>元屬上都及應昌二路。明爲察哈爾所據。 曰土默特。<small>{{Blue|文}}</small>明初。爲泰寧衛。後爲土默特所據。 曰喀喇沁。<small>{{Blue|文}}</small>明永樂初。以大寧地賜三衛部長。朶顏最强。後爲察哈爾所滅。以其地。予塔布橐。是爲喀喇沁。 曰烏朱穆秦。<small>{{Blue|文}}</small>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烏朱穆秦。 曰阿霸垓。<small>{{Blue|文}}</small>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所據。是爲阿霸垓。 曰蒿齊忒。<small>{{Blue|文}}</small>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蒿齊忒。 曰蘇尼特。<small>{{Blue|文}}</small>元屬興和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蘇尼特。 曰阿霸哈納爾。<small>{{Blue|文}}</small>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所據。是爲阿霸合納爾。 曰四子部落。<small>{{Blue|文}}</small>元屬大同路。明爲阿祿科爾沁所據。後分於諸子。號曰德爾奔扣肯。是爲四子部落。 曰喀爾喀右翼。<small>{{Blue|文}}</small>元屬大同路。明爲喀爾喀所據。 曰吳喇忒。<small>{{Blue|文}}</small>元屬大同路。明初爲瓦喇所據。吳喇卽瓦喇之訛。 曰毛明安。<small>{{Blue|文}}</small>元屬大同路。明初設衛戍守。後爲毛明安所據。 曰鄂爾多斯。<small>{{Blue|文}}</small>明弘治間。爲火篩所據。嘉靖中。俺答之兄囊稱車臣可汗。率其部落。與台吉擊破火篩居此。是爲鄂爾多斯。 曰歸化城土默特。<small>{{Blue|文}}</small>元屬大同路。明嘉靖間。俺答築城於豐州灘。採木架屋以居。謂之板升。隆慶間。封俺答爲順義王。名其城曰歸化。是爲西土默特。 凡二十五部。分爲五十一旗。疆域東至盛京黑龍江。西至厄魯特。南至長城。北至朔漠。袤延萬有餘里。封爵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鎭國輔國公五等秩視宗藩。是月來朝與宴者。科爾沁右翼。和碩土謝圖親王左翼。和碩達爾漢親王。土默特左翼。多羅達爾漢貝勒右翼。固山貝子。喀喇沁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貝子,翁牛特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多羅達爾漢,戴靑貝勒,巴林右翼。多羅郡王左翼。固山貝子,蘇尼特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多羅郡王四子部落。多羅達爾漢郡王。<small>{{Blue|文}}</small>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凡十三。 朝貢回子。曰哈密。<small>{{Blue|文}}</small>元爲族子納忽禮封地。明永樂初內附。設哈密衛。成化後。爲吐魯番所據。 曰闢展吐魯番。<small>{{Blue|文}}</small>唐吐番地。 曰哈拉沙拉。<small>{{Blue|文}}</small>古爲焉耆國地。 曰庫車。<small>{{Blue|文}}</small>古爲龜玆國地。 曰沙雅爾。曰賽里木。曰拜。曰阿克蘇。曰烏什。曰喀什噶爾。曰葉爾羌。曰和闐。<small>{{Blue|文}}</small>右八部。皆蔥嶺以東天山以南地。而未詳沿革。 凡十二部。哈密闢展吐魯番二部。爲嘉峪關以外舊疆。哈拉沙拉等十部。爲嘉峪關以外新疆。封爵有郡王,貝勒,貝子,伯克。而伯克之秩。以三品至七品爲差。是月來朝與宴者。烏什多羅郡王,哈密固山貝子 <small>{{Blue|文}}</small>郡王,貝子凡二。 又有靑海西藏等國。皆隷版圖。奉正朔惟謹。靑海。卽唐,宋之吐番地。而元,明之朶甘思西番地。西藏亦唐,宋之吐番地。而元,明之烏思藏地也。靑海貢物。有藏香。以出於西藏。故名。回部冠服。亦遵滿制。而從官或戴黑質花文氈笠。與高尺餘。左右簷如苓荷。南北簷長而尖。服仍滿洲。或着兜䥐穿紅綠斑布表衣。烏什王。與余等最親熟。而王聰穎異常。能爲漢,淸,蒙三國話。每日朝房遇檢書等。則王爲回回話。檢書以東 國字譯之。檢書爲東 國話。王以回回字譯之。質以漢音變幻成誦。回回話。天曰阿斯。<small>{{Blue|文}}</small>華音 曼地曰脂。<small>{{Blue|文}}</small>華音。 民日曰苦。<small>{{Blue|文}}</small>華音 雲日曰靉。國曰社兒。<small>{{Blue|文}}</small>華音 國王曰䆉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社。父曰阿陁。母曰阿那。兄曰握何。弟曰郁何。一曰飛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乙。二曰伊欺。<small>{{Blue|文}}</small>華音 三曰由置。四曰得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於。五曰。別 華音 氏。六曰謁置。七曰如置。八曰朔可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斯。九曰吐沃顆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斯。<small>{{Blue|文}}</small>華音 卜曰溫。坐曰兀吐。請坐曰兀吐籠。前來曰朅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乙。起來曰姑邑。喫飯曰阿施阿。睡着曰于候羅。年紀多少曰干且耶施多。爾名甚麽曰阿稱欺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任。又曰阿稱尼麻。好曰若施好麽。曰若施無。平安曰眞置平安麽。曰眞置無。 安南王阮光平。初名惠。安南世族也。居廣南爲田舍生。因黎氏衰弱。嘯聚亂民。攻陷王都。遂弑其王而簒位。世子黎維祈。與其母逃難。至廣西告急請援。該省總督福康安以聞。皇帝命該省將軍孫士毅。發兵討之。收復王都。阮惠敗走廣南。<small>{{Blue|文}}</small>李鼎元和孫中丞南征詩注曰。匪惠旣敗。奉牛酒犒師。公却之。 乃封黎維祈爲安南國王。詔士毅班師。惠聞官兵旣撤。復大擧圍王都。維祈棄宗社出奔。匿于民間。惠入據王都。改名光平。輦金銀珠貝。以啗福康安。於是康安奏廣平誠心歸附。維祈怯懦不堪。皇帝覽奏。赦光平罪。詔曰。安南雖僻處海隅。然其興廢亦關氣運。黎維祈優柔廢弛。天已厭棄。朕辦理庶務。無不順天而行。阮光平悔罪投誠。情詞肫切。稱明年親自來京。恭祝萬壽。而又爲陣亡天朝將仕。築壇奠祭。尤見小心恭順。黎維祈已棄印潛逃。自無復令立國之理。卽遣官勑封阮光平。爲安南國王。又召舊王黎維祈。授參領。<small>{{Blue|文}}</small>武職三品。 並親屬從臣九十戶。隷漢軍旗下。治第安定門外以處之。其實爲光平錮其君臣也。黎民。自永樂受封三百餘年。君臨交趾。惠澤之入人。厥惟久矣。維祈之失國。不過委靡不振而已。光平弑逆之罪。王法所必誅。而一朝變置宗社。太容易。彼交南數千里。亦安知無忠義慷慨之士。圖復黎氏。如萬曆間黎維潭之除去莫茂洽也。今年三月。光平自安南起程。四月到光西。皇帝遣禮部侍郞德明迎之。又命內閣議定安南王上京時。沿途官員相見儀注。七月光平率臣僚騶從一百八十四人。到熱河。貢獻純金鶴一雙。純金麒麟一雙。明犀五對。象牙十對。馴象一雙。肉桂一百斤。沈香一千斤。他餘奇玩不可殫記。又進安南樂工數十人。以助劇演。皇帝大加褒美。待以殊禮。命光平及從臣。縱觀行宮七十二景。<small>{{Blue|文}}</small>聖祖所定原爲三十六景。皇上人續定三十六景。 御製七言律一首。御書拱極歸誠四大字。幷御製集二十圅。賜光平。又以親王車服。賜光平。以五品官朝服。賜從臣。封光平長子光纘。爲世子。<small>{{Blue|文}}</small>黎氏以維字傳世。故阮氏亦以光字傳世。 駕還圓明園。皇帝召見光平。則福康安必於門外附耳語移時。指導奏對。及陞殿陛。又牽衣。指導坐立跪叩之節。或私接於朝房。則康安立語而光平跪答。諂鄙之態。無所不爲。余於宴筵。與安南王及從臣。吏部尙書潘輝益。工部尙書武輝瑨等。每日聯班。或有酬酢。和珅之子。爲皇上第十一額駙者。輒謂余曰。安南人決不可深交。又聞檢書等所傳。刑部郞中某。在朝房。指安南從臣之過去者而罵曰。阮光平眞逆賊。此輩皆黨與也。可見士大夫之拂鬱而亦可揣和福之間。不能相協也。光平骨格頗淸秀。儀容亦沈重。似是交南之傑然者。從臣則雖稍解文字。而軀材短小殘劣。言動狡詐輕佻。屢言於余曰。新王本爲廣南布衣。於黎氏。無君臣之義。又言新王宮室。皆仍黎氏之舊。歸國後。不可不改其扁額。又言渠輩亦不仕黎朝。今之爵秩皆親王所賜。語刺刺不休。蓋中有所忸怩也。太和殿賀班。夕月壇祭班。始見其所謂本服。則其王頭匝網巾。戴七梁金冠。身穿絳色龍袍。束白玉帶。從臣亦匝網巾。戴五梁烏帽。穿蟒袍。而色或用靑或用紫。束金帶。袍文駁雜詭怪。類倡優服。與安南古制判異。又安南古爲十三道。而今分爲十六道。皆新王之所變更云。○南掌。古越裳氏地。自周以後。不通中國。明永樂間。始入貢。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或稱撾家。嘉靖間。緬人破其東之纜掌。亦名南掌。其疆域東至水尾界。南至安南界。西至寧遠界。北至車里界。其酋長有三等。一曰招木弄。次曰招木牛。次曰招木化。淸雍正初。南掌國。遣頭目叭猛花等。奉表貢象。是月。使二人。從者十三名。到熱河。其使臣冠服。椎髻在腦。戴紅氈方冠。高尺餘。垂後二尺餘。飾緣以金絲及珠貝。穿紅蟒繡綠羽緞。衣狹袖右袵。其從者冠不飾珠貝。而畫雲文。服用雜采。其狀貌皆短小。黧黑。眼視狼毒。足底頑如木根。渾身刺蛟龍虎豹文。問其使臣官名。則正使答曰。一評,二評,一世撫,二世撫,三世撫,四世撫云。所謂一評,二評。似是一品二品之訛。而正使屢來中國。粗曉漢語。故杜撰爲對也。余聞檢書等言。一日朝房。蒙古王踞炕上。俯視南掌使而微笑。南掌使以狠眼仰視。一則有鐵馬蹴踏之氣。一則有深箐中放毒箭之意云。亦可謂奇觀也。○緬甸。古朱波地。宋寧宗時。緬甸波斯等國。進白象。始通中國。元至元間。明洪武至天啓。皆遣使進方物。其國在雲南西南最窮遠。有城郭廬舍。多樓居。淸乾隆十六年。緬甸始遣使臣希里覺塡等。奉表進馴象。是月使四人。從者二十四名。到熱河。其使臣冠服椎髻在頂。以織金緞纏頭。結於髻北。垂後五寸餘。穿赤繡蔓花綠質罽。衣狹袖右袵。嵌錫筒于耳輪。前後通孔。其從者。以紅錦纏頭。服用雜綵。嵌黃楊筒于耳輪。其狀貌短小黧黑。身刺蛟龍虎豹文。皆如南掌。問其使臣官名。則正使,書示。有曰。便氣未駝。曰便氣覺㧓。曰細立覺㧓。曰南達趄素。又問其國山名水名。則正使書示曰。無山。都是平野。而水有金沙江。此皆緬甸。使以銀管滑石尖筆。書緬甸字于煤帖上。<small>{{Blue|文}}</small>自左而右。類回回字。 而緬甸通官譯言於余也。檢書等訪于緬甸館。則所謂正使便氣未駝者開朱盒出示金指環銜以靑寶石便氣覺㧓者。伸指示銀環。銜以紫寶石云。似是辨官品之物也。○臺灣。卽明之鷄龍山。在彭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地多深山大澤。聚落星散。無君長。有十五社。多爲千餘人。少或五六百人。構屋以竹。覆以茅。不知曆日文字。以草靑爲歲首。不食鷄雉。但取其毛爲飾。俗尙勇習走。足皮厚數分。履荊棘如平地。日行屢百里。性畏海。不善操舟。老死不與隣國往來。明永樂間。鄭和徧歷東西洋。靡不獻琛恐後。獨東番避不至。和惡之。家貽一銅鈴。俾掛諸項。蓋擬之狗國也。其後火反寶之。富者至綴數枚曰。此祖宗所遺。嘉靖間。爲林道乾所據。萬曆末。爲紅毛荷蘭所據。通市舶。設闤闠。築赤嵌城。始稱臺灣。淸順治間。鄭成功逐荷蘭。僞置東都僭王。康煕癸亥。靖海將軍施琅。平定鄭克塽。設臺灣府。隷于福建省。軍民皆薙髮從滿洲冠服。而如傀儡山。在鳳山縣東南界。土番所居。呼爲加嘮。重岡複岫。人跡所不到。 山朝山。在彰化縣東北。山南爲生番三十六社居。蛤仔灘地。人跡罕到。又南爲崇文山。內有生番十社。 浪嶠南嶼 在鳳山縣南。土番所居。多瘴氣鬼魅。 南諡東嶼 在鳳山縣東南。亦土番所居。 等散處之番人。各自從其舊俗。其疆域自府治。東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至彭湖島海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雞龍城海二千三百十五里。其水程自臺灣港西至彭湖嶼。順風四更。自彭湖西北至泉州金門順風七更。自木岡山東至日本順風七十更。東北至我 國湖南界。順風四十更。海道不可以里計。舟人分一晝夜爲十更。 乾隆丁未。林爽文敗遁于臺灣。生番等。邀擊擒獻。事具熱河文廟紀功碑。是月生番十二人。到熱河。其冠服翦髮覆額。刺卦文于眉間。或頤上。戴紅質靑繡冠。穹窿如覆盆。四圍有簷。上加齟齬梁。梁上揷飾雞羽。卽鷄籠十五社舊俗。簷左右各懸小鈴三枚。卽三保太監所遺也。裏着狹袖右袵綠長衣。表着狹袖中袵紅罽金線緣短衣。項懸木牌。書所居社名及人名。有曰。中路多蘿大埔社投旺。南路望仔立社均力力。北路末篤社囉沙懷。祝路屋鰲社也璜哇丹與。北路獅子社懷目懷。其餘不記。所着冠服。皆自臺灣府。仍渠本俗而製給云。
===十七日乙未===
===十八日丙申===
===十九日丁酉===
===二十日戊戌===
===二十一日己亥===
===二十二日庚子===
===二十三日辛丑===
===二十四日壬寅===
===二十五日癸卯===
===二十六日甲辰===
qyap35tbvctabwqbkoweghf6jx0lwgj
2171939
2171938
2022-08-14T02:14:29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二|times=|m=|d=|previous=[[../燕行紀卷一 |燕行紀卷一]]|next=[[../燕行紀卷三 |燕行紀卷三]]|type=|from=|notes=}}
==起熱河至圓明園○七月==
===十六日甲午===
雨。留宿熱河。曉通官徐啓文。奉表咨。引三使歷數三衚衕。向北行。出大市街。布石皇道。橫亘東西。而宮城迤延。皇道北。因城爲闕門三間。扁曰。避暑山莊。聖祖御筆也。闕外東西。各安石獅。南至華表。自闕門。遵皇道東行數百步。爲麗正門。通官引余等入門外朝房。暫憩啜茶。黎明入麗正門。折而東行數十步。又有門內。卽數百間廣庭。而翠幕彌滿。幕上皆書各部院號。余等暫憩禮部幕中。俄而滿侍郞鐵保德明來立幕前。余於辭陛時。旣承 聖諭。俾於到京後。或以言語。或以文字。詳傳感祝皇恩之意於禮部諸閤。故錄成一本。與正使,書狀偕進兩侍郞前。使通官替告曰。俺等有所欲達之語。而通官傳語。易致爽實。玆用小簡書告。幸閤下留神。兩侍郞點頭曰。以文字往復甚好。正使袖出以呈。其文曰。小邦偏蒙皇上庇覆涵濡之仁。前後異數。敻越今古。乃以藩服之嗣續。屢煩聖諭之鄭重。至有俟得子嗣。卽行奏明。冊封世子。用延國慶之皇旨。及夫本年元正。又頒福字宸翰。以寓箕疇斂時錫極之義。惟我 國王殿下。與一邦臣民。北望雲天。稽首攢手。恒切感戴頌祝之誠。鄙等起程時。 國王殿下。諄諄敎飭曰。皇上恩造如天。報答無地。表奏軆嚴。雖不敢畢陳微悃。而爾等如拜禮部大人。替告予日夕感頌之心。鄙等旣承 王命。故不避猥越。謹此書達。而皇恩所曁。景貺已周。果於本年六月。國王殿下有斯男之慶。此實皇上攸賜也。小邦臣民之情。惟在遄承華誥。早定位號。而 國王殿下於事大享上之節。必欲致敬盡禮。故咨文中。附陳稍待拜跪成禮。然後。仰請封典之意矣。兩侍郞覽訖。擧手曰。認得矣。余曰。願以書意。導達於黈纊。答曰。當如戒。余等仍隨兩侍郞。向北行。踰二門。到演戱殿西序夾門外。朝房暫憩。少頃殿上樂作。鐵侍郞使余等隨後。自擎進賀表。由西序夾門。立殿庭。殿爲二層而橫七間。下層正中一間。爲御座而洞開南牖。左右六間。關以雕窓障以琉璃。觀之人。妃嬪來往於牕內。供給之中官。簇立於窓外。殿東西。各有序數十間。卽宴筵排班處。殿南有三層閣。最上層扁曰。淸音閣。次層扁曰。雲山韶護。下層扁曰。響叶匀天。卽作樂設戱處。殿階左右。列盆花盆松。堦南安古銅大罏。升沈香烟。軍機大臣和珅福,康安王杰。因召旨趨進。和珅謂鐵侍郞曰。表文親呈。雖有他國已例。更待皇旨,親呈爲妥。且導使臣等。先進殿庭。鐵侍郞還傳進賀表於通官使等。待于西序夾門外。引余等立于殿陛下西邊。和珅,福長安王杰。陛殿內侍立于御座東。和珅出傳皇旨曰。 朝鮮使臣等進前。鐵侍郞引余與正使,書狀進。跪殿陛上。向御座。皇旨曰。 國王平安乎。三使叩頭後。正使對曰。荷皇上洪恩。平安矣。皇旨曰。 國王擧男乎。三使叩頭後。正使對曰。今年元正。特頒福字宸翰。實屬曠古之殊典。 國王感戴銘鏤。日夕頌祝。果然於六月十八日擧男。此卽皇上攸賜也。皇上笑曰。然乎。大喜大喜的。仍詢三使姓名爵秩。和珅進御前。手指歷而對。皇旨曰。使臣等就宴班。鐵侍郞引余等。坐於各國使臣班。而首爲 朝鮮使。次爲安南使。次爲南掌使。次爲緬甸使。次爲生番班位。親王,貝勒,貝子閣部大臣。坐於東序重行。西向北上。而親王,貝勒,貝子在前,大臣在後。蒙古,回部,安南,諸王,貝勒,貝子。各國使臣。坐於西序重行。東向北上。而諸王貝勒貝子在前。使臣在後。卯正六分聞戱。未正一刻五分止戱。曰。淸平見喜。曰。合和呈祥。曰。愚感蛇神。曰。文垂鳳彩。曰。多收珠露。曰。共賞氷輪。曰。壽星旣醉。曰。仙侶傾葵。曰。籠罩乾坤。曰。氤氳川岳。曰。鳩車竹馬。曰。檀板銀箏。曰。修文偃武。曰。返老還童。曰。芬菲不斷。曰。悠久無疆。凡十六章。有扮仙佛者。有扮神鬼者。有扮帝王者。節奏聲調。隨章各殊。而大抵多迓慶祝壽之詞。或如來莊嚴三十二相。趺坐蓮花臺上。開方便門。闢恒沙界。則數百羅漢。左右簇立。戴紫金圓光。被錦繡袈裟。螺髻相聯。珠眉互映。雲間妙音。天際法蠡。隨梵唄而上下。或桂父茅君。飄霓裳馭雲車。逍遙于玄圃。大闡三十六法。則頂金帶玉之仙官。被甲仗劍之神將。列侍擁衛。雍雍肅肅。以都雅之儀度而兼雄豪之氣像。又有仙童數百。彩衫繡裳。折旋進退。還丹則畫陽鏡而九轉。祈籙則擎壽扇而層抽。齊唱綠玉黃金之曲。和笙簫而瀏亮。或河神海鬼。報濤旗而環旋。逐逐搖搖。氣勢洶湧。騎龍馭鯨。乘楂駕鶴之羣仙。汗漫來遊。龍騰鯨跳。噴水如雨。或蓂堦三級。封人頌嘏于神光堯。瑤池五雲。王母獻挑 1) 于周后。珠旒山龍。穆穆煌煌。<small>{{Blue|文}}</small>榕村李光地語錄云。章服。代各異制。而惟優人不禁扮。高力士者。尙戴紫金冠。蓋唐制。中官必着紫金冠。不敢烏紗帽也。做那一朝戱。則用那一朝衣冠。方是名優。按今天下。皆遵滿洲衣冠。而獨劇演猶存華制。後有王者。必取法于此。 若取前史所載忠孝節義。可以敦風勵俗者。扮跡協均。感發人心。則由今樂返古樂。未必不在于此。寧比仙佛神鬼之徒。爲觀美而已哉。宣饌凡三度。而第一第三則分御卓。<small>{{Blue|文}}</small>卽皇上朝夕膳 所排。而撤饌後。宣酪茶。第二則各具一盤而撤饌後。又宣淸茶。是月有七筵宴而九日十一日十三日。已經三宴。余等自第四宴始與焉。退自宴班。過麗正門內。見有獵夫數十。臂蒼牽黃而僉立。聞之道官。則皇上將與宗室,親王貝勒,蒙回諸王貝勒。獮于宮囿云。止戱前。和珅出取進賀表文。 邦慶咨文。進于御前。良久還傳于鐵保曰。此表咨已經御覽。他餘表咨。自行在禮部。收送于留京禮部爲可。又以表咨。展示安南國王阮光平曰。字畫整齊。紙品潔精。 朝鮮於事大之節。敬謹如此。宜作他藩之儀式。安南王亦屢回看過。稱歎不已。吏部漢尙書彭元瑞問于余曰。貴 國有海東祕史,東國聲詩二書云。可得見乎。余曰。小邦本無祕史。有鄭麟趾高麗史。金富軾三國史。而今行適未携來。詩類則有康煕間所進東詩選而已。亦無他選。或因漁洋王士禛東士解聲詩之句而傅會歟。彭曰。古文眞本。惟貴 國有之云。果然否耶。余曰。此齊東好怪之言。荒唐正如日本尙書爾。今古文源委。顧亭林辯之極分曉。前此諸儒所不能及也。彭曰。亭林博學。果稱近世冠冕。而經說亦多考證之精詳處爾。貴 國結負法。中國頃畒法之同異。可得聞乎。余曰。小邦田制。十把爲束。十束爲負。百負爲結。而中國田制。十步爲分。十分爲畒。百畒爲頃。是小邦之結負。卽中國之頃畒也。然小邦量尺。準周尺七尺。中國弓尺。準周尺六尺。故一把爲正方。周尺四十九尺。一步爲正方。周尺三十六尺。所以結與頃之實積。有多少也。安南國王阮光平。問于正使曰。貴 國亦有親朝天朝之例乎。正使對曰。我東開 國以來。元無此例爾。王曰。安南亦自古無此例。而寡人受皇上天高地厚之恩造。誠切覲光。不憚萬餘里涉險。荷非常之數。安得無非常之報。又問於余曰。貴 國與倭爲隣。道里幾許。余曰。自我 國京都。從旱路南至我界。釜山一千餘里。自釜山從海路至倭對馬島。七百七十里。自對馬島從海路至赤間關。一千七十里。自赤間關從海路至淀浦。一千四百五十里。自淀浦從旱路至關伯所居之江戶。一千三百一十里。王曰。萬曆間。平秀吉構兵以後。何爲修隣好。余曰。今之關白。卽源家康之後。非秀吉之種也。從臣吏部尙書潘輝益。又問於余曰。萬曆丁酉間。馮,李玉河館唱酬。眞是千古奇遇。李有詩文集否。余曰。芝峯 <small>{{Blue|文}}</small>我國使李睟光號。 有集而多載馮詩及問答矣。毅齋。<small>{{Blue|文}}</small>安南使馮克寬號。 亦有詩文集否。潘曰。有集而其萬壽聖節慶賀詩。則又載芝峯序文矣。余曰。山出異形饒象骨。地蒸靈氣產龍香。爲芝峯之得意語。而極判洪濛氣。區分上下堧。亦毅齋之佳句也。潘曰。芝峯詞致醇雅。毅齋意匠遒健。要可爲伯仲爾。乾隆庚辰間。貴 國書狀李公徽重。與我國使多有唱酬。尙傳佳句。不知今做何官。余曰。李公文詞。在東方亦爲翹楚。已作古人。而官止侍郞矣。史稱貴國交,愛二州。多倜儻。驩演二州。多文學。今如何。潘曰。不如古也。余曰。貴國疆域東距海。西接老撾。南通占城。北連廣西雲南。國內省府爲幾許。潘曰。東西一千七百餘里。南北二千八百餘里。今分爲十六道。余曰。貴國北極出地爲幾度。潘曰。素不習曆象矣。余曰。貴國天頂近赤道。氣候恒熱。穀歲二稔云。然否。潘曰。然余曰。藿香,肉桂。貴國所產。爲佳品云。然否。潘曰。藿香。廣西所產。乃爲佳品。肉桂。我國所產。果是佳品。然採桂。必于淸化地方。而近來屢經戎馬。境內桂林。皆成蹂躪之場。絶難得佳品矣。曾聞安南使臣。束髮垂後。戴烏紗帽。被闊袖紅袍。拖飾金玳瑁帶。穿黑皮靴。多類我 國冠服。今見其君臣。皆從滿洲冠服而不剃頭。余怪而問諸潘曰。貴國冠服。本與滿洲同乎。潘曰。皇上。嘉我寡君親朝。特賜車服。且及於陪臣等。然又奉上諭。在京參朝祭用本服。歸國返本服。此服不過一時權着而已。語頗分疏。面有愧色。各國使臣到京。例自光祿寺。頒給口粮饌物果色。而行在所無光祿寺。故各國使臣及從官從人。皆自內務府具盤飧以送。饌品極其豐潔。因皇旨云。○滿洲冠服之制。皇帝有禮服,采服,常服。凡禮服暖冠。緣以玄狐。靑表朱裏。涼冠緣以纁錦。素表朱裏。均覆朱緯。纓用靑組。或稱緯笠施金龍。頂高四重。上用珍珠一。下三重貫東珠三。爲龍十有二間。珠如龍數。涼冠刻金佛。飾東珠綴冠前。蹙金爲舍林。飾東珠綴冠後。服色。南郊用靑。北郊用黃。東郊用赤。西郊用玉色。朝會用黃。有披肩。腰襞積。前後正幅如帷。備十二章。施五綵。襟袘及袂緣。以金花靑繒。冬緣以貂。衮服色用靑。長覆膝。織金爲卷龍文四大裘。如衮龍制。長裾深袖。表以玄狐爲之。帶用黃組。南郊施靑金方石四。北郊用琥珀。東郊用珊瑚。西郊用白玉。宗廟朝會。用綠松石均銜金綴珠。帶下左右。銜金環佩囊彯帛各二。朝珠用東珠。凡采服冠頂二重。頂端銜珍珠一。服用靑袍。色尙黃。裾四啓備十二章。施五采。襟袂龍文靑綺。緣以金花靑繒。帶用各色寶石朝珠。以雜寶及諸香爲之。凡常服冠。用結線頂。袍色尙黃。亦用諸色。表衣用靑。均不施章采。織文用卷龍及各色花文。<small>{{Blue|文}}</small>右皆皇帝冠服。 凡王公朝服。親王至入八分。公冠頂三重。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冠前後舍林。冠後綴金花。均飾東珠。服用滿翠龍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冬緣以貂補服。親王用圓龍文四。前後正龍。左右旁龍。世子郡王。旁龍圓文四。長子,貝勒,貝子。正蟒圓文二。鎭國公,輔國公。正蟒方文二。表裘得用玄狐。帶月金黃色組。施方玉四銜以金飾。以貓睛石及東珠。民公侯伯冠頂。均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服得用貂緣及蟒繡金花采繒。補服用方蟒文二。表裘用貂。帶用圓玉四銜以金。公飾玉以貓睛石。侯綠松石。伯紅寶石采服。王公侯伯均冠頂二重。王公頂用紅寶石。民公侯伯頂用珊瑚。服王公宗室。裾均四啓。新王世子,郡王。用龍文采繒。貝勒,貝子,公。用蟒文采繒。民公侯伯。裾啓前後。均用蟒文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常服。親王至入八分。公冠用紅寶石頂。袍色用藍。間用諸色。表衣用靑。均不施章采織文。親王,世子,郡王,貝勒。用龍文。貝子,公。用蟒文。民公侯伯。冠用珊瑚頂。袍用蟒文采繒。<small>{{Blue|文}}</small>右皆王公,冠服。 凡品官朝服。一品至八品。均鏤金爲頂。一品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二品。用鏤花珊瑚中飾紅寶石。三品用藍寶石中飾如二品。四品用靑金石中飾藍寶石。五品用水晶中飾如四品。六品用硨磲中飾如五品。七品用素金頂中飾水晶。八品用鏤金頂。九品用鏤銀頂。服自一品至三品。得用貂緣及蟒繡金花采繒。七品以上。得用金花采繒。八九品。用素繒領袂均得用蟒繡金花繒。補服文職一品用鶴。二品錦鷄。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七品鸂𪄠。八品鷯鶉。九品練雀。武職一品用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御史,按察使。均用獬豸。貂裘。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用之。帶一品用金銜方玉四各飾紅寶石。二品。鏤金圓版四飾如一品。三品。鏤金圓版四。四品。銀銜鏤金圓版四。五品。銀銜素金圓版四。六品。銀銜玳瑁圓版四。七品。銀圓版四。八品。銀銜明羊角圓版四。九品。銀銜烏角圓版四。采服冠頂。均二重。一品頂用珊瑚。二品用鏤花珊瑚。三品至九品。各視朝冠頂。服一品以下。均裾。裾啓前後。用蟒文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常服冠頂。均視采服冠頂服。四品以上官及御前侍從官。均得用蟒文。七品以上。用諸花繒。八,九品。用雜花繒及素繒。<small>{{Blue|文}}</small>右皆品官冠服。 凡朝珠王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均得用以雜寶及諸香爲之。凡孔雀翎翎端三圓文者貝子戴之。二圓文者。鎭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附戴之。一圓文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參領,前鋒侍衛。均得戴之。凡佩囊彯帛。左右垂帶下爲飾。王公百官。咸用之。○朝貢。蒙古曰。科爾沁。<small>{{Blue|文}}</small>明初。爲扶餘外衛。以元後兀良哈部長。授都指揮掌衛事。 曰扎賴特。曰杜爾伯特。曰郭爾羅斯。<small>{{Blue|文}}</small>元時。皆爲遼王分地。明時。爲科爾沁所幷。後分與其弟。乃於科爾沁之外。分三部落。 曰敖漢。<small>{{Blue|文}}</small>元時。爲遼王分地。明爲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號曰敖漢。 曰奈曼。<small>{{Blue|文}}</small>遼,金爲興中府北境。明爲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號曰奈曼。 曰翁牛特。<small>{{Blue|文}}</small>明初。以兀良哈部長。置衛爲外藩。後自稱翁牛特。 曰巴林。<small>{{Blue|文}}</small>明初。爲兀良哈北境。後爲巴林所據。巴林台吉者。順義王俺答第五子。與喀爾喀爲兄弟行。 曰扎魯特。<small>{{Blue|文}}</small>卽元之上都路。明初。爲扎魯特所據。 曰喀爾喀左翼。<small>{{Blue|文}}</small>卽金之北京路。明爲喀爾喀所據。 曰阿祿科爾沁。<small>{{Blue|文}}</small>明初。於兀良哈地。置衛爲外藩。後自稱阿祿科爾沁。 曰克西克騰。<small>{{Blue|文}}</small>元屬上都及應昌二路。明爲察哈爾所據。 曰土默特。<small>{{Blue|文}}</small>明初。爲泰寧衛。後爲土默特所據。 曰喀喇沁。<small>{{Blue|文}}</small>明永樂初。以大寧地賜三衛部長。朶顏最强。後爲察哈爾所滅。以其地。予塔布橐。是爲喀喇沁。 曰烏朱穆秦。<small>{{Blue|文}}</small>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烏朱穆秦。 曰阿霸垓。<small>{{Blue|文}}</small>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所據。是爲阿霸垓。 曰蒿齊忒。<small>{{Blue|文}}</small>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蒿齊忒。 曰蘇尼特。<small>{{Blue|文}}</small>元屬興和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蘇尼特。 曰阿霸哈納爾。<small>{{Blue|文}}</small>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所據。是爲阿霸合納爾。 曰四子部落。<small>{{Blue|文}}</small>元屬大同路。明爲阿祿科爾沁所據。後分於諸子。號曰德爾奔扣肯。是爲四子部落。 曰喀爾喀右翼。<small>{{Blue|文}}</small>元屬大同路。明爲喀爾喀所據。 曰吳喇忒。<small>{{Blue|文}}</small>元屬大同路。明初爲瓦喇所據。吳喇卽瓦喇之訛。 曰毛明安。<small>{{Blue|文}}</small>元屬大同路。明初設衛戍守。後爲毛明安所據。 曰鄂爾多斯。<small>{{Blue|文}}</small>明弘治間。爲火篩所據。嘉靖中。俺答之兄囊稱車臣可汗。率其部落。與台吉擊破火篩居此。是爲鄂爾多斯。 曰歸化城土默特。<small>{{Blue|文}}</small>元屬大同路。明嘉靖間。俺答築城於豐州灘。採木架屋以居。謂之板升。隆慶間。封俺答爲順義王。名其城曰歸化。是爲西土默特。 凡二十五部。分爲五十一旗。疆域東至盛京黑龍江。西至厄魯特。南至長城。北至朔漠。袤延萬有餘里。封爵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鎭國輔國公五等秩視宗藩。是月來朝與宴者。科爾沁右翼。和碩土謝圖親王左翼。和碩達爾漢親王。土默特左翼。多羅達爾漢貝勒右翼。固山貝子。喀喇沁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貝子,翁牛特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多羅達爾漢,戴靑貝勒,巴林右翼。多羅郡王左翼。固山貝子,蘇尼特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多羅郡王四子部落。多羅達爾漢郡王。<small>{{Blue|文}}</small>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凡十三。 朝貢回子。曰哈密。<small>{{Blue|文}}</small>元爲族子納忽禮封地。明永樂初內附。設哈密衛。成化後。爲吐魯番所據。 曰闢展吐魯番。<small>{{Blue|文}}</small>唐吐番地。 曰哈拉沙拉。<small>{{Blue|文}}</small>古爲焉耆國地。 曰庫車。<small>{{Blue|文}}</small>古爲龜玆國地。 曰沙雅爾。曰賽里木。曰拜。曰阿克蘇。曰烏什。曰喀什噶爾。曰葉爾羌。曰和闐。<small>{{Blue|文}}</small>右八部。皆蔥嶺以東天山以南地。而未詳沿革。 凡十二部。哈密闢展吐魯番二部。爲嘉峪關以外舊疆。哈拉沙拉等十部。爲嘉峪關以外新疆。封爵有郡王,貝勒,貝子,伯克。而伯克之秩。以三品至七品爲差。是月來朝與宴者。烏什多羅郡王,哈密固山貝子 <small>{{Blue|文}}</small>郡王,貝子凡二。 又有靑海西藏等國。皆隷版圖。奉正朔惟謹。靑海。卽唐,宋之吐番地。而元,明之朶甘思西番地。西藏亦唐,宋之吐番地。而元,明之烏思藏地也。靑海貢物。有藏香。以出於西藏。故名。回部冠服。亦遵滿制。而從官或戴黑質花文氈笠。與高尺餘。左右簷如苓荷。南北簷長而尖。服仍滿洲。或着兜䥐穿紅綠斑布表衣。烏什王。與余等最親熟。而王聰穎異常。能爲漢,淸,蒙三國話。每日朝房遇檢書等。則王爲回回話。檢書以東 國字譯之。檢書爲東 國話。王以回回字譯之。質以漢音變幻成誦。回回話。天曰阿斯。<small>{{Blue|文}}</small>華音 曼地曰脂。<small>{{Blue|文}}</small>華音。 民日曰苦。<small>{{Blue|文}}</small>華音 雲日曰靉。國曰社兒。<small>{{Blue|文}}</small>華音 國王曰䆉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社。父曰阿陁。母曰阿那。兄曰握何。弟曰郁何。一曰飛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乙。二曰伊欺。<small>{{Blue|文}}</small>華音 三曰由置。四曰得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於。五曰。別 華音 氏。六曰謁置。七曰如置。八曰朔可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斯。九曰吐沃顆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斯。<small>{{Blue|文}}</small>華音 卜曰溫。坐曰兀吐。請坐曰兀吐籠。前來曰朅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乙。起來曰姑邑。喫飯曰阿施阿。睡着曰于候羅。年紀多少曰干且耶施多。爾名甚麽曰阿稱欺 <small>{{Blue|文}}</small>華音 任。又曰阿稱尼麻。好曰若施好麽。曰若施無。平安曰眞置平安麽。曰眞置無。 安南王阮光平。初名惠。安南世族也。居廣南爲田舍生。因黎氏衰弱。嘯聚亂民。攻陷王都。遂弑其王而簒位。世子黎維祈。與其母逃難。至廣西告急請援。該省總督福康安以聞。皇帝命該省將軍孫士毅。發兵討之。收復王都。阮惠敗走廣南。<small>{{Blue|文}}</small>李鼎元和孫中丞南征詩注曰。匪惠旣敗。奉牛酒犒師。公却之。 乃封黎維祈爲安南國王。詔士毅班師。惠聞官兵旣撤。復大擧圍王都。維祈棄宗社出奔。匿于民間。惠入據王都。改名光平。輦金銀珠貝。以啗福康安。於是康安奏廣平誠心歸附。維祈怯懦不堪。皇帝覽奏。赦光平罪。詔曰。安南雖僻處海隅。然其興廢亦關氣運。黎維祈優柔廢弛。天已厭棄。朕辦理庶務。無不順天而行。阮光平悔罪投誠。情詞肫切。稱明年親自來京。恭祝萬壽。而又爲陣亡天朝將仕。築壇奠祭。尤見小心恭順。黎維祈已棄印潛逃。自無復令立國之理。卽遣官勑封阮光平。爲安南國王。又召舊王黎維祈。授參領。<small>{{Blue|文}}</small>武職三品。 並親屬從臣九十戶。隷漢軍旗下。治第安定門外以處之。其實爲光平錮其君臣也。黎民。自永樂受封三百餘年。君臨交趾。惠澤之入人。厥惟久矣。維祈之失國。不過委靡不振而已。光平弑逆之罪。王法所必誅。而一朝變置宗社。太容易。彼交南數千里。亦安知無忠義慷慨之士。圖復黎氏。如萬曆間黎維潭之除去莫茂洽也。今年三月。光平自安南起程。四月到光西。皇帝遣禮部侍郞德明迎之。又命內閣議定安南王上京時。沿途官員相見儀注。七月光平率臣僚騶從一百八十四人。到熱河。貢獻純金鶴一雙。純金麒麟一雙。明犀五對。象牙十對。馴象一雙。肉桂一百斤。沈香一千斤。他餘奇玩不可殫記。又進安南樂工數十人。以助劇演。皇帝大加褒美。待以殊禮。命光平及從臣。縱觀行宮七十二景。<small>{{Blue|文}}</small>聖祖所定原爲三十六景。皇上人續定三十六景。 御製七言律一首。御書拱極歸誠四大字。幷御製集二十圅。賜光平。又以親王車服。賜光平。以五品官朝服。賜從臣。封光平長子光纘。爲世子。<small>{{Blue|文}}</small>黎氏以維字傳世。故阮氏亦以光字傳世。 駕還圓明園。皇帝召見光平。則福康安必於門外附耳語移時。指導奏對。及陞殿陛。又牽衣。指導坐立跪叩之節。或私接於朝房。則康安立語而光平跪答。諂鄙之態。無所不爲。余於宴筵。與安南王及從臣。吏部尙書潘輝益。工部尙書武輝瑨等。每日聯班。或有酬酢。和珅之子。爲皇上第十一額駙者。輒謂余曰。安南人決不可深交。又聞檢書等所傳。刑部郞中某。在朝房。指安南從臣之過去者而罵曰。阮光平眞逆賊。此輩皆黨與也。可見士大夫之拂鬱而亦可揣和福之間。不能相協也。光平骨格頗淸秀。儀容亦沈重。似是交南之傑然者。從臣則雖稍解文字。而軀材短小殘劣。言動狡詐輕佻。屢言於余曰。新王本爲廣南布衣。於黎氏。無君臣之義。又言新王宮室。皆仍黎氏之舊。歸國後。不可不改其扁額。又言渠輩亦不仕黎朝。今之爵秩皆親王所賜。語刺刺不休。蓋中有所忸怩也。太和殿賀班。夕月壇祭班。始見其所謂本服。則其王頭匝網巾。戴七梁金冠。身穿絳色龍袍。束白玉帶。從臣亦匝網巾。戴五梁烏帽。穿蟒袍。而色或用靑或用紫。束金帶。袍文駁雜詭怪。類倡優服。與安南古制判異。又安南古爲十三道。而今分爲十六道。皆新王之所變更云。○南掌。古越裳氏地。自周以後。不通中國。明永樂間。始入貢。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或稱撾家。嘉靖間。緬人破其東之纜掌。亦名南掌。其疆域東至水尾界。南至安南界。西至寧遠界。北至車里界。其酋長有三等。一曰招木弄。次曰招木牛。次曰招木化。淸雍正初。南掌國。遣頭目叭猛花等。奉表貢象。是月。使二人。從者十三名。到熱河。其使臣冠服。椎髻在腦。戴紅氈方冠。高尺餘。垂後二尺餘。飾緣以金絲及珠貝。穿紅蟒繡綠羽緞。衣狹袖右袵。其從者冠不飾珠貝。而畫雲文。服用雜采。其狀貌皆短小。黧黑。眼視狼毒。足底頑如木根。渾身刺蛟龍虎豹文。問其使臣官名。則正使答曰。一評,二評,一世撫,二世撫,三世撫,四世撫云。所謂一評,二評。似是一品二品之訛。而正使屢來中國。粗曉漢語。故杜撰爲對也。余聞檢書等言。一日朝房。蒙古王踞炕上。俯視南掌使而微笑。南掌使以狠眼仰視。一則有鐵馬蹴踏之氣。一則有深箐中放毒箭之意云。亦可謂奇觀也。○緬甸。古朱波地。宋寧宗時。緬甸波斯等國。進白象。始通中國。元至元間。明洪武至天啓。皆遣使進方物。其國在雲南西南最窮遠。有城郭廬舍。多樓居。淸乾隆十六年。緬甸始遣使臣希里覺塡等。奉表進馴象。是月使四人。從者二十四名。到熱河。其使臣冠服椎髻在頂。以織金緞纏頭。結於髻北。垂後五寸餘。穿赤繡蔓花綠質罽。衣狹袖右袵。嵌錫筒于耳輪。前後通孔。其從者。以紅錦纏頭。服用雜綵。嵌黃楊筒于耳輪。其狀貌短小黧黑。身刺蛟龍虎豹文。皆如南掌。問其使臣官名。則正使,書示。有曰。便氣未駝。曰便氣覺㧓。曰細立覺㧓。曰南達趄素。又問其國山名水名。則正使書示曰。無山。都是平野。而水有金沙江。此皆緬甸。使以銀管滑石尖筆。書緬甸字于煤帖上。<small>{{Blue|文}}</small>自左而右。類回回字。 而緬甸通官譯言於余也。檢書等訪于緬甸館。則所謂正使便氣未駝者開朱盒出示金指環銜以靑寶石便氣覺㧓者。伸指示銀環。銜以紫寶石云。似是辨官品之物也。○臺灣。卽明之鷄龍山。在彭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地多深山大澤。聚落星散。無君長。有十五社。多爲千餘人。少或五六百人。構屋以竹。覆以茅。不知曆日文字。以草靑爲歲首。不食鷄雉。但取其毛爲飾。俗尙勇習走。足皮厚數分。履荊棘如平地。日行屢百里。性畏海。不善操舟。老死不與隣國往來。明永樂間。鄭和徧歷東西洋。靡不獻琛恐後。獨東番避不至。和惡之。家貽一銅鈴。俾掛諸項。蓋擬之狗國也。其後火反寶之。富者至綴數枚曰。此祖宗所遺。嘉靖間。爲林道乾所據。萬曆末。爲紅毛荷蘭所據。通市舶。設闤闠。築赤嵌城。始稱臺灣。淸順治間。鄭成功逐荷蘭。僞置東都僭王。康煕癸亥。靖海將軍施琅。平定鄭克塽。設臺灣府。隷于福建省。軍民皆薙髮從滿洲冠服。而如傀儡山。<small>{{Blue|文}}</small>在鳳山縣東南界。土番所居。呼爲加嘮。重岡複岫。人跡所不到。 山朝山。<small>{{Blue|文}}</small>在彰化縣東北。山南爲生番三十六社居。蛤仔灘地。人跡罕到。又南爲崇文山。內有生番十社。 浪嶠南嶼 <small>{{Blue|文}}</small>在鳳山縣南。土番所居。多瘴氣鬼魅。 南諡東嶼 <small>{{Blue|文}}</small>在鳳山縣東南。亦土番所居。 等散處之番人。各自從其舊俗。其疆域自府治。東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至彭湖島海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雞龍城海二千三百十五里。其水程自臺灣港西至彭湖嶼。順風四更。自彭湖西北至泉州金門順風七更。自木岡山東至日本順風七十更。東北至我 國湖南界。順風四十更。<small>{{Blue|文}}</small>海道不可以里計。舟人分一晝夜爲十更。 乾隆丁未。林爽文敗遁于臺灣。生番等。邀擊擒獻。事具熱河文廟紀功碑。是月生番十二人。到熱河。其冠服翦髮覆額。刺卦文于眉間。或頤上。戴紅質靑繡冠。穹窿如覆盆。四圍有簷。上加齟齬梁。梁上揷飾雞羽。卽鷄籠十五社舊俗。簷左右各懸小鈴三枚。卽三保太監所遺也。裏着狹袖右袵綠長衣。表着狹袖中袵紅罽金線緣短衣。項懸木牌。書所居社名及人名。有曰。中路多蘿大埔社投旺。南路望仔立社均力力。北路末篤社囉沙懷。祝路屋鰲社也璜哇丹與。北路獅子社懷目懷。其餘不記。所着冠服。皆自臺灣府。仍渠本俗而製給云。
===十七日乙未===
===十八日丙申===
===十九日丁酉===
===二十日戊戌===
===二十一日己亥===
===二十二日庚子===
===二十三日辛丑===
===二十四日壬寅===
===二十五日癸卯===
===二十六日甲辰===
agry1lbvc946j6ofrueov54exdc9zo2
2171946
2171939
2022-08-14T02:28:39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二|times=|m=|d=|previous=[[../燕行紀卷一 |燕行紀卷一]]|next=[[../燕行紀卷三 |燕行紀卷三]]|type=|from=|notes=}}
==起熱河至圓明園○七月==
===十六日甲午===
雨。留宿熱河。曉通官徐啓文。奉表咨。引三使歷數三衚衕。向北行。出大市街。布石皇道。橫亘東西。而宮城迤延。皇道北。因城爲闕門三間。扁曰。避暑山莊。聖祖御筆也。闕外東西。各安石獅。南至華表。自闕門。遵皇道東行數百步。爲麗正門。通官引余等入門外朝房。暫憩啜茶。黎明入麗正門。折而東行數十步。又有門內。卽數百間廣庭。而翠幕彌滿。幕上皆書各部院號。余等暫憩禮部幕中。俄而滿侍郞鐵保德明來立幕前。余於辭陛時。旣承 聖諭。俾於到京後。或以言語。或以文字。詳傳感祝皇恩之意於禮部諸閤。故錄成一本。與正使,書狀偕進兩侍郞前。使通官替告曰。俺等有所欲達之語。而通官傳語。易致爽實。玆用小簡書告。幸閤下留神。兩侍郞點頭曰。以文字往復甚好。正使袖出以呈。其文曰。小邦偏蒙皇上庇覆涵濡之仁。前後異數。敻越今古。乃以藩服之嗣續。屢煩聖諭之鄭重。至有俟得子嗣。卽行奏明。冊封世子。用延國慶之皇旨。及夫本年元正。又頒福字宸翰。以寓箕疇斂時錫極之義。惟我 國王殿下。與一邦臣民。北望雲天。稽首攢手。恒切感戴頌祝之誠。鄙等起程時。 國王殿下。諄諄敎飭曰。皇上恩造如天。報答無地。表奏軆嚴。雖不敢畢陳微悃。而爾等如拜禮部大人。替告予日夕感頌之心。鄙等旣承 王命。故不避猥越。謹此書達。而皇恩所曁。景貺已周。果於本年六月。國王殿下有斯男之慶。此實皇上攸賜也。小邦臣民之情。惟在遄承華誥。早定位號。而 國王殿下於事大享上之節。必欲致敬盡禮。故咨文中。附陳稍待拜跪成禮。然後。仰請封典之意矣。兩侍郞覽訖。擧手曰。認得矣。余曰。願以書意。導達於黈纊。答曰。當如戒。余等仍隨兩侍郞。向北行。踰二門。到演戱殿西序夾門外。朝房暫憩。少頃殿上樂作。鐵侍郞使余等隨後。自擎進賀表。由西序夾門。立殿庭。殿爲二層而橫七間。下層正中一間。爲御座而洞開南牖。左右六間。關以雕窓障以琉璃。觀之人。妃嬪來往於牕內。供給之中官。簇立於窓外。殿東西。各有序數十間。卽宴筵排班處。殿南有三層閣。最上層扁曰。淸音閣。次層扁曰。雲山韶護。下層扁曰。響叶匀天。卽作樂設戱處。殿階左右。列盆花盆松。堦南安古銅大罏。升沈香烟。軍機大臣和珅福,康安王杰。因召旨趨進。和珅謂鐵侍郞曰。表文親呈。雖有他國已例。更待皇旨,親呈爲妥。且導使臣等。先進殿庭。鐵侍郞還傳進賀表於通官使等。待于西序夾門外。引余等立于殿陛下西邊。和珅,福長安王杰。陛殿內侍立于御座東。和珅出傳皇旨曰。 朝鮮使臣等進前。鐵侍郞引余與正使,書狀進。跪殿陛上。向御座。皇旨曰。 國王平安乎。三使叩頭後。正使對曰。荷皇上洪恩。平安矣。皇旨曰。 國王擧男乎。三使叩頭後。正使對曰。今年元正。特頒福字宸翰。實屬曠古之殊典。 國王感戴銘鏤。日夕頌祝。果然於六月十八日擧男。此卽皇上攸賜也。皇上笑曰。然乎。大喜大喜的。仍詢三使姓名爵秩。和珅進御前。手指歷而對。皇旨曰。使臣等就宴班。鐵侍郞引余等。坐於各國使臣班。而首爲 朝鮮使。次爲安南使。次爲南掌使。次爲緬甸使。次爲生番班位。親王,貝勒,貝子閣部大臣。坐於東序重行。西向北上。而親王,貝勒,貝子在前,大臣在後。蒙古,回部,安南,諸王,貝勒,貝子。各國使臣。坐於西序重行。東向北上。而諸王貝勒貝子在前。使臣在後。卯正六分聞戱。未正一刻五分止戱。曰。淸平見喜。曰。合和呈祥。曰。愚感蛇神。曰。文垂鳳彩。曰。多收珠露。曰。共賞氷輪。曰。壽星旣醉。曰。仙侶傾葵。曰。籠罩乾坤。曰。氤氳川岳。曰。鳩車竹馬。曰。檀板銀箏。曰。修文偃武。曰。返老還童。曰。芬菲不斷。曰。悠久無疆。凡十六章。有扮仙佛者。有扮神鬼者。有扮帝王者。節奏聲調。隨章各殊。而大抵多迓慶祝壽之詞。或如來莊嚴三十二相。趺坐蓮花臺上。開方便門。闢恒沙界。則數百羅漢。左右簇立。戴紫金圓光。被錦繡袈裟。螺髻相聯。珠眉互映。雲間妙音。天際法蠡。隨梵唄而上下。或桂父茅君。飄霓裳馭雲車。逍遙于玄圃。大闡三十六法。則頂金帶玉之仙官。被甲仗劍之神將。列侍擁衛。雍雍肅肅。以都雅之儀度而兼雄豪之氣像。又有仙童數百。彩衫繡裳。折旋進退。還丹則畫陽鏡而九轉。祈籙則擎壽扇而層抽。齊唱綠玉黃金之曲。和笙簫而瀏亮。或河神海鬼。報濤旗而環旋。逐逐搖搖。氣勢洶湧。騎龍馭鯨。乘楂駕鶴之羣仙。汗漫來遊。龍騰鯨跳。噴水如雨。或蓂堦三級。封人頌嘏于神光堯。瑤池五雲。王母獻挑 ''(註:疑誤書桃字為挑)'' 于周后。珠旒山龍。穆穆煌煌。<small>{{Blue|榕村李光地語錄云。章服。代各異制。而惟優人不禁扮。高力士者。尙戴紫金冠。蓋唐制。中官必着紫金冠。不敢烏紗帽也。做那一朝戱。則用那一朝衣冠。方是名優。按今天下。皆遵滿洲衣冠。而獨劇演猶存華制。後有王者。必取法于此。}}</small> 若取前史所載忠孝節義。可以敦風勵俗者。扮跡協均。感發人心。則由今樂返古樂。未必不在于此。寧比仙佛神鬼之徒。爲觀美而已哉。宣饌凡三度。而第一第三則分御卓。<small>{{Blue|卽皇上朝夕膳}}</small> 所排。而撤饌後。宣酪茶。第二則各具一盤而撤饌後。又宣淸茶。是月有七筵宴而九日十一日十三日。已經三宴。余等自第四宴始與焉。退自宴班。過麗正門內。見有獵夫數十。臂蒼牽黃而僉立。聞之道官。則皇上將與宗室,親王貝勒,蒙回諸王貝勒。獮于宮囿云。止戱前。和珅出取進賀表文。 邦慶咨文。進于御前。良久還傳于鐵保曰。此表咨已經御覽。他餘表咨。自行在禮部。收送于留京禮部爲可。又以表咨。展示安南國王阮光平曰。字畫整齊。紙品潔精。 朝鮮於事大之節。敬謹如此。宜作他藩之儀式。安南王亦屢回看過。稱歎不已。吏部漢尙書彭元瑞問于余曰。貴 國有海東祕史,東國聲詩二書云。可得見乎。余曰。小邦本無祕史。有鄭麟趾高麗史。金富軾三國史。而今行適未携來。詩類則有康煕間所進東詩選而已。亦無他選。或因漁洋王士禛東士解聲詩之句而傅會歟。彭曰。古文眞本。惟貴 國有之云。果然否耶。余曰。此齊東好怪之言。荒唐正如日本尙書爾。今古文源委。顧亭林辯之極分曉。前此諸儒所不能及也。彭曰。亭林博學。果稱近世冠冕。而經說亦多考證之精詳處爾。貴 國結負法。中國頃畒法之同異。可得聞乎。余曰。小邦田制。十把爲束。十束爲負。百負爲結。而中國田制。十步爲分。十分爲畒。百畒爲頃。是小邦之結負。卽中國之頃畒也。然小邦量尺。準周尺七尺。中國弓尺。準周尺六尺。故一把爲正方。周尺四十九尺。一步爲正方。周尺三十六尺。所以結與頃之實積。有多少也。安南國王阮光平。問于正使曰。貴 國亦有親朝天朝之例乎。正使對曰。我東開 國以來。元無此例爾。王曰。安南亦自古無此例。而寡人受皇上天高地厚之恩造。誠切覲光。不憚萬餘里涉險。荷非常之數。安得無非常之報。又問於余曰。貴 國與倭爲隣。道里幾許。余曰。自我 國京都。從旱路南至我界。釜山一千餘里。自釜山從海路至倭對馬島。七百七十里。自對馬島從海路至赤間關。一千七十里。自赤間關從海路至淀浦。一千四百五十里。自淀浦從旱路至關伯所居之江戶。一千三百一十里。王曰。萬曆間。平秀吉構兵以後。何爲修隣好。余曰。今之關白。卽源家康之後。非秀吉之種也。從臣吏部尙書潘輝益。又問於余曰。萬曆丁酉間。馮,李玉河館唱酬。眞是千古奇遇。李有詩文集否。余曰。芝峯 <small>{{Blue|我國使李睟光號。}}</small> 有集而多載馮詩及問答矣。毅齋。<small>{{Blue|安南使馮克寬號。}}</small> 亦有詩文集否。潘曰。有集而其萬壽聖節慶賀詩。則又載芝峯序文矣。余曰。山出異形饒象骨。地蒸靈氣產龍香。爲芝峯之得意語。而極判洪濛氣。區分上下堧。亦毅齋之佳句也。潘曰。芝峯詞致醇雅。毅齋意匠遒健。要可爲伯仲爾。乾隆庚辰間。貴 國書狀李公徽重。與我國使多有唱酬。尙傳佳句。不知今做何官。余曰。李公文詞。在東方亦爲翹楚。已作古人。而官止侍郞矣。史稱貴國交,愛二州。多倜儻。驩演二州。多文學。今如何。潘曰。不如古也。余曰。貴國疆域東距海。西接老撾。南通占城。北連廣西雲南。國內省府爲幾許。潘曰。東西一千七百餘里。南北二千八百餘里。今分爲十六道。余曰。貴國北極出地爲幾度。潘曰。素不習曆象矣。余曰。貴國天頂近赤道。氣候恒熱。穀歲二稔云。然否。潘曰。然余曰。藿香,肉桂。貴國所產。爲佳品云。然否。潘曰。藿香。廣西所產。乃爲佳品。肉桂。我國所產。果是佳品。然採桂。必于淸化地方。而近來屢經戎馬。境內桂林。皆成蹂躪之場。絶難得佳品矣。曾聞安南使臣。束髮垂後。戴烏紗帽。被闊袖紅袍。拖飾金玳瑁帶。穿黑皮靴。多類我 國冠服。今見其君臣。皆從滿洲冠服而不剃頭。余怪而問諸潘曰。貴國冠服。本與滿洲同乎。潘曰。皇上。嘉我寡君親朝。特賜車服。且及於陪臣等。然又奉上諭。在京參朝祭用本服。歸國返本服。此服不過一時權着而已。語頗分疏。面有愧色。各國使臣到京。例自光祿寺。頒給口粮饌物果色。而行在所無光祿寺。故各國使臣及從官從人。皆自內務府具盤飧以送。饌品極其豐潔。因皇旨云。○滿洲冠服之制。皇帝有禮服,采服,常服。凡禮服暖冠。緣以玄狐。靑表朱裏。涼冠緣以纁錦。素表朱裏。均覆朱緯。纓用靑組。或稱緯笠施金龍。頂高四重。上用珍珠一。下三重貫東珠三。爲龍十有二間。珠如龍數。涼冠刻金佛。飾東珠綴冠前。蹙金爲舍林。飾東珠綴冠後。服色。南郊用靑。北郊用黃。東郊用赤。西郊用玉色。朝會用黃。有披肩。腰襞積。前後正幅如帷。備十二章。施五綵。襟袘及袂緣。以金花靑繒。冬緣以貂。衮服色用靑。長覆膝。織金爲卷龍文四大裘。如衮龍制。長裾深袖。表以玄狐爲之。帶用黃組。南郊施靑金方石四。北郊用琥珀。東郊用珊瑚。西郊用白玉。宗廟朝會。用綠松石均銜金綴珠。帶下左右。銜金環佩囊彯帛各二。朝珠用東珠。凡采服冠頂二重。頂端銜珍珠一。服用靑袍。色尙黃。裾四啓備十二章。施五采。襟袂龍文靑綺。緣以金花靑繒。帶用各色寶石朝珠。以雜寶及諸香爲之。凡常服冠。用結線頂。袍色尙黃。亦用諸色。表衣用靑。均不施章采。織文用卷龍及各色花文。<small>{{Blue|右皆皇帝冠服。}}</small> 凡王公朝服。親王至入八分。公冠頂三重。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冠前後舍林。冠後綴金花。均飾東珠。服用滿翠龍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冬緣以貂補服。親王用圓龍文四。前後正龍。左右旁龍。世子郡王。旁龍圓文四。長子,貝勒,貝子。正蟒圓文二。鎭國公,輔國公。正蟒方文二。表裘得用玄狐。帶月金黃色組。施方玉四銜以金飾。以貓睛石及東珠。民公侯伯冠頂。均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服得用貂緣及蟒繡金花采繒。補服用方蟒文二。表裘用貂。帶用圓玉四銜以金。公飾玉以貓睛石。侯綠松石。伯紅寶石采服。王公侯伯均冠頂二重。王公頂用紅寶石。民公侯伯頂用珊瑚。服王公宗室。裾均四啓。新王世子,郡王。用龍文采繒。貝勒,貝子,公。用蟒文采繒。民公侯伯。裾啓前後。均用蟒文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常服。親王至入八分。公冠用紅寶石頂。袍色用藍。間用諸色。表衣用靑。均不施章采織文。親王,世子,郡王,貝勒。用龍文。貝子,公。用蟒文。民公侯伯。冠用珊瑚頂。袍用蟒文采繒。<small>{{Blue|右皆王公,冠服。}}</small> 凡品官朝服。一品至八品。均鏤金爲頂。一品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二品。用鏤花珊瑚中飾紅寶石。三品用藍寶石中飾如二品。四品用靑金石中飾藍寶石。五品用水晶中飾如四品。六品用硨磲中飾如五品。七品用素金頂中飾水晶。八品用鏤金頂。九品用鏤銀頂。服自一品至三品。得用貂緣及蟒繡金花采繒。七品以上。得用金花采繒。八九品。用素繒領袂均得用蟒繡金花繒。補服文職一品用鶴。二品錦鷄。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七品鸂𪄠。八品鷯鶉。九品練雀。武職一品用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御史,按察使。均用獬豸。貂裘。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用之。帶一品用金銜方玉四各飾紅寶石。二品。鏤金圓版四飾如一品。三品。鏤金圓版四。四品。銀銜鏤金圓版四。五品。銀銜素金圓版四。六品。銀銜玳瑁圓版四。七品。銀圓版四。八品。銀銜明羊角圓版四。九品。銀銜烏角圓版四。采服冠頂。均二重。一品頂用珊瑚。二品用鏤花珊瑚。三品至九品。各視朝冠頂。服一品以下。均裾。裾啓前後。用蟒文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常服冠頂。均視采服冠頂服。四品以上官及御前侍從官。均得用蟒文。七品以上。用諸花繒。八,九品。用雜花繒及素繒。<small>{{Blue|右皆品官冠服。}}</small> 凡朝珠王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均得用以雜寶及諸香爲之。凡孔雀翎翎端三圓文者貝子戴之。二圓文者。鎭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附戴之。一圓文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參領,前鋒侍衛。均得戴之。凡佩囊彯帛。左右垂帶下爲飾。王公百官。咸用之。○朝貢。蒙古曰。科爾沁。<small>{{Blue|明初。爲扶餘外衛。以元後兀良哈部長。授都指揮掌衛事。}}</small> 曰扎賴特。曰杜爾伯特。曰郭爾羅斯。<small>{{Blue|元時。皆爲遼王分地。明時。爲科爾沁所幷。後分與其弟。乃於科爾沁之外。分三部落。}}</small> 曰敖漢。<small>{{Blue|元時。爲遼王分地。明爲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號曰敖漢。}}</small> 曰奈曼。<small>{{Blue|遼,金爲興中府北境。明爲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號曰奈曼。}}</small> 曰翁牛特。<small>{{Blue|明初。以兀良哈部長。置衛爲外藩。後自稱翁牛特。}}</small> 曰巴林。<small>{{Blue|明初。爲兀良哈北境。後爲巴林所據。巴林台吉者。順義王俺答第五子。與喀爾喀爲兄弟行。}}</small> 曰扎魯特。<small>{{Blue|卽元之上都路。明初。爲扎魯特所據。}}</small> 曰喀爾喀左翼。<small>{{Blue|卽金之北京路。明爲喀爾喀所據。}}</small> 曰阿祿科爾沁。<small>{{Blue|明初。於兀良哈地。置衛爲外藩。後自稱阿祿科爾沁。}}</small> 曰克西克騰。<small>{{Blue|元屬上都及應昌二路。明爲察哈爾所據。}}</small> 曰土默特。<small>{{Blue|明初。爲泰寧衛。後爲土默特所據。}}</small> 曰喀喇沁。<small>{{Blue|明永樂初。以大寧地賜三衛部長。朶顏最强。後爲察哈爾所滅。以其地。予塔布橐。是爲喀喇沁。}}</small> 曰烏朱穆秦。<small>{{Blue|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烏朱穆秦。}}</small> 曰阿霸垓。<small>{{Blue|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所據。是爲阿霸垓。}}</small> 曰蒿齊忒。<small>{{Blue|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蒿齊忒。}}</small> 曰蘇尼特。<small>{{Blue|元屬興和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蘇尼特。}}</small> 曰阿霸哈納爾。<small>{{Blue|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所據。是爲阿霸合納爾。}}</small> 曰四子部落。<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爲阿祿科爾沁所據。後分於諸子。號曰德爾奔扣肯。是爲四子部落。}}</small> 曰喀爾喀右翼。<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爲喀爾喀所據。}}</small> 曰吳喇忒。<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初爲瓦喇所據。吳喇卽瓦喇之訛。}}</small> 曰毛明安。<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初設衛戍守。後爲毛明安所據。}}</small> 曰鄂爾多斯。<small>{{Blue|明弘治間。爲火篩所據。嘉靖中。俺答之兄囊稱車臣可汗。率其部落。與台吉擊破火篩居此。是爲鄂爾多斯。}}</small> 曰歸化城土默特。<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嘉靖間。俺答築城於豐州灘。採木架屋以居。謂之板升。隆慶間。封俺答爲順義王。名其城曰歸化。是爲西土默特。}}</small> 凡二十五部。分爲五十一旗。疆域東至盛京黑龍江。西至厄魯特。南至長城。北至朔漠。袤延萬有餘里。封爵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鎭國輔國公五等秩視宗藩。是月來朝與宴者。科爾沁右翼。和碩土謝圖親王左翼。和碩達爾漢親王。土默特左翼。多羅達爾漢貝勒右翼。固山貝子。喀喇沁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貝子,翁牛特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多羅達爾漢,戴靑貝勒,巴林右翼。多羅郡王左翼。固山貝子,蘇尼特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多羅郡王四子部落。多羅達爾漢郡王。<small>{{Blue|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凡十三。}}</small> 朝貢回子。曰哈密。<small>{{Blue|元爲族子納忽禮封地。明永樂初內附。設哈密衛。成化後。爲吐魯番所據。}}</small> 曰闢展吐魯番。<small>{{Blue|唐吐番地。}}</small> 曰哈拉沙拉。<small>{{Blue|古爲焉耆國地。}}</small> 曰庫車。<small>{{Blue|古爲龜玆國地。}}</small> 曰沙雅爾。曰賽里木。曰拜。曰阿克蘇。曰烏什。曰喀什噶爾。曰葉爾羌。曰和闐。<small>{{Blue|右八部。皆蔥嶺以東天山以南地。而未詳沿革。}}</small> 凡十二部。哈密闢展吐魯番二部。爲嘉峪關以外舊疆。哈拉沙拉等十部。爲嘉峪關以外新疆。封爵有郡王,貝勒,貝子,伯克。而伯克之秩。以三品至七品爲差。是月來朝與宴者。烏什多羅郡王,哈密固山貝子 <small>{{Blue|郡王,貝子凡二。}}</small> 又有靑海西藏等國。皆隷版圖。奉正朔惟謹。靑海。卽唐,宋之吐番地。而元,明之朶甘思西番地。西藏亦唐,宋之吐番地。而元,明之烏思藏地也。靑海貢物。有藏香。以出於西藏。故名。回部冠服。亦遵滿制。而從官或戴黑質花文氈笠。與高尺餘。左右簷如苓荷。南北簷長而尖。服仍滿洲。或着兜䥐穿紅綠斑布表衣。烏什王。與余等最親熟。而王聰穎異常。能爲漢,淸,蒙三國話。每日朝房遇檢書等。則王爲回回話。檢書以東 國字譯之。檢書爲東 國話。王以回回字譯之。質以漢音變幻成誦。回回話。天曰阿斯。<small>{{Blue|華音}}</small> 曼地曰脂。<small>{{Blue|華音。}}</small> 民日曰苦。<small>{{Blue|華音}}</small> 雲日曰靉。國曰社兒。<small>{{Blue|華音}}</small> 國王曰䆉 <small>{{Blue|華音}}</small> 社。父曰阿陁。母曰阿那。兄曰握何。弟曰郁何。一曰飛 <small>{{Blue|華音}}</small> 乙。二曰伊欺。<small>{{Blue|華音}}</small> 三曰由置。四曰得 <small>{{Blue|華音}}</small> 於。五曰。別 <small>{{Blue|華音}}</small> 氏。六曰謁置。七曰如置。八曰朔可 <small>{{Blue|華音}}</small> 斯。九曰吐沃顆 <small>{{Blue|華音}}</small> 斯。<small>{{Blue|華音}}</small> 卜曰溫。坐曰兀吐。請坐曰兀吐籠。前來曰朅 <small>{{Blue|華音}}</small> 乙。起來曰姑邑。喫飯曰阿施阿。睡着曰于候羅。年紀多少曰干且耶施多。爾名甚麽曰阿稱欺 <small>{{Blue|華音}}</small> 任。又曰阿稱尼麻。好曰若施好麽。曰若施無。平安曰眞置平安麽。曰眞置無。 安南王阮光平。初名惠。安南世族也。居廣南爲田舍生。因黎氏衰弱。嘯聚亂民。攻陷王都。遂弑其王而簒位。世子黎維祈。與其母逃難。至廣西告急請援。該省總督福康安以聞。皇帝命該省將軍孫士毅。發兵討之。收復王都。阮惠敗走廣南。<small>{{Blue|李鼎元和孫中丞南征詩注曰。匪惠旣敗。奉牛酒犒師。公却之。}}</small> 乃封黎維祈爲安南國王。詔士毅班師。惠聞官兵旣撤。復大擧圍王都。維祈棄宗社出奔。匿于民間。惠入據王都。改名光平。輦金銀珠貝。以啗福康安。於是康安奏廣平誠心歸附。維祈怯懦不堪。皇帝覽奏。赦光平罪。詔曰。安南雖僻處海隅。然其興廢亦關氣運。黎維祈優柔廢弛。天已厭棄。朕辦理庶務。無不順天而行。阮光平悔罪投誠。情詞肫切。稱明年親自來京。恭祝萬壽。而又爲陣亡天朝將仕。築壇奠祭。尤見小心恭順。黎維祈已棄印潛逃。自無復令立國之理。卽遣官勑封阮光平。爲安南國王。又召舊王黎維祈。授參領。<small>{{Blue|武職三品。}}</small> 並親屬從臣九十戶。隷漢軍旗下。治第安定門外以處之。其實爲光平錮其君臣也。黎民。自永樂受封三百餘年。君臨交趾。惠澤之入人。厥惟久矣。維祈之失國。不過委靡不振而已。光平弑逆之罪。王法所必誅。而一朝變置宗社。太容易。彼交南數千里。亦安知無忠義慷慨之士。圖復黎氏。如萬曆間黎維潭之除去莫茂洽也。今年三月。光平自安南起程。四月到光西。皇帝遣禮部侍郞德明迎之。又命內閣議定安南王上京時。沿途官員相見儀注。七月光平率臣僚騶從一百八十四人。到熱河。貢獻純金鶴一雙。純金麒麟一雙。明犀五對。象牙十對。馴象一雙。肉桂一百斤。沈香一千斤。他餘奇玩不可殫記。又進安南樂工數十人。以助劇演。皇帝大加褒美。待以殊禮。命光平及從臣。縱觀行宮七十二景。<small>{{Blue|聖祖所定原爲三十六景。皇上人續定三十六景。}}</small> 御製七言律一首。御書拱極歸誠四大字。幷御製集二十圅。賜光平。又以親王車服。賜光平。以五品官朝服。賜從臣。封光平長子光纘。爲世子。<small>{{Blue|黎氏以維字傳世。故阮氏亦以光字傳世。}}</small> 駕還圓明園。皇帝召見光平。則福康安必於門外附耳語移時。指導奏對。及陞殿陛。又牽衣。指導坐立跪叩之節。或私接於朝房。則康安立語而光平跪答。諂鄙之態。無所不爲。余於宴筵。與安南王及從臣。吏部尙書潘輝益。工部尙書武輝瑨等。每日聯班。或有酬酢。和珅之子。爲皇上第十一額駙者。輒謂余曰。安南人決不可深交。又聞檢書等所傳。刑部郞中某。在朝房。指安南從臣之過去者而罵曰。阮光平眞逆賊。此輩皆黨與也。可見士大夫之拂鬱而亦可揣和福之間。不能相協也。光平骨格頗淸秀。儀容亦沈重。似是交南之傑然者。從臣則雖稍解文字。而軀材短小殘劣。言動狡詐輕佻。屢言於余曰。新王本爲廣南布衣。於黎氏。無君臣之義。又言新王宮室。皆仍黎氏之舊。歸國後。不可不改其扁額。又言渠輩亦不仕黎朝。今之爵秩皆親王所賜。語刺刺不休。蓋中有所忸怩也。太和殿賀班。夕月壇祭班。始見其所謂本服。則其王頭匝網巾。戴七梁金冠。身穿絳色龍袍。束白玉帶。從臣亦匝網巾。戴五梁烏帽。穿蟒袍。而色或用靑或用紫。束金帶。袍文駁雜詭怪。類倡優服。與安南古制判異。又安南古爲十三道。而今分爲十六道。皆新王之所變更云。○南掌。古越裳氏地。自周以後。不通中國。明永樂間。始入貢。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或稱撾家。嘉靖間。緬人破其東之纜掌。亦名南掌。其疆域東至水尾界。南至安南界。西至寧遠界。北至車里界。其酋長有三等。一曰招木弄。次曰招木牛。次曰招木化。淸雍正初。南掌國。遣頭目叭猛花等。奉表貢象。是月。使二人。從者十三名。到熱河。其使臣冠服。椎髻在腦。戴紅氈方冠。高尺餘。垂後二尺餘。飾緣以金絲及珠貝。穿紅蟒繡綠羽緞。衣狹袖右袵。其從者冠不飾珠貝。而畫雲文。服用雜采。其狀貌皆短小。黧黑。眼視狼毒。足底頑如木根。渾身刺蛟龍虎豹文。問其使臣官名。則正使答曰。一評,二評,一世撫,二世撫,三世撫,四世撫云。所謂一評,二評。似是一品二品之訛。而正使屢來中國。粗曉漢語。故杜撰爲對也。余聞檢書等言。一日朝房。蒙古王踞炕上。俯視南掌使而微笑。南掌使以狠眼仰視。一則有鐵馬蹴踏之氣。一則有深箐中放毒箭之意云。亦可謂奇觀也。○緬甸。古朱波地。宋寧宗時。緬甸波斯等國。進白象。始通中國。元至元間。明洪武至天啓。皆遣使進方物。其國在雲南西南最窮遠。有城郭廬舍。多樓居。淸乾隆十六年。緬甸始遣使臣希里覺塡等。奉表進馴象。是月使四人。從者二十四名。到熱河。其使臣冠服椎髻在頂。以織金緞纏頭。結於髻北。垂後五寸餘。穿赤繡蔓花綠質罽。衣狹袖右袵。嵌錫筒于耳輪。前後通孔。其從者。以紅錦纏頭。服用雜綵。嵌黃楊筒于耳輪。其狀貌短小黧黑。身刺蛟龍虎豹文。皆如南掌。問其使臣官名。則正使,書示。有曰。便氣未駝。曰便氣覺㧓。曰細立覺㧓。曰南達趄素。又問其國山名水名。則正使書示曰。無山。都是平野。而水有金沙江。此皆緬甸。使以銀管滑石尖筆。書緬甸字于煤帖上。<small>{{Blue|自左而右。類回回字。}}</small> 而緬甸通官譯言於余也。檢書等訪于緬甸館。則所謂正使便氣未駝者開朱盒出示金指環銜以靑寶石便氣覺㧓者。伸指示銀環。銜以紫寶石云。似是辨官品之物也。○臺灣。卽明之鷄龍山。在彭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地多深山大澤。聚落星散。無君長。有十五社。多爲千餘人。少或五六百人。構屋以竹。覆以茅。不知曆日文字。以草靑爲歲首。不食鷄雉。但取其毛爲飾。俗尙勇習走。足皮厚數分。履荊棘如平地。日行屢百里。性畏海。不善操舟。老死不與隣國往來。明永樂間。鄭和徧歷東西洋。靡不獻琛恐後。獨東番避不至。和惡之。家貽一銅鈴。俾掛諸項。蓋擬之狗國也。其後火反寶之。富者至綴數枚曰。此祖宗所遺。嘉靖間。爲林道乾所據。萬曆末。爲紅毛荷蘭所據。通市舶。設闤闠。築赤嵌城。始稱臺灣。淸順治間。鄭成功逐荷蘭。僞置東都僭王。康煕癸亥。靖海將軍施琅。平定鄭克塽。設臺灣府。隷于福建省。軍民皆薙髮從滿洲冠服。而如傀儡山。<small>{{Blue|在鳳山縣東南界。土番所居。呼爲加嘮。重岡複岫。人跡所不到。}}</small> 山朝山。<small>{{Blue|在彰化縣東北。山南爲生番三十六社居。蛤仔灘地。人跡罕到。又南爲崇文山。內有生番十社。}}</small> 浪嶠南嶼 <small>{{Blue|在鳳山縣南。土番所居。多瘴氣鬼魅。}}</small> 南諡東嶼 <small>{{Blue|在鳳山縣東南。亦土番所居。}}</small> 等散處之番人。各自從其舊俗。其疆域自府治。東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至彭湖島海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雞龍城海二千三百十五里。其水程自臺灣港西至彭湖嶼。順風四更。自彭湖西北至泉州金門順風七更。自木岡山東至日本順風七十更。東北至我 國湖南界。順風四十更。<small>{{Blue|海道不可以里計。舟人分一晝夜爲十更。}}</small> 乾隆丁未。林爽文敗遁于臺灣。生番等。邀擊擒獻。事具熱河文廟紀功碑。是月生番十二人。到熱河。其冠服翦髮覆額。刺卦文于眉間。或頤上。戴紅質靑繡冠。穹窿如覆盆。四圍有簷。上加齟齬梁。梁上揷飾雞羽。卽鷄籠十五社舊俗。簷左右各懸小鈴三枚。卽三保太監所遺也。裏着狹袖右袵綠長衣。表着狹袖中袵紅罽金線緣短衣。項懸木牌。書所居社名及人名。有曰。中路多蘿大埔社投旺。南路望仔立社均力力。北路末篤社囉沙懷。祝路屋鰲社也璜哇丹與。北路獅子社懷目懷。其餘不記。所着冠服。皆自臺灣府。仍渠本俗而製給云。
===十七日乙未===
===十八日丙申===
===十九日丁酉===
===二十日戊戌===
===二十一日己亥===
===二十二日庚子===
===二十三日辛丑===
===二十四日壬寅===
===二十五日癸卯===
===二十六日甲辰===
dq6djo8rj6plq60tdck4jg3rf0q6os0
2171961
2171946
2022-08-14T02:41:06Z
江常哲
94446
/* 起熱河至圓明園○七月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二|times=|m=|d=|previous=[[../燕行紀卷一 |燕行紀卷一]]|next=[[../燕行紀卷三 |燕行紀卷三]]|type=|from=|notes=}}
==起熱河至圓明園○七月==
===十六日甲午===
雨。留宿熱河。曉通官徐啓文。奉表咨。引三使歷數三衚衕。向北行。出大市街。布石皇道。橫亘東西。而宮城迤延。皇道北。因城爲闕門三間。扁曰。避暑山莊。聖祖御筆也。闕外東西。各安石獅。南至華表。自闕門。遵皇道東行數百步。爲麗正門。通官引余等入門外朝房。暫憩啜茶。黎明入麗正門。折而東行數十步。又有門內。卽數百間廣庭。而翠幕彌滿。幕上皆書各部院號。余等暫憩禮部幕中。俄而滿侍郞鐵保德明來立幕前。余於辭陛時。旣承 聖諭。俾於到京後。或以言語。或以文字。詳傳感祝皇恩之意於禮部諸閤。故錄成一本。與正使,書狀偕進兩侍郞前。使通官替告曰。俺等有所欲達之語。而通官傳語。易致爽實。玆用小簡書告。幸閤下留神。兩侍郞點頭曰。以文字往復甚好。正使袖出以呈。其文曰。小邦偏蒙皇上庇覆涵濡之仁。前後異數。敻越今古。乃以藩服之嗣續。屢煩聖諭之鄭重。至有俟得子嗣。卽行奏明。冊封世子。用延國慶之皇旨。及夫本年元正。又頒福字宸翰。以寓箕疇斂時錫極之義。惟我 國王殿下。與一邦臣民。北望雲天。稽首攢手。恒切感戴頌祝之誠。鄙等起程時。 國王殿下。諄諄敎飭曰。皇上恩造如天。報答無地。表奏軆嚴。雖不敢畢陳微悃。而爾等如拜禮部大人。替告予日夕感頌之心。鄙等旣承 王命。故不避猥越。謹此書達。而皇恩所曁。景貺已周。果於本年六月。國王殿下有斯男之慶。此實皇上攸賜也。小邦臣民之情。惟在遄承華誥。早定位號。而 國王殿下於事大享上之節。必欲致敬盡禮。故咨文中。附陳稍待拜跪成禮。然後。仰請封典之意矣。兩侍郞覽訖。擧手曰。認得矣。余曰。願以書意。導達於黈纊。答曰。當如戒。余等仍隨兩侍郞。向北行。踰二門。到演戱殿西序夾門外。朝房暫憩。少頃殿上樂作。鐵侍郞使余等隨後。自擎進賀表。由西序夾門。立殿庭。殿爲二層而橫七間。下層正中一間。爲御座而洞開南牖。左右六間。關以雕窓障以琉璃。觀之人。妃嬪來往於牕內。供給之中官。簇立於窓外。殿東西。各有序數十間。卽宴筵排班處。殿南有三層閣。最上層扁曰。淸音閣。次層扁曰。雲山韶護。下層扁曰。響叶匀天。卽作樂設戱處。殿階左右。列盆花盆松。堦南安古銅大罏。升沈香烟。軍機大臣和珅福,康安王杰。因召旨趨進。和珅謂鐵侍郞曰。表文親呈。雖有他國已例。更待皇旨,親呈爲妥。且導使臣等。先進殿庭。鐵侍郞還傳進賀表於通官使等。待于西序夾門外。引余等立于殿陛下西邊。和珅,福長安王杰。陛殿內侍立于御座東。和珅出傳皇旨曰。 朝鮮使臣等進前。鐵侍郞引余與正使,書狀進。跪殿陛上。向御座。皇旨曰。 國王平安乎。三使叩頭後。正使對曰。荷皇上洪恩。平安矣。皇旨曰。 國王擧男乎。三使叩頭後。正使對曰。今年元正。特頒福字宸翰。實屬曠古之殊典。 國王感戴銘鏤。日夕頌祝。果然於六月十八日擧男。此卽皇上攸賜也。皇上笑曰。然乎。大喜大喜的。仍詢三使姓名爵秩。和珅進御前。手指歷而對。皇旨曰。使臣等就宴班。鐵侍郞引余等。坐於各國使臣班。而首爲 朝鮮使。次爲安南使。次爲南掌使。次爲緬甸使。次爲生番班位。親王,貝勒,貝子閣部大臣。坐於東序重行。西向北上。而親王,貝勒,貝子在前,大臣在後。蒙古,回部,安南,諸王,貝勒,貝子。各國使臣。坐於西序重行。東向北上。而諸王貝勒貝子在前。使臣在後。卯正六分聞戱。未正一刻五分止戱。曰。淸平見喜。曰。合和呈祥。曰。愚感蛇神。曰。文垂鳳彩。曰。多收珠露。曰。共賞氷輪。曰。壽星旣醉。曰。仙侶傾葵。曰。籠罩乾坤。曰。氤氳川岳。曰。鳩車竹馬。曰。檀板銀箏。曰。修文偃武。曰。返老還童。曰。芬菲不斷。曰。悠久無疆。凡十六章。有扮仙佛者。有扮神鬼者。有扮帝王者。節奏聲調。隨章各殊。而大抵多迓慶祝壽之詞。或如來莊嚴三十二相。趺坐蓮花臺上。開方便門。闢恒沙界。則數百羅漢。左右簇立。戴紫金圓光。被錦繡袈裟。螺髻相聯。珠眉互映。雲間妙音。天際法蠡。隨梵唄而上下。或桂父茅君。飄霓裳馭雲車。逍遙于玄圃。大闡三十六法。則頂金帶玉之仙官。被甲仗劍之神將。列侍擁衛。雍雍肅肅。以都雅之儀度而兼雄豪之氣像。又有仙童數百。彩衫繡裳。折旋進退。還丹則畫陽鏡而九轉。祈籙則擎壽扇而層抽。齊唱綠玉黃金之曲。和笙簫而瀏亮。或河神海鬼。報濤旗而環旋。逐逐搖搖。氣勢洶湧。騎龍馭鯨。乘楂駕鶴之羣仙。汗漫來遊。龍騰鯨跳。噴水如雨。或蓂堦三級。封人頌嘏于神光堯。瑤池五雲。王母獻挑 ''(註:疑誤書桃字為挑)'' 于周后。珠旒山龍。穆穆煌煌。<small>{{Blue|榕村李光地語錄云。章服。代各異制。而惟優人不禁扮。高力士者。尙戴紫金冠。蓋唐制。中官必着紫金冠。不敢烏紗帽也。做那一朝戱。則用那一朝衣冠。方是名優。按今天下。皆遵滿洲衣冠。而獨劇演猶存華制。後有王者。必取法于此。}}</small> 若取前史所載忠孝節義。可以敦風勵俗者。扮跡協均。感發人心。則由今樂返古樂。未必不在于此。寧比仙佛神鬼之徒。爲觀美而已哉。宣饌凡三度。而第一第三則分御卓。<small>{{Blue|卽皇上朝夕膳}}</small> 所排。而撤饌後。宣酪茶。第二則各具一盤而撤饌後。又宣淸茶。是月有七筵宴而九日十一日十三日。已經三宴。余等自第四宴始與焉。退自宴班。過麗正門內。見有獵夫數十。臂蒼牽黃而僉立。聞之道官。則皇上將與宗室,親王貝勒,蒙回諸王貝勒。獮于宮囿云。止戱前。和珅出取進賀表文。 邦慶咨文。進于御前。良久還傳于鐵保曰。此表咨已經御覽。他餘表咨。自行在禮部。收送于留京禮部爲可。又以表咨。展示安南國王阮光平曰。字畫整齊。紙品潔精。 朝鮮於事大之節。敬謹如此。宜作他藩之儀式。安南王亦屢回看過。稱歎不已。吏部漢尙書彭元瑞問于余曰。貴 國有海東祕史,東國聲詩二書云。可得見乎。余曰。小邦本無祕史。有鄭麟趾高麗史。金富軾三國史。而今行適未携來。詩類則有康煕間所進東詩選而已。亦無他選。或因漁洋王士禛東士解聲詩之句而傅會歟。彭曰。古文眞本。惟貴 國有之云。果然否耶。余曰。此齊東好怪之言。荒唐正如日本尙書爾。今古文源委。顧亭林辯之極分曉。前此諸儒所不能及也。彭曰。亭林博學。果稱近世冠冕。而經說亦多考證之精詳處爾。貴 國結負法。中國頃畒法之同異。可得聞乎。余曰。小邦田制。十把爲束。十束爲負。百負爲結。而中國田制。十步爲分。十分爲畒。百畒爲頃。是小邦之結負。卽中國之頃畒也。然小邦量尺。準周尺七尺。中國弓尺。準周尺六尺。故一把爲正方。周尺四十九尺。一步爲正方。周尺三十六尺。所以結與頃之實積。有多少也。安南國王阮光平。問于正使曰。貴 國亦有親朝天朝之例乎。正使對曰。我東開 國以來。元無此例爾。王曰。安南亦自古無此例。而寡人受皇上天高地厚之恩造。誠切覲光。不憚萬餘里涉險。荷非常之數。安得無非常之報。又問於余曰。貴 國與倭爲隣。道里幾許。余曰。自我 國京都。從旱路南至我界。釜山一千餘里。自釜山從海路至倭對馬島。七百七十里。自對馬島從海路至赤間關。一千七十里。自赤間關從海路至淀浦。一千四百五十里。自淀浦從旱路至關伯所居之江戶。一千三百一十里。王曰。萬曆間。平秀吉構兵以後。何爲修隣好。余曰。今之關白。卽源家康之後。非秀吉之種也。從臣吏部尙書潘輝益。又問於余曰。萬曆丁酉間。馮,李玉河館唱酬。眞是千古奇遇。李有詩文集否。余曰。芝峯 <small>{{Blue|我國使李睟光號。}}</small> 有集而多載馮詩及問答矣。毅齋。<small>{{Blue|安南使馮克寬號。}}</small> 亦有詩文集否。潘曰。有集而其萬壽聖節慶賀詩。則又載芝峯序文矣。余曰。山出異形饒象骨。地蒸靈氣產龍香。爲芝峯之得意語。而極判洪濛氣。區分上下堧。亦毅齋之佳句也。潘曰。芝峯詞致醇雅。毅齋意匠遒健。要可爲伯仲爾。乾隆庚辰間。貴 國書狀李公徽重。與我國使多有唱酬。尙傳佳句。不知今做何官。余曰。李公文詞。在東方亦爲翹楚。已作古人。而官止侍郞矣。史稱貴國交,愛二州。多倜儻。驩演二州。多文學。今如何。潘曰。不如古也。余曰。貴國疆域東距海。西接老撾。南通占城。北連廣西雲南。國內省府爲幾許。潘曰。東西一千七百餘里。南北二千八百餘里。今分爲十六道。余曰。貴國北極出地爲幾度。潘曰。素不習曆象矣。余曰。貴國天頂近赤道。氣候恒熱。穀歲二稔云。然否。潘曰。然余曰。藿香,肉桂。貴國所產。爲佳品云。然否。潘曰。藿香。廣西所產。乃爲佳品。肉桂。我國所產。果是佳品。然採桂。必于淸化地方。而近來屢經戎馬。境內桂林。皆成蹂躪之場。絶難得佳品矣。曾聞安南使臣。束髮垂後。戴烏紗帽。被闊袖紅袍。拖飾金玳瑁帶。穿黑皮靴。多類我 國冠服。今見其君臣。皆從滿洲冠服而不剃頭。余怪而問諸潘曰。貴國冠服。本與滿洲同乎。潘曰。皇上。嘉我寡君親朝。特賜車服。且及於陪臣等。然又奉上諭。在京參朝祭用本服。歸國返本服。此服不過一時權着而已。語頗分疏。面有愧色。各國使臣到京。例自光祿寺。頒給口粮饌物果色。而行在所無光祿寺。故各國使臣及從官從人。皆自內務府具盤飧以送。饌品極其豐潔。因皇旨云。○滿洲冠服之制。皇帝有禮服,采服,常服。凡禮服暖冠。緣以玄狐。靑表朱裏。涼冠緣以纁錦。素表朱裏。均覆朱緯。纓用靑組。或稱緯笠施金龍。頂高四重。上用珍珠一。下三重貫東珠三。爲龍十有二間。珠如龍數。涼冠刻金佛。飾東珠綴冠前。蹙金爲舍林。飾東珠綴冠後。服色。南郊用靑。北郊用黃。東郊用赤。西郊用玉色。朝會用黃。有披肩。腰襞積。前後正幅如帷。備十二章。施五綵。襟袘及袂緣。以金花靑繒。冬緣以貂。衮服色用靑。長覆膝。織金爲卷龍文四大裘。如衮龍制。長裾深袖。表以玄狐爲之。帶用黃組。南郊施靑金方石四。北郊用琥珀。東郊用珊瑚。西郊用白玉。宗廟朝會。用綠松石均銜金綴珠。帶下左右。銜金環佩囊彯帛各二。朝珠用東珠。凡采服冠頂二重。頂端銜珍珠一。服用靑袍。色尙黃。裾四啓備十二章。施五采。襟袂龍文靑綺。緣以金花靑繒。帶用各色寶石朝珠。以雜寶及諸香爲之。凡常服冠。用結線頂。袍色尙黃。亦用諸色。表衣用靑。均不施章采。織文用卷龍及各色花文。<small>{{Blue|右皆皇帝冠服。}}</small> 凡王公朝服。親王至入八分。公冠頂三重。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冠前後舍林。冠後綴金花。均飾東珠。服用滿翠龍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冬緣以貂補服。親王用圓龍文四。前後正龍。左右旁龍。世子郡王。旁龍圓文四。長子,貝勒,貝子。正蟒圓文二。鎭國公,輔國公。正蟒方文二。表裘得用玄狐。帶月金黃色組。施方玉四銜以金飾。以貓睛石及東珠。民公侯伯冠頂。均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服得用貂緣及蟒繡金花采繒。補服用方蟒文二。表裘用貂。帶用圓玉四銜以金。公飾玉以貓睛石。侯綠松石。伯紅寶石采服。王公侯伯均冠頂二重。王公頂用紅寶石。民公侯伯頂用珊瑚。服王公宗室。裾均四啓。新王世子,郡王。用龍文采繒。貝勒,貝子,公。用蟒文采繒。民公侯伯。裾啓前後。均用蟒文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常服。親王至入八分。公冠用紅寶石頂。袍色用藍。間用諸色。表衣用靑。均不施章采織文。親王,世子,郡王,貝勒。用龍文。貝子,公。用蟒文。民公侯伯。冠用珊瑚頂。袍用蟒文采繒。<small>{{Blue|右皆王公,冠服。}}</small> 凡品官朝服。一品至八品。均鏤金爲頂。一品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二品。用鏤花珊瑚中飾紅寶石。三品用藍寶石中飾如二品。四品用靑金石中飾藍寶石。五品用水晶中飾如四品。六品用硨磲中飾如五品。七品用素金頂中飾水晶。八品用鏤金頂。九品用鏤銀頂。服自一品至三品。得用貂緣及蟒繡金花采繒。七品以上。得用金花采繒。八九品。用素繒領袂均得用蟒繡金花繒。補服文職一品用鶴。二品錦鷄。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七品鸂𪄠。八品鷯鶉。九品練雀。武職一品用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御史,按察使。均用獬豸。貂裘。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用之。帶一品用金銜方玉四各飾紅寶石。二品。鏤金圓版四飾如一品。三品。鏤金圓版四。四品。銀銜鏤金圓版四。五品。銀銜素金圓版四。六品。銀銜玳瑁圓版四。七品。銀圓版四。八品。銀銜明羊角圓版四。九品。銀銜烏角圓版四。采服冠頂。均二重。一品頂用珊瑚。二品用鏤花珊瑚。三品至九品。各視朝冠頂。服一品以下。均裾。裾啓前後。用蟒文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常服冠頂。均視采服冠頂服。四品以上官及御前侍從官。均得用蟒文。七品以上。用諸花繒。八,九品。用雜花繒及素繒。<small>{{Blue|右皆品官冠服。}}</small> 凡朝珠王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均得用以雜寶及諸香爲之。凡孔雀翎翎端三圓文者貝子戴之。二圓文者。鎭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附戴之。一圓文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參領,前鋒侍衛。均得戴之。凡佩囊彯帛。左右垂帶下爲飾。王公百官。咸用之。○朝貢。蒙古曰。科爾沁。<small>{{Blue|明初。爲扶餘外衛。以元後兀良哈部長。授都指揮掌衛事。}}</small> 曰扎賴特。曰杜爾伯特。曰郭爾羅斯。<small>{{Blue|元時。皆爲遼王分地。明時。爲科爾沁所幷。後分與其弟。乃於科爾沁之外。分三部落。}}</small> 曰敖漢。<small>{{Blue|元時。爲遼王分地。明爲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號曰敖漢。}}</small> 曰奈曼。<small>{{Blue|遼,金爲興中府北境。明爲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號曰奈曼。}}</small> 曰翁牛特。<small>{{Blue|明初。以兀良哈部長。置衛爲外藩。後自稱翁牛特。}}</small> 曰巴林。<small>{{Blue|明初。爲兀良哈北境。後爲巴林所據。巴林台吉者。順義王俺答第五子。與喀爾喀爲兄弟行。}}</small> 曰扎魯特。<small>{{Blue|卽元之上都路。明初。爲扎魯特所據。}}</small> 曰喀爾喀左翼。<small>{{Blue|卽金之北京路。明爲喀爾喀所據。}}</small> 曰阿祿科爾沁。<small>{{Blue|明初。於兀良哈地。置衛爲外藩。後自稱阿祿科爾沁。}}</small> 曰克西克騰。<small>{{Blue|元屬上都及應昌二路。明爲察哈爾所據。}}</small> 曰土默特。<small>{{Blue|明初。爲泰寧衛。後爲土默特所據。}}</small> 曰喀喇沁。<small>{{Blue|明永樂初。以大寧地賜三衛部長。朶顏最强。後爲察哈爾所滅。以其地。予塔布橐。是爲喀喇沁。}}</small> 曰烏朱穆秦。<small>{{Blue|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烏朱穆秦。}}</small> 曰阿霸垓。<small>{{Blue|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所據。是爲阿霸垓。}}</small> 曰蒿齊忒。<small>{{Blue|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蒿齊忒。}}</small> 曰蘇尼特。<small>{{Blue|元屬興和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蘇尼特。}}</small> 曰阿霸哈納爾。<small>{{Blue|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所據。是爲阿霸合納爾。}}</small> 曰四子部落。<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爲阿祿科爾沁所據。後分於諸子。號曰德爾奔扣肯。是爲四子部落。}}</small> 曰喀爾喀右翼。<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爲喀爾喀所據。}}</small> 曰吳喇忒。<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初爲瓦喇所據。吳喇卽瓦喇之訛。}}</small> 曰毛明安。<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初設衛戍守。後爲毛明安所據。}}</small> 曰鄂爾多斯。<small>{{Blue|明弘治間。爲火篩所據。嘉靖中。俺答之兄囊稱車臣可汗。率其部落。與台吉擊破火篩居此。是爲鄂爾多斯。}}</small> 曰歸化城土默特。<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嘉靖間。俺答築城於豐州灘。採木架屋以居。謂之板升。隆慶間。封俺答爲順義王。名其城曰歸化。是爲西土默特。}}</small> 凡二十五部。分爲五十一旗。疆域東至盛京黑龍江。西至厄魯特。南至長城。北至朔漠。袤延萬有餘里。封爵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鎭國輔國公五等秩視宗藩。是月來朝與宴者。科爾沁右翼。和碩土謝圖親王左翼。和碩達爾漢親王。土默特左翼。多羅達爾漢貝勒右翼。固山貝子。喀喇沁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貝子,翁牛特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多羅達爾漢,戴靑貝勒,巴林右翼。多羅郡王左翼。固山貝子,蘇尼特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多羅郡王四子部落。多羅達爾漢郡王。<small>{{Blue|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凡十三。}}</small> 朝貢回子。曰哈密。<small>{{Blue|元爲族子納忽禮封地。明永樂初內附。設哈密衛。成化後。爲吐魯番所據。}}</small> 曰闢展吐魯番。<small>{{Blue|唐吐番地。}}</small> 曰哈拉沙拉。<small>{{Blue|古爲焉耆國地。}}</small> 曰庫車。<small>{{Blue|古爲龜玆國地。}}</small> 曰沙雅爾。曰賽里木。曰拜。曰阿克蘇。曰烏什。曰喀什噶爾。曰葉爾羌。曰和闐。<small>{{Blue|右八部。皆蔥嶺以東天山以南地。而未詳沿革。}}</small> 凡十二部。哈密闢展吐魯番二部。爲嘉峪關以外舊疆。哈拉沙拉等十部。爲嘉峪關以外新疆。封爵有郡王,貝勒,貝子,伯克。而伯克之秩。以三品至七品爲差。是月來朝與宴者。烏什多羅郡王,哈密固山貝子 <small>{{Blue|郡王,貝子凡二。}}</small> 又有靑海西藏等國。皆隷版圖。奉正朔惟謹。靑海。卽唐,宋之吐番地。而元,明之朶甘思西番地。西藏亦唐,宋之吐番地。而元,明之烏思藏地也。靑海貢物。有藏香。以出於西藏。故名。回部冠服。亦遵滿制。而從官或戴黑質花文氈笠。與高尺餘。左右簷如苓荷。南北簷長而尖。服仍滿洲。或着兜䥐穿紅綠斑布表衣。烏什王。與余等最親熟。而王聰穎異常。能爲漢,淸,蒙三國話。每日朝房遇檢書等。則王爲回回話。檢書以東 國字譯之。檢書爲東 國話。王以回回字譯之。質以漢音變幻成誦。回回話。天曰阿斯。<small>{{Blue|華音}}</small> 曼地曰脂。<small>{{Blue|華音。}}</small> 民日曰苦。<small>{{Blue|華音}}</small> 雲日曰靉。國曰社兒。<small>{{Blue|華音}}</small> 國王曰䆉 <small>{{Blue|華音}}</small> 社。父曰阿陁。母曰阿那。兄曰握何。弟曰郁何。一曰飛 <small>{{Blue|華音}}</small> 乙。二曰伊欺。<small>{{Blue|華音}}</small> 三曰由置。四曰得 <small>{{Blue|華音}}</small> 於。五曰。別 <small>{{Blue|華音}}</small> 氏。六曰謁置。七曰如置。八曰朔可 <small>{{Blue|華音}}</small> 斯。九曰吐沃顆 <small>{{Blue|華音}}</small> 斯。<small>{{Blue|華音}}</small> 卜曰溫。坐曰兀吐。請坐曰兀吐籠。前來曰朅 <small>{{Blue|華音}}</small> 乙。起來曰姑邑。喫飯曰阿施阿。睡着曰于候羅。年紀多少曰干且耶施多。爾名甚麽曰阿稱欺 <small>{{Blue|華音}}</small> 任。又曰阿稱尼麻。好曰若施好麽。曰若施無。平安曰眞置平安麽。曰眞置無。 安南王阮光平。初名惠。安南世族也。居廣南爲田舍生。因黎氏衰弱。嘯聚亂民。攻陷王都。遂弑其王而簒位。世子黎維祈。與其母逃難。至廣西告急請援。該省總督福康安以聞。皇帝命該省將軍孫士毅。發兵討之。收復王都。阮惠敗走廣南。<small>{{Blue|李鼎元和孫中丞南征詩注曰。匪惠旣敗。奉牛酒犒師。公却之。}}</small> 乃封黎維祈爲安南國王。詔士毅班師。惠聞官兵旣撤。復大擧圍王都。維祈棄宗社出奔。匿于民間。惠入據王都。改名光平。輦金銀珠貝。以啗福康安。於是康安奏廣平誠心歸附。維祈怯懦不堪。皇帝覽奏。赦光平罪。詔曰。安南雖僻處海隅。然其興廢亦關氣運。黎維祈優柔廢弛。天已厭棄。朕辦理庶務。無不順天而行。阮光平悔罪投誠。情詞肫切。稱明年親自來京。恭祝萬壽。而又爲陣亡天朝將仕。築壇奠祭。尤見小心恭順。黎維祈已棄印潛逃。自無復令立國之理。卽遣官勑封阮光平。爲安南國王。又召舊王黎維祈。授參領。<small>{{Blue|武職三品。}}</small> 並親屬從臣九十戶。隷漢軍旗下。治第安定門外以處之。其實爲光平錮其君臣也。黎民。自永樂受封三百餘年。君臨交趾。惠澤之入人。厥惟久矣。維祈之失國。不過委靡不振而已。光平弑逆之罪。王法所必誅。而一朝變置宗社。太容易。彼交南數千里。亦安知無忠義慷慨之士。圖復黎氏。如萬曆間黎維潭之除去莫茂洽也。今年三月。光平自安南起程。四月到光西。皇帝遣禮部侍郞德明迎之。又命內閣議定安南王上京時。沿途官員相見儀注。七月光平率臣僚騶從一百八十四人。到熱河。貢獻純金鶴一雙。純金麒麟一雙。明犀五對。象牙十對。馴象一雙。肉桂一百斤。沈香一千斤。他餘奇玩不可殫記。又進安南樂工數十人。以助劇演。皇帝大加褒美。待以殊禮。命光平及從臣。縱觀行宮七十二景。<small>{{Blue|聖祖所定原爲三十六景。皇上人續定三十六景。}}</small> 御製七言律一首。御書拱極歸誠四大字。幷御製集二十圅。賜光平。又以親王車服。賜光平。以五品官朝服。賜從臣。封光平長子光纘。爲世子。<small>{{Blue|黎氏以維字傳世。故阮氏亦以光字傳世。}}</small> 駕還圓明園。皇帝召見光平。則福康安必於門外附耳語移時。指導奏對。及陞殿陛。又牽衣。指導坐立跪叩之節。或私接於朝房。則康安立語而光平跪答。諂鄙之態。無所不爲。余於宴筵。與安南王及從臣。吏部尙書潘輝益。工部尙書武輝瑨等。每日聯班。或有酬酢。和珅之子。爲皇上第十一額駙者。輒謂余曰。安南人決不可深交。又聞檢書等所傳。刑部郞中某。在朝房。指安南從臣之過去者而罵曰。阮光平眞逆賊。此輩皆黨與也。可見士大夫之拂鬱而亦可揣和福之間。不能相協也。光平骨格頗淸秀。儀容亦沈重。似是交南之傑然者。從臣則雖稍解文字。而軀材短小殘劣。言動狡詐輕佻。屢言於余曰。新王本爲廣南布衣。於黎氏。無君臣之義。又言新王宮室。皆仍黎氏之舊。歸國後。不可不改其扁額。又言渠輩亦不仕黎朝。今之爵秩皆親王所賜。語刺刺不休。蓋中有所忸怩也。太和殿賀班。夕月壇祭班。始見其所謂本服。則其王頭匝網巾。戴七梁金冠。身穿絳色龍袍。束白玉帶。從臣亦匝網巾。戴五梁烏帽。穿蟒袍。而色或用靑或用紫。束金帶。袍文駁雜詭怪。類倡優服。與安南古制判異。又安南古爲十三道。而今分爲十六道。皆新王之所變更云。○南掌。古越裳氏地。自周以後。不通中國。明永樂間。始入貢。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或稱撾家。嘉靖間。緬人破其東之纜掌。亦名南掌。其疆域東至水尾界。南至安南界。西至寧遠界。北至車里界。其酋長有三等。一曰招木弄。次曰招木牛。次曰招木化。淸雍正初。南掌國。遣頭目叭猛花等。奉表貢象。是月。使二人。從者十三名。到熱河。其使臣冠服。椎髻在腦。戴紅氈方冠。高尺餘。垂後二尺餘。飾緣以金絲及珠貝。穿紅蟒繡綠羽緞。衣狹袖右袵。其從者冠不飾珠貝。而畫雲文。服用雜采。其狀貌皆短小。黧黑。眼視狼毒。足底頑如木根。渾身刺蛟龍虎豹文。問其使臣官名。則正使答曰。一評,二評,一世撫,二世撫,三世撫,四世撫云。所謂一評,二評。似是一品二品之訛。而正使屢來中國。粗曉漢語。故杜撰爲對也。余聞檢書等言。一日朝房。蒙古王踞炕上。俯視南掌使而微笑。南掌使以狠眼仰視。一則有鐵馬蹴踏之氣。一則有深箐中放毒箭之意云。亦可謂奇觀也。○緬甸。古朱波地。宋寧宗時。緬甸波斯等國。進白象。始通中國。元至元間。明洪武至天啓。皆遣使進方物。其國在雲南西南最窮遠。有城郭廬舍。多樓居。淸乾隆十六年。緬甸始遣使臣希里覺塡等。奉表進馴象。是月使四人。從者二十四名。到熱河。其使臣冠服椎髻在頂。以織金緞纏頭。結於髻北。垂後五寸餘。穿赤繡蔓花綠質罽。衣狹袖右袵。嵌錫筒于耳輪。前後通孔。其從者。以紅錦纏頭。服用雜綵。嵌黃楊筒于耳輪。其狀貌短小黧黑。身刺蛟龍虎豹文。皆如南掌。問其使臣官名。則正使,書示。有曰。便氣未駝。曰便氣覺㧓。曰細立覺㧓。曰南達趄素。又問其國山名水名。則正使書示曰。無山。都是平野。而水有金沙江。此皆緬甸。使以銀管滑石尖筆。書緬甸字于煤帖上。<small>{{Blue|自左而右。類回回字。}}</small> 而緬甸通官譯言於余也。檢書等訪于緬甸館。則所謂正使便氣未駝者開朱盒出示金指環銜以靑寶石便氣覺㧓者。伸指示銀環。銜以紫寶石云。似是辨官品之物也。○臺灣。卽明之鷄龍山。在彭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地多深山大澤。聚落星散。無君長。有十五社。多爲千餘人。少或五六百人。構屋以竹。覆以茅。不知曆日文字。以草靑爲歲首。不食鷄雉。但取其毛爲飾。俗尙勇習走。足皮厚數分。履荊棘如平地。日行屢百里。性畏海。不善操舟。老死不與隣國往來。明永樂間。鄭和徧歷東西洋。靡不獻琛恐後。獨東番避不至。和惡之。家貽一銅鈴。俾掛諸項。蓋擬之狗國也。其後火反寶之。富者至綴數枚曰。此祖宗所遺。嘉靖間。爲林道乾所據。萬曆末。爲紅毛荷蘭所據。通市舶。設闤闠。築赤嵌城。始稱臺灣。淸順治間。鄭成功逐荷蘭。僞置東都僭王。康煕癸亥。靖海將軍施琅。平定鄭克塽。設臺灣府。隷于福建省。軍民皆薙髮從滿洲冠服。而如傀儡山。<small>{{Blue|在鳳山縣東南界。土番所居。呼爲加嘮。重岡複岫。人跡所不到。}}</small> 山朝山。<small>{{Blue|在彰化縣東北。山南爲生番三十六社居。蛤仔灘地。人跡罕到。又南爲崇文山。內有生番十社。}}</small> 浪嶠南嶼 <small>{{Blue|在鳳山縣南。土番所居。多瘴氣鬼魅。}}</small> 南諡東嶼 <small>{{Blue|在鳳山縣東南。亦土番所居。}}</small> 等散處之番人。各自從其舊俗。其疆域自府治。東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至彭湖島海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雞龍城海二千三百十五里。其水程自臺灣港西至彭湖嶼。順風四更。自彭湖西北至泉州金門順風七更。自木岡山東至日本順風七十更。東北至我 國湖南界。順風四十更。<small>{{Blue|海道不可以里計。舟人分一晝夜爲十更。}}</small> 乾隆丁未。林爽文敗遁于臺灣。生番等。邀擊擒獻。事具熱河文廟紀功碑。是月生番十二人。到熱河。其冠服翦髮覆額。刺卦文于眉間。或頤上。戴紅質靑繡冠。穹窿如覆盆。四圍有簷。上加齟齬梁。梁上揷飾雞羽。卽鷄籠十五社舊俗。簷左右各懸小鈴三枚。卽三保太監所遺也。裏着狹袖右袵綠長衣。表着狹袖中袵紅罽金線緣短衣。項懸木牌。書所居社名及人名。有曰。中路多蘿大埔社投旺。南路望仔立社均力力。北路末篤社囉沙懷。祝路屋鰲社也璜哇丹與。北路獅子社懷目懷。其餘不記。所着冠服。皆自臺灣府。仍渠本俗而製給云。
===十七日乙未===
晴。留熱河。曉通官引三使。到麗正門外朝房暫憩。黎明通官引余等入演戱殿西序夾門外朝房暫憩。少頃皇上御殿。通官引余等就宴班。卯正三刻開戱未初一刻五分止戱。曰稻穗麥秀。曰河圖洛書。曰傳宣衆役。曰燕衎耆年。曰益友談心。曰素蛾絢綵。曰民盡懷忱。曰天無私覆。曰重譯來朝。曰一人溥德。曰同趨禹甸。曰共醉堯樽。曰煎茗逢仙。曰授衣應候。曰九如之慶。曰五嶽之尊。凡十六章。宣饌宣茶。皆如昨日儀。止戱前閣老和珅。領欽賜各種于參宴諸臣。自和碩親王至於使臣等。每品應受。各種分盛于黃函。書每員爵秩姓名于粉牌。<small>{{Blue|牌長七寸廣二寸厚二分。首刻蓮葉綠漆。下皆粉漆。}}</small> 置函中。列函于東西序階上。和珅按牌呼名。立階下授之。諸臣跪受。一叩後還班。余與正使。各緞五疋。荷包三雙鼻烟壺一箇。漆椀一箇。書狀官緞四疋。荷包二雙。鼻烟壺一箇。漆椀一箇。每日朝飯後。太監自御前出。召軍機大臣和珅,福康安王杰等入對。以內部外省奏牘。飜滿洲字。盛于黃櫃。<small>{{Blue|櫃長八寸。廣四寸。糊紙爲片。塗以黃錦。粧以白銅。}}</small> 太監擎。隨大臣後進御前。大臣面奏得旨。輒移殿數時而退。奏牘多則爲四五十櫃。少爲十餘匱。○鐵侍郞示其熱河詩一卷求評。且索余所著書。行中無他携帶者。以渾蓋圖說集箋二卷送之。
===十八日丙申===
晴。留熱河。曉通官引三使。到麗正門外朝房。暫憩。黎明。通官引余等入演戱殿西序夾門外朝房。暫憩。少頃。皇上御殿。通官引余等就宴班。卯正十分開戱。未正二刻止戱。曰寶墖凌空。曰霞觴湛露。曰如山如阜。曰不識不知。曰天上文星。曰人間吉士。曰花甲天開。曰鴻禧日永。曰五色抒華。曰三光麗彩。曰珠聯璧合。曰玉葉金柯。曰山靈瑞應。曰農政祥符。曰瑤池整轡。曰碧落飛輪。凡十六章。宣饌宣茶。皆如昨日儀。就班後。禮部侍郞鐵保謂余曰。安南王 朝鮮使臣。有召旨。宜進待殿陛下。遂引余等立於殿陛下西邊。先召安南王。少頃而退。和珅出傳皇旨曰。 朝鮮使臣登筵。余與正使,書狀進跪殿內御榻前。相距未滿一間。皇上御常服。坐沈香榻上。榻高二尺餘。上布淡黑質花文氍毺。後倚沈香屛。刻山水雲物。榻前布深黃質彩花紋氍毺。左右卓上。錦軸牙籤數百卷。皇旨曰。爾等適當潦暑。由口外來。不服水土。道路艱辛。何以得達。余與正使,書狀。叩頭後。對曰。賴皇上洪恩。無擾得達矣。皇旨曰。爾國。有滿洲,蒙古話者乎。正使對曰。陪臣等行中。亦有帶來者。而皆自盛京。直向燕京矣。皇旨曰。戱畢後。朕當回鑾。爾等可先往京都等待。仍命就宴班。鐵侍郞引余等出。○宴退訪鐵侍郞于寓館。茶沸香淸。簾几瀟灑。架有明詩綜佩文韻府。余曰。再昨和中堂先進進賀表文。封典咨文于御前。或因皇旨而然歟。鐵曰。王中堂具列表咨幾度某事以聞。有旨取進進賀表封典咨也。余曰封典咨文。卽小邦至重至大事。貴部將何以請旨。鐵曰王中堂管理禮部。故再昨已面奏得旨。著照咨文所請矣。余曰。然則貴貴回咨。何不成送。鐵曰。回咨則例於貴行起程前數日。完送爾。余曰。貴稿前夜略綽看過。氣格遒雋。意致醇雅。句法字眼。皆出性靈之自然。以漁洋之淸切。兼牧齋之綺麗。非俺等管見所可窺也。鐵曰。僕於詩學。志勤而才疏。果好王詩。而未躡其藩籬。足下推奬太過。愧甚愧甚。余曰。昨所奉質渾蓋圖說集箋。果無疵類否。鐵曰。僕粗解詞章而已。至於律歷。眞是瞽者丹靑。何敢以叩盤而捫燭之見。强爲之評乎。第觀其繪圖立說。亦可知專門絶藝也。余曰。方今宰相中。精於律曆考爲誰。鐵曰。有翁閣學方綱。李閣學演。而翁則見在盛京。考校四庫全書。李則見在京裏。余曰。閤下與翁,李皆有雅分乎。鐵曰。俱親熟矣。再昨彭尙書所問聲詩。貴 國果無是書。則何爲傳名於中華。余曰。王漁洋詩話。有曰。記得 朝鮮使臣語。果然東國解聲詩。或者因此傅會聲詩之名歟。康煕間孫公致彌東來時。選進東詩。此外別無詩選矣。牧齋集方爲禁書。閤下何從得見。鐵曰。凡禁書之法。止公府所藏而已。天下私藏。安能盡去。牧齋大質已虧。人固無足觀。而詩文則必不泯於後也。
===十九日丁酉===
晴。留熱河。曉通官引三使。到麗正門外朝房暫憩。通官黎明。引余等入演戱殿西序夾門外朝房暫憩。少頃皇上御殿。通官引余等就宴班。卯正一刻五分開戱。未正三刻十分止戱。曰壽域無疆。曰慈光有兆。曰紫氣朝天。曰赤城益籌。曰霓裳仙子。曰鶴髮公卿。曰化身拾得。曰治世如來。曰齊回金闕。曰還向丹墀。曰偕來威鳳。曰不貴旅獒。曰爻象成文。曰竈神旣醉。曰太平有象。曰萬壽無疆凡十六章。宣饌宣茶。皆如昨日儀。戱止前。閣老和珅。領欽賜各種。頒于參宴諸臣。余與正使。各磁甁一箇。磁椀一箇。磁楪一箇。象牙茶盤一箇。書狀官磁椀一箇。磁楪一箇。象牙茶盤一箇。○安南國吏部尙書潘輝益,工部尙書武輝瑨。各送七言律一首求和。潘詩曰。居邦分界海東南。共向明堂遠駕驂。文獻夙徵吾道在。柔懷全仰帝恩覃。同風千古衣冠制。奇遇連朝指掌談。騷雅擬追馮李舊。交情勝似飮醇甘。武詩曰。海之南與海之東。封域雖殊道脉通。王會初來文獻並。皇莊此到覲瞻同。衣冠適有從今制。縞紵寧無續古風。伊昔使華誰似我。連朝談笑燕筵中。余和送二詩。各致扇十柄,淸心元十丸。和潘詩。何處靑山是日南。灣陽秋雨共停驂。使華夙昔修隣好。聲敎如今荷遠覃。法宴終朝聆雅樂。高情未暇付淸談。新詩讀罷饒風味。頓覺中邊似蜜甘。和武詩曰。家在三韓東復東。日南消息杳難通。行人遠到星初動。天子高居海旣同。挏酒眞堪消永夜。飛車那得溯長風。知君萬里還鄕夢。猶是鉤陳豹尾中。
===二十日戊戌===
朝陰夕晴。留熱河。曉。禮部侍郞德明送言曰。吾們昨奉皇旨安南王及從臣, 朝鮮,南掌,緬甸使臣等。皆令今日謁文廟。宜卽進待於文廟。余與正使,書狀。具公服。詣文廟。留待於大成門外。黎明。德侍郞先至。安南王及從臣次至。南掌,緬甸使又次至。德侍郞引班。入大成殿庭。安南王位於堦上偏東。余等位於堦下正路東。安南從臣及南掌,緬甸使。位於堦下正路西。偕行三跪九叩禮。仍陞殿奉審。四聖十二哲。侑饗正殿。先賢先儒。從祀兩廡。一如燕都文廟。而先聖位前卓上。排列雷文爵,文王鼎,籩,䇺,敦,彝。聞是御府古器而移來云。大成殿。覆黃琉璃瓦。前爲大成門。後爲崇聖祠。而尊經閣在殿東。彝倫堂在殿西。兩廡在殿庭左右。大成門北階。有左右欞星。內安石鼓各五座。鼓上面。摸刻燕都石鼓文。大成殿門南庭。築大湖石爲池。跨虹橋。繞玉欄。廟貌宏麗潔淨。反勝於燕都文廟。○大成殿位次。先師孔子正位南嚮。四配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子。東位西嚮。宗聖曾子,亞聖孟子。西位東嚮。東序先賢。閔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由,卜子商,有子若,西序先賢。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顓孫子師,朱子熹。位均東西嚮。兩廡位次。東廡先賢。蘧瑗,澹臺滅明,原憲,南宮适,商瞿,漆雕開,司馬耕,梁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齊,公良孺,公肩定,鄡單罕父,黑榮旂,左人郢,鄭國,原亢,廉潔叔,仲會,公西輿,如邽巽,陳亢,琴張步,叔乘,秦非,顏噲,顏何,縣亶,樂正克,萬章,周敦頤,程顥,邵雍位西嚮。西廡先賢。林放,宓不齊,公冶長,公晳哀,高柴,樊傾,商澤,巫馬施,顏辛,曺卹,公孫龍,秦商,顏高,壤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后處,奚容蒧,顏祖,句井疆,秦祖,縣成公祖,句玆,燕伋,樂效,狄黑,孔忠,公西蒧,顏之僕,施之常,申棖,左邱明,秦冉,牧皮,公都子,公孫丑,張載,程頤,位東嚮。東廡先儒。公羊高,伏勝,董仲舒,后蒼,杜子春,諸葛亮,王通,范仲淹,歐陽脩,楊時,羅從彥,李侗,呂祖謙,蔡沈,陳淳,魏了翁,王柏,趙復,許謙,吳澄,胡居仁,王守仁,羅欽順。西廡先儒。穀梁赤,高堂生,孔安國,毛萇,鄭康成,范甯,韓愈,胡瑗,司馬光,尹淳,胡安國,張栻,陸九淵,黃幹,眞德秀,何基,陳皓,金履祥,許衡,薛瑄,陳獻,章蔡淸,陸隴其。位均東西嚮。崇聖祠位次。中設肇聖王木金父。左裕聖王祈父。右詒聖王防叔。次左昌聖王伯夏。次右啓聖王叔梁紇。位皆南嚮。配饗先賢。顏無繇,孔鯉。東位西嚮。曾點,孟孫氏。西位東嚮。兩廡位次。東廡先儒。周輔成,程珦,蔡元定。西廡先儒。張迪,朱松年。位均東西嚮。○大成門外東壁。有乾隆四十三年。上諭曰。京畿東北四百里。熱河方在於古北口以北。卽禹貢冀州邊末。而虞及殷,周幽州之境也。秦,漢以來。未入版圖。元,魏建安營二州。唐有營州都督府。然不過僑治於內地。遼金及元始薌其名。而故址旋荒。明棄大寧視爲別域。向曾設承德州。今宜陞爲府。卽以同知改設。其餘六廳。如喀喇屯廳。改爲灤平縣等。四旗廳。改爲豐寧縣。八溝廳其地較廣。改爲平泉州。烏蘭哈達廳。改爲赤峯縣。墖子溝廳。改爲建昌縣。三座墖廳。改爲朝陽縣。並屬承德府統割。大成門外西壁。有乾隆五十三年平定臺灣紀曰。聞林爽文計窮欲逃入內山。而生番狙獷。未必能喩利害。預命福康安。旣怵以威。復賚以惠。生悉等果傾心效命。協同官兵。社丁人等。竟於正月初四日。在老衡崎之地。將林爽文生擒解京。又曰。林爽文逃入內山。勢已成擒。莊大田。在鳳山一路。窺伺府城。慮其事急。遁海而逸。福康安預令爲烏什哈達。帶水師絶其去路。分巴圖魯等爲六隊。自山梁挨次排下。四面合圍。莊大田立卽就擒。頭目四十餘。無一脫者。復斬賊衆二千餘名。<small>{{Blue|按東壁上諭雖在乾隆戊戌。而皇上御製癸卯集註。乾隆四十二年。陞熱河廳爲承德府。並改六屬廳。爲平泉,豐寧,灤平,朝陽,建昌,赤峯六邑。仍兼同知通判原銜隷承德府云。據此六廳之陞爲州縣。實在乾隆丙申也。}}</small>
===二十一日己亥===
晴。踰廣仁嶺。渡灤河。炊飯于灤平縣。秣馬于王家營。止宿于常山峪。是日。行一百里。自熱河西南行十里。爲廣仁嶺。十里間邨閭所在處。阜陵可登處。皆結綵棚。號曰點綴。或爲城堞峯巒。或爲畫閣牌樓。質用木板蘆簟。而外施塗槩丹雘。華麗奇巧。一如西洋制度。皇道不在大路正中。而或左右。惟擇地勢之便穩。每日人給銀八分。塡坳削凸。築土轉磨。廣可五間。厓坡之側橋梁之上。必爲朱漆木欄以護之。道傍或數三間。或四五間。築土爲燈臺。類陽馬軆。廣仁嶺。都是石壁。而康煕中開鑿成徑。賜名廣仁。立碑嶺巓紀之。踰嶺西南行十里。有烟臺撥汛及行宮。由行宮西南行二十里。爲灤平。邑治在灤河西南數百步。而亦以新設。故無城池。然官府之宏崇。市廛之繁華。與平泉等。有撥汛及行宮。而宮苑長闊幾數里。粉牆週遭十餘里。樹密草茂。雉兔成羣。內有虯蓋亭小金山等諸勝景。由灤平縣。西南行二十里。有烟臺撥汛。地名馬圈子。由馬圈子西南行十里。爲王家營。有行宮。由王家營。西南行十里。有烟臺撥汛。地名三道梁。由三道梁。西南行二十里。爲常山峪。有行宮。內有靑雲梯,楓香坂等諸勝景。蓋自廣仁嶺至常山峪九十里間。灤平邑治稍開豁。而餘皆山勢峭峻。石壁嵯峨。中通一路。層磴九折。間有河岸隙地。而廣不過百步。恰如我 國松京之靑石洞。曉自禮部備送十三車。而俱裝以蘆簟。各駕五馬。禮部郞中滿人敍陞阿護行。灤平至燕京。每邑定公館。供盤飡。並如義州例。○灤平縣。唐爲奚王府西省地。遼置北安州興化軍。屬中京。金爲興州寧朔軍。元仍曰興州。屬上都路。俗稱大興州。明洪武間。常遇春敗也速於全寧。進攻大興州。敗其守兵。踰新開嶺克開平。遂以興州。屬北平府。後改爲興州左右中前後五衛。永樂初。移衛入內地。而興州爲朶顏界。淸初。爲喀喇河屯。乾隆丙申。陞爲灤平縣。隷承德府。
===二十二日庚子===
晴。踰黃土嶺,靑石嶺。炊飯于兩間房。渡潮河。止宿于北口之潮河川營城。是日。行八十餘里。由常山峪西南行五里。爲黃土梁子 <small>{{Blue|七溝。有黃土梁子。此人有黃土梁子。疑北俗通稱嶺脊曰黃土梁子。}}</small> 嶺下。有烟臺撥汛。地名馬圈子。<small>{{Blue|馬圈子凡三見。亦疑撥汛之通稱。}}</small> 由黃石梁子。西南行七里。爲靑石嶺。鑿石開道。峻險甚於廣仁。由靑石嶺。西南行十八里。有烟臺撥汛。地名三間房。由三間房。西南行十里。有行宮獵囿。地名兩間房。由兩間房。西南行二十里。有烟臺撥汛。地名馬圈子。由馬圈子。西南行十二里。爲巴克什營。有行宮。由巴克什營。西南行八里。爲古北口之潮河。川營域西北距潮河。僅百餘步。絶河爲柞橋。通北門。夾間東西。皆四稜山麓。秦築長城。逶迤于岡脊。明時敵臺。星羅于峯巓。氣勢雄豪。形勝奇壯。實南北之大防。而華夷之大界也。關內閭井市廛櫛比。繁華亞於平泉,義州。自兩間房西南。山麓漸低。坪野漸開。山復合而坪復盡。凡五遭。然後始成古北口。自潮河營以外屬灤平府界。以內屬密雲縣界。○潮河川營。明置潮河川守禦千戶所。淸設潮河川把摠駐守。城週六里。有六關門。北門三。中城東門一。南門二。幷無樓。提督營駐箚城內。統轄本標及馬蘭,泰寧,宣化,天津等四鎭。而受節制於直隷總督。本標中營。中軍參將一。中軍守備一。千摠二。把摠四。兵八百六名。左營。游擊一。中軍守備一。千摠二。把摠四。兵八百六名。右營。游擊一。中軍守備一。千摠二。把摠四。兵八百六名。古北口城守營。都司一。千摠一。把摠二。兵二百四十七名。○潮河。發源于古北口西北三百里。郭家屯西。古開平南境。西去灤河源僅數十里。水經注所謂。鮑邱水。出禦夷北塞中。是也。東南行歷山峪中。自古北口西流。入密雲縣界。折以西南。至縣治西南。與白河會。水勢悍急。響如潮到。○亭林顧炎武曰。古北口北三里。爲潮河川。守禦千戶所有關。元史中統二年。帝親將諸萬戶漢軍及武衛軍。繇檀順州駐潮河川者。是也。潮河自塞外興州發源。入古北口西南。經密雲懷柔。至牛欄山。與白河合。其寬處可一二里。狹處僅二三丈。以巨木爲柞。縱橫布石。以限戎馬。此漢郞中侯應所謂木柴僵落谿谷水門者。然水性湍急。大雨則諸崖之水。奔騰而下。漂木走石。當歲歲修治。川之兩旁。築垣立臺。東臺下。有鐵門關。爲出入道。常扃鑰不開。而臺上有樓 。<small>{{Blue|今廢。}}</small> 總督大臣以撫賞涖焉。關外爲夾墻撫夷魚貫。而前受賞於關下。軍士列兩山。<small>{{Blue|四稜山,東西麓}}</small> 上。代鼓吹角以震讋之。下有小城。曰北關營二門。而川口東南有少城。曰潮河川堡。亦二門。守備一人。宋之臺之東西。因山爲城。參差曲折。千里不絶。其衝處則建空心敵臺。高或三四丈。廣或十四五丈。凡衝處。或四五十步一臺。緩處。或二百步一臺。每臺。百總一人。主殺敵。臺頭副二人。主輜重。五臺一把摠。十臺一千總。皆以南兵充之。每一二里。鈴柝相聞。爲一墩。每墩軍五人。主瞭望。每路。傳烽官一人。有警擧烽。左右分傳。數百里皆見。應速而備豫。故鮮失亡。大抵皆戚少保繼光之遺畫也。○登潮河川營城。有詩曰。車馬逶遲大漠秋。白檀南望是神州。燕雲樹色連天盡。宣大河聲入塞流。異代秋山春水感。幾人秦月漢關愁。邊城兒女無情緖。滿揷生花上砲樓。又曰。緣山古堞勢猶雄。天作重關路不窮。行過熱河千里塞。明臺復上夕陽中。又曰。四稜山下走潮河。漢節秋風出塞歌。第一關防稱古北。戚公方略問如何。
===二十三日辛丑===
晴。踰火石嶺。渡潮河。炊飯于石匣城。止宿于密雲縣城內。是日。行一百里。自潮河川營。南行二里。爲火石嶺。南開坪野河經之。自火石嶺之南。行三里。爲古北口南天門。而城在嶺脊。兩崖壁立。㟏岈險峻。僅通一車。南天門外。有大悲菴。地界高爽。鍾奐潔淨。前對黑松五峯諸山。奇峯秀岫。拱揖環抱。恰如我 國松京之天摩關。菴外華表。扁曰洛迦仙境。淸聖祖御筆也。菴東爲攬勝軒。內揭今皇上御製御筆詩版詩簇。菴西爲神武鎭。卽南天門樓。少憩菴內。住持僧進茶。償以淸心元二丸。凡關口例有稅。惟古北口。商賈出入不征稅。聖祖所定也。口外則每二十里或三十里。置烟臺及撥汛。口內則每五里或七八里。置烟臺及撥汛。由潮河川營。南行五里。爲古北口南天門撥汛。又五里。爲稻黃店撥汛。又五里。爲新開嶺撥汛。又五里爲北白河澗撥汛。又五里爲南白河澗撥汛。又七里爲腰亭鋪撥汛。有行宮。又八里爲石匣城撥汛。城西平地。有石如匣。深不可●(●字為左屬右阝)。故以名。城北有新烟臺。舊烟臺城內有官府民戶市廛。又四里。爲山安口撥汛。又四里。爲化家店撥汛。又七里。爲望都嶺撥汛。又五里。爲朝都庄撥汛。又五里。爲大石橋撥汛。有行宮。又七里。爲九松山撥汛。又八里。爲穆家峪撥汛。爲八里。爲石嶺子撥汛。爲四里爲沙峪溝撥汛。又八里。爲密雲縣撥汛。有行宮。縣治在白河東一里白檀山北二十里。官府市廛之雄麗繁華。與遼陽相埒。蓋自潮河川營至石匣城。爲四十里。自石匣城至密雲縣城。爲六十里。古北口以內地勢。愈南愈低。踰嶺隘則必有坪野。過坪野則又有嶺隘。凡五六遭而爲密雲縣治。恰如我 國漢都之楊鐵坪。塞外諸峯。峭峻秀麗。向燕京犇馳。恰如我 國之三角山。始知天造地設。將奠帝王億萬年丕基。則文明特拔之形局。理應與之彷彿也。○古北口。明洪武間。置古北口守禦千戶所。後改爲密雲後衛。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嘉靖間。改設參將駐守。淸順治初。改爲都司。康煕間。設提督。爲重鎭駐箚。潮河川營城內。古北口舊城在山上。週四里三百一十步。門三。今皆頹廢。有南天一門及門左右雉堞而已。○石匣城在密雲新城東北六十里。亦名石匣營。城週四里二百六十四步三尺。門四。弘治十七年。甎築。隆慶間。設總兵游擊等官駐守。今古北口提督前營駐箚。城內游擊一。中軍守備一。千摠二。把摠三。兵四百七十三名。○密雲縣。漢爲白檀縣。三國志。曹公歷白檀。破烏丸於柳城。是也。後魏皇始。開置密雲郡治提携城。領密雲,要陽,白檀三縣。北齊廢密雲郡及要陽白檀二縣。入密雲縣。隋開皇間。以密雲,燕樂二縣。置檀州。唐天寶間。改爲密雲郡。乾元間。復爲檀州。遼爲檀州武威軍。領密雲行唐二縣。宋宣和間。賜名橫山郡。陞鎭遠軍節度。金以密雲縣。屬順州。元復爲檀州。隷大都路。明洪武間。改爲密雲縣。屬順天府。正德初。屬平州。淸初。復屬順天府之密雲。城池有新舊。舊城。明洪武中甎築。週九里二百三十八步。門三。新城。萬曆中甎築。週六里一百九十八步。門三。新舊二城。相距五十步。連兩端。外皆有濠。淸康煕間。以霧靈山水衝壞城底。就城西開河四百六十餘丈。引水歸入白河。又築護城石堤八百餘丈。城守營都司一。把摠一。兵二百五十八名。○霧靈山。在密雲東北一百八十里。一名萬花臺。高峻爲諸山之冠。山上常有雲霧籠之。登其絶頂。可瞰口內。四稜山。在密雲東北一百里。峯巒秀拔。皆方正有稜。黑松山。在密雲北少東七十里。相傳元時。有黑松林。今無。五峯山。在密雲東北八十里。五峯聳列如指。亦名五指山。密雲山。在縣南二十里。一名橫山。石虎攻段遼。遼棄令支奔密雲山卽此。白檀山。在縣南二十里。與懷柔縣接界。縣名密雲,白壇以有兩山也。黍谷山。在縣西南十五里。劉向別錄。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鄒子名衍。燕昭王所師。號談天衍者也。銀冶山。在縣南十五里。舊產銀鑛。宋王曾上契丹事。順州東北。過白嶼河。望銀冶山。卽此。白河在縣西。源出宣化府赤城縣。自古北口西流入逕縣城西。又南逕懷柔縣東。又南逕順義縣。東至通州北。又東南流逕州東。又南逕故漷縣東。又逕香河縣西南。又東南逕武淸縣東。又東南入天津縣界。由直沽入海。古名沽水。亦名潞水。今稱北運河。蓋白河。會潮沽楡沙。通惠諸河。勢如建瓴。而西北諸山。泉流匯聚。伏秋積雨。易致衝決。康煕間。決武淸縣筐兒港。聖祖臨視。令於決處。建減水石壩二十丈。開引河。夾長堤。注之塌河淀。由賈家沽洩入海。雍正間。怡賢親王。奏請北運河歸通永道統轄。宜於河西務設同知。楊村設通判。以專防修。遂拓築筐兒港舊壩六十丈。重濬引河。改築長堤。又就河西務上流靑龍灣。建壩四十丈。開引河注之七里海。導七里海。達之北塘口運道。乃安陽河。在縣西北七十里。源出司馬臺關口泉。南流西折。貫古北營城中西出。又南入潮河。○亭林顧炎武曰。自石匣東北行十里。爲腰亭鋪。始入山。又十里。爲新聞嶺。又十里。爲老王店。金史貞祐二年。潮河溢。漂古北口鐵裹門關。至老王谷者。此也。又十二里。至古北口。水淺則絶潮河。水大則紆廻從山頂行。故石匣至古北口。計程爲六十里也。古北口。自唐始名。唐書。檀州燕樂縣。有東軍,北口二守。捉北口長城口也。金史。古北口。國言曰。劉斡嶺。元史。古北口千戶所於檀州北面。東口置司。唐莊宗之取幽州也。遣劉光濬。克古北口。遼太祖之取山南也。先下古北口。金之滅遼。希尹大破遼兵於古北口。其取燕京也。蒲莧敗宋兵於古北口。元文宗之立也。唐其勢。屯古北口。撒敦。進上都兵於古北口。禿堅帖木兒之入也。太子出光煕門。東走古北口。本朝嘉靖間。俺答之犯京師也。入古北口。故中居庸山海而制其阨塞者。古北,喜峯二口焉。按亭林謂石匣東北四十二里。爲古北口。又三里。爲潮河川營城。此以潮河營。爲在古北口外。而與余所覩合。其自石匣城計程。與今相差。不過五里爾。淸一統志。誤以古北口。爲距密雲東北一百。二十里而潮河營。則實距密雲東北一百里。是錯看亭林水大時紆廻之計程。而潮河營反在古北口內。與今關防形勢判異。恐非細失也。
===二十四日壬寅===
晴。炊飯于懷柔縣。止宿于南石槽。是日。行七十里。出密雲城南門。西行一里。卽白河。絶河爲橋。聯皇途。以葦葛編成長圓軆。徑可四五尺。長可二三丈。中實沙石作橋柱。上架大木。鋪蘆簟。以土塗之。左右爲朱漆欄干護之。河岸又繫御舟一。全軆皆黃漆。上設金頂黃屋。津船數十。又在御舟傍。又西九里。爲十里浦撥汛。又西十里。爲標園庄撥汛。密雲縣界止此。懷柔縣界始此。又西五里。爲駙馬庄撥汛。又西十里。爲王化庄撥汛。又西五里。爲懷柔縣撥汛。懷柔縣治在潮河西二十二里。白河西七里。淸初縣民鍾白河之瀠。鑿渠引之。繞城盤旋如帶。境內瘠土。自後遂成水田。號渠曰。寶帶。城內官府民戶市廛。雖不及密雲之宏麗。而亦足稱繁華地。有行宮。又西十五里。爲黃花路橋子撥汛。又西十五里。爲南石槽。有行宮。石槽有三。曰東石槽,南石槽,北石槽。元史上都兵掠石槽。燕鐵木兒遣撒敦。掩其不備蹂之。卽此。到懷柔城內寓館。見一白首貴官。進轎將發。問之卽閣老嵇璜也。嵇是漢人。而以文詞有盛名於天下。年今八十。余進揖請安。嵇曰。何如是過禮。俺爲接駕。已喫飯。忙向口外。恨不得從容也。後于圓明園宴退又遇嵇於勤政殿門外。嵇先問余安。且道懷柔城內暫見事。可知其聰記之不衰也。老人艱步。處處坐休。吏部尙書彭元瑞。輒扶腋而行。或是門生座主歟。自密雲以後。留京諸王,貝勒,文武大臣之爲接駕。向口外者。絡續於途。或乘金銀頂坐轎。或乘簷笠太平車。前導後護。多爲五六十騎。少亦數十騎。到石槽擧燭後。回回國從臣二人。來訪。蓋以在熱河時。從臣等隨烏什王出入宴班。與余顏熟。而向燕起程。又同日也。從臣等不解漢語。又不能識字。無以酬酢。只勸茶數巡。各贈淸心元五丸,扇五柄。擧手稱謝而去。○懷柔縣,漢漁陽縣地。唐初爲密雲,昌平二縣地。貞觀中。置彈汗州。開元間。改曰歸順州。懷柔縣。天寶初。改曰歸化郡乾元初。復爲歸順州。遼廢州。以縣屬順州。宋宣化中。因之。金明昌間。改曰溫陽。元廢。明洪武間。復置懷柔縣。屬北平府。後改屬順天府。正德初。改屬昌平州。淸初復屬順天府。懷柔城池。明洪武十四年土築。成化三年甃磚石。弘化十五年改築。週四里六十步。門三。城守營都司一。把摠一。兵一百十四名。○牛欄山在縣西北十里。山上有洞。俗言有金牛出焉。至今洞前石壁。爲小槽形。名曰飮牛池。宋王曾上契丹事曰。順州至檀州。漸入山牛欄當其要路者。卽此山之東麓。潮白二河會焉。紅螺山。在縣北二十里。山下有潭。相傳潭中有二螺。大如斗。出則光焰燭林。王曾上契丹之事。順州東北。有螺盤山。卽此。石塘山。在縣西三里。採石以供欄柱堦砌之用。明時設工部廠。今廢。龍王山在縣西半里。舊城環其上下。有龍潭。深不可測。
===二十五日癸卯===
曉。雷雨。日出後晴。午後又霎時雷雨卽晴。炊飯于淸河站。達皇京入南館。暫憩。仍向圓明園。是日。行七十六里。由南石槽南行十二里。懷柔縣界止此。順義縣界始此。又南行十三里。爲藺溝站。有行宮。前有藺溝河。又南行三十里。爲昌平州界。千壽山距此百里以內。皇明十三陵在焉。永樂五年。皇后徐氏崩。上命禮部尙書趙羾。率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擇地。得吉於昌平縣東黃土山。及車駕臨視。封其山爲千壽山。作長陵。自是。列聖皆兆於長陵之左右而同爲一域。又南行三里。爲淸河站。河出玉泉山東。會沙河。入白河。絶河爲石橋繞石欄。永樂中建。宣德五年。上奉皇太后。謁長陵,獻陵。上躬櫜鞬騎。導皇太后輦。至淸河橋下騎扶輦。旣度橋。上復乘。郊甸之民。夾道羅拜。皆稱萬歲。自密雲至淸河。小漸遙低。野愈遼闊。平途如砥。夾以楡柳。淸明廣大之光景。還勝於山海關。內外惟民戶之稠密繁華。不如通州以西。朝陽門以東。又南行十里。爲土城關元舊也。正統十四年。也先。奉上皇登土城。以通政司左參議王。復爲右通政。中書舍人趙榮。爲太常寺少卿。出見上皇於土城。卽此地。長安客話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古薊門遺址。亦曰薊邱。京師八景之薊門烟樹卽此。按土城關。俗稱畓連坡。今城廢。土阜東西相對。林木蓊翳蒼翠。乾隆丙申。建小亭短碣于東阜。以存薊邱古蹟。又南行八里。渡京城北濠。石橋鋪石。皇道始此。廣可三間。由德勝門入京城。由地安門入皇城。出東安門。歷東華門。東長安門。到南館。卽正陽門內也。德勝門。元之健德門。明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改今名。到鳳凰城邊門。落後之幕裨譯官及從人等。已於二十四日。來接館中。余暫憩後。首譯洪命福來傳。安南王及從臣。南掌,緬甸使臣。皆不入京城。直向圓明園。和王兩中堂之指揮如此云。日已向曛。門鑰將下。遂與正使,書狀。騎而出正陽門。聞外城西便。門已閉。投宿于宣武門外閭舍。城門則日暮而閉。天明而開。宮門則初更而閉。攢點而開云。自熱河至京城德勝門。凡四百二十六里。○京城規制。內城週四十里。南面廣二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丈四尺二寸。東長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下石上甎。共高三丈五尺五寸。堞高五尺八寸。趾厚六丈二尺。頂闊五丈。門樓九。均未楹丹壁。檐三層。封檐列脊。用綠琉璃。角樓曰均四。四面甎垣設礮牕。城闉九。皆有譙樓而制如角樓。水關七。皆內外三重。護以鐵栅。北門正南曰。正陽門。左曰崇文。南右曰宣武。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東之北曰東直。東之南曰朝陽。西之北曰西直。西之南曰阜城。鼓樓在皇城地安門北。鍾樓在鼓樓北。均趾高一丈二尺。廣十六丈七尺有奇。縱減三之一。上建樓柱梲榱題。悉制以石。外城環內城。南面轉色東西。角樓週二十八里。南面廣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東長一千八十五丈一尺。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下石上甎。共高三丈。堞高四尺。趾厚二丈。頂闊一丈四尺。門樓七。角樓六。城闉五。<small>{{Blue|東西便門無城闉。}}</small> 水關三。制皆如內城。七門。正南曰永定。南左曰左安。南右曰右安。東曰廣渠。西曰廣寧。東隅曰東便。西隅曰西便。內城明永樂七年刱建。外城嘉靖二十五年刱建。內城濠河。發源玉泉山。經高梁橋至城西北分二支。一循城北轉東折而南。一循城西轉南折而東。環繞九門。經九牐匯流。至大通橋而東。悉砌甎石於兩岸。正陽門外石梁三。餘八門。各跨一梁。外城濠河。亦自玉泉山分流。至西角樓。遶城南流。折而東。至東角樓。環遶七門。東達運河。門外各跨一梁。○都城街道凡十六。內城曰崇文街。曰宣武街。曰安定街。曰德勝街。曰地安街。均南北爲衢。曰朝陽街。曰阜成街。曰東直街。曰西直街。均東西爲衢。外城。曰正陽街。曰崇文街。曰宣武街。曰左安街。曰右安街。均南北爲衢。曰廣寧街。曰廣渠街。均東西爲衢。內外城坊二十四。在正陽門外。正陽橋者。以橋名坊。<small>{{Blue|卽琉璃廠。}}</small> 朝陽門外。達東郊日壇神路者曰。景升阜成門外達西郊月壇神路者曰。光寸。東長一千八十五丈一尺。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下石上甎。共高三丈。堞高四尺。趾厚二丈。頂闊一丈四尺。門樓七。角樓六。城闉五。<small>{{Blue|東西便門無城闉}}</small> 水關三。制皆如內城。七門正南曰永定南。左曰左安。南右曰右安。東曰廣渠。曰成賢。府學東西。皆曰育賢。帝王廟東西。皆曰景德。○圜丘,在正陽門外南郊。方澤。在安定門外北郊。太廟。在闕左。社壇。在闕右。朝日壇。在朝陽門外東郊。夕月壇在阜成門外西郊。先師廟。在安定門內。太學左堂子。在長安左門外東南。<small>{{Blue|>皇上禦製癸卯集註。曰我國家典禮。最重堂子祭天。自世祖定鼎。建堂子於京,師。每歲元朝。率王公,大臣。先詣堂子行禮。歷代遵行。又有國俗立堂子。拜天必以敬之句。據此。堂子卽祭天之所。而東人或謂之鄧將軍廟。蓋遼陽城南。有弘治間都指揮使鄧佐祠。素著靈異。遼人畏服。遼陽卽天命東京故傅會之也。}}</small 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翰林院,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在長安左門外。刑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鑾儀衛。在長安右門外。理藩院,詹事府。在御河橋東。順天府,國子監。在安定門內。光祿寺。在東安門內。太僕寺。在正陽門內東。四譯館。在正陽門外。提督九門。步軍統領署。在地安門外。凡壇廟。皆覆黃琉璃。公舍。皆覆㼧瓦。<small>{{Blue|閭舍禁㼧瓦}}</small> ○內城八旗方位。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黃旗。在德勝門內。並屬北方。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並屬東方。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並屬西方。正藍旗。在崇文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並屬南方。鑲黃,正白,鑲白,正藍。爲左翼四旗。自北而東。自東而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爲右翼四旗。自北而西。自西而南。四周星拱。環衛宸居。內城九門八旗。班直每門。城門領二。門千摠二。城門吏二。驍騎二百六十名。礮手十八名。外城七門八旗。班直每門。城門領一。門千摠二。城門吏一。驍騎礮手共七十名。又設提督翼尉協尉等官。統轄八旗步軍。按旗畫界。環衛皇宮。防守城門。皆順治元年。所定也。○淸太祖辛丑。以滿洲人衆。編爲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甲寅。以滿洲蒙古漢軍諸衆。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爲八旗。有都統,<small>{{Blue|淸字固山額貞}}</small> 副都統。<small>{{Blue|淸字梅勒章京。}}</small> 參領。<small>{{Blue|淸字甲喇章京。}}</small> 佐領 <small>{{Blue|淸字牛彔章京}}</small> 等官。統率八旗騎兵。雍正二年。設圓明園八旗。護軍營。環衛禁苑。有營總,參領等官,統率護軍三千八百名。以大臣管轄。乾隆十四年。設健銃營于香山實勝寺傍。習雲梯,馬步射,鳥鎗,駕船駛風諸技。有翼領參領等官。統率八旗。勇健子弟二千名。亦以大臣管轄。○古北口防守尉所屬四旗。滿洲領催十二。驍騎百八十八名。山海關副都統所屬八旗。滿洲,蒙古,漢軍領催四十。前鋒四十。鳥槍驍騎二百名。驍騎四百四十名。礮手八十名。熱河副都統所屬八旗。滿洲,蒙古委前鋒校八。前鋒九十二。領催百。鳥槍驍騎五百名。驍騎千二百名。礮手四十名。凡山海關內。畿輔駐防有五鎭營兵馬。又有八旗兵馬。山海關外。盛京地方駐防。但有八旗兵馬。
===二十六日甲辰===
晴。由宣武門外。遵城底出外城之西便門。歷內城之阜成門。到西直門外。向西行二十里。入圓明園寓館。自圓明園達皇城。御途皆鋪石。廣可三間。夾途左右。綵棚聯亘。奇巖異樹。畫閣牌樓。形形色色。不可窮詰。比之熱河。沿途之點綴。殆百倍也。觀光士女。塡咽街巷。車轂相掣。馬不得穿過。眞天下壯觀也。○圓明園。世宗潛邸時。聖祖賜園。在西直門外二十里。南距海淀八里。宮城週二十里。有東西南門皆三間。各門外左右。皆安石獅。前繞拒馬木。<small>{{Blue|形如叉字朱漆。}}</small> 南門扁曰圓明園。卽世宗御筆也。南門拒馬木外。東西各有池。縱闊皆數百步。南爲鋪石皇道。西池之西岸。東池之東岸。皆闤闠過二池。皇道折而東。夾道左右。皆市廛。王公,大臣,亭榭,關廟,佛宇。多在西池之南岸。彩瓦雕墻。綿亘十里。以達海淀。<small>{{Blue|卽暢春園。}}</small> 余之寓館。在西池南岸。衚衕內水關之北。每月夜。臥聽灘聲。亦一淸致。皇上御製記曰。昔我皇考。因皇祖之賜園。脩而葺之。畧具朝署之規。以乘時行令。布政親賢。而軒墀亭榭。凸山凹池之紛列後者。不尙其華而尙其樸。不稱其富稱其樂。蕃植則有灌木叢花。怒生而笑迎也。驗農桑則有田廬蔬圃。量雨較晴也。松風水月。入襟懷而妙道自生也。細旃廣廈。時接儒臣。硏經史以淑情也。或怡悅於斯。或歌詠於斯。或惕息於斯。我皇考之先憂後樂。一皇考之先憂後樂。周宇物而圓明也。圓明之義。蓋君子之時中也。皇祖以是名賜皇考。皇考敬受之而身心以勖。戶牖以銘也。不求自安而期萬方之寧謐。不圖自逸而冀百族之恬煕。則又皇上綏履之垂裕於無窮也。予小子敬奉先帝宮室園囿。常恐貽羞。敢有所增益。是以踐阼後。所司以建園請却之。旣釋服。爰仍皇考之舊園而居焉。夫帝王臨朝視政之暇。必有遊觀曠覽之志。然得其宜。適其養性而陶情。失其宜。適以玩物而喪志。宮室服御。奇技玩好之念切。則親賢納諫。勤政愛民之念疏矣。其害可勝言哉。我皇考未就暢春園而居者。以有此圓明園也。而不斲不雕。一皇祖淳摸之心。然規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風土草木之淸佳。高樓邃室之具備。亦可稱觀止。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踰此。後世子孫。必不舍此而重費民力以創建苑囿。斯則深契朕法皇考勤儉之心以爲心矣。
c27r7uysnz0mq3whj66f1loqoo9jssd
2171962
2171961
2022-08-14T02:41:42Z
江常哲
94446
/* 二十五日癸卯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二|times=|m=|d=|previous=[[../燕行紀卷一 |燕行紀卷一]]|next=[[../燕行紀卷三 |燕行紀卷三]]|type=|from=|notes=}}
==起熱河至圓明園○七月==
===十六日甲午===
雨。留宿熱河。曉通官徐啓文。奉表咨。引三使歷數三衚衕。向北行。出大市街。布石皇道。橫亘東西。而宮城迤延。皇道北。因城爲闕門三間。扁曰。避暑山莊。聖祖御筆也。闕外東西。各安石獅。南至華表。自闕門。遵皇道東行數百步。爲麗正門。通官引余等入門外朝房。暫憩啜茶。黎明入麗正門。折而東行數十步。又有門內。卽數百間廣庭。而翠幕彌滿。幕上皆書各部院號。余等暫憩禮部幕中。俄而滿侍郞鐵保德明來立幕前。余於辭陛時。旣承 聖諭。俾於到京後。或以言語。或以文字。詳傳感祝皇恩之意於禮部諸閤。故錄成一本。與正使,書狀偕進兩侍郞前。使通官替告曰。俺等有所欲達之語。而通官傳語。易致爽實。玆用小簡書告。幸閤下留神。兩侍郞點頭曰。以文字往復甚好。正使袖出以呈。其文曰。小邦偏蒙皇上庇覆涵濡之仁。前後異數。敻越今古。乃以藩服之嗣續。屢煩聖諭之鄭重。至有俟得子嗣。卽行奏明。冊封世子。用延國慶之皇旨。及夫本年元正。又頒福字宸翰。以寓箕疇斂時錫極之義。惟我 國王殿下。與一邦臣民。北望雲天。稽首攢手。恒切感戴頌祝之誠。鄙等起程時。 國王殿下。諄諄敎飭曰。皇上恩造如天。報答無地。表奏軆嚴。雖不敢畢陳微悃。而爾等如拜禮部大人。替告予日夕感頌之心。鄙等旣承 王命。故不避猥越。謹此書達。而皇恩所曁。景貺已周。果於本年六月。國王殿下有斯男之慶。此實皇上攸賜也。小邦臣民之情。惟在遄承華誥。早定位號。而 國王殿下於事大享上之節。必欲致敬盡禮。故咨文中。附陳稍待拜跪成禮。然後。仰請封典之意矣。兩侍郞覽訖。擧手曰。認得矣。余曰。願以書意。導達於黈纊。答曰。當如戒。余等仍隨兩侍郞。向北行。踰二門。到演戱殿西序夾門外。朝房暫憩。少頃殿上樂作。鐵侍郞使余等隨後。自擎進賀表。由西序夾門。立殿庭。殿爲二層而橫七間。下層正中一間。爲御座而洞開南牖。左右六間。關以雕窓障以琉璃。觀之人。妃嬪來往於牕內。供給之中官。簇立於窓外。殿東西。各有序數十間。卽宴筵排班處。殿南有三層閣。最上層扁曰。淸音閣。次層扁曰。雲山韶護。下層扁曰。響叶匀天。卽作樂設戱處。殿階左右。列盆花盆松。堦南安古銅大罏。升沈香烟。軍機大臣和珅福,康安王杰。因召旨趨進。和珅謂鐵侍郞曰。表文親呈。雖有他國已例。更待皇旨,親呈爲妥。且導使臣等。先進殿庭。鐵侍郞還傳進賀表於通官使等。待于西序夾門外。引余等立于殿陛下西邊。和珅,福長安王杰。陛殿內侍立于御座東。和珅出傳皇旨曰。 朝鮮使臣等進前。鐵侍郞引余與正使,書狀進。跪殿陛上。向御座。皇旨曰。 國王平安乎。三使叩頭後。正使對曰。荷皇上洪恩。平安矣。皇旨曰。 國王擧男乎。三使叩頭後。正使對曰。今年元正。特頒福字宸翰。實屬曠古之殊典。 國王感戴銘鏤。日夕頌祝。果然於六月十八日擧男。此卽皇上攸賜也。皇上笑曰。然乎。大喜大喜的。仍詢三使姓名爵秩。和珅進御前。手指歷而對。皇旨曰。使臣等就宴班。鐵侍郞引余等。坐於各國使臣班。而首爲 朝鮮使。次爲安南使。次爲南掌使。次爲緬甸使。次爲生番班位。親王,貝勒,貝子閣部大臣。坐於東序重行。西向北上。而親王,貝勒,貝子在前,大臣在後。蒙古,回部,安南,諸王,貝勒,貝子。各國使臣。坐於西序重行。東向北上。而諸王貝勒貝子在前。使臣在後。卯正六分聞戱。未正一刻五分止戱。曰。淸平見喜。曰。合和呈祥。曰。愚感蛇神。曰。文垂鳳彩。曰。多收珠露。曰。共賞氷輪。曰。壽星旣醉。曰。仙侶傾葵。曰。籠罩乾坤。曰。氤氳川岳。曰。鳩車竹馬。曰。檀板銀箏。曰。修文偃武。曰。返老還童。曰。芬菲不斷。曰。悠久無疆。凡十六章。有扮仙佛者。有扮神鬼者。有扮帝王者。節奏聲調。隨章各殊。而大抵多迓慶祝壽之詞。或如來莊嚴三十二相。趺坐蓮花臺上。開方便門。闢恒沙界。則數百羅漢。左右簇立。戴紫金圓光。被錦繡袈裟。螺髻相聯。珠眉互映。雲間妙音。天際法蠡。隨梵唄而上下。或桂父茅君。飄霓裳馭雲車。逍遙于玄圃。大闡三十六法。則頂金帶玉之仙官。被甲仗劍之神將。列侍擁衛。雍雍肅肅。以都雅之儀度而兼雄豪之氣像。又有仙童數百。彩衫繡裳。折旋進退。還丹則畫陽鏡而九轉。祈籙則擎壽扇而層抽。齊唱綠玉黃金之曲。和笙簫而瀏亮。或河神海鬼。報濤旗而環旋。逐逐搖搖。氣勢洶湧。騎龍馭鯨。乘楂駕鶴之羣仙。汗漫來遊。龍騰鯨跳。噴水如雨。或蓂堦三級。封人頌嘏于神光堯。瑤池五雲。王母獻挑 ''(註:疑誤書桃字為挑)'' 于周后。珠旒山龍。穆穆煌煌。<small>{{Blue|榕村李光地語錄云。章服。代各異制。而惟優人不禁扮。高力士者。尙戴紫金冠。蓋唐制。中官必着紫金冠。不敢烏紗帽也。做那一朝戱。則用那一朝衣冠。方是名優。按今天下。皆遵滿洲衣冠。而獨劇演猶存華制。後有王者。必取法于此。}}</small> 若取前史所載忠孝節義。可以敦風勵俗者。扮跡協均。感發人心。則由今樂返古樂。未必不在于此。寧比仙佛神鬼之徒。爲觀美而已哉。宣饌凡三度。而第一第三則分御卓。<small>{{Blue|卽皇上朝夕膳}}</small> 所排。而撤饌後。宣酪茶。第二則各具一盤而撤饌後。又宣淸茶。是月有七筵宴而九日十一日十三日。已經三宴。余等自第四宴始與焉。退自宴班。過麗正門內。見有獵夫數十。臂蒼牽黃而僉立。聞之道官。則皇上將與宗室,親王貝勒,蒙回諸王貝勒。獮于宮囿云。止戱前。和珅出取進賀表文。 邦慶咨文。進于御前。良久還傳于鐵保曰。此表咨已經御覽。他餘表咨。自行在禮部。收送于留京禮部爲可。又以表咨。展示安南國王阮光平曰。字畫整齊。紙品潔精。 朝鮮於事大之節。敬謹如此。宜作他藩之儀式。安南王亦屢回看過。稱歎不已。吏部漢尙書彭元瑞問于余曰。貴 國有海東祕史,東國聲詩二書云。可得見乎。余曰。小邦本無祕史。有鄭麟趾高麗史。金富軾三國史。而今行適未携來。詩類則有康煕間所進東詩選而已。亦無他選。或因漁洋王士禛東士解聲詩之句而傅會歟。彭曰。古文眞本。惟貴 國有之云。果然否耶。余曰。此齊東好怪之言。荒唐正如日本尙書爾。今古文源委。顧亭林辯之極分曉。前此諸儒所不能及也。彭曰。亭林博學。果稱近世冠冕。而經說亦多考證之精詳處爾。貴 國結負法。中國頃畒法之同異。可得聞乎。余曰。小邦田制。十把爲束。十束爲負。百負爲結。而中國田制。十步爲分。十分爲畒。百畒爲頃。是小邦之結負。卽中國之頃畒也。然小邦量尺。準周尺七尺。中國弓尺。準周尺六尺。故一把爲正方。周尺四十九尺。一步爲正方。周尺三十六尺。所以結與頃之實積。有多少也。安南國王阮光平。問于正使曰。貴 國亦有親朝天朝之例乎。正使對曰。我東開 國以來。元無此例爾。王曰。安南亦自古無此例。而寡人受皇上天高地厚之恩造。誠切覲光。不憚萬餘里涉險。荷非常之數。安得無非常之報。又問於余曰。貴 國與倭爲隣。道里幾許。余曰。自我 國京都。從旱路南至我界。釜山一千餘里。自釜山從海路至倭對馬島。七百七十里。自對馬島從海路至赤間關。一千七十里。自赤間關從海路至淀浦。一千四百五十里。自淀浦從旱路至關伯所居之江戶。一千三百一十里。王曰。萬曆間。平秀吉構兵以後。何爲修隣好。余曰。今之關白。卽源家康之後。非秀吉之種也。從臣吏部尙書潘輝益。又問於余曰。萬曆丁酉間。馮,李玉河館唱酬。眞是千古奇遇。李有詩文集否。余曰。芝峯 <small>{{Blue|我國使李睟光號。}}</small> 有集而多載馮詩及問答矣。毅齋。<small>{{Blue|安南使馮克寬號。}}</small> 亦有詩文集否。潘曰。有集而其萬壽聖節慶賀詩。則又載芝峯序文矣。余曰。山出異形饒象骨。地蒸靈氣產龍香。爲芝峯之得意語。而極判洪濛氣。區分上下堧。亦毅齋之佳句也。潘曰。芝峯詞致醇雅。毅齋意匠遒健。要可爲伯仲爾。乾隆庚辰間。貴 國書狀李公徽重。與我國使多有唱酬。尙傳佳句。不知今做何官。余曰。李公文詞。在東方亦爲翹楚。已作古人。而官止侍郞矣。史稱貴國交,愛二州。多倜儻。驩演二州。多文學。今如何。潘曰。不如古也。余曰。貴國疆域東距海。西接老撾。南通占城。北連廣西雲南。國內省府爲幾許。潘曰。東西一千七百餘里。南北二千八百餘里。今分爲十六道。余曰。貴國北極出地爲幾度。潘曰。素不習曆象矣。余曰。貴國天頂近赤道。氣候恒熱。穀歲二稔云。然否。潘曰。然余曰。藿香,肉桂。貴國所產。爲佳品云。然否。潘曰。藿香。廣西所產。乃爲佳品。肉桂。我國所產。果是佳品。然採桂。必于淸化地方。而近來屢經戎馬。境內桂林。皆成蹂躪之場。絶難得佳品矣。曾聞安南使臣。束髮垂後。戴烏紗帽。被闊袖紅袍。拖飾金玳瑁帶。穿黑皮靴。多類我 國冠服。今見其君臣。皆從滿洲冠服而不剃頭。余怪而問諸潘曰。貴國冠服。本與滿洲同乎。潘曰。皇上。嘉我寡君親朝。特賜車服。且及於陪臣等。然又奉上諭。在京參朝祭用本服。歸國返本服。此服不過一時權着而已。語頗分疏。面有愧色。各國使臣到京。例自光祿寺。頒給口粮饌物果色。而行在所無光祿寺。故各國使臣及從官從人。皆自內務府具盤飧以送。饌品極其豐潔。因皇旨云。○滿洲冠服之制。皇帝有禮服,采服,常服。凡禮服暖冠。緣以玄狐。靑表朱裏。涼冠緣以纁錦。素表朱裏。均覆朱緯。纓用靑組。或稱緯笠施金龍。頂高四重。上用珍珠一。下三重貫東珠三。爲龍十有二間。珠如龍數。涼冠刻金佛。飾東珠綴冠前。蹙金爲舍林。飾東珠綴冠後。服色。南郊用靑。北郊用黃。東郊用赤。西郊用玉色。朝會用黃。有披肩。腰襞積。前後正幅如帷。備十二章。施五綵。襟袘及袂緣。以金花靑繒。冬緣以貂。衮服色用靑。長覆膝。織金爲卷龍文四大裘。如衮龍制。長裾深袖。表以玄狐爲之。帶用黃組。南郊施靑金方石四。北郊用琥珀。東郊用珊瑚。西郊用白玉。宗廟朝會。用綠松石均銜金綴珠。帶下左右。銜金環佩囊彯帛各二。朝珠用東珠。凡采服冠頂二重。頂端銜珍珠一。服用靑袍。色尙黃。裾四啓備十二章。施五采。襟袂龍文靑綺。緣以金花靑繒。帶用各色寶石朝珠。以雜寶及諸香爲之。凡常服冠。用結線頂。袍色尙黃。亦用諸色。表衣用靑。均不施章采。織文用卷龍及各色花文。<small>{{Blue|右皆皇帝冠服。}}</small> 凡王公朝服。親王至入八分。公冠頂三重。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冠前後舍林。冠後綴金花。均飾東珠。服用滿翠龍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冬緣以貂補服。親王用圓龍文四。前後正龍。左右旁龍。世子郡王。旁龍圓文四。長子,貝勒,貝子。正蟒圓文二。鎭國公,輔國公。正蟒方文二。表裘得用玄狐。帶月金黃色組。施方玉四銜以金飾。以貓睛石及東珠。民公侯伯冠頂。均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服得用貂緣及蟒繡金花采繒。補服用方蟒文二。表裘用貂。帶用圓玉四銜以金。公飾玉以貓睛石。侯綠松石。伯紅寶石采服。王公侯伯均冠頂二重。王公頂用紅寶石。民公侯伯頂用珊瑚。服王公宗室。裾均四啓。新王世子,郡王。用龍文采繒。貝勒,貝子,公。用蟒文采繒。民公侯伯。裾啓前後。均用蟒文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常服。親王至入八分。公冠用紅寶石頂。袍色用藍。間用諸色。表衣用靑。均不施章采織文。親王,世子,郡王,貝勒。用龍文。貝子,公。用蟒文。民公侯伯。冠用珊瑚頂。袍用蟒文采繒。<small>{{Blue|右皆王公,冠服。}}</small> 凡品官朝服。一品至八品。均鏤金爲頂。一品上用紅寶石中飾東珠。二品。用鏤花珊瑚中飾紅寶石。三品用藍寶石中飾如二品。四品用靑金石中飾藍寶石。五品用水晶中飾如四品。六品用硨磲中飾如五品。七品用素金頂中飾水晶。八品用鏤金頂。九品用鏤銀頂。服自一品至三品。得用貂緣及蟒繡金花采繒。七品以上。得用金花采繒。八九品。用素繒領袂均得用蟒繡金花繒。補服文職一品用鶴。二品錦鷄。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七品鸂𪄠。八品鷯鶉。九品練雀。武職一品用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御史,按察使。均用獬豸。貂裘。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用之。帶一品用金銜方玉四各飾紅寶石。二品。鏤金圓版四飾如一品。三品。鏤金圓版四。四品。銀銜鏤金圓版四。五品。銀銜素金圓版四。六品。銀銜玳瑁圓版四。七品。銀圓版四。八品。銀銜明羊角圓版四。九品。銀銜烏角圓版四。采服冠頂。均二重。一品頂用珊瑚。二品用鏤花珊瑚。三品至九品。各視朝冠頂。服一品以下。均裾。裾啓前後。用蟒文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常服冠頂。均視采服冠頂服。四品以上官及御前侍從官。均得用蟒文。七品以上。用諸花繒。八,九品。用雜花繒及素繒。<small>{{Blue|右皆品官冠服。}}</small> 凡朝珠王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均得用以雜寶及諸香爲之。凡孔雀翎翎端三圓文者貝子戴之。二圓文者。鎭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附戴之。一圓文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參領,前鋒侍衛。均得戴之。凡佩囊彯帛。左右垂帶下爲飾。王公百官。咸用之。○朝貢。蒙古曰。科爾沁。<small>{{Blue|明初。爲扶餘外衛。以元後兀良哈部長。授都指揮掌衛事。}}</small> 曰扎賴特。曰杜爾伯特。曰郭爾羅斯。<small>{{Blue|元時。皆爲遼王分地。明時。爲科爾沁所幷。後分與其弟。乃於科爾沁之外。分三部落。}}</small> 曰敖漢。<small>{{Blue|元時。爲遼王分地。明爲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號曰敖漢。}}</small> 曰奈曼。<small>{{Blue|遼,金爲興中府北境。明爲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號曰奈曼。}}</small> 曰翁牛特。<small>{{Blue|明初。以兀良哈部長。置衛爲外藩。後自稱翁牛特。}}</small> 曰巴林。<small>{{Blue|明初。爲兀良哈北境。後爲巴林所據。巴林台吉者。順義王俺答第五子。與喀爾喀爲兄弟行。}}</small> 曰扎魯特。<small>{{Blue|卽元之上都路。明初。爲扎魯特所據。}}</small> 曰喀爾喀左翼。<small>{{Blue|卽金之北京路。明爲喀爾喀所據。}}</small> 曰阿祿科爾沁。<small>{{Blue|明初。於兀良哈地。置衛爲外藩。後自稱阿祿科爾沁。}}</small> 曰克西克騰。<small>{{Blue|元屬上都及應昌二路。明爲察哈爾所據。}}</small> 曰土默特。<small>{{Blue|明初。爲泰寧衛。後爲土默特所據。}}</small> 曰喀喇沁。<small>{{Blue|明永樂初。以大寧地賜三衛部長。朶顏最强。後爲察哈爾所滅。以其地。予塔布橐。是爲喀喇沁。}}</small> 曰烏朱穆秦。<small>{{Blue|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烏朱穆秦。}}</small> 曰阿霸垓。<small>{{Blue|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所據。是爲阿霸垓。}}</small> 曰蒿齊忒。<small>{{Blue|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蒿齊忒。}}</small> 曰蘇尼特。<small>{{Blue|元屬興和路。明爲察哈爾族人所據。是爲蘇尼特。}}</small> 曰阿霸哈納爾。<small>{{Blue|元屬上都路。明爲察哈爾。所據。是爲阿霸合納爾。}}</small> 曰四子部落。<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爲阿祿科爾沁所據。後分於諸子。號曰德爾奔扣肯。是爲四子部落。}}</small> 曰喀爾喀右翼。<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爲喀爾喀所據。}}</small> 曰吳喇忒。<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初爲瓦喇所據。吳喇卽瓦喇之訛。}}</small> 曰毛明安。<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初設衛戍守。後爲毛明安所據。}}</small> 曰鄂爾多斯。<small>{{Blue|明弘治間。爲火篩所據。嘉靖中。俺答之兄囊稱車臣可汗。率其部落。與台吉擊破火篩居此。是爲鄂爾多斯。}}</small> 曰歸化城土默特。<small>{{Blue|元屬大同路。明嘉靖間。俺答築城於豐州灘。採木架屋以居。謂之板升。隆慶間。封俺答爲順義王。名其城曰歸化。是爲西土默特。}}</small> 凡二十五部。分爲五十一旗。疆域東至盛京黑龍江。西至厄魯特。南至長城。北至朔漠。袤延萬有餘里。封爵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鎭國輔國公五等秩視宗藩。是月來朝與宴者。科爾沁右翼。和碩土謝圖親王左翼。和碩達爾漢親王。土默特左翼。多羅達爾漢貝勒右翼。固山貝子。喀喇沁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貝子,翁牛特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多羅達爾漢,戴靑貝勒,巴林右翼。多羅郡王左翼。固山貝子,蘇尼特右翼。多羅杜稜郡王左翼。多羅郡王四子部落。多羅達爾漢郡王。<small>{{Blue|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凡十三。}}</small> 朝貢回子。曰哈密。<small>{{Blue|元爲族子納忽禮封地。明永樂初內附。設哈密衛。成化後。爲吐魯番所據。}}</small> 曰闢展吐魯番。<small>{{Blue|唐吐番地。}}</small> 曰哈拉沙拉。<small>{{Blue|古爲焉耆國地。}}</small> 曰庫車。<small>{{Blue|古爲龜玆國地。}}</small> 曰沙雅爾。曰賽里木。曰拜。曰阿克蘇。曰烏什。曰喀什噶爾。曰葉爾羌。曰和闐。<small>{{Blue|右八部。皆蔥嶺以東天山以南地。而未詳沿革。}}</small> 凡十二部。哈密闢展吐魯番二部。爲嘉峪關以外舊疆。哈拉沙拉等十部。爲嘉峪關以外新疆。封爵有郡王,貝勒,貝子,伯克。而伯克之秩。以三品至七品爲差。是月來朝與宴者。烏什多羅郡王,哈密固山貝子 <small>{{Blue|郡王,貝子凡二。}}</small> 又有靑海西藏等國。皆隷版圖。奉正朔惟謹。靑海。卽唐,宋之吐番地。而元,明之朶甘思西番地。西藏亦唐,宋之吐番地。而元,明之烏思藏地也。靑海貢物。有藏香。以出於西藏。故名。回部冠服。亦遵滿制。而從官或戴黑質花文氈笠。與高尺餘。左右簷如苓荷。南北簷長而尖。服仍滿洲。或着兜䥐穿紅綠斑布表衣。烏什王。與余等最親熟。而王聰穎異常。能爲漢,淸,蒙三國話。每日朝房遇檢書等。則王爲回回話。檢書以東 國字譯之。檢書爲東 國話。王以回回字譯之。質以漢音變幻成誦。回回話。天曰阿斯。<small>{{Blue|華音}}</small> 曼地曰脂。<small>{{Blue|華音。}}</small> 民日曰苦。<small>{{Blue|華音}}</small> 雲日曰靉。國曰社兒。<small>{{Blue|華音}}</small> 國王曰䆉 <small>{{Blue|華音}}</small> 社。父曰阿陁。母曰阿那。兄曰握何。弟曰郁何。一曰飛 <small>{{Blue|華音}}</small> 乙。二曰伊欺。<small>{{Blue|華音}}</small> 三曰由置。四曰得 <small>{{Blue|華音}}</small> 於。五曰。別 <small>{{Blue|華音}}</small> 氏。六曰謁置。七曰如置。八曰朔可 <small>{{Blue|華音}}</small> 斯。九曰吐沃顆 <small>{{Blue|華音}}</small> 斯。<small>{{Blue|華音}}</small> 卜曰溫。坐曰兀吐。請坐曰兀吐籠。前來曰朅 <small>{{Blue|華音}}</small> 乙。起來曰姑邑。喫飯曰阿施阿。睡着曰于候羅。年紀多少曰干且耶施多。爾名甚麽曰阿稱欺 <small>{{Blue|華音}}</small> 任。又曰阿稱尼麻。好曰若施好麽。曰若施無。平安曰眞置平安麽。曰眞置無。 安南王阮光平。初名惠。安南世族也。居廣南爲田舍生。因黎氏衰弱。嘯聚亂民。攻陷王都。遂弑其王而簒位。世子黎維祈。與其母逃難。至廣西告急請援。該省總督福康安以聞。皇帝命該省將軍孫士毅。發兵討之。收復王都。阮惠敗走廣南。<small>{{Blue|李鼎元和孫中丞南征詩注曰。匪惠旣敗。奉牛酒犒師。公却之。}}</small> 乃封黎維祈爲安南國王。詔士毅班師。惠聞官兵旣撤。復大擧圍王都。維祈棄宗社出奔。匿于民間。惠入據王都。改名光平。輦金銀珠貝。以啗福康安。於是康安奏廣平誠心歸附。維祈怯懦不堪。皇帝覽奏。赦光平罪。詔曰。安南雖僻處海隅。然其興廢亦關氣運。黎維祈優柔廢弛。天已厭棄。朕辦理庶務。無不順天而行。阮光平悔罪投誠。情詞肫切。稱明年親自來京。恭祝萬壽。而又爲陣亡天朝將仕。築壇奠祭。尤見小心恭順。黎維祈已棄印潛逃。自無復令立國之理。卽遣官勑封阮光平。爲安南國王。又召舊王黎維祈。授參領。<small>{{Blue|武職三品。}}</small> 並親屬從臣九十戶。隷漢軍旗下。治第安定門外以處之。其實爲光平錮其君臣也。黎民。自永樂受封三百餘年。君臨交趾。惠澤之入人。厥惟久矣。維祈之失國。不過委靡不振而已。光平弑逆之罪。王法所必誅。而一朝變置宗社。太容易。彼交南數千里。亦安知無忠義慷慨之士。圖復黎氏。如萬曆間黎維潭之除去莫茂洽也。今年三月。光平自安南起程。四月到光西。皇帝遣禮部侍郞德明迎之。又命內閣議定安南王上京時。沿途官員相見儀注。七月光平率臣僚騶從一百八十四人。到熱河。貢獻純金鶴一雙。純金麒麟一雙。明犀五對。象牙十對。馴象一雙。肉桂一百斤。沈香一千斤。他餘奇玩不可殫記。又進安南樂工數十人。以助劇演。皇帝大加褒美。待以殊禮。命光平及從臣。縱觀行宮七十二景。<small>{{Blue|聖祖所定原爲三十六景。皇上人續定三十六景。}}</small> 御製七言律一首。御書拱極歸誠四大字。幷御製集二十圅。賜光平。又以親王車服。賜光平。以五品官朝服。賜從臣。封光平長子光纘。爲世子。<small>{{Blue|黎氏以維字傳世。故阮氏亦以光字傳世。}}</small> 駕還圓明園。皇帝召見光平。則福康安必於門外附耳語移時。指導奏對。及陞殿陛。又牽衣。指導坐立跪叩之節。或私接於朝房。則康安立語而光平跪答。諂鄙之態。無所不爲。余於宴筵。與安南王及從臣。吏部尙書潘輝益。工部尙書武輝瑨等。每日聯班。或有酬酢。和珅之子。爲皇上第十一額駙者。輒謂余曰。安南人決不可深交。又聞檢書等所傳。刑部郞中某。在朝房。指安南從臣之過去者而罵曰。阮光平眞逆賊。此輩皆黨與也。可見士大夫之拂鬱而亦可揣和福之間。不能相協也。光平骨格頗淸秀。儀容亦沈重。似是交南之傑然者。從臣則雖稍解文字。而軀材短小殘劣。言動狡詐輕佻。屢言於余曰。新王本爲廣南布衣。於黎氏。無君臣之義。又言新王宮室。皆仍黎氏之舊。歸國後。不可不改其扁額。又言渠輩亦不仕黎朝。今之爵秩皆親王所賜。語刺刺不休。蓋中有所忸怩也。太和殿賀班。夕月壇祭班。始見其所謂本服。則其王頭匝網巾。戴七梁金冠。身穿絳色龍袍。束白玉帶。從臣亦匝網巾。戴五梁烏帽。穿蟒袍。而色或用靑或用紫。束金帶。袍文駁雜詭怪。類倡優服。與安南古制判異。又安南古爲十三道。而今分爲十六道。皆新王之所變更云。○南掌。古越裳氏地。自周以後。不通中國。明永樂間。始入貢。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或稱撾家。嘉靖間。緬人破其東之纜掌。亦名南掌。其疆域東至水尾界。南至安南界。西至寧遠界。北至車里界。其酋長有三等。一曰招木弄。次曰招木牛。次曰招木化。淸雍正初。南掌國。遣頭目叭猛花等。奉表貢象。是月。使二人。從者十三名。到熱河。其使臣冠服。椎髻在腦。戴紅氈方冠。高尺餘。垂後二尺餘。飾緣以金絲及珠貝。穿紅蟒繡綠羽緞。衣狹袖右袵。其從者冠不飾珠貝。而畫雲文。服用雜采。其狀貌皆短小。黧黑。眼視狼毒。足底頑如木根。渾身刺蛟龍虎豹文。問其使臣官名。則正使答曰。一評,二評,一世撫,二世撫,三世撫,四世撫云。所謂一評,二評。似是一品二品之訛。而正使屢來中國。粗曉漢語。故杜撰爲對也。余聞檢書等言。一日朝房。蒙古王踞炕上。俯視南掌使而微笑。南掌使以狠眼仰視。一則有鐵馬蹴踏之氣。一則有深箐中放毒箭之意云。亦可謂奇觀也。○緬甸。古朱波地。宋寧宗時。緬甸波斯等國。進白象。始通中國。元至元間。明洪武至天啓。皆遣使進方物。其國在雲南西南最窮遠。有城郭廬舍。多樓居。淸乾隆十六年。緬甸始遣使臣希里覺塡等。奉表進馴象。是月使四人。從者二十四名。到熱河。其使臣冠服椎髻在頂。以織金緞纏頭。結於髻北。垂後五寸餘。穿赤繡蔓花綠質罽。衣狹袖右袵。嵌錫筒于耳輪。前後通孔。其從者。以紅錦纏頭。服用雜綵。嵌黃楊筒于耳輪。其狀貌短小黧黑。身刺蛟龍虎豹文。皆如南掌。問其使臣官名。則正使,書示。有曰。便氣未駝。曰便氣覺㧓。曰細立覺㧓。曰南達趄素。又問其國山名水名。則正使書示曰。無山。都是平野。而水有金沙江。此皆緬甸。使以銀管滑石尖筆。書緬甸字于煤帖上。<small>{{Blue|自左而右。類回回字。}}</small> 而緬甸通官譯言於余也。檢書等訪于緬甸館。則所謂正使便氣未駝者開朱盒出示金指環銜以靑寶石便氣覺㧓者。伸指示銀環。銜以紫寶石云。似是辨官品之物也。○臺灣。卽明之鷄龍山。在彭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地多深山大澤。聚落星散。無君長。有十五社。多爲千餘人。少或五六百人。構屋以竹。覆以茅。不知曆日文字。以草靑爲歲首。不食鷄雉。但取其毛爲飾。俗尙勇習走。足皮厚數分。履荊棘如平地。日行屢百里。性畏海。不善操舟。老死不與隣國往來。明永樂間。鄭和徧歷東西洋。靡不獻琛恐後。獨東番避不至。和惡之。家貽一銅鈴。俾掛諸項。蓋擬之狗國也。其後火反寶之。富者至綴數枚曰。此祖宗所遺。嘉靖間。爲林道乾所據。萬曆末。爲紅毛荷蘭所據。通市舶。設闤闠。築赤嵌城。始稱臺灣。淸順治間。鄭成功逐荷蘭。僞置東都僭王。康煕癸亥。靖海將軍施琅。平定鄭克塽。設臺灣府。隷于福建省。軍民皆薙髮從滿洲冠服。而如傀儡山。<small>{{Blue|在鳳山縣東南界。土番所居。呼爲加嘮。重岡複岫。人跡所不到。}}</small> 山朝山。<small>{{Blue|在彰化縣東北。山南爲生番三十六社居。蛤仔灘地。人跡罕到。又南爲崇文山。內有生番十社。}}</small> 浪嶠南嶼 <small>{{Blue|在鳳山縣南。土番所居。多瘴氣鬼魅。}}</small> 南諡東嶼 <small>{{Blue|在鳳山縣東南。亦土番所居。}}</small> 等散處之番人。各自從其舊俗。其疆域自府治。東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至彭湖島海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雞龍城海二千三百十五里。其水程自臺灣港西至彭湖嶼。順風四更。自彭湖西北至泉州金門順風七更。自木岡山東至日本順風七十更。東北至我 國湖南界。順風四十更。<small>{{Blue|海道不可以里計。舟人分一晝夜爲十更。}}</small> 乾隆丁未。林爽文敗遁于臺灣。生番等。邀擊擒獻。事具熱河文廟紀功碑。是月生番十二人。到熱河。其冠服翦髮覆額。刺卦文于眉間。或頤上。戴紅質靑繡冠。穹窿如覆盆。四圍有簷。上加齟齬梁。梁上揷飾雞羽。卽鷄籠十五社舊俗。簷左右各懸小鈴三枚。卽三保太監所遺也。裏着狹袖右袵綠長衣。表着狹袖中袵紅罽金線緣短衣。項懸木牌。書所居社名及人名。有曰。中路多蘿大埔社投旺。南路望仔立社均力力。北路末篤社囉沙懷。祝路屋鰲社也璜哇丹與。北路獅子社懷目懷。其餘不記。所着冠服。皆自臺灣府。仍渠本俗而製給云。
===十七日乙未===
晴。留熱河。曉通官引三使。到麗正門外朝房暫憩。黎明通官引余等入演戱殿西序夾門外朝房暫憩。少頃皇上御殿。通官引余等就宴班。卯正三刻開戱未初一刻五分止戱。曰稻穗麥秀。曰河圖洛書。曰傳宣衆役。曰燕衎耆年。曰益友談心。曰素蛾絢綵。曰民盡懷忱。曰天無私覆。曰重譯來朝。曰一人溥德。曰同趨禹甸。曰共醉堯樽。曰煎茗逢仙。曰授衣應候。曰九如之慶。曰五嶽之尊。凡十六章。宣饌宣茶。皆如昨日儀。止戱前閣老和珅。領欽賜各種于參宴諸臣。自和碩親王至於使臣等。每品應受。各種分盛于黃函。書每員爵秩姓名于粉牌。<small>{{Blue|牌長七寸廣二寸厚二分。首刻蓮葉綠漆。下皆粉漆。}}</small> 置函中。列函于東西序階上。和珅按牌呼名。立階下授之。諸臣跪受。一叩後還班。余與正使。各緞五疋。荷包三雙鼻烟壺一箇。漆椀一箇。書狀官緞四疋。荷包二雙。鼻烟壺一箇。漆椀一箇。每日朝飯後。太監自御前出。召軍機大臣和珅,福康安王杰等入對。以內部外省奏牘。飜滿洲字。盛于黃櫃。<small>{{Blue|櫃長八寸。廣四寸。糊紙爲片。塗以黃錦。粧以白銅。}}</small> 太監擎。隨大臣後進御前。大臣面奏得旨。輒移殿數時而退。奏牘多則爲四五十櫃。少爲十餘匱。○鐵侍郞示其熱河詩一卷求評。且索余所著書。行中無他携帶者。以渾蓋圖說集箋二卷送之。
===十八日丙申===
晴。留熱河。曉通官引三使。到麗正門外朝房。暫憩。黎明。通官引余等入演戱殿西序夾門外朝房。暫憩。少頃。皇上御殿。通官引余等就宴班。卯正十分開戱。未正二刻止戱。曰寶墖凌空。曰霞觴湛露。曰如山如阜。曰不識不知。曰天上文星。曰人間吉士。曰花甲天開。曰鴻禧日永。曰五色抒華。曰三光麗彩。曰珠聯璧合。曰玉葉金柯。曰山靈瑞應。曰農政祥符。曰瑤池整轡。曰碧落飛輪。凡十六章。宣饌宣茶。皆如昨日儀。就班後。禮部侍郞鐵保謂余曰。安南王 朝鮮使臣。有召旨。宜進待殿陛下。遂引余等立於殿陛下西邊。先召安南王。少頃而退。和珅出傳皇旨曰。 朝鮮使臣登筵。余與正使,書狀進跪殿內御榻前。相距未滿一間。皇上御常服。坐沈香榻上。榻高二尺餘。上布淡黑質花文氍毺。後倚沈香屛。刻山水雲物。榻前布深黃質彩花紋氍毺。左右卓上。錦軸牙籤數百卷。皇旨曰。爾等適當潦暑。由口外來。不服水土。道路艱辛。何以得達。余與正使,書狀。叩頭後。對曰。賴皇上洪恩。無擾得達矣。皇旨曰。爾國。有滿洲,蒙古話者乎。正使對曰。陪臣等行中。亦有帶來者。而皆自盛京。直向燕京矣。皇旨曰。戱畢後。朕當回鑾。爾等可先往京都等待。仍命就宴班。鐵侍郞引余等出。○宴退訪鐵侍郞于寓館。茶沸香淸。簾几瀟灑。架有明詩綜佩文韻府。余曰。再昨和中堂先進進賀表文。封典咨文于御前。或因皇旨而然歟。鐵曰。王中堂具列表咨幾度某事以聞。有旨取進進賀表封典咨也。余曰封典咨文。卽小邦至重至大事。貴部將何以請旨。鐵曰王中堂管理禮部。故再昨已面奏得旨。著照咨文所請矣。余曰。然則貴貴回咨。何不成送。鐵曰。回咨則例於貴行起程前數日。完送爾。余曰。貴稿前夜略綽看過。氣格遒雋。意致醇雅。句法字眼。皆出性靈之自然。以漁洋之淸切。兼牧齋之綺麗。非俺等管見所可窺也。鐵曰。僕於詩學。志勤而才疏。果好王詩。而未躡其藩籬。足下推奬太過。愧甚愧甚。余曰。昨所奉質渾蓋圖說集箋。果無疵類否。鐵曰。僕粗解詞章而已。至於律歷。眞是瞽者丹靑。何敢以叩盤而捫燭之見。强爲之評乎。第觀其繪圖立說。亦可知專門絶藝也。余曰。方今宰相中。精於律曆考爲誰。鐵曰。有翁閣學方綱。李閣學演。而翁則見在盛京。考校四庫全書。李則見在京裏。余曰。閤下與翁,李皆有雅分乎。鐵曰。俱親熟矣。再昨彭尙書所問聲詩。貴 國果無是書。則何爲傳名於中華。余曰。王漁洋詩話。有曰。記得 朝鮮使臣語。果然東國解聲詩。或者因此傅會聲詩之名歟。康煕間孫公致彌東來時。選進東詩。此外別無詩選矣。牧齋集方爲禁書。閤下何從得見。鐵曰。凡禁書之法。止公府所藏而已。天下私藏。安能盡去。牧齋大質已虧。人固無足觀。而詩文則必不泯於後也。
===十九日丁酉===
晴。留熱河。曉通官引三使。到麗正門外朝房暫憩。通官黎明。引余等入演戱殿西序夾門外朝房暫憩。少頃皇上御殿。通官引余等就宴班。卯正一刻五分開戱。未正三刻十分止戱。曰壽域無疆。曰慈光有兆。曰紫氣朝天。曰赤城益籌。曰霓裳仙子。曰鶴髮公卿。曰化身拾得。曰治世如來。曰齊回金闕。曰還向丹墀。曰偕來威鳳。曰不貴旅獒。曰爻象成文。曰竈神旣醉。曰太平有象。曰萬壽無疆凡十六章。宣饌宣茶。皆如昨日儀。戱止前。閣老和珅。領欽賜各種。頒于參宴諸臣。余與正使。各磁甁一箇。磁椀一箇。磁楪一箇。象牙茶盤一箇。書狀官磁椀一箇。磁楪一箇。象牙茶盤一箇。○安南國吏部尙書潘輝益,工部尙書武輝瑨。各送七言律一首求和。潘詩曰。居邦分界海東南。共向明堂遠駕驂。文獻夙徵吾道在。柔懷全仰帝恩覃。同風千古衣冠制。奇遇連朝指掌談。騷雅擬追馮李舊。交情勝似飮醇甘。武詩曰。海之南與海之東。封域雖殊道脉通。王會初來文獻並。皇莊此到覲瞻同。衣冠適有從今制。縞紵寧無續古風。伊昔使華誰似我。連朝談笑燕筵中。余和送二詩。各致扇十柄,淸心元十丸。和潘詩。何處靑山是日南。灣陽秋雨共停驂。使華夙昔修隣好。聲敎如今荷遠覃。法宴終朝聆雅樂。高情未暇付淸談。新詩讀罷饒風味。頓覺中邊似蜜甘。和武詩曰。家在三韓東復東。日南消息杳難通。行人遠到星初動。天子高居海旣同。挏酒眞堪消永夜。飛車那得溯長風。知君萬里還鄕夢。猶是鉤陳豹尾中。
===二十日戊戌===
朝陰夕晴。留熱河。曉。禮部侍郞德明送言曰。吾們昨奉皇旨安南王及從臣, 朝鮮,南掌,緬甸使臣等。皆令今日謁文廟。宜卽進待於文廟。余與正使,書狀。具公服。詣文廟。留待於大成門外。黎明。德侍郞先至。安南王及從臣次至。南掌,緬甸使又次至。德侍郞引班。入大成殿庭。安南王位於堦上偏東。余等位於堦下正路東。安南從臣及南掌,緬甸使。位於堦下正路西。偕行三跪九叩禮。仍陞殿奉審。四聖十二哲。侑饗正殿。先賢先儒。從祀兩廡。一如燕都文廟。而先聖位前卓上。排列雷文爵,文王鼎,籩,䇺,敦,彝。聞是御府古器而移來云。大成殿。覆黃琉璃瓦。前爲大成門。後爲崇聖祠。而尊經閣在殿東。彝倫堂在殿西。兩廡在殿庭左右。大成門北階。有左右欞星。內安石鼓各五座。鼓上面。摸刻燕都石鼓文。大成殿門南庭。築大湖石爲池。跨虹橋。繞玉欄。廟貌宏麗潔淨。反勝於燕都文廟。○大成殿位次。先師孔子正位南嚮。四配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子。東位西嚮。宗聖曾子,亞聖孟子。西位東嚮。東序先賢。閔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由,卜子商,有子若,西序先賢。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顓孫子師,朱子熹。位均東西嚮。兩廡位次。東廡先賢。蘧瑗,澹臺滅明,原憲,南宮适,商瞿,漆雕開,司馬耕,梁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齊,公良孺,公肩定,鄡單罕父,黑榮旂,左人郢,鄭國,原亢,廉潔叔,仲會,公西輿,如邽巽,陳亢,琴張步,叔乘,秦非,顏噲,顏何,縣亶,樂正克,萬章,周敦頤,程顥,邵雍位西嚮。西廡先賢。林放,宓不齊,公冶長,公晳哀,高柴,樊傾,商澤,巫馬施,顏辛,曺卹,公孫龍,秦商,顏高,壤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后處,奚容蒧,顏祖,句井疆,秦祖,縣成公祖,句玆,燕伋,樂效,狄黑,孔忠,公西蒧,顏之僕,施之常,申棖,左邱明,秦冉,牧皮,公都子,公孫丑,張載,程頤,位東嚮。東廡先儒。公羊高,伏勝,董仲舒,后蒼,杜子春,諸葛亮,王通,范仲淹,歐陽脩,楊時,羅從彥,李侗,呂祖謙,蔡沈,陳淳,魏了翁,王柏,趙復,許謙,吳澄,胡居仁,王守仁,羅欽順。西廡先儒。穀梁赤,高堂生,孔安國,毛萇,鄭康成,范甯,韓愈,胡瑗,司馬光,尹淳,胡安國,張栻,陸九淵,黃幹,眞德秀,何基,陳皓,金履祥,許衡,薛瑄,陳獻,章蔡淸,陸隴其。位均東西嚮。崇聖祠位次。中設肇聖王木金父。左裕聖王祈父。右詒聖王防叔。次左昌聖王伯夏。次右啓聖王叔梁紇。位皆南嚮。配饗先賢。顏無繇,孔鯉。東位西嚮。曾點,孟孫氏。西位東嚮。兩廡位次。東廡先儒。周輔成,程珦,蔡元定。西廡先儒。張迪,朱松年。位均東西嚮。○大成門外東壁。有乾隆四十三年。上諭曰。京畿東北四百里。熱河方在於古北口以北。卽禹貢冀州邊末。而虞及殷,周幽州之境也。秦,漢以來。未入版圖。元,魏建安營二州。唐有營州都督府。然不過僑治於內地。遼金及元始薌其名。而故址旋荒。明棄大寧視爲別域。向曾設承德州。今宜陞爲府。卽以同知改設。其餘六廳。如喀喇屯廳。改爲灤平縣等。四旗廳。改爲豐寧縣。八溝廳其地較廣。改爲平泉州。烏蘭哈達廳。改爲赤峯縣。墖子溝廳。改爲建昌縣。三座墖廳。改爲朝陽縣。並屬承德府統割。大成門外西壁。有乾隆五十三年平定臺灣紀曰。聞林爽文計窮欲逃入內山。而生番狙獷。未必能喩利害。預命福康安。旣怵以威。復賚以惠。生悉等果傾心效命。協同官兵。社丁人等。竟於正月初四日。在老衡崎之地。將林爽文生擒解京。又曰。林爽文逃入內山。勢已成擒。莊大田。在鳳山一路。窺伺府城。慮其事急。遁海而逸。福康安預令爲烏什哈達。帶水師絶其去路。分巴圖魯等爲六隊。自山梁挨次排下。四面合圍。莊大田立卽就擒。頭目四十餘。無一脫者。復斬賊衆二千餘名。<small>{{Blue|按東壁上諭雖在乾隆戊戌。而皇上御製癸卯集註。乾隆四十二年。陞熱河廳爲承德府。並改六屬廳。爲平泉,豐寧,灤平,朝陽,建昌,赤峯六邑。仍兼同知通判原銜隷承德府云。據此六廳之陞爲州縣。實在乾隆丙申也。}}</small>
===二十一日己亥===
晴。踰廣仁嶺。渡灤河。炊飯于灤平縣。秣馬于王家營。止宿于常山峪。是日。行一百里。自熱河西南行十里。爲廣仁嶺。十里間邨閭所在處。阜陵可登處。皆結綵棚。號曰點綴。或爲城堞峯巒。或爲畫閣牌樓。質用木板蘆簟。而外施塗槩丹雘。華麗奇巧。一如西洋制度。皇道不在大路正中。而或左右。惟擇地勢之便穩。每日人給銀八分。塡坳削凸。築土轉磨。廣可五間。厓坡之側橋梁之上。必爲朱漆木欄以護之。道傍或數三間。或四五間。築土爲燈臺。類陽馬軆。廣仁嶺。都是石壁。而康煕中開鑿成徑。賜名廣仁。立碑嶺巓紀之。踰嶺西南行十里。有烟臺撥汛及行宮。由行宮西南行二十里。爲灤平。邑治在灤河西南數百步。而亦以新設。故無城池。然官府之宏崇。市廛之繁華。與平泉等。有撥汛及行宮。而宮苑長闊幾數里。粉牆週遭十餘里。樹密草茂。雉兔成羣。內有虯蓋亭小金山等諸勝景。由灤平縣。西南行二十里。有烟臺撥汛。地名馬圈子。由馬圈子西南行十里。爲王家營。有行宮。由王家營。西南行十里。有烟臺撥汛。地名三道梁。由三道梁。西南行二十里。爲常山峪。有行宮。內有靑雲梯,楓香坂等諸勝景。蓋自廣仁嶺至常山峪九十里間。灤平邑治稍開豁。而餘皆山勢峭峻。石壁嵯峨。中通一路。層磴九折。間有河岸隙地。而廣不過百步。恰如我 國松京之靑石洞。曉自禮部備送十三車。而俱裝以蘆簟。各駕五馬。禮部郞中滿人敍陞阿護行。灤平至燕京。每邑定公館。供盤飡。並如義州例。○灤平縣。唐爲奚王府西省地。遼置北安州興化軍。屬中京。金爲興州寧朔軍。元仍曰興州。屬上都路。俗稱大興州。明洪武間。常遇春敗也速於全寧。進攻大興州。敗其守兵。踰新開嶺克開平。遂以興州。屬北平府。後改爲興州左右中前後五衛。永樂初。移衛入內地。而興州爲朶顏界。淸初。爲喀喇河屯。乾隆丙申。陞爲灤平縣。隷承德府。
===二十二日庚子===
晴。踰黃土嶺,靑石嶺。炊飯于兩間房。渡潮河。止宿于北口之潮河川營城。是日。行八十餘里。由常山峪西南行五里。爲黃土梁子 <small>{{Blue|七溝。有黃土梁子。此人有黃土梁子。疑北俗通稱嶺脊曰黃土梁子。}}</small> 嶺下。有烟臺撥汛。地名馬圈子。<small>{{Blue|馬圈子凡三見。亦疑撥汛之通稱。}}</small> 由黃石梁子。西南行七里。爲靑石嶺。鑿石開道。峻險甚於廣仁。由靑石嶺。西南行十八里。有烟臺撥汛。地名三間房。由三間房。西南行十里。有行宮獵囿。地名兩間房。由兩間房。西南行二十里。有烟臺撥汛。地名馬圈子。由馬圈子。西南行十二里。爲巴克什營。有行宮。由巴克什營。西南行八里。爲古北口之潮河。川營域西北距潮河。僅百餘步。絶河爲柞橋。通北門。夾間東西。皆四稜山麓。秦築長城。逶迤于岡脊。明時敵臺。星羅于峯巓。氣勢雄豪。形勝奇壯。實南北之大防。而華夷之大界也。關內閭井市廛櫛比。繁華亞於平泉,義州。自兩間房西南。山麓漸低。坪野漸開。山復合而坪復盡。凡五遭。然後始成古北口。自潮河營以外屬灤平府界。以內屬密雲縣界。○潮河川營。明置潮河川守禦千戶所。淸設潮河川把摠駐守。城週六里。有六關門。北門三。中城東門一。南門二。幷無樓。提督營駐箚城內。統轄本標及馬蘭,泰寧,宣化,天津等四鎭。而受節制於直隷總督。本標中營。中軍參將一。中軍守備一。千摠二。把摠四。兵八百六名。左營。游擊一。中軍守備一。千摠二。把摠四。兵八百六名。右營。游擊一。中軍守備一。千摠二。把摠四。兵八百六名。古北口城守營。都司一。千摠一。把摠二。兵二百四十七名。○潮河。發源于古北口西北三百里。郭家屯西。古開平南境。西去灤河源僅數十里。水經注所謂。鮑邱水。出禦夷北塞中。是也。東南行歷山峪中。自古北口西流。入密雲縣界。折以西南。至縣治西南。與白河會。水勢悍急。響如潮到。○亭林顧炎武曰。古北口北三里。爲潮河川。守禦千戶所有關。元史中統二年。帝親將諸萬戶漢軍及武衛軍。繇檀順州駐潮河川者。是也。潮河自塞外興州發源。入古北口西南。經密雲懷柔。至牛欄山。與白河合。其寬處可一二里。狹處僅二三丈。以巨木爲柞。縱橫布石。以限戎馬。此漢郞中侯應所謂木柴僵落谿谷水門者。然水性湍急。大雨則諸崖之水。奔騰而下。漂木走石。當歲歲修治。川之兩旁。築垣立臺。東臺下。有鐵門關。爲出入道。常扃鑰不開。而臺上有樓 。<small>{{Blue|今廢。}}</small> 總督大臣以撫賞涖焉。關外爲夾墻撫夷魚貫。而前受賞於關下。軍士列兩山。<small>{{Blue|四稜山,東西麓}}</small> 上。代鼓吹角以震讋之。下有小城。曰北關營二門。而川口東南有少城。曰潮河川堡。亦二門。守備一人。宋之臺之東西。因山爲城。參差曲折。千里不絶。其衝處則建空心敵臺。高或三四丈。廣或十四五丈。凡衝處。或四五十步一臺。緩處。或二百步一臺。每臺。百總一人。主殺敵。臺頭副二人。主輜重。五臺一把摠。十臺一千總。皆以南兵充之。每一二里。鈴柝相聞。爲一墩。每墩軍五人。主瞭望。每路。傳烽官一人。有警擧烽。左右分傳。數百里皆見。應速而備豫。故鮮失亡。大抵皆戚少保繼光之遺畫也。○登潮河川營城。有詩曰。車馬逶遲大漠秋。白檀南望是神州。燕雲樹色連天盡。宣大河聲入塞流。異代秋山春水感。幾人秦月漢關愁。邊城兒女無情緖。滿揷生花上砲樓。又曰。緣山古堞勢猶雄。天作重關路不窮。行過熱河千里塞。明臺復上夕陽中。又曰。四稜山下走潮河。漢節秋風出塞歌。第一關防稱古北。戚公方略問如何。
===二十三日辛丑===
晴。踰火石嶺。渡潮河。炊飯于石匣城。止宿于密雲縣城內。是日。行一百里。自潮河川營。南行二里。爲火石嶺。南開坪野河經之。自火石嶺之南。行三里。爲古北口南天門。而城在嶺脊。兩崖壁立。㟏岈險峻。僅通一車。南天門外。有大悲菴。地界高爽。鍾奐潔淨。前對黑松五峯諸山。奇峯秀岫。拱揖環抱。恰如我 國松京之天摩關。菴外華表。扁曰洛迦仙境。淸聖祖御筆也。菴東爲攬勝軒。內揭今皇上御製御筆詩版詩簇。菴西爲神武鎭。卽南天門樓。少憩菴內。住持僧進茶。償以淸心元二丸。凡關口例有稅。惟古北口。商賈出入不征稅。聖祖所定也。口外則每二十里或三十里。置烟臺及撥汛。口內則每五里或七八里。置烟臺及撥汛。由潮河川營。南行五里。爲古北口南天門撥汛。又五里。爲稻黃店撥汛。又五里。爲新開嶺撥汛。又五里爲北白河澗撥汛。又五里爲南白河澗撥汛。又七里爲腰亭鋪撥汛。有行宮。又八里爲石匣城撥汛。城西平地。有石如匣。深不可●(●字為左屬右阝)。故以名。城北有新烟臺。舊烟臺城內有官府民戶市廛。又四里。爲山安口撥汛。又四里。爲化家店撥汛。又七里。爲望都嶺撥汛。又五里。爲朝都庄撥汛。又五里。爲大石橋撥汛。有行宮。又七里。爲九松山撥汛。又八里。爲穆家峪撥汛。爲八里。爲石嶺子撥汛。爲四里爲沙峪溝撥汛。又八里。爲密雲縣撥汛。有行宮。縣治在白河東一里白檀山北二十里。官府市廛之雄麗繁華。與遼陽相埒。蓋自潮河川營至石匣城。爲四十里。自石匣城至密雲縣城。爲六十里。古北口以內地勢。愈南愈低。踰嶺隘則必有坪野。過坪野則又有嶺隘。凡五六遭而爲密雲縣治。恰如我 國漢都之楊鐵坪。塞外諸峯。峭峻秀麗。向燕京犇馳。恰如我 國之三角山。始知天造地設。將奠帝王億萬年丕基。則文明特拔之形局。理應與之彷彿也。○古北口。明洪武間。置古北口守禦千戶所。後改爲密雲後衛。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嘉靖間。改設參將駐守。淸順治初。改爲都司。康煕間。設提督。爲重鎭駐箚。潮河川營城內。古北口舊城在山上。週四里三百一十步。門三。今皆頹廢。有南天一門及門左右雉堞而已。○石匣城在密雲新城東北六十里。亦名石匣營。城週四里二百六十四步三尺。門四。弘治十七年。甎築。隆慶間。設總兵游擊等官駐守。今古北口提督前營駐箚。城內游擊一。中軍守備一。千摠二。把摠三。兵四百七十三名。○密雲縣。漢爲白檀縣。三國志。曹公歷白檀。破烏丸於柳城。是也。後魏皇始。開置密雲郡治提携城。領密雲,要陽,白檀三縣。北齊廢密雲郡及要陽白檀二縣。入密雲縣。隋開皇間。以密雲,燕樂二縣。置檀州。唐天寶間。改爲密雲郡。乾元間。復爲檀州。遼爲檀州武威軍。領密雲行唐二縣。宋宣和間。賜名橫山郡。陞鎭遠軍節度。金以密雲縣。屬順州。元復爲檀州。隷大都路。明洪武間。改爲密雲縣。屬順天府。正德初。屬平州。淸初。復屬順天府之密雲。城池有新舊。舊城。明洪武中甎築。週九里二百三十八步。門三。新城。萬曆中甎築。週六里一百九十八步。門三。新舊二城。相距五十步。連兩端。外皆有濠。淸康煕間。以霧靈山水衝壞城底。就城西開河四百六十餘丈。引水歸入白河。又築護城石堤八百餘丈。城守營都司一。把摠一。兵二百五十八名。○霧靈山。在密雲東北一百八十里。一名萬花臺。高峻爲諸山之冠。山上常有雲霧籠之。登其絶頂。可瞰口內。四稜山。在密雲東北一百里。峯巒秀拔。皆方正有稜。黑松山。在密雲北少東七十里。相傳元時。有黑松林。今無。五峯山。在密雲東北八十里。五峯聳列如指。亦名五指山。密雲山。在縣南二十里。一名橫山。石虎攻段遼。遼棄令支奔密雲山卽此。白檀山。在縣南二十里。與懷柔縣接界。縣名密雲,白壇以有兩山也。黍谷山。在縣西南十五里。劉向別錄。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鄒子名衍。燕昭王所師。號談天衍者也。銀冶山。在縣南十五里。舊產銀鑛。宋王曾上契丹事。順州東北。過白嶼河。望銀冶山。卽此。白河在縣西。源出宣化府赤城縣。自古北口西流入逕縣城西。又南逕懷柔縣東。又南逕順義縣。東至通州北。又東南流逕州東。又南逕故漷縣東。又逕香河縣西南。又東南逕武淸縣東。又東南入天津縣界。由直沽入海。古名沽水。亦名潞水。今稱北運河。蓋白河。會潮沽楡沙。通惠諸河。勢如建瓴。而西北諸山。泉流匯聚。伏秋積雨。易致衝決。康煕間。決武淸縣筐兒港。聖祖臨視。令於決處。建減水石壩二十丈。開引河。夾長堤。注之塌河淀。由賈家沽洩入海。雍正間。怡賢親王。奏請北運河歸通永道統轄。宜於河西務設同知。楊村設通判。以專防修。遂拓築筐兒港舊壩六十丈。重濬引河。改築長堤。又就河西務上流靑龍灣。建壩四十丈。開引河注之七里海。導七里海。達之北塘口運道。乃安陽河。在縣西北七十里。源出司馬臺關口泉。南流西折。貫古北營城中西出。又南入潮河。○亭林顧炎武曰。自石匣東北行十里。爲腰亭鋪。始入山。又十里。爲新聞嶺。又十里。爲老王店。金史貞祐二年。潮河溢。漂古北口鐵裹門關。至老王谷者。此也。又十二里。至古北口。水淺則絶潮河。水大則紆廻從山頂行。故石匣至古北口。計程爲六十里也。古北口。自唐始名。唐書。檀州燕樂縣。有東軍,北口二守。捉北口長城口也。金史。古北口。國言曰。劉斡嶺。元史。古北口千戶所於檀州北面。東口置司。唐莊宗之取幽州也。遣劉光濬。克古北口。遼太祖之取山南也。先下古北口。金之滅遼。希尹大破遼兵於古北口。其取燕京也。蒲莧敗宋兵於古北口。元文宗之立也。唐其勢。屯古北口。撒敦。進上都兵於古北口。禿堅帖木兒之入也。太子出光煕門。東走古北口。本朝嘉靖間。俺答之犯京師也。入古北口。故中居庸山海而制其阨塞者。古北,喜峯二口焉。按亭林謂石匣東北四十二里。爲古北口。又三里。爲潮河川營城。此以潮河營。爲在古北口外。而與余所覩合。其自石匣城計程。與今相差。不過五里爾。淸一統志。誤以古北口。爲距密雲東北一百。二十里而潮河營。則實距密雲東北一百里。是錯看亭林水大時紆廻之計程。而潮河營反在古北口內。與今關防形勢判異。恐非細失也。
===二十四日壬寅===
晴。炊飯于懷柔縣。止宿于南石槽。是日。行七十里。出密雲城南門。西行一里。卽白河。絶河爲橋。聯皇途。以葦葛編成長圓軆。徑可四五尺。長可二三丈。中實沙石作橋柱。上架大木。鋪蘆簟。以土塗之。左右爲朱漆欄干護之。河岸又繫御舟一。全軆皆黃漆。上設金頂黃屋。津船數十。又在御舟傍。又西九里。爲十里浦撥汛。又西十里。爲標園庄撥汛。密雲縣界止此。懷柔縣界始此。又西五里。爲駙馬庄撥汛。又西十里。爲王化庄撥汛。又西五里。爲懷柔縣撥汛。懷柔縣治在潮河西二十二里。白河西七里。淸初縣民鍾白河之瀠。鑿渠引之。繞城盤旋如帶。境內瘠土。自後遂成水田。號渠曰。寶帶。城內官府民戶市廛。雖不及密雲之宏麗。而亦足稱繁華地。有行宮。又西十五里。爲黃花路橋子撥汛。又西十五里。爲南石槽。有行宮。石槽有三。曰東石槽,南石槽,北石槽。元史上都兵掠石槽。燕鐵木兒遣撒敦。掩其不備蹂之。卽此。到懷柔城內寓館。見一白首貴官。進轎將發。問之卽閣老嵇璜也。嵇是漢人。而以文詞有盛名於天下。年今八十。余進揖請安。嵇曰。何如是過禮。俺爲接駕。已喫飯。忙向口外。恨不得從容也。後于圓明園宴退又遇嵇於勤政殿門外。嵇先問余安。且道懷柔城內暫見事。可知其聰記之不衰也。老人艱步。處處坐休。吏部尙書彭元瑞。輒扶腋而行。或是門生座主歟。自密雲以後。留京諸王,貝勒,文武大臣之爲接駕。向口外者。絡續於途。或乘金銀頂坐轎。或乘簷笠太平車。前導後護。多爲五六十騎。少亦數十騎。到石槽擧燭後。回回國從臣二人。來訪。蓋以在熱河時。從臣等隨烏什王出入宴班。與余顏熟。而向燕起程。又同日也。從臣等不解漢語。又不能識字。無以酬酢。只勸茶數巡。各贈淸心元五丸,扇五柄。擧手稱謝而去。○懷柔縣,漢漁陽縣地。唐初爲密雲,昌平二縣地。貞觀中。置彈汗州。開元間。改曰歸順州。懷柔縣。天寶初。改曰歸化郡乾元初。復爲歸順州。遼廢州。以縣屬順州。宋宣化中。因之。金明昌間。改曰溫陽。元廢。明洪武間。復置懷柔縣。屬北平府。後改屬順天府。正德初。改屬昌平州。淸初復屬順天府。懷柔城池。明洪武十四年土築。成化三年甃磚石。弘化十五年改築。週四里六十步。門三。城守營都司一。把摠一。兵一百十四名。○牛欄山在縣西北十里。山上有洞。俗言有金牛出焉。至今洞前石壁。爲小槽形。名曰飮牛池。宋王曾上契丹事曰。順州至檀州。漸入山牛欄當其要路者。卽此山之東麓。潮白二河會焉。紅螺山。在縣北二十里。山下有潭。相傳潭中有二螺。大如斗。出則光焰燭林。王曾上契丹之事。順州東北。有螺盤山。卽此。石塘山。在縣西三里。採石以供欄柱堦砌之用。明時設工部廠。今廢。龍王山在縣西半里。舊城環其上下。有龍潭。深不可測。
===二十五日癸卯===
曉。雷雨。日出後晴。午後又霎時雷雨卽晴。炊飯于淸河站。達皇京入南館。暫憩。仍向圓明園。是日。行七十六里。由南石槽南行十二里。懷柔縣界止此。順義縣界始此。又南行十三里。爲藺溝站。有行宮。前有藺溝河。又南行三十里。爲昌平州界。千壽山距此百里以內。皇明十三陵在焉。永樂五年。皇后徐氏崩。上命禮部尙書趙羾。率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擇地。得吉於昌平縣東黃土山。及車駕臨視。封其山爲千壽山。作長陵。自是。列聖皆兆於長陵之左右而同爲一域。又南行三里。爲淸河站。河出玉泉山東。會沙河。入白河。絶河爲石橋繞石欄。永樂中建。宣德五年。上奉皇太后。謁長陵,獻陵。上躬櫜鞬騎。導皇太后輦。至淸河橋下騎扶輦。旣度橋。上復乘。郊甸之民。夾道羅拜。皆稱萬歲。自密雲至淸河。小漸遙低。野愈遼闊。平途如砥。夾以楡柳。淸明廣大之光景。還勝於山海關。內外惟民戶之稠密繁華。不如通州以西。朝陽門以東。又南行十里。爲土城關元舊也。正統十四年。也先。奉上皇登土城。以通政司左參議王。復爲右通政。中書舍人趙榮。爲太常寺少卿。出見上皇於土城。卽此地。長安客話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古薊門遺址。亦曰薊邱。京師八景之薊門烟樹卽此。按土城關。俗稱畓連坡。今城廢。土阜東西相對。林木蓊翳蒼翠。乾隆丙申。建小亭短碣于東阜。以存薊邱古蹟。又南行八里。渡京城北濠。石橋鋪石。皇道始此。廣可三間。由德勝門入京城。由地安門入皇城。出東安門。歷東華門。東長安門。到南館。卽正陽門內也。德勝門。元之健德門。明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改今名。到鳳凰城邊門。落後之幕裨譯官及從人等。已於二十四日。來接館中。余暫憩後。首譯洪命福來傳。安南王及從臣。南掌,緬甸使臣。皆不入京城。直向圓明園。和王兩中堂之指揮如此云。日已向曛。門鑰將下。遂與正使,書狀。騎而出正陽門。聞外城西便。門已閉。投宿于宣武門外閭舍。城門則日暮而閉。天明而開。宮門則初更而閉。攢點而開云。自熱河至京城德勝門。凡四百二十六里。○京城規制。內城週四十里。南面廣二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丈四尺二寸。東長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下石上甎。共高三丈五尺五寸。堞高五尺八寸。趾厚六丈二尺。頂闊五丈。門樓九。均未楹丹壁。檐三層。封檐列脊。用綠琉璃。角樓曰均四。四面甎垣設礮牕。城闉九。皆有譙樓而制如角樓。水關七。皆內外三重。護以鐵栅。北門正南曰。正陽門。左曰崇文。南右曰宣武。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東之北曰東直。東之南曰朝陽。西之北曰西直。西之南曰阜城。鼓樓在皇城地安門北。鍾樓在鼓樓北。均趾高一丈二尺。廣十六丈七尺有奇。縱減三之一。上建樓柱梲榱題。悉制以石。外城環內城。南面轉色東西。角樓週二十八里。南面廣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東長一千八十五丈一尺。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下石上甎。共高三丈。堞高四尺。趾厚二丈。頂闊一丈四尺。門樓七。角樓六。城闉五。<small>{{Blue|東西便門無城闉。}}</small> 水關三。制皆如內城。七門。正南曰永定。南左曰左安。南右曰右安。東曰廣渠。西曰廣寧。東隅曰東便。西隅曰西便。內城明永樂七年刱建。外城嘉靖二十五年刱建。內城濠河。發源玉泉山。經高梁橋至城西北分二支。一循城北轉東折而南。一循城西轉南折而東。環繞九門。經九牐匯流。至大通橋而東。悉砌甎石於兩岸。正陽門外石梁三。餘八門。各跨一梁。外城濠河。亦自玉泉山分流。至西角樓。遶城南流。折而東。至東角樓。環遶七門。東達運河。門外各跨一梁。○都城街道凡十六。內城曰崇文街。曰宣武街。曰安定街。曰德勝街。曰地安街。均南北爲衢。曰朝陽街。曰阜成街。曰東直街。曰西直街。均東西爲衢。外城。曰正陽街。曰崇文街。曰宣武街。曰左安街。曰右安街。均南北爲衢。曰廣寧街。曰廣渠街。均東西爲衢。內外城坊二十四。在正陽門外。正陽橋者。以橋名坊。<small>{{Blue|卽琉璃廠。}}</small> 朝陽門外。達東郊日壇神路者曰。景升阜成門外達西郊月壇神路者曰。光寸。東長一千八十五丈一尺。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下石上甎。共高三丈。堞高四尺。趾厚二丈。頂闊一丈四尺。門樓七。角樓六。城闉五。<small>{{Blue|東西便門無城闉}}</small> 水關三。制皆如內城。七門正南曰永定南。左曰左安。南右曰右安。東曰廣渠。曰成賢。府學東西。皆曰育賢。帝王廟東西。皆曰景德。○圜丘,在正陽門外南郊。方澤。在安定門外北郊。太廟。在闕左。社壇。在闕右。朝日壇。在朝陽門外東郊。夕月壇在阜成門外西郊。先師廟。在安定門內。太學左堂子。在長安左門外東南。<small>{{Blue|皇上禦製癸卯集註。曰我國家典禮。最重堂子祭天。自世祖定鼎。建堂子於京,師。每歲元朝。率王公,大臣。先詣堂子行禮。歷代遵行。又有國俗立堂子。拜天必以敬之句。據此。堂子卽祭天之所。而東人或謂之鄧將軍廟。蓋遼陽城南。有弘治間都指揮使鄧佐祠。素著靈異。遼人畏服。遼陽卽天命東京故傅會之也。}}</small> 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翰林院,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在長安左門外。刑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鑾儀衛。在長安右門外。理藩院,詹事府。在御河橋東。順天府,國子監。在安定門內。光祿寺。在東安門內。太僕寺。在正陽門內東。四譯館。在正陽門外。提督九門。步軍統領署。在地安門外。凡壇廟。皆覆黃琉璃。公舍。皆覆㼧瓦。<small>{{Blue|閭舍禁㼧瓦}}</small> ○內城八旗方位。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黃旗。在德勝門內。並屬北方。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並屬東方。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並屬西方。正藍旗。在崇文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並屬南方。鑲黃,正白,鑲白,正藍。爲左翼四旗。自北而東。自東而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爲右翼四旗。自北而西。自西而南。四周星拱。環衛宸居。內城九門八旗。班直每門。城門領二。門千摠二。城門吏二。驍騎二百六十名。礮手十八名。外城七門八旗。班直每門。城門領一。門千摠二。城門吏一。驍騎礮手共七十名。又設提督翼尉協尉等官。統轄八旗步軍。按旗畫界。環衛皇宮。防守城門。皆順治元年。所定也。○淸太祖辛丑。以滿洲人衆。編爲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甲寅。以滿洲蒙古漢軍諸衆。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爲八旗。有都統,<small>{{Blue|淸字固山額貞}}</small> 副都統。<small>{{Blue|淸字梅勒章京。}}</small> 參領。<small>{{Blue|淸字甲喇章京。}}</small> 佐領 <small>{{Blue|淸字牛彔章京}}</small> 等官。統率八旗騎兵。雍正二年。設圓明園八旗。護軍營。環衛禁苑。有營總,參領等官,統率護軍三千八百名。以大臣管轄。乾隆十四年。設健銃營于香山實勝寺傍。習雲梯,馬步射,鳥鎗,駕船駛風諸技。有翼領參領等官。統率八旗。勇健子弟二千名。亦以大臣管轄。○古北口防守尉所屬四旗。滿洲領催十二。驍騎百八十八名。山海關副都統所屬八旗。滿洲,蒙古,漢軍領催四十。前鋒四十。鳥槍驍騎二百名。驍騎四百四十名。礮手八十名。熱河副都統所屬八旗。滿洲,蒙古委前鋒校八。前鋒九十二。領催百。鳥槍驍騎五百名。驍騎千二百名。礮手四十名。凡山海關內。畿輔駐防有五鎭營兵馬。又有八旗兵馬。山海關外。盛京地方駐防。但有八旗兵馬。
===二十六日甲辰===
晴。由宣武門外。遵城底出外城之西便門。歷內城之阜成門。到西直門外。向西行二十里。入圓明園寓館。自圓明園達皇城。御途皆鋪石。廣可三間。夾途左右。綵棚聯亘。奇巖異樹。畫閣牌樓。形形色色。不可窮詰。比之熱河。沿途之點綴。殆百倍也。觀光士女。塡咽街巷。車轂相掣。馬不得穿過。眞天下壯觀也。○圓明園。世宗潛邸時。聖祖賜園。在西直門外二十里。南距海淀八里。宮城週二十里。有東西南門皆三間。各門外左右。皆安石獅。前繞拒馬木。<small>{{Blue|形如叉字朱漆。}}</small> 南門扁曰圓明園。卽世宗御筆也。南門拒馬木外。東西各有池。縱闊皆數百步。南爲鋪石皇道。西池之西岸。東池之東岸。皆闤闠過二池。皇道折而東。夾道左右。皆市廛。王公,大臣,亭榭,關廟,佛宇。多在西池之南岸。彩瓦雕墻。綿亘十里。以達海淀。<small>{{Blue|卽暢春園。}}</small> 余之寓館。在西池南岸。衚衕內水關之北。每月夜。臥聽灘聲。亦一淸致。皇上御製記曰。昔我皇考。因皇祖之賜園。脩而葺之。畧具朝署之規。以乘時行令。布政親賢。而軒墀亭榭。凸山凹池之紛列後者。不尙其華而尙其樸。不稱其富稱其樂。蕃植則有灌木叢花。怒生而笑迎也。驗農桑則有田廬蔬圃。量雨較晴也。松風水月。入襟懷而妙道自生也。細旃廣廈。時接儒臣。硏經史以淑情也。或怡悅於斯。或歌詠於斯。或惕息於斯。我皇考之先憂後樂。一皇考之先憂後樂。周宇物而圓明也。圓明之義。蓋君子之時中也。皇祖以是名賜皇考。皇考敬受之而身心以勖。戶牖以銘也。不求自安而期萬方之寧謐。不圖自逸而冀百族之恬煕。則又皇上綏履之垂裕於無窮也。予小子敬奉先帝宮室園囿。常恐貽羞。敢有所增益。是以踐阼後。所司以建園請却之。旣釋服。爰仍皇考之舊園而居焉。夫帝王臨朝視政之暇。必有遊觀曠覽之志。然得其宜。適其養性而陶情。失其宜。適以玩物而喪志。宮室服御。奇技玩好之念切。則親賢納諫。勤政愛民之念疏矣。其害可勝言哉。我皇考未就暢春園而居者。以有此圓明園也。而不斲不雕。一皇祖淳摸之心。然規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風土草木之淸佳。高樓邃室之具備。亦可稱觀止。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踰此。後世子孫。必不舍此而重費民力以創建苑囿。斯則深契朕法皇考勤儉之心以爲心矣。
ce6kd4tjp8msgiu7lejbrha81i6m2qd
Talk:針灸問對
1
1109261
2171949
2022-08-14T02:32:25Z
Franklyzzm
65602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ghz39nbz3sq9cm8cry25qcdvbhzp74u
Talk:醫宗金鑒
1
1109262
2171952
2022-08-14T02:33:55Z
Franklyzzm
65602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csxezd7t1psln962jtndnx5o6x7clp8
Talk:針灸大全
1
1109263
2171953
2022-08-14T02:35:04Z
Franklyzzm
65602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ghz39nbz3sq9cm8cry25qcdvbhzp74u
Talk:十四經發揮
1
1109264
2171954
2022-08-14T02:35:22Z
Franklyzzm
65602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ghz39nbz3sq9cm8cry25qcdvbhzp74u
Talk:神應經
1
1109265
2171955
2022-08-14T02:35:42Z
Franklyzzm
65602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ghz39nbz3sq9cm8cry25qcdvbhzp74u
Talk:備急灸法
1
1109266
2171956
2022-08-14T02:35:58Z
Franklyzzm
65602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ghz39nbz3sq9cm8cry25qcdvbhzp74u
Talk:針灸資生經
1
1109267
2171957
2022-08-14T02:36:17Z
Franklyzzm
65602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ghz39nbz3sq9cm8cry25qcdvbhzp74u
Talk:外臺秘要
1
1109268
2171958
2022-08-14T02:36:42Z
Franklyzzm
65602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2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ghz39nbz3sq9cm8cry25qcdvbhzp74u
Talk:備急千金要方
1
1109269
2171959
2022-08-14T02:37:07Z
Franklyzzm
65602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csxezd7t1psln962jtndnx5o6x7clp8
Talk:肘後備急方
1
1109270
2171960
2022-08-14T02:37:56Z
Franklyzzm
65602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7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7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qgr9hspj6ufqswmvgjnf13qintgly6d
纂註分類杜詩
0
1109271
2171963
2022-08-14T03:04:2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纂註分類杜詩|author=杜甫|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纂註分類杜詩|author=杜甫|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k0a7a2ue54t6hkmheo7g8otqzrxb1e4
Talk:纂註分類杜詩
1
1109272
2171964
2022-08-14T03:04:33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51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04 (UTC)
m7oe4f9ejujwf55oucftenckqdqvfed
燕行紀/燕行紀卷三
0
1109273
2171965
2022-08-14T03:05:38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三|times=|m=|d=|previous=[[../燕行紀卷二 |燕行紀卷二]]|next=[[../燕行紀卷四 |燕行紀卷四]]|type=|from=|notes=}} ==起圓明園至燕京○七月== ===二十七日乙巳=== 晴。留圓明園。觀虎圈及昆明湖。虎圈。在圓明園西一里。甎築爲方城。高可五丈。縱闊皆十餘丈。城內平分爲南北二大格。南格內。平分爲東西三格。北格內平分爲東西二…”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三|times=|m=|d=|previous=[[../燕行紀卷二 |燕行紀卷二]]|next=[[../燕行紀卷四 |燕行紀卷四]]|type=|from=|notes=}}
==起圓明園至燕京○七月==
===二十七日乙巳===
晴。留圓明園。觀虎圈及昆明湖。虎圈。在圓明園西一里。甎築爲方城。高可五丈。縱闊皆十餘丈。城內平分爲南北二大格。南格內。平分爲東西三格。北格內平分爲東西二格。間格之墻。亦以甎築。高與城齊。南三格上。錮以鐵網。而通小穴開閉。卽銅虎牛羊之道。三格北。皆有虹霓門。用鐵版爲扇。由格上施轆轤挈門扇。升降開閉。卽驅虎出入之道。北二格。西格。有鐵網。東格。無鐵網。二格東。皆有虹霓門。用鐵版扇。自格傍開閉。卽納虎之道也。南三格。覆以𤭁瓦屋。東有層磴。通人來往。北二格無屋。聞守圈人言。數年前。皇上命牽來在圈三虎于殿前。見其向人咆哮。皆命戮之。自後有圈而無虎云。不以養人之物。養害人之獸。亦可謂仁政之大者也。自虎圈。向西行二里餘。入罨秀華表。歷西山宮門。迤向西南行一里餘。經文昌闕下。折而東南。行數百步。到繡漪橋。卽昆明湖東南岸橋。跨十七虹霓。可達舟楫。飾以白玉靑石欄干。橋東北。鎭以金牛。篆書御製。銘曰。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後人景從。制寓剛戊。衆取厚坤。蛟龍遠避。詎數鼉黿。溱此昆明。瀦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鎭悠永。巴邱淮水。共貫同條。人稱漢武。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於四海。敬玆降祥。乾隆乙亥。湖週可九里。悉砌以甎石。橋西北爲甬道。入湖百餘步,甬道盡處。甎築層墩。高五丈餘。上搆二層樓。覆黃琉璃。是爲鳳凰墩。蓋倣無錫城外錫山之黃埠。御製辛丑集詩。鳳凰墩。實肖黃埠。卽此甬道東南。有八面亭。上覆㼧瓦。下鋪甎。扁曰廓如亭。皇上御筆也。湖西北岸。皆玉泉,萬壽諸山麓。松杉蒼翠蓊鬱。彩瓦朱牆。錯落相聯。影倒淸波。滉漾不可摸狀。湖西岸。艤戰船數十。間是健銳營,火器營。閱武之具。御製。癸卯集註。乾隆癸巳。移建火器營於長河西岸。習九進連環鎗法。長河。卽昆明湖之別稱也。○西山。在宛平縣西三十里。一名小淸涼。太行山別阜也。巍峩秀拔。爲京師右臂。香山,甕山,玉泉山,翠微山,聚寶山。皆岡麓連接。總名曰西山。京師八景之一曰西山霽雪。張鳴鳳記云。西山內接太行。外屬諸邊。磅礴數千里。林丘蒼黝。谿澗鏤錯。神皐隩區也。盧溝,琉璃。胡良三橋。山水多歸其中。蔣一葵長安客話云。西山諸蘭若白堛。無慮數十。與山隈靑靄相間。流泉滿道。或注荒池。或伏草逕。或散漫庄沙間。春夏之交。碧樹交蔭。花香鳥聲。秋則亂葉飄丹。冬則積雪凝素。信足賞心而。雪景尤勝。皇上御製萬壽山昆明湖記曰。歲己巳。考通惠河之源。而勒碑於麥莊橋。元史所載引白浮甕山諸泉云者。時皆湮沒不可詳。夫河渠。國家之大事也。浮漕利涉。灌田使漲。有受而旱無虞。其在導洩有方而瀦蓄不匱乎。是不宜聽其淤關汎濫而不治。因命就甕山前芟葦茭之叢雜。浚沙泥之隘塞。滙西湖之水。都爲一區。經始之時。司事者。咸以爲新湖之廓與深。兩倍於舊。踟躕慮水之不足。及湖成而水通。則汪洋漭沆。較舊倍盛。於是。又慮夏,秋汛漲。或有疏虞。甚哉。集事之難。可與樂成者。以因循爲得計。而古人良法美意。利足及民。而中止不究者。皆是也。今之爲閘爲壩爲涵洞。非所以待汛漲乎。非所以濟溝塍乎。非所以啓閉以時。使東南。順軌以浮漕而利涉乎。昔之城河。水不盈尺。今則三尺矣。昔之海甸無水田。今則水田日闢矣。顧予不以此矜其能而滋以懼。蓋天下事。必待一人積思勞慮。親細務有弗辭。致衆議有弗恤而爲之。以僥倖有成焉。則其所得者必少。而所失者必多矣。此予所重慨夫集事之難也。湖旣成。因賜名萬壽山昆明湖。景仰放勳之蹟。兼寓習武之意。得泉甕山。而易之曰萬壽云者。則以今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慶。建延壽寺於山之陽故爾。寺別有記玆特記。湖之成。並元史所載。泉源始末。廢興所由云。
===二十八日丙午===
晴。留圓明園。午後。通官傳示主客司公文。卽各國使臣。迎駕知委也。公文曰。主客司爲移付事。准行在內閣片稱交。禮部內務府理藩院。所有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各外藩使臣及土司生番等。于三十日聖駕廻圓明園時。俱着在儀仗內。隨同在京文武大臣官員之後。一體跪迎鑾輅。等因前來相應移付貴館。遵辦。並知會派出。照料各國使臣之員。一體遵照辦理可也。須至付者。右付四譯館。○自是日。內務府備送三使盤飧。如熱河例。因皇旨云。
===二十九日丁未===
晴。留圓明園。光祿寺送蘋果,葡萄,梨,檎,蜜棗五種。體潤澤而味甜爽。絶勝於我東所產。貢使留館時。光祿寺五日一頒果品。卽大淸會典所載也。○按會典。各國使至京。工部飾房宇備器具給炭薪。戶部支粟米芻豆。光祿寺日具脯資餼牽。五日一頒果品。朝貢事竣。賜燕於禮部。將歸宴於館。主席以禮部堂官一人。
===三十日戊申===
晴。留圓明園。曉禮部送言。皇上今日辰時旋蹕。早向祇迎所。然後可免窘束。黎明余與正使,書狀。具公服。騎而行。<small>{{Blue|在圓明園。公行俱用騎。}}</small> 通官啓文前導。到行宮東門外二里地。留京王公,大臣以下及回子,安南,南掌,緬甸從臣使臣。皆已先至。惟生番不在。蓋聞賀班,宴班以外。如接駕賜遊等處。皆令生番勿參。因皇旨云。余下馬坐路傍。適與禮部漢尙書紀勻,滿尙書常靑,內閣漢學士沈初對席。余進前請安。皆起答曰。毋庸過禮。紀尙書直隷獻縣人。號曉嵐。以博雅有盛名。編纂四庫全書。余問曰。聞公奉勑校正明史,大淸一統志云。已完工否。紀曰。明史中地名,人名之差舛者。事實之疏漏者。皆已訂補付剞。一統志則秩巨而訛謬尤多。必欲徹底校正。故尙未就緖爾。余曰。且以俺等今行所經地方言之。合懶甸。以金史,麗史參互。明是小邦咸鏡南道界。而一統志。以九連城傅會。古北口潮河川營。以亭林所記。證今之道里。潮河營。實在口外。而一統志計程。反在口內。恐非細失。紀曰。如此等誤。難以枚擧。蓋山經地志。多屬傳聞。及其足躡目覩。必不免相左爾。余曰。新校明史。可得見乎。紀曰。雖易付剞。姑未有頒行勑旨。待頒行。當以一部奉呈也。貴 國鄭麟趾高麗史。極有體段。僕藏庋一部矣。余曰。然則高麗史已翻刻於坊間乎。紀曰。卽貴 國板本也。貴 國徐敬德花潭集。編入四庫全書別集類。外國詩文集之編諸四庫。千載一人而已。余曰。所欲奉質者。非猝乍可盡。當於入京後。送人門屛請敎。禁例所拘。無以躬進可恨。紀曰。弊廬在於正陽門外琉璃廠後。會同館衚衕矣。通官來告時至。乃排班于儀仗內皇道北。一行南向東上。留京王公大臣以下在東。次 朝鮮使。次回子,安南從臣。次南掌,緬甸使。安南王則前往淸河接駕云。皇道左右。陳法駕鹵簿。起迎班。東亘數里。以達行宮東門。最前爲導象四。次寶象五。次靜鞭四。次前部大樂。大銅角四。小銅角四。金口角四。次革輅駕馬四。木輅駕馬六。象輅駕馬八。金輅駕象一。玉輅駕象一。次鐃歌大樂金二。金鉦四。鈸二。鼓二。點二。篴四。雲璈二。管二笙二。金口角八。大銅角八。小銅角八。金鉦四。紅鐙二。畫角二十四。掆鼓二十四。紅鐙二。篴十有二。拍版四。仗鼓四。金二。掆鼓二十四。紅鐙二。次引仗六。御仗六。吾仗六。立爪六。臥爪六。星六。鉞六。五色幟二十。次翠華旗二。金鼓旗二。門旗八日月旗各一。五雲旗五。五雷旗五。八風旗八。甘雨旗四。列宿旗二十八。五星旗五。五嶽旗五。四瀆旗四。神武,朱雀,白虎,靑龍旗各一。天馬,天鹿,辟邪,犀牛,赤熊,黃熊,白澤,角端,遊麟,彩獅,振鷺,鳴鳶,赤烏,華蟲,黃鵠,白雉,雲鶴,孔雀,儀鳳,翔鸞,旗凡二十五。色龍纛二十。前鋒纛八。護軍纛八。驍騎纛二十四。次黃麾四。儀鍠氅四。金節四。進善,納言,敷文,振武旌各二。褒功,懷遠,行慶,施惠,明刑,弼敎,敎孝,表節旌各二。龍頭旛四。豹尾旛四。絳引旛四。信旛四。羽葆幢四。霓幢四。紫幢四。長壽幢四。次鸞鳳赤扇八。雉尾扇八。孔雀扇八。單龍赤扇八。單龍黃扇八。雙龍赤扇八。雙龍黃扇八。壽字黃扇八。次赤素方繖四。紫素方繖四。五色花繖十。間以五色九龍繖十。九龍黃蓋十。紫芝蓋二。翠華蓋二。九龍曲柄黃蓋四。次戟四。殳四。次金方几一。金交椅一。金缾二。金盥盤一。金盂一。金盒二。金爐二。拂二。提鑪二。右皆民尉戴朱笠。着金繡花文絳衣。奉持列立。以待駕至。皇上御采服。乘禮輿。舁以十有六人。亦朱笠絳衣。豹尾槍二十。櫜鞬二十。儀刀二十。仗馬十。出警入蹕旗各一。九龍曲柄黃華蓋一。右皆護軍親軍。着黑質金繡壽字衣。佩持騎而前引。豹尾槍十。儀刀十。櫜鞬二十。黃龍大纛二。右皆侍衛官。佩持騎而後護。<small>{{Blue|皇帝乘禮輿。則陳玉輦金輦于五輅之次。乘玉輦。金輦則禮輿爲副駕。隨後。}}</small> 諸王,貝勒,公侯,大臣。皆褂黃陪扈。千官齊集。車馬塡咽而數刻之間。寂然無譁。紀律嚴明。儀衛簡略。此所以巡狩南北而民不疲頓也。祇迎之節。長跪乘臂而不俯伏。和珅馳進輦傍。奏曰。那是 朝鮮使。那是安南使。皇上側身幨前。笑而顧之。駕入宮門後。撤班還寓館。○禮輿。高五尺八寸五分。廣三尺。深四尺。重頂高一尺三寸。上層八角。下層四方。皆髤金。垂繡金龍黃綺重幨。每角飾金蹲龍計十有二。上安鈒花金頂。嵌珊瑚靑金綠松等石。內天井。飾蟠龍一。柱四高二尺八寸。均繞以刻金盤龍一。門端鏤金雲龍二。左右塗金龍欄干。均平傅直轅之上。前轅下左右。金蹲龍各一。仰承直轅。飾以黃綺紗。氈幃各一。隨時施設。中設金盤龍寶座。高一尺七寸。廣二尺七寸。直轅二。各長丈七尺六寸五分。大橫竿二。各長九尺。小橫竿四。各長二尺五寸。肩竿八。各長五尺八寸。撑竿二。各長三尺。皆髤以朱。繪金雲龍。兩端飾以鈒金龍首尾。舁以十有六人。○玉輦穹頂。高二尺。方六尺二寸。飾天靑色。前後左右。各嵌圓花倉玉一。上安金頂靑綺。爲重幨。繡金雲龍。屋高五尺三寸。方五尺。柱繪金龍門。高四尺八寸。廣二尺三寸五分。中設飾金雲龍寶座。氈幃靑色。夏易朱簾。輦座高二尺四寸。上方七尺六寸。下方七尺七寸。朱髤繪金四周。朱欄四。中轅二。長三丈八尺五寸。外轅二。長二丈九尺。朱髤。前後飾金龍首尾。舁以三十六人。○金輦。頂飾泥金。嵌金版四。幨幃均黃色。屋高五尺。方四尺九寸。中二轅長二丈八尺一寸。外二轅長二丈六尺一寸。舁以二十八人。餘如玉輦。○玉輅。穹頂形圓。高三尺一分。飾天靑色。四面嵌蒼玉各一。上安塗金頂。高一尺二寸九分。下環鏤金雲龍版百六十有二。疊爲三成幨。綺如頂色。<small>{{Blue|後各輅同}}</small> 屋四方高六尺七寸九分。廣八尺二寸五分。柱四。高五尺八寸四分。門高五尺一寸九分。廣二尺四寸九分。左右門廣二尺二寸五分。內四周飾金斗拱。中設寶座。外繞朱欄。三輅後左右太常旗二。旗各十有二。斿欑竹朱竿。左旗繡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右旗繡升龍。座下朱轅二。各長二丈二十九寸五分。前設駕象。靷環一。輪二。軸一。輪各十有八輻。皆朱髤飾以鈒金花文。輅座去地四尺一寸五分。○金輅。穹頂飾黃色。四面嵌金版各一。左右二旗。各繡黃色升龍。餘制如玉輅。○象輅。穹頂飾赤色。高二尺六寸五分。四面嵌象牙版各一。屋高六尺四寸九分。廣八尺九寸五分。柱高五尺五寸四分。門高五尺九分。廣二尺四寸五分。左右門廣二尺二寸五分。座上朱欄四。太常旗。左繡朱鳳。右繡升龍。座下朱轅三。各長二丈五寸九分。駕馬八。前設引馬游環一。馬項繫鈴。齋戒日則輟。輅座去地三尺四寸五分。餘制如玉輅。○木輅。穹頂飾黑色。高二尺六寸一分。四面嵌花梨木版一。屋高六尺五分。廣八尺八寸。柱高五尺八寸。門高五尺二寸。廣二尺二寸五分。左右門廣二尺二寸。欄制如玉輅。左旗繡龜蛇。右旗繡升龍。轅三各長二丈五寸。駕馬六。餘同象輅。○革輅。穹頂飾銀色。高二尺五寸五分。四面嵌黃色羊皮版各一。屋高五尺五寸九分。廣七尺九寸五分。柱高五尺四寸五分。門高五尺。廣二尺二寸五分。左右門廣二尺一寸九分。左旗繡金虎。右旗繡升龍。下轅二。各長丈九尺五分。駕馬四。餘制如象輅。
==八月==
===一日己酉===
晴。留圓明園。曉通官徐啓文。引三使。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由正南圓明園門之東旁門入宮內。北行逾御河石橋。入正南。出入賢良門之東旁門。折而東入一門。過勤政殿南門。轉而東北入一門逾小岡。又折而北入一門。卽御河東南岸。沿河左右岸悉築以太湖石。崚嶒磈礧天然。溪澗之側。有二船。艤待于河岸。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軍機諸大臣。同上一船。 朝鮮,南掌,緬甸使,回子,安南從臣。同上一船。溯流向東北行。阜陵週遭。松杉蓊鬱。彩亭雕榭。曲曲隱映。以佳麗之境。兼蕭灑之趣。眞是仙區也。歷藏舟閣。豎石柱於河中。傍嵌木版。上覆𤭁瓦。屋橫可五間。縱可二十間。高可二丈。浮龍舟于閣內。又歷金鰲,玉蝀橋。甎築爲九虹霓。跨穹窿白玉梁。兩邊飾靑石欄干。兩頭立華表。東曰金鰲。西曰玉蝀。船行數里。北至天香齋前下岸。左右朝房,營舍,酒樓,茶鋪。宛如一都市。東北。有觀戱殿閣而制度與熱河一段。正殿二層。東西五間。下層正中一間。爲御座。左右各二間。皆嵌琉璃窓。妃嬪觀光於窓內。太監供給於窓外。東西序各數十間。宗室,諸王,貝勒,閣部大臣。坐於東序重行。西向北上。蒙古回部,諸王,貝勒,安南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臺灣生番。坐於西序重行。東向北上。皇上自內殿。御常服。乘肩輿出。由西序北夾門。入戱殿。參宴諸臣。出跪西序南夾門外迎駕。殿南爲戱閣三層。上層曰淸音閣。中層曰蓬閬,咸韺。下層曰春臺宣豫。作樂扮戱於閣中。卯時始戱。未時止戱。而皆演唐僧三藏西遊記。殿庭排列奇花里草。升沈香烟。亦如熱河。而以盆檜盤屈。爲猿,象,鶴,鹿形。柯葉靑新。神巧絶等。熱河所無也。始戱後。宣饌凡三度。而第一第三。宣御卓所排。第二。各具一盤。宣之。撤饌後三度。皆宣酪茶。止戱前。軍器大臣和珅。領欽賜各種頒于參宴諸臣。余與正使。各蘋果一楪。普洱茶一壺。茶膏一匣。書狀官蘋果一楪。普洱茶一壺。祇受就班後。太監傳皇旨曰。晩暑如此。參宴諸臣。必有渴而求飮者。可與西瓜或淸茶。各從其願。余求西瓜噉之。止戱後。歸寓館。禮部因皇旨。頒送御膳餑餑果品各種。○宴退。到勤政殿門外。遇皇八子儀親王永璇。秀容長身。擧止閒雅。實非凡流也。各國使皆拱立道左。而一不顧視。緩步而過。皇子本十七。今存四。永璇及第十一成親王永璜。第十五嘉親王永琰。第十七貝勒永璘。皇孫十。皇曾孫二。皇玄孫一云。
===二日庚戌===
晴。留圓明園。曉。禮部送言。今日皇上召見月 京外官。有旨外藩諸王,貝勒,使臣,從臣。皆令侍立殿陛。<small>{{Blue|按會典文職郞中道部以下。武則參將游擊以下。分雙月單月。按班論俸。次第選補。是爲月選。各部堂官各省督撫甄別題保。咨吏兵部。引見欽定。或注冊簡用。}}</small> 通官引三使。至拒馬木內官門外朝房。少憩。黎明。踰三門至勤政殿南門外。軍機大臣阿桂,和珅,福康安,福長安,王杰等。皆會殿南門外御道南朝房。禮部尙書紀匀。常靑侍郞鐵保。吏部尙書彭元瑞。皆坐於朝房外。余與紀尙書,鐵侍郞暫話。皇上幸熱河時。命阿桂,福康安,留京辦事。故自昨日宴筵始參云。俄而中涓引王公大臣以下。入勤政殿庭。殿東西三間。南北二間。玉堦二層。殿內鋪黃花斑石。色瀅澈如鏡。階上。鋪靑白花斑石。皇上御常服。坐降眞香榻上。後倚無逸屛。皇上御筆也。宗室,親王,貝勒,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立於殿內御座東。西向北上。軍機諸大臣,六部尙書,侍郞。立於殿內御座西。東向北上。各省督撫司。導蒙回,台吉。立於殿陛下。西向北上。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立於殿陛下。東向北上。內閣大臣,六部諸堂。各以應選人姓名。書于粉牌。<small>{{Blue|制如賞賜粉牌。}}</small> 盛于黃櫃。<small>{{Blue|制如奏牘黃櫃。}}</small> 擎進御前。吏,兵部郞官。各引滿漢文,武應選人。以次進跪殿陛下。應選人。以滿洲話。各奏踐歷門閥。武則抨弓一番。然後乃奏。內閣大臣,吏兵部諸堂。進跪御榻前。隨皇旨仰對。皇上親注冊禮訖。皇上御肩輿。自內詣設戱殿。詣臣退之。昨日艤船處上船。溯流。下船于天香齋前。樂聲始動。皇上已御殿。卯時始戱。未時止戱。而演西游記。參宴班聯。宣饌儀節。皆如昨日。止戱前。和珅領欽賜各種頒于諸臣。余與正使。各蘋果一楪。普洱茶一壺。茶膏一匣。書狀官蘋果一楪。普洱茶一壺。○西序之西。自北向南。鋪甎爲御道。御道西。有二層長閣。數百間。長閣西。有百鳥房。內畜綠白鸚鵡百餘雙。白兔十餘雙。御道左右。爲點綴錯列。鼎彝珠貝。以倣琉璃廠中。涓管守云。諸臣萬壽節。進獻各種。陸續而來。皆排列于西序之西。點綴之東。法書名畫。奇器古玩。充牣几案。使人目眩。或以檀香刻雲龍山水爲障。高廣可七尺餘。前面爲數十小格。每格。皆安金佛。隔以琉璃。飾以珠貝。或以珊瑚珠高二尺餘者。安植鏤金盆上。枝頭綴孔雀石爲葉。蜜華爲顆。或以檀香爲方樻。通四旁。嵌琉璃。高廣可數尺。內設八面十二層金堛。每層每面。皆安金佛。自樻底挑機。則金堛旋轉如輪。至如綠玉椀,白玉盃,白玉如意,古銅鼎彝等屬。不可殫記。曉於勤政殿門外。內務府官。展讀某巡撫進獻目錄凡三十餘種。皆金玉奇玩。而下書之奴才某恭進。蓋滿洲俗君臣之間。不稱臣而稱奴才也。又見西藏國進金佛十二。列于出入賢良門外。盛京將軍進各種八十車。列于圓明園門外。各省各國。誇多矜異。互爲務勝。則民窮財竭。理所必至。況沿路點綴。古未有也。兩淮商人等。獻銀二百萬兩。以助點綴內務。府奏之。皇帝初批不受。再奏批曰。出於誠心。知道了。兩淮如此。他省可知。內閣彩棚。最壯麗。故問之幹事。官用銀六萬兩云。較諸露臺之費。奚啻幾百倍。爲一時悅目之資。糜千家中人之產。不亦近於暴殄乎。
===三日辛亥===
晴。留圓明園。曉。通官引三使。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入勤政殿庭。皇上已御寶榻殿內。殿陛下。東西班聯及召見文武應選人。皆如昨日。禮訖。皇上御肩輿。自內詣設戱殿。諸臣退至艤船處上船。溯流到天香齋前下船。入戱殿東西序。卯時始戱。未時止戱。而演西遊記。參宴班聯。宣饌儀節。亦皆如昨日。 宴班軍機大臣王杰。退自召對。問于余曰。貴 國。有東國祕史,東國聲詩二書云。今行或有携來者否。余曰。向於熱河宴班。彭尙書亦問二書。而小邦史記。鄭麟趾高麗史。金富軾三國史以外。更無他史。詩類則康煕間。孫公致彌東來時。選進東詩。此外更無他選矣。王曰。是處不從容。當送人往復。及宴退歸館。王閣老書求牧隱,圃隱二集。又問我 國可觀書籍。余書答曰。牧隱。卽李穡號。圃隱。卽鄭夢周號。此皆高麗時人。去今四百餘年。多經兵燹。全集不傳。小邦經生學子足跡。不出數千里。見聞極其謏寡。所著述。安能備大方之觀。如權近禮記淺見。韓百謙箕田攷。稍稱博雅。然亦不足步武於亭林,竹坨之後塵爾。王回報曰。貴 國平壤。卽箕子所都。其田制必有可觀。幸於冬至使行。付示箕田攷一部。蓋退自召對。如是屢求懇切。安知非出於皇旨。將欲編入四庫全書耶。還到鳳凰城邊門。書報內閣。陳達 筵席印箕田攷二十本。付諸冬至使行。分送于王閣老杰。紀尙書匀。鐵侍郞保。
===四日壬子===
曉。雷雨。朝晴晩陰。留圓明園。曉。通官引三使。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入勤政殿庭。皇上已御寶榻殿內。殿陛下東西班聯。及召見文武應選人。皆如昨日。禮訖。皇上御肩輿。自內詣設戱殿。諸臣退。至艤船處上船。溯流到天香齋前下船。入戱殿東西序。卯時始戱。未時止戱。而演西游記。參宴班聯。宣饌儀節。亦皆如昨日。止戱前。軍機大臣阿桂。領欽賜各種頒于諸臣。余與正使。各緞三疋荷包二雙。書狀官緞二疋荷包二雙。○和珅之頒賞。必手自點檢。口呼名授之。阿閣老則置黃函于前。使郞官,通官等。呼名授之。大臣之體。固當若是。不可親細節以自輕也。阿是滿閣老中有輿望者。儀容端雅。動止凝重。年今七十四。精衛尙旺。以平定大小金川功。封英勇公。皇上歲幸熱河。輒命阿桂。留京辨事。可知其倚任之隆也。和珅勢傾朝著。自大臣以下。莫不趣附。而余屢見阿閣老之與和相對。少無媚屈之態。和亦敬待不敢侮。決非浮沈持位者流也。大抵目今天下事。皆出於和珅,福康安,福長安。而一旬聯班。默察其動靜。則和以迎合得志。福以進獻固寵。而和則極躁妄。福則極貪鄙。一無可意底擧措。皇帝已耄期。而當局之大臣如此。吁亦危哉。人心之賴以維持。獨因阿閣老之不替眷遇。是所謂以一身而係國家休戚者歟。
===五日癸丑===
曉。雷雨。日出後晴。留圓明園。曉。通官引三使。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逾五門到艤船河岸。上船溯流。到天香齋前下船。入戱殿西序。卯時始戱。未時止戱。而演西遊記,間設黃門戱。黃門十餘人。戴高頂靑巾。着闊袖黑衣。擊鼓鳴鉦。廻旋而舞。齊唱祝禧之辭。或二丈餘長身男女。俱着闊袖淡黑衣。男戴靑巾。女戴髢髻。翩躚狎嬲。或豎三丈餘朱漆雙柱于殿階下。柱頭爲橫架。七八歲小兒。着短衫。緣柱而升。捷如猱。掛足橫架。倒垂數刻。天子高居。萬國來朝。而肅肅宮庭。胡爲此淫褻。不待史氏之譏。余已赧顏。參宴班聯。宣饌儀節。皆如昨日。止戱前。軍機大臣阿桂。領欽賜各種。頒于諸臣。余與正使。各緞二疋。鼻煙臺一箇。漆椀一箇。書狀官緞一疋。鼻煙臺一箇。漆椀一箇。皇上命太監。牽來盛京將軍嵩春所進白●(●字為上鹿下廾)一雙。立殿陛下良久。使軍機大臣阿桂。領至西序前。示各國使臣。且傳皇旨曰。爾們等地方。亦有此獸否。余對曰。海隅偏邦。安有如此奇獸。荷皇恩今,始見之。蓋馬首牛身尾角如鹿。阿閣老謂余。此獸可騎可耕。不讓馬牛云。康煕御製幾暇格物編云堪達漢出黑龍江地方。似鹿而大。色或白或蒼黑。項下懸肉囊。如繁纓。行水淖則速。行山坂則遲。角可作射韘。蹄能除風痺。卽爾雅之●(●字為上鹿下廾)也。宴退。皇上命軍機大臣阿桂,和珅,福康安,福長安,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 朝鮮,南掌,緬甸正副使。安南從臣二人。並賜遊福海。乃於天香齋前。諸大臣上一船。各國王,貝勒,使臣,從臣,上一船。不向金鰲玉蝀橋。直溯東南河。泛福海。過蓬島,瑤臺,穿葦洲。下船於迎薰亭前海。週五里餘。悉砌以石。築太湖石爲三島。高五丈餘。島巓皆爲白玉層臺。臺頂皆搆小亭。丹楹彩檐。覆黃琉璃。是爲蓬島瑤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種蘆葦於淺水堆沙。靑莖茁長丈餘。夾船路百餘步。是爲葦洲。環繞海岸。累土爲阜陵峯巒。楡柳松杉。蒼翠蓊鬱。瓊樓華表。重重隱映。迎薰亭丹楹六面。下鋪甎。上覆黃琉璃。由亭後登玉階五十級。卽宜春殿。殿爲二層。而複道雕窓。金碧照耀。上覆黃琉璃。扁曰方壺勝境。內安三金佛。排列古銅鼎彝金玉珠貝等奇玩。錦軸牙籤。充牣架。凡皆法書名畫。殿庭左右。各安古銅大罏。高可二丈。徑可五尺。宜春殿後。有噦鸞殿。制如宜春。而亦內安金佛。排列金玉奇玩。由噦鸞殿。迤北數里。間或方或圓或六面八面。皆以石炭瓦屑和匀。爲層樓。頂如覆幔。壁雕神仙鳥獸。牕嵌琉璃。或羊角。樓前皆爲玉欄石堦。堦下皆有圓沼。或爲烏銅十二層雙堛於沼中。或列烏銅猿鶴象鹿於沼邊。或以太湖石。築島於沼中。島上以烏銅爲老猴張傘蹲坐形。自樓上挑機。則由堛角傘頂。獸吻鳥喙。噴水如雨。或以烏銅十二時神匣于沼邊。挑機則惟値時之神噴水。他神否。各樓內。皆設檀香御榻。錯列金玉奇玩,古銅鼎彝,琉璃屛障。或糊紙爲童子。長尺餘對峙御榻左右几上。左童挾天琴。右童橫玉笛。藏機于几底。觀者到几前。則踏機而動。二童皆顧眄而笑。挾琴按譜扣絃。聲律淸越。非西人之數理。孰能辦此。各沼傍。皆以石炭瓦屑。和匀爲柱數十。上架葡萄蔓。珠顆爛熟。和珅摘取五叢。自噉一叢。分四叢于與余正使。其種不一。或細如豆。或大如栗。或形如馬乳。色有白,綠,紫。味皆甜爽帶香。康煕御製。幾暇格物編云。葡萄來自西域。近得哈密回子等地方各種。植於禁苑。其實有白者,綠者,紫者。形如馬乳者。名曰馬乳葡萄。一叢內顆有小大者。名曰公領孫。全叢顆小者。名曰瑣瑣葡萄。種類雖殊。味皆甘美。性宜北方沙石水土。移植南方。便失本味。歷盡樓沼。東入虹霓門。甎築方墻。內可容千畒。甎築爲卍字臺屢百。高四尺餘。廣三尺餘。上植松柏。長皆四尺餘。絶無參差。柯葉相接。蒼翠屈曲之勢。皆成卍字形。彌滿千畒。眞天下壯觀。和珅問于余曰。貴邦亦有如此景勝乎。余曰。小邦安有如此。神巧之制作。今日身到十洲三島之仙境。是豈平生夢想之所及。莫非皇恩。第切感祝。按皇上御製甲申集。圓明園西築室爲卍字形。名曰萬方安和。蓋園西之卍字室。園東之卍字臺。爲對待。卍卽萬也。每到殿樓。黃門管鑰者。開門等待。使余等縱觀。又以西瓜,蘋果,葡萄,餑餑淸茶。各盛于朱盒。頒于諸臣。因皇旨云。到瀁月亭前。上船過數里下岸。由行宮東門出。歸寓館。日已向曛。元別欽賜各種自內務府送致。 御前元回禮表緞五疋。粧緞四疋。裏緞五疋。雲緞四疋。貂皮一百張。二等馬一匹。二等玲瓏鞍全備。別回禮玉如意一柄。粧緞六疋。錦緞二疋。大紡絲五疋。蠎緞六疋。大緞五疋。閃緞二疋。絹箋二卷。墨二匣。筆二匣。硯二方。余與正使。元賞賜各大緞一疋。彭緞一疋。帽緞一疋。紡絲一疋。紬一疋。絹一疋。銀五十兩。三等馬一匹。漆鞍全備。別賞賜。各綵緞一疋。大緞一疋。小卷八。絲緞一疋。小卷五。絲緞一疋。絹箋二卷。墨一匣。筆一匣。硯一方。書狀官元賞賜。大緞一疋。彭緞一疋。絹一匹。紬一匹。銀五十兩。別賞賜。漳絨一疋。大緞一疋。小卷八。絲緞一疋。絹箋一卷。墨一匣。筆一匣。
===六日甲寅===
曉。雷雨。日出後晴。留圓明園。曉。通官引三使。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逾五門。到艤船河岸上船。溯流到天香齋前下船。入戱殿西序。卯時始戱。未時止戱。而演西游記。參宴班聯。宣饌儀節。皆如昨日。止戱前。軍機大臣福長安。領欽賜各種。頒于諸臣。余與正使。各磁尊一箇。漆盃臺一箇。蘋果一楪。書狀官。磁椀一箇。漆盃臺一箇。蘋果一楪。曉。到出入賢良門外。見安南樂工六人。戴網巾黑帽。着絳衣。持笙二笛二。奚琴月琴。因皇旨來待。朝膳後。召入戱閣。陳作而觀之。又召安南王。賞以綠玉椀二箇。○每日。扮戱時。太監盛彩箋,筆,墨于黃函。擎進御前。御製或律詩,或絶句。御書以下。太監擎入內殿。每日朝膳後。太監以白玉茶鐘。盛香茶。覆以金蓋。承以琥珀盤。擎進御前。鐘徑可三寸。盤徑可一尺二寸。
===七日乙卯===
晴。留圓明園。以初十日。太祖皇帝忌辰。齋戒不設戱。禮部因皇旨。宣送御膳。餑餑,蘋果,梨,檎,葡萄諸種。餑餑上。皆傅金爲萬國來朝四字。
===八日丙辰===
晴。留圓明園。以齋戒。不設戱。禮部因皇旨。宣送御膳餑餑,西瓜,甘榴,葡萄,洞庭柑諸種。餑餑上皆傅金。爲萬壽無彊四字。
===九日丁巳===
晴。留圓明園。以齋戒不設戱。曉。禮部送言。今日辰時。皇上幸萬壽山。安南王,各國使臣,從臣。當接駕。余與正使,書狀。往待于西苑宮門外朝房。至辰初。排班于罨秀華表內石橋西。內閣學士六部尙書,侍郞。各省督撫司道。蒙,回,台吉。班于皇道南而北向東上。安南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班于皇道北而南向東上。皇上御常服。乘禮輿。前引曲柄黃華蓋而不張。鹵簿不列。佩刀侍衛二雙前引。豹尾槍五雙後護。軍機大臣阿桂,和珅,福康安,福長安,蒙古王二人,回部王一人,隨扈輿到班頭。駐蹕。召安南王于輿傍。下旨數轉。次顧使臣等曰。爾等並隨入宮內。由行宮東門。到勤政殿庭。殿廣五間。縱三間。下鋪黃花斑石。上覆黃琉璃。中設沈香御榻。玉階三層。由殿後。西逾太湖石磴道三十餘級。降昆明湖邊。朱漆龍舟已泊岸。長可十五丈。廣可五丈。上爲二層樓。長七間。廣三間。上覆板屋。和匀石炭瓦屑塗之。繡牕雕欄。金碧煒煌。扁曰昆明喜龍。皇上御筆也。皇上先御上層樓正中。船頭建金龍黃旗一雙。軍機大臣阿桂,和珅,福康安,福長安,蒙回王三人。安南王,各國使臣,從臣。登下層樓牕外檻內。乃行船。左右梢工各五人。皆美貌鮮服。執朱漆棹。齊唱棹歌。盛餑餑蘋果。桃,榴,梨,檎,葡萄于朱盒。宣于諸臣。又宣香茶各一鐘。桃,榴絶大。葡萄皆是馬乳。馥烈甜爽。迥異常品。和珅承皇旨。召余等。指延壽寺之北麓松杉蓊鬱者曰。此萬壽山。指昆明湖之西岡樓臺重疊者曰。此玉泉山。指萬壽,玉泉之西北。峭峯秀岫雄麗週遭者曰。此香山。又曰。湖光山色。大抵何如。余對曰。湖如磨鏡。山似削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必不能過是。偏邦螻蟻之蹤。幸値千一之會。身登御舟。衣惹天香。縱觀蓬壺之仙區。又荷珍果之寵賜。從古未聞如此恩數。第切感祝而已。舟到延壽寺前。皇上命蒙回諸王。安南王,各國使臣,從臣。下岸遍覽。又命太監數十人。各持茶罐,果盒。隨諸臣後。逾阜陟階時。輒賜茶賜果以止渴。北行入覺悟羣生華表。登延壽寺之正殿。內安丈六金佛一尊。排列鍾魚鼎罏。皆以烏銅爲質。金玉珠貝爲飾。殿左右爲路。指三生華表。殿左爲法界。淸涼華表。由延壽寺。北登白玉階五十級。爲大雄寶殿。內安金佛三尊。排列金玉奇器。由寶殿北。又登五十級玉階。爲多寶室。由寶室北。又登五十級玉階。爲衆香界。卽最高頂也。南臨昆明湖。綠波千頃。平野百里。天末遙環之峯嶂。點點如翠眉。水邊交蔭之楊柳。垂垂若錦帳。田疇縱橫。黃雲彌滿。鳳凰墩,繡漪橋斜峙東南。維影倒湖心。滉漾萬態。北瞰邨閭。酒旗茶旌。錯綜於街巷。藥圃菜畦。連布於阡陌。宛然以都市而兼郊墅。舒嘯移時。已覺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乾隆辛未。以皇太后聖壽六旬。號甕山曰萬壽。刱此梵宮。名曰延壽寺。殿宇千楹。浮圖九級。醮香燈函貝葉爲禮。懺祝嘏地云。延壽寺東。爲淸漪園。有玉瀾堂。愛山樓。知春亭。養雲軒諸勝景。坐衆香界上。可歷歷俯視。由衆香界而下。大雄寶殿。由寶殿西行。降太湖石磴道。卽五百羅漢堂。內設木假山。穹窿屈折。爲洞天。曲曲安羅漢。形像各殊。堂前有閣。內豎皇上御製碑曰。調御丈夫。作天人師。世出世間。示權變法。以度衆生。得其門而入其室者。自小乘進至四果。方得謂之羅漢。昔蘇東坡記薦誠禪院曰。僧應言。將造五百羅漢於錢塘載以歸。夫羅漢何處不可造。而必錢塘乎。及辛未南巡至浙。若雲林,若淨慈。無不有五百羅漢堂。乃知五百之名。始自錢塘歸。而萬壽山延壽寺適成。寺西隙地。築堂以肖錢塘。第雲林,淨慈。皆五百列坐。斯乃置山林溪澗宮殿于中。俾步而入者。後先左右。與袈裟鉢錫之侶。相周旋。若夫行住坐臥。不拘一律。又非盡跏趺之死灰橋木已也。於諸境。各取梵經所載。已表其名之。甲曰祇樹園,獅子窟。乙曰須夜摩洞。丙曰摩愉地。丁曰兜率陀。戊曰功德池。己曰梅檀林。庚曰金田陀羅峯。辛曰鷄園。壬曰仙人鹿野苑。癸曰蜂臺。由羅漢堂。南出虹霓門。沿昆明湖。西行湖邊玉欄三百餘步。欄北長閣百餘間。閣盡而有茶鋪。由鋪西行百餘步。到貝闕之東。折而北行數百步。歷晐春園。內有味閒齋,淸可軒等諸勝景。而日已晩。未能登覽。北逾一岡。卽須彌靈境。正殿安丈六金佛四尊。前面。排列烏銅十層雙堛金玉,珠貝,琉璃等。奇器。後面及左右。障以木假山。高與殿齊。峯巒洞壑之間。皆有佛像。或神像。下布彩花文氍毹。殿前爲慧因華表。左爲寶地華表。右爲蓮界華表。蓮界以東。諸寺之殿閣,華表。皆砌以玉石。覆以黃琉璃。由蓮界西出。折而南行數十步。到迎顥闕下。東有小池。荷花衰而葉猶盛。池旁列茶鋪數三。由迎顥南出。迤東。南行數百步。歷蓮座盤城。到石橋東上船。溪數百步下船。轉向東北。行之百餘步。到惠山園之西。兩崖皆天成石壁。中有淸流。㶁㶁注之。勝於人巧遠甚。園內有方池。砌以玉石。環以軒亭。檐楹相聯。上覆𤭁瓦。不施丹雘。韻致極瀟灑。西曰。載時堂。墨妙軒。北曰。就雲樓。澹碧齋。南曰。水落亭。皆設沈香御座。筆硏印章等文房諸器隨座。而其左右架上。皆有錦軸牙籤數十。卽法書名畫也。澹碧齋東。以太湖石築成洞天。是爲涵光洞,水落亭。東有石橋。飾以玉欄。橋東有石門。是爲知魚橋。出石門。折而北行三十餘步。有虹霓門。南有小碣。大書曰。尋詩逕。皇上御筆也。觀止。由尋詩逕。出行宮北門歸寓館。皇上自內已返蹕圓明園。香山有靜宜園。玉泉山。有靜明園。萬壽山則爲淸漪,晐春,惠山三園。而惠山八景。最勝於諸園云。○曉於朝房。與衍聖公對炕而坐。儀容秀潔。動止端雅。可知爲聖人之後也。問其名。卽孔憲培。而爲先聖七十二代孫。年今三十五。自號篤齋。有能詩善書之稱。余歸館後。吟成七言二絶。翌日使柳檢書得恭往傳。兼伴淸心元十丸,扇十柄,色箋四十葉。又請鶴山見一亭扁額。篤齋卽遣差官張廷誨謝之。且云。和章及扁額。當於入京後成送。張卽衍聖府郞官也。詩曰。扶桑海闊九夷東。洙水淵源萬里通。曉▦聯床心已醉。杏壇希瑟思無窮。又曰。淸秋冠蓋遠朝京。箕聖遺風尙貝城。御李識韓微願足。依依曲阜舊家聲。
===十日戊午===
晴。留圓明園。曉。通官來言。卽見禮部指揮公文。今日設九九大慶宴。各國王,貝勒,使臣,從臣。當進參。余與正使,書狀。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逾五門。到艤船河岸。與軍機大臣,蒙回諸王,貝勒。與安南王,南掌,緬甸,使臣,安南從臣,臺灣生番。分上三船。溯流到天香齋前下船。入戱殿東西序。皇上已御殿。卯時始戱。未時止戱。曰八洞神仙。曰九如歌頌。曰象緯有徵。曰遐齡無量。曰仙子效靈。曰封人祝聖。曰海屋添籌。曰桃山祝嘏。曰綰紱盈千。曰淸寧得一。曰百齡叟百。曰重譯人重。曰慶湧琳宮。曰瑞呈香國。曰日徵十瑞。曰桃祝千齡。凡十六章。參宴班聯。宣饌儀節。皆如六日。止戱前。和珅領欽賜各種頒于諸臣。余與正使。各漆椀一箇。漆楪一箇。磁甁一箇。磁鐘一箇。佛手柑四顆。書狀官漆椀一箇。漆楪一箇。磁鐘一箇。佛手柑四顆。○衍聖公。遣差官張廷誨。致余先聖行像石刻搨本四件。聖蹟圖四卷。聖賢圖贊四套各四卷。林廟圖四件。黨懷英杏壇碑四件。蓍艸四束各五十莖。<small>{{Blue|生于先聖廟前。}}</small>
===十一日己未===
朝晴夕陰。曉。通官來言。卽見禮部指揮公文。今日卯時。皇上御勤政殿。召見文武月選官。各國王,貝勒,使臣,從臣。當侍立。余與正使,書狀。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逾三門。至勤政殿南門外。軍機諸大臣,六部尙書,侍郞等。已來會于殿門外。朝房。俄而中涓引王公,大臣以下入勤政殿庭。皇上已御寶榻殿內。殿陛下東西班聯。及召見文武應選人。皆如四日。禮訖。諸臣退至出入賢良門之東旁門外。中涓五人。各奉朱盒盛以綠白馬乳葡萄,瑣瑣葡萄。宣于諸臣。又自軍機處所。頒荷包于諸臣。余與正使各二雙。書狀官一雙。皆因皇旨也。
===十二日庚申===
晴。夜一更。雷電驟雨。卽止。入京師南館。黎明。禮部送言。今日辰時。皇上還宮。各國王,貝勒,使臣,從臣。當送駕。仍向京師。余與正使,書狀。往待于行宮外。迤東大市街閭舍。少頃。排班于皇途左右。軍機大臣,蒙回諸王,貝勒。皆扈駕。內閣學士,六部尙書,侍郞,各省督撫司道。班于途北而南向西上。安南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班于道南而北向西上。時至。皇上御采服。乘禮輿。張曲柄黃華蓋于輿前。佩刀侍衛二十。櫜鞬侍衛二十。執豹尾槍侍衛二十。諸王,貝勒,俱騎而前引。執豹尾槍侍衛十。軍機大臣等。俱騎而後護。侍衛引衛。以外隨駕諸臣。皆步從。妃嬪皆乘黃屋轎。公主皆乘朱屋轎。次第發向京師。余與正使,書狀。送駕後。回寓館。收拾行裝。向京師。自圓明園門外。東西池邊。至紫禁城,西華門二十里間。綵棚夾路綿亘。各豎管造黃牌。自內閣六部,各府院。各省。至擧人,商民,廢員。互爲務勝。轉益侈靡。其制有曰,斜山樓,延壽樓,萬壽樓,祝壽樓,餘慶樓,蓬瀛深處先得月樓,倚山樓,五雲所五福樓,光明殿,天香坮。皆平臺方欄。而檐或三層,或二層。有曰。迎壽亭,萬壽亭,圓涼亭,方涼亭,八角亭,六角亭,羽仙亭,鳳凰亭,五福亭,吉慶亭,斜山遊廊,轉角遊廊。皆平臺單檐。而欄或方或圓。或六角或八角。或欹迤爲斜山。或屈曲折爲轉角。凡樓臺亭廊。皆檐縣五彩羊角燈。門垂五彩錦帷。內列古銅鼎彝,金玉,奇器。後倚琉璃屛障。或扮仙官神將彩童子。樓亭內笙篴淸越。彝鉦喧轟。有曰。九福星臺。圓明園門外。東池岸。爲方臺曲欄。上有喇嘛僧九人。着闊袖黃衣。齊唱祝辭。有曰。五方龍舟。圓明園門外。西池中。汎龍舟五。船頭刻龍頭。船尾刻龍尾。船上設旗幟。龍頭設西洋鞦韆。龍身旗質各尙方色。盪奬沿洄。鱗甲活動。有曰。西洋亭臺。方臺四面。皆爲虹霓門。上設曲欄圓亭。
有曰。趙州石橋。甎虹石梁。上設行旅車馬。虹旁石文。梁邊玉欄。皆曲盡色相。<small>{{Blue|淸一統志云。趙州南五里。石橋跨洨河。廣四十步。長五十餘步。名曰安濟橋。俗稱大石橋。隋建。唐李翺銘。}}</small> 有曰。梅花亭。檐二層。編覆赤絨黃錦。爲梅花形。有曰。魚鱗樓。檐二層。編覆孔雀翎。爲魚鱗形。有曰。萬重甲子。檐二層。以金繡卍字。赤絨飾棟欄。彩棟六十。各擎金字干支。圓扇廻旋頌禱。有曰。萬花映。彩棟欄檐屋皆絳。以五彩花文絨。內列翦錦五彩花。有曰。螺鈿所。窓壁棟欄。皆飾以螺殼。有曰。萬字牆。編竹爲牆。數十步。皆飾以卍字形。有曰西洋鞦韆。植二彤柱。上有橫架。施轆轤。彩童翩躚上下。有曰。建珠閣。貫五色大珠。爲棟欄。絡五色小珠。爲檐屋。有曰。卍字房。平檐曲欄。堂屋屈折。爲卍字形。有曰。西洋水法。曲沼層巒。後施龍尾車。激水升之。前垂懸瀑。有曰。點景荷池。方塘圓亭。荷花爛開。以蕭濂敵綺麗。有曰五岳朝天。碧巒十餘丈。曲曲有奇花異草。靑猴白鹿。前臨海色。以銅錫塗汞爲波濤者。曰西洋牆。或爲遙山一抹碧色。或爲近山夕照淡紅色。白雲橫斜兩山間。有曰。雲霞仙祝。彩雲丹霞。彌亘峯巒間。羣仙或擎蟠桃。或擎靈芝。立于雲霞中。有曰。靈芝亭。檐屋棟欄。俱刻爲靈芝形。塗以金碧。飾以珠玉。有曰。廣仙山。懸崖疊巘。松杉蒼鬱。樓亭錯落。羣仙騎鹿馭鶴。汗漫來遊。又如高城重闕。烟墩汛撥。皆酷肖。不可辨其眞假。從古以來。想無此等奇巧淫技。天下財力。盡於是擧矣。可勝歎哉。
===十三日辛酉===
晴。留南館。曉。通官引三使。由東長安門北夾入闕。渡外金水橋。踰天安門,端門。到午門外,朝房少憩。平明。由午門左掖。渡內金水橋。踰太和門之貞度門。入太和殿庭。金檐巍峩。罘罳映日。玉欄週繞。篆香升雲。法駕鹵簿。簇立左右。拂鑪盒盂槃缾。在殿檐東西。表案。在殿內左楹南儀。刀弓矢,豹尾槍,殳戟在丹陛東西。九龍曲柄黃蓋,翠華蓋,紫芝蓋,九龍黃蓋,五色九龍繖,五色花繖,自丹陛三成相間。達於兩階。階下靜鞭仗馬在甬道東西。紫素,赤素繖扇。及幢旛旌節。氅麾纛幟。出警入蹕。鉞星爪仗。在丹墀東西。玉輦,金輦。在太華門外。五輅左午門外。寶象在五輅南。鐃歌大樂。在寶象南。朝象在天安門外。中和韶樂。在殿檐東西丹陛。大樂在太和門。左右宗室覺羅,蒙回諸王公。<small>{{Blue|顯祖宣皇帝。本支爲宗室。伯叔兄弟之支。爲覺羅。按乾隆御製戊戌集。長白山東。有池曰布勒瑚里。相傳天女佛庫倫。浴於池。神鵲銜朱果。置天女衣中。遂呑之。有身。尋產一男。生而能言。體貌奇異。及長。天女錫姓曰愛新覺羅。是爲滿州始祖。}}</small> 文武百官咸朝服。就班。親王,世子,郡王長子,貝勒,安南國王一班。貝子入八分。鎭國公,輔國公。一班在丹陛上。左翼西面北上。右翼東面北上。先就立位。東班吏部,戶部,禮部。宗人府,通政使司,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國子監,吏科,戶科,禮科,內閣中書,欽天監,太醫院。在丹墀內儀仗東。西向北上。隨品爲九班成立位。西班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鑾儀衛,太僕寺,中書科,兵科,刑科,工科,順天府,京縣,五城兵馬司,京營將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臺灣生番。在丹墀內儀仗西。東向北上。隨品爲九班成立位。時至中和韶樂作。金龍黃蓋。自循太和殿東南檐。至殿門外正中。皇上御禮服。陞寶座。樂止。階下靜鞭三聲。太學士,學士,詹事,少詹事。讀講。學士立於殿東檐第三柱。西面北上。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立於殿西檐第三柱。東面北上。記注官四人。立於殿內西三楹東面。前引大臣十人。在寶座前東西相向立。後扈內大臣二人。在寶座旁左右。僉位豹尾班。侍衛二十人。在寶座旁左右序立。丹陛大樂作。宗室覺羅,蒙回諸王公。文武百官。乃就拜位。親王一班。世子,郡王一班。長子,貝勒,貝子,安南國王一班。鎭國公,輔國公一班。左翼西上。右翼東上。皆北面。文武正從各依品級山序立于儀仗內。東西各十有八班。東班西上。西班東上。皆北面。鳴贊官。贊進衆進。贊跪衆跪。贊宣表。宣表官入殿左門。詣表案前。奉表出。太學士二人。同至殿檐下。宣表官正中北面跪。太學士二人。左右跪。展表。樂止。宣表官。乃宣訖。奉表還於案。復位立。樂作。鳴贊官贊叩興。宗室覺羅蒙回諸王公,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禮畢。樂止。復位立。宗室覺羅,蒙回諸王公,安南國王,太學士。由殿左右門入。北向跪。行一叩禮。坐文武東西班。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臺灣生番。皆於本位跪行一叩禮坐。皇上進茶。殿內王公,太學士,殿庭文武百官。各於坐次。行一叩禮。侍衛進前。賜殿內王公,太學士茶。亦於坐次受茶。仍行一叩禮。飮畢。復行一叩禮。鳴贊官。贊興衆興。階下靜鞭三聲。中和韶樂作。皇上還內。樂止。禮部儀注曰。禮部謹奏。爲禮儀事。恭照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三日。皇上萬壽大慶聖節。行慶賀禮儀注。是日。早鑾儀衛。預陳皇上法駕鹵簿於太和殿前。陳步輦於太和門外。陳五輅於午門外。陳馴象於五輅之南。陳仗馬於丹墀中道之左右。俱東西相向。樂部和聲署。設中和韶樂於太和殿檐下兩旁。設丹陛大樂於太和門內兩旁。俱北向。禮部鴻臚寺官。預設表案一於太和殿內東旁。禮部司官。捧王以下文武各官所進慶賀皇上表文。安置於殿內東旁黃案上。鴻臚寺官。引和碩親王,安南國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在丹墀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內。各照品級。按翼排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列於丹墀西班。百官之末。禮部堂官。奏請皇上具禮服乘輿。出宮午門。鳴鍾鼓。禮部堂官。前引至保和殿後降輿。皇上御中和殿陞座內大臣,侍衛,內閣,翰林院,詹事府,起居注,衙門,禮部,樂部,都察院,理藩院,鴻臚寺,執事大臣官員。由鴻臚寺官引進排班。不贊行三跪九叩禮。禮成。禮部堂官。前引皇上御太和殿。中和韶樂作。奏乾平之章。<small>{{Blue|是日。奏樂三節。均以黃鍾爲宮。}}</small> 皇上陞座。樂止。鑾儀衛官。贊鳴鞭。階下三鳴鞭。鳴贊官。贊排班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鴻臚寺官。引諸王,文武各官,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排立。鳴贊官。贊進贊跪。王以下衆官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皆進跪。贊宣表。宣表官。從黃案上奉表。至殿檐下正中跪。太學士二員。左右跪。展表。樂止。宣表官。宣表畢。奉表興。樂作。宣表官。奉表。仍安置黃案上。退。鳴贊官。贊叩興。王以下,百官。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行三跪九叩禮。鳴贊官贊退。王以下百官。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俱復原位立。樂止。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並滿漢太學士進前列班。行一跪一叩禮。坐。文武各官。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於本班行一跪一叩禮坐。皇上進茶。王以下百官。各於坐次。跪行一叩禮。茶畢。仍坐。侍衛進前。分賜殿內列坐之王公大臣等茶。各於坐次。行一叩禮。飮畢。復行一叩禮。鑾儀衛官贊鳴鞭。王以下,文武百官。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俱起立。階下三鳴鞭。中和韶樂作。奏泰平之章。皇上還宮。樂止。王以下文武百官。俱出。內監預設中和韶樂於乾淸宮檐下。設丹陛大樂於乾淸門內。俱北向。俟皇上還宮。內監奏請皇上御內殿。中和韶樂作。奏乾平之章。皇上陞座。樂止。內監奏請妃嬪於皇上前行。六肅三跪三拜禮。丹陛大樂作。奏雝平之章。禮成。妃嬪俱退。樂止。內監奏禮成。中和韶樂作。奏泰平之曲。皇上起座。樂止。內監奏請妃嬪還宮。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詣皇上前。行三跪九叩禮。爲此謹具奏文太和殿。禮成。通官引三使。由左翼門出。東北行。到養性殿東戱閣。卽寧壽宮也。<small>{{Blue|皇上御製戊戌集註云。朕▦於八十五歲。歸政。葺治寧壽宮。爲歸政後所居。卽皇極殿之東北。養心殿之東南也。按宮內。有養性殿,頤和軒,倦勤齋。各揭御製詩版。有勑幾忽閱卌三載。歸改猶遲十七年之句。}}</small> 正殿二層。有左右序。戱閣三層。上層曰暢音閣。中層曰導和怡泰。下層曰壼天宣豫。規制一如圓明園戱閣而稍窄小。皇上內殿禮成。卽詣戱殿。參宴諸臣。由右序夾門入。宗室親王,貝勒,閣部大臣。坐於東序重行。西向北上。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臺灣生番。坐於西序重行。東向北上。辰時始戱。午時止戱。曰蟠桃勝會。曰萬仙集籙。曰王母朝天。曰喜祝堯年。曰昇平歡洽。曰樂宴中秋。曰萬國來譯。曰回回進寶。曰五代興隆。曰五穀豐登。曰家門淸吉。曰羣仙大會。凡十二章。宣饌二度。而第一宣御卓所排。第二各具一盤。撤饌後。皆宣酪茶。始戱時。仙童六十名。各奉餑餑象仙桃。飾以彩花金壽字。歌祝辭。向御座。內監下階。受之。列置御卓上。少頃。頒于參宴諸臣。又頒蘋果,葡萄,桃檎。○文武百官進賀表曰。謹題爲慶賀事。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三日。恭遇皇上萬壽聖節。臣等謹趨赴闕庭。叩頭慶賀。伏以德統乾元。首正六龍之位。建庸皇極。肇開五福之先。恭惟皇帝陛下。率育蒼生。誕膺景命。順時煕績。百昌遂而萬國和寧。御寓綏猷。四序調而兆民樂利。太平有象。福祚無疆。臣等恭遇煕朝。欣逢聖誕。伏願玉燭長調。慶時雍於九牧。金甌永固。綿泰運於萬年。臣無任瞻天仰聖懽忭之至。謹此題聞。○正陽門之內。爲大淸門 。<small>{{Blue|崇禎以前。爲大明門。順治以後。爲大淸門}}</small> 三闕上。爲飛檐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石獅各一。下馬石牌各一。門之內。千步廊東西嚮。各百有十間。又折而北嚮。各三十四間。皆懸檐通脊。東接長安左門。西接長安右門。門各三闕。東西嚮。兩門之中。南嚮者天安門。<small>{{Blue|明爲承天門。淸順治初。改今名}}</small> 爲皇城正門。皇城之制。廣袤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高一丈八尺。下廣六尺五寸。上廣五尺三寸。甃以甎朱塗之。上覆黃琉璃。城四門。南卽天安。北曰地安。<small>{{Blue|明爲北安門。淸順治初。改今名。}}</small> 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天安門五闕。上覆重樓九間。彤扉三十有六。門前環御河。跨石梁五。<small>{{Blue|卽外金水橋。}}</small> 石梁前。立華表二。<small>{{Blue|俗稱擎天柱。}}</small> 門之內。立華表二。東西兩廡。各二十六間。東廡正中。爲太廟街門。西廡正中。爲社稷街門。兩廡之北正中。南嚮者爲端門。門制與天安門同。門之內。東西兩廡。各五間。其北東。有大廟右門。西有社稷左門。迤北兩廡。各四十二間。均聯檐通脊。爲六科垣舍及部院府寺監朝房。又北東出者爲闕左門。西出者爲闕右門。門東北西廡各三間。爲王公朝集之所。中午門。爲紫禁城正門。門前左設嘉良。右設日圭。紫禁城之制。南北長二百三十六丈二尺。東西長三百有二丈九尺五寸。高三丈。堞高四尺五寸五分。下廣二丈五尺。上廣二丈一尺二寸五分。城四門。南卽午門。北曰神武。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四維角樓各一。午門三闕。上覆重樓九間。南北彤扉各三十有六。左右設鍾鼓明廊。翼以兩觀。傑閣四聳。左右各一闕。西嚮者曰左掖。東向者曰右掖。外朝之制。午門內。東西兩廡各二十二間。皆崇基。東廡之中爲協和門。西廡之中爲煕和門。門各五間。東西向。兩廡之北正中南向者。爲太和門。<small>{{Blue|明永樂間。爲奉天門。嘉靖間。改爲皇極門。淸順治初。改今名。}}</small> 九間三門。重檐崇基。石欄前後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門前列銅獅二。其南環以金水河。跨石梁五。<small>{{Blue|卽內金水橋。}}</small> 左右各一門。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貞度。門各三間。門之內。東西兩廡各三十二間。東廡之中。爲體仁閣。西廡之中。爲和義閣。東廡之北。爲左翼閣。西廡之北爲右翼門。各五間。皆東西向。其中南向者。爲太和殿也。<small>{{Blue|明永樂間。爲奉天殿。嘉靖間。改爲皇極殿。淸順治初。改名耳。}}</small> 基高二丈。殿高十有一丈。廣十有一間。縱五間。上爲重檐垂脊。正吻二。旁吻四。前後金扉四十。金瑣窓十有六。殿正中一間。設御座。殿前爲玉階。環以白石欄。陛五出。各三成。列鼎十有八。銅龜,銅鶴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墀爲文武官行禮位。范銅爲山形。鐫正從一品至九品。淸,漢文。東西各二行。行十有八。列於御道兩旁。殿左右各一門。左曰中左。右曰中右。皆三間。南向。殿之後。東西兩廡。又各三十間。正中南向者。爲中和殿。<small>{{Blue|明永樂間。爲華蓋殿。嘉靖間。改爲中極殿。淸順治初。改今名。}}</small> 縱廣各三間。方檐圓頂。金扉鎖窓。各二十有四。南北陛各三出。東西陛各一出。殿之後。爲保和殿。<small>{{Blue|>明永樂間。爲謹身殿。嘉靖間。改爲建極殿。淸順治初。改今名。}}</small 九間。南北陛各三出。東西陛各一出。殿左右各一門。左曰後左。右曰後右。皆三間。南向。前後出陛。其北東爲景運門。西爲隆宗門。三門五間。前後出陛。東西向。正中。爲乾淸門。南向。五間三門。前三出陛。環以石欄。陛前列金獅二。門北爲乾淸宮。交泰殿,坤寧殿,欽安殿。卽內宮也。自景運門東出。爲奉先殿。又東爲寧壽宮。自隆宗門西出。爲慈寧宮。又西爲壽康宮。自協和門東出。爲文華殿。又東爲東華門。自煕華門西出。爲武英殿。又西爲西華門。凡殿廡。皆崇基。檐覆黃琉璃。門設金釘。丹壁靑鎖。雕鏤繪采。按皇城宮殿。永樂十五年刱建。而宣德七年增修。號大明門。外曰棋盤街。府部對列。淸康煕間。又建諸宮殿宇。東華,西華門。規制益備。
===十四日壬戌===
晴。留南館。禮部因皇旨。頒送御膳餑餑,蘋果,葡萄,桃,檎,榴,柑。書問紀尙書匀。兼致黃鼠筆三十枝。油煤墨十笏。彩箋三十葉。紀答以端硯一方。墨竹一軸。硯首刻玉井二字。背刻曉嵐。自撰銘曰。坡老之文。珠泉萬斛。我浚我井。灌畦亦足。詞甚古雅可喜。
===十五日癸亥===
朝陰夕晴。西風甚猛。涼意頗緊。出圓明園。禮部送言。今日卽秋分。申時。皇上親祭夕月壇。各國王使臣從臣。接駕送駕後。當向圓明園。余與正使,書狀。朝飯後。具公服。出阜城門外。光恒街華表北閭舍少憩。俄而通官來告時至。遂入華表南夕月壇北門外排班。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軍機諸大臣。並扈駕赴享班。蒙回,台吉。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從臣。班于皇道西一行。東向北上。陳法駕鹵簿于皇道左右。首起壇北門外。尾達光恒街華表內。皇上御禮服。乘禮輿。儀刀二十。櫜鞬二十。豹尾槍二十。出警入蹕旗各一。仗馬十。導蓋一。前引豹尾槍十。櫜鞬二十。黃龍大纛二。儀刀十。後護王公大臣。俱掛齋戒香。分前後陪扈。申初出宮。申正親祭。仍卽還宮。蒙回,台吉,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從臣。移班于皇道東一行。西向南上。鹵簿依前陳列。而鐃歌大樂振作。<small>{{Blue|出宮時。陳而不作。}}</small> 雉尾麾二。笙四。龍篴十。頭管四。雲璈二。鈸二。點一。小鼓二。分兩行。引于輿前陳作。是爲鐃歌淸樂。<small>{{Blue|出宮時。不引。}}</small> 駕入阜城門後。撤班向圓明園。二更始到寓館。是日。午後風始止。行祭時。氣候晴暖。入夜天無點雲。月色如練。異哉。○夕月壇之制。東向一成方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甃金甎。四出。陛各六級。皆白石。方壝週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壝正東三門六柱。西南北各一門二柱。柱及楣閾。皆白石。扉皆朱欞。壝東門。北門外。燎鑪各一。瘞坎一。東北鐘樓一。壝南門外。西爲神庫,神廚各三間。宰牲亭,井亭各一。南爲祭器庫。樂器庫各三間。東北爲具服殿,正殿三間。南向。左右配殿。各三間。衛以宮墻。宮門三南嚮。壇垣週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東北各一門。皆三間。凡庫,亭,殿門。均覆綠琉璃。○夕月之禮。兆陰位於西郊。歲以秋分。迎月出祀。夜明以三垣二十八宿。五緯配。遇丑辰未戌年。皇帝親夕月。餘年。遣大臣攝祭。按明洪武初。以冬至祀天圜丘。夏至祀地方澤。後改以正月上亭。合祀天地于大祀殿。並日月星辰。嘉靖間。又分爲圜丘,方澤。朝日,夕月四郊。淸因之。
===十六日甲子===
晴。留圓明園。曉。禮部送言。今日辰時。皇上幸圓明園。各國王使臣,從臣。當接駕。黎明。余與正使,書狀。往待于圓明園門外。迤東大市街閭舍。少頃。排班于皇道左右。六部尙書,侍郞,各省督撫。班于道南而北向東上。安南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從臣。班于道北而南向東上。陳法駕鹵簿于皇道左右。首起圓明園門外。尾達大市街東。時至。鐃歌大樂振作。皇上御常服。乘禮輿。前引後護之儀衛。皆如昨日。而惟鐃歌淸樂。不引于輿。前。金龍五方旗十。在導蓋之先。南北班聯。因禮部指揮。皇輿過時。皆行一叩。輿到。 朝鮮班。余與正使,書狀。亦一叩。皇上側身幃外。笑而擧手下旨。烏什王下馬立輿旁。<small>{{Blue|蒙回諸王,軍機大臣。皆扈駕。}}</small> 傳旨曰。勿叩起禮。部尙書侍郞。等。皆曰。內閣大臣外。曾無此異數云。駕入宮門後。撤班回寓館。○是日。復自內務府備送盤飡。
===十七日乙丑===
晴。留圓明園。午後。通官來示禮部公文。以進賀謝恩表文。俱於是日旨下也。公文曰。主客司。爲移付事。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七日。禮科抄出朝鮮 國王題。恭祝皇上八旬萬壽表文。奉旨覽 王奏賀。知道。乃本年朕八旬萬壽節。 國王已先期備物呈進。經降旨賞。收幷準。作爲次年萬壽正貢。今復具表稱賀。進貢方物本。毋庸收受。但又令齎回。非所以申 國王慶祝之忱著。仍行賞收。該部知道欽此。又朝鮮 國王題。恭謝天恩。方物表文。奉旨覽 王奏謝。知道了。所有隨表方物。不必收受。該部知道。欽此欽遵。到部除萬壽禮物。業經轉行內務府照數査收外。其謝恩貢物。相應移付。貴館。轉飭該貢使。欽遵辦理。可也。須至付者。右付四譯館謝恩表。例具方物。而乾隆庚子。因特旨。正,至,慶,節正貢外。謝恩方物。槪行停止。今番陳謝中。福字宸翰頒錫。實屬曠古異數。故自 上特命具方物隨表。禮部轉奏皇旨如此。
===十八日丙寅===
晴。留圓明園。曉。通官來言。卽見禮部指揮公文。今日卯時。皇上御勤政殿。召見文武月選官,各國王,貝勒,使臣,從臣。當侍立。余與正使,書狀。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逾三門至勤政殿南門外。軍機諸大臣,六部尙書,侍郞等。已來會于殿門外朝房。俄而中涓引王公大臣以下。入勤政殿庭。皇上已御寶榻。殿內殿陛下東西班聯。及召見文武應選人。皆如十一日禮訖。皇上御黃頂黃幃肩輿。還內。東西班聯皆退。○歸寓館後。自軍機所。因皇旨宣送藏香。余與正使。各大品八。中品十。小品十二。書狀官大品四。中品六。小品八。大品長六尺。圍徑五分。色紫。中品長五尺五寸。圍徑三分色紫。小品長五尺。圍徑二分。色黃。少點篆鑪。香聞比隣。此卽靑海所貢西藏香也。
===十九日丁卯===
晴。留圓明園。曉。通官來言。卽見禮部指揮公文。今日設九九大慶宴。各國王,貝勒,使臣,從臣。當進參。余與正使,書狀。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逾五門。到艤船河岸。與軍機大臣,蒙回諸王,貝勒,與安南王,南掌,緬甸,使臣,安南從臣,臺灣生番,分上三船。溯流到天香齋前下船。入戱殿東西序。皇上已御殿。卯時始戱。未時止戱。曰桂香馥郁。曰仙樂鏗鏘。曰人安耕鑿。曰海宴鯨鯢。曰萬方徵瑞。曰五岳效靈。曰堯堦歌祥。曰虞庭率舞。曰武士三千。曰天衢十二。曰海鯤穩駕。曰雲鶴翩乘。曰舞呈丹桂。曰堛涌金蓮。曰芬菲不斷。曰悠久無疆。凡十六章。參宴班宣饌儀節。皆如十日。○歸寓館後。通官來言。卽見禮部指揮公文。明日正大光明殿。賜宴在京王公,大臣,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開宴在卯初矣。
===二十日戊辰===
晴。入南館。曉。通官引三使。到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由圓明園門之東旁門。踰出入賢良門之左夾。至正大光明殿庭。殿東西九間。南北三間。下鋪黃花班石。上覆黃琉璃瓦。玉階一層三級。殿內正中。設沈香寶榻。高五尺。上安沈香椅。後倚沈香屛。設中和韶樂於殿檐下東南維西南維。編鐘在南而特鐘在東。編磬在南而特磬在西。笙二。簫四。篴四。琴二。瑟二。分東西在南。大鼓在南之東。雉尾麾在南之西。筍𥲤。皆黃金漆。設平章之樂於賢良門內北向。設黃帷於殿庭東西向。內安參宴諸臣。賞賜錦緞于卓上。設花文黃氍毹於殿階下。爲萬國呈戱所。設卓張於殿內寶座東西。殿庭甬道東西。皆重行北上。一卓排三十品。宗室,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班于殿內寶座東。衍聖公。文武滿漢大臣。班于寶座西。各省督撫圖勒布特土司。班于殿庭東。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從臣,臺灣生番。班于殿庭西。內務府滿洲字儀注曰。謹奏爲宴筵事。此次正大光明殿。恩賞在京王公,安南國王, 朝鮮等國使臣。宴筵時。殿檐下兩邊。設中和韶樂。賢良門內兩旁。亦安設平章之樂。摠理內務府大臣。將皇上膳卓。安設寶座前。重卓張安設丹墀兩旁。肉膳亦預先安設。賞物安設殿前兩邊黃亭內。金罇玉器。安設賢良門內。開殿門閣扉親王蒙古王,貝勒,貝子公回子,王公,安南國王,及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圖勒布特土司番子。京城一品文武。滿漢大臣。衍聖公。外。省摠督,巡撫。各排班坐次乾淸門。侍衛護衛大臣。侍立寶座兩旁。預備完畢後。奏聞皇上陞殿。中和韶樂作。<small>{{Blue|是日。奏樂均以南呂爲宮。}}</small> 左右班起立。皇上陞寶座。樂止。衆皆行一叩禮後跪。侍衛將宴卓進前。中和韶樂平章之樂。俱作。管茶官。皇上御前進。茶後衆皆仍坐次行一叩禮茶畢。侍衛遞頒左右班茶。茶畢樂止。皇上膳卓退後。掌儀司官。以鐘盞壺甁。高擧從皇途呈進。中和韶樂平章之樂。俱作。衆皆起立。掌鐘盞壺甁官。上殿陛楹外東邊西向立。斟酒于鐘。御前執事大臣。拖去大褂奉鐘盞。由寶座南級進跪御前謹呈。皇上取飮。衆皆行一叩禮後跪。執事大臣將鐘盞接下。由寶座東級。降至寶座南。北向跪。掌儀司官。擧酒侍立寶座傍。交與于御座執酒大臣。大臣跪接後。行一叩禮。飮畢。叩首後起立。穿上大褂。入儀仗內。就原坐次跪。掌鐘盞壺甁官退。皇上餑餑卓。呈進左右班賞克食。樂止。肉房呈進肉膳。中和韶樂,平章之樂俱作。皇上御肉膳。侍衛大臣。各呈進御酒。賞賜諸王,貝勒,侍衛大臣,管理筵卓大臣,衍聖公,外藩諸王。各御酒一盃。俱進跪寶座前。行一叩禮。飮畢。侍衛接鐘後。再行一叩禮。就原坐次跪。戱幇呈閱。布褲伎一對。又一對呈閱接連各國伎藝酒膳完後。皇上卓張退時。衆皆仍坐次。行三跪九叩禮。樂止。皇上回宮。中和韶樂作。樂止後。衆皆進黃亭前。祇受賞緞而出。再入宴王公,大臣,侍衛,執事官。俱穿蠎袍補褂。爲此將宴圖。一並呈進謹奏。諸王大臣賜酒時。皇上特召 朝鮮使,副使陞殿。侍衛大臣和珅。引余與正使。陞殿內。立于寶座西級下。皇上召衍聖公賜酒。次召 朝鮮使,副使進前。和珅又引余與正使。由寶座西級陞。進跪御椅前。皇上手執靑玉盃香醞。召正使親授。正使叩首後。起立親受跪飮。和珅接盃。正使叩首後。由西級降還原位。皇上又手執靑玉盃香醞。召副使親授。余叩首後起立。親受跪飮。和珅接盃。余叩首後。由西級降還原位。少頃。皇上又召朝鮮使臣。和珅引三使陞殿內。進跪寶座前。降皇旨曰。爾等以朕言。歸問 國王平安。三使叩首後。皇旨曰。朕自見爾 國王得世子之咨文。朕心大以爲喜矣。三使叩首後。皇旨曰。就班。三使叩首還原位。皇上回宮後。通官引三使。至西黃亭下。內務府官宣賞。余與正使各緞三疋。紡絲二疋。書狀官緞二疋。紡絲二疋。撤班歸寓館後。內務府送致宴筵卓張各一于三使。○午後。因禮部指揮。入南館。城內外道旁點綴。方次第撤歸。去館後。贈鐵侍郞五言律一。兼致野笠一頂。詩箋三十葉。竹淸紙一百葉。雪花紙二束。詩曰。妙齡馳翰墨。海內仰高名。交爲論詩重。官仍掌禮淸。陪班聯屬國。走馬出長城。一副髹絲笠。蕭疏寄野情。○是日。輸納進賀方物于太和殿前御庫。謝恩方物。依近例。權付于南館隣居信實人處。
===二十一日己巳===
晴。留南館。衍聖公和送贈詩。書送鶴山見一亭扁額。詩曰。文章價重海天東。此日賡酬雅意通。記得淸談忘漏永。龍雲博識正難窮。又曰。尼岑浿水遠垓京。洽喜星軺集鳳城。猶有箕疇遺範在。常先九譯掛風聲。奎文閣典籍姜恩永來傳。卽衍聖府郞官也。
===二十二日庚午===
晴。留南館。
===二十三日辛未===
晴。留南館。軍機大臣福長安。求淸心元。以四十丸送副。福報以徽墨一匣。湖筆二匣。端硯一方。貝子永丹。求淸心元,扇子。以淸心元二十丸,扇十柄。送副。永報以四美盒一件。
===二十四日壬申===
陰。留南館。工部尙書金簡。求竹淸紙。以三百葉送副。且伴野笠一頂。倭鏡一面。白紬二疋。白棉布二疋。彩花席十張。雪花紙五束。淸心元三十丸。扇三十柄。金之先德雲。我國義州人也。德雲之孫。常明內附。爲尙書。簡卽常明之從孫。而前後效勞於我國事甚多。故不得不加意也。金報以錦二疋。春紬二疋。歙硯一方。湖筆二匣。徽墨一匣。曹扇一匣。五色絹箋一卷。龍井茶二匣。
===二十五日癸酉===
微雨。留南館。聞翁閣學方綱。爲參萬壽賀儀。自盛京來留正陽門外。送柳檢書得恭。質正渾蓋圖說集箋。翁請借四五日看詳。因問某現在撰春秋四家朔閏表。以杜元凱所定長曆與一行之說不合。正在互相攷訂。不識徐副使以某家之說爲是。又問徐公自然見過一行大衍曆。以爲是否。又問某意欲求轉致徐公將夙日所見春秋朔閏之說。略寫數論見示。以便載於拙著內。余書送答語曰。西洋新曆與古法絶異。北極有南北之高低。而晝夜反對。時刻有東西之早晩。而節候相差。此地圓之理也。古謂天差而西。歲差而東。今則曰恒星東行。古謂日有盈縮損益。月有遲疾損益。今則曰輪有大小。行有高卑。非今之故爲異於古。實測卽然也。西曆以前。惟郭太史授時曆。最號精密。蓋因其專主測量。而得羲和賓餞之義也。漢之太初。起數於黃鐘。唐之大衍。起數於蓍策。原原本本。鋪張縱橫。班史之曆志。唐書之曆議。先儒亟稱之。然朔望不明。交食不合。竟無益於欽天授時之實。大抵樂與曆。易與曆理。未嘗不貫。而法自逈殊。決不容傅會而眩耀也。自太初以上。又當疇人子弟。失官分散之時。曆學直茫昧摸索。麟經一部。夫子仍舊史而修之。則所書朔閏。必與天先後。<small>{{Blue|如隱三年二月日食。書干支而不書朔。桓十七年十月日食。書朔而不書干支。蓋日月交會。經緯同度。然後月掩日而日爲之食。未有日食而不在朔者。書干支則可知其爲朔書朔。則可推其干支。然又例謹嚴而或書或不書者。官失而夫子因之也。又如僖十五年五月日食。不書干支。又不書朔。左氏以爲官失。而夫子亦因之。}}</small> 元凱之所定。一行之所推。亦不過遷就積年之數。均爲扣盤捫燭之見而已。如用新曆。求通積法減氣應。溯考往古。則春秋朔望之干支。卽在于是。不必較優劣於元凱,一行也。西洋暦指中。有古今交食考。詳載春秋以來置閏測食之失。欽定曆象考成月離篇。詳著晦朔弦望之所以然。參驗二書。則似有益於訂正元凱,一行之誤矣。
===二十六日甲戌===
陰。留南館。謁文廟。觀太液池,五龍亭。弘仁寺。○國子監。在安定門內成賢坊。元至元間刱建。明洪武初。改爲北平府學。永樂初。改爲國子監。正統間。增建太學。親行釋奠禮。規制乃備。文廟在太學東。是日。正使適有愼不往。余與書狀。到文廟。街門外下馬行。門三間南向。東西下馬牌各一。入持敬門內更衣亭。具公服。門一間西向。亭三間東向。八旗助敎納蘭崇齡。出迎。茶罷。引余等。由大成門西序夾門。入殿庭。先鋪椶毛席於甬道東以待。遂行四拜禮於席上。仍陞殿敬審。殿東西九間。南北五間。玉階三出正南十二級。東西各十七級。繚以玉欄。刻雲龍波蓮殿正中。安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版。上揭金字三扁。中曰萬世師表。淸聖祖御筆。東曰生民未有。世宗御筆。西曰與天地參。今皇上御筆。前列古銅大鑪一。古銅燭臺二。古銅金花甁二。東西配四聖位。又東西配十二哲位。陞配朱子。在康煕間。殿東掖。爲祭器庫十一間。西掖爲樂器庫。十一間。俱南向。東西兩廡。各十九間。東西向。分祀先賢,先儒。一如熱河文廟位次。西廡南燎鑪一。西廡北瘞坎一。甬道左右御碑亭八。兩廡南折而北向。爲東西序各十一間。兩序正中。爲大成門五間。三門崇基石欄。前後三出陛。門內左右。列戟二十四。舊石鼓十。元潘迪石鼓音訓碣一。皇上以舊字漸損。詔禁私搨。別以玉筯篆書獵碣文。新造十鼓。列于大成門南陛上東西。亦如熱河石鼓之制。大成門外。東爲神廚,宰牲亭,井亭。西爲神庫致齋所。更衣亭。起明永樂初。至今。乾隆進士題名碑。重行南向。列于東西。又御碑亭。東西各一。東亭卽明英宗皇帝御製。新建太學碑。而正統九年三月初一日立。碑文中召儒臣講學。卽祭酒李時勉,司業趙琬事。具明史。大成殿,大成門,御碑亭。皆覆黃琉璃。餘舍均㼧瓦楹扉。均塗丹。梁檐施五采。崇聖祠初名啓聖祠。在大成殿北。雍正初。改今名。祀先師以上五代。彝倫堂。在大成殿西。卽太學內。有金字二扁。北曰文行忠信。淸世宗御筆。南曰福疇攸敍。今皇上御筆。堂階上東南邊。安定時晷。階下西南邊。有許魯齋手植松。幹株已枯。築壇護之。堂東爲繩愆廳,率性齋,修道齋,誠心齋。堂西爲博士廳,廣業齋,崇志齋,正義齋。俱東西向。堂南爲乾隆乙巳所建辟雍正殿。東西南北。俱三間。上覆黃琉璃。安風磨。銅圓頂。檐楹欄牖。均塗丹飾金。殿內北牖上。揭金字雅函於樂扁額。今皇上御筆也。正中設寶座。殿陛四面三出爲方臺。繞玉欄。臺外四周爲圓池。池邊亦繞玉欄。砌以玉石。前後左右。俱跨虹橋。南橋之南。爲學海節觀石坊。貢生,監生。在學肄業者。百五十六人。在外肄業赴學考課者。百二十人。積三十六月。擇其優異者。引見錄用。餘移吏部選用。考課之法。有經義治事二敎。經義。以易,詩,書,春秋。彙纂爲宗。旁及諸家。治事。以兵,刑,天官,河渠樂律。各名一家。綜其源流。助敎學正學錄。課以制藝策論。司業,月試。祭酒季考。辨其優劣。蕫其勤惰。 按石鼓高二尺。徑一尺有奇。其數十。其形如鼓而頂穹窿。刻周宣王獵詩于鼓圍。史籀之篆也。舊在陳倉野中。僅存其八。唐鄭餘慶。遷之鳳翔孔子廟。宋仁宗皇祐中。向傅師。得其二於民間。十鼓始足。徽宗又徙之辟雍。鑄金塡其文。復移置寶和殿。靖康之亂。金人取歸燕。剔其金。元皇慶中。虞集爲大都敎授。置之文廟戟門內。歷世旣久。缺蝕殆盡。考之金石諸篇。則宋治平中。存字四百六十有五。元至元中。存者三百八十有六。據今榻本。則甲鼓字六十一。乙鼓字四十七。丙鼓字六十五。丁鼓字四十七。戊鼓字一十二。己鼓字四十一。庚鼓字八。壬鼓字三十八。癸鼓字六。總三百二十五字。惟辛鼓字無存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載十鼓全文。
[石鼓文]
甲[鼓]
曰。我車旣攻。我馬旣同。我車旣好。我馬旣𩢿。君子云獵。云獵云遊。麀鹿速速。君子之求。彎彎卥弓。弓玆以時。我驅其時。其來𢖘𢖘。𢖘𢖘炱炱。卽御卽時。麀鹿速速。其來大垐。我驅其僕。其來𢖏𢖏。射其豚屬。
乙[鼓]
曰。汧緊泛泛。丞波潮淵。鰋鯉處之。君子漁之。漫漫有鯊。其遊●(●字為左彳右散)●(●字為左彳右散)。白魚鱳鱳。其葅底鮮。黃白其鯿。有鮒有白。其𦚎孔庶。臠之㚟㚟。洋洋𧽢𧽢。其魚惟何。惟鱮惟鯉。何以橐之。惟楊及柳。
丙[鼓]
曰。田車孔安。鋚勒駻駻。六師旣簡。左驂翻翻。左驂騝騝。我以隮于原。我戎止陸。宮車其寫。秀弓時射。麋豕孔庶。麀鹿雉兎。其原有迧。其戎奔奔。大車出洛。亞獸白澤。我執而勿射。多庶䟏䟏。君子乃樂。
丁[鼓]
曰。帥彼鑾車。勿速塡如。秀弓孔碩。彤矢䒨䒨。四馬其寫。六轡沃若。徒騈孔庶。廓騎宣博。酋車載道。如徒如章。原濕陰陰。趨趨六馬。射之簇簇。有貙如虎。獸鹿如兕。怡爾多賢。迧禽奉雉。我兔允異。
戊[鼓]
曰。我來自東。靈雨奔流。逆湧盈盈。渫濕君子。旣涉我馬。流汧汧繄。洎淒丞士。駕言西歸。舫舟自廓。徒騈逴逴。惟舟以道。或陰或陽。扱深以戶。出于水一方。丞徒徨止。其奔我以。阻其乃事。
己[鼓]
曰。宣猷作原。作周導遄。我辭攸除。帥彼阪田。莽爲世里。希微𢔹𢔹。乃罟漆栗。柞棫其拔。椶𣓌庸庸。鳴條亞𥬡。其華何爲。所斿●(●字為左夏右圣)。水盩導旨。樹幽晤。
庚[鼓]
曰。徒御嘽嘽。然而師旅。塡然會同。又繹以左戎障。弓矢孔庶。焰焰是熾。射夫寫矢。具奪擧㧘。其徒肝來。或羣或友。悉率左右。燕樂天子。來嗣王始。振振復古。我來攸止。
辛[鼓]
曰。彼走䮺䮺。馬麃晳晳。華華雉●(●字為左夏右圣)。位多庶微我師氏。憲憲文武。何其一之。
壬[鼓]
曰。我水旣淨。我道旣平。我行旣止。嘉樹則里。天子永寧。日惟丙申。旭日杲杲。我其旁導。乘馬旣迧。●(●字為左秀右攵)夏康康。駕彼四黃。左驂騯騯。右驂駷駷。棨戟以奕。汝不執德。旙翰黎黎。𣄡斿施施。公謂大乘。余及如玆。邑曷不余及。
癸[鼓]
曰。吳人憐亟。朝夕儆惕。載西載北。勿奄勿伐。若而出奇。進獻用特。歸格藝祖。告于太祝。禘嘗受享。致其方藝。寓逢中囿。孔庶麀鹿。原濕旣坦。疆理疃疃。大田不蒐。君子何求。有謀有始。周爰止于是。
亭林顧炎武曰。石鼓凡十。相傳爲周宣王獵碣。今讀其文。皆淺近之辭。殊不及車攻吉日之閎深也。金史馬定國傳言。石鼓自唐以來。無定論。定國以字畫考之。云是宇文周所造作。辨萬餘言。出入傳記。引據甚明。楊用修愼最稱好古。而亦曰。宣王之世。去古未遠。所用皆科斗籀文。今觀說文所載籀文。與今石鼓文不同。石鼓乃類小篆。余獨以其辭不足儕于二雅而疑之。 自太學取路萬佛樓北墻外。由萬佛樓西墻夾門。入樓庭。樓凡三層。下層安金佛六尊。長皆丈餘。以木假山。障北東西三面。高與楣齊。峯巒洞壑。曲曲皆安金佛。南列降眞香八面十層堛二。各面各層。皆安金佛。隔以琉璃。又列古鼎,大鑪四。徑皆五尺。高皆一丈。上中二層。各安金佛三尊。列古銅鼎彝。樓南。爲聚諸福德石坊。又南爲滿萬曇霏石坊。樓東爲闡福寺。乾隆丙寅建。明之歲寒門舊址也。大雄寶殿三層。下層。有五十頭一百手立佛。身長七丈。腰圍三丈。威靈凜烈。形彩陸離。抑爲文殊普賢之變相歟。殿南。爲福田石坊。又南爲五龍亭。舊爲太素殿。明天順間建。淸康煕間。改建五亭。中曰龍澤。左曰澄祥。曰滋香。右曰湧瑞。曰浮翠。統名曰五龍亭。南臨太液池。雕欄畫棟。照耀漣漪。太液池一名西海子。又名積水潭。自西華門。西行百步。入西苑門。渟泓數百頃。週三里餘。引玉泉山金水河。至地安門水關。流入皇城。逶迤曲折。達于池。綠荷靑藻。遍覆淸波。老槐垂柳。夾岸成蔭。曠豁不如昆明。蘊藉不如福海。而要亦伯仲之間。歐陽玄西海子詩云。鰲山宴罷月溶溶。太液池邊湛露濃。不用金蓮送歸院。水晶宮出玉芙蓉。五龍亭西。爲極樂世界正殿。安金佛三尊。前列烏銅鼎彝,金玉奇玩。殿南。爲現歡喜園石坊。東爲神州實地石坊。西爲安養示諦石坊。闡福寺東。有新創離宮。制度宏麗。層甍飛檐。延袤數里。諸寺殿樓。五龍亭。皆覆黃琉璃。離宮或用黃琉離。或用㼧瓦。太液池南。跨石梁。廣二尋。脩數百步。下甃甎石。穹窿爲九虹霓。可達舟楫。梁左右。飾以白石楯欄。鐫鏤雲龍波蓮。東西峙華表。曰金鰲。曰玉蝀。迤北稍東。又有石梁峙華表。北曰堆雲。南曰積翠。瀛臺。在金鰲玉蝀之東。舊名南臺。以在太液池南。卽明之西苑地。有昭和殿,澄淵亭。淸初。改爲瀛臺。康煕間。增建勤政殿。移瓊華島,玲瓏石堆疊爲山。種植花卉。上搆二亭。覆以椶毛。巖磴曼廻。蘆渚參差。聖祖御製詩。畫舸分流簾下水。秋花影倒鏡中山。是也。殿西南爲豐澤園。中有秋雲亭知稼軒。聖祖。每歲秋成。御此觀稼。<small>{{Blue|幾暇格物編曰豐澤園。有水田數區。歲至九月始刈獲。一日循行阡陌。時方六月下旬。穀穗纔穎。忽見一科高出衆稻上。實已堅好。因收藏其種。待明歲播之。及六月。此種果先熟。生生不已。歲取千百。四十餘年以來。內膳所進。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名曰御稻米一歲兩播。亦能成兩熟。曾頒給江浙督撫。令民間種之。近聞兩省頗有此米。惜未廣也。南方氣暖。稻熟尤早於北地。當夏秋之交。麥禾不接。得此早稻。利民必多朕每飯時嘗。願與天下羣黎。共此嘉穀也。}}</small> 瀛臺北爲芭蕉園。中有萬善殿。檐脊穹窿。以黃金雙龍作頂。綺窓,朱楹,石砌,玉欄。舊名崇智殿。明世宗嘗設醮於此。淸順治間。改今名。供三世佛像。選老成內監。被剃爲僧。焚修香火。又有臨漪亭,水雲榭。嚴分宜金海乘涼記云。供事西苑。溽暑蒸燠。命中官。導臣乘涼于金海邊。出迎和門乘舟。泊水雲榭。觀臨漪亭。是也。瀛臺西。爲紫光閣。明莊烈皇帝。嘗召對閣臣於此。淸初。閣南隙地。盡植桃杏。每歲仲春。試武士騎射于閣前。中秋。集上三旗大臣,侍衛較射。聖祖御製詩。隊自花間入。鑣從柳外分。是也。乾隆初。平定西番。用雲臺凌烟閣古事。圖畫功臣於紫光閣。各系御製贊。自太學士忠勇公傅恒以下。五十人。副都統阿桂。亦與焉。瀛臺西南。爲瓊華島。陶九成輟耕錄。萬歲山。在大內西北太液池東南。金人名曰瓊華島。其山皆疊玲瓏石爲之。峯巒隱映。松檜蓊鬱。引金水河。轉機運㪺。汲水過山頂。至仁智殿後。從石龍首噴出。注太液池。故老言朔漠有山。形勢雄偉。金人發卒。鑿掘輦致成之。明宣宗廣寒殿記。萬歲山石。皆宋之艮嶽。金徙於玆。戴洵集。自山麓至巓。百三十餘步。週二百餘丈。上有廣寒。四隅有亭。左曰玉虹。曰方壺。右曰金露。曰瀛洲。而山半有三殿。中曰仁智。東曰介福。西曰延和。淸順治間。毀殿亭。立白堛于瓊華島。建永安寺于堛下。寺有古井。疑是輟耕錄所謂瀛洲亭西之萬丈井。皇上御製永安寺古井記曰。白堛永安寺。蓋就瓊華島故地而建。所謂廣寒殿。玉虹,金露之亭。皆湮沒不可考。適有所營葺工人。於山之西麓。掘地得廢井一。㼾甃木盤。層累鱗祴。尋丈以深。汋汋有水。不瀱以眢。巽下坎上。合羲經義。轆轤綆汲。可致山巓。乃知輟畊錄所稱引金水河於山後。轉機運㪺。至山巓者。舍近取遠。妄也明矣。不寧惟是。所云島土取自塞外者。更妄也。當時縱爲厭勝。或少取塞山之土。置此則有之矣。豈有鑿掘輦致於數千里外。以成是山之理。意者。疏浚液池。不能移土於遠。卽就近成此島耳。夫顯而易見者。尙淆訛至此。史氏之耳食影談。任好惡而顚倒是非。吁可詑哉。井不可幕。而杜牧闢之。願謂廢井之無水者。或値傷人。今得此於烟埋土封中。不浚可汲。導流助景。事半功倍。故樂從司工之請而存之。瓊華島始於金。至元時改稱萬壽山。或訛爲萬歲山。玆不具論。惟是㼿㼟盤榦半千年物。而人視之。與今之木若甎。無以異。若夫宣德,成化之瓷。則人寶之。其初豈離土哉。物之託質。失尺寸而貴賤殊別。與夫人之好惡。逐目役高下。鮮定衡者。吾以慨古證照。息其是非焉。按萬歲山有二。元萬歲山。卽今瓊華島。明煤山。亦名萬歲山。卽今景山。余渡金鰲,玉蝀。過景山。守門者。令余下馬。余曰。天朝之制。大淸門外。亦騎而過。此獨下馬。曷故。守門者曰。皇上且降輦而過。余遂步而過。心竊疑之。後考一統志。壽皇殿。在景山。安奉聖祖御容。尊嚴與太廟等也。明莊烈皇帝殉社亭。亦在景山。○弘仁寺。在太液池西南岸。地爽朗。淸康煕間。卽淸馥殿舊址。建寺。迎旃檀而佛居之。黃瓦丹楹。齋寮敞麗。前樹二坊。東曰廣恩敷化。西曰普度能仁。入寺數武。白石甃方池。上跨三梁。綠荷出水。朱魚吹藻。其西作龍首。自牆外汲太液水貫注之。池北天王殿。殿東西。分峙兩樓。以懸鍾鼓。再進爲仁慈寶殿。左曰弼敎樓。右曰翊化樓。又進爲大寶殿。左曰覺德樓。右曰普慧樓。旃檀佛像。在仁慈寶殿。高五丈。鵠立上視。後瞻若仰。前瞻若俯。衣紋水波。骨法見其表。左手舒而爲垂膝。右手舒而若承物。勇猛慈悲。威靈颯爽。被無縫錦袈裟。卽三十二相中鵝王掌也。相傳爲旃檀香扣之。聲鏗鍧。若金石。入水不濡。輕如髹漆。晨昏寒暑。其色不一。大抵近于沈碧。萬曆中。慈聖太后。始傅以金。元翰林學士程鉅夫有記。其說弔詭云。是周穆王十二年。優闐國王所造。然攷釋氏感通錄云。梁武帝遣郝騫等。往天竺國。迎佛旃檀像。其王摹刻一像付騫。與鉅夫記不同。未詳孰是。康煕御製旃檀佛記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誕于西域。嘗昇忉利天。爲母說法。優闐王久失瞻仰于如來。乃刻旃檀爲像聖表。目犍連慮有缺謬。躬以神力。攝三十二匠。昇忉利天。諦觀相好。三返。乃得其眞。旣成。國王臣民。事猶眞佛。及佛復降人間。王率臣庶。往迎佛。其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佛爲摩頂。授記曰。我滅度千年後。爾往震朝國。大興佛敎。歷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至龜玆六十八年。至涼州一十四年。至長安一十七年。至江左一百七十三年。至淮安三百六十七年。復至江南二十一年。至汴京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閔忠等一十二年。北至上京儲慶寺二十年。南還燕宮五十四年。移于聖安寺五十九年。迎入萬壽山仁智殿一十五年。移于大聖萬安寺一百四十餘年。移于慶壽寺一百二十餘年。移于鷲奉寺一百二十七年。建弘仁寺迎奉。計自優闐王造像。當穆王十二年辛卯。至康煕五年丙子。凡二千六百六十餘年。
===二十七日乙亥===
晴。留南館。鐵侍郞書送鶴山見一亭扁額及對聯三軸。且伴徽墨一匣。貢硯一方。蘭箋四束。筆法蒼健極可愛。
===二十八日丙子===
朝晴夕陰。夜雷雨留南館。購十三經註疏,周易折中,詩書彙纂。
===二十九日丁丑===
晴。留南館。購大淸會典,盛京通志。
==九月==
===一日戊寅===
晴。留南館。禮部送言。各國使臣。旣經八月二十日。正大光明殿宴儀。故無上下馬宴。安南君臣。已於八月二十四日離發。緬甸使臣。亦於今日離發。貴 國及南掌使臣。當於初四日離發云。
===二日己卯===
陰。留南館。禮部送致回咨八度。賞咨三度。而 邦慶咨文批旨曰。軍機大臣,太學士。管理禮部事務。王杰面奏奉旨。著照 國王所請。欽此王杰面奏。卽七月十六日。在熱河時也。○翁閣學方綱。書送渾蓋圖說集箋跋語曰。乾隆庚戌秋八月。朴檢書以副使徐公所著渾蓋通憲圖說集箋四冊見示。其上二冊。明仁和李水部原書。其下二冊。則徐公集箋也。愚於推步之學識。夙未究心。凡事不深探其原委者。則不敢輒爲之序。第觀其演繹。周晰於渾平相應之所以然。具於表說。闡發無遺。深服其用心之勤。而已爰爲筆諸別紙。以見區區謙愼。不敢言序之意。北平翁方綱。紀尙書,鐵侍郞。皆謂翁閣學邃於曆象。而余始聞致力於春秋朔閏。已疑其不解新法。今見跋語。益驗其空疏。大抵目今中朝士大夫。徒以聲律書畫。爲釣譽媒進之階。禮樂度數。視如弁髦。稍欲務實者。亦不過掇拾亭林,竹坨之緖餘而已。乃知榕邨之純篤。勿菴之精深。間世一出而不可多得也。欽天監正喜常西士安國寧。俱有盛名於曆象云。而未及訪之可恨。
===三日庚辰===
晴。留南館。余聞武英殿新刊皇淸開國方略。丙子,丁丑間事實詳備云。甚欲購得而祕諱嚴密。無可奈何。朴齊家適往琉璃廠書肆。見不粧一秩。在冊工處。謄來數行。卽三學士取義之跡也。綱曰。崇德二年三月,甲辰。誅洪翼漢等。目曰。太宗諭令縛送首謀敗盟二三臣。朝鮮奏言。臺諫洪翼漢,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曾陳疏斥和。並解送盛京。命誅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于市。以正其倡議袒明。敗盟搆兵之罪。○按三學士取義時。章京等切禁我人出外攘門。以後事跡。尙今茫昧。公私紀載皆云。不知所終。甚至有悠謬之談。<small>{{Blue|或傳淸不殺三忠。洪忠正流南裔。入吳三桂軍中。尹忠貞,吳忠烈。亦皆流遠方。至有僞爲洪忠正遊山紀者。}}</small> 國史所書如此。足以徵信於百世。倡議袒明一句。便是三學士之實贊。陪臣之舍生尊周。可與日月爭光。無乃編史者。寓微意於筆法歟。
2pvl1nzud34wcbpdaa3ep91q07vp4rx
2171969
2171965
2022-08-14T03:07:03Z
江常哲
94446
/* 十三日辛酉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三|times=|m=|d=|previous=[[../燕行紀卷二 |燕行紀卷二]]|next=[[../燕行紀卷四 |燕行紀卷四]]|type=|from=|notes=}}
==起圓明園至燕京○七月==
===二十七日乙巳===
晴。留圓明園。觀虎圈及昆明湖。虎圈。在圓明園西一里。甎築爲方城。高可五丈。縱闊皆十餘丈。城內平分爲南北二大格。南格內。平分爲東西三格。北格內平分爲東西二格。間格之墻。亦以甎築。高與城齊。南三格上。錮以鐵網。而通小穴開閉。卽銅虎牛羊之道。三格北。皆有虹霓門。用鐵版爲扇。由格上施轆轤挈門扇。升降開閉。卽驅虎出入之道。北二格。西格。有鐵網。東格。無鐵網。二格東。皆有虹霓門。用鐵版扇。自格傍開閉。卽納虎之道也。南三格。覆以𤭁瓦屋。東有層磴。通人來往。北二格無屋。聞守圈人言。數年前。皇上命牽來在圈三虎于殿前。見其向人咆哮。皆命戮之。自後有圈而無虎云。不以養人之物。養害人之獸。亦可謂仁政之大者也。自虎圈。向西行二里餘。入罨秀華表。歷西山宮門。迤向西南行一里餘。經文昌闕下。折而東南。行數百步。到繡漪橋。卽昆明湖東南岸橋。跨十七虹霓。可達舟楫。飾以白玉靑石欄干。橋東北。鎭以金牛。篆書御製。銘曰。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後人景從。制寓剛戊。衆取厚坤。蛟龍遠避。詎數鼉黿。溱此昆明。瀦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鎭悠永。巴邱淮水。共貫同條。人稱漢武。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於四海。敬玆降祥。乾隆乙亥。湖週可九里。悉砌以甎石。橋西北爲甬道。入湖百餘步,甬道盡處。甎築層墩。高五丈餘。上搆二層樓。覆黃琉璃。是爲鳳凰墩。蓋倣無錫城外錫山之黃埠。御製辛丑集詩。鳳凰墩。實肖黃埠。卽此甬道東南。有八面亭。上覆㼧瓦。下鋪甎。扁曰廓如亭。皇上御筆也。湖西北岸。皆玉泉,萬壽諸山麓。松杉蒼翠蓊鬱。彩瓦朱牆。錯落相聯。影倒淸波。滉漾不可摸狀。湖西岸。艤戰船數十。間是健銳營,火器營。閱武之具。御製。癸卯集註。乾隆癸巳。移建火器營於長河西岸。習九進連環鎗法。長河。卽昆明湖之別稱也。○西山。在宛平縣西三十里。一名小淸涼。太行山別阜也。巍峩秀拔。爲京師右臂。香山,甕山,玉泉山,翠微山,聚寶山。皆岡麓連接。總名曰西山。京師八景之一曰西山霽雪。張鳴鳳記云。西山內接太行。外屬諸邊。磅礴數千里。林丘蒼黝。谿澗鏤錯。神皐隩區也。盧溝,琉璃。胡良三橋。山水多歸其中。蔣一葵長安客話云。西山諸蘭若白堛。無慮數十。與山隈靑靄相間。流泉滿道。或注荒池。或伏草逕。或散漫庄沙間。春夏之交。碧樹交蔭。花香鳥聲。秋則亂葉飄丹。冬則積雪凝素。信足賞心而。雪景尤勝。皇上御製萬壽山昆明湖記曰。歲己巳。考通惠河之源。而勒碑於麥莊橋。元史所載引白浮甕山諸泉云者。時皆湮沒不可詳。夫河渠。國家之大事也。浮漕利涉。灌田使漲。有受而旱無虞。其在導洩有方而瀦蓄不匱乎。是不宜聽其淤關汎濫而不治。因命就甕山前芟葦茭之叢雜。浚沙泥之隘塞。滙西湖之水。都爲一區。經始之時。司事者。咸以爲新湖之廓與深。兩倍於舊。踟躕慮水之不足。及湖成而水通。則汪洋漭沆。較舊倍盛。於是。又慮夏,秋汛漲。或有疏虞。甚哉。集事之難。可與樂成者。以因循爲得計。而古人良法美意。利足及民。而中止不究者。皆是也。今之爲閘爲壩爲涵洞。非所以待汛漲乎。非所以濟溝塍乎。非所以啓閉以時。使東南。順軌以浮漕而利涉乎。昔之城河。水不盈尺。今則三尺矣。昔之海甸無水田。今則水田日闢矣。顧予不以此矜其能而滋以懼。蓋天下事。必待一人積思勞慮。親細務有弗辭。致衆議有弗恤而爲之。以僥倖有成焉。則其所得者必少。而所失者必多矣。此予所重慨夫集事之難也。湖旣成。因賜名萬壽山昆明湖。景仰放勳之蹟。兼寓習武之意。得泉甕山。而易之曰萬壽云者。則以今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慶。建延壽寺於山之陽故爾。寺別有記玆特記。湖之成。並元史所載。泉源始末。廢興所由云。
===二十八日丙午===
晴。留圓明園。午後。通官傳示主客司公文。卽各國使臣。迎駕知委也。公文曰。主客司爲移付事。准行在內閣片稱交。禮部內務府理藩院。所有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各外藩使臣及土司生番等。于三十日聖駕廻圓明園時。俱着在儀仗內。隨同在京文武大臣官員之後。一體跪迎鑾輅。等因前來相應移付貴館。遵辦。並知會派出。照料各國使臣之員。一體遵照辦理可也。須至付者。右付四譯館。○自是日。內務府備送三使盤飧。如熱河例。因皇旨云。
===二十九日丁未===
晴。留圓明園。光祿寺送蘋果,葡萄,梨,檎,蜜棗五種。體潤澤而味甜爽。絶勝於我東所產。貢使留館時。光祿寺五日一頒果品。卽大淸會典所載也。○按會典。各國使至京。工部飾房宇備器具給炭薪。戶部支粟米芻豆。光祿寺日具脯資餼牽。五日一頒果品。朝貢事竣。賜燕於禮部。將歸宴於館。主席以禮部堂官一人。
===三十日戊申===
晴。留圓明園。曉禮部送言。皇上今日辰時旋蹕。早向祇迎所。然後可免窘束。黎明余與正使,書狀。具公服。騎而行。<small>{{Blue|在圓明園。公行俱用騎。}}</small> 通官啓文前導。到行宮東門外二里地。留京王公,大臣以下及回子,安南,南掌,緬甸從臣使臣。皆已先至。惟生番不在。蓋聞賀班,宴班以外。如接駕賜遊等處。皆令生番勿參。因皇旨云。余下馬坐路傍。適與禮部漢尙書紀勻,滿尙書常靑,內閣漢學士沈初對席。余進前請安。皆起答曰。毋庸過禮。紀尙書直隷獻縣人。號曉嵐。以博雅有盛名。編纂四庫全書。余問曰。聞公奉勑校正明史,大淸一統志云。已完工否。紀曰。明史中地名,人名之差舛者。事實之疏漏者。皆已訂補付剞。一統志則秩巨而訛謬尤多。必欲徹底校正。故尙未就緖爾。余曰。且以俺等今行所經地方言之。合懶甸。以金史,麗史參互。明是小邦咸鏡南道界。而一統志。以九連城傅會。古北口潮河川營。以亭林所記。證今之道里。潮河營。實在口外。而一統志計程。反在口內。恐非細失。紀曰。如此等誤。難以枚擧。蓋山經地志。多屬傳聞。及其足躡目覩。必不免相左爾。余曰。新校明史。可得見乎。紀曰。雖易付剞。姑未有頒行勑旨。待頒行。當以一部奉呈也。貴 國鄭麟趾高麗史。極有體段。僕藏庋一部矣。余曰。然則高麗史已翻刻於坊間乎。紀曰。卽貴 國板本也。貴 國徐敬德花潭集。編入四庫全書別集類。外國詩文集之編諸四庫。千載一人而已。余曰。所欲奉質者。非猝乍可盡。當於入京後。送人門屛請敎。禁例所拘。無以躬進可恨。紀曰。弊廬在於正陽門外琉璃廠後。會同館衚衕矣。通官來告時至。乃排班于儀仗內皇道北。一行南向東上。留京王公大臣以下在東。次 朝鮮使。次回子,安南從臣。次南掌,緬甸使。安南王則前往淸河接駕云。皇道左右。陳法駕鹵簿。起迎班。東亘數里。以達行宮東門。最前爲導象四。次寶象五。次靜鞭四。次前部大樂。大銅角四。小銅角四。金口角四。次革輅駕馬四。木輅駕馬六。象輅駕馬八。金輅駕象一。玉輅駕象一。次鐃歌大樂金二。金鉦四。鈸二。鼓二。點二。篴四。雲璈二。管二笙二。金口角八。大銅角八。小銅角八。金鉦四。紅鐙二。畫角二十四。掆鼓二十四。紅鐙二。篴十有二。拍版四。仗鼓四。金二。掆鼓二十四。紅鐙二。次引仗六。御仗六。吾仗六。立爪六。臥爪六。星六。鉞六。五色幟二十。次翠華旗二。金鼓旗二。門旗八日月旗各一。五雲旗五。五雷旗五。八風旗八。甘雨旗四。列宿旗二十八。五星旗五。五嶽旗五。四瀆旗四。神武,朱雀,白虎,靑龍旗各一。天馬,天鹿,辟邪,犀牛,赤熊,黃熊,白澤,角端,遊麟,彩獅,振鷺,鳴鳶,赤烏,華蟲,黃鵠,白雉,雲鶴,孔雀,儀鳳,翔鸞,旗凡二十五。色龍纛二十。前鋒纛八。護軍纛八。驍騎纛二十四。次黃麾四。儀鍠氅四。金節四。進善,納言,敷文,振武旌各二。褒功,懷遠,行慶,施惠,明刑,弼敎,敎孝,表節旌各二。龍頭旛四。豹尾旛四。絳引旛四。信旛四。羽葆幢四。霓幢四。紫幢四。長壽幢四。次鸞鳳赤扇八。雉尾扇八。孔雀扇八。單龍赤扇八。單龍黃扇八。雙龍赤扇八。雙龍黃扇八。壽字黃扇八。次赤素方繖四。紫素方繖四。五色花繖十。間以五色九龍繖十。九龍黃蓋十。紫芝蓋二。翠華蓋二。九龍曲柄黃蓋四。次戟四。殳四。次金方几一。金交椅一。金缾二。金盥盤一。金盂一。金盒二。金爐二。拂二。提鑪二。右皆民尉戴朱笠。着金繡花文絳衣。奉持列立。以待駕至。皇上御采服。乘禮輿。舁以十有六人。亦朱笠絳衣。豹尾槍二十。櫜鞬二十。儀刀二十。仗馬十。出警入蹕旗各一。九龍曲柄黃華蓋一。右皆護軍親軍。着黑質金繡壽字衣。佩持騎而前引。豹尾槍十。儀刀十。櫜鞬二十。黃龍大纛二。右皆侍衛官。佩持騎而後護。<small>{{Blue|皇帝乘禮輿。則陳玉輦金輦于五輅之次。乘玉輦。金輦則禮輿爲副駕。隨後。}}</small> 諸王,貝勒,公侯,大臣。皆褂黃陪扈。千官齊集。車馬塡咽而數刻之間。寂然無譁。紀律嚴明。儀衛簡略。此所以巡狩南北而民不疲頓也。祇迎之節。長跪乘臂而不俯伏。和珅馳進輦傍。奏曰。那是 朝鮮使。那是安南使。皇上側身幨前。笑而顧之。駕入宮門後。撤班還寓館。○禮輿。高五尺八寸五分。廣三尺。深四尺。重頂高一尺三寸。上層八角。下層四方。皆髤金。垂繡金龍黃綺重幨。每角飾金蹲龍計十有二。上安鈒花金頂。嵌珊瑚靑金綠松等石。內天井。飾蟠龍一。柱四高二尺八寸。均繞以刻金盤龍一。門端鏤金雲龍二。左右塗金龍欄干。均平傅直轅之上。前轅下左右。金蹲龍各一。仰承直轅。飾以黃綺紗。氈幃各一。隨時施設。中設金盤龍寶座。高一尺七寸。廣二尺七寸。直轅二。各長丈七尺六寸五分。大橫竿二。各長九尺。小橫竿四。各長二尺五寸。肩竿八。各長五尺八寸。撑竿二。各長三尺。皆髤以朱。繪金雲龍。兩端飾以鈒金龍首尾。舁以十有六人。○玉輦穹頂。高二尺。方六尺二寸。飾天靑色。前後左右。各嵌圓花倉玉一。上安金頂靑綺。爲重幨。繡金雲龍。屋高五尺三寸。方五尺。柱繪金龍門。高四尺八寸。廣二尺三寸五分。中設飾金雲龍寶座。氈幃靑色。夏易朱簾。輦座高二尺四寸。上方七尺六寸。下方七尺七寸。朱髤繪金四周。朱欄四。中轅二。長三丈八尺五寸。外轅二。長二丈九尺。朱髤。前後飾金龍首尾。舁以三十六人。○金輦。頂飾泥金。嵌金版四。幨幃均黃色。屋高五尺。方四尺九寸。中二轅長二丈八尺一寸。外二轅長二丈六尺一寸。舁以二十八人。餘如玉輦。○玉輅。穹頂形圓。高三尺一分。飾天靑色。四面嵌蒼玉各一。上安塗金頂。高一尺二寸九分。下環鏤金雲龍版百六十有二。疊爲三成幨。綺如頂色。<small>{{Blue|後各輅同}}</small> 屋四方高六尺七寸九分。廣八尺二寸五分。柱四。高五尺八寸四分。門高五尺一寸九分。廣二尺四寸九分。左右門廣二尺二寸五分。內四周飾金斗拱。中設寶座。外繞朱欄。三輅後左右太常旗二。旗各十有二。斿欑竹朱竿。左旗繡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右旗繡升龍。座下朱轅二。各長二丈二十九寸五分。前設駕象。靷環一。輪二。軸一。輪各十有八輻。皆朱髤飾以鈒金花文。輅座去地四尺一寸五分。○金輅。穹頂飾黃色。四面嵌金版各一。左右二旗。各繡黃色升龍。餘制如玉輅。○象輅。穹頂飾赤色。高二尺六寸五分。四面嵌象牙版各一。屋高六尺四寸九分。廣八尺九寸五分。柱高五尺五寸四分。門高五尺九分。廣二尺四寸五分。左右門廣二尺二寸五分。座上朱欄四。太常旗。左繡朱鳳。右繡升龍。座下朱轅三。各長二丈五寸九分。駕馬八。前設引馬游環一。馬項繫鈴。齋戒日則輟。輅座去地三尺四寸五分。餘制如玉輅。○木輅。穹頂飾黑色。高二尺六寸一分。四面嵌花梨木版一。屋高六尺五分。廣八尺八寸。柱高五尺八寸。門高五尺二寸。廣二尺二寸五分。左右門廣二尺二寸。欄制如玉輅。左旗繡龜蛇。右旗繡升龍。轅三各長二丈五寸。駕馬六。餘同象輅。○革輅。穹頂飾銀色。高二尺五寸五分。四面嵌黃色羊皮版各一。屋高五尺五寸九分。廣七尺九寸五分。柱高五尺四寸五分。門高五尺。廣二尺二寸五分。左右門廣二尺一寸九分。左旗繡金虎。右旗繡升龍。下轅二。各長丈九尺五分。駕馬四。餘制如象輅。
==八月==
===一日己酉===
晴。留圓明園。曉通官徐啓文。引三使。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由正南圓明園門之東旁門入宮內。北行逾御河石橋。入正南。出入賢良門之東旁門。折而東入一門。過勤政殿南門。轉而東北入一門逾小岡。又折而北入一門。卽御河東南岸。沿河左右岸悉築以太湖石。崚嶒磈礧天然。溪澗之側。有二船。艤待于河岸。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軍機諸大臣。同上一船。 朝鮮,南掌,緬甸使,回子,安南從臣。同上一船。溯流向東北行。阜陵週遭。松杉蓊鬱。彩亭雕榭。曲曲隱映。以佳麗之境。兼蕭灑之趣。眞是仙區也。歷藏舟閣。豎石柱於河中。傍嵌木版。上覆𤭁瓦。屋橫可五間。縱可二十間。高可二丈。浮龍舟于閣內。又歷金鰲,玉蝀橋。甎築爲九虹霓。跨穹窿白玉梁。兩邊飾靑石欄干。兩頭立華表。東曰金鰲。西曰玉蝀。船行數里。北至天香齋前下岸。左右朝房,營舍,酒樓,茶鋪。宛如一都市。東北。有觀戱殿閣而制度與熱河一段。正殿二層。東西五間。下層正中一間。爲御座。左右各二間。皆嵌琉璃窓。妃嬪觀光於窓內。太監供給於窓外。東西序各數十間。宗室,諸王,貝勒,閣部大臣。坐於東序重行。西向北上。蒙古回部,諸王,貝勒,安南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臺灣生番。坐於西序重行。東向北上。皇上自內殿。御常服。乘肩輿出。由西序北夾門。入戱殿。參宴諸臣。出跪西序南夾門外迎駕。殿南爲戱閣三層。上層曰淸音閣。中層曰蓬閬,咸韺。下層曰春臺宣豫。作樂扮戱於閣中。卯時始戱。未時止戱。而皆演唐僧三藏西遊記。殿庭排列奇花里草。升沈香烟。亦如熱河。而以盆檜盤屈。爲猿,象,鶴,鹿形。柯葉靑新。神巧絶等。熱河所無也。始戱後。宣饌凡三度。而第一第三。宣御卓所排。第二。各具一盤。宣之。撤饌後三度。皆宣酪茶。止戱前。軍器大臣和珅。領欽賜各種頒于參宴諸臣。余與正使。各蘋果一楪。普洱茶一壺。茶膏一匣。書狀官蘋果一楪。普洱茶一壺。祇受就班後。太監傳皇旨曰。晩暑如此。參宴諸臣。必有渴而求飮者。可與西瓜或淸茶。各從其願。余求西瓜噉之。止戱後。歸寓館。禮部因皇旨。頒送御膳餑餑果品各種。○宴退。到勤政殿門外。遇皇八子儀親王永璇。秀容長身。擧止閒雅。實非凡流也。各國使皆拱立道左。而一不顧視。緩步而過。皇子本十七。今存四。永璇及第十一成親王永璜。第十五嘉親王永琰。第十七貝勒永璘。皇孫十。皇曾孫二。皇玄孫一云。
===二日庚戌===
晴。留圓明園。曉。禮部送言。今日皇上召見月 京外官。有旨外藩諸王,貝勒,使臣,從臣。皆令侍立殿陛。<small>{{Blue|按會典文職郞中道部以下。武則參將游擊以下。分雙月單月。按班論俸。次第選補。是爲月選。各部堂官各省督撫甄別題保。咨吏兵部。引見欽定。或注冊簡用。}}</small> 通官引三使。至拒馬木內官門外朝房。少憩。黎明。踰三門至勤政殿南門外。軍機大臣阿桂,和珅,福康安,福長安,王杰等。皆會殿南門外御道南朝房。禮部尙書紀匀。常靑侍郞鐵保。吏部尙書彭元瑞。皆坐於朝房外。余與紀尙書,鐵侍郞暫話。皇上幸熱河時。命阿桂,福康安,留京辦事。故自昨日宴筵始參云。俄而中涓引王公大臣以下。入勤政殿庭。殿東西三間。南北二間。玉堦二層。殿內鋪黃花斑石。色瀅澈如鏡。階上。鋪靑白花斑石。皇上御常服。坐降眞香榻上。後倚無逸屛。皇上御筆也。宗室,親王,貝勒,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立於殿內御座東。西向北上。軍機諸大臣,六部尙書,侍郞。立於殿內御座西。東向北上。各省督撫司。導蒙回,台吉。立於殿陛下。西向北上。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立於殿陛下。東向北上。內閣大臣,六部諸堂。各以應選人姓名。書于粉牌。<small>{{Blue|制如賞賜粉牌。}}</small> 盛于黃櫃。<small>{{Blue|制如奏牘黃櫃。}}</small> 擎進御前。吏,兵部郞官。各引滿漢文,武應選人。以次進跪殿陛下。應選人。以滿洲話。各奏踐歷門閥。武則抨弓一番。然後乃奏。內閣大臣,吏兵部諸堂。進跪御榻前。隨皇旨仰對。皇上親注冊禮訖。皇上御肩輿。自內詣設戱殿。詣臣退之。昨日艤船處上船。溯流。下船于天香齋前。樂聲始動。皇上已御殿。卯時始戱。未時止戱。而演西游記。參宴班聯。宣饌儀節。皆如昨日。止戱前。和珅領欽賜各種頒于諸臣。余與正使。各蘋果一楪。普洱茶一壺。茶膏一匣。書狀官蘋果一楪。普洱茶一壺。○西序之西。自北向南。鋪甎爲御道。御道西。有二層長閣。數百間。長閣西。有百鳥房。內畜綠白鸚鵡百餘雙。白兔十餘雙。御道左右。爲點綴錯列。鼎彝珠貝。以倣琉璃廠中。涓管守云。諸臣萬壽節。進獻各種。陸續而來。皆排列于西序之西。點綴之東。法書名畫。奇器古玩。充牣几案。使人目眩。或以檀香刻雲龍山水爲障。高廣可七尺餘。前面爲數十小格。每格。皆安金佛。隔以琉璃。飾以珠貝。或以珊瑚珠高二尺餘者。安植鏤金盆上。枝頭綴孔雀石爲葉。蜜華爲顆。或以檀香爲方樻。通四旁。嵌琉璃。高廣可數尺。內設八面十二層金堛。每層每面。皆安金佛。自樻底挑機。則金堛旋轉如輪。至如綠玉椀,白玉盃,白玉如意,古銅鼎彝等屬。不可殫記。曉於勤政殿門外。內務府官。展讀某巡撫進獻目錄凡三十餘種。皆金玉奇玩。而下書之奴才某恭進。蓋滿洲俗君臣之間。不稱臣而稱奴才也。又見西藏國進金佛十二。列于出入賢良門外。盛京將軍進各種八十車。列于圓明園門外。各省各國。誇多矜異。互爲務勝。則民窮財竭。理所必至。況沿路點綴。古未有也。兩淮商人等。獻銀二百萬兩。以助點綴內務。府奏之。皇帝初批不受。再奏批曰。出於誠心。知道了。兩淮如此。他省可知。內閣彩棚。最壯麗。故問之幹事。官用銀六萬兩云。較諸露臺之費。奚啻幾百倍。爲一時悅目之資。糜千家中人之產。不亦近於暴殄乎。
===三日辛亥===
晴。留圓明園。曉。通官引三使。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入勤政殿庭。皇上已御寶榻殿內。殿陛下。東西班聯及召見文武應選人。皆如昨日。禮訖。皇上御肩輿。自內詣設戱殿。諸臣退至艤船處上船。溯流到天香齋前下船。入戱殿東西序。卯時始戱。未時止戱。而演西遊記。參宴班聯。宣饌儀節。亦皆如昨日。 宴班軍機大臣王杰。退自召對。問于余曰。貴 國。有東國祕史,東國聲詩二書云。今行或有携來者否。余曰。向於熱河宴班。彭尙書亦問二書。而小邦史記。鄭麟趾高麗史。金富軾三國史以外。更無他史。詩類則康煕間。孫公致彌東來時。選進東詩。此外更無他選矣。王曰。是處不從容。當送人往復。及宴退歸館。王閣老書求牧隱,圃隱二集。又問我 國可觀書籍。余書答曰。牧隱。卽李穡號。圃隱。卽鄭夢周號。此皆高麗時人。去今四百餘年。多經兵燹。全集不傳。小邦經生學子足跡。不出數千里。見聞極其謏寡。所著述。安能備大方之觀。如權近禮記淺見。韓百謙箕田攷。稍稱博雅。然亦不足步武於亭林,竹坨之後塵爾。王回報曰。貴 國平壤。卽箕子所都。其田制必有可觀。幸於冬至使行。付示箕田攷一部。蓋退自召對。如是屢求懇切。安知非出於皇旨。將欲編入四庫全書耶。還到鳳凰城邊門。書報內閣。陳達 筵席印箕田攷二十本。付諸冬至使行。分送于王閣老杰。紀尙書匀。鐵侍郞保。
===四日壬子===
曉。雷雨。朝晴晩陰。留圓明園。曉。通官引三使。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入勤政殿庭。皇上已御寶榻殿內。殿陛下東西班聯。及召見文武應選人。皆如昨日。禮訖。皇上御肩輿。自內詣設戱殿。諸臣退。至艤船處上船。溯流到天香齋前下船。入戱殿東西序。卯時始戱。未時止戱。而演西游記。參宴班聯。宣饌儀節。亦皆如昨日。止戱前。軍機大臣阿桂。領欽賜各種頒于諸臣。余與正使。各緞三疋荷包二雙。書狀官緞二疋荷包二雙。○和珅之頒賞。必手自點檢。口呼名授之。阿閣老則置黃函于前。使郞官,通官等。呼名授之。大臣之體。固當若是。不可親細節以自輕也。阿是滿閣老中有輿望者。儀容端雅。動止凝重。年今七十四。精衛尙旺。以平定大小金川功。封英勇公。皇上歲幸熱河。輒命阿桂。留京辨事。可知其倚任之隆也。和珅勢傾朝著。自大臣以下。莫不趣附。而余屢見阿閣老之與和相對。少無媚屈之態。和亦敬待不敢侮。決非浮沈持位者流也。大抵目今天下事。皆出於和珅,福康安,福長安。而一旬聯班。默察其動靜。則和以迎合得志。福以進獻固寵。而和則極躁妄。福則極貪鄙。一無可意底擧措。皇帝已耄期。而當局之大臣如此。吁亦危哉。人心之賴以維持。獨因阿閣老之不替眷遇。是所謂以一身而係國家休戚者歟。
===五日癸丑===
曉。雷雨。日出後晴。留圓明園。曉。通官引三使。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逾五門到艤船河岸。上船溯流。到天香齋前下船。入戱殿西序。卯時始戱。未時止戱。而演西遊記,間設黃門戱。黃門十餘人。戴高頂靑巾。着闊袖黑衣。擊鼓鳴鉦。廻旋而舞。齊唱祝禧之辭。或二丈餘長身男女。俱着闊袖淡黑衣。男戴靑巾。女戴髢髻。翩躚狎嬲。或豎三丈餘朱漆雙柱于殿階下。柱頭爲橫架。七八歲小兒。着短衫。緣柱而升。捷如猱。掛足橫架。倒垂數刻。天子高居。萬國來朝。而肅肅宮庭。胡爲此淫褻。不待史氏之譏。余已赧顏。參宴班聯。宣饌儀節。皆如昨日。止戱前。軍機大臣阿桂。領欽賜各種。頒于諸臣。余與正使。各緞二疋。鼻煙臺一箇。漆椀一箇。書狀官緞一疋。鼻煙臺一箇。漆椀一箇。皇上命太監。牽來盛京將軍嵩春所進白●(●字為上鹿下廾)一雙。立殿陛下良久。使軍機大臣阿桂。領至西序前。示各國使臣。且傳皇旨曰。爾們等地方。亦有此獸否。余對曰。海隅偏邦。安有如此奇獸。荷皇恩今,始見之。蓋馬首牛身尾角如鹿。阿閣老謂余。此獸可騎可耕。不讓馬牛云。康煕御製幾暇格物編云堪達漢出黑龍江地方。似鹿而大。色或白或蒼黑。項下懸肉囊。如繁纓。行水淖則速。行山坂則遲。角可作射韘。蹄能除風痺。卽爾雅之●(●字為上鹿下廾)也。宴退。皇上命軍機大臣阿桂,和珅,福康安,福長安,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 朝鮮,南掌,緬甸正副使。安南從臣二人。並賜遊福海。乃於天香齋前。諸大臣上一船。各國王,貝勒,使臣,從臣,上一船。不向金鰲玉蝀橋。直溯東南河。泛福海。過蓬島,瑤臺,穿葦洲。下船於迎薰亭前海。週五里餘。悉砌以石。築太湖石爲三島。高五丈餘。島巓皆爲白玉層臺。臺頂皆搆小亭。丹楹彩檐。覆黃琉璃。是爲蓬島瑤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種蘆葦於淺水堆沙。靑莖茁長丈餘。夾船路百餘步。是爲葦洲。環繞海岸。累土爲阜陵峯巒。楡柳松杉。蒼翠蓊鬱。瓊樓華表。重重隱映。迎薰亭丹楹六面。下鋪甎。上覆黃琉璃。由亭後登玉階五十級。卽宜春殿。殿爲二層。而複道雕窓。金碧照耀。上覆黃琉璃。扁曰方壺勝境。內安三金佛。排列古銅鼎彝金玉珠貝等奇玩。錦軸牙籤。充牣架。凡皆法書名畫。殿庭左右。各安古銅大罏。高可二丈。徑可五尺。宜春殿後。有噦鸞殿。制如宜春。而亦內安金佛。排列金玉奇玩。由噦鸞殿。迤北數里。間或方或圓或六面八面。皆以石炭瓦屑和匀。爲層樓。頂如覆幔。壁雕神仙鳥獸。牕嵌琉璃。或羊角。樓前皆爲玉欄石堦。堦下皆有圓沼。或爲烏銅十二層雙堛於沼中。或列烏銅猿鶴象鹿於沼邊。或以太湖石。築島於沼中。島上以烏銅爲老猴張傘蹲坐形。自樓上挑機。則由堛角傘頂。獸吻鳥喙。噴水如雨。或以烏銅十二時神匣于沼邊。挑機則惟値時之神噴水。他神否。各樓內。皆設檀香御榻。錯列金玉奇玩,古銅鼎彝,琉璃屛障。或糊紙爲童子。長尺餘對峙御榻左右几上。左童挾天琴。右童橫玉笛。藏機于几底。觀者到几前。則踏機而動。二童皆顧眄而笑。挾琴按譜扣絃。聲律淸越。非西人之數理。孰能辦此。各沼傍。皆以石炭瓦屑。和匀爲柱數十。上架葡萄蔓。珠顆爛熟。和珅摘取五叢。自噉一叢。分四叢于與余正使。其種不一。或細如豆。或大如栗。或形如馬乳。色有白,綠,紫。味皆甜爽帶香。康煕御製。幾暇格物編云。葡萄來自西域。近得哈密回子等地方各種。植於禁苑。其實有白者,綠者,紫者。形如馬乳者。名曰馬乳葡萄。一叢內顆有小大者。名曰公領孫。全叢顆小者。名曰瑣瑣葡萄。種類雖殊。味皆甘美。性宜北方沙石水土。移植南方。便失本味。歷盡樓沼。東入虹霓門。甎築方墻。內可容千畒。甎築爲卍字臺屢百。高四尺餘。廣三尺餘。上植松柏。長皆四尺餘。絶無參差。柯葉相接。蒼翠屈曲之勢。皆成卍字形。彌滿千畒。眞天下壯觀。和珅問于余曰。貴邦亦有如此景勝乎。余曰。小邦安有如此。神巧之制作。今日身到十洲三島之仙境。是豈平生夢想之所及。莫非皇恩。第切感祝。按皇上御製甲申集。圓明園西築室爲卍字形。名曰萬方安和。蓋園西之卍字室。園東之卍字臺。爲對待。卍卽萬也。每到殿樓。黃門管鑰者。開門等待。使余等縱觀。又以西瓜,蘋果,葡萄,餑餑淸茶。各盛于朱盒。頒于諸臣。因皇旨云。到瀁月亭前。上船過數里下岸。由行宮東門出。歸寓館。日已向曛。元別欽賜各種自內務府送致。 御前元回禮表緞五疋。粧緞四疋。裏緞五疋。雲緞四疋。貂皮一百張。二等馬一匹。二等玲瓏鞍全備。別回禮玉如意一柄。粧緞六疋。錦緞二疋。大紡絲五疋。蠎緞六疋。大緞五疋。閃緞二疋。絹箋二卷。墨二匣。筆二匣。硯二方。余與正使。元賞賜各大緞一疋。彭緞一疋。帽緞一疋。紡絲一疋。紬一疋。絹一疋。銀五十兩。三等馬一匹。漆鞍全備。別賞賜。各綵緞一疋。大緞一疋。小卷八。絲緞一疋。小卷五。絲緞一疋。絹箋二卷。墨一匣。筆一匣。硯一方。書狀官元賞賜。大緞一疋。彭緞一疋。絹一匹。紬一匹。銀五十兩。別賞賜。漳絨一疋。大緞一疋。小卷八。絲緞一疋。絹箋一卷。墨一匣。筆一匣。
===六日甲寅===
曉。雷雨。日出後晴。留圓明園。曉。通官引三使。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逾五門。到艤船河岸上船。溯流到天香齋前下船。入戱殿西序。卯時始戱。未時止戱。而演西游記。參宴班聯。宣饌儀節。皆如昨日。止戱前。軍機大臣福長安。領欽賜各種。頒于諸臣。余與正使。各磁尊一箇。漆盃臺一箇。蘋果一楪。書狀官。磁椀一箇。漆盃臺一箇。蘋果一楪。曉。到出入賢良門外。見安南樂工六人。戴網巾黑帽。着絳衣。持笙二笛二。奚琴月琴。因皇旨來待。朝膳後。召入戱閣。陳作而觀之。又召安南王。賞以綠玉椀二箇。○每日。扮戱時。太監盛彩箋,筆,墨于黃函。擎進御前。御製或律詩,或絶句。御書以下。太監擎入內殿。每日朝膳後。太監以白玉茶鐘。盛香茶。覆以金蓋。承以琥珀盤。擎進御前。鐘徑可三寸。盤徑可一尺二寸。
===七日乙卯===
晴。留圓明園。以初十日。太祖皇帝忌辰。齋戒不設戱。禮部因皇旨。宣送御膳。餑餑,蘋果,梨,檎,葡萄諸種。餑餑上。皆傅金爲萬國來朝四字。
===八日丙辰===
晴。留圓明園。以齋戒。不設戱。禮部因皇旨。宣送御膳餑餑,西瓜,甘榴,葡萄,洞庭柑諸種。餑餑上皆傅金。爲萬壽無彊四字。
===九日丁巳===
晴。留圓明園。以齋戒不設戱。曉。禮部送言。今日辰時。皇上幸萬壽山。安南王,各國使臣,從臣。當接駕。余與正使,書狀。往待于西苑宮門外朝房。至辰初。排班于罨秀華表內石橋西。內閣學士六部尙書,侍郞。各省督撫司道。蒙,回,台吉。班于皇道南而北向東上。安南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班于皇道北而南向東上。皇上御常服。乘禮輿。前引曲柄黃華蓋而不張。鹵簿不列。佩刀侍衛二雙前引。豹尾槍五雙後護。軍機大臣阿桂,和珅,福康安,福長安,蒙古王二人,回部王一人,隨扈輿到班頭。駐蹕。召安南王于輿傍。下旨數轉。次顧使臣等曰。爾等並隨入宮內。由行宮東門。到勤政殿庭。殿廣五間。縱三間。下鋪黃花斑石。上覆黃琉璃。中設沈香御榻。玉階三層。由殿後。西逾太湖石磴道三十餘級。降昆明湖邊。朱漆龍舟已泊岸。長可十五丈。廣可五丈。上爲二層樓。長七間。廣三間。上覆板屋。和匀石炭瓦屑塗之。繡牕雕欄。金碧煒煌。扁曰昆明喜龍。皇上御筆也。皇上先御上層樓正中。船頭建金龍黃旗一雙。軍機大臣阿桂,和珅,福康安,福長安,蒙回王三人。安南王,各國使臣,從臣。登下層樓牕外檻內。乃行船。左右梢工各五人。皆美貌鮮服。執朱漆棹。齊唱棹歌。盛餑餑蘋果。桃,榴,梨,檎,葡萄于朱盒。宣于諸臣。又宣香茶各一鐘。桃,榴絶大。葡萄皆是馬乳。馥烈甜爽。迥異常品。和珅承皇旨。召余等。指延壽寺之北麓松杉蓊鬱者曰。此萬壽山。指昆明湖之西岡樓臺重疊者曰。此玉泉山。指萬壽,玉泉之西北。峭峯秀岫雄麗週遭者曰。此香山。又曰。湖光山色。大抵何如。余對曰。湖如磨鏡。山似削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必不能過是。偏邦螻蟻之蹤。幸値千一之會。身登御舟。衣惹天香。縱觀蓬壺之仙區。又荷珍果之寵賜。從古未聞如此恩數。第切感祝而已。舟到延壽寺前。皇上命蒙回諸王。安南王,各國使臣,從臣。下岸遍覽。又命太監數十人。各持茶罐,果盒。隨諸臣後。逾阜陟階時。輒賜茶賜果以止渴。北行入覺悟羣生華表。登延壽寺之正殿。內安丈六金佛一尊。排列鍾魚鼎罏。皆以烏銅爲質。金玉珠貝爲飾。殿左右爲路。指三生華表。殿左爲法界。淸涼華表。由延壽寺。北登白玉階五十級。爲大雄寶殿。內安金佛三尊。排列金玉奇器。由寶殿北。又登五十級玉階。爲多寶室。由寶室北。又登五十級玉階。爲衆香界。卽最高頂也。南臨昆明湖。綠波千頃。平野百里。天末遙環之峯嶂。點點如翠眉。水邊交蔭之楊柳。垂垂若錦帳。田疇縱橫。黃雲彌滿。鳳凰墩,繡漪橋斜峙東南。維影倒湖心。滉漾萬態。北瞰邨閭。酒旗茶旌。錯綜於街巷。藥圃菜畦。連布於阡陌。宛然以都市而兼郊墅。舒嘯移時。已覺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乾隆辛未。以皇太后聖壽六旬。號甕山曰萬壽。刱此梵宮。名曰延壽寺。殿宇千楹。浮圖九級。醮香燈函貝葉爲禮。懺祝嘏地云。延壽寺東。爲淸漪園。有玉瀾堂。愛山樓。知春亭。養雲軒諸勝景。坐衆香界上。可歷歷俯視。由衆香界而下。大雄寶殿。由寶殿西行。降太湖石磴道。卽五百羅漢堂。內設木假山。穹窿屈折。爲洞天。曲曲安羅漢。形像各殊。堂前有閣。內豎皇上御製碑曰。調御丈夫。作天人師。世出世間。示權變法。以度衆生。得其門而入其室者。自小乘進至四果。方得謂之羅漢。昔蘇東坡記薦誠禪院曰。僧應言。將造五百羅漢於錢塘載以歸。夫羅漢何處不可造。而必錢塘乎。及辛未南巡至浙。若雲林,若淨慈。無不有五百羅漢堂。乃知五百之名。始自錢塘歸。而萬壽山延壽寺適成。寺西隙地。築堂以肖錢塘。第雲林,淨慈。皆五百列坐。斯乃置山林溪澗宮殿于中。俾步而入者。後先左右。與袈裟鉢錫之侶。相周旋。若夫行住坐臥。不拘一律。又非盡跏趺之死灰橋木已也。於諸境。各取梵經所載。已表其名之。甲曰祇樹園,獅子窟。乙曰須夜摩洞。丙曰摩愉地。丁曰兜率陀。戊曰功德池。己曰梅檀林。庚曰金田陀羅峯。辛曰鷄園。壬曰仙人鹿野苑。癸曰蜂臺。由羅漢堂。南出虹霓門。沿昆明湖。西行湖邊玉欄三百餘步。欄北長閣百餘間。閣盡而有茶鋪。由鋪西行百餘步。到貝闕之東。折而北行數百步。歷晐春園。內有味閒齋,淸可軒等諸勝景。而日已晩。未能登覽。北逾一岡。卽須彌靈境。正殿安丈六金佛四尊。前面。排列烏銅十層雙堛金玉,珠貝,琉璃等。奇器。後面及左右。障以木假山。高與殿齊。峯巒洞壑之間。皆有佛像。或神像。下布彩花文氍毹。殿前爲慧因華表。左爲寶地華表。右爲蓮界華表。蓮界以東。諸寺之殿閣,華表。皆砌以玉石。覆以黃琉璃。由蓮界西出。折而南行數十步。到迎顥闕下。東有小池。荷花衰而葉猶盛。池旁列茶鋪數三。由迎顥南出。迤東。南行數百步。歷蓮座盤城。到石橋東上船。溪數百步下船。轉向東北。行之百餘步。到惠山園之西。兩崖皆天成石壁。中有淸流。㶁㶁注之。勝於人巧遠甚。園內有方池。砌以玉石。環以軒亭。檐楹相聯。上覆𤭁瓦。不施丹雘。韻致極瀟灑。西曰。載時堂。墨妙軒。北曰。就雲樓。澹碧齋。南曰。水落亭。皆設沈香御座。筆硏印章等文房諸器隨座。而其左右架上。皆有錦軸牙籤數十。卽法書名畫也。澹碧齋東。以太湖石築成洞天。是爲涵光洞,水落亭。東有石橋。飾以玉欄。橋東有石門。是爲知魚橋。出石門。折而北行三十餘步。有虹霓門。南有小碣。大書曰。尋詩逕。皇上御筆也。觀止。由尋詩逕。出行宮北門歸寓館。皇上自內已返蹕圓明園。香山有靜宜園。玉泉山。有靜明園。萬壽山則爲淸漪,晐春,惠山三園。而惠山八景。最勝於諸園云。○曉於朝房。與衍聖公對炕而坐。儀容秀潔。動止端雅。可知爲聖人之後也。問其名。卽孔憲培。而爲先聖七十二代孫。年今三十五。自號篤齋。有能詩善書之稱。余歸館後。吟成七言二絶。翌日使柳檢書得恭往傳。兼伴淸心元十丸,扇十柄,色箋四十葉。又請鶴山見一亭扁額。篤齋卽遣差官張廷誨謝之。且云。和章及扁額。當於入京後成送。張卽衍聖府郞官也。詩曰。扶桑海闊九夷東。洙水淵源萬里通。曉▦聯床心已醉。杏壇希瑟思無窮。又曰。淸秋冠蓋遠朝京。箕聖遺風尙貝城。御李識韓微願足。依依曲阜舊家聲。
===十日戊午===
晴。留圓明園。曉。通官來言。卽見禮部指揮公文。今日設九九大慶宴。各國王,貝勒,使臣,從臣。當進參。余與正使,書狀。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逾五門。到艤船河岸。與軍機大臣,蒙回諸王,貝勒。與安南王,南掌,緬甸,使臣,安南從臣,臺灣生番。分上三船。溯流到天香齋前下船。入戱殿東西序。皇上已御殿。卯時始戱。未時止戱。曰八洞神仙。曰九如歌頌。曰象緯有徵。曰遐齡無量。曰仙子效靈。曰封人祝聖。曰海屋添籌。曰桃山祝嘏。曰綰紱盈千。曰淸寧得一。曰百齡叟百。曰重譯人重。曰慶湧琳宮。曰瑞呈香國。曰日徵十瑞。曰桃祝千齡。凡十六章。參宴班聯。宣饌儀節。皆如六日。止戱前。和珅領欽賜各種頒于諸臣。余與正使。各漆椀一箇。漆楪一箇。磁甁一箇。磁鐘一箇。佛手柑四顆。書狀官漆椀一箇。漆楪一箇。磁鐘一箇。佛手柑四顆。○衍聖公。遣差官張廷誨。致余先聖行像石刻搨本四件。聖蹟圖四卷。聖賢圖贊四套各四卷。林廟圖四件。黨懷英杏壇碑四件。蓍艸四束各五十莖。<small>{{Blue|生于先聖廟前。}}</small>
===十一日己未===
朝晴夕陰。曉。通官來言。卽見禮部指揮公文。今日卯時。皇上御勤政殿。召見文武月選官。各國王,貝勒,使臣,從臣。當侍立。余與正使,書狀。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逾三門。至勤政殿南門外。軍機諸大臣,六部尙書,侍郞等。已來會于殿門外。朝房。俄而中涓引王公,大臣以下入勤政殿庭。皇上已御寶榻殿內。殿陛下東西班聯。及召見文武應選人。皆如四日。禮訖。諸臣退至出入賢良門之東旁門外。中涓五人。各奉朱盒盛以綠白馬乳葡萄,瑣瑣葡萄。宣于諸臣。又自軍機處所。頒荷包于諸臣。余與正使各二雙。書狀官一雙。皆因皇旨也。
===十二日庚申===
晴。夜一更。雷電驟雨。卽止。入京師南館。黎明。禮部送言。今日辰時。皇上還宮。各國王,貝勒,使臣,從臣。當送駕。仍向京師。余與正使,書狀。往待于行宮外。迤東大市街閭舍。少頃。排班于皇途左右。軍機大臣,蒙回諸王,貝勒。皆扈駕。內閣學士,六部尙書,侍郞,各省督撫司道。班于途北而南向西上。安南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班于道南而北向西上。時至。皇上御采服。乘禮輿。張曲柄黃華蓋于輿前。佩刀侍衛二十。櫜鞬侍衛二十。執豹尾槍侍衛二十。諸王,貝勒,俱騎而前引。執豹尾槍侍衛十。軍機大臣等。俱騎而後護。侍衛引衛。以外隨駕諸臣。皆步從。妃嬪皆乘黃屋轎。公主皆乘朱屋轎。次第發向京師。余與正使,書狀。送駕後。回寓館。收拾行裝。向京師。自圓明園門外。東西池邊。至紫禁城,西華門二十里間。綵棚夾路綿亘。各豎管造黃牌。自內閣六部,各府院。各省。至擧人,商民,廢員。互爲務勝。轉益侈靡。其制有曰,斜山樓,延壽樓,萬壽樓,祝壽樓,餘慶樓,蓬瀛深處先得月樓,倚山樓,五雲所五福樓,光明殿,天香坮。皆平臺方欄。而檐或三層,或二層。有曰。迎壽亭,萬壽亭,圓涼亭,方涼亭,八角亭,六角亭,羽仙亭,鳳凰亭,五福亭,吉慶亭,斜山遊廊,轉角遊廊。皆平臺單檐。而欄或方或圓。或六角或八角。或欹迤爲斜山。或屈曲折爲轉角。凡樓臺亭廊。皆檐縣五彩羊角燈。門垂五彩錦帷。內列古銅鼎彝,金玉,奇器。後倚琉璃屛障。或扮仙官神將彩童子。樓亭內笙篴淸越。彝鉦喧轟。有曰。九福星臺。圓明園門外。東池岸。爲方臺曲欄。上有喇嘛僧九人。着闊袖黃衣。齊唱祝辭。有曰。五方龍舟。圓明園門外。西池中。汎龍舟五。船頭刻龍頭。船尾刻龍尾。船上設旗幟。龍頭設西洋鞦韆。龍身旗質各尙方色。盪奬沿洄。鱗甲活動。有曰。西洋亭臺。方臺四面。皆爲虹霓門。上設曲欄圓亭。
有曰。趙州石橋。甎虹石梁。上設行旅車馬。虹旁石文。梁邊玉欄。皆曲盡色相。<small>{{Blue|淸一統志云。趙州南五里。石橋跨洨河。廣四十步。長五十餘步。名曰安濟橋。俗稱大石橋。隋建。唐李翺銘。}}</small> 有曰。梅花亭。檐二層。編覆赤絨黃錦。爲梅花形。有曰。魚鱗樓。檐二層。編覆孔雀翎。爲魚鱗形。有曰。萬重甲子。檐二層。以金繡卍字。赤絨飾棟欄。彩棟六十。各擎金字干支。圓扇廻旋頌禱。有曰。萬花映。彩棟欄檐屋皆絳。以五彩花文絨。內列翦錦五彩花。有曰。螺鈿所。窓壁棟欄。皆飾以螺殼。有曰。萬字牆。編竹爲牆。數十步。皆飾以卍字形。有曰西洋鞦韆。植二彤柱。上有橫架。施轆轤。彩童翩躚上下。有曰。建珠閣。貫五色大珠。爲棟欄。絡五色小珠。爲檐屋。有曰。卍字房。平檐曲欄。堂屋屈折。爲卍字形。有曰。西洋水法。曲沼層巒。後施龍尾車。激水升之。前垂懸瀑。有曰。點景荷池。方塘圓亭。荷花爛開。以蕭濂敵綺麗。有曰五岳朝天。碧巒十餘丈。曲曲有奇花異草。靑猴白鹿。前臨海色。以銅錫塗汞爲波濤者。曰西洋牆。或爲遙山一抹碧色。或爲近山夕照淡紅色。白雲橫斜兩山間。有曰。雲霞仙祝。彩雲丹霞。彌亘峯巒間。羣仙或擎蟠桃。或擎靈芝。立于雲霞中。有曰。靈芝亭。檐屋棟欄。俱刻爲靈芝形。塗以金碧。飾以珠玉。有曰。廣仙山。懸崖疊巘。松杉蒼鬱。樓亭錯落。羣仙騎鹿馭鶴。汗漫來遊。又如高城重闕。烟墩汛撥。皆酷肖。不可辨其眞假。從古以來。想無此等奇巧淫技。天下財力。盡於是擧矣。可勝歎哉。
===十三日辛酉===
晴。留南館。曉。通官引三使。由東長安門北夾入闕。渡外金水橋。踰天安門,端門。到午門外,朝房少憩。平明。由午門左掖。渡內金水橋。踰太和門之貞度門。入太和殿庭。金檐巍峩。罘罳映日。玉欄週繞。篆香升雲。法駕鹵簿。簇立左右。拂鑪盒盂槃缾。在殿檐東西。表案。在殿內左楹南儀。刀弓矢,豹尾槍,殳戟在丹陛東西。九龍曲柄黃蓋,翠華蓋,紫芝蓋,九龍黃蓋,五色九龍繖,五色花繖,自丹陛三成相間。達於兩階。階下靜鞭仗馬在甬道東西。紫素,赤素繖扇。及幢旛旌節。氅麾纛幟。出警入蹕。鉞星爪仗。在丹墀東西。玉輦,金輦。在太華門外。五輅左午門外。寶象在五輅南。鐃歌大樂。在寶象南。朝象在天安門外。中和韶樂。在殿檐東西丹陛。大樂在太和門。左右宗室覺羅,蒙回諸王公。<small>{{Blue|顯祖宣皇帝。本支爲宗室。伯叔兄弟之支。爲覺羅。按乾隆御製戊戌集。長白山東。有池曰布勒瑚里。相傳天女佛庫倫。浴於池。神鵲銜朱果。置天女衣中。遂呑之。有身。尋產一男。生而能言。體貌奇異。及長。天女錫姓曰愛新覺羅。是爲滿州始祖。}}</small> 文武百官咸朝服。就班。親王,世子,郡王長子,貝勒,安南國王一班。貝子入八分。鎭國公,輔國公。一班在丹陛上。左翼西面北上。右翼東面北上。先就立位。東班吏部,戶部,禮部。宗人府,通政使司,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國子監,吏科,戶科,禮科,內閣中書,欽天監,太醫院。在丹墀內儀仗東。西向北上。隨品爲九班成立位。西班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鑾儀衛,太僕寺,中書科,兵科,刑科,工科,順天府,京縣,五城兵馬司,京營將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臺灣生番。在丹墀內儀仗西。東向北上。隨品爲九班成立位。時至中和韶樂作。金龍黃蓋。自循太和殿東南檐。至殿門外正中。皇上御禮服。陞寶座。樂止。階下靜鞭三聲。太學士,學士,詹事,少詹事。讀講。學士立於殿東檐第三柱。西面北上。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立於殿西檐第三柱。東面北上。記注官四人。立於殿內西三楹東面。前引大臣十人。在寶座前東西相向立。後扈內大臣二人。在寶座旁左右。僉位豹尾班。侍衛二十人。在寶座旁左右序立。丹陛大樂作。宗室覺羅,蒙回諸王公。文武百官。乃就拜位。親王一班。世子,郡王一班。長子,貝勒,貝子,安南國王一班。鎭國公,輔國公一班。左翼西上。右翼東上。皆北面。文武正從各依品級山序立于儀仗內。東西各十有八班。東班西上。西班東上。皆北面。鳴贊官。贊進衆進。贊跪衆跪。贊宣表。宣表官入殿左門。詣表案前。奉表出。太學士二人。同至殿檐下。宣表官正中北面跪。太學士二人。左右跪。展表。樂止。宣表官。乃宣訖。奉表還於案。復位立。樂作。鳴贊官贊叩興。宗室覺羅蒙回諸王公,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禮畢。樂止。復位立。宗室覺羅,蒙回諸王公,安南國王,太學士。由殿左右門入。北向跪。行一叩禮。坐文武東西班。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臺灣生番。皆於本位跪行一叩禮坐。皇上進茶。殿內王公,太學士,殿庭文武百官。各於坐次。行一叩禮。侍衛進前。賜殿內王公,太學士茶。亦於坐次受茶。仍行一叩禮。飮畢。復行一叩禮。鳴贊官。贊興衆興。階下靜鞭三聲。中和韶樂作。皇上還內。樂止。禮部儀注曰。禮部謹奏。爲禮儀事。恭照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三日。皇上萬壽大慶聖節。行慶賀禮儀注。是日。早鑾儀衛。預陳皇上法駕鹵簿於太和殿前。陳步輦於太和門外。陳五輅於午門外。陳馴象於五輅之南。陳仗馬於丹墀中道之左右。俱東西相向。樂部和聲署。設中和韶樂於太和殿檐下兩旁。設丹陛大樂於太和門內兩旁。俱北向。禮部鴻臚寺官。預設表案一於太和殿內東旁。禮部司官。捧王以下文武各官所進慶賀皇上表文。安置於殿內東旁黃案上。鴻臚寺官。引和碩親王,安南國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在丹墀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內。各照品級。按翼排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列於丹墀西班。百官之末。禮部堂官。奏請皇上具禮服乘輿。出宮午門。鳴鍾鼓。禮部堂官。前引至保和殿後降輿。皇上御中和殿陞座內大臣,侍衛,內閣,翰林院,詹事府,起居注,衙門,禮部,樂部,都察院,理藩院,鴻臚寺,執事大臣官員。由鴻臚寺官引進排班。不贊行三跪九叩禮。禮成。禮部堂官。前引皇上御太和殿。中和韶樂作。奏乾平之章。<small>{{Blue|是日。奏樂三節。均以黃鍾爲宮。}}</small> 皇上陞座。樂止。鑾儀衛官。贊鳴鞭。階下三鳴鞭。鳴贊官。贊排班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鴻臚寺官。引諸王,文武各官,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排立。鳴贊官。贊進贊跪。王以下衆官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皆進跪。贊宣表。宣表官。從黃案上奉表。至殿檐下正中跪。太學士二員。左右跪。展表。樂止。宣表官。宣表畢。奉表興。樂作。宣表官。奉表。仍安置黃案上。退。鳴贊官。贊叩興。王以下,百官。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行三跪九叩禮。鳴贊官贊退。王以下百官。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俱復原位立。樂止。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並滿漢太學士進前列班。行一跪一叩禮。坐。文武各官。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於本班行一跪一叩禮坐。皇上進茶。王以下百官。各於坐次。跪行一叩禮。茶畢。仍坐。侍衛進前。分賜殿內列坐之王公大臣等茶。各於坐次。行一叩禮。飮畢。復行一叩禮。鑾儀衛官贊鳴鞭。王以下,文武百官。曁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等。俱起立。階下三鳴鞭。中和韶樂作。奏泰平之章。皇上還宮。樂止。王以下文武百官。俱出。內監預設中和韶樂於乾淸宮檐下。設丹陛大樂於乾淸門內。俱北向。俟皇上還宮。內監奏請皇上御內殿。中和韶樂作。奏乾平之章。皇上陞座。樂止。內監奏請妃嬪於皇上前行。六肅三跪三拜禮。丹陛大樂作。奏雝平之章。禮成。妃嬪俱退。樂止。內監奏禮成。中和韶樂作。奏泰平之曲。皇上起座。樂止。內監奏請妃嬪還宮。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詣皇上前。行三跪九叩禮。爲此謹具奏文太和殿。禮成。通官引三使。由左翼門出。東北行。到養性殿東戱閣。卽寧壽宮也。<small>{{Blue|皇上御製戊戌集註云。朕▦於八十五歲。歸政。葺治寧壽宮。爲歸政後所居。卽皇極殿之東北。養心殿之東南也。按宮內。有養性殿,頤和軒,倦勤齋。各揭御製詩版。有勑幾忽閱卌三載。歸改猶遲十七年之句。}}</small> 正殿二層。有左右序。戱閣三層。上層曰暢音閣。中層曰導和怡泰。下層曰壼天宣豫。規制一如圓明園戱閣而稍窄小。皇上內殿禮成。卽詣戱殿。參宴諸臣。由右序夾門入。宗室親王,貝勒,閣部大臣。坐於東序重行。西向北上。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臺灣生番。坐於西序重行。東向北上。辰時始戱。午時止戱。曰蟠桃勝會。曰萬仙集籙。曰王母朝天。曰喜祝堯年。曰昇平歡洽。曰樂宴中秋。曰萬國來譯。曰回回進寶。曰五代興隆。曰五穀豐登。曰家門淸吉。曰羣仙大會。凡十二章。宣饌二度。而第一宣御卓所排。第二各具一盤。撤饌後。皆宣酪茶。始戱時。仙童六十名。各奉餑餑象仙桃。飾以彩花金壽字。歌祝辭。向御座。內監下階。受之。列置御卓上。少頃。頒于參宴諸臣。又頒蘋果,葡萄,桃檎。○文武百官進賀表曰。謹題爲慶賀事。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三日。恭遇皇上萬壽聖節。臣等謹趨赴闕庭。叩頭慶賀。伏以德統乾元。首正六龍之位。建庸皇極。肇開五福之先。恭惟皇帝陛下。率育蒼生。誕膺景命。順時煕績。百昌遂而萬國和寧。御寓綏猷。四序調而兆民樂利。太平有象。福祚無疆。臣等恭遇煕朝。欣逢聖誕。伏願玉燭長調。慶時雍於九牧。金甌永固。綿泰運於萬年。臣無任瞻天仰聖懽忭之至。謹此題聞。○正陽門之內。爲大淸門 。<small>{{Blue|崇禎以前。爲大明門。順治以後。爲大淸門}}</small> 三闕上。爲飛檐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石獅各一。下馬石牌各一。門之內。千步廊東西嚮。各百有十間。又折而北嚮。各三十四間。皆懸檐通脊。東接長安左門。西接長安右門。門各三闕。東西嚮。兩門之中。南嚮者天安門。<small>{{Blue|明爲承天門。淸順治初。改今名}}</small> 爲皇城正門。皇城之制。廣袤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高一丈八尺。下廣六尺五寸。上廣五尺三寸。甃以甎朱塗之。上覆黃琉璃。城四門。南卽天安。北曰地安。<small>{{Blue|明爲北安門。淸順治初。改今名。}}</small> 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天安門五闕。上覆重樓九間。彤扉三十有六。門前環御河。跨石梁五。<small>{{Blue|卽外金水橋。}}</small> 石梁前。立華表二。<small>{{Blue|俗稱擎天柱。}}</small> 門之內。立華表二。東西兩廡。各二十六間。東廡正中。爲太廟街門。西廡正中。爲社稷街門。兩廡之北正中。南嚮者爲端門。門制與天安門同。門之內。東西兩廡。各五間。其北東。有大廟右門。西有社稷左門。迤北兩廡。各四十二間。均聯檐通脊。爲六科垣舍及部院府寺監朝房。又北東出者爲闕左門。西出者爲闕右門。門東北西廡各三間。爲王公朝集之所。中午門。爲紫禁城正門。門前左設嘉良。右設日圭。紫禁城之制。南北長二百三十六丈二尺。東西長三百有二丈九尺五寸。高三丈。堞高四尺五寸五分。下廣二丈五尺。上廣二丈一尺二寸五分。城四門。南卽午門。北曰神武。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四維角樓各一。午門三闕。上覆重樓九間。南北彤扉各三十有六。左右設鍾鼓明廊。翼以兩觀。傑閣四聳。左右各一闕。西嚮者曰左掖。東向者曰右掖。外朝之制。午門內。東西兩廡各二十二間。皆崇基。東廡之中爲協和門。西廡之中爲煕和門。門各五間。東西向。兩廡之北正中南向者。爲太和門。<small>{{Blue|明永樂間。爲奉天門。嘉靖間。改爲皇極門。淸順治初。改今名。}}</small> 九間三門。重檐崇基。石欄前後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門前列銅獅二。其南環以金水河。跨石梁五。<small>{{Blue|卽內金水橋。}}</small> 左右各一門。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貞度。門各三間。門之內。東西兩廡各三十二間。東廡之中。爲體仁閣。西廡之中。爲和義閣。東廡之北。爲左翼閣。西廡之北爲右翼門。各五間。皆東西向。其中南向者。爲太和殿也。<small>{{Blue|明永樂間。爲奉天殿。嘉靖間。改爲皇極殿。淸順治初。改名耳。}}</small> 基高二丈。殿高十有一丈。廣十有一間。縱五間。上爲重檐垂脊。正吻二。旁吻四。前後金扉四十。金瑣窓十有六。殿正中一間。設御座。殿前爲玉階。環以白石欄。陛五出。各三成。列鼎十有八。銅龜,銅鶴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墀爲文武官行禮位。范銅爲山形。鐫正從一品至九品。淸,漢文。東西各二行。行十有八。列於御道兩旁。殿左右各一門。左曰中左。右曰中右。皆三間。南向。殿之後。東西兩廡。又各三十間。正中南向者。爲中和殿。<small>{{Blue|明永樂間。爲華蓋殿。嘉靖間。改爲中極殿。淸順治初。改今名。}}</small> 縱廣各三間。方檐圓頂。金扉鎖窓。各二十有四。南北陛各三出。東西陛各一出。殿之後。爲保和殿。<small>{{Blue|明永樂間。爲謹身殿。嘉靖間。改爲建極殿。淸順治初。改今名。}}</small> 九間。南北陛各三出。東西陛各一出。殿左右各一門。左曰後左。右曰後右。皆三間。南向。前後出陛。其北東爲景運門。西爲隆宗門。三門五間。前後出陛。東西向。正中。爲乾淸門。南向。五間三門。前三出陛。環以石欄。陛前列金獅二。門北爲乾淸宮。交泰殿,坤寧殿,欽安殿。卽內宮也。自景運門東出。爲奉先殿。又東爲寧壽宮。自隆宗門西出。爲慈寧宮。又西爲壽康宮。自協和門東出。爲文華殿。又東爲東華門。自煕華門西出。爲武英殿。又西爲西華門。凡殿廡。皆崇基。檐覆黃琉璃。門設金釘。丹壁靑鎖。雕鏤繪采。按皇城宮殿。永樂十五年刱建。而宣德七年增修。號大明門。外曰棋盤街。府部對列。淸康煕間。又建諸宮殿宇。東華,西華門。規制益備。
===十四日壬戌===
晴。留南館。禮部因皇旨。頒送御膳餑餑,蘋果,葡萄,桃,檎,榴,柑。書問紀尙書匀。兼致黃鼠筆三十枝。油煤墨十笏。彩箋三十葉。紀答以端硯一方。墨竹一軸。硯首刻玉井二字。背刻曉嵐。自撰銘曰。坡老之文。珠泉萬斛。我浚我井。灌畦亦足。詞甚古雅可喜。
===十五日癸亥===
朝陰夕晴。西風甚猛。涼意頗緊。出圓明園。禮部送言。今日卽秋分。申時。皇上親祭夕月壇。各國王使臣從臣。接駕送駕後。當向圓明園。余與正使,書狀。朝飯後。具公服。出阜城門外。光恒街華表北閭舍少憩。俄而通官來告時至。遂入華表南夕月壇北門外排班。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軍機諸大臣。並扈駕赴享班。蒙回,台吉。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從臣。班于皇道西一行。東向北上。陳法駕鹵簿于皇道左右。首起壇北門外。尾達光恒街華表內。皇上御禮服。乘禮輿。儀刀二十。櫜鞬二十。豹尾槍二十。出警入蹕旗各一。仗馬十。導蓋一。前引豹尾槍十。櫜鞬二十。黃龍大纛二。儀刀十。後護王公大臣。俱掛齋戒香。分前後陪扈。申初出宮。申正親祭。仍卽還宮。蒙回,台吉,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從臣。移班于皇道東一行。西向南上。鹵簿依前陳列。而鐃歌大樂振作。<small>{{Blue|出宮時。陳而不作。}}</small> 雉尾麾二。笙四。龍篴十。頭管四。雲璈二。鈸二。點一。小鼓二。分兩行。引于輿前陳作。是爲鐃歌淸樂。<small>{{Blue|出宮時。不引。}}</small> 駕入阜城門後。撤班向圓明園。二更始到寓館。是日。午後風始止。行祭時。氣候晴暖。入夜天無點雲。月色如練。異哉。○夕月壇之制。東向一成方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甃金甎。四出。陛各六級。皆白石。方壝週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壝正東三門六柱。西南北各一門二柱。柱及楣閾。皆白石。扉皆朱欞。壝東門。北門外。燎鑪各一。瘞坎一。東北鐘樓一。壝南門外。西爲神庫,神廚各三間。宰牲亭,井亭各一。南爲祭器庫。樂器庫各三間。東北爲具服殿,正殿三間。南向。左右配殿。各三間。衛以宮墻。宮門三南嚮。壇垣週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東北各一門。皆三間。凡庫,亭,殿門。均覆綠琉璃。○夕月之禮。兆陰位於西郊。歲以秋分。迎月出祀。夜明以三垣二十八宿。五緯配。遇丑辰未戌年。皇帝親夕月。餘年。遣大臣攝祭。按明洪武初。以冬至祀天圜丘。夏至祀地方澤。後改以正月上亭。合祀天地于大祀殿。並日月星辰。嘉靖間。又分爲圜丘,方澤。朝日,夕月四郊。淸因之。
===十六日甲子===
晴。留圓明園。曉。禮部送言。今日辰時。皇上幸圓明園。各國王使臣,從臣。當接駕。黎明。余與正使,書狀。往待于圓明園門外。迤東大市街閭舍。少頃。排班于皇道左右。六部尙書,侍郞,各省督撫。班于道南而北向東上。安南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從臣。班于道北而南向東上。陳法駕鹵簿于皇道左右。首起圓明園門外。尾達大市街東。時至。鐃歌大樂振作。皇上御常服。乘禮輿。前引後護之儀衛。皆如昨日。而惟鐃歌淸樂。不引于輿。前。金龍五方旗十。在導蓋之先。南北班聯。因禮部指揮。皇輿過時。皆行一叩。輿到。 朝鮮班。余與正使,書狀。亦一叩。皇上側身幃外。笑而擧手下旨。烏什王下馬立輿旁。<small>{{Blue|蒙回諸王,軍機大臣。皆扈駕。}}</small> 傳旨曰。勿叩起禮。部尙書侍郞。等。皆曰。內閣大臣外。曾無此異數云。駕入宮門後。撤班回寓館。○是日。復自內務府備送盤飡。
===十七日乙丑===
晴。留圓明園。午後。通官來示禮部公文。以進賀謝恩表文。俱於是日旨下也。公文曰。主客司。爲移付事。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七日。禮科抄出朝鮮 國王題。恭祝皇上八旬萬壽表文。奉旨覽 王奏賀。知道。乃本年朕八旬萬壽節。 國王已先期備物呈進。經降旨賞。收幷準。作爲次年萬壽正貢。今復具表稱賀。進貢方物本。毋庸收受。但又令齎回。非所以申 國王慶祝之忱著。仍行賞收。該部知道欽此。又朝鮮 國王題。恭謝天恩。方物表文。奉旨覽 王奏謝。知道了。所有隨表方物。不必收受。該部知道。欽此欽遵。到部除萬壽禮物。業經轉行內務府照數査收外。其謝恩貢物。相應移付。貴館。轉飭該貢使。欽遵辦理。可也。須至付者。右付四譯館謝恩表。例具方物。而乾隆庚子。因特旨。正,至,慶,節正貢外。謝恩方物。槪行停止。今番陳謝中。福字宸翰頒錫。實屬曠古異數。故自 上特命具方物隨表。禮部轉奏皇旨如此。
===十八日丙寅===
晴。留圓明園。曉。通官來言。卽見禮部指揮公文。今日卯時。皇上御勤政殿。召見文武月選官,各國王,貝勒,使臣,從臣。當侍立。余與正使,書狀。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逾三門至勤政殿南門外。軍機諸大臣,六部尙書,侍郞等。已來會于殿門外朝房。俄而中涓引王公大臣以下。入勤政殿庭。皇上已御寶榻。殿內殿陛下東西班聯。及召見文武應選人。皆如十一日禮訖。皇上御黃頂黃幃肩輿。還內。東西班聯皆退。○歸寓館後。自軍機所。因皇旨宣送藏香。余與正使。各大品八。中品十。小品十二。書狀官大品四。中品六。小品八。大品長六尺。圍徑五分。色紫。中品長五尺五寸。圍徑三分色紫。小品長五尺。圍徑二分。色黃。少點篆鑪。香聞比隣。此卽靑海所貢西藏香也。
===十九日丁卯===
晴。留圓明園。曉。通官來言。卽見禮部指揮公文。今日設九九大慶宴。各國王,貝勒,使臣,從臣。當進參。余與正使,書狀。至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逾五門。到艤船河岸。與軍機大臣,蒙回諸王,貝勒,與安南王,南掌,緬甸,使臣,安南從臣,臺灣生番,分上三船。溯流到天香齋前下船。入戱殿東西序。皇上已御殿。卯時始戱。未時止戱。曰桂香馥郁。曰仙樂鏗鏘。曰人安耕鑿。曰海宴鯨鯢。曰萬方徵瑞。曰五岳效靈。曰堯堦歌祥。曰虞庭率舞。曰武士三千。曰天衢十二。曰海鯤穩駕。曰雲鶴翩乘。曰舞呈丹桂。曰堛涌金蓮。曰芬菲不斷。曰悠久無疆。凡十六章。參宴班宣饌儀節。皆如十日。○歸寓館後。通官來言。卽見禮部指揮公文。明日正大光明殿。賜宴在京王公,大臣,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開宴在卯初矣。
===二十日戊辰===
晴。入南館。曉。通官引三使。到拒馬木內宮門外朝房少憩。黎明。由圓明園門之東旁門。踰出入賢良門之左夾。至正大光明殿庭。殿東西九間。南北三間。下鋪黃花班石。上覆黃琉璃瓦。玉階一層三級。殿內正中。設沈香寶榻。高五尺。上安沈香椅。後倚沈香屛。設中和韶樂於殿檐下東南維西南維。編鐘在南而特鐘在東。編磬在南而特磬在西。笙二。簫四。篴四。琴二。瑟二。分東西在南。大鼓在南之東。雉尾麾在南之西。筍𥲤。皆黃金漆。設平章之樂於賢良門內北向。設黃帷於殿庭東西向。內安參宴諸臣。賞賜錦緞于卓上。設花文黃氍毹於殿階下。爲萬國呈戱所。設卓張於殿內寶座東西。殿庭甬道東西。皆重行北上。一卓排三十品。宗室,蒙回諸王,貝勒,安南王。班于殿內寶座東。衍聖公。文武滿漢大臣。班于寶座西。各省督撫圖勒布特土司。班于殿庭東。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從臣,臺灣生番。班于殿庭西。內務府滿洲字儀注曰。謹奏爲宴筵事。此次正大光明殿。恩賞在京王公,安南國王, 朝鮮等國使臣。宴筵時。殿檐下兩邊。設中和韶樂。賢良門內兩旁。亦安設平章之樂。摠理內務府大臣。將皇上膳卓。安設寶座前。重卓張安設丹墀兩旁。肉膳亦預先安設。賞物安設殿前兩邊黃亭內。金罇玉器。安設賢良門內。開殿門閣扉親王蒙古王,貝勒,貝子公回子,王公,安南國王,及 朝鮮,安南,南掌,緬甸使臣。圖勒布特土司番子。京城一品文武。滿漢大臣。衍聖公。外。省摠督,巡撫。各排班坐次乾淸門。侍衛護衛大臣。侍立寶座兩旁。預備完畢後。奏聞皇上陞殿。中和韶樂作。<small>{{Blue|是日。奏樂均以南呂爲宮。}}</small> 左右班起立。皇上陞寶座。樂止。衆皆行一叩禮後跪。侍衛將宴卓進前。中和韶樂平章之樂。俱作。管茶官。皇上御前進。茶後衆皆仍坐次行一叩禮茶畢。侍衛遞頒左右班茶。茶畢樂止。皇上膳卓退後。掌儀司官。以鐘盞壺甁。高擧從皇途呈進。中和韶樂平章之樂。俱作。衆皆起立。掌鐘盞壺甁官。上殿陛楹外東邊西向立。斟酒于鐘。御前執事大臣。拖去大褂奉鐘盞。由寶座南級進跪御前謹呈。皇上取飮。衆皆行一叩禮後跪。執事大臣將鐘盞接下。由寶座東級。降至寶座南。北向跪。掌儀司官。擧酒侍立寶座傍。交與于御座執酒大臣。大臣跪接後。行一叩禮。飮畢。叩首後起立。穿上大褂。入儀仗內。就原坐次跪。掌鐘盞壺甁官退。皇上餑餑卓。呈進左右班賞克食。樂止。肉房呈進肉膳。中和韶樂,平章之樂俱作。皇上御肉膳。侍衛大臣。各呈進御酒。賞賜諸王,貝勒,侍衛大臣,管理筵卓大臣,衍聖公,外藩諸王。各御酒一盃。俱進跪寶座前。行一叩禮。飮畢。侍衛接鐘後。再行一叩禮。就原坐次跪。戱幇呈閱。布褲伎一對。又一對呈閱接連各國伎藝酒膳完後。皇上卓張退時。衆皆仍坐次。行三跪九叩禮。樂止。皇上回宮。中和韶樂作。樂止後。衆皆進黃亭前。祇受賞緞而出。再入宴王公,大臣,侍衛,執事官。俱穿蠎袍補褂。爲此將宴圖。一並呈進謹奏。諸王大臣賜酒時。皇上特召 朝鮮使,副使陞殿。侍衛大臣和珅。引余與正使。陞殿內。立于寶座西級下。皇上召衍聖公賜酒。次召 朝鮮使,副使進前。和珅又引余與正使。由寶座西級陞。進跪御椅前。皇上手執靑玉盃香醞。召正使親授。正使叩首後。起立親受跪飮。和珅接盃。正使叩首後。由西級降還原位。皇上又手執靑玉盃香醞。召副使親授。余叩首後起立。親受跪飮。和珅接盃。余叩首後。由西級降還原位。少頃。皇上又召朝鮮使臣。和珅引三使陞殿內。進跪寶座前。降皇旨曰。爾等以朕言。歸問 國王平安。三使叩首後。皇旨曰。朕自見爾 國王得世子之咨文。朕心大以爲喜矣。三使叩首後。皇旨曰。就班。三使叩首還原位。皇上回宮後。通官引三使。至西黃亭下。內務府官宣賞。余與正使各緞三疋。紡絲二疋。書狀官緞二疋。紡絲二疋。撤班歸寓館後。內務府送致宴筵卓張各一于三使。○午後。因禮部指揮。入南館。城內外道旁點綴。方次第撤歸。去館後。贈鐵侍郞五言律一。兼致野笠一頂。詩箋三十葉。竹淸紙一百葉。雪花紙二束。詩曰。妙齡馳翰墨。海內仰高名。交爲論詩重。官仍掌禮淸。陪班聯屬國。走馬出長城。一副髹絲笠。蕭疏寄野情。○是日。輸納進賀方物于太和殿前御庫。謝恩方物。依近例。權付于南館隣居信實人處。
===二十一日己巳===
晴。留南館。衍聖公和送贈詩。書送鶴山見一亭扁額。詩曰。文章價重海天東。此日賡酬雅意通。記得淸談忘漏永。龍雲博識正難窮。又曰。尼岑浿水遠垓京。洽喜星軺集鳳城。猶有箕疇遺範在。常先九譯掛風聲。奎文閣典籍姜恩永來傳。卽衍聖府郞官也。
===二十二日庚午===
晴。留南館。
===二十三日辛未===
晴。留南館。軍機大臣福長安。求淸心元。以四十丸送副。福報以徽墨一匣。湖筆二匣。端硯一方。貝子永丹。求淸心元,扇子。以淸心元二十丸,扇十柄。送副。永報以四美盒一件。
===二十四日壬申===
陰。留南館。工部尙書金簡。求竹淸紙。以三百葉送副。且伴野笠一頂。倭鏡一面。白紬二疋。白棉布二疋。彩花席十張。雪花紙五束。淸心元三十丸。扇三十柄。金之先德雲。我國義州人也。德雲之孫。常明內附。爲尙書。簡卽常明之從孫。而前後效勞於我國事甚多。故不得不加意也。金報以錦二疋。春紬二疋。歙硯一方。湖筆二匣。徽墨一匣。曹扇一匣。五色絹箋一卷。龍井茶二匣。
===二十五日癸酉===
微雨。留南館。聞翁閣學方綱。爲參萬壽賀儀。自盛京來留正陽門外。送柳檢書得恭。質正渾蓋圖說集箋。翁請借四五日看詳。因問某現在撰春秋四家朔閏表。以杜元凱所定長曆與一行之說不合。正在互相攷訂。不識徐副使以某家之說爲是。又問徐公自然見過一行大衍曆。以爲是否。又問某意欲求轉致徐公將夙日所見春秋朔閏之說。略寫數論見示。以便載於拙著內。余書送答語曰。西洋新曆與古法絶異。北極有南北之高低。而晝夜反對。時刻有東西之早晩。而節候相差。此地圓之理也。古謂天差而西。歲差而東。今則曰恒星東行。古謂日有盈縮損益。月有遲疾損益。今則曰輪有大小。行有高卑。非今之故爲異於古。實測卽然也。西曆以前。惟郭太史授時曆。最號精密。蓋因其專主測量。而得羲和賓餞之義也。漢之太初。起數於黃鐘。唐之大衍。起數於蓍策。原原本本。鋪張縱橫。班史之曆志。唐書之曆議。先儒亟稱之。然朔望不明。交食不合。竟無益於欽天授時之實。大抵樂與曆。易與曆理。未嘗不貫。而法自逈殊。決不容傅會而眩耀也。自太初以上。又當疇人子弟。失官分散之時。曆學直茫昧摸索。麟經一部。夫子仍舊史而修之。則所書朔閏。必與天先後。<small>{{Blue|如隱三年二月日食。書干支而不書朔。桓十七年十月日食。書朔而不書干支。蓋日月交會。經緯同度。然後月掩日而日爲之食。未有日食而不在朔者。書干支則可知其爲朔書朔。則可推其干支。然又例謹嚴而或書或不書者。官失而夫子因之也。又如僖十五年五月日食。不書干支。又不書朔。左氏以爲官失。而夫子亦因之。}}</small> 元凱之所定。一行之所推。亦不過遷就積年之數。均爲扣盤捫燭之見而已。如用新曆。求通積法減氣應。溯考往古。則春秋朔望之干支。卽在于是。不必較優劣於元凱,一行也。西洋暦指中。有古今交食考。詳載春秋以來置閏測食之失。欽定曆象考成月離篇。詳著晦朔弦望之所以然。參驗二書。則似有益於訂正元凱,一行之誤矣。
===二十六日甲戌===
陰。留南館。謁文廟。觀太液池,五龍亭。弘仁寺。○國子監。在安定門內成賢坊。元至元間刱建。明洪武初。改爲北平府學。永樂初。改爲國子監。正統間。增建太學。親行釋奠禮。規制乃備。文廟在太學東。是日。正使適有愼不往。余與書狀。到文廟。街門外下馬行。門三間南向。東西下馬牌各一。入持敬門內更衣亭。具公服。門一間西向。亭三間東向。八旗助敎納蘭崇齡。出迎。茶罷。引余等。由大成門西序夾門。入殿庭。先鋪椶毛席於甬道東以待。遂行四拜禮於席上。仍陞殿敬審。殿東西九間。南北五間。玉階三出正南十二級。東西各十七級。繚以玉欄。刻雲龍波蓮殿正中。安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版。上揭金字三扁。中曰萬世師表。淸聖祖御筆。東曰生民未有。世宗御筆。西曰與天地參。今皇上御筆。前列古銅大鑪一。古銅燭臺二。古銅金花甁二。東西配四聖位。又東西配十二哲位。陞配朱子。在康煕間。殿東掖。爲祭器庫十一間。西掖爲樂器庫。十一間。俱南向。東西兩廡。各十九間。東西向。分祀先賢,先儒。一如熱河文廟位次。西廡南燎鑪一。西廡北瘞坎一。甬道左右御碑亭八。兩廡南折而北向。爲東西序各十一間。兩序正中。爲大成門五間。三門崇基石欄。前後三出陛。門內左右。列戟二十四。舊石鼓十。元潘迪石鼓音訓碣一。皇上以舊字漸損。詔禁私搨。別以玉筯篆書獵碣文。新造十鼓。列于大成門南陛上東西。亦如熱河石鼓之制。大成門外。東爲神廚,宰牲亭,井亭。西爲神庫致齋所。更衣亭。起明永樂初。至今。乾隆進士題名碑。重行南向。列于東西。又御碑亭。東西各一。東亭卽明英宗皇帝御製。新建太學碑。而正統九年三月初一日立。碑文中召儒臣講學。卽祭酒李時勉,司業趙琬事。具明史。大成殿,大成門,御碑亭。皆覆黃琉璃。餘舍均㼧瓦楹扉。均塗丹。梁檐施五采。崇聖祠初名啓聖祠。在大成殿北。雍正初。改今名。祀先師以上五代。彝倫堂。在大成殿西。卽太學內。有金字二扁。北曰文行忠信。淸世宗御筆。南曰福疇攸敍。今皇上御筆。堂階上東南邊。安定時晷。階下西南邊。有許魯齋手植松。幹株已枯。築壇護之。堂東爲繩愆廳,率性齋,修道齋,誠心齋。堂西爲博士廳,廣業齋,崇志齋,正義齋。俱東西向。堂南爲乾隆乙巳所建辟雍正殿。東西南北。俱三間。上覆黃琉璃。安風磨。銅圓頂。檐楹欄牖。均塗丹飾金。殿內北牖上。揭金字雅函於樂扁額。今皇上御筆也。正中設寶座。殿陛四面三出爲方臺。繞玉欄。臺外四周爲圓池。池邊亦繞玉欄。砌以玉石。前後左右。俱跨虹橋。南橋之南。爲學海節觀石坊。貢生,監生。在學肄業者。百五十六人。在外肄業赴學考課者。百二十人。積三十六月。擇其優異者。引見錄用。餘移吏部選用。考課之法。有經義治事二敎。經義。以易,詩,書,春秋。彙纂爲宗。旁及諸家。治事。以兵,刑,天官,河渠樂律。各名一家。綜其源流。助敎學正學錄。課以制藝策論。司業,月試。祭酒季考。辨其優劣。蕫其勤惰。 按石鼓高二尺。徑一尺有奇。其數十。其形如鼓而頂穹窿。刻周宣王獵詩于鼓圍。史籀之篆也。舊在陳倉野中。僅存其八。唐鄭餘慶。遷之鳳翔孔子廟。宋仁宗皇祐中。向傅師。得其二於民間。十鼓始足。徽宗又徙之辟雍。鑄金塡其文。復移置寶和殿。靖康之亂。金人取歸燕。剔其金。元皇慶中。虞集爲大都敎授。置之文廟戟門內。歷世旣久。缺蝕殆盡。考之金石諸篇。則宋治平中。存字四百六十有五。元至元中。存者三百八十有六。據今榻本。則甲鼓字六十一。乙鼓字四十七。丙鼓字六十五。丁鼓字四十七。戊鼓字一十二。己鼓字四十一。庚鼓字八。壬鼓字三十八。癸鼓字六。總三百二十五字。惟辛鼓字無存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載十鼓全文。
[石鼓文]
甲[鼓]
曰。我車旣攻。我馬旣同。我車旣好。我馬旣𩢿。君子云獵。云獵云遊。麀鹿速速。君子之求。彎彎卥弓。弓玆以時。我驅其時。其來𢖘𢖘。𢖘𢖘炱炱。卽御卽時。麀鹿速速。其來大垐。我驅其僕。其來𢖏𢖏。射其豚屬。
乙[鼓]
曰。汧緊泛泛。丞波潮淵。鰋鯉處之。君子漁之。漫漫有鯊。其遊●(●字為左彳右散)●(●字為左彳右散)。白魚鱳鱳。其葅底鮮。黃白其鯿。有鮒有白。其𦚎孔庶。臠之㚟㚟。洋洋𧽢𧽢。其魚惟何。惟鱮惟鯉。何以橐之。惟楊及柳。
丙[鼓]
曰。田車孔安。鋚勒駻駻。六師旣簡。左驂翻翻。左驂騝騝。我以隮于原。我戎止陸。宮車其寫。秀弓時射。麋豕孔庶。麀鹿雉兎。其原有迧。其戎奔奔。大車出洛。亞獸白澤。我執而勿射。多庶䟏䟏。君子乃樂。
丁[鼓]
曰。帥彼鑾車。勿速塡如。秀弓孔碩。彤矢䒨䒨。四馬其寫。六轡沃若。徒騈孔庶。廓騎宣博。酋車載道。如徒如章。原濕陰陰。趨趨六馬。射之簇簇。有貙如虎。獸鹿如兕。怡爾多賢。迧禽奉雉。我兔允異。
戊[鼓]
曰。我來自東。靈雨奔流。逆湧盈盈。渫濕君子。旣涉我馬。流汧汧繄。洎淒丞士。駕言西歸。舫舟自廓。徒騈逴逴。惟舟以道。或陰或陽。扱深以戶。出于水一方。丞徒徨止。其奔我以。阻其乃事。
己[鼓]
曰。宣猷作原。作周導遄。我辭攸除。帥彼阪田。莽爲世里。希微𢔹𢔹。乃罟漆栗。柞棫其拔。椶𣓌庸庸。鳴條亞𥬡。其華何爲。所斿●(●字為左夏右圣)。水盩導旨。樹幽晤。
庚[鼓]
曰。徒御嘽嘽。然而師旅。塡然會同。又繹以左戎障。弓矢孔庶。焰焰是熾。射夫寫矢。具奪擧㧘。其徒肝來。或羣或友。悉率左右。燕樂天子。來嗣王始。振振復古。我來攸止。
辛[鼓]
曰。彼走䮺䮺。馬麃晳晳。華華雉●(●字為左夏右圣)。位多庶微我師氏。憲憲文武。何其一之。
壬[鼓]
曰。我水旣淨。我道旣平。我行旣止。嘉樹則里。天子永寧。日惟丙申。旭日杲杲。我其旁導。乘馬旣迧。●(●字為左秀右攵)夏康康。駕彼四黃。左驂騯騯。右驂駷駷。棨戟以奕。汝不執德。旙翰黎黎。𣄡斿施施。公謂大乘。余及如玆。邑曷不余及。
癸[鼓]
曰。吳人憐亟。朝夕儆惕。載西載北。勿奄勿伐。若而出奇。進獻用特。歸格藝祖。告于太祝。禘嘗受享。致其方藝。寓逢中囿。孔庶麀鹿。原濕旣坦。疆理疃疃。大田不蒐。君子何求。有謀有始。周爰止于是。
亭林顧炎武曰。石鼓凡十。相傳爲周宣王獵碣。今讀其文。皆淺近之辭。殊不及車攻吉日之閎深也。金史馬定國傳言。石鼓自唐以來。無定論。定國以字畫考之。云是宇文周所造作。辨萬餘言。出入傳記。引據甚明。楊用修愼最稱好古。而亦曰。宣王之世。去古未遠。所用皆科斗籀文。今觀說文所載籀文。與今石鼓文不同。石鼓乃類小篆。余獨以其辭不足儕于二雅而疑之。 自太學取路萬佛樓北墻外。由萬佛樓西墻夾門。入樓庭。樓凡三層。下層安金佛六尊。長皆丈餘。以木假山。障北東西三面。高與楣齊。峯巒洞壑。曲曲皆安金佛。南列降眞香八面十層堛二。各面各層。皆安金佛。隔以琉璃。又列古鼎,大鑪四。徑皆五尺。高皆一丈。上中二層。各安金佛三尊。列古銅鼎彝。樓南。爲聚諸福德石坊。又南爲滿萬曇霏石坊。樓東爲闡福寺。乾隆丙寅建。明之歲寒門舊址也。大雄寶殿三層。下層。有五十頭一百手立佛。身長七丈。腰圍三丈。威靈凜烈。形彩陸離。抑爲文殊普賢之變相歟。殿南。爲福田石坊。又南爲五龍亭。舊爲太素殿。明天順間建。淸康煕間。改建五亭。中曰龍澤。左曰澄祥。曰滋香。右曰湧瑞。曰浮翠。統名曰五龍亭。南臨太液池。雕欄畫棟。照耀漣漪。太液池一名西海子。又名積水潭。自西華門。西行百步。入西苑門。渟泓數百頃。週三里餘。引玉泉山金水河。至地安門水關。流入皇城。逶迤曲折。達于池。綠荷靑藻。遍覆淸波。老槐垂柳。夾岸成蔭。曠豁不如昆明。蘊藉不如福海。而要亦伯仲之間。歐陽玄西海子詩云。鰲山宴罷月溶溶。太液池邊湛露濃。不用金蓮送歸院。水晶宮出玉芙蓉。五龍亭西。爲極樂世界正殿。安金佛三尊。前列烏銅鼎彝,金玉奇玩。殿南。爲現歡喜園石坊。東爲神州實地石坊。西爲安養示諦石坊。闡福寺東。有新創離宮。制度宏麗。層甍飛檐。延袤數里。諸寺殿樓。五龍亭。皆覆黃琉璃。離宮或用黃琉離。或用㼧瓦。太液池南。跨石梁。廣二尋。脩數百步。下甃甎石。穹窿爲九虹霓。可達舟楫。梁左右。飾以白石楯欄。鐫鏤雲龍波蓮。東西峙華表。曰金鰲。曰玉蝀。迤北稍東。又有石梁峙華表。北曰堆雲。南曰積翠。瀛臺。在金鰲玉蝀之東。舊名南臺。以在太液池南。卽明之西苑地。有昭和殿,澄淵亭。淸初。改爲瀛臺。康煕間。增建勤政殿。移瓊華島,玲瓏石堆疊爲山。種植花卉。上搆二亭。覆以椶毛。巖磴曼廻。蘆渚參差。聖祖御製詩。畫舸分流簾下水。秋花影倒鏡中山。是也。殿西南爲豐澤園。中有秋雲亭知稼軒。聖祖。每歲秋成。御此觀稼。<small>{{Blue|幾暇格物編曰豐澤園。有水田數區。歲至九月始刈獲。一日循行阡陌。時方六月下旬。穀穗纔穎。忽見一科高出衆稻上。實已堅好。因收藏其種。待明歲播之。及六月。此種果先熟。生生不已。歲取千百。四十餘年以來。內膳所進。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名曰御稻米一歲兩播。亦能成兩熟。曾頒給江浙督撫。令民間種之。近聞兩省頗有此米。惜未廣也。南方氣暖。稻熟尤早於北地。當夏秋之交。麥禾不接。得此早稻。利民必多朕每飯時嘗。願與天下羣黎。共此嘉穀也。}}</small> 瀛臺北爲芭蕉園。中有萬善殿。檐脊穹窿。以黃金雙龍作頂。綺窓,朱楹,石砌,玉欄。舊名崇智殿。明世宗嘗設醮於此。淸順治間。改今名。供三世佛像。選老成內監。被剃爲僧。焚修香火。又有臨漪亭,水雲榭。嚴分宜金海乘涼記云。供事西苑。溽暑蒸燠。命中官。導臣乘涼于金海邊。出迎和門乘舟。泊水雲榭。觀臨漪亭。是也。瀛臺西。爲紫光閣。明莊烈皇帝。嘗召對閣臣於此。淸初。閣南隙地。盡植桃杏。每歲仲春。試武士騎射于閣前。中秋。集上三旗大臣,侍衛較射。聖祖御製詩。隊自花間入。鑣從柳外分。是也。乾隆初。平定西番。用雲臺凌烟閣古事。圖畫功臣於紫光閣。各系御製贊。自太學士忠勇公傅恒以下。五十人。副都統阿桂。亦與焉。瀛臺西南。爲瓊華島。陶九成輟耕錄。萬歲山。在大內西北太液池東南。金人名曰瓊華島。其山皆疊玲瓏石爲之。峯巒隱映。松檜蓊鬱。引金水河。轉機運㪺。汲水過山頂。至仁智殿後。從石龍首噴出。注太液池。故老言朔漠有山。形勢雄偉。金人發卒。鑿掘輦致成之。明宣宗廣寒殿記。萬歲山石。皆宋之艮嶽。金徙於玆。戴洵集。自山麓至巓。百三十餘步。週二百餘丈。上有廣寒。四隅有亭。左曰玉虹。曰方壺。右曰金露。曰瀛洲。而山半有三殿。中曰仁智。東曰介福。西曰延和。淸順治間。毀殿亭。立白堛于瓊華島。建永安寺于堛下。寺有古井。疑是輟耕錄所謂瀛洲亭西之萬丈井。皇上御製永安寺古井記曰。白堛永安寺。蓋就瓊華島故地而建。所謂廣寒殿。玉虹,金露之亭。皆湮沒不可考。適有所營葺工人。於山之西麓。掘地得廢井一。㼾甃木盤。層累鱗祴。尋丈以深。汋汋有水。不瀱以眢。巽下坎上。合羲經義。轆轤綆汲。可致山巓。乃知輟畊錄所稱引金水河於山後。轉機運㪺。至山巓者。舍近取遠。妄也明矣。不寧惟是。所云島土取自塞外者。更妄也。當時縱爲厭勝。或少取塞山之土。置此則有之矣。豈有鑿掘輦致於數千里外。以成是山之理。意者。疏浚液池。不能移土於遠。卽就近成此島耳。夫顯而易見者。尙淆訛至此。史氏之耳食影談。任好惡而顚倒是非。吁可詑哉。井不可幕。而杜牧闢之。願謂廢井之無水者。或値傷人。今得此於烟埋土封中。不浚可汲。導流助景。事半功倍。故樂從司工之請而存之。瓊華島始於金。至元時改稱萬壽山。或訛爲萬歲山。玆不具論。惟是㼿㼟盤榦半千年物。而人視之。與今之木若甎。無以異。若夫宣德,成化之瓷。則人寶之。其初豈離土哉。物之託質。失尺寸而貴賤殊別。與夫人之好惡。逐目役高下。鮮定衡者。吾以慨古證照。息其是非焉。按萬歲山有二。元萬歲山。卽今瓊華島。明煤山。亦名萬歲山。卽今景山。余渡金鰲,玉蝀。過景山。守門者。令余下馬。余曰。天朝之制。大淸門外。亦騎而過。此獨下馬。曷故。守門者曰。皇上且降輦而過。余遂步而過。心竊疑之。後考一統志。壽皇殿。在景山。安奉聖祖御容。尊嚴與太廟等也。明莊烈皇帝殉社亭。亦在景山。○弘仁寺。在太液池西南岸。地爽朗。淸康煕間。卽淸馥殿舊址。建寺。迎旃檀而佛居之。黃瓦丹楹。齋寮敞麗。前樹二坊。東曰廣恩敷化。西曰普度能仁。入寺數武。白石甃方池。上跨三梁。綠荷出水。朱魚吹藻。其西作龍首。自牆外汲太液水貫注之。池北天王殿。殿東西。分峙兩樓。以懸鍾鼓。再進爲仁慈寶殿。左曰弼敎樓。右曰翊化樓。又進爲大寶殿。左曰覺德樓。右曰普慧樓。旃檀佛像。在仁慈寶殿。高五丈。鵠立上視。後瞻若仰。前瞻若俯。衣紋水波。骨法見其表。左手舒而爲垂膝。右手舒而若承物。勇猛慈悲。威靈颯爽。被無縫錦袈裟。卽三十二相中鵝王掌也。相傳爲旃檀香扣之。聲鏗鍧。若金石。入水不濡。輕如髹漆。晨昏寒暑。其色不一。大抵近于沈碧。萬曆中。慈聖太后。始傅以金。元翰林學士程鉅夫有記。其說弔詭云。是周穆王十二年。優闐國王所造。然攷釋氏感通錄云。梁武帝遣郝騫等。往天竺國。迎佛旃檀像。其王摹刻一像付騫。與鉅夫記不同。未詳孰是。康煕御製旃檀佛記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誕于西域。嘗昇忉利天。爲母說法。優闐王久失瞻仰于如來。乃刻旃檀爲像聖表。目犍連慮有缺謬。躬以神力。攝三十二匠。昇忉利天。諦觀相好。三返。乃得其眞。旣成。國王臣民。事猶眞佛。及佛復降人間。王率臣庶。往迎佛。其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佛爲摩頂。授記曰。我滅度千年後。爾往震朝國。大興佛敎。歷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至龜玆六十八年。至涼州一十四年。至長安一十七年。至江左一百七十三年。至淮安三百六十七年。復至江南二十一年。至汴京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閔忠等一十二年。北至上京儲慶寺二十年。南還燕宮五十四年。移于聖安寺五十九年。迎入萬壽山仁智殿一十五年。移于大聖萬安寺一百四十餘年。移于慶壽寺一百二十餘年。移于鷲奉寺一百二十七年。建弘仁寺迎奉。計自優闐王造像。當穆王十二年辛卯。至康煕五年丙子。凡二千六百六十餘年。
===二十七日乙亥===
晴。留南館。鐵侍郞書送鶴山見一亭扁額及對聯三軸。且伴徽墨一匣。貢硯一方。蘭箋四束。筆法蒼健極可愛。
===二十八日丙子===
朝晴夕陰。夜雷雨留南館。購十三經註疏,周易折中,詩書彙纂。
===二十九日丁丑===
晴。留南館。購大淸會典,盛京通志。
==九月==
===一日戊寅===
晴。留南館。禮部送言。各國使臣。旣經八月二十日。正大光明殿宴儀。故無上下馬宴。安南君臣。已於八月二十四日離發。緬甸使臣。亦於今日離發。貴 國及南掌使臣。當於初四日離發云。
===二日己卯===
陰。留南館。禮部送致回咨八度。賞咨三度。而 邦慶咨文批旨曰。軍機大臣,太學士。管理禮部事務。王杰面奏奉旨。著照 國王所請。欽此王杰面奏。卽七月十六日。在熱河時也。○翁閣學方綱。書送渾蓋圖說集箋跋語曰。乾隆庚戌秋八月。朴檢書以副使徐公所著渾蓋通憲圖說集箋四冊見示。其上二冊。明仁和李水部原書。其下二冊。則徐公集箋也。愚於推步之學識。夙未究心。凡事不深探其原委者。則不敢輒爲之序。第觀其演繹。周晰於渾平相應之所以然。具於表說。闡發無遺。深服其用心之勤。而已爰爲筆諸別紙。以見區區謙愼。不敢言序之意。北平翁方綱。紀尙書,鐵侍郞。皆謂翁閣學邃於曆象。而余始聞致力於春秋朔閏。已疑其不解新法。今見跋語。益驗其空疏。大抵目今中朝士大夫。徒以聲律書畫。爲釣譽媒進之階。禮樂度數。視如弁髦。稍欲務實者。亦不過掇拾亭林,竹坨之緖餘而已。乃知榕邨之純篤。勿菴之精深。間世一出而不可多得也。欽天監正喜常西士安國寧。俱有盛名於曆象云。而未及訪之可恨。
===三日庚辰===
晴。留南館。余聞武英殿新刊皇淸開國方略。丙子,丁丑間事實詳備云。甚欲購得而祕諱嚴密。無可奈何。朴齊家適往琉璃廠書肆。見不粧一秩。在冊工處。謄來數行。卽三學士取義之跡也。綱曰。崇德二年三月,甲辰。誅洪翼漢等。目曰。太宗諭令縛送首謀敗盟二三臣。朝鮮奏言。臺諫洪翼漢,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曾陳疏斥和。並解送盛京。命誅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于市。以正其倡議袒明。敗盟搆兵之罪。○按三學士取義時。章京等切禁我人出外攘門。以後事跡。尙今茫昧。公私紀載皆云。不知所終。甚至有悠謬之談。<small>{{Blue|或傳淸不殺三忠。洪忠正流南裔。入吳三桂軍中。尹忠貞,吳忠烈。亦皆流遠方。至有僞爲洪忠正遊山紀者。}}</small> 國史所書如此。足以徵信於百世。倡議袒明一句。便是三學士之實贊。陪臣之舍生尊周。可與日月爭光。無乃編史者。寓微意於筆法歟。
7hlujdx6wjdlh5hfyrmdvaxncnr217h
燕行紀/燕行紀卷四
0
1109274
2171967
2022-08-14T03:06:27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四|times=|m=|d=|previous=[[../燕行紀卷三 |燕行紀卷三]]|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四|times=|m=|d=|previous=[[../燕行紀卷三 |燕行紀卷三]]|next=|type=|from=|notes=}}
afcqzntgq8cafntei7rnxv2ae3lowqk
2171994
2171967
2022-08-14T03:30:46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紀|section=燕行紀卷四|times=|m=|d=|previous=[[../燕行紀卷三 |燕行紀卷三]]|next=|type=|from=|notes=}}
==起燕京至鎭江城○九月==
===四日辛巳===
陰。終晝東風。自燕京南館起程。觀東嶽廟。止宿于通州。是日行四十里。正,副使,軍官各一員。譯官一員。授起程狀啓。黎明先爲發送。三使及一行。午後治發。○東嶽廟。在朝陽門外二里。朝日壇景昇街之東。正門。扁曰勑建東嶽廟。前有永延帝祚石坊。東爲宏仁錫福華表。西爲靈嶽崇祠華表。正門之北曰瞻岱之門。又北曰岱宗寶殿。內奉天齊大生仁聖帝。卽東嶽之神。殿東爲三茅君殿。殿西爲炳靈公殿。俱南向。殿庭左右有序。殿北繚以層閣。元延祐中。所建也。相傳神像。卽元昭文館太學士劉元手塑。輟耕錄云。劉元薊之寶坁人。初爲黃冠師事。靑州杞道錄。傳其摶土範金換像法。東嶽廟成。元爲造仁聖帝像。巍巍有帝王度。其侍臣像。乃若憂深思遠者。始元欲作侍臣像。久之未措手。適閱祕府圖函。見魏徵像。矍然曰。得之矣。非若此。莫稱爲相臣。遽走廟中爲之。卽日成。殿前。有趙孟頫楷書張天師神道碑,虞集隷書仁聖公碑,趙世延楷書昭德殿碑。明正統中重修。有英宗御製碑。康煕三十九年重修。亦有御製碑。歷代增修規制。極其敞麗。廟西南數百步。卽朝日壇壇外古松萬株森林陰蔽日。都人謂之黑松林。廟東五里。爲謊糧臺。相傳唐太宗東征。嘗屯兵于此。虛設囷倉以疑敵人故名。○通州。漢爲路縣。屬漁陽郡。後漢曰。潞縣。晉屬燕國。隋屬涿郡。唐武德間。置元州。貞觀初。復爲潞縣屬幽州。遼因之。宋宣和中。屬燕山府。金天德間。置通州屬大興府。元屬大都路。明初屬順天府。淸因之。通州城池。在白河之西北。明洪武元年。甃以甎石。週九里十三步。門四。正統間。因西關廂。置西南二倉。建新城護之。亦甃以甎。週八里。高三丈二尺。連接舊城。西面爲門二。正德間。增修加高五尺。萬曆間。又增修。連垜口高三丈五尺。長一千三百四十丈有奇。濬濠三千三百餘丈。廣八尺。深二丈。引通惠河注之。永通橋。在城西八里。跨通惠河。脩二十丈。卽正統間,所建。淸康煕初。重修城池。永通橋左右。飾以靑白石欄。兩岸安石獅各二。城內駐箚。有通州協左右營。統轄采育三河,玉田豐潤張家灣五營。而受節制於天津鎭總兵官。古北口提督。通州協副將一。左營兼中軍都司一。千摠一。把總二。兵二百五十名。右營守備一。把摠二。兵二百五十名。又有分防東路。千總一。把總一。兵一百名。爲東路捕盜同知所轄。 孤山在州東二十里。四面平曠。一峰獨秀。高二十餘尋。大通河穿城內東注白河。舊名通惠河。源出昌平州白浮邨。逕神山泉。過楡河。會一畒馬眼泉。西南流入宛平縣界。由海淀折東南流。至西水關入京城。又從月橋入大內。南出正陽門玉河橋。經東便門外大通橋。抵通州。穿城而東出數里。入白河。元郭太史守敬所鑿。俗名裏漕河。明成化,嘉靖間。淸康煕,雍正間。屢加疏濬河道。修築堤壩。每歲七八月。永通橋下。舳艫彌亘數十里。
===五日壬午===
朝陰夕晴。炊飯于燕郊鋪。止宿于三河縣。是日行七十里。○三河縣。漢潞縣地。唐武德間。柝置臨泃縣。屬元州。貞觀初廢。開元間。改置三河縣。屬幽州後。改屬薊州。五代初廢。後唐長興間復置。遼屬薊州。宋宣和中。屬燕山府。金改屬通州。元,明因之。淸屬順天府。三河城池相傳。五代唐明宗長興二年。盧龍節度使趙德匀建。甃以甎石。周六里。高三丈五尺。門口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明嘉靖間。增修加高十尺。置敵臺,角樓。淸雍正間。又增修。南門外。有石橋。明正德間建。跨泃河支流。名曰小河橋。淸順治間重修。城內駐箚都司一。把摠二。兵一百六十五名。○靈山。在城北十五里山。是三面有泉。淸洌可愛。隆冬不氷。華山。在城北三十里。一名兔耳嶺。有泉。卽香河縣駱駝港之源。泃河。在城東北。自口外流入邊。西南流。經薊州北界。又西南經平谷縣南。又折而東南。經縣城東北。俗名洳河。又名草橋河。夏澤。在城西。水經注。鮑邱水東南入夏澤。南紆曲渚。北佩謙澤。顧亭林日知錄云。今三河縣西夏店。疑因古夏澤爲名。
===六日癸未===
晴。炊飯于邦均站。止宿于薊州。是日行七十里。○薊州。春秋山戎無終子國。秦置無終縣。屬右北平郡。漢引之。後魏改屬漁陽郡。隋大業間。改縣曰漁陽。仍屬漁陽郡。唐武德初。郡廢縣屬幽州。開元間。始於縣置薊州。乾元初。屬河北道。遼於薊州。置尙武軍。屬析津府。宋宣和間。賜名廣川郡。金曰薊州。漁陽縣。屬中都路。元屬大都路。明洪武初。以州治漁陽縣省。入屬順天府。淸因之。薊州城池。明洪武初。甃以甎石。週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廣三丈。門三。無北門。池深六尺。闊五尺。淸康煕間。屢加修葺。城內駐箚。有薊州城守營。受節制於三屯協副將。古北口提督。都司一。千摠二。把摠二。兵二百八十二名。永濟橋。在城南跨沽河。明天順間建。萬曆間。重修。通濟河橋。在城西五里。跨沙河。明宣德間。嘗駐蹕於此。城內西南。有獨樂寺。不知創自何代。正閣上下層。東西六楹。南北八架。扁以觀音之閣四大字。旁題太白二小字。李靑蓮筆也。閣內立觀音塑像。長可七十尺。圍可數十尺。後廡北壁榻上。有金身佛。曲肱而臥。覆金線錦被。或云釋迦圓寂像。或云李白醉臥像。入其室。松蔭半窓。煙消篆鑪。寒飆颯颯透袖。竦然不可久立。遼時重修。有翰林院學士承旨劉成碑。統和四年孟夏立石碑。文曰。故尙父秦王。請談眞大師。入獨樂寺。修觀音閣。以統和二年冬十月再建。上下兩級。東西五間。南北八架。重塑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神山。在州城東南八里餘。山半有大道。東西轉折而上。相傳金章宗。嘗獵於此。漁山。在州城西北三里餘。形如圓邱。高百丈。週五里餘。山多泉。居民引爲稻田。地名漁陽。以漁山之南。翁同山。在州城北四里餘。卽古無終山。有陽翁伯,種玉田。盤山。在州城西北二十五里。釋智樸盤山志。自來峯。北臺也。先師臺。南臺也。紫蓋峯。中臺也。九華峯。東臺也。舞劍臺。西臺也。上盤之勝以松。中盤以石。下盤以水。山勢外骨而中膚。層巒疊嶂。崒嵂排空。乾隆甲子。刱行宮于下盤。扁曰靜寄山莊。內有延春堂,韻松軒,千尺雪朶山亭,半天樓,冷然閣等十六景。龍池河。在州城南半里。一名漁河。源出州北之鵝臺下。瀦爲鵝湖。南流經州城西。又東南入沽河。沽河。在州城南五里。源出遷安縣。盧兒嶺。西流入遵化州界。爲梨河。西南流。經遵化州南。又西經薊州南。爲沽河。折而南。與泃河會。卽古庚水也。盤山水。在州城東。源出盤山東南。會五里河。入沽河。一名沙河。
===七日甲申===
或晴或陰。炊飯于鰲山店。止宿于玉田縣。是日。行八十里。○玉田。漢右北平郡無終縣地。隋改無終。爲漁陽縣。唐武德間。分漁陽。別置無終縣。乾封間。屬幽州。萬歲通天間。改曰玉田。神龍間。改屬營州。開元間。還屬幽州。後改屬薊州。遼因之。宋宣和間。於縣置經州。後入金。仍屬薊州。元明因之。淸初屬順天府。雍正間。改屬永平府。玉田城池。明成化間。甃以甎石。週三里一百四十步。高三丈。廣亦三丈。門三。無北門。池深一丈。闊一丈二尺。崇禎間修築。城內駐箚都司一。把摠三。兵一百八十五名。○燕山。在縣城西北二十五里。晉咸康四年。石虎攻段遼。遼北平相陽裕。登燕山以自固卽此。旁有石鼓。去地百餘丈。望若數百斛囷。石梁貫石。鼓人援桴。故老言。石鼓鳴則土有兵。山勢峭峻。自西迤邐東來。延袤數百里。中外巨防。蘇轍詩。燕山如長蛇。千里限夷漢之蓋實錄也。麻山。在縣城北十五里。一名古溪山。與燕山岡隴相接。小泉河在縣城東北。源出小泉。山繞城東。而南合孟家泉,光沙泉。又西南至寶坻縣界。入薊運河。孟家泉。在縣城東五里。自小泉至孟家泉。僅數里。凡一百二十餘折。兩泉合流。注鴉鴻橋。光沙泉。在縣城南三里。泉涌沙出。淨細光明。土人每取以攻土。又冬月。水中煖氣如霧。亦名煖泉。
===八日乙酉===
晴。炊飯于沙流河。止宿于豐潤縣。是日。行八十里。○豐潤。漢爲土垠縣。屬右北平郡。後魏改屬漁陽縣。唐爲玉田縣地。金泰和中。又分置豐潤縣。屬薊州。元至元間。省入玉田。後復置。明洪武初。改閏曰潤。淸康煕間。改屬遵化州。雍正間。改屬永平府。豐潤城池。明正統十四年。天順二年。成化五年。相繼增築。甃以甎石。週四里。高二丈五尺。廣二丈。門四。池深二丈。闊亦二丈。嘉靖,隆慶,崇禎間。相繼修葺。城上東南維。有二層角樓。扁曰文昌。俯臨平野。遠眺烟樹。地界頗覺爽豁。城內駐箚都司一。把摠三。兵一百七十名。○鴉鶻山。在縣城西北二十里。高數百仞。中有二石穴。俗呼孟家洞,趙家洞。山西北。有兩山對峙。中開一路通遵化。謂之狼山管。亦名兩山口。枇杷山。在縣城北三里。土阜逶迤。勢甚廣衍。還鄕河。在縣城西五里。源出遷安縣西黃山。西南流經豐潤城西。又西南經玉田縣東南四十里。下流至寶坻縣界。入薊運河。卽古巨梁水也。鴉鴻橋。跨河上。爲玉田,豐潤交界。沙流河。在縣城西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黨峪山下。南流經兩山口。又西南流入還鄕河。
===九日丙戌===
黎明。雷雨。終夕西南風。或晴或陰。炊飯于榛子店。止宿于沙河驛。是日。行一百里。○沙河。源出遷安縣西。橫山之赤崖。南流會石河。經沙河驛東。又南經灤州西。合海子長灣。及大小泊。轉東南入海。
===十日丁亥===
晴。午後西北風甚緊。着裘猶冷。炊飯于淸節廟。止宿于永平府。是日。行七十里。 孤竹城。在永平府盧龍縣西二十里。灤河南岸。孤竹山上。周可三百步。高僅一丈。南有一門。扁大字曰。賢人舊里。又扁小字曰。孤竹城。門內正北。有華表。扁曰。淸節廟。華表南之東。有碑大書曰忠臣孝子。旁書曰大明崇禎癸未。陳泰來書。華表南之西有碑。大書曰。到今稱聖。旁書曰。萬曆甲午。李順題。華表內正北。有石門。扁曰。淸風可挹。今皇上御筆。門左右墻嵌石片。刻百世淸風四大字。朱夫子筆。門外東西。各有石門。東西相嚮。東扁曰。天地綱常。西扁曰。古今師範。門內正北。又有門。左右翼序。中有三碑。書經史所載夷齊事蹟。門南東庭有碑。磨泐不可讀。門南西庭有碑。書祭文祭品諸式。後書曰。成化九年。知府王璽立石。又書曰。嘉靖二十九年。知府張玭重立。門內正北。又有門。又北爲正殿。東西五間。南北二間。正中一榻。東奉昭義淸惠公伯夷。西奉崇讓仁惠公叔齊。皆衮冕塑像。而手執碧玉圭。前有萬曆所製黃花班石香鑪。刻黍稷匪香。明德惟馨二句。殿梁。有扁曰。古之賢人。今皇上御筆。北壁又有皇上御製御筆。石刻曰。淸聖之淸孰與齊。首山途便此憑躋。爲傳公信及公遠。底較遼西復隴西。何事宋朝錫圭冕。可知夫子視塗泥。史遷慨羡靑雲士。未識浮名不稗稊。殿庭東。有明成化十年。太學士商輅所撰淸節廟重修碑。及弘治十一年。淸康煕四年。乾隆十年。知府等重修碑。殿庭西。有元御史中丞馬祖常所撰淸聖廟碑。而明成化十年。知府王璽重立。殿北爲揖遜堂。堂北爲淸風臺。臺在蒼壁上。灤河繞之。左右松杉蓊鬱。隔河村閭。孤竹君廟。如畫裏光景。畿輔諸勝中。當屬第一。臺東有行宮。複道飛檐。規制極其奢麗。臺西有守廟僧所居舍。明洪武九年。建淸節祠于永平府城內東北隅。景泰中。始移建于此。因舊廟廢址而重建。詩曰。古柏蘩蔭石逕幽。淸風臺下碧灤流。休道首陽眞與僞。我觀如是想千秋。○盧龍縣。本商孤竹國。春秋爲肥子國。漢置肥如縣。屬遼西郡。後魏延和初。爲遼西郡。及平州治。又僑置新昌縣。爲北平縣治。北齊廢遼西郡。入北平。隋開皇間。省肥如縣。入新昌。後改新昌曰盧龍。大業間。移北平郡治于臨渝。復改盧龍曰肥如。唐武德間。又改曰盧龍。仍爲平州治。遼因之。宋宣和間。改曰盧城。金又改曰盧龍。元爲永平路治。明爲永平府治。淸因之。盧龍城池。卽永平府城池。明洪武四年。因舊土城。甃以甎石。週九里十三步。高三丈有奇。廣二丈。門四。西水關一。池深二丈。闊五丈。景泰,弘治,隆慶,萬曆,天啓間。相繼修葺。淸康煕,雍正間。又屢加修葺。城內駐箚。有三屯協,左右營。統轄遵化,喜峯路,潘家口,薊州四營。而受節制於古北口提督。直隷總督。三屯協副將一。左營兼中軍都司一。千摠一。把摠一。兵一百八十八名。右營守備一。把摠一。兵一百八十三名。又有山永協,左右營。統轄山海路。石門,燕河,建昌四營。而受節制於北口提督。直隷總督。山永協副將一。左營兼中軍都司一。千摠一。把摠一。兵二百六十三名。右營守備一。把摠二。兵二百五十名。○陽山。在府城西南二十餘里。說文首陽山。在遼西。卽此。中多谿谷。相傳有陽樂縣古址。言首陽者。一在渭源。一在蒲坂。一在洛陽。一在盧龍。未詳孰是。南臺山。在府城西南十餘里。左爲陽山。右爲孤竹山。南臺中峙。形如印。亦爲印山。下有井。通灤河。山半有白石。形如伏獸。俗稱李廣射虎處。然負嵎回頭。眈眈之像太分曉。恐是人巧。康煕壬戌。綏遠將軍蔡毓榮。立小碣于石東。書曰。漢飛將軍射虎處。孤竹山。在府城西二十里。水經注。云孤竹祠。在山上。孤竹國城。在山側。一名洞山。灤河。在府城西五里餘。源出獨石口外。東北經舊開平界。流七百里。爲九流河。至喜峯口外。有柳河,寬河。鐵門關水俱注之。東南過潘家口。入團亭。與潵水合。又至中峯山。與恒河合。又過唐山。與長河合。又南經遷安縣。西轉而東。至分水嶺。過永平府城西。合漆水。又南經灤州東。又南至岳婆港分二支。一曰。葫蘆河。南流經樂亭縣東北。南入海。謂之東灤河。一曰定流河。南流經樂亭縣西北。南流至劉家墩入海。水經。濡水從塞外來。注云。濡水在盧龍。卽灤河也。靑龍河。在府城西北一里餘。源出桃林口北二百五十里。喀喇沁界。長吉爾垈山。蒙古名顧沁河。卽靑龍上流也。西南流。入邊經遷安縣東北界。又南經盧龍縣城西北。爲漆河。南合灤河。卽古盧水也。
===十一日戊子===
晴。炊飯于背陰鋪穿撫寧縣城。止宿于楡關驛。是日。行九十里。○撫寧縣。漢置陽樂縣。屬遼西郡。後漢爲郡治。隋爲盧龍縣地。唐武德間。分置撫寧縣。後省入盧龍。金大定間。復置撫寧縣。屬平州。元至元間。省入昌黎縣。後復置屬永平路。明屬永平府。淸因之。撫寧縣城池。明成化三年創建。甃以甎石。萬曆十四年。於城外環築攔馬牆城。週三里有奇。高二丈。門四。池深一丈。闊五丈。淸康煕,雍正間。屢加修葺。石門營。在縣城東北九十里。都司一。千摠一。把摠四。兵二百五名。駐箚石門城內。山海營。在縣城東一百里。都司一。千摠一。把摠一。兵一百九十三名。駐箚山海關內。○橫山。在縣城東八里。山勢橫亘如屛障然。紫荊山。在縣城南二里。下臨陽河。兔耳嶺。在縣城西七里。雙峯尖聳。狀如兔耳。絶頂有潭。雲氣常籠其上。磴道屈曲攀廻而登。平廣可容數萬人。宋宣和間。張覺敗金將闍母於兔耳。明建文間。燕將谷祥。敗遠東兵於部落嶺。遂克兔耳寨卽此。角山。在縣城東北一百里。山海關北山勢。由居庸,古北,喜峯諸山。而東延亘千餘里。至此聳峙如角。長城枕其上。爲華夷大界。仙人臺山。<small>{{Blue|在昌黎縣北十里。}}</small> 距縣城南二十餘里。絶壁萬仞上。凌霄漢。有浩然臺。望海亭。韓仙洞。香山峯等諸勝。郭造卿以此爲右碣石。王應麟地理通釋云。左碣石。在遂城。右碣石。在平州。陽河。在縣城西一里餘。源出界嶺口外列坨山南。西流入口東。有箭桿水注之。又西南至臺頭營之南。有黑嶺水注之。又南經縣城西。轉東南。至紫荊山南入海。渝河。在縣城東二十里。源出古陽州。南流至連峯山。入于海。渝關臨渝縣之名。皆因此。石河。在縣城東北九十里。源出口外。自義院口流入。經石門寨東。又南至山海關。合南北二關河。南流入海。北關河。在山海關北二里。源出關外。由北水關。穿長城流入。經西關。南流入石河。南關河。在山海關南二里。源亦出關外。由南水關。穿長城。流入石河。
===十二日己丑===
晴。炊飯于鳳凰店。止宿于紅花店。是日。行七十里。
===十三日庚寅===
晴。觀澄海樓。出山海關。登威遠臺。止宿于八里鋪。是日。行四十里。○山海關南十里。有羅城。週三百餘步。北門一。內有三層臺。南旁海上。層臺二十六級。北有二層樓。東西三間。南北二間。上層扁曰。澄海樓。東壁有乾隆癸亥。皇上與張照梁詩正賡載詩。西壁有乾隆甲戌。皇上與汪由敦,劉綸。賡載詩。下層西壁有乾隆戊戌。皇上與于敏中,梁國治。賡載詩。北壁有乾隆癸卯。皇上與梁國治,董誥。賡載詩。皆幸瀋時駐蹕此樓也。中層臺二十五級。西有一碑。一書曰天。開海岳。一書曰。一勺之多。卽越人劉永基筆。而明天啓六年所豎也。南有御碑亭。覆黃琉璃。乾隆癸亥。御製詩也。下層臺。如甬道。入海百餘步。南有烟墩。高三丈餘。適値風恬浪平。遂登墩上。前臨渤海。天水無際。後眺渝河。原野極目。長城橫亘。閭井相錯。眞是天下壯觀。衝濤城根。皆鎔鐵爲覆釜形。俯瞰水底。歷歷可數。不知其幾千萬。此必燕,秦古跡。非洪武建關時所創。康煕幾暇格物篇。已言之。詩曰。平潮拍拍海吹裳。寥廓秋空雁影長。禹服千年徵碣石。箕封萬里接扶桑。五花城屹中山去。四鐍門開大帥忙。往事蒼茫雲水白。都司營裏八旗揚。又曰。層臺百尺壓鮫宮。天水相磨眼不窮。一點蓬萊何處是。星槎遙指白雲東。○山海關。古渝關地也。隋書開皇間。城渝關。漢王諒伐高麗。出臨渝關。通典臨閭關。今名臨渝關。在盧龍縣東。五代史。幽州北七百里。有渝關。東臨海。北有土耳,覆州山。山皆徒絶竝海。唐時置東西狹,石綠,疇米,磚長,楊,黃花,紫蒙,白狼等戍。以扼契丹。明洪武初。大將軍徐達。建關城。兼置山海衛。南至海十里。東至錦州府,寧遠州界八里。顧亭林詩曰。茫茫碣石東。此關自天作。粤惟中山王。經營始開拓。是也。關城週八里有奇。門四重。由南門向北行數百步。爲四達虹霓門。上有二層鍾鼓樓。上層南扁曰。文昌帝君。下層懸鍾鼓。由鍾鼓樓。折而東行百餘步。爲第二門。西扁曰。天下第一關。相傳明人所書。東扁曰。祥靄博桑。淸聖祖御筆。由第二門。東行百餘步。爲第三門。東扁曰。山海關。地廣二丈。又有西羅城。週六里。東羅城。週三里。一百四十六步。南新城。週二里半。北新城。週一里四十二步。二城皆南北二門。與關城羅城。爲連環五座。亦名五花城。卽崇禎間。楊嗣昌所築。顧亭林詩曰。楊公築二翼。東西立羅郭。時稱節鎭雄。頗折氛祲惡。是也。關南之長城。頹廢百餘步。不復修築。而障以丹柵卽祖大壽擁兵東走處。崇禎己巳。淸兵越薊州。進薄京城。督師袁崇煥。帥總兵官祖大壽。何可綱等入衛。會帝信淸間。召見崇煥及大壽于平臺。責崇煥以援兵逗遛。縛付詔獄。大壽在旁。股慄失措。出與何可綱。擁兵東走。至山海關門閉。乃毀城而出。或謂明平西伯吳三桂。毀關納敵卽此。乾隆御製全韻詩注。淸兵薄山海關。三桂率屬。迎謁于睿親王。前驅入關。顧亭林詩。啓關元帥降。歃血名王諾。據二說。毀關納敵云者。謬也。余於丙申。過關。猶見其障以丹栅。今則撤去。使成坦路。商旅車馬。任其來往。自角山至澄海樓。雉堞處處圮缺。一不補修葺。後此幾年。燕秦古跡。華夷大界。將不可復尋。惜哉。關外數百步。有方臺。甃以甎石。週四丈。高三丈。南爲虹霓門。由臺內磴道陞頂。卽戚繼光所築威遠亭也。顧林亭林''(註:疑顧亭林之誤)'' 詩。威遠臺前春草凄。望夫岡畔夜烏啼。是也。○金厚齋幹。問于尤菴宋文正公曰。斥和三學士。北行後。不知存沒。近聞尙今生存。方在吳王軍中。<small>{{Blue|吳三桂降于淸。封雲南。至是擧兵。以復大明爲名。}}</small> 果爾則誠是異事。但虛實未可知也。尤菴曰。頃聞北來之言。吳王以同仇討淸之義。馳檄于倭云。而倭果傳檄于我 國。吳,尹二人。書其生年月日及小字。付日本送來。自 上慮其漏洩于淸。密諭筵臣曰。漏洩此語者。當以一罪繩之。由是人皆祕諱。又曰。頃者。永安尉之子謂余曰。曾以此事。問于譯官張炫。則一切祕諱矣。其後張往見伊時專對某宰。詰之曰。此言不出於我口。而狼藉傳播。想自台監出云。若全是虛語。則張言恐不如是云云。今觀兩說自南北來而與之暗合。生存之說似是也。洪乃丙申生。而尹則丁未生。吳則己酉生。當時若不遇害。吳,尹之年。想今不至於老死也。按吳三桂當崇禎季年。以平西伯擁重兵。駐箚山海關間。先帝殉社。流賊僭號。而觀望逗遛。不發一矢。及夫李自成來逼永平。馳書求救於睿親王。啓關迎降。自爲前驅。順治定鼎。三桂以平西王受封。雲貴進三患二難之議。擒獻永明王。<small>{{Blue|諱由榔。卽永曆皇帝。康煕壬寅。平定南方。詔云。特命平西大將軍平西王吳三桂。同定西將軍愛星阿等。統領大兵。直抵緬甸。於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擒僞永曆及僞鞏昌王白文選。}}</small> 明統之絶。實由三桂之排布。千古叛逆何限。而反覆凶譎。未如三桂之有甚者。晩後擧兵。名以復朱氏。何異於謝靈運之自況魯連,子房也。皇明通紀云。自成脅吳驤。作書招三桂。三桂報曰。父旣不得爲忠臣。子安得爲孝子。夫驤之勸子以降賊。固禽獸不如。而三桂之責父以不忠。則人理之淪喪。甚於溫嶠之絶裾。孰謂求忠於孝。未必然乎。乾隆御製戊戌集註。三桂聞燕京失守。吳驤爲賊所縶。尙遲回不赴。及聞寵姬陳沅被掠。乃勃然而起。決計降淸。梅村吳偉業詩云。不爲君親來古國。只因女子下雄關。又云。衝冠一怒爲紅顏。世以爲畫出三桂情狀。先輩未及見淸初史。眞以三桂爲明純臣。動稱吳王。使亭林,榕邨諸先生聞之。豈不咦然破口乎。當三桂之倡亂也。連兵尙耿。撼擾滇黔。馳檄東南。騷動外藩。書送三學士生年小字。亦三桂凶譎之一策也。以三學士之忠節。猶在軍中。則可知其爲義擧。是欲藉重於三忠。取信於我 國。而先輩誤認三桂。抑或由此也。今開國方略新頒。而三學士大節彌彰。可以有辭於天下萬世。可以打破乎百餘年悠謬之說。乃知直道無往而不伸也。或曰。瀋陽日記。洪忠正之成仁。在丁丑三月。尹忠貞,吳忠烈之成仁。在四月。而方略。俱以三月甲辰書之。何也。夫史例以月系年。以事系日。一事之錯出者。亦可類從。洪學士之成仁。先於尹,吳。旣在三月甲辰。則尹,吳二學士之以類從之無疑。何必以一事逐月立綱乎。○起燕京。至山海關。除淸節廟,澄海樓。紆廻之三十里。爲六百八十里。
===十四日辛卯===
晴。觀許孟姜祠。炊飰于中前所。止宿于涼水河站。是日。行七十里。○姜女廟。在山海關東十里。高阜突起於海濱平野。歷石階一百八級。上有祠東西三間。南北二間。扁曰。勁節凄風。淸果親王筆。祠正中。有榻上安秦貞女許孟姜塑像。旁顧低視。愁容可掬。左右童女侍立。一持傘。一奉帶。前有扁曰。芳流遼水。今皇上御筆。榻東有明萬曆壬子所豎碑。書出塞詩曰。出塞將軍汗馬勞。偶來風雨襲征袍。聲傳徼外奔封豕。羽入雲中看落雕。鴨綠晩舟通屬國。鵝黃新酒醉詩豪。行營列炬歸來晩。城上烏啼月正高。又曰。海上雙雙擁翠螺。傳來姜女瘞廻波。千年不轉心如石。萬里相牽淚濕羅。拍岸濤聲頻助咽。窺人鴦鳥摠成魔。珥流砥柱應如此。把酒臨風紀不磨。主關海若王致中所詠也。榻西有淸康煕丁亥所豎碑。書重修祠記。翰林院修撰李蟠所製也。祠北有佛殿。庭西有重修祠記碑三。一則萬曆甲午。兵部主事張棟撰。一則萬曆丙申。兵部主事張時顯撰。一則康煕己酉。淄川知縣程觀頤撰。殿北有大石。東刻望夫石三大字。太原白輝筆。南刻今皇上御製詩。北刻振衣亭三大字。作如是觀四大字。石北有亭。在數十仞蒼壁上。大陸遙山。秦城週遭。爽豁之光景。可與澄海樓伯仲。亭東有行宮。規制精麗。詩曰。兔山山色碧悠悠。姜女祠東暮靄收。海鳥恨深塡木日。塞鴻聲斷擣衣秋。雲空水逝長城策。地老天荒片石愁。千古貞名磨不得。至今行客爲停輈。○中前所城池。明宣德三年。指揮葉興建。週三里八步。高三丈。池週四里三百步。深一丈。闊二丈。門三東曰定遠。西曰永望。南無號。乾隆癸卯重修。城內駐防。佐領,驍騎校各二。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寧遠。乾隆戊戌。關外十八處城池。發帑百餘萬。予限五年。次第繕修。雉堞崢嶸。而獨於山海關。一任其荒廢。豈以瀋陽在東。不必置重關於兩京之間歟。乾隆御製戊戌集山海關詩注云。明自萬曆以後。朝臣惟門戶紛爭。百姓以科斂愁怨。紀綱陵替。以底於亡。德之不務。雖設險何益,今中外一家。陪京且在關外山海之陰。不過存名而已。又癸卯集詩注曰。關外邑鎭城垣。明季用以守禦。當年攻取之際。掘毀者有之。昇平日久。風雨所摧壞者亦有之。閭閻依城郭而居。荒廢不治。非安民之道也。常於戊戌發帑予限。命工部侍郞德成。同盛京將軍等。督修。
===十五日壬辰===
晴。炊飯於中後所。止宿于東關驛。是日。行六十里。○中後所城池。明宣德三年建。週三里一百七十步。高三丈。池週四里二百步。深一丈。闊二丈。門四。東曰潤和。南曰歌薰。西曰說澤。北曰寧瀾。東南有關廂。城三面。週二里十一步。門二。東曰威遠。南曰鎭朔。乾隆癸卯重修。城內駐防。佐領,驍騎校各二。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寧遠。
===十六日癸巳===
午前雷雨後。或晴或陰。炊飯于沙河驛。而止宿于寧遠。是日。行六十里。○寧遠州。漢徒河縣地。隋爲柳城縣地。唐爲營州及瑞州地。遼置嚴州興城縣。屬錦州。又於南境置來州。金廢嚴州。以興城。屬興中府。改來州。爲瑞州。元爲錦州。及瑞州地。明初置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宣德三年。分二衛地。置寧遠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淸康煕二年。東割塔山所地。入錦縣。西盡倂前屯衛地。改爲寧遠州。三年屬廣寧府。四年改屬錦州府。寧遠城池。明宣德三年。總兵巫凱建。城週五里一百九十六步。高三丈。池週七里八步。深一丈五尺。門四。鍾鼓樓在中街。天啓三年。監軍袁崇煥。以舊城疏薄。改定規制增築。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三丈。頂收二丈四尺。又築外城。週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內城。門四。角樓四。今外城頹廢。僅存遺址。內城乾隆癸卯重修。駐防佐領二。驍騎校二。筆帖式一。倉官一。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城南門內。有祖大壽石坊。西門外。有祖大壽墓。大壽卽祖承訓子。明之世將。今觀南北二石坊所書褒奬之句。皆皇明玉音。而叛入淸朝。爲開國元勳。名編貳臣。傳垂千秋 。<small>{{Blue|淸史。以明臣降附者。編列貳臣之傳。爲人臣事二姓者戒。祖大壽,洪承疇之以有勳績。在甲編。如錢謙益輩之進退無據者。在乙編。}}</small> 畢竟城西三尺荒墳。何必較遲速。烏虖惜哉。崇禎間。寧遠爲百戰多壘之場。我使由海路。泊舟覺華島。到此不勝其虞外。觀於東岳李公安訥之紀行詩。潛谷金公堉之紀行錄而可知也。今邊塵不警。車書同化。冠蓋相望。坦途無梗。眞太平世界也。○三首山。在州城東五里。三峯列峙。皆石壁峭拔。上有泉。下注東南。流八里入海。中峯絶頂。有煙墩。山北霜葉。如鋪錦繡。山東有天寧寺。明正統間勑建。扁曰。首山勝境。歡喜嶺。在州城西一百九十五里。山海關東三里。威遠臺峙其上。覺華島在州城南十二里海中。上有海雲,龍宮二寺。寧遠河在州城西一里。源出寧遠衛西北山谷間。南流至城西。分爲二派。環抱州治。復合爲一。南流會湯沙河入海。湯沙河在州東一里餘。俗名姜女河。源出火燒門山。南流入寧遠河。東關驛河。在州城西南六十里。源出鷹窩山。分爲二派。遶東關驛城東。西又合流而南。散漫荒甸。六州河。在州城西南八十里。俗呼六股河。源出邊外。蒙古名遂濟河。自高臺堡東入境。爲六州河。南繞中後所城東南。流入海。涼水河。在州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源出官帽山。遶涼水河鋪。東南流入海。中前所河。在州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亦名東沙河。源出破山洞。東南流經中前所城。東入海。小凌河。在錦州府城東十五里。源出土默特明安喀喇山。東北流會木壘河。由松嶺邊門西五里入境。爲小凌河。繞府城西。又名錦州。轉而南流五十餘里。至唐家臺西入海大。凌河。在錦州府城東四十里。源流已詳義州。
===十七日甲午===
晴。炊飯于連山驛。止宿于高橋鋪。是日。行七十里。到高橋湖之北岡。南俯覺華島。江蘇商舶簇立於前洋。此卽崇禎間。我使來泊處也。其海路。自我關西宣川宣沙浦放船。歷遼海之鹿島,石城島,平島,旅順口,鐵山嘴,雙島,南北汛口。始到覺華島下船。從旱路達燕京。崇禎己巳。椵島帥毛文龍所定也。
===十八日乙未===
或晴或陰。炊飯于松山堡。止宿于雙陽店。是日。行六十里。○小凌河。經雙陽店西五里。跨河爲木梁。名雙陽橋。河邊駐防。佐領二。驍騎校二。筆帖式一。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寧遠。○路過呂翁山。渡小凌河。淸崇德六年。大破明兵十三萬。擒降督師洪承疇。卽此地。乾隆御製癸卯集注。洪承疇旣降于本朝。明訛傳爲陣亡。優卹備至。後黃道周被執。至金陵。承疇時方經略江南。以道周同鄕。遣人慰問。道周言先帝因洪督師已死。特賜祭葬。擧國皆知。今安得復有洪督師。詞氣激昂慷慨。聞者感動。承疇爲之慚沮。道周,承疇。皆閩人也。榕村李光地語錄。黃石齋就義之晨。二官入謁拜如儀曰。爲公送喜。石齋曰吾國破家亡。何喜之有。二官曰。已得請許公就義矣。石齋笑曰。是誠可喜。但汝輩安能解此。因歷數二官之家世閥閱而呵其罪。二官皆浹背趨去。不敢仰視。按今以兩集參攷。則二官亦如洪承疇之叛明歸淸者。而榕邨立言。每主忠厚。不露其姓名也。當時關外。烽火阻絶。十三萬兵,大師之存歿。朝廷猶漠然不得其實。如金應河之以小邦偏將。戰歿於建州者。又何能達于黈纊。而至有遼東伯之贈乎。且其天朝賜祭文。鄙俚不堪讀。殆兔園邨學究之所不爲。尤不足取信也。
===十九日丙申===
晴。炊飰于大凌河。止宿于十三山。是日。行五十里。○渡大凌河。時有大官乘簷頂太平車。自東而來。騎從甚盛。問之則奉天府尹。而錦州被水戶賙賑之行也。蓋今夏雖無跨朔浹旬之淫潦。而六月晦七月初。數日暴雨。濱河諸邑。潰決墊溺之患。挽近所軍關內之永平。關外之錦州。俱濱大河。故人家田疇之漂沒。幾與義州,朝陽等。秋獲未免歉荒。而他餘諸邑。毋論關內外。擧皆登稔。十三山。西距錦州府城七十五里。高一里餘。週二十里。峯有十三。皆巉巖特挺。上有潭。下有金牛洞。出山海關已望見。凝嵐積翠於大荒中。似遠似近。宛然畫圖。遼史燕王淳。討武朝彥。至乾州十三山。卽此。○皇曆賫咨官洪仁福來。到得家信。上而 聖候萬安。元子宮日就岐㠜。下而仲父議政公愆度已平復。公私喜消息。莫大於此。又見灣尹族兄書。<small>{{Blue|渡江時。前府尹李頤祥爲主人。已遞去。徐承旨邁修代李來莅。}}</small> 次兒進士有榘。八月晦間。殿講純通。特蒙直赴殿試之恩。三世受 聖上洪造。將何以圖報。感祝嘉悅之中。還切憂愼。賫咨官八月初離京。九月旬前渡江。故家書則未及言科聲。灣尹則因撥路見榜而胎送。
===二十日丁酉===
或晴或陰。炊飰于閭陽驛。止宿于廣寧站。是日。行八十里。廣寧邑治西北。倚毉巫閭。峻嶂疊巘。百里週遭,東南臨曠野。蒼茫不見涯岸。民戶之稠盛。市廛之繁華。雖遜於遼陽。而山川之秀麗。地界之爽豁。大勝於寧遠。實是關外重鎭。而與寧錦遼義。表裏控扼者也。○閭陽驛駐防。佐領二。驍騎校二。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廣寧。廣寧縣。漢東南爲無慮,望平二縣。屬遼東郡。以西北爲參縣地。屬遼西郡。晉省無盧縣。以望平縣。屬玄菟郡。後魏又省望平縣。入廣都縣。唐以無慮,望平二縣地。置巫閭守捉城。後入渤海。爲顯德府。遼置顯州奉先軍。屬東京。金爲廣寧,望平,閭陽,鍾秀四縣。屬廣寧府。元爲望平,閭陽二縣。屬廣寧府路。明爲廣寧衛。封建遼王。後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淸爲廣寧縣。屬錦州府。廣寧城池。明洪武間。指揮王雄。因舊址修築。都督劉眞甃以甎石。永樂間。總兵劉江增展南關。弘治間。備禦胡忠展西隅。嘉靖間。都御史任洛,總兵馬永。重修。城週十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南關廂三面週三里二百二十步。門三。鐘鼓樓。在中街。池週十六里四十五步。深一丈五尺。闊二丈。乾隆癸卯。重修。城內駐防。協領一。佐領三。滿洲,蒙古,漢軍防禦各一。驍騎校六。筆帖式一。所領滿洲蒙古漢軍兵五百名。○城內西北隅。有萬紫山。卽明,遼王府基。東北隅。有雙堛。高皆十餘丈。鐘鼓樓南。有明寧遠伯李成梁華表。東沙河。ㄷ在城東門外。源出毉巫閭山三道溝。東南流。遶城北而南。經城東一里。會南沙河入海。南沙河。在城南十二里。源出毉巫閭山。由牽馬領。東南流入東沙河。楊郞河。在城西門外。源出城西北泉。南流入南關。東南注東沙河。馬市河。在城北二十五里。源出義州魏家嶺。東南流。東至中安堡城東南散漫。羊腸河。在城東四十五里。源出邊外白石道溝。由頭臺子。西入境。東南流七十里。至蛇山下平野散漫。
===二十一日戊戌===
晴。觀北鎭廟。炊飯于中安堡。止宿于小黑山。是日。行九十里。○毉巫閭山。高十餘里。週二百四十里。舜封十二山。以毉巫閭爲幽州之鎭山。勢掩抱六里。亦名六山。南距七里有北鎭廟。隋開皇間始建。唐天寶間。封廣寧君。宋加王號。元大德間。封貞德廣寧王。明初尊爲北鎭。毉巫閭山之神。元季廟燬。明永樂十九年勑建。成化間重修。淸康煕,雍正,乾隆間。屢加修葺。廟南爲石坊五間。東西安石獅仿。 仿 ''(註:疑誤書坊字為仿)'' 北爲虹霓門三間。覆以靑琉璃。扁曰。北鎭廟。闕南左右。又安石獅。闕北爲神馬門三間。左右翼廊。爲櫺星南向。神馬門外。東西各有序五間。東西相向。門內東西。各有二層樓。東爲鐘樓。西爲鼓樓。樓北爲奉香殿。正中設奉香寶座。後倚皇帝萬壽金字牌。左右排列黃傘金龍扇。上榻鬱蔥佳氣扁額。淸聖廟御筆。殿庭南甬道。東西有碑亭四。皆康煕,雍正,乾隆間重修記,降香文及御製詩也。殿庭東西。各有序七間。東西相向。奉香殿北爲正殿。東西五間。南北三間。覆以靑琉璃。正中龕內。安北鎭神塑像。俱衮冕。左右仙童侍立。龕外左右。仙官神將各二侍立。上揭乾始神區扁額。淸世宗御筆。殿庭東西。各有序三間。東西相向。殿階上左右及階下。有遼,元,明,淸重修降香碑。正殿北邊。又有更廳三間。廳北有門三間。門南左右。各有序三間。東西相向。門北有殿五間。覆以靑琉璃。內奉白帝娘娘。殿東北有仙巖孤石。峭拔數丈。巓刻會仙亭三字。旁又有磴䃦。上搆小亭。俯臨廣寧邑治。閭閻撲地。粉堞耀日。繁華佳麗。筆難殫記。巖下又有小亭。南有行宮。舊鐫呂仙像於巖。又名呂公巖。或稱棋盤山。而今磨泐不可辨。殿西北。有翠雲屛。大石方廣丈餘。下爲峇。南北通明。上刻補天石三字。明都御史張學顏筆。又刻萬曆癸巳。何于度,梅台祚,胡文海,江毓瑞等題名。石南有碑。前書曰。矻鎭幽方。後書曰。當境神。康煕中。禮部侍郞沈荃筆。乾隆甲辰。皇上東巡。親祀北鎭。周覽廟中。有古松已枯其半。槎枒如鐵石。東榦蒼翠鬱然。奇致夭矯。皇上立樹下。親爲模畫。刻之烏石。嵌于巖腹。題詩畫旁曰。鎭廟門西似蓋松。半存枯榦半籠蔥。凝神如見抱朴子。圖貌慚非陳所翁。立下忽疑晴如雨。現前不悟色兮空。何當六月其根坐。讀疏仡聽謖謖風。今詩畫存而枯松已亡。石東南。有覽秀亭。西眺桃花洞。層巒奇巖。霜葉鋪錦。道隱谷聖水盆諸勝。可以領略於數里外。皇上御製戊戌集注。桃花洞崖間多泐 朝鮮人詩。蓋朝鮮爲箕子所封。至今猶重文敎。廟東別有觀。道士數人居之。蓋爲守廟也。○小黑山駐防。佐領二。驍騎校二。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廣寧。明時築邊于小黑山。東至老邊驛。爲三衛駐牧之地。今邊牆遺址猶存。淸以大凌河邊爲牧場。夏則放馬於水草豐饒處。冬則分交內府官莊旗人餧養。今孶育之數。爲二十萬二千八百餘匹。
===二十二日己亥===
晴。炊飰于新店。止宿于二道井。是日。行五十里。今日卽我 聖上誕辰。遙想百僚起居。近侍引對。稱觴獻壽。慶賀如雲。而余以閣臣。遠滯封疆之外。未隨鵷鷺之列。瞻望蓬萊。耿然于中。登新店後岡。回顧西北白臺子。此乃七月初。熱河,燕京分路處。由白臺子。過醫巫閭北麓。出九關坮門。至熱河。由熱河入古北口。至燕京。由燕京出山海關。過毉巫閭南麓。還至白臺子下。水陸跋涉之間關。已成過境。而三朔之間。歷遍塞山內外數千里。亦足以酬桑蓬之志矣。
===二十三日庚子===
晴。炊飯于一板門。止宿于白旗堡。是日。行五十里。
===二十四日辛丑===
晴。炊飯于新民屯。止宿于孤家子。是日。行八十里。
===二十五日壬寅===
陰。終夕南風。入夜灑雨。炊飯于帶方新。止宿于瀋陽。是日。行八十里。○起山海關。至瀋陽。除北鎭廟紆廻之二十里。爲七百八十里。
===二十六日癸卯===
晴。炊飯于白堛鋪。止宿于十里河鋪。是日。行六十里。朝於瀋陽。送淸心元十丸,詩箋百葉,厚紙十卷,扇二十柄,鰒魚百箇于副都統成榮。且使柳檢書得恭。以余言往告曰。俺等秋初。向熱河。閤下爲念潦途行色之艱辛。助以車馬。贈以白金。白金則嫌於私。近於貨。雖不免辭謝。而車馬則賴以致身于義州。得達于熱河。恭伸 國王殿下慶祝之忱。屢蒙皇上特異之恩。𨡴車穩旋。光華赫然。受閤下賜多矣。數種土物。聊效銘感之忱。幸乞笑留。成答曰。此乃地主常禮。何足煩謝。白金之辭。可見使臣之廉潔。而伊時還付何人乎。柳對曰。付之通事官。使卽奉納矣。閤下尙未聞知可訝。一番査問何如。成曰。通官輩。本自卑鄙。縱或中間乾沒。何必置意乎。但辭受之際。往復不可不分明。當問于通官矣。今來貴幣。全受則不安。全却則不恭。藥丸詩箋拜領。餘奉完悚悚。成是滿洲人。而柳盛稱其儀容儒雅。筆翰優餘。有宰相風度云。近來滿洲文學。反勝於中華。如鐵侍郞。亦其一也。離瀋陽。行到渾河邊。甲軍五名。疾馳趕來。押去通官寶德。數日寂無聲息。余到連山關後。寶德始放還。見首譯洪命福。怒色勃勃曰。凡有往復。不使首驛爲之。使柳裨爲之何也。吾旣備納銀子。不畏副都統云。想大經厄境而歸。可發一笑。
===二十七日甲辰===
晴。炊飯于爛泥鋪。止宿于東京。是日。行六十里。
===二十八日乙巳===
晴。竟夕西風。霜寒漸緊。炊飯于冷井站。止宿于浪子山。<small>{{Blue|或作狼子山。}}</small> 是日。行七十里。○太子河東數里。有木商鋪。連抱之材。積如丘陵。殆近數百萬株。聞是斫取於長白山下諸窩集中者。而每年秋末冬初所置。翌年夏潦。或從太子河流下。或從鴨綠江流下。關外公私舍。皆賴於此云。我 國關西之江楚諸邑。關北之三甲諸邑。皆爲長白山後麓。且沿鴨綠江而公私取材。徒靠於京山海島。殊未可曉也。
===二十九日丙午===
陰。踰靑石嶺。止宿于甜水站。是日。行四十里。
===三十日丁未===
晴。踰摩天嶺。止宿于連山關。是日行四十里。灤府吏。領饌物來到。得家信。始聞有榘之蒙恩直赴。卽八月二十七日。且有 賜樂之異數云。驚喜感祝之至。莫知所以報答。
==十月==
===一日戊申===
晴。踰分水嶺。止宿于通遠堡。是日。行五十里。
===二日己酉===
晴。炊飯于黃家庄。止宿于雪裏站。<small>{{Blue|或作薛里站。}}</small> 是日。行六十里。
===三日庚戌===
西北風灑雪。炊飰于三臺子。還到鳳凰城邊門。是日。行八十里。○起瀋陽。至鳳凰城邊門。爲四百六十里。燕京至鳳凰城邊門。共一千九百二十里。
===四日辛亥===
晴。留邊門。自灣府賫傳正副使處。有 旨若曰。聞卿等一行穩旋。咨文奏請。亦如意。公私萬幸。至於副使。卿子闡名於慶科。尤可喜也。皇帝恩數。愈往愈摯。在我國道理。亦豈可汎忽。冬至使行。待卿等還。卽當發送。卿等渡江後。所賫來禮部咨文。先付譯官。騎撥上送。以爲趁卽淨寫。回咨之地。卿等復命之期。亦爲指日以聞事下諭。庚戌九月二十七日。右承旨李益運成貼。卽日燕京起程狀本入啓日也。今以微臣之行期。至煩 聖衷之記念。十行恩綸。遠宣邊門。此已曠古之殊典。而嘉乃之諭。又及於有榘科名。尤屬異數。天高地厚。何以報答。聞冬至使拜表。定在今月十七日云。若待渡江後。上送咨文。則恐未及於拜表前。故賫來咨文十二度。傳付譯官趙重鎭。使之出往灣府。騎撥進京。
===五日壬子===
晴。留邊門。
===六日癸丑===
朝陰夕晴。留邊門。
===七日甲寅===
晴。留邊門。燕貨互市。車二十八輛齊到。六月入邊門。扇紙,皮布,魚藿等麤重之商貨。僅爲十八輛。今緞絲香茶等珍貴之燕貨。反爲十輛。可知商人輩。渡江時冒禁之狼藉也。或言今行潛包黃金爲六千兩云。朝廷設禁愈嚴。而奸民冒禁愈甚。前後邦內黃金之歸於淸人者。殆近累鉅萬。天不愛寶而徒資隣國。惜哉。蓋白金之私採。必穿竇幾丈。置冶幾所。工力甚緊。故其禁易。黃金之私採。或於田疇之畔。或於溪澗之濱。鋤取沙土。漉以洗淨。不費工力。故其禁難。況大利所在。莫可沮遏。與其有設禁之虛名而爲奸民之淵藪。毋寧就其優產處。置店官。爲之管攝。以察私採也。
===八日乙卯===
陰。入夜風雪。留邊門。遣首譯洪命福于鳳凰城。請來城守尉及稅官邊鎭之設。將以嚴禁。條達使命。尊中國懷遠方而邇來。邊官皆是滿人之嗜利無恥者。我使亦不能潔己守法。彼人之操切轉緊。索貨日增。而我人之詐僞愈出。犯禁日甚。方來之虞。可勝言哉。雖以今行觀之。所謂城守尉覘我 國私商潛市馬二十四匹。縱甲軍攔阻於雪裏站。恐喝私商。索出白金二百四十兩。然後捨送。朝廷如欲輯寧西邊。姑罷互市爲上。另擇專對其次也。且邊門,盛京,山海關,燕京四處。贈給白金。卽象譯輩私事。非禮部之所知。而舊皆收斂於一行八包中。<small>{{Blue|宣德間。象譯盤纏。每人許賫人蔘八十斤。謂之八包。後代以白金及雜物。}}</small> 首譯擔當彌縫。自 英廟辛亥,壬子間。首譯金慶門。稱以公用。上聞朝廷。于今六十餘年。每行公用所費。輒爲白金五六千兩。伊時慶門。以刱開無前之規。至於遠竄。而因襲流弊。尙未釐革。實莫曉其故。一番呈文于禮部。亦可禁斷。而象譯輩。恐嚇使臣。百計沮遏。是豈眞爲邊門生梗之慮。必有中間乾沒而然也。
===九日丙辰===
晴。出邊門。止宿于溫井坪。是日。行五十里。
===十日丁巳===
晴。炊飯于鎭江城。還渡鴨綠江。止宿于龍灣。是日行七十里。
===二十二日===
復命。 上引見于煕政堂。諭曰。卿等可謂完福。方渡鴨江。聞 宗社大慶。及到熱河。傳奏好音於皇帝。恩言鄭重。咨請順成。屢登萬壽宴筵。縱觀西山勝景。至於玉盃之親授。尤屬曠古之異數。予見起程狀本。深用嘉乃。臣仁默,臣浩修。起對曰。皇穹眷顧。 列祖默佑。時値降聖之運。 國有主鬯之托。亶由我 聖上大德。克享天心而獲此景籙也。臣等到鳳凰山下。恭承吉報。一行聚首開緘。懽忭蹈舞。邊門內通官章京輩。亦皆紛紛來賀於象譯。可見民彝之所同然。無此疆爾界也。 上曰。皇帝精衛何如。政令何如。仁默曰。顏貌若六十餘歲人。視聽行步。亦不減於壯年。而政令比之向來。頗覺縱弛。寵任和珅。權勢太重。人情甚佛鬱云。浩修曰。和珅雖權重。而首閣老阿桂。淸儉端雅。大系民望。皇帝又不替眷遇。故朝廷賴是維持云。 上曰。果有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底氣像乎。浩修曰。未必其德量之能如是。而臣於十餘日宴筵。屢與之周旋。熟察其儀容。則整飭凝重。有宰相風。且對和珅。不少諂屈。和反趨進接話。足揣其內有操守也。 上曰皇帝與卿等酬酢時。誰爲傳語。浩修曰。通官譯語。禮部尙書傳奏。而皇帝再次召見臣等。欲與之長語。問有淸蒙語者。而臣等以未帶來仰對。皇帝甚爲之沓沓。大抵事大中最緊切。卽淸語。而譯院淸學。漸不如古。臣行所帶去之李惠迪。名雖淸學。未達例用話頭。故不得已以未帶來爲對矣。 上曰。此在譯院之勸奬蕫責。卿等以今所奏。啓下擧行條件。另飭該院。可也。
mqqrkur7alrvb6zi11399fv5f06erj7
竹下詩集
0
1109275
2171968
2022-08-14T03:06:29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竹下詩集|author=金時和|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竹下詩集|author=金時和|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pyqpylrmozeikaqqiba5nv8jw3qfiqy
Talk:水北遺稿
1
1109276
2171970
2022-08-14T03:10:49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93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10 (UTC)
f0qbq64wv9i9yuyskm6mqr35l2xcwru
玉峯集
0
1109277
2171971
2022-08-14T03:12:57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玉峯集|author=白光勳|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玉峯集|author=白光勳|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t9ve0ofx4t3yco6skx22shkhfs5c0r7
Talk:玉峯集
1
1109278
2171972
2022-08-14T03:13:41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8%A5%EB%B4%89%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13 (UTC)
tdkkht8khaj76wed68wsyq1oj1a2kec
思菴先生文集
0
1109279
2171973
2022-08-14T03:14:37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思菴先生文集|author=朴淳|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思菴先生文集|author=朴淳|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sjca6vh4glgnumeua8liss6zckt9vyj
Talk:思菴先生文集
1
1109280
2171974
2022-08-14T03:14:57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1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14 (UTC)
ru95j69hx72of8lsne8r6ptff3n50t9
俟菴先生年譜
0
1109281
2171975
2022-08-14T03:15:22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俟菴先生年譜|author=丁奎英|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俟菴先生年譜|author=丁奎英|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qn8pcoaajw74oogt5wp0kaps3o8munq
養窩集
0
1109282
2171976
2022-08-14T03:16:1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養窩集|author=李世龜|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養窩集|author=李世龜|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nm5n5elnskvqxxn1ikjjmz224fpa1bj
車文節公遺事
0
1109283
2171977
2022-08-14T03:17:57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車文節公遺事|author=車錫周|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車文節公遺事|author=車錫周|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rczo3culjkrczl3goxderjg7flgv1zx
Talk:車文節公遺事
1
1109284
2171978
2022-08-14T03:18:14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791.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14_XXX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18 (UTC)
hqoe6lu201wcxlo3mlp476uhzuyxw3d
楮竹田事實
0
1109285
2171979
2022-08-14T03:18:28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楮竹田事實|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楮竹田事實|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0j4tayhmxagszqccui85m0v0lvwny59
Talk:楮竹田事實
1
1109286
2171980
2022-08-14T03:18:34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19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18 (UTC)
jcqz8lii78xnibax4jjmmhvqihmdzev
松雲大師奮忠紓難錄
0
1109287
2171981
2022-08-14T03:18:51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松雲大師奮忠紓難錄|author=南鵬|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松雲大師奮忠紓難錄|author=南鵬|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8jjqtv5hv6xc3sbl9w9lhlvhzizjjg2
2171983
2171981
2022-08-14T03:20:46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松雲大師奮忠紓難錄|author=南鵬|author2=申維翰|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5m6fm720v4u18wgj81kq0k77y03d6oi
Talk:松雲大師奮忠紓難錄
1
1109288
2171982
2022-08-14T03:20:28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0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739.0000-20151117.C0703_001_01453_XXX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2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20 (UTC)
3b95x0ybfouvsxtxz9iulglnaipjxnj
辛壬紀年提要
0
1109289
2171984
2022-08-14T03:21:0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辛壬紀年提要|author=具駿遠|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辛壬紀年提要|author=具駿遠|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qxpbx5dnbsjm93b6iu8mvlq0ezon56u
Talk:辛壬紀年提要
1
1109290
2171985
2022-08-14T03:21:40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21 (UTC)
a45hemysjra23ruoyalwwmavf8lklb5
御賜棠溪金公寶硯記蹟
0
1109291
2171986
2022-08-14T03:22:0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御賜棠溪金公寶硯記蹟|author=金錫臣|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御賜棠溪金公寶硯記蹟|author=金錫臣|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0dk9gqu8zogkm5lee1l6w9fpq0sd5tq
Talk:御賜棠溪金公寶硯記蹟
1
1109292
2171987
2022-08-14T03:22:28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22 (UTC)
mizpuvfk0x2w4t8rbe9zzmzr4yqffqh
正氣錄
0
1109293
2171988
2022-08-14T03:22:48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正氣錄|author=高由厚|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正氣錄|author=高由厚|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1nvl776fo63v4vb46hugch0vzs65hjx
2171990
2171988
2022-08-14T03:25:59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正氣錄|author=高由厚|author2=高敬命|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obj0hw8c55uqpfs0oz9hf4j91m0xj0a
Talk:正氣錄
1
1109294
2171989
2022-08-14T03:23:22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05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28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23 (UTC)
truimyf5r77uno7gl8cm0eo45an971l
秋溪家乘
0
1109295
2171991
2022-08-14T03:26:53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秋溪家乘|author=秋世文|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秋溪家乘|author=秋世文|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kr9h97fsl3a9ksum2eyxwmqzox0gy3o
石城三綱言行錄
0
1109296
2171992
2022-08-14T03:28:28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石城三綱言行錄|author=田聖煥|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石城三綱言行錄|author=田聖煥|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qza58cm3367rh4tlvrp7s1weal73hts
秋槎公家狀
0
1109297
2171993
2022-08-14T03:29:29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秋槎公家狀|author= 河鍾仁|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秋槎公家狀|author= 河鍾仁|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e5oeauosof2curzilrm7je7w0slu3gm
奏議輯覽
0
1109298
2171996
2022-08-14T03:31:0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奏議輯覽|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奏議輯覽|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a6lasm8sb1s8x3ewu83gf81zn6cai30
圃隱先生集
0
1109299
2171997
2022-08-14T03:32:01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圃隱先生集|author=鄭夢周|author2=柳成龍|author3=鄭纘輝|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圃隱先生集|author=鄭夢周|author2=柳成龍|author3=鄭纘輝|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hcgf5jk1tmvkx5yx9hyaqeztrx52rnv
Talk:圃隱先生集
1
1109300
2171998
2022-08-14T03:32:16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80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32 (UTC)
4vwusxx46gp62ko99aa2691v0w4280u
御製祖訓
0
1109301
2172000
2022-08-14T03:32:40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御製祖訓|author=英祖|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御製祖訓|author=英祖|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r11b8r7ff96ecouypo89badyw75og8y
Talk:御製祖訓
1
1109302
2172001
2022-08-14T03:32:54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36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32 (UTC)
5se7680gryp5tyszrkzpvtvfl8caush
英宗御製續編
0
1109303
2172002
2022-08-14T03:33:55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英宗御製續編|author=具允明|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英宗御製續編|author=具允明|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6pe6lwsqin99qevqnwe6588op5d0ggp
Talk:英宗御製續編
1
1109304
2172003
2022-08-14T03:36:41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8%81%EC%A2%85%EC%96%B4%EC%A0%9C%EC%86%8D%ED%8E%B8&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36 (UTC)
7vxwdxci5nhb3mmne4ml47t9kcl7avz
事大文軌
0
1109305
2172004
2022-08-14T03:38:40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事大文軌|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事大文軌|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fz7rjtfalcuh5zlwufvdx5h41cqrdl8
Talk:事大文軌
1
1109306
2172005
2022-08-14T03:38:47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46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38 (UTC)
i75lbh52v7w1yo9twvwmqvc051p1vtp
2172006
2172005
2022-08-14T03:39:05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46_00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38 (UTC)
e25m99jy5f2fe2qsn0qhlvraozz7pob
占例
0
1109307
2172007
2022-08-14T03:39:47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占例|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占例|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f0yl6qncmh155j4vct16bh750a5sv0x
退軒集
0
1109308
2172008
2022-08-14T03:40:35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退軒集|author=趙榮順|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退軒集|author=趙榮順|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1ahmn362zdytxtdvnhy0dctlf2ej9a4
Talk:退軒集
1
1109309
2172009
2022-08-14T03:41:02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7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7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41 (UTC)
t289tzmahtt9b93c8dxjaehiy46ogxd
2172010
2172009
2022-08-14T03:41:18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7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7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3:41 (UTC)
iiwyk9fuufwu66tha7y7y1vc2163ac0
燕行記事/燕行記事上
0
1109310
2172012
2022-08-14T04:01:44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燕行記事|section=燕行記事上|times=|m=|d=|previous=|next=[[../燕行記事下 |燕行記事下]]|type=|from=|notes=}} ==丁酉七月== ===十一日=== 政。冬至兼謝恩副使首擬受 點。 ===二十六日=== 與正使河恩君垙,書狀官李在學。行會同坐於惠民署。 ==九月== ===二十日=== 討逆奏文順付節使事。領相金尙喆陳達定奪。蓋前後討逆。皆有陳奏之例。廟議初欲差遣別使矣…”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記事|section=燕行記事上|times=|m=|d=|previous=|next=[[../燕行記事下 |燕行記事下]]|type=|from=|notes=}}
==丁酉七月==
===十一日===
政。冬至兼謝恩副使首擬受 點。
===二十六日===
與正使河恩君垙,書狀官李在學。行會同坐於惠民署。
==九月==
===二十日===
討逆奏文順付節使事。領相金尙喆陳達定奪。蓋前後討逆。皆有陳奏之例。廟議初欲差遣別使矣。節行在近。不必疊送。故乃以順付爲定。有此筵 稟。蒙 允。使名定以進賀,謝恩陳奏兼冬至使。
==十月==
===十六日===
赴戶曹。歲幣封裹。
===二十四日===
早朝。詣議政府。參方物封裹。仍行査對。
===二十六日===
乍陰乍晴。日高後。赴 闕。與正使河恩君垙,書狀官兼執義李在學。同爲下直肅拜。午前。承 命入 侍於煕政堂。 上曰。陳奏事。旣有前例。其將何如耶。正使曰。云云。 上曰。戊申前例。可據矣。賤臣曰。今此逆變。禍在呼吸之狀。重於戊申矣。右相徐命善曰。云云。 上下敎于首譯李湛曰。汝意亦如何。對曰。戊申則以出戰之勞。有賞銀萬兩。而今則比戊申稍異矣。 上曰。今番軍兵露處爲幾日。而其數殆過萬名。豈不及於戊申乎。賤臣曰。以奏文見之。再徵王都兵。城門閉者。凡六日云云。則可知其重於戊申矣。上曰。勑使則不來無妨矣。語畢。 上曰。卿等。須好好往來。 命中官。持來貂皮耳掩二部。鼠皮耳掩一部。各 賜之。三使起而祗受。着於帽,上。仍爲退出於政院。別監以 賜送臘藥五種。丹木,白礬,胡椒來傳。祗受後。與諸承宣敍別。歷見內局提調具允鈺,副提調洪國榮。午時。以烏帽,烏帶,白袍。拜 表於仁政殿。乘馬裝到慕華館。行査對。左相鄭存謙。禮判蔡濟恭。工參金華鎭。兵議李敬養。刑議趙英鎭。同參査對。罷後蔡濟恭,金華鎭,李敬養,趙英鎭,林承旨得浩,李校理儒慶,安校理聖彬,李承旨養鼎。來見於帳幕。作別而去。乘轎至弘濟院。自地部先已設餞。卽例也。與親戚及舊幕諸人相別。晡時發行。路逢松留兪台彥鎬。稅轎乍話。行四十里。至高陽。館於客舍東軒。夜已二更矣。本郡守李趾光入謁。歲幣差使員平丘察訪吳允儉。方物差使員兼夫馬差使員桃源察訪趙彥彬。都差使員坡州牧使朴宗益隨到。都事韓晩裕。自 闕中落後。本郡居宗人命雨來見。
'''表副咨文奏本及方物歲幣數'''
皇太后尊諡進賀表一。副本一。方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文一。 方物黃細苧布三十匹。白細苧布三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三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十五張。滿花席十五張。雜彩花席十五張。白綿紙二千卷。 詔書順付謝恩表一。副本一。方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文一。 方物黃細苧布三十匹。白細苧布三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三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十五張。滿花席十五張。雜彩花席十五張。白綿紙二千卷。 計逆陳奏奏本一。禮部咨文一。緣由咨文一。方物奏本一。禮部咨文一。 方物黃細苧布二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三十匹。龍文簾席二張。滿花席二十張。黃花席十一張。雜彩花席十張。獺皮二十張。靑黍皮三十張。白綿紙二千卷。黃毛筆一百枝。油煤墨五十錠。 聖節表一。副本一。方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一。 方物黃細苧布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三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二十張。滿花方席二十張。雜彩花席二十張。獺皮二十張。白綿紙一千四百卷。粘六張。厚油紙十部。冬至表一。副本一。方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文一。 方物黃細苧布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滿花席二十張。滿花方席二十張。雜彩花席二十張。白綿紙一千三百卷。 正朝表一。副本一方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文一。 方物黃細苧布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十五張。滿花席十五張。滿花方席十五張。雜彩花席十五張。白綿紙一千三百卷。 歲幣奏本一。禮部咨文一。 歲幣好大紙二千卷。好小紙三千卷。白木綿一千匹。生木綿二千匹。紬子四百匹。苧布二百匹。水獺皮三百張。鹿皮一百張。龍文席二張。彩花席二十張。好腰刀十把。 賜祭,賜諡,賜爵誥命方物移准謝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文一。 金印方物謝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文一。 方物移准咨文一。 交易咨文一。 禮物摠單一。 長淵漂人入送咨文一。
'''三節方物移准數'''
聖節黃細苧布一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三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二十張 。<small>{{Blue|已上。前方物移准。}}</small> 滿花方席二十張。<small>{{Blue|奉進。}}</small> 雜彩花席二十張。獺皮二十張。白綿紙一千四百卷。<small>{{Blue|已上。前方物移准。}}</small> 粘六張。厚油紙一十部。<small>{{Blue|奉進。}}</small> 冬至黃細苧布一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三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二十張。滿花席二十張 。<small>{{Blue|已上。前方物移准。}}</small> 滿花方席二十張 。<small>{{Blue|奉進}}</small> 雜彩花席二十張。白綿紙一千三百卷。<small>{{Blue|已上。前方物移准。}}</small> 正朝黃細苧布一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一十五張。滿花席一十五張。<small>{{Blue|已上。前方物移准。}}</small> 滿花方席一十五張。<small>{{Blue|奉進。}}</small> 雜彩花席一十五張。白綿紙一千三百卷。<small>{{Blue|已上。前方物移准。}}</small>
'''三節方物移准外餘剩數目'''
黃細苧布五百七十匹。白細苧布一百二十匹。紅細苧布一十匹。黃細綿紬六十匹。紫細綿紬一百匹。白細綿紬一百九十匹。龍文簾席八張。黃花席三十五張。滿花席一百一十張。雜彩花席三十五張。白綿紙一萬二千卷。靑黍皮三百九十張。黃毛筆一千八百枝。油煤墨九百錠。
'''討逆奏文'''
云云。爲小邦不幸。凶逆煽亂。歷陳誅討顚末。仰塵皇覽事。議政府狀 啓。節該再昨年乙未冬。先 莊順王以篤老之年。累歲寢疾。深軫機務多曠。用先 僖順王時令先 恪恭王參決。先 恪恭王時令先 莊順王參決故事。特令 國王參決。伊時事勢。比先僖順王,先 恪恭王時。尤有不容一日緩者。而左議政洪麟漢。素包禍心。潛懷異圖。乃敢力格 成命。口駁面繳。至曰不必使 儲君知國事。勒令秉筆之臣。毋敢書頒 王旨。參判鄭厚謙。又表裡合勢。與其徒大司憲尹養厚,武將尹泰淵等。暗地設計。謀易 儲位。特賴先 莊順王慈愛無間。雖以伊輩百計投隙。而卒不得售。原係麟漢,厚謙等。俱以國之戚臣。乘先 莊順王疾疢彌留。有時昏沈之日。顓竊權柄。明淫仇善。罔上禦下。罪惡貫盈。素憚 儲君悉燭伊奸狀。恐參決之後。無所逃罪。遂至作逆。而緣用權日久。威震中外。國人無敢言之者。前參判徐命善。獨上書討麟漢罪。先 莊順王深嘉命善忠誠。卽日擢命善官貳階。黜麟漢于外。猝令 國王參決庶政。麟漢,厚謙之徒。且恚且懼。謀所以傾害 儲君百方。或布耳目。以伺察禁密。或做蜚語。以誑惑衆聽。惟宮僚洪國榮等。左右保護。一心殉國。則麟漢,厚謙輩。乃嗾於廢孼沈翔雲。投章巧捏。計將先除宮僚。上及 儲君。先 莊順王命鞫翔雲。杖流海島。麟漢,厚謙等謀逆情節。方次第現發。而自是時。先 莊順王疾患。漸次危篤。不幸薨逝。事未及究覈。及 國王嗣位。麟漢,厚謙等謀益急。其黨前承旨洪相簡,前參議閔恒烈,前承旨李商輅等。謀逆事發。以犯上誅死。麟漢,厚謙實爲之謀主。議政大臣率百官。請誅麟漢,厚謙。 國王以伊近戚。止 命賜死。翔雲誅死。養厚杖斃。泰淵竄海島。相簡父前判書洪趾海。趾海弟前監司洪述海。前承旨洪纘海及前進善洪啓能等。幷以黨與。分竄有差。及至本年七月二十八日夜。賊入王宮。搜索不得。方另行緝捕。八月初九日夜三更。又有賊由景秋門北邊。踰越宮墻。爲守直軍鋪卒金春得,金世徵捕捉來告。據此。究問情節等因具啓。據此。卽著議政大臣。眼同義禁府及兩司官。會坐推問。則賊名田興文供稱。素與扈衛軍官姜龍輝相親。龍輝號稱飛者。而家在洪述海子相範比隣。情義甚密。相範自相簡誅死。述海等竄謫之後。怨 國家次骨。與龍輝等。共謀不軌。俺則被龍輝利啗。與龍輝往宿相範家。凡二夜。相範締結宮女宦官之與諸逆家親密者。又令龍輝,募得扈衛軍官同隊中同心者。圖剋日擧事。七月二十八日夜。與龍輝及相範。由水門潛入 王宮。俺挾利劍。龍輝持鐵鞭,乘寢宮屋上。擬伺機犯 上。團聚扈衛軍官於宮城外。約內外齊發。因宮中警呼逃匿。至本月初九日。計欲再擧。踰越宮墻之際。爲守卒所獲。據此。捕捉諸賊人等鞫問。龍輝供稱二十八日。與興文,相範等。約乘夜行凶。伊日先入 闕中。見俺姪子,別監繼昌及俺女宮婢月惠。詳問寢宮路徑。然後夜與興文潛入。如興文言問繼昌月惠。繼昌,月惠供稱是實。問相範。相範一一吐實。如興文,龍輝言。相範婢甘丁供稱。述海自前多蓄符水咀呪之物。謀害 王躬。及其赴配時。貯于枕中而去。其後述海妻孝任。使俺往來全興祚妻巫號占房家。爲咀呪埋凶之事。興祚敎俺往來時。必蓋頭毋令人見面。興祚又敎俺。因前別監金壽大。納賂於壽大妹宮女。圖作變王宮事。次問壽大。壽大供稱。孝任以伊婢丁伊夫崔世福。驍勇有劍術。送丁伊。持賂物。請差世福於監守幄次之任。以爲長處禁掖。乘機作變計。俺果與妹宮婢今喜及宦侍輩。圖差世福是實。又稱孝任使丁伊持諺札。頻往來巫家。議咀呪事。巫見孝任書。輒焚之。據此。捕問孝任。孝任供稱。使婢夫承政院下隷朴海根及壽大。圖差世福是實。又與妾介連及婢丁伊,甘丁。多給賂物于占房。或寫符。或畫鬼。或作偶人。又以朱砂。圖 國王像。以矢編結而埋之。稱云爲述海報讎。次問介連。丁伊,興祚,世福。所供如出一口。丁伊,供又稱編結朱砂圖像。向空射之。然後埋于地。相範親族洪弼海供稱。俺常常宿食于相範家。相範及其從兄相吉。常曰。必欲爲父兄報讎。相範以相簡從人。李奇同親屬。多宮婢。每令伊婢輩。夜往奇同家。謀議犯 上凶計。據此捕問相吉。相吉供稱。締結奇同妹宮婢永丹。謀害 王躬是實。又頻往來隣居宦官安國來家。密議乘機行凶事。七月二十四日夕。又往國來家。請募他宦官與之並力。又稱洪啓能未赴配前。與子信海侄履海及前參判閔弘爕,前承旨李澤遂。謀議廢立之事。推戴宗室恩全君李纉。以弘爕及麟漢兄子前承旨洪樂任爲大將。澤遂爲藩任。前府使具翼遠爲閫帥。俺及從弟相格。亦同參是謀。據此問相格,澤遂。皆云同謀是實。問啓能。啓能供稱。與相吉輩。論廢立事是實。言辭又極悖慢。徑斃未及正法。洪述海,趾海,纘海供。如相範,孝任,相吉供。相範族黨奴隷同謀惡逆。通共十數人。並皆吐實。據此。續得議政大臣査啓。節該。今玆逆變根因。實與上年麟漢,厚謙諸賊。一串貫來。一邊募得刺客。懷刃入宮。約與外兵齊擧。一邊締結妖巫。圖像埋凶。咀呪 王躬。又一邊潛謀推戴近宗。擬行廢立凶計。大抵變起戚里。黨連巨室。一心怨國。三塗謀逆。禍機飆急。迫在呼吸。至於再徵 王都兵。城門晝閉者凡六日。此往牒所未有之凶逆也。啓能則又以相範親族。麟漢窩主。凡干凶謀逆節。自始至終。無不主張指揮。終至首倡廢立之議。此實諸逆之巨魁也。禶則雖係 王室懿親。乃是 宗社罪人。理難容貸。而臣等屢請正法。 國王不忍允許。不得已强從輕律。將宗室禶。使之自盡。以盡 國王達權處變之道。又將首服逆臣洪相範,田興文,姜龍輝,孝任,介連,甘丁,丁伊,洪相吉,洪相格,崔世福,金壽大,金興祚,洪述海,洪趾海,洪纘海,李澤遂,洪愼德等。明正典刑。洪啓能,尹泰淵,朴海根,池宗洙,趙峸,洪信海,洪履海,宦官安國來,李受采等。在囚物故。巫占房。先三月病死。閔弘爕。先一月病死。追奪官爵。其餘一應干連及緣坐支屬。從其輕重。議擬斷過外。合將所據顚末。聞奏天聽。實爲便益等因具啓。據此。竊詳臣嗣位未久。遭此變亂。無非涼德之致。反躬自咎。無以爲心。小邦變故。固知塵瀆之爲不敢。而以臣譾劣。克靖凶孼。幸免顚覆。實賴皇上威德之遠被。旣同內服。且有前例。凡係大小事情。擬合上聞。仍將前後事狀。敢此陳奏。臣無任兢惶屛營之至。緣係小邦不幸。凶逆煽亂。歷陳誅討顚末。仰塵皇覽事理。爲此謹具奏聞云云。
===二十七日===
朝陰。大風灑雨。戶曹參判辭職上疏。以縣道封進。元堂里 贈延城府院君墓所。距郡爲十許里。而迤往崎嶇。捨轎乘籃輿作行而歷省。祖承自此辭歸。不勝耿結也。四十里到坡州。館於禦牧軒。本牧使朴宗益入謁。首譯李湛病勢猝重。使之落後以來。
===二十八日===
晴。早朝舟濟臨津。四十里到長湍。午憩臨湍館。本府使孫相龍稱病不呈公狀。故座首移囚前站。以三公兄之不爲整待。刑訊戶長。四十里。到松都。館於聽候堂。留守兪台彥鎬。才已上京。經歷金東淵入謁。本府人趙孟山有臣父子,李察訪煕福,魯生景福,李先達倬從兄弟侄及豐德人尙生,光澤來見。
===二十九日===
晴。祖應告歸。別懷作惡矣。行四十里。到金川。午憩金陵館。都差使員平山府使柳鎭說,假都事金郊察訪李壽岱,夫馬差使員靑丹察訪鄭重羽,方物差使員白峙僉使金雲瑞入謁。海營營吏金達泓。以道先生陪行來現。駕轎馬二匹。亦爲例待矣。以不禁諠譁。麒麟馬頭書者,人物次知色吏。幷加刑訊。行五十里。擧火。到平山。館於東陽館。夜已二更矣。本府幷站官延安府使趙時述,本府使柳鎭說入謁。延安居宗人璜,度亨氏來見。海營將校田光玉。自本邑銀店所入府問安。瑞興將校金東秀來謁。
===三十日===
陰晴不定。夜雨。行三十里。到蔥秀。午憩寶山館。本站幷站官信川郡守李沇病。代兼官遂安郡守鄭潤弼,瑞興人李進士亨坤,金座首尙爀,李先達宗說,申座首得夏入謁。行五十里。到瑞興。館於掛蒲軒。解紱十載。按藩踰年。而今日奉使重到。安得無三宿之戀也。縣官別設茶啖。各廳亦然。所以優待前令尹者。卽例也。本縣幷站官載寧郡守洪元爕病。代兼官本縣監徐命敏及書狀支待官新溪縣令朴師範入謁。崔郞廳璟。自載寧衙中馳到問安。夜與諸妓。話及重逢之喜。聞鷄始宿。
==十一月==
===初一日===
雨勢益大。終晝不開。早朝。三使與諸守令。同會龍泉館。行望哭禮。晩後始發。冒雨衝泥。行四十里。堇抵釰水站。少憩鳳陽院。日已仄矣。載寧陪行公兄有罪逃避。各施刑棍。本站幷站官殷栗縣監朴星源上京。代兼官豐川府使鄭令啓淳,正使支待官文化縣令李弘之,書狀支待官長連縣監尹謐入見。昏後行三十里。擧火到鳳山。館於待鳳軒。夜已三鼓矣。海營執事朴成道,崔尙鵬,丁宗亨。營吏金德履來待本郡。問安。以不禁喧譁。拿入首校。越墻而逃。故鄕所及任校。移囚前站。本郡守蔡令弘履上京。兼官卽新溪縣令朴師範矣。
===初二日===
晴。大風且寒。晩發。以人夫踰洞仙嶺。行四十里。館於黃州吏廳。水使黃寀送軍官問安。虞候李基采,本牧幷站官安岳郡守李令明中,書狀支待官豐川府使鄭令啓淳入見。舊兵使具明謙,本牧使洪秉殷。幷被拿上京。新兵使李應爀是日到任矣。海營裨將洪觀猷,平壤人李千摠振夏,李生日澤來見。
===初三日===
晴。三使同會齊安館。與豐川府使鄭令啓淳,安岳郡守李令明中。行査對後。修送狀 啓。節度使李應爀入謁。一別未旬。忽又相握於不意之地。可喜。亦一異也。是夜。備送煎鐵鳳山。移囚鄕所特放。任校棍治。見朝報。辭疏以稟處批下矣。是日留。
啓本。臣等一行。今月初三日到黃州牧。翌日例行査對是白如乎。與豐川府使臣鄭啓淳,安岳郡守臣李明中。各項文書。眼同査對。則別無差誤處,是白乎等以。緣由馳 啓爲白臥乎事。
'''海西沿路各邑並站官'''
金川站。正使支待官。海州判官吳在文。副使支待官。白川郡守閔百寅病。代兼官本郡守蔡顯一。書狀支待官。本郡守蔡顯一。平山站。正使支待官。本府使柳鎭說。副使支待官。延安府使趙時述。書狀支待官。谷山府使朴取源。蔥秀站。正使支待官。遂安郡守鄭潤弼。副使支待官。信川郡守李沇病。代兼官遂安郡守鄭潤弼。書狀支待官。兌山縣監趙學晉。瑞興站。正使支待官。本縣監徐命敏。副使支待官。載寧郡守洪元爕病。代兼官本縣監徐命敏。書狀支待官。新溪縣令朴師範。劍水站。正使支待官。文化縣令李弘之。副使支待官。殷栗縣監朴星源上京。代兼官豐川府使鄭啓淳。書狀支待官。長連縣監尹謐。鳳山站。正使支待官。本郡守蔡弘履上京。代兼官新溪縣令朴師範。副使支待官。松禾縣監沈原之。書狀支待官。長淵縣監具世勣罪罷。黃州站。正使支待官。本牧使洪秉殷。被拿上京。副使支待官。安岳郡守李明中。書狀支待官。豐川府使鄭啓淳。
===初四日===
朝晴暮陰。行五十里。到中和。館於吏廳。本府使李令得永上京。兼官祥原郡守金致九以病頉報。不爲出待。淸南都差使員寧遠郡守李文喆。歲幣差使員廣梁僉使金兌運。假都事魚川察訪盧泰觀。方物差使員寧城僉使曹漢胤。驛馬雨具兼步從差使員城山別將康就宇。都預差兔城僉使鄭聖甲。箕營裨將元啓葳。平壤人李進士鎭濟入謁。兵使李國賢送軍官問安。
===初五日===
晴。行五十里。到平壤。是時大同江未及氷合。而晏后風寒忽凜慄。吹捲蓬帳。不知貂裘之爲煖也。巡營左右廳土官及通引等。並出待江上。蓋 王考曾經道伯。追念舊時事而然也。本府庶尹金履復。以過涉差使員。入謁舡頭。正使先處於練光亭。故下船乘轎子。由大同門直入。書狀及巡使洪台樂純相會。名樓冷落。語到勝景。不堪埋沒之嘆也。館於大同館。巡營中軍柳光國,成川人羅座首喆逵,其侄鎭漢,順安人韓座首堦,本府人林別將雲澤,劉生晟,洪先達聖理,甑山人郭中軍世中入謁。
===初六日===
晴寒。大同江夜來氷塞。客館多風。難容數日之留。移處於本府吏廳。飯后。三使同會練光亭。與巡使及祥原郡守金致九,魚川察訪盧泰觀。行査對後。修送 啓本。祥原郡守金致九,江西縣令韓用和,成川人黃喪人載觀,其弟載鼎,本府人吳喪人渻,其弟濯,全生若履入謁。土官韓重規,洪致義與侄及高謙子十五歲兒。俱以舊誼問安。是日留。
啓本。臣等一行。今月初五日。到平壤府。翌日。例行査對是白如乎。與監司臣洪樂純,祥原郡守臣金致九,魚川察訪臣盧泰觀。各項文書。眼同査對。則別無差誤處是乎等以。緣由馳 啓爲白臥乎事。
===初七日===
晴。行滯箕城者。蓋近例也。往見巡使。是夜。巡使備送煎鐵。三使會話於練光亭。微月初昇。長林莽蒼。景色淸絶。而適當遏音之時。無以遊賞。樓臺減輝。江山無色矣。韓別將泰良有事。來留於成川。馳到問安。安載運以德池別將來謁。是日留。
===初八日===
陰寒灑雪。權生鈺隨到於此。告辭而還。別懷爲之不平。安州牧使李令義寬,咸從府使李吉培,順安人韓生九朋,其弟賢朋來見。往別巡使。仍爲離發。日短行晩。行五十里。擧火到順安。館於東別堂。時已初更矣。本縣令韓文洪被拿上京。兼官永柔縣令張鉉國來待本縣。稱有嫌避。不呈公狀。見朝報。辭疏 稟處。回 啓已下矣。
===初九日===
晴。行六十里。到肅川。館於敬簡堂。本府使李爀未赴任。兼官。卽永柔縣令張鉉國矣。正使陪行。例有營吏及啓書各一人。啓書則送於副房。而上房營吏李仁興到此。受由而歸。故仍與副房啓書相換。順安吏路中犯馬。故棍治。嘉山郡守徐有龍。送校問安。
===初十日===
晴。寒事轉劇。行者愁絶。行六十里。到安州。館於景梧軒。棟宇經火。重搆改觀。丹雘增色。數宵之留。可以開懷也。本牧使李令義寬,中軍洪宅夏入見。朴君綸源。卽外戚也。適在兵營幕府。而節度使李國賢有病。不爲出見。替送朴裨問安。本倅前此有推。偶逢關外。相待甚厚。眷意可掬也。備局關文來到。首譯李湛有病。使之落後。其代以張濂 啓下。行首譯事云云。今番使事不輕。故自廟堂陳 達。特遣李湛矣。猝生病。故有此關文。極可悶慮。其病似有可强之勢。故三使以狀請率去之意相議。姑未完決。而李則使之隨到灣上。以待結末。州有百祥樓。而風高日凜。無意臨賞。名亭之勝。江山之趣。只自寥落而已。
===十一日===
晴寒。夜雪。三使同會觀德堂。與本牧使李令義寬,魚川察訪盧泰觀。行査對後。修送狀 啓。飯后。三使射帿。可以符觀德之名也。節度使李國賢,博川郡守邊聖和,漂人領付差使員委曲僉使李鎭鼎,博川人徐佐郞懿大入謁。寧邊府使李敬懋。送裨問安。任譯尹得任。聞遭艱之報。蒼黃戴星而行。情事慘傷也。是日留。
啓本。臣等一行。今月初十日。到安州牧。翌日。例行査對是白如乎。與安州牧使臣李義寬,魚川察訪臣盧泰觀。各項文書眼。同査對。則別無差誤處是乎等以。緣由馳 啓爲白臥乎事。
===十二日===
晴。飯後離發。由淸川江。間涉楓浦。到博川大定江津頭。少憩。秣馬店舍。地方官邊聖和入謁。進小饌。行六十里。到嘉山。館於將士廳。淸北都差使員嘉山郡守徐有龍。方物差使員車嶺僉使李宅齡。歲幣差使員宣沙浦僉使李震培。驛馬雨具兼步從差使員魚川察訪盧泰觀。都預差西林僉使李漢誼。定州文別將以得入謁。
===十三日===
晴。日寒稍解。早飯後發行。踰曉星嶺二十五里到納淸亭。少憩。秣馬。三使聯轡長驅。鱗次而行。行四十里。到定州。館於駐節堂。新牧使鄭台昌順。未赴任。兼官郭山郡守盧弼相,宣川府使南憲喆,宣川人金千摠益顯,其子大郁入謁。沈喪人義顯。自宣川來見。
===十四日===
晴。本州西門外。有 王考去思臺。其文曰。奬武賞才。鍊精鼓銳。相國攸賜。令聞玆在。立於乾隆二十六年二月日。書以勸武壇。觀察使李公諱云云。撫想舊迹。倍切興愴。而蓋 王考按藩時。曾有設施之事。一道武士感戴不忘。以石勒銘云。行三十里。到郭山雲興館。午憩。此乃舊郡。而今爲出站。新郡。距此爲十里云。本郡守盧弼相入謁。又行五十里。到宣川。館於禦牧軒。本府使南憲喆,龍川府使閔永喆,鐵山府使李柏然,鐵山人鄭五衛將亨濟,鄭察訪顯道入謁。
===十五日===
晴。三使同會林畔館。行望哭禮福。建漢人二十八名。漂到長淵。自 朝家順付於使行。有 咨文一度及備局關文先爲來到。故三使祗受於倚劍亭。同行査對。修送狀 啓。本府將校朴雷晉。因沈哀義賢請。官奴起春,春同。以李兵使應爀言。幷招見。寒月映窓。朔氣侵凌。旅懷凄然。仍與兩价。會話於禦牧軒。煎鐵方濃。香醪盈樽。夜深。正使醉到酩酊。而余則未斟一酌。眞是愁殺處也。欲除留灣日數之久。是日留。
啓本。臣等一行。本月十五日。到宣川府。漂漢人二十八名入送咨文一度來到。故祗受後。仍行査對。一體齎去。緣由馳 啓爲臥乎事。
===十六日===
晴。平明而發。過東林山城。中軍趙夢應。出城祗迎。又歷西林鎭。僉使李漢誼。祗迎如東林例。宣川。卽 國之防禦營也。東林設鎭。全失呃喉。未知 朝家施措之方。其義何在也。行五十里。到鐵山車輦館。午憩。此乃舊郡。而今爲出站。新郡。距此爲三十里云。本府使李柏然入謁。行三十里。到龍川。館於淸心堂。蒼壁氷塘。幽曠爽懷。官●(●字為左火右市)依俙。塞月隱映。不意荒郵絶塞。占此一片淸淨地也。此乃舊郡。而今爲出站。新郡。距此爲三十里云。本府使閔永喆,彌串僉使王漢樞,宣沙浦僉使李震培入謁。灣府送校致訊。
===十七日===
曉雪。晩晴。行到古津江。過涉差使員楊下萬戶金倜。祗迎江上。行四十里。到所串午憩。朴令壽仁適在灣府幕中。先已來待於此。逢迎一咲。男兒何處不相逢云者。政道今日事也。仍爲前進。至箭門嶺上。望見氷江橫帶。胡山簇立。倍切行人無限之愁。及到灣府。主尹大父。千里相對。實爲未易得之喜事。誠非偶也。到此三十里。館於凝香閣。北京夫馬釐正差使員麟山僉使黃重錫。鴨綠江小西江中江過涉差使員淸城僉使陳益祥。本府二裨姜國斌,宗人珀入謁。昌城府使田文顯。卽余舊幕。而府校李景茂。亦往來吾家人也。遣渠問安。馳書有饋。
===十八日===
晴。三使與主尹及魚川察訪盧泰觀同行査對於來宣閣。修送 啓本。銜命塞外。奄逢 忌日。實切悲缺也。安僉使鵬慶。卽吾家舊人也。以宣沙僉使作故。有孫名松諸昆季。仍爲流寓本府。招見敍款。淸國咨文。夕到本府。卽明年秋皇帝幸瀋陽時。我 國勿爲遣使咨也。是日留。
啓本。臣等一行。今月十七日。到義州府。翌日。例行査對是白如乎。與義州府尹臣李命植,魚川察訪臣盧泰觀。各項文書眼同査對。則別無差誤處是乎等以。緣由馳 啓爲白臥乎事。
===十九日===
晴。遠滯邊城。荐値 忌日。懷益不佳也。是日留。
===二十日===
晴。主尹大父及書狀。眼同歲幣改結裹。是日留。
===二十一日===
朝陰晩晴。主尹大父及書狀。眼同方物改結裹。鎭邊軒。卽衙館也。後有統軍亭。而風凜日寒。不能登覽。可惜也。是日。三使同會鎭邊軒。與主尹大父竟夕而穩。豈非天涯一好緣耶。首譯李湛病代張濂及任譯尹得任遭喪代吳道成。竝追到入謁。本府出身金夏璉以新恩納刺。仍爲呼新來。依例行進退步。卽明經科。而年則少矣。是日留。
===二十二日===
三使與主尹。同會龍灣館。行冬至望哭禮。無雪無寒。已及南至。邊風塞月。心懸 魏闕。念係家庭。我懷不覺忉忉。時見官娥摴蒲。且對宗人珀諸君語。輒深夜而罷。宣川府使南憲喆。送校問安。安松弟柏及桂入謁。皇曆齎咨官金在協先來手本到灣。以漂人卜物相左事。書狀具由狀聞。以請地方官及兩西差員之罪。兼陳咨文改書齎去之由。是日留。
===二十三日===
晴。是日留。
===二十四日===
晴。主尹大父與書狀。眼同稱量雜卜。是日留。
===二十五日===
晴。主尹大父與書狀。眼同稱量雜卜。是日留。
===二十六日===
晴。主尹大父與書狀。眼同分包。龍川府使閔永喆入謁。蓋欲面別於渡江之前而來也。本府人崔處奎。曾經將校者。而年今七十五矣。舊時。往來吾家。故招見示款。是日留。李湛之病。終無減勢。故三使相議。依關文許歸。
===二十七日===
晩飯龍灣館。出自西門。朔雪霏霏。三使駐轎於鴨綠江上。主尹大父先到設餞。朴令壽仁。以吾之舊幕。亦在祖席。摻手而別。江之西非我土。北風其凄。行邁悠悠。去留增惕。封發渡江 狀啓後。書狀以搜檢留住。與正使先渡。而人衆。馬牛之從。亦幾百矣。過小西江。至中江。江氷未合。週廻而行。蘆葦夾道。亂石氷崖。九折難廻。日已曛。天又雪。數炬明滅。不知何者爲山。何者爲水。可謂十顚九仆。星槎行色。埋沒太甚。只馬頭左牽書者。在轎傍。日傘捧持者。前導而已。軍牢一雙。手持囉叭棍杖。揷令旗於馬鞍。前導於上使轎前。三使輪回使喚。自灣府定將校。率槍軍十餘名護行。卽例也。又渡三江。到九連城三十里止宿。古之城。今則墟矣。古傳唐時封王於此云。至碑石隅。路傍立小石碑。而字則盡滅。不知爲何許碑也。荒山高低。樹林莽蕪。周圍可數十里。中有大川抱山而流。灣府將校先已來到山之下。掘地作坎。坎中燃炭。設幕於其上。又以狗皮。帳揮且覆焉。纔容一人臥。其溫如堗。上使設蒙古氈帳矣。曉來惡風折綿。掀動寢幕。帳外諸人。幾乎墮指。而驅人輩則鼾息如雷。眞所謂頑如木石矣。幕之前後。鎗軍齊聲。吶喊相應。凍角頻警。蓋以窮山絶峽。虎豹縱橫故也。倭譯玄商祚。落后於江頭。蓋從願也。是日行三十里。
啓本。臣等一行。本月十七日。到義州府。翌日。各項文書。更爲査對。則別無差誤處是白遣。留十一日後。整頓行李。當日未時量。渡江入去爲白在果。歲幣方物。依前例改結裹作駄。則加把刷馬十駄是白乎旀。不虞備管運餉銀子各五百兩。依前賫去是白乎旀。夫馬釐整差使員麟山僉使黃重錫。領率人馬到栅門。雇車後還送計料是白乎旀。書狀官臣李在學。與義州府尹臣李命植。眼同點閱人馬。搜檢卜物。則無犯禁之事是白乎旀。漂漢人二十八名。使行中譯官崔重載領率。鳳凰城交付次入去是白乎旀。倭譯玄商祚。病勢甚重。不得已落後之意。幷以馳 啓爲白臥乎事。
'''關西沿路各邑並站官'''
中和並站祥原郡守金致九,三登縣令金煹,甑山縣令鄭國仁,平壤並站龍岡縣令趙尙鎭,順安並站成川府使金文淳,慈山府使曹允彬,肅川並站咸從府使李吉培,江東縣監具修溫,安州並站三和府使李潤禧,江西縣令韓用和,嘉山並站。永柔縣令張鉉國,殷山縣監金峙默。定州並站順川郡守李潤謙,德川郡守吳大益,郭山並站雲山郡守申大億,宣川並站寧邊府使李敬懋,鐵山並站价川郡守李弘遠,龍川並站博川郡守邊聖和,泰川縣監申熤,所串義州專當義州並站朔州府使權必稱,龜城府使權拭。三行支供。各自其邑。備送乾價於地方官。無出站之例。
'''一行人馬員額'''
一堂上正憲大夫朴道貫。正使陪行。京奴一名。馬頭鐵山奴二同。卜刷馬一匹。驅人鐵山奴太卜。私持馬一匹。驅人京奴旕立。別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二堂上嘉善大夫張濂。正使陪行。京奴一名。卜刷馬一匹。驅人宣川奴彥卜。私持馬一匹。驅人鐵山奴和同。別私持馬一匹。驅人京奴景采。三堂上折衝將軍洪宅憲。副使陪行。京奴一名。卜刷馬一匹。驅人郭山奴德輝。私持馬一匹。驅人京奴二福。別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四堂上折衝將軍吳道成。副使陪行。京奴一同。卜刷馬一匹。驅人鐵山奴昌德。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別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漢學上通事前正李宗鎭。正使陪行。京奴重卜。卜刷馬一匹。驅人義州奴友仁。私持馬一匹。驅人平壤奴三伊。淸學上通事前判官崔重載。副使陪行。京奴老味。卜刷馬一匹。驅人京奴卜男。私持馬一匹。驅人郭山奴殷德。質問通事敎誨前主簿洪仁福。正使陪行。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鐵山奴卜麟。年少聰敏。前正趙學東副乾粮官。幷卜一隻。驅人京奴夫億。私持馬一匹。驅人宣川奴冬白。次上通事前正劉酇重。書狀陪行。幷卜一隻。內局貿易刷馬一隻。驅人京,奴普澤。私持馬一匹。驅人郭山奴國柱。押物通事前正玄啓禎。三乾粮官。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京奴奉伊。前主簿洪和說。書狀陪行。幷卜一隻。驅人京奴景才。私持馬一匹。驅人鐵山奴德金。前正李邦昱。正使陪行。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龍川奴其五同。歲幣領去官前正趙箕鼎。正使陪行。幷卜一隻。驅人龍川奴德三。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蒙學行訓導方孝彥。正使陪行。幷卜一隻。內農圃貿易刷馬一隻。驅人龍川奴昌蕃。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倭學前奉事玄商祚。<small>{{Blue|到灣落後}}</small> 歲幣米領去官前正金履煕。書狀陪行。幷卜一隻。驅人京奴介都致。私持馬一匹。驅人郭山奴東昌。蒙學前判官劉商翼。書狀陪行。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嘉山奴德已。偶語別遞兒前主簿朴致道。掌務官正使陪行。幷卜一隻。文書載刷馬一隻。驅人郭山奴雲成。文書載一隻。京奴一名。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淸學別遞兒。前判官李彥奎。副使陪行。幷卜一隻。驅人宣川奴如得。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別選前判官李允爀。副使陪行。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中和奴者斤老味。新遞兒前奉事金命龜。上乾粮官。幷卜一隻。驅人郭山奴淑同。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偶語別差前判官金樂全。正使陪行。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宣川奴於仁老味。自騎馬一匹。驅人一名。醫員前直長韓命信。副使陪行。救急藥材一隻。幷卜一隻。驅人一名。私持馬一匹。驅人郭山奴宗允。寫字官上護軍鄭志胤。正使陪行。幷卜一隻。京奴一名。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畫員前敎授洪疇福。正使陪行。幷卜一隻。驅人京奴七奉。私持馬一匹。驅人平壤奴桂同。 御醫折衝將軍朴明逵。正使陪行。京奴莫金。驛卜馬一匹。驅人一名。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正使軍官嘉善大夫金宗孝。禮房京奴次卜。卜刷馬一匹。驅人鐵山奴卜乭。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行判官李完基。兵房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鐵山奴寬伊。出身朴台鎭。工房幷卜一隻。驅人京奴金串致。私持馬一匹。驅人京奴道山。閑良劉運復。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郭山奴殷宅。副使軍官嘉善大夫金重宅。兵房京奴一名。卜刷馬一匹。驅人宣川奴光福。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前郞廳李珏。工房幷卜一隻。驅人京奴得男。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出身吳道容。禮房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劍水奴成奉。書狀官軍官閑良李持祜。幷卜一隻。驅人京奴松伊。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正使伴倘。前同知朴奎益。庫直李益彬。奴子興大。副使伴倘。幼學李應吉。庫直李重璡。奴子永白,慶起。書狀官伴倘。池天興,姜大圭。奴子福先。 內局書員安處仁。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幷卜一隻。上房奴子。幷卜一隻。驅人一名。放料灣上崔德恒。自騎馬一匹。驅人一名。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下處灣上安世汲。自騎馬一匹。驅人一名。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 上房書者。鐵山奴守徵。馬頭鐵山奴同伊。左牽宣川奴云得。乾粮馬頭宣川奴廣石。籠馬頭鐵山奴千男。引路宣川奴光彬。鳳山奴一乾。轎子扶囑。瑞興奴聖得。順安奴朴謙。鐵山奴珍寶。郭山奴於仁老味。日傘奉持。鳳山奴者斤老味。 廚子平壤奴法石。龍川奴七月金。各自騎馬一匹。軍牢義州奴禾里同,振興。各自騎馬一匹。 副房書者金郊奴尙偉。馬頭宣川奴春澤。左牽麒麟奴光浹。乾粮馬頭龍川奴仲寬。籠馬頭宣川奴光魯。轎子扶囑宣川奴道秋。順安奴光澤。宣川奴明老。鐵山奴在三。 廚子平壤奴加阿孫。龍川奴同起。各自騎馬一匹。副房上騎一匹。參禮驛金仁太。中騎二匹。金井驛孫百世。魚川驛朴起番。籠馬一匹。魚川驛林命大。海西先生馬二匹。金郊驛朴同伊。麒麟驛博同。書狀書者鳳山奴福同。馬頭瑞興奴雲得。左牽泰川奴龍澤。籠馬頭郭山奴夢杓。咨文馬頭瑞興奴春得。方物馬頭瑞興奴命金。龍川奴二得。歲幣米馬頭定州奴德裕。木馬頭順安奴大京。表咨文載刷馬二匹。驅人二名。內局貿易載刷馬一匹。一隻。驅人九名。尙方貿易載刷馬七匹。驅人七名。內農圃貿易載刷馬一隻。救急藥材載刷馬一隻。文書載刷馬一隻。 御醫藥材載刷馬一匹。驅人一名。上房各項刷馬三十匹。驅人三十名。副房各項刷馬二十九匹。驅人二十九名。三房各項刷馬六匹。驅人六名。驛子都卜九匹。驅人九名。北刷馬七匹。驅人七名。以上元額行中。譯官二十二員。 御醫一員。醫員一員。寫字官一員。畫員一員。軍官八員。灣上軍官二人。內局書員一人。赴京奴十六名。驛卒三十一名。軍牢二名。廚子四名。驛馬驅人四十九名。自騎馬駈人三名。私持馬駈人四十一名。各項載刷馬及幷卜刷馬駈人一百二十四名。人共三百十員名。<small>{{Blue|使行奴名元定。正使奴二名。副使奴二名。書狀官奴一名。故伴倘及奴子入去者過此數。則推移塡名于行中赴京奴。或私持馬駈人額數中。}}</small> 上房品馬,五匹副房品馬四匹。海西先生馬二匹。三房品馬三匹。行中騎驛馬三十四匹。驛卜馬一匹。自騎馬九匹。私持馬四十一匹。各項載刷馬及幷卜刷馬一百二十四匹。馬共二百二十三匹。
'''八包都數'''
堂上四員。 御醫一員。上通事二員。放料軍官一員。灣上軍官一員。合九員。八包各天銀三千兩式。合二萬七千兩。從事十五員。醫員一員。寫字官一員。畫員一員。偶語別差一員。裨將八員。藥房書員一人。合二十八員。八包各天銀二千兩式。合五萬六千兩。內局藥材貿易包銀五千二百七十兩。尙方匹緞貿易包銀四千七百兩。內農圃菜種貿易包銀三十兩。合一萬兩。以上都合。八包天銀九萬三千兩。
===二十八日===
晴而風。行且三十有日矣。披氷冒雪。筋力勤慢。姑不須說。前路渺然。回想家 國。如在各天。政是 王事靡盬之時。雖不敢言勞。而永言思之。令人喟然。自九連城露宿而發。纔過十餘里。忽見隱映之間。一山入望。名之曰金石山。相距九連爲四十里。自此峯巒秀拔。林木成巷。往往有卜居之地。盡日所經。輒見草菜蕪沒。行者嗟惜。山之後。有松鶻山。削山壁立。氣勢盤亘。半帶微雪。不覺眼明者。音卜則氷解後。地甚泥濘。車馬難行云。金石山無店。三使設帳。鼎坐風餐而行。福建漂人之自 朝家順付使行者。從灣隨到矣。路傍有溫井。溫氣上升。水熱可知。金石以後。山高谷深。間多開野。而無非荒廢之地。恨不得使吾民耕鑿於其中也。過三十里。到蔥秀山。層壁懸崖。兀然斗起。環以淸溪。彷彿我國所見。山名慣耳。偶與之相符也。山日已暮。一如九連城。止宿。風寒比昨尤緊。露宿諸人。皆凍栗無生氣矣。是日。行七十里。
===二十九日===
陰寒。驅馬悠悠。到魚龍堆。氷雪塞路。林木杈枒。行者間關。只吟古人曷月還歸之句而已。行三十里到栅門。而無事之時。則常閉不開。故三使設帳露坐。以待鳳城將之來。滿壑松雪。擁爐傅火。日已夕矣。先此在灣。馳送淸譯李彥奎。通於稅官博明。而鳳城將不至。故不許入云。蓋鳳城將。主其門之開閉者也。栅在於鳳凰山之南。卽彼人邊門。距鳳城堇十里。而布植丈餘之木。周圍幾爲十許里。以板爲門。草以蓋之。此非爲其防禦。只限南北界。乃我國人出入之路也。槩歲幣方物及三使行中元定刷馬外。乾粮加把之數。例自灣府雇馬以送。至是皆雇車以載。雇馬則還送。故仍修入栅狀 啓。且付家書。自灣府又送京信。飰後始入門內。胡人之來觀者。圍以三匝矣。栅有衙門。三使脫驂暫過。卽已例也。酒麪店舍。掛以紙燈而表之。家無覆瓦者。室中有炕。炕上雖溫。元無內壁。自灣府造來房帳而設之。寢於其內矣。是夜宿鄂姓人家。皇曆齎咨官金在協還來留栅。入謁。鳳城將名普。而淸人不稱姓云。亦其俗也。博明曾經翰林學士。而貶遷稅官。方在栅門。素以文雅負望。可托斡旋使事。張譯濂。曾與親熟。使之往議。以觀低仰。入栅時。鳳城將,稅官門御史。開坐於衙門。照檢卜物。行中,掌務官。修送報單。開門時。守直甫古二人。甲軍八名。禮單。上,副房分半給之。此後亦如此。例合白紙十束。封草十封。小煙竹十箇。火鐵十箇。是日行三十里。
啓本。臣等今月二十七日。無事渡江。緣由旣已馳 啓爲白有在果。當日止宿於九連城。二十八日。止宿於蔥秀。二十九日午時量。到栅門外。所贈禮單。依例入給後。人馬卜物。無弊照數。入栅前進爲白乎旀。緣由馳 啓爲白臥乎事。
'''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日。朝鮮國進賀,謝恩,陳奏兼年貢使一行人馬報單。'''
正使興祿大夫河恩君李垙。副使吏曹判書延豐君李。 書狀官兼司憲府執義李在學。大通官朴道貫,李宗鎭,崔重載。押物官二十四員。從人三十名。驛卒三十九名。驛馬五十五匹。驅人五十五名。咨文載馬二匹。驅人二名。帳幕載馬五匹。驅人五名。乾粮載馬六十四匹。驅人六十四名。盤纏載馬二十匹。驅人二十名。杻籠載馬三十匹。驅人三十名。鋪蓋載馬三十匹。驅人三十名。私卜載馬五十匹。驅人五十名。人共三百三十八員內。十八名落後。實三百二十員。名馬共二百十九匹內。二十二匹回去。實二百十七匹。歲幣二百八十六包內。一百十九包盛京存留。一百六十七包。進京方物一百四十四包。貢米六十八包內。四包盛京存留。六十四包進京。開皮四十五包。杻籠二十六包。米口袋七十包。饌物稍頭五十包。小紙三十包。雜物稍頭一百八十包。白木五十疋。交木二十疋。海參十六包。扇子三包。銀十一包。大紙九包。
護行淸人迎送官一人。衙譯一人。以上二人。自鳳城至北京。護行回還時。亦同還。章京一名。甫古二名。甲軍二十名。民兵二十名。以上四十三名。自鳳城護行。至遼東遞易。至瀋陽又遞易。又至山海關遞易。以達北京。
===三十日===
晴。從栅而離。及到安市城。城在鳳凰山之巓。遺堞尙存。而三面皆絶險。南邊一面水門稍平夷。而其廣不過數百步。大川前繞。亦是巖邑。而城內基址。傾側周遭。亦狹隘。卽一彈丸小城。似非久淹大軍之所。唐皇之涉遠親征。宜乎狼貝。而其時名將楊萬春。守此小城。能拒萬乘之勢。眞是萬夫莫開者也。又行十里。卽舊栅門也。譯言五六十年前。淸人退設於今栅門云。意者。爲嫌鳳城之太近。漸拓邊土之計耶。東望鳳凰山。諸峯並屹然揷天。卽明將李如松。從此出師處。百載之下。不禁曠古之感也。隱映之間。宛如我 國三峯。而其大倍之。窈窕聳碧。可使見者心骨滌蕩。信乎中州山川之淸秀異觀如此。安市城。卽此山山城。而防其喉呃處也。林木茂密之中。指點者以爲徐宗孟近族之家在焉。屋前特立長竿。以表科甲。亦有墳墓。墓有羊馬石曲墻矣。城中市肆相連。比屋接垣。皆以錦,貨售之。人物繁殖。三使入店。男女諸胡。塡街塞路。觀者如堵。路逢驅車者。載柴運穀。皆驂良馬。或駕牛驢。雜還不絶矣。地方官鳳城將普政有病。以防禦張三寶代之。與巡檢査桐驍,騎校尉鄂祥。甲軍民兵各二十名。自此護行。至分水嶺交遞。蓋甲軍則古例。而年前告 訃使行失銀之後。皇帝特令地方官及巡檢。率甲軍民兵護送。累十騎胡。行輒先後。相隨不捨。甚可苦也。鳳城三十里。午憩於劉姓人家。又行三十里。踰麻姑嶺。嶺路逶迤屈曲。殆十餘里。到松站時已二更。而只有一燈前導而已。仍爲止宿於吳姓人家。唐時薛仁●(●字為左示右貴),劉仁軌討遼後。仍留於此。故名站薛劉。而訛傳松站。一名鎭東堡。一名雪城云。迎送官特信,通官陰德布。自栅門送到北京。至回還時然云。
'''鳳城禮單'''
淸。城將一員。主客司主事一員。副城將一員。牛彔章京一人。稅官一人。門御史一人。淸章京八人。蒙古章京二人。卡路章京一人。迎送官三人。帶子八人。博氏二人。外郞一人。稅官博氏一人。衙譯二人。加出章京一人。門上博氏一人。筆貼式二人。甫古十七名。稅官甫古二人。分頭甫古九人。門上甫古七人。甲軍五十名。稅官甲軍十六名。加出甲軍三十六名。合壯紙一百六十一束。白紙四百五十六束。靑黍皮一百十六令。小匣草六百封。封草八十封。月乃八部。靑銀粧刀八柄。環刀八柄。粧刀三十八柄。鞘刀二百八十六柄。別扇二百九十二柄。鈿烟竹七十六箇。銀項烟竹七十六箇。錫長烟竹四十四箇。小烟竹一百十二箇。別烟竹三十四箇。銀小烟竹八箇。黃筆八柄。眞墨八丁。火鐵三百八箇。大口七十六尾。油芚二部。灣校領付漂人於鳳城。歸便付家書。是日行八十里。
==十二月==
===初一日===
晴。行已易月。歲律云暮。萬里馳驟。夙夜靡懈。古人所謂男兒志四方之語。政是今日事。而不意躬自當之也。平明發行。踰大小長嶺。距松站不過五里。嶺不甚高大。而長坂逶迤。路甚崎嶇。一行魚貫而進。殆五里許。至瓮北河。路粗平。而河流縈回山麓而南下。此則八渡河下流終到處也。八渡河者。北方流水之通名。一水八渡故名。水勢皆湍急不氷。又行五里。過大長嶺。山之大小險隘。與小長嶺等。而氷雪交沍。人馬難行。又行十餘里。至八渡河。午憩於黃姓人家。又行踰獐項嶺。此則小嶺也。過金鷄河通遠堡五十里。止宿於盧姓人家。夜啖山裏紅十數顆。團實如珠。色赤味甘。卽我 國山査和蜜者矣。是日。行七十里。
===初二日===
晴。行至畓洞二十五里。午憩於李姓人家。此距分水嶺。卽遼東界也。護送者以爲照檢人馬於嶺上。然後始可交遞。顯有沮遏挽行之意。令譯輩周旋。使不得操縱。此亦由於失銀事端而然。當初處事之顚錯。無處不受弊。奈何。栅門落後任譯洪宅憲,金履煕。還現於此。踰分水嶺。歷高家,兪家兩嶺。層氷積雪。何處可得坦路。爲之蹙頞。仍到連山關。卽明時鴉鶻關也。止宿於張姓人家。日已西矣。任譯朴道貫,李宗鎭,崔重載。又自栅門而至。以爲漂人交付鳳城之時。衙門甫古輩。推托徵賂。回帖之成送。由此遲滯云。胡人伎倆。何年不然。而近復尤甚。亦可見彼中紀綱之一端也。連山關禮單護行。伏兵將一人。迎送官一人。衙譯一人。甫古二人。甲軍十八名。從人七名。合壯紙十一束。白紙六十九束。靑黍皮八令。大匣草二匣。小匣草三十匣。封草四十二封。月乃四部。環刀二柄。鞘刀三十四柄。別扇三十六柄。鈿烟竹二箇。銀項烟竹二箇。錫長烟竹二箇。小烟竹二十四箇。火鐵二十八箇。遼東城守安林,章京,鄂力,火莫樂。自此交遞護行。是日。行五十五里。
===初三日===
晴。行到會寧嶺。燕路有二大嶺。此其一也。前後十里。楓林成列。萬木罥掛。人喘馬仆。凝凍成巷。堇容一車。奇巖層壁。處處聳立。蓋其嶺勢。宜乎以險名也。嶺上有關帝庙。正堂設關公像。左右兩閣。坐以金佛。庭樹短碑。而字皆漫漶矣。行數十里。西南間有白塔。隱約於望中。此是活浪溝云。至甜水站。止宿於瑞姓人家。鳳城之後。始見村之大。約爲四五十人家。遼東官員。自連山關。率甲軍百名。交遞護行。而皆乘駿馬。或持銃釖。臂鷹牽狗。到處行獵。見之。頗豪爽矣。是日。行四十里。
===初四日===
晴。日暈有兩珥。早過靑石嶺。嶺多靑石。故名云。靑石,會寧。俱稱險隘。幽澗深谷。懸崖絶壁。實與相埒而嶺之峻急。靑石倍於會寧。間多如垂掌處。但氷路崎嶇之中。有文在石。往往可奇。且有蒼松雪立。此則鳳城後初見也。踰大小石嶺。則狼子山一抹黛色。平夷佳麗。野開水抱。居民稍繁。宜之耕桑矣。南有涼甲山。俗傳薛仁●(●字為左示右貴)於此曬甲。故名云。仍爲止宿於盧姓人家。此村之大。倍於甜水。是日。行四十里。
===初五日===
晴。舊遼東白塔。先輩見之者。多稱其制度奇巧。玆行必欲一覩。護送官托以迂路而防之。使譯輩言其不然。毋得阻遏。然後始爲發行。而霜花滿山。如雪如霧。天寒凜慄。行行辛苦。過三流河。踰王祥,石門兩嶺。皆不高峻。傳言王祥墓在此云。未知其信然也。四十里。午憩於冷井王姓人家。路傍有一石井。其水最冷。故名云。飯已。不取新遼東路。直向舊城西南而行。遙望縹緲白塔。直入雲宵。隱映於數十里之外。而太子河邊成阜之。材阿彌庄之。依俙村容。俱在於指點中矣。及到舊遼東。由東門而入。外城已爲壞毀。城門亦至崩頹。只有虹霓。 皇明末崇德攻破後。一夜間盡令撤毀。移築新遼東城。見今敗壁頹堞。尙如新經喪亂者。 明時貢路則自此向西南。取路鞍山。此距鞍山六十里云。左右夾道。市肆人居。連甍接屋。肩摩轂擊。十百爲群。一城之內。周回爲三四里。廛角輒揭木板。稱以照牌。而書刻其堂號及所賣物貨以表之。如所稱當字者。卽錢肆也。所稱雜貨者。卽百貨之所聚也。所稱丸劑俱全者。卽藥肆也。書冊畫圖衣服什物。亦各有號。以黑三升帳。揭圍廛前。書曰山東大布者。卽大布買賣之肆。而處處錦貨成堆。璀爛輝煌。眩人眼目矣。仍出北門。歷見關帝廟。群胡塡門。顚倒滿庭。但聞啁啾之聲而已。廟之外門上。題萬古英風。又題一心長亘。門內有石墻如板墻樣。可爲四五間。面刻鬼神形。背刻佛像及龍形。皆工巧有生氣。入第二門。扁曰摘錦樓。入第三門。扁曰峻德參天。曰函夏欽風。入內中門。門上題大丈夫。曰無能名。曰精忠貫日。曰義高今古。曰威鎭華夏。曰伏魔殿。內外諸扁。皆金以塡之。多不可記。左右有鍾閣。左扁龍吟。右曰虎嘯。其傍又有五六碑閣。皆乾隆三十二年丁亥重建碑。而貨主皆商賈也。殿宇宏侈。金碧炫煌。正殿安關帝塑像。黃金冠白玉帶。踞坐畫榻上。塌高爲數丈。左右列五虎將軍塑像。左邊有靑龍刀豎在卓上。前設香卓爐盒。殿外左行閣安張飛塑像。扁曰智勇兼。右閣安趙雲塑像。扁曰忠義極。其他廊閣。不知爲幾間。面面皆有扁額。難以筆記。廟之西二里許。有白塔。塔在野中。世所謂遼陽華表柱。而或云在古鶴野縣。或云華表山在遼東六十里。今不知的在何處。又傳唐太宗征遼時。蔚遲敬德建八面白塔於此云。未知何者爲信也。其制築以磚甓。墁以白灰。第四臺。每面刻一大佛。其左右。又刻小佛。東北面。佛前置一木燈。卽僧輩禮佛之具。而攀躋而上。焚香於佛前云。自第四臺以上至十三臺。每角各懸一風鈴。而最上層。設小銅鼓三坐。每椽皆懸一鈴。每層高過數丈。以甓爲浮椽。以瓦覆之。極其工緻。十三層云者。蓋指第四臺以上。而自地臺至二臺三臺。統以數之。則爲十六層。塔之左右寺刹。前後廊閣。幾皆頹廢。而但塔後一寺。宛然獨立。中安三佛。而殿前有一大石槽。方而長。其中可容水四五十桶。問之。卽盛水器云。寺東有一碑。而苔鉵不可記矣。但恨暝色已生。不覺悤悤征轅。帶月行過太子河。燕太子丹。自殺於此。故因名云。而今不可考矣。到新遼東十里。止宿於張姓人家。夜已初更矣。太子河前。有永壽寺。巖石淸爽。河是乘舟云。
'''遼東禮單'''
護行伏兵將一人。甫古二人。甲軍十六名。合壯紙二束。白紙二十三束。靑黍皮三令。小匣草四匣。封草二十二封。鞘刀二柄。別扇二柄。小烟竹十八箇。火鐵十六箇。是日。行八十里。
===初六日===
晴。行過接官廳防虛所三道把。午憩於瀾泥堡二十五里吳姓人家。春夏之交。瀾泥沮洳。行者狼貝。故仍以名云。又過烟臺,河山要鋪,五里臺。至十里堡。爲三十里。止宿於朴姓人家。自過冷井以後。大野茫茫。東北間雖有小山。而三面皆無邊。細沙平野。一望杳然。天與地接。一色雲靄而已。山谷崎嶇之餘。頓覺胸次之豁然矣。遼野延袤。自古稱七百里。先輩每言到遼野。始知中國之大。儘然矣。是日。行六十里。
===初七日===
晴。日出離發。到板橋鋪。唐人不云乎。鷄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云者。正指此也。過沙河鋪,氈匠鋪,花水橋。至白塔堡。爲三十里。塔在於路東。其高七層。不及遼東塔遠矣。午憩於韓姓人家。又過一所臺,紅花館。氷渡混河一名。阿利江。一名小遼水。在瀋陽城南門外。不甚廣闊。間有揭涉處。河邊有四五船。氷解則水渡云。瀋陽漸近。車馬塞路。行小許。有一白塔。石色極皓。制作亦侈。中層鑿成一龕。而傍有大穴。高則與朝站所經者幾相侔矣。塔後有一大寺。甍桷相連。紅門燦爛。非山野孤寺之比。想是瀋城所屬之刹也。刹傍植木爲栅。栅內有數十馬牛。箇箇肥大。高與人齊。卽太牢云。城下有倉舍。四面築灰墻。中央設一門。屋上搆通穴窓。制度一如我 國。聞尹尙書淳赴燕歸後。摸行此法於我 國。以免蓄積之腐傷云。行到城外小寺。三使俱以靑袍。舍轎乘馬。由外城南門入。上使陪咨文。副使,書狀次之。一行分東西班。戎服者居東。戰服者居西。至內城。止勸馬聲。蓋此有行宮故也。自外城至內城。可爲數里。內城之內。又爲數三里。外城則四方各有一門。門皆一層。內城則四面各有二門。門皆三層也。城則以甓築成。塗以白灰。高爲數十丈許。而皆設女城。其上甚廣。堞堞皆有砲穴。直通於城底。勢如建甁。門內大路。縱橫如井字狀。南北兩門之間。有十字樓。東西門交界處。亦有之。內外門凡八門矣。城內皆是瓦屋櫛比。殆無虛地。夾路市肆。首尾相連。物華之豐盛。錦繡之炫燿。倍於遼東。令人眩目。此本 明瀋陽衛。按地志。 明初。因遼,金舊址。修築此城。淸初。增拓其制。崇德順治。開刱於此。稱以盛京。今爲分都。有陵寢焉。宮闕宏侈。廨署碁布。民事則關於奉天府尹。軍政則轄於盛京將軍。惟吏,工部不設而戶,兵,禮,刑四部則與府尹及將軍衙門。並列於闕下。其官卽將軍。弘晌云。有朝鮮館。而今幾頹盡矣。昔我 孝廟之來質於此館者。莫非天運所使。其時淸陰與三學士之貞忠大節。必不與此館而俱頹。百歲之下。不勝擊節而起感也。仍爲止宿於文姓人家。是日。行五十五里。
===初八日===
晴。留。蓋以方物及歲幣諸卜未及運到。故彼中之典守。到此尤緊。夜則甲軍巡路。行中諸人。若出門外。則輒禁之。此亦失銀後事也。良苦良苦。仍留一日。自前然矣。
'''瀋陽禮單'''
門將一人。迎送官一人。衙譯
一人。甫古二人。甲軍十六名。從人五名。禮部郞中四人。筆貼式四人。外郞四人。押車將一人。甫古二人。甲軍十六名。從人五名。戶部郞中二人。外郞四人。筆貼式四人。書吏四人。庫直四人。都書吏二人。米庫郞中二人。書吏二人。庫直二人。甲軍六名。從人四名。合壯紙一百三十四束。白紙三百三十二束。小匣草三百二十匣。封草一百九十二封。月乃三十六部。靑銀粧刀四柄。錫粧刀二十八柄。鞘刀九十柄。別扇一百二十一柄。鈿烟竹二十六箇。銀項烟竹四十箇。錫長烟竹二十二箇。小烟竹七十六箇。銀小烟竹四箇。黃筆八柄。眞墨八錠。火鐵二十四箇。大口十八尾。方物歲幣例爲除。留瀋陽。故大好紙二百五十卷。小好紙二千五百卷。綠紬一百疋。紅紬一百疋。米四石五斗六升。並當先納於此處。而方物諸駄。午後始到。衙門紛擾。不卽輸送。明日亦難畢捧。將待再明。故任譯三人。落後在此。
===初九日===
晴。日高而行出。外城五里許。有汗之願堂。寺名寶勝也。正門鎖而不開。與書狀由夾門而入。黃屋繡楹。碧瓦金壁。眩目耀日。制度極爲壯麗。殿門揭海月常輝四字之扁。內設卓子。安大金佛三像。而皆着黃錦袈裟。榻前供養器皿。極其華奢。其後左右龕。各安小金佛九像。卓下東西。又有立金佛五像。左右紅柱。金刻龍像十八龕。以金塗之。一殿皆是金彩。蒙古僧五十人。輪直寺中。所着之帽與衣。皆尙黃色。夜輒露宿於佛龕之下。往往行路。設幕野處。其俗本然。箇箇獰悍。見之可惡矣。堦之西。有二層高樓。鏤檻文㮰。雕櫳綺窓。尤極玲瓏。樓有虹梯。而門閉不許入。聞樓中有汗之畵像。人不得入見云。庭前雜植老松側柏。枝榦盤屈。殊覺婆娑有趣也。庭之東西。有二碑。東則楷書。西則胡書。楷碑題以崇德三年立云。行過三里。林木叢鬱。黃屋隱映。儼似宮闕。人稱汗墓。名曰昭陵云。又過塔院方士村,壯元橋。至永安橋三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飰後。歷雙家子,磨刀橋。至邊城三十里。止宿於劉姓人家。自遼東以後。數里輒有一村。村閭甚繁。非比於山峽孤村。而往往板橋。雕石爲欄。處處垂柳。挾路成林。春夏之景。尤可想也。是日。行六十里。
===初十日===
晴。孤家子。卽自前中火之所。而自朝站不過爲二十餘里。故欲爲越過。差晏吃飯發行。歷神農堡。捨孤家子。直抵周流河。一名古稱巨流河。河之西北有小城。而太半荒頹。只有舊址。卽唐時所築云。未知信否也。數十村舍。在於城外。河之廣如混河。河水氷合。可以運車。春夏則舟行矣。河之前後十餘里。皆是細沙。無風之日。亦自揚飛。車輪馬蹄之間。濛濛如霧。蓋土性本然耶。任譯輩。昨已畢付卜物於瀋陽衙門。追到於朝站矣。仍爲止宿於焦姓人家。是日。行四十里。
===十一日===
晴。日暈有左珥。平明過五渡河,四方台,新民店。此店首尾三四里。市肆相連。人物車馬。極其繁麗。可爲舊遼東之亞。聞是處諸商所聚之地。而再昨年失火以後。重加修葺。比前殆減三分一云矣。又過小黃旗堡。至大黃旗堡。摠爲四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又過柳河溝,石獅子古城子。至白旗堡。摠爲三十五里。止宿於張姓人家。盡日荒塞塵沙。不開遮紗轎窓。而細屑飄揚。自易透入。日覺去去愈苦。信乎杜工部行路難之詩。果不誣也。領來通官之家丁鄭姓者。頗解東音。自栅門先後隨行。將至北京云。而路遇使行。輒下馬。去烟竹而過。有異於他胡矣。是日。行七十五里。
===十二日===
陰。聽鷄而行。到二十里。天色始明。過一板門王家庄。至二道井。午憩於王姓人家。摠爲五十里。此地二井。在於道傍故名。而今只有一井云。入遼野以後。水味甚惡。而一板門二道井。則尤爲特甚矣。又過神寧寺新店。踰彼赤原。天際如海。渺茫雲靄之中。忽有數峯隱映於西北之方。乃毉巫閭山。逶迤縱橫。自此後至關內。連爲右挾此山而行。屢日野行之餘。始見一山。令人眼開。山之支脈。盤屈海邊。直繞山海關。而山之北。卽蒙古地方云。過烟臺河。有烟臺一墩。兀立野中。築以方甎。塗以白灰。其形圓。周可三十把。高可七十丈。臺上舊有一層樓。以傳烽燧。今與磚築。皆盡頹毀。此是 明時斥堠處。而自此至山海關。十里五里。皆有一臺。卽戚繼光所創也。當時陰雨之備。不爲不美。而民窮財竭。亂隨而生。百載之下。爲之傷嘆。五十里到小黑山。止宿於劉姓人家。山色頗黑故名云。前後使行之每趁正朝。抵達皇城。自是例也。破站然後可免過期。故是日越二道井。行百里。蓋登程後初也。
===十三日===
晩風。陰晴不定。行過羊腸河。至中安堡三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黃埃蔽日之中。漸見醫巫閭山一帶。橫亘西北。勢如馳馬。下有北鎭廟之白塔。依俙於遠眺之外。廟在桃花洞。中有仙人巖,聖水懸泉。多言洞壑之勝。而路左數十里。日短行忙。未暇歷賞。留竢明春回來時也。今日店中。適見店主男子方織布。其機軸之制。投梭之法。與我國大槩相同。而但以兩足互引機繩。用力頗省矣。問之曰。男耕女織。各有其任。今汝何爲而織云尒。則答謂此土女子。雖或紡織。亦不能工。故男子多爲之者云。又過于家垈二臺子新店。至新廣寧四十里。明朝貢路。則自遼東取路鞍山。歷海州衛,于家庄,沙嶺,高平驛,盤山驛六站。北出於此站。自盤山至此。卽五十里云。而今則以方物納於瀋陽。故自遼向北作行。比明朝貢路。實加九十里矣。是日。行七十里。止宿於金姓人家。
===十四日===
晴。早發到五里許。忽見西南間。山在野中。此乃十三山云。而皆是石骨。無一樹木。或尖或圓。元不高大。其數亦不合十三。未知何以得此名耶。此不過醫巫一麓。逶迤南下。殘山微砂。斷續如縷。幾至海濱。峯巒突起。無足可觀矣。或云一名石山站。而音訛而稱十三云。豈或然耶。行過雙河館,大興店。路傍有數里方城。 皇明時居民。爲避撻賊之患。築城家後而防之云。未知傳說信否也。至閭陽驛四十里。午憩於劉姓人家。又歷一臺子。至六臺子。到十三山。止宿於吳姓人家。自鴨江距北京。至此爲正半云。是日。行八十里。
===十五日===
晴。四日無寒。忽似春令。是何天氣。但一路衝寒。三朔于玆。而輿卒馬畜。幸免疾病。況七百遼野。風氣勁厲。每易損人。今行則不然。日輒安穩。至若小黑山,瀋陽之到也。自前不風則寒。而皆値淸朗。甚可異也。今日將越二站。故鷄鳴而起。帶月行數十里。過三臺子,大淸河。路左見四碑羅立。卽皇朝人王盛宗,王平父子。以遼東指揮簽事。勳著國家。神皇降勑諭嘉奬。王平碑亦然。而以父子四碑。故名曰四同云。至雙陽店。爲五十五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又過小凌河。一名錦川。北有一大路。卽通錦州衛。而距此爲十里。是州之繁盛富麗。可與遼東相埒云。過松山堡。至杏山堡二十五里。秣馬。日已沒矣。帶月而行。過十里河,高橋堡三十五里。止宿於馬姓人家。是日。大凌河三十里。越站行一百十六里。冬日甚短。行事卒卒。雖聽鷄而發。二更始入宿店。蓋緣道里最遠故也。大凌河則氷解船渡云。松杏兩堡。卽明時大戰場。而自失此地。遂成席卷之勢。長驅直入。到處瓦解。此亦天之所使。只切傷感。聞孝廟留瀋時。從征於汗錦州之役。故松山堡東邊一高阜。至今流傳以爲其時駐駕之地云。未知果然否也。路北十餘里。望見一山。謂之紅螺山。卽錦州境內山。紅螺有大小兩山云。
===十六日===
乍陰乍陽。行到塔山所。忽見東南之間。海色蒼茫。金輪蕩漾。眞是勝景也。此水卽舊日朝 天之路。而自宣沙浦乘船。至寧遠衛下船。蓋瀋陽路梗之時也。朝宗之感。到此如何。到連山驛三十里。午憩於張姓人家。又過長春橋。望見路傍有一高峯。可以俯瞰寧遠城中。有將臺遺址。俗傳以爲嘔血臺。蓋崇德嘗攻寧遠。毀破其城殆盡。明日期將陷沒。袁崇煥守其城。一夜間作大布帳。周圍其所毀處。盡作粉堞。詰朝。崇德登此臺望之。則崇墉宛然。不勝憤恚嘔血。遂因病致死云。過永寧寺。日已昏黑。雪又下。不得入見。三十里抵寧遠衛。此城則明朝巨防。排布頗壯。而雉堞今皆毀廢。只有一章京。領率甲軍百名以守云。此城之內。有祖大樂,大壽牌樓。卽四世旌勳之門也。石門之制。素稱奇巧。今日大擬一賞。所謂六十里。殆過百里。城外五里。暝色已生。無以周旋。故不得不直到宿處。此處城內甚廣。人物蕃盛。市肆充滿。而距路稍迂。自前使行。每於城外留接。故是日行六十里。止宿於韓姓人家。通官陰德布送餉蟹醢彘肩。義無可辭。故受之。然聞通官輩。言於酒肆。不許我 國人買賣。此則未知其意何居。而似是失銀之後。示以操切之故耶。夜來大雪盈尺。
===十七日===
晴。日出而發。前夜一雪。未及開路。尤覺崎嶇。路逢五百胡馬。四頭櫜駝。蔽野以來。遠望如羊羣。近前乃壯觀也。馬則皆是白色。駝則羔頭馬身牛蹄騾尾。喙尖項細。毛深灰色。高爲丈餘。長過二把。背有肉峯。前後突起。依然是鞍子形。凡駄物不用鞍。而載於兩峯間。力能兼三四馬。其步闊。而蹄多肉。不利於石路云。驅者不過四五人。而一陣羣獸。無敢橫逸。其善御可知矣。聞皆是驛馬。而分養於各縣。似與我國分養之法一般也。行過曹庄驛,中右所。至沙河所三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又過烟臺河,望海店。至東關驛三十里。止宿於李姓人家。崩城敗堞。只有舊址而已。是日。行六十里。
===十八日===
晴。行過三臺子,六渡河。至中後所二十里。午憩於韓姓人家。店傍有關帝廟。與兩价稅轎。歷見結搆之奢麗。雕刻之奇巧。亞於舊遼之關廟。而丹雘炫耀。諸扁筆法。字字活動。第一門。題曰關帝廟。內曰此之謂大丈夫。左右廊中。有赤兔馬。第二門有兩題。上曰至聖至神。下曰浩氣彌空。庭畔有二碑。一則乾隆元年所立。一則今年所立。皆是重修記也。入第三門。有正殿。門上題曰日星河嶽。左右柱題曰浩氣千秋環北斗。精靈萬禩鎭東溟。又曰。神勇蓋人羣雷動。風馳三國皆遜武。丹心扶漢祚日光。月皎萬年獨稱尊。皆果親王筆。而正殿簷楣。列刻海仙三像。殿門內設龕室。安關帝塑像。戴冑被甲。踞坐於床上。兩邊張飛,趙雲,關平,張興等。執矛劍列立。中排一床。上有香爐。其傍有竹簽及占書。與我國關王廟所置者無異矣。人之欲占吉凶者。拜禱抽簽。往往有驗云。未知信然否也。廟後有文昌宮。宮中有一位塑像。謂之文昌仙人。廟之左右。皆有廊閣。第二門內。有鍾閣鼓閣。相對而立。他餘樓閣。多不勝記矣。此店專造帽子。市肆之盛。人物之繁。殆亞於瀋陽。我國所用冠帽。皆出於此。一行諸人到此。例皆給價貿置。歸時取去云。路逢蒙古一官人驅車以過者。二人前導。二人隨後。皆着黃衣。其中一人。身被猩猩氈衣。頭戴同色帽罩子。渾身皆是赤色。所見恍惚。疑似鬼將矣。過沙河店。至葉家墳。以石爲三門。中有兩石碑。周圍植以松柏。碑前百步許。立一雙華表。站之得名。蓋以此也。四十里至兩水河站。此水卽涼水,溝兒兩河分流。故名。又有小城。頹圮。其名卽溝兒河城云。路見一石門。以板爲楣。題曰聖旨。其下曰。旌表田士秀妻朱氏節孝坊。未知何代旌門也。是日。行六十里。止宿於劉姓人家。明晩。將入山海關。馳送任譯。先通於關門將。卽例也。
===十九日===
晴。聽鷄而行。歷高靈驛小松嶺四十里中前所。午憩於趙姓人家。過十餘里老鷄屯。又行十餘里至八里堡。抵姜女廟。野中小麓阧起。上有岩。岩上築基。環以粉墻。屈曲奇妙。如闌干形。廟中設一女子塑像。皺眉愁容。宛有涕痕。左傍豎一石碑。備述姜女始末。槩秦時。范七郞隷築城役。死於六螺山下。夢感其妻。妻曰孟姜。姜卽陝西人。獨行數千里。探其夫存歿。聞其死。得收其骨。將入海同殉。負骸歷憩于此。後人爲之立祠。又曰。姜竟赴海死。死後數日。有石出海中。潮至不沒。尙在正南。入海一里許。又四壁。畫其往來辛苦之狀。至謂姜上訴天帝。秦皇之死。蒙恬之戮。皆其報也。語多荒誕不經。姜之左右。侍立童男童女。俗傳以爲此是姜之子若女也。童女捧帶以從者。卽七郞之遺物也。童男操傘以隨者。其母不計風雨而跋涉。故將以庇雨云。亦未知信否也。祠中有一句揭板。曰。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埋怨。姜女未亡也。千年片石猶貞。宋文天祥題。明錢塘宋紀書。文山足迹。未曾到此。何以有此題耶。豈在燕獄時。好事者受其題而揭之耶。亦未可知也。又有萬曆壬子王致中所書二律。筆法皆可觀。前面一板。刻芳流遼水四字。以金塡之。上鐫乾隆御筆之寶六字。聞是乾隆幸行時。歷入書揭者。筆法精緻而活動。外楣一板。有勁節凄風四字。卽果親王書也。其下板刻。又曰。要知一點烈女心。試看千秋望夫石。卽關中張延筆也。龕後兩楹楬板刻曰。柏葉一生常自苦。梅花終古不知姸。亦果親王筆也。祠後有一盤陁岩石。登其巓。可以北瞻長城。南望渤海。岩罅層層成窪。如人足跡。謂之亂杵迹及婦人迹。尤涉怪誕。石之前面。刻望夫石三字。太原白輝書之。傍刻一律。凄風禿樹吼斜陽。尙作悲聲弔乃郞。千古無心誇節義。一身有死爲綱常。由來此地稱姜女。盡道當年哭杞梁。長見秉彝公懿好。訛傳是處也何妨。傍刻乾隆八年冬十月御製。以半行書之。深刻塡紅。筆法亦健。其下又刻振衣亭三字。作如是觀四字。庭中有三碑。其一。萬曆二十二年立祠記也。其一。萬曆二十四年重修記也。其一。康煕八年重修記也。夫王建詩所謂望夫石者。征婦登山望夫。遂化爲石。故其石狀若人立云。而考之地志。則曰其地一在太平。一在武昌。與此俱不相干。況姜女只是負骨歸路。暫憩於此。實無望夫之事。則此何以稱耶。庭之西。有一殿。安觀世音三佛及數十小佛。其他廊閣。亦爲累間。聞此祠。本是頹廢一小屋。自乾隆歷臨之後建搆。丹彩十倍於前云。從佛前而出。倚墻遙望西北之間。長城連亘。橫帶山腰。滄海渺茫。夕陽在山。亦一勝景矣。行七八里。未及關門五里許。有一將臺屹立路傍。有意登覽。而時値日暮。不得不捨過。將待歸日也。仍爲前進。到山海關稅轎。暫住於門外小寺之前。粉堞屹然。甎築堅緻。此乃中山王徐達所築也。自醫巫閭山至海邊。不過十里。築城於此間。西與長城相連。南至於海頭。而城是三重。又皆有瓮城。一城各有一門。而瓮城則無樓。外城則爲二層樓。內城則爲三層樓。凡八門。而第二門西邊。扁以天下第一關五字。字畫甚大。世傳李斯筆而非也。第三門東邊。扁以祥靄摶桑四字。卽乾隆筆。以金塡之。城之高可爲數十丈。廣可爲四五間。內外無一罅隙。城池地形。險固如此。而屬之非眞。自不覺激仰發嘆也。自關門南去一里許。有毀城處。卽吳三桂引入淸兵之地也。至今以鐵鎖遮之。如水門形。而仍不補築。其意必有所在。而其下城堞之處處頹圮者。或有三四間。或有五六間。而亦不修補。可怪。關門出入。無論商賈行人。輒錄其名。各給符驗。無符者不得出入。行賈皆捧貰錢。我國人馬。亦皆照數許入。一如栅門。昨去任譯。已爲來待門外矣。三使次第入城。一行人馬。滯在城外者。一齊隨入。入門內。副都統衙門及第二門內戶部衙門。皆脫驂暫過。卽例也。關之周回長廣。似過於瀋陽。閭肆之豐侈。比舊遼不及。至於士女之洵美。自遼至京。此處爲勝云。出西門數里。行過深河。卽遼東伯殉節處。倍切興感也。路逢騎胡數輩疾馳而過者。腰間有黃帒所帶。問之卽撥軍也。自皇城每站遞騎驛馬云。似與我國騎撥之法無異也。又逢二十大車連續而來。車後騎馬而領去者亦多。馬頭輩問車中所載之物。則盡謂一車各載二萬五千兩銀子。二十車合爲五十萬兩。而自北京奉旨。運去於瀋陽寧古塔。以作各官員諸軍兵放料之資。年年如此云。見其所載之物。則以丈餘木桶。剖半盛之。而以鐵釘鐵環。堅封其罅。每車各載數十桶。聞非特爲放料。年年運送於寧古塔。蓄積甚多云。又行十里。至紅花店。止宿於劉姓人家。是日。行一百里。北京館所入接處。將預爲修理。各房書者。自此先爲入送。
'''山海關禮單'''
城將一員。伏兵將四員。副都統一員。迎送官一員。博氏二人。衙譯一人。都司一員。甫古二人。都司甫古二人。帶子二人。甲軍十六名。加出甲軍十二名。從人五名。關門將二員。章京四員。都統章京二員。筆貼式四人。都統筆貼式二人。合壯紙八十一束。白紙二百三束。靑黍皮四十八令。小匣草一百六十八封。封草一百四十六箇。錫粧刀二十四柄。鞘刀四十八柄。別扇九十柄。鈿烟竹二十四箇。銀項烟竹三十六箇。錫長烟竹二十四箇。小烟竹三十二箇。別烟竹六箇。黃筆十柄。眞墨十錠。火鐵七十八箇。大口五十尾。
===二十日===
晴。到陸家庄。有古城。只存虹霓矣。范家庄二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入關以後。十里或五里。皆有烟臺。相望不絶。此是淸國所設。而築臺丈餘。塗以白灰。畫以獅虎。高可六七丈。上有一間小樓。其傍豎旗幹。臺下輒有一舍。題曰。撥所。壁畫弓帒炮釖之狀。前排槍刀旗棒之屬。烽臺事目。亦列書,貼於其側。臺傍布置五烽臺。高不滿一丈。燃烽於其上。每撥有守卒十名。領將一人。給料限一朔。遞番云。關外尺雪尙深。而關內則便不見雪。風氣之懸殊可知。而途路所經。往往見人居靜僻。搆屋幽邃。亦一奇也。自此山川頗淸麗。南望十餘里。衆峯並峙。其中五六尖峯。尤極秀拔。號爲文筆峯。而在撫寧縣峯後。有昌黎縣。俗稱韓文公鍾得此山之氣。故縣中設昌黎廟。亦有韓湘之祠云。古人所謂江山養人傑者。可驗於是耶。然嘗記唐書本傳。以文公爲鄧州南陽人云。則以此爲本鄕。恐非其實。取考永平府誌。槩曰。公自稱昌黎。故至宋元豐封公爲昌黎伯。及至元末。今之昌黎。始有祠云。以此觀之。公之不爲此邑人若是明白。而世皆指此以爲文公所生之地者。抑何故也。俱未可知矣。禹貢碣石。亦在縣西北二十里云。而俱無由窮探。良可恨也。又過望海店石子河。至楡關五十里。止宿於劉姓人家。按地志。楡關或作渝關。以有渝水通海。故名之云。是日。行八十里。
===二十一日===
晴。未曙而發。抵撫寧縣二十里。由城門入徐進士家。進士柏年。卽漢人。而故已久矣。有兩孫兄弟。名以紹芬,紹薪。而紹薪能文可語。眉宇疎朗。風儀淸秀。年今廿三。而從事擧業云。初入外室。主人引三使。登坐炕上。主人則辭而不登。對坐於交椅上。與之筆談。酬應如流。輒能操紙立成。文辭通暢。筆勢敏速。在座一人。卽岳姓而與紹薪爲內外從間。亦有文識矣。內外炕屋重重。華侈華杻。榻上展以藤簟紅氈。重設錦褥。朱紅椅子。布以紅緞方席。紗窓玲瓏。黃梅方褪。左右圖書。經史盈牀。足可謂之文士本色。而但惜衣冠殊制。令人可羞。又邀至中堂。進以橘果香醪。意甚殷勤。聞其祖頗能文且好古。家貲亦贍。故多聚書畫器玩之奇古者。藏置堆積。無非絶寶。亭臺床席之華麗。可擬王侯。至於其孫。家力稍敗。古物多亡。而尙有餘者。出示米元章眞蹟。西旅貢獒圖。文王鼎端州硯玉鷺香爐之屬。其中一書帖。卽蘇賢筆。而蒼健活動。號稱海釣。而淸初人也。紹薪謂山海關三字。卽此人筆云。東人之傳以李斯筆者。甚可笑也。外門內楣。題曰海岱雙壁。又有尹尙書淳,曹侍郞命采之自題自書七絶及果親王筆鴻材雅望等扁。而守訓堂三字。卽盧見曾筆也。紹薪內外從。請贈一詩。而停驂移時。日色已晩。未暇搆思。留約歸時而罷。謝以紙扇數種。聞有蓮亭甚精妙。而渠謂今不宜時。歸路再遊云。故遂不尋見。而其他書籍畫帖什物鋪陳。亦多可觀。我 國使行。年年入見云。行到羊河。河不甚廣。而春夏行船云。背陰鋪三十里。午憩於韓姓人家。又過雙望堡。崩堞已古。惟存右門。門外方開場市。諸胡雲集。蓋是十日開一場。而其設市之法。無異我 國矣。過部落嶺漏澤園四十里。到永平府。城之周圍。幾至八九里。有甕城及二牌樓。內外凡六門。而皆是三重城。城高壕深。人居櫛比。亦一雄府矣。此乃漢之右北平。唐之盧龍塞。舊爲窮荒絶塞之地。而金元連都燕京。 皇明仍又定鼎。此土便作畿甸。盧龍塞者。以有盧龍山。故名云。至蘆峯口。醫巫閭山始不得望見矣。靑龍河北之三里許。有飛將軍碑。聞已三折。埋沒於塵土中。西之十里地。又有李廣射虎石云。明史曰。永平府陽山。有射虎石。此處之名。豈是陽山耶。此實漢之右北平。則射虎石理宜在此。而或以爲漁陽有北平。故城亦有李廣射處云。未知孰是。然道路稍左。無以往尋。殊可恨也。是日。行九十里。止宿於吳姓人家。
===二十二日===
晴。節屆大寒。而天氣猶暖。實是行者之喜也。到灤河。河之西距十里首陽山下。有夷齊廟。古賢遺蹟。千載不泯。政宜一造展敬。且廟之淸風臺。屹然特立。眞可謂伯夷之風也。尤合遠客之一日逍遙。而冬日已晏。難於周旋。只自留約明春而行。野鷄屯四十里。午憩於唐姓人家。沙河驛二十里。止宿。驛之小城。今已頹落。惟有兩門矣。店主卽漢民。而姓名乃紀雲飛也。精修客室。焚香以迎。且進酒肴。頗知待客之道。能免胡俗之埋沒。可嘉。贈以紙扇。但恨不文無識。未可與語矣。是日。行六十里。
===二十三日===
晴而風。天明而發。過七家嶺,新平店。到榛子店五十里。卽灤州界也。此店古有江南女人季文蘭壁上所題詩。卽悼念皇明。有慷慨語云。而今已泯滅無跡。欲尋不得。只誦天下有心人。見此之句。而爲之興感。午憩於馬姓人家。崩城敗牒。亦甚蕭條。前後行處州府縣驛。輒皆築城。而任其毀破。一不重修。甚是怪事也。昨今路中。連見四十銀車。轂擊不止。可知胡皇財力之富贍如此也。又行過小鈴河板橋。至豐潤四十里。止宿於城外張姓人家。此縣亦有內外城。城中多士族之貧者。抱其書籍。要鬻於使行。絡繹不絶。而索價太高矣。城之內。有一高閣。八楹二層。結搆縹緲。其中安文昌帝君塑像云。未知刱設於何時也。是日。行九十里。
===二十四日===
陰。行到高麗堡。俗傳舊時我國被虜人。接於此土。便成一村。故稱以高麗堡。蓋關內外。皆是黍粟。且多旱灾。作畓之禁至嚴。元無水田。而惟此處。我國人來作稻田。仍以爲習。至今不廢。溝洫制度。與我國無異。此堡後面。亦多稻田云。是以歷路民家。皆以蘆荻蓋之。至此間或有以穀草覆屋者矣。數十頃開墾之畓。土沃米膏。胡人取米作餠。恰似我 國所造者。過肆之時。從者爭先買喫一笑。沙流河四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又過兩家店。城頹而有門矣。玉田城外四十里。止宿於石姓人家。此地卽漢右北平之界。古稱幽州。亦古號無終國。召公奭之所封之地云。未知孰是也。關外則女人皆乘車。關內則多有騎驢者。其俗亦不同而然耶。是日。行八十里。
===二十五日===
晴。今日又暖。益有春意。甚可異也。行到二十里大枯樹店。遠見一株枯樹。蒼茫兀立於北之兩山間。迤往可爲五里許。折枝莖靑。宛有生氣。而春夏不生一葉。因以名云。此或佛樹故然耶。過梯子山重重岩石。列立成臺。絶頂之上。一寺縹緲。環以小城。足可通望。彼中之人。素尙佛法。野中村後。無非大小寺刹。而獨於此。始見山寺。亦一奇也。鱉山店三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又行五里許。遙望西南間。一帶長林。極望無際。烟霧籠罩。中半以上。銀海滉漾。並與林間人家。若在空明之中。上面則樹梢翳然依微。出沒於雲霞之表。此蓋眼界浩渺。野色迷空。海門密邇。氛靄掩映。搖蕩怳惚。有若蜃樓。近而察之。漸無所見。儘一奇觀也。我國之人。每以此爲北京八景。所謂薊門烟樹。而帝京景物志。旣以燕城西北隅古薊門土阜,傍林木。爲京師八景中烟樹。皇明金幼孜題咏。亦極分明。而我人之全無考據。襲謬吪傳。每多類此。夫數百里外所不見之景物。混稱爲京師勝景者。豈相襯耶。蓋關外自十三山至二臺子。如一所臺以東及自爛泥堡至遼東等處。凡係廣墅濱海之地。皆有烟樹。雖大小不同。亦足可賞矣。歷一所河。北望十餘里。有高城大府。卽薊州也。又其西有盤山。一名盤龍山。一名東五臺。槩有東西南北中五峯臺及上中下三盤。故名。高幾千餘仞。周百餘里。山皆外骨而中膚。故危石峭立。而果木繁盛。燕京果實。多產於此山。石皆銳下而豐上。故有三盤。而亦似飛動云。山之腰。粉墻周遭。殿宇盤亘。卽行宮。而多有侍女宦侍。皇帝幸薊州時。爲留宿之所云。雖行過山下。不得登臨。亦可恨也。邦均店五十里。止宿於城外劉姓人家。此店專業剛針。行中多給價貿取矣。是日。行一百里。
===二十六日===
晴。風而猶暖。行到十許里白澗店。歷見香林寺。寺門題以香花菴三字。殿閣宏麗。金碧照日。第一閣。坐大金佛。前有諸小佛。亦列羅漢甚多。第二閣題以金字香林法界四字。板頭有圖署。卽康煕御筆。槩聞康煕之姑。爲尼於此。故皇帝親筆賜額。廟宇佛像。修治一新云。入第三門內。炕室甚精灑。有雜花數盆。方爛開。女僧六七人居之。傍有男胡。煎茶以進。以紙扇給之。庭之左右。有兩松對立。其皮如白楊而色潤。葉似海松。其大幾盈抱。亦數十丈。枝葉扶疎。鱗甲蒼白。絶異凡松。店名白澗。蓋以是松也。殿傍行閣亦多。門外又有重重樓閣。皆是無樑屋。而卽胡皇行宮云。外門長鎖。不許人入見矣。又過滹沱河。從橋以渡。卽一溝澗之流。其最深處。不過丈餘。亦不甚廣。或以爲此乃漢光武氷渡之處。距薊城不遠。似或然矣。而按地志。滹沱河實在文安縣界。卽易水之下流。距薊頗遠。而三河薊州之間。則更無以滹沱河爲名者。未知孰是光武所渡之水也。棗林店三十五里。午憩於許姓人家。仍爲前進。路中塵沙被面。從者皆從沙中而行。過新店柳河屯。至燕郊鋪四十五里。止宿於吳姓人家。是日。行九十里。
===二十七日===
晴。聞鷄而發。十五里到胡家庄。左挾通州而行。望見粉堞崢嶸。閭肆櫛比。聞春夏之交。千舸萬艦。直泊城下。檣影如萬木之森立。最爲壯觀云。今則江氷正堅。列艘之繫在岸邊者不多。而以七八大船。鉤連爲橋。架木布土。人馬從其上行。至八里橋。爲十五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又過通州石橋。卽自大路入通州之橋也。自此橋至京城四十里。皆鋪磚石。廣爲四五間。石面皆方正。聞鋪石之時。每數間。輒以鐵釘縱橫揷之。使不動搖。或謂胡皇陵廟。多在薊州。故爲幸行治道如此云。或謂其路素沮洳。故雍正卽位後新築。而南方則限順天府界直路。使之盡築石路。其設爲屢十餘年。而年久石泐。支戶部銀改鋪云。過楊家閘三間房。定府庄以後。民居繁盛。左右路傍。雜植柳楡。皇族卿相之墓。相望不絶。其制上尖下圓。外以石灰塗之。四面鋪之以方甎。圍之以曲墻。朱門臨衢。祭廳在內。有若陽居。墻外穿溝。皆設虹橋。石欄縱橫。亦有箭門及碑閣之覆黃瓦者。卽御筆碑云。又行未至京城一里許。路北有東岳廟。而街衢之左右前後。皆立牌樓。窮極侈麗。歷入其廟。自門至正殿。雕欒縷楶。丹漆金飾。玲瓏照耀。白石之砌。靑綠之瓦。備盡奇巧。廟內正殿。凡三座。而耽耽殿屋。巨麗窮崇。制度深嚴。第一層樓。安玉帝塑像。第一殿殿內正位。坐東岳大帝。扁曰。岱宗神祠。冕服煌煌。威儀肅肅。諸神分兩行侍立。其位則左文右武。而武則皆執兵器。狀貌雄健。文則峨冠博帶。形容亦秀麗矣。坐榻之前。設金盆。大可數圍。內貯生漆數斗。罩以鐵網。其中一炷火。靑熒不滅。此所謂漆燈也。燈前置雕龍金爐。爐中爇數炷香。榻上垂五色流蘇。其末皆懸金鈴。引風自鳴。漆盆香爐等物。皆 明朝所備者也。第二殿。坐三位娘娘塑像。珠冕彩服。侍立侍女。俱極華盛。第三殿亦有神像。而一例壯麗矣。左右翼廊。列置七十二曹三十六獄各塑鬼王及鬼卒。以形其按治之狀。各揭扁額。以標其所司。奇形怪制。萬態千狀。無不具備。庭中臺上所排銅器石物。亦極奇怪譎詭。不可名狀。庭豎石碑百餘。皆是頌佛之詞。趙松雪及其弟世延之筆。所書三碑。在於殿前。亦可觀。而又有皇製二碑。以黃瓦覆閣矣。此廟元延祐中始建。正統年間。益拓其制。雍正時。又捐數萬金。別爲修葺。故木石惟新。采色未渝。令人目眩。乍見已怳惚。數千間廣廈。難於一時遍觀。西日已下。方値入城。更竢暇日再來也。三使皆着黑團領。乘馬裝。一行分東西班。 表咨文在前。通官六人前導。由朝陽門入。卽外東門也。書者尙偉點火館所後來迎於此。而車馬不絶。幾至塞路。曾聞使行到門外。常爲人馬所塞矣。所見猶不如所聞。其或人物之繁。不及於前耶。城內大路。廣可爲我 國鍾街之倍。左右市肆。金翠炫煌。入門三里許。有十字牌樓。第一牌門。揭以履仁二字。第二牌門。揭以行義二字。都城東南門。卽崇文門。而未至門百餘步。折而西行一里。有石橋。卽玉河橋也。橋之南。有玉河館。順治初。設於玉河西岸上。以接我使。近來大鼻撻子。連爲來留於此。不肯往他所。淸人亦不敢怫其意。遂移我使館所於橋南行一里許。遵城底而西行少許曰。南小館。第一門內。有甓廳。歲幣方物。留置其中。正使處第二門內第一炕。副使處第二炕。而書狀處第三炕。各房書者自山海關先到。以壯紙作內壁及戶。修理炕堗。而戶設門簾子。坑外鋪以平床。塗褙攀子等節。則已自該衙門爲之。上三房所寓處。甚狹窄。而副房所寓則炕室方。而大可爲三四間。聞昨年謝恩使李判府。以此炕最勝。故入處而增設云。三房炕室。最在後邊。與副房簷角相連。庭除甚隘。僅可容膝矣。館內炕室。摠爲十餘。一行分處。而驅人輩。以簟爲假家而入接。馬則雖在雨雪之中。盡夜皆露立庭中矣。通官輩以爲禮部必使今日呈咨文。故三使少憩後。一行員役。皆具冠服。陪 表咨文。從長安街。由西而行少許。又折而北行數百步。通官前導而至禮部第二門下馬。由左挾門入。坐西邊胥班廳以待。移時。禮部侍郞自闕出來乘轎子。狀如太平車。四人擔之。前有一雙喝導。高聲入來。殆如我國前導之聲。尙書追後來到。而其儀亦如之。禮部漢尙書曺秀善。侍郞淸人范時紀。着朝服出。立禮部大廳前廡。郞官胥班之屬。亦列立於東邊。而設一紅卓子於廳之中央。通官引三使就床前跪坐。正使以表咨文樻次第授任譯。任譯傳于通官。通官傳于侍郞。畢傳後。三使行三叩頭之禮。仍爲出來。至中門乘馬。還于館所。范則鬚白。年可六十。狀貌精緊。曺則不得詳見矣。禮部不甚廣大。而部內左右。連搆之屋甚多。大廳北壁。貼直哉惟淸四字矣。從路西過闕外。城高爲三丈許。築甓和灰。外面塗以赭土。平滑不可着足。墻之南正門曰太淸。而三門皆閉。唯皇帝出入。百官常行之路。卽長安門云。門前鋪以白石。四面設石欄干。石色皓潔。曲折方正。制度奇精。繚以數重。廣爲累百間。高爲一丈許。此則想如我國紅馬木之制矣。館之東墻。卽通官守直之衙門也。四譯會同館。提督有事則來。大使及通官。常常來待。監鎖館之外門。唯使臣出入時。始許開。而有挾門通于衙門。晝開夜閉。行中諸人。從此門出入矣。是日。行六十三里。自義州至此合二千九十里。越二站。費三十日。得達栅門。迎送官一人。通官一人。隨到北京。上,副房乾糧廳。輪回供饋。至回還時亦然。卽已例也。
'''北京禮單'''
提督一員。大通官二人。次通官八人。門將二員。甫古二人。甲軍十六名。開市官一員。大使一員。序班三人。火房三人。禮部郞中四員。外郞四員。筆貼式四人。序班五人。方物綿紬庫色郞四員。書吏三人。庫直三人。皮物庫色郞四員。書吏三人。庫直三人。白綿紙席子庫色郞四員。書吏三人。庫直三人。歲幣米庫色郞二人。書吏一人。庫直一人。皮物庫色郞二人。書吏一人。庫直一人。環刀捧上一員。歲饌領來官二員。下人六名。告示榜持來序班四人。宴床領來官二員。下人十二名。饌物官二員。下人六名。柴草官一員。下人七名。粮米官一員。下人四名。器皿次知序班二人。主客司主事郞中員外郞筆貼式合十六人。合壯紙四百六十六束。白紙三百五束。靑黍皮一百三十八張。大匣草一百十八匣。小匣草一千三百封。封草二百五十封。月乃四十六部。玳瑁粧刀四柄。靑銀粧刀六柄。環刀四柄。粧刀二十八柄。鞘刀一百十二柄。別扇三百七十二柄。鈿烟竹一百四十二箇。銀項烟竹一百四十箇。錫長烟竹三十六箇。小烟竹五十二箇。別烟竹十四箇。銀長烟竹四箇。銀小烟竹六箇。黃筆二十四柄。眞墨二十四丁。火鐵五十四箇。全鰒十一貼。文魚五尾。海蔘十六斗。大口五十八尾。
'''路程記'''
自我京至燕京路程記。京距高陽碧蹄館四十里。坡州坡平館四十里。長湍臨湍館三十里。開城府太平館四十里。金川金陵館七十里。平山東陽館三十里。蔥秀站寶山館三十里。瑞興益損堂龍泉館五十里。劍水站鳳陽院四十里。鳳山洞仙館三十里。黃州太虛閣齊安館四十里。中和生陽館五十五里。平壤大同館五十里。順安安定館五十里。肅川肅寧館六十里。安州安興館運籌軒六十里。嘉山嘉平館五十里。納淸亭二十五里。定州新安館四十五里。郭山雲興館三十里。宣川林畔館倚劍亭四十里。鐵山車輦館四十五里。龍川聽流堂三十里。所串站義順館四十里。義州龍灣館三十五里。鴨綠江五里。源出長白山小西江一里。卽乾川中江一里。源出分水嶺。方坡浦一里。卽乾川三江二里。卽小川九連城十五里。宿站有城址合二十里。望隅五里者。音福伊八里。碑石隅二里。馬轉坡五里。金石山十五里。中火站合三十五里。溫井八里。細浦二里。柳田十里。湯站十里。有城址蔥秀山二里宿站。合三十二里。魚龍堆一里。沙坪二里。穴巖十里。上龍山五里。栅門十里。中火站合二十八里。已上露宿站。安市城十里。卽鳳凰山來麓高阜處。有城址。榛坪二里。舊栅門八里。鳳凰山五里。鳳凰城十里宿站。合三十五里。叉湖十里。乾者浦十里中火站。合二十里。伯顏洞十里。麻姑嶺十里。松站十里。合三十里。小長嶺五里。瓮北河五里。卽八渡河終到處。大長嶺五里。八渡河十四里。中火站源出分水嶺。合二十九里。獐項一里。通遠堡二十九里宿站。合三十里。石隅十五里。草河溝畓洞十五里中火站。合三十里。分水嶺二十里。卽大山南走裹狹處連山關十里宿站。合三十里。會寧嶺十五里。甜水站二十五里宿站。合四十里。靑石嶺二十里。大小石嶺二里。狼子山十八里宿站。合四十里。三流河十五里。王祥嶺十里。石門嶺三里。冷井十里中火站。合三十八里。阿彌庄十五里。自此站始向北而行新遼東十五里宿站。合三十里。接官廳十七里。防虛所八里。三道把五里。一名爛泥堡中火站合三十里。烟臺河十里。山腰鋪五里。五里臺五里。十里堡五里宿站。合三十里。板橋鋪五里。長盛站十里。沙河堡五里。暴交哇十里。花水橋八里。氈匠鋪二里。白塔堡十里中火站。合五十里。一所臺五里。紅花鋪五里。混河一里。瀋陽城九里宿站。合二十里。願堂寺五里。塔院七里。方士村三里。壯元橋一里。永安橋十四里中火站。合二十五里。雙家子五里。大方身十里。磨刀橋五里。邊城十里宿站。合三十里。神農店十二里。孤家子十三里。卽越宿站。周流河八里。周流河堡城九里宿站。合四十二里。自北向西南行泌子店三里。五道河二里。四方台五里。郭家屯五里。新民店五里。小黃旗堡五里。大黃旗堡八里中火站。合三十三里。蘆河溝八里。石獅子十五里。古城子十里。白旗堡五里宿站。合三十八里。小白旗堡十里。一板門二十里。中火站合三十里。二道井二十里。宿站神隱寺八里。新店二十二里中火站。合三十里。土子井一里。煙臺十五里。小黑山四里宿站。合二十里。羊腸河十二里。中安堡十二里中火站。合三十里。于家垈五里。舊站里十三里。二臺子五里。㺚子店五里。大小家子三里。新店二里。新廣寧七里宿站。合四十里。興隆店五里。雙河館七里。壯鎭堡五里。常興店二里。三臺子三里。閭陽驛十五里中火站。合三十七里。二臺子十里。三臺子五里。四臺子五里。五臺子五里。六臺子五里。十三山十里宿站。合四十里。三臺子十二里。大凌河十四里。九凌河站四里。中火站一名大凌河站。合三十里。四同碑十二里。雙陽店十里。小凌河站八里宿站。合三十里。小凌河橋三里。松山堡十七里中火站。合二十里。杏山堡十八里。十里河店十里。高橋堡八里。宿站合三十六里。塔山店十二里。朱獅河五里。罩羅山店五里。二臺子三里。連山驛七里中火站。合三十二里。五里河五里。雙石站五里。雙石城三里。永寧寺十里。寧遠衛八里宿站。合三十里。靑墩臺七里。曹庄驛六里。七里坡五里。五里橋七里。沙河所八里中火站。合三十三里。乾溝臺三里。烟臺河五里。半拉店五里。望海店二里。曲尺河五里。三里橋七里。東關驛三里宿站。合三十里。二臺子五里。六渡河橋十一里。中後所二里中火站。合十八里。一臺子五里。二臺子三里。三臺子四里。沙河店八里。葉家墳七里。口魚河屯二里。口魚河橋一里。兩水河店九里宿站。合三十九里。前屯衛六里。王家臺十里。王濟溝五里。高寧驛五里。松嶺溝五里。小松嶺四里。中前所十一里中火站。合四十六里。大石橋七里。兩水湖三里。老雞屯二里。王家店三里。八里堡十里。山海關十里宿站。摠合爲三十五里。深河三里。紅花店七里。范家庄二十里。大理營十里。王家嶺三里。鳳凰店二里中火站。合四十五里。望海店五里。深河堡十里。網子店十里。楡關十里宿站。合三十五里。榮家庄三里。上白石鋪二里。下白石鋪三里。吳家庄三里。撫寧縣九里。羊河二里。五里鋪三里。蘆峯口十里。茶棚菴五里。背陰堡五里中火站。合四十五里。雙望鋪五里。要站五里。部落嶺十二里。十八里堡三里。驢槽十三里。漏澤園三里。永平府二里宿站。合四十三里。靑龍河一里。南坵店二里。灤河二里。范家庄十里。望海臺五里。梅花店八里。野鷄屯十二里中火站。合四十里。沙河堡八里。沙河驛十二里宿站。合二十里。王官廟五里。馬鋪營五里。一名七家嶺。古有帽子店。新店鋪五里。于河店五里。新平店五里。扛牛橋十二里。靑龍橋七里。榛子店一里中火站。合四十里。鐵城坎二十里。小鈴河一里。板橋七里。豐潤縣二十二里宿站。合五十里。趙家店二里。蔣家店一里。漁河橋一里。盧家店四里。高麗堡七里。草里庄一里。軟鷄堡十里。茶棚菴二里。沙河十二里中火站。合四十里。兩水橋十里。兩家店五里。十五里屯十里。東八里堡七里。龍池菴一里。玉田縣七里宿站。摠合爲四十里。西八里堡八里。五里屯五里。彩亭橋三里。大枯樹店九里。小枯樹店二里。蜂山店八里。螺山店二里。鱉山店八里中火站。合四十五里。二里店二里。現渠四里。小橋坊二里。漁陽橋十四里。薊州城五里宿站。合二十七里。五里橋五里。邦均店二十五里中火站。合三十里。白澗店十二里。公樂店八里。假家嶺一里。石碑九里。滹沱河五里。三河縣五里宿站。合四十里。棗林店六里。白浮圖六里。新站六里。皇親店六里。夏店六里中火站。合三十里。柳河屯六里。馬已乏六里。烟郊鋪八里。三家店五里。鄧家庄三里。胡家庄四里。習家庄三里。白河四里。卽通州江通州一里宿站。合四十里。八里橋八里。皇城闕內御溝水之流出來過川之橋楊家閘二里管家庄三里。三間房三里。定府庄三里。大王庄二里。太平庄三里。紅門三里。十里堡二里。八里堡二里。公卿之墳塚相連如閭閻。彌勒院七里。朝陽門一里。卽皇城東門合四十里。
'''人馬行糧都數'''
自義州至瀋陽。人馬行糧都數。御醫一員。使奴五名。員額二十二員。放料軍官一員。灣上軍官一員。藥房書員一人。合人員三十一員名。每日每員。白米二升式。合四石八斗二升。驛卒七十三名。廚子四名。軍牢二名。北京奴十六名。偶語別差驅人一名。灣上軍官驅人一名。合九十七名。每日每名。白米二升式。合十四石三斗四升。上等馬十二匹。每日每匹粥田米二升式。合一石十一斗四升。每日每匹太五升式。四石六斗。中等馬三十五匹。每日每匹粥田米二升式。合五石二斗。每日每匹。太四升式。合十石四斗。下等馬九匹。每日每匹。粥田米二升式。合一石四斗八升。每日每匹。太三升式。合一石十四斗七升。合白米十八石十一斗六升。田米九石三斗二升。太十六石九斗七升。自義州出料銀二百二十兩。亦自義州出三使臣各五兩六戔式。首譯一員五兩。堂上譯官三員。上通事二員。掌務官一員。御醫一員。各四兩式。從事官十二員。偶語別差一員。寫字官一員。醫員一員。畫員一員。各三兩式。內局書員一人。四兩。灣上軍官二人。各三兩式。道奴五名各四兩式。已上合銀一百五十一兩八戔。官下人三十名。軍牢二名。廚子四名。轎馬十四匹。軍牢廚子自騎馬六匹。已上以餘銀六十八兩二戔。逐日買穀給料。
'''粮料柴草饌物都數'''
彼人所給粮料柴草饌物都數官從共三百三十八員名。料鳳城所出粟米十九石六斗。瀋陽所出粟米二十三石十斗三升。山海關所出▣▣▣▣▣▣▣凡粮料灣上軍官。皆受出支放。每日通三房饌物雞六首。猪一首。柴糖竹一百十束。驛馬及刷馬二百十七匹。每日每匹。草各一束式。已上自鳳城至通州沿路。各站進排。而草則都數受出分給驛馬。
'''三使及員役日供'''
留館時。三使及員役日供。正使每日鵝一隻,鷄三隻,猪肉五斤,魚三尾,牛乳一鏃,豆腐三觔,白麪二斤,黃酒六壺,醃菜三觔,茶葉四兩,醬瓜四兩,鹽二兩,淸醬六兩,醬八兩,醋十兩,香油一兩,花椒一戔,燈油三鍾,蠟燭三枚,奶酥油三兩,細粉一觔,半生薑五兩,蒜十頭,蘋果十五箇,黃梨十五個,柹子十五介,晒棗一觔,葡萄一觔,沙果十五個,燒酒一甁,米二升,柴三十觔,每三日蒙古羊一隻,又每日羊共一隻。與副使,書狀同。副使,書狀。每日羊共一隻,鵝各一隻,雞各一隻,魚各一尾,牛乳共一鏃,肉共三觔,白麪各二觔,豆腐各二觔,醃菜各三觔,花椒各一戔,茶葉各一兩,鹽一兩,淸醬各六兩,醬各六兩,醋各十兩,黃酒各六壺,醬瓜各四兩,香油各一兩,燈油各一鍾,米各二升,蘋果共十五個,沙果共十五個,黃梨共十五個,葡萄共五斤,晒棗共五斤,果物則每五日一給。副使每日柴十七觔。書狀每日柴十五觔。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每日雞一隻,肉二觔,白麵一觔,酥菜一觔,豆腐一觔,黃酒二壺,花椒五分,茶葉五戔,淸醬二兩,醬四兩,香油四戔,燈油一鍾,鹽一兩,米一升,柴十觔。得賞從人三十名。每日肉一觔半,白麵半觔,醃菜二兩,鹽一兩,燈油共六鍾,黃酒共六壺,米一升,柴四斤。無賞從人一百七十八名。每日肉半斤,醃菜四兩,醋二兩,鹽一兩,米一升,柴四斤。
'''禮部尙書以下通官等姓名'''
漢尙書曹秀善。侍郞淸人范時紀。四譯會同館提督蘇楞額。大使張文錦。大通官烏林布,金福●(●字為左示右貴)。次通官朴寶樹,金福,海富,正冬陽,五十赤,四格。鳳城通官陰德布,雙林。
===二十八日===
晴寒。任譯等曰。昨呈表咨文後。通官朴寶樹。自禮部先聞我國陳奏消息。言於任譯等曰。聞爾國以陳奏事。多取銀貨而來。方欲行賂周旋云。然則何不先使吾輩知之耶。任譯曰。此何言也。小邦有事。唯俟皇上處分。何可爲行賂之計也。此必有人做出蜚語。以致辭說矣。今日東岳廟相逢時。豈不欲詳悉顚末。而入館後。自當有從容之時。不必悤悤。故止之耳。寶樹曰。然則此言必出於雇車頭目徐瑋之口。此人本自陰譎者也。爾輩不知乎。任譯曰。俺等固已慮之矣。同日禮部尙書永●(●字為左示右貴)。招寶樹問陳奏本事。寶樹纔聞任譯等之言。故備悉首末永●(●字為左示右貴)。聞甚驚駭。以爲此等逆變。往牒所無。當卽奏達皇上。而未見文跡之前。恐有輕遽之嫌矣。寶樹曰。朝鮮使臣。持來黑草。取見爲好。而第皇上正月十八日。詣皇太后陵。二十六日。始爲回駕。欲待開印後擧行。則差遲可慮矣。永●(●字為左示右貴)曰。爾言果是矣。三更量。來取黑草而去。翌曉陳稟於皇帝。卽命持入。奏文覽後。以爲朝鮮本來恪勤侯度。況且新 王年紀雖少。奏文字畫。極爲精細。此亦尊敬待朕之意。頃聞兩次勅使言。新 王動容周旋。有儀有節。一邦無憂。朕甚嘉之。今此奏文中。謀逆者。想以權䙡專恣之類。憚 王英明。潛懷異圖也。謀逆之惡。豈有大小國之別乎。朕今眼昏。未能細視。更爲改書以入云矣。午後。特遣中使。促令書入。仍爲留中。將與準制司諸臣。議定云云。蓋寶樹之卽言于永●(●字為左示右貴)。永●(●字為左示右貴)之卽奏于皇上。皆是渠輩出力之意。而皇帝之如是驚動。不待奏文入啓。促令持入。事非前有。幸甚。奏文甚支繁難見。故抄出一通文字。兼以戊申前例及之。付任譯。以示通官輩及禮部諸人。會同館提督蘇楞額。言於任譯等曰。爾國行賂之事。頗有所聞。小國事大之道。決不如是。此言一出。不但貽害於本事。爾輩亦必有罪責。惕念愼之云云。使行入館後。例行正朝朝參。演儀於鴻臚寺。而皇帝以皇太后喪小祥月。不行朝參。亦停演儀。太和殿壯麗之制。將不得一見。此可恨也。
===二十九日===
晴。行盡天涯。將餞舊歲。羈愁倍切。三使相會。設酌遣夜。城中不得無時放砲。唯歲時則不禁。故自歲前數日至初三日。家家紙銃之聲。通宵不絶。聒耳如雷。上元夜亦然。卽此俗之所謂驅儺。而其㨾如筆之頭甲。捲紙細長。中藏火藥。燃火於紙尾。其聲如鳥銃矣。同日早朝。任譯袖博明書。往見阿肅。備陳事實。阿肅以爲皇上昨已取覽奏本。畢竟慰諭褒賞之典。當何如。而考見前例。則有遣勅之例。亦有順付之事。爾們果願遣使否。任譯曰。遣使與順付。莫非皇恩所出。小邦陪臣。何敢言願否也。唯在大人們之善爲陳達。而第小邦本以綿力。纔經大故。又儐兩起欽差。此則大人可以俯諒事勢。而一依雍正六年例。另念周旋。則誠爲莫大之幸矣。阿肅曰。今見爾們誠意如此。又有博友勤托。敢不力圖也。同日通官金福▼(示+貴)來言於任譯等曰。兵部侍郞金輝。戶部侍郞金簡。卽俺之叔也。連日昵侍皇上。故再昨夜以爾們之言。轉告矣。昨夜。招俺以爲俺們本以朝鮮人子孫。入仕中國。世爲大官。爾亦方帶通官之任。何可忘本。當爲拔例周章。從容善稟。第用何年例爲好耶。爾與主事人。相議以來云矣。任譯等曰。兩大人與爾之出力相念。至此實深銘感。而第是廟議所屬。況出皇恩輕重。俺等何敢以何年例可否。而雍正六年事。最爲近例。以此周旋。則實是萬幸云云。蓋金簡之妹。卽皇上寵妃。而年前已故。今方移寵於此輩。居間用事云。同日內閣奉旨覽 王奏。該國有不幸之事。而該國王所辦。極爲允協。朕心嘉慰。至摺內陳詞。有不合式之處。該部咨 王知之。其所請內地邊境。爲該 國王詰緝餘黨一節。已諭盛京將軍。山東巡撫。寔力妥辦矣。欽此。同日奉上諭。據朝鮮 國王奏。該 國有逆臣洪麟漢等結黨謀逆。一案罪人。業已伏法。恐其支黨寔繁。或有逃匿漏網者。懇勑關口官員。査拿。等因一摺。該國臣服多年。素稱恭順。今該 國王旣恐有餘黨潛逸之事。自應代爲査詰。不容竄入內地。著有盛京將軍弘晌。山東巡撫國泰。於盛京山東地方。與朝鮮接界。邊隘海口。嚴飭所屬。留心査詰。如有語言形迹可疑。査係朝鮮人民。卽行盤獲奏文。發交該 國。自行究治。該將軍巡撫務要。寔力妥辦。毋得視爲具文。欽差所謂奉旨中不合式云者。使譯輩探問該部。則以爲本 國奏文中。有儲君嗣位等字。故上諭卽指此云。衙門以皇帝命。送歲儀。卽光祿寺進排。而餠品各種及沙果,葡萄,林檎之屬也。
三使臣各一卓。羊各二口。員役合二卓。羊合三口。每卓楪匙三十九鉢。四立。合羊九口,猪一口,鵝三首,雞二首,魚五十七尾,酒十一甁,茶一桶。
9rorsb3p09se7s4ymjv0qik2al83xxz
2172013
2172012
2022-08-14T04:02:22Z
江常哲
94446
/* 二十九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記事|section=燕行記事上|times=|m=|d=|previous=|next=[[../燕行記事下 |燕行記事下]]|type=|from=|notes=}}
==丁酉七月==
===十一日===
政。冬至兼謝恩副使首擬受 點。
===二十六日===
與正使河恩君垙,書狀官李在學。行會同坐於惠民署。
==九月==
===二十日===
討逆奏文順付節使事。領相金尙喆陳達定奪。蓋前後討逆。皆有陳奏之例。廟議初欲差遣別使矣。節行在近。不必疊送。故乃以順付爲定。有此筵 稟。蒙 允。使名定以進賀,謝恩陳奏兼冬至使。
==十月==
===十六日===
赴戶曹。歲幣封裹。
===二十四日===
早朝。詣議政府。參方物封裹。仍行査對。
===二十六日===
乍陰乍晴。日高後。赴 闕。與正使河恩君垙,書狀官兼執義李在學。同爲下直肅拜。午前。承 命入 侍於煕政堂。 上曰。陳奏事。旣有前例。其將何如耶。正使曰。云云。 上曰。戊申前例。可據矣。賤臣曰。今此逆變。禍在呼吸之狀。重於戊申矣。右相徐命善曰。云云。 上下敎于首譯李湛曰。汝意亦如何。對曰。戊申則以出戰之勞。有賞銀萬兩。而今則比戊申稍異矣。 上曰。今番軍兵露處爲幾日。而其數殆過萬名。豈不及於戊申乎。賤臣曰。以奏文見之。再徵王都兵。城門閉者。凡六日云云。則可知其重於戊申矣。上曰。勑使則不來無妨矣。語畢。 上曰。卿等。須好好往來。 命中官。持來貂皮耳掩二部。鼠皮耳掩一部。各 賜之。三使起而祗受。着於帽,上。仍爲退出於政院。別監以 賜送臘藥五種。丹木,白礬,胡椒來傳。祗受後。與諸承宣敍別。歷見內局提調具允鈺,副提調洪國榮。午時。以烏帽,烏帶,白袍。拜 表於仁政殿。乘馬裝到慕華館。行査對。左相鄭存謙。禮判蔡濟恭。工參金華鎭。兵議李敬養。刑議趙英鎭。同參査對。罷後蔡濟恭,金華鎭,李敬養,趙英鎭,林承旨得浩,李校理儒慶,安校理聖彬,李承旨養鼎。來見於帳幕。作別而去。乘轎至弘濟院。自地部先已設餞。卽例也。與親戚及舊幕諸人相別。晡時發行。路逢松留兪台彥鎬。稅轎乍話。行四十里。至高陽。館於客舍東軒。夜已二更矣。本郡守李趾光入謁。歲幣差使員平丘察訪吳允儉。方物差使員兼夫馬差使員桃源察訪趙彥彬。都差使員坡州牧使朴宗益隨到。都事韓晩裕。自 闕中落後。本郡居宗人命雨來見。
'''表副咨文奏本及方物歲幣數'''
皇太后尊諡進賀表一。副本一。方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文一。 方物黃細苧布三十匹。白細苧布三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三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十五張。滿花席十五張。雜彩花席十五張。白綿紙二千卷。 詔書順付謝恩表一。副本一。方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文一。 方物黃細苧布三十匹。白細苧布三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三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十五張。滿花席十五張。雜彩花席十五張。白綿紙二千卷。 計逆陳奏奏本一。禮部咨文一。緣由咨文一。方物奏本一。禮部咨文一。 方物黃細苧布二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三十匹。龍文簾席二張。滿花席二十張。黃花席十一張。雜彩花席十張。獺皮二十張。靑黍皮三十張。白綿紙二千卷。黃毛筆一百枝。油煤墨五十錠。 聖節表一。副本一。方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一。 方物黃細苧布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三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二十張。滿花方席二十張。雜彩花席二十張。獺皮二十張。白綿紙一千四百卷。粘六張。厚油紙十部。冬至表一。副本一。方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文一。 方物黃細苧布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滿花席二十張。滿花方席二十張。雜彩花席二十張。白綿紙一千三百卷。 正朝表一。副本一方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文一。 方物黃細苧布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十五張。滿花席十五張。滿花方席十五張。雜彩花席十五張。白綿紙一千三百卷。 歲幣奏本一。禮部咨文一。 歲幣好大紙二千卷。好小紙三千卷。白木綿一千匹。生木綿二千匹。紬子四百匹。苧布二百匹。水獺皮三百張。鹿皮一百張。龍文席二張。彩花席二十張。好腰刀十把。 賜祭,賜諡,賜爵誥命方物移准謝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文一。 金印方物謝恩表一。副本一。禮部咨文一。 方物移准咨文一。 交易咨文一。 禮物摠單一。 長淵漂人入送咨文一。
'''三節方物移准數'''
聖節黃細苧布一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三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二十張 。<small>{{Blue|已上。前方物移准。}}</small> 滿花方席二十張。<small>{{Blue|奉進。}}</small> 雜彩花席二十張。獺皮二十張。白綿紙一千四百卷。<small>{{Blue|已上。前方物移准。}}</small> 粘六張。厚油紙一十部。<small>{{Blue|奉進。}}</small> 冬至黃細苧布一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三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二十張。滿花席二十張 。<small>{{Blue|已上。前方物移准。}}</small> 滿花方席二十張 。<small>{{Blue|奉進}}</small> 雜彩花席二十張。白綿紙一千三百卷。<small>{{Blue|已上。前方物移准。}}</small> 正朝黃細苧布一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一十五張。滿花席一十五張。<small>{{Blue|已上。前方物移准。}}</small> 滿花方席一十五張。<small>{{Blue|奉進。}}</small> 雜彩花席一十五張。白綿紙一千三百卷。<small>{{Blue|已上。前方物移准。}}</small>
'''三節方物移准外餘剩數目'''
黃細苧布五百七十匹。白細苧布一百二十匹。紅細苧布一十匹。黃細綿紬六十匹。紫細綿紬一百匹。白細綿紬一百九十匹。龍文簾席八張。黃花席三十五張。滿花席一百一十張。雜彩花席三十五張。白綿紙一萬二千卷。靑黍皮三百九十張。黃毛筆一千八百枝。油煤墨九百錠。
'''討逆奏文'''
云云。爲小邦不幸。凶逆煽亂。歷陳誅討顚末。仰塵皇覽事。議政府狀 啓。節該再昨年乙未冬。先 莊順王以篤老之年。累歲寢疾。深軫機務多曠。用先 僖順王時令先 恪恭王參決。先 恪恭王時令先 莊順王參決故事。特令 國王參決。伊時事勢。比先僖順王,先 恪恭王時。尤有不容一日緩者。而左議政洪麟漢。素包禍心。潛懷異圖。乃敢力格 成命。口駁面繳。至曰不必使 儲君知國事。勒令秉筆之臣。毋敢書頒 王旨。參判鄭厚謙。又表裡合勢。與其徒大司憲尹養厚,武將尹泰淵等。暗地設計。謀易 儲位。特賴先 莊順王慈愛無間。雖以伊輩百計投隙。而卒不得售。原係麟漢,厚謙等。俱以國之戚臣。乘先 莊順王疾疢彌留。有時昏沈之日。顓竊權柄。明淫仇善。罔上禦下。罪惡貫盈。素憚 儲君悉燭伊奸狀。恐參決之後。無所逃罪。遂至作逆。而緣用權日久。威震中外。國人無敢言之者。前參判徐命善。獨上書討麟漢罪。先 莊順王深嘉命善忠誠。卽日擢命善官貳階。黜麟漢于外。猝令 國王參決庶政。麟漢,厚謙之徒。且恚且懼。謀所以傾害 儲君百方。或布耳目。以伺察禁密。或做蜚語。以誑惑衆聽。惟宮僚洪國榮等。左右保護。一心殉國。則麟漢,厚謙輩。乃嗾於廢孼沈翔雲。投章巧捏。計將先除宮僚。上及 儲君。先 莊順王命鞫翔雲。杖流海島。麟漢,厚謙等謀逆情節。方次第現發。而自是時。先 莊順王疾患。漸次危篤。不幸薨逝。事未及究覈。及 國王嗣位。麟漢,厚謙等謀益急。其黨前承旨洪相簡,前參議閔恒烈,前承旨李商輅等。謀逆事發。以犯上誅死。麟漢,厚謙實爲之謀主。議政大臣率百官。請誅麟漢,厚謙。 國王以伊近戚。止 命賜死。翔雲誅死。養厚杖斃。泰淵竄海島。相簡父前判書洪趾海。趾海弟前監司洪述海。前承旨洪纘海及前進善洪啓能等。幷以黨與。分竄有差。及至本年七月二十八日夜。賊入王宮。搜索不得。方另行緝捕。八月初九日夜三更。又有賊由景秋門北邊。踰越宮墻。爲守直軍鋪卒金春得,金世徵捕捉來告。據此。究問情節等因具啓。據此。卽著議政大臣。眼同義禁府及兩司官。會坐推問。則賊名田興文供稱。素與扈衛軍官姜龍輝相親。龍輝號稱飛者。而家在洪述海子相範比隣。情義甚密。相範自相簡誅死。述海等竄謫之後。怨 國家次骨。與龍輝等。共謀不軌。俺則被龍輝利啗。與龍輝往宿相範家。凡二夜。相範締結宮女宦官之與諸逆家親密者。又令龍輝,募得扈衛軍官同隊中同心者。圖剋日擧事。七月二十八日夜。與龍輝及相範。由水門潛入 王宮。俺挾利劍。龍輝持鐵鞭,乘寢宮屋上。擬伺機犯 上。團聚扈衛軍官於宮城外。約內外齊發。因宮中警呼逃匿。至本月初九日。計欲再擧。踰越宮墻之際。爲守卒所獲。據此。捕捉諸賊人等鞫問。龍輝供稱二十八日。與興文,相範等。約乘夜行凶。伊日先入 闕中。見俺姪子,別監繼昌及俺女宮婢月惠。詳問寢宮路徑。然後夜與興文潛入。如興文言問繼昌月惠。繼昌,月惠供稱是實。問相範。相範一一吐實。如興文,龍輝言。相範婢甘丁供稱。述海自前多蓄符水咀呪之物。謀害 王躬。及其赴配時。貯于枕中而去。其後述海妻孝任。使俺往來全興祚妻巫號占房家。爲咀呪埋凶之事。興祚敎俺往來時。必蓋頭毋令人見面。興祚又敎俺。因前別監金壽大。納賂於壽大妹宮女。圖作變王宮事。次問壽大。壽大供稱。孝任以伊婢丁伊夫崔世福。驍勇有劍術。送丁伊。持賂物。請差世福於監守幄次之任。以爲長處禁掖。乘機作變計。俺果與妹宮婢今喜及宦侍輩。圖差世福是實。又稱孝任使丁伊持諺札。頻往來巫家。議咀呪事。巫見孝任書。輒焚之。據此。捕問孝任。孝任供稱。使婢夫承政院下隷朴海根及壽大。圖差世福是實。又與妾介連及婢丁伊,甘丁。多給賂物于占房。或寫符。或畫鬼。或作偶人。又以朱砂。圖 國王像。以矢編結而埋之。稱云爲述海報讎。次問介連。丁伊,興祚,世福。所供如出一口。丁伊,供又稱編結朱砂圖像。向空射之。然後埋于地。相範親族洪弼海供稱。俺常常宿食于相範家。相範及其從兄相吉。常曰。必欲爲父兄報讎。相範以相簡從人。李奇同親屬。多宮婢。每令伊婢輩。夜往奇同家。謀議犯 上凶計。據此捕問相吉。相吉供稱。締結奇同妹宮婢永丹。謀害 王躬是實。又頻往來隣居宦官安國來家。密議乘機行凶事。七月二十四日夕。又往國來家。請募他宦官與之並力。又稱洪啓能未赴配前。與子信海侄履海及前參判閔弘爕,前承旨李澤遂。謀議廢立之事。推戴宗室恩全君李纉。以弘爕及麟漢兄子前承旨洪樂任爲大將。澤遂爲藩任。前府使具翼遠爲閫帥。俺及從弟相格。亦同參是謀。據此問相格,澤遂。皆云同謀是實。問啓能。啓能供稱。與相吉輩。論廢立事是實。言辭又極悖慢。徑斃未及正法。洪述海,趾海,纘海供。如相範,孝任,相吉供。相範族黨奴隷同謀惡逆。通共十數人。並皆吐實。據此。續得議政大臣査啓。節該。今玆逆變根因。實與上年麟漢,厚謙諸賊。一串貫來。一邊募得刺客。懷刃入宮。約與外兵齊擧。一邊締結妖巫。圖像埋凶。咀呪 王躬。又一邊潛謀推戴近宗。擬行廢立凶計。大抵變起戚里。黨連巨室。一心怨國。三塗謀逆。禍機飆急。迫在呼吸。至於再徵 王都兵。城門晝閉者凡六日。此往牒所未有之凶逆也。啓能則又以相範親族。麟漢窩主。凡干凶謀逆節。自始至終。無不主張指揮。終至首倡廢立之議。此實諸逆之巨魁也。禶則雖係 王室懿親。乃是 宗社罪人。理難容貸。而臣等屢請正法。 國王不忍允許。不得已强從輕律。將宗室禶。使之自盡。以盡 國王達權處變之道。又將首服逆臣洪相範,田興文,姜龍輝,孝任,介連,甘丁,丁伊,洪相吉,洪相格,崔世福,金壽大,金興祚,洪述海,洪趾海,洪纘海,李澤遂,洪愼德等。明正典刑。洪啓能,尹泰淵,朴海根,池宗洙,趙峸,洪信海,洪履海,宦官安國來,李受采等。在囚物故。巫占房。先三月病死。閔弘爕。先一月病死。追奪官爵。其餘一應干連及緣坐支屬。從其輕重。議擬斷過外。合將所據顚末。聞奏天聽。實爲便益等因具啓。據此。竊詳臣嗣位未久。遭此變亂。無非涼德之致。反躬自咎。無以爲心。小邦變故。固知塵瀆之爲不敢。而以臣譾劣。克靖凶孼。幸免顚覆。實賴皇上威德之遠被。旣同內服。且有前例。凡係大小事情。擬合上聞。仍將前後事狀。敢此陳奏。臣無任兢惶屛營之至。緣係小邦不幸。凶逆煽亂。歷陳誅討顚末。仰塵皇覽事理。爲此謹具奏聞云云。
===二十七日===
朝陰。大風灑雨。戶曹參判辭職上疏。以縣道封進。元堂里 贈延城府院君墓所。距郡爲十許里。而迤往崎嶇。捨轎乘籃輿作行而歷省。祖承自此辭歸。不勝耿結也。四十里到坡州。館於禦牧軒。本牧使朴宗益入謁。首譯李湛病勢猝重。使之落後以來。
===二十八日===
晴。早朝舟濟臨津。四十里到長湍。午憩臨湍館。本府使孫相龍稱病不呈公狀。故座首移囚前站。以三公兄之不爲整待。刑訊戶長。四十里。到松都。館於聽候堂。留守兪台彥鎬。才已上京。經歷金東淵入謁。本府人趙孟山有臣父子,李察訪煕福,魯生景福,李先達倬從兄弟侄及豐德人尙生,光澤來見。
===二十九日===
晴。祖應告歸。別懷作惡矣。行四十里。到金川。午憩金陵館。都差使員平山府使柳鎭說,假都事金郊察訪李壽岱,夫馬差使員靑丹察訪鄭重羽,方物差使員白峙僉使金雲瑞入謁。海營營吏金達泓。以道先生陪行來現。駕轎馬二匹。亦爲例待矣。以不禁諠譁。麒麟馬頭書者,人物次知色吏。幷加刑訊。行五十里。擧火。到平山。館於東陽館。夜已二更矣。本府幷站官延安府使趙時述,本府使柳鎭說入謁。延安居宗人璜,度亨氏來見。海營將校田光玉。自本邑銀店所入府問安。瑞興將校金東秀來謁。
===三十日===
陰晴不定。夜雨。行三十里。到蔥秀。午憩寶山館。本站幷站官信川郡守李沇病。代兼官遂安郡守鄭潤弼,瑞興人李進士亨坤,金座首尙爀,李先達宗說,申座首得夏入謁。行五十里。到瑞興。館於掛蒲軒。解紱十載。按藩踰年。而今日奉使重到。安得無三宿之戀也。縣官別設茶啖。各廳亦然。所以優待前令尹者。卽例也。本縣幷站官載寧郡守洪元爕病。代兼官本縣監徐命敏及書狀支待官新溪縣令朴師範入謁。崔郞廳璟。自載寧衙中馳到問安。夜與諸妓。話及重逢之喜。聞鷄始宿。
==十一月==
===初一日===
雨勢益大。終晝不開。早朝。三使與諸守令。同會龍泉館。行望哭禮。晩後始發。冒雨衝泥。行四十里。堇抵釰水站。少憩鳳陽院。日已仄矣。載寧陪行公兄有罪逃避。各施刑棍。本站幷站官殷栗縣監朴星源上京。代兼官豐川府使鄭令啓淳,正使支待官文化縣令李弘之,書狀支待官長連縣監尹謐入見。昏後行三十里。擧火到鳳山。館於待鳳軒。夜已三鼓矣。海營執事朴成道,崔尙鵬,丁宗亨。營吏金德履來待本郡。問安。以不禁喧譁。拿入首校。越墻而逃。故鄕所及任校。移囚前站。本郡守蔡令弘履上京。兼官卽新溪縣令朴師範矣。
===初二日===
晴。大風且寒。晩發。以人夫踰洞仙嶺。行四十里。館於黃州吏廳。水使黃寀送軍官問安。虞候李基采,本牧幷站官安岳郡守李令明中,書狀支待官豐川府使鄭令啓淳入見。舊兵使具明謙,本牧使洪秉殷。幷被拿上京。新兵使李應爀是日到任矣。海營裨將洪觀猷,平壤人李千摠振夏,李生日澤來見。
===初三日===
晴。三使同會齊安館。與豐川府使鄭令啓淳,安岳郡守李令明中。行査對後。修送狀 啓。節度使李應爀入謁。一別未旬。忽又相握於不意之地。可喜。亦一異也。是夜。備送煎鐵鳳山。移囚鄕所特放。任校棍治。見朝報。辭疏以稟處批下矣。是日留。
啓本。臣等一行。今月初三日到黃州牧。翌日例行査對是白如乎。與豐川府使臣鄭啓淳,安岳郡守臣李明中。各項文書。眼同査對。則別無差誤處,是白乎等以。緣由馳 啓爲白臥乎事。
'''海西沿路各邑並站官'''
金川站。正使支待官。海州判官吳在文。副使支待官。白川郡守閔百寅病。代兼官本郡守蔡顯一。書狀支待官。本郡守蔡顯一。平山站。正使支待官。本府使柳鎭說。副使支待官。延安府使趙時述。書狀支待官。谷山府使朴取源。蔥秀站。正使支待官。遂安郡守鄭潤弼。副使支待官。信川郡守李沇病。代兼官遂安郡守鄭潤弼。書狀支待官。兌山縣監趙學晉。瑞興站。正使支待官。本縣監徐命敏。副使支待官。載寧郡守洪元爕病。代兼官本縣監徐命敏。書狀支待官。新溪縣令朴師範。劍水站。正使支待官。文化縣令李弘之。副使支待官。殷栗縣監朴星源上京。代兼官豐川府使鄭啓淳。書狀支待官。長連縣監尹謐。鳳山站。正使支待官。本郡守蔡弘履上京。代兼官新溪縣令朴師範。副使支待官。松禾縣監沈原之。書狀支待官。長淵縣監具世勣罪罷。黃州站。正使支待官。本牧使洪秉殷。被拿上京。副使支待官。安岳郡守李明中。書狀支待官。豐川府使鄭啓淳。
===初四日===
朝晴暮陰。行五十里。到中和。館於吏廳。本府使李令得永上京。兼官祥原郡守金致九以病頉報。不爲出待。淸南都差使員寧遠郡守李文喆。歲幣差使員廣梁僉使金兌運。假都事魚川察訪盧泰觀。方物差使員寧城僉使曹漢胤。驛馬雨具兼步從差使員城山別將康就宇。都預差兔城僉使鄭聖甲。箕營裨將元啓葳。平壤人李進士鎭濟入謁。兵使李國賢送軍官問安。
===初五日===
晴。行五十里。到平壤。是時大同江未及氷合。而晏后風寒忽凜慄。吹捲蓬帳。不知貂裘之爲煖也。巡營左右廳土官及通引等。並出待江上。蓋 王考曾經道伯。追念舊時事而然也。本府庶尹金履復。以過涉差使員。入謁舡頭。正使先處於練光亭。故下船乘轎子。由大同門直入。書狀及巡使洪台樂純相會。名樓冷落。語到勝景。不堪埋沒之嘆也。館於大同館。巡營中軍柳光國,成川人羅座首喆逵,其侄鎭漢,順安人韓座首堦,本府人林別將雲澤,劉生晟,洪先達聖理,甑山人郭中軍世中入謁。
===初六日===
晴寒。大同江夜來氷塞。客館多風。難容數日之留。移處於本府吏廳。飯后。三使同會練光亭。與巡使及祥原郡守金致九,魚川察訪盧泰觀。行査對後。修送 啓本。祥原郡守金致九,江西縣令韓用和,成川人黃喪人載觀,其弟載鼎,本府人吳喪人渻,其弟濯,全生若履入謁。土官韓重規,洪致義與侄及高謙子十五歲兒。俱以舊誼問安。是日留。
啓本。臣等一行。今月初五日。到平壤府。翌日。例行査對是白如乎。與監司臣洪樂純,祥原郡守臣金致九,魚川察訪臣盧泰觀。各項文書。眼同査對。則別無差誤處是乎等以。緣由馳 啓爲白臥乎事。
===初七日===
晴。行滯箕城者。蓋近例也。往見巡使。是夜。巡使備送煎鐵。三使會話於練光亭。微月初昇。長林莽蒼。景色淸絶。而適當遏音之時。無以遊賞。樓臺減輝。江山無色矣。韓別將泰良有事。來留於成川。馳到問安。安載運以德池別將來謁。是日留。
===初八日===
陰寒灑雪。權生鈺隨到於此。告辭而還。別懷爲之不平。安州牧使李令義寬,咸從府使李吉培,順安人韓生九朋,其弟賢朋來見。往別巡使。仍爲離發。日短行晩。行五十里。擧火到順安。館於東別堂。時已初更矣。本縣令韓文洪被拿上京。兼官永柔縣令張鉉國來待本縣。稱有嫌避。不呈公狀。見朝報。辭疏 稟處。回 啓已下矣。
===初九日===
晴。行六十里。到肅川。館於敬簡堂。本府使李爀未赴任。兼官。卽永柔縣令張鉉國矣。正使陪行。例有營吏及啓書各一人。啓書則送於副房。而上房營吏李仁興到此。受由而歸。故仍與副房啓書相換。順安吏路中犯馬。故棍治。嘉山郡守徐有龍。送校問安。
===初十日===
晴。寒事轉劇。行者愁絶。行六十里。到安州。館於景梧軒。棟宇經火。重搆改觀。丹雘增色。數宵之留。可以開懷也。本牧使李令義寬,中軍洪宅夏入見。朴君綸源。卽外戚也。適在兵營幕府。而節度使李國賢有病。不爲出見。替送朴裨問安。本倅前此有推。偶逢關外。相待甚厚。眷意可掬也。備局關文來到。首譯李湛有病。使之落後。其代以張濂 啓下。行首譯事云云。今番使事不輕。故自廟堂陳 達。特遣李湛矣。猝生病。故有此關文。極可悶慮。其病似有可强之勢。故三使以狀請率去之意相議。姑未完決。而李則使之隨到灣上。以待結末。州有百祥樓。而風高日凜。無意臨賞。名亭之勝。江山之趣。只自寥落而已。
===十一日===
晴寒。夜雪。三使同會觀德堂。與本牧使李令義寬,魚川察訪盧泰觀。行査對後。修送狀 啓。飯后。三使射帿。可以符觀德之名也。節度使李國賢,博川郡守邊聖和,漂人領付差使員委曲僉使李鎭鼎,博川人徐佐郞懿大入謁。寧邊府使李敬懋。送裨問安。任譯尹得任。聞遭艱之報。蒼黃戴星而行。情事慘傷也。是日留。
啓本。臣等一行。今月初十日。到安州牧。翌日。例行査對是白如乎。與安州牧使臣李義寬,魚川察訪臣盧泰觀。各項文書眼。同査對。則別無差誤處是乎等以。緣由馳 啓爲白臥乎事。
===十二日===
晴。飯後離發。由淸川江。間涉楓浦。到博川大定江津頭。少憩。秣馬店舍。地方官邊聖和入謁。進小饌。行六十里。到嘉山。館於將士廳。淸北都差使員嘉山郡守徐有龍。方物差使員車嶺僉使李宅齡。歲幣差使員宣沙浦僉使李震培。驛馬雨具兼步從差使員魚川察訪盧泰觀。都預差西林僉使李漢誼。定州文別將以得入謁。
===十三日===
晴。日寒稍解。早飯後發行。踰曉星嶺二十五里到納淸亭。少憩。秣馬。三使聯轡長驅。鱗次而行。行四十里。到定州。館於駐節堂。新牧使鄭台昌順。未赴任。兼官郭山郡守盧弼相,宣川府使南憲喆,宣川人金千摠益顯,其子大郁入謁。沈喪人義顯。自宣川來見。
===十四日===
晴。本州西門外。有 王考去思臺。其文曰。奬武賞才。鍊精鼓銳。相國攸賜。令聞玆在。立於乾隆二十六年二月日。書以勸武壇。觀察使李公諱云云。撫想舊迹。倍切興愴。而蓋 王考按藩時。曾有設施之事。一道武士感戴不忘。以石勒銘云。行三十里。到郭山雲興館。午憩。此乃舊郡。而今爲出站。新郡。距此爲十里云。本郡守盧弼相入謁。又行五十里。到宣川。館於禦牧軒。本府使南憲喆,龍川府使閔永喆,鐵山府使李柏然,鐵山人鄭五衛將亨濟,鄭察訪顯道入謁。
===十五日===
晴。三使同會林畔館。行望哭禮福。建漢人二十八名。漂到長淵。自 朝家順付於使行。有 咨文一度及備局關文先爲來到。故三使祗受於倚劍亭。同行査對。修送狀 啓。本府將校朴雷晉。因沈哀義賢請。官奴起春,春同。以李兵使應爀言。幷招見。寒月映窓。朔氣侵凌。旅懷凄然。仍與兩价。會話於禦牧軒。煎鐵方濃。香醪盈樽。夜深。正使醉到酩酊。而余則未斟一酌。眞是愁殺處也。欲除留灣日數之久。是日留。
啓本。臣等一行。本月十五日。到宣川府。漂漢人二十八名入送咨文一度來到。故祗受後。仍行査對。一體齎去。緣由馳 啓爲臥乎事。
===十六日===
晴。平明而發。過東林山城。中軍趙夢應。出城祗迎。又歷西林鎭。僉使李漢誼。祗迎如東林例。宣川。卽 國之防禦營也。東林設鎭。全失呃喉。未知 朝家施措之方。其義何在也。行五十里。到鐵山車輦館。午憩。此乃舊郡。而今爲出站。新郡。距此爲三十里云。本府使李柏然入謁。行三十里。到龍川。館於淸心堂。蒼壁氷塘。幽曠爽懷。官●(●字為左火右市)依俙。塞月隱映。不意荒郵絶塞。占此一片淸淨地也。此乃舊郡。而今爲出站。新郡。距此爲三十里云。本府使閔永喆,彌串僉使王漢樞,宣沙浦僉使李震培入謁。灣府送校致訊。
===十七日===
曉雪。晩晴。行到古津江。過涉差使員楊下萬戶金倜。祗迎江上。行四十里。到所串午憩。朴令壽仁適在灣府幕中。先已來待於此。逢迎一咲。男兒何處不相逢云者。政道今日事也。仍爲前進。至箭門嶺上。望見氷江橫帶。胡山簇立。倍切行人無限之愁。及到灣府。主尹大父。千里相對。實爲未易得之喜事。誠非偶也。到此三十里。館於凝香閣。北京夫馬釐正差使員麟山僉使黃重錫。鴨綠江小西江中江過涉差使員淸城僉使陳益祥。本府二裨姜國斌,宗人珀入謁。昌城府使田文顯。卽余舊幕。而府校李景茂。亦往來吾家人也。遣渠問安。馳書有饋。
===十八日===
晴。三使與主尹及魚川察訪盧泰觀同行査對於來宣閣。修送 啓本。銜命塞外。奄逢 忌日。實切悲缺也。安僉使鵬慶。卽吾家舊人也。以宣沙僉使作故。有孫名松諸昆季。仍爲流寓本府。招見敍款。淸國咨文。夕到本府。卽明年秋皇帝幸瀋陽時。我 國勿爲遣使咨也。是日留。
啓本。臣等一行。今月十七日。到義州府。翌日。例行査對是白如乎。與義州府尹臣李命植,魚川察訪臣盧泰觀。各項文書眼同査對。則別無差誤處是乎等以。緣由馳 啓爲白臥乎事。
===十九日===
晴。遠滯邊城。荐値 忌日。懷益不佳也。是日留。
===二十日===
晴。主尹大父及書狀。眼同歲幣改結裹。是日留。
===二十一日===
朝陰晩晴。主尹大父及書狀。眼同方物改結裹。鎭邊軒。卽衙館也。後有統軍亭。而風凜日寒。不能登覽。可惜也。是日。三使同會鎭邊軒。與主尹大父竟夕而穩。豈非天涯一好緣耶。首譯李湛病代張濂及任譯尹得任遭喪代吳道成。竝追到入謁。本府出身金夏璉以新恩納刺。仍爲呼新來。依例行進退步。卽明經科。而年則少矣。是日留。
===二十二日===
三使與主尹。同會龍灣館。行冬至望哭禮。無雪無寒。已及南至。邊風塞月。心懸 魏闕。念係家庭。我懷不覺忉忉。時見官娥摴蒲。且對宗人珀諸君語。輒深夜而罷。宣川府使南憲喆。送校問安。安松弟柏及桂入謁。皇曆齎咨官金在協先來手本到灣。以漂人卜物相左事。書狀具由狀聞。以請地方官及兩西差員之罪。兼陳咨文改書齎去之由。是日留。
===二十三日===
晴。是日留。
===二十四日===
晴。主尹大父與書狀。眼同稱量雜卜。是日留。
===二十五日===
晴。主尹大父與書狀。眼同稱量雜卜。是日留。
===二十六日===
晴。主尹大父與書狀。眼同分包。龍川府使閔永喆入謁。蓋欲面別於渡江之前而來也。本府人崔處奎。曾經將校者。而年今七十五矣。舊時。往來吾家。故招見示款。是日留。李湛之病。終無減勢。故三使相議。依關文許歸。
===二十七日===
晩飯龍灣館。出自西門。朔雪霏霏。三使駐轎於鴨綠江上。主尹大父先到設餞。朴令壽仁。以吾之舊幕。亦在祖席。摻手而別。江之西非我土。北風其凄。行邁悠悠。去留增惕。封發渡江 狀啓後。書狀以搜檢留住。與正使先渡。而人衆。馬牛之從。亦幾百矣。過小西江。至中江。江氷未合。週廻而行。蘆葦夾道。亂石氷崖。九折難廻。日已曛。天又雪。數炬明滅。不知何者爲山。何者爲水。可謂十顚九仆。星槎行色。埋沒太甚。只馬頭左牽書者。在轎傍。日傘捧持者。前導而已。軍牢一雙。手持囉叭棍杖。揷令旗於馬鞍。前導於上使轎前。三使輪回使喚。自灣府定將校。率槍軍十餘名護行。卽例也。又渡三江。到九連城三十里止宿。古之城。今則墟矣。古傳唐時封王於此云。至碑石隅。路傍立小石碑。而字則盡滅。不知爲何許碑也。荒山高低。樹林莽蕪。周圍可數十里。中有大川抱山而流。灣府將校先已來到山之下。掘地作坎。坎中燃炭。設幕於其上。又以狗皮。帳揮且覆焉。纔容一人臥。其溫如堗。上使設蒙古氈帳矣。曉來惡風折綿。掀動寢幕。帳外諸人。幾乎墮指。而驅人輩則鼾息如雷。眞所謂頑如木石矣。幕之前後。鎗軍齊聲。吶喊相應。凍角頻警。蓋以窮山絶峽。虎豹縱橫故也。倭譯玄商祚。落后於江頭。蓋從願也。是日行三十里。
啓本。臣等一行。本月十七日。到義州府。翌日。各項文書。更爲査對。則別無差誤處是白遣。留十一日後。整頓行李。當日未時量。渡江入去爲白在果。歲幣方物。依前例改結裹作駄。則加把刷馬十駄是白乎旀。不虞備管運餉銀子各五百兩。依前賫去是白乎旀。夫馬釐整差使員麟山僉使黃重錫。領率人馬到栅門。雇車後還送計料是白乎旀。書狀官臣李在學。與義州府尹臣李命植。眼同點閱人馬。搜檢卜物。則無犯禁之事是白乎旀。漂漢人二十八名。使行中譯官崔重載領率。鳳凰城交付次入去是白乎旀。倭譯玄商祚。病勢甚重。不得已落後之意。幷以馳 啓爲白臥乎事。
'''關西沿路各邑並站官'''
中和並站祥原郡守金致九,三登縣令金煹,甑山縣令鄭國仁,平壤並站龍岡縣令趙尙鎭,順安並站成川府使金文淳,慈山府使曹允彬,肅川並站咸從府使李吉培,江東縣監具修溫,安州並站三和府使李潤禧,江西縣令韓用和,嘉山並站。永柔縣令張鉉國,殷山縣監金峙默。定州並站順川郡守李潤謙,德川郡守吳大益,郭山並站雲山郡守申大億,宣川並站寧邊府使李敬懋,鐵山並站价川郡守李弘遠,龍川並站博川郡守邊聖和,泰川縣監申熤,所串義州專當義州並站朔州府使權必稱,龜城府使權拭。三行支供。各自其邑。備送乾價於地方官。無出站之例。
'''一行人馬員額'''
一堂上正憲大夫朴道貫。正使陪行。京奴一名。馬頭鐵山奴二同。卜刷馬一匹。驅人鐵山奴太卜。私持馬一匹。驅人京奴旕立。別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二堂上嘉善大夫張濂。正使陪行。京奴一名。卜刷馬一匹。驅人宣川奴彥卜。私持馬一匹。驅人鐵山奴和同。別私持馬一匹。驅人京奴景采。三堂上折衝將軍洪宅憲。副使陪行。京奴一名。卜刷馬一匹。驅人郭山奴德輝。私持馬一匹。驅人京奴二福。別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四堂上折衝將軍吳道成。副使陪行。京奴一同。卜刷馬一匹。驅人鐵山奴昌德。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別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漢學上通事前正李宗鎭。正使陪行。京奴重卜。卜刷馬一匹。驅人義州奴友仁。私持馬一匹。驅人平壤奴三伊。淸學上通事前判官崔重載。副使陪行。京奴老味。卜刷馬一匹。驅人京奴卜男。私持馬一匹。驅人郭山奴殷德。質問通事敎誨前主簿洪仁福。正使陪行。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鐵山奴卜麟。年少聰敏。前正趙學東副乾粮官。幷卜一隻。驅人京奴夫億。私持馬一匹。驅人宣川奴冬白。次上通事前正劉酇重。書狀陪行。幷卜一隻。內局貿易刷馬一隻。驅人京,奴普澤。私持馬一匹。驅人郭山奴國柱。押物通事前正玄啓禎。三乾粮官。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京奴奉伊。前主簿洪和說。書狀陪行。幷卜一隻。驅人京奴景才。私持馬一匹。驅人鐵山奴德金。前正李邦昱。正使陪行。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龍川奴其五同。歲幣領去官前正趙箕鼎。正使陪行。幷卜一隻。驅人龍川奴德三。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蒙學行訓導方孝彥。正使陪行。幷卜一隻。內農圃貿易刷馬一隻。驅人龍川奴昌蕃。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倭學前奉事玄商祚。<small>{{Blue|到灣落後}}</small> 歲幣米領去官前正金履煕。書狀陪行。幷卜一隻。驅人京奴介都致。私持馬一匹。驅人郭山奴東昌。蒙學前判官劉商翼。書狀陪行。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嘉山奴德已。偶語別遞兒前主簿朴致道。掌務官正使陪行。幷卜一隻。文書載刷馬一隻。驅人郭山奴雲成。文書載一隻。京奴一名。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淸學別遞兒。前判官李彥奎。副使陪行。幷卜一隻。驅人宣川奴如得。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別選前判官李允爀。副使陪行。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中和奴者斤老味。新遞兒前奉事金命龜。上乾粮官。幷卜一隻。驅人郭山奴淑同。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偶語別差前判官金樂全。正使陪行。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宣川奴於仁老味。自騎馬一匹。驅人一名。醫員前直長韓命信。副使陪行。救急藥材一隻。幷卜一隻。驅人一名。私持馬一匹。驅人郭山奴宗允。寫字官上護軍鄭志胤。正使陪行。幷卜一隻。京奴一名。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畫員前敎授洪疇福。正使陪行。幷卜一隻。驅人京奴七奉。私持馬一匹。驅人平壤奴桂同。 御醫折衝將軍朴明逵。正使陪行。京奴莫金。驛卜馬一匹。驅人一名。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正使軍官嘉善大夫金宗孝。禮房京奴次卜。卜刷馬一匹。驅人鐵山奴卜乭。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行判官李完基。兵房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鐵山奴寬伊。出身朴台鎭。工房幷卜一隻。驅人京奴金串致。私持馬一匹。驅人京奴道山。閑良劉運復。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郭山奴殷宅。副使軍官嘉善大夫金重宅。兵房京奴一名。卜刷馬一匹。驅人宣川奴光福。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前郞廳李珏。工房幷卜一隻。驅人京奴得男。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出身吳道容。禮房幷卜一隻。私持馬一匹。驅人劍水奴成奉。書狀官軍官閑良李持祜。幷卜一隻。驅人京奴松伊。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正使伴倘。前同知朴奎益。庫直李益彬。奴子興大。副使伴倘。幼學李應吉。庫直李重璡。奴子永白,慶起。書狀官伴倘。池天興,姜大圭。奴子福先。 內局書員安處仁。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幷卜一隻。上房奴子。幷卜一隻。驅人一名。放料灣上崔德恒。自騎馬一匹。驅人一名。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下處灣上安世汲。自騎馬一匹。驅人一名。私持馬一匹。驅人一名。 上房書者。鐵山奴守徵。馬頭鐵山奴同伊。左牽宣川奴云得。乾粮馬頭宣川奴廣石。籠馬頭鐵山奴千男。引路宣川奴光彬。鳳山奴一乾。轎子扶囑。瑞興奴聖得。順安奴朴謙。鐵山奴珍寶。郭山奴於仁老味。日傘奉持。鳳山奴者斤老味。 廚子平壤奴法石。龍川奴七月金。各自騎馬一匹。軍牢義州奴禾里同,振興。各自騎馬一匹。 副房書者金郊奴尙偉。馬頭宣川奴春澤。左牽麒麟奴光浹。乾粮馬頭龍川奴仲寬。籠馬頭宣川奴光魯。轎子扶囑宣川奴道秋。順安奴光澤。宣川奴明老。鐵山奴在三。 廚子平壤奴加阿孫。龍川奴同起。各自騎馬一匹。副房上騎一匹。參禮驛金仁太。中騎二匹。金井驛孫百世。魚川驛朴起番。籠馬一匹。魚川驛林命大。海西先生馬二匹。金郊驛朴同伊。麒麟驛博同。書狀書者鳳山奴福同。馬頭瑞興奴雲得。左牽泰川奴龍澤。籠馬頭郭山奴夢杓。咨文馬頭瑞興奴春得。方物馬頭瑞興奴命金。龍川奴二得。歲幣米馬頭定州奴德裕。木馬頭順安奴大京。表咨文載刷馬二匹。驅人二名。內局貿易載刷馬一匹。一隻。驅人九名。尙方貿易載刷馬七匹。驅人七名。內農圃貿易載刷馬一隻。救急藥材載刷馬一隻。文書載刷馬一隻。 御醫藥材載刷馬一匹。驅人一名。上房各項刷馬三十匹。驅人三十名。副房各項刷馬二十九匹。驅人二十九名。三房各項刷馬六匹。驅人六名。驛子都卜九匹。驅人九名。北刷馬七匹。驅人七名。以上元額行中。譯官二十二員。 御醫一員。醫員一員。寫字官一員。畫員一員。軍官八員。灣上軍官二人。內局書員一人。赴京奴十六名。驛卒三十一名。軍牢二名。廚子四名。驛馬驅人四十九名。自騎馬駈人三名。私持馬駈人四十一名。各項載刷馬及幷卜刷馬駈人一百二十四名。人共三百十員名。<small>{{Blue|使行奴名元定。正使奴二名。副使奴二名。書狀官奴一名。故伴倘及奴子入去者過此數。則推移塡名于行中赴京奴。或私持馬駈人額數中。}}</small> 上房品馬,五匹副房品馬四匹。海西先生馬二匹。三房品馬三匹。行中騎驛馬三十四匹。驛卜馬一匹。自騎馬九匹。私持馬四十一匹。各項載刷馬及幷卜刷馬一百二十四匹。馬共二百二十三匹。
'''八包都數'''
堂上四員。 御醫一員。上通事二員。放料軍官一員。灣上軍官一員。合九員。八包各天銀三千兩式。合二萬七千兩。從事十五員。醫員一員。寫字官一員。畫員一員。偶語別差一員。裨將八員。藥房書員一人。合二十八員。八包各天銀二千兩式。合五萬六千兩。內局藥材貿易包銀五千二百七十兩。尙方匹緞貿易包銀四千七百兩。內農圃菜種貿易包銀三十兩。合一萬兩。以上都合。八包天銀九萬三千兩。
===二十八日===
晴而風。行且三十有日矣。披氷冒雪。筋力勤慢。姑不須說。前路渺然。回想家 國。如在各天。政是 王事靡盬之時。雖不敢言勞。而永言思之。令人喟然。自九連城露宿而發。纔過十餘里。忽見隱映之間。一山入望。名之曰金石山。相距九連爲四十里。自此峯巒秀拔。林木成巷。往往有卜居之地。盡日所經。輒見草菜蕪沒。行者嗟惜。山之後。有松鶻山。削山壁立。氣勢盤亘。半帶微雪。不覺眼明者。音卜則氷解後。地甚泥濘。車馬難行云。金石山無店。三使設帳。鼎坐風餐而行。福建漂人之自 朝家順付使行者。從灣隨到矣。路傍有溫井。溫氣上升。水熱可知。金石以後。山高谷深。間多開野。而無非荒廢之地。恨不得使吾民耕鑿於其中也。過三十里。到蔥秀山。層壁懸崖。兀然斗起。環以淸溪。彷彿我國所見。山名慣耳。偶與之相符也。山日已暮。一如九連城。止宿。風寒比昨尤緊。露宿諸人。皆凍栗無生氣矣。是日。行七十里。
===二十九日===
陰寒。驅馬悠悠。到魚龍堆。氷雪塞路。林木杈枒。行者間關。只吟古人曷月還歸之句而已。行三十里到栅門。而無事之時。則常閉不開。故三使設帳露坐。以待鳳城將之來。滿壑松雪。擁爐傅火。日已夕矣。先此在灣。馳送淸譯李彥奎。通於稅官博明。而鳳城將不至。故不許入云。蓋鳳城將。主其門之開閉者也。栅在於鳳凰山之南。卽彼人邊門。距鳳城堇十里。而布植丈餘之木。周圍幾爲十許里。以板爲門。草以蓋之。此非爲其防禦。只限南北界。乃我國人出入之路也。槩歲幣方物及三使行中元定刷馬外。乾粮加把之數。例自灣府雇馬以送。至是皆雇車以載。雇馬則還送。故仍修入栅狀 啓。且付家書。自灣府又送京信。飰後始入門內。胡人之來觀者。圍以三匝矣。栅有衙門。三使脫驂暫過。卽已例也。酒麪店舍。掛以紙燈而表之。家無覆瓦者。室中有炕。炕上雖溫。元無內壁。自灣府造來房帳而設之。寢於其內矣。是夜宿鄂姓人家。皇曆齎咨官金在協還來留栅。入謁。鳳城將名普。而淸人不稱姓云。亦其俗也。博明曾經翰林學士。而貶遷稅官。方在栅門。素以文雅負望。可托斡旋使事。張譯濂。曾與親熟。使之往議。以觀低仰。入栅時。鳳城將,稅官門御史。開坐於衙門。照檢卜物。行中,掌務官。修送報單。開門時。守直甫古二人。甲軍八名。禮單。上,副房分半給之。此後亦如此。例合白紙十束。封草十封。小煙竹十箇。火鐵十箇。是日行三十里。
啓本。臣等今月二十七日。無事渡江。緣由旣已馳 啓爲白有在果。當日止宿於九連城。二十八日。止宿於蔥秀。二十九日午時量。到栅門外。所贈禮單。依例入給後。人馬卜物。無弊照數。入栅前進爲白乎旀。緣由馳 啓爲白臥乎事。
'''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日。朝鮮國進賀,謝恩,陳奏兼年貢使一行人馬報單。'''
正使興祿大夫河恩君李垙。副使吏曹判書延豐君李。 書狀官兼司憲府執義李在學。大通官朴道貫,李宗鎭,崔重載。押物官二十四員。從人三十名。驛卒三十九名。驛馬五十五匹。驅人五十五名。咨文載馬二匹。驅人二名。帳幕載馬五匹。驅人五名。乾粮載馬六十四匹。驅人六十四名。盤纏載馬二十匹。驅人二十名。杻籠載馬三十匹。驅人三十名。鋪蓋載馬三十匹。驅人三十名。私卜載馬五十匹。驅人五十名。人共三百三十八員內。十八名落後。實三百二十員。名馬共二百十九匹內。二十二匹回去。實二百十七匹。歲幣二百八十六包內。一百十九包盛京存留。一百六十七包。進京方物一百四十四包。貢米六十八包內。四包盛京存留。六十四包進京。開皮四十五包。杻籠二十六包。米口袋七十包。饌物稍頭五十包。小紙三十包。雜物稍頭一百八十包。白木五十疋。交木二十疋。海參十六包。扇子三包。銀十一包。大紙九包。
護行淸人迎送官一人。衙譯一人。以上二人。自鳳城至北京。護行回還時。亦同還。章京一名。甫古二名。甲軍二十名。民兵二十名。以上四十三名。自鳳城護行。至遼東遞易。至瀋陽又遞易。又至山海關遞易。以達北京。
===三十日===
晴。從栅而離。及到安市城。城在鳳凰山之巓。遺堞尙存。而三面皆絶險。南邊一面水門稍平夷。而其廣不過數百步。大川前繞。亦是巖邑。而城內基址。傾側周遭。亦狹隘。卽一彈丸小城。似非久淹大軍之所。唐皇之涉遠親征。宜乎狼貝。而其時名將楊萬春。守此小城。能拒萬乘之勢。眞是萬夫莫開者也。又行十里。卽舊栅門也。譯言五六十年前。淸人退設於今栅門云。意者。爲嫌鳳城之太近。漸拓邊土之計耶。東望鳳凰山。諸峯並屹然揷天。卽明將李如松。從此出師處。百載之下。不禁曠古之感也。隱映之間。宛如我 國三峯。而其大倍之。窈窕聳碧。可使見者心骨滌蕩。信乎中州山川之淸秀異觀如此。安市城。卽此山山城。而防其喉呃處也。林木茂密之中。指點者以爲徐宗孟近族之家在焉。屋前特立長竿。以表科甲。亦有墳墓。墓有羊馬石曲墻矣。城中市肆相連。比屋接垣。皆以錦,貨售之。人物繁殖。三使入店。男女諸胡。塡街塞路。觀者如堵。路逢驅車者。載柴運穀。皆驂良馬。或駕牛驢。雜還不絶矣。地方官鳳城將普政有病。以防禦張三寶代之。與巡檢査桐驍,騎校尉鄂祥。甲軍民兵各二十名。自此護行。至分水嶺交遞。蓋甲軍則古例。而年前告 訃使行失銀之後。皇帝特令地方官及巡檢。率甲軍民兵護送。累十騎胡。行輒先後。相隨不捨。甚可苦也。鳳城三十里。午憩於劉姓人家。又行三十里。踰麻姑嶺。嶺路逶迤屈曲。殆十餘里。到松站時已二更。而只有一燈前導而已。仍爲止宿於吳姓人家。唐時薛仁●(●字為左示右貴),劉仁軌討遼後。仍留於此。故名站薛劉。而訛傳松站。一名鎭東堡。一名雪城云。迎送官特信,通官陰德布。自栅門送到北京。至回還時然云。
'''鳳城禮單'''
淸。城將一員。主客司主事一員。副城將一員。牛彔章京一人。稅官一人。門御史一人。淸章京八人。蒙古章京二人。卡路章京一人。迎送官三人。帶子八人。博氏二人。外郞一人。稅官博氏一人。衙譯二人。加出章京一人。門上博氏一人。筆貼式二人。甫古十七名。稅官甫古二人。分頭甫古九人。門上甫古七人。甲軍五十名。稅官甲軍十六名。加出甲軍三十六名。合壯紙一百六十一束。白紙四百五十六束。靑黍皮一百十六令。小匣草六百封。封草八十封。月乃八部。靑銀粧刀八柄。環刀八柄。粧刀三十八柄。鞘刀二百八十六柄。別扇二百九十二柄。鈿烟竹七十六箇。銀項烟竹七十六箇。錫長烟竹四十四箇。小烟竹一百十二箇。別烟竹三十四箇。銀小烟竹八箇。黃筆八柄。眞墨八丁。火鐵三百八箇。大口七十六尾。油芚二部。灣校領付漂人於鳳城。歸便付家書。是日行八十里。
==十二月==
===初一日===
晴。行已易月。歲律云暮。萬里馳驟。夙夜靡懈。古人所謂男兒志四方之語。政是今日事。而不意躬自當之也。平明發行。踰大小長嶺。距松站不過五里。嶺不甚高大。而長坂逶迤。路甚崎嶇。一行魚貫而進。殆五里許。至瓮北河。路粗平。而河流縈回山麓而南下。此則八渡河下流終到處也。八渡河者。北方流水之通名。一水八渡故名。水勢皆湍急不氷。又行五里。過大長嶺。山之大小險隘。與小長嶺等。而氷雪交沍。人馬難行。又行十餘里。至八渡河。午憩於黃姓人家。又行踰獐項嶺。此則小嶺也。過金鷄河通遠堡五十里。止宿於盧姓人家。夜啖山裏紅十數顆。團實如珠。色赤味甘。卽我 國山査和蜜者矣。是日。行七十里。
===初二日===
晴。行至畓洞二十五里。午憩於李姓人家。此距分水嶺。卽遼東界也。護送者以爲照檢人馬於嶺上。然後始可交遞。顯有沮遏挽行之意。令譯輩周旋。使不得操縱。此亦由於失銀事端而然。當初處事之顚錯。無處不受弊。奈何。栅門落後任譯洪宅憲,金履煕。還現於此。踰分水嶺。歷高家,兪家兩嶺。層氷積雪。何處可得坦路。爲之蹙頞。仍到連山關。卽明時鴉鶻關也。止宿於張姓人家。日已西矣。任譯朴道貫,李宗鎭,崔重載。又自栅門而至。以爲漂人交付鳳城之時。衙門甫古輩。推托徵賂。回帖之成送。由此遲滯云。胡人伎倆。何年不然。而近復尤甚。亦可見彼中紀綱之一端也。連山關禮單護行。伏兵將一人。迎送官一人。衙譯一人。甫古二人。甲軍十八名。從人七名。合壯紙十一束。白紙六十九束。靑黍皮八令。大匣草二匣。小匣草三十匣。封草四十二封。月乃四部。環刀二柄。鞘刀三十四柄。別扇三十六柄。鈿烟竹二箇。銀項烟竹二箇。錫長烟竹二箇。小烟竹二十四箇。火鐵二十八箇。遼東城守安林,章京,鄂力,火莫樂。自此交遞護行。是日。行五十五里。
===初三日===
晴。行到會寧嶺。燕路有二大嶺。此其一也。前後十里。楓林成列。萬木罥掛。人喘馬仆。凝凍成巷。堇容一車。奇巖層壁。處處聳立。蓋其嶺勢。宜乎以險名也。嶺上有關帝庙。正堂設關公像。左右兩閣。坐以金佛。庭樹短碑。而字皆漫漶矣。行數十里。西南間有白塔。隱約於望中。此是活浪溝云。至甜水站。止宿於瑞姓人家。鳳城之後。始見村之大。約爲四五十人家。遼東官員。自連山關。率甲軍百名。交遞護行。而皆乘駿馬。或持銃釖。臂鷹牽狗。到處行獵。見之。頗豪爽矣。是日。行四十里。
===初四日===
晴。日暈有兩珥。早過靑石嶺。嶺多靑石。故名云。靑石,會寧。俱稱險隘。幽澗深谷。懸崖絶壁。實與相埒而嶺之峻急。靑石倍於會寧。間多如垂掌處。但氷路崎嶇之中。有文在石。往往可奇。且有蒼松雪立。此則鳳城後初見也。踰大小石嶺。則狼子山一抹黛色。平夷佳麗。野開水抱。居民稍繁。宜之耕桑矣。南有涼甲山。俗傳薛仁●(●字為左示右貴)於此曬甲。故名云。仍爲止宿於盧姓人家。此村之大。倍於甜水。是日。行四十里。
===初五日===
晴。舊遼東白塔。先輩見之者。多稱其制度奇巧。玆行必欲一覩。護送官托以迂路而防之。使譯輩言其不然。毋得阻遏。然後始爲發行。而霜花滿山。如雪如霧。天寒凜慄。行行辛苦。過三流河。踰王祥,石門兩嶺。皆不高峻。傳言王祥墓在此云。未知其信然也。四十里。午憩於冷井王姓人家。路傍有一石井。其水最冷。故名云。飯已。不取新遼東路。直向舊城西南而行。遙望縹緲白塔。直入雲宵。隱映於數十里之外。而太子河邊成阜之。材阿彌庄之。依俙村容。俱在於指點中矣。及到舊遼東。由東門而入。外城已爲壞毀。城門亦至崩頹。只有虹霓。 皇明末崇德攻破後。一夜間盡令撤毀。移築新遼東城。見今敗壁頹堞。尙如新經喪亂者。 明時貢路則自此向西南。取路鞍山。此距鞍山六十里云。左右夾道。市肆人居。連甍接屋。肩摩轂擊。十百爲群。一城之內。周回爲三四里。廛角輒揭木板。稱以照牌。而書刻其堂號及所賣物貨以表之。如所稱當字者。卽錢肆也。所稱雜貨者。卽百貨之所聚也。所稱丸劑俱全者。卽藥肆也。書冊畫圖衣服什物。亦各有號。以黑三升帳。揭圍廛前。書曰山東大布者。卽大布買賣之肆。而處處錦貨成堆。璀爛輝煌。眩人眼目矣。仍出北門。歷見關帝廟。群胡塡門。顚倒滿庭。但聞啁啾之聲而已。廟之外門上。題萬古英風。又題一心長亘。門內有石墻如板墻樣。可爲四五間。面刻鬼神形。背刻佛像及龍形。皆工巧有生氣。入第二門。扁曰摘錦樓。入第三門。扁曰峻德參天。曰函夏欽風。入內中門。門上題大丈夫。曰無能名。曰精忠貫日。曰義高今古。曰威鎭華夏。曰伏魔殿。內外諸扁。皆金以塡之。多不可記。左右有鍾閣。左扁龍吟。右曰虎嘯。其傍又有五六碑閣。皆乾隆三十二年丁亥重建碑。而貨主皆商賈也。殿宇宏侈。金碧炫煌。正殿安關帝塑像。黃金冠白玉帶。踞坐畫榻上。塌高爲數丈。左右列五虎將軍塑像。左邊有靑龍刀豎在卓上。前設香卓爐盒。殿外左行閣安張飛塑像。扁曰智勇兼。右閣安趙雲塑像。扁曰忠義極。其他廊閣。不知爲幾間。面面皆有扁額。難以筆記。廟之西二里許。有白塔。塔在野中。世所謂遼陽華表柱。而或云在古鶴野縣。或云華表山在遼東六十里。今不知的在何處。又傳唐太宗征遼時。蔚遲敬德建八面白塔於此云。未知何者爲信也。其制築以磚甓。墁以白灰。第四臺。每面刻一大佛。其左右。又刻小佛。東北面。佛前置一木燈。卽僧輩禮佛之具。而攀躋而上。焚香於佛前云。自第四臺以上至十三臺。每角各懸一風鈴。而最上層。設小銅鼓三坐。每椽皆懸一鈴。每層高過數丈。以甓爲浮椽。以瓦覆之。極其工緻。十三層云者。蓋指第四臺以上。而自地臺至二臺三臺。統以數之。則爲十六層。塔之左右寺刹。前後廊閣。幾皆頹廢。而但塔後一寺。宛然獨立。中安三佛。而殿前有一大石槽。方而長。其中可容水四五十桶。問之。卽盛水器云。寺東有一碑。而苔鉵不可記矣。但恨暝色已生。不覺悤悤征轅。帶月行過太子河。燕太子丹。自殺於此。故因名云。而今不可考矣。到新遼東十里。止宿於張姓人家。夜已初更矣。太子河前。有永壽寺。巖石淸爽。河是乘舟云。
'''遼東禮單'''
護行伏兵將一人。甫古二人。甲軍十六名。合壯紙二束。白紙二十三束。靑黍皮三令。小匣草四匣。封草二十二封。鞘刀二柄。別扇二柄。小烟竹十八箇。火鐵十六箇。是日。行八十里。
===初六日===
晴。行過接官廳防虛所三道把。午憩於瀾泥堡二十五里吳姓人家。春夏之交。瀾泥沮洳。行者狼貝。故仍以名云。又過烟臺,河山要鋪,五里臺。至十里堡。爲三十里。止宿於朴姓人家。自過冷井以後。大野茫茫。東北間雖有小山。而三面皆無邊。細沙平野。一望杳然。天與地接。一色雲靄而已。山谷崎嶇之餘。頓覺胸次之豁然矣。遼野延袤。自古稱七百里。先輩每言到遼野。始知中國之大。儘然矣。是日。行六十里。
===初七日===
晴。日出離發。到板橋鋪。唐人不云乎。鷄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云者。正指此也。過沙河鋪,氈匠鋪,花水橋。至白塔堡。爲三十里。塔在於路東。其高七層。不及遼東塔遠矣。午憩於韓姓人家。又過一所臺,紅花館。氷渡混河一名。阿利江。一名小遼水。在瀋陽城南門外。不甚廣闊。間有揭涉處。河邊有四五船。氷解則水渡云。瀋陽漸近。車馬塞路。行小許。有一白塔。石色極皓。制作亦侈。中層鑿成一龕。而傍有大穴。高則與朝站所經者幾相侔矣。塔後有一大寺。甍桷相連。紅門燦爛。非山野孤寺之比。想是瀋城所屬之刹也。刹傍植木爲栅。栅內有數十馬牛。箇箇肥大。高與人齊。卽太牢云。城下有倉舍。四面築灰墻。中央設一門。屋上搆通穴窓。制度一如我 國。聞尹尙書淳赴燕歸後。摸行此法於我 國。以免蓄積之腐傷云。行到城外小寺。三使俱以靑袍。舍轎乘馬。由外城南門入。上使陪咨文。副使,書狀次之。一行分東西班。戎服者居東。戰服者居西。至內城。止勸馬聲。蓋此有行宮故也。自外城至內城。可爲數里。內城之內。又爲數三里。外城則四方各有一門。門皆一層。內城則四面各有二門。門皆三層也。城則以甓築成。塗以白灰。高爲數十丈許。而皆設女城。其上甚廣。堞堞皆有砲穴。直通於城底。勢如建甁。門內大路。縱橫如井字狀。南北兩門之間。有十字樓。東西門交界處。亦有之。內外門凡八門矣。城內皆是瓦屋櫛比。殆無虛地。夾路市肆。首尾相連。物華之豐盛。錦繡之炫燿。倍於遼東。令人眩目。此本 明瀋陽衛。按地志。 明初。因遼,金舊址。修築此城。淸初。增拓其制。崇德順治。開刱於此。稱以盛京。今爲分都。有陵寢焉。宮闕宏侈。廨署碁布。民事則關於奉天府尹。軍政則轄於盛京將軍。惟吏,工部不設而戶,兵,禮,刑四部則與府尹及將軍衙門。並列於闕下。其官卽將軍。弘晌云。有朝鮮館。而今幾頹盡矣。昔我 孝廟之來質於此館者。莫非天運所使。其時淸陰與三學士之貞忠大節。必不與此館而俱頹。百歲之下。不勝擊節而起感也。仍爲止宿於文姓人家。是日。行五十五里。
===初八日===
晴。留。蓋以方物及歲幣諸卜未及運到。故彼中之典守。到此尤緊。夜則甲軍巡路。行中諸人。若出門外。則輒禁之。此亦失銀後事也。良苦良苦。仍留一日。自前然矣。
'''瀋陽禮單'''
門將一人。迎送官一人。衙譯
一人。甫古二人。甲軍十六名。從人五名。禮部郞中四人。筆貼式四人。外郞四人。押車將一人。甫古二人。甲軍十六名。從人五名。戶部郞中二人。外郞四人。筆貼式四人。書吏四人。庫直四人。都書吏二人。米庫郞中二人。書吏二人。庫直二人。甲軍六名。從人四名。合壯紙一百三十四束。白紙三百三十二束。小匣草三百二十匣。封草一百九十二封。月乃三十六部。靑銀粧刀四柄。錫粧刀二十八柄。鞘刀九十柄。別扇一百二十一柄。鈿烟竹二十六箇。銀項烟竹四十箇。錫長烟竹二十二箇。小烟竹七十六箇。銀小烟竹四箇。黃筆八柄。眞墨八錠。火鐵二十四箇。大口十八尾。方物歲幣例爲除。留瀋陽。故大好紙二百五十卷。小好紙二千五百卷。綠紬一百疋。紅紬一百疋。米四石五斗六升。並當先納於此處。而方物諸駄。午後始到。衙門紛擾。不卽輸送。明日亦難畢捧。將待再明。故任譯三人。落後在此。
===初九日===
晴。日高而行出。外城五里許。有汗之願堂。寺名寶勝也。正門鎖而不開。與書狀由夾門而入。黃屋繡楹。碧瓦金壁。眩目耀日。制度極爲壯麗。殿門揭海月常輝四字之扁。內設卓子。安大金佛三像。而皆着黃錦袈裟。榻前供養器皿。極其華奢。其後左右龕。各安小金佛九像。卓下東西。又有立金佛五像。左右紅柱。金刻龍像十八龕。以金塗之。一殿皆是金彩。蒙古僧五十人。輪直寺中。所着之帽與衣。皆尙黃色。夜輒露宿於佛龕之下。往往行路。設幕野處。其俗本然。箇箇獰悍。見之可惡矣。堦之西。有二層高樓。鏤檻文㮰。雕櫳綺窓。尤極玲瓏。樓有虹梯。而門閉不許入。聞樓中有汗之畵像。人不得入見云。庭前雜植老松側柏。枝榦盤屈。殊覺婆娑有趣也。庭之東西。有二碑。東則楷書。西則胡書。楷碑題以崇德三年立云。行過三里。林木叢鬱。黃屋隱映。儼似宮闕。人稱汗墓。名曰昭陵云。又過塔院方士村,壯元橋。至永安橋三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飰後。歷雙家子,磨刀橋。至邊城三十里。止宿於劉姓人家。自遼東以後。數里輒有一村。村閭甚繁。非比於山峽孤村。而往往板橋。雕石爲欄。處處垂柳。挾路成林。春夏之景。尤可想也。是日。行六十里。
===初十日===
晴。孤家子。卽自前中火之所。而自朝站不過爲二十餘里。故欲爲越過。差晏吃飯發行。歷神農堡。捨孤家子。直抵周流河。一名古稱巨流河。河之西北有小城。而太半荒頹。只有舊址。卽唐時所築云。未知信否也。數十村舍。在於城外。河之廣如混河。河水氷合。可以運車。春夏則舟行矣。河之前後十餘里。皆是細沙。無風之日。亦自揚飛。車輪馬蹄之間。濛濛如霧。蓋土性本然耶。任譯輩。昨已畢付卜物於瀋陽衙門。追到於朝站矣。仍爲止宿於焦姓人家。是日。行四十里。
===十一日===
晴。日暈有左珥。平明過五渡河,四方台,新民店。此店首尾三四里。市肆相連。人物車馬。極其繁麗。可爲舊遼東之亞。聞是處諸商所聚之地。而再昨年失火以後。重加修葺。比前殆減三分一云矣。又過小黃旗堡。至大黃旗堡。摠爲四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又過柳河溝,石獅子古城子。至白旗堡。摠爲三十五里。止宿於張姓人家。盡日荒塞塵沙。不開遮紗轎窓。而細屑飄揚。自易透入。日覺去去愈苦。信乎杜工部行路難之詩。果不誣也。領來通官之家丁鄭姓者。頗解東音。自栅門先後隨行。將至北京云。而路遇使行。輒下馬。去烟竹而過。有異於他胡矣。是日。行七十五里。
===十二日===
陰。聽鷄而行。到二十里。天色始明。過一板門王家庄。至二道井。午憩於王姓人家。摠爲五十里。此地二井。在於道傍故名。而今只有一井云。入遼野以後。水味甚惡。而一板門二道井。則尤爲特甚矣。又過神寧寺新店。踰彼赤原。天際如海。渺茫雲靄之中。忽有數峯隱映於西北之方。乃毉巫閭山。逶迤縱橫。自此後至關內。連爲右挾此山而行。屢日野行之餘。始見一山。令人眼開。山之支脈。盤屈海邊。直繞山海關。而山之北。卽蒙古地方云。過烟臺河。有烟臺一墩。兀立野中。築以方甎。塗以白灰。其形圓。周可三十把。高可七十丈。臺上舊有一層樓。以傳烽燧。今與磚築。皆盡頹毀。此是 明時斥堠處。而自此至山海關。十里五里。皆有一臺。卽戚繼光所創也。當時陰雨之備。不爲不美。而民窮財竭。亂隨而生。百載之下。爲之傷嘆。五十里到小黑山。止宿於劉姓人家。山色頗黑故名云。前後使行之每趁正朝。抵達皇城。自是例也。破站然後可免過期。故是日越二道井。行百里。蓋登程後初也。
===十三日===
晩風。陰晴不定。行過羊腸河。至中安堡三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黃埃蔽日之中。漸見醫巫閭山一帶。橫亘西北。勢如馳馬。下有北鎭廟之白塔。依俙於遠眺之外。廟在桃花洞。中有仙人巖,聖水懸泉。多言洞壑之勝。而路左數十里。日短行忙。未暇歷賞。留竢明春回來時也。今日店中。適見店主男子方織布。其機軸之制。投梭之法。與我國大槩相同。而但以兩足互引機繩。用力頗省矣。問之曰。男耕女織。各有其任。今汝何爲而織云尒。則答謂此土女子。雖或紡織。亦不能工。故男子多爲之者云。又過于家垈二臺子新店。至新廣寧四十里。明朝貢路。則自遼東取路鞍山。歷海州衛,于家庄,沙嶺,高平驛,盤山驛六站。北出於此站。自盤山至此。卽五十里云。而今則以方物納於瀋陽。故自遼向北作行。比明朝貢路。實加九十里矣。是日。行七十里。止宿於金姓人家。
===十四日===
晴。早發到五里許。忽見西南間。山在野中。此乃十三山云。而皆是石骨。無一樹木。或尖或圓。元不高大。其數亦不合十三。未知何以得此名耶。此不過醫巫一麓。逶迤南下。殘山微砂。斷續如縷。幾至海濱。峯巒突起。無足可觀矣。或云一名石山站。而音訛而稱十三云。豈或然耶。行過雙河館,大興店。路傍有數里方城。 皇明時居民。爲避撻賊之患。築城家後而防之云。未知傳說信否也。至閭陽驛四十里。午憩於劉姓人家。又歷一臺子。至六臺子。到十三山。止宿於吳姓人家。自鴨江距北京。至此爲正半云。是日。行八十里。
===十五日===
晴。四日無寒。忽似春令。是何天氣。但一路衝寒。三朔于玆。而輿卒馬畜。幸免疾病。況七百遼野。風氣勁厲。每易損人。今行則不然。日輒安穩。至若小黑山,瀋陽之到也。自前不風則寒。而皆値淸朗。甚可異也。今日將越二站。故鷄鳴而起。帶月行數十里。過三臺子,大淸河。路左見四碑羅立。卽皇朝人王盛宗,王平父子。以遼東指揮簽事。勳著國家。神皇降勑諭嘉奬。王平碑亦然。而以父子四碑。故名曰四同云。至雙陽店。爲五十五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又過小凌河。一名錦川。北有一大路。卽通錦州衛。而距此爲十里。是州之繁盛富麗。可與遼東相埒云。過松山堡。至杏山堡二十五里。秣馬。日已沒矣。帶月而行。過十里河,高橋堡三十五里。止宿於馬姓人家。是日。大凌河三十里。越站行一百十六里。冬日甚短。行事卒卒。雖聽鷄而發。二更始入宿店。蓋緣道里最遠故也。大凌河則氷解船渡云。松杏兩堡。卽明時大戰場。而自失此地。遂成席卷之勢。長驅直入。到處瓦解。此亦天之所使。只切傷感。聞孝廟留瀋時。從征於汗錦州之役。故松山堡東邊一高阜。至今流傳以爲其時駐駕之地云。未知果然否也。路北十餘里。望見一山。謂之紅螺山。卽錦州境內山。紅螺有大小兩山云。
===十六日===
乍陰乍陽。行到塔山所。忽見東南之間。海色蒼茫。金輪蕩漾。眞是勝景也。此水卽舊日朝 天之路。而自宣沙浦乘船。至寧遠衛下船。蓋瀋陽路梗之時也。朝宗之感。到此如何。到連山驛三十里。午憩於張姓人家。又過長春橋。望見路傍有一高峯。可以俯瞰寧遠城中。有將臺遺址。俗傳以爲嘔血臺。蓋崇德嘗攻寧遠。毀破其城殆盡。明日期將陷沒。袁崇煥守其城。一夜間作大布帳。周圍其所毀處。盡作粉堞。詰朝。崇德登此臺望之。則崇墉宛然。不勝憤恚嘔血。遂因病致死云。過永寧寺。日已昏黑。雪又下。不得入見。三十里抵寧遠衛。此城則明朝巨防。排布頗壯。而雉堞今皆毀廢。只有一章京。領率甲軍百名以守云。此城之內。有祖大樂,大壽牌樓。卽四世旌勳之門也。石門之制。素稱奇巧。今日大擬一賞。所謂六十里。殆過百里。城外五里。暝色已生。無以周旋。故不得不直到宿處。此處城內甚廣。人物蕃盛。市肆充滿。而距路稍迂。自前使行。每於城外留接。故是日行六十里。止宿於韓姓人家。通官陰德布送餉蟹醢彘肩。義無可辭。故受之。然聞通官輩。言於酒肆。不許我 國人買賣。此則未知其意何居。而似是失銀之後。示以操切之故耶。夜來大雪盈尺。
===十七日===
晴。日出而發。前夜一雪。未及開路。尤覺崎嶇。路逢五百胡馬。四頭櫜駝。蔽野以來。遠望如羊羣。近前乃壯觀也。馬則皆是白色。駝則羔頭馬身牛蹄騾尾。喙尖項細。毛深灰色。高爲丈餘。長過二把。背有肉峯。前後突起。依然是鞍子形。凡駄物不用鞍。而載於兩峯間。力能兼三四馬。其步闊。而蹄多肉。不利於石路云。驅者不過四五人。而一陣羣獸。無敢橫逸。其善御可知矣。聞皆是驛馬。而分養於各縣。似與我國分養之法一般也。行過曹庄驛,中右所。至沙河所三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又過烟臺河,望海店。至東關驛三十里。止宿於李姓人家。崩城敗堞。只有舊址而已。是日。行六十里。
===十八日===
晴。行過三臺子,六渡河。至中後所二十里。午憩於韓姓人家。店傍有關帝廟。與兩价稅轎。歷見結搆之奢麗。雕刻之奇巧。亞於舊遼之關廟。而丹雘炫耀。諸扁筆法。字字活動。第一門。題曰關帝廟。內曰此之謂大丈夫。左右廊中。有赤兔馬。第二門有兩題。上曰至聖至神。下曰浩氣彌空。庭畔有二碑。一則乾隆元年所立。一則今年所立。皆是重修記也。入第三門。有正殿。門上題曰日星河嶽。左右柱題曰浩氣千秋環北斗。精靈萬禩鎭東溟。又曰。神勇蓋人羣雷動。風馳三國皆遜武。丹心扶漢祚日光。月皎萬年獨稱尊。皆果親王筆。而正殿簷楣。列刻海仙三像。殿門內設龕室。安關帝塑像。戴冑被甲。踞坐於床上。兩邊張飛,趙雲,關平,張興等。執矛劍列立。中排一床。上有香爐。其傍有竹簽及占書。與我國關王廟所置者無異矣。人之欲占吉凶者。拜禱抽簽。往往有驗云。未知信然否也。廟後有文昌宮。宮中有一位塑像。謂之文昌仙人。廟之左右。皆有廊閣。第二門內。有鍾閣鼓閣。相對而立。他餘樓閣。多不勝記矣。此店專造帽子。市肆之盛。人物之繁。殆亞於瀋陽。我國所用冠帽。皆出於此。一行諸人到此。例皆給價貿置。歸時取去云。路逢蒙古一官人驅車以過者。二人前導。二人隨後。皆着黃衣。其中一人。身被猩猩氈衣。頭戴同色帽罩子。渾身皆是赤色。所見恍惚。疑似鬼將矣。過沙河店。至葉家墳。以石爲三門。中有兩石碑。周圍植以松柏。碑前百步許。立一雙華表。站之得名。蓋以此也。四十里至兩水河站。此水卽涼水,溝兒兩河分流。故名。又有小城。頹圮。其名卽溝兒河城云。路見一石門。以板爲楣。題曰聖旨。其下曰。旌表田士秀妻朱氏節孝坊。未知何代旌門也。是日。行六十里。止宿於劉姓人家。明晩。將入山海關。馳送任譯。先通於關門將。卽例也。
===十九日===
晴。聽鷄而行。歷高靈驛小松嶺四十里中前所。午憩於趙姓人家。過十餘里老鷄屯。又行十餘里至八里堡。抵姜女廟。野中小麓阧起。上有岩。岩上築基。環以粉墻。屈曲奇妙。如闌干形。廟中設一女子塑像。皺眉愁容。宛有涕痕。左傍豎一石碑。備述姜女始末。槩秦時。范七郞隷築城役。死於六螺山下。夢感其妻。妻曰孟姜。姜卽陝西人。獨行數千里。探其夫存歿。聞其死。得收其骨。將入海同殉。負骸歷憩于此。後人爲之立祠。又曰。姜竟赴海死。死後數日。有石出海中。潮至不沒。尙在正南。入海一里許。又四壁。畫其往來辛苦之狀。至謂姜上訴天帝。秦皇之死。蒙恬之戮。皆其報也。語多荒誕不經。姜之左右。侍立童男童女。俗傳以爲此是姜之子若女也。童女捧帶以從者。卽七郞之遺物也。童男操傘以隨者。其母不計風雨而跋涉。故將以庇雨云。亦未知信否也。祠中有一句揭板。曰。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埋怨。姜女未亡也。千年片石猶貞。宋文天祥題。明錢塘宋紀書。文山足迹。未曾到此。何以有此題耶。豈在燕獄時。好事者受其題而揭之耶。亦未可知也。又有萬曆壬子王致中所書二律。筆法皆可觀。前面一板。刻芳流遼水四字。以金塡之。上鐫乾隆御筆之寶六字。聞是乾隆幸行時。歷入書揭者。筆法精緻而活動。外楣一板。有勁節凄風四字。卽果親王書也。其下板刻。又曰。要知一點烈女心。試看千秋望夫石。卽關中張延筆也。龕後兩楹楬板刻曰。柏葉一生常自苦。梅花終古不知姸。亦果親王筆也。祠後有一盤陁岩石。登其巓。可以北瞻長城。南望渤海。岩罅層層成窪。如人足跡。謂之亂杵迹及婦人迹。尤涉怪誕。石之前面。刻望夫石三字。太原白輝書之。傍刻一律。凄風禿樹吼斜陽。尙作悲聲弔乃郞。千古無心誇節義。一身有死爲綱常。由來此地稱姜女。盡道當年哭杞梁。長見秉彝公懿好。訛傳是處也何妨。傍刻乾隆八年冬十月御製。以半行書之。深刻塡紅。筆法亦健。其下又刻振衣亭三字。作如是觀四字。庭中有三碑。其一。萬曆二十二年立祠記也。其一。萬曆二十四年重修記也。其一。康煕八年重修記也。夫王建詩所謂望夫石者。征婦登山望夫。遂化爲石。故其石狀若人立云。而考之地志。則曰其地一在太平。一在武昌。與此俱不相干。況姜女只是負骨歸路。暫憩於此。實無望夫之事。則此何以稱耶。庭之西。有一殿。安觀世音三佛及數十小佛。其他廊閣。亦爲累間。聞此祠。本是頹廢一小屋。自乾隆歷臨之後建搆。丹彩十倍於前云。從佛前而出。倚墻遙望西北之間。長城連亘。橫帶山腰。滄海渺茫。夕陽在山。亦一勝景矣。行七八里。未及關門五里許。有一將臺屹立路傍。有意登覽。而時値日暮。不得不捨過。將待歸日也。仍爲前進。到山海關稅轎。暫住於門外小寺之前。粉堞屹然。甎築堅緻。此乃中山王徐達所築也。自醫巫閭山至海邊。不過十里。築城於此間。西與長城相連。南至於海頭。而城是三重。又皆有瓮城。一城各有一門。而瓮城則無樓。外城則爲二層樓。內城則爲三層樓。凡八門。而第二門西邊。扁以天下第一關五字。字畫甚大。世傳李斯筆而非也。第三門東邊。扁以祥靄摶桑四字。卽乾隆筆。以金塡之。城之高可爲數十丈。廣可爲四五間。內外無一罅隙。城池地形。險固如此。而屬之非眞。自不覺激仰發嘆也。自關門南去一里許。有毀城處。卽吳三桂引入淸兵之地也。至今以鐵鎖遮之。如水門形。而仍不補築。其意必有所在。而其下城堞之處處頹圮者。或有三四間。或有五六間。而亦不修補。可怪。關門出入。無論商賈行人。輒錄其名。各給符驗。無符者不得出入。行賈皆捧貰錢。我國人馬。亦皆照數許入。一如栅門。昨去任譯。已爲來待門外矣。三使次第入城。一行人馬。滯在城外者。一齊隨入。入門內。副都統衙門及第二門內戶部衙門。皆脫驂暫過。卽例也。關之周回長廣。似過於瀋陽。閭肆之豐侈。比舊遼不及。至於士女之洵美。自遼至京。此處爲勝云。出西門數里。行過深河。卽遼東伯殉節處。倍切興感也。路逢騎胡數輩疾馳而過者。腰間有黃帒所帶。問之卽撥軍也。自皇城每站遞騎驛馬云。似與我國騎撥之法無異也。又逢二十大車連續而來。車後騎馬而領去者亦多。馬頭輩問車中所載之物。則盡謂一車各載二萬五千兩銀子。二十車合爲五十萬兩。而自北京奉旨。運去於瀋陽寧古塔。以作各官員諸軍兵放料之資。年年如此云。見其所載之物。則以丈餘木桶。剖半盛之。而以鐵釘鐵環。堅封其罅。每車各載數十桶。聞非特爲放料。年年運送於寧古塔。蓄積甚多云。又行十里。至紅花店。止宿於劉姓人家。是日。行一百里。北京館所入接處。將預爲修理。各房書者。自此先爲入送。
'''山海關禮單'''
城將一員。伏兵將四員。副都統一員。迎送官一員。博氏二人。衙譯一人。都司一員。甫古二人。都司甫古二人。帶子二人。甲軍十六名。加出甲軍十二名。從人五名。關門將二員。章京四員。都統章京二員。筆貼式四人。都統筆貼式二人。合壯紙八十一束。白紙二百三束。靑黍皮四十八令。小匣草一百六十八封。封草一百四十六箇。錫粧刀二十四柄。鞘刀四十八柄。別扇九十柄。鈿烟竹二十四箇。銀項烟竹三十六箇。錫長烟竹二十四箇。小烟竹三十二箇。別烟竹六箇。黃筆十柄。眞墨十錠。火鐵七十八箇。大口五十尾。
===二十日===
晴。到陸家庄。有古城。只存虹霓矣。范家庄二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入關以後。十里或五里。皆有烟臺。相望不絶。此是淸國所設。而築臺丈餘。塗以白灰。畫以獅虎。高可六七丈。上有一間小樓。其傍豎旗幹。臺下輒有一舍。題曰。撥所。壁畫弓帒炮釖之狀。前排槍刀旗棒之屬。烽臺事目。亦列書,貼於其側。臺傍布置五烽臺。高不滿一丈。燃烽於其上。每撥有守卒十名。領將一人。給料限一朔。遞番云。關外尺雪尙深。而關內則便不見雪。風氣之懸殊可知。而途路所經。往往見人居靜僻。搆屋幽邃。亦一奇也。自此山川頗淸麗。南望十餘里。衆峯並峙。其中五六尖峯。尤極秀拔。號爲文筆峯。而在撫寧縣峯後。有昌黎縣。俗稱韓文公鍾得此山之氣。故縣中設昌黎廟。亦有韓湘之祠云。古人所謂江山養人傑者。可驗於是耶。然嘗記唐書本傳。以文公爲鄧州南陽人云。則以此爲本鄕。恐非其實。取考永平府誌。槩曰。公自稱昌黎。故至宋元豐封公爲昌黎伯。及至元末。今之昌黎。始有祠云。以此觀之。公之不爲此邑人若是明白。而世皆指此以爲文公所生之地者。抑何故也。俱未可知矣。禹貢碣石。亦在縣西北二十里云。而俱無由窮探。良可恨也。又過望海店石子河。至楡關五十里。止宿於劉姓人家。按地志。楡關或作渝關。以有渝水通海。故名之云。是日。行八十里。
===二十一日===
晴。未曙而發。抵撫寧縣二十里。由城門入徐進士家。進士柏年。卽漢人。而故已久矣。有兩孫兄弟。名以紹芬,紹薪。而紹薪能文可語。眉宇疎朗。風儀淸秀。年今廿三。而從事擧業云。初入外室。主人引三使。登坐炕上。主人則辭而不登。對坐於交椅上。與之筆談。酬應如流。輒能操紙立成。文辭通暢。筆勢敏速。在座一人。卽岳姓而與紹薪爲內外從間。亦有文識矣。內外炕屋重重。華侈華杻。榻上展以藤簟紅氈。重設錦褥。朱紅椅子。布以紅緞方席。紗窓玲瓏。黃梅方褪。左右圖書。經史盈牀。足可謂之文士本色。而但惜衣冠殊制。令人可羞。又邀至中堂。進以橘果香醪。意甚殷勤。聞其祖頗能文且好古。家貲亦贍。故多聚書畫器玩之奇古者。藏置堆積。無非絶寶。亭臺床席之華麗。可擬王侯。至於其孫。家力稍敗。古物多亡。而尙有餘者。出示米元章眞蹟。西旅貢獒圖。文王鼎端州硯玉鷺香爐之屬。其中一書帖。卽蘇賢筆。而蒼健活動。號稱海釣。而淸初人也。紹薪謂山海關三字。卽此人筆云。東人之傳以李斯筆者。甚可笑也。外門內楣。題曰海岱雙壁。又有尹尙書淳,曹侍郞命采之自題自書七絶及果親王筆鴻材雅望等扁。而守訓堂三字。卽盧見曾筆也。紹薪內外從。請贈一詩。而停驂移時。日色已晩。未暇搆思。留約歸時而罷。謝以紙扇數種。聞有蓮亭甚精妙。而渠謂今不宜時。歸路再遊云。故遂不尋見。而其他書籍畫帖什物鋪陳。亦多可觀。我 國使行。年年入見云。行到羊河。河不甚廣。而春夏行船云。背陰鋪三十里。午憩於韓姓人家。又過雙望堡。崩堞已古。惟存右門。門外方開場市。諸胡雲集。蓋是十日開一場。而其設市之法。無異我 國矣。過部落嶺漏澤園四十里。到永平府。城之周圍。幾至八九里。有甕城及二牌樓。內外凡六門。而皆是三重城。城高壕深。人居櫛比。亦一雄府矣。此乃漢之右北平。唐之盧龍塞。舊爲窮荒絶塞之地。而金元連都燕京。 皇明仍又定鼎。此土便作畿甸。盧龍塞者。以有盧龍山。故名云。至蘆峯口。醫巫閭山始不得望見矣。靑龍河北之三里許。有飛將軍碑。聞已三折。埋沒於塵土中。西之十里地。又有李廣射虎石云。明史曰。永平府陽山。有射虎石。此處之名。豈是陽山耶。此實漢之右北平。則射虎石理宜在此。而或以爲漁陽有北平。故城亦有李廣射處云。未知孰是。然道路稍左。無以往尋。殊可恨也。是日。行九十里。止宿於吳姓人家。
===二十二日===
晴。節屆大寒。而天氣猶暖。實是行者之喜也。到灤河。河之西距十里首陽山下。有夷齊廟。古賢遺蹟。千載不泯。政宜一造展敬。且廟之淸風臺。屹然特立。眞可謂伯夷之風也。尤合遠客之一日逍遙。而冬日已晏。難於周旋。只自留約明春而行。野鷄屯四十里。午憩於唐姓人家。沙河驛二十里。止宿。驛之小城。今已頹落。惟有兩門矣。店主卽漢民。而姓名乃紀雲飛也。精修客室。焚香以迎。且進酒肴。頗知待客之道。能免胡俗之埋沒。可嘉。贈以紙扇。但恨不文無識。未可與語矣。是日。行六十里。
===二十三日===
晴而風。天明而發。過七家嶺,新平店。到榛子店五十里。卽灤州界也。此店古有江南女人季文蘭壁上所題詩。卽悼念皇明。有慷慨語云。而今已泯滅無跡。欲尋不得。只誦天下有心人。見此之句。而爲之興感。午憩於馬姓人家。崩城敗牒。亦甚蕭條。前後行處州府縣驛。輒皆築城。而任其毀破。一不重修。甚是怪事也。昨今路中。連見四十銀車。轂擊不止。可知胡皇財力之富贍如此也。又行過小鈴河板橋。至豐潤四十里。止宿於城外張姓人家。此縣亦有內外城。城中多士族之貧者。抱其書籍。要鬻於使行。絡繹不絶。而索價太高矣。城之內。有一高閣。八楹二層。結搆縹緲。其中安文昌帝君塑像云。未知刱設於何時也。是日。行九十里。
===二十四日===
陰。行到高麗堡。俗傳舊時我國被虜人。接於此土。便成一村。故稱以高麗堡。蓋關內外。皆是黍粟。且多旱灾。作畓之禁至嚴。元無水田。而惟此處。我國人來作稻田。仍以爲習。至今不廢。溝洫制度。與我國無異。此堡後面。亦多稻田云。是以歷路民家。皆以蘆荻蓋之。至此間或有以穀草覆屋者矣。數十頃開墾之畓。土沃米膏。胡人取米作餠。恰似我 國所造者。過肆之時。從者爭先買喫一笑。沙流河四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又過兩家店。城頹而有門矣。玉田城外四十里。止宿於石姓人家。此地卽漢右北平之界。古稱幽州。亦古號無終國。召公奭之所封之地云。未知孰是也。關外則女人皆乘車。關內則多有騎驢者。其俗亦不同而然耶。是日。行八十里。
===二十五日===
晴。今日又暖。益有春意。甚可異也。行到二十里大枯樹店。遠見一株枯樹。蒼茫兀立於北之兩山間。迤往可爲五里許。折枝莖靑。宛有生氣。而春夏不生一葉。因以名云。此或佛樹故然耶。過梯子山重重岩石。列立成臺。絶頂之上。一寺縹緲。環以小城。足可通望。彼中之人。素尙佛法。野中村後。無非大小寺刹。而獨於此。始見山寺。亦一奇也。鱉山店三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又行五里許。遙望西南間。一帶長林。極望無際。烟霧籠罩。中半以上。銀海滉漾。並與林間人家。若在空明之中。上面則樹梢翳然依微。出沒於雲霞之表。此蓋眼界浩渺。野色迷空。海門密邇。氛靄掩映。搖蕩怳惚。有若蜃樓。近而察之。漸無所見。儘一奇觀也。我國之人。每以此爲北京八景。所謂薊門烟樹。而帝京景物志。旣以燕城西北隅古薊門土阜,傍林木。爲京師八景中烟樹。皇明金幼孜題咏。亦極分明。而我人之全無考據。襲謬吪傳。每多類此。夫數百里外所不見之景物。混稱爲京師勝景者。豈相襯耶。蓋關外自十三山至二臺子。如一所臺以東及自爛泥堡至遼東等處。凡係廣墅濱海之地。皆有烟樹。雖大小不同。亦足可賞矣。歷一所河。北望十餘里。有高城大府。卽薊州也。又其西有盤山。一名盤龍山。一名東五臺。槩有東西南北中五峯臺及上中下三盤。故名。高幾千餘仞。周百餘里。山皆外骨而中膚。故危石峭立。而果木繁盛。燕京果實。多產於此山。石皆銳下而豐上。故有三盤。而亦似飛動云。山之腰。粉墻周遭。殿宇盤亘。卽行宮。而多有侍女宦侍。皇帝幸薊州時。爲留宿之所云。雖行過山下。不得登臨。亦可恨也。邦均店五十里。止宿於城外劉姓人家。此店專業剛針。行中多給價貿取矣。是日。行一百里。
===二十六日===
晴。風而猶暖。行到十許里白澗店。歷見香林寺。寺門題以香花菴三字。殿閣宏麗。金碧照日。第一閣。坐大金佛。前有諸小佛。亦列羅漢甚多。第二閣題以金字香林法界四字。板頭有圖署。卽康煕御筆。槩聞康煕之姑。爲尼於此。故皇帝親筆賜額。廟宇佛像。修治一新云。入第三門內。炕室甚精灑。有雜花數盆。方爛開。女僧六七人居之。傍有男胡。煎茶以進。以紙扇給之。庭之左右。有兩松對立。其皮如白楊而色潤。葉似海松。其大幾盈抱。亦數十丈。枝葉扶疎。鱗甲蒼白。絶異凡松。店名白澗。蓋以是松也。殿傍行閣亦多。門外又有重重樓閣。皆是無樑屋。而卽胡皇行宮云。外門長鎖。不許人入見矣。又過滹沱河。從橋以渡。卽一溝澗之流。其最深處。不過丈餘。亦不甚廣。或以爲此乃漢光武氷渡之處。距薊城不遠。似或然矣。而按地志。滹沱河實在文安縣界。卽易水之下流。距薊頗遠。而三河薊州之間。則更無以滹沱河爲名者。未知孰是光武所渡之水也。棗林店三十五里。午憩於許姓人家。仍爲前進。路中塵沙被面。從者皆從沙中而行。過新店柳河屯。至燕郊鋪四十五里。止宿於吳姓人家。是日。行九十里。
===二十七日===
晴。聞鷄而發。十五里到胡家庄。左挾通州而行。望見粉堞崢嶸。閭肆櫛比。聞春夏之交。千舸萬艦。直泊城下。檣影如萬木之森立。最爲壯觀云。今則江氷正堅。列艘之繫在岸邊者不多。而以七八大船。鉤連爲橋。架木布土。人馬從其上行。至八里橋。爲十五里。午憩於王姓人家。又過通州石橋。卽自大路入通州之橋也。自此橋至京城四十里。皆鋪磚石。廣爲四五間。石面皆方正。聞鋪石之時。每數間。輒以鐵釘縱橫揷之。使不動搖。或謂胡皇陵廟。多在薊州。故爲幸行治道如此云。或謂其路素沮洳。故雍正卽位後新築。而南方則限順天府界直路。使之盡築石路。其設爲屢十餘年。而年久石泐。支戶部銀改鋪云。過楊家閘三間房。定府庄以後。民居繁盛。左右路傍。雜植柳楡。皇族卿相之墓。相望不絶。其制上尖下圓。外以石灰塗之。四面鋪之以方甎。圍之以曲墻。朱門臨衢。祭廳在內。有若陽居。墻外穿溝。皆設虹橋。石欄縱橫。亦有箭門及碑閣之覆黃瓦者。卽御筆碑云。又行未至京城一里許。路北有東岳廟。而街衢之左右前後。皆立牌樓。窮極侈麗。歷入其廟。自門至正殿。雕欒縷楶。丹漆金飾。玲瓏照耀。白石之砌。靑綠之瓦。備盡奇巧。廟內正殿。凡三座。而耽耽殿屋。巨麗窮崇。制度深嚴。第一層樓。安玉帝塑像。第一殿殿內正位。坐東岳大帝。扁曰。岱宗神祠。冕服煌煌。威儀肅肅。諸神分兩行侍立。其位則左文右武。而武則皆執兵器。狀貌雄健。文則峨冠博帶。形容亦秀麗矣。坐榻之前。設金盆。大可數圍。內貯生漆數斗。罩以鐵網。其中一炷火。靑熒不滅。此所謂漆燈也。燈前置雕龍金爐。爐中爇數炷香。榻上垂五色流蘇。其末皆懸金鈴。引風自鳴。漆盆香爐等物。皆 明朝所備者也。第二殿。坐三位娘娘塑像。珠冕彩服。侍立侍女。俱極華盛。第三殿亦有神像。而一例壯麗矣。左右翼廊。列置七十二曹三十六獄各塑鬼王及鬼卒。以形其按治之狀。各揭扁額。以標其所司。奇形怪制。萬態千狀。無不具備。庭中臺上所排銅器石物。亦極奇怪譎詭。不可名狀。庭豎石碑百餘。皆是頌佛之詞。趙松雪及其弟世延之筆。所書三碑。在於殿前。亦可觀。而又有皇製二碑。以黃瓦覆閣矣。此廟元延祐中始建。正統年間。益拓其制。雍正時。又捐數萬金。別爲修葺。故木石惟新。采色未渝。令人目眩。乍見已怳惚。數千間廣廈。難於一時遍觀。西日已下。方値入城。更竢暇日再來也。三使皆着黑團領。乘馬裝。一行分東西班。 表咨文在前。通官六人前導。由朝陽門入。卽外東門也。書者尙偉點火館所後來迎於此。而車馬不絶。幾至塞路。曾聞使行到門外。常爲人馬所塞矣。所見猶不如所聞。其或人物之繁。不及於前耶。城內大路。廣可爲我 國鍾街之倍。左右市肆。金翠炫煌。入門三里許。有十字牌樓。第一牌門。揭以履仁二字。第二牌門。揭以行義二字。都城東南門。卽崇文門。而未至門百餘步。折而西行一里。有石橋。卽玉河橋也。橋之南。有玉河館。順治初。設於玉河西岸上。以接我使。近來大鼻撻子。連爲來留於此。不肯往他所。淸人亦不敢怫其意。遂移我使館所於橋南行一里許。遵城底而西行少許曰。南小館。第一門內。有甓廳。歲幣方物。留置其中。正使處第二門內第一炕。副使處第二炕。而書狀處第三炕。各房書者自山海關先到。以壯紙作內壁及戶。修理炕堗。而戶設門簾子。坑外鋪以平床。塗褙攀子等節。則已自該衙門爲之。上三房所寓處。甚狹窄。而副房所寓則炕室方。而大可爲三四間。聞昨年謝恩使李判府。以此炕最勝。故入處而增設云。三房炕室。最在後邊。與副房簷角相連。庭除甚隘。僅可容膝矣。館內炕室。摠爲十餘。一行分處。而驅人輩。以簟爲假家而入接。馬則雖在雨雪之中。盡夜皆露立庭中矣。通官輩以爲禮部必使今日呈咨文。故三使少憩後。一行員役。皆具冠服。陪 表咨文。從長安街。由西而行少許。又折而北行數百步。通官前導而至禮部第二門下馬。由左挾門入。坐西邊胥班廳以待。移時。禮部侍郞自闕出來乘轎子。狀如太平車。四人擔之。前有一雙喝導。高聲入來。殆如我國前導之聲。尙書追後來到。而其儀亦如之。禮部漢尙書曺秀善。侍郞淸人范時紀。着朝服出。立禮部大廳前廡。郞官胥班之屬。亦列立於東邊。而設一紅卓子於廳之中央。通官引三使就床前跪坐。正使以表咨文樻次第授任譯。任譯傳于通官。通官傳于侍郞。畢傳後。三使行三叩頭之禮。仍爲出來。至中門乘馬。還于館所。范則鬚白。年可六十。狀貌精緊。曺則不得詳見矣。禮部不甚廣大。而部內左右。連搆之屋甚多。大廳北壁。貼直哉惟淸四字矣。從路西過闕外。城高爲三丈許。築甓和灰。外面塗以赭土。平滑不可着足。墻之南正門曰太淸。而三門皆閉。唯皇帝出入。百官常行之路。卽長安門云。門前鋪以白石。四面設石欄干。石色皓潔。曲折方正。制度奇精。繚以數重。廣爲累百間。高爲一丈許。此則想如我國紅馬木之制矣。館之東墻。卽通官守直之衙門也。四譯會同館。提督有事則來。大使及通官。常常來待。監鎖館之外門。唯使臣出入時。始許開。而有挾門通于衙門。晝開夜閉。行中諸人。從此門出入矣。是日。行六十三里。自義州至此合二千九十里。越二站。費三十日。得達栅門。迎送官一人。通官一人。隨到北京。上,副房乾糧廳。輪回供饋。至回還時亦然。卽已例也。
'''北京禮單'''
提督一員。大通官二人。次通官八人。門將二員。甫古二人。甲軍十六名。開市官一員。大使一員。序班三人。火房三人。禮部郞中四員。外郞四員。筆貼式四人。序班五人。方物綿紬庫色郞四員。書吏三人。庫直三人。皮物庫色郞四員。書吏三人。庫直三人。白綿紙席子庫色郞四員。書吏三人。庫直三人。歲幣米庫色郞二人。書吏一人。庫直一人。皮物庫色郞二人。書吏一人。庫直一人。環刀捧上一員。歲饌領來官二員。下人六名。告示榜持來序班四人。宴床領來官二員。下人十二名。饌物官二員。下人六名。柴草官一員。下人七名。粮米官一員。下人四名。器皿次知序班二人。主客司主事郞中員外郞筆貼式合十六人。合壯紙四百六十六束。白紙三百五束。靑黍皮一百三十八張。大匣草一百十八匣。小匣草一千三百封。封草二百五十封。月乃四十六部。玳瑁粧刀四柄。靑銀粧刀六柄。環刀四柄。粧刀二十八柄。鞘刀一百十二柄。別扇三百七十二柄。鈿烟竹一百四十二箇。銀項烟竹一百四十箇。錫長烟竹三十六箇。小烟竹五十二箇。別烟竹十四箇。銀長烟竹四箇。銀小烟竹六箇。黃筆二十四柄。眞墨二十四丁。火鐵五十四箇。全鰒十一貼。文魚五尾。海蔘十六斗。大口五十八尾。
'''路程記'''
自我京至燕京路程記。京距高陽碧蹄館四十里。坡州坡平館四十里。長湍臨湍館三十里。開城府太平館四十里。金川金陵館七十里。平山東陽館三十里。蔥秀站寶山館三十里。瑞興益損堂龍泉館五十里。劍水站鳳陽院四十里。鳳山洞仙館三十里。黃州太虛閣齊安館四十里。中和生陽館五十五里。平壤大同館五十里。順安安定館五十里。肅川肅寧館六十里。安州安興館運籌軒六十里。嘉山嘉平館五十里。納淸亭二十五里。定州新安館四十五里。郭山雲興館三十里。宣川林畔館倚劍亭四十里。鐵山車輦館四十五里。龍川聽流堂三十里。所串站義順館四十里。義州龍灣館三十五里。鴨綠江五里。源出長白山小西江一里。卽乾川中江一里。源出分水嶺。方坡浦一里。卽乾川三江二里。卽小川九連城十五里。宿站有城址合二十里。望隅五里者。音福伊八里。碑石隅二里。馬轉坡五里。金石山十五里。中火站合三十五里。溫井八里。細浦二里。柳田十里。湯站十里。有城址蔥秀山二里宿站。合三十二里。魚龍堆一里。沙坪二里。穴巖十里。上龍山五里。栅門十里。中火站合二十八里。已上露宿站。安市城十里。卽鳳凰山來麓高阜處。有城址。榛坪二里。舊栅門八里。鳳凰山五里。鳳凰城十里宿站。合三十五里。叉湖十里。乾者浦十里中火站。合二十里。伯顏洞十里。麻姑嶺十里。松站十里。合三十里。小長嶺五里。瓮北河五里。卽八渡河終到處。大長嶺五里。八渡河十四里。中火站源出分水嶺。合二十九里。獐項一里。通遠堡二十九里宿站。合三十里。石隅十五里。草河溝畓洞十五里中火站。合三十里。分水嶺二十里。卽大山南走裹狹處連山關十里宿站。合三十里。會寧嶺十五里。甜水站二十五里宿站。合四十里。靑石嶺二十里。大小石嶺二里。狼子山十八里宿站。合四十里。三流河十五里。王祥嶺十里。石門嶺三里。冷井十里中火站。合三十八里。阿彌庄十五里。自此站始向北而行新遼東十五里宿站。合三十里。接官廳十七里。防虛所八里。三道把五里。一名爛泥堡中火站合三十里。烟臺河十里。山腰鋪五里。五里臺五里。十里堡五里宿站。合三十里。板橋鋪五里。長盛站十里。沙河堡五里。暴交哇十里。花水橋八里。氈匠鋪二里。白塔堡十里中火站。合五十里。一所臺五里。紅花鋪五里。混河一里。瀋陽城九里宿站。合二十里。願堂寺五里。塔院七里。方士村三里。壯元橋一里。永安橋十四里中火站。合二十五里。雙家子五里。大方身十里。磨刀橋五里。邊城十里宿站。合三十里。神農店十二里。孤家子十三里。卽越宿站。周流河八里。周流河堡城九里宿站。合四十二里。自北向西南行泌子店三里。五道河二里。四方台五里。郭家屯五里。新民店五里。小黃旗堡五里。大黃旗堡八里中火站。合三十三里。蘆河溝八里。石獅子十五里。古城子十里。白旗堡五里宿站。合三十八里。小白旗堡十里。一板門二十里。中火站合三十里。二道井二十里。宿站神隱寺八里。新店二十二里中火站。合三十里。土子井一里。煙臺十五里。小黑山四里宿站。合二十里。羊腸河十二里。中安堡十二里中火站。合三十里。于家垈五里。舊站里十三里。二臺子五里。㺚子店五里。大小家子三里。新店二里。新廣寧七里宿站。合四十里。興隆店五里。雙河館七里。壯鎭堡五里。常興店二里。三臺子三里。閭陽驛十五里中火站。合三十七里。二臺子十里。三臺子五里。四臺子五里。五臺子五里。六臺子五里。十三山十里宿站。合四十里。三臺子十二里。大凌河十四里。九凌河站四里。中火站一名大凌河站。合三十里。四同碑十二里。雙陽店十里。小凌河站八里宿站。合三十里。小凌河橋三里。松山堡十七里中火站。合二十里。杏山堡十八里。十里河店十里。高橋堡八里。宿站合三十六里。塔山店十二里。朱獅河五里。罩羅山店五里。二臺子三里。連山驛七里中火站。合三十二里。五里河五里。雙石站五里。雙石城三里。永寧寺十里。寧遠衛八里宿站。合三十里。靑墩臺七里。曹庄驛六里。七里坡五里。五里橋七里。沙河所八里中火站。合三十三里。乾溝臺三里。烟臺河五里。半拉店五里。望海店二里。曲尺河五里。三里橋七里。東關驛三里宿站。合三十里。二臺子五里。六渡河橋十一里。中後所二里中火站。合十八里。一臺子五里。二臺子三里。三臺子四里。沙河店八里。葉家墳七里。口魚河屯二里。口魚河橋一里。兩水河店九里宿站。合三十九里。前屯衛六里。王家臺十里。王濟溝五里。高寧驛五里。松嶺溝五里。小松嶺四里。中前所十一里中火站。合四十六里。大石橋七里。兩水湖三里。老雞屯二里。王家店三里。八里堡十里。山海關十里宿站。摠合爲三十五里。深河三里。紅花店七里。范家庄二十里。大理營十里。王家嶺三里。鳳凰店二里中火站。合四十五里。望海店五里。深河堡十里。網子店十里。楡關十里宿站。合三十五里。榮家庄三里。上白石鋪二里。下白石鋪三里。吳家庄三里。撫寧縣九里。羊河二里。五里鋪三里。蘆峯口十里。茶棚菴五里。背陰堡五里中火站。合四十五里。雙望鋪五里。要站五里。部落嶺十二里。十八里堡三里。驢槽十三里。漏澤園三里。永平府二里宿站。合四十三里。靑龍河一里。南坵店二里。灤河二里。范家庄十里。望海臺五里。梅花店八里。野鷄屯十二里中火站。合四十里。沙河堡八里。沙河驛十二里宿站。合二十里。王官廟五里。馬鋪營五里。一名七家嶺。古有帽子店。新店鋪五里。于河店五里。新平店五里。扛牛橋十二里。靑龍橋七里。榛子店一里中火站。合四十里。鐵城坎二十里。小鈴河一里。板橋七里。豐潤縣二十二里宿站。合五十里。趙家店二里。蔣家店一里。漁河橋一里。盧家店四里。高麗堡七里。草里庄一里。軟鷄堡十里。茶棚菴二里。沙河十二里中火站。合四十里。兩水橋十里。兩家店五里。十五里屯十里。東八里堡七里。龍池菴一里。玉田縣七里宿站。摠合爲四十里。西八里堡八里。五里屯五里。彩亭橋三里。大枯樹店九里。小枯樹店二里。蜂山店八里。螺山店二里。鱉山店八里中火站。合四十五里。二里店二里。現渠四里。小橋坊二里。漁陽橋十四里。薊州城五里宿站。合二十七里。五里橋五里。邦均店二十五里中火站。合三十里。白澗店十二里。公樂店八里。假家嶺一里。石碑九里。滹沱河五里。三河縣五里宿站。合四十里。棗林店六里。白浮圖六里。新站六里。皇親店六里。夏店六里中火站。合三十里。柳河屯六里。馬已乏六里。烟郊鋪八里。三家店五里。鄧家庄三里。胡家庄四里。習家庄三里。白河四里。卽通州江通州一里宿站。合四十里。八里橋八里。皇城闕內御溝水之流出來過川之橋楊家閘二里管家庄三里。三間房三里。定府庄三里。大王庄二里。太平庄三里。紅門三里。十里堡二里。八里堡二里。公卿之墳塚相連如閭閻。彌勒院七里。朝陽門一里。卽皇城東門合四十里。
'''人馬行糧都數'''
自義州至瀋陽。人馬行糧都數。御醫一員。使奴五名。員額二十二員。放料軍官一員。灣上軍官一員。藥房書員一人。合人員三十一員名。每日每員。白米二升式。合四石八斗二升。驛卒七十三名。廚子四名。軍牢二名。北京奴十六名。偶語別差驅人一名。灣上軍官驅人一名。合九十七名。每日每名。白米二升式。合十四石三斗四升。上等馬十二匹。每日每匹粥田米二升式。合一石十一斗四升。每日每匹太五升式。四石六斗。中等馬三十五匹。每日每匹粥田米二升式。合五石二斗。每日每匹。太四升式。合十石四斗。下等馬九匹。每日每匹。粥田米二升式。合一石四斗八升。每日每匹。太三升式。合一石十四斗七升。合白米十八石十一斗六升。田米九石三斗二升。太十六石九斗七升。自義州出料銀二百二十兩。亦自義州出三使臣各五兩六戔式。首譯一員五兩。堂上譯官三員。上通事二員。掌務官一員。御醫一員。各四兩式。從事官十二員。偶語別差一員。寫字官一員。醫員一員。畫員一員。各三兩式。內局書員一人。四兩。灣上軍官二人。各三兩式。道奴五名各四兩式。已上合銀一百五十一兩八戔。官下人三十名。軍牢二名。廚子四名。轎馬十四匹。軍牢廚子自騎馬六匹。已上以餘銀六十八兩二戔。逐日買穀給料。
'''粮料柴草饌物都數'''
彼人所給粮料柴草饌物都數官從共三百三十八員名。料鳳城所出粟米十九石六斗。瀋陽所出粟米二十三石十斗三升。山海關所出▣▣▣▣▣▣▣凡粮料灣上軍官。皆受出支放。每日通三房饌物雞六首。猪一首。柴糖竹一百十束。驛馬及刷馬二百十七匹。每日每匹。草各一束式。已上自鳳城至通州沿路。各站進排。而草則都數受出分給驛馬。
'''三使及員役日供'''
留館時。三使及員役日供。正使每日鵝一隻,鷄三隻,猪肉五斤,魚三尾,牛乳一鏃,豆腐三觔,白麪二斤,黃酒六壺,醃菜三觔,茶葉四兩,醬瓜四兩,鹽二兩,淸醬六兩,醬八兩,醋十兩,香油一兩,花椒一戔,燈油三鍾,蠟燭三枚,奶酥油三兩,細粉一觔,半生薑五兩,蒜十頭,蘋果十五箇,黃梨十五個,柹子十五介,晒棗一觔,葡萄一觔,沙果十五個,燒酒一甁,米二升,柴三十觔,每三日蒙古羊一隻,又每日羊共一隻。與副使,書狀同。副使,書狀。每日羊共一隻,鵝各一隻,雞各一隻,魚各一尾,牛乳共一鏃,肉共三觔,白麪各二觔,豆腐各二觔,醃菜各三觔,花椒各一戔,茶葉各一兩,鹽一兩,淸醬各六兩,醬各六兩,醋各十兩,黃酒各六壺,醬瓜各四兩,香油各一兩,燈油各一鍾,米各二升,蘋果共十五個,沙果共十五個,黃梨共十五個,葡萄共五斤,晒棗共五斤,果物則每五日一給。副使每日柴十七觔。書狀每日柴十五觔。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每日雞一隻,肉二觔,白麵一觔,酥菜一觔,豆腐一觔,黃酒二壺,花椒五分,茶葉五戔,淸醬二兩,醬四兩,香油四戔,燈油一鍾,鹽一兩,米一升,柴十觔。得賞從人三十名。每日肉一觔半,白麵半觔,醃菜二兩,鹽一兩,燈油共六鍾,黃酒共六壺,米一升,柴四斤。無賞從人一百七十八名。每日肉半斤,醃菜四兩,醋二兩,鹽一兩,米一升,柴四斤。
'''禮部尙書以下通官等姓名'''
漢尙書曹秀善。侍郞淸人范時紀。四譯會同館提督蘇楞額。大使張文錦。大通官烏林布,金福●(●字為左示右貴)。次通官朴寶樹,金福,海富,正冬陽,五十赤,四格。鳳城通官陰德布,雙林。
===二十八日===
晴寒。任譯等曰。昨呈表咨文後。通官朴寶樹。自禮部先聞我國陳奏消息。言於任譯等曰。聞爾國以陳奏事。多取銀貨而來。方欲行賂周旋云。然則何不先使吾輩知之耶。任譯曰。此何言也。小邦有事。唯俟皇上處分。何可爲行賂之計也。此必有人做出蜚語。以致辭說矣。今日東岳廟相逢時。豈不欲詳悉顚末。而入館後。自當有從容之時。不必悤悤。故止之耳。寶樹曰。然則此言必出於雇車頭目徐瑋之口。此人本自陰譎者也。爾輩不知乎。任譯曰。俺等固已慮之矣。同日禮部尙書永●(●字為左示右貴)。招寶樹問陳奏本事。寶樹纔聞任譯等之言。故備悉首末永●(●字為左示右貴)。聞甚驚駭。以爲此等逆變。往牒所無。當卽奏達皇上。而未見文跡之前。恐有輕遽之嫌矣。寶樹曰。朝鮮使臣。持來黑草。取見爲好。而第皇上正月十八日。詣皇太后陵。二十六日。始爲回駕。欲待開印後擧行。則差遲可慮矣。永●(●字為左示右貴)曰。爾言果是矣。三更量。來取黑草而去。翌曉陳稟於皇帝。卽命持入。奏文覽後。以爲朝鮮本來恪勤侯度。況且新 王年紀雖少。奏文字畫。極爲精細。此亦尊敬待朕之意。頃聞兩次勅使言。新 王動容周旋。有儀有節。一邦無憂。朕甚嘉之。今此奏文中。謀逆者。想以權䙡專恣之類。憚 王英明。潛懷異圖也。謀逆之惡。豈有大小國之別乎。朕今眼昏。未能細視。更爲改書以入云矣。午後。特遣中使。促令書入。仍爲留中。將與準制司諸臣。議定云云。蓋寶樹之卽言于永●(●字為左示右貴)。永●(●字為左示右貴)之卽奏于皇上。皆是渠輩出力之意。而皇帝之如是驚動。不待奏文入啓。促令持入。事非前有。幸甚。奏文甚支繁難見。故抄出一通文字。兼以戊申前例及之。付任譯。以示通官輩及禮部諸人。會同館提督蘇楞額。言於任譯等曰。爾國行賂之事。頗有所聞。小國事大之道。決不如是。此言一出。不但貽害於本事。爾輩亦必有罪責。惕念愼之云云。使行入館後。例行正朝朝參。演儀於鴻臚寺。而皇帝以皇太后喪小祥月。不行朝參。亦停演儀。太和殿壯麗之制。將不得一見。此可恨也。
===二十九日===
晴。行盡天涯。將餞舊歲。羈愁倍切。三使相會。設酌遣夜。城中不得無時放砲。唯歲時則不禁。故自歲前數日至初三日。家家紙銃之聲。通宵不絶。聒耳如雷。上元夜亦然。卽此俗之所謂驅儺。而其㨾如筆之頭甲。捲紙細長。中藏火藥。燃火於紙尾。其聲如鳥銃矣。同日早朝。任譯袖博明書。往見阿肅。備陳事實。阿肅以爲皇上昨已取覽奏本。畢竟慰諭褒賞之典。當何如。而考見前例。則有遣勅之例。亦有順付之事。爾們果願遣使否。任譯曰。遣使與順付。莫非皇恩所出。小邦陪臣。何敢言願否也。唯在大人們之善爲陳達。而第小邦本以綿力。纔經大故。又儐兩起欽差。此則大人可以俯諒事勢。而一依雍正六年例。另念周旋。則誠爲莫大之幸矣。阿肅曰。今見爾們誠意如此。又有博友勤托。敢不力圖也。同日通官金福●(●字為左示右貴)來言於任譯等曰。兵部侍郞金輝。戶部侍郞金簡。卽俺之叔也。連日昵侍皇上。故再昨夜以爾們之言。轉告矣。昨夜。招俺以爲俺們本以朝鮮人子孫。入仕中國。世爲大官。爾亦方帶通官之任。何可忘本。當爲拔例周章。從容善稟。第用何年例爲好耶。爾與主事人。相議以來云矣。任譯等曰。兩大人與爾之出力相念。至此實深銘感。而第是廟議所屬。況出皇恩輕重。俺等何敢以何年例可否。而雍正六年事。最爲近例。以此周旋。則實是萬幸云云。蓋金簡之妹。卽皇上寵妃。而年前已故。今方移寵於此輩。居間用事云。同日內閣奉旨覽 王奏。該國有不幸之事。而該國王所辦。極爲允協。朕心嘉慰。至摺內陳詞。有不合式之處。該部咨 王知之。其所請內地邊境。爲該 國王詰緝餘黨一節。已諭盛京將軍。山東巡撫。寔力妥辦矣。欽此。同日奉上諭。據朝鮮 國王奏。該 國有逆臣洪麟漢等結黨謀逆。一案罪人。業已伏法。恐其支黨寔繁。或有逃匿漏網者。懇勑關口官員。査拿。等因一摺。該國臣服多年。素稱恭順。今該 國王旣恐有餘黨潛逸之事。自應代爲査詰。不容竄入內地。著有盛京將軍弘晌。山東巡撫國泰。於盛京山東地方。與朝鮮接界。邊隘海口。嚴飭所屬。留心査詰。如有語言形迹可疑。査係朝鮮人民。卽行盤獲奏文。發交該 國。自行究治。該將軍巡撫務要。寔力妥辦。毋得視爲具文。欽差所謂奉旨中不合式云者。使譯輩探問該部。則以爲本 國奏文中。有儲君嗣位等字。故上諭卽指此云。衙門以皇帝命。送歲儀。卽光祿寺進排。而餠品各種及沙果,葡萄,林檎之屬也。
三使臣各一卓。羊各二口。員役合二卓。羊合三口。每卓楪匙三十九鉢。四立。合羊九口,猪一口,鵝三首,雞二首,魚五十七尾,酒十一甁,茶一桶。
lroshnnbkxt0qlecc9bnzydyooklkob
燕行記事/燕行記事下
0
1109311
2172014
2022-08-14T04:04:27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燕行記事|section=燕行記事下|times=|m=|d=|previous=[[../燕行記事上 |燕行記事上]]|next=[[../聞見雜記上 |聞見雜記上]]|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記事|section=燕行記事下|times=|m=|d=|previous=[[../燕行記事上 |燕行記事上]]|next=[[../聞見雜記上 |聞見雜記上]]|type=|from=|notes=}}
epqrp00uvm02qhxfm0v7krfhqemfsa2
2172021
2172014
2022-08-14T06:39:09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記事|section=燕行記事下|times=|m=|d=|previous=[[../燕行記事上 |燕行記事上]]|next=[[../聞見雜記上 |聞見雜記上]]|type=|from=|notes=}}
==戊戌正月==
===初一日===
晴。經歲爲客。又逢新正。添齒之感。可發一歎也。自上房乾粮。備進歲饌。三使會于正使炕。夜深而罷。
===初二日===
晴。方物諸卜。是日始到館。而白綿紙數卷有縮。或於灣上改結裹時。閪失而然耶。亦可見紀綱之一端也。任譯等以爲阿肅來言曰陳奏事。今日自禮部已以雍正六年例書入。想必順成云。蓋聞二十九日準制司諸官入侍時。有所停當云。雍正六年之例。似是皇旨。可無他慮也。
===初三日===
晴。
===初四日===
晴。
===初五日===
晴。自副房乾粮。備進歲饌。三使同會副使炕。以圖半宵之穩。
===初六日===
晴。時値天氣沍寒。沙果林檎葡萄之屬。箇箇有生氣。大是異事。而紅梅牧丹蘭草桃花諸盆。借來隣胡。爛熳綻開。政堪一賞。又以造琉璃一小缸。盛五色鮒魚。玲瓏活動。至於貼窓之石鱗。亦皆圖畫。而細刻之。可見技藝精妙。專務悅眼也。
===初七日===
晴。忽屆立春。頓覺節序荏苒也。彼人之凡百各技。精工鍊習。能臻其妙。不如我國之齟齬麤率。然至於幻術。則無甚神奇。其所幻出。非如左慈之釣鱸銅盤。韓湘之能開頃刻花。不過些眩亂眼目之術耳。是日。自衙門招送幻術者二人。許多怪術。不可盡記。而設一高足床於庭中。覆以紅氈。置各㨾器於氈上。而各試其術。一人以細木竿。置一綠砂大楪於其梢頭。其竿長爲一丈半。梢尖如錐。旋楪半空。移時不止。更以細竿。踢上大楪於半空。幾至數三丈。還以竿梢迎着。仍爲旋轉。左旋右旋。直轉倒轉。又立細竿於指端。或移立於鼻上及額上。而其楪不落。旋轉如一。又取細竿長短者九箇。每一竿各着一楪。左右手各持一竿。兩脚兩腋。各挾一竿。衣袵揷一竿。不用手而竿上之楪。箇箇自轉。又使我國驛卒之在傍者。以指畫十字於地上。而取紅氈。覆於十字上。而高其中。鞠躬念呪。拂去其氈。則一大砂楪。忽在地上。而盛棗,栗,沙果之屬。以手擎出。又如前法。而去氈。則琉璃大甁。金鮒游水。或出紅蓮一朶。花葉之中。有仙童兀立。如是換出者。爲五六次。而每一次。輒出門外。良久始入。又以一小壺。盛水小許。斟盡於盞中。倒立其甁。以示其無水。然後更以一盞水。還盛於壺中。則壺口盈溢。可爲十餘盃。旣盛還斟。又不滿一盞壺中則如前空空。如是者爲五六次。又取篩機之圓而無底者及一紅氈。擧而披拂。以示其中之無物。然後置篩機於床上。以紅氈覆之。念呪一聲。擧其氈則有一鳩從其中出。拂羽而飛。更取其鳩。還納於氈中。念呪擧氈。則其鳩便無去處。又取來一中瓮。置床下。脫帽斂衣。仰臥於床上。伸立兩脚。以其瓮置於足掌上。而以兩足互轉其瓮。左右回旋。足勢不停。或踢上如毬。而以足迎着。或斜轉如環。而使瓮倒立。或伸脚不動。而其瓮自轉於掌上矣。一人眇一目。年可五十許。一人貌美。而年少者也。
===初八日===
晴。
===初九日===
晴。又見幻術。取來大錫環七箇。在兩手中。箇箇是各環。本不相連。亦無罅隙。而以兩手擎以合之。則其環自相連綴。七箇次次相連。更以兩手。擎以分之。則其環如前分出。隨手分合。小無所難。又取一長蒲劍過尺餘者。含水淬刃。仰面閉目。直揷喉嗓。次次揷下。沒入其柄。少頃。還爲拔出。而漸次拔來。以示難拔之色。又以片片裂破之唐紙。燃火焰盛。而開口斂鬚。以火紙納之。無數咀嚼。打腮捫喉。以示其呑下之狀。盡呑後。更取火紙呑之。如是者四五次後。又以木屑數掬。納於口中。充滿兩頰。少頃。張口吐之。黑烟冉冉而生。繼有火塊。從木屑中出來。紅焰不止。吐盡木屑。更無烟火。而亦無焦脣燃鬚之痕。又以三箇木卵圓而大者。取在握中。以左右手。一擲一捉。兩手三卵。交相往來。無一息間斷之頃。或以一卵含於口中。納於頷下。而二卵則如前不停。手勢如神。終無落地者。又取唐紙數張。細細裂破。納於口中。嚼而下咽。張口搖舌。以示無物。少頃。從口中抽出一條。唐紙連續不絶。取而見之。皆是連幅。亦無濕氣。此外小小雜技。多不可記。又有一胡養一大虎。以鐵索繫頸。擔於檻中而來。至庭中。開其板門。引鐵索出之。虎不肯出。以一碗盛水而啗之。虎始出來。以大鐵釘。深揷地中。繫鐵索於釘頭。而其主猶握鐵索。不敢暫釋。虎之高爲二尺。長過一把。全體色黃。有長文。其形如貓。而可爲中虎。其主以一木撞打而呪之。則虎隨其言而跳踉。或伏而搖尾。或臥而舞足。或起立而盤旋。或以前足捉其木。時時張口出聲。如鉅如雷。我國人若過其前。則輒擡頭作聲。甚爲危怕。其主脫去其帽。以赤頭接於虎口。虎乃出舌舐之。又納其臂於虎口。虎又舐之。又以手擧虎頭。接其口。有不忍正視也。聞其馴養。已爲四年。而擔行於道路。如弄猿者云。任譯以爲序班等來言曰。咨文中前後方物。移准後。餘數方物開錄者。與禮部文書相左。而適以開印之前。該部姑未入奏。部中大人亦未及知之。然畢竟恐有生梗之慮云云。故卽使任譯輩。考准彼我國方物文書。率皆相左以禮部文書見之。餘數之見在庫中者。黃苧爲六百三十匹。而我國咨文。錄以五百七十匹。相左六十匹。紅苧爲一百二十匹。而錄以十匹。相左一百十匹。白苧爲三百二十匹。而錄以一百三十匹。相左一百九十十匹。黃紬爲一百匹。而錄以六十匹。相左四十匹。紫紬爲二百匹。而錄以一百匹。相左一百匹。白紬爲四百四十匹。而錄以一百九十匹。相左二百五十匹。龍紋席爲十二張。而錄以八張。相左四張。黃花席爲九十五張。而錄以三十五張。相左六十張。滿花席爲二百五十張。而錄以一百十張。相左一百四十張。彩花席爲一百七十五張。而錄以三十五張。相左一百四十張。白綿紙爲一萬六千卷。而錄以一萬二千卷。相左四千卷。梳函二事。落漏不錄。事極疏忽。序班等以此如得奇貨。索賂多端。至於千金。故任譯輩欲折其恐動之習。以防遮之說。謂以此非使行不察之事。俺等元不相干於其間。少無所慮云云而送之。然該院之計數。開錄若是懸左。姑未知其委折。而又有此意外事端。所係甚重。誠可悶也。主客司爲移付事。本部具奏內。開査上年六月。朝鮮國使臣鄭尙淳等來京。未與朝賀。於七月初一日。恭遇皇上祭太廟。禮成後。臣部奏明帶領使臣等。在午門外儀仗末跪接。瞻仰在案。今朝鮮國進貢正使興祿大夫河恩君李垙,副使吏曹判書李▣,琉球國正使耳目官翁宏基,副使正議大夫鄭鴻勳。俱未朝賀。本月初十日。恭遇皇上祭祈穀壇。相應請旨於禮成還宮時。臣部照例帶領該使臣等。在午門前儀仗之末。跪接聖駕。瞻仰天顏等因。於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七日奏。本日奉旨所奏是。欽此。相應抄錄原奏。移付●(●字為左示右貴)館査照可也。云云。任譯領納歲幣米於外倉。倉名卽細粮。而在於闕門西墻外云。
===初十日===
陰。夜雪。五更。通官前導。與正使及首譯朴道貫赴闕。下馬於長安門。步行由東挾門。入門內。有五間石橋。皆以白石。設欄干於左右。而製度宏壯。其下深幾五六丈。其流直走通州。運艘足可入來。正南有大淸門。門樓爲二層。此乃闕之正門。而五門一行幷設。門外前面當中爲馳道。直至正陽門前面。入天安門。門內左右。立擎天柱一雙。以白石作闌干。四隅皆坐石虎。其下設大石龜。其上立六面石柱。刻以雲龍。其高各五六丈。而兩柱之頭。各刻龍虎。東西相向。作攫拏之狀。左右月廊各二十二間。左通宗廟。名曰廟街門。右通社稷。曰社街門。而皆以黃瓦覆之。又入端門。其制一如天安門。左右月廊各四十餘間。門內左右所立擎天柱。又如前㨾。又至午門之外。其制卽三虹門。門樓爲二層。而名以五鳳樓。三門皆閉。而有左右掖門。百官由此門出入。此皆 皇明時所刱云。兩使少憩於禮部朝房,禮部侍郞阿肅,提督蘇楞額。使通官送餉駱茶餠品各種。通官烏林布,金福●(●字為左示右貴),朴寶樹。幷來見於所坐處。兩使使首譯傳言曰。我 國大小之事。多賴爾們之力。實感其意矣。寶樹曰。俺厚被 國王之恩。在我之道。何敢少忽云云。福●(●字為左示右貴)曰。俺之先墓。在於朝鮮。且蒙 國王厚眷。故果爲隨處盡誠。而俺之堂叔金簡,金輝。亦因俺致訊於兩大人矣。兩使曰。有此相問。尤可感也。福●(●字為左示右貴)曰。皇上回駕時。兩侍郞如或相逢於班次。必先致款矣。且曰。兩侍郞。每欲歷省先墓。此後似或以敕使出去矣。云云。出班後。阿肅來見。而酬酢不便。故霎時立話。見其風儀凜俊。氣骨豪爽。眞是胡中宰相也。良久天明。五鳳樓上鳴鍾鼓。通官等前導兩使。各就班次。於是皇帝乘步輦。以人夫轝之。由端門而入。輦轝軍卒之服色。如我國扈輦隊。皆衣黃揷黃羽。黃涼傘一柄在前。禮官侍衛前引。王公駙馬公卿。作隊乘馬。後跟而來。威儀整肅。不聞喧聒。只有馬蹄聲而已。鹵簿儀仗及煌煌角燈。兩行排立於午門之外。龍鳳傘扇在前。其次各色幢幡旗幟。其次各項金銀爪鉞及鐵槍大刀。其次棍棒。而金玉杖。朝天鐙鸞章,金干,玉戚之屬。數爲九百云。而多不能盡記。儀仗軍卒則身着紅紋繡衣。頭揷黃羽。輦轝之制。天蓋帷帳。皆用黃色。外垂珠簾。帝座隱隱。未見其顏面。而近至。兩使垂手跪坐。依例行三叩頭。仍爲退出。琉球國使臣。同參祇迎。立於我使之下。其王稱以中山王。而兩使帽制。以黃紋緞繞而束之。略近我國金冠之㨾。並穿黑紋緞闊袖長衣。以黃緞廣帶圍腰。而兩端垂齊。束髮爲髻。揷以兩簪。足穿黑靴。一人身短無鬚。一人身長鬚白。年可六十餘。從人皆穿灰色挾袖衣。髻則裹以黑緞矣。該國進貢。卽硫黃一萬二千六百斤。紅銅三千斤。白剛錫一千斤。從人十七名云。我人則任意出入。周遊闕中。無異淸人。而琉球國人。驅入一室。使不敢出頭。其館所處於正陽門外。不得擅出其門。凡所操切。倍於我人云。至天安門外。見象輦。象之爲物。其體絶大。其形極醜。遍體無毛。眼在耳傍。而小如彈丸。鼻極長大。殆將垂地。口在鼻底。凡飮水齕草。皆以鼻捲取以納於口。捲舒惟意。雄象則兩牙甚大。雌象則兩牙甚小。尾則如牛尾。耳則頗大。而聞鼠聲則驚怕生病。故以靑布裹之。足如牛蹄而極大。象奴乘其項。以錐刺之。則緩緩作行。而馬則盡力追之矣。
===十一日===
雪下終日。
===十二日===
晴。任譯曰。序班輩以移準相左事。多日相持。終始操縱。索賂無厭。譯輩屢次折減。堇以三百停當矣。序班猶有不滿之心。欲爲籠絡。謂以文書入啓之前。不可改書。俺等當圖其順下之道。待其順下取去。改書爲可云。譯輩答以若如是。則何用賂物云。則序班始許改書。故今日與寫字官。同往序班所在處。索出咨文。序班取出於懷中而給之。頗示持難之色。亦令密改。不欲使他人見之。蓋咨文。本自禮部。翻以淸書入啓。故便同休紙。所以揷置於懷也如此。則使之一時改書。有何不便。必令祕之。亦索賂物。渠輩情狀。國之紀綱。從可知也。不爾。則勢將生梗。不得不給賂三百。改書數爻。然事之痛駭極矣。
===十三日===
晴。正陽門外。三更失火。延燒四十餘家。市肆積貨。幾至萬金。而皆入於灰燼之中。皇帝遣中使。探問戶數以入云。似欲施恤典而然耶。蓋其家舍。築甓和灰。其堅如石。接屋連墻。殆無空隙。皆是一字㨾。無曲折。而只設一門。故失火則無路撲滅。亦未出所積財物云。
===十四日===
晴。
===十五日===
陰。我使留館。每値上元。出玉河橋。踏月觀燈。而今行則 國衰在身。義有所不敢。幷不出門。聞此俗不以竹懸燈。家家外簷。皆懸琉璃羊角諸燈。又開內外重門。門楣各懸一燈。自外至內。照耀洞徹云。此處紙鳶之形。皆是人形及禽獸之象。而與我國鳶形不同。無中竅。故不能高上。而亦未低仰回旋。以絲引上矣。
===十六日===
晴。
===十七日===
雪。
===十八日===
晴。大風。易州皇太后新陵。在於康煕陵所近處。而卽三百里程。廿三日。乃皇太后小祥也。是日。皇帝先期上陵。歸路行獵云。祥日詣陵。固禮也。兼以弋獵。失之甚矣。四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奉上諭。軍機大臣等査奏。二十七月內御殿視朝儀注。乾隆元年。元朝已過百日後。奉聖母皇太后懿旨。以御極之初。應受百官朝賀。且朕應恭詣皇太后宮行禮。是以陞殿受賀。至此後二十七月內。均未經擧行。玆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元朝。非元年可比。又尙在二十七月內。所有陞殿受賀之處。不必行至尋常陞殿視朝。恭査。皇考世宗章皇帝時。曾于二十七月內擧行數次。蓋尋常陞殿。與御門聽政無異。若隔至二十七月之久。于體制。似有未協。自應遵照擧行。所有百日後陞殿之處。着該衙門。屆期奏請。候朕降旨。欽此。四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奉上諭。前經降旨。因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元朝。尙在二十七月內。非元年可比。所有陞殿受賀之處。不必行。至今年明年萬壽冬至。亦應停止行禮。其各省應進三大節應賀表。俟過二十七月後。再行奏進。欽此。此是停免元朝朝參之文書也。任譯從序班輩。今日始爲覓示。
===十九日===
晴。
===二十日===
晴。
===二十一日===
晴。禮部開印後。成出回咨。儀制淸吏司案呈。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准朝鮮國來咨。並奏摺一件。經本部。代爲恭進。奉聖旨。覽 王奏。該國有不幸之事。而該 國王所辦。極爲允協。朕心嘉慰。至摺內措辭。有不合式之處。該部咨 王知之。其所請內地邊境。爲該 國王詰緝餘黨一節。已諭盛京將軍,山東巡撫。實力妥辦矣。欽此。本部細看原奏內。有儲君及 國王嗣位等語。未爲合式。蓋此等語。在該本 國自稱。原屬不禁。而敍以上告則乖體制。且該 國前此請立 世孫及 國王嗣爵。皆係請命天朝。遵奉勑旨而行。可見 儲君及嗣位之語。斷不宜列於奏牘大皇帝。因該 國素稱恭順。其措辭不合自由。外邦未識中朝體式。亦姑不深究。特諭本部咨。知該 國王嗣。後一切表奏辭意。務留心檢點。毋再違舛。爲此合咨 朝鮮國王。遵奉施行可也。須至咨者。今此。回咨又是意外事端。不合式云云。及措語中數處。亦甚碍眼。使任譯輩。欲爲周旋於禮部而改之。然聞數句執頉。是皇帝親自摘出者云。禮部旣不可擅改。且欲呈文於禮部。而亦有所難便。極爲悶慮也。禮部爲曉諭事。照得。朝鮮國進貢員役到京。例於公事畢後。所有携帶布匹,紙張等項。許令行家,鋪戶人等入館交易。玆當開館伊始。各行戶等情愿交易者。務須遵照法例。現銀售買。不得賖欠拖延。以便該國員役。得以及時起程回國。至史書,兵器,焰硝,牛角等項。一應違禁之物。不得入館售買。例禁甚嚴。合行出示。曉諭爾等行戶。各宜凜遵法紀。不得違犯。倘經本部査出。或別經發覺。定行從重究治。決不姑寬。毋違特示。右仰知悉。告示會同四譯云云。此乃禮部知委公事也。
===二十二日===
晴。任譯輩呈納方物於闕內。聞緞庫在於左翼門內南廂。庫官卽員外郞德馨。司庫翰班。銀庫在於右翼門內西廂。庫官卽司庫文霈。大使德麒。紙庫在於平德門內東廂。庫官卽郞中本忠。員外郞慶玉。司庫廣安泰寶淑。大使五達禮。武備院在於東華門外路西。院官卽主事永明。而此乃軍器庫云。
===二十三日===
晴。雞鳴後。驅人所處炕中簟席失火。幸得卽滅。而一館驚擾。至曉未定。
===二十四日===
晴風。法藏寺在於崇文門外十餘里地。有石塔可以通望一城。三使飯後。驅車聯赴。佛殿已廢。只數僧守之。塔高數十丈。周爲數十把。築以磚甓。墁以石灰。其制凡七層。而一層皆爲八面地臺南面。有龕。龕中安一座大佛。從佛座東有甓梯。緣其梯。初登一二層外壁。無通穴。其黑如漆。不辨面目。人皆手攀。魚貫而上。及至三層。外壁面面。皆有通穴。始得陽明。每層每面。穿壁爲龕。安金佛小像。外壁通穴。狀如雉堞。而以木爲欄干。層皆有梯。梯上有複道。抱壁而周。僅容一人行。內外壁之形。政如雞子之有外殼。內白中黃矣。及至第七層。縹緲半空。眞是羽化登仙。但寒氣逼骨。不堪久坐。從西北通穴。俯瞰一城。城池龍盤。宮闕照耀。市肆連亘。車馬絡繹。羅列眼前。歷歷可數矣。歸路歷天壇。從墻外望見。基址寬平。四面方正。圍以長垣。周殆十餘里。松柏鬱密之中。正殿制度。極其尊嚴。露出中央。覆以靑瓦,金彩玲瓏。此乃大享殿。而卽享上帝之所。上帝神牌。常時則奉安於皇乾殿。行祭時則移奉於大享殿。配以太祖皇帝以下諸帝。東西兩廡。卽奉日月星辰風雲雷雨神牌之所。正月上辛。祭上帝於大享殿。以行祈穀禮。而正殿階砌欄檻。皆鍊石爲之。色白如玉。階上及各層左右。皆設大香爐。規模制度一倣太和殿云。而以皇帝親祭之所。長閉外門。不許出入。竊欲入賞。而無其路也。到正陽門。卽皇城正南門也。城門及內外甕城門上。皆有二層樓。外甕城上。又作譙樓。俱極華侈。正門以皇帝出入之門。故常閉不開。東有挾門。行人從此門出入。內外門正路。皆鋪石。又設石欄干。行者不敢由之。皆從欄外行矣。城外廛坊極盛。挾道兩行。左右坊谷。列隧羅肆。通闤帶闠。首尾相接。不見涯際。朱楹金壁。壯麗眩眼。或設曲欄於簷外。或揭繡囱於空中。百貨之委積。人物之匝沓。實是城內市肆中最盛處也。今日始乘太平車。駕騾快走。制度輕妙。而若遇石路。則簸揚頗甚矣。
===二十五日===
晴風。招見一胡挈猿牽狗而來者。其主列置篩機四箇於庭際。鳴鉦繞行於機外而呪之。左旋則狗左。右旋則狗右。隨人指意。又呪一聲。狗也各隨四機。貫旋其中。出入之間。篩機少不搖動。又爲疊立二機而呪之。狗也貫入上機如前。以木斲爲犁形。駕於狗背。使猿也驅之。狗亦走旋庭中。狀如耕田。猿也身着小紅衣。或冠或帽。或扮美人。或作老嫗。或頓足而舞。或扶杖而趨。或介冑負旗而馳。或攀索緣空而走。百般呈技。酷肖人形矣。以略干物賞之。
===二十六日===
晴而夕陰。夜大風。胡皇自易州陵所還來云。
===二十七日===
晴。是日。任譯等與商胡減定三種緞紬之價。蓋近來燕貨逐年增價。昨年使行時。又加紬價。後弊不些。故嚴飭任譯。使之歸正。
===二十八日===
朝陰夕晴。
===二十九日===
晴風。
===三十日===
晴。皇城之北。有國子監。卽我 國文廟也。飰後。三使乘車聯行。由皇闕外城東安門前。向安定門。東北隅。有一牌樓。外面書以成賢街。內面書以國子監矣。入外挾門。門內有致齋所。改服黑團領。由內挾門而入。其正門扁曰大成門。其傍書以淸書。以石爲欄。凡三間。庭內鋪甓。元初廟學俱燬。取舊樞密院地。創立之云。國子典簿劉紹寅。學正周紘。先陞殿陛。使一官員。引到三使臣於拜位。始開殿門。三使四拜禮畢。屛去馬頭等於階下。由東階而上。奉審。殿額曰。大成殿。正南龕室。安孔子位版。朱漆無韜。題曰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傍書淸書。龕上有三扁。曰萬世師表。康煕筆也。曰生民未有。雍正筆也。曰與天地參。乾隆筆也。皆塡以金。左前龕二位。題曰復聖顏子之位。述聖子思之位。右前龕二位。題曰衍聖曾子之位。亞聖孟子之位。左後六龕。安閔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之位。右後六龕。安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顓孫子師,朱子之位。孔子位版。龕前四楹。揭以儷句金字。曰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曰敎授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曰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冊。曰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譬之宮墻。蓋諸扁評德。極爲僭越。且正殿制度。亦甚奢麗。金彩玲瓏。恐失崇奉之道也。殿外石欄。瑩然如玉。東西各有十六間廡。東廡。歐陽修,司馬光,王通,諸葛亮,鄭康成,高堂生,毛萇,孔安國,公羊高,程顥,張載,公孫丑,公都子,牧子皮,蘧瑗,原憲,澹臺滅明,南宮适,高翟,漆雕開,司馬耕,巫馬施,顏辛,曹卹,公孫龍,秦商,顏高,壤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后處,奚容蒧,顏祖,句井彊,秦祖,縣成,公祖句玆,燕伋,樂欬,狄黑,孔忠,公西蒧,顏之僕,施之常,申棖,秦冉,左丘明,尹焞,胡安國,呂祖謙,蔡沈,陸九淵,陳淳,魏了翁,王柏,許衡,王守仁,許謙,薛瑄,羅欽順,陸隴其。朱子位則康煕五十三年。陞配正殿。西廡。楊時,胡瑗,范仲淹,韓愈,范甯,杜春,董仲舒,后蒼,伏勝,穀梁赤,邵雍,程頤,周敦頤,萬章,樂正克,林放,公冶長,宓不齊,公晳哀,高柴,樊須,商澤,梁鱣,冉儒,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齊,公良儒,公肩定,鄔單罕父,黑榮,祈左人,郢鄭國,原亢,廉潔,叔仲會,公西輿,如邽巽,陳亢,琴牢,步叔乘,秦非,顏噲,顏何,孫亶,羅從彥,張栻,眞德秀,李侗,黃榦,何基,金履祥,趙復,陳澔,陳獻,章胡,居仁,蔡淸,吳澄。位次則以其時代爲序矣。 皇明時。 太祖命改像。易以位板。而猶未毀像。 英宗始詔中外。學宮塑像左袵。悉改之。至嘉靖。又以稱王。猶係臣爵。改稱爲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四配稱子。十哲稱賢。改殿稱廟。又立啓聖廟。淸人則只稱曰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四聖則亦曰某姓某子。十哲則曰先賢某子。兩廡從享則皆稱先賢某姓名。原有諸生講書之房五百二十一間。而今無云。內庭有康煕,雍正,乾隆御題碑十二。外庭有 皇明,成化御題碑。又有科榜列刻之碑。此所謂雁塔題名者。而無數羅立矣。大成殿正門之內。各置石鼓五枚於左右空廊。合爲十鼓。高各二尺。徑一尺有奇。叩之鏗然。所刻篆籀。磨滅難辨。其辭類風雅。卽周宣王時獵碣。而太史籀所書者也。考其事蹟。蓋石鼓舊在孔子廟。中間散失。宋仁宗朝盡得之。鑄金塡其刻文。置保和殿。後徽宗徙置辟雍。靖康之亂。金人取歸燕。取其塡金而棄之。元仁宗時。虞集得之泥中。始置今國學大成門內。而元司業潘廸撰釋音訓。刻於短碑。而立其傍矣。十鼓中。形如石臼者有之。其謂得來於村間者。果然耶。其中四鼓字形可辨者。或爲數十字。或爲十餘字。六鼓則所存不過五六字數三字矣。聞國子官二人。劉則進士。浙江人。周則擧人。而江南人云。自此欲轉往雍和宮矣。方有齋事。不許客來云。遂已之。
==二月==
===初一日===
晴。
===初二日===
天朗氣淸。春意藹然。擬見西山。平明。三使乘車。由闕外西墻路。過回回國人所居館前。見男子則皆著胡服。面目麤惡。剃頭長髥。頭戴胡帽。其㨾上尖而高。女人乘車者。皃則雖美。頭上所戴。與男子無異。以帛纏頭及項。聞皇帝納其一女子爲妃。甚幸之。闕墻之內。起一層樓。與回回館相對望見云。而墻內果有樓矣。且逢一胡少年。年可十七八。坐於車中。繡衣鮮明。前後騎胡之從者。幾至二十餘人。卽皇孫之行云。又逢行喪者。喪輿四角。懸以龍鳳頭及流蘇。殆如我 國制度。輿前列立紅涼傘,銘旌,神馬,漆扇之屬。扇如我 國芭蕉扇。輿則方而大。圍以繡帳。僧徒數十。在前擊金。又立旗幟十餘面。散揚紙錢。遍於路上。輿後四五車。白衣女人乘之。皆圍素帳而隨之。聞其國宰相之喪行云。出西直門十餘里。小湖環之。洋洋映綠。廣爲四五間。皇城近地。未嘗見佳山麗水。至此沿流而上。襟懷淸曠。不覺開眼矣。此水。自玉田鑿池引流。爲西山昆明池。又引至闕內。以達於通州者。而自皇城三十里之間。胡皇以其遊賞之所。隨水緣涯。南北之間。結搆彩戶。離宮行閣。重重相望。蓮亭水閣。往往浮湖。左右造山。列植樹木。眞是畫中景也。過十餘里至五塔寺。佛殿之後。有一塔。以甓築成。四面方正。一面各爲四五間。高爲七八丈。而前面龕室。安佛像。龕之左右。各有二甓梯。從其梯凡三折而登其顚。複道之黑暗。無異於法藏寺。而及至上層。平正廣衍。可容累十人。而五塔屹然立於其上。皆是八面。中塔爲十三層。四塔各爲十一層。四角風鈴。聲動半空。面面層層。皆刻大小金佛。又以五色飾之。四面設石欄。列置銅爐矣。塔前有御製碑閣。而寫以淸書。不可辨也。行五里許至萬壽寺。入四重門。黃瓦金碧。璀璨宏麗。殿閣不知爲幾百間。後面造石假山甚奇怪。而從山下穿逕如窟。盤回而入。則有一佛宇。出而登山上。亦有佛宇。此所謂二層閣也。庭中鋪石。斑斑如碁而如紋。勝於甓石。又有白松五六株。盤屈蒼立矣。前面有二層樓。丹雘交映。此乃皇帝所登之樓。而長鎖其門。不許人出入。五塔萬壽兩寺。皆是 皇明所建。而淸又重修。皇帝時時歷臨云。又行小許。水之南有屢千間館宇。連亘數里。卽正白旗軍入直之所。而館在正西。故以正白旗軍守之。館前諸軍相聚習射。或有馳馬者。或有放矢者。而聞弓大而無力云。自此西山入望。至一橋頭。鋪灰於路。堅而成石。有國禁。不得乘車騎馬而行。過五里。至西山。有大石橋。左右石欄干。方正皓皓。廣爲數間。長爲七八間。中央之高。幾爲數三丈。橋之虹門前面。題一儷曰。鱗紋千疊。璧月漾金波。螺黛一丸。銀盆浮碧水。後面又題一儷曰。路入閬風。雲霞空際湧。地臨蓬島。宮闕水邊明。橋門之上。刻繡漪橋三字。皆乾隆筆也。橋西一里許。有六面亭。扁曰廓如亭。內揭題詠四五板。卽乾隆御製。而筆法淋漓。亭軒廣闊。只有墻。而不設戶矣。亭之西。又有一長橋。以其虹門之爲十七。名以十七橋。高爲四五丈。長幾數三十間。湖則昆明池。而橋影倒水。澄光上下。長廣爲十餘里。可以行舟。又見水閣之下。繫以彩舸。往往築石爲小島。閣在島上。西山之傍。小峯短麓。皆是造山。不能高大。樹木亦不茂密。大小樓閣。面面跨橫於峯峯麓麓。或屹立於山頂。或隱映於山腰。其中最大爲行宮者數處。而西北間。有四層六面閣。閣傍。又有累百間樓館。極爲櫛比。聞是皇帝在西山時。百官軍兵之所住處。北麓有三層八面閣。閣下八面。又各有八面小閣。合爲六十四楹。卽象六十四卦而設也。又有聳空白塔。處處相對。以靑紅黃紫瓦。色色覆。於樓閣。皆施金彩。夕陽之間。照耀於樹林之中。目難正視。南見遠山。粉堞崢嶸。又是行宮云。十七橋西。又有層閣眩耀。尤是奇制。去橋不遠。而橋以半外。有宦者守而牢拒。前後使臣。不敢爲入見之計。今日亦有數宦及十餘從胡。出來橋頭。初果落落不許踰橋半一步。使任譯贈丸藥等物。多般周旋。渠亦稍有顏面。煎茶以進於三使。始得其路。三使聯步。踰橋而西。從水邊石欄內而入。有石假山。屈曲如窟。石門左右。題曰。列峀展屛。山雲凝罨畫。平湖環鏡。檻波漾空明。卽乾隆筆也。門內有一路。緣窟成梯逶迤。而登其上。乃行閣。而有複道。高低曲折。一從假山之勢。盡其奇巧。中央有三層八面閣。高爲數十丈。金碧璀璨。四面有扁。東曰偃蝀。西曰流虹。南曰天遊。北曰海湧。樓北有一高閣。扁曰淵精金碧。亦皆乾隆筆也。閣內鋪以碔石。皓皓如玉。無一點塵埃。結搆極侈。不覺心神怳惚。未知天上瑤宮。比此果何如也。橋東有牌門。三使共坐吃飯。歷見水邊石碑乾隆詩。又見一金牛蹲坐石上。鑄以烏銅。其大如小犢。背刻乾隆詩。書以篆矣。從東北行。又見一彩樓一行宮。特立路傍。亦皇帝遊賞之所云。過數里仍至。虎圈。築甓爲室。塗以石灰。長廣爲數間。其上鋪以鐵網。三圈皆隔壁。而每圈各置一虎。長爲一把。實過中虎。觀者環立。圈上三虎。一時跳躍。聲如巨雷。張目磨牙。怒氣射人。緣壁而上。未及鐵網半丈。而還落地上。盤旋吼號。如是者十餘次。令人畏縮而不敢進。聞是皇帝行獵時所擒。而馴豢已多年。每日以羊豕肉飼之云。外門內又有木柵四間。各置一大欌。藏以二虎二熊。兩虎皆是中虎。而聞是新擒。未及馴擾者云。兩熊皆大於犬。而虎則見人大吼。跳踉於圈中。所見極怕。熊則遍身黑毛。深目尖喙。其狀如豕。而見人之近前。則輒吐舌搖之。若將舐之矣。考諸前史。旣有虎圈嗇夫。則虎圈卽中國所常有者。而今此熊圈之設置。未知其義何居也。東行由一小門而入。樹林中指點謂圓明苑。而皇帝常時往留之所云。殿閣樓臺。亦可一賞。而自前不許人出入云。固無奈何矣。是日乘昏還館。
===初三日===
陰。
===初四日===
朝陰晩晴。一到天涯。家 國渺然。日望齎官之來。是日齎官金弘喆。先送其從人。至月二十七日臘月十一日所出家書及灣尹大父書。一時並到。眞是世外消息。驚喜滿心。信乎書道之不輕如此也。
===初五日===
晴風。齎官之行。入來久淹旅館。相對故 國人顏面。不覺拭眼也。領來漂胡。合七十四名。而天津府胡二十九名。漂到茂長。關東胡六名。漂到。珍島廣東省胡十五名及盛京胡九名。漂到白翎。蘇州胡十五名。漂到靈光。皆以行商。乘船漂海。而一名在我京作故。一名到黃州病死。其餘交付鳳城云。齎來咨文凡六度。而一度則請於今秋皇帝詣瀋陽時遣使咨也。五度皆領送漂胡咨也。聞昨冬在灣時。以漂人物件相左事。書狀狀 啓上去之後。關西伯。亦狀 啓。二邊將決棍。該守令請罪。海西伯亦以此狀 啓。松禾縣監沈原之。以長淵兼官罪罷云。今日見一鸚鵡。繫以鐵索而來。頭尾皆靑。嘴足皆紅。毛深灰色。人若以手近之。則輒作數聲。聲甚凄淸。或類言語而輕銳。可愛矣。
===初六日===
晴風。到館以來。日夕祈望者。惟在陳奏一事。左右周旋。靡不用極。然前例書入月已再易。而尙未出場。事極悶菀。連使任譯。探問於阿肅諸人。則皆以爲畢竟必有處分云。而有難一向遲待。故今日又使往見阿肅。則答以爾 國事。俺等非不另慮。而今番奏文中不合式處。終涉未安。使臣祇迎時。皇駕近臨。而不問 國王起居。以此言之。可知有槪於皇心。而無他別旨云云。彼國事。徒憑譯輩之言。無論事之大小。虛實眞僞。實難詳知。然到今思之。前例書入之說。必是被瞞。而臘月廿九所下敕旨。只爲了當之科也。前後經營。事不從心。實無好策。乃以諸譯所呈搆出文草。使之往視禮部諸人。則提督先知事端。力挽不送。可謂末如之何矣。
===初七日===
晴。諸譯輩昨被提督之阻遏。未得往來禮部。然到此地頭。不可袖手而坐。且賞本已下。歸期隔日。今則事勢急迫矣。不得不更送諸譯於禮部尙書永䙡家。出示文草。飮泣齊訴。其答一如阿肅所言。終始落落。使不得更爲發說。事事緯繣。無復可望矣。方物餘數之相左。旣爲執頉之端。今番賫官來時咨文中。祠字以祀字誤書。序班輩又執而爲言。今方索賂云。該院文書之不能檢察。到處如此。亦可異也。
===初八日===
晴。陳奏前例。今已狼狽之中。不合式云云之行咨。又出意外。節節悶迫。禮部所謂皇心之未安。專由於此云。其在專對之義。不可不明卞已例。蓋順治十七年奏文。有 國君之君字。康煕十九年奏文。有儲嗣之儲字。雖與 儲君二字稍異。亦有傍照。且嗣位二字。康煕十九年奏文。雍正六年奏文。皆有之其所一暴。豈至於今。而當初特諭。出於皇旨。恐有激害之嫌。果爲趑趄。今則本事已狼狽矣。始擬呈文以卞。而文草之先示提督。例也。見之。以爲皇上特旨之事。外邦陪臣。決不當爲呈文之擧。據理峻塞。遂不得力。將以領賞日。親呈禮部堂上爲定。是日皇帝詣圓明苑。姑無還宮之期云。
===初九日===
晴寒。禮部公事云云。仰役立傳。會同館大使通官等。帶領朝鮮使臣等。於初十日巳刻。赴午門前領賞。毋得遲誤。特傳。
===初十日===
晴風。三使與正官二十七員。詣闕領賞。坐於午門外朝房。禮部侍郞王杰入來云。使譯輩往傳呈文。則王杰以爲皇旨旣下。使臣初不歸告於 國王。而先欲呈文者。未免越分。然則自禮部先爲參論。使臣亦將行咨於 國王。今日仍不得頒賞。若到此境。必有許多不好之事。在傍郞官者。尤加聲色。嚴辭力斥。累次往復。不受呈文。觀其頭緖。所謂行咨之說。不可不慮。三使相議而遂寢之。午門之外。設大牀。排列賞賜物件。禮部侍郞王杰。立於牀頭。鴻臚官及各進排官列立於其下通官。遂引三使以下。正官。詣御路之右。行三拜九叩頭禮後退立。通官更引三使。詣御路右拜叩之處。序班立牀頭。讀笏記。以次呼名。頒賞賜。先給回送禮物。鞍具馬及各㨾綾緞,貂皮等物。各進排官親爲傳授於上使。則上使皆一一跪受以給從者。仍給三使。例賞銀緞馬匹等物。上使以其爲宗親別給團領及貂皮匹緞。授受皆如上儀。其次大通官三員。正官二十四員。各皆領賞。一如前儀。又給從人三十名訖。三使及一行。盡詣御路右。行三拜九叩頭而出。
'''回送禮單'''
冬至。 御前表緞五匹。裏綾二匹。裏紬二匹。裏絹一匹。粧緞四匹。雲緞四匹。貂皮百張正副使各大緞一匹。冒緞一匹。彭緞一匹。紬一匹。方紗一匹。絹一匹。銀五十兩。書狀官大緞一匹。彭緞一匹。絹一匹。銀四十兩。大通官三員。各大緞一匹。絹一匹。銀二十兩。押物官二十四員。各彭緞一匹布二匹。銀十五兩。從人各銀四兩。元朝 御前二等玲瓏鞍韂全備二等馬一匹。表緞五匹裏綾二匹。裏紬二匹。裏絹一匹。粧緞四匹。雲緞四匹。貂皮百張。正副使各大緞一匹。冒緞一匹。彭緞一匹。紬一匹。方紗一匹。絹二匹銀五十兩。漆鞍全備三等馬一匹。書狀官大緞一匹。彭緞一匹。紬一匹。絹一匹。銀五十兩。大通官三員。各大緞一匹。紬一匹。絹一匹。銀三十兩。押物官二十四員。各彭緞一匹。紬一匹。布二匹。銀二十兩。從人各銀五兩。萬壽聖節 御前二等玲瓏鞍韂全備二等馬一匹。表緞五匹。裏綾二匹。裏紬二匹。裏絹一匹。粧緞四匹。雲緞四匹。貂皮百張。正副使各大緞一匹。冒緞一匹。彭緞一匹。紬一匹。方紗一匹。絹二匹。銀五十兩。漆鞍全備三等馬一匹書狀官大緞一匹彭緞一匹紬一匹。絹一匹。銀五十兩。大通官三員。各大緞一匹。紬一匹。絹一匹。銀三十兩。押物官二十四員。各彭緞一匹。紬一匹。布二匹。銀二十兩。從人各銀五兩。年貢 御前表緞五匹。裏綾二匹。裏紬二匹。裏絹一匹。粧緞四匹。雲緞四匹。貂皮百張。正副使各大緞一匹。冒緞一匹。彭緞一匹。紬一匹。方紗一匹。絹二匹。銀五十兩。書狀官大緞一匹。彭緞一匹。絹一匹。銀四十兩。大通官三員。各大緞一匹。絹一匹。銀二十兩。押物官二十四員。各彭緞一匹。布二匹。銀十五兩。從人各銀四兩。正使加賞緞五匹。緞衣一套。貂皮十張。禮單都數 御前表緞二十匹。裏緞二十匹。粧緞十六匹。雲緞十六匹。貂皮四百張。二等馬二匹。正使大緞四匹。冒緞四匹。彭緞四匹。紬四匹。方紗四匹。絹六匹。銀二百兩。三等馬二匹。加賞緞五匹。緞衣一套。貂皮十張。副使大緞四匹。冒緞四匹。彭緞四匹。紬四匹。方紗四匹。絹六匹。銀二百兩。三等馬二匹。書狀官大緞四匹。彭緞四匹。紬二匹。絹四匹。銀一百八十兩。大通官三員。各大緞四匹。紬二匹。絹四匹。銀百兩。押物官二十四員。各彭緞四匹。紬二匹。布八匹。銀七十兩。從人三十名。各銀十八兩。
'''賞銀分定記'''
首譯一員。上通事二員。賞銀各一百兩式。押物官二十四員。各七十兩式。合賞銀一千六百八十兩。內每員十六兩六錢二分式出斂領賞員二十四員未領員。七員合三十一員。各受五十三兩三錢八分式。灣上軍官二人二十五兩。給餘銀二錢二分。從人三十名。賞銀五百四十兩。內有奴名十五人。各受十八兩式。無奴名十五人各二兩六錢六分式。出斂。合銀三十九兩九錢。上項餘銀二錢二分。合四十兩一錢二分。內正使奴子一名。副使奴子一名。內局書員一名。合三名。各給十兩。歲幣馬頭二名。方物馬頭二名。咨文馬頭一名。合五名。各給二兩二分式。二分縮
皇太后尊諡陳賀表一度。詔書。順付謝恩表一度。討逆陳奏文一度。方物移准謝恩表四度。聖節,冬至,正朝年貢。四節表四度。合十一度。禮部儀制。淸吏司回咨十一度。奏文不合式。知會咨一度。漂人入送咨回咨一度。頒賞咨二度。方物移准咨一度。合十六度。
===十一日===
晴。閉館燕城。三朔于玆。菀菀久居。 王程有限。歸心如水。是日行馬已戒。馳出朝陽門舊路。眞是披雲覩日。不覺氣𨓏如山。但使事失望。可謂無面可顯。令人浩嘆。暫憩東岳廟。初見之時。眼目怳惚。重到之日。忽似減色。蓋好新之心。由乎此等處而起也。由八里橋五十里。通州。止宿于黃姓人家。城外有一江水。一名潞河。亦稱通州江。大抵通州之爲邑。自金元以來。實爲燕都之水口。有若我 國三江。東南運舶則皆自天津衛。會于張家灣。運入通州。燕雲水道則皆直趣潞河。四方漕運及商船木筏。浮江泛海。輻湊於此。蓋是南北之要會。故人物極繁盛。自此南下距張家灣。不過十餘里。此則東南船舶出入之門戶。百貨彙集。尤爲殷富云。城內車馬。塡街塞巷。第宅宏侈。市肆連亘。華麗充牣。殆與北京相埒。而又有倉舍。高築地臺。後面築渠。以通水道。屋上間設氣樓。以洩內氣。廒牆間穿下孔。以洩地氣。蓋通是運舶委輸之所。倉廒極大。有西中南三所云。實是城池金湯。而此乃古之涿郡云。禮部年例回咨。序班輩延拖。不卽持來。陳奏方物移準。亦謂敕旨。姑不下。掌務官朴致道。是夜三更後。自北京追到。始爲取來。故改搆狀 啓措語。出付先來。是日。行四十里。
===十二日===
陰霾風寒。譯官李邦昱,正使軍官朴台鎭副使軍官吳道容以先來。授狀 啓曉發。付京書。
啓本。臣等一行。上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入柵。緣由旣已馳 啓爲白有在果。十二月初七日。到瀋陽留一日。歲幣中紅綿紬一百匹。綠綿紬一百匹。大好紙二百五十卷。小好紙二千五百卷。粘米三石五斗四升。依瀋陽禮部公文。無弊呈納後。仍爲前進。十九日。到山海關。點閱人馬。無弊進關。二十七日。到北京。住接于南小館。而仍詣禮部。呈 表咨文。則侍郞范時紀領受爲白乎旀。以皇太后喪。二十七朔之內。不行元朝賀禮。鴻臚寺演禮。自在停免之中是白遣。臣等旣任陳奏之事。承 命以來。一心不解。將於入館之後。相機另圖。不意當日 表咨文呈納後。禮部侍郞永▼(示+貴)。招通官朴寶樹。先問陳奏事狀。寶樹纔聞任譯之言。故詳傳其顚末。則永▼(示+貴)聞甚驚駭。以爲如此逆變。往牒所無。固當卽爲奏達。而未見文跡之前。似有輕遽之嫌矣寶樹以爲陵幸已定。若待回駕後擧行。則差遲可慮。朝鮮使臣之持來黑草。及今取見爲好矣。永▼(示+貴)曰。爾言果是矣。仍於是夜三更量。取去黑草。翌曉。適値太廟祭班。陳稟於皇帝。卽命持入奏文。親覽後以爲朝鮮本自恪勤侯度。且頃聞兩勑之言。 新王動容周旋。有儀有節。朕甚嘉之。其謀逆者。想以權▼(示+貴)專恣之類。憚 王英明。潛懷異圖也。謀逆之惡。豈有大小國之別乎。奏文字畫。極爲精細。此亦尊敬之意。而朕亦眼昏。未能詳視。自該部改書以入云矣。午後特遣中官。催促入之。留中不下。將與準制司諸臣議定。而雍正六年戊申謄錄。已爲取入云云是白乎旀。禮部侍郞阿肅及兵部侍郞金輝,戶部侍郞金簡。適有夤緣之路。又使任譯等多般周旋。則皆示相念之意。金簡,金輝兩人。本是朝鮮被虜人之子孫也。以爲俺之先墓。在於朝。鮮何敢忘本。當爲出力善圖云矣。翌日。序班等謄示皇旨一道。有曰。該 國有不幸之事。而該 國王所辦。極爲允協。朕心嘉慰。至摺內陳辭。有不合式處。該部咨 王知之。其所請內地邊境。爲該 國王詰緝餘黨一節。已諭盛京將軍,山東巡撫。寔力妥辦云云。所謂不合式者。未知指在何句。事極驚訝。使任譯等探問於該部。則謂以本 國奏文中。有 儲君嗣位等字。不當用而用。故上諭卽指此云云是如爲白乎旀。本月初九日。皇帝往祭天壇。翌曉回駕時。禮部以外國使臣祇迎事。照例啓奏。只令正使臣某,副使臣某,及首譯臣朴道貫。祇迎於午門外。琉球國進貢正使耳目官翁宏基。副使正議大夫鄭弘勳。亦爲同參是白乎旀。方物移准咨文中。餘剩數相左是如。序班等以此執頉。來言任譯曰。奉旨移准之物。如是胡亂舛錯。方有題奏行咨之議云。故臣等又使任譯等。密密周旋。取考內務府會計冊子。則自丙申年節行方物移准咨中餘剩數。及謝行皇帝前八起。皇太后前節行三起。謝行八起。合十一起。方物移准數爻中。除出今行方物移准之數。更爲參考。則筆,墨靑黍皮,水獺皮四種外。相左或落漏之數。至於十二種之多是白如乎。事甚疏忽。勢將生梗。而序班等如得奇貨。百般操縱。終始相持。索賂多方。渠輩情狀。雖極痛駭是白乎乃。旣係進貢。無他變通。不得已官銀中三百兩。密給內務府及禮部主事人等。而同咨文以開印之前。該部未及入奏。故幸得推出。逐條改書是白遣。相左數爻段。修成冊。移文於承文院。以爲憑考之地爲白乎旀。本月二十一日。開印後。禮部成送回咨。有曰。本部細看原奏內。有 儲君及 國王嗣位等語。未爲合式。蓋此等語。在該本 國自稱。原屬不禁。而敍以上告。則乖體制。且該 國前此請立 世孫及 國王嗣爵。皆係請命天朝。遵奉勑旨而行。可見 儲君及嗣位等語。斷不宜列於奏牘。大皇帝因該 國素稱恭順。其措辭不合自由。外邦未識中朝體式。亦姑不深究。特諭本部。咨知該 國王。嗣後一切表奏辭意。務留心檢點。毋再違舛云云是乎旀。皇太后新陵在於易州。距皇城爲三百餘里。而本月二十三日。卽皇太后小祥也。十九日。皇帝前期上陵。二十六日。回駕是白乎旀。歲幣米則本月初九日。雖已先納是白乎乃。歲幣方物段。移准相左之事端。旣未究竟。不免因此遲延。本月二十二日。始得無弊准呈是遣。各該庫郞吏及提督通官等處。例有補物酬應之規。而今番段徵索尤甚故。依前例。從略分給。所餘補物。歲幣補中。綿紬四匹。苧布一匹。上木二匹。大好紙二卷。小好紙二卷。方物補中。綿紬一匹。苧布一匹。白綿紙九卷。逢授於上通事。使之一依戶曹條目。作銀還納是白乎旀。所裹油紙帒條索等物段。數千里載運之餘。片片裂破。盡歸無用是白如乎。公用補物及紙帒等物。依例蕩減是白乎旀。二月初八日。皇帝詣圓明苑。姑未回駕是白遣。 表咨文段。自內閣翻淸。正月二十一日開印後。始爲啓奏。二月初五日旨下禮部。領賞文書段。二月初四日啓奏。初六日旨下是白乎等以。初十日詣闕領賞。而上下馬宴段置。亦爲停免是白遣。受回咨十五度。十一日仍爲離發是白乎矣。一行人馬。無一病傷之患是白乎旀。臣等到館以後。日夜思量而顒俟者。惟在陳奏一事。初則事機湊合。將有順成之望矣。當日所下皇旨之外。更無節拍。故臣等不勝悶菀。日使任譯等。連爲採探於阿肅諸人。則以爲皇上初旣嘉之。戊申謄錄。且已取入。畢竟似有特恩。惟待皇上處分云。故臣等亦信其言。徒費虛佇。迄至于今。有不可一向伈伈。故多般斡旋。終未得力。至遣一行諸譯於禮部尙書永▼(示+貴)家。垂涕齊訴。則答謂皇上非不軫念。而爾 國咨文。旣有所失。故畢竟無格外之恩。俺亦更無奈何云。仍令促還。使不得發說。故更送諸譯於阿肅家。問其前言無實之由。則答謂前例旣入。而尙無處分。且爾 國使臣祇迎之時。皇上不問 國王起居。以此見之。必有未安於皇心而然也。若無言端。則不敢自下更奏。到今誠末如之何云云。其間委折。雖不可詳知。禮部諸言。旣皆如此。則不可歸之虛罔。且伏念回咨中 儲君嗣位等句。有可以據例卞暴者。蓋臣等起程之時。前後奏文謄錄。適有齎來者。故取而考之。順治七年奏文。有 國君之君字。康煕十九年奏文。儲嗣之儲字。則 儲君二字。可以照此卞之。至於 嗣位二字。則康煕十九年奏文及雍正六年奏文。皆有嗣位之句。前後規例。斑斑如此。則其在專對之義。不可不一番明暴。故將欲呈文禮部。先通於提督。則以爲皇上勑諭。旣出於特旨。非陪臣所敢擅議。此文若呈。則必大段生梗於爾 國。俺以相念之義。不得受去呈文云。屢次相持。終無好榮。頒賞之時。禮部堂上。例爲來坐。伊時躬呈爲好。故領賞之日。袖往以傳於禮部侍郞王杰。則其言如提督所答。而以爲本事曲直。姑勿論。旣是皇上特旨。則初不奉覽於 國王。徑自請改者。其爲越分極矣。將自禮部有行咨之擧。且今日不得頒賞。而先爲論參。如是之際。將有大段不好之事使。臣何爲此妄率之計云。半晌往復。辭氣轉益不平。而呈文則退而不受。觀其頭緖。決無得成之理。且行咨之說。衆口皆然。若至此境。將未知有何許葛藤。而其在愼重之道。無寧含嘿而歸。故不得已中止是白乎所。不意事端橫出。左右所經營者。輒皆緯繣。誠不勝痛嘆之至是白乎旀。回咨二度段。先爲謄上是白遣。譯官臣李邦昱。臣某軍官臣朴台鎭。臣某軍官臣吳道容。到通州授狀 啓。先爲發送爲白乎旀。緣由馳 啓云云。
同日平明。行到數里。河氷半消。春水方生。數十大舸。繫在岸邊。而以七八艘。鉤連爲橋。姑未解之。二十五里燕郊堡。午憩。四十五里至三河縣。入城中止宿於吳姓人家。是縣亦有瓮城。周爲七八里。官員卽知縣云。是日。行七十里
===十三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六日===
===十七日===
===十八日===
===十九日===
===二十日===
===二十一日===
===二十二日===
===二十三日===
===二十四日===
===二十五日===
===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
===二十八日===
===二十九日===
==三月==
===初一日===
===初二日===
===初三日===
===初四日===
===初五日===
===初六日===
===初七日===
===初八日===
===初九日===
===初十日===
===十一日===
===十二日===
===十三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六日===
===十七日===
===十八日===
===十九日===
===二十日===
===二十一日===
===二十二日===
===二十三日===
===二十四日===
===二十五日===
===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
===二十八日===
===二十九日===
f400q6ayerfvced7rqllackellvkw65
2172023
2172021
2022-08-14T06:53:38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記事|section=燕行記事下|times=|m=|d=|previous=[[../燕行記事上 |燕行記事上]]|next=[[../聞見雜記上 |聞見雜記上]]|type=|from=|notes=}}
==戊戌正月==
===初一日===
晴。經歲爲客。又逢新正。添齒之感。可發一歎也。自上房乾粮。備進歲饌。三使會于正使炕。夜深而罷。
===初二日===
晴。方物諸卜。是日始到館。而白綿紙數卷有縮。或於灣上改結裹時。閪失而然耶。亦可見紀綱之一端也。任譯等以爲阿肅來言曰陳奏事。今日自禮部已以雍正六年例書入。想必順成云。蓋聞二十九日準制司諸官入侍時。有所停當云。雍正六年之例。似是皇旨。可無他慮也。
===初三日===
晴。
===初四日===
晴。
===初五日===
晴。自副房乾粮。備進歲饌。三使同會副使炕。以圖半宵之穩。
===初六日===
晴。時値天氣沍寒。沙果林檎葡萄之屬。箇箇有生氣。大是異事。而紅梅牧丹蘭草桃花諸盆。借來隣胡。爛熳綻開。政堪一賞。又以造琉璃一小缸。盛五色鮒魚。玲瓏活動。至於貼窓之石鱗。亦皆圖畫。而細刻之。可見技藝精妙。專務悅眼也。
===初七日===
晴。忽屆立春。頓覺節序荏苒也。彼人之凡百各技。精工鍊習。能臻其妙。不如我國之齟齬麤率。然至於幻術。則無甚神奇。其所幻出。非如左慈之釣鱸銅盤。韓湘之能開頃刻花。不過些眩亂眼目之術耳。是日。自衙門招送幻術者二人。許多怪術。不可盡記。而設一高足床於庭中。覆以紅氈。置各㨾器於氈上。而各試其術。一人以細木竿。置一綠砂大楪於其梢頭。其竿長爲一丈半。梢尖如錐。旋楪半空。移時不止。更以細竿。踢上大楪於半空。幾至數三丈。還以竿梢迎着。仍爲旋轉。左旋右旋。直轉倒轉。又立細竿於指端。或移立於鼻上及額上。而其楪不落。旋轉如一。又取細竿長短者九箇。每一竿各着一楪。左右手各持一竿。兩脚兩腋。各挾一竿。衣袵揷一竿。不用手而竿上之楪。箇箇自轉。又使我國驛卒之在傍者。以指畫十字於地上。而取紅氈。覆於十字上。而高其中。鞠躬念呪。拂去其氈。則一大砂楪。忽在地上。而盛棗,栗,沙果之屬。以手擎出。又如前法。而去氈。則琉璃大甁。金鮒游水。或出紅蓮一朶。花葉之中。有仙童兀立。如是換出者。爲五六次。而每一次。輒出門外。良久始入。又以一小壺。盛水小許。斟盡於盞中。倒立其甁。以示其無水。然後更以一盞水。還盛於壺中。則壺口盈溢。可爲十餘盃。旣盛還斟。又不滿一盞壺中則如前空空。如是者爲五六次。又取篩機之圓而無底者及一紅氈。擧而披拂。以示其中之無物。然後置篩機於床上。以紅氈覆之。念呪一聲。擧其氈則有一鳩從其中出。拂羽而飛。更取其鳩。還納於氈中。念呪擧氈。則其鳩便無去處。又取來一中瓮。置床下。脫帽斂衣。仰臥於床上。伸立兩脚。以其瓮置於足掌上。而以兩足互轉其瓮。左右回旋。足勢不停。或踢上如毬。而以足迎着。或斜轉如環。而使瓮倒立。或伸脚不動。而其瓮自轉於掌上矣。一人眇一目。年可五十許。一人貌美。而年少者也。
===初八日===
晴。
===初九日===
晴。又見幻術。取來大錫環七箇。在兩手中。箇箇是各環。本不相連。亦無罅隙。而以兩手擎以合之。則其環自相連綴。七箇次次相連。更以兩手。擎以分之。則其環如前分出。隨手分合。小無所難。又取一長蒲劍過尺餘者。含水淬刃。仰面閉目。直揷喉嗓。次次揷下。沒入其柄。少頃。還爲拔出。而漸次拔來。以示難拔之色。又以片片裂破之唐紙。燃火焰盛。而開口斂鬚。以火紙納之。無數咀嚼。打腮捫喉。以示其呑下之狀。盡呑後。更取火紙呑之。如是者四五次後。又以木屑數掬。納於口中。充滿兩頰。少頃。張口吐之。黑烟冉冉而生。繼有火塊。從木屑中出來。紅焰不止。吐盡木屑。更無烟火。而亦無焦脣燃鬚之痕。又以三箇木卵圓而大者。取在握中。以左右手。一擲一捉。兩手三卵。交相往來。無一息間斷之頃。或以一卵含於口中。納於頷下。而二卵則如前不停。手勢如神。終無落地者。又取唐紙數張。細細裂破。納於口中。嚼而下咽。張口搖舌。以示無物。少頃。從口中抽出一條。唐紙連續不絶。取而見之。皆是連幅。亦無濕氣。此外小小雜技。多不可記。又有一胡養一大虎。以鐵索繫頸。擔於檻中而來。至庭中。開其板門。引鐵索出之。虎不肯出。以一碗盛水而啗之。虎始出來。以大鐵釘。深揷地中。繫鐵索於釘頭。而其主猶握鐵索。不敢暫釋。虎之高爲二尺。長過一把。全體色黃。有長文。其形如貓。而可爲中虎。其主以一木撞打而呪之。則虎隨其言而跳踉。或伏而搖尾。或臥而舞足。或起立而盤旋。或以前足捉其木。時時張口出聲。如鉅如雷。我國人若過其前。則輒擡頭作聲。甚爲危怕。其主脫去其帽。以赤頭接於虎口。虎乃出舌舐之。又納其臂於虎口。虎又舐之。又以手擧虎頭。接其口。有不忍正視也。聞其馴養。已爲四年。而擔行於道路。如弄猿者云。任譯以爲序班等來言曰。咨文中前後方物。移准後。餘數方物開錄者。與禮部文書相左。而適以開印之前。該部姑未入奏。部中大人亦未及知之。然畢竟恐有生梗之慮云云。故卽使任譯輩。考准彼我國方物文書。率皆相左以禮部文書見之。餘數之見在庫中者。黃苧爲六百三十匹。而我國咨文。錄以五百七十匹。相左六十匹。紅苧爲一百二十匹。而錄以十匹。相左一百十匹。白苧爲三百二十匹。而錄以一百三十匹。相左一百九十十匹。黃紬爲一百匹。而錄以六十匹。相左四十匹。紫紬爲二百匹。而錄以一百匹。相左一百匹。白紬爲四百四十匹。而錄以一百九十匹。相左二百五十匹。龍紋席爲十二張。而錄以八張。相左四張。黃花席爲九十五張。而錄以三十五張。相左六十張。滿花席爲二百五十張。而錄以一百十張。相左一百四十張。彩花席爲一百七十五張。而錄以三十五張。相左一百四十張。白綿紙爲一萬六千卷。而錄以一萬二千卷。相左四千卷。梳函二事。落漏不錄。事極疏忽。序班等以此如得奇貨。索賂多端。至於千金。故任譯輩欲折其恐動之習。以防遮之說。謂以此非使行不察之事。俺等元不相干於其間。少無所慮云云而送之。然該院之計數。開錄若是懸左。姑未知其委折。而又有此意外事端。所係甚重。誠可悶也。主客司爲移付事。本部具奏內。開査上年六月。朝鮮國使臣鄭尙淳等來京。未與朝賀。於七月初一日。恭遇皇上祭太廟。禮成後。臣部奏明帶領使臣等。在午門外儀仗末跪接。瞻仰在案。今朝鮮國進貢正使興祿大夫河恩君李垙,副使吏曹判書李▣,琉球國正使耳目官翁宏基,副使正議大夫鄭鴻勳。俱未朝賀。本月初十日。恭遇皇上祭祈穀壇。相應請旨於禮成還宮時。臣部照例帶領該使臣等。在午門前儀仗之末。跪接聖駕。瞻仰天顏等因。於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七日奏。本日奉旨所奏是。欽此。相應抄錄原奏。移付●(●字為左示右貴)館査照可也。云云。任譯領納歲幣米於外倉。倉名卽細粮。而在於闕門西墻外云。
===初十日===
陰。夜雪。五更。通官前導。與正使及首譯朴道貫赴闕。下馬於長安門。步行由東挾門。入門內。有五間石橋。皆以白石。設欄干於左右。而製度宏壯。其下深幾五六丈。其流直走通州。運艘足可入來。正南有大淸門。門樓爲二層。此乃闕之正門。而五門一行幷設。門外前面當中爲馳道。直至正陽門前面。入天安門。門內左右。立擎天柱一雙。以白石作闌干。四隅皆坐石虎。其下設大石龜。其上立六面石柱。刻以雲龍。其高各五六丈。而兩柱之頭。各刻龍虎。東西相向。作攫拏之狀。左右月廊各二十二間。左通宗廟。名曰廟街門。右通社稷。曰社街門。而皆以黃瓦覆之。又入端門。其制一如天安門。左右月廊各四十餘間。門內左右所立擎天柱。又如前㨾。又至午門之外。其制卽三虹門。門樓爲二層。而名以五鳳樓。三門皆閉。而有左右掖門。百官由此門出入。此皆 皇明時所刱云。兩使少憩於禮部朝房,禮部侍郞阿肅,提督蘇楞額。使通官送餉駱茶餠品各種。通官烏林布,金福●(●字為左示右貴),朴寶樹。幷來見於所坐處。兩使使首譯傳言曰。我 國大小之事。多賴爾們之力。實感其意矣。寶樹曰。俺厚被 國王之恩。在我之道。何敢少忽云云。福●(●字為左示右貴)曰。俺之先墓。在於朝鮮。且蒙 國王厚眷。故果爲隨處盡誠。而俺之堂叔金簡,金輝。亦因俺致訊於兩大人矣。兩使曰。有此相問。尤可感也。福●(●字為左示右貴)曰。皇上回駕時。兩侍郞如或相逢於班次。必先致款矣。且曰。兩侍郞。每欲歷省先墓。此後似或以敕使出去矣。云云。出班後。阿肅來見。而酬酢不便。故霎時立話。見其風儀凜俊。氣骨豪爽。眞是胡中宰相也。良久天明。五鳳樓上鳴鍾鼓。通官等前導兩使。各就班次。於是皇帝乘步輦。以人夫轝之。由端門而入。輦轝軍卒之服色。如我國扈輦隊。皆衣黃揷黃羽。黃涼傘一柄在前。禮官侍衛前引。王公駙馬公卿。作隊乘馬。後跟而來。威儀整肅。不聞喧聒。只有馬蹄聲而已。鹵簿儀仗及煌煌角燈。兩行排立於午門之外。龍鳳傘扇在前。其次各色幢幡旗幟。其次各項金銀爪鉞及鐵槍大刀。其次棍棒。而金玉杖。朝天鐙鸞章,金干,玉戚之屬。數爲九百云。而多不能盡記。儀仗軍卒則身着紅紋繡衣。頭揷黃羽。輦轝之制。天蓋帷帳。皆用黃色。外垂珠簾。帝座隱隱。未見其顏面。而近至。兩使垂手跪坐。依例行三叩頭。仍爲退出。琉球國使臣。同參祇迎。立於我使之下。其王稱以中山王。而兩使帽制。以黃紋緞繞而束之。略近我國金冠之㨾。並穿黑紋緞闊袖長衣。以黃緞廣帶圍腰。而兩端垂齊。束髮爲髻。揷以兩簪。足穿黑靴。一人身短無鬚。一人身長鬚白。年可六十餘。從人皆穿灰色挾袖衣。髻則裹以黑緞矣。該國進貢。卽硫黃一萬二千六百斤。紅銅三千斤。白剛錫一千斤。從人十七名云。我人則任意出入。周遊闕中。無異淸人。而琉球國人。驅入一室。使不敢出頭。其館所處於正陽門外。不得擅出其門。凡所操切。倍於我人云。至天安門外。見象輦。象之爲物。其體絶大。其形極醜。遍體無毛。眼在耳傍。而小如彈丸。鼻極長大。殆將垂地。口在鼻底。凡飮水齕草。皆以鼻捲取以納於口。捲舒惟意。雄象則兩牙甚大。雌象則兩牙甚小。尾則如牛尾。耳則頗大。而聞鼠聲則驚怕生病。故以靑布裹之。足如牛蹄而極大。象奴乘其項。以錐刺之。則緩緩作行。而馬則盡力追之矣。
===十一日===
雪下終日。
===十二日===
晴。任譯曰。序班輩以移準相左事。多日相持。終始操縱。索賂無厭。譯輩屢次折減。堇以三百停當矣。序班猶有不滿之心。欲爲籠絡。謂以文書入啓之前。不可改書。俺等當圖其順下之道。待其順下取去。改書爲可云。譯輩答以若如是。則何用賂物云。則序班始許改書。故今日與寫字官。同往序班所在處。索出咨文。序班取出於懷中而給之。頗示持難之色。亦令密改。不欲使他人見之。蓋咨文。本自禮部。翻以淸書入啓。故便同休紙。所以揷置於懷也如此。則使之一時改書。有何不便。必令祕之。亦索賂物。渠輩情狀。國之紀綱。從可知也。不爾。則勢將生梗。不得不給賂三百。改書數爻。然事之痛駭極矣。
===十三日===
晴。正陽門外。三更失火。延燒四十餘家。市肆積貨。幾至萬金。而皆入於灰燼之中。皇帝遣中使。探問戶數以入云。似欲施恤典而然耶。蓋其家舍。築甓和灰。其堅如石。接屋連墻。殆無空隙。皆是一字㨾。無曲折。而只設一門。故失火則無路撲滅。亦未出所積財物云。
===十四日===
晴。
===十五日===
陰。我使留館。每値上元。出玉河橋。踏月觀燈。而今行則 國衰在身。義有所不敢。幷不出門。聞此俗不以竹懸燈。家家外簷。皆懸琉璃羊角諸燈。又開內外重門。門楣各懸一燈。自外至內。照耀洞徹云。此處紙鳶之形。皆是人形及禽獸之象。而與我國鳶形不同。無中竅。故不能高上。而亦未低仰回旋。以絲引上矣。
===十六日===
晴。
===十七日===
雪。
===十八日===
晴。大風。易州皇太后新陵。在於康煕陵所近處。而卽三百里程。廿三日。乃皇太后小祥也。是日。皇帝先期上陵。歸路行獵云。祥日詣陵。固禮也。兼以弋獵。失之甚矣。四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奉上諭。軍機大臣等査奏。二十七月內御殿視朝儀注。乾隆元年。元朝已過百日後。奉聖母皇太后懿旨。以御極之初。應受百官朝賀。且朕應恭詣皇太后宮行禮。是以陞殿受賀。至此後二十七月內。均未經擧行。玆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元朝。非元年可比。又尙在二十七月內。所有陞殿受賀之處。不必行至尋常陞殿視朝。恭査。皇考世宗章皇帝時。曾于二十七月內擧行數次。蓋尋常陞殿。與御門聽政無異。若隔至二十七月之久。于體制。似有未協。自應遵照擧行。所有百日後陞殿之處。着該衙門。屆期奏請。候朕降旨。欽此。四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奉上諭。前經降旨。因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元朝。尙在二十七月內。非元年可比。所有陞殿受賀之處。不必行。至今年明年萬壽冬至。亦應停止行禮。其各省應進三大節應賀表。俟過二十七月後。再行奏進。欽此。此是停免元朝朝參之文書也。任譯從序班輩。今日始爲覓示。
===十九日===
晴。
===二十日===
晴。
===二十一日===
晴。禮部開印後。成出回咨。儀制淸吏司案呈。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准朝鮮國來咨。並奏摺一件。經本部。代爲恭進。奉聖旨。覽 王奏。該國有不幸之事。而該 國王所辦。極爲允協。朕心嘉慰。至摺內措辭。有不合式之處。該部咨 王知之。其所請內地邊境。爲該 國王詰緝餘黨一節。已諭盛京將軍,山東巡撫。實力妥辦矣。欽此。本部細看原奏內。有儲君及 國王嗣位等語。未爲合式。蓋此等語。在該本 國自稱。原屬不禁。而敍以上告則乖體制。且該 國前此請立 世孫及 國王嗣爵。皆係請命天朝。遵奉勑旨而行。可見 儲君及嗣位之語。斷不宜列於奏牘大皇帝。因該 國素稱恭順。其措辭不合自由。外邦未識中朝體式。亦姑不深究。特諭本部咨。知該 國王嗣。後一切表奏辭意。務留心檢點。毋再違舛。爲此合咨 朝鮮國王。遵奉施行可也。須至咨者。今此。回咨又是意外事端。不合式云云。及措語中數處。亦甚碍眼。使任譯輩。欲爲周旋於禮部而改之。然聞數句執頉。是皇帝親自摘出者云。禮部旣不可擅改。且欲呈文於禮部。而亦有所難便。極爲悶慮也。禮部爲曉諭事。照得。朝鮮國進貢員役到京。例於公事畢後。所有携帶布匹,紙張等項。許令行家,鋪戶人等入館交易。玆當開館伊始。各行戶等情愿交易者。務須遵照法例。現銀售買。不得賖欠拖延。以便該國員役。得以及時起程回國。至史書,兵器,焰硝,牛角等項。一應違禁之物。不得入館售買。例禁甚嚴。合行出示。曉諭爾等行戶。各宜凜遵法紀。不得違犯。倘經本部査出。或別經發覺。定行從重究治。決不姑寬。毋違特示。右仰知悉。告示會同四譯云云。此乃禮部知委公事也。
===二十二日===
晴。任譯輩呈納方物於闕內。聞緞庫在於左翼門內南廂。庫官卽員外郞德馨。司庫翰班。銀庫在於右翼門內西廂。庫官卽司庫文霈。大使德麒。紙庫在於平德門內東廂。庫官卽郞中本忠。員外郞慶玉。司庫廣安泰寶淑。大使五達禮。武備院在於東華門外路西。院官卽主事永明。而此乃軍器庫云。
===二十三日===
晴。雞鳴後。驅人所處炕中簟席失火。幸得卽滅。而一館驚擾。至曉未定。
===二十四日===
晴風。法藏寺在於崇文門外十餘里地。有石塔可以通望一城。三使飯後。驅車聯赴。佛殿已廢。只數僧守之。塔高數十丈。周爲數十把。築以磚甓。墁以石灰。其制凡七層。而一層皆爲八面地臺南面。有龕。龕中安一座大佛。從佛座東有甓梯。緣其梯。初登一二層外壁。無通穴。其黑如漆。不辨面目。人皆手攀。魚貫而上。及至三層。外壁面面。皆有通穴。始得陽明。每層每面。穿壁爲龕。安金佛小像。外壁通穴。狀如雉堞。而以木爲欄干。層皆有梯。梯上有複道。抱壁而周。僅容一人行。內外壁之形。政如雞子之有外殼。內白中黃矣。及至第七層。縹緲半空。眞是羽化登仙。但寒氣逼骨。不堪久坐。從西北通穴。俯瞰一城。城池龍盤。宮闕照耀。市肆連亘。車馬絡繹。羅列眼前。歷歷可數矣。歸路歷天壇。從墻外望見。基址寬平。四面方正。圍以長垣。周殆十餘里。松柏鬱密之中。正殿制度。極其尊嚴。露出中央。覆以靑瓦,金彩玲瓏。此乃大享殿。而卽享上帝之所。上帝神牌。常時則奉安於皇乾殿。行祭時則移奉於大享殿。配以太祖皇帝以下諸帝。東西兩廡。卽奉日月星辰風雲雷雨神牌之所。正月上辛。祭上帝於大享殿。以行祈穀禮。而正殿階砌欄檻。皆鍊石爲之。色白如玉。階上及各層左右。皆設大香爐。規模制度一倣太和殿云。而以皇帝親祭之所。長閉外門。不許出入。竊欲入賞。而無其路也。到正陽門。卽皇城正南門也。城門及內外甕城門上。皆有二層樓。外甕城上。又作譙樓。俱極華侈。正門以皇帝出入之門。故常閉不開。東有挾門。行人從此門出入。內外門正路。皆鋪石。又設石欄干。行者不敢由之。皆從欄外行矣。城外廛坊極盛。挾道兩行。左右坊谷。列隧羅肆。通闤帶闠。首尾相接。不見涯際。朱楹金壁。壯麗眩眼。或設曲欄於簷外。或揭繡囱於空中。百貨之委積。人物之匝沓。實是城內市肆中最盛處也。今日始乘太平車。駕騾快走。制度輕妙。而若遇石路。則簸揚頗甚矣。
===二十五日===
晴風。招見一胡挈猿牽狗而來者。其主列置篩機四箇於庭際。鳴鉦繞行於機外而呪之。左旋則狗左。右旋則狗右。隨人指意。又呪一聲。狗也各隨四機。貫旋其中。出入之間。篩機少不搖動。又爲疊立二機而呪之。狗也貫入上機如前。以木斲爲犁形。駕於狗背。使猿也驅之。狗亦走旋庭中。狀如耕田。猿也身着小紅衣。或冠或帽。或扮美人。或作老嫗。或頓足而舞。或扶杖而趨。或介冑負旗而馳。或攀索緣空而走。百般呈技。酷肖人形矣。以略干物賞之。
===二十六日===
晴而夕陰。夜大風。胡皇自易州陵所還來云。
===二十七日===
晴。是日。任譯等與商胡減定三種緞紬之價。蓋近來燕貨逐年增價。昨年使行時。又加紬價。後弊不些。故嚴飭任譯。使之歸正。
===二十八日===
朝陰夕晴。
===二十九日===
晴風。
===三十日===
晴。皇城之北。有國子監。卽我 國文廟也。飰後。三使乘車聯行。由皇闕外城東安門前。向安定門。東北隅。有一牌樓。外面書以成賢街。內面書以國子監矣。入外挾門。門內有致齋所。改服黑團領。由內挾門而入。其正門扁曰大成門。其傍書以淸書。以石爲欄。凡三間。庭內鋪甓。元初廟學俱燬。取舊樞密院地。創立之云。國子典簿劉紹寅。學正周紘。先陞殿陛。使一官員。引到三使臣於拜位。始開殿門。三使四拜禮畢。屛去馬頭等於階下。由東階而上。奉審。殿額曰。大成殿。正南龕室。安孔子位版。朱漆無韜。題曰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傍書淸書。龕上有三扁。曰萬世師表。康煕筆也。曰生民未有。雍正筆也。曰與天地參。乾隆筆也。皆塡以金。左前龕二位。題曰復聖顏子之位。述聖子思之位。右前龕二位。題曰衍聖曾子之位。亞聖孟子之位。左後六龕。安閔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之位。右後六龕。安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顓孫子師,朱子之位。孔子位版。龕前四楹。揭以儷句金字。曰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曰敎授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曰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冊。曰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譬之宮墻。蓋諸扁評德。極爲僭越。且正殿制度。亦甚奢麗。金彩玲瓏。恐失崇奉之道也。殿外石欄。瑩然如玉。東西各有十六間廡。東廡。歐陽修,司馬光,王通,諸葛亮,鄭康成,高堂生,毛萇,孔安國,公羊高,程顥,張載,公孫丑,公都子,牧子皮,蘧瑗,原憲,澹臺滅明,南宮适,高翟,漆雕開,司馬耕,巫馬施,顏辛,曹卹,公孫龍,秦商,顏高,壤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后處,奚容蒧,顏祖,句井彊,秦祖,縣成,公祖句玆,燕伋,樂欬,狄黑,孔忠,公西蒧,顏之僕,施之常,申棖,秦冉,左丘明,尹焞,胡安國,呂祖謙,蔡沈,陸九淵,陳淳,魏了翁,王柏,許衡,王守仁,許謙,薛瑄,羅欽順,陸隴其。朱子位則康煕五十三年。陞配正殿。西廡。楊時,胡瑗,范仲淹,韓愈,范甯,杜春,董仲舒,后蒼,伏勝,穀梁赤,邵雍,程頤,周敦頤,萬章,樂正克,林放,公冶長,宓不齊,公晳哀,高柴,樊須,商澤,梁鱣,冉儒,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齊,公良儒,公肩定,鄔單罕父,黑榮,祈左人,郢鄭國,原亢,廉潔,叔仲會,公西輿,如邽巽,陳亢,琴牢,步叔乘,秦非,顏噲,顏何,孫亶,羅從彥,張栻,眞德秀,李侗,黃榦,何基,金履祥,趙復,陳澔,陳獻,章胡,居仁,蔡淸,吳澄。位次則以其時代爲序矣。 皇明時。 太祖命改像。易以位板。而猶未毀像。 英宗始詔中外。學宮塑像左袵。悉改之。至嘉靖。又以稱王。猶係臣爵。改稱爲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四配稱子。十哲稱賢。改殿稱廟。又立啓聖廟。淸人則只稱曰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四聖則亦曰某姓某子。十哲則曰先賢某子。兩廡從享則皆稱先賢某姓名。原有諸生講書之房五百二十一間。而今無云。內庭有康煕,雍正,乾隆御題碑十二。外庭有 皇明,成化御題碑。又有科榜列刻之碑。此所謂雁塔題名者。而無數羅立矣。大成殿正門之內。各置石鼓五枚於左右空廊。合爲十鼓。高各二尺。徑一尺有奇。叩之鏗然。所刻篆籀。磨滅難辨。其辭類風雅。卽周宣王時獵碣。而太史籀所書者也。考其事蹟。蓋石鼓舊在孔子廟。中間散失。宋仁宗朝盡得之。鑄金塡其刻文。置保和殿。後徽宗徙置辟雍。靖康之亂。金人取歸燕。取其塡金而棄之。元仁宗時。虞集得之泥中。始置今國學大成門內。而元司業潘廸撰釋音訓。刻於短碑。而立其傍矣。十鼓中。形如石臼者有之。其謂得來於村間者。果然耶。其中四鼓字形可辨者。或爲數十字。或爲十餘字。六鼓則所存不過五六字數三字矣。聞國子官二人。劉則進士。浙江人。周則擧人。而江南人云。自此欲轉往雍和宮矣。方有齋事。不許客來云。遂已之。
==二月==
===初一日===
晴。
===初二日===
天朗氣淸。春意藹然。擬見西山。平明。三使乘車。由闕外西墻路。過回回國人所居館前。見男子則皆著胡服。面目麤惡。剃頭長髥。頭戴胡帽。其㨾上尖而高。女人乘車者。皃則雖美。頭上所戴。與男子無異。以帛纏頭及項。聞皇帝納其一女子爲妃。甚幸之。闕墻之內。起一層樓。與回回館相對望見云。而墻內果有樓矣。且逢一胡少年。年可十七八。坐於車中。繡衣鮮明。前後騎胡之從者。幾至二十餘人。卽皇孫之行云。又逢行喪者。喪輿四角。懸以龍鳳頭及流蘇。殆如我 國制度。輿前列立紅涼傘,銘旌,神馬,漆扇之屬。扇如我 國芭蕉扇。輿則方而大。圍以繡帳。僧徒數十。在前擊金。又立旗幟十餘面。散揚紙錢。遍於路上。輿後四五車。白衣女人乘之。皆圍素帳而隨之。聞其國宰相之喪行云。出西直門十餘里。小湖環之。洋洋映綠。廣爲四五間。皇城近地。未嘗見佳山麗水。至此沿流而上。襟懷淸曠。不覺開眼矣。此水。自玉田鑿池引流。爲西山昆明池。又引至闕內。以達於通州者。而自皇城三十里之間。胡皇以其遊賞之所。隨水緣涯。南北之間。結搆彩戶。離宮行閣。重重相望。蓮亭水閣。往往浮湖。左右造山。列植樹木。眞是畫中景也。過十餘里至五塔寺。佛殿之後。有一塔。以甓築成。四面方正。一面各爲四五間。高爲七八丈。而前面龕室。安佛像。龕之左右。各有二甓梯。從其梯凡三折而登其顚。複道之黑暗。無異於法藏寺。而及至上層。平正廣衍。可容累十人。而五塔屹然立於其上。皆是八面。中塔爲十三層。四塔各爲十一層。四角風鈴。聲動半空。面面層層。皆刻大小金佛。又以五色飾之。四面設石欄。列置銅爐矣。塔前有御製碑閣。而寫以淸書。不可辨也。行五里許至萬壽寺。入四重門。黃瓦金碧。璀璨宏麗。殿閣不知爲幾百間。後面造石假山甚奇怪。而從山下穿逕如窟。盤回而入。則有一佛宇。出而登山上。亦有佛宇。此所謂二層閣也。庭中鋪石。斑斑如碁而如紋。勝於甓石。又有白松五六株。盤屈蒼立矣。前面有二層樓。丹雘交映。此乃皇帝所登之樓。而長鎖其門。不許人出入。五塔萬壽兩寺。皆是 皇明所建。而淸又重修。皇帝時時歷臨云。又行小許。水之南有屢千間館宇。連亘數里。卽正白旗軍入直之所。而館在正西。故以正白旗軍守之。館前諸軍相聚習射。或有馳馬者。或有放矢者。而聞弓大而無力云。自此西山入望。至一橋頭。鋪灰於路。堅而成石。有國禁。不得乘車騎馬而行。過五里。至西山。有大石橋。左右石欄干。方正皓皓。廣爲數間。長爲七八間。中央之高。幾爲數三丈。橋之虹門前面。題一儷曰。鱗紋千疊。璧月漾金波。螺黛一丸。銀盆浮碧水。後面又題一儷曰。路入閬風。雲霞空際湧。地臨蓬島。宮闕水邊明。橋門之上。刻繡漪橋三字。皆乾隆筆也。橋西一里許。有六面亭。扁曰廓如亭。內揭題詠四五板。卽乾隆御製。而筆法淋漓。亭軒廣闊。只有墻。而不設戶矣。亭之西。又有一長橋。以其虹門之爲十七。名以十七橋。高爲四五丈。長幾數三十間。湖則昆明池。而橋影倒水。澄光上下。長廣爲十餘里。可以行舟。又見水閣之下。繫以彩舸。往往築石爲小島。閣在島上。西山之傍。小峯短麓。皆是造山。不能高大。樹木亦不茂密。大小樓閣。面面跨橫於峯峯麓麓。或屹立於山頂。或隱映於山腰。其中最大爲行宮者數處。而西北間。有四層六面閣。閣傍。又有累百間樓館。極爲櫛比。聞是皇帝在西山時。百官軍兵之所住處。北麓有三層八面閣。閣下八面。又各有八面小閣。合爲六十四楹。卽象六十四卦而設也。又有聳空白塔。處處相對。以靑紅黃紫瓦。色色覆。於樓閣。皆施金彩。夕陽之間。照耀於樹林之中。目難正視。南見遠山。粉堞崢嶸。又是行宮云。十七橋西。又有層閣眩耀。尤是奇制。去橋不遠。而橋以半外。有宦者守而牢拒。前後使臣。不敢爲入見之計。今日亦有數宦及十餘從胡。出來橋頭。初果落落不許踰橋半一步。使任譯贈丸藥等物。多般周旋。渠亦稍有顏面。煎茶以進於三使。始得其路。三使聯步。踰橋而西。從水邊石欄內而入。有石假山。屈曲如窟。石門左右。題曰。列峀展屛。山雲凝罨畫。平湖環鏡。檻波漾空明。卽乾隆筆也。門內有一路。緣窟成梯逶迤。而登其上。乃行閣。而有複道。高低曲折。一從假山之勢。盡其奇巧。中央有三層八面閣。高爲數十丈。金碧璀璨。四面有扁。東曰偃蝀。西曰流虹。南曰天遊。北曰海湧。樓北有一高閣。扁曰淵精金碧。亦皆乾隆筆也。閣內鋪以碔石。皓皓如玉。無一點塵埃。結搆極侈。不覺心神怳惚。未知天上瑤宮。比此果何如也。橋東有牌門。三使共坐吃飯。歷見水邊石碑乾隆詩。又見一金牛蹲坐石上。鑄以烏銅。其大如小犢。背刻乾隆詩。書以篆矣。從東北行。又見一彩樓一行宮。特立路傍。亦皇帝遊賞之所云。過數里仍至。虎圈。築甓爲室。塗以石灰。長廣爲數間。其上鋪以鐵網。三圈皆隔壁。而每圈各置一虎。長爲一把。實過中虎。觀者環立。圈上三虎。一時跳躍。聲如巨雷。張目磨牙。怒氣射人。緣壁而上。未及鐵網半丈。而還落地上。盤旋吼號。如是者十餘次。令人畏縮而不敢進。聞是皇帝行獵時所擒。而馴豢已多年。每日以羊豕肉飼之云。外門內又有木柵四間。各置一大欌。藏以二虎二熊。兩虎皆是中虎。而聞是新擒。未及馴擾者云。兩熊皆大於犬。而虎則見人大吼。跳踉於圈中。所見極怕。熊則遍身黑毛。深目尖喙。其狀如豕。而見人之近前。則輒吐舌搖之。若將舐之矣。考諸前史。旣有虎圈嗇夫。則虎圈卽中國所常有者。而今此熊圈之設置。未知其義何居也。東行由一小門而入。樹林中指點謂圓明苑。而皇帝常時往留之所云。殿閣樓臺。亦可一賞。而自前不許人出入云。固無奈何矣。是日乘昏還館。
===初三日===
陰。
===初四日===
朝陰晩晴。一到天涯。家 國渺然。日望齎官之來。是日齎官金弘喆。先送其從人。至月二十七日臘月十一日所出家書及灣尹大父書。一時並到。眞是世外消息。驚喜滿心。信乎書道之不輕如此也。
===初五日===
晴風。齎官之行。入來久淹旅館。相對故 國人顏面。不覺拭眼也。領來漂胡。合七十四名。而天津府胡二十九名。漂到茂長。關東胡六名。漂到。珍島廣東省胡十五名及盛京胡九名。漂到白翎。蘇州胡十五名。漂到靈光。皆以行商。乘船漂海。而一名在我京作故。一名到黃州病死。其餘交付鳳城云。齎來咨文凡六度。而一度則請於今秋皇帝詣瀋陽時遣使咨也。五度皆領送漂胡咨也。聞昨冬在灣時。以漂人物件相左事。書狀狀 啓上去之後。關西伯。亦狀 啓。二邊將決棍。該守令請罪。海西伯亦以此狀 啓。松禾縣監沈原之。以長淵兼官罪罷云。今日見一鸚鵡。繫以鐵索而來。頭尾皆靑。嘴足皆紅。毛深灰色。人若以手近之。則輒作數聲。聲甚凄淸。或類言語而輕銳。可愛矣。
===初六日===
晴風。到館以來。日夕祈望者。惟在陳奏一事。左右周旋。靡不用極。然前例書入月已再易。而尙未出場。事極悶菀。連使任譯。探問於阿肅諸人。則皆以爲畢竟必有處分云。而有難一向遲待。故今日又使往見阿肅。則答以爾 國事。俺等非不另慮。而今番奏文中不合式處。終涉未安。使臣祇迎時。皇駕近臨。而不問 國王起居。以此言之。可知有槪於皇心。而無他別旨云云。彼國事。徒憑譯輩之言。無論事之大小。虛實眞僞。實難詳知。然到今思之。前例書入之說。必是被瞞。而臘月廿九所下敕旨。只爲了當之科也。前後經營。事不從心。實無好策。乃以諸譯所呈搆出文草。使之往視禮部諸人。則提督先知事端。力挽不送。可謂末如之何矣。
===初七日===
晴。諸譯輩昨被提督之阻遏。未得往來禮部。然到此地頭。不可袖手而坐。且賞本已下。歸期隔日。今則事勢急迫矣。不得不更送諸譯於禮部尙書永䙡家。出示文草。飮泣齊訴。其答一如阿肅所言。終始落落。使不得更爲發說。事事緯繣。無復可望矣。方物餘數之相左。旣爲執頉之端。今番賫官來時咨文中。祠字以祀字誤書。序班輩又執而爲言。今方索賂云。該院文書之不能檢察。到處如此。亦可異也。
===初八日===
晴。陳奏前例。今已狼狽之中。不合式云云之行咨。又出意外。節節悶迫。禮部所謂皇心之未安。專由於此云。其在專對之義。不可不明卞已例。蓋順治十七年奏文。有 國君之君字。康煕十九年奏文。有儲嗣之儲字。雖與 儲君二字稍異。亦有傍照。且嗣位二字。康煕十九年奏文。雍正六年奏文。皆有之其所一暴。豈至於今。而當初特諭。出於皇旨。恐有激害之嫌。果爲趑趄。今則本事已狼狽矣。始擬呈文以卞。而文草之先示提督。例也。見之。以爲皇上特旨之事。外邦陪臣。決不當爲呈文之擧。據理峻塞。遂不得力。將以領賞日。親呈禮部堂上爲定。是日皇帝詣圓明苑。姑無還宮之期云。
===初九日===
晴寒。禮部公事云云。仰役立傳。會同館大使通官等。帶領朝鮮使臣等。於初十日巳刻。赴午門前領賞。毋得遲誤。特傳。
===初十日===
晴風。三使與正官二十七員。詣闕領賞。坐於午門外朝房。禮部侍郞王杰入來云。使譯輩往傳呈文。則王杰以爲皇旨旣下。使臣初不歸告於 國王。而先欲呈文者。未免越分。然則自禮部先爲參論。使臣亦將行咨於 國王。今日仍不得頒賞。若到此境。必有許多不好之事。在傍郞官者。尤加聲色。嚴辭力斥。累次往復。不受呈文。觀其頭緖。所謂行咨之說。不可不慮。三使相議而遂寢之。午門之外。設大牀。排列賞賜物件。禮部侍郞王杰。立於牀頭。鴻臚官及各進排官列立於其下通官。遂引三使以下。正官。詣御路之右。行三拜九叩頭禮後退立。通官更引三使。詣御路右拜叩之處。序班立牀頭。讀笏記。以次呼名。頒賞賜。先給回送禮物。鞍具馬及各㨾綾緞,貂皮等物。各進排官親爲傳授於上使。則上使皆一一跪受以給從者。仍給三使。例賞銀緞馬匹等物。上使以其爲宗親別給團領及貂皮匹緞。授受皆如上儀。其次大通官三員。正官二十四員。各皆領賞。一如前儀。又給從人三十名訖。三使及一行。盡詣御路右。行三拜九叩頭而出。
'''回送禮單'''
冬至。 御前表緞五匹。裏綾二匹。裏紬二匹。裏絹一匹。粧緞四匹。雲緞四匹。貂皮百張正副使各大緞一匹。冒緞一匹。彭緞一匹。紬一匹。方紗一匹。絹一匹。銀五十兩。書狀官大緞一匹。彭緞一匹。絹一匹。銀四十兩。大通官三員。各大緞一匹。絹一匹。銀二十兩。押物官二十四員。各彭緞一匹布二匹。銀十五兩。從人各銀四兩。元朝 御前二等玲瓏鞍韂全備二等馬一匹。表緞五匹裏綾二匹。裏紬二匹。裏絹一匹。粧緞四匹。雲緞四匹。貂皮百張。正副使各大緞一匹。冒緞一匹。彭緞一匹。紬一匹。方紗一匹。絹二匹銀五十兩。漆鞍全備三等馬一匹。書狀官大緞一匹。彭緞一匹。紬一匹。絹一匹。銀五十兩。大通官三員。各大緞一匹。紬一匹。絹一匹。銀三十兩。押物官二十四員。各彭緞一匹。紬一匹。布二匹。銀二十兩。從人各銀五兩。萬壽聖節 御前二等玲瓏鞍韂全備二等馬一匹。表緞五匹。裏綾二匹。裏紬二匹。裏絹一匹。粧緞四匹。雲緞四匹。貂皮百張。正副使各大緞一匹。冒緞一匹。彭緞一匹。紬一匹。方紗一匹。絹二匹。銀五十兩。漆鞍全備三等馬一匹書狀官大緞一匹彭緞一匹紬一匹。絹一匹。銀五十兩。大通官三員。各大緞一匹。紬一匹。絹一匹。銀三十兩。押物官二十四員。各彭緞一匹。紬一匹。布二匹。銀二十兩。從人各銀五兩。年貢 御前表緞五匹。裏綾二匹。裏紬二匹。裏絹一匹。粧緞四匹。雲緞四匹。貂皮百張。正副使各大緞一匹。冒緞一匹。彭緞一匹。紬一匹。方紗一匹。絹二匹。銀五十兩。書狀官大緞一匹。彭緞一匹。絹一匹。銀四十兩。大通官三員。各大緞一匹。絹一匹。銀二十兩。押物官二十四員。各彭緞一匹。布二匹。銀十五兩。從人各銀四兩。正使加賞緞五匹。緞衣一套。貂皮十張。禮單都數 御前表緞二十匹。裏緞二十匹。粧緞十六匹。雲緞十六匹。貂皮四百張。二等馬二匹。正使大緞四匹。冒緞四匹。彭緞四匹。紬四匹。方紗四匹。絹六匹。銀二百兩。三等馬二匹。加賞緞五匹。緞衣一套。貂皮十張。副使大緞四匹。冒緞四匹。彭緞四匹。紬四匹。方紗四匹。絹六匹。銀二百兩。三等馬二匹。書狀官大緞四匹。彭緞四匹。紬二匹。絹四匹。銀一百八十兩。大通官三員。各大緞四匹。紬二匹。絹四匹。銀百兩。押物官二十四員。各彭緞四匹。紬二匹。布八匹。銀七十兩。從人三十名。各銀十八兩。
'''賞銀分定記'''
首譯一員。上通事二員。賞銀各一百兩式。押物官二十四員。各七十兩式。合賞銀一千六百八十兩。內每員十六兩六錢二分式出斂領賞員二十四員未領員。七員合三十一員。各受五十三兩三錢八分式。灣上軍官二人二十五兩。給餘銀二錢二分。從人三十名。賞銀五百四十兩。內有奴名十五人。各受十八兩式。無奴名十五人各二兩六錢六分式。出斂。合銀三十九兩九錢。上項餘銀二錢二分。合四十兩一錢二分。內正使奴子一名。副使奴子一名。內局書員一名。合三名。各給十兩。歲幣馬頭二名。方物馬頭二名。咨文馬頭一名。合五名。各給二兩二分式。二分縮
皇太后尊諡陳賀表一度。詔書。順付謝恩表一度。討逆陳奏文一度。方物移准謝恩表四度。聖節,冬至,正朝年貢。四節表四度。合十一度。禮部儀制。淸吏司回咨十一度。奏文不合式。知會咨一度。漂人入送咨回咨一度。頒賞咨二度。方物移准咨一度。合十六度。
===十一日===
晴。閉館燕城。三朔于玆。菀菀久居。 王程有限。歸心如水。是日行馬已戒。馳出朝陽門舊路。眞是披雲覩日。不覺氣𨓏如山。但使事失望。可謂無面可顯。令人浩嘆。暫憩東岳廟。初見之時。眼目怳惚。重到之日。忽似減色。蓋好新之心。由乎此等處而起也。由八里橋五十里。通州。止宿于黃姓人家。城外有一江水。一名潞河。亦稱通州江。大抵通州之爲邑。自金元以來。實爲燕都之水口。有若我 國三江。東南運舶則皆自天津衛。會于張家灣。運入通州。燕雲水道則皆直趣潞河。四方漕運及商船木筏。浮江泛海。輻湊於此。蓋是南北之要會。故人物極繁盛。自此南下距張家灣。不過十餘里。此則東南船舶出入之門戶。百貨彙集。尤爲殷富云。城內車馬。塡街塞巷。第宅宏侈。市肆連亘。華麗充牣。殆與北京相埒。而又有倉舍。高築地臺。後面築渠。以通水道。屋上間設氣樓。以洩內氣。廒牆間穿下孔。以洩地氣。蓋通是運舶委輸之所。倉廒極大。有西中南三所云。實是城池金湯。而此乃古之涿郡云。禮部年例回咨。序班輩延拖。不卽持來。陳奏方物移準。亦謂敕旨。姑不下。掌務官朴致道。是夜三更後。自北京追到。始爲取來。故改搆狀 啓措語。出付先來。是日。行四十里。
===十二日===
陰霾風寒。譯官李邦昱,正使軍官朴台鎭副使軍官吳道容以先來。授狀 啓曉發。付京書。
啓本。臣等一行。上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入柵。緣由旣已馳 啓爲白有在果。十二月初七日。到瀋陽留一日。歲幣中紅綿紬一百匹。綠綿紬一百匹。大好紙二百五十卷。小好紙二千五百卷。粘米三石五斗四升。依瀋陽禮部公文。無弊呈納後。仍爲前進。十九日。到山海關。點閱人馬。無弊進關。二十七日。到北京。住接于南小館。而仍詣禮部。呈 表咨文。則侍郞范時紀領受爲白乎旀。以皇太后喪。二十七朔之內。不行元朝賀禮。鴻臚寺演禮。自在停免之中是白遣。臣等旣任陳奏之事。承 命以來。一心不解。將於入館之後。相機另圖。不意當日 表咨文呈納後。禮部侍郞永●(●字為左示右貴)。招通官朴寶樹。先問陳奏事狀。寶樹纔聞任譯之言。故詳傳其顚末。則永●(●字為左示右貴)聞甚驚駭。以爲如此逆變。往牒所無。固當卽爲奏達。而未見文跡之前。似有輕遽之嫌矣寶樹以爲陵幸已定。若待回駕後擧行。則差遲可慮。朝鮮使臣之持來黑草。及今取見爲好矣。永●(●字為左示右貴)曰。爾言果是矣。仍於是夜三更量。取去黑草。翌曉。適値太廟祭班。陳稟於皇帝。卽命持入奏文。親覽後以爲朝鮮本自恪勤侯度。且頃聞兩勑之言。 新王動容周旋。有儀有節。朕甚嘉之。其謀逆者。想以權●(●字為左示右貴)專恣之類。憚 王英明。潛懷異圖也。謀逆之惡。豈有大小國之別乎。奏文字畫。極爲精細。此亦尊敬之意。而朕亦眼昏。未能詳視。自該部改書以入云矣。午後特遣中官。催促入之。留中不下。將與準制司諸臣議定。而雍正六年戊申謄錄。已爲取入云云是白乎旀。禮部侍郞阿肅及兵部侍郞金輝,戶部侍郞金簡。適有夤緣之路。又使任譯等多般周旋。則皆示相念之意。金簡,金輝兩人。本是朝鮮被虜人之子孫也。以爲俺之先墓。在於朝。鮮何敢忘本。當爲出力善圖云矣。翌日。序班等謄示皇旨一道。有曰。該 國有不幸之事。而該 國王所辦。極爲允協。朕心嘉慰。至摺內陳辭。有不合式處。該部咨 王知之。其所請內地邊境。爲該 國王詰緝餘黨一節。已諭盛京將軍,山東巡撫。寔力妥辦云云。所謂不合式者。未知指在何句。事極驚訝。使任譯等探問於該部。則謂以本 國奏文中。有 儲君嗣位等字。不當用而用。故上諭卽指此云云是如爲白乎旀。本月初九日。皇帝往祭天壇。翌曉回駕時。禮部以外國使臣祇迎事。照例啓奏。只令正使臣某,副使臣某,及首譯臣朴道貫。祇迎於午門外。琉球國進貢正使耳目官翁宏基。副使正議大夫鄭弘勳。亦爲同參是白乎旀。方物移准咨文中。餘剩數相左是如。序班等以此執頉。來言任譯曰。奉旨移准之物。如是胡亂舛錯。方有題奏行咨之議云。故臣等又使任譯等。密密周旋。取考內務府會計冊子。則自丙申年節行方物移准咨中餘剩數。及謝行皇帝前八起。皇太后前節行三起。謝行八起。合十一起。方物移准數爻中。除出今行方物移准之數。更爲參考。則筆,墨靑黍皮,水獺皮四種外。相左或落漏之數。至於十二種之多是白如乎。事甚疏忽。勢將生梗。而序班等如得奇貨。百般操縱。終始相持。索賂多方。渠輩情狀。雖極痛駭是白乎乃。旣係進貢。無他變通。不得已官銀中三百兩。密給內務府及禮部主事人等。而同咨文以開印之前。該部未及入奏。故幸得推出。逐條改書是白遣。相左數爻段。修成冊。移文於承文院。以爲憑考之地爲白乎旀。本月二十一日。開印後。禮部成送回咨。有曰。本部細看原奏內。有 儲君及 國王嗣位等語。未爲合式。蓋此等語。在該本 國自稱。原屬不禁。而敍以上告。則乖體制。且該 國前此請立 世孫及 國王嗣爵。皆係請命天朝。遵奉勑旨而行。可見 儲君及嗣位等語。斷不宜列於奏牘。大皇帝因該 國素稱恭順。其措辭不合自由。外邦未識中朝體式。亦姑不深究。特諭本部。咨知該 國王。嗣後一切表奏辭意。務留心檢點。毋再違舛云云是乎旀。皇太后新陵在於易州。距皇城爲三百餘里。而本月二十三日。卽皇太后小祥也。十九日。皇帝前期上陵。二十六日。回駕是白乎旀。歲幣米則本月初九日。雖已先納是白乎乃。歲幣方物段。移准相左之事端。旣未究竟。不免因此遲延。本月二十二日。始得無弊准呈是遣。各該庫郞吏及提督通官等處。例有補物酬應之規。而今番段徵索尤甚故。依前例。從略分給。所餘補物。歲幣補中。綿紬四匹。苧布一匹。上木二匹。大好紙二卷。小好紙二卷。方物補中。綿紬一匹。苧布一匹。白綿紙九卷。逢授於上通事。使之一依戶曹條目。作銀還納是白乎旀。所裹油紙帒條索等物段。數千里載運之餘。片片裂破。盡歸無用是白如乎。公用補物及紙帒等物。依例蕩減是白乎旀。二月初八日。皇帝詣圓明苑。姑未回駕是白遣。 表咨文段。自內閣翻淸。正月二十一日開印後。始爲啓奏。二月初五日旨下禮部。領賞文書段。二月初四日啓奏。初六日旨下是白乎等以。初十日詣闕領賞。而上下馬宴段置。亦爲停免是白遣。受回咨十五度。十一日仍爲離發是白乎矣。一行人馬。無一病傷之患是白乎旀。臣等到館以後。日夜思量而顒俟者。惟在陳奏一事。初則事機湊合。將有順成之望矣。當日所下皇旨之外。更無節拍。故臣等不勝悶菀。日使任譯等。連爲採探於阿肅諸人。則以爲皇上初旣嘉之。戊申謄錄。且已取入。畢竟似有特恩。惟待皇上處分云。故臣等亦信其言。徒費虛佇。迄至于今。有不可一向伈伈。故多般斡旋。終未得力。至遣一行諸譯於禮部尙書永●(●字為左示右貴)家。垂涕齊訴。則答謂皇上非不軫念。而爾 國咨文。旣有所失。故畢竟無格外之恩。俺亦更無奈何云。仍令促還。使不得發說。故更送諸譯於阿肅家。問其前言無實之由。則答謂前例旣入。而尙無處分。且爾 國使臣祇迎之時。皇上不問 國王起居。以此見之。必有未安於皇心而然也。若無言端。則不敢自下更奏。到今誠末如之何云云。其間委折。雖不可詳知。禮部諸言。旣皆如此。則不可歸之虛罔。且伏念回咨中 儲君嗣位等句。有可以據例卞暴者。蓋臣等起程之時。前後奏文謄錄。適有齎來者。故取而考之。順治七年奏文。有 國君之君字。康煕十九年奏文。儲嗣之儲字。則 儲君二字。可以照此卞之。至於 嗣位二字。則康煕十九年奏文及雍正六年奏文。皆有嗣位之句。前後規例。斑斑如此。則其在專對之義。不可不一番明暴。故將欲呈文禮部。先通於提督。則以爲皇上勑諭。旣出於特旨。非陪臣所敢擅議。此文若呈。則必大段生梗於爾 國。俺以相念之義。不得受去呈文云。屢次相持。終無好榮。頒賞之時。禮部堂上。例爲來坐。伊時躬呈爲好。故領賞之日。袖往以傳於禮部侍郞王杰。則其言如提督所答。而以爲本事曲直。姑勿論。旣是皇上特旨。則初不奉覽於 國王。徑自請改者。其爲越分極矣。將自禮部有行咨之擧。且今日不得頒賞。而先爲論參。如是之際。將有大段不好之事使。臣何爲此妄率之計云。半晌往復。辭氣轉益不平。而呈文則退而不受。觀其頭緖。決無得成之理。且行咨之說。衆口皆然。若至此境。將未知有何許葛藤。而其在愼重之道。無寧含嘿而歸。故不得已中止是白乎所。不意事端橫出。左右所經營者。輒皆緯繣。誠不勝痛嘆之至是白乎旀。回咨二度段。先爲謄上是白遣。譯官臣李邦昱。臣某軍官臣朴台鎭。臣某軍官臣吳道容。到通州授狀 啓。先爲發送爲白乎旀。緣由馳 啓云云。
同日平明。行到數里。河氷半消。春水方生。數十大舸。繫在岸邊。而以七八艘。鉤連爲橋。姑未解之。二十五里燕郊堡。午憩。四十五里至三河縣。入城中止宿於吳姓人家。是縣亦有瓮城。周爲七八里。官員卽知縣云。是日。行七十里
===十三日===
晴。行到四十里。邦均店。午憩於項姓人家。仍又前進。路過一山。峯之高頂。有一神堂。其中設楊太眞塑像云。三十里到薊州。臥佛寺在於城內。與兩使歷見。寺院制度。不至太侈。而門內有兩層高閣。屹立半空。高爲數十丈。扁曰觀音之閣。閣中立丈六佛。高可八九丈。閣內前面則鋪板爲樓。而虛其後面。所立金佛。腰以下在樓下層。胷以下出樓上層。自下仰視。不能窮其巓。遍身塗金。以黃紋緞長衣衣之。又十餘小金佛。繞坐於頭上。傍有木梯數十級。從其梯以登。又有十餘級一梯。登之。旣盡其上。便是一層閣。而佛面始正相對。從欄頭俯視。迢遞絶埃。其下往來之人。小如孩兒。不能辨其面。儘是空中樓閣也。後一殿。安坐佛一像。其後一殿。又有數丈金佛。臥於床上。滿面大醉而眠。鋪以繡褥。覆以紅紋。衾前垂黃色繡帳。近之竦然。閣之東有一淨室。卽皇帝歷行時留憩之所。四壁塗以綾花。交牕傅紗。玲瓏華美。左右行閣。亦皆雕飾。盡其奇巧矣。此州。古之漁陽。卽山東一巨鎭。仍遼,金舊址而爲城。民物府治。頗極殷盛。酒味甚佳。甲於山東。故酒肆頗多。而城郭市店。比之通州。則殆近蕭條矣。去時則以途路之稍左。三河薊州。皆越站捨過。歸時始歷入。亦近例也。還出城外。留宿於王姓人家。是日。行七十里。
===十四日===
陰。平明離發。由西門出。大川自北繞城東南而流。有一小橋。號稱漁陽橋。北山峯頭。又有一神堂。設安祿山塑像云。實與東邊峯頭太眞神堂相對。其間爲十餘里矣。見之可駭也。四十里蜂山店。午憩於劉姓人家。過現渠堡。路傍見二石人。如結縛跪坐狀。卽祿山及秦檜云。未知信然否也。又行四十里至玉田城外。止宿於唐姓人家。任譯以雇車事落後。今始追到。持來回咨一度。卽金弘喆齎來。請遣瀋陽。使之回咨也。其文曰。二月初九日奉旨。朕於今秋。恭謁祖陵。因至盛京時。不陞殿。不筵宴。曾降旨。令朝鮮 國。毋庸遣使朝賀。今據禮部奏。該 國王以擧 國臣民。瞻依倍切。欲仍照例。遣陪臣。祇候陳請。轉奏情詞。懇切恭順。可嘉着準。其遣人至盛京。請安毋庸進貢。不必差遣多人。亦不賜筵宴也。該部咨該 國王知之。欽此云云。是日。行八十里。
===十五日===
陰晴不定。 諱日又過。愴慕冞切。四十里沙流河。午憩於吳姓人家。四十里豐潤。止宿於李姓人家。是日。行八十里。
===十六日===
晴。日有春意。堤柳生心。回想來時氷雪之色。日月之流邁。政如逝水也。五十里榛子店。午憩於唐姓人家。五十里沙河驛止宿。店主紀雲飛。出迎如舊。且進饌品。可見其信。以紙扇酬之。路見麥耕。皆用馬牛驢騾。而駕驢者過半。牛則甚稀。犁耟之制。如我 國而差小。起土亦不深厚。是日。行百里。
===十七日===
晴。平明由野鷄屯前路。東北而行四十里。首陽山下。有夷齊廟。野中環以小城城。門刻孤竹城三字。又刻賢人舊里四字。入城十餘步。至廟之第一門。書曰。淸節廟。門外左右。有二大碣。東刻忠臣孝子四字。卽 大明崇禎癸未。陳泰來書之。西刻到今稱聖四字。而萬曆甲午李頤書也。門內前墻又。刻淸風百代四字。內有東西夾門。東曰天地綱常。西曰古今師範。第二門上。有一間樓閣。扁曰伯夷叔齊。閣內東西壁。刻曰宋眞宗祥符四年。遣官致祭。徽宗封伯夷爲淸惠侯。叔齊爲仁惠侯。元世祖追封伯夷爲昭義淸惠公。叔齊爲崇讓仁惠公。又曰。商湯十八祀。封孤竹君云。第三門。門內又有三碣。刻以孔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云云。子貢曰。求仁得仁云云。曾子曰。爲文章行爲表綴于天下云云。孟子曰。伯夷。聖之淸者云云等語。門外東西。俱有大碑。皆刻重修記。第四門門內外楣。皆刻淸節廟三字。門內有五石碑。東西有長廊三間。正殿不甚華麗。而施以丹彩。上夷下齊。安二塑像。頂平天冠。垂冕執圭。穿畫龍紋袍。面貌豐厚矣。仍爲鋪席拜謁。於塌 ''(註:疑誤書榻字為塌)'' 前卓上。排一爐二甁。石紋甚奇。爐刻篆籀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刻 大明萬曆造五字。東西壁面。有乾隆及和親王詩。筆法皆流動可觀。而但皇帝瀋陽之行。將歷入。故賜銀重修。工役方擧。外堂及殿內所揭板額。已皆撤毀。正殿龕上。只有一扁。曰古之賢人。卽乾隆筆也。聞神榻兩傍。有求仁得仁。萬古淸風孤竹國。以暴易暴。千秋高節首陽山。殿門之外楹。又有天常成獨至。心跡喜雙淸諸扁。而亦盡撤去矣。殿之後。築甎成臺。可爲數丈。石面刻淸風臺三字。臺上有三間樓。臨流絶埃。景狀萬千。聞臺之外楹。有山如仁者靜。風似聖之淸。內楹左右。又有佳水佳山孤竹國。難兄難弟古賢人。東西兩門。又有百代山斗。萬古雲霄諸扁。而並又撤板矣。按世稱首陽山。凡有五處。或曰。在河東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或曰。在隴西。或曰。在洛陽東北偃師縣。或云。在遼城。或云。避紂居北海之濱。雜出於傳記者。皆有所據。而地理誌言。永平府城東南十五里。有碭山。一曰。陽山。此卽首陽山。又曰。盧龍縣南二十里。有孤竹古城。今灤河之左。峒山之陰。有孤竹祠。以今考之。此祠實在山之陰水之左。而自州城論之。則政在西北。謂之在南者何耶。豈古之縣治。則在於灤水之北而然耶。是未可知也。蓋北方山勢。至此盡爲脫砂。軟嫩秀麗。逶迤遠繞。南望而豐潤,昌黎之文筆諸峯。縹緲雲外。東顧而角山遠岫。削立峭拔。南則所謂首陽山。密邇城頭。雖不高峻。亦甚端妙。灤江南岸。層巖斗起。而其上遂建淸風樓。永之一境。灤水最淸。且大而遠。自東南合流。而至此繞出樓下。深者爲潭。聳者爲壁。春氷已殘。可行小舠。往往有中流石磯。且成小嶼。上頂有孤竹君之廟。西上數百步。又有一石峯屹然挺峙。或稱砥柱石。大野夷曠。沙堤明潔。而岸上江村。蕭灑閑靜。政如畫中景也。三使共飯於臺上。仍乘小艇。遡砥柱而西。鏡面虛明。淸淨瑩徹。可鑑而可濯。淸風臺下。蒼崖如壁。石穿爲竇。沿江雲根。皆若蜂窠。凹然霔然。水滙其中。㶁㶁盪潏。岸柳成行。沙鳥飛鳴。日朗風和。身境俱淸。可令人忘歸也。上下沿回。移泊小岸。步登孤竹君廟見之。三間堂宇。實與淸風臺相對。而荒廢頹落。蛛絲滿壁。不蔽風雨。其中有一塑像而安於土榻之上。頭戴冕旒平冠。鬚髮皓白矣。臺之東崗。亦合徜徉。號曰東臺。遠近入望者。皆是佳山麗水。半日周覽。襟懷爽豁。大抵灤河勝致。燕京數千里所未有也。廟之東墻外。又方新開基址。別建皇帝歷憩時行宮云。行二十里。晡時到永平府。城門外路邊。有一大碑之仆地者。刻以飛將軍三字。折爲三片。傍刻某人書則字畫已磨滅難辨矣。南去七八里。有射虎石。而荒坡斷壠。斗起路傍。白石半面。闖出山腰。石形碨礧盤結。睨而視之。頗似白額虎蹲伏於林麓之間云。切欲往見。而時値日晩。不得如意。良可歎也。
===十八日===
晴。四十里雙望堡。午憩於王姓人家。路過撫寧縣。初擬更訪徐庄。道路疲頓。難於再擧。遂已之。因行臺之往。使譯舌致訊於其兄弟。五十里楡關。止宿於韓姓人家。是日。行九十里。
===十九日===
晴。早發到五十里范家庄。午憩於元姓人家。二十里紅花店。止宿於林姓人家。自午後大風忽起。塵沙四漲。至夜不止。是日。行七十里。
===二十日===
晴。夙夜長驅之中。忽逢初度。尤不禁家鄕之戀也。望海亭距山海關。爲十里許。是日。天寒且風。凜慄如冬。難於冒往。而一見之意旣切。故日高後。與兩使聯往。蓋古長城。在永平府城北七十里。卽蒙恬所築。此城則徐中山達。洪武初。拓舊長城。而增築之。直至海濱。達于山海關。子城一角入海中。殆五六十步。下面則鑄鐵爲址。上以甎甓。油灰交築。潮漲則城堞半沈水中。潮退則鐵城亦出岸上。今則甎甓所築。頹圮殆盡。鐵城則尙宛然。北邊亦有子城一角。與南邊子城兩雉相對。有若瓫城。而此則盡毀。只有周遭矣。體城之頭。小岸陡起岸上。繞以方垣。其內平衍如臺。可以觀海。亭是向巽。樓爲二層。扁曰澄海樓。登其上。萬里滄溟。一望無際。時大風驟起。直驅波濤。高如雪山。散爲銀沫。皓皓千頃。添得一格。不覺壯心激昂。但寒氣逼骨。不堪久坐。亭上壁面。多刻乾隆與侍臣聯句之詩矣。北面則醫巫閭遠遮朔漠。長城一面。橫繞山腰。左右大野。眼界廣闊。東南兩面。水天相接。南顧而登萊地方。似可指點。東瞻而我 國沿海。若將企望。但眼力有限。無以窮其際矣。樓下有兩石碑。一刻渤海奇觀四字。一刻一勺之多四字。又有一閣。閣中有石碑。前後皆刻乾隆詩。其一句云。我有一勺水。瀉爲東滄溟。頗示誇大之意。又立一碑於臺下。刻以天開海三字矣。濱海而西。行數百步。有古沙門。卽雍正願堂。而頹廢已久。別無可觀云。又行十餘里。由山海關南門而入。任譯先到。通於衙門。卜馱已盡出送。副都統都司以下。方出坐以待矣。由關之東門而出。行三里許。歷見將臺。此卽汗之所設。而欲犯山海關。以爲窺覘城中之計。築臺於一夜之間云。其制高爲十餘丈。累甎築成。四面方正。其上各設七堞。虛其中央。可容數百人。其下體城。穴其四壁。卽藏兵之所。西五穴。東又五穴。南北各四穴。瓮城又四穴。凡二十四穴。其一穴亦可容數三十人。城穴之南而居中者最大。是爲將幕。其前面有門。門前又有曲城。如我 國東門瓮城之制。城之外。又築土城。環其四面。而今皆頹毀矣。四隅皆有石梯。攀其梯而上。凭堞縱目。四望通敞。山海關街市樓臺。歷歷在眼底。而但風氣甚撩。直欲撼人而已。聞關之西門外。繞城向北而行四五里。有角山。山之上有小寺。是爲角山寺。登後峯上頂。則山海城池。望海高樓。皆在膝下。西望燕山灤深諸水。逶迤遠來。東北山勢。環拱磅 磚 ''(註:疑誤書礴字為磚)'' 。以作山海之巨防重隘云。正合一遊而歸。事甚忙。難於迤往。有意未遂。甚可恨也。行到小許。路傍碑面。書以先來一行。十六日午時過去云。至八里堡。午憩於李姓人家。三十里中前所秣馬。五十里止宿於涼水河劉姓人家。時已三更。而侵夜疾驅。忽値寒沍。上下人馬。無不凍餒。爲之愁憐。是日。行百十里。
===二十一日===
晴寒。中後所四十里。午憩於王姓人家。二十里東關驛。止宿於李姓人家。副房刷馬驅人義州宋中太。去夜因病致死於紅花店。其同行者。運柩以去極爲慘惻。往來萬里。無一病傷者。而到此折了人命。驚歎不可言。是日。行六十里。
===二十二日===
晴。風寒。三十里沙河所。午憩於王姓人家。三十里寧遠衛。由西城而入。又過一門。見二石牌樓在前者。卽祖大壽牌樓。而樓凡三門。中一間差高。其高皆可八九丈。榱桷樑柱。皆以白石爲之。柱下石礎亦丈餘。而每礎左右。各豎大石獅。束之以片鐵。挾持其礎。又架大石於柱上。爲之樑。其上又立一層石樓。華簷複欄。斜窓飛甍。皆鏤石爲之。不用片土尺木。第一層。刻玉音二字。第二層。內外刻四世元戎少傅。其下前刻廓淸之烈。後刻忠貞膽智。第三層。列書其曾祖祖鎭,其祖祖仁,其父祖承訓及祖大壽四世職名。其後又有祖大樂牌樓。而其制一如前樓。第一層。亦刻玉音二字。第二層。前刻登壇駿烈。後刻元勳初錫。第三層。列書其曾祖祖鎭,其祖祖仁,其父祖承敎及祖大樂四世職名。左右石柱。前刻桓赳興歌。國倚干城之重。絲綸錫寵。朝隆銘鼎之褒。後刻松檟如新。慶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賁永譽于千秋。一則 大明辛未立。一則 大明戊寅立也。蓋承敎實爲大壽之叔。而兩樓前後列書者。無非陽刻。其餘或刻禽獸草木之形。或刻兵馬締構之狀。雕刻之工。窮極奇妙。此是萬曆年間。大壽以寧遠守將。有勳勞於國。得 天子寵褒。立此樓以替鼎彝之勒銘。牌樓之制。未知刱於何時。而 皇明風俗。少有可稱之事。輒建高樓。務相誇耀。凡科宦之績。忠孝之門。亦設而表之。以當棹楔。自 明至淸朝。進士及旌閭者。皆必有樓。故歷路街坊。多見所立處。而制度之壯麗。未有若此者。于今百餘年。閱歷風雨。少不傾倚。磨治極精。石理尙瑩然如玉。雕琢巧密。物象活動。細字可讀。勳閥不沫。而大壽,大樂。俱以名將之孫。厚被國恩。身旣降虜。墜其家聲。何足道哉。大壽舊居。在於城內。而盡爲別人所占。今不可尋矣。仍爲止宿於城外劉姓人家。是日。行六十里。
===二十三日===
晴。寒。三十里連山驛。午憩於張姓人家。三十里高橋堡。止宿於韓姓人家。自關外甲軍之隨行者。相守如舊。而此是再昨年失銀之處。故守直尤緊。又是苦惱之端也。胡皇瀋陽之行。在於明秋。而及其未耕。將爲治路。羣胡絡續。千百相聚。荷鍤持鉏。拓田定界。立臬繫繩而治之。平直如砥。中開大路。左右又開夾路。而築土爲界矣。出關以後。風而且寒。往往山谷氷澌未消。可見關內外節候之頓異也。是日。行六十里。
===二十四日===
晴,寒。三十六里松山堡。午憩於王姓人家。初欲止宿於二十三里雙陽店。適値瀋陽將軍之行。店舍容接。自多不便。故仍爲前進。路逢瀋將之來。騎馬前驅者。連續不絶。後行櫜鞬者。其數亦衆。中有一大隊團束。而至或持戈劍。或持旗幟。一人鬚白。而年可六十餘。被白狐裘。乘馬無牽而來。是爲瀋陽將軍弘晌云。將軍與趨從。皆是一也。只以其帽上珊瑚頂子及孔雀羽辨之矣。又有一人。懸珊瑚頂子者。幷轡而來。是副都統云。未知信否也。前排之壯。趨率之盛。首尾相接。幾爲五六百人。迎候諸官。皆出待路上。可知爲高官也。聞以道路看檢事。出巡至山海關而還云。行七八里。與兩使稅駕路傍。暫見四同碑。萬曆五年 敕諭。萬曆二十二年 敕諭諸字。宛然不至剝蝕。又以楷篆。大書 敕命敕諭各二字。前面各鐫 敕旨。而碑文中有二字琢去處。似是奴酋等字也。又行十二里大凌河。止宿於池姓人家。是日。行八十里。
===二十五日===
晴。暖可喜。昨旣越站於雙陽店。且今日若過十三山。而宿閭陽。則前路連爲破站。行中凡節。自多難便者。故不得不只行一站。晏後始發。三十里至十三山。日未過午。而仍爲止宿於劉姓人家。更見出沒諸峯。無異去時所見。終不滿十三之數矣。聞車卜之自北來者。今方過去本站云。此亦近所罕有。一行可免滯栅。誠非少幸也。是日。行三十里。
===二十六日===
晴。晩後大風。黃沙迷目。四十里閭陽驛。午憩於廉姓人家。四十里新廣寧。止宿於金姓人家。路逢押去罪人。以鐵索繫頸。坐於車上。身著赭衣。或靑衣。問之則以爲承款罪人之將爲正法者。著以赭衣。按治而未及承款者。著以靑衣。此皆自瀋陽入送皇城之罪人云。自宿所五十里。聞有桃花洞。卽醫巫閭一麓也。大山北繞。其內石山磅礴。層巖絶壁。削立環拱。萬釰千戟。攢簇森列。中有一大石窟。以方甎築虹霓於窟前。並設五石門。門刻碧流二字。搆一樓於窟中。以作佛殿。有石井。其水隆寒不氷。有壁立萬仞四字。醫閭勝槩四字。明月松間照淸泉石上流之句。皆大書深刻於石面。有小菴。是爲淸安寺。洞之東十餘里。有北鎭廟。蓋舜封十二山。以醫閭爲幽州之山鎭。歷代因之。建廟於此。禮等岳瀆。而金,元以後。連都燕京。至於淸人。則肇基東北。故尤爲崇奉。唐開元封廣寧公。遼金加王號。元大德封貞德廣寧王。 明洪武改封號。只稱北鎭醫巫閭山之神。歲時祀享。朝廷遣官祭告。卽今尙因舊制。故廟庭諸碑所載祭文。半是祈禱國本之詞。或傳雍正嘗過宿此廟。夢得異兆。歸卽大位。以爲神助。大加修治。以報之云。廟之正殿。極其宏侈。其中坐一位黃金塑像。冕服輝煌。儼然帝者威儀。兩童子侍立。座下左右。設文武塑像各二。文則峨冠博帶。氣像雍容。武則介冑執兵。狀兒雄偉。一如東岳大帝神位前侍立之狀。兩壁列畫諸神。而冠服形狀。亦各不同。其後又設一殿。殿內榻上。並設男女二塑像。一則頭冕執圭。作帝者像。一則鳳冠玉帶。作娘娘像。左右又有兩童子侍立。皆如前殿之像。廟殿之壯麗。洞壑之窈窕。依依入望。而前冬之去。旣失一見。今春之回。不覺歸思如水。難於半日之滯。又不免捨過事之不如意者。可謂十常八九也。是日。行八十里。
===二十七日===
陰。四十里中安堡。午憩於郭姓人家。行到十八里羊腸河。此本沮洳汚陷之。地使行之歸。每在氷解之後。泥深過丈。馬不能前。輒致狼狽。而昨冬無雪。今春不雨。一路平夷。能免顚仆之患。年老任譯。以爲平生往來。未嘗見之云。亦一異也。三十里小黑山。止宿於崔姓人家。是日。行七十里。
===二十八日===
晴風。五十里二道井。午憩於張姓人家。五十里大白旗堡。止宿於周姓人家。是日。路過小黑山,烟臺隅,二道井,一板門。此皆與羊腸河等。而乾淨如常。大異於前云。是日。行百里。
===二十九日===
晴。四十七里至小黃旗堡。午憩於王姓人家。三十里舟濟周流河。又行十五里至孤家子。止宿於唐姓人家。是日。行九十二里。
==三月==
===初一日===
晴風。四十五里大方身。午憩於朱姓人家。四十五里。止宿於瀋陽城內徐姓人家。聞門外有擊金者。有擊柝者。或有呼唱而過者。皆是賣糖賣餠等賈也。是夕。車卜偕到永安橋。前路尤以艱險稱之。昨今所經。最爲燕路苦狀。每年使行至此之時。人馬滔溺。終日跋涉。或止於數十里云。而今乃不然。泥滑頓平。行者之喜。宜如何也。是日。行八十五里。
===初二日===
陰風。夜灑雪。早行五里。船渡混河十五里白塔堡。午憩於元姓人家。四十里至十里河。止宿於吳姓人家。上房刷馬驅人。義州尹奉來。因病不起。極可慘也。是日。行六十里。
===初三日===
曉微雨。夕雪。三十里爛泥堡。午憩於任姓人家。行到爛泥。馬蹄不沒。無異旱路。實賴天時之久暘也。三十里永壽寺。止宿於張姓人家。節屆上巳。而寒意惻惻。春草未萌。蓋以深峽。故天氣未舒而然耶。是日。行六十里。
===初四日===
晴。跡滯異域。奄逢 諱日。豈勝悲隕。早渡太子河。河邊多積連抱之材。殆數里許。其數不知爲幾萬株。往往如丘山之高。此皆出於閭延等四郡。而反爲彼人之用。便同杞梓之產於楚。而需於晉。甚可惜也。聞自閭延以水路運來。而皇城之內。公私家材。皆取於此。木商之獲利者甚多云。去時由舊遼東。直抵永壽寺。故不得見之矣。有一小寺。臨流特起。繞以巖石。景界淸爽。政合一玩。而但以隔水之故。駐馬望見而已。二十里冷井。午憩於吳姓人家。別定軍牢。送于柵門。付家書於灣府。且關促延卜。午渡三流河。四十里狼子山。止宿於王姓人家。自此以後。山容水色。宛如故 國江山。不覺開顏。但山路崎嶇。行者之間關。可想也。日月易得。 國祥隔夜。攀弓之慟。倍切如新。四更。三使與諸譯。望哭於村家稍遠之郊。蓋彼人有俗忌。故不欲使哭聲聞之也。是日。行七十里。
===初五日===
自曉至夕。大雪盈尺。平明。冒雪至二十里。踰小石靑石二嶺。嶺上苦霧窈冥。細雨濛濛。不辨咫尺矣。十五里甜水站。午憩於哈姓人家。十五里踰會寧嶺。二十里連山關。止宿於張姓人家。是日。行七十里。
===初六日===
或晴或陰。三十里沓洞。午憩於王姓人家。二十五里通遠堡。止宿於李姓人家。入店始聞自冷井別送之軍牢。到分水嶺及通遠堡五里許。連爲甲軍所阻。不得前進。末乃拘置於通遠堡店中。鎖門不放。尙今滯留云。彼中操切。到處如此。絶可駭也。黃山驛馬病斃。可惜。是日。行五十五里。
===初七日===
晴。軍牢之爲拘置者。始得放出。故更送於柵門。四十里八渡河。午憩於黃姓人家。行十五里至瓮北河。一行人馬卜物。亂流而渡。河水悍急。且多大石。難以著足矣。河邊蒼壁削立。流水潺湲。頓有淸趣。仍爲稅轎。小坐徜徉。又逾小長嶺。嶺上始望見鳳凰山及溫井,坪,上龍山諸峯矣。行十五里至松站。止宿於吳姓人家。灣府饌物色吏。來到柵外。付公文。而五六日。鳳城將終不許開門。故堇得周旋。今始來謁云。而齎納二月十三日所出家書。異域經年。始得家 國平信。欣快如何。蓋乾糧廳供饋等節。每當到栅之時。幾乎罄竭。故灣府例以粮饌。臨期備送。前則能趁狼子山內外來納矣。一自失銀之後。不得任其出入。今番灣吏之見阻屢日。前無是事。且以失銀之故。彼中店房。皆不欲許入。一夜借宿之房錢。倍多於前。小則二兩銀。多則四五兩銀。而十五站。灣上軍官。例自擔當給貰。十五站。乾粮廳當之。午站。則白紙一束,扇子一柄。宿站柴水價則乾粮廳一日所費。不下銀一兩五六錢。東八站代以白紙矣。夜有虎警。主胡作喊聲。至曉不絶。可知深山之中虎豹肆行也。是日。行七十里。
===初八日===
晴。二十里。到伯顏洞。別送軍牢。自柵門而歸。見三月初三日所出家書。先來軍官。二月二十八日渡江。三月初二日入 王城云。聞正使言。徐右相命善之答。以爲使。事自 上別無深責使价之 敎。右相奏以呈文。似必細陳事狀。而不呈而出。則可知其事勢之出於不得已云。謝恩,陳奏別使正使蔡濟恭。副使鄭一祥。書狀官沈念祖。已爲差出云。四十里二臺子。午憩於通官陰姓人家。三十里柵門。止宿於卾姓人家。是日。行七十里。
===初九日===
晴。留柵。今日卽冷節。尤不禁家 國之戀也。因灣府所報。回咨文十五度。成報狀上送備局。車卜是日齊到。而但以延卜之尙無消息。將不得不多日滯留。愁菀難耐。灣府問安軍官及護送將校槍軍等。來待於柵外。已有日矣。設幕露宿。無日無虎警云。想來驚懍。上使與行臺。逍遙前溪。設網得魚。而余則終日適氣憊。無以出門。可歎。
===初十日===
晴風。留柵。
===十一日===
晴。留柵。
===十二日===
陰。留柵。大風撼屋。閉戶塊臥。孤燭耿耿。回想故 國。只隔一水。歸心滔滔。難於排遣也。
===十三日===
晴。留柵。灣府成報狀。入送延卜。午後。與兩使共登鳳凰山。山在柵門之內。山之高。與我 國白岳,木覓等。而石路嵯峨。攀崖扶杖而上。遙望大野。莽蒼中有一帶大川。自北而流南。入于灣州三江。川之外荒原廢郊。觸目蕭瑟。絶無人烟。只有運柴胡人之往來車轍而已。是日。送任譯於鳳城將。請以明朝來柵開門。
===十四日===
晴。鳳城將雖到。而車卜搜檢。自致遲滯。午後始開門。日晡時。三使並轡出柵。滿心欣豁。直欲奮飛也。書狀以延卜搜檢落留。萬里歸來。雖是乍別。不堪悵惘也。余與正使偕行到數里許。有大山。名曰龍山。過沙坪及蔥莠。渡小河。至湯站。路北有舊城遺址。此是 明時防守之所也。又至柳田。楊柳成林。澗水中流。遂渡細浦。夕抵溫井坪。山勢遠繞。峯巒淸嫩。地形寬平。原野開豁。土沃泉甘。儘一勝區也。自灣府已設寢幕。鋪板燃炭。一如來時。仍爲露宿。是日。行六十里。
===十五日===
晴。未明而起。過馬轉坡碑石隅。到三十里九連城。設帳午憩。三十里舟渡小西江三江過涉。差使員淸城僉使陳益祥延候船所。又渡中江及鴨綠江。灣尹大父。已爲設帳江上而待之。營吏李仁興。以陪行現謁。淸北都差使員鐵山府使李柏然預差龍川府使閔永喆,淸北夫馬差使員兼假都事魚川察訪盧泰觀,淸南都差使員肅川府使李㷜,預差慈山府使曹允彬,淸南夫馬差使員大同察訪南鶴遠入謁。江上還渡江狀 啓封發付家書仍爲留宿於碧油堂。先來軍官吳道容,朴台鎭。譯官李邦昱。是日。自京還到灣府。齎來家書。昌城將校李天白來納本倅田文顯書。其從兄仁白。並爲來謁。平安兵使李柱國,龜城府使權拭,宣川府使南憲喆。送軍官問安。
啓本。臣等一行。去二月十一日。自北京離發之由。旣已馳 啓爲白有在果。二十日到山海關。領率人馬。無弊出關。仍爲前進。三月初八日。抵柵門。而以延卜之未及齊到。留七日。同月十四日。始爲出柵。點檢卜物。十五日午時。量。還渡江出來是白遣。書狀官臣李在學。以延卜比包搜檢事。柵外落留是白乎旀。堂上譯官朴道貫,張濂。堂下譯官趙學東。身病猝重。故使之落後。調理緣由。幷以馳 啓爲白臥乎事。
===十六日===
晴。因留。淸城僉使陳益祥入謁。平安監司洪台樂純。定州牧使鄭台昌順。送軍官問安。陪持便見京書及初三日入 侍筵說。大臣問 候訖。領相金尙喆曰。昨聞使行先來軍官入來。而使事順成云。誠極喜幸。而第因一字句間事。以致皇旨之未安。殊甚咄歎矣。 上曰。到今思之。儲君嗣位四字。果不無未妥之嫌。而當初不得詳細審察。致此事端。莫非予自反之處。而觀此禮部咨文。則至謂外國不知中朝體例。姑不深究云。其辭意極爲未安矣。領相曰。臣等俄者略聞其槩。而初則皇帝聞陳奏使之來到。大加驚慮。且於奏文。見其字㨾之精細。禮節之恭謹。極爲喜好矣。只以此字句間。微細事。致此不平辭語。不勝慨歎矣。 上曰。以使臣狀啓觀之。儲君嗣位等字。亦有可據之前例云。然則似有發明之道。而且雖無前例。蓋此奏文。本是據議政府狀啓爲之者。則事面異於自予自稱之語。儲君嗣位等語。亦無不可用之端。專對之臣。固當以此意。言於禮部。某條呈文。則或可爲發明之端。而今觀使臣狀啓。則只以前例一事。往復禮部。而初無議政府狀啓等語。此則專對之臣。未免有未盡之歎矣。領相曰。前例一事。使臣果明白發明。至於親往禮部。克盡誠心。而至若議政府狀啓等語。若以使臣狀啓觀之。則似未擧論。而此則聞使臣之言。然後可以知之矣。 上曰。然矣。
===十七日===
晴。州有統軍亭。亭在西門內山麓。而地勢突起。直壓華夷之界。旣壯而敞。甲於關西之樓臺。北而有馬耳山。西而有松鶻山。林木鬱翳。其色如墨。白馬城,威化島,三江諸處。無不入望。令人不勝關塞之感。也。自鴨綠江至中江之間。白沙黃葦。一色無際。往往有胡人之炊烟。在於指點中矣。古來赴燕之行。罕臨此亭。蓋齊東語也。不得强之。歸路始歷覽。風力甚勁。不能久坐。仍爲離發。所串四十里午憩。崔處圭,安柏隨到。鐵山人鄭,五衛將亨濟來謁。到古津江過涉。差使員楊下萬戶金倜祇迎。轎中因撥見京書。四十里到龍川。館於淸心堂。本府使閔永喆,宣川府使南憲喆,西林僉使李漢誼,彌串僉使王漢樞,宣川金益顯,宗顯兄弟,沈喪人義顯入謁。灣府及郭山郡守曹允根。送軍官問安。灣上軍官安世汲。隨來於此。
===十八日===
晴。四十里到鐵山。午憩於車輦館。行到西林鎭。僉使李漢誼祇迎。本府使李柏然入謁。四十里宣川。館於禦牧軒。本府使南憲喆,郭山郡守曹允根,嘉山郡守韓聖養,淸城僉使陳益祥,定州文別將以得入謁。宣川來路。因灣陪之回。見京書。十五日次對時。有三使臣削職之 命云。灣校朴彩鴻。自巡營歸路歷謁。
===十九日===
晴。旣聞京報。不可稽滯。是日行三站。三十里郭山。午憩於雲興館。本郡守曹允根入謁。五十里到定州。州之西門外去思臺。歸時欲爲塡紅矣。本州中軍嘉善金聖喆,將校李遇彬。先已看檢塡之。來待臺下故下轎。而暫見所塡處。兩人並爲賜顏。駐節堂少憩。本牧使鄭台昌順入見。安州牧使李令義寬,肅川府使李㷜,嘉山郡守韓聖養。送校問安。五十里嘉山。館於將士廳。本郡守韓聖養,本郡人張進士𩑃及淸北夫馬差使員宣沙僉使李震培入謁。
===二十日===
晴。五十里到安州淸川江。本倅送吏於江頭。以爲卽見巡營吏告目。十五日朝報。有三使臣並削職之 命云。萬里銜 命。竟被譴削。悚蹙冞切。仍爲入州。館於景梧軒。卽發私通於各邑。延逢及廚傳等節。並爲省減。本倅遭重制。故往見。節度使李柱國來話。虞侯洪宅夏,淸南都差使員肅川府使李㷜,淸南夫馬差使員大同察訪南鶴遠,順安韓生堦,進士墣,平壤人李日澤入謁。寧邊府使李敬懋。送軍官問安。盧允禧自肅川來現。本牧使李令義寬入見。
===二十一日===
晴。早飯。入運籌軒。乍見兵使。仍爲離發。而不敢以奉 命自處。屛去前排。借乘獨轎而行。六十里到肅川。午憩於南新堂。本府使李㷜,本府人前座首李思松,吳生邦俊入謁。平壤庶尹金履復,中和兼任祥原郡守金致九,順安縣令韓文弘。送校問安。得見本府所來朝報。今月十五日次對時。領議政金尙喆所啓。冬至三使臣。今於專對之行。設有禮部移咨之擧。固當以政府狀 啓之謄報於奏文。有所陳卞。而不此之爲。矇然受來。大失奉使之體。宜有責罰之道。三使臣並削職。何如。 上曰。依爲之云云矣。五十里到順安。館於東別堂。本縣令韓文弘,平壤人李進士鎭濟,李千摠振夏,洪先達聖理,洪敏濟,瑞興人金景老入謁。
===二十二日===
晴。五十里到平壤。祖應率李重耇。自京來迎於入州之路。萬里相逢。握手開懷。欣慰之極。只自無語而已。巡營裨將元啓葳。亦爲來謁於撥所之傍。左右廳營吏土官及啓書李宗淵,李錫林,愼性翼。通引營奴等。並問安於五里程。與正使到箕子墓。同爲奉審。館於吏廳。本庶尹金履復,咸從府使李吉培,德川郡守吳大益入謁。巡使洪台樂純。才已出巡矣。甑山鄕人吳斗星,羅聖甲,吳道咸,河澤奎,康德連,金世章,車得良。武人金益星,鄭學周。民人張台一,崔德采,金成大。吏朴東森,官奴星九。老妓秋波月。並來謁。各廳皆設一床饌以進。蓋出於追舊感戴之意也。夕登浮碧樓。載妓溯流。泊下練光亭。蓋正使留宿處也。面面江山。倍覺淸麗。遼燕數千里之間。何嘗有如此名區。惟是淸風臺下。一帶灤河亦可以並美耶。少憩練光亭。與正使乍話。二更還寓。黃州牧使徐命敏。送將校問安。本府人全生若履,劉生珹,李生日河,李都監益垕,崔生胤祚,李都監載陽,吳渻,林雲澤,高謙子,通引漢龍入謁。營吏金南粲。昔年 祖考按節時。以典禮隨行云。而別爲問安。
===二十三日===
晴。五十里到中和。館於吏廳。聞明日陳奏三使。當爲留宿於黃州。勢將相値。爲省邑弊。是日只行一站。仍留本府。而黃州則明日以中火爲定。本府使李令得永才已上京。兼官祥原郡守金致九,老江僉使朴弼煕,黃龍別將李春相,城山別將康就宇,瑞興人金座首尙爀入謁。兵營吏陳載儉。以正使陪行來待。別爲問安。
===二十四日===
晴。行到十里駒峴。海西都差使員鳳山郡守朴光廸。出待境上。設帳幕。隱身祇迎。道先生陪行營吏李秀林來現於此。三十里到黃州。午憩於中營。節度使李應爀,虞候李基采,本牧使徐命敏,鳳山郡守朴光廸,本牧並站官安岳郡守李令明中,假都事松禾縣監吳命久,夫馬差使員蒜山僉使李漢明,長淵縣監權●(●字為左卓右羽),麒麟察訪朴廣源入謁。陳奏正使蔡台濟恭。副使鄭台一祥。書狀官沈兄念祖。來話而別。仍行四十里。擧火到鳳山。巡使徐台有寧。已於前站。有書往復。約與相會於本郡。是日巡到。故直入於洞仙館。秉燭對話。夜深而罷。其胤郞亦爲携來。蓋余在燕時。已爲委禽於吾門。故爲其相見而來。秀麗可愛也。館於本郡鄕廳。巡營將校朴成道,李興佐,朴昌祚,田光植,尹修行前。營吏陳重璧,營吏金德履,鎭撫崔命信,來現於此。瑞興人李生亨逵,本郡宗人李生雲培,春培,得祥,重夏,聖眞,啓祥,天甲,益亮,益亨,益秀,益老,元徵,亨大,春永諸人及巡使陪行裨將洪觀猷入謁。營吏鄭潤弘,金德彬。以巡使陪行。別爲問安。本郡吏金天坤。招見賜顏。本郡並站官。卽松禾縣監吳命久矣。
===二十五日===
陰。晩雨。朝巡使來見。載寧郡守洪元燮,金郊察訪李壽岱入謁。仍行三十里到黔水站。午憩於鳳陽院。並站官文化縣令李弘之,本站人具利城善道。瑞興人金座首聲一,柳生世彪,金德有,將校金東秀,郭海城入謁。四十里到瑞興。館於鄕社堂。本縣並站官載寧郡守洪元燮。自鳳山已爲落後。本縣監李元祥,本縣人李先達宗悅,座首崔玧,都監李景延,鄕所金壽淵,朴善初,將校金大運,宋國亮,朴聖儉及鄭七章入謁。縣官別設茶啖如來時。各廳亦然。夜會見諸妓。
===二十六日===
朝陰晩晴。飯后入掛蒲軒。乍見本倅。仍行五十里到蔥秀。午憩於寶山館。本站兼官遂安郡守鄭允弼入謁。又行三十里到平山。館於翼帥堂。本府並站官延安府使趙時述。以病頉報。不爲出待。本府使白師誾入謁。延安宗人璜度亨來見。
===二十七日===
晴。六十里到金川。午憩於東軒。本郡並站官白川郡守閔百寅。被拿上京。代兼官本郡守蔡顯一入謁。洪宣傳龍壽。自京馳到於此矣。四十里到松都。直入保勤堂。暫見留相兪台彥鎬。館於聽候堂。本府經歷金東淵,趙孟山有臣。其子尙溫。李先達倬,從兄弟。魯生景福。朴佐郞聖鉉。夫馬差使員平丘察訪吳允儉入謁。
===二十八日===
晴。朝。留相來見。早飰離發。二十里過板門橋。三使臣敍用事 傳敎。所出自宗親府。謄送於正使。故得接於路中。 傳曰。飭勵已行。反面在近。冬至三使臣一並敍用。口傳付軍職。罪大溺職。 恩敍遽下。感祝何言。自此始乘雙轎。前排等節。並如例。二十里到長湍。午憩於臨湍館。本府使孫相龍。稱病不爲入謁。故座首移囚前站。假都事延曙察訪金恒光。始爲來待。蓋使臣蒙 敍之後。畿營差出擧行也。仍行十五里到臨津江。祖承金聲夏。與諸傔來待於船上。逢迎之際。其喜可知也。遼是異域。灣且絶塞。春氣未舒。杳無花意。洞仙嶺上。始見杜鵑之半綻。及到臨津。開已爛熳。映水通紅。信乎向陽之。地易爲春也。花石名亭。臨流特起。澄江如練。沙渚明潔。泛舟而下。極有蕭散閑曠之趣矣。二十五里到坡州。少憩於吏廳。本牧使朴宗益,都差使員高陽郡守李趾光入謁。四十里到高陽。館於客舍。宗人命雨,尹察訪商欽,李先達海容。先已來待矣。
===二十九日===
晴。早發。五十里到濟院慕峴之間。舊幕及傔僕諸人。並爲來迎於路上矣。少憩於畿營壁大廳。與正使聯疏。入呈喉院。以齋日退却不捧。只出大槩。而喉院因 下敎。連爲催促入來。故具帽帶赴 闕復 命。仍與正使同爲入 侍於誠正閣。 上曰。卿等無事往來。甚可喜也。正使曰。臣等俱被 聖恩。無撓還朝。而使事不能善成。極爲惶恐矣。 上曰。大臣請譴。不過體例間事。無他深意。而蓋使事緣何不成耶。正使曰。初則幾乎順成。皇帝親覽奏文。以爲字畫精細。可見待我之意。仍命特入前例矣。翌日忽下皇旨。有不合式云云。等語。故臣等極爲驚訝。探問於禮部。則以奏文中用 儲君嗣位等字故也。臣等適有持去謄錄。故考見前例。仍使任譯輩送言禮部。以爲前例如此。且此事旣是政府狀啓。則論其所失。專由於有司之臣不察之致。豈可歸咎 國王乎。彼答以爲此則不然。爾 國大臣之尊敬 國王。固然。而 國王之尊敬大皇帝。亦是當然之事。豈可以政府狀啓中不可用之語。轉達天朝乎。且 儲君二字。自與國君二字有異。尤爲不可云云矣。 上曰。政府狀啓事。果言之乎。兩使曰。豈不備陳之乎。正使曰。臣等到皇城之日。提督蘇楞卾輩。皆言於譯輩曰。聞爾 國以陳奏事。欲爲行賂。二萬兩銀子馱來云。若然。則不但生事於吾輩。亦將有害於爾 國云云矣。 上曰。此言從何出乎。副使曰。柵門雇車頭目徐哥。本來險譎。故我 國事情。無不先知。宣泄於彼中。此言必出於徐哥之口。而增加銀數。先通於通官輩而然矣。正使曰。連送任譯輩於禮部。以 儲君二字。卞暴之意。欲爲呈文云。則提督以下。據理牢拒。觀其頭緖。計無所出。領賞之日。臣等入闕。親爲呈文於禮部侍郞王杰。則嚴斥不受。故連爲往復。則末乃聲色不平。以爲爾輩事終。不免越分之嫌。今日不得頒賞。使臣爲先參論。將有不好。行咨於 國王之擧矣云云。且通官烏林布,朴寶樹,金福●(●字為左示右貴)輩。以爲吾等髮膚。皆被朝鮮恩德。如有一毫貽害於 國王之事。則吾輩之心。當如何耶。吾言專出於誠心。必爲深量呈文。則更勿生意好矣云云。到此地頭。實無得力之望。臣等更思之。旣聞渠輩行咨之說。則無寧含默而歸。被罪於朝廷。故遂不得呈文。而出矣。 上曰。通官輩其皆盡心於我國乎。副使曰。果能有誠矣。又曰。臣等一心。惟在於戊申前例。故必欲圖之。靡不用極矣。 上笑曰。此則果是干恩矣。副使曰。臣等欲以此事。初欲呈文矣。終涉如何。故止之。而金輝,金簡。方在侍郞。其叔母曾爲皇帝後宮。年前身死。今方移寵於輝簡輩。故福●(●字為左示右貴)居間。周旋於兩人。且博明素有文學。負望於渠輩者。而適貶爲柵門稅官。與張濂素所相親。故臣等入柵之日。卽送張濂。亦使相議。則果有顧念之意。卽爲書托於禮部侍郞阿肅矣。臣等還歸時。博明已遞稅官。入留瀋陽。送人於張濂。要與相見。張濂往悉其本事狼狽之由。則答以爾托旣勤。故吾雖書通於阿肅。已料其不成矣。張濂曰。何故也。答曰。皇帝政令。退計三十年前。前後頓異。天威日震。且吝惜尤甚。決無許給萬兩銀之理矣。 上大笑曰。其言果然矣。譯官中。何人居間往來於彼輩耶。張濂爲之耶。正使曰。張濂則連有身病。故朴道貫,李宗鎭爲之矣。 上曰。李宗鎭何如耶。正使曰。爲人無端矣。副使曰。極爲淳實。可以任事矣。 上曰。彼中有何所聞乎。正使曰。別無他事矣。 上曰。副使亦有所聞乎。對曰近來譯官。漸不如古。彼中事不得善探。臣言於任譯等曰。留館四十日之內。雖推考間事。國內豈無一言可聞者乎。渠輩皆曰。朝廷之上太平無事。故然矣云。 上曰。雖曰太平。政令則必有聞矣。大抵彼中事情。如何耶。副使曰。土木之役。連年不撤。夷齊廟。今方重修。其傍又將新構行宮云矣。 上曰。行宮何爲耶。對曰。皇帝動駕時。爲其遊觀之所云矣。且聞和珅。卽扈輦隊中人。而皇帝適動駕。而偶見一面。大奇之。試策賜第一。歲中超遷至戶部侍郞。其人能有文識云矣。至於民間形勢。逸者偏逸。苦者偏苦。頗有怨讟矣。 上曰。大體有長遠之望耶。對曰。姑無他慮。而因序班輩聞之。皇帝以爲吾非遼金之後。明時誤傳世契。且吾之入主中原。自與漢,唐之相侵伐有異。吳三桂開門以迎。故順承天命。此事不可不撰出一冊。頒示天下。方使翰林學士製進。其冊浩多。訖工無期云矣。 上曰。然乎。又有何所聞耶。副使曰。彼中文翰掃如。全無可語者。雖於我 國文集中見之。古則有士人呈名帖。來見使臣者。而今則絶無。于敏中博明。略有文名。然適見于之自作自書之簇。則未知其極嘉矣。 上曰。此人乃彼中閣老也。卿等有遊賞之處乎。正使曰。多見之矣。 上曰。皇帝顏面見之乎。正使曰。祇迎時皇帝。乘轎而入。四面垂以黃帷。不得見之矣。 上曰。威儀甚壯耶。正使曰。前後騎馬者多矣。 上曰。數爲屢百耶。副使曰。臣等祇迎於午門外。故未見其闕。外威儀。而入闕時。趨從之盛。殆至數百。且儀仗之屬甚多。金槍,金鉞,金斧,玉斧,龍扇,鳳扇之類。幾爲八九百。而儀仗軍皆如我 國扈輦隊之狀。頭戴紅巾。身被紅衣矣。 上曰。承文院移準相左事。亦出於彼人執頉之意。承文院更爲考見。則彼國文書相左而然矣。卿等知之乎。兩使曰。未及知之矣。副使曰。臣姑未聞該院之言。而彼國執頉。非欲生梗。蓋爲徵索之計矣。 上曰。然矣。正使曰。陳奏方物。初無移準之 命。臣等離發之時。終無消息矣。其日夕始下云。故臣等到通州。添入於 啓本中。以此之故。不免達夜矣。 上曰。戊申前例旣入。則皇帝果見之乎。副使曰。一入之後。漠然無聞矣。 上曰。一自失銀事端之後。使行之困於彼人不小云。果何如耶。副使曰。其操切困辱極矣。護送軍二十名。卽古法。而今則又添民兵二十名。與使行相隨。屢十騎胡。日輒先後而行。夜則必叩門入來。點檢人馬。誠可苦也。 上曰。刷馬驅人之弊。何如耶。正使曰。今則稍勝於前矣。副使曰。自前此輩一入彼地。專以偸竊爲事。今番適無他所聞矣。 上曰。卿等見何物乎。正使曰。別無神奇者矣。副使曰。雖或有之。賣買之時。彼人之呼價太過。末由買取矣。 上曰。此則何故耶。對曰。近來銀路絶乏。每當使行。譯輩不得充包。故所以賣買不廣而然矣。正使曰。臣到遼東。見連抱之木。積置於河邊。無異丘山。橫亘數三里矣。 上曰。此材出於何處耶。正使曰。斫取於廢四郡云矣。 上曰。如是多斫。將欲何用。副使曰。其中有私自賣買者。或用於國役云矣。正使又曰。臣等出來時。見瀋陽以前。動駕道路修治之役。甚巨矣。副使曰。今方定界於民田。動駕之前。使不得犯耕云矣。 上曰。今番別使之去。彼果爲好耶。兩使曰。必好之矣。
f0w0krufg57jopyxdk95jmmusmvdubo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080
0
1109312
2172017
2022-08-14T05:16:07Z
Liuterlanian
62460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卷八十 | author = 李燾 | previous = [[../卷078|卷七十九]] | next = [[../卷080|卷八十一]] }} 起訖時間 起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十月盡是年十二月 帝 號 宋真宗 年 號 大中祥符六年(壬子,1013) 春正月癸巳朔,御朝元殿受朝。 丙申,高州蠻人來貢。 庚子,詔自今凡更定刑名、邊防軍旅、…”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卷八十
| author = 李燾
| previous = [[../卷078|卷七十九]]
| next = [[../卷080|卷八十一]]
}}
起訖時間 起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十月盡是年十二月
帝 號 宋真宗
年 號 大中祥符六年(壬子,1013)
春正月癸巳朔,御朝元殿受朝。
丙申,高州蠻人來貢。
庚子,詔自今凡更定刑名、邊防軍旅、茶鹽酒稅等事,並令中書、樞密院參詳施行,以上封者言二府命令互出,或有差異故也。
令審刑院、大理寺、三司詳定配隸法。既而取犯茶、鹽、礬、麴,私鑄錢,造軍器,市外蕃香藥,挾銅錢、誘漢口出界,主吏盜貨官物,夜聚為妖等十二條<ref>既而取犯茶鹽礬麴私鑄錢造軍器市外蕃香藥挾銅錢誘漢口出界主吏盜貨官物夜聚為妖等十二條: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同。宋會要刑法四之六於「主吏盜貨官物」下有「馬遞卒盜官物」一條,恰足十二條之數,疑是。</ref>,悉減從輕焉。
詔:「如聞入內內侍省遣親事卒於京城察事,因緣騷擾,並止絕之。」
辛丑,詔益、利兩路去秋災歉,宜令本路轉運使洎長吏倍加存撫。
倚閣廬、壽、和、泗州所逋去年秋稅,以水災故也。
乙巳,夔州徼外蠻覃如綰等八十三人來貢。
詔諸路州軍所須繁碎物,以正稅折納者,自今悉罷之。
兩浙轉運使陳堯佐,言杭、潤等州米〈豆斗〉錢六十,蓋淮泗不稔,行商販鬻,致有增價,乞行禁止。詔不許,仍令發廩賤糶,以濟貧民。
丙午,詔:「使臣犯入己贓徒已上罪<ref>使臣犯入己贓徒已上罪:宋會要職官七六之七在「犯」上有「若」字。</ref>,敍用已至本職降兩資者止;犯入己贓杖罪及元斷徒以上,該恩特停官者,敍用至元職降一等止。縱逢赦命,不得敍進。」又詔援赦敍理選人<ref>又詔援赦敍理選人:「敍」字原脫,據同上書補。</ref>,如曾犯贓及酷刑害命者,令流內銓責其再犯當永不敍用知委狀。先是,太宗時貶黜再用人,皆責改過狀,以示儆戒,於是申明之。
丁未,中書言:「命官犯罪配諸州衙前者,承前經赦止放從便。昨赦恩內許令敍理。今請以贓重及情理蠹害者授諸州參軍,餘授判司,京朝官、幕職、令錄簿尉,等第甄敍。」從之。
戊申,詔內臣將命于外,干預州縣公事,及所在官吏不即以聞,並寘于罪。凡內臣出使,皆責知委狀,敢妄奏他事者當伏軍令,祖宗舊制也。(責軍令狀,見江休復雜志,今附此。)又詔:「如聞入內內侍省遣親事卒於京城采察公事,因緣騷擾,並止絕之<ref>又詔如聞入內內侍省遣親事卒於京城采察公事因緣騷擾並止絕之:宋本、宋撮要本、閣本無。按此條已見上文庚子日,疑衍。</ref>。」
己酉,詔京城賜酺五日。
知舒州蘇國華言,部內官吏、僧道、耆老二千二百七十三人詣州列狀,請車駕謁靈仙觀,詔諭止之。
庚戌,諸州勝境曾賜先朝御製書者,並降上所作太宗聖文神筆頌刻石。
辛亥,進封衛國長公主為徐國,楚國為邠國,越國為宿國。
詔仙官、仙經之號有犯聖祖名者,咸改之。
命中使葺唐州淮瀆廟。
甲寅,上謂宰臣曰:「羣臣出任,受命之後,多以南北非便為訴。」向敏中曰:「國家任人,豈容自便,當須釐革。」上曰:「若所任非所便,則其心不安,心既不安,則何以久于其事?」王旦曰:「俯從人欲,實由聖慈。中外素知,未可遽改也。」上然之。
丁巳,以監察御史唐肅為梓州路提點刑獄。先是,肅為泰州司理參軍。有商人夜宿逆旅,而同宿者殺人亡去,旦起視之,血污其衣,為吏所執,不能明,遂自誣服。肅為白其冤,而知州事馬知節趣令具獄,肅固持不可。後數日,果得真殺人者。于是,羣牧判官<ref>羣牧判官:「羣」原作「郡」,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卷三○三唐肅傳改。</ref>缺,或請以肅為之。上曰:「朕方別有所委。」俄授此任。肅,錢塘人也。
庚申,置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並從一品,在昭儀上。又置司宮令,正四品,在尚宮上。著于令。以婕妤楊氏為婉儀。
詔兩浙諸州軍寺觀及民家藏銅像,限兩月內陳首,委本處依銅鐘磬例勒知州、通判名銜,給令依舊供養。先是,知衢州宋為善言所部民有銅像者,依法區斷,其銅像準犯銅例沒官。慮傷崇奉之道,而陷刑者眾,故條約之。(宋為善,未見。)
辛酉,詔宗正寺以皇屬籍為皇宋玉牒,從判寺趙世長等之請也<ref>從判寺趙世長等之請也:「等」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補。按宋會要職官二○之五五謂:「大中祥符六年正月,判宗正寺趙世長、趙可封……乞于皇屬籍之上別崇懿號。」</ref>。仍別錄本藏秘閣<ref>仍別錄本藏秘閣:「別錄」二字原倒,據同上書乙正。</ref>,備檢討。(趙世長,未見。)
榮王元儼嘗侍宴,頗多言。又嘗請石保吉伶人新隸教坊者作戲。及赴北園御筵,有伶人少不中意,元儼遽叱之,將加捶撻,宮僚皆莫敢諫。既而對上,復請此伶人作戲。上不悅,他日,以語王旦等曰:「朕昔與諸王侍宴,何敢如此。弟兄相接,亦無游談,唯是讀書著文,交相質問。即位以來,每歲賜宴,不過再三,政慮燕喜之次,言辭或致差失耳。」王旦曰:「今當召記室崔昈,諭以親王喜怒過當,必須規正。」向敏中曰:「陛下友愛,親賢小或不當,必以禮約之,誠漸磨之深旨。」旦曰:「聞王罕與賓屬相見。」上曰:「朕在東宮,常與宮僚<ref>宮僚:原作「官僚」,據宋本、宋撮要本改。</ref>欵接,楊礪、邢昺日夕講誦,今當儆戒之也。」(寶訓係此事于祥符五年,初無時月,今附見皇宋玉牒後,稍刪潤之。)
邵州闕守臣,轉運司遣潭州監稅聞人若拙權領州事。上以若拙頃與李琰等謀叛,因告變授官,遽使親民,俗何由勸,罷之,用澧州駐泊都監史方知邵州。
上封者言:「武臣知州軍處,或闕通判,望令轉運司飛奏以聞,付有司速差。所差官未到,仍於京朝官知州、通判有全員處權差。」從之。
二月癸亥朔,詔廣南、福建、川峽路軍民凶惡為患者,並依法斷訖,并家屬械送赴闕。
川峽四路贓錢、賞罸錢,許以鐵錢十當一。
令開封府自四月至八月死亡者不須覆檢,它月仍舊。
賜太常博士、中書堂後官劉明恕等緡錢羊酒<ref>賜太常博士中書堂後官劉明恕等緡錢羊酒:「劉明恕」原作「劉思恕」,據本書卷九○及宋會要職官三之二三改。</ref>,令賜酺日飲會。時明恕等引樞密院副承旨已下至大理寺法直官例,請預酺宴,王旦以為不可,故特有是命。
向敏中、陳堯叟、馬知節、丁謂等言,自今聖製歌詩,望各賜一本,從之。先是,每賜惟及班首,故敏中等有是請。
甲子,詔自今犯罪已敍用未復資人遇赦,情輕者便與敍用。
丙寅,召宗室、近臣詣滋福殿,觀聖祖臨降及眾真列侍圖,又陳於含光殿以示百官。
戊辰,上御乾元樓觀酺,自是凡五日。
辛未,夔州蠻彭延暹<ref>彭延暹:原作「彭延進」,據宋史卷四九三蠻夷傳及宋會要蕃夷五之七八、七之一九改。</ref>等四十八人來貢。
甲戌,詔文武官犯私罪,該赦敍理者,刑部磨勘訖,中書、樞密院具所犯輕重取旨。
詔奨知河南府馮拯等,獄空故也。
前泉州觀察推官公孫簡監茶場代還,引對便殿,上閱其所試判辭荒謬,止命加階。簡自陳有勞,乞改京秩。上令以判辭示之,左右揮使退,簡聲色愈厲。詔付御史鞫問,責授房州文學。
乙亥,泰州言海陵縣陂湖草中生聖米,頗濟饑民。
乙酉,詔:「自今諸寺院童行,令所在官吏試經業,責主首僧保明行止,乃得剃度。如百屬試驗不公<ref>如百屬試驗不公:按宋會要道釋一之二一作「如是(試)驗不公」,疑「百」字有誤。</ref>,及主首保明失實者,並寘重罪。」先是,歲放童行剃度,皆游惰不逞之民,靡習經戒,至有為寇盜,犯刑者甚眾。故條約之。
辛卯,環慶副部署真定王守斌言,準詔簡省戍卒,其自京新發兵,已令於永興軍<ref>永興軍:原作「水興軍」,據閣本改。</ref>等處屯泊。上曰:「邊防利害,係將帥能否。守斌能體朝旨,減邊費,亦可嘉也。」
三月壬辰朔,宜春郡主高氏言,蒙恩賜城西蔬圃,望蠲其常租。上曰:「租稅所以備軍須,免之,則後援例者眾。」不許。
丁酉,詔應祠祭行事,並須早入致齋。先是,饗先蠶,太祝馮經為監祭使所糾,故申明之。
河北轉運使、右諫議大夫盧琰被疾,琰勤於使職,所至以幹集聞,詔遣中使挾太醫往視。及卒,上甚悼之。時琰母八十餘,無恙。有詔,琰子太常博士士宗,特追出命知懷州,次子秘書丞士倫為太常博士,賦祿終喪。
己亥,閤門奏後苑賞花曲宴,羣臣有禮容懈惰者。上曰:「飲之酒而責其盡禮,亦人所難也,宜且降詔戒諭之。」
龍圖閣待制張知白,以疾固請補外。甲辰,命知青州。
上作內侍箴賜閻承翰等,承翰表請刻石本省,從之。
丁未,詔沙門島罪人,除該赦遣赴闕外,自餘量其所犯輕者,徙置近地。
詔京城徼巡宜參用馬步軍士。時巡卒三人,因寒食假質軍裝賭博,既不勝,遂謀以五鼓未盡伺擊陌上行人,棄尸河流,取衣物貿易,以贖所質。上曰:「太宗朝巡警兼用馬步卒,蓋營校不同,可以互相覺舉。」遂復其制焉。
戊申,以主客員外郎、直史館、判三司都磨勘司楊嵎監汝州稻田務<ref>稻田務:原作「留田務」,據宋會要職官六四之二二改。</ref>。嵎以重法按本司吏,吏訟嵎嘗私役使公人,法當奪官,上特寬宥,訟者決杖停職。
權知開封府劉綜,言貴要有交結富民,為之請求,或假託親屬<ref>或假託親屬:「託」原作「記」,據各本改。按宋史卷二七七劉綜傳謂:「或託為親屬,奏授試秩。」</ref>,奏授爵秩,緣此謁見官司,煩紊公政,請加抑止。庚戌,下詔風厲,各令自新,繼今復然者,重寘其罪。
又詔富民得試銜官者,不得與州縣官屬、使臣接見,如曾應舉及衣冠之族,不在此限。
辛亥,詔京師每冬正寒節假,止許民庶賭博,而禁卒有犯,官司亦例釋之,甚無謂也,自今不得復然。
壬子,夔州蠻人龔才晃等來貢。
癸丑,進士魏剛決配崖州,周惟翰勒出科場,大理寺丞魏瓘停官,郾城縣令張沔衝替。剛與惟翰素有隙,因誣告惟翰詆天書,按鞫無狀;瓘坐延剛與惟翰於家;沔即瓘之近親,與剛等欵匿,故并責焉。瓘,羽之子也,嘗為開封府倉曹參軍<ref>開封府倉曹參軍:「曹」原作「漕」,據宋史卷三○三魏瓘傳改。</ref>,會上元與內侍督作燈山,而內侍誅索擾人,瓘密以狀聞,詔杖內侍於省中。(詆天書,據瓘本傳,然本傳云剛詆天書,則又誤也。張沔,浦城人,劉敞誌墓。此別一張沔也。)
甲寅,江南路提點銀銅鉛錫胡則,言信州鉛山縣開放坑港,兵卒死傷甚眾。詔遣使劾轉運司規畫乖當及提點刑獄司不即聞奏之罪,其役徒休息之。則嘗為鑄錢監,得吏所匿銅數萬斤,吏懼且死,則曰:「馬伏波哀重囚而縱亡之,吾豈重貨而輕數人之命乎!」籍為羡餘,釋弗誅。
乙卯,建安軍鑄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尊像成,以修玉清昭應宮使丁謂為迎奉使<ref>以修玉清昭應宮使丁謂為迎奉使:「迎奉使」原脫「使」字,據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八建玉清昭應宮及續通鑑卷三○補。</ref>,修宮副使李宗諤副之;北作坊使、淮南江浙荊湖都大發運使李溥為都監。丙辰,加溥順州刺史,旌其鎔範之勤也。
戊午,詔:「比來諸州大辟五人以上,委轉運、提點刑獄司錄問訖,乃得決,以故頗有留滯。自今聽本處不干礙官若三班使臣錄問。」
環慶路走馬承受李希及,言緣邊小蕃時縱人騎抄掠熟戶。上言此亦邊臣少威望所致也,因謂王旦等曰:「邊臣臨事,多不得宜。大凡若能擒驅敵人,則可決策出奇;不然,莫如鎮靜。唯曹瑋頗有方略,嘗言蕃戎之情誠偽相半,但當伺察其情實者,推心厚待之。姦偽者亦善待而密為之備,彼自以為莫我疑也。或有侵盜,必掩其不虞而敗之。」
己未,詔兩京諸路場務、津渡、坑冶等,不得令仕宦之家該蔭襲人主掌。先是,陳留縣民田用之、盧昭一爭奪酒務,用之父見任幕職,昭一為試秩,故條約之。(存此記事始,或可削,更檢看。)
夏四月甲子,三司定監買茶場官賞罸之式,凡買到入算茶及租額,遞年送榷務,交足而有羡餘者,即理為課績。其不入算者,雖多不在此限。
丙寅,詔文武官保蔭孫、姪者,不得妄名為子。
己巳,放瓊州螺蚌稅錢。
庚午,利州路承受、侍禁張仲文降一資,出巡外州驛遞。初,仲文言新知彭州皇甫載不能稱職,上令本路轉運、提點刑獄司察之,具言載頗勤所任。因命樞密院召仲文詰之,具伏虛妄。乃有是責。
詔雄、霸州所調鄉丁為忠順指揮,戍于河上,歲月既久,宜特遷轉之。又詔補填闕額,俾及元數。河北忠順,自太宗朝以瀛莫雄霸州、乾寧順安保定軍家丁置,凡三千人。自淘河至泥姑海口九百里,為二十六寨、一百二十六鋪<ref>為二十六寨一百二十六鋪:本書卷四四作置寨二十八、鋪百二十五,宋史卷二七三何承矩傳作置寨二十六、鋪百二十五。</ref>,沿界河分番巡徼,隸緣邊戰棹巡檢司,自十月悉上,人給糧二升,至二月輪半營農<ref>至二月輪半營農:「輪」原作「輸」,據各本及宋史卷一九○兵志改。</ref>。(慶曆七年、八年,皇祐四年可考。)
戊寅,刑部員外郎、兼知雜御史段曄言:「羣臣外任官滿,多以焚黃、省親為名,奏牘不待報而去,有累月不赴朝請者。望自今請告半月者聽行,半月以上者奏裁。」從之。(實錄、本志並如此,紀獨云詔外任官解秩者,許便道省親展墓,恐與此少異也。當考。)
己卯,出太宗游藝集并親製樂曲、九絃琴五絃阮譜,付史官及太樂署。
庚辰,以樞密直學士、給事中李士衡為河北都轉運使。先是,上曰:「議者言士衡用河北錢五十萬貫助東封,致令管內闕乏。」丁謂曰:「士衡貢東封見錢止十萬餘,即薪鰖總計五十萬爾。」上曰:「官吏艱于經畫,輒以此為辭,當復任士衡,責其集事,以塞眾多之言。」故有是命。其後積粟塞下,至鉅萬斛。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視之,而粟不腐也。
詔淮南諸州所給饑民糜粥<ref>淮南諸州所給饑民糜粥:「諸」字原脫,據宋會要食貨五七之五補。</ref>,俟麥登乃止。
判大理寺王曾言,自咸平編敕後,續降宣敕千一百餘道,及雜行者又三千六百餘道,條件既眾,檢視尤難,望遣官刪定。乃詔曾與翰林學士陳彭年等同加詳定。
壬午,有司請開置望春門,上以宮觀功役未畢,罷之。
丙戌,詔諸州死罪情理可憫及刑名可疑者,報提點刑獄司詳察以聞,當付大理寺詳覆,無得顧避舉駮,致有幽枉。
幸新修五岳觀,賜官吏器幣、工徒緡錢有差。
丁亥,詔聖像所經州縣,官吏各賜宴設。
是月,詔諸廂鎮無得擅置刑禁。至道初,禁鎮將、廂校妄理詞訴捶掠人者。至是,潁州廂校張珪強以鬻牛者為盜,捶掠致死,刑部請申前制。
詔應京朝官、諸司使副、三班使臣等差遣出外,緣路館券,回日於閤門送納,委三司點檢,如枉道重疊虛給官物者,具名以聞。(會要四月事。)
詔糧料院置諸道幕職、州縣官借支料錢文簿,請訖勾鑿。初,度支判官祖士衡上言,銓注官訖,吏部格式司移牒三司借支俸錢,三司下糧料院施行,至有候請不及而赴官者,未嘗申舉,或致欺倖,因請置簿以統之,經百日而不請者,就新任給之。(會要四月十三日,今附月末,或可削去。)
五月辛卯朔,上御崇政殿親錄繫囚,流罪以下遞降一等。
壬辰,詔伎術官未升朝特賜緋紫者,勿佩魚。
詔權罷今歲貢舉。
癸巳,權知開封府劉綜言:「本府鞫罪,刑名有疑者,舊例遣法曹參軍詣大理寺質問,參酌施行。近日止移牒,往復多致稽緩,請循舊例。」許之。
辛丑,國子監新修御書閣有赤光上燭,長尺許,判監孫奭以聞。(孫奭數上疏諫祥瑞<ref>孫奭數上疏諫祥瑞:「數」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補。</ref>,今亦為此,不知何故。按降聖記五月壬寅,王旦等奏八日、九日、十日、十一日、十二日,聖像船有鶴徊翔,向敏中等表賀。及國子監所奏今月十一日夜,祭告官工部郎中、直史館高紳、奉禮郎錢曖<ref>奉禮郎錢曖:「奉」原作「奏」,據宋本、宋撮要本改。「曖」原作「暖」,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改。</ref>、說書官前德州安德縣<ref>德州安德縣:「安德縣」原作「安信縣」,據寰宇記卷六四、宋史卷八六地理志改。按宋德州只有安德縣而無「安信縣」。</ref>令滑文演等同見新修御書閣東北角二條柱上,有光約一丈已來,至二夜三點方散。並請宣付史館,詔從之。初無孫奭姓名,而實錄所書獨如此。當考。)
先是,丁謂等自建安軍奉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四像,各御大舟,迎奉使副分侍玉皇、聖祖,都監於太祖、太宗舟檢校。舟上設幄殿,皆有內侍主供具。夾岸黃麾仗二千五百人,鼓吹三百人。別列舟十艘,載門旗<ref>門旗:「旗」原作「旌」,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八建玉清昭應宮改。</ref>、青衣、弓矢、殳义、道眾、幢節。所過州縣,道門聲讚,鼓吹振作,官吏出城十里,具道釋威儀音樂迎拜。所過禁屠宰七日,止行刑二日。遣迎奉大禮使王旦詣應天府酌獻、奏青詞,宗室至故驛、羣臣至通津門奉迎。先於京城升橋北設幄殿、大次、宮懸。甲辰,聖像至,上齋於長春殿,百官宿齋於朝堂。乙巳,上衮冕朝拜,羣臣朝服,陳玉幣、冊文酌獻。具大駕鹵簿,自宮城東出景龍門至玉清昭應宮,大禮等五使前導,載像以平盤輅,上加金華蓋之飾,以「迎真」、「迎聖」、「奉聖」、「奉宸」為名。每乘二內臣夾侍,其纓轡馬色<ref>其纓轡馬色:「轡」原作「輿」,據同上書改。</ref>,玉皇、聖祖以黃,太祖、太宗以赤。上具鑾駕,先由宮城西出天波門,就宮門望拜,權設幄奉安,擇日各升本殿。丙午,羣臣稱賀,曲赦京城、建安軍、揚州、高郵軍、楚泗宿亳州,死罪囚降一等,流以下釋之。升建安軍為真州,鎔範聖像之地,特建為儀真觀。真州放今年夏稅十之三、屋稅十之二。聖像所過州軍,放夏稅十之一。淮南災傷處,去年秋稅並蠲之。
己酉,詔玉清昭應宮自今不得以葷茹入,如有宴設,即就他所。
賜迎奉聖像官、行事官金幣有差。
辛亥,升真州為上州,月給酒洎公用錢如泗州例。詔淮南諸州應緣玉清昭應宮所差民匠,月給其家米,人一石。
丁謂等請以恭孝太子、魏懿王院增建景靈宮,許之。
甲寅,修懷遠驛為南宅,賜皇從姪惟正等。(惟正,德昭長子。)
乙卯,詣玉清昭應宮謁聖像。
度支員外郎陳世卿罷荊湖北路轉運使歸朝,屢述溪洞利害。上召對,頗器其才。復言願效用於繁劇。會知廣州邵曄疾甚,朝議擇人代之。丙辰,授世卿秘書少監、知廣州,賜金紫。世卿至州,奏除計口買鹽之制,人甚便焉。
丁巳,以聖像至京,遣知制誥路振、龍圖閣待制查道奏告諸陵。
己未,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知制誥李宗諤卒。上甚悼之,謂宰相曰:「國朝將相家,能以身名自立不墜門閥者,惟李昉、曹彬爾。宗諤方期大用,不幸短命,深可惜也。」因厚賻其家。子昭遹昭述、弟宗諒並遷官。及玉清昭應宮成,又錄其幼子。仍給俸終喪。
宗諤風流儒雅,有醞藉,內行淳至,事繼母以孝聞。二兄早卒,奉嫂字孤,閨門之內,兒無常父,賞延所及,必先羣從,及歿而己子有未仕者。好賢奨善,薦拔寒素,士大夫皆歸仰之。(記聞載王旦引宗諤參政,已附見五年九月。江休復云欽若說旦乞厚賻宗諤家,上顧曰:「宗諤大欠卿債。」旦乃知為欽若所賣,遂邑邑至薨。按天禧元年九月旦始卒,距此尚五年,恐休復誤也。若謂欽若緣吴植事邑邑至薨,則恐有之,旦必不爾。今不取。)
詔三班院自今引見差遣使臣,內有疾患者,並附脚色開說進呈。先是,選使臣任使,引對日,乃有盲跛者,故降是詔。
詔:「諸州路走馬承受使臣,多有踰越及受財賄,事發被劾,皆稱面曾聞奏,因緣生姦。自今合奏公事,並須明具劄子進納,不得輒憑口述。」(五月末事。)
六月甲子,監察御史張廓上言:「天下曠土甚多,請依唐宇文融所奏,遣官檢括土田。」上曰:「此事未可遽行。然今天下稅賦不均,富者地廣租輕,貧者地蹙租重,由是富者益富,貧者益貧,茲大弊也。」王旦等曰:「田賦不均,誠如聖旨。但改定之法,亦須馴致。或命近臣專領,委其擇人,令自一州一縣條約之,則民不擾而事必集矣<ref>則民不擾而事必集矣:「必」原作「畢」,據宋本、宋撮要本改。</ref>。(張廓,未見。)
趙州言:「聖像玉石船經州之石橋,河水淺澁,有黑龍鼓浪以進船,凡歷三灘。船既渡,河水淺澁如故。」詔遣官致祭。
詔宰臣、參知政事、樞密使副依舊用涼繖。先是,有司定儀,惟宗室得用,輔臣悉罷,故特有是命。
乙丑,令環州修城材料有餘者覆護之,備修營舍,自今不得配率。上以是州極邊,不產材木,凡有所須,即於內地科折,踰越險阻,輦致甚艱故也。
丁卯,夔州路轉運司言,西南蕃遣二百餘人詣闕修貢,詔許其牙職至京,餘令以所貢輸黔州,就加支賜。
戊辰,幸開寶寺,謁舍利塔,賜名曰靈感,表瑞異也。
己巳,國子監御書閣上梁,詔近臣臨觀設會,上作七言詩賜之。
翰林學士、戶部郎中、知制誥楊億嘗草答契丹書,云「鄰壤交歡」,上自注其側,作「朽壤」、「鼠壤」、「糞壤」等字,億遽改為「鄰境<ref>億遽改為鄰境: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編年綱目卷八、宋史全文卷六改。</ref>」。明日,引唐故事,學士草制有所改為不稱職,亟求罷,上慰諭之。他日,謂輔臣曰:「楊億真有氣性,不通商量。」及議冊皇后,上欲得億草制,使丁謂諭旨,億難之。因請三代,謂曰:「大年勉為此,不憂不富貴。」億曰:「如此富貴,亦非所願也。」乃命它學士草制。(江休復雜志云改命陳從易。按從易當此時為館職,不應草制。黃庭堅思賢詩云「改命陳彭年」。按彭年當此時亦未入翰林,或特旨另撰,如張齊賢封除目與黃夷簡、曾致堯例,則不可知。然江、黃<ref>江黃:「黃」原作「夏」,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文改。</ref>所記姓名,必有一誤,今但云改命它學士草制。更須詳考之,盡得當時人文集檢討,亦可推求其姓名也。)
億雖頻忤旨,恩禮猶不衰。王欽若、陳彭年等深害之,益加譖毀,上意稍怠。億嘗入直,忽被召至禁中,既見,賜坐,從容顧問,徐出文藳數篋以示億曰:「卿識朕書跡乎?此皆朕自起草,未嘗命臣下代作也。」億皇恐不知所對,頓首再拜趨出,知譖者之言得行,即謀退遁。
億有別墅在陽翟,億母往視之,會得疾,億遂留謁告牓子與孔目吏,中夕奔去。先一日,上聞億母病,遣使者以湯藥、金幣賜之,使者及門,則億既亡去矣。朝論諠然,以為不可,上亦謂輔臣王旦等曰:「億侍從官,安得如此自便?」旦曰:「億本寒士,先帝賞其詞學,寘諸館殿,陛下拔擢至此。責以公議,誠為罪人。賴陛下矜容,不然,顛躓久矣。然近職不可居外地,今當罷之。」上終愛其才,踰月,命弗下。
億素體羸,於是稱疾,請解官。辛未,以億為太常少卿、分司西京,仍許就所居養療,候損日赴任。(黃庭堅云:改命陳彭年草制,命下之日,億全家奔陽翟。按立后在去年十二月,億以今年五月出奔,其出奔不緣此也。歐陽修所記與江休復略同,今用之。錢惟演金坡遺事載億以五月二日奔陽翟,使者及門,始知億已亡去,則湯藥、金幣非億去後始賜也。本傳云億不待報行,上親緘藥劑洎金帛賜之,蓋飾說也。今用惟演所載,庶得其實。億既亡去,朝論即諠然,王旦等乞罷其近職,此命當亟下,乃自五月二日至今月辛未,幾四旬始責降,真宗愛才容直之盛德,于此可見,而實錄、正史並皆脫略,深可惜也,今特著之。億稱疾求罷,因授分司,本傳當不謬。又云有嗾憲官彈億者,則恐未然。憲官蓋姜遵也,彈億在明年八月億除汝守時,分司之授,初不見憲官舉劾,疑本傳別有所據,當考。)
中書門下請依宗正寺所奏,降皇后三代父母名氏編入屬籍,詔從之。
先天、降聖節日,令天下以延壽帶、續命縷、保生酒更相贈遺。
秦州言知州、樞密直學士、左司郎中李濬卒。上語近臣曰:「天水邊要,宜速得人。」馬知節言:「北作坊使、鄜延鈐轄張志言可任。」上然之。壬申,授左騏驥使,就命知秦州。志言尋改名佶。
以御製大中祥符頌、真游頌、聖祖臨降記賜天下道藏,從中書門下所請也。
以右諫議大夫陳彭年為翰林學士兼龍圖閣直學士<ref>以右諫議大夫陳彭年為翰林學士兼龍圖閣直學士:「兼」字原脫,「龍圖閣直學士」原舛在「陳彭年為翰林學士」上,據宋本、宋撮要本改補。按宋史卷二八七陳彭年傳謂:「六年,召入翰林,充學士,兼龍圖閣學士。」職官分紀卷一五謂:「上作歌一首,賜新授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陳彭年。」</ref>。學士兼職,自此始。甲戌,上作歌賜彭年,因謂向敏中等曰:「頃命學士,罕曾賜歌詩,彭年不同他人,故有是作。」因曰:「彭年詞筆優長,擢居清近,久益謹密,多聞好學,人鮮偕者。平居日寫萬餘言,復精詳典禮,深明法令,人或請益,應答如流,皆有依據。常令檢討典故,質正文義,每一事必具載經史子集所出,備而後已。自非強記,何由至此。」敏中曰:「彭年兼有器識。」丁謂曰:「彭年全才也,豈止以文雅雍容侍從,至如參酌時務,詳求物理,皆出人意表。」上然之,因曰:「詳定所事無大小,皆俟彭年裁制而後定,此一司不可廢也。往者參酌典禮,雖徧歷攸司,而所見皆出胥吏,今已為定式矣。」
三司借內藏庫銀三萬兩。
保安軍言久雨河溢,判官趙震及兵民溺者凡六百五十餘人。遣使卹之。
丁丑,以大理評事劉中象免持服,簽署澧州判官事。中象,莊宅副使仁霸之子。仁霸知澧州,綏撫蠻人,有政績,至是卒。前荊湖北路轉運使陳世卿,言中象久隨父任,頗諳溪峒事。故有是命。
詔諸州有黃帝祠廟,並加崇飾。
辛巳,命翰林學士王曾、昭宣使韓守英勾當三班院,代孫奭、竇神寶,以稽滯使臣故也。
詔廣州知州給添支錢。自今以七十萬為添支,五十萬為公用。時言事者云廣州本無公用錢,而知州月給十萬,蓋兼備公費,而長吏以其名為添支,但以自奉,宴設甚稀。故特為定式。
丙戌,秦州言押領龜茲國進奉回鶻首領、懷化司戈林布智行至黃河北,為蕃部所隔,望遣使臣接導,仍賜遷秩告身。上曰:「戎人無厭,不可悉如其請。」令秦州就遣使臣量加賜與,引伴出蕃。供奉官劉渥前使龜茲,以疾先還,至京而卒。上閔其在道艱阻,詔以供帳物賜其家。從行人第遷補之。
丁亥,增給兖州公用錢。犒修宮使臣、軍校。
己丑,詔先天、降聖、天慶節,並前後一日不視事。
是月,詔:「自今應京朝、幕職、州縣官乞試斷案者,委考試官等就庫密揀公案,親自封記,候試時於中更選合要道數,依元敕精加考試,不得仍前令庫胥檢簽,致有漏泄。其所試斷案,須是引用格敕分明,方始定斷合得何罪,勿使鹵莽。如違,其所試官並重寘之法。其大理寺應係新舊草檢宣敕等庫,自後並差官封鎖,無使人吏擅有開閉。」初,中書以試律人名進呈<ref>中書以試律人名進呈:「律」字原脫,據宋會要刑法一之六四補。</ref>,宰臣王旦言:「從來已有差遣或已授遠官,雖是法寺要人,恐涉規避,已不施行。其間預試而中選者,亦甚僥倖。緣選人未經六考,無兩人同罪薦舉,則無階升陟。此輩雖云詳練格法,或考試不精,則僥倖者多矣。或擢於審刑院,則例改章服,歲滿又加等差使,以此尤須得人盡公程試。」帝曰:「如卿所言誠有之,所試斷案往往先知<ref>所試斷案往往先知:「試」字原脫,據同上書補。</ref>,洎至定刑,則但曰合入徒罪、合入杖罪,即不指陳犯何條格,致得某罪。自今選官精加考試,仍申條約。」故有是詔。
==校勘記==
{{reflist}}
ounpuq44b7oiaif0xfjpj22g07b16j8
2172018
2172017
2022-08-14T05:23:17Z
Liuterlanian
6246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卷八十
| author = 李燾
| previous = [[../卷078|卷七十九]]
| next = [[../卷080|卷八十一]]
}}
起訖時間 起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帝 號 宋真宗
年 號 大中祥符六年(壬子,1013)
春正月癸巳朔,御朝元殿受朝。
丙申,高州蠻人來貢。
庚子,詔自今凡更定刑名、邊防軍旅、茶鹽酒稅等事,並令中書、樞密院參詳施行,以上封者言二府命令互出,或有差異故也。
令審刑院、大理寺、三司詳定配隸法。既而取犯茶、鹽、礬、麴,私鑄錢,造軍器,市外蕃香藥,挾銅錢、誘漢口出界,主吏盜貨官物,夜聚為妖等十二條<ref>既而取犯茶鹽礬麴私鑄錢造軍器市外蕃香藥挾銅錢誘漢口出界主吏盜貨官物夜聚為妖等十二條: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同。宋會要刑法四之六於「主吏盜貨官物」下有「馬遞卒盜官物」一條,恰足十二條之數,疑是。</ref>,悉減從輕焉。
詔:「如聞入內內侍省遣親事卒於京城察事,因緣騷擾,並止絕之。」
辛丑,詔益、利兩路去秋災歉,宜令本路轉運使洎長吏倍加存撫。
倚閣廬、壽、和、泗州所逋去年秋稅,以水災故也。
乙巳,夔州徼外蠻覃如綰等八十三人來貢。
詔諸路州軍所須繁碎物,以正稅折納者,自今悉罷之。
兩浙轉運使陳堯佐,言杭、潤等州米〈豆斗〉錢六十,蓋淮泗不稔,行商販鬻,致有增價,乞行禁止。詔不許,仍令發廩賤糶,以濟貧民。
丙午,詔:「使臣犯入己贓徒已上罪<ref>使臣犯入己贓徒已上罪:宋會要職官七六之七在「犯」上有「若」字。</ref>,敍用已至本職降兩資者止;犯入己贓杖罪及元斷徒以上,該恩特停官者,敍用至元職降一等止。縱逢赦命,不得敍進。」又詔援赦敍理選人<ref>又詔援赦敍理選人:「敍」字原脫,據同上書補。</ref>,如曾犯贓及酷刑害命者,令流內銓責其再犯當永不敍用知委狀。先是,太宗時貶黜再用人,皆責改過狀,以示儆戒,於是申明之。
丁未,中書言:「命官犯罪配諸州衙前者,承前經赦止放從便。昨赦恩內許令敍理。今請以贓重及情理蠹害者授諸州參軍,餘授判司,京朝官、幕職、令錄簿尉,等第甄敍。」從之。
戊申,詔內臣將命于外,干預州縣公事,及所在官吏不即以聞,並寘于罪。凡內臣出使,皆責知委狀,敢妄奏他事者當伏軍令,祖宗舊制也。{{*|責軍令狀,見江休復雜志,今附此。}}又詔:「如聞入內內侍省遣親事卒於京城采察公事,因緣騷擾,並止絕之<ref>又詔如聞入內內侍省遣親事卒於京城采察公事因緣騷擾並止絕之:宋本、宋撮要本、閣本無。按此條已見上文庚子日,疑衍。</ref>。」
己酉,詔京城賜酺五日。
知舒州蘇國華言,部內官吏、僧道、耆老二千二百七十三人詣州列狀,請車駕謁靈仙觀,詔諭止之。
庚戌,諸州勝境曾賜先朝御製書者,並降上所作太宗聖文神筆頌刻石。
辛亥,進封衛國長公主為徐國,楚國為邠國,越國為宿國。
詔仙官、仙經之號有犯聖祖名者,咸改之。
命中使葺唐州淮瀆廟。
甲寅,上謂宰臣曰:「羣臣出任,受命之後,多以南北非便為訴。」向敏中曰:「國家任人,豈容自便,當須釐革。」上曰:「若所任非所便,則其心不安,心既不安,則何以久于其事?」王旦曰:「俯從人欲,實由聖慈。中外素知,未可遽改也。」上然之。
丁巳,以監察御史唐肅為梓州路提點刑獄。先是,肅為泰州司理參軍。有商人夜宿逆旅,而同宿者殺人亡去,旦起視之,血污其衣,為吏所執,不能明,遂自誣服。肅為白其冤,而知州事馬知節趣令具獄,肅固持不可。後數日,果得真殺人者。于是,羣牧判官<ref>羣牧判官:「羣」原作「郡」,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卷三○三唐肅傳改。</ref>缺,或請以肅為之。上曰:「朕方別有所委。」俄授此任。肅,錢塘人也。
庚申,置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並從一品,在昭儀上。又置司宮令,正四品,在尚宮上。著于令。以婕妤楊氏為婉儀。
詔兩浙諸州軍寺觀及民家藏銅像,限兩月內陳首,委本處依銅鐘磬例勒知州、通判名銜,給令依舊供養。先是,知衢州宋為善言所部民有銅像者,依法區斷,其銅像準犯銅例沒官。慮傷崇奉之道,而陷刑者眾,故條約之。{{*|宋為善,未見。}}
辛酉,詔宗正寺以皇屬籍為皇宋玉牒,從判寺趙世長等之請也<ref>從判寺趙世長等之請也:「等」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補。按宋會要職官二○之五五謂:「大中祥符六年正月,判宗正寺趙世長、趙可封……乞于皇屬籍之上別崇懿號。」</ref>。仍別錄本藏秘閣<ref>仍別錄本藏秘閣:「別錄」二字原倒,據同上書乙正。</ref>,備檢討。{{*|趙世長,未見。}}
榮王元儼嘗侍宴,頗多言。又嘗請石保吉伶人新隸教坊者作戲。及赴北園御筵,有伶人少不中意,元儼遽叱之,將加捶撻,宮僚皆莫敢諫。既而對上,復請此伶人作戲。上不悅,他日,以語王旦等曰:「朕昔與諸王侍宴,何敢如此。弟兄相接,亦無游談,唯是讀書著文,交相質問。即位以來,每歲賜宴,不過再三,政慮燕喜之次,言辭或致差失耳。」王旦曰:「今當召記室崔昈,諭以親王喜怒過當,必須規正。」向敏中曰:「陛下友愛,親賢小或不當,必以禮約之,誠漸磨之深旨。」旦曰:「聞王罕與賓屬相見。」上曰:「朕在東宮,常與宮僚<ref>宮僚:原作「官僚」,據宋本、宋撮要本改。</ref>欵接,楊礪、邢昺日夕講誦,今當儆戒之也。」{{*|寶訓係此事于祥符五年,初無時月,今附見皇宋玉牒後,稍刪潤之。}}
邵州闕守臣,轉運司遣潭州監稅聞人若拙權領州事。上以若拙頃與李琰等謀叛,因告變授官,遽使親民,俗何由勸,罷之,用澧州駐泊都監史方知邵州。
上封者言:「武臣知州軍處,或闕通判,望令轉運司飛奏以聞,付有司速差。所差官未到,仍於京朝官知州、通判有全員處權差。」從之。
二月癸亥朔,詔廣南、福建、川峽路軍民凶惡為患者,並依法斷訖,并家屬械送赴闕。
川峽四路贓錢、賞罸錢,許以鐵錢十當一。
令開封府自四月至八月死亡者不須覆檢,它月仍舊。
賜太常博士、中書堂後官劉明恕等緡錢羊酒<ref>賜太常博士中書堂後官劉明恕等緡錢羊酒:「劉明恕」原作「劉思恕」,據本書卷九○及宋會要職官三之二三改。</ref>,令賜酺日飲會。時明恕等引樞密院副承旨已下至大理寺法直官例,請預酺宴,王旦以為不可,故特有是命。
向敏中、陳堯叟、馬知節、丁謂等言,自今聖製歌詩,望各賜一本,從之。先是,每賜惟及班首,故敏中等有是請。
甲子,詔自今犯罪已敍用未復資人遇赦,情輕者便與敍用。
丙寅,召宗室、近臣詣滋福殿,觀聖祖臨降及眾真列侍圖,又陳於含光殿以示百官。
戊辰,上御乾元樓觀酺,自是凡五日。
辛未,夔州蠻彭延暹<ref>彭延暹:原作「彭延進」,據宋史卷四九三蠻夷傳及宋會要蕃夷五之七八、七之一九改。</ref>等四十八人來貢。
甲戌,詔文武官犯私罪,該赦敍理者,刑部磨勘訖,中書、樞密院具所犯輕重取旨。
詔奨知河南府馮拯等,獄空故也。
前泉州觀察推官公孫簡監茶場代還,引對便殿,上閱其所試判辭荒謬,止命加階。簡自陳有勞,乞改京秩。上令以判辭示之,左右揮使退,簡聲色愈厲。詔付御史鞫問,責授房州文學。
乙亥,泰州言海陵縣陂湖草中生聖米,頗濟饑民。
乙酉,詔:「自今諸寺院童行,令所在官吏試經業,責主首僧保明行止,乃得剃度。如百屬試驗不公<ref>如百屬試驗不公:按宋會要道釋一之二一作「如是(試)驗不公」,疑「百」字有誤。</ref>,及主首保明失實者,並寘重罪。」先是,歲放童行剃度,皆游惰不逞之民,靡習經戒,至有為寇盜,犯刑者甚眾。故條約之。
辛卯,環慶副部署真定王守斌言,準詔簡省戍卒,其自京新發兵,已令於永興軍<ref>永興軍:原作「水興軍」,據閣本改。</ref>等處屯泊。上曰:「邊防利害,係將帥能否。守斌能體朝旨,減邊費,亦可嘉也。」
三月壬辰朔,宜春郡主高氏言,蒙恩賜城西蔬圃,望蠲其常租。上曰:「租稅所以備軍須,免之,則後援例者眾。」不許。
丁酉,詔應祠祭行事,並須早入致齋。先是,饗先蠶,太祝馮經為監祭使所糾,故申明之。
河北轉運使、右諫議大夫盧琰被疾,琰勤於使職,所至以幹集聞,詔遣中使挾太醫往視。及卒,上甚悼之。時琰母八十餘,無恙。有詔,琰子太常博士士宗,特追出命知懷州,次子秘書丞士倫為太常博士,賦祿終喪。
己亥,閤門奏後苑賞花曲宴,羣臣有禮容懈惰者。上曰:「飲之酒而責其盡禮,亦人所難也,宜且降詔戒諭之。」
龍圖閣待制張知白,以疾固請補外。甲辰,命知青州。
上作內侍箴賜閻承翰等,承翰表請刻石本省,從之。
丁未,詔沙門島罪人,除該赦遣赴闕外,自餘量其所犯輕者,徙置近地。
詔京城徼巡宜參用馬步軍士。時巡卒三人,因寒食假質軍裝賭博,既不勝,遂謀以五鼓未盡伺擊陌上行人,棄尸河流,取衣物貿易,以贖所質。上曰:「太宗朝巡警兼用馬步卒,蓋營校不同,可以互相覺舉。」遂復其制焉。
戊申,以主客員外郎、直史館、判三司都磨勘司楊嵎監汝州稻田務<ref>稻田務:原作「留田務」,據宋會要職官六四之二二改。</ref>。嵎以重法按本司吏,吏訟嵎嘗私役使公人,法當奪官,上特寬宥,訟者決杖停職。
權知開封府劉綜,言貴要有交結富民,為之請求,或假託親屬<ref>或假託親屬:「託」原作「記」,據各本改。按宋史卷二七七劉綜傳謂:「或託為親屬,奏授試秩。」</ref>,奏授爵秩,緣此謁見官司,煩紊公政,請加抑止。庚戌,下詔風厲,各令自新,繼今復然者,重寘其罪。
又詔富民得試銜官者,不得與州縣官屬、使臣接見,如曾應舉及衣冠之族,不在此限。
辛亥,詔京師每冬正寒節假,止許民庶賭博,而禁卒有犯,官司亦例釋之,甚無謂也,自今不得復然。
壬子,夔州蠻人龔才晃等來貢。
癸丑,進士魏剛決配崖州,周惟翰勒出科場,大理寺丞魏瓘停官,郾城縣令張沔衝替。剛與惟翰素有隙,因誣告惟翰詆天書,按鞫無狀;瓘坐延剛與惟翰於家;沔即瓘之近親,與剛等欵匿,故并責焉。瓘,羽之子也,嘗為開封府倉曹參軍<ref>開封府倉曹參軍:「曹」原作「漕」,據宋史卷三○三魏瓘傳改。</ref>,會上元與內侍督作燈山,而內侍誅索擾人,瓘密以狀聞,詔杖內侍於省中。{{*|詆天書,據瓘本傳,然本傳云剛詆天書,則又誤也。張沔,浦城人,劉敞誌墓。此別一張沔也。}}
甲寅,江南路提點銀銅鉛錫胡則,言信州鉛山縣開放坑港,兵卒死傷甚眾。詔遣使劾轉運司規畫乖當及提點刑獄司不即聞奏之罪,其役徒休息之。則嘗為鑄錢監,得吏所匿銅數萬斤,吏懼且死,則曰:「馬伏波哀重囚而縱亡之,吾豈重貨而輕數人之命乎!」籍為羡餘,釋弗誅。
乙卯,建安軍鑄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尊像成,以修玉清昭應宮使丁謂為迎奉使<ref>以修玉清昭應宮使丁謂為迎奉使:「迎奉使」原脫「使」字,據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八建玉清昭應宮及續通鑑卷三○補。</ref>,修宮副使李宗諤副之;北作坊使、淮南江浙荊湖都大發運使李溥為都監。丙辰,加溥順州刺史,旌其鎔範之勤也。
戊午,詔:「比來諸州大辟五人以上,委轉運、提點刑獄司錄問訖,乃得決,以故頗有留滯。自今聽本處不干礙官若三班使臣錄問。」
環慶路走馬承受李希及,言緣邊小蕃時縱人騎抄掠熟戶。上言此亦邊臣少威望所致也,因謂王旦等曰:「邊臣臨事,多不得宜。大凡若能擒驅敵人,則可決策出奇;不然,莫如鎮靜。唯曹瑋頗有方略,嘗言蕃戎之情誠偽相半,但當伺察其情實者,推心厚待之。姦偽者亦善待而密為之備,彼自以為莫我疑也。或有侵盜,必掩其不虞而敗之。」
己未,詔兩京諸路場務、津渡、坑冶等,不得令仕宦之家該蔭襲人主掌。先是,陳留縣民田用之、盧昭一爭奪酒務,用之父見任幕職,昭一為試秩,故條約之。{{*|存此記事始,或可削,更檢看。}}
夏四月甲子,三司定監買茶場官賞罸之式,凡買到入算茶及租額,遞年送榷務,交足而有羡餘者,即理為課績。其不入算者,雖多不在此限。
丙寅,詔文武官保蔭孫、姪者,不得妄名為子。
己巳,放瓊州螺蚌稅錢。
庚午,利州路承受、侍禁張仲文降一資,出巡外州驛遞。初,仲文言新知彭州皇甫載不能稱職,上令本路轉運、提點刑獄司察之,具言載頗勤所任。因命樞密院召仲文詰之,具伏虛妄。乃有是責。
詔雄、霸州所調鄉丁為忠順指揮,戍于河上,歲月既久,宜特遷轉之。又詔補填闕額,俾及元數。河北忠順,自太宗朝以瀛莫雄霸州、乾寧順安保定軍家丁置,凡三千人。自淘河至泥姑海口九百里,為二十六寨、一百二十六鋪<ref>為二十六寨一百二十六鋪:本書卷四四作置寨二十八、鋪百二十五,宋史卷二七三何承矩傳作置寨二十六、鋪百二十五。</ref>,沿界河分番巡徼,隸緣邊戰棹巡檢司,自十月悉上,人給糧二升,至二月輪半營農<ref>至二月輪半營農:「輪」原作「輸」,據各本及宋史卷一九○兵志改。</ref>。{{*|慶曆七年、八年,皇祐四年可考。}}
戊寅,刑部員外郎、兼知雜御史段曄言:「羣臣外任官滿,多以焚黃、省親為名,奏牘不待報而去,有累月不赴朝請者。望自今請告半月者聽行,半月以上者奏裁。」從之。{{*|實錄、本志並如此,紀獨云詔外任官解秩者,許便道省親展墓,恐與此少異也。當考。}}
己卯,出太宗游藝集并親製樂曲、九絃琴五絃阮譜,付史官及太樂署。
庚辰,以樞密直學士、給事中李士衡為河北都轉運使。先是,上曰:「議者言士衡用河北錢五十萬貫助東封,致令管內闕乏。」丁謂曰:「士衡貢東封見錢止十萬餘,即薪鰖總計五十萬爾。」上曰:「官吏艱于經畫,輒以此為辭,當復任士衡,責其集事,以塞眾多之言。」故有是命。其後積粟塞下,至鉅萬斛。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視之,而粟不腐也。
詔淮南諸州所給饑民糜粥<ref>淮南諸州所給饑民糜粥:「諸」字原脫,據宋會要食貨五七之五補。</ref>,俟麥登乃止。
判大理寺王曾言,自咸平編敕後,續降宣敕千一百餘道,及雜行者又三千六百餘道,條件既眾,檢視尤難,望遣官刪定。乃詔曾與翰林學士陳彭年等同加詳定。
壬午,有司請開置望春門,上以宮觀功役未畢,罷之。
丙戌,詔諸州死罪情理可憫及刑名可疑者,報提點刑獄司詳察以聞,當付大理寺詳覆,無得顧避舉駮,致有幽枉。
幸新修五岳觀,賜官吏器幣、工徒緡錢有差。
丁亥,詔聖像所經州縣,官吏各賜宴設。
是月,詔諸廂鎮無得擅置刑禁。至道初,禁鎮將、廂校妄理詞訴捶掠人者。至是,潁州廂校張珪強以鬻牛者為盜,捶掠致死,刑部請申前制。
詔應京朝官、諸司使副、三班使臣等差遣出外,緣路館券,回日於閤門送納,委三司點檢,如枉道重疊虛給官物者,具名以聞。{{*|會要四月事。}}
詔糧料院置諸道幕職、州縣官借支料錢文簿,請訖勾鑿。初,度支判官祖士衡上言,銓注官訖,吏部格式司移牒三司借支俸錢,三司下糧料院施行,至有候請不及而赴官者,未嘗申舉,或致欺倖,因請置簿以統之,經百日而不請者,就新任給之。{{*|會要四月十三日,今附月末,或可削去。}}
五月辛卯朔,上御崇政殿親錄繫囚,流罪以下遞降一等。
壬辰,詔伎術官未升朝特賜緋紫者,勿佩魚。
詔權罷今歲貢舉。
癸巳,權知開封府劉綜言:「本府鞫罪,刑名有疑者,舊例遣法曹參軍詣大理寺質問,參酌施行。近日止移牒,往復多致稽緩,請循舊例。」許之。
辛丑,國子監新修御書閣有赤光上燭,長尺許,判監孫奭以聞。{{*|孫奭數上疏諫祥瑞<ref>孫奭數上疏諫祥瑞:「數」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補。</ref>,今亦為此,不知何故。按降聖記五月壬寅,王旦等奏八日、九日、十日、十一日、十二日,聖像船有鶴徊翔,向敏中等表賀。及國子監所奏今月十一日夜,祭告官工部郎中、直史館高紳、奉禮郎錢曖<ref>奉禮郎錢曖:「奉」原作「奏」,據宋本、宋撮要本改。「曖」原作「暖」,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改。</ref>、說書官前德州安德縣<ref>德州安德縣:「安德縣」原作「安信縣」,據寰宇記卷六四、宋史卷八六地理志改。按宋德州只有安德縣而無「安信縣」。</ref>令滑文演等同見新修御書閣東北角二條柱上,有光約一丈已來,至二夜三點方散。並請宣付史館,詔從之。初無孫奭姓名,而實錄所書獨如此。當考。}}
先是,丁謂等自建安軍奉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四像,各御大舟,迎奉使副分侍玉皇、聖祖,都監於太祖、太宗舟檢校。舟上設幄殿,皆有內侍主供具。夾岸黃麾仗二千五百人,鼓吹三百人。別列舟十艘,載門旗<ref>門旗:「旗」原作「旌」,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八建玉清昭應宮改。</ref>、青衣、弓矢、殳义、道眾、幢節。所過州縣,道門聲讚,鼓吹振作,官吏出城十里,具道釋威儀音樂迎拜。所過禁屠宰七日,止行刑二日。遣迎奉大禮使王旦詣應天府酌獻、奏青詞,宗室至故驛、羣臣至通津門奉迎。先於京城升橋北設幄殿、大次、宮懸。甲辰,聖像至,上齋於長春殿,百官宿齋於朝堂。乙巳,上衮冕朝拜,羣臣朝服,陳玉幣、冊文酌獻。具大駕鹵簿,自宮城東出景龍門至玉清昭應宮,大禮等五使前導,載像以平盤輅,上加金華蓋之飾,以「迎真」、「迎聖」、「奉聖」、「奉宸」為名。每乘二內臣夾侍,其纓轡馬色<ref>其纓轡馬色:「轡」原作「輿」,據同上書改。</ref>,玉皇、聖祖以黃,太祖、太宗以赤。上具鑾駕,先由宮城西出天波門,就宮門望拜,權設幄奉安,擇日各升本殿。丙午,羣臣稱賀,曲赦京城、建安軍、揚州、高郵軍、楚泗宿亳州,死罪囚降一等,流以下釋之。升建安軍為真州,鎔範聖像之地,特建為儀真觀。真州放今年夏稅十之三、屋稅十之二。聖像所過州軍,放夏稅十之一。淮南災傷處,去年秋稅並蠲之。
己酉,詔玉清昭應宮自今不得以葷茹入,如有宴設,即就他所。
賜迎奉聖像官、行事官金幣有差。
辛亥,升真州為上州,月給酒洎公用錢如泗州例。詔淮南諸州應緣玉清昭應宮所差民匠,月給其家米,人一石。
丁謂等請以恭孝太子、魏懿王院增建景靈宮,許之。
甲寅,修懷遠驛為南宅,賜皇從姪惟正等。{{*|惟正,德昭長子。}}
乙卯,詣玉清昭應宮謁聖像。
度支員外郎陳世卿罷荊湖北路轉運使歸朝,屢述溪洞利害。上召對,頗器其才。復言願效用於繁劇。會知廣州邵曄疾甚,朝議擇人代之。丙辰,授世卿秘書少監、知廣州,賜金紫。世卿至州,奏除計口買鹽之制,人甚便焉。
丁巳,以聖像至京,遣知制誥路振、龍圖閣待制查道奏告諸陵。
己未,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知制誥李宗諤卒。上甚悼之,謂宰相曰:「國朝將相家,能以身名自立不墜門閥者,惟李昉、曹彬爾。宗諤方期大用,不幸短命,深可惜也。」因厚賻其家。子昭遹昭述、弟宗諒並遷官。及玉清昭應宮成,又錄其幼子。仍給俸終喪。
宗諤風流儒雅,有醞藉,內行淳至,事繼母以孝聞。二兄早卒,奉嫂字孤,閨門之內,兒無常父,賞延所及,必先羣從,及歿而己子有未仕者。好賢奨善,薦拔寒素,士大夫皆歸仰之。{{*|記聞載王旦引宗諤參政,已附見五年九月。江休復云欽若說旦乞厚賻宗諤家,上顧曰:「宗諤大欠卿債。」旦乃知為欽若所賣,遂邑邑至薨。按天禧元年九月旦始卒,距此尚五年,恐休復誤也。若謂欽若緣吴植事邑邑至薨,則恐有之,旦必不爾。今不取。}}
詔三班院自今引見差遣使臣,內有疾患者,並附脚色開說進呈。先是,選使臣任使,引對日,乃有盲跛者,故降是詔。
詔:「諸州路走馬承受使臣,多有踰越及受財賄,事發被劾,皆稱面曾聞奏,因緣生姦。自今合奏公事,並須明具劄子進納,不得輒憑口述。」{{*|五月末事。}}
六月甲子,監察御史張廓上言:「天下曠土甚多,請依唐宇文融所奏,遣官檢括土田。」上曰:「此事未可遽行。然今天下稅賦不均,富者地廣租輕,貧者地蹙租重,由是富者益富,貧者益貧,茲大弊也。」王旦等曰:「田賦不均,誠如聖旨。但改定之法,亦須馴致。或命近臣專領,委其擇人,令自一州一縣條約之,則民不擾而事必集矣<ref>則民不擾而事必集矣:「必」原作「畢」,據宋本、宋撮要本改。</ref>。{{*|張廓,未見。}}
趙州言:「聖像玉石船經州之石橋,河水淺澁,有黑龍鼓浪以進船,凡歷三灘。船既渡,河水淺澁如故。」詔遣官致祭。
詔宰臣、參知政事、樞密使副依舊用涼繖。先是,有司定儀,惟宗室得用,輔臣悉罷,故特有是命。
乙丑,令環州修城材料有餘者覆護之,備修營舍,自今不得配率。上以是州極邊,不產材木,凡有所須,即於內地科折,踰越險阻,輦致甚艱故也。
丁卯,夔州路轉運司言,西南蕃遣二百餘人詣闕修貢,詔許其牙職至京,餘令以所貢輸黔州,就加支賜。
戊辰,幸開寶寺,謁舍利塔,賜名曰靈感,表瑞異也。
己巳,國子監御書閣上梁,詔近臣臨觀設會,上作七言詩賜之。
翰林學士、戶部郎中、知制誥楊億嘗草答契丹書,云「鄰壤交歡」,上自注其側,作「朽壤」、「鼠壤」、「糞壤」等字,億遽改為「鄰境<ref>億遽改為鄰境: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編年綱目卷八、宋史全文卷六改。</ref>」。明日,引唐故事,學士草制有所改為不稱職,亟求罷,上慰諭之。他日,謂輔臣曰:「楊億真有氣性,不通商量。」及議冊皇后,上欲得億草制,使丁謂諭旨,億難之。因請三代,謂曰:「大年勉為此,不憂不富貴。」億曰:「如此富貴,亦非所願也。」乃命它學士草制。{{*|江休復雜志云改命陳從易。按從易當此時為館職,不應草制。黃庭堅思賢詩云「改命陳彭年」。按彭年當此時亦未入翰林,或特旨另撰,如張齊賢封除目與黃夷簡、曾致堯例,則不可知。然江、黃<ref>江黃:「黃」原作「夏」,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文改。</ref>所記姓名,必有一誤,今但云改命它學士草制。更須詳考之,盡得當時人文集檢討,亦可推求其姓名也。}}
億雖頻忤旨,恩禮猶不衰。王欽若、陳彭年等深害之,益加譖毀,上意稍怠。億嘗入直,忽被召至禁中,既見,賜坐,從容顧問,徐出文藳數篋以示億曰:「卿識朕書跡乎?此皆朕自起草,未嘗命臣下代作也。」億皇恐不知所對,頓首再拜趨出,知譖者之言得行,即謀退遁。
億有別墅在陽翟,億母往視之,會得疾,億遂留謁告牓子與孔目吏,中夕奔去。先一日,上聞億母病,遣使者以湯藥、金幣賜之,使者及門,則億既亡去矣。朝論諠然,以為不可,上亦謂輔臣王旦等曰:「億侍從官,安得如此自便?」旦曰:「億本寒士,先帝賞其詞學,寘諸館殿,陛下拔擢至此。責以公議,誠為罪人。賴陛下矜容,不然,顛躓久矣。然近職不可居外地,今當罷之。」上終愛其才,踰月,命弗下。
億素體羸,於是稱疾,請解官。辛未,以億為太常少卿、分司西京,仍許就所居養療,候損日赴任。{{*|黃庭堅云:改命陳彭年草制,命下之日,億全家奔陽翟。按立后在去年十二月,億以今年五月出奔,其出奔不緣此也。歐陽修所記與江休復略同,今用之。錢惟演金坡遺事載億以五月二日奔陽翟,使者及門,始知億已亡去,則湯藥、金幣非億去後始賜也。本傳云億不待報行,上親緘藥劑洎金帛賜之,蓋飾說也。今用惟演所載,庶得其實。億既亡去,朝論即諠然,王旦等乞罷其近職,此命當亟下,乃自五月二日至今月辛未,幾四旬始責降,真宗愛才容直之盛德,于此可見,而實錄、正史並皆脫略,深可惜也,今特著之。億稱疾求罷,因授分司,本傳當不謬。又云有嗾憲官彈億者,則恐未然。憲官蓋姜遵也,彈億在明年八月億除汝守時,分司之授,初不見憲官舉劾,疑本傳別有所據,當考。}}
中書門下請依宗正寺所奏,降皇后三代父母名氏編入屬籍,詔從之。
先天、降聖節日,令天下以延壽帶、續命縷、保生酒更相贈遺。
秦州言知州、樞密直學士、左司郎中李濬卒。上語近臣曰:「天水邊要,宜速得人。」馬知節言:「北作坊使、鄜延鈐轄張志言可任。」上然之。壬申,授左騏驥使,就命知秦州。志言尋改名佶。
以御製大中祥符頌、真游頌、聖祖臨降記賜天下道藏,從中書門下所請也。
以右諫議大夫陳彭年為翰林學士兼龍圖閣直學士<ref>以右諫議大夫陳彭年為翰林學士兼龍圖閣直學士:「兼」字原脫,「龍圖閣直學士」原舛在「陳彭年為翰林學士」上,據宋本、宋撮要本改補。按宋史卷二八七陳彭年傳謂:「六年,召入翰林,充學士,兼龍圖閣學士。」職官分紀卷一五謂:「上作歌一首,賜新授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陳彭年。」</ref>。學士兼職,自此始。甲戌,上作歌賜彭年,因謂向敏中等曰:「頃命學士,罕曾賜歌詩,彭年不同他人,故有是作。」因曰:「彭年詞筆優長,擢居清近,久益謹密,多聞好學,人鮮偕者。平居日寫萬餘言,復精詳典禮,深明法令,人或請益,應答如流,皆有依據。常令檢討典故,質正文義,每一事必具載經史子集所出,備而後已。自非強記,何由至此。」敏中曰:「彭年兼有器識。」丁謂曰:「彭年全才也,豈止以文雅雍容侍從,至如參酌時務,詳求物理,皆出人意表。」上然之,因曰:「詳定所事無大小,皆俟彭年裁制而後定,此一司不可廢也。往者參酌典禮,雖徧歷攸司,而所見皆出胥吏,今已為定式矣。」
三司借內藏庫銀三萬兩。
保安軍言久雨河溢,判官趙震及兵民溺者凡六百五十餘人。遣使卹之。
丁丑,以大理評事劉中象免持服,簽署澧州判官事。中象,莊宅副使仁霸之子。仁霸知澧州,綏撫蠻人,有政績,至是卒。前荊湖北路轉運使陳世卿,言中象久隨父任,頗諳溪峒事。故有是命。
詔諸州有黃帝祠廟,並加崇飾。
辛巳,命翰林學士王曾、昭宣使韓守英勾當三班院,代孫奭、竇神寶,以稽滯使臣故也。
詔廣州知州給添支錢。自今以七十萬為添支,五十萬為公用。時言事者云廣州本無公用錢,而知州月給十萬,蓋兼備公費,而長吏以其名為添支,但以自奉,宴設甚稀。故特為定式。
丙戌,秦州言押領龜茲國進奉回鶻首領、懷化司戈林布智行至黃河北,為蕃部所隔,望遣使臣接導,仍賜遷秩告身。上曰:「戎人無厭,不可悉如其請。」令秦州就遣使臣量加賜與,引伴出蕃。供奉官劉渥前使龜茲,以疾先還,至京而卒。上閔其在道艱阻,詔以供帳物賜其家。從行人第遷補之。
丁亥,增給兖州公用錢。犒修宮使臣、軍校。
己丑,詔先天、降聖、天慶節,並前後一日不視事。
是月,詔:「自今應京朝、幕職、州縣官乞試斷案者,委考試官等就庫密揀公案,親自封記,候試時於中更選合要道數,依元敕精加考試,不得仍前令庫胥檢簽,致有漏泄。其所試斷案,須是引用格敕分明,方始定斷合得何罪,勿使鹵莽。如違,其所試官並重寘之法。其大理寺應係新舊草檢宣敕等庫,自後並差官封鎖,無使人吏擅有開閉。」初,中書以試律人名進呈<ref>中書以試律人名進呈:「律」字原脫,據宋會要刑法一之六四補。</ref>,宰臣王旦言:「從來已有差遣或已授遠官,雖是法寺要人,恐涉規避,已不施行。其間預試而中選者,亦甚僥倖。緣選人未經六考,無兩人同罪薦舉,則無階升陟。此輩雖云詳練格法,或考試不精,則僥倖者多矣。或擢於審刑院,則例改章服,歲滿又加等差使,以此尤須得人盡公程試。」帝曰:「如卿所言誠有之,所試斷案往往先知<ref>所試斷案往往先知:「試」字原脫,據同上書補。</ref>,洎至定刑,則但曰合入徒罪、合入杖罪,即不指陳犯何條格,致得某罪。自今選官精加考試,仍申條約。」故有是詔。
==校勘記==
{{reflist}}
6u9b11hlw7o0hwafyai6zk8qk1ct32c
2172019
2172018
2022-08-14T05:27:02Z
Liuterlanian
6246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卷八十
| author = 李燾
| previous = [[../卷078|卷七十九]]
| next = [[../卷080|卷八十一]]
}}
起訖時間 起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帝 號 宋真宗
年 號 大中祥符六年(壬子,1013)
春正月癸巳朔,御朝元殿受朝。
丙申,高州蠻人來貢。
庚子,詔自今凡更定刑名、邊防軍旅、茶鹽酒稅等事,並令中書、樞密院參詳施行,以上封者言二府命令互出,或有差異故也。
令審刑院、大理寺、三司詳定配隸法。既而取犯茶、鹽、礬、麴,私鑄錢,造軍器,市外蕃香藥,挾銅錢、誘漢口出界,主吏盜貨官物,夜聚為妖等十二條<ref>既而取犯茶鹽礬麴私鑄錢造軍器市外蕃香藥挾銅錢誘漢口出界主吏盜貨官物夜聚為妖等十二條: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同。宋會要刑法四之六於「主吏盜貨官物」下有「馬遞卒盜官物」一條,恰足十二條之數,疑是。</ref>,悉減從輕焉。
詔:「如聞入內內侍省遣親事卒於京城察事,因緣騷擾,並止絕之。」
辛丑,詔益、利兩路去秋災歉,宜令本路轉運使洎長吏倍加存撫。
倚閣廬、壽、和、泗州所逋去年秋稅,以水災故也。
乙巳,夔州徼外蠻覃如綰等八十三人來貢。
詔諸路州軍所須繁碎物,以正稅折納者,自今悉罷之。
兩浙轉運使陳堯佐,言杭、潤等州米㪷錢六十,蓋淮泗不稔,行商販鬻,致有增價,乞行禁止。詔不許,仍令發廩賤糶,以濟貧民。
丙午,詔:「使臣犯入己贓徒已上罪<ref>使臣犯入己贓徒已上罪:宋會要職官七六之七在「犯」上有「若」字。</ref>,敍用已至本職降兩資者止;犯入己贓杖罪及元斷徒以上,該恩特停官者,敍用至元職降一等止。縱逢赦命,不得敍進。」又詔援赦敍理選人<ref>又詔援赦敍理選人:「敍」字原脫,據同上書補。</ref>,如曾犯贓及酷刑害命者,令流內銓責其再犯當永不敍用知委狀。先是,太宗時貶黜再用人,皆責改過狀,以示儆戒,於是申明之。
丁未,中書言:「命官犯罪配諸州衙前者,承前經赦止放從便。昨赦恩內許令敍理。今請以贓重及情理蠹害者授諸州參軍,餘授判司,京朝官、幕職、令錄簿尉,等第甄敍。」從之。
戊申,詔內臣將命于外,干預州縣公事,及所在官吏不即以聞,並寘于罪。凡內臣出使,皆責知委狀,敢妄奏他事者當伏軍令,祖宗舊制也。{{*|責軍令狀,見江休復雜志,今附此。}}又詔:「如聞入內內侍省遣親事卒於京城采察公事,因緣騷擾,並止絕之<ref>又詔如聞入內內侍省遣親事卒於京城采察公事因緣騷擾並止絕之:宋本、宋撮要本、閣本無。按此條已見上文庚子日,疑衍。</ref>。」
己酉,詔京城賜酺五日。
知舒州蘇國華言,部內官吏、僧道、耆老二千二百七十三人詣州列狀,請車駕謁靈仙觀,詔諭止之。
庚戌,諸州勝境曾賜先朝御製書者,並降上所作太宗聖文神筆頌刻石。
辛亥,進封衛國長公主為徐國,楚國為邠國,越國為宿國。
詔仙官、仙經之號有犯聖祖名者,咸改之。
命中使葺唐州淮瀆廟。
甲寅,上謂宰臣曰:「羣臣出任,受命之後,多以南北非便為訴。」向敏中曰:「國家任人,豈容自便,當須釐革。」上曰:「若所任非所便,則其心不安,心既不安,則何以久于其事?」王旦曰:「俯從人欲,實由聖慈。中外素知,未可遽改也。」上然之。
丁巳,以監察御史唐肅為梓州路提點刑獄。先是,肅為泰州司理參軍。有商人夜宿逆旅,而同宿者殺人亡去,旦起視之,血污其衣,為吏所執,不能明,遂自誣服。肅為白其冤,而知州事馬知節趣令具獄,肅固持不可。後數日,果得真殺人者。于是,羣牧判官<ref>羣牧判官:「羣」原作「郡」,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卷三○三唐肅傳改。</ref>缺,或請以肅為之。上曰:「朕方別有所委。」俄授此任。肅,錢塘人也。
庚申,置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並從一品,在昭儀上。又置司宮令,正四品,在尚宮上。著于令。以婕妤楊氏為婉儀。
詔兩浙諸州軍寺觀及民家藏銅像,限兩月內陳首,委本處依銅鐘磬例勒知州、通判名銜,給令依舊供養。先是,知衢州宋為善言所部民有銅像者,依法區斷,其銅像準犯銅例沒官。慮傷崇奉之道,而陷刑者眾,故條約之。{{*|宋為善,未見。}}
辛酉,詔宗正寺以皇屬籍為皇宋玉牒,從判寺趙世長等之請也<ref>從判寺趙世長等之請也:「等」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補。按宋會要職官二○之五五謂:「大中祥符六年正月,判宗正寺趙世長、趙可封……乞于皇屬籍之上別崇懿號。」</ref>。仍別錄本藏秘閣<ref>仍別錄本藏秘閣:「別錄」二字原倒,據同上書乙正。</ref>,備檢討。{{*|趙世長,未見。}}
榮王元儼嘗侍宴,頗多言。又嘗請石保吉伶人新隸教坊者作戲。及赴北園御筵,有伶人少不中意,元儼遽叱之,將加捶撻,宮僚皆莫敢諫。既而對上,復請此伶人作戲。上不悅,他日,以語王旦等曰:「朕昔與諸王侍宴,何敢如此。弟兄相接,亦無游談,唯是讀書著文,交相質問。即位以來,每歲賜宴,不過再三,政慮燕喜之次,言辭或致差失耳。」王旦曰:「今當召記室崔昈,諭以親王喜怒過當,必須規正。」向敏中曰:「陛下友愛,親賢小或不當,必以禮約之,誠漸磨之深旨。」旦曰:「聞王罕與賓屬相見。」上曰:「朕在東宮,常與宮僚<ref>宮僚:原作「官僚」,據宋本、宋撮要本改。</ref>欵接,楊礪、邢昺日夕講誦,今當儆戒之也。」{{*|寶訓係此事于祥符五年,初無時月,今附見皇宋玉牒後,稍刪潤之。}}
邵州闕守臣,轉運司遣潭州監稅聞人若拙權領州事。上以若拙頃與李琰等謀叛,因告變授官,遽使親民,俗何由勸,罷之,用澧州駐泊都監史方知邵州。
上封者言:「武臣知州軍處,或闕通判,望令轉運司飛奏以聞,付有司速差。所差官未到,仍於京朝官知州、通判有全員處權差。」從之。
二月癸亥朔,詔廣南、福建、川峽路軍民凶惡為患者,並依法斷訖,并家屬械送赴闕。
川峽四路贓錢、賞罸錢,許以鐵錢十當一。
令開封府自四月至八月死亡者不須覆檢,它月仍舊。
賜太常博士、中書堂後官劉明恕等緡錢羊酒<ref>賜太常博士中書堂後官劉明恕等緡錢羊酒:「劉明恕」原作「劉思恕」,據本書卷九○及宋會要職官三之二三改。</ref>,令賜酺日飲會。時明恕等引樞密院副承旨已下至大理寺法直官例,請預酺宴,王旦以為不可,故特有是命。
向敏中、陳堯叟、馬知節、丁謂等言,自今聖製歌詩,望各賜一本,從之。先是,每賜惟及班首,故敏中等有是請。
甲子,詔自今犯罪已敍用未復資人遇赦,情輕者便與敍用。
丙寅,召宗室、近臣詣滋福殿,觀聖祖臨降及眾真列侍圖,又陳於含光殿以示百官。
戊辰,上御乾元樓觀酺,自是凡五日。
辛未,夔州蠻彭延暹<ref>彭延暹:原作「彭延進」,據宋史卷四九三蠻夷傳及宋會要蕃夷五之七八、七之一九改。</ref>等四十八人來貢。
甲戌,詔文武官犯私罪,該赦敍理者,刑部磨勘訖,中書、樞密院具所犯輕重取旨。
詔奨知河南府馮拯等,獄空故也。
前泉州觀察推官公孫簡監茶場代還,引對便殿,上閱其所試判辭荒謬,止命加階。簡自陳有勞,乞改京秩。上令以判辭示之,左右揮使退,簡聲色愈厲。詔付御史鞫問,責授房州文學。
乙亥,泰州言海陵縣陂湖草中生聖米,頗濟饑民。
乙酉,詔:「自今諸寺院童行,令所在官吏試經業,責主首僧保明行止,乃得剃度。如百屬試驗不公<ref>如百屬試驗不公:按宋會要道釋一之二一作「如是(試)驗不公」,疑「百」字有誤。</ref>,及主首保明失實者,並寘重罪。」先是,歲放童行剃度,皆游惰不逞之民,靡習經戒,至有為寇盜,犯刑者甚眾。故條約之。
辛卯,環慶副部署真定王守斌言,準詔簡省戍卒,其自京新發兵,已令於永興軍<ref>永興軍:原作「水興軍」,據閣本改。</ref>等處屯泊。上曰:「邊防利害,係將帥能否。守斌能體朝旨,減邊費,亦可嘉也。」
三月壬辰朔,宜春郡主高氏言,蒙恩賜城西蔬圃,望蠲其常租。上曰:「租稅所以備軍須,免之,則後援例者眾。」不許。
丁酉,詔應祠祭行事,並須早入致齋。先是,饗先蠶,太祝馮經為監祭使所糾,故申明之。
河北轉運使、右諫議大夫盧琰被疾,琰勤於使職,所至以幹集聞,詔遣中使挾太醫往視。及卒,上甚悼之。時琰母八十餘,無恙。有詔,琰子太常博士士宗,特追出命知懷州,次子秘書丞士倫為太常博士,賦祿終喪。
己亥,閤門奏後苑賞花曲宴,羣臣有禮容懈惰者。上曰:「飲之酒而責其盡禮,亦人所難也,宜且降詔戒諭之。」
龍圖閣待制張知白,以疾固請補外。甲辰,命知青州。
上作內侍箴賜閻承翰等,承翰表請刻石本省,從之。
丁未,詔沙門島罪人,除該赦遣赴闕外,自餘量其所犯輕者,徙置近地。
詔京城徼巡宜參用馬步軍士。時巡卒三人,因寒食假質軍裝賭博,既不勝,遂謀以五鼓未盡伺擊陌上行人,棄尸河流,取衣物貿易,以贖所質。上曰:「太宗朝巡警兼用馬步卒,蓋營校不同,可以互相覺舉。」遂復其制焉。
戊申,以主客員外郎、直史館、判三司都磨勘司楊嵎監汝州稻田務<ref>稻田務:原作「留田務」,據宋會要職官六四之二二改。</ref>。嵎以重法按本司吏,吏訟嵎嘗私役使公人,法當奪官,上特寬宥,訟者決杖停職。
權知開封府劉綜,言貴要有交結富民,為之請求,或假託親屬<ref>或假託親屬:「託」原作「記」,據各本改。按宋史卷二七七劉綜傳謂:「或託為親屬,奏授試秩。」</ref>,奏授爵秩,緣此謁見官司,煩紊公政,請加抑止。庚戌,下詔風厲,各令自新,繼今復然者,重寘其罪。
又詔富民得試銜官者,不得與州縣官屬、使臣接見,如曾應舉及衣冠之族,不在此限。
辛亥,詔京師每冬正寒節假,止許民庶賭博,而禁卒有犯,官司亦例釋之,甚無謂也,自今不得復然。
壬子,夔州蠻人龔才晃等來貢。
癸丑,進士魏剛決配崖州,周惟翰勒出科場,大理寺丞魏瓘停官,郾城縣令張沔衝替。剛與惟翰素有隙,因誣告惟翰詆天書,按鞫無狀;瓘坐延剛與惟翰於家;沔即瓘之近親,與剛等欵匿,故并責焉。瓘,羽之子也,嘗為開封府倉曹參軍<ref>開封府倉曹參軍:「曹」原作「漕」,據宋史卷三○三魏瓘傳改。</ref>,會上元與內侍督作燈山,而內侍誅索擾人,瓘密以狀聞,詔杖內侍於省中。{{*|詆天書,據瓘本傳,然本傳云剛詆天書,則又誤也。張沔,浦城人,劉敞誌墓。此別一張沔也。}}
甲寅,江南路提點銀銅鉛錫胡則,言信州鉛山縣開放坑港,兵卒死傷甚眾。詔遣使劾轉運司規畫乖當及提點刑獄司不即聞奏之罪,其役徒休息之。則嘗為鑄錢監,得吏所匿銅數萬斤,吏懼且死,則曰:「馬伏波哀重囚而縱亡之,吾豈重貨而輕數人之命乎!」籍為羡餘,釋弗誅。
乙卯,建安軍鑄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尊像成,以修玉清昭應宮使丁謂為迎奉使<ref>以修玉清昭應宮使丁謂為迎奉使:「迎奉使」原脫「使」字,據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八建玉清昭應宮及續通鑑卷三○補。</ref>,修宮副使李宗諤副之;北作坊使、淮南江浙荊湖都大發運使李溥為都監。丙辰,加溥順州刺史,旌其鎔範之勤也。
戊午,詔:「比來諸州大辟五人以上,委轉運、提點刑獄司錄問訖,乃得決,以故頗有留滯。自今聽本處不干礙官若三班使臣錄問。」
環慶路走馬承受李希及,言緣邊小蕃時縱人騎抄掠熟戶。上言此亦邊臣少威望所致也,因謂王旦等曰:「邊臣臨事,多不得宜。大凡若能擒驅敵人,則可決策出奇;不然,莫如鎮靜。唯曹瑋頗有方略,嘗言蕃戎之情誠偽相半,但當伺察其情實者,推心厚待之。姦偽者亦善待而密為之備,彼自以為莫我疑也。或有侵盜,必掩其不虞而敗之。」
己未,詔兩京諸路場務、津渡、坑冶等,不得令仕宦之家該蔭襲人主掌。先是,陳留縣民田用之、盧昭一爭奪酒務,用之父見任幕職,昭一為試秩,故條約之。{{*|存此記事始,或可削,更檢看。}}
夏四月甲子,三司定監買茶場官賞罸之式,凡買到入算茶及租額,遞年送榷務,交足而有羡餘者,即理為課績。其不入算者,雖多不在此限。
丙寅,詔文武官保蔭孫、姪者,不得妄名為子。
己巳,放瓊州螺蚌稅錢。
庚午,利州路承受、侍禁張仲文降一資,出巡外州驛遞。初,仲文言新知彭州皇甫載不能稱職,上令本路轉運、提點刑獄司察之,具言載頗勤所任。因命樞密院召仲文詰之,具伏虛妄。乃有是責。
詔雄、霸州所調鄉丁為忠順指揮,戍于河上,歲月既久,宜特遷轉之。又詔補填闕額,俾及元數。河北忠順,自太宗朝以瀛莫雄霸州、乾寧順安保定軍家丁置,凡三千人。自淘河至泥姑海口九百里,為二十六寨、一百二十六鋪<ref>為二十六寨一百二十六鋪:本書卷四四作置寨二十八、鋪百二十五,宋史卷二七三何承矩傳作置寨二十六、鋪百二十五。</ref>,沿界河分番巡徼,隸緣邊戰棹巡檢司,自十月悉上,人給糧二升,至二月輪半營農<ref>至二月輪半營農:「輪」原作「輸」,據各本及宋史卷一九○兵志改。</ref>。{{*|慶曆七年、八年,皇祐四年可考。}}
戊寅,刑部員外郎、兼知雜御史段曄言:「羣臣外任官滿,多以焚黃、省親為名,奏牘不待報而去,有累月不赴朝請者。望自今請告半月者聽行,半月以上者奏裁。」從之。{{*|實錄、本志並如此,紀獨云詔外任官解秩者,許便道省親展墓,恐與此少異也。當考。}}
己卯,出太宗游藝集并親製樂曲、九絃琴五絃阮譜,付史官及太樂署。
庚辰,以樞密直學士、給事中李士衡為河北都轉運使。先是,上曰:「議者言士衡用河北錢五十萬貫助東封,致令管內闕乏。」丁謂曰:「士衡貢東封見錢止十萬餘,即薪鰖總計五十萬爾。」上曰:「官吏艱于經畫,輒以此為辭,當復任士衡,責其集事,以塞眾多之言。」故有是命。其後積粟塞下,至鉅萬斛。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視之,而粟不腐也。
詔淮南諸州所給饑民糜粥<ref>淮南諸州所給饑民糜粥:「諸」字原脫,據宋會要食貨五七之五補。</ref>,俟麥登乃止。
判大理寺王曾言,自咸平編敕後,續降宣敕千一百餘道,及雜行者又三千六百餘道,條件既眾,檢視尤難,望遣官刪定。乃詔曾與翰林學士陳彭年等同加詳定。
壬午,有司請開置望春門,上以宮觀功役未畢,罷之。
丙戌,詔諸州死罪情理可憫及刑名可疑者,報提點刑獄司詳察以聞,當付大理寺詳覆,無得顧避舉駮,致有幽枉。
幸新修五岳觀,賜官吏器幣、工徒緡錢有差。
丁亥,詔聖像所經州縣,官吏各賜宴設。
是月,詔諸廂鎮無得擅置刑禁。至道初,禁鎮將、廂校妄理詞訴捶掠人者。至是,潁州廂校張珪強以鬻牛者為盜,捶掠致死,刑部請申前制。
詔應京朝官、諸司使副、三班使臣等差遣出外,緣路館券,回日於閤門送納,委三司點檢,如枉道重疊虛給官物者,具名以聞。{{*|會要四月事。}}
詔糧料院置諸道幕職、州縣官借支料錢文簿,請訖勾鑿。初,度支判官祖士衡上言,銓注官訖,吏部格式司移牒三司借支俸錢,三司下糧料院施行,至有候請不及而赴官者,未嘗申舉,或致欺倖,因請置簿以統之,經百日而不請者,就新任給之。{{*|會要四月十三日,今附月末,或可削去。}}
五月辛卯朔,上御崇政殿親錄繫囚,流罪以下遞降一等。
壬辰,詔伎術官未升朝特賜緋紫者,勿佩魚。
詔權罷今歲貢舉。
癸巳,權知開封府劉綜言:「本府鞫罪,刑名有疑者,舊例遣法曹參軍詣大理寺質問,參酌施行。近日止移牒,往復多致稽緩,請循舊例。」許之。
辛丑,國子監新修御書閣有赤光上燭,長尺許,判監孫奭以聞。{{*|孫奭數上疏諫祥瑞<ref>孫奭數上疏諫祥瑞:「數」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補。</ref>,今亦為此,不知何故。按降聖記五月壬寅,王旦等奏八日、九日、十日、十一日、十二日,聖像船有鶴徊翔,向敏中等表賀。及國子監所奏今月十一日夜,祭告官工部郎中、直史館高紳、奉禮郎錢曖<ref>奉禮郎錢曖:「奉」原作「奏」,據宋本、宋撮要本改。「曖」原作「暖」,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改。</ref>、說書官前德州安德縣<ref>德州安德縣:「安德縣」原作「安信縣」,據寰宇記卷六四、宋史卷八六地理志改。按宋德州只有安德縣而無「安信縣」。</ref>令滑文演等同見新修御書閣東北角二條柱上,有光約一丈已來,至二夜三點方散。並請宣付史館,詔從之。初無孫奭姓名,而實錄所書獨如此。當考。}}
先是,丁謂等自建安軍奉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四像,各御大舟,迎奉使副分侍玉皇、聖祖,都監於太祖、太宗舟檢校。舟上設幄殿,皆有內侍主供具。夾岸黃麾仗二千五百人,鼓吹三百人。別列舟十艘,載門旗<ref>門旗:「旗」原作「旌」,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八建玉清昭應宮改。</ref>、青衣、弓矢、殳义、道眾、幢節。所過州縣,道門聲讚,鼓吹振作,官吏出城十里,具道釋威儀音樂迎拜。所過禁屠宰七日,止行刑二日。遣迎奉大禮使王旦詣應天府酌獻、奏青詞,宗室至故驛、羣臣至通津門奉迎。先於京城升橋北設幄殿、大次、宮懸。甲辰,聖像至,上齋於長春殿,百官宿齋於朝堂。乙巳,上衮冕朝拜,羣臣朝服,陳玉幣、冊文酌獻。具大駕鹵簿,自宮城東出景龍門至玉清昭應宮,大禮等五使前導,載像以平盤輅,上加金華蓋之飾,以「迎真」、「迎聖」、「奉聖」、「奉宸」為名。每乘二內臣夾侍,其纓轡馬色<ref>其纓轡馬色:「轡」原作「輿」,據同上書改。</ref>,玉皇、聖祖以黃,太祖、太宗以赤。上具鑾駕,先由宮城西出天波門,就宮門望拜,權設幄奉安,擇日各升本殿。丙午,羣臣稱賀,曲赦京城、建安軍、揚州、高郵軍、楚泗宿亳州,死罪囚降一等,流以下釋之。升建安軍為真州,鎔範聖像之地,特建為儀真觀。真州放今年夏稅十之三、屋稅十之二。聖像所過州軍,放夏稅十之一。淮南災傷處,去年秋稅並蠲之。
己酉,詔玉清昭應宮自今不得以葷茹入,如有宴設,即就他所。
賜迎奉聖像官、行事官金幣有差。
辛亥,升真州為上州,月給酒洎公用錢如泗州例。詔淮南諸州應緣玉清昭應宮所差民匠,月給其家米,人一石。
丁謂等請以恭孝太子、魏懿王院增建景靈宮,許之。
甲寅,修懷遠驛為南宅,賜皇從姪惟正等。{{*|惟正,德昭長子。}}
乙卯,詣玉清昭應宮謁聖像。
度支員外郎陳世卿罷荊湖北路轉運使歸朝,屢述溪洞利害。上召對,頗器其才。復言願效用於繁劇。會知廣州邵曄疾甚,朝議擇人代之。丙辰,授世卿秘書少監、知廣州,賜金紫。世卿至州,奏除計口買鹽之制,人甚便焉。
丁巳,以聖像至京,遣知制誥路振、龍圖閣待制查道奏告諸陵。
己未,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知制誥李宗諤卒。上甚悼之,謂宰相曰:「國朝將相家,能以身名自立不墜門閥者,惟李昉、曹彬爾。宗諤方期大用,不幸短命,深可惜也。」因厚賻其家。子昭遹昭述、弟宗諒並遷官。及玉清昭應宮成,又錄其幼子。仍給俸終喪。
宗諤風流儒雅,有醞藉,內行淳至,事繼母以孝聞。二兄早卒,奉嫂字孤,閨門之內,兒無常父,賞延所及,必先羣從,及歿而己子有未仕者。好賢奨善,薦拔寒素,士大夫皆歸仰之。{{*|記聞載王旦引宗諤參政,已附見五年九月。江休復云欽若說旦乞厚賻宗諤家,上顧曰:「宗諤大欠卿債。」旦乃知為欽若所賣,遂邑邑至薨。按天禧元年九月旦始卒,距此尚五年,恐休復誤也。若謂欽若緣吴植事邑邑至薨,則恐有之,旦必不爾。今不取。}}
詔三班院自今引見差遣使臣,內有疾患者,並附脚色開說進呈。先是,選使臣任使,引對日,乃有盲跛者,故降是詔。
詔:「諸州路走馬承受使臣,多有踰越及受財賄,事發被劾,皆稱面曾聞奏,因緣生姦。自今合奏公事,並須明具劄子進納,不得輒憑口述。」{{*|五月末事。}}
六月甲子,監察御史張廓上言:「天下曠土甚多,請依唐宇文融所奏,遣官檢括土田。」上曰:「此事未可遽行。然今天下稅賦不均,富者地廣租輕,貧者地蹙租重,由是富者益富,貧者益貧,茲大弊也。」王旦等曰:「田賦不均,誠如聖旨。但改定之法,亦須馴致。或命近臣專領,委其擇人,令自一州一縣條約之,則民不擾而事必集矣<ref>則民不擾而事必集矣:「必」原作「畢」,據宋本、宋撮要本改。</ref>。{{*|張廓,未見。}}
趙州言:「聖像玉石船經州之石橋,河水淺澁,有黑龍鼓浪以進船,凡歷三灘。船既渡,河水淺澁如故。」詔遣官致祭。
詔宰臣、參知政事、樞密使副依舊用涼繖。先是,有司定儀,惟宗室得用,輔臣悉罷,故特有是命。
乙丑,令環州修城材料有餘者覆護之,備修營舍,自今不得配率。上以是州極邊,不產材木,凡有所須,即於內地科折,踰越險阻,輦致甚艱故也。
丁卯,夔州路轉運司言,西南蕃遣二百餘人詣闕修貢,詔許其牙職至京,餘令以所貢輸黔州,就加支賜。
戊辰,幸開寶寺,謁舍利塔,賜名曰靈感,表瑞異也。
己巳,國子監御書閣上梁,詔近臣臨觀設會,上作七言詩賜之。
翰林學士、戶部郎中、知制誥楊億嘗草答契丹書,云「鄰壤交歡」,上自注其側,作「朽壤」、「鼠壤」、「糞壤」等字,億遽改為「鄰境<ref>億遽改為鄰境: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編年綱目卷八、宋史全文卷六改。</ref>」。明日,引唐故事,學士草制有所改為不稱職,亟求罷,上慰諭之。他日,謂輔臣曰:「楊億真有氣性,不通商量。」及議冊皇后,上欲得億草制,使丁謂諭旨,億難之。因請三代,謂曰:「大年勉為此,不憂不富貴。」億曰:「如此富貴,亦非所願也。」乃命它學士草制。{{*|江休復雜志云改命陳從易。按從易當此時為館職,不應草制。黃庭堅思賢詩云「改命陳彭年」。按彭年當此時亦未入翰林,或特旨另撰,如張齊賢封除目與黃夷簡、曾致堯例,則不可知。然江、黃<ref>江黃:「黃」原作「夏」,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文改。</ref>所記姓名,必有一誤,今但云改命它學士草制。更須詳考之,盡得當時人文集檢討,亦可推求其姓名也。}}
億雖頻忤旨,恩禮猶不衰。王欽若、陳彭年等深害之,益加譖毀,上意稍怠。億嘗入直,忽被召至禁中,既見,賜坐,從容顧問,徐出文藳數篋以示億曰:「卿識朕書跡乎?此皆朕自起草,未嘗命臣下代作也。」億皇恐不知所對,頓首再拜趨出,知譖者之言得行,即謀退遁。
億有別墅在陽翟,億母往視之,會得疾,億遂留謁告牓子與孔目吏,中夕奔去。先一日,上聞億母病,遣使者以湯藥、金幣賜之,使者及門,則億既亡去矣。朝論諠然,以為不可,上亦謂輔臣王旦等曰:「億侍從官,安得如此自便?」旦曰:「億本寒士,先帝賞其詞學,寘諸館殿,陛下拔擢至此。責以公議,誠為罪人。賴陛下矜容,不然,顛躓久矣。然近職不可居外地,今當罷之。」上終愛其才,踰月,命弗下。
億素體羸,於是稱疾,請解官。辛未,以億為太常少卿、分司西京,仍許就所居養療,候損日赴任。{{*|黃庭堅云:改命陳彭年草制,命下之日,億全家奔陽翟。按立后在去年十二月,億以今年五月出奔,其出奔不緣此也。歐陽修所記與江休復略同,今用之。錢惟演金坡遺事載億以五月二日奔陽翟,使者及門,始知億已亡去,則湯藥、金幣非億去後始賜也。本傳云億不待報行,上親緘藥劑洎金帛賜之,蓋飾說也。今用惟演所載,庶得其實。億既亡去,朝論即諠然,王旦等乞罷其近職,此命當亟下,乃自五月二日至今月辛未,幾四旬始責降,真宗愛才容直之盛德,于此可見,而實錄、正史並皆脫略,深可惜也,今特著之。億稱疾求罷,因授分司,本傳當不謬。又云有嗾憲官彈億者,則恐未然。憲官蓋姜遵也,彈億在明年八月億除汝守時,分司之授,初不見憲官舉劾,疑本傳別有所據,當考。}}
中書門下請依宗正寺所奏,降皇后三代父母名氏編入屬籍,詔從之。
先天、降聖節日,令天下以延壽帶、續命縷、保生酒更相贈遺。
秦州言知州、樞密直學士、左司郎中李濬卒。上語近臣曰:「天水邊要,宜速得人。」馬知節言:「北作坊使、鄜延鈐轄張志言可任。」上然之。壬申,授左騏驥使,就命知秦州。志言尋改名佶。
以御製大中祥符頌、真游頌、聖祖臨降記賜天下道藏,從中書門下所請也。
以右諫議大夫陳彭年為翰林學士兼龍圖閣直學士<ref>以右諫議大夫陳彭年為翰林學士兼龍圖閣直學士:「兼」字原脫,「龍圖閣直學士」原舛在「陳彭年為翰林學士」上,據宋本、宋撮要本改補。按宋史卷二八七陳彭年傳謂:「六年,召入翰林,充學士,兼龍圖閣學士。」職官分紀卷一五謂:「上作歌一首,賜新授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陳彭年。」</ref>。學士兼職,自此始。甲戌,上作歌賜彭年,因謂向敏中等曰:「頃命學士,罕曾賜歌詩,彭年不同他人,故有是作。」因曰:「彭年詞筆優長,擢居清近,久益謹密,多聞好學,人鮮偕者。平居日寫萬餘言,復精詳典禮,深明法令,人或請益,應答如流,皆有依據。常令檢討典故,質正文義,每一事必具載經史子集所出,備而後已。自非強記,何由至此。」敏中曰:「彭年兼有器識。」丁謂曰:「彭年全才也,豈止以文雅雍容侍從,至如參酌時務,詳求物理,皆出人意表。」上然之,因曰:「詳定所事無大小,皆俟彭年裁制而後定,此一司不可廢也。往者參酌典禮,雖徧歷攸司,而所見皆出胥吏,今已為定式矣。」
三司借內藏庫銀三萬兩。
保安軍言久雨河溢,判官趙震及兵民溺者凡六百五十餘人。遣使卹之。
丁丑,以大理評事劉中象免持服,簽署澧州判官事。中象,莊宅副使仁霸之子。仁霸知澧州,綏撫蠻人,有政績,至是卒。前荊湖北路轉運使陳世卿,言中象久隨父任,頗諳溪峒事。故有是命。
詔諸州有黃帝祠廟,並加崇飾。
辛巳,命翰林學士王曾、昭宣使韓守英勾當三班院,代孫奭、竇神寶,以稽滯使臣故也。
詔廣州知州給添支錢。自今以七十萬為添支,五十萬為公用。時言事者云廣州本無公用錢,而知州月給十萬,蓋兼備公費,而長吏以其名為添支,但以自奉,宴設甚稀。故特為定式。
丙戌,秦州言押領龜茲國進奉回鶻首領、懷化司戈林布智行至黃河北,為蕃部所隔,望遣使臣接導,仍賜遷秩告身。上曰:「戎人無厭,不可悉如其請。」令秦州就遣使臣量加賜與,引伴出蕃。供奉官劉渥前使龜茲,以疾先還,至京而卒。上閔其在道艱阻,詔以供帳物賜其家。從行人第遷補之。
丁亥,增給兖州公用錢。犒修宮使臣、軍校。
己丑,詔先天、降聖、天慶節,並前後一日不視事。
是月,詔:「自今應京朝、幕職、州縣官乞試斷案者,委考試官等就庫密揀公案,親自封記,候試時於中更選合要道數,依元敕精加考試,不得仍前令庫胥檢簽,致有漏泄。其所試斷案,須是引用格敕分明,方始定斷合得何罪,勿使鹵莽。如違,其所試官並重寘之法。其大理寺應係新舊草檢宣敕等庫,自後並差官封鎖,無使人吏擅有開閉。」初,中書以試律人名進呈<ref>中書以試律人名進呈:「律」字原脫,據宋會要刑法一之六四補。</ref>,宰臣王旦言:「從來已有差遣或已授遠官,雖是法寺要人,恐涉規避,已不施行。其間預試而中選者,亦甚僥倖。緣選人未經六考,無兩人同罪薦舉,則無階升陟。此輩雖云詳練格法,或考試不精,則僥倖者多矣。或擢於審刑院,則例改章服,歲滿又加等差使,以此尤須得人盡公程試。」帝曰:「如卿所言誠有之,所試斷案往往先知<ref>所試斷案往往先知:「試」字原脫,據同上書補。</ref>,洎至定刑,則但曰合入徒罪、合入杖罪,即不指陳犯何條格,致得某罪。自今選官精加考試,仍申條約。」故有是詔。
==校勘記==
{{reflist}}
l2m7lp7x4vct6tfp07mb6zckcs2ycs6
燕行記事/聞見雜記上
0
1109313
2172024
2022-08-14T07:01:14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燕行記事|section=聞見雜記上|times=|m=|d=|previous=[[../燕行記事下 |燕行記事下]]|next=[[../聞見雜記下 |聞見雜記下]]|type=|from=|notes=}} 燕京。古之幽州也。歷代沿革。至 大明初爲順天府。永樂年中爲北京。淸又仍之。以順天府隷京師。以地勢論之。居中原之艮位。太行燕然逶迤而環其北。大海汪洋而經其東。天下大勢。盡歸襟帶之內。眞伯王之都…”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記事|section=聞見雜記上|times=|m=|d=|previous=[[../燕行記事下 |燕行記事下]]|next=[[../聞見雜記下 |聞見雜記下]]|type=|from=|notes=}}
燕京。古之幽州也。歷代沿革。至 大明初爲順天府。永樂年中爲北京。淸又仍之。以順天府隷京師。以地勢論之。居中原之艮位。太行燕然逶迤而環其北。大海汪洋而經其東。天下大勢。盡歸襟帶之內。眞伯王之都也。然夷夏之限。不甚相遠。北抵居庸關。西逼紫荊關。蒙古㺚子。接境連居。近則爲百里。遠不過三百里。戎狄之入主中國。亦豈非壤地逼近之故耶。凡燕京路程。自我漢陽至灣上一千七十里。自灣府至鳳城一百五十里。自鳳城至瀋陽四百四十三里。自瀋陽至山海關八百三里。自山海關至燕京六百六十里。通計三千一百二十六里。除我境實爲二千五十里。中分則十三山爲正半。三分則自九連城至十里堡。稱以東八站。此乃初節。歷路皆山谷峻深。川流悍急。栅門外則自是無人之地。虎豹肆行。蘆林茂密。行者露宿二站。栅內六站。雖有居民。本是山峽。村落凋殘。蓋八站山勢。便同我國。間遇開野處則山川亦多明麗。土壤肥沃。無非可耕之地。林壑幽邃。亦多卜居之處。九連之松鶻山。鳳城之鳳凰山及金石等諸山。削立石峰。縹緲秀拔。蔥秀之巖石奇怪。溫井之山勢淸嫩。北行數千里。未見其比。若大小長嶺及松站獐項。自是培塿。而至所謂分水嶺則大山南走。始爲裹峽。故其後連山關。卽舊鴉鶻關。實是明時關阨。又其後連有靑石會寧兩嶺。頗甚險峻。狼子山亦是大峽。遼野則無此等嶺阨矣。自瀋陽至山海關。謂之中節。過冷井以後。山麓始盡。遼野大開。茫茫無際。行四百餘里。地勢平坦。無一丘陵。霖潦若至。水無所泄。泥淖沒膝。車馬難行。自小黑山至山海關。間有阜陵。結以爲山。而亦不高峻。關內謂之終節。合三節除露宿二站。實爲三十一站。古有擦院。而頹廢已久矣。渡江以後。至遼東。向乾亥而行。自此至孤家子則或戌乾。其後則連向坤申。自松山堡至高橋堡則向未丁。過此而至中後所。或未或坤申。又其後則或酉或辛。過薊州至通州則又連向坤申矣。
瀋陽之後則廣寧之醫閭一山。來自太行。綿亘千餘里。以爲幽州之山鎭。雖未知初落之始於何方。來脉之盡於何境。而自大黃旗堡從西北。始遠望而遮蔽北方。其外更無他峯。路傍所見則山勢低微。至新廣寧頗高大。故其下設北鎭廟。及至連山驛以後。則或稍高而低微處居多。過東關後復稍高。十三山以前則南邊大野。元無砂麓。至十三山。微砂始南下。作峯於野中。自此丘壟相續。其中西北間一麓。自松山堡望見則最爲高峻。峯巒亦頗秀麗。稱以蓬萊山。關外醫閭之作峯於平地者。歷路惟稱十三山及此峯。而永寧寺後汗將臺峯亦頗高峻。所謂紅螺山。卽亦醫閭一麓。而在綿州西境。實爲大小兩山。周圍雖曰殆亘百餘里。景物無所見稱。關內之紅螺山在懷柔縣北。亦太行之餘麓。石山甚高。頂有潭。潭有二紅螺。燄光照射林麓。故名遼東之千山。昌黎縣之文筆峯。尤爲奇秀。關內則角山最高。其後則逶迤遠繞。乍隱乍現。或低或高。至蘆峯口始不見。凡赴京者每右挾而行。距大路遠不過五六十里。近則亦有不及二三十里處。關外之水則綿州之大小凌河。瀋陽之渾河周流河。遼東之太子河。號爲大江。如三叉八渡瓮北河之類。俱是東八站之水。關內則薊州之漁陽河及三河之滹沱河稍大。亦皆有橋。俱是溪澗之流。漁水以出於漁山故名。永平之灤河及靑龍河。俱稱大水。而色甚靑綠。深河比灤河差少。而水淸沙明。亦可喜也。曰江曰河。大者亦不及我國之臨津。而其餘則不過爲溝渠之水。水漲則間或有乘舟處。而水涸則皆可以揭褰。凡小灘之以河名者。亦處處有之。古所謂北方流水總謂之河者信矣。太子河受渾河及遼河諸水之下流。三叉河又受太子河之下流而入海。故謂之三叉。此河左右。卽遼東遼西之所由分。唐太宗征高麗時。泥淖二百餘里。布土作橋而濟者。卽此地也。
關內外諸山。皆從太行來。而太行全是石山。故祖於是山者。無非石确巉嶮。雖遠峀遙岑。若脫麤狀之勢。則皆如我國之三角道峯。未見有土山。至於西山。石材尤多。凡公私碑碣及第宅各㨾石役。擧皆壯侈。以至築渠鋪路橋梁城池之所用。皆是巨石。用於宮闕廟壇者。盡其碝磩。而其色如玉。無不取辦於西山。自慕容氏以來。至今用之不窮。內自京城。外至關東。石品皆同。蓋皆一山之石故也。靑石嶺多石而色靑。其石理頗柔滑。亦可作硯。水沈者佳。而露出地上者。堅剛不堪用。自鳳凰山至遼陽諸州所用之石。皆與此同品。亦是一山之石故也。
土性則皆是浮軟細沙。元無粘土黃壤。豈以開野甚廣。且漸濱海。地氣疏鹵而然耶。土旣軟脆。山多削立。沿路未見有沙洑處。豈皆是石峯耶。抑水源不足而然耶。可異也。大路則車轍之跡。縱橫如溝。皆成浮土。雖無風之日。車行馬馳則飛沙如灰。不得開睫。若或風起則氛埃蔽天。咫尺不辨。沙塵所染。不但衣服顏色頃刻變換。耳目口鼻。無處不入。洗而不去。嚼之有聲。巿廛及人家所置之器皿。常以雞尾箒揮掃不絶。北京城內則雖鋪以礴石。而街衢之上。常汲水以置。頻頻灑路。遼東以前。實與我國江邊之上無異。而遼野以後。始如此矣。
東八站則水味淸冽。瀋陽以後。皆是腐水。渾濁味惡。一板門二道井之間尤甚。至於不能煮粥。關內之水亦然。至於北京城中最難堪。多有土疾。惟江河之水則味好。玉泉山下流。極淸且冽。其所得名。良以是也。曾聞城中井水。味皆鹹苦不可飮。惟玉河東堤岸上詹事府井。其味最佳。汲者甚廣。此亦以其玉泉下流而然也。
歷路城池關隘則九連城。遼金始築九城。與高麗接境。以爲出戰入守之所。元時亦爲防守於此。 皇明退其城於湯站以守之。今皆廢。只有遺址。鳳凰城亦明時防守之地。而淸人則盡廢九連湯站。專以此爲邊門。樹木栅以爲界。按輿地圖。此栅自此以南則不過數十里。止於海濱。而北則迤過興京。自威遠堡東北直跨混同江。繞出烏喇地方。止於客哈城後。又自開原而西。繞出醫巫閭之北紅螺山之南。包跨鐵原,廣寧,義州,錦州,寧遠等地。直抵山海關。以爲長城外東北邊界。各處皆設板門。號稱邊門。自鳳凰城邊門至山海關。周圍凡一千八百餘里。邊門共十七。分屬鳳凰,興,京,開原,廣寧,義州,錦州,山海等七城將。設栅之外。皆是蒙古界也。此栅卽我人出入之邊門。設官兵而鎭守之。附近城堡。專轄於城守章京。邊門有二。曰鳳城曰靉河。一稱愛哈。其界東至朝鮮界二百二十里。東南則一百二十里。西至蓋平界及南至海皆二百里。西南至金州界四百五里。北至興京界三百二十里。東北則二百五里。西北至盛京五百十里。至牛庄界三百里。
凡城堞必以細熟石。先築地臺六七層。其上始以大方甎交油灰。幷築內外。而內外面各排方甎六疊。其中始實之以土。合內外甎壁十二疊。城甎之制。比常用方甎。廣厚絶大。城高三丈零。或至四丈餘。闊則二丈五尺。或至六丈四尺。而皆上殺下廣。外穿垓子。其下率一丈零。闊則三丈。或至四五丈。城門皆有內外。瓮城城堞。皆設垜口及敵樓角樓。各門之外。皆設火砲二坐。周圍則大城不過十五里。小則六七里或三四里。而大抵都城及宮墻。其長旣高。其築又堅。面面如削。無可接足處。非如我 國城墻石齒出沒。可以踰越矣。瀋陽城池甚雄壯。有內外城。而城上廣可列五馬隊。周爲七八里。山海關則其壯倍之。東西皆有重城。周近十里。深溝重壁。儘是天下喉呃。但內外城堞。間多頹圮。在康煕時已然。而遺令不修改。至今因之云。凡紫禁城及陵廟曲墻。皆墁以赭土。渠輩稱以紅土。其品勝於我 國燔朱紅。各處通有。美惡亦各不同云。
皇明代元而興。憂在東北。故太祖首置北平府而宿重兵。自居庸山海。以至瀋陽關外諸城堡。無非洪武初設置。而傳至建文。北方偏重。已有靖難之擧。永樂以後。遂棄南京而移都於燕。尤爲專意東北。雖以歷路目見者言之。所經各站。非屯衛城所則必是鎭堡。延袤數千里。堠障星羅。城池碁布。烟臺雉堞。到處相望。當時築斯之役。想不啻長城。況各處皆儲粮宿兵。天下之力。盡萃於東北。以致南方空虛。流賊猖獗。莫可禁制。而淸人拱手以收漁人之功。此奚異於築城備胡。而反亡於關東盜耶。然今之形勢則又反於是。寧古,瀋陽。恃作渠之心腹。我東則非但待之如內服。自是弱國。視之若無。自以爲東北則更無他虞。全然拋棄。城池之不修。雖曰有意。而防守之道。亦甚疏虞。寧古烏喇宿兵甚少。瀋陽所管兵不過三千。山海關不過數百。其餘城池則不過置甲軍數千。名以備章京及城守尉使喚而已。或不如驛站壯丁之數矣。蒙古則最强且大。亦最近於東北。受其約束者僅數百里內若干種。而不過羈縻而已。其餘則皆渠之强敵。又安知不患生於所忽耶。
皇明時貢路。由遼東直取鞍山。自海州衛以下。皆遵海而行。今則路出瀋陽。故至十三山。始自東南。望見水色。連爲沿海作行。至松山堡則海濱尤逼近。關內則蒼茫雖不得相望。要皆距海不遠。歷登望海亭以觀。金蓋州在手上。登萊州在手下。前面翼方。極望無際。而越岸政是我 國兩西沿邊。一海相連。故水色旣同。潮汐亦復往來。今此渤海。雖曰天下之東大洋。而以在我 國之西。水形潮信。實與我 國西海相通。則豈我嶺東之海。眞是東洋。而中國則果眞無東海耶。
宮闕則元人實摹宋之臨安制度。故已極壯麗。而永樂營建時則凡廟社及郊壇宮殿各門。悉倣南京而宏壯過之。復於皇城東南。建太子宮。順治亦皆因其舊制。而元年改作正殿。名曰太和殿。以受朝賀。此所謂皇極殿。亦倣皇明太華殿之制。長廣俱九間。中設寶坐。殿壁書懸敎天法祖四字。前有九級階。左曰中左門。右曰中右門。丹墀東西有兩廡。左曰體仁閣。右曰弘義閣。體仁之北曰左翼門。弘義之北曰右翼門。太和殿之後曰中和殿。又其後曰保和殿。保和殿之左曰後左門。右曰後右門。太和殿之南正門曰太和門。金水橋在於前。而門之左曰昭德門。右曰貞度門。太和殿之東廡曰協和門。西廡曰雍和門。協化之東稍北曰文華殿。卽皇帝經筵東宮講學之所。雍和門之西稍北曰武英殿。乾淸宮在保和後。卽皇居正寢。乾淸門在其前。皇帝聽政於此。兩楹書人心惟危以下十六字。門外兩廡。左曰景運門。右曰隆宗門。交泰殿在乾淸宮後。坤寧殿在交泰殿後。卽皇后正寢。坤寧之東。設景仁承乾鍾粹等三宮。西設永壽翊乾儲秀等三宮。其前門曰神寧門。慈寧宮在武英殿後。卽太皇太后所居。寧來宮在慈寧宮西。本名咸安宮。卽皇太后所居。惇本殿在文華殿北。毓慶宮在惇本殿後。其前門曰祥旭門。祥本殿在惇本殿南。惇本以下三殿。皆皇太子宮也。午門在太和門之前。金水橋之南。當中設三門。左右又設翼門。其上各有樓。午門之左曰左掖門。右曰右掖門。東華門在文華殿之東稍南。西華門在武英殿之西稍南。其後門曰神武門。以上俱是紫禁城門也。闕左門在午門之左。稍南又有神廚門。內爲太廟。闕右門在午門之右。稍南又有社右門。內爲社稷壇。端門卽在午門前正南。東有太廟街門。西有社稷街門。天安門卽在端門前。乃正南而門前有石橋五座。卽禁川橋。以上各門在紫禁城外者也。皇城門內太和門及午門端門天安門。俱是正門。樓爲二層。門皆五座。但太和門則貞度雍和兩門。別設於左右。午門則左右亦別設兩翼。故卽兩門幷設之門。而皆是三座矣。太淸門在天安門前正南。卽闕之外正門。門外當中作馳道。東西有長廊。名爲千步廊。折而繞左右。長安左門在太淸門內稍北。折而東。長安右門在太淸門內稍北。折而西。東安門在東華門東。西安門在西華門西。地安門在神武門北。以上俱皇城門也。皇明永樂盡定門號。正統年間亦多改號。順治入居之後。承天門改爲天安門。北安門改爲地安門。大明門今作太淸門。而端門天安門外。俱立大石柱一雙。謂之擎天柱。此亦明時舊物也。按明初執政大臣。謂之擎天班。玉堂淸署。謂之煥壁班。言官法司。謂之釰鍔班。外戚。謂之椒蘭班。親王。謂之瓊板班。功臣將帥。謂之豹首班。擎天之稱。豈因於此耶。蓋宮殿之制。臨安旣倣汴京。汴京則實倣洛陽。推此而洛陽宮闕遺制。亦可畧想也。凡城中里巷皆稱以衚衕。此亦自元時所稱也。每城設御史巡視。有兵馬指揮司使。又設都副指揮。卽宋之四廂都指揮。元之巡警院也。蓋京城恒留兵三萬。皆屬八旗。分掌五城。使之居接於各其所掌之城。毋得遷移。亦令各旗之卒。分巡其各該訊地。八旗外又以漢軍設綠旗軍。司詰奸禁暴之任。別置巡捕三營。以察非常。城內各寺則雖有鍾。而鼓樓則無鍾。懸鼓以擊。人定及罷漏時刻。皆與我 國同。更點擊木柝。每更則衆柝齊動。每點則按其點數而擊柝。夜禁之制則暮鍾已靜曉鍾未動之前。犯者笞三十。二更三四更犯者笞五十。外郡城鎭。各減一等。公務急速及疾病生產死喪。不在禁限。鍾前後巡卒。誣執行人者抵罪。
北京城內。絶無鷄猪鳧鵝之畜。無汚穢之臭。途上皆鋪磚石。石上作隱溝。以泄水道。每解凍則恐或壅閼輒修治。其深幾丈餘。人家皆無溷廁。城內有凹陷之處。以磚甓築之以井。棄糞於此云。豈中國溷廁。自古如此耶。放溺之器則狀如木雁。而中通口如酒煎子。我人初見者輒認作酒器。或至近口。胡人亦初見我國溺器則或認爲飮食器云。眞可對也。
凡城垣宮府壇廟倉庫興造等事。管於工部營繕司。設郞中員外主事分掌焉。順治定都燕京。從征勳舊及甲士。皆賜屋宇。漢官及勳戚子孫孤寡無依者。亦給房屋。宗室及外朝。房屋基臺價直。皆有定限。踰制者罪之。擅用銅獅龜鶴者。罰銀二十兩。
凡宗室自親王以下。府臺房座樓門基址高低。皆定丈尺之數。房屋樓殿。皆許硃漆貼金彩畫。畫則許繪四爪五爪龍紋及各樣花草。而柱則許以純色靑紅。位卑者只畫小花草。皆不許雕刻龍首。親王則繪五爪龍紋。雕刻則亦有禁。門首皆許用石欄杆。蓋屋亦皆用䲶鴦瓦。而親王則用綠瓦。郡王以下。用平常筒瓦。外朝則制度比宗室皆減。親王府基。高至二丈。輔國公府。乃爲二尺。而外朝公以下至三品。府基以二尺爲限。四品以下至庶民。家基不過一尺。房屋間數。一品十四間。其下則以此遞減。九品三間。撥什庫二間。甲兵一間。而分六等。撥給屋價頭等。每間銀一百二十兩。二等一百兩。三等八十兩。四等六十兩。五等四十兩。末等三十兩。以此觀之。所謂一間者。非如我 國之間架。實則廣闊耶。蓋其搆屋間架極大。無非七樑九樑。而樑長亦皆不下十四五丈。或飾金彩。則一間之價。亦多而然耶。未可知也。
凡家舍之制。勿論大小。皆以一字造成。雖草屋必是五樑。或至七九樑。樑亦尺數甚長。元無挾退之制。簷雖付椽而甚短。後面及左右。皆築墻以爲壁。塗以石灰。前面當中一間作門。左右間則各設炕。而門垂靑布簾子。前面則皆作長窓。自內開閉。不用鐵樞。以窓機之橫木兩端。揷於門闑。牡牝相銜。以爲開閉。公私家棟樑之間。皆施丹雘。亦多漆以靑色者。公家及宗室房屋寺觀之自官所搆者。多用䲶鴦瓦。或用綠瓦。私家則只覆以平常女瓦。黃瓦則非天子不敢用。蓋瓦制比我 國差少。且軟。而靑綠紫黃諸色俱備。雕龍彩畫。雖似奢麗。夷考古制。宮瓦黃綠之色。其來已久。琉璃之霤。未知創于何時。而漢之未央,甘泉。魏之銅雀瓦。皆堅潤精巧。如玉如石。其制亦大。得之者至磨墨斲硯。作爲寶玩。以此較之。則近來瓦制。反爲麤劣矣。草屋之間架制度亦同。而皆以草薍細編厚覆。其厚殆尺餘。樑上則不用。結草覆之。只以泥灰厚塗。大抵關內外。皆是曠野。無非蘆薍蓋屋。惟高麗堡近處有水田。故始見有穀草覆屋者矣。或有土屋。而屋上無樑。其平如砥。積土甚厚。幾至數尺。其上生草。或有塗灰。而蓋瓦於簷端者。大雨則猶未免滲漏之患。自鳳城至周流河多草家。自周流河至山海關多土屋。關內則多瓦家。而間有土屋。絶無草家。此則蓋薍草甚▼(示+貴)之致也。凡土屋多是漢人。皆無樑。問之則曰我無君上。故不爲樑云。然淸人亦多如此。其實則貧者不能辦得瓦與蓋草。只以土覆之。而若樑高而簷低則土必流下。故不得已作此制。富豪之家。或飛甍連雲。而外廊別室則間有多倣此屋。似取其制㨾別異也。關外則地皆閑曠。故家垈俱甚闊大。關內及京城。閭閻櫛比。故基址甚窄。所謂炕者卽我 國之房也。其制皆設於窓下。以甎築之。其高僅可以踞坐。長則隨其家舍間架之長短而爲之。廣則僅臥。而身長者不能舒足。炕上皆鋪薍簟。富人則簟上又鋪白氈。炕下亦皆鋪磚。奢侈之家。其下又作因爨火。稱以地炕因。則皆設於炕前。而從外爨火之家則絶少。自古公私家舍之制。盡著方冊。炕之名曾不見於唐宋以前文字。未知此法倣於何代。而金元以來已如此。今則上自天子王公。下至閭閻匹庶。皆用是制。江南則樓居而不爲設炕云。嘗聞我 國北關村舍制㨾。大體多類此。豈北方家制。本如是耶。大抵規模。闊大則有之。精緻巧妙。不及於我 國矣。
衣服之制。無論男女▼(示+貴)賤奢儉。色皆尙黑。衣長及脛。袖則甚狹。表裏俱無系。自上至下。多懸小團珠。而斂束之解脫之際。甚不容易。表衣則無袵。裡衣或有袵。而皆是右袵。古所謂左袵者。或指別種耶。或淸人遵用華制耶。袴襪亦色靑。而男女皆同服。但漢女則或着裳而必爲前三後四。其色或紅或淡紅。其㨾甚長。係裙之女。雖未見之。淸人咏裙詩曰。瀟湘六幅更重重。裁作巫山十二峯。然則裳是七幅。裙則六幅裁作十二幅者耶。漢女自幼裹足。束之甚緊。便作髑髏。色醜臭惡。足端雖尖細如針。而其脛則壅腫浮大。故常深藏祕護。袴襪之上。必以色布堅裹之。晝夜不解。雖情人不得見。或云此法出於妲己。或云始於唐時。有未能的知。而足形之醜惡旣如此。羞令人見之。又甚艱於行步。有若鳧趨雀步。路中遇風則輒顚仆。而三寸金蓮。尙且歆艶。稍大則反以爲恥。今天下被髮已百年。惟此一節。堅守不變者何也。婦人匀面自古。燕俗雖頭白者。惟施朱傅粉而已。是以沿路所見者。無▼(示+貴)賤老少。皆朱唇粉面。而耳環則雖乞人亦皆懸之者。多或懸三四箇。至於幼穉男子。或有穿耳而懸者。問之。皆以爲如此則俗稱長壽。故懸之云。女子頭髮之制。其㨾甚多。漢女則或如男子之髻而最高。以黑繒裹頭如幅巾之制。此所謂帕。或不以巾裹頭。則必揷釵簪花。或於腦上作小髻。以黑色絹作小帽以掩之。絡以玉貝。仍又簪花。渠輩文字。有曰古則挽髮爲髻。今以紗絹爲之。名以丫髻。似指此也。花則不分淸漢老少。凡爲女子則無不簪頭。故以至遭喪者。或簪於白帽。蓋道路賣花者極多。通州之花。精巧艶麗。殆勝於京師。而關外之花則麤劣甚矣。胡女則裹頭着帽者絶少。而其髻皆高。揷釵簪花。與漢女同。或左右頭髮互交兩段。幷與腦後之髮合收作髻於頭上。處女則從額上而界髮爲左右。束於後。東八站則或着網巾。或有辮髮環頭如我 國女人之制者。凡關內皆是漢女。關外皆是胡女。着廣袖垂面紗騎驢以行者。山海關之女也。盛塗澤美衣裳乘車以行者。京城之女也。關外則無此矣。漢女其足與男子絶異。故所着皆是唐制女鞋。此所謂弓鞋也。胡女則所着之履。與男子同。漢女則避外人。而胡女則不知避。雖諸王卿相之妻。皆乘車以行。遇我 國人。必駐車褰帷而見之。胡女日冷則或着其夫之紅帽子以禦寒。漢女則終不着。故胡人常曰東國則女順而男不順。中國則男順而女不順。蓋以中國男子皆剃髮胡服。女子則終不解裹足。亦不用胡服。我 國女子環髮大足。男子則終不剃髮尙襲華制而言也。男子富▼(示+貴)者外皆服大布。女子雖貧皆服緞衣。凡大小事。皆責於男子。如汲水舂米灑掃織錦等事。無不爲之。坐賈行商。日不暇給。而亦未沐洗。故塵垢滿面。衣裳繿縷。作人兼極麤劣。其婦緞衣粉面頭花耳璫。不治女紅。倚門冶容。雖至貧且賤者。不過炊飯縫履底而已。視其夫不啻奴主。其女對我人亦羞稱以家夫。大抵關內之女。不及京城。關外則皆是賤流。無足可稱。亦未見着華冠者。漢女雖艶目皆直視。是以見者每以胡女爲勝。嘗見皇明稗記。以爲燕山婦女。雖曰穠麗。十三輒嫁。三十而憔悴。譯輩亦云漢女無非誨淫。故皆有眼疾。豈或然耶。又聞明時燕山娼妓。皆以子爲名。若香子花子之類甚多。無寒暑必繫錦裙。而北京中娼家。設東西敎坊。以倣金陵十六樓之制。實猶唐宜春苑遺意。皇明則其盛如此。而康煕時京城娼妓絶禁。凡天下淸女之爲妓者則論以一律。惟漢女則無禁。故歷路三河薊州之間。或有養漢妓。而蕭凋特甚。聞江南板橋諸院。亦皆鞫爲茂草。無復舊日佳麗云。蓋考南京之板橋。唐之宜春苑。其制極盛。號稱風流藪澤。未知果如何也。
男子生則在襁褓輒剃髮。頂上百會及數處。皆以艾灸之。蓋頭髮盡削。故灸此以防風寒。灸百會減聰明者眞誣矣。惟腦後一把髮。不爲削去。辮而垂之。此所謂胡僧赤。或言有父母者有此云。而實則毋論老少皆有之。惟釋子盡剃之矣。男子軍服朝服皆一㨾。袴不着絮。寒則輒着毛裘而亦無領。故以條毛揮項。名曰裘襟。或稱項圈。衣袖則皆作馬蹄㨾。此所謂馬蹄袖也。裘襟與袖口。賤人則不得以貂毛爲之。朝服裏衣則長而兩袖及衣邊。皆繡蟒龍。此所謂蟒袍。上服則短而着胷排。白鶴麒麟錦鷄鷺鶿。各有其品。內貼毛物。日寒則表裡亦或換着。兩肩荷蟒緞披領。其制恰似我 國扈輦隊所荷者。帽子及裘飾。上自貂皮下至狐貉鼠獺。皆有等級。而銀鼠皮及黑狐皮則禁不用。常時帽子。絡以紅眞絲。朝服之帽則用紅絨絲。而甚厚且長。與緝邊之毛緣相齊。而涼帽則無緣。故雖常着之帽。紅絲輒出帽邊。蒙古之帽其頂平。淸人之帽其頂圓。以此足可卞矣。其所以表▼(示+貴)賤者專在於頂子及坐褥。蓋頂子東珠爲上。其次紅寶石藍寶石及水晶金銀。各有定品。而自天子至王公。冠上所用東珠寶石數皆不一。其中又以有銜無銜純色間色。亦隨等位節次而遞減。官卑者單用起花金銀。至於金雀及銀雀。貢生用之。葫蘆。外郞用之。所謂寶石。明朝則採於雲南,廣東等地。其弊極多。卽今所用者。未知亦是此石耶。帶亦自天子至侯伯。各有定制。皆團玉版四塊。圍以金鑲。而每片東珠紅寶石隨品用之。一品則金鑲方玉版用紅寶石。二三品則起花金圓版無寶石。四品則銀鑲金版。五品則素金版。六品則銀鑲玳瑁版。七品則素金版。八品則銀鑲羊角版。九品雜職則銀鑲烏角版。黃帶黃手扯。非宗室及特賜則不敢用。紫手扯。貝勒貝子外。亦不許用。而宗室則雖或有帶黃者。其他皆不見有帶。可怪也。坐褥則自親王至侯伯。貂皮猞猁猻豹皮及虎皮狼獾貉山羊等皮。各隨其品而用之。夏則五爪靑龍,藍粧緞及藍鑲緞。皆襯紅白氈。其次靑紅閃緞紅鑲靑褐靑鑲紅布。俱襯紅氈。又其次藍布襯白氈。而外朝則冬褥一品始許用狼皮。其下則以次降殺。至於鹿皮而止。夏則紅鑲靑褐爲極品。其下則亦以次遞殺。白氈爲最下品。仕宦之人出入之際。從者一人必持褥隨之。及至午門。官尊者則各其下官操其褥以從。官卑者親挾以入矣。孔雀羽則貝子以上懸三眼。鎭國輔國懸二眼。護軍統領及大臣以下。俱懸一眼。念珠則卽蜜花靑剛石等物。而數爲一百單八。或掛於項。或以數珠掛臂。公主以下官民妻坐車。亦皆有等級。車頂或金或銀爲最▼(示+貴)。其下用紅藍綠靑四色。四角則紅鑲最▼(示+貴)。藍綠靑鑲爲其次。轅輪則紫色爲上品。轅靑輪紅次之。通上下皆着水靴子。而其口長而且狹。脫着甚難。蓋取其便於行步。靴底摺布爲之。極厚且堅。雖行泥路。亦不滲濕。驅車耕田者皆着黑履。自脚至足。以布纏裹。貧者或以繩束之。故趨走便捷。或着皮鞋。卽所謂月吾其也。無▼(示+貴)賤老少。皆腰佩小囊及火鐵刀子。雖二三歲少兒。皆着帽穿鞋。無脫襪者矣。蓋天下惟我 國衣白。聞漢中亦尙白。勿論男女。皆以白布裹頭。或用黃絹而加白帽。至於華州渭南等處尤甚。元朝吉禮必用素冠白衣相賀云。此則甚於我 國矣。
淸人冠服。渠輩自視歉然。我人亦笑之。而至若團領烏紗帽闊袖長衣。渠不敢笑。雖婦人女子。必諦視而慕悅之。是以戲謔之時。我人冠服。通官輩雖或着之。渠輩服色。未嘗加之於我人。蓋知我人之厭苦而然。每與渠輩語。問其衣服之制。則漢人輒赧然有慙色。問我人服色。或云此是中華之制。非不知可喜。吾輩時王之法。亦多好處。詰其所以則頭髮盡剃。無梳櫛之勞。上下均服。無名分之別。制度簡易。執事服役。無所相碍。以此爲便。有識者或曰。此吾先祖之所服。我家尙藏舊衣。以時披玩。子服之華制。寧不歆艶云。而亦爲之愴然矣。然至於明時團領及華冠等物。皆歸於戲子堂。殆無舊制。大抵元氏雖入帝中國。天下猶未剃髮。今則四海之內。皆是胡服。百年陸沈。中華文物。蕩然無餘。先王㳒服。今盡爲戲子輩玩笑之具。隨意改易。皇明古制。日遠而日亡。將不得復見。至於外國四夷之來朝者。莫不服左袵而言侏𠌯。安南雖曰冠帶。被髮漆齒則亦非可論於華制。此可謂天地長夜。未知江南有識之士。尙能有殷禮之可徵者也。良可慨然。
關內外作農之制。如我 國▼( 山/夾)農。而鋤則大而且長。立而鋤草。犁則短而且小。甚似輕便。蓋其土性軟堧。無非細沙。是以關內則不但角者。騾驢馬匹。皆可以耕。關外則多以牛耕。至遼東以後。始有雙駕以耕者。以其土品漸與我 國同故也。未知江浙間治農之法。則與此何如也。關東則作畓之禁至嚴。論以一罪。故元無水田。此蓋濱海大野。地本斥鹵。且無水根。常多旱災。故如是嚴禁。以此田疇亦不深耕。只種黍粟。而所收亦多。田形及收穫之道。與我北路同。其穀不過糖太粘粟。故牛馬喂養。皆是粟草。日用薪柴。皆是糖竹。太則色黑而體少者尤盛。其狀類我 國鼠目太。牛馬皆以此喂之。最善朽傷。故官庫所捧。每患難支。各州縣頗請改色矣。水田則自高麗堡始見之。順天府則間或有之。其所出卽稱水稻。米顆粒大而色亦白。作飯雖勝於山稻飯。而猶且無脂而硬。南京稻米則粒尤大。作飯則絶勝於北京之米。然亦甚無味。終不如我 國之稻飯。彼人每喜我 國之飯者似以此也。關之內外大米則雖山稻絶無。皆以粟米作飯。而糖米飯尤多。蓋西北皆是旱田。議者多以不興水利爲恨矣。田制一畒長廣各爲三百餘步。二畒稱一日耕。先以糞布於畒上。起土掩糞而撤種。專以糞田爲務。故持畚筐者相續於道。見過去馬之遺矢。隨卽拾取。
京師凡八倉。其厫三百三十九座。分屬八旗。左翼卽海運倉。其厫六十一座。屬鑲黃旗。南新倉四十一座。屬鑲白旗。祿米倉二十三座。屬正藍旗。舊大倉六十五座。屬正白旗。右翼卽北新倉。其厫九十七座。屬正黃旗。富新倉三十七座。惟貯木板。屬鑲紅旗。興平倉四十座。屬正紅旗。太平倉十五座。屬鑲藍旗。通州凡三倉。大運西倉一百十二座。大運中倉六十四座。大運南倉一百四十九座。凡各庫有十。廣善庫收貯八旗官運。金銀庫收貯直省正雜銀及金珠玉石。緞匹庫收貯各省細緞布匹皮張蔴觔等項。顏料庫收貯各省硃砂黃丹及沈香絳香等項。自金銀庫以下三庫。管於戶部。裡新庫收貯緞匹及藥材靑藍等項。供用庫收貯江浙白米黃白蠟及桐油茅茶烏梅及紅熟銅等項。乙字庫收貯各省布麻紬緞及綿麻雜香。蓋倉廒制度。亦遵明制。而加減則不同矣。
凡在京文武官祿俸。按品支給。正從一品歲支銀一百八十兩。正從二品一百五十兩。正從三品一百三十兩。正從四品一百五兩。正從五品八十兩。正從六品六十兩。正從七品四十五兩。正從八品四十兩。正從九品三十三兩零。
內務府。淸初設置。凡府大小諸事及財用出入。祭祀宴享。饍服賜予。刑㳒工作等事。皆令摠理。俾宮府一體。實與理藩院爲表裡。蓋理藩院則專管蒙古。內務府。則專管滿州。較他府院。責任自別。所屬衙門。曰廣儲司。掌庫藏儲蓄經費之事。曰會計司。掌莊園池畒戶口徭役之事。曰掌儀司。掌筵宴祭祀禮儀樂舞之事。曰都虞司。掌三旗禁旅訓鍊遣調及漁獵等事。曰愼刑司。掌審讞刑獄之事。曰營造司。掌繕修工作及炭薪陶冶之事。曰織染局。掌內用衣服繪繡之事。曰慶豐司。掌牛羊羣牧之事。皆設郞中員外主事分理。武備院。掌陳設武備及賜給徵收之事。上駟院。掌廏牧之事。奉宸院。掌景山臺及南苑等處。此三院皆設大臣掌之。郞中員外主事等官與上同。
凡各省皆設養濟院。以養鰥寡孤獨殘疾及貧窮無告者。每月給米三斗及綿布一匹。官吏或減者以盜論。不收養者亦罪之。此亦遵襲明制。而支給之數則加減不同矣。康煕又令各省別設育嬰堂。人民貧不能撫養子孫者。許以收養。嚴禁遺棄途路者。又立義塚法。使埋枯骨。多數收瘞者旌賞。而京師則養濟院設於廣寧門外。康煕特立碑。育嬰堂設於廣渠門內。雍正二年。又下詔奬勸。特頒扁額。幷賜白金以資助之。仍勑各省。使照京師例而推行之。
弓則以黑角爲槊。樺皮裹之。長則比我 國弓長一丈有半而頗軟。樺皮採取於寧古塔地方。弓胎採伐於昌平密雲兩處。矢則以木爲之。付以鸛羽。皆廣鏃大羽。而羽必斜付。此皆胡制也。長弓大箭。盡的引滿於馬上。且馳且射。雖其所長。而弓軟矢鈍。射㳒甚疎。不能及遠。故科規立的。騎射不過三十步。步射不過五十步。中國之勁弓竹箭。恐不如此也。環刀則刃長且廣。而其匣則甚狹且捷。馬上之銃則其長幾一丈。背負騎馬而行。其柄甚短。僅安鐵筒。其鐵雖長。而體實尖小。制甚輕銳。筒長故丸能直放空中。能走馬射中飛禽。而細剉鉛鐵。多藏以放。故所獲雉雁之屬。鉛片亂鑽。或不能喫。步軍之銃。類我銃。而鐵頭貼兩枝小木。常時挾付於鐵之左右。當放則張其兩枝。以撑銃頭。京城八旗砲廠及火藥廠。各設於五城之內。而京城內無時放銃者及私賣軍器出邊者。俱嚴禁。
凡牛馬驢騾。皆不維縶。常脫羈放牧於原野。雖千百匹。一小兒驅之。毋敢或後。猪羊亦然。蓋畜牲比我 國似乎良馴矣。馬不牽轡。超乘馳驟。其捷如飛。卽胡人之所長。雖値遠行。路中不爲喂飼。至宿處脫鞍而後必待夜深。只給草飮水。行過七八日。始喂熟太。馭馬之道。蓋與我 國北路畧同。西藩之馬。謂之㺚馬。蒙古之馬。謂之蒙馬。卽今毋論蒙㺚馬。罷弊且稀。瀋陽以西至關內漸▼(示+貴)。所遇騎驢騾者居多。懸兩層鐙子。絶大之馬。終未見之。且聞陝西地方。騾馬尤罕云。馬則本不着鐵。驢則間或有着鐵者。而一足之鐵。不過六介。馬不載卜。皆以驢載之。而其鞍則楺其兩枝。必使向上。以便卜物。鐙子以木爲之。曲如篩輪。陝驢雖大而善病。東八站之驢甚小而且强。自綿州以後至東八站。驢子最多。主人亦不喂養。到處成羣。橫逸野中。只齕枯草。使役則偏苦。或騎或載。運柴轉磨。駕車耕田。無不任之。關內之人。皆來此貿。驢車則不特驢也。馬騾牛隻無不駕之。馬鞍極便捷。蓋鞍子甚少。只着於馬脊。障泥及羈絡。皆不用牛革。亦不用許多粧飾。而所謂玲瓏鞍則以金銀雕飾煇煌矣。若駱駞則本是蒙產。而蒙人盡爲驅出於關外。故持駱駞而行者絶無。至京師始或有之。牛則比我 國其體稍少。角則甚長。必向內而曲。我 國之牛則穿鼻而後可以服使。淸人元無穿鼻之事。只繫繩於其角而制之。故我 國之牛。賣於彼人則直去穿鼻之木。繫角而驅之。亦不敢奔逸。可見馭之有術也。犬則大者如駒。能捉獐鹿。狀皆瘦瘠。小者如猫。入人懷中。見生面人則必吠而嚙之。人不敢近。雞則與我 國之鷄一般。而伏卵甚多。殆過三四十箇。多者至於五十箇。問於彼人則以爲隨其啄苞。連爲下窠。故雖多能盡伏云。雞之體甚小。而羽毛茸且短者。我人呼謂唐雞。此則乃蜀雞。實非唐雞也。猫則皆是色黃。不知食雞。與雞同棲。且抱雞雛而宿。狗與猫亦不相鬪。此甚可異。中國畜物。自古如此。則董子家雞抱狗兒。韓文公何以見稱耶。且家家愛養鴿鶉。問之則以爲夜能隨更而鳴。亦或善鬪。是鬪鶉之風。殆甚於唐時鬪雞。蓋聞中原之人。善能養畜。至於蛇鼠之屬。亦皆馴擾云。可怪也。孔雀羽毛雖甚艶麗。其實則甚醜。乃與蛇虺相交云。未知信然否也。北京城內之猪。其耳絶大。關東則稍小。而猶大於我 國之猪耳矣。
車則小於我 國之制。其輪不用箭。以兩厚板交作十字。當中穿穴。貫於轂之兩頭。車之兩杠。加於轂上。與轂相銜。鉤而引之。則左右兩轍。隨轂而前。東八站之車尤小。蒙古之車。其輪用箭。制度與我 國同。而極爲輕銳。卜重則駕以四五馬。或至十餘匹。輕者亦或駕一二匹。而馬牛則小而驢騾過半。又有小車。或作獨輪。或作兩輪。一人驅之而行。此亦足以任一馬之卜矣。車輿之制。獨廢於我 國。議者以爲東方山川險阻。不可行之云。然至於靑石,會寧。亦甚峻急。而我 國使行之坐車。雖衆人驅之。猶患難行。彼人則滿載之車。一夫驅去。馳若坦道。且中國之太行羊腸。蜀道之險阨。豈下於我 國。而擧皆通行耶。雖以我國言之。嶺南之農車。關北之柴車。亦能用之。苟造車盡其妙。驅車有其術。則亦豈無可使之道乎。
凡各省孔道。俱設墩臺。置以戍夫。邊外地方。蒙古兵丁哨探防守。以司偵瞭。遇有警急。擧烟爲號。寇至則掛蓆放砲。隨寇之多少。加減掛放之數。緊急則亦令按遞馳報。
聞闕里有孔聖廟。制度壯麗。比皇城國子監。不啻倍蓰。殿名堂號。歷代舊蹟及碑碣。不可勝記。槩廟前有奎文閣。卽藏歷代書籍之所。其前有漢唐時碑閣。閣之東西。皆有門。西邊門外有永樂弘治碑。其前卽同文門。門之左右。列立漢魏時碑。其前又有仰高門。東邊門外。列立宋金修廟碑。東入承聖門則其內有詩禮堂。此乃夫子當日獨立。伯魚趨庭。得聞詩禮之處。其後有孔壁遺址。卽夫子燕居之所。堂前有太初石及唐槐銀杏樹。堂後有孔宅遺井。又有金絲堂。以其聞壁中金石絲竹之音故名。正殿之門曰大成門。前曰大成殿。安先師神位。其塑像及畫像。無非古蹟。神位前犧樽禮器。皆漢章帝時物。殿之北有聖配神位之殿。金絲堂之後。有啓聖廟。大成殿扁額。卽宋徽宗飛白字也。康煕嘗親謁時。又書揭萬世師表四字。故自此各處文廟。皆懸此四字矣。又於杏壇。有篆書杏壇二字碑。壇前有金章宗時石鐫龍爐。極爲精妙。其前又有宋御製贊及米芾所書檜樹贊碑。宋眞宗時君臣所製夫子及七十二弟子贊碑。大成門內東階。有夫子手植檜。而弘治十二年門殿被火之時。此檜枝葉燒脫。孤榦獨存。今又屢百年。不枯不榮。其堅如鐵。俗號爲鐵樹。自闕里廟。由毓粹門出。過衍聖公襲封府門。北過陋巷街。仍出曲阜城北門。東有高阜。松柏鬱然。卽周公廟也。行一里至聖林門則皆下馬。又行少許。過洙水橋。卽夫子墓門也。墓道石儀。設華表及文豹之石。墓上草木。稱曰孔林。皆當時遠方弟子。以各國所產。移植墓傍。種數繁多。不能悉卞。惟楷木蓍草二種最著。楷木者可爲杖。又可爲碁。其癭可爲瓠。其葉可爲蔬。亦可爲茶。其子汁油則可作膏燭。蓍草則其子有異香。一叢生五十莖。又有文草。秋冬不凋。根葉花實。皆具五色五味。南有子貢手植楷樹。枯而不朽。故後人建亭於其傍。名以楷亭。西有子貢廬墓處。故其子孫奉子貢香火於此。其東有宋眞宗駐蹕亭。墓門之東。設春秋行祭後孔姓燕會之堂。壁間皆是宋元人題名。孔林周回爲十八頃。而二千餘年以來。族黨日繁。祔葬無隙。未免衆塚累墳云。此其大畧。而其他見漏者。亦未知幾許。則依然文物。洙泗之間。想多有可觀者矣。雍正初。闕里廟失火。雍正卽下詔責躬。以方在諒闇。無庸更事。減膳徹樂。親詣國子監祭告。又遣官祭告闕里。新建崇聖祠。以安聖像。又詔令內外文廟學宮並祭器。捐財修理。雍正時追封夫子五世祖爲公。後加封爲王。高祖祈父公封裕聖王。曾祖防叔公封治聖王。祖伯夏公封昌聖王。啓聖公亦封啓聖王。按昭穆位次。各設神牌於啓聖祠內。春秋祭享云。
大抵彼人。甚重經書。不但文科出四書五經題。武擧亦試四書論。故雖至賤之人。經書則無不熟讀。鄕里兒童。叩其所學。則皆是經書。他書絶未見誦習者。以是應擧之人。四書文字則毋論文武貢生。皆能講讀。而躍馬馳驟。設店殖利者。無人不爲此。則其文武又何以卞也。若已登科則文武元無區別。俱稱進士。歷路所逢者。渠必自稱以貢生。而所謂學術文章之士。未能見之。絶無可與語者。以此推之。想皆武貢生。而我人見其應擧文字。聞其稱以貢生。則不卞文武。輒以爲士子。必與之講論。我人之固陋。亦可笑也。未知南方文貢士果何如。而聞有率弟子讀書講學。不屑應擧者多云。當時呂留良一隊諸人。想不必盡亡。無以得見可恨。蓋詩則明季以來。變於陳子龍。淸初又變於錢牧齋。其本則專尙宋。而乃反遺其骨理。撏扯其毛皮。棄其精深。描摹其陋劣。便又宋人之腐臭也。學則康煕雍正。俱極尊尙朱子。故雖曰皆是朱學。而其道則無非釋氏。其禮則無非滿州。北方固無可觀。南方似或不然也。渠輩中雖稱大儒者。考其文字。則不過經書百家。移割篇章。彙類成帙。未見有別爲立言。闡發義理者。至於四書。則專爲科場剽竊之計。故各㨾類聚尤盛。蓋康煕時所與編輯諸書者。文翰則尤侗。易學則胡煦。俱是南方之巨擘。而張廷玉必與於其中。今則閣老于敏中,前翰林學士博明。亦皆見稱。而明則以其蒙人。故渠輩頗斥之。筆法則皆是模倣董其昌者類。所見極爲拙劣矣。
凡科擧。順治二年。定以子午卯酉年設行。題則出四書五經文章策論表。初場作經書八股文章七篇。今則以七篇之太多。減去三篇。只作四書文章二篇。經義文章二篇。二場則作賀謝表策及性理論。或孝經論一篇。若掇拾陳言。雷同呈券者。不許考取。初場則文章每篇不得過六百五十字。二三場則表不得過千字。論策不得過二千字。試券中不得行草書塗抹。題內字句。不得錯落。殿試則作時務策一道。凡淸人之制。一遵皇明。故式年及因慶設科之規。如試紙打印入門。收券封彌等官。至於防奸之法。搜撿書冊。挾帶寫手。外場等事。多與我 國彷彿。場屋類聚亦甚盛。是以冊肆書籍。類聚居半云。
凡漢語亦各不同。鳳城之語。異於關內。關內之語。異於山西。江南之語。與北京尤爲絶異。聞江南人學語。而後使之入侍。大抵南北之音。本來不同。北京則元非純用華語。而太半雜之以淸語。則極南之地。亦安保其無蠻獠之話頭耶。淸人蒙人則皆用漢語。漢人則不用淸語。而然闕中及衙門則必令用淸語。故漢人之出於仕路者。不得不學習淸語云。漢人雖目不識丁者。其語皆是文字。故語簡而音緩。必淸濁分明。淸語蒙語則冗長無義。我 國之語則煩細多曲折。淸人則以其根本爲重。淸書凡百文字。必與漢字參用。御覽文書亦皆翻淸而奏。故特設淸書散館。翰林及庶吉士年未滿四十者。使之肄習淸書。而每患荒廢。雍正下詔申飭。使與滿員一同翻譯云。我 國亦令朝士講習漢語。而今則視作文具。全無設法之本意。夫 皇明時。不但譯舌多解事。朝士亦習漢語。故使价赴燕則與中朝士大夫。互相往來。是以宗系之卞誣。壬辰之請兵。多賴於此。豈專恃於譯舌輩行銀也哉。今則不然。一邊事之以上國。一邊畜之以夷狄。雖曰奉命專對。而使臣則實無與彼人接話之道。雖或相對。非譯舌居間。則亦無以通其意。一入燕館。便鎖其門。提督嚴守。通官呵禁。一人不得相接。一步不得自由。凡所周旋應對。一委於譯舌之手。雖欲以文字通情。必乞於提督。使稟於禮部。得其許然後始敢爲之。而不然則亦無奈何。便同木偶。一無措手之地。設令誦詩三百。辯若懸河。其誰聞之。雖效秦庭七日之哭。其誰知之。今則交隣事大。不在於行人之專對。而實係於象胥及銀貨。所謂譯官元不勤幹。行用言語。亦多不通。至於用銀之道。只憑舒班通官輩。而其爲蹊徑。尤甚虛疏。譯輩所接者。極不過此類。其餘則都是無識商胡。若朝廷之人則實無攀援之勢。此已可憂。而且彼紀綱解弛。我人出入。無所操切。刷卒之作挐特甚。員譯亦極過多。一二首譯外。皆取其一時牟利而已。元無爲公家幹事計者。意以爲此行之後。難期更來。凡所射利之道。靡不用極。故本無顏情。遽欲生色於彼。而旣無所持。則亦難於納款。必盡輸國情。以示親密之意。苟可以媚悅於彼。則言無所不盡。是以館中之一動一靜。我 國之微事瑣言。彼人無不洞知。爲今之道。刷卒必爲變通。員譯亦須減除。行李極簡。然後可以嚴束。且西而江邊之人。北而六鎭之民。皆爲彼人腹心。灣上之於鳳城則便同一家。與之隔江。無非朝夕相從。故嘗與江邊人語。則自瀋陽興京。以至白頭山地方山川道里。無不歷歷瞭然。他事類此。可勝痛哉。且譯院雖設四學。而近皆專拋。倭學則絶無堇有。漢學則訓上數人之外。人才長短。姑置不論。話亦難通。則交隣事大。辭令爲重。而以此人物。以此言語。將何所藉手應接乎。淸蒙兩學則尤爲棄置。而蒙學最甚。雖欲學之。我 國實無詳知其語者。淸人則旣解文字。亦能漢語。淸學雖廢。猶有通情之路。至若蒙古則最隣於我 國。旣不通文字。其言亦絶異於華語。而我 國之全不留意於蒙學乃如此。無一人開口而措一辭者。設或有事於蒙。何以處之。誠可寒心也。
太醫院諸醫。皆是仕宦之人。方書則雖極該博。藥方則無非龔雲林遺法。材料甚多。而分數極輕。實則似無深究醫理者。剉藥薄而且細。製法似精而鄕材則無非陳腐之料。鍼術尤無善手。其鍼比我 國之製甚鈍。故受鍼者頗以爲苦。我人亦笑之。然我 國鍼甚輕且尖。而此則實準於本分數而然矣。傳者以爲院內有古銅人。而初自海潮中湧出。以水注之。關竅畢通。可以考驗針灸。其色蒼碧。瑩然射日云。藥王廟在天慶寺傍。殿上塑三皇及十名醫諸像。皆有功於醫藥者。每朔望男女雜沓。拜禱於廟內云。
自關東至北京。皆用滿州禮。相見則有揖而無拜。敬則鞠躬。謝則叩頭。跪而俯伏據手以頓。卽其拜禮也。若逢親切之人。執手撓之。笑稱好好。致其欣悅之意也。人若病死則不置家中。卽以薍蕈造家而殯之。父母之喪發引後。卽飮酒食肉。故入棺後卽日發引。柩則皆以雜木附板爲之。不但松杉絶▼(示+貴)。蓋亦無可擇之義也。其制如舟而甚大。尸不斂束。只具衣衾。擧而臥之於柩中。地板甚廣。出於挾板之外。其下畫以雲形。兩隅刻以壽福。侈者施以金碧。前期累日。招集僧徒。誦經作樂。大張佛事。弔者至則鼓角以迎。其客只入而焚香。執孝子之手而已。喪轝頗似我 國之柳車。而舁夫甚多。靈車之上。必載白雄雞一首。亦未知其義也。銘旌極長。僧徒散紙錢列笙鑼前導。返魂亦然。自發引以至葬窆凡具。皆令僧徒辦備。主家則只計給其價。僧徒亦以此爲生理。至於死而奠。葬而虞卒祔祭則行者絶無。而必修七與煞。以資冥福。所謂七者佛事也。煞者巫事也。喪服制度。略倣家禮。不用生布。而以綿布爲長衣。如我 國道袍之制。而無闊袖。着於黑衣之上。葬後則必皆卽吉。是以服色與平人無別。或有表衣之內。帶小布帶者。聞其祭服。有辟領負版。而無首絰。所謂腰絰。甚大而長。其末之散垂者曳地。喪杖則甚短云。喪人外五服之親。未見具布服者。凡有喪則勿論親疏。自喪人以下男女。皆以白布環頭如方冠形。此則似是免布之制。而未知限以幾許親也。喪制則皆以日易月。漢人則間或守墓百日。心喪三年。有官者百日後皆起復。而亦或欲守制則朝廷從之。淸人則百日而除。漢人之八旗下及下賤。亦從淸俗云。今行時店主見我人服色之素。問於譯輩。故答謂 國哀在身。不用華服云爾。則以爲俺們漢人亦用 明朝舊制。皆服三年喪。仕宦者亦待喪除始仕。而淸人不然云。其言雖難準信。其或遵行舊俗耶。窆葬之禮則或舁其柩而置之原墅。以巨石鎭其上。任其腐朽。或燒火而取其焦骨。盛於砂缸而埋之。撮數掬土以掩之。謂之成墳。亦或有不火而具棺槨以埋者。蓋淸人皆火葬。漢人亦然。而或多不火者矣。火葬則其墳形不過一抔土之上。積數拳石。連身以葬者。墳形雖大。而其頂甚尖。塗以白灰。不覆莎草。往往植木於墳上。如堂如斧之制。終不得見。塋域皆在路傍。元無擇地之法。豪富之家。只立華表及碑碣。必以粉墻繚之。墻內仍設享堂。或樹以雜木。此則皇明時舊墓亦皆如此。考其國制。墳塋自王公以下圍墻長廣及享堂間數。皆有定限。碑則螭首龍頭及龜趺。亦各定制。望柱石人及羊馬石。其大小長短。皆隨品不同。而石人羊馬石。俱未見有所豎處。床石亦皆無之。似以其不行墓祭而然也。蓋火葬倡于釋氏。金元皆據中國。仍爲成風。燕俗至以淸明日。聚無主之柩。堆若丘陵而焚之。童子之尸則雖十餘歲之兒。輒擧而委之於野外。盡飼狗彘。余問舍館人曰。曷不埋置。而忍爲此耶。答曰。我俗例如此。此等童子。旣化之後則卽使狗彘。喫盡無餘。方可乾淨。何必埋也。又何必燒也。勿論長幼。廢其掩葬之禮久矣。此非但淸人之罪也。實自金元已然。不獨燕京以東而已。卽今則南方尤甚云。淸漢皆知其悖禮不仁。故元世祖蓋嘗嚴飭焚尸。至載典章。康煕則貧不能辦葬者及客死不得返葬者外。火葬水葬及棄毀死尸。經年暴露者。並一切嚴禁。渠輩文字中。亦多譏詆佛事。戒飭火葬之說。不啻反覆懇惻。而竟未能禁斷。喪家之鼓吹燕賓。亦是元氏之遺風也。淸人固不足道。而明朝猶不免遵襲者何耶。五六丈銘旌。百餘疋送帛。及其出殯之節。成墳之制。無非 皇明謬習。又聞明時朞功以下。孝帽頂心。皆綴紅絨一朶曰花孝云。明祖雖曰盡復中華之舊制。實則金元胡風。多未矯革。先王制禮。便爲掃地。此不待伊川之被髮可占百年之爲戎矣。到今淸人反爲禁戒。送殯時使不得效漢人設席款客及唱戲鼓樂之事。擡夫隨品定限。銘旌無過九尺。又禁冒哀從仕及喪未除而卽吉。居喪娶妻者。雖未知能不違越。而設禁則嚴矣。其俗旣皆火葬。雖或有掩埋者。墳墓亦在平地。則風水之法。似無可論。而街巷之間。稱以能業地術。帖牓於門楣者與醫卜相埒。且惑於風水。過時不葬者及地師之敎誘改葬者。强族之阻擋人葬者。俱有禁令。豈渠中亦有風水之弊故然耶。祭禮則關東皆用滿州禮。故貿貿特甚。所謂祠堂。渠之中堂樑間。設一龕。畫其三代或四代之像。而並繪器皿及畜物。置爐盒於其前。時或焚香叩頭而已。余嘗指而問於舍館人曰。此果汝之祠堂則驢馬鷄犬。與人並列。誰是汝之父祖耶。其人亦笑之。喪家葬後則雖無設奠之節。而所謂几筵。設一卓於炕內。亦置爐盒於其前。朝夕只炷香叩頭。神主則其制不一。或如位版。或無居前居後。而只穿神穴。大小長短及題主之規。亦各不同。皆圓其首。而跗方則甚小。不書傍題。或祭始祖及曾祖以下。或只祭曾祖以下。或不立主。作爲紙軸一幅。列書某氏。始祖以下。並及傍親。大抵皆無定禮。似是各隨其意而書者。慰狀亦無規式。與家禮有異。不行忌祭。而焚香叩頭之外。其他禮節饌品。俱無足可觀。淸明上塚則以白紙作小旛標。揷於墳墓之上。亦未知其義也。
冠禮則生髮未燥。而盡剃加帽。更無可論。而男女之別則實遵明制。故其法亦嚴。凡同姓婚。尊卑婚。相避婚。良賤婚。妻妾之失序者。逐婿嫁女者並禁之。其夫雖逃亡。至三年後始許告官改嫁。迎婿之禮則不過結彩棚以行之。元無奠雁及婿婦交拜等節。新婦之見舅姑則行三拜。如我 國新婦之禮云。此皆胡俗。不必盡責以古禮。而陸沈已久。 皇明亦未矯革。蓋中原之風。想多染於此習者也。漢人恥與淸人結婚。而貧窮者不得不爲之。然猶以爲羞。凡其婚娶不用媒妁。富者以銀買取妻妾。貧者終身無匹。漢人及仕宦者不然云。未知信否。而嘗聞江南有識之士則間多有講行朱文公家禮者。且受聘之女。執禮奔哭於新郞之死。入門展拜靈筵。而不爲憑尸。只弔主人云。以此推之。兒女之臨變講禮猶如此。江南婚喪之制。果不如北方之全無禮節耶。
胡俗忌諱特甚。元則建國建元及宮門之名。多取易卦乾坤之文。而如屯蒙師剝离困睽革漸升無妄大小過等卦。禁戒羣臣不得用於箋表。或用則輒駁之。凡廻避者一百七十九字。如仙靈歸化泉陵等字皆禁之。載在典章。惟州縣之名無所改。淸人則所忌者雖未的知某某字。而蓋聞死終等字深諱之。故年終之終字。必於文字間改書以年末。雍正之生日在十月。故是時則不敢言死字云。且祝願祈頌之道。亦無不用其極。門楣必題頌禱之辭。如福祿等字。到處皆用。至於器皿飮食及棺槨之上。無不遍書。此亦元明遺風耶。明末闖賊殺福王。取其血而以鹿血和之。聚飮將士。名曰福祿酒。流賊屠殺之際。亦用此等字慘矣。中國則自堯舜以來。皆以受命之地。爲有天下之號。胡人則或以方言。或擇字義。定其國名。契丹以前。不必一一遍擧。而金及元淸亦如此。 皇明則雖曰中國。而用日月並行之讖。亦以明字。別作國號。此後中原雖有王者復作。其將遵襲此制。而不復以地名爲號耶。明季有童謠曰。袖上走馬。口中生烟者爲天子。淸人衣服袖口。皆作馬蹄形。喜吸南草。故口中果能生烟。其讖乃驗云。今以蘆溝橋三門。大明大淸皆符。故以大極門爲將來之讖云。豈或然耶。
凡國之大喪。用以日易月之制。王以下文武官。在京軍民。皆縞素二十七日而除。不祈禱不報祭不嫁娶不作樂。未除服之前。票本用藍筆。各衙門文移用藍印。十五日後陳奏用硃印。京城內諸寺觀。自大喪日始。各鍾聲三十萬杵。未知其義。而淸人皆遵 皇明典禮。則此豈亦明制耶。至於王公大臣之喪祭。亦皆有儀節。載在祀典。蓋順治用元明以來儀註而考定一代之制云。
凡祭祀日。禮部每歲九月。箚欽天監選擇。知委太常寺。致齋則大祀三日。中祀二日。太常寺前期一日進齋戒銅人牌。天地壇,祈穀壇,太廟社稷爲大祀。皆皇帝親祭。或遣官代行。朝日壇,夕月壇及歷代帝王廟,文廟,先農壇爲中祀。朝日壇則遇甲丙戊庚壬年。親祭或攝行。夕月擅則遇丑辰未戌年。親祭或攝行。歷代帝王廟及文廟先農壇。或特行親祭。其餘遣官代行。太歲神祗等壇及先醫東岳城隍等廟爲小祀。亦皆遣官致祭。凡祭需酒醢則取用於光祿寺。果及魚笋蠟燭等物。取用於太常寺。犧牲取用於養牲所。各色香幣祝板。樂生所着所秉之物。並取用於工部。粢盛蔬菜。取用於先農壇廟內。每歲冬至日子時。大祀天於圜丘。配太祖太宗世祖及日月星辰風雲雷雨四從壇。壇在正陽門南。祭禮樂章則迎新燔柴。奏始平之章。奠玉帛奏景平章。進胙奏咸平章。初獻奏壽平章。祝板則靑紙用硃書。其祝曰。嗣天子臣。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時維冬至。六氣資始。敬遵典禮。謹率臣僚。以玉帛犧牲粢盛庶品。備此禋燎。祗祀于上帝。奉太祖太宗世祖配享云云。亞獻奏嘉平章。終獻奏雍平章。受胙奏煕平章。送神奏太平章。望燎禮奏安平章。還宮奏祐平章。夏至日卯時。祀地於方澤壇。配享如祀天儀。以五岳五鎭四瀆四海。分四從壇。祭禮則樂章各異。祝板則黃紙墨書。其祝曰嗣天子臣。敢昭告于后土皇地神祗。時當夏至。羣物漸亨。生長發育。有生咸賴。功德至厚。上配皇天。謹以玉帛牲醴粢盛庶品。用將祗祀。奉三帝以配云云。正月上辛日子時。祭上帝行祈穀禮於大享殿皇穹宇。凡祭儀與圜丘同。樂章則其式各異。祝版則與方澤壇同。其祝曰。嗣天子臣。敢祈奏於皇天上帝。臣仰承眷命。撫育萬方。念切民生。亟圖康乂。玆者候屆上辛。春耕將擧。爰據誠悃。上迓洪休。謹率臣僚。以玉帛牲醴粢盛庶品。恭祀上帝。伏祈昭鑒。時若雨暘。俾百穀用成。三農攸賴。奉三帝以配云云。太廟在午門左。正殿昭穆如古制。東廡則王位。西廡則功臣配位。時享則孟春用上旬吉日。夏秋冬三孟月。皆用朔日。歲之除日。行大祫禮。四月則合祀天地於大享殿。六月上戊日子時。祭社稷壇。壇在午門之右。太社配以后土句龍氏。太稷配以后稷氏。社主用石。稷無主。用木爲神牌。藏於神庫。祭時設於壇上。祝板則白紙墨書。以黃紙鑲邊。其祝曰。嗣皇帝敢告于社稷之神。發生嘉穀。粒我烝民。萬世永賴。玆當仲春。謹以玉帛牲醴粢盛庶品。配以后土句龍氏后稷氏云云。春分日卯時。祭朝日壇。壇在朝陽門外東郊。祭禮則樂章各異。祝板則用紅紙硃書。其祝曰。嗣天子謹告于大明之神。維神陽精之宗。列神之首。神光下照。四極無遺。功垂今昔。率土仰賴。玆當仲春。式遵古典。謹以玉帛牲醴之儀。恭祀於神。伏惟歆鑒。錫福黎庶云云。秋分日卯時。祭夕月壇。壇在阜城門外西郊。祭禮則樂章各異。祝板則白紙黃書。以黑紙鑲邊。其祝曰。嗣天子謹祭於夜明之神。維神配陽之德。鍾陰之精。周環九野。繼明於夜。普照萬方。天下其賴。玆當仲秋。式遵古典。謹以玉帛牲醴庶品之儀致祭。維神歆鑒。福我兆民云云。山川壇在天地壇西。繚以墻垣。周六里。中有殿宇。以祀山川及城隍之神。左爲旗纛廟。西南爲先農壇。其下皆籍田。仲春祀先農。皇帝親行耕籍禮。壇卽 皇明永樂中設置。如南京之制。春秋仲月上丁日子時。行釋奠大祀於文廟。分祭啓聖王於後殿。如有事則行於次丁或下丁。祭禮則樂章各異。其祝曰。皇帝親祭於至聖先師孔子。惟師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經。垂憲萬年。玆因 <small>{{Blue|仲春仲秋。}}<small/> 祗奉舊章。謹以牲帛酒果致祭。配以四聖云云。啓聖殿則其祝曰。皇帝致祭於啓聖王。惟王誕生至聖。爲萬世王者之師。功德最著。玆因 <small>{{Blue|仲春仲秋。}}<small/> 謹以庶品之儀致祭。配以先賢某氏云云。春秋仲月擇吉。以子時祭歷代帝王廟。廟在西阜城門內。正殿以伏羲,神農,黃帝以上三位爲一室。以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以上五位爲一室。以夏禹,成湯,周武王,漢高祖,光武以上五位爲一室。以唐太宗,遼太祖,金太祖,世宗以上四位爲一室。以宋太祖,元太祖,世宗,明太祖以上四位爲一室。風后,皐陶,龍伯益,傅說,召公奭,召穆公虎,張良,曹參,周勃以上東廡第一壇。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鄧禹以上西廡第一壇。馮異,房玄齡,李靖,李晟,許遠,韓世忠,斛羅幹,里不,汪伯顏,劉基以上東廡第二壇。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張巡,曹彬,岳飛,粘沒忽,木華黎,徐達以上西廡第二壇。祭禮則樂章各異。祝版則白紙墨書。以黃紙鑲邊。祝文則自伏羲以下至明太祖列書曰。仰惟諸帝。昔皆奉天撫世。創治安民。德不忘報。玆因 <small>{{Blue|仲春仲秋。}}<small/> 謹以牲帛酒醴庶品之儀。致祭于諸帝云云。二月十二日上申子時。祭三皇廟。配以句芒,祝融,力牧,風后及歷代醫師二十八人於西廡。正月初旬及歲之除日子時。祭太歲壇。八月擇吉子時。祭城隍廟。混同江則別爲致祭。聖節則東岳自唐貞觀中至元明增修之別殿曰隆恩後閣曰萬歲及眞武,城隍三廟別爲致祭。火德眞君廟在京城北。始景靈閣之左右。又有輔聖靈弼等六殿。考其舊蹟。自元明以來。多靈異云。而祀典則未能詳知也。三月十一日卯時。致祭於歷代帝王陵寢,孔夫子闕里廟,五岳四瀆。而 皇明諸陵。別設太監二三名守之云。堂子在玉河橋東。其所崇奉者未知何神。而渠輩稱以鄧將軍廟。蓋聞淸人初起時。有冥助。故俎豆之云。每歲元朝。皇帝先往堂子行祭後。還受朝參。祭禮則無他儀節。只進祭饌祭酒。三跪九叩頭而已。樂奏佑平之章。漢堂官則不許隨往祭所。是日親王以下。赴堂子掛紙錢。三九月初一日則又立竿。皇帝之親祭。未知其義。而此是淸人私神。故不欲使漢官見之。其禮比他祀典。亦自別也。凡齋戒。元朝前後三日。上元節十四五六凡三日。俱不理刑殺。亦不辦事。至於端午,仲秋,重陽,七夕,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及每朔初一二日,萬壽節前後三日,太子千秋節一日,大中小祀及國忌等致齋日。俱不理刑殺。但照常辦事云。
元朝賀儀。鑾儀衛官。預陳鹵簿儀仗於太和殿前。陳步輦於太和門外。陳大駕於午門外。陳馴象於大駕之南。陳仗馬於丹墀中道之左右。俱東西相向。敎坊司設中和韶樂於太和殿簷下之東西。設丹陛樂於太和門內北向。禮部官設黃案於太和殿東簷下。諸王貝勒貝子等。俱朝服齊集太和門東。公以下文武各官。俱朝服齊集午門外。禮部官捧王以下。在京文武各官及直省府州衛。並朝鮮所進表。各置表亭內。鑾儀衛校尉擧亭。敎坊司鼓樂前導。自禮部起進東長安門。至午門外兩傍陳設畢。禮部官從亭內奉表。由午門東挾門入。至太和殿前置黃案上。鴻臚寺官引王貝勒子公等。於太和殿前丹墀內分翼排立。引朝鮮蒙古諸使臣。由掖門入於西班末立。糾儀御史二員於殿內簷下東向立。又四員於丹陛上立。又四員於丹陛內。俱東西相向立。又八員於東西班末立。鴻臚寺鳴贊官四員於殿內簷下立。又四員於丹陛上立。又四員於丹墀內。俱東西相向立。鑾儀衛鳴鞭官於丹陛南三層。每層各二員。俱東向立。欽天監官報時於乾淸門。禮部鴻臚寺堂官奏請皇帝陞殿。內大臣十員兩翼前導。內大臣二員執兵器侍衛。午門鳴鍾鼓。敎坊司作中和韶樂。奏元平之章。皇帝御太和殿。陞座樂止。內大臣十員於御座前東西相向序立。太學士。左部御史。副都御史。於殿內簷下東西相向序立。鳴鞭官鳴三鞭。鳴贊官贊。內外排班諸王率文武百官。各就拜位立。贊跪。王以下各官俱跪。贊宣表。宣讀官從案上捧表詣殿內簷下御路之中北向跪。宣畢。敎坊司作丹陛樂。奏慶平之章。鳴贊官贊跪叩頭。王以下俱復原班立。鴻臚寺官引朝鮮等國使臣。理藩院引蒙古使臣。以次各就拜位。行三跪九叩頭之禮。敎坊司作丹陛大樂。奏治平之章。禮畢樂止。贊退。王以下各官皆退。冬至朝賀。祀南郊還宮次日行之。出宮樂作。奏太平之章。曰乾符在握。道轉鴻鈞。天心見復。物始資元。景長舜日。記協堯春。玉琯斯應。寶曆肇新。衆正在位。輔翼一人。還宮樂作。奏允平之章。曰萬國在宥。一陽斯傅。淵默臨朝。天職修擧。君子道長。騈珪聯組。占自靑雲。產祥降嘏。宜暘而暘。宜雨而雨。萬壽朝賀。出宮樂作。奏乾平之章。曰二儀淸寧。三辰順則。維帝凝命。函冒區域。仁恩廣覃。至及動植。久道化盛。隆功峻德。聖人多壽。歷世萬億。還宮樂作。奏淸平之章。曰上帝鑒觀。惟德丕皇。肇玆壽域。薄海要荒。物牲茂有。民俗樂康。冠帶之國。望斗辨方。曰惟萬年。同於昊蒼。皇后三大節朝賀。出宮樂作。奏淑平之章。曰乾資於坤。儷尊宸極。王化攸宜。母儀萬國。履順含章。茂明內德。福履永綏。迺贊迺翼。還宮樂作。奏順平之章。曰椒宮鑾鑾。陰敎修明。褘衣有耀。環珮鏘鳴。禮容孔恪。萬福來成。關雎之德。流羨風聲。凡各典禮樂章甚繁。只以三四大禮記之。
鹵簿儀仗。左所鑾輿司馴馬司所掌。香寶輦,涼步輦,玉輅,大輅,大馬輦,小馬輦,大儀轎各一乘,右所擎蓋司所掌,黃九龍曲柄傘四把,金鈴四十五箇,黃九龍傘八把,黃瑞草傘二把,黃四季花傘二把,紅瑞草傘二把,白九龍傘二把,白四季花傘二把,靑九龍傘二把,靑瑞草傘二把,黑九龍傘二把,黑四季花傘二把,大刀十二把,弓矢二十兩,槍二十杆,龍頭方天戟四杆,中所旌節司幢幡司所掌。信幡二對,傳敎幡二對,告止幡二對,絳引幡二對,黃麾一對,儀鍠氅四對,朱雀幢一杆,神武幢一杆,靑龍幢一杆,白虎幢一杆,金節一對,羽葆幢二對,豹尾幢二對,龍頭杆幡二對,黃銷金龍纛二對,赤銷金龍纛二對,白銷金龍纛二對,靑銷金龍纛二對,黑銷金龍纛二對,黃銷金小旗二對,白銷金小旗二對,靑銷金小旗二對,紅銷金小旗二對,金鉞三對,政平訟理旗一對,馬十匹具金鞍錦韉。前所扇手司鉞斧司所掌。黃繡雙龍面銷金團龍背扇八把。紅繡雙龍面銷金團龍背扇八把。紅繡鸞鳳面銷金團龍背扇八把。金香爐一對,金香盒一對,金交倚一座,金唾盒一對,金盆一對,金甁一對,金機一對,御仗三對,篦頭四對,都鞭三十把。後所戈戟司班劍司所掌。熊旗一杆,鸞旗一杆,麟旗一杆,天鹿旗一杆,天馬旗一杆,朱雀靑龍白虎旗各一杆,東西南北四岳旗各一杆,北斗旗一杆,二十八宿旗各一杆,五行宿旗各一杆,風雲雷雨日月旗各一杆,門旗四對,白澤旗一對,肅靜旗一對,金鼓旗一對,立爪三對,臥爪三對,馴象所東西司。象無定數。所掌貼金寶甁五座。旗手衛左右司所掌。畫角二十四枝,大銅號八枝,小銅號八枝,金鉦四面,金四面,鼓四十八面,杖鼓四面,笛十管。親軍四十名。司執豹尾鎗,方天戟,金鞍馬具。牽鑲頭金壽字藍緞衣。冬戴獺皮帽。夏戴涼帽。扈轎校尉八十名。俱穿紅緞衣。繫綠紬帶子。冬戴豹皮帽。夏戴氈帽。起花鍍金。頂揷黃翎。執駕校尉二百八十八名。鼓手八十八名。俱穿紅緞衣。繫綠紬帶。戴靑氈帽銅。頂揷黃翎。左右中前後五所校尉一千八百五十三名。馴象所喂象校尉二百三十二名。旗手衛校尉四百二十八名。
歷路到處。皆是寺刹。而關帝必爲崇奉。家家亦競尊尙。殆過於釋氏。大小村閭。輒有廟堂。蔀屋倭室。必坐其像。或幷奉佛像。朝夕焚香。各刹之前。必以朔望日。皆懸雙燈。皇城之內。寺觀廟堂。亦多與人居相錯矣。僧徒則身穿黑色挾袖長衣。頭戴冠。制以黑綿布製襦帽子。其高則長而頂平面挾。按其國制。僧尼衣服。只許用紬絹布疋。袈裟道服外。禁用紵絲綾羅云。未知果遵此制。而大抵居於閭里之中。恣意酒色。率皆頑悍不恭。惟以送葬時佛事爲生理。所謂高僧不過焚香念佛。誦畧干經文而已。出則乘馬馳騁。全無釋子貌㨾。且皆不識文字。禪門淸規。元不彷彿。稱以南華僧者。卽蒙古僧也。皆主皇帝願堂。故豪橫尤甚。以此觀之。緇髡之習。大不及我 國。豈或於名山勝區。能有入定修道之類耶。寺刹雖多。一寺之僧。或爲二三人。亦不過十餘人。所謂出家者。以我 國較之。似或不多矣。比丘尼衣服無別於平人。其冠其俗。比男僧一般。道士峩冠闊袖。與髡徒雜處。凡百出入。元無道釋之別。釋氏之尊奉。其來蓋久。而關帝則雖是中國之建祠封帝者。至於比屋崇奉之若是盡誠。豈亦自金元以來尤盛耶。抑明祖刱祠鷄鳴以後。天下效之。因以成風耶。此外淫悖之祠。如祿山,楊妃等廟亦多。而取考地志。間載祀典。又可駭者。王振奸閹。天下切齒。而英宗復辟後。乃反爲振建一大刹於北京城中。名曰智化寺。置其塑像。蟒袍玉帶。儼然王者威儀。賜額曰旌忠。勑命建碑。銘勒勳閥。不啻若伊傅周公。廟貌壯麗。丹雘玲瓏。尸而祝之。至今不衰。修葺彌勒。守護極嚴。祀典之悖謬。廟堂之雜亂。亦可見矣。以此闤闠之間所列者。金銀紙錢。沿路之上聯絡者。香車蠟燭。財力之尾閭於無益之費。旣甚不貲。而士子修藏之所。一未得見。淫褻之祠。釋道之觀。相望不絶。以淸人論之。則習尙之如此。雖無足怪。而其所創建。俱在 皇明之時。儒宮則無一設置。可知明朝之崇儒亦不及於崇佛也。順治初別建祠廟及私度僧尼。皆設禁嚴。飭私剃十六歲以上者。治罪還俗。雖置願堂。皆因明之舊刹。京城內外私設神像。念誦梵呪。擊梆鳴磬。以募化緣者。亦皆禁之。康煕則以爲寺院之設。廣占田廬。以致民田日漸不闢。游民皆入僧道窩藏。逃亡不法。萃爲淵藪。亦申順治之禁令矣。雍正時頗甚崇奉。寺觀之名以壯者。無不修治。丹雘一新。雖以道路所見言之。在在繕修。北鎭東岳之所糜費。不啻累千萬金。間或有新建之寺。又遣大臣留保於江南。以十萬金改修金山寺云。其工役之浩多可想也。凡僧道亦有科。僧錄司選在京僧人。送於禮部。則禮部出題考試。本經以典諳者或十或二十。送於吏部。左右善世。左右闡敎。左右講經。左右覺義等任。以此挨補。道錄司選道士。亦如僧錄司例。左右正及左右演法。左右至靈。左右至義等任。亦以此挨補。
太監之盛。不如 皇明。蓋以其無勢利之故。願入者小也。雖僧道雜技。皆設科取用。而此則無科。自各省査出咨送。管於內務府。且文武雜職。無不設官選補。而此則只稱頭目。其賤待如此。自宮者雖禁。而逃走者及隱冒者。亦設法嚴飭。可知其不願也。明朝則皆出於俘奴罪囚。亦有淨身求進者。此則只令各省査送。是以內庭執役。輒患不足。每飭各省査得者。卽送禮部。而遲延不送則地方官論罪云。
凡器皿。雖窮巷僻村。皆用畫磁器。不然則用陶器。又編柳條造器。而密緻堅固。可用於汲水之器飮馬之具。細柳器及白磁器則絶無。而畫器則通州尤盛矣。瓮則皆是烏器。底炎 1) 口廣。而厚則幾一寸餘。斫刀則刃廣而利。板則凹其中以受刃。左右兩邊。必貼片鐵。一人執柄而壓之則一束之草。斫之如瓜。藥挾刀頗似我 國之制。其刃甚利。且廣而薄。各㨾器皿之粧飾者絶罕。雖或有之。皆粧以白銅及鐵。而鍮錫則以用於鑄錢。故公家及宰相外。閭閻則不敢用鍮器。自雍正時幷嚴禁云。
凡工匠非盡如我 國之賤類。故待之以四民之一。立朝仕宦者。亦不爲鄙。是以其業廣傳。間有有識之人。多置工匠方書。往往盈架。雖以冶法言之。古今爐冶之利。鑄鍊淬礪之術。靡不講究。他工亦然。所以物理之卞識。製造之精巧。莫不盡其妙。以此觀之。天下之鹵莽麤劣。未有甚於我 國之工匠也。
凡飮食不以匙而用箸。雖或有匙。必皆燔造。柄小而短。箸則俱是烏木。或作象箸。炊飯於釜而其底平。故其熟亦易。元不用鼎鐺之屬。朝夕之飯。各盛小器。男女圍坐。皆共一卓。隨量飽啜。卓長幾三尺。廣亦稱之。其高與交倚及登子齊。此所謂罩子也。交倚之制極精。而華杻居多。或有雜木。登子亦是踞坐之床。差小於交倚而無圍。其形之方圓長短不一。無異卓子。待客之節。客雖多。不設別床。賓主同卓。但於各人之前。列置一箸一杯。飮盡則侍者又斟之。而飮酒之法。輒不引滿。細細呷下。不一傾而盡之。盃亦小矣。燒酒比我國之味甚劣。飮後腹中亦不平。以其和灰而釀之故然云。是以我 國之還燒酒。彼人甚喜。而一飮戟喉。故絶無傾盃者。歷路薊州之酒最佳。我人到此。輒皆買飮。味類我 國之方文酒。稍淡而甘且香。蓋此處各店之酒。淡烈則雖各不一。久而不變其味則同。京師薏苡酒。亦稱淸冽。易州之酒。尤勝矣。康煕嘗以蒸造燒酒。耗費米穀之甚多。禁之不得云。聞倭人之酒。釀於松桶。埋於地中。三年而後出。故其味甚淡。亦有松臭。雖置炎蒸之地。香冽無減。西洋國所謂葡萄酒。色淸而綠。味如倭酒而亦佳云。
胡人專以財利爲性命。自皇子貝勒閣老以下。皆有賣買鋪子。令私人掌之。雖位高者過市肆。輒下車而親自賣買。且富▼(示+貴)之家宴享祭祀之需。一皆取辦於飮食鋪子。而元無別味。雉鷄猪羊鵝鴨之屬。皆不善烹飪。牛肉絶無而味類我 國西北邊上之牛。以其常飼粟草。故如此云。各鋪皆設廛房。其上必置卓子。排列器皿。滿揷木箸。具以食物諸種。客至則隨索饋之。客亦限量取喫。擲錢於卓上。蓋自有定價。故更不論直矣。駱醬不及於我 國駱粥。飯則顆粒箇箇如生。醬亦味惡。難於近口。山菜則大野之中。固宜絶▼(示+貴)。而圃菜亦不佳。以此推之。天下果無珍味耶。豈燕京便是氈駱之鄕。故曾不留意於飮食之節而然耶。抑東方之人。不服於異國饌品而然耶。若然則我 國之稻飯,油蜜果,全鰒,海蔘,燒酒,白淸及藥飯之類。彼皆知以至味。我人則不喜彼中飮食。豈天下之口皆同。而我人獨不同耶。聞倭人嘗曰。渠輩則侈於第宅。唐人則侈於衣服。我人則侈於飮食。其言似近理也。大抵倭人則所噉甚少。一器飯不過一二合米。所謂壺饁之饌。有同兒戲。雖使沒喫。不可以療飢。唐人亦食無重肉。飯則不過二三合。而猶恐其毒。炊米之後。舊水必瀝去。易以新水。作重蒸飯而食之。至於我 國則稻米之膏。別於天下。而以新稻炊飯。盛於大器。雜以魚肉。人皆日食三時。猶爲不足。又取餠麵酒肴。醉飽無厭。酒之酷烈。無如我 國之還燒酒。而飮者必擧巨觴。猶嫌其小。倭人則烟草必蒸乾。唐人亦輒盡乾無濕氣。而後吸之。煙器且小。不過數三吸盡爇。蓋戒其毒氣。而我人則半乾細切草。一時連次重吸。猶不知止者何耶。顧其飮食之無節如此。則天下之畜以飮食之人者。恐不是過也。山査大如小李而其肉厚。栗則體小。幷皮而炒甚好。與紫葡萄石榴而其味甘。漁陽范陽之栗尤佳。他方皆不及。棗則比我 國之產。其體大。皮赤肉厚而甘。產於蜜雲者。其體大。而葡萄蘋果。經冬不變。皆如新摘。柑橘之種。亦多其品。絶勝於倭柑。北山黃花鎭之榛子。遵化石門之錦梨。皆是珍果。西瓜狀如冬瓜。裏黃子黑。勿論男女老少。或行或坐者。皆啖其子。公私燕享祭祀。輒皆用以代果。是以滿載車輛。亦至於堆積市肆。聞 皇明之季。尤喜啖之。至今不廢云。其果取於何味。而天下之爭尙至此耶。古文未見有著稱者。不知自何時始爲盛行也。
錦鱗魚,鮒魚,訥魚,竹蛤及大小無名之魚。味皆不佳。聞有白魚。形似䲙魚而甚大。魴魚狀類鮒魚。未知味果如何。而正二月之沈蟹。東八站之華蟲。不讓於我 國。小黑山十三山等處。鴿鶉極多。鷄猪與我 國同。大小凌河之甘同醢沈菘菜。寧遠豐潤之蘿葍冬沈。其味雖遜於我 國。至於冬沈則通官輩用以我 國之沈㳒。一噉亦足醒胃矣。
菜蔬及薑蔥。大而軟。蘿葍小而堅。水芹韮菜及菠䔖萵苣大蒜之屬。皆類我 國之產。辛甘菜則稍異。通遠堡之蕨菜。大而無毒矣。烟草則上下老少。無一不吸。纔過四五歲。已皆吸之。雖在長老及官員之前。亦不屛之。凡値待客。烟草必幷茶以進。謂之烟茶。而烟器火鐵。無人不佩。以其火灾頻作。紫禁城內吃烟者絶禁之。不獨闕內。勿論京外。官皆貼禁烟之榜矣。茶則各有其品。而要皆解腥導滯。家家熾炭置罐而煎之。尋常溫服。亦不多飮。客至則斟鍾而進之。熱氣若退則更取餘瀝而注之鑵。必待去冷而飮之。
男子任物。元無背負者。以丈餘之木。懸鐵鉤於左右兩頭。揭卜物於兩鉤。擔諸肩上。此所謂便擔。運水搬柴。皆用此法。行者勿論。騎步必以大帒裹衾。束其兩端而亦荷之。倦則左右遞擔。雖行千里。不以爲勞。大抵其法。行人無衾者。店房不爲許接故也。
幼兒之不能坐立者。盛於所謂搖車。如篩形而稍長。鋪襁褓於其內。以索懸於樑間。推送如鞦韆狀。左右擔颺。以止其啼。啼甚則就其前而出乳飼之。以故及長。耐風寒善馳騁。不然則夭且多病云。
東八站之家材。椴木居多。以西至北京。盡是白楊木。而椴及松間或有之。松則木理軟脆。殆類倭松。皆自太行來。故其體長大。大抵廣野無際。木物與柴炭絶▼(示+貴)柴則無。非糖竹及柳木。必稱其斤兩而用之。雖大必不斧而鉅之。是以北京柴道極難。館中入給者。專用柳木。而每患難繼。私賣亦是糖竹。其呼價甚高。沿路村落。多植柳。不翦取其條肄。故大小樹枝。叢生甚鬱茂。聞順治初。濱河州縣之新舊堤岸。俱使植柳。今見路傍大野。楊柳挾途。此卽雍正所命云。炭則木炭少。而石炭多。卽燒石爲之者。其石非石非土。燒造之法。果未知如何。而細末其所燒之滓。以木板作機。和水壓之。刻花紋於其面。塊之大小不同。充積市肆。朝夕炕竈煎茶及鑄冶皆用之。其臭甚惡。聞彼中鐵物之以石炭造成者。用我 國木炭。不能改鎔云。蓋其火力之緩猛。有所不同而然耶。
凡宮殿壇廟城垣等修理皆用磚。而大小共有十㨾。自一二㨾至十㨾。其價皆▼(示+貴)。自銀一戔九分。以次遞減。最小之價爲九分云。
凡誥命則用五色紵絲織。文曰奉天誥命。勑命則用純白綾織。文曰奉天勑命。俱織陞降龍文及滿漢字。一品玉軸鶴錦面。二品犀軸赤尾虎錦面。三四品貼金軸。五品角軸。俱牧丹錦面。六七品以下。俱角軸小團花錦面。皆江寧局織造。吏兵二部行文取用。
凡御寶二十九顆。宮內收貯六顆。一曰皇帝奉天之寶。卽傳國壐。兩郊大祀及聖節告天之詞用之。一曰大淸受命之寶。以章皇序。一曰皇帝之寶。以布詔赦。一曰天子之寶。以祀百神。一曰制誥之寶。用於制書。一曰勑命之寶。用於勑書。內庫收貯二十三顆。一曰皇帝之寶。一曰皇帝行寶。以頒賞賜。一曰皇帝信寶。以徵戎伍。一曰天子行寶。以冊外蠻。一曰天子信寶。以調番卒。一曰制誥之寶。一曰勑命之寶。一曰廣運之寶。以諭臣僚。一曰御前之寶。以肅法駕。一曰皇帝尊親之寶。以進徽號。一曰皇帝親親之寶。以展宗盟。一曰孜天勤民之寶。以飭勤吏。一曰表章經史之寶。以崇古訓。一曰欽文之寶。以重文敎。一曰丹符出驗四方。一曰天子巡狩之寶。以從省方。一曰垂訓之寶。以成典則。一曰命德之寶。以奬忠良。一曰奉天法祖親賢愛民之寶。以御書特書。大政要務。布告等事用之。一曰討罪安民之寶。以張征伐。一曰勑正萬邦之寶。以誥外國。一曰勑正萬民之寶。以誥四方。一曰制御六師之寶。用於駕馭親征。
凡文書用印。皆有定處。不如我國之亂踏。每當其用。筆貼式必籍記以某年某月某日某文書第幾行某處安印一顆。所謂封印之法。未知昉於何時。而十二月初二日封印。至正月二十一日開印。其間則凡百文書。皆不得擧行。及至開印之期。百官皆公服。親詣衙門。始開印封。酬應文書云。凡京外奏本。滿文直爲進奏。漢文及蒙古文。皆自該部院翻以淸書。送於內閣。則自內閣送於通政司。投進入奏後。復下通政司。出付內閣。使頒各該部院。
每日皇帝御乾淸門聽政。門之正中設御榻。榻前設章奏案。大小官早赴午門外。春夏則卯正一刻。秋冬則辰初一刻。進至中左門等候。皇帝陞座。侍衛起居注按班侍立丹墀。大小官依次陞陛。堂官捧奏跪置案上。如有綠頭牌啓奏。亦堂官捧至各衙門。以次奏事。照品退次。科道官在各衙門後。奏畢乃退。皇帝還宮之後。大小官有稟旨者入對。無則部院直房皆在午門外左右廊。故各於直房聽事。皇帝往圓明苑。則各司一員。亦逐日馳往稟事。雍正以來。更定奏對時限。自春末至秋初則晩鍾時起身。趂早涼入奏。秋末至春初則以天時寒涼。日出前起身以來。
凡官制。各衙門堂郞。皆設淸漢官。同管文書。而有事則必淸官入對面奏。雖外官亦使朝前聽事。勿論內外官。若非齋日則朝前無不坐之衙門。午前無在家之官員。皇帝亦無無故不視朝之日。內官無故不朝參及外官不公座署事者。並論罪。諸衙門序班輩。各其所掌公事。盡錄於冊子。每日考其行未行而擧行。故事無遺漏。官長之娶部內民女爲妻妾者及自爲立碑建祠。矜伐其善。遣人申請於朝者。設法嚴禁。謝恩辭朝。皆於午門。或天安門外橋南。官職則三跪九叩頭。領賞則二跪六叩頭。食物則一跪一叩頭。聞只有除拜時謝恩表。元無辭職表。實病外求遞者。皇帝下詔切責。至論以大逆。未革職前則不敢引入。
凡文武官封贈。一品三代。二品二代。三品至七品一代。皆視己職。正從一品光祿大夫。正二品資政。從二品通政。正三品通議。從三品太中。正四品中憲。從四品朝議。正五品奉正。從五品奉直。正六品承德。從六品儒林宣德郞。正七品文林宣議郞。從七品徵仕郞。正八品修職郞。從八品修職佐郞。正九品登仕郞。從九品登仕佐郞。有功者加級。有罪者降級。一品則不使再加。每一級改爲記錄二次。督撫有功者亦或加尙書侍郞御史。他皆倣此。古人以右爲上。明朝則以左爲上。故職品皆左居右上。淸人仍襲其制。我朝亦然。正從一品。曾祖母祖母及母妻俱封淑人。正從四品母妻俱封恭人。正從五品母妻俱封宣人。正從六品母妻俱封安人。正從七品母妻俱封孺人。有三母者不得幷封。止許封嫡母及生母。生母則嫡母亡始封。亦不許幷封。若生母未封則未得先封妻。繼母則不許封。或繼後者乞將本身及妻應得誥勑。移封本生父母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者並許之。祖父母父母若犯十惡姦盜及或妻非禮聘正室。或再醮倡優婢妾。不許封。雖得封者。再嫁則追奪。
lq4fogc4wymfscvpszczxxde7ngrbqm
2172025
2172024
2022-08-14T07:07:19Z
江常哲
94446
页面内容被替换为“{{Header|title=燕行記事|section=聞見雜記上|times=|m=|d=|previous=[[../燕行記事下 |燕行記事下]]|next=[[../聞見雜記下 |聞見雜記下]]|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燕行記事|section=聞見雜記上|times=|m=|d=|previous=[[../燕行記事下 |燕行記事下]]|next=[[../聞見雜記下 |聞見雜記下]]|type=|from=|notes=}}
3nih6xlfmhklgenqynzdxp9x7tkguq8
醫學讀書記/卷上
0
1109314
2172026
2022-08-14T07:10:02Z
Thering29
29388
创建页面,内容为“== 陽氣陰氣 ==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蓋陽之精如日,光明洞達,故養神;陽之柔如春景和暢,故養筋。 日月之行,不違其道;樞機之運,不離其位;陽氣之動,不失其所;故曰:『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又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陽氣,天氣也;陰氣,地氣也。天氣不治,則地氣上干矣。故曰:『…”
wikitext
text/x-wiki
== 陽氣陰氣 ==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蓋陽之精如日,光明洞達,故養神;陽之柔如春景和暢,故養筋。
日月之行,不違其道;樞機之運,不離其位;陽氣之動,不失其所;故曰:『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又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陽氣,天氣也;陰氣,地氣也。天氣不治,則地氣上干矣。故曰:『陽氣者闭塞,地氣者冒明。』云霧出於地,而雨露降於天。地氣不治,則天氣不化矣。故曰:『云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蓋天地陰陽,本出一氣,陽失則陰不能獨成,陰失則陽不能獨化,自然之道也。人與天地參,故肺氣象天,病則多及二陰;大小腸象地,病則多及上竅。仲景以大黄甘草湯,治食已即吐。丹溪用吐法,治小便不通,豈非有見於此歟?
== 四氣 ==
春氣,少陽初升之氣,陽方升而被抑,生氣不達,則臟氣内敗,猶木鬱則腐也。故曰:『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内變。』
夏爲盛長之氣,心爲太陽之臟。夏氣不長,則心氣不充,不充則内空若洞也。故曰:『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内洞。』
秋氣應收而反泄,秋真氣不斂燥,反乘之,則清肅之化,转爲鬱燠之化也。故曰:『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焦滿,猶煩滿也。
冬氣應藏而不藏,則少陰之經氣不歸,而腎中之臟氣獨沉。左氏所謂乱氣张脉,外強中乾是也。故曰:『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r8supqx4cnt7esy7om48gnzsftpm53d
清華學校紀略
0
1109315
2172032
2022-08-14T07:18:01Z
晞世道明
29661
创建页面,内容为“{{未完成}}{{header | title = | section = | year = 1917 | notes = 載于《東方雜誌》第十四卷第十號 | from = 光華學報 | edition = yes | author = | from2 = 東方雜誌 }} ==== 一、略史 ==== 清華學校由前清辛亥年外務部與學務部奏設。先是戊申歲(一九〇八年)美國國會通過減輕中國應付美國庚子賠款美金二四四四〇七七八元八一,爲美金一三六五五四九二元六九,餘款還之…”
wikitext
text/x-wiki
{{未完成}}{{header
| title =
| section =
| year = 1917
| notes = 載于《東方雜誌》第十四卷第十號
| from = 光華學報
| edition = yes
| author =
| from2 = 東方雜誌
}}
==== 一、略史 ====
清華學校由前清辛亥年外務部與學務部奏設。先是戊申歲(一九〇八年)美國國會通過減輕中國應付美國庚子賠款美金二四四四〇七七八元八一,爲美金一三六五五四九二元六九,餘款還之中國,吾政府感其美意,許自初退還賠款之年起,四年以內,每年派學生一百人赴美留學,第五年後,在認解賠款期內二十九年,每年派留學生至少五十人,是年袁世凱氏訂遣派游美學生章程,謂外務部應負設立預備學校及委任游美學生監督之責。游美學生之資格,規定須具普通知識,品行端正,身體健全,身家清白,年齡相當,中文能作論說,能知中國文學及歷史之大概,英文與普通各科學程度能入美國大學及專門學校,體格須經西醫檢驗。此項學生,以十分八習工藝、農學、機械、工程、礦學、理化、鐵路工程、建築學、銀行學、鐵路管理學等,其十之二則專習法律及政治學。此章程遞達美國,大爲其內務部所滿意。逾年(一九〇九年),吾外務部卽會商學部,設「游美學務處」於北京,以[[w:周自齊|周自齊]]爲總辦,[[w:唐國安|唐國安]]、范源廉爲會辦,十月,建「遊美肄業館」於清華園。次年(一九一〇年)十二月,改名「清華學堂」。辛亥(一九一一年)春,校舍工事漸竣,定於四月開學,卽在北京舉行入學試驗,取學生四百六十人,由外務部任唐國安爲校長,[[w:周詒春|周詒春]]副之,[[w:胡敦復|胡敦復]](現大同學院院長)爲教務長,時分班次以學生程度爲標準,以五分三入中學,餘入高等,暑假後,以[[w:張伯苓|張伯苓]]爲教務長。逢大革命事起,學生多離校歸家,翌年(一九一二年)國事大定,乃於五月一日上課,改名「清華學校」。時政府停解賠款,校費無所從出,校長唐君奔走籌措,勉力支持,勞苦過甚,又逾年(一九一三年),以心疾死,全校惜之,爲立紀念碑於校內,於是周詒春繼爲校長,[[w:趙國材|趙國材]]副之。
==== 二、地址 ====
校址在北京西直門外西北約三英里許之清華園,此園乃道光第五子惇親王故產,地廣三百七十五畝,適於學校之用。海淀在其西南,商務甚盛。玉泉山頤和園在其西,頤和園相距約七英里。南口諸峯在其北,圓明園則相距二里耳。癸丑歲,校舍擴張,更得鄰近之暢春園,或名四親王邸,地廣約四百八十畝。故校址頗宏敞,圍以堅垣,中有亭池山水,風景極佳。柳樹無慮數萬株,遍植園內,故空氣清新,宜於衞生。校外附近之地,亦沿途植楊柳,極潔淨,柳枝拂地,整齊劃一,雖都市公園不過也。凡至校者,由西直門外乘京張火車,十分鐘可到,車價一毛;人力車須繞道海淀,價稍昂;乘驢可取捷徑,價二毛。近校中與北京汽車公司立約,每星期日開往返京校間之電車一次,交通愈便利矣。
==== 三、款項 ====
nz7si98i94jyuobds73kth8e4kw0y90
2172066
2172032
2022-08-14T10:33:26Z
晞世道明
29661
wikitext
text/x-wiki
{{未完成}}{{header
| title =
| section =
| year = 1917
| notes = 載于《東方雜誌》第十四卷第十號
| from = 光華學報
| edition = yes
| author =
| from2 = 東方雜誌
}}
==== 一、略史 ====
清華學校由前清辛亥年外務部與學務部奏設。先是戊申歲(一九〇八年)美國國會通過減輕中國應付美國庚子賠款美金二四四四〇七七八元八一,爲美金一三六五五四九二元六九,餘款還之中國,吾政府感其美意,許自初退還賠款之年起,四年以內,每年派學生一百人赴美留學,第五年後,在認解賠款期內二十九年,每年派留學生至少五十人,是年袁世凱氏訂遣派游美學生章程,謂外務部應負設立預備學校及委任游美學生監督之責。游美學生之資格,規定須具普通知識,品行端正,身體健全,身家清白,年齡相當,中文能作論說,能知中國文學及歷史之大概,英文與普通各科學程度能入美國大學及專門學校,體格須經西醫檢驗。此項學生,以十分八習工藝、農學、機械、工程、礦學、理化、鐵路工程、建築學、銀行學、鐵路管理學等,其十之二則專習法律及政治學。此章程遞達美國,大爲其內務部所滿意。逾年(一九〇九年),吾外務部卽會商學部,設「游美學務處」於北京,以[[w:周自齊|周自齊]]爲總辦,[[w:唐國安|唐國安]]、范源廉爲會辦,十月,建「遊美肄業館」於清華園。次年(一九一〇年)十二月,改名「清華學堂」。辛亥(一九一一年)春,校舍工事漸竣,定於四月開學,卽在北京舉行入學試驗,取學生四百六十人,由外務部任唐國安爲校長,[[w:周詒春|周詒春]]副之,[[w:胡敦復|胡敦復]](現大同學院院長)爲教務長,時分班次以學生程度爲標準,以五分三入中學,餘入高等,暑假後,以[[w:張伯苓|張伯苓]]爲教務長。逢大革命事起,學生多離校歸家,翌年(一九一二年)國事大定,乃於五月一日上課,改名「清華學校」。時政府停解賠款,校費無所從出,校長唐君奔走籌措,勉力支持,勞苦過甚,又逾年(一九一三年),以心疾死,全校惜之,爲立紀念碑於校內,於是周詒春繼爲校長,[[w:趙國材|趙國材]]副之。
==== 二、地址 ====
校址在北京西直門外西北約三英里許之清華園,此園乃道光第五子惇親王故產,地廣三百七十五畝,適於學校之用。海淀在其西南,商務甚盛。玉泉山頤和園在其西,頤和園相距約七英里。南口諸峯在其北,圓明園則相距二里耳。癸丑歲,校舍擴張,更得鄰近之暢春園,或名四親王邸,地廣約四百八十畝。故校址頗宏敞,圍以堅垣,中有亭池山水,風景極佳。柳樹無慮數萬株,遍植園內,故空氣清新,宜於衞生。校外附近之地,亦沿途植楊柳,極潔淨,柳枝拂地,整齊劃一,雖都市公園不過也。凡至校者,由西直門外乘京張火車,十分鐘可到,車價一毛;人力車須繞道海淀,價稍昂;乘驢可取捷徑,價二毛。近校中與北京汽車公司立約,每星期日開往返京校間之電車一次,交通愈便利矣。
==== 三、款項 ====
校中經費,由外交部於美國退還賠款美金一〇七八五二八六元一二項下撥充。每年支出並留美學生經費,爲數頗巨。
==== 四、班次 ====
張伯苓爲教務長時,分中等科爲五年級,高等科爲三年級,及革命後,依新章改爲高、中兩科各四年級。現所有學生,依年級程度,分爲八班,共約五百人。
==== 五、校長履歷 ====
校長周詒春,字寄梅,安徽休寧人,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生,留學美國,一九〇九年,畢業於耶魯大學,逾年,得威斯康新大學碩士學位,歸國,曾充上海聖約翰大學及吳淞復旦公學校習。副校長趙國材,字同潭,湖南長沙人,亦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生,留學美國,得威斯康新大學碩士學位,歸國,曾充上海商業學校及吳淞復旦公學、長沙省立三公校校習。
==== 六、名師與良師 ====
校中近有中國教師及特聘美國教師各若干人,均曾受高等教育,富於教授經驗。中教師如[[w:王文顯|王文顯]](留學英京倫敦大學)、巢坤霖(同上)、刁德仁博士(同上)、[[w:梅貽琦|梅貽琦]](留學美國韋塞斯特高等工業學校)、饒鹿樵、李壽先、孟憲成。西教師如得魯博士、斯密司氏、披厄勒氏、赫得森氏、丹頓博士、萬邊斯卻登女士,皆一時之選也。而以王文顯之英文文學、刁德仁博士之萬國公法,爲尤擅勝場。萬邊斯卻登女士,尤善教授,不易得。
==== 七、課程及教授法 ====
課程注重個別教育,實行預習主義,甚有成效,近於高等班採取美國流行之分組式教育。分組式者,分畢業前必修之科學爲十八組半,每組於一年中每星期上課四小時;半組則或一年中每星期上課二小時,或半年中每星期上課四小時;四分一組,則或於一年中每星期上課一小時,或半年中每星期上課二小時。凡學生在中學畢業時,應先習完二組,入高等班第一二年,至少每年須習四組又四分之一,第三四年,至少每年須習四組。又於此十六組半中,有必修者十二組,選修者四組半,茲錄其分配表如下:
(圖暫闕)
sszs78wxmwmkm991tdp9loiaasusbkr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0
1109316
2172037
2022-08-14T07:23:36Z
Mustbreak
92497
添加一篇新文章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 author = 卡尔·马克思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1835
| month = 8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守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
这种选择是人比其它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者;神轻声地但坚定地作启示。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热情的东西可能倏忽而生,同样可能倏忽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蓦然迸发,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便感到自己的整个存在遭到了毁灭。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发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选择这种职业?我们的热情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不过,如果不对热情的来源本身加以探究,我们又怎么能认清这一切呢?
伟大的东西是闪光的,闪光会激发虚荣心,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但是,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可能由我们长期从事,但始终不会使我们感到厌倦、始终不会使我们劲头低落、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仅虚荣心能够引起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的热情,而且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生活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性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当它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时,它既不依靠经验,也不依靠更深入的观察。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谁呢?当我们丧失理性的时候,谁来支持我们呢?
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考察,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残破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御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能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够愉快地工作,但是,为了克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就会感到自己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自卑。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各种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自卑是一条毒蛇,它无尽无休地搅扰、啃啮我们的胸膛,吮吸我们心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较为仔细的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的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
但是,正如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一样,那种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也一定会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
这里,我们除了自我欺骗,别无解救办法,而让人自我欺骗的解救办法是多么令人失望啊!
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确立坚定的原则和牢固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当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主导思想而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还是最高尚的。
这些职业能够使具有合适才干的人幸福,但是也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而贸然从事的人毁灭。
相反,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自己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为人类而牺牲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r4mff0bsnwm6lt8cxh816xv861w3g4o
2172038
2172037
2022-08-14T07:25:02Z
Mustbreak
92497
排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 author = 卡尔·马克思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1835
| month = 8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守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
这种选择是人比其它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者;神轻声地但坚定地作启示。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热情的东西可能倏忽而生,同样可能倏忽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蓦然迸发,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便感到自己的整个存在遭到了毁灭。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发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选择这种职业?我们的热情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不过,如果不对热情的来源本身加以探究,我们又怎么能认清这一切呢?
伟大的东西是闪光的,闪光会激发虚荣心,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但是,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可能由我们长期从事,但始终不会使我们感到厌倦、始终不会使我们劲头低落、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仅虚荣心能够引起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的热情,而且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生活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性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当它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时,它既不依靠经验,也不依靠更深入的观察。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谁呢?当我们丧失理性的时候,谁来支持我们呢?
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考察,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残破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御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能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够愉快地工作,但是,为了克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就会感到自己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自卑。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各种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自卑是一条毒蛇,它无尽无休地搅扰、啃啮我们的胸膛,吮吸我们心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较为仔细的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的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
但是,正如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一样,那种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也一定会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
这里,我们除了自我欺骗,别无解救办法,而让人自我欺骗的解救办法是多么令人失望啊!
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确立坚定的原则和牢固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当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主导思想而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还是最高尚的。
这些职业能够使具有合适才干的人幸福,但是也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而贸然从事的人毁灭。
相反,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自己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为人类而牺牲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oc7nn2fzqmhxa5skzo4x3f0b5x77qlm
2172040
2172038
2022-08-14T07:28:10Z
晞世道明
29661
wikitext
text/x-wiki
{{Translator?}}{{header
| title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 author = 卡尔·马克思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1835
| month = 8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守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
这种选择是人比其它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者;神轻声地但坚定地作启示。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热情的东西可能倏忽而生,同样可能倏忽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蓦然迸发,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便感到自己的整个存在遭到了毁灭。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发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选择这种职业?我们的热情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不过,如果不对热情的来源本身加以探究,我们又怎么能认清这一切呢?
伟大的东西是闪光的,闪光会激发虚荣心,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但是,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可能由我们长期从事,但始终不会使我们感到厌倦、始终不会使我们劲头低落、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仅虚荣心能够引起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的热情,而且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生活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性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当它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时,它既不依靠经验,也不依靠更深入的观察。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谁呢?当我们丧失理性的时候,谁来支持我们呢?
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考察,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残破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御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能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够愉快地工作,但是,为了克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就会感到自己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自卑。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各种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自卑是一条毒蛇,它无尽无休地搅扰、啃啮我们的胸膛,吮吸我们心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较为仔细的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的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
但是,正如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一样,那种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也一定会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
这里,我们除了自我欺骗,别无解救办法,而让人自我欺骗的解救办法是多么令人失望啊!
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确立坚定的原则和牢固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当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主导思想而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还是最高尚的。
这些职业能够使具有合适才干的人幸福,但是也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而贸然从事的人毁灭。
相反,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自己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为人类而牺牲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ff8wluvy4jaw11lvmi4w73836tnly38
Author:全国人大常委会
102
1109317
2172057
2022-08-14T09:26:06Z
Fire-and-Ice
58758
重定向页面至[[Author: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wikitext
text/x-wiki
#重定向[[Author: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e94ododu85vl7uxfqq89qa2kxp8dxmf
Author:李梦阳
102
1109318
2172065
2022-08-14T10:04:50Z
Baomi
20901
创建页面,内容为“{{Author|name=|birthyear=1473|deathyear=1530|firstletter=|wikipedia=|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庆阳府安化县人。|image=|country=|times=}} * [[牡丹盛开群友来看]] {{明朝作者}}”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birthyear=1473|deathyear=1530|firstletter=|wikipedia=|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庆阳府安化县人。|image=|country=|times=}}
* [[牡丹盛开群友来看]]
{{明朝作者}}
2sgwcdv0sxfv6t3pblyjt3zwk2ts97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