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source
zhwikisource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E9%A6%96%E9%A1%B5
MediaWiki 1.39.0-wmf.25
first-letter
Media
Special
Talk
User
User talk
Wikisource
Wikisource talk
File
File talk
MediaWiki
MediaWiki talk
Template
Template talk
Help
Help talk
Category
Category talk
Portal
Portal talk
Author
Author talk
Page
Page talk
Index
Index talk
Transwiki
Transwiki talk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alk
TimedText
TimedText talk
Module
Module talk
Gadget
Gadget talk
Gadget definition
Gadget definition talk
Topic
Wikisource:写字间
4
7762
2173591
2173451
2022-08-22T16:51:35Z
Yinyue200
84395
/* 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能否仿照维基共享资源的Category:Undelete in <年份>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即已确认有足够教育意义)的文章建立列表,以待将来恢复?毕竟没有永远的版权,这些文章最终都会重新进入维基文库的收录范围。--'''[[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2月26日 (六) 07:43 (UTC)
:无条件强烈{{支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9:05 (UTC)
:{{强烈支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0:06 (UTC)
:{{意见}} 建立这样的列表会不会吸引新用户来编辑这个列表加入任意受版权保护的文章标题,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想收录的文章加入这个列表而在维基文库加入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过往[[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版权讨论]]中因侵犯版权被删除的文章包括[[蒋介石死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逝世]]、[[严家淦在台北病逝]]、[[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病亡]]等,等到这些文章版权过期了,我估计比这些文章的教育意义更强却没有收录到维基文库的作品只会更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2:57 (UTC)
::同意该页面不收录不符合收录标准的文章。--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1 (UTC)
: {{支持}}。另外列表本身應該要限制僅自動確認使用者甚至管理員才能編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09 (UTC)
:: 不過說起來,歷年版權討論不就可以充當這列表了麽?不妨從2006年開始看起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10 (UTC)
:::必須承認有些太明顯的侵權是快速刪除的,不在版權討論之中。個人持開放態度,不過直接開正式頁面之前,或許可以開個試行頁面之類的看看效果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28日 (一) 19:26 (UTC)
:::: 快速刪除也有日誌,到時候從那邊著手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日 (一) 01:39 (UTC)
::::同意,本站的有些快速删除确实过快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2 (UTC)
:{{意见}} 可能需要白紙保護頁面,禁止偷跑刊登。--[[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7日 (日) 02:35 (UTC)
::同意有关意见,并应该考虑一个适当的查漏补缺方式,必要时开放其讨论页。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4:59 (UTC)
::如果出现严重的偷跑,再讨论是否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3 (UTC)
:{{支持}}。--[[User:字节|字节]]([[User talk:字节|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01:58 (UTC)
:{{支持}},中華圈以及美國的著作財產權都非永久,但大陸、澳門、臺灣的永久精神權仍要嚴格執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2:55 (UTC)
:这个页面是不是可以列出作者?版权是否到期不是和作者密切相关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8 (UTC)
----
已建立[[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现在欢迎用户补充,整理完成后,该页面会被保护,仅允许管理员编辑。--[[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5日 (四) 11:53 (UTC)
: 其實我覺得不必全保護,只要明確標註著作權資訊,就不會有錯漏或誤報之情形,也方便隨時更新及糾正。——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5日 (四) 14:22 (UTC)
: 此外,我建議在全站通告說明有此列表之存在,以廣徵文章。——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19日 (四) 15:56 (UTC)
::寫字間頭版消息已經足够了,另外請注意此列表中的文獻在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1:51 (UTC)
::: 那麼就建議在寫字間這邊放久一些。至少也得放一二個月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4日 (二) 17:16 (UTC)
:不必保护,考虑到目前管理员的效率,待问题出现时再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5 (UTC)
::[[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要强調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消極容忍不是鼓勵故意違反。--[[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06 (UTC)
:::我的意思是该页面没有必要过度保护而导致对贡献者的劝退。您能否稍微解释一下你的回复?我没太看懂您的用意。谢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4 (UTC)
::: 目錄之編纂,其本身並無著作權問題可言吧?此外,相關內容既已明載於該頁面,若日後有人企圖根據該頁面濫建文章,吾人亦可迅速進行追蹤並做適當處置。——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7月3日 (日) 13:36 (UTC)
还有一些作者的作品已经在两岸四地(非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却没有人录入(例如林彪),要不要另外建立列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4:13 (UTC)
== [[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 ==
請問各位如何看待[[c:Commons:Deletion requests/File:March of the Volunteers.png]]?--[[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1:41 (UTC)
:結合各方面一些粗淺可能不關聯之觀感,不覺得這種為消除公共非牟利、反制自由傳播知識利用之走線會有一個很好之影響,包括多方之整個迷樣強化各種不知所云之權限延展,對於維基原初之公共服務走向是非常清晰之反其道,環節內如果私權公權之話語參與再擴大、回到古老時代之實際財產權益人無獨立參與之環境下,整個所謂維護版權之討論、不過是重演一次歷史上特權對個體權利之無限再壓榨——不能在整個程序內制衡掉不同潛在特權或非財產權人之私利、代以朱門禁宮之話語而行其所謂著作權等假語,難以對保護真財產權益人有很好之促進。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5:26 (UTC)
:我其实没太明白为什么要删除。既然其作为第5/1999号法律的附件那为什么其就不是法律的一部分呢?
:如果该文件被commons删除,建议考虑允许文件内容上传到wikisource本地,以存放两岸三地的pd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6:13 (UTC)
::算了吧,去年有一次讨论过,文件不应该享受“消极容忍”待遇。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2日 (六) 05:01 (UTC)
:::简单搜索了一下,没找到相关的讨论。文件和文本有何不同?为什么不能 “消极容忍”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6 (UTC)
== 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 ==
如[[三國志/卷56]]等,無必要,在目錄頁已經聲明過了。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除非確有必要,例如版權情況與目錄頁和書籍其它部分不同。同時將會從現有頁面中移除無必要的版權模板。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6日 (一) 09:41 (UTC)
:版權模板一般放下方,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的聲明更下方。因此,若社群同意此案,建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也聲明:“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2日 (日) 01:45 (UTC)
::若沒更多留言,就快要施行以上提案了。--[[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1:19 (UTC)
:::已更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就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但主頁面請考慮用[[: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少用{{tl|PD-old}},除非不是中國作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1:58 (UTC)
::::準備開始在維基文庫清除多餘的版權模板。--[[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3 (UTC)
::::这是在哪里显示的,为什么我这里显示还有html格式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44 (UTC)
:::::需要分別的[[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嗎?前者,非後者,已明示“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7 (UTC)
== 单纯事实消息 ==
维基文库似乎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之前曾经建立的文章后来被删除。为了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争论,建议现在就开始讨论:符合什么标准的文章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然后建立一个适用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模板并收录一则单纯事实消息作为示例。如果反对收录任何“单纯事实消息”,或者不存在任何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的文献,请说明理由。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7日 (二) 14:00 (UTC)
:“单纯事实消息”起源于《[[伯尔尼公约]]》中的“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news of the day or to miscellaneous facts having the character of mere items of press information),按照公约指南,文字应该是arid和impersonal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15 (UTC)
::话题刚刚开始就已经有用户又开始录入“单纯事实消息”并且被提交到[[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了。[[User:Assifbus|Assifbus]]声称[[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明显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请各位在删除讨论中讨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47 (UTC)
:::无论在上面Zy26君引用伯尔尼公约,抑或是实务中两岸著作权法,它们所谓的“单纯事实消息”(或类似的词汇)都有主语限定词(大陆是“媒体报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一))、台湾是“新聞報導”(见[[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著作權法]]第九條之四)),其实就是用来表示没有任何评述的新闻报导;所以个人认为上面那两篇引用不了这个词。至于说真的是条文意义上的“单纯事实消息”的话,确实是自由文本(非著作权法标的)——只不过是说文库是否打算收录这类文本罢了,但这一类文本是不是可以转维基新闻?(当然我不熟悉那边,这里只是一种粗浅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5:57 (UTC)
::::本话题只讨论“单纯事实消息”的收录问题。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什么样的新闻稿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公有领域(例如,曾经声称是“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包括之前[[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8月|被删除的三则新闻稿]])。二是维基文库是否应该允许收录这些内容过于短小、而且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公有领域的“单纯事实消息”。[[n:|维基新闻]]只能发布最新动态,不收录旧闻,未必所有“单纯事实消息”都可移交维基新闻,移交后如果内容仍然过于短小且无人改善则[[n:Wikinews:删除请求/存檔/2021年|往往会被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3:26 (UTC)
:::::在下先直接跳到第二点。当一篇文字被认为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时,它不管出于何种界定的定义,都将不具备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文库是否有必要收录这样的不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而可能导致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呢?这是我所疑惑并倾向于{{反对}}的。作为参考,我也到其他语种的文库去看了一下(至少我自己还算常利用的英、日等语种),各地的方针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是存在对“intellectual(ja:知的)”的收录范围的基本认知的,我认为本地的[[Wikisource:收錄方針|收录方针]]中“文字作品”也应当作类似的解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用VPN上来一次很麻烦,我长话短说。我认为的事实消息仅从字面意思进行阐述。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属于自由文本,仅此而已。[[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8 (UTC)
:::基本上[[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的每一句话单拿出来我觉得都可以算“单纯事实消息”,即使不加上“媒体报道”或者“新聞報導”的限定词也很难构成作品。但是把这些话放到一起构成文章的话,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就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36 (UTC)
::{{意见}}管理员应该先解决下这个问题。现在用镜像网站编辑时只能用源代码编辑、无法使用可视化编辑。如果切换到可视化编辑,就会显示无法连接到服务器,进而无法编辑。[[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6 (UTC)
:::这个问题应该由镜像网站的管理员解决:)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2:57 (UTC)
:智慧財產局的[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第4条称“頭條新聞可說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據第 9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6 (UTC)
:是不是可以参考commons关于事实消息的定义,见[[c:Template:PD-text]]。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13:47 (UTC)
::这里不收录图片文件,而且也没有必要收录该模板适用的字母、短语、单词等内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很可能会有某个条目的一部分适用于这个模板,另外的部分适用与其他模板。比如“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里面的“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45 (UTC)
曾经有用户声称[[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被新华社转载而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允许收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这不可能算是单纯事实消息——事实上您列举的用户的声称的说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_(2010年)#第一章_总则|2010年的著作权法]]年代的第五条第二项:“(二)时事新闻;”这个年代背景下常见的一种显然是把“时事新闻”误解为“新闻机构刊发的文章”的说法(事实上三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就已经进一步厘清了“时事新闻”的定义,只不过很多观点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且如今已由新著作权法加以清晰厘定为“单纯事实消息”才属于第五条所指内涵,而本文是属于信函——无论如何不可能属于单纯事实消息。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4:16 (UTC)
:是否是单纯实时消息很难界定,法律工作者也意见不一。被新华社转载的报道和[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之4很接近,按照[https://www.tipo.gov.tw/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的意见“頭條新聞”应属于“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据此,认为此报道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认为以版权为理由拒收有些理据不足。--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58 (UTC)
::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确实很难界定,因为它是基点词。这篇“回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只有信函,一个是有信函和新闻报导。信函本文难以类比阁下所指的“头条新闻”式的'''报道''',而这封信函几乎可以肯定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除非另有情况,但这种“情况”恐怕在哪个语境下都难以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新闻报导那一部分我倒是不反对阁下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我对文库收录这类单纯事实消息持基本反对意见,谨此声明,愿与诸君再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27 (UTC)
:::如果此信函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就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也无法根据著作权法认定作者拥有著作权。这样,在一篇报道里面引述了行政性质的文件的全文,仍能归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应该收录,还是要看文章的价值吧。--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04 (UTC)
::::前提是“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然而即便是公务讲话,尚且并不必然具有行政性质,信件也是同样道理,目前收录标准下这封信无法判断为“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参见[[Template:PD-PRC-exempt]]和[[Template:PD-PRC-CP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3 (UTC)
:::::是的,所以该回信是否应收录应聚焦在该回信是否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收录标准应当是是判断内容是否应该收录的(价值是否达到文库的标准),并不是判断文件性质的。至于该文件是行政性质还是民事性质,则关系到该文件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10 (UTC)
各位是否同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所提出的禁止以“单纯事实消息”收录新闻稿的建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3 (UTC)
:{{ping|Midleading}}欢迎并谢谢阁下以我的浅见发起讨论,但我忧心阁下的概括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事实上,下方已经发生了这样的误解。为避免误解滋生,我谨说明:在下的意见,是{{反对}}'''仅仅'''以某文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二)和[[著作權法_(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条(四)(以及其他在本地适用的各著作权相关公约或法律等)所界定的类似“'''单纯事实消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的概念为理由而收录其内容,理由是这样的文本往往缺少多个著作权相关公约和文库收录方针中一般性地需求的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但若有其他合适的理由收录,则不在此限。此意见是为了避免本地变成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15 (UTC)
::{{反对}}:只要是自由文本就应该收录。而是否是自由文本看发布主体。新闻机构出版的新闻稿自然而然不能用,但是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可以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37 (UTC)
:::阁下是不是误解了什么地方?新闻机构发出的“单纯事实消息”式新闻稿本就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是自由文本,并不是“自然而然不能用”,之所以我认为不宜收录,是从'''收录方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版权。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而本话题所讨论的对象从未涉及这一部分——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这一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56 (UTC)
:建议暂时维持现状,以无共识结案。(尤其是大量)添加“单纯事实消息”需要逐案取得共识,方可添加。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40 (UTC)
::我不反对当前未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如遇到新的事件(如下方的[[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应该逐案讨论,因为我认为这样的逐案讨论是有助于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共识的;不过我觉得倒不必以“暂时...无共识结案”来判断,这话题开了一个月都没有,在文库来说不算长了233——言归正传,结案不必过急,因为确实也发生了新的事件,可以有助本件的进一步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7 (UTC)
:::可以的,我很认同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46 (UTC)
::无共识的不应该是先“消极隐忍”,待有共识的时候按共识处理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02 (UTC)
:我觉得凡是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都应该刊登到维基新闻。维基文库应该是收录那些必须完整准确收录原文才具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这些通过编辑可以变得更有用的“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有可能有些“单纯事实消息”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必须收录原文。--[[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12 (UTC)
::是的,所以我才说不能'''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作为收录文献的理据(我完全承认单纯事实消息是自由文本),而是应该进行文库的收录方针讨论,确定'''一般地不收录单纯事实消息,除非有其他收录依据'''——我理解阁下的意思,但我觉得“特殊价值”不好定义,毕竟文献的价值是一个很主观的议题,可能还是从客观依据出发,比如由国务院公报收录这一类的,又或者概括性一点就是不能以“单纯事实消息”为收录某文献的'''唯一原因'''。--[[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55 (UTC)
:我建议转维基新闻处理,文库就是文库,新闻负责新闻。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5 (UTC)
::有些新闻是自由文本。理应在维基文库中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5:13 (UTC)
:::未必每个“单纯事实消息”稿件都可以转新闻。我们此刻在这里不适宜讨论什么内容归新闻收录,只需要确定什么东西不适合文库收录。至于是否任何自由文本都适宜在文库中收录,确实需要讨论,就如同在下前述提到的其他语言版本的文库(并无以任何版本为尊之意)也都不乏强调对“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个人觉得(顺带说一句,“我觉得”并非不符合维基精神的词语,但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更详细一些)中文文库在收录方针上应该对这一点做出要求,也就是我前述所言的,不要'''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确定是否收录某个文献,因为这样将使得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但这并不代表拒绝一切的“单纯事实消息”,因为这些文献有可能由于符合其他的收录要求而可以被收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53 (UTC)
::::关于“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就像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Twitter推文一样,任何文字总是有些许价值的。只要有人愿意稳定的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不和基金会的主旨冲突,还是应该鼓励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45 (UTC)
:::同意有价值的自由文本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收录。但是文本的价值如何却又需要主观判断。抛砖引玉,举几个例子,大家不考虑版权隐私权等等,从用户(现在的贡献者和一般使用者、未来的使用者、人类灭绝或者大战导致衰退以后可能的使用者)的角度想一想价值几何?哪些内容是不可替代的?
:::# 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随机的文字。
:::# AI生成的文章。
:::# 汉字大全,收录所有可能出现的汉字。
:::# <math>\pi</math>的前100000位的中文读法。
:::# 某人/名人/航天员/歌手/教授的拿手菜谱/blog/日记/演唱过的歌曲/所有的电话往来记录。
:::# 小学语文课本。
:::# 小说。
:::# 获奖小说。
:::# 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稿。
:::# 联合国的决议。
:::# 经过Peer Review的学术文章。
:::# 专门为本文库伪造的文件。
:::我们的文库(图书馆)真的要收录所有自由文本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30 (UTC)
::::一个点在于,过于没有意义的内容一般也不会有人上传。当然批量上传1、2、4、12等内容肯定是要反对的。5、6这个比较纠结。9建议上维基新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16:26 (UTC)
:::::通过机器翻译的新闻稿呢,如[[Translation:中国海军舰艇动向 (8月5日)]]、[[Translation:中国飞机动向 (8月5日)]],有人觉得这种文章需要在文库保存吗?--[[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00:26 (UTC)
::::::对于研究访台相关军事情况或许有意义?理论上这种机翻是可以再改善的,不过有没有人改善就另说了。我觉得可以相对包容一些也无妨。如果真要有人批量上传机翻内容那我觉得就一定要采取措施限制了。另外提醒这个内容好像并仅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还是cc-by的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9:51 (UTC)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實在是不知道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2:27 (UTC)
== 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2022年6月10日更新:已新建[[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页面。
将提前终止章节修改为
<blockquote>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提前終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執行。
</blockquote>
此修改提案意在于明确“当事管理员”并没有绕过规则的特权。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0 (UTC)
*{{支持}}:非常有必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4 (UTC)
*{{支持}}: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6 (UTC)
*{{支持}},很迫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8 (UTC)
*{{反對}},我至今仍然認為,整個規則沿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中文維基百科版本]]就好了。至今幾次修訂屢屢出現漏洞,原因就是在於大多數人只想快速投票,根本沒有審核內文。現在這種修改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何不乾脆用一個更完美的版本?無非加幾點:不需安全投票、投票數結合本站實際情況、邀請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裁決(達師提議)。說這些複雜的人,請告訴我哪點複雜本站做不到的?真做不到就基於百科版本修改就好了,不要抱殘守缺。--[[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8日 (三) 14:36 (UTC)
::维基文库和维基百科并不是附属关系。我们应该让维基文库芝麻虽小,五脏俱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15:06 (UTC)
:::嗯?我提的和閣下並不矛盾。維基百科版因為使用長久,問題最少。而閣下既然認為五臟俱全好,我給一個最好的底本,這很合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0:57 (UTC)
::::我有疑惑。如果其他维基媒体计划的编辑者(特别是中文维基百科)利用自己的方针干涉中文维基文库社群的事物,其危害将会更甚文库俩管理员内讧。我非常不建议照搬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政策,并且反对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行政员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中文维基文库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
::::讲难听点儿,说的直白一点儿,手伸的有点长。[[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00 (UTC)
:::::當然不是照搬,而是我說了很多次,這是一個最好的底本,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勝過基於目前千瘡百孔的文庫版本。讓百科方行政員參與這些本來也不是現在規則上的,只是拿出來商量的。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2:23 (UTC)
::::::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我倒是没意见。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来当中文维基文库的“太上皇”。[[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31 (UTC)
:::::::是不是不能讓他們協助參與,就留給討論解決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支持}}基於本底稿進行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9 (UTC)
:::::::::意思是要“至少25张有效票的多于一半”?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0:24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同意阁下有关太上皇的说法,我也反对中文维基百科管理人员随意插手维基文库事务,同时我反对引进“对已达成共识的越级申诉”做法,共识就是共识,神圣不容侵犯。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2 (UTC)
::::::一次的共識雖然是要遵守的,但只要有理有據,前次共識有錯誤或是不完善,也是可以推翻而出現新共識的,沒甚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有效投票數上次就已經說要基於本站情況酌情減少了,還啥25票啊?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5 (UTC)
:{{支持}},话说能否引入方针对比模板,如中文维基百科的[[:w:template:比较条文]],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出方针的变化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3 (UTC)
:: 這種模板您可以直接引入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Assifbus閣下截至(四) 02:31 (UTC)補充的要點值得本案作為參考,作為有機會被濫權活動繼續溝陷的文庫社區當事人之一、同時為文庫社羣共識可以繼續,並減低文庫系統可能被個別偏好而陷入其他計劃之困境內,
:謹在案內表示支持該修正案的意向之同時,提出再細化其部分執行條件之限定,希已案內支持標的可一併計算支持修正不再重複統計:
<blockquote>
(接Yinyue200案尾補加)
程序任何執行如提前終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blockquote>
: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54 (UTC)
:{{支持}} 终止执行和发起执行都应当有正当规范的程序。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1:57 (UTC)
::閣下的話我並不反對,就看如何起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11 (UTC)
*{{意见}}作为几乎不参与人事案讨论的人,我只是来提问的,因为无论是原条文,又或者是说现在提案版本中“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的这句话,都让我有以下文法和程序上的疑问:
:1、解任提请能够被'''判明'''“存在某些情况且未有重大异议和争议”时,是否说明这一'''提请'''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也就是说这句话发生时一定已经进入了提案后的7天内的环节中,而目前所列出的“某些情况”看来是足以让这一提请站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仍要等到投票开始的7天后才能“提前”中止?这还算是“提前”中止吗?或者说,我们竟要让例如“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的解任案付诸投票吗?
:2、但我不是反对“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只是这种取消或中止的情况恐怕与由于那几种特殊情况所引发的“中止”并不相同而需要作出区分的判别和对应措施——这种很明显是解任无法实现而'''“提前中止”投票进程''',那几种情况的话,应该'''“即时中止”解任议程''',不是吗?当然,我认同'''任何类型的中止'''都应该由'''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执行'''。
:3、有鉴于第一点,“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这句话似乎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把它放到前面去——不然,等到“判明”了才来“提出”,是不是也很古怪?
:4、我是支持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也支持Longway22君要求程序遭中止时需要说明备案的提案。但我对人事案向来不感兴趣,因此请允许我只提“指指点点”式的意见而难以给出更详细的修正提案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9:49 (UTC)
::閣下的問題提的非常好,我認為閣下的問題不能被無視。算人頭一樣的投票解決不了這樣的深層問題,必須有人出來回應。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1 (UTC)
:::这不算什么“深层问题”吧哈哈,既然上边已经有尝试修订的'''有益尝试''',我也只是加一把柴——不过我想没必要一定以什么为参照,原方案还是可以通过包括现在Yinyue君和Longway君的方案在内的各种调整改动来让它变得更合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5 (UTC)
::恐怕我反对阁下所提及之观点2,因为本站没有行政员,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选举出行政员,而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实在无法解决这个要命的命题,要不本站所有用户都不能关闭有关讨论,而是将关闭权利交予元维基监管员更好。--[[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2:15 (UTC)
:::哦,这部分的观点2我也只是就Yinyue君的条文修订案发表意见而已,并不以为一定需要用行政员来做这件事,阁下既然有此看法,应该在表示支持Yinyue君的意见的同时对这一点提出修改。至于“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我好像已经在第四点提出了对“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支持?我也认为这是关键之一,但不是唯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9 (UTC)
::::如果这样,建议重新建立一份[[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尽可能表述出上述所有用户的意见,但不能光照抄维基百科版本只改词“维基百科”为“维基文库”,这种做法我必定反对。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52 (UTC)
:::::{{支持}}——我也反对直接拿百科的来用。建个页面来反映各用户的意见,可能更清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1 (UTC)
::::::但是底本用維基百科版本來修改閣下有何高見呢?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4 (UTC)
:::::::首先抱歉的是,在下实在并不喜欢讨论人事案,所以不敢说有所谓“高见”,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热心(相对其他具体的理论问题)。我反对的是“直接”拿来用,至于以哪个为底本我不关注,我只关注成案后的效果。阁下既然非常想要以某一个底本来重新编写的话,我的看法是:
:::::::1、阁下还是应该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
:::::::2、这个方案初稿还是需要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其实各方的观点都已经有很多了,与其无边际地搜集意见,倒不如切实地结合已有的方案和意见)来进行本地化后再提出,因为这毕竟是需要本地社群达成共识的产物,而不是说由于认为某个方案已经“很完美”就“無非加幾點”即可,毕竟阁下需要悉知的是,对于“更完美”这种修饰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倒更不容易凝聚共识;
:::::::3、当然,'''更简单的方法'''是停止无谓争执,务实就现有方案并修正案(或另提局部修正案)提出具体修订意见,因为现行方案固然不完美,即便是修改案也有让人难以满意的地方,但与其推倒重来,不如就现有的内文逐条审定调整,这样更务实,也更容易寻求共识。
:::::::4、我真的没有高见,我只想负责提问。阁下如果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我也很愿意提问题。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1 (UTC)
::::::::本人慵懶,所以雖然閣下在內很多人說不希望”直接拿百科的来用“,但既然閣下希望我給一個成文稿,稍晚我也只能大致改一下維基百科版本貼來文庫了。我個人非常讚賞閣下提出的幾個問題,也並不認為閣下的意見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擔憂這裡的人就這樣無視之任它們被下面長文淹沒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3日 (一) 01:17 (UTC)
:::::::::我竟直到现在才注意到阁下的回复——维基的这个提醒机制有时真的不好使。我适才有看了阁下的文稿,总体与百科版本没有大的出入,我想要是“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大概会更好——以及这当中的除投票解任而外的其他内容其实与现行文库制度无大的差别,是以恐怕调整的需求不大;至于投票制度部分,我想也许在经过讨论之后能够进一步达成融合的方案的,总是要一点一点来的,大家都需要保持耐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9:43 (UTC)
*{{支持}}防止出现“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这种争议颇大的逻辑。--[[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5 (UTC)
* 個人確實反對讓當事人有自行關閉解任案的權力,基本支持修改,但文庫的現況可能不止於此。我有一點擔心按文庫管理層之間逐漸惡化的關係來看,往後的解任案會是什麼樣子。——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 我看維基文庫現在還在無條件支持[[User:Zhxy 519|Zhxy 519]]的也就只有[[User:Gzdavidwong|瓜皮仔]]吧,其他人要么是反對或中立意見,要么是最近兩年以來不編輯維基文庫。--[[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2 (UTC)
::: 文庫現任六個管理員,Hat600君跟Shizhao君稍微不活躍一些,剩下Zhxy 519君跟Gzdavidwong君對您跟Jusjih君,差不多正好二對二。我個人是認為雙方大概各有各的問題,但都堅持自己這一方正確無誤,要求對方(先)道歉,才會導致今日之僵局。上面我跟SCP-2000君提議過對各方進行互動禁制了,也沒什麼下文。如果情勢繼續惡化,最糟就是上報元維基或基金會方面全部解任了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4 (UTC)
::::基金会某位死亡威胁的用户都不管,不必有太多积极的期望了。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35 (UTC)
::::我还是建议本地处理,如果无法本地协调继续找监管咯。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41 (UTC)
:::::想起了當年的[[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這個用戶在維基文庫剛開始收錄侵犯版權文章,被提醒和刪除後熱衷於收錄新聞稿、考試試卷等內容,還曾對[[User:Zhxy 519|Zhxy 519]]管理員說“您一開始說我收錄的文獻不符著作權法。現在卻說我收錄的文獻不是文獻?”[[User_talk:It's_gonna_be_awesome|等內容]]。[[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現在已經被[[m:Global_locks/zh|全域鎖定]]。維基文庫當前有些用戶就跟這個用戶有點相似。--[[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04 (UTC)
::::::当然啦,这类的用户都很嘴硬,擅长钻营漏洞。如果不是多个维基项目同时处理,监管员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恐怕都没法子对付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41 (UTC)
:::::::其实我目前只是反对[[User:Zhxy 519|Zhxy 519]]上一次是坚持“25票有效”,这次又故意把本讨论中的本条曲解为“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的意思,除了[[User:Gzdavidwong|瓜皮仔]]以外明显没人会支持,而且事后自己也很可能放弃这种看法,有点像游戏维基规则。当然[[User:Zhxy 519|Zhxy 519]]可能觉得维基百科版本是心目中没有漏洞的版本,维基文库版本就算不使用维基百科版本,至少也要做到没有漏洞吧。大家要礼貌并按照规则来讨论,讨论的应该是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歪曲维基文库方针和防止维基文库方针被歪曲。我会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努力维护更多用户支持的真正的维基文库方针。针对[[User:Zhxy 519|Zhxy 519]]反对的[[User:Jusjih|Jusjih]]在多个维基项目阻止特定用户担任管理员的事情,我觉得其他维基项目和维基文库没什么关系,维基文库的管理员应该是对维基文库负责并接受维基文库社群监督,所以我不作评论。过往[[User:Zhxy 519|Zhxy 519]]封禁的用户说实在的当时看也是一些问题用户,[[User:Jusjih|Jusjih]]偷偷快速删除的日志项目和偷偷引入[[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快速删除[[User:Assifbus|Assifbus]]用户页所涉及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些可能需要删除的争议内容,在这些话题上取得一些共识可能才能作为[[User:Zhxy 519|Zhxy 519]]或者[[User:Jusjih|Jusjih]]是否需要离任管理员的证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4:23 (UTC)
::::::::閣下提到從前事件時屢屢不能準確描述(好像我何時說過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且對於“溝通”也不能正確理解、乃至涉嫌縱容Jusjih再次濫用溝通無效,令人不能放心。即便Jusjih也在版權頁上說過“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最簡單的,如果閣下面臨指控,請拿出依據辯駁,在這裡單說“努力维护”太蒼白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2 (UTC)
:::::::::我只是觉得其他人明显会反对,只有阁下可能会支持而已,既然阁下否认,那就当我猜错了吧,只有[[User:Zhxy 519|Zhxy 519]]一个用户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至于我是否纵容Jusjih滥用“沟通无效”,我认为沟通无效是一个现实。如果阁下或者[[User:Zhxy 519|Zhxy 519]]以此为理由在维基文库提出Jusjih或者我滥用“沟通无效”而应该解任,我承诺我也为你们护航,在未满足方针规定的条件下绝不提前关闭投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5:43 (UTC)
:::::::::: 就[[维基文库:写字间#User:Jusjih|上方Zhxy 519的聲明]]來看,我個人認為顯然不至於「溝通無效」的地步。畢竟溝通是雙向的,所謂「溝通無效」也多半是雙方各負其責,而非單獨歸咎於一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1日 (六) 13:19 (UTC)
::::::::?Assifbus的用户页面中显而易见的人身攻击,简直是诽谤,快速删除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34 (UTC)
: 要不要也学英文文库一样搞任期制取代这个管理员的离任,任期是一年,每年定期重新竞选管理员。如果通过的话立即开始重新竞选所有管理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0 (UTC)
:: 採用任期制的話我看會加劇社群惡鬥的情況,恐怕會直接使管理員難產,現階段並不建議。——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2 (UTC)
:各位觉得“解任共識”章节是否需要修改?当前的标准其实有点主观。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51 (UTC)
::一点一点来吧。另外,话说阁下是不是把你的修正案页面通告移到这里下边来个三级标题会比较好(要是能够的话,最好直接显示到这边来,不用跳到别页)?上边不太显眼呢。移到下边也方便讨论,上面的讨论串太乱了,不利于逐条细节的讨论。——虽说不是大事,不过在下一向不喜欢移动别人的发言,所以给阁下提个建议,看看你觉得是否需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8 (UTC)
:::同意一步步修订,仓促大改反而容易招致更多反对意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2:25 (UTC)
::::上述[[#禁止Zhxy 519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以及[[#禁止Gzdavidwong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的討論提案,已列舉顯著他人質疑有重大爭議而不合理的封禁。遮罩不合理的封禁就是平反,但要先解決本案,暫不爭論不合理的封禁之遮罩。至於[[User:Assifbus]]的内容,要遵守[[m:Terms_of_use/zh|使用條款]],不管理不理[[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難道要[[Template:Commonnotice]]一直强調使用條款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4 (UTC)
:::::我个人反对用维基百科的方针来处理维基文库的站务。[[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49 (UTC)
::::::請看[[w:準用]]以及使用條款,再論维基百科有何方针不可能用在维基文库。--[[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12 (UTC)
:::::::我之所以反对,是担心中文维基文库沦为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我不反对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加入维基文库的社群,我反对的是他们以“太上皇”的身份,利用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24 (UTC)
::::::::这反对真有原则。英文维基百科你威胁jimbo,管理放逐你,你就说双标。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antigng处理你持续侵权和人身威胁,所以你说他陷害你。你在维基学院,路西法人管你政治宣传和侵权,你就说他不避嫌。你在维基教科书无礼辱骂沈澄心,jusjih阁下愿意伸出援手帮沈。现在中文文库jusjih敢管你人身攻击和诽谤,你就说他是太上皇,滥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维基文库的管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每次错的都是别人,你都找别人的错。你代理被全域禁制的蟲蟲飛在多个维基媒体活动,人身威胁他人,多次诽谤他人,对jimbo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法律威胁,你在其他计划还威胁要举报维基媒体基金会,甚至在多次声称维基媒体基金会永远不要妄想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你还要在使用条款的边界上走多远?你架着某些计划本身的规则不完善在边界走,不顾使用条约。你非要看到基金会或是监管员下场你才满意是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4 (UTC)
::::::::我不论jusjih和zhxy_519的争执谁对谁错,但你这种谁管你谁有错的想法你最好收一收。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你争执,实在看不惯你无礼指责jusjih才出来说两句。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9 (UTC)
::::阁下如果想借刀杀人,还是省省吧。Jusjih也是10多年的老人了,怎么可能会被你这种人利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2:41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 ===
{{比较条文|
==== 提前中止 ====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u>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u>,仍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u>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u>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u>
|
====中止====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u>。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且当前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可以于投票开始后168小時即7日起,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取消或中止應當由<u>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u>執行。取消或中止时,<u>反對解任票必须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u>,例如0比5、1比6等,<u>否则取消或中止无效</u>。
程序任何執行如取消或中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u>封禁</u>。
}}
:{{ping|银色雪莉}}已添加到写字间。感谢建议。--[[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11:38 (UTC)
::以上很多用戶支持的討論提案,不等於[[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最新内容。請解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20:35 (UTC)
::: 這不就是「明確當事管理員並沒有繞過規則的特權」嘛(「取消或中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執行」),沒見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20 (UTC)
:::: 我觉得只要是个非当事用户就可以了,因为终止的条件已经明确规定了,不必非要管理员或者监管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4:38 (UTC)
::::: 我覺得還是交由較具權威者認定比較好,若任何普通編者皆能自行認定解任案的有效性而宣告取消或中止,可能出現各種「代理人」現象或爭議較大的取消或中止操作。維持現行任何人皆能提出異議的門檻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41 (UTC)
:::因为很多人对文本的细节提出了一定的意见,这个修正案也被编辑过,不过当前并没有违背提案的原意,无非是一些措辞有变动罢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1:39 (UTC)
::::謝謝勇於開啓本討論,非投票,但仍要有穩定的草案,才容易成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5日 (三) 03:25 (UTC)
:::::{{ping|Hat600|Midleading|Shizhao}}樓上有很多支持一案,但又有分別次段落。請問下一步?--[[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1:5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提出的意見還未反映到修正案中,還需継續討論。--[[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4 (UTC)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意見,真的只是來提問的(笑),但我感覺這事情折騰實在太久了——所以我寫了一個草案,請各位閱覽給些意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27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2022年8月16日'''更新''':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计,并同时认为在允许管理员有效行使其“代权”的同时'''仍应以执行社群共识为最大前提''',吸取其他同好的一些意见精神,再次做了调整。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33 (UTC)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關於此修正案的說明 ====
:1.我上次只是來提問,但是蒙Midleading君在討論串中提及在下之“意見”,因此又細細閱覽各位高見,覺得社群實在是有必要就此事早日塵埃落定。
:2.我一直覺得各位在沒有有效梳理邏輯和整合各方意見的全面成文草稿下進行的爭論,除了長長的討論串以外很難總結有效信息;而在尋求單一條文的修改的過程中,在下又有了些'''對其他條文的看法''',為避免“頭痛醫頭”式的糾纏,因此發表長篇廢話。我仍舊不喜歡人事案,不過實在是不吐不快,如果有哪位同好覺得我這是OOC,我也只好說句抱歉了(摔)
:3.在下的草案'''嘗試'''整合了原有條文和Yinyue200君、Longway22君和Gzdavidwong君等各位同好在上面提出的意見,如有未被整合進去或整合不到位的高見,又或者是我自己的“私貨”不甚合衆意之處,理當由在下負責。
:4.以下僅就各處修改之動機作一簡要說明,以便諸君撻伐:
::(1)“先溝通”部分:此前就有關溝通的時間節點在Jusjih君、Zhxy 519君和Gzdavidwong君之間甚至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在在下看來'''充滿負氣'''的——爭論,是以認為應當劃出明晰的時間界線,以杜絕不必要的紛爭,也在日後的實際提案流程中給予爭議各方平心靜氣的機會。(時間給得也許偏長,但文庫的歲月似乎比外邊是要慢一些233或許可以調整為48小時?)
::(2)“提案”部分:沒有大的修改,僅明晰發起提案時需要通知的對象。
::(3)“聯署”與“答辯”部分:首先,聯署既然已達門檻,恐不必等待到7日截止。原條文“答辯、反駁、再答辯”的時間分段過細,也像是把答辯雙方束縛在不自由的時間環境下,因此在下不以為此處之區分有何必要,因此仍整合成同一時間段。既然作出這樣的調整,那麼答辯與聯署的時間自然應該分離。雖然也許會有朋友覺得這樣戰線拖得很長,但一則在聯署處實際上未必真等到7天才聯署成功,二則聯署未到門檻時,連提案都有可能胎死腹中,那麼是要讓人答辯什麼呢?
::(4)“取消投票”部分:此前的“提前中止”或者“中止”修改案,在下深認同其本意,但總覺得時間和流程邏輯上說不通(在下前已有述,不贅),是以作此修改,即將此“取消”或“中止”局限在:①明顯使提案不能成立;②相對的高門檻(6人,是解任提案通過聯署門檻的兩倍;其中要有兩名非當事管理員,因應如今本地各管理員之現狀和避免社群進一步分裂,這一設置實有必要)等條件下才能取消投票。
::這樣是為了:
:::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至於在前述基礎上的開始投票後的提前中止,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一個已經經過了聯署門檻而未被提前取消的投票,是合規的投票,為什麼要提前中止呢?
::(5)“投票”、“解任共識”、“再任”部分:沒有修改。
::(6)“其他規定”部分:這部分我把一些來自各方面的有益意見整合在了一起,列成數項,此處不贅。
:以上滿紙荒唐言(其實在下認為除了爭議核心點的“中止”以外,修改並不多)請諸君酌處,在下非常歡迎高見,祝編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50 (UTC)
::我對閣下表示感謝,也先提三點。
::1.即其他規定3,說明書是什麼東西?這一段語氣風格突兀,而第四點所謂見證人更是未曾見任何維基項目上有事務執行需要的。請閣下考慮。
::2.本站6名管理員,4個人算活躍吧。那麼如這次Jusjih只要同時發動對兩個對立管理員的罷免,今後除了被投票,除非無助的善意推定社群眼睛非常雪亮,什麼也做不了了。閣下至這裡還要6個人贊成,我認為不妥。
::3.即便有這麼一個規則,我這次感受最無語的,是“溝通無效”的濫用。溝通無效的定義算是不需要寫入規則的默認共識,中文維基百科的實踐已經表明這應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這次Jusjih發起,而Midleading居然贊成說:你認不認錯,不認錯就是溝通無效。這是非常惡劣的態度,根本不算溝通。我希望閣下能認知這一點,歡迎閣下的意見。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3日 (日) 02:34 (UTC)
:::谨回复如下:
:::1、我认为这个“说明书”其实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格式化的程序标识或说明'''。我愿意就这里说明一下,当然这说明或许未符合[[User:Longway22]]君的本意而可能是我的“私意”或“私货”,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
:::首先,“沟通-提案-联署”这个流程中需要'''明确标识''':1、提名人(可能是沟通当事人);2、提案解任理由;3、解任理据;4、联署人,等等。作为一个对比参考,我看了近几次的百科方面的解任申请(我想以阁下的立场,应当也会认为百科的流程是相对完善的吧?——另请其他朋友注意,我并未打算照搬或者“被太上皇”任何事,像我前面说的,这仅仅算是一个对比参考),以那边的[[: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蟲蟲飛|最近一次]]为例,里面也是有这些内容的吧?这些内容对比“其他规定/3”,是一一对应的。
:::再来,“答辩”流程,我的正文里有说(这是援用现有的文辞),需要'''整理成文'''。整理者的署名、简要移动说明(而不仅仅是突然被加小标题“放逐”到话题的末端,这一点我想在下应当还是有些体会)我想还是需要的;自然,这些动作不需要见证或副署人的时候,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必要了——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对“其他规定/3”言辞上的修订。
:::最后,“投票-(取消投票)-共识”流程中需要的'''明确标识''':1、取消投票的提案人/解任共识的(执行)決定者;2、执行内容;3、理据;4、取消投票的支持者/解任共识的支持者,等等——这我就不赘述了。
:::我觉得不少人支持这个“说明书”的原因,其实未必是说要有一封“书”,而是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这应该说是值得被重视的——自然,言辞上可以再斟酌,这要请大家来帮助。
:::2、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三角形式的对立关系?我的看法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三角对立的情况,那么确实是应该由'''众意'''来决定各位的去留的。因为三角对立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认为文库的日常程序与工作将严重受限于诸位的争端,这种情况下,历经投票流程的所有前期流程仍不能沟通时,交由众意决定是妥当合理的,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控制各位不陷入争端了——而这时在取消流程中设置高门槛的“众意”是必要的,因为它将避免无休止的“取消战”而使得善意推定的社群得以顺利行使自己的权限。——而且这是常规流程,要真的“失控”,也还有紧急流程。
:::3、我不愿意评价至少目前相对被搁置的现实争议——就像我理论上支持对争端双方的双向禁制互动一样,有时候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这不是说要脱离现实,而是不要让现实偏差'''过于'''影响逻辑。我认同阁下所见,沟通无效一般是“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是“答不对题”甚至“沟通无效”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认知,因此我认为在这边下手最终是没用的——因为流程虽都是善意推定,而现实未必如此。事实上,'''就算是'''百科规则,依然不能避免主观认知差异而仍旧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各种流程上可能导致的终止流程,包括“其他规定/1”就有了必要性——它起码是程序上的一个'''兜底''',即一事不再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04:43 (UTC)
::雪莉的这份修正案考虑的非常全面,我是{{支持}}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0:58 (UTC)
:::我同意“溝通無效”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判定,認不認錯也不能代表是否屬於溝通無效。我傾向認為現在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無效”的狀態,例如Zhxy 519要求Jusjih對其撒謊作出說明,Jusjih要求Zhxy 519對其違反避嫌作出說明,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一個解釋。如果以管理員還在發言就不屬於溝通無效的理由快速終止任意管理員解任投票的話,相當於只有不活躍管理員可被提出解任投票,這樣下去的話,最終只能靠[[votewiki:|安全投票]]收拾殘局。管理員解任是否通過要靠所有合資格用戶進行投票,不是由某個委員會仲裁,只要不存在惡意拉票和灌票,就應該根據投票結果作出決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3:12 (UTC)
::::本人早於去年就[[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2021年5月29日Zhxy 519禁封用戶妥善否|在此]]做出回應,而不甚活躍的管理員達師也早已[[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意見]],不贊成所謂避嫌。Midleading不做好功課就來發言的行為欠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我贊成閣下堅持確立一事不再審的原則,也認為全文仍有大量需要修改之處;但我更覺得即使規則確立,需要閣下這樣的人予以監督實行,不然在本文庫有法不依的情況無法解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7:14 (UTC)
:::::首先,我倒认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君的说法更多地是在反映一个现实状况,即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的实际状况。自然也许他在这部分的表述有可斟酌之处,但是我认为他的本意仍指向了这次修订的目标——流程(尤其是取消投票的流程)的规范化。今天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我并不天真到以为调整规则便可万事大吉,也认为“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但规则虽不是唯一的诱因,但至少是一个我们现阶段可调整的诱因,因而我提出这样的草案。至于如何解决包含阁下所言在内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情况,是要依靠'''各位的冷静'''和'''可执行与细致的规则''',在下并算不得什么。--[[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20:22 (UTC)
::::::閣下此時不需要判斷我給的理據是否正確,只請思考一下,我能給出一個解釋,對方卻連「答不對題」這樣的理由都從未提過,從程序來講,這到底符不符合閣下也認同的「溝通無效」內容?如果不屬於,閣下認同的究極版「溝通無效」又是什麼呢?
::::::閣下對「主觀」頗有排斥,但一者主觀不等於錯,二者閣下所認為的「各位的冷靜」未嘗不是一種主觀認定。「主觀」的言行,至少是可以先討論對錯的吧?不經過討論就開投票的做法即便百科我也非常反感,所謂眾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霸凌,請三思。
::::::閣下上次的發言3,認為依然不能避免,我要說這不是全部。比如[[W: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18年6月#提請解任User:Shizhao|這裡]]。這固然有其他管理人員出手的因素,但也是有其他用戶出來直言的結果。閣下不願牽扯入局本身,但是明顯的正義如果沒有人出來做,那麼我也會像當初瓜皮仔的感歎那樣,對沒有正義的文庫社群失望透頂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9:12 (UTC)
:::::::那阁下是不是认为要在修正案加入“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之前Jusjih开始投票前也确实发起了这样的讨论,只是还没有深入讨论阁下是否做错了什么就跳到了Jusjih撒谎的话题上。[[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23:09 (UTC)
::::::::我也曾告知閣下Jusjih最初的留言連溝通都不是,閣下卻公然枉顧了。“各位的冷静”在閣下身上我當時沒有看到,今後能否,我也沒有信心。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1:43 (UTC)
:::::::{{ping|Zhxy 519}}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了,我觉得“沟通有/无效”就像是民法中的“感情破裂”——它就是一个由头,不是别的。一方也许认为感情没有破裂,但你无法阻止其他方认为感情破裂,因此民法上允许你以感情破裂为理由来提出离婚申请,也同样允许你以感情没破裂为理由来不同意离婚——但起码任何人以此为理由来提出这个申请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也很难去给感情破裂下一个绝对客观的排他性定义:你当然可以像民法那样去列出一些确实能印证感情破裂的例子,这些例子是相对受大家认可的“默认共识”;但即使如此,这些例子到最后也还是会加上“导致情感破裂的其他情形”这一条。要验证是否“沟通无效”,只能是逐案分析,无法绝对地定义化。就诸位的案件而论,我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这是“'''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也就是你认为你对他沟通无效和他认为他对你沟通无效的两者叠加——就像感情破裂,既有双向的破裂,也有单向的破裂或不破裂,但这些单向的破裂和不破裂叠加起来之后,事实上还是'''总体破裂'''——双向沟通无效。
:::::::也由于此,我不知道阁下为什么认为我“對「主觀」頗有排斥”——我要是对主观有排斥,就不会把这个主观的词语用在我的草案中了。主观确实不等于错——但也不必然都对,正因为此,我们才尝试去给主观定义的“沟通无效”施加客观的约束和管制,避免它成为滥用的由头——但这个管制一定是有限度的,至少用它来作为一个提案的依据这一点权利是不应该被限制的。而提案也不意味着投票就开始了,从提案到投票中有相应的争取联署以及答辩的时间,这些时间都是用于讨论的,而并非阁下所说的“不经过讨论”——事实上讨论的空间显然比这个还要广,在提案开始之前难道就没有讨论了吗?如果真没有讨论过就提案或者提案后没有有效讨论过,我想这个提案被提出来了也得不到支持的,而且也是触发了草案中可以提案“取消投票”的各类事由的。
:::::::至于众意的问题,众意当然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现有的框架里,不用众意来裁决,又该用什么来裁决呢?而且我们并不是没有设定挽救众意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机会,从取消投票到紧急求助的这些规则制定就是为了这一点,如果想要做得更好,我们是要去完善这些规则,而不是无视这些规则和它们存在的漏洞。——但这些规则肯定无法做到永远地完美无缺,所以我说“规则...不能避免...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事实上在阁下举的例子中同样如是的,此时不靠众意来挽救,又要靠什么挽救呢?而这些众意,难道又是无规则地表达和行使的吗?在下今天在这里长篇废话,恰恰是众意中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了在下仍愿意表态来希望尽力调整当前的局面;而阁下说我“不愿牵扯”我也甘之如饴,因为这同样是我在行使选择表态或不表态的正当权利的一种体现。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至少我此刻入局,只是为了调整更合理的规则'''这一件事'''而来,我身上并没有同时解决几十个问题的能力——我想诸位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有就草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仍请阁下指正。--[[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4:11 (UTC)
::::::::插句話,我好像沒看到閣下提案中有“主觀”的字眼。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5:30 (UTC)
:::::::::提案里没有,不过我给阁下的回复里有,我想Zhxy 519君指的是这里?于是据此回答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6:01 (UTC)
::::::::這麼打比方很有意思,不過閣下要知道在本站後果卻不是「離婚」那麼簡單,而是接近於「剝奪子女撫養權探視權」一樣嚴重。涉及到這樣的部分,我就不能贊同閣下簡單歸咎於「雙方認知差異」而算作溝通無效了。很簡單,從我過去所處情形的角度,應對對方無理取鬧而已經提出了足夠的解釋,那麼對方就是鬧上加鬧而足以關閉了。我想說民法上法院都不會受理這種所謂原告,維基上就更不應該拿來浪費眾人時間。
::::::::我認為話題不要扯遠,所以認為一,如瓜皮仔所說,溝通無效的定義不必明文強調,但應該在這裡重新達成共識。二,條文本身,我想再與閣下探討一下。比如百科原案說提請需48小時,閣下版本為何選用72小時?再如百科原案內容直接表示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閣下的修正稿也不予採納為何?
::::::::最後表達一下本人的基準,本站除了版權規定嚴格之外,考慮參與者數,基本不贊成各種規則比百科更複雜。繼續歡迎閣下意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27 (UTC)
:::::::::管理员被解任的结局是属于“离婚”还是“剥夺权利”?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知差异”是中性词,任何的沟通无效难道不是都反映出沟通双方对某件事认知不同吗?我还没有见过认知统一而沟通无效的;因此这“归咎”是否过于“简单”,也许旁观者清。至于有关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阁下讲得很好,但就像阁下所言,受理与否是'''“法院”'''的事情——而不会是当事人的事情。
:::::::::我很高兴阁下愿意回到具体条文的讨论上来。谨就阁下的意见进行回复:
:::::::::一、“沟通无效”的定义确实不必明文强调——恐怕也无法明文强调,就像我所言,“沟通无效”只是提案由头,就像“感情破裂”一样,在提交离婚申请或诉讼之后,终归要看证据——而证据需要逐案审定,不是划一。沟通无效的定义之“达成共识”,到底能不能达到某些效果,还是说仅仅成为了限制提案的一道壁垒,我持怀疑态度——不是认为不该有合理的壁垒,而是认为合理的壁垒不是设在此处而应该设在'''“取消投票”'''那里,是由对证据的审定决定而不是由对概念的审定决定。
:::::::::二、我没有打算过照搬什么方案——也没有想过一定不要参考什么方案。“洞中岁月长”,在处事节奏并不快的本地,时间做'''适当放宽'''是合理的事——当然,如果'''多数人'''认为一定该按48小时,我不会坚持。
:::::::::三、至于“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一句,我记得百科的原文是“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视作”就需要被审视,也需要经过适当流程被宣告无效。这个流程,在“取消投票”里有。我欢迎就具体的流程(包括)门槛进行商榷,包括上面GZDavidwong君也与我就这个门槛有过讨论;当然,最终这个门槛如何定,还要收集各位意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2:40 (UTC)
::::::::::表示原则上赞成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除非在修正案中明确加上“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且无效”和“溝通無效的情形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并获得社群投票通过,否则我反对这种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05 (UTC)
:::::::::::閣下這麼說看來倒是同意的。既然從我到銀色雪莉都認為不必也不能明文化,只要這裡達成共識,並不需要甚麼事情都社群投票。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27 (UTC)
::::::::::::但我并不认为“达成共识”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的看法是:“沟通无效”是主观看法,是提出提案的由头,不建议对它作任何定义上的限制,否则会变成对于提案权的不恰当压制——而“达成共识”可能就有“定义上的限制”被包括在内。我最多仅能接受对它作出例举性的说明,而不能接受对它进行概括性的排他说明;而什么样的例举性说明能够为大家接受,则需要进一步<del>共识</del>商讨并最终'''作为方案细节'''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落实。(简单一点讲,你可以举例出某几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情况属于“沟通无效”,但'''绝不能声称仅有'''某几种情况属于“沟通无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32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上“溝通無效”的形成也是多年實踐得來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各位的冷靜”幾乎不復存在,逼得我非要出來把它說得很清楚,這就很無語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46 (UTC)
::::::::::::::我想“冷静”对各位,包括在下,都是时常适用的一个词。
::::::::::::::另,阁下所举的“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自然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我也对[[User:Midleading|Midleading]]阁下所说的“'''‘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深表认同(希望我没有错误断句阁下的语句)——Midleading阁下认为现有草案中的说法是否足够表达阁下的看法?(即“取消投票”中的“被提案解任的管理員不得參與此(取消投票)提案”这一句,是否足够?至于阁下担忧的“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我认为无论是原案和草案,应该都没有漏洞会导致“提案被'''拒绝提出'''”了)如果尚有不足,请阁下分享是否有更好的文辞表述(自然,在下也同时请各位同好指点)。又及:我这样有没有@到阁下?我对维基的提醒回复功能真的是...不太抱希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5:05 (UTC)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想要不通过投票而只是通过讨论达成的关于“沟通无效”的共识,我认为可能就是所谓百科里的“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是一个限制性的而不是列举性的条件,也只有在这种限制性的条件下才能得出Jusjih滥用沟通无效的结论。而我反对的就是对“沟通无效”作出一种限制性的规定,所以Jusjih滥用沟通无效这个关闭提案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原案和草案都明确了只有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起取消管理员权限的投票。注意这里说的是发起投票,不是提出提案,所以当事管理员即使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也不应该清空提案页面,不过仍然建议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因为仍然有可能因为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导致不能进入投票阶段。最后我有个疑惑,就是所谓“為了防止一案多審,除非有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这里是否包括之前在旧的方针下被快速关闭的提案?--[[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6:03 (UTC)
::::::::::::::::一、也许请你注意我的引文,没有“仅限于”,这就说明了我是在把“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当成一个列举性的条件'''的立场上。而从[[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君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的回复来看,'''也许'''他对这一点并不反对——当然这需要他本人来回复;而我则再次清晰地申明我个人的立场。
::::::::::::::::二、我注意到阁下就“提出提案”和“发起投票”的词句所提出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自提案提出起,想要在进入正式投票流程前取消投票,均需遵守“取消投票”的流程要求——简而言之,“提案”是“发起投票”的第一步,即时受到“取消投票”流程的约束。就此,我建议把相关表述修改成(斜体字为修改处):
::::::::::::::::{{quote|'''取消投票'''<br>任何用戶''自解任投票提案提出起至''開始正式投票前,可提出取消投票的客觀事由。''在此期间,''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三、我想请阁下指明,阁下所指的同一事件,是指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还是指“提案被快速关闭”这件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7:25 (UTC)
:::::::::::::::::这里确实有阁下所言两类事件,一类是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一类是提案被快速关闭以及随后在元维基发生的事件,只有前者被作为理由提出过解任提案,有可能让人将“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误解为不得在解任提案中重复引用之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在这里,旧的提案如果被当事管理员自己快速关闭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如果被中立管理员关闭,那么提案的关闭本身不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我支持只有出现了新证据才能重新提交新提案,同时认为在新提案中可以重新引用过去的提案中提及过的事件,而并非只能对新证据进行讨论,反对将一事不再审原则误解为只要某证据被之前的提案引用过,就不得在今后的提案中重新引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8:14 (UTC)
::::::::::::::::::我現在看不太懂,是還要算前帳,還是只修規則?算前帳的話Zhxy有他的一番說辭,還未見Midleading能駁斥的;只修規則我認為也走的有點遠了,想定出太多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這算一朝被蛇咬?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溝通無效的定義,我也是被迫出來說的,因為實在是有人可能真糊塗,有人可能裝糊塗。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03:36 (UTC)
:::::::::::::::::::{{ping|Midleading}}就阁下所言,似乎应该将“同一事件”的概念细化。我不赞成关于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称为“一个事件”:我认为新证据只有在与旧案中心事件直接关联时,才允许作为旧案的新证据提出并重启旧案,此时允许重提旧事;但如果新证据与旧案中心事件并无直接关联时,应该作为新案提出,而不应该东拉西扯把无关的其他内容扯进去。不知道阁下以为如何。
:::::::::::::::::::{{ping|Gzdavidwong}}仅就阁下关于“只修规则”部分想向阁下了解:请指出“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说实在,讨论过程中涌现更多细节与文辞上的调整不是坏事,毕竟各计划也是基于其社群本地的具体实践而产生其方针指引,在'''讨论'''阶段过于自我设限有时并非好事。我当前主要仍着眼于只修规则,还请在讨论规则本身时不过分陷于——不是不陷于——现实的泥潭。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07:50 (UTC)
::::::::::::::::::::簡單例子就是我最開始提出的:其他規定3。這段是誰寫的,我們都知道。一如之前修改時硬塞入的“附則”一樣,突兀而可行性低。且不說我本人,Zhxy每次行動,也是會給理由的,非要弄成“說明書”還要“見證人”這些,沒有維基項目會規定如此——中文維基百科就沒有。要求刪除這一段。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14:24 (UTC)
:::::::::::::::::::::同意[[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所言其他規定3可行性低而且未見於其他維基項目,建議簡化或刪除,但這不等同於執行程序不需要任何理由。至於要不要算前帳這一條修改意見,我只是想表明在有爭議時防止一案多審這一條不應該用於限制和阻止提案進行正常的討論,就跟只有溝通無效時才可以發起投票這一原則不應用於限制未滿足提前取消條件的提案進入投票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我想要駁斥Zhxy的說法或者算前帳,其實某种程度上我贊成[[User:Zhxy 519|Zhxy 519]]在[[User talk:Jusjih]]提出的“封禁用戶從來沒有強制和其他管理員事先溝通一說,何來污點?”。我反對的只是[[User:Zhxy 519|Zhxy 519]]沒有把這些本來有一些道理的東西解釋清楚,卻屢次阻撓維基文庫中的根據正常流程發起的投票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05 (UTC)
:::::::::::::::::::::其实我不时也看不懂这位朋友的文字233——不过我不认为这可以意味着基于“某段内容是谁写的”而去对任何言论进行评论(我与这位朋友不时也有争论,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并非要为谁背书,请知悉——推定善意)。当然我仍然'''赞成简化或改写'''(删除大可不必);重点在于这段话“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我又大言不惭引用自己的话了),诸位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ping|Midleading}}关于阁下的看法,那就把草案改成这样好了:
:::::::::::::::::::::{{quote|解任投票案因遭提前取消或投票未达门槛等原因而宣告不成立后,又发现'''新的'''与原案所涉事件'''直接关联'''的证据的,可'''基于原案'''再次提出解任;除此以外,为避免一案多审,不接受就同一事件重复提起解任。}}
:::::::::::::::::::::阁下觉得这样是否足以填补可能的漏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38 (UTC)
討論似乎已經太長,無法直接回覆銀色雪莉的最新留言,所以重開一行。如果認為我沒有解釋清楚,那麼討論就夠了,我沒有義務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只有努力維持正義的義務,Jusjih也從來不是什麼正常流程。回來我關注的條文,48也好72也好倒不差24個小時;「視作無效」處,沒有「流程」不代表這一句就不能寫吧。再有既然一事不再審那裡既然準備引入,百科提出的半年不得再提案的條文,為何不一起引入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21:47 (UTC)
:一、建设性意见未必是要阁下详细提案,但正如阁下所言,应该在讨论中解释清楚,然后得以体现到内文中,否则会变成高来高去;正如Gzdavidwong君所言,“审核内文”事关重要。
:二、在现有草案中使投票不成立的方式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前取消,一种是投票不到门槛,哪一种都需要流程。百科的“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这一句话中的“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这句话我是认为已经包含在了草案“提前取消”中的“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和“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这两句当中,因此似乎没有另外列出的必要。
:三、我不认为那是适合本地的条文——一旦解任失败后被解任者无论如何均获得6个月的保护期(尽管紧急解任仍可使用),这不像是一个平衡的条文。草案(及草案的新增修改)应该已经明确多数情况下不允许就同一事件重复解任,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这时是否需要引入其他'''明显基于彼本地而非此本地的实践'''而制定的条文,我相当质疑。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5:20 (UTC)
::1. 我認為我已經解釋,如果覺得不清楚,為了避免「高來高去」,閣下雖當時未參與,想進一步討論仍可就具體行為具體提出。
::2. 好……吧,也不算非常重點。
::3. 不平衡嗎?至少是給雙方一個冷靜期。而目前實踐則證明,「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如果本次不是我以當事管理員身份,類似的安排可以說是無效的,未來如果再玩同時罷免兩個管理員的把戲,恐怕根本沒有可信的管理員出來中止,只能流向投票似的「眾意」,而不是真看證據這些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7:53 (UTC)
:::就第三點,“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的主語是'''草案''',草案與原案的安排已有不少分別,因此基於舊事判斷這一安排有效與否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我並不認同“以當事管理員身份”可以關閉涉事提案,但鑒於原案未曾清楚說明,因此我不表示意見;而現在草案之其中之一的目的,便是明確排除這一點的可能性。至於有關“罷免兩個管理員”等推演,我前面有回覆過Gzdavidwong君(在第一次回覆的第二點),恕不贅。如果閣下對中止門檻過高(是門檻'''過高'''而不是門檻'''高''')表示憂慮,基於合理考慮我已在條文中作了適當調整——但是,這不代表我認為“投票似的「眾意」”就必然等同於“不看證據”——這樣說來,投票選管理員也是隨意的“眾意”,沒人看表現了?這樣的類比明顯是不當的,因此我堅持即便門檻作出一定調整時,仍然保留“取消投票”中需要非管理員的用戶的聯署的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2 (UTC)
:聲明: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這裡我說的更明確一點,中文項目管理員講理扛不住「抗議」的風氣在國際社群我還沒見過,當事管理員可以考慮避嫌,但明顯的擾亂破壞即使當事管理員也不需要忌諱出手,就如我已經舉過的管理員達師[[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的意見]]一樣。一句話,明確限制當事管理員的條文我也表示反對。
::另外,我提議廢止「再任」一段。最終決定權仍在Meta,meta不予理睬即使本站通過罷免也沒有用,這一段就變得冗餘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1:18 (UTC)
:::[[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避嫌]]是本地现有指引,当然有例外情况,但仍然有诸多限制,而并非可以全然随意走到天平的另一端。既然不少同好喜欢引用百科,那我就引用[[: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这一句]]好了:{{quote|滥提、不符合假定善意、违反维基方针、礼仪、讨论程序之解任提请,皆可经'''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取消或中止。}}
:::这难道也要说是“明确限制当事管理员”?在下恐怕'''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再任”那一段,按上一段回复的老规矩,我[[: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引用一下百科]]得了:{{quote|被取消管理人员资格的用户仍然可以再次申请、被选为管理员。}}
:::看来解任指引中无疑仍应该有关于再任的规定对不对?结合阁下的说法,那么:
:::{{quote|'''再任'''<br>被解任者就解任进行申訴的权利,仅限于被紧急除权的前提下行使。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最终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虽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把原“再任”段修改为这样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9日 (六) 05:51 (UTC)
::::原百科的確沒有「明確」,但是閣下的修正案有當事管理員不能參與提案一句。如果閣下把百科版本替換過來,我就不會繼續反對。
::::我看閣下似乎在另一處加入不能同時提報兩名管理員這樣的提法,我表示感謝。不過我仍然擔憂最糟糕的情況,即有人出來不顧常識地濫提,但一直不發言的所謂「非當事」管理員拒絕出手阻止,反而認定彼方的胡言亂語是「有效的常識溝通」,不論別人如何解釋。今次發生過一次,我真的對條文的作用表示悲觀,因為不顧常識真的很難阻止。
::::我是百科原條文看的不細了,但是百科原條文既然如此,不夠嗎?刻意強調太多顯得太有針對性了,我認為就留著百科條文短短一句話就夠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1:15 (UTC)
:::::我倒是认为百科很清晰说出了得由'''非当事'''管理员提议中止;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条文上可能的漏洞,但是这个漏洞在大家有相关未具文共识的时候也许不那么显眼,而如今出现了显眼的情况,那么就不得不在文字上作明晰的定义。我要指出的是,我翻查了百科的无效化解任提请(近十年吧,再往上的那些远古痕迹我也没有翻了),还没有出现过由当时管理员自行关闭提案的。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种规则失效的情况。
:::::至于条文的作用,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在下并无三头六臂,所能做的,是尽量修补条文而已。
:::::“再任”这个部分,其实只是梳理清楚了哪种情况是透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可能的复权,倒不至于有针对性吧...在下是一个“鸡毛蒜皮”的人,还是愿意说得详细一些——对于能说得详细的东西而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3:55 (UTC)
::::::我承認百科歷史上的確沒有,但是目前文庫的規則允許。因此修改如果大致按照百科來,也不必要加入太針對性的內容。
::::::既然願意說得詳細,那麼我再舉一處,[[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2021年|更早版本]]對於再任,並沒有限定於緊急除權,而是所有情況,改成現在限於緊急除權,並沒有解釋說明。我仍然認為百科的一句話更加簡單明了,但閣下如果堅持,請考慮是否要限定於緊急除權者。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1日 (一) 18:03 (UTC)
:::::::{{ping|Zhxy 519}}不知何故不能直接回复阁下?我是这么看的:我必须申明我从来没有打算“按照百科”或“不按照百科”,无疑百科是可供参考的经验——之一,但不会是照搬,还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既然百科在实际操作中也已经形成了由非当事管理员执行相关操作的惯例,那么有鉴于文库的实际情况,用文字把这一点落实下来也并无不可。我还是那句话,百科与文库这两句话表达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表达其实相对来说是小事。
:::::::有关“再任”的部分,我想阁下所指的实际上是当中有关“申诉”的安排。“申诉”分为'''向社群'''申诉和'''向元维基'''申诉两类,我的看法是:紧急除权的情况下的两类申诉均已透过已有的不在本次修正案讨论范围内的[[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緊急除权]]下有明确规定,就不必论。'''问题是,由社群投票通过的解任''',“向社群申诉”鉴于草案中已有足够长度的联署期和答辩期,这可以不需要了,但“向元维基申诉”这一点'''是否应该恢复''',需要请各位发表更多意见来整合,在下未敢擅动(同时也是由于在下对元维基并不熟悉的关系)。——不过我个人认为有跟没有似乎都很平衡,也说得通,所以还是要看众意。同时,“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这是我所认同的,现案或草案也没有对这个做任何限制(除非他连一般程序都不能通过),所以我想这方面问题不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7:52 (UTC)
::::::::如果精神是一樣的,請恕在下重複上文已表達過的個人準則:不贊成規則比百科更複雜。
::::::::我倒不要求「恢復」,因為這個是本地社群不應也無法限制的。與其這麼麻煩,我們目前的共識還是百科的「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再沒有人提意見就用在目前定稿裡用這一句好了。沒有進一步討論就採用目前共識,這是維基項目常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7:24 (UTC)
:::::::::“复杂”与否,还是要看规则是否适用于本地情况,没有一定要比较他人的道理。至于“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就算是在现行的规则中也并没有限制嘛,草案就更没有了,所以这句话直接添加在“再任”里是无妨的;但对于涉及“申诉”这部分,我没有意见,目前也没有修改的打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48 (UTC)
::::::::::多日沒有新討論,竟然有些看不懂原來的話了。閣下「沒有意見」的意思是對目前「限於緊急除權」不反對;還是雖然自己無意修改,但不在乎別人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9日 (二) 21:36 (UTC)
:::::::::::这么说吧,如果合乎程序的话,我觉得几乎没有理由否定投票通过的解任共识,因此我不认为“申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任何作用——当然如果这场投票属于“大规模破坏”,要去元维基提报,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也不在“申诉”这个词的范围内了。所以我无意修改这个部分——因为我认为它是可以接受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23:04 (UTC)
::::::::::::我對於「申訴」處的觀點,就是閣下雖然認為無用或是可以接受,但是明確寫出來「只能用於」這樣的字眼,未免太有針對性。所以這裡要麼徹底刪掉,要麼不再限制。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34 (UTC)
:::::::::::::先说一句:我前面有一个更改的版本,已经没有了“只能用于”,所以我不知道阁下是指什么?
:::::::::::::既然阁下也清楚在下的“申诉不应成为延宕或阻挠正常程序和事项下提起并被通过的投票解任共识的工具”这一立场,那么在方案中有相应的规定实属正常。我仍然是那句话,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规则失效的情况加以修补。何况,评价一个规则的标准,是应该在逻辑和公平性这一层面上来评价的。阁下称这太有针对性,但本地社群就内部事务循正常而非紧急流程达成的共识,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供“裁决”或“申诉”之处——说句题外话,有不少姊妹项目就这个问题在其当地的本地流程里甚至似乎都没有申诉这么一说。再者,我前面已经提过,如果这样的共识真的是被人骑劫的产物,那么完全可以到元维基提报大规模破坏。如此,在逻辑和公平性上是否尚有不足,还请阁下示下,但“针对性”恕我不知从何而来。本来这样的“申诉”作为走紧急程序而可能有误判甚或骑劫时的一个兜底自然是非常合理,但是经正常流程的解任实在看不到有此必要。
:::::::::::::在此基础上,如果文辞上有人想调动,我可以给出我能接受的方案:
:::::::::::::{{quote|'''再任'''<br>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以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7:51 (UTC)
::::::::::::::很久沒來,條文甚麼的你們已經說了很遠,我跟不上了。银色雪莉自己似乎也說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貼出來,如果银色雪莉能設身處地,運用智慧最好,不然今後還是死局啦。
::::::::::::::即:假設银色雪莉為本站管理員,因一次操作被某「老資格管理員」盯上,要银色雪莉解釋。银色雪莉其實已經做出解釋,但對方反駁都沒有,直接不聽不看說「溝通無效」,強行推動下一步罷免程序。不明真相的群眾看到罷免管理員,如找出氣筒一樣不討論,直接拿票解決問題。請問银色雪莉能做什麼?
::::::::::::::諸位還請不要忘了,說來說去那麼多,這裡依然是最大的漏洞。--[[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44 (UTC)
:::::::::::::::久违了,祝安。“沟通无效”这事儿的讨论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愿意回答——不敢谈什么“运用智慧”。
:::::::::::::::说实在,'''滑坡'''的推理其实大家都会推,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种规则能够'''绝对'''防守得住假想中的滑坡——无论是现规则、规则草案、百科规则或者是其他任何规则都是。但我们仍应该“尽人事”——否则,就连“听天命”的资格都没有。
:::::::::::::::涉事管理员在进入投票以前在“联署”-“答辩”期间有大量事可做,可自我陈述与辩驳,甚至可以提议(不是提案)因(包括无理强行推动罢免在内的)某一原因而关闭此投票提案。至于“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讨论”,我不知道这是阁下的滑坡推论,还是阁下遗忘了我们有答辩期?如果不幸历经常规程序下众意真的被骑劫而成真,我前面说过了,真的可以元维基报大规模破坏走起。
:::::::::::::::以上的可做之事,我想就是在阁下推崇的百科规则当中也不过是这些了,如果阁下认为草案中对比百科(或其他规则)没有保障到(或者说保障不足)涉事管理员的任何一点'''应有的'''权利,不妨提出来。——我再次重申,我非常欢迎对于草案的宝贵意见,上面与各位的愉快探讨中已经有不少各位的意见得到吸收,也期待这样的良性互动得以持续。
:::::::::::::::回答暂时是这些,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但我倒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的:那就是阁下所提出的这个情境,是否有别的规则可以加以严防死守'''而不损害公平性和理性逻辑''',如有,还请示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7:55 (UTC)
::::::::::::::::笑,我是看閣下能正常溝通,有理有據,才來徵求意見的,怎麼反倒問我了。中文維基百科我也很久沒有活躍,但是之前如WMC肆虐的時候,如果有正常人出來講話,我看連WMC都是自知理虧而走開的。目前本站甚至之前維基詞典,都是有人根本連中文能力都成問題,仍然仗勢壓人。閣下的確給了最終保險方案,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經歷,我也累了,需要從開始階段就能節省眾人精力的辦法。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8日 (四) 02:10 (UTC)
:::::::::::::::::提问未必是反诘,而是希望收集各方意见,毕竟人总有局限。现实泥潭的问题我之前已经回复过了,此处不赘。确实我也希望能够简化流程——但那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和公平的前提下——在我而言,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如果仅仅为了节省精力而使用某些方法,也许可能招致另一种滑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得在这当中寻找平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5:10 (UTC)
::::::::::::::::::如果我告訴閣下,瓜皮仔這樣的期待恰恰是真正基於邏輯和公平,而耗費時日是真正的不公呢?我看閣下並沒有真正對瓜皮仔做出回應,仍然是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我認為閣下還是應該「設身處地」一番,世間平反冤案、匡扶正義,沒有不是從(至少自認)被害人做調查開始的。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22:35 (UTC)
:::::::::::::::::::非常赞同阁下所指“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这句话——这正是我持续参与这一讨论的原因,何况我上面也说过了,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这本就说明了我的态度。
:::::::::::::::::::不过,对于阁下“置身事外”的评价和“平反冤案没有不是从‘自认被害人’做调查开始的”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首先,我是来参与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讨论的,这是事务性讨论而不涉及什么“冤案平反”;自然在这一讨论中我们理当审视历次与解任有关的事件,以求在规则修订中得以填补各类漏洞——但这一点窃以为在下并未做得有什么不足;Gzdavidwong阁下在上面也指出我“给出了最终保险方案”,这至少印证了我在试图修补流程规则上的逻辑和言辞漏洞,并且在上一次回复中我也已经就他的疑问给出了草案程序上的对应处理。这也算“置身事外”与不回应问题的话,那或许我还真是皆醉的世人之一了。
:::::::::::::::::::其次我不得不指出,世间调查一件事,没有不从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而非仅仅站立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或许才是调查的起手式——但我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是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修订。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00:49 (UTC)
::::::::::::::::::::然而閣下提到多個角度,卻終究沒有進入此前受害者的角度——角色扮演來體會一下。我不得不指出閣下的最終保險仍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鬧得天下大亂的做法,需要我拿出此前元維基的討論嗎?我無意否定閣下的努力,但是恐怕不夠。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13 (UTC)
:::::::::::::::::::::我只能说,我提到的多个角度包含平等的各方的角度。元维基的天下大乱此前已经见过就不必了。我们都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这努力没有什么够不够的——至少我认为当前的方案是可以尽可能应对各类情况的——当然,这个“应对”的程度,不同人的看法自然不同,我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同时也现实地认识到没有使所有人都'''绝对'''满意的结果,我只希望能够达至可能'''相对'''满意的结果,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0 (UTC)
:::::::::::::::::只希望可以點到為止不要持續耗費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若果本身前設之處在就不是為了尋找衡平的話也就不會有「正常」可期,不求持武,在如此風雨裡既如續寫秉承共議與公義、為釐清雲煙就以砥礪而行邏盡理。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8:01 (UTC)
:声明: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粗鄙僭越,以下為代社羣及耗費時日約談,投入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之,重審本地約束代權職答特定方向,結擬之暫語
::先以兩點留問存疑,做本地日後,再思由單一代言不辭時日協約單方當事方之定論,
::搞清楚一點,到底首先是由何代權表象所生之觸地,不單之令社區及社羣之持續對代權存重大爭議和異議,再繁複制阻社區及社羣之行事,進而耗費社區及社羣之;
::再搞清楚一點,所謂「節省辦法」再「翻來覆去」,到底擺在一齊看,矛盾與否。是以留之不著填答。
::不復提既往個案其身之代權問題,既已車輪有所模糊本身,何以法度限制代權過界干預全程序集事務之問題,但待社羣鑑辨輯識。
::本地記錄一路下來,越見代權行使工具之門檻函須加高尤要,全無減省卻責之理,畢竟權猛威躍引發之耗費、曠日持久難見制約,如此之故,方有本庫社羣斥費耗理、訂升條令而鑲本庫作業太平,意處示為公益致以眾力有所責當共擔,非妄自虛渺渾泥可有翻弄。
::但凡本庫親歷鉅岳壓情之社區成員,並非比好特權架勢而求非禮肆虐,僅秉承共議與公義、釐清雲煙,相信群員性恆以砥礪而行邏盡理,求期空間邏公輯平,是以前設之處不復顛倒黑白,悉數川流皆無需他方畏懼。
::諸君共鑑。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1:16 (UTC)
:::久违,祝安。耗费时间比不耗费时间拍脑袋好,这一点,在文库现行方案的弊端中显露无遗。讨论尚未结束——仍未结束——因此我作为此草案的提议者,不得不对阁下高屋建瓴式的“暂时小结”敬而远之。毕竟,一味定性的讨论,大家都得不到什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取消投票一處堅持靠投票,如果有人反對呢?只要有4個人支持,來5個人反對也不在乎?不如取消這種限制,即使不贊成管理員直接出手,也可改為開放討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04 (UTC)
:::請注意前述“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27 (UTC)
::::我仍然反對。既然已經「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非當事管理員理應獲得更大權限直接關閉,而不需投票確認。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34 (UTC)
:::::有关这一点,我的意见在这个小标题下最早的草案说明内有表明过。{{quote|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这是将“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和“投票确认取消”并列的思路来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40 (UTC)
::::::反對過大權力也要有理由,而太站不住腳的提案就更應該快點處理掉,至於「保證」的第三點我覺得更奇怪了,理由不通就阻止、理由通過就進行,為何一定要強調極少數大多數?現實是管理員就這麼幾個人,怎麼提案也沒法歸為少數多數的。--[[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26 (UTC)
:::::::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判断理由通不通呢,太明显的滥提大部分人都能取得共识,如果不能取得共识,那就看哪个标准更接近于经过足够长的答辩后通过安全投票表决这种最公正最理想的裁决方式。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当事管理员可以进行答辩,一个是社群可以通过投票裁决,这两点是不可动摇的。--[[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42 (UTC)
:::::::反对'''过大'''的权力本身已经是很好的理由,阁下总不会认为'''过大'''的权力是好事吧?过于明显站不住脚的提案要取得共识并不难,争议性强的自然不可能快点处理掉。至于“极少数”和“大多数”,不是指管理员,而是指适当提高取消门槛,避免无休止取消战,使得应该给到社群裁决的那些提案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55 (UTC)
::::::::閣下不能稱「過大」就真的過大了,從各維基項目來看管理員關閉各種投票本來就都是正常權限。站不住的腳的理由本站目前看就是很難制止,閣下想觸及,不能不深入涉及前事。我當然知道不是指管理員,但是本站管理員數量很明顯,連帶提案也不可能是「極少數大多數」,所以即使以註解形式寫進去,也是要注意用詞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7:05 (UTC)
:::::::::“过大”与否自然是从本地的现状与可能出现的情况论,我自然不是金口玉断,但这样的担心相信任何人也不敢说是全然离地。从一名普通用户角度出发,我对于所有管理员的权力理应受到社群约束这一点始终表示道义上的支持——自然在执行上如何去约束,用什么方式去约束当然值得讨论,他山之石也颇可供参考,但管理员的权力来源始终是社群,不是天赐。两名管理员+两名普通用户的门槛,意味着当前四名相对活跃的管理员在这当中取得半数,加上社群的适当支持,这想必并不算高门槛,就像Midleading君上面说的,“太明显的”,大家又不是看不见——自然,不那么明显的,说明有争议性的,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适宜那么容易被关闭,而应交给社群裁决。至于我那个说明,是解释,不是注解,本来就没有要写进去,而是方便各位就我对方案的初始设想源流进行了解,也便于各位对我进行“讨伐”——自然,我感谢阁下的提醒注意用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47 (UTC)
::::::::::並非討伐,我們仍然是有理有據的討論如何草擬條文,閣下不認為我應該跟百科比較來製訂規則,我也認為閣下不能只憑個人角度出發,而是有理有據證明如此做法真的權力過大的好,好像我既然已經說了這是普遍情況,出了恐懼之外因何在本站行不通?管理員的權力可以明文規定,但維基項目上也是允許默認共識,不必寫明一切的。我要提回上面的一處,閣下來參與事務性討論要變更條文,簡單原因是條文出了問題不假。然而為甚麼會出問題,我堅持閣下應該正本清源,不然現狀就是我認為很多人真的看不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21:12 (UTC)
:::::::::::既然阁下提到“恐惧”,又总认为我没有“追本溯源”,那我就冒昧说一句:我确实看了你们所有的对话与讨论,不客气地说,就是各方均有行为失当下形成的一场嘴仗——我对你们'''以管理员身份'''进行的纷争导致的文库局势不稳客观上确实相当不安。但你们的纷争当中涉及各方行为得当或失当的问题,并不与此刻修订解任规则有太多的关系;因为我此刻提出的修订,是针对2022年4月28日为止[[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的经投票通过的现行版本进行修订——所以要追本溯源也是针对这个版本追本溯源,而不是别的。
:::::::::::取消投票本为及时处理一些不合规的解任提请,在别的项目也许确实由一位管理员在规范下关闭即可,然而前一次的纷争使得我对涉及争议的双方用户'''能否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了不安''',而这种情况在小社群的情况下让人倍感担忧。是以我建议管理员应当将有可能影响正常解任提请的“取消投票”权力返还一部分于社群,以更好体现取消是在共识或常识下实现——但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常识”。自然,我并不认为我这个方案一定就好,譬如说阁下此前提出改为开放讨论,那么也可以改为开放讨论,那么可以由单个非涉事管理员就来执行在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这一点,可以在现有的“提案-联署-答辩”里进行整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21 (UTC)
::::::::::::跟條文無關:所以我說閣下不安的來源只是直觀上的,使得情勢發展至此的根源才更應該令閣下深思。我知道「你行你上」這樣的說辭不好,但瓜皮仔當初給閣下的劇本還是頗有體會一番的意義。
::::::::::::我仍然反對「返還權力」,但我願意申明任何管理員在內做法都可以被討論,如果討論結果能證實不妥,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可以被顛覆的。有苗頭的時期也可,事後也可。
::::::::::::我又看了下上面一些糊里糊塗混過去的討論,比如「溝通無效」。我覺得閣下既然也贊成過「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是真正溝通無效的例子,那麼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相信閣下不會反對「有理由的為自己申辯、否認指控」不能算溝通無效,而有意罷免者「不指出對方錯在何處」的做法連嘗試溝通也不算。歡迎閣下高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4:01 (UTC)
:::::::::::::恰恰相反,在下不安的来源并不仅仅是所谓直观上的或意识上的,而是对于双方诸位能否具备相应能力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不安,这正是根源所在,而不是诸位无益的相互攻讦。瓜皮仔阁下给在下的滑坡推论式剧本我前面已经阐述过我的意见,此处不赘。
:::::::::::::“返还权力”的前提是清晰管理员的权力来源,管理员的权力来源来自社群,而不是天赐,这是我前述提过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选项。但是我仍愿意讨论其他任何详细选项。
:::::::::::::有关沟通无效的内容我没有进一步要补充,前面已经提过了。想要避免沟通无效被滥用,不是透过赋予管理员任意关闭投票的权力而实现的。正如我前述所言,可以开放讨论,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5:26 (UTC)
::::::::::::::我想說「權限」來自社群,但是可以做的事就廣了,因為維基的共識制並不強求寫明所有,所以從維基項目創立伊始參考各站管理而進行的管理行為,未必可以說都是「來自」社群,社群默認的也有很多,當然叫「天賜」肯定是過分了。
::::::::::::::閣下不發表評論也罷,但是我之前無過錯卻要被逼到墻角的情形,我也認為是沒有有效制度對我正常行為進行保護。如果不能無共識(眾議)取消,那麼溝通環節也同樣不能無共識(眾議)強推。不能強推是去年三名管理員的共識,違反的人直接關閉討論也不為過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21 (UTC)
:::::::::::::::管理的具体行为当然不是必然条条节节都“来自”社群,但是正因为权限来自社群,那么具体商议本地的某一具体管理行为应当是完全可以的。我并不坚持一定要按我的门槛来,但以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实在这种重大问题上需要更多社群参与和高门槛。至于阁下所指的“沟通环节强推”,在那时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自然可说是强推,但如今制定规则已列出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方能正式进入投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不仅仅是解任人与被解任人的沟通,同样也是这两者与社群的沟通,若经过沟通仍无效或取得解任共识,方最终进入投票流程,谈何“无共识强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0:05 (UTC)
::::::::::::::::我需要捋一捋閣下的話。閣下也願意認定的「沟通环节强推」,我指的主要也是這裡,既然沒有各種聯署答辯,那麼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就可以直接關閉。至於真的走到後面聯署、答辯,我從來也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如果我只是針對我們共同認定「強推」的部分,閣下還認為要搞高門檻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20 (UTC)
:::::::::::::::::现在轮到我不大懂阁下的意思了。我前面说了,原来的时候“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因此可算是强推;但现在已经有了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PS:这里的“沟通”是指在联署之前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加入参考[[: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发起解任投票|百科]]的设置,要求(意向)解任人在与(意向)被解任人沟通不畅时要到写字间发起讨论寻求介入,在共识沟通无效时才可提出提案;这样可以减少了阁下所称“擅自声称”的风险,也便于衔接后续的提案、联署等环节,最重要是保障社群对于重大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这样一来,首先“强推”就无从说起;同时,在这样的环节设置下,似乎也难以出现“'''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之情况了(因为尚有需要共识沟通无效这一设置);因此,在这个部分,似乎谈不上高不高门槛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关闭的;而一旦经历这些程序进入了提案后,那么阁下自己也说“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我想改成此前我提过的“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问题应该不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7:51 (UTC)
::::::::::::::::::這一次發言閣下可以說明確了不少內容。不過單純提醒一下,我願意與閣下達成要求提案意向者要尋求社群介入這種方式,不得擅自強推(否則就算當事管理員仍然可以直接封禁關閉提案),但這其實也不算百科設置,而還是我們之前同意的不必明文化的共識。畢竟如果有人路見不平,在個人討論頁也是可以參與討論的。
::::::::::::::::::不過後面與其說是我反對閣下意見,不如說是對閣下理解的疑惑了。「強推」本來就是限於「溝通-提案」環節產生,跟聯署和答辯本就無甚關係。閣下似乎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了?上面一段的確會降低風險,但是直接變成0,我還是不敢苟同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50 (UTC)
:::::::::::::::::::我只能同意当有人在'''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当事人当然可以提出对方违规,但不宜由他来执行这一关闭。“路见不平”的说法过于偏向,言辞恐不当,但他人在个人讨论页当然可以参加讨论,社群不会无聊到要规范这种事情;但还是应该在有需要时到写字间,采取一个公开的形式和态度,也是流程上的完备。
:::::::::::::::::::认为我“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只是阁下的误解。首先,我认为的“强推”与阁下在范围上并不全然一致,社群成员就此重大事项需要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听取答辩、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从提案一步登天到投票是不当的。至于加上各流程——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需要寻求社群介入那一步——以后,降低风险这一点阁下也是认同的。既然遵守流程,那么所谓“强推”从表面程序上就几无发生的可能;而至于阁下认为之所谓潜在的“强推”,我此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没有规则能够防备一切危险可能,无限搞滑坡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客气地讲一句,这除了满足一种“理想主义”而外,只是使更多有问题的地方始终悬而不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6:33 (UTC)
::::::::::::::::::::我不能不提,因為就算閣下可能認為風險已經極低,「強推」的的確確已經屢次發生,而想到未來仍然可能隨時帶來血雨腥風,我還是請閣下設身處地幫人思考一番。這個結如果不碰,我也不客氣的說別處的修訂都是隔靴搔癢。
::::::::::::::::::::我出於信任閣下是講理的人,而可以就具體內容深入討論。然而既然閣下也知道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性不會是0,我倒是提議本案通過之後,閣下或是閣下認為可以信賴的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以前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實行類似雙方編輯禁制一類的做法,我完全樂得清閒。我可從來沒去招惹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20:34 (UTC)
:::::::::::::::::::::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于事情的评判标准是存在差异的了。不管是我当下目力所及也好,还是阁下所称“设身处地”也罢,我认为风险应该是降低了的。至于后续,等后续再说,但既然鞋子湿了,在下仍会关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2:00 (UTC)
::::::::::::::::::::::遺憾有些討論還是說著說著其中對條文原本的具體意見就變得很模糊了,但是對您願意入地獄的精神深表讚賞XD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14:39 (UTC)
::::::::::::::::::::::話說回來,下方有人還在用奇怪的漢語[[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搞小動作]],不過我看得出來這次阻止這人的意見足夠多,犯不著去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39 (UTC)
:::::::::::::::::::::::说实在话这地狱也有一部分阁下的“功劳”在,是以阁下的过誉我是不敢当的。——这是实话实说,算是直言而应该还不算批评。Jusjih君的意见我还没有细看,不过我并不以为他的中文读不懂,此事请不必与我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58 (UTC)
::::::::::::::::::::::::我認為要提一句,如果他72小時的提案通過,就意味著「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可能無法實行了。不合規的提案仍可以直接開始連署,那麼按照我們的最低限度共識,到了這一步也無法關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1 (UTC)
:::::::::::::::::::::::::我不太赞成划一的72小时提案。不过下方Yinyue君的意见不妨可以读读,我虽然未必认同他要引入,但他认为可作为一种“程序性手段”以及还是希望有足够时长促进讨论的看法还是有道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28 (UTC)
:声明:2022年8月16日'''更新''':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计,并同时认为在允许管理员有效行使其“代权”的同时'''仍应以执行社群共识为最大前提''',吸取其他同好的一些意见精神,再次做了调整。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33 (UTC)
::{{支持}} 目前各方面考虑相当详尽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5:48 (UTC)
::雖然仍有不同意見,但因為各種原因,本人決定對此次修訂暫不再提出意見,感謝银色雪莉的積極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21:52 (UTC)
== 一点疑惑 ==
根据收录原则,类似于[[习近平向匈牙利新任总统诺瓦克致贺电(2022-05-10)]]这类的报道内容,符合收入标准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5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24 (UTC)
::符合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即单纯事实消息。而且这个是自由文本。[[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0 (UTC)
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这是银色雪莉上次说的。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4 (UTC)
:我问的可不是公有和自由文本的问题,阁下似乎没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字适合在文库中收录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7 (UTC)
::我觉得很适合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5:13 (UTC)
:::'''我觉得'''不是一种维基应当有的态度,维基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他需要来源,拒绝原创。这可不是说我觉得是a就是a,我觉得是b就是b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4 (UTC)
::::社群并没有禁止收录这种文章。请阁下往上看,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25 (UTC)
::该文确有一定价值,符合现有收录方针,若无版权问题,可收,--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1 (UTC)
:蒙Assifbus阁下引用在下浅见,不过我得说这不是“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因为它的原始来源是[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0/c_1128637866.htm 新华社],外交部只是'''转载'''这一新闻内容(如果说像是国务院公报这一类的文献进行转载收录,则当前文库的状态是事实认同的,因为国务院公报本身有其由立法法等确认的特性;但是对于本件这种类型的转载则尚未进行讨论)。当然,我认为它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只不过我们此前在[[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讨论的,也就正是这一类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是否'''适合在文库收录'''——我想就关于收录方针本身,诸君同好都需要更追本溯源的进一步讨论,听取来自更多方面的意见,而不必求速度解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感谢银色雪莉指出问题,我已经知悉。[[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51 (UTC)
::另外說一句,我以前也說過新華社等新聞社開頭都是「XX電/XX記者報道」。這些是文稿的一部分,但它們的存在也往往使得這種稿件註定不能叫「單純事實消息」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01 (UTC)
:::这个看法恐怕不正确,以下以[http://www.news.cn/2022-03/22/c_1128490835.htm 日本政府发布电力供应紧张警报 呼吁东京等地用户节约用电]这篇文章为例:
:::一、文首提及“新华社东京3月21日电”,XX电的“XX”往往只是说明新闻机构或新闻机构的发电地,现行的大陆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虽并不匹配(先修了法,还没有修对应条例),但是条例依然在现行中,其中第五条提到“(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现行著作权法更是直接把“时事新闻”更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以提高准确性和与伯尔尼公约进一步靠拢;至于其他地方的著作权法恕不一一引用,但也大同小异。以上应该充分说明了:(1)强调媒体并不会使一篇文献失去“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因为现行条例已经有说明;(2)法律修订后不以“媒体报道”为界定词,恰恰说明新闻机构呼号与一篇文献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毫无关系。
:::二、随后提及的“记者:XXX”,这里不应当以署名来论断它们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署名的职务作品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确实已有论断,署名权归作者,其他权利归组织,但前提是,你不能拿一个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内容来谈第十八条,这就要回到前述,即这些内容是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所以拿第十八条来框它们说是组织有著作权是不对的。——事实上,第十八条不是用于管这些“单纯事实消息”而是用于管辖署名的社论、评论、带评述的文章...等等。
:::总之,“单纯事实消息”是一个文献的客观定义,不是说由谁发布它就可以使它符合或不符合这个定义。以某种标识来剥夺或赋予某个文献以“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身份显然是荒谬的,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于是否接受'''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为由来收录文献。--[[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5 (UTC)
::::不是的,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就等於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而是正常「時事報道」而為「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我完全沒有想要涉及上述第二點,故不做評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09 (UTC)
:::::阁下所引文是这样说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这篇文章恰好是针对2020年大陆著作权法修改而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前述说的把“时事新闻”修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下文接续是这样说的:
:::::{{quote|事实上,所谓“时事新闻报道没有著作权”是个“不美丽的误会”。早些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空白状态,之后中国向世界接轨,吸纳、移植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r>该公约第8条规定:“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很明确,公约不保护的是“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而不是所有“时事新闻”。<br>这不无依据:'''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人类创新型智力劳动成果,而“纯消息类新闻”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并不包括作者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就属于纯消息新闻,非常简短,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智力加工;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br>但《伯尔尼公约》的这项条款在被“移植”到我国《著作权法》时,表述成了“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调整,就模糊了该条款本意,造成了误解,让某些人认为新闻机构采写时事新闻报道都是没有著作权的,“可以大家拿”。}}
:::::文章的主旨在这里清晰地强调出来: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具有“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内容,而不是“纯消息类新闻”。我绝对认同阁下所言“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正因此我在另一个话题提出了不能以“单独事实消息”作为收录判断的理由——因为它们虽然是自由文本,但是不适宜收录(这个理由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定案,欢迎讨论)。但是我完全在这篇文章中看不到“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等于“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的说法。难道“纯消息类新闻”不是由人或机构报道的,而是自然而然漂浮在大气电波中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此外,引文提到了《[[伯尔尼公约]]》,我引用一下WIPO发布的[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copyright/615/wipo_pub_615.pdf 伯尔尼公约指南(2.27,p23)]提到“...a simple account, arid and impersonal, of news and miscellaneous facts”来作为把新闻和事实报道从作品中区分开来不受约束的依据,这里边可没有提到任何说用发布方来区分,完全是一个理念定义;台湾的著作权法提到“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为著作权标的,也从不曾提及所谓“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我完全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文献曾说明这一定义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啦作为判别的依据,如有还请示下。
:::::事实上,一篇发布在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应当是先区分它是单纯事实消息还是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转写等类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属于前者,它就在公有,不由于任何其他标识而改变;属于后者时,这些发布来源(机构、作者)的标识才成为对于它们版权状况的分析指标。而如果用这些标识来区分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则恐怕是违背了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法律及公约的精神,就像阁下引文所言:“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56 (UTC)
::::::其實很簡單,「XX電/XX記者報道」是報道的一部分,但不是「纯消息类新闻(单纯事实消息)」5W的內容啊。台灣的著作權法並非爭議焦點,我也不進行評論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0 (UTC)
:::::::5W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篇评论文章的内容,不见得以它为圣旨,在这个问题上WIPO的指南的内容都比它效力要强;台湾著作权法并非“並非爭議焦點”,单纯事实消息的判明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何况在下也没有要把它作为焦点,而是与我举出WIPO的例子一样,印证一个观点:在下暂时看不到有任何有效力的文献曾经说明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来作为判别的依据。当然,我倒是一直觉得这个定义现在眼下似乎不是讨论的重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1 (UTC)
:::::::单纯的「XX電/XX記者報道」属于简单文本,适用[[commons:Template:PD-text|PD-text]]。--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6日 (四) 03:14 (UTC)
::外交部网站上没有表明转载,所以我倾向认为不是转载新华社的新闻。新华社的新闻来源有可能是外交部,只是外交部发布在网站上的时间晚于新华社而已。--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2:06 (UTC)
:::对于您关于此文本来源的看法我谨表示不反对——阁下的看法当然也是合理且可能的——主要是大家都暂还没有足够来源来印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40 (UTC)
:::外交部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新华社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按照[[w:en:Chain of command]],一般信息的流向似乎应该是从外交部到新华社。--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15 (UTC)
::::外交部发放信息流向新华社'''非常正常''',我并无意见,何况阁下用了“一般”,这更加无可指摘,但是我得首先指出这不是'''唯一'''的信息流向,而哪怕有一个反例,都不得不使我们对于这类在外交部网页上发布的'''未标注转载'''的内容的著作权判定表示'''谨慎'''——恰好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反例:外交部新闻司在今年6月8日发了一条[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06/t20220609_10700618.shtml 王毅会见塔吉克斯坦交通部长伊布罗希姆],人民日报也刊发了相同标题但有新华社电头和记者署名的[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609/c1002-32442245.html 内容](署名人是新华社驻努尔苏丹的记者),而外交部新闻司在网页上并没有显示转载。据此,如果照“没有表明转载”这个标准来'''一律地'''不经查验而处理外交部网页上的这类内容的话,恐怕会有不妥。
::::其实很清晰的一点是,媒体在转载时往往都会标记其来源,随意找几个较著名的第三方来源就很容易发现某文章的原始出处何在(既有外交部来源,也有新华社来源)。就本议题最早的那篇文章而论,应该是转载自新华社(一个例证是,国防部也有这篇[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5/10/content_4910603.htm 文章],有电头)。我'''并不认为'''外交部发的这类新闻动态都是转载,但是我们应该更谨慎查核其来源。此外,提供信息'''并不等同'''发表文件,请知悉。以上的看法'''并不代表'''我认为议题出处的文章不是自由文本,而是我认为该文章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中的“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自由文本,单纯事实消息在本地收录的标准'''正在讨论中''',而外交部的转载是否有可能使它以其他理由收录,则'''仍需要讨论'''(我的倾向是外交部的转载<del>不能</del>并不类同于国务院公报对此类消息的收录,因为国务院公报有其法定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57 (UTC)
== 《天變謄錄》原文 ==
大家有沒有找到《[[天變謄錄]]》的原文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50 (UTC)
: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在《[[星變謄錄]]》或者《[[客星謄錄]]》里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0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大家知道《[[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在哪裏?[[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7 (UTC)
==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
二者內容完全相同,該作如何處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12:32 (UTC)
:已删除[[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0:33 (UTC)
== 這是什麽字? ==
=== 三十九 ===
《[[承政院日記/肅宗/十二年/六月]]》
“依律定罪,定配罪人千永善、洪受疇、權楷、金元九放送,安【】之減等移配,金煥中途移配,李□賢”
“國史編纂委員會”認爲是{{?|糹盡}},但是根據圖片,我不以爲然。字裏面好像有一個走之旁。
[[File:承政院日記12月6日.png]]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22:47 (UTC)
:大約是“健”。[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10250-010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20260-008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30260-006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60300-01200](此處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誤作“繼”)和閣下引段能夠連線:此人由流放到江界府(肅十二年三月廿六)最終改爲發配到鳳山郡(肅十二年六月三十),實屬減等。(閣下引段下文亦有“......'''平安道江邊七邑'''......而前後罪人之定配於此者,其數甚多,主客俱困之患,誠極可慮......臣意則西北邊定配罪人中,凡係朝官儒士之類,則竝'''移配於南方''',或其道內他邑,似爲便當矣。上曰,依爲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3:07 (UTC)
::順便提示:如果在我搬運的《承政院日記》原文見到黑色的菱形,這個黑色的菱形表明這個字沒有被脫漏,原文對應位置裏面有實實在在的字,只不過是【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不知道這是什麽字而已。白色正方形表明這個字確實脫漏了,找不到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49 (UTC)
:此字在錄入 [[重脩玉光禪寺碑記]] 時也似發現過,可能是 {{!|𦂩}},具體含義不明。相關上下文摘錄如下:
:{{quote|幸我國朝法運弘開,釋教夙規可{{!|𦂩}},今则一莖草現,瓊樓玉宇,不待賢子插摽,而弹指間早已塵麈佛國。}}
:希望能有所帮助。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8日 (二) 04:39 (UTC)
=== 四十 ===
《丙申謄錄》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8_00
點擊원문이미지.左邊第二竪:“㕔中各員祭服,次(?)麻雜生麻,自兵曺上下。”
頁面是1a。[[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2:33 (UTC)
:看着像“与”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4:4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1:25 (UTC)
:::字形上我是认同的,只不过我对于这句的详细句意有点吃不准,因此当时没有录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12:10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23:24 (UTC)
:::我看草書看的少,無法作出有效判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03:53 (UTC)
=== 四十一(《丙申謄錄》) ===
頁面13a最右下方的字之上的那一個字是什麽字?
原文:“解嚴而城內動駕時不為承傳,依例(?)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52 (UTC)
:啓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1:34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DuckSoft|DuckSoft]] 你們的看法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8 (UTC)
:::我看像「奉」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15 (UTC)
:::这个我看不出,字形下半部可能是“手”或近似“手”的部件,但如果說是“奉”,上半部差別又太大——未敢作定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 四十二 ===
《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9 (UTC)
:以?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32 (UTC)
::《丙申謄錄》中出現過“以”這個字。如果您看到所有的“以”的字形,你就會發現,這個字與“以”有很大的差別。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50 (UTC)
=== 四十三(《今古實紀》) ===
原圖: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132&page=10
原文:權諰,號炭翁,安東人,(?)悔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01:19 (UTC)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是不是公有領域?[[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8 (UTC)
:還有,他剛剛被炸了。維基百科的人員請立即更改“歷史”信息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9 (UTC)
:"Translations or recordings of a source work are considered ''derivative works'' of that source material. The contributor thereby warrants that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e derivative work are either in the public domain or released under a license compatible with the [[:en:Wikisource:Copyright_policy#definition|free content definition]].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ributor to assert compatibility with Wikisource's license. A template should be used on the source material page to indicate the licence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 is posted under (see [[:en:Help:Copyright_tags|Help:Copyright tags]]).
:Failure to conform to this policy will result in the deletion of the text. If a contributor deliberately persists in violating this policy, their editing access may be revoked." from ''English Wikisource'' [[Special:用户贡献/221.127.11.165|221.127.11.165]] 2022年7月8日 (五) 04:51 (UTC)
::不。佐治亞引導石上有中文翻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1:36 (UTC)
== 《[[至正條格]]》原文 ==
這裏有原文,我不用中國手機,所以大陸人請替我登陸這個網站,然後下載網站上的文件。謝謝:https://bbs.ugxsd.com/t-173336.html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00:11 (UTC)
== 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tracked|T313657|resolved}}
中文系列的小维基项目可以将中文维基百科等站点的页面跨维基导入到Transwiki空间。似乎是历史遗留的原因,跨维基导入者这一用户组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项目上只能由监管员授予,而某些较新的项目就允许管理员授予;因此在本站提议允许管理员授予跨维基导入者这一权限,以减少不便。受影响的项目包括维基词典、维基教科书、维基语录、维基文库(本站)。 [[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7月16日 (六) 14:37 (UTC)
: {{支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14日 (日) 12:56 (UTC)
:{{支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5日 (一) 18:13 (UTC)
:已经部署。[[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8月18日 (四) 21:11 (UTC)
== 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分类:未完成的頁面]]”全都是沒有完全錄入的頁面。如果不知道這些文獻的原文地址沒關係。如果頁面討論區是藍色的,你就會得到原文地址。有些頁面沒有數字化的原文,只有圖片,不過沒關係,慢慢來。有些頁面要求下載一些閲讀原文軟件,但是沒多大的問題。順便提示:一大部分“謄錄”是有數字化的原文的。感謝各位的參與![[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6日 (六) 23:45 (UTC)
== 《太極問辨》問題 ==
根據奎章閣的網站,他收錄《[[太極問辨]]》四本書:兩本説是由鄭逑著作,兩本説是由李彦迪著作。鄭逑著作的兩本有70多頁,1662發行;而李彦迪著作的兩本有73多頁,1667發行。這四本都分類在“子部 儒家類。”請問,這兩本是否是同一個版本?[[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0:42 (UTC)
==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三譯總解]]》有中文,韓文,與滿文三個文字。我該放到哪兒去?[[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1:37 (UTC)
:https://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Scriptoriu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3:54 (UTC)
== 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邀請您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2022年理事會選舉]][[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Statements|使用於選舉指南針聲明的投票]]。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投票給您想在選舉指南針裡看到的聲明。
選舉指南針是幫助投票人選擇最符合他們信念與觀點的候選人的工具。社群成員將提出供候選人使用李克特量表(同意/中立/不同意)回答的聲明。候選人對聲明的回答將被加載到選舉指南針工具中。投票人將通過輸入他們對聲明的答案(同意/中立/不同意)來使用該工具。結果將顯示最符合投票者信念和觀點的候選人們。
以下是關於選舉指南針的時間表:
*<s>7月8至20日:志願者提議能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s>
*<s>7月21至22日:選舉委員會審閱這些聲明來確保明確性,並刪除偏離主題的聲明。</s>
*7月23日至8月1日:志願者對提出的聲明進行投票。
*8月2日至4日:選舉委員會選出排名前15名的聲明。
*8月5日至12日:候選人就這些聲明表達其立場。
*8月15日:選舉指南針開放提供投票者使用,以協助他們做出投票決定。
選舉委員會將在8月初選出前15名的聲明
祝好,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敬上
''此訊息代表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和選舉委員會發送''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6日 (二) 17: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tl|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公报}}称:“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第(四)项,公报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一种。据此,党政机关公报刊登的各单篇内容具有行政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属于公有领域。”显然,模板认为一个前提不言自明:公文必然具有行政性质。请问这是怎么得出来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58 (UTC)
:这个模板其实是之前PD-PRC-CPC讨论的大结论中的遗珠之憾,因为对于国务院公报的问题始终谈着谈着就散了,于是有朋友拿这个当时就颇有争议的模板来给公报中的非政府文件先用着,因此就糊里糊涂被保存下来。我建议在大家没有做好重新讨论国务院公报问题的准备之前,至少应该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把行文中的党的机关公报拿掉——因为这个部分完全可以由PD-PRC-CPC实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32 (UTC)
::仅少部分可用PD-PRC-CPC。《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PD-PRC-CPC能用吗?PD-PRC-CPC认为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是公有领域(坦率说,这也是要打上个问号的,但社群讨论通过了,我无意见),不是中共的全部公文是公有领域。[[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3:56 (UTC)
:::自然是这样,地方的,除非到了期,不然照[[Template talk:PD-PRC-CPC]],不收。——但这与在下所说的有冲突么?拿掉这个模板中的“党的机关公报”这个部分,也是符合[[Template talk:PD-PRC-CPC]]的结论的。拿掉了,不就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09 (UTC)
::::Template talk:PD-PRC-CPC得出了什么结论?[[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31 (UTC)
:::::题外话,阁下刚才好像重复复制创建了话题,我清理了一下——回到正题,[[Template_talk:PD-PRC-CPC#討論初步結果]]里边有提到,中共地方委员会的公文(未过期的)不属于公有领域;“党政公报模板”适用于刊登在国务院公报的党的文件。——因此,把“党政公报模板”里“党的机关公报”这部分拿掉,应该也是符合保留这个模板的本意的。就是说,这个模板不应该管党相关的文件,而仅仅是作为在国务院公报相关问题讨论没出共识之前的一个替代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54 (UTC)
::::::如果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那为何不包括党的公文?如果公文不必然是公有领域,那党和政府的公文的版权模板就该一并作废。除非区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认为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政府公文必然公有。[[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12 (UTC)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没有说过“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我想现阶段文库的共识也不是这样的。“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现行确实是分开判断的。所以阁下到底意所何指,不如明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5 (UTC)
:::::::这个模板的前提显然'''不是'''公文必然有行政性质,'''而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具有行政性质。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7:40 (UTC)
:::::::有關文庫管理問題所引起之爭議,合併前段時暫定討論之參與共識,即已先行坐正最高級別之黨務活動不得脫離公務屬性、但仍可有瑕疵,是以注意,作為長久之定論,包括引用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版權條例等之付諸重新說明有關實際時,該「公文」涵義,'''已限定於黨政機關公報刊明之手筆領銜下,不為再衍生指向其他任何法定代表所領銜公報之文本,即不必然有閣下聲明之所謂問題,除非有關問題非經過該約束條件而自行再演繹'''。單獨討論語文問題上,認為暫時並無任何必切需要,若果覆議個案時可確鑿重審有關定論、當然無可厚非。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11 (UTC)
==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ection begin="msg-newsletter"/>
<div style = "line-height: 1.2">
<span style="font-size:200%;">'''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120%; color:#404040;">'''第七期,2022年七月至九月'''</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 float:right;">[[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閱讀完整的通訊報''']]</span>
----
歡迎閱讀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此通訊報發布有關維基媒體[[: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運動策略建議]]執行的新聞與活動、與運動治理有關的主題,以及由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支援的不同項目與活動的消息。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每季度發布一次,團隊也提供更頻繁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Updates|運動策略每週更新]]。如果您想要定期收到通訊報,請[[m:Special:MyLanguage/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MSG Newsletter Subscription|在此]]訂閱。
</div><div style="margin-top:3px; padding:10px 10px 10px 20px; background:#fffff; border:2px solid #808080; border-radius:4px; font-size:100%;">
* '''運動的永續性''': 維基媒體基金會年度永續報告已經發佈。([[: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繼續閱讀]])
* '''改善使用者體驗''': 維基媒體項目桌面版界面的最新改進。([[: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2|繼續閱讀]])
* '''安全性和包容性''': 通用行為準則執行規範修訂流程的更新。([[: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3|繼續閱讀]])
* '''決策過程的公正性''': 中樞試點對話的報告、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參與維基媒體運動的新白皮書。([[: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4|繼續閱讀]])
* '''利益關係人之間的協調''': 為致力於內容合作的自治體和志願者社群推出服務台。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5|繼續閱讀]])
* '''領導力開發''': 維基媒體運動組織者在巴西和維德角的領導力項目最新消息。([[: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6|繼續閱讀]])
* '''管理內部知識''': 推出一個針對技術文檔和社群資源的新門戶。([[: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7|繼續閱讀]])
* '''在自由知識中創新''': 用於科學實驗的高品質視聽資源和記錄口述轉錄的新工具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8|繼續閱讀]])
* '''評估、疊代與調適''': 公平樣貌(Equity Landscape)項目試點的結果。([[: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9|繼續閱讀]])
* '''其他消息及更新''': 一個用來討論運動策略執行的新論壇、即將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一個討論運動策略的新播客(podcast),以及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的人事變動。([[: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0|繼續閱讀]])
</div><section end="msg-newsletter"/>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8日 (四) 15: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戊戌十月二十八日(?)(?)傳曰”中的第一個(?)非常像似“畳”。但是第二個字我實在是不知道。於是我查看了《朝鮮王朝實錄》和《承政院日記》,發現有“疊書”這麽一個詞。而且“疊書”在《日記》裏的用法非常近似於(?)(?)在《丙申謄錄》裏的用法《日記》原文。請問,“疊書”是什麽意思?你認爲(?)(?)是“疊書”嗎?頁碼為“004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8:38 (UTC)
:https://hanja.dict.naver.com/#/entry/ccko/cdfc9e7dd38640978bbb142096b65053
:【叠书】好像是“抄重了”的意思。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03 (UTC)
::那麽,你認爲這兩個字是“疊書”合適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9:38 (UTC)
== 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 ==
{{ping|Midleading}} Unicode 15 將於今年9月發佈,屆時請更新過濾器定義爲:
<code>
article_namespace == 0 &
added_lines rlike '[^\PC\n\t\\x{4DB6}-\\x{4DBF}\\x{2A6D7}-\\x{2A6DF}\\x{2B735}-\\x{2B739}\\x{2B820}-\\x{2CEA1}\\x{2CEB0}-\\x{2FA1D}\\x{30000}-\\x{3134A}\\x{31350}-\\x{323AF}]' &
!("bot" in user_groups & added_lines rlike "\{\{PUA\|" & !(removed_lines rlike "\{\{PUA\|"))
</code>
其中<code>\\x{31350}-\\x{323AF}</code>是擴H,<code>\\x{4DB6}-\\x{4DBF}</code>是Unicode13追加在擴A後的Urgent Needed Characters(UNC)(2020年過濾器更新遺漏該段),<code>\\x{2A6D7}-\\x{2A6DF}</code>是Unicode 13、14追加在擴B後的UNC,<code>\\x{2B735}-\\x{2B738}</code>是Unicode 14追加在擴C後的UNC, <code>\\x{2B739}</code>是Unicode 15追加在在擴C後的UNC. Unicode 14及以前的變更也可以現在部署。 [[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30 (UTC)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46 (UTC)
== 《[[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原文:帑捐餘金預恤經費體昔年志昭垂▣▣
六月初二日部分
這兩個字在原文裏面缺,但是這是仁元王后的香祭文,所以應該能在別處找得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51 (UTC)
== 《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我不知道爲什麽,但是他突然失效了。請各位替我用它完成《[[承政院日記]]》。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26 (UTC)
:我待會兒發出我之前所用的BO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43 (UTC)
::完成:
::https://www.dropbox.com/sh/a1k2myjk5cdopnm/AADH-Zj6jBrwjfk5RObEt5vQa?dl=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3 (UTC)
:順便提示一下,應該從這個頁面開始:https://sjw.history.go.kr/id/SJW-F05120270-016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9 (UTC)
== 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明定結案前最短期間,例如72小時?--[[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就是請問修正[[Wikisource:管理员#其他]]的事宜。若未來有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如何處置?另有提案修正相關模板。--[[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7 (UTC)
: 管理員擔負的責任是「執行社群達成的共識」。只要能夠確保此責任獲得履行,那麼就沒有理由強制規定結案時間;相反地,即使討論再久,若管理員沒有能夠履行這項責任而違背了社群的共識,那麼其結案操作也應當是無效的。建議進一步舉出「濫權結案」之範例,以供參考。——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3 (UTC)
::理想是不強制規定最早最晚結案時間,但本站太不理想的示例已9次。[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073659]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0888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2031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另有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8:36 (UTC)
:{{中立}}这种情况说明本站管理员组内部出现明显对立,估计除了报基金会行动别无他法。--[[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2:58 (UTC)
::基金会行动很少用到。即使用到也很慢。要不要參考[[w:维基百科:關閉存廢討論指引]],建立像是“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的論述,以便討論是否成指引?[[w:维基百科:論述]]只參考,不是軟性約束的指引,更不是硬性約束的方針。--[[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2:06 (UTC)
:我想表达的和 Eric Liu 所说的差不多。不过我觉得72小时这个时间并不过分,引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必要的程序性手段,我可以接受。一般而言有争议的内容至少都应该是7天以上的时间讨论。另外强调如果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当事人自己结案恐怕有违避嫌原则。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4:36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注意,Jusjih在這兩個討論屢屢人身攻擊。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23 (UTC)
:同意Eric Liu君的意见,这样的划定时间似乎没有什么必要。管理员之责任是执行社群共识,管理员之滥权实则就是未有效或未正确执行社群共识,划一规定结案时间似乎并不会导致对社群共识的执行变得有效或正确起来。我赞成改善规则约束管理员的权力——但划定时间似乎并不能导致这一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40 (UTC)
== 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參考[[m:Template:Section resolved]],改成“讨论已经解決,请勿修改。如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在本框格下方留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 此等模板本就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而已,此提議文本之內容略顯畫蛇添足。——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6 (UTC)
::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對。有此次勇於留言[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58],不畏有管理員亂恐嚇封禁,足以造成寒蟬效應太甚,不代表各位用戶都勇於更新頁面。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查到既有出自百科,未立刻在編輯摘要指明出處,已稍作更新補正,才能避免違反自由版權署名規則而被刪,以及更清楚鼓勵進一步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9:11 (UTC)
:::Archive模板是在机器人存档前临时使用的。维基文库没有机器人存档,所以这个模板没必要。想要停止讨论,直接移动到存档就行了。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8:19 (UTC)
::::但也要[[#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避免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也要避免管理員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能先公告有意結案存檔,但給緩衝期,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另外,若有誰指責誰人身攻擊,不立即舉證,反而太像誣告,根本不配使用維基網站。--[[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7:18 (UTC)
::::: 我個人仍然覺得此提議是畫蛇添足。模板寫不寫都不影響維基人留言的權利。——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14日 (日) 12:55 (UTC)
::::已建立[[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論述。--[[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1:43 (UTC)
== 《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有沒有人能夠幫我錄入這兩個文獻?《[[纂辟瘟方]]》只有八頁,而《[[新纂辟瘟方]]》只有20頁。雖然沒有數字化文字,但是頁數較少,而且草書較少,容易錄入。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0:04 (UTC)
== 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例如[[w:秦瑞玠]]系1874年生人,卒年不详,其作品多于1900-1920年间于中国国内发表,在美国已属于公有领域。根据人类寿命推测,该作者去世已满50年的可能性很大。在此请教社群对于此类作者是否存在一定的收录标准(例如卒年不详的作者在其出生后何年可以认为其作品在保护期为死后+50年的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9:00 (UTC)
:目前的作法是在基本能確定作品年代的情況下使用[[Template:PD-anon]]接受錄入。--[[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5 (UTC)
::感谢回复,但貌似该模板使用后显示文字为“这部作品在1927年1月1日以前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与作者已知的事实矛盾。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5:27 (UTC)
:::在[[c:Commons:Hirtle chart|美國]],卒年不明作者的未出版發表作品,有可能相對非絕對比照匿名別名。[https://guides.library.cornell.edu/copyright/publicdomain#Footnote_4]只能說,有存疑就寧缺勿濫。--[[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若卒年不明作者是被宣告死亡的失蹤者,至少民國臺灣[[民法第一編總則 (民國109年立法110年公布)#第一節 自然人]]第九條第一項:“受死亡宣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總之,確定作者身份,但卒年不明,未必可用PD-anon。[[:en:Category:Authors with unknown death dates]]能在中文建立卒年不明作者,但1926年或更早已出版,美國公有領域,中華圈未必公有領域的,寧可流放舊維基文庫(見[[模板:PD-1923]]),不可使本站中華圈用戶誤踩地雷。--[[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7:59 (UTC)
::::感谢回复。但私以为对于此类作者亦应有大致标准判定何时可以录入其作品。基于[[w:获验证的最长寿者列表]],我拟提案:对于仅卒年不详、作者身份确认的作者/译者,如其所属国家或地区的著作权保护期为“终生+50年”,则在其出生后的第170年的1月1日后,可以认为其作品在其所属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公有领域。如果作品同时在美国属于公有领域且符合中文维基文库其他方针,则可接受录入。希望得到社群的意见。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2:48 (UTC)
:::::{{同意}} 出生后的170年是一个很保守的标准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6:23 (UTC)
:::::沒有意見,如果就此達成共識,欣然見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23:05 (UTC)
::::::我认为这个标准太保守。按平均寿命+10年+50年就行了。如果后来得知真实的死亡年龄再删除。--[[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1:30 (UTC)
:::::::維基文庫過往类似被刪除作者作品還有[[w:儲安平|儲安平]]的[[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作品]](1909年生,1966年失踪,中央統戰部認定已經死亡)。--[[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3:38 (UTC)
:::::{{意见}}:一、鉴于有来自不同原作国的中文作者,甚至来自不同原作国的原文作者又翻译成中文后原文与译文的分别版权问题,与其划一的170年,或者是用类似“卒年不详的出生满120年时,可容忍视为终生”这样的说法会更好?二、同样地,像“认为其作品在其所属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公有领域”,最好也是换用比较不那么定性的说法。——说到底,死亡推定是法律问题,社群不是法院,无法就某个人的生死作出法律意义上的推定,只不过基于实际情况,做一种'''折中的'''处理,是以在说辞上也最好留有余地。
:::::PS:上面Midleading君提到储安平一件,我再次请各位考虑是否接受或容忍以[[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关于爱国人士中的右派复查问题的请示报告|统战部目前可查阅到的认定文件]]发布时间为死亡推定时间。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0:39 (UTC)
::::::我个人的意见是可以容忍以统战部的时间来计算是否进入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1:01 (UTC)
== [[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有的内容先當論述,但有討論區,不是投票。希望平反冤案。--[[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此論述的理想是管理員嚴以律己,避免濫權,有錯不要任意怪他人,不自省。想要有錯怪他人的,請任合格律師,包括檢察官。本站不是演練律師攻防技巧的地方。--[[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禁制]] ==
此論述引述百科,外加本地可能需要考慮的。--[[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1:34 (UTC)
== 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 ==
Hello fellow Wikisource enthusiasts!
We are the hosting the fifth [[:m: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s|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on '''18th August 2022 at 4 PM UTC / 9:30 PM IST''' ([https://zonestamp.toolforge.org/1660838411 check your local time]) according to the [https://wudele.toolforge.org/wIztQjaxX1l5qy3A wudele poll] and also based on the previous feedback to have a Europe-Americas friendly meeting.
As always, you don't have to be a developer to participate in these meetings but the focus of these meetings is to improve the Wikisource infrastructur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joining the meeting, kindly leave a message on '''sgill@wikimedia.org''' and we will add you to the calendar invite.
Meanwhile, feel free to check out [[:m: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s|the page on Meta-wiki]] and suggest any other topics for the agenda.
Regards
[[:m:User:SWilson (WMF)|Sam Wilson (WMF)]] and [[:m:User:SGill (WMF)|Satdeep Gill (WMF)]]
<small> Sent using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User talk: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2022年8月15日 (一) 15:05 (UTC)</small>
<!-- 信息由 User:SGill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SGill_(WMF)/lists/WS_VPs&oldid=23314792 -->
== 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原文:今日興懷,其若不諭更待,何時興?惟及此為三百年宗國其何(?睡)也亦何食也?
原圖:頁面3a
鏈接: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no=kh2_je_a_vsu_30094_001&pageid=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2:44 (UTC)
:算了,我覺“睡”得挺恰儅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3:54 (UTC)
== 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我把它錄入完成了。請幫我查看漏字與加入標點符號。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3:55 (UTC)
== 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 ==
今天要告知大家關於理事會選舉時間的最新消息。
您也許已經注意到,我們今年將提供[[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選舉指南針]]協助投票者識別與他們在關鍵議題上有一致想法的候選人。有幾位候選人提出延長回答其立場的時間,而選舉委員會也認為這個要求與公平公正選舉程序的目標一致。
為了確保較長聲明的翻譯能即時完成,選舉委員會和理事會遴選小組決定延後一星期開始選舉的時間。
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將使用選舉指南針來協助其做決定,選舉委員會認為在必要的翻譯完成後再開始投票會是比較適當的。這樣一來不同語言的社群成員也可以考慮是否使用此工具協助他們做這個重要的決定。
投票將在8月23日00時00分UTC開始,9月6日23時59分UTC結束。
Matantya代表選舉委員會敬上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User talk:VChang (WMF)|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8:57 (UTC)
== 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 ==
今天我查詢[[塞鴻秋·代人作]]时發現没有條目,便在網上搜索資源創建了一個,但由於我從未參與過維基文庫編輯,所以產生了一些問題,想向大家請教一下。
1.經其他用戶編輯我才知道[[Page:Sibu Congkan2099-楊朝英-朝野新聲太平樂府-2-1.djvu/20|Page頁面已有此作品]],主頁面條目是否可以與Page頁面重複呢?如果可以,我還發現我參考的資源與該Page頁面雖是一本書,但有些許不同,我應該按照哪個版本呢?
2.有些異體字我打不出來,先用目前常用字代替了,剛剛發現可以使用?模板,我想問一下,像「毫」與該作品中使用的「毫」(類似於「髙」與「高」的差距)这種較小的差距是否需要標注?如需要該如何標注?
謝謝大家。—— [[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User talk:杰里毛斯|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1:15 (UTC)
:您好,回复一点我稍微知道的:
:1、些许不同是否指文句有差异?如果是文句有差异,可以用[[Template:另]]这一类的模板,增加另文。
:2、这种一般就不用标注,在Unicode里这个应该是属于可以统合的——当然阁下一定要标也没问题就是了2333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5:01 (UTC)
::謝謝,明白了。——[[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User talk:杰里毛斯|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07:59 (UTC)
==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
我对当前版本的三点建议,至今仅第三点被实施。唯第二点十分重要,事关模板的严谨性,应当尽早改正。[[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09:21 (UTC)
:已代您修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07 (UTC)
== 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我最近重新捡起[[User:Njzjz]]之前使用过的BOT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我注意到BOT的落款用的是{{tl|right}},这也和官网的排版一致,但是想问一下社群会不会更喜欢用{{tl|署名}}?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19 (UTC)
:{{ping|Zzhtju}}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41 (UTC)
::我个人一直在用署名。不过无论是公报pdf还是公报html还是政府信息公开html都是right,不过注意日期和机关的右边距不同。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一般这类部委文件,落款实际只有日期,并没有机关名称,公报加入机关名称,实际上是未导入电子签名的印章(国徽/党徽/五角星)的一种纯文字表示方法【印章规格参见[[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红头文件原文是以日期中心向上加盖印章。——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9日 (五) 13:12 (UTC)
:::好的,感谢!那之后就还是想办法用{{tl|署名}}好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6:51 (UTC)
== 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 ==
因为最近没有活跃的半自动导入文献的机器人,因此诚邀社群关注本人的新的[[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申请]],并提出意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9日 (五) 14:20 (UTC)
== 這是什麽字? ==
我還是那個問題:《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這個字是什麽?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15 (UTC)
19suxcu3by203vdqu1yq99vg4pcdwqh
2173596
2173591
2022-08-22T17:11:40Z
Dqwyy
46330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能否仿照维基共享资源的Category:Undelete in <年份>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即已确认有足够教育意义)的文章建立列表,以待将来恢复?毕竟没有永远的版权,这些文章最终都会重新进入维基文库的收录范围。--'''[[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2月26日 (六) 07:43 (UTC)
:无条件强烈{{支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9:05 (UTC)
:{{强烈支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0:06 (UTC)
:{{意见}} 建立这样的列表会不会吸引新用户来编辑这个列表加入任意受版权保护的文章标题,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想收录的文章加入这个列表而在维基文库加入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过往[[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版权讨论]]中因侵犯版权被删除的文章包括[[蒋介石死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逝世]]、[[严家淦在台北病逝]]、[[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病亡]]等,等到这些文章版权过期了,我估计比这些文章的教育意义更强却没有收录到维基文库的作品只会更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2:57 (UTC)
::同意该页面不收录不符合收录标准的文章。--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1 (UTC)
: {{支持}}。另外列表本身應該要限制僅自動確認使用者甚至管理員才能編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09 (UTC)
:: 不過說起來,歷年版權討論不就可以充當這列表了麽?不妨從2006年開始看起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10 (UTC)
:::必須承認有些太明顯的侵權是快速刪除的,不在版權討論之中。個人持開放態度,不過直接開正式頁面之前,或許可以開個試行頁面之類的看看效果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28日 (一) 19:26 (UTC)
:::: 快速刪除也有日誌,到時候從那邊著手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日 (一) 01:39 (UTC)
::::同意,本站的有些快速删除确实过快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2 (UTC)
:{{意见}} 可能需要白紙保護頁面,禁止偷跑刊登。--[[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7日 (日) 02:35 (UTC)
::同意有关意见,并应该考虑一个适当的查漏补缺方式,必要时开放其讨论页。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4:59 (UTC)
::如果出现严重的偷跑,再讨论是否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3 (UTC)
:{{支持}}。--[[User:字节|字节]]([[User talk:字节|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01:58 (UTC)
:{{支持}},中華圈以及美國的著作財產權都非永久,但大陸、澳門、臺灣的永久精神權仍要嚴格執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2:55 (UTC)
:这个页面是不是可以列出作者?版权是否到期不是和作者密切相关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8 (UTC)
----
已建立[[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现在欢迎用户补充,整理完成后,该页面会被保护,仅允许管理员编辑。--[[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5日 (四) 11:53 (UTC)
: 其實我覺得不必全保護,只要明確標註著作權資訊,就不會有錯漏或誤報之情形,也方便隨時更新及糾正。——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5日 (四) 14:22 (UTC)
: 此外,我建議在全站通告說明有此列表之存在,以廣徵文章。——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19日 (四) 15:56 (UTC)
::寫字間頭版消息已經足够了,另外請注意此列表中的文獻在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1:51 (UTC)
::: 那麼就建議在寫字間這邊放久一些。至少也得放一二個月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4日 (二) 17:16 (UTC)
:不必保护,考虑到目前管理员的效率,待问题出现时再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5 (UTC)
::[[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要强調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消極容忍不是鼓勵故意違反。--[[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06 (UTC)
:::我的意思是该页面没有必要过度保护而导致对贡献者的劝退。您能否稍微解释一下你的回复?我没太看懂您的用意。谢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4 (UTC)
::: 目錄之編纂,其本身並無著作權問題可言吧?此外,相關內容既已明載於該頁面,若日後有人企圖根據該頁面濫建文章,吾人亦可迅速進行追蹤並做適當處置。——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7月3日 (日) 13:36 (UTC)
还有一些作者的作品已经在两岸四地(非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却没有人录入(例如林彪),要不要另外建立列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4:13 (UTC)
== [[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 ==
請問各位如何看待[[c:Commons:Deletion requests/File:March of the Volunteers.png]]?--[[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1:41 (UTC)
:結合各方面一些粗淺可能不關聯之觀感,不覺得這種為消除公共非牟利、反制自由傳播知識利用之走線會有一個很好之影響,包括多方之整個迷樣強化各種不知所云之權限延展,對於維基原初之公共服務走向是非常清晰之反其道,環節內如果私權公權之話語參與再擴大、回到古老時代之實際財產權益人無獨立參與之環境下,整個所謂維護版權之討論、不過是重演一次歷史上特權對個體權利之無限再壓榨——不能在整個程序內制衡掉不同潛在特權或非財產權人之私利、代以朱門禁宮之話語而行其所謂著作權等假語,難以對保護真財產權益人有很好之促進。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5:26 (UTC)
:我其实没太明白为什么要删除。既然其作为第5/1999号法律的附件那为什么其就不是法律的一部分呢?
:如果该文件被commons删除,建议考虑允许文件内容上传到wikisource本地,以存放两岸三地的pd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6:13 (UTC)
::算了吧,去年有一次讨论过,文件不应该享受“消极容忍”待遇。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2日 (六) 05:01 (UTC)
:::简单搜索了一下,没找到相关的讨论。文件和文本有何不同?为什么不能 “消极容忍”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6 (UTC)
== 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 ==
如[[三國志/卷56]]等,無必要,在目錄頁已經聲明過了。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除非確有必要,例如版權情況與目錄頁和書籍其它部分不同。同時將會從現有頁面中移除無必要的版權模板。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6日 (一) 09:41 (UTC)
:版權模板一般放下方,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的聲明更下方。因此,若社群同意此案,建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也聲明:“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2日 (日) 01:45 (UTC)
::若沒更多留言,就快要施行以上提案了。--[[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1:19 (UTC)
:::已更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就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但主頁面請考慮用[[: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少用{{tl|PD-old}},除非不是中國作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1:58 (UTC)
::::準備開始在維基文庫清除多餘的版權模板。--[[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3 (UTC)
::::这是在哪里显示的,为什么我这里显示还有html格式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44 (UTC)
:::::需要分別的[[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嗎?前者,非後者,已明示“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7 (UTC)
== 单纯事实消息 ==
维基文库似乎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之前曾经建立的文章后来被删除。为了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争论,建议现在就开始讨论:符合什么标准的文章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然后建立一个适用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模板并收录一则单纯事实消息作为示例。如果反对收录任何“单纯事实消息”,或者不存在任何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的文献,请说明理由。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7日 (二) 14:00 (UTC)
:“单纯事实消息”起源于《[[伯尔尼公约]]》中的“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news of the day or to miscellaneous facts having the character of mere items of press information),按照公约指南,文字应该是arid和impersonal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15 (UTC)
::话题刚刚开始就已经有用户又开始录入“单纯事实消息”并且被提交到[[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了。[[User:Assifbus|Assifbus]]声称[[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明显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请各位在删除讨论中讨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47 (UTC)
:::无论在上面Zy26君引用伯尔尼公约,抑或是实务中两岸著作权法,它们所谓的“单纯事实消息”(或类似的词汇)都有主语限定词(大陆是“媒体报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一))、台湾是“新聞報導”(见[[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著作權法]]第九條之四)),其实就是用来表示没有任何评述的新闻报导;所以个人认为上面那两篇引用不了这个词。至于说真的是条文意义上的“单纯事实消息”的话,确实是自由文本(非著作权法标的)——只不过是说文库是否打算收录这类文本罢了,但这一类文本是不是可以转维基新闻?(当然我不熟悉那边,这里只是一种粗浅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5:57 (UTC)
::::本话题只讨论“单纯事实消息”的收录问题。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什么样的新闻稿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公有领域(例如,曾经声称是“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包括之前[[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8月|被删除的三则新闻稿]])。二是维基文库是否应该允许收录这些内容过于短小、而且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公有领域的“单纯事实消息”。[[n:|维基新闻]]只能发布最新动态,不收录旧闻,未必所有“单纯事实消息”都可移交维基新闻,移交后如果内容仍然过于短小且无人改善则[[n:Wikinews:删除请求/存檔/2021年|往往会被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3:26 (UTC)
:::::在下先直接跳到第二点。当一篇文字被认为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时,它不管出于何种界定的定义,都将不具备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文库是否有必要收录这样的不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而可能导致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呢?这是我所疑惑并倾向于{{反对}}的。作为参考,我也到其他语种的文库去看了一下(至少我自己还算常利用的英、日等语种),各地的方针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是存在对“intellectual(ja:知的)”的收录范围的基本认知的,我认为本地的[[Wikisource:收錄方針|收录方针]]中“文字作品”也应当作类似的解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用VPN上来一次很麻烦,我长话短说。我认为的事实消息仅从字面意思进行阐述。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属于自由文本,仅此而已。[[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8 (UTC)
:::基本上[[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的每一句话单拿出来我觉得都可以算“单纯事实消息”,即使不加上“媒体报道”或者“新聞報導”的限定词也很难构成作品。但是把这些话放到一起构成文章的话,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就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36 (UTC)
::{{意见}}管理员应该先解决下这个问题。现在用镜像网站编辑时只能用源代码编辑、无法使用可视化编辑。如果切换到可视化编辑,就会显示无法连接到服务器,进而无法编辑。[[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6 (UTC)
:::这个问题应该由镜像网站的管理员解决:)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2:57 (UTC)
:智慧財產局的[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第4条称“頭條新聞可說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據第 9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6 (UTC)
:是不是可以参考commons关于事实消息的定义,见[[c:Template:PD-text]]。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13:47 (UTC)
::这里不收录图片文件,而且也没有必要收录该模板适用的字母、短语、单词等内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很可能会有某个条目的一部分适用于这个模板,另外的部分适用与其他模板。比如“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里面的“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45 (UTC)
曾经有用户声称[[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被新华社转载而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允许收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这不可能算是单纯事实消息——事实上您列举的用户的声称的说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_(2010年)#第一章_总则|2010年的著作权法]]年代的第五条第二项:“(二)时事新闻;”这个年代背景下常见的一种显然是把“时事新闻”误解为“新闻机构刊发的文章”的说法(事实上三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就已经进一步厘清了“时事新闻”的定义,只不过很多观点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且如今已由新著作权法加以清晰厘定为“单纯事实消息”才属于第五条所指内涵,而本文是属于信函——无论如何不可能属于单纯事实消息。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4:16 (UTC)
:是否是单纯实时消息很难界定,法律工作者也意见不一。被新华社转载的报道和[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之4很接近,按照[https://www.tipo.gov.tw/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的意见“頭條新聞”应属于“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据此,认为此报道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认为以版权为理由拒收有些理据不足。--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58 (UTC)
::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确实很难界定,因为它是基点词。这篇“回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只有信函,一个是有信函和新闻报导。信函本文难以类比阁下所指的“头条新闻”式的'''报道''',而这封信函几乎可以肯定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除非另有情况,但这种“情况”恐怕在哪个语境下都难以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新闻报导那一部分我倒是不反对阁下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我对文库收录这类单纯事实消息持基本反对意见,谨此声明,愿与诸君再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27 (UTC)
:::如果此信函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就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也无法根据著作权法认定作者拥有著作权。这样,在一篇报道里面引述了行政性质的文件的全文,仍能归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应该收录,还是要看文章的价值吧。--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04 (UTC)
::::前提是“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然而即便是公务讲话,尚且并不必然具有行政性质,信件也是同样道理,目前收录标准下这封信无法判断为“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参见[[Template:PD-PRC-exempt]]和[[Template:PD-PRC-CP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3 (UTC)
:::::是的,所以该回信是否应收录应聚焦在该回信是否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收录标准应当是是判断内容是否应该收录的(价值是否达到文库的标准),并不是判断文件性质的。至于该文件是行政性质还是民事性质,则关系到该文件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10 (UTC)
各位是否同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所提出的禁止以“单纯事实消息”收录新闻稿的建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3 (UTC)
:{{ping|Midleading}}欢迎并谢谢阁下以我的浅见发起讨论,但我忧心阁下的概括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事实上,下方已经发生了这样的误解。为避免误解滋生,我谨说明:在下的意见,是{{反对}}'''仅仅'''以某文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二)和[[著作權法_(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条(四)(以及其他在本地适用的各著作权相关公约或法律等)所界定的类似“'''单纯事实消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的概念为理由而收录其内容,理由是这样的文本往往缺少多个著作权相关公约和文库收录方针中一般性地需求的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但若有其他合适的理由收录,则不在此限。此意见是为了避免本地变成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15 (UTC)
::{{反对}}:只要是自由文本就应该收录。而是否是自由文本看发布主体。新闻机构出版的新闻稿自然而然不能用,但是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可以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37 (UTC)
:::阁下是不是误解了什么地方?新闻机构发出的“单纯事实消息”式新闻稿本就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是自由文本,并不是“自然而然不能用”,之所以我认为不宜收录,是从'''收录方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版权。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而本话题所讨论的对象从未涉及这一部分——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这一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56 (UTC)
:建议暂时维持现状,以无共识结案。(尤其是大量)添加“单纯事实消息”需要逐案取得共识,方可添加。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40 (UTC)
::我不反对当前未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如遇到新的事件(如下方的[[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应该逐案讨论,因为我认为这样的逐案讨论是有助于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共识的;不过我觉得倒不必以“暂时...无共识结案”来判断,这话题开了一个月都没有,在文库来说不算长了233——言归正传,结案不必过急,因为确实也发生了新的事件,可以有助本件的进一步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7 (UTC)
:::可以的,我很认同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46 (UTC)
::无共识的不应该是先“消极隐忍”,待有共识的时候按共识处理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02 (UTC)
:我觉得凡是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都应该刊登到维基新闻。维基文库应该是收录那些必须完整准确收录原文才具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这些通过编辑可以变得更有用的“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有可能有些“单纯事实消息”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必须收录原文。--[[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12 (UTC)
::是的,所以我才说不能'''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作为收录文献的理据(我完全承认单纯事实消息是自由文本),而是应该进行文库的收录方针讨论,确定'''一般地不收录单纯事实消息,除非有其他收录依据'''——我理解阁下的意思,但我觉得“特殊价值”不好定义,毕竟文献的价值是一个很主观的议题,可能还是从客观依据出发,比如由国务院公报收录这一类的,又或者概括性一点就是不能以“单纯事实消息”为收录某文献的'''唯一原因'''。--[[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55 (UTC)
:我建议转维基新闻处理,文库就是文库,新闻负责新闻。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5 (UTC)
::有些新闻是自由文本。理应在维基文库中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5:13 (UTC)
:::未必每个“单纯事实消息”稿件都可以转新闻。我们此刻在这里不适宜讨论什么内容归新闻收录,只需要确定什么东西不适合文库收录。至于是否任何自由文本都适宜在文库中收录,确实需要讨论,就如同在下前述提到的其他语言版本的文库(并无以任何版本为尊之意)也都不乏强调对“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个人觉得(顺带说一句,“我觉得”并非不符合维基精神的词语,但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更详细一些)中文文库在收录方针上应该对这一点做出要求,也就是我前述所言的,不要'''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确定是否收录某个文献,因为这样将使得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但这并不代表拒绝一切的“单纯事实消息”,因为这些文献有可能由于符合其他的收录要求而可以被收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53 (UTC)
::::关于“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就像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Twitter推文一样,任何文字总是有些许价值的。只要有人愿意稳定的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不和基金会的主旨冲突,还是应该鼓励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45 (UTC)
:::同意有价值的自由文本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收录。但是文本的价值如何却又需要主观判断。抛砖引玉,举几个例子,大家不考虑版权隐私权等等,从用户(现在的贡献者和一般使用者、未来的使用者、人类灭绝或者大战导致衰退以后可能的使用者)的角度想一想价值几何?哪些内容是不可替代的?
:::# 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随机的文字。
:::# AI生成的文章。
:::# 汉字大全,收录所有可能出现的汉字。
:::# <math>\pi</math>的前100000位的中文读法。
:::# 某人/名人/航天员/歌手/教授的拿手菜谱/blog/日记/演唱过的歌曲/所有的电话往来记录。
:::# 小学语文课本。
:::# 小说。
:::# 获奖小说。
:::# 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稿。
:::# 联合国的决议。
:::# 经过Peer Review的学术文章。
:::# 专门为本文库伪造的文件。
:::我们的文库(图书馆)真的要收录所有自由文本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30 (UTC)
::::一个点在于,过于没有意义的内容一般也不会有人上传。当然批量上传1、2、4、12等内容肯定是要反对的。5、6这个比较纠结。9建议上维基新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16:26 (UTC)
:::::通过机器翻译的新闻稿呢,如[[Translation:中国海军舰艇动向 (8月5日)]]、[[Translation:中国飞机动向 (8月5日)]],有人觉得这种文章需要在文库保存吗?--[[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00:26 (UTC)
::::::对于研究访台相关军事情况或许有意义?理论上这种机翻是可以再改善的,不过有没有人改善就另说了。我觉得可以相对包容一些也无妨。如果真要有人批量上传机翻内容那我觉得就一定要采取措施限制了。另外提醒这个内容好像并仅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还是cc-by的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9:51 (UTC)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實在是不知道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2:27 (UTC)
== 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2022年6月10日更新:已新建[[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页面。
将提前终止章节修改为
<blockquote>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提前終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執行。
</blockquote>
此修改提案意在于明确“当事管理员”并没有绕过规则的特权。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0 (UTC)
*{{支持}}:非常有必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4 (UTC)
*{{支持}}: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6 (UTC)
*{{支持}},很迫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8 (UTC)
*{{反對}},我至今仍然認為,整個規則沿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中文維基百科版本]]就好了。至今幾次修訂屢屢出現漏洞,原因就是在於大多數人只想快速投票,根本沒有審核內文。現在這種修改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何不乾脆用一個更完美的版本?無非加幾點:不需安全投票、投票數結合本站實際情況、邀請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裁決(達師提議)。說這些複雜的人,請告訴我哪點複雜本站做不到的?真做不到就基於百科版本修改就好了,不要抱殘守缺。--[[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8日 (三) 14:36 (UTC)
::维基文库和维基百科并不是附属关系。我们应该让维基文库芝麻虽小,五脏俱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15:06 (UTC)
:::嗯?我提的和閣下並不矛盾。維基百科版因為使用長久,問題最少。而閣下既然認為五臟俱全好,我給一個最好的底本,這很合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0:57 (UTC)
::::我有疑惑。如果其他维基媒体计划的编辑者(特别是中文维基百科)利用自己的方针干涉中文维基文库社群的事物,其危害将会更甚文库俩管理员内讧。我非常不建议照搬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政策,并且反对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行政员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中文维基文库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
::::讲难听点儿,说的直白一点儿,手伸的有点长。[[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00 (UTC)
:::::當然不是照搬,而是我說了很多次,這是一個最好的底本,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勝過基於目前千瘡百孔的文庫版本。讓百科方行政員參與這些本來也不是現在規則上的,只是拿出來商量的。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2:23 (UTC)
::::::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我倒是没意见。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来当中文维基文库的“太上皇”。[[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31 (UTC)
:::::::是不是不能讓他們協助參與,就留給討論解決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支持}}基於本底稿進行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9 (UTC)
:::::::::意思是要“至少25张有效票的多于一半”?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0:24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同意阁下有关太上皇的说法,我也反对中文维基百科管理人员随意插手维基文库事务,同时我反对引进“对已达成共识的越级申诉”做法,共识就是共识,神圣不容侵犯。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2 (UTC)
::::::一次的共識雖然是要遵守的,但只要有理有據,前次共識有錯誤或是不完善,也是可以推翻而出現新共識的,沒甚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有效投票數上次就已經說要基於本站情況酌情減少了,還啥25票啊?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5 (UTC)
:{{支持}},话说能否引入方针对比模板,如中文维基百科的[[:w:template:比较条文]],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出方针的变化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3 (UTC)
:: 這種模板您可以直接引入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Assifbus閣下截至(四) 02:31 (UTC)補充的要點值得本案作為參考,作為有機會被濫權活動繼續溝陷的文庫社區當事人之一、同時為文庫社羣共識可以繼續,並減低文庫系統可能被個別偏好而陷入其他計劃之困境內,
:謹在案內表示支持該修正案的意向之同時,提出再細化其部分執行條件之限定,希已案內支持標的可一併計算支持修正不再重複統計:
<blockquote>
(接Yinyue200案尾補加)
程序任何執行如提前終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blockquote>
: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54 (UTC)
:{{支持}} 终止执行和发起执行都应当有正当规范的程序。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1:57 (UTC)
::閣下的話我並不反對,就看如何起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11 (UTC)
*{{意见}}作为几乎不参与人事案讨论的人,我只是来提问的,因为无论是原条文,又或者是说现在提案版本中“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的这句话,都让我有以下文法和程序上的疑问:
:1、解任提请能够被'''判明'''“存在某些情况且未有重大异议和争议”时,是否说明这一'''提请'''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也就是说这句话发生时一定已经进入了提案后的7天内的环节中,而目前所列出的“某些情况”看来是足以让这一提请站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仍要等到投票开始的7天后才能“提前”中止?这还算是“提前”中止吗?或者说,我们竟要让例如“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的解任案付诸投票吗?
:2、但我不是反对“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只是这种取消或中止的情况恐怕与由于那几种特殊情况所引发的“中止”并不相同而需要作出区分的判别和对应措施——这种很明显是解任无法实现而'''“提前中止”投票进程''',那几种情况的话,应该'''“即时中止”解任议程''',不是吗?当然,我认同'''任何类型的中止'''都应该由'''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执行'''。
:3、有鉴于第一点,“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这句话似乎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把它放到前面去——不然,等到“判明”了才来“提出”,是不是也很古怪?
:4、我是支持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也支持Longway22君要求程序遭中止时需要说明备案的提案。但我对人事案向来不感兴趣,因此请允许我只提“指指点点”式的意见而难以给出更详细的修正提案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9:49 (UTC)
::閣下的問題提的非常好,我認為閣下的問題不能被無視。算人頭一樣的投票解決不了這樣的深層問題,必須有人出來回應。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1 (UTC)
:::这不算什么“深层问题”吧哈哈,既然上边已经有尝试修订的'''有益尝试''',我也只是加一把柴——不过我想没必要一定以什么为参照,原方案还是可以通过包括现在Yinyue君和Longway君的方案在内的各种调整改动来让它变得更合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5 (UTC)
::恐怕我反对阁下所提及之观点2,因为本站没有行政员,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选举出行政员,而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实在无法解决这个要命的命题,要不本站所有用户都不能关闭有关讨论,而是将关闭权利交予元维基监管员更好。--[[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2:15 (UTC)
:::哦,这部分的观点2我也只是就Yinyue君的条文修订案发表意见而已,并不以为一定需要用行政员来做这件事,阁下既然有此看法,应该在表示支持Yinyue君的意见的同时对这一点提出修改。至于“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我好像已经在第四点提出了对“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支持?我也认为这是关键之一,但不是唯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9 (UTC)
::::如果这样,建议重新建立一份[[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尽可能表述出上述所有用户的意见,但不能光照抄维基百科版本只改词“维基百科”为“维基文库”,这种做法我必定反对。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52 (UTC)
:::::{{支持}}——我也反对直接拿百科的来用。建个页面来反映各用户的意见,可能更清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1 (UTC)
::::::但是底本用維基百科版本來修改閣下有何高見呢?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4 (UTC)
:::::::首先抱歉的是,在下实在并不喜欢讨论人事案,所以不敢说有所谓“高见”,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热心(相对其他具体的理论问题)。我反对的是“直接”拿来用,至于以哪个为底本我不关注,我只关注成案后的效果。阁下既然非常想要以某一个底本来重新编写的话,我的看法是:
:::::::1、阁下还是应该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
:::::::2、这个方案初稿还是需要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其实各方的观点都已经有很多了,与其无边际地搜集意见,倒不如切实地结合已有的方案和意见)来进行本地化后再提出,因为这毕竟是需要本地社群达成共识的产物,而不是说由于认为某个方案已经“很完美”就“無非加幾點”即可,毕竟阁下需要悉知的是,对于“更完美”这种修饰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倒更不容易凝聚共识;
:::::::3、当然,'''更简单的方法'''是停止无谓争执,务实就现有方案并修正案(或另提局部修正案)提出具体修订意见,因为现行方案固然不完美,即便是修改案也有让人难以满意的地方,但与其推倒重来,不如就现有的内文逐条审定调整,这样更务实,也更容易寻求共识。
:::::::4、我真的没有高见,我只想负责提问。阁下如果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我也很愿意提问题。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1 (UTC)
::::::::本人慵懶,所以雖然閣下在內很多人說不希望”直接拿百科的来用“,但既然閣下希望我給一個成文稿,稍晚我也只能大致改一下維基百科版本貼來文庫了。我個人非常讚賞閣下提出的幾個問題,也並不認為閣下的意見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擔憂這裡的人就這樣無視之任它們被下面長文淹沒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3日 (一) 01:17 (UTC)
:::::::::我竟直到现在才注意到阁下的回复——维基的这个提醒机制有时真的不好使。我适才有看了阁下的文稿,总体与百科版本没有大的出入,我想要是“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大概会更好——以及这当中的除投票解任而外的其他内容其实与现行文库制度无大的差别,是以恐怕调整的需求不大;至于投票制度部分,我想也许在经过讨论之后能够进一步达成融合的方案的,总是要一点一点来的,大家都需要保持耐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9:43 (UTC)
*{{支持}}防止出现“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这种争议颇大的逻辑。--[[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5 (UTC)
* 個人確實反對讓當事人有自行關閉解任案的權力,基本支持修改,但文庫的現況可能不止於此。我有一點擔心按文庫管理層之間逐漸惡化的關係來看,往後的解任案會是什麼樣子。——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 我看維基文庫現在還在無條件支持[[User:Zhxy 519|Zhxy 519]]的也就只有[[User:Gzdavidwong|瓜皮仔]]吧,其他人要么是反對或中立意見,要么是最近兩年以來不編輯維基文庫。--[[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2 (UTC)
::: 文庫現任六個管理員,Hat600君跟Shizhao君稍微不活躍一些,剩下Zhxy 519君跟Gzdavidwong君對您跟Jusjih君,差不多正好二對二。我個人是認為雙方大概各有各的問題,但都堅持自己這一方正確無誤,要求對方(先)道歉,才會導致今日之僵局。上面我跟SCP-2000君提議過對各方進行互動禁制了,也沒什麼下文。如果情勢繼續惡化,最糟就是上報元維基或基金會方面全部解任了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4 (UTC)
::::基金会某位死亡威胁的用户都不管,不必有太多积极的期望了。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35 (UTC)
::::我还是建议本地处理,如果无法本地协调继续找监管咯。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41 (UTC)
:::::想起了當年的[[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這個用戶在維基文庫剛開始收錄侵犯版權文章,被提醒和刪除後熱衷於收錄新聞稿、考試試卷等內容,還曾對[[User:Zhxy 519|Zhxy 519]]管理員說“您一開始說我收錄的文獻不符著作權法。現在卻說我收錄的文獻不是文獻?”[[User_talk:It's_gonna_be_awesome|等內容]]。[[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現在已經被[[m:Global_locks/zh|全域鎖定]]。維基文庫當前有些用戶就跟這個用戶有點相似。--[[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04 (UTC)
::::::当然啦,这类的用户都很嘴硬,擅长钻营漏洞。如果不是多个维基项目同时处理,监管员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恐怕都没法子对付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41 (UTC)
:::::::其实我目前只是反对[[User:Zhxy 519|Zhxy 519]]上一次是坚持“25票有效”,这次又故意把本讨论中的本条曲解为“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的意思,除了[[User:Gzdavidwong|瓜皮仔]]以外明显没人会支持,而且事后自己也很可能放弃这种看法,有点像游戏维基规则。当然[[User:Zhxy 519|Zhxy 519]]可能觉得维基百科版本是心目中没有漏洞的版本,维基文库版本就算不使用维基百科版本,至少也要做到没有漏洞吧。大家要礼貌并按照规则来讨论,讨论的应该是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歪曲维基文库方针和防止维基文库方针被歪曲。我会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努力维护更多用户支持的真正的维基文库方针。针对[[User:Zhxy 519|Zhxy 519]]反对的[[User:Jusjih|Jusjih]]在多个维基项目阻止特定用户担任管理员的事情,我觉得其他维基项目和维基文库没什么关系,维基文库的管理员应该是对维基文库负责并接受维基文库社群监督,所以我不作评论。过往[[User:Zhxy 519|Zhxy 519]]封禁的用户说实在的当时看也是一些问题用户,[[User:Jusjih|Jusjih]]偷偷快速删除的日志项目和偷偷引入[[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快速删除[[User:Assifbus|Assifbus]]用户页所涉及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些可能需要删除的争议内容,在这些话题上取得一些共识可能才能作为[[User:Zhxy 519|Zhxy 519]]或者[[User:Jusjih|Jusjih]]是否需要离任管理员的证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4:23 (UTC)
::::::::閣下提到從前事件時屢屢不能準確描述(好像我何時說過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且對於“溝通”也不能正確理解、乃至涉嫌縱容Jusjih再次濫用溝通無效,令人不能放心。即便Jusjih也在版權頁上說過“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最簡單的,如果閣下面臨指控,請拿出依據辯駁,在這裡單說“努力维护”太蒼白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2 (UTC)
:::::::::我只是觉得其他人明显会反对,只有阁下可能会支持而已,既然阁下否认,那就当我猜错了吧,只有[[User:Zhxy 519|Zhxy 519]]一个用户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至于我是否纵容Jusjih滥用“沟通无效”,我认为沟通无效是一个现实。如果阁下或者[[User:Zhxy 519|Zhxy 519]]以此为理由在维基文库提出Jusjih或者我滥用“沟通无效”而应该解任,我承诺我也为你们护航,在未满足方针规定的条件下绝不提前关闭投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5:43 (UTC)
:::::::::: 就[[维基文库:写字间#User:Jusjih|上方Zhxy 519的聲明]]來看,我個人認為顯然不至於「溝通無效」的地步。畢竟溝通是雙向的,所謂「溝通無效」也多半是雙方各負其責,而非單獨歸咎於一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1日 (六) 13:19 (UTC)
::::::::?Assifbus的用户页面中显而易见的人身攻击,简直是诽谤,快速删除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34 (UTC)
: 要不要也学英文文库一样搞任期制取代这个管理员的离任,任期是一年,每年定期重新竞选管理员。如果通过的话立即开始重新竞选所有管理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0 (UTC)
:: 採用任期制的話我看會加劇社群惡鬥的情況,恐怕會直接使管理員難產,現階段並不建議。——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2 (UTC)
:各位觉得“解任共識”章节是否需要修改?当前的标准其实有点主观。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51 (UTC)
::一点一点来吧。另外,话说阁下是不是把你的修正案页面通告移到这里下边来个三级标题会比较好(要是能够的话,最好直接显示到这边来,不用跳到别页)?上边不太显眼呢。移到下边也方便讨论,上面的讨论串太乱了,不利于逐条细节的讨论。——虽说不是大事,不过在下一向不喜欢移动别人的发言,所以给阁下提个建议,看看你觉得是否需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8 (UTC)
:::同意一步步修订,仓促大改反而容易招致更多反对意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2:25 (UTC)
::::上述[[#禁止Zhxy 519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以及[[#禁止Gzdavidwong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的討論提案,已列舉顯著他人質疑有重大爭議而不合理的封禁。遮罩不合理的封禁就是平反,但要先解決本案,暫不爭論不合理的封禁之遮罩。至於[[User:Assifbus]]的内容,要遵守[[m:Terms_of_use/zh|使用條款]],不管理不理[[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難道要[[Template:Commonnotice]]一直强調使用條款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4 (UTC)
:::::我个人反对用维基百科的方针来处理维基文库的站务。[[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49 (UTC)
::::::請看[[w:準用]]以及使用條款,再論维基百科有何方针不可能用在维基文库。--[[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12 (UTC)
:::::::我之所以反对,是担心中文维基文库沦为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我不反对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加入维基文库的社群,我反对的是他们以“太上皇”的身份,利用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24 (UTC)
::::::::这反对真有原则。英文维基百科你威胁jimbo,管理放逐你,你就说双标。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antigng处理你持续侵权和人身威胁,所以你说他陷害你。你在维基学院,路西法人管你政治宣传和侵权,你就说他不避嫌。你在维基教科书无礼辱骂沈澄心,jusjih阁下愿意伸出援手帮沈。现在中文文库jusjih敢管你人身攻击和诽谤,你就说他是太上皇,滥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维基文库的管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每次错的都是别人,你都找别人的错。你代理被全域禁制的蟲蟲飛在多个维基媒体活动,人身威胁他人,多次诽谤他人,对jimbo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法律威胁,你在其他计划还威胁要举报维基媒体基金会,甚至在多次声称维基媒体基金会永远不要妄想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你还要在使用条款的边界上走多远?你架着某些计划本身的规则不完善在边界走,不顾使用条约。你非要看到基金会或是监管员下场你才满意是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4 (UTC)
::::::::我不论jusjih和zhxy_519的争执谁对谁错,但你这种谁管你谁有错的想法你最好收一收。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你争执,实在看不惯你无礼指责jusjih才出来说两句。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9 (UTC)
::::阁下如果想借刀杀人,还是省省吧。Jusjih也是10多年的老人了,怎么可能会被你这种人利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2:41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 ===
{{比较条文|
==== 提前中止 ====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u>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u>,仍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u>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u>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u>
|
====中止====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u>。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且当前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可以于投票开始后168小時即7日起,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取消或中止應當由<u>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u>執行。取消或中止时,<u>反對解任票必须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u>,例如0比5、1比6等,<u>否则取消或中止无效</u>。
程序任何執行如取消或中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u>封禁</u>。
}}
:{{ping|银色雪莉}}已添加到写字间。感谢建议。--[[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11:38 (UTC)
::以上很多用戶支持的討論提案,不等於[[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最新内容。請解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20:35 (UTC)
::: 這不就是「明確當事管理員並沒有繞過規則的特權」嘛(「取消或中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執行」),沒見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20 (UTC)
:::: 我觉得只要是个非当事用户就可以了,因为终止的条件已经明确规定了,不必非要管理员或者监管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4:38 (UTC)
::::: 我覺得還是交由較具權威者認定比較好,若任何普通編者皆能自行認定解任案的有效性而宣告取消或中止,可能出現各種「代理人」現象或爭議較大的取消或中止操作。維持現行任何人皆能提出異議的門檻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41 (UTC)
:::因为很多人对文本的细节提出了一定的意见,这个修正案也被编辑过,不过当前并没有违背提案的原意,无非是一些措辞有变动罢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1:39 (UTC)
::::謝謝勇於開啓本討論,非投票,但仍要有穩定的草案,才容易成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5日 (三) 03:25 (UTC)
:::::{{ping|Hat600|Midleading|Shizhao}}樓上有很多支持一案,但又有分別次段落。請問下一步?--[[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1:5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提出的意見還未反映到修正案中,還需継續討論。--[[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4 (UTC)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意見,真的只是來提問的(笑),但我感覺這事情折騰實在太久了——所以我寫了一個草案,請各位閱覽給些意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27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2022年8月16日'''更新''':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计,并同时认为在允许管理员有效行使其“代权”的同时'''仍应以执行社群共识为最大前提''',吸取其他同好的一些意见精神,再次做了调整。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33 (UTC)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關於此修正案的說明 ====
:1.我上次只是來提問,但是蒙Midleading君在討論串中提及在下之“意見”,因此又細細閱覽各位高見,覺得社群實在是有必要就此事早日塵埃落定。
:2.我一直覺得各位在沒有有效梳理邏輯和整合各方意見的全面成文草稿下進行的爭論,除了長長的討論串以外很難總結有效信息;而在尋求單一條文的修改的過程中,在下又有了些'''對其他條文的看法''',為避免“頭痛醫頭”式的糾纏,因此發表長篇廢話。我仍舊不喜歡人事案,不過實在是不吐不快,如果有哪位同好覺得我這是OOC,我也只好說句抱歉了(摔)
:3.在下的草案'''嘗試'''整合了原有條文和Yinyue200君、Longway22君和Gzdavidwong君等各位同好在上面提出的意見,如有未被整合進去或整合不到位的高見,又或者是我自己的“私貨”不甚合衆意之處,理當由在下負責。
:4.以下僅就各處修改之動機作一簡要說明,以便諸君撻伐:
::(1)“先溝通”部分:此前就有關溝通的時間節點在Jusjih君、Zhxy 519君和Gzdavidwong君之間甚至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在在下看來'''充滿負氣'''的——爭論,是以認為應當劃出明晰的時間界線,以杜絕不必要的紛爭,也在日後的實際提案流程中給予爭議各方平心靜氣的機會。(時間給得也許偏長,但文庫的歲月似乎比外邊是要慢一些233或許可以調整為48小時?)
::(2)“提案”部分:沒有大的修改,僅明晰發起提案時需要通知的對象。
::(3)“聯署”與“答辯”部分:首先,聯署既然已達門檻,恐不必等待到7日截止。原條文“答辯、反駁、再答辯”的時間分段過細,也像是把答辯雙方束縛在不自由的時間環境下,因此在下不以為此處之區分有何必要,因此仍整合成同一時間段。既然作出這樣的調整,那麼答辯與聯署的時間自然應該分離。雖然也許會有朋友覺得這樣戰線拖得很長,但一則在聯署處實際上未必真等到7天才聯署成功,二則聯署未到門檻時,連提案都有可能胎死腹中,那麼是要讓人答辯什麼呢?
::(4)“取消投票”部分:此前的“提前中止”或者“中止”修改案,在下深認同其本意,但總覺得時間和流程邏輯上說不通(在下前已有述,不贅),是以作此修改,即將此“取消”或“中止”局限在:①明顯使提案不能成立;②相對的高門檻(6人,是解任提案通過聯署門檻的兩倍;其中要有兩名非當事管理員,因應如今本地各管理員之現狀和避免社群進一步分裂,這一設置實有必要)等條件下才能取消投票。
::這樣是為了:
:::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至於在前述基礎上的開始投票後的提前中止,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一個已經經過了聯署門檻而未被提前取消的投票,是合規的投票,為什麼要提前中止呢?
::(5)“投票”、“解任共識”、“再任”部分:沒有修改。
::(6)“其他規定”部分:這部分我把一些來自各方面的有益意見整合在了一起,列成數項,此處不贅。
:以上滿紙荒唐言(其實在下認為除了爭議核心點的“中止”以外,修改並不多)請諸君酌處,在下非常歡迎高見,祝編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50 (UTC)
::我對閣下表示感謝,也先提三點。
::1.即其他規定3,說明書是什麼東西?這一段語氣風格突兀,而第四點所謂見證人更是未曾見任何維基項目上有事務執行需要的。請閣下考慮。
::2.本站6名管理員,4個人算活躍吧。那麼如這次Jusjih只要同時發動對兩個對立管理員的罷免,今後除了被投票,除非無助的善意推定社群眼睛非常雪亮,什麼也做不了了。閣下至這裡還要6個人贊成,我認為不妥。
::3.即便有這麼一個規則,我這次感受最無語的,是“溝通無效”的濫用。溝通無效的定義算是不需要寫入規則的默認共識,中文維基百科的實踐已經表明這應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這次Jusjih發起,而Midleading居然贊成說:你認不認錯,不認錯就是溝通無效。這是非常惡劣的態度,根本不算溝通。我希望閣下能認知這一點,歡迎閣下的意見。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3日 (日) 02:34 (UTC)
:::谨回复如下:
:::1、我认为这个“说明书”其实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格式化的程序标识或说明'''。我愿意就这里说明一下,当然这说明或许未符合[[User:Longway22]]君的本意而可能是我的“私意”或“私货”,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
:::首先,“沟通-提案-联署”这个流程中需要'''明确标识''':1、提名人(可能是沟通当事人);2、提案解任理由;3、解任理据;4、联署人,等等。作为一个对比参考,我看了近几次的百科方面的解任申请(我想以阁下的立场,应当也会认为百科的流程是相对完善的吧?——另请其他朋友注意,我并未打算照搬或者“被太上皇”任何事,像我前面说的,这仅仅算是一个对比参考),以那边的[[: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蟲蟲飛|最近一次]]为例,里面也是有这些内容的吧?这些内容对比“其他规定/3”,是一一对应的。
:::再来,“答辩”流程,我的正文里有说(这是援用现有的文辞),需要'''整理成文'''。整理者的署名、简要移动说明(而不仅仅是突然被加小标题“放逐”到话题的末端,这一点我想在下应当还是有些体会)我想还是需要的;自然,这些动作不需要见证或副署人的时候,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必要了——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对“其他规定/3”言辞上的修订。
:::最后,“投票-(取消投票)-共识”流程中需要的'''明确标识''':1、取消投票的提案人/解任共识的(执行)決定者;2、执行内容;3、理据;4、取消投票的支持者/解任共识的支持者,等等——这我就不赘述了。
:::我觉得不少人支持这个“说明书”的原因,其实未必是说要有一封“书”,而是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这应该说是值得被重视的——自然,言辞上可以再斟酌,这要请大家来帮助。
:::2、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三角形式的对立关系?我的看法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三角对立的情况,那么确实是应该由'''众意'''来决定各位的去留的。因为三角对立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认为文库的日常程序与工作将严重受限于诸位的争端,这种情况下,历经投票流程的所有前期流程仍不能沟通时,交由众意决定是妥当合理的,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控制各位不陷入争端了——而这时在取消流程中设置高门槛的“众意”是必要的,因为它将避免无休止的“取消战”而使得善意推定的社群得以顺利行使自己的权限。——而且这是常规流程,要真的“失控”,也还有紧急流程。
:::3、我不愿意评价至少目前相对被搁置的现实争议——就像我理论上支持对争端双方的双向禁制互动一样,有时候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这不是说要脱离现实,而是不要让现实偏差'''过于'''影响逻辑。我认同阁下所见,沟通无效一般是“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是“答不对题”甚至“沟通无效”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认知,因此我认为在这边下手最终是没用的——因为流程虽都是善意推定,而现实未必如此。事实上,'''就算是'''百科规则,依然不能避免主观认知差异而仍旧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各种流程上可能导致的终止流程,包括“其他规定/1”就有了必要性——它起码是程序上的一个'''兜底''',即一事不再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04:43 (UTC)
::雪莉的这份修正案考虑的非常全面,我是{{支持}}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0:58 (UTC)
:::我同意“溝通無效”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判定,認不認錯也不能代表是否屬於溝通無效。我傾向認為現在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無效”的狀態,例如Zhxy 519要求Jusjih對其撒謊作出說明,Jusjih要求Zhxy 519對其違反避嫌作出說明,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一個解釋。如果以管理員還在發言就不屬於溝通無效的理由快速終止任意管理員解任投票的話,相當於只有不活躍管理員可被提出解任投票,這樣下去的話,最終只能靠[[votewiki:|安全投票]]收拾殘局。管理員解任是否通過要靠所有合資格用戶進行投票,不是由某個委員會仲裁,只要不存在惡意拉票和灌票,就應該根據投票結果作出決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3:12 (UTC)
::::本人早於去年就[[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2021年5月29日Zhxy 519禁封用戶妥善否|在此]]做出回應,而不甚活躍的管理員達師也早已[[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意見]],不贊成所謂避嫌。Midleading不做好功課就來發言的行為欠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我贊成閣下堅持確立一事不再審的原則,也認為全文仍有大量需要修改之處;但我更覺得即使規則確立,需要閣下這樣的人予以監督實行,不然在本文庫有法不依的情況無法解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7:14 (UTC)
:::::首先,我倒认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君的说法更多地是在反映一个现实状况,即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的实际状况。自然也许他在这部分的表述有可斟酌之处,但是我认为他的本意仍指向了这次修订的目标——流程(尤其是取消投票的流程)的规范化。今天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我并不天真到以为调整规则便可万事大吉,也认为“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但规则虽不是唯一的诱因,但至少是一个我们现阶段可调整的诱因,因而我提出这样的草案。至于如何解决包含阁下所言在内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情况,是要依靠'''各位的冷静'''和'''可执行与细致的规则''',在下并算不得什么。--[[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20:22 (UTC)
::::::閣下此時不需要判斷我給的理據是否正確,只請思考一下,我能給出一個解釋,對方卻連「答不對題」這樣的理由都從未提過,從程序來講,這到底符不符合閣下也認同的「溝通無效」內容?如果不屬於,閣下認同的究極版「溝通無效」又是什麼呢?
::::::閣下對「主觀」頗有排斥,但一者主觀不等於錯,二者閣下所認為的「各位的冷靜」未嘗不是一種主觀認定。「主觀」的言行,至少是可以先討論對錯的吧?不經過討論就開投票的做法即便百科我也非常反感,所謂眾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霸凌,請三思。
::::::閣下上次的發言3,認為依然不能避免,我要說這不是全部。比如[[W: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18年6月#提請解任User:Shizhao|這裡]]。這固然有其他管理人員出手的因素,但也是有其他用戶出來直言的結果。閣下不願牽扯入局本身,但是明顯的正義如果沒有人出來做,那麼我也會像當初瓜皮仔的感歎那樣,對沒有正義的文庫社群失望透頂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9:12 (UTC)
:::::::那阁下是不是认为要在修正案加入“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之前Jusjih开始投票前也确实发起了这样的讨论,只是还没有深入讨论阁下是否做错了什么就跳到了Jusjih撒谎的话题上。[[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23:09 (UTC)
::::::::我也曾告知閣下Jusjih最初的留言連溝通都不是,閣下卻公然枉顧了。“各位的冷静”在閣下身上我當時沒有看到,今後能否,我也沒有信心。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1:43 (UTC)
:::::::{{ping|Zhxy 519}}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了,我觉得“沟通有/无效”就像是民法中的“感情破裂”——它就是一个由头,不是别的。一方也许认为感情没有破裂,但你无法阻止其他方认为感情破裂,因此民法上允许你以感情破裂为理由来提出离婚申请,也同样允许你以感情没破裂为理由来不同意离婚——但起码任何人以此为理由来提出这个申请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也很难去给感情破裂下一个绝对客观的排他性定义:你当然可以像民法那样去列出一些确实能印证感情破裂的例子,这些例子是相对受大家认可的“默认共识”;但即使如此,这些例子到最后也还是会加上“导致情感破裂的其他情形”这一条。要验证是否“沟通无效”,只能是逐案分析,无法绝对地定义化。就诸位的案件而论,我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这是“'''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也就是你认为你对他沟通无效和他认为他对你沟通无效的两者叠加——就像感情破裂,既有双向的破裂,也有单向的破裂或不破裂,但这些单向的破裂和不破裂叠加起来之后,事实上还是'''总体破裂'''——双向沟通无效。
:::::::也由于此,我不知道阁下为什么认为我“對「主觀」頗有排斥”——我要是对主观有排斥,就不会把这个主观的词语用在我的草案中了。主观确实不等于错——但也不必然都对,正因为此,我们才尝试去给主观定义的“沟通无效”施加客观的约束和管制,避免它成为滥用的由头——但这个管制一定是有限度的,至少用它来作为一个提案的依据这一点权利是不应该被限制的。而提案也不意味着投票就开始了,从提案到投票中有相应的争取联署以及答辩的时间,这些时间都是用于讨论的,而并非阁下所说的“不经过讨论”——事实上讨论的空间显然比这个还要广,在提案开始之前难道就没有讨论了吗?如果真没有讨论过就提案或者提案后没有有效讨论过,我想这个提案被提出来了也得不到支持的,而且也是触发了草案中可以提案“取消投票”的各类事由的。
:::::::至于众意的问题,众意当然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现有的框架里,不用众意来裁决,又该用什么来裁决呢?而且我们并不是没有设定挽救众意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机会,从取消投票到紧急求助的这些规则制定就是为了这一点,如果想要做得更好,我们是要去完善这些规则,而不是无视这些规则和它们存在的漏洞。——但这些规则肯定无法做到永远地完美无缺,所以我说“规则...不能避免...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事实上在阁下举的例子中同样如是的,此时不靠众意来挽救,又要靠什么挽救呢?而这些众意,难道又是无规则地表达和行使的吗?在下今天在这里长篇废话,恰恰是众意中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了在下仍愿意表态来希望尽力调整当前的局面;而阁下说我“不愿牵扯”我也甘之如饴,因为这同样是我在行使选择表态或不表态的正当权利的一种体现。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至少我此刻入局,只是为了调整更合理的规则'''这一件事'''而来,我身上并没有同时解决几十个问题的能力——我想诸位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有就草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仍请阁下指正。--[[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4:11 (UTC)
::::::::插句話,我好像沒看到閣下提案中有“主觀”的字眼。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5:30 (UTC)
:::::::::提案里没有,不过我给阁下的回复里有,我想Zhxy 519君指的是这里?于是据此回答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6:01 (UTC)
::::::::這麼打比方很有意思,不過閣下要知道在本站後果卻不是「離婚」那麼簡單,而是接近於「剝奪子女撫養權探視權」一樣嚴重。涉及到這樣的部分,我就不能贊同閣下簡單歸咎於「雙方認知差異」而算作溝通無效了。很簡單,從我過去所處情形的角度,應對對方無理取鬧而已經提出了足夠的解釋,那麼對方就是鬧上加鬧而足以關閉了。我想說民法上法院都不會受理這種所謂原告,維基上就更不應該拿來浪費眾人時間。
::::::::我認為話題不要扯遠,所以認為一,如瓜皮仔所說,溝通無效的定義不必明文強調,但應該在這裡重新達成共識。二,條文本身,我想再與閣下探討一下。比如百科原案說提請需48小時,閣下版本為何選用72小時?再如百科原案內容直接表示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閣下的修正稿也不予採納為何?
::::::::最後表達一下本人的基準,本站除了版權規定嚴格之外,考慮參與者數,基本不贊成各種規則比百科更複雜。繼續歡迎閣下意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27 (UTC)
:::::::::管理员被解任的结局是属于“离婚”还是“剥夺权利”?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知差异”是中性词,任何的沟通无效难道不是都反映出沟通双方对某件事认知不同吗?我还没有见过认知统一而沟通无效的;因此这“归咎”是否过于“简单”,也许旁观者清。至于有关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阁下讲得很好,但就像阁下所言,受理与否是'''“法院”'''的事情——而不会是当事人的事情。
:::::::::我很高兴阁下愿意回到具体条文的讨论上来。谨就阁下的意见进行回复:
:::::::::一、“沟通无效”的定义确实不必明文强调——恐怕也无法明文强调,就像我所言,“沟通无效”只是提案由头,就像“感情破裂”一样,在提交离婚申请或诉讼之后,终归要看证据——而证据需要逐案审定,不是划一。沟通无效的定义之“达成共识”,到底能不能达到某些效果,还是说仅仅成为了限制提案的一道壁垒,我持怀疑态度——不是认为不该有合理的壁垒,而是认为合理的壁垒不是设在此处而应该设在'''“取消投票”'''那里,是由对证据的审定决定而不是由对概念的审定决定。
:::::::::二、我没有打算过照搬什么方案——也没有想过一定不要参考什么方案。“洞中岁月长”,在处事节奏并不快的本地,时间做'''适当放宽'''是合理的事——当然,如果'''多数人'''认为一定该按48小时,我不会坚持。
:::::::::三、至于“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一句,我记得百科的原文是“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视作”就需要被审视,也需要经过适当流程被宣告无效。这个流程,在“取消投票”里有。我欢迎就具体的流程(包括)门槛进行商榷,包括上面GZDavidwong君也与我就这个门槛有过讨论;当然,最终这个门槛如何定,还要收集各位意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2:40 (UTC)
::::::::::表示原则上赞成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除非在修正案中明确加上“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且无效”和“溝通無效的情形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并获得社群投票通过,否则我反对这种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05 (UTC)
:::::::::::閣下這麼說看來倒是同意的。既然從我到銀色雪莉都認為不必也不能明文化,只要這裡達成共識,並不需要甚麼事情都社群投票。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27 (UTC)
::::::::::::但我并不认为“达成共识”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的看法是:“沟通无效”是主观看法,是提出提案的由头,不建议对它作任何定义上的限制,否则会变成对于提案权的不恰当压制——而“达成共识”可能就有“定义上的限制”被包括在内。我最多仅能接受对它作出例举性的说明,而不能接受对它进行概括性的排他说明;而什么样的例举性说明能够为大家接受,则需要进一步<del>共识</del>商讨并最终'''作为方案细节'''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落实。(简单一点讲,你可以举例出某几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情况属于“沟通无效”,但'''绝不能声称仅有'''某几种情况属于“沟通无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32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上“溝通無效”的形成也是多年實踐得來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各位的冷靜”幾乎不復存在,逼得我非要出來把它說得很清楚,這就很無語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46 (UTC)
::::::::::::::我想“冷静”对各位,包括在下,都是时常适用的一个词。
::::::::::::::另,阁下所举的“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自然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我也对[[User:Midleading|Midleading]]阁下所说的“'''‘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深表认同(希望我没有错误断句阁下的语句)——Midleading阁下认为现有草案中的说法是否足够表达阁下的看法?(即“取消投票”中的“被提案解任的管理員不得參與此(取消投票)提案”这一句,是否足够?至于阁下担忧的“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我认为无论是原案和草案,应该都没有漏洞会导致“提案被'''拒绝提出'''”了)如果尚有不足,请阁下分享是否有更好的文辞表述(自然,在下也同时请各位同好指点)。又及:我这样有没有@到阁下?我对维基的提醒回复功能真的是...不太抱希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5:05 (UTC)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想要不通过投票而只是通过讨论达成的关于“沟通无效”的共识,我认为可能就是所谓百科里的“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是一个限制性的而不是列举性的条件,也只有在这种限制性的条件下才能得出Jusjih滥用沟通无效的结论。而我反对的就是对“沟通无效”作出一种限制性的规定,所以Jusjih滥用沟通无效这个关闭提案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原案和草案都明确了只有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起取消管理员权限的投票。注意这里说的是发起投票,不是提出提案,所以当事管理员即使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也不应该清空提案页面,不过仍然建议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因为仍然有可能因为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导致不能进入投票阶段。最后我有个疑惑,就是所谓“為了防止一案多審,除非有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这里是否包括之前在旧的方针下被快速关闭的提案?--[[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6:03 (UTC)
::::::::::::::::一、也许请你注意我的引文,没有“仅限于”,这就说明了我是在把“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当成一个列举性的条件'''的立场上。而从[[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君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的回复来看,'''也许'''他对这一点并不反对——当然这需要他本人来回复;而我则再次清晰地申明我个人的立场。
::::::::::::::::二、我注意到阁下就“提出提案”和“发起投票”的词句所提出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自提案提出起,想要在进入正式投票流程前取消投票,均需遵守“取消投票”的流程要求——简而言之,“提案”是“发起投票”的第一步,即时受到“取消投票”流程的约束。就此,我建议把相关表述修改成(斜体字为修改处):
::::::::::::::::{{quote|'''取消投票'''<br>任何用戶''自解任投票提案提出起至''開始正式投票前,可提出取消投票的客觀事由。''在此期间,''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三、我想请阁下指明,阁下所指的同一事件,是指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还是指“提案被快速关闭”这件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7:25 (UTC)
:::::::::::::::::这里确实有阁下所言两类事件,一类是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一类是提案被快速关闭以及随后在元维基发生的事件,只有前者被作为理由提出过解任提案,有可能让人将“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误解为不得在解任提案中重复引用之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在这里,旧的提案如果被当事管理员自己快速关闭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如果被中立管理员关闭,那么提案的关闭本身不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我支持只有出现了新证据才能重新提交新提案,同时认为在新提案中可以重新引用过去的提案中提及过的事件,而并非只能对新证据进行讨论,反对将一事不再审原则误解为只要某证据被之前的提案引用过,就不得在今后的提案中重新引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8:14 (UTC)
::::::::::::::::::我現在看不太懂,是還要算前帳,還是只修規則?算前帳的話Zhxy有他的一番說辭,還未見Midleading能駁斥的;只修規則我認為也走的有點遠了,想定出太多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這算一朝被蛇咬?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溝通無效的定義,我也是被迫出來說的,因為實在是有人可能真糊塗,有人可能裝糊塗。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03:36 (UTC)
:::::::::::::::::::{{ping|Midleading}}就阁下所言,似乎应该将“同一事件”的概念细化。我不赞成关于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称为“一个事件”:我认为新证据只有在与旧案中心事件直接关联时,才允许作为旧案的新证据提出并重启旧案,此时允许重提旧事;但如果新证据与旧案中心事件并无直接关联时,应该作为新案提出,而不应该东拉西扯把无关的其他内容扯进去。不知道阁下以为如何。
:::::::::::::::::::{{ping|Gzdavidwong}}仅就阁下关于“只修规则”部分想向阁下了解:请指出“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说实在,讨论过程中涌现更多细节与文辞上的调整不是坏事,毕竟各计划也是基于其社群本地的具体实践而产生其方针指引,在'''讨论'''阶段过于自我设限有时并非好事。我当前主要仍着眼于只修规则,还请在讨论规则本身时不过分陷于——不是不陷于——现实的泥潭。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07:50 (UTC)
::::::::::::::::::::簡單例子就是我最開始提出的:其他規定3。這段是誰寫的,我們都知道。一如之前修改時硬塞入的“附則”一樣,突兀而可行性低。且不說我本人,Zhxy每次行動,也是會給理由的,非要弄成“說明書”還要“見證人”這些,沒有維基項目會規定如此——中文維基百科就沒有。要求刪除這一段。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14:24 (UTC)
:::::::::::::::::::::同意[[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所言其他規定3可行性低而且未見於其他維基項目,建議簡化或刪除,但這不等同於執行程序不需要任何理由。至於要不要算前帳這一條修改意見,我只是想表明在有爭議時防止一案多審這一條不應該用於限制和阻止提案進行正常的討論,就跟只有溝通無效時才可以發起投票這一原則不應用於限制未滿足提前取消條件的提案進入投票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我想要駁斥Zhxy的說法或者算前帳,其實某种程度上我贊成[[User:Zhxy 519|Zhxy 519]]在[[User talk:Jusjih]]提出的“封禁用戶從來沒有強制和其他管理員事先溝通一說,何來污點?”。我反對的只是[[User:Zhxy 519|Zhxy 519]]沒有把這些本來有一些道理的東西解釋清楚,卻屢次阻撓維基文庫中的根據正常流程發起的投票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05 (UTC)
:::::::::::::::::::::其实我不时也看不懂这位朋友的文字233——不过我不认为这可以意味着基于“某段内容是谁写的”而去对任何言论进行评论(我与这位朋友不时也有争论,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并非要为谁背书,请知悉——推定善意)。当然我仍然'''赞成简化或改写'''(删除大可不必);重点在于这段话“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我又大言不惭引用自己的话了),诸位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ping|Midleading}}关于阁下的看法,那就把草案改成这样好了:
:::::::::::::::::::::{{quote|解任投票案因遭提前取消或投票未达门槛等原因而宣告不成立后,又发现'''新的'''与原案所涉事件'''直接关联'''的证据的,可'''基于原案'''再次提出解任;除此以外,为避免一案多审,不接受就同一事件重复提起解任。}}
:::::::::::::::::::::阁下觉得这样是否足以填补可能的漏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38 (UTC)
討論似乎已經太長,無法直接回覆銀色雪莉的最新留言,所以重開一行。如果認為我沒有解釋清楚,那麼討論就夠了,我沒有義務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只有努力維持正義的義務,Jusjih也從來不是什麼正常流程。回來我關注的條文,48也好72也好倒不差24個小時;「視作無效」處,沒有「流程」不代表這一句就不能寫吧。再有既然一事不再審那裡既然準備引入,百科提出的半年不得再提案的條文,為何不一起引入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21:47 (UTC)
:一、建设性意见未必是要阁下详细提案,但正如阁下所言,应该在讨论中解释清楚,然后得以体现到内文中,否则会变成高来高去;正如Gzdavidwong君所言,“审核内文”事关重要。
:二、在现有草案中使投票不成立的方式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前取消,一种是投票不到门槛,哪一种都需要流程。百科的“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这一句话中的“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这句话我是认为已经包含在了草案“提前取消”中的“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和“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这两句当中,因此似乎没有另外列出的必要。
:三、我不认为那是适合本地的条文——一旦解任失败后被解任者无论如何均获得6个月的保护期(尽管紧急解任仍可使用),这不像是一个平衡的条文。草案(及草案的新增修改)应该已经明确多数情况下不允许就同一事件重复解任,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这时是否需要引入其他'''明显基于彼本地而非此本地的实践'''而制定的条文,我相当质疑。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5:20 (UTC)
::1. 我認為我已經解釋,如果覺得不清楚,為了避免「高來高去」,閣下雖當時未參與,想進一步討論仍可就具體行為具體提出。
::2. 好……吧,也不算非常重點。
::3. 不平衡嗎?至少是給雙方一個冷靜期。而目前實踐則證明,「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如果本次不是我以當事管理員身份,類似的安排可以說是無效的,未來如果再玩同時罷免兩個管理員的把戲,恐怕根本沒有可信的管理員出來中止,只能流向投票似的「眾意」,而不是真看證據這些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7:53 (UTC)
:::就第三點,“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的主語是'''草案''',草案與原案的安排已有不少分別,因此基於舊事判斷這一安排有效與否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我並不認同“以當事管理員身份”可以關閉涉事提案,但鑒於原案未曾清楚說明,因此我不表示意見;而現在草案之其中之一的目的,便是明確排除這一點的可能性。至於有關“罷免兩個管理員”等推演,我前面有回覆過Gzdavidwong君(在第一次回覆的第二點),恕不贅。如果閣下對中止門檻過高(是門檻'''過高'''而不是門檻'''高''')表示憂慮,基於合理考慮我已在條文中作了適當調整——但是,這不代表我認為“投票似的「眾意」”就必然等同於“不看證據”——這樣說來,投票選管理員也是隨意的“眾意”,沒人看表現了?這樣的類比明顯是不當的,因此我堅持即便門檻作出一定調整時,仍然保留“取消投票”中需要非管理員的用戶的聯署的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2 (UTC)
:聲明: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這裡我說的更明確一點,中文項目管理員講理扛不住「抗議」的風氣在國際社群我還沒見過,當事管理員可以考慮避嫌,但明顯的擾亂破壞即使當事管理員也不需要忌諱出手,就如我已經舉過的管理員達師[[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的意見]]一樣。一句話,明確限制當事管理員的條文我也表示反對。
::另外,我提議廢止「再任」一段。最終決定權仍在Meta,meta不予理睬即使本站通過罷免也沒有用,這一段就變得冗餘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1:18 (UTC)
:::[[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避嫌]]是本地现有指引,当然有例外情况,但仍然有诸多限制,而并非可以全然随意走到天平的另一端。既然不少同好喜欢引用百科,那我就引用[[: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这一句]]好了:{{quote|滥提、不符合假定善意、违反维基方针、礼仪、讨论程序之解任提请,皆可经'''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取消或中止。}}
:::这难道也要说是“明确限制当事管理员”?在下恐怕'''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再任”那一段,按上一段回复的老规矩,我[[: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引用一下百科]]得了:{{quote|被取消管理人员资格的用户仍然可以再次申请、被选为管理员。}}
:::看来解任指引中无疑仍应该有关于再任的规定对不对?结合阁下的说法,那么:
:::{{quote|'''再任'''<br>被解任者就解任进行申訴的权利,仅限于被紧急除权的前提下行使。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最终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虽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把原“再任”段修改为这样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9日 (六) 05:51 (UTC)
::::原百科的確沒有「明確」,但是閣下的修正案有當事管理員不能參與提案一句。如果閣下把百科版本替換過來,我就不會繼續反對。
::::我看閣下似乎在另一處加入不能同時提報兩名管理員這樣的提法,我表示感謝。不過我仍然擔憂最糟糕的情況,即有人出來不顧常識地濫提,但一直不發言的所謂「非當事」管理員拒絕出手阻止,反而認定彼方的胡言亂語是「有效的常識溝通」,不論別人如何解釋。今次發生過一次,我真的對條文的作用表示悲觀,因為不顧常識真的很難阻止。
::::我是百科原條文看的不細了,但是百科原條文既然如此,不夠嗎?刻意強調太多顯得太有針對性了,我認為就留著百科條文短短一句話就夠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1:15 (UTC)
:::::我倒是认为百科很清晰说出了得由'''非当事'''管理员提议中止;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条文上可能的漏洞,但是这个漏洞在大家有相关未具文共识的时候也许不那么显眼,而如今出现了显眼的情况,那么就不得不在文字上作明晰的定义。我要指出的是,我翻查了百科的无效化解任提请(近十年吧,再往上的那些远古痕迹我也没有翻了),还没有出现过由当时管理员自行关闭提案的。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种规则失效的情况。
:::::至于条文的作用,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在下并无三头六臂,所能做的,是尽量修补条文而已。
:::::“再任”这个部分,其实只是梳理清楚了哪种情况是透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可能的复权,倒不至于有针对性吧...在下是一个“鸡毛蒜皮”的人,还是愿意说得详细一些——对于能说得详细的东西而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3:55 (UTC)
::::::我承認百科歷史上的確沒有,但是目前文庫的規則允許。因此修改如果大致按照百科來,也不必要加入太針對性的內容。
::::::既然願意說得詳細,那麼我再舉一處,[[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2021年|更早版本]]對於再任,並沒有限定於緊急除權,而是所有情況,改成現在限於緊急除權,並沒有解釋說明。我仍然認為百科的一句話更加簡單明了,但閣下如果堅持,請考慮是否要限定於緊急除權者。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1日 (一) 18:03 (UTC)
:::::::{{ping|Zhxy 519}}不知何故不能直接回复阁下?我是这么看的:我必须申明我从来没有打算“按照百科”或“不按照百科”,无疑百科是可供参考的经验——之一,但不会是照搬,还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既然百科在实际操作中也已经形成了由非当事管理员执行相关操作的惯例,那么有鉴于文库的实际情况,用文字把这一点落实下来也并无不可。我还是那句话,百科与文库这两句话表达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表达其实相对来说是小事。
:::::::有关“再任”的部分,我想阁下所指的实际上是当中有关“申诉”的安排。“申诉”分为'''向社群'''申诉和'''向元维基'''申诉两类,我的看法是:紧急除权的情况下的两类申诉均已透过已有的不在本次修正案讨论范围内的[[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緊急除权]]下有明确规定,就不必论。'''问题是,由社群投票通过的解任''',“向社群申诉”鉴于草案中已有足够长度的联署期和答辩期,这可以不需要了,但“向元维基申诉”这一点'''是否应该恢复''',需要请各位发表更多意见来整合,在下未敢擅动(同时也是由于在下对元维基并不熟悉的关系)。——不过我个人认为有跟没有似乎都很平衡,也说得通,所以还是要看众意。同时,“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这是我所认同的,现案或草案也没有对这个做任何限制(除非他连一般程序都不能通过),所以我想这方面问题不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7:52 (UTC)
::::::::如果精神是一樣的,請恕在下重複上文已表達過的個人準則:不贊成規則比百科更複雜。
::::::::我倒不要求「恢復」,因為這個是本地社群不應也無法限制的。與其這麼麻煩,我們目前的共識還是百科的「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再沒有人提意見就用在目前定稿裡用這一句好了。沒有進一步討論就採用目前共識,這是維基項目常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7:24 (UTC)
:::::::::“复杂”与否,还是要看规则是否适用于本地情况,没有一定要比较他人的道理。至于“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就算是在现行的规则中也并没有限制嘛,草案就更没有了,所以这句话直接添加在“再任”里是无妨的;但对于涉及“申诉”这部分,我没有意见,目前也没有修改的打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48 (UTC)
::::::::::多日沒有新討論,竟然有些看不懂原來的話了。閣下「沒有意見」的意思是對目前「限於緊急除權」不反對;還是雖然自己無意修改,但不在乎別人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9日 (二) 21:36 (UTC)
:::::::::::这么说吧,如果合乎程序的话,我觉得几乎没有理由否定投票通过的解任共识,因此我不认为“申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任何作用——当然如果这场投票属于“大规模破坏”,要去元维基提报,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也不在“申诉”这个词的范围内了。所以我无意修改这个部分——因为我认为它是可以接受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23:04 (UTC)
::::::::::::我對於「申訴」處的觀點,就是閣下雖然認為無用或是可以接受,但是明確寫出來「只能用於」這樣的字眼,未免太有針對性。所以這裡要麼徹底刪掉,要麼不再限制。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34 (UTC)
:::::::::::::先说一句:我前面有一个更改的版本,已经没有了“只能用于”,所以我不知道阁下是指什么?
:::::::::::::既然阁下也清楚在下的“申诉不应成为延宕或阻挠正常程序和事项下提起并被通过的投票解任共识的工具”这一立场,那么在方案中有相应的规定实属正常。我仍然是那句话,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规则失效的情况加以修补。何况,评价一个规则的标准,是应该在逻辑和公平性这一层面上来评价的。阁下称这太有针对性,但本地社群就内部事务循正常而非紧急流程达成的共识,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供“裁决”或“申诉”之处——说句题外话,有不少姊妹项目就这个问题在其当地的本地流程里甚至似乎都没有申诉这么一说。再者,我前面已经提过,如果这样的共识真的是被人骑劫的产物,那么完全可以到元维基提报大规模破坏。如此,在逻辑和公平性上是否尚有不足,还请阁下示下,但“针对性”恕我不知从何而来。本来这样的“申诉”作为走紧急程序而可能有误判甚或骑劫时的一个兜底自然是非常合理,但是经正常流程的解任实在看不到有此必要。
:::::::::::::在此基础上,如果文辞上有人想调动,我可以给出我能接受的方案:
:::::::::::::{{quote|'''再任'''<br>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以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7:51 (UTC)
::::::::::::::很久沒來,條文甚麼的你們已經說了很遠,我跟不上了。银色雪莉自己似乎也說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貼出來,如果银色雪莉能設身處地,運用智慧最好,不然今後還是死局啦。
::::::::::::::即:假設银色雪莉為本站管理員,因一次操作被某「老資格管理員」盯上,要银色雪莉解釋。银色雪莉其實已經做出解釋,但對方反駁都沒有,直接不聽不看說「溝通無效」,強行推動下一步罷免程序。不明真相的群眾看到罷免管理員,如找出氣筒一樣不討論,直接拿票解決問題。請問银色雪莉能做什麼?
::::::::::::::諸位還請不要忘了,說來說去那麼多,這裡依然是最大的漏洞。--[[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44 (UTC)
:::::::::::::::久违了,祝安。“沟通无效”这事儿的讨论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愿意回答——不敢谈什么“运用智慧”。
:::::::::::::::说实在,'''滑坡'''的推理其实大家都会推,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种规则能够'''绝对'''防守得住假想中的滑坡——无论是现规则、规则草案、百科规则或者是其他任何规则都是。但我们仍应该“尽人事”——否则,就连“听天命”的资格都没有。
:::::::::::::::涉事管理员在进入投票以前在“联署”-“答辩”期间有大量事可做,可自我陈述与辩驳,甚至可以提议(不是提案)因(包括无理强行推动罢免在内的)某一原因而关闭此投票提案。至于“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讨论”,我不知道这是阁下的滑坡推论,还是阁下遗忘了我们有答辩期?如果不幸历经常规程序下众意真的被骑劫而成真,我前面说过了,真的可以元维基报大规模破坏走起。
:::::::::::::::以上的可做之事,我想就是在阁下推崇的百科规则当中也不过是这些了,如果阁下认为草案中对比百科(或其他规则)没有保障到(或者说保障不足)涉事管理员的任何一点'''应有的'''权利,不妨提出来。——我再次重申,我非常欢迎对于草案的宝贵意见,上面与各位的愉快探讨中已经有不少各位的意见得到吸收,也期待这样的良性互动得以持续。
:::::::::::::::回答暂时是这些,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但我倒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的:那就是阁下所提出的这个情境,是否有别的规则可以加以严防死守'''而不损害公平性和理性逻辑''',如有,还请示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7:55 (UTC)
::::::::::::::::笑,我是看閣下能正常溝通,有理有據,才來徵求意見的,怎麼反倒問我了。中文維基百科我也很久沒有活躍,但是之前如WMC肆虐的時候,如果有正常人出來講話,我看連WMC都是自知理虧而走開的。目前本站甚至之前維基詞典,都是有人根本連中文能力都成問題,仍然仗勢壓人。閣下的確給了最終保險方案,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經歷,我也累了,需要從開始階段就能節省眾人精力的辦法。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8日 (四) 02:10 (UTC)
:::::::::::::::::提问未必是反诘,而是希望收集各方意见,毕竟人总有局限。现实泥潭的问题我之前已经回复过了,此处不赘。确实我也希望能够简化流程——但那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和公平的前提下——在我而言,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如果仅仅为了节省精力而使用某些方法,也许可能招致另一种滑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得在这当中寻找平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5:10 (UTC)
::::::::::::::::::如果我告訴閣下,瓜皮仔這樣的期待恰恰是真正基於邏輯和公平,而耗費時日是真正的不公呢?我看閣下並沒有真正對瓜皮仔做出回應,仍然是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我認為閣下還是應該「設身處地」一番,世間平反冤案、匡扶正義,沒有不是從(至少自認)被害人做調查開始的。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22:35 (UTC)
:::::::::::::::::::非常赞同阁下所指“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这句话——这正是我持续参与这一讨论的原因,何况我上面也说过了,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这本就说明了我的态度。
:::::::::::::::::::不过,对于阁下“置身事外”的评价和“平反冤案没有不是从‘自认被害人’做调查开始的”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首先,我是来参与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讨论的,这是事务性讨论而不涉及什么“冤案平反”;自然在这一讨论中我们理当审视历次与解任有关的事件,以求在规则修订中得以填补各类漏洞——但这一点窃以为在下并未做得有什么不足;Gzdavidwong阁下在上面也指出我“给出了最终保险方案”,这至少印证了我在试图修补流程规则上的逻辑和言辞漏洞,并且在上一次回复中我也已经就他的疑问给出了草案程序上的对应处理。这也算“置身事外”与不回应问题的话,那或许我还真是皆醉的世人之一了。
:::::::::::::::::::其次我不得不指出,世间调查一件事,没有不从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而非仅仅站立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或许才是调查的起手式——但我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是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修订。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00:49 (UTC)
::::::::::::::::::::然而閣下提到多個角度,卻終究沒有進入此前受害者的角度——角色扮演來體會一下。我不得不指出閣下的最終保險仍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鬧得天下大亂的做法,需要我拿出此前元維基的討論嗎?我無意否定閣下的努力,但是恐怕不夠。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13 (UTC)
:::::::::::::::::::::我只能说,我提到的多个角度包含平等的各方的角度。元维基的天下大乱此前已经见过就不必了。我们都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这努力没有什么够不够的——至少我认为当前的方案是可以尽可能应对各类情况的——当然,这个“应对”的程度,不同人的看法自然不同,我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同时也现实地认识到没有使所有人都'''绝对'''满意的结果,我只希望能够达至可能'''相对'''满意的结果,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0 (UTC)
:::::::::::::::::只希望可以點到為止不要持續耗費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若果本身前設之處在就不是為了尋找衡平的話也就不會有「正常」可期,不求持武,在如此風雨裡既如續寫秉承共議與公義、為釐清雲煙就以砥礪而行邏盡理。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8:01 (UTC)
:声明: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粗鄙僭越,以下為代社羣及耗費時日約談,投入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之,重審本地約束代權職答特定方向,結擬之暫語
::先以兩點留問存疑,做本地日後,再思由單一代言不辭時日協約單方當事方之定論,
::搞清楚一點,到底首先是由何代權表象所生之觸地,不單之令社區及社羣之持續對代權存重大爭議和異議,再繁複制阻社區及社羣之行事,進而耗費社區及社羣之;
::再搞清楚一點,所謂「節省辦法」再「翻來覆去」,到底擺在一齊看,矛盾與否。是以留之不著填答。
::不復提既往個案其身之代權問題,既已車輪有所模糊本身,何以法度限制代權過界干預全程序集事務之問題,但待社羣鑑辨輯識。
::本地記錄一路下來,越見代權行使工具之門檻函須加高尤要,全無減省卻責之理,畢竟權猛威躍引發之耗費、曠日持久難見制約,如此之故,方有本庫社羣斥費耗理、訂升條令而鑲本庫作業太平,意處示為公益致以眾力有所責當共擔,非妄自虛渺渾泥可有翻弄。
::但凡本庫親歷鉅岳壓情之社區成員,並非比好特權架勢而求非禮肆虐,僅秉承共議與公義、釐清雲煙,相信群員性恆以砥礪而行邏盡理,求期空間邏公輯平,是以前設之處不復顛倒黑白,悉數川流皆無需他方畏懼。
::諸君共鑑。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1:16 (UTC)
:::久违,祝安。耗费时间比不耗费时间拍脑袋好,这一点,在文库现行方案的弊端中显露无遗。讨论尚未结束——仍未结束——因此我作为此草案的提议者,不得不对阁下高屋建瓴式的“暂时小结”敬而远之。毕竟,一味定性的讨论,大家都得不到什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取消投票一處堅持靠投票,如果有人反對呢?只要有4個人支持,來5個人反對也不在乎?不如取消這種限制,即使不贊成管理員直接出手,也可改為開放討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04 (UTC)
:::請注意前述“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27 (UTC)
::::我仍然反對。既然已經「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非當事管理員理應獲得更大權限直接關閉,而不需投票確認。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34 (UTC)
:::::有关这一点,我的意见在这个小标题下最早的草案说明内有表明过。{{quote|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这是将“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和“投票确认取消”并列的思路来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40 (UTC)
::::::反對過大權力也要有理由,而太站不住腳的提案就更應該快點處理掉,至於「保證」的第三點我覺得更奇怪了,理由不通就阻止、理由通過就進行,為何一定要強調極少數大多數?現實是管理員就這麼幾個人,怎麼提案也沒法歸為少數多數的。--[[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26 (UTC)
:::::::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判断理由通不通呢,太明显的滥提大部分人都能取得共识,如果不能取得共识,那就看哪个标准更接近于经过足够长的答辩后通过安全投票表决这种最公正最理想的裁决方式。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当事管理员可以进行答辩,一个是社群可以通过投票裁决,这两点是不可动摇的。--[[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42 (UTC)
:::::::反对'''过大'''的权力本身已经是很好的理由,阁下总不会认为'''过大'''的权力是好事吧?过于明显站不住脚的提案要取得共识并不难,争议性强的自然不可能快点处理掉。至于“极少数”和“大多数”,不是指管理员,而是指适当提高取消门槛,避免无休止取消战,使得应该给到社群裁决的那些提案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55 (UTC)
::::::::閣下不能稱「過大」就真的過大了,從各維基項目來看管理員關閉各種投票本來就都是正常權限。站不住的腳的理由本站目前看就是很難制止,閣下想觸及,不能不深入涉及前事。我當然知道不是指管理員,但是本站管理員數量很明顯,連帶提案也不可能是「極少數大多數」,所以即使以註解形式寫進去,也是要注意用詞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7:05 (UTC)
:::::::::“过大”与否自然是从本地的现状与可能出现的情况论,我自然不是金口玉断,但这样的担心相信任何人也不敢说是全然离地。从一名普通用户角度出发,我对于所有管理员的权力理应受到社群约束这一点始终表示道义上的支持——自然在执行上如何去约束,用什么方式去约束当然值得讨论,他山之石也颇可供参考,但管理员的权力来源始终是社群,不是天赐。两名管理员+两名普通用户的门槛,意味着当前四名相对活跃的管理员在这当中取得半数,加上社群的适当支持,这想必并不算高门槛,就像Midleading君上面说的,“太明显的”,大家又不是看不见——自然,不那么明显的,说明有争议性的,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适宜那么容易被关闭,而应交给社群裁决。至于我那个说明,是解释,不是注解,本来就没有要写进去,而是方便各位就我对方案的初始设想源流进行了解,也便于各位对我进行“讨伐”——自然,我感谢阁下的提醒注意用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47 (UTC)
::::::::::並非討伐,我們仍然是有理有據的討論如何草擬條文,閣下不認為我應該跟百科比較來製訂規則,我也認為閣下不能只憑個人角度出發,而是有理有據證明如此做法真的權力過大的好,好像我既然已經說了這是普遍情況,出了恐懼之外因何在本站行不通?管理員的權力可以明文規定,但維基項目上也是允許默認共識,不必寫明一切的。我要提回上面的一處,閣下來參與事務性討論要變更條文,簡單原因是條文出了問題不假。然而為甚麼會出問題,我堅持閣下應該正本清源,不然現狀就是我認為很多人真的看不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21:12 (UTC)
:::::::::::既然阁下提到“恐惧”,又总认为我没有“追本溯源”,那我就冒昧说一句:我确实看了你们所有的对话与讨论,不客气地说,就是各方均有行为失当下形成的一场嘴仗——我对你们'''以管理员身份'''进行的纷争导致的文库局势不稳客观上确实相当不安。但你们的纷争当中涉及各方行为得当或失当的问题,并不与此刻修订解任规则有太多的关系;因为我此刻提出的修订,是针对2022年4月28日为止[[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的经投票通过的现行版本进行修订——所以要追本溯源也是针对这个版本追本溯源,而不是别的。
:::::::::::取消投票本为及时处理一些不合规的解任提请,在别的项目也许确实由一位管理员在规范下关闭即可,然而前一次的纷争使得我对涉及争议的双方用户'''能否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了不安''',而这种情况在小社群的情况下让人倍感担忧。是以我建议管理员应当将有可能影响正常解任提请的“取消投票”权力返还一部分于社群,以更好体现取消是在共识或常识下实现——但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常识”。自然,我并不认为我这个方案一定就好,譬如说阁下此前提出改为开放讨论,那么也可以改为开放讨论,那么可以由单个非涉事管理员就来执行在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这一点,可以在现有的“提案-联署-答辩”里进行整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21 (UTC)
::::::::::::跟條文無關:所以我說閣下不安的來源只是直觀上的,使得情勢發展至此的根源才更應該令閣下深思。我知道「你行你上」這樣的說辭不好,但瓜皮仔當初給閣下的劇本還是頗有體會一番的意義。
::::::::::::我仍然反對「返還權力」,但我願意申明任何管理員在內做法都可以被討論,如果討論結果能證實不妥,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可以被顛覆的。有苗頭的時期也可,事後也可。
::::::::::::我又看了下上面一些糊里糊塗混過去的討論,比如「溝通無效」。我覺得閣下既然也贊成過「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是真正溝通無效的例子,那麼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相信閣下不會反對「有理由的為自己申辯、否認指控」不能算溝通無效,而有意罷免者「不指出對方錯在何處」的做法連嘗試溝通也不算。歡迎閣下高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4:01 (UTC)
:::::::::::::恰恰相反,在下不安的来源并不仅仅是所谓直观上的或意识上的,而是对于双方诸位能否具备相应能力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不安,这正是根源所在,而不是诸位无益的相互攻讦。瓜皮仔阁下给在下的滑坡推论式剧本我前面已经阐述过我的意见,此处不赘。
:::::::::::::“返还权力”的前提是清晰管理员的权力来源,管理员的权力来源来自社群,而不是天赐,这是我前述提过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选项。但是我仍愿意讨论其他任何详细选项。
:::::::::::::有关沟通无效的内容我没有进一步要补充,前面已经提过了。想要避免沟通无效被滥用,不是透过赋予管理员任意关闭投票的权力而实现的。正如我前述所言,可以开放讨论,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5:26 (UTC)
::::::::::::::我想說「權限」來自社群,但是可以做的事就廣了,因為維基的共識制並不強求寫明所有,所以從維基項目創立伊始參考各站管理而進行的管理行為,未必可以說都是「來自」社群,社群默認的也有很多,當然叫「天賜」肯定是過分了。
::::::::::::::閣下不發表評論也罷,但是我之前無過錯卻要被逼到墻角的情形,我也認為是沒有有效制度對我正常行為進行保護。如果不能無共識(眾議)取消,那麼溝通環節也同樣不能無共識(眾議)強推。不能強推是去年三名管理員的共識,違反的人直接關閉討論也不為過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21 (UTC)
:::::::::::::::管理的具体行为当然不是必然条条节节都“来自”社群,但是正因为权限来自社群,那么具体商议本地的某一具体管理行为应当是完全可以的。我并不坚持一定要按我的门槛来,但以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实在这种重大问题上需要更多社群参与和高门槛。至于阁下所指的“沟通环节强推”,在那时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自然可说是强推,但如今制定规则已列出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方能正式进入投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不仅仅是解任人与被解任人的沟通,同样也是这两者与社群的沟通,若经过沟通仍无效或取得解任共识,方最终进入投票流程,谈何“无共识强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0:05 (UTC)
::::::::::::::::我需要捋一捋閣下的話。閣下也願意認定的「沟通环节强推」,我指的主要也是這裡,既然沒有各種聯署答辯,那麼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就可以直接關閉。至於真的走到後面聯署、答辯,我從來也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如果我只是針對我們共同認定「強推」的部分,閣下還認為要搞高門檻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20 (UTC)
:::::::::::::::::现在轮到我不大懂阁下的意思了。我前面说了,原来的时候“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因此可算是强推;但现在已经有了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PS:这里的“沟通”是指在联署之前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加入参考[[: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发起解任投票|百科]]的设置,要求(意向)解任人在与(意向)被解任人沟通不畅时要到写字间发起讨论寻求介入,在共识沟通无效时才可提出提案;这样可以减少了阁下所称“擅自声称”的风险,也便于衔接后续的提案、联署等环节,最重要是保障社群对于重大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这样一来,首先“强推”就无从说起;同时,在这样的环节设置下,似乎也难以出现“'''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之情况了(因为尚有需要共识沟通无效这一设置);因此,在这个部分,似乎谈不上高不高门槛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关闭的;而一旦经历这些程序进入了提案后,那么阁下自己也说“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我想改成此前我提过的“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问题应该不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7:51 (UTC)
::::::::::::::::::這一次發言閣下可以說明確了不少內容。不過單純提醒一下,我願意與閣下達成要求提案意向者要尋求社群介入這種方式,不得擅自強推(否則就算當事管理員仍然可以直接封禁關閉提案),但這其實也不算百科設置,而還是我們之前同意的不必明文化的共識。畢竟如果有人路見不平,在個人討論頁也是可以參與討論的。
::::::::::::::::::不過後面與其說是我反對閣下意見,不如說是對閣下理解的疑惑了。「強推」本來就是限於「溝通-提案」環節產生,跟聯署和答辯本就無甚關係。閣下似乎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了?上面一段的確會降低風險,但是直接變成0,我還是不敢苟同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50 (UTC)
:::::::::::::::::::我只能同意当有人在'''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当事人当然可以提出对方违规,但不宜由他来执行这一关闭。“路见不平”的说法过于偏向,言辞恐不当,但他人在个人讨论页当然可以参加讨论,社群不会无聊到要规范这种事情;但还是应该在有需要时到写字间,采取一个公开的形式和态度,也是流程上的完备。
:::::::::::::::::::认为我“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只是阁下的误解。首先,我认为的“强推”与阁下在范围上并不全然一致,社群成员就此重大事项需要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听取答辩、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从提案一步登天到投票是不当的。至于加上各流程——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需要寻求社群介入那一步——以后,降低风险这一点阁下也是认同的。既然遵守流程,那么所谓“强推”从表面程序上就几无发生的可能;而至于阁下认为之所谓潜在的“强推”,我此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没有规则能够防备一切危险可能,无限搞滑坡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客气地讲一句,这除了满足一种“理想主义”而外,只是使更多有问题的地方始终悬而不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6:33 (UTC)
::::::::::::::::::::我不能不提,因為就算閣下可能認為風險已經極低,「強推」的的確確已經屢次發生,而想到未來仍然可能隨時帶來血雨腥風,我還是請閣下設身處地幫人思考一番。這個結如果不碰,我也不客氣的說別處的修訂都是隔靴搔癢。
::::::::::::::::::::我出於信任閣下是講理的人,而可以就具體內容深入討論。然而既然閣下也知道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性不會是0,我倒是提議本案通過之後,閣下或是閣下認為可以信賴的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以前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實行類似雙方編輯禁制一類的做法,我完全樂得清閒。我可從來沒去招惹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20:34 (UTC)
:::::::::::::::::::::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于事情的评判标准是存在差异的了。不管是我当下目力所及也好,还是阁下所称“设身处地”也罢,我认为风险应该是降低了的。至于后续,等后续再说,但既然鞋子湿了,在下仍会关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2:00 (UTC)
::::::::::::::::::::::遺憾有些討論還是說著說著其中對條文原本的具體意見就變得很模糊了,但是對您願意入地獄的精神深表讚賞XD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14:39 (UTC)
::::::::::::::::::::::話說回來,下方有人還在用奇怪的漢語[[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搞小動作]],不過我看得出來這次阻止這人的意見足夠多,犯不著去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39 (UTC)
:::::::::::::::::::::::说实在话这地狱也有一部分阁下的“功劳”在,是以阁下的过誉我是不敢当的。——这是实话实说,算是直言而应该还不算批评。Jusjih君的意见我还没有细看,不过我并不以为他的中文读不懂,此事请不必与我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58 (UTC)
::::::::::::::::::::::::我認為要提一句,如果他72小時的提案通過,就意味著「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可能無法實行了。不合規的提案仍可以直接開始連署,那麼按照我們的最低限度共識,到了這一步也無法關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1 (UTC)
:::::::::::::::::::::::::我不太赞成划一的72小时提案。不过下方Yinyue君的意见不妨可以读读,我虽然未必认同他要引入,但他认为可作为一种“程序性手段”以及还是希望有足够时长促进讨论的看法还是有道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28 (UTC)
:声明:2022年8月16日'''更新''':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计,并同时认为在允许管理员有效行使其“代权”的同时'''仍应以执行社群共识为最大前提''',吸取其他同好的一些意见精神,再次做了调整。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33 (UTC)
::{{支持}} 目前各方面考虑相当详尽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5:48 (UTC)
::雖然仍有不同意見,但因為各種原因,本人決定對此次修訂暫不再提出意見,感謝银色雪莉的積極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21:52 (UTC)
== 一点疑惑 ==
根据收录原则,类似于[[习近平向匈牙利新任总统诺瓦克致贺电(2022-05-10)]]这类的报道内容,符合收入标准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5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24 (UTC)
::符合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即单纯事实消息。而且这个是自由文本。[[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0 (UTC)
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这是银色雪莉上次说的。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4 (UTC)
:我问的可不是公有和自由文本的问题,阁下似乎没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字适合在文库中收录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7 (UTC)
::我觉得很适合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5:13 (UTC)
:::'''我觉得'''不是一种维基应当有的态度,维基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他需要来源,拒绝原创。这可不是说我觉得是a就是a,我觉得是b就是b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4 (UTC)
::::社群并没有禁止收录这种文章。请阁下往上看,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25 (UTC)
::该文确有一定价值,符合现有收录方针,若无版权问题,可收,--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1 (UTC)
:蒙Assifbus阁下引用在下浅见,不过我得说这不是“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因为它的原始来源是[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0/c_1128637866.htm 新华社],外交部只是'''转载'''这一新闻内容(如果说像是国务院公报这一类的文献进行转载收录,则当前文库的状态是事实认同的,因为国务院公报本身有其由立法法等确认的特性;但是对于本件这种类型的转载则尚未进行讨论)。当然,我认为它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只不过我们此前在[[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讨论的,也就正是这一类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是否'''适合在文库收录'''——我想就关于收录方针本身,诸君同好都需要更追本溯源的进一步讨论,听取来自更多方面的意见,而不必求速度解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感谢银色雪莉指出问题,我已经知悉。[[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51 (UTC)
::另外說一句,我以前也說過新華社等新聞社開頭都是「XX電/XX記者報道」。這些是文稿的一部分,但它們的存在也往往使得這種稿件註定不能叫「單純事實消息」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01 (UTC)
:::这个看法恐怕不正确,以下以[http://www.news.cn/2022-03/22/c_1128490835.htm 日本政府发布电力供应紧张警报 呼吁东京等地用户节约用电]这篇文章为例:
:::一、文首提及“新华社东京3月21日电”,XX电的“XX”往往只是说明新闻机构或新闻机构的发电地,现行的大陆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虽并不匹配(先修了法,还没有修对应条例),但是条例依然在现行中,其中第五条提到“(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现行著作权法更是直接把“时事新闻”更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以提高准确性和与伯尔尼公约进一步靠拢;至于其他地方的著作权法恕不一一引用,但也大同小异。以上应该充分说明了:(1)强调媒体并不会使一篇文献失去“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因为现行条例已经有说明;(2)法律修订后不以“媒体报道”为界定词,恰恰说明新闻机构呼号与一篇文献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毫无关系。
:::二、随后提及的“记者:XXX”,这里不应当以署名来论断它们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署名的职务作品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确实已有论断,署名权归作者,其他权利归组织,但前提是,你不能拿一个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内容来谈第十八条,这就要回到前述,即这些内容是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所以拿第十八条来框它们说是组织有著作权是不对的。——事实上,第十八条不是用于管这些“单纯事实消息”而是用于管辖署名的社论、评论、带评述的文章...等等。
:::总之,“单纯事实消息”是一个文献的客观定义,不是说由谁发布它就可以使它符合或不符合这个定义。以某种标识来剥夺或赋予某个文献以“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身份显然是荒谬的,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于是否接受'''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为由来收录文献。--[[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5 (UTC)
::::不是的,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就等於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而是正常「時事報道」而為「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我完全沒有想要涉及上述第二點,故不做評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09 (UTC)
:::::阁下所引文是这样说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这篇文章恰好是针对2020年大陆著作权法修改而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前述说的把“时事新闻”修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下文接续是这样说的:
:::::{{quote|事实上,所谓“时事新闻报道没有著作权”是个“不美丽的误会”。早些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空白状态,之后中国向世界接轨,吸纳、移植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r>该公约第8条规定:“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很明确,公约不保护的是“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而不是所有“时事新闻”。<br>这不无依据:'''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人类创新型智力劳动成果,而“纯消息类新闻”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并不包括作者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就属于纯消息新闻,非常简短,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智力加工;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br>但《伯尔尼公约》的这项条款在被“移植”到我国《著作权法》时,表述成了“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调整,就模糊了该条款本意,造成了误解,让某些人认为新闻机构采写时事新闻报道都是没有著作权的,“可以大家拿”。}}
:::::文章的主旨在这里清晰地强调出来: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具有“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内容,而不是“纯消息类新闻”。我绝对认同阁下所言“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正因此我在另一个话题提出了不能以“单独事实消息”作为收录判断的理由——因为它们虽然是自由文本,但是不适宜收录(这个理由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定案,欢迎讨论)。但是我完全在这篇文章中看不到“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等于“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的说法。难道“纯消息类新闻”不是由人或机构报道的,而是自然而然漂浮在大气电波中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此外,引文提到了《[[伯尔尼公约]]》,我引用一下WIPO发布的[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copyright/615/wipo_pub_615.pdf 伯尔尼公约指南(2.27,p23)]提到“...a simple account, arid and impersonal, of news and miscellaneous facts”来作为把新闻和事实报道从作品中区分开来不受约束的依据,这里边可没有提到任何说用发布方来区分,完全是一个理念定义;台湾的著作权法提到“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为著作权标的,也从不曾提及所谓“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我完全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文献曾说明这一定义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啦作为判别的依据,如有还请示下。
:::::事实上,一篇发布在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应当是先区分它是单纯事实消息还是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转写等类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属于前者,它就在公有,不由于任何其他标识而改变;属于后者时,这些发布来源(机构、作者)的标识才成为对于它们版权状况的分析指标。而如果用这些标识来区分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则恐怕是违背了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法律及公约的精神,就像阁下引文所言:“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56 (UTC)
::::::其實很簡單,「XX電/XX記者報道」是報道的一部分,但不是「纯消息类新闻(单纯事实消息)」5W的內容啊。台灣的著作權法並非爭議焦點,我也不進行評論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0 (UTC)
:::::::5W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篇评论文章的内容,不见得以它为圣旨,在这个问题上WIPO的指南的内容都比它效力要强;台湾著作权法并非“並非爭議焦點”,单纯事实消息的判明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何况在下也没有要把它作为焦点,而是与我举出WIPO的例子一样,印证一个观点:在下暂时看不到有任何有效力的文献曾经说明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来作为判别的依据。当然,我倒是一直觉得这个定义现在眼下似乎不是讨论的重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1 (UTC)
:::::::单纯的「XX電/XX記者報道」属于简单文本,适用[[commons:Template:PD-text|PD-text]]。--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6日 (四) 03:14 (UTC)
::外交部网站上没有表明转载,所以我倾向认为不是转载新华社的新闻。新华社的新闻来源有可能是外交部,只是外交部发布在网站上的时间晚于新华社而已。--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2:06 (UTC)
:::对于您关于此文本来源的看法我谨表示不反对——阁下的看法当然也是合理且可能的——主要是大家都暂还没有足够来源来印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40 (UTC)
:::外交部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新华社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按照[[w:en:Chain of command]],一般信息的流向似乎应该是从外交部到新华社。--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15 (UTC)
::::外交部发放信息流向新华社'''非常正常''',我并无意见,何况阁下用了“一般”,这更加无可指摘,但是我得首先指出这不是'''唯一'''的信息流向,而哪怕有一个反例,都不得不使我们对于这类在外交部网页上发布的'''未标注转载'''的内容的著作权判定表示'''谨慎'''——恰好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反例:外交部新闻司在今年6月8日发了一条[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06/t20220609_10700618.shtml 王毅会见塔吉克斯坦交通部长伊布罗希姆],人民日报也刊发了相同标题但有新华社电头和记者署名的[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609/c1002-32442245.html 内容](署名人是新华社驻努尔苏丹的记者),而外交部新闻司在网页上并没有显示转载。据此,如果照“没有表明转载”这个标准来'''一律地'''不经查验而处理外交部网页上的这类内容的话,恐怕会有不妥。
::::其实很清晰的一点是,媒体在转载时往往都会标记其来源,随意找几个较著名的第三方来源就很容易发现某文章的原始出处何在(既有外交部来源,也有新华社来源)。就本议题最早的那篇文章而论,应该是转载自新华社(一个例证是,国防部也有这篇[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5/10/content_4910603.htm 文章],有电头)。我'''并不认为'''外交部发的这类新闻动态都是转载,但是我们应该更谨慎查核其来源。此外,提供信息'''并不等同'''发表文件,请知悉。以上的看法'''并不代表'''我认为议题出处的文章不是自由文本,而是我认为该文章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中的“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自由文本,单纯事实消息在本地收录的标准'''正在讨论中''',而外交部的转载是否有可能使它以其他理由收录,则'''仍需要讨论'''(我的倾向是外交部的转载<del>不能</del>并不类同于国务院公报对此类消息的收录,因为国务院公报有其法定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57 (UTC)
== 《天變謄錄》原文 ==
大家有沒有找到《[[天變謄錄]]》的原文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50 (UTC)
: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在《[[星變謄錄]]》或者《[[客星謄錄]]》里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0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大家知道《[[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在哪裏?[[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7 (UTC)
==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
二者內容完全相同,該作如何處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12:32 (UTC)
:已删除[[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0:33 (UTC)
== 這是什麽字? ==
=== 三十九 ===
《[[承政院日記/肅宗/十二年/六月]]》
“依律定罪,定配罪人千永善、洪受疇、權楷、金元九放送,安【】之減等移配,金煥中途移配,李□賢”
“國史編纂委員會”認爲是{{?|糹盡}},但是根據圖片,我不以爲然。字裏面好像有一個走之旁。
[[File:承政院日記12月6日.png]]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22:47 (UTC)
:大約是“健”。[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10250-010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20260-008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30260-006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60300-01200](此處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誤作“繼”)和閣下引段能夠連線:此人由流放到江界府(肅十二年三月廿六)最終改爲發配到鳳山郡(肅十二年六月三十),實屬減等。(閣下引段下文亦有“......'''平安道江邊七邑'''......而前後罪人之定配於此者,其數甚多,主客俱困之患,誠極可慮......臣意則西北邊定配罪人中,凡係朝官儒士之類,則竝'''移配於南方''',或其道內他邑,似爲便當矣。上曰,依爲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3:07 (UTC)
::順便提示:如果在我搬運的《承政院日記》原文見到黑色的菱形,這個黑色的菱形表明這個字沒有被脫漏,原文對應位置裏面有實實在在的字,只不過是【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不知道這是什麽字而已。白色正方形表明這個字確實脫漏了,找不到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49 (UTC)
:此字在錄入 [[重脩玉光禪寺碑記]] 時也似發現過,可能是 {{!|𦂩}},具體含義不明。相關上下文摘錄如下:
:{{quote|幸我國朝法運弘開,釋教夙規可{{!|𦂩}},今则一莖草現,瓊樓玉宇,不待賢子插摽,而弹指間早已塵麈佛國。}}
:希望能有所帮助。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8日 (二) 04:39 (UTC)
=== 四十 ===
《丙申謄錄》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8_00
點擊원문이미지.左邊第二竪:“㕔中各員祭服,次(?)麻雜生麻,自兵曺上下。”
頁面是1a。[[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2:33 (UTC)
:看着像“与”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4:4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1:25 (UTC)
:::字形上我是认同的,只不过我对于这句的详细句意有点吃不准,因此当时没有录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12:10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23:24 (UTC)
:::我看草書看的少,無法作出有效判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03:53 (UTC)
=== 四十一(《丙申謄錄》) ===
頁面13a最右下方的字之上的那一個字是什麽字?
原文:“解嚴而城內動駕時不為承傳,依例(?)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52 (UTC)
:啓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1:34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DuckSoft|DuckSoft]] 你們的看法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8 (UTC)
:::我看像「奉」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15 (UTC)
:::这个我看不出,字形下半部可能是“手”或近似“手”的部件,但如果說是“奉”,上半部差別又太大——未敢作定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 四十二 ===
《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9 (UTC)
:以?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32 (UTC)
::《丙申謄錄》中出現過“以”這個字。如果您看到所有的“以”的字形,你就會發現,這個字與“以”有很大的差別。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50 (UTC)
=== 四十三(《今古實紀》) ===
原圖: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132&page=10
原文:權諰,號炭翁,安東人,(?)悔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01:19 (UTC)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是不是公有領域?[[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8 (UTC)
:還有,他剛剛被炸了。維基百科的人員請立即更改“歷史”信息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9 (UTC)
:"Translations or recordings of a source work are considered ''derivative works'' of that source material. The contributor thereby warrants that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e derivative work are either in the public domain or released under a license compatible with the [[:en:Wikisource:Copyright_policy#definition|free content definition]].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ributor to assert compatibility with Wikisource's license. A template should be used on the source material page to indicate the licence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 is posted under (see [[:en:Help:Copyright_tags|Help:Copyright tags]]).
:Failure to conform to this policy will result in the deletion of the text. If a contributor deliberately persists in violating this policy, their editing access may be revoked." from ''English Wikisource'' [[Special:用户贡献/221.127.11.165|221.127.11.165]] 2022年7月8日 (五) 04:51 (UTC)
::不。佐治亞引導石上有中文翻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1:36 (UTC)
== 《[[至正條格]]》原文 ==
這裏有原文,我不用中國手機,所以大陸人請替我登陸這個網站,然後下載網站上的文件。謝謝:https://bbs.ugxsd.com/t-173336.html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00:11 (UTC)
== 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tracked|T313657|resolved}}
中文系列的小维基项目可以将中文维基百科等站点的页面跨维基导入到Transwiki空间。似乎是历史遗留的原因,跨维基导入者这一用户组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项目上只能由监管员授予,而某些较新的项目就允许管理员授予;因此在本站提议允许管理员授予跨维基导入者这一权限,以减少不便。受影响的项目包括维基词典、维基教科书、维基语录、维基文库(本站)。 [[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7月16日 (六) 14:37 (UTC)
: {{支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14日 (日) 12:56 (UTC)
:{{支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5日 (一) 18:13 (UTC)
:已经部署。[[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8月18日 (四) 21:11 (UTC)
== 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分类:未完成的頁面]]”全都是沒有完全錄入的頁面。如果不知道這些文獻的原文地址沒關係。如果頁面討論區是藍色的,你就會得到原文地址。有些頁面沒有數字化的原文,只有圖片,不過沒關係,慢慢來。有些頁面要求下載一些閲讀原文軟件,但是沒多大的問題。順便提示:一大部分“謄錄”是有數字化的原文的。感謝各位的參與![[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6日 (六) 23:45 (UTC)
== 《太極問辨》問題 ==
根據奎章閣的網站,他收錄《[[太極問辨]]》四本書:兩本説是由鄭逑著作,兩本説是由李彦迪著作。鄭逑著作的兩本有70多頁,1662發行;而李彦迪著作的兩本有73多頁,1667發行。這四本都分類在“子部 儒家類。”請問,這兩本是否是同一個版本?[[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0:42 (UTC)
==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三譯總解]]》有中文,韓文,與滿文三個文字。我該放到哪兒去?[[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1:37 (UTC)
:https://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Scriptoriu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3:54 (UTC)
== 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邀請您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2022年理事會選舉]][[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Statements|使用於選舉指南針聲明的投票]]。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投票給您想在選舉指南針裡看到的聲明。
選舉指南針是幫助投票人選擇最符合他們信念與觀點的候選人的工具。社群成員將提出供候選人使用李克特量表(同意/中立/不同意)回答的聲明。候選人對聲明的回答將被加載到選舉指南針工具中。投票人將通過輸入他們對聲明的答案(同意/中立/不同意)來使用該工具。結果將顯示最符合投票者信念和觀點的候選人們。
以下是關於選舉指南針的時間表:
*<s>7月8至20日:志願者提議能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s>
*<s>7月21至22日:選舉委員會審閱這些聲明來確保明確性,並刪除偏離主題的聲明。</s>
*7月23日至8月1日:志願者對提出的聲明進行投票。
*8月2日至4日:選舉委員會選出排名前15名的聲明。
*8月5日至12日:候選人就這些聲明表達其立場。
*8月15日:選舉指南針開放提供投票者使用,以協助他們做出投票決定。
選舉委員會將在8月初選出前15名的聲明
祝好,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敬上
''此訊息代表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和選舉委員會發送''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6日 (二) 17: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tl|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公报}}称:“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第(四)项,公报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一种。据此,党政机关公报刊登的各单篇内容具有行政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属于公有领域。”显然,模板认为一个前提不言自明:公文必然具有行政性质。请问这是怎么得出来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58 (UTC)
:这个模板其实是之前PD-PRC-CPC讨论的大结论中的遗珠之憾,因为对于国务院公报的问题始终谈着谈着就散了,于是有朋友拿这个当时就颇有争议的模板来给公报中的非政府文件先用着,因此就糊里糊涂被保存下来。我建议在大家没有做好重新讨论国务院公报问题的准备之前,至少应该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把行文中的党的机关公报拿掉——因为这个部分完全可以由PD-PRC-CPC实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32 (UTC)
::仅少部分可用PD-PRC-CPC。《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PD-PRC-CPC能用吗?PD-PRC-CPC认为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是公有领域(坦率说,这也是要打上个问号的,但社群讨论通过了,我无意见),不是中共的全部公文是公有领域。[[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3:56 (UTC)
:::自然是这样,地方的,除非到了期,不然照[[Template talk:PD-PRC-CPC]],不收。——但这与在下所说的有冲突么?拿掉这个模板中的“党的机关公报”这个部分,也是符合[[Template talk:PD-PRC-CPC]]的结论的。拿掉了,不就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09 (UTC)
::::Template talk:PD-PRC-CPC得出了什么结论?[[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31 (UTC)
:::::题外话,阁下刚才好像重复复制创建了话题,我清理了一下——回到正题,[[Template_talk:PD-PRC-CPC#討論初步結果]]里边有提到,中共地方委员会的公文(未过期的)不属于公有领域;“党政公报模板”适用于刊登在国务院公报的党的文件。——因此,把“党政公报模板”里“党的机关公报”这部分拿掉,应该也是符合保留这个模板的本意的。就是说,这个模板不应该管党相关的文件,而仅仅是作为在国务院公报相关问题讨论没出共识之前的一个替代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54 (UTC)
::::::如果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那为何不包括党的公文?如果公文不必然是公有领域,那党和政府的公文的版权模板就该一并作废。除非区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认为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政府公文必然公有。[[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12 (UTC)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没有说过“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我想现阶段文库的共识也不是这样的。“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现行确实是分开判断的。所以阁下到底意所何指,不如明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5 (UTC)
:::::::这个模板的前提显然'''不是'''公文必然有行政性质,'''而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具有行政性质。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7:40 (UTC)
:::::::有關文庫管理問題所引起之爭議,合併前段時暫定討論之參與共識,即已先行坐正最高級別之黨務活動不得脫離公務屬性、但仍可有瑕疵,是以注意,作為長久之定論,包括引用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版權條例等之付諸重新說明有關實際時,該「公文」涵義,'''已限定於黨政機關公報刊明之手筆領銜下,不為再衍生指向其他任何法定代表所領銜公報之文本,即不必然有閣下聲明之所謂問題,除非有關問題非經過該約束條件而自行再演繹'''。單獨討論語文問題上,認為暫時並無任何必切需要,若果覆議個案時可確鑿重審有關定論、當然無可厚非。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11 (UTC)
==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ection begin="msg-newsletter"/>
<div style = "line-height: 1.2">
<span style="font-size:200%;">'''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120%; color:#404040;">'''第七期,2022年七月至九月'''</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 float:right;">[[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閱讀完整的通訊報''']]</span>
----
歡迎閱讀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此通訊報發布有關維基媒體[[: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運動策略建議]]執行的新聞與活動、與運動治理有關的主題,以及由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支援的不同項目與活動的消息。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每季度發布一次,團隊也提供更頻繁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Updates|運動策略每週更新]]。如果您想要定期收到通訊報,請[[m:Special:MyLanguage/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MSG Newsletter Subscription|在此]]訂閱。
</div><div style="margin-top:3px; padding:10px 10px 10px 20px; background:#fffff; border:2px solid #808080; border-radius:4px; font-size:100%;">
* '''運動的永續性''': 維基媒體基金會年度永續報告已經發佈。([[: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繼續閱讀]])
* '''改善使用者體驗''': 維基媒體項目桌面版界面的最新改進。([[: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2|繼續閱讀]])
* '''安全性和包容性''': 通用行為準則執行規範修訂流程的更新。([[: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3|繼續閱讀]])
* '''決策過程的公正性''': 中樞試點對話的報告、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參與維基媒體運動的新白皮書。([[: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4|繼續閱讀]])
* '''利益關係人之間的協調''': 為致力於內容合作的自治體和志願者社群推出服務台。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5|繼續閱讀]])
* '''領導力開發''': 維基媒體運動組織者在巴西和維德角的領導力項目最新消息。([[: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6|繼續閱讀]])
* '''管理內部知識''': 推出一個針對技術文檔和社群資源的新門戶。([[: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7|繼續閱讀]])
* '''在自由知識中創新''': 用於科學實驗的高品質視聽資源和記錄口述轉錄的新工具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8|繼續閱讀]])
* '''評估、疊代與調適''': 公平樣貌(Equity Landscape)項目試點的結果。([[: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9|繼續閱讀]])
* '''其他消息及更新''': 一個用來討論運動策略執行的新論壇、即將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一個討論運動策略的新播客(podcast),以及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的人事變動。([[: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0|繼續閱讀]])
</div><section end="msg-newsletter"/>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8日 (四) 15: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戊戌十月二十八日(?)(?)傳曰”中的第一個(?)非常像似“畳”。但是第二個字我實在是不知道。於是我查看了《朝鮮王朝實錄》和《承政院日記》,發現有“疊書”這麽一個詞。而且“疊書”在《日記》裏的用法非常近似於(?)(?)在《丙申謄錄》裏的用法《日記》原文。請問,“疊書”是什麽意思?你認爲(?)(?)是“疊書”嗎?頁碼為“004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8:38 (UTC)
:https://hanja.dict.naver.com/#/entry/ccko/cdfc9e7dd38640978bbb142096b65053
:【叠书】好像是“抄重了”的意思。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03 (UTC)
::那麽,你認爲這兩個字是“疊書”合適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9:38 (UTC)
== 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 ==
{{ping|Midleading}} Unicode 15 將於今年9月發佈,屆時請更新過濾器定義爲:
<code>
article_namespace == 0 &
added_lines rlike '[^\PC\n\t\\x{4DB6}-\\x{4DBF}\\x{2A6D7}-\\x{2A6DF}\\x{2B735}-\\x{2B739}\\x{2B820}-\\x{2CEA1}\\x{2CEB0}-\\x{2FA1D}\\x{30000}-\\x{3134A}\\x{31350}-\\x{323AF}]' &
!("bot" in user_groups & added_lines rlike "\{\{PUA\|" & !(removed_lines rlike "\{\{PUA\|"))
</code>
其中<code>\\x{31350}-\\x{323AF}</code>是擴H,<code>\\x{4DB6}-\\x{4DBF}</code>是Unicode13追加在擴A後的Urgent Needed Characters(UNC)(2020年過濾器更新遺漏該段),<code>\\x{2A6D7}-\\x{2A6DF}</code>是Unicode 13、14追加在擴B後的UNC,<code>\\x{2B735}-\\x{2B738}</code>是Unicode 14追加在擴C後的UNC, <code>\\x{2B739}</code>是Unicode 15追加在在擴C後的UNC. Unicode 14及以前的變更也可以現在部署。 [[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30 (UTC)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46 (UTC)
== 《[[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原文:帑捐餘金預恤經費體昔年志昭垂▣▣
六月初二日部分
這兩個字在原文裏面缺,但是這是仁元王后的香祭文,所以應該能在別處找得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51 (UTC)
== 《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我不知道爲什麽,但是他突然失效了。請各位替我用它完成《[[承政院日記]]》。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26 (UTC)
:我待會兒發出我之前所用的BO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43 (UTC)
::完成:
::https://www.dropbox.com/sh/a1k2myjk5cdopnm/AADH-Zj6jBrwjfk5RObEt5vQa?dl=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3 (UTC)
:順便提示一下,應該從這個頁面開始:https://sjw.history.go.kr/id/SJW-F05120270-016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9 (UTC)
== 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明定結案前最短期間,例如72小時?--[[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就是請問修正[[Wikisource:管理员#其他]]的事宜。若未來有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如何處置?另有提案修正相關模板。--[[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7 (UTC)
: 管理員擔負的責任是「執行社群達成的共識」。只要能夠確保此責任獲得履行,那麼就沒有理由強制規定結案時間;相反地,即使討論再久,若管理員沒有能夠履行這項責任而違背了社群的共識,那麼其結案操作也應當是無效的。建議進一步舉出「濫權結案」之範例,以供參考。——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3 (UTC)
::理想是不強制規定最早最晚結案時間,但本站太不理想的示例已9次。[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073659]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0888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2031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另有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8:36 (UTC)
:{{中立}}这种情况说明本站管理员组内部出现明显对立,估计除了报基金会行动别无他法。--[[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2:58 (UTC)
::基金会行动很少用到。即使用到也很慢。要不要參考[[w:维基百科:關閉存廢討論指引]],建立像是“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的論述,以便討論是否成指引?[[w:维基百科:論述]]只參考,不是軟性約束的指引,更不是硬性約束的方針。--[[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2:06 (UTC)
:我想表达的和 Eric Liu 所说的差不多。不过我觉得72小时这个时间并不过分,引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必要的程序性手段,我可以接受。一般而言有争议的内容至少都应该是7天以上的时间讨论。另外强调如果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当事人自己结案恐怕有违避嫌原则。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4:36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注意,Jusjih在這兩個討論屢屢人身攻擊。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23 (UTC)
:同意Eric Liu君的意见,这样的划定时间似乎没有什么必要。管理员之责任是执行社群共识,管理员之滥权实则就是未有效或未正确执行社群共识,划一规定结案时间似乎并不会导致对社群共识的执行变得有效或正确起来。我赞成改善规则约束管理员的权力——但划定时间似乎并不能导致这一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40 (UTC)
== 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參考[[m:Template:Section resolved]],改成“讨论已经解決,请勿修改。如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在本框格下方留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 此等模板本就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而已,此提議文本之內容略顯畫蛇添足。——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6 (UTC)
::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對。有此次勇於留言[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58],不畏有管理員亂恐嚇封禁,足以造成寒蟬效應太甚,不代表各位用戶都勇於更新頁面。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查到既有出自百科,未立刻在編輯摘要指明出處,已稍作更新補正,才能避免違反自由版權署名規則而被刪,以及更清楚鼓勵進一步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9:11 (UTC)
:::Archive模板是在机器人存档前临时使用的。维基文库没有机器人存档,所以这个模板没必要。想要停止讨论,直接移动到存档就行了。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8:19 (UTC)
::::但也要[[#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避免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也要避免管理員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能先公告有意結案存檔,但給緩衝期,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另外,若有誰指責誰人身攻擊,不立即舉證,反而太像誣告,根本不配使用維基網站。--[[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7:18 (UTC)
::::: 我個人仍然覺得此提議是畫蛇添足。模板寫不寫都不影響維基人留言的權利。——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14日 (日) 12:55 (UTC)
::::已建立[[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論述。--[[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1:43 (UTC)
== 《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有沒有人能夠幫我錄入這兩個文獻?《[[纂辟瘟方]]》只有八頁,而《[[新纂辟瘟方]]》只有20頁。雖然沒有數字化文字,但是頁數較少,而且草書較少,容易錄入。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0:04 (UTC)
== 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例如[[w:秦瑞玠]]系1874年生人,卒年不详,其作品多于1900-1920年间于中国国内发表,在美国已属于公有领域。根据人类寿命推测,该作者去世已满50年的可能性很大。在此请教社群对于此类作者是否存在一定的收录标准(例如卒年不详的作者在其出生后何年可以认为其作品在保护期为死后+50年的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9:00 (UTC)
:目前的作法是在基本能確定作品年代的情況下使用[[Template:PD-anon]]接受錄入。--[[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5 (UTC)
::感谢回复,但貌似该模板使用后显示文字为“这部作品在1927年1月1日以前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与作者已知的事实矛盾。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5:27 (UTC)
:::在[[c:Commons:Hirtle chart|美國]],卒年不明作者的未出版發表作品,有可能相對非絕對比照匿名別名。[https://guides.library.cornell.edu/copyright/publicdomain#Footnote_4]只能說,有存疑就寧缺勿濫。--[[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若卒年不明作者是被宣告死亡的失蹤者,至少民國臺灣[[民法第一編總則 (民國109年立法110年公布)#第一節 自然人]]第九條第一項:“受死亡宣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總之,確定作者身份,但卒年不明,未必可用PD-anon。[[:en:Category:Authors with unknown death dates]]能在中文建立卒年不明作者,但1926年或更早已出版,美國公有領域,中華圈未必公有領域的,寧可流放舊維基文庫(見[[模板:PD-1923]]),不可使本站中華圈用戶誤踩地雷。--[[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7:59 (UTC)
::::感谢回复。但私以为对于此类作者亦应有大致标准判定何时可以录入其作品。基于[[w:获验证的最长寿者列表]],我拟提案:对于仅卒年不详、作者身份确认的作者/译者,如其所属国家或地区的著作权保护期为“终生+50年”,则在其出生后的第170年的1月1日后,可以认为其作品在其所属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公有领域。如果作品同时在美国属于公有领域且符合中文维基文库其他方针,则可接受录入。希望得到社群的意见。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2:48 (UTC)
:::::{{同意}} 出生后的170年是一个很保守的标准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6:23 (UTC)
:::::沒有意見,如果就此達成共識,欣然見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23:05 (UTC)
::::::我认为这个标准太保守。按平均寿命+10年+50年就行了。如果后来得知真实的死亡年龄再删除。--[[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1:30 (UTC)
:::::::維基文庫過往类似被刪除作者作品還有[[w:儲安平|儲安平]]的[[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作品]](1909年生,1966年失踪,中央統戰部認定已經死亡)。--[[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3:38 (UTC)
:::::{{意见}}:一、鉴于有来自不同原作国的中文作者,甚至来自不同原作国的原文作者又翻译成中文后原文与译文的分别版权问题,与其划一的170年,或者是用类似“卒年不详的出生满120年时,可容忍视为终生”这样的说法会更好?二、同样地,像“认为其作品在其所属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公有领域”,最好也是换用比较不那么定性的说法。——说到底,死亡推定是法律问题,社群不是法院,无法就某个人的生死作出法律意义上的推定,只不过基于实际情况,做一种'''折中的'''处理,是以在说辞上也最好留有余地。
:::::PS:上面Midleading君提到储安平一件,我再次请各位考虑是否接受或容忍以[[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关于爱国人士中的右派复查问题的请示报告|统战部目前可查阅到的认定文件]]发布时间为死亡推定时间。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0:39 (UTC)
::::::我个人的意见是可以容忍以统战部的时间来计算是否进入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1:01 (UTC)
== [[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有的内容先當論述,但有討論區,不是投票。希望平反冤案。--[[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此論述的理想是管理員嚴以律己,避免濫權,有錯不要任意怪他人,不自省。想要有錯怪他人的,請任合格律師,包括檢察官。本站不是演練律師攻防技巧的地方。--[[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禁制]] ==
此論述引述百科,外加本地可能需要考慮的。--[[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1:34 (UTC)
== 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 ==
Hello fellow Wikisource enthusiasts!
We are the hosting the fifth [[:m: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s|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on '''18th August 2022 at 4 PM UTC / 9:30 PM IST''' ([https://zonestamp.toolforge.org/1660838411 check your local time]) according to the [https://wudele.toolforge.org/wIztQjaxX1l5qy3A wudele poll] and also based on the previous feedback to have a Europe-Americas friendly meeting.
As always, you don't have to be a developer to participate in these meetings but the focus of these meetings is to improve the Wikisource infrastructur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joining the meeting, kindly leave a message on '''sgill@wikimedia.org''' and we will add you to the calendar invite.
Meanwhile, feel free to check out [[:m: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s|the page on Meta-wiki]] and suggest any other topics for the agenda.
Regards
[[:m:User:SWilson (WMF)|Sam Wilson (WMF)]] and [[:m:User:SGill (WMF)|Satdeep Gill (WMF)]]
<small> Sent using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User talk: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2022年8月15日 (一) 15:05 (UTC)</small>
<!-- 信息由 User:SGill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SGill_(WMF)/lists/WS_VPs&oldid=23314792 -->
== 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原文:今日興懷,其若不諭更待,何時興?惟及此為三百年宗國其何(?睡)也亦何食也?
原圖:頁面3a
鏈接: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no=kh2_je_a_vsu_30094_001&pageid=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2:44 (UTC)
:算了,我覺“睡”得挺恰儅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3:54 (UTC)
:疑似左部件为「身」(首画缺笔),右部件为「𡸁」(U+21E01,「垂」之异体字)。整字我估计是「𨉡」的异体字,意为听觉灵敏。--[[User:Dqwyy|Dqwyy]]([[User talk:Dqwyy|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7:11 (UTC)
== 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我把它錄入完成了。請幫我查看漏字與加入標點符號。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3:55 (UTC)
== 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 ==
今天要告知大家關於理事會選舉時間的最新消息。
您也許已經注意到,我們今年將提供[[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選舉指南針]]協助投票者識別與他們在關鍵議題上有一致想法的候選人。有幾位候選人提出延長回答其立場的時間,而選舉委員會也認為這個要求與公平公正選舉程序的目標一致。
為了確保較長聲明的翻譯能即時完成,選舉委員會和理事會遴選小組決定延後一星期開始選舉的時間。
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將使用選舉指南針來協助其做決定,選舉委員會認為在必要的翻譯完成後再開始投票會是比較適當的。這樣一來不同語言的社群成員也可以考慮是否使用此工具協助他們做這個重要的決定。
投票將在8月23日00時00分UTC開始,9月6日23時59分UTC結束。
Matantya代表選舉委員會敬上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User talk:VChang (WMF)|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8:57 (UTC)
== 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 ==
今天我查詢[[塞鴻秋·代人作]]时發現没有條目,便在網上搜索資源創建了一個,但由於我從未參與過維基文庫編輯,所以產生了一些問題,想向大家請教一下。
1.經其他用戶編輯我才知道[[Page:Sibu Congkan2099-楊朝英-朝野新聲太平樂府-2-1.djvu/20|Page頁面已有此作品]],主頁面條目是否可以與Page頁面重複呢?如果可以,我還發現我參考的資源與該Page頁面雖是一本書,但有些許不同,我應該按照哪個版本呢?
2.有些異體字我打不出來,先用目前常用字代替了,剛剛發現可以使用?模板,我想問一下,像「毫」與該作品中使用的「毫」(類似於「髙」與「高」的差距)这種較小的差距是否需要標注?如需要該如何標注?
謝謝大家。—— [[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User talk:杰里毛斯|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1:15 (UTC)
:您好,回复一点我稍微知道的:
:1、些许不同是否指文句有差异?如果是文句有差异,可以用[[Template:另]]这一类的模板,增加另文。
:2、这种一般就不用标注,在Unicode里这个应该是属于可以统合的——当然阁下一定要标也没问题就是了2333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5:01 (UTC)
::謝謝,明白了。——[[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User talk:杰里毛斯|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07:59 (UTC)
==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
我对当前版本的三点建议,至今仅第三点被实施。唯第二点十分重要,事关模板的严谨性,应当尽早改正。[[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09:21 (UTC)
:已代您修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07 (UTC)
== 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我最近重新捡起[[User:Njzjz]]之前使用过的BOT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我注意到BOT的落款用的是{{tl|right}},这也和官网的排版一致,但是想问一下社群会不会更喜欢用{{tl|署名}}?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19 (UTC)
:{{ping|Zzhtju}}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41 (UTC)
::我个人一直在用署名。不过无论是公报pdf还是公报html还是政府信息公开html都是right,不过注意日期和机关的右边距不同。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一般这类部委文件,落款实际只有日期,并没有机关名称,公报加入机关名称,实际上是未导入电子签名的印章(国徽/党徽/五角星)的一种纯文字表示方法【印章规格参见[[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红头文件原文是以日期中心向上加盖印章。——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9日 (五) 13:12 (UTC)
:::好的,感谢!那之后就还是想办法用{{tl|署名}}好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6:51 (UTC)
== 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 ==
因为最近没有活跃的半自动导入文献的机器人,因此诚邀社群关注本人的新的[[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申请]],并提出意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9日 (五) 14:20 (UTC)
== 這是什麽字? ==
我還是那個問題:《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這個字是什麽?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15 (UTC)
q5565b4ffxyzl6w608jem3qc1ulsfhc
2173628
2173596
2022-08-23T00:00:12Z
Blahhmosh
79595
/* 如何錄入家族世系圖?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能否仿照维基共享资源的Category:Undelete in <年份>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即已确认有足够教育意义)的文章建立列表,以待将来恢复?毕竟没有永远的版权,这些文章最终都会重新进入维基文库的收录范围。--'''[[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2月26日 (六) 07:43 (UTC)
:无条件强烈{{支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9:05 (UTC)
:{{强烈支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0:06 (UTC)
:{{意见}} 建立这样的列表会不会吸引新用户来编辑这个列表加入任意受版权保护的文章标题,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想收录的文章加入这个列表而在维基文库加入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过往[[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版权讨论]]中因侵犯版权被删除的文章包括[[蒋介石死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逝世]]、[[严家淦在台北病逝]]、[[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病亡]]等,等到这些文章版权过期了,我估计比这些文章的教育意义更强却没有收录到维基文库的作品只会更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2:57 (UTC)
::同意该页面不收录不符合收录标准的文章。--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1 (UTC)
: {{支持}}。另外列表本身應該要限制僅自動確認使用者甚至管理員才能編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09 (UTC)
:: 不過說起來,歷年版權討論不就可以充當這列表了麽?不妨從2006年開始看起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10 (UTC)
:::必須承認有些太明顯的侵權是快速刪除的,不在版權討論之中。個人持開放態度,不過直接開正式頁面之前,或許可以開個試行頁面之類的看看效果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28日 (一) 19:26 (UTC)
:::: 快速刪除也有日誌,到時候從那邊著手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日 (一) 01:39 (UTC)
::::同意,本站的有些快速删除确实过快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2 (UTC)
:{{意见}} 可能需要白紙保護頁面,禁止偷跑刊登。--[[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7日 (日) 02:35 (UTC)
::同意有关意见,并应该考虑一个适当的查漏补缺方式,必要时开放其讨论页。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4:59 (UTC)
::如果出现严重的偷跑,再讨论是否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3 (UTC)
:{{支持}}。--[[User:字节|字节]]([[User talk:字节|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01:58 (UTC)
:{{支持}},中華圈以及美國的著作財產權都非永久,但大陸、澳門、臺灣的永久精神權仍要嚴格執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2:55 (UTC)
:这个页面是不是可以列出作者?版权是否到期不是和作者密切相关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8 (UTC)
----
已建立[[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现在欢迎用户补充,整理完成后,该页面会被保护,仅允许管理员编辑。--[[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5日 (四) 11:53 (UTC)
: 其實我覺得不必全保護,只要明確標註著作權資訊,就不會有錯漏或誤報之情形,也方便隨時更新及糾正。——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5日 (四) 14:22 (UTC)
: 此外,我建議在全站通告說明有此列表之存在,以廣徵文章。——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19日 (四) 15:56 (UTC)
::寫字間頭版消息已經足够了,另外請注意此列表中的文獻在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1:51 (UTC)
::: 那麼就建議在寫字間這邊放久一些。至少也得放一二個月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4日 (二) 17:16 (UTC)
:不必保护,考虑到目前管理员的效率,待问题出现时再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5 (UTC)
::[[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要强調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消極容忍不是鼓勵故意違反。--[[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06 (UTC)
:::我的意思是该页面没有必要过度保护而导致对贡献者的劝退。您能否稍微解释一下你的回复?我没太看懂您的用意。谢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4 (UTC)
::: 目錄之編纂,其本身並無著作權問題可言吧?此外,相關內容既已明載於該頁面,若日後有人企圖根據該頁面濫建文章,吾人亦可迅速進行追蹤並做適當處置。——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7月3日 (日) 13:36 (UTC)
还有一些作者的作品已经在两岸四地(非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却没有人录入(例如林彪),要不要另外建立列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4:13 (UTC)
== [[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 ==
請問各位如何看待[[c:Commons:Deletion requests/File:March of the Volunteers.png]]?--[[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1:41 (UTC)
:結合各方面一些粗淺可能不關聯之觀感,不覺得這種為消除公共非牟利、反制自由傳播知識利用之走線會有一個很好之影響,包括多方之整個迷樣強化各種不知所云之權限延展,對於維基原初之公共服務走向是非常清晰之反其道,環節內如果私權公權之話語參與再擴大、回到古老時代之實際財產權益人無獨立參與之環境下,整個所謂維護版權之討論、不過是重演一次歷史上特權對個體權利之無限再壓榨——不能在整個程序內制衡掉不同潛在特權或非財產權人之私利、代以朱門禁宮之話語而行其所謂著作權等假語,難以對保護真財產權益人有很好之促進。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5:26 (UTC)
:我其实没太明白为什么要删除。既然其作为第5/1999号法律的附件那为什么其就不是法律的一部分呢?
:如果该文件被commons删除,建议考虑允许文件内容上传到wikisource本地,以存放两岸三地的pd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6:13 (UTC)
::算了吧,去年有一次讨论过,文件不应该享受“消极容忍”待遇。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2日 (六) 05:01 (UTC)
:::简单搜索了一下,没找到相关的讨论。文件和文本有何不同?为什么不能 “消极容忍”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6 (UTC)
== 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 ==
如[[三國志/卷56]]等,無必要,在目錄頁已經聲明過了。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除非確有必要,例如版權情況與目錄頁和書籍其它部分不同。同時將會從現有頁面中移除無必要的版權模板。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6日 (一) 09:41 (UTC)
:版權模板一般放下方,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的聲明更下方。因此,若社群同意此案,建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也聲明:“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2日 (日) 01:45 (UTC)
::若沒更多留言,就快要施行以上提案了。--[[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1:19 (UTC)
:::已更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就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但主頁面請考慮用[[: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少用{{tl|PD-old}},除非不是中國作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1:58 (UTC)
::::準備開始在維基文庫清除多餘的版權模板。--[[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3 (UTC)
::::这是在哪里显示的,为什么我这里显示还有html格式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44 (UTC)
:::::需要分別的[[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嗎?前者,非後者,已明示“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7 (UTC)
== 单纯事实消息 ==
维基文库似乎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之前曾经建立的文章后来被删除。为了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争论,建议现在就开始讨论:符合什么标准的文章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然后建立一个适用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模板并收录一则单纯事实消息作为示例。如果反对收录任何“单纯事实消息”,或者不存在任何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的文献,请说明理由。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7日 (二) 14:00 (UTC)
:“单纯事实消息”起源于《[[伯尔尼公约]]》中的“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news of the day or to miscellaneous facts having the character of mere items of press information),按照公约指南,文字应该是arid和impersonal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15 (UTC)
::话题刚刚开始就已经有用户又开始录入“单纯事实消息”并且被提交到[[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了。[[User:Assifbus|Assifbus]]声称[[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明显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请各位在删除讨论中讨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47 (UTC)
:::无论在上面Zy26君引用伯尔尼公约,抑或是实务中两岸著作权法,它们所谓的“单纯事实消息”(或类似的词汇)都有主语限定词(大陆是“媒体报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一))、台湾是“新聞報導”(见[[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著作權法]]第九條之四)),其实就是用来表示没有任何评述的新闻报导;所以个人认为上面那两篇引用不了这个词。至于说真的是条文意义上的“单纯事实消息”的话,确实是自由文本(非著作权法标的)——只不过是说文库是否打算收录这类文本罢了,但这一类文本是不是可以转维基新闻?(当然我不熟悉那边,这里只是一种粗浅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5:57 (UTC)
::::本话题只讨论“单纯事实消息”的收录问题。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什么样的新闻稿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公有领域(例如,曾经声称是“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包括之前[[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8月|被删除的三则新闻稿]])。二是维基文库是否应该允许收录这些内容过于短小、而且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公有领域的“单纯事实消息”。[[n:|维基新闻]]只能发布最新动态,不收录旧闻,未必所有“单纯事实消息”都可移交维基新闻,移交后如果内容仍然过于短小且无人改善则[[n:Wikinews:删除请求/存檔/2021年|往往会被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3:26 (UTC)
:::::在下先直接跳到第二点。当一篇文字被认为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时,它不管出于何种界定的定义,都将不具备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文库是否有必要收录这样的不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而可能导致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呢?这是我所疑惑并倾向于{{反对}}的。作为参考,我也到其他语种的文库去看了一下(至少我自己还算常利用的英、日等语种),各地的方针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是存在对“intellectual(ja:知的)”的收录范围的基本认知的,我认为本地的[[Wikisource:收錄方針|收录方针]]中“文字作品”也应当作类似的解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用VPN上来一次很麻烦,我长话短说。我认为的事实消息仅从字面意思进行阐述。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属于自由文本,仅此而已。[[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8 (UTC)
:::基本上[[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的每一句话单拿出来我觉得都可以算“单纯事实消息”,即使不加上“媒体报道”或者“新聞報導”的限定词也很难构成作品。但是把这些话放到一起构成文章的话,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就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36 (UTC)
::{{意见}}管理员应该先解决下这个问题。现在用镜像网站编辑时只能用源代码编辑、无法使用可视化编辑。如果切换到可视化编辑,就会显示无法连接到服务器,进而无法编辑。[[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6 (UTC)
:::这个问题应该由镜像网站的管理员解决:)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2:57 (UTC)
:智慧財產局的[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第4条称“頭條新聞可說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據第 9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6 (UTC)
:是不是可以参考commons关于事实消息的定义,见[[c:Template:PD-text]]。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13:47 (UTC)
::这里不收录图片文件,而且也没有必要收录该模板适用的字母、短语、单词等内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很可能会有某个条目的一部分适用于这个模板,另外的部分适用与其他模板。比如“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里面的“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45 (UTC)
曾经有用户声称[[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被新华社转载而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允许收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这不可能算是单纯事实消息——事实上您列举的用户的声称的说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_(2010年)#第一章_总则|2010年的著作权法]]年代的第五条第二项:“(二)时事新闻;”这个年代背景下常见的一种显然是把“时事新闻”误解为“新闻机构刊发的文章”的说法(事实上三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就已经进一步厘清了“时事新闻”的定义,只不过很多观点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且如今已由新著作权法加以清晰厘定为“单纯事实消息”才属于第五条所指内涵,而本文是属于信函——无论如何不可能属于单纯事实消息。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4:16 (UTC)
:是否是单纯实时消息很难界定,法律工作者也意见不一。被新华社转载的报道和[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之4很接近,按照[https://www.tipo.gov.tw/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的意见“頭條新聞”应属于“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据此,认为此报道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认为以版权为理由拒收有些理据不足。--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58 (UTC)
::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确实很难界定,因为它是基点词。这篇“回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只有信函,一个是有信函和新闻报导。信函本文难以类比阁下所指的“头条新闻”式的'''报道''',而这封信函几乎可以肯定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除非另有情况,但这种“情况”恐怕在哪个语境下都难以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新闻报导那一部分我倒是不反对阁下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我对文库收录这类单纯事实消息持基本反对意见,谨此声明,愿与诸君再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27 (UTC)
:::如果此信函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就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也无法根据著作权法认定作者拥有著作权。这样,在一篇报道里面引述了行政性质的文件的全文,仍能归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应该收录,还是要看文章的价值吧。--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04 (UTC)
::::前提是“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然而即便是公务讲话,尚且并不必然具有行政性质,信件也是同样道理,目前收录标准下这封信无法判断为“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参见[[Template:PD-PRC-exempt]]和[[Template:PD-PRC-CP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3 (UTC)
:::::是的,所以该回信是否应收录应聚焦在该回信是否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收录标准应当是是判断内容是否应该收录的(价值是否达到文库的标准),并不是判断文件性质的。至于该文件是行政性质还是民事性质,则关系到该文件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10 (UTC)
各位是否同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所提出的禁止以“单纯事实消息”收录新闻稿的建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3 (UTC)
:{{ping|Midleading}}欢迎并谢谢阁下以我的浅见发起讨论,但我忧心阁下的概括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事实上,下方已经发生了这样的误解。为避免误解滋生,我谨说明:在下的意见,是{{反对}}'''仅仅'''以某文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二)和[[著作權法_(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条(四)(以及其他在本地适用的各著作权相关公约或法律等)所界定的类似“'''单纯事实消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的概念为理由而收录其内容,理由是这样的文本往往缺少多个著作权相关公约和文库收录方针中一般性地需求的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但若有其他合适的理由收录,则不在此限。此意见是为了避免本地变成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15 (UTC)
::{{反对}}:只要是自由文本就应该收录。而是否是自由文本看发布主体。新闻机构出版的新闻稿自然而然不能用,但是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可以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37 (UTC)
:::阁下是不是误解了什么地方?新闻机构发出的“单纯事实消息”式新闻稿本就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是自由文本,并不是“自然而然不能用”,之所以我认为不宜收录,是从'''收录方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版权。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而本话题所讨论的对象从未涉及这一部分——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这一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56 (UTC)
:建议暂时维持现状,以无共识结案。(尤其是大量)添加“单纯事实消息”需要逐案取得共识,方可添加。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40 (UTC)
::我不反对当前未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如遇到新的事件(如下方的[[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应该逐案讨论,因为我认为这样的逐案讨论是有助于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共识的;不过我觉得倒不必以“暂时...无共识结案”来判断,这话题开了一个月都没有,在文库来说不算长了233——言归正传,结案不必过急,因为确实也发生了新的事件,可以有助本件的进一步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7 (UTC)
:::可以的,我很认同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46 (UTC)
::无共识的不应该是先“消极隐忍”,待有共识的时候按共识处理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02 (UTC)
:我觉得凡是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都应该刊登到维基新闻。维基文库应该是收录那些必须完整准确收录原文才具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这些通过编辑可以变得更有用的“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有可能有些“单纯事实消息”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必须收录原文。--[[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12 (UTC)
::是的,所以我才说不能'''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作为收录文献的理据(我完全承认单纯事实消息是自由文本),而是应该进行文库的收录方针讨论,确定'''一般地不收录单纯事实消息,除非有其他收录依据'''——我理解阁下的意思,但我觉得“特殊价值”不好定义,毕竟文献的价值是一个很主观的议题,可能还是从客观依据出发,比如由国务院公报收录这一类的,又或者概括性一点就是不能以“单纯事实消息”为收录某文献的'''唯一原因'''。--[[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55 (UTC)
:我建议转维基新闻处理,文库就是文库,新闻负责新闻。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5 (UTC)
::有些新闻是自由文本。理应在维基文库中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5:13 (UTC)
:::未必每个“单纯事实消息”稿件都可以转新闻。我们此刻在这里不适宜讨论什么内容归新闻收录,只需要确定什么东西不适合文库收录。至于是否任何自由文本都适宜在文库中收录,确实需要讨论,就如同在下前述提到的其他语言版本的文库(并无以任何版本为尊之意)也都不乏强调对“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个人觉得(顺带说一句,“我觉得”并非不符合维基精神的词语,但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更详细一些)中文文库在收录方针上应该对这一点做出要求,也就是我前述所言的,不要'''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确定是否收录某个文献,因为这样将使得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但这并不代表拒绝一切的“单纯事实消息”,因为这些文献有可能由于符合其他的收录要求而可以被收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53 (UTC)
::::关于“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就像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Twitter推文一样,任何文字总是有些许价值的。只要有人愿意稳定的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不和基金会的主旨冲突,还是应该鼓励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45 (UTC)
:::同意有价值的自由文本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收录。但是文本的价值如何却又需要主观判断。抛砖引玉,举几个例子,大家不考虑版权隐私权等等,从用户(现在的贡献者和一般使用者、未来的使用者、人类灭绝或者大战导致衰退以后可能的使用者)的角度想一想价值几何?哪些内容是不可替代的?
:::# 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随机的文字。
:::# AI生成的文章。
:::# 汉字大全,收录所有可能出现的汉字。
:::# <math>\pi</math>的前100000位的中文读法。
:::# 某人/名人/航天员/歌手/教授的拿手菜谱/blog/日记/演唱过的歌曲/所有的电话往来记录。
:::# 小学语文课本。
:::# 小说。
:::# 获奖小说。
:::# 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稿。
:::# 联合国的决议。
:::# 经过Peer Review的学术文章。
:::# 专门为本文库伪造的文件。
:::我们的文库(图书馆)真的要收录所有自由文本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30 (UTC)
::::一个点在于,过于没有意义的内容一般也不会有人上传。当然批量上传1、2、4、12等内容肯定是要反对的。5、6这个比较纠结。9建议上维基新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16:26 (UTC)
:::::通过机器翻译的新闻稿呢,如[[Translation:中国海军舰艇动向 (8月5日)]]、[[Translation:中国飞机动向 (8月5日)]],有人觉得这种文章需要在文库保存吗?--[[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00:26 (UTC)
::::::对于研究访台相关军事情况或许有意义?理论上这种机翻是可以再改善的,不过有没有人改善就另说了。我觉得可以相对包容一些也无妨。如果真要有人批量上传机翻内容那我觉得就一定要采取措施限制了。另外提醒这个内容好像并仅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还是cc-by的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9:51 (UTC)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實在是不知道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2:27 (UTC)
== 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2022年6月10日更新:已新建[[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页面。
将提前终止章节修改为
<blockquote>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提前終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執行。
</blockquote>
此修改提案意在于明确“当事管理员”并没有绕过规则的特权。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0 (UTC)
*{{支持}}:非常有必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4 (UTC)
*{{支持}}: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6 (UTC)
*{{支持}},很迫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8 (UTC)
*{{反對}},我至今仍然認為,整個規則沿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中文維基百科版本]]就好了。至今幾次修訂屢屢出現漏洞,原因就是在於大多數人只想快速投票,根本沒有審核內文。現在這種修改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何不乾脆用一個更完美的版本?無非加幾點:不需安全投票、投票數結合本站實際情況、邀請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裁決(達師提議)。說這些複雜的人,請告訴我哪點複雜本站做不到的?真做不到就基於百科版本修改就好了,不要抱殘守缺。--[[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8日 (三) 14:36 (UTC)
::维基文库和维基百科并不是附属关系。我们应该让维基文库芝麻虽小,五脏俱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15:06 (UTC)
:::嗯?我提的和閣下並不矛盾。維基百科版因為使用長久,問題最少。而閣下既然認為五臟俱全好,我給一個最好的底本,這很合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0:57 (UTC)
::::我有疑惑。如果其他维基媒体计划的编辑者(特别是中文维基百科)利用自己的方针干涉中文维基文库社群的事物,其危害将会更甚文库俩管理员内讧。我非常不建议照搬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政策,并且反对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行政员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中文维基文库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
::::讲难听点儿,说的直白一点儿,手伸的有点长。[[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00 (UTC)
:::::當然不是照搬,而是我說了很多次,這是一個最好的底本,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勝過基於目前千瘡百孔的文庫版本。讓百科方行政員參與這些本來也不是現在規則上的,只是拿出來商量的。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2:23 (UTC)
::::::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我倒是没意见。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来当中文维基文库的“太上皇”。[[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31 (UTC)
:::::::是不是不能讓他們協助參與,就留給討論解決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支持}}基於本底稿進行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9 (UTC)
:::::::::意思是要“至少25张有效票的多于一半”?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0:24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同意阁下有关太上皇的说法,我也反对中文维基百科管理人员随意插手维基文库事务,同时我反对引进“对已达成共识的越级申诉”做法,共识就是共识,神圣不容侵犯。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2 (UTC)
::::::一次的共識雖然是要遵守的,但只要有理有據,前次共識有錯誤或是不完善,也是可以推翻而出現新共識的,沒甚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有效投票數上次就已經說要基於本站情況酌情減少了,還啥25票啊?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5 (UTC)
:{{支持}},话说能否引入方针对比模板,如中文维基百科的[[:w:template:比较条文]],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出方针的变化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3 (UTC)
:: 這種模板您可以直接引入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Assifbus閣下截至(四) 02:31 (UTC)補充的要點值得本案作為參考,作為有機會被濫權活動繼續溝陷的文庫社區當事人之一、同時為文庫社羣共識可以繼續,並減低文庫系統可能被個別偏好而陷入其他計劃之困境內,
:謹在案內表示支持該修正案的意向之同時,提出再細化其部分執行條件之限定,希已案內支持標的可一併計算支持修正不再重複統計:
<blockquote>
(接Yinyue200案尾補加)
程序任何執行如提前終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blockquote>
: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54 (UTC)
:{{支持}} 终止执行和发起执行都应当有正当规范的程序。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1:57 (UTC)
::閣下的話我並不反對,就看如何起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11 (UTC)
*{{意见}}作为几乎不参与人事案讨论的人,我只是来提问的,因为无论是原条文,又或者是说现在提案版本中“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的这句话,都让我有以下文法和程序上的疑问:
:1、解任提请能够被'''判明'''“存在某些情况且未有重大异议和争议”时,是否说明这一'''提请'''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也就是说这句话发生时一定已经进入了提案后的7天内的环节中,而目前所列出的“某些情况”看来是足以让这一提请站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仍要等到投票开始的7天后才能“提前”中止?这还算是“提前”中止吗?或者说,我们竟要让例如“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的解任案付诸投票吗?
:2、但我不是反对“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只是这种取消或中止的情况恐怕与由于那几种特殊情况所引发的“中止”并不相同而需要作出区分的判别和对应措施——这种很明显是解任无法实现而'''“提前中止”投票进程''',那几种情况的话,应该'''“即时中止”解任议程''',不是吗?当然,我认同'''任何类型的中止'''都应该由'''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执行'''。
:3、有鉴于第一点,“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这句话似乎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把它放到前面去——不然,等到“判明”了才来“提出”,是不是也很古怪?
:4、我是支持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也支持Longway22君要求程序遭中止时需要说明备案的提案。但我对人事案向来不感兴趣,因此请允许我只提“指指点点”式的意见而难以给出更详细的修正提案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9:49 (UTC)
::閣下的問題提的非常好,我認為閣下的問題不能被無視。算人頭一樣的投票解決不了這樣的深層問題,必須有人出來回應。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1 (UTC)
:::这不算什么“深层问题”吧哈哈,既然上边已经有尝试修订的'''有益尝试''',我也只是加一把柴——不过我想没必要一定以什么为参照,原方案还是可以通过包括现在Yinyue君和Longway君的方案在内的各种调整改动来让它变得更合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5 (UTC)
::恐怕我反对阁下所提及之观点2,因为本站没有行政员,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选举出行政员,而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实在无法解决这个要命的命题,要不本站所有用户都不能关闭有关讨论,而是将关闭权利交予元维基监管员更好。--[[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2:15 (UTC)
:::哦,这部分的观点2我也只是就Yinyue君的条文修订案发表意见而已,并不以为一定需要用行政员来做这件事,阁下既然有此看法,应该在表示支持Yinyue君的意见的同时对这一点提出修改。至于“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我好像已经在第四点提出了对“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支持?我也认为这是关键之一,但不是唯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9 (UTC)
::::如果这样,建议重新建立一份[[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尽可能表述出上述所有用户的意见,但不能光照抄维基百科版本只改词“维基百科”为“维基文库”,这种做法我必定反对。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52 (UTC)
:::::{{支持}}——我也反对直接拿百科的来用。建个页面来反映各用户的意见,可能更清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1 (UTC)
::::::但是底本用維基百科版本來修改閣下有何高見呢?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4 (UTC)
:::::::首先抱歉的是,在下实在并不喜欢讨论人事案,所以不敢说有所谓“高见”,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热心(相对其他具体的理论问题)。我反对的是“直接”拿来用,至于以哪个为底本我不关注,我只关注成案后的效果。阁下既然非常想要以某一个底本来重新编写的话,我的看法是:
:::::::1、阁下还是应该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
:::::::2、这个方案初稿还是需要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其实各方的观点都已经有很多了,与其无边际地搜集意见,倒不如切实地结合已有的方案和意见)来进行本地化后再提出,因为这毕竟是需要本地社群达成共识的产物,而不是说由于认为某个方案已经“很完美”就“無非加幾點”即可,毕竟阁下需要悉知的是,对于“更完美”这种修饰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倒更不容易凝聚共识;
:::::::3、当然,'''更简单的方法'''是停止无谓争执,务实就现有方案并修正案(或另提局部修正案)提出具体修订意见,因为现行方案固然不完美,即便是修改案也有让人难以满意的地方,但与其推倒重来,不如就现有的内文逐条审定调整,这样更务实,也更容易寻求共识。
:::::::4、我真的没有高见,我只想负责提问。阁下如果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我也很愿意提问题。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1 (UTC)
::::::::本人慵懶,所以雖然閣下在內很多人說不希望”直接拿百科的来用“,但既然閣下希望我給一個成文稿,稍晚我也只能大致改一下維基百科版本貼來文庫了。我個人非常讚賞閣下提出的幾個問題,也並不認為閣下的意見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擔憂這裡的人就這樣無視之任它們被下面長文淹沒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3日 (一) 01:17 (UTC)
:::::::::我竟直到现在才注意到阁下的回复——维基的这个提醒机制有时真的不好使。我适才有看了阁下的文稿,总体与百科版本没有大的出入,我想要是“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大概会更好——以及这当中的除投票解任而外的其他内容其实与现行文库制度无大的差别,是以恐怕调整的需求不大;至于投票制度部分,我想也许在经过讨论之后能够进一步达成融合的方案的,总是要一点一点来的,大家都需要保持耐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9:43 (UTC)
*{{支持}}防止出现“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这种争议颇大的逻辑。--[[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5 (UTC)
* 個人確實反對讓當事人有自行關閉解任案的權力,基本支持修改,但文庫的現況可能不止於此。我有一點擔心按文庫管理層之間逐漸惡化的關係來看,往後的解任案會是什麼樣子。——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 我看維基文庫現在還在無條件支持[[User:Zhxy 519|Zhxy 519]]的也就只有[[User:Gzdavidwong|瓜皮仔]]吧,其他人要么是反對或中立意見,要么是最近兩年以來不編輯維基文庫。--[[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2 (UTC)
::: 文庫現任六個管理員,Hat600君跟Shizhao君稍微不活躍一些,剩下Zhxy 519君跟Gzdavidwong君對您跟Jusjih君,差不多正好二對二。我個人是認為雙方大概各有各的問題,但都堅持自己這一方正確無誤,要求對方(先)道歉,才會導致今日之僵局。上面我跟SCP-2000君提議過對各方進行互動禁制了,也沒什麼下文。如果情勢繼續惡化,最糟就是上報元維基或基金會方面全部解任了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4 (UTC)
::::基金会某位死亡威胁的用户都不管,不必有太多积极的期望了。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35 (UTC)
::::我还是建议本地处理,如果无法本地协调继续找监管咯。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41 (UTC)
:::::想起了當年的[[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這個用戶在維基文庫剛開始收錄侵犯版權文章,被提醒和刪除後熱衷於收錄新聞稿、考試試卷等內容,還曾對[[User:Zhxy 519|Zhxy 519]]管理員說“您一開始說我收錄的文獻不符著作權法。現在卻說我收錄的文獻不是文獻?”[[User_talk:It's_gonna_be_awesome|等內容]]。[[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現在已經被[[m:Global_locks/zh|全域鎖定]]。維基文庫當前有些用戶就跟這個用戶有點相似。--[[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04 (UTC)
::::::当然啦,这类的用户都很嘴硬,擅长钻营漏洞。如果不是多个维基项目同时处理,监管员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恐怕都没法子对付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41 (UTC)
:::::::其实我目前只是反对[[User:Zhxy 519|Zhxy 519]]上一次是坚持“25票有效”,这次又故意把本讨论中的本条曲解为“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的意思,除了[[User:Gzdavidwong|瓜皮仔]]以外明显没人会支持,而且事后自己也很可能放弃这种看法,有点像游戏维基规则。当然[[User:Zhxy 519|Zhxy 519]]可能觉得维基百科版本是心目中没有漏洞的版本,维基文库版本就算不使用维基百科版本,至少也要做到没有漏洞吧。大家要礼貌并按照规则来讨论,讨论的应该是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歪曲维基文库方针和防止维基文库方针被歪曲。我会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努力维护更多用户支持的真正的维基文库方针。针对[[User:Zhxy 519|Zhxy 519]]反对的[[User:Jusjih|Jusjih]]在多个维基项目阻止特定用户担任管理员的事情,我觉得其他维基项目和维基文库没什么关系,维基文库的管理员应该是对维基文库负责并接受维基文库社群监督,所以我不作评论。过往[[User:Zhxy 519|Zhxy 519]]封禁的用户说实在的当时看也是一些问题用户,[[User:Jusjih|Jusjih]]偷偷快速删除的日志项目和偷偷引入[[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快速删除[[User:Assifbus|Assifbus]]用户页所涉及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些可能需要删除的争议内容,在这些话题上取得一些共识可能才能作为[[User:Zhxy 519|Zhxy 519]]或者[[User:Jusjih|Jusjih]]是否需要离任管理员的证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4:23 (UTC)
::::::::閣下提到從前事件時屢屢不能準確描述(好像我何時說過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且對於“溝通”也不能正確理解、乃至涉嫌縱容Jusjih再次濫用溝通無效,令人不能放心。即便Jusjih也在版權頁上說過“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最簡單的,如果閣下面臨指控,請拿出依據辯駁,在這裡單說“努力维护”太蒼白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2 (UTC)
:::::::::我只是觉得其他人明显会反对,只有阁下可能会支持而已,既然阁下否认,那就当我猜错了吧,只有[[User:Zhxy 519|Zhxy 519]]一个用户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至于我是否纵容Jusjih滥用“沟通无效”,我认为沟通无效是一个现实。如果阁下或者[[User:Zhxy 519|Zhxy 519]]以此为理由在维基文库提出Jusjih或者我滥用“沟通无效”而应该解任,我承诺我也为你们护航,在未满足方针规定的条件下绝不提前关闭投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5:43 (UTC)
:::::::::: 就[[维基文库:写字间#User:Jusjih|上方Zhxy 519的聲明]]來看,我個人認為顯然不至於「溝通無效」的地步。畢竟溝通是雙向的,所謂「溝通無效」也多半是雙方各負其責,而非單獨歸咎於一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1日 (六) 13:19 (UTC)
::::::::?Assifbus的用户页面中显而易见的人身攻击,简直是诽谤,快速删除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34 (UTC)
: 要不要也学英文文库一样搞任期制取代这个管理员的离任,任期是一年,每年定期重新竞选管理员。如果通过的话立即开始重新竞选所有管理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0 (UTC)
:: 採用任期制的話我看會加劇社群惡鬥的情況,恐怕會直接使管理員難產,現階段並不建議。——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2 (UTC)
:各位觉得“解任共識”章节是否需要修改?当前的标准其实有点主观。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51 (UTC)
::一点一点来吧。另外,话说阁下是不是把你的修正案页面通告移到这里下边来个三级标题会比较好(要是能够的话,最好直接显示到这边来,不用跳到别页)?上边不太显眼呢。移到下边也方便讨论,上面的讨论串太乱了,不利于逐条细节的讨论。——虽说不是大事,不过在下一向不喜欢移动别人的发言,所以给阁下提个建议,看看你觉得是否需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8 (UTC)
:::同意一步步修订,仓促大改反而容易招致更多反对意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2:25 (UTC)
::::上述[[#禁止Zhxy 519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以及[[#禁止Gzdavidwong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的討論提案,已列舉顯著他人質疑有重大爭議而不合理的封禁。遮罩不合理的封禁就是平反,但要先解決本案,暫不爭論不合理的封禁之遮罩。至於[[User:Assifbus]]的内容,要遵守[[m:Terms_of_use/zh|使用條款]],不管理不理[[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難道要[[Template:Commonnotice]]一直强調使用條款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4 (UTC)
:::::我个人反对用维基百科的方针来处理维基文库的站务。[[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49 (UTC)
::::::請看[[w:準用]]以及使用條款,再論维基百科有何方针不可能用在维基文库。--[[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12 (UTC)
:::::::我之所以反对,是担心中文维基文库沦为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我不反对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加入维基文库的社群,我反对的是他们以“太上皇”的身份,利用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24 (UTC)
::::::::这反对真有原则。英文维基百科你威胁jimbo,管理放逐你,你就说双标。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antigng处理你持续侵权和人身威胁,所以你说他陷害你。你在维基学院,路西法人管你政治宣传和侵权,你就说他不避嫌。你在维基教科书无礼辱骂沈澄心,jusjih阁下愿意伸出援手帮沈。现在中文文库jusjih敢管你人身攻击和诽谤,你就说他是太上皇,滥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维基文库的管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每次错的都是别人,你都找别人的错。你代理被全域禁制的蟲蟲飛在多个维基媒体活动,人身威胁他人,多次诽谤他人,对jimbo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法律威胁,你在其他计划还威胁要举报维基媒体基金会,甚至在多次声称维基媒体基金会永远不要妄想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你还要在使用条款的边界上走多远?你架着某些计划本身的规则不完善在边界走,不顾使用条约。你非要看到基金会或是监管员下场你才满意是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4 (UTC)
::::::::我不论jusjih和zhxy_519的争执谁对谁错,但你这种谁管你谁有错的想法你最好收一收。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你争执,实在看不惯你无礼指责jusjih才出来说两句。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9 (UTC)
::::阁下如果想借刀杀人,还是省省吧。Jusjih也是10多年的老人了,怎么可能会被你这种人利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2:41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 ===
{{比较条文|
==== 提前中止 ====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u>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u>,仍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u>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u>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u>
|
====中止====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u>。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且当前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可以于投票开始后168小時即7日起,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取消或中止應當由<u>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u>執行。取消或中止时,<u>反對解任票必须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u>,例如0比5、1比6等,<u>否则取消或中止无效</u>。
程序任何執行如取消或中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u>封禁</u>。
}}
:{{ping|银色雪莉}}已添加到写字间。感谢建议。--[[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11:38 (UTC)
::以上很多用戶支持的討論提案,不等於[[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最新内容。請解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20:35 (UTC)
::: 這不就是「明確當事管理員並沒有繞過規則的特權」嘛(「取消或中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執行」),沒見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20 (UTC)
:::: 我觉得只要是个非当事用户就可以了,因为终止的条件已经明确规定了,不必非要管理员或者监管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4:38 (UTC)
::::: 我覺得還是交由較具權威者認定比較好,若任何普通編者皆能自行認定解任案的有效性而宣告取消或中止,可能出現各種「代理人」現象或爭議較大的取消或中止操作。維持現行任何人皆能提出異議的門檻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41 (UTC)
:::因为很多人对文本的细节提出了一定的意见,这个修正案也被编辑过,不过当前并没有违背提案的原意,无非是一些措辞有变动罢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1:39 (UTC)
::::謝謝勇於開啓本討論,非投票,但仍要有穩定的草案,才容易成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5日 (三) 03:25 (UTC)
:::::{{ping|Hat600|Midleading|Shizhao}}樓上有很多支持一案,但又有分別次段落。請問下一步?--[[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1:5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提出的意見還未反映到修正案中,還需継續討論。--[[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4 (UTC)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意見,真的只是來提問的(笑),但我感覺這事情折騰實在太久了——所以我寫了一個草案,請各位閱覽給些意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27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2022年8月16日'''更新''':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计,并同时认为在允许管理员有效行使其“代权”的同时'''仍应以执行社群共识为最大前提''',吸取其他同好的一些意见精神,再次做了调整。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33 (UTC)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關於此修正案的說明 ====
:1.我上次只是來提問,但是蒙Midleading君在討論串中提及在下之“意見”,因此又細細閱覽各位高見,覺得社群實在是有必要就此事早日塵埃落定。
:2.我一直覺得各位在沒有有效梳理邏輯和整合各方意見的全面成文草稿下進行的爭論,除了長長的討論串以外很難總結有效信息;而在尋求單一條文的修改的過程中,在下又有了些'''對其他條文的看法''',為避免“頭痛醫頭”式的糾纏,因此發表長篇廢話。我仍舊不喜歡人事案,不過實在是不吐不快,如果有哪位同好覺得我這是OOC,我也只好說句抱歉了(摔)
:3.在下的草案'''嘗試'''整合了原有條文和Yinyue200君、Longway22君和Gzdavidwong君等各位同好在上面提出的意見,如有未被整合進去或整合不到位的高見,又或者是我自己的“私貨”不甚合衆意之處,理當由在下負責。
:4.以下僅就各處修改之動機作一簡要說明,以便諸君撻伐:
::(1)“先溝通”部分:此前就有關溝通的時間節點在Jusjih君、Zhxy 519君和Gzdavidwong君之間甚至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在在下看來'''充滿負氣'''的——爭論,是以認為應當劃出明晰的時間界線,以杜絕不必要的紛爭,也在日後的實際提案流程中給予爭議各方平心靜氣的機會。(時間給得也許偏長,但文庫的歲月似乎比外邊是要慢一些233或許可以調整為48小時?)
::(2)“提案”部分:沒有大的修改,僅明晰發起提案時需要通知的對象。
::(3)“聯署”與“答辯”部分:首先,聯署既然已達門檻,恐不必等待到7日截止。原條文“答辯、反駁、再答辯”的時間分段過細,也像是把答辯雙方束縛在不自由的時間環境下,因此在下不以為此處之區分有何必要,因此仍整合成同一時間段。既然作出這樣的調整,那麼答辯與聯署的時間自然應該分離。雖然也許會有朋友覺得這樣戰線拖得很長,但一則在聯署處實際上未必真等到7天才聯署成功,二則聯署未到門檻時,連提案都有可能胎死腹中,那麼是要讓人答辯什麼呢?
::(4)“取消投票”部分:此前的“提前中止”或者“中止”修改案,在下深認同其本意,但總覺得時間和流程邏輯上說不通(在下前已有述,不贅),是以作此修改,即將此“取消”或“中止”局限在:①明顯使提案不能成立;②相對的高門檻(6人,是解任提案通過聯署門檻的兩倍;其中要有兩名非當事管理員,因應如今本地各管理員之現狀和避免社群進一步分裂,這一設置實有必要)等條件下才能取消投票。
::這樣是為了:
:::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至於在前述基礎上的開始投票後的提前中止,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一個已經經過了聯署門檻而未被提前取消的投票,是合規的投票,為什麼要提前中止呢?
::(5)“投票”、“解任共識”、“再任”部分:沒有修改。
::(6)“其他規定”部分:這部分我把一些來自各方面的有益意見整合在了一起,列成數項,此處不贅。
:以上滿紙荒唐言(其實在下認為除了爭議核心點的“中止”以外,修改並不多)請諸君酌處,在下非常歡迎高見,祝編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50 (UTC)
::我對閣下表示感謝,也先提三點。
::1.即其他規定3,說明書是什麼東西?這一段語氣風格突兀,而第四點所謂見證人更是未曾見任何維基項目上有事務執行需要的。請閣下考慮。
::2.本站6名管理員,4個人算活躍吧。那麼如這次Jusjih只要同時發動對兩個對立管理員的罷免,今後除了被投票,除非無助的善意推定社群眼睛非常雪亮,什麼也做不了了。閣下至這裡還要6個人贊成,我認為不妥。
::3.即便有這麼一個規則,我這次感受最無語的,是“溝通無效”的濫用。溝通無效的定義算是不需要寫入規則的默認共識,中文維基百科的實踐已經表明這應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這次Jusjih發起,而Midleading居然贊成說:你認不認錯,不認錯就是溝通無效。這是非常惡劣的態度,根本不算溝通。我希望閣下能認知這一點,歡迎閣下的意見。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3日 (日) 02:34 (UTC)
:::谨回复如下:
:::1、我认为这个“说明书”其实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格式化的程序标识或说明'''。我愿意就这里说明一下,当然这说明或许未符合[[User:Longway22]]君的本意而可能是我的“私意”或“私货”,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
:::首先,“沟通-提案-联署”这个流程中需要'''明确标识''':1、提名人(可能是沟通当事人);2、提案解任理由;3、解任理据;4、联署人,等等。作为一个对比参考,我看了近几次的百科方面的解任申请(我想以阁下的立场,应当也会认为百科的流程是相对完善的吧?——另请其他朋友注意,我并未打算照搬或者“被太上皇”任何事,像我前面说的,这仅仅算是一个对比参考),以那边的[[: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蟲蟲飛|最近一次]]为例,里面也是有这些内容的吧?这些内容对比“其他规定/3”,是一一对应的。
:::再来,“答辩”流程,我的正文里有说(这是援用现有的文辞),需要'''整理成文'''。整理者的署名、简要移动说明(而不仅仅是突然被加小标题“放逐”到话题的末端,这一点我想在下应当还是有些体会)我想还是需要的;自然,这些动作不需要见证或副署人的时候,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必要了——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对“其他规定/3”言辞上的修订。
:::最后,“投票-(取消投票)-共识”流程中需要的'''明确标识''':1、取消投票的提案人/解任共识的(执行)決定者;2、执行内容;3、理据;4、取消投票的支持者/解任共识的支持者,等等——这我就不赘述了。
:::我觉得不少人支持这个“说明书”的原因,其实未必是说要有一封“书”,而是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这应该说是值得被重视的——自然,言辞上可以再斟酌,这要请大家来帮助。
:::2、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三角形式的对立关系?我的看法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三角对立的情况,那么确实是应该由'''众意'''来决定各位的去留的。因为三角对立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认为文库的日常程序与工作将严重受限于诸位的争端,这种情况下,历经投票流程的所有前期流程仍不能沟通时,交由众意决定是妥当合理的,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控制各位不陷入争端了——而这时在取消流程中设置高门槛的“众意”是必要的,因为它将避免无休止的“取消战”而使得善意推定的社群得以顺利行使自己的权限。——而且这是常规流程,要真的“失控”,也还有紧急流程。
:::3、我不愿意评价至少目前相对被搁置的现实争议——就像我理论上支持对争端双方的双向禁制互动一样,有时候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这不是说要脱离现实,而是不要让现实偏差'''过于'''影响逻辑。我认同阁下所见,沟通无效一般是“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是“答不对题”甚至“沟通无效”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认知,因此我认为在这边下手最终是没用的——因为流程虽都是善意推定,而现实未必如此。事实上,'''就算是'''百科规则,依然不能避免主观认知差异而仍旧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各种流程上可能导致的终止流程,包括“其他规定/1”就有了必要性——它起码是程序上的一个'''兜底''',即一事不再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04:43 (UTC)
::雪莉的这份修正案考虑的非常全面,我是{{支持}}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0:58 (UTC)
:::我同意“溝通無效”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判定,認不認錯也不能代表是否屬於溝通無效。我傾向認為現在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無效”的狀態,例如Zhxy 519要求Jusjih對其撒謊作出說明,Jusjih要求Zhxy 519對其違反避嫌作出說明,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一個解釋。如果以管理員還在發言就不屬於溝通無效的理由快速終止任意管理員解任投票的話,相當於只有不活躍管理員可被提出解任投票,這樣下去的話,最終只能靠[[votewiki:|安全投票]]收拾殘局。管理員解任是否通過要靠所有合資格用戶進行投票,不是由某個委員會仲裁,只要不存在惡意拉票和灌票,就應該根據投票結果作出決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3:12 (UTC)
::::本人早於去年就[[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2021年5月29日Zhxy 519禁封用戶妥善否|在此]]做出回應,而不甚活躍的管理員達師也早已[[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意見]],不贊成所謂避嫌。Midleading不做好功課就來發言的行為欠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我贊成閣下堅持確立一事不再審的原則,也認為全文仍有大量需要修改之處;但我更覺得即使規則確立,需要閣下這樣的人予以監督實行,不然在本文庫有法不依的情況無法解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7:14 (UTC)
:::::首先,我倒认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君的说法更多地是在反映一个现实状况,即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的实际状况。自然也许他在这部分的表述有可斟酌之处,但是我认为他的本意仍指向了这次修订的目标——流程(尤其是取消投票的流程)的规范化。今天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我并不天真到以为调整规则便可万事大吉,也认为“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但规则虽不是唯一的诱因,但至少是一个我们现阶段可调整的诱因,因而我提出这样的草案。至于如何解决包含阁下所言在内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情况,是要依靠'''各位的冷静'''和'''可执行与细致的规则''',在下并算不得什么。--[[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20:22 (UTC)
::::::閣下此時不需要判斷我給的理據是否正確,只請思考一下,我能給出一個解釋,對方卻連「答不對題」這樣的理由都從未提過,從程序來講,這到底符不符合閣下也認同的「溝通無效」內容?如果不屬於,閣下認同的究極版「溝通無效」又是什麼呢?
::::::閣下對「主觀」頗有排斥,但一者主觀不等於錯,二者閣下所認為的「各位的冷靜」未嘗不是一種主觀認定。「主觀」的言行,至少是可以先討論對錯的吧?不經過討論就開投票的做法即便百科我也非常反感,所謂眾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霸凌,請三思。
::::::閣下上次的發言3,認為依然不能避免,我要說這不是全部。比如[[W: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18年6月#提請解任User:Shizhao|這裡]]。這固然有其他管理人員出手的因素,但也是有其他用戶出來直言的結果。閣下不願牽扯入局本身,但是明顯的正義如果沒有人出來做,那麼我也會像當初瓜皮仔的感歎那樣,對沒有正義的文庫社群失望透頂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9:12 (UTC)
:::::::那阁下是不是认为要在修正案加入“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之前Jusjih开始投票前也确实发起了这样的讨论,只是还没有深入讨论阁下是否做错了什么就跳到了Jusjih撒谎的话题上。[[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23:09 (UTC)
::::::::我也曾告知閣下Jusjih最初的留言連溝通都不是,閣下卻公然枉顧了。“各位的冷静”在閣下身上我當時沒有看到,今後能否,我也沒有信心。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1:43 (UTC)
:::::::{{ping|Zhxy 519}}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了,我觉得“沟通有/无效”就像是民法中的“感情破裂”——它就是一个由头,不是别的。一方也许认为感情没有破裂,但你无法阻止其他方认为感情破裂,因此民法上允许你以感情破裂为理由来提出离婚申请,也同样允许你以感情没破裂为理由来不同意离婚——但起码任何人以此为理由来提出这个申请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也很难去给感情破裂下一个绝对客观的排他性定义:你当然可以像民法那样去列出一些确实能印证感情破裂的例子,这些例子是相对受大家认可的“默认共识”;但即使如此,这些例子到最后也还是会加上“导致情感破裂的其他情形”这一条。要验证是否“沟通无效”,只能是逐案分析,无法绝对地定义化。就诸位的案件而论,我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这是“'''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也就是你认为你对他沟通无效和他认为他对你沟通无效的两者叠加——就像感情破裂,既有双向的破裂,也有单向的破裂或不破裂,但这些单向的破裂和不破裂叠加起来之后,事实上还是'''总体破裂'''——双向沟通无效。
:::::::也由于此,我不知道阁下为什么认为我“對「主觀」頗有排斥”——我要是对主观有排斥,就不会把这个主观的词语用在我的草案中了。主观确实不等于错——但也不必然都对,正因为此,我们才尝试去给主观定义的“沟通无效”施加客观的约束和管制,避免它成为滥用的由头——但这个管制一定是有限度的,至少用它来作为一个提案的依据这一点权利是不应该被限制的。而提案也不意味着投票就开始了,从提案到投票中有相应的争取联署以及答辩的时间,这些时间都是用于讨论的,而并非阁下所说的“不经过讨论”——事实上讨论的空间显然比这个还要广,在提案开始之前难道就没有讨论了吗?如果真没有讨论过就提案或者提案后没有有效讨论过,我想这个提案被提出来了也得不到支持的,而且也是触发了草案中可以提案“取消投票”的各类事由的。
:::::::至于众意的问题,众意当然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现有的框架里,不用众意来裁决,又该用什么来裁决呢?而且我们并不是没有设定挽救众意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机会,从取消投票到紧急求助的这些规则制定就是为了这一点,如果想要做得更好,我们是要去完善这些规则,而不是无视这些规则和它们存在的漏洞。——但这些规则肯定无法做到永远地完美无缺,所以我说“规则...不能避免...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事实上在阁下举的例子中同样如是的,此时不靠众意来挽救,又要靠什么挽救呢?而这些众意,难道又是无规则地表达和行使的吗?在下今天在这里长篇废话,恰恰是众意中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了在下仍愿意表态来希望尽力调整当前的局面;而阁下说我“不愿牵扯”我也甘之如饴,因为这同样是我在行使选择表态或不表态的正当权利的一种体现。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至少我此刻入局,只是为了调整更合理的规则'''这一件事'''而来,我身上并没有同时解决几十个问题的能力——我想诸位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有就草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仍请阁下指正。--[[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4:11 (UTC)
::::::::插句話,我好像沒看到閣下提案中有“主觀”的字眼。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5:30 (UTC)
:::::::::提案里没有,不过我给阁下的回复里有,我想Zhxy 519君指的是这里?于是据此回答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6:01 (UTC)
::::::::這麼打比方很有意思,不過閣下要知道在本站後果卻不是「離婚」那麼簡單,而是接近於「剝奪子女撫養權探視權」一樣嚴重。涉及到這樣的部分,我就不能贊同閣下簡單歸咎於「雙方認知差異」而算作溝通無效了。很簡單,從我過去所處情形的角度,應對對方無理取鬧而已經提出了足夠的解釋,那麼對方就是鬧上加鬧而足以關閉了。我想說民法上法院都不會受理這種所謂原告,維基上就更不應該拿來浪費眾人時間。
::::::::我認為話題不要扯遠,所以認為一,如瓜皮仔所說,溝通無效的定義不必明文強調,但應該在這裡重新達成共識。二,條文本身,我想再與閣下探討一下。比如百科原案說提請需48小時,閣下版本為何選用72小時?再如百科原案內容直接表示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閣下的修正稿也不予採納為何?
::::::::最後表達一下本人的基準,本站除了版權規定嚴格之外,考慮參與者數,基本不贊成各種規則比百科更複雜。繼續歡迎閣下意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27 (UTC)
:::::::::管理员被解任的结局是属于“离婚”还是“剥夺权利”?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知差异”是中性词,任何的沟通无效难道不是都反映出沟通双方对某件事认知不同吗?我还没有见过认知统一而沟通无效的;因此这“归咎”是否过于“简单”,也许旁观者清。至于有关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阁下讲得很好,但就像阁下所言,受理与否是'''“法院”'''的事情——而不会是当事人的事情。
:::::::::我很高兴阁下愿意回到具体条文的讨论上来。谨就阁下的意见进行回复:
:::::::::一、“沟通无效”的定义确实不必明文强调——恐怕也无法明文强调,就像我所言,“沟通无效”只是提案由头,就像“感情破裂”一样,在提交离婚申请或诉讼之后,终归要看证据——而证据需要逐案审定,不是划一。沟通无效的定义之“达成共识”,到底能不能达到某些效果,还是说仅仅成为了限制提案的一道壁垒,我持怀疑态度——不是认为不该有合理的壁垒,而是认为合理的壁垒不是设在此处而应该设在'''“取消投票”'''那里,是由对证据的审定决定而不是由对概念的审定决定。
:::::::::二、我没有打算过照搬什么方案——也没有想过一定不要参考什么方案。“洞中岁月长”,在处事节奏并不快的本地,时间做'''适当放宽'''是合理的事——当然,如果'''多数人'''认为一定该按48小时,我不会坚持。
:::::::::三、至于“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一句,我记得百科的原文是“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视作”就需要被审视,也需要经过适当流程被宣告无效。这个流程,在“取消投票”里有。我欢迎就具体的流程(包括)门槛进行商榷,包括上面GZDavidwong君也与我就这个门槛有过讨论;当然,最终这个门槛如何定,还要收集各位意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2:40 (UTC)
::::::::::表示原则上赞成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除非在修正案中明确加上“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且无效”和“溝通無效的情形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并获得社群投票通过,否则我反对这种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05 (UTC)
:::::::::::閣下這麼說看來倒是同意的。既然從我到銀色雪莉都認為不必也不能明文化,只要這裡達成共識,並不需要甚麼事情都社群投票。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27 (UTC)
::::::::::::但我并不认为“达成共识”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的看法是:“沟通无效”是主观看法,是提出提案的由头,不建议对它作任何定义上的限制,否则会变成对于提案权的不恰当压制——而“达成共识”可能就有“定义上的限制”被包括在内。我最多仅能接受对它作出例举性的说明,而不能接受对它进行概括性的排他说明;而什么样的例举性说明能够为大家接受,则需要进一步<del>共识</del>商讨并最终'''作为方案细节'''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落实。(简单一点讲,你可以举例出某几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情况属于“沟通无效”,但'''绝不能声称仅有'''某几种情况属于“沟通无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32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上“溝通無效”的形成也是多年實踐得來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各位的冷靜”幾乎不復存在,逼得我非要出來把它說得很清楚,這就很無語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46 (UTC)
::::::::::::::我想“冷静”对各位,包括在下,都是时常适用的一个词。
::::::::::::::另,阁下所举的“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自然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我也对[[User:Midleading|Midleading]]阁下所说的“'''‘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深表认同(希望我没有错误断句阁下的语句)——Midleading阁下认为现有草案中的说法是否足够表达阁下的看法?(即“取消投票”中的“被提案解任的管理員不得參與此(取消投票)提案”这一句,是否足够?至于阁下担忧的“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我认为无论是原案和草案,应该都没有漏洞会导致“提案被'''拒绝提出'''”了)如果尚有不足,请阁下分享是否有更好的文辞表述(自然,在下也同时请各位同好指点)。又及:我这样有没有@到阁下?我对维基的提醒回复功能真的是...不太抱希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5:05 (UTC)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想要不通过投票而只是通过讨论达成的关于“沟通无效”的共识,我认为可能就是所谓百科里的“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是一个限制性的而不是列举性的条件,也只有在这种限制性的条件下才能得出Jusjih滥用沟通无效的结论。而我反对的就是对“沟通无效”作出一种限制性的规定,所以Jusjih滥用沟通无效这个关闭提案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原案和草案都明确了只有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起取消管理员权限的投票。注意这里说的是发起投票,不是提出提案,所以当事管理员即使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也不应该清空提案页面,不过仍然建议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因为仍然有可能因为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导致不能进入投票阶段。最后我有个疑惑,就是所谓“為了防止一案多審,除非有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这里是否包括之前在旧的方针下被快速关闭的提案?--[[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6:03 (UTC)
::::::::::::::::一、也许请你注意我的引文,没有“仅限于”,这就说明了我是在把“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当成一个列举性的条件'''的立场上。而从[[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君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的回复来看,'''也许'''他对这一点并不反对——当然这需要他本人来回复;而我则再次清晰地申明我个人的立场。
::::::::::::::::二、我注意到阁下就“提出提案”和“发起投票”的词句所提出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自提案提出起,想要在进入正式投票流程前取消投票,均需遵守“取消投票”的流程要求——简而言之,“提案”是“发起投票”的第一步,即时受到“取消投票”流程的约束。就此,我建议把相关表述修改成(斜体字为修改处):
::::::::::::::::{{quote|'''取消投票'''<br>任何用戶''自解任投票提案提出起至''開始正式投票前,可提出取消投票的客觀事由。''在此期间,''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三、我想请阁下指明,阁下所指的同一事件,是指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还是指“提案被快速关闭”这件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7:25 (UTC)
:::::::::::::::::这里确实有阁下所言两类事件,一类是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一类是提案被快速关闭以及随后在元维基发生的事件,只有前者被作为理由提出过解任提案,有可能让人将“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误解为不得在解任提案中重复引用之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在这里,旧的提案如果被当事管理员自己快速关闭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如果被中立管理员关闭,那么提案的关闭本身不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我支持只有出现了新证据才能重新提交新提案,同时认为在新提案中可以重新引用过去的提案中提及过的事件,而并非只能对新证据进行讨论,反对将一事不再审原则误解为只要某证据被之前的提案引用过,就不得在今后的提案中重新引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8:14 (UTC)
::::::::::::::::::我現在看不太懂,是還要算前帳,還是只修規則?算前帳的話Zhxy有他的一番說辭,還未見Midleading能駁斥的;只修規則我認為也走的有點遠了,想定出太多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這算一朝被蛇咬?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溝通無效的定義,我也是被迫出來說的,因為實在是有人可能真糊塗,有人可能裝糊塗。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03:36 (UTC)
:::::::::::::::::::{{ping|Midleading}}就阁下所言,似乎应该将“同一事件”的概念细化。我不赞成关于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称为“一个事件”:我认为新证据只有在与旧案中心事件直接关联时,才允许作为旧案的新证据提出并重启旧案,此时允许重提旧事;但如果新证据与旧案中心事件并无直接关联时,应该作为新案提出,而不应该东拉西扯把无关的其他内容扯进去。不知道阁下以为如何。
:::::::::::::::::::{{ping|Gzdavidwong}}仅就阁下关于“只修规则”部分想向阁下了解:请指出“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说实在,讨论过程中涌现更多细节与文辞上的调整不是坏事,毕竟各计划也是基于其社群本地的具体实践而产生其方针指引,在'''讨论'''阶段过于自我设限有时并非好事。我当前主要仍着眼于只修规则,还请在讨论规则本身时不过分陷于——不是不陷于——现实的泥潭。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07:50 (UTC)
::::::::::::::::::::簡單例子就是我最開始提出的:其他規定3。這段是誰寫的,我們都知道。一如之前修改時硬塞入的“附則”一樣,突兀而可行性低。且不說我本人,Zhxy每次行動,也是會給理由的,非要弄成“說明書”還要“見證人”這些,沒有維基項目會規定如此——中文維基百科就沒有。要求刪除這一段。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14:24 (UTC)
:::::::::::::::::::::同意[[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所言其他規定3可行性低而且未見於其他維基項目,建議簡化或刪除,但這不等同於執行程序不需要任何理由。至於要不要算前帳這一條修改意見,我只是想表明在有爭議時防止一案多審這一條不應該用於限制和阻止提案進行正常的討論,就跟只有溝通無效時才可以發起投票這一原則不應用於限制未滿足提前取消條件的提案進入投票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我想要駁斥Zhxy的說法或者算前帳,其實某种程度上我贊成[[User:Zhxy 519|Zhxy 519]]在[[User talk:Jusjih]]提出的“封禁用戶從來沒有強制和其他管理員事先溝通一說,何來污點?”。我反對的只是[[User:Zhxy 519|Zhxy 519]]沒有把這些本來有一些道理的東西解釋清楚,卻屢次阻撓維基文庫中的根據正常流程發起的投票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05 (UTC)
:::::::::::::::::::::其实我不时也看不懂这位朋友的文字233——不过我不认为这可以意味着基于“某段内容是谁写的”而去对任何言论进行评论(我与这位朋友不时也有争论,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并非要为谁背书,请知悉——推定善意)。当然我仍然'''赞成简化或改写'''(删除大可不必);重点在于这段话“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我又大言不惭引用自己的话了),诸位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ping|Midleading}}关于阁下的看法,那就把草案改成这样好了:
:::::::::::::::::::::{{quote|解任投票案因遭提前取消或投票未达门槛等原因而宣告不成立后,又发现'''新的'''与原案所涉事件'''直接关联'''的证据的,可'''基于原案'''再次提出解任;除此以外,为避免一案多审,不接受就同一事件重复提起解任。}}
:::::::::::::::::::::阁下觉得这样是否足以填补可能的漏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38 (UTC)
討論似乎已經太長,無法直接回覆銀色雪莉的最新留言,所以重開一行。如果認為我沒有解釋清楚,那麼討論就夠了,我沒有義務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只有努力維持正義的義務,Jusjih也從來不是什麼正常流程。回來我關注的條文,48也好72也好倒不差24個小時;「視作無效」處,沒有「流程」不代表這一句就不能寫吧。再有既然一事不再審那裡既然準備引入,百科提出的半年不得再提案的條文,為何不一起引入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21:47 (UTC)
:一、建设性意见未必是要阁下详细提案,但正如阁下所言,应该在讨论中解释清楚,然后得以体现到内文中,否则会变成高来高去;正如Gzdavidwong君所言,“审核内文”事关重要。
:二、在现有草案中使投票不成立的方式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前取消,一种是投票不到门槛,哪一种都需要流程。百科的“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这一句话中的“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这句话我是认为已经包含在了草案“提前取消”中的“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和“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这两句当中,因此似乎没有另外列出的必要。
:三、我不认为那是适合本地的条文——一旦解任失败后被解任者无论如何均获得6个月的保护期(尽管紧急解任仍可使用),这不像是一个平衡的条文。草案(及草案的新增修改)应该已经明确多数情况下不允许就同一事件重复解任,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这时是否需要引入其他'''明显基于彼本地而非此本地的实践'''而制定的条文,我相当质疑。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5:20 (UTC)
::1. 我認為我已經解釋,如果覺得不清楚,為了避免「高來高去」,閣下雖當時未參與,想進一步討論仍可就具體行為具體提出。
::2. 好……吧,也不算非常重點。
::3. 不平衡嗎?至少是給雙方一個冷靜期。而目前實踐則證明,「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如果本次不是我以當事管理員身份,類似的安排可以說是無效的,未來如果再玩同時罷免兩個管理員的把戲,恐怕根本沒有可信的管理員出來中止,只能流向投票似的「眾意」,而不是真看證據這些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7:53 (UTC)
:::就第三點,“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的主語是'''草案''',草案與原案的安排已有不少分別,因此基於舊事判斷這一安排有效與否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我並不認同“以當事管理員身份”可以關閉涉事提案,但鑒於原案未曾清楚說明,因此我不表示意見;而現在草案之其中之一的目的,便是明確排除這一點的可能性。至於有關“罷免兩個管理員”等推演,我前面有回覆過Gzdavidwong君(在第一次回覆的第二點),恕不贅。如果閣下對中止門檻過高(是門檻'''過高'''而不是門檻'''高''')表示憂慮,基於合理考慮我已在條文中作了適當調整——但是,這不代表我認為“投票似的「眾意」”就必然等同於“不看證據”——這樣說來,投票選管理員也是隨意的“眾意”,沒人看表現了?這樣的類比明顯是不當的,因此我堅持即便門檻作出一定調整時,仍然保留“取消投票”中需要非管理員的用戶的聯署的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2 (UTC)
:聲明: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這裡我說的更明確一點,中文項目管理員講理扛不住「抗議」的風氣在國際社群我還沒見過,當事管理員可以考慮避嫌,但明顯的擾亂破壞即使當事管理員也不需要忌諱出手,就如我已經舉過的管理員達師[[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的意見]]一樣。一句話,明確限制當事管理員的條文我也表示反對。
::另外,我提議廢止「再任」一段。最終決定權仍在Meta,meta不予理睬即使本站通過罷免也沒有用,這一段就變得冗餘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1:18 (UTC)
:::[[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避嫌]]是本地现有指引,当然有例外情况,但仍然有诸多限制,而并非可以全然随意走到天平的另一端。既然不少同好喜欢引用百科,那我就引用[[: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这一句]]好了:{{quote|滥提、不符合假定善意、违反维基方针、礼仪、讨论程序之解任提请,皆可经'''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取消或中止。}}
:::这难道也要说是“明确限制当事管理员”?在下恐怕'''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再任”那一段,按上一段回复的老规矩,我[[: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引用一下百科]]得了:{{quote|被取消管理人员资格的用户仍然可以再次申请、被选为管理员。}}
:::看来解任指引中无疑仍应该有关于再任的规定对不对?结合阁下的说法,那么:
:::{{quote|'''再任'''<br>被解任者就解任进行申訴的权利,仅限于被紧急除权的前提下行使。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最终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虽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把原“再任”段修改为这样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9日 (六) 05:51 (UTC)
::::原百科的確沒有「明確」,但是閣下的修正案有當事管理員不能參與提案一句。如果閣下把百科版本替換過來,我就不會繼續反對。
::::我看閣下似乎在另一處加入不能同時提報兩名管理員這樣的提法,我表示感謝。不過我仍然擔憂最糟糕的情況,即有人出來不顧常識地濫提,但一直不發言的所謂「非當事」管理員拒絕出手阻止,反而認定彼方的胡言亂語是「有效的常識溝通」,不論別人如何解釋。今次發生過一次,我真的對條文的作用表示悲觀,因為不顧常識真的很難阻止。
::::我是百科原條文看的不細了,但是百科原條文既然如此,不夠嗎?刻意強調太多顯得太有針對性了,我認為就留著百科條文短短一句話就夠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1:15 (UTC)
:::::我倒是认为百科很清晰说出了得由'''非当事'''管理员提议中止;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条文上可能的漏洞,但是这个漏洞在大家有相关未具文共识的时候也许不那么显眼,而如今出现了显眼的情况,那么就不得不在文字上作明晰的定义。我要指出的是,我翻查了百科的无效化解任提请(近十年吧,再往上的那些远古痕迹我也没有翻了),还没有出现过由当时管理员自行关闭提案的。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种规则失效的情况。
:::::至于条文的作用,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在下并无三头六臂,所能做的,是尽量修补条文而已。
:::::“再任”这个部分,其实只是梳理清楚了哪种情况是透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可能的复权,倒不至于有针对性吧...在下是一个“鸡毛蒜皮”的人,还是愿意说得详细一些——对于能说得详细的东西而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3:55 (UTC)
::::::我承認百科歷史上的確沒有,但是目前文庫的規則允許。因此修改如果大致按照百科來,也不必要加入太針對性的內容。
::::::既然願意說得詳細,那麼我再舉一處,[[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2021年|更早版本]]對於再任,並沒有限定於緊急除權,而是所有情況,改成現在限於緊急除權,並沒有解釋說明。我仍然認為百科的一句話更加簡單明了,但閣下如果堅持,請考慮是否要限定於緊急除權者。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1日 (一) 18:03 (UTC)
:::::::{{ping|Zhxy 519}}不知何故不能直接回复阁下?我是这么看的:我必须申明我从来没有打算“按照百科”或“不按照百科”,无疑百科是可供参考的经验——之一,但不会是照搬,还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既然百科在实际操作中也已经形成了由非当事管理员执行相关操作的惯例,那么有鉴于文库的实际情况,用文字把这一点落实下来也并无不可。我还是那句话,百科与文库这两句话表达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表达其实相对来说是小事。
:::::::有关“再任”的部分,我想阁下所指的实际上是当中有关“申诉”的安排。“申诉”分为'''向社群'''申诉和'''向元维基'''申诉两类,我的看法是:紧急除权的情况下的两类申诉均已透过已有的不在本次修正案讨论范围内的[[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緊急除权]]下有明确规定,就不必论。'''问题是,由社群投票通过的解任''',“向社群申诉”鉴于草案中已有足够长度的联署期和答辩期,这可以不需要了,但“向元维基申诉”这一点'''是否应该恢复''',需要请各位发表更多意见来整合,在下未敢擅动(同时也是由于在下对元维基并不熟悉的关系)。——不过我个人认为有跟没有似乎都很平衡,也说得通,所以还是要看众意。同时,“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这是我所认同的,现案或草案也没有对这个做任何限制(除非他连一般程序都不能通过),所以我想这方面问题不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7:52 (UTC)
::::::::如果精神是一樣的,請恕在下重複上文已表達過的個人準則:不贊成規則比百科更複雜。
::::::::我倒不要求「恢復」,因為這個是本地社群不應也無法限制的。與其這麼麻煩,我們目前的共識還是百科的「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再沒有人提意見就用在目前定稿裡用這一句好了。沒有進一步討論就採用目前共識,這是維基項目常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7:24 (UTC)
:::::::::“复杂”与否,还是要看规则是否适用于本地情况,没有一定要比较他人的道理。至于“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就算是在现行的规则中也并没有限制嘛,草案就更没有了,所以这句话直接添加在“再任”里是无妨的;但对于涉及“申诉”这部分,我没有意见,目前也没有修改的打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48 (UTC)
::::::::::多日沒有新討論,竟然有些看不懂原來的話了。閣下「沒有意見」的意思是對目前「限於緊急除權」不反對;還是雖然自己無意修改,但不在乎別人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9日 (二) 21:36 (UTC)
:::::::::::这么说吧,如果合乎程序的话,我觉得几乎没有理由否定投票通过的解任共识,因此我不认为“申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任何作用——当然如果这场投票属于“大规模破坏”,要去元维基提报,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也不在“申诉”这个词的范围内了。所以我无意修改这个部分——因为我认为它是可以接受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23:04 (UTC)
::::::::::::我對於「申訴」處的觀點,就是閣下雖然認為無用或是可以接受,但是明確寫出來「只能用於」這樣的字眼,未免太有針對性。所以這裡要麼徹底刪掉,要麼不再限制。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34 (UTC)
:::::::::::::先说一句:我前面有一个更改的版本,已经没有了“只能用于”,所以我不知道阁下是指什么?
:::::::::::::既然阁下也清楚在下的“申诉不应成为延宕或阻挠正常程序和事项下提起并被通过的投票解任共识的工具”这一立场,那么在方案中有相应的规定实属正常。我仍然是那句话,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规则失效的情况加以修补。何况,评价一个规则的标准,是应该在逻辑和公平性这一层面上来评价的。阁下称这太有针对性,但本地社群就内部事务循正常而非紧急流程达成的共识,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供“裁决”或“申诉”之处——说句题外话,有不少姊妹项目就这个问题在其当地的本地流程里甚至似乎都没有申诉这么一说。再者,我前面已经提过,如果这样的共识真的是被人骑劫的产物,那么完全可以到元维基提报大规模破坏。如此,在逻辑和公平性上是否尚有不足,还请阁下示下,但“针对性”恕我不知从何而来。本来这样的“申诉”作为走紧急程序而可能有误判甚或骑劫时的一个兜底自然是非常合理,但是经正常流程的解任实在看不到有此必要。
:::::::::::::在此基础上,如果文辞上有人想调动,我可以给出我能接受的方案:
:::::::::::::{{quote|'''再任'''<br>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以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7:51 (UTC)
::::::::::::::很久沒來,條文甚麼的你們已經說了很遠,我跟不上了。银色雪莉自己似乎也說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貼出來,如果银色雪莉能設身處地,運用智慧最好,不然今後還是死局啦。
::::::::::::::即:假設银色雪莉為本站管理員,因一次操作被某「老資格管理員」盯上,要银色雪莉解釋。银色雪莉其實已經做出解釋,但對方反駁都沒有,直接不聽不看說「溝通無效」,強行推動下一步罷免程序。不明真相的群眾看到罷免管理員,如找出氣筒一樣不討論,直接拿票解決問題。請問银色雪莉能做什麼?
::::::::::::::諸位還請不要忘了,說來說去那麼多,這裡依然是最大的漏洞。--[[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44 (UTC)
:::::::::::::::久违了,祝安。“沟通无效”这事儿的讨论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愿意回答——不敢谈什么“运用智慧”。
:::::::::::::::说实在,'''滑坡'''的推理其实大家都会推,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种规则能够'''绝对'''防守得住假想中的滑坡——无论是现规则、规则草案、百科规则或者是其他任何规则都是。但我们仍应该“尽人事”——否则,就连“听天命”的资格都没有。
:::::::::::::::涉事管理员在进入投票以前在“联署”-“答辩”期间有大量事可做,可自我陈述与辩驳,甚至可以提议(不是提案)因(包括无理强行推动罢免在内的)某一原因而关闭此投票提案。至于“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讨论”,我不知道这是阁下的滑坡推论,还是阁下遗忘了我们有答辩期?如果不幸历经常规程序下众意真的被骑劫而成真,我前面说过了,真的可以元维基报大规模破坏走起。
:::::::::::::::以上的可做之事,我想就是在阁下推崇的百科规则当中也不过是这些了,如果阁下认为草案中对比百科(或其他规则)没有保障到(或者说保障不足)涉事管理员的任何一点'''应有的'''权利,不妨提出来。——我再次重申,我非常欢迎对于草案的宝贵意见,上面与各位的愉快探讨中已经有不少各位的意见得到吸收,也期待这样的良性互动得以持续。
:::::::::::::::回答暂时是这些,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但我倒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的:那就是阁下所提出的这个情境,是否有别的规则可以加以严防死守'''而不损害公平性和理性逻辑''',如有,还请示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7:55 (UTC)
::::::::::::::::笑,我是看閣下能正常溝通,有理有據,才來徵求意見的,怎麼反倒問我了。中文維基百科我也很久沒有活躍,但是之前如WMC肆虐的時候,如果有正常人出來講話,我看連WMC都是自知理虧而走開的。目前本站甚至之前維基詞典,都是有人根本連中文能力都成問題,仍然仗勢壓人。閣下的確給了最終保險方案,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經歷,我也累了,需要從開始階段就能節省眾人精力的辦法。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8日 (四) 02:10 (UTC)
:::::::::::::::::提问未必是反诘,而是希望收集各方意见,毕竟人总有局限。现实泥潭的问题我之前已经回复过了,此处不赘。确实我也希望能够简化流程——但那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和公平的前提下——在我而言,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如果仅仅为了节省精力而使用某些方法,也许可能招致另一种滑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得在这当中寻找平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5:10 (UTC)
::::::::::::::::::如果我告訴閣下,瓜皮仔這樣的期待恰恰是真正基於邏輯和公平,而耗費時日是真正的不公呢?我看閣下並沒有真正對瓜皮仔做出回應,仍然是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我認為閣下還是應該「設身處地」一番,世間平反冤案、匡扶正義,沒有不是從(至少自認)被害人做調查開始的。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22:35 (UTC)
:::::::::::::::::::非常赞同阁下所指“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这句话——这正是我持续参与这一讨论的原因,何况我上面也说过了,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这本就说明了我的态度。
:::::::::::::::::::不过,对于阁下“置身事外”的评价和“平反冤案没有不是从‘自认被害人’做调查开始的”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首先,我是来参与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讨论的,这是事务性讨论而不涉及什么“冤案平反”;自然在这一讨论中我们理当审视历次与解任有关的事件,以求在规则修订中得以填补各类漏洞——但这一点窃以为在下并未做得有什么不足;Gzdavidwong阁下在上面也指出我“给出了最终保险方案”,这至少印证了我在试图修补流程规则上的逻辑和言辞漏洞,并且在上一次回复中我也已经就他的疑问给出了草案程序上的对应处理。这也算“置身事外”与不回应问题的话,那或许我还真是皆醉的世人之一了。
:::::::::::::::::::其次我不得不指出,世间调查一件事,没有不从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而非仅仅站立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或许才是调查的起手式——但我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是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修订。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00:49 (UTC)
::::::::::::::::::::然而閣下提到多個角度,卻終究沒有進入此前受害者的角度——角色扮演來體會一下。我不得不指出閣下的最終保險仍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鬧得天下大亂的做法,需要我拿出此前元維基的討論嗎?我無意否定閣下的努力,但是恐怕不夠。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13 (UTC)
:::::::::::::::::::::我只能说,我提到的多个角度包含平等的各方的角度。元维基的天下大乱此前已经见过就不必了。我们都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这努力没有什么够不够的——至少我认为当前的方案是可以尽可能应对各类情况的——当然,这个“应对”的程度,不同人的看法自然不同,我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同时也现实地认识到没有使所有人都'''绝对'''满意的结果,我只希望能够达至可能'''相对'''满意的结果,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0 (UTC)
:::::::::::::::::只希望可以點到為止不要持續耗費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若果本身前設之處在就不是為了尋找衡平的話也就不會有「正常」可期,不求持武,在如此風雨裡既如續寫秉承共議與公義、為釐清雲煙就以砥礪而行邏盡理。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8:01 (UTC)
:声明: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粗鄙僭越,以下為代社羣及耗費時日約談,投入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之,重審本地約束代權職答特定方向,結擬之暫語
::先以兩點留問存疑,做本地日後,再思由單一代言不辭時日協約單方當事方之定論,
::搞清楚一點,到底首先是由何代權表象所生之觸地,不單之令社區及社羣之持續對代權存重大爭議和異議,再繁複制阻社區及社羣之行事,進而耗費社區及社羣之;
::再搞清楚一點,所謂「節省辦法」再「翻來覆去」,到底擺在一齊看,矛盾與否。是以留之不著填答。
::不復提既往個案其身之代權問題,既已車輪有所模糊本身,何以法度限制代權過界干預全程序集事務之問題,但待社羣鑑辨輯識。
::本地記錄一路下來,越見代權行使工具之門檻函須加高尤要,全無減省卻責之理,畢竟權猛威躍引發之耗費、曠日持久難見制約,如此之故,方有本庫社羣斥費耗理、訂升條令而鑲本庫作業太平,意處示為公益致以眾力有所責當共擔,非妄自虛渺渾泥可有翻弄。
::但凡本庫親歷鉅岳壓情之社區成員,並非比好特權架勢而求非禮肆虐,僅秉承共議與公義、釐清雲煙,相信群員性恆以砥礪而行邏盡理,求期空間邏公輯平,是以前設之處不復顛倒黑白,悉數川流皆無需他方畏懼。
::諸君共鑑。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1:16 (UTC)
:::久违,祝安。耗费时间比不耗费时间拍脑袋好,这一点,在文库现行方案的弊端中显露无遗。讨论尚未结束——仍未结束——因此我作为此草案的提议者,不得不对阁下高屋建瓴式的“暂时小结”敬而远之。毕竟,一味定性的讨论,大家都得不到什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取消投票一處堅持靠投票,如果有人反對呢?只要有4個人支持,來5個人反對也不在乎?不如取消這種限制,即使不贊成管理員直接出手,也可改為開放討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04 (UTC)
:::請注意前述“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27 (UTC)
::::我仍然反對。既然已經「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非當事管理員理應獲得更大權限直接關閉,而不需投票確認。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34 (UTC)
:::::有关这一点,我的意见在这个小标题下最早的草案说明内有表明过。{{quote|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这是将“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和“投票确认取消”并列的思路来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40 (UTC)
::::::反對過大權力也要有理由,而太站不住腳的提案就更應該快點處理掉,至於「保證」的第三點我覺得更奇怪了,理由不通就阻止、理由通過就進行,為何一定要強調極少數大多數?現實是管理員就這麼幾個人,怎麼提案也沒法歸為少數多數的。--[[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26 (UTC)
:::::::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判断理由通不通呢,太明显的滥提大部分人都能取得共识,如果不能取得共识,那就看哪个标准更接近于经过足够长的答辩后通过安全投票表决这种最公正最理想的裁决方式。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当事管理员可以进行答辩,一个是社群可以通过投票裁决,这两点是不可动摇的。--[[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42 (UTC)
:::::::反对'''过大'''的权力本身已经是很好的理由,阁下总不会认为'''过大'''的权力是好事吧?过于明显站不住脚的提案要取得共识并不难,争议性强的自然不可能快点处理掉。至于“极少数”和“大多数”,不是指管理员,而是指适当提高取消门槛,避免无休止取消战,使得应该给到社群裁决的那些提案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55 (UTC)
::::::::閣下不能稱「過大」就真的過大了,從各維基項目來看管理員關閉各種投票本來就都是正常權限。站不住的腳的理由本站目前看就是很難制止,閣下想觸及,不能不深入涉及前事。我當然知道不是指管理員,但是本站管理員數量很明顯,連帶提案也不可能是「極少數大多數」,所以即使以註解形式寫進去,也是要注意用詞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7:05 (UTC)
:::::::::“过大”与否自然是从本地的现状与可能出现的情况论,我自然不是金口玉断,但这样的担心相信任何人也不敢说是全然离地。从一名普通用户角度出发,我对于所有管理员的权力理应受到社群约束这一点始终表示道义上的支持——自然在执行上如何去约束,用什么方式去约束当然值得讨论,他山之石也颇可供参考,但管理员的权力来源始终是社群,不是天赐。两名管理员+两名普通用户的门槛,意味着当前四名相对活跃的管理员在这当中取得半数,加上社群的适当支持,这想必并不算高门槛,就像Midleading君上面说的,“太明显的”,大家又不是看不见——自然,不那么明显的,说明有争议性的,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适宜那么容易被关闭,而应交给社群裁决。至于我那个说明,是解释,不是注解,本来就没有要写进去,而是方便各位就我对方案的初始设想源流进行了解,也便于各位对我进行“讨伐”——自然,我感谢阁下的提醒注意用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47 (UTC)
::::::::::並非討伐,我們仍然是有理有據的討論如何草擬條文,閣下不認為我應該跟百科比較來製訂規則,我也認為閣下不能只憑個人角度出發,而是有理有據證明如此做法真的權力過大的好,好像我既然已經說了這是普遍情況,出了恐懼之外因何在本站行不通?管理員的權力可以明文規定,但維基項目上也是允許默認共識,不必寫明一切的。我要提回上面的一處,閣下來參與事務性討論要變更條文,簡單原因是條文出了問題不假。然而為甚麼會出問題,我堅持閣下應該正本清源,不然現狀就是我認為很多人真的看不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21:12 (UTC)
:::::::::::既然阁下提到“恐惧”,又总认为我没有“追本溯源”,那我就冒昧说一句:我确实看了你们所有的对话与讨论,不客气地说,就是各方均有行为失当下形成的一场嘴仗——我对你们'''以管理员身份'''进行的纷争导致的文库局势不稳客观上确实相当不安。但你们的纷争当中涉及各方行为得当或失当的问题,并不与此刻修订解任规则有太多的关系;因为我此刻提出的修订,是针对2022年4月28日为止[[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的经投票通过的现行版本进行修订——所以要追本溯源也是针对这个版本追本溯源,而不是别的。
:::::::::::取消投票本为及时处理一些不合规的解任提请,在别的项目也许确实由一位管理员在规范下关闭即可,然而前一次的纷争使得我对涉及争议的双方用户'''能否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了不安''',而这种情况在小社群的情况下让人倍感担忧。是以我建议管理员应当将有可能影响正常解任提请的“取消投票”权力返还一部分于社群,以更好体现取消是在共识或常识下实现——但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常识”。自然,我并不认为我这个方案一定就好,譬如说阁下此前提出改为开放讨论,那么也可以改为开放讨论,那么可以由单个非涉事管理员就来执行在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这一点,可以在现有的“提案-联署-答辩”里进行整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21 (UTC)
::::::::::::跟條文無關:所以我說閣下不安的來源只是直觀上的,使得情勢發展至此的根源才更應該令閣下深思。我知道「你行你上」這樣的說辭不好,但瓜皮仔當初給閣下的劇本還是頗有體會一番的意義。
::::::::::::我仍然反對「返還權力」,但我願意申明任何管理員在內做法都可以被討論,如果討論結果能證實不妥,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可以被顛覆的。有苗頭的時期也可,事後也可。
::::::::::::我又看了下上面一些糊里糊塗混過去的討論,比如「溝通無效」。我覺得閣下既然也贊成過「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是真正溝通無效的例子,那麼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相信閣下不會反對「有理由的為自己申辯、否認指控」不能算溝通無效,而有意罷免者「不指出對方錯在何處」的做法連嘗試溝通也不算。歡迎閣下高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4:01 (UTC)
:::::::::::::恰恰相反,在下不安的来源并不仅仅是所谓直观上的或意识上的,而是对于双方诸位能否具备相应能力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不安,这正是根源所在,而不是诸位无益的相互攻讦。瓜皮仔阁下给在下的滑坡推论式剧本我前面已经阐述过我的意见,此处不赘。
:::::::::::::“返还权力”的前提是清晰管理员的权力来源,管理员的权力来源来自社群,而不是天赐,这是我前述提过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选项。但是我仍愿意讨论其他任何详细选项。
:::::::::::::有关沟通无效的内容我没有进一步要补充,前面已经提过了。想要避免沟通无效被滥用,不是透过赋予管理员任意关闭投票的权力而实现的。正如我前述所言,可以开放讨论,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5:26 (UTC)
::::::::::::::我想說「權限」來自社群,但是可以做的事就廣了,因為維基的共識制並不強求寫明所有,所以從維基項目創立伊始參考各站管理而進行的管理行為,未必可以說都是「來自」社群,社群默認的也有很多,當然叫「天賜」肯定是過分了。
::::::::::::::閣下不發表評論也罷,但是我之前無過錯卻要被逼到墻角的情形,我也認為是沒有有效制度對我正常行為進行保護。如果不能無共識(眾議)取消,那麼溝通環節也同樣不能無共識(眾議)強推。不能強推是去年三名管理員的共識,違反的人直接關閉討論也不為過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21 (UTC)
:::::::::::::::管理的具体行为当然不是必然条条节节都“来自”社群,但是正因为权限来自社群,那么具体商议本地的某一具体管理行为应当是完全可以的。我并不坚持一定要按我的门槛来,但以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实在这种重大问题上需要更多社群参与和高门槛。至于阁下所指的“沟通环节强推”,在那时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自然可说是强推,但如今制定规则已列出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方能正式进入投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不仅仅是解任人与被解任人的沟通,同样也是这两者与社群的沟通,若经过沟通仍无效或取得解任共识,方最终进入投票流程,谈何“无共识强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0:05 (UTC)
::::::::::::::::我需要捋一捋閣下的話。閣下也願意認定的「沟通环节强推」,我指的主要也是這裡,既然沒有各種聯署答辯,那麼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就可以直接關閉。至於真的走到後面聯署、答辯,我從來也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如果我只是針對我們共同認定「強推」的部分,閣下還認為要搞高門檻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20 (UTC)
:::::::::::::::::现在轮到我不大懂阁下的意思了。我前面说了,原来的时候“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因此可算是强推;但现在已经有了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PS:这里的“沟通”是指在联署之前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加入参考[[: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发起解任投票|百科]]的设置,要求(意向)解任人在与(意向)被解任人沟通不畅时要到写字间发起讨论寻求介入,在共识沟通无效时才可提出提案;这样可以减少了阁下所称“擅自声称”的风险,也便于衔接后续的提案、联署等环节,最重要是保障社群对于重大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这样一来,首先“强推”就无从说起;同时,在这样的环节设置下,似乎也难以出现“'''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之情况了(因为尚有需要共识沟通无效这一设置);因此,在这个部分,似乎谈不上高不高门槛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关闭的;而一旦经历这些程序进入了提案后,那么阁下自己也说“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我想改成此前我提过的“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问题应该不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7:51 (UTC)
::::::::::::::::::這一次發言閣下可以說明確了不少內容。不過單純提醒一下,我願意與閣下達成要求提案意向者要尋求社群介入這種方式,不得擅自強推(否則就算當事管理員仍然可以直接封禁關閉提案),但這其實也不算百科設置,而還是我們之前同意的不必明文化的共識。畢竟如果有人路見不平,在個人討論頁也是可以參與討論的。
::::::::::::::::::不過後面與其說是我反對閣下意見,不如說是對閣下理解的疑惑了。「強推」本來就是限於「溝通-提案」環節產生,跟聯署和答辯本就無甚關係。閣下似乎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了?上面一段的確會降低風險,但是直接變成0,我還是不敢苟同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50 (UTC)
:::::::::::::::::::我只能同意当有人在'''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当事人当然可以提出对方违规,但不宜由他来执行这一关闭。“路见不平”的说法过于偏向,言辞恐不当,但他人在个人讨论页当然可以参加讨论,社群不会无聊到要规范这种事情;但还是应该在有需要时到写字间,采取一个公开的形式和态度,也是流程上的完备。
:::::::::::::::::::认为我“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只是阁下的误解。首先,我认为的“强推”与阁下在范围上并不全然一致,社群成员就此重大事项需要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听取答辩、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从提案一步登天到投票是不当的。至于加上各流程——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需要寻求社群介入那一步——以后,降低风险这一点阁下也是认同的。既然遵守流程,那么所谓“强推”从表面程序上就几无发生的可能;而至于阁下认为之所谓潜在的“强推”,我此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没有规则能够防备一切危险可能,无限搞滑坡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客气地讲一句,这除了满足一种“理想主义”而外,只是使更多有问题的地方始终悬而不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6:33 (UTC)
::::::::::::::::::::我不能不提,因為就算閣下可能認為風險已經極低,「強推」的的確確已經屢次發生,而想到未來仍然可能隨時帶來血雨腥風,我還是請閣下設身處地幫人思考一番。這個結如果不碰,我也不客氣的說別處的修訂都是隔靴搔癢。
::::::::::::::::::::我出於信任閣下是講理的人,而可以就具體內容深入討論。然而既然閣下也知道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性不會是0,我倒是提議本案通過之後,閣下或是閣下認為可以信賴的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以前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實行類似雙方編輯禁制一類的做法,我完全樂得清閒。我可從來沒去招惹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20:34 (UTC)
:::::::::::::::::::::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于事情的评判标准是存在差异的了。不管是我当下目力所及也好,还是阁下所称“设身处地”也罢,我认为风险应该是降低了的。至于后续,等后续再说,但既然鞋子湿了,在下仍会关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2:00 (UTC)
::::::::::::::::::::::遺憾有些討論還是說著說著其中對條文原本的具體意見就變得很模糊了,但是對您願意入地獄的精神深表讚賞XD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14:39 (UTC)
::::::::::::::::::::::話說回來,下方有人還在用奇怪的漢語[[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搞小動作]],不過我看得出來這次阻止這人的意見足夠多,犯不著去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39 (UTC)
:::::::::::::::::::::::说实在话这地狱也有一部分阁下的“功劳”在,是以阁下的过誉我是不敢当的。——这是实话实说,算是直言而应该还不算批评。Jusjih君的意见我还没有细看,不过我并不以为他的中文读不懂,此事请不必与我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58 (UTC)
::::::::::::::::::::::::我認為要提一句,如果他72小時的提案通過,就意味著「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可能無法實行了。不合規的提案仍可以直接開始連署,那麼按照我們的最低限度共識,到了這一步也無法關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1 (UTC)
:::::::::::::::::::::::::我不太赞成划一的72小时提案。不过下方Yinyue君的意见不妨可以读读,我虽然未必认同他要引入,但他认为可作为一种“程序性手段”以及还是希望有足够时长促进讨论的看法还是有道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28 (UTC)
:声明:2022年8月16日'''更新''':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计,并同时认为在允许管理员有效行使其“代权”的同时'''仍应以执行社群共识为最大前提''',吸取其他同好的一些意见精神,再次做了调整。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33 (UTC)
::{{支持}} 目前各方面考虑相当详尽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5:48 (UTC)
::雖然仍有不同意見,但因為各種原因,本人決定對此次修訂暫不再提出意見,感謝银色雪莉的積極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21:52 (UTC)
== 一点疑惑 ==
根据收录原则,类似于[[习近平向匈牙利新任总统诺瓦克致贺电(2022-05-10)]]这类的报道内容,符合收入标准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5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24 (UTC)
::符合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即单纯事实消息。而且这个是自由文本。[[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0 (UTC)
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这是银色雪莉上次说的。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4 (UTC)
:我问的可不是公有和自由文本的问题,阁下似乎没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字适合在文库中收录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7 (UTC)
::我觉得很适合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5:13 (UTC)
:::'''我觉得'''不是一种维基应当有的态度,维基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他需要来源,拒绝原创。这可不是说我觉得是a就是a,我觉得是b就是b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4 (UTC)
::::社群并没有禁止收录这种文章。请阁下往上看,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25 (UTC)
::该文确有一定价值,符合现有收录方针,若无版权问题,可收,--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1 (UTC)
:蒙Assifbus阁下引用在下浅见,不过我得说这不是“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因为它的原始来源是[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0/c_1128637866.htm 新华社],外交部只是'''转载'''这一新闻内容(如果说像是国务院公报这一类的文献进行转载收录,则当前文库的状态是事实认同的,因为国务院公报本身有其由立法法等确认的特性;但是对于本件这种类型的转载则尚未进行讨论)。当然,我认为它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只不过我们此前在[[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讨论的,也就正是这一类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是否'''适合在文库收录'''——我想就关于收录方针本身,诸君同好都需要更追本溯源的进一步讨论,听取来自更多方面的意见,而不必求速度解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感谢银色雪莉指出问题,我已经知悉。[[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51 (UTC)
::另外說一句,我以前也說過新華社等新聞社開頭都是「XX電/XX記者報道」。這些是文稿的一部分,但它們的存在也往往使得這種稿件註定不能叫「單純事實消息」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01 (UTC)
:::这个看法恐怕不正确,以下以[http://www.news.cn/2022-03/22/c_1128490835.htm 日本政府发布电力供应紧张警报 呼吁东京等地用户节约用电]这篇文章为例:
:::一、文首提及“新华社东京3月21日电”,XX电的“XX”往往只是说明新闻机构或新闻机构的发电地,现行的大陆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虽并不匹配(先修了法,还没有修对应条例),但是条例依然在现行中,其中第五条提到“(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现行著作权法更是直接把“时事新闻”更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以提高准确性和与伯尔尼公约进一步靠拢;至于其他地方的著作权法恕不一一引用,但也大同小异。以上应该充分说明了:(1)强调媒体并不会使一篇文献失去“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因为现行条例已经有说明;(2)法律修订后不以“媒体报道”为界定词,恰恰说明新闻机构呼号与一篇文献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毫无关系。
:::二、随后提及的“记者:XXX”,这里不应当以署名来论断它们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署名的职务作品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确实已有论断,署名权归作者,其他权利归组织,但前提是,你不能拿一个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内容来谈第十八条,这就要回到前述,即这些内容是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所以拿第十八条来框它们说是组织有著作权是不对的。——事实上,第十八条不是用于管这些“单纯事实消息”而是用于管辖署名的社论、评论、带评述的文章...等等。
:::总之,“单纯事实消息”是一个文献的客观定义,不是说由谁发布它就可以使它符合或不符合这个定义。以某种标识来剥夺或赋予某个文献以“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身份显然是荒谬的,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于是否接受'''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为由来收录文献。--[[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5 (UTC)
::::不是的,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就等於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而是正常「時事報道」而為「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我完全沒有想要涉及上述第二點,故不做評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09 (UTC)
:::::阁下所引文是这样说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这篇文章恰好是针对2020年大陆著作权法修改而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前述说的把“时事新闻”修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下文接续是这样说的:
:::::{{quote|事实上,所谓“时事新闻报道没有著作权”是个“不美丽的误会”。早些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空白状态,之后中国向世界接轨,吸纳、移植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r>该公约第8条规定:“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很明确,公约不保护的是“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而不是所有“时事新闻”。<br>这不无依据:'''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人类创新型智力劳动成果,而“纯消息类新闻”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并不包括作者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就属于纯消息新闻,非常简短,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智力加工;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br>但《伯尔尼公约》的这项条款在被“移植”到我国《著作权法》时,表述成了“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调整,就模糊了该条款本意,造成了误解,让某些人认为新闻机构采写时事新闻报道都是没有著作权的,“可以大家拿”。}}
:::::文章的主旨在这里清晰地强调出来: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具有“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内容,而不是“纯消息类新闻”。我绝对认同阁下所言“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正因此我在另一个话题提出了不能以“单独事实消息”作为收录判断的理由——因为它们虽然是自由文本,但是不适宜收录(这个理由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定案,欢迎讨论)。但是我完全在这篇文章中看不到“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等于“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的说法。难道“纯消息类新闻”不是由人或机构报道的,而是自然而然漂浮在大气电波中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此外,引文提到了《[[伯尔尼公约]]》,我引用一下WIPO发布的[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copyright/615/wipo_pub_615.pdf 伯尔尼公约指南(2.27,p23)]提到“...a simple account, arid and impersonal, of news and miscellaneous facts”来作为把新闻和事实报道从作品中区分开来不受约束的依据,这里边可没有提到任何说用发布方来区分,完全是一个理念定义;台湾的著作权法提到“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为著作权标的,也从不曾提及所谓“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我完全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文献曾说明这一定义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啦作为判别的依据,如有还请示下。
:::::事实上,一篇发布在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应当是先区分它是单纯事实消息还是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转写等类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属于前者,它就在公有,不由于任何其他标识而改变;属于后者时,这些发布来源(机构、作者)的标识才成为对于它们版权状况的分析指标。而如果用这些标识来区分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则恐怕是违背了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法律及公约的精神,就像阁下引文所言:“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56 (UTC)
::::::其實很簡單,「XX電/XX記者報道」是報道的一部分,但不是「纯消息类新闻(单纯事实消息)」5W的內容啊。台灣的著作權法並非爭議焦點,我也不進行評論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0 (UTC)
:::::::5W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篇评论文章的内容,不见得以它为圣旨,在这个问题上WIPO的指南的内容都比它效力要强;台湾著作权法并非“並非爭議焦點”,单纯事实消息的判明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何况在下也没有要把它作为焦点,而是与我举出WIPO的例子一样,印证一个观点:在下暂时看不到有任何有效力的文献曾经说明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来作为判别的依据。当然,我倒是一直觉得这个定义现在眼下似乎不是讨论的重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1 (UTC)
:::::::单纯的「XX電/XX記者報道」属于简单文本,适用[[commons:Template:PD-text|PD-text]]。--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6日 (四) 03:14 (UTC)
::外交部网站上没有表明转载,所以我倾向认为不是转载新华社的新闻。新华社的新闻来源有可能是外交部,只是外交部发布在网站上的时间晚于新华社而已。--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2:06 (UTC)
:::对于您关于此文本来源的看法我谨表示不反对——阁下的看法当然也是合理且可能的——主要是大家都暂还没有足够来源来印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40 (UTC)
:::外交部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新华社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按照[[w:en:Chain of command]],一般信息的流向似乎应该是从外交部到新华社。--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15 (UTC)
::::外交部发放信息流向新华社'''非常正常''',我并无意见,何况阁下用了“一般”,这更加无可指摘,但是我得首先指出这不是'''唯一'''的信息流向,而哪怕有一个反例,都不得不使我们对于这类在外交部网页上发布的'''未标注转载'''的内容的著作权判定表示'''谨慎'''——恰好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反例:外交部新闻司在今年6月8日发了一条[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06/t20220609_10700618.shtml 王毅会见塔吉克斯坦交通部长伊布罗希姆],人民日报也刊发了相同标题但有新华社电头和记者署名的[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609/c1002-32442245.html 内容](署名人是新华社驻努尔苏丹的记者),而外交部新闻司在网页上并没有显示转载。据此,如果照“没有表明转载”这个标准来'''一律地'''不经查验而处理外交部网页上的这类内容的话,恐怕会有不妥。
::::其实很清晰的一点是,媒体在转载时往往都会标记其来源,随意找几个较著名的第三方来源就很容易发现某文章的原始出处何在(既有外交部来源,也有新华社来源)。就本议题最早的那篇文章而论,应该是转载自新华社(一个例证是,国防部也有这篇[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5/10/content_4910603.htm 文章],有电头)。我'''并不认为'''外交部发的这类新闻动态都是转载,但是我们应该更谨慎查核其来源。此外,提供信息'''并不等同'''发表文件,请知悉。以上的看法'''并不代表'''我认为议题出处的文章不是自由文本,而是我认为该文章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中的“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自由文本,单纯事实消息在本地收录的标准'''正在讨论中''',而外交部的转载是否有可能使它以其他理由收录,则'''仍需要讨论'''(我的倾向是外交部的转载<del>不能</del>并不类同于国务院公报对此类消息的收录,因为国务院公报有其法定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57 (UTC)
== 《天變謄錄》原文 ==
大家有沒有找到《[[天變謄錄]]》的原文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50 (UTC)
: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在《[[星變謄錄]]》或者《[[客星謄錄]]》里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0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大家知道《[[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在哪裏?[[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7 (UTC)
==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
二者內容完全相同,該作如何處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12:32 (UTC)
:已删除[[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0:33 (UTC)
== 這是什麽字? ==
=== 三十九 ===
《[[承政院日記/肅宗/十二年/六月]]》
“依律定罪,定配罪人千永善、洪受疇、權楷、金元九放送,安【】之減等移配,金煥中途移配,李□賢”
“國史編纂委員會”認爲是{{?|糹盡}},但是根據圖片,我不以爲然。字裏面好像有一個走之旁。
[[File:承政院日記12月6日.png]]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22:47 (UTC)
:大約是“健”。[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10250-010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20260-008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30260-006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60300-01200](此處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誤作“繼”)和閣下引段能夠連線:此人由流放到江界府(肅十二年三月廿六)最終改爲發配到鳳山郡(肅十二年六月三十),實屬減等。(閣下引段下文亦有“......'''平安道江邊七邑'''......而前後罪人之定配於此者,其數甚多,主客俱困之患,誠極可慮......臣意則西北邊定配罪人中,凡係朝官儒士之類,則竝'''移配於南方''',或其道內他邑,似爲便當矣。上曰,依爲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3:07 (UTC)
::順便提示:如果在我搬運的《承政院日記》原文見到黑色的菱形,這個黑色的菱形表明這個字沒有被脫漏,原文對應位置裏面有實實在在的字,只不過是【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不知道這是什麽字而已。白色正方形表明這個字確實脫漏了,找不到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49 (UTC)
:此字在錄入 [[重脩玉光禪寺碑記]] 時也似發現過,可能是 {{!|𦂩}},具體含義不明。相關上下文摘錄如下:
:{{quote|幸我國朝法運弘開,釋教夙規可{{!|𦂩}},今则一莖草現,瓊樓玉宇,不待賢子插摽,而弹指間早已塵麈佛國。}}
:希望能有所帮助。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8日 (二) 04:39 (UTC)
=== 四十 ===
《丙申謄錄》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8_00
點擊원문이미지.左邊第二竪:“㕔中各員祭服,次(?)麻雜生麻,自兵曺上下。”
頁面是1a。[[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2:33 (UTC)
:看着像“与”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4:4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1:25 (UTC)
:::字形上我是认同的,只不过我对于这句的详细句意有点吃不准,因此当时没有录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12:10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23:24 (UTC)
:::我看草書看的少,無法作出有效判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03:53 (UTC)
=== 四十一(《丙申謄錄》) ===
頁面13a最右下方的字之上的那一個字是什麽字?
原文:“解嚴而城內動駕時不為承傳,依例(?)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52 (UTC)
:啓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1:34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DuckSoft|DuckSoft]] 你們的看法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8 (UTC)
:::我看像「奉」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15 (UTC)
:::这个我看不出,字形下半部可能是“手”或近似“手”的部件,但如果說是“奉”,上半部差別又太大——未敢作定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 四十二 ===
《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9 (UTC)
:以?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32 (UTC)
::《丙申謄錄》中出現過“以”這個字。如果您看到所有的“以”的字形,你就會發現,這個字與“以”有很大的差別。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50 (UTC)
=== 四十三(《今古實紀》) ===
原圖: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132&page=10
原文:權諰,號炭翁,安東人,(?)悔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01:19 (UTC)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是不是公有領域?[[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8 (UTC)
:還有,他剛剛被炸了。維基百科的人員請立即更改“歷史”信息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9 (UTC)
:"Translations or recordings of a source work are considered ''derivative works'' of that source material. The contributor thereby warrants that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e derivative work are either in the public domain or released under a license compatible with the [[:en:Wikisource:Copyright_policy#definition|free content definition]].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ributor to assert compatibility with Wikisource's license. A template should be used on the source material page to indicate the licence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 is posted under (see [[:en:Help:Copyright_tags|Help:Copyright tags]]).
:Failure to conform to this policy will result in the deletion of the text. If a contributor deliberately persists in violating this policy, their editing access may be revoked." from ''English Wikisource'' [[Special:用户贡献/221.127.11.165|221.127.11.165]] 2022年7月8日 (五) 04:51 (UTC)
::不。佐治亞引導石上有中文翻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1:36 (UTC)
== 《[[至正條格]]》原文 ==
這裏有原文,我不用中國手機,所以大陸人請替我登陸這個網站,然後下載網站上的文件。謝謝:https://bbs.ugxsd.com/t-173336.html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00:11 (UTC)
== 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tracked|T313657|resolved}}
中文系列的小维基项目可以将中文维基百科等站点的页面跨维基导入到Transwiki空间。似乎是历史遗留的原因,跨维基导入者这一用户组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项目上只能由监管员授予,而某些较新的项目就允许管理员授予;因此在本站提议允许管理员授予跨维基导入者这一权限,以减少不便。受影响的项目包括维基词典、维基教科书、维基语录、维基文库(本站)。 [[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7月16日 (六) 14:37 (UTC)
: {{支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14日 (日) 12:56 (UTC)
:{{支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5日 (一) 18:13 (UTC)
:已经部署。[[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8月18日 (四) 21:11 (UTC)
== 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分类:未完成的頁面]]”全都是沒有完全錄入的頁面。如果不知道這些文獻的原文地址沒關係。如果頁面討論區是藍色的,你就會得到原文地址。有些頁面沒有數字化的原文,只有圖片,不過沒關係,慢慢來。有些頁面要求下載一些閲讀原文軟件,但是沒多大的問題。順便提示:一大部分“謄錄”是有數字化的原文的。感謝各位的參與![[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6日 (六) 23:45 (UTC)
== 《太極問辨》問題 ==
根據奎章閣的網站,他收錄《[[太極問辨]]》四本書:兩本説是由鄭逑著作,兩本説是由李彦迪著作。鄭逑著作的兩本有70多頁,1662發行;而李彦迪著作的兩本有73多頁,1667發行。這四本都分類在“子部 儒家類。”請問,這兩本是否是同一個版本?[[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0:42 (UTC)
==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三譯總解]]》有中文,韓文,與滿文三個文字。我該放到哪兒去?[[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1:37 (UTC)
:https://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Scriptoriu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3:54 (UTC)
== 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邀請您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2022年理事會選舉]][[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Statements|使用於選舉指南針聲明的投票]]。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投票給您想在選舉指南針裡看到的聲明。
選舉指南針是幫助投票人選擇最符合他們信念與觀點的候選人的工具。社群成員將提出供候選人使用李克特量表(同意/中立/不同意)回答的聲明。候選人對聲明的回答將被加載到選舉指南針工具中。投票人將通過輸入他們對聲明的答案(同意/中立/不同意)來使用該工具。結果將顯示最符合投票者信念和觀點的候選人們。
以下是關於選舉指南針的時間表:
*<s>7月8至20日:志願者提議能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s>
*<s>7月21至22日:選舉委員會審閱這些聲明來確保明確性,並刪除偏離主題的聲明。</s>
*7月23日至8月1日:志願者對提出的聲明進行投票。
*8月2日至4日:選舉委員會選出排名前15名的聲明。
*8月5日至12日:候選人就這些聲明表達其立場。
*8月15日:選舉指南針開放提供投票者使用,以協助他們做出投票決定。
選舉委員會將在8月初選出前15名的聲明
祝好,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敬上
''此訊息代表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和選舉委員會發送''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6日 (二) 17: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tl|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公报}}称:“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第(四)项,公报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一种。据此,党政机关公报刊登的各单篇内容具有行政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属于公有领域。”显然,模板认为一个前提不言自明:公文必然具有行政性质。请问这是怎么得出来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58 (UTC)
:这个模板其实是之前PD-PRC-CPC讨论的大结论中的遗珠之憾,因为对于国务院公报的问题始终谈着谈着就散了,于是有朋友拿这个当时就颇有争议的模板来给公报中的非政府文件先用着,因此就糊里糊涂被保存下来。我建议在大家没有做好重新讨论国务院公报问题的准备之前,至少应该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把行文中的党的机关公报拿掉——因为这个部分完全可以由PD-PRC-CPC实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32 (UTC)
::仅少部分可用PD-PRC-CPC。《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PD-PRC-CPC能用吗?PD-PRC-CPC认为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是公有领域(坦率说,这也是要打上个问号的,但社群讨论通过了,我无意见),不是中共的全部公文是公有领域。[[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3:56 (UTC)
:::自然是这样,地方的,除非到了期,不然照[[Template talk:PD-PRC-CPC]],不收。——但这与在下所说的有冲突么?拿掉这个模板中的“党的机关公报”这个部分,也是符合[[Template talk:PD-PRC-CPC]]的结论的。拿掉了,不就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09 (UTC)
::::Template talk:PD-PRC-CPC得出了什么结论?[[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31 (UTC)
:::::题外话,阁下刚才好像重复复制创建了话题,我清理了一下——回到正题,[[Template_talk:PD-PRC-CPC#討論初步結果]]里边有提到,中共地方委员会的公文(未过期的)不属于公有领域;“党政公报模板”适用于刊登在国务院公报的党的文件。——因此,把“党政公报模板”里“党的机关公报”这部分拿掉,应该也是符合保留这个模板的本意的。就是说,这个模板不应该管党相关的文件,而仅仅是作为在国务院公报相关问题讨论没出共识之前的一个替代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54 (UTC)
::::::如果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那为何不包括党的公文?如果公文不必然是公有领域,那党和政府的公文的版权模板就该一并作废。除非区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认为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政府公文必然公有。[[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12 (UTC)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没有说过“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我想现阶段文库的共识也不是这样的。“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现行确实是分开判断的。所以阁下到底意所何指,不如明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5 (UTC)
:::::::这个模板的前提显然'''不是'''公文必然有行政性质,'''而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具有行政性质。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7:40 (UTC)
:::::::有關文庫管理問題所引起之爭議,合併前段時暫定討論之參與共識,即已先行坐正最高級別之黨務活動不得脫離公務屬性、但仍可有瑕疵,是以注意,作為長久之定論,包括引用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版權條例等之付諸重新說明有關實際時,該「公文」涵義,'''已限定於黨政機關公報刊明之手筆領銜下,不為再衍生指向其他任何法定代表所領銜公報之文本,即不必然有閣下聲明之所謂問題,除非有關問題非經過該約束條件而自行再演繹'''。單獨討論語文問題上,認為暫時並無任何必切需要,若果覆議個案時可確鑿重審有關定論、當然無可厚非。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11 (UTC)
==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ection begin="msg-newsletter"/>
<div style = "line-height: 1.2">
<span style="font-size:200%;">'''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120%; color:#404040;">'''第七期,2022年七月至九月'''</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 float:right;">[[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閱讀完整的通訊報''']]</span>
----
歡迎閱讀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此通訊報發布有關維基媒體[[: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運動策略建議]]執行的新聞與活動、與運動治理有關的主題,以及由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支援的不同項目與活動的消息。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每季度發布一次,團隊也提供更頻繁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Updates|運動策略每週更新]]。如果您想要定期收到通訊報,請[[m:Special:MyLanguage/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MSG Newsletter Subscription|在此]]訂閱。
</div><div style="margin-top:3px; padding:10px 10px 10px 20px; background:#fffff; border:2px solid #808080; border-radius:4px; font-size:100%;">
* '''運動的永續性''': 維基媒體基金會年度永續報告已經發佈。([[: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繼續閱讀]])
* '''改善使用者體驗''': 維基媒體項目桌面版界面的最新改進。([[: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2|繼續閱讀]])
* '''安全性和包容性''': 通用行為準則執行規範修訂流程的更新。([[: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3|繼續閱讀]])
* '''決策過程的公正性''': 中樞試點對話的報告、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參與維基媒體運動的新白皮書。([[: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4|繼續閱讀]])
* '''利益關係人之間的協調''': 為致力於內容合作的自治體和志願者社群推出服務台。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5|繼續閱讀]])
* '''領導力開發''': 維基媒體運動組織者在巴西和維德角的領導力項目最新消息。([[: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6|繼續閱讀]])
* '''管理內部知識''': 推出一個針對技術文檔和社群資源的新門戶。([[: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7|繼續閱讀]])
* '''在自由知識中創新''': 用於科學實驗的高品質視聽資源和記錄口述轉錄的新工具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8|繼續閱讀]])
* '''評估、疊代與調適''': 公平樣貌(Equity Landscape)項目試點的結果。([[: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9|繼續閱讀]])
* '''其他消息及更新''': 一個用來討論運動策略執行的新論壇、即將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一個討論運動策略的新播客(podcast),以及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的人事變動。([[: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0|繼續閱讀]])
</div><section end="msg-newsletter"/>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8日 (四) 15: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戊戌十月二十八日(?)(?)傳曰”中的第一個(?)非常像似“畳”。但是第二個字我實在是不知道。於是我查看了《朝鮮王朝實錄》和《承政院日記》,發現有“疊書”這麽一個詞。而且“疊書”在《日記》裏的用法非常近似於(?)(?)在《丙申謄錄》裏的用法《日記》原文。請問,“疊書”是什麽意思?你認爲(?)(?)是“疊書”嗎?頁碼為“004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8:38 (UTC)
:https://hanja.dict.naver.com/#/entry/ccko/cdfc9e7dd38640978bbb142096b65053
:【叠书】好像是“抄重了”的意思。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03 (UTC)
::那麽,你認爲這兩個字是“疊書”合適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9:38 (UTC)
== 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 ==
{{ping|Midleading}} Unicode 15 將於今年9月發佈,屆時請更新過濾器定義爲:
<code>
article_namespace == 0 &
added_lines rlike '[^\PC\n\t\\x{4DB6}-\\x{4DBF}\\x{2A6D7}-\\x{2A6DF}\\x{2B735}-\\x{2B739}\\x{2B820}-\\x{2CEA1}\\x{2CEB0}-\\x{2FA1D}\\x{30000}-\\x{3134A}\\x{31350}-\\x{323AF}]' &
!("bot" in user_groups & added_lines rlike "\{\{PUA\|" & !(removed_lines rlike "\{\{PUA\|"))
</code>
其中<code>\\x{31350}-\\x{323AF}</code>是擴H,<code>\\x{4DB6}-\\x{4DBF}</code>是Unicode13追加在擴A後的Urgent Needed Characters(UNC)(2020年過濾器更新遺漏該段),<code>\\x{2A6D7}-\\x{2A6DF}</code>是Unicode 13、14追加在擴B後的UNC,<code>\\x{2B735}-\\x{2B738}</code>是Unicode 14追加在擴C後的UNC, <code>\\x{2B739}</code>是Unicode 15追加在在擴C後的UNC. Unicode 14及以前的變更也可以現在部署。 [[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30 (UTC)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46 (UTC)
== 《[[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原文:帑捐餘金預恤經費體昔年志昭垂▣▣
六月初二日部分
這兩個字在原文裏面缺,但是這是仁元王后的香祭文,所以應該能在別處找得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51 (UTC)
== 《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我不知道爲什麽,但是他突然失效了。請各位替我用它完成《[[承政院日記]]》。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26 (UTC)
:我待會兒發出我之前所用的BO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43 (UTC)
::完成:
::https://www.dropbox.com/sh/a1k2myjk5cdopnm/AADH-Zj6jBrwjfk5RObEt5vQa?dl=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3 (UTC)
:順便提示一下,應該從這個頁面開始:https://sjw.history.go.kr/id/SJW-F05120270-016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9 (UTC)
== 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明定結案前最短期間,例如72小時?--[[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就是請問修正[[Wikisource:管理员#其他]]的事宜。若未來有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如何處置?另有提案修正相關模板。--[[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7 (UTC)
: 管理員擔負的責任是「執行社群達成的共識」。只要能夠確保此責任獲得履行,那麼就沒有理由強制規定結案時間;相反地,即使討論再久,若管理員沒有能夠履行這項責任而違背了社群的共識,那麼其結案操作也應當是無效的。建議進一步舉出「濫權結案」之範例,以供參考。——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3 (UTC)
::理想是不強制規定最早最晚結案時間,但本站太不理想的示例已9次。[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073659]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0888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2031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另有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8:36 (UTC)
:{{中立}}这种情况说明本站管理员组内部出现明显对立,估计除了报基金会行动别无他法。--[[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2:58 (UTC)
::基金会行动很少用到。即使用到也很慢。要不要參考[[w:维基百科:關閉存廢討論指引]],建立像是“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的論述,以便討論是否成指引?[[w:维基百科:論述]]只參考,不是軟性約束的指引,更不是硬性約束的方針。--[[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2:06 (UTC)
:我想表达的和 Eric Liu 所说的差不多。不过我觉得72小时这个时间并不过分,引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必要的程序性手段,我可以接受。一般而言有争议的内容至少都应该是7天以上的时间讨论。另外强调如果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当事人自己结案恐怕有违避嫌原则。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4:36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注意,Jusjih在這兩個討論屢屢人身攻擊。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23 (UTC)
:同意Eric Liu君的意见,这样的划定时间似乎没有什么必要。管理员之责任是执行社群共识,管理员之滥权实则就是未有效或未正确执行社群共识,划一规定结案时间似乎并不会导致对社群共识的执行变得有效或正确起来。我赞成改善规则约束管理员的权力——但划定时间似乎并不能导致这一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40 (UTC)
== 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參考[[m:Template:Section resolved]],改成“讨论已经解決,请勿修改。如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在本框格下方留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 此等模板本就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而已,此提議文本之內容略顯畫蛇添足。——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6 (UTC)
::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對。有此次勇於留言[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58],不畏有管理員亂恐嚇封禁,足以造成寒蟬效應太甚,不代表各位用戶都勇於更新頁面。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查到既有出自百科,未立刻在編輯摘要指明出處,已稍作更新補正,才能避免違反自由版權署名規則而被刪,以及更清楚鼓勵進一步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9:11 (UTC)
:::Archive模板是在机器人存档前临时使用的。维基文库没有机器人存档,所以这个模板没必要。想要停止讨论,直接移动到存档就行了。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8:19 (UTC)
::::但也要[[#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避免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也要避免管理員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能先公告有意結案存檔,但給緩衝期,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另外,若有誰指責誰人身攻擊,不立即舉證,反而太像誣告,根本不配使用維基網站。--[[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7:18 (UTC)
::::: 我個人仍然覺得此提議是畫蛇添足。模板寫不寫都不影響維基人留言的權利。——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14日 (日) 12:55 (UTC)
::::已建立[[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論述。--[[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1:43 (UTC)
== 《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有沒有人能夠幫我錄入這兩個文獻?《[[纂辟瘟方]]》只有八頁,而《[[新纂辟瘟方]]》只有20頁。雖然沒有數字化文字,但是頁數較少,而且草書較少,容易錄入。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0:04 (UTC)
== 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例如[[w:秦瑞玠]]系1874年生人,卒年不详,其作品多于1900-1920年间于中国国内发表,在美国已属于公有领域。根据人类寿命推测,该作者去世已满50年的可能性很大。在此请教社群对于此类作者是否存在一定的收录标准(例如卒年不详的作者在其出生后何年可以认为其作品在保护期为死后+50年的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9:00 (UTC)
:目前的作法是在基本能確定作品年代的情況下使用[[Template:PD-anon]]接受錄入。--[[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5 (UTC)
::感谢回复,但貌似该模板使用后显示文字为“这部作品在1927年1月1日以前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与作者已知的事实矛盾。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5:27 (UTC)
:::在[[c:Commons:Hirtle chart|美國]],卒年不明作者的未出版發表作品,有可能相對非絕對比照匿名別名。[https://guides.library.cornell.edu/copyright/publicdomain#Footnote_4]只能說,有存疑就寧缺勿濫。--[[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若卒年不明作者是被宣告死亡的失蹤者,至少民國臺灣[[民法第一編總則 (民國109年立法110年公布)#第一節 自然人]]第九條第一項:“受死亡宣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總之,確定作者身份,但卒年不明,未必可用PD-anon。[[:en:Category:Authors with unknown death dates]]能在中文建立卒年不明作者,但1926年或更早已出版,美國公有領域,中華圈未必公有領域的,寧可流放舊維基文庫(見[[模板:PD-1923]]),不可使本站中華圈用戶誤踩地雷。--[[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7:59 (UTC)
::::感谢回复。但私以为对于此类作者亦应有大致标准判定何时可以录入其作品。基于[[w:获验证的最长寿者列表]],我拟提案:对于仅卒年不详、作者身份确认的作者/译者,如其所属国家或地区的著作权保护期为“终生+50年”,则在其出生后的第170年的1月1日后,可以认为其作品在其所属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公有领域。如果作品同时在美国属于公有领域且符合中文维基文库其他方针,则可接受录入。希望得到社群的意见。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2:48 (UTC)
:::::{{同意}} 出生后的170年是一个很保守的标准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6:23 (UTC)
:::::沒有意見,如果就此達成共識,欣然見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23:05 (UTC)
::::::我认为这个标准太保守。按平均寿命+10年+50年就行了。如果后来得知真实的死亡年龄再删除。--[[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1:30 (UTC)
:::::::維基文庫過往类似被刪除作者作品還有[[w:儲安平|儲安平]]的[[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作品]](1909年生,1966年失踪,中央統戰部認定已經死亡)。--[[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3:38 (UTC)
:::::{{意见}}:一、鉴于有来自不同原作国的中文作者,甚至来自不同原作国的原文作者又翻译成中文后原文与译文的分别版权问题,与其划一的170年,或者是用类似“卒年不详的出生满120年时,可容忍视为终生”这样的说法会更好?二、同样地,像“认为其作品在其所属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公有领域”,最好也是换用比较不那么定性的说法。——说到底,死亡推定是法律问题,社群不是法院,无法就某个人的生死作出法律意义上的推定,只不过基于实际情况,做一种'''折中的'''处理,是以在说辞上也最好留有余地。
:::::PS:上面Midleading君提到储安平一件,我再次请各位考虑是否接受或容忍以[[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关于爱国人士中的右派复查问题的请示报告|统战部目前可查阅到的认定文件]]发布时间为死亡推定时间。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0:39 (UTC)
::::::我个人的意见是可以容忍以统战部的时间来计算是否进入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1:01 (UTC)
== [[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有的内容先當論述,但有討論區,不是投票。希望平反冤案。--[[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此論述的理想是管理員嚴以律己,避免濫權,有錯不要任意怪他人,不自省。想要有錯怪他人的,請任合格律師,包括檢察官。本站不是演練律師攻防技巧的地方。--[[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禁制]] ==
此論述引述百科,外加本地可能需要考慮的。--[[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1:34 (UTC)
== 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 ==
Hello fellow Wikisource enthusiasts!
We are the hosting the fifth [[:m: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s|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on '''18th August 2022 at 4 PM UTC / 9:30 PM IST''' ([https://zonestamp.toolforge.org/1660838411 check your local time]) according to the [https://wudele.toolforge.org/wIztQjaxX1l5qy3A wudele poll] and also based on the previous feedback to have a Europe-Americas friendly meeting.
As always, you don't have to be a developer to participate in these meetings but the focus of these meetings is to improve the Wikisource infrastructur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joining the meeting, kindly leave a message on '''sgill@wikimedia.org''' and we will add you to the calendar invite.
Meanwhile, feel free to check out [[:m: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s|the page on Meta-wiki]] and suggest any other topics for the agenda.
Regards
[[:m:User:SWilson (WMF)|Sam Wilson (WMF)]] and [[:m:User:SGill (WMF)|Satdeep Gill (WMF)]]
<small> Sent using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User talk: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2022年8月15日 (一) 15:05 (UTC)</small>
<!-- 信息由 User:SGill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SGill_(WMF)/lists/WS_VPs&oldid=23314792 -->
== 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原文:今日興懷,其若不諭更待,何時興?惟及此為三百年宗國其何(?睡)也亦何食也?
原圖:頁面3a
鏈接: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no=kh2_je_a_vsu_30094_001&pageid=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2:44 (UTC)
:算了,我覺“睡”得挺恰儅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3:54 (UTC)
:疑似左部件为「身」(首画缺笔),右部件为「𡸁」(U+21E01,「垂」之异体字)。整字我估计是「𨉡」的异体字,意为听觉灵敏。--[[User:Dqwyy|Dqwyy]]([[User talk:Dqwyy|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7:11 (UTC)
== 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我把它錄入完成了。請幫我查看漏字與加入標點符號。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3:55 (UTC)
== 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 ==
今天要告知大家關於理事會選舉時間的最新消息。
您也許已經注意到,我們今年將提供[[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選舉指南針]]協助投票者識別與他們在關鍵議題上有一致想法的候選人。有幾位候選人提出延長回答其立場的時間,而選舉委員會也認為這個要求與公平公正選舉程序的目標一致。
為了確保較長聲明的翻譯能即時完成,選舉委員會和理事會遴選小組決定延後一星期開始選舉的時間。
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將使用選舉指南針來協助其做決定,選舉委員會認為在必要的翻譯完成後再開始投票會是比較適當的。這樣一來不同語言的社群成員也可以考慮是否使用此工具協助他們做這個重要的決定。
投票將在8月23日00時00分UTC開始,9月6日23時59分UTC結束。
Matantya代表選舉委員會敬上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User talk:VChang (WMF)|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8:57 (UTC)
== 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 ==
今天我查詢[[塞鴻秋·代人作]]时發現没有條目,便在網上搜索資源創建了一個,但由於我從未參與過維基文庫編輯,所以產生了一些問題,想向大家請教一下。
1.經其他用戶編輯我才知道[[Page:Sibu Congkan2099-楊朝英-朝野新聲太平樂府-2-1.djvu/20|Page頁面已有此作品]],主頁面條目是否可以與Page頁面重複呢?如果可以,我還發現我參考的資源與該Page頁面雖是一本書,但有些許不同,我應該按照哪個版本呢?
2.有些異體字我打不出來,先用目前常用字代替了,剛剛發現可以使用?模板,我想問一下,像「毫」與該作品中使用的「毫」(類似於「髙」與「高」的差距)这種較小的差距是否需要標注?如需要該如何標注?
謝謝大家。—— [[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User talk:杰里毛斯|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1:15 (UTC)
:您好,回复一点我稍微知道的:
:1、些许不同是否指文句有差异?如果是文句有差异,可以用[[Template:另]]这一类的模板,增加另文。
:2、这种一般就不用标注,在Unicode里这个应该是属于可以统合的——当然阁下一定要标也没问题就是了2333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5:01 (UTC)
::謝謝,明白了。——[[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User talk:杰里毛斯|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07:59 (UTC)
==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
我对当前版本的三点建议,至今仅第三点被实施。唯第二点十分重要,事关模板的严谨性,应当尽早改正。[[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09:21 (UTC)
:已代您修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07 (UTC)
== 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我最近重新捡起[[User:Njzjz]]之前使用过的BOT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我注意到BOT的落款用的是{{tl|right}},这也和官网的排版一致,但是想问一下社群会不会更喜欢用{{tl|署名}}?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19 (UTC)
:{{ping|Zzhtju}}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41 (UTC)
::我个人一直在用署名。不过无论是公报pdf还是公报html还是政府信息公开html都是right,不过注意日期和机关的右边距不同。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一般这类部委文件,落款实际只有日期,并没有机关名称,公报加入机关名称,实际上是未导入电子签名的印章(国徽/党徽/五角星)的一种纯文字表示方法【印章规格参见[[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红头文件原文是以日期中心向上加盖印章。——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9日 (五) 13:12 (UTC)
:::好的,感谢!那之后就还是想办法用{{tl|署名}}好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6:51 (UTC)
== 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 ==
因为最近没有活跃的半自动导入文献的机器人,因此诚邀社群关注本人的新的[[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申请]],并提出意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9日 (五) 14:20 (UTC)
== 這是什麽字? ==
我還是那個問題:《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這個字是什麽?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15 (UTC)
== 如何錄入家族世系圖? ==
如何錄入像: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5%9B%BD%E5%90%9B%E4%B8%BB%E4%B8%96%E7%B3%BB%E5%9B%B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5%9B%BD%E5%90%9B%E4%B8%BB%E4%B8%96%E7%B3%BB%E5%9B%BE
的世系圖?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0:00 (UTC)
g3cauo1hif1uhidcbd5elvvpcnpy21e
2173630
2173628
2022-08-23T00:02:02Z
Blahhmosh
79595
/* 如何錄入家族世系圖? */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能否仿照维基共享资源的Category:Undelete in <年份>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即已确认有足够教育意义)的文章建立列表,以待将来恢复?毕竟没有永远的版权,这些文章最终都会重新进入维基文库的收录范围。--'''[[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2月26日 (六) 07:43 (UTC)
:无条件强烈{{支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9:05 (UTC)
:{{强烈支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0:06 (UTC)
:{{意见}} 建立这样的列表会不会吸引新用户来编辑这个列表加入任意受版权保护的文章标题,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想收录的文章加入这个列表而在维基文库加入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过往[[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版权讨论]]中因侵犯版权被删除的文章包括[[蒋介石死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逝世]]、[[严家淦在台北病逝]]、[[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病亡]]等,等到这些文章版权过期了,我估计比这些文章的教育意义更强却没有收录到维基文库的作品只会更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2:57 (UTC)
::同意该页面不收录不符合收录标准的文章。--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1 (UTC)
: {{支持}}。另外列表本身應該要限制僅自動確認使用者甚至管理員才能編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09 (UTC)
:: 不過說起來,歷年版權討論不就可以充當這列表了麽?不妨從2006年開始看起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10 (UTC)
:::必須承認有些太明顯的侵權是快速刪除的,不在版權討論之中。個人持開放態度,不過直接開正式頁面之前,或許可以開個試行頁面之類的看看效果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28日 (一) 19:26 (UTC)
:::: 快速刪除也有日誌,到時候從那邊著手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日 (一) 01:39 (UTC)
::::同意,本站的有些快速删除确实过快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2 (UTC)
:{{意见}} 可能需要白紙保護頁面,禁止偷跑刊登。--[[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7日 (日) 02:35 (UTC)
::同意有关意见,并应该考虑一个适当的查漏补缺方式,必要时开放其讨论页。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4:59 (UTC)
::如果出现严重的偷跑,再讨论是否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3 (UTC)
:{{支持}}。--[[User:字节|字节]]([[User talk:字节|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01:58 (UTC)
:{{支持}},中華圈以及美國的著作財產權都非永久,但大陸、澳門、臺灣的永久精神權仍要嚴格執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2:55 (UTC)
:这个页面是不是可以列出作者?版权是否到期不是和作者密切相关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8 (UTC)
----
已建立[[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现在欢迎用户补充,整理完成后,该页面会被保护,仅允许管理员编辑。--[[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5日 (四) 11:53 (UTC)
: 其實我覺得不必全保護,只要明確標註著作權資訊,就不會有錯漏或誤報之情形,也方便隨時更新及糾正。——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5日 (四) 14:22 (UTC)
: 此外,我建議在全站通告說明有此列表之存在,以廣徵文章。——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19日 (四) 15:56 (UTC)
::寫字間頭版消息已經足够了,另外請注意此列表中的文獻在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1:51 (UTC)
::: 那麼就建議在寫字間這邊放久一些。至少也得放一二個月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4日 (二) 17:16 (UTC)
:不必保护,考虑到目前管理员的效率,待问题出现时再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5 (UTC)
::[[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要强調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消極容忍不是鼓勵故意違反。--[[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06 (UTC)
:::我的意思是该页面没有必要过度保护而导致对贡献者的劝退。您能否稍微解释一下你的回复?我没太看懂您的用意。谢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4 (UTC)
::: 目錄之編纂,其本身並無著作權問題可言吧?此外,相關內容既已明載於該頁面,若日後有人企圖根據該頁面濫建文章,吾人亦可迅速進行追蹤並做適當處置。——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7月3日 (日) 13:36 (UTC)
还有一些作者的作品已经在两岸四地(非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却没有人录入(例如林彪),要不要另外建立列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4:13 (UTC)
== [[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 ==
請問各位如何看待[[c:Commons:Deletion requests/File:March of the Volunteers.png]]?--[[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1:41 (UTC)
:結合各方面一些粗淺可能不關聯之觀感,不覺得這種為消除公共非牟利、反制自由傳播知識利用之走線會有一個很好之影響,包括多方之整個迷樣強化各種不知所云之權限延展,對於維基原初之公共服務走向是非常清晰之反其道,環節內如果私權公權之話語參與再擴大、回到古老時代之實際財產權益人無獨立參與之環境下,整個所謂維護版權之討論、不過是重演一次歷史上特權對個體權利之無限再壓榨——不能在整個程序內制衡掉不同潛在特權或非財產權人之私利、代以朱門禁宮之話語而行其所謂著作權等假語,難以對保護真財產權益人有很好之促進。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5:26 (UTC)
:我其实没太明白为什么要删除。既然其作为第5/1999号法律的附件那为什么其就不是法律的一部分呢?
:如果该文件被commons删除,建议考虑允许文件内容上传到wikisource本地,以存放两岸三地的pd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6:13 (UTC)
::算了吧,去年有一次讨论过,文件不应该享受“消极容忍”待遇。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2日 (六) 05:01 (UTC)
:::简单搜索了一下,没找到相关的讨论。文件和文本有何不同?为什么不能 “消极容忍”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6 (UTC)
== 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 ==
如[[三國志/卷56]]等,無必要,在目錄頁已經聲明過了。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除非確有必要,例如版權情況與目錄頁和書籍其它部分不同。同時將會從現有頁面中移除無必要的版權模板。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6日 (一) 09:41 (UTC)
:版權模板一般放下方,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的聲明更下方。因此,若社群同意此案,建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也聲明:“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2日 (日) 01:45 (UTC)
::若沒更多留言,就快要施行以上提案了。--[[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1:19 (UTC)
:::已更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就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但主頁面請考慮用[[: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少用{{tl|PD-old}},除非不是中國作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1:58 (UTC)
::::準備開始在維基文庫清除多餘的版權模板。--[[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3 (UTC)
::::这是在哪里显示的,为什么我这里显示还有html格式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44 (UTC)
:::::需要分別的[[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嗎?前者,非後者,已明示“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7 (UTC)
== 单纯事实消息 ==
维基文库似乎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之前曾经建立的文章后来被删除。为了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争论,建议现在就开始讨论:符合什么标准的文章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然后建立一个适用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模板并收录一则单纯事实消息作为示例。如果反对收录任何“单纯事实消息”,或者不存在任何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的文献,请说明理由。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7日 (二) 14:00 (UTC)
:“单纯事实消息”起源于《[[伯尔尼公约]]》中的“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news of the day or to miscellaneous facts having the character of mere items of press information),按照公约指南,文字应该是arid和impersonal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15 (UTC)
::话题刚刚开始就已经有用户又开始录入“单纯事实消息”并且被提交到[[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了。[[User:Assifbus|Assifbus]]声称[[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明显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请各位在删除讨论中讨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47 (UTC)
:::无论在上面Zy26君引用伯尔尼公约,抑或是实务中两岸著作权法,它们所谓的“单纯事实消息”(或类似的词汇)都有主语限定词(大陆是“媒体报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一))、台湾是“新聞報導”(见[[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著作權法]]第九條之四)),其实就是用来表示没有任何评述的新闻报导;所以个人认为上面那两篇引用不了这个词。至于说真的是条文意义上的“单纯事实消息”的话,确实是自由文本(非著作权法标的)——只不过是说文库是否打算收录这类文本罢了,但这一类文本是不是可以转维基新闻?(当然我不熟悉那边,这里只是一种粗浅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5:57 (UTC)
::::本话题只讨论“单纯事实消息”的收录问题。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什么样的新闻稿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公有领域(例如,曾经声称是“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包括之前[[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8月|被删除的三则新闻稿]])。二是维基文库是否应该允许收录这些内容过于短小、而且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公有领域的“单纯事实消息”。[[n:|维基新闻]]只能发布最新动态,不收录旧闻,未必所有“单纯事实消息”都可移交维基新闻,移交后如果内容仍然过于短小且无人改善则[[n:Wikinews:删除请求/存檔/2021年|往往会被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3:26 (UTC)
:::::在下先直接跳到第二点。当一篇文字被认为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时,它不管出于何种界定的定义,都将不具备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文库是否有必要收录这样的不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而可能导致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呢?这是我所疑惑并倾向于{{反对}}的。作为参考,我也到其他语种的文库去看了一下(至少我自己还算常利用的英、日等语种),各地的方针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是存在对“intellectual(ja:知的)”的收录范围的基本认知的,我认为本地的[[Wikisource:收錄方針|收录方针]]中“文字作品”也应当作类似的解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用VPN上来一次很麻烦,我长话短说。我认为的事实消息仅从字面意思进行阐述。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属于自由文本,仅此而已。[[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8 (UTC)
:::基本上[[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的每一句话单拿出来我觉得都可以算“单纯事实消息”,即使不加上“媒体报道”或者“新聞報導”的限定词也很难构成作品。但是把这些话放到一起构成文章的话,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就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36 (UTC)
::{{意见}}管理员应该先解决下这个问题。现在用镜像网站编辑时只能用源代码编辑、无法使用可视化编辑。如果切换到可视化编辑,就会显示无法连接到服务器,进而无法编辑。[[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6 (UTC)
:::这个问题应该由镜像网站的管理员解决:)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2:57 (UTC)
:智慧財產局的[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第4条称“頭條新聞可說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據第 9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6 (UTC)
:是不是可以参考commons关于事实消息的定义,见[[c:Template:PD-text]]。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13:47 (UTC)
::这里不收录图片文件,而且也没有必要收录该模板适用的字母、短语、单词等内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很可能会有某个条目的一部分适用于这个模板,另外的部分适用与其他模板。比如“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里面的“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45 (UTC)
曾经有用户声称[[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被新华社转载而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允许收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这不可能算是单纯事实消息——事实上您列举的用户的声称的说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_(2010年)#第一章_总则|2010年的著作权法]]年代的第五条第二项:“(二)时事新闻;”这个年代背景下常见的一种显然是把“时事新闻”误解为“新闻机构刊发的文章”的说法(事实上三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就已经进一步厘清了“时事新闻”的定义,只不过很多观点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且如今已由新著作权法加以清晰厘定为“单纯事实消息”才属于第五条所指内涵,而本文是属于信函——无论如何不可能属于单纯事实消息。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4:16 (UTC)
:是否是单纯实时消息很难界定,法律工作者也意见不一。被新华社转载的报道和[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之4很接近,按照[https://www.tipo.gov.tw/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的意见“頭條新聞”应属于“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据此,认为此报道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认为以版权为理由拒收有些理据不足。--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58 (UTC)
::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确实很难界定,因为它是基点词。这篇“回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只有信函,一个是有信函和新闻报导。信函本文难以类比阁下所指的“头条新闻”式的'''报道''',而这封信函几乎可以肯定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除非另有情况,但这种“情况”恐怕在哪个语境下都难以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新闻报导那一部分我倒是不反对阁下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我对文库收录这类单纯事实消息持基本反对意见,谨此声明,愿与诸君再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27 (UTC)
:::如果此信函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就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也无法根据著作权法认定作者拥有著作权。这样,在一篇报道里面引述了行政性质的文件的全文,仍能归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应该收录,还是要看文章的价值吧。--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04 (UTC)
::::前提是“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然而即便是公务讲话,尚且并不必然具有行政性质,信件也是同样道理,目前收录标准下这封信无法判断为“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参见[[Template:PD-PRC-exempt]]和[[Template:PD-PRC-CP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3 (UTC)
:::::是的,所以该回信是否应收录应聚焦在该回信是否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收录标准应当是是判断内容是否应该收录的(价值是否达到文库的标准),并不是判断文件性质的。至于该文件是行政性质还是民事性质,则关系到该文件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10 (UTC)
各位是否同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所提出的禁止以“单纯事实消息”收录新闻稿的建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3 (UTC)
:{{ping|Midleading}}欢迎并谢谢阁下以我的浅见发起讨论,但我忧心阁下的概括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事实上,下方已经发生了这样的误解。为避免误解滋生,我谨说明:在下的意见,是{{反对}}'''仅仅'''以某文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二)和[[著作權法_(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条(四)(以及其他在本地适用的各著作权相关公约或法律等)所界定的类似“'''单纯事实消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的概念为理由而收录其内容,理由是这样的文本往往缺少多个著作权相关公约和文库收录方针中一般性地需求的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但若有其他合适的理由收录,则不在此限。此意见是为了避免本地变成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15 (UTC)
::{{反对}}:只要是自由文本就应该收录。而是否是自由文本看发布主体。新闻机构出版的新闻稿自然而然不能用,但是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可以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37 (UTC)
:::阁下是不是误解了什么地方?新闻机构发出的“单纯事实消息”式新闻稿本就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是自由文本,并不是“自然而然不能用”,之所以我认为不宜收录,是从'''收录方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版权。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而本话题所讨论的对象从未涉及这一部分——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这一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56 (UTC)
:建议暂时维持现状,以无共识结案。(尤其是大量)添加“单纯事实消息”需要逐案取得共识,方可添加。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40 (UTC)
::我不反对当前未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如遇到新的事件(如下方的[[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应该逐案讨论,因为我认为这样的逐案讨论是有助于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共识的;不过我觉得倒不必以“暂时...无共识结案”来判断,这话题开了一个月都没有,在文库来说不算长了233——言归正传,结案不必过急,因为确实也发生了新的事件,可以有助本件的进一步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7 (UTC)
:::可以的,我很认同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46 (UTC)
::无共识的不应该是先“消极隐忍”,待有共识的时候按共识处理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02 (UTC)
:我觉得凡是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都应该刊登到维基新闻。维基文库应该是收录那些必须完整准确收录原文才具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这些通过编辑可以变得更有用的“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有可能有些“单纯事实消息”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必须收录原文。--[[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12 (UTC)
::是的,所以我才说不能'''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作为收录文献的理据(我完全承认单纯事实消息是自由文本),而是应该进行文库的收录方针讨论,确定'''一般地不收录单纯事实消息,除非有其他收录依据'''——我理解阁下的意思,但我觉得“特殊价值”不好定义,毕竟文献的价值是一个很主观的议题,可能还是从客观依据出发,比如由国务院公报收录这一类的,又或者概括性一点就是不能以“单纯事实消息”为收录某文献的'''唯一原因'''。--[[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55 (UTC)
:我建议转维基新闻处理,文库就是文库,新闻负责新闻。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5 (UTC)
::有些新闻是自由文本。理应在维基文库中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5:13 (UTC)
:::未必每个“单纯事实消息”稿件都可以转新闻。我们此刻在这里不适宜讨论什么内容归新闻收录,只需要确定什么东西不适合文库收录。至于是否任何自由文本都适宜在文库中收录,确实需要讨论,就如同在下前述提到的其他语言版本的文库(并无以任何版本为尊之意)也都不乏强调对“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个人觉得(顺带说一句,“我觉得”并非不符合维基精神的词语,但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更详细一些)中文文库在收录方针上应该对这一点做出要求,也就是我前述所言的,不要'''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确定是否收录某个文献,因为这样将使得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但这并不代表拒绝一切的“单纯事实消息”,因为这些文献有可能由于符合其他的收录要求而可以被收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53 (UTC)
::::关于“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就像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Twitter推文一样,任何文字总是有些许价值的。只要有人愿意稳定的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不和基金会的主旨冲突,还是应该鼓励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45 (UTC)
:::同意有价值的自由文本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收录。但是文本的价值如何却又需要主观判断。抛砖引玉,举几个例子,大家不考虑版权隐私权等等,从用户(现在的贡献者和一般使用者、未来的使用者、人类灭绝或者大战导致衰退以后可能的使用者)的角度想一想价值几何?哪些内容是不可替代的?
:::# 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随机的文字。
:::# AI生成的文章。
:::# 汉字大全,收录所有可能出现的汉字。
:::# <math>\pi</math>的前100000位的中文读法。
:::# 某人/名人/航天员/歌手/教授的拿手菜谱/blog/日记/演唱过的歌曲/所有的电话往来记录。
:::# 小学语文课本。
:::# 小说。
:::# 获奖小说。
:::# 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稿。
:::# 联合国的决议。
:::# 经过Peer Review的学术文章。
:::# 专门为本文库伪造的文件。
:::我们的文库(图书馆)真的要收录所有自由文本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30 (UTC)
::::一个点在于,过于没有意义的内容一般也不会有人上传。当然批量上传1、2、4、12等内容肯定是要反对的。5、6这个比较纠结。9建议上维基新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16:26 (UTC)
:::::通过机器翻译的新闻稿呢,如[[Translation:中国海军舰艇动向 (8月5日)]]、[[Translation:中国飞机动向 (8月5日)]],有人觉得这种文章需要在文库保存吗?--[[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00:26 (UTC)
::::::对于研究访台相关军事情况或许有意义?理论上这种机翻是可以再改善的,不过有没有人改善就另说了。我觉得可以相对包容一些也无妨。如果真要有人批量上传机翻内容那我觉得就一定要采取措施限制了。另外提醒这个内容好像并仅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还是cc-by的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9:51 (UTC)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實在是不知道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2:27 (UTC)
== 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2022年6月10日更新:已新建[[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页面。
将提前终止章节修改为
<blockquote>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提前終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執行。
</blockquote>
此修改提案意在于明确“当事管理员”并没有绕过规则的特权。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0 (UTC)
*{{支持}}:非常有必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4 (UTC)
*{{支持}}: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6 (UTC)
*{{支持}},很迫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8 (UTC)
*{{反對}},我至今仍然認為,整個規則沿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中文維基百科版本]]就好了。至今幾次修訂屢屢出現漏洞,原因就是在於大多數人只想快速投票,根本沒有審核內文。現在這種修改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何不乾脆用一個更完美的版本?無非加幾點:不需安全投票、投票數結合本站實際情況、邀請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裁決(達師提議)。說這些複雜的人,請告訴我哪點複雜本站做不到的?真做不到就基於百科版本修改就好了,不要抱殘守缺。--[[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8日 (三) 14:36 (UTC)
::维基文库和维基百科并不是附属关系。我们应该让维基文库芝麻虽小,五脏俱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15:06 (UTC)
:::嗯?我提的和閣下並不矛盾。維基百科版因為使用長久,問題最少。而閣下既然認為五臟俱全好,我給一個最好的底本,這很合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0:57 (UTC)
::::我有疑惑。如果其他维基媒体计划的编辑者(特别是中文维基百科)利用自己的方针干涉中文维基文库社群的事物,其危害将会更甚文库俩管理员内讧。我非常不建议照搬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政策,并且反对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行政员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中文维基文库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
::::讲难听点儿,说的直白一点儿,手伸的有点长。[[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00 (UTC)
:::::當然不是照搬,而是我說了很多次,這是一個最好的底本,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勝過基於目前千瘡百孔的文庫版本。讓百科方行政員參與這些本來也不是現在規則上的,只是拿出來商量的。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2:23 (UTC)
::::::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我倒是没意见。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来当中文维基文库的“太上皇”。[[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31 (UTC)
:::::::是不是不能讓他們協助參與,就留給討論解決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支持}}基於本底稿進行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9 (UTC)
:::::::::意思是要“至少25张有效票的多于一半”?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0:24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同意阁下有关太上皇的说法,我也反对中文维基百科管理人员随意插手维基文库事务,同时我反对引进“对已达成共识的越级申诉”做法,共识就是共识,神圣不容侵犯。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2 (UTC)
::::::一次的共識雖然是要遵守的,但只要有理有據,前次共識有錯誤或是不完善,也是可以推翻而出現新共識的,沒甚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有效投票數上次就已經說要基於本站情況酌情減少了,還啥25票啊?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5 (UTC)
:{{支持}},话说能否引入方针对比模板,如中文维基百科的[[:w:template:比较条文]],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出方针的变化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3 (UTC)
:: 這種模板您可以直接引入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Assifbus閣下截至(四) 02:31 (UTC)補充的要點值得本案作為參考,作為有機會被濫權活動繼續溝陷的文庫社區當事人之一、同時為文庫社羣共識可以繼續,並減低文庫系統可能被個別偏好而陷入其他計劃之困境內,
:謹在案內表示支持該修正案的意向之同時,提出再細化其部分執行條件之限定,希已案內支持標的可一併計算支持修正不再重複統計:
<blockquote>
(接Yinyue200案尾補加)
程序任何執行如提前終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blockquote>
: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54 (UTC)
:{{支持}} 终止执行和发起执行都应当有正当规范的程序。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1:57 (UTC)
::閣下的話我並不反對,就看如何起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11 (UTC)
*{{意见}}作为几乎不参与人事案讨论的人,我只是来提问的,因为无论是原条文,又或者是说现在提案版本中“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的这句话,都让我有以下文法和程序上的疑问:
:1、解任提请能够被'''判明'''“存在某些情况且未有重大异议和争议”时,是否说明这一'''提请'''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也就是说这句话发生时一定已经进入了提案后的7天内的环节中,而目前所列出的“某些情况”看来是足以让这一提请站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仍要等到投票开始的7天后才能“提前”中止?这还算是“提前”中止吗?或者说,我们竟要让例如“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的解任案付诸投票吗?
:2、但我不是反对“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只是这种取消或中止的情况恐怕与由于那几种特殊情况所引发的“中止”并不相同而需要作出区分的判别和对应措施——这种很明显是解任无法实现而'''“提前中止”投票进程''',那几种情况的话,应该'''“即时中止”解任议程''',不是吗?当然,我认同'''任何类型的中止'''都应该由'''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执行'''。
:3、有鉴于第一点,“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这句话似乎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把它放到前面去——不然,等到“判明”了才来“提出”,是不是也很古怪?
:4、我是支持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也支持Longway22君要求程序遭中止时需要说明备案的提案。但我对人事案向来不感兴趣,因此请允许我只提“指指点点”式的意见而难以给出更详细的修正提案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9:49 (UTC)
::閣下的問題提的非常好,我認為閣下的問題不能被無視。算人頭一樣的投票解決不了這樣的深層問題,必須有人出來回應。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1 (UTC)
:::这不算什么“深层问题”吧哈哈,既然上边已经有尝试修订的'''有益尝试''',我也只是加一把柴——不过我想没必要一定以什么为参照,原方案还是可以通过包括现在Yinyue君和Longway君的方案在内的各种调整改动来让它变得更合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5 (UTC)
::恐怕我反对阁下所提及之观点2,因为本站没有行政员,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选举出行政员,而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实在无法解决这个要命的命题,要不本站所有用户都不能关闭有关讨论,而是将关闭权利交予元维基监管员更好。--[[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2:15 (UTC)
:::哦,这部分的观点2我也只是就Yinyue君的条文修订案发表意见而已,并不以为一定需要用行政员来做这件事,阁下既然有此看法,应该在表示支持Yinyue君的意见的同时对这一点提出修改。至于“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我好像已经在第四点提出了对“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支持?我也认为这是关键之一,但不是唯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9 (UTC)
::::如果这样,建议重新建立一份[[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尽可能表述出上述所有用户的意见,但不能光照抄维基百科版本只改词“维基百科”为“维基文库”,这种做法我必定反对。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52 (UTC)
:::::{{支持}}——我也反对直接拿百科的来用。建个页面来反映各用户的意见,可能更清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1 (UTC)
::::::但是底本用維基百科版本來修改閣下有何高見呢?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4 (UTC)
:::::::首先抱歉的是,在下实在并不喜欢讨论人事案,所以不敢说有所谓“高见”,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热心(相对其他具体的理论问题)。我反对的是“直接”拿来用,至于以哪个为底本我不关注,我只关注成案后的效果。阁下既然非常想要以某一个底本来重新编写的话,我的看法是:
:::::::1、阁下还是应该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
:::::::2、这个方案初稿还是需要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其实各方的观点都已经有很多了,与其无边际地搜集意见,倒不如切实地结合已有的方案和意见)来进行本地化后再提出,因为这毕竟是需要本地社群达成共识的产物,而不是说由于认为某个方案已经“很完美”就“無非加幾點”即可,毕竟阁下需要悉知的是,对于“更完美”这种修饰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倒更不容易凝聚共识;
:::::::3、当然,'''更简单的方法'''是停止无谓争执,务实就现有方案并修正案(或另提局部修正案)提出具体修订意见,因为现行方案固然不完美,即便是修改案也有让人难以满意的地方,但与其推倒重来,不如就现有的内文逐条审定调整,这样更务实,也更容易寻求共识。
:::::::4、我真的没有高见,我只想负责提问。阁下如果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我也很愿意提问题。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1 (UTC)
::::::::本人慵懶,所以雖然閣下在內很多人說不希望”直接拿百科的来用“,但既然閣下希望我給一個成文稿,稍晚我也只能大致改一下維基百科版本貼來文庫了。我個人非常讚賞閣下提出的幾個問題,也並不認為閣下的意見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擔憂這裡的人就這樣無視之任它們被下面長文淹沒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3日 (一) 01:17 (UTC)
:::::::::我竟直到现在才注意到阁下的回复——维基的这个提醒机制有时真的不好使。我适才有看了阁下的文稿,总体与百科版本没有大的出入,我想要是“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大概会更好——以及这当中的除投票解任而外的其他内容其实与现行文库制度无大的差别,是以恐怕调整的需求不大;至于投票制度部分,我想也许在经过讨论之后能够进一步达成融合的方案的,总是要一点一点来的,大家都需要保持耐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9:43 (UTC)
*{{支持}}防止出现“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这种争议颇大的逻辑。--[[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5 (UTC)
* 個人確實反對讓當事人有自行關閉解任案的權力,基本支持修改,但文庫的現況可能不止於此。我有一點擔心按文庫管理層之間逐漸惡化的關係來看,往後的解任案會是什麼樣子。——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 我看維基文庫現在還在無條件支持[[User:Zhxy 519|Zhxy 519]]的也就只有[[User:Gzdavidwong|瓜皮仔]]吧,其他人要么是反對或中立意見,要么是最近兩年以來不編輯維基文庫。--[[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2 (UTC)
::: 文庫現任六個管理員,Hat600君跟Shizhao君稍微不活躍一些,剩下Zhxy 519君跟Gzdavidwong君對您跟Jusjih君,差不多正好二對二。我個人是認為雙方大概各有各的問題,但都堅持自己這一方正確無誤,要求對方(先)道歉,才會導致今日之僵局。上面我跟SCP-2000君提議過對各方進行互動禁制了,也沒什麼下文。如果情勢繼續惡化,最糟就是上報元維基或基金會方面全部解任了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4 (UTC)
::::基金会某位死亡威胁的用户都不管,不必有太多积极的期望了。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35 (UTC)
::::我还是建议本地处理,如果无法本地协调继续找监管咯。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41 (UTC)
:::::想起了當年的[[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這個用戶在維基文庫剛開始收錄侵犯版權文章,被提醒和刪除後熱衷於收錄新聞稿、考試試卷等內容,還曾對[[User:Zhxy 519|Zhxy 519]]管理員說“您一開始說我收錄的文獻不符著作權法。現在卻說我收錄的文獻不是文獻?”[[User_talk:It's_gonna_be_awesome|等內容]]。[[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現在已經被[[m:Global_locks/zh|全域鎖定]]。維基文庫當前有些用戶就跟這個用戶有點相似。--[[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04 (UTC)
::::::当然啦,这类的用户都很嘴硬,擅长钻营漏洞。如果不是多个维基项目同时处理,监管员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恐怕都没法子对付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41 (UTC)
:::::::其实我目前只是反对[[User:Zhxy 519|Zhxy 519]]上一次是坚持“25票有效”,这次又故意把本讨论中的本条曲解为“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的意思,除了[[User:Gzdavidwong|瓜皮仔]]以外明显没人会支持,而且事后自己也很可能放弃这种看法,有点像游戏维基规则。当然[[User:Zhxy 519|Zhxy 519]]可能觉得维基百科版本是心目中没有漏洞的版本,维基文库版本就算不使用维基百科版本,至少也要做到没有漏洞吧。大家要礼貌并按照规则来讨论,讨论的应该是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歪曲维基文库方针和防止维基文库方针被歪曲。我会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努力维护更多用户支持的真正的维基文库方针。针对[[User:Zhxy 519|Zhxy 519]]反对的[[User:Jusjih|Jusjih]]在多个维基项目阻止特定用户担任管理员的事情,我觉得其他维基项目和维基文库没什么关系,维基文库的管理员应该是对维基文库负责并接受维基文库社群监督,所以我不作评论。过往[[User:Zhxy 519|Zhxy 519]]封禁的用户说实在的当时看也是一些问题用户,[[User:Jusjih|Jusjih]]偷偷快速删除的日志项目和偷偷引入[[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快速删除[[User:Assifbus|Assifbus]]用户页所涉及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些可能需要删除的争议内容,在这些话题上取得一些共识可能才能作为[[User:Zhxy 519|Zhxy 519]]或者[[User:Jusjih|Jusjih]]是否需要离任管理员的证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4:23 (UTC)
::::::::閣下提到從前事件時屢屢不能準確描述(好像我何時說過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且對於“溝通”也不能正確理解、乃至涉嫌縱容Jusjih再次濫用溝通無效,令人不能放心。即便Jusjih也在版權頁上說過“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最簡單的,如果閣下面臨指控,請拿出依據辯駁,在這裡單說“努力维护”太蒼白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2 (UTC)
:::::::::我只是觉得其他人明显会反对,只有阁下可能会支持而已,既然阁下否认,那就当我猜错了吧,只有[[User:Zhxy 519|Zhxy 519]]一个用户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至于我是否纵容Jusjih滥用“沟通无效”,我认为沟通无效是一个现实。如果阁下或者[[User:Zhxy 519|Zhxy 519]]以此为理由在维基文库提出Jusjih或者我滥用“沟通无效”而应该解任,我承诺我也为你们护航,在未满足方针规定的条件下绝不提前关闭投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5:43 (UTC)
:::::::::: 就[[维基文库:写字间#User:Jusjih|上方Zhxy 519的聲明]]來看,我個人認為顯然不至於「溝通無效」的地步。畢竟溝通是雙向的,所謂「溝通無效」也多半是雙方各負其責,而非單獨歸咎於一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1日 (六) 13:19 (UTC)
::::::::?Assifbus的用户页面中显而易见的人身攻击,简直是诽谤,快速删除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34 (UTC)
: 要不要也学英文文库一样搞任期制取代这个管理员的离任,任期是一年,每年定期重新竞选管理员。如果通过的话立即开始重新竞选所有管理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0 (UTC)
:: 採用任期制的話我看會加劇社群惡鬥的情況,恐怕會直接使管理員難產,現階段並不建議。——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2 (UTC)
:各位觉得“解任共識”章节是否需要修改?当前的标准其实有点主观。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51 (UTC)
::一点一点来吧。另外,话说阁下是不是把你的修正案页面通告移到这里下边来个三级标题会比较好(要是能够的话,最好直接显示到这边来,不用跳到别页)?上边不太显眼呢。移到下边也方便讨论,上面的讨论串太乱了,不利于逐条细节的讨论。——虽说不是大事,不过在下一向不喜欢移动别人的发言,所以给阁下提个建议,看看你觉得是否需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8 (UTC)
:::同意一步步修订,仓促大改反而容易招致更多反对意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2:25 (UTC)
::::上述[[#禁止Zhxy 519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以及[[#禁止Gzdavidwong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的討論提案,已列舉顯著他人質疑有重大爭議而不合理的封禁。遮罩不合理的封禁就是平反,但要先解決本案,暫不爭論不合理的封禁之遮罩。至於[[User:Assifbus]]的内容,要遵守[[m:Terms_of_use/zh|使用條款]],不管理不理[[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難道要[[Template:Commonnotice]]一直强調使用條款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4 (UTC)
:::::我个人反对用维基百科的方针来处理维基文库的站务。[[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49 (UTC)
::::::請看[[w:準用]]以及使用條款,再論维基百科有何方针不可能用在维基文库。--[[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12 (UTC)
:::::::我之所以反对,是担心中文维基文库沦为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我不反对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加入维基文库的社群,我反对的是他们以“太上皇”的身份,利用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24 (UTC)
::::::::这反对真有原则。英文维基百科你威胁jimbo,管理放逐你,你就说双标。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antigng处理你持续侵权和人身威胁,所以你说他陷害你。你在维基学院,路西法人管你政治宣传和侵权,你就说他不避嫌。你在维基教科书无礼辱骂沈澄心,jusjih阁下愿意伸出援手帮沈。现在中文文库jusjih敢管你人身攻击和诽谤,你就说他是太上皇,滥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维基文库的管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每次错的都是别人,你都找别人的错。你代理被全域禁制的蟲蟲飛在多个维基媒体活动,人身威胁他人,多次诽谤他人,对jimbo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法律威胁,你在其他计划还威胁要举报维基媒体基金会,甚至在多次声称维基媒体基金会永远不要妄想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你还要在使用条款的边界上走多远?你架着某些计划本身的规则不完善在边界走,不顾使用条约。你非要看到基金会或是监管员下场你才满意是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4 (UTC)
::::::::我不论jusjih和zhxy_519的争执谁对谁错,但你这种谁管你谁有错的想法你最好收一收。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你争执,实在看不惯你无礼指责jusjih才出来说两句。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9 (UTC)
::::阁下如果想借刀杀人,还是省省吧。Jusjih也是10多年的老人了,怎么可能会被你这种人利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2:41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 ===
{{比较条文|
==== 提前中止 ====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u>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u>,仍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u>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u>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u>
|
====中止====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u>。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且当前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可以于投票开始后168小時即7日起,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取消或中止應當由<u>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u>執行。取消或中止时,<u>反對解任票必须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u>,例如0比5、1比6等,<u>否则取消或中止无效</u>。
程序任何執行如取消或中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u>封禁</u>。
}}
:{{ping|银色雪莉}}已添加到写字间。感谢建议。--[[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11:38 (UTC)
::以上很多用戶支持的討論提案,不等於[[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最新内容。請解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20:35 (UTC)
::: 這不就是「明確當事管理員並沒有繞過規則的特權」嘛(「取消或中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執行」),沒見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20 (UTC)
:::: 我觉得只要是个非当事用户就可以了,因为终止的条件已经明确规定了,不必非要管理员或者监管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4:38 (UTC)
::::: 我覺得還是交由較具權威者認定比較好,若任何普通編者皆能自行認定解任案的有效性而宣告取消或中止,可能出現各種「代理人」現象或爭議較大的取消或中止操作。維持現行任何人皆能提出異議的門檻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41 (UTC)
:::因为很多人对文本的细节提出了一定的意见,这个修正案也被编辑过,不过当前并没有违背提案的原意,无非是一些措辞有变动罢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1:39 (UTC)
::::謝謝勇於開啓本討論,非投票,但仍要有穩定的草案,才容易成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5日 (三) 03:25 (UTC)
:::::{{ping|Hat600|Midleading|Shizhao}}樓上有很多支持一案,但又有分別次段落。請問下一步?--[[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1:5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提出的意見還未反映到修正案中,還需継續討論。--[[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4 (UTC)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意見,真的只是來提問的(笑),但我感覺這事情折騰實在太久了——所以我寫了一個草案,請各位閱覽給些意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27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2022年8月16日'''更新''':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计,并同时认为在允许管理员有效行使其“代权”的同时'''仍应以执行社群共识为最大前提''',吸取其他同好的一些意见精神,再次做了调整。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33 (UTC)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關於此修正案的說明 ====
:1.我上次只是來提問,但是蒙Midleading君在討論串中提及在下之“意見”,因此又細細閱覽各位高見,覺得社群實在是有必要就此事早日塵埃落定。
:2.我一直覺得各位在沒有有效梳理邏輯和整合各方意見的全面成文草稿下進行的爭論,除了長長的討論串以外很難總結有效信息;而在尋求單一條文的修改的過程中,在下又有了些'''對其他條文的看法''',為避免“頭痛醫頭”式的糾纏,因此發表長篇廢話。我仍舊不喜歡人事案,不過實在是不吐不快,如果有哪位同好覺得我這是OOC,我也只好說句抱歉了(摔)
:3.在下的草案'''嘗試'''整合了原有條文和Yinyue200君、Longway22君和Gzdavidwong君等各位同好在上面提出的意見,如有未被整合進去或整合不到位的高見,又或者是我自己的“私貨”不甚合衆意之處,理當由在下負責。
:4.以下僅就各處修改之動機作一簡要說明,以便諸君撻伐:
::(1)“先溝通”部分:此前就有關溝通的時間節點在Jusjih君、Zhxy 519君和Gzdavidwong君之間甚至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在在下看來'''充滿負氣'''的——爭論,是以認為應當劃出明晰的時間界線,以杜絕不必要的紛爭,也在日後的實際提案流程中給予爭議各方平心靜氣的機會。(時間給得也許偏長,但文庫的歲月似乎比外邊是要慢一些233或許可以調整為48小時?)
::(2)“提案”部分:沒有大的修改,僅明晰發起提案時需要通知的對象。
::(3)“聯署”與“答辯”部分:首先,聯署既然已達門檻,恐不必等待到7日截止。原條文“答辯、反駁、再答辯”的時間分段過細,也像是把答辯雙方束縛在不自由的時間環境下,因此在下不以為此處之區分有何必要,因此仍整合成同一時間段。既然作出這樣的調整,那麼答辯與聯署的時間自然應該分離。雖然也許會有朋友覺得這樣戰線拖得很長,但一則在聯署處實際上未必真等到7天才聯署成功,二則聯署未到門檻時,連提案都有可能胎死腹中,那麼是要讓人答辯什麼呢?
::(4)“取消投票”部分:此前的“提前中止”或者“中止”修改案,在下深認同其本意,但總覺得時間和流程邏輯上說不通(在下前已有述,不贅),是以作此修改,即將此“取消”或“中止”局限在:①明顯使提案不能成立;②相對的高門檻(6人,是解任提案通過聯署門檻的兩倍;其中要有兩名非當事管理員,因應如今本地各管理員之現狀和避免社群進一步分裂,這一設置實有必要)等條件下才能取消投票。
::這樣是為了:
:::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至於在前述基礎上的開始投票後的提前中止,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一個已經經過了聯署門檻而未被提前取消的投票,是合規的投票,為什麼要提前中止呢?
::(5)“投票”、“解任共識”、“再任”部分:沒有修改。
::(6)“其他規定”部分:這部分我把一些來自各方面的有益意見整合在了一起,列成數項,此處不贅。
:以上滿紙荒唐言(其實在下認為除了爭議核心點的“中止”以外,修改並不多)請諸君酌處,在下非常歡迎高見,祝編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50 (UTC)
::我對閣下表示感謝,也先提三點。
::1.即其他規定3,說明書是什麼東西?這一段語氣風格突兀,而第四點所謂見證人更是未曾見任何維基項目上有事務執行需要的。請閣下考慮。
::2.本站6名管理員,4個人算活躍吧。那麼如這次Jusjih只要同時發動對兩個對立管理員的罷免,今後除了被投票,除非無助的善意推定社群眼睛非常雪亮,什麼也做不了了。閣下至這裡還要6個人贊成,我認為不妥。
::3.即便有這麼一個規則,我這次感受最無語的,是“溝通無效”的濫用。溝通無效的定義算是不需要寫入規則的默認共識,中文維基百科的實踐已經表明這應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這次Jusjih發起,而Midleading居然贊成說:你認不認錯,不認錯就是溝通無效。這是非常惡劣的態度,根本不算溝通。我希望閣下能認知這一點,歡迎閣下的意見。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3日 (日) 02:34 (UTC)
:::谨回复如下:
:::1、我认为这个“说明书”其实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格式化的程序标识或说明'''。我愿意就这里说明一下,当然这说明或许未符合[[User:Longway22]]君的本意而可能是我的“私意”或“私货”,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
:::首先,“沟通-提案-联署”这个流程中需要'''明确标识''':1、提名人(可能是沟通当事人);2、提案解任理由;3、解任理据;4、联署人,等等。作为一个对比参考,我看了近几次的百科方面的解任申请(我想以阁下的立场,应当也会认为百科的流程是相对完善的吧?——另请其他朋友注意,我并未打算照搬或者“被太上皇”任何事,像我前面说的,这仅仅算是一个对比参考),以那边的[[: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蟲蟲飛|最近一次]]为例,里面也是有这些内容的吧?这些内容对比“其他规定/3”,是一一对应的。
:::再来,“答辩”流程,我的正文里有说(这是援用现有的文辞),需要'''整理成文'''。整理者的署名、简要移动说明(而不仅仅是突然被加小标题“放逐”到话题的末端,这一点我想在下应当还是有些体会)我想还是需要的;自然,这些动作不需要见证或副署人的时候,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必要了——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对“其他规定/3”言辞上的修订。
:::最后,“投票-(取消投票)-共识”流程中需要的'''明确标识''':1、取消投票的提案人/解任共识的(执行)決定者;2、执行内容;3、理据;4、取消投票的支持者/解任共识的支持者,等等——这我就不赘述了。
:::我觉得不少人支持这个“说明书”的原因,其实未必是说要有一封“书”,而是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这应该说是值得被重视的——自然,言辞上可以再斟酌,这要请大家来帮助。
:::2、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三角形式的对立关系?我的看法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三角对立的情况,那么确实是应该由'''众意'''来决定各位的去留的。因为三角对立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认为文库的日常程序与工作将严重受限于诸位的争端,这种情况下,历经投票流程的所有前期流程仍不能沟通时,交由众意决定是妥当合理的,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控制各位不陷入争端了——而这时在取消流程中设置高门槛的“众意”是必要的,因为它将避免无休止的“取消战”而使得善意推定的社群得以顺利行使自己的权限。——而且这是常规流程,要真的“失控”,也还有紧急流程。
:::3、我不愿意评价至少目前相对被搁置的现实争议——就像我理论上支持对争端双方的双向禁制互动一样,有时候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这不是说要脱离现实,而是不要让现实偏差'''过于'''影响逻辑。我认同阁下所见,沟通无效一般是“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是“答不对题”甚至“沟通无效”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认知,因此我认为在这边下手最终是没用的——因为流程虽都是善意推定,而现实未必如此。事实上,'''就算是'''百科规则,依然不能避免主观认知差异而仍旧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各种流程上可能导致的终止流程,包括“其他规定/1”就有了必要性——它起码是程序上的一个'''兜底''',即一事不再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04:43 (UTC)
::雪莉的这份修正案考虑的非常全面,我是{{支持}}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0:58 (UTC)
:::我同意“溝通無效”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判定,認不認錯也不能代表是否屬於溝通無效。我傾向認為現在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無效”的狀態,例如Zhxy 519要求Jusjih對其撒謊作出說明,Jusjih要求Zhxy 519對其違反避嫌作出說明,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一個解釋。如果以管理員還在發言就不屬於溝通無效的理由快速終止任意管理員解任投票的話,相當於只有不活躍管理員可被提出解任投票,這樣下去的話,最終只能靠[[votewiki:|安全投票]]收拾殘局。管理員解任是否通過要靠所有合資格用戶進行投票,不是由某個委員會仲裁,只要不存在惡意拉票和灌票,就應該根據投票結果作出決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3:12 (UTC)
::::本人早於去年就[[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2021年5月29日Zhxy 519禁封用戶妥善否|在此]]做出回應,而不甚活躍的管理員達師也早已[[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意見]],不贊成所謂避嫌。Midleading不做好功課就來發言的行為欠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我贊成閣下堅持確立一事不再審的原則,也認為全文仍有大量需要修改之處;但我更覺得即使規則確立,需要閣下這樣的人予以監督實行,不然在本文庫有法不依的情況無法解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7:14 (UTC)
:::::首先,我倒认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君的说法更多地是在反映一个现实状况,即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的实际状况。自然也许他在这部分的表述有可斟酌之处,但是我认为他的本意仍指向了这次修订的目标——流程(尤其是取消投票的流程)的规范化。今天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我并不天真到以为调整规则便可万事大吉,也认为“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但规则虽不是唯一的诱因,但至少是一个我们现阶段可调整的诱因,因而我提出这样的草案。至于如何解决包含阁下所言在内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情况,是要依靠'''各位的冷静'''和'''可执行与细致的规则''',在下并算不得什么。--[[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20:22 (UTC)
::::::閣下此時不需要判斷我給的理據是否正確,只請思考一下,我能給出一個解釋,對方卻連「答不對題」這樣的理由都從未提過,從程序來講,這到底符不符合閣下也認同的「溝通無效」內容?如果不屬於,閣下認同的究極版「溝通無效」又是什麼呢?
::::::閣下對「主觀」頗有排斥,但一者主觀不等於錯,二者閣下所認為的「各位的冷靜」未嘗不是一種主觀認定。「主觀」的言行,至少是可以先討論對錯的吧?不經過討論就開投票的做法即便百科我也非常反感,所謂眾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霸凌,請三思。
::::::閣下上次的發言3,認為依然不能避免,我要說這不是全部。比如[[W: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18年6月#提請解任User:Shizhao|這裡]]。這固然有其他管理人員出手的因素,但也是有其他用戶出來直言的結果。閣下不願牽扯入局本身,但是明顯的正義如果沒有人出來做,那麼我也會像當初瓜皮仔的感歎那樣,對沒有正義的文庫社群失望透頂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9:12 (UTC)
:::::::那阁下是不是认为要在修正案加入“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之前Jusjih开始投票前也确实发起了这样的讨论,只是还没有深入讨论阁下是否做错了什么就跳到了Jusjih撒谎的话题上。[[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23:09 (UTC)
::::::::我也曾告知閣下Jusjih最初的留言連溝通都不是,閣下卻公然枉顧了。“各位的冷静”在閣下身上我當時沒有看到,今後能否,我也沒有信心。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1:43 (UTC)
:::::::{{ping|Zhxy 519}}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了,我觉得“沟通有/无效”就像是民法中的“感情破裂”——它就是一个由头,不是别的。一方也许认为感情没有破裂,但你无法阻止其他方认为感情破裂,因此民法上允许你以感情破裂为理由来提出离婚申请,也同样允许你以感情没破裂为理由来不同意离婚——但起码任何人以此为理由来提出这个申请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也很难去给感情破裂下一个绝对客观的排他性定义:你当然可以像民法那样去列出一些确实能印证感情破裂的例子,这些例子是相对受大家认可的“默认共识”;但即使如此,这些例子到最后也还是会加上“导致情感破裂的其他情形”这一条。要验证是否“沟通无效”,只能是逐案分析,无法绝对地定义化。就诸位的案件而论,我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这是“'''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也就是你认为你对他沟通无效和他认为他对你沟通无效的两者叠加——就像感情破裂,既有双向的破裂,也有单向的破裂或不破裂,但这些单向的破裂和不破裂叠加起来之后,事实上还是'''总体破裂'''——双向沟通无效。
:::::::也由于此,我不知道阁下为什么认为我“對「主觀」頗有排斥”——我要是对主观有排斥,就不会把这个主观的词语用在我的草案中了。主观确实不等于错——但也不必然都对,正因为此,我们才尝试去给主观定义的“沟通无效”施加客观的约束和管制,避免它成为滥用的由头——但这个管制一定是有限度的,至少用它来作为一个提案的依据这一点权利是不应该被限制的。而提案也不意味着投票就开始了,从提案到投票中有相应的争取联署以及答辩的时间,这些时间都是用于讨论的,而并非阁下所说的“不经过讨论”——事实上讨论的空间显然比这个还要广,在提案开始之前难道就没有讨论了吗?如果真没有讨论过就提案或者提案后没有有效讨论过,我想这个提案被提出来了也得不到支持的,而且也是触发了草案中可以提案“取消投票”的各类事由的。
:::::::至于众意的问题,众意当然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现有的框架里,不用众意来裁决,又该用什么来裁决呢?而且我们并不是没有设定挽救众意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机会,从取消投票到紧急求助的这些规则制定就是为了这一点,如果想要做得更好,我们是要去完善这些规则,而不是无视这些规则和它们存在的漏洞。——但这些规则肯定无法做到永远地完美无缺,所以我说“规则...不能避免...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事实上在阁下举的例子中同样如是的,此时不靠众意来挽救,又要靠什么挽救呢?而这些众意,难道又是无规则地表达和行使的吗?在下今天在这里长篇废话,恰恰是众意中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了在下仍愿意表态来希望尽力调整当前的局面;而阁下说我“不愿牵扯”我也甘之如饴,因为这同样是我在行使选择表态或不表态的正当权利的一种体现。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至少我此刻入局,只是为了调整更合理的规则'''这一件事'''而来,我身上并没有同时解决几十个问题的能力——我想诸位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有就草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仍请阁下指正。--[[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4:11 (UTC)
::::::::插句話,我好像沒看到閣下提案中有“主觀”的字眼。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5:30 (UTC)
:::::::::提案里没有,不过我给阁下的回复里有,我想Zhxy 519君指的是这里?于是据此回答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6:01 (UTC)
::::::::這麼打比方很有意思,不過閣下要知道在本站後果卻不是「離婚」那麼簡單,而是接近於「剝奪子女撫養權探視權」一樣嚴重。涉及到這樣的部分,我就不能贊同閣下簡單歸咎於「雙方認知差異」而算作溝通無效了。很簡單,從我過去所處情形的角度,應對對方無理取鬧而已經提出了足夠的解釋,那麼對方就是鬧上加鬧而足以關閉了。我想說民法上法院都不會受理這種所謂原告,維基上就更不應該拿來浪費眾人時間。
::::::::我認為話題不要扯遠,所以認為一,如瓜皮仔所說,溝通無效的定義不必明文強調,但應該在這裡重新達成共識。二,條文本身,我想再與閣下探討一下。比如百科原案說提請需48小時,閣下版本為何選用72小時?再如百科原案內容直接表示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閣下的修正稿也不予採納為何?
::::::::最後表達一下本人的基準,本站除了版權規定嚴格之外,考慮參與者數,基本不贊成各種規則比百科更複雜。繼續歡迎閣下意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27 (UTC)
:::::::::管理员被解任的结局是属于“离婚”还是“剥夺权利”?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知差异”是中性词,任何的沟通无效难道不是都反映出沟通双方对某件事认知不同吗?我还没有见过认知统一而沟通无效的;因此这“归咎”是否过于“简单”,也许旁观者清。至于有关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阁下讲得很好,但就像阁下所言,受理与否是'''“法院”'''的事情——而不会是当事人的事情。
:::::::::我很高兴阁下愿意回到具体条文的讨论上来。谨就阁下的意见进行回复:
:::::::::一、“沟通无效”的定义确实不必明文强调——恐怕也无法明文强调,就像我所言,“沟通无效”只是提案由头,就像“感情破裂”一样,在提交离婚申请或诉讼之后,终归要看证据——而证据需要逐案审定,不是划一。沟通无效的定义之“达成共识”,到底能不能达到某些效果,还是说仅仅成为了限制提案的一道壁垒,我持怀疑态度——不是认为不该有合理的壁垒,而是认为合理的壁垒不是设在此处而应该设在'''“取消投票”'''那里,是由对证据的审定决定而不是由对概念的审定决定。
:::::::::二、我没有打算过照搬什么方案——也没有想过一定不要参考什么方案。“洞中岁月长”,在处事节奏并不快的本地,时间做'''适当放宽'''是合理的事——当然,如果'''多数人'''认为一定该按48小时,我不会坚持。
:::::::::三、至于“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一句,我记得百科的原文是“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视作”就需要被审视,也需要经过适当流程被宣告无效。这个流程,在“取消投票”里有。我欢迎就具体的流程(包括)门槛进行商榷,包括上面GZDavidwong君也与我就这个门槛有过讨论;当然,最终这个门槛如何定,还要收集各位意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2:40 (UTC)
::::::::::表示原则上赞成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除非在修正案中明确加上“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且无效”和“溝通無效的情形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并获得社群投票通过,否则我反对这种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05 (UTC)
:::::::::::閣下這麼說看來倒是同意的。既然從我到銀色雪莉都認為不必也不能明文化,只要這裡達成共識,並不需要甚麼事情都社群投票。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27 (UTC)
::::::::::::但我并不认为“达成共识”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的看法是:“沟通无效”是主观看法,是提出提案的由头,不建议对它作任何定义上的限制,否则会变成对于提案权的不恰当压制——而“达成共识”可能就有“定义上的限制”被包括在内。我最多仅能接受对它作出例举性的说明,而不能接受对它进行概括性的排他说明;而什么样的例举性说明能够为大家接受,则需要进一步<del>共识</del>商讨并最终'''作为方案细节'''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落实。(简单一点讲,你可以举例出某几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情况属于“沟通无效”,但'''绝不能声称仅有'''某几种情况属于“沟通无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32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上“溝通無效”的形成也是多年實踐得來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各位的冷靜”幾乎不復存在,逼得我非要出來把它說得很清楚,這就很無語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46 (UTC)
::::::::::::::我想“冷静”对各位,包括在下,都是时常适用的一个词。
::::::::::::::另,阁下所举的“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自然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我也对[[User:Midleading|Midleading]]阁下所说的“'''‘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深表认同(希望我没有错误断句阁下的语句)——Midleading阁下认为现有草案中的说法是否足够表达阁下的看法?(即“取消投票”中的“被提案解任的管理員不得參與此(取消投票)提案”这一句,是否足够?至于阁下担忧的“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我认为无论是原案和草案,应该都没有漏洞会导致“提案被'''拒绝提出'''”了)如果尚有不足,请阁下分享是否有更好的文辞表述(自然,在下也同时请各位同好指点)。又及:我这样有没有@到阁下?我对维基的提醒回复功能真的是...不太抱希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5:05 (UTC)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想要不通过投票而只是通过讨论达成的关于“沟通无效”的共识,我认为可能就是所谓百科里的“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是一个限制性的而不是列举性的条件,也只有在这种限制性的条件下才能得出Jusjih滥用沟通无效的结论。而我反对的就是对“沟通无效”作出一种限制性的规定,所以Jusjih滥用沟通无效这个关闭提案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原案和草案都明确了只有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起取消管理员权限的投票。注意这里说的是发起投票,不是提出提案,所以当事管理员即使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也不应该清空提案页面,不过仍然建议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因为仍然有可能因为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导致不能进入投票阶段。最后我有个疑惑,就是所谓“為了防止一案多審,除非有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这里是否包括之前在旧的方针下被快速关闭的提案?--[[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6:03 (UTC)
::::::::::::::::一、也许请你注意我的引文,没有“仅限于”,这就说明了我是在把“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当成一个列举性的条件'''的立场上。而从[[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君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的回复来看,'''也许'''他对这一点并不反对——当然这需要他本人来回复;而我则再次清晰地申明我个人的立场。
::::::::::::::::二、我注意到阁下就“提出提案”和“发起投票”的词句所提出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自提案提出起,想要在进入正式投票流程前取消投票,均需遵守“取消投票”的流程要求——简而言之,“提案”是“发起投票”的第一步,即时受到“取消投票”流程的约束。就此,我建议把相关表述修改成(斜体字为修改处):
::::::::::::::::{{quote|'''取消投票'''<br>任何用戶''自解任投票提案提出起至''開始正式投票前,可提出取消投票的客觀事由。''在此期间,''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三、我想请阁下指明,阁下所指的同一事件,是指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还是指“提案被快速关闭”这件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7:25 (UTC)
:::::::::::::::::这里确实有阁下所言两类事件,一类是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一类是提案被快速关闭以及随后在元维基发生的事件,只有前者被作为理由提出过解任提案,有可能让人将“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误解为不得在解任提案中重复引用之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在这里,旧的提案如果被当事管理员自己快速关闭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如果被中立管理员关闭,那么提案的关闭本身不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我支持只有出现了新证据才能重新提交新提案,同时认为在新提案中可以重新引用过去的提案中提及过的事件,而并非只能对新证据进行讨论,反对将一事不再审原则误解为只要某证据被之前的提案引用过,就不得在今后的提案中重新引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8:14 (UTC)
::::::::::::::::::我現在看不太懂,是還要算前帳,還是只修規則?算前帳的話Zhxy有他的一番說辭,還未見Midleading能駁斥的;只修規則我認為也走的有點遠了,想定出太多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這算一朝被蛇咬?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溝通無效的定義,我也是被迫出來說的,因為實在是有人可能真糊塗,有人可能裝糊塗。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03:36 (UTC)
:::::::::::::::::::{{ping|Midleading}}就阁下所言,似乎应该将“同一事件”的概念细化。我不赞成关于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称为“一个事件”:我认为新证据只有在与旧案中心事件直接关联时,才允许作为旧案的新证据提出并重启旧案,此时允许重提旧事;但如果新证据与旧案中心事件并无直接关联时,应该作为新案提出,而不应该东拉西扯把无关的其他内容扯进去。不知道阁下以为如何。
:::::::::::::::::::{{ping|Gzdavidwong}}仅就阁下关于“只修规则”部分想向阁下了解:请指出“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说实在,讨论过程中涌现更多细节与文辞上的调整不是坏事,毕竟各计划也是基于其社群本地的具体实践而产生其方针指引,在'''讨论'''阶段过于自我设限有时并非好事。我当前主要仍着眼于只修规则,还请在讨论规则本身时不过分陷于——不是不陷于——现实的泥潭。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07:50 (UTC)
::::::::::::::::::::簡單例子就是我最開始提出的:其他規定3。這段是誰寫的,我們都知道。一如之前修改時硬塞入的“附則”一樣,突兀而可行性低。且不說我本人,Zhxy每次行動,也是會給理由的,非要弄成“說明書”還要“見證人”這些,沒有維基項目會規定如此——中文維基百科就沒有。要求刪除這一段。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14:24 (UTC)
:::::::::::::::::::::同意[[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所言其他規定3可行性低而且未見於其他維基項目,建議簡化或刪除,但這不等同於執行程序不需要任何理由。至於要不要算前帳這一條修改意見,我只是想表明在有爭議時防止一案多審這一條不應該用於限制和阻止提案進行正常的討論,就跟只有溝通無效時才可以發起投票這一原則不應用於限制未滿足提前取消條件的提案進入投票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我想要駁斥Zhxy的說法或者算前帳,其實某种程度上我贊成[[User:Zhxy 519|Zhxy 519]]在[[User talk:Jusjih]]提出的“封禁用戶從來沒有強制和其他管理員事先溝通一說,何來污點?”。我反對的只是[[User:Zhxy 519|Zhxy 519]]沒有把這些本來有一些道理的東西解釋清楚,卻屢次阻撓維基文庫中的根據正常流程發起的投票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05 (UTC)
:::::::::::::::::::::其实我不时也看不懂这位朋友的文字233——不过我不认为这可以意味着基于“某段内容是谁写的”而去对任何言论进行评论(我与这位朋友不时也有争论,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并非要为谁背书,请知悉——推定善意)。当然我仍然'''赞成简化或改写'''(删除大可不必);重点在于这段话“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我又大言不惭引用自己的话了),诸位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ping|Midleading}}关于阁下的看法,那就把草案改成这样好了:
:::::::::::::::::::::{{quote|解任投票案因遭提前取消或投票未达门槛等原因而宣告不成立后,又发现'''新的'''与原案所涉事件'''直接关联'''的证据的,可'''基于原案'''再次提出解任;除此以外,为避免一案多审,不接受就同一事件重复提起解任。}}
:::::::::::::::::::::阁下觉得这样是否足以填补可能的漏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38 (UTC)
討論似乎已經太長,無法直接回覆銀色雪莉的最新留言,所以重開一行。如果認為我沒有解釋清楚,那麼討論就夠了,我沒有義務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只有努力維持正義的義務,Jusjih也從來不是什麼正常流程。回來我關注的條文,48也好72也好倒不差24個小時;「視作無效」處,沒有「流程」不代表這一句就不能寫吧。再有既然一事不再審那裡既然準備引入,百科提出的半年不得再提案的條文,為何不一起引入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21:47 (UTC)
:一、建设性意见未必是要阁下详细提案,但正如阁下所言,应该在讨论中解释清楚,然后得以体现到内文中,否则会变成高来高去;正如Gzdavidwong君所言,“审核内文”事关重要。
:二、在现有草案中使投票不成立的方式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前取消,一种是投票不到门槛,哪一种都需要流程。百科的“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这一句话中的“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这句话我是认为已经包含在了草案“提前取消”中的“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和“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这两句当中,因此似乎没有另外列出的必要。
:三、我不认为那是适合本地的条文——一旦解任失败后被解任者无论如何均获得6个月的保护期(尽管紧急解任仍可使用),这不像是一个平衡的条文。草案(及草案的新增修改)应该已经明确多数情况下不允许就同一事件重复解任,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这时是否需要引入其他'''明显基于彼本地而非此本地的实践'''而制定的条文,我相当质疑。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5:20 (UTC)
::1. 我認為我已經解釋,如果覺得不清楚,為了避免「高來高去」,閣下雖當時未參與,想進一步討論仍可就具體行為具體提出。
::2. 好……吧,也不算非常重點。
::3. 不平衡嗎?至少是給雙方一個冷靜期。而目前實踐則證明,「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如果本次不是我以當事管理員身份,類似的安排可以說是無效的,未來如果再玩同時罷免兩個管理員的把戲,恐怕根本沒有可信的管理員出來中止,只能流向投票似的「眾意」,而不是真看證據這些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7:53 (UTC)
:::就第三點,“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的主語是'''草案''',草案與原案的安排已有不少分別,因此基於舊事判斷這一安排有效與否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我並不認同“以當事管理員身份”可以關閉涉事提案,但鑒於原案未曾清楚說明,因此我不表示意見;而現在草案之其中之一的目的,便是明確排除這一點的可能性。至於有關“罷免兩個管理員”等推演,我前面有回覆過Gzdavidwong君(在第一次回覆的第二點),恕不贅。如果閣下對中止門檻過高(是門檻'''過高'''而不是門檻'''高''')表示憂慮,基於合理考慮我已在條文中作了適當調整——但是,這不代表我認為“投票似的「眾意」”就必然等同於“不看證據”——這樣說來,投票選管理員也是隨意的“眾意”,沒人看表現了?這樣的類比明顯是不當的,因此我堅持即便門檻作出一定調整時,仍然保留“取消投票”中需要非管理員的用戶的聯署的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2 (UTC)
:聲明: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這裡我說的更明確一點,中文項目管理員講理扛不住「抗議」的風氣在國際社群我還沒見過,當事管理員可以考慮避嫌,但明顯的擾亂破壞即使當事管理員也不需要忌諱出手,就如我已經舉過的管理員達師[[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的意見]]一樣。一句話,明確限制當事管理員的條文我也表示反對。
::另外,我提議廢止「再任」一段。最終決定權仍在Meta,meta不予理睬即使本站通過罷免也沒有用,這一段就變得冗餘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1:18 (UTC)
:::[[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避嫌]]是本地现有指引,当然有例外情况,但仍然有诸多限制,而并非可以全然随意走到天平的另一端。既然不少同好喜欢引用百科,那我就引用[[: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这一句]]好了:{{quote|滥提、不符合假定善意、违反维基方针、礼仪、讨论程序之解任提请,皆可经'''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取消或中止。}}
:::这难道也要说是“明确限制当事管理员”?在下恐怕'''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再任”那一段,按上一段回复的老规矩,我[[: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引用一下百科]]得了:{{quote|被取消管理人员资格的用户仍然可以再次申请、被选为管理员。}}
:::看来解任指引中无疑仍应该有关于再任的规定对不对?结合阁下的说法,那么:
:::{{quote|'''再任'''<br>被解任者就解任进行申訴的权利,仅限于被紧急除权的前提下行使。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最终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虽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把原“再任”段修改为这样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9日 (六) 05:51 (UTC)
::::原百科的確沒有「明確」,但是閣下的修正案有當事管理員不能參與提案一句。如果閣下把百科版本替換過來,我就不會繼續反對。
::::我看閣下似乎在另一處加入不能同時提報兩名管理員這樣的提法,我表示感謝。不過我仍然擔憂最糟糕的情況,即有人出來不顧常識地濫提,但一直不發言的所謂「非當事」管理員拒絕出手阻止,反而認定彼方的胡言亂語是「有效的常識溝通」,不論別人如何解釋。今次發生過一次,我真的對條文的作用表示悲觀,因為不顧常識真的很難阻止。
::::我是百科原條文看的不細了,但是百科原條文既然如此,不夠嗎?刻意強調太多顯得太有針對性了,我認為就留著百科條文短短一句話就夠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1:15 (UTC)
:::::我倒是认为百科很清晰说出了得由'''非当事'''管理员提议中止;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条文上可能的漏洞,但是这个漏洞在大家有相关未具文共识的时候也许不那么显眼,而如今出现了显眼的情况,那么就不得不在文字上作明晰的定义。我要指出的是,我翻查了百科的无效化解任提请(近十年吧,再往上的那些远古痕迹我也没有翻了),还没有出现过由当时管理员自行关闭提案的。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种规则失效的情况。
:::::至于条文的作用,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在下并无三头六臂,所能做的,是尽量修补条文而已。
:::::“再任”这个部分,其实只是梳理清楚了哪种情况是透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可能的复权,倒不至于有针对性吧...在下是一个“鸡毛蒜皮”的人,还是愿意说得详细一些——对于能说得详细的东西而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3:55 (UTC)
::::::我承認百科歷史上的確沒有,但是目前文庫的規則允許。因此修改如果大致按照百科來,也不必要加入太針對性的內容。
::::::既然願意說得詳細,那麼我再舉一處,[[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2021年|更早版本]]對於再任,並沒有限定於緊急除權,而是所有情況,改成現在限於緊急除權,並沒有解釋說明。我仍然認為百科的一句話更加簡單明了,但閣下如果堅持,請考慮是否要限定於緊急除權者。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1日 (一) 18:03 (UTC)
:::::::{{ping|Zhxy 519}}不知何故不能直接回复阁下?我是这么看的:我必须申明我从来没有打算“按照百科”或“不按照百科”,无疑百科是可供参考的经验——之一,但不会是照搬,还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既然百科在实际操作中也已经形成了由非当事管理员执行相关操作的惯例,那么有鉴于文库的实际情况,用文字把这一点落实下来也并无不可。我还是那句话,百科与文库这两句话表达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表达其实相对来说是小事。
:::::::有关“再任”的部分,我想阁下所指的实际上是当中有关“申诉”的安排。“申诉”分为'''向社群'''申诉和'''向元维基'''申诉两类,我的看法是:紧急除权的情况下的两类申诉均已透过已有的不在本次修正案讨论范围内的[[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緊急除权]]下有明确规定,就不必论。'''问题是,由社群投票通过的解任''',“向社群申诉”鉴于草案中已有足够长度的联署期和答辩期,这可以不需要了,但“向元维基申诉”这一点'''是否应该恢复''',需要请各位发表更多意见来整合,在下未敢擅动(同时也是由于在下对元维基并不熟悉的关系)。——不过我个人认为有跟没有似乎都很平衡,也说得通,所以还是要看众意。同时,“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这是我所认同的,现案或草案也没有对这个做任何限制(除非他连一般程序都不能通过),所以我想这方面问题不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7:52 (UTC)
::::::::如果精神是一樣的,請恕在下重複上文已表達過的個人準則:不贊成規則比百科更複雜。
::::::::我倒不要求「恢復」,因為這個是本地社群不應也無法限制的。與其這麼麻煩,我們目前的共識還是百科的「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再沒有人提意見就用在目前定稿裡用這一句好了。沒有進一步討論就採用目前共識,這是維基項目常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7:24 (UTC)
:::::::::“复杂”与否,还是要看规则是否适用于本地情况,没有一定要比较他人的道理。至于“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就算是在现行的规则中也并没有限制嘛,草案就更没有了,所以这句话直接添加在“再任”里是无妨的;但对于涉及“申诉”这部分,我没有意见,目前也没有修改的打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48 (UTC)
::::::::::多日沒有新討論,竟然有些看不懂原來的話了。閣下「沒有意見」的意思是對目前「限於緊急除權」不反對;還是雖然自己無意修改,但不在乎別人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9日 (二) 21:36 (UTC)
:::::::::::这么说吧,如果合乎程序的话,我觉得几乎没有理由否定投票通过的解任共识,因此我不认为“申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任何作用——当然如果这场投票属于“大规模破坏”,要去元维基提报,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也不在“申诉”这个词的范围内了。所以我无意修改这个部分——因为我认为它是可以接受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23:04 (UTC)
::::::::::::我對於「申訴」處的觀點,就是閣下雖然認為無用或是可以接受,但是明確寫出來「只能用於」這樣的字眼,未免太有針對性。所以這裡要麼徹底刪掉,要麼不再限制。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34 (UTC)
:::::::::::::先说一句:我前面有一个更改的版本,已经没有了“只能用于”,所以我不知道阁下是指什么?
:::::::::::::既然阁下也清楚在下的“申诉不应成为延宕或阻挠正常程序和事项下提起并被通过的投票解任共识的工具”这一立场,那么在方案中有相应的规定实属正常。我仍然是那句话,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规则失效的情况加以修补。何况,评价一个规则的标准,是应该在逻辑和公平性这一层面上来评价的。阁下称这太有针对性,但本地社群就内部事务循正常而非紧急流程达成的共识,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供“裁决”或“申诉”之处——说句题外话,有不少姊妹项目就这个问题在其当地的本地流程里甚至似乎都没有申诉这么一说。再者,我前面已经提过,如果这样的共识真的是被人骑劫的产物,那么完全可以到元维基提报大规模破坏。如此,在逻辑和公平性上是否尚有不足,还请阁下示下,但“针对性”恕我不知从何而来。本来这样的“申诉”作为走紧急程序而可能有误判甚或骑劫时的一个兜底自然是非常合理,但是经正常流程的解任实在看不到有此必要。
:::::::::::::在此基础上,如果文辞上有人想调动,我可以给出我能接受的方案:
:::::::::::::{{quote|'''再任'''<br>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以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7:51 (UTC)
::::::::::::::很久沒來,條文甚麼的你們已經說了很遠,我跟不上了。银色雪莉自己似乎也說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貼出來,如果银色雪莉能設身處地,運用智慧最好,不然今後還是死局啦。
::::::::::::::即:假設银色雪莉為本站管理員,因一次操作被某「老資格管理員」盯上,要银色雪莉解釋。银色雪莉其實已經做出解釋,但對方反駁都沒有,直接不聽不看說「溝通無效」,強行推動下一步罷免程序。不明真相的群眾看到罷免管理員,如找出氣筒一樣不討論,直接拿票解決問題。請問银色雪莉能做什麼?
::::::::::::::諸位還請不要忘了,說來說去那麼多,這裡依然是最大的漏洞。--[[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44 (UTC)
:::::::::::::::久违了,祝安。“沟通无效”这事儿的讨论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愿意回答——不敢谈什么“运用智慧”。
:::::::::::::::说实在,'''滑坡'''的推理其实大家都会推,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种规则能够'''绝对'''防守得住假想中的滑坡——无论是现规则、规则草案、百科规则或者是其他任何规则都是。但我们仍应该“尽人事”——否则,就连“听天命”的资格都没有。
:::::::::::::::涉事管理员在进入投票以前在“联署”-“答辩”期间有大量事可做,可自我陈述与辩驳,甚至可以提议(不是提案)因(包括无理强行推动罢免在内的)某一原因而关闭此投票提案。至于“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讨论”,我不知道这是阁下的滑坡推论,还是阁下遗忘了我们有答辩期?如果不幸历经常规程序下众意真的被骑劫而成真,我前面说过了,真的可以元维基报大规模破坏走起。
:::::::::::::::以上的可做之事,我想就是在阁下推崇的百科规则当中也不过是这些了,如果阁下认为草案中对比百科(或其他规则)没有保障到(或者说保障不足)涉事管理员的任何一点'''应有的'''权利,不妨提出来。——我再次重申,我非常欢迎对于草案的宝贵意见,上面与各位的愉快探讨中已经有不少各位的意见得到吸收,也期待这样的良性互动得以持续。
:::::::::::::::回答暂时是这些,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但我倒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的:那就是阁下所提出的这个情境,是否有别的规则可以加以严防死守'''而不损害公平性和理性逻辑''',如有,还请示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7:55 (UTC)
::::::::::::::::笑,我是看閣下能正常溝通,有理有據,才來徵求意見的,怎麼反倒問我了。中文維基百科我也很久沒有活躍,但是之前如WMC肆虐的時候,如果有正常人出來講話,我看連WMC都是自知理虧而走開的。目前本站甚至之前維基詞典,都是有人根本連中文能力都成問題,仍然仗勢壓人。閣下的確給了最終保險方案,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經歷,我也累了,需要從開始階段就能節省眾人精力的辦法。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8日 (四) 02:10 (UTC)
:::::::::::::::::提问未必是反诘,而是希望收集各方意见,毕竟人总有局限。现实泥潭的问题我之前已经回复过了,此处不赘。确实我也希望能够简化流程——但那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和公平的前提下——在我而言,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如果仅仅为了节省精力而使用某些方法,也许可能招致另一种滑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得在这当中寻找平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5:10 (UTC)
::::::::::::::::::如果我告訴閣下,瓜皮仔這樣的期待恰恰是真正基於邏輯和公平,而耗費時日是真正的不公呢?我看閣下並沒有真正對瓜皮仔做出回應,仍然是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我認為閣下還是應該「設身處地」一番,世間平反冤案、匡扶正義,沒有不是從(至少自認)被害人做調查開始的。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22:35 (UTC)
:::::::::::::::::::非常赞同阁下所指“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这句话——这正是我持续参与这一讨论的原因,何况我上面也说过了,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这本就说明了我的态度。
:::::::::::::::::::不过,对于阁下“置身事外”的评价和“平反冤案没有不是从‘自认被害人’做调查开始的”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首先,我是来参与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讨论的,这是事务性讨论而不涉及什么“冤案平反”;自然在这一讨论中我们理当审视历次与解任有关的事件,以求在规则修订中得以填补各类漏洞——但这一点窃以为在下并未做得有什么不足;Gzdavidwong阁下在上面也指出我“给出了最终保险方案”,这至少印证了我在试图修补流程规则上的逻辑和言辞漏洞,并且在上一次回复中我也已经就他的疑问给出了草案程序上的对应处理。这也算“置身事外”与不回应问题的话,那或许我还真是皆醉的世人之一了。
:::::::::::::::::::其次我不得不指出,世间调查一件事,没有不从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而非仅仅站立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或许才是调查的起手式——但我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是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修订。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00:49 (UTC)
::::::::::::::::::::然而閣下提到多個角度,卻終究沒有進入此前受害者的角度——角色扮演來體會一下。我不得不指出閣下的最終保險仍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鬧得天下大亂的做法,需要我拿出此前元維基的討論嗎?我無意否定閣下的努力,但是恐怕不夠。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13 (UTC)
:::::::::::::::::::::我只能说,我提到的多个角度包含平等的各方的角度。元维基的天下大乱此前已经见过就不必了。我们都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这努力没有什么够不够的——至少我认为当前的方案是可以尽可能应对各类情况的——当然,这个“应对”的程度,不同人的看法自然不同,我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同时也现实地认识到没有使所有人都'''绝对'''满意的结果,我只希望能够达至可能'''相对'''满意的结果,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0 (UTC)
:::::::::::::::::只希望可以點到為止不要持續耗費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若果本身前設之處在就不是為了尋找衡平的話也就不會有「正常」可期,不求持武,在如此風雨裡既如續寫秉承共議與公義、為釐清雲煙就以砥礪而行邏盡理。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8:01 (UTC)
:声明: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粗鄙僭越,以下為代社羣及耗費時日約談,投入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之,重審本地約束代權職答特定方向,結擬之暫語
::先以兩點留問存疑,做本地日後,再思由單一代言不辭時日協約單方當事方之定論,
::搞清楚一點,到底首先是由何代權表象所生之觸地,不單之令社區及社羣之持續對代權存重大爭議和異議,再繁複制阻社區及社羣之行事,進而耗費社區及社羣之;
::再搞清楚一點,所謂「節省辦法」再「翻來覆去」,到底擺在一齊看,矛盾與否。是以留之不著填答。
::不復提既往個案其身之代權問題,既已車輪有所模糊本身,何以法度限制代權過界干預全程序集事務之問題,但待社羣鑑辨輯識。
::本地記錄一路下來,越見代權行使工具之門檻函須加高尤要,全無減省卻責之理,畢竟權猛威躍引發之耗費、曠日持久難見制約,如此之故,方有本庫社羣斥費耗理、訂升條令而鑲本庫作業太平,意處示為公益致以眾力有所責當共擔,非妄自虛渺渾泥可有翻弄。
::但凡本庫親歷鉅岳壓情之社區成員,並非比好特權架勢而求非禮肆虐,僅秉承共議與公義、釐清雲煙,相信群員性恆以砥礪而行邏盡理,求期空間邏公輯平,是以前設之處不復顛倒黑白,悉數川流皆無需他方畏懼。
::諸君共鑑。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1:16 (UTC)
:::久违,祝安。耗费时间比不耗费时间拍脑袋好,这一点,在文库现行方案的弊端中显露无遗。讨论尚未结束——仍未结束——因此我作为此草案的提议者,不得不对阁下高屋建瓴式的“暂时小结”敬而远之。毕竟,一味定性的讨论,大家都得不到什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取消投票一處堅持靠投票,如果有人反對呢?只要有4個人支持,來5個人反對也不在乎?不如取消這種限制,即使不贊成管理員直接出手,也可改為開放討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04 (UTC)
:::請注意前述“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27 (UTC)
::::我仍然反對。既然已經「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非當事管理員理應獲得更大權限直接關閉,而不需投票確認。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34 (UTC)
:::::有关这一点,我的意见在这个小标题下最早的草案说明内有表明过。{{quote|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这是将“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和“投票确认取消”并列的思路来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40 (UTC)
::::::反對過大權力也要有理由,而太站不住腳的提案就更應該快點處理掉,至於「保證」的第三點我覺得更奇怪了,理由不通就阻止、理由通過就進行,為何一定要強調極少數大多數?現實是管理員就這麼幾個人,怎麼提案也沒法歸為少數多數的。--[[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26 (UTC)
:::::::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判断理由通不通呢,太明显的滥提大部分人都能取得共识,如果不能取得共识,那就看哪个标准更接近于经过足够长的答辩后通过安全投票表决这种最公正最理想的裁决方式。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当事管理员可以进行答辩,一个是社群可以通过投票裁决,这两点是不可动摇的。--[[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42 (UTC)
:::::::反对'''过大'''的权力本身已经是很好的理由,阁下总不会认为'''过大'''的权力是好事吧?过于明显站不住脚的提案要取得共识并不难,争议性强的自然不可能快点处理掉。至于“极少数”和“大多数”,不是指管理员,而是指适当提高取消门槛,避免无休止取消战,使得应该给到社群裁决的那些提案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55 (UTC)
::::::::閣下不能稱「過大」就真的過大了,從各維基項目來看管理員關閉各種投票本來就都是正常權限。站不住的腳的理由本站目前看就是很難制止,閣下想觸及,不能不深入涉及前事。我當然知道不是指管理員,但是本站管理員數量很明顯,連帶提案也不可能是「極少數大多數」,所以即使以註解形式寫進去,也是要注意用詞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7:05 (UTC)
:::::::::“过大”与否自然是从本地的现状与可能出现的情况论,我自然不是金口玉断,但这样的担心相信任何人也不敢说是全然离地。从一名普通用户角度出发,我对于所有管理员的权力理应受到社群约束这一点始终表示道义上的支持——自然在执行上如何去约束,用什么方式去约束当然值得讨论,他山之石也颇可供参考,但管理员的权力来源始终是社群,不是天赐。两名管理员+两名普通用户的门槛,意味着当前四名相对活跃的管理员在这当中取得半数,加上社群的适当支持,这想必并不算高门槛,就像Midleading君上面说的,“太明显的”,大家又不是看不见——自然,不那么明显的,说明有争议性的,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适宜那么容易被关闭,而应交给社群裁决。至于我那个说明,是解释,不是注解,本来就没有要写进去,而是方便各位就我对方案的初始设想源流进行了解,也便于各位对我进行“讨伐”——自然,我感谢阁下的提醒注意用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47 (UTC)
::::::::::並非討伐,我們仍然是有理有據的討論如何草擬條文,閣下不認為我應該跟百科比較來製訂規則,我也認為閣下不能只憑個人角度出發,而是有理有據證明如此做法真的權力過大的好,好像我既然已經說了這是普遍情況,出了恐懼之外因何在本站行不通?管理員的權力可以明文規定,但維基項目上也是允許默認共識,不必寫明一切的。我要提回上面的一處,閣下來參與事務性討論要變更條文,簡單原因是條文出了問題不假。然而為甚麼會出問題,我堅持閣下應該正本清源,不然現狀就是我認為很多人真的看不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21:12 (UTC)
:::::::::::既然阁下提到“恐惧”,又总认为我没有“追本溯源”,那我就冒昧说一句:我确实看了你们所有的对话与讨论,不客气地说,就是各方均有行为失当下形成的一场嘴仗——我对你们'''以管理员身份'''进行的纷争导致的文库局势不稳客观上确实相当不安。但你们的纷争当中涉及各方行为得当或失当的问题,并不与此刻修订解任规则有太多的关系;因为我此刻提出的修订,是针对2022年4月28日为止[[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的经投票通过的现行版本进行修订——所以要追本溯源也是针对这个版本追本溯源,而不是别的。
:::::::::::取消投票本为及时处理一些不合规的解任提请,在别的项目也许确实由一位管理员在规范下关闭即可,然而前一次的纷争使得我对涉及争议的双方用户'''能否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了不安''',而这种情况在小社群的情况下让人倍感担忧。是以我建议管理员应当将有可能影响正常解任提请的“取消投票”权力返还一部分于社群,以更好体现取消是在共识或常识下实现——但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常识”。自然,我并不认为我这个方案一定就好,譬如说阁下此前提出改为开放讨论,那么也可以改为开放讨论,那么可以由单个非涉事管理员就来执行在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这一点,可以在现有的“提案-联署-答辩”里进行整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21 (UTC)
::::::::::::跟條文無關:所以我說閣下不安的來源只是直觀上的,使得情勢發展至此的根源才更應該令閣下深思。我知道「你行你上」這樣的說辭不好,但瓜皮仔當初給閣下的劇本還是頗有體會一番的意義。
::::::::::::我仍然反對「返還權力」,但我願意申明任何管理員在內做法都可以被討論,如果討論結果能證實不妥,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可以被顛覆的。有苗頭的時期也可,事後也可。
::::::::::::我又看了下上面一些糊里糊塗混過去的討論,比如「溝通無效」。我覺得閣下既然也贊成過「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是真正溝通無效的例子,那麼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相信閣下不會反對「有理由的為自己申辯、否認指控」不能算溝通無效,而有意罷免者「不指出對方錯在何處」的做法連嘗試溝通也不算。歡迎閣下高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4:01 (UTC)
:::::::::::::恰恰相反,在下不安的来源并不仅仅是所谓直观上的或意识上的,而是对于双方诸位能否具备相应能力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不安,这正是根源所在,而不是诸位无益的相互攻讦。瓜皮仔阁下给在下的滑坡推论式剧本我前面已经阐述过我的意见,此处不赘。
:::::::::::::“返还权力”的前提是清晰管理员的权力来源,管理员的权力来源来自社群,而不是天赐,这是我前述提过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选项。但是我仍愿意讨论其他任何详细选项。
:::::::::::::有关沟通无效的内容我没有进一步要补充,前面已经提过了。想要避免沟通无效被滥用,不是透过赋予管理员任意关闭投票的权力而实现的。正如我前述所言,可以开放讨论,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5:26 (UTC)
::::::::::::::我想說「權限」來自社群,但是可以做的事就廣了,因為維基的共識制並不強求寫明所有,所以從維基項目創立伊始參考各站管理而進行的管理行為,未必可以說都是「來自」社群,社群默認的也有很多,當然叫「天賜」肯定是過分了。
::::::::::::::閣下不發表評論也罷,但是我之前無過錯卻要被逼到墻角的情形,我也認為是沒有有效制度對我正常行為進行保護。如果不能無共識(眾議)取消,那麼溝通環節也同樣不能無共識(眾議)強推。不能強推是去年三名管理員的共識,違反的人直接關閉討論也不為過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21 (UTC)
:::::::::::::::管理的具体行为当然不是必然条条节节都“来自”社群,但是正因为权限来自社群,那么具体商议本地的某一具体管理行为应当是完全可以的。我并不坚持一定要按我的门槛来,但以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实在这种重大问题上需要更多社群参与和高门槛。至于阁下所指的“沟通环节强推”,在那时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自然可说是强推,但如今制定规则已列出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方能正式进入投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不仅仅是解任人与被解任人的沟通,同样也是这两者与社群的沟通,若经过沟通仍无效或取得解任共识,方最终进入投票流程,谈何“无共识强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0:05 (UTC)
::::::::::::::::我需要捋一捋閣下的話。閣下也願意認定的「沟通环节强推」,我指的主要也是這裡,既然沒有各種聯署答辯,那麼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就可以直接關閉。至於真的走到後面聯署、答辯,我從來也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如果我只是針對我們共同認定「強推」的部分,閣下還認為要搞高門檻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20 (UTC)
:::::::::::::::::现在轮到我不大懂阁下的意思了。我前面说了,原来的时候“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因此可算是强推;但现在已经有了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PS:这里的“沟通”是指在联署之前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加入参考[[: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发起解任投票|百科]]的设置,要求(意向)解任人在与(意向)被解任人沟通不畅时要到写字间发起讨论寻求介入,在共识沟通无效时才可提出提案;这样可以减少了阁下所称“擅自声称”的风险,也便于衔接后续的提案、联署等环节,最重要是保障社群对于重大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这样一来,首先“强推”就无从说起;同时,在这样的环节设置下,似乎也难以出现“'''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之情况了(因为尚有需要共识沟通无效这一设置);因此,在这个部分,似乎谈不上高不高门槛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关闭的;而一旦经历这些程序进入了提案后,那么阁下自己也说“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我想改成此前我提过的“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问题应该不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7:51 (UTC)
::::::::::::::::::這一次發言閣下可以說明確了不少內容。不過單純提醒一下,我願意與閣下達成要求提案意向者要尋求社群介入這種方式,不得擅自強推(否則就算當事管理員仍然可以直接封禁關閉提案),但這其實也不算百科設置,而還是我們之前同意的不必明文化的共識。畢竟如果有人路見不平,在個人討論頁也是可以參與討論的。
::::::::::::::::::不過後面與其說是我反對閣下意見,不如說是對閣下理解的疑惑了。「強推」本來就是限於「溝通-提案」環節產生,跟聯署和答辯本就無甚關係。閣下似乎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了?上面一段的確會降低風險,但是直接變成0,我還是不敢苟同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50 (UTC)
:::::::::::::::::::我只能同意当有人在'''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当事人当然可以提出对方违规,但不宜由他来执行这一关闭。“路见不平”的说法过于偏向,言辞恐不当,但他人在个人讨论页当然可以参加讨论,社群不会无聊到要规范这种事情;但还是应该在有需要时到写字间,采取一个公开的形式和态度,也是流程上的完备。
:::::::::::::::::::认为我“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只是阁下的误解。首先,我认为的“强推”与阁下在范围上并不全然一致,社群成员就此重大事项需要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听取答辩、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从提案一步登天到投票是不当的。至于加上各流程——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需要寻求社群介入那一步——以后,降低风险这一点阁下也是认同的。既然遵守流程,那么所谓“强推”从表面程序上就几无发生的可能;而至于阁下认为之所谓潜在的“强推”,我此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没有规则能够防备一切危险可能,无限搞滑坡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客气地讲一句,这除了满足一种“理想主义”而外,只是使更多有问题的地方始终悬而不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6:33 (UTC)
::::::::::::::::::::我不能不提,因為就算閣下可能認為風險已經極低,「強推」的的確確已經屢次發生,而想到未來仍然可能隨時帶來血雨腥風,我還是請閣下設身處地幫人思考一番。這個結如果不碰,我也不客氣的說別處的修訂都是隔靴搔癢。
::::::::::::::::::::我出於信任閣下是講理的人,而可以就具體內容深入討論。然而既然閣下也知道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性不會是0,我倒是提議本案通過之後,閣下或是閣下認為可以信賴的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以前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實行類似雙方編輯禁制一類的做法,我完全樂得清閒。我可從來沒去招惹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20:34 (UTC)
:::::::::::::::::::::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于事情的评判标准是存在差异的了。不管是我当下目力所及也好,还是阁下所称“设身处地”也罢,我认为风险应该是降低了的。至于后续,等后续再说,但既然鞋子湿了,在下仍会关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2:00 (UTC)
::::::::::::::::::::::遺憾有些討論還是說著說著其中對條文原本的具體意見就變得很模糊了,但是對您願意入地獄的精神深表讚賞XD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14:39 (UTC)
::::::::::::::::::::::話說回來,下方有人還在用奇怪的漢語[[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搞小動作]],不過我看得出來這次阻止這人的意見足夠多,犯不著去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39 (UTC)
:::::::::::::::::::::::说实在话这地狱也有一部分阁下的“功劳”在,是以阁下的过誉我是不敢当的。——这是实话实说,算是直言而应该还不算批评。Jusjih君的意见我还没有细看,不过我并不以为他的中文读不懂,此事请不必与我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58 (UTC)
::::::::::::::::::::::::我認為要提一句,如果他72小時的提案通過,就意味著「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可能無法實行了。不合規的提案仍可以直接開始連署,那麼按照我們的最低限度共識,到了這一步也無法關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1 (UTC)
:::::::::::::::::::::::::我不太赞成划一的72小时提案。不过下方Yinyue君的意见不妨可以读读,我虽然未必认同他要引入,但他认为可作为一种“程序性手段”以及还是希望有足够时长促进讨论的看法还是有道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28 (UTC)
:声明:2022年8月16日'''更新''':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计,并同时认为在允许管理员有效行使其“代权”的同时'''仍应以执行社群共识为最大前提''',吸取其他同好的一些意见精神,再次做了调整。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33 (UTC)
::{{支持}} 目前各方面考虑相当详尽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5:48 (UTC)
::雖然仍有不同意見,但因為各種原因,本人決定對此次修訂暫不再提出意見,感謝银色雪莉的積極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21:52 (UTC)
== 一点疑惑 ==
根据收录原则,类似于[[习近平向匈牙利新任总统诺瓦克致贺电(2022-05-10)]]这类的报道内容,符合收入标准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5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24 (UTC)
::符合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即单纯事实消息。而且这个是自由文本。[[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0 (UTC)
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这是银色雪莉上次说的。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4 (UTC)
:我问的可不是公有和自由文本的问题,阁下似乎没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字适合在文库中收录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7 (UTC)
::我觉得很适合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5:13 (UTC)
:::'''我觉得'''不是一种维基应当有的态度,维基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他需要来源,拒绝原创。这可不是说我觉得是a就是a,我觉得是b就是b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4 (UTC)
::::社群并没有禁止收录这种文章。请阁下往上看,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25 (UTC)
::该文确有一定价值,符合现有收录方针,若无版权问题,可收,--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1 (UTC)
:蒙Assifbus阁下引用在下浅见,不过我得说这不是“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因为它的原始来源是[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0/c_1128637866.htm 新华社],外交部只是'''转载'''这一新闻内容(如果说像是国务院公报这一类的文献进行转载收录,则当前文库的状态是事实认同的,因为国务院公报本身有其由立法法等确认的特性;但是对于本件这种类型的转载则尚未进行讨论)。当然,我认为它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只不过我们此前在[[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讨论的,也就正是这一类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是否'''适合在文库收录'''——我想就关于收录方针本身,诸君同好都需要更追本溯源的进一步讨论,听取来自更多方面的意见,而不必求速度解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感谢银色雪莉指出问题,我已经知悉。[[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51 (UTC)
::另外說一句,我以前也說過新華社等新聞社開頭都是「XX電/XX記者報道」。這些是文稿的一部分,但它們的存在也往往使得這種稿件註定不能叫「單純事實消息」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01 (UTC)
:::这个看法恐怕不正确,以下以[http://www.news.cn/2022-03/22/c_1128490835.htm 日本政府发布电力供应紧张警报 呼吁东京等地用户节约用电]这篇文章为例:
:::一、文首提及“新华社东京3月21日电”,XX电的“XX”往往只是说明新闻机构或新闻机构的发电地,现行的大陆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虽并不匹配(先修了法,还没有修对应条例),但是条例依然在现行中,其中第五条提到“(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现行著作权法更是直接把“时事新闻”更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以提高准确性和与伯尔尼公约进一步靠拢;至于其他地方的著作权法恕不一一引用,但也大同小异。以上应该充分说明了:(1)强调媒体并不会使一篇文献失去“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因为现行条例已经有说明;(2)法律修订后不以“媒体报道”为界定词,恰恰说明新闻机构呼号与一篇文献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毫无关系。
:::二、随后提及的“记者:XXX”,这里不应当以署名来论断它们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署名的职务作品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确实已有论断,署名权归作者,其他权利归组织,但前提是,你不能拿一个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内容来谈第十八条,这就要回到前述,即这些内容是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所以拿第十八条来框它们说是组织有著作权是不对的。——事实上,第十八条不是用于管这些“单纯事实消息”而是用于管辖署名的社论、评论、带评述的文章...等等。
:::总之,“单纯事实消息”是一个文献的客观定义,不是说由谁发布它就可以使它符合或不符合这个定义。以某种标识来剥夺或赋予某个文献以“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身份显然是荒谬的,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于是否接受'''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为由来收录文献。--[[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5 (UTC)
::::不是的,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就等於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而是正常「時事報道」而為「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我完全沒有想要涉及上述第二點,故不做評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09 (UTC)
:::::阁下所引文是这样说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这篇文章恰好是针对2020年大陆著作权法修改而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前述说的把“时事新闻”修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下文接续是这样说的:
:::::{{quote|事实上,所谓“时事新闻报道没有著作权”是个“不美丽的误会”。早些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空白状态,之后中国向世界接轨,吸纳、移植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r>该公约第8条规定:“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很明确,公约不保护的是“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而不是所有“时事新闻”。<br>这不无依据:'''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人类创新型智力劳动成果,而“纯消息类新闻”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并不包括作者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就属于纯消息新闻,非常简短,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智力加工;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br>但《伯尔尼公约》的这项条款在被“移植”到我国《著作权法》时,表述成了“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调整,就模糊了该条款本意,造成了误解,让某些人认为新闻机构采写时事新闻报道都是没有著作权的,“可以大家拿”。}}
:::::文章的主旨在这里清晰地强调出来: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具有“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内容,而不是“纯消息类新闻”。我绝对认同阁下所言“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正因此我在另一个话题提出了不能以“单独事实消息”作为收录判断的理由——因为它们虽然是自由文本,但是不适宜收录(这个理由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定案,欢迎讨论)。但是我完全在这篇文章中看不到“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等于“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的说法。难道“纯消息类新闻”不是由人或机构报道的,而是自然而然漂浮在大气电波中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此外,引文提到了《[[伯尔尼公约]]》,我引用一下WIPO发布的[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copyright/615/wipo_pub_615.pdf 伯尔尼公约指南(2.27,p23)]提到“...a simple account, arid and impersonal, of news and miscellaneous facts”来作为把新闻和事实报道从作品中区分开来不受约束的依据,这里边可没有提到任何说用发布方来区分,完全是一个理念定义;台湾的著作权法提到“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为著作权标的,也从不曾提及所谓“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我完全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文献曾说明这一定义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啦作为判别的依据,如有还请示下。
:::::事实上,一篇发布在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应当是先区分它是单纯事实消息还是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转写等类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属于前者,它就在公有,不由于任何其他标识而改变;属于后者时,这些发布来源(机构、作者)的标识才成为对于它们版权状况的分析指标。而如果用这些标识来区分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则恐怕是违背了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法律及公约的精神,就像阁下引文所言:“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56 (UTC)
::::::其實很簡單,「XX電/XX記者報道」是報道的一部分,但不是「纯消息类新闻(单纯事实消息)」5W的內容啊。台灣的著作權法並非爭議焦點,我也不進行評論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0 (UTC)
:::::::5W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篇评论文章的内容,不见得以它为圣旨,在这个问题上WIPO的指南的内容都比它效力要强;台湾著作权法并非“並非爭議焦點”,单纯事实消息的判明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何况在下也没有要把它作为焦点,而是与我举出WIPO的例子一样,印证一个观点:在下暂时看不到有任何有效力的文献曾经说明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来作为判别的依据。当然,我倒是一直觉得这个定义现在眼下似乎不是讨论的重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1 (UTC)
:::::::单纯的「XX電/XX記者報道」属于简单文本,适用[[commons:Template:PD-text|PD-text]]。--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6日 (四) 03:14 (UTC)
::外交部网站上没有表明转载,所以我倾向认为不是转载新华社的新闻。新华社的新闻来源有可能是外交部,只是外交部发布在网站上的时间晚于新华社而已。--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2:06 (UTC)
:::对于您关于此文本来源的看法我谨表示不反对——阁下的看法当然也是合理且可能的——主要是大家都暂还没有足够来源来印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40 (UTC)
:::外交部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新华社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按照[[w:en:Chain of command]],一般信息的流向似乎应该是从外交部到新华社。--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15 (UTC)
::::外交部发放信息流向新华社'''非常正常''',我并无意见,何况阁下用了“一般”,这更加无可指摘,但是我得首先指出这不是'''唯一'''的信息流向,而哪怕有一个反例,都不得不使我们对于这类在外交部网页上发布的'''未标注转载'''的内容的著作权判定表示'''谨慎'''——恰好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反例:外交部新闻司在今年6月8日发了一条[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06/t20220609_10700618.shtml 王毅会见塔吉克斯坦交通部长伊布罗希姆],人民日报也刊发了相同标题但有新华社电头和记者署名的[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609/c1002-32442245.html 内容](署名人是新华社驻努尔苏丹的记者),而外交部新闻司在网页上并没有显示转载。据此,如果照“没有表明转载”这个标准来'''一律地'''不经查验而处理外交部网页上的这类内容的话,恐怕会有不妥。
::::其实很清晰的一点是,媒体在转载时往往都会标记其来源,随意找几个较著名的第三方来源就很容易发现某文章的原始出处何在(既有外交部来源,也有新华社来源)。就本议题最早的那篇文章而论,应该是转载自新华社(一个例证是,国防部也有这篇[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5/10/content_4910603.htm 文章],有电头)。我'''并不认为'''外交部发的这类新闻动态都是转载,但是我们应该更谨慎查核其来源。此外,提供信息'''并不等同'''发表文件,请知悉。以上的看法'''并不代表'''我认为议题出处的文章不是自由文本,而是我认为该文章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中的“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自由文本,单纯事实消息在本地收录的标准'''正在讨论中''',而外交部的转载是否有可能使它以其他理由收录,则'''仍需要讨论'''(我的倾向是外交部的转载<del>不能</del>并不类同于国务院公报对此类消息的收录,因为国务院公报有其法定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57 (UTC)
== 《天變謄錄》原文 ==
大家有沒有找到《[[天變謄錄]]》的原文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50 (UTC)
: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在《[[星變謄錄]]》或者《[[客星謄錄]]》里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0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大家知道《[[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在哪裏?[[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7 (UTC)
==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
二者內容完全相同,該作如何處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12:32 (UTC)
:已删除[[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0:33 (UTC)
== 這是什麽字? ==
=== 三十九 ===
《[[承政院日記/肅宗/十二年/六月]]》
“依律定罪,定配罪人千永善、洪受疇、權楷、金元九放送,安【】之減等移配,金煥中途移配,李□賢”
“國史編纂委員會”認爲是{{?|糹盡}},但是根據圖片,我不以爲然。字裏面好像有一個走之旁。
[[File:承政院日記12月6日.png]]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22:47 (UTC)
:大約是“健”。[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10250-010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20260-008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30260-006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60300-01200](此處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誤作“繼”)和閣下引段能夠連線:此人由流放到江界府(肅十二年三月廿六)最終改爲發配到鳳山郡(肅十二年六月三十),實屬減等。(閣下引段下文亦有“......'''平安道江邊七邑'''......而前後罪人之定配於此者,其數甚多,主客俱困之患,誠極可慮......臣意則西北邊定配罪人中,凡係朝官儒士之類,則竝'''移配於南方''',或其道內他邑,似爲便當矣。上曰,依爲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3:07 (UTC)
::順便提示:如果在我搬運的《承政院日記》原文見到黑色的菱形,這個黑色的菱形表明這個字沒有被脫漏,原文對應位置裏面有實實在在的字,只不過是【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不知道這是什麽字而已。白色正方形表明這個字確實脫漏了,找不到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49 (UTC)
:此字在錄入 [[重脩玉光禪寺碑記]] 時也似發現過,可能是 {{!|𦂩}},具體含義不明。相關上下文摘錄如下:
:{{quote|幸我國朝法運弘開,釋教夙規可{{!|𦂩}},今则一莖草現,瓊樓玉宇,不待賢子插摽,而弹指間早已塵麈佛國。}}
:希望能有所帮助。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8日 (二) 04:39 (UTC)
=== 四十 ===
《丙申謄錄》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8_00
點擊원문이미지.左邊第二竪:“㕔中各員祭服,次(?)麻雜生麻,自兵曺上下。”
頁面是1a。[[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2:33 (UTC)
:看着像“与”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4:4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1:25 (UTC)
:::字形上我是认同的,只不过我对于这句的详细句意有点吃不准,因此当时没有录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12:10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23:24 (UTC)
:::我看草書看的少,無法作出有效判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03:53 (UTC)
=== 四十一(《丙申謄錄》) ===
頁面13a最右下方的字之上的那一個字是什麽字?
原文:“解嚴而城內動駕時不為承傳,依例(?)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52 (UTC)
:啓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1:34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DuckSoft|DuckSoft]] 你們的看法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8 (UTC)
:::我看像「奉」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15 (UTC)
:::这个我看不出,字形下半部可能是“手”或近似“手”的部件,但如果說是“奉”,上半部差別又太大——未敢作定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 四十二 ===
《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9 (UTC)
:以?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32 (UTC)
::《丙申謄錄》中出現過“以”這個字。如果您看到所有的“以”的字形,你就會發現,這個字與“以”有很大的差別。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50 (UTC)
=== 四十三(《今古實紀》) ===
原圖: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132&page=10
原文:權諰,號炭翁,安東人,(?)悔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01:19 (UTC)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是不是公有領域?[[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8 (UTC)
:還有,他剛剛被炸了。維基百科的人員請立即更改“歷史”信息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9 (UTC)
:"Translations or recordings of a source work are considered ''derivative works'' of that source material. The contributor thereby warrants that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e derivative work are either in the public domain or released under a license compatible with the [[:en:Wikisource:Copyright_policy#definition|free content definition]].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ributor to assert compatibility with Wikisource's license. A template should be used on the source material page to indicate the licence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 is posted under (see [[:en:Help:Copyright_tags|Help:Copyright tags]]).
:Failure to conform to this policy will result in the deletion of the text. If a contributor deliberately persists in violating this policy, their editing access may be revoked." from ''English Wikisource'' [[Special:用户贡献/221.127.11.165|221.127.11.165]] 2022年7月8日 (五) 04:51 (UTC)
::不。佐治亞引導石上有中文翻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1:36 (UTC)
== 《[[至正條格]]》原文 ==
這裏有原文,我不用中國手機,所以大陸人請替我登陸這個網站,然後下載網站上的文件。謝謝:https://bbs.ugxsd.com/t-173336.html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00:11 (UTC)
== 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tracked|T313657|resolved}}
中文系列的小维基项目可以将中文维基百科等站点的页面跨维基导入到Transwiki空间。似乎是历史遗留的原因,跨维基导入者这一用户组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项目上只能由监管员授予,而某些较新的项目就允许管理员授予;因此在本站提议允许管理员授予跨维基导入者这一权限,以减少不便。受影响的项目包括维基词典、维基教科书、维基语录、维基文库(本站)。 [[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7月16日 (六) 14:37 (UTC)
: {{支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14日 (日) 12:56 (UTC)
:{{支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5日 (一) 18:13 (UTC)
:已经部署。[[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8月18日 (四) 21:11 (UTC)
== 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分类:未完成的頁面]]”全都是沒有完全錄入的頁面。如果不知道這些文獻的原文地址沒關係。如果頁面討論區是藍色的,你就會得到原文地址。有些頁面沒有數字化的原文,只有圖片,不過沒關係,慢慢來。有些頁面要求下載一些閲讀原文軟件,但是沒多大的問題。順便提示:一大部分“謄錄”是有數字化的原文的。感謝各位的參與![[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6日 (六) 23:45 (UTC)
== 《太極問辨》問題 ==
根據奎章閣的網站,他收錄《[[太極問辨]]》四本書:兩本説是由鄭逑著作,兩本説是由李彦迪著作。鄭逑著作的兩本有70多頁,1662發行;而李彦迪著作的兩本有73多頁,1667發行。這四本都分類在“子部 儒家類。”請問,這兩本是否是同一個版本?[[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0:42 (UTC)
==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三譯總解]]》有中文,韓文,與滿文三個文字。我該放到哪兒去?[[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1:37 (UTC)
:https://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Scriptoriu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3:54 (UTC)
== 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邀請您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2022年理事會選舉]][[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Statements|使用於選舉指南針聲明的投票]]。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投票給您想在選舉指南針裡看到的聲明。
選舉指南針是幫助投票人選擇最符合他們信念與觀點的候選人的工具。社群成員將提出供候選人使用李克特量表(同意/中立/不同意)回答的聲明。候選人對聲明的回答將被加載到選舉指南針工具中。投票人將通過輸入他們對聲明的答案(同意/中立/不同意)來使用該工具。結果將顯示最符合投票者信念和觀點的候選人們。
以下是關於選舉指南針的時間表:
*<s>7月8至20日:志願者提議能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s>
*<s>7月21至22日:選舉委員會審閱這些聲明來確保明確性,並刪除偏離主題的聲明。</s>
*7月23日至8月1日:志願者對提出的聲明進行投票。
*8月2日至4日:選舉委員會選出排名前15名的聲明。
*8月5日至12日:候選人就這些聲明表達其立場。
*8月15日:選舉指南針開放提供投票者使用,以協助他們做出投票決定。
選舉委員會將在8月初選出前15名的聲明
祝好,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敬上
''此訊息代表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和選舉委員會發送''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6日 (二) 17: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tl|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公报}}称:“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第(四)项,公报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一种。据此,党政机关公报刊登的各单篇内容具有行政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属于公有领域。”显然,模板认为一个前提不言自明:公文必然具有行政性质。请问这是怎么得出来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58 (UTC)
:这个模板其实是之前PD-PRC-CPC讨论的大结论中的遗珠之憾,因为对于国务院公报的问题始终谈着谈着就散了,于是有朋友拿这个当时就颇有争议的模板来给公报中的非政府文件先用着,因此就糊里糊涂被保存下来。我建议在大家没有做好重新讨论国务院公报问题的准备之前,至少应该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把行文中的党的机关公报拿掉——因为这个部分完全可以由PD-PRC-CPC实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32 (UTC)
::仅少部分可用PD-PRC-CPC。《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PD-PRC-CPC能用吗?PD-PRC-CPC认为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是公有领域(坦率说,这也是要打上个问号的,但社群讨论通过了,我无意见),不是中共的全部公文是公有领域。[[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3:56 (UTC)
:::自然是这样,地方的,除非到了期,不然照[[Template talk:PD-PRC-CPC]],不收。——但这与在下所说的有冲突么?拿掉这个模板中的“党的机关公报”这个部分,也是符合[[Template talk:PD-PRC-CPC]]的结论的。拿掉了,不就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09 (UTC)
::::Template talk:PD-PRC-CPC得出了什么结论?[[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31 (UTC)
:::::题外话,阁下刚才好像重复复制创建了话题,我清理了一下——回到正题,[[Template_talk:PD-PRC-CPC#討論初步結果]]里边有提到,中共地方委员会的公文(未过期的)不属于公有领域;“党政公报模板”适用于刊登在国务院公报的党的文件。——因此,把“党政公报模板”里“党的机关公报”这部分拿掉,应该也是符合保留这个模板的本意的。就是说,这个模板不应该管党相关的文件,而仅仅是作为在国务院公报相关问题讨论没出共识之前的一个替代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54 (UTC)
::::::如果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那为何不包括党的公文?如果公文不必然是公有领域,那党和政府的公文的版权模板就该一并作废。除非区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认为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政府公文必然公有。[[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12 (UTC)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没有说过“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我想现阶段文库的共识也不是这样的。“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现行确实是分开判断的。所以阁下到底意所何指,不如明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5 (UTC)
:::::::这个模板的前提显然'''不是'''公文必然有行政性质,'''而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具有行政性质。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7:40 (UTC)
:::::::有關文庫管理問題所引起之爭議,合併前段時暫定討論之參與共識,即已先行坐正最高級別之黨務活動不得脫離公務屬性、但仍可有瑕疵,是以注意,作為長久之定論,包括引用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版權條例等之付諸重新說明有關實際時,該「公文」涵義,'''已限定於黨政機關公報刊明之手筆領銜下,不為再衍生指向其他任何法定代表所領銜公報之文本,即不必然有閣下聲明之所謂問題,除非有關問題非經過該約束條件而自行再演繹'''。單獨討論語文問題上,認為暫時並無任何必切需要,若果覆議個案時可確鑿重審有關定論、當然無可厚非。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11 (UTC)
==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ection begin="msg-newsletter"/>
<div style = "line-height: 1.2">
<span style="font-size:200%;">'''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120%; color:#404040;">'''第七期,2022年七月至九月'''</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 float:right;">[[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閱讀完整的通訊報''']]</span>
----
歡迎閱讀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此通訊報發布有關維基媒體[[: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運動策略建議]]執行的新聞與活動、與運動治理有關的主題,以及由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支援的不同項目與活動的消息。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每季度發布一次,團隊也提供更頻繁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Updates|運動策略每週更新]]。如果您想要定期收到通訊報,請[[m:Special:MyLanguage/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MSG Newsletter Subscription|在此]]訂閱。
</div><div style="margin-top:3px; padding:10px 10px 10px 20px; background:#fffff; border:2px solid #808080; border-radius:4px; font-size:100%;">
* '''運動的永續性''': 維基媒體基金會年度永續報告已經發佈。([[: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繼續閱讀]])
* '''改善使用者體驗''': 維基媒體項目桌面版界面的最新改進。([[: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2|繼續閱讀]])
* '''安全性和包容性''': 通用行為準則執行規範修訂流程的更新。([[: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3|繼續閱讀]])
* '''決策過程的公正性''': 中樞試點對話的報告、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參與維基媒體運動的新白皮書。([[: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4|繼續閱讀]])
* '''利益關係人之間的協調''': 為致力於內容合作的自治體和志願者社群推出服務台。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5|繼續閱讀]])
* '''領導力開發''': 維基媒體運動組織者在巴西和維德角的領導力項目最新消息。([[: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6|繼續閱讀]])
* '''管理內部知識''': 推出一個針對技術文檔和社群資源的新門戶。([[: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7|繼續閱讀]])
* '''在自由知識中創新''': 用於科學實驗的高品質視聽資源和記錄口述轉錄的新工具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8|繼續閱讀]])
* '''評估、疊代與調適''': 公平樣貌(Equity Landscape)項目試點的結果。([[: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9|繼續閱讀]])
* '''其他消息及更新''': 一個用來討論運動策略執行的新論壇、即將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一個討論運動策略的新播客(podcast),以及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的人事變動。([[: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0|繼續閱讀]])
</div><section end="msg-newsletter"/>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8日 (四) 15: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戊戌十月二十八日(?)(?)傳曰”中的第一個(?)非常像似“畳”。但是第二個字我實在是不知道。於是我查看了《朝鮮王朝實錄》和《承政院日記》,發現有“疊書”這麽一個詞。而且“疊書”在《日記》裏的用法非常近似於(?)(?)在《丙申謄錄》裏的用法《日記》原文。請問,“疊書”是什麽意思?你認爲(?)(?)是“疊書”嗎?頁碼為“004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8:38 (UTC)
:https://hanja.dict.naver.com/#/entry/ccko/cdfc9e7dd38640978bbb142096b65053
:【叠书】好像是“抄重了”的意思。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03 (UTC)
::那麽,你認爲這兩個字是“疊書”合適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9:38 (UTC)
== 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 ==
{{ping|Midleading}} Unicode 15 將於今年9月發佈,屆時請更新過濾器定義爲:
<code>
article_namespace == 0 &
added_lines rlike '[^\PC\n\t\\x{4DB6}-\\x{4DBF}\\x{2A6D7}-\\x{2A6DF}\\x{2B735}-\\x{2B739}\\x{2B820}-\\x{2CEA1}\\x{2CEB0}-\\x{2FA1D}\\x{30000}-\\x{3134A}\\x{31350}-\\x{323AF}]' &
!("bot" in user_groups & added_lines rlike "\{\{PUA\|" & !(removed_lines rlike "\{\{PUA\|"))
</code>
其中<code>\\x{31350}-\\x{323AF}</code>是擴H,<code>\\x{4DB6}-\\x{4DBF}</code>是Unicode13追加在擴A後的Urgent Needed Characters(UNC)(2020年過濾器更新遺漏該段),<code>\\x{2A6D7}-\\x{2A6DF}</code>是Unicode 13、14追加在擴B後的UNC,<code>\\x{2B735}-\\x{2B738}</code>是Unicode 14追加在擴C後的UNC, <code>\\x{2B739}</code>是Unicode 15追加在在擴C後的UNC. Unicode 14及以前的變更也可以現在部署。 [[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30 (UTC)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46 (UTC)
== 《[[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原文:帑捐餘金預恤經費體昔年志昭垂▣▣
六月初二日部分
這兩個字在原文裏面缺,但是這是仁元王后的香祭文,所以應該能在別處找得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51 (UTC)
== 《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我不知道爲什麽,但是他突然失效了。請各位替我用它完成《[[承政院日記]]》。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26 (UTC)
:我待會兒發出我之前所用的BO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43 (UTC)
::完成:
::https://www.dropbox.com/sh/a1k2myjk5cdopnm/AADH-Zj6jBrwjfk5RObEt5vQa?dl=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3 (UTC)
:順便提示一下,應該從這個頁面開始:https://sjw.history.go.kr/id/SJW-F05120270-016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9 (UTC)
== 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明定結案前最短期間,例如72小時?--[[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就是請問修正[[Wikisource:管理员#其他]]的事宜。若未來有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如何處置?另有提案修正相關模板。--[[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7 (UTC)
: 管理員擔負的責任是「執行社群達成的共識」。只要能夠確保此責任獲得履行,那麼就沒有理由強制規定結案時間;相反地,即使討論再久,若管理員沒有能夠履行這項責任而違背了社群的共識,那麼其結案操作也應當是無效的。建議進一步舉出「濫權結案」之範例,以供參考。——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3 (UTC)
::理想是不強制規定最早最晚結案時間,但本站太不理想的示例已9次。[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073659]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0888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2031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另有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8:36 (UTC)
:{{中立}}这种情况说明本站管理员组内部出现明显对立,估计除了报基金会行动别无他法。--[[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2:58 (UTC)
::基金会行动很少用到。即使用到也很慢。要不要參考[[w:维基百科:關閉存廢討論指引]],建立像是“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的論述,以便討論是否成指引?[[w:维基百科:論述]]只參考,不是軟性約束的指引,更不是硬性約束的方針。--[[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2:06 (UTC)
:我想表达的和 Eric Liu 所说的差不多。不过我觉得72小时这个时间并不过分,引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必要的程序性手段,我可以接受。一般而言有争议的内容至少都应该是7天以上的时间讨论。另外强调如果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当事人自己结案恐怕有违避嫌原则。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4:36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注意,Jusjih在這兩個討論屢屢人身攻擊。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23 (UTC)
:同意Eric Liu君的意见,这样的划定时间似乎没有什么必要。管理员之责任是执行社群共识,管理员之滥权实则就是未有效或未正确执行社群共识,划一规定结案时间似乎并不会导致对社群共识的执行变得有效或正确起来。我赞成改善规则约束管理员的权力——但划定时间似乎并不能导致这一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40 (UTC)
== 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參考[[m:Template:Section resolved]],改成“讨论已经解決,请勿修改。如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在本框格下方留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 此等模板本就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而已,此提議文本之內容略顯畫蛇添足。——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6 (UTC)
::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對。有此次勇於留言[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58],不畏有管理員亂恐嚇封禁,足以造成寒蟬效應太甚,不代表各位用戶都勇於更新頁面。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查到既有出自百科,未立刻在編輯摘要指明出處,已稍作更新補正,才能避免違反自由版權署名規則而被刪,以及更清楚鼓勵進一步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9:11 (UTC)
:::Archive模板是在机器人存档前临时使用的。维基文库没有机器人存档,所以这个模板没必要。想要停止讨论,直接移动到存档就行了。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8:19 (UTC)
::::但也要[[#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避免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也要避免管理員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能先公告有意結案存檔,但給緩衝期,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另外,若有誰指責誰人身攻擊,不立即舉證,反而太像誣告,根本不配使用維基網站。--[[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7:18 (UTC)
::::: 我個人仍然覺得此提議是畫蛇添足。模板寫不寫都不影響維基人留言的權利。——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14日 (日) 12:55 (UTC)
::::已建立[[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論述。--[[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1:43 (UTC)
== 《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有沒有人能夠幫我錄入這兩個文獻?《[[纂辟瘟方]]》只有八頁,而《[[新纂辟瘟方]]》只有20頁。雖然沒有數字化文字,但是頁數較少,而且草書較少,容易錄入。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0:04 (UTC)
== 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例如[[w:秦瑞玠]]系1874年生人,卒年不详,其作品多于1900-1920年间于中国国内发表,在美国已属于公有领域。根据人类寿命推测,该作者去世已满50年的可能性很大。在此请教社群对于此类作者是否存在一定的收录标准(例如卒年不详的作者在其出生后何年可以认为其作品在保护期为死后+50年的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9:00 (UTC)
:目前的作法是在基本能確定作品年代的情況下使用[[Template:PD-anon]]接受錄入。--[[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5 (UTC)
::感谢回复,但貌似该模板使用后显示文字为“这部作品在1927年1月1日以前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与作者已知的事实矛盾。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5:27 (UTC)
:::在[[c:Commons:Hirtle chart|美國]],卒年不明作者的未出版發表作品,有可能相對非絕對比照匿名別名。[https://guides.library.cornell.edu/copyright/publicdomain#Footnote_4]只能說,有存疑就寧缺勿濫。--[[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若卒年不明作者是被宣告死亡的失蹤者,至少民國臺灣[[民法第一編總則 (民國109年立法110年公布)#第一節 自然人]]第九條第一項:“受死亡宣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總之,確定作者身份,但卒年不明,未必可用PD-anon。[[:en:Category:Authors with unknown death dates]]能在中文建立卒年不明作者,但1926年或更早已出版,美國公有領域,中華圈未必公有領域的,寧可流放舊維基文庫(見[[模板:PD-1923]]),不可使本站中華圈用戶誤踩地雷。--[[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7:59 (UTC)
::::感谢回复。但私以为对于此类作者亦应有大致标准判定何时可以录入其作品。基于[[w:获验证的最长寿者列表]],我拟提案:对于仅卒年不详、作者身份确认的作者/译者,如其所属国家或地区的著作权保护期为“终生+50年”,则在其出生后的第170年的1月1日后,可以认为其作品在其所属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公有领域。如果作品同时在美国属于公有领域且符合中文维基文库其他方针,则可接受录入。希望得到社群的意见。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2:48 (UTC)
:::::{{同意}} 出生后的170年是一个很保守的标准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6:23 (UTC)
:::::沒有意見,如果就此達成共識,欣然見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23:05 (UTC)
::::::我认为这个标准太保守。按平均寿命+10年+50年就行了。如果后来得知真实的死亡年龄再删除。--[[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1:30 (UTC)
:::::::維基文庫過往类似被刪除作者作品還有[[w:儲安平|儲安平]]的[[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作品]](1909年生,1966年失踪,中央統戰部認定已經死亡)。--[[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3:38 (UTC)
:::::{{意见}}:一、鉴于有来自不同原作国的中文作者,甚至来自不同原作国的原文作者又翻译成中文后原文与译文的分别版权问题,与其划一的170年,或者是用类似“卒年不详的出生满120年时,可容忍视为终生”这样的说法会更好?二、同样地,像“认为其作品在其所属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公有领域”,最好也是换用比较不那么定性的说法。——说到底,死亡推定是法律问题,社群不是法院,无法就某个人的生死作出法律意义上的推定,只不过基于实际情况,做一种'''折中的'''处理,是以在说辞上也最好留有余地。
:::::PS:上面Midleading君提到储安平一件,我再次请各位考虑是否接受或容忍以[[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关于爱国人士中的右派复查问题的请示报告|统战部目前可查阅到的认定文件]]发布时间为死亡推定时间。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0:39 (UTC)
::::::我个人的意见是可以容忍以统战部的时间来计算是否进入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1:01 (UTC)
== [[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有的内容先當論述,但有討論區,不是投票。希望平反冤案。--[[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此論述的理想是管理員嚴以律己,避免濫權,有錯不要任意怪他人,不自省。想要有錯怪他人的,請任合格律師,包括檢察官。本站不是演練律師攻防技巧的地方。--[[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禁制]] ==
此論述引述百科,外加本地可能需要考慮的。--[[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1:34 (UTC)
== 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 ==
Hello fellow Wikisource enthusiasts!
We are the hosting the fifth [[:m: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s|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on '''18th August 2022 at 4 PM UTC / 9:30 PM IST''' ([https://zonestamp.toolforge.org/1660838411 check your local time]) according to the [https://wudele.toolforge.org/wIztQjaxX1l5qy3A wudele poll] and also based on the previous feedback to have a Europe-Americas friendly meeting.
As always, you don't have to be a developer to participate in these meetings but the focus of these meetings is to improve the Wikisource infrastructur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joining the meeting, kindly leave a message on '''sgill@wikimedia.org''' and we will add you to the calendar invite.
Meanwhile, feel free to check out [[:m: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s|the page on Meta-wiki]] and suggest any other topics for the agenda.
Regards
[[:m:User:SWilson (WMF)|Sam Wilson (WMF)]] and [[:m:User:SGill (WMF)|Satdeep Gill (WMF)]]
<small> Sent using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User talk: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2022年8月15日 (一) 15:05 (UTC)</small>
<!-- 信息由 User:SGill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SGill_(WMF)/lists/WS_VPs&oldid=23314792 -->
== 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原文:今日興懷,其若不諭更待,何時興?惟及此為三百年宗國其何(?睡)也亦何食也?
原圖:頁面3a
鏈接: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no=kh2_je_a_vsu_30094_001&pageid=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2:44 (UTC)
:算了,我覺“睡”得挺恰儅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3:54 (UTC)
:疑似左部件为「身」(首画缺笔),右部件为「𡸁」(U+21E01,「垂」之异体字)。整字我估计是「𨉡」的异体字,意为听觉灵敏。--[[User:Dqwyy|Dqwyy]]([[User talk:Dqwyy|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7:11 (UTC)
== 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我把它錄入完成了。請幫我查看漏字與加入標點符號。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3:55 (UTC)
== 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 ==
今天要告知大家關於理事會選舉時間的最新消息。
您也許已經注意到,我們今年將提供[[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選舉指南針]]協助投票者識別與他們在關鍵議題上有一致想法的候選人。有幾位候選人提出延長回答其立場的時間,而選舉委員會也認為這個要求與公平公正選舉程序的目標一致。
為了確保較長聲明的翻譯能即時完成,選舉委員會和理事會遴選小組決定延後一星期開始選舉的時間。
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將使用選舉指南針來協助其做決定,選舉委員會認為在必要的翻譯完成後再開始投票會是比較適當的。這樣一來不同語言的社群成員也可以考慮是否使用此工具協助他們做這個重要的決定。
投票將在8月23日00時00分UTC開始,9月6日23時59分UTC結束。
Matantya代表選舉委員會敬上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User talk:VChang (WMF)|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8:57 (UTC)
== 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 ==
今天我查詢[[塞鴻秋·代人作]]时發現没有條目,便在網上搜索資源創建了一個,但由於我從未參與過維基文庫編輯,所以產生了一些問題,想向大家請教一下。
1.經其他用戶編輯我才知道[[Page:Sibu Congkan2099-楊朝英-朝野新聲太平樂府-2-1.djvu/20|Page頁面已有此作品]],主頁面條目是否可以與Page頁面重複呢?如果可以,我還發現我參考的資源與該Page頁面雖是一本書,但有些許不同,我應該按照哪個版本呢?
2.有些異體字我打不出來,先用目前常用字代替了,剛剛發現可以使用?模板,我想問一下,像「毫」與該作品中使用的「毫」(類似於「髙」與「高」的差距)这種較小的差距是否需要標注?如需要該如何標注?
謝謝大家。—— [[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User talk:杰里毛斯|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1:15 (UTC)
:您好,回复一点我稍微知道的:
:1、些许不同是否指文句有差异?如果是文句有差异,可以用[[Template:另]]这一类的模板,增加另文。
:2、这种一般就不用标注,在Unicode里这个应该是属于可以统合的——当然阁下一定要标也没问题就是了2333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5:01 (UTC)
::謝謝,明白了。——[[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User talk:杰里毛斯|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07:59 (UTC)
==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
我对当前版本的三点建议,至今仅第三点被实施。唯第二点十分重要,事关模板的严谨性,应当尽早改正。[[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09:21 (UTC)
:已代您修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07 (UTC)
== 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我最近重新捡起[[User:Njzjz]]之前使用过的BOT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我注意到BOT的落款用的是{{tl|right}},这也和官网的排版一致,但是想问一下社群会不会更喜欢用{{tl|署名}}?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19 (UTC)
:{{ping|Zzhtju}}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41 (UTC)
::我个人一直在用署名。不过无论是公报pdf还是公报html还是政府信息公开html都是right,不过注意日期和机关的右边距不同。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一般这类部委文件,落款实际只有日期,并没有机关名称,公报加入机关名称,实际上是未导入电子签名的印章(国徽/党徽/五角星)的一种纯文字表示方法【印章规格参见[[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红头文件原文是以日期中心向上加盖印章。——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9日 (五) 13:12 (UTC)
:::好的,感谢!那之后就还是想办法用{{tl|署名}}好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6:51 (UTC)
== 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 ==
因为最近没有活跃的半自动导入文献的机器人,因此诚邀社群关注本人的新的[[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申请]],并提出意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9日 (五) 14:20 (UTC)
== 這是什麽字? ==
我還是那個問題:《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這個字是什麽?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15 (UTC)
== 如何錄入家族世系圖? ==
如何錄入像: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amily_tree_of_British_monarch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5%9B%BD%E5%90%9B%E4%B8%BB%E4%B8%96%E7%B3%BB%E5%9B%BE
的世系圖?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0:00 (UTC)
lz3tuz1txr0wl0dc29hq9b4ytq702wd
2173685
2173630
2022-08-23T03:49:48Z
Blahhmosh
79595
/* 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能否仿照维基共享资源的Category:Undelete in <年份>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即已确认有足够教育意义)的文章建立列表,以待将来恢复?毕竟没有永远的版权,这些文章最终都会重新进入维基文库的收录范围。--'''[[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2月26日 (六) 07:43 (UTC)
:无条件强烈{{支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9:05 (UTC)
:{{强烈支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0:06 (UTC)
:{{意见}} 建立这样的列表会不会吸引新用户来编辑这个列表加入任意受版权保护的文章标题,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想收录的文章加入这个列表而在维基文库加入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过往[[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版权讨论]]中因侵犯版权被删除的文章包括[[蒋介石死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逝世]]、[[严家淦在台北病逝]]、[[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病亡]]等,等到这些文章版权过期了,我估计比这些文章的教育意义更强却没有收录到维基文库的作品只会更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2:57 (UTC)
::同意该页面不收录不符合收录标准的文章。--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1 (UTC)
: {{支持}}。另外列表本身應該要限制僅自動確認使用者甚至管理員才能編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09 (UTC)
:: 不過說起來,歷年版權討論不就可以充當這列表了麽?不妨從2006年開始看起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10 (UTC)
:::必須承認有些太明顯的侵權是快速刪除的,不在版權討論之中。個人持開放態度,不過直接開正式頁面之前,或許可以開個試行頁面之類的看看效果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28日 (一) 19:26 (UTC)
:::: 快速刪除也有日誌,到時候從那邊著手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日 (一) 01:39 (UTC)
::::同意,本站的有些快速删除确实过快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2 (UTC)
:{{意见}} 可能需要白紙保護頁面,禁止偷跑刊登。--[[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7日 (日) 02:35 (UTC)
::同意有关意见,并应该考虑一个适当的查漏补缺方式,必要时开放其讨论页。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4:59 (UTC)
::如果出现严重的偷跑,再讨论是否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3 (UTC)
:{{支持}}。--[[User:字节|字节]]([[User talk:字节|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01:58 (UTC)
:{{支持}},中華圈以及美國的著作財產權都非永久,但大陸、澳門、臺灣的永久精神權仍要嚴格執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2:55 (UTC)
:这个页面是不是可以列出作者?版权是否到期不是和作者密切相关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8 (UTC)
----
已建立[[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现在欢迎用户补充,整理完成后,该页面会被保护,仅允许管理员编辑。--[[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5日 (四) 11:53 (UTC)
: 其實我覺得不必全保護,只要明確標註著作權資訊,就不會有錯漏或誤報之情形,也方便隨時更新及糾正。——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5日 (四) 14:22 (UTC)
: 此外,我建議在全站通告說明有此列表之存在,以廣徵文章。——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19日 (四) 15:56 (UTC)
::寫字間頭版消息已經足够了,另外請注意此列表中的文獻在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1:51 (UTC)
::: 那麼就建議在寫字間這邊放久一些。至少也得放一二個月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4日 (二) 17:16 (UTC)
:不必保护,考虑到目前管理员的效率,待问题出现时再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5 (UTC)
::[[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要强調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消極容忍不是鼓勵故意違反。--[[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06 (UTC)
:::我的意思是该页面没有必要过度保护而导致对贡献者的劝退。您能否稍微解释一下你的回复?我没太看懂您的用意。谢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4 (UTC)
::: 目錄之編纂,其本身並無著作權問題可言吧?此外,相關內容既已明載於該頁面,若日後有人企圖根據該頁面濫建文章,吾人亦可迅速進行追蹤並做適當處置。——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7月3日 (日) 13:36 (UTC)
还有一些作者的作品已经在两岸四地(非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却没有人录入(例如林彪),要不要另外建立列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4:13 (UTC)
== [[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 ==
請問各位如何看待[[c:Commons:Deletion requests/File:March of the Volunteers.png]]?--[[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1:41 (UTC)
:結合各方面一些粗淺可能不關聯之觀感,不覺得這種為消除公共非牟利、反制自由傳播知識利用之走線會有一個很好之影響,包括多方之整個迷樣強化各種不知所云之權限延展,對於維基原初之公共服務走向是非常清晰之反其道,環節內如果私權公權之話語參與再擴大、回到古老時代之實際財產權益人無獨立參與之環境下,整個所謂維護版權之討論、不過是重演一次歷史上特權對個體權利之無限再壓榨——不能在整個程序內制衡掉不同潛在特權或非財產權人之私利、代以朱門禁宮之話語而行其所謂著作權等假語,難以對保護真財產權益人有很好之促進。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5:26 (UTC)
:我其实没太明白为什么要删除。既然其作为第5/1999号法律的附件那为什么其就不是法律的一部分呢?
:如果该文件被commons删除,建议考虑允许文件内容上传到wikisource本地,以存放两岸三地的pd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6:13 (UTC)
::算了吧,去年有一次讨论过,文件不应该享受“消极容忍”待遇。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2日 (六) 05:01 (UTC)
:::简单搜索了一下,没找到相关的讨论。文件和文本有何不同?为什么不能 “消极容忍”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6 (UTC)
== 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 ==
如[[三國志/卷56]]等,無必要,在目錄頁已經聲明過了。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除非確有必要,例如版權情況與目錄頁和書籍其它部分不同。同時將會從現有頁面中移除無必要的版權模板。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6日 (一) 09:41 (UTC)
:版權模板一般放下方,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的聲明更下方。因此,若社群同意此案,建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也聲明:“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2日 (日) 01:45 (UTC)
::若沒更多留言,就快要施行以上提案了。--[[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1:19 (UTC)
:::已更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就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但主頁面請考慮用[[: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少用{{tl|PD-old}},除非不是中國作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1:58 (UTC)
::::準備開始在維基文庫清除多餘的版權模板。--[[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3 (UTC)
::::这是在哪里显示的,为什么我这里显示还有html格式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44 (UTC)
:::::需要分別的[[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嗎?前者,非後者,已明示“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7 (UTC)
== 单纯事实消息 ==
维基文库似乎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之前曾经建立的文章后来被删除。为了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争论,建议现在就开始讨论:符合什么标准的文章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然后建立一个适用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模板并收录一则单纯事实消息作为示例。如果反对收录任何“单纯事实消息”,或者不存在任何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的文献,请说明理由。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7日 (二) 14:00 (UTC)
:“单纯事实消息”起源于《[[伯尔尼公约]]》中的“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news of the day or to miscellaneous facts having the character of mere items of press information),按照公约指南,文字应该是arid和impersonal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15 (UTC)
::话题刚刚开始就已经有用户又开始录入“单纯事实消息”并且被提交到[[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了。[[User:Assifbus|Assifbus]]声称[[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明显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请各位在删除讨论中讨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47 (UTC)
:::无论在上面Zy26君引用伯尔尼公约,抑或是实务中两岸著作权法,它们所谓的“单纯事实消息”(或类似的词汇)都有主语限定词(大陆是“媒体报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一))、台湾是“新聞報導”(见[[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著作權法]]第九條之四)),其实就是用来表示没有任何评述的新闻报导;所以个人认为上面那两篇引用不了这个词。至于说真的是条文意义上的“单纯事实消息”的话,确实是自由文本(非著作权法标的)——只不过是说文库是否打算收录这类文本罢了,但这一类文本是不是可以转维基新闻?(当然我不熟悉那边,这里只是一种粗浅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5:57 (UTC)
::::本话题只讨论“单纯事实消息”的收录问题。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什么样的新闻稿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公有领域(例如,曾经声称是“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包括之前[[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8月|被删除的三则新闻稿]])。二是维基文库是否应该允许收录这些内容过于短小、而且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公有领域的“单纯事实消息”。[[n:|维基新闻]]只能发布最新动态,不收录旧闻,未必所有“单纯事实消息”都可移交维基新闻,移交后如果内容仍然过于短小且无人改善则[[n:Wikinews:删除请求/存檔/2021年|往往会被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3:26 (UTC)
:::::在下先直接跳到第二点。当一篇文字被认为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时,它不管出于何种界定的定义,都将不具备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文库是否有必要收录这样的不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而可能导致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呢?这是我所疑惑并倾向于{{反对}}的。作为参考,我也到其他语种的文库去看了一下(至少我自己还算常利用的英、日等语种),各地的方针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是存在对“intellectual(ja:知的)”的收录范围的基本认知的,我认为本地的[[Wikisource:收錄方針|收录方针]]中“文字作品”也应当作类似的解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用VPN上来一次很麻烦,我长话短说。我认为的事实消息仅从字面意思进行阐述。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属于自由文本,仅此而已。[[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8 (UTC)
:::基本上[[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的每一句话单拿出来我觉得都可以算“单纯事实消息”,即使不加上“媒体报道”或者“新聞報導”的限定词也很难构成作品。但是把这些话放到一起构成文章的话,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就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36 (UTC)
::{{意见}}管理员应该先解决下这个问题。现在用镜像网站编辑时只能用源代码编辑、无法使用可视化编辑。如果切换到可视化编辑,就会显示无法连接到服务器,进而无法编辑。[[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6 (UTC)
:::这个问题应该由镜像网站的管理员解决:)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2:57 (UTC)
:智慧財產局的[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第4条称“頭條新聞可說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據第 9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6 (UTC)
:是不是可以参考commons关于事实消息的定义,见[[c:Template:PD-text]]。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13:47 (UTC)
::这里不收录图片文件,而且也没有必要收录该模板适用的字母、短语、单词等内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很可能会有某个条目的一部分适用于这个模板,另外的部分适用与其他模板。比如“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里面的“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45 (UTC)
曾经有用户声称[[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被新华社转载而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允许收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这不可能算是单纯事实消息——事实上您列举的用户的声称的说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_(2010年)#第一章_总则|2010年的著作权法]]年代的第五条第二项:“(二)时事新闻;”这个年代背景下常见的一种显然是把“时事新闻”误解为“新闻机构刊发的文章”的说法(事实上三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就已经进一步厘清了“时事新闻”的定义,只不过很多观点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且如今已由新著作权法加以清晰厘定为“单纯事实消息”才属于第五条所指内涵,而本文是属于信函——无论如何不可能属于单纯事实消息。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4:16 (UTC)
:是否是单纯实时消息很难界定,法律工作者也意见不一。被新华社转载的报道和[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之4很接近,按照[https://www.tipo.gov.tw/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的意见“頭條新聞”应属于“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据此,认为此报道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认为以版权为理由拒收有些理据不足。--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58 (UTC)
::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确实很难界定,因为它是基点词。这篇“回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只有信函,一个是有信函和新闻报导。信函本文难以类比阁下所指的“头条新闻”式的'''报道''',而这封信函几乎可以肯定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除非另有情况,但这种“情况”恐怕在哪个语境下都难以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新闻报导那一部分我倒是不反对阁下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我对文库收录这类单纯事实消息持基本反对意见,谨此声明,愿与诸君再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27 (UTC)
:::如果此信函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就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也无法根据著作权法认定作者拥有著作权。这样,在一篇报道里面引述了行政性质的文件的全文,仍能归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应该收录,还是要看文章的价值吧。--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04 (UTC)
::::前提是“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然而即便是公务讲话,尚且并不必然具有行政性质,信件也是同样道理,目前收录标准下这封信无法判断为“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参见[[Template:PD-PRC-exempt]]和[[Template:PD-PRC-CP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3 (UTC)
:::::是的,所以该回信是否应收录应聚焦在该回信是否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收录标准应当是是判断内容是否应该收录的(价值是否达到文库的标准),并不是判断文件性质的。至于该文件是行政性质还是民事性质,则关系到该文件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10 (UTC)
各位是否同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所提出的禁止以“单纯事实消息”收录新闻稿的建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3 (UTC)
:{{ping|Midleading}}欢迎并谢谢阁下以我的浅见发起讨论,但我忧心阁下的概括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事实上,下方已经发生了这样的误解。为避免误解滋生,我谨说明:在下的意见,是{{反对}}'''仅仅'''以某文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二)和[[著作權法_(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条(四)(以及其他在本地适用的各著作权相关公约或法律等)所界定的类似“'''单纯事实消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的概念为理由而收录其内容,理由是这样的文本往往缺少多个著作权相关公约和文库收录方针中一般性地需求的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但若有其他合适的理由收录,则不在此限。此意见是为了避免本地变成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15 (UTC)
::{{反对}}:只要是自由文本就应该收录。而是否是自由文本看发布主体。新闻机构出版的新闻稿自然而然不能用,但是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可以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37 (UTC)
:::阁下是不是误解了什么地方?新闻机构发出的“单纯事实消息”式新闻稿本就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是自由文本,并不是“自然而然不能用”,之所以我认为不宜收录,是从'''收录方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版权。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而本话题所讨论的对象从未涉及这一部分——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这一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56 (UTC)
:建议暂时维持现状,以无共识结案。(尤其是大量)添加“单纯事实消息”需要逐案取得共识,方可添加。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40 (UTC)
::我不反对当前未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如遇到新的事件(如下方的[[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应该逐案讨论,因为我认为这样的逐案讨论是有助于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共识的;不过我觉得倒不必以“暂时...无共识结案”来判断,这话题开了一个月都没有,在文库来说不算长了233——言归正传,结案不必过急,因为确实也发生了新的事件,可以有助本件的进一步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7 (UTC)
:::可以的,我很认同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46 (UTC)
::无共识的不应该是先“消极隐忍”,待有共识的时候按共识处理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02 (UTC)
:我觉得凡是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都应该刊登到维基新闻。维基文库应该是收录那些必须完整准确收录原文才具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这些通过编辑可以变得更有用的“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有可能有些“单纯事实消息”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必须收录原文。--[[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12 (UTC)
::是的,所以我才说不能'''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作为收录文献的理据(我完全承认单纯事实消息是自由文本),而是应该进行文库的收录方针讨论,确定'''一般地不收录单纯事实消息,除非有其他收录依据'''——我理解阁下的意思,但我觉得“特殊价值”不好定义,毕竟文献的价值是一个很主观的议题,可能还是从客观依据出发,比如由国务院公报收录这一类的,又或者概括性一点就是不能以“单纯事实消息”为收录某文献的'''唯一原因'''。--[[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55 (UTC)
:我建议转维基新闻处理,文库就是文库,新闻负责新闻。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5 (UTC)
::有些新闻是自由文本。理应在维基文库中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5:13 (UTC)
:::未必每个“单纯事实消息”稿件都可以转新闻。我们此刻在这里不适宜讨论什么内容归新闻收录,只需要确定什么东西不适合文库收录。至于是否任何自由文本都适宜在文库中收录,确实需要讨论,就如同在下前述提到的其他语言版本的文库(并无以任何版本为尊之意)也都不乏强调对“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个人觉得(顺带说一句,“我觉得”并非不符合维基精神的词语,但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更详细一些)中文文库在收录方针上应该对这一点做出要求,也就是我前述所言的,不要'''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确定是否收录某个文献,因为这样将使得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但这并不代表拒绝一切的“单纯事实消息”,因为这些文献有可能由于符合其他的收录要求而可以被收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53 (UTC)
::::关于“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就像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Twitter推文一样,任何文字总是有些许价值的。只要有人愿意稳定的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不和基金会的主旨冲突,还是应该鼓励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45 (UTC)
:::同意有价值的自由文本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收录。但是文本的价值如何却又需要主观判断。抛砖引玉,举几个例子,大家不考虑版权隐私权等等,从用户(现在的贡献者和一般使用者、未来的使用者、人类灭绝或者大战导致衰退以后可能的使用者)的角度想一想价值几何?哪些内容是不可替代的?
:::# 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随机的文字。
:::# AI生成的文章。
:::# 汉字大全,收录所有可能出现的汉字。
:::# <math>\pi</math>的前100000位的中文读法。
:::# 某人/名人/航天员/歌手/教授的拿手菜谱/blog/日记/演唱过的歌曲/所有的电话往来记录。
:::# 小学语文课本。
:::# 小说。
:::# 获奖小说。
:::# 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稿。
:::# 联合国的决议。
:::# 经过Peer Review的学术文章。
:::# 专门为本文库伪造的文件。
:::我们的文库(图书馆)真的要收录所有自由文本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30 (UTC)
::::一个点在于,过于没有意义的内容一般也不会有人上传。当然批量上传1、2、4、12等内容肯定是要反对的。5、6这个比较纠结。9建议上维基新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16:26 (UTC)
:::::通过机器翻译的新闻稿呢,如[[Translation:中国海军舰艇动向 (8月5日)]]、[[Translation:中国飞机动向 (8月5日)]],有人觉得这种文章需要在文库保存吗?--[[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00:26 (UTC)
::::::对于研究访台相关军事情况或许有意义?理论上这种机翻是可以再改善的,不过有没有人改善就另说了。我觉得可以相对包容一些也无妨。如果真要有人批量上传机翻内容那我觉得就一定要采取措施限制了。另外提醒这个内容好像并仅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还是cc-by的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9:51 (UTC)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實在是不知道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2:27 (UTC)
== 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2022年6月10日更新:已新建[[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页面。
将提前终止章节修改为
<blockquote>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提前終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執行。
</blockquote>
此修改提案意在于明确“当事管理员”并没有绕过规则的特权。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0 (UTC)
*{{支持}}:非常有必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4 (UTC)
*{{支持}}: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6 (UTC)
*{{支持}},很迫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8 (UTC)
*{{反對}},我至今仍然認為,整個規則沿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中文維基百科版本]]就好了。至今幾次修訂屢屢出現漏洞,原因就是在於大多數人只想快速投票,根本沒有審核內文。現在這種修改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何不乾脆用一個更完美的版本?無非加幾點:不需安全投票、投票數結合本站實際情況、邀請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裁決(達師提議)。說這些複雜的人,請告訴我哪點複雜本站做不到的?真做不到就基於百科版本修改就好了,不要抱殘守缺。--[[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8日 (三) 14:36 (UTC)
::维基文库和维基百科并不是附属关系。我们应该让维基文库芝麻虽小,五脏俱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15:06 (UTC)
:::嗯?我提的和閣下並不矛盾。維基百科版因為使用長久,問題最少。而閣下既然認為五臟俱全好,我給一個最好的底本,這很合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0:57 (UTC)
::::我有疑惑。如果其他维基媒体计划的编辑者(特别是中文维基百科)利用自己的方针干涉中文维基文库社群的事物,其危害将会更甚文库俩管理员内讧。我非常不建议照搬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政策,并且反对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行政员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中文维基文库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
::::讲难听点儿,说的直白一点儿,手伸的有点长。[[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00 (UTC)
:::::當然不是照搬,而是我說了很多次,這是一個最好的底本,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勝過基於目前千瘡百孔的文庫版本。讓百科方行政員參與這些本來也不是現在規則上的,只是拿出來商量的。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2:23 (UTC)
::::::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我倒是没意见。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来当中文维基文库的“太上皇”。[[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31 (UTC)
:::::::是不是不能讓他們協助參與,就留給討論解決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支持}}基於本底稿進行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9 (UTC)
:::::::::意思是要“至少25张有效票的多于一半”?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0:24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同意阁下有关太上皇的说法,我也反对中文维基百科管理人员随意插手维基文库事务,同时我反对引进“对已达成共识的越级申诉”做法,共识就是共识,神圣不容侵犯。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2 (UTC)
::::::一次的共識雖然是要遵守的,但只要有理有據,前次共識有錯誤或是不完善,也是可以推翻而出現新共識的,沒甚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有效投票數上次就已經說要基於本站情況酌情減少了,還啥25票啊?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5 (UTC)
:{{支持}},话说能否引入方针对比模板,如中文维基百科的[[:w:template:比较条文]],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出方针的变化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3 (UTC)
:: 這種模板您可以直接引入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Assifbus閣下截至(四) 02:31 (UTC)補充的要點值得本案作為參考,作為有機會被濫權活動繼續溝陷的文庫社區當事人之一、同時為文庫社羣共識可以繼續,並減低文庫系統可能被個別偏好而陷入其他計劃之困境內,
:謹在案內表示支持該修正案的意向之同時,提出再細化其部分執行條件之限定,希已案內支持標的可一併計算支持修正不再重複統計:
<blockquote>
(接Yinyue200案尾補加)
程序任何執行如提前終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blockquote>
: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54 (UTC)
:{{支持}} 终止执行和发起执行都应当有正当规范的程序。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1:57 (UTC)
::閣下的話我並不反對,就看如何起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11 (UTC)
*{{意见}}作为几乎不参与人事案讨论的人,我只是来提问的,因为无论是原条文,又或者是说现在提案版本中“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的这句话,都让我有以下文法和程序上的疑问:
:1、解任提请能够被'''判明'''“存在某些情况且未有重大异议和争议”时,是否说明这一'''提请'''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也就是说这句话发生时一定已经进入了提案后的7天内的环节中,而目前所列出的“某些情况”看来是足以让这一提请站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仍要等到投票开始的7天后才能“提前”中止?这还算是“提前”中止吗?或者说,我们竟要让例如“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的解任案付诸投票吗?
:2、但我不是反对“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只是这种取消或中止的情况恐怕与由于那几种特殊情况所引发的“中止”并不相同而需要作出区分的判别和对应措施——这种很明显是解任无法实现而'''“提前中止”投票进程''',那几种情况的话,应该'''“即时中止”解任议程''',不是吗?当然,我认同'''任何类型的中止'''都应该由'''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执行'''。
:3、有鉴于第一点,“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这句话似乎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把它放到前面去——不然,等到“判明”了才来“提出”,是不是也很古怪?
:4、我是支持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也支持Longway22君要求程序遭中止时需要说明备案的提案。但我对人事案向来不感兴趣,因此请允许我只提“指指点点”式的意见而难以给出更详细的修正提案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9:49 (UTC)
::閣下的問題提的非常好,我認為閣下的問題不能被無視。算人頭一樣的投票解決不了這樣的深層問題,必須有人出來回應。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1 (UTC)
:::这不算什么“深层问题”吧哈哈,既然上边已经有尝试修订的'''有益尝试''',我也只是加一把柴——不过我想没必要一定以什么为参照,原方案还是可以通过包括现在Yinyue君和Longway君的方案在内的各种调整改动来让它变得更合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5 (UTC)
::恐怕我反对阁下所提及之观点2,因为本站没有行政员,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选举出行政员,而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实在无法解决这个要命的命题,要不本站所有用户都不能关闭有关讨论,而是将关闭权利交予元维基监管员更好。--[[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2:15 (UTC)
:::哦,这部分的观点2我也只是就Yinyue君的条文修订案发表意见而已,并不以为一定需要用行政员来做这件事,阁下既然有此看法,应该在表示支持Yinyue君的意见的同时对这一点提出修改。至于“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我好像已经在第四点提出了对“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支持?我也认为这是关键之一,但不是唯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9 (UTC)
::::如果这样,建议重新建立一份[[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尽可能表述出上述所有用户的意见,但不能光照抄维基百科版本只改词“维基百科”为“维基文库”,这种做法我必定反对。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52 (UTC)
:::::{{支持}}——我也反对直接拿百科的来用。建个页面来反映各用户的意见,可能更清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1 (UTC)
::::::但是底本用維基百科版本來修改閣下有何高見呢?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4 (UTC)
:::::::首先抱歉的是,在下实在并不喜欢讨论人事案,所以不敢说有所谓“高见”,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热心(相对其他具体的理论问题)。我反对的是“直接”拿来用,至于以哪个为底本我不关注,我只关注成案后的效果。阁下既然非常想要以某一个底本来重新编写的话,我的看法是:
:::::::1、阁下还是应该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
:::::::2、这个方案初稿还是需要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其实各方的观点都已经有很多了,与其无边际地搜集意见,倒不如切实地结合已有的方案和意见)来进行本地化后再提出,因为这毕竟是需要本地社群达成共识的产物,而不是说由于认为某个方案已经“很完美”就“無非加幾點”即可,毕竟阁下需要悉知的是,对于“更完美”这种修饰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倒更不容易凝聚共识;
:::::::3、当然,'''更简单的方法'''是停止无谓争执,务实就现有方案并修正案(或另提局部修正案)提出具体修订意见,因为现行方案固然不完美,即便是修改案也有让人难以满意的地方,但与其推倒重来,不如就现有的内文逐条审定调整,这样更务实,也更容易寻求共识。
:::::::4、我真的没有高见,我只想负责提问。阁下如果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我也很愿意提问题。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1 (UTC)
::::::::本人慵懶,所以雖然閣下在內很多人說不希望”直接拿百科的来用“,但既然閣下希望我給一個成文稿,稍晚我也只能大致改一下維基百科版本貼來文庫了。我個人非常讚賞閣下提出的幾個問題,也並不認為閣下的意見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擔憂這裡的人就這樣無視之任它們被下面長文淹沒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3日 (一) 01:17 (UTC)
:::::::::我竟直到现在才注意到阁下的回复——维基的这个提醒机制有时真的不好使。我适才有看了阁下的文稿,总体与百科版本没有大的出入,我想要是“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大概会更好——以及这当中的除投票解任而外的其他内容其实与现行文库制度无大的差别,是以恐怕调整的需求不大;至于投票制度部分,我想也许在经过讨论之后能够进一步达成融合的方案的,总是要一点一点来的,大家都需要保持耐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9:43 (UTC)
*{{支持}}防止出现“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这种争议颇大的逻辑。--[[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5 (UTC)
* 個人確實反對讓當事人有自行關閉解任案的權力,基本支持修改,但文庫的現況可能不止於此。我有一點擔心按文庫管理層之間逐漸惡化的關係來看,往後的解任案會是什麼樣子。——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 我看維基文庫現在還在無條件支持[[User:Zhxy 519|Zhxy 519]]的也就只有[[User:Gzdavidwong|瓜皮仔]]吧,其他人要么是反對或中立意見,要么是最近兩年以來不編輯維基文庫。--[[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2 (UTC)
::: 文庫現任六個管理員,Hat600君跟Shizhao君稍微不活躍一些,剩下Zhxy 519君跟Gzdavidwong君對您跟Jusjih君,差不多正好二對二。我個人是認為雙方大概各有各的問題,但都堅持自己這一方正確無誤,要求對方(先)道歉,才會導致今日之僵局。上面我跟SCP-2000君提議過對各方進行互動禁制了,也沒什麼下文。如果情勢繼續惡化,最糟就是上報元維基或基金會方面全部解任了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4 (UTC)
::::基金会某位死亡威胁的用户都不管,不必有太多积极的期望了。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35 (UTC)
::::我还是建议本地处理,如果无法本地协调继续找监管咯。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41 (UTC)
:::::想起了當年的[[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這個用戶在維基文庫剛開始收錄侵犯版權文章,被提醒和刪除後熱衷於收錄新聞稿、考試試卷等內容,還曾對[[User:Zhxy 519|Zhxy 519]]管理員說“您一開始說我收錄的文獻不符著作權法。現在卻說我收錄的文獻不是文獻?”[[User_talk:It's_gonna_be_awesome|等內容]]。[[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現在已經被[[m:Global_locks/zh|全域鎖定]]。維基文庫當前有些用戶就跟這個用戶有點相似。--[[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04 (UTC)
::::::当然啦,这类的用户都很嘴硬,擅长钻营漏洞。如果不是多个维基项目同时处理,监管员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恐怕都没法子对付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41 (UTC)
:::::::其实我目前只是反对[[User:Zhxy 519|Zhxy 519]]上一次是坚持“25票有效”,这次又故意把本讨论中的本条曲解为“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的意思,除了[[User:Gzdavidwong|瓜皮仔]]以外明显没人会支持,而且事后自己也很可能放弃这种看法,有点像游戏维基规则。当然[[User:Zhxy 519|Zhxy 519]]可能觉得维基百科版本是心目中没有漏洞的版本,维基文库版本就算不使用维基百科版本,至少也要做到没有漏洞吧。大家要礼貌并按照规则来讨论,讨论的应该是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歪曲维基文库方针和防止维基文库方针被歪曲。我会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努力维护更多用户支持的真正的维基文库方针。针对[[User:Zhxy 519|Zhxy 519]]反对的[[User:Jusjih|Jusjih]]在多个维基项目阻止特定用户担任管理员的事情,我觉得其他维基项目和维基文库没什么关系,维基文库的管理员应该是对维基文库负责并接受维基文库社群监督,所以我不作评论。过往[[User:Zhxy 519|Zhxy 519]]封禁的用户说实在的当时看也是一些问题用户,[[User:Jusjih|Jusjih]]偷偷快速删除的日志项目和偷偷引入[[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快速删除[[User:Assifbus|Assifbus]]用户页所涉及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些可能需要删除的争议内容,在这些话题上取得一些共识可能才能作为[[User:Zhxy 519|Zhxy 519]]或者[[User:Jusjih|Jusjih]]是否需要离任管理员的证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4:23 (UTC)
::::::::閣下提到從前事件時屢屢不能準確描述(好像我何時說過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且對於“溝通”也不能正確理解、乃至涉嫌縱容Jusjih再次濫用溝通無效,令人不能放心。即便Jusjih也在版權頁上說過“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最簡單的,如果閣下面臨指控,請拿出依據辯駁,在這裡單說“努力维护”太蒼白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2 (UTC)
:::::::::我只是觉得其他人明显会反对,只有阁下可能会支持而已,既然阁下否认,那就当我猜错了吧,只有[[User:Zhxy 519|Zhxy 519]]一个用户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至于我是否纵容Jusjih滥用“沟通无效”,我认为沟通无效是一个现实。如果阁下或者[[User:Zhxy 519|Zhxy 519]]以此为理由在维基文库提出Jusjih或者我滥用“沟通无效”而应该解任,我承诺我也为你们护航,在未满足方针规定的条件下绝不提前关闭投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5:43 (UTC)
:::::::::: 就[[维基文库:写字间#User:Jusjih|上方Zhxy 519的聲明]]來看,我個人認為顯然不至於「溝通無效」的地步。畢竟溝通是雙向的,所謂「溝通無效」也多半是雙方各負其責,而非單獨歸咎於一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1日 (六) 13:19 (UTC)
::::::::?Assifbus的用户页面中显而易见的人身攻击,简直是诽谤,快速删除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34 (UTC)
: 要不要也学英文文库一样搞任期制取代这个管理员的离任,任期是一年,每年定期重新竞选管理员。如果通过的话立即开始重新竞选所有管理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0 (UTC)
:: 採用任期制的話我看會加劇社群惡鬥的情況,恐怕會直接使管理員難產,現階段並不建議。——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2 (UTC)
:各位觉得“解任共識”章节是否需要修改?当前的标准其实有点主观。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51 (UTC)
::一点一点来吧。另外,话说阁下是不是把你的修正案页面通告移到这里下边来个三级标题会比较好(要是能够的话,最好直接显示到这边来,不用跳到别页)?上边不太显眼呢。移到下边也方便讨论,上面的讨论串太乱了,不利于逐条细节的讨论。——虽说不是大事,不过在下一向不喜欢移动别人的发言,所以给阁下提个建议,看看你觉得是否需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8 (UTC)
:::同意一步步修订,仓促大改反而容易招致更多反对意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2:25 (UTC)
::::上述[[#禁止Zhxy 519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以及[[#禁止Gzdavidwong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的討論提案,已列舉顯著他人質疑有重大爭議而不合理的封禁。遮罩不合理的封禁就是平反,但要先解決本案,暫不爭論不合理的封禁之遮罩。至於[[User:Assifbus]]的内容,要遵守[[m:Terms_of_use/zh|使用條款]],不管理不理[[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難道要[[Template:Commonnotice]]一直强調使用條款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4 (UTC)
:::::我个人反对用维基百科的方针来处理维基文库的站务。[[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49 (UTC)
::::::請看[[w:準用]]以及使用條款,再論维基百科有何方针不可能用在维基文库。--[[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12 (UTC)
:::::::我之所以反对,是担心中文维基文库沦为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我不反对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加入维基文库的社群,我反对的是他们以“太上皇”的身份,利用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24 (UTC)
::::::::这反对真有原则。英文维基百科你威胁jimbo,管理放逐你,你就说双标。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antigng处理你持续侵权和人身威胁,所以你说他陷害你。你在维基学院,路西法人管你政治宣传和侵权,你就说他不避嫌。你在维基教科书无礼辱骂沈澄心,jusjih阁下愿意伸出援手帮沈。现在中文文库jusjih敢管你人身攻击和诽谤,你就说他是太上皇,滥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维基文库的管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每次错的都是别人,你都找别人的错。你代理被全域禁制的蟲蟲飛在多个维基媒体活动,人身威胁他人,多次诽谤他人,对jimbo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法律威胁,你在其他计划还威胁要举报维基媒体基金会,甚至在多次声称维基媒体基金会永远不要妄想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你还要在使用条款的边界上走多远?你架着某些计划本身的规则不完善在边界走,不顾使用条约。你非要看到基金会或是监管员下场你才满意是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4 (UTC)
::::::::我不论jusjih和zhxy_519的争执谁对谁错,但你这种谁管你谁有错的想法你最好收一收。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你争执,实在看不惯你无礼指责jusjih才出来说两句。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9 (UTC)
::::阁下如果想借刀杀人,还是省省吧。Jusjih也是10多年的老人了,怎么可能会被你这种人利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2:41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 ===
{{比较条文|
==== 提前中止 ====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u>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u>,仍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u>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u>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u>
|
====中止====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u>。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且当前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可以于投票开始后168小時即7日起,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取消或中止應當由<u>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u>執行。取消或中止时,<u>反對解任票必须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u>,例如0比5、1比6等,<u>否则取消或中止无效</u>。
程序任何執行如取消或中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u>封禁</u>。
}}
:{{ping|银色雪莉}}已添加到写字间。感谢建议。--[[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11:38 (UTC)
::以上很多用戶支持的討論提案,不等於[[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最新内容。請解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20:35 (UTC)
::: 這不就是「明確當事管理員並沒有繞過規則的特權」嘛(「取消或中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執行」),沒見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20 (UTC)
:::: 我觉得只要是个非当事用户就可以了,因为终止的条件已经明确规定了,不必非要管理员或者监管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4:38 (UTC)
::::: 我覺得還是交由較具權威者認定比較好,若任何普通編者皆能自行認定解任案的有效性而宣告取消或中止,可能出現各種「代理人」現象或爭議較大的取消或中止操作。維持現行任何人皆能提出異議的門檻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41 (UTC)
:::因为很多人对文本的细节提出了一定的意见,这个修正案也被编辑过,不过当前并没有违背提案的原意,无非是一些措辞有变动罢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1:39 (UTC)
::::謝謝勇於開啓本討論,非投票,但仍要有穩定的草案,才容易成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5日 (三) 03:25 (UTC)
:::::{{ping|Hat600|Midleading|Shizhao}}樓上有很多支持一案,但又有分別次段落。請問下一步?--[[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1:5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提出的意見還未反映到修正案中,還需継續討論。--[[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4 (UTC)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意見,真的只是來提問的(笑),但我感覺這事情折騰實在太久了——所以我寫了一個草案,請各位閱覽給些意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27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2022年8月16日'''更新''':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计,并同时认为在允许管理员有效行使其“代权”的同时'''仍应以执行社群共识为最大前提''',吸取其他同好的一些意见精神,再次做了调整。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33 (UTC)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關於此修正案的說明 ====
:1.我上次只是來提問,但是蒙Midleading君在討論串中提及在下之“意見”,因此又細細閱覽各位高見,覺得社群實在是有必要就此事早日塵埃落定。
:2.我一直覺得各位在沒有有效梳理邏輯和整合各方意見的全面成文草稿下進行的爭論,除了長長的討論串以外很難總結有效信息;而在尋求單一條文的修改的過程中,在下又有了些'''對其他條文的看法''',為避免“頭痛醫頭”式的糾纏,因此發表長篇廢話。我仍舊不喜歡人事案,不過實在是不吐不快,如果有哪位同好覺得我這是OOC,我也只好說句抱歉了(摔)
:3.在下的草案'''嘗試'''整合了原有條文和Yinyue200君、Longway22君和Gzdavidwong君等各位同好在上面提出的意見,如有未被整合進去或整合不到位的高見,又或者是我自己的“私貨”不甚合衆意之處,理當由在下負責。
:4.以下僅就各處修改之動機作一簡要說明,以便諸君撻伐:
::(1)“先溝通”部分:此前就有關溝通的時間節點在Jusjih君、Zhxy 519君和Gzdavidwong君之間甚至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在在下看來'''充滿負氣'''的——爭論,是以認為應當劃出明晰的時間界線,以杜絕不必要的紛爭,也在日後的實際提案流程中給予爭議各方平心靜氣的機會。(時間給得也許偏長,但文庫的歲月似乎比外邊是要慢一些233或許可以調整為48小時?)
::(2)“提案”部分:沒有大的修改,僅明晰發起提案時需要通知的對象。
::(3)“聯署”與“答辯”部分:首先,聯署既然已達門檻,恐不必等待到7日截止。原條文“答辯、反駁、再答辯”的時間分段過細,也像是把答辯雙方束縛在不自由的時間環境下,因此在下不以為此處之區分有何必要,因此仍整合成同一時間段。既然作出這樣的調整,那麼答辯與聯署的時間自然應該分離。雖然也許會有朋友覺得這樣戰線拖得很長,但一則在聯署處實際上未必真等到7天才聯署成功,二則聯署未到門檻時,連提案都有可能胎死腹中,那麼是要讓人答辯什麼呢?
::(4)“取消投票”部分:此前的“提前中止”或者“中止”修改案,在下深認同其本意,但總覺得時間和流程邏輯上說不通(在下前已有述,不贅),是以作此修改,即將此“取消”或“中止”局限在:①明顯使提案不能成立;②相對的高門檻(6人,是解任提案通過聯署門檻的兩倍;其中要有兩名非當事管理員,因應如今本地各管理員之現狀和避免社群進一步分裂,這一設置實有必要)等條件下才能取消投票。
::這樣是為了:
:::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至於在前述基礎上的開始投票後的提前中止,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一個已經經過了聯署門檻而未被提前取消的投票,是合規的投票,為什麼要提前中止呢?
::(5)“投票”、“解任共識”、“再任”部分:沒有修改。
::(6)“其他規定”部分:這部分我把一些來自各方面的有益意見整合在了一起,列成數項,此處不贅。
:以上滿紙荒唐言(其實在下認為除了爭議核心點的“中止”以外,修改並不多)請諸君酌處,在下非常歡迎高見,祝編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50 (UTC)
::我對閣下表示感謝,也先提三點。
::1.即其他規定3,說明書是什麼東西?這一段語氣風格突兀,而第四點所謂見證人更是未曾見任何維基項目上有事務執行需要的。請閣下考慮。
::2.本站6名管理員,4個人算活躍吧。那麼如這次Jusjih只要同時發動對兩個對立管理員的罷免,今後除了被投票,除非無助的善意推定社群眼睛非常雪亮,什麼也做不了了。閣下至這裡還要6個人贊成,我認為不妥。
::3.即便有這麼一個規則,我這次感受最無語的,是“溝通無效”的濫用。溝通無效的定義算是不需要寫入規則的默認共識,中文維基百科的實踐已經表明這應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這次Jusjih發起,而Midleading居然贊成說:你認不認錯,不認錯就是溝通無效。這是非常惡劣的態度,根本不算溝通。我希望閣下能認知這一點,歡迎閣下的意見。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3日 (日) 02:34 (UTC)
:::谨回复如下:
:::1、我认为这个“说明书”其实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格式化的程序标识或说明'''。我愿意就这里说明一下,当然这说明或许未符合[[User:Longway22]]君的本意而可能是我的“私意”或“私货”,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
:::首先,“沟通-提案-联署”这个流程中需要'''明确标识''':1、提名人(可能是沟通当事人);2、提案解任理由;3、解任理据;4、联署人,等等。作为一个对比参考,我看了近几次的百科方面的解任申请(我想以阁下的立场,应当也会认为百科的流程是相对完善的吧?——另请其他朋友注意,我并未打算照搬或者“被太上皇”任何事,像我前面说的,这仅仅算是一个对比参考),以那边的[[: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蟲蟲飛|最近一次]]为例,里面也是有这些内容的吧?这些内容对比“其他规定/3”,是一一对应的。
:::再来,“答辩”流程,我的正文里有说(这是援用现有的文辞),需要'''整理成文'''。整理者的署名、简要移动说明(而不仅仅是突然被加小标题“放逐”到话题的末端,这一点我想在下应当还是有些体会)我想还是需要的;自然,这些动作不需要见证或副署人的时候,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必要了——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对“其他规定/3”言辞上的修订。
:::最后,“投票-(取消投票)-共识”流程中需要的'''明确标识''':1、取消投票的提案人/解任共识的(执行)決定者;2、执行内容;3、理据;4、取消投票的支持者/解任共识的支持者,等等——这我就不赘述了。
:::我觉得不少人支持这个“说明书”的原因,其实未必是说要有一封“书”,而是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这应该说是值得被重视的——自然,言辞上可以再斟酌,这要请大家来帮助。
:::2、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三角形式的对立关系?我的看法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三角对立的情况,那么确实是应该由'''众意'''来决定各位的去留的。因为三角对立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认为文库的日常程序与工作将严重受限于诸位的争端,这种情况下,历经投票流程的所有前期流程仍不能沟通时,交由众意决定是妥当合理的,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控制各位不陷入争端了——而这时在取消流程中设置高门槛的“众意”是必要的,因为它将避免无休止的“取消战”而使得善意推定的社群得以顺利行使自己的权限。——而且这是常规流程,要真的“失控”,也还有紧急流程。
:::3、我不愿意评价至少目前相对被搁置的现实争议——就像我理论上支持对争端双方的双向禁制互动一样,有时候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这不是说要脱离现实,而是不要让现实偏差'''过于'''影响逻辑。我认同阁下所见,沟通无效一般是“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是“答不对题”甚至“沟通无效”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认知,因此我认为在这边下手最终是没用的——因为流程虽都是善意推定,而现实未必如此。事实上,'''就算是'''百科规则,依然不能避免主观认知差异而仍旧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各种流程上可能导致的终止流程,包括“其他规定/1”就有了必要性——它起码是程序上的一个'''兜底''',即一事不再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04:43 (UTC)
::雪莉的这份修正案考虑的非常全面,我是{{支持}}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0:58 (UTC)
:::我同意“溝通無效”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判定,認不認錯也不能代表是否屬於溝通無效。我傾向認為現在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無效”的狀態,例如Zhxy 519要求Jusjih對其撒謊作出說明,Jusjih要求Zhxy 519對其違反避嫌作出說明,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一個解釋。如果以管理員還在發言就不屬於溝通無效的理由快速終止任意管理員解任投票的話,相當於只有不活躍管理員可被提出解任投票,這樣下去的話,最終只能靠[[votewiki:|安全投票]]收拾殘局。管理員解任是否通過要靠所有合資格用戶進行投票,不是由某個委員會仲裁,只要不存在惡意拉票和灌票,就應該根據投票結果作出決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3:12 (UTC)
::::本人早於去年就[[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2021年5月29日Zhxy 519禁封用戶妥善否|在此]]做出回應,而不甚活躍的管理員達師也早已[[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意見]],不贊成所謂避嫌。Midleading不做好功課就來發言的行為欠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我贊成閣下堅持確立一事不再審的原則,也認為全文仍有大量需要修改之處;但我更覺得即使規則確立,需要閣下這樣的人予以監督實行,不然在本文庫有法不依的情況無法解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7:14 (UTC)
:::::首先,我倒认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君的说法更多地是在反映一个现实状况,即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的实际状况。自然也许他在这部分的表述有可斟酌之处,但是我认为他的本意仍指向了这次修订的目标——流程(尤其是取消投票的流程)的规范化。今天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我并不天真到以为调整规则便可万事大吉,也认为“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但规则虽不是唯一的诱因,但至少是一个我们现阶段可调整的诱因,因而我提出这样的草案。至于如何解决包含阁下所言在内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情况,是要依靠'''各位的冷静'''和'''可执行与细致的规则''',在下并算不得什么。--[[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20:22 (UTC)
::::::閣下此時不需要判斷我給的理據是否正確,只請思考一下,我能給出一個解釋,對方卻連「答不對題」這樣的理由都從未提過,從程序來講,這到底符不符合閣下也認同的「溝通無效」內容?如果不屬於,閣下認同的究極版「溝通無效」又是什麼呢?
::::::閣下對「主觀」頗有排斥,但一者主觀不等於錯,二者閣下所認為的「各位的冷靜」未嘗不是一種主觀認定。「主觀」的言行,至少是可以先討論對錯的吧?不經過討論就開投票的做法即便百科我也非常反感,所謂眾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霸凌,請三思。
::::::閣下上次的發言3,認為依然不能避免,我要說這不是全部。比如[[W: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18年6月#提請解任User:Shizhao|這裡]]。這固然有其他管理人員出手的因素,但也是有其他用戶出來直言的結果。閣下不願牽扯入局本身,但是明顯的正義如果沒有人出來做,那麼我也會像當初瓜皮仔的感歎那樣,對沒有正義的文庫社群失望透頂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9:12 (UTC)
:::::::那阁下是不是认为要在修正案加入“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之前Jusjih开始投票前也确实发起了这样的讨论,只是还没有深入讨论阁下是否做错了什么就跳到了Jusjih撒谎的话题上。[[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23:09 (UTC)
::::::::我也曾告知閣下Jusjih最初的留言連溝通都不是,閣下卻公然枉顧了。“各位的冷静”在閣下身上我當時沒有看到,今後能否,我也沒有信心。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1:43 (UTC)
:::::::{{ping|Zhxy 519}}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了,我觉得“沟通有/无效”就像是民法中的“感情破裂”——它就是一个由头,不是别的。一方也许认为感情没有破裂,但你无法阻止其他方认为感情破裂,因此民法上允许你以感情破裂为理由来提出离婚申请,也同样允许你以感情没破裂为理由来不同意离婚——但起码任何人以此为理由来提出这个申请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也很难去给感情破裂下一个绝对客观的排他性定义:你当然可以像民法那样去列出一些确实能印证感情破裂的例子,这些例子是相对受大家认可的“默认共识”;但即使如此,这些例子到最后也还是会加上“导致情感破裂的其他情形”这一条。要验证是否“沟通无效”,只能是逐案分析,无法绝对地定义化。就诸位的案件而论,我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这是“'''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也就是你认为你对他沟通无效和他认为他对你沟通无效的两者叠加——就像感情破裂,既有双向的破裂,也有单向的破裂或不破裂,但这些单向的破裂和不破裂叠加起来之后,事实上还是'''总体破裂'''——双向沟通无效。
:::::::也由于此,我不知道阁下为什么认为我“對「主觀」頗有排斥”——我要是对主观有排斥,就不会把这个主观的词语用在我的草案中了。主观确实不等于错——但也不必然都对,正因为此,我们才尝试去给主观定义的“沟通无效”施加客观的约束和管制,避免它成为滥用的由头——但这个管制一定是有限度的,至少用它来作为一个提案的依据这一点权利是不应该被限制的。而提案也不意味着投票就开始了,从提案到投票中有相应的争取联署以及答辩的时间,这些时间都是用于讨论的,而并非阁下所说的“不经过讨论”——事实上讨论的空间显然比这个还要广,在提案开始之前难道就没有讨论了吗?如果真没有讨论过就提案或者提案后没有有效讨论过,我想这个提案被提出来了也得不到支持的,而且也是触发了草案中可以提案“取消投票”的各类事由的。
:::::::至于众意的问题,众意当然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现有的框架里,不用众意来裁决,又该用什么来裁决呢?而且我们并不是没有设定挽救众意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机会,从取消投票到紧急求助的这些规则制定就是为了这一点,如果想要做得更好,我们是要去完善这些规则,而不是无视这些规则和它们存在的漏洞。——但这些规则肯定无法做到永远地完美无缺,所以我说“规则...不能避免...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事实上在阁下举的例子中同样如是的,此时不靠众意来挽救,又要靠什么挽救呢?而这些众意,难道又是无规则地表达和行使的吗?在下今天在这里长篇废话,恰恰是众意中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了在下仍愿意表态来希望尽力调整当前的局面;而阁下说我“不愿牵扯”我也甘之如饴,因为这同样是我在行使选择表态或不表态的正当权利的一种体现。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至少我此刻入局,只是为了调整更合理的规则'''这一件事'''而来,我身上并没有同时解决几十个问题的能力——我想诸位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有就草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仍请阁下指正。--[[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4:11 (UTC)
::::::::插句話,我好像沒看到閣下提案中有“主觀”的字眼。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5:30 (UTC)
:::::::::提案里没有,不过我给阁下的回复里有,我想Zhxy 519君指的是这里?于是据此回答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6:01 (UTC)
::::::::這麼打比方很有意思,不過閣下要知道在本站後果卻不是「離婚」那麼簡單,而是接近於「剝奪子女撫養權探視權」一樣嚴重。涉及到這樣的部分,我就不能贊同閣下簡單歸咎於「雙方認知差異」而算作溝通無效了。很簡單,從我過去所處情形的角度,應對對方無理取鬧而已經提出了足夠的解釋,那麼對方就是鬧上加鬧而足以關閉了。我想說民法上法院都不會受理這種所謂原告,維基上就更不應該拿來浪費眾人時間。
::::::::我認為話題不要扯遠,所以認為一,如瓜皮仔所說,溝通無效的定義不必明文強調,但應該在這裡重新達成共識。二,條文本身,我想再與閣下探討一下。比如百科原案說提請需48小時,閣下版本為何選用72小時?再如百科原案內容直接表示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閣下的修正稿也不予採納為何?
::::::::最後表達一下本人的基準,本站除了版權規定嚴格之外,考慮參與者數,基本不贊成各種規則比百科更複雜。繼續歡迎閣下意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27 (UTC)
:::::::::管理员被解任的结局是属于“离婚”还是“剥夺权利”?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知差异”是中性词,任何的沟通无效难道不是都反映出沟通双方对某件事认知不同吗?我还没有见过认知统一而沟通无效的;因此这“归咎”是否过于“简单”,也许旁观者清。至于有关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阁下讲得很好,但就像阁下所言,受理与否是'''“法院”'''的事情——而不会是当事人的事情。
:::::::::我很高兴阁下愿意回到具体条文的讨论上来。谨就阁下的意见进行回复:
:::::::::一、“沟通无效”的定义确实不必明文强调——恐怕也无法明文强调,就像我所言,“沟通无效”只是提案由头,就像“感情破裂”一样,在提交离婚申请或诉讼之后,终归要看证据——而证据需要逐案审定,不是划一。沟通无效的定义之“达成共识”,到底能不能达到某些效果,还是说仅仅成为了限制提案的一道壁垒,我持怀疑态度——不是认为不该有合理的壁垒,而是认为合理的壁垒不是设在此处而应该设在'''“取消投票”'''那里,是由对证据的审定决定而不是由对概念的审定决定。
:::::::::二、我没有打算过照搬什么方案——也没有想过一定不要参考什么方案。“洞中岁月长”,在处事节奏并不快的本地,时间做'''适当放宽'''是合理的事——当然,如果'''多数人'''认为一定该按48小时,我不会坚持。
:::::::::三、至于“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一句,我记得百科的原文是“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视作”就需要被审视,也需要经过适当流程被宣告无效。这个流程,在“取消投票”里有。我欢迎就具体的流程(包括)门槛进行商榷,包括上面GZDavidwong君也与我就这个门槛有过讨论;当然,最终这个门槛如何定,还要收集各位意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2:40 (UTC)
::::::::::表示原则上赞成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除非在修正案中明确加上“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且无效”和“溝通無效的情形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并获得社群投票通过,否则我反对这种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05 (UTC)
:::::::::::閣下這麼說看來倒是同意的。既然從我到銀色雪莉都認為不必也不能明文化,只要這裡達成共識,並不需要甚麼事情都社群投票。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27 (UTC)
::::::::::::但我并不认为“达成共识”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的看法是:“沟通无效”是主观看法,是提出提案的由头,不建议对它作任何定义上的限制,否则会变成对于提案权的不恰当压制——而“达成共识”可能就有“定义上的限制”被包括在内。我最多仅能接受对它作出例举性的说明,而不能接受对它进行概括性的排他说明;而什么样的例举性说明能够为大家接受,则需要进一步<del>共识</del>商讨并最终'''作为方案细节'''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落实。(简单一点讲,你可以举例出某几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情况属于“沟通无效”,但'''绝不能声称仅有'''某几种情况属于“沟通无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32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上“溝通無效”的形成也是多年實踐得來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各位的冷靜”幾乎不復存在,逼得我非要出來把它說得很清楚,這就很無語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46 (UTC)
::::::::::::::我想“冷静”对各位,包括在下,都是时常适用的一个词。
::::::::::::::另,阁下所举的“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自然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我也对[[User:Midleading|Midleading]]阁下所说的“'''‘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深表认同(希望我没有错误断句阁下的语句)——Midleading阁下认为现有草案中的说法是否足够表达阁下的看法?(即“取消投票”中的“被提案解任的管理員不得參與此(取消投票)提案”这一句,是否足够?至于阁下担忧的“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我认为无论是原案和草案,应该都没有漏洞会导致“提案被'''拒绝提出'''”了)如果尚有不足,请阁下分享是否有更好的文辞表述(自然,在下也同时请各位同好指点)。又及:我这样有没有@到阁下?我对维基的提醒回复功能真的是...不太抱希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5:05 (UTC)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想要不通过投票而只是通过讨论达成的关于“沟通无效”的共识,我认为可能就是所谓百科里的“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是一个限制性的而不是列举性的条件,也只有在这种限制性的条件下才能得出Jusjih滥用沟通无效的结论。而我反对的就是对“沟通无效”作出一种限制性的规定,所以Jusjih滥用沟通无效这个关闭提案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原案和草案都明确了只有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起取消管理员权限的投票。注意这里说的是发起投票,不是提出提案,所以当事管理员即使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也不应该清空提案页面,不过仍然建议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因为仍然有可能因为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导致不能进入投票阶段。最后我有个疑惑,就是所谓“為了防止一案多審,除非有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这里是否包括之前在旧的方针下被快速关闭的提案?--[[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6:03 (UTC)
::::::::::::::::一、也许请你注意我的引文,没有“仅限于”,这就说明了我是在把“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当成一个列举性的条件'''的立场上。而从[[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君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的回复来看,'''也许'''他对这一点并不反对——当然这需要他本人来回复;而我则再次清晰地申明我个人的立场。
::::::::::::::::二、我注意到阁下就“提出提案”和“发起投票”的词句所提出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自提案提出起,想要在进入正式投票流程前取消投票,均需遵守“取消投票”的流程要求——简而言之,“提案”是“发起投票”的第一步,即时受到“取消投票”流程的约束。就此,我建议把相关表述修改成(斜体字为修改处):
::::::::::::::::{{quote|'''取消投票'''<br>任何用戶''自解任投票提案提出起至''開始正式投票前,可提出取消投票的客觀事由。''在此期间,''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三、我想请阁下指明,阁下所指的同一事件,是指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还是指“提案被快速关闭”这件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7:25 (UTC)
:::::::::::::::::这里确实有阁下所言两类事件,一类是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一类是提案被快速关闭以及随后在元维基发生的事件,只有前者被作为理由提出过解任提案,有可能让人将“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误解为不得在解任提案中重复引用之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在这里,旧的提案如果被当事管理员自己快速关闭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如果被中立管理员关闭,那么提案的关闭本身不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我支持只有出现了新证据才能重新提交新提案,同时认为在新提案中可以重新引用过去的提案中提及过的事件,而并非只能对新证据进行讨论,反对将一事不再审原则误解为只要某证据被之前的提案引用过,就不得在今后的提案中重新引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8:14 (UTC)
::::::::::::::::::我現在看不太懂,是還要算前帳,還是只修規則?算前帳的話Zhxy有他的一番說辭,還未見Midleading能駁斥的;只修規則我認為也走的有點遠了,想定出太多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這算一朝被蛇咬?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溝通無效的定義,我也是被迫出來說的,因為實在是有人可能真糊塗,有人可能裝糊塗。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03:36 (UTC)
:::::::::::::::::::{{ping|Midleading}}就阁下所言,似乎应该将“同一事件”的概念细化。我不赞成关于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称为“一个事件”:我认为新证据只有在与旧案中心事件直接关联时,才允许作为旧案的新证据提出并重启旧案,此时允许重提旧事;但如果新证据与旧案中心事件并无直接关联时,应该作为新案提出,而不应该东拉西扯把无关的其他内容扯进去。不知道阁下以为如何。
:::::::::::::::::::{{ping|Gzdavidwong}}仅就阁下关于“只修规则”部分想向阁下了解:请指出“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说实在,讨论过程中涌现更多细节与文辞上的调整不是坏事,毕竟各计划也是基于其社群本地的具体实践而产生其方针指引,在'''讨论'''阶段过于自我设限有时并非好事。我当前主要仍着眼于只修规则,还请在讨论规则本身时不过分陷于——不是不陷于——现实的泥潭。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07:50 (UTC)
::::::::::::::::::::簡單例子就是我最開始提出的:其他規定3。這段是誰寫的,我們都知道。一如之前修改時硬塞入的“附則”一樣,突兀而可行性低。且不說我本人,Zhxy每次行動,也是會給理由的,非要弄成“說明書”還要“見證人”這些,沒有維基項目會規定如此——中文維基百科就沒有。要求刪除這一段。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14:24 (UTC)
:::::::::::::::::::::同意[[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所言其他規定3可行性低而且未見於其他維基項目,建議簡化或刪除,但這不等同於執行程序不需要任何理由。至於要不要算前帳這一條修改意見,我只是想表明在有爭議時防止一案多審這一條不應該用於限制和阻止提案進行正常的討論,就跟只有溝通無效時才可以發起投票這一原則不應用於限制未滿足提前取消條件的提案進入投票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我想要駁斥Zhxy的說法或者算前帳,其實某种程度上我贊成[[User:Zhxy 519|Zhxy 519]]在[[User talk:Jusjih]]提出的“封禁用戶從來沒有強制和其他管理員事先溝通一說,何來污點?”。我反對的只是[[User:Zhxy 519|Zhxy 519]]沒有把這些本來有一些道理的東西解釋清楚,卻屢次阻撓維基文庫中的根據正常流程發起的投票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05 (UTC)
:::::::::::::::::::::其实我不时也看不懂这位朋友的文字233——不过我不认为这可以意味着基于“某段内容是谁写的”而去对任何言论进行评论(我与这位朋友不时也有争论,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并非要为谁背书,请知悉——推定善意)。当然我仍然'''赞成简化或改写'''(删除大可不必);重点在于这段话“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我又大言不惭引用自己的话了),诸位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ping|Midleading}}关于阁下的看法,那就把草案改成这样好了:
:::::::::::::::::::::{{quote|解任投票案因遭提前取消或投票未达门槛等原因而宣告不成立后,又发现'''新的'''与原案所涉事件'''直接关联'''的证据的,可'''基于原案'''再次提出解任;除此以外,为避免一案多审,不接受就同一事件重复提起解任。}}
:::::::::::::::::::::阁下觉得这样是否足以填补可能的漏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38 (UTC)
討論似乎已經太長,無法直接回覆銀色雪莉的最新留言,所以重開一行。如果認為我沒有解釋清楚,那麼討論就夠了,我沒有義務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只有努力維持正義的義務,Jusjih也從來不是什麼正常流程。回來我關注的條文,48也好72也好倒不差24個小時;「視作無效」處,沒有「流程」不代表這一句就不能寫吧。再有既然一事不再審那裡既然準備引入,百科提出的半年不得再提案的條文,為何不一起引入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21:47 (UTC)
:一、建设性意见未必是要阁下详细提案,但正如阁下所言,应该在讨论中解释清楚,然后得以体现到内文中,否则会变成高来高去;正如Gzdavidwong君所言,“审核内文”事关重要。
:二、在现有草案中使投票不成立的方式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前取消,一种是投票不到门槛,哪一种都需要流程。百科的“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这一句话中的“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这句话我是认为已经包含在了草案“提前取消”中的“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和“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这两句当中,因此似乎没有另外列出的必要。
:三、我不认为那是适合本地的条文——一旦解任失败后被解任者无论如何均获得6个月的保护期(尽管紧急解任仍可使用),这不像是一个平衡的条文。草案(及草案的新增修改)应该已经明确多数情况下不允许就同一事件重复解任,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这时是否需要引入其他'''明显基于彼本地而非此本地的实践'''而制定的条文,我相当质疑。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5:20 (UTC)
::1. 我認為我已經解釋,如果覺得不清楚,為了避免「高來高去」,閣下雖當時未參與,想進一步討論仍可就具體行為具體提出。
::2. 好……吧,也不算非常重點。
::3. 不平衡嗎?至少是給雙方一個冷靜期。而目前實踐則證明,「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如果本次不是我以當事管理員身份,類似的安排可以說是無效的,未來如果再玩同時罷免兩個管理員的把戲,恐怕根本沒有可信的管理員出來中止,只能流向投票似的「眾意」,而不是真看證據這些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7:53 (UTC)
:::就第三點,“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的主語是'''草案''',草案與原案的安排已有不少分別,因此基於舊事判斷這一安排有效與否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我並不認同“以當事管理員身份”可以關閉涉事提案,但鑒於原案未曾清楚說明,因此我不表示意見;而現在草案之其中之一的目的,便是明確排除這一點的可能性。至於有關“罷免兩個管理員”等推演,我前面有回覆過Gzdavidwong君(在第一次回覆的第二點),恕不贅。如果閣下對中止門檻過高(是門檻'''過高'''而不是門檻'''高''')表示憂慮,基於合理考慮我已在條文中作了適當調整——但是,這不代表我認為“投票似的「眾意」”就必然等同於“不看證據”——這樣說來,投票選管理員也是隨意的“眾意”,沒人看表現了?這樣的類比明顯是不當的,因此我堅持即便門檻作出一定調整時,仍然保留“取消投票”中需要非管理員的用戶的聯署的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2 (UTC)
:聲明: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這裡我說的更明確一點,中文項目管理員講理扛不住「抗議」的風氣在國際社群我還沒見過,當事管理員可以考慮避嫌,但明顯的擾亂破壞即使當事管理員也不需要忌諱出手,就如我已經舉過的管理員達師[[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的意見]]一樣。一句話,明確限制當事管理員的條文我也表示反對。
::另外,我提議廢止「再任」一段。最終決定權仍在Meta,meta不予理睬即使本站通過罷免也沒有用,這一段就變得冗餘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1:18 (UTC)
:::[[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避嫌]]是本地现有指引,当然有例外情况,但仍然有诸多限制,而并非可以全然随意走到天平的另一端。既然不少同好喜欢引用百科,那我就引用[[: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这一句]]好了:{{quote|滥提、不符合假定善意、违反维基方针、礼仪、讨论程序之解任提请,皆可经'''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取消或中止。}}
:::这难道也要说是“明确限制当事管理员”?在下恐怕'''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再任”那一段,按上一段回复的老规矩,我[[: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引用一下百科]]得了:{{quote|被取消管理人员资格的用户仍然可以再次申请、被选为管理员。}}
:::看来解任指引中无疑仍应该有关于再任的规定对不对?结合阁下的说法,那么:
:::{{quote|'''再任'''<br>被解任者就解任进行申訴的权利,仅限于被紧急除权的前提下行使。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最终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虽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把原“再任”段修改为这样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9日 (六) 05:51 (UTC)
::::原百科的確沒有「明確」,但是閣下的修正案有當事管理員不能參與提案一句。如果閣下把百科版本替換過來,我就不會繼續反對。
::::我看閣下似乎在另一處加入不能同時提報兩名管理員這樣的提法,我表示感謝。不過我仍然擔憂最糟糕的情況,即有人出來不顧常識地濫提,但一直不發言的所謂「非當事」管理員拒絕出手阻止,反而認定彼方的胡言亂語是「有效的常識溝通」,不論別人如何解釋。今次發生過一次,我真的對條文的作用表示悲觀,因為不顧常識真的很難阻止。
::::我是百科原條文看的不細了,但是百科原條文既然如此,不夠嗎?刻意強調太多顯得太有針對性了,我認為就留著百科條文短短一句話就夠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1:15 (UTC)
:::::我倒是认为百科很清晰说出了得由'''非当事'''管理员提议中止;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条文上可能的漏洞,但是这个漏洞在大家有相关未具文共识的时候也许不那么显眼,而如今出现了显眼的情况,那么就不得不在文字上作明晰的定义。我要指出的是,我翻查了百科的无效化解任提请(近十年吧,再往上的那些远古痕迹我也没有翻了),还没有出现过由当时管理员自行关闭提案的。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种规则失效的情况。
:::::至于条文的作用,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在下并无三头六臂,所能做的,是尽量修补条文而已。
:::::“再任”这个部分,其实只是梳理清楚了哪种情况是透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可能的复权,倒不至于有针对性吧...在下是一个“鸡毛蒜皮”的人,还是愿意说得详细一些——对于能说得详细的东西而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3:55 (UTC)
::::::我承認百科歷史上的確沒有,但是目前文庫的規則允許。因此修改如果大致按照百科來,也不必要加入太針對性的內容。
::::::既然願意說得詳細,那麼我再舉一處,[[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2021年|更早版本]]對於再任,並沒有限定於緊急除權,而是所有情況,改成現在限於緊急除權,並沒有解釋說明。我仍然認為百科的一句話更加簡單明了,但閣下如果堅持,請考慮是否要限定於緊急除權者。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1日 (一) 18:03 (UTC)
:::::::{{ping|Zhxy 519}}不知何故不能直接回复阁下?我是这么看的:我必须申明我从来没有打算“按照百科”或“不按照百科”,无疑百科是可供参考的经验——之一,但不会是照搬,还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既然百科在实际操作中也已经形成了由非当事管理员执行相关操作的惯例,那么有鉴于文库的实际情况,用文字把这一点落实下来也并无不可。我还是那句话,百科与文库这两句话表达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表达其实相对来说是小事。
:::::::有关“再任”的部分,我想阁下所指的实际上是当中有关“申诉”的安排。“申诉”分为'''向社群'''申诉和'''向元维基'''申诉两类,我的看法是:紧急除权的情况下的两类申诉均已透过已有的不在本次修正案讨论范围内的[[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緊急除权]]下有明确规定,就不必论。'''问题是,由社群投票通过的解任''',“向社群申诉”鉴于草案中已有足够长度的联署期和答辩期,这可以不需要了,但“向元维基申诉”这一点'''是否应该恢复''',需要请各位发表更多意见来整合,在下未敢擅动(同时也是由于在下对元维基并不熟悉的关系)。——不过我个人认为有跟没有似乎都很平衡,也说得通,所以还是要看众意。同时,“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这是我所认同的,现案或草案也没有对这个做任何限制(除非他连一般程序都不能通过),所以我想这方面问题不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7:52 (UTC)
::::::::如果精神是一樣的,請恕在下重複上文已表達過的個人準則:不贊成規則比百科更複雜。
::::::::我倒不要求「恢復」,因為這個是本地社群不應也無法限制的。與其這麼麻煩,我們目前的共識還是百科的「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再沒有人提意見就用在目前定稿裡用這一句好了。沒有進一步討論就採用目前共識,這是維基項目常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7:24 (UTC)
:::::::::“复杂”与否,还是要看规则是否适用于本地情况,没有一定要比较他人的道理。至于“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就算是在现行的规则中也并没有限制嘛,草案就更没有了,所以这句话直接添加在“再任”里是无妨的;但对于涉及“申诉”这部分,我没有意见,目前也没有修改的打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48 (UTC)
::::::::::多日沒有新討論,竟然有些看不懂原來的話了。閣下「沒有意見」的意思是對目前「限於緊急除權」不反對;還是雖然自己無意修改,但不在乎別人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9日 (二) 21:36 (UTC)
:::::::::::这么说吧,如果合乎程序的话,我觉得几乎没有理由否定投票通过的解任共识,因此我不认为“申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任何作用——当然如果这场投票属于“大规模破坏”,要去元维基提报,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也不在“申诉”这个词的范围内了。所以我无意修改这个部分——因为我认为它是可以接受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23:04 (UTC)
::::::::::::我對於「申訴」處的觀點,就是閣下雖然認為無用或是可以接受,但是明確寫出來「只能用於」這樣的字眼,未免太有針對性。所以這裡要麼徹底刪掉,要麼不再限制。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34 (UTC)
:::::::::::::先说一句:我前面有一个更改的版本,已经没有了“只能用于”,所以我不知道阁下是指什么?
:::::::::::::既然阁下也清楚在下的“申诉不应成为延宕或阻挠正常程序和事项下提起并被通过的投票解任共识的工具”这一立场,那么在方案中有相应的规定实属正常。我仍然是那句话,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规则失效的情况加以修补。何况,评价一个规则的标准,是应该在逻辑和公平性这一层面上来评价的。阁下称这太有针对性,但本地社群就内部事务循正常而非紧急流程达成的共识,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供“裁决”或“申诉”之处——说句题外话,有不少姊妹项目就这个问题在其当地的本地流程里甚至似乎都没有申诉这么一说。再者,我前面已经提过,如果这样的共识真的是被人骑劫的产物,那么完全可以到元维基提报大规模破坏。如此,在逻辑和公平性上是否尚有不足,还请阁下示下,但“针对性”恕我不知从何而来。本来这样的“申诉”作为走紧急程序而可能有误判甚或骑劫时的一个兜底自然是非常合理,但是经正常流程的解任实在看不到有此必要。
:::::::::::::在此基础上,如果文辞上有人想调动,我可以给出我能接受的方案:
:::::::::::::{{quote|'''再任'''<br>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以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7:51 (UTC)
::::::::::::::很久沒來,條文甚麼的你們已經說了很遠,我跟不上了。银色雪莉自己似乎也說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貼出來,如果银色雪莉能設身處地,運用智慧最好,不然今後還是死局啦。
::::::::::::::即:假設银色雪莉為本站管理員,因一次操作被某「老資格管理員」盯上,要银色雪莉解釋。银色雪莉其實已經做出解釋,但對方反駁都沒有,直接不聽不看說「溝通無效」,強行推動下一步罷免程序。不明真相的群眾看到罷免管理員,如找出氣筒一樣不討論,直接拿票解決問題。請問银色雪莉能做什麼?
::::::::::::::諸位還請不要忘了,說來說去那麼多,這裡依然是最大的漏洞。--[[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44 (UTC)
:::::::::::::::久违了,祝安。“沟通无效”这事儿的讨论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愿意回答——不敢谈什么“运用智慧”。
:::::::::::::::说实在,'''滑坡'''的推理其实大家都会推,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种规则能够'''绝对'''防守得住假想中的滑坡——无论是现规则、规则草案、百科规则或者是其他任何规则都是。但我们仍应该“尽人事”——否则,就连“听天命”的资格都没有。
:::::::::::::::涉事管理员在进入投票以前在“联署”-“答辩”期间有大量事可做,可自我陈述与辩驳,甚至可以提议(不是提案)因(包括无理强行推动罢免在内的)某一原因而关闭此投票提案。至于“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讨论”,我不知道这是阁下的滑坡推论,还是阁下遗忘了我们有答辩期?如果不幸历经常规程序下众意真的被骑劫而成真,我前面说过了,真的可以元维基报大规模破坏走起。
:::::::::::::::以上的可做之事,我想就是在阁下推崇的百科规则当中也不过是这些了,如果阁下认为草案中对比百科(或其他规则)没有保障到(或者说保障不足)涉事管理员的任何一点'''应有的'''权利,不妨提出来。——我再次重申,我非常欢迎对于草案的宝贵意见,上面与各位的愉快探讨中已经有不少各位的意见得到吸收,也期待这样的良性互动得以持续。
:::::::::::::::回答暂时是这些,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但我倒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的:那就是阁下所提出的这个情境,是否有别的规则可以加以严防死守'''而不损害公平性和理性逻辑''',如有,还请示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7:55 (UTC)
::::::::::::::::笑,我是看閣下能正常溝通,有理有據,才來徵求意見的,怎麼反倒問我了。中文維基百科我也很久沒有活躍,但是之前如WMC肆虐的時候,如果有正常人出來講話,我看連WMC都是自知理虧而走開的。目前本站甚至之前維基詞典,都是有人根本連中文能力都成問題,仍然仗勢壓人。閣下的確給了最終保險方案,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經歷,我也累了,需要從開始階段就能節省眾人精力的辦法。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8日 (四) 02:10 (UTC)
:::::::::::::::::提问未必是反诘,而是希望收集各方意见,毕竟人总有局限。现实泥潭的问题我之前已经回复过了,此处不赘。确实我也希望能够简化流程——但那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和公平的前提下——在我而言,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如果仅仅为了节省精力而使用某些方法,也许可能招致另一种滑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得在这当中寻找平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5:10 (UTC)
::::::::::::::::::如果我告訴閣下,瓜皮仔這樣的期待恰恰是真正基於邏輯和公平,而耗費時日是真正的不公呢?我看閣下並沒有真正對瓜皮仔做出回應,仍然是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我認為閣下還是應該「設身處地」一番,世間平反冤案、匡扶正義,沒有不是從(至少自認)被害人做調查開始的。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22:35 (UTC)
:::::::::::::::::::非常赞同阁下所指“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这句话——这正是我持续参与这一讨论的原因,何况我上面也说过了,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这本就说明了我的态度。
:::::::::::::::::::不过,对于阁下“置身事外”的评价和“平反冤案没有不是从‘自认被害人’做调查开始的”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首先,我是来参与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讨论的,这是事务性讨论而不涉及什么“冤案平反”;自然在这一讨论中我们理当审视历次与解任有关的事件,以求在规则修订中得以填补各类漏洞——但这一点窃以为在下并未做得有什么不足;Gzdavidwong阁下在上面也指出我“给出了最终保险方案”,这至少印证了我在试图修补流程规则上的逻辑和言辞漏洞,并且在上一次回复中我也已经就他的疑问给出了草案程序上的对应处理。这也算“置身事外”与不回应问题的话,那或许我还真是皆醉的世人之一了。
:::::::::::::::::::其次我不得不指出,世间调查一件事,没有不从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而非仅仅站立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或许才是调查的起手式——但我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是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修订。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00:49 (UTC)
::::::::::::::::::::然而閣下提到多個角度,卻終究沒有進入此前受害者的角度——角色扮演來體會一下。我不得不指出閣下的最終保險仍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鬧得天下大亂的做法,需要我拿出此前元維基的討論嗎?我無意否定閣下的努力,但是恐怕不夠。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13 (UTC)
:::::::::::::::::::::我只能说,我提到的多个角度包含平等的各方的角度。元维基的天下大乱此前已经见过就不必了。我们都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这努力没有什么够不够的——至少我认为当前的方案是可以尽可能应对各类情况的——当然,这个“应对”的程度,不同人的看法自然不同,我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同时也现实地认识到没有使所有人都'''绝对'''满意的结果,我只希望能够达至可能'''相对'''满意的结果,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0 (UTC)
:::::::::::::::::只希望可以點到為止不要持續耗費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若果本身前設之處在就不是為了尋找衡平的話也就不會有「正常」可期,不求持武,在如此風雨裡既如續寫秉承共議與公義、為釐清雲煙就以砥礪而行邏盡理。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8:01 (UTC)
:声明: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粗鄙僭越,以下為代社羣及耗費時日約談,投入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之,重審本地約束代權職答特定方向,結擬之暫語
::先以兩點留問存疑,做本地日後,再思由單一代言不辭時日協約單方當事方之定論,
::搞清楚一點,到底首先是由何代權表象所生之觸地,不單之令社區及社羣之持續對代權存重大爭議和異議,再繁複制阻社區及社羣之行事,進而耗費社區及社羣之;
::再搞清楚一點,所謂「節省辦法」再「翻來覆去」,到底擺在一齊看,矛盾與否。是以留之不著填答。
::不復提既往個案其身之代權問題,既已車輪有所模糊本身,何以法度限制代權過界干預全程序集事務之問題,但待社羣鑑辨輯識。
::本地記錄一路下來,越見代權行使工具之門檻函須加高尤要,全無減省卻責之理,畢竟權猛威躍引發之耗費、曠日持久難見制約,如此之故,方有本庫社羣斥費耗理、訂升條令而鑲本庫作業太平,意處示為公益致以眾力有所責當共擔,非妄自虛渺渾泥可有翻弄。
::但凡本庫親歷鉅岳壓情之社區成員,並非比好特權架勢而求非禮肆虐,僅秉承共議與公義、釐清雲煙,相信群員性恆以砥礪而行邏盡理,求期空間邏公輯平,是以前設之處不復顛倒黑白,悉數川流皆無需他方畏懼。
::諸君共鑑。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1:16 (UTC)
:::久违,祝安。耗费时间比不耗费时间拍脑袋好,这一点,在文库现行方案的弊端中显露无遗。讨论尚未结束——仍未结束——因此我作为此草案的提议者,不得不对阁下高屋建瓴式的“暂时小结”敬而远之。毕竟,一味定性的讨论,大家都得不到什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取消投票一處堅持靠投票,如果有人反對呢?只要有4個人支持,來5個人反對也不在乎?不如取消這種限制,即使不贊成管理員直接出手,也可改為開放討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04 (UTC)
:::請注意前述“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27 (UTC)
::::我仍然反對。既然已經「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非當事管理員理應獲得更大權限直接關閉,而不需投票確認。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34 (UTC)
:::::有关这一点,我的意见在这个小标题下最早的草案说明内有表明过。{{quote|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这是将“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和“投票确认取消”并列的思路来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40 (UTC)
::::::反對過大權力也要有理由,而太站不住腳的提案就更應該快點處理掉,至於「保證」的第三點我覺得更奇怪了,理由不通就阻止、理由通過就進行,為何一定要強調極少數大多數?現實是管理員就這麼幾個人,怎麼提案也沒法歸為少數多數的。--[[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26 (UTC)
:::::::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判断理由通不通呢,太明显的滥提大部分人都能取得共识,如果不能取得共识,那就看哪个标准更接近于经过足够长的答辩后通过安全投票表决这种最公正最理想的裁决方式。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当事管理员可以进行答辩,一个是社群可以通过投票裁决,这两点是不可动摇的。--[[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42 (UTC)
:::::::反对'''过大'''的权力本身已经是很好的理由,阁下总不会认为'''过大'''的权力是好事吧?过于明显站不住脚的提案要取得共识并不难,争议性强的自然不可能快点处理掉。至于“极少数”和“大多数”,不是指管理员,而是指适当提高取消门槛,避免无休止取消战,使得应该给到社群裁决的那些提案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55 (UTC)
::::::::閣下不能稱「過大」就真的過大了,從各維基項目來看管理員關閉各種投票本來就都是正常權限。站不住的腳的理由本站目前看就是很難制止,閣下想觸及,不能不深入涉及前事。我當然知道不是指管理員,但是本站管理員數量很明顯,連帶提案也不可能是「極少數大多數」,所以即使以註解形式寫進去,也是要注意用詞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7:05 (UTC)
:::::::::“过大”与否自然是从本地的现状与可能出现的情况论,我自然不是金口玉断,但这样的担心相信任何人也不敢说是全然离地。从一名普通用户角度出发,我对于所有管理员的权力理应受到社群约束这一点始终表示道义上的支持——自然在执行上如何去约束,用什么方式去约束当然值得讨论,他山之石也颇可供参考,但管理员的权力来源始终是社群,不是天赐。两名管理员+两名普通用户的门槛,意味着当前四名相对活跃的管理员在这当中取得半数,加上社群的适当支持,这想必并不算高门槛,就像Midleading君上面说的,“太明显的”,大家又不是看不见——自然,不那么明显的,说明有争议性的,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适宜那么容易被关闭,而应交给社群裁决。至于我那个说明,是解释,不是注解,本来就没有要写进去,而是方便各位就我对方案的初始设想源流进行了解,也便于各位对我进行“讨伐”——自然,我感谢阁下的提醒注意用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47 (UTC)
::::::::::並非討伐,我們仍然是有理有據的討論如何草擬條文,閣下不認為我應該跟百科比較來製訂規則,我也認為閣下不能只憑個人角度出發,而是有理有據證明如此做法真的權力過大的好,好像我既然已經說了這是普遍情況,出了恐懼之外因何在本站行不通?管理員的權力可以明文規定,但維基項目上也是允許默認共識,不必寫明一切的。我要提回上面的一處,閣下來參與事務性討論要變更條文,簡單原因是條文出了問題不假。然而為甚麼會出問題,我堅持閣下應該正本清源,不然現狀就是我認為很多人真的看不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21:12 (UTC)
:::::::::::既然阁下提到“恐惧”,又总认为我没有“追本溯源”,那我就冒昧说一句:我确实看了你们所有的对话与讨论,不客气地说,就是各方均有行为失当下形成的一场嘴仗——我对你们'''以管理员身份'''进行的纷争导致的文库局势不稳客观上确实相当不安。但你们的纷争当中涉及各方行为得当或失当的问题,并不与此刻修订解任规则有太多的关系;因为我此刻提出的修订,是针对2022年4月28日为止[[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的经投票通过的现行版本进行修订——所以要追本溯源也是针对这个版本追本溯源,而不是别的。
:::::::::::取消投票本为及时处理一些不合规的解任提请,在别的项目也许确实由一位管理员在规范下关闭即可,然而前一次的纷争使得我对涉及争议的双方用户'''能否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了不安''',而这种情况在小社群的情况下让人倍感担忧。是以我建议管理员应当将有可能影响正常解任提请的“取消投票”权力返还一部分于社群,以更好体现取消是在共识或常识下实现——但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常识”。自然,我并不认为我这个方案一定就好,譬如说阁下此前提出改为开放讨论,那么也可以改为开放讨论,那么可以由单个非涉事管理员就来执行在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这一点,可以在现有的“提案-联署-答辩”里进行整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21 (UTC)
::::::::::::跟條文無關:所以我說閣下不安的來源只是直觀上的,使得情勢發展至此的根源才更應該令閣下深思。我知道「你行你上」這樣的說辭不好,但瓜皮仔當初給閣下的劇本還是頗有體會一番的意義。
::::::::::::我仍然反對「返還權力」,但我願意申明任何管理員在內做法都可以被討論,如果討論結果能證實不妥,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可以被顛覆的。有苗頭的時期也可,事後也可。
::::::::::::我又看了下上面一些糊里糊塗混過去的討論,比如「溝通無效」。我覺得閣下既然也贊成過「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是真正溝通無效的例子,那麼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相信閣下不會反對「有理由的為自己申辯、否認指控」不能算溝通無效,而有意罷免者「不指出對方錯在何處」的做法連嘗試溝通也不算。歡迎閣下高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4:01 (UTC)
:::::::::::::恰恰相反,在下不安的来源并不仅仅是所谓直观上的或意识上的,而是对于双方诸位能否具备相应能力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不安,这正是根源所在,而不是诸位无益的相互攻讦。瓜皮仔阁下给在下的滑坡推论式剧本我前面已经阐述过我的意见,此处不赘。
:::::::::::::“返还权力”的前提是清晰管理员的权力来源,管理员的权力来源来自社群,而不是天赐,这是我前述提过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选项。但是我仍愿意讨论其他任何详细选项。
:::::::::::::有关沟通无效的内容我没有进一步要补充,前面已经提过了。想要避免沟通无效被滥用,不是透过赋予管理员任意关闭投票的权力而实现的。正如我前述所言,可以开放讨论,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5:26 (UTC)
::::::::::::::我想說「權限」來自社群,但是可以做的事就廣了,因為維基的共識制並不強求寫明所有,所以從維基項目創立伊始參考各站管理而進行的管理行為,未必可以說都是「來自」社群,社群默認的也有很多,當然叫「天賜」肯定是過分了。
::::::::::::::閣下不發表評論也罷,但是我之前無過錯卻要被逼到墻角的情形,我也認為是沒有有效制度對我正常行為進行保護。如果不能無共識(眾議)取消,那麼溝通環節也同樣不能無共識(眾議)強推。不能強推是去年三名管理員的共識,違反的人直接關閉討論也不為過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21 (UTC)
:::::::::::::::管理的具体行为当然不是必然条条节节都“来自”社群,但是正因为权限来自社群,那么具体商议本地的某一具体管理行为应当是完全可以的。我并不坚持一定要按我的门槛来,但以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实在这种重大问题上需要更多社群参与和高门槛。至于阁下所指的“沟通环节强推”,在那时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自然可说是强推,但如今制定规则已列出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方能正式进入投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不仅仅是解任人与被解任人的沟通,同样也是这两者与社群的沟通,若经过沟通仍无效或取得解任共识,方最终进入投票流程,谈何“无共识强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0:05 (UTC)
::::::::::::::::我需要捋一捋閣下的話。閣下也願意認定的「沟通环节强推」,我指的主要也是這裡,既然沒有各種聯署答辯,那麼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就可以直接關閉。至於真的走到後面聯署、答辯,我從來也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如果我只是針對我們共同認定「強推」的部分,閣下還認為要搞高門檻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20 (UTC)
:::::::::::::::::现在轮到我不大懂阁下的意思了。我前面说了,原来的时候“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因此可算是强推;但现在已经有了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PS:这里的“沟通”是指在联署之前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加入参考[[: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发起解任投票|百科]]的设置,要求(意向)解任人在与(意向)被解任人沟通不畅时要到写字间发起讨论寻求介入,在共识沟通无效时才可提出提案;这样可以减少了阁下所称“擅自声称”的风险,也便于衔接后续的提案、联署等环节,最重要是保障社群对于重大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这样一来,首先“强推”就无从说起;同时,在这样的环节设置下,似乎也难以出现“'''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之情况了(因为尚有需要共识沟通无效这一设置);因此,在这个部分,似乎谈不上高不高门槛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关闭的;而一旦经历这些程序进入了提案后,那么阁下自己也说“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我想改成此前我提过的“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问题应该不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7:51 (UTC)
::::::::::::::::::這一次發言閣下可以說明確了不少內容。不過單純提醒一下,我願意與閣下達成要求提案意向者要尋求社群介入這種方式,不得擅自強推(否則就算當事管理員仍然可以直接封禁關閉提案),但這其實也不算百科設置,而還是我們之前同意的不必明文化的共識。畢竟如果有人路見不平,在個人討論頁也是可以參與討論的。
::::::::::::::::::不過後面與其說是我反對閣下意見,不如說是對閣下理解的疑惑了。「強推」本來就是限於「溝通-提案」環節產生,跟聯署和答辯本就無甚關係。閣下似乎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了?上面一段的確會降低風險,但是直接變成0,我還是不敢苟同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50 (UTC)
:::::::::::::::::::我只能同意当有人在'''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当事人当然可以提出对方违规,但不宜由他来执行这一关闭。“路见不平”的说法过于偏向,言辞恐不当,但他人在个人讨论页当然可以参加讨论,社群不会无聊到要规范这种事情;但还是应该在有需要时到写字间,采取一个公开的形式和态度,也是流程上的完备。
:::::::::::::::::::认为我“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只是阁下的误解。首先,我认为的“强推”与阁下在范围上并不全然一致,社群成员就此重大事项需要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听取答辩、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从提案一步登天到投票是不当的。至于加上各流程——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需要寻求社群介入那一步——以后,降低风险这一点阁下也是认同的。既然遵守流程,那么所谓“强推”从表面程序上就几无发生的可能;而至于阁下认为之所谓潜在的“强推”,我此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没有规则能够防备一切危险可能,无限搞滑坡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客气地讲一句,这除了满足一种“理想主义”而外,只是使更多有问题的地方始终悬而不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6:33 (UTC)
::::::::::::::::::::我不能不提,因為就算閣下可能認為風險已經極低,「強推」的的確確已經屢次發生,而想到未來仍然可能隨時帶來血雨腥風,我還是請閣下設身處地幫人思考一番。這個結如果不碰,我也不客氣的說別處的修訂都是隔靴搔癢。
::::::::::::::::::::我出於信任閣下是講理的人,而可以就具體內容深入討論。然而既然閣下也知道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性不會是0,我倒是提議本案通過之後,閣下或是閣下認為可以信賴的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以前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實行類似雙方編輯禁制一類的做法,我完全樂得清閒。我可從來沒去招惹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20:34 (UTC)
:::::::::::::::::::::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于事情的评判标准是存在差异的了。不管是我当下目力所及也好,还是阁下所称“设身处地”也罢,我认为风险应该是降低了的。至于后续,等后续再说,但既然鞋子湿了,在下仍会关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2:00 (UTC)
::::::::::::::::::::::遺憾有些討論還是說著說著其中對條文原本的具體意見就變得很模糊了,但是對您願意入地獄的精神深表讚賞XD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14:39 (UTC)
::::::::::::::::::::::話說回來,下方有人還在用奇怪的漢語[[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搞小動作]],不過我看得出來這次阻止這人的意見足夠多,犯不著去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39 (UTC)
:::::::::::::::::::::::说实在话这地狱也有一部分阁下的“功劳”在,是以阁下的过誉我是不敢当的。——这是实话实说,算是直言而应该还不算批评。Jusjih君的意见我还没有细看,不过我并不以为他的中文读不懂,此事请不必与我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58 (UTC)
::::::::::::::::::::::::我認為要提一句,如果他72小時的提案通過,就意味著「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可能無法實行了。不合規的提案仍可以直接開始連署,那麼按照我們的最低限度共識,到了這一步也無法關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1 (UTC)
:::::::::::::::::::::::::我不太赞成划一的72小时提案。不过下方Yinyue君的意见不妨可以读读,我虽然未必认同他要引入,但他认为可作为一种“程序性手段”以及还是希望有足够时长促进讨论的看法还是有道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28 (UTC)
:声明:2022年8月16日'''更新''':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计,并同时认为在允许管理员有效行使其“代权”的同时'''仍应以执行社群共识为最大前提''',吸取其他同好的一些意见精神,再次做了调整。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33 (UTC)
::{{支持}} 目前各方面考虑相当详尽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5:48 (UTC)
::雖然仍有不同意見,但因為各種原因,本人決定對此次修訂暫不再提出意見,感謝银色雪莉的積極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21:52 (UTC)
== 一点疑惑 ==
根据收录原则,类似于[[习近平向匈牙利新任总统诺瓦克致贺电(2022-05-10)]]这类的报道内容,符合收入标准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5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24 (UTC)
::符合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即单纯事实消息。而且这个是自由文本。[[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0 (UTC)
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这是银色雪莉上次说的。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4 (UTC)
:我问的可不是公有和自由文本的问题,阁下似乎没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字适合在文库中收录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7 (UTC)
::我觉得很适合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5:13 (UTC)
:::'''我觉得'''不是一种维基应当有的态度,维基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他需要来源,拒绝原创。这可不是说我觉得是a就是a,我觉得是b就是b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4 (UTC)
::::社群并没有禁止收录这种文章。请阁下往上看,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25 (UTC)
::该文确有一定价值,符合现有收录方针,若无版权问题,可收,--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1 (UTC)
:蒙Assifbus阁下引用在下浅见,不过我得说这不是“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因为它的原始来源是[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0/c_1128637866.htm 新华社],外交部只是'''转载'''这一新闻内容(如果说像是国务院公报这一类的文献进行转载收录,则当前文库的状态是事实认同的,因为国务院公报本身有其由立法法等确认的特性;但是对于本件这种类型的转载则尚未进行讨论)。当然,我认为它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只不过我们此前在[[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讨论的,也就正是这一类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是否'''适合在文库收录'''——我想就关于收录方针本身,诸君同好都需要更追本溯源的进一步讨论,听取来自更多方面的意见,而不必求速度解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感谢银色雪莉指出问题,我已经知悉。[[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51 (UTC)
::另外說一句,我以前也說過新華社等新聞社開頭都是「XX電/XX記者報道」。這些是文稿的一部分,但它們的存在也往往使得這種稿件註定不能叫「單純事實消息」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01 (UTC)
:::这个看法恐怕不正确,以下以[http://www.news.cn/2022-03/22/c_1128490835.htm 日本政府发布电力供应紧张警报 呼吁东京等地用户节约用电]这篇文章为例:
:::一、文首提及“新华社东京3月21日电”,XX电的“XX”往往只是说明新闻机构或新闻机构的发电地,现行的大陆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虽并不匹配(先修了法,还没有修对应条例),但是条例依然在现行中,其中第五条提到“(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现行著作权法更是直接把“时事新闻”更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以提高准确性和与伯尔尼公约进一步靠拢;至于其他地方的著作权法恕不一一引用,但也大同小异。以上应该充分说明了:(1)强调媒体并不会使一篇文献失去“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因为现行条例已经有说明;(2)法律修订后不以“媒体报道”为界定词,恰恰说明新闻机构呼号与一篇文献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毫无关系。
:::二、随后提及的“记者:XXX”,这里不应当以署名来论断它们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署名的职务作品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确实已有论断,署名权归作者,其他权利归组织,但前提是,你不能拿一个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内容来谈第十八条,这就要回到前述,即这些内容是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所以拿第十八条来框它们说是组织有著作权是不对的。——事实上,第十八条不是用于管这些“单纯事实消息”而是用于管辖署名的社论、评论、带评述的文章...等等。
:::总之,“单纯事实消息”是一个文献的客观定义,不是说由谁发布它就可以使它符合或不符合这个定义。以某种标识来剥夺或赋予某个文献以“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身份显然是荒谬的,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于是否接受'''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为由来收录文献。--[[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5 (UTC)
::::不是的,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就等於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而是正常「時事報道」而為「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我完全沒有想要涉及上述第二點,故不做評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09 (UTC)
:::::阁下所引文是这样说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这篇文章恰好是针对2020年大陆著作权法修改而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前述说的把“时事新闻”修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下文接续是这样说的:
:::::{{quote|事实上,所谓“时事新闻报道没有著作权”是个“不美丽的误会”。早些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空白状态,之后中国向世界接轨,吸纳、移植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r>该公约第8条规定:“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很明确,公约不保护的是“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而不是所有“时事新闻”。<br>这不无依据:'''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人类创新型智力劳动成果,而“纯消息类新闻”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并不包括作者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就属于纯消息新闻,非常简短,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智力加工;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br>但《伯尔尼公约》的这项条款在被“移植”到我国《著作权法》时,表述成了“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调整,就模糊了该条款本意,造成了误解,让某些人认为新闻机构采写时事新闻报道都是没有著作权的,“可以大家拿”。}}
:::::文章的主旨在这里清晰地强调出来: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具有“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内容,而不是“纯消息类新闻”。我绝对认同阁下所言“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正因此我在另一个话题提出了不能以“单独事实消息”作为收录判断的理由——因为它们虽然是自由文本,但是不适宜收录(这个理由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定案,欢迎讨论)。但是我完全在这篇文章中看不到“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等于“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的说法。难道“纯消息类新闻”不是由人或机构报道的,而是自然而然漂浮在大气电波中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此外,引文提到了《[[伯尔尼公约]]》,我引用一下WIPO发布的[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copyright/615/wipo_pub_615.pdf 伯尔尼公约指南(2.27,p23)]提到“...a simple account, arid and impersonal, of news and miscellaneous facts”来作为把新闻和事实报道从作品中区分开来不受约束的依据,这里边可没有提到任何说用发布方来区分,完全是一个理念定义;台湾的著作权法提到“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为著作权标的,也从不曾提及所谓“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我完全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文献曾说明这一定义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啦作为判别的依据,如有还请示下。
:::::事实上,一篇发布在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应当是先区分它是单纯事实消息还是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转写等类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属于前者,它就在公有,不由于任何其他标识而改变;属于后者时,这些发布来源(机构、作者)的标识才成为对于它们版权状况的分析指标。而如果用这些标识来区分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则恐怕是违背了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法律及公约的精神,就像阁下引文所言:“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56 (UTC)
::::::其實很簡單,「XX電/XX記者報道」是報道的一部分,但不是「纯消息类新闻(单纯事实消息)」5W的內容啊。台灣的著作權法並非爭議焦點,我也不進行評論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0 (UTC)
:::::::5W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篇评论文章的内容,不见得以它为圣旨,在这个问题上WIPO的指南的内容都比它效力要强;台湾著作权法并非“並非爭議焦點”,单纯事实消息的判明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何况在下也没有要把它作为焦点,而是与我举出WIPO的例子一样,印证一个观点:在下暂时看不到有任何有效力的文献曾经说明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来作为判别的依据。当然,我倒是一直觉得这个定义现在眼下似乎不是讨论的重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1 (UTC)
:::::::单纯的「XX電/XX記者報道」属于简单文本,适用[[commons:Template:PD-text|PD-text]]。--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6日 (四) 03:14 (UTC)
::外交部网站上没有表明转载,所以我倾向认为不是转载新华社的新闻。新华社的新闻来源有可能是外交部,只是外交部发布在网站上的时间晚于新华社而已。--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2:06 (UTC)
:::对于您关于此文本来源的看法我谨表示不反对——阁下的看法当然也是合理且可能的——主要是大家都暂还没有足够来源来印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40 (UTC)
:::外交部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新华社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按照[[w:en:Chain of command]],一般信息的流向似乎应该是从外交部到新华社。--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15 (UTC)
::::外交部发放信息流向新华社'''非常正常''',我并无意见,何况阁下用了“一般”,这更加无可指摘,但是我得首先指出这不是'''唯一'''的信息流向,而哪怕有一个反例,都不得不使我们对于这类在外交部网页上发布的'''未标注转载'''的内容的著作权判定表示'''谨慎'''——恰好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反例:外交部新闻司在今年6月8日发了一条[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06/t20220609_10700618.shtml 王毅会见塔吉克斯坦交通部长伊布罗希姆],人民日报也刊发了相同标题但有新华社电头和记者署名的[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609/c1002-32442245.html 内容](署名人是新华社驻努尔苏丹的记者),而外交部新闻司在网页上并没有显示转载。据此,如果照“没有表明转载”这个标准来'''一律地'''不经查验而处理外交部网页上的这类内容的话,恐怕会有不妥。
::::其实很清晰的一点是,媒体在转载时往往都会标记其来源,随意找几个较著名的第三方来源就很容易发现某文章的原始出处何在(既有外交部来源,也有新华社来源)。就本议题最早的那篇文章而论,应该是转载自新华社(一个例证是,国防部也有这篇[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5/10/content_4910603.htm 文章],有电头)。我'''并不认为'''外交部发的这类新闻动态都是转载,但是我们应该更谨慎查核其来源。此外,提供信息'''并不等同'''发表文件,请知悉。以上的看法'''并不代表'''我认为议题出处的文章不是自由文本,而是我认为该文章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中的“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自由文本,单纯事实消息在本地收录的标准'''正在讨论中''',而外交部的转载是否有可能使它以其他理由收录,则'''仍需要讨论'''(我的倾向是外交部的转载<del>不能</del>并不类同于国务院公报对此类消息的收录,因为国务院公报有其法定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57 (UTC)
== 《天變謄錄》原文 ==
大家有沒有找到《[[天變謄錄]]》的原文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50 (UTC)
: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在《[[星變謄錄]]》或者《[[客星謄錄]]》里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0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大家知道《[[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在哪裏?[[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7 (UTC)
==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
二者內容完全相同,該作如何處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12:32 (UTC)
:已删除[[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0:33 (UTC)
== 這是什麽字? ==
=== 三十九 ===
《[[承政院日記/肅宗/十二年/六月]]》
“依律定罪,定配罪人千永善、洪受疇、權楷、金元九放送,安【】之減等移配,金煥中途移配,李□賢”
“國史編纂委員會”認爲是{{?|糹盡}},但是根據圖片,我不以爲然。字裏面好像有一個走之旁。
[[File:承政院日記12月6日.png]]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22:47 (UTC)
:大約是“健”。[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10250-010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20260-008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30260-006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60300-01200](此處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誤作“繼”)和閣下引段能夠連線:此人由流放到江界府(肅十二年三月廿六)最終改爲發配到鳳山郡(肅十二年六月三十),實屬減等。(閣下引段下文亦有“......'''平安道江邊七邑'''......而前後罪人之定配於此者,其數甚多,主客俱困之患,誠極可慮......臣意則西北邊定配罪人中,凡係朝官儒士之類,則竝'''移配於南方''',或其道內他邑,似爲便當矣。上曰,依爲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3:07 (UTC)
::順便提示:如果在我搬運的《承政院日記》原文見到黑色的菱形,這個黑色的菱形表明這個字沒有被脫漏,原文對應位置裏面有實實在在的字,只不過是【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不知道這是什麽字而已。白色正方形表明這個字確實脫漏了,找不到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49 (UTC)
:此字在錄入 [[重脩玉光禪寺碑記]] 時也似發現過,可能是 {{!|𦂩}},具體含義不明。相關上下文摘錄如下:
:{{quote|幸我國朝法運弘開,釋教夙規可{{!|𦂩}},今则一莖草現,瓊樓玉宇,不待賢子插摽,而弹指間早已塵麈佛國。}}
:希望能有所帮助。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8日 (二) 04:39 (UTC)
=== 四十 ===
《丙申謄錄》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8_00
點擊원문이미지.左邊第二竪:“㕔中各員祭服,次(?)麻雜生麻,自兵曺上下。”
頁面是1a。[[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2:33 (UTC)
:看着像“与”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4:4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1:25 (UTC)
:::字形上我是认同的,只不过我对于这句的详细句意有点吃不准,因此当时没有录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12:10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23:24 (UTC)
:::我看草書看的少,無法作出有效判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03:53 (UTC)
=== 四十一(《丙申謄錄》) ===
頁面13a最右下方的字之上的那一個字是什麽字?
原文:“解嚴而城內動駕時不為承傳,依例(?)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52 (UTC)
:啓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1:34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DuckSoft|DuckSoft]] 你們的看法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8 (UTC)
:::我看像「奉」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15 (UTC)
:::这个我看不出,字形下半部可能是“手”或近似“手”的部件,但如果說是“奉”,上半部差別又太大——未敢作定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 四十二 ===
《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9 (UTC)
:以?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32 (UTC)
::《丙申謄錄》中出現過“以”這個字。如果您看到所有的“以”的字形,你就會發現,這個字與“以”有很大的差別。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50 (UTC)
=== 四十三(《今古實紀》) ===
原圖: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132&page=10
原文:權諰,號炭翁,安東人,(?)悔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01:19 (UTC)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是不是公有領域?[[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8 (UTC)
:還有,他剛剛被炸了。維基百科的人員請立即更改“歷史”信息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9 (UTC)
:"Translations or recordings of a source work are considered ''derivative works'' of that source material. The contributor thereby warrants that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e derivative work are either in the public domain or released under a license compatible with the [[:en:Wikisource:Copyright_policy#definition|free content definition]].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ributor to assert compatibility with Wikisource's license. A template should be used on the source material page to indicate the licence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 is posted under (see [[:en:Help:Copyright_tags|Help:Copyright tags]]).
:Failure to conform to this policy will result in the deletion of the text. If a contributor deliberately persists in violating this policy, their editing access may be revoked." from ''English Wikisource'' [[Special:用户贡献/221.127.11.165|221.127.11.165]] 2022年7月8日 (五) 04:51 (UTC)
::不。佐治亞引導石上有中文翻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1:36 (UTC)
== 《[[至正條格]]》原文 ==
這裏有原文,我不用中國手機,所以大陸人請替我登陸這個網站,然後下載網站上的文件。謝謝:https://bbs.ugxsd.com/t-173336.html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00:11 (UTC)
== 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tracked|T313657|resolved}}
中文系列的小维基项目可以将中文维基百科等站点的页面跨维基导入到Transwiki空间。似乎是历史遗留的原因,跨维基导入者这一用户组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项目上只能由监管员授予,而某些较新的项目就允许管理员授予;因此在本站提议允许管理员授予跨维基导入者这一权限,以减少不便。受影响的项目包括维基词典、维基教科书、维基语录、维基文库(本站)。 [[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7月16日 (六) 14:37 (UTC)
: {{支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14日 (日) 12:56 (UTC)
:{{支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5日 (一) 18:13 (UTC)
:已经部署。[[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8月18日 (四) 21:11 (UTC)
== 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分类:未完成的頁面]]”全都是沒有完全錄入的頁面。如果不知道這些文獻的原文地址沒關係。如果頁面討論區是藍色的,你就會得到原文地址。有些頁面沒有數字化的原文,只有圖片,不過沒關係,慢慢來。有些頁面要求下載一些閲讀原文軟件,但是沒多大的問題。順便提示:一大部分“謄錄”是有數字化的原文的。感謝各位的參與![[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6日 (六) 23:45 (UTC)
== 《太極問辨》問題 ==
根據奎章閣的網站,他收錄《[[太極問辨]]》四本書:兩本説是由鄭逑著作,兩本説是由李彦迪著作。鄭逑著作的兩本有70多頁,1662發行;而李彦迪著作的兩本有73多頁,1667發行。這四本都分類在“子部 儒家類。”請問,這兩本是否是同一個版本?[[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0:42 (UTC)
==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三譯總解]]》有中文,韓文,與滿文三個文字。我該放到哪兒去?[[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1:37 (UTC)
:https://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Scriptoriu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3:54 (UTC)
== 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邀請您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2022年理事會選舉]][[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Statements|使用於選舉指南針聲明的投票]]。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投票給您想在選舉指南針裡看到的聲明。
選舉指南針是幫助投票人選擇最符合他們信念與觀點的候選人的工具。社群成員將提出供候選人使用李克特量表(同意/中立/不同意)回答的聲明。候選人對聲明的回答將被加載到選舉指南針工具中。投票人將通過輸入他們對聲明的答案(同意/中立/不同意)來使用該工具。結果將顯示最符合投票者信念和觀點的候選人們。
以下是關於選舉指南針的時間表:
*<s>7月8至20日:志願者提議能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s>
*<s>7月21至22日:選舉委員會審閱這些聲明來確保明確性,並刪除偏離主題的聲明。</s>
*7月23日至8月1日:志願者對提出的聲明進行投票。
*8月2日至4日:選舉委員會選出排名前15名的聲明。
*8月5日至12日:候選人就這些聲明表達其立場。
*8月15日:選舉指南針開放提供投票者使用,以協助他們做出投票決定。
選舉委員會將在8月初選出前15名的聲明
祝好,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敬上
''此訊息代表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和選舉委員會發送''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6日 (二) 17: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tl|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公报}}称:“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第(四)项,公报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一种。据此,党政机关公报刊登的各单篇内容具有行政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属于公有领域。”显然,模板认为一个前提不言自明:公文必然具有行政性质。请问这是怎么得出来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58 (UTC)
:这个模板其实是之前PD-PRC-CPC讨论的大结论中的遗珠之憾,因为对于国务院公报的问题始终谈着谈着就散了,于是有朋友拿这个当时就颇有争议的模板来给公报中的非政府文件先用着,因此就糊里糊涂被保存下来。我建议在大家没有做好重新讨论国务院公报问题的准备之前,至少应该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把行文中的党的机关公报拿掉——因为这个部分完全可以由PD-PRC-CPC实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32 (UTC)
::仅少部分可用PD-PRC-CPC。《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PD-PRC-CPC能用吗?PD-PRC-CPC认为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是公有领域(坦率说,这也是要打上个问号的,但社群讨论通过了,我无意见),不是中共的全部公文是公有领域。[[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3:56 (UTC)
:::自然是这样,地方的,除非到了期,不然照[[Template talk:PD-PRC-CPC]],不收。——但这与在下所说的有冲突么?拿掉这个模板中的“党的机关公报”这个部分,也是符合[[Template talk:PD-PRC-CPC]]的结论的。拿掉了,不就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09 (UTC)
::::Template talk:PD-PRC-CPC得出了什么结论?[[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31 (UTC)
:::::题外话,阁下刚才好像重复复制创建了话题,我清理了一下——回到正题,[[Template_talk:PD-PRC-CPC#討論初步結果]]里边有提到,中共地方委员会的公文(未过期的)不属于公有领域;“党政公报模板”适用于刊登在国务院公报的党的文件。——因此,把“党政公报模板”里“党的机关公报”这部分拿掉,应该也是符合保留这个模板的本意的。就是说,这个模板不应该管党相关的文件,而仅仅是作为在国务院公报相关问题讨论没出共识之前的一个替代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54 (UTC)
::::::如果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那为何不包括党的公文?如果公文不必然是公有领域,那党和政府的公文的版权模板就该一并作废。除非区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认为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政府公文必然公有。[[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12 (UTC)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没有说过“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我想现阶段文库的共识也不是这样的。“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现行确实是分开判断的。所以阁下到底意所何指,不如明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5 (UTC)
:::::::这个模板的前提显然'''不是'''公文必然有行政性质,'''而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具有行政性质。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7:40 (UTC)
:::::::有關文庫管理問題所引起之爭議,合併前段時暫定討論之參與共識,即已先行坐正最高級別之黨務活動不得脫離公務屬性、但仍可有瑕疵,是以注意,作為長久之定論,包括引用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版權條例等之付諸重新說明有關實際時,該「公文」涵義,'''已限定於黨政機關公報刊明之手筆領銜下,不為再衍生指向其他任何法定代表所領銜公報之文本,即不必然有閣下聲明之所謂問題,除非有關問題非經過該約束條件而自行再演繹'''。單獨討論語文問題上,認為暫時並無任何必切需要,若果覆議個案時可確鑿重審有關定論、當然無可厚非。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11 (UTC)
==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ection begin="msg-newsletter"/>
<div style = "line-height: 1.2">
<span style="font-size:200%;">'''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120%; color:#404040;">'''第七期,2022年七月至九月'''</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 float:right;">[[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閱讀完整的通訊報''']]</span>
----
歡迎閱讀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此通訊報發布有關維基媒體[[: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運動策略建議]]執行的新聞與活動、與運動治理有關的主題,以及由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支援的不同項目與活動的消息。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每季度發布一次,團隊也提供更頻繁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Updates|運動策略每週更新]]。如果您想要定期收到通訊報,請[[m:Special:MyLanguage/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MSG Newsletter Subscription|在此]]訂閱。
</div><div style="margin-top:3px; padding:10px 10px 10px 20px; background:#fffff; border:2px solid #808080; border-radius:4px; font-size:100%;">
* '''運動的永續性''': 維基媒體基金會年度永續報告已經發佈。([[: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繼續閱讀]])
* '''改善使用者體驗''': 維基媒體項目桌面版界面的最新改進。([[: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2|繼續閱讀]])
* '''安全性和包容性''': 通用行為準則執行規範修訂流程的更新。([[: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3|繼續閱讀]])
* '''決策過程的公正性''': 中樞試點對話的報告、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參與維基媒體運動的新白皮書。([[: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4|繼續閱讀]])
* '''利益關係人之間的協調''': 為致力於內容合作的自治體和志願者社群推出服務台。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5|繼續閱讀]])
* '''領導力開發''': 維基媒體運動組織者在巴西和維德角的領導力項目最新消息。([[: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6|繼續閱讀]])
* '''管理內部知識''': 推出一個針對技術文檔和社群資源的新門戶。([[: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7|繼續閱讀]])
* '''在自由知識中創新''': 用於科學實驗的高品質視聽資源和記錄口述轉錄的新工具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8|繼續閱讀]])
* '''評估、疊代與調適''': 公平樣貌(Equity Landscape)項目試點的結果。([[: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9|繼續閱讀]])
* '''其他消息及更新''': 一個用來討論運動策略執行的新論壇、即將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一個討論運動策略的新播客(podcast),以及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的人事變動。([[: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0|繼續閱讀]])
</div><section end="msg-newsletter"/>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8日 (四) 15: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戊戌十月二十八日(?)(?)傳曰”中的第一個(?)非常像似“畳”。但是第二個字我實在是不知道。於是我查看了《朝鮮王朝實錄》和《承政院日記》,發現有“疊書”這麽一個詞。而且“疊書”在《日記》裏的用法非常近似於(?)(?)在《丙申謄錄》裏的用法《日記》原文。請問,“疊書”是什麽意思?你認爲(?)(?)是“疊書”嗎?頁碼為“004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8:38 (UTC)
:https://hanja.dict.naver.com/#/entry/ccko/cdfc9e7dd38640978bbb142096b65053
:【叠书】好像是“抄重了”的意思。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03 (UTC)
::那麽,你認爲這兩個字是“疊書”合適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9:38 (UTC)
== 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 ==
{{ping|Midleading}} Unicode 15 將於今年9月發佈,屆時請更新過濾器定義爲:
<code>
article_namespace == 0 &
added_lines rlike '[^\PC\n\t\\x{4DB6}-\\x{4DBF}\\x{2A6D7}-\\x{2A6DF}\\x{2B735}-\\x{2B739}\\x{2B820}-\\x{2CEA1}\\x{2CEB0}-\\x{2FA1D}\\x{30000}-\\x{3134A}\\x{31350}-\\x{323AF}]' &
!("bot" in user_groups & added_lines rlike "\{\{PUA\|" & !(removed_lines rlike "\{\{PUA\|"))
</code>
其中<code>\\x{31350}-\\x{323AF}</code>是擴H,<code>\\x{4DB6}-\\x{4DBF}</code>是Unicode13追加在擴A後的Urgent Needed Characters(UNC)(2020年過濾器更新遺漏該段),<code>\\x{2A6D7}-\\x{2A6DF}</code>是Unicode 13、14追加在擴B後的UNC,<code>\\x{2B735}-\\x{2B738}</code>是Unicode 14追加在擴C後的UNC, <code>\\x{2B739}</code>是Unicode 15追加在在擴C後的UNC. Unicode 14及以前的變更也可以現在部署。 [[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30 (UTC)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46 (UTC)
== 《[[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原文:帑捐餘金預恤經費體昔年志昭垂▣▣
六月初二日部分
這兩個字在原文裏面缺,但是這是仁元王后的香祭文,所以應該能在別處找得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51 (UTC)
== 《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我不知道爲什麽,但是他突然失效了。請各位替我用它完成《[[承政院日記]]》。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26 (UTC)
:我待會兒發出我之前所用的BO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43 (UTC)
::完成:
::https://www.dropbox.com/sh/a1k2myjk5cdopnm/AADH-Zj6jBrwjfk5RObEt5vQa?dl=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3 (UTC)
:順便提示一下,應該從這個頁面開始:https://sjw.history.go.kr/id/SJW-F05120270-016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9 (UTC)
== 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明定結案前最短期間,例如72小時?--[[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就是請問修正[[Wikisource:管理员#其他]]的事宜。若未來有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如何處置?另有提案修正相關模板。--[[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7 (UTC)
: 管理員擔負的責任是「執行社群達成的共識」。只要能夠確保此責任獲得履行,那麼就沒有理由強制規定結案時間;相反地,即使討論再久,若管理員沒有能夠履行這項責任而違背了社群的共識,那麼其結案操作也應當是無效的。建議進一步舉出「濫權結案」之範例,以供參考。——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3 (UTC)
::理想是不強制規定最早最晚結案時間,但本站太不理想的示例已9次。[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073659]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0888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2031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另有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8:36 (UTC)
:{{中立}}这种情况说明本站管理员组内部出现明显对立,估计除了报基金会行动别无他法。--[[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2:58 (UTC)
::基金会行动很少用到。即使用到也很慢。要不要參考[[w:维基百科:關閉存廢討論指引]],建立像是“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的論述,以便討論是否成指引?[[w:维基百科:論述]]只參考,不是軟性約束的指引,更不是硬性約束的方針。--[[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2:06 (UTC)
:我想表达的和 Eric Liu 所说的差不多。不过我觉得72小时这个时间并不过分,引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必要的程序性手段,我可以接受。一般而言有争议的内容至少都应该是7天以上的时间讨论。另外强调如果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当事人自己结案恐怕有违避嫌原则。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4:36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注意,Jusjih在這兩個討論屢屢人身攻擊。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23 (UTC)
:同意Eric Liu君的意见,这样的划定时间似乎没有什么必要。管理员之责任是执行社群共识,管理员之滥权实则就是未有效或未正确执行社群共识,划一规定结案时间似乎并不会导致对社群共识的执行变得有效或正确起来。我赞成改善规则约束管理员的权力——但划定时间似乎并不能导致这一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40 (UTC)
== 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參考[[m:Template:Section resolved]],改成“讨论已经解決,请勿修改。如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在本框格下方留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 此等模板本就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而已,此提議文本之內容略顯畫蛇添足。——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6 (UTC)
::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對。有此次勇於留言[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58],不畏有管理員亂恐嚇封禁,足以造成寒蟬效應太甚,不代表各位用戶都勇於更新頁面。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查到既有出自百科,未立刻在編輯摘要指明出處,已稍作更新補正,才能避免違反自由版權署名規則而被刪,以及更清楚鼓勵進一步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9:11 (UTC)
:::Archive模板是在机器人存档前临时使用的。维基文库没有机器人存档,所以这个模板没必要。想要停止讨论,直接移动到存档就行了。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8:19 (UTC)
::::但也要[[#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避免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也要避免管理員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能先公告有意結案存檔,但給緩衝期,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另外,若有誰指責誰人身攻擊,不立即舉證,反而太像誣告,根本不配使用維基網站。--[[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7:18 (UTC)
::::: 我個人仍然覺得此提議是畫蛇添足。模板寫不寫都不影響維基人留言的權利。——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14日 (日) 12:55 (UTC)
::::已建立[[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論述。--[[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1:43 (UTC)
== 《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有沒有人能夠幫我錄入這兩個文獻?《[[纂辟瘟方]]》只有八頁,而《[[新纂辟瘟方]]》只有20頁。雖然沒有數字化文字,但是頁數較少,而且草書較少,容易錄入。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0:04 (UTC)
== 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例如[[w:秦瑞玠]]系1874年生人,卒年不详,其作品多于1900-1920年间于中国国内发表,在美国已属于公有领域。根据人类寿命推测,该作者去世已满50年的可能性很大。在此请教社群对于此类作者是否存在一定的收录标准(例如卒年不详的作者在其出生后何年可以认为其作品在保护期为死后+50年的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9:00 (UTC)
:目前的作法是在基本能確定作品年代的情況下使用[[Template:PD-anon]]接受錄入。--[[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5 (UTC)
::感谢回复,但貌似该模板使用后显示文字为“这部作品在1927年1月1日以前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与作者已知的事实矛盾。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5:27 (UTC)
:::在[[c:Commons:Hirtle chart|美國]],卒年不明作者的未出版發表作品,有可能相對非絕對比照匿名別名。[https://guides.library.cornell.edu/copyright/publicdomain#Footnote_4]只能說,有存疑就寧缺勿濫。--[[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若卒年不明作者是被宣告死亡的失蹤者,至少民國臺灣[[民法第一編總則 (民國109年立法110年公布)#第一節 自然人]]第九條第一項:“受死亡宣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總之,確定作者身份,但卒年不明,未必可用PD-anon。[[:en:Category:Authors with unknown death dates]]能在中文建立卒年不明作者,但1926年或更早已出版,美國公有領域,中華圈未必公有領域的,寧可流放舊維基文庫(見[[模板:PD-1923]]),不可使本站中華圈用戶誤踩地雷。--[[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7:59 (UTC)
::::感谢回复。但私以为对于此类作者亦应有大致标准判定何时可以录入其作品。基于[[w:获验证的最长寿者列表]],我拟提案:对于仅卒年不详、作者身份确认的作者/译者,如其所属国家或地区的著作权保护期为“终生+50年”,则在其出生后的第170年的1月1日后,可以认为其作品在其所属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公有领域。如果作品同时在美国属于公有领域且符合中文维基文库其他方针,则可接受录入。希望得到社群的意见。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2:48 (UTC)
:::::{{同意}} 出生后的170年是一个很保守的标准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6:23 (UTC)
:::::沒有意見,如果就此達成共識,欣然見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23:05 (UTC)
::::::我认为这个标准太保守。按平均寿命+10年+50年就行了。如果后来得知真实的死亡年龄再删除。--[[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1:30 (UTC)
:::::::維基文庫過往类似被刪除作者作品還有[[w:儲安平|儲安平]]的[[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作品]](1909年生,1966年失踪,中央統戰部認定已經死亡)。--[[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3:38 (UTC)
:::::{{意见}}:一、鉴于有来自不同原作国的中文作者,甚至来自不同原作国的原文作者又翻译成中文后原文与译文的分别版权问题,与其划一的170年,或者是用类似“卒年不详的出生满120年时,可容忍视为终生”这样的说法会更好?二、同样地,像“认为其作品在其所属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公有领域”,最好也是换用比较不那么定性的说法。——说到底,死亡推定是法律问题,社群不是法院,无法就某个人的生死作出法律意义上的推定,只不过基于实际情况,做一种'''折中的'''处理,是以在说辞上也最好留有余地。
:::::PS:上面Midleading君提到储安平一件,我再次请各位考虑是否接受或容忍以[[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关于爱国人士中的右派复查问题的请示报告|统战部目前可查阅到的认定文件]]发布时间为死亡推定时间。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0:39 (UTC)
::::::我个人的意见是可以容忍以统战部的时间来计算是否进入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1:01 (UTC)
== [[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有的内容先當論述,但有討論區,不是投票。希望平反冤案。--[[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此論述的理想是管理員嚴以律己,避免濫權,有錯不要任意怪他人,不自省。想要有錯怪他人的,請任合格律師,包括檢察官。本站不是演練律師攻防技巧的地方。--[[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禁制]] ==
此論述引述百科,外加本地可能需要考慮的。--[[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1:34 (UTC)
== 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 ==
Hello fellow Wikisource enthusiasts!
We are the hosting the fifth [[:m: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s|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on '''18th August 2022 at 4 PM UTC / 9:30 PM IST''' ([https://zonestamp.toolforge.org/1660838411 check your local time]) according to the [https://wudele.toolforge.org/wIztQjaxX1l5qy3A wudele poll] and also based on the previous feedback to have a Europe-Americas friendly meeting.
As always, you don't have to be a developer to participate in these meetings but the focus of these meetings is to improve the Wikisource infrastructur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joining the meeting, kindly leave a message on '''sgill@wikimedia.org''' and we will add you to the calendar invite.
Meanwhile, feel free to check out [[:m: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s|the page on Meta-wiki]] and suggest any other topics for the agenda.
Regards
[[:m:User:SWilson (WMF)|Sam Wilson (WMF)]] and [[:m:User:SGill (WMF)|Satdeep Gill (WMF)]]
<small> Sent using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User talk: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2022年8月15日 (一) 15:05 (UTC)</small>
<!-- 信息由 User:SGill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SGill_(WMF)/lists/WS_VPs&oldid=23314792 -->
== 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原文:今日興懷,其若不諭更待,何時興?惟及此為三百年宗國其何(?睡)也亦何食也?
原圖:頁面3a
鏈接: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no=kh2_je_a_vsu_30094_001&pageid=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2:44 (UTC)
:算了,我覺“睡”得挺恰儅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3:54 (UTC)
:疑似左部件为「身」(首画缺笔),右部件为「𡸁」(U+21E01,「垂」之异体字)。整字我估计是「𨉡」的异体字,意为听觉灵敏。--[[User:Dqwyy|Dqwyy]]([[User talk:Dqwyy|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7:11 (UTC)
::這個左部件在很多朝鮮時代古書裏面見到。這個左部分字是“目”。左目右𡸁,可通化為“睡”。加上上下文的對應,毫無疑問這個字是“睡”。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3:49 (UTC)
== 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我把它錄入完成了。請幫我查看漏字與加入標點符號。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3:55 (UTC)
== 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 ==
今天要告知大家關於理事會選舉時間的最新消息。
您也許已經注意到,我們今年將提供[[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選舉指南針]]協助投票者識別與他們在關鍵議題上有一致想法的候選人。有幾位候選人提出延長回答其立場的時間,而選舉委員會也認為這個要求與公平公正選舉程序的目標一致。
為了確保較長聲明的翻譯能即時完成,選舉委員會和理事會遴選小組決定延後一星期開始選舉的時間。
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將使用選舉指南針來協助其做決定,選舉委員會認為在必要的翻譯完成後再開始投票會是比較適當的。這樣一來不同語言的社群成員也可以考慮是否使用此工具協助他們做這個重要的決定。
投票將在8月23日00時00分UTC開始,9月6日23時59分UTC結束。
Matantya代表選舉委員會敬上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User talk:VChang (WMF)|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8:57 (UTC)
== 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 ==
今天我查詢[[塞鴻秋·代人作]]时發現没有條目,便在網上搜索資源創建了一個,但由於我從未參與過維基文庫編輯,所以產生了一些問題,想向大家請教一下。
1.經其他用戶編輯我才知道[[Page:Sibu Congkan2099-楊朝英-朝野新聲太平樂府-2-1.djvu/20|Page頁面已有此作品]],主頁面條目是否可以與Page頁面重複呢?如果可以,我還發現我參考的資源與該Page頁面雖是一本書,但有些許不同,我應該按照哪個版本呢?
2.有些異體字我打不出來,先用目前常用字代替了,剛剛發現可以使用?模板,我想問一下,像「毫」與該作品中使用的「毫」(類似於「髙」與「高」的差距)这種較小的差距是否需要標注?如需要該如何標注?
謝謝大家。—— [[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User talk:杰里毛斯|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1:15 (UTC)
:您好,回复一点我稍微知道的:
:1、些许不同是否指文句有差异?如果是文句有差异,可以用[[Template:另]]这一类的模板,增加另文。
:2、这种一般就不用标注,在Unicode里这个应该是属于可以统合的——当然阁下一定要标也没问题就是了2333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5:01 (UTC)
::謝謝,明白了。——[[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User talk:杰里毛斯|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07:59 (UTC)
==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
我对当前版本的三点建议,至今仅第三点被实施。唯第二点十分重要,事关模板的严谨性,应当尽早改正。[[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09:21 (UTC)
:已代您修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07 (UTC)
== 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我最近重新捡起[[User:Njzjz]]之前使用过的BOT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我注意到BOT的落款用的是{{tl|right}},这也和官网的排版一致,但是想问一下社群会不会更喜欢用{{tl|署名}}?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19 (UTC)
:{{ping|Zzhtju}}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41 (UTC)
::我个人一直在用署名。不过无论是公报pdf还是公报html还是政府信息公开html都是right,不过注意日期和机关的右边距不同。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一般这类部委文件,落款实际只有日期,并没有机关名称,公报加入机关名称,实际上是未导入电子签名的印章(国徽/党徽/五角星)的一种纯文字表示方法【印章规格参见[[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红头文件原文是以日期中心向上加盖印章。——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9日 (五) 13:12 (UTC)
:::好的,感谢!那之后就还是想办法用{{tl|署名}}好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6:51 (UTC)
== 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 ==
因为最近没有活跃的半自动导入文献的机器人,因此诚邀社群关注本人的新的[[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申请]],并提出意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9日 (五) 14:20 (UTC)
== 這是什麽字? ==
我還是那個問題:《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這個字是什麽?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15 (UTC)
== 如何錄入家族世系圖? ==
如何錄入像: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amily_tree_of_British_monarch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5%9B%BD%E5%90%9B%E4%B8%BB%E4%B8%96%E7%B3%BB%E5%9B%BE
的世系圖?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0:00 (UTC)
7ibe1c9lxk555mq3qocb27uhfv3xqfv
Wikisource:版權討論
4
7769
2173680
2173361
2022-08-23T03:01:48Z
银色雪莉
28258
/* 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维基文库]]
{{process header
| title = 版權討論(可能侵犯版权的頁面)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信息|版权信息]]
| next =[[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
| shortcut = [[WS:CV]]
| notes = -{下面}-列出的文章可能不符CC-by-sa-3.0和GFDL而侵犯版權。在討論期間文章内容將被清空。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内容可以通過修訂歷史查看。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nowiki>'''來報告可能侵犯的網址。貢獻用戶能解釋為何沒有侵權,但在討論期間請勿強行回退。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文章没有侵權,就會在一定時間後刪除。所有這些刪除都會記錄在[[Wikisource:侵犯版权/存档]]。如果你认為文章不是因為版權問題而需要刪除,請把它列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参看:[[:Category:怀疑侵犯版权文章]]。
----
版權所有者若欲將作品發佈到維基文庫,請參看[[w:维基百科:捐赠版权材料/发送授权信]]的方式。
----
{{#expr:{{CURRENTYEAR}}-96}}年或更早發表的作品,在美國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作者尚未逝世超過50年,所以大中華地區仍有版權限制時,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PD-1923}}</nowiki>'''提議转交多语言[[:oldwikisource:|舊维基文库]]代收。一旦兩岸四地確定版權許可時,再行收回。
*[[/存檔]]([[/存檔/{{CURRENTYEAR}}年|当前]])
==[[Wikisource:維基別庫|維基別庫]]==
維基別庫已倒站,所以不能再移交文本。兩岸四地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所以美國足以有URAA版權爭議時,依據[[m:United_States_non-acceptance_of_the_rule_of_the_shorter_term#Statement_from_Wikimedia_Foundation|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為了盡量[[m:Avoid copyright paranoia|避免版權妄想]]以及不傷害新手,此地可能使用'''<nowiki>{{Not-PD-US-old}}或者{{Not-PD-US-anon}}</nowiki>'''有條件消極容忍,改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收到可信的版權投訴時,被動處理。維基別庫2018年1月大量排除不捐款的管理員,因而不再有中文管理員時,转交作品甚難,改成被動,敬請見諒。
== 恢復請求 ==
'''說明''':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恢復請求|删除讨论§恢復請求]]提出。歡迎每年12月下旬提出[[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版權不久在新年失效者]],但請管理員在西十二區踏入新年,再行恢復,就是2022-01-01T00:00-12:00 = 2022-01-01T07:00-05:00 = 2022-01-01T12:00Z = 2022-01-01T20:00+08:00,避免太早恢復不利時區偏西用戶。
}}{{About Wikisource}}
== 2022年 ==
=== 4月 ===
* [[國恥演說]],中譯者不明。--[[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3日 (三) 13:26 (UTC)
*:应{{保留}}。根据网站上的信息,该文是[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0b6e.html InfoUSA 中文版]的一部分。而据其[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2294.html 版權說明],InfoUSA 中文版未“注明著作權所有人之身分”的部分“取自美國政府出版品,通常不主張受著作權保護”。--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18 (UTC)
: 稍微搜索了下,这是美国在台协会的[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UBS/AmReader/p663.htm 官方译文]。--[[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22:29 (UTC)
::參考[[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中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項,如果能發現美國國務院作品,能更好保留。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29日 (五) 02:15 (UTC)
::: 国务院应该不太可能提供直接中译版。--[[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5月1日 (日) 05:27 (UTC)
:'''已保留'''。依照美国在台协会[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copyright.html 版權聲明],“除非另有註明,國務院網站上的資訊是屬於公共領域,可以在未經允許的狀況下複製與傳播。”--[[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03:00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來此做個見證,因為這並不是對人報復,而是處理不當。如上述2021年7月及之前討論中@[[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已說明美國在台協會不屬於美國國務院,作品也不能算作公有領域。Jusjih本次拿出的版權聲明仍只能證明美國國務院作品版權公有,保留理據不成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43 (UTC)
::很遗憾{{ping|Jusjih}},在这个问题上我支持Zhxy 519,美国在台协会此前讨论过是公司,不是美国联邦政府直属机构,C区也有人说明过这个问题。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9 (UTC)
*{{保留}},同意[[User:Zy26]]的看法。点开网页的版权声明,取自美国的公开出版物,通常不受着作权规范。--[[User: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4D1F00;">'''贝塔洛曼'''</span>]]※[[User talk: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007FFF;">'''公务箱'''</span>]] 2022年7月2日 (六) 15:53 (UTC)
*倾向{{保留}},我对上面各位的看法都表示认同,其实你们说得都没错,只不过实际上这个网页有明确的路径指向,它被收录在了这里:[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ab75.html](路径:“美國國務院出版品”→“美國讀本:感動了整個國家的文字 (The American Reader: Words That Moved A Nation)”),点进去,再往下翻,就是了。因此这是美国国务院的出版品,大致上是应该保留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认为所有AIT网页的内容都应该保留,在关于AIT内容的问题上我仍然支持Zhxy 519君和Liuxinyu970226君的看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6:04 (UTC)
*:能證實為美國國務院作品,'''撤銷提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0 (UTC)
----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民間中醫網校正版]]、[[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版]]及子頁面,當代校本,未見版權釋出。--[[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4日 (四) 01:22 (UTC)
----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河南县级卷)]],如有中國大陸有關試題類的版權要求還請示下。--[[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8日 (一) 19:05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国家机关出版的考试题的定义是机关行政性文件,与政府工作年度报告是一个等级的,高考题和中考题也是同理。如果是个人独创的模拟题,可以忽略。[[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02:59 (UTC)
:我還真不知道。既然如此請出示相關法律規定。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13:37 (UTC)
*{{回应}}:相关法律规定还真没有,不过这的确是一个惯例。我认为应该看相关试题的发布主体单位,以此来判定,考试真题是各个地方的教育局,教育厅或中国教育部等国家单位出的,应当被视为政府公文类文件。[[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文件出自行政机关并不等于存在行政性质。考虑到考试试题不具备广泛宣传的需求,本人略微倾向于认为不符合著作权法第五条的设立初衷。建议查有无类似判决。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2 (UTC)
*另,应注出处,试卷的最大问题是内容通常来自考试人员转述,其文本可靠性有很大疑问。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3 (UTC)
{{已删除}} 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证明属于公有领域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7日 (五) 16:16 (UTC)
:按照董永森主编《知识产权法经典案例教程》第9页:{{quote|依国家法令举办各类考试,乃是行使国家考试权的重要形式。此类考试或由国家某些部门自行举办,例如我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由司法部举办,或由经授权单位举办,例如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考试多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但其背后往往涉及国家对考试通过者的某种资格的授予或者承认。因此笔者认为此类考试的试题及其备用试题可以归为国家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要求申请人填写的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之列,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一项的规定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所以,至少是有专业人士认为依国家法令举办的考试试题不适用著作权法。--[[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46 (UTC)
----
*[[2021年卢氏县县长张晓燕的拜年辞]]、[[2022年卢氏县县长刘万增的拜年辞]],未见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4月21日 (四) 05:04 (UTC)
*:这个和[[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_(2018年)]]类似,有行政性质。--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5:09 (UTC)
*{{回应}}:这个可以看做是县委县政府的拜年辞,因为文段中的“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可以证明。[[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按照本地部分循有附署而未具名公職之身份、而開脫公職作品成「私有作品」的「慣例」,恐怕要整個站域「上市」才能避免「被私有化」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4月27日 (三) 01:25 (UTC)
:可能属于职务作品并由个人享有版权,参考[[Template talk:PD-PRC-CPC|其他党的领导人讲话相关讨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5:01 (UTC)
::如果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则不适用于著作权法,无法享有版权。--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10 (UTC)
----
*[[蔣夫人發表給廖承志公開信]] 宋美齡作品版權尚未過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1:10 (UTC)
*:該文載於《中央日報》,其刊載未主張「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故主張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61條:「揭載於新聞紙、雜誌或網路上有關政治、經濟或社會上時事問題之論述,得由其他新聞紙、雜誌轉載或由廣播或電視公開播送,或於網路上公開傳輸。但經註明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者,不在此限。」並第65條第2項重製之合理使用。 [[User:Ashlike|Ashlike]]([[User talk:Ashlike|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4:40 (UTC)
*::[[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合理使用的资料及特殊要求|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只能接受自由版權或無版權的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5:11 (UTC)
*:::[[User: Ashlike]]提到的合理使用,范围和美国的fair use不同,可能需要修改一下[[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E5%90%88%E7%90%86%E4%BD%BF%E7%94%A8%E7%9A%84%E8%B5%84%E6%96%99%E5%8F%8A%E7%89%B9%E6%AE%8A%E8%A6%81%E6%B1%82|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这个链接内的文字。--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4 (UTC)
*:若该文字属于“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则“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仍可保留。--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5 (UTC)
*:{{已刪除}}宋美齡彼時未見擔任任何公職。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4 (UTC)
----
*[[君之代]]之[[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另一文言文版本]]一节的内容,译者不明,很可能受保护。--[[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16:11 (UTC)
*:好像是台湾版的,参见[[w:國歌少年]]。--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44 (UTC)
*::@[[User:Zy26|Zy26]]:感谢回复。您提到的维基百科词条中的对应段落的原文来源于其参考文献[6],译文不知是否来源于参考文献[5],但无论如何当前并未见该版译文版权已过期或其他属于公有领域之证据。稳妥起见似乎应当移去该版译文。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12:09 (UTC)
*:::这个更改[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90%9B%E4%B9%8B%E4%BB%A3&diff=prev&oldid=266709]已经有10多年了,好像一直也没有人有意见。稳妥起见的话,最好能联系上 @[[User:Fj217|Fj217]]或者其他知道来源的编者,问问出处。若长时间联系不上这位贡献者,到时再讨论删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0 (UTC)
*::::已于5月28日通过邮件方式联系了该贡献者,至今未得回复。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56 (UTC)
*:::::既然沒有貢獻者回復,'''刪除'''處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9 (UTC)
=== 7月 ===
* [[:分类:新华社]]下的一些文章似乎存在版权问题:
**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发表于2016年7月,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而这篇用词指南显然没有立法、司法或行政属性,应当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 <del>[[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发表于2022年7月9日,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这是一篇新闻报道(而并非仅传达了事实,措辞的表达具有一定独创性),显然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del>(撤回提删)
** [[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可改挂{{tl|PD-PRC-exempt}}。--[[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48 (UTC)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提刪。
*:[[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為何撤銷提刪?{{支持}}提刪。
*:[[陈诚病死]]:但凡報道出來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謂「单纯事实消息」,不變更。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44 (UTC)
*::{{意见}}:[[陈诚病死]]就这么一句话,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哪怕不是单纯事实消息也似乎不受版权保护。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删除}}。[[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3 (UTC)
*::{{意见}}:@[[User:Zhxy 519|Zhxy 519]]“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依据何来?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第5条第2项的“单纯事实消息”在2020年修改前为“时事新闻”,2020年的修改对“时事新闻”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即不保护的只有传达单纯事实的消息,而非有独创性内容的消息(新闻)也不保护。这一修改吸收了1991年颁布,2013年最新修改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1项(法条序号依2013年修订一版)的解释(这一解释在1991年的最初版本中也存在):
*::{{quote|(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而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国际公约依据正是《[[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
*::{{quote|本公约的保护不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
*::日本著作权法对此的规定是: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は、前項第一号に掲げる著作物に該当しない。}}<br>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不属于前款第一项所列的作品。}}
*::日本文化厅对这一款解释道(1970年6月{{lang|ja|『新しい著作権法の概要』}}):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とは、いわゆる人事往来、死亡記事、火事、交通事故等に関する日々のニュース等そのものが著作物性を有しないものをいうのであって、一般の報道記事や報道写真はこれに該当せず、著作物として保護されるものである。}}<br>所谓“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指的是有关所谓人事交流、讣闻、火灾、交通事故等日常新闻等不具有作品性质的内容,一般的新闻和照片不属于此类而可受保护。}}
*::“著作权法不保护事实”的“事实”指的是事实本身,一旦这一事实成文后即变成了“表达”,而著作权法保护的正是“表达”,但一旦事实和表达相混同(混同原则),这一表达同样不受保护,这正是《伯尔尼公约》及其各缔约国《著作权法》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不知阁下是否对“单纯事实消息”理解有误?
*::基于此,我认为[[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且不满足作品独创性要件,不受保护。
*::撤销[[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的提删亦是同理,我事后认为该篇报道高度格式化,很难体现作者的独创性,但由于标准过于主观且实务中法院判决不一,删除亦可。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12:43 (UTC)
*:::單純事實消息的定義到底是甚麼?網上隨便搜也能找到:「只报道一件事情的发生的过程、时间、地点和人物,不表示报道人的观点的消息」。但是現實生活所有成文報道,都往往有「X社XX記者X時報導」這樣消息外的內容,導致不存在維基文庫能保存的新聞「文獻」。至於[[陈诚病死]],就算不看這些,「匪幫」兩個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觀點而不再單純。--[[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40 (UTC)
*::::之前的长篇论述是为了反驳您{{tq|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的观点<del>,想必现在大家对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已无争议</del>。
*::::{{tq|但是现实生活所有成文报道,都往往有“X社XX记者X时报导”这样消息外的内容,导致不存在维基文库能保存的新闻“文献”。}}→这种近乎署名的字段难道不是单纯事实吗?这一段的因果关系我完全不能接受。您这句话如果成立,将导致下面这段话也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quote|维基文库用户Teetrition7月26日说,今日是7月26日。}}
*::::{{tq|至于陈诚病死,就算不看这些,“匪帮”两个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观点而不再单纯。}}→如果只添加两个字就能使得一段单纯事实变为作品而受保护,将导致“名称中无著作权(著作权法不保护作品的简短的标题、角色的名称,而简短的标题中亦可包含两个主观判断的字)”“混同原则”等早已确立的规则毫无容身之地。试问下面这段话能否受到保护?
*::::{{quote|反动派蒋介石死了。}}
*::::正如@[[User:Yinyue200|Yinyue200]]所言,这种一句话新闻,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如果维基文库不愿意像维基共享资源收录过于简单的图片(例如[[:File:Lenovo_logo_2015.svg]])一样收录需要主观判断的、过于简单的文字内容,不如直接去掉{{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因为我难以想象到有何内容还能仅因“单纯事实消息”而被收录到中文维基文库中。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1:02 (UTC)
*:::::正確性無爭議?請勿如此自我肯定。署名就算是「事實」,也不是報導出來的事實消息。如果閣下使用源代碼編輯,第一句話就是{{quote|点击发布更改按钮以后,就表示您同意依據CC-by-sa-3.0和GFDL不可逆轉地释出貢獻。如您不欲文章被其它用户编辑或转载,请勿提交。}}
*:::::不能同日而語。{{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去不去掉,我倒是持開放意見,因為在維基新聞可以,但在文庫其實無法成立。歡迎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3:51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在此撤回“正确性无争议”的言论并对此道歉,此前回复对阁下回复内容欲表达之含义有所误读。
::::::回首再看您的发言,您似乎想用“X社XX记者X时报导”来说明,因为成文稿中存在非新闻事实及作者评论性内容,所以不算“单纯事实消息”。我对此的回复是
::::::*著作权法不保护所有事实及与事实混同的表达,其中简短的表达多属此类。
::::::*评论性内容受保护的前提是它需要满足原创性门槛,满足该门槛后某'''内容'''才能被称为'''作品'''。在某'''内容'''连'''作品'''都算不上时,版权这个概念根本不适用。阁下似乎从未回复原创性问题。
::::::关于主观性判断标准问题我在前面已有提及,此处不在赘述。对于以上两点,相信论述较为充足的著作权教科书中都有提及,法院判决中也屡可见类似说理。
::::::另恕愚钝不明阁下提及文库许可证之意图。如果阁下是想说明我的举例已通过许可证释出部分著作财产权,此处我作出以下补充说明:请在不考虑文库许可证的情况下判断我举例的受版权保护性。[[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12 (UTC)
:::::::注意到[[/存档/2020年#8月]]中已有相关讨论且相关用户与我论点一致甚至提出了我想提出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今天进入第二天”案例,在此链接提请其他讨论者注意。
:::::::我当前认为是否收录'''简短新闻不是版权问题''',如果认为文库不应当收录新闻则应由[[Project:收录方针]]决定,交写字间讨论是否收录或转姊妹项目。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39 (UTC)
::::::::一篇文章只要在維基新聞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也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和維基新聞針對單純事實消息搞雙重標準是不成立的,應該在寫字間討論單純事實消息的收錄方針。--[[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5:15 (UTC)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成文者皆是作品,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說到教科書,我倒是看到這個。{{quote|研究《伯尔尼公约》公认的权威学术著作《国际版权和邻接权:<伯尔尼公约>及对其的超越》也指出:《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仅意味着构成新闻的事实不受保护,而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本身。}}[http://ip.people.com.cn/n/2014/0731/c136655-25376047.html]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如果是一篇確實判定公有領域的文章,我也不反對閣下所言。但如上,本站的目的並不是讓各位就一條事實再創作。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4:19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tq|成文者皆是作品}}:{{反对}},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还是他国著作权法,承认只要成文皆是作品的国家并不占多数。在此对阁下的此言论提出'''【来源请求】'''并反驳如下:
::::::::::{{quote|'''《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u>'''具有独创性'''</u>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包括:(后略)<br>'''日本《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 {{lang|ja|著作物 思想又は感情を<u>'''創作的に</u>'''表現したものであつて、文芸、学術、美術又は音楽の範囲に属するものをいう。}}<br>'''[[著作權法_(民國108年)|台湾地区著作权规范]]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 一、著作:指属于文学、科学、艺术或其他学术范围之<u>'''创作'''</u>。}}
::::::::::阁下不知为何一直对原创性(大陆法律称独创性,英语为originality)避而不谈,如果阁下不明何为原创性,在此为阁下提供参考资料:
::::::::::*[[w:原创性门槛]]
::::::::::*[[commons:COM:TOO China]]
::::::::::其中中国大陆和美国对原创性均有不是太低的要求(图中([[: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没有被标注为红色),如果中文维基文库要求收录作品在全世界均属公有领域(或通过文库允许的许可证发布,但此情况不符合我们讨论的具体话题,省略),则这与维基基金会的方针不符。
::::::::::而对阁下所称{{tq|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请注意日常用词“文献”与法律意义的“作品”的区别,阁下当然可以认为在文库中成文皆为文献,但是某内容是否属于'''作品'''是法律概念,我以上所谈作品均为法律意义,而何为作品相信中国法第三条已经说明得很清楚。
::::::::::阁下所引论述的作者王迁教授正是我之前大部分理论和案例的来源,如果阁下需要相关书籍摘录,我可以电邮到阁下的邮箱中。鉴于版权原因不附于此。且,我的论述与阁下所引王迁教授之言论无冲突,我们的论点一直认为例如[[陈诚病死]]的新闻不仅是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不构成作品,这与{{tq|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毫不冲突,因为[[陈诚病死]]不满足独创性而不构成作品。--[[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5:03 (UTC)
为避免缩进过多造成回复困难,在此新开一行。我的言论总结如下:
* 事实、表达、作品三个概念互不相同但互相联系:
** '''事实'''(fact)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一旦它付诸某种形式(不论文字或图片),它就成为了'''表达''';
** '''表达'''(expression)应以某种形式表述,例如“我是人”就是对'''事实'''(无论事实真伪)的简单表述;'''“单纯事实消息”是表达''';
** '''作品'''(work)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满足独创性要件''的'''表达'''。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中所述的不保护的三项中:
** 第一项中所列'''表达'''(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可能构成'''作品''',但法律排除其受保护;
** 第二项中所列'''表达'''(单纯事实消息,2020年修改前称“时事新闻”)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如果新闻报道中有独创性元素,则它可能构成'''作品'''(此时它不是“单纯事实消息”或“时事新闻”),如它满足其他作品要件且著作权没有过期(当然,著作人身权永久保护),则受保护。这与{{tq|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所对应的表达。本括号内的内容是Teetrition加的)本身。}}观点的核心是一致的。
** 第三项中所列'''表达'''(历法、通用数表、公式等)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
* 其中,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在于,它的'''表达'''与'''事实'''混同(见混同原则,又称合并原则),则该表达不构成'''作品'''并不受保护。
* 即使认为“匪帮”二字介入了作者的情感,然而“匪帮蒋介石”是彼时的固定表述,可以被认为是“常见的表达”而不受保护,亦可能涉及“场景原则”。虽然我不认为此二字破坏了该条新闻“单纯事实消息”的性质,但即使退一步认为这条新闻不是“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表达'''也因不满足最基本的独创性要求而不构成'''作品''',进而不受保护。
* 不是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各国/地区对独创性的要求可参见[[: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额头流汗标准”早已被各国否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91年Feist案在世界范围内亦具有深远影响(参见Feist Publications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499 U.S. 340, 341-344(1991),转引自王迁著《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第67-6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亦可见英维介绍[[w:en: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中维介绍[[w:费斯特出版公司诉乡村电话公司案]])。认为任何文字性内容都可以受保护是危险的。
* 以上言论并未否定较长的、包含作者评论性等独创内容的受版权保护性。
* 是否收录自由版权的新闻是收录方针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0:33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0:54 (UTC)
*:我插一句話,這麼長的論據我已經看到頭大了。雖然[[陈诚病死]]不論如何在中國都是公有領域了,但如果閣下堅持,造成大批閣下等人標準下發表50年以內的「單純事實消息」錄入本站,閣下能不能保證本站不受版權問題訴訟等困擾?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2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我的观点尚未在社群形成共识(虽说在我先前的讨论串的链接中亦有其他用户持相同观点),难道因为我保证本站不受侵权之诉之侵扰,我的观点就能成为圭臬?在此仅是贴出论据反驳@[[User:Zhxy 519|Zhxy 519]]的观点,对我的观点赞成反对与否,还请阁下自行定夺。
*::正如之前给出的案例,既然对应案例都能被争讼,就代表此类案件不能被保证能避免诉诸法庭之虞,诉讼的结果将对理论研究贡献有益的参考。
*::在[[commons:|维基共享资源]]中亦存在大量需要主观地判断独创性的文件,例如[[:File:Lenovo logo 2015.svg]]。相信您能在详情页中看到NoTOO-China模板的红链,这个模板之前是用来说明该文件可能在中国受保护(中国对此类标志的著作权独创性门槛相对较低)、但根据美国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这个文件没有满足独创性门槛而不受保护的。模板存废讨论可参见[[commons:Commons:Deletion_requests/Template:NoTOO-China]]。试问阁下,根据中国的裁判案例和该被删除模板的说明,这些原本被加上NoTOO-China模板的文件均可能在中国得到保护,因此难免争讼之虞,请问是谁在向维基共享资源作担保呢?
*::本页页首言{{tq|本页请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数服从多数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户可发言,不是投票}}。我亦无非是依理讨论,阁下却突然说出“阁下坚持”“造成”这般话语,诚惶诚恐。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4:17 (UTC)
*:::本人愚鈍,但從常識直覺出發而已,閣下的堅持,正是令我無從置喙,卻又深感擔憂的。我也知道訴訟結果是很好的參考,但是拿本站作犧牲,代價可太大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42 (UTC)
*::::感谢理解。如果中文维基文库想要避免此类风险,就应当与维基共享资源采相反态度,在判断是否侵权时排除掉独创性这种主观规则。举个'''不恰当的例子''',{{tl|PD-PRC-CPC}}亦是以法院判决作为说理基础(不过该判决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并未有任何官方规范性文件说明中共文件的可版权性。中国大陆法域不存在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也不是法官判决的依据(不能列入判决主文部分(即“根据……判决如下”部分))。而根据模板说明,这个模板目前在本社群也存在争议。
*::::'''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甚至相关内容是否收录亦与我无太大关系。大家无偿为社群作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感谢,特别是作为管理员的你们。相信真理越辩越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1 (UTC)
*:::我從來沒覺得原創性和本討論真有多少聯繫,所以沒覺得從我的角度要說甚麼。所以真要我說,我只能看別人的說法,比如[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a442b40a6c915c8e0b3fb28 翟真:新闻作品是否存在原创性?究竟源自何处?]但這個很有意思,上來提的就是新聞'''作品''',所謂混同原則我也沒看過和新聞搭邊的好判例。所以我更加疑惑的是,很多法律界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閣下似乎就拿來準備說服我們。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0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再次说明'''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此处我仅是表达我的立场,您也在表达您的立场。同时容我冒犯问一句,既然此问题法律界没有完全解决、仍存争议,'''您是否似乎也在准备说服我呢'''(当然我不愿这样恶意推定)。在其他讨论页其他用户关于此话题的讨论串中,根据善意推定,相信他们亦是如此。'''在无共识的情况下''',保持不收录简短新闻的立场是更稳妥的做法(正如我在4月末尾讨论串中阐明的至今仍未被删除的[[君之代]]的立场)。
*::::试问,因无共识而保持不收录的立场,我为何不{{支持}}呢?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9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23 (UTC)
*:::::好,我可以放棄說服閣下,本站做法也的確是版權存疑者優先考慮的是刪除,避免如瓜皮仔所說,造成站點的困擾。不過一點,[[陳誠病死]]我也要堅持,目前的模板是最穩妥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28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感谢理解。在前述讨论无共识的基础上,根据稳妥做法的原则,{{支持}}阁下对讨论串最初提案的三篇文章的全部处理意见的结论(即删除、删除、不变更)。另希望阁下能协助处理4月已提出、至今未处理的[[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之疑似侵权问题。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7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40 (UTC)
*:::::::看來誤會已消融。請多包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44 (UTC)
----
*[[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創建時原上傳者就同時掛上了侵權模板,在此供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51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21号]]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09417.ht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8:01 (UTC)
*:{{保留}} 公报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5 (UTC)
----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同上,歡迎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5:26 (UTC)
*:代表国务院,能算公务讲话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6:15 (UTC)
*::哈哈有趣的觀點,國家主席有沒有資格代表國務院呢。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7:55 (UTC)
*::{{保留}} 开篇就有“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资格是因国务院委托而产生,和其本身是不是国家主席没有关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8:38 (UTC)
----
*[[佐治亞引導石]],作者不明的作品沒有聲明釋出版權,也要等50年吧。--[[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05 (UTC)
*:{{删除}},译者不明的文章,是否释出版权之状况不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6:02 (UTC)
----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这个是习近平的讲话,不属于pd prc cpc豁免的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20 (UTC)
:[[Template_talk:PD-PRC-CPC]]中有用户认为本文开头的“受中央政治局委托”表明本文为中共中央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37 (UTC)
::这个解释逻辑上靠不住。受机构委托创作的作品,仍然是个人的作品,不会因此就成为机构的作品。而且pd prc cpc豁免的是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不是其作品。[[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1:42 (UTC)
:::{{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创作本作品并朗读该作品(“作品”即该起草情况的发言稿);<br>''<small>此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委托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规则,著作权仍在习个人。但此时不乏有法人作品适用的空间。</small>''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
:::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
:::同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和该类文件具有相似之处。部分观点认为此内容同时发表于公报,但正如阁下在写字间中所言,公报内容何以必然具有行政(或立法、司法)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4:40 (UTC),修改于2022年7月31日 (日) 14:59 (UTC)
::::這種疑問只要理解其所處法理及釋法位置,就不會有任何疑問,但除非如本地部分演繹一般、直接將個人之與公職公務責任相互支離破碎,繼而如可以說任何機關部門只要將其問責首長推出為個人身份而代言其行為不得負責其機關部門之操行、則無人為行使執政公務擔當,如此豈可發文律令暢通法網無阻?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ping|Teetrition}}请注意《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鉴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受权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应视同立法过程中之进程文件,视同立法性质文件,并非所谓“公报”赋予,也与本话题主文件显然有相异之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20 (UTC)
*::{{保留}} 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05 (UTC)
*::{{保留}}Fire-and-Ice阁下显然对著作权法存在误用。“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并不能被简单地认同为著作权法第十九条所指的“委托作品”。根据法条,委托作品一般地由委托合同加以确认,尽管也有不订立委托合同的情况,但一般地均反映出委托人和受托人就委托事项而言原无关系建立,仅在合同或口头约定下建立相互关系——实例中,委托作品关系往往发生在与第三人的关系之间。习是中央政治局成员——这甚至比劳动雇佣关系更进一步——“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并同时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不知道Fire and Ice阁下在此处的“公文”何所指?如果要'''仅'''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内所列文类作准,则甚至中共章程亦不能视为公文收录,而这是与《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精神相违背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依法人作品要件及本作品性质,{{支持}}该作品为法人作品,同意{{保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感谢回复,我亦知立法性质非公报赋予。同时我撤回公报相关之不相关表述。提及《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意图另在于,《民法典》具有立法性质毫无争议,《民法典草案说明》是立法过程性文件因此同样具有立法性质。那么是否可以类比为: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即使中共决议'''可能'''并没有像《立法法》中那样相似的明文规定?窃认为这一类比可以成立。
*:::《立法法》初通过于2000年(修正前条文在第48条),而此前不乏类似的对法律案的说明,例如[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即使没有《立法法》的规定,具有公职的人履行其职务,过程性报告应也具有与对应文件相同的性质,且不论该报告似也合乎法人作品的要件。
*:::不知阁下是否认同这一类比?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5:48 (UTC)
:::在此反驳诸位提供的四点意见:
:::*意见一、“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按:此意见不值一驳。《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指出:“自然人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无论此文是否习近平因工作任务而创作,履行公职的作品亦为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
:::*意见二、“{{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按:[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71.htm 新华社电文署名为习近平],维基文库于是也署名为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的空间。
:::*意见三、“‘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按:此处“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无法“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以常理判断,既由习近平署名,自然由习近平本人承担责任。另外,制定PD-PRC-CPC模板当前内容时未规定“公文”范围,致今有“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之语,然则个人署名作品,根据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常识,不可能属于公文。
:::*意见四、“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按:中共中央组织的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这是社群对《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理解。对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的说明应视同立法或行政过程中之进程文件从而视同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这是意见人对立法或行政性质的理解。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单位二百余名专家参与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第1卷第2版,其“前言”指出:“撰写这部法律释义的作者,大多是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当年参加过国家有关法律的起草、调研、审议和修改工作的同志,撰写时力求根据立法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准确地反映立法意图。”其598页指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并未明确释义对法律草案的说明具有立法性质,在未有最新解释之前,自当从严。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2:31 (UTC)
::::如社羣各成員上所述,現本地文庫共識既已相對明確,閣下似乎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並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更如閣下是否要求文庫社區是要完全服從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之所謂「常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8:07 (UTC)
::::虽然在下只为意见三负责,不过阅读阁下的见解后亦有赞同或认为可商榷之处,是以合并回复如下:
::::一、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有关职务作品说法驳Longway22君之意见,我原则上并不反对。只是在此基础上,不能不提请阁下注意第十八条并不足以全然排除第十一条与第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尤其是第十二条第一款{{quote|“在作品上署名...为作者...'''另有相反证明'''的除外。”}}
::::是以尽管第十八条规定了职务作品的一般性情形,但这一情形仍要建立在无“相反证明”的基础上。
::::二、那么,实务中是否存在“相反证明”呢?此处恰好就阁下之对Teetrition君意见二的反驳可提供一反论材料(注:这并不代表我对他的意见就全然支持):阁下指本文在新华社署名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然而见[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新华社电文-习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署名亦为习近平,按阁下之逻辑,应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而应将其视为其个人之作品,从而其个人据有版权;然而这一逻辑,将恐与既有案例判决相冲突(即《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此处即证明,即使署名,亦不全必然以署名者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者;亦即在实务中,“相反证明”是可能存在的。
::::三、回到本案,则是否提出足够效力的“相反证明”,成为关键(请注意,我并不以为有“相反证明”即足矣,而仍应考虑其效力是否足够)。当然,效力是否足够,除非法院判决,否则它就是一个各有道理的问题。但阁下于对意见三的反驳中称“...‘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则未敢苟同:首先,署名者是否必然承担其'''全部'''责任,又以何方式承担其应承担之责任,仍需按各个案独立分析。《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条第五款指出:{{quote|(五)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quote|党中央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对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根据需要,分别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
::::同上第三十二条:{{quote|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牢记自己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一员'''...按'''集体意志'''办事...}}
::::尽管各人对中国大陆之政治结构实质或许各有认识,然而从'''成文规则'''自体而言,政治局遇事实行集体讨论、会议决定是明确的,因而若谓该说明文件在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之情况下而该文件不反映组织意志、组织无须负全面责任的,则不免与上面成文规则相违背;而习作为政治局一员,虽然需要承担责任,但应该视为以组织一员身份,与组织中之他人负共同责任。(谨请注意:'''从成文规则上''',总书记职务并不在政治局中承担比其他政治局成员更多的责任。)以上应足以证明该文件由政治局承担相应责任,而得以十一条第三款解释。至于阁下称“个人署名作品...不可能属于公文”,上述说明已足可解,不赘。
::::四、(此处{{ping|Teetrition}}感谢阁下相询,在下对阁下的回复,一并列入此点,不再另行书写,见谅)我总体同意Fire and Ice阁下的“自当从严”——针对《决议》和《决议说明》的关系而言。这两者并非法律文件,也缺乏明确释义,以《民法典》与《民法典草案说明》的关系类比是存在过度类比的情况的。因此我不赞同这样的类比。——但,《民法典草案说明》由于有《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它的性质应是无疑义的。
::::PS:就[[User:Longway22|Longway22]]君后来的发言,在下冒昧插一句:社群共识虽相对趋近于“保留”,但一是“相对”趋近,二是这趋近也仅止于“保留”,而各家未必认同各家之论据,是以恐不宜批评他人“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我更未见Fire and Ice阁下有“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与“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事实上Fire and Ice阁下不乏明确引文,逻辑亦颇有高论),这样的指控恐有违推定善意,也不符合事实,还是平心静气谈话,似更适合。冒昧一言,见谅见谅。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9:43 (UTC)
:::::接受銀雪之指教,也期提案人理解,再稍微釋言提問之為求,是較強調對提案人在第四點做案可能所生之邏輯作叩問、但確實較簡短以突出部分重點或需斟酌,但之所以較有此現,即如第四點做案可能與普遍認知之意見綜合吸納和參與等已有所相衝,潛在而言對於無論本地之文庫社區或釋法文本諸公、但且或有不太適切之對照區分,姑且如是期可見諒包涵,諸君再識。——[[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01 (UTC)
:::::{{ping|银色雪莉}}基本赞同阁下的意见也感谢阁下的提及。我亦深知未有明确解释前亦应从严,类比亦为增加保留观点之论据。惟有一点不明,阁下以《立法法》之规定说明《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性质,然正如我之前所言,《立法法》通过、施行于2000年,其规定即使是对某习惯的确认亦不能溯及既往。之前所举[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一例中,该说明冒头即言“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我向大会作关于……的说明”。正如阁下所列党章及相关党内法规的规定,不难推测习作出《决议说明》亦经相关讨论决定。在《刑诉法修正草案说明》当时无《立法法》之支撑的情况下,其立法性质之推导与《决议说明》性质之推导高度相似(私以为不能说因为《立法法》相关规定,某一作品在2000年7月1日前不属于公有领域,在之后属于公有领域)。既然《决议》根据指导案例之精神属于立法或行政文件而不受保护,此时言《决议说明》不受保护似乎并非过度类比。——[[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54 (UTC)
::::::人大的立法权在宪法中早有明定。即使没有《立法法》做加强说明,既然规定人大有立法权,则人大为行使立法权而制定的过程性文件也很难被视为不具有立法性质——当然,就像下方Fire and Ice君所言,有一个从宽从严的问题,但是我想这一个还算是同类推论,应可接受。党的文件则有根本不同。实际上党的文件之所以在本地被部分地接受具有“三性质”,还是由于一个判例所引出的讨论。即便在实务中,尽管判例有其参考性,但是它的效力也并没有法律来得强,因此实际上应作为一个有限缩性的特殊情况,不宜作过度推论,实有必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31 (UTC)
:::::::感谢回复,了解并支持阁下的立场。实际上我亦对该指导案例较为贫瘠的说理仍有疑问(更何况这是刑庭法官所作判决)。正如阁下所言,中国大陆法域无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仅有参考作用。但既然社群接受部分党的文件具有三性,个人论述即直接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了。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44 (UTC)
:::::承蒙指点,回复两点:
:::::*一、《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而根据《立法法》第十八条至二十四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法律案将经过提案人的说明后,进行审议和修订,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和法律草案表决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认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据此可见,《法律释义全书》认为立法过程中的文件为立法性质的文件,从而判定审议结果报告具有立法性质。那么虽无明文,提案人对法律的说明自然也应属立法性质(这只是推测,从宽从严,由文库社群决定)。虽然,这无法推出《决议说明》亦可属此例。
:::::*二、银色雪莉认为署名为习近平的《决议说明》“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目前恰无证据证明此点。《决议说明》称:“在决议稿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决议稿。”后又经中共中央全会通过。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代表中共中央集体意志当无疑义。而目前并无任何报道披露《决议说明》的形成过程,仅知署名为习近平。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1:53 (UTC)
::::::所以如此即屬於民事行為否?如閣下由此論說,適可民事舉證和承擔民事責任等言之反觀所謂署名者、是否合乎獨自署名承擔民事行為能力之定義。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40 (UTC)
::::::祝安。对于Fire-and-Ice阁下之意见一完全赞成。就意见二,我当然可以撤回“宣读”这一推理,确实这一推理也无法证明。但我仍要指出的是:
::::::首先,即便没有明确的文件制订过程,但这一文件首先代表政治局的意志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委托”一词,说明此项事务(即“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是政治局自身事务(这里有一项旁证:本文中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作为文件起草情况说明的本文,其内容自然需要反映领导本项工作的政治局常委会的意志)。
::::::其次,阁下当然可以引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包括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应的条文)来指出这属于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归自然人作者(包括我前面引用的文段,也确实可以说明此处属于习的“工作任务”范畴),正如我此前的一贯态度一样(“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我原则上并不反对”),'''我不会反对将本文认定为职务作品的看法'''。但我同样指出,本文'''也同样具有组织作品之完整要件'''——除了“主持”和“意志”以外,再谨引用《民法典》第六十二、一百零五和一百零八条指出,习作为文件起草组组长(组织代表)在创作这一决议起草过程中的过程性文件时,其责任划分存在由其所属组织全体承担的可能,因此也就存在了符合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要件三的可能性。
::::::以上,谨表明我的态度——我们争论的缘由,实际上是由于现行著作权法的几类特殊作品——法人作品、一般职务作品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在定义上存在重叠的灰色地带。鉴于这种灰色地带,我在保留我个人认为应当保留的这一观点同时,亦对阁下之意见表示尊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13 (UTC)
----
*[[武嶺樂亭記]],蔣中正的私人作品。--[[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9:31 (UTC)
:符合[[:mul:Template:PD-US-1923-abroad]],在美国是公有领域,移交[[:mul:|多语言维基文库]]。--[[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8:39 (UTC)
=== 8月 ===
*[[新华社受权公告]],授權方及相關版權待釐清。--[[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09 (UT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Deletion_requests/File:2022%E5%B9%B48%E6%9C%88%E6%96%B0%E5%8D%8E%E7%A4%BE%E5%8F%97%E6%9D%83%E5%85%AC%E5%91%8A.jpg 公告附图也面临提删]。--[[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10 (UTC)
**{{删除}} 新华社作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21:51 (UTC)
**:这肯定不是新华社自己的作品,不应适用新华社自身的版权要求。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2:07 (UTC)
**倾向{{保留}},公告授权方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或其他官方,而公告本身可能具有行政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3 (UTC)
***我认为这篇公告属于“纯事实消息”,所以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9 (UTC)
****「公告」,是什麼也不會是「事實消息」吧……--[[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0 (UTC)
****:公告的内容就是事实消息。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23:38 (UTC)
****:除了事实消息(发生了什么),公告的功能就是决议、决定、命令(受众要怎么做)了。这篇公告的内容是宣布“解放军要在台湾附近海域进行军事行动”,要求“船只和飞行器不要接近”,应被视为“决议、决定、命令”。鉴于新华社只是新闻机构,而且是“受权”,即得到批准,发表此公告,合理推断,公告的作者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再次证明这篇公告的公有领域性质。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07:02 (UTC)
**應先判讀是否存在民事法人,還有是否具備民事舉證之行為能力。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35 (UTC)
**:这么说“民事法人”肯定不是新华社,而是比新华社级别更高的政府机构。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5 (UTC)
**{{意见}} 文字我可以接受按单纯事实消息保留。图片还有待社群讨论。--[[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7 (UTC)
**:这张图片跟文字的性质一样,也是单纯事实消息,也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9 (UTC)
*为什么不使用国防部或解放军原公告,国防部失职?--[[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9 (UTC)
*:反而是国防部[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8/02/content_4917246.htm 转载了]新华社的报道……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6 (UTC)
*我觉得删是不对的,就像上面诸君所言,这篇并非新华社作品,授权方是军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辖下,公有并无疑问。——'''不过我觉得,因应这一点,至少标题需要改一改是真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3:01 (UTC)
----
*[[九大工商團體聯合聲明]]版权情况未知。--[[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4 (UTC)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发表声明 强烈谴责佩洛西蓄意挑衅 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同上,建議一同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9 (UTC)
*:还有[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165961512286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D925B7EC-47EA-44A4-A76B-739461C1D155_681309378382&item_id=5446603752302245352 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一并讨论吧。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7:04 (UTC)
*:全国台企联那篇肯定是{{删除}},法人作品版权未到期。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是同理。台湾方面的相关法律我不那么熟,不过据《[[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5月立法6月公布)|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条,似乎法人作品也是要到五十年。--[[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21 (UTC)
:*刪掉吧。[[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7:37 (UTC)
----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还得再等四年。[[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3:09 (UTC)
*:这个被广泛认为是代表政府的声明,是否属于行政性文件还有待判断。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7 (UTC)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譯者不明,可能侵犯版權。[[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7:37 (UTC)
*:该版译文应予{{删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多版语文教材给出的出处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二者译文存在些许差异但基本一致,维基文库的这一版本来自后者。前者译者署名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后者暂未找到有收录的对应书籍。即使按照法人作品发表+50年规则计算,该译文著作权仍未到期。
*:摘录少许前述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马恩全集第40卷前言说明供参考:
*:{{quote|《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补卷是依照1968年开始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补卷译出的。补卷共十一卷,卷次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至三十九卷相衔接,即第四十至五十卷。}}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0:46 (UTC)
*:完全赞成{{删除}}。另,此文已经是[[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9月|又一次重复被创建和提删了]],请管理者注意。鉴于本次创建者是新手,<del>请知道那个模板(就是有一个提醒新手这篇侵权)的用户到他讨论页留个言温馨提醒一下吧。</del>在下已经提醒——我有时也会觉得文库有些介绍对新手不算很友好(指使用指引的清晰度)。--[[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35 (UTC)
97p31c4bqpg2giyx1ajdv9sact3mek1
2173699
2173680
2022-08-23T04:46:40Z
Midleading
47637
/* 8月 */ 已删除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维基文库]]
{{process header
| title = 版權討論(可能侵犯版权的頁面)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信息|版权信息]]
| next =[[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
| shortcut = [[WS:CV]]
| notes = -{下面}-列出的文章可能不符CC-by-sa-3.0和GFDL而侵犯版權。在討論期間文章内容將被清空。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内容可以通過修訂歷史查看。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nowiki>'''來報告可能侵犯的網址。貢獻用戶能解釋為何沒有侵權,但在討論期間請勿強行回退。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文章没有侵權,就會在一定時間後刪除。所有這些刪除都會記錄在[[Wikisource:侵犯版权/存档]]。如果你认為文章不是因為版權問題而需要刪除,請把它列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参看:[[:Category:怀疑侵犯版权文章]]。
----
版權所有者若欲將作品發佈到維基文庫,請參看[[w:维基百科:捐赠版权材料/发送授权信]]的方式。
----
{{#expr:{{CURRENTYEAR}}-96}}年或更早發表的作品,在美國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作者尚未逝世超過50年,所以大中華地區仍有版權限制時,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PD-1923}}</nowiki>'''提議转交多语言[[:oldwikisource:|舊维基文库]]代收。一旦兩岸四地確定版權許可時,再行收回。
*[[/存檔]]([[/存檔/{{CURRENTYEAR}}年|当前]])
==[[Wikisource:維基別庫|維基別庫]]==
維基別庫已倒站,所以不能再移交文本。兩岸四地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所以美國足以有URAA版權爭議時,依據[[m:United_States_non-acceptance_of_the_rule_of_the_shorter_term#Statement_from_Wikimedia_Foundation|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為了盡量[[m:Avoid copyright paranoia|避免版權妄想]]以及不傷害新手,此地可能使用'''<nowiki>{{Not-PD-US-old}}或者{{Not-PD-US-anon}}</nowiki>'''有條件消極容忍,改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收到可信的版權投訴時,被動處理。維基別庫2018年1月大量排除不捐款的管理員,因而不再有中文管理員時,转交作品甚難,改成被動,敬請見諒。
== 恢復請求 ==
'''說明''':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恢復請求|删除讨论§恢復請求]]提出。歡迎每年12月下旬提出[[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版權不久在新年失效者]],但請管理員在西十二區踏入新年,再行恢復,就是2022-01-01T00:00-12:00 = 2022-01-01T07:00-05:00 = 2022-01-01T12:00Z = 2022-01-01T20:00+08:00,避免太早恢復不利時區偏西用戶。
}}{{About Wikisource}}
== 2022年 ==
=== 4月 ===
* [[國恥演說]],中譯者不明。--[[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3日 (三) 13:26 (UTC)
*:应{{保留}}。根据网站上的信息,该文是[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0b6e.html InfoUSA 中文版]的一部分。而据其[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2294.html 版權說明],InfoUSA 中文版未“注明著作權所有人之身分”的部分“取自美國政府出版品,通常不主張受著作權保護”。--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18 (UTC)
: 稍微搜索了下,这是美国在台协会的[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UBS/AmReader/p663.htm 官方译文]。--[[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22:29 (UTC)
::參考[[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中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項,如果能發現美國國務院作品,能更好保留。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29日 (五) 02:15 (UTC)
::: 国务院应该不太可能提供直接中译版。--[[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5月1日 (日) 05:27 (UTC)
:'''已保留'''。依照美国在台协会[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copyright.html 版權聲明],“除非另有註明,國務院網站上的資訊是屬於公共領域,可以在未經允許的狀況下複製與傳播。”--[[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03:00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來此做個見證,因為這並不是對人報復,而是處理不當。如上述2021年7月及之前討論中@[[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已說明美國在台協會不屬於美國國務院,作品也不能算作公有領域。Jusjih本次拿出的版權聲明仍只能證明美國國務院作品版權公有,保留理據不成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43 (UTC)
::很遗憾{{ping|Jusjih}},在这个问题上我支持Zhxy 519,美国在台协会此前讨论过是公司,不是美国联邦政府直属机构,C区也有人说明过这个问题。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9 (UTC)
*{{保留}},同意[[User:Zy26]]的看法。点开网页的版权声明,取自美国的公开出版物,通常不受着作权规范。--[[User: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4D1F00;">'''贝塔洛曼'''</span>]]※[[User talk: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007FFF;">'''公务箱'''</span>]] 2022年7月2日 (六) 15:53 (UTC)
*倾向{{保留}},我对上面各位的看法都表示认同,其实你们说得都没错,只不过实际上这个网页有明确的路径指向,它被收录在了这里:[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ab75.html](路径:“美國國務院出版品”→“美國讀本:感動了整個國家的文字 (The American Reader: Words That Moved A Nation)”),点进去,再往下翻,就是了。因此这是美国国务院的出版品,大致上是应该保留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认为所有AIT网页的内容都应该保留,在关于AIT内容的问题上我仍然支持Zhxy 519君和Liuxinyu970226君的看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6:04 (UTC)
*:能證實為美國國務院作品,'''撤銷提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0 (UTC)
----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民間中醫網校正版]]、[[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版]]及子頁面,當代校本,未見版權釋出。--[[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4日 (四) 01:22 (UTC)
----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河南县级卷)]],如有中國大陸有關試題類的版權要求還請示下。--[[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8日 (一) 19:05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国家机关出版的考试题的定义是机关行政性文件,与政府工作年度报告是一个等级的,高考题和中考题也是同理。如果是个人独创的模拟题,可以忽略。[[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02:59 (UTC)
:我還真不知道。既然如此請出示相關法律規定。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13:37 (UTC)
*{{回应}}:相关法律规定还真没有,不过这的确是一个惯例。我认为应该看相关试题的发布主体单位,以此来判定,考试真题是各个地方的教育局,教育厅或中国教育部等国家单位出的,应当被视为政府公文类文件。[[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文件出自行政机关并不等于存在行政性质。考虑到考试试题不具备广泛宣传的需求,本人略微倾向于认为不符合著作权法第五条的设立初衷。建议查有无类似判决。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2 (UTC)
*另,应注出处,试卷的最大问题是内容通常来自考试人员转述,其文本可靠性有很大疑问。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3 (UTC)
{{已删除}} 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证明属于公有领域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7日 (五) 16:16 (UTC)
:按照董永森主编《知识产权法经典案例教程》第9页:{{quote|依国家法令举办各类考试,乃是行使国家考试权的重要形式。此类考试或由国家某些部门自行举办,例如我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由司法部举办,或由经授权单位举办,例如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考试多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但其背后往往涉及国家对考试通过者的某种资格的授予或者承认。因此笔者认为此类考试的试题及其备用试题可以归为国家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要求申请人填写的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之列,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一项的规定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所以,至少是有专业人士认为依国家法令举办的考试试题不适用著作权法。--[[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46 (UTC)
----
*[[2021年卢氏县县长张晓燕的拜年辞]]、[[2022年卢氏县县长刘万增的拜年辞]],未见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4月21日 (四) 05:04 (UTC)
*:这个和[[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_(2018年)]]类似,有行政性质。--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5:09 (UTC)
*{{回应}}:这个可以看做是县委县政府的拜年辞,因为文段中的“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可以证明。[[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按照本地部分循有附署而未具名公職之身份、而開脫公職作品成「私有作品」的「慣例」,恐怕要整個站域「上市」才能避免「被私有化」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4月27日 (三) 01:25 (UTC)
:可能属于职务作品并由个人享有版权,参考[[Template talk:PD-PRC-CPC|其他党的领导人讲话相关讨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5:01 (UTC)
::如果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则不适用于著作权法,无法享有版权。--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10 (UTC)
----
*[[蔣夫人發表給廖承志公開信]] 宋美齡作品版權尚未過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1:10 (UTC)
*:該文載於《中央日報》,其刊載未主張「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故主張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61條:「揭載於新聞紙、雜誌或網路上有關政治、經濟或社會上時事問題之論述,得由其他新聞紙、雜誌轉載或由廣播或電視公開播送,或於網路上公開傳輸。但經註明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者,不在此限。」並第65條第2項重製之合理使用。 [[User:Ashlike|Ashlike]]([[User talk:Ashlike|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4:40 (UTC)
*::[[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合理使用的资料及特殊要求|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只能接受自由版權或無版權的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5:11 (UTC)
*:::[[User: Ashlike]]提到的合理使用,范围和美国的fair use不同,可能需要修改一下[[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E5%90%88%E7%90%86%E4%BD%BF%E7%94%A8%E7%9A%84%E8%B5%84%E6%96%99%E5%8F%8A%E7%89%B9%E6%AE%8A%E8%A6%81%E6%B1%82|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这个链接内的文字。--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4 (UTC)
*:若该文字属于“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则“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仍可保留。--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5 (UTC)
*:{{已刪除}}宋美齡彼時未見擔任任何公職。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4 (UTC)
----
*[[君之代]]之[[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另一文言文版本]]一节的内容,译者不明,很可能受保护。--[[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16:11 (UTC)
*:好像是台湾版的,参见[[w:國歌少年]]。--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44 (UTC)
*::@[[User:Zy26|Zy26]]:感谢回复。您提到的维基百科词条中的对应段落的原文来源于其参考文献[6],译文不知是否来源于参考文献[5],但无论如何当前并未见该版译文版权已过期或其他属于公有领域之证据。稳妥起见似乎应当移去该版译文。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12:09 (UTC)
*:::这个更改[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90%9B%E4%B9%8B%E4%BB%A3&diff=prev&oldid=266709]已经有10多年了,好像一直也没有人有意见。稳妥起见的话,最好能联系上 @[[User:Fj217|Fj217]]或者其他知道来源的编者,问问出处。若长时间联系不上这位贡献者,到时再讨论删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0 (UTC)
*::::已于5月28日通过邮件方式联系了该贡献者,至今未得回复。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56 (UTC)
*:::::既然沒有貢獻者回復,'''刪除'''處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9 (UTC)
=== 7月 ===
* [[:分类:新华社]]下的一些文章似乎存在版权问题:
**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发表于2016年7月,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而这篇用词指南显然没有立法、司法或行政属性,应当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 <del>[[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发表于2022年7月9日,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这是一篇新闻报道(而并非仅传达了事实,措辞的表达具有一定独创性),显然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del>(撤回提删)
** [[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可改挂{{tl|PD-PRC-exempt}}。--[[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48 (UTC)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提刪。
*:[[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為何撤銷提刪?{{支持}}提刪。
*:[[陈诚病死]]:但凡報道出來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謂「单纯事实消息」,不變更。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44 (UTC)
*::{{意见}}:[[陈诚病死]]就这么一句话,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哪怕不是单纯事实消息也似乎不受版权保护。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删除}}。[[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3 (UTC)
*::{{意见}}:@[[User:Zhxy 519|Zhxy 519]]“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依据何来?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第5条第2项的“单纯事实消息”在2020年修改前为“时事新闻”,2020年的修改对“时事新闻”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即不保护的只有传达单纯事实的消息,而非有独创性内容的消息(新闻)也不保护。这一修改吸收了1991年颁布,2013年最新修改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1项(法条序号依2013年修订一版)的解释(这一解释在1991年的最初版本中也存在):
*::{{quote|(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而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国际公约依据正是《[[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
*::{{quote|本公约的保护不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
*::日本著作权法对此的规定是: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は、前項第一号に掲げる著作物に該当しない。}}<br>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不属于前款第一项所列的作品。}}
*::日本文化厅对这一款解释道(1970年6月{{lang|ja|『新しい著作権法の概要』}}):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とは、いわゆる人事往来、死亡記事、火事、交通事故等に関する日々のニュース等そのものが著作物性を有しないものをいうのであって、一般の報道記事や報道写真はこれに該当せず、著作物として保護されるものである。}}<br>所谓“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指的是有关所谓人事交流、讣闻、火灾、交通事故等日常新闻等不具有作品性质的内容,一般的新闻和照片不属于此类而可受保护。}}
*::“著作权法不保护事实”的“事实”指的是事实本身,一旦这一事实成文后即变成了“表达”,而著作权法保护的正是“表达”,但一旦事实和表达相混同(混同原则),这一表达同样不受保护,这正是《伯尔尼公约》及其各缔约国《著作权法》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不知阁下是否对“单纯事实消息”理解有误?
*::基于此,我认为[[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且不满足作品独创性要件,不受保护。
*::撤销[[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的提删亦是同理,我事后认为该篇报道高度格式化,很难体现作者的独创性,但由于标准过于主观且实务中法院判决不一,删除亦可。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12:43 (UTC)
*:::單純事實消息的定義到底是甚麼?網上隨便搜也能找到:「只报道一件事情的发生的过程、时间、地点和人物,不表示报道人的观点的消息」。但是現實生活所有成文報道,都往往有「X社XX記者X時報導」這樣消息外的內容,導致不存在維基文庫能保存的新聞「文獻」。至於[[陈诚病死]],就算不看這些,「匪幫」兩個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觀點而不再單純。--[[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40 (UTC)
*::::之前的长篇论述是为了反驳您{{tq|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的观点<del>,想必现在大家对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已无争议</del>。
*::::{{tq|但是现实生活所有成文报道,都往往有“X社XX记者X时报导”这样消息外的内容,导致不存在维基文库能保存的新闻“文献”。}}→这种近乎署名的字段难道不是单纯事实吗?这一段的因果关系我完全不能接受。您这句话如果成立,将导致下面这段话也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quote|维基文库用户Teetrition7月26日说,今日是7月26日。}}
*::::{{tq|至于陈诚病死,就算不看这些,“匪帮”两个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观点而不再单纯。}}→如果只添加两个字就能使得一段单纯事实变为作品而受保护,将导致“名称中无著作权(著作权法不保护作品的简短的标题、角色的名称,而简短的标题中亦可包含两个主观判断的字)”“混同原则”等早已确立的规则毫无容身之地。试问下面这段话能否受到保护?
*::::{{quote|反动派蒋介石死了。}}
*::::正如@[[User:Yinyue200|Yinyue200]]所言,这种一句话新闻,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如果维基文库不愿意像维基共享资源收录过于简单的图片(例如[[:File:Lenovo_logo_2015.svg]])一样收录需要主观判断的、过于简单的文字内容,不如直接去掉{{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因为我难以想象到有何内容还能仅因“单纯事实消息”而被收录到中文维基文库中。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1:02 (UTC)
*:::::正確性無爭議?請勿如此自我肯定。署名就算是「事實」,也不是報導出來的事實消息。如果閣下使用源代碼編輯,第一句話就是{{quote|点击发布更改按钮以后,就表示您同意依據CC-by-sa-3.0和GFDL不可逆轉地释出貢獻。如您不欲文章被其它用户编辑或转载,请勿提交。}}
*:::::不能同日而語。{{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去不去掉,我倒是持開放意見,因為在維基新聞可以,但在文庫其實無法成立。歡迎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3:51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在此撤回“正确性无争议”的言论并对此道歉,此前回复对阁下回复内容欲表达之含义有所误读。
::::::回首再看您的发言,您似乎想用“X社XX记者X时报导”来说明,因为成文稿中存在非新闻事实及作者评论性内容,所以不算“单纯事实消息”。我对此的回复是
::::::*著作权法不保护所有事实及与事实混同的表达,其中简短的表达多属此类。
::::::*评论性内容受保护的前提是它需要满足原创性门槛,满足该门槛后某'''内容'''才能被称为'''作品'''。在某'''内容'''连'''作品'''都算不上时,版权这个概念根本不适用。阁下似乎从未回复原创性问题。
::::::关于主观性判断标准问题我在前面已有提及,此处不在赘述。对于以上两点,相信论述较为充足的著作权教科书中都有提及,法院判决中也屡可见类似说理。
::::::另恕愚钝不明阁下提及文库许可证之意图。如果阁下是想说明我的举例已通过许可证释出部分著作财产权,此处我作出以下补充说明:请在不考虑文库许可证的情况下判断我举例的受版权保护性。[[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12 (UTC)
:::::::注意到[[/存档/2020年#8月]]中已有相关讨论且相关用户与我论点一致甚至提出了我想提出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今天进入第二天”案例,在此链接提请其他讨论者注意。
:::::::我当前认为是否收录'''简短新闻不是版权问题''',如果认为文库不应当收录新闻则应由[[Project:收录方针]]决定,交写字间讨论是否收录或转姊妹项目。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39 (UTC)
::::::::一篇文章只要在維基新聞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也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和維基新聞針對單純事實消息搞雙重標準是不成立的,應該在寫字間討論單純事實消息的收錄方針。--[[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5:15 (UTC)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成文者皆是作品,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說到教科書,我倒是看到這個。{{quote|研究《伯尔尼公约》公认的权威学术著作《国际版权和邻接权:<伯尔尼公约>及对其的超越》也指出:《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仅意味着构成新闻的事实不受保护,而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本身。}}[http://ip.people.com.cn/n/2014/0731/c136655-25376047.html]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如果是一篇確實判定公有領域的文章,我也不反對閣下所言。但如上,本站的目的並不是讓各位就一條事實再創作。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4:19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tq|成文者皆是作品}}:{{反对}},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还是他国著作权法,承认只要成文皆是作品的国家并不占多数。在此对阁下的此言论提出'''【来源请求】'''并反驳如下:
::::::::::{{quote|'''《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u>'''具有独创性'''</u>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包括:(后略)<br>'''日本《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 {{lang|ja|著作物 思想又は感情を<u>'''創作的に</u>'''表現したものであつて、文芸、学術、美術又は音楽の範囲に属するものをいう。}}<br>'''[[著作權法_(民國108年)|台湾地区著作权规范]]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 一、著作:指属于文学、科学、艺术或其他学术范围之<u>'''创作'''</u>。}}
::::::::::阁下不知为何一直对原创性(大陆法律称独创性,英语为originality)避而不谈,如果阁下不明何为原创性,在此为阁下提供参考资料:
::::::::::*[[w:原创性门槛]]
::::::::::*[[commons:COM:TOO China]]
::::::::::其中中国大陆和美国对原创性均有不是太低的要求(图中([[: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没有被标注为红色),如果中文维基文库要求收录作品在全世界均属公有领域(或通过文库允许的许可证发布,但此情况不符合我们讨论的具体话题,省略),则这与维基基金会的方针不符。
::::::::::而对阁下所称{{tq|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请注意日常用词“文献”与法律意义的“作品”的区别,阁下当然可以认为在文库中成文皆为文献,但是某内容是否属于'''作品'''是法律概念,我以上所谈作品均为法律意义,而何为作品相信中国法第三条已经说明得很清楚。
::::::::::阁下所引论述的作者王迁教授正是我之前大部分理论和案例的来源,如果阁下需要相关书籍摘录,我可以电邮到阁下的邮箱中。鉴于版权原因不附于此。且,我的论述与阁下所引王迁教授之言论无冲突,我们的论点一直认为例如[[陈诚病死]]的新闻不仅是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不构成作品,这与{{tq|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毫不冲突,因为[[陈诚病死]]不满足独创性而不构成作品。--[[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5:03 (UTC)
为避免缩进过多造成回复困难,在此新开一行。我的言论总结如下:
* 事实、表达、作品三个概念互不相同但互相联系:
** '''事实'''(fact)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一旦它付诸某种形式(不论文字或图片),它就成为了'''表达''';
** '''表达'''(expression)应以某种形式表述,例如“我是人”就是对'''事实'''(无论事实真伪)的简单表述;'''“单纯事实消息”是表达''';
** '''作品'''(work)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满足独创性要件''的'''表达'''。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中所述的不保护的三项中:
** 第一项中所列'''表达'''(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可能构成'''作品''',但法律排除其受保护;
** 第二项中所列'''表达'''(单纯事实消息,2020年修改前称“时事新闻”)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如果新闻报道中有独创性元素,则它可能构成'''作品'''(此时它不是“单纯事实消息”或“时事新闻”),如它满足其他作品要件且著作权没有过期(当然,著作人身权永久保护),则受保护。这与{{tq|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所对应的表达。本括号内的内容是Teetrition加的)本身。}}观点的核心是一致的。
** 第三项中所列'''表达'''(历法、通用数表、公式等)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
* 其中,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在于,它的'''表达'''与'''事实'''混同(见混同原则,又称合并原则),则该表达不构成'''作品'''并不受保护。
* 即使认为“匪帮”二字介入了作者的情感,然而“匪帮蒋介石”是彼时的固定表述,可以被认为是“常见的表达”而不受保护,亦可能涉及“场景原则”。虽然我不认为此二字破坏了该条新闻“单纯事实消息”的性质,但即使退一步认为这条新闻不是“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表达'''也因不满足最基本的独创性要求而不构成'''作品''',进而不受保护。
* 不是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各国/地区对独创性的要求可参见[[: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额头流汗标准”早已被各国否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91年Feist案在世界范围内亦具有深远影响(参见Feist Publications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499 U.S. 340, 341-344(1991),转引自王迁著《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第67-6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亦可见英维介绍[[w:en: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中维介绍[[w:费斯特出版公司诉乡村电话公司案]])。认为任何文字性内容都可以受保护是危险的。
* 以上言论并未否定较长的、包含作者评论性等独创内容的受版权保护性。
* 是否收录自由版权的新闻是收录方针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0:33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0:54 (UTC)
*:我插一句話,這麼長的論據我已經看到頭大了。雖然[[陈诚病死]]不論如何在中國都是公有領域了,但如果閣下堅持,造成大批閣下等人標準下發表50年以內的「單純事實消息」錄入本站,閣下能不能保證本站不受版權問題訴訟等困擾?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2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我的观点尚未在社群形成共识(虽说在我先前的讨论串的链接中亦有其他用户持相同观点),难道因为我保证本站不受侵权之诉之侵扰,我的观点就能成为圭臬?在此仅是贴出论据反驳@[[User:Zhxy 519|Zhxy 519]]的观点,对我的观点赞成反对与否,还请阁下自行定夺。
*::正如之前给出的案例,既然对应案例都能被争讼,就代表此类案件不能被保证能避免诉诸法庭之虞,诉讼的结果将对理论研究贡献有益的参考。
*::在[[commons:|维基共享资源]]中亦存在大量需要主观地判断独创性的文件,例如[[:File:Lenovo logo 2015.svg]]。相信您能在详情页中看到NoTOO-China模板的红链,这个模板之前是用来说明该文件可能在中国受保护(中国对此类标志的著作权独创性门槛相对较低)、但根据美国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这个文件没有满足独创性门槛而不受保护的。模板存废讨论可参见[[commons:Commons:Deletion_requests/Template:NoTOO-China]]。试问阁下,根据中国的裁判案例和该被删除模板的说明,这些原本被加上NoTOO-China模板的文件均可能在中国得到保护,因此难免争讼之虞,请问是谁在向维基共享资源作担保呢?
*::本页页首言{{tq|本页请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数服从多数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户可发言,不是投票}}。我亦无非是依理讨论,阁下却突然说出“阁下坚持”“造成”这般话语,诚惶诚恐。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4:17 (UTC)
*:::本人愚鈍,但從常識直覺出發而已,閣下的堅持,正是令我無從置喙,卻又深感擔憂的。我也知道訴訟結果是很好的參考,但是拿本站作犧牲,代價可太大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42 (UTC)
*::::感谢理解。如果中文维基文库想要避免此类风险,就应当与维基共享资源采相反态度,在判断是否侵权时排除掉独创性这种主观规则。举个'''不恰当的例子''',{{tl|PD-PRC-CPC}}亦是以法院判决作为说理基础(不过该判决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并未有任何官方规范性文件说明中共文件的可版权性。中国大陆法域不存在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也不是法官判决的依据(不能列入判决主文部分(即“根据……判决如下”部分))。而根据模板说明,这个模板目前在本社群也存在争议。
*::::'''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甚至相关内容是否收录亦与我无太大关系。大家无偿为社群作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感谢,特别是作为管理员的你们。相信真理越辩越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1 (UTC)
*:::我從來沒覺得原創性和本討論真有多少聯繫,所以沒覺得從我的角度要說甚麼。所以真要我說,我只能看別人的說法,比如[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a442b40a6c915c8e0b3fb28 翟真:新闻作品是否存在原创性?究竟源自何处?]但這個很有意思,上來提的就是新聞'''作品''',所謂混同原則我也沒看過和新聞搭邊的好判例。所以我更加疑惑的是,很多法律界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閣下似乎就拿來準備說服我們。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0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再次说明'''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此处我仅是表达我的立场,您也在表达您的立场。同时容我冒犯问一句,既然此问题法律界没有完全解决、仍存争议,'''您是否似乎也在准备说服我呢'''(当然我不愿这样恶意推定)。在其他讨论页其他用户关于此话题的讨论串中,根据善意推定,相信他们亦是如此。'''在无共识的情况下''',保持不收录简短新闻的立场是更稳妥的做法(正如我在4月末尾讨论串中阐明的至今仍未被删除的[[君之代]]的立场)。
*::::试问,因无共识而保持不收录的立场,我为何不{{支持}}呢?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9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23 (UTC)
*:::::好,我可以放棄說服閣下,本站做法也的確是版權存疑者優先考慮的是刪除,避免如瓜皮仔所說,造成站點的困擾。不過一點,[[陳誠病死]]我也要堅持,目前的模板是最穩妥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28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感谢理解。在前述讨论无共识的基础上,根据稳妥做法的原则,{{支持}}阁下对讨论串最初提案的三篇文章的全部处理意见的结论(即删除、删除、不变更)。另希望阁下能协助处理4月已提出、至今未处理的[[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之疑似侵权问题。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7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40 (UTC)
*:::::::看來誤會已消融。請多包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44 (UTC)
----
*[[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創建時原上傳者就同時掛上了侵權模板,在此供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51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21号]]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09417.ht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8:01 (UTC)
*:{{保留}} 公报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5 (UTC)
----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同上,歡迎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5:26 (UTC)
*:代表国务院,能算公务讲话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6:15 (UTC)
*::哈哈有趣的觀點,國家主席有沒有資格代表國務院呢。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7:55 (UTC)
*::{{保留}} 开篇就有“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资格是因国务院委托而产生,和其本身是不是国家主席没有关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8:38 (UTC)
----
*[[佐治亞引導石]],作者不明的作品沒有聲明釋出版權,也要等50年吧。--[[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05 (UTC)
*:{{删除}},译者不明的文章,是否释出版权之状况不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6:02 (UTC)
----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这个是习近平的讲话,不属于pd prc cpc豁免的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20 (UTC)
:[[Template_talk:PD-PRC-CPC]]中有用户认为本文开头的“受中央政治局委托”表明本文为中共中央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37 (UTC)
::这个解释逻辑上靠不住。受机构委托创作的作品,仍然是个人的作品,不会因此就成为机构的作品。而且pd prc cpc豁免的是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不是其作品。[[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1:42 (UTC)
:::{{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创作本作品并朗读该作品(“作品”即该起草情况的发言稿);<br>''<small>此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委托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规则,著作权仍在习个人。但此时不乏有法人作品适用的空间。</small>''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
:::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
:::同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和该类文件具有相似之处。部分观点认为此内容同时发表于公报,但正如阁下在写字间中所言,公报内容何以必然具有行政(或立法、司法)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4:40 (UTC),修改于2022年7月31日 (日) 14:59 (UTC)
::::這種疑問只要理解其所處法理及釋法位置,就不會有任何疑問,但除非如本地部分演繹一般、直接將個人之與公職公務責任相互支離破碎,繼而如可以說任何機關部門只要將其問責首長推出為個人身份而代言其行為不得負責其機關部門之操行、則無人為行使執政公務擔當,如此豈可發文律令暢通法網無阻?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ping|Teetrition}}请注意《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鉴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受权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应视同立法过程中之进程文件,视同立法性质文件,并非所谓“公报”赋予,也与本话题主文件显然有相异之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20 (UTC)
*::{{保留}} 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05 (UTC)
*::{{保留}}Fire-and-Ice阁下显然对著作权法存在误用。“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并不能被简单地认同为著作权法第十九条所指的“委托作品”。根据法条,委托作品一般地由委托合同加以确认,尽管也有不订立委托合同的情况,但一般地均反映出委托人和受托人就委托事项而言原无关系建立,仅在合同或口头约定下建立相互关系——实例中,委托作品关系往往发生在与第三人的关系之间。习是中央政治局成员——这甚至比劳动雇佣关系更进一步——“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并同时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不知道Fire and Ice阁下在此处的“公文”何所指?如果要'''仅'''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内所列文类作准,则甚至中共章程亦不能视为公文收录,而这是与《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精神相违背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依法人作品要件及本作品性质,{{支持}}该作品为法人作品,同意{{保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感谢回复,我亦知立法性质非公报赋予。同时我撤回公报相关之不相关表述。提及《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意图另在于,《民法典》具有立法性质毫无争议,《民法典草案说明》是立法过程性文件因此同样具有立法性质。那么是否可以类比为: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即使中共决议'''可能'''并没有像《立法法》中那样相似的明文规定?窃认为这一类比可以成立。
*:::《立法法》初通过于2000年(修正前条文在第48条),而此前不乏类似的对法律案的说明,例如[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即使没有《立法法》的规定,具有公职的人履行其职务,过程性报告应也具有与对应文件相同的性质,且不论该报告似也合乎法人作品的要件。
*:::不知阁下是否认同这一类比?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5:48 (UTC)
:::在此反驳诸位提供的四点意见:
:::*意见一、“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按:此意见不值一驳。《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指出:“自然人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无论此文是否习近平因工作任务而创作,履行公职的作品亦为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
:::*意见二、“{{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按:[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71.htm 新华社电文署名为习近平],维基文库于是也署名为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的空间。
:::*意见三、“‘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按:此处“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无法“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以常理判断,既由习近平署名,自然由习近平本人承担责任。另外,制定PD-PRC-CPC模板当前内容时未规定“公文”范围,致今有“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之语,然则个人署名作品,根据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常识,不可能属于公文。
:::*意见四、“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按:中共中央组织的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这是社群对《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理解。对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的说明应视同立法或行政过程中之进程文件从而视同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这是意见人对立法或行政性质的理解。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单位二百余名专家参与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第1卷第2版,其“前言”指出:“撰写这部法律释义的作者,大多是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当年参加过国家有关法律的起草、调研、审议和修改工作的同志,撰写时力求根据立法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准确地反映立法意图。”其598页指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并未明确释义对法律草案的说明具有立法性质,在未有最新解释之前,自当从严。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2:31 (UTC)
::::如社羣各成員上所述,現本地文庫共識既已相對明確,閣下似乎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並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更如閣下是否要求文庫社區是要完全服從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之所謂「常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8:07 (UTC)
::::虽然在下只为意见三负责,不过阅读阁下的见解后亦有赞同或认为可商榷之处,是以合并回复如下:
::::一、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有关职务作品说法驳Longway22君之意见,我原则上并不反对。只是在此基础上,不能不提请阁下注意第十八条并不足以全然排除第十一条与第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尤其是第十二条第一款{{quote|“在作品上署名...为作者...'''另有相反证明'''的除外。”}}
::::是以尽管第十八条规定了职务作品的一般性情形,但这一情形仍要建立在无“相反证明”的基础上。
::::二、那么,实务中是否存在“相反证明”呢?此处恰好就阁下之对Teetrition君意见二的反驳可提供一反论材料(注:这并不代表我对他的意见就全然支持):阁下指本文在新华社署名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然而见[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新华社电文-习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署名亦为习近平,按阁下之逻辑,应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而应将其视为其个人之作品,从而其个人据有版权;然而这一逻辑,将恐与既有案例判决相冲突(即《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此处即证明,即使署名,亦不全必然以署名者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者;亦即在实务中,“相反证明”是可能存在的。
::::三、回到本案,则是否提出足够效力的“相反证明”,成为关键(请注意,我并不以为有“相反证明”即足矣,而仍应考虑其效力是否足够)。当然,效力是否足够,除非法院判决,否则它就是一个各有道理的问题。但阁下于对意见三的反驳中称“...‘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则未敢苟同:首先,署名者是否必然承担其'''全部'''责任,又以何方式承担其应承担之责任,仍需按各个案独立分析。《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条第五款指出:{{quote|(五)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quote|党中央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对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根据需要,分别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
::::同上第三十二条:{{quote|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牢记自己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一员'''...按'''集体意志'''办事...}}
::::尽管各人对中国大陆之政治结构实质或许各有认识,然而从'''成文规则'''自体而言,政治局遇事实行集体讨论、会议决定是明确的,因而若谓该说明文件在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之情况下而该文件不反映组织意志、组织无须负全面责任的,则不免与上面成文规则相违背;而习作为政治局一员,虽然需要承担责任,但应该视为以组织一员身份,与组织中之他人负共同责任。(谨请注意:'''从成文规则上''',总书记职务并不在政治局中承担比其他政治局成员更多的责任。)以上应足以证明该文件由政治局承担相应责任,而得以十一条第三款解释。至于阁下称“个人署名作品...不可能属于公文”,上述说明已足可解,不赘。
::::四、(此处{{ping|Teetrition}}感谢阁下相询,在下对阁下的回复,一并列入此点,不再另行书写,见谅)我总体同意Fire and Ice阁下的“自当从严”——针对《决议》和《决议说明》的关系而言。这两者并非法律文件,也缺乏明确释义,以《民法典》与《民法典草案说明》的关系类比是存在过度类比的情况的。因此我不赞同这样的类比。——但,《民法典草案说明》由于有《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它的性质应是无疑义的。
::::PS:就[[User:Longway22|Longway22]]君后来的发言,在下冒昧插一句:社群共识虽相对趋近于“保留”,但一是“相对”趋近,二是这趋近也仅止于“保留”,而各家未必认同各家之论据,是以恐不宜批评他人“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我更未见Fire and Ice阁下有“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与“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事实上Fire and Ice阁下不乏明确引文,逻辑亦颇有高论),这样的指控恐有违推定善意,也不符合事实,还是平心静气谈话,似更适合。冒昧一言,见谅见谅。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9:43 (UTC)
:::::接受銀雪之指教,也期提案人理解,再稍微釋言提問之為求,是較強調對提案人在第四點做案可能所生之邏輯作叩問、但確實較簡短以突出部分重點或需斟酌,但之所以較有此現,即如第四點做案可能與普遍認知之意見綜合吸納和參與等已有所相衝,潛在而言對於無論本地之文庫社區或釋法文本諸公、但且或有不太適切之對照區分,姑且如是期可見諒包涵,諸君再識。——[[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01 (UTC)
:::::{{ping|银色雪莉}}基本赞同阁下的意见也感谢阁下的提及。我亦深知未有明确解释前亦应从严,类比亦为增加保留观点之论据。惟有一点不明,阁下以《立法法》之规定说明《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性质,然正如我之前所言,《立法法》通过、施行于2000年,其规定即使是对某习惯的确认亦不能溯及既往。之前所举[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一例中,该说明冒头即言“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我向大会作关于……的说明”。正如阁下所列党章及相关党内法规的规定,不难推测习作出《决议说明》亦经相关讨论决定。在《刑诉法修正草案说明》当时无《立法法》之支撑的情况下,其立法性质之推导与《决议说明》性质之推导高度相似(私以为不能说因为《立法法》相关规定,某一作品在2000年7月1日前不属于公有领域,在之后属于公有领域)。既然《决议》根据指导案例之精神属于立法或行政文件而不受保护,此时言《决议说明》不受保护似乎并非过度类比。——[[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54 (UTC)
::::::人大的立法权在宪法中早有明定。即使没有《立法法》做加强说明,既然规定人大有立法权,则人大为行使立法权而制定的过程性文件也很难被视为不具有立法性质——当然,就像下方Fire and Ice君所言,有一个从宽从严的问题,但是我想这一个还算是同类推论,应可接受。党的文件则有根本不同。实际上党的文件之所以在本地被部分地接受具有“三性质”,还是由于一个判例所引出的讨论。即便在实务中,尽管判例有其参考性,但是它的效力也并没有法律来得强,因此实际上应作为一个有限缩性的特殊情况,不宜作过度推论,实有必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31 (UTC)
:::::::感谢回复,了解并支持阁下的立场。实际上我亦对该指导案例较为贫瘠的说理仍有疑问(更何况这是刑庭法官所作判决)。正如阁下所言,中国大陆法域无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仅有参考作用。但既然社群接受部分党的文件具有三性,个人论述即直接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了。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44 (UTC)
:::::承蒙指点,回复两点:
:::::*一、《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而根据《立法法》第十八条至二十四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法律案将经过提案人的说明后,进行审议和修订,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和法律草案表决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认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据此可见,《法律释义全书》认为立法过程中的文件为立法性质的文件,从而判定审议结果报告具有立法性质。那么虽无明文,提案人对法律的说明自然也应属立法性质(这只是推测,从宽从严,由文库社群决定)。虽然,这无法推出《决议说明》亦可属此例。
:::::*二、银色雪莉认为署名为习近平的《决议说明》“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目前恰无证据证明此点。《决议说明》称:“在决议稿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决议稿。”后又经中共中央全会通过。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代表中共中央集体意志当无疑义。而目前并无任何报道披露《决议说明》的形成过程,仅知署名为习近平。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1:53 (UTC)
::::::所以如此即屬於民事行為否?如閣下由此論說,適可民事舉證和承擔民事責任等言之反觀所謂署名者、是否合乎獨自署名承擔民事行為能力之定義。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40 (UTC)
::::::祝安。对于Fire-and-Ice阁下之意见一完全赞成。就意见二,我当然可以撤回“宣读”这一推理,确实这一推理也无法证明。但我仍要指出的是:
::::::首先,即便没有明确的文件制订过程,但这一文件首先代表政治局的意志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委托”一词,说明此项事务(即“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是政治局自身事务(这里有一项旁证:本文中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作为文件起草情况说明的本文,其内容自然需要反映领导本项工作的政治局常委会的意志)。
::::::其次,阁下当然可以引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包括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应的条文)来指出这属于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归自然人作者(包括我前面引用的文段,也确实可以说明此处属于习的“工作任务”范畴),正如我此前的一贯态度一样(“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我原则上并不反对”),'''我不会反对将本文认定为职务作品的看法'''。但我同样指出,本文'''也同样具有组织作品之完整要件'''——除了“主持”和“意志”以外,再谨引用《民法典》第六十二、一百零五和一百零八条指出,习作为文件起草组组长(组织代表)在创作这一决议起草过程中的过程性文件时,其责任划分存在由其所属组织全体承担的可能,因此也就存在了符合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要件三的可能性。
::::::以上,谨表明我的态度——我们争论的缘由,实际上是由于现行著作权法的几类特殊作品——法人作品、一般职务作品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在定义上存在重叠的灰色地带。鉴于这种灰色地带,我在保留我个人认为应当保留的这一观点同时,亦对阁下之意见表示尊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13 (UTC)
----
*[[武嶺樂亭記]],蔣中正的私人作品。--[[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9:31 (UTC)
:符合[[:mul:Template:PD-US-1923-abroad]],在美国是公有领域,移交[[:mul:|多语言维基文库]]。--[[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8:39 (UTC)
=== 8月 ===
*[[新华社受权公告]],授權方及相關版權待釐清。--[[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09 (UT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Deletion_requests/File:2022%E5%B9%B48%E6%9C%88%E6%96%B0%E5%8D%8E%E7%A4%BE%E5%8F%97%E6%9D%83%E5%85%AC%E5%91%8A.jpg 公告附图也面临提删]。--[[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10 (UTC)
**{{删除}} 新华社作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21:51 (UTC)
**:这肯定不是新华社自己的作品,不应适用新华社自身的版权要求。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2:07 (UTC)
**倾向{{保留}},公告授权方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或其他官方,而公告本身可能具有行政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3 (UTC)
***我认为这篇公告属于“纯事实消息”,所以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9 (UTC)
****「公告」,是什麼也不會是「事實消息」吧……--[[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0 (UTC)
****:公告的内容就是事实消息。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23:38 (UTC)
****:除了事实消息(发生了什么),公告的功能就是决议、决定、命令(受众要怎么做)了。这篇公告的内容是宣布“解放军要在台湾附近海域进行军事行动”,要求“船只和飞行器不要接近”,应被视为“决议、决定、命令”。鉴于新华社只是新闻机构,而且是“受权”,即得到批准,发表此公告,合理推断,公告的作者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再次证明这篇公告的公有领域性质。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07:02 (UTC)
**應先判讀是否存在民事法人,還有是否具備民事舉證之行為能力。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35 (UTC)
**:这么说“民事法人”肯定不是新华社,而是比新华社级别更高的政府机构。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5 (UTC)
**{{意见}} 文字我可以接受按单纯事实消息保留。图片还有待社群讨论。--[[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7 (UTC)
**:这张图片跟文字的性质一样,也是单纯事实消息,也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9 (UTC)
*为什么不使用国防部或解放军原公告,国防部失职?--[[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9 (UTC)
*:反而是国防部[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8/02/content_4917246.htm 转载了]新华社的报道……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6 (UTC)
*我觉得删是不对的,就像上面诸君所言,这篇并非新华社作品,授权方是军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辖下,公有并无疑问。——'''不过我觉得,因应这一点,至少标题需要改一改是真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3:01 (UTC)
----
*[[九大工商團體聯合聲明]]版权情况未知。--[[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4 (UTC)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发表声明 强烈谴责佩洛西蓄意挑衅 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同上,建議一同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9 (UTC)
*:还有[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165961512286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D925B7EC-47EA-44A4-A76B-739461C1D155_681309378382&item_id=5446603752302245352 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一并讨论吧。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7:04 (UTC)
*:全国台企联那篇肯定是{{删除}},法人作品版权未到期。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是同理。台湾方面的相关法律我不那么熟,不过据《[[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5月立法6月公布)|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条,似乎法人作品也是要到五十年。--[[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21 (UTC)
:*刪掉吧。[[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7:37 (UTC)
----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还得再等四年。[[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3:09 (UTC)
*:这个被广泛认为是代表政府的声明,是否属于行政性文件还有待判断。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7 (UTC)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譯者不明,可能侵犯版權。[[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7:37 (UTC)
*:该版译文应予{{删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多版语文教材给出的出处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二者译文存在些许差异但基本一致,维基文库的这一版本来自后者。前者译者署名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后者暂未找到有收录的对应书籍。即使按照法人作品发表+50年规则计算,该译文著作权仍未到期。
*:摘录少许前述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马恩全集第40卷前言说明供参考:
*:{{quote|《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补卷是依照1968年开始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补卷译出的。补卷共十一卷,卷次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至三十九卷相衔接,即第四十至五十卷。}}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0:46 (UTC)
*:完全赞成{{删除}}。另,此文已经是[[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9月|又一次重复被创建和提删了]],请管理者注意。鉴于本次创建者是新手,<del>请知道那个模板(就是有一个提醒新手这篇侵权)的用户到他讨论页留个言温馨提醒一下吧。</del>在下已经提醒——我有时也会觉得文库有些介绍对新手不算很友好(指使用指引的清晰度)。--[[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35 (UTC)
:{{已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4:46 (UTC)
i2p27my5p9xctz7ejhvlj5i2rsms4ww
2173700
2173699
2022-08-23T04:48:07Z
Midleading
47637
/* 8月 */ 已删除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维基文库]]
{{process header
| title = 版權討論(可能侵犯版权的頁面)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信息|版权信息]]
| next =[[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
| shortcut = [[WS:CV]]
| notes = -{下面}-列出的文章可能不符CC-by-sa-3.0和GFDL而侵犯版權。在討論期間文章内容將被清空。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内容可以通過修訂歷史查看。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nowiki>'''來報告可能侵犯的網址。貢獻用戶能解釋為何沒有侵權,但在討論期間請勿強行回退。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文章没有侵權,就會在一定時間後刪除。所有這些刪除都會記錄在[[Wikisource:侵犯版权/存档]]。如果你认為文章不是因為版權問題而需要刪除,請把它列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参看:[[:Category:怀疑侵犯版权文章]]。
----
版權所有者若欲將作品發佈到維基文庫,請參看[[w:维基百科:捐赠版权材料/发送授权信]]的方式。
----
{{#expr:{{CURRENTYEAR}}-96}}年或更早發表的作品,在美國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作者尚未逝世超過50年,所以大中華地區仍有版權限制時,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PD-1923}}</nowiki>'''提議转交多语言[[:oldwikisource:|舊维基文库]]代收。一旦兩岸四地確定版權許可時,再行收回。
*[[/存檔]]([[/存檔/{{CURRENTYEAR}}年|当前]])
==[[Wikisource:維基別庫|維基別庫]]==
維基別庫已倒站,所以不能再移交文本。兩岸四地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所以美國足以有URAA版權爭議時,依據[[m:United_States_non-acceptance_of_the_rule_of_the_shorter_term#Statement_from_Wikimedia_Foundation|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為了盡量[[m:Avoid copyright paranoia|避免版權妄想]]以及不傷害新手,此地可能使用'''<nowiki>{{Not-PD-US-old}}或者{{Not-PD-US-anon}}</nowiki>'''有條件消極容忍,改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收到可信的版權投訴時,被動處理。維基別庫2018年1月大量排除不捐款的管理員,因而不再有中文管理員時,转交作品甚難,改成被動,敬請見諒。
== 恢復請求 ==
'''說明''':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恢復請求|删除讨论§恢復請求]]提出。歡迎每年12月下旬提出[[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版權不久在新年失效者]],但請管理員在西十二區踏入新年,再行恢復,就是2022-01-01T00:00-12:00 = 2022-01-01T07:00-05:00 = 2022-01-01T12:00Z = 2022-01-01T20:00+08:00,避免太早恢復不利時區偏西用戶。
}}{{About Wikisource}}
== 2022年 ==
=== 4月 ===
* [[國恥演說]],中譯者不明。--[[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3日 (三) 13:26 (UTC)
*:应{{保留}}。根据网站上的信息,该文是[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0b6e.html InfoUSA 中文版]的一部分。而据其[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2294.html 版權說明],InfoUSA 中文版未“注明著作權所有人之身分”的部分“取自美國政府出版品,通常不主張受著作權保護”。--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18 (UTC)
: 稍微搜索了下,这是美国在台协会的[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UBS/AmReader/p663.htm 官方译文]。--[[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22:29 (UTC)
::參考[[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中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項,如果能發現美國國務院作品,能更好保留。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29日 (五) 02:15 (UTC)
::: 国务院应该不太可能提供直接中译版。--[[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5月1日 (日) 05:27 (UTC)
:'''已保留'''。依照美国在台协会[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copyright.html 版權聲明],“除非另有註明,國務院網站上的資訊是屬於公共領域,可以在未經允許的狀況下複製與傳播。”--[[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03:00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來此做個見證,因為這並不是對人報復,而是處理不當。如上述2021年7月及之前討論中@[[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已說明美國在台協會不屬於美國國務院,作品也不能算作公有領域。Jusjih本次拿出的版權聲明仍只能證明美國國務院作品版權公有,保留理據不成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43 (UTC)
::很遗憾{{ping|Jusjih}},在这个问题上我支持Zhxy 519,美国在台协会此前讨论过是公司,不是美国联邦政府直属机构,C区也有人说明过这个问题。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9 (UTC)
*{{保留}},同意[[User:Zy26]]的看法。点开网页的版权声明,取自美国的公开出版物,通常不受着作权规范。--[[User: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4D1F00;">'''贝塔洛曼'''</span>]]※[[User talk: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007FFF;">'''公务箱'''</span>]] 2022年7月2日 (六) 15:53 (UTC)
*倾向{{保留}},我对上面各位的看法都表示认同,其实你们说得都没错,只不过实际上这个网页有明确的路径指向,它被收录在了这里:[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ab75.html](路径:“美國國務院出版品”→“美國讀本:感動了整個國家的文字 (The American Reader: Words That Moved A Nation)”),点进去,再往下翻,就是了。因此这是美国国务院的出版品,大致上是应该保留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认为所有AIT网页的内容都应该保留,在关于AIT内容的问题上我仍然支持Zhxy 519君和Liuxinyu970226君的看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6:04 (UTC)
*:能證實為美國國務院作品,'''撤銷提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0 (UTC)
----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民間中醫網校正版]]、[[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版]]及子頁面,當代校本,未見版權釋出。--[[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4日 (四) 01:22 (UTC)
----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河南县级卷)]],如有中國大陸有關試題類的版權要求還請示下。--[[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8日 (一) 19:05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国家机关出版的考试题的定义是机关行政性文件,与政府工作年度报告是一个等级的,高考题和中考题也是同理。如果是个人独创的模拟题,可以忽略。[[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02:59 (UTC)
:我還真不知道。既然如此請出示相關法律規定。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13:37 (UTC)
*{{回应}}:相关法律规定还真没有,不过这的确是一个惯例。我认为应该看相关试题的发布主体单位,以此来判定,考试真题是各个地方的教育局,教育厅或中国教育部等国家单位出的,应当被视为政府公文类文件。[[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文件出自行政机关并不等于存在行政性质。考虑到考试试题不具备广泛宣传的需求,本人略微倾向于认为不符合著作权法第五条的设立初衷。建议查有无类似判决。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2 (UTC)
*另,应注出处,试卷的最大问题是内容通常来自考试人员转述,其文本可靠性有很大疑问。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3 (UTC)
{{已删除}} 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证明属于公有领域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7日 (五) 16:16 (UTC)
:按照董永森主编《知识产权法经典案例教程》第9页:{{quote|依国家法令举办各类考试,乃是行使国家考试权的重要形式。此类考试或由国家某些部门自行举办,例如我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由司法部举办,或由经授权单位举办,例如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考试多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但其背后往往涉及国家对考试通过者的某种资格的授予或者承认。因此笔者认为此类考试的试题及其备用试题可以归为国家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要求申请人填写的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之列,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一项的规定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所以,至少是有专业人士认为依国家法令举办的考试试题不适用著作权法。--[[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46 (UTC)
----
*[[2021年卢氏县县长张晓燕的拜年辞]]、[[2022年卢氏县县长刘万增的拜年辞]],未见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4月21日 (四) 05:04 (UTC)
*:这个和[[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_(2018年)]]类似,有行政性质。--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5:09 (UTC)
*{{回应}}:这个可以看做是县委县政府的拜年辞,因为文段中的“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可以证明。[[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按照本地部分循有附署而未具名公職之身份、而開脫公職作品成「私有作品」的「慣例」,恐怕要整個站域「上市」才能避免「被私有化」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4月27日 (三) 01:25 (UTC)
:可能属于职务作品并由个人享有版权,参考[[Template talk:PD-PRC-CPC|其他党的领导人讲话相关讨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5:01 (UTC)
::如果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则不适用于著作权法,无法享有版权。--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10 (UTC)
----
*[[蔣夫人發表給廖承志公開信]] 宋美齡作品版權尚未過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1:10 (UTC)
*:該文載於《中央日報》,其刊載未主張「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故主張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61條:「揭載於新聞紙、雜誌或網路上有關政治、經濟或社會上時事問題之論述,得由其他新聞紙、雜誌轉載或由廣播或電視公開播送,或於網路上公開傳輸。但經註明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者,不在此限。」並第65條第2項重製之合理使用。 [[User:Ashlike|Ashlike]]([[User talk:Ashlike|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4:40 (UTC)
*::[[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合理使用的资料及特殊要求|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只能接受自由版權或無版權的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5:11 (UTC)
*:::[[User: Ashlike]]提到的合理使用,范围和美国的fair use不同,可能需要修改一下[[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E5%90%88%E7%90%86%E4%BD%BF%E7%94%A8%E7%9A%84%E8%B5%84%E6%96%99%E5%8F%8A%E7%89%B9%E6%AE%8A%E8%A6%81%E6%B1%82|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这个链接内的文字。--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4 (UTC)
*:若该文字属于“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则“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仍可保留。--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5 (UTC)
*:{{已刪除}}宋美齡彼時未見擔任任何公職。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4 (UTC)
----
*[[君之代]]之[[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另一文言文版本]]一节的内容,译者不明,很可能受保护。--[[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16:11 (UTC)
*:好像是台湾版的,参见[[w:國歌少年]]。--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44 (UTC)
*::@[[User:Zy26|Zy26]]:感谢回复。您提到的维基百科词条中的对应段落的原文来源于其参考文献[6],译文不知是否来源于参考文献[5],但无论如何当前并未见该版译文版权已过期或其他属于公有领域之证据。稳妥起见似乎应当移去该版译文。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12:09 (UTC)
*:::这个更改[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90%9B%E4%B9%8B%E4%BB%A3&diff=prev&oldid=266709]已经有10多年了,好像一直也没有人有意见。稳妥起见的话,最好能联系上 @[[User:Fj217|Fj217]]或者其他知道来源的编者,问问出处。若长时间联系不上这位贡献者,到时再讨论删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0 (UTC)
*::::已于5月28日通过邮件方式联系了该贡献者,至今未得回复。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56 (UTC)
*:::::既然沒有貢獻者回復,'''刪除'''處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9 (UTC)
=== 7月 ===
* [[:分类:新华社]]下的一些文章似乎存在版权问题:
**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发表于2016年7月,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而这篇用词指南显然没有立法、司法或行政属性,应当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 <del>[[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发表于2022年7月9日,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这是一篇新闻报道(而并非仅传达了事实,措辞的表达具有一定独创性),显然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del>(撤回提删)
** [[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可改挂{{tl|PD-PRC-exempt}}。--[[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48 (UTC)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提刪。
*:[[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為何撤銷提刪?{{支持}}提刪。
*:[[陈诚病死]]:但凡報道出來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謂「单纯事实消息」,不變更。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44 (UTC)
*::{{意见}}:[[陈诚病死]]就这么一句话,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哪怕不是单纯事实消息也似乎不受版权保护。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删除}}。[[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3 (UTC)
*::{{意见}}:@[[User:Zhxy 519|Zhxy 519]]“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依据何来?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第5条第2项的“单纯事实消息”在2020年修改前为“时事新闻”,2020年的修改对“时事新闻”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即不保护的只有传达单纯事实的消息,而非有独创性内容的消息(新闻)也不保护。这一修改吸收了1991年颁布,2013年最新修改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1项(法条序号依2013年修订一版)的解释(这一解释在1991年的最初版本中也存在):
*::{{quote|(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而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国际公约依据正是《[[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
*::{{quote|本公约的保护不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
*::日本著作权法对此的规定是: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は、前項第一号に掲げる著作物に該当しない。}}<br>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不属于前款第一项所列的作品。}}
*::日本文化厅对这一款解释道(1970年6月{{lang|ja|『新しい著作権法の概要』}}):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とは、いわゆる人事往来、死亡記事、火事、交通事故等に関する日々のニュース等そのものが著作物性を有しないものをいうのであって、一般の報道記事や報道写真はこれに該当せず、著作物として保護されるものである。}}<br>所谓“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指的是有关所谓人事交流、讣闻、火灾、交通事故等日常新闻等不具有作品性质的内容,一般的新闻和照片不属于此类而可受保护。}}
*::“著作权法不保护事实”的“事实”指的是事实本身,一旦这一事实成文后即变成了“表达”,而著作权法保护的正是“表达”,但一旦事实和表达相混同(混同原则),这一表达同样不受保护,这正是《伯尔尼公约》及其各缔约国《著作权法》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不知阁下是否对“单纯事实消息”理解有误?
*::基于此,我认为[[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且不满足作品独创性要件,不受保护。
*::撤销[[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的提删亦是同理,我事后认为该篇报道高度格式化,很难体现作者的独创性,但由于标准过于主观且实务中法院判决不一,删除亦可。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12:43 (UTC)
*:::單純事實消息的定義到底是甚麼?網上隨便搜也能找到:「只报道一件事情的发生的过程、时间、地点和人物,不表示报道人的观点的消息」。但是現實生活所有成文報道,都往往有「X社XX記者X時報導」這樣消息外的內容,導致不存在維基文庫能保存的新聞「文獻」。至於[[陈诚病死]],就算不看這些,「匪幫」兩個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觀點而不再單純。--[[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40 (UTC)
*::::之前的长篇论述是为了反驳您{{tq|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的观点<del>,想必现在大家对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已无争议</del>。
*::::{{tq|但是现实生活所有成文报道,都往往有“X社XX记者X时报导”这样消息外的内容,导致不存在维基文库能保存的新闻“文献”。}}→这种近乎署名的字段难道不是单纯事实吗?这一段的因果关系我完全不能接受。您这句话如果成立,将导致下面这段话也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quote|维基文库用户Teetrition7月26日说,今日是7月26日。}}
*::::{{tq|至于陈诚病死,就算不看这些,“匪帮”两个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观点而不再单纯。}}→如果只添加两个字就能使得一段单纯事实变为作品而受保护,将导致“名称中无著作权(著作权法不保护作品的简短的标题、角色的名称,而简短的标题中亦可包含两个主观判断的字)”“混同原则”等早已确立的规则毫无容身之地。试问下面这段话能否受到保护?
*::::{{quote|反动派蒋介石死了。}}
*::::正如@[[User:Yinyue200|Yinyue200]]所言,这种一句话新闻,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如果维基文库不愿意像维基共享资源收录过于简单的图片(例如[[:File:Lenovo_logo_2015.svg]])一样收录需要主观判断的、过于简单的文字内容,不如直接去掉{{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因为我难以想象到有何内容还能仅因“单纯事实消息”而被收录到中文维基文库中。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1:02 (UTC)
*:::::正確性無爭議?請勿如此自我肯定。署名就算是「事實」,也不是報導出來的事實消息。如果閣下使用源代碼編輯,第一句話就是{{quote|点击发布更改按钮以后,就表示您同意依據CC-by-sa-3.0和GFDL不可逆轉地释出貢獻。如您不欲文章被其它用户编辑或转载,请勿提交。}}
*:::::不能同日而語。{{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去不去掉,我倒是持開放意見,因為在維基新聞可以,但在文庫其實無法成立。歡迎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3:51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在此撤回“正确性无争议”的言论并对此道歉,此前回复对阁下回复内容欲表达之含义有所误读。
::::::回首再看您的发言,您似乎想用“X社XX记者X时报导”来说明,因为成文稿中存在非新闻事实及作者评论性内容,所以不算“单纯事实消息”。我对此的回复是
::::::*著作权法不保护所有事实及与事实混同的表达,其中简短的表达多属此类。
::::::*评论性内容受保护的前提是它需要满足原创性门槛,满足该门槛后某'''内容'''才能被称为'''作品'''。在某'''内容'''连'''作品'''都算不上时,版权这个概念根本不适用。阁下似乎从未回复原创性问题。
::::::关于主观性判断标准问题我在前面已有提及,此处不在赘述。对于以上两点,相信论述较为充足的著作权教科书中都有提及,法院判决中也屡可见类似说理。
::::::另恕愚钝不明阁下提及文库许可证之意图。如果阁下是想说明我的举例已通过许可证释出部分著作财产权,此处我作出以下补充说明:请在不考虑文库许可证的情况下判断我举例的受版权保护性。[[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12 (UTC)
:::::::注意到[[/存档/2020年#8月]]中已有相关讨论且相关用户与我论点一致甚至提出了我想提出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今天进入第二天”案例,在此链接提请其他讨论者注意。
:::::::我当前认为是否收录'''简短新闻不是版权问题''',如果认为文库不应当收录新闻则应由[[Project:收录方针]]决定,交写字间讨论是否收录或转姊妹项目。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39 (UTC)
::::::::一篇文章只要在維基新聞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也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和維基新聞針對單純事實消息搞雙重標準是不成立的,應該在寫字間討論單純事實消息的收錄方針。--[[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5:15 (UTC)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成文者皆是作品,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說到教科書,我倒是看到這個。{{quote|研究《伯尔尼公约》公认的权威学术著作《国际版权和邻接权:<伯尔尼公约>及对其的超越》也指出:《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仅意味着构成新闻的事实不受保护,而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本身。}}[http://ip.people.com.cn/n/2014/0731/c136655-25376047.html]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如果是一篇確實判定公有領域的文章,我也不反對閣下所言。但如上,本站的目的並不是讓各位就一條事實再創作。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4:19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tq|成文者皆是作品}}:{{反对}},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还是他国著作权法,承认只要成文皆是作品的国家并不占多数。在此对阁下的此言论提出'''【来源请求】'''并反驳如下:
::::::::::{{quote|'''《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u>'''具有独创性'''</u>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包括:(后略)<br>'''日本《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 {{lang|ja|著作物 思想又は感情を<u>'''創作的に</u>'''表現したものであつて、文芸、学術、美術又は音楽の範囲に属するものをいう。}}<br>'''[[著作權法_(民國108年)|台湾地区著作权规范]]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 一、著作:指属于文学、科学、艺术或其他学术范围之<u>'''创作'''</u>。}}
::::::::::阁下不知为何一直对原创性(大陆法律称独创性,英语为originality)避而不谈,如果阁下不明何为原创性,在此为阁下提供参考资料:
::::::::::*[[w:原创性门槛]]
::::::::::*[[commons:COM:TOO China]]
::::::::::其中中国大陆和美国对原创性均有不是太低的要求(图中([[: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没有被标注为红色),如果中文维基文库要求收录作品在全世界均属公有领域(或通过文库允许的许可证发布,但此情况不符合我们讨论的具体话题,省略),则这与维基基金会的方针不符。
::::::::::而对阁下所称{{tq|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请注意日常用词“文献”与法律意义的“作品”的区别,阁下当然可以认为在文库中成文皆为文献,但是某内容是否属于'''作品'''是法律概念,我以上所谈作品均为法律意义,而何为作品相信中国法第三条已经说明得很清楚。
::::::::::阁下所引论述的作者王迁教授正是我之前大部分理论和案例的来源,如果阁下需要相关书籍摘录,我可以电邮到阁下的邮箱中。鉴于版权原因不附于此。且,我的论述与阁下所引王迁教授之言论无冲突,我们的论点一直认为例如[[陈诚病死]]的新闻不仅是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不构成作品,这与{{tq|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毫不冲突,因为[[陈诚病死]]不满足独创性而不构成作品。--[[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5:03 (UTC)
为避免缩进过多造成回复困难,在此新开一行。我的言论总结如下:
* 事实、表达、作品三个概念互不相同但互相联系:
** '''事实'''(fact)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一旦它付诸某种形式(不论文字或图片),它就成为了'''表达''';
** '''表达'''(expression)应以某种形式表述,例如“我是人”就是对'''事实'''(无论事实真伪)的简单表述;'''“单纯事实消息”是表达''';
** '''作品'''(work)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满足独创性要件''的'''表达'''。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中所述的不保护的三项中:
** 第一项中所列'''表达'''(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可能构成'''作品''',但法律排除其受保护;
** 第二项中所列'''表达'''(单纯事实消息,2020年修改前称“时事新闻”)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如果新闻报道中有独创性元素,则它可能构成'''作品'''(此时它不是“单纯事实消息”或“时事新闻”),如它满足其他作品要件且著作权没有过期(当然,著作人身权永久保护),则受保护。这与{{tq|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所对应的表达。本括号内的内容是Teetrition加的)本身。}}观点的核心是一致的。
** 第三项中所列'''表达'''(历法、通用数表、公式等)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
* 其中,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在于,它的'''表达'''与'''事实'''混同(见混同原则,又称合并原则),则该表达不构成'''作品'''并不受保护。
* 即使认为“匪帮”二字介入了作者的情感,然而“匪帮蒋介石”是彼时的固定表述,可以被认为是“常见的表达”而不受保护,亦可能涉及“场景原则”。虽然我不认为此二字破坏了该条新闻“单纯事实消息”的性质,但即使退一步认为这条新闻不是“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表达'''也因不满足最基本的独创性要求而不构成'''作品''',进而不受保护。
* 不是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各国/地区对独创性的要求可参见[[: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额头流汗标准”早已被各国否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91年Feist案在世界范围内亦具有深远影响(参见Feist Publications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499 U.S. 340, 341-344(1991),转引自王迁著《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第67-6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亦可见英维介绍[[w:en: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中维介绍[[w:费斯特出版公司诉乡村电话公司案]])。认为任何文字性内容都可以受保护是危险的。
* 以上言论并未否定较长的、包含作者评论性等独创内容的受版权保护性。
* 是否收录自由版权的新闻是收录方针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0:33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0:54 (UTC)
*:我插一句話,這麼長的論據我已經看到頭大了。雖然[[陈诚病死]]不論如何在中國都是公有領域了,但如果閣下堅持,造成大批閣下等人標準下發表50年以內的「單純事實消息」錄入本站,閣下能不能保證本站不受版權問題訴訟等困擾?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2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我的观点尚未在社群形成共识(虽说在我先前的讨论串的链接中亦有其他用户持相同观点),难道因为我保证本站不受侵权之诉之侵扰,我的观点就能成为圭臬?在此仅是贴出论据反驳@[[User:Zhxy 519|Zhxy 519]]的观点,对我的观点赞成反对与否,还请阁下自行定夺。
*::正如之前给出的案例,既然对应案例都能被争讼,就代表此类案件不能被保证能避免诉诸法庭之虞,诉讼的结果将对理论研究贡献有益的参考。
*::在[[commons:|维基共享资源]]中亦存在大量需要主观地判断独创性的文件,例如[[:File:Lenovo logo 2015.svg]]。相信您能在详情页中看到NoTOO-China模板的红链,这个模板之前是用来说明该文件可能在中国受保护(中国对此类标志的著作权独创性门槛相对较低)、但根据美国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这个文件没有满足独创性门槛而不受保护的。模板存废讨论可参见[[commons:Commons:Deletion_requests/Template:NoTOO-China]]。试问阁下,根据中国的裁判案例和该被删除模板的说明,这些原本被加上NoTOO-China模板的文件均可能在中国得到保护,因此难免争讼之虞,请问是谁在向维基共享资源作担保呢?
*::本页页首言{{tq|本页请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数服从多数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户可发言,不是投票}}。我亦无非是依理讨论,阁下却突然说出“阁下坚持”“造成”这般话语,诚惶诚恐。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4:17 (UTC)
*:::本人愚鈍,但從常識直覺出發而已,閣下的堅持,正是令我無從置喙,卻又深感擔憂的。我也知道訴訟結果是很好的參考,但是拿本站作犧牲,代價可太大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42 (UTC)
*::::感谢理解。如果中文维基文库想要避免此类风险,就应当与维基共享资源采相反态度,在判断是否侵权时排除掉独创性这种主观规则。举个'''不恰当的例子''',{{tl|PD-PRC-CPC}}亦是以法院判决作为说理基础(不过该判决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并未有任何官方规范性文件说明中共文件的可版权性。中国大陆法域不存在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也不是法官判决的依据(不能列入判决主文部分(即“根据……判决如下”部分))。而根据模板说明,这个模板目前在本社群也存在争议。
*::::'''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甚至相关内容是否收录亦与我无太大关系。大家无偿为社群作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感谢,特别是作为管理员的你们。相信真理越辩越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1 (UTC)
*:::我從來沒覺得原創性和本討論真有多少聯繫,所以沒覺得從我的角度要說甚麼。所以真要我說,我只能看別人的說法,比如[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a442b40a6c915c8e0b3fb28 翟真:新闻作品是否存在原创性?究竟源自何处?]但這個很有意思,上來提的就是新聞'''作品''',所謂混同原則我也沒看過和新聞搭邊的好判例。所以我更加疑惑的是,很多法律界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閣下似乎就拿來準備說服我們。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0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再次说明'''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此处我仅是表达我的立场,您也在表达您的立场。同时容我冒犯问一句,既然此问题法律界没有完全解决、仍存争议,'''您是否似乎也在准备说服我呢'''(当然我不愿这样恶意推定)。在其他讨论页其他用户关于此话题的讨论串中,根据善意推定,相信他们亦是如此。'''在无共识的情况下''',保持不收录简短新闻的立场是更稳妥的做法(正如我在4月末尾讨论串中阐明的至今仍未被删除的[[君之代]]的立场)。
*::::试问,因无共识而保持不收录的立场,我为何不{{支持}}呢?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9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23 (UTC)
*:::::好,我可以放棄說服閣下,本站做法也的確是版權存疑者優先考慮的是刪除,避免如瓜皮仔所說,造成站點的困擾。不過一點,[[陳誠病死]]我也要堅持,目前的模板是最穩妥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28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感谢理解。在前述讨论无共识的基础上,根据稳妥做法的原则,{{支持}}阁下对讨论串最初提案的三篇文章的全部处理意见的结论(即删除、删除、不变更)。另希望阁下能协助处理4月已提出、至今未处理的[[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之疑似侵权问题。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7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40 (UTC)
*:::::::看來誤會已消融。請多包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44 (UTC)
----
*[[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創建時原上傳者就同時掛上了侵權模板,在此供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51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21号]]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09417.ht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8:01 (UTC)
*:{{保留}} 公报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5 (UTC)
----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同上,歡迎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5:26 (UTC)
*:代表国务院,能算公务讲话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6:15 (UTC)
*::哈哈有趣的觀點,國家主席有沒有資格代表國務院呢。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7:55 (UTC)
*::{{保留}} 开篇就有“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资格是因国务院委托而产生,和其本身是不是国家主席没有关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8:38 (UTC)
----
*[[佐治亞引導石]],作者不明的作品沒有聲明釋出版權,也要等50年吧。--[[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05 (UTC)
*:{{删除}},译者不明的文章,是否释出版权之状况不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6:02 (UTC)
----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这个是习近平的讲话,不属于pd prc cpc豁免的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20 (UTC)
:[[Template_talk:PD-PRC-CPC]]中有用户认为本文开头的“受中央政治局委托”表明本文为中共中央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37 (UTC)
::这个解释逻辑上靠不住。受机构委托创作的作品,仍然是个人的作品,不会因此就成为机构的作品。而且pd prc cpc豁免的是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不是其作品。[[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1:42 (UTC)
:::{{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创作本作品并朗读该作品(“作品”即该起草情况的发言稿);<br>''<small>此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委托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规则,著作权仍在习个人。但此时不乏有法人作品适用的空间。</small>''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
:::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
:::同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和该类文件具有相似之处。部分观点认为此内容同时发表于公报,但正如阁下在写字间中所言,公报内容何以必然具有行政(或立法、司法)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4:40 (UTC),修改于2022年7月31日 (日) 14:59 (UTC)
::::這種疑問只要理解其所處法理及釋法位置,就不會有任何疑問,但除非如本地部分演繹一般、直接將個人之與公職公務責任相互支離破碎,繼而如可以說任何機關部門只要將其問責首長推出為個人身份而代言其行為不得負責其機關部門之操行、則無人為行使執政公務擔當,如此豈可發文律令暢通法網無阻?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ping|Teetrition}}请注意《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鉴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受权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应视同立法过程中之进程文件,视同立法性质文件,并非所谓“公报”赋予,也与本话题主文件显然有相异之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20 (UTC)
*::{{保留}} 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05 (UTC)
*::{{保留}}Fire-and-Ice阁下显然对著作权法存在误用。“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并不能被简单地认同为著作权法第十九条所指的“委托作品”。根据法条,委托作品一般地由委托合同加以确认,尽管也有不订立委托合同的情况,但一般地均反映出委托人和受托人就委托事项而言原无关系建立,仅在合同或口头约定下建立相互关系——实例中,委托作品关系往往发生在与第三人的关系之间。习是中央政治局成员——这甚至比劳动雇佣关系更进一步——“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并同时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不知道Fire and Ice阁下在此处的“公文”何所指?如果要'''仅'''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内所列文类作准,则甚至中共章程亦不能视为公文收录,而这是与《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精神相违背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依法人作品要件及本作品性质,{{支持}}该作品为法人作品,同意{{保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感谢回复,我亦知立法性质非公报赋予。同时我撤回公报相关之不相关表述。提及《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意图另在于,《民法典》具有立法性质毫无争议,《民法典草案说明》是立法过程性文件因此同样具有立法性质。那么是否可以类比为: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即使中共决议'''可能'''并没有像《立法法》中那样相似的明文规定?窃认为这一类比可以成立。
*:::《立法法》初通过于2000年(修正前条文在第48条),而此前不乏类似的对法律案的说明,例如[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即使没有《立法法》的规定,具有公职的人履行其职务,过程性报告应也具有与对应文件相同的性质,且不论该报告似也合乎法人作品的要件。
*:::不知阁下是否认同这一类比?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5:48 (UTC)
:::在此反驳诸位提供的四点意见:
:::*意见一、“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按:此意见不值一驳。《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指出:“自然人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无论此文是否习近平因工作任务而创作,履行公职的作品亦为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
:::*意见二、“{{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按:[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71.htm 新华社电文署名为习近平],维基文库于是也署名为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的空间。
:::*意见三、“‘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按:此处“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无法“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以常理判断,既由习近平署名,自然由习近平本人承担责任。另外,制定PD-PRC-CPC模板当前内容时未规定“公文”范围,致今有“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之语,然则个人署名作品,根据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常识,不可能属于公文。
:::*意见四、“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按:中共中央组织的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这是社群对《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理解。对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的说明应视同立法或行政过程中之进程文件从而视同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这是意见人对立法或行政性质的理解。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单位二百余名专家参与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第1卷第2版,其“前言”指出:“撰写这部法律释义的作者,大多是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当年参加过国家有关法律的起草、调研、审议和修改工作的同志,撰写时力求根据立法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准确地反映立法意图。”其598页指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并未明确释义对法律草案的说明具有立法性质,在未有最新解释之前,自当从严。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2:31 (UTC)
::::如社羣各成員上所述,現本地文庫共識既已相對明確,閣下似乎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並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更如閣下是否要求文庫社區是要完全服從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之所謂「常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8:07 (UTC)
::::虽然在下只为意见三负责,不过阅读阁下的见解后亦有赞同或认为可商榷之处,是以合并回复如下:
::::一、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有关职务作品说法驳Longway22君之意见,我原则上并不反对。只是在此基础上,不能不提请阁下注意第十八条并不足以全然排除第十一条与第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尤其是第十二条第一款{{quote|“在作品上署名...为作者...'''另有相反证明'''的除外。”}}
::::是以尽管第十八条规定了职务作品的一般性情形,但这一情形仍要建立在无“相反证明”的基础上。
::::二、那么,实务中是否存在“相反证明”呢?此处恰好就阁下之对Teetrition君意见二的反驳可提供一反论材料(注:这并不代表我对他的意见就全然支持):阁下指本文在新华社署名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然而见[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新华社电文-习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署名亦为习近平,按阁下之逻辑,应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而应将其视为其个人之作品,从而其个人据有版权;然而这一逻辑,将恐与既有案例判决相冲突(即《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此处即证明,即使署名,亦不全必然以署名者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者;亦即在实务中,“相反证明”是可能存在的。
::::三、回到本案,则是否提出足够效力的“相反证明”,成为关键(请注意,我并不以为有“相反证明”即足矣,而仍应考虑其效力是否足够)。当然,效力是否足够,除非法院判决,否则它就是一个各有道理的问题。但阁下于对意见三的反驳中称“...‘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则未敢苟同:首先,署名者是否必然承担其'''全部'''责任,又以何方式承担其应承担之责任,仍需按各个案独立分析。《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条第五款指出:{{quote|(五)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quote|党中央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对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根据需要,分别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
::::同上第三十二条:{{quote|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牢记自己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一员'''...按'''集体意志'''办事...}}
::::尽管各人对中国大陆之政治结构实质或许各有认识,然而从'''成文规则'''自体而言,政治局遇事实行集体讨论、会议决定是明确的,因而若谓该说明文件在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之情况下而该文件不反映组织意志、组织无须负全面责任的,则不免与上面成文规则相违背;而习作为政治局一员,虽然需要承担责任,但应该视为以组织一员身份,与组织中之他人负共同责任。(谨请注意:'''从成文规则上''',总书记职务并不在政治局中承担比其他政治局成员更多的责任。)以上应足以证明该文件由政治局承担相应责任,而得以十一条第三款解释。至于阁下称“个人署名作品...不可能属于公文”,上述说明已足可解,不赘。
::::四、(此处{{ping|Teetrition}}感谢阁下相询,在下对阁下的回复,一并列入此点,不再另行书写,见谅)我总体同意Fire and Ice阁下的“自当从严”——针对《决议》和《决议说明》的关系而言。这两者并非法律文件,也缺乏明确释义,以《民法典》与《民法典草案说明》的关系类比是存在过度类比的情况的。因此我不赞同这样的类比。——但,《民法典草案说明》由于有《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它的性质应是无疑义的。
::::PS:就[[User:Longway22|Longway22]]君后来的发言,在下冒昧插一句:社群共识虽相对趋近于“保留”,但一是“相对”趋近,二是这趋近也仅止于“保留”,而各家未必认同各家之论据,是以恐不宜批评他人“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我更未见Fire and Ice阁下有“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与“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事实上Fire and Ice阁下不乏明确引文,逻辑亦颇有高论),这样的指控恐有违推定善意,也不符合事实,还是平心静气谈话,似更适合。冒昧一言,见谅见谅。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9:43 (UTC)
:::::接受銀雪之指教,也期提案人理解,再稍微釋言提問之為求,是較強調對提案人在第四點做案可能所生之邏輯作叩問、但確實較簡短以突出部分重點或需斟酌,但之所以較有此現,即如第四點做案可能與普遍認知之意見綜合吸納和參與等已有所相衝,潛在而言對於無論本地之文庫社區或釋法文本諸公、但且或有不太適切之對照區分,姑且如是期可見諒包涵,諸君再識。——[[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01 (UTC)
:::::{{ping|银色雪莉}}基本赞同阁下的意见也感谢阁下的提及。我亦深知未有明确解释前亦应从严,类比亦为增加保留观点之论据。惟有一点不明,阁下以《立法法》之规定说明《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性质,然正如我之前所言,《立法法》通过、施行于2000年,其规定即使是对某习惯的确认亦不能溯及既往。之前所举[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一例中,该说明冒头即言“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我向大会作关于……的说明”。正如阁下所列党章及相关党内法规的规定,不难推测习作出《决议说明》亦经相关讨论决定。在《刑诉法修正草案说明》当时无《立法法》之支撑的情况下,其立法性质之推导与《决议说明》性质之推导高度相似(私以为不能说因为《立法法》相关规定,某一作品在2000年7月1日前不属于公有领域,在之后属于公有领域)。既然《决议》根据指导案例之精神属于立法或行政文件而不受保护,此时言《决议说明》不受保护似乎并非过度类比。——[[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54 (UTC)
::::::人大的立法权在宪法中早有明定。即使没有《立法法》做加强说明,既然规定人大有立法权,则人大为行使立法权而制定的过程性文件也很难被视为不具有立法性质——当然,就像下方Fire and Ice君所言,有一个从宽从严的问题,但是我想这一个还算是同类推论,应可接受。党的文件则有根本不同。实际上党的文件之所以在本地被部分地接受具有“三性质”,还是由于一个判例所引出的讨论。即便在实务中,尽管判例有其参考性,但是它的效力也并没有法律来得强,因此实际上应作为一个有限缩性的特殊情况,不宜作过度推论,实有必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31 (UTC)
:::::::感谢回复,了解并支持阁下的立场。实际上我亦对该指导案例较为贫瘠的说理仍有疑问(更何况这是刑庭法官所作判决)。正如阁下所言,中国大陆法域无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仅有参考作用。但既然社群接受部分党的文件具有三性,个人论述即直接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了。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44 (UTC)
:::::承蒙指点,回复两点:
:::::*一、《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而根据《立法法》第十八条至二十四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法律案将经过提案人的说明后,进行审议和修订,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和法律草案表决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认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据此可见,《法律释义全书》认为立法过程中的文件为立法性质的文件,从而判定审议结果报告具有立法性质。那么虽无明文,提案人对法律的说明自然也应属立法性质(这只是推测,从宽从严,由文库社群决定)。虽然,这无法推出《决议说明》亦可属此例。
:::::*二、银色雪莉认为署名为习近平的《决议说明》“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目前恰无证据证明此点。《决议说明》称:“在决议稿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决议稿。”后又经中共中央全会通过。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代表中共中央集体意志当无疑义。而目前并无任何报道披露《决议说明》的形成过程,仅知署名为习近平。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1:53 (UTC)
::::::所以如此即屬於民事行為否?如閣下由此論說,適可民事舉證和承擔民事責任等言之反觀所謂署名者、是否合乎獨自署名承擔民事行為能力之定義。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40 (UTC)
::::::祝安。对于Fire-and-Ice阁下之意见一完全赞成。就意见二,我当然可以撤回“宣读”这一推理,确实这一推理也无法证明。但我仍要指出的是:
::::::首先,即便没有明确的文件制订过程,但这一文件首先代表政治局的意志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委托”一词,说明此项事务(即“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是政治局自身事务(这里有一项旁证:本文中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作为文件起草情况说明的本文,其内容自然需要反映领导本项工作的政治局常委会的意志)。
::::::其次,阁下当然可以引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包括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应的条文)来指出这属于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归自然人作者(包括我前面引用的文段,也确实可以说明此处属于习的“工作任务”范畴),正如我此前的一贯态度一样(“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我原则上并不反对”),'''我不会反对将本文认定为职务作品的看法'''。但我同样指出,本文'''也同样具有组织作品之完整要件'''——除了“主持”和“意志”以外,再谨引用《民法典》第六十二、一百零五和一百零八条指出,习作为文件起草组组长(组织代表)在创作这一决议起草过程中的过程性文件时,其责任划分存在由其所属组织全体承担的可能,因此也就存在了符合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要件三的可能性。
::::::以上,谨表明我的态度——我们争论的缘由,实际上是由于现行著作权法的几类特殊作品——法人作品、一般职务作品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在定义上存在重叠的灰色地带。鉴于这种灰色地带,我在保留我个人认为应当保留的这一观点同时,亦对阁下之意见表示尊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13 (UTC)
----
*[[武嶺樂亭記]],蔣中正的私人作品。--[[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9:31 (UTC)
:符合[[:mul:Template:PD-US-1923-abroad]],在美国是公有领域,移交[[:mul:|多语言维基文库]]。--[[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8:39 (UTC)
=== 8月 ===
*[[新华社受权公告]],授權方及相關版權待釐清。--[[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09 (UT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Deletion_requests/File:2022%E5%B9%B48%E6%9C%88%E6%96%B0%E5%8D%8E%E7%A4%BE%E5%8F%97%E6%9D%83%E5%85%AC%E5%91%8A.jpg 公告附图也面临提删]。--[[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10 (UTC)
**{{删除}} 新华社作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21:51 (UTC)
**:这肯定不是新华社自己的作品,不应适用新华社自身的版权要求。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2:07 (UTC)
**倾向{{保留}},公告授权方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或其他官方,而公告本身可能具有行政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3 (UTC)
***我认为这篇公告属于“纯事实消息”,所以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9 (UTC)
****「公告」,是什麼也不會是「事實消息」吧……--[[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0 (UTC)
****:公告的内容就是事实消息。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23:38 (UTC)
****:除了事实消息(发生了什么),公告的功能就是决议、决定、命令(受众要怎么做)了。这篇公告的内容是宣布“解放军要在台湾附近海域进行军事行动”,要求“船只和飞行器不要接近”,应被视为“决议、决定、命令”。鉴于新华社只是新闻机构,而且是“受权”,即得到批准,发表此公告,合理推断,公告的作者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再次证明这篇公告的公有领域性质。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07:02 (UTC)
**應先判讀是否存在民事法人,還有是否具備民事舉證之行為能力。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35 (UTC)
**:这么说“民事法人”肯定不是新华社,而是比新华社级别更高的政府机构。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5 (UTC)
**{{意见}} 文字我可以接受按单纯事实消息保留。图片还有待社群讨论。--[[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7 (UTC)
**:这张图片跟文字的性质一样,也是单纯事实消息,也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9 (UTC)
*为什么不使用国防部或解放军原公告,国防部失职?--[[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9 (UTC)
*:反而是国防部[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8/02/content_4917246.htm 转载了]新华社的报道……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6 (UTC)
*我觉得删是不对的,就像上面诸君所言,这篇并非新华社作品,授权方是军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辖下,公有并无疑问。——'''不过我觉得,因应这一点,至少标题需要改一改是真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3:01 (UTC)
----
*[[九大工商團體聯合聲明]]版权情况未知。--[[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4 (UTC)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发表声明 强烈谴责佩洛西蓄意挑衅 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同上,建議一同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9 (UTC)
*:还有[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165961512286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D925B7EC-47EA-44A4-A76B-739461C1D155_681309378382&item_id=5446603752302245352 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一并讨论吧。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7:04 (UTC)
*:全国台企联那篇肯定是{{删除}},法人作品版权未到期。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是同理。台湾方面的相关法律我不那么熟,不过据《[[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5月立法6月公布)|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条,似乎法人作品也是要到五十年。--[[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21 (UTC)
:*刪掉吧。[[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7:37 (UTC)
:{{已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4:48 (UTC)
----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还得再等四年。[[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3:09 (UTC)
*:这个被广泛认为是代表政府的声明,是否属于行政性文件还有待判断。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7 (UTC)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譯者不明,可能侵犯版權。[[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7:37 (UTC)
*:该版译文应予{{删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多版语文教材给出的出处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二者译文存在些许差异但基本一致,维基文库的这一版本来自后者。前者译者署名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后者暂未找到有收录的对应书籍。即使按照法人作品发表+50年规则计算,该译文著作权仍未到期。
*:摘录少许前述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马恩全集第40卷前言说明供参考:
*:{{quote|《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补卷是依照1968年开始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补卷译出的。补卷共十一卷,卷次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至三十九卷相衔接,即第四十至五十卷。}}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0:46 (UTC)
*:完全赞成{{删除}}。另,此文已经是[[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9月|又一次重复被创建和提删了]],请管理者注意。鉴于本次创建者是新手,<del>请知道那个模板(就是有一个提醒新手这篇侵权)的用户到他讨论页留个言温馨提醒一下吧。</del>在下已经提醒——我有时也会觉得文库有些介绍对新手不算很友好(指使用指引的清晰度)。--[[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35 (UTC)
:{{已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4:46 (UTC)
2cc2uic251usf2wmpwl8017rg5d173l
2173701
2173700
2022-08-23T04:49:54Z
Midleading
47637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维基文库]]
{{process header
| title = 版權討論(可能侵犯版权的頁面)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信息|版权信息]]
| next =[[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
| shortcut = [[WS:CV]]
| notes = -{下面}-列出的文章可能不符CC-by-sa-3.0和GFDL而侵犯版權。在討論期間文章内容將被清空。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内容可以通過修訂歷史查看。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nowiki>'''來報告可能侵犯的網址。貢獻用戶能解釋為何沒有侵權,但在討論期間請勿強行回退。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文章没有侵權,就會在一定時間後刪除。所有這些刪除都會記錄在[[Wikisource:侵犯版权/存档]]。如果你认為文章不是因為版權問題而需要刪除,請把它列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参看:[[:Category:怀疑侵犯版权文章]]。
----
版權所有者若欲將作品發佈到維基文庫,請參看[[w:维基百科:捐赠版权材料/发送授权信]]的方式。
----
{{#expr:{{CURRENTYEAR}}-96}}年或更早發表的作品,在美國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作者尚未逝世超過50年,所以大中華地區仍有版權限制時,請使用'''<nowiki>{{copyvio|url=}}{{PD-1923}}</nowiki>'''提議转交多语言[[:oldwikisource:|舊维基文库]]代收。一旦兩岸四地確定版權許可時,再行收回。
*[[/存檔]]([[/存檔/{{CURRENTYEAR}}年|当前]])
==[[Wikisource:維基別庫|維基別庫]]==
維基別庫已倒站,所以不能再移交文本。兩岸四地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所以美國足以有URAA版權爭議時,依據[[m:United_States_non-acceptance_of_the_rule_of_the_shorter_term#Statement_from_Wikimedia_Foundation|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為了盡量[[m:Avoid copyright paranoia|避免版權妄想]]以及不傷害新手,此地可能使用'''<nowiki>{{Not-PD-US-old}}或者{{Not-PD-US-anon}}</nowiki>'''有條件消極容忍,改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收到可信的版權投訴時,被動處理。維基別庫2018年1月大量排除不捐款的管理員,因而不再有中文管理員時,转交作品甚難,改成被動,敬請見諒。
== 恢復請求 ==
'''說明''':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恢復請求|删除讨论§恢復請求]]提出。歡迎每年12月下旬提出[[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版權不久在新年失效者]],但請管理員在西十二區踏入新年,再行恢復,就是2022-01-01T00:00-12:00 = 2022-01-01T07:00-05:00 = 2022-01-01T12:00Z = 2022-01-01T20:00+08:00,避免太早恢復不利時區偏西用戶。
}}{{About Wikisource}}
== 2022年 ==
=== 4月 ===
* [[國恥演說]],中譯者不明。--[[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3日 (三) 13:26 (UTC)
*:应{{保留}}。根据网站上的信息,该文是[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0b6e.html InfoUSA 中文版]的一部分。而据其[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2294.html 版權說明],InfoUSA 中文版未“注明著作權所有人之身分”的部分“取自美國政府出版品,通常不主張受著作權保護”。--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18 (UTC)
: 稍微搜索了下,这是美国在台协会的[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UBS/AmReader/p663.htm 官方译文]。--[[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22:29 (UTC)
::參考[[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中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項,如果能發現美國國務院作品,能更好保留。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29日 (五) 02:15 (UTC)
::: 国务院应该不太可能提供直接中译版。--[[User:Beta Lohman|Beta Lohman]]([[User talk:Beta Lohman|留言]]) 2022年5月1日 (日) 05:27 (UTC)
:'''已保留'''。依照美国在台协会[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copyright.html 版權聲明],“除非另有註明,國務院網站上的資訊是屬於公共領域,可以在未經允許的狀況下複製與傳播。”--[[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03:00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來此做個見證,因為這並不是對人報復,而是處理不當。如上述2021年7月及之前討論中@[[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已說明美國在台協會不屬於美國國務院,作品也不能算作公有領域。Jusjih本次拿出的版權聲明仍只能證明美國國務院作品版權公有,保留理據不成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43 (UTC)
::很遗憾{{ping|Jusjih}},在这个问题上我支持Zhxy 519,美国在台协会此前讨论过是公司,不是美国联邦政府直属机构,C区也有人说明过这个问题。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9 (UTC)
*{{保留}},同意[[User:Zy26]]的看法。点开网页的版权声明,取自美国的公开出版物,通常不受着作权规范。--[[User: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4D1F00;">'''贝塔洛曼'''</span>]]※[[User talk:Beta Lohman|<span style="color: #007FFF;">'''公务箱'''</span>]] 2022年7月2日 (六) 15:53 (UTC)
*倾向{{保留}},我对上面各位的看法都表示认同,其实你们说得都没错,只不过实际上这个网页有明确的路径指向,它被收录在了这里:[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ab75.html](路径:“美國國務院出版品”→“美國讀本:感動了整個國家的文字 (The American Reader: Words That Moved A Nation)”),点进去,再往下翻,就是了。因此这是美国国务院的出版品,大致上是应该保留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认为所有AIT网页的内容都应该保留,在关于AIT内容的问题上我仍然支持Zhxy 519君和Liuxinyu970226君的看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6:04 (UTC)
*:能證實為美國國務院作品,'''撤銷提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0 (UTC)
----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民間中醫網校正版]]、[[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版]]及子頁面,當代校本,未見版權釋出。--[[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4日 (四) 01:22 (UTC)
----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河南县级卷)]],如有中國大陸有關試題類的版權要求還請示下。--[[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8日 (一) 19:05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国家机关出版的考试题的定义是机关行政性文件,与政府工作年度报告是一个等级的,高考题和中考题也是同理。如果是个人独创的模拟题,可以忽略。[[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02:59 (UTC)
:我還真不知道。既然如此請出示相關法律規定。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4月19日 (二) 13:37 (UTC)
*{{回应}}:相关法律规定还真没有,不过这的确是一个惯例。我认为应该看相关试题的发布主体单位,以此来判定,考试真题是各个地方的教育局,教育厅或中国教育部等国家单位出的,应当被视为政府公文类文件。[[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文件出自行政机关并不等于存在行政性质。考虑到考试试题不具备广泛宣传的需求,本人略微倾向于认为不符合著作权法第五条的设立初衷。建议查有无类似判决。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2 (UTC)
*另,应注出处,试卷的最大问题是内容通常来自考试人员转述,其文本可靠性有很大疑问。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2年4月21日 (四) 12:43 (UTC)
{{已删除}} 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证明属于公有领域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7日 (五) 16:16 (UTC)
:按照董永森主编《知识产权法经典案例教程》第9页:{{quote|依国家法令举办各类考试,乃是行使国家考试权的重要形式。此类考试或由国家某些部门自行举办,例如我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由司法部举办,或由经授权单位举办,例如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考试多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但其背后往往涉及国家对考试通过者的某种资格的授予或者承认。因此笔者认为此类考试的试题及其备用试题可以归为国家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要求申请人填写的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之列,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一项的规定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所以,至少是有专业人士认为依国家法令举办的考试试题不适用著作权法。--[[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46 (UTC)
----
*[[2021年卢氏县县长张晓燕的拜年辞]]、[[2022年卢氏县县长刘万增的拜年辞]],未见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4月21日 (四) 05:04 (UTC)
*:这个和[[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_(2018年)]]类似,有行政性质。--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5:09 (UTC)
*{{回应}}:这个可以看做是县委县政府的拜年辞,因为文段中的“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可以证明。[[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8:01 (UTC)
*:按照本地部分循有附署而未具名公職之身份、而開脫公職作品成「私有作品」的「慣例」,恐怕要整個站域「上市」才能避免「被私有化」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4月27日 (三) 01:25 (UTC)
:可能属于职务作品并由个人享有版权,参考[[Template talk:PD-PRC-CPC|其他党的领导人讲话相关讨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5:01 (UTC)
::如果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则不适用于著作权法,无法享有版权。--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10 (UTC)
----
*[[蔣夫人發表給廖承志公開信]] 宋美齡作品版權尚未過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1:10 (UTC)
*:該文載於《中央日報》,其刊載未主張「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故主張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61條:「揭載於新聞紙、雜誌或網路上有關政治、經濟或社會上時事問題之論述,得由其他新聞紙、雜誌轉載或由廣播或電視公開播送,或於網路上公開傳輸。但經註明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者,不在此限。」並第65條第2項重製之合理使用。 [[User:Ashlike|Ashlike]]([[User talk:Ashlike|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4:40 (UTC)
*::[[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合理使用的资料及特殊要求|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只能接受自由版權或無版權的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4月23日 (六) 15:11 (UTC)
*:::[[User: Ashlike]]提到的合理使用,范围和美国的fair use不同,可能需要修改一下[[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E5%90%88%E7%90%86%E4%BD%BF%E7%94%A8%E7%9A%84%E8%B5%84%E6%96%99%E5%8F%8A%E7%89%B9%E6%AE%8A%E8%A6%81%E6%B1%82|維基文庫不接受合理使用作品]]这个链接内的文字。--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4 (UTC)
*:若该文字属于“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则“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仍可保留。--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5 (UTC)
*:{{已刪除}}宋美齡彼時未見擔任任何公職。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34 (UTC)
----
*[[君之代]]之[[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另一文言文版本]]一节的内容,译者不明,很可能受保护。--[[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16:11 (UTC)
*:好像是台湾版的,参见[[w:國歌少年]]。--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44 (UTC)
*::@[[User:Zy26|Zy26]]:感谢回复。您提到的维基百科词条中的对应段落的原文来源于其参考文献[6],译文不知是否来源于参考文献[5],但无论如何当前并未见该版译文版权已过期或其他属于公有领域之证据。稳妥起见似乎应当移去该版译文。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12:09 (UTC)
*:::这个更改[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90%9B%E4%B9%8B%E4%BB%A3&diff=prev&oldid=266709]已经有10多年了,好像一直也没有人有意见。稳妥起见的话,最好能联系上 @[[User:Fj217|Fj217]]或者其他知道来源的编者,问问出处。若长时间联系不上这位贡献者,到时再讨论删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3:50 (UTC)
*::::已于5月28日通过邮件方式联系了该贡献者,至今未得回复。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56 (UTC)
*:::::既然沒有貢獻者回復,'''刪除'''處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9 (UTC)
=== 7月 ===
* [[:分类:新华社]]下的一些文章似乎存在版权问题:
**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发表于2016年7月,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而这篇用词指南显然没有立法、司法或行政属性,应当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 <del>[[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发表于2022年7月9日,著作权显然没有过期。这是一篇新闻报道(而并非仅传达了事实,措辞的表达具有一定独创性),显然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del>(撤回提删)
** [[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可改挂{{tl|PD-PRC-exempt}}。--[[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13:48 (UTC)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提刪。
*:[[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為何撤銷提刪?{{支持}}提刪。
*:[[陈诚病死]]:但凡報道出來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謂「单纯事实消息」,不變更。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44 (UTC)
*::{{意见}}:[[陈诚病死]]就这么一句话,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哪怕不是单纯事实消息也似乎不受版权保护。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支持{{删除}}。[[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3 (UTC)
*::{{意见}}:@[[User:Zhxy 519|Zhxy 519]]“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依据何来?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第5条第2项的“单纯事实消息”在2020年修改前为“时事新闻”,2020年的修改对“时事新闻”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即不保护的只有传达单纯事实的消息,而非有独创性内容的消息(新闻)也不保护。这一修改吸收了1991年颁布,2013年最新修改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1项(法条序号依2013年修订一版)的解释(这一解释在1991年的最初版本中也存在):
*::{{quote|(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而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国际公约依据正是《[[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
*::{{quote|本公约的保护不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
*::日本著作权法对此的规定是: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は、前項第一号に掲げる著作物に該当しない。}}<br>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不属于前款第一项所列的作品。}}
*::日本文化厅对这一款解释道(1970年6月{{lang|ja|『新しい著作権法の概要』}}):
*::{{quote|{{lang|ja|「事実の伝達にすぎない雑報及び時事の報道」とは、いわゆる人事往来、死亡記事、火事、交通事故等に関する日々のニュース等そのものが著作物性を有しないものをいうのであって、一般の報道記事や報道写真はこれに該当せず、著作物として保護されるものである。}}<br>所谓“仅传达事实的杂报及时事报道”指的是有关所谓人事交流、讣闻、火灾、交通事故等日常新闻等不具有作品性质的内容,一般的新闻和照片不属于此类而可受保护。}}
*::“著作权法不保护事实”的“事实”指的是事实本身,一旦这一事实成文后即变成了“表达”,而著作权法保护的正是“表达”,但一旦事实和表达相混同(混同原则),这一表达同样不受保护,这正是《伯尔尼公约》及其各缔约国《著作权法》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不知阁下是否对“单纯事实消息”理解有误?
*::基于此,我认为[[陈诚病死]]属于单纯事实消息,且不满足作品独创性要件,不受保护。
*::撤销[[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的提删亦是同理,我事后认为该篇报道高度格式化,很难体现作者的独创性,但由于标准过于主观且实务中法院判决不一,删除亦可。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12:43 (UTC)
*:::單純事實消息的定義到底是甚麼?網上隨便搜也能找到:「只报道一件事情的发生的过程、时间、地点和人物,不表示报道人的观点的消息」。但是現實生活所有成文報道,都往往有「X社XX記者X時報導」這樣消息外的內容,導致不存在維基文庫能保存的新聞「文獻」。至於[[陈诚病死]],就算不看這些,「匪幫」兩個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觀點而不再單純。--[[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40 (UTC)
*::::之前的长篇论述是为了反驳您{{tq|但凡报道出来的成文稿都不再是所谓“单纯事实消息”}}的观点<del>,想必现在大家对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已无争议</del>。
*::::{{tq|但是现实生活所有成文报道,都往往有“X社XX记者X时报导”这样消息外的内容,导致不存在维基文库能保存的新闻“文献”。}}→这种近乎署名的字段难道不是单纯事实吗?这一段的因果关系我完全不能接受。您这句话如果成立,将导致下面这段话也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quote|维基文库用户Teetrition7月26日说,今日是7月26日。}}
*::::{{tq|至于陈诚病死,就算不看这些,“匪帮”两个字也完全表示了作者观点而不再单纯。}}→如果只添加两个字就能使得一段单纯事实变为作品而受保护,将导致“名称中无著作权(著作权法不保护作品的简短的标题、角色的名称,而简短的标题中亦可包含两个主观判断的字)”“混同原则”等早已确立的规则毫无容身之地。试问下面这段话能否受到保护?
*::::{{quote|反动派蒋介石死了。}}
*::::正如@[[User:Yinyue200|Yinyue200]]所言,这种一句话新闻,是否满足原创性门槛都值得怀疑。如果维基文库不愿意像维基共享资源收录过于简单的图片(例如[[:File:Lenovo_logo_2015.svg]])一样收录需要主观判断的、过于简单的文字内容,不如直接去掉{{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因为我难以想象到有何内容还能仅因“单纯事实消息”而被收录到中文维基文库中。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1:02 (UTC)
*:::::正確性無爭議?請勿如此自我肯定。署名就算是「事實」,也不是報導出來的事實消息。如果閣下使用源代碼編輯,第一句話就是{{quote|点击发布更改按钮以后,就表示您同意依據CC-by-sa-3.0和GFDL不可逆轉地释出貢獻。如您不欲文章被其它用户编辑或转载,请勿提交。}}
*:::::不能同日而語。{{tl|PD-PRC-exempt}}中的第二项去不去掉,我倒是持開放意見,因為在維基新聞可以,但在文庫其實無法成立。歡迎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3:51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在此撤回“正确性无争议”的言论并对此道歉,此前回复对阁下回复内容欲表达之含义有所误读。
::::::回首再看您的发言,您似乎想用“X社XX记者X时报导”来说明,因为成文稿中存在非新闻事实及作者评论性内容,所以不算“单纯事实消息”。我对此的回复是
::::::*著作权法不保护所有事实及与事实混同的表达,其中简短的表达多属此类。
::::::*评论性内容受保护的前提是它需要满足原创性门槛,满足该门槛后某'''内容'''才能被称为'''作品'''。在某'''内容'''连'''作品'''都算不上时,版权这个概念根本不适用。阁下似乎从未回复原创性问题。
::::::关于主观性判断标准问题我在前面已有提及,此处不在赘述。对于以上两点,相信论述较为充足的著作权教科书中都有提及,法院判决中也屡可见类似说理。
::::::另恕愚钝不明阁下提及文库许可证之意图。如果阁下是想说明我的举例已通过许可证释出部分著作财产权,此处我作出以下补充说明:请在不考虑文库许可证的情况下判断我举例的受版权保护性。[[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12 (UTC)
:::::::注意到[[/存档/2020年#8月]]中已有相关讨论且相关用户与我论点一致甚至提出了我想提出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今天进入第二天”案例,在此链接提请其他讨论者注意。
:::::::我当前认为是否收录'''简短新闻不是版权问题''',如果认为文库不应当收录新闻则应由[[Project:收录方针]]决定,交写字间讨论是否收录或转姊妹项目。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4:39 (UTC)
::::::::一篇文章只要在維基新聞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也是公有領域,在維基文庫和維基新聞針對單純事實消息搞雙重標準是不成立的,應該在寫字間討論單純事實消息的收錄方針。--[[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6日 (二) 15:15 (UTC)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成文者皆是作品,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說到教科書,我倒是看到這個。{{quote|研究《伯尔尼公约》公认的权威学术著作《国际版权和邻接权:<伯尔尼公约>及对其的超越》也指出:《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8款仅意味着构成新闻的事实不受保护,而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本身。}}[http://ip.people.com.cn/n/2014/0731/c136655-25376047.html]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如果是一篇確實判定公有領域的文章,我也不反對閣下所言。但如上,本站的目的並不是讓各位就一條事實再創作。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4:19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tq|成文者皆是作品}}:{{反对}},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还是他国著作权法,承认只要成文皆是作品的国家并不占多数。在此对阁下的此言论提出'''【来源请求】'''并反驳如下:
::::::::::{{quote|'''《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u>'''具有独创性'''</u>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包括:(后略)<br>'''日本《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 {{lang|ja|著作物 思想又は感情を<u>'''創作的に</u>'''表現したものであつて、文芸、学術、美術又は音楽の範囲に属するものをいう。}}<br>'''[[著作權法_(民國108年)|台湾地区著作权规范]]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 一、著作:指属于文学、科学、艺术或其他学术范围之<u>'''创作'''</u>。}}
::::::::::阁下不知为何一直对原创性(大陆法律称独创性,英语为originality)避而不谈,如果阁下不明何为原创性,在此为阁下提供参考资料:
::::::::::*[[w:原创性门槛]]
::::::::::*[[commons:COM:TOO China]]
::::::::::其中中国大陆和美国对原创性均有不是太低的要求(图中([[: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没有被标注为红色),如果中文维基文库要求收录作品在全世界均属公有领域(或通过文库允许的许可证发布,但此情况不符合我们讨论的具体话题,省略),则这与维基基金会的方针不符。
::::::::::而对阁下所称{{tq|否則各位又為何要將它們作為「文獻」錄入本站}}:请注意日常用词“文献”与法律意义的“作品”的区别,阁下当然可以认为在文库中成文皆为文献,但是某内容是否属于'''作品'''是法律概念,我以上所谈作品均为法律意义,而何为作品相信中国法第三条已经说明得很清楚。
::::::::::阁下所引论述的作者王迁教授正是我之前大部分理论和案例的来源,如果阁下需要相关书籍摘录,我可以电邮到阁下的邮箱中。鉴于版权原因不附于此。且,我的论述与阁下所引王迁教授之言论无冲突,我们的论点一直认为例如[[陈诚病死]]的新闻不仅是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不构成作品,这与{{tq|不是将包含了事实但构成文字作品的文章或报导排除在外}}毫不冲突,因为[[陈诚病死]]不满足独创性而不构成作品。--[[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5:03 (UTC)
为避免缩进过多造成回复困难,在此新开一行。我的言论总结如下:
* 事实、表达、作品三个概念互不相同但互相联系:
** '''事实'''(fact)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一旦它付诸某种形式(不论文字或图片),它就成为了'''表达''';
** '''表达'''(expression)应以某种形式表述,例如“我是人”就是对'''事实'''(无论事实真伪)的简单表述;'''“单纯事实消息”是表达''';
** '''作品'''(work)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满足独创性要件''的'''表达'''。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中所述的不保护的三项中:
** 第一项中所列'''表达'''(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可能构成'''作品''',但法律排除其受保护;
** 第二项中所列'''表达'''(单纯事实消息,2020年修改前称“时事新闻”)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如果新闻报道中有独创性元素,则它可能构成'''作品'''(此时它不是“单纯事实消息”或“时事新闻”),如它满足其他作品要件且著作权没有过期(当然,著作人身权永久保护),则受保护。这与{{tq|由此可见,被《伯尔尼公约》排除出保护范围的新闻,根本就不是作品,而仅是事实(所对应的表达。本括号内的内容是Teetrition加的)本身。}}观点的核心是一致的。
** 第三项中所列'''表达'''(历法、通用数表、公式等)不会构成'''作品''',因此不受保护。
* 其中,不保护单纯事实消息的法理在于,它的'''表达'''与'''事实'''混同(见混同原则,又称合并原则),则该表达不构成'''作品'''并不受保护。
* 即使认为“匪帮”二字介入了作者的情感,然而“匪帮蒋介石”是彼时的固定表述,可以被认为是“常见的表达”而不受保护,亦可能涉及“场景原则”。虽然我不认为此二字破坏了该条新闻“单纯事实消息”的性质,但即使退一步认为这条新闻不是“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表达'''也因不满足最基本的独创性要求而不构成'''作品''',进而不受保护。
* 不是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各国/地区对独创性的要求可参见[[:File:Threshold_of_originality_world_map.svg]]。“额头流汗标准”早已被各国否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91年Feist案在世界范围内亦具有深远影响(参见Feist Publications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499 U.S. 340, 341-344(1991),转引自王迁著《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第67-6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亦可见英维介绍[[w:en: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中维介绍[[w:费斯特出版公司诉乡村电话公司案]])。认为任何文字性内容都可以受保护是危险的。
* 以上言论并未否定较长的、包含作者评论性等独创内容的受版权保护性。
* 是否收录自由版权的新闻是收录方针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0:33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0:54 (UTC)
*:我插一句話,這麼長的論據我已經看到頭大了。雖然[[陈诚病死]]不論如何在中國都是公有領域了,但如果閣下堅持,造成大批閣下等人標準下發表50年以內的「單純事實消息」錄入本站,閣下能不能保證本站不受版權問題訴訟等困擾?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2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我的观点尚未在社群形成共识(虽说在我先前的讨论串的链接中亦有其他用户持相同观点),难道因为我保证本站不受侵权之诉之侵扰,我的观点就能成为圭臬?在此仅是贴出论据反驳@[[User:Zhxy 519|Zhxy 519]]的观点,对我的观点赞成反对与否,还请阁下自行定夺。
*::正如之前给出的案例,既然对应案例都能被争讼,就代表此类案件不能被保证能避免诉诸法庭之虞,诉讼的结果将对理论研究贡献有益的参考。
*::在[[commons:|维基共享资源]]中亦存在大量需要主观地判断独创性的文件,例如[[:File:Lenovo logo 2015.svg]]。相信您能在详情页中看到NoTOO-China模板的红链,这个模板之前是用来说明该文件可能在中国受保护(中国对此类标志的著作权独创性门槛相对较低)、但根据美国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这个文件没有满足独创性门槛而不受保护的。模板存废讨论可参见[[commons:Commons:Deletion_requests/Template:NoTOO-China]]。试问阁下,根据中国的裁判案例和该被删除模板的说明,这些原本被加上NoTOO-China模板的文件均可能在中国得到保护,因此难免争讼之虞,请问是谁在向维基共享资源作担保呢?
*::本页页首言{{tq|本页请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数服从多数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户可发言,不是投票}}。我亦无非是依理讨论,阁下却突然说出“阁下坚持”“造成”这般话语,诚惶诚恐。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4:17 (UTC)
*:::本人愚鈍,但從常識直覺出發而已,閣下的堅持,正是令我無從置喙,卻又深感擔憂的。我也知道訴訟結果是很好的參考,但是拿本站作犧牲,代價可太大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42 (UTC)
*::::感谢理解。如果中文维基文库想要避免此类风险,就应当与维基共享资源采相反态度,在判断是否侵权时排除掉独创性这种主观规则。举个'''不恰当的例子''',{{tl|PD-PRC-CPC}}亦是以法院判决作为说理基础(不过该判决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并未有任何官方规范性文件说明中共文件的可版权性。中国大陆法域不存在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也不是法官判决的依据(不能列入判决主文部分(即“根据……判决如下”部分))。而根据模板说明,这个模板目前在本社群也存在争议。
*::::'''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甚至相关内容是否收录亦与我无太大关系。大家无偿为社群作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感谢,特别是作为管理员的你们。相信真理越辩越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1 (UTC)
*:::我從來沒覺得原創性和本討論真有多少聯繫,所以沒覺得從我的角度要說甚麼。所以真要我說,我只能看別人的說法,比如[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a442b40a6c915c8e0b3fb28 翟真:新闻作品是否存在原创性?究竟源自何处?]但這個很有意思,上來提的就是新聞'''作品''',所謂混同原則我也沒看過和新聞搭邊的好判例。所以我更加疑惑的是,很多法律界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閣下似乎就拿來準備說服我們。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0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再次说明'''我并非强加观点给谁,亦非要求谁接受我的观点。'''此处我仅是表达我的立场,您也在表达您的立场。同时容我冒犯问一句,既然此问题法律界没有完全解决、仍存争议,'''您是否似乎也在准备说服我呢'''(当然我不愿这样恶意推定)。在其他讨论页其他用户关于此话题的讨论串中,根据善意推定,相信他们亦是如此。'''在无共识的情况下''',保持不收录简短新闻的立场是更稳妥的做法(正如我在4月末尾讨论串中阐明的至今仍未被删除的[[君之代]]的立场)。
*::::试问,因无共识而保持不收录的立场,我为何不{{支持}}呢?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19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23 (UTC)
*:::::好,我可以放棄說服閣下,本站做法也的確是版權存疑者優先考慮的是刪除,避免如瓜皮仔所說,造成站點的困擾。不過一點,[[陳誠病死]]我也要堅持,目前的模板是最穩妥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28 (UTC)
*::::::@[[User:Zhxy 519|Zhxy 519]]:感谢理解。在前述讨论无共识的基础上,根据稳妥做法的原则,{{支持}}阁下对讨论串最初提案的三篇文章的全部处理意见的结论(即删除、删除、不变更)。另希望阁下能协助处理4月已提出、至今未处理的[[君之代#另一文言文版本]]之疑似侵权问题。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37 (UTC),修改于2022年7月27日 (三) 15:40 (UTC)
*:::::::看來誤會已消融。請多包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5:44 (UTC)
----
*[[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創建時原上傳者就同時掛上了侵權模板,在此供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5:51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21号]]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09417.ht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8:01 (UTC)
*:{{保留}} 公报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16:15 (UTC)
----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同上,歡迎查證。--[[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5:26 (UTC)
*:代表国务院,能算公务讲话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6:15 (UTC)
*::哈哈有趣的觀點,國家主席有沒有資格代表國務院呢。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7:55 (UTC)
*::{{保留}} 开篇就有“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资格是因国务院委托而产生,和其本身是不是国家主席没有关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21日 (四) 18:38 (UTC)
----
*[[佐治亞引導石]],作者不明的作品沒有聲明釋出版權,也要等50年吧。--[[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4:05 (UTC)
*:{{删除}},译者不明的文章,是否释出版权之状况不明。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6:02 (UTC)
----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这个是习近平的讲话,不属于pd prc cpc豁免的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20 (UTC)
:[[Template_talk:PD-PRC-CPC]]中有用户认为本文开头的“受中央政治局委托”表明本文为中共中央作品。--[[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37 (UTC)
::这个解释逻辑上靠不住。受机构委托创作的作品,仍然是个人的作品,不会因此就成为机构的作品。而且pd prc cpc豁免的是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不是其作品。[[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1:42 (UTC)
:::{{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创作本作品并朗读该作品(“作品”即该起草情况的发言稿);<br>''<small>此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委托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规则,著作权仍在习个人。但此时不乏有法人作品适用的空间。</small>''
:::# 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
:::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
:::同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和该类文件具有相似之处。部分观点认为此内容同时发表于公报,但正如阁下在写字间中所言,公报内容何以必然具有行政(或立法、司法)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4:40 (UTC),修改于2022年7月31日 (日) 14:59 (UTC)
::::這種疑問只要理解其所處法理及釋法位置,就不會有任何疑問,但除非如本地部分演繹一般、直接將個人之與公職公務責任相互支離破碎,繼而如可以說任何機關部門只要將其問責首長推出為個人身份而代言其行為不得負責其機關部門之操行、則無人為行使執政公務擔當,如此豈可發文律令暢通法網無阻?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ping|Teetrition}}请注意《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鉴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受权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应视同立法过程中之进程文件,视同立法性质文件,并非所谓“公报”赋予,也与本话题主文件显然有相异之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20 (UTC)
*::{{保留}} 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05 (UTC)
*::{{保留}}Fire-and-Ice阁下显然对著作权法存在误用。“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并不能被简单地认同为著作权法第十九条所指的“委托作品”。根据法条,委托作品一般地由委托合同加以确认,尽管也有不订立委托合同的情况,但一般地均反映出委托人和受托人就委托事项而言原无关系建立,仅在合同或口头约定下建立相互关系——实例中,委托作品关系往往发生在与第三人的关系之间。习是中央政治局成员——这甚至比劳动雇佣关系更进一步——“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并同时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不知道Fire and Ice阁下在此处的“公文”何所指?如果要'''仅'''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内所列文类作准,则甚至中共章程亦不能视为公文收录,而这是与《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精神相违背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15:11 (UTC)
*:::依法人作品要件及本作品性质,{{支持}}该作品为法人作品,同意{{保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感谢回复,我亦知立法性质非公报赋予。同时我撤回公报相关之不相关表述。提及《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意图另在于,《民法典》具有立法性质毫无争议,《民法典草案说明》是立法过程性文件因此同样具有立法性质。那么是否可以类比为: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即使中共决议'''可能'''并没有像《立法法》中那样相似的明文规定?窃认为这一类比可以成立。
*:::《立法法》初通过于2000年(修正前条文在第48条),而此前不乏类似的对法律案的说明,例如[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即使没有《立法法》的规定,具有公职的人履行其职务,过程性报告应也具有与对应文件相同的性质,且不论该报告似也合乎法人作品的要件。
*:::不知阁下是否认同这一类比?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05:48 (UTC)
:::在此反驳诸位提供的四点意见:
:::*意见一、“依據文本開頭之闡明,其說明之行使,是受委自執政黨團機關,並於執政黨團公務會議內所作、並非為未有任何機關代表前提下之單一說話,即該行為已而在履行最高黨團之公職與公務,繼而本案提請之理據非恰當適切。”按:此意见不值一驳。《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指出:“自然人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无论此文是否习近平因工作任务而创作,履行公职的作品亦为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
:::*意见二、“{{tq|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这句话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中央政治局委托其朗读(即“作说明”)出本作品(此时该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中央政治局创作的)。作第二种理解时,似乎逻辑上能更通畅些。”按:[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71.htm 新华社电文署名为习近平],维基文库于是也署名为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的空间。
:::*意见三、“‘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说法应视同是文本内容反映政治局意志,并由政治局承担责任,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再经由PD-PRC-CPC而确认公有。”按:此处“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无法“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视同法人作品”,以常理判断,既由习近平署名,自然由习近平本人承担责任。另外,制定PD-PRC-CPC模板当前内容时未规定“公文”范围,致今有“反对对公文的'''过度'''收缩理解”之语,然则个人署名作品,根据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常识,不可能属于公文。
:::*意见四、“因为《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故《决议说明》亦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按:中共中央组织的决议具有立法或行政性质,这是社群对《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的理解。对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的说明应视同立法或行政过程中之进程文件从而视同立法或行政性质文件,这是意见人对立法或行政性质的理解。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单位二百余名专家参与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第1卷第2版,其“前言”指出:“撰写这部法律释义的作者,大多是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当年参加过国家有关法律的起草、调研、审议和修改工作的同志,撰写时力求根据立法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准确地反映立法意图。”其598页指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并未明确释义对法律草案的说明具有立法性质,在未有最新解释之前,自当从严。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2:31 (UTC)
::::如社羣各成員上所述,現本地文庫共識既已相對明確,閣下似乎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並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更如閣下是否要求文庫社區是要完全服從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之所謂「常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8:07 (UTC)
::::虽然在下只为意见三负责,不过阅读阁下的见解后亦有赞同或认为可商榷之处,是以合并回复如下:
::::一、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有关职务作品说法驳Longway22君之意见,我原则上并不反对。只是在此基础上,不能不提请阁下注意第十八条并不足以全然排除第十一条与第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尤其是第十二条第一款{{quote|“在作品上署名...为作者...'''另有相反证明'''的除外。”}}
::::是以尽管第十八条规定了职务作品的一般性情形,但这一情形仍要建立在无“相反证明”的基础上。
::::二、那么,实务中是否存在“相反证明”呢?此处恰好就阁下之对Teetrition君意见二的反驳可提供一反论材料(注:这并不代表我对他的意见就全然支持):阁下指本文在新华社署名习近平,因此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然而见[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新华社电文-习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署名亦为习近平,按阁下之逻辑,应不存在第二种理解空间而应将其视为其个人之作品,从而其个人据有版权;然而这一逻辑,将恐与既有案例判决相冲突(即《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80号)。此处即证明,即使署名,亦不全必然以署名者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者;亦即在实务中,“相反证明”是可能存在的。
::::三、回到本案,则是否提出足够效力的“相反证明”,成为关键(请注意,我并不以为有“相反证明”即足矣,而仍应考虑其效力是否足够)。当然,效力是否足够,除非法院判决,否则它就是一个各有道理的问题。但阁下于对意见三的反驳中称“...‘由政治局承担责任’没有逻辑上的推导”,则未敢苟同:首先,署名者是否必然承担其'''全部'''责任,又以何方式承担其应承担之责任,仍需按各个案独立分析。《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条第五款指出:{{quote|(五)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quote|党中央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对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根据需要,分别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
::::同上第三十二条:{{quote|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牢记自己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一员'''...按'''集体意志'''办事...}}
::::尽管各人对中国大陆之政治结构实质或许各有认识,然而从'''成文规则'''自体而言,政治局遇事实行集体讨论、会议决定是明确的,因而若谓该说明文件在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之情况下而该文件不反映组织意志、组织无须负全面责任的,则不免与上面成文规则相违背;而习作为政治局一员,虽然需要承担责任,但应该视为以组织一员身份,与组织中之他人负共同责任。(谨请注意:'''从成文规则上''',总书记职务并不在政治局中承担比其他政治局成员更多的责任。)以上应足以证明该文件由政治局承担相应责任,而得以十一条第三款解释。至于阁下称“个人署名作品...不可能属于公文”,上述说明已足可解,不赘。
::::四、(此处{{ping|Teetrition}}感谢阁下相询,在下对阁下的回复,一并列入此点,不再另行书写,见谅)我总体同意Fire and Ice阁下的“自当从严”——针对《决议》和《决议说明》的关系而言。这两者并非法律文件,也缺乏明确释义,以《民法典》与《民法典草案说明》的关系类比是存在过度类比的情况的。因此我不赞同这样的类比。——但,《民法典草案说明》由于有《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它的性质应是无疑义的。
::::PS:就[[User:Longway22|Longway22]]君后来的发言,在下冒昧插一句:社群共识虽相对趋近于“保留”,但一是“相对”趋近,二是这趋近也仅止于“保留”,而各家未必认同各家之论据,是以恐不宜批评他人“反社區商討之共識而行”,我更未见Fire and Ice阁下有“稀釋碎裂法理邏輯造成奇異”与“沒有任何明確規章說明”(事实上Fire and Ice阁下不乏明确引文,逻辑亦颇有高论),这样的指控恐有违推定善意,也不符合事实,还是平心静气谈话,似更适合。冒昧一言,见谅见谅。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09:43 (UTC)
:::::接受銀雪之指教,也期提案人理解,再稍微釋言提問之為求,是較強調對提案人在第四點做案可能所生之邏輯作叩問、但確實較簡短以突出部分重點或需斟酌,但之所以較有此現,即如第四點做案可能與普遍認知之意見綜合吸納和參與等已有所相衝,潛在而言對於無論本地之文庫社區或釋法文本諸公、但且或有不太適切之對照區分,姑且如是期可見諒包涵,諸君再識。——[[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01 (UTC)
:::::{{ping|银色雪莉}}基本赞同阁下的意见也感谢阁下的提及。我亦深知未有明确解释前亦应从严,类比亦为增加保留观点之论据。惟有一点不明,阁下以《立法法》之规定说明《民法典草案说明》之性质,然正如我之前所言,《立法法》通过、施行于2000年,其规定即使是对某习惯的确认亦不能溯及既往。之前所举[http://www.npc.gov.cn/zgrdw/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20.htm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6)]一例中,该说明冒头即言“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我向大会作关于……的说明”。正如阁下所列党章及相关党内法规的规定,不难推测习作出《决议说明》亦经相关讨论决定。在《刑诉法修正草案说明》当时无《立法法》之支撑的情况下,其立法性质之推导与《决议说明》性质之推导高度相似(私以为不能说因为《立法法》相关规定,某一作品在2000年7月1日前不属于公有领域,在之后属于公有领域)。既然《决议》根据指导案例之精神属于立法或行政文件而不受保护,此时言《决议说明》不受保护似乎并非过度类比。——[[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0:54 (UTC)
::::::人大的立法权在宪法中早有明定。即使没有《立法法》做加强说明,既然规定人大有立法权,则人大为行使立法权而制定的过程性文件也很难被视为不具有立法性质——当然,就像下方Fire and Ice君所言,有一个从宽从严的问题,但是我想这一个还算是同类推论,应可接受。党的文件则有根本不同。实际上党的文件之所以在本地被部分地接受具有“三性质”,还是由于一个判例所引出的讨论。即便在实务中,尽管判例有其参考性,但是它的效力也并没有法律来得强,因此实际上应作为一个有限缩性的特殊情况,不宜作过度推论,实有必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31 (UTC)
:::::::感谢回复,了解并支持阁下的立场。实际上我亦对该指导案例较为贫瘠的说理仍有疑问(更何况这是刑庭法官所作判决)。正如阁下所言,中国大陆法域无判例法基础,指导案例仅有参考作用。但既然社群接受部分党的文件具有三性,个人论述即直接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了。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44 (UTC)
:::::承蒙指点,回复两点:
:::::*一、《立法法》第五十四条提出:“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而根据《立法法》第十八条至二十四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法律案将经过提案人的说明后,进行审议和修订,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和法律草案表决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认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属于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据此可见,《法律释义全书》认为立法过程中的文件为立法性质的文件,从而判定审议结果报告具有立法性质。那么虽无明文,提案人对法律的说明自然也应属立法性质(这只是推测,从宽从严,由文库社群决定)。虽然,这无法推出《决议说明》亦可属此例。
:::::*二、银色雪莉认为署名为习近平的《决议说明》“经‘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后才委托政治局成员'''宣读'''”。目前恰无证据证明此点。《决议说明》称:“在决议稿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决议稿。”后又经中共中央全会通过。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代表中共中央集体意志当无疑义。而目前并无任何报道披露《决议说明》的形成过程,仅知署名为习近平。
:::::以上。[[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1:53 (UTC)
::::::所以如此即屬於民事行為否?如閣下由此論說,適可民事舉證和承擔民事責任等言之反觀所謂署名者、是否合乎獨自署名承擔民事行為能力之定義。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40 (UTC)
::::::祝安。对于Fire-and-Ice阁下之意见一完全赞成。就意见二,我当然可以撤回“宣读”这一推理,确实这一推理也无法证明。但我仍要指出的是:
::::::首先,即便没有明确的文件制订过程,但这一文件首先代表政治局的意志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委托”一词,说明此项事务(即“就......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是政治局自身事务(这里有一项旁证:本文中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作为文件起草情况说明的本文,其内容自然需要反映领导本项工作的政治局常委会的意志)。
::::::其次,阁下当然可以引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包括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应的条文)来指出这属于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归自然人作者(包括我前面引用的文段,也确实可以说明此处属于习的“工作任务”范畴),正如我此前的一贯态度一样(“意见一引《著作权法》第十八条...我原则上并不反对”),'''我不会反对将本文认定为职务作品的看法'''。但我同样指出,本文'''也同样具有组织作品之完整要件'''——除了“主持”和“意志”以外,再谨引用《民法典》第六十二、一百零五和一百零八条指出,习作为文件起草组组长(组织代表)在创作这一决议起草过程中的过程性文件时,其责任划分存在由其所属组织全体承担的可能,因此也就存在了符合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要件三的可能性。
::::::以上,谨表明我的态度——我们争论的缘由,实际上是由于现行著作权法的几类特殊作品——法人作品、一般职务作品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在定义上存在重叠的灰色地带。鉴于这种灰色地带,我在保留我个人认为应当保留的这一观点同时,亦对阁下之意见表示尊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13 (UTC)
----
*[[武嶺樂亭記]],蔣中正的私人作品。--[[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9:31 (UTC)
:符合[[:mul:Template:PD-US-1923-abroad]],在美国是公有领域,移交[[:mul:|多语言维基文库]]。--[[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8:39 (UTC)
::{{ping|Jusjih}}請閣下協助移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4:49 (UTC)
=== 8月 ===
*[[新华社受权公告]],授權方及相關版權待釐清。--[[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09 (UT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Deletion_requests/File:2022%E5%B9%B48%E6%9C%88%E6%96%B0%E5%8D%8E%E7%A4%BE%E5%8F%97%E6%9D%83%E5%85%AC%E5%91%8A.jpg 公告附图也面临提删]。--[[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10 (UTC)
**{{删除}} 新华社作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21:51 (UTC)
**:这肯定不是新华社自己的作品,不应适用新华社自身的版权要求。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2:07 (UTC)
**倾向{{保留}},公告授权方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或其他官方,而公告本身可能具有行政性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3 (UTC)
***我认为这篇公告属于“纯事实消息”,所以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9 (UTC)
****「公告」,是什麼也不會是「事實消息」吧……--[[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0 (UTC)
****:公告的内容就是事实消息。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23:38 (UTC)
****:除了事实消息(发生了什么),公告的功能就是决议、决定、命令(受众要怎么做)了。这篇公告的内容是宣布“解放军要在台湾附近海域进行军事行动”,要求“船只和飞行器不要接近”,应被视为“决议、决定、命令”。鉴于新华社只是新闻机构,而且是“受权”,即得到批准,发表此公告,合理推断,公告的作者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再次证明这篇公告的公有领域性质。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07:02 (UTC)
**應先判讀是否存在民事法人,還有是否具備民事舉證之行為能力。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35 (UTC)
**:这么说“民事法人”肯定不是新华社,而是比新华社级别更高的政府机构。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5 (UTC)
**{{意见}} 文字我可以接受按单纯事实消息保留。图片还有待社群讨论。--[[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7 (UTC)
**:这张图片跟文字的性质一样,也是单纯事实消息,也应该保留。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6:59 (UTC)
*为什么不使用国防部或解放军原公告,国防部失职?--[[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04:29 (UTC)
*:反而是国防部[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8/02/content_4917246.htm 转载了]新华社的报道……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7:06 (UTC)
*我觉得删是不对的,就像上面诸君所言,这篇并非新华社作品,授权方是军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辖下,公有并无疑问。——'''不过我觉得,因应这一点,至少标题需要改一改是真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3:01 (UTC)
----
*[[九大工商團體聯合聲明]]版权情况未知。--[[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06:54 (UTC)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发表声明 强烈谴责佩洛西蓄意挑衅 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同上,建議一同討論。--[[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39 (UTC)
*:还有[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165961512286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D925B7EC-47EA-44A4-A76B-739461C1D155_681309378382&item_id=5446603752302245352 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一并讨论吧。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7:04 (UTC)
*:全国台企联那篇肯定是{{删除}},法人作品版权未到期。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也是同理。台湾方面的相关法律我不那么熟,不过据《[[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5月立法6月公布)|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条,似乎法人作品也是要到五十年。--[[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0:21 (UTC)
:*刪掉吧。[[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7:37 (UTC)
:{{已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4:48 (UTC)
----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还得再等四年。[[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3:09 (UTC)
*:这个被广泛认为是代表政府的声明,是否属于行政性文件还有待判断。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7 (UTC)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譯者不明,可能侵犯版權。[[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7:37 (UTC)
*:该版译文应予{{删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多版语文教材给出的出处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二者译文存在些许差异但基本一致,维基文库的这一版本来自后者。前者译者署名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后者暂未找到有收录的对应书籍。即使按照法人作品发表+50年规则计算,该译文著作权仍未到期。
*:摘录少许前述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马恩全集第40卷前言说明供参考:
*:{{quote|《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补卷是依照1968年开始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补卷译出的。补卷共十一卷,卷次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至三十九卷相衔接,即第四十至五十卷。}}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0:46 (UTC)
*:完全赞成{{删除}}。另,此文已经是[[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9月|又一次重复被创建和提删了]],请管理者注意。鉴于本次创建者是新手,<del>请知道那个模板(就是有一个提醒新手这篇侵权)的用户到他讨论页留个言温馨提醒一下吧。</del>在下已经提醒——我有时也会觉得文库有些介绍对新手不算很友好(指使用指引的清晰度)。--[[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35 (UTC)
:{{已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4:46 (UTC)
dvxcbry6hwwjfd9iporvb1k31uagttq
Wikisource:删除讨论
4
7770
2173575
2173449
2022-08-22T12:45:38Z
Longway22
35574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以黨代政之行事實法理效力應該而且必然適用於該時期之情況,旁引[[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对以王春喜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案的立案请示报告|地縣司法記錄1]]、[[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侦破天主教反革命复辟活动案件的进展情况报告|記錄2]],可以直接見到地縣司法部門'''公務活動第一是面對縣委''',更大程度上黨團機關在該段時期之行使公職、可謂最突出之表徵且並非任意後來法例明文限定之。另一點姑且先不引文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首席之匯報記錄(暫限定於該案涉及之時間段),是可進一步證明有關司法事務受黨團方針政策領銜之,如是認可尤其該時段之最大化表徵為事實、即於本地共識內考慮該時期之文本應更少爭議而確鑿其有眾所周知之屬性。——[[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45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90rrbfhtmmdd0tooyo8cf5ymw5t4jj8
2173577
2173575
2022-08-22T12:52:36Z
Longway22
35574
/* 恢復請求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以黨代政之行事實法理效力應該而且必然適用於該時期之情況,旁引[[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对以王春喜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案的立案请示报告|地縣司法記錄1]]、[[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侦破天主教反革命复辟活动案件的进展情况报告|記錄2]],可以直接見到地縣司法部門'''公務活動第一是面對縣委''',更大程度上黨團機關在該段時期之行使公職、可謂最突出之表徵且並非任意後來法例明文限定之。另一點姑且先不引文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首席之匯報記錄(暫限定於該案涉及之時間段),是可進一步證明有關司法事務受黨團方針政策領銜之,如是認可尤其該時段之最大化表徵為事實、即於本地共識內考慮該時期之文本應更少爭議而確鑿其有眾所周知之屬性。——[[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45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重新引用2月原記錄時提出之旁證:'''[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 總統府公佈履歷表]表述其為「第1~5任蔣總統中正先生」、一併含其所謂下野之時段''',[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1 總覽]未有代總統之列位,認為事實上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情況下、其亦法理仍為行政之最高代權人而於該類公務內未有私權之可能,故應認定其'''於發表該作時實際仍是總統'''、只不過法理屬於無於表面政務程序內直接行使職權者而已。
::::以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52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pzgukw0mschqe2nnk0fcx1cgh2j3fhb
2173580
2173577
2022-08-22T13:18:02Z
Longway22
35574
/* 恢復請求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以黨代政之行事實法理效力應該而且必然適用於該時期之情況,旁引[[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对以王春喜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案的立案请示报告|地縣司法記錄1]]、[[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侦破天主教反革命复辟活动案件的进展情况报告|記錄2]],可以直接見到地縣司法部門'''公務活動第一是面對縣委''',更大程度上黨團機關在該段時期之行使公職、可謂最突出之表徵且並非任意後來法例明文限定之。另一點姑且先不引文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首席之匯報記錄(暫限定於該案涉及之時間段),是可進一步證明有關司法事務受黨團方針政策領銜之,如是認可尤其該時段之最大化表徵為事實、即於本地共識內考慮該時期之文本應更少爭議而確鑿其有眾所周知之屬性。——[[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45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重新引用2月原記錄時提出之旁證:'''[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 總統府公佈履歷表]表述其為「第1~5任蔣總統中正先生」、一併含其所謂下野之時段''',[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1 總覽]未有代總統之列位,認為事實上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情況下、其亦法理仍為行政之最高代權人而於該類公務內未有私權之可能,故應認定其'''於發表該作時實際仍是總統'''、只不過法理屬於無於表面政務程序內直接行使職權者而已。
::::以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52 (UTC)
::::另請注意[[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1971年聯合國改換中國代表權之決議]],其改換之雙方之一為'''蔣介石的代表''',未有任何其他字眼指代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或代理人之,引據國際法理之視作國家政府代權人改換,在此特別推論並請社羣理解之:'''蔣介石'''之稱謂,即為其本人實權公職及當其時中華民國政府所有對內外政治代權身份之宣明、而並非需要任何單獨頭銜或代理身份之宣明其行使權限,而可知其實際行使活動非'''純粹'''黨務、也非'''純粹'''辦理人員,第5號解釋之限定亦難以推定適用於上述情況裡、因為當事人之行狀並不能合理推定合乎有關解釋之一般定義且對指定活動缺乏有約束力,對於政黨與政府機關間混亂問題未有更多制限力也未見更多司法責任之,理解上該解釋在時司法轄區內亦早被嚴重挑戰(參見[[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文件記錄]]),認為如處理「行憲」之具體效力或範圍適用等問題、亦可織理出有關法理之根基尤其於相關特徵最大表徵化之年代表面司法效能全無當然可行其能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3:1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bb3lfp0k0yq9cczdy4rbdm57mtcd1mx
2173670
2173580
2022-08-23T02:08:46Z
Longway22
35574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以黨代政之行事實法理效力應該而且必然適用於該時期之情況,旁引[[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对以王春喜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案的立案请示报告|地縣司法記錄1]]、[[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侦破天主教反革命复辟活动案件的进展情况报告|記錄2]],可以直接見到地縣司法部門'''公務活動第一是面對縣委''',更大程度上黨團機關在該段時期之行使公職、可謂最突出之表徵且並非任意後來法例明文限定之。另一點姑且先不引文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首席之匯報記錄(暫限定於該案涉及之時間段),是可進一步證明有關司法事務受黨團方針政策領銜之,如是認可尤其該時段之最大化表徵為事實、即於本地共識內考慮該時期之文本應更少爭議而確鑿其有眾所周知之屬性。——[[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45 (UTC)
::::另再援引銀雪援引之[[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同一文件]]內文,補充說明佐證有關黨團代行權力之實質(加粗為在本案強調有關問題)——
::::{{quote|……。党委和司法机关各有专责,不能'''互相代替''',不应'''互相混淆'''。为此,中央决定取消'''各级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
::::基於有關明文確鑿無誤,而依據本地現階段已完成之共識,是可由此指明依據有關上述、'''至少在相應司法轄區於1979年以前為黨團直接實施事實司法權能之''',即有關判讀之司法文件論接收方即使僅含黨團部門機關、均毋庸置疑其為行使司法活動而並'''一直可與司法機關相互代替或混淆,故而認為本案恢復有關文本之法理基礎當然而無疑問為適當'''。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08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重新引用2月原記錄時提出之旁證:'''[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 總統府公佈履歷表]表述其為「第1~5任蔣總統中正先生」、一併含其所謂下野之時段''',[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1 總覽]未有代總統之列位,認為事實上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情況下、其亦法理仍為行政之最高代權人而於該類公務內未有私權之可能,故應認定其'''於發表該作時實際仍是總統'''、只不過法理屬於無於表面政務程序內直接行使職權者而已。
::::以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52 (UTC)
::::另請注意[[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1971年聯合國改換中國代表權之決議]],其改換之雙方之一為'''蔣介石的代表''',未有任何其他字眼指代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或代理人之,引據國際法理之視作國家政府代權人改換,在此特別推論並請社羣理解之:'''蔣介石'''之稱謂,即為其本人實權公職及當其時中華民國政府所有對內外政治代權身份之宣明、而並非需要任何單獨頭銜或代理身份之宣明其行使權限,而可知其實際行使活動非'''純粹'''黨務、也非'''純粹'''辦理人員,第5號解釋之限定亦難以推定適用於上述情況裡、因為當事人之行狀並不能合理推定合乎有關解釋之一般定義且對指定活動缺乏有約束力,對於政黨與政府機關間混亂問題未有更多制限力也未見更多司法責任之,理解上該解釋在時司法轄區內亦早被嚴重挑戰(參見[[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文件記錄]]),認為如處理「行憲」之具體效力或範圍適用等問題、亦可織理出有關法理之根基尤其於相關特徵最大表徵化之年代表面司法效能全無當然可行其能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3:1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6fcum80nas6rdswcxo9x3ysfa3vfpfv
2173672
2173670
2022-08-23T02:10:05Z
Longway22
35574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以黨代政之行事實法理效力應該而且必然適用於該時期之情況,旁引[[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对以王春喜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案的立案请示报告|地縣司法記錄1]]、[[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侦破天主教反革命复辟活动案件的进展情况报告|記錄2]],可以直接見到地縣司法部門'''公務活動第一是面對縣委''',更大程度上黨團機關在該段時期之行使公職、可謂最突出之表徵且並非任意後來法例明文限定之。另一點姑且先不引文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首席之匯報記錄(暫限定於該案涉及之時間段),是可進一步證明有關司法事務受黨團方針政策領銜之,如是認可尤其該時段之最大化表徵為事實、即於本地共識內考慮該時期之文本應更少爭議而確鑿其有眾所周知之屬性。——[[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45 (UTC)
::::另再援引銀雪援引之[[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同一文件]]內文,補充說明佐證有關黨團代行權力之實質(加粗為在本案強調有關問題)——
::::{{quote|……。党委和司法机关各有专责,不能'''互相代替''',不应'''互相混淆'''。为此,中央决定取消'''各级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
::::基於有關明文確鑿無誤,而依據本地現階段已完成之共識,是可由此指明依有關明文引據之上述、'''至少1979年以前在相應管轄區為黨團直接實施事實司法權能之''',即有關判讀之司法文件論接收方即使僅含黨團部門機關、均毋庸置疑其為行使司法活動而並'''一直可與司法機關相互代替或混淆,故而認為本案恢復有關文本之法理基礎當然而無疑問為適當'''。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08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重新引用2月原記錄時提出之旁證:'''[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 總統府公佈履歷表]表述其為「第1~5任蔣總統中正先生」、一併含其所謂下野之時段''',[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1 總覽]未有代總統之列位,認為事實上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情況下、其亦法理仍為行政之最高代權人而於該類公務內未有私權之可能,故應認定其'''於發表該作時實際仍是總統'''、只不過法理屬於無於表面政務程序內直接行使職權者而已。
::::以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52 (UTC)
::::另請注意[[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1971年聯合國改換中國代表權之決議]],其改換之雙方之一為'''蔣介石的代表''',未有任何其他字眼指代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或代理人之,引據國際法理之視作國家政府代權人改換,在此特別推論並請社羣理解之:'''蔣介石'''之稱謂,即為其本人實權公職及當其時中華民國政府所有對內外政治代權身份之宣明、而並非需要任何單獨頭銜或代理身份之宣明其行使權限,而可知其實際行使活動非'''純粹'''黨務、也非'''純粹'''辦理人員,第5號解釋之限定亦難以推定適用於上述情況裡、因為當事人之行狀並不能合理推定合乎有關解釋之一般定義且對指定活動缺乏有約束力,對於政黨與政府機關間混亂問題未有更多制限力也未見更多司法責任之,理解上該解釋在時司法轄區內亦早被嚴重挑戰(參見[[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文件記錄]]),認為如處理「行憲」之具體效力或範圍適用等問題、亦可織理出有關法理之根基尤其於相關特徵最大表徵化之年代表面司法效能全無當然可行其能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3:1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bewgn3qwjwa7u1heazn2z9lra2d3qt0
2173673
2173672
2022-08-23T02:12:11Z
Longway22
35574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以黨代政之行事實法理效力應該而且必然適用於該時期之情況,旁引[[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对以王春喜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案的立案请示报告|地縣司法記錄1]]、[[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侦破天主教反革命复辟活动案件的进展情况报告|記錄2]],可以直接見到地縣司法部門'''公務活動第一是面對縣委''',更大程度上黨團機關在該段時期之行使公職、可謂最突出之表徵且並非任意後來法例明文限定之。另一點姑且先不引文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首席之匯報記錄(暫限定於該案涉及之時間段),是可進一步證明有關司法事務受黨團方針政策領銜之,如是認可尤其該時段之最大化表徵為事實、即於本地共識內考慮該時期之文本應更少爭議而確鑿其有眾所周知之屬性。——[[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45 (UTC)
::::另再援引銀雪援引之[[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同一文件]]內文,補充說明佐證有關黨團代行權力之實質(加粗為在本案強調有關問題)——
::::{{quote|……。党委和司法机关各有专责,不能'''互相代替''',不应'''互相混淆'''。为此,中央决定取消'''各级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各级党委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以党代政、以言代法,不按法律规定办事,包揽司法行政事务的习惯和作法'''。}}
::::基於有關明文確鑿無誤,而依據本地現階段已完成之共識,是可由此指明依有關明文引據之上述、'''至少1979年以前在相應管轄區為黨團直接實施事實司法權能之''',即有關判讀之司法文件論接收方即使僅含黨團部門機關、均毋庸置疑其為行使司法活動而並'''一直可與司法機關相互代替或混淆,故而認為本案恢復有關文本之法理基礎當然而無疑問為適當'''。其他理據亦可由該文件進一步指明,限於本案之標的內容暫不補充。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08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重新引用2月原記錄時提出之旁證:'''[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 總統府公佈履歷表]表述其為「第1~5任蔣總統中正先生」、一併含其所謂下野之時段''',[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1 總覽]未有代總統之列位,認為事實上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情況下、其亦法理仍為行政之最高代權人而於該類公務內未有私權之可能,故應認定其'''於發表該作時實際仍是總統'''、只不過法理屬於無於表面政務程序內直接行使職權者而已。
::::以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52 (UTC)
::::另請注意[[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1971年聯合國改換中國代表權之決議]],其改換之雙方之一為'''蔣介石的代表''',未有任何其他字眼指代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或代理人之,引據國際法理之視作國家政府代權人改換,在此特別推論並請社羣理解之:'''蔣介石'''之稱謂,即為其本人實權公職及當其時中華民國政府所有對內外政治代權身份之宣明、而並非需要任何單獨頭銜或代理身份之宣明其行使權限,而可知其實際行使活動非'''純粹'''黨務、也非'''純粹'''辦理人員,第5號解釋之限定亦難以推定適用於上述情況裡、因為當事人之行狀並不能合理推定合乎有關解釋之一般定義且對指定活動缺乏有約束力,對於政黨與政府機關間混亂問題未有更多制限力也未見更多司法責任之,理解上該解釋在時司法轄區內亦早被嚴重挑戰(參見[[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文件記錄]]),認為如處理「行憲」之具體效力或範圍適用等問題、亦可織理出有關法理之根基尤其於相關特徵最大表徵化之年代表面司法效能全無當然可行其能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3:1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clnwmifegzuzhqea8ivzvi298k3a5if
2173675
2173673
2022-08-23T02:48:40Z
银色雪莉
28258
/* 2022年8月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以黨代政之行事實法理效力應該而且必然適用於該時期之情況,旁引[[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对以王春喜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案的立案请示报告|地縣司法記錄1]]、[[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侦破天主教反革命复辟活动案件的进展情况报告|記錄2]],可以直接見到地縣司法部門'''公務活動第一是面對縣委''',更大程度上黨團機關在該段時期之行使公職、可謂最突出之表徵且並非任意後來法例明文限定之。另一點姑且先不引文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首席之匯報記錄(暫限定於該案涉及之時間段),是可進一步證明有關司法事務受黨團方針政策領銜之,如是認可尤其該時段之最大化表徵為事實、即於本地共識內考慮該時期之文本應更少爭議而確鑿其有眾所周知之屬性。——[[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45 (UTC)
::::另再援引銀雪援引之[[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同一文件]]內文,補充說明佐證有關黨團代行權力之實質(加粗為在本案強調有關問題)——
::::{{quote|……。党委和司法机关各有专责,不能'''互相代替''',不应'''互相混淆'''。为此,中央决定取消'''各级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各级党委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以党代政、以言代法,不按法律规定办事,包揽司法行政事务的习惯和作法'''。}}
::::基於有關明文確鑿無誤,而依據本地現階段已完成之共識,是可由此指明依有關明文引據之上述、'''至少1979年以前在相應管轄區為黨團直接實施事實司法權能之''',即有關判讀之司法文件論接收方即使僅含黨團部門機關、均毋庸置疑其為行使司法活動而並'''一直可與司法機關相互代替或混淆,故而認為本案恢復有關文本之法理基礎當然而無疑問為適當'''。其他理據亦可由該文件進一步指明,限於本案之標的內容暫不補充。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08 (UTC)
:::::别的且不提,我只需要提出一点就够了:本案所涉文章是1979年10月19日发表的。——正好已经受到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的影响,取消了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那么请问,阁下所提的一切理论,与本文的关系何在呢?本文(报告部分)请示方是党组,被请示方是党委;批复方是党委,被批复(转)方是各党组(委);而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已经在'''一个月前'''被中央层级取消。那么,这根阁下理论中党团'''字面意义上'''参与司法的论据稻草,已经消失了。至于阁下要拿1976年的记录来打1979年的脸,我也只能是祝阁下安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48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重新引用2月原記錄時提出之旁證:'''[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 總統府公佈履歷表]表述其為「第1~5任蔣總統中正先生」、一併含其所謂下野之時段''',[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1 總覽]未有代總統之列位,認為事實上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情況下、其亦法理仍為行政之最高代權人而於該類公務內未有私權之可能,故應認定其'''於發表該作時實際仍是總統'''、只不過法理屬於無於表面政務程序內直接行使職權者而已。
::::以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52 (UTC)
::::另請注意[[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1971年聯合國改換中國代表權之決議]],其改換之雙方之一為'''蔣介石的代表''',未有任何其他字眼指代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或代理人之,引據國際法理之視作國家政府代權人改換,在此特別推論並請社羣理解之:'''蔣介石'''之稱謂,即為其本人實權公職及當其時中華民國政府所有對內外政治代權身份之宣明、而並非需要任何單獨頭銜或代理身份之宣明其行使權限,而可知其實際行使活動非'''純粹'''黨務、也非'''純粹'''辦理人員,第5號解釋之限定亦難以推定適用於上述情況裡、因為當事人之行狀並不能合理推定合乎有關解釋之一般定義且對指定活動缺乏有約束力,對於政黨與政府機關間混亂問題未有更多制限力也未見更多司法責任之,理解上該解釋在時司法轄區內亦早被嚴重挑戰(參見[[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文件記錄]]),認為如處理「行憲」之具體效力或範圍適用等問題、亦可織理出有關法理之根基尤其於相關特徵最大表徵化之年代表面司法效能全無當然可行其能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3:1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4sbqtk0nf3pvummxqasasf339gc5ksu
2173676
2173675
2022-08-23T02:49:27Z
银色雪莉
28258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以黨代政之行事實法理效力應該而且必然適用於該時期之情況,旁引[[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对以王春喜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案的立案请示报告|地縣司法記錄1]]、[[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侦破天主教反革命复辟活动案件的进展情况报告|記錄2]],可以直接見到地縣司法部門'''公務活動第一是面對縣委''',更大程度上黨團機關在該段時期之行使公職、可謂最突出之表徵且並非任意後來法例明文限定之。另一點姑且先不引文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首席之匯報記錄(暫限定於該案涉及之時間段),是可進一步證明有關司法事務受黨團方針政策領銜之,如是認可尤其該時段之最大化表徵為事實、即於本地共識內考慮該時期之文本應更少爭議而確鑿其有眾所周知之屬性。——[[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45 (UTC)
::::另再援引銀雪援引之[[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同一文件]]內文,補充說明佐證有關黨團代行權力之實質(加粗為在本案強調有關問題)——
::::{{quote|……。党委和司法机关各有专责,不能'''互相代替''',不应'''互相混淆'''。为此,中央决定取消'''各级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各级党委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以党代政、以言代法,不按法律规定办事,包揽司法行政事务的习惯和作法'''。}}
::::基於有關明文確鑿無誤,而依據本地現階段已完成之共識,是可由此指明依有關明文引據之上述、'''至少1979年以前在相應管轄區為黨團直接實施事實司法權能之''',即有關判讀之司法文件論接收方即使僅含黨團部門機關、均毋庸置疑其為行使司法活動而並'''一直可與司法機關相互代替或混淆,故而認為本案恢復有關文本之法理基礎當然而無疑問為適當'''。其他理據亦可由該文件進一步指明,限於本案之標的內容暫不補充。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08 (UTC)
:::::别的且不提,我只需要提出一点就够了:本案所涉文章是1979年10月19日发表的。——正好已经受到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的影响,取消了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那么请问,阁下所提的一切理论,'''与本文的关系'''何在呢?本文(报告部分)请示方是党组,被请示方是党委;批复方是党委,被批复(转)方是各党组(委);而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已经在'''一个月前'''被中央层级取消。那么,这根阁下理论中党团'''字面意义上'''参与司法的论据稻草,已经消失了。至于阁下要拿1976年的记录来打1979年的脸,我也只能是祝阁下安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48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重新引用2月原記錄時提出之旁證:'''[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 總統府公佈履歷表]表述其為「第1~5任蔣總統中正先生」、一併含其所謂下野之時段''',[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1 總覽]未有代總統之列位,認為事實上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情況下、其亦法理仍為行政之最高代權人而於該類公務內未有私權之可能,故應認定其'''於發表該作時實際仍是總統'''、只不過法理屬於無於表面政務程序內直接行使職權者而已。
::::以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52 (UTC)
::::另請注意[[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1971年聯合國改換中國代表權之決議]],其改換之雙方之一為'''蔣介石的代表''',未有任何其他字眼指代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或代理人之,引據國際法理之視作國家政府代權人改換,在此特別推論並請社羣理解之:'''蔣介石'''之稱謂,即為其本人實權公職及當其時中華民國政府所有對內外政治代權身份之宣明、而並非需要任何單獨頭銜或代理身份之宣明其行使權限,而可知其實際行使活動非'''純粹'''黨務、也非'''純粹'''辦理人員,第5號解釋之限定亦難以推定適用於上述情況裡、因為當事人之行狀並不能合理推定合乎有關解釋之一般定義且對指定活動缺乏有約束力,對於政黨與政府機關間混亂問題未有更多制限力也未見更多司法責任之,理解上該解釋在時司法轄區內亦早被嚴重挑戰(參見[[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文件記錄]]),認為如處理「行憲」之具體效力或範圍適用等問題、亦可織理出有關法理之根基尤其於相關特徵最大表徵化之年代表面司法效能全無當然可行其能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3:1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pcdlxzkv5wc41xddah48mtgz25y39va
2173677
2173676
2022-08-23T02:52:38Z
银色雪莉
28258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以黨代政之行事實法理效力應該而且必然適用於該時期之情況,旁引[[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对以王春喜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案的立案请示报告|地縣司法記錄1]]、[[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侦破天主教反革命复辟活动案件的进展情况报告|記錄2]],可以直接見到地縣司法部門'''公務活動第一是面對縣委''',更大程度上黨團機關在該段時期之行使公職、可謂最突出之表徵且並非任意後來法例明文限定之。另一點姑且先不引文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首席之匯報記錄(暫限定於該案涉及之時間段),是可進一步證明有關司法事務受黨團方針政策領銜之,如是認可尤其該時段之最大化表徵為事實、即於本地共識內考慮該時期之文本應更少爭議而確鑿其有眾所周知之屬性。——[[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45 (UTC)
::::另再援引銀雪援引之[[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同一文件]]內文,補充說明佐證有關黨團代行權力之實質(加粗為在本案強調有關問題)——
::::{{quote|……。党委和司法机关各有专责,不能'''互相代替''',不应'''互相混淆'''。为此,中央决定取消'''各级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各级党委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以党代政、以言代法,不按法律规定办事,包揽司法行政事务的习惯和作法'''。}}
::::基於有關明文確鑿無誤,而依據本地現階段已完成之共識,是可由此指明依有關明文引據之上述、'''至少1979年以前在相應管轄區為黨團直接實施事實司法權能之''',即有關判讀之司法文件論接收方即使僅含黨團部門機關、均毋庸置疑其為行使司法活動而並'''一直可與司法機關相互代替或混淆,故而認為本案恢復有關文本之法理基礎當然而無疑問為適當'''。其他理據亦可由該文件進一步指明,限於本案之標的內容暫不補充。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08 (UTC)
:::::别的且不提,我只需要提出一点就够了:本案所涉文章是1979年10月19日发表的。——正好已经受到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的影响,取消了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那么请问,阁下所提的一切理论,'''与本文的关系'''何在呢?本文(报告部分)请示方是党组,被请示方是党委;批复方是党委,被批复(转)方是各党组(委);而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已经在'''一个月前'''被中央层级取消。那么,这根阁下理论中党团'''字面意义上'''参与司法的论据稻草,已经消失了。至于阁下要拿1976年的记录来打1979年的脸,同样地由于这一文件的发出而没有时间效能,因此我也只能是祝阁下安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48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重新引用2月原記錄時提出之旁證:'''[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 總統府公佈履歷表]表述其為「第1~5任蔣總統中正先生」、一併含其所謂下野之時段''',[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1 總覽]未有代總統之列位,認為事實上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情況下、其亦法理仍為行政之最高代權人而於該類公務內未有私權之可能,故應認定其'''於發表該作時實際仍是總統'''、只不過法理屬於無於表面政務程序內直接行使職權者而已。
::::以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52 (UTC)
::::另請注意[[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1971年聯合國改換中國代表權之決議]],其改換之雙方之一為'''蔣介石的代表''',未有任何其他字眼指代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或代理人之,引據國際法理之視作國家政府代權人改換,在此特別推論並請社羣理解之:'''蔣介石'''之稱謂,即為其本人實權公職及當其時中華民國政府所有對內外政治代權身份之宣明、而並非需要任何單獨頭銜或代理身份之宣明其行使權限,而可知其實際行使活動非'''純粹'''黨務、也非'''純粹'''辦理人員,第5號解釋之限定亦難以推定適用於上述情況裡、因為當事人之行狀並不能合理推定合乎有關解釋之一般定義且對指定活動缺乏有約束力,對於政黨與政府機關間混亂問題未有更多制限力也未見更多司法責任之,理解上該解釋在時司法轄區內亦早被嚴重挑戰(參見[[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文件記錄]]),認為如處理「行憲」之具體效力或範圍適用等問題、亦可織理出有關法理之根基尤其於相關特徵最大表徵化之年代表面司法效能全無當然可行其能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3:1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mw9beanr90ho6dhok0plsg72rjkjz67
2173704
2173677
2022-08-23T07:34:14Z
Longway22
35574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以黨代政之行事實法理效力應該而且必然適用於該時期之情況,旁引[[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对以王春喜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案的立案请示报告|地縣司法記錄1]]、[[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侦破天主教反革命复辟活动案件的进展情况报告|記錄2]],可以直接見到地縣司法部門'''公務活動第一是面對縣委''',更大程度上黨團機關在該段時期之行使公職、可謂最突出之表徵且並非任意後來法例明文限定之。另一點姑且先不引文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首席之匯報記錄(暫限定於該案涉及之時間段),是可進一步證明有關司法事務受黨團方針政策領銜之,如是認可尤其該時段之最大化表徵為事實、即於本地共識內考慮該時期之文本應更少爭議而確鑿其有眾所周知之屬性。——[[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45 (UTC)
::::另再援引銀雪援引之[[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同一文件]]內文,補充說明佐證有關黨團代行權力之實質(加粗為在本案強調有關問題)——
::::{{quote|……。党委和司法机关各有专责,不能'''互相代替''',不应'''互相混淆'''。为此,中央决定取消'''各级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各级党委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以党代政、以言代法,不按法律规定办事,包揽司法行政事务的习惯和作法'''。}}
::::基於有關明文確鑿無誤,而依據本地現階段已完成之共識,是可由此指明依有關明文引據之上述、'''至少1979年以前在相應管轄區為黨團直接實施事實司法權能之''',即有關判讀之司法文件論接收方即使僅含黨團部門機關、均毋庸置疑其為行使司法活動而並'''一直可與司法機關相互代替或混淆,故而認為本案恢復有關文本之法理基礎當然而無疑問為適當'''。其他理據亦可由該文件進一步指明,限於本案之標的內容暫不補充。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08 (UTC)
:::::别的且不提,我只需要提出一点就够了:本案所涉文章是1979年10月19日发表的。——正好已经受到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的影响,取消了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那么请问,阁下所提的一切理论,'''与本文的关系'''何在呢?本文(报告部分)请示方是党组,被请示方是党委;批复方是党委,被批复(转)方是各党组(委);而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已经在'''一个月前'''被中央层级取消。那么,这根阁下理论中党团'''字面意义上'''参与司法的论据稻草,已经消失了。至于阁下要拿1976年的记录来打1979年的脸,同样地由于这一文件的发出而没有时间效能,因此我也只能是祝阁下安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48 (UTC)
::::這裡論說的話恐怕有一定謬論,即如相應欲求反證概述有關變化之影響實際、則如下再補充以顯現有關事實非可明文時間線之限定:皆因唯一如法定程序真正宣告之具明顯效力之字眼,如所示所謂取消並非法定正當之確鑿申告,法定正當之宣言勢必為「廢止」,而本文件事實未有在此制度上使用該類確鑿法定正當之用語,故而如果銀雪閣下是要引申為正式法定之司法程序判讀其法理效應、很遺憾認為該文件依據正當法定程序而言事實上亦未有正式宣告法理之聲明,即其仍可不經正當法定程序而隨時以其自身權能自行撤回相應指明說辭。此為補充有關如欲反證時,需注意之有關黨國實際法理於正當司法語境下、仍非適切合乎司法行政程序而有其超然法理之情。
::::而另一點,相應司法轄區之黨團主導下實際法定效力,眾所周知相關明文所示效力是否如其所述之落實,變數為大,以下進一步附加超出本案標的及相關引證文本時間線後之文件,應1987年[[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趙紫陽於黨團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補充繼續佐證有關黨團代行權力之實質如前述其內文本身仍可超然法理(加粗為在本案強調有關問題)——
::::{{quote|……但'''長期形成的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問題還<u>沒有從根本上解決</u>……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首先是黨政分開……黨應當保證政權組織<u>充分發揮職能</u>,……應當改革黨的領導制度,'''劃清黨組織和'''<u>國家政權的職能</u>,'''理順黨組織與'''<u>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司法機關</u>、群眾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做到各司其職,並且逐步走向制度化。}}
::::有關法理挑戰並非在於本案標的物或其他引據文件,而是顯而易見有關效力無誤超然而生效為公有領域之情,如何重複否定相應機關行文之超然當然效力為不存在?含如上追加一併本案既有之發表,即相應一路以來說明之表徵問題、據此可見黨團中央機關直到1987年時也是清楚宣告之於眾,未有因相關明文之發佈而有對應法定意義之狀態變更,包括關鍵一點即對黨政分離、黨不代政之法定制度化是從未有於相應舉證中可見具法定生效之兌現,反之則法定生效唯一即黨政不分、以黨代政之法理為始終如一長興無礙。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7:34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重新引用2月原記錄時提出之旁證:'''[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 總統府公佈履歷表]表述其為「第1~5任蔣總統中正先生」、一併含其所謂下野之時段''',[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1 總覽]未有代總統之列位,認為事實上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情況下、其亦法理仍為行政之最高代權人而於該類公務內未有私權之可能,故應認定其'''於發表該作時實際仍是總統'''、只不過法理屬於無於表面政務程序內直接行使職權者而已。
::::以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52 (UTC)
::::另請注意[[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1971年聯合國改換中國代表權之決議]],其改換之雙方之一為'''蔣介石的代表''',未有任何其他字眼指代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或代理人之,引據國際法理之視作國家政府代權人改換,在此特別推論並請社羣理解之:'''蔣介石'''之稱謂,即為其本人實權公職及當其時中華民國政府所有對內外政治代權身份之宣明、而並非需要任何單獨頭銜或代理身份之宣明其行使權限,而可知其實際行使活動非'''純粹'''黨務、也非'''純粹'''辦理人員,第5號解釋之限定亦難以推定適用於上述情況裡、因為當事人之行狀並不能合理推定合乎有關解釋之一般定義且對指定活動缺乏有約束力,對於政黨與政府機關間混亂問題未有更多制限力也未見更多司法責任之,理解上該解釋在時司法轄區內亦早被嚴重挑戰(參見[[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文件記錄]]),認為如處理「行憲」之具體效力或範圍適用等問題、亦可織理出有關法理之根基尤其於相關特徵最大表徵化之年代表面司法效能全無當然可行其能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3:1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ssm3twztv6sj492wqcun6h7et9r7uzb
2173705
2173704
2022-08-23T07:37:08Z
Longway22
35574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以黨代政之行事實法理效力應該而且必然適用於該時期之情況,旁引[[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对以王春喜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案的立案请示报告|地縣司法記錄1]]、[[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侦破天主教反革命复辟活动案件的进展情况报告|記錄2]],可以直接見到地縣司法部門'''公務活動第一是面對縣委''',更大程度上黨團機關在該段時期之行使公職、可謂最突出之表徵且並非任意後來法例明文限定之。另一點姑且先不引文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首席之匯報記錄(暫限定於該案涉及之時間段),是可進一步證明有關司法事務受黨團方針政策領銜之,如是認可尤其該時段之最大化表徵為事實、即於本地共識內考慮該時期之文本應更少爭議而確鑿其有眾所周知之屬性。——[[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45 (UTC)
::::另再援引銀雪援引之[[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同一文件]]內文,補充說明佐證有關黨團代行權力之實質(加粗為在本案強調有關問題)——
::::{{quote|……。党委和司法机关各有专责,不能'''互相代替''',不应'''互相混淆'''。为此,中央决定取消'''各级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各级党委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以党代政、以言代法,不按法律规定办事,包揽司法行政事务的习惯和作法'''。}}
::::基於有關明文確鑿無誤,而依據本地現階段已完成之共識,是可由此指明依有關明文引據之上述、'''至少1979年以前在相應管轄區為黨團直接實施事實司法權能之''',即有關判讀之司法文件論接收方即使僅含黨團部門機關、均毋庸置疑其為行使司法活動而並'''一直可與司法機關相互代替或混淆,故而認為本案恢復有關文本之法理基礎當然而無疑問為適當'''。其他理據亦可由該文件進一步指明,限於本案之標的內容暫不補充。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08 (UTC)
:::::别的且不提,我只需要提出一点就够了:本案所涉文章是1979年10月19日发表的。——正好已经受到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的影响,取消了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那么请问,阁下所提的一切理论,'''与本文的关系'''何在呢?本文(报告部分)请示方是党组,被请示方是党委;批复方是党委,被批复(转)方是各党组(委);而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已经在'''一个月前'''被中央层级取消。那么,这根阁下理论中党团'''字面意义上'''参与司法的论据稻草,已经消失了。至于阁下要拿1976年的记录来打1979年的脸,同样地由于这一文件的发出而没有时间效能,因此我也只能是祝阁下安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48 (UTC)
::::這裡論說的話恐怕有一定謬論,即如相應欲求反證概述有關變化之影響實際、則如下再補充以顯現有關事實非可明文時間線之限定:皆因唯一如法定程序真正宣告之具明顯效力之字眼,如所示所謂取消並非法定正當之確鑿申告,法定正當之宣言勢必為「廢止」,而本文件事實未有在此制度上使用該類確鑿法定正當之用語,故而如果銀雪閣下是要引申為正式法定之司法程序判讀其法理效應、很遺憾認為該文件依據正當法定程序而言事實上亦未有正式宣告法理之聲明,即其仍'''可不經正當法定程序而隨時以其自身權能'''自行撤回相應指明說辭。這點應注意可為相關黨國轄區之法理效能特徵,對於相應文本之判讀時亦可稍加注意。此為補充有關如欲反證時,需注意之有關黨國實際法理於正當司法語境下、仍非適切合乎司法行政程序而有其超然法理之情。
::::而另一點,相應司法轄區之黨團主導下實際法定效力,眾所周知相關明文所示效力是否如其所述之落實,變數為大,以下進一步附加超出本案標的及相關引證文本時間線後之文件,應1987年[[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趙紫陽於黨團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補充繼續佐證有關黨團代行權力之實質如前述其內文本身仍可超然法理(加粗為在本案強調有關問題)——
::::{{quote|……但'''長期形成的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問題還<u>沒有從根本上解決</u>……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首先是黨政分開……黨應當保證政權組織<u>充分發揮職能</u>,……應當改革黨的領導制度,'''劃清黨組織和'''<u>國家政權的職能</u>,'''理順黨組織與'''<u>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司法機關</u>、群眾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做到各司其職,並且逐步走向制度化。}}
::::有關法理挑戰並非在於本案標的物或其他引據文件,而是顯而易見有關效力無誤超然而生效為公有領域之情,如何重複否定相應機關行文之超然當然效力為不存在?含如上追加一併本案既有之發表,即相應一路以來說明之表徵問題、據此可見黨團中央機關直到1987年時也是清楚宣告之於眾,未有因相關明文之發佈而有對應法定意義之狀態變更,包括關鍵一點即對黨政分離、黨不代政之法定制度化是從未有於相應舉證中可見具法定生效之兌現,反之則法定生效唯一即黨政不分、以黨代政之法理為始終如一長興無礙。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7:34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重新引用2月原記錄時提出之旁證:'''[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 總統府公佈履歷表]表述其為「第1~5任蔣總統中正先生」、一併含其所謂下野之時段''',[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1 總覽]未有代總統之列位,認為事實上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情況下、其亦法理仍為行政之最高代權人而於該類公務內未有私權之可能,故應認定其'''於發表該作時實際仍是總統'''、只不過法理屬於無於表面政務程序內直接行使職權者而已。
::::以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52 (UTC)
::::另請注意[[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1971年聯合國改換中國代表權之決議]],其改換之雙方之一為'''蔣介石的代表''',未有任何其他字眼指代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或代理人之,引據國際法理之視作國家政府代權人改換,在此特別推論並請社羣理解之:'''蔣介石'''之稱謂,即為其本人實權公職及當其時中華民國政府所有對內外政治代權身份之宣明、而並非需要任何單獨頭銜或代理身份之宣明其行使權限,而可知其實際行使活動非'''純粹'''黨務、也非'''純粹'''辦理人員,第5號解釋之限定亦難以推定適用於上述情況裡、因為當事人之行狀並不能合理推定合乎有關解釋之一般定義且對指定活動缺乏有約束力,對於政黨與政府機關間混亂問題未有更多制限力也未見更多司法責任之,理解上該解釋在時司法轄區內亦早被嚴重挑戰(參見[[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文件記錄]]),認為如處理「行憲」之具體效力或範圍適用等問題、亦可織理出有關法理之根基尤其於相關特徵最大表徵化之年代表面司法效能全無當然可行其能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3:1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rm35ra1cxgb3b2ko9canx3nfc895smu
2173706
2173705
2022-08-23T07:40:28Z
Longway22
35574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以黨代政之行事實法理效力應該而且必然適用於該時期之情況,旁引[[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对以王春喜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案的立案请示报告|地縣司法記錄1]]、[[张北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关于侦破天主教反革命复辟活动案件的进展情况报告|記錄2]],可以直接見到地縣司法部門'''公務活動第一是面對縣委''',更大程度上黨團機關在該段時期之行使公職、可謂最突出之表徵且並非任意後來法例明文限定之。另一點姑且先不引文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首席之匯報記錄(暫限定於該案涉及之時間段),是可進一步證明有關司法事務受黨團方針政策領銜之,如是認可尤其該時段之最大化表徵為事實、即於本地共識內考慮該時期之文本應更少爭議而確鑿其有眾所周知之屬性。——[[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45 (UTC)
::::另再援引銀雪援引之[[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同一文件]]內文,補充說明佐證有關黨團代行權力之實質(加粗為在本案強調有關問題)——
::::{{quote|……。党委和司法机关各有专责,不能'''互相代替''',不应'''互相混淆'''。为此,中央决定取消'''各级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各级党委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以党代政、以言代法,不按法律规定办事,包揽司法行政事务的习惯和作法'''。}}
::::基於有關明文確鑿無誤,而依據本地現階段已完成之共識,是可由此指明依有關明文引據之上述、'''至少1979年以前在相應管轄區為黨團直接實施事實司法權能之''',即有關判讀之司法文件論接收方即使僅含黨團部門機關、均毋庸置疑其為行使司法活動而並'''一直可與司法機關相互代替或混淆,故而認為本案恢復有關文本之法理基礎當然而無疑問為適當'''。其他理據亦可由該文件進一步指明,限於本案之標的內容暫不補充。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08 (UTC)
:::::别的且不提,我只需要提出一点就够了:本案所涉文章是1979年10月19日发表的。——正好已经受到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的影响,取消了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那么请问,阁下所提的一切理论,'''与本文的关系'''何在呢?本文(报告部分)请示方是党组,被请示方是党委;批复方是党委,被批复(转)方是各党组(委);而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已经在'''一个月前'''被中央层级取消。那么,这根阁下理论中党团'''字面意义上'''参与司法的论据稻草,已经消失了。至于阁下要拿1976年的记录来打1979年的脸,同样地由于这一文件的发出而没有时间效能,因此我也只能是祝阁下安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48 (UTC)
::::這裡銀雪閣下直接單獨引入法定正當程序情況下、以時限判讀法定之邏輯論說的話,恐怕與本案本身所處司法環境非當然具對應背景情況等之情相衝且有一定謬論,即如相應欲求反證概述有關變化之影響實際、則如下再補充以顯現有關事實非可明文時間線之限定:皆因唯一如法定程序真正宣告之具明顯效力之字眼,如所示所謂取消並非法定正當之確鑿申告,法定正當之宣言勢必為「廢止」,而本文件事實未有在此制度上使用該類確鑿法定正當之用語,故而如果銀雪閣下是要引申為正式法定之司法程序判讀其法理效應、很遺憾認為該文件依據正當法定程序而言事實上亦未有正式宣告法理之聲明,即其仍'''可不經正當法定程序而隨時以其自身權能'''自行撤回相應指明說辭。這點應注意可為相關黨國轄區之法理效能特徵,對於相應文本之判讀時亦可稍加注意。此為補充有關如欲反證時,需注意之有關黨國實際法理於正當司法語境下、仍非適切合乎司法行政程序而有其超然法理之情。
::::而另一點,相應司法轄區之黨團主導下實際法定效力,眾所周知相關明文所示效力是否如其所述之落實,變數為大,以下進一步附加超出本案標的及相關引證文本時間線後之文件,應1987年[[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趙紫陽於黨團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補充繼續佐證有關黨團代行權力之實質如前述其內文本身仍可超然法理(加粗為在本案強調有關問題)——
::::{{quote|……但'''長期形成的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問題還<u>沒有從根本上解決</u>……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首先是黨政分開……黨應當保證政權組織<u>充分發揮職能</u>,……應當改革黨的領導制度,'''劃清黨組織和'''<u>國家政權的職能</u>,'''理順黨組織與'''<u>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司法機關</u>、群眾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做到各司其職,並且逐步走向制度化。}}
::::有關法理挑戰並非在於本案標的物或其他引據文件,而是顯而易見有關效力無誤超然而生效為公有領域之情,如何重複否定相應機關行文之超然當然效力為不存在?含如上追加一併本案既有之發表,即相應一路以來說明之表徵問題、據此可見黨團中央機關直到1987年時也是清楚宣告之於眾,未有因相關明文之發佈而有對應法定意義之狀態變更,包括關鍵一點即對黨政分離、黨不代政之法定制度化是從未有於相應舉證中可見具法定生效之兌現,反之則法定生效唯一即黨政不分、以黨代政之法理為始終如一長興無礙。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7:34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重新引用2月原記錄時提出之旁證:'''[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 總統府公佈履歷表]表述其為「第1~5任蔣總統中正先生」、一併含其所謂下野之時段''',[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1 總覽]未有代總統之列位,認為事實上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情況下、其亦法理仍為行政之最高代權人而於該類公務內未有私權之可能,故應認定其'''於發表該作時實際仍是總統'''、只不過法理屬於無於表面政務程序內直接行使職權者而已。
::::以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52 (UTC)
::::另請注意[[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1971年聯合國改換中國代表權之決議]],其改換之雙方之一為'''蔣介石的代表''',未有任何其他字眼指代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或代理人之,引據國際法理之視作國家政府代權人改換,在此特別推論並請社羣理解之:'''蔣介石'''之稱謂,即為其本人實權公職及當其時中華民國政府所有對內外政治代權身份之宣明、而並非需要任何單獨頭銜或代理身份之宣明其行使權限,而可知其實際行使活動非'''純粹'''黨務、也非'''純粹'''辦理人員,第5號解釋之限定亦難以推定適用於上述情況裡、因為當事人之行狀並不能合理推定合乎有關解釋之一般定義且對指定活動缺乏有約束力,對於政黨與政府機關間混亂問題未有更多制限力也未見更多司法責任之,理解上該解釋在時司法轄區內亦早被嚴重挑戰(參見[[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文件記錄]]),認為如處理「行憲」之具體效力或範圍適用等問題、亦可織理出有關法理之根基尤其於相關特徵最大表徵化之年代表面司法效能全無當然可行其能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3:1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iaf8fwiqaulcekmhqnfgfpyhtqf2dgj
Wikisource:沙盒
4
7967
2173623
2173471
2022-08-22T21:00:34Z
Cewbot
42347
沙盒清理作業。若想保留較長時間,可以在[[Special:MyPage/Sandbox|個人測試區]]作測試,或者翻閱歷史紀錄。
wikitext
text/x-wiki
<noinclude>{{Sandbox}}</noinclude>
== 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開始測試 ==
btcrtxc3lrzru8bh3uzzvuczuy1huqu
Author:聶耳
102
13288
2173640
1736979
2022-08-23T00:32:57Z
Longway22
35574
更新標記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聶耳
|Birthyear=1912
|Deathyear=1935
|FileUnder=聶耳
|FirstLetterLastName=N
|Wikipedia=聶耳
|Wikiquote=
|Wikicommons=
|MiscBio=
|TOC=
|Image=
}}
*[[義勇軍進行曲]](作曲)
*[[畢業歌]](作曲)
*[[開路先鋒]](作曲)
{{Author-PD-old-80|聶耳}}
heu1s7g72ufi8u8y940r6pte8tmtro8
Author:章太炎
102
15139
2173635
2150272
2022-08-23T00:23:08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章太炎
|Dates=
|birthyear=1869
|deathyear=1936
|FileUnder=章太炎
|firstletter=Z
|wikipedia=章太炎
|wikiquote=章太炎
|commons=
|MiscBio=
|TOC=
|Image=
}}
* [[獄中贈鄒容]]
* [[正仇滿論]](1901年)
* [[革命軍序]](1903年)
* [[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1908年)
* [[國故論衡]](1910年)
* [[膏蘭室札記]]
* [[白話與文言之關係]](1935年)
* [[詁經札記]]
* [[七略別錄佚文徵]]
* [[春秋左傳讀]]
* [[春秋左傳讀敍錄]]
* [[駁箴膏肓評]]
* [[訄書(初刻本)]]
* [[訄書(重訂本)]]
* [[檢論]]
* [[太炎文錄初編]]
* [[太炎文錄續編]]
* [[齊物論釋]]
* [[齊物論釋定本]]
* [[莊子解故]]
* [[管子餘義]]
* [[廣論語駢枝]]
* [[體撰錄]]
* [[春秋左氏疑義答問]]
* [[新方言]]
* [[小學答問]]
* [[嶺外三州語]]
* [[說文部首均語]]
* [[文始]]
* [[新出三體石經考]]
* [[醫論集]]
* [[重訂三字經]]
* [[易白沙傳]]
{{Author-PD-old-80|章太炎}}
4ig98p5ln3nk989yjsrvpbb1xrod5jg
Author:瞿秋白
102
15837
2173645
2025271
2022-08-23T00:37:09Z
Longway22
35574
更新標記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瞿秋白|birthyear=1899|deathyear=1935|firstletter=Q|wikipedia=瞿秋白|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原名雙(或霜、爽),號熊伯(或雄魄),生於江蘇常州,散文作家,文學評論家。|image=Qu Qiubai.JPG|country=|times=}}
*[[國際歌 (瞿秋白)|國際歌]](中文歌詞作詞,1923年)
*[[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之各種方式]](1923年5月26日)
*[[中國資產階級的發展]](1923年6月2日)
*[[實驗主義與革命哲學]](1924年8月1日)
*[[上海總商會究竟要的什麽?]](1925年6月14日)
*[[帝國主義之五卅屠殺與中國的國民革命]](1925年6月22日)
*[[五卅後反帝國主義聯合戰線的前途]](1925年8月18日)
*[[中國國民革命與戴季陶主義]](1925年8月)
*[[義和團運動之意義與五卅運動之前途]](1925年9月3日)
*[[五卅運動中之國民革命與階級鬥爭]](1925年9月8日)
*[[五卅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互爭領袖權]](1926年1月22日)(《國民會議與五卅運動》第二節)
*[[國民革命運動中之階級分化]](1926年1月29日)
*[[中國職工運動戰士大追悼周之意義]](1926年2月6日)
*[[階級鬥爭與階級間的聯合戰線]](1926年3月17日)
*[[北京屠殺與國民革命之前途]](1926年4月7日)
*[[北伐的革命戰爭之意義]](1926年8月7日)
*[[國民革命中之農民問題]](1926年8月)
*[[《瞿秋白論文集》自序]](1927年2月17日)
*[[誰能領導革命]](1927年2月)(《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第三章)
*[[中國革命中之共產黨黨內問題]](1927年2月)(《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第五章)
*[[關於“三大”黨綱]](1927年2月)
*[[《湖南農民革命》序]](1927年4月11日)
*[[中國革命是什麽樣的革命?]](1927年11月16日)
*[[青年的九月]](1931年9月)
*[[美國的真正悲劇]](1931年11月25日)
*[[偽自由書]]瞿秋白篇目
*[[南腔北調集]]瞿秋白篇目
*[[准風月談]]瞿秋白篇目
*[[“打倒帝國主義”的古典]](1933年9月29日)
*[[鬼臉的辯護——對於首甲等的批評]](1933年9月29日)
*[[多餘的话]](被押期间的遗作,1935年)
{{Author-PD-old-80}}
[[category:马克思主义作家|中国]]
12nwxl9orzaz52sli79gvp0tuctjphv
Author:列夫·托洛茨基
102
26658
2173644
402468
2022-08-23T00:36:33Z
Longway22
35574
更新標記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列夫·托洛茨基|birthyear=1879|deathyear=1940|firstletter=T|wikipedia=列夫·托洛茨基|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蘇聯共產黨、第四國際領袖,革命家、軍事家、政治理論家、作家。|image=|country=|times=}}
*[[十月的教訓]](1924.9.15)
*[[列宁以后的第三国际]](1928)
[[category:马克思主义作家|苏联]]
{{Author-PD-old-80|列夫·托洛茨基|馬克思主義}}
4hbfsi3xr7cbukm1gvti0uqi5rik2be
Author:屠寄
102
28441
2173648
863167
2022-08-23T00:42:33Z
Longway22
35574
歸老滿百年,所有原創作品為公有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屠寄
|dates=
|birthyear=1856
|deathyear=1921
|firstletter=T
|wikipedia=屠寄
|zh-classical-Wikipedia=
|wikiquote=
|wikicommons=
|notes=字敬山,一字景山,江苏武进人。
|image=Tu Ji.jpg
}}
*《[[黑龍江輿圖說]]》
*《[[蒙兀兒史記]]》
{{Author-PD-old|屠寄}}
hmt9ufh4ddebd9nuyvot6qwatrevl2v
封神演義
0
33096
2173590
1741604
2022-08-22T16:50:15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封神演義
|section =
|author =陳仲琳
|previous =
|next =
|notes = {{wikipedia|封神演义}}《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是一部中國神魔小說,作者是明朝的陳仲琳(或許仲琳),也有一說為明代道士陸西星(《封神演義》中有十餘處引用道教經典《黃庭經》)。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全書共一百回,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等生動、鮮明的形象,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
|edition =yes
}}
{{檢索|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開篇(節錄):
混沌初分盤古先,太極兩儀四象懸,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獸患有巢賢。……
結尾有詩云:
濛濛香靄彩雲生,滿道謳歌賀太平;北極祥光籠兌地,南來紫氣繞金城。
群仙此日皆證果,列聖明朝監返真;萬古嵩呼禋祀遠,從今讓國永澄清。
《封神演義》的主旨是歌頌光明正義,倡導道德倫理,激濁揚清,認為有德者是天命之所歸。書中的道德高尚之士無不順天而行。神仙世界中的老子、元始、準提、接引等助周反商,替天行道;周文王、周武王實行仁政;姜子牙輔周滅紂,他們都認為「天」不僅主宰著無窮世事和人的命運,而且還能區別善惡而給人以佐助或懲罰,強調天人合一,堅信正義必勝。書中還講到古代社會是以道德為核心,人們至高的追求就是求道。「道德」從表層按著天理做好人,積累德行,深入就涉及思想境界的昇華,人可以通過修煉而達到更高的標準,以至成仙得道。
參考自 《神傳文化》-古典名著開篇、結尾詩詞選 文/智真
==目錄==
{{Col-begin|class=references-small}}
{{Col-break}}
* [[/卷001|第1回]] 紂王女媧宮進香
* [[/卷002|第2回]] 冀州侯蘇護反商
* [[/卷003|第3回]] 姬昌解圍進妲己
* [[/卷004|第4回]] 恩州驛狐狸死妲己
* [[/卷005|第5回]] 雲中子進劍除妖
* [[/卷006|第6回]] 紂王無道造炮烙
* [[/卷007|第7回]] 費仲計廢姜皇后
* [[/卷008|第8回]] 方弼方相反朝歌
* [[/卷009|第9回]] 商容九間殿死節
* [[/卷010|第10回]] 姬伯燕山收雷震
* [[/卷011|第11回]] 羑里城囚西伯侯
* [[/卷012|第12回]] 陳塘關哪吒出世
* [[/卷013|第13回]] 太乙真人收石磯
* [[/卷014|第14回]] 哪吒現蓮花化身
* [[/卷015|第15回]] 崑崙山子牙下山
* [[/卷016|第16回]] 子牙火燒琵琶精
* [[/卷017|第17回]] 蘇妲己置造蠆盆
* [[/卷018|第18回]] 子牙諫主隱磻溪
* [[/卷019|第19回]] 伯邑考進貢贖罪
* [[/卷020|第20回]] 散宜生私通費尤
* [[/卷021|第21回]] 文王誇官逃五關
* [[/卷022|第22回]] 西伯侯文王吐子
* [[/卷023|第23回]] 文王夜夢飛熊兆
* [[/卷024|第24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
* [[/卷025|第25回]] 蘇妲己請妖赴宴
* [[/卷026|第26回]] 妲己設計害比干
* [[/卷027|第27回]] 太師回兵陳十策
* [[/卷028|第28回]] 子牙兵伐崇侯虎
* [[/卷029|第29回]] 斬侯虎文王托孤
* [[/卷030|第30回]] 周紀激反武成王
* [[/卷031|第31回]] 聞太師驅兵追襲
* [[/卷032|第32回]] 黃天化潼關會父
* [[/卷033|第33回]] 黃飛虎泗水大戰
* [[/卷034|第34回]] 飛虎歸周見子牙
* [[/卷035|第35回]] 晁田兵探西岐事
* [[/卷036|第36回]] 張桂芳奉詔西征
* [[/卷037|第37回]] 姜子牙一上崑崙
* [[/卷038|第38回]] 四聖西岐會子牙
* [[/卷039|第39回]] 姜子牙冰凍岐山
* [[/卷040|第40回]] 四天王遇丙靈公
* [[/卷041|第41回]] 聞太師兵伐西岐
* [[/卷042|第42回]] 黃花山收鄧辛張陶
* [[/卷043|第43回]] 聞大師西岐大戰
* [[/卷044|第44回]] 子牙魂游崑崙山
* [[/卷045|第45回]] 燃燈議破十絕陣
* [[/卷046|第46回]] 廣成子破金光陣
* [[/卷047|第47回]] 公明輔佐聞太師
* [[/卷048|第48回]] 陸壓獻計射公明
* [[/卷049|第49回]] 武王失陷紅沙陣
* [[/卷050|第50回]] 三姑計擺黃河陣
{{Col-break}}
* [[/卷051|第51回]] 子牙劫營破聞仲
* [[/卷052|第52回]] 絕龍嶺聞仲歸天
* [[/卷053|第53回]] 鄧九公奉敕西征
* [[/卷054|第54回]] 土行孫立功顯耀
* [[/卷055|第55回]] 土行孫歸伏西岐
* [[/卷056|第56回]] 子牙設計收九公
* [[/卷057|第57回]] 冀州侯蘇護伐西岐
* [[/卷058|第58回]] 子牙西岐逢呂岳
* [[/卷059|第59回]] 殷洪下山收四將
* [[/卷060|第60回]] 馬元下山助殷洪
* [[/卷061|第61回]] 太極圖殷洪絕命
* [[/卷062|第62回]] 張山李錦伐西岐
* [[/卷063|第63回]] 申公豹說反殷郊
* [[/卷064|第64回]] 羅宣火焚西岐城
* [[/卷065|第65回]] 殷郊岐山受犁鋤
* [[/卷066|第66回]] 洪錦西岐城大戰
* [[/卷067|第67回]] 姜子牙金臺拜將
* [[/卷068|第68回]] 首陽山夷齊阻兵
* [[/卷069|第69回]] 孔宣兵阻金雞嶺
* [[/卷070|第70回]] 準提道人收孔宣
* [[/卷071|第71回]] 姜子牙三路分兵
* [[/卷072|第72回]] 廣成子三謁碧游宮
* [[/卷073|第73回]] 青龍關飛虎折兵
* [[/卷074|第74回]] 哼哈二將顯神通
* [[/卷075|第75回]] 土行孫盜騎陷身
* [[/卷076|第76回]] 鄭倫捉將取汜水
* [[/卷077|第77回]] 老子一炁化三清
* [[/卷078|第78回]] 三教會破誅仙陣
* [[/卷079|第79回]] 穿雲關四將被擒
* [[/卷080|第80回]] 楊任下山破瘟司
* [[/卷081|第81回]] 子牙潼關遇痘神
* [[/卷082|第82回]] 三教大會萬仙陣
* [[/卷083|第83回]] 三大師收獅象犼
* [[/卷084|第84回]] 子牙兵取臨潼關
* [[/卷085|第85回]] 鄧芮二侯歸周主
* [[/卷086|第86回]] 澠池縣五岳歸天
* [[/卷087|第87回]] 土行孫夫妻陣亡
* [[/卷088|第88回]] 武王白魚跳龍舟
* [[/卷089|第89回]] 紂王敲骨剖孕婦
* [[/卷090|第90回]] 子牙捉神荼鬱壘
* [[/卷091|第91回]] 蟠龍嶺燒鄔文化
* [[/卷092|第92回]] 楊戩哪吒收七怪
* [[/卷093|第93回]] 金吒智取游魂關
* [[/卷094|第94回]] 文煥怒斬殷破敗
* [[/卷095|第95回]] 子牙暴紂王十罪
* [[/卷096|第96回]] 子牙發柬擒妲己
* [[/卷097|第97回]] 摘星樓紂王自焚
* [[/卷098|第98回]] 周武王鹿臺散財
* [[/卷099|第99回]] 姜子牙歸國封神
* [[/卷100|第100回]] 武王封列國諸侯
{{Col-end}}
{{明朝作品}}
[[Category:古代小说]]
l8i5dfzrq0p33p3xsnq2tyf5f52h39z
Author:嚴復
102
40518
2173649
2112528
2022-08-23T00:43:51Z
Longway22
35574
歸老滿百年,所有原創作品為公有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嚴復|birthyear=1854|deathyear=1921|firstletter=Y|wikipedia=嚴復|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乳名體乾,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後名復,字幾道,晚號壄老人,福建侯官(後併入閩縣,稱為閩侯,今福州市)人。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image=Ngieng Hok.JPG|country=|times=}}
*[[天演論]](1898年翻譯)
*[[鞏金甌]](作詞,大清帝國國歌,1911年頒行)
*[[論世變之亟]]
*[[辟韓]]
*[[原強]]
*[[原強續篇]]
*[[救亡決論]]
*[[論治學治事宜分二途]]
*[[論譯才之難]]
*[[《昌言報》原譯]]
*[[原進]]
*[[西學門徑功用]]
*[[界說五例]]
*[[斯密亞丹傳]]
*[[孟德斯鳩傳]]
*[[原敗]]
*[[教育與國家之關係]]
*[[憲法大義]]
*[[《蒙養鏡》序]]
*[[原貧]]
*[[天演進化論]]
*[[論社會之宗教起點]]
*[[原富]]
*[[群己權界論]]
*[[憲法大義]](1906年12月17日,嚴複在安徽高等學堂的演說)
*[[馬可所傳福音]] 第一章至第四章 (1908年) (大英聖書公會印發, 上海商務代印)
*[[群学肄言]]
*[[法意]]
{{Author-PD-old|嚴復}}
ag7wqurbxdmk42kmlz72aih4qmnj7f9
Author:陳仲琳
102
60914
2173593
284939
2022-08-22T16:52:05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陳仲琳|birthyear=|deathyear=|firstletter=C|wikipedia=陳仲琳|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亦作陳仲琳,號鐘山逸叟,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人,明朝小說家。|image=|country=|times=明朝}}
*[[封神演義]]
{{Author-PD-old}}
5m85p666fwngffbz11wnrza0xf7ohie
Author:張德彝
102
65283
2173647
136803
2022-08-23T00:41:46Z
Longway22
35574
歸老滿百年,所有原創作品為公有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張德彝
|Birthyear=1847
|Deathyear=1918
|FileUnder=張德彝
|FirstLetterLastName=Z
|Wikipedia=張德彝
|Wikiquote=
|Wikicommons=
|MiscBio=
|TOC=
|Image=
}}
*《[[航海述奇]]》
*《[[再述奇]]》
*《[[三述奇]]》
*《[[四述奇]]》
*《[[五述奇]]》
*《[[六述奇]]》
*《[[八述奇]]》
{{Author-PD-old|張德彝}}
bm11qb1nggyxtdvm0suc1c5kkbyhy88
剪燈餘話
0
108816
2173588
1614853
2022-08-22T16:48:33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Collection header
| title = 剪燈餘話
| section =
| noauthor = [[Author:李禎 (明)|李禎]]
| times = 明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剪燈餘話/序|序]]=
{{:剪燈餘話/序}}
=[[剪燈餘話/卷1|卷一]]=
{{:剪燈餘話/卷1}}
=[[剪燈餘話/卷2|卷二]]=
{{:剪燈餘話/卷2}}
=[[剪燈餘話/卷3|卷三]]=
{{:剪燈餘話/卷3}}
=[[剪燈餘話/卷4|卷四]]=
{{:剪燈餘話/卷4}}
=[[剪燈餘話/卷5|卷五]]=
{{:剪燈餘話/卷5}}
[[Category:明朝]]
[[Category:古代小說]]
4ut500t9hce7tqit3x1l7i5wgyxj545
黃帝四經
0
108970
2173717
2094287
2022-08-23T11:58:41Z
Franklyzzm
6560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黃帝四經
|author=
|section=
|times=
|y=|m=|d=|previous=|next=|type=|from=
|notes=
}}
==經法==
===道法第一===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虛无形,其裻(寂)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動〕。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誇,以不足為有餘。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見知之道,唯虛无有;虛无有,秋稿(毫)成之,必有刑(形)名;刑(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无埶也,无處也,无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為形聲號矣。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无所逃跡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无私者知(智),至知(智)者為天下稽。稱以權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考)驗。事如直(植)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反索之无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平衡而止(已)。輕重不稱,是謂失道。
天地有恒常,萬民有恒事,貴賤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輮(柔)剛。萬民之恒事,男農、女工。貴之恒位,賢不肖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其所長。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變恒過度,以奇相禦。正奇有立,而名〔形〕弗去。凡事无小大,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形已定,物自為正。
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悎(浩)彌无形,然後可以為天下正。
*'''校詁版'''
道法第一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虛無形。其寂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倍。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誇。以不足為有餘。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無執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形名聲號矣。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智。至智者為天下稽。稱以權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考驗。事如植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反索之無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平衡而已。輕重不稱。是謂失道。
天地有恒常。萬民有恒事。貴賤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萬民之恒事。男農。女工。貴賤之恒位。賢不肖不相方。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其所長。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變恒過度。以奇相禦。正奇有位。而名形弗去。凡事無小大。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形已定。物自為正。
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彌無形。然後可以為天下正。
===國次第二===
國失其次,則社稷大匡。奪而无予,國不遂亡。不盡天極,衰者復昌。誅禁不當,反受其殃。禁伐當罪當亡,必虛(墟)其國,兼之而勿擅,是胃(謂)天功。天地无私,四時不息。天地立(位),聖人故載。過極失〔當〕,天將降央(殃)。人強朕(勝)天,慎辟(避)勿當。天反朕(勝)人,因與俱行。先屈後信(伸),必盡天極,而毋擅天功。
兼人之國,修其國郭,處其郎(廊)廟,聽其鐘鼓,利其齏(資)財,妻其子女,是胃(謂)〔重〕逆以芒(荒),國危破亡。
故唯聖人能盡天極,能用天當。天地之道,不過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又(有)殃。
故聖人之伐殹(也),兼人之國,隋(墮)其城郭,棼(焚)其鐘鼓,布其齏(資)財,散其子女,列(裂)其地土,以封賢者。是胃(謂)天功。功成不廢,後不奉(逢)央(殃)。
毋陽竊(察),毋陰竊(察),毋土敝,毋故埶,毋黨別。陽竊(察)者天奪〔其光,陰竊〕者土地芒(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埶者流之四方,黨別〔者外〕內相攻。陽竊(察)者疾,陰竊(察)者几;土敝者亡地,人埶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胃(謂)五逆。五逆皆成,〔亂天之經,逆〕地之剛(綱),變故亂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胃(謂)過極失當。
*'''校詁版'''
國次第二
國失其次。則社稷大匡。奪而無予。國不遂亡。不盡天極。衰者復昌。誅禁不當。反受其殃。禁伐當罪當亡。必墟其國。兼之而勿擅。是謂天功。天地無私。四時不息。天地位。聖人故載。過極佚當。天將降殃。人強勝天。慎避勿當。天反勝人。因與俱行。先屈後伸。必盡天極。而毋擅天功。
兼人之國。修其國郭。處其廊廟。聽其鐘鼓。利其資財。妻其子女。是謂重逆以荒。國危破亡。
故唯聖人能盡天極。能用天當。天地之道。不過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
故聖人之伐也。兼人之國。隳其城郭。焚其鐘鼓。布其資財。散其子女。裂其地土。以封賢者。是謂天功。功成不廢。後不逢殃。
毋陽察。毋陰察。毋土敝。毋故執。毋黨別。陽察者天奪其光。陰察者土地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執者流之四方。黨別者外內相攻。陽察者疾。陰察者飢。土敝者亡地。人執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謂五逆。五逆皆成。亂天之經。逆地之綱。變故亂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謂過極佚當。
===君正第三===
一年從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發號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征)。一年從其俗,則知民則。二年用〔其德〕,則民力。三年无賦斂,則民不幸。六年〔民畏敬,則知刑罰〕。〔七〕年而可以正,則朕(勝)強適(敵)。
俗者,順民心殹(也)。德者,愛勉之〔也〕。〔有〕得者,發禁拕(弛)關市之正(征)殹(也)。號令者,連為什伍,巽練賢不肖有別殹(也)。以刑正者,罪殺不赦殹(也)。〔畏敬者,民不犯刑罰〕也。可以正(征)者,民死節殹(也)。
若號令發,必廄(究)而上九(仇),壹道同心,〔上〕下不(斥),民无它志,然後可以守單(戰)矣。號令發必行,俗也。男女勸勉,愛也。動之靜之,民无不聽,時也。受賞无德,受罪无怨,當也。貴賤有別,賢不肖衰殹(也)。衣備(服)不相緰(逾),貴賤等也。國无盜賊,詐偽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伐(罰)必殹(也)。以有餘守,不可拔也;以不足功(攻),反自伐殹(也)。
天有死生之時,國有死生之正(政)。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胃(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胃(謂)之武:〔文〕武并行,則天下從矣。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時,時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節。知地宜,須時而樹,節民力以使,則財生,賦斂有度則民富,民富則有佴(恥),有佴(恥)則號令成俗而刑伐(罰)不犯,號令成俗而刑伐(罰)不犯則守固單(戰)朕(勝)之道也。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精公无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
〔毋〕苛事,節賦斂,毋奪民時,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盡民之力。父母之行備,則天地之德也。三者備則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桀(傑)票(驃)雄,則守御(禦)之備具矣。審於行文武之道,則天下賓矣。號令闔(合)於民心,則民聽令;兼愛无私,則民親上。
*'''校詁版'''
君正第三
一年從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發號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征。一年從其俗。則知民則。二年用其德。則民力。三年無賦斂。則民不倖。六年民畏敬。則知刑罰。七年而可以征。則勝強敵。
俗者。順民心也。德者。愛勉之也。有得者。發禁弛關市之征也。號令者。連為什伍。選揀賢不肖有別也。以刑正者。罪誅不赦也。畏敬者。民不犯刑罰也。可以征者。民死節也。
若號令發。必廄而九。壹道同心。上下不䞣。民無它志。然後可以守戰矣。號令發必行。俗也。男女勸勉。愛也。動之靜之。民無不聽。時也。受賞無德。受罪無怨。當也。貴賤有別。賢不肖衰也。衣服不相逾。貴賤等也。國無盜賊。詐偽不生。民無邪心。衣食足而刑罰必也。以有餘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
天有死生之時。國有死生之政。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文武並行。則天下從矣。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時。時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節。知地宜。須時而樹。節民力以使。則財生。賦斂有度則民富。民富則有恥。有恥則號令成俗而刑罰不犯。號令成俗而刑罰不犯則守固戰勝之道也。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
省苛事。節賦斂。毋奪民時。治之安。無父之行。不得子之用。無母之德。不能盡民之力。父母之行備。則天地之德也。三者備。則事得矣。能收天下豪傑驃雄。則守禦之備具矣。審於行文武之道。則天下賓矣。號令合於民心。則民聽令。兼愛無私。則民親上。
===六分第四===
觀國者觀主,觀家〔者〕觀父。能為國則能為主,能為家則能為父。凡觀國,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雖強大不王。其謀臣在外立(位)者,其國不安,其主不(悟),則社稷殘。其主失立(位)則國无本,臣不失處則下有根,〔國〕憂而存;主失立(位)則國荒,臣失處則令不行,此之胃(謂)(頹)國。〔主暴則生殺不當,臣亂則賢不肖并立,此謂危國〕。主兩則失其明,男女掙(爭)威,國有亂兵,此胃(謂)亡國。
適(嫡)子父,命曰上曊(怫),羣臣离(離)志;大臣主,命曰雍(壅)塞:在強國削,在中國破,在小國亡。主失位,臣不失處,命曰外根,將與禍閵(鄰):在強國憂,在中國危,在小國削;主失立(位),臣失處,命曰无本,上下无根,國將大損: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烕(滅)。主暴臣亂,命曰大芒(荒),外戎內戎,天將降央(殃):國无大小,又(有)者烕(滅)亡。主兩,男女分威,命曰大麋(迷),國中有師: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烕(滅)。
凡觀國,有大順:主不失其立(位)則國〔有本,臣〕失其處則下无根,國憂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國安。主主臣臣,上下不(斥)者,其國強。主執度,臣循理者,其國(霸)昌。主得〔位〕臣楅(輻)屬者,王。
六順六逆乃存亡〔興壞〕之分也。主上執六分以生殺,以賞〔罰〕,以必伐。天下大(太)平,正以明德,參之於天地,而兼復(覆)載而无私也,故王天〔下〕。
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又(有)地焉,參(三)者參用之,〔然後〕而有天下矣。為人主,南面而立。臣肅敬,不敢敝(蔽)其主。下比順,不敢敝(蔽)其上。萬民和輯而樂為其主上用,地廣人眾兵強,天下无適(敵)。
文德廄(究)於輕細,武刃於〔當罪〕,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述(術),不王天下。知王〔術〕者,驅騁馳獵而不禽芒(荒),飲食喜樂而不面(湎)康,玩好睘(嬛)好而不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少而有功,〔戰勝而令行。故福生於內,則〕國富而民〔昌。聖人其留,天下〕其〔與〕。〔不〕知王述(術)者,驅騁馳獵則禽芒(荒),飲食喜樂而面(湎)康,玩好睘(嬛)好則或(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多而无功,單(戰)朕(勝)而令不〔行。故福〕失〔於內,財去而倉廩〕空〔虛〕,與天〔相逆〕,則國貧而民芒(荒)。〔至〕聖之人弗留,天下弗與。如此而有(又)不能重士而師有道,則國人之國已(矣)。
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獨知〔王術〕,〔故而〕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輕縣國而重士,故國重而身安;賤財而貴有知(智),故功德而財生;賤身而貴有道,故身貴而令行。故王天下者,天下則之。(霸)主積甲士而正(征)不備(服),誅禁當罪而不私其利,故令天下而莫敢不聽。自此以下,兵單(戰)力掙(爭),危亡无日,而莫知其所從來。夫言(霸)王,其〔無私也〕,唯王者能兼復(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校詁版'''
六分第四
觀國者觀主。觀家者觀父。能為國則能為主。能為家則能為父。凡觀國。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雖強大不王。其謀臣在外位者。其國不安。其主不悟。則社稷殘。其主失位則國無本。臣不失處則下有根。國憂而存。主失位則國荒。臣失處則令不行。此之謂頹國。主暴則生殺不當。臣亂則賢不肖並立。此謂危國。主兩則失其明。男女爭威。國有亂兵。此謂亡國。
嫡子父。命曰上怫。羣臣離志。大臣主。命曰壅塞。在強國削。在中國破。在小國亡。謀臣在外位者。命曰逆成。國將不寧。在強國危。在中國削。在小國破。主失位。臣不失處。命曰外根。將與禍鄰。在強國憂。在中國危。在小國削。主失位。臣失處。命曰無本。上下無根。國將大損。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主暴臣亂。命曰大荒。外戎內戎。天將降殃。國無大小。有者滅亡。主兩。男女分威。命曰大迷。國中有師。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
凡觀國。有六順。主不失其位則國有本。臣失其處則下無根。國憂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國安。主主臣臣。上下不䞣者。其國強。主執度。臣循理者。其國霸昌。主得位臣輻屬者王。
六順六逆乃存亡興壞之分也。主上執六分以生殺。以賞罰。以必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參之於天地。而兼覆載而無私也。故王天下。
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地焉。有人焉。三者參用之。然後而有天下矣。為人主。南面而蒞。臣肅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順。不敢蔽其上。萬民和輯而樂為其主上用。地廣人眾兵強。天下無敵。
文德究於輕細。武刃於當罪。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術。不王天下。知王術者。驅騁馳獵而不禽荒。飲食喜樂而不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少而有功。戰勝而令行。故福生於內。則國富而民昌。聖人其留。天下其與。不知王術者。驅騁馳獵則禽荒。飲食喜樂則湎康。玩好嬛好則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多而無功。戰勝而令不行。故福失於內。財去而倉廩空虛。與天相逆。則國貧而民荒。至聖之人弗留。天下弗與。如此而又不能重士而師有道。則國人之國矣。
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獨知王術。故而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輕縣國而重士。故國重而身安。賤財而貴有知。故功得而財生。賤身而貴有道。故身貴而令行。故王天下者天下則之。霸主積甲士而征不服。誅禁當罪而不私其利。故令行天下而莫敢不聽。自此以下。兵戰力爭。危亡無日。而莫知其所從來。夫言霸王。其無私也。唯王者能兼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四度第五===
君臣易立(位)胃(謂)之逆,賢不宵(肖)并立胃(謂)之亂,動靜不時胃(謂)之逆,生殺不當胃(謂)之暴。逆則失本,亂則失職,逆則失天,〔暴〕則失人。失本則〔損〕,失職則侵,失天則几(飢),失人則疾。周(遷)動作,天為之稽。天道不遠,入與處,出與反。
君臣當立(位)胃(謂)之靜,賢不宵(肖)當立(位)胃(謂)之正,動靜參於天地胃(謂)之文,誅〔禁〕時當胃(謂)之武。靜則安,正〔則〕治,文則〔明〕,武則強。安〔則〕得本,治則得人,明則得天,強則威行。參於天地,闔(合)於民心。文武并立,命之曰上同。
審知四度,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國。順治其內,逆用於外,功成而傷。逆治其內,順用於外,功成而亡。內外皆逆,是胃(謂)重殃,身危為僇(戮),國危破亡。內外皆順,功成而不廢,後不奉(逢)央(殃)。
聲華〔實寡〕者,用(庸)也。順者,動也。正者,事之根也。執道循理,必從本始,順為經紀。禁伐當罪,必中天理。(倍)約則宭(窘),達刑則傷。伓(倍)逆合當,為若又(有)事,雖无成功,亦无天央(殃)。
毋〔止生以死〕,毋禦死以生,毋為虛聲。聲洫(溢)於實,是胃(謂)滅名。極陽以殺,極陰以生,是胃(謂)逆陰陽之命。極陽殺於外,極陰生於內。已逆陰陽,有(又)逆其立(位),大則國亡,小則身受其央(殃)。〔故因陽伐死,因陰〕建生。當者有〔數〕,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逆順同道而異理,審知逆順,是胃(謂)道紀。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以賢下不宵(肖),〔何事〕不〔治〕。
規之內曰員(圓),柜(矩)之內曰〔方〕,〔懸〕之下曰正,水之〔上〕曰平;尺寸之度曰大小短長,權衡之稱曰輕重不爽,斗石之量曰小(少)多有數,繩墨之立曰曲直有度。八度者,用之稽也。日月星辰之期,四時之度,〔動靜〕之立(位),外內之處,天之稽也。高〔下〕不敝(蔽)其刑(形),美亞(惡)不匿其請(情),地之稽也。君臣不失其立(位),士不失其處,任能毋過其所長,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美亞(惡)有名,逆順有刑(形),請(情)偽有實,王公執〔之〕以為天下正。
因天時,伐天毀,胃(謂)之武。武刃而以文隨其後,則有成功矣,用二文一武者王。其主道離人理,處狂惑之立(位)處而不吾(悟),身必有瘳(戮)。柔弱者无罪而幾,不及而翟,是胃(謂)柔弱。剛正而〔強〕者〔臨罪〕而不廄(究)。名功相抱(孚),是故長久。名功不相抱(孚),名進實退,是胃(謂)失道,其卒必〔有〕身咎。黃金珠玉臧(藏)積,怨之本也。女樂玩好燔材,亂之基也。守怨之本,養亂之基,雖有聖人,不能為謀。
*'''校詁版'''
四度第五
君臣易位謂之逆。賢不肖並立謂之亂。動靜不時謂之逆。生殺不當謂之暴。逆則失本。亂則失職。逆則失天。暴則失人。失本則損。失職則侵。失天則飢。失人則疾。周遷動作。天為之稽。天道不遠。入與處。出與反。
君臣當位謂之靜。賢不肖當位謂之正。動靜參於天地謂之文。誅禁時當謂之武。靜則安。正則治。文則明。武則強。安則得本。治則得人。明則得天。強則威行。參於天地。合於民心。文武並蒞。命之曰上同。
審知四度。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國。順治其內。逆用於外。功成而傷。逆治其內。順用於外。功成而亡。內外皆逆。是謂重殃。身危有戮。國危破亡。內外皆順。功成而不廢。後不逢殃。
聲華實寡者。庸也。順者。動也。正者。事之根也。執道循理。必從本始。順為經紀。禁伐當罪。必中天理。倍約則窘。達刑則傷。倍逆合當。為若有事。雖無成功。亦無天殃。
毋止生以死。毋禦死以生。毋為虛聲。聲溢於實。是謂滅名。極陽以殺。極陰以生。是謂逆陰陽之命。極陽殺於外。極陰生於內。已逆陰陽。又逆其位。大則國亡。小則身受其殃。故因陽伐死。因陰建生。當者有數。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順同道而異理。審知逆順。是謂道紀。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以賢下不肖。何事不治。
規之內曰圓。矩之內曰方。懸之下曰正。水之上曰平。尺寸之度曰大小短長。權衡之稱曰輕重不爽。斗石之量曰少多有數。繩準之立曰曲直有度。八度者。用之稽也。日月星辰之期。四時之度。動靜之位。外內之處。天之稽也。高下不蔽其形。美惡不匿其情。地之稽也。君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處。任能毋過其所長。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美惡有名。逆順有形。情偽有實。王公執之以為天下正。
因天時。伐天毀。謂之武。武刃而以文隨其後。則有成功矣。用二文一武者王。失天道。離人理。處狂惑之位處而不悟。身必有戮。柔弱者無罪而幾。不及而趯。是謂柔弱。剛正而強者臨罪而不究。名功相孚。是故長久。名功不相孚。名進實退。是謂失道。其卒必有身咎。黃金珠玉藏積。怨之本也。女樂玩好蕃載。亂之基也。守怨之本。養亂之基。雖有聖人。不能為謀。
===論第六===
人主者,天地之〔稽〕也,號令之所出也,〔為民〕之命也。不天天則失其神,不重地則失其根,不順〔四時之度〕而民疾。不處外內之立(位),不應動靜之化,則事宭(窘)於內而舉宭(窘)於〔外。八〕正皆失,〔與天地離〕。〔天天則得其神,重地〕則得其根。順四〔時之度〕□□□而民不〔有〕疾。〔處〕外〔內之位,應動靜之化,則事〕得於內而舉得於外。八正不失,則與天地總矣。
天執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後〔施於四極,而四極〕之中无不〔聽命〕矣。歧(蚑)行喙息,扇蜚(飛)耎(蠕)動,无〔不寧其心,而安其性,故而〕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天執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進退有長,數之稽也。列星有數,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則壹晦壹明,〔壹陰壹陽,壹短壹長〕。〔天〕定二以建八正,則四時有度,動靜有立(位),而外內有處。
天建〔八正以行七法〕: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適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極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順正者,天之稽也;有常〕者,天之所以為物命也:此之胃(謂)七法。七法各當其名,胃(謂)之物。物各〔合於道者〕,胃(謂)之理。理之所在,胃(謂)之〔順〕。物有不合於道者,胃(謂)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胃(謂)之逆。逆順各有命也,則存亡興壞可知〔也〕。
〔強生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靜。靜則平,平則寧,寧則素,素則精,精則神。至神之極,〔見〕知不惑。帝王者,執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極,與天俱見,盡〔施〕於四極之中,執六枋(柄)以令天下,審三名以為萬事〔稽〕,察逆順以觀於(霸)王危亡之理,知虛實動靜之所為,達於名實〔相〕應,盡知請(情)偽而不惑,然後帝王之道成。
六枋(柄):一曰觀,二曰論,三曰僮(動),四曰轉,五曰變,六曰化。觀則知死生之國,論則知存亡興壞之所在,動則能破強興弱,槫(轉)則不失諱(韙)非之〔分〕,變則伐死養生,化則能明德徐(除)害。六枋(柄)備則王矣。三名:一曰正名立(位)而偃,二曰倚名法而亂,三曰強主烕(滅)而无名。三名察則事有應矣。
動靜不時,種樹失地之宜,〔則天〕地之道逆矣。臣不親其主,下不親其上,百族不親其事,則內理逆矣。逆之所在,胃(謂)之死國,死國伐之。反此之胃(謂)〔順〕,順之所在,胃(謂)之生國,生國養之。逆順有理,則請(情)偽密矣。實者視(示)〔人〕虛,不足者視(示)人有餘。以其有事起之則天下聽;以其无事安之則天下靜。名實相應則定,名實不相應則靜(爭)。勿(物)自正也,名自命也,事自定也。三名察則盡知請(情)偽而〔不〕惑矣。有國將昌,當罪先亡。
*'''校詁版'''
論第六
人主者。天地之稽也。號令之所出也。為民之命也。不天天則失其神。不重地則失其根。不順四時之度而民疾。不處外內之位。不應動靜之化。則事窘於內而舉窘於外。八正皆失。與天地離。天天則得其神。重地則得其根。順四時之度而民不有疾。處外內之位。應動靜之化。則事得於內而舉得於外。八正不失。則與天地總矣。
天執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後施於四極。而四極之中無不聽命矣。蚑行喙息。扇飛蠕動。無不寧其心。而安其性。故而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天執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進退有常。數之稽也。列星有數。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則壹晦壹明。壹陰壹陽。壹短壹長。天定二以建八正。則四時有度。動靜有位。而外內有處。
天建八正以行七法。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適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極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順正者。天之稽也。有常者。天之所以為物命也。此之謂七法。七法各當其名。謂之物。物各合於道者。謂之理。理之所在。謂之順。物有不合於道者。謂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謂之逆。逆順各自命也。則存亡興壞可知也。
強生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靜。靜則平。平則寧。寧則素。素則精。精則神。至神之極。見知不惑。帝王者。執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極。與天俱見。盡施於四極之中。執六柄以令天下。審三名以為萬事稽。察逆順以觀於霸王存亡之理。知虛實動靜之所為。達於名實相應。盡知情偽而不惑。然後帝王之道成。
六柄。一曰觀。二曰論。三曰動。四曰專。五曰變。六曰化。觀則知死生之國。論則知存亡興壞之所在。動則能破強興弱。專則不失韙非之分。變則伐死養生。化則能明德除害。六柄備則王矣。三名。一曰正名立而偃。二曰倚名廢而亂。三曰無名而強主滅。三名察則事有應矣。
動靜不時。種樹失地之宜。則天地之道逆矣。臣不親其主。下不親其上。百族不親其事。則內理逆矣。逆之所在。謂之死國。死國伐之。反此之謂順。順之所在。謂之生國。生國養之。逆順有理。則情偽密矣。實者示人虛。不足者示人有餘。以其有事。起之則天下聽。以其無事。安之則天下靜。名實相應則定。名實不相應則爭。名自命也。物自正也。事自定也。三名察則盡知情偽而不惑矣。有國將昌。當罪先亡。
===亡論第七===
凡犯禁絕理,天誅必至。一國而服(備)六危者烕(滅),一國而服(備)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國而服(備)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國之君而服(備)三凶者,禍反〔自〕及也。上洫(溢)者死,下洫(溢)者刑。德溥(薄)而功厚者隋(隳),名禁而不匡者死。抹(昧)利,襦傳,達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胃(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胃(謂)後命。大殺服民,僇(戮)降人,刑无罪,過(禍)皆反自及也。所伐當罪,其禍(福)五之;所伐不當,其禍什之。
國受兵而不知固守,下邪恒以地界為私者〔保〕。救人而弗能存,反為禍門,是胃(謂)危根。聲華實寡,危國亡土。夏起大土功,命曰絕理。犯禁絕理,天誅必至。
六危:一曰適(嫡)子父,二曰大臣主,三曰謀臣〔外〕其志,四曰聽諸侯之廢置,五曰左右比周以雍(壅)塞,六曰父兄黨以(拂)。〔六〕危不朕(勝),禍及於身。〔三〕不辜:一曰妄殺賢,二曰殺服民,三曰刑无罪:此三不辜。
三壅:內立(位)朕(勝)胃(謂)之塞,外立(位)朕(勝)胃(謂)之(拂);外內皆朕(勝)則君孤直(特)。以此有國,守不固,單(戰)不克。此胃(謂)一雍(壅)。從中令外〔謂之〕惑,從外令中胃(謂)之〔賊〕。外內遂靜(爭),則危都國:此胃(謂)二雍(壅)。一人擅主,命曰蔽光。從中外周,此胃(謂)重雍(壅)。外內為一,國乃更。此胃(謂)三雍(壅)。三凶:一曰好凶器,二曰行逆德,三曰縱心欲:此胃(謂)〔三凶〕。
〔昧〕天下〔之利〕,受天下之患;抹(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約而倍之,胃(謂)之襦傳。伐當罪,見利而反,胃(謂)之達刑。上殺父兄,下走子弟,胃(謂)之亂首。外約不信,胃(謂)之怨媒。有國將亡,當〔罪復〕昌。
*'''校詁版'''
亡論第七
凡犯禁絕理。天誅必至。一國而備六危者滅。一國而備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國而備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國之君而備三凶者。禍反自及也。上溢者死。下溢者刑。德薄而功厚者隳。名禁而不匡者死。昧利。渝轉。達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殃。逆節不成。是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謂後命。大殺服民。戮賢人。刑無罪。禍皆反自及也。所伐當罪。其福五之。所伐不當。其禍什之。
國受兵而不知固守。下斜橫以地界為私者保。救人而弗能存。反為禍門。是謂犯禁。聲華實寡。危國亡土。夏起大土功。命曰絕理。犯禁絕理。天誅必至。六危。一曰嫡子父。二曰大臣主。三曰謀臣外其志。四曰聽諸侯之廢置。五曰左右比周以壅塞。六曰父兄黨以拂。六危不勝。禍及於身。三不辜。一曰妄殺賢。二曰殺服民。三曰刑無罪。此三不辜。
三壅。內位勝謂之塞。外位勝謂之拂。外內皆勝則君孤特。以此有國。守不固。戰不克。此謂一壅。從中令外謂之惑。從外令中謂之賊。外內遂爭。則危都國。此謂二壅。一人擅主。命曰蔽光。從中外周。此謂重壅。外內為一。國乃更。此謂三壅。三凶。一曰好凶器。二曰行逆德。三曰縱心欲。此謂三凶。
昧天下之利。受天下之患。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約而背之。謂之渝轉。伐當罪。見利而返。謂之達刑。上殺父兄。下走子弟。謂之亂首。外約不信。謂之怨媒。有國將亡。當罪復昌。
===論約第八===
始於文而卒於武,天地之道也;四時有度,天地之李(理)也;日月星晨(辰)有數,天地之紀也。三時成功,一時刑殺,天地之道也;四時而定,不爽不代(忒),常有法式,〔天地之理也〕;一立一廢,一生一殺,四時代正,冬(終)而復始,〔人〕事之理也。
逆順是守,功洫(溢)於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无名;功合於天,名乃大成。人事之理也。順則生,理則成,逆則死,失〔則無〕名。伓(倍)天之道,國乃无主。无主之國,逆順相功(攻)。伐本隋(隳)功,亂生國亡。為若得天、亡地、更君;不循天常,不節民力,周遷而无功。養死伐生,命曰逆成。不有人僇(戮),必有天刑。逆節始生,慎毋〔先〕正,皮(彼)且自氐(抵)其刑。
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必審觀事之所始起,審其刑(形)名。刑(形)名已定,逆順有立(位),死生有分,存亡興壞有處,然後參之於天地之恒道,乃定禍福死生存亡興壞之所在。是故萬舉不失理,論天下无遺策。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胃(謂)有道。
*'''校詁版'''
論約第八
始於文而卒於武。天地之道也。四時有度。天地之理也。日月星辰有數。天地之紀也。三時成功。一時刑殺。天地之道也。四時而定。不爽不忒。常有法式。天地之理也。一立一廢。一生一殺。四時代正。終而復始。人事之理也。
逆順是守。功溢於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無名。功合於天。名乃大成。人事之理也。順則生。理則成。逆則死。失則無名。倍天之道。國乃無主。無主之國。逆順相攻。伐本隳功。亂生國亡。為若失天。亡地更君。不循天常。不節民力。周遷而無功。養死伐生。命曰逆成。不有人戮。必有天刑。逆節始生。慎毋戡正。彼且自抵其刑。
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必審觀事之所始起。審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順有位。死生有分。存亡興壞有處。然後參之於天地之恒道。乃定禍福死生存亡興壞之所在。是故萬舉不失理。論天下無遺策。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謂有道。
===名理第九===
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處於度之內而見於度之外者也。處於度之〔內〕者,不言而信;見於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處於度之內者,靜而不可移也;見於度之外者,動而不可化也。靜而不移,動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見知之稽也。
有物始〔生〕,建於地而洫(溢)於天,莫見其刑(形),大盈冬(終)天地之間而莫知其名。莫能見知,故有逆成;物乃下生,故有逆刑,禍及其身。養其所以死,伐其所以生。伐其本而離其親,伐其與而〔敗其根〕。後必亂而卒於无名。
如燔如卒(淬),事之反也;如繇(由)如驕(矯),生之反也。凡物羣材(財),超長非恒者,其死必應之。三者皆動於度之外,而欲成功者也,功必不成,禍必反〔自及也〕。以剛為柔者栝(活),以柔為剛者伐。重柔者吉,重剛者烕(滅)。若(諾)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絕也。已若(諾)不信,則知大惑矣。已若(諾)必信,則處於度之內也。
天下有事,必審其名。名〔理者〕循名廄(究)理之所之,是必為福,非必為(災)。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審察名理冬(終)始,是胃(謂)廄(究)理。唯公无私,見知不惑,乃知奮起。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見正道循理,能與曲直,能與冬(終)始。故能循名廄(究)理。刑(形)名出聲,聲實調和。禍災廢立,如景(影)之隋(隨)形,如向(響)之隋(隨)聲,如衡之不臧(藏)重與輕。故唯執道者能虛靜公正,乃見〔正道〕,乃得名理之誠。
亂積於內而稱失於外者伐,亡刑(形)成於內而舉失於外者烕(滅),逆則上洫(溢)而不知止者亡。國舉襲虛,其事若不成,是胃(謂)得天;其若果成,身必无名。重逆〔以荒〕,守道是行,國危有央(殃)。兩逆相功(攻),交相為央(殃),國皆危亡。
*'''校詁版'''
名理第九
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處於度之內而見於度之外者也。處於度之內者。不言而信。見於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處於度之內者。靜而不可移也。見於度之外者。動而不可化也。靜而不移。動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見知之稽也。
有物始生。建於地而溢於天。莫見其形。大盈終天地之間而莫知其名。莫能見知。故有逆成。物乃下生。故有逆刑。禍及其身。養其所以死。伐其所以生。伐其本而離其親。伐其與而敗其根。後必亂而卒於無名。
如蕃如倅。事之反也。如遙如驕。生之反也。凡萬物羣材。超長非恒者。其死必應之。三者皆動於度之外。而欲成功者也。功必不成。禍必反自及也。以剛為柔者活。以柔為剛者伐。重柔者吉。重剛者滅。諾者言之許也。已者言之絕也。已諾不信。則知大惑矣。已諾必信。則處於度之內也。
天下有事。必審其名。名理者。循名究理之所之。是必為福。非必為災。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審察名理終始。是謂究理。唯公無私。見知不惑。乃知奮起。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見正道循理。能舉曲直。能舉終始。故能循名究理。形名出聲。聲實調和。福災廢立。如影之隨形。如響之隨聲。如衡之不藏重與輕。故唯執道者能虛靜公正。乃見正道。乃得名理之誠。
亂積於內而稱失於外者伐。亡形成於內而舉失於外者滅。逆則上溢而不知止者亡。國舉襲虛。其事若不成。是謂得天。其若果成。身必無名。重逆以荒。守道是行。國危有殃。兩逆相攻。交相為殃。國皆危亡。
==十大經==
===立命第一===
昔者黃宗,質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立(位)履參,是以能為天下宗。「吾受命於天,定立(位)於地,成名於人。唯余一人〔德〕乃肥(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國置君、三卿。數日、磿(曆)月、計歲,以當日月之行。允地廣裕,吾類天大明。」
「吾畏天愛地親〔民〕,〔立〕无命,執虛信。吾畏天愛〔地〕親民,立有命,執虛信。吾愛民而民不亡,吾愛地而地不兄(荒),吾受民〔而民不〕死。吾位不〔失〕。吾句(苟)能親親而興賢,吾不遺亦至矣。」
*'''校詁版'''
立命第一
昔者黃宗。質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位履參。是以能為天下宗。吾受命於天。定位於地。成名於人。唯余一人德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國置君。三卿。數日。曆月。計歲。以當日月之行。吾允地廣裕。類天大明。
吾畏天愛地親民。立有命。執虛信。吾愛民而民不亡。吾愛地而地不荒。吾受民而民不死。吾位不失。吾苟能親親而興賢。吾不遺亦至矣。
===觀第二===
〔黃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留(流)四國,以觀无恒,善之法則,力黑視象,見黑則黑,見白則白。地〔之所德則善,天之所刑〕則亞(惡)。人則視(鏡):人靜則靜,人作則作。力黑已布制建極,〔而正之。力黑〕曰:天地已成而民生,逆順无紀,德瘧(虐)无刑,靜作无時,先後無名。今吾欲得逆順之〔紀,德虐之刑,靜作之時〕,以為天下正,靜作之時,因而勒之,為之若何?
黃帝曰:群群(混混)〔沌沌,窈窈冥冥〕為一囷。无晦无明,未有陰陽。陰陽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為兩,分為陰陽,離為四〔時〕,〔柔剛相成,萬物乃生,德虐之行〕,因以為常。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行法循〔道,是為〕牝牡。牝牡相求,會剛與柔。柔剛相成,牝牡若刑(形)。下會於地,上會於天。得天之微,時若〔者時而恒者恒,地因而養之〕;寺(恃)地氣之發也,乃夢(萌)者夢(萌)而茲(孳)者茲(孳),天因而成之。弗因則不成,〔弗〕養則不生。夫民之生也,規規生食與繼。不會不繼,无與守地;不食不人,无與守天。
是〔故有〕贏陰布德,〔重陽長,晝氣開〕民功者,所以食之也;宿陽脩刑,童(重)陰長,夜氣閉地繩(孕)者,〔所〕以繼之也。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與德。春夏為德,秋冬為刑。先德後刑以養生。姓生已定,而適(敵)者生爭,不諶不定。凡諶之極,在刑與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而盈〔絀〕无匡。
夫是故使民毋人埶(執),舉事毋陽察,力地毋陰敝。陰敝者土芒(荒),陽察者奪光,人埶(執)者摐(縱)兵。是故為人主者,時(適)三樂,毋亂民功,毋逆天時。然則五穀溜孰(熟),民〔乃〕蕃茲(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天因而成之。夫并(秉)時以養民功,先德後刑,順於天。其時贏而事絀,陰節復次,地尤復收。正名脩(修)刑,執(蟄)虫不出,雪霜復清,孟穀乃蕭(肅),此(災)〔乃〕生,如此者舉事將不成。其時絀而事贏,陽節復次,地尤不收。正名施(弛)刑,執(蟄)虫發聲,草苴復榮,已陽而有(又)陽,重時而无光,如此者舉事將不行。
天道已既,地物乃備。散流鄉成,聖人之事。聖人不巧,時反是守。優未(昧)愛民,與天同道。聖人正以侍(待)之,靜以須人。不達天刑,不襦不傳。當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校詁版'''
觀第二
黃帝令力黑潛行伏匿。周流四國。以觀無恒。善之法則。力黑視象。見黑則黑。見白則白。地之所德則善。天之所刑則惡。人示則鏡。人靜則靜。人作則作。力黑已布制建極。而正之。力黑曰:天地已成而民生。逆順無紀。德虐無刑。靜作無時。先後無名。今吾欲得逆順之紀。德虐之刑。靜作之時。先後之名。以為天下正。因而勒之。為之若何。
黃帝曰:混混沌沌。窈窈冥冥。為一囷。無晦無明。未有陰陽。陰陽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為兩。分為陰陽。離為四時。剛柔相成。萬物乃生。德虐之行。因以為常。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行法循道。是為牝牡。牝牡相求。會剛與柔。柔剛相成。牝牡若形。下會於地。上會於天。得天之微。若時者時而恒者恒。地因而養之。恃地氣之發也。乃萌者萌而孳者孳。天因而成之。弗因則不成。弗養則不生。夫民之生也。瞡瞡性食與繼。不會不繼。無與守地。不食不人。無與守天。
是故贏陰布德。重陽長。晝氣開民功者。所以食之也。宿陽脩刑。重陰長。夜氣閉地孕者。所以繼之也。不縻不纆。而正之以刑與德。春夏為德。秋冬為刑。先德後刑以養生。姓生已定。而敵者生爭。不戡不定。凡戡之極。在刑與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而盈絀無枉。
夫是故使民毋人執。舉事毋陽察。力地毋陰敝。陰敝者土荒。陽察者奪光。人執者撞兵。是故為人主者。時適三樂。毋亂民功。毋逆天時。然則五穀秀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天因而成之。夫秉時以養民功。先德後刑。順於天。其時贏而事絀。陰節愎次。地氣復收。正名修刑。蟄蟲不出。雪霜復凊。孟穀乃肅。此災乃生。如此者舉事將不成。其時絀而事贏。陽節愎次。地氣不收。正名弛刑。蟄蟲發聲。草苴復榮。已陽而又陽。重時而無光。如此者舉事將不行。
天道已既。地物乃備。散流相成。聖人之事。聖人不巧。時反是守。優昧愛民。與天同道。聖人正以待之。靜以須人。不達天刑。不渝不轉。當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五政第三===
黃帝問閹冉曰:吾欲布施五正(政),焉止焉始?對曰:始在於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外內交(接),乃正於事之所成。黃帝曰:吾既正既靜,吾國家(愈)不定。若何?對曰:后中實而外正,何〔患〕不定?左執規,右執柜(矩),何患天下?男女畢迵(同),何患於國?五正(政)既布,以司五明。左右執規,以寺(待)逆兵。
黃帝曰:吾身未自知,若何?對曰:后身未自知,乃深伏於淵,以求內刑。內刑已得,后〔乃〕自知屈其身。黃帝曰:吾欲屈吾身,屈吾身若何?對曰:道同者,其事同;道異者,其事異。今天下大爭,時至矣,后能慎勿爭乎?黃帝曰:勿爭若何?對曰:怒者血氣也,爭者脂膚也。怒若不發,浸廩是為癰疽。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爭矣。黃帝於是辤其國大夫,上於博望之山,談臥三年以自求也。單(戰)才(哉),閹冉乃上起黃帝曰:可矣。夫作爭者凶,不爭〔者〕亦无成功。何不可矣?
黃帝於是出其鏘鉞,奮其戎兵,身提鼓鞄(枹),以禺(遇)之(蚩)尤,因而禽(擒)之。帝箸之明(盟),明(盟)曰:反義逆時,其刑視之(蚩)尤。反義伓(倍)宗,其法死亡以窮。
*'''校詁版'''
五政第三
黃帝問閹冉曰:吾欲布施五政。焉止焉始。對曰:始在於身。中有正度。後及外人。外內交接。乃止於事之所成。黃帝曰:吾既正既靜。吾國家愈不定。若何。對曰:后中實而外正。何患不定。左執規。右執矩。何患天下。男女畢同。何患於國。五政既布。以司五名。左右執規。以待逆兵。
黃帝曰:吾身未自知。若何。對曰:后身未自知。乃深伏於淵。以求內刑。內刑已得。后乃自知屈其身。黃帝曰:吾欲屈吾身。屈吾身若何。對曰:道同者。其事同。道異者。其事異。今天下大爭。時至矣。后能慎勿爭乎。黃帝曰:勿爭若何。對曰:怒者血氣也。爭者脂膚也。怒若不發。浸淫是為癕疽。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爭矣。黃帝於是辤其國大夫。上於博望之山。惔臥三年以自求也。戰哉。閹冉乃上起黃帝曰:可矣。夫作爭者凶。不爭者亦無成功。何不可矣。
黃帝於是出其斨鉞。奮其戎兵。身提鼓枹。以遇蚩尤。因而擒之。帝箸之盟。盟曰:反義逆時。其刑視蚩尤。反義倍宗。其法死亡以窮。
===果童第四===
黃帝〔問四〕輔曰: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為之若何?果童對曰:不險則不可平,不諶則不可正。觀天於上,視地於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恒〕幹,地有恒常。合〔此幹〕常,是以有晦有明,有陰有陽。夫地有山有澤,有黑有白,有美有亞(惡)。地俗德以靜,而天正名以作。靜作相養,德瘧(虐)相成。兩若有名,相與則成。陰陽備物,化變乃生。
有〔任一則〕重,任百而輕。人有其中,物又(有)其刑(形),因之若成。黃帝曰:夫民卬(仰)天而生,侍(待)地而食,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誰敵(適)繇(由)始?對曰:險若得平,諶〔若得正〕,〔貴〕賤必諶,貧富又(有)等。前世法之,後世既隕,由果童始。果童於是衣褐而穿,負并(缾)而巒,營行氣(乞)食,周流四國,以視(示)貧賤之極。
*'''校詁版'''
果童第四
黃帝問四輔曰: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為之若何。果童對曰:不嚴則不可平。不戡則不可正。觀天於上。視地於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恒幹。地有恒常。合此幹常。是以有晦有明。有陰有陽。夫地有山有澤。有黑有白。有美有惡。地育德以靜。而天正名以作。靜作相養。德虐相成。兩若有名。相與則成。陰陽備物。化變乃生。
有任一則重。任百則輕。人有其才。物有其形。因之若成。黃帝曰:夫民仰天而生。恃地而食。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誰適由始。對曰:嚴若得平。戡若得正。貴賤必審。貧富有等。前世法之。後世既隕。由果童始。果童於是衣褐而穿。負缾而灓。營行乞食。周流四國。以示貧賤之極。
===正亂第五===
力黑問〔於太山之稽曰:〕蚩尤□□□驕〔溢〕陰謀,陰謀□□□□□□□□□□高陽,〔為〕之若何?太山之稽曰:子勿患也。夫天行正信,日月不處。啟然不台(怠),以臨天下。民生有極,以欲涅(淫)洫(溢)〔即〕失。豐而〔為殺〕,〔加〕而為既,予之為害,致而為費,緩而為〔衰〕。憂桐(恫)而宭(窘)之,收而為之咎;累而高之,部(踣)而弗救也。將令之死而不得悔。子勿患也。
力黑曰:單(戰)數盈六十而高陽未夫。涅(淫)〔溢〕蚤(早)〔服〕,〔名〕曰天佑。天佑而弗戒,天地一也。為之若何?〔太〕山之稽曰:子勿言佑,交為之備。〔吾〕將因其事,盈其寺,軵(拊)其力,而投之殆。子勿言也。上人正一,下人靜之;正以侍(待)天,靜以須人。天地立名,〔萬物〕自生,以隋(隨)天刑。天刑不(僨),逆順有類。勿驚〔勿〕戒,其逆事乃始。吾將遂是其逆而僇(戮)其身,更置六直而合以信。事成勿發,胥備自生。我將觀其往事之卒而朵焉,寺(待)其來〔事〕之遂刑(形)而私(和)焉。壹朵壹禾(和),此天地之奇也。以其民作而自戲也,吾或使之自靡也。
單(戰)盈才(哉),大(太)山之稽曰:可矣。於是出其鏘鉞,奮其戎兵。黃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剝)其〔皮〕革以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剪)其髮而建之天,名曰之(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鞫(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腐其骨肉,投之苦酭(醢),使天下(歃)之。
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留(流)吾酭(醢),毋亂吾民,毋絕吾道。止(乏)禁,留(流)酭(醢),亂民,絕道,反義逆時,非而行之,過極失當,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興兵,視之(蚩)尤共工。屈其脊,使甘其(俞),不死不生,(慤)為地(楹)。帝曰:謹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視(示)後人。
*'''校詁版'''
正亂第五
力黑問於太山之稽曰:蚩尤驕溢陰謀。陰謀高陽。為之若何。太山之稽曰:子勿患也。夫天行正信。日月不處。啟然不怠。以臨天下。民生有極。以欲淫溢。淫溢即失。豐而為殺。加而為既。予之為害。致而為費。緩而為衰。優桐而君之。收而為之咎。累而高之。踣而弗救也。將令之死而不得悔。子勿患也。
力黑曰:戰數盈六十而高陽未夫。淫溢早服。名曰天佑。天佑而弗悈。天地一也。為之若何。太山之稽曰:子勿言佑。交為之備。吾將因其事。盈其志。拊其力。而投之慝。子勿言也。上人正之。下人靜之。正以待天。靜以須人。天地立名。萬物自生。以隨天刑。天刑不僨。逆順有類。勿驚勿悈。其逆事乃治。吾將遂是其逆而戮其身。更置六相而合以信。事成勿發。胥斃自生。我將觀其往事之卒而朵焉。待其來事之遂而和焉。壹朵壹和。此天地之奇也。以其民作而自陒也。吾或使之自靡也。
戰贏哉。太山之稽曰:可矣。於是出其斨鉞。奮其戎兵。黃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剝其皮革以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剪其髮而建之天。名曰之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蹋之。多中者賞。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歃之。
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流吾醢。毋亂吾民。毋絕吾道。乏禁。流醢。亂民。絕道。反義逆時。非而行之。過極佚當。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興兵。視蚩尤共工。屈其脊。使鉗其俞。慤為地楹。帝曰:謹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後人。
===姓爭第六===
高陽問力黑曰: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謀相復(覆)頃(傾)。吾甚患之,為之若何?力黑對曰:勿憂勿患,天制固然。天地已定,規(蚑)僥(蟯)畢掙(爭)。作爭者凶,不爭亦毋(無)以成功。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胜(姓)生已定,敵者生爭,不諶不定。凡諶之極,在刑與德。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望失其當,環視其央(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繆(穆)繆(穆)天刑,非德必頃(傾)。刑德相養,逆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章(彰)。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
明明至微,時反(返)以為幾(機)。天道環〔周〕,於人反為之客。爭(靜)作得時,天地與之。爭不衰,時靜不靜,國家不定。可作不作,天稽環周,人反為之〔客〕。靜作得時,天地與之;靜作失時,天地奪之。
夫天地之道,寒涅(熱)燥濕,不能并立。剛柔陰陽,固不兩行。兩相養,時相成。居則有法,動作循名,其事若易成。若夫人事則无常,過極失當,變故易常;德則无有,昔(措)刑不當。居則无法,動作爽名,是以僇(戮)受其刑。
*'''校詁版'''
姓爭第六
高陽問力黑曰: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謀相覆傾。吾甚患之。為之若何。力黑對曰:勿憂勿患。天制固然。天地已定。蚑蟯畢爭。作爭者凶。不爭亦無以成功。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天地已成。黔首乃生。姓生已定。敵者生爭。不戡不定。凡戡之極。在刑與德。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望失其當。環示其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傾。刑德相養。逆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
明明至微。時返以為機。天道環周。於人反為之客。靜作得時。天地與之。爭不衰。時靜不靜。國家不定。可作不作。天稽環周。人反為之客。靜作得時。天地與之。靜作失時。天地奪之。
夫天地之道。寒熱燥濕。不能並立。剛柔陰陽。固不兩行。兩相養。時相成。居則有法。動則循名。其事若易成。若夫人事則無常。過極佚當。變故易常。德則無有。措刑不當。居則無法。動則爽名。是以戮受其刑。
===雌雄節第七===
皇后屯磿(歷)吉凶之常,以辯(辨)雌雄之節,乃分禍福之鄉(向)。憲敖(傲)驕居(倨),是胃(謂)雄節;□□共(恭)驗(儉),是胃(謂)雌節。夫雄節者,浧之徒也。雌節者,兼之徒也。夫雄節以得,乃不為福;雌節以亡,必得將有賞。夫雄節而數得,是胃(謂)積英(殃);凶憂重至,幾於死亡。雌節而數亡,是胃(謂)積德,慎戒毋法,大祿將極。
凡彼禍難也,先者恒凶,後者恒吉。先而不凶者,是恒備雌節存也。後〔而不吉者,是〕恒備雄節存也。先亦不凶,後亦不凶,是恒備雌節存也。先亦不吉,後亦不吉,是恒備雄節存也。
凡人好用雄節,是胃(謂)方(妨)生。大人則毀,小人則亡。以守不寧,以作事〔不成。以求不得,以戰不〕克。厥身不壽,子孫不殖。是胃(謂)凶節,是胃(謂)散德。凡人好用〔雌節〕,是胃(謂)承祿。富者則昌,貧者則穀。以守則寧,以作事則成。以求則得,以單(戰)則克。厥身〔則壽,子孫則殖。是謂吉〕節,是胃(謂)絝德。故德積者昌,〔殃〕積者亡。觀其所積,乃知〔禍福〕之鄉(向)。
*'''校詁版'''
雌雄節第七
皇后洞歷吉凶之祥。以辨雌雄之節。乃分禍福之嚮。顯傲驕倨。是謂雄節。委燮恭儉。是謂雌節。夫雄節者。盈之徒也。雌節者。謙之徒也。夫雄節以得。乃不為福。雌節以亡。必將有賞。夫雄節而數得。是謂積殃。凶憂重至。幾於死亡。雌節而數亡。是謂積德。慎戒毋法。大祿將極。
凡彼禍福也。先者恒凶。後者恒吉。先而不凶者。恒備雌節存也。後而不吉者。是恒備雄節存也。先亦不凶。後亦不凶。是恒備雌節存也。先亦不吉。後亦不吉。是恒備雄節存也。
凡人好用雄節。是謂妨生。大人則毀。小人則亡。以守不寧。以作事不成。以求不得。以戰不克。厥身不壽。子孫不殖。是謂凶節。是謂散德。凡人好用雌節。是謂承祿。富者則昌。貧者則穀。以守則寧。以作事則成。以求則得。以戰則克。厥身則壽。子孫則殖。是謂吉節。是謂洿德。故德積者昌。殃積者亡。觀其所積。乃知禍福之嚮。
===兵容第八===
兵不刑天,兵不可動;不法地,兵不可昔(措);刑法不人,兵不可成。參〔於天地,稽之聖人。人自生〕之,天地刑(形)之,聖人因而成之。聖人之功,時為之庸,因時秉〔宜〕,是必有成功。聖人不達刑,不襦傳。因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天固有奪有予,有祥〔福至者也而〕弗受,反隋(隨)以央(殃)。三遂絕從,兵无成功。三遂絕從,兵有成〔功〕。□不鄉(饗)其功,環(還)受其央(殃)。國家有幸,當者受央(殃);國家无幸,有延其命。茀茀陽陽,因民之力,逆天之極,有(又)重有功,其國家以危,社稷以匡,事无成功,慶且不鄉(饗)其功。此天之道也。
*'''校詁版'''
兵容第八
兵不刑天。兵不可動。不法地。兵不可措。不法人。兵不可成。參於天地。稽之聖人。人自生之。天地刑之。聖人因而成之。聖人之功。時為之用。因時秉宜。兵必有成功。聖人不達刑。不渝轉。因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天固有奪有予。有祥福至者也而弗受。反隨以殃。三隧絕從。兵無成功。三隧務從。兵有成功。不饗其功。還受其殃。國家有幸。當者受殃。國家無幸。有延其命。沸沸湯湯。因民之力。逆天之極。又重有功。其國家以危。社稷以匡。事無成功。慶且不饗其功。此天之道也。
===成法第九===
黃帝問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滑(猾)民將生,年(佞)辯用知(智),不可法組,吾恐或用之以亂天下。請問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力黑曰:然。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刑(形)。〔乃〕以守一名。上拴之天,下施之四海。吾聞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復一,民无亂紀。
黃帝曰:請問天下猷(猶)有一虖(乎)?力黑曰:然。昔者皇天使馮(鳳)下道一言而止。五帝用之,以朳(扒)天地,〔以〕楑(揆)四海,以壞(懷)下民,以正一世之士。夫是故毚(讒)民皆退,賢人減(咸)起,五邪乃逃,年(佞)辯乃止,循名復一,民无亂紀。
黃帝曰:一者,一而已乎?其亦有長乎?力黑曰:一者,道其本也,胡為而无長?〔凡有〕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何以知紃之至,遠近之稽?夫唯一不失,一以騶(趨)化,少以知多。夫達望四海,困極上下,四鄉(向)相枹(抱),各以其道。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萬〔言〕有蔥(總)。萬物之多,皆閱一空。夫非正人也,孰能治此?罷(彼)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寺(持)民之所宜。(總)凡守一,與天地同極,乃可以知天地之禍福。
*'''校詁版'''
成法第九
黃帝問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猾民將生。佞辯用智。不可廢沮。吾恐或用之以亂天下。請問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力黑曰:然。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形。乃以守一名。上淦之天。下施之四海。吾聞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已。循名復一。民無亂紀。
黃帝曰:請問天下猶有一乎。力黑曰:然。昔者皇天使風下道一言而已。五帝用之。以八天地。以揆四海。以懷下民。以正一世之士。夫是故讒民皆退。賢人咸起。五邪乃逃。佞辯乃止。循名復一。民無亂紀。
黃帝曰:一者。一而已乎。其亦有長乎。力黑曰:一者。道其本也。胡為而無長。凡有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何以知一之至。遠近之稽。夫唯一不失。一以趨化。少以知多。夫達望四海。困極上下。四向相抱。各以其道。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萬言有總。萬物之多。皆閱一孔。夫非正人也。孰能治此。彼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持民之所宜。抱凡守一。與天地同極。乃可以知天地之禍福。
===三禁第十===
行非恒者,天禁之;爽事,地禁之;失令者,君禁之。三者既脩,國家幾矣。地之禁,不〔墮〕高,不增下;毋服川,毋逆土;毋逆土功,毋壅民明。
進不氐,立不讓,俓(徑)遂凌節,是胃(謂)大凶。人道剛柔,剛不足以,柔不足寺(恃)。剛強而虎質者丘,康沉而流面(湎)者亡;憲古章物不實者死,專利及削浴(谷)以大居者虛。
天道壽壽,番(播)於下土,施於九州。是故王公慎令,民知所(由)。天有恒日,民自則之。爽則損命,環(還)自服之。天之道也。
*'''校詁版'''
三禁第十
行非恒者。天禁之。爽事。地禁之。失令者。君禁之。三者既修。國家幾矣。地之禁。不墮高。不增下。毋服川。毋逆土。毋逆土功。毋壅民明。
進不底。立不讓。徑遂陵節。是謂大凶。人道剛柔。剛不足以。柔不足恃。剛強而虎質者拒。康沈而流湎者亡。憲古章物不實者死。專利及削谷以大居者墟。
天道踧踧。播於下土。施於九州。是故王公慎令。民知所由。天有恒日。民自則之。爽則損命。還自服之。天之道也。
===本伐第十一===
諸(儲)庫臧(藏)兵之國,皆有兵道。世兵道三:有為利者,有為義者,有行忿者。所胃(謂)為利者,見〔生民有〕飢,國家不叚(暇),上下不當,舉兵而(誅)之,唯(雖)无大利,亦无大害焉。
所胃(謂)為義者,伐亂禁暴,起賢廢不宵(肖),所胃(謂)義也。〔義〕者,眾之所死也。是故以國(攻)天下,萬乘〔之〕主□□希不自此始,鮮能冬(終)之;非心之恒也,窮而反(返)矣。
所胃(謂)行忿者,心唯(雖)忿,不能徒怒,怒必有為也。成功而无以求也,即兼始逆矣,非道也。
道之行也,(由)不得已。(由)不得已,則无窮。故〔丐〕者,摭者〔也〕;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
*'''校詁版'''
本伐第十一
諸庫藏兵之國。皆有兵道。世兵道三。有為利者。有為義者。有行忿者。所謂為利者。見生民有饑。國家不暇。上下不當。舉兵而烖之。雖無大利。亦無大害焉。
所謂為義者。伐亂禁暴。起賢廢不肖。所謂義也。義者。眾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國攻天下。萬乘之主併兼希不自此始。鮮能終之。非心之恒也。窮而反矣。
所謂行忿者。心雖忿。不能徒怒。怒必有為也。成功而無以求也。即兼始逆矣。非道也。
道之行也。由不得已。由不得已。則無窮。故丐者。摭者也。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
===前道第十二===
聖〔人〕舉事也,闔(合)於天地,順於民,羊(祥)於鬼神,使民同利,萬夫賴之,所胃(謂)義也。身載於前,主上用之,長利國家社稷,世利萬夫百生(姓)。天下名軒執〔國〕士於是虛。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國者,國士也。是故君子卑身以從道,知(智)以辯之,強以行之,責道以並世,柔身以寺(待)時。王公若知之,國家之幸也。
國大人眾,強國也。〔若〕身載於後,〔主上不用之,則利國家社稷、萬夫百姓。王公〕而不〔知之,乃國家之不〕幸也。故王者不以幸治國,治國固有前道:上知天時,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陰陽□□□□□□□□□□□□□□□□□□□□□,〔名〕正者治,名奇者亂。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正道不台(殆),可後可始。乃可小夫,乃可國家。小夫得之以成,國家得之以寧。小國得之以守其野,大國〔得之以〕并兼天下。
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實,弗用者空。合之而涅於美,循之而有常。古之堅(賢)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居軍〔強〕,以居國其國昌。古之賢者,道是之行。
*'''校詁版'''
前道第十二
聖人舉事也。合於天地。順於民。祥於鬼神。使民同利。萬夫賴之。所謂義也。身載於前。主上用之。長利國家社稷。世利萬夫百姓。天下名軒執國士於是虛。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國者。國士也。是故君子卑身以從道。智以辨之。強以行之。責道以并世。柔身以待時。王公若知之。國家之幸也。
國大人眾。強國也。若身載於後。主上不用之。則不利國家社稷。萬夫百姓。王公而不知之。乃國家之不幸也。故王者不以幸倖治國。治國固有前道。上知天時。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陰陽名正者治。名倚者亂。正名不奇。倚名不立。正道不殆。可後可始。乃可小夫。乃可國家。小夫得之以成。國家得之以寧。小國得之以守其野。大國得之以併兼天下。
道有原而無端。用則實。弗用則窾。合之而涅於美。循之而有常。古之賢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宜天。鬼宜人。以居軍強。以居國其國昌。古之賢者。道是之行。
===行守第十三===
天有恒榦,地有恒常,與民共事,與神同〔光〕。驕洫(溢)好爭,陰謀不羊(祥),刑於雄節,危於死亡。奪之而无予,其國乃不遂亡。近則將之,遠則行之。逆節夢(萌)生,其誰骨(肯)當之。天亞(惡)高,地亞(惡)廣,人亞(惡)荷(苛)。高而不已,天闕土(之);廣而不已,地將絕之;苛而不已,人將殺之。
有人將來,唯目之瞻。言之壹,行之壹,得而勿失。〔言〕之采,行之巸(熙),得而勿以。是故言者心之符〔也〕,色者心之華也,氣者心之浮也。有一言,无一行,胃(謂)之誣。故言寺首,行志(識)卒。直木伐,直人殺。无刑(形)无名,先天地生,至今未成。
*'''校詁版'''
行守第十三
天有恒幹。地有恒常。與民共事。與神同光。驕溢好爭。陰謀不祥。刑於雄節。危於死亡。奪之而無予。其國乃不遂亡。近則將之。遠則行之。逆節萌生。其誰肯當之。天惡高。地惡廣。人惡苛。高而不已。天將蹶之。廣而不已。地將絕之。苛而不已。人將殺之。
有人將來。唯目瞻之。言之壹。行之壹。得而勿失。言之采。行之枲。得而勿以。是故言者心之符也。色者心之華也。氣者心之浮也。有一言。無一行。謂之誣。故言持首。行持卒。直木伐。直人殺。無形無名。先天地生。至今未成。
===順道第十四===
黃帝問力黑曰:大(庭)氏之有天下也,不辨陰陽,不數日月,不志(識)四時,而天開以時,地成以財。其為之若何?力黑曰:大(庭)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靜,柔節先定。(宛)濕共(恭)僉(儉),卑約主柔,常後而不失(體)。正信以仁,茲(慈)惠以愛人,端正勇,弗敢以先人。
中請(情)不(絿),執一毋求。刑於女節,所生乃柔。〔故安靜〕正德,好德不爭。立於不敢,行於不能。單(戰)視(示)不敢,明埶不能。守弱節而堅之,胥雄節之窮而因之。若此者其民勞不〔僈〕,飢不飴〔怠〕,死不宛(怨)。
不廣(曠)其眾,不為兵邾,不為亂首,不為宛(怨)謀(媒),不陰謀,不擅斷疑,不謀削人之野,不謀劫人之宇。慎案其眾,以隋(隨)天地之從。不擅作事,以寺(待)逆節所窮。
見地奪力,天逆其時,因而飾(飭)之,事環(還)克之。若此者,單(戰)朕(勝)不報,取地不反,單(戰)朕(勝)於外,福生於內,用力甚少,名聲章名,順之至也。
*'''校詁版'''
順道第十四
黃帝問力黑曰:大庭氏之有天下也。不辨陰陽。不數日月。不志四時。而天開以時。地成以財。其為之若何。力黑曰:大庭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靜。柔節先定。委燮恭儉。卑約主柔。常後而不先。體正信以仁。慈惠以愛人。端正象。弗敢以先人。
中靜不流。執一毋求。刑於女節。所主乃柔。故安靜正德。好德不爭。立於不敢。行於不能。戰示不敢。明執不能。守弱節而堅之。胥雄節之窮而因之。若此者其民勞不僈。飢不怠。死不怨。
不曠其眾。不為兵主。不為亂首。不為怨媒。不陰謀。不擅斷疑。不謀削人之野。不謀劫人之宇。慎案其眾。以隨天地之從。不擅作事。以待逆節所窮。
俔地奪力。天逆其時。因而飭之。事還克之。若此者。戰勝不報。取地不反。戰勝於外。富生於內。用力甚少。名聲章明。順之至也。
===名形第十五===
欲知得失,請(情)必審名察刑(形)。刑(形)恒自定,是我俞(愈)靜;事恒自(施),是我无為。靜翳不動,來自至,去自往。能一乎?能止乎?能毋有己,能自擇而尊理乎?(緥)也,毛(屯)也,其如莫存。萬物羣至,我无不能應。我不臧(藏)故,不挾陳。鄉(向)者已去,至者乃新。新故不翏,我有所周。
*'''校詁版'''
名形第十五
欲知得失。請必審名察形。形恒自定。是我愈靜。事恒自施。是我無為。靜壹不動。來自至。去自往。能一乎。能止乎。能毋有己。能自釋而尊理乎。葆也。屯也。其如莫存。萬物羣至。我無不能應。我不藏故。不挾新。嚮者已去。至者乃新。新故不摎。我有所周。
==稱==
道无始而有應。其未來也,无之;其已來,如之。有物將來,其刑(形)先之。建以其刑(形),名以其名。其言胃(謂)何?環□(刑)傷威,(弛)欲傷法,无隋(隨)傷道。數舉參(三)者,有身弗能葆(保),何國能守?
奇從奇,正從正。奇與正,恒不同廷。凡變之道,非益而損,非進而退:首變者凶。有義(儀)而義(儀)則不過,侍(恃)表而望則不惑,案法而治則不亂。聖人不為始,不剸(專)己;不豫謀,不棄時;不為得,不辭福。因天之則。失其天者死,欺其主者死,翟其上者危。心之所欲則志歸之,志之所欲則力歸之。故巢居者察風,穴處者知雨;憂存故也。憂之則□(存),安之則久;弗能令者弗能有。
帝者臣,名臣,其實師也;王者臣,名臣,其實友也;(霸)者臣,名臣也,其實〔賓也。危者〕臣,名臣也,其實庸也;亡者臣,名臣也,其實虜也。自光(廣)者人絕之,〔驕溢〕人者其生危、其死辱翳(也)。居不犯凶,困不擇時。不受祿者,天子弗臣也;祿泊(薄)者,弗與犯難。故以人之自為〔也,不以人之為我也〕。不士(仕)於盛盈之國,不嫁子於盛盈之家,不友〔驕倨慢〕易之〔人〕。
〔聖人〕不埶(執)偃兵,不埶(執)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聖人麋論天地之紀,廣乎蜀(獨)見,〔卓乎〕蜀(獨)〔知〕,□〔乎〕蜀(獨)□,□〔乎〕蜀(獨)在。天子地方千里,諸侯百里,所以朕合之也。故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焉;立正敵(嫡)者,不使庶孽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婢(嬖)妾疑焉:疑則相傷,雜則相方。
時若可行,亟應勿言;〔時〕若未可,涂其門,毋見其端。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取予當,立為聖王;取予不當,流之死亡。天有環刑,反受其央(殃)。世恒不可擇(釋)法而用我,用我不可,是以生禍。有國存,天下弗能亡也;有國將亡,天下弗能存也。時極未至,而隱於德;既得其極,遠其德,淺〔致〕以力;既成其功,環(還)復其從,人莫能代。諸侯不報仇,不修佴(恥),唯〔義〕所在。
隱忌妒妹賊妾,如此者,下其等而遠其身;不下其等不遠其身,禍乃將起。內事不和,不得言外;細事不察,不得言〔大〕。利不兼,賞不倍;戴角者无上齒。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實穀不華,至言不飾,至樂不笑。華之屬,必有實,實中必有覈(核),覈(核)中必有意。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誥誥作事,毋從我冬(終)始。雷〔以〕為車,隆隆以為馬。行而行,處而處。因地以為齎(資),因民以為師;弗因无(神)也。
宮室過度,上帝所亞(惡);為者弗居,唯(雖)居必路。減衣衾,泊(薄)棺椁(槨),禁也。疾役可發澤,禁也。草蓯(叢)可淺林,禁也。聚〔宮室〕隋(墮)高增下,禁也;大水至而可也。毋先天成,毋非時而榮。先天成則毀,非時而榮則不果。日為明,月為晦;昏而休,明而起。毋失天極,廏(究)數而止。強則令,弱則聽,敵者循繩而爭。行曾(憎)而索愛,父弗得子;行母(侮)而索敬,君弗得臣。有宗將興,如伐於〔川〕;有宗將壞,如伐於山。貞良而亡,先人餘央(殃);商(猖)闕(獗)而栝(活),先人之連(烈)。埤(卑)而正者增,高而倚者傰(崩)。
山有木,其實屯屯。虎狼為孟(猛)可揗,昆弟相居,不能相順。同則不肯,離則不能,傷國之神。〔神胡不〕來,胡不來相教順弟兄茲;昆弟之親,尚可易(哉)。天下有參(三)死:忿不量力死;耆(嗜)欲无窮死;寡不辟(避)眾死。毋籍(藉)賊兵,毋〔賚〕盜量(糧)。籍(藉)賊兵,〔賚〕盜量(糧);短者長,弱者強;贏縮變化,後將反(施)。弗同而同,舉而為同;弗異而異,舉而為異;弗為而自成,因而建事。
陽親而陰亞(惡),胃(謂)外其膚而內其勮。不有內亂,必有外客。膚既為膚,勮既為勮;內亂不至,外客乃卻。得焉者不受其賜,亡〔焉〕者不怨其〔非〕。〔夫〕天有明而不憂民之晦也,〔百〕姓辟(闢)其戶牖而各取昭焉;天无事焉。地有〔財〕而不憂民之貧也,百姓斬木(刈)新(薪)而各取富焉;地亦无事焉。諸侯有亂,正亂者失其理,亂國反行焉;其時未能也,至其子孫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
生人有居,〔死〕人有墓。令不得與死者從事。惑而極(亟)反(返),〔失〕道不遠。臣有兩位者,其國必危;國若不危,君臾存也。失君必危,失君不危者,臣故(佐)也。子有兩位者,家必亂;家若不亂,親臾存也。〔失親必〕危,失親不亂,子故(佐)也。不用輔佐之助,不聽聖慧之慮,而侍(恃)其城郭之固,古(怙)其勇力之禦,是胃(謂)身薄;身薄則貸(殆),以守不固,以單(戰)不克。兩虎相爭,奴(駑)犬制其餘。
善為國者,大(太)上无刑,其〔次〕正法,〔其〕下鬬果訟果,大(太)上不鬬不訟有(又)不果。〔夫〕大(太)上爭於〔化〕,其次爭於明,其下(救)患禍。寒時而獨暑,暑時而獨寒,其生危,以其逆也。敬朕(勝)怠,敢朕(勝)疑。亡國之禍□□□□□□□□□□□□□□□□□□□□□□□□□□□□□□
□□□□□□□□□不信其〔是〕而信其可也,不可矣;而不信其〔非而不信其可也,可矣。〕□□□□□□□□□□□□□□□□□□□□□□□□□□□□□□□□□□□□□□□□□□□□
〔故觀治以知亂〕,(觀)前以知反。故〔聖人〕(觀)今之曲直,審其名,以稱斷之。積者積而居,胥時而用〔觀〕。主樹以知與治合積化以知時;〔以明奇〕正貴〔賤〕存亡。
凡論必以陰陽〔明〕大義。天陽地陰,春陽秋陰,夏陽冬陰,晝陽夜陰。大國陽小國陰,重國陽輕國陰。有事陽而无事陰,信(伸)者陽而屈者陰。主陽臣陰,上陽下陰,男陽〔女陰,父〕陽〔子〕陰,兄陽弟陰,長陽少〔陰〕,貴〔陽〕賤陰,達陽窮陰。取(娶)婦姓(生)子陽,有喪陰。制人者陽,制於人者陰。客陽主人陰。師陽役陰。言陽黑(默)陰。予陽受陰。諸陽者法天,天貴正;過正曰詭,〔天之道過〕祭(際)乃反。諸陰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靜,柔節先定,善予不爭。此地之度而雌之節也。
*'''校詁版'''
稱
道無始而有應。其未來也。無之。其已來。如之。有物將來。其形先之。建以其形。名以其名。其言謂何。營刑傷威。弛欲傷法。無隨傷道。數舉三者。有身弗能保。何國能守。
奇從奇。正從正。奇與正。恒不同廷。凡變之道。非益而損。非進而退。首變者凶。有儀而儀則不過。恃表而望則不惑。案法而治則不亂。聖人不為始。不專己。不豫謀。不棄時。不為得。不辤福。因天之則。失其天者死。欺其主者死。佻其上者危。心之所欲則志歸之。志之所欲則力歸之。故巢居者察風。穴處者知雨。憂存故也。憂之則存。安之則久。弗能領者弗能有。
帝者臣。名臣。其實師也。王者臣。名臣。其實友也。霸者臣。名臣也。其實賓也。危者臣。名臣也。其實傭也。亡者臣。名臣也。其實虜也。自廣者人絕之。驕溢人者其生危。其死辱也。居不犯凶。困不釋時。不受祿者。天子弗臣也。祿薄者。弗與犯難。故以人之自為也。不以人之為我也。不仕於盛盈之國。不嫁子於盛盈之家。不友驕倨慢易之人。
聖人不執偃兵。不執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聖人靡淪天地之紀。廣乎獨見。卓乎獨知。聽乎獨聞。存乎獨在。天子之地方千里。諸侯百里。所以朕合之也。故立天子者。不使諸侯擬焉。立正嫡者。不使庶孽擬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擬焉。擬則相傷。雜則相方。
時若可行。亟應勿言。時若未可。杜其門。毋見其端。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取予當。立為聖王。取予不當。流之死亡。天有環刑。反受其殃。世恒不可釋法而用我。用我不可。是以生禍。有國存。天下弗能亡也。有國將亡。天下弗能存也。時極未至。而隱於德。既得其極。遠其德。踐致以力。既成其功。還復其蹤。人莫能殆。諸侯不報仇。不滌恥。唯義所在。
隱忌妒昧賊捷。如此者。下其等而遠其身。不下其等不遠其身。禍乃將起。內事不和。不得言外。細事不察。不得言大。利不兼。賞不倍。戴角者無上齒。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實穀不華。至言不飾。至樂不笑。華之屬。必有實。實中必有核。核中必有薏。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浩浩作事。毋從我終始。雷以為車。隆隆以為馬。行而行。處而處。因地以為資。因民以為師。弗因無神也。
宮室過度。上帝所惡。為者弗居。雖居必路。減衣衾。薄棺椁。禁也。疾役夥廢澤。禁也。草叢夥殘林。禁也。聚宮室墮高增下。禁也。大水至而可也。毋先天成。毋非時而榮。先天成則毀。非時而榮則不果。日為明。月為晦。昏而休。明而起。毋佚天極。究數而止。強則令。弱則聽。敵則循繩而靜。行憎而索愛。父弗得子。行侮而索敬。君弗得臣。有宗將興。如伐於川。有宗將壞。如伐於山。貞良而亡。先人餘殃。猖獗而活。先人之烈。卑而正者增。高而倚者崩。
山有木。其實屯屯。虎狼雖猛可揗。昆弟相居。不能相順。同則不肯。離則不能。傷國之神。神胡不來。胡不來相教訓弟兄哉。昆弟之親。尚可易哉。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無窮死。寡不避眾死。毋藉賊兵。毋賚盜糧。藉賊兵。賚盜糧。短者長。弱者強。贏絀變化。後將反施。弗同而同。與而為同。弗異而異。與而為異。弗為而自成。因而建事。
陽親而陰惡。謂外其膚而內其勮。不有內亂。必有外客。膚既為膚。勮既為勮。內亂不至。外客乃卻。得焉者不受其賜。亡焉者不怨其非。夫天有明而不憂民之晦也。百姓闢其戶牖而各取昭焉。天無事焉。地有財而不憂民之貧也。百姓斬木刈薪而各取富焉。地亦無事焉。諸侯有亂。正亂者失其理。亂國反行焉。其時未能也。至其子孫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
生人有居。死人有墓。令不得與死者從事。惑而亟返。失道不遠。臣有兩位者。其國必危。國若不危。君猶存也。失君必危。失君不危者。臣故佐也。子有兩位者。家必亂。家若不亂。親猶存也。失親必亂。失親不亂。子故佐也。不用輔佐之助。不聽聖慧之慮。而恃其城郭之固。怙其勇力之圉。是謂身薄。身薄則殆。以守不固。以戰不克。兩虎相爭。駑犬利其餘。
善為國者。太上無刑。其次正法。其下鬥果訟果。太下不鬥不訟又不果。夫太上爭於化。其次爭於明。其下救患禍。寒時而獨暑。暑時而獨寒。其生危。以其逆也。敬勝怠。敢勝疑。亡國之禍。不信其是而不信其可也。不可矣。而不信其非而不信其不可也。可矣。故觀治以知亂。觀前以知返。故聖人觀今之曲直。審其名。以稱斷之。積者積而居。胥時而用。觀主樹以知與治。合積化以知時。以明奇正貴賤存亡。
凡論必以陰陽之大義。天陽地陰。春陽秋陰。夏陽冬陰。晝陽夜陰。大國陽。小國陰。重國陽。輕國陰。有事陽而無事陰。伸者陽而屈者陰。主陽臣陰。上陽下陰。男陽女陰。父陽子陰。兄陽弟陰。長陽少陰。貴陽賤陰。達陽窮陰。娶婦生子陽。有喪陰。制人者陽。制於人者陰。客陽主人陰。師陽役陰。言陽默陰。予陽受陰。諸陽者法天。天貴正。過正曰詭。天之道過際乃反。諸陰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靜。柔節先定。善予不爭。此地之度而雌之節也。
==道原==
恒无之初,迵同大(太)虛。虛同為一,恒一而止。濕濕夢夢,未有明悔。神微周盈,精靜不巸(熙)。古(故)未有以,萬物莫以。古(故)无有形,大迵无名。天弗能復(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在陰不腐,在陽不焦。一度不變,能適規(蚑)僥(蟯)。鳥得而蜚(飛),魚得而流(游),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刑(形)。
一者,其號也,虛其舍也,无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測)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刑(形)。獨立不偶,萬物莫之能令。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雲氣,規(蚑)行僥(蟯)動,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為益少;皆反焉,道弗為益多。堅強而不撌,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極之所不能過。
故唯聖人能察无刑(形),能聽无〔聲〕。知虛之實,後能大虛;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間,周襲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胃(謂)能精。明者固能察極,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胃(謂)察稽知極。聖王用此,天下服。
无好无亞(惡),上用〔而民〕不麋(迷)惑。上虛下靜而道得其正。信能无欲,可為民命;信无事,則萬物周扁(遍):分之以其分,而萬民不爭;授之以其名,而萬物自定。不為治勸,不為亂解(懈)。廣大,弗務及也;深微,弗索得也。夫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政(正)畸(奇)。前知大(太)古,后(後)〔能〕精明。抱道執度,天下可一也。觀之大(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
*'''校詁版'''
道原
恒無之初。洞同太虛。虛同為一。恒一而已。濕濕夢夢。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靜不熙。故未有以。萬物莫以。故無有形。大同無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在陰不腐。在陽不焦。一度不變。能適蚑蟯。鳥得而飛。魚得而游。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一者其號也。虛其舍也。無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夫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測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形。獨立不偶。萬物莫之能離。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雲氣。蚑行蟯動。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為益少。皆反焉。道弗為益多。堅強而不鞼。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極之所不能過。
故唯聖人能察無形。能聽無聲。知虛之實。後能大虛。乃通天地之精。迵同而無間。周襲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謂能精。明者固能察極。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謂察稽知極。聖王用此。天下服。
無好無惡。上用察極而民不迷惑。上虛下靜而道得其正。信能無欲。可為民命。信能無事。則萬物周便。分之以其分。而萬民不爭。授之以其名。而萬物自定。不為治勸。不為亂懈。廣大。弗務及也。深微。弗索得也。夫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奇。前知太古。後能精明。抱道執度。天下可一也。觀之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無。得其所以。
{{PD-old}}[[分類:道教典籍]]
[[Category:哲學]]
[[Category:道經]]
[[Category:黃老道經]]
jlv0veyjj81garxckmwjxj2l0indvpy
震澤長語
0
113508
2173626
227102
2022-08-22T23:45:05Z
Happyseeu
25932
Formatting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震澤長語
|author=王鏊
|section=
|times=明
|previous=|next=
|type=雜說|from=
|notes=明王鏊撰。鏊有《史餘》,已著錄。此本乃其退休歸裏時隨筆錄記之書,分經傳、國猷、官制、食貨、象緯、文章、音律、音韻、字學、姓氏、雜論、仙釋、夢兆十三類。鏊文詞醇正,又生當明之盛時,士大夫猶崇實學,不似隆慶萬歷以後聚徒植黨,務以心性相標榜,故持論頗有根據。惟其辨累朝絲綸簿具存內閣,無楊士奇私送司禮監事,焦竑《筆乘》嘗據以證士奇之受誣。然考《復辟錄》載,初朝廷旨意,多出內閣條進,稿留閣中,號絲綸簿。其後宦寺專恣,奏收簿秘內。徐有貞既得權寵,乃告上如故事,還簿閣中雲雲。則鏊時所見之簿乃徐有貞重取以出,未可為士奇不送之證,其考訂間有未審。又欲於河北試行井田,殊為迂闊。夢兆一條,篤信占驗,亦非儒者之言,未免為白璧之瑕耳。前有賀燦然序,稱鏊元孫永熙梓鏊所著《長語》、《紀聞》及永熙父《遵考紀聞續卷》、《郢事紀略》,總題曰《震澤先生別集》。此本蓋別集中之一種。然舊本別行,今亦各著於錄焉。}}
==序==
王文恪公,故有《長語》、《紀聞》各二卷。嵗久,漫漶不可讀。玄孫永熈重夀之梓,并梓其尊人遵考《紀聞續卷》及《郢事紀畧》。總題曰《震澤先生别集》。屬余序之簡端。
夫碩儒鉅公,渉筆成訓。《震澤長語》自經術、典制、文章、聲律以及象緯、仙釋之學,亡不擷精咀華,多昔人未闡之論。《紀聞》則褒貞斥佞,徴信訂訛。端邪之鏡,得失之林具焉。而遵考所續紀,大都稱述其鄉之先哲,以寄髙山仰止之思。若《紀畧》,則叙次郢事,令人讀之髮竪而涕洟。而陵寢重地,亂而旋定,則皆其力也。文恪公有金集,霍渭先宗伯序之,行於世。遵考亦有詩若文如干卷,藏於家,茲其一斑,故稱《别集》云。
余合讀之,則輒嘉嘆文恪公暨遵考,髙風勁節,前輝後映,不獨文學濟羙而已。國朝奄豎弄權於内者,無如逆瑾;播虐於外者,無如惡奉。乃文恪公暨遵考,實兩攖其鋒方逆瑾,(瑾)用事,流毒冠紳,批根索瘢,輙至械繫以死,士亡敢吐氣,無論焦泌陽之倫,即,謚爲文正者率隂陽。瑾指文恪公獨嶽嶽不阿,時與瑾忤,其所救正,居多有大臣之烈焉。頃者礦稅驛騷,貂璫四出而惡奉爲甚,鈎人肉、拶人乳、斷人手足、戕民戮士,酷烈古今所未有。郡李臬憲二千石忤奉,逮繫者輩相望。會遵考出守承天,奉熖滋熾,而陵奄茂復佐之。遵考計不反顧,力爲民請命,以保安肅,皇帝龍飛之地,風節亭亭。不忝文恪公孫矣。
夫士屈於奄豎,戀一官耳。文恪公逄瑾之怒,竟拂衣歸視,揆席如蘧廬;遵考逄奉與茂之怒,亦竟投劾歸,脱專城如敝屣。鳯皇翔於千仭之上,文恪之謂也;若遵考者,殆易所稱鴻漸于逵者歟?昭代名宰執,粹白無瑕者,必以文恪公爲稱首。余與遵考交最善稔,知其名德。即更僕未易數,然於國爲名臣,於家爲肖胤,不必覩其大全於茲集,已覘其槩矣。
繡水 賀燦然伯闇甫 撰
==卷上==
===經傳 ===
漢初,六經皆出,秦火煨燼之末,孔壁剥蝕之餘。然去古未逺,尚遺孔門之舊。
公羊榖梁,蓋傳子夏氏之學;《儀禮》有子夏傳;
《易》有子夏傳,而亡之;
《詩序》相傳亦云“子夏作”;
《易》傳於商瞿;
《書》傳於伏生之口,孔安國又得於孔壁所藏,劉向《别録》云“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卿授張蒼。”然則,蒼師,荀卿者也;
《左傳》出蒼家,蒼亦有功於斯文矣;
浮邱伯亦荀卿門人,申公事之,是爲魯詩根,牟子傳荀卿子;荀卿子傳大毛公,是爲《毛詩》。
是時,諸儒掇拾補葺,專門、名家各守其師之說。其後,鄭玄之徒,箋註訓釋,不遺餘力,雖未盡得聖經微旨,而其功不可誣也。
宋儒性理之學行,漢儒之說盡廢。然其間有不可得而廢者,今猶見於十三經註疏。幸閩中尚冇其板,好古者不可不考也。使閩板或亡,則漢儒之學,幾乎熄矣。
余始讀易,至《繫辭傳》,曰“大哉”。言乎“天地隂陽造化”之賾,盡在是矣。非聖人,孰能作之?而歐陽永叔以爲非聖人作,何也?讀至序卦、雜卦,乃若有疑焉。若永叔之見,而亦未敢爲必然之論。讀《淇水集》,彼亦疑之,謂有不合而强通之者。余因是考之伏羲畫卦、文王係辭、周公爻辭,共爲二篇,曰“正經”。孔子於正經之後,翼以十篇,曰“上彖傳”、“下彖傳”、“大彖傳”、“繫辭傳上”、“繫辭傳下”、“文言傳”、“說卦傳上、中、下”十篇。是爲《十翼》。經自經,翼自翼,孔子不敢同於前聖也。自商瞿傳至梁邱賀,曰“彖辭,所以釋經,乃分二翼於各卦之下。”鄭康成又移《文言傳》於乾坤二卦之後。王弼又移《彖傳》于各爻之後。經三紊亂。既亂正經,又失十翼。非復《易》之舊矣。諸儒多欲校定而不能,蓋秦火之後,易以卜筮獨存,而十翼散在人間。漢文帝廣《文學十翼》所存唯“彖、象、繫辭、文言”,至宣帝時,河上女子掘冢得《易》全書。上之。内“說卦中下二篇”汚壞不可復識。十翼遂亡其二。後人以“序卦、雜卦”足之,則二篇果非聖人作乎!胡一桂《翼傳》又謂“聖人讀易超然,意與易,會而爲之辭,豈常人『尋行數墨』者比?”則亦未敢遽疑之也。
《麻衣正易心法》,四十二章。朱子謂其“僞作,掇拾老佛醫卜”之説,其信然乎?然其立論亦甚竒,謂“羲皇易道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觀象而知吉凶。後世易道不傳,聖人不得已,而有辭。學者一着於辭,便謂『易止於是』。於是周孔孤行,不知有卦畫微旨。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上馳騁,無於周孔註脚下盤旋。周孔猶謂之註脚,而況後世之紛紛乎?”今學者終年守傳註,猶不能明易,而欲單觀卦象,其亦難矣。
魏王彦問:闗朗以百年之數,筮得夬■之革■捨。
蓍歎曰:
當今,大運不過二傳、五傳。從甲申(魏宣武王之元年)至戊申,天下當大亂,禍始宫掖(革六二,以柔居中)。有藩臣柄政,世伏其强(爾朱榮)。臣主俱屠(莊帝殺爾朱榮,榮子復殺莊帝)。當有二雄舉而中原分(二雄:九五,九三。髙歡、宇文泰。東西魏)。不戰德而詐權,則舊者先亡(革故也。是以東魏先亡)。辛丑之嵗,當有恭儉之主起布衣,而并六合,必在西北。夫平大亂,必以武定。北,用武之國也。己酉之嵗,江東其危乎(開皇元年平陳)?晚節末路有桀紂之主出焉(煬帝)。天下復亂,道不終,亡也,必有逹者興焉(文中子)。其後,魏之亂自胡后始。爾朱榮、髙歡、宇文泰分覇,隋平陳。煬帝之世天下,大亂。皆如其占然。則左氏所載“周太史筮:陳敬仲知其後必將代齊。史蘇占:晉伯姬之嫁而及懷惠之亂”,豈可謂誣乎!
《詩小序》。序,所以作者之義,而或與詩詞不應。自宋以來,人多疑之,未敢盡屏,至朱子一切刮去“自諷其詩而爲之説卓”哉?其爲見也。視古註,亦簡切易曉,可謂有功於三百篇矣。但古人作詩,必自命題,借使亡焉。國史采之,亦必著其所自。不然其人去之千古,安知微意所屬?使今人爲詩不自命題,則釋之者,言人人殊,不知果誰能得作者之心也。
毛鄭泥於小序,宛轉附合,多取言外之意。朱子不泥序説,獨味詩之本旨。毛鄭固多失,然去古未逺,其説亦或有。自朱子,以夫子“鄭聲滛”之説於鄭衛之風,多指爲滛奔。楊文慤公“守陳”謂“春秋列國大夫會盟,多賦詩,以見志,使皆滛詞焉。肯引以自況?若夫子意在垂戒,一二篇足矣,何取於多若是?”
如“風雨、雞鳴、丘中有麻”之類。序以爲思賢。《木瓜》以爲報功。《采葛》以爲懼讒。《青青子衿》以爲刺學校廢,如此之類。姑從其舊,未爲不可也。
季子觀周樂,爲之歌“衛”。曰“羙哉。淵乎憂而不困。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爲之歌“鄭”。曰“羙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鄭衛多滛風,季子皆曰“羙哉。”且謂“康叔武公之德如是”。鄭雖譏其細,亦不及於滛,何也?
季子觀周樂。豳在齊之後,秦之前,今居風之末,豈非夫子所改定乎?文中子曰“係之豳,逺矣哉!”
今五經,惟禮最繁亂,惜不一經。朱子緒正。朱子嘗欲以“儀禮”爲經,“禮記”爲傳,經傳相從,誠千古之特見也。若士冠禮則附以冠義,士婚禮附以昏義,士相見禮附以士相見義,鄉飲酒禮附以鄉飲酒義,鄉射禮附以鄉射義,燕禮附以燕禮,大射禮附以大射義,聘禮附以聘義,公食大夫禮附以公食大夫義,覲禮附以朝事,如草廬,所附亦得矣。然其餘有不可附者,亦無如之何?姑循其舊而釋之,庶不失古之義。朱子晚年著《儀禮經傳》:始“家禮”次“鄉禮”次“學禮”次“邦國禮”次“王朝禮”。秩然有序,可舉而行,然其間雜引“大戴禮、春秋内外傳、新序、列女傳、賈誼新書、孔叢子”之流襍合以成之,乃自爲一書,非以釋經也。至勉齋,續“喪祭二禮”。草廬纂言“割裂經文”。某亦未敢從也。
漢興。髙堂生得儀禮十七篇。後,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禮經於孔氏壁中。凡五十六篇。河間獻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與儀禮正同,餘三十九篇藏在秘府,謂之逸禮,其後劉歆欲列之學官,諸博士不肯置對而止。孔鄭所引逸中“霤禮、禘于大廟禮、王居明堂禮”,皆其篇也。唐初猶存,諸儒曾不以爲意,遂至于亡。草廬摭拾殘缺,合爲“逸經八篇”,其“投壺、奔喪禮”取之小戴,“公冠禮、諸侯遷廟、禮釁廟禮”取之大戴。“中霤禮、禘于大廟禮、王居明堂禮”取之鄭註。雜合以成之,亦愛禮存羊之意乎。
《大學》元文,今見古本禮記。鄭玄爲之注,依文釋義,略通而已。缺文錯簡,亦不復識别,至程朱,始别爲“綱領、三條目、八分傳”以釋之,粲然有倫,其義精矣。其功大矣。惜致知格物之傳獨亡,遂爲千古之恨然。或以爲非亡也。“移物有本”末一節繼以“知止能得”,又繼以“聽訟吾猶人”一節,而結之,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即釋格物致知之義,似亦可通,蓋知“物之本末、始終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義也。而尤以知本爲貴,與程子之義亦不相妨。朱傳之説精矣。獨以“聽訟”一節爲釋“本末”,則可疑。“本末”非綱領、非條目、何以釋爲?且“本末”既釋“始終”,獨遺之耶?近世或謂“《大學》初無闕文,亦無錯簡,一依鄭氏之舊,”則余不能知也。
史載“舜南廵,崩於蒼梧之野,塟於九疑。”禮記亦云“舜塟蒼梧之野,二妃未之從也。”元次山嘗謂“九疑深險。舜時年一百一十二嵗,何為来此?”司馬光亦云“虞舜倦勤。薦禹為天子,豈復南巡,逺渡湘水?”韓昌黎謂“《書》言『陟方乃死』,地勢東南下,若蒼梧,不得言陟方也。”其見卓矣。又謂“《竹書紀年》凡帝王之殁曰『陟』,而後言『方』,乃死。所以明『陟』之為死也。”語何贅耶?或謂『陟方』猶升遐也。下云“乃死”,亦贅。孟子謂“舜卒於鳴條,固當。以為正湯與桀戰於鳴條,則去中原不逺。《家語·五帝徳》篇曰“舜陟方岳,死於蒼梧之野而塟焉。”吏侍何孟春注《家語》,謂“陳留縣平邱有『鳴條亭』。海州東海縣有蒼梧山。去鳴條不逺。乃知所謂蒼梧,非九疑之蒼梧也。以《家語》『方岳』言之,《書》或遺『岳』字也。”其説足袪千古之惑。
《周禮§周公致太平之書》規模大,節目詳,有能舉而行之,則治效可立致,而其間亦有可疑焉者:
冢宰。掌邦治,正百官,其職也,而宫禁婦寺之屬皆在,乃至獸人、人、鼈人、司裘、染人、屨人之類,何瑣屑?而天府、外府、大小史、内外史,乃屬之春官。
司徒。掌邦教。所謂教者,師氏、司諫、司救,五六員而已。其它六鄉、六遂分掌郊里“征歛財賦,紀綱市城,管鑰門闗,”而謂之教,何哉?
職方氏、形方氏,邍師之屬,豈得歸之“司馬、大小行人”之職?豈得歸之秋官?
《司空》一篇已亡,漢儒以《考工記》補之。〖宋〗俞庭椿、王次點獨謂:
未嘗亡也。混於五官之中耳。《周官》曰『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則土地之圖、人民之數,與夫土會、土宜、土均、土圭之法。不宜為司徒之職。』《王制》曰“司空,度地居民,量地逺近,興事任力。則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與夫起土役令賦之事,不宜為小司徒之職。』如五官之中,凡掌邦居民之事,分屬之司空,則五官各得其分,而冬官亦完且合三百六十之數。《周官》粲然無缺。
誠千古之一快也。而予不敢從,何哉?曰亂經。
嘗疑:
《周禮》皆經世大典,中間所載“夷隷掌與鳥言,貉隷掌與獸言,庶氏以嘉草攻毒蠱硩,蔟氏掌覆夭鳥之巢”,則書『十日、十二辰、十二月、十二嵗、二十八宿』之號;去夭鳥則以『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夜射之;它如“莽草以薫蠧蟲蜃。炭以攻貍蟲牡。蘜以瘖鼃黽。牡橭、午貫,象齒以殺水蟲之神。”何若是之瑣屑,而亦豈必盡可用耶?
及觀越裳氏迷於歸路,公爲作指南車,朞年而至國。指南之鍼,隂陽家至今用之,方隅立定。又以陽城土圭測日,自王城四面去千里,則減一寸,乃知聖人精義入神有如此者。公自謂多才多藝。孔子謂之“才之羙”。其謂是耶?
余少,則讀《家語》。後閱它書,有云“事見《家語》”者,無之訝焉,而莫知所謂。一日閱《漢藝文志》,載《家語》二十七卷。顔師古註云“非今所有家語也。”乃知《家語》本有不同。徧索舊本不可得。一日,至書市,有《家語》曰“王肅註”者,閲之,則今本所無多具焉。乃知今本爲近世妄庸所刪削也。肅謂“《家語》皆當時公卿大夫及諸弟子咨訪問荅之語。弟子取其正實切事者爲《論語》,其餘集之爲《家語》,屬文下辭,頗有煩而不要者,弟子材或有優劣故也。漢初散在人間,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損,故使“事同而辭異”。孔御謂“戴聖以曲禮不足,乃取《家語》及子思、孟軻、荀卿之書以裨益之。後人見其文已見《禮記》,則除《家語》本篇。是爲滅其源而存其末也。”然則家語出諸弟子,固有不同。漢初則紊之。戴聖又紊之。近世妄庸又紊之。經三紊亂,孔氏之舊,存者幾何?幸王肅本尚存,而人間已難得。以何吏侍之好古謂不可得而余偶得之,豈亦天之未喪斯文也歟?
《春秋繁露》十卷,世多以爲僞書。余反覆考之其“玉杯、竹林、玉英”,至“十指”,皆説春秋事,宛然公羊之義,公羊之文也。雖或過差而篤信其師之説,可謂深於春秋者也。考功名即考績之義。度制即限田之義。隂陽終始、五行生勝、反覆乎天人之際,所謂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長養”爲事。隂常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者,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豈非平日講貫藴畜者在是?因爲武帝置對于篇耶?抑既以告于君,又退而申衍其説耶?郊祀所以告張湯,問仁所以告易,王其説具在祈雨止雨,雖流於災異,漢儒之所不免也。獨何疑於仲舒耶?其文詞髙古,亦非近世所能爲也。自樓郁晁公武、歐陽永叔軰,未嘗致疑於此,獨新安程太昌,以爲非董氏本書,謂“《太平寰宇記》”。杜祐《通典》所引“繁露語”,今亡之。其曰“劍在左,蒼龍之象也。刀在右,麵白虎之象也。以至禾實于野,粟缺於倉”等語,昌以爲亡之,而今書具在,豈昌所見乃别本耶?抑未嘗深考耶?若本傳謂“聞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屬”,今總名《蕃露》。或嵗久傳授錯謬,不足深辨也。
荀爽對策曰“今臣僣君服,下食上珍,宜略依古禮及董仲舒制度之别。”蓋亦指“繁露·度制篇”也。
考亭、象山,議論終不合。世謂“考亭道問學之功多;象山尊德性之功多。”今考亭之學,家傳人誦;象山之學,殆廢矣。近世有一種學問,若“厭朱學之繁,樂象山之簡”者,自謂心上工夫。本朝所謂道學者,始於吳與弼,繼以陳公甫。公甫每謂“今世不當復有。著述以文字太多故也。”至有再燔一畨之語,其亦有激也。而獨喜作詩謂“吟咏性情,乃所不廢”,至今稱道學者多宗之。嘉魚李承箕徒歩萬里,從之逰,不聞有所指授。其身心造詣不知果何如也。
程、朱之學,一也。程子以“凡百玩好皆奪志”,史文成誦。至於書札,皆以爲以玩物喪志。朱子則不然,天文、厯律、度數,無不究悉;仍好爲文,工於詩,工於筆札,如楚詞韓文,亦皆注釋,至五行隂陽風水之術,亦皆通曉,雖叅同契、隂符經之類亦注之,亦好竒矣。視程子得無異乎?然“通天地人”之謂儒。朱子有焉。
===國猷 ===
自古,中原無事則居河之南。中原多事則居江之南。自然之勢也。成周以來,河南之都,惟長安、洛陽。江南之都,惟建康。其次則有襄鄧焉。唐朱朴之議曰“襄鄧之西,夷漫數百里。其東,則漢輿鳯林爲之闗。南則菊潭環屈而流屬於漢,西有上洛重山之險,北有白崖聯絡。誠形勢之地,沃衍之墟。若廣浚河渠,漕輓天下,可使大集。此,建都之極選也。”雖然。皆未有及燕薊之形勢者。大行盤盤,自西而北,居庸、古北、松亭等闗,北瞰沙漠,南引江淮,土厚、水深、博大爽塏。其人沉鷙材勇。杜牧所謂“王不得不王、覇不得不覇”之地,豈非天遺其勝以貽我朝萬世帝王之業乎?
自古無有都汴者。張儀謂“其地四通輻輳,固戰場也。”魏本都安邑,爲秦侵蝕,不得已東徙大梁,其後秦使王賁引河灌城。王假就虜,一國爲魚。朱全忠簒唐,居汴不過五六年,唐莊宗伐之,其禍甚於王假。石敬塘因之,耶律長驅,少帝就執。視朱氏,又酷焉。宋祖開基,不此之鑒,遂有靖康之禍。固謀之不善,亦地勢然也。宋之失計,未有甚於都汴者也。當時,燕薊淪于契丹,不能取是。中國與外夷雜此土以處也。猶不思峻谿山之防爲之限,一旦長驅而來,何以禦之?故景德中,契丹入冦,朝議倉皇思爲避敵之計。寇凖力主親征,却之。然猶增嵗幣數十萬。慶厯中,又有無厭之求。富弼以彊詞折之,然亦增嵗幣數十萬而泰然。遂以爲無事矣。靖康復來。又欲祖,故知而與之和,括京城内外金,猶未能滿其欲,遂爲席卷而去二帝,死於五國城,而中原遂非其有矣。初,藝祖欲都洛陽,太宗沮之。藝祖曰“未也。且欲都闗中,據天下之上遊。”至哉見也。使當時從之,豈有靖康之禍哉?宋世諸名臣亦皆狃於治安,未有爲無疆之慮者,惟范文正屢言之,謂“西洛,帝王之宅,負闗河之固,宜以朝陵爲名,漸營兵,食陜西有餘,可運而下。東路有餘,可運而上。太平則居東京通濟之地,以便天下。急難則居西洛險固之宅,以守中原。”其後又請脩京城,謂“天有九闗,帝居九重。王者法天設險,以安萬國。”其爲慮逺矣。使當時從之,安有靖康之禍哉?或曰“國家興廢,天也。非人力所能爲。一汴二杭三閩四廣,陳希夷預言之矣。希文之策奚爲?”余曰“不然。”君相不言命,國家不言天數。茍以天數爲言,則人事皆廢矣。況希夷之言,安知非好事者附會爲之乎?
英宗北狩蒙塵,敵人悔過,旋奉駕歸,此自古之所無也。固國家國勢之强,亦人事有以中其機會。是時郕王監國,不欲急君,邊人謝之曰“中國有主矣”。敵人抱空質而負不義於天下,所以汲汲來歸,蓋合鄭公孫申之謀也。
魯成公時,晉執鄭伯。公孫申曰“我出師以圍許,爲將改立君者,晉必歸君。”故鄭人圍許,示晉不急君也。晉欒武子曰“鄭人立君,我執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鄭而歸其君以求成。”於是諸侯伐鄭,鄭伯歸。
趙王武臣爲燕所得。張耳、陳餘使徃,輙殺之,欲分趙地半。有厮養卒詣燕壁,問燕將曰“君知張耳、陳餘何欲?”燕將曰“欲得其王耳”。養卒笑曰“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耳、餘、武臣,皆一時豪傑,姑以少長,先立武臣,此兩人者亦欲分趙而王,名爲求王,實欲燕殺之。殺之,兩人分趙自立,左提右挈,滅燕易矣。燕將以爲然。養卒御趙王而歸,此亦公孫申之意也。惜乎宋髙宗不知出此也。
宋世人才,誠非我朝所及,而其謀國之疎,則不及我朝逺甚。當靖康之變,尼瑪哈以孤軍深入。爲宋謀者,但當堅壁清野,勿與戰,絶其歸路,斷其餉道,内用李綱,外用种師道,俟天下勤王之師四集,彼自救之不暇,一戰,則尼瑪哈可擒,何乃遽自張皇,不敢發一矢,二帝自幸其營爲金人席卷而去。誠可恨也,誠可笑也。
爲人臣者,莫難於任怨。不能任天下之怨,不能成天下之事。孔子論三代之禮,有所因,有所損益。易謂“窮則變,變則通。”董子謂“更化則可以善治。”夫祖宗之良法,百世守之可也。其間,時變不同,小過不及,益之損之,與時宜之,亦所不免。自宋王安石變法,馴致大亂,後世以爲大戒。少有更張,則羣起而非之曰“又一王安石也。”稍有損益,則曰“又一王安石也。”由是相率爲循。黙、不敢、少出意見、論列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無以自見,支傾補漏,視天下之壞而不敢爲。斯時也。毅然敢任怨,而不懼者,其亦難矣。
周公制諡法,雖臣子於君父,不得私焉。所以示萬世之公也。其法嚴矣。漢晉而下,既已失之,然猶付之一時公議。諡不應議,(議)則愽士駁正之,猶爲近古。本朝之諡,有羙無惡,所謂“諡者,特爲褒羙之具而已。”官由翰林者,皆得諡文。文不以人而以官,已不免外議。定諡出於秉筆一二人,或以好惡叅其間,又不聞有駁正之者,於乎何以服天下,信後世哉!
===官制 ===
余嘗患“古今官制紛紜,漫無統紀。”讀温公集,其沿革,似可考而知也。因其説,增損之,使後之人有考焉。
三代官制,見於《周官》。簡易易知也。秦漢而下,何其紛紛乎?蓋西漢以“丞相總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興,身親庶務,事歸臺閣,尚書始重,而西漢公卿,稍以失職矣(一説漢武帝遊晏後庭,尚書始重)。魏武佐漢,初建魏國,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文帝受禪,改秘書爲中書,有令有監,而亦不廢尚書。然中書親近而尚書疎外矣(宣帝時,霍山領尚書,上令吏民奏事,不闗尚書。其後奏封事,輙下中書令,不闗尚書,則西漢時中書已重於尚書矣)。東晉以後,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與議政事,於是,又有門下而中書權始分矣。唐初,始合三省,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其後合中書門下爲一,故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後又置政事堂,蓋以中書出詔令,門下封駁,日有爭論,故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開元中,張説改政事堂爲中書門下。自是至宋,莫之能改。唐末,諸司使皆内臣領之樞宻,叅預朝政,始與宰相分權矣。及五代,改用士人樞宻使爲腹心之臣,日議軍國大事,其權重於宰相。宋太祖,乃以宰相主文事,樞宻使掌武事,謂之“二府”。
周,冡宰無所不統。漢始分入九卿。宫伯則入郎中。令宫正入衛尉。膳人、酒人入少府。司會大府入司農。宫人内宰入大長秋。其後九卿用事、丞相取充位給事。謁者爲左右私人,而丞相爲外朝。
漢初。凡郡國舉秀才亷吏,貢於王庭,多拜爲郎,居三署,或至千人屬。光禄勲、光禄勲詮(铨?)第郎吏,出爲它官,以補員缺。是時未屬尚書也。成帝初,置常侍曹尚書一人,主公卿。二千石曹尚書一人,主郡國二千石,蓋選曹之所始也。光武詔三公等各舉茂才亷吏,改常侍曹爲吏部尚書,其時選舉,於郡國,屬功曹,公府屬東西曹,於天臺,屬吏曹,尚書令掌之。
漢。初入仕者不限年,如劉向、陳咸,以八十爲郎。劉辟疆八十爲衛尉。公孫弘八十爲相。貢禹八十遷御史大夫。趙充國七十爲將軍。
漢置大夫,專掌議論事。茍疑未决,合中朝之士雜議之。自兩府大臣,下至博士議郎,皆得議之。不嫌以卑亢尊,如鹽鐵議是也。呼韓欵塞卒,用郎中侯應之策,朱博得罪議者五十八人。王嘉得罪議者六十人,故曰“漢集議有公天下之心”。今制亦議,統於一二尊官而已。
唐初。職事官有六省、一臺、九寺、三監、十六衛、十率府之屬。其外,又有勲官、散官。勲官以賞戰士。散官以褒勤。舊,必折馘執俘,然後賜勲。積資累階,然後進階,不可妄得,故當時以爲榮。髙宗東封,武后預政,求媚於衆,始有泛階。肅宗以後,財力屈竭,勲官不足以勸武功,府庫不足以募戰士,遂併職事官,通用爲賞將帥。出征者皆給空名告身,自開府至郎將,聽臨事注名,至有異姓王者,於是金帛重而官爵輕,或以大將軍吿身,止易一醉。五代等衰益紊。三公端揆,施於軍校,衣紫執象,被於胥史,名器之濫,極矣。宋承五代之弊,不能釐正,故臺省、寺監、衛率之官,止以辯班列之崇卑,制廪禄之厚薄,多無職業。其所謂“官”,乃古之爵也。所謂“差遣”,乃古之官也。所謂“職者”,乃古之加官也。自餘功臣、檢校官、散官階,勲爵邑,徒爲煩。文人不復貴,所以鼓舞。群倫曰“官曰差遣,曰職”而已。又遷徙去來,嘗無虛日。
唐。六部尚書皆屬尚書令。左右僕射,尚書三省之一也。光宅中,以擬周之六卿,過矣。唐以僕射、侍中尚書令爲丞相,然皆秦漢之所輕,魏晉以來反爲重任。唐因之,故其名不正。
唐制有勲,有階,有官,有爵。爵以定崇卑。官以分職務。階以叙勞勛。以叙功,四者各不相蒙。有官卑而勲階髙者;亦有勲階卑而官爵髙者。宋朝列銜,凡階髙官卑,則稱“行”;階卑官髙則稱“守”。官與階等,則無“行、守”字。今制,惟以官爲定。爲是官,則勲階同隨之,無復叙勞、叙功之意。顔魯公謂“魚軍容階,雖開府,官即監門將軍。開府特進,並是勛官,用廕,即有髙卑。會燕合,依次序。” 然則,唐之勛官,惟以定廕而已。
開府儀同三司,謂“置府辟吏”,儀同三公也。
唐制。尚書省有令、有僕射、有左右丞。太宗嘗爲令後不復設僕射“猶今之尚書也”、左右丞“猶今之侍郎也”。六曹尚書,乃若今諸司乎而實不同。顔魯公與僕射郭英乂書謂“興道之會,獨八座。尚書欲令下座。”意以爲尚書之與僕射,若州佐之與縣令乎?今,三廰齊列明,不同刺史,且尚書令與僕射,同是二品,六曹尚書並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類。觀此則知,尚書與令僕同爲八座也。然英乂於公堂獨咄尚伯,則僕射之尊大亦可見矣。
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鑾殿,皆在其間。應供奉之人,自學士以下,工伎羣官,皆稱翰林。醫官翰林,待詔之類,雖茶酒亦稱翰林司。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無宣召之禮。惟學士宣召者,蓋學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無因得入。又學士院北扉,爲其在浴堂之南,便於應召。宋制,學士初拜,自東華門入,至左承天門下馬。吏雙引至閣門,此亦唐故事也。又宋制。選人不得乘馬入宫門。歐陽公初以選,人爲館職,自左掖門下馬入館。當時,謂之歩行學士。然則,唐宋禁中,亦許乘馬。又,且引道耶。今制。自兩長安門、東西華門外過者,皆下馬,雖相臣亦然。
宋初,承五代。三省無專職。臺省寺監無定員,類以它官主判。三省長官不預朝政。六曹不釐本務。給舍不領本職。諌議無言責。起居不注記。司諌正言,非特旨供職,亦不任諌諍。其官人之别,有官有職,差遣以登臺閣。禁從爲顯宦。不以官之遲速爲榮滯。以“差遣要劇”爲貴途,不以“勲階爵邑”爲輕重。名之不正,未有如宋之甚者也。至元豐間始以唐六典定官制。
宋時,兩制,皆文學名天下者始應其選。雖一甲三人,亦出知外任,然後召試,欲其知民事也。其餘應試,率皆一時赫然有名中外,所謂“制科”是也。故,文學之士不至遺棄。又通知民間利病,以其曾試於外也。國家翰林、侍從亦兩制之類,率用髙科。其餘則用庶吉士。一甲三人終不外任。庶吉士者,每科或選或不選,留者或多或少,國家之意,本欲使之種學績文,以爲異日公卿之儲士。既與此選,自可坐致清要,不復苦心於學。又不通知民事天下,以文學名者,不復得預,遺才頗多,故不若制科之爲得也。制科行,人人自奮于學,以求知于上,不待督責矣。
國家之制,革中書陞六部,初亦疑之,謂“自古,豈有無宰相而能致理者?”及觀宋,南渡專任賊檜,以殺忠良。其後韓侂胄、史彌逺、賈似道,相繼盗政。羣小又從而附和之,日入於敗亂而不知,非以權重故耶?則今日去之,不爲過也。
我朝六部之設,倣周制六典,最爲簡要有體,然其名猶襲唐宋之舊。唐以三省長官爲宰相,謂“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左右僕射”是也。今中書省已去,特存中書舍人,爲七品官職,書翰而已。門下省已去,特存給事中,雖七品而有封駁之權,尚書省不復設令僕,乃陞六司尚書分爲六部,秩二品,蓋即僕射之類也。中書尚書名與古同,其實異矣。
唐宋翰林,極爲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國朝翰林院,設於長安門外,爲齋宿委積之所。内有東閣,衆學士聚焉,爲朝退會揖之地。史館爲講讀,史官所聚集,皆無公座,至脩史之日,旋設十館於東角門之右,事竣去之,求如古之深嚴,未之見也。唯文淵閣,政本所自出,號爲深嚴,其比古之翰林耶?今翰林在外,雖非復唐宋之深嚴,然非文學之臣不預,無復“工伎茶酒醫官”,雜流跬歩。卿相視唐宋爲重矣。
文淵閣在奉天殿東廡之東,文華殿之前。前對皇城,深嚴禁宻。百官莫敢望焉,吏人無敢至其地。閣中趨侍使令,惟厨役耳,防漏泄也。禁宻文書,一小匣在几上,鑰之而不合。大學士暮出,鑰其門,匙懸門上,恐禁中不時有宣索也。故事禁中不得舉火,雖閣老亦退食於外。相傳,宣宗一日過城,上令内豎覸閣老何爲。曰“方退食於外”。曰“曷不就内食?”曰“禁中不得舉火。”上指庭中隙地曰“是中獨不可置庖乎?”今,烹膳處是也。自是得會食中堂。又傳,一日過城上,瞰閣老何爲。曰“方對奕。”“何不聞落子聲?”曰“棊以紙上咲。”曰“何陋也!”明日賜象牙棋一副,至今藏閣中。又内閣庭中花臺上有芍藥三本,相傳亦宣宗時植,至今盛開。
内閣不設公座,惟東西兩凳相對耳。天順初,李文逹自吏部入,欲正南向之位,彭文憲力沮之,謂“宣宗嘗御此。”李曰“事久矣。”彭又謂“禁中無南靣坐”。李曰“東邊會食,曷爲南靣?”彭又沮之會内,送孔聖像置于中,事乃止。司禮太監至,亦惟東西向。正德初,劉瑾權重西涯,欲尊之,特設一榻於凳之上,亦不敢正也。故事太監至迎之止花臺,送之止中門,皆有定限。余初入内閣,西涯以是告曰“是定例也。不可失。”余等守之惟謹。是後,不知何如也。
劉瑾,雖擅權,然不甚識文義,徒利口耳。中外奏疏處分,亦未嘗不送内閣,但秉筆者,自爲觀望。本至,先問此事當云何、彼事當云何,皆逆探瑾意爲之。有事體大者,令堂後官至河下問之,然後下筆,故瑾益肆。使人人據理執正,牢不可奪,則彼,亦不敢大肆其惡也。
翰林院故事。經筵初開,講讀、侍從官皆有白金文綺之賜。史成進御,亦進秩加賞。或纂脩功多及書成,以事故去,則不霑恩數;或先以事故去,不效勞勩,偶值書成,亦得霑恩數。故有“經筵頭,脩書尾”之説。
予在翰林,與陸亷伯語及楊文貞。亷伯曰“文貞功之首,罪之魁也。”予問“何爲?”亷伯曰“内閣故有絲綸簿。文貞晚年以子稷故,欲媚王振,以絲綸簿付之,故内閣之權盡移中官。余亦不知其然否。及余入内閣,厯朝詔誥底本皆在,非所謂絲綸簿乎?不聞送入,況中官之專與否,不在一簿之存亡也。顧人主信用何如耳。”亷伯之言,不知何所從授,天下皆傳之。嘉靖初元,言路大開,諫官紛然爭言利害,有謂“文貞居憂,謀奪情起復,遂以絲綸簿奉振。”不知文貞晚年歸省墓,未嘗居憂也。甚者又謂“文淵閣印亦爲司禮監所奪。請追還之。”詔問“印與絲綸簿,今不知安在?令言者自來追理還之。”言者伏罪乃已。
國家“正旦、冬至”聖節,凡大朝會先期,百官皆赴朝天宫習儀或靈濟宫,唯翰林獨否。相傳,宣廟一日召翰林不至,上問故,左右對以“徃習儀所”。上曰“翰林終日侍朕側,尚何習爲,恐其倒拜耶?”自是不復習。相傳以爲故事。成化中,中官汪直用事。多使邏人詗察諸司不法。是日,學士王獻、檢討張泰,方在途投謁,邏人執之。以故事對詔以問内閣時,萬安劉煦、劉吉不能執奏。乃云有故事,而攷諸故典,不見獻、泰。雖免罪,而翰林不習儀之典遂廢,惟内閣與東西兩房至今不習,蓋“宣廟之命史官”失於紀載故也。
前代脩史,左史紀言,右史紀動,宫中有起居注。如晉董狐、齊南史,皆以死守職。司馬遷、班固皆世史官,故通知典故,親見在廷君臣言動,而書之後,世讀之如親見當時之事。我朝翰林,皆史官立班,雖近螭頭,亦逺在殿下。成化以來,人君不復與臣下接,朝事亦無可紀。凡脩史,則取諸司前後奏牘,分爲“吏、户、禮、兵、刑、工”,爲十館事。繁者爲二館分派諸人,以年月編次,雜合成之。副總裁刪削之,内閣大臣總裁潤色,其三品以上,乃得立傳,亦多紀出身官階遷擢而已。間有褒貶,亦未必盡公。後世將何所取信乎?
翰林院地勢清切,然品卑禄薄。楊大年久爲學士,請外至,云“虛忝甘泉之從,臣終作若敖之餒鬼。從者之病莫興,方朔之飢欲死。自昔然矣。 ”
前世藏書,分散數處,蓋防散佚水火之虞也。宋時,三館秘閣藏書,凡四處。然亦有盗竊之患。士夫家往往得之,古今一也。
漢以來,重守令。守令親民,得行其職,故當時循吏爲多。雖有刺史部使者,“綉衣直指”之屬,間一命之,不專以爲治也。唐世,諸道置按察使,後改爲採訪處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郡。既又改爲觀察。其戎旅之地即置節度使,但令訪察善惡,然兵甲、財賦、民俗之事,無所不領,謂之都府,權勢不勝其重。元結爲道州,謂“諸使誅求二百餘。”通陽城守、道州税賦,不時爲觀察使誚責。韓文公所謂“觀察使恒急於其賦,不以情信乎州者也。”然每道不過一使臨之而已。宋時,州郡控制,按刺率五六人。又多於唐。元時始立行中書省,設官,皆視中書。我朝沿其制,改爲布政,使司各省。布政使二人、叅政二人、叅議二人、按察使一人、副使二人、僉事二人。又有都御史統之。嵗命御史。按之,又多於宋。世愈降,官愈繁,政令紛然,守令欲舉其職難矣。
===食貨 ===
井田之法,後世不復行。愚以爲“江南信不可行矣。北方平原,沃野千里彌望,皆不起科。使勢要得占爲莊田。於此略倣井田之法,爲之溝塍畎澮,公私有分,旱澇有備,不亦善乎?”而世皆以爲不可行。餘地姑未敢論,即如河南梁惠王所理,山東齊宣王所理,滕縣滕文公所理也。孟子,豈漫不知事而以勸三君乎?姑於此先試之。自一鄉漸推之一州一郡,以至一省。庶民不驚,事不擾,然必得好古力行之君子,使爲守令,假以便宜,不拘文法,不求近功,不聽浮言。天子親命之,使民曉然知此意,乃或有濟。不然誠難行也。
國家供三邊之費,最大嵗用銀至四五十萬。愚以爲“欲省轉運之費,莫若興屯田兵法,取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屯田一石,可當二十石。”今三邊之地固在也,而人以爲不可行,何哉?按趙充國『屯田之奏』曰“計度臨羗,東至浩舋,羗虜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墾,可二千頃。”又言“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餘里,故有吏卒數千人,虜不能攻。今留歩士萬人屯田,地勢平易,多髙山逺望之便,部曲相保。以爲屯田『内有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唐元和中,振武軍饑,宰相李絳請開營田,乃使韓重華爲水陸運使,給耒耜與牛,耕傍便近地,連嵗大熟,軍不復饑。又益募人爲十五屯,屯置百三十人,而種百頃。各就髙爲堡。東起振武,西過雲州,界極於中受降城,秋果倍收,嵗省度支錢千三百萬。此又近事之效也。今獨不可行乎?
老泉策云“方今,田之在官者,有二:職分也、籍没也。職分之田,募民耕之,歛其租之半而歸諸吏。籍没之田,募民耕之,歛其租之半而歸之公。”乃知今之官田,其來逺矣。猝未能去爲是也夫。
正統以前,天下嵗徴稅糧凡三千六百三十二萬一千餘石,内三百二十萬九千石,折銀八十一萬四千餘兩。戸口商稅,除折米外,并船料鈔,折銀可得四十三萬九千餘兩。兩淮鹽塲,鹽課銀,嵗不下數萬千兩。各處稅糧折徴,共一百三萬餘兩。雲南閘辦三萬餘兩。各鈔闗船料四萬餘兩。馬草折徴二十三萬餘兩。鹽課折徴二十餘萬兩。每年入數共二百四十三萬兩。
送内庫預備成造等項,十餘萬兩或二十萬兩。官軍俸銀三十三萬餘兩。官軍折俸三十三萬六千五百餘兩。宣府大同遼東陜西年例,共四十萬兩。若有聲息,緊急奏討,加添四五十萬或二三十萬。聖旦千秋等節用三十九萬千八百餘兩。親王王妃公主及上用及天下王府銀盆水罐儀仗等用共十三萬七千五百餘兩。每年出數共百餘萬兩。
正德以來,天下親王三十,郡王二百十五,鎭國將軍至中尉二千七百,郡文職二萬四百餘員,武職十萬餘員,衛所七百七十二旗,軍八十九萬六千餘,廪膳生員三萬五千八百二十名,吏五萬五千餘,各項俸糧約數千萬。
淛江等十三布政司并南北直隷,額派夏秋糧税大約二千六百六十八萬四千五百五十餘石,出多入少,故王府久缺禄米。衛所缺月糧,各邊缺軍餉,各省缺俸廪嵗漕之數。
嵗運正糧凡四百萬石,内兌運二十四萬,赴薊州倉改兌六萬,赴天津餘三百七十萬,赴京通二倉。
舊例,民運“淮安、徐州、臨清、德州”水次四倉,交收漕運。官分派官軍於内,支運於通州、天津二倉。成化十年,議四倉所收,令官軍徑赴州縣水次四倉交兌,名爲改兌。弘治十六年,又以派不足額,每年於水次四倉,支運九萬六百石以足前數。正德九年,全派改兌。支運遂絶。
蘇州嵗運軍糧六十五萬石。加耗過壩,每石加七斗九升。不過壩,每石加六斗六升。外金花銀十七萬兩,折米六十八萬。鳯陽、南京不在數中,存留在蘇,嵗七萬,河南嵗漕三十萬,淛江六十萬。
祖宗時,嵗用省以黄蠟一事言之。國初嵗用不過三萬斤,景泰天順間,加至八萬五千。成化以後,加至一十二萬,其餘可推也。
正德十六年,工部奏“巾帽局缺内侍。”巾帽靴鞋合用紵絲紗羅皮張等料。成化間二十餘萬。弘治間,至三十餘萬。正德八九年,至四十六萬。末年至七十二萬。
東漢永平中始定宦官員數。中常侍四人、小黄門十人。和帝以後,中常侍至十人、小黄門二十人。
唐太宗詔内侍不立三品。中宗時,黄衣,乃二千員,外置千員。衣紫者,尚少。開元天寳,黄衣以上三千員。外,紫者千餘。其稱旨者,輙拜三品。列戟于門。宋初自供奉官至黄門以一百八十人爲定員。孝宗時仍定以二百人爲額。後增至二百五十人,今上即位之初,錦衣衛旗校革三萬一千八百餘,嵗省糧儲數十萬,裁革冗官冗兵一千四萬餘。嵗省京儲一百六十八萬石。
===象緯 ===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然天體無定,占中星以知方位。天行健而不息,如磨之旋,自東運而南,南而西,西而北,北而又東。以爲昬明寒暑。二儀運而出沒,五緯隨而起伏,列舍就之,隱見炎夏。天道南行,日出于寅,入于戍。陽盛于隂也。日影隨短,窮冬北行,日出于辰,入于申,隂盛于陽也。日影隨長,春秋天道行於正中,日出于卯入於酉,隂陽平也。日影隨停,南爲明都,天體所見也。日月五星,至是則明,北爲幽都,天體所隱也。日月五星,至是則晦,日月五星至北都而晦,非天入於地也。若天入於地,則日月隨之地中。爲日月所照,安得爲幽都哉。此說與渾天不同,然亦不爲無理,故著之。
氣有盈虛,何謂也。曰“天地上下,相去八萬四千里。冬至之日,一陽自地而升,一日升四百六十六里二百四十歩。五日爲一候,升二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二十歩。三候爲一氣,升七千里。三氣爲一節,其卦爲泰,則立春之日也。升二萬一千里。二節爲一時,陽氣上升,共四萬二千里。正天地之中,春分之節也。其卦爲大壯。隂中陽半,氣變寒爲温。萬物發生之時也。自是陽氣復升。又九十日,爲夏至之節。陽氣共升八萬四千里,極于天,是爲純陽,於卦爲乾。氣變温爲熱,萬物茂盛,陽氣盈滿天地之間,故曰『盈』。陽極則隂生,夏至之日,一隂自天而降。十五日降七千里,三氣爲一節,凡四十五日,爲立秋節,下降凡二萬一千里,其卦爲否。二節爲一時,隂氣下降共四萬二千里。正及天地之中,爲秋分之節,其卦爲觀。陽中隂半,其氣變熱,爲凉萬物結實之時也。自是隂氣復降,凡九十日,爲冬至節,隂氣共降八萬四千里而至於地,是爲純隂,於卦爲坤,變凉爲寒,萬物收藏之時也。故曰『虛』。天地盈虛,因月而見,初三,月出庚,爲一氣之候。初八,兌丁上弦,隂中陽半,十五日,乾甲周滿,純陽無隂,故爲盈。十六日巽辛,一隂生。二十二日,艮丙下弦,陽中隂半。三十日,坤乙消盡,純隂無陽。比冬至之節,故曰虛也。”吳草廬云“日之行三十日五時有竒,而歴一辰,則爲一月之氣,月之行二十九日六時有竒,而與日會,則爲一月之朔。每月氣盈五時有竒,朔虛六時不滿,積十二氣,盈凡五十三時不滿,十二朔虛凡五百七時有竒,一嵗氣盈朔虛,共十日十一時有竒,將及三嵗,則積之三十日而置一閏,氣盈朔虛之積,是爲閏餘。”
四千五百嵗爲一元。一元之中,陽戹五,隂戹四。陽爲旱,隂爲水。初入元,百六嵗有戹,故云“百六之會(出漢書注)”。
晉史。中台星坼時以爲大異。張華等應其禍,然中台星至國朝,常坼此理之不可曉者也。或云“上下不交”之故,或云“本朝不立宰相之應”,是果然歟?北斗星七,各有所主分野,而第四星常不甚明。白樂天詩云“昔聞西漢元成間,北辰微暗少光色。”至今猶然,不知何也?
嘗疑“初三夕月忽現庚上”,不知其所從來。叅同契云“晦朔之間,合符行中,始於東北,箕斗之鄉,旋而右轉,嘔輪吐明。”釋之者曰“每朔月,與日會,必於箕斗之鄉。箕斗爲艮,天道左旋,日月星辰皆右轉。月至此鄉,必晦而會,如璧如圭,一日二日,旋而右疾至於庚,方精光終吐,魄乃生焉。”蓋言自晦至朔。月與日合而西墜,至庚上復見也。朱子亦言“日一嵗而一周天,月二十九日有竒而一周天。”又逐及日而與之會,一嵗,凡十二會。方會,則月光都盡,而爲晦。已會則月光復蘇而爲朔。朔後晦前,各十五日。日月相對,則月光正滿,而爲望晦,朔而日月之合,東西同度,南北同道,則月揜日,而日爲之食,望而日月之對,同度同道則月亢日,而月爲之食。黄祥翁云“日行黄道,月有九道,遇交則有薄食之變。至於合朔,如合璧,則不食。其交不軌道,則食也。”佛書亦謂“若日隨月後行,日光翳,月漸漸掩覆至晦日。覆月都盡,是名黑半。日在月前行,日月開淨,至望日,具足圓滿,是名白半。”又云“日行,與月或合或離。若稍合時,是日覆月,三由旬餘,故三十日一切被覆,月光不現,若稍離時,是日離月,三由旬餘,故十五日,月大圓滿。”
鄭玄曰“日月之行,一嵗十二會。聖王因其會而分之,以為大數。孟春,日月會于娵訾。仲春會于降婁、季春會于大梁、孟夏會于實沉。仲夏會于鶉首。季夏會于鶉火。孟秋會于鶉尾。仲秋會于夀星。季秋會于大火。孟冬會于析木。仲冬會于星紀。季冬會于玄枵。”則又不專於箕斗之鄉,蓋玄之所謂“會”非指入時也。
或問“厯書有白黑緑碧黄赤紫,何謂也?”曰“此河圖數也”。河圖之數:戴九履一。一爲白,九爲紫,左三右七,三爲緑,七爲赤。二四爲肩,二黒四碧。六八爲足白,故隂陽家一六八爲白,二黑,三緑,四碧,五黄,七赤,九紫。
日體本黑,積天之至,陽,而生光明。月體本黑,借日之至,陽,而生光明。陽不足則日見黑暈,下弦則月見黑暈,或成黑靨、黑氣、黑點、黑子,或成王字,或成鳥,或成人像,皆由陽弱不能充其黑體,非日有此像也。月借日爲光,吾聞之矣。日借天光,吾未之聞也。今以世眼觀之,日入,則天晦。日出則天明。似天以日爲光也。必有能辯之者。
占嵗
嵗在金,穰。水毁木、饑火。旱六嵗、旱十二嵗。一大饑。太隂在卯,穰。明嵗衰惡。至午。旱。明嵗羙。至酉,穰。明嵗衰惡。至子。旱。羙,有水至卯。
占風
正旦,風從南,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胡豆成也。小雨,趨兵北方。爲中嵗。東北爲上嵗。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嵗惡。
冬至,風起震方,或寒或熱,主嵗大收。風起巽方,主嵗收、國安。風起離方,寒則民災,主水熱,則大旱。風起坤方,熱則主蟲食苗,寒則主榖不實。風起兌方,寒熱不常,主兵,主民病死國災。風起乾方,主嵗大收,人民安,國無災咎。風起坎方,主天下豐樂,國有賢臣,民安國寧。風起艮方,或寒或熱,主民大病疫死(出越絶書)。
仁廟一日語楊士竒等“見夜來星象否?”士竒等對“不知”。上曰“通天地人之謂儒。卿等何以不知天象?”對曰“國朝私習天文律有禁,故臣等不敢習。”上曰“此自爲民間設耳。卿等國家大臣,與國同休戚,安得有禁?”乃以天官玉厯祥異賦賜羣臣。
成化中。京師黑眚見,相傳若有物如狸或如犬,其行如風,倐忽無定,或傷人靣,或囓人手足。一夜數十發,或在城東,又在城西,又在南北,訛言相驚不已。一日上御奉天門,視朝,侍衛忽驚擾,兩班亦喧亂,上欲起,懷恩按之,頃之乃定。自是日,遣内豎出詗。汪直,時在遣中,數言事,由是得倖。遂立西厰,使偵外事廷臣,多被戮辱,漸及大臣、大學士。商輅兵部尚書項忠皆以事去都。御史牟俸亦被逮,或徃南京,或徃北邊,威權赫奕倐忽徃來不測人,以爲黑眚之應也。
春秋書“木氷”,漢書謂之“木介”。又云“木稼”。王荆公詩“木稼嘗聞逹官怕。”余在京師,成化末親見之。似煙非煙,似雪非雪,行道茫茫,尋丈不辨,草樹玲瓏,皆成幡幢寳蓋,少壯須髮盡成老翁。父老云“是謂木稼”,然其應不止逹官而已。
成化末,正旦,日中時,中天有白氣如練,仰觀之宛轉如一白蛇,漸升漸消。消且盡,忽有聲如雷,蓋天皷也。
正德初,彗星掃文昌。臺官云“應在内閣”。未幾逆瑾出首,逐内閣大學士劉健、謝遷,自是而後,一時在位,九卿臺諫,無不被其禍,乃知文昌爲天下斯文之應,不特内閣而已。
正德七年三月。江西餘干之仙居寨,夜雷電以風,西北方有火,如箭墜旗竿上,如燈籠,光照四野,有卒撼其旗,火飛上竿首。卒因發火銳之,其火四散,各寨鎗上皆有光,如星,須臾而滅。五月,廣西萬春北寨鎗上俱有火。三月,山東秦始皇廟,夜鐘皷自鳴,火起桑上,樹燔而枝葉無恙,廟宇燬而神像如故。
正德十三年,江西有黑雲紅雲,若相闘者,久之分爲兩城人馬,洶洶若攻城,城中人應之。明年寧藩叛,王守仁舉兵攻之。
正德十三年五月十五未申之間。常熟有白龍一,黑龍二,自西北來。天地晦冥至俞市村,乘雲而下,目光如炬,吐火燄,燄鱗甲,頭角皆現,轟雷掣電,猛雨狂風,居民三百餘家,屋千餘間,席捲而去。船十餘舸墜地,爲虀粉。瓦石梁柱樹木,星散四飛,驚死者三十餘人。至酉戌時,至東海乘雲而去,是夜紅雨如注,五日夜乃息。
==卷下==
===文章 ===
世謂“六經無文法”。不知萬古義理,萬古文字,皆從經出也。其髙者逺者,未敢遽論,即如《七月》一篇叙農桑稼圃,内則叙家人寢興烹餁之細。《禹貢》叙山水脉絡,原委如在目前。後世有此文字乎?《論語》記夫子在鄉、在朝,使擯等容,宛然畵出一箇聖人。非文,能之乎?昌黎序如《書》,銘如《詩》,學《書》與《詩》也。其它文多從孟子,遂爲世文章家冠,孰謂“六經無文法”。
六經之外,昌黎公其不可及矣。後世有作,其無以加矣。《原道》等篇,固爲醇正。其《送浮屠文暢》一序,真與孟子同功,與《墨者夷》之篇當並觀,其它若《曹成王》、《南海神廟》、《徐偃王廟》等碑,竒怪百出,何此老之多變化也。嘗怪昌黎論文於漢,獨取司馬遷、相如、揚雄,而賈誼、仲舒、劉向不之及,蓋昌黎爲文,主於竒。馬遷之變怪、相如之閎放、揚雄之刻深、皆善出竒。董賈向之平正,非其好也。然《上宰相第一書》亦自劉向疏中變化來。先秦文字無有不佳,余所尤愛者:樂毅《答燕惠王書》、李斯《上逐客書》、韓非子《說難》。可謂“極文之變態也”。其後漢文帝《賜匈奴》、《南粤王書》亦似之文帝,其所謂“有德者之言乎?”
太極圖,西銘未論義理,其文亦髙出前古。
爲文必師古,使人讀之不知所師,善師古者也。韓師孟,今讀韓文,不見其爲孟也。歐學韓,不覺其爲韓也。若拘拘規傚,如邯鄲之學歩,里人之效顰,則陋矣。所謂“師其意,不師其詞”,此最爲文之妙訣。
聖賢未嘗有意爲文也,理極天下之精,文極天下之妙。後人殫一生之力以爲文,無一字到古人處,胷中所養未至耳。故爲文,莫先養氣,莫要窮理。
韓子《進學解》准東方朔《客難》作也。桞子《晉問》准枚乘《七發》作也。然未嘗似之若班固《賔戱》、曹子建《七啟》,吾無取焉耳。
史記《貨殖傳》議論未了,忽出叙事;叙事未了,又出議論。不倫不類,後世决不如此作文,竒亦甚矣。
吾讀桞子厚集,尤愛山水諸記,而在永州爲多。子厚之文,至永益工,其得山水之助耶?及讀元次山集“記道州諸山水”,亦曲極其妙。子厚,豐縟精絶;次山,簡淡髙古。二子之文,吾未知所先後也。唐文至韓桞始變,然次山在韓桞前,文已髙古,絶無六朝一點氣習,其人品不可及歟!
史記,不必人人立傳。孟子傳及三騶子。荀卿傳間及公孫龍。劇子、尸子吁之屬。衛青、霍去病同傳。竇嬰田蚡灌夫三人爲一傳。其間叙事合而離,離而復合,文最竒,而始末備。漢書兩龔同傳,亦得此意。
史記不與張騫立傳,其始附《衛青》,而於《大宛傳》備載始末,蓋大宛諸國土俗,皆騫所歸爲武帝言者也。騫没後,諸使西域者,亦具焉。事備具而有條理,若漢書,則大宛、張騫各自爲傳矣。
史記。董仲舒傳不載天人三策。賈誼與屈原同傳,不載治安等疏。視漢書疎畧矣。蓋史記宏放,漢書詳整,各有所長也。
史記。《張蒼傳》叙至遷御史大夫,忽入周昌。周昌後,又入趙堯。趙堯抵罪。又入任敖。任敖後,仍入張蒼,事核而文竒。四人皆相繼爲御史大夫者也。
太史公《伯夷屈原傳》時出議論,其亦自發其感憤之意也。夫退之《何蕃傳》亦放此意。
太史公作傳,亦不必人人備著顛末。嚴安徐樂,一書足矣。蔡澤傳亦然。
班固《西漢書》典雅詳整,無媿馬遷,後世有作,莫能及矣。固,其良史之才乎?然予觀文選所載,固文多不稱,唯《兩京賦》最其加意,然亦無西京之體,何固之長於史而短於文乎?頗疑漢書多出其父彪,而固蒙其名。然無它左證。偶讀《西京雜記》,謂“家有劉子駿漢書一百卷。無首尾題目,但以甲乙丙丁紀其卷數。其父傳之歆,欲撰漢書,未及而亡。”試以此記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書,小異同耳。固所不取者,二萬許言録,爲二卷,名曰《西京雜記》,以禆漢書之缺,乃知固書其多取諸歆乎?或謂“西京襍記”亦僞書,不知果何如也。晉傅玄之言曰“孟堅漢書,實命世竒作,及與陳宗、尹敏、杜撫、馬嚴撰《中興紀》傳其文,曾不足觀,豈拘於時乎?”何不類之甚也。
《越絶書》十五卷,相傳以爲子貢作。其未然乎?其缺文訛字,斷簡幾不可讀。“計倪、請糴、寳劔、九術、軍氣、春申君”篇亦已往往見於“史記、吳越春秋”等書。其記《地傳》乃出秦皇漢武及更始建武中事,烏在其爲子貢作乎?或子貢有作,後人附會合雜以成之乎?然古書之存於今者寡矣。其間,亦有異聞焉。安可廢之。
世謂“詩有别才”。是固然矣。然亦須博學,亦須精思。唐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奪天工。今人學力未至,舉筆便欲題詩,如何得到古人佳處。
杜詩,前人賛之多矣。予特喜其諸體悉備,言其大則有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地平江動蜀,天逺樹浮秦”、“五更皷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揺”之類。言其小則有若“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仰蜂黏落絮、倒蟻上枯籬”“脩竹不受暑、輕燕受風斜”之類,而尤可喜者如“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人與物偕有,吾與點也之趣;“片雲天共逺,永夜月同孤”,又若與物俱化,謂此翁不知“道”,殆未可也。
子羙之作有綺麗穠郁者,有平澹醖藉者,有髙壯渾涵者,有感慨沈鬱者,有頓挫抑揚者,後世有作不可及矣。若夫興寄物外,神解妙悟,絶去筆墨畦徑。所謂“文不按古,匠心獨妙”,吾於孟浩然、王摩詰有取焉。
格調,雖不甚髙,而工於模冩人情物態,悲懽窮泰,吐出胷臆,如在目前,吾於樂天有取焉。微之,效嚬而終不似,才有餘韻不足也。
余讀詩至“緑衣燕燕,碩人黍離”等篇,有言外無窮之感。後世,唯唐人詩尚或有此意。如“薛王沉醉夀王醒”不渉譏刺而譏刺之意溢於言外。“君向瀟湘我向秦”不言悵别而悵别之意溢於言外。“凝碧池頭奏管弦”不言亡國而亡國之痛溢於言外。“溪水悠悠春自來”不言懷友而懷友之意溢於言外。“潮打空城寂寞回”不言興亡而興亡之感溢於言外。得風人之旨矣。
摩詰以淳古淡泊之音,冩山林閒適之趣。如輞川諸詩,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畫,及其鋪張。國家之盛如“九天閶闔開宫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雲裏帝城雙鳯闕,雨中春樹萬人家。”又何其偉麗也。
爲文好用事,自鄒陽始。詩好用事,自庾信始。其後流爲西崐體。又爲江西派,至宋末極矣。
唐人,雖爲律詩,猶以韻勝,不以飣餖爲工。如崔灝《黄鶴樓詩》“鸚鵡洲”對“漢陽樹”。李太白“白鷺洲”對“青天外”。杜子羙“江漢思歸客”對“乾坤一腐儒”。氣格超然,不爲律所縛,固自有餘味也。後世取“青嫓白區區”以對偶爲工,“鸚鵡洲”必對“鸕鷀堰”、“白鷺洲”必對“黄牛峽”,字雖切而意味索然矣。
温柔敦厚,詩之教也。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後世此意久泯。劉禹錫看花諸詩屬意微矣。猶以是被黜,蔡確車,蓋亭詩,亦未甚顯,遂搆大獄。東坡爲詩,無非譏切時政,借曰“意在愛君”,亦從諷諌可也。乃直指其事而痛詆之,其間數詩或幾乎罵矣。以詩得罪,非獨李定諸人之罪也。
===音律 ===
音律,惟黄鍾爲難定。黄鍾之度長九寸,空圍九分,積八十一分。自子之一厯十一辰,每三之,至於亥,得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爲鍾之實,固有定法矣。而古今之度易,差差之忽微,則其音,髙下頓殊,餘十一律皆失其度。古之神瞽心諳,天地之中,聲先立,黄鍾之管以定十一律,自上生下,則三分損一,自下生上則三分益一,十二律旋相爲宫,無弗協者。黄鍾之管,長九寸,黍度之所由起也。容千二百黍量之所由起也。重十有二,權衡之所由起也。度量權衡皆起於黄鍾,故曰“黄鍾爲萬事之根本”。後世儒者,莫知聲氣之元,乃區區累黍爲尺,以制律古法律管。當實黍千二百粒,而古今之黍,圓長大小不同,難以爲凖,其容受,卒不能合。胡瑗乃取羊頭山黍,篩取其中。范鎮增損漢書,以求合其度而卒莫之合。晉,荀朂,取古銅管,據以造律。後周取古玉斗丁度用。漢泉貨尺和峴用洛陽景表尺。梁武用汲家玉律。隋定尺十五種。它如以馬尾、以蠶絲。紛紛卒莫能定,何哉?由不能識天地之中聲、不以律制尺而以尺定律故也。後世既無神瞽之神解,則如之何?緹室葭琯以候氣,多爲管以叅驗,如蔡元定之法,其亦庶乎其可也。
京房曰“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房又曰“竹聲不可以度調。”故,作凖,以定數凖之狀。如瑟,長丈而十三。弦隱間九尺,以應黄鍾之律。九寸中央一絃,下有畫分寸。六十律以爲清濁之節,均其中絃,令與黄鍾相得。案畫以求諸律,無不如數而應者矣。
或問“琴五絃,其二絃云『周文武』,所增信乎?”曰“唐楊收有言若是。少商武絃也。文世安得武聲?”予謂“五者,宫商角徴羽。其二變宫、變徴也。變宫變徴其始于武王乎?”周景王問伶州鳩曰“七律者,何州?”鳩對曰“昔武王伐殷,嵗在鶉火,星在天黿。自鶉及駟,七列也(鶉火之分張十二度,駟房五度,從張至房,合七宿:『張、翼、軫、角、亢、氐、房』也)。”南北之位七同也(鶉火午,天黿子,自午至子其度七也)。凡神人以數合之,以聲昭之,故以七同其數,而以律和其聲,於是乎有七律,故曰“武王也” 。
朱子語録問“《國語》六律者,立均出度。”韋昭註云“均謂均鍾”。木長七尺,係之,以弦不知其制如何?曰“均只是七均,如以黄鍾爲宫,便以林鍾爲徴,大簇爲商,南吕爲羽,姑洗爲角,應鍾爲變宫,甤賔爲變徴。這七律自爲一均,其聲自相諧應。古人要合聲,須先吹律,使衆聲皆合於律,方可用。後來人不解,逐律吹。京房始有律凖,乃先做下一箇母子,調得正了,後來只依此爲凖。《國語》謂之『均』。梁武帝謂之『通』。其制十三絃,一絃是全律,黄鍾只是散聲。又自黄鍾起至應鍾,有十二絃,要取甚聲,用柱子來逐絃分寸,上柱定取聲,『立均』之意,本是如此。
周世宗時,王朴上疏曰“黄鍾爲樂之端,半之清聲也,倍之緩聲也。三分其一以損益之,相生之聲也。十二變而復黄鍾,聲之總數也。”命之曰“十二律旋迭爲均。均有七調,合八十四調,播之于八音。自秦而下,旋宫聲廢。厯代所存黄鍾之宫一調而已。十二律中,唯用七聲。其餘五調,謂之啞鍾,不用也。唐太宗用祖“孝孫張文收考正雅樂旋宫”八十四調,復見於時,在懸之器才無啞者,至五代復壞缺。臣依周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長九寸,虛徑三分,爲黄鍾之管。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十二律,管以衆管,至吹用聲不便,乃作律凖,十三絃宣聲長九尺,各如五鍾之聲,以第八絃六尺設柱,如林鍾。第三絃,八尺設柱爲大簇。第十絃,五尺三寸四分設柱,爲南吕。第五絃,七尺一寸三分設柱,爲姑洗。第十二絃,四尺七寸五分,設柱,爲應鍾。第七絃六尺三寸三分設柱,爲甤賔。第二絃八尺四寸四分設柱,爲大吕。第九絃,五尺六寸三分,設柱爲夷,則第四絃七尺五寸一分設柱,爲夾鍾。第十一絃五尺一分設柱,爲無射。第六絃,六尺六寸八分,設柱,爲中吕。十二絃四尺五寸設柱,爲黄鍾之清聲。十二聲中旋用七聲爲均,爲均之主,惟宫徴商羽角,變宫,變徴,次焉。發其均,主之聲,歸乎本音之律。七聲迭應而不亂,乃成其調。均有七調,聲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調,旋宫之聲如此。
晉,荀朂,號知音律。初,朂常於路逢趙賈人牛鐸。及掌樂事,律吕未諧,曰“得趙人牛鐸則諧矣”。遂下郡國,悉送牛鐸,果得諧者,然論者謂“朂爲暗解,時阮咸逹八音”,時謂“神解咸常心譏朂。”新律,髙近哀思,不合中和。每公會作樂,朂自以不及咸。意咸異已,乃出。咸爲始平相,後有田夫得周玉尺,以校前所理鍾石絲竹,皆短校一米,益伏咸之妙。
北齊神武時,信都芳世號知音,能以管候氣,仰觀雲色,常與人對語,則指天曰“孟春之氣至矣。”人驗管而灰已飛,每月所候,言皆無爽。又爲輪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測二十四氣。一氣感則一扇自動,它扇並住,與管灰相應若合符契。
萬寳常,常與人論及樂調,時無樂器,因取前食器及雜物,以箸叩之,宫商畢備,諧於絲竹。文帝召問“鄭譯所定音樂”,對曰“此亡國之音也。”遂極言樂聲哀悲,非雅正之音,請以水尺爲律,以調樂器,遂造諸樂。其聲率下於譯調二律,并論旋相爲宫之法,改絲移柱之變,爲八十四調,百四十四律,變化終於千百八聲,見者嗟異。然其聲雅澹,不爲時所好。
總章中,潤州得磬,以獻張文收。扣其一曰“是晉某嵗閏月造,得月數當十三,今缺其一於黄鍾,東九尺,掘必得焉。”下州求之如其言而得大樂,有古鍾十二。近代,唯用其七,餘號啞鍾。文收吹律調之樂,皆響徹。時人咸服其妙。文收既定樂,復鑄銅律三百六十,藏于大樂署。
裴知古。武后朝以知音,直大常。路逄乘馬者,聞其聲切,云“此人當墜”。馬行未至半里,馬驚墜地死。又觀人迎婦。聞婦珮玉聲曰“此婦不利姑。”是夕姑有疾亡。
洛陽有僧房,磬日夜自鳴。僧以爲怪,懼而成疾。曹紹夔名知音,來問疾。僧以告。俄擊齋鍾,磬復作聲。紹夔咲曰“明日可設盛饌,當與除之。”僧,雖不信,冀其或效,乃具饌以待。夔至,出懷中錯,鑪磬數處而去,聲遂絶。僧苦問“其所以?”夔云“此磬與鍾律合,故擊彼此應。”僧大喜,疾亦愈。世常患黄鍾難定,若得阮咸、張文收、萬寳常、曹紹夔之屬,亦何難定之有哉。
===音韻 ===
邵康節之父古“字天叟”謂“天有隂陽,地有剛柔。律有翕闢,吕有倡和。一闢一翕,而平上去入備焉。一倡一和,而開發收閉備焉。律感吕而聲生焉。吕應律而音生焉。開閉者,律天清濁者。吕地先閉後開者,春也。純開者,夏也。先開後閉者,秋也。冬則閉而無聲。冬爲春聲,陽爲夏聲,此見作韻者,亦有所至也。銜凡冬聲也。”横渠張子曰“商角徴羽,出于唇齒喉舌。獨宫聲全出于口,以兼五聲也。”徐景安《樂書》“凡宫爲上平,商爲下平,角爲入徴爲上,羽爲去。”米元章云“五聲之音出于五行。沈隱侯只知四聲,求宫聲不得,乃分平聲爲二。”鄭樵曰“江左始爲韻書,然識四聲而不識七音,知縱有『平上、去入』四聲,而不知衡有『宫商角徴羽,半徴半商爲七音』,縱成經,横成緯,經緯不交,所以失立韻之原也。”七音之韻,起自西域,以三十六字爲母。天地萬物之音備於此,雖鶴唳風聲、鷄鳴狗吠,皆可譯也。況人言乎?
今宣尼之書,東則朝鮮,西則涼夏,南則交阯,北則朔易,皆吾故封也。瞿曇之書,能入諸夏,而宣尼之書不能至跋提河者,以聲音之道障閡耳。所以日月照處,甘傳梵書者,爲有七音之圖,以通百譯之義也。
梵人别音,在音不在字;華人别字,在字不在音。故梵有無窮之音,華有無窮之字。梵則音有妙義,而字無文采;華則字有變通,而音無錙銖。梵人長於音,所得從聞入;華人從見入,故以識字爲賢。知釋氏以叅禪爲大悟,通音爲小悟。
《七音韻鑑》出自西域。應琴七絃,從衡正倒展,轉成圖。不比華音平上去入而已。華有二合之音,如漢書元元之類,無二合之字。梵有二合、三合、四合之音,亦有其字。華書,惟琴譜有之,蓋琴尚音,一音難可一字,該必合數字之體,以取數字之文。華音論讀,必以一音爲一讀,梵音論諷,雖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揚髙下。二合者,其音易,三合四合者其,音轉難。大氐華人不善音。今梵僧,呪雨則雨應,呪龍則龍見。華僧,雖學其聲,而無驗者,實音聲之道有未至也。
===字學 ===
六書之學,說文備矣。後世紛紛有作,若鄭樵、周伯琦、趙撝謙,其義益密,而撝謙尤精别以形聲事意,母生子,子生孫。後雖有作,無以加矣。顧其間,尚有一二疑義,試舉以質深於字學者。
倉頡制字,凡有形可象,必象其形。無形可象,有意可會,則會其意。無形可象,無意可會,則諧其聲。無形可象,無意可會,無聲可諧,於是乎有轉注,有假借。二者皆不得已也。亦必其瑣屑者乎?若夫乾,天也。伏羲畫卦已有其象(《説文》“乾,上出也。從乙。乙,物之逹也”。此説佀爲得之),故曰“乾,徤也。”安得無其字,乃借“乾燥”字爲之。自夏商,則有易,故曰“易,變易也。日月爲易,豈得借蜥易字爲之?日出木上爲東,則日入地下爲西,豈借鳥棲之棲爲之?人向南背北。北以背爲意,則南宜以向爲意,或從丙爲意,豈以半爲之?愚於是不能無惑也。
日見地上爲旦。日入地中爲冥。則西宜亦爲冥之義。《説文》“丙位南方,萬物炳然,隂氣初起,陽氣將虧,從一入門。一者陽也。丙承乙,象人肩。”
鄭樵曰“十辰、十二日,皆爲假借。甲本戈甲。乙本魚膓。丙本魚尾。丁本蠆尾。戊本武。已本几。庚,鬲也。辛,被罪也。壬,懷妊也。癸,草本實也。子,人子之也。丑,手械也。寅,臏也。卯,門也。辰,未詳。巳,蛇屬也。午,未詳。未,木之滋也。申,特簡也。酉,卣也。戌與戉戚同意。亥,豕屬也。惟亥已有義,餘並假借。”
予謂“《禮記》『魚去乙』謂『魚骨有似乙字』,非乙字之爲魚骨也。”魚尾有似丙字,非丙字之爲魚尾也。蠆尾有似丁字,非丁字之爲蠆尾也。戼從二户開闢之形,爲日出物生之義,取象於門,非以爲門也。丣從二戸相合之形爲日入物收之義,取象於牖,非以爲牖也。其餘,“史記、説文”亦皆有説,何爲不可從乎?《史記·厯律志》云“『甲』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然也。丙者,言陽道著明。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庚者,言陽氣庚萬物。辛者,言萬物之辛生。壬之爲言『任』也,言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也。癸之爲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也。子者,滋也,言萬物滋於下也。丑者,紐也,言陽氣在上,未降萬物,厄紐未敢出也。寅言萬物始生,螾然引也。卯之爲言茂也,言萬物茂也。辰言萬物之蜄振也。巳言陽氣之巳盡也。午言隂陽之交愕布子午也。未言萬物皆有滋味也。申者言隂用事申賊萬物,又言物堅於申也。酉者言萬物之老也。戌者言萬物盡滅。亥者,該也,言陽氣藏於下,故該也。”
周伯琦云“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又云“古人因事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也。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既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此説佀爲得之。
■之作,凡以趨簡易也,而有視篆爲繁者,如市之爲韍。■之爲端。■之爲號,丂之爲攷。■之爲吁。■之爲攀。■之爲膂。■之爲盧。■之爲僕。■之爲辯,亞之爲惡。■之爲匡。■之爲隱。■之爲節。■之爲奏。■之爲冪,己之爲紀。■之爲契。■之爲貫。■之爲托。■之爲糾,屯之爲■。■之爲包,亼之爲集。■之爲斤,■之爲堆。■之爲阜。■之爲岸。■之爲冋。■之爲畎,巜之爲澮。■之爲主。■之爲艾,卝之爲礦。■之爲蹂。豈以其太簡,難辯故反繁之耶?
《宣和書譜》曰:爲八分之説者,多矣。然,秦漢以來,石刻特存篆、隷、行、草,所謂“八分者”何有?至唐,始有八分書。其典刑,蓋類隷而變方廣,作波勢,豈在唐始有之耶?古今名稱稍異,今之正書,乃古所謂“隷書”。今之隷書,乃古所謂“八分”。至唐,又於隷書中别爲八分以别之,然則,唐之所謂“八分”,非古所謂“八分”也。
周越《書苑》云“郭忠恕云『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隷書出。隷書悖而行書作。行書狂而草書聖。』以此知,隷書,乃今之真書也。”趙明誠謂“誤以八分爲隷,自歐陽公始。”玉筯篆,李斯作,李陽氷善此體,至今用之。竒字。甄豐定大篆,史籀變古文,爲此體小篆。胡母敬作上方大篆。程邈飾李斯之法,墳書。周媒氏配合男女,書證穗書。神麗,因上黨生嘉禾,作倒薤篆。仙人務光見薤偃風,作柳葉篆。衛瓘作芝英篆。陳遵因芝生漢殿,作轉宿篆。司星子韋作垂露篆。曹喜作垂雲轉篆。黄帝因慶雲見,作碧落篆。唐韓王元嘉子李譔作龍爪篆。羲之見飛字,龍爪,作鳥跡書。蒼頡觀鳥跡,始制文字,雕蟲篆。魯秋胡妻春居翫蠶,作科斗書,源出古文。或云“顓頊製鳥篆,史佚。”因赤雀丹烏二祥作鵠頭書。漢家尺一之簡,如鵠首麟書。獲麟弟子,爲素王紀瑞作鸞書。少皥以鳥紀官作龜書。堯因軒轅時,龜負圖,作龍書。太皥獲景龍之瑞,作剪刀篆。韋誕作纓絡篆。劉德昇夜觀星宿作懸鍼篆。曹喜作飛白書。蔡邕見人以亞帚字,作殳篆。伯氏所職,故制此金錯書。韋誕作古錢名也。刻符篆。秦壞古文定八體,此其一鐘鼎篆。三代以此體刻銘鐘鼎。
右。宋靈隱寺僧,莫菴道肎集篆,書金剛經。備諸體,雖未必盡,然亦可見歴代書法之變。
===姓氏 ===
姓與氏,不分久矣。今人多以氏爲姓。按《左傳》魯衆仲之言,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天子立有德爲諸侯,因其所由生,以賜姓。若舜,由嬀汭而生,故以嬀爲姓,因所封之地爲之氏。若胡公封於陳命,曰“陳氏”也。)諸侯以字爲氏,因以爲族(諸侯不得賜姓,但使其臣以王父字爲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若趙氏、韓氏、魏氏之類)《國語》帝嘉禹治水功,賜姓曰“姒氏”,曰“有夏命四岳爲侯伯,賜姓曰『姜氏』,曰『吕』姓以繫百世之正。綂氏以别子孫之旁出,族則,氏之所聚而已。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是也。氏於謚,則“文武、成宣”是也。氏於官,“司馬、司徒”是也。氏於爵則“王孫、公孫”。氏於字則“孟孫、叔孫”。氏於居則“東門、北郭”。氏於志則“三烏、五鹿”。氏於事則“巫士、匠陶”是也。蓋别姓,則爲氏。别氏則爲族。族無不同之氏。氏有不同之族。故“八元、八凱”出於髙陽氏、髙辛氏,而謂之十六族。是氏有不同族也。宋氏華氏謂之戴族。向氏謂之桓族。是族無不同氏也。詩曰“振振公姓、振振公族”。(太史公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故黄帝爲有熊氏,顓頊爲髙陽氏,帝嚳爲髙辛氏,帝堯爲陶唐氏,舜爲有虞,禹爲夏后氏,皆姒姓也。契商姓子氏。棄周姓姬氏)太史公又曰“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鍾離氏、運奄氏、莵裘氏、將梁氏、黄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亷氏、秦氏、趙氏。”按,嬴,姓也。餘十四皆爲氏。又如周本姬姓,其子孫,如“魯、衛、毛、■〈冉阝〉、郜、雍、曹、滕、畢、原、郇、封、邘、晉、應、韓。”凡蔣、嬴、茅各以國氏,而皆姬姓也。後之文人多不辯,惟昌黎公知之故曰“韓,姬姓”。又曰“何與韓,同姓爲。”
===雜論 ===
諸葛武侯,宋范希文,皆三代以上人物也。昔朱子謂“文正公,爲宋朝第一流人物。”余始亦疑之,謂“有宋名臣最多,若韓忠獻之豐功、偉量司馬公之清忠粹德。它如李文靖富鄭公,尚多有之,安得便爲第一。久廼信之。宋自仁宗以前,吕端諸人養成一代忠厚之風,公始倡爲直言上夀之儀。晏殊等皆不能堪,英果之氣自公作之,則其忠鯁之節可知。當是時,道學未倡,公始以中庸授横渠,開道學一脉,其先憂後樂之義,前人所未發於草萊中,拔胡安定、李泰伯、孫明復之流,其學術之醇正可知。元昊之叛,韓公欲用攻。筞公唯主守。卒之韓公有好水之敗,劉滬失守,富公等皆謂“當誅”。公獨不言。謂“諸公勸人主殺人,手滑他日,吾軰恐亦不免。”富公後服其見,以爲范六丈,真聖人也。營洛之議,若預見有靖康之禍者,其謀慮之深長,可知荒嵗。省役,善政也。公獨因之興,作官得其力,民得其食,公私兩利焉。真能見人所未見,其置義田,則曰“吾宗族,固有親疎,自祖宗視之,無親疎。”南園之地,術者以爲種,生公卿。則曰“與其私於一家,孰若公於一郡。於嘑是心也。”其聖賢之心乎?蓋其識見,非特異於一世之人,視當時名公皆出一等。南豐曾鞏論之曰“事有天下非之,君子非之,而公獨曰『是』。天下是之,君子是之,而公獨曰『非』。其既也君子,皆自以爲不及天下,亦曰『范公之守是也。』則公之於道何如哉?”其亦能知公者矣。
古人行事,殊非今人所及,而今人過古,亦有一二事焉。古人多務厚塟。觀《西京雜記》,廣川王去疾,發魏襄王、哀王、晉靈公之冢,金玉珍怪甚侈,蓋不獨秦始皇、吳闔閭也。近世山東、河南,粥鍾鼎、尊匜、窮極巧麗,皆墓中物也。今人自棺槨衣衾之外,雖富貴之家,一物不以殉。不獨不爲生者之費,亦不爲死者無窮之累,此其過古人一也。古之諱忌拘甚,父名晉,子不得舉進士。父名中,不肯受中奉大夫。父名臯,子不得於主司髙鍇下及第。此何理也。以莊諱,則光爲嚴光,助爲嚴助,州爲嚴州,以一時之諱,易千古之稱,甚無諱也。今人,二名,嫌名一,無所諱。臨文則又不諱。此其過古人者二也。此外吾不知也。(宋朝廟諱有至十五字者,舉塲試卷,小渉疑似,士人輒不敢用。一或犯之,暗行黜落。士大夫除官、官稱及州府曹局。名犯『家諱』者,聽,廻避)。
古稱大器晚成。馬況所以知朱勃,非逺到之器也。以我朝諸公論之,故少師李東陽,五嵗能作大字,以神童入禁中,十七登進士,少傅楊一清亦以神童舉,十七登進士。今少師楊廷和,十二占鄉試。少傅蔣冕十八爲解元。費宏十九爲狀元。官皆極品,年夀亦髙。則晚成之説,殆未信也。
人之“貴賤、貧富、夀夭”由人乎?由天乎?孟子之言曰“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蓋亦求諸人事而已。後世星數之説行,謂“人之貴富貧賤夀夭,莫不定於有生之初,故人一切委之天。”自隂陽地理之説行,謂“人之貴賤夀夭,皆係於塟地,故人一切求諸地。”夫委諸天,猶有説也。而以人之“貴賤貧富夀夭”係於一抔之土,何哉?而世人信之,趨者瀾倒。江西尤甚,士夫酷好之至。謂“某以是而得髙科。某以是而得顯位。”噫!不求之已而求之天,不求之天而求之地,亦異矣哉!
嘗疑公山不狃之叛也,而孔子欲往。然不狃叛季氏,非叛魯也。孔子欲往,安知其不欲因之以張公室乎?按左傳,吳將伐魯,叔孫輙勸之,不狃曰“非禮也。君子違。不適讎國。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君子不以所惡發鄉,今子以小惡而欲覆宗國,不亦難乎?”及吳使不狃,將故道,險由武城。其不忘故國,如此,則其以費叛也。非以張公室乎?余故表而出之,以明孔子欲往之意(公孫輙與不狃,皆魯人出亡於吳)。
正德中籍没劉瑾貨財:
金二十四萬錠又五萬七千八百兩。元寳五百萬錠。銀八百萬又一百五十八萬三千六百兩。寳石二斗。金甲二。金鉤三千。玉帶四千一百六十二。束獅蠻帶二束。金銀湯■〈〈古缶〉上皿下〉五百。蠎衣四百七十襲。牙牌二。匱穿宫牌五百。金牌三。衮袍四八爪。金龍盔甲三千。玉琴一玉。珤印一顆。以上。金共一千二百五萬七千八百兩,銀共二萬五千九百五十八萬三千六百兩。
嘉靖初籍没朱寧貨財:
金七十摃,共十萬五千兩。銀二千四百九十摃,共四百九十八萬兩。碎金銀四箱。碎銀十匱。金銀湯■〈〈古缶〉上皿下〉四百。金首飾五百十一箱。珍珠二匱。金銀臺盞四百二十副。玉帶二千五百束。金縧環四箱。珍珠眉帶纓絡七箱。烏木盆二。花盆五。沉香盆二。金仙鶴二對。織金蠎衣五百箱。羅鈿屏風五十。大理石屏風三十三座。圍屏五十三摃。蘇木七十摃。胡椒三千五十石。香椒三十摃。段疋三千五百八十摃。綾絹布三百二十摃。錫器磁器三百摃。佛像一百三十匱又三十摃。祖母禄一尊。銅鐵獅子四百。車銅盆五百。古銅爐八百三十。古畵四十摃。白玉琴一。金船二。白玉琵琶一。銅器五十摃。巧石八十摃。
於嘑胡椒八百斛,世以爲侈也。而盛傳之。今觀二逆賊所籍,視元載何如也。聞昔王振、曹吉祥之籍,尤多。官家府庫,安得不空。百姓脂膏,安得不竭。
國家富有,四海非若宋之偏安。宋有西北二邊,嵗幣百萬。百官祠禄、郊賜之類,今皆無之。宋制:臺省六品、諸司五品。一郊而任。一人兩制以上,一嵗而任。一人,子又任其孫,孫又任其子,任姪,任甥,亦有之。今三品以上才得一子入監,可謂“至窄”。
宋民間器物傳至今者,皆極精巧。今人鹵莾特甚,非特古今之性殊也。蓋亦坐貧故耳。觀宋人“夢華録、武林舊事”,民間如此之奢,雖南渡猶然。近嵗民間無隔宿之儲,官府無經年之積。此其故何也?人皆曰“本朝藩府太多,武職太冗,是固然矣。又有一焉。而人莫之及。古稱天下之財不在官,則在民。今民之膏血已竭,官之府庫皆空,豈非皆歸此軰乎?爲國者,曷以是思之?”
===仙釋 ===
世有恍惚不可知者三:鬼神也,神仙也,善惡之報應也。若神仙者,謂之有,則平生未之見。謂之無,則古今所傳竒踪異跡不可勝紀。國初,周顛仙、張鐵冠、張三丰,灼灼在人,耳目顛仙之事,太祖親立碑於廬山。入火不爇,入水不濡,不可誣也。三丰,則太宗命胡忠安旁求者數年。又有冷啟敬者,傳聞頗不經,余不敢信。今見其仙奕圖,三丰題識,則其事不可謂無也。因識之。
蓬萊仙奕圖者,龍陽子湖湘冷君所作。君,武陵人,名啟。敬龍陽,其號也。中綂初,與邢臺劉秉忠仲晦,從沙門海雲,書無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經世,天文地理律厯,以至衆技多通之。至元中,秉忠叅預中書省,事君,廼棄釋從儒。遊霅川,與“故宋司戸叅軍”趙孟頫子昻,於“四明史衛王彌逺”府,覩“唐李思訓將軍畵”,頃然發之胸臆,遂效之。不月餘,其山水人物窠石等無異將軍。其筆法傳彩尤加纎細,神品幻出,由此以丹青鳴當時。隷淮昜遇異人,授中黄大丹,出示平叔悟真之旨,頴然而悟,如己作之。至正間,則百數嵗矣。其緑髮童顔,如方壯不惑之年,時值紅巾之暴,君避地金陵,日以濟人利物,方藥如神。天朝維新君,有畵鶴之誣,隱璧仙逝,則君之墨本絶跡矣。此卷廼至元六年五月五日,爲余作也。吾珍藏之,予將訪冷君於十洲三島,恐後人不知冷君胸中邱壑三昧之妙,不識其竒仙異筆,混之凡流,故識此。特奉遺元老太師淇園邱公覽此卷,則神清氣爽,飄然意在蓬瀛之中,幸珍襲之,且以爲後會云。峕永樂壬辰孟春三日三丰遯老書。
冷謙“字啟敬”國初爲協律郎,郊廟樂章多其所撰。謙有友人,貧不能自存,求濟於謙。謙曰“吾指汝一所往焉。慎勿多取過分取之。”,廼於壁間畵一門,一鶴守之。令其人敲門,門忽自開,入其室,金玉斕然盈目,其人恣取以出,而不覺遺其引。它日内庫失金,守藏吏以聞引有人姓名。曰“必此人所盗也。”命所在執其人訊之。詞及謙,因併逮謙。謙將至城門,謂逮者曰“吾死矣。安得少水以捄吾渇?”守者以瓶汲水與之謙,且飲,且以足挿入瓶中其身漸隱。守者驚曰“汝無然,吾軰皆坐汝死矣。”謙曰“無害汝,但以瓶至御前。”至御前,上問之,輒於瓶中應,如響。上曰“汝出見朕,朕不殺汝。”謙對“臣有罪,不敢出。”上怒擊其瓶,碎之,片片皆應,終不知所在。與左慈事絶相類。三丰所謂“畵鶴之誣者”非謂是耶?
邵子有“元會運世”之説。寅上爲開物,戍爲閉物,其論甚竒。然佛氏已有此論矣。佛之言曰“過去世界,磨滅之後,經無量時,起大重雲,徧覆梵天,注大洪,雨滴如車軸,厯百千萬年,彼雨水聚,漸漸增長,廼至梵天,雨止之後,水還自退,有大風起,吹彼水,聚波濤,沸湧生大沫,聚吹置空中,從上至下,依舊見立,天地自此始也。”非開物之論乎?又云“大三災時,有大黑風吹,使海水兩披,取日宫殿,須彌山半縁此世間,有二日出,河渠流竭,久久,大風取。第三日出,大恒河竭。四日出,阿耨池竭。五日出,大海乾枯。六日出,天下煙起。七日出,天下洞然,直至梵天。仍舊建立。”此非閉物之論乎?其事不可知與。邵子之説亦畧相似。
須彌山東有天下名“東弗于建”,人三百嵗。山西有天下名“西瞿陀尼”,人二百嵗。山南有天下名“南閻浮提”,人百嵗。山北有天下名“北鬱丹越”,夀千嵗。其亦鄒衍九州之外有九州之意乎?
須彌山下復有三級。下級堅守天。住中級,持鬘天。住上級,常憍天。住須彌山半,有四天王宫殿,上有三十三天宫殿。三十三天以上一倍,夜摩天。又一倍,兠率陀天。向日重重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福生天,福夀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竟就(究?)天,無邊空處天,無邊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其亦列子“天地之外,復有大天地”之意乎?三十三天又分三界,自在天以上爲欲界。未離貪欲,故梵衆以上,至色竟究天,爲色界,無邉空,至非非想,爲無色界,皆名爲有。有生有死,故曰“不同凡夫,永没三界,又不同二乘,求出三界,唯學佛人,無生死可勉,無三界可出。”
日遶須彌半,常行不息。南,閻浮提,日正中;東,弗婆提,日則始沒;西,瞿陀尼,日初出;北,鬱單越,正夜半。
日宫有影以閻浮提樹,髙大,影現月輪,故有此影。又云“此樹有鷄王棲其上。彼鳴則天下鷄皆鳴(世謂日中烏也。)”
海有八德。大海漸深,潮不過限,不宿死屍,百川來會,而無異稱,萬流悉歸,而無増減,出真寳珠,衆生皆住其中,同一鹹味。
過去名“莊嚴刼”,現在“賢刼”,未來“星宿刼”,謂之三世。有問佛“刼爲何量?”佛答“有如全段石山百年一拂,山已磨滅,此刼未終。”又言“兠率天,人一百年以六銖衣,一拂至石銷盡,以爲一刼。”
莊嚴刼壞交賢刼,初,嚴浮人物八萬四千嵗,身長八丈,過百年,命減一年,身減一寸,如是遞減,至十嵗,身長一尺,則減刼之極也。過爾之後,復入増刼,凡遇百年,命增一年,身增一寸,如是遞增,至八萬四千嵗,身八丈,則增刼之極也。一增一減,共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名一轆轤刼。凡二十轆轤,共三萬三千六百萬年爲一成刼。自成刼之後,交往刼已經八減八增。今當第九減刼,每刼有一佛出世,至今減人年一百嵗時,釋迦文佛出世,已得一萬四千二百七十九萬三千年也。此去更過七千年,爲減刼之極,復入第九增刼,漸增至二萬嵗時,鐵輪王出世。此增刼之極也。復入第十減刼,至八萬嵗時,彌勒下降。是時,閻浮真金爲地,地平如掌,秔稻自生,思衣衣來,思食食至。無量快樂,男女五百嵗,廼方婚嫁,所有一切,世界皆具,此四種相刼謂“成壞空。成而即住、住而復壞、壞而復空。空而又成。”
世界初成,光音天人下來,各有身光,飛行自在,見有地,肥極,爲香羙,取食多者,即失神足,體重無光,日月始生,因貪食,故地肥滅沒,復生婆羅,婆羅滅沒,復生粳米,朝割暮生,食彼米,故才分男女形相,行不淨,行下而從之。雖然。與吾聖人,亦異矣。
===夢兆 ===
周禮六夢有“獻吉夢,贈惡夢”之説。詩亦有“熊羆、蛇虺、旄旟、衆魚”之兆。其占審矣。然後,人日之所爲,擾擾昏亂,夜之所夢,亦何能准其有應驗者,書之,亦可見人事之有定數也。
徐文定公初試京師。夢至一所,若今文淵閣者。上有三老立焉。授公以鑰匙一握,公出至門,宻數之其匙,得六。後公入仕,司經局、左右春坊、詹事府、吏部,至内閣,司印果六。又公爲詹事時,服闋至蘇城,聞王時勉名醫也。令診之時,勉既診以公脉,有歇,至不敢言。公曰“吾脉素有異時。”勉曰“如是則無妨。”然終不樂。次謁范文正廟,少憇忽坐睡。夢一衣冠偉人來謁。曰“勿憂也。公之夀年還有兩干。”覺而思之,以爲二十年也。其後二十二年卒,蓋『干』之爲字兩『十』,兩『一』,合爲二十二云。其神驗如此。庚戌會試。公與汪伯諧學士爲主考,余爲同考。一夕余送卷至堂。汪對余謂“公日來不怡。”某問“何也?”汪曰“以不得好卷。”既而曰“公昨夢人饋一大錢,何也?”某曰“昔人謂『文如青錢,萬選萬中。』其有異卷乎?”汪曰“公又夢人餽黄牡丹三大本,何也?”余未有以應。時,錢福有名塲屋。某退而思之,大錢之兆,其在福乎?獨牡丹之説未得。楊介夫曰“此亦福之兆也。不聞『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黄花』,爲錢惟演故事乎?斯人也。髙科兆矣。而非端士。”是科會試、殿試,福皆第一而不克終。
乙未會試。公與邱文莊公,主考。久之未得魁選。公與文莊約夕各黙禱于天,以祈夢兆。明日,公語文莊曰“公有夢乎?”邱曰“無也。”邱問“公何夢?”公曰“余夢至一所,大浸茫茫,不見水端。忽有一物若黿焉。昻首登岸,余以三箭挿其上。”夢如是,人頗異之而未詳所主。或以大浸渺漫,其湖廣洞庭之間乎?公不謂然。鏊時新發解,家在太湖。公以爲其應也。及揭牓,某果忝第一。謂“三箭者,三元也。”深以狀頭望余,而余不克副其意,終未知夢之所屬。後余在翰林,久以公薦爲學士。又薦爲少詹事。余詣謝,廼言于公。曰“所謂三箭者。應矣。某不才辱公薦,會試一也。學士二也。詹事三也。非三箭而何?”公曰“不然,蓋吾當時夢有異,其挿箭也。爲品字之象,其一品之兆乎?”某不敢當而退。公不禄。後余以菲才謬登政府,雖不久秩一品。公一日問余曰“君德以剛爲主,何所出?”余對“在漢監。”因問公“問此何爲?”公曰“吾夢科塲出此題耳。”明日果然。公又言“吾應舉時,夢庭有枯木復生,其顛木之有由枿乎?”與同舍生言之。入,果是題也。豈其心靜而生明乎?抑公將大貴,神明有告之者乎?
進士松江張黼言于余曰“黼未第時,嘗夢中有人言,若登第,在狀元前。”覺而思之,世豈有科名先狀元者乎?吾殆無科名之望矣。及丁未會試,名在十五,鉛山費宏十六。是科,宏,狀元及第。計得夢時,宏尚未生也。
唐寅,字子畏,少有逸才。發解應天第一。横遭口語坐廢,自吳至閩,詣九仙蘄夢。夢有人示以“中吕”二字,歸以問余曰“何謂也?”余亦莫知所指。一日,過余于山中壁間,偶掲東坡滿庭芳。下有“中吕”字。子畏驚曰“此余夢中所見也。”試誦之,有“百年强半,來日苦無多”之句,黙然。後卒年五十三,果應“百年强半”之語。
{{PD-old}}
dj1tm4a3b8l61coerhhznm721723ytq
剪燈餘話/卷1
0
140320
2173589
1388359
2022-08-22T16:49:15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剪燈餘話]]
| section = 卷一
| author = 李禎
| previous = [[剪燈餘話/序|序]]
| next = [[剪燈餘話/卷2|卷二]]
| notes =
}}
<onlyinclude>
==長安夜行錄==
洪武初,湯公銘之與文公原吉,俱以老成練達,學問淵源,政事文章,推重當代。未幾而秦邸之國。湯公拜右輔,文公拜左輔,隨從以行。時天下太平,人物繁庶,關中又漢、唐故都,遺跡俱在。二公導翊之暇,惟從容於詩酒中,臨眺於山川,訪古尋幽,未嘗相舍。一日,文公謂湯公曰:「漢代諸陵,盡在於此。吾徒幸無案牘之勞,且有休退之日,登高能賦,此其時乎?」府僚洛陽巫馬期仁對曰:「長陵、安陵、陽陵、平陵,皆在渭北咸陽原上,高十二丈,百二十七步。惟茂陵在興平縣東北十七里,高十四丈,百四十步,其形方正,狀類覆斗。陵東為衛將軍青墓。又稍東為霍去病墓,所謂象祁連山者。西北,為公孫弘墓。西一里為李夫人墓。山川雄秀,與他處異。公若欲遊,宜先於是。且興平去此十八里,一日可到。」二公然之。翌日遂往,期仁從焉,時九月二十日也。暨歸,至半途,期仁馬乏,追公不及。因緩轡徐行,不覺暝矣。
路遙天黑,將近二更,禽鳥飛鳴,狐兔充斥。心甚恐,且畏且行。俄而望中隱隱有火光,意謂人家不遠。策馬以進,至則果民舍也。雙戶洞開,燈猶未滅。期仁下馬,拴於庭樹之上。入坐客次,良久寂然,不敢叩門。惟屢謦咳,使其家知之。少頃,蒼頭自便戶出,問客何來。期仁以實告,蒼頭唯唯而去。未幾,主人出,乃一少年,韋布翛然,狀貌溫粹。揖客與語,言辭簡當,問勞而已。茶罷,延入中堂,規制幽雅可愛,花卉芬芳,幾席雅潔。坐定,少年呼其妻出拜。視之,國色也,年二十餘,靚妝常服,不屑朱鉛,往來於香煙燭影中,綽約若仙姝神女。期仁私念彼尋常人,而妻美若此,必怪也。亦不敢問。
逡巡,設酒饌,杯豆羅列,雖不甚豐腆,而奇美精致,迨非人間飲食。少年相勸,意甚殷勤。酒半,夫妻俱起拜曰:「公貴人,前程遠大。某有少懇,欲托公以白於世。」期仁曰:「子夫婦為誰?所懇者何事?」少年曰:「公無恐,當以誠告。某唐人,處此已七百餘年,未嘗有至此者。今公臨降,殆天意歟?某白於世,必矣。」期仁曰:「願卒聞之。」少年羞赧低回,欲說復止。其妻曰:「何害!我則言之。妾夫開元間長安鬻餅師也,讓皇帝為寧王時,建第興慶坊,吾家適近王邸。妾夫故儒者,知有安、史之禍,隱於餅以自晦。妾亦躬操井臼,滌器當壚,不敢以為恥也。王過,見而悅之,妾夫不能庇其伉儷,遂為所奪。從入邸中,妾即以死自誓,終日不食,竟日不言。王使人開諭百端,莫之顧也。一夕,召妾,託以程姬之疾,獲免。如此者月餘,王無奈何,叱遣歸家。當時史官既失妾夫婦姓名,不復登載,惟《本事集》云:『唐寧王宅畔,有賣餅者妻美,王取之經歲,問曰:頗憶餅師否?召之使見,淚下如雨,王憫而還之。』殊不知妾入王宮中,首尾隻一月,而謂經歲;妾求死而得出,而謂召之使見;王實未嘗問妾,亦未嘗召妾夫至也;厚誣若此,何以堪之?而世之騷人墨客有賦《餅師婦吟》詠妾事者,亦皆逞其才思,過於形容,至有句云:『當時夫婿輕一諾,金屋茆簷兩迢遞。』嗚呼!回思爾時,事出迫奪,薰天之勢,妾夫尚敢喘息耶?今以輕一諾為妾夫罪,豈不冤哉?所謂有懇托公者,此也。」期仁曰:「若爾守義,實為可嘉。正須直筆,以勵風俗,而使之昧昧無聞,安得不飲恨於九原,抱痛於百世哉?期仁不敏,濫以文辭稱,當為子表而出之。但恐相傳已久,膠於見聞,一旦厘正,不免人疑。願得子姓字,以補史氏之缺,可乎?」少年愀然不樂,曰:「若顯余姓名人間,則負愧愈無盡矣,非所願也。」期仁曰:「然則如之何?」少年曰:「乞以前所雲者,辯正足矣。」
期仁復問曰:「史稱寧王,明炳機先,固讓儲副,號稱宗英,乃亦為是不道耶?」少年曰:「此是其常態,尚足怪乎?然在當時諸王中,最為讀書好學。雖其負恃恩寵,昧於自見;然見余拙婦以禮自持,終不忍犯。其他宗室所為,猶不足道。若岐王進膳,不設几案,令諸妓各捧一器,品嚐之。申王遇冷不向火,置兩手於妓懷中,須臾間易數人。薛王則刻木為美人,衣之青衣。夜宴則設以執燭,女樂紛紜,歌舞雜遝。其燭又特異,客欲作狂,輒暗如漆,事畢復明,不知其何術也?如此之類,難以悉舉,無非窮極奢淫,滅棄禮法。設若墮其手中,寧復得出?則王之賢又不可不知也。」
酒罷,夫婦各贈一詩。其夫詩云:
:少年十五十六時,隱身下混屠販兒。乍可無營坐晦跡,不說有學行求知。四時活計看壚鏊,八節歡情對酒卮。紫糖旋瀉光滴乳,白麵新和軟截脂。大堪納吉團遮筥,小可充盤圓疊棋。火中幻出不虧缺,素手纖纖擎日月。漢賢逃難親曾賣,今我和光還自匿。室中萊婦知同調,窗下儒仲敦高節。自從結髮共糟糠,長能舉案供薇蕨。怡怡伉儷真難保,布服荊釵有人悅。樂昌明鏡一朝分,奉倩寸腸中夜絕。內家非是少明眸,外舍寒微豈好逑?寶位鴻圖既雲讓,柳姿蒲質底須留?貧賤隻知操井臼,凡庸未解事王侯。去劍俄然得再合,覆流信矣可重收。願揮董筆祛疑惑,聊為陳人洗愧羞。
其妻詩曰:
:妾家閥閾本尋常,茆屋衡門環堵牆。辛勤未暇事妝飾,婉娩惟知佩禮章。前年嫁得東鄰子,博學多才貫經史。致身不願取功名,鬻餅寧甘溷閭里。朝朝日出肆門開,童子高僧雜遝來。得錢即已隨閉戶,促席相看同舉杯。何期忽作韓憑別,赴水墜樓心已決。紅蓮到處潔難汙,白璧歸來完不缺。當代豪華久已亡,貞魂萬古抱悲傷。煩公一掃荒唐論,為傳梁鴻與孟光。期仁玩之再四,收拾囊中。少年即命蒼頭導客東廳就榻。
斯須,遠寺鍾敲,近村雞唱,曙色熹微,晨光晻靄。開目視之,但見身沾露以猶濕,馬齕草而未休。四顧闃然,咸無所睹。乃以詩呈二公,皆加賞異,以為真得唐體。命刻之郡東,以永其傳。期仁果以文學升至翰苑,八十九而終,遂符遠大之說。湯公後守吉安,屢為人道其詳如此云。
==聽經猿記==
廬陵之屬邑吉水,有東山焉,根盤百里,作鎮一方。秀麗清奇,望之如畫。後唐天成間,有修禪師者,結草庵於山之絕處。樹木蒙密,路徑崎嶇。曠歲彌年,人跡罕至。惟樵夫深入時,見師坐鬆下,輒有群鳥銜果集於前,師一一取食。食訖,飛去。樵夫間以語人,好事者相率造庵訪之。師方鼾睡,樸握暖足,伊尼衛床。眾異之,競為除地集材,建大蘭若。興工之始,師召匠戒之曰:「汝手作人,必飲酒食肉。此處山神利害,不可輕犯,如何?」匠齊應曰:「請斷葷酒以從事。」師許之。經月餘,一匠忽思肉不可忍。因下山,數日復來。政斫削間,兩虎逾垣而入,立匠者前。左右視,作哮吼聲。其人驚怖。師曰:「必汝犯戒,首實為宜,吾當遣去也。」匠者解腰間布囊付師,曰:「適過醪橋市中,買熟牛肉一塊,帶來作下飯,無他也。」師曰:「是矣。」因截作二段喂虎,撫其背曰:「山子且去。」言訖,虎隱。人愈敬之。由是金帛之施,川彙河輸,棟宇莊嚴,不日而就。
既落成,師說法以報檀施。講演妙義,諸天雨花。俄而堂下湧出五井,皆滿貯米、麵、油、鹽、蔬菜,取以飯眾,不欠不餘。師曰:「此五方龍王獻供,以濟匱乏,可名此山曰龍濟,寺曰清涼。」今四井已湮,惟一尚在。師庵前喬木千章,蔽翳雲日,樹下磐石坦平,師每據之誦經,日以為常。有老猿棲樹間,潛聽,且窺師熟。一日,師偶出,猿下著袈裟,取經石上,閱之。師還望見,猿踉蹌走去。師不問,亦不以告諸僧,但心識之曰:「此已解悟矣。」
明日,果有峽州袁秀才來謁。師知之,請入相見,緇衣玄巾,風致樸野。敘禮竟,白師曰:「遜姓袁,字文順,峽中人也。族大以蕃,不樂仕進。獨遜有誌功名,求官輦下。明宗胡人,暮年昏惑。賢士良才,莫得而進。留滯數年,竟無所就。有知己者,薦為端州巡官。念瘴鄉惡土,實不願行。彼又勸之曰:『子蹇困如此,尚暇擇地哉?』不得已挈家抵任。未逾年,妻妾子女喪盡。憔悴一身,遂不復仕。往來江湖間,惟尋山望水,謝擾擾於名場;問道參禪,談空空於釋部。側聞尊宿建大法幢,不憚遠來,求依淨社。攢眉蹙頞,固非嗜酒之淵明;舉手推敲,頗類苦吟之賈島。如蒙不棄,夫復何求。」即取書一幅呈師,乃贄啟也。
其詞曰:
:竊以生一拳夢幻之身,蓋由惡業;熟三峽煙霞之路,亦自善緣。凡居覆載之間,悉在輪回之內。恭維龍濟山主,修公大禪師座下:性融朗月,目泯空花。衍術數則允過於圖澄,逞神通則端逾於杯渡。菩提本無樹,機鋒肯讓於同袍;松柏摧為薪,泡影等觀於浮世。十方瞻仰,四眾歸依。若如遜者,天地毫毛,山林蹤跡。悲來抱樹,誰憐淒惻其傷弓;窮則投林,疇暇從容於擇木。無家可返,有佛堪依。痛茲妻子之淪亡,坐此功名之汩沒。逢人舞劍,素非通臂之才;過寺題詩,忽動歸山之興。乾旋坤轉,無端變化幾湮沉;春去秋來,管得繁華有枯槁。伊欲出類而拔萃,除非舍妄以歸真。指引迷途,使入涅槃之路;引登覺岸,遄登般若之舟。惟願慈悲,和南攝受!
師覽畢,謂之曰:「絕好俊才,兼通內典。辱公不鄙,壯觀山門。第有一事未便,不敢不以相聞。」遜曰:「何事?伏請見喻。」師曰:「公若頂巾束發,在我教謂之沐猴而冠;遽使削髮被緇,在公教謂之儒名墨行。若斯二者,何以處之?」遜踧踖若有慚色。久之,乃曰:「但使心向禪宗,何妨俗扮,願勿以形跡見拘也。倘得食已殘之芋,長源自是俗人;補未了之經,次律豈非道者?法門廣大,何所不容?」師曰:「若公之言,真所謂朝三而暮四者也。」遜曰:「何見譏之深也!」師曰:「偶然耳。」遂留之西館,俾教行童。
遜雖性識聰明,文詞敏捷,然戲舞跳梁,好為兒態。有時跏趺床上,以被蒙頭,使僧徒禮拜,曰:「此白衣觀音見身也。」有時箕踞龕中,以靛塗麵,令廚人致敬。曰:「此洪山大聖監齋也。」或納蛇缽中,謂之降龍;或縛貓座下,謂之伏虎;如此者不一。僧頗苦之,以白於師。師笑曰:「故態也,善視之。」眾遂不敢言,遜亦自若也。然山中景物,經其題詠者甚眾,多不悉錄,紀其一二尤者焉。
△題解空寺
:古塔淩空玉筍高,斜陽半壓水嘈嘈。老禪掩卻殘經坐,靜聽松聲沸海濤。△書方丈
:幾曲風琴響暗泉,亂紅飛墜佛龕前。白雲深護高僧榻,不許人間俗客眠。△送僧出山
:鬆翠侵衣屐印苔,杖藜幾度此徘徊?山僧忘卻山中好,去入紅塵不再來。△詠鶴
:遠辭華表傍玄關,別卻浮丘伴懶殘。金磬數聲秋日晚,雙飛帶得白雲還。△贈僧
:一瓶一缽一袈裟,幾卷《楞嚴》到處家。坐穩蒲團忘出定,滿身香雪墜曇華。△布袋和尚
:童子牽衣也不管,放下布袋打鼾睡。縈纏祇是貪嗔癡,解脫無過戒定慧。△毛女圖
:衣紉槲葉不須裁,蘿月秋懸寶鏡開。鶴背幾隨王母去,蛾眉曾識祖龍來。
:蟠桃結子三回熟,若木為薪十度摧。回首同時金屋伴,重泉玉匣葬寒灰!△落葉
:萬片霜紅照日鮮,飛來階下覆苔磚。等閑不遣僧童掃,借與山中麂鹿眠。△方丈巢燕花正開,雨霽春欲回,緝壘成雙到,穿簾作對來。飛上下,上下去又還,白門辭王謝,出入傍禪關。
:鍾梵定,長廊清晝靜,遠近雛學飛,呢喃語堪聽。
:棲寺好,畫棟雕梁巢莫保,秋去春復來,永伴山僧老。△山中四景
:門徑苔深客到稀,遊絲低逐軟紅飛。鬆梢零落飄金粉,童子枝頭曬衲衣。
:風敲窗竹驚僧定,鳥觸殘花墜澗香。《圓覺》半函看已了,紉針自補舊衣裳。
:幾點歸鴉幾杵鍾,紛紛涼月在孤峰。清霜獨染千林樹,明月漫山一片紅。
:十笏房清百衲溫,名香長是夜深焚。道人愛看梅梢月,分付山童莫掩門。
師一日忽升堂,命侍者召袁秀才來,告之曰:「秀才,臘月三十日到矣。」遜曰:「某亦知之。」師即唱偈示之曰:
:萬法千門總是空,莫思嘯月更吟風。這遭打個翻筋斗,跳入毗盧覺海中。
遜言下大悟,亦作二偈以答師,曰:
:泉石煙霞水木中,皮毛雖異性靈同。勞師為說無生偈,悟到無生始是空。
:萬種嘍灊林大節,千般伎倆木巢南。從今踏破三生路,有甚禪機更要參?
唱訖,端坐而化。
師集大眾曰:「此人有異,汝等不可草草,須要諦視。」僧乃群聚細觀,則一猿也。師始為說前事,眾皆嗟異!舉火荼毗之際,師親摩其頂曰:「二百年後,還汝受用。」至宋南渡末,有民家婦,懷妊將產,夢猿入室,而誕一男,貌與猿肖。及長,不樂婚娶,堅求出家,父母從之,送入龍濟為僧,名宗鍪。其後道價高重,虎侍猿隨,變幻神奇,不可勝述,世稱為肉身菩薩。果能重修梵宇,大轉法輪,如吉之螺山接待庵、永寧橋,皆其所建。號支雲,叢林稱為支雲鍪禪公。有語錄十卷,文集四卷。其《蛇穢說》,尤行四方。迨今龍濟奉為重開山祖師。忌日,猶有群虎繞塔之異。後人以鍪生時計之,正協修公所記,亦神矣哉!
==月夜彈琴記==
四明烏斯道,博洽君子也。洪武初,除吉安永新知縣。到任三日,祇謁先聖於邑庠。顧見殿楹礎邊,隱隱有人形,怪而問之。儒士賀仲善進曰:「此宋譚節婦趙氏影也。元下江南,此地既歸附。文丞相天祥起兵勤王,復之。未幾,鎦槃引元兵陷城,城中死者大半。譚氏一家亦倉卒避難於學,節婦匿大成殿,亂兵追及,見其年少色美,欲犯之。婦大罵曰:『吾貴宗女,名家婦,豈汝犬彘耦哉?且吾舅死於汝,吾姑又死於汝,恨不磔汝肉萬段喂烏鳶。吾有死而已,豈耦汝犬彘哉?』 兵怒,並其懷抱一歲兒殺之,血沁入磚之上。自宋、元至今,磨以沙石,煆以烈火,愈見明瑩。邑人義而祀之。」烏公問祠安在,仲善導至其所。但見鼠穿敗壁,苔繡空階。穀變陵遷,悵貞魂之已遠;時殊事異,慨老屋之僅存。公乃歎曰:「此吾為令者之責也。」乃捐俸,新其堂於泮池之上,刻其影於碑石之陰,仍親作文,刊諸廡下。讀者為之毛髮森竦,涕泗交頤,而節婦之名彰著矣。
公之子熙,字緝之,尤尚風概,且精於琴。見節婦事,嘖嘖歎慕,作《貞鬆操》,寫之絲桐。一夕,天空月明,夜涼人靜,獨坐軒中,拂琴拭徽,調弦轉軫。忽有美姬自外入。緝之訝曰:「何物女子,輒此來耶?」姬斂衽拜曰:「妾姓鍾,名碧桃,宋譚節婦侍兒也。主母貞節,上帝嘉之,已位高仙。見蒞南嶽左右魏夫人所,享天上之樂矣。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將命六丁取之。使之衣服冠而坐,藏諸洞天。文昌忠孝司言:影在孔子禮殿,托得其所。今必取之,未免隨以風雷,驚駭宣聖,非所以重道崇儒也。莫若留在人間,永為激勸,其於世教,甚非小補。太上可之,命玄樞省下酆都,令本學地靈,常加守護,雷部按臨,以時稽審。今冥司建議,以為陰陽之道,貴遠嫌疑。本學地靈,但可外護,若其親近,宜用舊人。以妾幸無罪戾,夙侍教言,授以薄職,俾敬衛焉。但視事以來,依棲無所,寄寓學宮土地祠。猥廁男神,甚不便當,欲乞於節婦坐側,別設一位,題曰『故侍兒鍾氏神主』。則身無所苦,獲燕雀之帡幪;鬼有所歸,免魚龍之混雜。如蒙矜憫,即賜施行。」緝之許焉。
因問曰:「節婦仙居南嶽,亦頗至祠中否?」姬曰:「不來也,自尊公大君子修葺之後,暫一下降。是夜,萬籟無聲,月色如晝。主母臨睨舊鄉,人非物是,黃塵清水,塊土樵蘇,不勝令威華表之感!因援琴鼓悲風一曲,妾聽之淒然,雙淚雨落。主母顧謂曰:『汝尚淹滯鬼籙,無以相慰,可取紙筆來。』妾如言以進,即濡毫集古句七言近體詩二十首以賜,擲筆淩空而去。」緝之曰:「詩何所在?」姬曰:「妾寶之若珙璧。元本不可得,縱以相付,仙書雲篆,公亦不能識也,但可誦耳,宜即錄焉。」詩曰:
:花壓欄幹春晝長(《唐音》溫飛卿),清歌一曲斷君腸(《唐音》沈雲卿)。雲飛雨散知何處(唐溫飛卿),天上人間兩渺茫(《鼓吹》宋邕)。已托焦桐傳密意(《鼓吹》胡宿),不將清瑟理霓裳(《鼓吹》宋邕)。江南舊事休重省(《草堂詩餘》李玉詞)桃葉桃根盡可傷(《詩統》宋庠)。
:魂歸溟漠魄歸泉(《三體》朱褒),卻恨青娥誤少年(《鼓吹》無名氏)。自是桃花貪結子(《唐音》王建),隻應梅蕊故依然(《詩統》陳簡齋)。風流肯落他人後(唐李白),哀樂猶驚逝水前(《鼓吹》許渾)。何事黃昏尚凝睇(《鼓吹》崔玨),孤燈挑盡未成眠(唐白樂天)。
:寒蛩唧唧樹蒼蒼(《三體》李涉),城上高樓接大荒(《鼓吹》柳宗元)。午夜漏聲催曉箭(唐杜甫),六街晴色動秋光(《鼓吹》張泌)。滿庭詩景飄紅葉(《三體》雍陶),此地悲風愁白楊(唐李白)。舞袖弓彎渾忘卻(屏上畫美人詩),人間惟有鼠拖腸(宋歐陽修)。
:雲想衣裳花想容(唐李白),青春已過亂離中(《唐音》劉文房)。功名富貴若長在(唐李白),得喪悲歡盡是空(唐溫飛卿)。窗裏日光飛野馬(《鼓吹》韓偓),岩前樹色隱房櫳(《唐音》王維)。身無彩鳳雙飛翼(《鼓吹》李商隱),油壁香車不再逢(《詩統》晏殊)。
:應笑無成返薛蘿(《鼓吹》譚用之),年年惆悵是春過(《鼓吹》羅鄴)。時攀芳樹愁花盡(《鼓吹》溫飛卿),寒戀重衾覺夢多(唐溫飛卿)。桂嶺瘴來雲似墨(《鼓吹》柳宗元),蜀江風澹水如羅(《唐音》溫飛卿)。人生富貴須回首(唐薛能),世事無幾奈爾何(《鼓吹》司空圖)!
:家在寒塘獨掩扉(《唐音》劉文房),高情雅澹世間稀(《鼓吹》劉夢得)。不將脂粉涴顏色(唐杜甫),惟恨緇塵染素衣(《詩統》陳簡齋)。歸目並隨回雁盡(《鼓吹》柳宗元),離魂潛逐杜鵑飛(《鼓吹》韋莊)。東風吹淚對花落(《鼓吹》趙嘏),惆悵朱顏不復歸(《鼓吹》宋邕)。
:有時顛倒著衣裳(唐杜甫),萬轉千回懶下床(唐崔鶯鶯)。豔骨已成蘭麝土(《鼓吹》皮日休),蓬門未識綺羅香(《鼓吹》秦韜玉)。漢朝冠蓋皆陵墓(《三體》唐彥謙),魏國山河半夕陽(《鼓吹》李益)。滿眼波濤終古事(《鼓吹》薛逢),離人到此倍堪傷(《鼓吹》羅鄴)。
:一寸相思一寸灰(《鼓吹》李商隱),且將團扇暫徘徊(《唐音》王少伯)。月明古寺客初到(《鼓吹》項斯),風靜寒塘花正開(《鼓吹》劉滄)。綠水青山雖似舊(《鼓吹》耿湋),紅顏白髮遞相催(《鼓吹》薛逢)。無情不似多情苦(《草堂》晏殊詞),肯信愁腸日九回(《鼓吹》崔魯)。
:形容變盡語音存(《詩統》蘇東坡),地迥難招自古魂(《鼓吹》韓偓)。閑結柳條思遠道(《詩統》範鎮),欲書花葉寄朝雲(《鼓吹》李商隱)。窗殘夜月人何在(《鼓吹》胡曾)?樹蘸蕪香鶴共聞(《鼓吹》陸龜蒙)。今日獨經歌舞地(《三體》趙嘏),娟娟霜月冷侵門(《草堂》康伯可詞)。
:風火年年報虜塵(《三體》李嘉祐),每回回首即長顰(《鼓吹》李群玉)。明眸皓齒今何在(唐杜甫)?異服殊音不可親(《鼓吹》柳子厚)。幾樹好花閑白晝(《鼓吹》吳融),數株殘柳未勝春(《唐音》劉禹錫)。狂風落盡深紅色(唐杜牧之),水繞山長愁殺人(《三體》李遠)。
:弦管遙聽一半悲(《鼓吹》司空曙),羅衾滴盡淚胭脂(《草堂》康伯可詞。)鳥啼花落人何在(《鼓吹》崔玨)?節去蜂愁蝶未知(《三體》鄭穀)。鵩上承塵才一日(《三體》許渾),雪殘鳷鵲亦多時(唐杜甫)。綠雲斜嚲金釵墜(《草堂》晏殊詞),獨立蒼茫自詠詩(唐杜甫)。
:煙郊西望夕陽曛(《鼓吹》陳尚美),世路於戈惜暫分(《鼓吹》李商隱)。內屋金屏生色畫(《唐音》李賀),粉霞紅綬藕絲裙(《唐音》李賀)。蒹葭淅瀝含秋雨(《鼓吹》柳宗元),銅雀荒涼鎖暮雲(《鼓吹》溫飛卿)。舊業已隨征戰盡(《唐音》),獨留青塚向黃昏(唐杜甫)。
:愁心一倍長離憂(《三體》李端),到處明知是暗投(《鼓吹》鄭穀)。雨盡香魂吊書客(唐李賀),夜深燈火上樊樓(《詩統》劉子翬)。山中老宿依然在(《詩統》東坡),檻外長江空自流(《唐音》王勃)。明月易低人亦散(《詩統》東坡),寒鴉飛盡水悠悠(《三體》嚴維)。
:葉滿苔階杵滿城(《鼓吹》盧弼),登高望遠自傷情(洪邁《唐千家詩》武元衡作)。瓊枝璧月春如昨(《草堂》張仲宗詞),冰簟銀床夢不成(唐溫飛卿)。往事悠悠增浩歎(《鼓吹》薛能),清愁苒苒掃餘酲(宋蘇子由)。豈知一夕秦樓客(《唐音》李義山),腸斷綠荷風雨聲(《唐音》吳商浩)。
:芙蓉肌肉綠雲鬟(《唐音》元稹),泣雨傷春翠黛殘(《唐音》王貞白)。歌管樓台人寂寂(宋王介甫),山川龍戰血漫漫(《鼓吹》胡曾)。千年別恨調琴懶(《鼓吹》譚用之),幾載幽情欲話難(《鼓吹》薛逢)。回首舊遊真是夢(《詩統》東坡),寒潮惟帶夕陽還(唐皇甫茂政)。
:一見清明一改容(《鼓吹》鄭準),每驚時節恨飄蓬(《三體》來鵬)。風塵荏苒音書絕(唐杜甫),人物蕭條市井空(《鼓吹》張泌)。荒埭暗雞催曉月(《詩統》王介甫),野花黃蝶領春風(《唐音》王仲初)。玉環飛燕皆塵土(《草堂》辛稼軒詞),隻有襄王憶夢中(《唐音》李義山)。
:處處斜陽草似苔(《鼓吹》韓偓),野塘晴暖獨徘徊(《鼓吹》韓偓)。侍臣最有相如渴(唐李義山),欲賦慚非宋玉才(唐溫飛卿)。絲管變成山鳥弄(《三體》李遠),屟廊空信野花埋(《鼓吹》皮日休)。情知到處身如寄(《詩統》高士談),莫遣黃金謾作堆(《鼓吹》張祜)。
:落落疏星滿太清(《唐音》儲光羲),寒江近戶漫流聲(《唐音》戎昱)。長疑好事皆虛事(《鼓吹》薛能),道是無情還有情(《唐音》劉禹錫)。且盡醁消積恨(《鼓吹》紀唐夫),休將文字占時名(《鼓吹》柳宗元)。秋來見月多歸思(《唐音》雍陶),斜倚薰籠坐到明(唐白樂天)。
:繞門清槿絕塵埃(《鼓吹》韓偓),白石蒼蒼半綠苔(《鼓吹》許渾)。酒力漸消風力軟(《草堂》東坡),桃花淨盡菜花開(唐劉夢得)。一泓海水杯中瀉(唐李賀),萬里銘旌死後來(《鼓吹》張祜)。世上英雄本無主(唐李賀),爭教紅粉不成灰(唐張建封妾盼盼)。
:門前不改舊山河(唐趙承祐),蓮渚愁紅蕩碧波(洪邁《選唐》許渾)。墜葉飄花難再復(《唐音》楊思中),浮雲流水竟如何(《三體》李商隱)!魚龍寂寞秋江冷(唐杜甫),鴻雁不來風雨多(唐趙承祐)。窮巷悄然車馬絕(唐杜甫),磬聲深夏出煙蘿(《鼓吹》司空圖)。
錄記畢,仍指各句之下,使細注出某書,並作者名字。
緝之奇之,因曰:「節婦仙居,既已聞名,其舅姑夫子,抑又如何?」姬曰:「天醫傅以玄洲不死之膏,賜以完形復體之符,一門百口,往梯仙國矣。」 曰:「何謂梯仙?」姬曰:「凡初得道者,皆送此修行,然後漸登品位,猶登梯然,故曰梯仙。」緝之又曰:「爾何不偕往?」姬曰:「緣妾前世為女醫,誤投人藥,致損貴胎,以故再世罰為女身以償,坐此少緩,尚隔兩塵。」緝之曰:「然則汝亦良家子乎?」姬曰:「妾幼時,父母以貧故,鬻於趙氏。趙,故宋宗室也,售妾以媵其女。女即節婦,與妾年相若,蒙其憐愛,視猶骨肉。及歸譚氏,妾從行焉。時譚方門庭鼎盛,珪組蟬聯。褥隱繡芙蓉,極一時之富貴;硯寒金井水,灑萬斛之珠璣。所見所聞,罔非禮義;若長若幼,皆擅才華。主母又聰明賢懿,不出閨房,雅善歌詞,仍工筆劄。每有吟詠,錄似夫君,一覽之餘,輒焚其稿。蓋以非婦人事,不欲使人知也。我主君亦英邁夙成,風流倜儻。文章水湧,倒三峽之詞源;議論風生,驚四筵之雄辯。妾侍左右,飽聞訓言;雖在賤微,頗習詩禮。不幸宋籙既訖,元運方興。草昧英雄起,空憐文相之勤王;江山雲霧昏,可恨鎦槃之賣國。我主母潔身就死,而婢子忍恥偷生,顛沛流離,竄伏林莽。主恩難報,徒懷結草之心;女質易殂,竟作翳桑之鬼。物情惡衰歇,誰招碧玉之遊魂;吾道屬艱難,疇葬綠珠之弱骨。萬言莫盡,大概若斯,不敢久留,幽明路異。」 遂去。明日,緝之白諸父。烏公以為詩雖奇妙,而怪誕不經,不許。
越兩月,一夕,緝之被酒,不能寢。起出軒前縱步,挹天香於丹桂,玩月影於素娥。已而,前姬又進拜,且言曰:「妾向所求,幸蒙允諾,意公仁者,見義勇為;而側耳逾時,未聞施設,君子有成人之美,何憚而不果乎?」緝之謂曰:「吾父弗汝信,奈何?可取當時無人知者一兩事語我,我白之家君,庶幾有證,或可就也。」姬曰:「記文丞相起兵時,永新七大姓皆在勤王之死,而我主君與東門張禦帶家為之首。城復日,人皆相慶,獨主母有憂色,告主君曰:『城雖云復,戎馬必再來,城中之人,定遭毒手。我夫婦生死未可知,萬一不幸,惟死而已,誓不辱也』。主君姑為好言以解之,主母不以為然。主君又舉司馬溫公語曰:『天若祚宋,必無此事。』主母搖首長歎數聲,取衣裙,題詩十首於其上;亦古語也。
:高髻雲鬟宮樣妝(唐杜鴻漸妾),嫁來長在舅姑傍(《唐音》)。寧知草動風塵起(詩統》),墜素翻紅各自傷(《詩統》宋祁)。
:雙鬟慵整玉搔頭(《唐音》),百感中來不自由(唐杜牧)。富貴繁華何處在(《詩統》)?夕陽西下水東流(《杏壇吟》)。
:夫子紅顏我少年(《唐音》),嫁來不省出門前(《詩統》)。於今拋擲長街裏(唐劉禹錫),萬古知心隻老天(《詩統》葉紹翁)。
:殘妝滿麵淚闌干(《鼓吹》),鬢亂釵橫特地寒(宋王介甫)。不見玉顏空死處(唐白樂天),故園東望路漫漫(《三體》)。
:潮生蒼海野棠春(《三體》),劍逐驚波玉委塵(《唐音》)。青血化為原上草(宋馬子才),人生莫作婦人身(唐白樂天)。
:百年世事不勝悲(唐杜甫),大廈原非一木支(宋王庭珪)。慷慨西風淚橫臆(《詩統》),此心惟有老天知(《詩統》)。
:血迸金槍臥鐵衣(《鼓吹》),江山猶是昔人非(《詩統》)。舊時王謝堂前燕(唐劉禹錫),更傍誰家門戶飛(《唐音》)。
:不見人煙空見花(《三體》),煙籠寒水月籠沙(唐杜牧)。人生自古誰無死(宋蔡襄),莫怨春風當自嗟(宋歐陽修)!
:側垂高髻插金鈿(《詩統》),閑過春風六六年(《詩統》)。今日亂離俱是夢(《詩統》),英雄無策庇嬋娟(《詩統》)。
:起看天地色淒涼(《詩統》王介甫),塵夢那知鶴夢長(《鼓吹》宋邕)。血汙遊魂歸不得(唐杜甫),新墳空葬舊衣裳(《鼓吹》)。
主君讀之曰:『若然,吾何恨!』已而主母又指抱兒曰:『我則死矣,如此何?』主君曰:『吾固知之,付之造物。』因以一金錢係之項上,弄之曰:『若遇凶人,兒以此買命也。』遂相視泣下沾襟。後遇害日,金錢不知所在,為血漬成錢影一枚印兒傍,第觀者不諦視,故不知也。詩亦惟妾記憶耳。若此二事,皆世所未知者。」緝之錄以呈父,烏公尚未深信,即命騎往文廟,取水洗磚而驗焉,則見兒影之傍,錢跡宛然在。眾始驚愕。
公乃如言,題一主,設於節婦神座側畔,緝之又以酒肴祭之。其夕,妾來謝曰:「感君設位,兼辱祭儀,無以為報;公平生好琴,但《廣陵散》一曲,世久失傳。妾承教主君,尚憶之耳,願以相授。」乃出其譜於袖中,付緝之曰:「公善自愛,妾不復來矣!」倏然而去。由是彈琴大進,獨步浙中,靳秘此曲,弗以傳人。緝之死,譜亦竟絕焉。
==何思明遊酆都錄==
何思明,大宋人,號爛柯樵者。通五經,尤專於《易》,以性學自任,酷不喜老、佛。間遇其徒於道,輒斥之曰:「四民之中,縱不為士,為農、為工、商,豈不可也?何至為是哉?」著《警論》三篇,每篇反復數千言,推明天理,辨析異端,匡正人心,扶植世教。其上篇略曰:「先儒謂:天即理也。以其形體而言,謂之天;以其主宰而言,謂之帝。帝即天,天即帝。非蒼蒼之上,別有一天。宮室居處,端冕垂旒,若世之帝王者,此釋、老之論也。不特此也,又有所謂三天、九天、三十三天;三帝、九帝、十方諸帝,何天之多而帝之眾耶?由是言之,天未免如階級之形,帝未免有割據之爭矣。甚者尊漢張道陵為天師,天豈有師乎?以宋林氏女為天妃,天果有妃乎?蓋天者,理之所從出,聖人法天。道陵縱聖,亦人鬼耳,使天而師之,是天乃道陵之不若也。林女既死,特遊魂耳。使天而妃之,是天猶有情欲之未忘也,烏得為天哉?彼以道陵天師也,不敢遽指為帝,而加以師稱,所以尊天。不知無是理,適所以慢天。彼以林氏天女也,不敢儕以為鬼,而蒙以妃號,所以敬天。不知為是說,乃所以誣天也。誣天慢天,罪不容誅矣。」又謂:「世之人,徒知在天之天,故見日月星辰之光,風雨霜露之顯,吉與凶,天之為也;禍與福,天之降也,是則然矣。然不知有己之天焉,己之天,即天之天。是故丹扃煌煌,天之君也;靈台湛湛,天之帝也。三綱五常,炳煥昭晰,非日月星辰之光乎?禮樂法度,明白正大,非風雨霜露之教乎?己之君與天之君戾,則凶也禍也,必以類而從;天之帝與己之帝合,則吉也福也,亦以類而至。達者信之,愚者懵焉。冥頑之徒,謂天為不聞,造惡自若,然心之天則固聞矣;僥幸之徒,謂天為可諂,淫祀是務,然心之帝已斥之矣。庸昧之輩,謂帝為可罔,矯誣是為。尋常昧昧也,而指天曰此可恃;平昔蚩蚩也,而怨天曰此罔知。每夕焚香,不可告者多矣;終年素食,知而犯者屢焉。」其持論言近指遠,類如此。
至正丁酉正月初六日,偶得疾,數日加亟,諸生從俗,私為之禱。思明知之,訓之曰:「賢輩雖曰讀書,而燭理未徹,鬼神豈可以酒肉私?人命豈可以紙錢買?吾誰欺?欺天乎?」是夜卒。獨心下稍暖,不敢殮。諸生環守之,凡七晝夜,覺綿動,候之。鼻中氣勃勃出,急搗薑汁灌之,良久眼開,天明而呼吸續矣。十日始能言,乃召弟子告曰:「二教之大,鬼神之著,其至矣乎!曩吾僻見,過毀老、釋,今致削官減祿,幾不能生,小子識之。」
門人請其詳,思明曰:「子不語怪,固然。亦不可不使汝曹知果報之不虛也。始吾病革時,見兩蒼蠅墮床前,視之,已變為人矣。青衣、黃巾、紅抹額,揖余曰:『奉命召君。』余問:『誰召?』其人曰:『內台。』余曰:『亂離道梗,何由可去?且無知己在台。』其人曰:『酆都內台也。』余曰:『吾儒者,不知所謂酆都內台。』其人怒,囊余袋中,袋類網罟,結細繩為之。余坐袋內,兩人持之行樹巔如飛,時覺樹梢拂袋,謖謖有聲。既又入空濛中,渺渺茫茫,四無畔岸,波濤洶湧,腥風襲人。黃巾挈囊,如履平地,余亦不覺有所苦也。又半日,方有路,始出余袋中。押過一所,若把截處,守者高鼻深目,拳髮鬍鬚,類回回人。問黃巾曰:『何篆?』對曰:『朱篆。』又有二皂衣,引一男子三婦人來,守者又問:『何篆?』皂衣曰:『黑篆。』守者曰:『不可不仔細,請觀之。』各出一牌,長可寸半,闊可寸許,一朱字,一墨字,皆不可識。守者曰:『是矣。』放入門。黃巾偕余遵左廊而行,彼則循右廊而去。余因問曰:『此為何所?』曰『酆都第一關也。』余方悟已死,復問其:『所持牌,何有朱、墨之異?』曰:「冥司追人,暫至而復出者,則以朱。永不出者則以墨。』余不覺失聲曰:『然則我當復生也?』 黃巾曰:『雖當復生,亦甚費周折。』余見其頗有相眷之意,因浼之曰:『某此行,全賴二公作成。』黃巾曰:『自有主者,我何能焉?』行數里,入鐵圍城,城門守者問如前而加切。俄抵台府,黃巾曰:『君雖無重罪,然陰道尚嚴,不比凡世。』解索縛余頸,牽以入。先過冠服司,主者令去余衣巾曰:『送寄自房收。』余短衣囚首,帶索而行。
「及儀門,一黃巾先去,頃間,引五六人出,執余以入,跪階下。台尊服章如王者,侍衛甚多。問余曰:『爾非衢州儒士何思明乎?』余曰:『是也。』台尊曰:『所貴乎儒者,上窺鴻濛,中法聖智,下窮物理?辟乾闔坤,造妙詣微;陶冶精醇,橐籥元和。究無中有象之蘊,妙陰陽動靜之根。淵默澄凝以為體,翕忽變化以為用。出入無方,會三於一,夫是之謂儒,而鬼神莫能窺之矣。今爾偏執己見,造作文詞,謗毀仙真,譏訕道佛。天至大,以階級比之;帝至尊,以割據戲之;妄論天師之號,妄辨天妃之稱。其罪大矣。且儒書中言天者不一,若《春秋》書『天王』,《詩》稱『伣天之妹』、『昊天其子』,使皆若爾論,天既無師與妃,又安得有王、有妹、有子者乎?爾之學誠拘而不通,滯而有礙。拘則局於一器,滯則膠於一隅。不通則固陋,有礙則鄙僻,真俗腐迂謬之士,胡可冒儒者之名乎?』命取何姓簿來,於余姓名下,以朱筆抹之,復傍注之,畢。省諭曰:『爾本合為六品官,出入華要。由爾弗信仙佛,誣罔鬼神,特降為七品。』余頓首謝,且請改過。台尊曰:『此人面承腹誹,退有後言,可令閱獄,折服其心。』數卒捽余下,付黃巾領去省業司。中有寶塔一座,僧立塔傍,香燭幡幢,熒煌羅列。黃巾再拜,余亦拜。僧開塔取一大珠,以金盤承之,黃巾以雙手擎捧前行,余隨之,皆幽暗境也。余問:『僧誰乎?』曰:『導冥和尚也。』又問:『珠何為?』曰:『地藏王菩薩願珠也。獄中業氣深重,賴珠光照破。不爾,則鬼王於暗中食人心肝,不得出矣。」
「於是首造一獄,曰『勘治不義之獄』,以磚砌一長槽,滿堆炭火,火上焰燁燁然紅,呼罪人跪槽邊,出火中鐵條,大如指,刺入人眼,連十餘貫而吊之,如懸槁魚。黃巾曰:『此男子在世,不能恭友兄弟,視如秦越,輕滅大倫,惟重財利,受此報也。』次一獄曰:『勘治不睦之獄』,皆婦人,老少相雜,每人舌上掛一鉤,鉤上懸一圓石如西瓜,旋轉不已,舌出長尺餘,痛不可當。黃巾指曰:『此婦人在世,不能和順閨門,執守婦道,使夫家分門割戶,患若賊仇,受此報也。』東南一獄稍大,謂之『閻浮總獄』,九流百姓,諸等混雜之人,皆在其中,不令余入也。總獄之北,曰『剔鏤』,綁人於柱,以刀鏤之如蓑衣,持小扇煽之,茸茸然動,澆以熱醋,絕而復蘇,仍沃以水,肉如故,鏤十餘度。蓋世之凶惡,虐害良善者,治於此。鄰剔鏤獄曰『穢溷』獄,獄盡大糞池,滾沸如湯,臭不可近,鬼以長叉叉人下煮之,出沒其間,頃刻潰爛,化為蛆蟲,又以竹籮撈蛆於鍋中,細炒之,炒輒成灰,仍汲糞汁灑之,復成人,亦十餘度。余問『此治何事?』黃巾曰:『此世之小人,謗毀君子者,治於此。』已,乃相謂曰:『不須遍曆,直引去那裏看了罷!』遂出,逾百步許,入一門,榜曰『懲戒贓濫』之門,亦大獄也。裸十餘人於地,夜叉數輩,狀貌獰惡,以鐵索牽八九餓鬼來,夜叉抽刀於裸者胸股間割肉,置鍋中煎之,以啖餓鬼,啖盡又割,至餘筋骨而後已。少焉,業風一吹,肢體如故。又有鐵蛇銅犬,咋人血髓,叫苦之聲動地,皆人間清要之官,而招權納賂,欺世盜名,或於任所陽為廉潔,而陰受包苴,或於鄉里恃其官勢,而吩咐公事,凡瞞人利己之徒,皆在其中。亦有一二與余相識者。
「觀畢,回省業司,納珠還僧,赴台復命。台尊又賜訓曰:『今當改過,毋作昔非,若更不悛,罪在不赦。』乃敕黃巾送歸,方得去索散行,往冠服司取衣服。黃巾曰:『公在此相候,吾二人去領符來相送。』食頃,至曰:『今取捷徑,不由舊路矣。』遂同行,出數關,中一關新創,匾曰『蜉蝣』。把關者知余儒者,俾作《蜉蝣關銘》,余請命名之義,彼曰:『凡鬼受生人間者,悉從此出,然不久復至,猶蜉蝣朝生夕死然。』余承命撰數語酬之,銘曰:
:有崇者關,鎮厚地也。有赫其威,把關吏也。名之蜉蝣,精取義也。凡厥有生,自茲逝也。去未逾時,旋復至也。何殊此蟲,一日斃也。南閻浮提,光陰易也。幢幢往來,曷少憩也。請視斯名,悟厥譬也。六道四生,早出離也。逍遙無方,證忉利也。舉為天人,關可廢也。敬聽余銘,發弘誓也。谘爾幽靈,守勿替也。
把關者喜,便放余行。至二更,行至家。正見身臥地上,燈照頭邊,妻子門人,悲啼痛哭。黃巾猛一推余,不覺跌入屍內,恍然而寤矣。」
其後思明果終知縣。所至以清慎自將,並無瑕玷,號稱廉潔,蓋有所儆云。
==兩川都轄院誌==
京口吉復卿,唐吉溫之後。宋建炎間,有諱深者,補潤之金壇尉,遂爾家焉。子孫世為金壇人,以資雄鄉邑。人呼吉半州家。復卿生有異質,一目重瞳。與毗陵富室趙得夫、薑彥益為友,交莫逆。復卿氣豪,勇於為義。三人嘗挾重資,商閩、浙間。時武林妓蔣秋娘、陶玉簫,擅聲樂籍。得夫、彥益與昵甚厚,復卿屢勸止之,往來自若。僅二載,囊橐一空。於是言還,再治裝而出,買笑纏頭,揮金不吝。又期年,罄矣。二人私議,悉貨產業,載以適武林。門戶老小,皆不顧。復卿患之,百喻莫聽。怒而入閩,置酒與別,席間苦口規諫曰:「吾與子既為深交,安可緘默,藥石之箴,朋友之責,縱人微言輕,弗能感悟,二公獨不為妻子計乎?」 則佯應之曰:「兄言是,吾輩知所警矣。」復卿寓福州,生理如意,荏苒三秋,才方返棹。比過錢塘,首訪二子,遇之於途。憔悴其形,襤褸其服,幾不相識,握手道左,不任唏噓!復卿即拉詣舟中,易以美衣,飲以醇醪,慰勞再三,情禮交至。二人泣數行下曰:「余惟不用兄言,故至於此,然悔無及矣。所恨煙花潑賤,乃大無情,吾二人萬金之資,因渠破蕩。昨過其門,如不相識,麾叱使去。懼為己羞,必殺之而後已。」復卿解之曰:「二公平生遨遊花街柳陌中,豈不知彼門庭如此,尚奚怒為?人命至重,切不可輒興惡念,但早收拾回歸。若要本錢,此間一一應付,古人謂朋友有通財之義,若隻銜杯酒,逐嬉遊,貧窮不相恤,患難不相顧,犬彘將不食其肉,尚可謂之人哉?」於是各以二萬假之。二人挈所得,又復過妓者之家,妓見其衣巾整飭,顏色光華,頗以為訝,款待如舊。復卿促之回,二人紿曰: 「容略收拾,少候數時,萬一有幹,宜在先發。」復卿曰:「嘻,是何言歟!我若一去,子必不能動身;便一兩月,亦須等候,豈敢相拋耶?」無何,彥益遇疾,臥於妓家。得夫日往扶持,亦染其症,未浹旬,相繼殞歿。復卿往哭盡哀,繒衣漆棺,殮皆如禮,仍刲羊釃酒設祭,暫殯於靈隱寺僧舍。比開舟,又攜酒肴往奠,賦詩悼之,詩曰:
:生死交情不敢虧,一杯重奠淚雙垂。遊魂好共故人去,莫向東風怨子規。
:人間急景似飛梭,枉費黃金買笑歌。斷雨殘雲休更念,相攜蓮座禮彌陀。
:秋月春花閑妓館,清風明月寄僧房。欲知人世傷心事,渾似南柯夢一場。
:名花兩朵色偏嬌,惆悵看花客去遙。絕似章台楊柳樹,別人手裏舞長條。
:泉路茫茫隔死生,江湖贏得浪遊名。鄰家怕聽妻兒哭,斷盡人腸是此聲。
:舞困歌闌未肯休,繁華不為少年留。早知白骨無埋處,惜取黃金換土丘。
酹畢,解纜。抵家月餘,即走毗陵,省其妻子,告以物故之由,述其殯殮之悉。又出四萬緡付二家,責其族人為之經紀,使不失所。慰之曰:「賢夫骨殖,待區區過杭,必當取回貴鄉,求福地安葬,勿慮也。」已而復卿果貿遷兩浙,獲利十倍。躬往靈隱,手自啟讚,以小木函貯之,帶回無錫山中,買地以窆。百需所出,皆自復卿。並召僧建水陸齋三晝夜,以薦冥福,清風高誼,傳播江湖間。
俄值元末喪亂,人咸洶洶,復卿無以為計,默坐於家。忽得夫、彥益聯袂而來,復卿忘其死也,欣然相接。彥益曰:「公何燕居深念,似有重憂?」復卿告以故。兩人同應曰:「無妨,吾已請命上天,令率陰靈衛公宅眷。」言訖隱形,方悟其死。自爾,復卿之家,雖出入兵戈中,鮮遇驚恐,安然如平時。至洪武己酉,壽八十一,無疾而終。
又二年壬子,同縣徐建寅為四川蒼溪丞,於山中見旌旗甲馬,從者百餘,氣象甚都。謂是上司官員,立道傍,候其過。至則復卿也,顧徐曰:「聞爾哦鬆此邑,久欲一見。」便下馬敘話,問鄉曲及其家事甚詳。徐於復卿為通家子,因再拜問曰:「姻丈謝世以來,服已闋矣,何得若是?」復卿云:「上帝以余薄有陰騭,命為兩川都轄院主者。職事尊重,全蜀土地社公,及不入祀典神祇,悉聽節制。前村古宇,吾所治也,部下判官四,今尚缺二員,已奏保得夫、彥益矣,早晚將至。子當為吾修葺廟貌,吾當為國福祐生靈。況爾少年,乍到官守,非吾陰相,曷致聲名?」徐拱手請教。復卿曰:「廉、恕兩字符也。惟廉可以律身,惟恕可以近民,廉則心有養,恕則民易親,民親化行,能事畢矣。」語訖,策馬去,其疾如飛。徐惘然,前至村落,果有故祠一所,峙於山椒。詢之鄉老,曰:「此都轄相公廟也,多年頹圮,近間,稍稍有人見騎馬導從,出入其中,頗著靈響。老夫輩擬新其棟宇,尚未興工。」徐丞聞之喜,告以見復卿事,即勸成之,兼助其費,專委縣吏鄒忠董其役。未幾而完,仍揭舊額,塑復卿象於堂中,肖得夫、彥益於東西廡。遣人走夔州,求太守盛南金文,刻碑序公事跡。由是威惠大振,利澤昭彰,遠方之民,水旱疾疫,禱輒立應。
後徐任滿,便道過家,訪復卿二子元禮、元信,首及茲事,元禮曰:「余兄弟向夢二人言,蒙尊公謬舉為兩川都轄院判官,來日起程,敬詣拜別。近有至自毗陵者,能言其家,亦得夢如此,皆莫曉所謂。今聞公所說,則悟先子之為神,而於二君,亦可謂生死而骨肉者也。」明年,徐再任,往竭於廟,則丹碧輝煌,於時有耀,牲牢酒楮,祭日無虛,處處村村,家家戶戶,莫不虔誠禮拜,冀沾福惠。迨今神跡顯著,香火不絕云。
</onlyinclude>
l9pumupkuf1jejglais90fk5y13bad6
Author:錢玄同
102
142271
2173646
2034175
2022-08-23T00:37:41Z
Longway22
35574
更新標記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錢玄同|birthyear=1887|deathyear=1939|firstletter=Q|wikipedia=錢玄同|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原名錢夏,字德潛,號疑古,浙江吳興(現浙江湖州市)人。現代文字學家,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曾主張廢除漢字。|image=|country=|times=}}
* [[論注音字母]]
* [[論中國當用世界公曆紀年]]
* [[減省漢字筆劃底提議]]
=== 書信 ===
* [[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
* [[英文“She”字譯法之商榷]]
* [[渡河與引路]](答覆[[Author:魯迅|唐俟]])
{{Author-PD-old-80}}
5ukm972m2g2ejrcfe8jmie8mpipbqr9
Author:方志敏
102
143219
2173643
278104
2022-08-23T00:36:06Z
Longway22
35574
更新標記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方志敏
|Dates=
|birthyear=1899
|deathyear=1935
|FileUnder=方志敏
|FirstLetterLastName=F
|Wikipedia=方志敏
|Wikiquote=
|Wikicommons=
|MiscBio=
|TOC=
|Image=
}}
*[[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
*[[可愛的中國]]
*[[清貧]]
{{Author-PD-old-80|方志敏}}
izqxc5elu1fjvwkmbcirp0ff1klhjdk
太平御覽/0331
0
162554
2173666
1504921
2022-08-23T01:51:50Z
2409:8A1E:5B45:5FE0:A497:8209:8580:B54E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header2
|title=[[太平御覽]]
|section=卷三百三十一.兵部六十二
|author=
|previous=[[太平御覽/0330|兵部六十一]]
|next=[[太平御覽/0332|兵部六十三]]
|notes=}}
==斥候==
《後周書》曰:韓果性强記,兼有權略,所行之處,山川形勢輒能記憶。兼善伺敵虛實,揣知情狀。有潜匿溪穀欲爲間偵者,果登高望之,所疑處往必有獲。太祖由是以果爲虞候都督。每從征行,常領候騎晝夜巡察,略不眠寢。
又曰:達奚武大統初爲秦州刺史。齊神武趣沙苑,太祖復遣武覘之。武從三騎皆衣敵人衣服,至日暮去營數百步,下馬潜聽得其軍號,因上馬曆營若警夜者,不如法者往往撻之,具知敵之情狀,以告太祖。太祖深嘉焉,遂破之。
諸葛亮《兵要》曰:軍已近敵,籬落常平明以先發,絕軍前十里內,各按左右下道,亦十里之內。數里之外,五人爲部,人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隱蔽之處。軍至,轉尋高而前。第一見賊,轉語後第二,第三詣主者白之。凡候見賊百人以下,但舉幡指;百人以上,便舉幡大呼。主者遣疾馬往視察之。
又曰:凡軍行營壘,先使腹心及鄉導前覘審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營地,壁立軍分數,立四表候視,然後移營。又先使候騎前行,持五色旗,見溝坑揭黃,{{*|揭,去列切。}}衢路揭白,水澗揭黑,林藪揭青,野火揭赤,以本鼓應之。立旗鼓,令相聞見。若渡水逾山,深邃林藪,精驍勇騎搜索數里無聲,四周絕迹,高山樹頂,令人遠視,精兵四向要處防禦。然後分兵前後,以爲鎮拓。乃令輜重老小,次步後馬,切在整肅,防敵至,人馬無聲,不失行列。險地狹徑,亦以部曲鱗次,或須環回旋轉,以後爲前,以左爲右,行則魚貫,立則雁行。到前止處,候騎精銳,四向散列而立,各依本方下營。一人一步,隨師多少,咸表十二辰,竪六ユ,長二丈八尺,審子午卯酉地,勿令邪僻,以朱雀旍竪午地,白獸旍竪酉地,玄武旍竪子地,青龍旍竪卯地,招搖旍竪中央。其樵牧飲,不得出表外也。
《衛公兵法》曰:諸營下定,事須防禦。于營外二十步,列隊仗,如臨陣對寇法,晝夜嚴謹。縱逢雨雪,幷押隊官幷不得離隊。營留五匹馬,幷鞍轡放飼,防有警急,即令馳告。至夜,每陣前百步外,著聽子二人,一更一替,以聽不虞。仍令探更人務探聽子細,勿令眠睡。其晝日,諸軍前各亦逐高要處,安置斥候,以視動靜。
又曰:諸軍營隊伍,每夜分更,令人巡探。人不得高聲唱號,巡者敲弓一下,坐者扣槊三下,方擲軍號,以相應會。當營界探,周而復始。擲號錯失,便即决罰。當軍折衝、果毅,幷押鋪宿,盡更巡探,遞相分付;虞候及中軍官人,通探都巡。
又曰:諸軍下定,每營夜別置外探。每營折衝、果毅相知作次,每夜別四人,各領五騎馬,于營四面去營十里外游奕,以備非常。如有警急,奔馳報軍。
又曰:令人枕空胡祿臥,有人馬行三十里外,東西南北響見于胡祿中,名曰:「地聽」,則先防備。
又曰:諸兵馬旣逼賊庭,探候事須明審。諸營住及營行,前後及左右厢助上,五里著馬兩騎,十里更加兩騎。十五里更加兩騎,至三十里,一道用人馬十二騎。若兵多,發引稍長,助上即更量加一兩道,使令相見。其乘馬人,每令遙相見,常接高行,各執一方面异旗,無賊此旗常卷,見賊即速展。軍營見旗展,即知賊至,須覓穩處。旣知賊來,得設機伏,整齊部伍,迎前出戰。其最遠及次遠人,須與好馬乘騎,不然被賊捉將。
==備邊==
《[[漢書]]》曰:晁錯上言守邊備塞曰:「胡人衣食之業不著于地,其勢易以擾亂邊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飲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歸居,如飛鳥走獸于曠野,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以是觀之,往來轉徙,時至時去,此胡人之生業,而中國所以離南畝也。今使胡人數處轉牧行獵于塞下,或當燕、代,或當上郡、北地、隴西以候備塞之卒,卒少則入。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如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才至,則胡人已去。聚而不罷,爲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態。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其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無下千家爲居中周虎落。先爲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復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贖罪及輸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賜高爵復其家,與冬夏衣,廩食能自給而止。其亡夫苦妻者,縣官買與之。人情非有匹敵不能久安,其處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難之地,胡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以其半與之,縣官爲贖其民。如是則邑裏相救,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此與東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亡屯戍之憂。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虜之患。利施後世,名稱聖明,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遠矣。」上從其言,募民徙實塞下。錯復言:「陛下幸募人以實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益寡,甚大惠也。下吏誠能稱厚惠,奉明詔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壯士,和弭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樂而不思故鄉,則貧民相慕而勸往矣。臣聞古之徙遠方以實廣虛也,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制裏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爲立室,家有一堂二內門戶之閑,置器物焉。民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之新邑也。爲置醫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墳墓相從,種樹畜豕,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樂其樂處,而有長居之心也。臣又聞,古之制邊縣以備敵也,使五家爲伍,伍有長;十長一里,裏有假士;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十連一邑,邑有假候,皆擇其邑之賢才有禮讓、習地形、悉知民心者。居則習民以射法,出則教民于應敵。故卒伍成于內則軍政定于外,服習已成,勿令遷徙。幼則同游,長則共事。夜戰聲相知則足以相救,晝戰目相見則足以相識。歡愛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勸以厚賞,威以重罰,則前死不還踵矣。所徙之民非壯有材力,但費衣糧,不可用也。雖有材力不得良吏,猶亡功也。」
又曰:王莽將嚴尤上言曰:「匈奴爲害久矣。周秦漢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當周宣王時,獫狁內侵至于涇陽,命將征之,盡境而還。其視戎狄之內侵,譬蚊虻之螫,驅之而已。故天下稱明,是爲中策。漢武帝選將練兵,約賫糧深入遠戍,每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中國罷耗,匈奴亦衄,而天下稱武,是爲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輕民力,築長城之固,延袤萬里,轉輸之行起于負海,疆境旣完,中國內竭,以喪社稷,是爲無策。今天下遭陽九之厄;比年饑饉,西北邊尤甚。發三十萬衆,具三百日糧,東援海岱,南取江淮,然後能備。計其道里,二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師老械弊,勢不可用,此一難也。邊旣空虛,不能奉軍糧,內調郡國,不相及屬,此二難也。計一人三百日糧用備十八斛,非牛力不能勝也。牛又當賫食加二十斛重地。胡沙鹵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軍出未滿百日,牛必物故,且盡其餘糧,人不勝,此三難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釜鑊{{*|音富。}}薪炭重,不可炊食Я、{{*|音備。}}飲水以曆四時,師有疾病之憂,勢不能久,此四難也。輜重自隨,則輕銳者少,不得疾行,虜徐遁不能及,幸而逢虜,要遮前後,危殆不測,此五難也。大用民力,功不可必,臣伏憂之。
又《班固論》曰:書云:「蠻夷猾夏」,詩稱「戎狄是膺」,春秋有道「守在四夷」久矣。夷狄之爲患也!故自漢興,忠信嘉謀之臣,曷嘗不運籌策,相與爭于廟堂之上乎!高祖時劉敬,呂後時樊噲、季布,孝文時賈誼、晁錯,孝武時王恢、韓安國、朱買臣、公孫弘、董仲舒,人持所見各有同异,然總其要歸,兩科而已。縉紳之儒則守和親,介胄之士則言征伐。皆偏見一時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終始。自漢興以至于今,曠世歷年詘伸异變,强弱相反,是故其詳可得而言也。昔和親之論發于劉敬,是時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難,故從其言,約法和親,賂遺單于,冀以救安邊境。孝惠高後遵而不違,匈奴寇盜不爲衰止,而單于反以驕倨。逮至孝文與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歲以千金,而匈奴數背約束,邊境屢被其害。是以文帝中年赫然發憤,遂貯戎服,親禦鞍馬,徙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講習戰陣,聚天下精兵軍于廣武。顧問馮唐與論將帥,喟然嘆息,思古名臣,此則和親無益已然之明效矣。仲舒親見四世之事,猶復欲守舊文,頗增其約。以爲義動君子,利動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義說也,獨可說以厚利,結之于天耳。故與之復利以說其意,與盟于天以牢其約,質其愛子以累其心。匈奴雖欲展轉,柰失重利何,柰殺愛子何。夫賦斂行賂不足以當三軍之費,城郭之固,無异于貞士之約,而使邊城守境之民父兄緩帶,稚子咽哺,胡馬不窺于長城,而羽檄不行于中國,不亦便於天下乎。察仲舒之論,考諸行事,乃知未合于當時而有闕于後世也。當孝武時,雖征伐克獲,而士馬亦略相當。雖開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弃造陽之北九百餘里。匈奴人民每來降漢,單于亦輒拘留漢使以相報復,其桀驁尚如斯,安肯以愛子爲質乎?此不合當時之言也。若不置質定約和親,是雖襲孝文旣往之悔而長匈奴無已之詐也。夫邊城不選守境武略之臣,修障隊備塞之具,厲長戟勁弩之械,恃吾所以待邊寇而務賦斂于民,遠行貨賂,割剝百姓以奉寇仇,信甘言,守空約而冀胡馬之不窺,不已過乎?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奮擊之威,值匈奴百年之運,因其壞亂幾亡之厄,權時施宜,覆以威德,然後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于漢廷。是時邊城晏閑,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驚,黎庶忘干戈之役。後六十餘載之間,遭王莽篡位,始開邊隙。單于由是歸怨自絕,莽遂斬其侍子,邊境之禍構矣。故呼韓耶始朝于漢,漢議其禮,蕭望之曰:「戎狄荒服。言其慌忽無常,至亦宜待以客禮,讓而不臣,如後嗣遁逃竄伏,使于中國不爲叛臣。」及孝元時,議罷守塞之備,應以爲不可。雲盛不忘衰,安心思厄,遠見識微之明矣。單于咸弃其愛子,{{?}}末利不顧,侵掠所獲,歲巨計。而和親,賂遺不過千金。安在其不弃質而失重利也。仲舒之言漏於是矣。夫規視建議不圖萬世之固,而偏恃一時之事者,未可以經遠。若乃征伐之功,秦漢行事,嚴尤論之當矣。故先王度中土,立封畿,分九州,列五服,物土貢,制外內,或脩刑政,或修文德,遠近之勢异也。是以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其于中國殊章服异習,飲食不同,言語不通,僻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隨畜,射獵爲生。隔以山川,擁以沙漠,天地之所以絕內外也。是故聖王禽獸畜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以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其土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內,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來則懲而禦之,去則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縻不絕,使曲在彼。蓋聖人制禦蠻夷之常道也。
《後漢書》曰:馬援奏言:「西幹縣戶有三萬二千,{{*|西幹縣,交趾郡,故城在今交州龍編縣東。}}遠界去庭千餘里,{{*|庭,縣庭也。}}請分爲封溪、望海二縣。」許之。
又曰:馬援在隴西,帝詔武威太守,{{*|《東觀漢記》曰:梁統也。}}令悉還金城客民,{{*|金城人客在武威者。}}歸者三千餘口,使各反舊邑。援奏爲置長吏,繕城郭,起塢候,{{*|《字林》曰:塢,小障,一曰小城,字或作塢。}}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
又曰:杜茂引兵屯晋陽,上遣謁者段將衆配茂鎮守北邊。因發邊卒築亭候,修烽火。又發委輸金帛繒弩供給軍士,幷賜邊民。冠蓋相望,茂亦建屯田驢車轉運也。
《晋書·杜預傳》曰:匈奴師劉猛舉兵反,自幷州西及河東平陽。詔預以散侯定計省闥,俄拜度支尚書。預乃奏立藉田,建安邊論,處軍國之要,又作人排新器,興常平倉,定穀價,較鹽運,制課調,內以利國,外以救邊者五十餘條,皆納焉。
《宋書》曰:文帝元嘉中,每歲爲後魏侵境,令朝臣博議。何承天陳備邊之要,其大略一曰移遠就近,以實內地;二曰浚復城隍,以增{{PUA|}}防;三曰纂偶車牛,以飭戎械;四曰計丁課役,勿使有闕。
《唐書》曰:高祖與群臣言備邊之事,將作大匠于筠進曰:「未若多造船艦于五原靈武,置舟師于黃河之中,足以斷其入寇之中路。」中書侍郎溫彥博又進曰:「昔魏文帝掘長塹以遏匈奴,亦因因循其事。」高祖幷從之。于是遣將軍桑顯和塹斷北邊要路,又征江南習水之士,更發卒于靈州造戰船。
==塞險==
《左傳》曰: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自豫章與楚夾漢。{{*|豫章、漢東、江北、地名}}楚左司馬沈尹戌謂楚將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沿,緣也。緣漢上下,遮使勿度也。}}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以方城外人毀吳所舍舟也。}}還塞大隧、直轅、冥厄,{{*|三者,漢東三隘路。厄、烏革切。}}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旣謀而行。楚大夫武成黑謂子常曰:「吳用水也,我用革也,{{*|用,軍器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戰。」大夫史皇謂子常曰:「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于淮,塞城口而入,{{*|城口,三隘道之總名。}}是獨克也。子必速戰,不然不免。」乃濟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禹貢》漢水至大別南入江。然則此二別在江夏界也。}}三戰,子常知不可,欲奔。{{*|知吳不可勝也。}}史皇曰:「安求其事,{{*|求知政事。}}難而逃之,將何所入,必死之。」{{*|子常違左司馬成之言,故敗也。}}
《戰國策》曰:吳子問孫武曰:「敵人保山據險,擅利而處,糧食又足,挑之則不出,乘間則侵掠,爲之柰何?」武曰:「分兵守要,謹備勿懈,潜探其情,密候其怠,以利誘之,禁其牧采。久無所得,自然變改,待離其故,奪其所愛。」
《[[漢書]]》曰:匈奴呼韓耶單于來朝,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請罷邊備,以休天子人民。帝下有司議。郎中侯應上言以爲不可,其略曰:「自周秦漢以來,匈奴寇侵甚矣,其北邊有陰山,東西千餘里,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至孝武帝出師征伐,斥奪此地,攘之于漠北,建塞僥,起停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少安。夫夷狄之情困則卑順,强則驕逆,天性也。前已罷外城,省停隧,今才足以候視通烽火而已。安不忘危,不可復罷。且中國尚建關梁以制諸侯,所以絕臣下之覬欲。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或因山岩石木柴疆落溪水,卒徒築理,功費久遠,不可勝計。今欲以一切省徭戍。十年之外,卒有他變。障塞破壞,隧滅絕,當更發屯繕理。累代之功不可卒復,非所以永持至安,威制百蠻之長策也。」帝納之。
《蜀志》曰:曹公使夏侯妙才、張囿屯漢中。蜀先主進兵漢中,次于陽平關,南渡沔水,緣山稍前,于是定軍勢作營。妙才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妙才軍,斬妙才。曹公自長安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爲也。我必有漢川矣。」及公至,先主斂衆拒險,終不交鋒。積日不拔,士亡者多,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魏志》曰:曹爽伐蜀,司馬景王同行,出洛次于興勢。蜀將王林夜襲,景王營堅臥不動,林退。景王謂諸將曰:「費禕已據險拒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亟軍,{{*|亟,紀力切。}}以爲圖。」爽等引還。禕果馳兵赴三嶺爭險,乃得過也。
《晋書》曰:劉裕討南燕慕容超,超召群臣議拒晋師,大將公孫五樓曰:「吳兵輕剽,所利在速戰,初鋒勇銳不可爭也,宜據大峴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徐簡精騎二千,循海而南,絕其糧運。別敕段輝率兗州之軍緣山東下,腹背擊之,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險自校,其資儲之外餘悉焚蕩,芟除粟苗,使敵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縱賊入峴,出城逆戰,下策也。」超曰:「吾京都殷盛,戶口衆多,非可一時入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設使芟苗,城守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據五州之强,帶河山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峴至于平地,徐以精騎踐之。此成擒也。」其將慕容鎮曰:「若如聖旨,必須平原用馬,便宜出峴逆戰,戰而不勝,猶可退守,不宜縱敵入峴,自貽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陘之險,終屈于韓信。諸葛瞻不據束馬之險,卒擒于鄧艾。臣以爲天時不如地利,阻守大峴,策之上也。」超不從,乃合攝莒、梁父二戍修城隍,簡士馬,蓄銳以待之。其夏晋師次東莞,超遣其左軍段輝等步騎五萬進據臨朐。俄而晋師度峴,慕容超懼,率四萬騎就段輝等于臨朐,戰敗,超奔還廣固,宋武圍廣固,數月而破,燕地悉平。
《後魏書》曰:遣將伐後燕慕容寶,已平幷州,潞川頻勝。寶在中山引群臣議之。中尹符謨曰:「魏軍强盛,千里轉鬥,乘勝而來,勇氣兼倍,若逸騎平原,形勢彌盛,殆難爲敵。宜杜險拒之。」中書令眭邃曰:「魏軍多騎師剽銳,{{*|眭,息爲切。}}馬上賫糧,不過旬月,宜令郡縣聚千爲一堡,深溝高壘,清野待之。至無所掠,資食旣罄,不過六旬,自然窮退。」尚書封懿曰:「今魏師十萬,天下之{{?}}敵也。百姓雖欲營聚,不足自固。是則聚糧集兵以資强寇,且動衆心示之以弱。{{PUA|}}闕拒戰,計之上也。」慕容麟曰:「魏今乘勝氣銳,其鋒不可當。宜謹守設備,待其弊而乘之。」于是修城積粟,爲持久之備。魏攻中山不克,進據博陵魯口,諸將睹風而奔,郡縣悉降于魏。
《唐書》曰:武德中,太宗圍王世充于東都,世充勢窮,竇建德自北來救。諸將及蕭瑀等咸請且退師避之,太宗不許,曰:「世充糧盡,內外離心,我當不勞攻擊,坐收其弊耳。建德新破海公,將驕卒惰。今我據武牢,厄其襟要,若賊恃勝冒險爭鋒,吾當破賊。若不戰,旬月之間世充自潰,彼敗我振,足以臨之。一行兩定,在于斯舉。若不速進,賊入武牢,諸城新附,必不能守。二賊幷力,將若之何?」秦府記室薛收進曰:「世充據東都,府庫填積,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爲我所持。建德親總十餘萬衆來拒王師,亦當盡彼驍雄,期于速戰。若縱其兩寇相連,轉河北之積以相資給,則伊洛間戰鬥不已。大王今欲親率猛銳,先據成皋之險,訓兵坐甲,當彼疲弊之衆,一戰必克。建德破,則世充自下,不過數旬,二國之君可面縛麾下。蕭瑀等柰何遂請退兵?」太宗曰:「善!」而從之,留齊王元吉圍世充,親率三千五百人趣虎牢守之,與戰相持二十餘日。五月,建德謀伺官軍芻盡,牧馬于河北,必將襲武牢。太宗聞之,遂牧馬千餘匹于河渚間以誘之。詰朝,建德果悉衆而至,陣于汜水東。太宗候陣久,卒饑,令宇文士及率騎經賊陣之西,馳而南上,賊陣動,因而諸軍奮擊之,大潰。竟如太宗本策。
{{footer
|previous=[[太平御覽/0330|兵部六十一]]
|next=[[太平御覽/0332|兵部六十三]]
}}
[[Category:太平御覽|卷0331]]
49myhd3ivkeds6p6l4fae4lp01f5kmz
Author:榮汝棻
102
164369
2173651
347006
2022-08-23T00:50:10Z
Longway22
35574
歸老滿百年,所有原創作品為公有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榮汝棻
|birthyear=1850
|deathyear=1918
|firstletter=R
|wikipedia=
}}
*[[榮氏宗譜]]
{{Author-PD-old}}
slqar409h040d4lm5w7b8s8o7ygeouz
Author:蕭紅
102
167019
2173639
2085390
2022-08-23T00:32:20Z
Longway22
35574
更新標記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蕭紅|birthyear=1911|deathyear=1942|firstletter=X|wikipedia=蕭紅|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黑龍江出身的女作家|image=|country=中華民國|times=}}
== 小說 ==
*《[[生死場]]》
*《[[呼蘭河傳]]》
*《[[馬伯樂]]》
== 散文、小說集 ==
*《[[牛車上]]》
*《[[橋]]》
*《[[跋涉]]》
*《[[商市街]]》
*《[[蕭紅散文]]》
*《[[八月之日记一]]》
*《[[八月之日记二]]》
*《[[弃儿]]》
*《[[小黑狗]]》
*《[[广告副手]]》
*《[[中秋节]]》
*《[[烦扰的一日]]》
*《[[破落之街]]》
*《[[夏夜]]》
*《[[蹲在洋车上]]》
*《[[镀金的学说]]》
*《[[小六]]》
*《[[三个无聊人]]》
*《[[祖父死了的时候]]》
*《[[初冬]]》
*《[[访问]]》
*《[[过夜]]》
*《[[索非亚的愁苦]]》
*《[[孤独的生活]]》
*《[[长白山的血迹]]》
*《[[海外的悲悼]]》
*《[[女子装饰的心理]]》
*《[[感情的碎片]]》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来信]]》
*《[[天空的点缀]]》
*《[[失眠之夜]]》
*《[[火线外(二章)]]》
*《[[鲁迅先生记(一)]]》
*《[[鲁迅先生记(二)]]》
*《[[一条铁路底完成]]》
*《[[一九二九年底愚昧]]》
*《[[《大地的女儿》与《动乱时代》]]》
*《[[记鹿地夫妇]]》
*《[[无题]]》
*《[[寄东北流亡者]]》
*《[[我之读世界语]]》
*《[[牙粉医病法]]》
*《[[致X先生]]》
*《[[滑竿]]》
*《[[林小二]]》
*《[[长安寺]]》
*《[[放火者]]》
*《[[茶食店]]》
*《[[鲁迅先生生活散记]]》
*《[[记我们的导师]]》
*《[[鲁迅先生生活忆略]]》
*《[[《大地的女儿》]]》
*《[[回忆鲁迅先生]]》
*《[[骨架与灵魂]]》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九一八”致弟弟书]]》
{{Author-PD-old-80|蕭紅}}
l8spu64d1uthfurr5vjed0ne0se4gy2
三國志後傳
0
172070
2173587
398558
2022-08-22T16:47:50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三國志後傳
| author= 酉陽野史
| section = 全名《新刻續編三國志後傳》,又名《續三國志》
| times = 明朝
| y = 1609
| notes = 《三國志後傳》全名《新刻續編三國志後傳》,又名《續三國志》,表示「晉平陽侯陳壽史餘雜紀,西蜀酉陽野史編次」,作者不詳,署名酉陽野史,聲稱取材自陳壽的「史餘雜紀」。描述蜀國國亡後,後人易名四散逃逸,劉備庶子劉理之子劉璩,易名劉淵,連同蜀國後人在匈奴起義,翦滅西晉的故事。原書有十卷一百四十五回,沒有結局,作者聲稱整篇有二集二十卷,至今不見,可能是作者來不及完成,或已散佚,現存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刊本。}}
==新鐫全像通俗演義續三國志目錄==
*[[三國志後傳/新刻續編三國志序|新刻續編三國志序]]
*[[三國志後傳/卷一|卷一]]
*[[三國志後傳/卷二|卷二]]
*[[三國志後傳/卷三|卷三]]
*[[三國志後傳/卷四|卷四]]
*[[三國志後傳/卷五|卷五]]
*[[三國志後傳/卷六|卷六]]
*[[三國志後傳/卷七|卷七]]
*[[三國志後傳/卷八|卷八]]
*[[三國志後傳/卷九|卷九]]
*[[三國志後傳/卷十|卷十]]
{{PD-old}}
{{原文沒有標點}}
[[Category:古代小说]]
[[Category:三國題材作品]]
[[Category:晉朝題材作品]]
[[Category:未完稿作品]]
jsiv8sul9yioj5terpfm6g1udf7pmgz
通鑑紀事本末/第二十六卷
0
175158
2173703
2169913
2022-08-23T05:43:45Z
219.78.101.103
/* 突厥朝隋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header2|title=[[../|通鑑紀事本末]]|author=袁樞|section=卷二十六|times=南宋|previous=[[../第二十五卷|第二十五卷]]|next=[[../第二十七卷|第二十七卷]]|type=|from=|notes=}}
==突厥朝隋==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春二月,魏丞相泰遣酒泉胡安諾槃陀始通使於突厥。突厥本西方小國,姓阿史那氏,世居金山之陽,爲柔然鐵工。至其酋長土門始強大,頗侵魏西邊。安諾槃陀至,其國人皆喜曰:「大國使者至,吾國其將興矣。」
簡文帝大寶二年夏六月,土門恃其強盛,求婚於柔然。柔然頭兵可汗大怒,使人詈辱之曰:「爾,我之鍛奴也,何敢發是言!」土門亦怒,殺其使者,遂與之絕,而求婚於魏,魏丞相泰以長樂公主妻之。
元帝承聖元年春正月,突厥土門自號伊利可汗,號其妻爲「可賀敦」,子弟謂之「特勒」,別將兵者皆謂之「設」。
二年春二月,突厥伊利可汗卒,子科羅立,號乙息記可汗。三月,遣使獻馬五萬于魏。乙息記卒,捨其子攝圖而立其弟俟斤,號木杆可汗。木杆狀貌奇異,性剛勇,多智略,善用兵,鄰國畏之。
冬十一月癸亥,齊主自晉陽親追突厥於朔州,突厥請降,許之而還,自是貢獻相繼。
敬帝紹泰元年冬十二月,木杆西破嚈噠,東走契丹,北幷契骨,威服塞外諸國。其地東自遼海,西至西海,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五六千里皆屬焉。
太平元年。突厥木杆可汗襲擊吐谷渾,魏太師泰使涼州刺史史寧帥騎隨之,吐谷渾奔南山。寧說木杆使攻樹敦、賀眞二城,以拔其根本,木杆從之。木杆破賀眞,獲吐谷渾可汗夸呂。寧破樹敦,虜其征南王,還,與木杆會於青海。{{*|詳見《吐谷渾盛衰》。}}
陳文帝天嘉四年。初,周人與突厥木杆連兵伐齊,許納其女爲后,遣御伯大夫楊荐等往結之,齊人亦遣使求昏。木杆欲執荐等送齊,荐知而責之,木杆許共平東賊,然後送女。{{*|詳見《周伐齊》。}}
冬十二月,突厥木杆、地頭、步離三可汗以十萬騎會周師於晉陽。
五年春正月,突厥引兵出塞,縱兵大掠,自晉陽[以往]七百里,人畜無遺。
秋九月,突厥寇齊幽州,衆十餘萬,入長城,大掠而還。突厥自幽州還,留屯塞北。閏月,突厥寇齊幽州。
六年春二月辛丑,周遣陳公純、許公貴、神武公竇毅、南陽公楊荐等備皇后儀衞行殿,幷六宮百二十人,詣突厥可汗牙帳逆女。夏五月,突厥遣使至齊,始與齊通。
臨海王光大二年春二月,突厥木杆可汗貳於周,更許齊人以昏,留陳公純等數年不返。會大雷風,壞其穹廬,旬日不止。木杆懼,以爲天譴,卽備禮送其女於周,純等奉之以歸。三月癸卯,至長安,周主行親迎之禮。
宣帝太建四年。突厥木杆可汗卒,復捨其子大邏便而立其弟,是爲佗鉢可汗。佗鉢以攝圖爲爾伏可汗,統其東面,又以其弟褥但可汗之子爲步離可汗,居西面。周人與之和親,歲給繒絮錦綵十萬段。突厥在長安者,衣錦食肉,常以千數。齊人亦畏其爲寇,爭厚賂之。佗鉢益驕,謂其下曰:「但使我在南兩兒常孝,何憂於貧!」
五年。突厥求昏于齊。
九年。周師之克晉陽也,齊使開府儀同三司紇奚永安求救於突厥,比至,齊已亡。
十年夏四月庚申,突厥寇周幽州,殺掠吏民。五月己丑,周高祖帥諸軍伐突厥,遣柱國原公姬願、東平公神舉等將兵五道俱入。帝不豫,詔停諸軍。六月,帝殂。冬十一月,突厥寇周邊,圍酒泉,殺掠吏民。
十一年春二月,突厥佗鉢可汗請和於周,周主以趙王招女爲千金公主,妻之。突厥寇周幷州,六月,周發山東諸民修長城。
十二年春二月戊午,突厥入貢于周,且迎千金公主。夏六月,周遣汝南公神慶、司衞上士長孫晟送千金公主於突厥。
十三年(冬十二月)。突厥佗鉢可汗病且卒,謂其子菴邏曰:「吾兄不立其子,委位於我。我死,汝當避大邏便。」及卒,國人將立大邏便。以其母賤,衆不服。菴邏母貴,突厥素重之。攝圖最後至,謂國人曰:「若立菴邏者,我當帥兄弟事之。若立大邏便,我必守境,利刃長矛以相待。」攝圖長,且雄勇,國人莫敢拒,竟立菴邏爲嗣。大邏便不得立,心不服菴邏,每遣人詈辱之,菴邏不能制,因以國讓攝圖。國中相與議曰:「四可汗子,攝圖最賢。」共迎立之,號沙鉢略可汗,居都斤山。菴邏降居獨洛水,稱第二可汗。大邏便乃謂沙鉢略曰:「我與爾俱可汗子,各承父後。爾今極尊,我獨無位,何也?」沙鉢略患之,以爲阿波可汗,還領所部。又沙鉢略從父玷厥,居西面,號達頭可汗。諸可汗各統部衆,分居四面。沙鉢略勇而得衆,北方皆畏附之。
隋主旣立,待突厥禮薄,突厥大怨。千金公主傷其宗祀覆沒,日夜言於沙鉢略,請爲周室復讎。沙鉢略謂其臣曰:「我,周之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目見可賀敦乎!」乃與故齊營州刺史高寶寧合兵爲寇。隋主患之,敕緣邊修保障,峻長城,命上柱國武威陰壽鎭幽州,京兆尹虞慶則鎭幷州,屯兵數萬以備之。
初,奉車都尉長孫晟送千金公主入突厥,突厥可汗愛其善射,留之竟歲,命諸子弟貴人與之親友,冀得其射法。沙鉢略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衆心,爲沙鉢略所忌,密託心腹,陰與晟盟。晟與之遊獵,因察山川形勢,部衆強弱,靡不知之。及突厥入寇,晟上書曰:「今諸夏雖安,戎虜尚梗,興師致討,未是其時,棄於度外,又相侵擾,故宜密運籌策,漸以攘之。玷厥之於攝圖,兵強而位下,外名相屬,內隙已彰,鼓動其情,必將自戰。又處羅侯者,攝圖之弟,姦多勢弱,曲取衆心,國人愛之,因爲攝圖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迹示彌縫,實懷疑懼。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間,頗畏攝圖,受其牽率,唯強是與,未有定心。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通使玷厥,說合阿波,則攝圖廻兵,自防右地。又引處羅,遣連奚、霫,則攝圖分衆,還備左方。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年後,乘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帝省表,大悅,因召與語。晟復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皆如指掌。帝深嗟異,皆納用之。遣太僕元暉出伊吾道,詣達頭,賜以狼頭纛。達頭使來,引居沙鉢略使上。以晟爲車騎將軍,出黃龍道,齎幣賜奚、霫、契丹,遣爲鄕導,得至處羅侯所,深布心腹,誘之內附。反間旣行,果相猜貳。
十四年夏四月庚寅,隋大將軍韓僧壽破突厥於雞頭山,上柱國李充破突厥於河北山。五月己未,高寶寧引突厥寇隋平州,突厥悉發五可汗控弦之士四十萬入長城。六月乙酉,隋上柱國李充敗突厥於馬邑。突厥又寇蘭州,涼州總管賀婁子幹敗之於可洛峐。冬十月癸酉,隋太子勇屯兵咸陽以備突厥。
十二月乙酉,隋遣沁源公虞慶則屯弘化以備突厥。行軍總管達奚長儒將兵二千,與突厥沙鉢略可汗遇於周槃,沙鉢略有衆十餘萬,軍中大懼。長儒神色慷慨,且戰且行,爲虜所衝突,散而復聚,四面抗拒。轉鬬三日,晝夜凡十四戰,五兵咸盡,士卒以拳毆之,手皆骨見,殺傷萬計。虜氣稍奪,於是解去。長儒身被五瘡,通中者二。其戰士死傷者什八九。詔以長儒爲上柱國,餘勳回授一子。
時柱國馮昱屯乙弗泊,蘭州總管叱列長叉守臨洮,上柱國李崇屯幽州,皆爲突厥所敗。於是突厥縱兵自木硤、石門兩道入寇,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盡。沙鉢略更欲南入,達頭不從,引兵而去。長孫晟又說沙鉢略之子染干詐告沙鉢略曰:「鐵勒等反,欲襲其牙。」沙鉢略懼,廻兵出塞。
長城公至德元年春二月,突厥寇隋北邊。
夏四月,突厥數爲隋寇,隋主下詔曰:「往者周、齊抗衡,分割諸夏,突厥之虜,俱通二國。周人東慮,恐齊好之深;齊氏西虞,懼周交之厚。謂虜意輕重,國遂安危,蓋並有大敵之憂,思減一邊之防也。朕以爲厚斂兆庶,多惠豺狼,未嘗感恩,資而爲賊。節之以禮,不爲虛費,省傜薄賦,國用有餘。因入賊之物,加賜將士,息道路之民,務爲耕織,清邊制勝,成策在心。凶醜愚暗,未知深旨,將大定之日,比戰國之時,乘昔世之驕,結今時之恨。近者盡其巢窟,俱犯北邊,蓋上天所忿,驅就齊斧。諸將今行,義兼含育,有降者納,有違者死,使其不敢南望,永服威刑。何用侍子之朝,寧勞渭橋之拜。」
於是命衞王爽等爲行軍元帥,分八道出塞擊之。爽督總管李充等四將出朔州道,己卯,與沙鉢略可汗遇於白道。李充言於爽曰:「突厥狃於驟勝,必輕我而無備,以精兵襲之,可破也。」諸將多以爲疑,唯長史李徹贊成之,遂與充帥精騎五千掩擊突厥,大破之。沙鉢[略]棄所服金甲,潛草中而遁。其軍中無食,粉骨爲糧,加以疾疫,死者甚衆。甲子,突厥遣使入見于隋。
五月癸卯,隋行軍總管李晃破突厥於摩那度口。隋秦州總管竇榮定帥九總管步騎三萬出涼州,與突厥阿波可汗相拒於高越原,阿波屢敗。榮定,熾之兄子也。
前上大將軍京兆史萬歲,坐事配敦煌爲戍卒,詣榮定軍門,請自効。榮定素聞其名,見而大悅。壬戌,將戰,榮定遣人謂突厥曰:「士卒何罪而殺之?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突厥許諾,因遣一騎挑戰,榮定遣萬歲出應之,萬歲馳斬其首而還。突厥大驚,不敢復戰,遂請盟,引軍而去。
長孫晟時在榮定軍中爲偏將,使謂阿波曰:「攝圖每來,戰皆大勝。阿波纔入,遽卽奔敗,此乃突厥之恥也。且攝圖之與阿波,兵勢本敵。今攝圖日勝,爲衆所崇,阿波不利,爲國生辱。攝圖必當以罪歸阿波,成其宿計,滅北牙矣。願自量度,能禦之乎?」阿波使至,晟又謂之曰:「今達頭與隋連和,而攝圖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結連達頭,相合爲強,此萬全計也。豈若喪兵負罪,歸就攝圖,受其戮辱邪?」阿波然之,遣使隨晟入朝。
沙鉢略素忌阿波驍悍,自白道敗歸,又聞阿波貳於隋,因先歸襲擊北牙,大破之,殺阿波之母。阿波還,無所歸,西奔達頭。達頭大怒,遣阿波帥兵而東,其部落歸之者將十萬騎,遂與沙鉢略相攻,屢破之,復得故地,兵勢益強。貪汗可汗素睦於阿波,沙鉢略奪其衆而廢之,貪汗亡奔達頭。沙鉢略從弟地勤察別統部落,與沙鉢略有隙,復以衆叛歸阿波。連兵不已,各遣使詣長安請和、求援,隋主皆不許。
六月,突厥寇幽州,隋幽州總管廣宗壯公李崇帥步騎三千拒之,轉戰十餘日,師人多死,遂保砂城。突厥圍之,城荒頹,不可守禦,曉夕力戰,又無所食,每夜出掠虜營,得六畜以繼軍糧。突厥畏之,厚爲其備,每夜中結陳以待之。崇軍苦飢,出輒遇敵,死亡略盡,及明,奔還城者尚百許人,然多重傷,不堪更戰。突厥意欲降之,遣使謂崇曰:「若來降者,封爲特勒。」崇知不免,令其士卒曰:「崇喪師徒,罪當萬死。今日効命,以謝國家。汝俟吾死,且可降賊,便散走,努力還鄕,若見至尊,道崇此意。」乃挺刃突陳,復殺二人,突厥亂射殺之。秋七月辛丑,以豫州刺史代人周搖爲幽州總管,命李崇子敏襲爵。
秋八月壬午,隋遣尚書左僕射高潁出寧州道,內史監虞慶則出原州道,以擊突厥。
二年春二月,突厥蘇尼部男女萬餘口降隋。突厥達頭可汗請降于隋。秋九月,突厥沙鉢略可汗數爲隋所敗,乃請和親。千金公主自請改姓楊氏,爲隋主女。隋主遣開府儀同三司徐平和使於沙鉢略,更封千金公主爲大義公主。晉王廣請因釁乘之,隋主不許。
沙鉢略遣使致書曰:「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俱盧設莫何沙鉢略可汗致書大隋皇帝:皇帝,婦父,乃是翁比。此爲女夫,乃是兒例。兩境雖殊,情義如一。自今子子孫孫,乃至萬世,親好不絕。上天爲證,終不違負。此國羊馬,皆皇帝之畜,彼之繒綵,皆此國之物。」帝復書曰:「大隋天子貽書大突厥沙鉢略可汗:得書,知大有善意。旣爲沙鉢略婦翁,今日視沙鉢略與兒子不異。時遣大臣往彼省女,復省沙鉢略也。」於是遣尚書右僕射虞慶則使於沙鉢略,車騎將軍長孫晟副之。
沙鉢略陳兵,列其珍寶,坐見慶則,稱病不能起,且曰:「我諸父以來,不向人拜。」慶則責而諭之。千金公主私謂慶則曰:「可汗豺狼性,過與爭,將齧人。」長孫晟謂沙鉢略曰:「突厥與隋俱大國天子,可汗不起,安敢違意!但可賀敦爲帝女,則可汗是大隋女壻,柰何不敬婦翁?」沙鉢略笑謂其達官曰:「須拜婦翁。」乃起拜頓顙,跪受璽書,以戴於首。旣而大慚,與羣下相聚慟哭。慶則又遣稱臣,沙鉢略謂左右曰:「何謂臣?」左右曰:「隋言臣,猶此云奴耳。」沙鉢略曰:「得爲大隋天子奴,虞僕射之力也。」贈慶則馬千匹,幷以從妹妻之。
三年。初,突厥阿波可汗旣與沙鉢略有隙,分而爲二。阿波浸強,東距都斤,西越金山,龜茲、鐵勒、伊吾及西域諸胡悉附之,號西突厥。隋主亦遣上大將軍元契使于阿波以撫之。秋七月,突厥沙鉢略旣爲達頭所困,又畏契丹,遣使告急於隋,請將部落度漠南,寄居白道川。隋主許之,命晉王廣以兵援之,給以衣食,賜之車服、鼓吹。沙鉢略因西擊阿波,破之。而阿拔國乘虛掠其妻子,官軍爲擊阿拔,敗之,所獲悉與沙鉢略。沙鉢略大喜,乃立約,以磧爲界,因上表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夫隋皇帝眞皇帝也,豈敢阻兵恃險,偷竊名號?今感慕淳風,歸心有道,屈膝稽顙,永爲藩附。」遣其子庫合眞入朝。
八月丙戌,庫合眞至長安。隋主下詔曰:「沙鉢略往雖與和,猶是二國。今作君臣,便成一體。」因命肅告郊廟,普頒遠近,凡賜沙鉢略詔,不稱其名。宴庫合眞於內殿,引見皇后,賞勞甚厚。沙鉢略大悅,自是歲時貢獻不絕。
四年春正月庚午,隋頒曆於突厥。
禎明元年夏四月,突厥沙鉢略可汗遣其子入貢于隋,因請獵於恆、代之間。隋主許之,仍遣人賜以酒食,沙鉢略帥部落再拜受賜。沙鉢略尋卒,隋爲之廢朝三日,遣太常弔祭。
初,沙鉢略以其子雍虞閭懦弱,遺令立其弟葉護處羅侯。雍虞閭遣使迎處羅侯,將立之。處羅侯曰:「我突厥自木杆可汗以來,多以弟代兄,以庶奪嫡,失先祖之法,不相敬畏。汝當嗣位,我不憚拜汝。」雍虞閭曰:「叔與我父共根連體。我,枝葉也,豈可使根本反從枝葉,叔父屈於卑幼乎!且亡父之命,何可廢也?願叔勿疑。」遣使相讓者五六,處羅侯竟立,是爲莫何可汗。以雍虞閭爲葉護。遣使上表言狀,隋使車騎將軍長孫晟持節拜之,賜以鼓吹、幡旗。
莫何勇而有謀,以隋所賜旗鼓西擊阿波。阿波之衆以爲得隋兵助之,多望風降附。遂生擒阿波,上書請其死生之命。隋主下其議,樂安公元諧請就彼梟首,武陽公李充請生取入朝,顯戮以示百姓。隋主謂長孫晟︰「於卿何如?」晟對曰:「若突厥背誕,須齊之以刑。今其昆弟自相夷滅,阿波之惡,非負國家。因其困窮,取而爲戮,恐非招遠之道,不如兩存之。」左僕射高熲曰:「骨肉相殘,敎之蠹也,宜存養以示寬大。」隋主從之。
二年冬十二月,突厥莫何可汗西擊鄰國,中流矢而卒。國人立雍虞閭,號頡伽施多那都藍可汗。
隋文帝開皇十三年。上之滅陳也,以陳叔寶屛風賜突厥大義公主。公主以其宗國之覆,心常不平,書屛風爲詩,敍陳亡以自寄。上聞而惡之,禮賜漸薄。彭公劉昶先尚周公主,流人楊欽亡入突厥,詐言昶欲與其妻作亂攻隋,遣欽來密告大義公主,發兵擾邊。都藍可汗信之,乃不脩職貢,頗爲邊患。上遣車騎將軍長孫晟使於突厥,微觀察之。公主見晟,言辭不遜,又遣所私胡人安遂迦與楊欽計議,扇惑都藍。晟至京師,具以狀聞。上遣晟往索欽,都藍不與,曰:「檢校客內無此色人。」晟乃賂其達官,知欽所在,夜掩獲之,以示都藍,因發公主私事,國人大以爲恥。都藍執安遂迦等,幷以付晟。上大喜,加授開府儀同三司,仍遣入突厥,廢公主。內史侍郎裴矩請說都藍,使殺公主。時處羅侯之子染干號突利可汗,居北方,遣使求婚。上使裴矩謂之曰:「當殺大義公主乃許婚。」突利復譖之於都藍,都藍因發怒,殺公主,更表請婚。朝議將許之,長孫晟曰:「臣觀雍虞閭反覆無信,直以與玷厥有隙,所以欲依倚國家。雖與爲婚,終當叛去。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靈,玷厥、染干必受其徵發。強而更反,後恐難圖。且染干者,處羅侯之子,素有誠款,於今兩代,前乞通婚,不如許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撫馴,使敵雍虞閭以爲邊捍。」上曰:「善。」復遣晟慰諭染干,許尚公主。
十七年秋[七月]戊戌,突厥突利可汗來逆女,上舍之太常,敎習六禮,妻以宗女安義公主。上欲離間都藍,故特厚其禮,遣太常卿牛弘、納言蘇威、民部尚書斛律孝卿相繼爲使。突利本居北方,旣尚主,長孫晟說其帥衆南徙,居度斤舊鎭,錫賚優厚。都藍怒曰:「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干!」於是朝貢遂絕,亟來抄掠邊鄙。突利伺知動靜,輒遣奏聞,由是邊鄙每先有備。
十九年春二月,突厥突利可汗因長孫晟奏言:「都藍可汗作攻具,欲攻大同城。」詔以漢王諒爲元帥,尚書左僕射高熲出朔州道,右僕射楊素出靈州道,上柱國燕榮出幽州道以擊都藍,皆取漢王節度。然漢王竟不臨戎。都藍聞之,與達頭可汗結盟,合兵掩襲突利,大戰長城下,突利大敗。都藍盡殺其兄弟子姪,遂度河入蔚州。突利部落散亡,夜與長孫晟以五騎南走,比旦,行百餘里,收得數百騎。突利與其下謀曰:「今兵敗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豈禮我乎?玷厥雖來,本無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濟。」晟知之,密遣使者入伏遠鎭,令速舉烽。突利見四烽俱發,以問晟,晟紿之曰:「城高地迥,必遙見賊來。我國家法,若賊少,舉二烽,來多,舉三烽,大逼,舉四烽。彼見賊多而又近耳。」突利大懼,謂其衆曰:「追兵已逼,且可投城。」旣入鎭,晟留其達官執室領其衆,自將突利馳驛入朝。
夏四月丁酉,突利至長安。帝大喜,以晟爲左勳衞驃騎將軍,持節護突厥。上令突利與都藍使者因頭特勒相辨詰,突利辭直,上乃厚待之。都藍弟都速六棄其妻子與突利歸朝,上嘉之,使突利多遺之珍寶,以慰其心。
高熲使上柱國趙仲卿將兵三千爲前鋒,至族蠡山,與突厥遇,交戰七日,大破之。追奔至乞伏泊,復破之,虜千餘口,雜畜萬計。突厥復大舉而至,仲卿爲方陳,四面拒戰,凡五日。會高熲大兵至,合擊之,突厥敗走,追度白道,踰秦山七百餘里而還。楊素軍與達頭遇。先是,諸將與突厥戰,慮其騎兵奔突,皆以戎車步騎相參,設鹿角爲方陳,騎在其內。素曰:「此乃自固之道,未足以取勝也。」於是悉除舊法,令諸軍爲騎陳。達頭聞之大喜,曰:「天賜我也。」下馬仰天而拜,帥騎兵十餘萬直前。上儀同三司周羅㬋曰:「賊陳未整,請擊之。」先帥精騎逆戰,素以大兵繼之,突厥大敗,達頭被重創而遁,殺傷不可勝計,其衆號哭而去。
冬十月甲午,以突厥突利可汗爲意利珍豆啓民可汗,華言意智健也。突厥歸啓民者男女萬餘口,上命長孫晟將五萬人於朔州築大利城以處之。時安義公主已卒,復使晟持節,送宗女義成公主以妻之。
晟奏︰「染干部落歸者益衆,雖在長城之內,猶被雍虞閭抄掠,不得寧居。請徙五原,以河爲固,於夏、勝兩州之間,東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爲橫塹,令處其內,使得任情畜牧。」上從之。又令上柱國趙仲卿屯兵二萬爲啓民防達頭,代州總管韓洪等將步騎一萬鎭恆安。達頭騎十萬來寇,韓洪軍大敗,仲卿自樂寧鎭邀擊,斬首虜千餘級。
帝遣越公楊素出靈州,行軍總管韓僧壽出慶州,太平公史萬歲出燕州,大將軍武威姚辯出河州以擊都藍。師未出塞,十二月乙未,都藍爲部下所殺,達頭自立爲步迦可汗,其國大亂。長孫晟言於上曰:「今官軍臨境,戰數有功,虜內自攜離,其主被殺,乘此招撫,可以盡降。請遣染干部下分道招慰。」上從之。降者甚衆。
二十年夏四月壬戌,突厥達頭可汗犯塞,詔命晉王廣、楊素出靈武道,漢王諒、史萬歲出馬邑道以擊之。長孫晟帥降人爲秦州行軍總管,受晉王節度。晟以突厥飲泉,易可行毒,因取諸藥毒水上流,突厥人畜飲之多死。於是大驚曰:「天雨惡水,其亡我乎!」因夜遁。晟追之,斬首千餘級。史萬歲出塞,至大斤山,與虜相遇。達頭遣使問:「隋將爲誰?」候騎報︰「史萬歲也。」突厥復問:「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騎曰:「是也。」達頭懼而引去。萬歲馳追百餘里,縱擊,大破之,斬數千級。逐北,入磧數百里,虜遠遁而還。詔遣長孫晟復還大利城,安撫新附。
達頭復遣其弟子俟利伐從磧東攻啓民,上又發兵助啓民守要路,俟利伐退走入磧。啓民上表陳謝曰:「大隋聖人可汗憐養百姓,如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染干如枯木更葉,枯骨更肉,千世萬世,常爲大隋典羊馬也。」帝又遣趙仲卿爲啓民築金河、定襄二城。
仁壽元年春正月,突厥步迦可汗犯塞,敗代州總管韓洪於恆安。夏五月,突厥男女九萬口來降。冬十一月,詔以楊素爲雲州行軍元帥,長孫晟爲受降使者,挾啓民可汗北擊步迦。
二年春三月,突厥思力俟斤等南渡河,掠啓民男女六千口,雜畜二十餘萬而去。楊素帥諸軍追擊,轉戰六十餘里,大破之。突厥北走,素復進追,夜及之。恐其越逸,令其騎稍後,親引兩騎幷降突厥二人與虜並行,虜不之覺。候其頓舍未定,趣後騎掩擊,大破之,悉得人畜以歸啓民。自是突厥遠遁,磧南無復寇掠。
三年(秋九月),突厥步迦可汗所部大亂,鐵勒、僕骨等十餘部皆叛步迦降於啓民。步迦衆潰,西奔吐谷渾。長孫晟送啓民置磧口,啓民於是盡有步迦之衆。
煬帝大業三年春正月朔旦,大陳文物。時突厥啓民可汗入朝,見而慕之,請襲冠帶,帝不許。明日,又帥其屬上表固請,帝大悅,謂牛弘等曰:「今衣冠大備,致單于解辮,卿等功也。」各賜帛甚厚。
夏四月丙寅,車駕北巡。己亥,頓赤岸澤。五月丁巳,突厥啓民可汗遣其子拓特勒來朝。戊午,發河北十餘郡丁男鑿太行山,達于幷州,以通馳道。丙寅,啓民遣其兄子毗黎伽特勒來朝。辛未,啓民遣使請自入塞奉迎輿駕,上不許。六月戊子,車駕頓榆林郡。帝欲出塞耀兵,徑突厥中,指于涿郡,恐啓民驚懼,先遣武衞將軍長孫晟諭旨。啓民奉詔,因召所部諸國奚、霫、室韋等酋長數十人咸集。晟見牙帳中草穢,欲令啓民親除之,示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帳前草曰:「此根大香。」啓民遽嗅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自灑掃,耕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內蕪穢,謂是留香草耳。」啓民乃悟曰:「奴之罪也。奴之骨肉皆天子所賜,得効筋力,豈敢有辭?特以邊人不知法耳,賴將軍敎之。此將軍之惠,奴之幸也。」遂拔所佩刀自芟庭草,其貴人及諸部爭效之。於是發榆林北境,至其牙,東達於薊,長三千里,廣百步,舉國就役,開爲御道。帝聞晟策,益嘉之。
丁酉,啓民及義成公主來朝行宮。己亥,吐谷渾、高昌並遣使入貢。甲辰,上御北樓觀漁於河,以宴百僚。定襄太守周法尚朝于行宮,太府卿元壽言於帝曰:「漢武出關,旌旗千里。今御營之外,請分爲二十四軍,日別遣一軍發,相去三十里,旗幟相望,鉦鼓相聞,首尾相屬,千里不絕,此亦出師之盛者也。」法尚曰:「不然。兵亙千里,動間山川,猝有不虞,四分五裂。腹心有事,首尾未知,道路俱長,難以相救,雖有故事,乃取敗之道也。」帝不懌,曰:「卿意如何?」法尚曰:「結爲方陳,四面外拒,六宮及百官家屬並在其內。若有變起,所當之面,卽令抗拒,內引奇兵,出外奮擊,車爲壁壘,重設鈎陳,此與據城,理亦何異。若戰而捷,抽騎追奔,萬一不捷,屯營自守,臣謂此萬全之策也。」帝曰:「善。」因拜法尚左武衞將軍。
啓民可汗復上表,以爲︰「先帝可汗憐臣,賜臣安義公主,種種無乏。臣兄弟嫉妬,共欲殺臣。臣當是時,走無所適,仰視唯天,俯視唯地,奉身委命,依歸先帝。先帝憐臣且死,養而生之,以臣爲大可汗,還撫突厥之民。至尊今御天下,還如先帝養生臣及突厥之民,種種無乏。臣荷戴聖恩,言不能盡。臣今非昔日突厥可汗,乃是至尊臣民,願帥部落變改衣服,一如華夏。」帝以爲不可。秋七月辛亥,賜啓民璽書,諭以「磧北未靜,猶須征戰,但存心恭順,何必變服。」
帝欲誇示突厥,令宇文愷爲大帳,其下可坐數千人。甲寅,帝於城東御大帳,備儀衞,宴啓民及其部落,作散樂。諸胡駭悅,爭獻牛、羊、駝、馬數千萬頭。帝賜啓民帛二十萬段,其下各有差。又賜啓民路車、乘馬、鼓吹、幡旗,贊拜不名,位在諸侯王上。又詔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尚書左僕射蘇威諫,帝不聽,築之二旬而畢。
八月壬午,車駕發榆林,歷雲中,泝金河。時天下承平,百物豐實,甲士五十餘萬,馬十萬匹,旌旗輜重,千里不絕。令宇文愷等造觀風行殿,上容侍衞者數百人,離合爲之,下施輪軸,倐忽推移。又作行城,周二千步,以板爲榦,衣之以布,飾以丹青,樓櫓悉備。胡人驚以爲神,每望御營,十里之外,屈膝稽顙,無敢乘馬。啓民奉廬帳以俟車駕,乙酉,帝幸其帳。啓民奉觴上壽,跪伏恭甚,王侯以下袒割於帳前,莫敢仰視。帝大悅,賦詩曰:「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何如漢天子,空上單于臺。」皇后亦幸義成公主帳。帝賜啓民及公主金甕各一幷衣服、被褥、錦綵,特勒以下受賜各有差。帝還,啓民從入塞,己丑,遣歸國。
四年夏四月乙卯,詔以「突厥啓民可汗,遵奉朝化,思改戎俗,宜於萬壽戍置城造屋,其帷帳牀褥以上,務從優厚。」
五年春正月,突厥啓民可汗來朝,禮賜益厚。冬十一月,突厥啓民可汗卒,上爲之廢朝三日,立其子咄吉,是爲始畢可汗。表請尚公主,詔從其俗。
八年春二月,北平襄侯段文振爲兵部尚書,上表,以爲帝「寵待突厥太厚,處之塞內,資以兵食。戎狄之性,無親而貪,異日必爲國患,宜以時諭遣,令出塞外,然後明設烽候,緣邊鎭防,務令嚴重,此萬歲之長策也。」三月辛卯,文振卒,帝甚惜之。
==隋討高麗==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高麗王湯聞陳亡,大懼,治兵積穀,爲拒守之策。是歲,上賜湯璽書,責以「雖稱藩附,誠節未盡」。且曰:「彼之一方,雖地狹人少,今若黜王,不可虛置,終須更選官屬,就彼安撫。王若洒心易行,率由憲章,卽是朕之良臣,何勞別遣才彥?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湯得書惶恐,將奉表陳謝,會病卒。子元嗣立,上使使拜元爲上開府儀同三司,襲爵遼東公。元奉表謝恩,因請封王,上許之。
十八年春二月,高麗王元帥靺鞨之衆萬餘寇遼西,營州總管韋沖擊走之。上聞而大怒,乙巳,以漢王諒、王世積並爲行軍元帥,將水陸三十萬伐高麗。以尚書左僕射高熲爲漢王長史,周羅㬋爲水軍總管。夏六月丙寅,下詔黜高麗王元官爵。漢王諒軍出臨渝關,值水潦,饋運不繼,軍中乏食,復遇疾疫。周羅㬋自東萊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風,船多飄沒。秋九月己丑,師還,死者什八九。高麗王元亦惶懼,遣使謝罪,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上於是罷兵,待之如初。
百濟王昌遣使奉表請爲軍導,帝下詔,諭以「高麗服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厚其使而遣之。高麗頗知其事,以兵侵掠其境。
煬帝大業六年。帝之幸啓民帳也,高麗使者在啓民所,啓民不敢隱,與之見帝。黃門侍郎裴矩說帝曰:「高麗本箕子所封之地,漢、晉皆爲郡縣,今乃不臣,別爲異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楊諒不肖,師出無功。當陛下之時,安可不取,使冠帶之境,遂爲蠻貊之鄕乎?今其使者親見啓民舉國從化,可因其恐懼,脅使入朝。」帝從之,敕牛弘宣旨曰:「朕以啓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帳。明年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如啓民。苟或不朝,將帥啓民往巡彼土。」高麗王元懼藩禮頗闕,帝將討之,課天下富人買武馬,匹至十萬錢,簡閱器仗,務令精新,或有濫惡,則使者立斬。
七年春二月乙亥,帝自江都行幸涿郡。壬午,下詔討高麗。敕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晝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夏四月庚午,車駕至涿郡之臨朔宮,文武從官九品以上,並令給宅安置。先是,詔總徵天下之兵,無問遠近,俱會於涿。又發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於是四遠奔赴如流。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供載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發河南、北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塡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八年春正月,四方兵皆集涿郡。帝徵合水令庾質問曰:「高麗之衆不能當我一郡,今朕以此衆伐之,卿以爲克不?」對曰:「伐之可克。然臣竊有愚見,不願陛下親行。」帝作色曰:「朕今總兵至此,豈可未見賊而先自退邪?」對曰:「戰而未克,懼損威靈。若車駕留此,命猛將勁卒,指授方略,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克之必矣。事機在速,緩則無功。」帝不悅曰:「汝旣憚行,自可留此。」右尚方署監事耿詢上書切諫,帝大怒,命左右斬之,何稠苦救得免。
壬午,詔左十二軍出鏤方、長岑、溟海、蓋馬、建安、南蘇、遼東、玄菟、扶餘、朝鮮、沃沮、樂浪等道,右十二軍出黏蟬、含資,渾彌、臨屯、候城、提奚、蹋頓、肅愼、碣石、東暆、帶方、襄平等道,絡繹引途,總集平壤,凡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二百萬,其饋運者倍之。宜社於南桑乾水上,類上帝於臨朔宮南,祭馬祖於薊城北。帝親授節度,每軍大將、亞將各一人,騎兵四十隊,隊百人,十隊爲團,步卒八十隊,分爲四團,團各有偏將一人。其鎧冑、纓拂、旗幡,每團異色。受降使者一人,承詔慰撫,不受大將節制。其輜重散兵等亦爲四團,使步卒挾之而行,進止立營,皆有次敍儀法。癸未,第一軍發。日遣一軍,相去四十里,連營漸進。終四十日發乃盡,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亙九百六十里。御營內合十二衞,三臺、五省、九寺分隸內、外、前、後、左、右六軍,次後發,又亙八十里。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二月,以段文振爲左候衞大將軍,出南蘇道。文振於道中疾篤,上表曰:「竊見遼東小醜,未服嚴刑,遠降六師,親勞萬乘。但夷狄多詐,深須防擬,口陳降款,毋宜遽受。水潦方降,不可淹遲。唯願嚴勒諸軍,星馳速發,水陸俱前,出其不意,則平壤孤城,勢可拔也。若傾其本根,餘城自克。如不時定,脫遇秋霖,深爲艱阻,兵糧旣竭,強敵在前,靺鞨出後,遲疑不決,非上策也。」三月辛卯,文振卒,帝甚惜之。
癸巳,上始御師,進至遼水。衆軍總會,臨水爲大陳。高麗兵阻水拒守,隋兵不得濟。左屯衞大將軍麥鐵杖謂人曰:「丈夫性命自有所在,豈能然艾灸頞,瓜蒂歕鼻,治黃不差,而臥死兒女手中乎!」乃自請爲前鋒,謂其三子曰:「吾荷國恩,今爲死日。我得良殺,汝當富貴。」帝命工部尚書宇文愷造浮橋三道於遼水西岸,旣成,引橋趣東岸,橋短不及岸丈餘。高麗兵大至,隋兵驍勇者爭赴水接戰,高麗兵乘高擊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衆。麥鐵杖躍登岸,與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皆戰死。乃歛兵,引橋復就西岸。詔贈鐵杖宿公,使其子孟才襲爵,次子仲才、季才並拜正議大夫。更命少府監何稠接橋,二日而成。諸軍相次繼進,大戰于東岸,高麗兵大敗,死者萬計。諸軍乘勝進圍遼東城,卽漢之襄平城也。車駕度遼,引曷薩那可汗及高昌王伯雅觀戰處以懾憚之。因下詔赦天下。命刑部尚書衞文昇、尚書右丞劉士龍撫遼左之民,給復十年,建置郡縣,以相統攝。
諸將之東下也,帝親戒之曰:「今者弔民伐罪,非爲功名。諸將或不識朕旨,欲輕兵掩襲,孤軍獨鬬,立一身之名以邀勳賞,非大軍行法。公等進軍,當分爲三道,有所攻擊,必三道相知,毋得輕軍獨進,以致失亡。又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遼東數出戰不利,乃嬰城固守,帝命諸軍攻之。又敕諸將︰「高麗若降,卽宜撫納,不得縱兵。」遼東城將陷,城中人輒言請降,諸將奉旨,不敢赴機,先令馳奏。比報至,城中守禦亦備,隨出拒戰。如此再三,帝終不悟。旣而城久不下。六月己未,帝幸遼東城南,觀其城池形勢,因召諸將詰責之曰:「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願我來,恐見病敗耳。我今來此,正欲觀公等所爲,斬公輩耳!公今畏死,莫肯盡力,謂我不能殺公邪?」諸將咸戰懼失色。帝因留止城西數里,御六合城。高麗諸城各堅守不下。
右翊衞大將軍來護兒帥江、淮水軍,舳艫數百里,浮海先進,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與高麗相遇,進擊,大破之。護兒欲乘勝趣其城,副總管周法尚止之,請俟諸軍至俱進。護兒不聽,簡精甲四萬直造城下。高麗伏兵於羅郭內空寺中,出兵與護兒戰而僞敗,護兒逐之入城,縱兵俘掠,無復部伍。伏兵發,護兒大敗,僅而獲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高麗追至船所,周法尚整陳待之,高麗乃退。護兒引兵還屯海浦,不敢復留應接諸軍。
左翊衞大將軍宇文述出扶餘道,右翊衞大將軍于仲文出樂浪道,左驍衞大將軍荊元恆出遼東道,右翊衞將軍薛世雄出沃沮道,右屯衞將軍辛世雄出玄菟道,右禦衞將軍張瑾出襄平道,右武候將軍趙孝才出碣石道,涿郡太守檢校左武衞將軍崔弘昇出遂城道,檢校右禦衞虎賁郎將衞文昇出增地道,皆會於鴨綠水西。述等兵自瀘河、懷遠二鎭,人馬皆給百日糧,又給排甲、槍矟幷衣資、戎具、火幕,人別三石已上,重莫能勝致。下令軍中「遺棄米粟者斬」,士卒皆於幕下掘坑埋之,纔行及中路,糧已將盡。
高麗遣大臣乙支文德詣其營詐降,實欲觀虛實。于仲文先奉密旨︰「若遇高元及文德來者,必擒之。」仲文將執之,尚書右丞劉士龍爲慰撫使,固止之。仲文遂聽文德還。旣而悔之,遣人紿文德曰:「更欲有言,可復來。」文德不顧,濟鴨綠水而去。仲文與述等旣失文德,內不自安。述以糧盡,欲還。仲文議以精銳追文德,可以有功。述固止之,仲文怒曰:「將軍仗十萬之衆,不能破小賊,何顏以見帝!且仲文此行,固知無功。何則?古之良將能成功者,軍中之事,決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勝敵?」時帝以仲文有計畫,令諸軍諮稟節度,故有此言。由是述等不得已而從之,與諸將渡水追文德。文德見述軍士有飢色,故欲疲之,每戰輒走。述一日之中,七戰皆捷,旣恃驟勝,又逼羣議,於是遂進,東濟薩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爲營。文德復遣使詐降,請於述曰:「若旋師者,當奉高元朝行在所。」述見士卒疲弊,不可復戰,又平壤城險固,度難捽拔,遂因其詐而還。述等爲方陳而行,高麗四面鈔擊,述等且戰且行。秋七月壬寅,至薩水,軍半濟,高麗自後擊其後軍,右屯衞將軍辛世雄戰死。於是諸軍俱潰,不可禁止,將士奔還,一日一夜至鴨綠水,行四百五十里。將軍天水王仁恭爲殿,擊高麗,卻之。來護兒聞述等敗,亦引還。唯衞文昇一軍獨全。
初,九軍度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失亡蕩盡。帝大怒,鎖繫述等。癸卯,引還。
初,百濟王璋遣使請討高麗,帝使之覘高麗動靜,璋內與高麗潛通。隋軍將出,璋使其臣國智牟來請師期,帝大悅,厚加賞賜,遣尚書起部郎席律詣百濟,告以期會。及隋軍渡遼,百濟亦嚴兵境上,聲言助隋,實持兩端。
是行也,唯於遼水西拔高麗武厲邏,置遼東郡及通定鎭而已。八月,敕運黎陽、洛口、太原等倉谷向望海頓,使民部尚書廬江樊子蓋留守涿郡。九月庚寅,車駕至東都。
宇文述素有寵於帝,且其子士及尚帝女南陽公主,故帝不忍誅。甲申,與于仲文等皆除名爲民。斬劉士龍,以謝天下。薩水之敗,高麗追圍薛世雄於白石山,世雄奮擊,破之,由是獨得免官。以衞文昇爲金紫光祿大夫。諸將皆委罪於于仲文,帝旣釋諸將,獨繫仲文。仲文憂恚,發病困篤,乃出之,卒于家。
九年春正月丁丑,詔徵天下兵集涿郡。始募民爲驍果,修遼東古城以貯軍糧。二月壬午,詔︰「宇文述以兵糧不繼,遂陷王師,乃軍吏失於支料,非述之罪,宜復其官爵。」尋又加開府儀同三司。帝謂侍臣曰:「高麗小虜,侮慢上國。今拔海移山,猶望克果,況此虜乎!」乃復議伐高麗。左光祿大夫郭榮諫曰:「戎狄失禮,臣下之事。千鈞之弩,不爲鼷鼠發機,柰何親辱萬乘,以敵小寇乎!」帝不聽。
夏四月庚午,車駕度遼。壬申,遣宇文述與上大將軍楊義臣趣平壤,左光祿大夫王仁恭出扶餘道。仁恭進軍至新城,高麗兵數萬拒戰,仁恭帥勁騎一千擊破之,高麗嬰城固守。帝命諸將攻遼東,聽以便意從事。飛樓、橦、雲梯、地道四面俱進,晝夜不息,而高麗應變拒之,二十餘日不拔,主客死者甚衆。衝梯竿長十五丈,驍果吳興沈光升其端,臨城與高麗戰,短兵接,殺十數人。高麗競擊之而墜,未及地,適遇竿有垂絙,光接而復上。帝望見,壯之,卽拜朝散大夫,恆置左右。
遼東城久不拔,帝遣造布囊百餘萬口,滿貯土欲積爲魚梁大道,闊三十步,高與城齊,使戰士登而攻之。又作八輪樓車,高出於城,夾魚梁道,欲俯射城內。指期將攻,城內危蹙。會楊玄感反書至,帝大懼。兵部侍郎斛斯政素與玄感善,玄感之反,政與之通謀。玄縱兄弟亡歸,政潛遣之。帝將窮治玄縱等黨與,政內不自安,[六月]戊辰,亡奔高麗。庚午夜二更,帝密召諸將,使引軍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衆心忷懼,無復部分,諸道分散。高麗卽時覺之,然不敢出,但於城內鼓譟。至來日午時,方漸出外,四遠覘偵,猶疑隋軍詐之。經二日,乃出數千兵追躡,畏隋軍之衆,不敢逼,常相去八九十里。將至遼水,知御營畢渡,乃敢逼後軍。時後軍猶數萬人,高麗隨而抄擊,最後羸弱數千人爲所殺略。
初,帝再征高麗,復問太史令庾質曰:「今段何如?」對曰:「臣實愚迷,猶執前見。陛下若親動萬乘,勞費實多。」帝怒曰:「我自行猶不克,直遣人去,安得有功!」及還,謂質曰:「卿前不欲我行,當爲此耳。」
十年春二月辛未,詔百僚議伐高麗,數日,無敢言者。戊子,詔復徵天下兵,百道俱進。三月壬子,帝行幸涿郡,士卒在道,亡者相繼。癸亥,至臨渝宮,禡祭黃帝,斬叛軍者以釁鼓,亡者亦不止。夏四月甲午,車駕至北平。
秋七月癸丑,車駕次懷遠鎭。時天下已亂,所徵兵多失期不至,高麗亦困弊。來護兒至卑奢城,高麗舉兵逆戰,護兒擊破之。將趣平壤,高麗王元懼,甲子,遣使乞降,囚送斛斯政。帝大悅,遣使持節召護兒還。護兒集衆曰:「大軍三出,未能平賊,此還不可復來,勞而無功,吾竊恥之。今高麗實困,以此衆擊之,不日可克。吾欲進兵徑圍平壤,取高元獻捷而歸,不亦善乎?」答表請行,不肯奉詔。長史崔君肅固爭,護兒不可,曰:「賊勢破矣,獨以相任,自足辦矣。吾在閫外,事當專決,寧得高元,還而獲譴,捨此成功,所不能矣。」君肅告衆曰:「若從元帥違拒詔書,必當聞奏,皆應獲罪。」諸將懼,俱請還,乃始奉詔。
八月己巳,帝自懷遠鎭班師。邯鄲賊帥楊公卿帥其黨八千人抄駕後第八隊,得飛黃上廐馬四十二匹而去。冬十月丁卯,上至東都。己丑,還西京。以高麗使者及斛斯政告太廟。仍徵高麗王元入朝,元竟不至。敕將帥嚴裝,更圖後舉,竟不果行。
初,開皇之末,國家殷盛,朝野皆以高麗爲意,劉炫獨以爲不可,作《撫夷論》以刺之。至是,其言始驗。十一月丙申,殺斛斯政於金光門外。
==煬帝亡隋==
隋文帝仁壽四年。章仇太翼言於帝曰:「陛下水命,雍州為破水之衝,不可久居。又讖云:「修治洛陽還晉家。。」帝深以為然,十一月乙未,幸洛陽,留晉王昭守長安。丙申,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渡河至浚儀、襄城,達於上洛,以置關防。癸丑,下詔於伊、洛營建東京。
煬帝大業元年春三月丁未,詔楊素與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徙洛州郭內居民及諸州富商大賈數萬戶以實之。廢二崤道,開葼冊道。敕宇文愷與內史舍人封德彝等營顯仁宮,南接皁澗,北跨洛濱。發大江之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陽。又求海內嘉木異草,珍禽奇獸,以實園苑。辛亥,命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復自板渚引河歷滎澤入汴。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於淮。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楊子入江。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御道,樹以柳,自長安至江都置離宮四十餘所。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東京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車載死丁,東至成皋,北至河陽,相望於道。又作天經宮於東京,四時祭高祖。
夏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內為海,周十餘里,為方丈、蓬萊、瀛洲諸山,高出水百餘尺,臺觀、宮殿、羅絡山上,向背如神。海北有龍鱗渠,縈紆注海內。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樓觀窮,極華麗宮。樹秋冬雕落,則翦綵為花葉,綴於枝條,色渝則易以新者,常如陽春。沼內亦翦綵為荷芰菱芡,乘輿遊幸,則去冰而布之。十六院競以殽羞精麗相高,求市恩寵。上好以月夜從宮數千騎遊西苑,作《清夜遊曲》,於馬上奏之。
秋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發顯仁宮,王弘遣龍舟奉迎。己巳,上御小朱航,自漕渠出洛口,御龍舟。龍舟四重,高四十五丈,長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飾以金玉。下重內侍處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裝飾無異。別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又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陵波、五樓、道場、玄壇、樓船、板{{PUA|}}翕、黃蔑等數千艘,後官、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及載內外百司供奉之物。共享挽船士八萬餘人,其挽漾彩以上者九千餘人,謂之「殿腳」,皆以錦彩為袍。又有平乘、青龍、艨艟、艚{{PUA|}}爰、八棹、艇舸等數千艘,並十二衛兵乘之,並載兵器、帳幕,兵士自引,不給夫。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曜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多者一州至百轝,極水陸珍奇。後宮厭飫,將發之際,多棄埋之。
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成,進將作大匠宇文愷位開府儀同三司。
二月丙戌,詔吏部尚書牛弘等議定輿服、儀衛制度。以開府儀同三司何稠為太府少卿,使之營造,送江都。稠智思精巧,博覽圖籍,參會古今,多所損益。袞冕畫日月星辰,皮弁用漆紗為之。又作黃麾三萬六千人仗,及輅輦車輿,皇后鹵簿,百官儀服,務為華盛,以稱上意。課州縣送羽毛,民求捕之,網羅被水陸,禽獸有堪氅毦之用者,殆無遺類。烏程有高樹逾百尺,旁無附枝,上有鶴巢,民欲取之,不可上,乃伐其根。鶴恐殺其子,自拔氅毛投於地,時人或稱以為瑞,曰:「天子造羽儀,鳥獸自獻毛羽。」所役工十萬餘人,用金銀錢帛巨億計。帝每出遊幸,羽儀填街溢路,亙二十餘里。三月庚午,上發江都。夏四月庚戌,自伊闕陳法駕,備千乘萬騎入東京。辛亥,御端門,大赦,免天下今年租賦。制五品已上文官乘車,在朝弁服,佩玉。武官馬加珂,戴幘,服袴褶。文物之盛,近世莫及也。
秋七月甲戌,元德太子昭薨,帝哭之,數聲而止,尋奏聲伎,無異平日。八月辛卯,封皇孫倓為燕王,侗為越王,侑為代王,皆昭之子也。九月乙丑,立秦孝王子浩為秦王。
冬十月,置洛口倉於鞏東南原上,築倉城,周迴二十餘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還,置監官並鎮兵千人。十二月,置回洛倉於洛陽北七里,倉城周迴十里,穿三百窖。
初,齊溫公之世,有魚龍、山車等戲,謂之散樂,周宣帝時,鄭譯奏征之。高祖受禪,命牛弘定樂,非正聲、清商及九部、四舞之色,悉放遣之。帝以啓民可汗將入朝,欲以富樂誇之。太常少卿裴蘊希旨奏括天下周、齊、梁、陳樂家子弟皆為樂戶。其六品以下至庶人有善音樂者,皆直太常。帝從之。於是四方散樂,大集東京,閱之於芳華苑積翠池側。有舍利獸先來跳躍,激水滿衢,黿鼉龜鱉,水人蟲魚,遍覆於地。又有鯨魚,噴霧翳日,倏忽化成黃龍,長七八丈。又二人戴竿,上有舞者,欻然騰過。左右易處。又有神鰲負山、幻人、吐火,千變萬化。伎人皆衣錦繡繒彩,舞者鳴環佩,綴花毦。課京兆、河南制其衣,兩京錦彩為之空竭。帝多制豔篇,令樂正白明達造新聲播之,音極哀怨。帝甚悅,謂明達曰:「齊氏偏隅,樂工曹妙達猶封王。我今天下大同,方且貴汝,宜自修謹。」
三年夏四月庚辰,下詔欲安輯河北,巡省趙、魏。丙寅,車駕北巡。六月,帝過雁門。自榆林出塞,甲士五十萬,旌旗輜重千里不絕。作觀風殿及行城,周二千步。八月,幸突厥啓民帳而還。事見《突厥明隋》。
西域諸胡多至張掖交市,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矩知帝好遠略,諸商胡至者,矩誘訪諸國山川風俗,王及庶人儀形服飾,撰《西域圖記》三卷,合四十四國,入朝奏之。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從西傾以去,縱橫所亙將二萬里,發自敦煌,至於西海,凡為三道,北道從伊吾,中道從高昌,南道從鄯善,總湊敦煌。且云:「以國家威德,將士驍雄,泛濛汜而越崑崙,易如反掌。但突厥、吐渾分領羌胡之國,為其壅遏,故朝貢不通。今並因商人密送誠款,引領翹首,願為臣妾。若服而撫之,務存安輯,皇華遣使,弗動兵車,諸蕃既從,渾、厥可滅,混壹戎夏,其在茲乎。」帝大悅,賜物五百段,日引矩至御坐,親問西域事。矩盛言:「胡中多諸珍寶,吐谷渾易可併吞」。帝於是慨然慕秦皇、漢武之功,甘心將通西域,四夷經略,咸以委之。以矩為黃門侍郎,復使至張掖,引致諸胡,啗之以利,勸令入朝。自是西域諸胡往來相繼,所經郡縣,疲於送迎,糜費以萬萬計。令中國疲弊,以至於亡,皆矩之倡導也。
四年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軍百餘萬眾穿水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丁男不供,始役婦人。三月乙丑,車駕幸五原,因出塞,巡長城。帝無日不治宮室,兩京及江都,苑囿、亭殿雖多,久而益厭,每遊幸,左右顧矚,無可意者,不知所適。乃備責天下山川之圖,躬自歷覽,以求勝地可置宮苑者。夏四月,詔於汾州之北汾水之源營汾陽宮。秋七月辛巳,發丁男二十餘萬築長城,自榆谷而東。九月辛未,徵天下鷹師悉集東京,至者萬餘人。
五年春正月丙子,改東京為東都。戊子,上自東都西還。二月戊申,車駕至西京。三月己巳,西巡河右。乙亥,幸扶風舊宅。夏四月癸亥,出臨津關,渡黃河,至西平,陳兵講武,將擊吐谷渾。五月乙亥,上大獵於拔延山,長圍周亙二十里。庚辰,入長寧谷,度星嶺。丙戌,至浩亹川。以橋未成,斬都水使者黃亙及督役者九人,數日,橋成,乃行。
六月辛丑,帝謂給事郎蔡徵曰:「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禮,而江東諸帝多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此何理也。」對曰:「此其所以不能長世。」丙午,至張掖。帝之將西巡也,命裴矩說高昌王曲伯雅及伊吾吐屯設等,啗以厚利,召使入朝。壬子,帝至燕支山,伯雅、吐屯設等及西域二十七國謁於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錦罽,焚香奏樂,歌舞諠噪。帝復令武威、張掖士女盛飾縱觀,衣服車馬不鮮者,郡縣督課之。騎乘填咽,周亙數十里,以示中國之盛。吐屯設獻西域數千里之地,上大悅。癸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謫天下罪人為戍卒以守之。命劉權鎮河源郡積石鎮,大開屯田,扞禦吐谷渾,以通西域之路。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帝謂裴矩有綏懷之略,進位銀青光祿大夫。自西京諸縣及西北諸郡,皆轉輸塞外,每歲巨億萬計。經途險遠及遇寇鈔,人畜死亡不達者,郡縣皆徵破其家。由是百姓失業,西方先困矣。
丙辰,上御觀風殿,大備文物,引高昌王曲伯雅及伊吾吐屯設升殿宴飲,其餘蠻夷使者陪階庭者二十餘國,奏九部樂及魚龍戲以娛之,賜賚有差。戊午,赦天下。吐谷渾有青海,俗傳置牝馬於其上,得龍種。秋七月丁卯,置馬牧於青海,縱牝馬二千匹於川穀以求龍種,無效而止。
車駕東還,行經大斗拔谷,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雪晦冥,文武饑餒沾溼,夜久不逮前營,士卒凍死者太半,馬驢什八九,後宮妃、主或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九月癸未,車駕入西京。冬十一月丙子,復幸東都。
六年春正月,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丁丑,於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達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鉅萬。自是歲以為常。諸蕃請入豐都市交易,帝許之。先命整飾店肆,檐宇如一,盛設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賣菜者亦藉以龍鬚席。胡客每過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紿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驚歎。其黠者頗覺之,見以繒帛纏樹,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市人慚不能答。
帝稱裴矩之能,謂羣臣曰:「裴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未發之頃,矩輒以聞。自非奉國盡心,孰能若是。」是時矩與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光祿大夫郭衍皆以諂諛有寵。述善於供奉,容止便辟,侍衛者咸取則焉。郭衍嘗勸帝五日一視朝,曰:「無效高祖,空自勤苦。」帝益以為忠,曰:「唯有郭衍心與朕同。」
帝臨朝凝重,發言降詔,辭義可觀。而內存聲色,其在兩都及巡遊,常以僧、尼、道士、女官自隨,謂之「四道場」。梁公蕭鉅,琮之弟子。千牛左右宇文皛,慶之孫也。皆有寵於帝。帝每日於苑中林亭間盛陳酒饌,敕燕王倓與鉅、皛及高祖嬪御為一席,僧、尼、道士、女官為一席,帝與諸寵姬為一席,略相連接,罷朝即從之。宴飲更相勸侑,酒酣殽亂,靡所不至,以是為常。楊氏婦女之美者,往往進御。皛出入宮掖,不限門禁,至於妃嬪、公主皆有醜聲,帝亦不之罪也。
二月庚申,以所徵周、齊、梁、陳散樂悉配太常,皆置博士弟子以相傳授,樂工至三萬餘人。
三月癸亥,帝幸江都宮。初帝欲大營汾陽宮,令御史大夫張衡具圖奏之。衡承間進諫曰:「比年勞役繁多,百姓疲弊,伏願留神,稍加抑損。」帝意甚不平,後目衡謂侍臣曰:「張衡自謂由其計劃,令我有天下也。」乃錄齊王暕攜皇甫詡從駕及前幸涿郡祠恆嶽時父老謁見者衣冠多不整,譴衡以憲司不能舉正,出為榆林太守。久之,衡督役築樓煩城,因帝巡幸,得謁帝。帝惡衡不損瘦,以為不念咎,謂衡曰:「公甚肥澤,宜且還郡。」復遣之榆林。未幾,敕衡督役江都宮。禮尚書楊玄感使至江都,衡謂玄感曰:「薛道衡真為枉死。」玄感奏之。江都郡丞王世充又奏衡頻減頓具。帝於是發怒,鎖詣江都市,將斬之,久乃得釋,除名為民,放還田里。以王世充領江都宮監。
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七年春二月己未,上升鈞臺,臨楊子津,大宴百僚。乙亥,帝自江都行幸涿郡,御龍舟,渡河入永濟渠,仍敕選部、門下、內史、御史四司之官於船前選補,其受選者三千餘人,或徒步隨船三千餘里,不得處分,凍餒瘦頓,因而致死者什一二。壬午,下詔討高麗。討《高麗》事見《隋討高麗》。
帝自去歲謀討高麗,詔山東置府,令養馬以供軍役。又發民夫運米,積於瀘河、懷遠二鎮,車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加之饑饉,谷價踊貴,東北邊尤甚,斗米直數百錢。所運米或粗惡,令民糴以償之。又發鹿車伕六十餘萬,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險遠,不足充餱糧,至鎮,無可輸,皆懼罪亡命。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羣盜。鄒平民王薄擁眾據長白山,剽掠齊、濟之郊,自稱知世郎,言事可知矣。又作《無向遼東浪死歌》以相感勸,避徵役者多往歸之。平原東有豆子<齒尤>,負海帶河,地形深阻,自高齊以來,羣盜多匿其中。有劉霸道者,家於其旁,累世仕宦,貲產富厚。霸道喜遊俠,食客常數百人,及羣盜起,遠近多往依之,有眾十餘萬,號「阿舅賊」。漳南人竇建德,同縣孫安祖,亦集無賴少年,入高雞泊中為羣盜。時鄃人張金稱聚眾河曲,蓚人高士達聚眾於清河境內為盜。事見《唐平河朔》。
自是所在羣盜蜂起,不可勝數,徒眾多者至萬餘人,攻陷城邑。甲子,敕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隨獲斬決,然莫能禁止。
八年春三月癸巳,上始御師,進至遼水。夏六月己未,帝幸遼東城南。秋七月,進軍至薩水,高麗擊之,諸軍俱潰。初,九軍度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亡失蕩盡。九月庚寅,車駕至東都。
九年春正月丁丑,詔徵天下兵集涿郡。己亥,命刑部尚書衛文升等輔代王侑留守西京。
二月,帝復議伐高麗,左光祿大夫郭榮諫,不聽。三月丙子,濟陰孟海公起為盜,保據周橋,眾至數萬。丁丑,發丁男十萬城大興。戊寅,帝幸遼東,命民部尚書樊子蓋等輔越王侗留東都。時所在盜起。齊郡王薄、孟讓、北海郭方預、清河張金稱、平原郝孝德、河間格謙、勃海孫宣雅各布聚種攻剽,多者十餘萬,少者數萬人,山東苦之。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習兵,郡縣吏每與賊戰,望風沮敗。夏四月庚午,車駕度遼。
禮部尚書楊玄感反於黎陽。秋七月癸未,餘杭民劉元進起兵以應玄感。元進手長尺餘,臂垂過膝,自以相表非常,陰有異志。皇帝再發三吳兵徵高麗,三吳兵皆相謂曰:「往歲天下全盛,吾輩父兄徵高麗者猶太半不返。今已罷弊,復為此行,吾屬無遺類矣。」由是多亡命。郡縣捕之急,聞元進舉兵,亡命者雲集,旬月間眾至數萬。
秋八月,玄感兵敗,執送行在所,磔屍東都市。
癸卯,吳郡朱燮、晉陵管崇聚眾寇掠江左。燮本還俗道人,涉獵經史,頗知兵法,形容眇小,為崑山縣博士,與數十學生起兵,民苦役者赴之如歸。崇長大,美姿容,志氣倜儻,隱居常孰,自言有王者相,故羣盜相與奉之。時帝在涿郡,命虎牙郎將趙六兒將兵萬人屯楊子,分為五營以備南賊。崇遣其將陸顗渡江,夜襲六兒,破其兩營,收其器械軍資而去,眾益盛,至十萬。
辛酉,帝使大理卿鄭善果、御史大夫裴蘊、刑部侍郎骨儀與留守樊子蓋推玄感黨與。儀本天竺胡人也。帝謂蘊曰:「玄感一呼而從者十萬,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為盜耳,不盡加誅,無以懲後。」子蓋性既殘酷,蘊復受此旨,由是峻法治之,所殺三萬餘人,皆籍沒其家,枉死者太半,流徙者六千餘人。玄感之圍東都也,開倉賑給百姓。凡受米者,皆坑之於都城之南。玄感所善文士會稽虞綽、琅邪王胄俱坐徙邊,綽、胄亡命,捕得,誅之。
帝善屬文,不欲人出其右。薛道衡死,帝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王胄死,帝誦其佳句,曰:「庭草無人隨意綠,復能作此語邪。」帝自負才學,每驕天下之士,嘗謂侍臣曰:「天下皆謂朕承藉緒餘而有四海,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
帝從容謂祕書郎虞世南曰:「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者,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世南,世基之弟也。
九月己卯,東海民彭孝才起為盜,有眾數萬。冬十月丁丑,賊帥呂明星圍東郡,虎賁郎將費青奴擊破之。劉元進帥其眾將渡江,會楊玄感敗,朱燮、管崇共迎元進,推以為主,據吳郡,稱天子,燮、崇俱為尚書僕射,署置百官,毗陵、東陽、會稽、建安豪傑多執長史以應之。帝遣左屯衛大將軍代人吐萬緒、光祿大夫下邽魚俱羅將兵討之。十一月己酉,右侯衛將軍馮孝慈討張金稱於清河,孝慈敗死。
十二月,唐縣人宋子賢,善幻術,能變佛形,自稱彌勒出世,遠近信惑,遂謀因無遮大會舉兵襲乘輿。事泄,伏誅,並誅黨與千餘家。扶風桑門向海明亦自稱彌勒出世,人有歸心者輒獲吉夢,由是三輔人翕然奉之,因舉兵反,眾至數萬。丁亥,海明自稱皇帝,改元白烏。詔太僕卿楊義臣擊破之。
劉元進攻丹陽,吐萬緒濟江擊破之,元進解圍去,緒進屯曲阿。元進結柵拒緒,相持百餘日。緒擊之,賊眾大潰,死者以萬數。元進挺身夜遁,保其壘。朱燮、管崇等屯毗陵,連營百餘里,緒乘勝進擊,復破之。賊退保黃山,緒圍之,元進、燮僅以身免,於陳斬崇及其將卒五千餘人,收其子女三萬餘口,進解會稽圍。魚俱羅與緒偕行,戰無不捷,然百姓從亂者如歸市,賊敗而復聚,其勢益盛。
元進退據建安,帝令緒進討,緒以士卒疲弊,請息甲待來春,帝不悅。俱羅亦以賊非歲月可平,諸子在洛京,潛遣家僕迎之,帝怒。有司希旨,奏緒怯懦,俱羅敗衄,俱羅坐斬,徵緒詣行在,緒憂憤,道卒。
帝更遣江都丞王世充發淮南兵數萬人討元進。世充渡江,頻戰皆捷,元進、燮敗死於吳,其餘眾或降或散。世充召先降者於通玄寺瑞像前焚香為誓,約降者不殺。散者始欲入海為盜,聞之,旬日之間,歸首略盡,世充悉坑之於黃亭澗,死者三萬餘人。由是餘黨復相聚為盜,官軍不能討,以至隋亡。帝以世充有將帥才,益加寵任。
是歲,詔「為盜者籍沒其家」。時羣盜所在皆滿,郡縣官因之各專威福,生殺任情矣。章丘杜伏威與臨濟輔公祏俱亡命為羣盜。
十年春二月,議伐高麗。丁酉,扶風賊帥唐弼立李弘之為天子,有眾十萬,自稱唐王。三月壬子,帝行幸涿郡,士卒在道,亡者相繼。夏四月,車駕至北平。
五月庚申,延安賊帥劉迦論自稱皇王,建元大世,有眾十萬,與稽胡相表裏為寇。詔以左驍衛大將軍屈突通為關內討捕大使,發兵擊之,戰於上郡,斬迦論並將卒萬餘級,虜男女數萬口而還。秋七月癸丑,車駕次懷遠鎮,八月己巳,班師。冬十月丁卯,上至東都。己丑,還西京。十一月乙卯,離石胡劉苗王反,自稱天子,眾至數萬。將軍潘長文討之,不克。汲郡賊帥王德仁,擁眾數萬,保林慮山為盜。帝將如東都,太史令庾質諫曰:「比歲伐遼,民實勞弊,陛下宜鎮撫關內,使百姓盡力農桑,三五年間,四海稍豐實,然後巡省,於事為宜。」帝不悅。質辭疾不從,帝怒,下質獄,竟死獄中。十二月壬申,帝如東都,赦天下。戊子,入東都。
東海賊帥彭孝才轉掠沂水,彭城留守董純討擒之。純戰雖屢捷,而盜賊日滋,或譖純怯懦,帝怒,鎖純詣東都,誅之。
孟讓自長白山寇掠諸郡,至盱眙,眾十餘萬,據都梁宮,阻淮為固。江都丞王世充將兵拒之,為五柵以塞險要,羸形示弱。讓笑曰:「世充文法小吏,安能將兵。吾今生縛取,鼓行入江都耳。」時民皆結堡自固,野無所掠,賊眾漸餒,乃少留兵圍五柵,分人於南方抄掠。世充伺其懈,縱兵出擊,大破之,讓以數十騎遁去,斬首萬餘級。
齊郡賊帥左孝友眾十萬屯蹲狗山,郡丞張須陀列營逼之,孝友窘迫出降。須陀威振東夏,以功遷齊郡通守,領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討捕大使。涿郡賊帥盧明月眾十餘萬軍祝阿,須陁將萬人邀之。相持十餘日,糧盡,將退,謂將士曰:「賊見吾退,必悉眾來追,若以千人襲據其營,可有大利。此誠危事,誰能往者。」眾莫對,唯羅士信及歷城秦叔寶請行。於是須陁委柵而遁,使二人分將千人伏葭葦中。明月悉眾追之,士信、叔寶馳至其柵,柵門閉,二人超升其樓,各殺數人,營中大亂,二人斬關以納外兵,因縱火焚其三十餘柵,煙焰漲天。明月奔還,須陁回軍奮擊,大破之,明月以數百騎遁去,所俘斬無算。叔寶名瓊,以字行。
十一年。帝以戶口逃亡,盜賊繁多,二月庚午,詔民悉城居,田隨近給。郡縣驛亭、村塢皆築城。上谷賊帥王須拔自稱漫天王,國號燕。賊帥魏刀兒自稱歷山飛。眾各十餘萬,北連突厥,南寇燕、趙、
初,高祖夢洪水沒都城,意惡之,故遷都大興。申明公李穆薨,高祖以渾為穆嗣,累官至右驍衛大將軍,改封郕公。帝以其門族強盛,忌之。會有方士安伽陀言李氏當為天子,勸帝盡誅海內凡姓李者。渾從子將作監敏小名洪兒,帝疑其名應讖,嘗面告之,異其引決。虎賁郎將河東裴仁基告渾反,帝收渾、敏及宗族三十二人殺之。
三月己酉,帝行幸太原。夏四月,幸汾陽宮避暑。宮城迫隘,百官士卒佈散山谷間,結草為營而居之。以衛尉少卿李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承製黜陟,選補郡縣文武官,仍發河東兵討捕羣盜。淵行至龍門,擊賊帥毋端兒,破之。秋八月乙丑,帝巡北塞。突厥始畢帥騎數十萬謀襲乘輿。事見《太宗平突厥》。
九月丁未,車駕還至太原。蘇威言於帝曰:「今盜賊不息,士馬疲弊,願陛下亟還西京,深根固本,為社稷計。」帝初然之。宇文述曰:「從官妻子多在東都,宜便道向洛陽,自潼關而入。」帝從之。冬十月壬戌,帝至東都,顧盼街衢,謂侍臣曰:「猶大有人在。」意謂向日平楊玄感,殺人尚少故也。楊玄感之亂,龍舟水殿皆為所焚,詔江都史造,凡數千艘,制度仍大於舊者。
壬申,盧明月帥眾十萬寇陳、汝。東海李子通起長白山,依左才相。才相忌之,渡淮與杜伏威合,自稱將軍。
城父朱粲始為縣佐史,從軍,遂亡命,聚眾為盜,謂之「可達寒賊」,自稱迦樓羅王,眾至十餘萬,引兵轉掠荊、沔及山南郡縣,所過噍類無遺。十二月庚寅,詔民部尚書樊子蓋發關中兵數萬擊絳賊敬盤陁等。子蓋不分臧否,自汾水之北村塢盡焚之,賊有降者皆坑之。百姓怨憤,益相聚為盜。詔以李淵代之。有降者,淵引置左右,由是賊眾多降,前後數萬人,餘黨散入他郡。
十二年春正月,朝集使不至者二十餘郡,始議分遣使者十二道發兵討捕盜賊。詔毗陵通守路道德集十郡兵數萬人,於郡東南起宮苑,周圍十二里內,為十六離宮,大抵仿東都西苑之制,而奇麗過之。又欲築宮於會稽,會亂,不果成。三月上已,帝與羣臣飲於西苑水上,命學士杜寶撰《水飾圖經》,採古水事七十二,使朝散大夫黃袞以木為之,間以妓航、酒船,人物自動如生,鐘磬箏瑟,能成音曲。己丑,張金稱陷平恩,一朝殺男女萬餘口。又陷武安、鉅鹿、清河諸縣。金稱比諸賊尤殘暴,所過民無孑遺。夏四月丁巳,大業殿西院火,帝以為盜起,驚走,入西苑,匿草間,火定乃還。帝自八年以後,每夜眠中恆驚悸,雲有賊,令數婦人搖撫,乃得眠。癸亥,歷山飛別將甄翟兒眾十萬寇太原,將軍潘長文敗死。
帝問侍臣盜賊,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曰:「漸少。」帝曰:「比從來少幾何。」對曰:「不能什一。」納言蘇威引身隱柱,帝呼前問之,對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漸近。」帝曰:「何謂也。」威曰:「他日賊據長白山,今近在汜水。且往日租賦丁役,今皆何在。豈非其人皆化為盜乎。比見奏賊皆不以實,遂使失於支計,不時翦除。又昔在雁門,許罷徵遼,今復徵發,賊何由息。」帝不悅而罷。尋屬五月五日,百僚多饋珍玩,威獨獻《尚書》。或譖之曰:「《尚書》有《五子之歌》,威意甚不遜。」帝益怒。頃之,帝問威以伐高麗事,威欲帝知天下多盜,對曰:「今茲之役,願不發兵,但赦羣盜,自可得數十萬,遣之東征,彼喜於免罪,爭務立功,高麗可滅。」帝不懌。威出,御史大夫裴蘊奏曰:「此大不遜,天下何處有許多賊。」帝曰:「老革多奸,以賊脅我,欲批其口,且復隱忍。」蘊知帝意,遣河南白衣張行本奏「威昔在高陽典選,濫授人官。畏怯突厥,請還京師。」帝令案驗,獄成,下詔數威罪狀,除名為民。後月餘,復有奏威與突厥陰圖不軌者,事下裴蘊推之,蘊處威死。威無以自明,但摧謝而已。帝憫而釋之,曰:「未忍即殺。」遂並其子孫三世皆除名。
秋七月,江都新作龍舟成,送東都。宇文述勸幸江都,帝從之。右候衛大將軍酒泉趙才諫曰:「今百姓疲勞,府藏空竭,盜賊蜂起,禁令不行,願陛下還京師,安兆庶。」帝大怒,以才屬吏,旬日意解,乃出之。朝臣皆不欲行,帝意甚堅,無敢諫者。建節尉任宗上書極諫,即日於朝堂杖殺之。甲子,帝幸江都,命越王侗與光祿大夫段達、太府卿元文都、檢校民部尚書韋津、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右司郎盧楚等總留後事。津,孝寬之子也。帝以詩留別宮人曰:「我夢江都好,徵遼亦偶然。」奉信郎崔民象以盜賊充斥,於建國門上表諫,帝大怒,先解其頤,然後斬之。
戊辰,馮翊孫華舉兵為盜。虞世基以盜賊充斥,請發兵屯洛口倉。帝曰:「卿是書生,定猶恇怯。」戊辰,車駕至鞏。敕有司移箕山、公路二府於倉內,仍令築城,以備不虞。至汜水,奉信郎王愛仁覆上表請還西京,帝斬之而行。至梁郡,郡人邀車駕上書曰:「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之有。」又斬之。是時李子通據海陵,左才相掠淮北,杜伏威屯六合,眾各數萬。帝遣光祿大夫陳棱將宿衛精兵八千討之,往往克捷。八月乙巳,賊帥趙萬海眾數十萬,自恆山寇高陽。
冬十月己丑,許恭公宇文述卒。初,述子化及、智及皆無賴。化及事帝於東宮,帝寵暱之,及即位,以為太僕少卿。帝幸榆林,化及、智及冒禁與突厥交市,帝怒,將斬之,已解衣辮髮,既而釋之,賜述為奴。智及弟士及以尚主之故,常輕智及,唯化及與之親暱。述卒,帝復以化及為右屯衛將軍,智及為將作少監。
韋城翟讓亡命於瓦岡為羣盜,同郡單雄信往從之,聚徒至萬餘人。時又有外黃王當仁、濟陽王伯當、韋城周文舉、雍丘李公逸等,皆擁眾為盜。李密亡命,往來諸帥間,說以取天下之策。
鄱陽賊帥操師乞自稱元興王,建元始興,攻陷豫章郡,以其鄉人林士弘為大將軍。詔治書侍御史劉子翊將兵討之。師乞中流矢死,士弘代統其眾,與子翊戰於彭蠡湖,子翊敗死。士弘兵大振,至十餘萬人。十二月壬辰,士弘自稱皇帝,國號楚,建元太平。遂取九江、臨川、南康、宜春等郡,豪傑爭殺隋守令,以郡縣應之。其地北自九江,南及番禺,皆為所有。
詔以右驍衛將軍唐公李淵為太原留守,以虎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為之副,將兵討甄翟兒,與翟兒遇於雀鼠谷。淵眾才數千,賊圍淵數匝,李世民將精兵救之,拔淵於萬眾之中,會步兵至,合擊,大破之。
張金稱、郝孝德、孫宣雅、高士達、楊公卿等寇掠河北,屠陷郡縣。隋將帥敗亡相繼,惟虎賁郎將王辯、清河郡丞楊善會數有功。帝遣太僕楊義臣討張金稱,金稱與左右逃於清河之東,楊善會討擒之,餘眾皆歸竇建德。
內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惡聞賊盜,諸將及郡縣有告敗求救者,世基皆抑損表狀,不以實聞,但云:「鼠竊狗盜,郡縣捕逐,行當殄盡,願陛下勿以介懷。」帝良以為然,或杖其使者,以為妄言。由是盜賊遍海內,陷沒郡縣,帝皆弗之知也。楊義臣破降河北賊數十萬,列狀上聞。帝嘆曰:「我初不聞賊頓如此,義臣降賊何多也。」世基對曰:「小竊雖多,未足為慮。義臣克之,擁兵不少,久在閫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義臣,放散其兵,賊由是復盛。治書侍御史韋雲起劾奏「世基及御史大夫裴蘊職典樞要,維持內外,四方告變,不為奏聞。賊數實多,裁減言少,陛下既聞賊少,發兵不多,眾寡懸殊,往皆不克,故使官軍失利,賊黨日滋。請付有司結正其罪。」大理卿鄭善果奏「雲起詆訾名臣,所言不實,非毀朝政,妄作威權。」由是左遷雲起為大理司直。
帝至江都,江、淮郡官謁見者專問禮餉豐薄,豐則超遷丞守,薄則率從停解。江東郡丞王世充獻銅鏡屏風,遷通守。歷陽郡丞趙元楷獻異味,遷江都郡丞。由是郡縣競務刻剝,以充貢獻。民外為盜賊所掠,內為郡縣所賦,生計無遺。加之饑饉無食,民始採樹皮葉,或搗藁為末,或煮土而食之,諸物皆盡,乃自相食。而官食猶充牣,吏皆畏法,莫敢振救。王世充密為帝簡閱江、淮民間美女獻之,由是益有寵。
河間賊帥格謙擁眾十餘萬,據豆子<滷亢>,自稱燕王,帝命王世充將兵討斬之。謙將勃海高開道收其餘眾,寇掠燕地,軍勢復振。
恭帝義寧元年春正月,右御衛將軍陳棱討杜伏威,伏威奮擊,大破之。伏威乘勝破高郵,引兵據歷陽,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分遣諸將徇屬縣,所至輒下,江、淮間小盜爭附之。事見《唐平江淮》。
丙辰,竇建德自稱長樂王。辛巳,魯郡賊帥徐圓朗攻陷東平,分兵略地,自琅邪以西,北至東平,盡有之,勝兵二萬餘人。盧明月轉掠河南,至於淮北,眾號四十萬,自稱無上王。帝命江都通守王世充討之,世充與戰於南陽,大破之,斬明月,餘眾皆散。二月壬午,朔方鷹揚郎將梁師都殺郡丞唐世宗,據郡,自稱大丞相,北連突厥。馬邑人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自稱太守。事見《唐平河東》。
李密、翟讓襲興洛倉,破之。讓推密為主,上密號為魏公,即位,稱元年。
三月,梁師都略定雕陰、弘化、延安等郡,遂即皇帝位,國號梁,改元永隆。左翊衛蒲城郭子和坐事徙榆林。會郡中大饑,子和潛結敢死士十八人攻郡門,執郡丞王才,數以不恤百姓,斬之,開倉賑施。自稱永樂王,改元醜平。尊其父為太公,以其弟子政為尚書令,子端、子升為左右僕射。有二千餘騎,南連梁師都,北附突厥,各遣子為質以自固。始畢以劉武周為定楊天子,梁師都為解事天子,子和為平楊天子。子和固辭不敢當,乃更以為屋利設。夏四月,汾陰薛舉劫金城令郝瑗發兵,自稱西秦霸王。事見《唐平隴右》。
李密帥眾據回洛倉,以逼東都。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達間行賊中,詣江都奏稱「李密有眾百萬,圍逼東都,據洛口倉,城內無食。若陛下速還,烏合必散。不然者,東都決沒。」因歔欷嗚咽,帝為之改容。虞世基進曰:「越王年少,此輩誑之。若如所言,善達何緣來至。」帝乃勃然怒曰:「善達小人,敢庭辱我。」因使經賊中向東陽催運,善達遂為羣盜所殺。是後人人杜口,莫敢以賊聞。
世基容貌沈審,言多合意,特為帝所親愛,朝臣無與為比。親黨憑之,鬻官、賣獄,賄賂公行,其門如市。由是朝野共疾惡之。內史舍人封德彝託附世基,以世基不閒吏務,密為指畫,宣行詔命,諂順帝意,羣臣表疏忤旨者,皆屏而不奏。鞠獄用法,多峻文深詆,論功行賞,則抑削就薄。故世基之寵日隆,而隋政益壞,皆德彝所為也。
五月甲子,唐公李淵舉兵於晉陽。秋七月,李淵發晉陽,移檄郡縣,諭以尊立代王之意。武威鷹揚府司馬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置官屬,並擬開皇故事。薛舉自稱秦帝,立子仁果為太子。驍果從帝在江都者多逃亡,帝患之,以問裴矩,對曰:「人情非有匹偶,難以久處,請聽軍士於此納室。」帝從之。九月,悉召江都境內寡婦、處女集宮下,恣將士所取。或先與奸者聽自首,即以配之。戊午,李淵帥諸軍圍河東,屈突通嬰城自守。淵留諸將圍河東,自引兵趣長安。庚申,諸軍濟河,甲子,至朝邑,舍於長春宮。冬十月,淵至長安。羅川令蕭銑自稱梁王。十一月,淵迎代王即位,遙尊煬帝為太上皇,進封淵為唐王。
唐高祖武德元年。隋煬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宮中為百餘房,各盛供張,實以美人,日令一房為主人。江都郡丞趙元楷掌供酒饌,帝與蕭後及幸姬歷就宴飲,酒卮不離口,從姬十餘人亦常醉。然帝見天下危亂,意亦擾擾不自安,退朝則幅巾短衣,策杖步遊,遍歷臺館,非夜不止,汲汲顧景,唯恐不足。帝自曉占候卜相,好為吳語。常夜置酒,仰視天文,謂蕭後曰:「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後,且共樂飲耳。」因引滿沉醉。又嘗引鏡自照,顧謂蕭後曰:「好頭頸,誰當斫之。」後驚問故,帝笑曰:「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
帝見中原已亂,無心北歸,欲都丹陽,保據江東,命羣臣廷議之。內史侍郎虞世基等皆以為善。右侯衛大將軍李才極陳不可,請車駕還長安,與世基忿爭而出。門下錄事衡水李桐客曰:「江東卑溼,土地險狹,內奉萬乘,外給三軍,民不堪命,恐亦將散亂耳。」御史劾桐客謗毀朝政。於是公卿皆阿意,言:「江東之民,望幸已久,陛下過江,撫而臨之,此大禹之事也。」乃命治丹陽宮,將徙都之。
時江都糧盡,從駕驍果多關中人,久客思鄉里,見帝無西意,多謀叛歸。郎將竇賢遂帥所部西走,帝遣騎追斬之,而亡者猶不止,帝患之。虎賁郎將扶風司馬德戡素有寵於帝,帝使領驍果屯於東城,德戡與所善虎賁郎將元禮、直合裴虔通謀曰:「今驍果人人慾亡,我欲言之,恐先事受誅,不言,於後事發,亦不免族滅,奈何。又聞關內淪沒,李孝常以華陰叛,上囚其二弟,欲殺之。我輩家屬皆在西,能無此慮乎。」二人皆懼,曰:「然則計將安出。」德戡曰:「驍果若亡,不若與之俱去。」二人皆曰:「善。」因轉相招引,內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將趙行樞、鷹揚郎將孟秉、符璽郎李覆、牛方裕、直長許弘仁、薛世良、城門郎唐奉義、醫正張愷、勳侍楊士覽等皆與之同謀,日夜相結約,於廣座明論叛計,無所畏避。有宮人白蕭後曰:「外間人人慾反。」後曰:「任汝奏之。」宮人言於帝,帝大怒,以為非所宜言,斬之。其後宮人復白後曰:「天下事一朝至此,無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憂耳。」自是無復言者。
趙行樞與將作少監宇文智及素厚,楊士覽,智及之甥也,二人以謀告智及,智及大喜。德戡等期以三月望日結黨西遁,智及曰:「主上雖無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竇賢取死耳。今天實喪隋,英雄並起,同心叛者已數萬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業也。」德戡等然之。行樞、薛世良請以智及兄右屯衛將軍許公化及為主,結約既定,乃告化及。化及性駑怯,聞之變色流汗,既而從之。
德戡使許弘仁、張愷入備身府,告所識者,云:「陛下聞驍果欲叛,多醞毒酒,欲因享會盡鴆殺之,獨與南人留此。」驍果皆懼,轉相告語,反謀益急。乙卯,德戡悉召驍果軍吏,諭以所為,皆曰:「唯將軍命。」是日,風霾,晝昏。晡後,德戡盜御廄馬,潛厲兵刃。是夕,元禮、裴虔通直閤下,專主殿內。唐奉義主閉城門,與虔通相知,諸門皆不下鍵。至三更,德戡於東城集兵,得數萬人,舉火與城外相應。帝望見火,且聞外喧囂,問:「何事。」虔通對曰:「草坊失火,外人共救之耳。」時內外隔絕,帝以為然。智及與孟秉於城外集千餘人,劫候衛虎賁馮晉樂布兵分守衢巷。燕王倓覺有變,夜穿芳林門側水竇而入,至玄武門,詭奏曰:「臣猝中風,命懸俄頃,請質面辭。」裴虔通等不以聞,執囚之。丙辰,天未明,德戡授虔通兵,以代諸門衛士。虔通自門將數百騎至成象殿,宿衛者傳呼有賊,虔通乃還,閉諸門,獨開東門,驅殿內宿衛者令出,皆投杖而走。右屯衛將軍獨孤盛謂虔通曰:「何物兵,形勢太異。」虔通曰:「事勢已然,不預將軍事。將軍慎毋動。」盛大罵曰:「老賊,是何物語。」不及被甲,與左右十餘人拒戰,為亂兵所殺。盛,楷之弟也。千牛獨孤開遠帥殿內兵數百人詣玄覽門,叩閤請曰:「兵仗尚全,猶堪破賊。陛下若出臨戰,人情自定。不然,禍今至矣。」竟無應者,軍士稍散。賊執開遠,義而釋之。先是,帝選驍健官奴數百人置玄武門,謂之「給使」,以備非常,待遇優厚,至以宮人賜之。司宮魏氏為帝所信,化及等結之,使為內應。是日,魏氏矯詔,悉聽給使出外,倉猝之際無一人在者。
德戡等引兵自玄武門入,帝聞亂,易服逃於西閤。虔通與元禮進兵排左閤,魏氏啓之,遂入永巷,問:「陛下安在。」有美人出,指之。校尉令狐行達拔刀直進。帝映窗扉謂行達曰:「汝欲殺我邪。」對曰:「臣不敢,但欲奉陛下西還耳。」因扶帝下閤。虔通,本帝為晉王時親信左右也,帝見之,謂曰:「卿非我故人乎,何恨而反。」對曰:「臣不敢反,但將士思歸,欲奉陛下還京師耳。」帝曰:「朕方欲歸,正為上江米船不至。今與汝歸耳。」虔通因勒兵守之。
至旦,孟秉以甲騎迎化及,化及戰慄不能言,人有來謁之者,但俛首據鞍稱「罪過」。化及至城門,德戡迎謁,引入朝堂,號為丞相。裴虔通謂帝曰:「百官悉在朝堂,陛下須親出慰勞。」進其從騎,逼帝乘之。帝嫌其鞍勒弊,更易新者,乃乘之。虔通執轡,挾刀出宮門,賊徒喜譟動地。化及揚言曰:「何用持此物出,亟還與手。」帝問:「世基何在。」賊黨馬文舉曰:「已梟首矣。」於是引帝還至寢殿,虔通、德戡等拔白刃侍立。帝嘆曰:「我何罪至此。」文舉曰:「陛下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征討,內極奢淫,使丁壯盡於矢刃,女弱填於溝壑,四民喪業,盜賊蜂起,專任佞諛,飾非拒諫,何謂無罪。」帝曰:「我實負百姓。至於爾輩,榮祿兼極,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為首邪。」德戡曰:「溥天同怨,何止一人。」化及又使封德彝數帝罪,帝曰:「卿乃士人,何為亦爾。」德彝赧然而退。帝愛子趙王杲年十二,在帝側,號慟不已,虔通斬之,血濺御服。賊欲弒帝,帝曰:「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鋒刃。取鴆酒來。」文舉等不許,使令狐行達頓帝令坐。帝自解練巾授行達,縊殺之。初,帝自知必及於難,常以罌貯毒藥自隨,謂所幸諸姬曰:「若賊至,汝曹當先飲之,然後我飲。」及亂,顧索藥,左右皆逃散,竟不能得。蕭後與宮人撤漆牀板為小棺,與趙王杲同殯於西院流珠堂。
帝每巡幸,常以蜀王秀自隨,囚於驍果營。化及弒帝,欲奉秀立之,眾議不可,乃殺秀及其七男。又殺齊王暕及其二子並燕王倓。隋氏宗室、外戚無少長皆死,唯秦王浩素與智及往來,且以計全之。齊王暕素失愛於帝,恆相猜忌。帝聞亂,顧蕭後曰:「得非阿孩邪。」化及使人就第誅暕,暕謂帝使收之,曰:「詔使且緩兒,兒不負國家。」賊曳至街中,斬之,暕竟不知殺者為誰,父子至死不相明。又殺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左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祕書監袁充、右翊衛將軍宇文協、千牛宇文皛、梁公蕭鉅等及其子。鉅,琮之弟子也。
難將作,江陽長張惠紹馳告裴蘊,與惠紹謀欲矯詔發郭下兵收化及等,扣門援帝。議定,遣報虞世基,世基疑告反者不實,抑而不許。須臾難作,蘊嘆曰:「謀及播郎,竟誤人事。」虞世基宗人伋謂世基子符璽郎熙曰:「事勢已然,吾將濟卿南渡,同死何益。」熙曰:「棄父背君,求生何地。感尊之懷,自此決矣。」世基弟世南抱世基號泣,請以身代,化及不許。黃門侍郎裴矩知必將有亂,雖廝役皆厚遇之,又建策為驍果娶婦。及亂作,賊皆曰:「非裴黃門之罪。」既而化及至,矩迎拜馬首,故得免。化及以蘇威不預朝政,亦免之。威名位素重,往參化及。化及集眾而見之,曲加殊禮。百官悉詣朝堂賀,給事即許善心獨不至許。弘仁馳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將軍攝政,闔朝文武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終,何預於叔,而低迴若此。」善心怒,不肯行,弘仁反走,上馬泣而去。化及遣人就家擒至朝堂,既而釋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怒曰:「此人大負氣。」覆命擒還,殺之。其母范氏年九十二,撫柩不哭,曰:「能死國難,吾有子矣。」因臥不食,十餘日而卒。唐王之入關也,張季珣之弟仲琰為上洛令,帥吏民拒守,部下殺之以降。宇文化及之亂,仲琰弟琮為千牛左右,化及殺之。兄弟三人皆死國難,時人愧之。
化及自稱大丞相,總百揆。以皇后令立秦王浩為帝,居別宮,令發詔畫敕書而已,仍以兵監守之。化及以弟智及為左僕射,士及為內史令,裴矩為右僕射。
戊辰,隋恭帝詔以唐王為相國,總百揆。
宇文化及以左武衛將軍陳棱為江都太守,綜領留事。壬申,令內外戒嚴,雲欲還長安。皇后六宮皆依舊式為御營,營前別立帳,化及視事其中,仗衛部伍,皆擬乘輿。奪江都人舟檝,取彭城水路西歸。以折衝郎將沈光驍勇,使將給使營于禁內。行至顯福宮,虎賁郎將麥孟才、虎牙郎錢傑與光謀曰:「吾儕受先帝厚恩,今俛首事讎,受其驅帥,何面目視息世間哉。吾必欲殺之,死無所恨。」光泣曰:「是所望於將軍也。」孟才乃糾合恩舊,帥所將數千人,期以晨起將發時襲化及。語泄,化及夜與腹心走出營外,留人告司馬德戡等,使討之。光聞營內諠,知事覺,即襲化及營,空無所獲。值內史侍郎元敏,數而斬之。德戡引兵入圍之,殺光,其麾下數百人皆鬥死,一無降者,孟才亦死。孟才,鐵杖之子也。
宇文化及擁眾十餘萬,據有六宮,自奉養一如煬帝。每於帳中南面坐,人有白事者,嘿然不對。下牙,方取啓狀與唐奉義、牛方裕、薛世良、張愷等參決之。以少主浩付尚書省,令衛士十餘人守之,遣令史取其畫敕,百官不復朝參。至彭城,水路不通,復奪民車牛得二千兩,並載宮人、珍寶。其戈甲戎器,悉令軍士負之,道遠疲劇,軍士始怨。司馬德戡竊謂趙行樞曰:「君大謬誤我。當今撥亂,必藉英賢。化及庸闇,羣小在側,事將必敗,若之何。」行樞曰:「在我等耳,廢之何難。」初,化及既得政,賜司馬德戡爵溫國公,加光祿大夫。以其專統驍果,心忌之。後數日,化及署諸將分配士卒,以德戡為禮部尚書,外示美遷,實奪其兵柄。德戡由是憤怨,所獲賞賜,皆以賂智及。智及為之言,乃使之將後軍萬餘人以從。於是德戡、行樞與諸將李本、尹正卿、宇文導師等謀,以後軍襲殺化及,便立德戡為主。遣人詣孟海公,結為外助。遷延未發,待海公報。許弘仁、張愷知之,以告化及。化及遣宇文士及陽為遊獵,至後軍,德戡不知事露,出營迎謁,因執之。化及讓之曰:「與公戮力,共定海內,出於萬死。今始事成,方願共守富貴,公又何反也。」德戡曰:「本殺昏主,苦其淫虐,推立足下,而又甚之,逼於物情,不獲已也。」化及縊殺之,並殺其支黨十餘人。孟海公畏化及之強,帥眾具牛酒迎之。
蕭銑即皇帝位,置百官,準梁室故事。煬帝凶問至長安。五月戊午,隋恭帝禪位於唐,甲子,唐王即皇帝位。戊辰,東都留守官奉越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皇泰。六月乙酉,唐奉隋帝為巂阝國公。
宇文化及留輜重於滑臺,以王軌為刑部尚書,使守之,引兵共趣黎陽。李密將徐世績據黎陽,畏其軍鋒,以兵西保倉城。化及渡河,保黎陽,分兵圍世績。密帥步騎二萬壁於清淇,與世績以烽火相應,深溝高壘,不與化及戰。化及每攻倉城,密輒引兵以掎其後。密與化及隔水而語,密數之曰:「卿本匈奴皁隸破野頭耳,父兄子弟並受隋恩,富貴累世,舉朝莫二。主上失德,不能死諫,反行弒逆,欲規篡奪。不追諸葛瞻之忠誠,乃為霍禹之惡逆。天地所不容,將欲何之。若速來歸我,尚可得全後嗣。」化及默然,俯視良久,瞋目大言曰:「與爾論相殺事,何所作書語邪。」密謂從者曰:「化及庸愚如此,忽欲圖為帝王,吾當折杖驅之耳。」化及盛修攻具以逼倉城,世績於城外掘深溝以固守,化及阻塹,不得至城下。世績於塹中為地道,出兵擊之,化及大敗,焚其攻具。
時李密請降,皇泰主令先平化及,賜以詔書。密受詔,東擊化及。王軌降於密。化及大懼,欲取以北諸郡,其將陳智略等皆降,化及趣魏縣。詳見《唐平東都》。
秋八月,隋江都太守陳棱求得煬帝之柩,備天子儀衛,改葬於江都宮西吳公臺下,其王公以下皆列瘞於帝塋之側。九月辛未,追諡隋太上皇為煬帝。
宇文化及至魏縣,張愷等謀去之,事覺,化及殺之。腹心稍盡,兵勢日蹙,兄弟更無他計,但相聚酣宴,奏女樂。化及醉,尤智及曰:「我初不知,由汝為計,強來立我。今所向無成,士馬日散,負弒君之名,天下所不容。今者族滅,豈不由汝乎。」持其兩子而泣。智及怒曰:「事捷之日,初不賜尤,及其將敗,乃欲歸罪。何不殺我以降竇建德。」數相鬥鬩,言無長幼,醒而復飲,以此為恆。其眾多亡,化及自知必敗,嘆曰:「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於是鴆殺秦王浩,即皇帝位於魏縣,國號許,改元天壽,署置百官。冬十月丙戌,皇泰主以王世充為太尉。
二年春正月戊午,淮安王神通擊宇文化及於魏縣,化及不能抗,東走聊城。神通拔魏縣,引兵追化及,至聊城,圍之。閏二月,宇文化及以珍貨誘海曲諸賊,賊帥王薄帥眾從之,與共守聊城。竇建德謂其羣下曰:「吾為隋民,隋為吾君。今宇文化及弒逆,乃吾讎也,吾不可以不討。」乃引兵趣聊城。淮安王神通攻聊城,化及糧盡請降,神通不許。安撫副使崔世幹勸神通許之,神通曰:「軍士暴露日久,賊食盡計窮,克在旦暮,吾當攻取以示國威,且散其玉帛以勞戰士,若受其降,將何以為軍賞乎。」世幹曰:「今建德方至,若化及未平,內外受敵,吾軍必敗。夫不攻而下之,為功甚易,奈何貪其玉帛而不受乎。」神通怒,囚世幹于軍中。既而宇文士及自濟北饋之,化及軍稍振,遂復拒戰。神通督兵攻之,貝州刺史趙君德攀堞先登,神通心害其功,收兵不戰,君德大詬而下,遂不克。建德軍且至,神通引兵退。
建德與化及連戰,大破之,化及復保聊城。建德縱兵四面急攻,王薄開門納之。建德入城,生擒化及。先謁隋蕭皇后,語皆稱臣,素服哭煬帝盡哀。收傳國璽及鹵簿儀仗,撫存隋之百官,然後執逆黨宇文智及、楊士覽、元武達、許弘仁、孟景,集隋官而斬之,梟首軍門之外。以檻車載化及並二子承基、承趾至襄國,斬之。
夏四月癸卯,王世充稱皇泰主命,禪位於鄭,遣其兄世惲幽皇泰主於含涼殿。乙巳,王世充即皇帝位。戊申,世充奉皇泰主為潞國公。]五月,王世充遣兄子唐王仁則及家奴梁百年酖皇泰主,縊殺之,諡曰恭皇帝。詳見《唐平東都》。
==高祖興唐==
隋恭帝義寧元年。初,唐公李淵娶於神武肅公竇毅,生四男,建成、世民、玄霸、元吉。一女,適太子千牛備身臨汾柴紹。
世民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財結客,咸得其歡心。世民娶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右勳衛長孫順德,晟之族弟也,與右衛侍池陽劉弘基皆避遼東之役,亡命在晉陽依淵,與世民善。左親衛竇琮,熾之孫也,亦亡命在太原,素與世民有隙,每以自疑,世民加意待之,出入臥內,琮意乃安。
晉陽宮監猗氏裴寂、晉陽令武功劉文靜相與同宿,見城上烽火,寂嘆曰:「貧賤如此,復逢亂離,何以自存。」文靜笑曰:「時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憂貧賤。」文靜見李世民而異之,深自結納,謂寂曰:「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寂初未然之。
文靜坐與李密連昏,系太原獄,世民就省之。文靜曰:「天下大亂,非高、光之纔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無,但人不識耳。我來相省,非兒女子之情,欲與君議大事也。計將安出。」文靜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圍逼東都,羣盜殆以萬數,當此之際,有真主驅駕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盜入城,文靜為令數年,知其豪傑,一旦收集,可得十萬人,尊公所將之兵復且數萬,一言出口,誰敢不從。以此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過半年,帝業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陰部署賓客,淵不之知也。世民恐淵不從,猶豫久之,不敢言。
淵與裴寂有舊,每相與宴語,或連日夜。文靜欲因寂關說,乃引寂與世民交。世民出私錢數百萬,使龍山令高斌廉與寂博,稍以輸之。寂大喜,由是日從世民遊,情款益狎。世民乃以其謀告之,寂許諾。
會突厥寇馬邑,淵遣高君雅將兵,與馬邑太守王仁恭併力拒之。仁恭、君雅戰不利,淵恐並獲罪,甚憂之。世民乘間屏人說淵曰:「今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外皆為戰場。大人若守小節,下有寇盜,上有嚴刑,危亡無日。不若順民心,興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淵大驚曰:「汝安得為此言。吾今執汝以告縣官。」因取紙筆,欲為表。世民徐曰:「世民睹天時人事如此,故敢發言。必欲執告,不敢辭死。」淵曰:「吾豈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復說淵曰:「今盜賊日繁,遍於天下。大人受詔討賊,賊可盡乎。要之,終不免罪。且世人皆傳李氏當應圖讖,故李金才無罪,一朝族滅。大人設能盡賊,則功高不賞,身益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禍,此萬全之策也,願大人勿疑。」淵乃嘆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軀亦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矣。」
先是裴寂私以晉陽宮人侍淵,淵從寂飲,酒酣,寂從容言曰:「二郎陰養士馬,欲舉大事,正為寂以宮人侍公,恐事覺並誅,為此急計耳。眾情已協,公意如何。」淵曰:「吾兒誠有此謀,事已如此,當復奈何,正須從之耳。」
帝以淵與王仁恭不能禦寇,遣使者執詣江都。淵大懼。世民與寂等復說淵曰:「今主昏國亂,盡忠無益。偏裨失律,而罪及明公。事已迫矣,宜早定計。且晉陽士馬精強,宮監蓄積鉅萬,以茲舉事,何患無成。代王幼衝,關中豪傑並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而西,撫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奈何受單使之囚,坐取夷滅乎。」淵然之,密部勒,將發。會帝繼遣使者馳驛赦淵及仁恭,使復舊任,淵謀亦緩。
淵之為河東討捕使也,請大理司直夏侯端為副。端,祥之孫也,善占候及相人,謂淵曰:「金玉牀搖動,帝座不安,參墟得歲,必有真人起於其分,非公而誰乎。主上猜忍,尤忌諸李,金才既死,公不思變通,必為之次矣。」淵心然之。及留守晉陽,鷹揚府司馬太原許世緒說淵曰:「公姓在圖籙,名應歌謠,握五郡之兵,當四戰之地,舉事則帝業可成,端居則亡不旋踵,唯公圖之。」行軍司鎧文水武士彠、前太子左勳衛唐憲、憲弟儉皆勸淵舉兵。儉說淵曰:「明公北招戎狄,南收豪傑,以取天下,此湯、武之舉也。」淵曰:「湯、武非所敢擬,在私則圖存,在公則拯亂,卿姑自重,吾將思之。」憲,邕之孫也。時建成、元吉尚在河東,故淵遷延未發。
劉文靜謂裴寂曰:「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何不早勸唐公舉兵,而推遷不已。且公為宮監,而以宮人侍客,公死可爾,何誤唐公也。」寂甚懼,屢趣淵起兵。淵乃使文靜詐為敕書,發太原、西河、雁門、馬邑民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為兵,期歲暮集涿郡擊高麗。由是人情忷忷,思亂者益眾。
及劉武周據汾陽宮,世民言於淵曰:「大人為留守,而盜賊竊據離宮,不早建大計,禍今至矣。」淵乃集將佐謂之曰:「武周據汾陽宮,吾輩不能制,罪當族滅,若之何。」王威等皆懼,再拜請計。淵曰:「朝廷用兵,動止皆稟節度。今賊在數百里內,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險要,復有他賊據之,以嬰城膠柱之兵,當巨猾豕突之勢,必不全矣。進退維谷,何為而可。」威等皆曰:「公地兼親賢,同國休慼,若俟奏報,豈及事機。要在平賊,專之可也。」淵陽若不得已而從之者,曰:「然則先當集兵。」乃命世民與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各募兵,遠近赴集,旬日間近萬人。仍密遣使召建成、元吉於河東,柴紹於長安。
王威、高君雅見兵大集,疑淵有異志,謂武士彠曰:「順德、弘基皆背徵三侍,所犯當死,安得將兵。」欲收按之。士彠曰:「二人皆唐公客,若爾,必大致紛紜。」威等乃止。留守司兵田德平欲勸威等按募人之狀,士彠曰:「討捕之兵,悉隸唐公,威、君雅但寄坐耳,彼何能為。」德平亦止。
晉陽鄉長劉世龍密告淵,云:「威、君雅欲因晉祠祈雨,為不利。」五月癸亥夜,淵使世民伏兵於晉陽宮城之外。甲子旦,淵與威、君雅共坐視事,使劉文靜引開陽府司馬胙城劉政會入立庭中,稱有密狀。淵目威等取狀視之,政會不與,曰:「所告乃副留守事,唯唐公得視之。」淵陽驚曰:「豈有是邪。」視其狀,云:「威、君雅潛引突厥入寇。」君雅攘袂大詬曰:「此乃反者欲殺我耳。」時世民已布兵塞衢路,文靜因與劉弘基、長孫順德等共執威、君雅繫獄。丙寅,突厥數萬眾寇晉陽,輕騎入外郭北門,出其東門。淵命裴寂等勒兵為備,而悉開諸城門。突厥不能測,莫敢進。眾以為威、君雅實召之也,淵於是斬威、君雅以徇。淵部將王康達將千餘人出戰,皆死,城中忷懼。淵夜遣軍潛出城,旦則張旗鳴鼓自他道來,如援軍者。突厥終疑之,留城外二日,大掠而去。
李建成、李元吉棄其弟智雲於河東而去,吏執智雲送長安,殺之。建成、元吉遇柴紹於道,與之偕行。六月己卯,李建成等至晉陽。
劉文靜勸李淵與突厥相結,資其士馬以益兵勢。淵從之,自為手啓,卑辭厚禮,遺始畢可汗云:「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復與突厥和親,如開皇之時。若能與我俱南,願勿侵暴百姓。若但和親,坐受寶貨,亦唯可汗所擇。」始畢得啓,謂其大人曰:「隋王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來,必害唐公而擊我無疑矣。苟唐公自為天子,我當不避盛暑,以兵馬助之。」即命以此意為復書。使者七日而返,將佐皆喜,請從突厥之言,淵不可。裴寂、劉文靜等皆曰:「今義兵雖集,而戎馬殊乏。胡兵非所須,而馬不可失。若復稽回,恐其有悔。」淵曰:「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請尊天子為太上皇,立代王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縣,改易旗幟,雜用絳白,以示突厥。淵曰:「此可謂掩耳盜鐘,然逼於時事,不得不爾。」乃許之,遣使以此議告突厥。
西河郡不從淵命。甲申,淵使建成、世民將兵擊西河。命太原令太原溫大有與之偕行,曰:「吾兒年少,以卿參謀軍事,事之成敗,當以此行卜之。」時軍士新集,咸未閱習,建成、世民與之同甘苦,遇敵則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買不食,軍士有竊之者,輒求其主償之,亦不詰竊者,軍士及民皆感悅。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聽其入。郡丞高德儒閉城拒守,己丑,攻拔之。執德儒至軍門,世民數之曰:「汝指野鳥為鸞,以欺人主,取高官,吾興義兵,正為誅佞人耳。」遂斬之。自餘不戮一人,秋毫無犯,各慰撫使復業,遠近聞之大悅。建成等引兵還晉陽,往返凡九日。淵喜曰:「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遂定入關之計。
淵開倉以賑貧民,應募者日益多。淵命為三軍,分左右,通謂之義士。裴寂等上淵號為大將軍。癸巳,建大將軍府,以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唐儉及前長安尉溫大雅為記室,大雅仍與弟大有共掌機密,武士彠為鎧曹,劉政會及武城崔善為、太原張道原為戶曹,晉陽長上邽姜謩為司功參軍,太谷長殷開山為府掾,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及鷹揚郎將高平王長諧、天水姜寶誼、陽屯為左右統軍,自余文武,隨才授任。又以世子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左三統軍隸焉。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右三統軍隸焉,各置官屬。以柴紹為右領軍府長史,諮議譙人劉瞻領西河通守。道源名河,開山名嶠,皆以字行。開山,不害之孫也。
突厥遣其柱國康鞘利等送馬千匹詣李淵為互市,許發兵送淵入關,多少隨所欲。丁酉,淵引見康鞘利等,受可汗書,禮容盡恭,贈遣康鞘利等甚厚。擇其馬之善者,止市其半。義士請以私錢市其餘,淵曰:「虜饒馬而貪利,其來將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貧,且不以為急故也。當為汝貰之,不足為汝費。」
己巳,靈壽賊帥郗士陵帥眾數千降於淵,淵以為鎮東將軍、燕郡公,仍置鎮東府,補僚屬,以招撫山東郡縣。
己巳,康鞘利北還,淵命劉文靜使於突厥以請兵。私謂文靜曰:「胡騎入中國,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劉武周引之共為邊患。又胡馬行牧,不費芻粟,聊欲藉之以為聲勢耳,數百人之外無所用之。」
秋七月壬子,李淵以子元吉為太原太守,留守晉陽宮,後事並委之。癸丑,淵帥甲士三萬發晉陽,立軍門誓眾,並移檄郡縣,諭以尊立代王之意。西突厥阿史那大奈亦帥其眾以從。甲寅,遣通議大夫張綸將兵徇稽胡。丙辰,淵至西河,慰勞吏民,賑贍窮乏。民年七十已上,皆除散官,其餘豪傑隨才授任,口詢功能,手注官秩,一日除千餘人。受官者皆不取告身,各分淵所書官名而去。淵入雀鼠谷,壬戌,軍賈胡堡,去霍邑五十餘里。代王侑遣虎牙郎將宋老生帥精兵二萬屯霍邑,左武候大將軍屈突通將驍果數萬屯河東以拒淵。會積雨,淵不得進,遣府佐沈叔安等將羸兵還太原,更運一月糧。乙丑,張綸克離石,殺太守楊子崇。
劉文靜至突厥,見始畢可汗,請兵,且與之約曰:「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始畢大喜,丙寅,遣其大臣級失特勒先至淵軍,告以兵已上道。
淵以書招李密。密自恃兵強,欲為盟主,己巳,使祖君彥復書曰:「與兄派流雖異,根系本同。自唯虛薄,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執子嬰於咸陽,殪商辛於牧野,豈不盛哉。」且欲使淵以步騎數千自至河內,面結盟約。淵得書笑曰:「密妄自矜大,非折簡可致。吾方有事關中,若遽絕之,乃是更生一敵。不如卑辭推獎以驕其志,使為我塞成皋之道,綴東都之兵,我得專意西征。俟關中平定,據險養威,徐觀蚌鷸之勢,以收漁人之功,未為晚也。」乃使溫大雅復書曰:「吾雖庸劣,幸承餘緒,出為八使,入典六屯,顛而不扶,通賢所責。所以大會義兵,和親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天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逾知命,願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翼。唯弟早膺圖籙,以寧兆民,宗盟之長,屬籍見容,復封於唐,斯榮足矣。殪商辛於牧野,所不忍言。執子嬰於咸陽,未敢聞命。汾、晉左右,尚須安輯,孟津之會,未暇卜期。」密得書甚喜,以示將佐曰:「唐公見推,天下不足定矣。」自是信使往來不絕。
雨久不止,淵軍中糧乏。劉文靜未返,或傳突厥與劉武周乘虛襲晉陽,淵召將佐謀北還。裴寂等皆曰:「宋老生、屈突通連兵據險,未易猝下。李密雖云連和,奸謀難測。突厥貪而無信,唯利是視。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會,且義兵家屬在焉,不如還救根本,更圖後舉。」李世民曰:「今禾菽被野,何憂乏糧。老生輕躁,一戰可擒。李密顧戀倉粟,未遑遠略。武周與突厥外雖相附,內實相猜。武周雖遠利太原,豈可近忘馬邑。本興大義,奮不顧身,以救蒼生,當先入咸陽,號令天下。今遇小敵,遽已班師,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為賊耳,何以自全。」李建成亦以為然。淵不聽,促令引發。世民將復入諫,會日暮,淵已寢,世民不得入,號哭於外,聲聞帳中。淵召問之,世民曰:「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克,退還則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無日,何得不悲。」淵乃悟曰:「軍已發,奈何。」世民曰:「右軍嚴而未發。左軍雖去,計亦未遠,請自追之。」淵笑曰:「吾之成敗皆在爾,知復何言,唯爾所為。」世民乃與建成分道夜追,左軍復還。丙子,太原運糧亦至。
八月己卯,雨霽。庚辰,李淵命軍中曝鎧仗行裝。辛巳旦,東南由山足細道趣霍邑。淵恐宋老生不出,李建成、李世民曰:「老生勇而無謀,以輕騎挑之,理無不出。脫其固守,則誣以貳於我。彼恐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淵曰:「汝測之善。老生不能逆戰賈胡,吾知其無能為也。」淵與數百騎先至霍邑城東數里以待步兵,使建成、世民將數十騎至城下,舉鞭指麾,若將圍城之狀,且詬之。老生怒,引兵三萬自東門南門分道而出。淵使殷開山趣召後軍。後軍至,淵欲使軍士先食而戰,世民曰:「時不可失。」淵乃與建成陳於城東,世民陳於城南。淵、建成戰小卻,世民與軍頭臨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馳下,衝老生陳,出其背,世民手殺數十人,兩刀皆缺,流血滿袖,灑之復戰。淵兵復振,因傳呼曰:「已獲老生矣。」老生兵大敗,淵兵先趣其門,門閉,老生下馬投塹,劉弘基就斬之,殭屍數里。日已暮,淵即命登城,時無攻具,將士肉薄而登,遂克之。
淵賞霍邑之功,軍吏疑奴應募者不得與良人同,淵曰:「矢石之間,不辨貴賤。論勳之際,何有等差。宜並從本勳授。」壬午,淵引見霍邑吏民,勞賞如西河,選其丁壯使從軍。關中軍士欲歸者,並授五品散官遣歸。或諫以官太濫,淵曰:「隋氏吝惜勳賞,此所以失人心也,奈何效之。且收眾以官,不勝於用兵乎。」
丙戌,淵入臨汾郡,慰撫如霍邑。庚寅,宿鼓山。綘郡通守陳叔達拒守,辛卯,進攻,克之。叔達,陳高宗之子,有才學,淵禮而用之。
癸巳,淵至龍門,劉文靜、康鞘利以突厥兵五百人,馬二千匹來至。淵喜其來援,謂文靜曰:「吾西行及河,突厥始至,兵少馬多,皆君將命之功也。」
汾陽薛大鼎說淵請勿攻河東,自龍門直濟河,據永豐倉,傳檄遠近,關中可坐取也。淵將從之。諸將請先攻河東,乃以大鼎為大將軍府察非掾。
河東縣戶曹任環說淵曰:「關中豪傑皆企踵以待義兵。環在馮翊積年,知其豪傑,請往諭之,必從風而靡。義師自梁山濟河,指韓城,逼郃陽,蕭造文吏,必望塵請服,孫華之徒,皆當遠迎。然後鼓行而進,直據永豐,雖未得長安,關中固已定矣。」淵悅,以環為銀青光祿大夫。
時關內羣盜,孫華最強。丙申,淵至汾陰,以書招之。己亥,淵進軍壺口,河濱之民獻舟者日以百數,仍置水軍。壬寅,孫華自郃陽輕騎渡河見淵,淵握手與坐,慰獎之,以華為左光祿大夫、武鄉縣公,領馮翊太守,其徒有功者,委華以次授官,賞賜甚厚。使之先濟,繼遣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及左領軍長史陳演壽、金紫光祿大夫史大奈將步騎六千自梁山濟,營於河西,以待大軍。以任環為招慰大使,環說韓城下之。淵謂長諧等曰:「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餘里,不敢來戰,足明其眾不為之用。然通畏罪,不敢不出。若自濟河擊卿等,則我進攻河東,必不能守。若全軍守城,則卿等絕其河梁,前扼其喉,後拊其背,彼不走,必為擒矣。」
九月乙卯,張綸徇龍泉、文成等郡,皆下之,獲文成太守鄭元璹。元璹,鐸之子也。
屈突通遣虎牙郎將桑顯和將驍果數千人夜襲王長諧等營,長諧等戰不利,孫華、史大奈以遊騎自後擊顯和,大破之。顯和脫走入城,仍自絕河梁。丙辰,馮翊太守蕭造降於李淵。造,修之子也。
戊午,淵帥諸軍圍河東,屈突通嬰城自守。將佐復推淵領太尉,增置官屬,淵從之。時河東未下,三鋪豪傑至者日以千數。淵欲引兵西河趣長安,猶豫未決。裴寂曰:「屈突通擁大眾,馮堅城,吾舍之而去,若進攻長安不克,退為河東所踵,腹背受敵,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東,然後西上。長安恃通為援,通敗,長安必破矣。」李世民曰:「不然。兵貴神速,吾席累勝之威,撫歸附之眾,鼓行而西,長安之人望風震駭,智不及謀,勇不及斷,取之若振槁葉耳。若淹留自弊于堅城之下,彼得成謀修備以待我,坐費日月,眾心離沮,則大事去矣。且關中蜂起之將,未有所屬,不可不早招懷也。屈突通自守虜耳,不足為慮。」淵兩從之,留諸將圍河東,自引軍而西。朝邑法曹武功靳孝謨以蒲津、中渾二城降,華陰令李孝常以永豐倉降,仍應接河西諸軍。孝常,圓通之子也。京兆諸縣亦多遣使請降。
庚申,李淵帥諸軍濟河,甲子,至朝邑,舍於長春宮,關中士民歸之者如市。丙寅,淵遣世子建成、司馬劉文靜帥王長諧等諸軍數萬人屯永豐倉,守潼關以備東方兵,慰撫使竇軌等受其節度。敦煌公世民帥劉弘基等諸軍數萬人徇渭北,慰撫使殷開山等受其節度。軌,琮之兄也。
冠氏長於志寧、安養尉顏師古及世民婦兄長孫無忌謁見淵於長春宮。師古名籀,以字行。志寧,宣敏之兄子。師古,之推之孫也。皆以文學知名,無忌仍有才略。淵皆禮而用之,以志寧為記室,師古為朝散大夫,無忌為渭北行軍典籤。
屈突通聞淵西入,署鷹揚郎將湯陰堯君素領河東通守,使守蒲阪,自引兵數萬趣長安,為劉文靜所遏。將軍劉綱戍潼關屯都尉南城,通欲往依之,王長諧先引兵襲斬綱,據城以拒通,通退保北城。淵遣其將呂紹宗等攻河東不能克。
柴紹之自長安赴太原也,謂其妻李氏曰:「尊公舉兵,今偕行則不可,留此則及禍,奈何。」李氏曰:「君第速行,我一婦人,易以潛匿,當自為計。」紹遂行。李氏歸鄠縣別墅,散家貲,聚徒眾。淵從弟神通在長安,亡入鄠縣山中,與長安大俠史萬寶等起兵以應淵。西域商胡何潘仁入司竹園為盜,有眾數萬,劫前尚書右丞李綱為長史。李氏使其奴馬三寶說潘仁與之就神通,合勢攻鄠縣,下之。神通眾逾一萬,自稱關中道行軍總管,以前藥城長令狐德棻為記室。德棻,熙之子也。李氏又使馬三寶說羣盜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皆帥眾從之。仲文,密之從父。師利,和之子也。西京留守屢遣兵討潘仁等,皆為所敗。李氏徇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眾至七萬。左親衛段綸,文振之子也,娶淵女,亦聚徒於藍田,得萬餘人。及淵濟河,神通、李氏、綸各遣使迎淵。淵以神通為光祿大夫,子道彥為朝請大夫,綸為金紫光祿大夫。使柴紹將數百騎並南山迎李氏。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及關中羣盜皆請降於淵,淵一一以書慰勞授官,使各居其所,受敦煌公世民節度。
刑部尚書領京兆內史衛文升,年老,聞淵兵回長安,憂懼成疾,不復預事,獨左翊衛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骨儀奉代王侑乘城拒守。己巳,淵如蒲津。庚午,自臨晉濟渭,至永豐倉勞軍,開倉賑饑民。辛未,還長春宮。壬申,進屯馮翊。世民所至,吏民及羣盜歸之如流,世民收其豪俊以備僚屬,營於涇陽,勝兵九萬。李氏將精兵萬餘會世民於渭北,與柴紹各置幕府,號「娘子軍」。
先是,平涼奴賊數萬圍扶風太守竇璡,數月不下,賊中食盡。丘師利遣其弟行恭帥五百人負米麥,持牛酒,詣奴賊營。奴帥長揖,行恭手斬之,謂其眾曰:「汝輩皆良人,何故事奴為主,使天下謂之奴賊。」眾皆俯伏曰:「願改事公。」行恭即帥其眾與師利共謁世民於渭北,世民以為光祿大夫。璡,琮之從子也。隰城尉房玄齡謁世民于軍門,世民一見如舊識,署記室參軍,引為謀主。玄齡亦自以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
淵命劉弘基、殷開山分兵西略扶風,有眾六萬,南渡渭水,屯長安故城。城中出戰,弘基逆擊,破之。世民引兵趣司竹,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皆帥眾從之,頓於阿城,勝兵十三萬,軍令嚴整,秋毫不犯。乙亥,世民自盩厔遣使白淵,請期日赴長安。淵曰:「屈突東行不能復西,不足虞矣。」乃命建成選倉上精兵自新豐趣長樂宮,世民帥新附諸軍北屯長安故城,至並聽教。延安、上郡、雕陰皆請降於淵。丙子,淵引軍西行,所過離宮、園苑皆罷之,出宮女還其親屬。冬十月辛巳,淵至長安,營於春明門之西北,諸軍皆集,合二十餘萬。淵命各依壘壁,毋得入村落侵暴。屢遣使至城下,諭衛文升等以欲尊隋之意,不報。辛卯,命諸軍進圍城。甲午,淵遷館於安興坊。
甲辰,李淵命諸軍攻城,約「毋得犯七廟及代王宗室,違者夷三族。」孫華中流矢卒。十一月丙辰,軍頭雷永吉先登,遂克長安。代王在東宮,左右奔散,唯侍讀姚思廉侍側。軍士將登殿,思廉厲聲訶之曰:「唐公舉義兵,匡帝室,卿等毋得無禮。」眾皆愕然,布立庭下。淵迎王於東宮,遷居大興殿後,聽思廉扶王至順陽閤下,泣拜而去。思廉,察之子也。淵還舍於長樂宮,與民約法十二條,悉除隋苛禁。
淵之起兵也,留守官發其墳墓,毀其五廟。至是衛文升已卒,戊午,執陰世師、骨儀等數以貪婪苛酷,且拒義師,俱斬之。死者十餘人,餘無所問。馬邑郡丞三原李靖,素與淵有隙,淵入城收靖,將斬之。靖大呼曰:「公興義兵,欲平暴亂,乃以私怨殺壯士乎。」世民為之固請,乃舍之。世民因召置幕府。靖少負志氣,有文武才略,其舅韓擒虎每撫之曰:「可與言將帥之略者,獨此子耳。」
壬戌,李淵備法駕迎代王即皇帝位於天興殿,時年十三。大赦,改元,遙尊煬帝為太上皇。甲子,淵自長樂宮入長安。以淵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改教稱令,日於虔化門視事。乙丑,榆林、靈武、平涼、安定諸郡皆遣使請命。丙寅,詔軍國機務,事無大小,文武設官,位無貴賤,憲章賞罰,咸歸相府,唯郊祀天地,四時禘祫奏聞。置丞相府官屬,以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何潘仁使李綱入見,淵留之,以為丞相府司錄,專掌選事。又以前考功郎中竇威為司錄參軍,使定禮儀。威,熾之子也。淵傾府庫以賜勳人,國用不足,右光祿大夫劉世龍獻策,以為「今義師數萬,並在京師,樵蘇貴而布帛賤,請伐六街及苑中樹為樵以易布帛,可得十數萬匹。」淵從之。己巳,以李建成為唐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秦公,李元吉為齊公。十二月癸未,追諡唐王淵大父襄公為景王,考仁公為元王,夫人竇氏為穆妃。
世民破薛仁杲於扶風。事見《唐平隴右》。
乙未,平涼留守張隆,丁酉,河池太守蕭瑀及扶風、漢陽郡相繼來降。以竇璡為工部尚書、燕國公,蕭瑀為禮部尚書、宋國公。李孝恭擊破朱粲,諸將請盡殺其俘。孝恭曰:「不可。自是以往,誰復肯降矣。」皆釋之。於是自金川出巴、蜀,檄書所至,降附者三十餘州。
屈突通與劉文靜相持月餘,通復使桑顯和夜襲其營。文靜與左光祿大夫段志玄悉力苦戰,顯和敗走,盡俘其眾,通勢益蹙。或說通降,通泣曰:「吾歷事兩主,恩顧甚厚。食人之祿而違其難,吾不為也。」每自摩其頸曰:「要當為國家受一刀。」勞勉將士,未嘗不流涕,人亦以此懷之。丞相淵遣其家僮召之,通立斬之。及聞長安不守,家屬皆為淵所虜,乃留顯和鎮潼關,引兵東出,將趣洛陽。通適去,顯和即以城降文靜。文靜遣竇琮等將輕騎與顯和追之,及於稠桑,通結陳自固。竇琮遣通子壽往諭之,通罵曰:「此賊何來。昔與汝為父子,今與汝為仇讎。」命左右射之。顯和謂其眾曰:「今京城已陷,汝輩皆關中人,去欲何之。」眾皆釋仗而降。通知不免,下馬東南再拜,號哭曰:「臣力屈至此,非敢負國,天地神祇實知之。」軍人執通送長安,淵以為兵部尚書,賜爵蔣公,兼秦公元帥府長史。
淵遣通至河東城下招諭堯君素,君素見通,歔欷不自勝,通亦泣下沾衿。因謂君素曰:「吾軍已敗,義旗所指,莫不響應。事勢如此,卿當早降。」君素曰:「公為國大臣,主上委公以關中,代王付公以社稷,奈何負國生降,乃更為人作說客邪。公所乘馬,即代王所賜也,公何面目乘之哉。」通曰:「籲,君素,我力屈而來。」君素曰:「方今力猶未屈,何用多言。」通慚而退。劉文靜等引兵東略地,取弘農郡,遂定新安以西。甲辰,李淵遣雲陽令詹俊、武功縣正李仲袞徇巴、蜀,下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詔唐王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唐王既克長安,以書諭諸郡縣,於是東自商、洛,南盡巴、蜀,郡縣長史及盜賊渠帥氐、羌酋長,爭遣子弟入見請降,有司復書,日以百數。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鄭元璹將兵出商、洛,徇南陽,左領軍府司馬安陸馬元規徇安陸及荊、襄。三月己酉,以齊公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道行軍元帥,都督十五郡諸軍事,聽以便宜從事。乙卯,徙秦公世民為趙公。戊辰,隋恭帝詔以十郡益唐國,仍以唐王為相國,總百揆。唐國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錫。王謂僚屬曰:「此諂諛者所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寵錫可乎。必若循魏、晉之跡,彼皆繁文僞飾,欺天罔人。考其實不及五霸,而求名欲過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竊亦恥之。」或曰:「歷代所行,亦何可廢。」王曰:「堯、舜、湯、武,各因其時,取與異道,皆推其至誠以應天順人,未聞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禪也。若使少帝有知,必不肯為。若其無知,孤自尊而飾讓,平生素心所不為也。」但改丞相府為相國府,其九錫、殊禮皆歸有司。
夏四月,煬帝凶問至長安,唐王哭之慟,曰:「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
五月戊午,隋恭帝禪位於唐,遜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於太極殿,遣刑部尚書蕭造告天於南郊,大赦,改元。罷郡置州,以太守為刺史。推五運為土德,色尚黃。
六月甲戌朔,以趙公世民為尚書令,黃臺公瑗為刑部侍郎,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右僕射、知政事,司馬劉文靜為納言,司錄竇威為內史令,李綱為禮部尚書、參掌選事,掾殷開山為吏部侍郎,屬趙慈景為兵部侍郎,韋義節為禮部侍郎,主簿陳叔達、博陵崔民幹併為黃門侍郎,唐儉為內史侍郎,錄事參軍裴晞為尚書右丞。以隋民部尚書蕭瑀為內史令,禮部尚書竇璡為戶部尚書,蔣公屈突通為兵部尚書,長安令獨孤懷恩為工部尚書。瑗,上之從子。懷恩,舅子也。
上待裴寂甚厚,羣臣無與為比,賞賜服玩不可勝紀。命尚書奉御日以御膳賜寂,視朝必引與同坐,入閤則延之臥內,言無不從,稱為裴監而不名。委蕭瑀以庶政,事無大小,莫不關掌。瑀亦孜孜盡力,繩違舉過,人皆憚之,毀之者眾,終不自理。上嘗有敕而內史不時宣行,上責其遲,瑀對曰:「大業之世,內史宣敕,或前後相違,有司不知所從,其易在前,其難在後。臣在省日久,備見其事。今王業經始,事系安危,遠方有疑,恐失機會,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審使與前敕不違,始敢宣行,稽緩之愆,實由於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復何憂。」
己卯,祔四親廟主。追尊皇高祖嬴州府君曰宣簡公。皇曾祖司空曰懿王。皇祖景王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祖妣曰景烈皇后。皇考元王曰元皇帝,廟號世祖,妣獨孤氏曰元貞皇后。追諡妃竇氏曰穆皇后。每歲祀昊天上帝、皇地祇、神州地祇,以景帝配,感生帝、明堂以元帝配。庚辰,立世子建成為皇太子,趙公世民為秦王,齊公元吉為齊王,宗室黃瓜公白駒為平原王,蜀公孝基為永安王,柱國道玄為淮陽王,長平公叔良為長平王,鄭公神通為永康王,安吉公神符為襄邑王,柱國德良為新興王,上柱國博義為隴西王,上柱國奉慈為勃海王。孝基、叔良、神符、德良,帝之從父弟,博義、奉慈,弟子。道玄,從父兄子也。乙酉,奉隋帝為巂阝國公。詔曰:「近世以來,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誅夷。興亡之效,豈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積等子孫,並付所司,量才選用。」
丁酉,萬年縣法曹武城孫伏伽上表,以為「隋以惡聞其過亡天下。陛下龍飛晉陽,遠近響應,未期年而登帝位,徒知得之之易,不知隋失之之不難也。臣謂宜易其覆轍,務盡下情,凡人君言動,不可不慎。竊見陛下今日即位,而明日有獻鷂雛者,此乃少年之事,豈聖主所須哉。又百戲散樂,亡國淫聲。近太常於民間借婦女裙襦五百餘襲,以充妓衣,擬五月五日玄武門遊戲,此亦非所以為子孫法也。凡如此類,悉宜廢罷。善惡之習,朝夕漸染,易以移人。皇太子、諸王參僚左右,宜謹擇其人。其有門風不能雍睦,為人素無行義,專好奢靡以聲色遊獵為事者,皆不可使之親近也。自古及今,骨肉乖離,以致敗國亡家,未有不因左右離間而然也,願陛下慎之。」上省表大悅,下詔褒稱,擢為治書侍御史,賜帛三百匹,仍頒示遠近。
秋九月,虞州刺史韋義節攻隋河東通守堯君素,久不下,軍數不利,壬子,以工部尚書獨孤懷恩代之。冬十一月癸丑,獨孤懷恩攻堯君素於蒲阪。行軍總管趙慈景尚帝女桂陽公主,為君素所擒,梟首城外,以示無降意。
隋將堯君素守河東。上遣呂紹宗、韋義節、獨孤懷恩相繼攻之,俱不下。時外圍嚴急,君素為木鵝,置表於頸,具論事勢,浮之於河。河陽守者得之,達於東都,皇泰主見而嘆息,拜君素金紫光祿大夫。龐玉、皇甫無逸自東都來降,上悉遣詣城下,為陳利害,君素不從。又賜金券,許以不死。其妻又至城下謂之曰:「隋室已亡,君何自苦。」君素曰:「天下名義,非婦人所知。」引弓射之,應弦而倒。君素亦自知不濟,然志在守死,每言及國家,未嘗不歔欷。謂將士曰:「吾昔事主上於藩邸,大義不得不死。必若隋祚永終,天命所屬,自當斷頭以付諸君,聽君等持取富貴。今城池甚固,倉儲豐備,大事猶未可知,不可橫生心也。」君素性嚴明,善御眾,下莫敢叛。久之,倉粟盡,人相食,又獲外人微知江都傾覆。十二月丙子,君素左右薛宗等殺君素以降,傳首京師。
二年秋八月丁酉,巂阝公薨,諡曰隋恭帝。無後,以族子行基嗣。
{{footer
|previous=[[../第二十五卷|卷二十五]]
|next=[[../第二十七卷|卷二十七]]
}}
{{南宋作品}}
ji2qtmd2rr3hcvx6yottdfyi0jw30e7
Author:尚典
102
176375
2173653
1558835
2022-08-23T01:04:28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尚典|birthyear=1864|deathyear=1920|firstletter=S|wikipedia=尚典|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末代王世子。琉球被日本吞併後,成為日本侯爵和貴族院議員。|image=|country=|times=}}
==著作==
*《[[詠梅 (尚典)|詠梅]]》
*《[[神田酒樓街燈]]》
*《[[除夜書懷]]》
*《[[桃花 (尚典)|桃花]]》
*《[[鶯出谷 (尚典)|鶯出谷]]》
{{Author-PD-old}}
[[Category:琉球作者]]
08ffqt3h57mu0zifwqngsqr3sbphbh8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004
0
184180
2173694
2173468
2022-08-23T04:09:01Z
223.18.80.7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卷四
| previous = [[../卷003|卷三]]
| next = [[../卷005|卷五]]
| notes =
}}__NOTOC__
{{++|建炎元年夏四月}} '''庚申朔'''
金左副元帥宗維退兵,淵聖皇帝北遷,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何㮚、同知樞密院事兼太子少傅孫傅、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張叔夜、御史中丞秦檜、尚書兵部侍郎司馬樸從。樸,光兄孫也。城始破,樸詣軍前納款,逮將北還,樸遺書二帥,請存趙氏,金人憚之,挾以北去。{{color|maroon|{{-| 《靖康野錄》-{云}-:「金人欲立司馬樸,樸-{云}-:『吾祖有大功德於前朝,樸不才,安敢作此,累吾祖之德,樸有死而已!』」按它書,金人未嘗有立樸之議,今不取}}}}
初,淵聖皇帝以肅王樞熟敵情僞,欲與俱,王泣曰:「遠使乍歸,不願離膝下。」請甚確,遂以祁王模侍行{{color|maroon|{{-| 此據曹勛《北狩聞見錄》 }}}}。帝在軍中,頂青氊笠乘馬,後有監軍隨之,自鄭門而北,每過一城,輒掩面號。{{color|maroon|{{-| 此據《孤臣泣血錄》。《三國謀謨錄》亦有之,其進序-{云}-:「編成此書,以代嘗膽之苦,庶幾會稽之恥未忘,東門之役必報。」今從之}}}}
初,敵縱兵四掠,東及沂密,西至曹濮兗鄆,南至陳蔡汝潁,北至河朔,皆被其害,殺人如刈麻,臭聞數百-{里}-,淮泗之間亦蕩然矣。
邦昌委-{范}-瓊交割城池,敵留檄書數百道,具言志在弔民,本非貪土,並述邦昌以死辭避不獲之意,使邦昌傳諭四方{{color|maroon|{{-| 金檄書-{云}-:「宋之道君、少主、-{后}-妃以下,並已北遷,應文武百官、僧道耆老軍民,共議薦舉堪爲主者一人,卻準文武百僚、僧道耆老軍民、同知樞密院事孫傅等狀,乞自元帥府推擇賢人,永爲藩屏,又乞於軍前選立太宰張相公,以治國事者。行府會驗本官,乃去年同康王爲質者也,旣許尋舊好之後,夜犯營寨,卽時破滅,以其敗盟,遂臨京城,將欲進攻,本官哀泣曰:『身爲宰執,出質軍前,而不意犯於不虞,罪當萬死,然主上年少,蒞事日淺,蓋由奸臣所誤。』且乞緩其攻擊,因遣使語其少主,趣迎使人,泣而謝罪。及至和成,洎從軍北行,以北州縣或有不降,每欲進擊,必自求哀,往往有可湣之意,及重兵再舉,又乞遣使理會,雖威之鋒刃不避也,欲引而南進,曰:『豈有大臣躬親出質,不能戢兵,以致交惡,而同敵人忍觀其伐主也?頭可斷,身不可去!』城破之後,驛召而至,語及廢國之際,號泣擗踴,涕泗交流,告乞再造,旣不見容,或以腦觸柱,或以首投地,幾至自絕,乃知忠孝剛毅,出於其倫,忽聞共戴,果得此人,然恐難奪其志。洎在京百官差到翰林學士承旨吳幵、翰林學士莫儔齎狀勸請,曰:『聞建邦立都,必立君長,制國御俗,允賴仁賢,恭以大金皇帝,道合三元,化包九有,矜從諸夏,俾建列藩。契勘雖不許存立趙氏,旣擇賢人,以主茲土,則於國於民,爲幸亦已深矣。伏惟太宰相公,名高今古,學通天人,位冠冢司,身兼衆美,碩德偉望,早羽儀於百工,嘉謀赤心,久勤勞於三事,敢望以蒼生爲憂,而不以細行自飾,以機政爲慮,而不以固避自嫌,上體大金擇立存撫之意,下副國人推戴爲主之望。』及別狀申行府:『今文武百僚、僧道耆老軍民,共請太宰相公以治國事,竊慮別有辭讓,伏望元帥府更賜敦請,本官早從輿望。』尋請知樞密院事漢軍都統制劉侍中彥宗、禮部侍郎劉思、應奉御前文字高慶裔,同詣具道其由,勃然奮怒曰:『國雖破,在臣子之分,豈容聞此!』由以先有防備,不獲自絕,而閉目掩耳,背立偃蹇,終不爲聽,但罵文武百僚曰:『以諸公畏於兵威,置我於賊亂之罪!寧甘心死於此,不可活矣!』恥後世被以篡奪之名也,然行府以軍國務重,不可久曠,尋錄申奏:『今降到寶冊,備禮以璽紱,冊命爲皇帝,以授斯民,國號大楚,都於金陵,自黃河以外,除夏國新界,疆場仍舊,世輔王室,永作藩臣。』其間志氣屹然不動,雖多方勉諭,以『事在已然,雖死無濟,何如就冊,用救生靈?』猶不飲食累日,幾至滅性,遂擁迫入城,乃有在京官僚、僧道耆老等共集勸請,於天會五年三月初七日,方受冊命。諸路軍民,各令知悉。」}}}}
二帥之在城下也,遣人於民麥地內分立牌,令諸蕃部刈之,至是諸路兵稍進,自以輜重繁多,恐不得歸,乃爲北渡。先是邵溥應副城南,蕃官頗昵言:「左副元帥宗維主謀者,有高慶裔、劉思;右副元帥宗傑主謀者,有劉彥宗、棟摩國王。凡謀事者,卽預事,其有密謀也,各馳馬於空逈無人之境,盤旋數刻而後返,若衆議,則不以高下皆環坐一室,畫字於灰,可否立定,不復聞語,其密如此。」
資政殿學士提舉醴泉觀路允迪爲觀文殿學士、佑神觀使;太僕少卿陳沖權太僕卿;都水使者陳求道權太僕少卿。
簽書樞密院事曹輔請罷政,不許。
鄜延經略使張深駐軍潁昌,會其斥堠騎得吳革所遺陝西制置使錢蓋礬書,言二聖幸青城,邦昌僣立,趣使進兵,深得書,召副總管劉光世及諸將計事{{color|maroon|{{-| 趙甡之《遺史》曰:「張深行次魯山,聞張邦昌卽偽位,召光世及諸將議事,深對將士曰:『諸公好事在目前!』以所持扇左右倒,衆莫敢應,往往偶語出異論,光世乃遣使臣王默、張景等將漢蕃弓手一百人騎,齎狀前去招安盜賊,俾深罔測,光世密諭之曰:『聞康王領大元帥,駐兵京東,汝等當詣元帥府,分明投下文字而回。』金人旣退兵,深與光世進至朱仙鎭,默、景得元帥府劄子二道,一-{云}-:『仰劉光世將所部軍馬速赴大元帥府。』一-{云}-:『仰張深將所部回興仁府,只於本府駐劄。』及差使臣劉宗偕來,深得劄子,失聲惶懼,光世卽辭去,以所部至濟州」 }}}},光世乃遣使臣王默等賫狀詣元帥府。先是敵破潁昌,焚掠無遺,及是其去才數日也。{{color|maroon|{{-| 李觀《靖康勤王紀行錄》-{云}-:「三月乙卯,聞金人尚有留潁昌者,戒嚴而進,丁巳,次潁昌府,敵騎聞大軍至,即去,城中盡爲瓦礫,積屍滿地。」按此時金人將欲退師,非因西軍而後去也,今不取}}}}
是日,江寧軍亂。先是資政殿學士宇文粹中守江寧,驕倨不法,其官屬多相從燕飲,馭下殘酷,軍校周德因人心之怨,夜鼓衆作亂,執粹中,囚之,殺通判府事奉直大夫王章、東南第五將閤門宣贊舍人王宗韓、司錄事朝奉大夫王巖等十一人,江東轉運判官朝請大夫薛良顯爲亂兵所傷而去,官屬之不死者皆遁。德等遂焚舟船,掠財物,嬰城自守,公私爲之一空。{{color|maroon|{{-| 此事當見於《欽宗實錄》而不書,今以建炎元年七月十三日江東提刑司奏狀修入,但變亂所起,不能詳耳。《北盟會編》貢士周紫芝上書:「宇文粹中之守建康,臣生東南,親見其事,傲睨慘毒,無所不至,黥徒數百,以誅元帥爲名,至於害及平民,血流滿野,拘繫囹圄,如鞫囚徒,粹中身爲大臣,屈首下賊,處之恬然,不能抗罵以死,偷活湏臾,下汙士類,上辱朝廷。」《日曆》:「建炎二年十月庚子,江東轉運司奏:『中大夫徐疇等狀:迪功郎安誠,以諂媚得親於宇文粹中,出入其家,朝夕無間,江東帥司舊無主管機宜文字,粹中特以誠故創置,凡府政大小,悉決於誠,粹中之喜怒予奪,惟誠所使,又擅破將兵充白直,及與倡優往還,凡所惡之人,輒誣以重罪,故周德等結衆作亂。』」又紹興二年十月十四日,臣僚上言:「靖康末,宇文粹中知江寧府,方東京圍閉之時,粹中爲大臣,不能投袂赴難,惟事燕飲,以夜繼晝,衆情共怒,兵士周德因之爲變。」今並附此,或可修潤增入}}}}
====辛酉====
邦昌降手書曰:「天下承平幾二百載,百姓安業,豈復知兵,乃者姦臣首結邊難,招致禍變,城守不堅,嗣君皇帝越在郊野,予以還歸,橫見推迫,有堯舜之揖讓,無湯武之-{干}-戈,四方之廣,弗通者半年,京城之大,無君者三月,從宜康濟,庶拯艱危{{color|maroon|{{-| 此文據《僞楚錄》及鄧肅劾顏博文疏修入。肅疏又-{云}-:「至於廟諱,更不復顧。」蓋濮安懿王諱也。《欽宗實錄》所載,「海內承平」至「終究遠圖」乃邦昌撫諭四方手書耳,非赦文也。肅在城中,當得其詳,但《僞楚錄》係赦書於初四日,恐誤,今用其文而移其日,庶不抵牾。沈良《靖康遺錄》-{云}-:「初四日,邦昌肆赦,略-{云}-:『可大赦天下,諸道勤王人兵,當國家危急,不能進援,京師失守,乃欲偷安,雖無誠節,亦巳勤勞,宜歸本貫,別聽中旨。』」此恐非邦昌本文,今不取 }}}},可依下項:應手書到日,昧爽以前,罪無輕重,常赦所不原者,並特釋放;遣官省視陵寢,諸州天慶觀天寧節仍舊行香;官吏並與推恩;勤王之師令管押歸元來去處;存恤諸處宗室;除放租稅、招免賊盜等事,令禮部遍牒施行。」赦與覃恩同,但改赦字爲手書而已。時四方勤王兵大集,吳幵、莫儔爲邦昌謀,令散還諸路,故僞赦首及之。其文祕書省著作郎顏博文所草也。初,江淮發運司遣吳樞者至京師探事,王時雍薦上殿見邦昌,陳利害,具言在外兵數,請遣使止之,辭語不順,邦昌乃授樞文林郎,用其策,選郎官爲四方密諭使。侍御史黎確嘗陳三事,勸邦昌罷東南貢獻以收人心,有「憂勤恭儉過於前王」之語,又請邦昌修德以應天,及邦昌求奉使止勤王者,確請行,遂奉邦昌手書,擁黃旗以詣趙野。{{color|maroon|{{-| 黎、確事,以紹興二年三月癸丑,江躋論確章疏及紹興八年十月己卯張燾乞遣追奪確職名奏狀修入 }}}}確,邵武人,野甥也。邦昌又遺-{范}-訥、-{范}-致虛、錢蓋、翁彥國、劉光世等手書計事,其書略-{云}-:「國家之變,千古未聞,昧陋所遭,可謂奇禍。」又-{云}-:「幸今敵騎已退,道路可通,卽遣使東州,具伸夙志。」其書外題-{云}-「付某人」,又內-{云}-「邦昌上某官」,仍用內侍省印。{{color|maroon|{{-| 《僞楚錄》-{云}-:「邦昌以手書與翁彥國等,俱有止兵問勞褒用之詞,皆斥其名,仍用國寶。」按趙甡之《遺史》:「邦昌與彥國書,封皮-{云}-『付翁彥國』,其中仍-{云}-『上端明中丞』,書-{云}-:『國家之變,千古未聞,昧陋所遭,可謂奇禍,誠以保存廟社,拯救生靈,使京城免於焚蕩,以濟遠圖,其心明於皎日,今幸敵騎巳退,道路可通,即遣使東州,具伸夙志,想在端明必諒此心,今差李左司齎手書具道曲折,惟中外相與戮力,共濟艱難,迄成康功,以永丕祚,是所望於公也。初夏薄暑,軍務良勞,未晤間更惟尚謹,邦昌上聞。』」朱勝非《秀水閑居錄》-{云}-:「趙子崧等會於襄邑,邦昌皆以手書與之,予時留守南都,亦得一封,其外用內侍省印,不書名,內只一幅,-{云}-:『國家之變,可謂非常,昧陋所遭,亦-{云}-奇禍。』又稱:『予堅守南都,力保鴻慶宮。』其末敘時令,-{云}-『某上』」據此則《錄》所-{云}-用國寶等語皆非也,今不取}}}}
元帥府統兵官劉浩、孔彥威、張換以下仍各進官五等。{{color|maroon|{{-| 此據《欽宗實錄》附入 }}}}
權左司郎官李健乞使翁彥國,遂與奉議郎陳戩偕行,又遣水部郎官李革、京畿提點刑獄公事汪長源使張深、劉光世。戩,松溪人,彥國甥壻。革,深鄉人。長源,光世客也。{{color|maroon|{{-| 李觀《紀行錄》:「四月庚午,邦昌遣李革、汪長源以太-{后}-之命,勞軍爲名,先遣人通耗,深怒,囚來人於軍中。」按諸書四月庚午元祐皇-{后}-方垂簾聽政,革等出使,蓋在此前,觀所記恐誤。《欽宗實錄》稱以汪湘使光世,又與觀所-{云}-不同,亦當考}}}}
發運副使向子諲在亳州,邦昌遣其甥劉達齎手書以往,子諲不啟封而焚之,械繫達於獄,遣使勸進於王。邦昌手書至虹縣,縣令已下迎拜,宣讀如常式,武尉徐端益獨不屈膝而走,事定,子諲言於朝,易文資。端益,金華人也。{{color|maroon|{{-| 向子諲、徐端益事,並據王明清《揮麈錄》附入,然明清-{云}-子諲時為淮漕,又-{云}-遣官奉表勸進於河北,皆小誤,今刪潤,令不抵牾}}}}
遣武義大夫同恩李興、潘謹燾持僞尚書省劄子往濟鄆等州,訪尋康王所在,令逐州守臣等具軍法文狀申省,劄子不書年,後有王時雍、李囘二押字。{{color|maroon|{{-| 按馮澥時爲左丞,不知何以不書劄子?若澥元不供職,與呂好問相類,則後來何以坐事僞朝謫官?當考}}}}
徽猷閣待制提舉醴泉觀權直學士院詹乂罷,從所請也。先權直學士院中書舍人孫覿令日下供職。
元帥府以檄書諭四方,自京都受圍,不通朝命,參議官耿延禧、高世則建請布檄諸路,以定人心,王然之,命延禧面草檄以行。
是日,敵營始空,其行甚遽,以勤王兵大集故也。華人男女驅而北者無慮十餘萬,營中遺物甚衆,祕閣圖書,狼籍泥土中,金帛尤多,踐之如糞壤,二百年積蓄,一旦掃地,凡人間所湏之物,無不畢取以去,皆宦者國信所提舉鄧珪導之。命-{范}-瓊領兵出城搜空,得金人所遺寶貨表叚、米麥羊豕之屬,不可勝計,又有遺棄老弱病廢及婦女等,至是皆遷入城。敵之圍城也,京城外墳壟發掘略徧,出屍取槨爲馬槽,城內疫死者幾半。物價踴貴,米升至三百,豬肉斤六千,羊八千,驢二千一,鼠亦直數百,道上橫屍,率取以食,間有氣未絕者,亦剜剔以去,雜豬馬肉貨之,蔬菜竭盡,取水藻芼之以賣,椿槐方芽,採取唯留枯枝,城中貓犬殘盡,遊手凍餒死者十五六,遺胔所在枕籍。時河東北宣撫使-{范}-訥屯雍邱,眞定府路馬步軍副總管王淵爲先鋒,是晚,方遣三千騎抵城下,邦昌遣人持帛勞之,且令諭訥速來議復辟事。淵,福津人也。
====壬戌====
邦昌置修城司,命權戶部尚書邵溥總領其事。
副元帥宗澤引兵次大名府,澤得金所掠人,始知二帝北去,澤聞之,謀引兵渡河,據賊歸路,而對壘諸寨一夕解去,澤號慟,卽自臨濮引兵趨滑州,及是抵大名城下,欲帥師渡河,而勤王之兵無一人至者,又知張邦昌僣立,擬先行誅討,乃將所部復還屯衛南。
是日,徽猷閣學士京西北路安撫使知潁昌府何志同、徽猷閣直學士知淮寧府趙子崧、徽猷閣直學士江淮等路發運使兼經制使翁彥國{{color|maroon|{{-| 按《實錄》,去年十一月甲戌,已除彥國寶文閣直學士,充經制使,募兵入援,不知此時何以尚帶徽猷閣直學士?當考 }}}}、都水使者榮薿同盟於淮寧之教場。初,永昌陵旣復土,司天監苗昌裔私謂內侍王繼恩曰:「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太宗大漸,繼恩與參知政事李昌齡謀立燕懿王之子冀康孝王惟吉,事泄,以貶死,熙寧中,昌齡孫逄爲臨沂簿,與方士李士寧導懿王之曾孫右羽林衛大將軍秀州防禦使世居謀不軌,復坐誅;子崧在邸中習聞其說,至是適天下大亂,子崧傳檄中外,語頗不遜,時彥國在壽春,聞敵漸還,引兵至陳,與子崧會,二人爭長,子崧曰:「周之宗盟,異姓爲後。」彥國曰:「我奉王命入衞,公陳守耳!」子崧方築壇告上帝,殺三牲歃血,而推盟主未定,先是敵犯潁昌,志同棄城走{{color|maroon|{{-| 去年十二月丁丑 }}}},至是引所部亦至,曰:「大元帥康王在濟州,吾輩何主盟之推。」乃同上書帥府,然彥國卒爲誓文,行登壇歃血之禮-{云}-。志同,執中子。薿,諲孫也。{{color|maroon|{{-| 執中,龍泉人,政和中太宰。諲,任城人,熙寧戶部副使。按趙子崧移檄事,它書不見,獨王明清《揮麈錄餘話》有之,其略-{云}-:「藝祖造邦,千齡而符景運,皇天祐宋,六葉而生眇躬」,果如所言,則子崧眞亂臣賊子矣,恐未必爾,然明清所-{云}-:「遣鄭玨置獄京口,究治情得,上不欲暴其事,以他罪竄之。」則亦不爲無據。《實錄》載子崧盟文-{云}-:「敢告衆士,金人再犯京闕,侵侮暴虐,人神共憤,聖天子屈己議和,猶未退師,曠日持久,包藏禍心,宗社危辱,王命隔絕,天下臣子各奮忠勇,誓不與俱生,今諸道之師大集於近輔,凡我同盟,毋狥私,毋懷異,毋觀釁,戮力合謀,共安王室,以效臣節,三軍之士,視死如歸,千萬人惟一心,進則厚賞,榮於家邦,退則重刑,殺及妻子,有渝此盟,神明殛之,皇天-{后}-土,太祖太宗,實鑒斯言。」按此時子崧已知大元帥在濟州,而盟文略無一字及之,亦可怪也。胡寅封事:「黃潛善、鄭玨小人,本無遠見,自南都以至維揚,誅竄之刑,疑忌之意,相尋繼見。」足明當時皆有是說,今且-{云}-傳檄不遜,更俟考詳。明年二月戊寅行遣}}}}
====癸亥====
邦昌請元祐皇-{后}-入居延福宮。敵之始退也,權領門下省呂好問謂邦昌曰:「盍舉欽聖故事乎?」邦昌曰:「敵去未遠,請俟踰境。」好問曰:「何可緩也!」邦昌乃集百官赴文德殿,降手書曰:「余世受宋恩,身相前帝,每欲舍生而取義,惟期尊主以庇民,豈圖禍變之非常,以致君臣之易位,旣重罹於羅網,實難逭於刀繩,杵臼之存趙孤,惟初心之有在,契丹之立晉祖,考殊迹以甚明。載惟本朝開創之圖,首議西宮尊崇之禮,號同母-{后}-,國繫周朝,茲爲臣子之至恭,以示邦家之大順。恭惟哲宗元祐皇-{后}-,聦明睿智,徽柔懿恭,雖嘗卽瑤華崇道之居,亦旣奉欽聖還宮之詔,久棲神於靖館,積系望於綿區,今二聖已遷,山川方震,是用祗伏掖庭之次,恭陳舊國之儀,揭丕號以正名,開別宮而移御,幅員時乂,庶臻康濟之期,京邑旣安,更介洪長之祉,宜上尊號曰『宋太-{后}-』,御延福宮。」時-{后}-在兄子通直郎忠厚所,邦昌又密上-{后}-書,具述復興之事{{color|maroon|{{-| 此據秦湛《回天錄》}}}},-{后}-皇恐不知所以,避之不免,翌日,入居西宮{{color|maroon|{{-| 蔡絛《國史後補》-{云}-:「延福宮,國初號西宮,蓋周太-{后}-嘗居之,故邦昌用此故事。」王明清《揮麈錄》-{云}-:「-{后}-在孟忠厚家,垂簾,儀衞忽突入第中,-{后}-皇恐不知所以。」按-{后}-此時雖入居西宮,尚未垂簾也,明清所-{云}-小誤,今刪潤附入 }}}}。
元帥府檄至京師,邦昌命開封府榜諭士民,都人讀之莫不感動。
遣權吏部尚書謝克家往山東迎大元帥。先是呂好問謂邦昌曰:「公宜遣使推戴康邸,則城中便爲功臣,若先爲諸道所推,則城中即叛臣矣!爲功臣爲叛臣,在此一舉,豈可少緩。」邦昌以爲然,王時雍謂邦昌曰:「今如騎虎,勢不得下,後日噬臍無悔也!宜熟慮之。」徐秉哲亦贊其言,邦昌不從,乃止。{{color|maroon|{{-| 此以秦湛《回天錄》、沈良《遺錄》參修 }}}}
尚書右司員外郎宋齊愈請致仕,不許。
門下侍郎耿南仲在軍中率羣僚勸進,王避席嗚咽,掩面流涕,辭遜不受。使臣鄭安自金回傳淵聖皇帝嚙血書襟詔,略曰:「宋德不興,禍生莫測,不幸用非其人,兵未抵京而衆先潰,使道君皇帝而次全族驅質,復聞宗社亦非我族,涕淚橫流,衛士潛歸,播告四方,忠臣義士,奮心一舉,猶可爲朕報北轅之恥也。」王讀之痛哭。
江淮發運副使向子諲遣將官王儀統勤王兵至城下。
徽猷閣直學士知淮寧府趙子崧聞金退師,與發運使翁彥國引兵之襄邑,北道都總管趙野、河東北宣撫使-{范}-訥亦以所部來會。時從事郎-{范}-塤爲蘄州司儀曹事,率郡兵勤王,子崧因遣塤與承事徐文中偕至帥府,請進發大軍,移屯南京,且言:「國家之制,素無親王在外者,主上特付大王以大元帥之權,此殆天意,今若稍有猶豫,則事去矣!兼恐四方姦雄乘變而起,猝難平定,望大王遵故事,以天下兵馬大元帥承制,號召四方,旬月之間,可傳檄而定。」塤,鎭曾孫也{{color|maroon|{{-| 鎭,成都人,熙寧翰林學士。子崧引兵事,據《家狀》在四月四日,故附此。其所上書,當在此時,今牽聯書之}}}}
金左副元帥宗維還軍,次鄭州。{{color|maroon|{{-| 此據-{范}-仲熊《北記》}}}}
====甲子====
邦昌遣合門宣贊舍人蔣師愈承務郎程巽王府內知客蔡琳賫咨目詣王曰邦昌伏自拜違已而北去所遭禍難不可備詳昨自臘月二十日還闕正月十五日到城方知國家禍變之酷主上蒙塵於郊二月七日又聞金帥之令遷二帝太子太上皇後妃嬪帝姬宗室近屬劫質敵營既而又欲焚燒宗社洗蕩生靈俾推戴異姓方免屠毒尋奉禦筆付孫傅等令依元帥指揮方為長計無拘舊分以速咎累於時公卿大夫號慟軍前以救君父邦昌哀號擗踴以身投地絕而復蘇敵執成命終莫肯回度非口舌可爭則以首觸柱求死不能又緣甲士防虞晝夜監守雖欲引繩揮刃赴井蹈河皆不可得豈謂城中之人相與逃死乃嫁大禍臨於一身變出不圖死安足惜忽劉彥宗等賫城中文字與吳幵莫儔俱至邦昌訶責彥宗又罵城中百官為自免計逼人以首惡之名使邦昌有兵定與大金相抗不共戴天彥宗等語塞邦昌因不復飲食六七日垂死而百官陳述禍福謂事已至此雖臣民盡死莫能回二帝之遷惟有從權庶幾保全宗社可為後圖若堅持一節以就死地恐上累二帝豈得為忠臣乎邦昌身為宰輔世荷大恩主辱而不能死復何面目以見士民然念興復之計權以濟事故忍死於此幸茲敵騎巳還道路可通故遣賫此以明本心今則社稷不隳廟主如故祖宗神禦皆幸存全伏維殿下盛德在躬四海系望願寬悲痛以幸臣民續次別差謝克家等間道賫禦寶一紐詣行府當別貢陳初夏方暄更乞倍保珍重邦昌無任瞻望激切之至四月五日邦昌惶恐咨目上覆康國大王殿下師愈已見二月乙亥 是日李興潘謹燾至濟州 元帥府以趙子崧為寶文閣學士元帥府參議官東南道都總管何誌同等皆屬焉欽宗實錄雲先是趙子崧與翁彥國以師勤王相推為盟主適何誌同以潁昌兵至曰大元帥康王總兵濟州盍赴麾下聽命何主盟之有子崧言於康王曰誌同等雖各擁兵不相統一乞令聽子崧節制王承制除子崧寶文閣學士充參議官東南道都總管耿延禧中興記雲子崧是除蓋王有所聞並載淮寧與翁彥國爭長事二書不同按淮寧之盟以壬戌而參議之除以甲子相距才二日王在濟州無容即知之或者二人未盟以前爭為盟主而王已有所聞也今並附此更湏參考 初房州文學傅亮以所募兵數千人入援亮募兵事祖見去年六月壬戌道陳蔡間群盜紛然皆為亮所破因以便宜假亮通直郎為統制官率之以行亮自朱仙鎮直抵青城左副元帥宗維後軍大驚狼狽而去邦昌遣使召亮亮曰二聖北狩大元帥康王未還城中遣使為誰欲斬之偽使遁歸亮馮翊人也 簽書樞密院事曹輔遣太學錄楊願上書帥府太學生汪若海陳抃等繼至權領門下省呂好問監察御史張所亦遣人以蠟書來上願已見二月甲申若海巳見正月丙午書中有言士大夫趨向者王悉焚之以安反側而命願等為元帥府屬官耿延禧中興記雲呂好問為邦昌權門下侍郎先遣彈蠟言圍城中及朝廷短長監察御史張所尤甚上命取蠟炬並舉人所上書中害士大夫者並焚之按好問等所上書謂之言城中事可也謂之害士大夫則非也今略刪潤其語庶不失實諜報京城見修守禦之具王曰果如此則諸道兵必人人爭先以屠吾民乃命耿延禧草書貽諸道帥未得近京城已至城下者毋得趣入又檄諸道二月六日以後所受偽詔文移等勿行 初童貫自太原遁歸遣武功大夫和州防禦使馬擴募兵於真定會擴與安撫使劉韐之子直秘閣子羽有違言或譛擴有叛意韐囚之靖康元年正月癸巳及真定破擴自獄易服奔出竄西山之和尚洞元年十月丁酉時兩河義兵各據山寨屯聚自保眾推擴為首與金人相拒或一日十數戰然新集之眾兵器甲胄非良至是擴與敵挑戰擴騎無甲遂重傷仆地為敵所執
乙丑百官朝太後於延福宮邦昌始不坐迎陽門於內東門聚三省樞密院官議事 中書舍人李擢權直學士院元帥府遣從事郎劉默迎資政殿大學士李綱於湖北初綱既召還連謫寧江軍節度副使夔州安置綱去年九月戊寅除觀文殿學士知揚州庚寅落職宮觀十月癸巳朔散官建昌軍安置庚申再謫寧江城欲破始復職領開封府閏十一月甲午綱行至長沙聞命遂自長沙與龍圖閣學士湖南安撫使郭三益偕率本路兵入援三益嘉興人也王聞綱來承制盡復綱故官且貽書曰方今生民之命急於倒垂諒非不世之才何以協濟事功合下學窮天人忠貫金石想投袂而起以副蒼生之望即命默持書訪綱焉默初以綱守禦司奏補官初有傳金人以郭藥師為樞密使留兵萬五千以衛邦昌者王憂之乃遺宗澤趙子崧等書諭以受賊付托之人義當征誅然慮事出權宜未可輕動澤復書略曰自古人臣豈有服赭袍張紅蓋禦正殿者況邦昌改元肆赦又挾孟氏以令天下欲散諸路勤王之兵其篡亂蹤跡無可疑者自古奸臣初未嘗不謙遜而中藏禍心況惡狀彰著如此今二聖二後諸王皇族悉渡河而北惟大王在濟天意可知宜早正天位興復社稷以傳萬世不可遲疑牽於不斷惟大王圖之
丙寅邦昌令寺觀建聖壽節道場至壬申罷 侍御史胡舜陟言於邦昌曰臣竊見陛下正位宏遠非出本心外迫大金兵火之威內念黎元塗炭之苦故自踐阼以來謙虛抑畏起居命令不敢同於至尊今大金已反其國而君臣大義豈可一日而廢苐恐奸言熒惑謂大金為可恃謂天位為不可失謂自古有亡必有興此皆輕慮淺謀不識禍福之機者也本朝自祖宗以來恩德在人至深至厚九州四海豈有一夫不心懷趙氏者今勤王之師雲蒸霧集皆為趙氏而來豈肯從吾號令閉門拒之有同兒戲伏望即降指揮正其名位請元祐皇後垂簾聽政於內陛下以太宰治事於外特遣大臣往迎康王明以此事播告將士孰不忻然悅服此萬世一時也伏惟采擇狂愚而加意焉按舜陟入文字在馬伸之前實錄不載而汴都記偽楚錄有之但偽楚錄附此書於初四日蓋誤今依汴都記附初七日更俟考詳 東南道總管趙子崧以朝奉郎趙令儦通判廬州子崧聞張邦昌家在廬檄馮詢令存恤又以令儦幾察之子崧即為書告王請捕誅邦昌子母以絕奸心又言自圍城以來朝命隔絕乞下諸路州軍自今凡有事宜並申大元帥府予決如有奸詐偽冒文字皆無得施行近京州縣嘗經敵人焚掠者宜捐其稅又言範訥為宣撫使逗撓自營罪狀明白況大元帥已開府則宣撫使自當結罷又言金人見據都城勢力漸回理宜速營江寧府以備緩急乞早行措置淮南荊浙盜賊恐乘釁據有形勢之地益難制禦 宗室忠翊郎叔向聚眾數千屯青城入至都堂叱王時雍等曰當速歸政太後不然縱兵與汝輩相周旋朝野僉言雲四月五日劉光世趙叔向自潁川至按光世自華陰徑如京東未嘗至城下也泣血錄叔向初七日至城下今從之叔向魏悼王曾孫城破日潛出之京西聚眾至是自潁昌而來 是日蔣師愈等至濟州邦昌又遣韋賢妃弟拱衛大夫忠州防禦使構當軍頭引見司淵及邦昌甥直秘閣吳何持書遺王稱臣具言封府庫以待大王顏子曰子在回何敢死邦昌所以不死以君王之在外也先是邦昌遣謝克家持寶來或者謂邦昌自為楚則賫大宋寶來彼蓋無用者耳既而聞邦昌迎太母等恭順狀王始不信召吳何而賜之酒錫賚甚渥乃遣成忠郎黃永錫持書答邦昌略曰今奉來教備陳終始有伊尹之誌達周公之權然後知所期之不繆又曰九廟之不毀生靈之獲全相公之功已不愧於伊周矣答書全文雲某咨目上太宰相公閣下天降大禍不使某前期殞滅而使聞君親之流離見宗族之蕩覆肝心摧裂涕淚不禁窮天下之楚毒不足以為喻便欲引繩伏刃而二聖之鑾輿未復四方之兵馬方集將士忠憤責以大義故飲泣忍死力圖奉迎今河北河東忠義之兵數踰百萬諭使邀迎率皆響應蚤夜以覬聞人音而矍然念與相公去歲同處敵營從容浹月自謂知心故比來之事聞流言而不信士夫將佐亦皆雲爾今奉來教備陳始終有伊尹之誌達周公之權然後知所期之不繆天或悔禍可冀二聖之復也所諭遣謝克家之意讀之愕眙失措其何敢承願皆緘藏內府責在守者俟鑾輿歸而上之九廟之不毀生靈之獲全相公之功巳不愧伊周矣某方身率士卒圖援父兄願相公協忠盡力奉迎二聖復還中都克終伊周之誌某身膏敵手受賜而死矣方寸潰亂修謝不能多及何烈靖康草史康王屯兵濟州遣報使來為宰相王時雍以下撒書殺之蓋傳聞繆妄今不取 案撒書二字未詳
丁卯謝克家以大宋受命之寶至濟州王慟哭跪受命汪伯彥司之邵溥神道碑雲金索大宋皇帝之寶溥紿以隨葬乃得全今且附此俟考碑以為大宋皇帝之寶其文與史不同蓋誤且貽書諸道帥臣具言邦昌恭順之意毋得擅發一人一騎入京城書後王親批數語或命耿延禧代書焉遂以謝克家提舉一行事務自濟州還京師趣辦儀物 副元帥宗澤言敵騎渡絕已使人焚河橋訖王乃檄兩河諸將邀擊敵兵迎還二聖此據中興記監察御史馬伸言於邦昌曰伏見金人侵逼劫二帝北行且逼立相公使主國事相公所以忍死就尊位者自信敵退必能復辟也忠臣義士不即就死城中之人不即生變者亦以相公必立趙孤也今敵退多日吾君之子已知所在獄訟謳歌又皆歸往相公尚處禁中不反初服未就臣列道路傳言以謂相公外挾強敵之威使人遊說康王且令南遁然後為久假不歸之計一旦喧哄孤負初心望速行改正易服歸省庶事取太後命而行仍速迎奉康王歸京日下開門撫勞勤王之師以示無間應內外赦書施恩惠收人心等事權行拘收俟立趙氏日然後施行庶幾中外釋疑轉禍為福不然伸有死而已必不敢輔相公為宋朝叛臣也自邦昌僣立凡言事者皆用君臣之禮至伸始移書稱太宰相公書入邦昌命一切改正 陳留潰散戍兵李忠率眾入和州清水鎮濠州巡檢及定遠界土豪許氏徐氏金氏槍仗手遮境拒之殺李忠 是日開城門
戊辰邦昌召侍從官議事晚降手書曰以身徇國嘗為質於軍前忍死救民姑從權於輦下幸外兵之悉退方初誌之獲伸載惟遭變之非常本以濟圖於有永今則保存九廟全活萬靈社稷不隳衣冠如故奉迎太母實追少帝之玉音表正萬邦猶假本朝之故事蓋以敵方退舍師未渡河尚虞殿後之師或致回戈之舉據今間探漸已北轅既禍亂之稍紓豈權宜之敢久延福宮太後宜遵依欽聖憲肅皇後詔旨上尊號曰元祐皇後入居禁中緣未審康邸行府所在軍國庶務不可曠時恭請元祐皇後垂簾聽政以俟復辟予位冡宰實總百工誓殫樸忠以輔王室惟天心之悔禍啟帝胄之應期二帝雖遷賴吾君之有子多方時乂系我後之在斯邦其永孚於休予亦有辭於世是書既出中外大悅追還諸路赦文並毀所立宋太後手書不用秦湛回天錄雲三月二日延寧宮火元祐皇後仿徨無所歸步入相國寺中前軍器少監孟忠厚家三月末女真有去意呂公即謂邦昌曰宜速尊崇元祐太後邦昌乃定議上尊號曰元祐皇太後四月四日聞張邦昌手書乃改曰宋太後呂公曰此事發端於予若雲宋太後則人心疑懼必以予謀為非遂以疾在告不與其事是晚孟忠厚密攜邦昌上元祐皇後劄子來具述復興之事乃知前日之事或有教之者畏偪故也五日元祐皇後入居延福宮呂公又啟邦昌歸政事邦昌曰以軍退未遠欲俟別日呂公曰時不可失至九日申未間遂召百官太後以是日入禁中權門下侍郎呂好問步自紫宸殿趨延福宮白元祐皇後言不當謙遜以濟大計有司以儀衛進後入宮邦昌率從官迎拜於道元祐皇後以尚書左丞馮澥為奉迎使權右丞李回副之又遣兄子權衛尉卿忠厚持手書遺王汪伯彥中興日歷丁卯謝克家來歸玉璽孟忠厚賫太母手書至王受寶讀書訖居二人以客禮耿延禧中興記雲克家忠厚同賫大宋之寶來上按太母書中有百辟建言請權聽政之語則忠厚出京當在戊辰後不應丁卯已至濟州況忠厚與澥回同受命而澥回以壬申出京城丁丑方至帥府則忠厚亦當相踵而至今從實錄附註濟之父老請王即位於濟州幕府群僚耿南仲等會於麟嘉堂議未定宗室承宣使仲綜等曰汪伯彥中興曰歷作中綜實錄因之按仲綜後知大宗正事而卒伯彥所記字誤今從耿延禧中興記昔晉安帝蒙塵大將軍武陵王遵承制行事今二帝北狩王不當即位宜衣淡黃衣稱制不改元下書誥四方參議官耿延禧高世則引唐肅宗故事折之仲綜議屈會副元帥宗澤言邦昌久在敵中範瓊亦是草澤中起恐其陰與敵結未可深信南京乃藝祖興王之地取四方中漕運尤易又有自敵寨脫歸者道二帝語雲可告康王即大位為宗廟社稷計王慟哭由是決意趨應天汪伯彥中興日歷雲有自敵寨遁歸者衣裏蠟書上皇禦筆二字曰即真謹按玉牒所書上皇禦筆乃八字曹勛所進北狩聞見錄甚詳伯彥誤記也欽宗實錄四月戊辰曹勛自河北軍前竄歸詣大元帥府進太上皇帝禦衣上有禦劄曰可便即真來救父母此尤差誤勛以五月離燕山府七月至南京李綱建炎進退誌中亦載此事與勛所錄同史臣承伯彥之書不深考耳二帝聖語見耿延禧中興記今年四月癸亥及七月丙辰所書可參考仲綜潞恭憲王後滕康孝王宗旦子也潞王元佐生平陽恭懿王允升允升生宗旦
己巳權知樞密院事兼權領尚書省王時雍權門下侍郎呂好問權中書侍郎徐秉哲權尚書右丞李回權同知樞密院事吳幵權簽書樞密院事莫儔奏乞各還舊職奉面旨依仍且兼權見領職事實錄己巳王時雍等六人皆請罷權領三省樞密院職事元祐皇後不許按邦昌雖以初九日降手書而後十一日始聽政史臣誤也今從偽楚錄於是時雍撒蓋去韀呵從稍減幵儔又請免兼權樞密院職事從之 給事中韋壽隆乞罷奉面旨依舊徽猷閣待制奉祠 權開封尹周懿文奏徐秉哲已依舊開封尹竊恐亦合還大理卿職事奉面旨可依舊權開封尹見權執政官並免簽書舊職 尚書兵部員外郎唐恕乞致仕不許恕淑問子淑問江陵人介子元祐左諫議大夫崇寧初為華容令不能奉行茶法忤使者謝病免歸靖康初許翰薦用之 是日邦昌偽赦至太康縣東南道都總管趙子崧傳檄諸路不行權左司郎官李健等持手書繼至發運使翁彥國得之不發遣使白王子崧獻書於邦昌曰人臣委質事君義命而已見得思義見危致命人臣之常節議者籍籍謂劫請傾危之計合下或與聞之不然何金人曲折拒孫傅之請卒以與合下蓋必有定論矣子崧亦疑是說自聞合下入居境中躬受金冊子崧結集大軍立壇歃血專意致討三軍之士千萬人惟一心踴躍奮迅期得合下而甘心焉今兵既大集忠憤難遏亦可畏已忽李健陳戩持書至翁中丞有反正之心群情尤疑或引馮瀛王語曰公此舉由衷乎子崧獨謂殆天誘合下為斯舉也傳曰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也伊尹猶不可況其下者乎合下前日迫於敵威不得巳而從之今敵既遠去則當避而歸之正豈不本末明白哉既出至誠便當斷以不疑不可猶豫速出居相府易服自貶親書示於軍中哀鳴以請帥府使三軍曉然知合下前日權於濟難實不忘於吾宋子崧等亦按兵城下以待大元帥之命若遲疑不決則三軍必曰以天下之師誅天下之逆非子崧等所專也合下老母垂年伶俜一夫身將五十必不肯為滅族之計其深照之迫於宗社大計肝心潰裂言不成文子崧又遺王時雍等七人書大略雲諸公平日所學自謂過人今相與亡人之國稽首偽朝居之不疑方且自謂佐命功臣此與唐六臣何異聞張公有反正之意古人權以濟事遂立殊勛惟識事機知禍福者能之儻彼遂久假不歸諸公願為王偉源休亦所自擇
庚午元祐皇後禦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邦昌以太宰退處資善堂侍從官以上詣祥曦殿起居元祐皇後畢邦昌服紫袍金魚犀帶獨班歸兩府幕次沈良余錄雲邦昌自稱太宰總百揆猶襲曹馬故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靖康野錄雲孟後垂簾邦昌稱監國太師皆誤今不取邦昌僣立至是凡三十二日不禦正殿不受常朝不山呼見百官稱予不稱朕不稱聖旨至於禁中諸門悉緘鎖題以臣邦昌謹封 承議郎權諸王宮記室徐偉達權膳部員外郎偉達新城人也此據偉達紹興三年六月乙未乞改正受偽命狀修入 尚書禮部侍郎兼侍讀譚世勣卒世勣既得歸邦昌命權直學士院世勣稱疾堅臥不起邦昌知不可奪遂已後贈延康殿學士謚端潔
辛未監察御史姚舜明齊之禮太常博士華初平乞致仕不許 時四方勤王之師漸集道路稍通京城內都巡檢使範瓊揭榜雲探報金人後軍尚屯滑州界上仰四方客旅未得輕出見者訝之
壬申以明達皇後園陵為敵所發遣監察御史張所按視陵寢汴都記雲明達墓為敵所發掘露屍取棺板以為營柵今從實錄先是左副元帥宗維軍行過永安遣人詣昌昭二陵致祭而去禁止諸軍毋得劫陵廟器物此據三國謀謨錄至是遣官按視之 權尚書吏部侍郎王琮罷為右文殿修撰知鄧州紹興日歷載琮劾<婠勶-釒>稱王時雍除琮鄧州令為時雍搬家歸蜀當考秘書省著作郎劉岑直秘閣知鄭州岑述曾孫述德清人熙寧初嘗為侍御史時從聶昌出使未還也 濟州守臣張存率官吏士民勸進王不許此據紹興四年六月五日存子右迪功郎鏜乞推恩狀修入 副元帥宗澤聞京城反正復為書貽王言今日國之存亡在大王行之得其道與不得其道耳所謂道者其說有五一曰近剛正而遠柔邪二曰納諫諍而拒諂諛三曰崇恭儉而抑驕奢四曰體憂勤而忘逸樂五曰進公實而退私偽澤謂所親曰怨結王之左右矣不恤也
癸酉權尚書左仆射張邦昌率在京百官上表勸進太常少卿兼權起居舍人汪藻為表文曰二帝出郊既蒙塵而未返九祧乏祀將攝祼以為名使生靈相顧以無歸雖溝瀆自經而奚益輙慕周勃安劉之計庶幾程嬰存趙之忠王不許 殿中侍御史胡唐老知無為軍監察御史姚舜明知衢州王俁知江州
甲戌元祐皇後告天下手書曰比以敵國興師都城失守祲纏宮闕既二帝之蒙塵誣及宗祊謂三靈之改卜眾恐中原之無統姑令舊弼以臨朝扶九廟之傾危免一城之慘酷乃以衰癃之質起於閑廢之中迎置宮闈進加位號舉欽聖巳行之典成靖康欲復之心永言運數之屯坐視邦家之覆撫躬獨在流涕何從緬維藝祖之開基實自高穹之眷命歷年二百人不知兵傳序九君世無失德雖舉族有北轅之釁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乃眷賢王越居近服巳徇群臣之請俾膺神器之歸繇康邸之舊藩嗣宋朝之大統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茲為天意夫豈人謀尚期中外之協心同定安危之至計庶臻小愒漸底丕平用敷告於多方其深明於吾意先是侍御史胡舜陟上<婠勶-釒>請後降詔諸路使知中國有主康王即位有日以破亂臣賊子之心呂好問言今日布告之書當令明白易曉不必湏詞臣遂命太常少卿汪藻草書禦封付御史臺看詳然後行下 大元帥府約束自三月八日以後稱中旨面旨事並勿行差到官不許上凡事並申帥府予決以徽猷閣待制北道副總管顏岐為元帥府參議朝議大夫滕康宣教郎周望並為記室岐復子復奉符人兗公四十八世孫仕至中書舍人康宋城人望真陽人也 是日李綱檄至京師
乙亥命禮官討論車駕將至國門臣僚前路奉迎至大慶殿儀 資政殿學士提舉醴泉觀路允迪為奉請車駕進發使左諫議大夫範宗尹副之 文武百官再上表勸進於王復不許 初京城既破武略大夫光州刺史郭京自宣化門南遁事見去年閏月丙辰引所部六甲神兵二千人至襄陽府屯洞山寺欲立宗室為帝狹西制置使錢蓋西道都總管王襄統制官張思正等止之不聽思正乘間會兵執京囚之至是以聞實錄雲京北路安撫司言收復襄陽府擒郭京初京敗引兵潛遁破襄陽據之至是就擒按趙甡之遺史載此事頗詳而實錄差略今從遺史既而思正持京以獻道為劇盜李孝忠所奪思正剌京殺之思正殺京在五月辛卯今並書之思正始以隨州觀察使將兵援河東軍敗坐停官道州編管未行孝忠京百司健兒京城破隨眾奔萬勝岡得脫與其徒張世等十人聚眾為盜 是日金人陷狹州武經郎權知州事種廣死之初範致虛既敗還敵並兵攻狹諸帥皆遁去敵圍城九日而陷武經郎監在城酒務統領軍馬劉逵戰死敦武郎兵馬都監朱弁成忠郎監甘棠驛孫旦悉遇害後贈廣武翼大夫雄州防禦使逵等皆官其家一人此事當見於欽宗實錄而不書今以劉逵家乞推恩狀修入狀稱靖康二年四月八日金人攻狹州至十六日城破乙亥十六日也達紹興四年二月辛卯依弁旦劄與恩澤一資廣六年十月丁未加贈正使遙防今並附見
丙子溫州觀察使京城內都巡檢使範瓊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兼四壁都巡檢使錄京城彈壓之功也 東南道都總管趙子崧等獻書王府大略言京城事體既已反正颙望大王入主社稷以安生靈遲疑未發事久變生不可不慮或聞議者以謂京師巳經殘破不可復入止欲即位軍中便圖遷徙子崧愚慮深為未然今禍變非常奸偽未戢欲致中興當謹舉措置理宜先入京師謁宗廟覲母後明正誅賞降霈四方若京師果不可都自可徐議所向子崧等前乞移軍南京當時敵未退事勢與今日不同訪聞趙野範訥不戢其下縱令擄掠人心胥怨又兩軍時有分爭萬一行府入南京二軍必趨帳下恐有郭汜李<娿嘮a>之變伏乞徑還京城早定大計以副人望初邦昌偽赦既為子崧等所格李健因留太康縣以狀審於王時雍邦昌具遣使奉迎次第以堂帖報之子崧取以白王因有是請
丁丑尚書左丞馮澥權尚書右丞李回奉元祐皇後手書至濟州 文武百官三上表勸進王答以俟入京城躬謁宗廟若鑾輿未還即撫定民庶權聽國事 副元帥宗澤檄至京師
戊寅尚書兵部員外郎唐恕知復州 命中書舍人張澂措置排辦行在所至程頓事務 直龍圖閣東道副總管權應天府朱勝非至濟州勝非邦昌友壻也械系邦昌使者以兵來衛先是金分兵犯應天府勝非惶懼易衣逃匿民間皇皇會宣總司前軍統制嘉州防禦使韓世忠將官楊進引所部擊破之勝非復出視事民心稍安此據中興姓氏錄勝非傳勝非南都翊戴記曰靖康元年冬勝非除東道副總管到南都三日都總管胡直孺提兵勤王竭本道財榖甲兵以自隨所余羸卒僅三百人而食才支旬日既而敵執直孺以犯應天府縱火逼城為效用邵曇射中敵帥之目墜馬而死乃增陴浚隍益修守備躬擐甲胄與士卒同食余夜宿城上凡數月敵攻圍之計百出度而應之敵不能犯南京遂安按勝非此言不無飾說今不取世忠膚施人少年善鬥嘗犯法當死簽書彰武軍節度判官公事建陽陳豫惜其勇白經略使釋之始隸延安兵籍此據孫覿撰豫墓誌已而為王淵部曲從討西夏方臘及山東河北諸盜屢有功至是以其軍赴帥府遂衛王如南京 趙子崧傳檄京師
己卯侍御史胡舜陟言宗澤文字稱康王未忍歸朝款謁宗廟竊恐謙虛退托未忍遽當大寶此去濟不遠乞遣京城父老僧道往濟迎請並令百官勸進以見推戴迫切之誠庶幾車駕早至闕下從之 成忠郎黃永錫自京師回
庚辰王發濟州命張換孔彥威劉浩丁順等悉以其軍從晚次新興店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劉光世引所部兵來會王以光世為五軍都提舉先是光世與經略使張深自潁昌進發次尉氏夜被帥府之命令光世領本部赴行府而深總大軍屯興仁深不自安遣屬官李觀先以兵籍來上遂自興仁如南京實錄庚辰康王次新興張深劉光世自狹州至此蓋承汪伯彥中興日歷所書出李觀紀行錄深以此月癸未至南京伯彥實甚誤簽書樞密院事曹輔資政殿學士路允迪右諫議大夫範宗尹至自京師
辛巳通直郎知安陸縣陳規為朝奉大夫直龍圖閣知安德府賞守城之勞也時盜黨忠戰敗遁去規招王存降之詔授存武翼郎而規有是命其官屬進士韓之美等皆授官有差 東南道都總管趙子崧等奏<婠勶-釒>元祐皇後大略言陛下已垂簾聽政恐諸路先聞二帝北遷易姓改國忠義憤發兵革四起其間或假討逆之名竊據郡縣使宰臣至誠本心終不能白況其家屬在外或致疏虞伏望速下明命詔諭四方以臨朝遣使迎立康王庶幾人心安帖奸宄自消 是日王次單州守臣中大夫王<娙折跡韭使倮艚加東南道都總管趙子崧延康殿學士何誌同以所部兵來會<娙折跡竟縊鏌補緇陽人元豐尚書左仆射
壬午王至虞城縣先是狹州既陷西道副總管孫昭遠用其屬韓武張延齡計止河東綱於河池藉以募兵得數千人時西道都總管王襄尚留襄陽聞四方勸進遂會王於虞城實錄壬午王至虞城西道總管王襄孫昭遠以所部兵來會此誤也按昭遠家傳昭遠此時尚在狹西王即位始召之蓋史臣承汪伯彥之誤而不深考爾
癸未王至南京駐軍府治大元帥府榜近者金師深入奄及郊畿京都失守二聖播遷欲立異姓覆我宗社賴大臣因時權宜濟此艱危以存九廟保全生靈實社稷之大計乃心可嘉深慮官吏士民尚懷疑慮曉諭各令知悉
甲申王率僚屬詣鴻慶宮朝三殿禦容哭移時 詔備車駕法物仗衛等詣南京迎請康王百司庶務各分其半 龍圖閣直學士知揚州許份請王即位於揚州不許份將子也將侯官人崇寧門下侍郎 是日張邦昌詣南京見王且待罪中書舍人李擢太常少卿汪藻同行元祐皇後遣宗室士<娯檠櫍灸肆飼醒汗綾σ蠣芑ぶ士<娯檠櫍懼王曾孫郇康孝王仲禦子也
乙酉王時雍徐秉哲奉乘輿服禦自京師至張邦昌繼至伏地慟哭請死王以客禮見且慰撫之 右武大夫忠州防禦使屈堅為金人所殺初金人破狹府堅引所部救之圍解堅為敵所執堅曰始吾所以來為解圍也城茍全吾死何憾叱使速殺之後贈三官錄其家五人
丙戌元祐皇後遣內侍邵成章以乘輿服禦來上 尚書司門員外郎宋彥通為右文殿修撰 元帥府以兵馬元帥顯謨閣待制汪伯彥副元帥徽猷閣待制黃潛善並為本閣直學士參議官樞密直學士耿延禧為龍圖閣學士徽猷閣直學士董耘落直字親衛大夫明州觀察使高世則落階官為越州觀察使中興記伯彥等遷職在四月晦今從中興日歷
丁亥詔政和海行法非禦筆修立者許引用初議者請參用嘉祐元豐法以俟新書之成奏可去年九月丙子尋詔祿令用嘉祐斷刑依元豐至是復有此命此事欽宗實錄不書今以光堯會要趙伯總奏狀增入據建炎日歷京東西路提刑司申明乃垂簾日指揮也 起居郎胡交修為集英殿修撰知湖州交修宿孫也宿晉陵人治平樞密副使 司農少卿權戶部侍郎胡思乞罷權職許之 國子祭酒董逌率太學諸生詣南京勸進 門下侍郎耿南仲兵馬元帥汪伯彥副元帥黃潛善進呈赦書事目常赦所不原者鹹除之張邦昌及應幹供奉行事之人一切不問凡命官流徙者悉放還罪廢者皆復故官職故事登極赦書不及惡逆而士大夫貶責者以次量移敘用至是南仲等一以邦昌偽赦為準議者咎之此為李綱議赦令張本朱勝非秀水閑居錄雲主上登極恩視前為厚者不欲令赦恩薄於偽赦故也參議官趙子崧請一切放常平與系省積欠幕府有難之者王從其請即命著於赦文此據子崧中外遺事 初敵陷晉絳將及同守臣天章閣待制唐重度不能守開門縱士民使出自與殘兵數百守城以示必死敵疑有備遂不復渡河重募人間道抵京城久乃得達王時雍授以官使歸報及是至同州具言二帝北狩王統兵在濟南重即移檄川秦十路帥臣各備禮物欲往軍前奉迎且招其友人成都府路轉運判官趙開入關計事開安居人也 先是尚書吏部員外郎華亭衛膚敏奉詔逆高麗賀靖康登極使者會京師陷膚敏以幣易銀帛得六千匹兩厚貺其使而移文遣之是月末高麗使始離樂賓館凡留明州百三十余日雲 初上皇行至邢趙之間金右副元帥宗傑請觀打圍遂遣郭藥師奏謝上皇曰天時如此非公之罪藥師慚而退燕王俁以絕食薨於慶源境上歛以馬槽猶露雙足上皇道中苦渴摘桑椹食之此並據曹勛所進北狩錄至真定入自東門市人皆哭過河十余日謂管幹龍德宮合門宣贊舍人曹勛曰我夢四日並出此中原爭立之象不知中原之民尚肯推戴康王否翌日出禦衣三襯自書領中曰可便即真來救父母並持韋賢妃信命勛間行詣王邢夫人亦脫所禦金環使內侍持付勛曰為吾白大王願如此環早得相見並之太廟誓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又宣諭嘗密賜王馬價珠犀合子及王嘗啟決河灌金人為驗勛陽翟人父組宣和中以合門宣贊舍人為睿思殿應制
o2jw9e5wwqground7j24tc0bjhm2xqi
Author:楊華
102
187207
2173642
1536477
2022-08-23T00:35:31Z
Longway22
35574
更新標記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楊華|birthyear=1906|deathyear=1936|firstletter=Y|wikipedia=楊華 (臺灣詩人)|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楊華 (臺灣詩人)|commons=|notes=台灣詩人,原名楊顯達,楊位、楊華、揚花、器人都是其筆名。屏東人,生於台北。青年時代曾任教私墊,1919年後,受五四運動影晌,一生堅待用漢文寫作,詩歌和小說都充滿控訴精神,對台灣人的苦難懷有同情之心,1926年開始創作,1927年因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被捕下獄,1934年參加台灣文藝聯盟,1935年發表《一個勞動者的死》和《薄命》兩篇小說,1936年5月30日不堪貧病懸樑自盡。其詩短小精悍,文字樸素,自然優美,受冰心、梁宗岱影響,詩作有《黑潮集》、《心弦》、《晨光集》等,共計200餘首。|image=|country=臺灣|times=}}
==新詩作品==
===詩集、詩組===
*[[黑潮集]](53首):欠缺26、27、29、34、36、41的詩文。37與38的內容待考證。
*[[心弦]](52首)
*[[晨光集]](應有59首)
*[[小詩十二首]](12首)
*[[山花]](124首):欠缺4、5、7~9、11、12、14~29、31、33~41、43~51、54~70、72、74~92、94~97、99~105、107、108、110~123的詩文。
*[[愛的呀!別了]](3首):欠缺3之1、3之3的詩文。
*[[你已變了心麼?愛友!]](4首):欠缺4之1、3、4的詩文。
*[[小詩]](5首)
===單篇詩作===
*[[春愁]]
*[[夢醒]]
*[[愁緒]]
*[[蕭蕭雨]]
*[[花謝了]]
*[[西子灣]]
*[[春來了]]
*[[女工悲曲]]
*[[暮春的早晨]]
*[[溫柔的春陽]]
*[[秋贈給我的]]
*[[褪黃的紙窗]]
*[[褐色的草舍]]
*[[淡薄的哀愁]]
*[[燕子去了後的秋光]]
==白話短篇小說==
*[[一個勞働者的死]]
*[[薄命]]
==傳統詩文==
*[[牡丹菊]](5首)、[[蝴蝶蘭]]、[[題畫牡丹]]:刊載在1923年12月5日《台南新報》「詩壇」的七首七言絕句。
*[[歲暮竹枝詞]]:1923年12月8日,以「敬亭」為名發表的作品。
*[[展元宵]]:1924年2月楊華參加「三友吟會」時所作,被左詞宗吳萱草評選為第一名。
*[[次韻(和老師施梅樵〈喜敬亭同學過訪〉)]]、[[思潮]](兩首)、[[雨夜雜感]](十首)、[[雨夜喜詳長輝詞兄過訪]]、[[秋水]]等詩作:自1923年底到1924年底,刊載《台南新報》的23題45首詩。---「雨夜雜感」有十首,目前僅放上五首,另外五首,以及楊華發表在《台南新報》的其他詩作,尚未置入。
*[[感秋]]、[[月夜]]、:收錄在林欽賜彙集印行的《濤洲詩集》。
*[[待月]]:七言絕句。1933年4月楊華參加屏東聯吟會擊缽時所作,之後刊載在1933年4月22日的《台南新報》。
*[[夕陽]]、[[琴心]]、[[詩草]]:被輯錄在曾笑雲編的《東寧擊缽吟前集》,該詩文集在1934年3月由編者自費出版。
*[[人日雅集]]:1935年2月16日,刊載在《台南新報》的作品。
*[[壺天貫醉]]:收錄在曾笑雲編的《東寧擊缽吟後集》,該詩文集在1936年5月由編者自費出版。
<br />
{{Author-PD-old-80|楊華}}
[[category:台灣詩人]]
[[category:散文|*]]
[[category:新詩|*]]
awkntkq6wfakb136tucgux0zljzfabl
Author:蔡惠如
102
192174
2173641
432341
2022-08-23T00:33:35Z
Longway22
35574
更新標記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蔡惠如|birthyear=1881|deathyear=1929|firstletter=C|wikipedia=蔡惠如|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為臺灣社會運動的領袖,原籍福建省,出生於臺灣中部牛罵頭(今臺中市清水區),櫟社成員|image=|country=|times=}}
==漢詩==
===獄中詞===
蔡惠如因治警事件入獄。在獄中,他寫了幾首詞,表達他的心情與堅持理想的意志,這些詞作之後刊載在《台灣民報》第3卷第17號。
*[[意難忘(下獄之日清水臺中人士見送途將為塞賦此鳴謝)]]
*[[金縷曲(幼春入院養病故遲我 十日下獄聞被當道催促不容寬緩賦此解慰)]]
*[[東風齊著力(送獻堂總理東上)]]
*[[春從天上來(聞鶯)]]
*[[渡江雲(乙丑春日下獄懷南北同志)]]
*[[青玉案(輓澄若老伯)]]
*[[瀟瀟雨(夜雨)]]
*[[滿庭芳(花朝日獨坐獄中意興蕭索為譜此詞寄內解悶)]]
<br />
{{Author-PD-old-80|蔡惠如}}
[[category:台灣作家]]
[[category:台灣詩人]]
h2vecxi1pxtdsf84r5327qkuizdr24o
行香子 (樹繞村莊)
0
200633
2173711
1318134
2022-08-23T09:53:01Z
221.127.10.3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行香子
|author=秦觀
|section=
|times= 北宋
|previous=
|next=
|type=
|notes={{further|行香子}} 一說此詞為〔明〕[[Author:張綖|張綖]]作,蓋謂秦觀《少游詩餘》多混入張綖詞,故作者存疑。
}}
<onlyinclude><poem>
樹繞村莊,水滿坡塘。
倚東風、豪興徜徉。
小園幾許,收盡春光。
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牆,隱隱茅堂。
颺青旗、流水橋旁。
偶然乘興,步過東岡。
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poem></onlyinclude>
{{PD-old}}
{{原文沒有標點}}
[[Category:宋詞]]
[[Category:明詞]]
olwjqvaghtt0olsbw3amannrj15pzgo
Author:陳作霖
102
318631
2173655
796747
2022-08-23T01:04:58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陳作霖
|birthyear=1837
|deathyear=1920
|firstletter=C
|wikipedia=陳作霖
|zh-classical-wikipedia=
|wikiquote=
|commons=
|notes=字雨生,號伯雨,晚號可園,江寧人。光緒元年乙亥科舉人。曾任《江蘇通志》總校兼編纂。擅詩文,于南京地方文獻撰述尤多。著作有《金陵通紀》、《金陵通傳》、《金陵瑣志》、《壽藻堂詩集》、《可園詩話》、《可園詩存》、《可園詞存》、《可園文存》、《可園譯孫史略》、《可園備忘錄》、《可園藏書目錄》等。
|image=
|country=
|times=
}}
==集==
*[[可園文存]]
*[[可園詩存]]
*[[可園詞存]]
==詩==
*[[秦淮水榭看燈船 (陳作霖)|秦淮水榭看燈船]]
==詞==
*[[如夢令.月夜送吳允中]]
==文==
*[[凝暉室硯銘]]
*[[冶麓山房硯銘]]
*[[杖銘 (陳作霖)|杖銘]]
*[[菊花石硯銘 (陳作霖)|菊花石硯銘]]
{{Author-PD-old}}
g71vcmrmnojatt9hs1zevyys9v5ekh8
西漢演義/001
0
326499
2173571
816763
2022-08-22T12:19:19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一回 勝秦師異人被虜||002|回}}__TOC__<onlyinclude>
且說七國中,趙國原與秦同姓,祖飛廉,有子季勝,後生造父。當周穆王,有八駿馬:一曰絕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超景,五曰逾輝,六曰超光,七曰騰霧,八曰掛翼。穆王常乘八駿之車,命造父為御,遊行天下,車轍馬跡,無處不到。飛至崑崙,會西王母,宴於瑤池,飲之以玉液金漿,食之以龍胞鳳脯,穆王樂而忘歸。有徐偃王在周作亂,金母謂穆王曰:「汝可速回!恐邦國為人所得。」於是造父御王之車,馳驅回國,借兵於楚,伐徐定周,因此有功,賜趙王於邯鄲,遂為趙氏。
造父以後生夙,夙生衰,衰生宣子盾。盾生朔,為權臣屠岸賈所滅,止存遺腹子武,乃趙氏孤兒。後長成,領兵報仇,將屠岸賈誅滅,依舊建都於邯鄲,傳位一十一世,稱王者五。
其時正當趙惠王五年季春,秦昭王命大將王齕、王翦、皇孫異人,領兵十萬伐趙。三軍啟行,漸近趙地,安下營寨。先令人巡哨,回報曰:「離此五十里,地名漳河,有守臣李繼叔守城,四門關閉,城上各立旗幟,城下俱有預備。」王翦曰:「趙既有備,且未可輕動。倘我兵初到,一時妄動,恐中其計。再令人去探的實,然後攻打不遲。」
且說漳河守臣李繼叔,已知秦兵近城,未敢出敵,令三軍緊守各門,急差人飛報趙土曰:「秦遣王齕、王翦、皇孫異人領兵十萬,侵犯趙境,已在漳河紮營。」趙王急升殿,會眾官商議曰:「秦強趙弱,彼眾我寡,兼以王翦善於用兵,今侵犯我境,勢不可敵。不知卿等有何退兵之策?」上大夫藺相如曰:「秦兵遠來,人倦馬疲,深入重地,不諳嚮導,此兵法所忌。可差人密領奇兵三萬,從蒲吾僻地,兼程前進,堰旗息鼓,兩路埋伏,然後遣大將神兵拒敵。如我兵一到,必定空壁來迎,卻令兵暗入秦壁,虜其輜重,撓分其勢,使彼首尾不能救應。此所謂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秦兵必走矣。」趙王從其議。隨差公孫乾、醫和二將,領奇兵二萬,由蒲吾小路先行埋伏;隨後遣廉頗統兵五萬,同謀士王匡,裨將尹綸,來到漳河,傳令與李繼叔,領兵出城接應。大軍近城安下營寨。
次日廉頗出馬,與王翦對敵。頗曰:「汝秦王獨霸一國,與趙無仇,累次侵擾,乃自取敗亡耳!」翦曰:「趙國偏邦,正當歸命大國,汝鼠輩不自揣量,乃敢抗天兵乎?」廉頗大怒,舉槍直取王翦,王翦揮刀來迎。二馬相交,戰不三十合,廉頗詐敗,翦勒兵不迫。王齕在高處望見廉頗敗走,隨即揮動人馬,鼓噪長驅追趕。王翦急止之曰:「頗非真敗也,恐有埋伏。」王齕不聽,催哨三軍追趕。行不十里之地,早有後攢人來報:「趙國軍從兩路夾攻,劫破寨營,搶擄輜重,已將皇孫捉去。」王齕、王翦聽罷大驚,急調回人馬,救援大寨,廉頗已知秦兵中計,乘王齕人馬回動,把號旗一展,五萬精兵,卷地而來,如波翻山倒,勢如破竹,秦兵大敗。王齕、王翦急回,正遇公孫乾、醫和主力軍,兩路攻來,不能抵當,頗兵在後追襲甚急。王齕、王翦死戰得脫,退五十里下寨,隨令副將劉平、毛修,領兵山後夾路埋伏,以防追襲;卻領其餘敗殘軍馬,拔寨起程,墾夜奔回本國,待罪朝外。
昭王已知兵敗,又聞皇孫被虜,十分憂忿。即召王齕、王翦責之曰:「汝二人既失軍馬,皇孫又被虜去,有何面目來見耶?」喝令武士:「將王齕、王翦斬訖來報!」安國君出班奏曰:「王翦乃秦之名將,屢建大功。今若斬首,失此股肱,於國不利,且於皇孫又無益也。」秦王見安國君解勸,怒氣少息,遂將王齕廢為庶人,王翦降為散騎,仍令待罪領軍,以圖後效。昭王因與群臣計議,且暫罷兵,要救皇孫回國。群臣曰:「皇孫被虜,恐難遽回。不若修書一道,差一能言之士,陳說兩國罷兵之利,欲將皇孫為質。待滅諸國之後,唇亡齒寒,趙國孤立,不久稱臣於秦,皇孫自有回國之日矣。請大王徐徐圖之。」昭王大喜,隨遣辯士牛西領書赴趙講和不題。
且說廉頗大獲全勝,獨恐王翦有計,不敢追襲,收軍回營。即令醫和同李繼叔添兵緊守漳河,以防秦兵。次日,領兵押解異人回國,來見趙王。趙王大喜,重賞廉頗,犒勞三軍畢。喚異人叱曰:「汝祖大肆無道,累次舉兵犯境,今被擒,有何理說?」命武士推出斬之。藺相如急止之曰:「不可!目今秦國富強,若斬卻此子,遂成大隙,日後加兵,趙國恐無寧歲。莫若拘質於此,則秦不敢加兵於我,而趙國無事矣。」趙王曰:「然。」
數日後,忽有人來報,秦遣使臣牛西下書。趙王曰:「召進來。」牛西捧書上獻,書曰:
秦王稷再拜,奉書趙王殿下:竊謂趙與秦原一姓,各分疆宇,始相支別。未剖宏猷,各爭寸土。持兩同氣,有傷仁愛。昨異人監軍,不知禁忌,被擒為俘,命懸旦夕;茲願罷兵,以全素好,早賜釋歸。生死骨肉,惟王亮覽。不宣。
趙王讀畢,宣西近前曰:「汝秦王既知與趙一姓,緣何屢次侵擾?異人受擒,未忍誅戮。今既奉書講和,姑罷戰爭,各守疆土,候完好日,再放回異人未遲。」使臣曰:「秦趙雖原一姓,國勢自有強弱,較分之間,爭奪日起。不獨秦國力然,大王至此,亦自不能忍其不侵凌也。即今講和罷兵,二國甚利。大王誠能撫恤異人,恩以結之,他日歸國,感恩圖報,秦趙兩相結好,誠千載骨肉也;大王如囚禁異人,不得生還,大王雖有連城之壁,亦難解不世之仇矣。大王其思之。」趙王聽罷,便問西曰:「汝在秦何官?」西曰:「臣在秦亦備員未僚,不過任給使之責耳。」王曰:「如子可謂不辱君命矣!」款待甚厚,修書回秦。
趙王遂命公孫乾曰:「汝監異人於私第,雖不可縱失,亦不可拘禁太嚴,恐傷性命。凡飲食之費,官領供給。汝宜謹慎!」公孫承命,領異人歸宅。一路並馬,行過街市。人叢中立著一人,看了異人容儀,不覺失聲大歎曰:「奇貨可居也!」不知此人是准?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02|回}}{{明朝作品}}
esg31mnccqrorgcuhvhp3fzddgxrknr
西漢演義/002
0
326500
2173572
816740
2022-08-22T12:26:41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二回 不韋風鑒識異人|001|003|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見異人者何人?乃是陽翟大賈,姓呂,名不韋,賈於邯鄲。其人天資穎悟,識見精明。幼年曾從鬼谷子,授以相法,善能相人。見了異人,便連聲贊道:「奇貨可居也!」當時異人同公孫乾歸宅。
卻說不韋見了異人,回到私家,見父問曰:「耕田之利幾倍?」父曰:「十倍。」「珠王之贏幾倍?」父曰:「百倍。」「立主定國之贏幾倍?」父曰:「則無數矣。」不韋曰:「商賈勞心,耕田勞力,其利有算。今秦皇孫異人相貌豐雅,此人後必大貴。見今拘質於此,不得還國,願以千金賂趙侍臣,討救還國,以圖富貴。此無窮之利也。」父曰:「此事為之不易。如成,則可以為王侯;如不成,破家之道也。汝宜斟酌為之。」不韋曰:「兒之相法,百發百中。料異人後來必貴,兒命亦當發達。此舉甚利,父不必憂矣。」
於是不韋遍訪公孫乾親識。城東有一人姓季,名默,與乾姻好,素通關節。不韋備禮往見,以販賈於此,無所倚托,欲以玉帛之禮,求見公孫一面,以為光寵,再無他圖也。默遂允諾。次日見乾,備道:「不韋行藏,舊與默交厚,欲轉托一見,以光蓬蓽;不敢驟見,借某以為先容,不知肯容納否?」公孫乾依允。當日默引不韋投見。不韋備黃金十錠,白壁一雙進獻,乾喜納,遂留飲竟日,相與接談。不韋語言便利,應答如流,乾以為相見之晚也。自此,不韋與乾往來情洽,不韋每有好食,或時物,便以送乾。乾以此坦然不疑,遂為契友。
一日值端陽節,公孫乾後園設酒,邀請不韋、季默敘飲,遂請異人出,與不韋相見。不韋佯問:「此何人也?」乾曰:「此秦皇孫異人也,等閒不與他人接見,公乃契交,請出同坐。」不韋再三謙讓曰:「皇孫乃秦貴人也,豈敢連席?」乾曰:「俱是一樣,不必過謙。」不韋遂與異人連席,乾與默對坐。飲至半酣,情甚歡洽。彼此俱無嫌疑。其日甚樂。至晚,不韋辭歸。
次日不韋具彩幣求見異人,兼以謝酒為由,來到公孫乾宅內。正值公孫干進朝未出,不韋就與異人相見,獻以彩幣。異人曰:「我秦國棄人也,子何相待之深耶?」不韋因見無人,遂密告曰:「吾此來欲大子之門,而不惜千金,以見公孫乾,其意蓋深有在也。」異人笑曰:「君不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也?」不韋曰:「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而大。雖欲大子之門,實欲大吾門也。」異人知其心跡,遂引坐深語。不韋曰:「秦王老矣,安國君已為太子,王業大定,國勢日強。安國君雖愛幸華陽夫人而無子,若能立嫡嗣者,獨華陽夫人耳。況子兄弟二十餘人,子為中子,又拘質在趙,日遠日疏,情間益久,苦秦王薨,必立安國君為王,諸子旦暮在前者,定爭力太子矣。富貴他人得之,吾子徒老死趙國,何能歸秦?」異人被不韋說到傷心之處,遂涕泣語曰:「子之說,真金玉之論,肺腑之言也!為今之計奈何?」不韋曰:「子貧困如此,無以奉獻於親及結好賓客。不韋雖貧,請破家為千金,與子西遊,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陳說顛末,道子忠愛。料安國君、華陽夫人必喜其說,立子為嫡。得歸秦國,將來必為太子。此計如何?」異人乃頓首謝曰:「吾父母邦國,久未歸省,終日鬱鬱,生不如死。子能捐金為我圖之,他日還國,再見天日,但有得地之時,富貴與子共之。子可速行,早賜佳音。我在此,屈指懸望也。」
不韋乃以五百金與異人,以為日用交結賓客之需。復以千金賣奇物玩好,並金珠寶貝及隨身行李,準備起行。
數日完備,遂赴公孫乾宅內告辭曰:「不韋一向在此貿易,貨物將盡,欲出興販一兩月方歸,暫辭門下。」乾遂置酒相別,戀戀下舍,囑不韋曰:「子遠涉風霜,自宜保重。即去早歸,不可久戀花柳,致我懷念也。」不韋曰:「謹領尊命。」隨辭出門,準備行李起程。未知說秦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01|003|回}}{{明朝作品}}
c5862vwcigh3b2bxpnmlmx64w1oypqc
西漢演義/003
0
326501
2173573
816741
2022-08-22T12:35:00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三回 安國君剖符立嗣|002|004|回}}__TOC__<onlyinclude>
不韋帶領心腹從者一二人,離趙前赴咸陽。此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有八水三川,五關四塞,風景富麗,人物俊雅。當時六國,以秦中為天下第一。見今昭王在位,兵強國富,十分繁盛。
不韋到咸陽進城,尋一僻淨店房安歇。隨同從人上街市,密訪華陽夫人親屬。有人說夫人無親,止有姐姐皇姨,就在太子府對門住居,臨街有閒房百餘間,專住往來客商,以此人稱為皇姨店。不韋就假以尋房為由,私托閽人傳達皇姨丈,具黃金十兩,色幣一端,以為進見之禮。皇姨丈相見甚喜,便問不韋:「何處鄉邑?」不韋曰:「某陽翟人也,姓呂名不韋,賈於趙地。與皇孫異人對居,時相往來,心跡相托。皇孫常仰望皇姨與華陽夫人乃同胞至親,敬專不韋前來投見,敢求轉達,拔救還國。外有黃金五十兩,奉皇姨為茶果之資。萬乞轉達周濟。」
姨丈聽罷,急令侍婢請皇姨出來相見。不韋見皇姨,行禮畢,將情訴說一遍,就將黃金獻上。皇姨大喜曰:「禮物雖出於皇孫,其實有勞於足下。且問皇孫在趙,起居何如?足下想知其詳。」不韋曰:「某與皇孫公館對居,終日相會,交情甚厚,凡事盡心吐露。且皇孫賢明仁孝,儀容非常,結諸侯賓客,天下仰其丰采。常曰:『我以國君夫人為天,日夜思想,不得歸省。願子將我書禮,投獻於國君夫人上壽,就如見我國君夫人之面一般』。仰望皇姨轉達,今皇孫在趙,度日如年,某不遠千里而來,望皇姨救援。倘皇孫得地之日,決不忘大德矣。」皇姨曰:「汝且在我店中安歇,明日引汝見夫人,再從長計議。」不韋乘便,又告皇姨曰:「吾聞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今華陽夫人事太子,雖愛而無子。不以此時早自結於諸子中賢孝者,舉以為嫡,恐太子他日立為王,定將嫡子立為太子,自相標榜。夫人之門,必生蓬蒿,那時人老花殘,雖欲進言,而太子終不聽也。況今皇孫異人賢明仁孝,仰慕夫人日切,夫人能當寵愛優沃之時,正言聽計從之日,肯薦舉一言,立異人為嫡,使異人無國而為有國,夫人無子而為有子,世享秦祿,而皇姨亦得常保富貴。此所謂一言以為萬世之利也。」皇姨曰:「足下之言甚善,我就將此言轉達夫人,救拔異人還國。」
次日,皇姨早起,引不韋入宮見華陽夫人。皇姨先入內見夫人,各敘禮畢。皇姨曰:「今有皇孫異人,一向在趙為質,晝夜思想夫人。今差心腹呂不韋具書禮來,與國君夫人上壽,今見在宮門外伺候,未敢速進。」夫人曰:「既是皇孫差來的人,有書禮,著他進來。」不韋聞命,即整衣鞠躬進宮。禮畢,將書物呈上。夫人開看禮物,乃是明珠四顆,玉釵二隻,甚喜。來書且不開封,待國君出獵回時開看。夫人曰:「汝且回店,候國君歸來,令人請你相見。」不韋辭回不題。
卻說皇姨與夫人閒坐間,將不韋前言,從頭細說一遍。夫人聞言,悲切感動,不覺淚下,謂皇姨曰:「不韋之言,極是有理,使我日夜慼憂也。但諸皇孫俱有生母,且喜異人無母,今又如此賢明仁孝,正當冊立為嫡,待國君回時,當從長計議,想無違阻。」
正話間,宮人報曰:「國君回宮。」夫人急整衣迎接。同皇姨進禮畢,就將異人哀情,並書禮獻上。國君看禮物畢,拆其書曰:
不肖男異人沐浴頓首百拜,君父安國君,母華陽夫人千秋殿下:男以監軍伐趙,師敗被虜,敵國為仇,自分必死。幸賴使臣牛西馳書仗義,雄辯剖分,不辱君命,趙國畏服,拘男為質,用阻大兵。趙遂以為得計,而男豈能存活耶?日夜思歸,彷徨萬狀。仰念父母,徒形夢寐耳!跬步不忘,一飯三歎。即今心托呂鴻,珠玉上獻。悠悠此心,如臨膝下。諸凡委曲,呂能悉陳。萬乞俯念孤孽,早賜救援,如得生還,昊天罔極。冒干慈威,無任激切惓惓之至。
國君與夫人看罷書,涕淚如雨。夫人就乘國君想念情切,因而進言曰:「異人於諸於中甚賢,凡往來使客,多稱譽之。況妾幸充後宮,極蒙眷愛,不幸寵深而無子,孑然一身,形影相弔,雖極目前之歡,恐難永終其好。今聞異人之賢,欲立以為嫡,翕合皇圖,實在此舉。不識國君許之乎?」夫人於是俯伏在地,顰眉蹙眼,硬咽不起。國君以手扶之曰:「夫人且省煩惱,容吾圖之。但恐異人拘質在趙,必不易返,須當奏知父王,共與謀士計議,方有長策。」夫人曰:「今有捎書人呂不韋在皇姨店中,聞他足智多謀,必有救異人之策。若召來一問,便有奇計。」國君曰:「果此人有策,何不請來面議?」隨即令人去請。
不一時,不韋跟從人進宮來見安國君。行禮畢,就將破家救異人的一節,從頭告說一遍。安國君聞言,大喜曰:「誠如是言,想異人還國必矣。足下之功當銘之金石。他日奏過父王,富貴不輕也。」於是不韋又叮嚀以立嫡為請。國君遂命匠刻玉符一道定盟,以異人為嫡,即與夫人收執。又與金五百兩與不韋,作皇孫歸國之費,仍請以不韋為傳寫手字合同為照。不韋曰:「殿下既能托臣以心膂。臣敢不肝腦塗地,以期皇孫回國。如有的信,更望殿下命一大將,率領精兵,沿途接應,以防追襲。」國君曰:「不知足下期在何日還國?庶好準備。」不韋曰:「此事恐難遙度,須緩緩圖之。多則一年,少則半載,如有的信,先差人預告殿下,不勞多囑也。」
不韋就拜辭回店,整辦行李,辭了皇姨,同從人歸趙。欲知後事,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02|004|回}}{{明朝作品}}
pmh8z9c6fxz3xs7q03rezrdzkpg1jot
西漢演義/004
0
326502
2173574
816742
2022-08-22T12:43:18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四回 智異人竊通朱氏|003|005|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不韋離秦返趙,一路正值暮秋天氣。怎見得?
南陌遊人依舊,東籬黃菊飄金。馬前西風正急,梧桐葉底鳴禽。正是旗亭喚酒對誰斟?野花雖豔色,無意繞溪尋。
不數日,行抵邯鄲。入了城,先到家,見父呂翁,備將前見秦安國君並立嫡一節,告知父親,呂翁大喜。
不韋歸寢,見愛妾朱姬,神思倦怠,態度困懶,便問曰:「我離家才兩月餘,汝在家或有私情耶?」姬曰:「妾自家君從小撫養成人,幽居閨閣,無事不敢轉出中堂,何有私情耶?妾在月前蒙惠,已有娠矣,連日殊覺倦怠,非有他也。」不韋聞言甚喜,低頭自思曰:「吾家當大昌矣。」遂與姬就寢,因以言挑之曰:「汝欲為富家婦耶?欲為王家婦也?」姬曰:「君何為出此言耶?」不韋曰:「見今秦王孫異人在趙為質,我看他儀容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後必大貴,我為他破千金,至秦國說他母親華陽夫人及他父親安國君,已刻玉符定盟,立為嫡子矣。異日救還秦國,久後定立為王。我欲明日置酒請來相會,令汝筵前拜見。汝侍酒後,倘異人有留戀之情,汝亦半推半就,與彼私通,我卻佯怒,汝即同彼哀告,就許為佳偶。倘他日生子,汝當為太皇后,我亦共富貴,世為秦族矣。汝從小舉動不凡,亦當大貴,但成事之後,決不可忘今日也。」姬曰:「妾與君數年恩愛,情如膠漆,豈忍速舍耶?」不韋曰:「我欲與汝共圖富貴,非汝背其德也。古人云:『成大事者,不矜細行。』雖汝暫屈一時,實為萬世之計,胡樂而不為也?」姬曰:「出君之口,本君之心,妾雖依命,實君之願也。」不韋大喜,遂計議已定。
次日,不韋準備金樽玉斝二副,犀帶一條,來見公孫乾。令門人報知。乾急出,遂與不韋相見,敘久闊之懷,情甚歡洽。不韋曰:「某一向在外生理,偶得金樽玉斝二副,犀帶一條,奉公少引芹敬。」乾曰:「君遠歷風霜,經營勞心,得此奇物,歸即見惠,辭之不恭,欲受增愧,深感深感。」不韋曰:「微物表敬,何足掛齒。」乾遂收納。吩咐整酒席,留不韋敘飲,仍著異人相見,就令陪席。韋偶見干乾進內更衣,乘便將投托皇姨,及見國君與華陽夫人,刻玉符,立為嫡子一節,低言告知。皇孫聽罷,大喜曰:「如公之恩,當銘刻肺腑,不敢忘也。」話未畢,乾至。又飲數杯,不韋曰:「不勝酒力矣!乞告辭歸。某久欲奉屈車駕,增光蓬蓽,但俗事羈絆,未得舉行。要在明日奉請,就煩皇孫同往,未識台意以為何如?」乾曰:「賢契遠來,正欲一拜,明日當同皇孫趨往。」不韋即回家,吩咐家僮打掃前後潔淨,置酒席不題。
次日,公孫乾與皇孫並馬同來不韋家赴席,不韋出迎,各敘禮畢。水陸具陳,笙簧齊奏,正是:賓主交歡情更暢,風光曉弄樂偏多。
比飲酒將闌,不韋復邀請至小園後翠雲軒中消飲。其餘從人,留阻在外,命家僮管待。不韋卻令女婢,喚愛妾朱姬出來侑酒。公孫乾與皇孫見朱姬恍如月殿嫦娥,瑤池仙子,懶臨席上,羞對樽前,真西子不能過也。酒酣近晚,高掌銀燈,公孫乾大醉,家僮扶去小軒就寢,不韋亦佯醉假寐。異人獨與朱姬對飲,左顧右盼,情各眷戀,況異人客居日久,遂與朱姬就席歡洽。不韋忽醒,佯怒曰:「吾愛妾如花,雖千金不易也,汝受我厚恩,反調戲耶?」朱姬跪而言曰:「大人破家為皇孫以圖富貴,今若為賤妾,而反致大人之怒,既背大人,又失皇孫,兩難之地,不苦死耳!」就拔壁上劍欲自刎。不韋急抱住低言曰:「汝且住,容吾一言。汝今既為皇孫所染,況又皇孫深愛而不捨,兩情相入,似難再阻,不若將汝與皇孫為室,他日得地之時,不可忘也。」異人、朱姬含羞向前,頓首謝曰:「若得大人垂念至此,雖粉骨身碎,不敢忘盛德也。」
少頃公孫乾酒醒起來,不韋遂將前事隱下,只說:「皇孫久留客邸,情況無聊,願將愛妾朱姬與皇孫為配,庶可以遣歲月矣。不知公意以為如何?」乾曰:「子誠可謂大丈夫矣!仗義疏財,世所罕有。」乾即請為媒,就將異人所束碧玉帶,留為定禮,容擇日過門。是日酒闌,已三鼓矣,二人拜辭回宅。不韋謂朱姬曰:「大事定矣!早晚完親。汝不可負今日之盟也。」
卻說異人自別朱姬後,春心蕩漾,客館無聊,再三向乾哀告,早與不韋講親,惟恐日久有變。乾即差人催促不韋,擇是年九月念五日,送朱姬赴公孫乾宅,與異人成親。光陰瞬息,不覺已十個月,是時乃秦昭王五十五年,歲次甲辰六月旦日,朱氏懷娠大期,誕生一子,生得隆準巨目,方額長眉,背上有麟,出世有齒,容貌奇異。皇孫甚喜,取名為政,隨差人報知不韋。不韋暗喜曰:「大事成矣!」即同從人至乾處,與皇孫各道恭喜罷,乾與不韋握手至後廳,分賓主坐定,留飲至晚方散,自此常常往來會飲不題。
卻又值夏盡秋初天氣,不韋與父商議曰:「異人久未還國,大事如何得成?今日父親可差老嫗往公孫乾處,請朱姬與政來家,暫住幾日,兒自有計。」呂翁從其言,即差老嫗往公孫乾家,去請朱氏並子政到家看望。異人告過公孫乾,就令朱氏與子政,同車到不韋家。不韋即令父呂翁收拾家財細軟之物,同幾個心腹從人,帶領家小並朱氏干政,星夜先往咸陽,報知秦王去訖。但不知不韋在此如何脫身?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03|005|回}}{{明朝作品}}
c0ridvnc3bigtomszwhyitba6o2lgob
西漢演義/005
0
326503
2173576
816743
2022-08-22T12:51:49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五回 不韋竊異人還國|004|006|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呂翁一夜打點家財僕從,同朱氏子母一簇車馬,乘五更未曉,從邯鄲北門逃走,星夜奔秦不題。
且說不韋次日打聽公孫乾連日教場操演軍馬不閒。一日,正值乾公事稍暇,不韋正往乾家相望。乾曰:「正欲令人奉請,不意下降,甚慰鄙懷。」遂邀不韋至後園少坐。異人出,一同相見。閒話間,乾曰:「日長無以消遣,欲與賢契對一局棋何如?」韋曰:「棋有勝負,不可空著。如輸三局者,罰一席。正是『三百炭悎囓瓣憿A十千美酒賞芳晨。』不亦樂乎?」乾遂令左右設棋枰,與不韋對著,不韋連輸三局。不韋曰:「某輸一席。」異人偶坐觀棋,不韋曰:「陛下亦知棋乎?」異人曰:「秦人多善棄者,某自幼頗知其意。輓蛓悀妒k,貴多算勝,小算不勝,況無算乎?更要佈置安詳,取捨得宜,心隨手應,意在機先,此著棋之法,古人心訣之少也。」不韋聽罷,大喜曰:「殿下深通棋意,難以對著。」乾曰:「賢契亦與皇孫各睹一局,便見高下。」不韋依言,異人饒他四子,一連輸三局。不韋曰:「我正欲請二公子城外小園賞荷花,不意連輸二席,明早屈車駕枉顧,為竟日之樂。」乾依允。
不韋辭歸,即吩咐心腹家童,準備前後走路。又令一心腹人,先將跟隨人安置一處。酒飯則教預先尋極好濃豔酒二十瓶,差人去麗春館,叫一起女樂,為王臣侑觴之具。先於後門小耳房藏下四匹能快走的好馬。都準備停當。次日,公孫乾、異人出城十里外,到花園下馬,與不韋接見。遠遠的望見一派清音,滿園佳景。前人有詩,單道園林景致,詩曰:
盛時作宦暫閒遊,更喜郊園景物幽;
山色連雲迷曉徑,鬆聲繞澗雜清流。
層台漸近朱欄迴,高國懸空翠藹浮,
噴鼻花香初破蕊,風微簾幕下重樓。
乾甚喜,盡情痛飲,又兼女樂侑觴,雅歌投壺,近晚大醉,臥於對月樓下,不知天曉。跟隨從人,亦被家僮灌得大醉,各去清涼樹下歇息。異人已知其意,佯為醉容。不韋將女樂打發進城,吩咐一行從人飽飯畢,遂同異人到後門外上馬,星夜望咸陽小路逃走,一夜已行二百里外。
卻說這裡公孫乾直睡到二更時分方醒,只見燭滅香消,酒闌人散,遍尋不韋、異人,不見蹤跡,十分驚惶。即欲起人馬追趕,城門已閉,雖有從人,俱沉醉未醒,且又天色甚黑,乾捶胸自悔,坐臥不得安息。等到天明,進城歸家,更換朝服,及到朝門外,趙王已升殿畢。乾引從人到不韋家捉拿家小,但見重門鎖閉,徑無一人。有傳說不韋家小在四五日前已遠行矣。乾無計奈何,只得到上大夫藺相如家求計。門人報入,相如出與乾相見,幹將不韋設智盜異人逃走一節,從頭細說一遍。相如曰:「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以其有異人為質耳。今被盜去,搆怨興兵,在此時矣。為之奈何?」乾又俯伏涕泣求計。相如曰:「事不宜遲,當作速奏知主上,快調人馬追趕,盡夜兼程前進。況異人行尚不遠,狀可追襲。使少怠緩,大事去矣!」即同公孫干進朝,傳與使臣,轉啟趙王。趙王急出殿,便宣二人議事。乾見趙王,忙以頭叩地不起,喉咽不能出言。趙王曰:「汝有何事乃如此狼狽耶?」乾曰:「昔蒙王命,監押異人,一向小心防管,不敢少縱。不意陽翟大賈呂不韋,與異人私通,買通守門者,將異人竊逃回秦,今行一日矣。奏請大王,即調兵追趕。未敢擅便,自來請死。」趙王大驚曰:「汝走脫異人,秦必興兵結怨矣,汝為大將,有負委任,致我事敗,本當誅戮,且與我作速領兵追趕。如異人捉回,免汝重罪;不然罪難逃矣!」相如奏曰:「乾雖追趕,恐人馬眾多,不能兼程前進。不若遣人星夜先到漳河,傳與李繼叔牢把盤詰,先行捉住,庶為便益。」王曰:「正合吾意。」當日遣人報與李繼叔,用心防守。隨差公孫乾領兵五千追趕。
卻說不韋自離邯鄲,盡夜趲行,況人強馬壯,歸心似箭,早到漳河隘口,將從人衣服,與異人更換,雜在家僮內,徑過漳河。況李繼叔素與不韋往來,常不人事饋送,更不盤問,逕過關口。未半日,有趙王差人隨到,傳說走了異人■節,李繼叔跌足歎曰:「不韋今早方離此地,未及半日,可疾追趕!」隨同醫和■精銳兵三百,金弓短箭,星夜往前追趕。
且說不韋異人離了漳河將近兩日,來到黃河東岸,忽看後面塵頭起處,早有追兵到來,異人曰:「前有黃河之阻,後有追兵甚追,吾必受擒矣!」不韋曰:「殿下休憂。我看東岸邊,有一支軍馬來到,必是國君救兵。」言未已,只見一將拍馬向前,欠身言曰:「吾乃秦將章邯,奉國君命來接應殿下,介胃在身,不能行禮。」遂乃放過異人一行人從,攔住來兵。
李繼叔、醫和齊出,徑奔章邯,邯舉槍來迎,交戰不十餘合,章邯手起處,刺醫和於馬下。李繼叔見折了醫和,無心戀戰,撥回馬便走。邯正欲追殺,忽見塵頭起處,早有兵到,乃是趙將公孫乾也。乾曰:「汝等快將異人放出,仍回赴趙請罪,以全大信,庶不負兩國之好。若聽不韋盜去,大兵到此,豈能干休?」章邯笑曰:「昔日牛西致書,不過權為講和,以存皇孫,實非真和也。汝趙人何癡之甚耶?」乾大怒,掄刀直取章邯,邯舉槍交還。戰不三回合,公孫乾人馬遠來,未經歇息,力終不加,更兼章邯的槍法甚熟,人馬精銳,不能抵當,只得拍馬落荒而走。章邯驅兵大殺一陣,回保皇孫,拔寨起行。
不數日,來到咸陽。不韋曰:「華陽夫人乃楚人也,皇孫當著楚服,以見夫人。」異人依其言,換楚服入官,拜見國君並夫人,各各傷感。夫人復謂安國君曰:「妾乃楚人也,皇孫著楚眼而來見,真吾子也!更其名子楚。」國君曰:「善!」於是子楚復跪而進言曰:「兒被虜為質,幸賴不韋以千金積好左右,又將愛妾與兒為妻,破家竭力,救拔還國,此再生之恩古今絕少。伏望重加官爵,以酬其央。」國君喚不韋進內而謝曰:「吾兒在趙,足下不避斧鉞,救拔歸秦,希世之央誠為再造。尊公並家眷到時,已賜田千畝,安置新宅居住矣。明日奏過父王,封官報德。」不韋曰:「微本賜,已荷重恩,豈敢更期望外耶?」就拜辭歸宅。子楚同朱氏子政,就在華陽夫人宮中居住不題。
次日,安國君早朝奏曰:「臣子異人,伐趙被虜,久拘於彼,以為質子,我王一向未忍加兵,今陽翟大賈呂不韋,破家廢千金,不辭萬苦,買賂趙侍臣,今得救拔還國,於秦有光,此不世之舉,奏知我王當加封官。」昭王大喜。即宣不韋朝見,封為太子少傅,兼東宮承局之職。不韋叩頭謝恩。自此在秦發跡。又暗囑皇姨再懇夫人早立子楚為嫡,恐怕有變。皇姨於是入內,見夫人曰:「子楚歸秦,皆夫人拔救之力,同玉符合事,盟約已定,須當早立為嫡,以為萬世之基。」夫人曰:「此事正欲與國君計議,連日國事不暇,未敢啟口。」當乘國君在宮無事,夫人乃進言曰:「國君昔曾酗l楚與妾為子,今雖居住宮中,尚未明言於外,恐諸子後日爭立,初議有更。」國君曰:「此說正合吾意。」即擇日以子楚為華陽夫人之子,寵渥日隆,子楚之業大定矣。此是不韋:化家為國機如海,立種生苗意更深。畢竟將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04|006|回}}{{明朝作品}}
34iurfoxbhxffb88d4608kmlotzfbr6
西漢演義/006
0
326504
2173578
816744
2022-08-22T13:00:25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六回 呂政立暗絕秦嗣|005|007|回}}__TOC__<onlyinclude>
秦昭王五十六年,季春三月,昭王薨。群臣議立太子安國君為王,以華陽夫人為皇后,子楚為太子,朱氏為夫人。命玉翦、章邯統兵伐趙。李繼叔失守,城陷,遂得漳河。秦加兵於周王,周兵亦敗績。自此秦日益強大,伐魏,取韓,聽到無敵。秦王立一年,薨。群臣立太子子楚為王,封華陽後為華陽太后,生母夏後為夏太后,朱氏為王后,子政為太子,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佩劍上殿,召命不名,威權日重,群臣莫敢仰視。秦王楚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以朱氏為王太后,尊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秦王年少,國政皆不韋統理,出入宮禁,略無忌憚,時時與太后私通。宮門之中,畏不韋之威,莫敢聲言。不韋奢侈日極,養家童萬人,招致四方食客,常數千人,金玉如山,甲第連雲,珍玩奇寶,不可勝數。凡戚屬故舊,皆列貴極,金紫滿前,任其封賞。又延覽天下名士,凡有聞見,著為集論,有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行於咸陽市門外,懸千金於其上,招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懸告十餘日,無人敢增損之,不韋以為不刊之典,遂將此書頒行天下不題。
且說秦王雖年少,承父祖之餘烈,當國家之強盛,東周不祀,六國益衰不韋專內,王翦治外,滅楚伐趙,破燕取魏,天下縱橫,藩籬固結。人知秦之強不知秦已滅矣。
卻說不韋見秦王蓋世,太后荒淫不止,恐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繆毐以為舍人。太后聞,欲私得之,不韋乃進繆毐,詐以為宦者,拔其鬚眉,奉侍太后遂與私通,心極愛之,封為長信侯。又恐事敗,詐卜避時,遷居岐雍大鄭宮,凡宮中大小事,皆毐裁決。秦王九年五月五日,太后與毐飲酒,大醉,命御衣夫人季氏進酒,偶酒傾於地,毐怒而叱之曰:「老婢乃敢無禮耶。」季氏曰:「我居宮禁十餘年來,侍秦先王,多有辛苦,爾何罵我耶?」毐大怒,令人笞背逐出。季氏懷恨,即奔告太史趙高,說毐實非宦者,而與後私通,見生二子,藏匿在宮,待王上春秋後,二子爭圖天下。高聞知大驚。不敢隱諱,見秦王,將季氏之言,一一奏知。秦王大怒,就捉繆毐下獄追究,具得情實。至九月,夷毐三族,殺太后所生二子,遷太后於雍地,拘相國呂不韋於幽室。諸大臣賓客極力上言,而死者二十七人,俱斷其四肢,積之關下。
有齊人茅焦,不避斧鉞,願欲議諫。王大怒,按劍而坐,口沫流出,設油鑊於殿傍,令人召焦進見,欲烹之,焦徐徐而行,旁若無人。行至王前,再拜謁起,稱曰:「臣焦向聞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二十七人,臣來之,固欲滿其數矣,臣非畏死者也。凡生者不諱死,存者不諱亡;諱死者不可以得生,諱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聖王所欲急聞也。陛下如欲聞其說,臣當極力上言之;如不欲聞其說,臣即投諸鼎鑊,願死王前,不畏也。」王曰:「汝有何說?吾即聽之。」焦曰:「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耶?車裂假父,囊撲二弟,遷母於雍,殘戮諫士,桀紂之行,不至於是矣!今天下聞之,盡瓦解而去,無一人向秦者,王獨立無與,臣竊為陛下危之。臣言已盡,決知必死。」即解衣徑赴油鑊,王急下殿,手自接之曰:「先生請就衣,願今受事。」即爵以上卿。
數日後,王命駕虛左方,往迎太后歸於咸陽,復為母子如初。釋不韋於幽室,以文信候使就國河南。一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宴會無虛■。王恐其為亂,召群臣諭之曰:「不韋雖有救先王之功,今隆以重爵,可謂厚■。況又無汗馬血傷之勛,反位居文武百僚之上,恐不足以勸天下也。意欲■之蜀地,使老死遠方,亦不忍加誅之意耳。」群臣莫敢再諫。王乃出手書與不韋曰: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祿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地,以全不忍加誅之意。勿違朕命,速令起行!
韋見其手書,乃哭泣曰:「吾今年老,何能遠行?」自度難免誅戮,遂飲鴆而死。王聞知,乃厚葬於河南洛陽北邙道西也。
秦王自滅不韋之後,侈心益盛。一日,召群臣議曰:「我今併吞六國,一統疆宇,古今全盛,天下一人,當更國號,以新天下耳目。今自謂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故立尊號曰皇帝;又自以我為始,可稱一世,相繼於後為二世,綿延不已,傳至萬世,故尊始皇帝。」又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銷天下之兵,書一統之法,遷徙天下豪傑於咸陽,鑄金人十二,以示國富。起章台於上林,通復道於上阪,大興工作,創立宮室,盡將所得諸侯美女、珍玩、鐘鼓充人。
二十七年,始皇召群臣議曰:「古於聖王巡狩天下,以觀民風,朕欲效之出巡,與汝百官計議,汝以為何如?」群臣奏曰:「古先有道之君,巡行天下,以觀民間疾苦,謂坐明堂而聽政也。若深居九重,天下利病,何從知之?陛下此行,正合古意。」始皇隨命駕,先巡隴西北山。偶過雞頭山,登高遙望,見東南有雲氣非煙非霧,隱隱中有五色祥光。命近臣宋無忌問之曰:「此何兆也?」無忌奏曰:「雲氣之出,各有不同:有祥雲,有浮雲,有瑞雲,有霽雲,有慶雲,皆謂之雲。臣觀此雲,非雲也,乃大貴之氣,龍成五色,其應不小也。」始皇曰:「為之奈何?」無忌曰:「此雲非陛下不能鎮也,當遊巡東南以寶物鎮之,可以消此應兆也。」始皇曰:「卿言正合吾意。」遂傳命旋車駕,復轉回東巡,登鄒嶧山立石頌功德,封東嶽太山,遂以所佩太阿寶劍,瘞於山下。遂渡淮浮江,至南郡而還。駕回咸陽群臣迎接入宮。始皇自回咸陽之後,一向無事,時常追思東南雲氣,不知有何應兆,心下不樂。有近臣奏請:「連日天氣融和,御園中百花爭放,陛下何不命駕一遊,以悅聖心?」始皇即命駕,帶領近侍妃嬪,前至御花園看景。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05|007|回}}{{明朝作品}}
28rj57ucfcyii4cysdlyhwgavue4uds
西漢演義/009
0
326507
2173579
816747
2022-08-22T13:15:12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九回 趙高矯詔立胡亥|008|010|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那少年要刺始皇,有一老者急止之曰:「不可!大丈夫當立萬世之功,豈可效刺客之流耶?」少年遂止。其人為誰?老者姓項名梁,少者姓項名籍,字羽,楚將項燕之後,下相人也。籍初學書,書不成;學劍,劍不會。梁大怒曰:「爾欲何為耶?」籍曰:「書,記姓名;劍,不過敵一而已。」梁曰;「汝今欲何學?」籍曰:
「吾但欲學萬人敵也。」梁甚奇之。今日遇見始皇,意欲刺殺,項梁急止之。因此遊行於吳楚之間,潛有圖天下之志。
卻說始皇三十六年,有隕石見於郡,上刻六字:「始皇死而地分。」使御史逐一緝訪不出,遂命盡誅石傍居人,並燔其石。御史覆命訖,李斯乘便諫曰:「陛下遊巡日久,變詐百出,祥瑞微驗,恐難准信。不若回鑾歸國,修整邊備,安撫邦國,高拱無為,自能無事。何必勞車駕遠出生事端,致陛下終日不寧也?」始皇從李斯之言,回轉車駕。回到兗州,夜作一夢,與東海龍神交戰,但見龍神威力駿發,勢不能敵,急欲逃走,茫茫蒼海,竟無路可出。正在危急之中,忽見一龍,自天而降,遂吞而食之,醒來神思恍惚,四肢困倦,自覺此身若有所夫。行至沙丘,病癒沉重,密囑李斯曰:「朕昔年東填大海,觸犯龍神,自夢來有病,恐不能起。若我崩之後,當往上郡宣太子扶蘇立為君,庶不失秦天下。」即日與李斯玉寶、遺詔、玉璽等寶,李斯哭泣拜領。又曰:「卿事我多年,凡一應大小事務,皆托於卿,卿宜盡心王事,勿違朕命!且太子扶蘇,仁愛誠敬,足可承繼。惜我一時見錯,誤貶遠方。卿等務要用心,不可失也!朕之遺言,不可輕泄於人。」言畢遂崩。在位三十七年,壽五十歲。是時知始皇崩者,止公子胡亥、趙高、李斯、宦者五六人,秘不發喪,棺載於溫涼車中,隨所至進飲食,奏事亦如平時,事後以鮑魚混其味,無有知之者。
卻說始皇雖有遺詔立扶蘇為君,尚未發使。趙高急來說李斯曰:「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無權則爵寵去而身危。我欲君侯改詔立公子胡亥,未知君意以為何如?」斯曰:「此亡國之言,非人臣所當出也!」高曰:「君侯自謂長子之信任蒙恬,與君侯孰優?」斯曰:「不如也。」高曰:「扶蘇明而能斷,剛而有為,平日與君不相得,若立為君,決以蒙恬為丞相,奪君侯之印而與之,君侯決罷歸鄉里,廢為庶人,徐徐侵害,死無葬地矣。君侯何不自悟耶?」斯沉吟良久曰:「子之言亦自有理,但不忍負遺囑也。」高曰:「與其遵遺囑而身危,孰若負遺囑而權久?二者之間,隨君侯取之。」斯起謝曰:「謹如子教。」遂即來說胡亥曰:「今日之權,其存亡在公子與丞相及高耳。如若奉詔立長子為君,必權歸於人,招之不來,揮之不去,退處僻地,不過一常人耳。乍當寵沃,一旦失位,心獨安耶?我與丞相意欲改詔立公子為君,共享富貴,不知公子之意以為何如?」亥曰:「廢兄而立弟,亂倫也;違父命而獨擅,不孝也;取人之有而害之,不仁也。三者逆埋亂常,天下不服,恐不可為也。」高曰:「信小節而失大事,守微義而泥遠圖,君子謂其不達也。時不可以錯過,權不可以假人,公子急當自思,勿致後悔。」亥曰:「任汝為之。」高大喜,遂與李斯改詔,賜扶蘇死,立胡亥為太子。乃遣閻樂齎詔。
閻樂亦不知始皇駕崩,遂於車前承命啟行。不一日到上郡,入城傳命接詔,扶蘇、蒙恬急出迎詔開讀,詔曰:
三十七年七月十三日,始皇帝詔曰:三代以孝治天下而敦大本,父以此立倫,子以此盡職,違此則悖理逆常,非道也。長子扶蘇,不能仰承體命,闢地立功,乃敢上書誹謗,大肆狂逆,父子之情,似若可矜,而祖宗之法,則不可赦。已詔立胡亥為太子,廢爾為庶人,賜藥酒短刀自決。其將軍蒙恬,稽兵在外,不能匡正規諫,本欲加誅,以築城之工未完,姑留督理。故茲詔示,盡宜知悉。
扶蘇讀罷詔,涕泣曰:「君教臣死,不敢不死,父教子亡,不敢不亡。今君父賜死,願飲酒以全其軀。」方欲飲,蒙恬急止之曰:「皇上使臣統領兵三十萬眾,駐節邊陲,托殿下久住監督,此天下之重任也。既授以重任,而又賜死,中間有詐。不若面見奏過,若果不虛,死未晚也。」扶蘇曰:「君父命既出,理不可違,使命前來,豈有不實?如若奏請,愈增不孝。」遂飲酒而死。蒙恬覆太子屍,痛哭不止。三軍莫不垂淚。
閻樂見扶蘇死,回咸陽覆命。李斯、趙高啟知胡亥,胡亥傷悼不已,遂傳秦始皇車駕啟行。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08|010|回}}{{明朝作品}}
rog9jr2mtmgclz0b0dolnfqcs7m6dy3
西漢演義/010
0
326508
2173581
816748
2022-08-22T13:23:09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十回 芒碭山劉季斬蛇|009|011|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李斯、趙高、胡亥扶始皇靈車,從井陘九原,直道至咸陽,始發喪。胡亥襲帝位,是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於驪山下,以宮女無子者,皆令其殉葬墓中,自此大權俱李斯、趙高執掌。又為嚴刑酷法,殘虐百姓,大臣公子有罪者,輒行誅戮,四海怨望,干戈遍起。二世又思蒙恬在外,兄弟子姪在內,恐復作亂,欲召而盡殺之。子嬰諫曰:「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一旦棄絕,而用此無節行之人,是使群臣不自相信,而鬥士之意離也。」二世不聽子嬰之諫,定要盡殺蒙氏九族。蒙恬聞知,歎曰:「吾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而寧守義不妄為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不敢忘先王之恩也!」遂飲鴆而死。二世聞蒙恬死,將蒙氏兄弟子姪,盡遷徙於蜀郡,平日李斯、趙高所忌憚者,惟扶蘇、蒙恬耳,今皆誅滅,此外一無所畏憚,遂勸二世專行殺伐,凡一應大事,俱按不奏聞。以此盜賊蠭起,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吳楚之間,無一處無兵馬。陳勝、吳廣起兵於蘄,武臣起兵於趙,劉邦起兵於沛,項梁起兵於吳。四海縱橫,天下變亂。二世惟荒淫酒色,恣行快樂,終日有奏事者,伺候不得投見,以此各處奏章,略無所聞。
卻說劉邦字季,沛縣人也。母媼嘗休息於大澤堤塘之上,夢與神交會。忽時雷電晦冥,邦父太公往視之,則見蛟龍見於其上,母遂有娠,後生邦。邦為人隆準龍顏,美須鬢,左股上有七十二黑子。愛人喜施,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及年壯考試,補吏為泗上亭長,好酒喜色,人多狎侮。獨單父人呂文見邦狀貌,甚奇之,常曰:「劉季雖貪酒好色,人多輕之,但時未遇耳。若一發跡,其貴不可言。」因歸家謀諸呂媼,願將女呂顏與邦為妻。呂媼怒曰:「往日曾許沛令,今何復許此下賤耶?」文曰:「此非汝兒女子所知也!」遂邀邦入座上,留飲酒。說話間,呂公起身舉酒,勸邦曰:「君狀貌有大貴,君當自愛,吾有息女,願嫁君為箕帚之婦,君勿違。」邦曰:「吾有三事未立:第一,幼而失學;二,力弱無勇;三,貧不能自贍。有此三事,豈敢屈公之女耶?」呂公曰:「吾意已決,願君勿阻。」邦遂出座,向公同呂媼拜謝。
酒深辭出,呂公送邦行百步遠,忽見一人望邦長揖曰:「連日訪季,欲想與一見也。」呂公相其人,身材凜凜,相貌堂堂,聲若巨雷,暗想此人一盛世諸侯也,隨於路傍酒館,復邀邦與其人入飲,便問壯士姓名,其人答曰:「某姓樊名噲,沛人也,以屠狗為事。因訪劉季,幸遇賢丈,又辱賜酒,敢問姓氏。」公曰:「某姓呂名文,單父人也,客居沛,聞君名久矣,幸得相見。欲有一言,請問君有內助否?」噲曰:「某少貧賤,無父母,尚未有配。」公曰:「吾長女名顏,已配劉季;次女名須,欲事君,君以為何如?」噲謙退不敢當。邦曰:「今日之會,真奇會也!一日之間,公以二女而許吾輩。公能相人,想知他日吾二人足可以保妻子也,君何辭焉?」遂相羅拜6,盡醉而散不題。
次日,沛縣遣邦送徒夫赴驪山,中途多逃失者。曉至豐西澤中,邦曰:「公等拘解赴役,勞無期限,逃之者既得生,見在者恐獨苦,不若縱汝各任所住,庶免死役所也。」眾皆拜伏曰:「秦法甚嚴,我輩雖得生,恐負累君罪不輕也。」邦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中間有十餘壯士,願相從,不忍捨去。是日,邦被酒大醉,夜從小路潛走,令一人導引,行至前途,還報曰:「前有一大蛇,長十餘丈,當徑不可進,不如從別路前往,免被傷害也。」邦曰:「壯士行路,何所畏懼?」遂撩衣仗劍,大步急趨向前,覷得切近,用力揮蛇,分為兩段,開行數里。眾壯士大驚曰:「劉季平日最怯,今奮力勇敢如此,非偶然也。」遂同隱於芒碭山澤間,沛中子弟多歸附者。後有人到斷蛇處,有一老嫗每夜伏蛇哀哭,聲甚悲切,人問嫗曰:「蛇死除害,爾可哭耶?」嫗曰:「吾子乃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被赤帝子斬之,是以哀哭無所歸也。」人皆不信,疑以為怪,急欲杖擊之,老嫗忽然不見。人以此告邦,邦聞之,心獨喜自負。
卻說劉邦自斬蛇之後,四方歸附者數百人,威聲稍振。有沛縣吏蕭何、曹參,見秦益暴虐,賦役煩重,欲議扶沛令,聚眾背秦,乃令樊噲召邦,同其商議。邦同噲領數百人赴沛縣來,聲勢赫奕,沛令驚悔,乃召蕭、曹曰:「爾假以扶我為名,卻結引外兵,是招虎為翼,反生內患,侵奪之禍,汝輩起之也。」屢次要斬,眾人勸免,是夜,蕭、曹糾合心腹數十人,越城投邦舉義,因進言曰:「沛令庸才,不足與議大事。公今聲勢浩大,若乘此得沛城,暫屯人馬,漸次招撫逃亡在外之人,倡為義舉,四方響應,天下可圖也。」邦曰:「賢公若肯俯從大義,必須賺開沛城,襲殺沛令,立賢主以從人望,然後大事可成也。二公計將安出?」蕭何曰:「城中父老,正在驚惶之際,若今夜作書,曉諭百姓,陳其利害,束箭射於城中,使其內變,不一二日,城可下也。」邦從其言,即作書,射入城中。書曰:
天下苦秦苛法久矣!民不聊生,豪傑並起。今我倡義聚眾,從公議,擇沛主,往應諸侯,以共成大事。如若開城早降,免致屠戮,如若罔順天命,城破之日,玉石俱焚,後悔何及也!
諸父老議曰:「見今劉季勒兵圍城,蕭、曹俱已歸附,恐城破之日,吾父子難保也。」遂帥子弟入公署,殺沛令,大開城門,迎邦入城。蕭、曹同眾共議立邦為沛令。邦曰:「不可,方今天下擾亂,諸侯並起,苟立主不善,百姓弗寧,我德薄才疏,恐不能為沛縣主也,請擇賢者立之!」諸父老曰:「聞劉季有奇才,他日當有大貴。且卜筮劉季最吉,當立季為沛主。如若不從,吾輩即解散矣。」邦不能辭,遂立為沛公,蕭、曹、樊噲,帥諸父老,拜伏起居。建立旗幟,皆尚赤色,蓋謂赤帝子之讖故也。不旬日,得沛縣子弟三千人,與陳勝合兵伐秦不題。
是時項梁與兄子項籍,一向潛住會稽,有會稽守殷通,知梁有奇謀,召與計議曰:「今二世無道,陳涉起兵,天下紛紛,各相響應,我欲背秦從義,召子共與謀之。」梁佯為應諾,歸與籍議曰:「大丈夫當自立,奈何鬱鬱久屈於人下乎?況且殷通又無大志,終難成王業,不若吾與彼計議,汝可暗藏利劍,同入衙內,拔劍斬之,占此大郡,招兵聚眾,以成大事,不亦美乎?」籍曰:「此正合吾志也。」次日便同項梁來殺殷通。不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09|011|回}}{{明朝作品}}
9v2ekspijpcn86k9mk1ea0df69ipvlv
西漢演義/011
0
326509
2173601
1341014
2022-08-22T17:58:48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十一回 會稽城項梁起義|010|012|回}}__TOC__<onlyinclude>
次日,項梁與籍見殷通,共謀背秦起義。籍大怒曰:「爾與吾不同!吾家楚將項燕,曾被秦害,誓不共戴天日之仇。汝食秦祿,為會稽郡守,乃興此叛逆,不忠甚矣!吾殺汝以為人臣不忠之戒。」遂拔劍揪住殷通,劍過頭落,提頭大呼曰:「殷通背秦,不足以為郡守,今已殺之。願將印綬與項公執掌,立為郡主,爾等如有不服者,以此頭為令。」門卒吏胥,俱各驚惶,盡皆懾伏。時有二牙將季布、鍾離昧上堂責之曰:「入其邦,殺其主,奪而自立,非義也。」籍曰:「在殷通為叛臣,在項公為義主,借秦地而報楚仇,天下之大智也。將軍若肯相從,共伐暴秦,以復六國之後,名垂竹帛,不朽之功也,何必區區以通為念耶?」二將下堂拜伏曰:「願從將軍指揮。」項梁遂以二將為都騎。旬日,郡縣望風歸降,得精兵萬人,各置部署,賞罰嚴明,用舍允當,人莫不悅服。
一日,季布、鍾離昧復進言曰:「協力足以成謀,得將足以立功,今力雖協,而左右尚未得其助,恐孤立不足以建功也。今會稽塗山中有二將,乃桓楚、于英,統八千精兵,嘯聚山林,俱有萬夫不當之勇。公如得此二將,可以為助。」梁遂遣籍往招二將。籍同季布等前至塗山,先令一能言小校傳說楚將項梁,遣裨將項籍來見將軍,人無衣甲,隨從不過數人,要陳說大義,以共成王業。桓楚、于英聞說,就請籍同季布相見。籍曰:「方今二世無道,英雄並起,天下莫不欲誅此酷暴,以解生民塗炭。二將軍負此武勇,正當為天下除害,奈何潛跡山林,埋名丘壑,使天下諸侯聞之者,皆笑將軍為怯也?籍今從項公聚精兵數萬,共議伐秦,欲為六國報仇,除此殘暴。仰將軍之名久矣,待來陳說大義,敬請下山,同力以伐秦,如成王業之後,富貴共之。」桓楚曰:「秦雖無道,而勢力甚強,非有蓋世之雄,不足以為敵也。公今欲舉大義,恐力未瞻耳。願比試其強,果能力敵萬人,吾二人即從之;不然,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者也。」籍曰:「隨將軍比試,吾力足以當之。」桓楚曰:「山下禹王廟前有鼎,不知幾千斤,公能推倒扶起,扶起又能推倒,三推三起,公方可謂無敵矣。」籍曰:「願往觀之。」隨同二將並季布眾多小校,來到禹王廟前。看那鼎時,高七尺,圍圓五尺,約有五千餘斤。籍看了一遍,命一強健小卒,盡力一推,分毫不動。籍乃拽衣向前,用力一推其鼎遂倒,籍又應手扶起。一連三推三起,若有不知其為重者。二將大喜曰:「公力足可以敵天下矣!」籍笑曰:「如此試力,不足為奇。」復又拽衣近鼎邊,用手插入鼎足下。盡力舉個平身,繞殿連走三次,面不改容,氣不喘息,仍輕輕安於原處,看二將曰:「汝以為何如?」二將向籍前抱住曰:「公真天神也!吾輩願隨鞭蹬。」眾多小校拜伏在地,大呼曰:「公真非凡人,雖古之賁育,亦何以敵其勇哉?」二將遂請項籍一行人進寨,置酒延款。俱各收拾行裝停當,次日統領人馬同籍下山。
正行之次,忽有一族人驚惶馳走。籍策馬近前,便問:「爾居民為何驚走?」眾人馬頭前告曰:「塗山大洋中,有一黑龍忽化為馬,每日至南阜村咆哮,揉踏禾黍,民不能禁。聞將軍大兵至,願為民除害。」籍同桓楚等數十人,步行到大澤邊,只見那馬見人來到,咆哮近前,兩足騰起,其勢有齧人之狀。籍大呼叱咤,捺衣近前,就勢將馬鬃揪住,直身上馬,繞澤邊馳驟十餘遍,馬汗出勢弱,遂搭轡徐行一二里,無復跳躍。眾居民羅拜於前,願求大名,籍曰:「某楚將項燕之後,姓項名籍字羽,舉義兵伐秦,因招軍至此。」中有老人,長揖向前言曰:「某等聞將軍之名久矣,幸過荒村,敢望暫將人馬屯住,請將軍到小莊拜茶,不敢久稽也。」項籍遂同恒楚一行人,入得莊來,施禮畢,老人慇懃進酒,籍問曰:「賢公高姓何名?未曾相識,乃蒙愛如此!」老人曰:「某姓虞,排行第一,人呼某為虞一公。敢問將軍青春幾何?」籍曰:「某年二十四歲。」虞公曰:「將軍有室家否?」籍曰:「尚未擇配。」公曰:「某年老無子,止生一女,生有聰慧,幽閒貞靜,不輕笑語,雖內戚未嘗輕見其面,自幼讀書,明大義。其母生時,夢五鳳鳴於室,後長成,知其必貴也。村中雖有豪家子弟,皆愚陋不足為配。適才見將軍,力能扛鼎,勇敵萬人,倡舉義兵,志在天下,乃蓋世之英雄也。願以弱息為配。」籍即起再拜稱謝。公隨呼虞姬出見,蘭姿蕙質,真國色也。籍遂解所佩之寶劍為定,又恐人馬騷擾,於是傳令起行。
來到會稽城內,領二將參見,項梁看那二將時,雄雄將士,糾糾武夫,所領八千子弟,盡是精銳人馬。又將所降馬,牽過堂下。那馬高六尺,長一丈,真龍駒也,梁遂命名曰烏騅,籍又以虞姬許配一節,一一告說一遍。梁大喜曰:「予自起兵來,招亡納叛,人心順附,若如此,天下不難圖也。」數日,梁遣人娶虞姬歸會稽,與籍成親,就帶堂弟虞子期隨軍聽用。
不旬日間,梁續招集四方逃亡之士十餘萬人,與籍並眾將商議伐秦,擇日啟行。會稽父老遮道告口:「君去誰與為守?」梁曰:「當日取會稽之時,不過借以屯軍馬,圖大事耳。今大軍駐紮日久,恐騷擾地方,欲令過江伐秦,與汝除殘去暴,他日成大事,會稽免租稅十年。爾照舊各安心生理,自有賢守來,與汝為主也。」眾父老拜伏在地,不忍捨去。梁揮動人馬起行,由大路過江抵淮,三軍不能進。哨馬報曰:「前有一軍阻路。」項梁遣籍哨探,只見旗開處,一人出馬,威武雄健,風神峻烈。籍曰:「爾何人?攔阻大兵!」其人曰:「某姓英名布,六安人也,嘗聞兵出有名,是謂正兵。爾出無名之師,潛過淮西,助紂為惡,是以阻子。」籍曰:「某姓項名籍,楚將項燕之後。見秦二世無道,會稽起兵,降八千子弟,聚兵十萬,要與楚報仇,除此殘暴,以安天下,何為無名耶?」兩家言未畢,只見桓楚聞是英布,勒馬到陣前,大呼曰:「英將軍何不下馬?我已歸降楚矣。願如前約。」見是桓楚,遂下馬伏地。籍曰:「二公想亦舊識。」桓楚曰:「英將軍武勇,天下無敵。昔曾修驪山,亡命過江投某,某留住他,資助盤費,各相約,但得賢主,同心匡輔,以共圖富貴。前日聞在此聚義起兵,未得的信,不意今日相會。」布曰:「難將軍興舉義兵,願與為應。」籍大喜,隨引布來見梁,梁喜曰:「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今得英將軍,如獲萬里長城也。」遂後合兵一處起行。不知伐秦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10|012|回}}{{明朝作品}}
0ud0ex912unulcsismlue5auueb5pb5
西漢演義/012
0
326510
2173602
816750
2022-08-22T18:09:30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十二回 范增獻策立楚後|011|013|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項梁收了英布,威勢益盛。一日升帳,與眾將計議:「今人馬將佐,日漸強大,足可代秦,但中間少一謀士。近聞淮陽居巢,有一老人姓范名增,年七十,足智多謀,雖古孫吳不能過也。欲一能言之士,往說歸楚;如此人來,大事可就。」有季布起告曰:「某亦知增久矣,願往說之。」梁大喜,就具幣帛遣季布啟行。
不一日到居巢,先投客店安歇。次日,整衣冠來見范增。先於鄰近,訪問增主居,鄰人曰:「增住居雖在城,不喜市廛,離城三里,有旗鼓山,增常居山中養靜,等閒不與人相見。」季布聞說,尋思此人不得見面,如何說話?遂於從人中,揀一便利者,同扮做遠客,因說:「來居巢生理,消折資本,歸家不得,聞先生之名,願求一見,請問資身之策。」增平日好為奇謀,聞家童傳報,遠客求見,又久在巢生理,遂許相見。季布同從人進山莊,見增童顏鶴髮,葛巾布袍,腹隱甲兵,胸藏妙算,飄然淮楚之逸民也。布行禮畢,增問:「公何處人氏?作何生理?」布遂將項梁所具幣帛,令從人持立,跪而告曰:「某非遠客,亦未曾在巢生理也,奉楚將項梁之命,具禮拜請先生,恐不得見,遂假以遠客為名,庶無嫌疑也。目今二世殘暴,英雄並起,各殺郡守,以應諸侯,蓋為百姓除害,以安天下。凡懷一材一藝者,尚欲效用,況先生抱經濟之才,負孫、吳之策,年已七十,棲身蓬蒿,與草木為休戚,有呂望之年,無呂望之遇,空老牖下,誠為可惜。今項將軍,乃楚項燕之後,仗義行仁,文武兼備,會稽起義而四方響應;過江西證,而群凶懾服。聞先生之名,特來恭請,望及時應召,垂名金石,與呂望齊驅,作天下之奇士也。速賜裁決,無煩再思。」增聽布一篇說話,意欲想算天時,運籌可否,只奈何季布將幣帛捧跪不起。增曰:「某聞二世酷暴,民不聊生,恨無路興兵,以除此無道。今子奉項將軍之命,遠來禮請,機會可為,正合吾意。但子初會,且請暫回,明日相見,即來領命。」季布跪伏在地,懇求不已,乃曰:「幸見先生,如獲珠玉,若待明日,又主別議,願先生勿卻!」增只得將幣禮拜領,延請季布上坐款飲。季布至晚,遂宿於增家。增卻沉思楚運,默算興隆,遂跌足道:「楚非真命,終無遠圖;但大丈夫一言既許,萬金不易,豈可悔耶?」當夜就寢。次日,收拾行裝,帶一二從人,同季布一行人來見項梁。季布預先報知,梁整衣出迎,延之上坐,乃曰:「某聞先生之名已久,日夜懸心,恨軍務煩劇,未得求見。昨遣季布禮請下山,幸先生不棄,屈賜垂顧,大慰平生之願,萬望先生盡心吐露,以匡不及。」增起拜曰:「將軍世為楚輔,倡此義舉,天下歸心,萬民屬望,威武所及,誰不欽服?增今區區老叟,料無長才,乃蒙以禮徵辟,敢不竭盡心力,務成王業,以報今日知遇之恩耶?」就令籍與相見。梁終日與增談論,每至夜分,運籌決策,實中肯綮。梁甚喜,自謂相見之晚也。
一日,梁因差人探聽陳勝消息,差人去旬日,回報陳勝被章邯大破之,行至汝陰,遂為莊賈所殺,各諸侯皆解散,章邯見屯兵南陽。梁大驚曰:「吾欲糾合諸候,助勝伐秦,不意敗績已死,我兵似不可輕動。」遂同范增計議,增曰:「陳勝貪利小人,不足成大事。且今之敗,實由不立楚後而自立為王,急欲富貴而無遠大之圖,所以取敗也。且如將軍義兵一起,而四方之士莫不聞風而來者,非有他也,蓋以將軍世世為楚將,必能立楚王后而誅無道也。為今之計,莫若先立楚後,以從人望,天下莫不曰:「項將軍非自為也,實欲立楚後,而報六國之仇,為天下之義舉也。人心悅服,諸侯響應,秦雖強,一舉而可破矣。」梁曰:「此謀甚善。」於是遂以增為軍師,乃差人遍訪楚後。
卻說楚被秦滅之後,子孫星散,國脈已絕,遍求博訪,杳無蹤跡。差去的人回說,楚地並無楚後。梁大怒,因痛責去人,於是復差鍾離昧務嚴加尋訪。昧與從人商議曰:「楚後又不在城市中,或落鄉村僻靜去處,埋名隱藏,恐人知覺。」昧遂同從人下鄉尋訪,並無消息,心下十分憂悶。一日,行到南淮浦地方,見一群牧羊小童,趕一小童撲打。那小童容貌與眾不同,生得豐准大耳,眉清目秀被群兒趕打甚急,略無慍色。昧向前呼小童曰:「汝為何被眾兒趕打?」童曰:「各小童皆是人家親生之子,獨我乃王社長從小僱覓牧羊。因我才說眾童雖是親生之子,皆百姓人家,我雖僱覓之人,卻仍王侯之族。眾牧童見我說起根基,他眾人不信,以此趕打。」昧曰:「汝既是王侯之族,定有個姓名。」小童曰:「我自小在外迷失鄉貫。」昧就向前再行追問,小童見昧問得緊,便要走,昧卻笑著低語說:「小童!我見你容貌比眾不同,後必大貴,你若實說,我便與你做主。」小童曰:「我今年一十三歲,來此已八年矣!嘗聞我老母說我是楚懷王嫡派子孫,因兵荒逃走,在外潛住,以此知我是王侯之族。」昧聽罷,急下馬,招呼眾人將小童扶馬,徑到王社長家草堂上,快請老母出來相見。王社長驚恐,不知何謂,遂拜伏在地曰:「某山僻農夫,不知國法,有何觸犯,乞大人赦罪。」昧曰:「汝快將小童母親請出來相見,有話說。」王社長隨即將老母衣服更換了,出到草堂上相見。昧卻問小童住居籍貫來歷,老母初不肯說,昧再三懇求,老母將貼身舊汗衫取出,遞於昧。昧看前襟上有字,不甚分曉,隨向日色邊細照,有子數行寫著:「楚懷王嫡孫米心,楚太子夫人衛氏。」宗派相傳,俱有根據,上有國寶鈴記。鍾離昧看罷,大喜。遂拜伏行禮畢,喚王社長吩咐:「與小殿下更換衣服,同送到淮西,見項將軍定有賞賜。」王社長聞說,亦拜伏在地,將衣服與殿下更換了,隨同鍾離昧一行人赴淮西來,見項梁,將前事一一告說一遍,梁甚喜,就擇日領大小將佐立米心為楚王,母夫人衛氏為王太后,封項梁為武信君,項籍為大司馬副將軍,范增為軍師,季布、鍾離昧為都騎,英布為偏將軍,桓楚、於英為散騎,以下大小將官俱有封賞,仍令王社長回鄉,賞金五十兩,綵帛一束。
卻說楚兵自此日加強盛,各處諸候,望風而來。有楚將宋義,在江夏聚兵,聞項梁立楚之後,遂領兵五萬,會合伐秦,先來與梁相見。梁引朝見懷王,封為卿子冠軍,統率人馬與項籍征進,義曰:「淮西雖楚地,不足為都。現今陳嬰駐兵盱胎,可合同將兵會嬰一讓,立為根本,西向伐秦,攻則可破,歸則可守,此萬全之策也。」籍曰:「善。」遂與武信君奏知懷王,整率大軍,前後三路啟行,赴盱胎來。頭枝人馬將近淮河,只見塵土起處,早有三軍來到,范增與武信君勒馬看時,旌旗動處紅光見,劍戟揮時紫氣生。增大驚曰:「此一支人馬,與眾不同,中間必有真命之王。」言未畢,一人躍馬而出,堯眉舜目,隆準龍顏,真四百年開基創業之主也。增見,把頭低了,暗思:「我錯投了主也!。」畢竟此人相見,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11|013|回}}{{明朝作品}}
mw9hk2o064ea8tw0qed2rnwtbn5r2ga
西漢演義/013
0
326511
2173603
816751
2022-08-22T18:18:34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十三回 章邯劫寨破項梁|012|014|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此一枝人馬,為首的姓劉名邦,字季,沛縣人也,芒碭山斬蛇,豐西澤起義,聚兵十萬,聞項梁兵到,同夏侯嬰、樊噲一干眾將領兵來迎,糾合一處,協力伐秦。與項梁、范增相見,甚喜。隨後兵馬俱到,一同過淮河到盱胎,會合陳嬰,聚兵一處,懷王建都盱胎,各文武百官朝見訖。
武信君駐紮大軍於泗水河,有淮陰人韓信,仗劍來見項梁。梁見信容貌不悅,欲不用,增曰:「此人外貌清臞,中有蘊藉,既來投見,即當留用,如若棄置,恐塞賢路。」梁依增言,封信為持戟郎官,就留帳下聽用。初時韓信釣魚淮下,終日不得一飯。漂母見信有饑色,以飯與之,信謝曰:「吾後日得地,當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一日往市賣魚,江淮有惡少年辱之曰:「汝常佩劍上街,能刺我耶?如不能刺,當出我胯下!」於是信俯首出胯下,一市人皆笑之,以為怯。獨許負者,善相人,一見信曰:「吾子有王侯之貴,當為天下元戎,富貴不輕也。」信笑曰:「一日不能一飯,尚望貴乎?」不意聞項梁兵起,遂來投見,梁只與持戟郎官,信悶悶不悅,維於行伍中伺侯不題。
卻說楚兵聲勢振天,隨到歸附。傳入西秦,趙高恐懼,召章邯計議:「方今天下兵馬縱橫,吳楚尤甚。項梁立楚後,以收人心,與陳嬰、劉邦合兵一處,屯聚盱胎,十分作亂。汝為大將,坐視不行剿殺,以致猖獗,恐兵臨秦地,震動京輔,悔將何及?」邯曰:「連日節次傳報,正欲具奏出師,不意丞相召邯會議,且兵貴神速,不可遷延,即日啟行。」章邯、司馬欣、董翳、李由便帶領大小將官,統領三十萬精兵,出函谷關東向伐魏,以次伐楚。
魏見秦兵勢眾,不敢出戰,便遣二使求救於齊、楚二國。齊王田儋親領兵救魏;楚以新得襄陽舊將項明兵三萬,就令明先領兵臨魏境,遙為之勢。邯遣司馬欣御齊,遣董翳御楚,卻自領大兵在後救應。司馬欣與齊王田儋對敵,欣令後軍分二路為左右翼,卻領輕騎一千與儋交戰。儋見欣兵少,盡力戮殺,欣詐敗,儋驅兵來趕,忽聽金鼓齊鳴,秦兵兩路從後突出,箭如飛蝗,儋知中計,急回兵,已中箭落馬,被欣就勢斬於馬下,齊兵大敗。董翳兵到南魏,正遇項明,翳兵遠來未及歇息,人馬疲乏,明兵一出,翳不能敵,退三十里,駐紮未定,明又領兵追殺,翳大敗奔走。正在危急之際,章邯後兵已到,遣李由急出救援,項明追翳晝夜未定,李由生力軍初到,不三合,斬明於馬下,大殺楚兵。秦兵三路人馬,通合一處,魏兵聞知救兵已敗,孤城難守,魏王咎遂同魏豹棄城,出西門奔楚。章邯兵入城安撫百姓畢,隨啟行,前至東阿駐紮,差人探聽不題。
卻說項明敗殘人馬,回見楚王,奏曰:「秦將章邯,兵勢浩大,齊魏兵俱敗今屯住東阿,指日東向入寇,乞陛下早遣人剿捕。」王召武信君會議,梁曰:「臣親領一枝兵,先斬章邯,次起兵伐秦。」王准奏。於是項梁同項籍、范增一干眾將領兵二十萬,赴東阿來,離城三十里下寨。梁遣項籍出馬刺探,籍到陣前,大叫章邯出馬。邯領兵出陣,與項籍答話,籍曰:「爾秦二世無道,趙高大肆惡逆,汝輩結黨害民,不過魚游釜中,尚不知死,乃敢東向入寇耶?」邯曰:「某上國天兵,所向無敵,汝乃湖南草莽,妄立楚後,豈足為天人之應哉?」籍大怒,舉槍直取章邯,邯舉槍相迎。戰不三十合,章邯敗走,籍遂驅兵來趕。不十里之地,有秦健將李由,李由乃李斯子也,放過章邯,攔住去路,籍大喝一聲,暗啞叱咤,李由馬倒退二十步之遠。籍舉槍正欲刺由後心,司馬欣、董翳接住,各挺兵器來迎,籍撇了李由,力敵二將,不二十合,二將不能抵敵,拍馬望後便走。羽正欲追殺秦軍,武信君恐羽深入重地,復差英布、桓楚、於英領兵五千接應,大殺一陣。章邯退五十里遠下寨,與秦將商議曰:「楚兵勢猛不可力敵,我今漸次退後,當用緩兵之計,使彼將驕兵惰,不相提防,然後一戰而楚可破矣。若以力戰,項籍勇不可敵,徒自取敗耳。」眾將曰:「將軍所見甚當。」遂按兵不出。
卻說項籍領兵回見項梁,備說章邯敗兵,已退五十里下寨,明日密統領三路人馬,分頭截殺,決獲全勝。梁曰:「章邯舊有虛名,年老力乏,料彼無能為也。」梁遂宴會諸將,高歌飲酒,盡歡而散。次日,籍仍領兵分三路出戰,籍自引兵敵中路,英布敵西路,劉邦敵東路,鼓噪吶喊大進,向章邯營殺來。邯各隊人馬,見三路大軍勢眾,住紮不定,拔寨通起。楚兵揮動三軍,分頭追趕,遂將秦兵折為三處,章邯走走陶,司馬欣、董翳走濮陽,李由走雍丘。
卻說項羽人馬,正趕至雍丘,追上李由,由與羽交戰,不三合,刺由於馬下,秦軍大敗。劉邦追司馬欣等至濮陽,一晝夜行三百里,蕭何急止之曰:「窮寇莫追!防有伏兵,以逸待勞,反中其計,不如且屯兵於濮陽,以觀其變。」邦遂依言屯住人馬不題。
且說英布追章邯兵至定陶,邯進定陶屯住人馬,固守不與布戰。英布於城下安營,終日搦戰,邯兵只是不出,布無計可施。人報武信君大兵到來,英布出迎,項梁大軍安營畢。梁曰:「邯兵勢窮力竭,逃入孤城,正好極力攻打,如何坐守遷延?恐師老兵疲,救兵或至,將如之何?」布曰:「邯兵雖敗,人馬尚多,四門堅閉,恐難遽破,意欲相時而動,庶為便益。」梁叱之曰:「為將無謀,俄延時日,伐兵既到,立等破城,何待相時而後動耶?」遂將布喝退。隨即吩咐四邊每隊軍士,各設雲梯上城攻打,喊聲振舉,驚動天地,不期城上火炮火箭齊發,雲梯盡著,又兼矢石如雨,站立不住,只得退下城來。梁又安排數百輛衝車,鼓噪吶喊而進,邯急令鐵索貫穿鐵錘,繞城飛打,衝車皆折。千方百計,城不罷破,梁十分暴躁。有執戟郎韓信密至帳下告稟:「大軍人馬久住城下,恐敵軍窺見我軍懶怠,夜黑開城,攻劫營寨,一時無備,反遭毒手,攻城之策小,提防之策大,請將軍思之。」梁大怒曰:「吾自起兵會稽,所向無敵,量此孤城,何足為難?章邯聞吾之名,心膽皆碎,何敢出城劫吾營寨耶?爾何等之人,乃敢妄為籌策,以阻軍心?」遂將韓信叉出。有宋義聞信言,急說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必敗。今士卒懈怠久矣。秦見雖圍困在城,連日養精蓄銳,又兼章邯秦之名將,善能甲兵,果如信言,甚干利害,信言亦良策也。」梁益不聽。是夜章邯果吩咐將士飽飯畢,人各銜枚,開放城門,統領三軍,暗分二路,來到楚寨,楚兵正睡熟,章邯密傳將令,一聲炮響,金鼓大振,殺人楚營。夜晚兵來,如天覆地陷,山崩海沸一般。此時項梁已帶酒不能起,左右扶出轅門,未曾上馬,一將殺入中軍來,乃秦偏將孫勝也,梁措手不及,被勝一刀斬於門旗下。項梁被誅,各隊人馬驚惶亂竄,自相踐踏。宋義、英布禁止不住,只得棄營逃走。殺到天明,秦兵大獲全勝,徑趨外黃,入陳留屯住人馬,聲勢復振。
劉邦知梁敗績,領兵來定陶救援,已無及矣。遂同義等收回敗殘軍馬,急投雍丘來報,說武信君被邯所殺。項羽聞知,大叫一聲,氣倒在地下,不知性命如何?且看下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12|014|回}}{{明朝作品}}
ig1ml7ugvo7jo4kp3ey3htvxjwh1iml
西漢演義/014
0
326512
2173604
816752
2022-08-22T18:23:46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十四回 項羽殺宋義救趙|013|015|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項羽聞武信君被章邯所殺,哭倒在地,諸將再三解勸。羽曰:「某自幼無父,蒙叔父撫養成人,教習兵法,視我如子。今一旦功業未竟,中道而殂,此心如碎,安能已於情乎?」言畢又哭。范增曰:「為國捐軀,臣子之大節盡矣。項將軍雖命數如此,而楚之大業已就,天下望風歸附者五十萬眾,將軍果能承繼其志,恢宏疆宇,滅秦定楚,追封武信君為王,血食百世,將軍之大孝畢矣!何必效兒女子區區於悲泣之間,何足以收服人心耶?」羽起謝曰:「謹如先生所教。」遂起兵急趨定陶,會宋義、劉邦,合兵一處,與武信君掛孝,率諸將撫棺行祭,遂收梁屍,以武信君服色,葬於定陶。於是起軍徑奔陳留而來,未及楚兵到時,章邯軍已渡河擊趙矣。趙王歙、陳餘、張耳等出戰,俱被章邯殺敗,遂夜奔鉅鹿,堅壁不出,隨差人赴楚求救不題。卻說項羽與宋義、范增計議曰:「今章邯渡河,聲勢復振,武信君新葬,懷王獨守盱胎,恐非長策。不若回軍,遷都彭城再作區處。」眾以既定,傳令三軍回到盱胎。諸將朝見懷王畢,懷王聞項梁死,十分哀痛。項籍復奏曰:「武信君新亡,我軍銳氣已挫矣。見今章邯屯兵鉅鹿,破趙後必入寇西楚,不如先調兵征剿,我王遷都彭城,以為犄角之勢,不可緩也。」言未畢,有人來報趙遣使求救,王召入,即問章邯虛實,使曰:「秦兵三十萬,圍鉅鹿將一月矣!趙軍食盡,人馬死者過半,指日城破,生靈受害。願大王憐而救之。」懷王聞知大驚,即以宋義為大將軍,項羽為副將軍,范增為軍師,領二十萬人馬,往鉅鹿救趙。
兵至安陽,宋義按兵不動,欲遣子宋襄相齊,乃曰:「邯兵困趙日久,今心志懈弛,人無鬥志。我兵遲緩數日,坐觀其敝,待邯兵懈怠,我卻以兵攻之,邯必擒矣。」義遂遷延四十六日不進。羽曰:「秦軍圍趙甚急,城內死者七八。若能乘彼攻圍日久,鼓噪大進攻擊其外,趙兵殺出以應於內,內外夾攻,秦軍必走,而邯可擒也。」義曰:「不然!搏牛之蟲,不可以破蟣蝨,志在於大,不在於小也。若章邯勝,則秦軍疲乏,我卻承其敝而攻之,必破矣;若章邯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亦必可破矣,此兵不勞而觀勝負也。若夫披堅執銳,我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我。」遂傳令軍中曰:「縱使三軍之猛如虎,其狠如羊,其貪如狼,苟有違令不從者,必斬。」又陰遣其子宋襄為齊國相,宋義親送至無鹽而回,復飲酒高會。時至天寒,大雨,士卒在雨中凍餒不可當,羽暗行軍中,則各營有怨言,羽乃厲色正言曰:「諸將奮勇戮力,急欲攻秦,今卻久留不肯引兵渡河,況今年歲饑民貧,士卒不得飽飯,又無積糧,卻乃飲酒高會,必待秦兵破而後擊之。夫秦兵強大,趙兵怯弱,以弱敵強,何得秦敝?且武信君新喪,楚王坐不安席,今盡將境內之兵總屬將軍,非專為救趙,實欲假此破秦,以雪前日之恨。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終日私宴,非社稷之臣也。」義終不聽。羽深恨之。次日,宋義早升帳,羽仗劍入帳,大呼曰:「宋義與齊謀反,令子宋襄與齊結連外應,故留兵不進,意欲吞取西楚。吾今奉楚王密旨斬義,以曉諭三軍。」宋義聽罷,便欲從帳後逃走,羽大步趕上,將義拉住,一劍揮為兩段。眾將俯伏帳下,皆曰:「首立楚後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此叛逆,正合人心。」眾將俱立羽為假上將軍,職專征伐,急使人追趕宋襄,將至齊境,遂殺之。又使桓楚報命與楚王,數宋義叛楚之罪。王遣鍾離昧持節封羽為上將軍,自此軍威大振,名聞諸侯。
於是遣英布為先鋒,將軍二萬,渡河。邯聞布至,急差司馬欣、董翳渡河南岸,立營以抵來兵。將領兵渡河,營寨方才立定,英布前軍早到,二將出馬與布交戰,布並不答話,舉斧徑奔二將,二將來迎。正戰之間,只見秦軍不戰自亂,從後一將殺至,乃上將軍項羽也。二將大驚,撇了英布,徑投河南營寨,時已被楚軍占莊,只得棄營望河北逃走。項羽大獲全勝,所得軍器輜重,不知其數,收軍進營。待後軍陸續俱到,遂領軍北渡河,按劍高坐,候後軍渡畢,乃盡將船隻沉入河南,釜甑打碎,廬舍燒燬,止持三日行糧,曉諭三軍,務要竭力死戰,無復退志。三軍踴躍大呼曰:「願從將軍決一死戰!」鼓噪連夜攻章邯。不知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13|015|回}}{{明朝作品}}
714hptn0sgleqjmya2ey1ws5w42ubq2
西漢演義/015
0
326513
2173605
816753
2022-08-22T18:30:00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十五回 楚項羽九敗章邯|014|016|回}}__TOC__<onlyinclude>
二世二年十一月,項羽大兵進攻章邯。范增、鍾離昧相議曰:「項將軍急欲進攻,破釜沉舟,糧食俱在後,倘三日未下而軍無糧,將如之何?此時當差心腹牙將,星夜催載糧食近河。如三日勝邯,不必運過河;如三日不能勝,須過河預備軍需,庶不失機。」昧曰:「先生所慮甚遠。」隨即差人催載軍需不題。
卻說司馬欣等被項羽、英布衝殺一陣,回見章邯,備說英布武勇不能敵,項羽人馬已北渡河矣,即當作急提備。言未畢,有人來報楚兵過河,破釜沉舟,要與秦兵決一死戰,聲勢甚大。邯聞說,急召秦將王離、涉間、蘇角、孟防、韓章、李邁、章平、周熊、王官等至帳下,吩咐曰:「項羽勇冠三軍,不可輕敵。汝各隊人馬分為九路,連寨結營,待我與彼對敵,每隊以次接應,待楚兵深入重地,九路人馬合兵截殺,必獲全勝。」眾將得令,各調人馬準備。只見楚兵已到,項羽一馬當先,章邯出馬對敵。羽見邯出,咬牙切齒大罵曰:「逆賊殺吾季父,此仇不共戴天。」遂躍馬挺槍,直取章邯,邯舉槍相迎,二馬交戰,殺五十合,邯敗走。未及五里遠,早有王離人馬接應,章邯退後,王離出馬與羽交戰,不二十回合,羽賣了個破綻,讓王離一槍刺來,羽卻躲過,就勢將王離活捉過馬來,眾軍將王離綁縛歸陣。邯見王離被擒,撥轉馬便走,羽大叫:「逆賊那裡去?」催動人馬追趕,羽騎的是烏騅馬,日行千里,眾軍跟之不上,俱落在後,羽一騎馬飛奔章邯。章邯見羽無兵,復回馬交戰,項羽一根槍,恨不得即時刺死章邯,章邯只是架隔遮攔,如何當敵?正在危急之時,早有秦將涉間兵到,接住廝殺。羽更不答語,直取涉間。戰不十合,項羽按住火尖槍,順手取出鞭來,望間一鞭打去,涉間急躲時,早中左肩,翻鞍落馬。秦陣上章邯見涉間落馬,即領牙將宋文等死戰來救,只見項羽大軍又到,英布、桓楚各領兵衝殺過來,章邯折軍大半,大敗而走。
項羽見天色將晚,恐有伏兵,不去追襲,鳴金收軍,安下營寨,當有軍師范增進言曰:「將軍深入重地,天色陰晦,須防賊兵劫寨。」羽曰:「軍師之言是也。」范增即傳令於小山口,另安營寨,屯住大軍,卻於大寨堆積柴草,虛立旗號,以等待敵兵。卻喚桓楚、於英、丁公、雍齒四將上帳吩咐曰:「汝四人領兵埋伏,但看大寨火起,章邯必定中計,汝等領兵四面剿殺,阻住去路,不可走脫。」四人領命去訖。又喚英布吩咐曰:「汝可領兵三千,於正西大路埋伏,阻當秦軍接應,不可誤也。」各各分佈已定,請項羽於小寨內專等敵軍。
卻說章邯領敗殘軍馬,投蘇角寨來,與司馬欣、董翳合兵一處,離楚營三十里下寨。角曰:「今楚兵得勝,人馬疲倦,不作準備,某引輕騎人馬,從東路殺奔楚寨之後,劫彼營壘,將軍卻從西路殺來,兩路夾攻,使彼首尾不能救應,此兵法所謂『攻其不守』,雖不能至大獲全勝,亦可以挫其銳氣也。」邯曰:「正合吾意。」蘇角遂領本部一萬生力人馬,暗暗往楚寨進發。不久,來到楚營,見旗幟不整,轅門緊閉,只說中計,大刀闊斧殺下營來,見是空管,即欲回時,楚寨中一聲炮震,四下火起,喊聲大振,角急殺出寨來,投西便走,只見左有桓楚、於英,右有丁公、雍齒,一齊攔住去路,不能得出,便望西山東小路而走。只聽鼓角齊鳴,喊聲大舉,一將大叫曰:「無謀匹夫,認得楚將項羽麼?」蘇角驚慌,莫知所措,被羽一槍刺於馬下。
卻說章邯聽得東路鼓聲大振,喊殺連天,又不知蘇角勝負,只得領人馬緩緩哨探。未及兩個更次,只見楚兵大兵已衝殺來。此時天色將明,秦兵各隊拔寨前走,章邯斷後。早有英布人馬先到,與邯決戰,二馬相交,兵器並舉,戰五十合,不分勝敗。羽軍到,見布戰邯不下,領人馬衝過來,邯兵敗走。正欲追趕,刺斜裡一軍殺來,乃是秦將孟防接應,與楚兵交戰。桓楚挺槍直取孟防,孟防來迎,只一合刺防於馬下。章邯見折了孟防,拍馬投西便走。桓楚自思捉住章邯,勝他將百倍,就拍馬追趕。邯馬連日困乏,又兼未得草料,前走甚急,後趕又近,馬過山岡地,將馬絆倒,邯撞於馬下。桓楚急向前,用槍便戳,山腳邊早轉出一枝兵來救應,乃是秦將韓章,一馬抵住桓楚,眾軍士救起章邯。桓楚方欲與章交戰,早有於英人馬殺到,接住與韓章斯殺。未及十合,項羽大兵又到,韓章不能抵敵,撥回馬就走。羽揮動後軍,一併追趕。卻有秦將李遇原領本部精兵一萬。扎住在此未動,章邯同眾遂投李遇營暫歇,楚軍陸續也都到了,見秦兵當頭紮營,未敢前進,傳令且屯住人馬造飯。
日已平西,范增與項羽曰:「今晚秦兵恐楚劫寨,定於高陽坡下有埋伏人馬,卻設空營待我去劫,伏兵一起,決中其計。」羽曰:「先生有何妙策?」曰:「將軍統一枝人馬徑奔秦營,鳴鑼擊鼓,遙為之勢,卻差兩枝精兵,去截住伏兵來路,秦兵決出交戰,候兩路兵得勝,卻三路合兵一處追殺,將計就計,使彼措手不及,邯可擒矣。」羽隨即差英布領一萬軍暗出南路,桓楚領一萬軍暗出北路,自領三萬出中路,各分派已定。
卻說章邯與李遇商議:「楚兵連日得勝,今晚定來劫寨。爾可領兵五千南坡下埋伏,韓章領兵五千北坡下埋伏,我同司馬欣等眾將大營後埋伏。候楚兵到來,三路並攻,必擒項羽。」眾將依令調兵去訖。
項羽到晚一更時候,南北兩路人馬銜枚暗出,項羽卻自領精兵三萬,密從中路,行至五里遠便不動,卻大舉金鼓火箭火炮,一齊發言。章邯正欲從寨後殺出,只見南北二路秦兵敗回本寨邊,楚兵殺來,章邯不敢出戰,急拔寨便走。項羽知楚兵二路得勝,急催動人馬追殺,十分混亂,行二十里,已到趙城。城裡聽得城外鼓噪震天,知是楚兵已殺到城下,陳餘、張耳等急上城探望,天色漸明,見秦兵大敗,遂開城門,領一枝人馬殺出來接應。章邯顧不得中軍,領數騎落荒逃走。英布望見,帶領本部人馬追趕,追到東門,正遇秦將章平急來救應,放過章邯。與布交馬,戰三十回合,章平無心戀戰,急回保著章邯,奔曲陽小路來,正遇周熊、王官二枝人馬接著。英布見有救應,遂同桓楚合兵一處,回見項羽。
有趙王歙同張耳、陳餘城外置酒拜伏,迎接楚兵進城。羽曰:「且未可進城,乘章邯殘敗之後,直搗秦境,剿殺殘孽,滅殺秦之族,正在此舉。若人馬進城,遷延時日,養成賊勢,終是費力。」遂留季布、鍾離昧在趙城外,統兵三十萬駐紮,斬王離、涉間以示威武,卻領精兵三十萬,追趕章邯。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14|016|回}}{{明朝作品}}
pg9gybm48cgw328fpjy2kb6tsclanf1
西漢演義/016
0
326514
2173611
816754
2022-08-22T18:36:53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十六回 秦趙高權傾中外|015|017|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項羽統兵追襲章邯,所到郡縣,簞食壺漿,迎候楚軍,各路諸侯,膝行而見,羽勢益震,以此日行五十里,或三十里,邯兵遂遠遁。范增諫曰:「章邯遠遁,諸候順附,天人響應之時,正將軍化家為國之日也,何必親冒矢石,追此窮寇?況三日之間已經九戰,破秦軍三十萬,古今用兵,將軍為首稱也。以增愚見,不若且屯兵漳南,養此精銳,吾料趙高乃妒忌小人,二世昏暗,不知征戰之苦,章邯居外,兵不應手,心志恍惚,持疑不定,兼之以將軍之神武,破邯滅秦指日可見矣。」羽曰:「謹如先生之教。」遂屯兵漳南不題。
且說章邯收拾敗殘人馬十萬,過漳河,屯住於函谷關。早有人傳入西秦,說章邯折兵三十萬,天下諸候,各據一國。不久楚項羽侵奪秦地,此時關口上十分緊急。近侍宦官宮妾聞了這信,各各驚惶,寢食不安,秦公子族人都在朝門外,又不得進內啟奏。趙高只是把持住內外,稍有不順意者,便尋事害了性命,以此群臣不敢側目而視。忽一日,高獻一隻鹿與二世,卻指說是馬,二世笑曰:「丞相誤矣,此鹿也,非馬也。」二世問左右近臣,或有不言者,或有阿順其意言馬者,或有直言是鹿者,高卻就中陰害其言鹿之人。群臣愈加畏懼,絕口不言國政,大權總是高執掌。李斯常鬱鬱不樂,高窺見李斯有不樂之意,遂乘便來見斯曰:「關東群盜蠭起,章邯新敗,國家岌岌乎不寧矣。況阿房宮工程浩大,亦當暫止,我是宦豎,不當進言,此正君侯之事,何不進諫?」斯曰:「上在深宮之中,無由得見。」高曰:「君侯其奏,我與通之。」於是高侍二世正在宮中燕樂之際,女嬪滿前,卻使人告李斯曰:「此時可奏事矣。」李斯一連請謁三次,二世大怒曰:「我在此燕樂,李斯何敢侮慢如此耶?」高曰:「沙丘主謀,李斯預力。今陛下貴為天子,斯不得裂土為王,時常怨望。前時長子李由為三川郡守,與楚賊相通,至今未明。李斯居外,權重於陛下,與楚人往來,斯實有意焉。陛下當察之。」李斯聞高有陰謀之意,卻上書言高之罪。二世曰:「趙君為人,清廉強力,不通人情,上能適朕之意,朕實意趙君之賢,而君乃疑之者,何也?且朕若無趙君,將誰為任哉?如君止我罷阿房工役,阿房宮乃先帝所為,君不能禁止盜賊,卻欲我違先帝之志,以成不孝之名,是上不能報先帝,次不能以忠於我,何以居相位耶?」遂下廷議鞠問,以為私通楚盜,謀危社稷,論五刑當腰斬,夷三族。於是縛李斯於咸陽市,斯顧其中子曰:「吾欲與爾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外,逐狡兔為樂,豈可得乎?」父子遂放聲大哭,腰斬,夷三族。趙高自害李斯後,權勢愈重。
章邯屯軍函谷關,士卒無糧,馬無草料,各路諸侯皆與楚會合,同力攻秦,勢危力極,甚難支持。邯差人節次傳報,趙高通不投進。眾宮妾風聞這個消息,終日焦愁,獨二世恣意快樂。通不理論外事。一日,二世出獵回宮,眾宮妾迎入內,二世就寢宮安歇。未睡著,只聽眾宮妾低言與內使說:「今日外邊消息如何?」內中一近侍說:「今日聞外邊人說,章邯領兵,連敗九次,折兵三十萬,楚兵不日過關,我等卻如何是好!」二世聽罷,就寢床上起來,急叫才說話的宮嬪內使:「快來!我問他說甚的。」眾人俱到二世前泣奏曰:「今天下諸侯,十分變亂,章邯新折兵三十萬,秦地不久為楚兵所奪,臣等死無葬地矣!」二世大驚曰:「汝等如問得知?」眾曰:「內外無一人不知,惟陛下被趙高蒙蔽,不得知也。伏望陛下早早發兵遣將征進,免致生靈塗炭也。」二世當時召趙高,大罵曰:「汝為丞相,事無大小,皆汝執掌,今兵敗於楚,天下變亂,國家正在危急之秋,汝如何不奏我知,尚終日在我前欺誑?罪當誅戮。」趙高免冠叩首曰:「臣雖備員丞相,只管理得內事,侍奉陛下,坐享太平。若征討賊寇,卻在大將軍章邯、王離等掌管,臣一人豈能兼管?如今門差人追問章邯等慢軍之罪,再遣大將征進,自然無事。外邊聲勢不過是人傳說,況章邯又無奏報,陛下何必聽宮宦之言,卻怒怪微臣耶?」二世聽高遮飾之言,遂依舊安心不理政事。
高歸家,尋思二世責怪之意,定是章邯因前來奏事,不與舉行,想密有人通與內宦,以此二世知道,今乃如此怪責,連日正嗔恨章邯,卻有人來報說,章邯差長史司馬欣來奏事,高曰:「且在朝門外伺候。」一連三日不著見面。欣急躁,用金帛買求門吏,轉通家僮,打聽音信。忽一日,家僮來說,丞相十分惱怪章邯將軍,要追問慢軍之罪,汝今來奏事,正入網中,不如不見為妙。欣聽說,急離朝門外,到下處同從人吃飯畢,各備鞍馬裝束,星夜出咸陽,望函谷關逃走。
卻說趙高稽留司馬欣三日,要尋個圈套,拘留三家老小,追問重罪,不想欣已知此信,徑自逃走。高卻令門官召欣入見,門官到外邊跟尋;並無下落,轉問欣下處,人說欣昨日已同從人起身去了,今已兩日矣。門官急來回復趙高,說司馬欣已去二日。高大怒,即令牙將四人,各備快馬,務要捉欣回來。牙將得令,追趕兩日不見蹤跡,尋問前途人,俱說已去三百里外,如何追得及?牙將聞說,只得回見趙高,備說司馬欣已先去二日,如何追得上?高十分忿怒,痛責牙將。隨進內奏知二世,說章邯等久專閫外,略無寸功,喪師啟釁,招來外寇,關中震動,恐貽患地方。緣情論罪,法當賜死。今再選大將,代彼征伐,庶為便益。二世准奏。高就令姪,趙常為使,召回章邯等問罪不題。
卻說司馬欣連夜逃回來,見章邯,告說:「趙高專權,內外蒙蔽,因二世怪責欺誑之罪,高遂致疑,要謀害將軍,故稽留某在外,尋事問罪。某因知此消息,徑回與公同作商議。」邯聞說大驚曰:「內有權奸,外又有勁敵,兩難之地,如何區處?」遂請董翳等眾將從長計議。翳曰:「趙高心計最難測度,一言之間,李斯夷族。今若嗔怒,吾輩定遭毒手。」傍有謀士人等從咸陽來,亦說:「趙高定計,已將三家老小拘禁在獄,目下有人來取將軍,為李斯標榜矣。如據兵抗命,尚可存活,苟隨之入關定喪全軀。請將軍思之。」言未畢,早有使命趙常到營,眾將迎接詔書,到營開讀,詔曰:
征討之命,皆出於天子,閫外之寄,實主於元戎。建樹功勳,威震海內,必克乃濟,庶副委托。爾章邯等統兵征伐,喪師辱命;差官奏事,未有旨降,乃敢輒回;上下之分,殊為背叛。今差騎將趙常往拘,係頸來見,順命不違,尚有酌處,如復違抗,罪不容誅,惟詔奉行!
邯等讀罷詔,與眾將不跪都起,將使命揪住,乃大呼曰:「我等披堅執銳,親冒矢石,萬死一生,受了多少辛苦,前與楚人九戰,一連十數日,晝夜不眠,每日不得一餐,今屢次差人奏事,趙高不容報進,卻反問我等重罪。與其隨使命而赴死,不若斬使命而雪恨。」遂拔劍來斬趙常。未知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15|017|回}}{{明朝作品}}
hq2brpmys4zecoyveb6ux6s42rqb24e
西漢演義/017
0
326515
2173612
816755
2022-08-22T18:43:41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十七回 項羽聽諫伏章邯|016|018|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章邯要斬使命,眾將曰:「不可!若斬使命,實為矯抗,不若且將趙常拘留在此,卻備細奏聞,看二世喜怒何如。」邯遂按劍不斬,卻拘留趙常在營。未及具奏,有陳稀等眾將勸邯曰:「趙高已拘公等老小,蠱惑之言,已入君心,縱有大功,誰則知之?夷族之禍,恐終難免。不若斬使,以決其忐。」邯尚猶豫不能決。
後數日,陳餘差人自趙來下書,邯拆書,曰:
白起為秦將,兩並鄢郢,北抗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卒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世矣,所亡失已十萬數,而諸侯並起,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以脫其禍。君居外,多年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下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除佞以清君側,外不能約諸侯而制強鄰,孤立而欲長存,豈不危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南面稱孤,孰與身伏斧鋮,質妻子為戮乎?陳餘百拜謹書。
邯看罷書,與眾將說:「餘之言,亦自有理。但不知投何處去為上?」陳稀曰:「別國新立,志多狐疑,未可歸附,惟楚將軍,功烈震當時,氣節蓋天下,又兼兵強將猛,威勢大振,雖大國諸侯,亦肘膝而見,吾知他日滅秦者,必楚也。公當諦楚,不失封王之貴。」邯曰:「吾昔殺項梁,與楚有世仇,楚將軍豈能容我?」稀曰:「我與將軍見楚,陳說便利,料楚定從其議。」邯曰:「子往說之,吾專候來命。」
陳稀遂匹馬到楚營。傳報有秦使見元帥,羽曰:「著進來!」稀入營,見羽行禮畢,羽曰:「困久不行納命,欲使汝為說客耶?」稀曰:「兩軍相持,勢力俱困,費用不貲,百姓疲敝,非惟不利於秦,抑且不利於楚。」羽曰:「爾欲何為?」稀曰:「章將軍勞苦三年,身經百戰,持兵日久,功難報秦,奈何趙高日相陵替,今者抗命拘使,情願歸附將軍,共成王業。今其士卒,如赤子之望父母也。不識尊意以為如何?」羽大怒,拍案大呼曰:「邯殺吾季父,千載之恨,百世之仇,正欲砍首以為溺器,方可泄吾之恨,豈容其歸附於吾左右耶?」陳稀冷笑不止。羽益怒曰:「汝冷笑,欲試吾寶劍耶?」稀曰:「吾笑將軍所為者小,所失者大也。且大丈夫為國忘家,用賢略仇。彼邯之行兵,乃各為其主耳,此人臣之忠,而智者所必取也。將軍何拘滯於心,而示人以不廣耶?」范增曰:「且令陳稀暫在帳外管待,某有一言以告將軍。」羽呼稀曰:「汝權且暫出帳外酒飯,容吾思之。」稀遂出帳,羽令人管待不題。增乃進言曰:「公威勢甚大,而持兵日久,不得入關者,以其有章邯為之藩籬也。今邯為二世趙高疑忌,欲遣使賜死,逼迫甚急,以致邯進無所往,退無所歸,兩難之際,不得已而仰附於將軍。誠使將軍不念舊仇,撫之以恩,結之以義,連屬其心,而俯納之,彼必感恩圖報,雖蹈湯赴火,而卒為將軍用也。且秦之所恃者,邯也;苟邯去,則藩籬撒,而國無所倚重矣。蓋國無主將,是謂無國。將軍乘其虛,而鼓兵以進,破秦如建瓴之易耳。今苟捨此,拒而不納,使邯據兵以投他國,結連為援,以圖大事,是秦未亡,而又增一秦矣。古人云『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將軍宜舍私仇,速賜剛斷,忘小仇而成大謀,天下之豪傑也。」羽聞增言,遂悟曰:「軍師之言,誠確論也。」即召陳稀上帳曰:「吾熟思子之言,始恨章邯有殺季父仇,本不容降,但以國家用人,不懷舊恨;季父之仇,一人之私也;國家用人,天下之公也。豈可區區以報仇為念,而忘用人之大公乎?如邯果有實心向我,姑免舊忿,准彼來降。就傳吾言,可速斬秦使,統領本部人馬,赴漳南來見。如能建立功勳,他日滅秦之後,富貴當與共之。」
陳稀領命拜辭,回復章邯。邯曰:「據子之言,即當斬使投降,但恐范增多謀,或誘我歸楚,因而致害,反中其計矣。子可再往,以探虛實。」陳稀仍又赴楚寨見羽曰:「章邯即欲來降,但恐將軍猶念舊仇,反自投陷阱矣。」羽曰:「大丈夫一言,重如泰山。欲殺章邯,豈無別計?苟誘而殺之,使人有欲來降者,皆以章邯為藉口矣,不亦自塞賢路耶?」羽遂折箭為誓,付與稀。稀遂以折箭來見章邯,備說項將軍如此義氣。邯大喜,就升帳取出趙常來,當即斬首示眾。紛會諸將,同領十萬兵,一聲炮響,吶喊搖旗,徑赴漳南來。三十里安營,章邯領眾多秦將,赴楚寨來,拱手轅門外,聽候參見。
范增卻令楚兵提列旌旗,嚴整隊伍,兩邊站立許多將官,俱是鮮明衣甲,十分威儀。羽居中坐定,先發擂三冬,開了轅門,吩咐著新降章邯等人入見。邯進見行禮畢,流涕告羽曰:「邯因趙高讒言二世,不發救兵,反下詔賜死,拘禁老小,逼迫不過,無處容身,仰歸將軍,如嬰兒之望父母。但因昔日定陶行兵之際,奮不顧私,有傷尊公,罪當萬死。今蒙有寬,恩同天地,敢不竭力報效,以圖建立微功,上報將軍不殺之恩,下雪佞臣讒戮之恨。幸惟收錄,以任驅使。」羽因安撫之曰:「爾等既歸命於我,我今必當重用,正宜忠心報國,勿興異念。滅秦之後,富貴共之。」邯等眾將,叩頭謝恩,就著本部人馬,伺候征進。
有函谷關守關將校等,知章邯降楚,飛馬報入咸陽,說章邯殺使命,帶領十萬軍降楚,見今項羽統兵會合諸侯,攻函谷關,十萬緊急。趙高見殺了他姪兒,只得奏知二世,說章邯素有反心,今果然叛秦降楚。二世大怒,遂將各家老小,夷於咸陽市。
卻有人傳報與章邯等,說將三家老小,盡夷於咸陽市。邯等聞知,各放聲大哭。就來稟告項羽,乘秦無人守關,可統兵殺過漳河,徑趨新安、澠池,秦可破矣。羽請增計議,增曰:「兵久在外,勞費甚多,懷王移都彭城,未立定業,且秦國兵強民富,未可輕敵。不若且回見懷王,先立定根本,休養兵馬,多積糧草,然後命將兩路征進,使秦首尾不能相顧,方為上策。苦今徒攻其外,而彭城失守,勞苦無功,反損威名,非用兵之善者也。」羽遂依增言,傳令大軍起行,徑回彭城來。不知見懷王怎的伐秦?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16|018|回}}{{明朝作品}}
01u8dyas3pn78iz1f61p0qe0ljru4g5
西漢演義/018
0
326516
2173614
816756
2022-08-22T18:58:49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十八回 收酈生智借張良|017|019|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項羽收兵,回彭城來見懷王,王曰:「將軍統兵遠出,累建大功,破秦之後,勛業當與金石不磨也。」羽又引眾諸侯,並降將士章邯等拜見畢。懷王大喜,吩咐大排筵席,犒賞眾軍,封羽為魯公,封劉邦為沛公,各休養士卒,伺候征進。
沛公選將訓兵,招來四方英俊賢士,不數月,有蕭何、樊噲、曹參、周勃、王陵、夏侯嬰、柴武、靳歙、盧綰、丁復、周昌、傅寬、薛歐、陳沛、張倉、任敷招集將佐五十餘員,統兵一十萬。魯公帳下,有范增、英布、季布、鍾離昧、桓楚、於英、丁公、雍齒、章邯、司馬欣、董翳、魏豹、張耳、陳餘、共敖、臧荼、龍且等,將佐百十餘員,統兵五十萬。沛公專行仁義,不尚殺伐,廣攬英雄,撫安百姓,懷王甚愛之,每與群臣曰:「沛公劉邦,仁厚長者,使此人得專征伐,決能安輯地方,撫愛黎庶,足可以為天下主也。」魯公威權日重,天下諸侯,莫敢仰視,性暴氣剛,人不敢近,懷王甚憚之而不發一言,每來奏事,懷王出座立與之語。
一日,細作自咸陽來,傳說二世大肆暴虐,百姓重足而立;趙高專權害人,日甚一日。魯公聞知,奏啟懷王曰:「臣今久練兵馬,正好征進,以殺此無道,豈可容其大亂,以害黔黎?」懷王曰:「吾正欲遣汝二公,分路伐秦。汝今此奏,正合吾意。」隨召沛公、魯公近前,諭之曰:「秦二世無道極矣,天人共憤,理當征討。但兵分二路,未免各有彼此,須當與群臣計議,庶絕後爭。汝且暫出,候吾斟酌得宜,然後差遣。」王召群臣問,曰:「伐秦有東西二路,亦無遠近難易之分,但須從公寫東西二鬮,隨二人各取其一,該東者東去,該西者百去,自無爭競。」王曰:「善。」於是寫二鬮,隨二人各取一鬮,沛公該行西路,魯公該行東路。領命畢,二人各整點人馬停當,來辭懷王,擇日啟行。懷王曰:「卿等因秦無道,苦虐百姓,乃立我為王,以眼人望。今我質弱才劣,不足以副天下。卿等各領本部兵馬,兩路征進,以先到咸陽者為王,後到咸陽者為臣,不可負吾之約。卿等安天下之後,安置我於閒散之地,以為養老之所,乃吾之願也。」魯沛二公,同眾將俯伏於地曰:「臣等盡心王事,務要恢宏帝業,建都長安,以復周家之舊,臣之志也。」懷王曰:「專望將軍捷音,以慰我心。」二公拜辭懷王出朝,各領兵馬,行至定陶,會合在一處,結拜為兄弟,沛公為兄,魯公為弟。置酒會飲,盡醉而散。次日分路啟行。是時,乃二世三年春二月也。
沛公兵行至北昌邑,四門緊閉,城上各豎旗幟,大軍不得前進。樊噲就要出馬攻城,沛公因諭之曰:「孤城小邑,百姓艱苦,大軍一動,玉石瓦解,我今行師,正欲安民,才至地方,即行強暴,非王者之師也。」三軍聞沛公之言,傳入城中,鼓動內外父老等,來告邑令曰:「我等苦秦苛法,如蹈水火,今遇沛公,大軍到來,地方安堵,如時雨之降。若復抗拒,是逆天也。倘一時奮怒,城破之後,我等皆為齏粉矣。公當開城納降,庶為順應。」邑令即從父老之言,大開邑城門,設香花迎接大兵人城。沛公傳下將令,省發三軍,如有妄取民間一物者,即斬首示眾,以此百姓愈加感戴,風聲所及,傳播遠近,隨到郡邑,秋毫不犯,各處望風歸附,不可勝數。
一日,行至高陽邑,有邑令王德,出城遠迎。沛公見其人,語言精爽,器宇出眾,因入城延坐,請問:「賢侯既有降款之意,何不從劉邦一同伐秦,早晚得以共議國事?」王德拱手啟告曰:「從將軍帳下,某之志也。但某去,高陽無人管理,百姓夫所,此心不忍耳。此處有一賢士,姓酈名食其,家貧落魄,好飲酒,醉後高歌,不拘小節,人呼為狂士,年有六十八歲,外貌若不足取,胸中藏萬斛珠璣,腹內羅一天星斗,知興衰之運,識治亂之機,真賢土也。因秦殘虐,焚書坑儒,遂假以酒狂自縱,常曰:『吾雖昏醉終日,若遇明主,吾必醒矣。』。明公何不請酈生為別駕?早晚咨謀大事,實有補益。」沛公聞之,大喜,遂煩王德去請酈生。
酈生宿酒未醒,披衣出見。王德稱頌沛公之德。因曰:「某已薦先生為別駕矣。先生有此抱負,未遇真主,吾觀沛公,定成王業,何不往而從之?」酈生曰:「某聞沛公雅大度,而見賢士多慢侮,恐不以禮接,則狂道從人反取辱矣。」德曰:「先生素有機變,何不抗禮往見,以觀其志?」生曰:「侯之言是也。」遂同邑令來見。
沛公方倨床,使二女子洗足,酈生入內,長揖不拜而言曰:「足下欲助秦以攻諸侯乎?欲率諸侯破秦乎?」沛公見酈生老耄,且言語遽峻,乃罵曰:「豎儒!天下苦秦苛法久矣,吾奉懷王命,乃由西路伐秦,以誅此無道,何為助秦耶?」生曰:「足下既欲伐秦,以誅無道,是欲舉義兵以服天下也,豈可倨見長者而待人以無禮耶?若如此,則賢士去,而無與其謀,何足以驅逐天下也?」於是沛公輟洗攝衣,即延酈生以上坐,謝之曰:「適來不知先生遽到,有失迎侯,休怪休怪!」於是酈生先說六國縱橫,後言秦皇無道,口如懸河,滔滔不絕。沛公大喜,又問伐秦之計,酈生曰:「以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十萬,今欲徑入強秦,此所謂驅羊群入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衝,四通八達之地。城中所積糧甚多。見今太守陳同守把,某往說之;若進得陳留以為根本,招集軍馬,然後乘機以破關中,此為上策。」
沛公即遣酈生入陳留。陳留令素與酈生善,聞酈生至,遂接入後堂,設酒閒敘。生曰:「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方秦失政,諸侯並起,某假酒為狂,遍求真主,未得其人。昨見沛公隆準龍顏,豁達大度,行仁義之師,布寬厚之政,西行伐秦,郡邑望風歸附。賢侯守此孤城,又當衝要之地,倘他兵忽至,以強凌弱,城破民逃,徒延頸受死,失此機會,甚為可惜。賢侯三思之。」陳同低首沉思曰:「先生之言,極是有理。但食秦之祿,不忍叛秦。」酈生曰:「二世殘暴,天下切齒。武王伐紂,四海歸心,聞誅獨夫者紂也,未聞弒君也。二世今之獨夫也,何為之叛秦耶?」陳同聞生之言,即起謝更衣,同出城來迎接沛公。沛公同蕭何、曹參百十人進城,陳同出城,設宴款待。屯住一月,招徠各處人馬,增添五萬餘眾。
沛公深喜,以為得酈生之助也,因召生謝曰:「自會先生以來,下陳留,招士卒,積糧儲,此不朽之功也。」遂封為廣野君,令常在左右,以匡不及。生曰:「某蒙足下之愛,情好雖日密,未足以建立奇功,為破秦之明輔也。適此地有一人,乃經濟之才,天下之士,湯之伊尹,周之呂望也。若得此人,匡輔足下,何愁秦之不破也?」沛公便起問曰:「此人是准?」生曰:「乃韓國人,姓張名良,字子房,五世相韓。會受異人之術,每欲為韓報仇,奈韓國初立未久,尚未舉動耳。若此人歸附足下,錦上添花,美中之美也。」沛公曰:「此人既相韓,如何肯來?」生曰:「某有一計,誘張良來見,卻以美言挑之,務要歸附。」沛公曰:「計將安在?」生曰:「足下可修書差人,只說即今起兵伐秦,為諸侯報仇,但缺糧草為軍需,欲問韓王借糧五萬石。他若無糧,必令子房來見,其計可成矣。」
沛公就令酈生為使,持書不日來到韓國,入城見韓王,將沛公書呈上。書曰:
楚征西大將軍沛公劉邦奉書韓王殿下:伏以始皇無道,並合六國。二世殘暴,罪惡貫盈,百姓嗷嗷,恨入骨髓。今統大軍,佈告天下,仗義除殘,以雪世憤。但軍行百里,日費萬金,所急者惟軍需耳。鄰近郡邑,十室九空,無處假借。敬遣使酈生,其借糧五萬石,破秦之後,加倍償還。幸念討罪之師,早賜發下,以濟急用。臨楮懇切,萬惟垂照。
王覽書,與群臣計議:「韓目為始皇所滅,今方初立,自費尚缺,豈能濟人也?」群臣曰:「沛公奉懷王命伐秦,實天下之公也,借糧五萬石,雖不能足其數,亦可與其半耳。若通無所與,恐傷大義。幸王思之!」王正在憂疑間,張良出班進言曰:「且管待來使,容臣往見沛公,自有方略。」群臣大喜。未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17|019|回}}{{明朝作品}}
onwiuhhintb49m07drmzyh7nnlvmwiz
西漢演義/019
0
326517
2173615
816757
2022-08-22T19:07:37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十九回 望夷宮二世被害|018|020|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張良因韓國無糧,往見沛公,韓王曰:「爾去須善為說詞,庶不失兩家和氣。」酈生暗思:「此子中了計也!」即拜辭韓王,遂同子房來見沛公。良未入轅門,尋思酈生借糧,實是假意,只欲我從沛公伐秦。我今來,正看沛公是何如人。
卻說酈生已與沛公作成圈套,專等子房到轅門外,先使樊噲來迎,子房見了樊噲,便暗想此是一開國功臣也。及到寨門口,只見沛公引著蕭何、曹參、靳歙、盧綰、滕公、王陵等立在寨門側首。看那沛公隆準龍顏,正是治國安邦真命主;看那蕭何等,卻是開疆展土眾元勳。張良不覺自忖道:「有一代之君,便有一代之臣。我今欲來下說詞,不想看了這起人,非偶然也。正是吾師黃石公吩咐著我輔佐真命,垂名萬代;今遇沛公,不可舍也。」遂入帳來見沛公,納頭起拜畢,乃進言曰:「明公興兵伐秦,聞郡邑望風而降,所得糧米甚多,又何聽狂士之言,假以借糧為由,欲張良為從士耶?」沛公聞言甚駭愕不能答。蕭何在側即應之曰:「吾主借糧者,實借良也。先生來見者,實來說也,來說而不說者,先生見吾主足所以有為,較之力士擊車者百倍矣。韓仇可報,奇功可立,借吾主以成其志,所當從之伐秦,而不勞說詞也。」子房聞蕭何之言,即下帳拜伏曰:「良之心事,足下知之矣。願從麾下不敢辭。俱須告過韓王,庶好隨行。」沛公大喜。
次日傳令大軍啟行,經過均州,來到韓國。韓王君臣出城迎接,沛公吩咐三軍,不必進城,止同酈生、張良、蕭何、樊噲,領百十騎人馬,拜見韓王。因說借糧一事。韓王曰:「國小初立,未有積蓄,無以應命。昨差張良謝罪,未知足下以為何如?」沛公曰:「殿下無糧,不敢強借。今子房多謀,素有大志。欲借隨征進,朝夕得以請教,候伐秦之後,仍還殿下,決不敢久羈也。」韓王曰:「張良實不可暫離,但將軍為天下誅此無道,願借張良,以助將軍。破秦事成之後,幸吩咐早來,勿失約也。」時沛公即拜謝。子房亦拜辭韓王,隨同沛公,一路伐秦,共棹而食,共床而寢。講說六韜三略,細與開陳,隨問隨答,沛公了然無一字不通,就如曾講究過一般。子房歎曰:「我自得受黃石公之教,無人講論,茫然無知;及今告沛公,無一字滯礙,雖我數年熟讀,亦不過如此明白,誠聰明天授,不假人力,真英明仁智之主也!」子房自暗喜不題。
卻說有人傳說項羽東路伐秦,所過地方,百里火飛,滿川流血,殺人惟恐不勝,殘暴與秦無異,大失民望,百姓竄亂。兵馬眾多,又無以應付,一日不過行一二十里。范增屢次諫勸,羽不聽,只任性專行殺伐,略無仁愛之意,增亦奈何他不得。以此越顯沛公寬仁厚德,民心屬望。行至武關,有一軍攔路,為首有一將出馬大叫:「快請沛公出來相見!」只見沛公陣上早有傅寬、傅弼,與來將對敵。戰二十合,被來將活挾傅寬,戰敗傅弼,又高叫:「我求見沛公,亦無他意。見今聚兵三千,要取關中,情願合兵一處,一同征進。」子房聞說,就上馬來到陣上,問來將姓名,其人不言,只要求見沛公,只見樊噲大怒,搖戟出馬,呼來將曰:「汝是無名匹夫,我主公豈可與你相見,汝若敵得過我,得請主公相見。」其人更不答話,與噲戰到十合,不分勝敗。沛公在門旗內,見他求見之切,又且武藝出眾,遂匹馬挺身,來到陣上,便問:「壯士要見劉邦,有何指教?」只見那人見了沛公,有如此容儀,便滾鞍下馬,拜伏在地:「某在此等候日久,仰思真主,今始見面。適來與諸將對敵,不過面試武勇,欲我主留用耳,非敢抗阻大兵也。」公曰:「壯士高姓大名?」其人曰:「某姓灌名嬰,洛川人。年少在西川商賈,同伴有五六人,過紫關,忽遇著草寇百餘人,吾一人仗劍出敵,遂將草寇殺死,餘黨盡走,道路寧靜,居民至今傳說。因見秦二世無道,倡舉大義,聚精兵三千,知主公行仁義之兵,所過望風歸附,因此投降我主,願為前部先鋒。」沛公大喜,遂留帳下,與諸將相見。就著領本部人馬攻武關。
卻說把關守將朱蒯,知沛公兵到,不敢出戰,吩咐嚴加把守,多豎旗幟。卻具表星夜赴咸陽,見趙高說楚兩路攻秦,十分緊急。趙高驚惶,不敢奏二世,意要遣將調兵抵當,又無人可去。一日十數起奏報,高無法支持,又恐二世見誅,遂托病不朝見。諸公子大臣,俱無所建白,二世全不知,在宮中恣意行樂。一日,夜夢出郊外,忽然大林中,走出一隻白虎,齧其左驂馬殺之。醒來急召占夢者,卜曰:「徑水為祟,宜當遠避。」二世乃齋居望夷宮,祭涇,沉四白馬。以此終日憂悶,因問左右:「近日各處盜賊兵馬如何?」左右各垂淚不敢言,二世愈疑,便問:「有甚話說?」左右奏曰:「近日楚兵,已寇武關,各路諸候,分兵攻秦,指日破關,陛下無佇足之地矣!」二世大驚,急差人召高,高以病不能出,乃遣人深責之曰:「汝為丞相,兵臨城下,尚爾臥病不起。前日蒙蔽妄奏,屈殺李斯;今日危急之際,有何理說?」
高無言回奏,在私宅百樣無措手處,遂心生一計,急陰召女婿咸陽令閻樂,並弟趙成,邀至宅後,與心腹家將十數人,乃共謀曰:「上下聽諫,國事已壞盡矣!兵到武關,十分危篤,卻欲歸罪我一人;累及宗族,汝等皆是死屬。與其被他殘害,不若爾等假設言有賊在宮作亂,卻調兵卒圍繞,爾等就中將二世誅滅,更立公子子嬰,為人仁厚恭儉,百姓皆悅服,此計庶免家禍。」閻樂、趙成等應聲曰:「此計甚妙。」當日成為內應,詐言有大賊在宮內,可令閻樂引兵卒追撲。內外喧動,閻樂就起人馬千餘人,至望夷宮門口,遂將守衛人綁縛,責之曰:「大賊入內,汝等如何不能關防?」守衛皆曰:「周圍俱有兵卒守把,何得有賊入宮?」樂遂將守衛者斬首,揮動吏卒殺入。有近侍宦言見兵到驚惶,或走或格殺,死者百十人。成與樂徑奔二世幃幄前,二世急呼左右,左右皆惶懼不能抵鬥,惟有一宦者扶二世急欲向後走,乃曰:「汝何不早告我知,何使彼乃至此耶?」宦者曰:「臣急走不敢言,故得全臣命;若有一言,決死,安得扶陛下到此?」言未畢,趙成、閻樂各持兵刃,已到二世前,逼住不得動,因數其罪曰:「足下矯恣橫暴,誅斬太子,神人共怒,諸侯皆叛,乃自取乖戾,以致今日耳。非某等敢侵陵也。」二世曰:「丞相今在何處,可得見乎?」閻樂曰:「不可見。」二世曰:「願以吾言,轉致丞相,或得一郡為王,可許之乎?」樂曰:「不許。」又曰:「願為萬戶侯,可乎?」樂曰:「不許。」曰:「願與妻子為黔首,列於諸公子中,可許之乎?」樂曰:「不許。」二世哀求不已,閻樂曰:「臣受命於丞相,為天下以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轉致於丞相。」遂揮動兵卒,逼追不能脫。二世乃自殺。
趙成、閻樂歸報趙高曰:「二世已自殺矣!請丞相更立何人?」趙高乃悉召諸大臣公子告之曰:「二世不從吾諫,恣縱暴虐,諸侯叛逆,乃其自取,吾已殺之。況秦本王國,始皇稱為帝,今六國皆復自立矣,秦地甚偏小,徒有空名耳!仍立為王,與六國並,庶免爭奪。今有二世嫡姪子嬰可立為王,汝眾議以為何如?」諸大臣公子曰:「丞相所議甚便。」趙高遂將二世屍葬於宜春苑,乃同諸大臣公子,請子嬰齋戒五日,受以玉璽,高等親往致辭上請,子嬰曰:「諾。」遂同大臣公子至齋所,更衣獨寢。趙高安置停當,乃回私第去訖。子嬰因喚二子密言曰:「今趙高丞相,殺二世者,恐群臣誅之,佯以義立我,使我齋戒告廟,而受玉璽。你可同韓覃、李畢領兵伏齋宮之外,我自稱疾不行,趙高必自來請我,來則你引伏兵殺之,可雪諸父之仇也。」二公子與韓覃等曰:「此謀極善。」於是二子引兵埋伏已了,子嬰稱疾不行。
卻說趙高聞子嬰有病不行,只得自請,來到齋宮探病,不見子嬰,只見韓覃等引兵從外殺入。高急呼:「閻樂等安在?」早有子嬰二子,並諸甲士已殺出,李畢手起一槍,將高刺倒,子嬰出來,令斬首號令,眾人將高碎屍萬段,夷三族於市。
卻說子嬰夷了趙高三族,自立為三世皇帝,登大位。百官拜舞畢,三世謂百官曰:「朕今初即寶位,楚軍犯境,卿等用何計?何以殺退楚兵?」百官奏曰:「可速命將拒住嶢關,然後可以興兵。不然,咸陽難保矣!」於是三世以韓榮、耿沛引兵五萬,來助守將朱蒯守關。不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18|020|回}}{{明朝作品}}
qdz9xr5saqasiq8sy5o7v1wyyfk6slb
Author:賴紹堯
102
327770
2173665
819042
2022-08-23T01:10:16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賴紹堯
|birthyear=1871
|deathyear=1917
|firstletter=L
|wikipedia=賴紹堯
|zh-classical-wikipedia=
|wikiquote=
|commons=
|notes=字悔之,生於清代臺灣府彰化縣。
|image=
|country=
|times=
}}
==詩==
*[[冬日登八卦山]]
*[[弱水 (賴紹堯)|弱水]]
{{Author-PD-old}}
0ppvn90wmk1fjrzjgrxm2ddwmmtxhie
Author:林豪
102
758349
2173661
2085694
2022-08-23T01:07:40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 = 林豪
|Dates = 1831年-1918年
|FileUnder =
|FirstLetterLastName= L
|Wikipedia = 林豪
|Wikiquote =
|Wikicommons =
|MiscBio = 林豪,字嘉卓,一字卓人,號次逋,金門後浦人。
|TOC =
|Image =
}}
* 《[[東瀛紀事]]》
*〈[[淡水廳志訂謬]]〉
*〈[[戲詠洋人稱號·公班衙]]〉
*〈[[戲詠洋人稱號·段]]〉
*〈[[戲詠洋人稱號·玻璃]]〉
*〈[[戲詠洋人稱號·老君]]〉
*〈[[戲詠洋人稱號·牽手]]〉
{{Author-PD-old}}
84ii4ayrsi8zlkbpyet61go17shavix
Author:葉昌熾
102
760278
2173664
1312861
2022-08-23T01:09:58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 = 葉昌熾
|Dates =
|birthyear = 1849
|deathyear = 1917
|times =
|FileUnder =
|FirstLetterLastName= Q
|Wikipedia = 葉昌熾
|Wikiquote =
|Wikicommons =
|MiscBio = 葉昌熾,字頌魯,號緣,又號鞠裳。長洲(江蘇蘇州)人。晚清翰林,中國近代學者、藏書家。
|TOC =
|Image =
}}
* [[寒山寺志]]
{{Author-PD-old}}
dyo9n92p5mu9zp2ayi65luo8coqw588
Wikisource:写字间/topic list
4
760396
2173592
2173452
2022-08-22T16:51:42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40個議題]]; new reply: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3T14:13:00.000Z" | 2022-07-03 <span style="color: blue;">22:1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7T10:36:00.000Z" | 2022-06-17 <span style="color: blue;">18: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1T02:27:00.000Z" | 2022-06-11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单纯事实消息]]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9:51:00.000Z" | 2022-08-11 <span style="color: blue;">0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06T02:27:00.000Z" | 2022-06-06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User:Zhxy 519|Zhxy 519]]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21:52:00.000Z" | 2022-08-17 <span style="color: blue;">05: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一点疑惑]]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0T03:57:00.000Z" | 2022-06-20 <span style="color: blue;">11: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天變謄錄》原文|《天變謄錄》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0: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7: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3T10:33: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18:3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4:52:00.000Z" | 2022-08-10 <span style="color: blue;">22: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Wikisource:写字间#《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8T11:36:00.000Z" | 2022-07-08 <span style="color: blue;">19: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至正條格》原文|《至正條格》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5T00:11:00.000Z" | 2022-07-15 <span style="color: blue;">08: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User:Stang|Stang]]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8T21:11: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05: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6T23:45:00.000Z" | 2022-07-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太極問辨》問題|《太極問辨》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0T00:42:00.000Z" | 2022-07-20 <span style="color: blue;">08: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zhtju|Zzhtju]]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3T03:54:00.000Z" | 2022-07-23 <span style="color: blue;">11: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6T17:38:00.000Z" | 2022-07-27 <span style="color: blue;">01: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ongway22|Longway2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31T02:11:00.000Z" | 2022-07-31 <span style="color: blue;">10: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8T15:38:00.000Z" | 2022-07-28 <span style="color: blue;">2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4T19:38: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0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46: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4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51: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5T13:29: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21: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14:40: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2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12:55: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20:5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7
| [[:Wikisource:写字间#《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1T20:04:00.000Z" | 2022-08-12 <span style="color: blue;">04:0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0T11:01:00.000Z" | 2022-08-20 <span style="color: blue;">19:0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9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0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禁制|Wikisource:禁制]]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01:34: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09: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5T15:05:00.000Z" | 2022-08-15 <span style="color: blue;">23:0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3:54: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1: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4
| [[:Wikisource:写字间#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3:55: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1:5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5
| [[:Wikisource:写字间#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8:57: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6: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6
| [[:Wikisource:写字间#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0T07:59:00.000Z" | 2022-08-20 <span style="color: blue;">15:5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7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8T16:07: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00:0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2T16:51:00.000Z" | 2022-08-23 <span style="color: blue;">00: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9
| [[:Wikisource:写字间#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9T14:20: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22: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0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_2|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1T23:15:00.000Z" | 2022-08-22 <span style="color: blue;">07:15</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cqrose287ch37ec7d5vkrrned1p9vys
2173597
2173592
2022-08-22T17:11:47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40個議題]]; new reply: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3T14:13:00.000Z" | 2022-07-03 <span style="color: blue;">22:1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7T10:36:00.000Z" | 2022-06-17 <span style="color: blue;">18: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1T02:27:00.000Z" | 2022-06-11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单纯事实消息]]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9:51:00.000Z" | 2022-08-11 <span style="color: blue;">0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06T02:27:00.000Z" | 2022-06-06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User:Zhxy 519|Zhxy 519]]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21:52:00.000Z" | 2022-08-17 <span style="color: blue;">05: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一点疑惑]]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0T03:57:00.000Z" | 2022-06-20 <span style="color: blue;">11: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天變謄錄》原文|《天變謄錄》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0: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7: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3T10:33: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18:3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4:52:00.000Z" | 2022-08-10 <span style="color: blue;">22: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Wikisource:写字间#《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8T11:36:00.000Z" | 2022-07-08 <span style="color: blue;">19: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至正條格》原文|《至正條格》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5T00:11:00.000Z" | 2022-07-15 <span style="color: blue;">08: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User:Stang|Stang]]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8T21:11: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05: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6T23:45:00.000Z" | 2022-07-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太極問辨》問題|《太極問辨》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0T00:42:00.000Z" | 2022-07-20 <span style="color: blue;">08: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zhtju|Zzhtju]]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3T03:54:00.000Z" | 2022-07-23 <span style="color: blue;">11: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6T17:38:00.000Z" | 2022-07-27 <span style="color: blue;">01: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ongway22|Longway2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31T02:11:00.000Z" | 2022-07-31 <span style="color: blue;">10: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8T15:38:00.000Z" | 2022-07-28 <span style="color: blue;">2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4T19:38: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0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46: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4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51: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5T13:29: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21: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14:40: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2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12:55: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20:5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7
| [[:Wikisource:写字间#《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1T20:04:00.000Z" | 2022-08-12 <span style="color: blue;">04:0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0T11:01:00.000Z" | 2022-08-20 <span style="color: blue;">19:0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9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0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禁制|Wikisource:禁制]]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01:34: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09: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5T15:05:00.000Z" | 2022-08-15 <span style="color: blue;">23:0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Dqwyy|Dqwyy]]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2T17:11:00.000Z" | 2022-08-23 <span style="color: blue;">01: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4
| [[:Wikisource:写字间#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3:55: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1:5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5
| [[:Wikisource:写字间#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8:57: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6: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6
| [[:Wikisource:写字间#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0T07:59:00.000Z" | 2022-08-20 <span style="color: blue;">15:5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7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8T16:07: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00:0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2T16:51:00.000Z" | 2022-08-23 <span style="color: blue;">00: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9
| [[:Wikisource:写字间#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9T14:20: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22: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0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_2|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1T23:15:00.000Z" | 2022-08-22 <span style="color: blue;">07:15</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kretm1oa5fgh1sqz66v9coghs3cvj5p
2173629
2173597
2022-08-23T00:00:24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41個議題]]; new reply: [[: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錄入家族世系圖?|如何錄入家族世系圖?]]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3T14:13:00.000Z" | 2022-07-03 <span style="color: blue;">22:1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7T10:36:00.000Z" | 2022-06-17 <span style="color: blue;">18: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1T02:27:00.000Z" | 2022-06-11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单纯事实消息]]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9:51:00.000Z" | 2022-08-11 <span style="color: blue;">0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06T02:27:00.000Z" | 2022-06-06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User:Zhxy 519|Zhxy 519]]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21:52:00.000Z" | 2022-08-17 <span style="color: blue;">05: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一点疑惑]]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0T03:57:00.000Z" | 2022-06-20 <span style="color: blue;">11: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天變謄錄》原文|《天變謄錄》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0: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7: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3T10:33: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18:3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4:52:00.000Z" | 2022-08-10 <span style="color: blue;">22: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Wikisource:写字间#《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8T11:36:00.000Z" | 2022-07-08 <span style="color: blue;">19: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至正條格》原文|《至正條格》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5T00:11:00.000Z" | 2022-07-15 <span style="color: blue;">08: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User:Stang|Stang]]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8T21:11: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05: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6T23:45:00.000Z" | 2022-07-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太極問辨》問題|《太極問辨》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0T00:42:00.000Z" | 2022-07-20 <span style="color: blue;">08: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zhtju|Zzhtju]]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3T03:54:00.000Z" | 2022-07-23 <span style="color: blue;">11: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6T17:38:00.000Z" | 2022-07-27 <span style="color: blue;">01: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ongway22|Longway2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31T02:11:00.000Z" | 2022-07-31 <span style="color: blue;">10: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8T15:38:00.000Z" | 2022-07-28 <span style="color: blue;">2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4T19:38: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0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46: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4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51: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5T13:29: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21: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14:40: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2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12:55: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20:5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7
| [[:Wikisource:写字间#《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1T20:04:00.000Z" | 2022-08-12 <span style="color: blue;">04:0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0T11:01:00.000Z" | 2022-08-20 <span style="color: blue;">19:0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9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0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禁制|Wikisource:禁制]]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01:34: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09: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5T15:05:00.000Z" | 2022-08-15 <span style="color: blue;">23:0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Dqwyy|Dqwyy]]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2T17:11:00.000Z" | 2022-08-23 <span style="color: blue;">01: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4
| [[:Wikisource:写字间#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3:55: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1:5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5
| [[:Wikisource:写字间#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8:57: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6: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6
| [[:Wikisource:写字间#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0T07:59:00.000Z" | 2022-08-20 <span style="color: blue;">15:5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7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8T16:07: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00:0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2T16:51:00.000Z" | 2022-08-23 <span style="color: blue;">00: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9
| [[:Wikisource:写字间#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9T14:20: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22: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0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_2|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1T23:15:00.000Z" | 2022-08-22 <span style="color: blue;">07:1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1
| [[: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錄入家族世系圖?|如何錄入家族世系圖?]]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3T00:00:00.000Z" | 2022-08-23 <span style="color: blue;">08:00</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q2mxz0t7gchmci2tzxaeoc6zc2hj6o5
2173686
2173629
2022-08-23T03:49:58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41個議題]]; new reply: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3T14:13:00.000Z" | 2022-07-03 <span style="color: blue;">22:1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7T10:36:00.000Z" | 2022-06-17 <span style="color: blue;">18: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1T02:27:00.000Z" | 2022-06-11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单纯事实消息]]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9:51:00.000Z" | 2022-08-11 <span style="color: blue;">0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06T02:27:00.000Z" | 2022-06-06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User:Zhxy 519|Zhxy 519]]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21:52:00.000Z" | 2022-08-17 <span style="color: blue;">05: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一点疑惑]]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0T03:57:00.000Z" | 2022-06-20 <span style="color: blue;">11: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天變謄錄》原文|《天變謄錄》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0: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7: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3T10:33: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18:3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4:52:00.000Z" | 2022-08-10 <span style="color: blue;">22: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Wikisource:写字间#《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8T11:36:00.000Z" | 2022-07-08 <span style="color: blue;">19: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至正條格》原文|《至正條格》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5T00:11:00.000Z" | 2022-07-15 <span style="color: blue;">08: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User:Stang|Stang]]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8T21:11: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05: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6T23:45:00.000Z" | 2022-07-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太極問辨》問題|《太極問辨》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0T00:42:00.000Z" | 2022-07-20 <span style="color: blue;">08: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zhtju|Zzhtju]]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3T03:54:00.000Z" | 2022-07-23 <span style="color: blue;">11: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6T17:38:00.000Z" | 2022-07-27 <span style="color: blue;">01: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ongway22|Longway2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31T02:11:00.000Z" | 2022-07-31 <span style="color: blue;">10: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8T15:38:00.000Z" | 2022-07-28 <span style="color: blue;">2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4T19:38: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0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46: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4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51: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5T13:29: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21: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14:40: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2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12:55: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20:5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7
| [[:Wikisource:写字间#《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1T20:04:00.000Z" | 2022-08-12 <span style="color: blue;">04:0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0T11:01:00.000Z" | 2022-08-20 <span style="color: blue;">19:0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9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0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禁制|Wikisource:禁制]]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01:34: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09: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5T15:05:00.000Z" | 2022-08-15 <span style="color: blue;">23:0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3T03:49:00.000Z" | 2022-08-23 <span style="color: blue;">11:4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4
| [[:Wikisource:写字间#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3:55: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1:5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5
| [[:Wikisource:写字间#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8:57: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6: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6
| [[:Wikisource:写字间#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0T07:59:00.000Z" | 2022-08-20 <span style="color: blue;">15:5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7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8T16:07: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00:0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2T16:51:00.000Z" | 2022-08-23 <span style="color: blue;">00: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9
| [[:Wikisource:写字间#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9T14:20: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22: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0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_2|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1T23:15:00.000Z" | 2022-08-22 <span style="color: blue;">07:1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1
| [[: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錄入家族世系圖?|如何錄入家族世系圖?]]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3T00:00:00.000Z" | 2022-08-23 <span style="color: blue;">08:00</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46no1wcd6cmvunhowwf08xv7m9w835b
叢桂草堂醫案
0
760918
2173691
2173277
2022-08-23T04:00:57Z
Thering29
29388
页面内容被替换为“{{醫療}}{{Header | title = 叢桂草堂醫案 | author = 袁焯 | times = 清 | notes = 本書四卷,江都[[作者:袁桂生|袁焯]]名醫著。袁君爲浙紹[[作者:何廉臣|何廉臣]]、[[作者:裘吉生|裘吉生]]探討醫學之故交,是以何先生序其書甚詳。所記治案,源源本本,案案有始末進退可尋。其自序云:『仿芷園臆草,寓意草之體例。』然體例固如二書,則精湛實有過於二書,惟家…”
wikitext
text/x-wiki
{{醫療}}{{Header
| title = 叢桂草堂醫案
| author = 袁焯
| times = 清
| notes = 本書四卷,江都[[作者:袁桂生|袁焯]]名醫著。袁君爲浙紹[[作者:何廉臣|何廉臣]]、[[作者:裘吉生|裘吉生]]探討醫學之故交,是以何先生序其書甚詳。所記治案,源源本本,案案有始末進退可尋。其自序云:『仿芷園臆草,寓意草之體例。』然體例固如二書,則精湛實有過於二書,惟家刻印行不多,爰爲之刊傳。
}}
* [[叢桂草堂醫案/序|序]]
* [[叢桂草堂醫案/自序|自序]]
* [[叢桂草堂醫案/卷一|卷一]]
* [[叢桂草堂醫案/卷二|卷二]]
* [[叢桂草堂醫案/卷三|卷三]]
* [[叢桂草堂醫案/卷四|卷四]]
{{PD-old-50-1923|1941}}{{未校訂}}
[[Category:中醫]]
4p91vgirvi2ryn6jlcpo04887hwkr8o
壽世青編
0
762005
2173702
2083451
2022-08-23T04:51:16Z
Thering29
29388
wikitext
text/x-wiki
{{醫療}}{{Header
| title = 壽世青編
| author = 尤乘
| times = 清
}}
* [[壽世青編/卷上|卷上]]
* [[壽世青編/卷下|卷下]]
養腎說
腎者先天之本,藏精與志之宅也。《仙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又曰:玄牝之門,是爲天地根。是故人未有此身,先生兩腎,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加蓮蕊。一茎即脐带,連蕊即兩腎也,爲五脏六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主,三焦之原。人資以爲始,岂非天地之根乎,而命寓焉者。故又曰:命門天一生水,故曰坎水。夫人欲念一起,炽若炎火,水火相克,則水
熱火寒,而靈台之焰,藉此以滅矣。使水先枯涸,而木無所
養,則肝病。火炎則土燥而脾败,脾败則肺金無資,咳嗽之症成矣。所謂五行受傷,大本已去,欲求長
生,岂可得乎!《莊子》曰:人之大可畏者,衽席之間不知戒者故也,養生之要,首先寡欲。嗟乎!元
氣有限,情欲無窮。《内經》曰:以酒爲浆,以妄爲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此當戒也,然人之有欲
,如树之有蠹,蠹甚則木折,欲炽則身亡。《仙經》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無使爾思慮營營,可以
長生,智者鑑之。
齋說
夫世之持齋,往往以齋之說爲誤,何也?茹素而已,不復知有齋之實事。意謂茹素可以弭灾集福,卻
病延年,則谬矣,《玉華子》曰:齋者,齊也。齊其心而洁其體也,岂仅茹素而已。所謂齊心者,澹志寡
營,輕得失,勤内省,遠荤酒;洁其體者,不履邪径,不視惡色,不聽淫聲,不爲物誘。入室閉户,烧香靜
坐,方可謂之齋也。誠能如是,則身中之神明自安,升降不礙,可以卻病,可以長生,可以迪福弭罪。
食忌說
《太乙真人七禁文》其六曰:美飲食,養胃氣,彭鹤林云:夫脾爲脏,胃爲腑,脾胃二氣,互相表
里。胃爲水穀之海,主纳水穀,脾在中央,磨而消之,化爲氣血,以灌溉脏腑,荣養周身。所係最重修
養之士,不可不美其飲食以調之。所謂美者,非水陸毕具異品珍馐之謂也。要在乎生冷勿食,粗硬勿食
,勿強食,勿強飲。先饑而食,食不過饱;先渴而飲,飲不過多。孔子曰:食而,魚馁而肉败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饪不食,不時不食,凡此者皆損胃氣,非惟致病,亦乃傷生,欲希長年,斯
宜深戒,而奉老慈幼,與觀颐者审之。
食飲以宜
飲食之宜,當候已饑而进食,食不厭细嚼,仍候焦渴而引飲,飲不厭细呷。毋待饑甚而食,食勿過
饱。時覺渴甚而飲,飲勿過多。食不厭精细,飲不厭温熱。五味毋令勝穀
味,肉味毋令勝食氣。食必先食熱,後食冷。
居室安處論
天隐子曰:吾謂安處者,非華堂邃宇,重廣榻之謂也,在乎南面而坐,东首而寝,陰陽適中,
明暗相半。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故明多則傷魄,暗多則傷魂,人
之魂陽而魄陰。苟傷明暗,則疾病生焉。此所謂居處之室,尚使之然。况天地之氣,有亢陽之攻肌
,淫陰之侵體,岂可不防慎哉。修身之士,倘不法此,非安處之道。曰: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
風即合,風息即開;吾所居室,前帘後屏,太明即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則卷帘,以通其外耀。
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俱安,則身安矣。明暗且然,况太多思慮,太多情欲,岂能安其内外哉。
居處宜忌說
《保生要錄》曰:人之家室,土濃水深,居之不疾。凡人居處,隨其方所,皆欲土濃水深。土欲
坚润而黄,水欲甘美而清。常坐之處,令其四面周密,勿令小有细隙,致風得入,
人不易知,其傷人最重,初時不覺,久能中人。夫風者,天地之氣也,能生成萬物,亦能損人,有正
有邪故耳。初入腠理,漸至肌肤,内傳經脈,達脏腑,傳變既深,爲患不小。故《素問》云:夫上古
聖人之教下民也,皆謂之虛邪贼風,避之有時。又《養生書》云:避風如避箭。若盛暑所居,兩頭通
屋,弄堂夹道,風回凉爽,其爲害尤甚,養生者當慎之。
寝室宜忌說
凡人卧床常令高,則地氣不及,鬼吹不干。鬼氣侵人,常因地氣上逆耳。人卧室宇,當令洁净,
净則受靈氣,不洁則受故氣。故氣之亂人室宇,所爲不成,所根据不立,即一身亦爾,當常令沐浴洁净。
卧時祝法
《黄素四十四方經》云:夜寝欲合眼時,以手撫心三過,閉目微祝曰:太靈九宫,太乙守房,百神
安位,魂魄和同,長生不死,塞滅邪凶,咒毕而寝。比名九宫隐祝寝魂之法。常能行之,使人魂魄安寧,
永获贞吉。
睡訣
西山蔡季通云:睡侧而屈,覺正而伸,早晚以待,先睡心,後睡眼。朱晦謂未發之妙。
《千金方》云:半醉酒,獨自宿,软枕頭,暖蓋足,能息心,自瞑目。陸平泉云:每夜
欲睡,必走千步始寝。
《論語》曰:食不語,寝不言,寝卧不得多言笑。五脏如鍾磐,不悬則不可發聲。
伏氣有三种眠法:病龙眠,屈其膝也:寒猿眠,抱其膝也;龟鹤眠,踵其膝也。
孫真人衛生歌
天地之間人爲貴,頭象天兮足象地。
父母遺體宜保之,箕畴五福壽爲最。
衛生切要知三戒,
大怒大欲并大醉。
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
欲求長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
還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方延命。
貪欲無窮志卻精,用心不已走元神。
勞形散盡中和氣,更復
何能保此身。
心若太费费則竭,形若太勞勞則歇。
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
太損損則絕。
世人欲知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
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恼,
春嘘明月木扶
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定收金肺润,冬吹腎水得平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常呼脾化餐。
切忌
出聲闻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發宜多梳氣宜煉,齿宜频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
。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要增辛减卻苦,秋辛可省便加酸。
季月可咸甘略戒,自然五脏
保平安。
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偏多多病難。
春寒莫放绵衣薄,夏月多汗須换著。
秋冬衣冷漸加添,莫
待病生才服藥。
惟有夏月難調理,内有伏陰忌凉水。
瓜桃生冷忌少餐,免致秋來生疟痢。
君子之人守齋
戒,心旺腎衰宜切記。
常令充實勿空虛,日食須當去油腻。
太饱傷神饑傷胃,太渴傷血并傷氣。
饑餐渴
飲勿太過,免致膨傷心肺。
醉後強飲饱強食,未有此生不成疾。
人資飲食以養身,去其甚者自安適。
食
後須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夜半云根灌清水,丹田浊氣切須呵。
飲酒可以陶性情,太飲過多防
有病。
肺爲華蓋倘受傷,咳嗽勞精能損命。
慎勿將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其家。
下焦虛冷令人瘦,傷腎傷
脾防病加。
坐卧切防腦後風,腦内入風人不壽,
更兼醉饱卧風中,風才一入成灾咎。
雁有序兮犬有义,黑
鲤朝北知臣礼。
人無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
養體須當節五辛,五辛不節損元神。
莫教引動虛陽發
,精竭神枯定丧身。
不問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風雨至,
急須端
肃敬天威。靜室收心須少避,
恩愛牽纏不自由,利名萦绊几時休。
放宽些子自家福,免致中年早白頭。
顶天立地非容易,饱食暖衣寧不愧。
思量無以報洪恩,早暮焚香谢天地。
身安壽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積善
多。
惜命惜身兼惜氣,请君熟玩衛生歌。
真西山衛生歌
萬物惟人爲最貴,百歲光陰如旅寄。自非留意修養中,未免疾苦爲身累。何必餐霞饵大藥,妄意延令
等龟鹤,但於飲食嗜欲間,去其甚者將安樂。食後徐行百步多,兩手摩胁并胸腹。須臾轉手摩腎堂,謂之
運動水與土。仰面常呵三四呵,自然食毒瓦斯消磨。醉眠饱卧俱無益,渴飲饑餐尤戒多。食不欲粗并欲速,寧
可少餐相接续。若教一顿饱充腸,損氣傷脾非爾福。生冷粘腻筋韧物,自死牲牢皆勿食。馒頭閉氣宜少餐,
生脍偏招脾胃疾。酢酱胎卵兼油腻,陳臭臭腌HT盡陰類。老弱若欲更食之,是借寇兵毋以異,炙之物須
冷吃,否則傷齿傷血脈。晚食常宜申酉時,向夜徒勞滯胸膈。飲酒莫教令大醉,大醉傷神損心志。酒渴飲
水并啜茶,腰脚自兹成自墜。常闻避風如避箭,坐卧須當預防患。况因食後汗孔開,風才一入成瘫痪。不
問四時俱暖酒,太熱太冷莫入口。
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隨脏腑成灾疚。視聽行坐不可久,五勞七傷從此有。四肢亦欲得小勞,譬如户枢終不
朽。卧不厭缩覺即舒,饱宜沐浴饑宜梳。梳多浴少益心目,默寝暗眠神晏如。四時惟夏難調摄,伏陰在
内腸易滑。補腎汤丸不可無,食物稍冷休啜。心旺腎衰何所忌,特忌疏通泄精氣。寝處尤宜严密間,宴
居靜慮和心氣。沐浴盥漱皆暖水,簟凉枕冷俱弗宜。瓜茄生冷不宜人,岂獨秋來作疟痢。伏陽在内冬三月
,切忌汗多泄精氣。陰雾之中莫遠行,豪雨迅雷宜速避。道家更有颐生旨,第一戒人少嗔恚。秋冬日出始
穿衣,春夏雞鳴宜早起。子後寅前睡覺來,瞑目叩齿二七回。吸新吐故毋令誤,咽漱玉泉還養胎。指摩手
心熨兩眼;仍更揩摩额與面。中指時時擦鼻茎,左右耳根筌數遍。更能干浴一身間,按時須扭兩肩。
纵有風勞諸溼氣,何憂腰背復拘挛。嘘呵呼嘻吹及,行氣之人分六字。果能根据用口訣中,新舊有皆可
治。聲色雖云屬少年,稍知撙節乃無愆。閉精息氣宜闻早,莫使羽苞火中燃。有能操履常方正,於利無
貪名不競。纵向歌中未盡行,可保周身亦無病。
養神氣铭
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氣清則神畅,氣浊則神昏,氣亂則神勞,氣衰則神去,
神去則形腐。人以氣爲道,道以氣爲生,生道兩存,則長生久視。
孫真人養生铭
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來侵。勿使悲欢极,常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
第一戒晨嗔。亥寝鳴天鼓,晨兴漱玉津。妖邪難犯己,神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安
神宜悦樂,惜氣保和纯。壽天休論命,修形在本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謹疾箴
凡人富貴名利,勿強求之,而况此身父母之所遺;才情意氣,勿競爭之,而况此身妻之所仰。身
之柔脆,非木與石,傷之七情,報以百疾。疾之既來,有術奚施,疾之未來,有術不知。我明告子,
子尚聽之,色之悦目,惟男女之欲,
思所以遠之,如脱桎梏;味之爽口,惟飲食之欲,思所以禁之,如畏鸠毒。多言則傷氣,欲養氣者,
言不费,思則損血,欲養血者,思不越。憂不可積,樂不可纵。形不可太勞,神不可太用。凡此數言
,終身宜诵。
《勿藥真言》云:獨宿之妙,不但老年,少壯亦當如此。日間紛擾,心神散亂,全赖夜間休息,
以復元氣。若日内心猿意馬,狂妄驰驅,至夜又醉饱而恣情纵欲,不自愛惜,其精神血氣,何能堪此?
导引卻病法
老子曰: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此其旨可得而知也。余自少慕道,夙有因緣,幸
遇高贤異士,得读古聖法言,乃知性命之理,簡易渊微,舍精氣神,則别無了道之門,而老子一言,固
己悉之矣。人自離母腹,三元真氣,日可生發,後爲情欲所蔽,不知保養,斫丧者多。於是古聖傳授教人
修補之法,呼吸吐纳,存神運想,閉息按摩。雖非大道,然能勤行積久,乃可卻病延年。若夫虛勞内損,
痼疾經年,即扁鵲、卢公,難於措手。苟能積氣開关,决有回生之效,久之則任督二脈交通,水升火降
乃成既济。從前受病之根,斩刈無遺。嗣後真元之氣,蒸蒸不竭。然勿謂草木無功,遂委之命也哉。余雖
不敏,尝事於斯,以谢奇,谛信專行,功臻旦夕。敢以告之同志。
内養下手訣
《易》曰:一阖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阖辟往來無非道也。人生以氣爲本,以息爲元,
以心爲根,以腎爲蒂。天地相去八萬四千里,人心與腎相去八寸四分。此腎是内腎,脐下一寸三分是
也。中有一脈,以通天息之浮沉。息總百脈。一呼則百脈皆開,一吸則百脈皆合。天地造化流行,亦
不出於阖辟二字。人之呼吸,即天地之阖辟也。是乃出於心腎之間,以應天地陰陽升降之理。人能知
此,養以自然,則氣血從轨,無俟乎搬運之煩,百病何自而生。如有病能知此而調之,則不治而自卻
矣。下手之訣,必先均調呼吸,均調呼吸,先須屏絕外緣,順温凉之宜,明燥溼之異。明窗净几,涤
慮清心,閉目端坐,叩齿三十六遍,以集心神。然後以大拇指背,於手掌心勞宫穴處,摩令极熱,用
拭目之大小各九遍。并擦鼻之兩旁各九遍。又以兩手摩令熱,閉口鼻氣,然後摩面,不俱遍數,以多
爲上,名真人起居法。次以舌舐上,搅口中華池上下,取津漱煉百次,候水澄清,一口分作三次,
然咽下,名曰赤龙取水。又曰:玉液煉己法,最能灌溉五脏,光澤面目,润肺止嗽,其效若神。行持
時不必拘定子午,每於夜半後生氣時行之,或睡覺時皆妙。如日中闲暇時亦可。
運氣法
凡運氣法,當閉目靜坐,鼻吸清氣降至丹田,轉過尾闾,隨即提氣如忍大便状,自夹脊双关透上,
直至泥丸,轉下鵲桥,然咽下,仍歸丹田。初行功時,焚香一炷爲度,漸增三炷,功行七日而止。凡
卧病者,宜用濃褥、绵被、暖帐、重衣。不論寒暑,初行功三日,發大汗以攻陰邪之氣,进熱粥以爲
表汗之資。渴則漱玉泉以咽之,饑則炊熱粥以食之。饑然後食,不拘餐數。如是衣不解带,能一月,則
在床三五七年瘫勞鼓膈等症,皆可刻期而愈。患在上身,收氣當存想其處;患在下體,收氣亦存想其
處。放氣則歸於丹田。患在遍身,當分經絡屬上屬下,運法亦如之。女子行功,先提水門,後及穀道,
運法如前。
(愚按:人之氣,即天地之氣。故天氣不交於地,乾坤或几乎息矣。人之所以當運其氣者,
亦體天地交泰之义也。先提穀道,勿使泄也。自背至顶,使相交也。想丹田,使歸根也。不惟有療病之
功,抑且多延年之效。何况於無病乎?况微病乎?是名曰修養。)
固精法
《金丹秘訣》云:一擦一兜,左右换手,九九之數,真陽不走。每於戍亥二時,陰旺陽衰之候,宜
解衣閉息,一手兜
外腎,一手擦脐下,左右换手,各兜擦九九之數,仍盘膝端坐,手齿俱固。先提玉茎,如忍小便状
,想我身中元精,自尾闾升上,直至泥丸,復過鵲桥,降至丹田,每行七次,精自固矣。
(愚按:精者,人身真元之氣,五官百骸之主,而神魂附之,以生者也。夫神猶火也,精猶油也,
油盡則灯滅,精竭則神亡。故精由氣生,神由精附。固精之法,宜急讲也,半月固精,久行愈佳。)
定神法
人身入神,出入固無定在。迨病者,窮思极想,又有甚焉。若能行功,則神隨氣轉,不慮其他出
,否則難乎其有定在也。故恒時必須常想玄关,思睡必須常想鼻准,如是則神不外驰而定矣。
(愚按:神外無心,心外無道,道即神之主,心即神之宅也。然心外無道,故收放心,即神定而道
在。孟子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夫放心而知求,則志氣清明,义理昭著。此定神之功驗也
。今之養病者,日思丹田,思鼻准,亦收放心之法也。不曰收放心,而曰定神。蓋游心千里,無有定在
,此皆神之外出,故曰定神。以上三条,乃卻病修養之大纲,外有导引等法,詳具於後。)
十二段動功
叩齿一齿爲筋骨之余,常宜叩擊,使筋骨活動,心神清爽。每次叩擊三十六數。
咽津二將舌舐上,久則津生滿口,盒饭咽之,咽下然有聲,使灌溉五脏,降火甚捷。咽數
以多爲妙。
浴面三將兩手自相摩熱,覆面擦之,如浴面之状,則須發不白,即升冠鬓不斑之法,顏如童矣。
鳴天鼓四將兩手掌掩兩耳竅,先以第二指压中指,弹腦後骨上,左右各二十四次,去頭腦疾。
運膏肓五此穴在背上第四椎下,脊兩旁各三寸。藥力所不到,將兩肩扭轉二七次。治一身諸疾。
托天六以兩手握拳,以鼻收氣運至泥丸,即向天托起,隨放左右膝上,每行三次。去胸腹中邪氣。
左右開弓七此法要閉氣,將左手伸直,右手作攀弓状,以兩目看右手,左右各三次。泻三焦火
,可以去臂腋風邪積氣。
摩丹田八法將左手托腎囊,右手摩丹田,三十六次。然後左手轉换如前法,暖腎補精。
擦内腎穴九此法要閉氣,將兩手搓熱,向背後擦腎堂及近脊命門穴,左右各三十六次。
擦涌泉穴十法用左手把住左脚,以右手擦左脚心,左右交换,各三十六次。
摩夹脊穴十一此穴在背脊之下,大便之上,統会一身之氣血,運之大有益,并可療痔。
洒腿十二足不運則氣血不和,行走不能爽快,須將左足立定,右足提起,洒七次,左右交换如前。
右十二段,乃運导按摩之法,古聖相傳,卻病延年,明白顯易,盡人可行。莊子曰:呼吸吐纳,
熊經鸟伸,爲壽而已矣。此导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由是傳之至今,其法自
修養家書及醫經所载,种數颇多,又節取要约,切近者十六則,合前十二段参之,各法大概备矣。
凡行功每於子後寅前,此時氣清腹虛,行之有效。先須兩目垂帘,披衣端坐,兩手握固趺坐,
當以左足後跟,曲顶腎茎根下動處,不令精竅漏泄耳。兩手當屈兩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
指,是爲兩手握固。然後叩齿三十通,即以兩手抱项,左右宛轉二十四次。(此可去兩胁積聚之邪)
。復以兩手相叉,虛空托天,反手按顶二十四。(此可除胸膈中病)。復以兩手心掩兩耳,卻以第
二指弹腦後枕骨二十四。(此可除風池邪氣)。復以兩手相促,按左膝左捩身,按右膝右捩身,各二十
四。(此可去肝家風邪)。復以兩手一向前一向後,如挽五石弓状,二十四次。(此可去臂腋積邪。)
復大坐展兩手扭项,左右反顾,肩膊隨,二十四次。(此可去脾胃積邪)。復以兩手握固,并拄兩肋,
摆撼兩肩,二十四。(此可去腰胁間之風邪)。復以兩手交捶臂及膊,反捶背上連腰股,各十四。
(此可去四肢胸臆之邪)。復大坐斜身偏倚,兩手齊向上如排天状,二十四,(此可去肺家積聚之邪。)
復大
坐伸足,以兩手向前,低頭扳足十二次。卻钩所伸足,屈在膝上,按摩二十四。(此可去心包絡間邪
氣)。復以兩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十二舉。(此可去心肝二經積邪)。復以起立据床,拔身向背
後視,左右各二十四。(此可去腎間風邪)。復起立徐行,兩手握固,左足前踏,左手摆向前,右手
摆向後;右足前踏,右手摆向前,左手摆向後,二十四。(此可去兩肩俞之邪)。復以手向背上相捉
,低身徐徐宛轉,二十四。(此可去兩肋之邪)。復以足相扭而行,前进十數步,後退十數。復高坐
伸足,將兩足扭向内,復扭向外,各二十四。(此兩条,可去兩膝兩足間風邪)。行此十六節讫,復
端坐垂帘,握固冥心,以舌舐上,搅取華池神水漱三十六次,作聲咽下,復閉氣,想丹田之火
自下而上,遍烧身體内外,蒸熱乃止。
(愚按:老子导引四十二勢,婆罗門导引十二勢,赤松子导引十八勢,鍾離引八勢,胡見素五熟
导引法十二勢,在諸法中颇爲妙解。然撮其功要,不過於此。學人能日行一二遍,久久體健身輕,百邪
皆除,不復疲倦矣)。
四時摄生篇
凡人在氣交之中,呼吸出入皆接天地之氣。故風寒暑溼,四時之暴戾,偶一中人,壯者氣行自愈,
怯者則留而爲病。宜隨時加摄,使陰陽中度,是謂先几防於未病。
春風陽氣閉藏於冬者,漸發於外,故宜發散以畅陽氣。
《内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以生,萬物以荣。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
生。生而勿杀,予而勿
夺,赏而勿罚。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爲寒變。故人當二月以來,摘取东引桃
枝并葉各一握,水三碗,煎取兩碗,空心服之,即吐卻心膈痰飲宿熱。春深稍宜和平將息,绵衣晚
脱,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鼻塞咳嗽。如覺熱即去之,冷則加之、加减俱要早起之時。若於食後日
中,防恐感冒風寒。春不可衣薄,令人傷寒霍亂,消渴頭痛。春冻未泮,衣欲下濃而上薄。
夏三月,人身陽氣發外,伏陰在内,是精神疏泄之時,特忌下利以泄陰氣。《内經》曰:夏三月
,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英華成實,使氣得泄,若愛
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爲疟。故人常宜宴居靜坐,節减飲食嗜欲,調和
心志。此時心旺腎衰,精化爲水,至秋乃凝,尤須保啬以固陰氣。常宜食熱物,使腹温暖,如爪果、生
冷、冰水、冷淘、豆粉、蜂蜜,尤不可食,食多秋時必患疟痢,勿以冷水沐浴并浴面及背,使人得虛熱
目病,筋脈厥逆,霍亂陰黄等疾。勿當風卧,勿眠中令人扇,汗出毫孔開,風邪易入,犯之患風痹不仁
,手足不遂,言語蹇涩。年壯或不即病,已种病矣。氣衰者,未有不桴鼓相應者。酒後尤當禁之。
秋三月,陽氣當敛,不宜吐及發汗,犯之令人脏腑消烁。《内經》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
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兴,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敛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
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爲飧泄。若知夏時多食瓜果凉物,宜
以童便二碗,大腹槟榔五枚,细切水煎八分,生姜汁一分,和雪水三分,作兩空早服。泻兩三行,一夏
所食冷物及膀胱宿水,悉爲驅逐,不能爲患。雖老年者亦宜服。如小心加慎飲食者,可不必也。泻後以
薤白粥同羊腎空心服之,勝如補剂。
冬三月,天地閉,氣血藏,伏陽在内,心膈多熱,切忌發汗以泄陽氣。《内經》曰:冬三月,謂之
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無
泄皮肤,使氣亟夺。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爲痿厥。故人當服浸酒藥以迎陽氣,雖
然亦不可過暖,绵衣當晚著,使漸漸加濃,即大冷不宜向火烘炙,恐損目,且手足心能引火入内,令人心
脏燥,血液耗。衣服亦不太炙,冬月天寒,陽氣内藏,若加以炙衣重裘,向火醉酒,則陽太甚矣,如遇春
寒,閉塞之久,不與發散,至春夏之交,陰氣既入,不能摄運陽氣,致有時行熱症,甚而谵妄狂越,皆由
冬月不善保陰之故。務宜自愛,寒熱適中,此爲至要,乃摄生之大法也。
十二時無病法
洁一室穴南牖,八窗通明,勿多陳列玩器,引亂心目。設廣榻長几各一,笔砚焚楚,旁設小几一,
挂字画一幅,
频换。几上置得意書一二部,古帖一本,香炉一,茶具全。心目間常要一塵不染。
丑寅時,精氣發生之候,勿濃睡,拥衾坐床,呵氣一二口,以出浊氣。將兩手搓熱,擦鼻
兩旁及熨兩目五七遍;更將兩耳揉卷,向前後五七遍,以兩手抱腦,手心恰掩兩耳,用食指弹中指
,擊腦後各二十四,左右耸身,舒臂作開弓勢五七遍;後以兩股伸缩五七遍;叩齿七七數;漱津滿口
,以意送下丹田,作三口咽。清五脏火,少息。
卯見晨光,量寒温穿衣服,起坐明窗下,进百滚白汤一瓯,勿飲茶,栉發百下,使疏風散火
,明目去腦熱。盥漱毕,早宜粥,宜淡素,饱摩腹,徐行五六十步。取酒一壶,放案頭,如出門先飲
一二杯。昔有三人,皆冒重雾行,一病一死一無恙。或問故,無恙者曰我飲酒,病者食,死者空腹。
是以知酒力辟邪最勝。不出門或倦,則浮白以助其氣。
辰巳二時,或课兒業,或理家政,就事欢然,勿以小故動氣。杖入园林,督园丁种植蔬果,芟
草灌花莳藥。歸來入室,閉目定神,咽津约十數口。蓋亥字以來,真氣至,巳午而微,宜用調息以養之。
午餐量腹而入,食宜美。美非水陸毕具,異品殊珍。柳公度年八十九,尝語人曰:我不以脾胃熟
生物,暖冷物,软硬物。不生、不冷、不硬,美也。又勿強食,當饑而食,
食勿過饱,食毕起行百步。摩腹又轉手摩腎堂令熱,使水土運動,汲水煎茶。飲適可,勿過多。
未時就書案,或读快書,怡悦神氣,或吟古詩,畅發悠情。或知己偶聚,谈勿及阃,
勿及權勢,勿臧否人物,勿爭辨是非,當持寡言養氣之法。或共知己闲行百余步,不衫不履,
颓然自放,勿從勞苦殉礼節。
申時点心,用粉面一二物,或果品一二物,弄笔临古帖,撫古琴,倦即止。
酉時宜晚餐勿迟,量饑饱勿過,小飲勿醉,陶然而已。《千金方》云:半醉酒,獨自宿
,软枕頭,暖蓋足。言最有味。课子孫一日程,如法即止,勿苛。
戌時篝灯,熱汤濯足,降火除溼,冷茶漱口,涤一日飲食之毒。默坐,日間看書得意處
,復取阅之,勿多阅,多傷目,亦勿多思。郑汉奉曰:思慮之害,甚於酒色。思慮多則心火上炎
,火炎則腎水下涸,心腎不交,人理絕矣。故少思以寧心,更阑方就寝。涌泉二穴,精氣所生之
地,寝時宜擦千遍。榻前宜烧苍術諸香,以辟秽氣及諸不詳。
亥子時,安睡以培元氣,身必欲侧,屈上一足。先睡心,後睡眼,勿想過去、未來、人
我等事。惟以一善爲念,則怪梦不生,如此禦氣調神,方爲自愛其寶。
靜功六字卻病法
六字出息,治病之旨。常道從正,變道從權。
嘘應肝春行之肝病行之
呵應心夏行之心病行之
呼應脾四季行之脾病行之
應肺秋行之肺病行之
吹應腎冬行之腎病行之
噫應三焦熱病行之
上六字訣,《道藏玉轴經》云:言世人五脏六腑之氣,因五味熏灼,又被七情六欲所亂,
積久成患,以致百骸受病。故太上悯之,以六字氣訣,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行時宜靜室中,
暖帐濃褥,盘足趺坐,將前動功略行一次。初學靜功,恐血脈不利,故先行動功,後及靜功。
若七日後,不必行動功。行動功毕,即閉固耳目口齿,存想吾身。要身似冰壶,心如秋月,良
久待其呼吸和,血脈定,然後口中微放浊氣一二口,然後照前節令行之。
假如春月,須低聲念嘘字,不可令耳闻。闻即氣粗,粗恐氣泄耳。放嘘字氣盡,即以鼻收
清氣,入於本經,仍及丹田。一收一放,各二十四,或三十六。余仿此。乃時令營運之常道也。
假如秋月患目疾,應乎肝,當行嘘字。又如春患虛黄,當行呼字,此乃權變病應之法也。
獨肺部之疾,肺本主氣,不得行此法。宜專行咽津功夫,降火甚捷。
(凡修此道,須擇子日子時起首,二十七日爲期。如耳聋、虛勞、臌膈之症,
顿然自愈。行之既久,腹中自闻漉漉有聲,内視自有一种景象,百病除而精神充矣。至於
煉精化氣,烁氣化神,煉神還虛,則又向上功夫;兹不具述。)
念六字口訣歌
肝若(嘘)時目睁開,肺如()氣双手擎,心(呵)顶上連叉手,腎(吹)抱取膝頭平,
脾病(呼)時須撮口,三焦客熱卧(嘻)寧。
四季卻病六字决
春(嘘)明目大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定知肺金润,冬(吹)惟令腎中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聲闻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調息
調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亦可以養生。靜功之最上一乘法也,故迦文垂教,
以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爲止觀初門。莊子《南華經》曰:至人之息以踵大易。隨卦曰:君子以向
晦入宴息。王龙溪曰:古之至人,有息無睡,故曰向晦入宴息。宴息之法,當向晦時,耳無闻,目
無見,四體無動,心無思慮,如种火相似。元天元神元氣,停育相抱,真意绵绵。老子曰绵绵若存
是也。其開合自然,與虛空同體,故能與虛空同壽也。世人終日營營,精神困败,藉此夜間一睡,始
彀日間之用。不能調之,一点光明,盡被後天塵浊所蔽,是謂陽陷於陰也。
調息之法,不拘時候,平身端坐,解衣緩带,務令適然,口中舌搅數次,微微吐出浊氣,不令有
聲,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二七遍。有津咽下,叩齿數通,舌抵上,唇齿相著,兩目垂帘,令胧
胧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摄心在數,勿令散亂,如心息
相根据,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須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
靜中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見性,不但養身全生而已。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氣相根据,是爲真息,
息息歸
根,自能夺天地之造化,長生不死之妙道也。
苏子瞻《養生颂》云:已饑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
晝夜,坐卧自便,唯在摄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動搖,如毫發许,便墜地狱,如
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死無犯。又用佛言及老子曰: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數至數百,此身寂然,此身兀然,與空虛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
有一法,強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
千,云蒸雨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自滅,定能生慧,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
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
小周天法:先將身心澄定,面东趺坐,平坐亦可,但前膝不可低,腎子不可著物。呼吸和平,以手
作三昧印,掐無名指,右掌加左掌上,按於脐下,叩齿三十六通,以集心神,赤龙搅海,内外三十六遍
。赤龙,舌也;内外,齿内外也。双目隨舌運轉,舌抵上,靜心數息,三百六十周天毕,待神水滿,漱
津數遍,用四字訣。(摄提穀道,舌抵上,目閉上視,鼻吸莫呼。)從任脈撮過穀道,到尾闾,以意運
送,徐徐上夹脊中关,漸漸速些,閉目上視,鼻吸莫呼,撞過玉枕(颈上腦後骨),將目往前一忍,直轉
昆仑(頭顶),倒下鵲桥(舌),分津送下重楼入離宫(心也),而至氣海(脐下穴也)。略定一定,復用
前法,連行三次,口中之津,分三次咽下,所謂天河水逆流也。靜坐片時,將手左右擦丹田一百八下,連脐
抱住,放手時,將衣被脐腹間围住,勿令風入。(古所謂養得丹田暖暖熱,此是神仙真妙法)。次將大指背
擦熱,拭目十四遍,去心火,擦鼻三十六遍,
润肺;擦耳十四遍,補腎;擦面十四遍,健脾。兩手掩耳鳴天鼓,徐徐將手往上,即朝天揖,如
是者三,徐徐呼出浊氣四五口。鼻收清氣,兩手抱肩,移筋换骨數遍,擦玉枕关二十四下,擦腰
眼(即腎堂)一百八下,擦足心(即涌泉)各一百八下,謂之一周。久久行之,精神強旺,百病
不生,長生耐老。
清心說
夫既行運氣功夫,又加以動功,再及靜功,則胸膈舒泰,氣血流行,宿疾沉,爲之顿去。但
此心不清,或預料將來,或追悔已往,或爲錢财,或爲聲色,或爲意氣,种种妄想,纏绵纠結,雜
亂其心,則欲火内生,氣血復乖,前功盡废矣。病者於是時當自想曰:向者我病笃時,九死一生,
几爲塵下之土,無復立人間世矣。今幸得再生,此余生也。聲色货利,皆身外之余物,至於意氣爭
执,尤覺無謂。兒孫自有兒孫福,更無纤毫牽挂。一切世味淡然漠然,但得自在逍遥,隨緣度日足
矣。即此卻病之方,即此延年之藥,又曰:錢财所以養生,若貪取之,必致傷生,聲色所以悦心,若
過恋之,必致損身;意氣所以自高,若爭競之,反取自辱;酒肉所以適口,若沉酣之,反能爲害。故
曰:酒色财氣傷人物,多少英雄被他惑,若能打退四凶魔,便是九霄云外
客。
又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臆之間,猶宫府焉;肢體之位,猶郊境焉,骨節之分,猶四衢焉;
血脈之道,猶
百川焉;神猶君也;精猶臣也;氣猶民也。故至人能理其身,猶人君能治其国。愛民安国,
愛氣全身。民弊国亡,氣衰身谢。故善養生者,先除六害。一曰薄名位,二曰廉货财,三
曰少色欲,四曰减滋味,五曰屏虛妄,六曰除嫉。如六者尚存,不能自禁,即真經空念
,其如衰朽,安得挽乎!
修養余言
孫真人曰:人年四十以上,勿食泻藥。人有所怒,血氣未定,若交合,令人發痈疽。
遠行疲乏入房,成五勞,少子。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成氣痔。水银不可近陰,鹿豕
二脂不可近陰,皆令人陰痿。養生者,發宜多梳,面宜常擦。目宜常運,耳宜常筌。
舌宜抵。齿宜常叩。津宜常咽,背宜常暖,胸宜常護,腹宜常摩。穀道宜常撮,足宜
常擦涌泉。一身皮肤,宜常干浴。大小便,宜咬齿勿言。又須省多言,省笔札,省交游,省
妄想。所一息不可省者,居敬養心耳。饑勿過饱,饱食成癖病。饱食夜卧失覆,多霍亂。時病
瘥,勿食脍,成痢。食脍勿食乳酪,成虫病。食兔肉勿食姜,成霍亂。勿食父母本命所屬之
肉,欲令壽永。勿食自己本命所屬肉,欲令魂魄安寧。勿食一切腦,恐損神。勿食盘面上眾人
先用物。
成結氣。凡食毕漱口數過,令人齿固。凡食皆熟勝生,少勝多。春天不可衣薄,令傷寒霍亂。
溼衣汗衣勿著,令發疮疡。夜卧頭勿向北,并勿近火炉,恐損目。夜卧常习閉口,開則氣耗
,又恐異氣入口,慎之。凡入梦魇,不得燃灯唤
之,亦不可近而急唤。夜梦惡勿說,旦起口含凉水,向东之,咒曰:惡梦著草木,好梦成
珠玉。即解。凡梦善惡勿說获吉。居處切防令有小隙,小隙之風最劣,勿忍急避。凡在家在
外,忽遇大風大雨,震雷昏雾,必是諸煞鬼神經過,宜入室閉户,烧香恭默,過後乃出,否
則恐招損获咎。《琐碎錄》云:卧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亦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
則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摄者,雖盛暑不當風及坐卧露下。
又云:戒酒後語,忌食時嗔,忍難忍事,怒不明人,口腹不節,致病之因,念慮不正,杀
身之本。
又曰:酒罔顾身,色罔顾病,财罔顾亲,氣罔顾命。當其未值,孰不明知,亦能劝人,及
到自临其境,仍復昏迷,當此之時,再思猛省。
《杨廉夫集》有路逢三叟词云:上臾前致词,大道抱天全;中叟前致词,寒暑每節宣;下叟
前致词,百歲半单眠。尝見後山詩中一词亦此意,蓋出應璩,璩詩曰:昔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
,年各百歲余,相與锄禾莠。往前問三叟,何以得此壽?上叟前致词,室内姬粗丑,二叟前致词,
量腹節所受;下叟前致词,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
能長久。
保養之道,無過在於平日飲食男女之間,能自節愛,即是省身修德。若恣肆無忌,即
是過惡,潜滋暗長,甚則疾病應之。雖因風寒外感,或緣内傷七情,實由人违犯聖教,以
致魂魄相離,精神失守,肌體空疏,百骸不遂,風寒邪氣,得以中入。若有德者,雖處幽
暗,不敢爲非,雖居荣禄,不敢爲惡,量體而衣,隨分而食,雖富貴不敢恣欲,雖貧賤不
敢強求,是以外無残暴,内無疾病也。蓋心内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内定,則邪秽去其身。
行诈欺,則神昏;行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必减算;杀害於物,必傷年。行一善則神
魂欢,作一惡則心氣亂。人能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則形神安靜,灾病不生,福壽永昌,由
兹伊芳始。
人之遘疾者,始於心,忘其身,而病生,继則過患其身,而病不去。忘身者,在康強時
,不擇味而饱,不擇風而裸,不擇時而色,不擇醒而醉,不擇里而趨,不擇性而喜怒哀樂。
故病乘吾所弗备,即至也,悔無及。
夫人之涕唾便溺也,必有氣焉以充之而後出,草木之華,鸟獸之羽毛也,亦必有脈焉以
贯之而後荣,是故氣脈之貴乎養也。
已上諸仙垂訓,皆卻病良方,延年妙快,雖非金丹大旨,然由此而进,未尝不可以入道
也。嗣有大周天三煉要旨。容图灾木,就正宇内。
服藥須知
夫病之所由來,因放逸其心,逆於生樂,以精神殉智巧,以憂慮狥得失,以勞苦狥礼節,
以身世殉财利。四殉不置,心爲之病也。极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飲酒,食嗜辛咸,肝爲
之病矣。飲食失節,温凉失度,久坐久卧,大饱大饑,脾爲之病矣。呼叫過常,辨爭陪答,冒
犯寒暄,恣食酸咸,肺爲之病矣。久坐溼地,強力涉遠,纵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爲之病矣。
五病即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毙。呜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今既
病矣,而後藥之,得非临渴掘井乎!然必以慎起居,戒暴怒,簡言語,清心寡營,輕得失,收
視聽,節飲食,忌肥濃、炙、生冷。凡食勿顿而多,任可少而频,食不欲急,急則傷脾,法
宜细嚼緩咽,勿太熱,勿太冷,又不得雜,雜則物性或有相反,則脾與胃不大可慮哉!苟能慎
之,服藥自效。設仍率性任情,不守戒忌,岂特藥力無功,而其疾更剧矣,是不可不慎。
煎藥有法
慎用水。按方書所载。
長流水即千里水,但當取其流長而來遠耳。不可泥於千里之外者,以取其來遠通達。
用以煎治手足四肢病,及通利二便之藥也。
急流水湍上峻急之流水也,以其急速而達下,取以煎利二便及足胫之風溼藥也。
順流水其性順而下流,故亦取治下焦腰膝之病,及二便之藥也。
逆流水慢流洄澜之水也,以其逆而倒流,取其調和發吐痰飲之藥也。
半天河水即長桑君授扁鵲飲以上池之水,乃竹篱藩頭管内所盛之水也,取其自天而降
,未受下流重浊之氣,故可以煉還丹、調仙藥之用。
春雨水立春日,空中以器盛接之水,其性始得春升生發之氣,可以煎補中氣及清氣不
升之剂。古方謂妇人無子者,於立春日清晨,以器盛空中之雨水,或者日百草曉露之水,夫妻各
飲一杯,還房當即有孕,取其資始資生,發育萬物之意耳。
秋露水其性禀收敛肃杀之氣,取煎祛祟之藥,及調敷
虫疥癣疮風癞之用。
井華水清晨井中第一汲者,其天一真元之氣浮結水面,取煎滋陰之剂及修煉丹藥之用。
新汲水井中新汲未入缸瓮者,取其無所混浊,用以煎藥爲洁。
甘澜水以器盛水,又以器扬濯之,使其珠沫盈於水面,约以百次爲度,取其性變温柔,
能理傷寒陰症。
潦水即無根水,山穀中無人處,新坎中水也,取其性止而不流,且有土氣,清者可煎
調脾胃補中氣之剂。
冬霜水陰盛則露結而爲霜,霜能杀物,性隨時異也。解酒毒,治熱病。收霜法,雞羽刷
,贮瓶密封候用,一方治寒熱症,秋霜一錢,熱酒送下,奇效如神。
腊雪水冬至後第三戊爲腊,其水解時疫丹石毒。煎茶煮粥,止消渴,洗目赤如神,及調
和杀虫藥用。
陰陽水即生熟水,新汲水合百沸汤,和匀是也。入烧盐飲之,消醉饱過度。霍亂肚胀者
,飲一二升,吐出痰食即痊。凡霍亂呕吐,不能令纳食,其勢危者,先飲數口即定。
菊英水蜀中有長壽源,其源多菊花,而流水皆菊花香,居人飲其水者,壽皆二三百歲。故
渊明好植菊花。日采其華英浸水烹茶,期延年也。夫《本草》雖有諸水之名,而未及其用,今特表而
出之。
按《千金方》云:煎人参須用流水,用止水即不驗。今甚有宿水煎藥,不惟無功,恐有虫毒,陰
氣所侵,益蒙其害。即滚汤停宿者,浴面無顏色,洗身成癣。已上諸水,各有所宜,临用之际,宜细
擇焉。
慎火候,按方書所载。
桑柴火桑木能利关節,養津液,得火則良。《抱朴子》云: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
。桑乃箕星之精,能助藥力,除風寒痹痛。久服不患風疾故也。
栎炭火宜煉一切金石之藥,以其坚也。
金粟火即粟米壳也,煉丹藥用。
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藥丸散。
白炭誤吞金银铜铁在腹,烧红急爲末煎汤呷之,甚者刮末一錢,井水調服,未效再服。又
解水银輕粉毒。
石炭今西北所烧之煤即是,不入藥用。
芦荻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補藥。
按火有文武。從容和緩,不疾不徐,文火也。恐炽焰沸腾,則藥汁易涸,氣味不全耳,并用纸蘸水
封器口煎之。如煎探吐痰飲之剂,當用武火,取其急速而發吐之也。
慎煎器。必用砂铫瓦罐。如富貴家,净银之器,煎之更妙。切忌油秽腥氣,铜、锡、铁锅。或煎過
他藥者,必涤洁净。器口用纸蘸水封之。
慎煎藥之人。有等鲁莽者,不按水火,率意煎熬,或藥汁太多而背地倾藏,或過煎太少而私搀茶水
,供應病患,惟图了事。必擇謹慎、能識火候者,或亲信骨肉,按法煎造。其去渣必用新绢滤净,取清
汁服。
慎服藥。凡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後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饑食
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在上不厭频而少,在下不厭频而
多。少服則滋润於上,多服即峻補於下,其藥氣與穀氣不欲相逢,食氣下則服藥,藥氣退則进食,
有食前食後服,宜审此意。
服藥忌食
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腻、魚酢、陳羹、犬豕諸肉,及胡荽、生蒜、葱韭、生菜、瓜果、生冷、滑
滯之物。并忌見死尸、产妇、淹秽等事。
有苍術忌桃、李、雀肉、青魚、蛤、菘菜。
有黄連、胡黄連豕肉、冷水并忌。
有甘草忌豕肉、海菜、菘菜。
有桔梗、遠志、乌梅忌豕肉、冷水、生葱。
有地黄、何首乌忌一切血、葱、蒜、菜菔。
有半夏、菖蒲、補骨脂忌羊肉、饴糖。
有细辛、常山忌生菜、生葱。
有丹参、茯神、茯苓忌一切酸味物并醋。
有牡丹皮忌胡荽、蒜。
有仙茅、牛膝忌牛乳、羊肉。
有苍耳忌豕肉
有吴茱萸忌豕心、肺、豕肉、慈姑。
有荆芥忌河豚,一切魚蟹。
有二冬忌鲤魚、鲫魚。
有鱉甲忌苋菜。
有澤泻忌海蛤。
有枸杞、萆忌牛肉、牛乳。
有肉桂、蜂蜜忌葱。
有濃朴、蓖麻忌炒豆。
有巴豆忌冷水。
有薄荷忌鱉肉。
有紫苏、丹参、龙骨忌鲤魚。
有商陸忌犬肉。
有當歸忌溼面。
有附子、乌頭、天雄忌豉汁、稷米。
有土茯苓、威靈仙忌茶、面汤。
有陽起、云母、鍾乳、矾石、砂并忌羊血。
飲食禁忌節要
(不可同食)
食猪肉忌姜、羊肝。
猪肝忌魚酢。
猪心肺忌饴。
羊肉忌梅子、酢。
羊心、肝忌椒、笋。
犬肉忌蒜、魚。
牛肉忌姜、栗子。
牛肝、牛乳忌魚。
雞肉、雞子同忌蒜、葱、芥、李。
鸭子忌李。
鹌鹑忌菌、木耳。
雀肉忌李、酱。
鲤魚忌雞、猪肝、葵菜。
鲫魚忌猪肝、蒜、雞、糖。
魚酢忌绿豆、酱。
黄魚忌荞麦。
鲈魚忌乳酪。
鲟魚忌干笋。
蟹忌柿、橘、枣。
虾子忌雞、豕。
李子忌蜜。
枣忌葱、魚。
韭忌牛肉、蜜。
梅子忌豕肉。
胡荽、炒豆忌豕肉。
苋菜忌鱉。
杨梅忌葱。
荞麦忌豕、羊、雉肉、黄魚。
黍米忌牛肉、葵菜、蜜。
绿豆忌榧子,能杀人,魚酢。
病有十失
骄恣率性,不遵戒忌,一也。
輕命重财,治療不早,二也。
聽信巫祷,廣行杀戮,不信醫藥,三也。
讳疾试醫,言不由中,四也。
不善擇醫,信人毁誉,或從蓍卜,五也。
急欲速效,旦暮更張,雜剂亂投,六也。
索即写方,制炮失宜,私自加减,七也。
侍奉不得人,煎丸失法,怠不精詳,八也。
寝兴不適,飲食無度,九也。
過服汤藥,荡涤腸胃,十也。
病有八不治
室家乖戾,處事不和,動成荆棘,一也。
恣纵淫,不自珍重,二也。
憂思想慕,得失萦怀,三也。
今日預愁明日,一年營計百年,四也。
煩躁暴戾,不自宽慰,五也。
窘若拘囚,無潇洒志,六也。
怨天尤人,廣生懊恼,七也。
以死爲苦,難割難舍,八也。
卻病十要
一要靜坐觀空,萬緣放下,當知四大原從假合,勿认此身爲久安長住之所,战战以爲憂也。
二要煩恼现前,以死喻之,勿以爭長较短。
三要常將不如我者,巧自宽解,勿以不適生嗔。
四要造物勞我以生,遇病卻闲,反生庆幸。
五要深信因果,或者夙業難逃,卻欢喜領受,勿生嗟怨。
六要室家和睦,無交谪之言入耳。
七要起居務適,毋強飲食,寧節毋多。
八要严防嗜欲攻心,風露侵衣。
九要常自觀察,克治病之根本處。
十要觅高朋良友,讲開怀出世之言,或对竹木魚鸟相亲,然自得,皆卻病法也。
病有七失不可治
病有七失不可治者,失於不审,失於不慎,失於不信,失於怠忽過時,失於不擇醫,失於不辨藥,
失於自立意見。應補责醫以泻,畏功责醫欲補;應针欲艾,應灼欲砭。七者之中,有一於此,即爲難治。
非止醫家之罪,實病家之自誤也。矧有醫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驰於病,爲害者不少。由是言之,
醫者不可不慈仁,病者不可多猜鄙,如犯之則招禍。在醫者當以救济爲心,在病家務以精誠笃挚爲念,
各盡其极,乃治病求愈之大端也。
老人病不同治法
常見年高疾患,將同少年混投汤藥,妄行针灸,務欲速愈。殊不知老年之人,血氣已衰,精神减耗,
至於視聽不至聪明,手足舉動不隨其志,身體勞倦,頭目昏眩,宿疾時發,或秘或泄,或冷或熱,皆老
人之常也。勿緊用针藥,急求痊愈,往往因此别致危殆。且攻病之藥,或汗或吐,或解或利。緣衰老之
人不同年少,年少者真氣壯盛,雖汗吐轉利,未致危殆。其老弱者汗之則陽氣泄,吐之則胃氣逆,下之
則元氣脱,立致不可救。此養老之大忌也。大率老人藥
饵,止用扶持,只可温平順氣,进食補虛,中和之剂,不可用市肆购买,他人惠送,未識方味
者與之服饵,切須詳审。若有宿疾時發,則隨其疾状,用和平汤剂調順,三朝五日,自然痊退
,惟是調停飲食,隨其食性變馔治之。此最爲良法也。
治妇人病有不能盡法之弊
治妇人疾,有不能盡聖人之法者。今富貴之家,居奥室之中,處帏幔之内,甚又以帛手臂,
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殚切脈之巧,四者有二缺焉。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
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又曰:诊病
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爲诊法。若病患脈病不相應,既不得見其形,醫者止
据脈供藥,其可得乎!如此言之,乌能盡其術哉!此醫家之公患,世不能革,醫者不得不盡理质問
,以凭調治。病家見其所問煩逮,意其脈道不精,往往得藥不服,似此甚多。扁鵲見齊侯之色,
尚不肯信,况其不得見者乎,嗟哉!
妄庸议病
世有病患亲朋故舊,交游來問疾者,其人曾不經一事,未读一方,自夸了了,谈說異端,或
言是虛,或言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氣。紛紛缪說,种种不同,使亂病患心意,不知孰是。迁
延已久,時不待人,然致禍,各自走散。設有明醫,識病深浅,探究方書,熟知本草,看病不爾
,大誤人事,何况妄议者乎!
古方無妄用
鄱陽周順,醫有十全之功,云:古方如《聖惠》、《千金》、《外台秘要》,所論病原脈症,及
针灸法,皆不可废,然處方分剂,與今大異,不深究其旨者,謹勿妄用。有人得目疾,用古方治之,
目遂突出。又有妇人因产病,用《外台秘要》坐导方,其後反得惡露之疾,終身不瘥。曾有士人得脚弱
病,方書罗列,積藥如山,而疾益甚。余今悉屏去,但用杉木爲桶,盛水濯足,并令排樟腦於兩股間,
以脚绷係定,月余安健如初。南方多此疾,不可不知。順固名醫,語必不妄,故錄於此。
草藥不可妄用
《甲志》云:绍兴十九年三月,英川僧希HT,往州南三十里口扫塔,有客船自番禺至,舟中
士人携一仆,病脚弱,不能行,舟師悯之曰:吾有一藥,治此病如神,饵之而瘥者,不可勝計。既赛
庙毕,飲胙颇醉,乃入山求得,草渍酒,授病者,今天未明服之,如其言,藥入口即呻吟云:腸胃如
刀割截痛。迟明而死。士人以咎舟師,舟師恚曰:何有此!即取昨夕所余藥,自渍酒服之,不超時亦
死。蓋此山多断腸草,人誤食之辄死,舟師所取藥,爲根蔓所纏,醉不暇擇,径投酒中,以此致禍。則
知草藥不可妄用也。
真菊野菊
蜀人多种菊,以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园圃悉能植之。今人多采野菊供藥肆,颇有大誤。真菊延龄
,野菊杀人。如張華言:黄精益壽,钩吻杀人。形類相似之誤,有如此。
服饵忌羊血
服饵之家,忌食羊血,雖服饵數十年,一食則前功盡丧,以其能解藥力如此。
論妇人病有不同治法
孫真人云:寧醫十男子,莫醫一妇人。以嗜欲多於丈夫,故感病倍於男子。蓋其慈恋愛憎,
嫉憂患,染著坚牢,情不自抑,以此成疾,非外感六氣,必内傷七情之所致也。七情之病不
可醫,誠以情想内結,自無而有,思慮過當,多致勞損。是以釋氏称說酢梅,口中水出,想蹈悬
崖,足心酸楚,大都如此。若非宽緩情意,改易心志,則雖金丹大藥,亦不能已。蓋病出於五
内,無有已期,藥力不可及也。法當令病者存想以摄心,抑情以養性。
葛仙翁曰:凡妇人病,兼治其憂恚,令宽其思慮,則疾無不愈矣。
凡人在病中,百念灰冷,雖有富貴,欲享不能,反羡貧賤而健者。人能於平日無病時,作是
想頭,病從何來!及一切名利、得失、恩怨亦自淡然。
用藥例丸散汤膏各有所宜
藥有宜丸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
并隨藥性不可過越。汤者,荡也,煎成清汁是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研成细末是也。
丸者,緩也,作爲丸粒也,不能速效,舒緩而治之也。
渍之者,以酒浸藥也,有宜酒浸以助其力,如當歸、地黄、知母、黄柏,陰寒之氣味,假酒
力而行氣血也。有用藥锉细,如法煮酒密封,早晚频飲,以行經絡,或補或攻,漸以取效是也。
细末者,不循經絡,止去胃中及腑脏之積,及治肺疾咳嗽爲宜。氣味濃者,白汤調;氣味薄
者,煎之,和渣服丸。治下焦之病者,极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极小,面糊者,取
其迟化,直至下焦;或酒取其散;或醋取其收。如半夏、南星及利溼者,以姜汁稀糊丸,取其易化
也,汤泡蒸饼,尤易化,滴水亦然。煉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氣循經絡也。蜡丸者,取其能達下焦,而
治腸等疾。
凡修合丸剂,用蜜只用蜜,用饴只用饴,勿相雜用。且如丸藥,用蜡取其固護藥氣,欲其經久不
失味力,且過膈关而作效也。今若投蜜相和,雖易爲丸,然下咽亦即散化,如何得至腸中?若或有毒
藥,不宜在上化,岂徒無益,而反爲
害,全非用蜡之本意。
凡煉蜜宜先掠去沫,令熬色微黄,试水不散,再熬一二沸作丸,則收潮而不粘成块也。
冬月煉蜜,煉時要加二杯水爲妙,《衍义》云:每蜜一斤,只煉得十二兩,是其度數
也。和藥末要乘极滚時和之,臼内搗千百杵,自然软熟,容易作条,好丸也。
凡爲末,先須细切,晒燥退冷搗之,有宜合搗者,其滋润之藥,如天麦冬、生熟地黄、
當歸辈,先切晒之獨搗。或以慢火隔纸焙燥,退冷搗之,則爲细末。若入眾藥,少停回润
,則和之不匀也。凡溼藥,燥皆大耗蚀,當先增分兩,待燥称之乃准。其汤酒中不須如此。
凡合丸藥用蜜,绢令细筛,散藥尤宜精细,若搗丸,必於石臼中杵千百過,色理和同爲佳。
凡欲浸酒,皆須细切,上绢袋盛,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
須待酒盡也。渣則曝燥微搗,更渍飲之,亦可爲散服。
凡合膏子,須令膏少之料先淹浸,先煎其汁,乃下有膏之料,煮時當杖以三上三下,以
泄其火氣,勿令沸腾,不妨旋取藥汁,渣須再煮,務令力盡而已。然後漸漸慢火收濃如饴,加
煉蜜,收贮瓷瓶,出火氣七日二七日,聽用。
凡煎摩贴之膏,或醋、或酒、或油,須令淹浸,然後煎熬,用杖三上三下,以泄其熱勢,令
藥味得出。上之使咂咂沸,下之要沸靜,良久乃上之,如有葱白及姜在内,以漸焦爲度。如有附
子、木鱉者,亦令焦黄,勿令枯黑。滤膏必以新
布。
若是可服之膏,渣亦可酒煮飲之,可摩之膏,渣亦可敷,亦欲兼盡其藥力也。
凡汤膏中,用諸石藥皆细研之,以新绢裹之纳中。《衍义》云:石藥入散,如朱砂、鍾乳
之類,用水研乳极细,必要二三日乃已,以水漂澄极细,方可服饵。岂但研细,绢裹爲是。
凡草葉之藥,如柏葉、荷葉、茅根、蓟根、十灰散類,必要焦枯,用器蓋在地上,出火性,
存本性,倘如死灰,則白無效矣。
凡有脂膏,如桃、杏、麻仁等,須另末,旋次入眾味,合研則匀。
凡汤剂中,用一切完物,俱破壳研之,如豆蔻、苏子、益智、骨脂之類。不則如米之在壳,
雖煮之終日,米終不熟。职是故也。
凡用香燥,如木香、沉香、砂仁、豆蔻,不宜久煎,点泡尤妙。
藥品制度法
藥之制度,食品之調和也。食品之加五味,非調和不能足其味。次藥有良毒,不藉修治,岂
能奏效?假如芩、連、知、柏,用治頭面手足皮肤者,須酒炒,以其性沉寒,借酒力可上腾也。用
治中焦,酒洗。下焦生用。黄連去痰火,姜
汁拌炒,去胃火,和土炒;治吞酸,同吴茱萸炒。此各從其宜也。大黄用行太陽經,酒浸,陽明經,
酒洗。况其性寒力猛,氣弱之人,須用煨蒸,否則必寒傷胃也。地黄、知母,下焦藥也,用之須用
酒浸,亦恐寒胃。地黄用治中風,非姜汁浸炒,恐泥膈也。苦参、龙胆,酒浸者,制其苦寒也。當
歸、防己、天麻,酒浸者,助發散之意也。川乌、天雄、附子,其性劣,灰中慢慢炮之裂,去皮脐
及尖,再以童便浸一宿,制其燥毒也。半夏汤泡七次,南星水浸,俱於腊月冰冻二三宿,去其燥性
更妙,用治風痰,俱以姜汁浸一宿。南星治驚痫,以黄牛胆酿陰干,取壯其胆氣也。吴茱萸味惡,須
汤泡七次。麻黄先煮兩沸,去沫,免令人煩闷。山栀仁用泻陰火,炒令色變。水蛭、虻虫、斑蝥、干
漆,非烟盡不能去其毒,生則令人吐逆不已。巴豆性最急劣,有大毒,不去油莫用。大戟、芫花、甘
遂、商陸,其性亦暴,非妙用峻利不已。苍術氣烈,非泔浸經宿,燥性不减。凡用金石并子仁之類,須
各另研细,方可入剂。但制度得法,而藥能施功矣。余見今人索方入市,希图省俭,罔顾有誤,不惟
炮制失宜,抑且真伪未明,多少不合,全失君臣佐使用藥之法。大非求藥治病之心,使反力致誤,伊芳誰
之咎耶?凡事修合,必須选料制度,一如後法,務在至誠,毋得忽也。用火者,必於地上取去火毒
爲妙。倘隨症自有制法,不拘此例。
人参去芦,人乳拌蒸。
生地酒洗。
熟地酒洗,焙。
二門冬水润,去心。
苍術米泔浸,炒。
白術米泔浸,蒸,切片,蜜水拌炒褐色。
黄蜜炙。
遠志甘草汤浸透,去梗,焙。
升麻、柴胡忌火。
菖蒲去須,焙。
葳蕤蜜水蒸。
山藥蒸。
苡米炒。
當歸去根,酒洗。
二芍酒拌炒。
木香生用理氣,煨用止泄。
甘草生用泻火,熟用補中。
石斛酒浸蒸。
牛膝、川芎酒净。
知母去毛酒炒。
五味嗽生用,補焙用。
贝母去心焙。
紫菀水净,蜜水焙。
澤泻去毛酒焙。
续断酒炒。
甘菊去蒂。
車前酒焙,研。
萆酒浸,焙。
苦参泔水浸,蒸晒。
白芷焙。
防風去芦并叉者。
金银花去枝葉。
茺蔚子忌铁。
麻黄去根節。
黄柏去皮,酒炒。
黄芩酒蒸。
天麻酒浸,溼纸包煨。
干葛生用墜胎,熟解酒毒。
龙胆酒炒。
香附醋、酒、童便可制。
何首乌米泔浸,黑豆蒸。
桔梗略焙。
白豆蔻去衣微炒。
草豆蔻同上。
白附炮去皮脐。
草果去壳。
肉豆蔻面裹煨,忌铁。
砂仁去壳炒,研。
玄胡索、莪術酒炒。
三棱醋炒。
款冬花去枝,蜜水炒。
百部去心,酒洗,焙。
旋復花去蒂,焙。
兜铃水净。
枳壳麸炒。
半夏姜汤泡,煮透。
南星炮去皮脐,冬月研末入牛胆,挂風處。
蒺藜酒炒,去刺。
大黄酒蒸用。
天雄、附子童便浸去皮,切四片,另再用童便加甘草、防風,煮干爲度。
巴戟酒浸,焙。
杜仲酥炙。
仙茅泔浸去赤水。
淫羊藿羊油拌炒。
肉苁蓉酒洗去甲。
菟丝子酒煮,打作饼,晒爲末。
補骨脂酒炒。
益智盐水炒研。
覆盆子去蒂酒炒。
骨碎補去毛蜜蒸。
狗脊去毛酒炒。
商陸黑豆拌蒸。
芫花醋煮,晒。
大戟水煮去骨。
甘遂面裹煨。
郁李仁去皮,研如膏。
常山去芦酒炒。
蓖麻子去壳。
续隨子研去油。
葫芦巴淘净酒焙。
牛蒡酒炒,研。
桑白皮蜜水炒。
山栀子炒黑。
干姜炮。
濃朴姜汁炒。
桃杏仁汤泡去皮尖研。
神曲炒研。
麦芽炒。
莱菔子炒研。
白芥子炒研。
紫苏子炒研。
蓮子去心炒。
山茱萸去核焙。
吴茱萸去閉口,盐汤泡三次,焙。
蜀椒去合口、核,炒。
诃子蒸去核,焙。
青蒿童便浸一宿,晒。
枇杷葉胃病姜汁炙,肺病蜜炙,去毛。
椿樗白皮醋炙。
雷丸酒蒸去皮。
蜜蒙花酒润焙。
麻仁炒研。
扁豆炒。
乳香、没藥箬上烘出油,同灯心研之,則能细。
山楂去核。
生姜去皮熱,留皮寒。
干漆炒盡烟爲度。
粟壳醋炒。
韭子炒。
葱、蒜忌蜜。
黑白丑酒蒸研。
苏合香酒蒸另研。
丁香忌火。
水蛭、全蝎炒去毒。
乌藥酒炒。
大腹皮水洗,晒。
酸枣仁生醒寐,熟安神。
柏子仁炒。
牡丹皮酒炒。
地榆忌火。
白芨略焙。
决明子炒研。
蝉蜕去翅足,洗。
斑蝥去頭足翅,同大米炒。
葶苈子同米炒。
連翘酒炒。
白僵蚕米泔浸經宿,待涎浮水面取起,焙干去丝及黑
口,研。
穿山甲土炙、酒炙,研。
代赭醋淬,水飛。
雄黄、朱砂另研水飛。
石膏研。
赤白石脂火研,水飛用。
自然铜、磁石醋淬九次,细研水飛。
滑石研,水飛。
炉甘石、青礞石、花蕊石、伏龙肝火研,水飛。
陽起石火,酒淬七次,水飛。
白矾。
龙骨火,水飛,酒煮。
阿胶蛤粉炒。
石决明盐水煮,研,水飛。
牡蛎火,童便淬,研。
珍珠绢包入豆腐中,煮一炷香,研。
鱉甲去肋,酥炙。
鹿茸烙去毛,酥炙。
虎胫骨酥炙。
五靈脂酒飛去沙。
龟甲酒浸炙。
墨火,研。
發入瓦罐中,盐泥封固,存性。
齿火水飛。
海螵蛸炙。
桑螵蛸蒸透再焙。
昆布水净。
海藻水净焙。
绯丹汤泡去黄水,炒令紫色,研。
石硫用猪大腸盛之,水煮三日夜,以皂角汤淘去黑水,再以紫背浮萍同煮,消其火毒。畏细辛
、醋及諸般血。
香附醋、酒、童便可制。
土硫黄辛熱腥臭,止可入疮科外治,不堪服饵。
病後調理服食法
凡一切病後將愈,表里氣血耗於外,脏腑精神損於内,形體虛弱,倦怠少力,乃其常也。宜安心靜養
,調和脾胃爲要,防風寒,慎起居,戒腦怒,節飲食,忌房勞,除妄想,是其切要。若犯之,即良醫亦難
奏功矣。勿以身命等蜉蝣,如灯蛾之扑焰,自損其躯哉!戒之戒之,例次如下。
初愈務宜衣被適寒温,如太熱,發渴,心煩,助虛熱;如寒,則又令外邪仍入内。
傷寒時疫,身凉脈緩,宜进青菜汤,疏通余邪,如覺腹中宽爽,再进陳倉米清汤,以開胃中穀氣,一
二日後,可进糜粥盏许,日三四次,或四五六次,慎勿太過。或用陳豆豉,或清爽之物過口,或清水煮白鲞
,醋点极妙。再漸进活鲫魚汤調理百日,方無食復勞復等症。
食後復發熱,宜断穀即愈,服調脾胃之剂,切勿用骤
補、熱藥,須從緩處治,能收全功。
切痛,忌食猪脂、溼面、雞、羊、腻滯、煎炒等物,犯之復發難治。
中風後,忌服辛散香燥等藥,及猪、羊、鹅、雞、魚腥、荞面、蛋,滯氣發病等物。
病後切忌房勞,犯之舌出數寸,死。
勞嗽發熱,水肿喘急,宜淡食,忌盐物。
疟痢後,忌饱食,及香甜、滑利、諸血之物,生冷、梨、瓜之類。
痈疽發背,忌同傷寒。
虛損喘咳骨蒸,忌用大熱温補等藥,宜服補陰藥,培養真元,庶几可也。
产後切禁寒凉等物,雖在酷暑之日,亦所不宜,世多誤用,以致傷生,特爲拈出。
痘疹後,不善調摄,多致危殆,因其忽略保護故也。
凡病後,如水浸泥墙,已干之後,最怕重復冲激,再犯不救。今具食治方於下,爲保身者之助,并
利畏服藥者,以便於養老慈幼云。
病後調理服食法
食治秘方
客曰:萬病皆從口入,如何食反能治病耶?蓋草木藥石,得五行之偏氣,如人之得疾。因五脏有偏勝,
則氣血有偏倾。故用偏氣之藥物,治五脏偏勝之氣血,使得歸其正。然中病則已,不可過焉,過則藥又反
能生病也。是故飲食,人赖以養者,貪嗜之,所以有萬病皆從口入之說,亦猶是耳,且五穀得五行之正氣
,尚有是說。蓋飲養陽氣,食養陰
氣,《内經》言之詳矣。五穀爲養,五果爲助,血氣調和,長有天命。何况今人忽而不讲,惟知藥可治
病,不知飲食起居之間,能自省察,得以卻疾延年也,古人食治之方,良有深意,衛生者鑑之。
病後調理服食法
風門
葱粥治傷風鼻塞,妊娠胎動,产後血晕。
用糯米煮粥,临熟入葱數茎,再略沸食之。
羊脂粥治半身不遂,中風。
用羊脂入粳米、葱白、姜、椒、豉煮粥。日食一具,十日效。
苍耳粥治目暗不明,及諸風鼻流清涕,兼治下血痔疮。
用苍耳子五錢取汁,和米三合,煮食。
乌雞治中風煩熱,言語秘涩,或手足發熱。
用乌雞肉半斤,葱白一握,煮熟。入麻油、盐、豉、姜、椒,再煮令熟,空腹食。
黄牛腦子酒治遠年近日偏正頭風。
用牛腦一个切片,白芷、川芎末各三錢,同入瓷器内,加酒煮熟,乘熱食之,盡量而醉,醉後即卧
,卧醒疾若失。
猪胰酒治赤白癜風。
用猪胰一具,酒浸一時,饭上蒸熟食。不過十具愈。
又方白煮猪肚一枚,食之顿盡,三个愈。切忌房事、
病後調理服食法
寒門
干姜粥治一切寒冷,氣郁心痛,胸腹胀滿。
用白米四合,入干姜、良姜各一兩,煮食。
生姜煎治反胃羸弱。
生姜切片,麻油煎過爲末,煮粥調食。
生姜酒治霍亂轉筋,入腹欲死,心腹冷疼。
生姜三兩搗,陳酒一升,煮兩三沸服,仍以渣贴疼處。
生姜醋浆治呕吐不止。
生姜一兩,醋浆兩合,银器煎取四合,連渣嚼呷。又杀腹内長虫。
茱萸粥治心氣痛不止,胸腹胀滿。
用吴茱萸二分,和米煮粥食之。
又方川椒茶(治同上)。
丁香熟水治亦同上。
丁香一二粒打碎,入壶倾滚水在内,其香勃然,大能快脾利氣,定痛辟寒。
肉桂酒治感寒身體疼痛。
用辣桂末二錢,温酒調服。腹痛泄泻,俗以生姜、吴萸、擂酒俱效,如跌扑傷墜疼痛,瘀血爲患,
宜用桂枝。
豆蔻汤治一切冷氣,心腹胀滿,胸膈痞滯,哕逆呕吐,泄泻虛滑,水穀不消,困倦少力,不
思飲食。
用肉豆蔻仁四兩,面裹煨,甘草炒一兩,白面炒四兩,丁香五分,盐炒五錢,共爲末,每服二錢,沸
汤点服,空腹妙。
病後調理服食法
暑門
绿豆粥解暑渴。
用绿豆淘净,下汤煮熟,入米同煮食之。
绿豆酒治同上。
用绿豆蒸熟,浸酒服。
又方加黄連少许。
桂浆解暑渴,去熱生凉,益氣消痰。
官桂末一兩,白蜜二兩,先以水二斗煎至一斗,候冷入瓷坛中,入桂、蜜二味,搅一二百余遍
,先用油纸一层,外加绵纸數层,以绳封之。每日去纸一重,七日開之,氣香味美,或以蜜封,置
井中一日,冰冷可口。每服一二杯,百病不作。
病後調理服食法
溼門
薏苡粥去溼氣肿胀,利腸胃,功勝諸藥。
用薏米淘净,对配白米煮粥,入白糖一二匙食。
郁李仁粥治水肿,腹胀喘急,二便不通,體重痛痹,轉動不能,腳氣亦宜。
郁李仁二兩,研汁,和薏米五合,同米煮粥食。
赤豆粥利小便,消水肿腳氣,辟邪疠。
赤豆淘净,同陳倉米对配煮粥,空腹食。
赤小豆飲治水氣胀滿,手足浮肿,氣急煩闷。
赤豆三升,樟柳枝一升,同煮豆熟爲度,空心,去枝取豆食,渴則飲汁,勿食他物,自效。
桑皮飲治水肿,腹胀喘急。
用桑根白皮四兩,和米四合,煮烂可食。
紫苏粥治老人腳氣。
用家园紫苏细搗,入水取汁煮粥,將熟加苏子研汁,搅匀食之。
鲤魚治水肿,滿闷氣急,不能食,皮肤欲裂,四肢
常疼,不可屈伸
用鲤魚十兩,葱白一握,麻子一升,取汁煮作羹,入盐豉姜椒調和,空心慢食。
又方鲤魚二斤,陳皮二兩,煮烂,入青盐少许,拌匀空食。
苍術酒治諸般風溼,疮疡腳氣下重。
苍術三十斤、洗净打碎,以东流水三石,浸二十日,去渣,以汁浸曲,如家造酒法,酒熟任飲,
不拘時,忌桃李。
松節酒治冷風虛弱,筋骨挛痛,腳氣緩痹。一方松葉酒,治同造同。
用松節煮汁,同曲米酿酒飲。松针搗煎亦可。
白石英酒治風溼周痹,肢節溼痛,腎虛耳聋。
白石英、磁石醋淬七次,各五兩,绢袋盛浸酒中五六日,温飲、如少加酒,盡其力可也。
逡巡酒補虛益氣,去一切風痹溼氣,耐老延年,久服自效。
造法:三月三日,收桃花三兩三錢;五月五日,收馬兰花五兩五錢;六月六日,收脂麻花六兩六錢
,九月九日,收黄甘菊九兩九錢。已上俱陰干,十二月八日取腊水三斗。待春分,取桃仁四十九粒,去皮
尖。白面十斤。同前花和作曲,纸包陰干四十九日聽用。欲造酒,煮糯米饭一升,白水一瓶,曲一丸,用
曲一块封良久,酒即成矣。如淡,再加
曲一丸。
五加皮酒去一切風溼痿痹,壯筋骨,填精髓。
五加皮洗净去梗煎汁,和面米酿成飲之。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飲。或加當歸、牛膝、地榆等。
仙靈脾酒治偏風不遂,強筋壯骨。
仙靈脾一斤,袋盛浸無灰酒二斗,封固三日飲之。
女贞皮酒治風虛,補腰膝。
女贞皮切片,浸酒煮飲之。
薏苡酒去風溼,強筋骨,健脾胃。
用薏米粉同曲米酿之,或將袋盛,煮酒飲之亦可。
海藻酒治瘿氣。
用海藻一斤,洗浸,無灰酒日夜细飲。
黄藥酒治諸瘿氣。
用萬州黄藥切片一斤,袋盛浸酒煮飲。
病後調理服食法
燥門
生地粥滋陰润肺,及妊娠胎漏,下血目赤。
生地搗汁,米二合,煮熟入汁一合,調匀再煮,加熟蜜少许,空心服。
麻苏粥治产後血晕,汗多便閉,老人血虛風閉,胸腹不快,惡心吐逆。
用家园苏子、麻子各五錢,水淘净微炒,研如泥,水滤取汁,入米煮粥食之。
百部酒治久近一切咳嗽。
百部切炒,袋盛浸酒,频频飲之。
蜜酒孫真人治風疹風癣,肌肤燥痒。
沙蜜一斤,糯米饭一斤,曲五兩,熟水五升,同入瓶内,封七日成酒。寻常以蜜入酒代之。
人乳粥润肺通腸,補虛養血。
用壯實無疾女人乳汁,俟粥半熟,去汤下乳,代汤煮熟,置碗中,加酥油一二錢,調匀食。
槐枝酒治大麻痿痹。
槐枝煮油,如常酿酒法。
巨勝酒治風虛痹弱,腰膝疼痛。
巨勝子二升,炒薏米二升,生地半斤,袋盛浸酒飲。
蚕砂酒治風緩麻痹,諸節不遂,腹内宿痛。
原蚕砂炒黄,袋盛浸酒服。
紫酒治中風,口偏不語,角弓反張,鼓胀不消。
雞屎白一升,炒焦,投酒中,待紫色频飲。
病後調理服食法
火門
甘蔗粥治咳嗽虛熱,口干舌燥,涕吐稠粘。
用甘蔗取汁三碗,入米三合煮粥,空心食之。
竹沥粥治痰火如神。
如常煮粥法,以竹沥下半杯,食之。
绿豆酒治陰虛痰火諸疾。
用绿豆、山藥各二兩,黄怕、牛膝、元参、沙参、白芍、山栀、天麦冬、花粉、蜂蜜各一兩半,
當歸一兩二錢,
甘草三錢,以好酒浸之飲。
黄連酒有火症及發熱,不宜飲酒。蓋酒性大熱,助病爲疟,多致不治。倘遇喜庆事,
必欲飲用此。
以黄連、绿豆各一錢,枸杞三錢,浸酒飲。
黄柏酒有相火而好飲者宜。如生疮疥及肌肤不澤,用黄柏一兩,猪胰四兩,生浸飲。
一味猪胰浸酒,令妇人多乳,催乳更妙。
小麦汤治五淋不止,身體壯熱,小便滿闷。
小麦一升,通草二兩,水煎。不時可啜,自效。
甘豆汤治一切煩渴,二便涩少及風熱入腎。
黑豆二合,甘草二錢,生姜七斤,水煎服。
藕蜜膏主虛熱口渴,大便燥結,小便秘痛。
藕汁、蜜各四升,生地汁一升,和匀,慢火熬成膏,
每服半匙,口含噙化,不時用,忌煎炒。
竹葉粥治膈上風熱,頭目赤痛,止渴清心。
竹葉五十片,石膏二兩,水三碗,煎至兩碗,澄清去渣,入米三合煮粥,加白沙糖二錢食。
四汁膏清痰降火,下氣止血。
悉尼、甘蔗、鲜藕、薄荷葉各等分,搗汁,入瓦锅,文火熬膏,频频飲。如無梨,秋白亦可。
病後調理服食法
調理脾胃門
凡病後脾胃弱,肌肉瘦,擇相宜者食之,以助藥力,絕妙。
人参粥治翻胃吐酸,及病後脾弱。
用粟米一合煮粥,入人参末、姜汁各五錢,和匀空心食。
門冬粥治咳嗽及翻胃。
用麦門冬浸汁,和米煮粥,妊妇食之亦宜。
粟米粥治脾胃虛弱,呕吐不食,漸加羸。
粟米、白曲等分,煮粥,空心食,极養胃氣。一人病淋,性不可服藥,予令日啖此粥,絕去他味
,旬日减,月余痊。飲食妙法。
理脾糕治老人小兒脾泄水泻。
用松花一升,百合、蓮肉、山藥、薏米、芡實、白蒺藜各末一升,粳米粉一斗二升,糯米粉三升,
砂糖一斤,拌匀蒸熟,炙干食之。一方加砂仁末一兩。
苏蜜煎治噎病吐逆,飲食不进。
紫苏葉二兩,白蜜、姜汁各五合,和匀,微火煎沸,每服半匙,空心细咽。
姜橘汤治胸滿闷結,飲食不下。
用生姜二兩,陳皮一兩,空心水煎服。
芡實粥益精氣,強智力,聪耳目。
用芡實去壳三合,新者研如膏,陳者作粉,和粳米三合,煮粥食。
蓮子粥治同上,健脾胃,止泄痢。
蓮肉一兩,去衣煮烂,研细入糯米三合,煮粥食。
鹿豆粥益精補脾,又治霍亂吐泻。
白扁豆半斤,先煮豆烂去皮,入人参二錢,下米煮粥。
山藥粥補下元,固腸止泻。
怀庆山藥爲末四分,配六分米煮食。
茯苓粥治脾虛泄泻,又治不寐。
粳米二合,茯苓末一兩,煮好,再下苓末一兩,再煮烂食。
萝卜粥消食利膈。
萝卜大者一个,配米二合煮食。
胡萝卜粥宽中下氣,煮法同上。
苏子粥下氣利膈。
紫苏子微炒一合,研汁去渣,粥好下汁,再煮食之。
茴香粥和胃治疝。
用小茴香炒,煎汤去渣,入米煮粥食。
胡椒粥、吴茱萸粥并治心腹疼痛。煮法同上。
蓮肉糕治病後胃弱,不消水穀。
蓮肉、粳米各炒四兩,茯苓二兩共爲末,砂糖調和,每用兩许,白汤送下。
豆麦粥治飲食不住口,仍易饑饿,近似中消。
用绿豆、糯米、小麦各一升,炒熟爲末,每用末一升,滚水調服。
清米汤治泄泻。
用蚤米半升,东壁土一兩,吴萸三錢,同炒香熟,去土、萸,取米煎汤飲。
米飲治咽中作哽,下食則塞,反胃不止。
用杵頭糠炒一兩,煮米飲,調匀,空心食。
黄雞馄饨治脾胃虛弱,少食痿黄,益脏腑,悦顏色。
用黄雞肉五兩,白面二兩,葱白二合,切作馄饨,入咸椒豉和之,煮熟空心食。
松子粥润心肺,和大腸。同米煮粥食。
炒面入粥同食,止白痢。
烧盐入粥同食,止血痢。
病後調理服食法
氣門
杏仁粥治上氣咳嗽。
扁杏仁去皮尖二兩,研如泥,或加猪肺,同米三合,煮食。
莱菔子粥治氣喘。
用莱菔子,即萝卜子三合,煮粥食。
猪腎粥治腳氣顽痹,行履不便,疼痛不止。
猪腎兩枚,切碎,葱白五茎,米三合,同煮,临熟加盐、豉、椒調和食之。
羊腎粥、鹿腎粥法同治同。
雞肝粥、羊肝粥并補肝明目,煮法同上。
鹿胶粥治諸虛,助元陽。煮粥入胶,熔化即是。
虎骨酒治臂胫疼痛,曆節風,腎虛膀胱氣痛。
虎胫骨一具,炙黄打碎,同曲米如常造酒飲。
霹雳酒治疝氣偏墜,妇女崩中下血,胎产不下。
用铁锤火烧赤,淬入酒中飲之。
病後調理服食法
血門
阿胶粥止血補虛,濃腸胃,又治胎動不安。
糯米煮粥,临熟入阿胶末一兩,和匀食。
桑耳粥治五痔下血,常煩熱羸瘦。
桑耳二兩,取汁,和粳米三合,煮熟,空心食。
槐茶治風熱下血,明目益氣,止牙疼,利脏腑,順氣道。
嫩槐葉蒸熟晒干,每日煎如茶法。
柏茶止血滋陰。
侧柏葉晒干,煎汤代茶飲。
醍醐酒治鼻衂不止。
萝卜自然汁,入好酒一半,和匀温服。
韭汁酒治赤痢,又治心痛,以其散氣行血。
連白韭菜一把,去梢取汁,和酒一杯温服。
馬齿苋羹治下痢赤白,水穀不化,腹痛。
馬齿苋菜煮熟,入盐、豉,或姜、醋,拌匀食之。
猪胰片治肺損,嗽血咯血。
猪胰切片,煮熟,蘸薏仁末,空心服,如肺痈,米飲調下。
羊肺肝腎治吐血咯血,損傷肺腎及肝,隨脏引用,或肺或肝或腎,煮熟切片,蘸白芨末食。
欲试血從何經來,用水一碗,吐入水中,浮者肺也,沉者腎也,半浮半沉者肝也。
病後調理服食法
痰門
苏子酒主消痰下氣,润肺止咳。
家紫苏子炒研,绢袋盛之,浸酒中,日日飲之。
病後調理服食法
陰虛門
(忌酒)
芡實粥見前脾胃門。
枸杞粥治肝家火旺血衰,益腎氣。
甘州枸杞一合,米三合,煮食。
又方采鲜葉如常煮粥食,入盐少许,空腹食佳。
鳗魚補虛勞,杀虫,治肛門肿痛,痔久不愈。
鳗魚细切,煮作,入盐、豉、姜、椒,空心食。
牛乳粥補虛羸。
如常粥内加入牛乳和匀食。
羊肝粥。雞肝粥、雞汁粥,并治虛勞。
病後調理服食法
陽虛門
羊肉羹治下焦虛冷,小便频數。
羊肉四兩,羊肺一具,细切,入盐、豉,煮作羹,空心食。
胡桃粥治陽虛腰疼及石淋五痔。
胡桃肉煮粥食。
又浸酒方加小茴香、杜仲、補骨脂。
桂花酒酿成玉色,香味超然,非世間物也。
羊羔酒大補元氣,健脾胃,益腰腎。
宣和化成殿方,用糯米一石,如常浸浆取蒸,再入肥嫩羊肉七斤,曲十四兩,杏仁一斤,同煮烂,
連汁拌饭,加入木香一兩,锉同酿,勿犯水,十日熟。
病後調理服食法
諸虛門
参歸腰子治心氣虛損,自汗。
人参五錢,當歸四兩,猪腎一枚,细切,同煮食之,以
汁送下,或用山藥搗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多服乃佳。
煨腎法治腎虛腰痛。
猪腎一枚,薄切五七片,以椒盐淹去腥水,以杜仲末三錢在内,包以薄荷,外加溼纸,置火内煨熟,
酒下。如脾虛,加補骨脂炒末二錢。
猎腎酒治同上。
用童便二鍾,好酒一鍾,以瓷瓶贮之,取猪腎一对入内,黄泥封固,日晚時以慢火養熟,至中夜止五
更初,以火温之,發瓶飲酒,食腰子。病笃者只一月效。平日虛怯尤宜食,絕勝金石草木之藥也。
猪肚方治虛羸乏氣。
人参五錢,干姜、胡桃各二錢,葱白七茎,糯米三合,爲末,入猪肚内扎緊,勿以泄氣,煮烂空心服,
以好酒一二杯送之。
牛乳方老人最宜,補心脈,安心神,長肌肉。爲人子者,常當供之,或爲乳饼、乳腐,较諸物勝。
山藥酒補虛損,益顏色,又治下焦虛冷,小便频數。
用酥一匙,於铛中熔化,入山藥末熬令香,入酒一杯,調匀,空心飲。
生栗方治腳氣及腎氣損,脚膝無力。
用生栗蒸熟風干,每日空心食十枚,效甚。
水芝丸補五脏諸虛。
蓮肉一斤去心,入猪肚内扎定,煮烂搗丸,如桐子大,每三四十丸,空心酒下。
以上諸方,其治病之功,勝於藥石。人但知藥能治病,而不知食能治病。孫真人有言曰:醫者先曉病原,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议藥。不特老人小兒相宜,凡颐養及久病厭藥者,亦未爲不可也。
{{未校訂}}
[[Category:中醫]]
tkkgzji2ahqz3ny8k32ncqnz4uoxq14
Author:何葆麟
102
764286
2173659
1326436
2022-08-23T01:06:57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何葆麟|birthyear=1849|deathyear=1919|firstletter=H|wikipedia=|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image=|country=|times=清}}
{{Author-PD-old}}
fh6cidsr54gd40o70098mnzd3bqz2v2
Author:繆荃孫
102
764288
2173656
1612799
2022-08-23T01:06:03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繆荃孫|birthyear=1844|deathyear=1919|firstletter=M|wikipedia=繆荃孫|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image=|country=|times=}}
* [[東觀奏記跋]]
* [[安祿山事跡/跋]]
{{Author-PD-old}}
e47mrv9kks7iixkouz66b0syizyg187
Author:朱孔彰
102
764296
2173657
1326482
2022-08-23T01:06:23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朱孔彰|birthyear=1842|deathyear=1919|firstletter=Z|wikipedia=朱孔彰|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image=|country=|times=}}
{{Author-PD-old}}
b0y5fpyg7346yiiftsvgztkuwf9tws6
Author:俞明震
102
820673
2173663
1417644
2022-08-23T01:08:16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俞明震|birthyear=1860|deathyear=1918|firstletter=Y|wikipedia=|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字恪士,號孤庵,浙江山陰人。光緒十六年進士。任臺灣布政使;甲午割臺後,任臺灣民主國內務大臣。|image=|country=|times=清末民初}}
* [[觚庵詩存]]
* [[甲午除夕登臺北城樓(俞明震)|甲午除夕登臺北城樓]]
* [[登廈門南普陀和易實甫原韻]]
* [[雨中登樓贈伯嚴]]
* [[鬱孤臺 (俞明震)|鬱孤臺]]
* [[八境臺 (俞明震)|八境臺]]
{{Author-PD-old}}
tgu96c0o5zwi4bfg1z1opwt9nwbugfr
User talk:Fire-and-Ice
3
877947
2173674
1964444
2022-08-23T02:18:06Z
Longway22
35574
/* 省文識本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div style="width: 100%; margin: 0.2em 0; padding: 0.3em 0 0.3em 0; border-top:1px solid #DDD; border-bottom:1px solid #DDD; font-size: 1.5em;">'''您好{{#if:|,{{{1}}}|{{#ifeq:{{NAMESPACE}}|User talk|,{{BASEPAGENAME}}}}}}!欢迎来到[[w:维基文库|维基文库]]!</div>
[[Special:Contributions/{{PAGENAME}}|感谢您的贡献]],我们由衷地希望您喜欢这个地方,和我们一起整理中文的典籍和文档,一起加油!
{|style="padding: .5em;background-color: #f0f0ff; border-collapse: collapse;border-color: gray;" border="1" cellpadding="8px" cellspacing="0" width="100%"
|-style="width="25%"
|这里有一些链接,可以帮助您'''了解维基文库''':
*[[Wikisource:版权信息|版权信息]] - 对于维基文库来说,文章是否被收录首先取决于版权,所以您需要了解哪些是维基文库会收录的。
*[[Wikisource:正文品质|正文品质]] - 我们需要收录高质量的文章。
*我们收录文章的过程:
*:输入文档[[Image:25%.svg]] > 调整格式[[Image:50%.svg]] > 校对[[Image:75%.svg]] > 多人校对[[Image:100 percent.svg]]
*[[Wikisource:侵犯版权|侵犯版权]] -- 我们'''不收录有版权的文章'''。
**我们只收录明确声明发布在公有领域或版权过期的资料。很多未声明版权的资料不能视作没有版权,互联网上的资料很多属于此类,请不要将此类文章收录本站。
**如果您发现有侵犯版权的文章,请在[[Wikisource:侵犯版权|侵犯版权]]报告。
||
在维基文库,您可'''參與這些工作''':
#[[Template:Addnewarticle|新增文档]] -- 如果您发现一篇发布在公有领域的文章没有被维基文库收录。
#[[wikisource:正文品质|修正格式]][[Image:25%.svg]] -- 如果您发现文档没有按照格式收录,文章完成度处于'''25%'''时,请帮忙修正格式。
#[[wikisource:正文品质|校对文档]][[Image:50%.svg]] -- 当您发现文档比较齐全,但还未被校对,文章完成度处于'''50%'''时,请参考其它来源校对。
#[[Wikisource:请求保护|再次校对]][[Image:75%.svg]] -- 当您发现文档被校对第一遍,完成度达到'''75%'''时,您可以继续校对并在文档对话页说明。
#[[Wikisource:请求保护|请求保护]][[Image:100 percent.svg]] -- 当文章被多人校对,错误完全修正,完成度达到'''100%'''时,您可以请求保护。
|}
提示:您可以在讨论页'''使用四条浪紋(<code>--~~~~</code>)来签名'''(更快捷的办法是点击工具条倒数第二个按钮),保存后四条浪紋将变成您的用户名与当前的[[:w:协调世界时|协调世界时]](UTC)。如果您有任何问题,可以在[[Wikisource:写字间|写字间]]提问;也可以編輯这一页,输入'''<nowiki>{{helpme}}</nowiki>''';或更直接地在我的对话页向我提问。您也可以在[[Wikisource:沙盒|沙盒]]測試維基的編輯功能。
''<span lang="en"><font size=-1>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Chinese Wikisource, please leave a message [[w:Wikipedia talk:Guestbook for non-Chinese-speakers|''here'']] on Chinese Wikipedia. Thank you for visiting Chinese Wikisource!</font></span>''
<span style="display:none"></span>歡迎您的维基人是(The person who welcomes you is):[[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讨论]]) 2018年12月28日 (五) 10:51 (UTC)<span style="display:none"></span>
== 叨擾 ==
打擾閣下,現留意到[[Template:PD-PRC-CPC]]等未能有效呈現作用,難以切實維護本地文獻收錄之實際。鑑於之前有關文獻之異動不甚明朗,閣下若有閒暇還望可至寫字間等進一步商議,以利文庫與社群之福祉持久。謝閱。——[[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0年9月18日 (五) 09:56 (UTC)
:我对此比较悲观。中文维基文库者他们的天下,非我所及也。[[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讨论]]) 2020年9月18日 (五) 11:03 (UTC)
::理解有關難表言語。然現既走動尚可,暮色未至,但願盡所綿薄。謝閣下相言。——[[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0年9月18日 (五) 11:10 (UTC)
== 省文識本 ==
打擾,感謝新晉提案引發思考,內所採樣之[[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文件]]應可通盤審視全數內文,相信有助進一步理解相應法理問題和相關編輯活動。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02:18 (UTC)
krc8t9adao9d1efz6duu6f920aexzel
Author:易白沙
102
878122
2173652
2097598
2022-08-23T00:51:40Z
Longway22
35574
歸老滿百年,所有原創作品為公有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易白沙|birthyear=1886|deathyear=1921|firstletter=Y|wikipedia=易白沙||zh-classical-wikipedia=易白沙|wikiquote=易白沙|commons=易白沙|notes=易白沙,原名易培荃,又名易坤,號越村,因慕明代哲學家陳獻章(白沙先生陳文恭)為人,易名白沙。湖南省長沙縣人。
|image=|country=|times=}}
* [[孔子平議]]
* [[帝王春秋]]
*
{{Author-PD-old}}
7jl9b8awuri8189c4uer1w0u8ktxpwi
Author:蘇曼殊
102
885927
2173660
2096808
2022-08-23T01:07:25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蘇曼殊
|birthyear=1884
|deathyear=1918
|firstletter=S
|wikipedia=蘇曼殊
|zh-classical-wikipedia=
|wikiquote=
|commons=
|notes='''蘇曼殊''',本名'''戩''',字'''子榖''',小字'''三郎''',法號'''曼殊''',後更名'''元瑛'''。清末民初詩人、作家、畫家、翻譯家。與[[Author:釋弘一|釋弘一]]、[[Author:釋敬安|釋敬安]]並稱「民國三大詩僧」之一。
|image=
|country=
|times=清末民初
}}
== 作品 ==
*《[[斷鴻零雁記]]》
*〈[[佳人 (蘇曼殊)|佳人]]〉
* [[惨世界]]
{{Author-PD-old}}
nku3sdhov5lb973ngys6nipmfuh9q4o
Wikisource:維基文庫與古騰堡計畫
4
1002283
2173598
2083163
2022-08-22T17:28:12Z
Dqwyy
46330
wikitext
text/x-wiki
'''維基文庫和[http://gutenberg.org/ 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都是網路圖書館,但彼此在各個方面上有所異同。如在版權方面,維基文庫的貢獻都已以CC-by-sa-3.0和GFDL許可發布,但古騰堡計劃可能以不同的授權方式發布作品。將古騰堡計劃的內容複製到維基文庫之前,請特別注意這點。
==參見==
*[[Wikisource:維基別庫]]
[[Category:維基文庫]]
{{维基文库}}
hk5bl7e5gmmzwakiwmtv49zmlyfzv0f
Author:戴啟文
102
1004036
2173662
1754202
2022-08-23T01:07:57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
|name=戴啟文
|birthyear=1844
|deathyear=1918
|firstletter=D
|wikipedia=
|zh-classical-wikipedia=
|wikiquote=
|wiktionary=
|commons=
|notes='''戴啟文''',字'''子開''',號'''壺翁''',清江蘇丹徒人。著有《招隱山房詩集》,稿本藏於南京圖書館。
|image=
|country=
|times=
}}
== 作品 ==
*[[基隆山]]
== 參考資料 ==
*[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804 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資料庫]
{{Author-PD-old}}
6m0y8ll2ih6ffv1wecykj0sx3fn5ow1
Author:何殷震
102
1010054
2173654
2154414
2022-08-23T01:04:43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何殷震|birthyear=1884|deathyear=1920|firstletter=H|wikipedia=何殷震|zh-classical-wikipedia=何殷震|wikiquote=何殷震|commons=|notes=|image=|country=|times=}}
*[[女子解放问题]](1907年)
*[[女子宣布书]](1907年)
*[[公论三则]](1907年)
{{Author-PD-old}}
kn40gic16r2gjf9ij38f9nmk7du320c
Author:劉師培
102
1078702
2173658
2117032
2022-08-23T01:06:40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劉師培|birthyear=1884|deathyear=1919|firstletter=L|wikipedia=|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image=|country=|times=中華民國}}
* [[掃花遊·宿遷道中見杏花]]
{{Author-PD-old}}
o5a1eazstbbxi4gaeg0x8g3wvqx0l50
User:NPCObserver/ListofChineseStatutes/Constitution-Related
2
1081731
2173584
2160884
2022-08-22T16:40:50Z
Ewan0707
32592
wikitext
text/x-wiki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text-align: center"
|-
! #
! Title
! Adopted
! Last Updated
! Notes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1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ocal-peoples-governments-and-peoples-congresses-organic-law/ ''Organic Law of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at All Levels and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79/7/1
| 2022/3/11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2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election-law/ ''Election Law for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at All Level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79/7/1
| 2020/10/17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3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peoples-courts-organic-law/ ''People’s Courts Organic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79/7/1
| 2018/10/26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4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peoples-procuratorates-organic-law/ ''People’s Procuratorates Organic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79/7/1
| 2018/10/26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5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3/content_1384056.htm ''Nationality Law'']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0/9/10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see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egislative-interpretations/#3b2e18e9a40e this page] for the relevant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s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6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national-peoples-congress-organic-law/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rganic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82/12/10
| 2021/3/11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7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state-council-organic-law/ ''State Council Organic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82/12/10
| —
|
|-
! 8
| style="text-align: left;"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3/content_1384002.htm ''Several Provisions of the NPCSC on the Direct Elections of the Delegates to the People’s Congresses at or Below the County Level'']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3/3/5
| —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9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3/content_1383908.htm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Law'']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4/5/31
| 2001/2/28
|
|-
! 10
| style="text-align: left;"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海事法院的决定]]<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3/content_1383963.htm ''NPCSC Decision on Establishing Maritime Courts in Coastal Port Citi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4/11/14
| —
|
|-
! 11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938.htm ''Regulations on Diplomatic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6/9/5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12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npc-standing-committee-rules-of-procedure/ ''Rules of Procedure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87/11/24
| 2022/6/24
|
|-
! 13
| style="text-align: left;"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授予军队离休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荣誉章的规定》的决定]]<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924.htm ''NPCSC Decision on Approving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s Regulations on Conferring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onorary Medals of Meritorious Service on Retired Military Cadr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8/7/1
| —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14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national-peoples-congress-rules-of-procedure/ ''Rules of Procedur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89/4/4
| 2021/3/11
|
|-
! 15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911.htm ''Law on Assemblies, Processions, and Demonstration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v. 1989)}}
| 1989/10/31
| 2009/8/27
|
|-
! 16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urban-residents-committees-organic-law/ ''Urban Residents’ Committees Organic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89/12/26
| 2018/12/29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17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hong-kong-basic-law/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0/4/4
| —<br />(excl. changes to Annexes)
| see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egislative-interpretations/#3b2e18e9a40e this page] for the relevant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s
|-
! 18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national-flag-law/ ''National Flag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0/6/28
| 2020/10/17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19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903.htm ''Regulations on Consular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0/10/30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20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893.htm ''Law on the Procedures for the Conclusion of Treati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0/12/28
| —
|
|-
! 21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national-emblem-law/ ''National Emblem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1/3/2
| 2020/10/17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22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846.htm ''Law on the Territorial Sea and the Contiguous Zone'']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2/2/25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23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br />''Law on the Delegates to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at All Levels''
| 1992/4/3
| 2015/8/29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24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835.htm ''Basic Law of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3/3/31
| —<br />(excl. changes to Annexes)
| see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egislative-interpretations/#3b2e18e9a40e this page] for the relevant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s
|-
! 25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br />[http://www.china.org.cn/china/LegislationsForm2001-2010/2011-02/12/content_21905705.htm ''State Compensation Law''] {{StatuteListNote|''LexisNexis'' trans. via China.org.cn}}
| 1994/5/12
| 2012/10/26
|
|-
! 26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judges-law/ ''Judges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5/2/28
| 2019/4/23
|
|-
! 27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procurators-law/ ''Procurators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5/2/28
| 2019/4/23
|
|-
! 28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1/content_1383599.htm ''Law on Martial Law'']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6/3/1
| —
|
|-
! 29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br />''Measures for Electing Delegates from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o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 1981/6/10
| 2021/4/29
|
|-
! 30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1/content_1383602.htm ''Law on the Garrisoning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6/12/30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31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national-defense-law/ ''National Defense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7/3/14
| 2020/12/26
|
|-
! 32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1/content_1383573.htm ''Law o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8/6/26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33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villagers-committees-organic-law/ ''Villagers’ Committees Organic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8/11/4
| 2018/12/29
|
|-
! 34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1/content_1383560.htm ''Law on the Garrisoning of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9/6/28
| —
| applicable in Macao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35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egislation-law/ ''Legislation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00/3/15
| 2015/3/15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36
| style="text-align: left;" | [[反分裂国家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3/content_1384099.htm ''Anti-Secession Law'']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2005/3/14
| —
|
|-
! 37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中央银行财产司法强制措施豁免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3/content_1384123.htm ''Law on the Immunity of the Assets of Foreign Central Banks from Compulsory Judicial Measur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2005/10/25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38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oversight-law/ ''Law on the Oversight by the Standing Committees of People’s Congresses at All Level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06/8/27
| —
|
|-
! 39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br />[https://www.chinalawtranslate.com/en/2015nsl/ ''National Security Law''] {{StatuteListNote|$ ''China Law Translate'' trans.}}
| 2015/7/1
| —
|
|-
! 40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br />[https://www.chinalawtranslate.com/en/p-r-c-law-on-state-medals-and-state-honorary-titles/ ''State Medals and State Honorary Titles Law''] {{StatuteListNote|$ ''China Law Translate'' trans.}}
| 2015/12/27
| —
|
|-
! 41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2017/10/03/translation-national-anthem-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National Anthem Law''] {{StatuteListNote|''NPC Observer'' trans.}}
| 2017/9/1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42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supervision-law/ ''Supervision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18/3/20
| —
|
|-
! 43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peoples-assessors-law/ ''People’s Assessors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18/4/27
| —
|
|-
! 44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heroes-and-martyrs-protection-law/ ''Heroes and Martyrs Protection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18/4/27
| —
|
|-
! 45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aw-on-governmental-sanctions-for-public-employees/ ''Law on Governmental Sanctions for Public Employee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20/6/20
| —
|
|-
! 46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hong-kong-national-security-law/ ''Law on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20/6/30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
! 47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anti-foreign-sanctions-law/ ''Law on Countering Foreign Sanction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21/6/10
| —
|
|-
! 48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br />[http://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supervisors-law/ ''Supervision Officials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21/8/20
| —
|
|-
! 49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界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and-borders-law/ ''Land Borders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21/10/23
| —
|
|}
4y6idbye6falktr54fjn1okyohnooaa
2173585
2173584
2022-08-22T16:43:23Z
Ewan0707
32592
wikitext
text/x-wiki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text-align: center"
|-
! #
! Title
! Adopted
! Last Updated
! Notes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1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ocal-peoples-governments-and-peoples-congresses-organic-law/ ''Organic Law of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at All Levels and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79/7/1
| 2022/3/11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2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election-law/ ''Election Law for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at All Level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79/7/1
| 2020/10/17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3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peoples-courts-organic-law/ ''People’s Courts Organic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79/7/1
| 2018/10/26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4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peoples-procuratorates-organic-law/ ''People’s Procuratorates Organic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79/7/1
| 2018/10/26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5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3/content_1384056.htm ''Nationality Law'']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0/9/10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see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egislative-interpretations/#3b2e18e9a40e this page] for relevant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s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6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national-peoples-congress-organic-law/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rganic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82/12/10
| 2021/3/11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7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state-council-organic-law/ ''State Council Organic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82/12/10
| —
|
|-
! 8
| style="text-align: left;"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3/content_1384002.htm ''Several Provisions of the NPCSC on the Direct Elections of the Delegates to the People’s Congresses at or Below the County Level'']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3/3/5
| —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9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3/content_1383908.htm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Law'']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4/5/31
| 2001/2/28
|
|-
! 10
| style="text-align: left;"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海事法院的决定]]<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3/content_1383963.htm ''NPCSC Decision on Establishing Maritime Courts in Coastal Port Citi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4/11/14
| —
|
|-
! 11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938.htm ''Regulations on Diplomatic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6/9/5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12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npc-standing-committee-rules-of-procedure/ ''Rules of Procedure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87/11/24
| 2022/6/24
|
|-
! 13
| style="text-align: left;"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授予军队离休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荣誉章的规定》的决定]]<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924.htm ''NPCSC Decision on Approving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s Regulations on Conferring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onorary Medals of Meritorious Service on Retired Military Cadr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8/7/1
| —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14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national-peoples-congress-rules-of-procedure/ ''Rules of Procedur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89/4/4
| 2021/3/11
|
|-
! 15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911.htm ''Law on Assemblies, Processions, and Demonstration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v. 1989)}}
| 1989/10/31
| 2009/8/27
|
|-
! 16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urban-residents-committees-organic-law/ ''Urban Residents’ Committees Organic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89/12/26
| 2018/12/29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17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hong-kong-basic-law/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0/4/4
| —<br />(excl. changes to Annexes)
| see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egislative-interpretations/#3b2e18e9a40e this page] for relevant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s
|-
! 18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national-flag-law/ ''National Flag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0/6/28
| 2020/10/17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19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903.htm ''Regulations on Consular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0/10/30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20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893.htm ''Law on the Procedures for the Conclusion of Treati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0/12/28
| —
|
|-
! 21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national-emblem-law/ ''National Emblem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1/3/2
| 2020/10/17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22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846.htm ''Law on the Territorial Sea and the Contiguous Zone'']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2/2/25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23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br />''Law on the Delegates to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at All Levels''
| 1992/4/3
| 2015/8/29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24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835.htm ''Basic Law of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3/3/31
| —<br />(excl. changes to Annexes)
| see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egislative-interpretations/#3b2e18e9a40e this page] for relevant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s
|-
! 25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br />[http://www.china.org.cn/china/LegislationsForm2001-2010/2011-02/12/content_21905705.htm ''State Compensation Law''] {{StatuteListNote|''LexisNexis'' trans. via China.org.cn}}
| 1994/5/12
| 2012/10/26
|
|-
! 26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judges-law/ ''Judges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5/2/28
| 2019/4/23
|
|-
! 27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procurators-law/ ''Procurators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5/2/28
| 2019/4/23
|
|-
! 28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1/content_1383599.htm ''Law on Martial Law'']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6/3/1
| —
|
|-
! 29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br />''Measures for Electing Delegates from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o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 1981/6/10
| 2021/4/29
|
|-
! 30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1/content_1383602.htm ''Law on the Garrisoning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6/12/30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31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national-defense-law/ ''National Defense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7/3/14
| 2020/12/26
|
|-
! 32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1/content_1383573.htm ''Law o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8/6/26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33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villagers-committees-organic-law/ ''Villagers’ Committees Organic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8/11/4
| 2018/12/29
|
|-
! 34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1/content_1383560.htm ''Law on the Garrisoning of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9/6/28
| —
| applicable in Macao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35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egislation-law/ ''Legislation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00/3/15
| 2015/3/15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36
| style="text-align: left;" | [[反分裂国家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3/content_1384099.htm ''Anti-Secession Law'']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2005/3/14
| —
|
|-
! 37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中央银行财产司法强制措施豁免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3/content_1384123.htm ''Law on the Immunity of the Assets of Foreign Central Banks from Compulsory Judicial Measur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2005/10/25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38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oversight-law/ ''Law on the Oversight by the Standing Committees of People’s Congresses at All Level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06/8/27
| —
|
|-
! 39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br />[https://www.chinalawtranslate.com/en/2015nsl/ ''National Security Law''] {{StatuteListNote|$ ''China Law Translate'' trans.}}
| 2015/7/1
| —
|
|-
! 40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br />[https://www.chinalawtranslate.com/en/p-r-c-law-on-state-medals-and-state-honorary-titles/ ''State Medals and State Honorary Titles Law''] {{StatuteListNote|$ ''China Law Translate'' trans.}}
| 2015/12/27
| —
|
|-
! 41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2017/10/03/translation-national-anthem-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National Anthem Law''] {{StatuteListNote|''NPC Observer'' trans.}}
| 2017/9/1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42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supervision-law/ ''Supervision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18/3/20
| —
|
|-
! 43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peoples-assessors-law/ ''People’s Assessors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18/4/27
| —
|
|-
! 44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heroes-and-martyrs-protection-law/ ''Heroes and Martyrs Protection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18/4/27
| —
|
|-
! 45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aw-on-governmental-sanctions-for-public-employees/ ''Law on Governmental Sanctions for Public Employee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20/6/20
| —
|
|-
! 46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hong-kong-national-security-law/ ''Law on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20/6/30
| —
| applicable in Hong Kong
|-
! 47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anti-foreign-sanctions-law/ ''Law on Countering Foreign Sanctions'']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21/6/10
| —
|
|-
! 48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br />[http://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supervisors-law/ ''Supervision Officials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21/8/20
| —
|
|-
! 49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界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and-borders-law/ ''Land Borders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21/10/23
| —
|
|}
8cqqk6jdh5r0lg0co7rtqcy9qt80dv1
User:NPCObserver/ListofChineseStatutes/Procedure
2
1081777
2173586
2095571
2022-08-22T16:47:31Z
Ewan0707
32592
wikitext
text/x-wiki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text-align: center"
|-
! #
! Title
! Adopted
! Last Updated
! Notes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1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criminal-procedure-la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79/7/1
| 2018/10/26
| see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legislative-interpretations/#d6aee5633f95 this page] for relevant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s
|-
! 2
| style="text-align: left;"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决定]]<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2/content_1383929.htm ''NPCSC Decision on the Exercise of Criminal Jurisdiction over the Crimes Prescribed by the International Treaties to Whic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a Party or Has Acceded'']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87/6/23
| —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3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br />[https://www.chinalawtranslate.com/en/Administrative-Litigation-Law-(2015)/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Law''] {{StatuteListNote|$ ''China Law Translate'' trans. (v. 2014)}}
| 1989/4/4
| 2017/6/27
|
|-
! style="background:orange" | 4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civil-procedure-law/ ''Civil Procedure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1/4/9
| 2021/12/24
|
|-
! 5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arbitration-law/ ''Arbitration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1994/8/31
| 2017/9/1
|
|-
! 6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1/content_1383565.htm ''Special Maritime Procedure Law'']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1999/12/25
| —
|
|-
! 7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7-12/11/content_1383538.htm ''Extradition Law'']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2000/12/28
| —
|
|-
! 8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09-02/20/content_1471614.htm ''Law on the Mediation and Arbitration of Labor Disputes'']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2007/12/29
| —
|
|-
! 9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br />[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npc/Law/2011-02/16/content_1620748.htm ''Law on the Mediation and Arbitration of Disputes over Contracted Management of Rural Land''] {{StatuteListNote|NPC trans.}}
| 2009/6/27
| —
|
|-
! 10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br />[http://www.cspil.org/Uploadfiles/attachment/Laws%20and%20Regulations/%5Ben%5Dguojifalvwenjian/PeoplesMediation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pdf ''People’s Mediation Law''] {{StatuteListNote|''Westlaw China'' trans. via China Soc’y of Priv. Int’l L.}}
| 2010/8/28
| —
|
|-
! 11
| style="text-align: lef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br />[https://npcobserver.com/legislation/international-criminal-justice-assistance-law/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Assistance Law''] {{StatuteListNote|bill page}}
| 2018/10/26
| —
|
|}
pfubluvj3n3qngk5izr12a7r4cn2vkb
Author:趙世炎
102
1084920
2173617
2157636
2022-08-22T19:47:02Z
银色雪莉
28258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趙世炎|birthyear=1901
|deathyear=1927
|firstletter=Z
|wikipedia=
|zh-classical-wikipedia=
|wikiquote=
|commons=
|notes=字琴蓀,四川酉陽(今重慶酉陽)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image=
|country=
|times=
}}
==1920年==
*[[航海中之赴法學生消息]]
==1922年==
*[[留法儉學生蒲照魂自殺矣]]
==1924年==
*[[蘇俄與美國]]
*[[世界與列甯及列甯主義]]
*[[萬國工人救濟會與中國工人]]
*[[世界第一名帝國主義者——英國]]
*[[段祺瑞來京以前]]
*[[段祺瑞來京以後]]
==1925年==
*[[北方最近之政情]]
*[[二七紀念與列寗主義]]
*[[二七紀念與中國工人階級]]
*[[全國鐵路總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之經過與結果]]
*[[善後會議中的北方政局]]
*[[中山去世之前後]]
*[[革命與反革命 (趙世炎)]]
*[[五一節與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
*[[五一節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青年]]
*[[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之經過與結果]]
{{Author-PD-old-80}}
jz8wjflj96abqjo9r6w9pyt8hjn5bi1
2173621
2173617
2022-08-22T20:22:35Z
银色雪莉
28258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趙世炎|birthyear=1901
|deathyear=1927
|firstletter=Z
|wikipedia=
|zh-classical-wikipedia=
|wikiquote=
|commons=
|notes=字琴蓀,四川酉陽(今重慶酉陽)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image=
|country=
|times=
}}
==1920年==
*[[航海中之赴法學生消息]]
==1922年==
*[[留法儉學生蒲照魂自殺矣]]
==1924年==
*[[蘇俄與美國]]
*[[世界與列甯及列甯主義]]
*[[萬國工人救濟會與中國工人]]
*[[世界第一名帝國主義者——英國]]
*[[段祺瑞來京以前]]
*[[段祺瑞來京以後]]
==1925年==
*[[北方最近之政情]]
*[[二七紀念與列寗主義]]
*[[二七紀念與中國工人階級]]
*[[全國鐵路總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之經過與結果]]
*[[善後會議中的北方政局]]
*[[中山去世之前後]]
*[[革命與反革命 (趙世炎)]]
*[[五一節與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
*[[五一節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青年]]
*[[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之經過與結果]]
*[[奉軍入京以前]]
*[[北京「五七」怒潮的經過]]
{{Author-PD-old-80}}
a2si6ewyqo3gajlu78hhbe40zgl11em
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0
1091121
2173667
2105134
2022-08-23T01:53:12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 发文字号 = 中发〔1979〕64号
| noauthor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1979
| month = 9
| day = 9
| type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指示
| notes =
| edition =
}}
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gap}}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一致通过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七个重要法律,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我们能否坚决实施这些法律。在这七个重要法律中,刑法、刑事诉讼法同全国人民每天的切身利害有密切关系,它们能否严格执行,是衡量我国是否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标志,因此也更为广大群众所密切注意。各级党委、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都要充分认识,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信誉的大问题。只有真正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维护人民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有效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gap}}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但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至今严重存在。我们党内,由于建国以来对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长期没有重视,否定法律,轻视法律,以党代政,以言代法,有法不依,在很多同志身上已经成为习惯;认为法律可有可无,法律束手束脚,政策就是法律,有了政策可以不要法律等思想,在党员干部中相当流行。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疯狂破坏民主和法制的流毒还远未肃清,派性、无政府主义等仍在许多地方为害的情况,更必须严肃对待。如果我们不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制定的法律就难以贯彻执行,我们党就会失信于民。
{{gap}}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央现就保证这两个法律的顺利实施及有关问题,作如下指示。
{{gap}}一、严格按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办事,坚决改变和纠正一切违反刑法、刑事诉讼法的错误思想和作法。
{{gap}}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为作斗争。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今后,各级司法机关和公安机关都要在党的领导下,严格按照这两个法律办事,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人民,打击敌人,惩办罪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gap}}各级司法机关处理违法犯罪问题,都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具体分析,准确量刑。要特别注意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罪与非罪的问题;罪与非罪界限一时分不清的,不要想当然地匆忙地定罪判刑。在同一切反革命罪行和危害社会罪行的斗争中,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改变过去在一部分同志中曾经存在过的那种把一切犯罪和判刑的人员,统统当作敌我矛盾看待、处理的错误观念和作法。无论被控告者社会政治地位、社会成份和政治历史有什么不同,无论被控告者是否犯罪或是否属于敌我矛盾,在应用法律上必须一律平等,这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严禁公、检、法以外的任何机关和个人,捕人押人,私设公堂,搜查抄家,限制人身自由和侵犯人民的正当权益。也不允许以各种理由,指令公安、检察机关违反刑法规定的法律界限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司法程序,滥行捕人抓人;或者背离法律规定,任意判定、加重或减免刑罚。严禁公、检、法机关以侮辱人格、变相体罚、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对待违法犯罪人员或被拘留、逮捕、羁押人员。对于依法判刑的人员,是否剥夺其政治权利,是剥夺一部或全部,剥夺多长时间,也要分别情况,作不同的处理。至于摘掉了地、富、反、坏分子帽子的人,则都已经属于人民的范围,应保证他们享有人民的民主权利。
{{gap}}处理违反党纪、政纪和其他纪律问题,都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的规章办事,凡未触犯刑法的,一概不得与刑事犯罪问题相混淆。党内的最高处分,只能是开除党籍。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他们的思想觉悟、政治表现和其他条件一般都高于群众。所以,有些党员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被开除了党籍,但仍违法犯罪的人,才应该也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和司法程序处理。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对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人的思想、工作和作风实行监督,提出批评,都是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状态。党员在这方面的言论、行动如果有错误,应该进行批评教育,但不得打击报复。更不得认为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是犯了“恶毒攻击”罪和“反革命”罪。对于非党群众中的同类问题,也以按此精神处理。各级党政领导人,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不得以言代法,把个人意见当作法律,强令别人执行。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任何人都有权予以抵制、揭发和控告检举。
{{gap}}二、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切实保证司法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
{{gap}}今后,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切实保证法律的实施,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切实保证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使之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法律是党领导制定的,司法机关是党领导建立的,任何人不尊重法律和司法机关的职权,这首先就是损害党的领导和党的威信。党委与司法机关各有专责,不能互相代替,不应互相混淆。为此,中央决定取消各级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对县级以上干部和知名人士等违法犯罪案件,除极少数特殊重大情况必须向上级请示者外,都由所在地的司法机关独立依法审理。对于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判决和裁定,有关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坚决执行;如有不服,应按照司法程序提出上诉,由有关司法机关负责受理。各级公安机关必须坚决服从党的领导,但在执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时,又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这两者毫不矛盾,认为服从党的领导就可以违背法律规定的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必须坚决纠正。
{{gap}}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方针、政策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以党代政、以言代法,不按法律规定办事,包揽司法行政事务的习惯和作法。应该说明:过去的那种习惯和作法,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产生的,就在那种情况下,有许多事也办得不妥,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的很多作法更是根本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现在国家已经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继续过去的那种习惯和作法就完全不能允许。各级党委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司法工作的领导:(1)经常了解、研究司法工作情况,指导司法机关的党组织分析—定时期的敌情、社情及其他有关情况,确定工作重点,解决实际困难。(2)检查、监督司法机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情况,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改进作风,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坚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3)认真挑选、配备司法干部。加强对司法机关中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策和业务水平。
{{gap}}各级司法机关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主动向同级党委汇报请示工作,并充分发挥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表彰那些大公无私、刚直不阿、精通业务的司法人员。对于利用职权,对司法机关的工作非法进行干涉和施加影响的干部,对于渎职失职、屈从权势、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司法人员,必须依法严加查究。
{{gap}}三、迅速健全各级司法机构,努力建设一支坚强的司法工作队伍。
{{gap}}中央责成中央组织部会同各司法机关和国家编制委员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尽快研究、制定健全各级司法机构和加强司法干部队伍的具体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党政机关、军队系统和经济部门,抽调一大批思想好、作风正、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政策和文化水平的干部,经过必要的训练后,分配到司法部门工作。对学过司法专业和做过司法工作,包括教学、研究工作的人员,进行一次普查、摸底,凡现在仍然适合做司法工作的,应尽量动员归队。
{{gap}}争取在今年内,对省、地、县司法机关的领导班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这三级的公安厅(局)长、法院院长和检察长,都应当从具有相当于同级党委常委条件的干部中,慎选适当的同志担任。要首先把法院、检察院的机构健全起来。在调整和充实各级司法机关领导班子的同时,对现有司法干部队伍要进行必要的整顿。
{{gap}}国务院已经成立的司法部,除主管司法行政工作外,要把培训司法干部工作统一抓起来。公安干警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由公安部门负责。过去撤销的政法院系和政法、公安院校应尽快恢复起来。有条件的文科大学应设置法律系或法律专业。各省、市、自治区可根据需要,逐步新建各类政法院校和司法、公安干警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训练班,培养各种专门人才,轮训现有司法、公安干部。
{{gap}}为了保持县以上公、检、法机关领导骨干的相对稳定,恢复由上级公、检、法机关协助地方党委管理、考核有关干部的制度。地方党委对公、检、法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的调配,应征得上级公、检、法机关的同意。
{{gap}}四、广泛、深入地宣传法律,为正式实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做好准备。
{{gap}}要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宣传法律,加强法制教育。各大、中、小学都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各级党校和各类干部学校,都要把学习法律列入教学计划。各级公、检、法机关的全体工作人员(包括民警、监狱和劳改工作人员)要首先学好刑法、刑事诉讼法的全部内容。对于广大群众,要把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使两个法律的主要内容逐步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使大家知道这些法律保障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怎样是守法,怎样是违法,提高遵守和维护法律的自觉性。
{{gap}}各级党组织和司法机关,要继续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认真落实党的政策,抓紧清理积案和纠正冤假错案的工作。对过去习惯使用的一切不符合刑法、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办法,应坚决改正。对现行的同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符合的各种规章条例,应予修订。对在押人犯没有起诉和审判的,必须以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迅速准备起诉和审判,罪证不足的应按照法律规定及时作出适当处理。总之,要积极为刑法、刑事诉讼法在一九八O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实施做好各种准备。
{{gap}}五、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都要带头遵守法律。
{{gap}}我国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广泛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它既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又体现了党的政策和主张,具有极大的权威。因此,从党中央委员会到基层组织,从党中央主席到每个党员,都必须一体遵行。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绝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殊公民,绝不允许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法律,懂得法律,带头遵守法律。
{{gap}}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是也有少数干部、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以及他们的亲属,存在着特权思想,喜欢搞特殊化,甚至目无党纪国法,利用职权,营私舞弊,压制民主,打击报复,把旧式官场的腐朽作风和封建衙门的恶劣习气带进党内和国家机关内,严重地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破坏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党中央认为,有必要向全党同志敲起警钟,坚决刹住这一切歪风邪气。对那些屡教不改、严重违法乱纪的人,不论现在地位多高,过去功劳多大,都要给以纪律制裁;对于其中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人,一定要依法处理,决不允许包庇、纵容。
{{gap}}执行法律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一致的。今后,各级党组织的决议和指示,都必须有利于法律的执行,而不能与法律相抵触。如果某些法律的某些内容确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通过法定程序加以修改。
{{gap}}各级党委接到本指示后,应结合实际,认真讨论,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重要情况和问题。望及时报告中央。
{{署名|中共中央|一九七九年九月九日}}
{{PD-PRC-CPC}}
ffvkrx0bthhwp8r9x09n133z6sdljqj
承政院日記/肅宗/三年/九月
0
1102847
2173613
2155978
2022-08-22T18:58:36Z
Blahhmosh
79595
/* 9月12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九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八月|八月]]|next=[[../十月|十月]]}}
==9月1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鄭重徽。右承旨李元祿。左副承旨睦存善。右副承旨李晶。同副承旨金德遠。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李徵龜。事變假注書安圭。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自午時至酉時,日暈。
○下直,開寧縣監姜獻之。
○謝恩,司諫安如石,護軍李聚,長興主簿朴世柱,沙斤察訪李恒徵,麻田郡守沈橒,大同察訪任以道,義州府尹申翼相,監察黃鎰,典簿金錫衍。
○左副承旨睦存善初度呈辭。入啓。給由。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傳曰,下直守令留待。
○戶曹判書吳始壽辭職上疏。入啓。
○京畿監司書目,陰竹等官呈,以去月二十三日霜降之後,日氣稍暖,各穀不至於大段損傷事。
○忠淸監司書目,公州等官呈,以去月二十三日,四日霜降事。
○答戶曹判書吳始壽疏曰,省疏具悉卿懇。卿其安心勿辭,調理行公。
○晝講入侍,同知事睦來善,特進官沈梓,承旨鄭重徽,玉堂柳命賢、睦天成,假注書李徵龜,史官李玄錫、安如岳。
○傳曰,下直守令引見。
○晝講時,參贊官鄭重徽所啓,近來法府禁吏之作弊閭家,已成痼弊,頃者憲府所由以執捉酒禁事,出往京城十里外村民聚會之處,被其毆打,來告城上所,使左右捕盜廳,跟捕其毆打所由之人,則左右捕盜廳,各送捕盜一牌于蘆原地,圍捕之際,多有騷擾之弊。毆打禁吏之人,非捕盜之所可跟捕,而左右大將,只聽憲府之分付,矇然分付,殊甚不當。左右捕盜大將,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亦爲申飭憲府,俾無禁吏作弊之事可也。又所啓,頃者以館學儒生解罰事,前後聖敎,非不勤至,而儒生等,終不奉行,則知館事,大司成,所當只陳其儒生等不從之意,而乃以今姑置之之外,更無他策等語爲草記。自上成命,旣不能奉行,而反以置之爲言,其在事體,殊甚不當,知館事、大司成,竝推考何如?上曰,依啓。且過百多士,終不解罰,使不得赴於同慶之科,今雖已過,稱冤必多,更爲開諭,使之解罰可也。
○今日輪對官引見時,吏曹正郞李聃命所啓,臣曹別無疵弊,而下詢之下,略陳所懷矣。臣取見文臣官案,除在喪罷職,無故作散者甚多。此等人自少勤苦讀書,求占科名者無他,非志在君民,則乃爲門戶喫着計,而自四館陞出六品之後,一解官職致仕,平生其冤屈,固已甚矣,而以朝家事體言之,則旣賜之紅紙,許以出身者,亦將以用之也。顧乃置之切遺,所用皆蔭仕之類,所以致此者,實坐文職之窠少也。在昔則雖小各司之職,文官必爲之,有餘然後,乃除蔭官,而後世則不然,蔭官之有形勢者,常見調用,文官之遠外無扳援者,常不見調用,故小各司之職,遂爲蔭官之科,而文反詘於蔭,此豈設科之本意哉?今此作散之文官,使之做臺官、守令則固未必皆合,而使之爲各司官員,則豈不如以雜技遷轉之類哉?小各司之以文官塡差,雖不可一如古例,若以員多之司,抄出六七司,每司一官,必以文官塡差,以爲收用文官之地,則似或便好矣。上曰,事係變通,後日本曹判書入侍時,更稟可也。又所啓,國家經用係地部,刑獄生殺係刑部,而二曹規例,必先關由於郞廳而後,裁決於堂上,郞僚爲任,視堂上尤爲切近,而至於錢穀出入之際,聽斷低昂之間,易有奸冒之患,必得地望彈壓之人,爲郞僚然後,同僚可以畏憚,下吏可以懲戢。故曾前刑曹郞廳一二員,有以曾經臺侍差出之時,今亦申勅此例,後政隨窠,刑曹郞廳一二員,以曾經臺侍差出,而戶曹郞廳,亦依刑曹例,而爲之似當矣。上曰,依爲之。又所啓,朝家官制,四品以下,則從品正品,別無間隔,至於三品以上,則雖是同品,從正太有分別,而一自副正革罷之後,元無從三品內職,兩司亞長及國子司成,則雖有之,必臺侍爲之之職,故凡文臣,則每以司藝直拜正,官序殊爲無漸矣。今玆復設有物力衙門,副正二遞兒,以爲正三品階梯則似好矣。當此減省之日,不宜請復受祿之官,而二副正之常祿,一年不過六十餘石,以言乎地部經用,則所費甚些,以言乎官方,可無驟而無漸之弊,故敢達矣。上曰,事係變通,後日本曹判書入侍時,更稟可也。輪對官刑曹正郞李聖麟所啓,本曹元非米布衙門,絶無紙地出處,而各房公事下紙,其數無窮。在前則有司僕寺故失馬推考贖木及各道災傷贖木,故推移備用矣。一自見失之後,無路辦出,責用於當色下人等,已成謬例,此蓋出於下人輩侵徵訟者,有所得食而然也,事之苟且,莫此爲甚,合有別樣變通之道矣。上曰,依前故失馬及災傷贖木,取用可也。
==9月2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鄭重徽。右承旨李元祿。左副承旨睦存善。右副承旨李晶。同副承旨金德遠。注書。假注書。事變假注書。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礪山郡守沈樞。
○謝恩,蔚珍縣令孫愈,學錄羅{{?|⿰礻宣}},中部參奉李齊夏。
○左副承旨睦存善再度呈辭。入啓。加給由。
○掌令李達意啓曰,臣於日昨茶時公座,以禁條所載會飮出禁矣。夜深之後,禁吏還現,而酷被打傷,且失禁牌,究問厥由,則東門外石峴近處,適逢數十人會飮,執捉之際,反被醉漢輩束縛亂毆,幾死僅生云。臣聞甚驚駭,欲詳其虛實,而且送禁吏,則其勢必難捉來,且其打禁吏奪禁牌,果如禁吏之言,則是亂民也。其顚越不恭,與盜無異,故言于捕盜廳,捉致四五人而來,推覈之時,始知石峴在京城十里外,禁吏之違法遠出,亦極可惡,故卽爲囚禁,將欲嚴治,終始曲折,不過如斯矣。伏聞筵臣以捕盜廳因不干之事,出送捕盜,未免騷擾,至於請推大將云。初令出送捕盜者,卽臣也,臣何敢晏然仍冒?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傳曰,下直守令留待。
○領議政許積二十三度呈辭。入啓。傳曰,安心調理。
○晝講入侍,同知事李堂揆,特進官李弘淵,承旨金德遠,玉堂睦林儒、睦天成,假注書李徵龜,史官尹義濟、安如岳。
○傳曰,留待守令引見。
○明日中宮殿誕日,權停例陳賀時,開門差早。
○府啓,引嫌而退,旣有曲折,別無所失,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掌令李達意出仕。答曰,依啓。
○京畿監司書目,高陽呈,以江原監司趙師錫辭職上疏上送啓,答曰,省疏具悉。卿才實合承宣之任,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掌令李達意就職。
○晝講時,江原監司趙師錫催捉發送事,榻前定奪。
==9月3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鄭重徽。右承旨李元祿。左副承旨睦存善{{*|遞}}。右副承旨李晶。同副承旨金德遠。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李徵龜。事變假注書安圭。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安岳郡守禹昌績,大同察訪任以道,扶餘縣監黃重耉。
○中殿誕日,兩慈殿、大殿、中殿,政院、玉堂問安。答曰,知道。
○左副承旨睦存善三度呈辭。入啓。遞差。
○右議政許穆箚子。大槪,今日陳賀大禮,扶詣闕下,而久病中,氣力委頓,眩疾猝甚,不得入參班列,惶恐請罪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有疾未參,別無所嫌,卿其安心,勿辭調理焉。
○吏曹啓曰,承旨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成均館官員以知館事意啓曰,大司成臣李袤,昨承聖敎,卽入太學,招集四學齋任,更爲開諭,則齋任等謹承聖敎,相議解削,其數凡一百五十二人,敢啓。傳曰,知道。
○禁府,韓原明,楊州綠楊驛,徒二年定配。啓。
○刑曹啓目,李仁漢係是朝官,移義禁府處置,何如?啓依允。禁府,李仁漢拿囚。啓。
==9月4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鄭重徽。右承旨睦昌明。左副承旨李元祿。右副承旨李晶。同副承旨金德遠。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李徵龜。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有政。
○下直,泗川縣監李基陽,防踏僉使鄭後榮。
○謝恩,江原監司趙師錫,五衛將金汝南,承文博士權珪。
○禮曹判書閔熙,右參贊睦來善,鍼灸呈辭。入啓。給由。
○假注書安圭病,代權珪。
○實錄廳啓曰,實錄印出,今日已爲完畢,卷數定爲二十二卷,計其五處分藏,則通共一百十卷。粧䌙之役,當畢於數日內,謄錄郞廳與下人,竝爲減去,工匠等計除洗補改張者外,亦皆放送。奉安於春秋館之日,卽令本館推擇啓下,何如?傳曰,允。
○慶尙監司書目,居昌呈,以獻納宋□□病重,上去不得事,啓。遞差。
○領議政許積二十四度呈辭。入啓。傳曰,安心調理。
○傳曰,下直守令、邊將留待。
○傳曰,今日備局堂上,當爲引見,晝講停。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政院啓曰,承旨一員未差,右承旨李元祿呈辭受由,下去嶺南,還來遲速,未可豫料。出納之地,事多苟簡,今日政,闕員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曰,朗善君沐浴事下去時,給馬。
○謝恩,右承旨睦昌明。
○傳曰,留待邊將引見。
○今日引見時,兵曹參判申晸牌招入直事及泗川縣監李基陽遞差事,榻前定奪。
○引見時,執義李沆所啓,大臣以新除守令之不爲擧劾,非斥臺閣。臣連日呈告,行公屬耳,而一日在官,當盡一日之責,則不職之失,臣實爲之,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勿爲退待。司諫安如石所啓,大臣以新除守令之不爲擧劾,非斥臺閣。臣之行公,已至數日,則不職之失,在所難免,決不可晏然,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退待。執義李沆所啓,淮陽府使金宇亨以二品宰臣,爲其子婦之山訟,要於路,呈文于大臣,其虧損事體,貽辱搢紳大矣。瞻聆所及,孰不爲駭?物議譁然,久而愈激,請淮陽府使金宇亨罷職。上曰,依啓。司諫安如石所啓,民生休戚,係於守令之賢否,則其爲任不輕而重也,較然矣,況今年事失稔之時,尤不可不擇。通川郡守李晉,性本弛緩,不解吏事,曾爲畿邑守令,不治之聲,傳播於中外,且有不謹之誚。及授本職,大小政令,一委下吏,吏緣爲奸,民不堪命,請通川郡守李晉罷職。上曰,不允。又所啓,湖西驛路之凋弊,甚於他道,如非督郵之得人,有難成樣。靑丹察訪任命世,爲人庸殘,全不解事,且鄙瑣見侮之事,不一而足。前頭勅行之時,將無以責應,請靑丹察訪任命世罷職。上曰,依啓。左議政權大運所啓,頃日史官往見江都所藏《光海朝日記》,則所逸編秩頗多。今番謄出赤裳山所藏日記,以爲補缺之地。且五臺山史閣,則《光海朝日記》,全數缺漏,謄出藏置事,曾已定奪矣。謄書之役,甚爲浩大,而此則不過日記謄出事也。與列聖實錄,事體有別,不必多出謄錄如實錄廳之煩也。以春秋館堂上,使之主管,而郞廳則以兼春秋數三人,量宜啓下,書役則以寫字官善寫者抄擇爲之,郞廳平明仕進,分授寫字官,使之精寫,日暮罷仕時,計其各人所書而收捧,每每如此,則工役易就,員役亦可減少矣。赤裳山所藏日記,必須趁卽運來,然後可以始役,下送史官一人,使之輸來,而且赤裳史閣,不爲曝曬久矣,兼爲曝曬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所啓,試官牌不進之類,不爲稟達,自下更招,雖有前日傳敎,此不過一時矯弊之擧,不可仍爲定式□牌是君命,有非自下所敢私自更送,而頃日試官之牌不進也,政院不爲稟達,至於再三出牌,其在事體,殊涉未安矣。上曰,今後則牌不進之人,政院稟達,更招可也。吏曹判書閔點所啓,本曹正郞李聃命,頃日輪對時,以文官差出各司一窠事陳達,而有本曹判書入侍時,更稟之敎矣。臣取見官案,則文臣作散者一百四十七人,而除病廢在喪庶派者外,無故作散者,只四十九人矣。就其中,可合職務者,亦甚鮮少,而擇其可用者,塡差於蔭官之科,未爲不可,至於小各司設窠,事係變通,下詢于入侍大臣何如?左議政大運曰,故事則臺官遞職之後,亦差小各司之任,而各司無當品窠闕,然後送西例也。今雖不可盡如古例,其窠闕,以文、南通用可矣,而不必以某衙門某職爲文官之窠耳。上曰,今後則小各司官員差出時,吏曹知此意,以文、南、武,參錯用之可也。又所啓,刑曹郞官,有朔數定限,不宜輕易遷動,而第監察、禁府都事則雖有定朔,大政時則未準朔之人,亦皆啓請擬望,而至於刑曹郞官,獨無是規,一依監察、禁府都事例,啓請擬望似當,下詢于入侍大臣,處之何如?左議政大運曰,刑郞之必爲久任,定其朔數,其意有在,今不可猝改,而至於大政時,則與監察、禁府都事,一體啓稟,似無不可矣。上曰,依爲之。以兵曹判書金錫胄所啓,金世翊敍用事承傳。工曹判書柳赫然所啓,李穦職牒還給事承傳。韓興君李汝發所啓,御營廳有船五隻,載鐵於長淵地,且有所使之處,而有限年改槊等之事矣。其中二隻,今已年久腐傷,令備局下送全羅道,使之添木改槊以送,何如?上曰,依爲之。
○吏批,趙遠期爲兵曹參議,柳挺輝爲掌樂正,李觀徵爲刑曹參判,金璁爲校理,睦昌明爲承旨,吳始大爲吏曹佐郞,鄭洙賢爲工曹佐郞,鄭煥爲禮曹佐郞,金益華爲監察,姜碩耉爲獻納金千鎰爲直講,李華鎭爲司藝,李堂揆爲副提學,權瑎爲兵曹參知,李坫爲尙衣院別提。
==9月5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鄭重徽。右承旨睦昌明。左副承旨李元祿。右副承旨李晶。同副承旨金德遠。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李徵龜。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自辰時至巳時,日暈。
○吏曹啓曰,江華留守許秩,今已瓜滿,其代依近例,令備邊司議薦,何如?傳曰,允。
○備邊司啓曰,本司武郞廳副司勇許羾,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六品遷轉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正言李鳳徵啓曰,臣之有言責有日,而一未論劾守宰,其不職,臣旣自知,而又大臣以此非之,所當趁卽自列,而昨緣日暮,今姑來避,臣罪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掌令李達意啓曰,臣素患痰暈,近復添劇,專廢飮啖,委頓床席。累呈辭單,見阻喉司,臣心悶縮,固已罔措。伏聞昨日筵中大臣,以新除守令之不爲擧劾,非斥臺閣,而同僚至於引避云。臣之不職之失,到此益著,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晝講入侍,知事金錫胄,特進官鄭之虎,承旨金德遠,玉堂柳命賢、閔就道,假注書李徵龜,史官尹義濟、安如岳。
○副提學李堂揆上疏。大槪,臣所兼同知經筵、實錄、春秋等,令該曹考例處置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卿辭如此,當令該曹,考例稟處焉。
○右議政許穆箚子。大槪,以病勢情勢,乞罷職名事。入啓。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年老多病,自是常事,卿何如是固辭?更勿爲辭,臥閤論道,以副予望。傳曰,遣史官傳諭。
○增廣文科初試出榜,詣闕。
○謝恩,兵曹參議趙遠期,吏曹佐郞吳始大,校理金璁。
○執義李沆啓曰,掌令李達意以被斥於大臣引避,處置歸於臣,而臣之不職,亦已著矣。方此自列之不暇,何敢處置同僚?請命遞斥臣職。
○持平權瑍啓曰,臣卽自試院,來詣臺廳,聞同僚以不言之失,引避云,臣不勝瞿然之至。臣之忝叨是職,于今三易月,含默之責,臣實當之,何可晏然乎?請命遞斥臣職。
○持平孫萬雄啓曰,臣卽自試所,來詣臺廳,昨於筵中,大臣以新除守令之不爲擧劾爲非云。臣之忝居是職,今有日矣。當論不論之失,臣實有之,何可晏然乎?請命遞斥臣職。
○大司諫李元禎啓曰,臣於頃者,以文科監試官承牌,而適患痞痛,未得赴召。政院援據承傳,不爲啓知,以致召牌之再辱。不得已扶曳趨命,則同僚爲傳前啓,果已詣臺,而緣臣初未卽赴,難於聯名,等待之際,日暮闕啓。臣旣有違慢召命之罪,又有無端闕啓之失,以此以彼,俱宜斥免,而迫於試役,無暇自列。罷場之後,今姑來避,且接二僚避辭,更添大臣含默之斥,罪戾一倍,悶縮益深,請命遞斥臣職。
○正言朴鎭圭啓曰,臣於卽者,自試院詣臺,伏聞昨日筵中,大臣以臺諫之不論新除守令爲非云,臣之不職之責著矣。且頃日以監試官,承牌入來,有無端闕啓之失,以此以彼,決不可一刻苟冒,請命遞斥臣職。答大司諫、正言、執義、兩持平曰,勿辭,退待物論。
○晝講時,侍講官柳命賢所啓,頃聞濟州牧使尹昌亨,常貢之外,別獻十匹名鬣。創出無前之擧,已極猥越,況其狀啓中,太僕無可合御乘,故別爲封進云。究其心迹,皆出媚悅之計,此路一開,後弊有不可勝言者。聖明沖年御極,正宜屛絶遠物,決不可受此別獻,有累淸明之治。臣意以爲,所納十匹馬,倂卽還送本州,尹昌亨則快加譴罪,使中外洞知聖意,以防日後私獻之弊宜當。上曰,筵臣之言誠是,而越海還送有弊。以其馬今姑移施於前頭八駿馬進上之數,尹昌亨則從重推考,觀其緘辭而處之。又所啓,頃因諸臣獻議,壬子以後屯田革罷,旣有成命,其爲民革弊,德意藹然,而旋聞諸宮家競爲折受柴場,不但當初革罷之擧,竟歸虛地,朝家之失信於民,亦且不貲。諸宮家所折受處,一倂嚴禁事,申勅內司宜當。上曰,壬子以後革罷屯田,諸宮家勿爲折受事,更爲申勅。參贊官金德遠所啓,京中諸衙門,直爲定役事,特令禁斷之意,頃日筵中,諫臣及大臣陳達蒙允,已出於擧行條矣。數日前司饔院匠人代定時,不委於各官之意,草記蒙允,臣忝叨嶺藩之時,詳知此弊,自京直定之類,多是士夫子枝,或境內名無之人,以此之故,各邑騷擾之弊,不一而足。其逃散之代,自上司分付于各道各邑,使之充定,事體當然,何可自京衙門直定乎?頃日擧行條及廚院草記,俱是蒙允之事,則必有指一定奪然後,外方可以奉行,敢此仰達。上曰,依前日諫臣及大臣定奪,施行,可也。吏曹啓曰,承旨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9月6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李元祿。左副承旨權瑎。右副承旨李晶。同副承旨金德遠。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李徵龜。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有政。
○謝恩,刑曹參判李觀徵,掌樂正柳挺輝,司藝李華鎭,禮曹佐郞鄭煥,尙衣別提李坫。
○領議政許積二十五度呈辭。入啓。傳曰,安心調理。
○傳曰,今日晝講停。
○左承旨鄭重徽上疏。大槪,賤疾添劇,差復無期,乞賜遞免,俾得及時調治,以尋生路事。入啓。踏啓字。
○右尹鄭錀辭職上疏,入啓。答曰,省疏具悉。獄事未決之前,徑先自明,殊涉率爾,卿其勿辭察職。
○司諫安如石啓曰,昨者同僚與長官以被斥大臣,相繼引避,臣當處置,而臣之忝叨是職,亦旣有日,一未擧劾,則不職之失,固已著矣。其何敢處置同僚乎?臣於昨日,卽當自列,而素患疝症猝發,末由詣臺。旣不能趁卽來避,且未免前啓之闕,臣之所失,到此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京畿監司書目,廣州呈,以右承旨李元祿辭職上疏,上送事啓。踏啓字。
○政院啓曰,卽見一所榜目,則三等五十八人一行落書,殊甚不察。當該試官,請推考。傳曰,允。
○玉堂箚子。大槪,請大司諫李元禎遞差,正言李鳳徵,掌令李達意,執義李沆,持平權瑍、孫萬雄,正言朴鎭圭,司諫安如石,竝命出仕事。入啓,答曰,依啓。
○大司成李袤上疏。大槪,衰病日甚,入侍無期,經筵兼任,懇乞遞免事。入啓。
○正言朴鎭圭,實錄兼春秋減下肅拜。
○持平權瑍啓曰,昨日出榜榜目書寫之際,非不詳加考閱,而怱擾中,三等落書處,終未及覺察,矇然入啓,以致政院之請推,臣不勝瞿然之至。試院凡事,監試官主掌,則不察之失,臣實當之。旣被推緘,決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謝恩,左承旨睦昌明。
○吏批,李夏鎭爲大司諫,李萬林爲泗川縣監,金是鉉爲靑丹察訪,崔逸、權瑎爲承旨。
==9月7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李元祿。左副承旨權瑎。右副承旨李晶。同副承旨金德遠。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李徵龜。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辰時,日暈。夜一更,月暈。三更,黑雲一道如氣,自乾方直指東方,長竟天,廣尺許,漸進北方,良久乃滅。
○謝恩,獻納姜碩耉,監察金益華。
○答大司成李袤疏曰,省疏具悉。卿之年齡,已迫桑楡,雖不可責之以奔走之效,時時出入筵席,啓沃予心,是所望於卿者,卿其勿辭察職。
○藥房都提調左議政臣權大運,提調行兵曹判書臣金錫胄,副提調行都承旨臣趙威明啓曰,秋日漸至凉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而兩慈殿氣候,亦復何如?臣等無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兩慈殿氣候安寧,予亦無事矣。
○平安監司書目,平壤等二十二邑,前月初五,六日,二十一日,狂風大雨,一時兼作,各穀慘被損傷。安州等十三邑,二十二,三日,二十四日夜霜降,晩耕小豆及木麥,無望成實,前頭民事,極爲可慮事。
○吏曹啓曰,禮曹佐郞李禎來,本曹假郞廳差下之後,初不言其有病患,而及至稟政之際,猝然稱病,終不仕進,故不得已他假郞廳差出,而禎來之偃蹇自便之狀,殊涉可駭。不可無責勵之道,李禎來本職,汰去何如?傳曰,允。
○義州府尹書目,陳奏使一行,今月初四日午時量,還渡江事。
○謝恩兼陳奏使書目,臣等一行,今月初四日,還渡江事。
○府啓,引嫌而退,未及覺察,至被推緘,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持平權瑍遞差。答曰,依啓。
○吏曹啓曰,臺諫有闕,政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9月8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李元祿。左副承旨權瑎。右副承旨李晶。同副承旨金德遠。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李徵龜。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謝恩,大司諫李夏鎭,護軍金世翊,靈巖郡守金邦杰,泗川縣監李萬林,靑丹察訪金是鉉。
○領議政許積二十六度呈辭。入啓。傳曰,遣承旨敦諭。
○咸鏡監司書目,道內農事形止及甲山境,去八月二十三日,以二十四日至連霜降,至於鎭東堡則去七月二十六日,以二十八日至,霜降緣由事。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持平孫萬雄啓曰,二所榜目啓下之後,卽伏聞參榜擧子李㘽父銜,乃蓬萊君,而榜目中,以蓬山君書塡云,臣聞來,不勝瞿然。取見榜目及擧子試卷皮封,則萊字之誤書山字,果爲明白。想以其時監試官,矇然不察之失,實所難免,何可晏然仍冒?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大司諫李元禎啓曰,日昨臣之受命爲考試官也,旣以其榜目入啓,而下于政院矣。今聞其中,蓬萊君之萊字有誤云。臣之所職者何事,而冬烘昏昧,一至於此也?臣實悚悸,無地自容。臣之所失,旣如是之重,何敢晏然於臺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執義李沆啓曰,日者掌令李達意之引避也,其間委折,似無大段之失,故乃請出仕矣,今聞物議,以臣請出爲非云,處置乖當,臣實難免。臣家甚窮僻,罕與人接,才聞物議,今始來避,臣之所失,至此尤大。決不可晏然仍冒,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掌令李達意啓曰,日昨捕盜大將之被推,實由於臣之未諳規例,致此做錯,則臣之當斥,臣亦自知,意外請出,益復狼狽,尋單見阻,悶蹙度日。卽者同僚果以前日處置,見非物議爲避,則臣之難冒之勢,到此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正言朴鎭圭啓曰,臣以監試官,進去二所試場,凡事非不十分詳愼,而參榜擧子中,李㘽父銜蓬萊君之萊字,以山字誤書,而不卽覺察,仍爲入啓,乃至啓下之後,因人聞知,今始來避,所失大矣。不可晏然仍冒,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同副承旨金德遠書啓,臣承命往諭于領議政許積,則以爲七朔哀號,未蒙恩遞,方切徊徨悶蹙之至。卽者意外近侍馳臨,傳諭聖旨,而至以甲寅大漸時事爲之敎,臣奉讀至此,心肝摧裂,不覺血淚之交橫也。臣之本病旣篤,無望生全,而信聽醫人之言,誤施外貼之藥,以致病邊,臂脚全不運用,貼身叫痛,作一未冷之屍。以此病狀,萬無調理回春,仰備顧問之望。當以少箚,更暴危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院啓,竝引嫌而退。誤書不察,難免其失,發遣捕盜,有違法例,而處置乖當,勢難在職。請持平孫萬雄,大司諫李夏鎭,執義李沆,掌令李達意,正言朴鎭圭,竝命遞差。答曰,依啓。
○夜三更,月暈。
==9月9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李元祿。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趙遠期。注書李善溥{{*|在}}姜銑。假注書李徵龜。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昧爽,有氣。未時,日暈。
○下直,麻田郡守沈橒。
○謝恩,奉常主簿洪贊元。
○大司憲尹鑴再度呈辭。入啓。加給由。
○判尹張善瀓辭職上疏。入啓。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安心勿辭,調理察職。
○全羅監司書目,長水呈,以八月二十三日霜降,晩種木麥,處處枯損事。
○禁府,李延浹、崔{{!|𪩊|⿰山恩}}拿囚。啓。
○傳曰,下直守令留待。
○江原監司書目,原州呈,以司僕正韓垽病重,上去不得事。啓,遞差。又書目,原州呈,以八月二十四五日,橫城呈,以八月二十三日,洪川呈,以八月三十日霜降,晩穀損傷,民事可慮事。
○咸鏡監司書目,今此東堂北道試所入門官豫差富寧府使白文奎,元不前進,事極怠慢罷黜,査問官前正郞金光瑨,咫尺之地,偃臥不進罪狀,令朝廷處置事。
○院啓,{{*|同前}}請通川郡守李晉罷職。答曰,不允。
○晝講入侍,知事金錫胄,特進官沈梓,承旨睦昌明,玉堂金璁、睦天成,假注書李徵龜,史官尹義濟、安如岳。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成均館官員,以知館事意啓曰,今九月初九日儒生課試,當爲設行,而政府有故,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曰,下直守令引見。
○領議政許積箚子。大槪,昨承別諭,惶恐轉甚,更暴危懇,冀蒙哀憐,許遞事。入啓,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予意已悉於昨者近侍宣諭之批,予不多誥。卿其深思,更勿爲辭,亟斷來章,臥閤論道,以副至意。
○禮曹啓曰,卽見本曹啓本增廣別試初試二所榜目,則尙衣院直長李㘽其父烱胤職銜蓬萊君之萊字,誤以山字書之,此外亦多誤書處。莫重入啓榜目,不能詳察,以致如此,二所試官推考,榜目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奉敎李玄錫上疏。大槪,父子相避,在下當遞,亟命遞臣職名事。入啓,下該曹。
○政院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簡。新差同副承旨,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謝恩,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趙遠期。
○禁府,李天行拿囚。啓。
○吏曹啓曰,四館積滯,依例秋別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啓曰,江華鎭江場捉出馬,雌雄凶咎,竝六十五匹上來之意,臣錫胄才已陳達於榻前矣。禾毛色別單書入,而其一匹,昨日致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成均館啓曰,今九月初九日儒生課試,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事,曾已啓達矣。大提學閔點,奉命出使,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
○吏批,李沃爲淮陽府使,李夏鎭爲戶曹參議,李元禎爲禮曹參判,權瑎爲大司諫,李湜爲持平,兪夏益爲執義,具崟爲掌令,李元祿爲兵曹參知,洪萬運爲宗簿主簿,吳道一爲禮曹佐郞,權瑍爲校理,朴相馨爲掌令,李后定爲持平,趙元紀爲承旨,李沆爲司僕正,孫萬雄爲正言,辛錫一爲富寧府使,李尙悌爲典籍。
==9月10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趙遠期。注書李善溥姜銑。假注書李徵龜。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
○謝恩,江華留守洪宇遠,戶曹參議李夏鎭,司僕正李沆,執義兪夏益,副提學李堂揆。
○領議政許積二十七度呈辭。入啓。傳曰,安心調理。
○大司憲尹鑴三度呈辭。入啓。加給由。
○慶尙監司書目,蔚山府使安垕病重,罷黜事。
○實錄廳啓曰,實錄纂出後,摠裁官以下,往彰義門外遮日巖,取其草本,剉斫沈水,洗其墨迹,送于該曹,謂之洗草。乃是舊例,令該曹擇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執義兪夏益啓曰,臣頃忝掌試之任,科場凡事,非不欲詳審,而榜目中誤書處甚多。伊時試官之移拜臺職者,旣以此見遞,而昨因該曹啓辭,又有問備之擧,尤難晏然於臺席,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院啓{{*|同前}},請通川郡守李晉罷職。泗川縣監李萬林以科前資窮,驟陞堂上,而本以賤孽,且無履歷,除目一下,物情皆駭。如此之人,不可畀以字牧之任,請泗川縣監李萬林遞差。新除授大司諫權瑎,爲迎其父之行,平安道下去,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依啓。
○晝講入侍,知事金錫胄,特進官李弘淵,玉堂李堂揆、金璁,承旨金德遠,假注書李徵龜,史官尹義濟、安如岳。
○今日晝講時,昨日政差出憲府之官,在京人卽爲牌招察任事,榻前定奪。
○明日輪對官落點。敦寧判官李克儐,兵曹正郞李國華,工曹正郞申弼華,司藝李華鎭,左通禮崔俊輿。
○謝恩,掌令朴相馨,持平李后定。
○禮曹啓曰,傳敎矣。洗草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九月十九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吏曹啓曰,守令多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幼學李章奎等上疏。大槪,請褒贈星州故處士李奉忠孝道德,一以爲朝家扶植勸勵之方,一以慰士林欽德慕義之誠。入啓。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之事,當令該曹稟處焉。
○府啓,新除授掌令具崟,時在慶尙道靑松府任所,持平李湜以京試官,時在慶尙道河陽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引嫌而退。誤書不察,至被推緘,揆以臺體,勢難在職,請執義兪夏益遞差。答曰,依啓。李湜竣事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
○晝講時,參贊官金德遠所啓,江華留守洪宇遠,淸名直節,爲一世之所推仰。當聖明春秋鼎盛,方懋學問之日,如此之人,留置朝廷,出入經席,輔導君德,且使朝紳有所矜式可也。今此差除外任,恐未合於朝家政體也。自前朝臣之出外也,或有臺啓之請留者,或有道臣之啓遞者,此由於內外之輕重,而況如宇遠其進退,尤有所關重者乎。且江都異於松都,本非優閑之地,則差遣老臣,亦非優待之道也。重臣此任,旣出於大臣之所議薦,則固非小臣之所敢輕議,而臣旣待罪於筵臣之末,區區所懷,不得不仰達。上曰,宇遠剛直有文學,可以出入經席,輔導君德,而年且老矣,不可出外,其說誠然。後日大臣入侍時,議處可也。又所啓,大司成李袤,年今七十八矣。故參判李後山、趙壽益,皆因筵臣所達,特命入參於耆老所,此乃聖朝美事。今李袤壽秩,雖未及於正二品,以四朝舊臣,年迫八十,聖上所待,異於他臣,其在優老之道,似當入參於耆老所。詳問于大臣,而處之何如?知事金錫胄曰,從二品之入參耆老所,實非恒規,似難容易爲之,廣議而處之,恐合事宜。上曰,後日大臣入侍時,議處可也。
==9月11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趙遠期。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李徵龜。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一更至二更,月暈。
○謝恩,禮曹參判李元禎,佐郞吳道一,富寧府使辛錫一,濬源殿參奉李震榮,正言孫萬雄,學正姜相國,兼養賢直長羅{{?|⿰礻宣}},中樞經歷魚尙佶。
○正言孫萬雄啓曰,臣才以監試官,有榜目誤書處不察之失,引避見遞矣。不意今者,復玷薇垣,誤恩重疊,愧懼冞切。伏聞禮曹又以此事,有試官請推之啓。旣被推勘,尤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傳曰,實錄廳摠裁官以下書啓。
○傳曰,史官四員待命,騎馬十二匹立之,津船內摘奸。
○晝講入侍,知事金錫胄,特進官閔點,玉堂李堂揆、睦天成,承旨李晶,假注書李徵龜,史官李玄錫、安如岳。
○傳曰,實錄廳,政府內外宣醞,十六日爲之,而一等賜樂賜宴。
○傳曰,實錄廳洗草時,內外宣醞,一等賜樂賜宴。
○院啓,引嫌而退,被推未勘,勢難仍在,請正言孫萬雄遞差。答曰,依啓。
○禮曹,謝恩兼冬至正朝聖節使拜表吉日,來十一月初四日巳時,方物封裹,同月初一日,推擇。啓。
○右議政許穆箚子。大槪,病重,懇乞遞免事。入啓,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之老病,予已詳知,卿何固辭,若是之極耶?安心更勿爲辭,臥閤論道,以副至望。
○晝講時,特進官閔點所啓,向日科儒之過初場後錄名,事涉可駭,而旣因臺啓,還寢拔榜之命。然此後不可仍以爲例,自今爲始,臨科畢錄名後,主掌官入其冊子於試官所,出榜之日,試官出付主掌官,以爲出榜時相準之地,以防其入門錄名之弊之意,分付四館,亦令該曹,知委外方,何如?上曰,依爲之。
○五更,流星出天倉星上,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9月12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趙遠期。注書李善溥{{*|在外}}注書姜銑。假注書羅{{?|⿰礻宣}}。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沈霧。自未時至酉時,日暈。夜一更月暈。
○謝恩,淮陽府使李沃。
○領議政許積二十八度呈辭。入啓。傳曰,安心調理。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同副承旨趙遠期上疏。大槪,乞賜遞改,以勵廉隅,以重名器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憲尹鑴上疏。大槪,略暴愚衷,仰溷天聽,冀免職名,以重名器事。入啓。
○政院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際,不成貌樣,同副承旨趙遠期,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李徵龜病,代羅{{?|⿰礻宣}}。
○有政。
○吏批,李衡鎭爲春川府使,申㶅爲正言,金廷弼爲泗川縣監,權世經爲靑松府使,李鳳齡爲豐川府使,趙祉錫爲工曹正郞,李沆爲執義,李文著爲忠勳都事,蔡之沇爲司藝,柳星三爲司僕正,愼景尹爲蔚山府使,鄭煥爲工曹佐郞,閔鍍爲典籍,李曾賢爲軍資主簿,崔文湜爲禮曹參議,鄭曙爲直講,權順善爲通川郡守。
○五更,流星出參星下,入巽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9月13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趙遠期。注書。假注書。事變假注書姜相周。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至五更,月暈。
○謝恩,春川府使李興鎭,司僕正柳星三,兵曹佐郞鄭煥,宗簿主簿洪萬運,兵曹正郞趙祉錫。
○下直,南原府使鄭東卨。
○答大司憲尹鑴疏曰,覽卿疏辭,憂愛之忱,溢於辭表,可不留心焉,卿其安心勿辭,從速察職。
○傳曰,下直守令留待。
○忠淸監司書目,尼山呈,以副校理尹搢病重,上去不得事。啓遞差。又書目,洪州牧使朴泰尙,父病危重,無意還官,不得已罷黜事。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備忘記,摠裁官領議政許積,右議政權大運,各鞍具馬一匹。都廳堂上吏曹判書閔點,左參贊洪宇遠,都廳郞廳應敎柳命賢,副應敎兪夏益,竝加資。都廳堂上刑曹參判李觀徵,副提學李堂揆,都廳郞廳應敎姜碩賓,校理睦林儒、睦昌明,吏曹佐郞吳始大,各熟馬一匹。都廳堂上兵曹判書金錫胄,戶曹判書吳始壽,都廳郞廳執義李沆,舍人權愈,校理李聃命,奉敎崔錫鼎,謄錄郞廳軍資正柳星三,正郞李國華、李后定,正言朴鎭圭、沈橃,佐郞李命殷,典籍鄭煥,博士權珪,各半熟馬一匹。堂上左承旨鄭晳,都廳郞廳應敎李沃,郞廳佐郞吳始復,謄錄郞廳司藝柳挺輝,正郞兪夏謙,佐郞李挺晩、金元燮,直長成碩藎,正字朴慶後、姜銑,副司勇柳壽芳,各兒馬一匹。堂上左尹尹深,左參贊閔熙,都承旨睦來善,大司憲李袤,參議李宇鼎,各馬粧一部賜給。郞廳宗簿正李壽曼,掌令任相元、金奐,直講李日定[李日井],別工作監役官南得箕,竝陞敍。黃錫,六品遷轉。堂上判書吳挺緯,都承旨李弘淵,參判洪處大,判尹金宇亨,判書金徽,郞廳持平權瑎,副修撰柳命天,正郞李德周,正言權瑍、李壽慶,司藝金斗明,各上弦弓一張。執義吳挺昌,軍資正郭齊華,副司直尹趾善,掌令趙嗣基,副司果李濡,正字安如岳、李東龜,學正李世益,監役官宋有栻、李義徵,各不粧弓一張賜給。員役及下人等,令該曹米布分等磨鍊題給。七日以下仕進,勿論。
○傳曰,今日備局堂上,當爲引見,晝講停。
○傳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政院啓曰,光城府院君金萬基,來詣請對矣。傳曰,備局堂上引見時,同爲入侍。
○傳曰,留待守令引見。
○假注書羅{{?|⿰礻宣}}病,代姜相周。
○掌令朴相馨啓曰,臣於今日罷黜之際,誤爲曲拜於楹內,其矇然不察甚矣,不可晏然於臺席,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勿爲退待。
○右議政許穆箚子。大槪,老病懇乞恩遞事。入啓。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之私情雖切,年老多病之餘,驅馳道路,想必有致傷之患,予深慮念,卿其須體予意,安心勿辭,從容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引見時,掌令朴相馨所啓,大司成李袤,文學人望,爲世所推,而正二品然後,方入耆老所,乃國典也。如此之事,出於一時之特恩則可也,而有非自下敢請者也。大臣亦體前例,而自上有李袤加資之命,此雖優老之盛意,而爵賞,人君之大柄,不可不愛惜,請還收李袤加資之命。上曰,不允。正言李鳳徵所啓,新除授靑松府使權世經,曾任淸州時,乃以贓汚被彈,而爲筵臣陳達,別爲敍用者也。臣於伊時,竊怪世經之貪汚何如,而臺臣効之,廉潔何如,而筵臣救之。得逢南來人士,則必問世經爲郡守時事,其虐民肥己,循私蔑公之狀,一如前日臺臣所啓,卽欲陳啓請罷,而未暇爲之矣。今者得授本職,大駭物情,如此貪虐之吏,不可以新除,泛然論遞而止,請靑松府使權世經罷職不敍。又申勅政官,凡贓汚被罪之人,切勿備擬於守宰之望。上曰,更加詳察處之。又所啓,三南年事之荒,振古罕有,雖些少弊瘼,所當一切變通,今聞全羅各邑,稱以傳關米,計口收捧,數且不貲,而守令,以大同事目外所徵之物,不可親自管攝,委諸鄕任,任其出納,故此屬,因緣作奸,盡爲私用,匱竭之後,則又復督責於民,以此擧一道而呼冤,實是不可不變革之巨弊也。請令本道,仍行前日傳關之規,盡革民口收米之法,使飢餓之民,得蒙惠澤,少紓怨咨。上曰,依啓。又所啓,新除授正言申㶅,時在忠淸道保寧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所啓,一品官之上前辭免,雖曰有前例,而戶曹判書吳始壽,旣蒙許遞摠管之後,又復請解他任,殊涉猥越,請推考。上曰,不必推考矣。左議政權大運所啓,伏見下政院之敎,實錄洗草時,有政府、遮日巖內外宣醞及兩處賜宴,此是祖宗朝故事,且實錄事體重大,乃有此聖敎,而第念今年農事,未免大凶,當此中外講求賑政之日,兩處賜宴,事甚未安,還收成命,宜矣。上曰,實錄事體重大,且是祖宗朝故事,故有此賜宴之命矣。大運曰,自上雖以爲故事而不欲癈,當此之時,自上賜宴,旣爲未安,諸臣,亦不能安心與宴矣。曾在先朝辛丑年,亦因年凶,只從略宣醞,今亦依此,洗草時,從略宣醞於一處,似當矣。上曰,此實不可廢之事,而卿言如此,依辛丑年例,爲之可也。又所啓,洗草之後,實錄卽當分藏於各處,而赤裳山及五臺山,當先奉安,令該曹速爲擇日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所啓,頃日筵臣,以江華留守洪宇遠,留置朝廷,出入經席之意,有所陳達,而自上有後日大臣入侍時,稟處之敎矣。宇遠,淸名直節,實爲一世之表準,初以文學招來,累被寵擢,當此逐日開筵之時,除拜外任,實爲未安,而當初擬望時,有不可不擬之議,臣不能獨任已見,相議備擬矣。筵臣所達誠是,聖敎亦至當矣,惟在自上處分耳。上曰,改差,可也。又所啓,大司成李袤入參耆老所事,頃日筵臣,有所陳達矣。耆老所,以文臣中年七十正二品入參,自是祖宗朝故事,則以從二品入參,雖有近例,係是特典,不可援以爲例也。袤年今七十八歲,若過一二年,自當陞品入參,如此特典,自下似不當頻數陳請矣。上曰,李袤,以累朝侍從之臣,年迫八十,且階是嘉善,則加一資,可也。又所啓,故參判趙壽益,乃儒雅文學之士,而累朝禮遇之臣也。以禮論見忤於時議,仍爲廢棄,散居驪江,迨十數年,間或有除命,難容於世,終不來仕,其所操亦可尙也,似當依趙絅例,有褒贈之典矣。上曰,正卿追贈,可也。戶曹判書吳始壽所啓,因輪對官刑曹正郞李聖麟所啓,日用公事紙價,取用災傷贖木事,命下矣。所謂災傷贖木,本不干涉於刑曹,而頃年牛疫大熾,屠肆盡爲革罷之時,數年災傷贖木,別爲劃給於刑曹矣。其後屠肆,復設贖木,依舊捧用,則災傷贖木,仍給刑曹,實無義意,故乙卯年,定奪於榻前,還贖於兵曹矣。今者聖麟,不知田政之不干於刑曹,不念牛贖之依舊捧用,敢以罷屠肆時,暫爲變通之事,援例陳稟,以冀僥倖之得,事甚不當,勿施,何如?上曰,然則勿給刑曹,可也。兵曹判書金錫胄曰,司僕寺故失馬贖木,聖麟,亦啓請移給矣。故失馬則元無推考之事,而其贖直送于司僕,則尤非刑曹之所可取用者也。上曰,此亦勿爲移給,可也。又所啓,因檢討官吳始大所啓,壬子年各司逃亡奴婢査覈時,其父母,入於逃亡成冊,而其子女,以其時年弱之故,不入於査案之中,到今年滿出貢,侵徵隣族者,一倂査減事,命下矣。臣曾於癸丑年,待罪西藩時,逃亡奴婢所生,雖以年弱,不入於壬子査啓之中,到今年滿出貢者,與其父母,一體蕩減事,馳啓蒙允,則他道宜無異同,而筵臣之建白如此。想其時,不爲行會於他道,致令諸道,不得均蒙惠澤,朝家一視之德,宜不可異同,則彼此辛亥逃亡奴婢子女,與父母一體減貢事,知委諸道,宜當矣。大運曰,雖逃亡子枝,若其時年長者,則不可混同蕩滌,其父母流亡時,一二歲乳下兒,區別蕩滌,似當矣。上曰,依爲之。又所啓,公賤,若開減貢之規,則非但逃亡者,終無還現之時,時存奴婢,亦必效尤,故或値凶歉,必待特敎,乃於限年減貢,實非該曹、該院,不可擅便者也。近來該院,不有法例,啓請逃亡懸頉,以致呈訴之紛紜,殊欠妥當,已往覆啓懸頉之類,雖不得釐正,自今以後,勿爲直請減貢事,捧承傳申勅該院,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所啓,今年農事,已判大無,百官祿俸,或減石數,或作散料,在所不已,當與諸大臣,相議稟定矣。大運曰,我國之値凶歲,自古何限,而未嘗散料矣。獨於辛亥年給散料者,蓋出於萬不獲已也。今年雖未免大無,而至於散料,則其在國體,亦甚未安,依前例頒祿,而減其石數,似爲得宜矣。又所啓,雜職祿俸,辛亥以後,降定散料,上年百官祿俸復舊時,雜職則不得復舊,因在散料之中,百官祿俸,今又減數,則此類又當依前給料,而各衙門下人,各軍門將官,訓局軍兵料米斗數,亦當仍減,敢此仰稟。上曰,竝仍減,可也。又所啓,辛亥以後推減之中,掖庭署下人料米,則以其役重之故,因傳敎特爲復舊矣。今者百官祿俸,又减其數,則此類仍爲復舊,事甚未安,何以爲之?上曰,還爲權減,可也。又所啓,以應敎柳命賢所啓,今後壬子以後革罷屯田,諸宮家勿爲折受事,更加嚴勅事,命下矣。各衙門闕屯之處,諸宮家,或以柴場,或以田畓折受,啓下,自吏曹反貼移送,此皆壬子以後革罷之屯,而判付內,旣有今後勿爲折受之語,宮家折受,又在於成命之前,仍爲許給乎?臣曹有難擅便,何以爲之?大運曰,當初革罷,蓋欲紓民怨,而以壬子以後爲限,故所罷者甚尠,外議皆以爲不罷無異云。久遠屯田,則雖難盡罷,而旣罷之處,又皆爲宮家之折受,則其爲招怨而失信,爲如何哉。且傷損國體,亦大矣,諸宮家有折受處,一倂革罷,宜矣。上曰,壬子以後所罷屯田,諸宮家折受處,革罷可也。兵曹判書金錫胄所啓,湖西都案,釐正之後,餘丁匠人價布收捧事,分付本道,而因文書成送之差遲,丙辰條收布,今年始爲來納,丁巳條收布,今又收捧,則民必不知其如許曲折,以一年疊捧,爲怨。且忠淸道凶荒,比他道尤甚,丙辰條未納,淸州等七邑外,丙辰條來納於今春者,則丁巳條價布,特爲蠲減,宜當,故敢達矣。上曰,依爲之。戶曹判書吳始壽所啓,以輪對官吏曹正郞李聃命所啓,本曹郞廳一二窠,必以曾經臺侍差出事,命下矣。文武之窠,多歸於蔭官,文武官多不得復官者,實由於此,宜可變通之意,臣亦曾建白,李聃命之意,實出於此,而本曹錢穀出入之際,文書極爲浩煩,一或放過,所關非細,新差之人,一二朔內,實難得其頭緖。若不久任責成,則新舊交替之際,吏緣爲奸之弊,必無所不至,臣於前後入侍時,輒請久任者此也。頃因大臣之陳達,本曹之郞屬,竝令自辟,故擧皆得人,若不數遞,可責來效,今若只取臺侍之名,而混同易差,則臣未知其必勝於卽今僚屬,而朝拜夕遞,迭相出入,則錢穀重地,將未免爲臺侍之歇所,尙何望彈壓乎?臣意則文窠、蔭窠,必不如是太分別,苟得其人,勿拘於文南武,唯以擇差久任爲務,似可着實矣。大運曰,刑戶曹郞廳一二窠,皆以曾經臺侍人塡差,則當此乏人之時,難以備擬,然刑戶兩曹,例有兼春秋一窠,此則以臺侍曾經者塡差,似當矣。上曰,刑戶曹郞廳兼春秋一窠,則以曾經臺侍者差出,可也。上曰,古人曰,不以天下儉其親,人子爲親之情,上下何有,前日左相,亦不以爲言乎?大喪終制之後,爲兩慈殿,卽爲進豐呈,情禮之所可不已,府院君喪三年後,慈殿氣候,亦得安寧,其在情理,喜幸如何?欲於此時,設宴慰悅,而今年農事,不幸凶歉,國計民憂,俱極可慮,豐呈則情事雖切,勢難設行,今欲盡祛浮費,從略設宴,小伸至情,此意分付該曹,以十一月內擇日以入。戶曹判書吳始壽所啓,離親戚棄墳墓,寄寓於客土,元非人情之所樂,則公賤逃亡之類,必不無還集故土者,而一番逃亡,未聞有還現之人,此無非紀綱解弛之致,臣待罪西藩時,嚴勅列邑,則龍岡等四邑還現者,至於五十餘口矣。忝叨版曹,已至二年,八路逃亡之數,又不知其幾萬,而未聞有一口奴婢還現,報來之邑,若無申勅之擧,莫重公賤,不出數年,將無案付之人,今後貢案上來時,還現口數相考,分輕重科罪之意,行會諸道,何如?禮曹參判李元禎曰,還現數小之邑,則其守令,固宜論罪,而數多之邑,則亦爲論賞,然後事必着實矣。上曰,依此爲之,而逃亡數多之邑,只以一二名還現,塞責者,亦當分輕重論罪事,知委可也。上曰,實錄廳宣醞時,罷職人,權着冠帶,使之來參,畿邑守令,亦令竝爲來參事,分付可也。上曰,尹搢,未知有何痼廢之疾,而前後除拜,每以病辭狀,一不上來,殊未妥當,不可無警責之擧,從重推考,可也。
○昧爽,下霜。自未時至酉時,日暈。日入後乾方,有靑赤雲氣二道,如半暈形,直指天中,長五六尺,廣尺許,漸移北方,良久乃滅。
==9月14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趙遠期。注書。假注書姜相周。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謝恩,忠勳都事李文著,刑曹正郞趙持恒,典籍閔鍍。
○領議政許積二十九度呈辭,入啓。傳曰,安心調理。
○禮曹啓曰,大王大妃殿、王大妃殿進宴,依丁酉年設行事,今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榻前定奪,臣元禎,親承傳敎矣。取考丁酉年謄錄,則進宴與豐呈有異,雖不設都監,而不可無主管檢勅之人,故以進宴廳爲號,而差出提調、郞廳矣。今亦依此例,令吏曹急速差出,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實錄廳堂上、郞廳賜宴節目,纔已啓下矣。今日引見時,因大臣所啓,依辛丑年例,只行宣醞,而賜宴賜樂,停止事,定奪矣。取考辛丑年謄錄,議政府則行內宣醞,而遮日巖則行內外宣醞,原節目中,依此例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政院啓曰,今日晝講命下,而知事閔熙、睦來善,針灸受由,吳始壽,被論,李袤,加資未下批,金錫胄,將官試所進去,一員未差,經筵官皆有故,晝講何以爲之?傳曰,然則停。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府啓,{{*|同前}}請還收李袤加資之命。答曰,不允。
○院啓,靑松府使權世經,曾任淸州時,虐民肥己,循私害公之狀,畢陳於上前,而乃以詳察處之爲敎,臣竊不勝慨然也。此非泛然風聞,豈更有詳察之事乎?如此貪虐之人,不可以新除論遞而止,請靑松府使權世經,罷職不敍。又申勅政官,凡贓汚被罪者,切勿復擬守宰之望。前啓,戶曹判書吳始壽推考事,停啓。答院曰,不允。
○同副承旨趙遠期上疏。大槪,敢陳私懇,冀蒙矜許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疏辭,當令該曹稟處焉。
○吏曹進宴廳堂上三,金萬基、閔熙、吳始壽,郞廳四,閔燾、楊顯望、趙渭叟、申鼎華。
○禮曹啓曰,向化等,本以異域子枝,暴棄投仁之後,無所依着,流離丐乞,散在遐方,故自朝家,蠲除雜役,專屬本曹,農業者則至賜農牛、農器,水業者則除稅案,各食其力,俾得保存焉,而曾在仁祖朝,本曹與廟堂,別爲商確,至於漁採者,戶曹所納及本曹若干收稅外,各衙門及監兵水使,切勿侵責事,覆啓蒙允,申勅京外矣。卽接結城縣監權萬濟馳報,則近來諸宮家各衙門斜水差人等,下去各浦,不有朝家命令,向化等處侵徵之弊,罔有紀極云。誠如所報,則無告向化之流,將無以保存,有違於仁祖朝定奪之意。自今以後,諸宮家、忠勳府、訓鍊都監、成均館等衙門差人,及監兵水使、監考、色吏輩,如有猶踵前習橫侵之弊,則隨現入啓,科罪之意,更爲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禮曹啓曰,進宴時,京上妓生知委一款,最爲緊急,不容小緩,豐呈則例入八十名,而進宴時,減半用四十名,今亦以四十名,分各道發馬知委事,分付該院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9月15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姜相周。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有政。
○謝恩,右承旨崔逸,奉常奉事金益九。
○政院啓曰,大司成李袤加資事,命下矣。臺諫,方以還收論啓,加資傳旨,不得捧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政院啓曰,明日實錄廳摠裁官以下宣醞時,今番加資人員,時無職名,多有拘礙於進參者,今日政官命招,開政下批,何如?傳曰,允。
○謝恩,參知鄭重徽。
○禮曹啓曰,丁酉年進宴節目謄書以入事,昨日入侍時,臣元禎,親承傳敎矣。本曹及掌樂院,俱欲詳細考據之文書,而丁酉年進宴時,只就庚午年豐呈節目,減除外命婦一款而已,以庚午年豐呈節目,出入,而他餘各項條件,則進宴設廳後,令本廳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以禮曹進豐呈節目,傳曰,進宴與豐呈有異,不可以豐呈節目磨鍊,該曹堂上,就議于大臣,參酌磨鍊以入。
○府啓,{{*|同前}}請還收李袤加資之命。國家設法取人之道,莫重於科選,選之得失,又係於試官,不可不愼擇其人也,審矣。以國朝事言之,監試、會試及別試等科,必以一代文望,分入一二所,乃是三百年所共行之規也。曾未聞以擧子之相避而不入也。十數年內,此法大壞,堂上、堂下之有文望者,如有一二擧子相避,則百計丐免,全不備擬,雖或備擬,必欲不入,寧違君命,而不廢私情,召牌不進者,比比有之。朝綱之不立,公議之不嚴,莫此爲甚,其在國體,寧不寒心?臨時承乏,苟充掌試,其考校之不精,選取之多濫,未必不由於此也。自今以後,嚴勅該曹,堂上、堂下之有文望,應爲掌試者,勿拘擧子相避,竝擬試官,以爲定式遵行之地。答曰,無煩。末端事,依啓。
○晝講入侍,知事金錫胄,特進官鄭之虎,玉堂李堂揆、睦天成,承旨崔逸,假注書姜相周,史官尹義濟、安如岳。
○右議政許穆箚子。大槪,乞遞事。入啓。
○前江華留守洪宇遠上疏。大槪,乞還收新授之資,以重賞典,以安微分事。入啓。
○吏曹判書閔點上疏。大槪,冒陳卑悃,乞收新授資級,以重名器,以安微分事。入啓。
○謝恩,兼春秋鄭煥。
○吏曹啓曰,江華留守有闕,依近例,令備邊司議薦,何如?傳曰,議薦單子,還入。
○白川幼學李夏翊上疏。大槪,敢陳救荒之策,以備裁擇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之事,當令廟堂議處焉。
○今日晝講時,《孟子》旣已畢講,視事溫繹間頉稟事,榻前定奪。
○禮曹啓曰,臣熙與工曹判書柳赫然,戶曹判書吳始壽,同詣南別殿奉審,則第一室右邊前後隅柱下,微有烟透之痕。臣等,更爲爇火,更爲看審,則如絲之煙,果爲細細透出,而或有或無,不至大段。此不過土木漸乾,所塗之紙,亦隨而微生少罅之致,所當依舊殿版隙塗紙之例,卽爲塗紙,而地勢逼近,容手未安。暫時,移案[移安]於別殿,同日畢役後還安,似爲得宜,擇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吏曹啓曰,實錄都廳郞廳兪夏益加資事,命下矣。未經准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陞堂上。
○有政。
○吏批,李沆爲副應敎,朴純爲奉尙正,申厚命爲直講,趙遠期爲洪州牧使,柳命賢爲兵曹參議,李聃命爲校書校理,閔點爲同經筵,朴純爲執義,洪宇遠爲右參贊,吳始大爲西學敎授,李秞爲承旨。
○自午時至酉時,日暈。夜自二更至五更,月暈。
==9月16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姜相周。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答右議政箚曰,省箚具悉卿懇。卿之前後之請,實出於霜露之感,當此秋凉風寒之節,驅馳往返之際,必有添傷之患,予之所以挽留者,蓋以此也。惟卿,須體至意,更勿固請,臥閤論道,以補予之不逮。
○答吏曹判書閔點,前留守洪宇遠疏曰,省疏具悉。今玆賞加,實循舊例,卿何過辭,安心勿辭,察職。
○謝恩,左參贊洪宇遠,兼西學敎授吳始大,兼校書校理李聃命,護軍兪夏益,應敎李沆,副校理權瑍,參知柳命堅,江華留守李觀徵。
○領議政許積三十度呈辭,入啓。傳曰,安心調理。
○禮曹啓曰,傳敎矣。本館史庫開庫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九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爲吉云,此三日中,令春秋館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政院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李秞,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允。
○進宴廳啓曰,本廳諸事,掌樂院及戶禮曹郞廳,啓下分半,例也。今者工曹郞廳一員,亦爲啓下,而旣無分房策應之事,殊涉不緊,工曹正郞申弼華,本廳郞廳,減去,何如?傳曰,允。
○謝恩兼陳奏使福昌君禎[福昌君楨],副使權大載,書狀官朴純,入來。
○謝恩,同知權大載,執義朴純。
○傳曰,陳奏上副使、書狀官引見。
○右議政許穆箚子。大槪,因前懇乞由事。入啓。
○政院、玉堂,請對入侍。
○陳奏使引見時,福昌君禎[福昌君楨]所啓,臣於沿路,見關西農事,則雖不至大無,亦不免凶歉,民人等,見臣等一行,處處呼訴,以爲當此凶歲,積年還上,盡爲徵捧,則萬無保存生活之路。且出身除防米,決無以大未備納之勢,或以他穀代納之意,歸達於九重云,臣雖與外朝之臣有異,旣有聞見,敢此仰達。上曰,令廟堂稟處,可也。
○卯時,有霧氣。自辰至申時,日暈。酉時,日暈左珥。
==9月17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姜相周。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答右議政許穆箚曰,省箚具悉卿懇。予意已悉於昨者之批,復何多誥。噫,卿之宿德重望,寡躬之所倚毗,士林之所矜式,予之前後挽留,不啻縷縷丁寧,而連章請暇,奚至於斯,實誠意未孚而然也。當此國勢岌嶪之日,身居輔弼之位,棄予如遺,恝視國事乎?卿箚雖懇,斷無允從之理,須體至意,更勿固請,臥閤論道,以濟時艱,以副朝野之望。仍傳曰,遣承旨傳諭。
○下直,義州府尹申翼相,靈巖郡守金邦杰,平陵察訪南宮楀,蔚珍縣令孫愈。
○謝恩,洪州牧使趙遠期,奉常副奉事金繼興,護軍張天漢、禹昌績。
○傳曰,下直守令,留待。
○禮曹佐郞朴泰輔上疏。大槪,敢因職事所及,冒進瞽言,冀停飢歲進宴之擧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今玆進宴之擧,實是情禮之所不可已者,凡可以浮費之物,當有減而從略焉。
○兩慈殿,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左議政臣權大運,副提調行都承旨臣趙威明啓曰,秋序將暮,日氣漸寒,伏未審聖體若何,而兩慈殿氣候,亦復何如?臣等無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兩慈殿氣候安寧,予亦無事矣。
○掌令朴相馨啓曰,大司成李袤加資之命,雖出於優老之意,實是無名之擧,故啓請還收,而今不可終始相持,故纔已停啓矣。今聞物議,以停論太遽,大以爲非云,臣不勝瞿然,決不可晏然仍冒,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戶曹啓曰,百官祿俸減其石數事,前已稟定矣。退考辛卯前例,則自正一品至七品祿米,各減一石,正從八品,則米一石減代,加給太一石,癸卯年則自正一品至四品,各減米一石事,單子書入,因傳敎,米則不減,而只減太一石矣。今年應減之數,所當別單書入,稟旨施行,而已往各年所減之數,如是不同,自下有難擅便,遵用何年之例乎?敢稟。傳曰,百官祿俸,不宜太薄,依丁未年例,爲之可也。
○持平李后定啓曰,昨日同僚,以李袤加資還收事停啓之意,書問于臣,臣之意以爲,還收之請,已至三啓,一向相持,亦未妥當,故臣亦以停啓之意,答送矣。今聞物議,有以率爾停啓,爲非者云,臣之持論不固之失,著矣,何可晏然仍冒?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府啓,引嫌而退,終若停論,遲速無關,雖有物議,何必爲嫌,請掌令朴相馨,持平李后定,竝命出仕。答曰,依啓。
○掌令朴相馨,持平李后定,就職。
○下直守令引見時,上曰,今此進宴之擧,出於情禮之不可已者,而値此凶歉,凡事必須十分節損,然後可無民弊,以此意分付于進宴廳。且京上妓生,雖以四十人減定,而三南被災之中,忠淸、慶尙兩道,爲尤甚云,妓生上來,不但有弊,愚民不知如許節損之意,必以爲豐亨豫大之擧。以忠淸、慶尙道分定妓生之數,移定於兩西事,分付于進宴廳,使之就議于大臣後,急急擧行,可也。
○左副承旨李晶書啓,臣承命往諭于右議政許穆,則以爲臣私家,有不可廢之大禮,而上敎至此,不得已停禮以俟,臣誠意淺薄,不能上格天心,不勝惶恐隕越之至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9月18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姜相周。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謝恩,大司諫權瑎,兵曹參議鄭重徽,都摠經歷禹瑞圭,訓鍊僉正洪夏明,護軍權瑎。
○大司諫權瑎啓曰,臣才窾識堙,憒憒無能,猥蒙顯遘,遍歷華貫,絲毫無補,愧懼徒切,今玆新命,又出於萬萬夢寐之外,臣益復感隕,措躬無地。陳章乞免,且阻喉司,分義所在,不得不冒昧出肅,而臣之老父,萬里回還,中路迎見,至情難抑。頃於軍職旣付之後,未及受由,徑先出往,帶職下鄕,大違法例,臣何敢一刻仍冒?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右議政許穆箚子。大槪,辭月廩,請受常祿事。入啓。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今玆月廩,實是尊賢敬老之意,卿勿爲辭,安心領受焉。
○院啓,{{*|同前}}請靑松府使權世經,罷職不敍,又申勅政官,凡贓汚被罪者,切勿復擬守宰之望。引嫌而退,不爲受由,帶職下鄕,旣違法例,勢難在職,請大司諫權瑎遞差。答曰,依啓。權世經,遞差。
○夜三更,流星出婁星下,入室星下,狀如鉢,尾長五六尺許,色赤。
==9月19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睦昌明。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姜相周。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謝恩,軍資主簿李曾賢。
○慶尙監司書目,禮安呈,以工曹參議李溟翼辭職上疏上送事。啓。答曰,省疏具悉。今玆收用,意非偶然,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進宴廳啓曰,傳敎矣。左議政權大運議,今此進宴之擧,實是情理之所不可已,而務從簡約之意,溢於前後聖敎中,雖愚下之民,豈不知聖意乎?兩南農事,雖是失稔,若干妓生之京上,本非大段之弊,而聖念之軫恤至此,益可見節損之至意。慶尙、忠淸兩道所定妓生之數,依聖敎移定於兩西,宜當,以此分付,何如?右議政許穆議以爲,上敎出於至誠,忠淸、慶尙兩道分定妓生之數,移定兩西事,從上敎分付允當。領議政許積,bb?b中樞府事鄭□□,行判中樞府事鄭□□病不收議,大臣之議如此,上裁,何如?傳曰,大臣之議亦如此,移定兩西,可也。
○傳曰,今番進賀陳奏正使以下,書啓。
○政院啓曰,靑松府使遞差事,命下矣。臺諫,方以罷職論啓,遞差傳旨,不得捧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啓曰,臺諫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禮曹正郞鄭民獻卒,吳健致祭後,入來。
○兵曹判書金錫胄上疏。大槪,寒疾猝劇,再昨問安,旣不得進參,宣醞陪參,又將不能隨參於諸大夫之後,敢陳微懇,亟許遞免職務,以爲省諐調疾,粗安義分之地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卿懇。疾病之來,人所難免,未參班列,有何所嫌,安心勿辭,調理察職。
○備忘記,噫,前後呈告之批,予之懃懇之意,不趐縷縷,而誠意淺薄,造朝之期,愈往愈邈,予實慚靦,無以爲諭。卿之昔疾,雖未快蘇,比於當初,則想必差愈,當此國家多事之日,大小公務,積滯者久矣。予之煎憫,可勝云喩,卿須體至意,在家酬應,安心善攝,毋負予望。仍傳曰,領議政處,遣承旨傳諭。
○慶尙左道京試官李湜,入來。
○謝恩,持平李湜。
○右議政許穆箚子。大槪,因前懇辭月廩事。入啓。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已悉於前箚之批,更勿固辭,安心領受焉。
○持平李湜啓曰,臣承恩命,掌試嶺南,歸時重病,痛臥中途,今始復命,方切悚懼,意外風憲之任又叨,此際臣尤不知所措也。臣之疾病之難强,才分之不合,今不暇言,而臣以去七月篆文不能書進之故,方在推緘中,勢不可冒居臺席,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仍傳曰,推考蕩滌。
○右承旨崔逸書啓,臣承命往諭于議政府領議政許積,則以爲臣前後冒進危迫之悃,已至七朔,而尙今未蒙恩遞,不意近侍,又復馳臨,諭之而聖旨,至有在家酬應之敎,臣一倍惶憫,益不知置身之所也。古之優禮年德俱尊之大臣,亦不過四五日,一赴朝堂而已,至於偃臥私室,酬應公務,求之前古,未聞有此事,臣之惶悚,姑舍勿論,其在朝家事體,亦豈容若是其苟簡哉。臣欲擔舁詣闕,更近黼座,畢陳微臣將死之實狀,及朝廷處分之失當,以冀聖明之俯察,而寸步不能自運,亦未之果,臣之情勢,良可悲也,伏地涕泣,不知所達云矣,敢稟。傳曰,知道。
○實錄廳郞廳,以摠裁官意啓曰,實錄洗草時,必宣醞以備之者,自是祖宗朝流來盛擧,故今年農事之凶歉,雖至於如此,而亦爲不廢者,聖意實出於重實錄而遵故事也。應參之員,所當不計事故之有無,擧皆來參,而今日稱病不進之員,通堂上、堂下,幾至十員,疾病輕重,雖未可知,其在事體,殊甚未安,令政院竝察推,何如?傳曰,允。
==9月20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南天澤。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姜相周。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有政。
○下直,江原監司趙師錫。
○謝恩,英陵參奉李樹吉。
○傳曰,江原監司趙師錫,留待。
○兵曹,副司果李休徵身死,曾經臺侍,別致賻。啓。
○執義朴純啓曰,臣於頃日,處置同僚,而纔自遠外還朝,未諳物議之,如何。意以爲,李袤加資之命,雖曰無名,亦出於優老之恩,還收之請,不必一向持久,則停論早晩,似無所關,故率意請出矣。今聞物議,皆以處置失當,大以爲非,臣何敢一刻晏然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傳曰,江原監司趙師錫引見。
○持平李后定啓曰,臣曾忝本職,李溟翼爭妓事,臣實首發其論矣。昨見溟翼辭疏,其所自明,語最張皇,一則曰勒加爭妓之說,一則曰醜詆狼藉,甚矣。人之不自反也,溟翼所眄之妓,托以刷還,百計督現,留置營下,其問可笑之事,不一而足,何得元無相爭相近之事耶?臣論罷之後,猶恐傳說之或差,必問南來人士,則所言如出一口,果可謂構誣乎?爲溟翼者,所當齚舌懲罪,而今反費辭侵臣,有若實無其事者然,人之縱恣無忌,胡至於此?噫,公議所擊,臣亦擊之,論以罷職,是爲末減,則循例敍用,容或可也。彈墨未乾,遽得別敍,致令溟翼,嘵嘵自列,臣竊痛惜也。溟翼防飾之說,不滿一哂,而臣旣被詬辱,安可重玷臺席乎?且臣宿患脇痛,復發猝劇,洗草宣醞,未得進參,方在應推中,以此以彼,決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推考蕩滌,退待物論。
○掌令朴相馨啓曰,臣以李袤加資還收率爾停啓事,引避矣。處置請出,實是意外,物議尙激,久而未已,至於處置之人,以{{*|缺}}當引嫌,則臣之不可一刻仍冒也,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右議政許穆箚子。大槪,更因前懇,力辭月廩事。入啓。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已悉於前後箚批,復何多誥,卿勿固辭,安心領受焉。
○吏批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李奎齡爲靑松府使,權大載爲刑曹參判,洪宇遠爲內贍提調,權碖爲奉常正,曺憲卿爲江原都事,尹以亨爲崇陵參奉,李湜爲副修撰,趙威明爲造紙提調,睦天成爲中學敎授,李尙悌爲禮曹佐郞,李弘淵爲歸厚署提調,朴廷薛爲軍資正,睦昌明爲大司諫,沈梓爲氷庫提調,申厚命爲持平,南天澤爲承旨。
○下直,沙斤察訪李恒徵。
○謝恩,刑曹參判權大載。
○自昧爽至辰時,沈霧。自巳時至酉時,日暈。
==9月21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南天澤。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姜相周。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沙斤察訪李恒徵。
○謝恩,刑曹參判權大載。
○慶尙監司書目,醴泉郡守尹以道,病重,罷黜事。
○全羅監司書目,茂朱珍山本官呈,以去八月十三日戌時量,地震事。
○政院啓曰,自前試官擬望之人,多厭避,故以不許任意下鄕事定式,而今者試期不遠,圖避試官,欲爲受由下鄕者,不勝紛紜。今後則試場臨時,請由下鄕之單,竝勿爲捧入,而雖已前期受由者,亦勿許臨科出去事,定式施行,何如?傳曰,允。
○政院啓曰,新除授左承旨南天澤,時在慶尙道安東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允。
○答大司憲尹鑴疏曰,省疏具悉卿懇。諫官,人主之耳目,其任也,不輕而重,不可久曠,勿爲控辭,從速入來察職。
○府啓,引嫌而退,當初停論,亦自有見,處置請出,未必爲非,而隨事論劾,實是臺職,則不可以此輕遞多官,請執義朴純,持平李后定,掌令朴相馨,竝命出仕。答曰,依啓。
==9月22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南天澤。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假注書。事變假注書。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謝恩,修撰李湜,軍器直長金以昌。
○備忘記,陳奏正使福昌君禎[福昌君楨],子弟中代加。副使參判權大載,書狀官執義朴純,堂上譯官張炫、徐孝男、朴尙𡽱、金起文,上通事姜爾聖,堂下譯官方必齊,淸譯崔厚元,竝加資。堂上譯官金鎰信,上通事趙得良,掌務譯官金翊漢,各半熟馬一匹。堂下譯官黃貴益、邊逿、金是相、張尙蹇,御醫白光炫、李時聖,各兒馬一匹。醫員尹復三,寫字官李華立,各上弦弓一張賜給。正使軍官李薈,守令除授。軍官朴昌後,打角金海昌,副使軍官權萬年,打角李道元,各上弦弓一張賜給。
○傳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今日引見時,江原都事曺憲卿改差,卽爲口傳差出,明日內發送事,榻前定奪。
○京畿監司慶㝡,東南道各陵奉審後,入來。
○吏曹口傳政事,江原都事李國華。
○傳曰,京畿監司慶㝡引見。
○引見時,左議政權大運所啓,陳奏副使參判權大載,加資未久,熟馬一匹面給事,改啓下。司諫安如石所啓,臣頃在海西任所,纔經死病,跋涉上來之後,餘症添劇,末由行公,尋單引入,已多日矣,乃於今日,始爲供仕,而大臣,以近日臺閣之含默,大加非斥,臣不勝瞿然之至。使臣賞加之過重,閔鍍之罪犯倫紀,臣雖駑劣,亦知其當論,而今日乃國忌齋戒,故未及論啓。至於兪夏益之升資,則雖未經準職,旣歷三品,而前此,亦有五品蒙賞,加陞爲通政者,則今此夏益之賞加,臣意以爲,不必爭論矣。大臣,以體例爲言,則臣之當論不論之失,著矣。何可一刻仍冒乎?請命替斥[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執義朴純所啓,大臣,以近來臺閣之不言,大加非斥,臣之忝叨本職,已多日矣。不言之責,在所難免,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退待物論。上曰,今此進宴,雖出於情禮之所不可已,今年農事之失稔,八路同然,凡可以節損者,宜無所不用其極。若因此而貽弊於民間,則招冤必多,凡干所入之物,爲分定於外方,自該曹,某條拮据宜當,而該曹物力,亦甚蕩竭,必無以措辦。三名日方物價,劃給于戶曹,以爲補用宴需之地事,分付于宣惠廳,可也。左議政權大運所啓,忠淸道被災,比他道尤甚,至於漢南,畿邑之接界於湖西者,被災亦一樣云,必將有別爲賑救之擧。漢南、畿邑收米,運納於京倉,賑資米,受於他處,往來受納之際,其爲民弊不些,被災尤甚邑收米,則自各道直爲捧留,以爲明春賑救之資,而以賑恤廳所儲穀,移送宣惠廳,似或合宜矣。上曰,依爲之。又所啓,頃日睦來善,以災傷事目,守令,必須仔細看審,俾無虛實相蒙之弊事,有所陳達,而至請下諭於諸道監司。臣以爲,守令初不擇送,而使之致察擧職,難矣云,則來善,別無更請之語,自上無發落之事,意謂此事,不必出於擧行條矣。頃見京畿監司狀啓,則前日下諭中,有給七分災之語,而事目則與下諭中語不同云。故臣莫知其由,招問政院下吏,則仍來善所啓,已出於擧行條,而下諭於諸道云,給災之規,豈有不分被災與否,混同皆給七分之理,而分數給災,亦豈是聖諭中擧論之事乎?且若出於擧行條,則所當分付于備局及戶曹,而終不分付,故備局與戶曹,邈然不知,以致下諭與事目,大爲相左。自上未免爲失信於下民之歸,其時入侍承旨之做錯,非細,所當罷職,以爲懲後之地,而此出於不識事體之致,當該承旨,姑先從重推考,而其擧行條件,爻周勿施,何如?上曰,承旨則從重推考,其擧行條件,爻周可也。戶曹判書吳始壽所啓,百官祿俸,減其石數事,曾已稟定於榻前,而退考前例以啓,則自上有從丁未年例爲之之敎矣。今年農事之失稔,非如丁未之比,若從丁未年例,則國家經費,難以繼用,自上雖曲軫臣僚祿俸之太薄,有此下敎,而經費之匱竭,亦不可不慮。癸卯年則自正二品至六品,各減米一石,若從癸卯年例,減之似當矣。大運曰,卽今度支之所儲,太則有餘,而米則不足云,若從丁未年例,則殊無省減之道矣。上曰,仍年事之凶荒,減百官之祿俸,雖似未安,而經費亦不可不恤,依癸卯例,減之可也。上曰,今此進宴時,凡事不可不十分從簡,大殿、中殿所進杯盤饌品,則差減於兩慈殿,以示節損之意事,分付于進宴廳,可也。吏曹判書閔點所啓,慶尙監司鄭樸,以醴泉郡守尹以道病重罷黜事,狀啓矣。尹以道,頗有治聲,所患眼疾,亦已向差云,且醴泉,近爲厭避之地,方伯,亦知本道倅數遞之有弊,而猶且啓稟,殊涉未妥,下詢于大臣而處之,何如?大運曰,尹以道所患眼病,若果深重,則豈能爲赴擧上京耶?醴泉,以解由拘礙之故,人多厭避,監司之罷黜,殊爲不當,監司,推考,尹以道,仍令赴任,似可矣。上曰,依爲之。禮曹參判李元禎所啓,先正臣鄭逑,仁祖朝,特爲贈諡,而諡法未愜,頃因儒臣陳疏,自上詢于大臣,只改諡法,而不改諡字,故無敎旨改下批之擧,聖朝崇奬之意,殊未彰著。鄭逑,道學高明,且有扶植倫紀之事業,曾於仁祖、孝宗朝,皆有別遣禮官致祭之擧,今以改諡字之意,令詞臣撰出祭文,遣禮官致祭,似爲合當矣。上曰,依此撰出祭文,遣官致祭,可也。左議政大運所啓,典籍閔鍍,卽重騫之子也。重騫,與其兄有騫爭財,與其妹子,作明火賊樣,乘夜突入,賊殺有騫,此乃倫紀莫大之變也。其後事覺,重騫已死,其妹子則斃於杖下,閔鍍坐此,累被儒罰,不得赴擧矣。改名登第,以五十無一資,應出六品而今至三載,不得遷轉者,以其見棄於人類也。如此之人,不可齒在於衣冠之列,而頃日政,擬典籍望,受點,該曹所爲亦甚不當,閔鍍,削去仕版,吏曹堂上、郞廳,推考,何如?近日臺閣,含默成風,如此之事,亦不論啓,故敢此仰達。上曰,閔鍍,削去仕版,吏曹當該堂上、郞廳,推考,可也。京畿監司慶㝡引見時,慶㝡所啓,校生考講,例於春秋爲之,而凶年則停止矣。今年畿內農事,未免凶歉,校生考講,今姑停止,以除一分之弊,未知,何如?上曰,畿甸未免凶歉云,校生考講,今姑停止,可也。又所啓,實錄奉安之行,兩道下去,一處則臣當陪往,一處則本道都事,當爲陪往,而年分覆審,一日爲急,若待境上祗送後,還爲上京,辭朝出去,則覆審之擧,將未免遲滯,都事實錄陪往時,以實錄陪往後,仍爲災傷覆審之意,措辭拜辭,則似爲便當矣。上曰,依爲之。左議政權大運所啓,頃因禮曹參判李元禎所啓,八苞法申明事,定奪之後,臣意以爲,前頭將有辨誣之擧,若申明此法,所持物貨,前後有異,則慮或見疑於彼輩,以辨誣使過後,始爲申明之意,更爲陳達,蒙允矣。其後與諸臣相議,則皆以爲,今若不定八苞之法,則商賈物貨,將盡入於今番節使之行,明年辨誣使之行,則物貨雖欲多數齎去,其勢必難,八苞之法,趁今申明,爲當云。此言誠是矣,依當初定奪,斷然行之,何如?上曰,八苞之法,自今番冬至使行爲始,申明行之,可也。
==9月23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南天澤。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李晶。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假注書。事變假注書李世益。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謝恩,靑松府使李奎齡,江原都事李國華。
○假注書姜相周改差,代李世益。
○下直,江原都事李國華。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持平李后定啓曰,臣以厚招物議,情勢難安,旣引避而瀆擾,又呈單而縮伏,方自救之不暇,雖或有可論之事,亦有所未及矣。泯默度日,愧恧實深,大臣非斥,不亦宜乎,且大臣,以同僚之處置,爲無據云,臣亦處置中人也。難冒之勢,更加一節,決不可靦顔於臺席,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獻納姜碩耉啓曰,如臣譾劣,忝叨匪據,已至多日,而重患毒痢,閱月沈痼,專廢飮啖,委頓床席,逐日尋單,見阻喉司,縮伏私室,恭俟罪戾。伏聞昨日筵中大臣,以臺諫之含默,大加非斥,而同僚至於引避,臣不勝瞿然之至。使臣賞典,恩命纔下,臣固未及聞知,而閔鍍之罪關倫紀,亦齒朝班,不卽論劾,臣不敢辭其責。至於兪夏益,則雖未經準職,旣以三司亞長,蒙賞陞階,此與郞署超陞者有間,而重被大臣之斥,與同僚無異,臣何敢一刻仍冒?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左議政許穆箚子。大槪,陳情乞行事。入啓。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頃者近侍傳諭之日,快有不我遐棄之意,予甚喜幸,不趐若飢者之甘食,渴者之甘飮矣。不意玆者,復有此請暇之箚,心甚缺然,不知所以爲喩也。卿辭雖切,斷無允許之理,更勿固請,臥閤論道,以副至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掌令朴相馨啓曰,臣以李袤停啓事,連日瀆擾,自知煩猥,人謂斯何,但念處置之人,旣以乖當引避,則揆以臺體,萬無仍冒之理,强請出仕,臣實未曉。因此處置之誤,物議非斥,到今愈加,冒沒行公,斷無是理,臣之情勢,可謂窮蹙。況聞筵中大臣,以臺閣含默,大加非斥云,臣之尸職,至此尤著,以此以彼,決難一刻仍冒,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9月24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南天澤。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李晶{{*|遞}}。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假注書。事變假注書李世益。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靑丹察訪金是炫。
○謝恩,崇陵參奉尹以亨。
○修撰閔就道再度呈辭,入啓。加給由。
○江原監司書目,都事李挺晩,遭父喪事。
○弘文館啓曰,兩司處置,歸於本館,而上番臣瑍,嫌不可否,獨下番臣湜,以孤陋之見,多官立落,不可斷定,在外同僚,除呈告相避人員外,竝卽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右參贊睦來善上疏。大槪,臣有妄言之罪,乞削臣職名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做錯之責,自有所歸,卿勿爲辭,調理察職。
○左副承旨李晶上疏。大槪,昨日公退之路,落馬重傷,擔舁還家,渾身牽痛,莫能轉側,旬月之內,決無自力行公之望,喉司重任,不可久曠,亟許遞免,俾得專意調治,以延須臾之喘事。入啓。踏啓字。
○晝講入侍,知事吳始壽,特進官洪宇遠,承旨崔逸,玉堂權瑍、李湜,假注書李世益,史官李玄錫、安如岳。
○判尹張善瀓辭職上疏,入啓。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安心勿辭,調理察職。
○兵曹,副司直金奐身死,曾經臺侍。啓別致賻。
○吏曹啓曰,承旨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玉堂箚子。大槪,請司諫安如石,執義朴純,持平李后定,掌令朴相馨,獻納姜碩耉,竝命遞差事。入啓。答曰,依啓。
○夜一更,流星出天倉星下,入巽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白。五更,月暈。
==9月25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李夏鎭。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權瑎。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李善溥{{*|在外}}姜銑。假注書李世益。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巳時,日暈左珥。申時,日暈。
○大司諫睦昌明辭職上疏,入啓。答曰,省疏具悉。爾才允合言責之任,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閔就道三度呈辭,入啓。遞差。
○副提學李堂揆上疏。大槪,敢陳所懷,以備財幸,兼暴私悃,冀蒙恩遞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憂國進言之誠,予深嘉之,當令廟堂議處,疏末請暇事,依願往來。
○大司憲尹鑴上疏。大槪,冒萬死更申危悃,乞遞職名,兼陳所懷,冀備裁擇事。入啓。
○政院啓曰,承旨之任,各有所掌,一員未備,事甚苟簡,左承旨南天澤,遠在嶺外,上來杳然,左副承旨權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依啓。左承旨改差,今日政差出。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左尹尹深上疏。大槪,臣旣被上官之峻斥,決不可抗顔於佐貳之地,冒死陳情,乞賜遞免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謝恩,成均博士李世益,左副承旨權瑎。
○吏批啓曰,兩司多官,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新除授靑松府使李奎齡,爲奴呈狀于政廳曰,上典老父,年今七十四歲,而本邑乃是六七日程,揆以法例,亦不可赴任,斯速入啓處置云。親年七十,勿敍三百里外,載在法典,靑松府使李奎齡,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譯官張炫、徐孝男,加資事,命下矣。兩人資皆崇祿,而自前醫譯之類,例不可輔國,不得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然則竝實職除授。
○有政。
○吏批,金璁爲司諫,朴鎭圭爲兵曹正郞,權瑍爲獻納,李湜爲修撰,李元禎爲大司成,柳挺輝爲掌令,權瑎爲承旨,姜碩耉爲濟用正,李惟楫爲繕工副奉事,金益昌爲典籍,李夏鎭爲承旨,趙祉錫爲正言,李沆爲執義,金元燮爲持平,李晶爲靑松府使,李鳳徵爲校理。
==9月26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李夏鎭。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權瑎。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一員未差姜銑。假注書李世益。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知春秋閔點,奉敎李玄錫,江陵地,同春秋吳始復,待敎尹義濟,茂朱地,實錄奉安事出去,京畿監司慶㝡,實錄陪行事出去,京畿都事閔安道,實錄陪行後,仍爲災傷覆審事出去。
○謝恩,大司諫睦昌明,寧邊府使睦存善,護軍鄭斯良,直講孫萬雄,學正金繼興,龍宮縣監金輝世,左承旨李夏鎭。
○下直,淮陽府使李沃。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答大司憲尹鑴疏曰,省疏具悉。今玆進宴之擧,實出於情禮之所不可已也。不幸値此大無,凡諸浮費之物,已令節損,務從省弊,少伸微誠矣。兩慈聖,連有下敎,當此年事凶歉,賑救不暇之日,設此盛禮,於心不安,不如停止之爲愈,縷縷爲敎,終難强請,心甚閔鬱,罔知攸爲,卿之疏語,誠爲切實,今姑停止,至情所激,只自感歎而已。疏末事,當令廟堂議處焉。
○政院啓曰,卽伏見大司憲尹鑴疏批,有進宴今姑停止之敎,卽以此意,分付進宴廳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諫睦昌明啓曰,庸碌如臣,最居人下,濫沐洪造,驟叨匪據,人器不稱,愧懼實深,猥暴難冒之實狀,反蒙過奬之恩批,驚惶感激,罔知攸措,分義所在,不得不冒昧出謝,而第臣頃忝喉司也。戶曹判書吳始壽,辭遞摠管於登對之時,臣以該房,當書榻前定奪之意,分付該曹,而矇不覺察,尙未擧行,昏錯之失,專在於臣,而至令堂任,替被問備之罰,揆諸廉隅,決不可以獨免,爲辛,而晏然於臺端,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爲退待。
○晝講入侍,知事閔熙,特進官權大載,承旨權瑎,玉堂睦林儒、睦天成,假注書李世益,兼春秋鄭煥,史官安如岳。
○吏曹判書閔點上疏。大槪,奉使出外,曠職可慮,乞遞本職,以便公私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還。
○吏曹參判吳始復上疏。大槪,敢陳微懇,乞遞職名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還。
○忠淸監司書目,沔川呈,以注書李善溥辭職上疏上送事。啓踏啓字。
○廣州幼學姜宰武上疏。大槪,敢陳時弊,冀蒙裁擇事。入啓。
○政院啓曰,昨夕姜宰武爲名者,來呈一疏,而疏中多有誤字,其一款,乃請許部民告訴,語意極其乖悖,大關後弊,故使之略改誤處來呈而已。元無退却不捧之事,而卽者宰武,來呈其疏,至以累呈退却,壅蔽阻搪等語,添入疏末,勒加誣詆,臣等不勝駭然之至。視其疏辭,假托略干時弊,弁之於首,乃其主意,則欲售其熒惑之計,又以本院誤處改來之事,謂之終始退却,有若告訐者然,尤極可駭,意外構揑,不足多辨,而亦不得不略陳實狀,敢啓。傳曰,托以時弊,隱有熒惑朝廷之態,此疏還出給。
○晝講時,知事閔熙所啓,進宴,有今姑停止之命,前頭冬至,正朝方物依例封進事,所當分付於其道,而曾在癸巳年,豐呈雖退,方物價,仍給戶曹,竟用於丁酉進宴時,今則何以爲之?且方物價移給該曹時,所封物膳,亦當入於其中,此亦竝給乎?上曰,方物價,仍給該曹,物膳則不必竝給,依例封進,可也。又所啓,京畿監司慶㝡,以章陵安香廳改構有弊,本陵御齋室,常時閑閉,香祝奉安之意,陳達於榻前,令該曹稟處矣。御齋室廳事中安香,似無不可,而獻官之宿於御齋室,似爲未安,故不敢擅便,何以爲之?上曰,安香爲重,獻官,許令入宿於齋室,可也。侍讀官睦林儒所啓,新除授校理李鳳徵,時在忠淸道沔川地,經筵入審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
○自巳時至申時,日暈。
==9月27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李夏鎭。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權瑎。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bb一員b未差姜銑。假注書李世益。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咸鏡監司吳挺昌。
○謝恩,工曹佐郞鄭洙賢,禮曹佐郞李尙虎,典籍洪禹績,繕工副奉事李維楫,通川郡守權順善,司成安如石,兼持平嚴緝。
○藥房都提調左議政臣權大運,副提調行都承旨趙威明啓曰,嚴霜已降,日氣寒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而兩慈殿氣候,亦復,何如?臣等無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兩慈殿氣候安寧,予亦無事矣。
○兩慈殿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傳曰,咸鏡監司留待。
○右尹鄭鑰上疏。大槪,臣重被長官之詆斥,而適差郊外祭官,今才罷還,敢暴危悃,亟賜遞免,以安微分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政院啓曰,左議政權大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咸鏡監司,亦爲入侍。
○傳曰,今日晝講停。
○今日引見時,兩司未肅拜人員,竝爲牌招,守令署經,憲府開坐,推考公事,速爲照勘事,榻前定奪。
○謝恩,司諫金璁,獻納權瑎,正言趙祉錫,執義李沆,掌令柳挺輝,持平金元燮。
○正言趙祉錫啓曰,臣家世孤危,才識鹵莾,而猥占嵬科,{{!|𰜨|⿰氵荐}}歷郞署,絲毫無補,愧懼冞增。況玆新命,出於夢寐之外,臣驚惶感泣,無地自容,陳疏丐遞,實出於萬不獲已,而見阻喉司,一味閔蹙。不意召牌,遽降於此際,分義所在,不得不冒昧趨謝,而臣頃以文二所參試官,榜目中多有誤字,方被問備,尙未照勘,揆以臺體,勢難一刻苟冒,請命遞斥臣職。
○持平金元燮啓曰,臣本昧昧,最居人下,尋常郞僚,猶愧鵜梁,況此風憲之職,何等責任,而乃敢晏然承當,以羞朝廷,而辱名器哉。召牌之下,不得不冒昧出肅,而第持平臣申厚命,卽臣之同生妹夫也。在法當避,不可一刻冒據,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獻納權瑍啓曰,樸遬如臣,無所比數,猥承顯遘,遍歷華塗,絲毫蔑效,愧懼冞增。矧玆新授之職,乃是極選,而不圖夢寐之外,遽叨誤恩,尤不任惶霣之至。人器不稱,自知已明,且臣頃於掌試之日,以榜目落字,至被推緘,時未照勘,決不可一刻仍冒,請命遞斥臣職。
○司諫金璁啓曰,臣實窾啓,無所短長,忝竊踰涯,罪戾徒積,聖恩優假,寵擢愈隆,薇垣亞長之命,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驚惶踧踖,無所措躬,言責之地,屢試蔑效,亞官之重,益難承當,陳章靳免,見阻喉司,縮伏私室,恭俟罪罰。不意玆者,召牌又降,嚴畏分義,不得不趨詣,而顧臣才力,實無可勘之勢,且臣曾忝掌試之任,以榜目落書,被推未勘,旣有應遞之嫌,尤不可一刻仍冒,請命遞斥臣職。
○答司諫金璁,執義李沆,獻納權瑍,正言趙祉錫,持平金元燮曰,勿辭,退待物論。
○府啓,爵賞之所以爲重者,誠以人君,能自重之也,苟不自重,而有所輕施,則上焉而有虛授之失,下焉而有濫冒之弊,是以,弊袴微物也,而韓昭侯,猶不輕以與人,矧乎爵賞,焉可濫予人哉?今此使臣之回還也,別無可記之勞,而乃降加資之命,至及於譯官輩,且有守令除授,實職除授之命,臣於此,竊不勝慨然。無功之人,獲此殊賞,則後雖有必賞之績,將何以賞之,副使臣權大載所加之資,因大臣建白,旣令還收,則恩典之過當,業已聖明之洞燭,同行使臣之或收或否,寧有是理。請還收正使福昌君楨子弟中代加,書狀官朴純及堂上譯官朴而𡽱、金起行,上通使[上通事]姜爾聖,堂下譯官方必濟,淸譯崔厚元等加資,正使軍官李薈守令除授,堂上譯官張炫、徐孝男實職除授之命。引嫌而退,相避之法,在下當遞,請持平金元燮遞差。新除授持平申厚命,時在慶尙道善山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予非不知爵賞之有所慳惜,而第念今番之行,與循例使介有異,頗有周旋之勞,其可無酬勞之典乎?不允。處置事及下諭事,依啓。
○左議政權大運,請對入侍時,上曰,今此進宴之擧,出於情禮之不可已者,故初欲從略設行,而以十分減損之意,前後申勅於進宴廳者,蓋慮弊端之或及於民矣。兩慈殿,以當此凶歉之日,設行宴禮,爲未安,都憲之疏,適入於此際,諫辭,雖非必欲停止之意,此時設宴,似有乖於敬畏之道。且兩慈殿勿爲設行之敎,不啻丁寧,故使之停止,而至情所在,甚爲缺然矣。今聞諸大臣之議,亦以停止爲缺然云,進宴之禮,仍前設行,而凡係浮費,益加節省,至於磨鍊床數,雖不可減,饌品則前月議定,次次減殺之外,如內命婦等饌品,更爲減殺。且宴需所入物膳,切勿分定於外方,令該曹給價貿用,俾無一毫民弊,可也。上曰,忠淸道、京畿漢南、慶尙中道以上尤甚被災處,則已給七分災,而今聞其他諸道年事,入秋以來,亦多有不實處。若不量給分災,則必不無民怨,他道被災處,量給分災事,後日登對時,商議稟定。至於水田,初不落種陳荒之處,木麥等雜穀付種者,蓋出於窮民切迫之計,而情亦慽矣。且其所種,傷於過時之雨,亦甚無實云,而該曹事目中,以此分定施行,民必稱冤,如此之處,特給全災,勿令徵稅,可也。左議政權大運所啓,今承聖敎,進宴仍前設行,而以十分減損之意,縷縷下敎,外方分定之物,亦令停罷,凡在下情,孰不感激,冬至、正朝方物價,移給該曹,以補宴需之意,曾已定奪,而誕日方物價,亦一體移給,以爲補用之地,似爲合宜矣。上曰,依爲之。又所啓,當此逐日開筵,方懋聖學之時,必使經學精熟之人,出入經席,討論文義,然後可以輔導君德,而右議政許穆,以大耋之年,不利於行步,久未得入侍經席,年老相臣,扶掖出入,有先朝故事,故敢此仰達矣。上曰,經席出入時,扶掖老臣,曾有故事,右相入侍之時,亦令扶掖,可也。又所啓,嶺南士人李玄逸,曾以別薦,直出六品,已經郞官之任,而此人,多讀古書,博通經學,若令出入於經席,則補益必多,故群議將欲先試臺諫,以爲出入經席之地,而以其郞階未準之故,銓曹不得擬望於臺侍云,故敢此仰達矣。上曰,當品郞階,特授,可也。
○答大司成李元禎疏曰,省疏貝悉。卿才允合國子之任,須勿爲辭,速出察職。
○夜一更,流星出天船星上,入艮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9月28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李夏鎭。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權瑎。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bb一員b未差姜銑。假注書李世益。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慶尙左道敬差官嚴緝,出去。
○謝恩,大司成李元禎,修撰李湜,兵曹正郞朴鎭圭,護軍李萬林。
○政院啓曰,來十月初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晝講入侍,知事閔熙,特進官李弘淵,玉堂睦林儒、李湜,承旨李夏鎭,假注書李世益,兼春秋鄭煥,史官安如岳。
○吏曹啓曰,臺諫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大司憲尹鑴上疏。大槪,臣於久稽恩命之中,又犯承牌不進之罪,乞削職名,以正臣罪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卿懇。疏中所謂畵一爲條貫,分布德音云者,誠爲得宜,當令廟堂講定稟處,卿其安心勿辭,從速入來行公,以副予意。
○大王大妃殿進宴吉日,來十一月初七日,王大妃殿進宴吉日,同月初十日設行事,下敎。
○右議政許穆箚子。大槪,乞收扶掖之命,遞職調治事。入啓。
○大司諫睦昌明初度呈辭,入啓。給由。
○府啓,{{*|同前}}請還收正使福昌君禎[福昌君楨]子弟中代加,書狀官朴純,及堂上譯官朴而𡽱、金起門,上通使[上通事]姜爾聖,堂下譯官方必濟,淸譯崔厚元等加資,正使軍官李薈守令除授,堂上譯官張炫、徐孝男等實職除授之命。監察卽古之殿中御史也,每於朝班,必分立東西,以糾檢百僚之失儀者,其爲任,不亦重乎?近年以來,銓曹不察門地之高下,爲人之賢否,苟焉塡差,殊無遴選之意,識者之寒心,久矣。監察李之夏,門地寒微,曾爲宣傳官時,已多物議,及授本職,再越署經,其所不合,從可知矣。豈容仍畀殿中之職,致令官方,有混淆之剌哉?請監察李之夏遞差。且申飭銓官,自今以後,文、南、武監察,竝極擇備擬。臣得接監察呈課,日者豐儲倉之請對也,會付餘米,多至四十一石,監察,欲遵臺封之例,而主簿朴世柱,稱以非臺監所知,終始周遮,不許臺封云。四十一石之米,爲不小矣,而旣發之後,猶欲掩置,其意所在,誠極可駭。請長興庫主簿朴世柱,拿問定罪,色吏,亦令攸司,囚禁査治。竝引嫌而退,推緘未勘,勢難在職,請獻納權瑍,司諫金璁,正言趙祉錫,竝命遞差。答曰,依啓。加資還收事,不允。
○兵曹啓曰,訓鍊別隊右部左司屬長興南原等營一司軍兵逢點實數七百三十三名,旣已整齊矣。來十一月初一日,一哨軍兵將官率領,與進善門入直御營軍,替代入番而[之]外,中日試才及習陣時,則依前例除標信出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晝講時,知事閔熙所啓,三名日方物價,移給戶曹,以補宴需事,旣已定奪矣。冬至不遠,今富分付於外方,而取考癸巳年前例,則其中甲胄、弓帒、筒箇等物,則不爲移給,依例封進矣。日前大臣,以甲胄等物,前旣封進,亦當竝給之意啓達,而事異前規,何以爲之?上曰,甲胄等物,前旣封進,一體移給該曹,可也。
○禮曹啓曰,各陵抽牲摘奸,當爲發送,而本道監司,纔經奉審,今朔則不爲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9月29日==
都承旨趙威明。左承旨李夏鎭。右承旨崔逸。左副承旨權瑎。右副承旨金德遠。同副承旨李秞。注書bb一員b未差姜銑。假注書李世益。事變假注書權珪。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禮曹正郞崔日隆,各陵丁字閣摘奸事,出去。
○下直,江華留守李觀徵。
○謝恩,濟用正姜碩耉,泗川縣監金廷弼。
○禁府,朴世柱拿囚。啓。
○答右議攻許穆箚曰,省箚具悉卿懇。以卿之博學高明,出入筵席,開發蘊奧,啓沃予心,是所望於卿者,況扶掖出入,亦有古事,卿何爲辭。今聞筵臣之言,因一偶然之事,遽有長往之心云,心甚愕然,不知所以爲喩,此不過許多說話酬酢之際,未及思惟而然也,實非訑訑厭聞之意,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勿辭,速出行公,無負企望。傳曰,遣史官傳諭。
○大司諫睦昌明再度呈辭,入啓。加給由。
○禮曹,領府事鄭太和[鄭致和],去夜卒逝云,自今日至十月初二日,停朝市。啓。
○政院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矣。卽聞領中樞府事鄭太和[鄭致和]卒逝,自今日至明明日停朝市,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朝市後爲之。
○領議政許積箚子。大槪,冒陳危悃,乞蒙恩遞事。入啓。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之疾病之沈綿,予已知之,雖未能赴朝堂論國事,臥閤酬應,少無所妨,卿其體予至意,安心勿辭,從容善攝,以副如渴之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右議政許穆箚子。大槪,伏承聖批,惶恐陳情事。入啓。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予意備陳於昨者箚批,復何多誥,卿其更勿固辭,量其筋力,時時出入經席,以補不逮。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京畿監司慶㝡,實錄陪行後,入來。
○府啓,{{*|同前}}請還收正使福昌君楨子弟中代加,書狀官朴純,及堂上譯官朴而𡽱、金起門,上通使[上通事]姜爾聖,堂上譯官方必濟,淸譯崔厚原等加資,正使軍官李薈守令除授,堂下譯官張炫、徐孝男等實職除授之命。答曰,不允。
○自午時至酉時,日暈左珥。郞廳白鴻擧校。日記廳郞廳權達國書。
4gdl4wwzgywmgx7s407wnug82eb107h
Talk:南希·佩洛西議長就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發表聲明
1
1108186
2173570
2172966
2022-08-22T12:15:11Z
Longway22
35574
/* 题目问题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s://www.voacantonese.com/a/pelosi-statement-on-congressional-delegation-visit-to-taiwan-20220803/6686527.html]<!--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校对者 -->
}}
== 题目问题 ==
@[[User:Longway22|Longway22]] 题目是不是“'''佩洛西有關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的聲明'''”?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20:21 (UTC)
:{{ping|Johnson.Xia}}考慮文庫本地收錄關聯主題之及本地相關針對署名衍生之個別論述,現用名稱可減低一定模糊空間,而該名稱也為官方中文版發佈之正式名稱,相信無論歧義度或代表度均較為適合。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7:05 (UTC)
::“该名称也为官方中文版发布之正式名称”,此言差矣。美国之音发布时的标题为“佩洛西抵台后发表声明,重申对台湾的坚定承诺和支持”,另一篇内容类似的[https://www.voachinese.com/a/pelosi-statement-on-congressional-delegation-visit-to-taiwan-20220803/6685923.html 美国之音报道]中,标题为“佩洛西有关国会代表团访问台湾的声明”,然而我尚未在别处见到阁下拟定的标题。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5:18 (UTC)
:內文中有該題,請仔細閱讀。——[[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0:43 (UTC)
::我看到了,在加粗的标题“佩洛西有關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的聲明”下,有这么一行副标题/注释。因此,标题应该是加粗的“佩洛西有關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的聲明”。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3:46 (UTC)
:::閣下還是重新閱讀本題已作解說。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01:52 (UTC)
::::“官方中文版发布之正式名称”——没有相关结果;“个别论述”——阁下没有明示;“内文中有该题”——无论是原报道的标题,还是声明的标题,都不是阁下自编的名称。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9:58 (UTC)
::::原报道的标题,还是声明的标题,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副标题不是,阁下自编的标题更不是。 [[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20:00 (UTC)
:::::本案維持既有發佈,不再補充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2:15 (UTC)
drtldryr67r4nrr4ru1qzp2bd9in3us
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
0
1109256
2173712
2171920
2022-08-23T09:54:41Z
Yinyue200
84395
fix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
| author =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2022
| month =8
| day =12
| notes =
| edition =
}}
{{:Page: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5号).jpg/1}}
{{PD-PRC-exempt}}
[[Category:2022年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
ddx2f1evoqhix12fx4bq63cxg5y3b5w
君憲救國論
0
1109931
2173707
2173474
2022-08-23T08:14:10Z
晞世道明
29661
wikitext
text/x-wiki
{{未完成}}{{header
| title =
| author = 楊度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1915
| notes =
| edition =
}}
==上==
客有問於虎公曰:「民國成立,迄今四年,賴大總統之力,削平內亂,捍禦外侮,國以安寧,民以蘇息,自茲以往,整理內政,十年或二十年,中國或可以謀富強,與列強並立於世界乎?」虎公曰:「唯唯否否,不然,由今之道,不思所以改絃而更張之,欲爲強國無望也,欲爲富國無望也,欲爲立憲國亦無望也,終歸於亡國而已矣。」客曰:「何以故?」虎公曰:「此共和之弊也。中國國民,好名而不務實,辛亥之役,必欲迫成共和,中國自此,無救亡之策矣。」
客曰:「何謂強國無望?」虎公曰:「共和國民,習於平等自由之說,影響於一切政治,而以軍事爲最重。軍事教育,絕對服從,極重階級,德意志日本軍隊,節制謹嚴,故能稱雄於世,而法美等國則不然,能富而不能強,此無他,一爲君主,一爲共和故也。法美且然,他共和國更不必論,故共和必無強國,已成世界之通例。然法美有國民教育,尚有對於國家之義務心,可以維持而統一之,故對外雖不能強,對內猶不爲亂。若中國人民,程度甚低,當君主時代,當兵者之常語曰:『食皇家餉,爲皇家出力耳。』今忽去有形之皇室,代以無形之國家,彼不知國家爲何物,無可指實以維繫其心,其所恃爲維繫者,統馭者之感情與威力,有以羈制之而已。此其爲力,固已至弱,况又有自由平等之說,浸潤灌輸,以搖撼此羈制之力,時時防其渙散潰決,於是羈馭之術,愈益困苦。從前南方軍隊,大將聽命於偏裨,偏裨聽命于士卒,遇事有以會議公決行之者,議者目爲共和兵;北方軍隊,雖無此弊,然欲其聞令卽行,不辭艱遠,亦不能也。故民國之兵,求其不爲內亂足矣,不爲內亂而且能平內亂,蔑以加矣,尚何對外稱強之足言乎?彼俄日二國者,君主國也,強國也,我以一共和國處兩大之間,左右皆敵,兵力又復如此,一遇外交談判,絕無絲毫後援,欲國不亡,不可得也,故曰強國無望也。」
客曰:「何謂富國無望?」虎公曰:「法英皆富國,獨謂中國不能,人不信也。然法美所以致富者,其休養生息,數十百年,無外侮內亂以擾之耳。富國之機,全恃實業,實業所最懼者,莫如軍事之擾亂,金融稍一挫傷,卽非數年所能恢復。我國二年以來,各方面之秩序,略復舊觀,惟實業現象,求如前清末年十分之五而不可得,蓋無力者已遭損失,無術再興,有力者懼其復亂,不敢輕試。以二次革命之例推之,此後國中競爭大總統之戰亂,必致數年一次,戰亂愈多,工商愈困,實業不振,富從何來?墨西哥亦共和國也,變亂頻仍,未聞能富,蓋其程度與中國同,皆非法美可比,故曰富國無望也。」
客曰:「何謂欲爲立憲國無望?」虎公曰:「共和政治,必須多數人民有普通之常德常識,於是以人民爲主體,而所謂大總統、行政官者,乃人民所付託以治公共事業之機關耳,今日舉甲,明日舉乙,皆無不可,所變者,治國之政策耳,無所謂安危治亂問題也。中國程度,何能言此,多數人民不知共和爲何物,亦不知所謂法律以及自由平等諸說爲何義,驟與專制君主相離而入於共和,則以爲此後無人能制裁我,我但任意行之可也,其梟桀者,則以爲人人可爲大總統,卽我亦應享此權利,選舉不可得,則舉兵以爭之耳,二次革命,其明證也。加以君主乍去,中央威信,遠不如前,遍地散沙,不可收拾,無論誰爲元首,欲求統一行政、國內治安,除用專制,別無他法,故共和伊始,凡昔日主張立憲者,無不反而主張專制。今總統制實行矣,雖有約法及各會議機關,似亦近於立憲,然而立憲者其形式,專制者其精神也。議者或又病其不能完全立憲,不知近四年中,設非政府採用專制精神,則國中欲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故一言以蔽之曰:『中國之共和,非專制不能治也。』變詞言之,卽曰中國之共和,非立憲所能治也。因立憲不足以治共和,故共和決不能成立憲,蓋立憲者,國家百年之大計,欲求教育、實業、軍事等各事之發達,道固無逾於此,然其效非倉卒所可期,至速之期,亦必十年二十年,行之逾久,效力逾大,歐洲各國之強盛,皆以此也。然觀今日之中國,舉國之人,人人皆知大亂在後,不敢思索將來之事,得日過日,以求苟安。爲官吏者,人懷五日京兆之心,謹愼之人,循例供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其貪狡者,狗偷鼠竊,以裕私囊,圖爲他日避亂租界之計。文人政客,間發高論,詆毀時流,而其心則正與若輩相同,己無所得,遂有忮求之心,非眞志士也。爲元首者,任期不過數年,久者不過連任,最久不過終身,將來繼任者何人乎?其人以何方法而取此地位乎?與彼競爭者若-{干}-人,彼能安於其位否乎?其對國家之政策,與我爲異爲同,能繼續不變乎?一概無從預測,以如此之時勢,卽令元首爲蓋世英才,欲爲國家立百年大計,確定立憲政治,然俯視當前,則泄泄沓沓,誰與贊襄?後顧將來,則渺渺茫茫,誰爲繼續?所謂百年大計,烏從樹立耶?故不得已退而求維持現狀之法,用人行政,一切皆以此旨行之,但使對內不至及身之亂,對外不至及身而亡,已爲中國之賢大總統矣。卽令醉心憲政者,處其地位,恐亦同此心理,同此手法,無術更進一步也。故昔之立憲黨人,今皆沈默無言,不爲要求憲政之舉,蓋亦知以立憲救共和,究非根本解決之計,無計可施,惟有委心任運,聽國勢之浮沈而已。當有賢大總統之時,而舉國上下,全是苟安心理,卽已如此,設一旦元首非賢,則並維持現狀而不能,且並保存一己之地位而不能,惟有分崩離析,將前此慘淡經營之成績,一舉而掃蕩無遺,以終歸於亡國一途而已矣,尚何百年大計之足論乎!故曰:「欲爲立憲國無望也。」
客曰:「如子所言,強國無望,富國無望,欲爲立憲國亦無望,誠哉除亡國無他途矣!然豈遂無救亡之術乎?」虎公曰:「平言之,則富強立憲之無望,皆由於共和;串言之,則富強無望,由於立憲無望,立憲無望,由於共和。今欲救亡,先去共和,何以故?蓋求富強,先求立憲,欲求立憲,先求君主故也。」
客曰:「何謂欲求富強,先求立憲?」虎公曰:「富強者,國家之目的也,立憲者,達此目的之方法也。不用立憲之方法以謀富強,古之英主,固亦有之,如漢武、唐太之儔是也,然而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中國數千年中,豈無聖帝明王,然其治績武功,今日安在哉?各國古代歷史,亦豈無特出之英豪,成一時之偉業?然其不忽焉而滅者,又有幾人也。惟其有人亡政息之弊,不能使一富不可復貧,一強不可復弱,故自一時論之,雖覺小有興衰,而自其立國之始終論之,實爲永不進步。歐洲各國立國之久,雖不及我中國,然亦皆千年或數百年,前此並未聞西方有許多強國者,何也?其時彼未立憲,不能爲繼續之強盛也。日本與我鄰者二千年,前此亦未聞如許之強盛者,何也?其時彼亦未立憲,不能爲繼續之強盛也。惟一至近年,忽有立憲政體之發明,歐洲列國行之而列國大盛,日本行之而日本大盛。我中國所猝遇而輒敗者,皆富強之國也,又皆立憲之國也,豈不怪哉?然而不足怪也,不立憲而欲其國之富與強,固不可得,旣立憲而欲其國之不富不強,亦不可得也。此言雖奇,理實至常,蓋國家所最痛且最危險者,莫如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中==
==下==
f6emh7ymkff7h7blv1ci557xdbuvwxr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三月
0
1109969
2173582
2173545
2022-08-22T15:44:15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三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二月|二月]]|next=[[../四月|四月]]}}
==3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章敬王后,忌辰齋戒。
○辰時巳時,日暈。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春寒尙峭,伏未審近日,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且有陳稟事,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傳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奉朝賀閔鎭遠朔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同副承旨韓師得,今日俱不仕進,廳中殆不成樣,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或在外,或引避退待,或呈辭受由。正言趙鎭世,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趙鎭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柳萬重曰,申飭之下,懸頉甚多,單子改書以入。
○傳于柳萬重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禮曹,長陵石物有頉處奉審事草記,傳于柳萬重曰,此草記,入侍時持入。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塗灰事進去本曹參判李德壽狀啓,則陵上癸方引石,右邊當初缺落,以灰黏付處,灰雖堅硬,兩石不能膠合,自至墜落,而左邊罅隙處,漸至缺拆,石片又爲墜落,其大比右邊,不啻三倍,卽爲尺量,則面長五寸五分,橫廣八寸,下長一尺二寸。此與罅隙有異,不敢擅便,亦不敢循例復命,姑留陵所,令該曹急速稟旨云。陵上石物有頉,又復如此,極爲驚心。本曹堂郞及監役官,旣留陵所,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卽者觀象監提調申思喆,以長陵石物有頉處奉審事,今方出去,而勢將經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私廟展拜,常以每年季春稟定事,曾已命下矣。展拜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十一日定行。
○韓師得書啓,臣敬奉敦諭,馳往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傳宣則以爲,臣之情地,斷無轉動之勢。昨日特招之荐違,實出於萬不獲已,而仍尋長單,惟俟鐫解之命矣,不料近密之臣,復宣敦諭之旨,辭意隆摯,責勉備至。臣非木石,亦有省覺,豈不知恩旨之不可孤,嚴命之不可違,而顧玆逬出之蹤,決難重入脩門。況今臺章層出,醜辱轉深,尤何敢爲冒進之計乎?寵諭之下,又未祗承,罪積逋慢,益增震悚,謹當更入文字,仰請嚴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大報壇親祭敎是時,壇上執禮實、預差拿處之代,以他堂上官中,已受誓戒之人,改付標以入事,命下,而百官中堂上三品,無一人進參者云,勢不得已以未受誓戒人,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應敎金若魯,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特敎之下,如是違牌,事體未安。只推,明朝牌招。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洞諭之前,其所務勝,其猶可也,爲人臣見此敎,猶欲下筆陳章,抑何意也?誠不足道矣。此非所懷,不過辭職,承諭喉院,何捧之曲循耶?未知惟允之道矣。原疏給之,使其熟思。爲今臣僚者,着此舊習,若是務勝,可乎?否乎?
○正言趙鎭世疏曰,伏以臣,情地窮蹙,冒上辭疏,見退喉司,冒沒入肅,避辭亦阻,狼狽退出,墜落臺規,招擧朝之嗤點,喪一己之廉隅,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晩來一疏,得徹天聰,草草所陳,亦蒙採蕘,諭之以從速察職,臣於是感激戰兢,莫知所措。昨日違牌,罪合重誅,而亦靳例罷,自不覺驚惶悚蹙,茫然失所圖也。臣之情勢,漸益卼臲,一日仍冒,如坐針氊,雖欲冒沒行公,其如譏笑,何哉,其如廉義,何哉?自念臣忝入臺閣,今已七八年矣。未嘗以一言,有及於時論者,非但資性巽軟而然,亦伏見聖上,深惡黨私之禍人家國,躬恢蕩平,欲調朝象之潰裂,故雖有小小官邪之可以刺論者,亦未免爲仍循含默,以爲自靖仰報之圖矣。目今聖上,以明國是靖朝象,爲第一義,而諸臣以護私黨悖聖敎,爲能事,是誠何心哉?此不過牽於舊情,不能割斷前套故耳。殊不知朋黨之私爲至輕,君臣之義爲至重,何其惑也?噫,眩亂黑白,鉗制上下,欲掩四方之耳目,不畏萬世之公議,硬定牢把,終不知止,亦無怪乎?夜席聽諭之下,纔悔其行,及其出來,旋又復然者也。噫,以殿下照臨之明,豈不察其終始所以然乎?譬如驕者,在長者之側,昧分蔑禮,無少憚懾,雖見長者左呵右責,諄諄開誘者,乍出乍入,愈往愈甚,猶復如前者,蓋知其終無撻罰之痛其身耳。苟殿下處分凝重,賞罰持久,則其孰敢牽制私情,踵尋前習,終無嚮新化之日乎?臣愚死罪,以爲殿下,慈諒過於嚴重,惻怛勝於剛毅,朝施譴罰之典,暮卽還收,昨下赫怒之音,今旋滌蕩,彼何所忌憚而斂戢哉?且國家之置臺官,蓋欲開言路而明是非,則雖其所言過激,在明主來諫之道,固當優容而假借之,而況其言之剴切者,其將棄斥而摧抑之乎?向者李載厚之一疏,雖或有一二計較者,原其大意,則是矣,殿下疑其迹而過其罰,無乃殿下處分,只出於慰安大臣之意耶?況其疏中,自能斷腕,則逆自逆人自人之語,豈非今日諸臣藥石之言乎?其時憲臣,亦不顧其兄參疏之嫌,汲汲攻擊,無少留難,臣竊慨然。且日昨曺命敬之疏,畫出擧措,辭意截直,只欲明君君臣臣之義而已,殿下遽疑其乘機關攻擊者然,嚴辭遞職,少無假借。夫乘機關攻擊者,卽小人傾軋之習也。今命敬之疏,擧皆摭實枚擧,夫豈有一毫彷彿於乘機者之習乎?凡諸語及於時事者,殿下不暇察其心,而先疑其迹,臣恐自此以後,雖有忠讜之士,誰敢進言於玉陛,自取明主之疑乎?臣纔治短疏,以明命敬之苦衷,自劾前後囁嚅之罪矣,天牌下降,不敢再違,趨詣於九閽之外,拜章徑歸,伏願聖明,察臣蹤地之窮蹙,卽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安微分,不勝千萬幸甚。
○乙卯三月初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工曹判書尹淳,禮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吏曹參判申昉,刑曹參判趙顯命,工曹參判宋眞明,都承旨李春躋,吏曹參議李宗城,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入侍。徐命均進伏曰,朝來日氣不和,聖體若何?上曰,差復後一般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數日來,元子輔養之節,何如?上曰,一向好過矣。尹淳曰,眩氣無微見之事乎?上曰,然矣。淳曰,近來酬應甚煩,引接亦頻,臣等與醫官,慮有微見之漸矣。自上不自覺其有之乎?上曰,時有氣升之候,故微覺有眩氣,而此蓋隨氣而有之,有何慮乎?淳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向差勝矣。命均曰,以引接之故,水剌常多失時,朝水剌不爲進御乎?上曰,近來則異於夏時,不進點心,而朝水剌,姑未進之矣。命均曰,臂部麻疼之症,何如?上曰,頃時有此氣,而今則差勝矣。日寒則微有此氣,而今豈可被裘乎?淳曰,臣等有陳稟事。皇壇親祀,已過誓戒,而日氣頗寒,聖候雖已安寧,而小愈之戒,亦所當愼,使大臣攝行,不至大違於誠禮,伏望十分思量,使之攝行,何如?惶恐敢達。上曰,十二年來,只三行親祀矣。禁苑咫尺之地,今已至於受誓戒,則豈可停乎?命均曰,再昨年皇壇親祀受誓戒後,以日氣不和,使之攝行矣。今者日氣不解,閭閻之間,不脫冬衣。大慶之後,調護聖躬之道,尤宜戒愼。日寒如此,慮有傷損之節,豈可以聖候無他,不爲攝行乎?有可慮之事,停止,宜矣。上曰,諸臣之心,固宜如此,今者受誓戒日,已以躬往之意,不脫衣而度夜,此無異於親往而受誓矣。豈可攝行乎?李春躋曰,與私廟親祀日字,甚爲迫近矣。上曰,私廟祀事,在晝,皇壇祀事,在夜,有何慮乎?今人不知有其君,予欲行君臣之禮,使知尊周之義矣。以重大事,當有下敎矣。命均曰,以陵所奉審事乎?上曰,以文字見之,不可知其爲某處矣。命均曰,乃癸方矣。上曰,引石乎?金取魯曰,當初缺落處,以灰黏付矣,今者見之,則石自石灰自灰,兩石不能膠合,又有墜落處云矣。上曰,右相以爲切石太急,故如此云矣。今則缺落,至於引石邊矣。取魯曰,此石理也。淳曰,初年奉審時,右相與臣,俱爲堂上,大槪,斟酌其所以然矣。問諸匠人,則匠人,慮以不善治石受責,不歸之於石病及人工,每以爲牽引而然云,不得不信聽匠人之言矣。他陵屛風石內,實土築之,當寒凍堅,及春和時,石與土俱爲墜下矣。《五禮儀》,定式築灰限萬石,上爲覆釜形,而今新陵,則比舊陵,尺量頗減,圓徑疎闊,宜無凍解之患矣。上曰,灰久則成石矣。淳曰,此乃石病也。浮石者,多於海中,而若近水,則山上之石,亦爲浮出,以其便於輸轉也。大抵石理有堅軟,軟則缺落,故陽方不落,陰方每缺。江華多用熟石。臣往江華時,觀其築石處,則上石及下石,常多缺坼,問于知石理者,則其人,亦不知之矣。缺落之石,則年年每落,不落之石,則雖年久,亦不落矣。今者引石缺落處,雖年年塗灰,亦無益矣。上曰,形勢然矣。以鐵束之,可矣,塗灰則不可矣。取魯曰,草記,有還入之命,故承旨持入矣。上曰,只改其處耶?其長幾許耶?淳曰,引石七尺,而根深四尺矣。上曰,引石深入矣。幔石乃橫石耶?不犯幔石耶?引石在灰上耶?拔之則傷灰耶?淳曰,今有頉處,二三方位矣。引石有體長而根深者,其他皆依規式,而今有頉處,方位非長處也。命均曰,甲方亦有虧損之患矣。淳曰,掘坎而大爲圓徑,待石根露出,然後爲之,而不必盡毁陵上矣。上曰,皆築之耶?取魯曰,雖築之,而不至大段矣。淳曰,靖陵,壬辰後封築,而墳形小斜,故有改封之議矣。上曰,何陵乎?命均曰,中宗大王陵也。上曰,今引石,皆缺落耶?命均曰,半邊尖處,皆缺落矣。上曰,至于其中耶?命均曰,所刻處缺落,而非其中矣。淳曰,幔石所入處,刻之矣。上曰,必刻之矣。淳曰,爲屛風石之不固,刻之矣。取魯曰,禮官難於塗灰,留在陵下。大臣奉審後爲之,宜矣。命均曰,塗灰之缺落處,事體重大,當奉審矣。淳曰,舊灰落矣,新灰豈能粘連乎?上曰,幔石,不落耶?命均曰,然矣。黏連處少缺矣。淳曰,草記,不言引石缺落之厚矣,橫廣下長,非厚也。上曰,上長下長,何耶?命均曰,此石之兩頭也。淳曰,所見之面,乃面長gg上長g也,深入而缺落處,乃下長也。初年有頉,斲而小之,黏連其隙矣,其後漸漸缺落,今則塗灰而不能支矣。上曰,奉審後當爲之矣。引石宜改,而若幔石屛風石有損,則何如?命均曰,以引石之漸退,故小傷矣。上曰,健元陵,則分明矣。淳曰,年久則諸般石物,自多缺傷之患矣。上曰,將改封陵耶?如工判之言,而不盡毁耶?命均曰,不爲改封矣。取魯曰,重於改莎草矣。上曰,以油紙裹之,尤可怪矣。若如封陵,則事甚重大矣。淳曰,觀山運,以吉運擇日,宜矣。宋寅明曰,此事至爲重大,大臣亦豈盡知其間曲折乎?臣爲繕工提調,尹淳亦爲工判,國家使之雜議爲之,宜矣。淳曰,繕工提調不進,則工判當進去矣。上曰,工判及繕工提調,皆進去,可也。淳曰,莎土匠及石手處,當問之矣。上曰,草記,書以允字,可也。李春躋,承命書之。淳曰,畿伯趙明翼奉審後,欲有所達,而以外職不得入侍,言于臣矣。命均曰,與肄儀相値,未知何如?上曰,此奉審,雖與肄儀相値,有何妨乎?淳曰,道路頗遠,恐有不淨之患矣。上曰,工判之言,是矣。命均曰,次對罷後,當乘曉進去矣。今日若發行,則經宿然後,可以得達矣。淳曰,入侍若早罷,則至人定時,可以得達矣。命均曰,夫馬雖使待令,不以今日內發行事,分付矣。使注書出去,分付,何如?上曰,奉審之行,必於今日內擧行,而工判偕往之意,亦爲分付,可也。沈益聖出去,傳敎而入。{{*|榻前下敎}}上曰,吏判不往耶?寅明曰,以受誓戒故,恐未可爲城外之行矣。上曰,此乃奉審也。道路則城內城外,有何異乎?命均曰,次對早罷宜矣。淳曰,雖不見畿伯,見差使員而聞之,則役處,有二般可爲之道理,畿伯有所懷云矣。上曰,其所懷,以爲難耶?鯀治水,禹治水,善與不善,在其人,在上者,豈使不善爲之耶?淳曰,有舊舊水道,而臣頃進時,不能盡觀矣。今番趙明翼,盡觀其形址云矣。此近於地理之說,而聞術士之言,則舊舊水道,甚爲奇異,長命山在靑龍外,而潮水入來,龍虎及垓子處,皆回抱云矣。上曰,若掛鎖矣。淳曰,今則潮水,只至石橋,而以其時論之,則水入局內矣。比諸舊水道,則殆三倍,而舊水道土性沮洳,易致塡淤,舊舊水道,雖長掘,而通之則較易,而用人工,當浩大云矣。此趙明翼之言也。上曰,畿伯及本郡守差使員,使之待令,卿等與之商議後入來,可矣。差使員雖難趁卽來待,卿等見水道,則可以知之矣。命均曰,今日次對,出於特命,且其時,諸堂不待牌招,一倂來會事,下敎申飭,而今者堂上諸員懸頉者,多矣。自外請推,而入侍後,欲爲請牌矣。兵判則入來矣。咫尺前席,親承上敎,而猶不行公,殊甚未安,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不必費氣,而心實慨然矣。今日次對,旣有特敎,而諸臣之懸頉如此,予雖有太阿在手之敎,而若善爲之,則豈不能勝臣下乎?劉盆子雖庸劣,而赤眉樊崇輩,傑驁gg桀驁g之人皆降者,以有君臣之分也。古人云,讀出師表不下淚者,非忠臣,讀陳情表不下淚者,非孝子。十九日下敎,則不聞者,多矣,而今番下敎及備忘,可以曉然,而授受光明,亦可知矣。以此豈可謂有定策之功乎?宜欲溘然者,非抑制之語也。趙鎭世、金箕錫,又此齮齕,以予爲非君也,無據矣。今下敎之後,以前事,謂有先見之明,而救李載厚者,何也?所謂怫鬱,乃戊申也。今之怫鬱,欲爲戊申之變者也。吏議云不仁者,可謂太寬矣。乃不忠也。謂之不忠,太分明,謂之不仁,亦歇後。以爲不足道,可矣。以定策,予甚苦矣。若欲事予,則豈可如此?今者欲不爲次對,而頃者閉閤事,亦怪異,故不欲更爲矣。被臣下侮弄如此,簿書期會,將焉用哉?今番怫鬱,乃戊申人也。其心可知。寅明曰,趙鎭世、金箕錫事,臣等皆痛歎,以爲怪鬼輩矣。趙尙絅曰,諸臣,有別樣情勢及實病,不得入來,豈敢聞下敎,而怫鬱乎?上曰,非以此諸臣爲怫鬱矣。今番入來,宜矣,以何等定策,被困多矣,臣節喪矣。推考疲軟,欲觀末終矣。命均曰,尹陽來、李瑜,牌招察任,何如?上曰,牌招,可也。{{*|榻前下敎}}春躋曰,洪鉉輔亦爲牌招,何如?上曰,豈食言乎?簿書期會,予不爲之矣。至如民事,騎步布及使臣事言之,可也。李宗城曰,小臣以騎步布變通事,奉承上敎,問于諸大臣,則奉朝賀李光佐,則曾於筵中,已陳其不可行之意,不敢更有別議,奉朝賀閔鎭遠,以爲此事未經兵判,故不知曲折,而頃年兵曹判書李健命,以罷當,而每秋捧二疋事磨鍊,頗有條理,其時以爲甚善,必可行矣。今聞欲捧一疋半,民情尤以爲幸,至於云云之說,則不然。一國軍兵之納布,皆在於秋成,何獨於騎步兵持難耶云,李宜顯,以爲不能預聞廟議,不知所對云,判府事沈壽賢,以爲前後以此仰達屢矣,惟在擧而行之云,左議政徐命均,今方入侍,當陳所見,臣父判府事李台佐,病昏日甚,無以思量其利害便否,有所仰達云矣。尙絅曰,頃者自上,有招問上番軍士之敎,故卽問其便否,則軍士迷劣,不能詳知其便否,其中稍知事理者,以爲疋半之役,則便好,而罷當番,而一時備納,則甚難云矣。上曰,以當番爲之,則父子兄弟之入於良役者,以爲便好耶?尙絅曰,若罷去當番,定行此法,則必於十月間,一倂來納,故父子兄弟之布,一時備出,其勢誠難云矣。上曰,存當而捧疋半者,乃軍民之所願耶?雖迷劣之民,於自己利害,當有思量之事矣。命均曰,五六月七八月,當番捧之甚難矣。尙絅曰,若以當番捧布,則今年正月納布者,當於來年四月,又爲應役,來年四月納布者,後年九月,又當應役矣。若去當番,則父子兄弟,同應良役者,以一時備納之多數,皆以爲難矣。上曰,八道軍民,皆有當番耶?尙絅曰,平安北道外,六道則有之矣。上曰,軍民皆曰不便,則備局,令諸道道臣,商確可否,回報廟堂,而廟堂從長採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有餘剩云云者,未可知矣。尙絅曰,以十年計之,則無餘剩矣。命均曰,使臣事,何以爲之乎?上曰,廟務雖不爲之,使臣事,今日當裁處矣。命均曰,三昨,有後日次對時下敎之命,而未及仰達矣。上曰,一年之內,三次使臣,何如耶?入侍諸臣陳達,可也。命均曰,若擬律,則當送使臣,而所謂完結,自此不敢爲之之意,曾有送咨之規,靈城君朴文秀,以此爲言矣。上曰,靈城,以此爲義理矣。寅明曰,朴文秀所以圖來完結者,蓋欲以小邦,不敢擅爲完結之意移咨,而彼必使之擬律,然則可以延拖時月,及於冬至使矣。淳曰,彼旣使我爲完結入送,而我國不敢完結,則宜有使臣之往矣。上曰,加出使臣,亦無妨矣。取魯曰,彼中事勢,旣未知何如,則使臣與齎咨官之差送當否,有難仰對,而屢次變易,朝體顚倒,是可悶矣。上曰,吏判,以爲何如?雖一年三使,亦非不可爲之事,數爲變易,甚可悶矣。予之所見,與禮判無異,諸臣皆以所見陳達,宜矣。今番使行,彼人想已聞知矣。淳曰,使臣出,則西路皆知之矣。上曰,只隔一江,朝廷事,鳳凰城皆知之矣。命均曰,欲爲謝恩,而以擬律事,先送使臣云,則亦何妨耶?李廷濟曰,欲送使臣云者,非國家善處之事。今番使臣之往,非臣所知也。上曰,雖爲顚倒,無妨耶?此使臣往,而冬至使出,又爲謝恩使矣。廷濟曰,雖顚倒,不可送使臣矣。尙絅曰,朝體顚倒之說,是矣。蓋今番則雖不送使臣,似無所妨,自上參量處分,似好矣。淳曰,送齎咨,則比齎奏,似可順成,故朝議,皆從朴文秀之言,臣亦云然,而但咨文措辭,亦有難處之端。咨文頭辭,例用彼咨,彼咨旣有免議完結之語,此則當入於節該中,而我之所答,只辭完結一款,免議則不爲擧論,亦似未安,若欲稱謝,則當有謝表,此甚窒礙矣。臣以獨見,力主送使者,此也。上曰,事體顚倒矣。於二者之間,商度處之,宜矣。淳曰,我國所請,雍正皆泛之,而若如康熙初年,則必送使臣,彼中雖不執頉,當盡在我之道矣。命均曰,彼國旣令勿送別使,今此完結,先送移咨,辭之似宜矣。申昉曰,若以事體言之,則始終屢改,實爲顚倒,而旣知其雖不送使,亦可無妨,則只爲顚倒之故,入送不急之別使,亦未知如何。於此二者,酌其輕重,而處分似好矣。寅明曰,雖難變易,以灣尹狀啓觀之,犯越者又有之云。若以因一事送三使,一番開路,則實多前頭之慮。姑存使臣名目,先送齎咨官,何如?宗城曰,事貴得當,銷刻顧何拘也?此事,臣則不詳其委折,而大提學尹淳,則本欲遣使臣,而朴文秀,則力言其不緊,臣自聞文秀之言,甚以爲得當,故日前大臣,召臣等問此事,臣則以宜遣齎咨官,爲對矣。上曰,小國一年三使,亦爲甚難,故頃者欲送齎奏官矣。朴文秀以爲,不可徑先完結,宜有一番辭遜之擧云矣。然初旣以嘖言之故,入送使臣,則寬免之後,亦當有謝恩之事。今使臣以陳奏爲之,則皮之不存,以謝恩兼陳奏,似不掣肘矣。若以小邦,豈敢於擬律之前,徑爲完結爲言,則道理當然,彼國旣令完結,而我國不敢完結,只以擬律爲請,則彼必以爲得體。今番則宜送使臣,直製奏文,可也。{{*|抄出擧條}}命均曰,無是慮矣。上曰,彼皆籠絡矣。命均曰,彼人以爲擬律當入來云矣。上曰,彼以完結,爲擬律矣,左相之言,是矣。命均曰,彼人約以齎咨官入來,則當擬律以給云矣。若以事體言之,則宜有謝恩,而彼人以爲不爲完結,則當請擬律,而使臣不必入來云,雖送齎咨,必無執頉之事矣。淳曰,雖送齎咨官,亦似無頉,而以完結旣已請得,又不爲完結云者,異矣。彼亦大國也。不擬律之罪人,使之完結者,似無是事矣。上曰,完結云者,康熙時待我國事也。其在交隣之道,以爲己事,圖得於彼者,豈快乎?命均曰,臣以罪人分等處決事,請於彼國,則彼不欲爲之,而有此完結之令矣。上曰,我國事無可爲者。今日欲推考諸承旨矣。政令時象,泄泄如此。大比都政,國之重事,而每每退行,實未知其何以爲之矣。騎步布事,當問于道臣矣。些少弊端,朝令數易,是可悶也。尙絅曰,我國使行,彼人甚以爲悶云矣。上曰,彼人若發回使臣,則靈城,必自以爲先見之明矣。淳曰,專使謝恩,事體宜矣。命均曰,使臣事,旣已定奪矣。上曰,頃者大臣,以員役事有所陳達矣。旣定送使,則譯官之濫數者,當爲變通。自廟堂相議爲之,使渠輩,預爲知之,可也。{{*|出擧條}}上曰,放料軍官,灣上人爲之乎?淳曰,放料廳,自備局設置,而近來八鋪法,申飭之後,私商不行,故灣人欲復爲之矣。取魯曰,屬司譯院,久矣。上曰,尹惠敎爲此事乎?命均曰,灣上人,以無利不爲之,故京中閑雜人,爲之矣。上曰,當令小退,而又有問備局之事矣。交隣事及騎步布事,固當議定,而與卿等爲簿書期會,則予實愧矣。邦令不行,頃者洪景輔言之矣,予量己筋力斟酌下敎矣。次對不爲之日,有召對入侍之敎,而問諸吏議,則以爲備堂入來,而不爲次對,則諸承旨持公事入侍爲宜云,而柳儼,以此數三次入侍,其意美矣。次對晝講不爲之日,則持公事入侍事旣已下敎矣。若無公事,則雖催促各司回啓,而持入,可也,而近來或以無公事不入侍之意,直爲稟達,如此而國事其可爲乎?不可無警飭之道,諸承旨竝從重推考。{{*|抄出擧條}}寅明曰,受誓戒,事體甚重,而實、預差執事,或有不來者,各別論罪,宜矣。上曰,壇上壇下,執禮亦然乎?寅明曰,壇上執禮,實預、差,皆不進參矣。上曰,皇壇親祀,事體至重,當爲拿處,而姑先從重推考,可也。寅明曰,使之現告,宜矣。趙顯命曰,推考則輕矣。上曰,然則竝拿處,以他堂上官已受誓戒者,改付標以入。{{*|抄出擧條及榻前下敎}}上曰,承旨所達,異矣。向日憲臣,以落後百官,令政院査出汰去事論啓,予則初欲只治押班監察,而豐原以爲事體不當止此,故依啓矣。韓師得,以終無自首之人,有難査出陳達,故以不善擧行,特命推考,而柳萬重,昨又以此事有所陳達,故有次對時下敎之敎矣。承宣,雖有所達,而軍門記過蕩滌,出於特敎,此則再有現告之令,而終未覈實。其不自首之風習,固不足道,而其在紀綱,不容亶已,承旨當先治之。命均曰,數多,故不敢先爲自首矣。春躋曰,使受現告,則皆以爲隨來闕下云矣。惟文兼金{{?|⿰禾道}},自首矣。命均曰,小臣,伊日如馬隊馳驟,而僅得陪扈矣。騎劣馬者皆落後,西班則宗班數人而已。宗城曰,臣與朴文秀,移立西班,僅成模樣矣。上曰,御乘馬雖行中心,而他馬不能及矣。西班首誰耶?命均曰,西班首月城立之云,而密昌君臣,與之對立,故知其入到闕下矣。上曰,宗班,惟密昌與月城,入來矣。取魯曰,堂上以上,監察,不能檢束矣。命均曰,不可盡爲汰去矣。取魯曰,其習固爲不美,而必欲核知,則事體傷矣。上曰,吏議,以紀綱爲言,此事以爲何如?宗城曰,多人何可核乎?上曰,頃者晝講,吏判有所達矣。堂上,亦多落後者云矣。取魯曰,食祿之臣,至於如此,將焉用乎?上曰,予旣推考韓師得,而昨日右副又言之。以此觀之,紀綱壞矣。東西押班監察,旣命拿處,不善擧行,當該承旨罷職,可也。{{*|抄出擧條及榻前下敎}}命均曰,以諸臣之罪,每多下敎,當治其罪,不可每每如此矣。上曰,予常時不以此等,知諸臣矣,無狀,猶是歇後語矣。發號施令,將何以爲之乎?彼不以爲其君矣。命均曰,見右相則以爲,其文字,前此人多用之云矣。上曰,李載厚疏中,一二辭意,黯、宗道云者,異矣。命均曰,金興慶,國家同休戚之臣也。自上開釋敦勉,使之入來,何如?國事可悶矣。上曰,寧城皆看之過矣。予則其文勢如此見之,而但右相不必爲如此之說矣。予以好時止之之意,勸誘之矣。諸臣於此事,豁然知之,而猶如此,異矣。命均曰,曺命敬乎?寅明曰,是不是間,所以驅群下者,甚不可矣。上曰,吏判猶未知之矣。以定策事,驅群下者,以予爲宗矣。今旣知之,豈可復爲乎?顯命曰,諫官,以名義爲言,而逆賊復官,而不言,何也?上曰,金箕錫疏,有物議云云之說,以君父爲宗旨,而謂之有物議,可乎?箕錫,予以長者見之,而但爲人疎漏矣。其曰,物議者,何也?渠非自作也。寅明曰,是非陟罰,但罪其人,可矣。不可以此及於諸臣矣。上曰,禮判所持來者,何事?取魯曰,此非急事,臣以惠廳事,有稟定者矣。內司啓下移牒內,元子宮供上,依世子宮例擧行事,旣已判下,乙卯條朔膳價米,亦依世子宮例磨鍊輸納云,而取考謄錄,則己巳九月因傳敎,元子宮供上,依世子宮例進排,而至於朔膳價米,無輸送之事,庚子六月十六日,世子冊封後,始爲輸納矣。前例如此,而內司旣已啓下該廳,似有一番稟定,故敢此仰達矣。命均曰,今以世子宮例爲之,故每事自當如此矣。上曰,如此之時,元子定號,可矣。前例則皆如此乎?取魯曰,依庚子年例,冊封後擧行,何如?上曰,依庚子年例擧行,可也。{{*|抄出擧條}}春躋曰,玉堂上下番皆空,且有闕員矣。上曰,尹彙貞撕捱者,何也?以使臣事撕捱,過矣。兪健基病耶?竝只推,卽爲牌招,可也。春躋曰,金若魯亦只推而牌招乎?上曰,唯。{{*|榻前下敎}}上曰,有下敎事矣。左右史,爲任緊重,李宗白若難强迫,則予欲遞之矣。宋眞明曰,代李鼎輔爲之,則不可矣。寅明曰,與李鼎輔事同矣。命均曰,此有前例,使別兼春秋宋敎明,獨爲完薦,李宗白今姑遞差,何如?上曰,唯。{{*|榻前下敎}}上曰,此後則新翰林爲之耶?命均曰,此在其人矣。諸臣以次退出。
==3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直}}。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未肅拜}}。同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仕}}。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章敬王后忌辰。
○卯時辰時,日暈兩珥,暈上有冠。
○趙命臣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李台徵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處置,歸於諫院,而已經屢日,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外,呈告人員,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除拜之後,尙不出肅,右尹洪鉉輔,一向引入,無意行公,詞訟積滯,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柳萬重,以當該承旨罷職事,過引爲嫌,不爲仕進,陳疏到院,而以齋戒還給矣,承旨二員未差,廳中位甚不齊,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監試初試一二所試官,當爲擬入,而堂上堂下,曾經侍從可合人員,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侍從堂上、堂下違牌人,竝敍用。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增廣監試初試試官,今方擬入,而其中鄭羽良、尹容、金尙星、趙明澤、尹心衡、南泰良、韓翼謩、任珽、沈䥃、閔通洙,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直鄭羽良、尹容,副司果金尙星、趙明澤、尹心衡、任珽、閔通洙、韓翼謩、沈䥃、南泰良,竝單付。
○李春躋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體未安。在前如此之時,雖値齋戒,亦有政官牌招,差出闕員之例。且承旨三員未差,左承旨徐宗玉,右議政金興慶偕來事進去,廳中只有臣春躋及右承旨趙命臣,非但出納苟簡,明朝大報壇親祭隷儀,承旨將無以推移進去,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政官牌招開政。
○又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以魚有龍、鄭必寧、宋秀衡爲承旨,李光運爲獻納,洪昌漢爲持平,李錫杓爲正言,韓顯謩爲副應敎,兪最基爲校理,李錫福爲禮曹佐郞,安后奭爲直講,張斗周爲典籍,李龜禎爲奉常主簿,申思建爲氷庫別提,李思胤爲禁府都事,宋徵泰爲濟用主簿,承文副正字,李光溭單付。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金聲發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副護軍鄭必寧,副司直李重協、徐命淵、金箕錫、曺命敬,副司果權贒,竝單付。
○左議政徐命均,觀象監提調申思喆,行工曹判書尹淳,繕工監提調宋寅明,禮曹參判李德壽書啓,臣等進詣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則癸方引石左邊,自前生隙處缺落,而長一尺二寸,上廣九寸五分,下廣三寸三分,上厚六寸,下厚一寸一分,所見極爲未安。禮曹堂郞,旣以塗灰事留在,故今番有頉處,仍令一體塗灰塡補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命臣曰,陵奉審大臣以下引見。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增廣監試初試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新除授承旨玉堂,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自臣之逬出城闉,史官之相守,今已易月矣。一味蟄伏,迷不知變,半日之內,特招再降,而輒犯違逋,長單之上,敦諭續頒,而竟未祗承,是豈臣全昧分義而然哉?誠以萬萬不可强者存耳。夫臣僚之遭臺言者,勿論輕重,必解其見帶之職者,蓋以重臺省而礪廉愧也。今臣所被之醜誣,是何等罪名,而諉以趨命之恭,敢萌冒進之意,則若非無忌憚之小人,定是患得失之鄙夫,臣雖無恥,寧忍爲此?此臣所以一意自守,未敢爲轉動之計也。且伏見前持平曺命敬之疏,則更申李載厚疏意,而其所下語,尤極深緊,直驅之於謾君護私之科,人言之巧險,何乃至斯?玆事原由,已暴於臣之向日辭疏,日月之明,庶可以恕燭,而其爲臣心之危怖,則有倍於前矣。情地到此,寧有去就之可論耶?玆不得不更陳怵迫之恩,仰干鈇鉞之誅。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削臣職,仍正臣罪,以謝時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以手書答曰,省卿之懇,三度不允,再次敦諭,罄悉矣無餘,而卿胡不諒,邁邁若此乎?今則事已前,廉隅奚道哉?況卿之決不必若是過嫌者三,宜其乎卽日偕入者三。李載厚傾軋之心,業已洞知,已有處分,事已往矣,何必深嫌?卿箚句語,雖欠詳諒,此不過陳前日所達之意也。予則已知情知未孚過中看過之譏,於卿有何深嫌?且洞諭之前,猶可爲嫌,洞諭之後,決不復嫌,理之當然,卿何若是過嫌?吁,因此時象,予之受困,其久矣,於今洞然快諭,爲今臣僚者,若有毫分介滯者,其可謂有臣節乎?忘前日之撕捱,快釋然而造朝。大官若此,其他自可妥帖,此卿卽宜偕入者。卿雖曰非特今日之嫌也,曾已有必解之情勢云,此亦不然。卿若以此曾已解職則已,到今仍此去職,上之許副,下之必解,究其由,時象也,予豈爲此,卿豈忍不顧君臣大義,必遂旣往之嫌端乎?此卿宜卽偕入者。且卿若仍此以過嫌,此誠守初心之意勝,而感君父洞諭之意輕也。豈恒日所望於卿者,卿忍以此心事予乎?大官若此,故爲重臣者,有着不忍脫灑之心,瞻前顧後,幾忘其君之在上,以卿休休之量,體國之心,豈不身自幡然,鎭其世道乎?此宜卽偕入者。所辭不允。玆遣近密之臣,悉諭心曲,卿須體諒而定焉。仍傳于徐宗玉曰,持此批答,傳諭于右相,卽爲偕入。
○徐宗玉書啓,臣敬奉手書,馳往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傳宣則以爲,臣逬伏尋單之中,臺章層出,脅持之言,尤極深緊,不得不敢將短牘,略暴危迫之悃矣。乃者千萬夢想之外,天札特降,寶墨煒煌,辭旨隆摰,反復開諭,勤勤懇懇之意,洋溢於十行之間,實非賤臣所當得者。臣雙擎奉讀,五情失守,自不覺涕血之蔌蔌也。臣雖愚頑,亦具心腸,今承曠絶之恩數,豈敢爲違逋之計哉?第人方以極罪論之,而自諉以寵旨之難孤,晏然趨命,進據班聯,實是事理廉義之萬萬不敢出者。現職未解之前,斷無趨承之望,謹當更瀝肝膈之懇,以請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三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長陵奉審大臣以下引見時,左議政徐命均,觀象監提調申思喆,行工曹判書尹淳,繕工監提調宋寅明,禮曹參判李德壽,右承旨趙命臣,假注書宋翼輝,記注官金廷鳳,別兼春秋宋敎明入侍。命均曰,日氣不和,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進御乎?上曰,進御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臣等昨日三更量得達,朝始奉審,再昨年癸方引石左邊缺落處奉審時,右邊亦有罅隙,其後不知何時缺落,而以塗灰之,故不知,今番改塗灰時,始覺之矣。上曰,缺落處,長廣幾許?命均曰,圖畫以來矣。上曰,上之。德壽進圖本,中官受而上之。德壽曰,石品脆軟之故,如是缺落,擇堅剛石,改之,宜矣。上曰,前面如是尖乎?淳曰,缺落,未三分之一矣。命均曰,缺落處,是石頭也。寅明曰,長廣不必見,見其厚,如何?上曰,石理似宜橫缺,而如是直缺,可怪。此是幔石之外,內邊則不傷耶?寅明曰,內則不傷矣。上曰,今番始分明知之矣。前則以自內缺落知之,似是自外缺落矣。命均曰,然矣。石品脆軟,故如是。所見雖未安,而幔石旣無傷處,引石亦非自內缺落,修改重大矣。上曰,此外無傷處耶?命均曰,此外亦有之,而皆是舊傷處,亦不大段矣。上曰,石之缺落,終是可怪。飮鹹水之石,軟脆云者,其說是乎?淳曰,石之缺傷,似亦有限。辛壬年,臣與故領相洪致中下往奉審時,辛方引石,如筆柄缺落矣。其後更無加傷之事,癸方引石左邊亦如是矣。上曰,缺落處,塗灰無益矣。命均曰,小臣之意亦然,方欲稟達矣。特以目前所見之未安,不得已塗灰,而去板則盡落矣。上曰,以他石合齒附之,縛以鐵片,則似無妨矣。寅明曰,小臣所見,本來如是。塗灰,而以油紙裹之,終似未安矣。淳曰,中原則多有以鐵絲縫石之事矣。命均曰,辛方引石傷處,不至大段,姑爲塗灰,而癸方缺落處,打造鐵片,而徑圍爲好矣。上曰,然則鐵片或二或三,縛於合石之腰爲宜,而石物補缺,事體重大。工判旣是其時提調,別爲下去董役,兼看水道而來,可也。命臣曰,鐵片久,則亦生苔塵,鐵片上塗染白銅,則雖久,不生苔塵,以此爲之,何如?思喆曰,鐵片上鑞染,則似好矣。淳曰,鑞染久,則還落,不如銅鐵上鍍白銅矣。上曰,銅鐵似柔,而實堅剛矣。淳曰,當別爲擇日擧行乎?上曰,然矣。{{*|出擧條}}淳曰,遷陵時,故領相洪致中爲摠護使,臣等爲堂上,靑龍白虎兩間,鑿垓子時,欲爲補土築堤,植木遮前,而其後鑿垓時,此間則以畓爲限,不爲鑿垓。至於來脈之鋪磚石,各陵皆有之,如高陽昌陵,坡州舊陵之磚石峴,是也。新陵來脈薄雲四隅兩峴鋪磚石,親幸時,明有成命,似當分付於畿營,而尙不擧行,宜有申飭之道矣。上曰,凡事不能着實,每如是矣。若初無分付之事,則政院難免其責,分付而不爲擧行,則此監營之責也。考出後,從重推考,使之斯速擧行,可也。{{*|出擧條}}上曰,靑龍內都局,今行亦見之乎?淳曰,見之,而補土之役,只以陵卒,難以了當矣。上曰,役處不大段,徐徐爲之,則豈難了當乎?予每使中官往視,地理則雖不知之,而殘風向陽,則極矣。命均曰,水道,固日力之不足,只見大體而來矣。淳曰,今番招父老問之,始見舊舊水道曲曲之玄,誠爲奇異,而中間爲宮家所決開,變而爲舊浦,舊舊水道猝難復之,而舊水道之事,議于其處人,則自上流巖石下,至數三馬場水勢高處,引而入之於中舊浦,則貌樣稍可以復舊云矣。上曰,舊舊水道,功力必多入,以初定處爲之,可也。淳曰,舊浦,若欲徑先折入,則必無功矣。凡水道,因其勢而開導,然後可以爲之。土人之議,皆以爲從高處引之,方可完役云矣。上曰,頃年防川,似鯀之治水矣。若改之,則少違舊水道耶?淳曰,其形址,如弓之滿弦與未滿弦矣。寅明曰,舊舊水道誠恰好,而此則以今日民力,恐難輕議,舊水道雖復之,得失,似不甚關緊矣。淳曰,舊舊水道,以陸地言之,則不過五里許,而從水道沿回,則十五里餘矣。命均曰,監司趙明翼,有水道所畫本,故持來矣。淳曰,此圖似不能詳察矣。上曰,由此道,而流入於此耶?舊決處在那?其基址猶存耶?淳曰,此是舊基址,而舊浦漸淺,新浦漸深之,故如是矣。上曰,舊水道,似內曲矣。行幸時,所謂似掛鎖形者,此基址耶?若直自上決,則當瀉舊浦耶?寅明曰,功力必多入矣。上曰,猶勝於卽今築處矣。命均曰,卽今防水處,決難成就云矣。上曰,方位無害云耶?命均曰,今番則不能詳審,更令禮堂,率地官看審,宜矣。淳曰,後日下去時,率畫員而往,當畫眞形以來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嶺營夫馬,上來已久,而春分已過之故,不得眷率,將爲虛還,連日號訴於備局,法外之事,雖不可創爲,而其弊則誠可念矣。寅明曰,此是法外之事,而故判書金演,江華留守金東弼,爲嶺伯時,俱於春分後眷率云,其時事未可知也。上曰,金石之典,不可改之,而此亦時象之故,民受其弊矣。上曰,濟州牧使,何不辭朝?各別催促,可也。{{*|榻前下敎書出}}淳曰,《璿源譜略》後敍,方屬於臣,而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修改之時,輒有敍文,前頭將盡,一卷爲敍跋,故丁未年間,臣以此事陳達,已有今後勿爲敍文之命矣。今番元子誕生,敍文雖不可無,而《譜略》中,只書元子二字,亦似未安,今姑停役,以待冊封後修整分藏,似好矣。寅明曰,卽今印役已畢,冊封後當爲改丈矣。上曰,只書元子誕生無妨,而雖以先朝已行之例言之,冊封亦似不遠,將爲再次印役矣。卽今印役旣畢,則奉安及頒賜,姑徐,只爲進上,以待冊封後洗補,可也。敍文則卿雖不稟,予欲下敎。一冊七序,已可怪,八則尤怪矣。命均曰,今番宜有敍文矣。上曰,《璿譜》只爲記譜,敍文不緊矣。寅明曰,然則御覽件進上外,奉安件及頒賜件,竝皆粧䌙,姑置本寺耶?上曰,然矣。命臣曰,當以此出擧條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嬪宮爵號事,卿之獻議,欲待嘉禮後爲之者,其言亦有所思,而卽今《璿源譜略》中,已書元子於嬪宮之上,似不可遲待嘉禮矣。命均曰,臣之所謂冊禮,卽指世子冊封之禮也。上曰,閔奉朝賀,獻議以爲,宜曰某嬪,此則又似如何,不可行也。李奉朝賀,沈判府事之意,皆欲不爲矣。淳曰,兩大臣之意,亦非如此,臣見而問之,蓋禮官不能詳傳,故未詳俯詢之指,而仰對矣。上曰,內間稱元子宮,已皆曰東宮,且嬪宮亦通稱東宮,異於前日,事多掣肘,閔奉朝賀獻議,雖似順便,而以此稱號,亦未安矣。命均曰,此是諡號,事體恐不可爲稱號也。淳曰,以諡爲稱,亦有前例,而非可提起之事也。上曰,宜加一字,而擧行之禮節,爲難矣。如朝臣之官誥,當曰爲某嬪耶?命均曰,《璿源譜略》中,有冊爲粹嬪之語,故臣於獻議,有所陳,而更思之,粹嬪、德嬪,似是追後所加之號,而無可據之文。擧行禮節,誠難臆對,而敎命文,竹冊文,則恐不可爲也。上曰,敎命文,竹冊文,如敎諭書矣。淳曰,國家無婚書,故有敎命文矣。上曰,爵號議定後,不過只造印,而造印後節次,何以爲之?當自內賜之耶?淳曰,臣與知禮者議之,而實無可據之前例。造玉印進上後,自內宣賜,似宜矣。上曰,吏判之意,何如?寅明曰,小臣之意,亦然矣。命均曰,爵號,則政府六卿館閣堂上,當會于賓廳,議定以入矣。淳曰,當備三望,落點矣。上曰,然矣。玉印,不必別設都監,令禮曹三堂上兼都監堂上造成,宜矣。淳曰,三堂上太多矣。上曰,王子,公、翁主嘉禮時,禮曹三堂上,俱爲堂上矣。命均曰,工曹堂上,亦似當同參矣。上曰,然則以工、禮判,稱都監堂上,郞廳,以兩曹郞廳各一人啓下,使之董役,可也。寅明曰,繕工監,當有分差矣。淳曰,旣有郞廳,且非木物進排之役,不必有監造官矣。寅明曰,凡都監繕工,責應之事甚多,不但木物,故如實錄廳,亦皆有分差。旣曰都監,則分差似不可無矣。上曰,嘉禮亦有監役官,今番亦當有之矣。玉印造成後,都監堂上、郞廳,當爲陪進,賓廳會議,依諡號議定之例,當自政院擧行,而待在外大臣及知禮儒臣處,收議入來後爲之,可也。命臣曰,然則此擧條,待收議入來後啓下乎?上曰,然矣。{{*|出擧條}}命均曰,統制使當爲出代,而非但難其人,近來統營凋弊特甚,不成貌樣,而金潗下去後,一意廉約,稍能收拾云。若留一二年,則可以蘇復矣,姑爲仍任,何如?上曰,好矣。金潗,過於儒雅,初意其不足於收拾,蓋儒雅之故,能淸白矣。限一年仍任,可也。{{*|榻前下敎書出}}上曰,全羅監司,何不差出耶?寅明曰,兩南監司,問議大臣,而擬望矣,卽今可合者絶少。欲爲擬望之人,是大臣至親,大臣以爲難便,故姑未差出矣。上曰,欲爲擬望者,誰也?寅明曰,徐宗玉、尹容兩人中,欲爲首擬,而方在商量中矣。上曰,此兩人亦好,而卽今朝廷乏人,此外無可合者耶?命均曰,前監司柳復明之拿問,外議皆以爲金垕今方拿來,問於金垕後,請拿復明,次序當然,復明之先爲拿問,終涉徑先云矣。寅明曰,當初,若以先問於金垕後,處之爲定則已,旣以臺啓蒙允之後,事體恐不可復爲還寢矣。命均曰,若問於金垕,而無關涉於復明,則不必拿來。湖南數遞之弊,亦不可不念也。淳曰,雖以獄體言之,先問於金垕,明知復明有所犯,然後請拿,方合於事理矣。上曰,頃聞右相之言,已知此事有曲折。復明若上來,則必得淸脫,而朝令不可數改也。命臣曰,右議政金興慶處,承旨旣以偕來事出去,偕來注書,何以爲之乎?上曰,偕來史官入來事,分付。{{*|榻前下敎書出}}諸臣以次退出。
==3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奉命偕來}}。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魚有龍{{*|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趙命臣啓曰,初四日五日六日,大報壇親祭齋戒,初七日正日,初八日私忌齋戒,九日正日,此六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李台徵,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大報壇親祭肄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朔書篆文,以不書不得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副司果李宗白,社稷令李顯弼,去二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事極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親臨大報壇祭肄儀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注書徐命臣,右議政處偕來事進去矣。昨有入來之敎,而聞其身病方重,來呈辭單。有難强令察任,假注書宋翼輝,姑令仍察,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啓下中道上言一百十張內,八十九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二十張,違格一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違格一張,下該曹。
○又啓曰,新除授副應敎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校理兪㝡基,時在陽智地云,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體殊甚未安。副提學、副校理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宋秀衡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金聲發入直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以尹惠敎爲副提學,任珽爲副校理,徐宗伋爲戶曹參判,金若魯爲軍資正。學錄二,安道謙、康侃,兼學錄金道元單付,副護軍金有慶。
○趙命臣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疋立之。
○以左副承旨魚有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宋秀衡曰,今因邦慶,凡諸蕩滌之時,科擧宜同。凡停擧者竝蕩滌,許赴於今番慶科事,分付。
○以咸鏡監司狀啓,陳賀物膳,限內未及之慮,不勝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回諭。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去二月二十日內中日時,入直武藝別監方弘迪,貫二中邊一中,金貴昌、金尙俊、宋廷萬等,邊二中貫一中,金兌鼎、李永祥、朴弘齡等,邊三中,俱爲入格,不得蒙付標,而來訴本府,故取考曾前中日試記單子,則武藝別監三中之類,皆爲付標,乃是流來之典,而今此方弘迪等七名,獨漏於付標中。原單子,似當有還入之擧,惶恐敢啓。傳曰,入之。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情地轉益危蹙,方在俟罪之中,晏然冒受,終有所不敢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宋秀衡,以成均館官員,以知館事、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言啓曰,今三月初三日,儒生課試,當爲設行,而與監試初試初場相値,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去二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等疏曰,伏以,臣等於當該承旨罷職之命,竊有所不敢自安者。此等事擧行之規,以其日入侍承宣,謂之當該,故雖以同副承旨韓師得現告,而臣等旣同在一院,相議凡事,則其所擧行,不可但諉於該房,其所被罰,亦不可專責於該房,其可自謂無失,倖其免罪,而晏然仍居於職次乎?玆控微悃,仰瀆宸嚴,伏願殿下,俯垂諒察,亟命一體譴罷,俾安臣等之心,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之前疏,悉陳病勢情理,寔出眞衷至懇,靡有毫髮假飾,庶蒙慈天軫兪,而及奉聖批,迺失所圖,殆是臣誠淺命蹇,卒無以孚感於上,獲遂生還之願,伏枕悱惻,有隕如瀉。念臣卄載勞疾,以蔘、附爲性命,卽聖明所已鑑燭。向來屢典劇郡,非無疲精損神之患,却賴塡虛補乏之功,得以捱過乎半生,則今雖衰遲之境,久叨藩寄,簿書之煩冗,無加,藥餌之供給,益豐,何至有生行死歸之憂,必自速犯分屢瀆之誅哉?獨奈形{{!|𤺌|⿸疒登}},頓異往昔,塡補亦未得力,殆近於醫家所謂虛不受補者死。卽其疾病之深痼,明是水土之所祟,要須離此土,然後可生,不去則必死,生死關頭,情實悶急。且臣出身十三年,立朝日月,不滿卄朔,亶爲家貧母老,便養是圖,況今周流兩藩,榮享備極,志願所愜,尤豈有求去之理,而臣母,不但憂臣之病,必欲其速去此土,心厭久留,情牽親屬,晨夕思歸,夢囈不忘,每見臣封章祈免,輒亦攢俟兪音,及其不得請,則又必却食涕泣,累日靡寧,殆覺形神氣力,日就幻脫。設令臣病,或可以綿延過夏,若不及今春和時節,將母歸京,致使老耄之人,成疾於抑鬱,失攝於暑濕,猝然有無窮之悔,則臣固生不如死,抑豈不有傷於聖上孝理之化乎?聖諭所靳,雖在於藩任體重,臣之痰祟,外而流注於四大,內而迷蔽於一心,欲轉動則左牽右掣,欲酬應則前忘後失,腠理不固,表邪易入,入春以來,寒感無日少解,閉閤擁被,罕見吏民,遠邑之民,多有流連屢日,抱狀空返者。臣亦軫其怨鬱,稍欲疏理滯牘,則心惛目芒,如夢如醉,未及半晷,輒復停閣,雖欲强,而終不可强,臣之日日所爲,無非過尤。獨寸長,在乎酬裁之所滯,今又病廢此長,其將焉用?積此不已,秪使民情益壅,煩務久曠,其又奚重於藩屛之體哉?唯有體臣懇迫之情,許臣鞶帶之褫,推聖心之所簡,畀新符而馳代,庶可以重西門之鎖鑰,寬北宸之顧憂矣。臣忍死盡氣,瀝血治疏,忽又聞憲啓,請推以臣狀罷李日躋事,而言約意深,使人心悸。臣素知日躋,才長籌邊,爲國家喜得人,故臣新到任,雖聞其有病,而固無許遞之意也。及至秋巡,見其所當爲者,已次第就緖,而觀其病,則喘喘凜凜,過於所聞。臣誠惜其久置絶塞風霜,或不能效用於異日,而遽罷之,其不知而不惜之者,謂臣曲循,誠無足怪,然臣亦非以親舊之私,指無病爲有病,以欺殿下者,而其言乃爾,此又不知臣之故也。臣四載典藩,百事皆妄,作孽生釁,招怨惹謗,宜顚沛而尙不顚沛者,實是怪事。如今細謫薄勘,匪罪伊榮,且臣所急,唯在於乞生還三字,有不暇覼縷置辨,惟聖明,哀而憐之,亟循鐫遞之請,以卒天地生成之德,不勝幸甚。傳于宋秀衡曰,不宜屢次若是,此上疏還出給。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昨者恩批,特出聖人之手,而近臣奉傳,仍有偕入之命。寵札迥出尋常,辭旨愈益勤摯,條列而責諭之者,反復丁寧敦勉之意,藹然於絲綸之中,愚賤如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之前哉?臣誠惝怳隕越,惟知感涕。竭蹶祗承,乃分之宜,而顧臣私義,終有所不可冒進者。玆敢申暴其一二,惟聖明,少垂恕察焉。向日李載厚之疏,卽一變書,滿紙構誣,旣是人臣之極罪,則此非出於一時傾軋,而若夫面謾之目,摘抉句語,勒成罪案,直驅之於黯黮回邪之科,人心之危險,吁可怕也。其不宜過恕以非情,抆拭自如也,決矣。惟臣之危蹙屛伏,實不係於洞諭之前後,而聖明之以此責臣者,竊恐日月之明,猶未免遺照也。且臣當退之義,固非一端,曾於筵席,屢煩陳籲,而及今情地之危悚,萬倍於前,則惟當積誠力懇,期於必解,聖明之歸諸時象,而不欲許副之敎,非臣之所敢知也。噫,君臣大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臣雖愚頑,豈至全昧,而臣子事君之節,不專在於趨走承順,其進其退,惟義與比,則被人言而遞職,是固事義之當然,比者臺垣之上,疏章迭出,醜辱之言,已三至矣。今臣斂退,只爲廉愧之大防,寧有一毫他意於其間哉?日前聖諭之後,諸臣之被混斥者,長第應命,而念臣所被罪名,自是別般題目,衆矢同的,齗齗不已,則其所自處之義,不可比同於諸臣,妥帖與否,何關於臣身之去就耶?臣以無似,受恩如天,誤蒙簡拔,托重至此,盡瘁圖報,固臣之所自期,而第臣所叨之任,卽是具瞻之地,今若不恤人言之可畏,自諉世道之鎭安,而蒙冒拳踢,揚揚復出,則非但一身廉隅,喪盡無餘,反爲世道之害,誠非細故。今玆一味祈叩,不自知止者,夫豈出於自占便身之圖哉?言出肝膈,亮非假飾,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罷臣職,以爲人臣負罪違命者之戒,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日者手書,罄悉心曲,待卿造朝,卿猶不諒,若是邁邁,何情志之不孚,此極哉?往日之事,今若混沌時事,傾軋之事,業亦開釋而處分者也。況洞諭備忘,在於其後,卿之決不過讓,亟宜造朝,非徒勉諭,義理當然,卿何固執,若是困我?卿須體予慇懃手書之意,少諒君臣大義,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傳于宋秀衡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左承旨徐宗玉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情地兢危,進身無望,宸翰賜批,是何等殊禮,而猶不敢爲變動之計,冒上一疏,恭俟嚴誅,溫批又降,責勉益隆,恕罪垂寵,恩至渥也。臣非木石,寧不知感,而人言可畏,廉義難棄,明旨之下,重犯違逋,伏地惶懍,無以容措。從當更申危悃,仰請威譴云矣。大臣姑無造朝之意,臣則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3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奉命偕來}}。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日暈,暈下有履。自辰時至午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李台徵,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魚有龍,昨日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副校理任珽,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昨日違牌不進,校理申晩,纔已上來。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申晩,副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任珽之頃遞其職,廉隅已申,而猶今撕捱,其涉太過,申晩往事更無可嫌之端,而洞諭之後,釋然舊心,其卽應命,分義當然,而俱以違牌爲事,豈有若許分義道理乎?竝只推,更爲牌招察任。
○宋秀衡啓曰,別兼春秋宋敎明,以敗薦事陳疏,不爲入來,原疏以親祭齋戒,纔已退却,而莫重史局,不宜暫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3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徐命九{{*|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報壇親祭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日者次對,奉審相値,草草爲之。雖値齋戒,曾有來會之例,來會事,分付。
○宋秀衡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大報壇親祭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而親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再明日,大報壇親祭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徐宗玉,以右議政金興慶處偕來事進去矣。在前如此之時,有姑爲入參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崔成大,以副提學尹惠敎留院疏中,有兼春秋以曾經臺侍人擇差之語,强引爲嫌,至於徑出。禁推傳旨,直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國無紀綱,何以爲國?錦原君朴師益,頃者再次特招之下,不爲入來,已涉未安,而旣已洞諭,次對特命之時,亦不入來,分義道理,尤極未安,而若聞頃日次對時下敎,則雖仆闕外,其宜入來,今亦懸病,分義事體,俱極寒心。罷職。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初六日壇所擧動時,訓鍊大將,當領率軍兵,扈衛外壇,而大將張鵬翼,身病尙重,勢難進參云。在前大將有故,則雖扈駕之時,或使他大將兼察,或以中軍代行,多有前例。今亦不可無變通之道,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令御將代領扈衛。
○又啓曰,因備邊司草記,訓鍊都監軍兵,令御將代領扈衛事,命下矣。御營大將魚有龜,卽爲牌招,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大報壇親祭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都摠管趙正萬,副摠管南就明,俱有老病,李德壽、宋眞明,亦有實病,方在呈告中,勢難進參於陪扈之列,柳濬瓜滿未出代,莫重侍衛,將無以成樣。合有變通之道,病故人員,亟令政院,稟旨擧行,而瓜滿之代,亦令該曹,口傳差出,俾無臨時苟簡之患,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都摠府草記,都摠管趙正萬,副摠管南就明,俱有老病,李德壽、宋眞明,亦有實病,勢難進參於陪扈之列,亟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驪善君壆爲都摠管,以吳光運、金相玉、李漢弼、宋徵來爲副摠管。
○宋秀衡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在前如此之時,雖値齋戒,有政官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宋秀衡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金聲發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全羅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宗玉爲全羅監司,金若魯爲校理,任珽爲副校理,盧啓禎爲博川郡守,邊翼老爲庇仁縣監,徐命五爲繕工假監役。兵批,無政事。承旨鄭必寧啓曰,判書趙尙絅,賓廳坐起進,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
○以徐命九爲左副承旨。
○鄭必寧啓曰,下番兼春秋崔成大,放送傳旨,姑未啓下,預備兼春秋,所當替守史局,而預備吳命季,入侍退出之後,使之替守,則無端出去,與入直徑出無間,事體所在,極爲駭然。禁推傳旨,直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別兼春秋宋敎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頃者閱武時,別軍職具世智,守令、邊將中除授事特敎,則豈他承傳比,而凡諸承傳之稽滯,雖今謬例,此等勸奬之事,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涉稽忽。該曹堂上,竝推考。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江原道設賑邑耗穀,待今年還上畢捧,會案上來後,參酌劃給事,曾已覆啓,分付矣,會案纔已上來。賑事一日爲急,災邑耗穀中,限三千石劃給,使監司參量賑事緩急,民戶多少,分劃於設賑十二邑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辭職名而受常廩,終有乖於事理廉義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三月初二日,長陵奉審大臣以下引見入侍時,陵上癸方引石缺落處,以他石合齒附之,銅鐵上鍍白銅,或二或三,縛於合石之腰,擇日擧行,而工判旣是其時提調,別爲下去董役事,啓下矣。修補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三月十二日卯時爲吉云,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告安祭,事畢後,隨時設行,而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前期進去,陵役時,餘置石取用,所入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本曹堂上、郞廳及工曹判書尹淳,前一日進去,監董畢役,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於日前御札之下,未敢爲變動之計者,固以情地之萬萬難强,而其爲臣違命之罪,誠無以自贖,只自呼天籲日,以俟嚴譴之加矣。及承聖批,不惟不罪,責勉之旨,又復勤摯,乃以往事今若混沌爲敎。臣拜受莊誦,益不勝惶悶之至。惟臣所被之醜誣,非但其混斥之語也。臣於前疏,旣已仰暴,而本不關於洞諭之前後,則雖聖明,曲加開釋,其爲臣難冒之義,則決矣。亦安敢憑恃寵命,晏然爲趨承之圖哉?若夫過讓二字,卽是所執甚微,遜辭甚固者之謂,而今玆臺言之輕重,伏想淵衷,亦必記有之矣。臣之一意固守,期於必解者,其在自靖之道,果或有一分過重者乎?聖明於此,若加參量,則許臣遞罷,恐不待臣辭之畢矣。噫,人臣事君,分義固重,而士夫行己,廉隅亦大,其不可徒知寵利之可念,不顧人言之可畏也,審矣,而旣受此無限詆辱,猶不敢遠引決去,遲回郭外,而日事籲號者,誠不忍便訣明時,只欲卸此職名,以伸其區區廉媿而已,是豈臣不諒君臣之大義而然歟?至於困我之敎,每一承聞,惶汗浹背。今臣之不避瀆擾,累煩祈扣,不得請則不敢止者,亦聖明之所宜矜察,而一向虛縻,殆同相持,以至國體日損,臣罪日積,情地到此,寧欲無生。伏聞皇壇親祀,期在來宵,而罪逋之蹤,末由進參於陪班,悸懍之極,益無所措,玆敢更冒萬死,申暴危悃,伏乞天地父母,卽命鐫罷臣職,仍正臣罪,以嚴朝綱,以靖私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手書批答,罄悉心曲,而卿胡不諒,若是過讓乎?雖閱月爲嫌,豈有勉副之理哉?況今則於卿,亦豈有毫分可嫌之端乎?卽日偕入,自可妥帖,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小子之此意,安心勿辭,其卽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鄭必寧啓曰,右議政疏批,使偕來承旨傳諭事,命下矣,城門已閉。當待明朝傳諭,而偕來承旨徐宗玉,移拜全羅監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他偕來承旨傳諭。
○乙卯三月初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判敦寧府事沈宅賢,禮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參判趙顯命,大司成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廷鳳,編修官吳命季入侍。徐命均進伏曰,數日來日氣頗解,聖體若何?上曰,差復後一樣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差勝乎?上曰,然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輔養之節,近來若何?上曰,好過矣。命均曰,今日是次對日次,而以齋戒相値,不爲入來矣,自上有來會之敎,故臣等入來矣。上曰,頃日次對,凡係稟處事,使待後日爲之矣。陳達,可也。命均曰,江原監司李玄輔狀啓以爲,本道各鎭營將合操一節,所當依例擧行,而年事凶歉,今方設賑,數多兵馬,裹糧往來,爲弊不些,營將春操別武士都試,亦當擧行,而當此農務之方急,許多武士之遠路往來,亦爲弊端,今春都試,待秋合設,有所論請矣。此事則事勢卽然,依此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以爲,本營上年秋操,因朝令旣已停止,則春操似無可論,而至於點兵,當爲擧行,都試之廢閣不行,積有年所,故軍情擧皆抑鬱,方欲開場試取爲計,而點兵都試,一時疊設,事勢掣肘,春操點兵,姑俱停止,以都試設行爲請矣。此亦一時竝行,事勢似難,依狀請擧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今方農時,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聞,以國有大慶,雜犯以下,皆爲放送,而獨敗船罪人,不在赦典,或有經年滯囚者,或有近年囚禁者,瘐死他獄,甚可憫惻,毋論久近,還送于原籍官事爲請,而但此異於他罪,且刑推滿十次,滯囚過三年之後,方爲還送于原籍官,旣有國家之定限,若徑先放釋,則恐啓後弊,狀啓置之,何如?金取魯曰,自前雖有大霈,如强盜之類,例不入於赦令,船人之故爲敗船,盜竊國穀者,情狀無異强盜,而近來外方,全不嚴覈,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今又不准刑推,度數與年限,因緣赦令,徑先酌處,則當此敗船紛然之日,尤無所懲畏矣。上曰,惠廳堂上所達,是矣。若嚴査得情,則誠好矣,而船人輩,亦知國家之定限,必耐過十次,以爲還歸之計,豈肯輸其情乎?若過十次後,則毋論早晩,當還于原籍官矣。他道亦有之乎?取魯曰,近來敗船之後,沙工輩,皆爲圖免,而被囚者,多是格軍疲殘之類。若不隨現嚴處,徑議赦宥,則漕運之政,誠可悶矣。趙顯命曰,臣待罪湖南時,曾以此事,有所啓達矣。惠廳堂上之言,是矣,而一番敗船見囚者,至於十餘人之多,或斃杖下,或死獄中,只餘一二人,誠可矜惻,且亦有眞箇敗船者矣。上曰,十次,何其久耶?取魯曰,守令不爲惕念擧行而然矣。上曰,此守令怠忽之致也。若得情則好矣,而過三年准十次,旣有定式,此若許施,則他道似當援例,不可異同。雖未滿十次之刑,已過三年者,則還送原籍官事,諸道一體,分付施行,可也。{{*|抄出擧條}}顯命曰,送于原籍官,而如鬼形者,多矣。命均曰,送于原籍官,則不得囚禁徵捧云矣。上曰,何以知之乎?趙尙絅曰,久囚則放之使行矣。取魯曰,雖死罪,猶如此矣。李廷濟曰,國家漕運,今不可爲矣。上曰,漕運差使員,載船,可也。差使員豈溺死乎?廷濟曰,毋論准十次過三年,亦有虛實矣。上曰,何以知其虛實,而爲之耶?命均曰,若不徵捧,則梟示,宜矣。取魯曰,誠如聖敎,年久者放之,可矣。命均曰,三年之限,則必存而勿改,可矣。上曰,准十次過三年,則雖非赦,送于原籍官矣。三年之限,豈可改乎?顯命曰,臣在外時,以敗船事狀聞者,多矣。船人輩,雖非故敗,而戶曹惠廳,嚴治重刑,亦甚冤痛。過十年則只餘一二人在獄,設令故爲敗船,豈不矜惻乎?臣累以此啓聞,而拘於格式,每致防塞矣。今者國家處分,誠爲得宜矣。命均曰,若過三年,則雖未准次,送于原籍官矣。取魯曰,船人輩欲敗船,則私具糧資,地方官刑吏及尊位處,皆預爲賄賂矣。上曰,此則難知矣。取魯曰,江邊人,至言明日當敗船云云。若非故敗,何以知之?船人之無狀,於此可知。敗船未有甚於昨年矣。申思喆曰,前年風惡,敗船者,多矣。上曰,公然偸食百餘石穀者不治,則戶判誤矣。取魯曰,移送捕廳,乃受敎,而捕廳不受矣。命均曰,捕廳每事務爲姑息,格軍疲弊者囚禁,而加刑數次,則至於將死之境,何以徵捧乎?命均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江都納米一萬石內,未收四千餘石停捧事狀請,而頃者以國有大慶,凡諸道軍餉舊逋,特命停捧,備局已爲知委於諸道,而忠淸監司未及見行關,而有此狀請矣,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以彼邊海島中屯聚之徒,鹿屯島竄伏之類,人口多寡,出沒形止,實無明白偵探之路,北兵使狀請移咨,而此非輕易陳請之事,請令廟堂稟處矣。此事極爲憂慮。曾前以彼邊作舍事,移咨禁斷,而卽今事勢,有難率易移咨,今姑置之,何如?上曰,此則不可率爾爲之矣。命均曰,前者亦置之矣。上曰,姑觀來頭,可矣。依爲之。{{*|抄出擧條}}命均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端川府使趙台相,限麥秋仍任事,請令廟堂稟處,而此非廟堂所管,移送吏曹,使之覆奏,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禮曹判書金取魯上疏,以相避請遞惠廳堂上矣。頃年金在魯爲堂上時陳達,創爲堂郞相避之法,而其時仍爲行公矣。況小註相避乎?此疏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取魯曰,郞廳旣有相避,則堂上豈獨無相避乎?以《大典》言之,如兩銓刑獄等官,皆有大小註相避,而不緊諸司,或有小註勿論之文矣。惠局則是新創相避之司,而無大小註區別之事,揆以法例,決不當仍帶矣。上曰,禮判非矣。此必自外酬酢於大臣者。崇宰之筵席辭免,固無不可,而大臣陳達之後,何可如此?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以水使李義翼啓罷安興僉使李譔事請罪,而以爲譔以掘築事,欲面稟廟堂云,故果爲給由,而義翼默無一言矣,及其發行後,發送令箭,還爲捉去,擧措極爲妄率。發怒於上官之給由,論罪邊將,有關事體爲言矣。槪安興爲鎭,與他僉、萬戶自別,而輕許給由,初則監司不善爲之,而無端發怒,至於送令箭捉去,水使擧措,殊極妄率矣。李譔旣已拿問,監司推考,水使從重推考,何如?廷濟曰,非行師動衆,而至於發送令箭,事體怪異矣。上曰,讀之,可也。命均曰,監司給由,而水使不知矣。上曰,大臣以大體言之矣。李義翼之發送令箭,殊常乎?寅明曰,殊常矣。取魯曰,殊常矣。上曰,道臣之當初給由,尤爲非矣。水使則默無一言,而不許之矣。監司雖云兵馬水軍節度使,而安興乃水營所管,脫有不虞,豈非水使之責乎?其論啓李譔,非過也。道臣當以水使之緩治李譔爲罪,而不可爲一僉使,論罪水使也。道臣旣以不有上官,論罪水使,則水使於李譔,獨不爲上官乎?監司從重推考,而水使擧措率易,推考,可也。{{*|抄出擧條}}命均曰,安興僉使李譔,旣已拿囚,而今若罪之,則反中其願,還爲下送,使之完役,宜矣。寅明曰,罪罷,則適中其願,而以海防鎭將,雖云受由於巡營,不待水使之聽許,而任自佩兵符,離鎭上來,則其在嚴紀律之道,何可全然無罪?還爲下送,使水使決棍,何如?上曰,旣已拿來,則足懲其罪,付過放送,使任其事,似宜矣。寅明曰,宜有罪矣。上曰,佩兵符而來,當有罪矣。命均曰,當以何罪罪之乎?寅明曰,使水使決棍,宜矣。上曰,旣使拿來,又爲下送水營,何如乎?寅明曰,有何妨乎?李宗城曰,已爲拿問矣。上曰,豈可過於此乎?宗城曰,李譔所爲之事,實有無限之弊,甚可悶矣。上曰,譔不見廟堂乎?宗城曰,然矣。宜使譔自定其限,俾於限內完役矣。上曰,譔之所爲,扶助然後可以爲之矣。宗城曰,國家所以扶助者,亦多矣。上曰,已過瓜滿耶?宗城曰,已過矣。渠狂妄不解事,當初有自詭之言,雖不可如執左契,而責其成,使定其限,宜矣。宋眞明往見役處,亦助物力矣。上曰,塡海之役,豈可定限乎?若僨事則當有罪責,頃來宰臣,以爲可成矣。主管者豐陵,任事者李譔,姑使爲之,可也。寅明曰,李譔若爲其完役,而終無罪責,則不成國法,終關後弊。拿問者有罪無罪間査問之意,豈可以此謂之勘罪耶?上曰,吏判所達,是矣。今此下送,非赦之也。使之帶過下去,水使付過任使,可矣。寅明曰,禁府坐起,論以重律,而自上特用別典,何如?命均曰,僉使乃守城將也。上曰,水使,豈可上送乎?命均曰,譔不告于水使矣。上曰,李義翼若果上送,則當重推矣。尙絅曰,安興之屬於某營,未可知矣。廷濟曰,屬監營矣。上曰,水軍鎭僉節制使也。李譔率爾矣。尙絅曰,小臣於李譔事,竊有愚見,敢此仰達矣。李譔,是水軍僉使也。水使旣不給由,則決不可擅離本鎭,而任自作行,有若逃來者然,此甚可駭。水使之爲慮海防,而不許給由,誠得體,而出送令箭,殊甚異常矣。李譔,旣已拿來之後,無端下送,事體苟簡,自兵曹,以擅離之罪,決棍放送,未知何如?上曰,兵判之言,似好矣。照律則當遞,移送兵曹,決棍下送,可也。鄭必寧曰,付過則還收乎?上曰,然矣。雖是齋戒之日,此則非刑殺矣。尙絅曰,決棍度數,當定之矣。上曰,決棍十五度,可也。非憎之也,何必過杖乎?{{*|抄出擧條}}命均曰,工判所達內醫院人蔘貢物,有旬前出給之敎矣。上曰,有下問事,心以爲怪矣。小退復入,可也。諸臣小退復入。命均曰,因工判尹淳所達,有純木擧條持入之命,故今方持入,而初無勿用錢之下敎矣。上曰,大體伊時,不可用錢之處,則使捧純木矣。錢貨之權,當在國家,吏議,嘗問議于諸大臣矣。崔奉朝賀,以爲宜捧純木,而若錢賤木貴,則許令以錢代納,或折半以錢代納,其言是矣。今者藏錢,而上下純木者,何也?取魯曰,尹淳,不知刑勢,而有所陳達。人蔘貢價曲折,臣當仰達矣。上曰,純木姑徐上下之說,此擧條無之耶?取魯曰,自上有斷然行之之敎,有司之臣,豈敢不爲奉行乎?尹淳所達,誤矣。以惠廳言之,則大同無餘剩,防納之價,實無准給之路。卽今惠廳見在錢,不過八九千兩,此在御覽重記中,聖上亦可俯察矣。魚價當給一萬餘兩,而遺儲至少,實無推移上下之勢。自今年以後,許捧純木,更無一分錢收捧之路,今正月堂郞丘價,不用一錢。此細瑣之事,而敢此仰達矣。雖以日昨筵中,工判所達兩貢物言之,若欲以錢上下,則其數爲二萬餘兩,以八九千兩錢,何以准給二萬餘兩貢價乎?且只給兩貢物,而不給他貢物,則許多貢人,必有不均之怨,故初不得用錢,蓋以此也。人蔘、魚盆,皆以純木上下,而人蔘貢物,落本過半,誠可悶矣。上曰,予則意以爲藏錢,而不給矣。命均曰,錢貴則散,而今則不給矣。上曰,此常平之意,而今則錢貴則藏錢,布貴則藏布矣。取魯曰,臣所欲藏者,米也。宗城曰,自上,興感於宣公奏議,旣下特敎,又遣備堂,問議大臣,始爲頒令,事體不輕而重矣,恐不可撓奪矣。當初筵中下詢時,金取魯、趙顯命,以爲不便,而其後自上,特從崔奉朝賀獻議矣。以兵曹上下言之,皂隷有身役者,以布價給錢矣,今復給布矣。宋寅明,以爲宜定升尺,而當初大同創行時,以五升三十五尺爲定。今若定之,則此豈可變乎?上曰,吏判所達,欲其布之好矣。宗城曰,大同者,所以益於下,便於民,故不捧細布,米亦去糠而已。今大同木,幾至七升。升尺旣定,行移八道,猝難變也。若或改定,則貢人必大怨矣。頃者以市民失業,不定升尺,而卽今城內游衣游食者,非貢人,則皂隷食料者也。皆以身役貢價之給布,爲不便,而百計撓奪純木之令者也。廷濟曰,若給純木,則一疋價僅爲一兩餘,渠輩之生理,絶矣。宗城曰,崔奉朝賀,獻議以爲,木花失稔,則當捧錢云矣。其時筵中諸臣,或稱便或稱不便,故使臣問議于諸大臣,而諸大臣之議,皆以純木爲便云矣。上曰,其意,非欲以純木上下乎?貴則散,賤則聚,常平之意也。予爲純木令,而若布貴,則使之捧錢者,所以開一條路矣。且吏議過矣。此非收還純木令也。若無上下之物,則不得上下者,勢也。豈可以此,收還純木令乎?若使之知其無錢,則渠輩何敢更言乎?取魯曰,他貢物,皆給米木,或純米,而人蔘貢物之以純木上下,亦出於從優之意,第今人蔘絶貴,貢人之失業,誠可愍然。若以錢先給一等,則好矣,而實無可繼之道,前頭之稱冤,終不可免矣。上曰,筵席不必言一等二等,隨錢所有給之,可也。民若知無錢,則豈敢復生受錢之意乎?寅明曰,此有弊而彼有益,則可爲也。若此無弊而彼有害,則不可爲也。果便於民,則貢人雖苦,斷然行之,可矣。初無定制,則各邑必有操縱之弊。似聞各邑,或有以錢上送者矣。上曰,吏判誤矣。守令若如此,以不捧律論罪,可也。命均曰,守令有爲肥己者,亦有不可捧之邑矣。上曰,守令若未收,則有之矣,豈有全未納乎?尙絅曰,兵曹捧布,而上司下人,皆來督錢,錢何從出乎?若封不動錢,則有之矣。自上,有輸送五百兩于寧嬪喪家之命,而僅僅給之矣。上曰,封不動錢,置之與用之,何者爲便乎?命均曰,國家不可無不時之需。旣未罷錢,則亦不可全無所儲矣。上曰,前兵判尹游所置,尙存否?尙絅曰,然矣。上曰,欲去錢,而曰封不動,則亦未免掣肘矣。封不動,各司皆欲加置之矣。諸臣陳達,可也。取魯曰,不可盡去,或有用處矣。思喆曰,封不動,所以備不時之需也。木布米穀,用處各異,封置宜矣。尙絅曰,臣曹不敢毁封不動矣。沈宅賢曰,各司外方,皆有封不動,不可用矣。思喆曰,若有不得已用處,則出用其半,未知何如?上曰,不然。用則用,不用則不用,不可半用矣。取魯曰,貢物,不可均同上下。惠廳事,當爲告達,非論兵曹事也。國家不去錢之前,不可盡用矣。寅明曰,貴出賤入,蓄積有餘然後,方可論矣。今兵、戶曹惠廳錢儲,合以言之,不滿十餘萬兩。此雖傾出,其於錢貴之弊,豈有損益?第臣意,則銀可作封不動,而錢則不當爲封不動,故待罪地部時,郞廳請以錢爲封不動,而使勿爲之,只以銀木,爲封不動矣。上曰,卿在戶曹時,錢則不爲封不動耶?寅明曰,然矣。廷濟曰,臣失音,不能細達,而封不動,載於御覽官案矣。戶曹貨財所有,若去錢,而用常平之制,則亦甚難矣。卽今各軍門,作米價,必有封不動毁用之弊。臣敢預達矣,此是國家流來古規,恐不可去之矣。顯命曰,有司之臣,宜如此,國法數更,純木令之行否,未可知矣。上曰,其時以木花得稔,故有此令,若或失稔,則此令不可行矣。此爲民也。顯命曰,諸臣以爲不時之需,不可盡去云者,乃老成之言,而但承聞上敎,則自上,欲行純木令者,乃所以紓錢荒也。以錢貴之故,行純木令,捧以布,給以錢,然後錢必賤矣。所謂貨權者,民之所貴,國家能賤之,民之所賤,國家能貴之,使貴者賤,賤者貴,隨時斂散,使無甚貴甚賤之物者也。無論中外,盡散所有之錢,則錢必賤矣。若收以布,而給以布,則布賤而錢貴矣。命均曰,行之數年,則布必賤矣。取魯曰,李宗城以爲此令之行,外方民人,皆懽忻鼓舞云,而卽今都民,則皆稱冤。都下亦民也。民豈有京外之分乎?上曰,外方之錢,則多矣。命均曰,外方有錢處,使之出用事,知委,宜矣。顯命曰,兩西錢,五六十萬兩矣。命均曰,不然矣。上曰,散用兩西之錢,則錢必大賤矣。取魯曰,不過四十萬兩矣。李瑜曰,卽今都下,皆貴錢賤布,而國家去錢用布,都民及諸司下人,皆愁悶矣。國家若操貨權,能使貴者賤,賤者貴,然後可以爲民國制貨之道,而今則零零碎碎,不能支一年之經用,今雖散十萬兩錢,錢必不賤矣。財不在國則在民,臣未知錢貨,藏於何處,而府庫罄竭,民間匱乏,二者,實未曉其所以然矣。兵、戶曹惠廳,藏財之所,而盡傾封不動之數,不過萬餘兩錢,雖爲一二等上下,然亦目下而已。民雖以爲愈於木米,而此後又將何以繼之乎?此宜更圖長策,而處之矣。命均曰,中原則用銀,其法甚便,以錢作銀而儲之,似好矣。宗城曰,國無蓄積,不能使之流行四方,趙顯命之言,與臣同矣。捧以布而用以錢者,國家之本意,有司之臣,爲倉卒之備,不欲出用所儲,而以公事言之,封不動錢,不可置也。寅明曰,臣待罪工曹時,工曹錢亦頗多矣。廷濟曰,戶曹錢三四萬兩,若盡用之,非好道理矣。尙絅曰,若有不得已用處,則用之,可矣。上曰,已爲下敎矣。木花賤,則此令行,貴則此令止,令行與否,係於木花之貴賤,乃所以爲民也,李瑜之言是矣。三四萬兩錢,豈足爲貨權乎?大臣作銀之說,雖好,而若於此時,猝然變通,則是欺民也。民皆知國家無錢,則豈敢復請乎?戶判以出用封不動爲野俗,而予則以戶判爲野俗矣。此三四萬兩,猶惜不用,豈非野俗乎?百姓足,君誰與不足?未有府庫bb財b,非其財也。布代捧錢,隨時,可也。都民命脈,在於貢價,其所稱冤,亦甚可憫。貢價之以木錢上下者,實出便民之意,戶曹,勿論封不動,以錢上下,而惠廳,亦以見在錢,姑爲上下,兵曹,則元無捧錢之事,且有朔布之例,其所上下,異於貢價,以木上下,封不動錢,勿爲出用,可也。{{*|抄出擧條}}命均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本府羅將羅世萬,借他人名,與胡差交易,而以未准價,奪其馬匹事,現捉於都事權基彦,而與灣尹所言不同,請令廟堂,稟處,而以爲世萬假名弄奸,與彼人交易,誠是重犯。渠雖極口發明,所當依都事所言,而見都事成牒記,則有挾書,不可以此,知其委實云矣。上曰,此是齋戒日,刑殺文書,不可爲之,姑徐,可也。尙絅曰,外方雖有以錢上納者,而臣則還送,未知其錢,果歸於本邑矣。命均曰,純木令出後,各邑或以錢上送,而色吏符同兵曹書吏,盜食價錢,買取麤布上納云云之說盛行,故問之,則乃南陽、果川、利川、楊州、谷山、海美、陽川、固城等八邑云矣。上曰,古者立三丈之木,而募民徙之者,蓋欲法令之必行也。新法之初,豈可如此?此不可區別,當該守令,竝拿處,可也。尙絅曰,守令非故欲違令也。其意,則出於便民,自不覺其爲犯法之歸矣。上曰,朝庭則擧綱,可也。守令之犯法如此,而道臣不爲申飭,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留待引見時,以本道左道初不落種給災處,勿爲還實事陳達,而自上,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臣未知本事,而事目所無之災,本道何以許給乎?似當防塞,而到今還實,亦有所難行者,何以爲之乎?上曰,道臣以爲與戶判相議云矣。初不落種,不給災耶?命均曰,或有給災之時,或有不給之時矣。廷濟曰,災傷事目,取議廟堂,啓下頒布,事體甚重,則道臣、敬差官,豈可於事目之外,擅給別災乎?晩移秧,全不掛鎌,災名之外。初不付種,則初無擧論之事,而敬次官擅自給災,故草記重推,其後前監司狀啓,力請給災,而臣亦陳疏爭之,此以事體論之也。然而民弊旣甚可慮,故臣亦別無堅持之意矣。命均曰,年分事目,災名多,則多濫,故雖給單災,爲守令者,推移各樣災頉,皆入其中矣。廷濟曰,辛亥壬子年,初不落種,亦給災矣。上曰,敬差官非矣,而無可捧之路矣。寅明曰,啓下事目外,別立災名之道臣,宜加重罪,而已入災之後,還實重難。果不落種,則推剝徵捧之際,民何以堪之耶?廷濟曰,然則戶曹事目啓下者,亦無用矣。尙絅曰,國家若給災名,則爲守令者,推移各樣災,皆入之矣。命均曰,結數幾許還實,則不可矣。上曰,豈可還實乎?宗城曰,忠淸監司,以海溢狀請給災,而朝家旣不許之矣。此事恐不可異同。命均曰,湖西事,臣則全然不知。若然則事當一體勿施矣。上曰,吏議所達,是矣。依爲之。{{*|抄出擧條}}寅明曰,責償於民,誠可悶矣。上曰,豈可責償於民乎?鄭必寧曰,些少則可以備納,而多則不能矣。上曰,豐原吏議,以吏判所達爲何如?顯命曰,散之各邑,則不多矣。宗城曰,在國家事體,忠淸監司三啓,而旣已不許,則豈可許嶺伯乎?上曰,大司成所見,何如?瑜曰,假令民間,有若干悶急之事,國法固不可撓改,而還實,則不可矣。此事年分時,所當陳達者也。上曰,他諸臣陳達,可也。思喆曰,民則可悶,而到今三月,法外給災,實多日後之弊矣。宅賢曰,朝家給災,則守令道臣,推移爲之,到今請災,未見其可矣。取魯曰,年分事目,重矣。今以責償於民爲難,而別立災名,則不可,下敎,置之宜矣。廷濟曰,臣前旣請推敬差官矣。此非今始請災也。其民請災,而戶曹,使之還實矣。然臣以民事爲慮,不堅持還實之議矣。上曰,嶺南,非但道臣,亦有敬差官矣。寅明曰,國家給災,則守令自當推移爲之,豈可別立災名乎?三月捧米之時,豈可給災乎?實無如此道理矣。宅賢曰,雖給災,而疲殘可憐之民,不得蒙惠矣。上曰,敬差官,異於道臣,而如此爲之,極爲非矣。廷濟曰,臣伊時草記,請重推矣。命均曰,不還實,則敬差官論罪,宜矣。上曰,百姓皆意其不償,而今若徵捧,則不但怨歸於國家,敬差官旣奉王命,而事目之外,輕許給災,其時敬差官,拿處,可矣。戶判亦非矣。豈可輕許之乎?推考,可也。廷濟曰,臣未嘗許之矣。顯命曰,敬差官,旣爲民而給之,則特敎拿處,過矣。上曰,今則反不如捧之之爲愈矣。顯命曰,敬差官自下請罪,則容或可矣,而特敎拿處,未知何如?上曰,請給災乎?廷濟曰,初無狀啓矣。上曰,不爲還實好矣。顯命曰,不還實,有司之事,而特敎拿處,則恐不可矣。廷濟曰,有司之臣,亦豈不以民事爲慮乎?拿問敬差官,則不爲還實,宜矣。外方百姓,必歸怨於國家矣。上曰,然則忠淸道竝許之,可乎?尙絅、宗城曰,不可許矣。取魯曰,敬差官及道臣,略治其罪,無妨矣。寅明曰,事當務實,何用虛名目乎?顯命曰,名言則不可矣。上曰,將來欲徵捧乎?宗城曰,雖爲舊逋,不可不捧矣。上曰,豐原以拿處爲不可矣。還實其可乎?顯命曰,拿處則不可,而還實則爲之,可矣。上曰,還實何如?此還實,非草記允下,措語爲之,可也。外方百姓,猶有所望矣。顯命曰,廟堂稟處,則從之,而特敎拿處,則還收,可矣。命均曰,還實雖虛疎,災名外不許給災,事理當然,而邑與民,則誠有弊矣。敬差官罷職,可矣。宗城曰,敬差官若拿處,則忠淸監司亦拿處,可矣。上曰,此別災乎?命均曰,然矣。宗城曰,欲許忠淸道,則何待嶺南而許之?若罪敬差官,則當罪李壽沆矣。上曰,依某前所達,置之可也。敬差官異於道臣矣。宗城曰,敬差官,王人也。上曰,敬差官拿處置之,戶判推考,拔之可也。必寧曰,推考還收乎?上曰,唯。若堅守此法,則誠善矣,而非拿處罷職,所可止之也。命均曰,日昨晝講時,前江原監司趙最壽,以舊還上蕩滌事,有所陳達,而舊還蕩減,多有虛實相蒙之弊。且此令頻數,則有觀望不納之弊,故曾有舊還勿爲蕩減之定式矣。不可輕易撓改,以啓後弊,今姑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趙最壽,又以高城、洪川兩邑,三十年前貸用,賑廳錢蕩減事爲請矣。事在三十年前,今難責徵於民間,而本廳則徒有虛簿,終不得徵捧,而此路一開,後弊難防,何以爲之?上曰,如此年久者,蕩滌何妨耶?取魯曰,此皆諸道各邑,延拖不納,自至年久,而當初貸去之時,乃是立本還報者,本非出於民間者。若許年久蕩滌之路,則終爲日後之弊端矣。今年賑廳錢一萬兩給江原道,乃官家料理措備者,非出於民矣。命均曰,此乃丁丑戊寅年間,柳聖運所貸,而其數不多,至今不償,誠可怪矣。固城郡守朴弼琦,自費償納云矣。上曰,此則然矣。頃日金浦,亦有此事矣。命均曰,近來外邑,多有貸去不納者。今若有蕩減之令,則亦必遷就。決不可開路,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竝抄出擧條}}宗城曰,以舊還上事,竊有所慨然者矣。臣頃奉聖敎,累以收舊逋事,作爲節目,知委諸道,而金在魯,在嶺南爲之甚善,舊逋五萬六千石收捧,而未捧者僅千石。此詳知廟堂之意而然也。忠淸、京畿尙無聲息。且得之風聞,則湖南伯柳復明,當初不爲下令云矣。果爾則自國家宜有責罰矣。命均曰,成冊來耶?宗城曰,京畿數日後,當來云矣。上曰,見成冊,然後可以爲之,而事甚駭然矣。命均曰,自上,手書敦勉,恩數隆重,右相宜卽奉承,而尙不入來,國事誠可憫矣。臺諫若侵斥政府,則所當引嫌,而此則不然,若出則自可妥帖矣。上曰,自大官妥帖之意,亦嘗諭及矣。命均曰,敦勉出仕,何如?上曰,當依爲之。命均曰,都政,吏、兵曹皆無故,而延拖至今,無意擧行矣。上曰,頃者微開其端矣。申飭該曹,俾於今月內,爲之可也。郞廳有之乎?命均曰,郞廳有之,而不在京中云矣。上曰,申晩乎?寅明曰,申晩陞矣。新通數三人,不得行公,權爀無故,而姑不入來矣。吏郞不得越次爲之,尹汲當首爲之,而有投筆駭擧,故臣草記請罷,以此掣肘,都政尙今遷就矣。上曰,權爀豈撕捱乎?寅明曰,臣自劾之外,無他道矣。上曰,雖一郞廳,亦爲之矣。命均曰,都政旣有申飭之命,而聞吏判之言,似難速行矣。聞嶺南,則請其殿最,守令先爲差出,而湖南,則監司方引嫌,故不敢狀請,而此時各邑曠官,民事可慮矣。上曰,殿最守令,都政差出,乃金石之典也。只言申飭者,有意存焉,而速行,有未可必矣。命均曰,嶺南守令,若不待都政,先爲差出,則湖南守令,亦一體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只拘於一郞廳而然矣。寅明曰,擧動時,玉堂無陪從之員,沈星鎭、金相奭、金尙星,時在禁推矣。上曰,任珽、尹彙貞,撕捱而無他故矣。寅明曰,禁推人員,竝爲放送,牌招,何如?上曰,金相奭之撕捱者,何事乎?命均曰,以玉堂付籤之故,引嫌矣。上曰,非玉堂付籤,乃侍從臣付籤也。命均曰,朴弼載事出後,尤爲引嫌矣。上曰,此三人,且囚置何妨耶?命均曰,李潝、黃晸,將何以爲之乎?上曰,事體未安,故爲之飭勵而然矣。。付過放送,可也。必寧曰,黃晸亦放送乎?上曰,豈有異同耶?{{*|榻前下敎}}命均曰,使行員譯減數事,頃承下敎後,考見本院前例,則別使時,員譯額數,比節使差減矣。此亦不緊,而久遠流來之數,猝難減去,而近年來有加設二員。自今別使時,則加設二員及寫字官一員,減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京畿監司趙明翼,以交河郡守吳遂燁,不爲支待事狀聞,罷黜,而第聞之,遂燁不知監司之來到云矣。仍任,何如?上曰,勿罷仍任,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將任,無儲望之人矣。上曰,訓將亦憊矣。命均曰,可合將任者,加資爲之,而今無其人,誠可悶矣。如自國家,別爲勸出之人,可以擬之矣。金潝爲平兵時,適無可差之人,且渠所爲軍制未畢,故使之再任,以訖其役矣。前者瓜期旣滿,且渠得渴病頗重,屢呈辭狀,而不許之矣。上曰,赴任已久耶?命均曰,昨春赴任矣。旣瓜滿之兵使,又爲差送,不可更待其瓜滿矣。上曰,軍制已畢耶?命均曰,然矣。取魯曰,不可以此而遞之矣。命均曰,渠渴病重故也,此非防塞事矣。上曰,平安道,久任不緊乎?問于李宗城矣,舊時方伯,亦多入筵中矣。宗城曰,不可數遞矣。寅明,曰事有輕重緩急,當權衡而爲之。左相以京中無入將望之人,故有此請遞矣。上曰,戶判進達,可也。廷濟曰,欲用平安兵使窠耶?以其病而欲許遞耶?遞任未久,而復差,已極苟簡,卽今瓜期雖遠,渠亦有病,許遞何妨乎?顯命曰,大臣之欲爲許遞者,意有所在矣。上曰,所以重西北也。豐原有主意之說,卿陳達,可也。命均曰,小臣燕行還時,見渠有渴病,且屢呈辭狀,故欲爲請遞矣。上曰,堂上後入將領薦乎?吏判知之乎?寅明曰,臣知之矣。取魯曰,臣則不知矣。命均曰,前頭將任乏人,誠可悶矣。上曰,實可悶矣。取魯曰,其人可以恃用,則何待履歷乎?命均曰,非公然請遞,事當遞改故也。取魯曰,李基夏以濟州牧使,爲訓鍊大將矣。上曰,爲將任者,不可無履歷,非爲渠病而然也。命均曰,以葛藤之故,至及於情勢矣。上曰,潝爲人何如?平安兵使,於渠足耶?乃金應河之子孫耶?宗城曰,金潗、金潝、金洸,乃應海之孫,金濰,乃應河之孫矣。命均曰,金世翊,爲摠戎使矣。尙絅曰,金潝再爲平兵,雖有病,渠旣年少,且聞變通軍制,且留一年,以觀來頭似好,而大臣之意,欲以堂上人,陞差平兵,以爲儲望之地,其意亦好矣。思喆曰,不經平兵、統制,則不可以爲大將矣。宗城曰,起於白徒,朝除夕遷,豈可乎?小臣頃於北兵使差出時,欲爲陳達,而未果矣,大臣所達,是矣。上曰,依所達,今姑改差,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潝曾入將望乎?鄭壽松亦然耶?潝入何望乎?命均曰,入御營大將望矣。上曰,將任可悶。今只金潝,當爲之矣。尙絅曰,又有申光夏、吳重周矣。命均曰,吳重周在鄕矣。上曰,雖在京,今老矣。命均曰,黃海水使金聖應陛辭時,陳達以昌麟島復屬水營事爲請,而自上,有稟處之敎矣。槪昌麟一島,本是司僕所管,而中間借與所江,已至六十年之久。故相臣洪致中,建請還屬司僕,而監司有狀請,初則許施,前水使閔思淵,以馬群齕傷麥田爲言,而其時秋牟未及長成,言甚不實,且聞點馬官之言,雖置牧場,少無害於瞭望云,故更爲陳達,而置之矣。金聖應,又以此爲請,旣以關防爲托,則司僕雖有所失,不當靳固,本島所收稅穀,則還給水營,所放之馬仍置,何如?上曰,地與馬,分而二之,無乃有弊乎?取魯曰,其時水使,請屛去馬疋,故大臣防之,而水使,則每以瞭望爲托矣。上曰,田畓所在之處,放馬者,何也?其有石築乎?命均曰,諸牧場,幾盡有馬有田畓,而或有只置屯田之處,若有馬,則以石防築,或以木結柵矣。上曰,卿所達好矣,而此後司僕,安知不欲得田畓,水使,安知不欲得草坪?此後,似必有此事矣,他無放馬處乎?命均曰,水草甚好,故若干疋放之矣。宗城曰,黃海水營,若失昌麟一島,則不成模樣,司僕不可奪之云矣。命均曰,初則司僕,借與水營矣。上曰,借之云者,乃得之也。一島之內,何處司僕主之,何處水營主之乎?仍舊貫屬水營,宜矣。大臣所達如此,依爲之。{{*|抄出擧條}}取魯曰,全屬水營,則牧子無以保存矣。上曰,此後若有弊,則可許水營矣。命均曰,牧子,皆兼瞭望軍矣。上曰,金聖應在水營,何以過之耶?命均曰,聲聞旣不相接,且閫任治否,無以知之,只見其顔面而已。與監、兵使,往棘城時,渠則落後,臣未知其政績之如何矣。上曰,渠不逮則已,其爲人頗實矣。命均曰,其人凡事,頗操心矣。上曰,予問其柔剛矣。命均曰,臣常勉其剛矣。聞朴文秀之言,則剛猛云矣。思喆曰,過於剛矣。上曰,予常意其欠剛矣,果剛否?取魯曰,臣與之同姓,故知其剛明矣。廷濟曰,不動聲色,政務修擧云矣。命均曰,正月以前,國憂罔涯,正月以後,邦有大慶,實億萬年無疆之休。凡憂患旣釋,則尤宜戒愼。惟在聖上,保護聖躬,而且臣嘗承聞上敎矣。寅明曰,玉堂違牌,坐罷人員,何以爲之乎?上曰,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保護聖躬,兩宮和樂,輔養元子,爲今日之先務,而水剌寢睡之節,毋或失時,宜矣。上曰,當留意矣。命均曰,李宗城疏批,未知何以爲之,而自上,加意節宣,奮發志慮,以之調護聖躬,修擧政敎,然後可成磐泰之安。此事,雖非時日可期,而儻聖上,以身先之,導率群下,則豈無其人乎?必也堅定聖志,加意於端本出治之道,何如?上曰,豈有加於此者乎?當留意,而雖節目間事,今則無可爲者矣。今番一場紛紜,疲惱極矣,調攝然後,可以差復。頃時有人言,心和則氣和云矣。此國舅之言矣。記得否?卽今則氣升之候,或有之矣。前頭聚精會神,共做國事,則豈不好哉?命均曰,故相臣崔奎瑞登對,嘗以君子不重,則不威,有所陳達。其意,以爲殿下病痛,或近於此也。殿下病痛,常在於辭令過多,或欠嚴重,臣僚雖一時惕慮,而亦多假借之事。凡於接待臣僚之際,辭令務爲簡重,何如?聖學高明,何可容議,而下情所懷,敢此仰達矣。上曰,聞卿所達,若奉朝賀復爲陳達矣。當加意焉。命均曰,小臣今以私意未去,有所陳達,則自上,必以爲予有何私意,而凡用人爲政及他事,或不能絶去此意,至於掖庭凡事,亦爲有若顧護者然,加意於此,何如?上曰,然矣。命均曰,臣聞趙明翼之言,使民以時,可矣。寧嬪喪事,初以昌嬪例爲之,後命依䄙嬪例,故所入懸絶。蓋䄙嬪葬禮,特恩也。卽今以石物輸運,大用民力,民事誠可憫矣。恩典固當從厚,而其弊亦甚多矣。上曰,昌嬪葬事,甚略矣。予意其葬禮,當是一般矣,今觀之,良異矣。此是已過事,而民弊甚多。予不知其爲弊至此矣。廷濟曰,寧嬪喪事,初以安嬪例爲之,所入甚少,後又以依䄙嬪例下敎,故所入甚多。聞畿伯所言,石物輸運之車百兩價,爲錢一千七百兩云矣。所入至於此矣。命均曰,石物輸運,所入多矣。上曰,曲墻有之乎?沙臺石,亦有不爲之處矣。取魯曰,黃海監司兪拓基,因道內平山、海州等邑多士呈文,以禹鼎九女旌褒事狀啓,而有令該曹稟處之命。若曰禹女冤死,則可也,而至於旌褒,似爲太過。下詢筵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此非旌褒之事也。取魯曰,然則置之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儒生所爲怪異,如奉朝賀建院事,亦有疏矣。尙絅曰,日昨自上,特敎以儒生停擧者,一倂解罰,使之同赴慶科,故大司成李瑜,分付太學及四學,凡被罰者,竝皆解停云矣。瑜曰,特敎停擧,其數不多,而皆解之矣。取魯曰,雖儒生施罰,皆令解之矣。尙絅曰,臣聞武科時,亦有停擧之罰。此與儒罰有異,罷場後置之相忘之域,至有累年未解罰者云。分付訓鍊院,一倂解罰,似乎得宜,故敢達矣。上曰,儒罰則分付,而武科時擧子被罰之由,不得聞知,故未及分付矣。兵判別爲擧行,俾得盡數解罰,可也。{{*|抄出擧條}}尙絅曰,本曹,與惠局戶曹有異,逐朔捧布,逐朔上下,而所捧皆是純木,其間或有以錢上送之邑,而朝令之下,不敢收捧,輒爲還送,使之備木以納,錢兩實無出處,而每當朔布分給之時,闕內所屬及諸上司下輩,或稱木麤劣而退却,或稱不給錢而作挐。以此郞官,不勝支當,或有開坐,而中撤之時。蓋卽今本曹堂郞之丘價木,亦不得精細,則下輩朔布之不好,可推以知,而猶不至太麤劣矣。渠輩前日,則一疋代,受錢二兩,今則皆以純木上下,而木價甚歇,其所呼冤,事勢然矣,而至於橫肆作挐,則誠甚痛駭。每每草記,亦甚煩猥,此後如有作弊者,自本曹論移該司後,囚禁重治,何如?上曰,依此爲之,可也。{{*|出擧條}}取魯曰,戊辰年,元子宮進排,皆依世子宮例,而朔膳,則庚子九月,景廟冊封後,始爲進排。今者自上,命依庚子年例矣。戶判,以爲山蔘價米,則當爲進排,而忠淸道乾秀魚價米,江原道乾秀魚價米,皆入於朔膳中云矣。上曰,在於朔膳中矣。元子宮無之云者然矣,而大君、王子宮,亦有朔膳矣。若稱以東宮朔膳則不可,而以此名號,亦宜有朔膳矣。廷濟曰,王子宮,亦有朔膳矣。命均曰,以世子宮例,使之擧行,聖意所在,臣等知之矣。上曰,此非張大之意也。取魯曰,頃者下敎以爲,公主、翁主宮,亦有朔膳,而元子宮,則無之矣。上曰,事體不當如此。今始曉得矣,此是矣。戊辰年用王子宮例,旣有朔膳進排之事,故及冊封之後,方進世子宮朔膳矣。今則宜以供上例爲之,前日擧條,置之可也。命均曰,儒生武士停擧,旣皆命解矣。李眞儒姪李匡贊,當直赴,而以徐宗廈子,拔去司馬榜之故,渠亦惶恐,不敢赴殿試云矣。上曰,姪固異於子矣。顯命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逃亡案,限十年以前,特爲蕩滌,及爲奴罪人,原犯旣放,而家屬尙在者,亦一體放送事,因今番大霈,有所陳請矣。自上,有令該曹稟處之命,而回啓判下,只許一事,一事不爲擧論。竝依回啓施行乎?改付標以入乎?上曰,竝依回啓施行,可也。取魯曰,朔膳,勿更出擧條乎?上曰,唯。大司成、兵判進來。禮判爲同知館事乎?特敎停擧,予旣解之,師儒及儒生所罰,亦當解之。若或有之,倂爲蕩滌,與之同慶,宜矣。卿出去見之,可也。瑜曰,臣出去,當問之矣。上曰,訓鍊院停擧,兵曹分付,一倂解之,可也。必寧曰,兼春秋崔成大,因副提學尹惠敎疏,徑出,而其代李錫祿,聞成大引嫌,亦不敢入來云矣。上曰,副學有何言耶?必寧曰,以頃者兼春秋焚草事,請以曾經臺侍,有見識者擇差云矣。不得已以預備入侍,而上番及預備,亦欲引嫌云矣。崔成大旣已禁推,李錫祿亦從重推考,使之入直,何如?取魯曰,國家處分之前,豈可引嫌?此事當禁之矣。必寧曰,判校、禮曹、兵曹外,兼春秋無別窠矣。上曰,此不然。崔成大過矣,若罪成大,則渠輩必皆引嫌,傳旨啓下,崔成大付過放送,仍付下番兼春秋,使卽察任。可也。{{*|榻前下敎}}必寧曰,李錫祿從重推考,置之矣。上曰,唯。國家紀綱,旣如此,豈可又使兼春秋徑出乎?尙絅曰,崔成大雖過,而事體似當徑出矣。取魯曰,國家處分,誠爲得宜矣。上曰,《璿源譜略》事,擧條置之,依前頒賜,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3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趙命臣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來言,結陣後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大報壇親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議政金興慶處,偕來承旨徐宗玉,昨旣有親祭時,入參之命矣。宗玉移職,右承旨魚有龍方以疏批傳諭偕來事出去,依昨日下敎,姑爲入來齋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下番兼春秋崔成大,放送傳旨,未啓下之前,下番不容暫曠,故以兵曹兼春秋李錫祿,預備單子付標以入,一邊催促使之替守,則因副提學尹惠敎疏語,謂有情勢,屢次往復,終不入來。揆以事體,極爲寒心,而本院請推之外,他無可施之罰,從重推考。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承旨,不得不備員齋宿,而新除授左副承旨徐命九,方在京畿抱川地,且與左承旨趙命臣,爲友壻相避,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前望單子入之。
○又啓曰,承旨前望單子入之事,命下矣。待落點,卽爲牌招齋宿,何如?傳曰,允。
○以洪尙賓爲右承旨。
○左副承旨魚有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前後瀝懇,實出肝膈,日月之明,庶可恕察,而每奉批旨,一向靳允,臣誠抑鬱之至,直欲無生。惟臣職名未解之前,斷無重入脩門之望,違命之誅,萬殞難贖,伏地凜惕,無以容措。謹當更以辭單,申暴祈免之悃云矣。臣則所當仍留,而旣有親祭時入參之命,姑爲入來齋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趙命臣曰,史官一員待命。
○趙命臣啓曰,校理金若魯,副校理任珽,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若魯,副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屛伏陳懇,惟俟威譴,今玆常祿,決不敢冒受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3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辰時,有霧氣。
○大駕,入大報壇幕次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親祭罷後,政院、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私廟擧動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右議政金興慶,六度呈辭到院,而大報壇親祭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魚有龍啓曰,小臣,右議政金興慶處偕來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六度呈辭。答曰,罄悉心曲於前批,辭已竭矣,語已窮矣,而卿猶不諒,邁邁若此,何情志之不孚,若此之極也?卿之此擧,實非恒日所望於卿者。於卿今無毫分可嫌之端,而若是過讓,困我此極乎?卿其體小子慇懃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以咸鏡監司狀啓,二月令薦新生松魚,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洪尙賓,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元子阿只氏胎峯占得次,本監地官李器弘,發送於諸道矣。江原道原城縣雉岳山下,酒泉面伏龍山下,洪川縣兀雲山下,平昌郡獅子山下,質峨山下,各占一處,而仍尋山脈,慶尙道順興府小白山麓一處,永川縣太白山下一處,豐基縣小白山下文宗大王胎室局內一處,醴泉縣小白山下一處占得,而轉往忠淸道報恩縣俗離山下內外,各占一處,合十二處,而其中慶尙道豐基縣小白山丑坐未向,醴泉小白山子坐午向,江原道原城縣雉岳山午坐子向之地,最優云。以此三處,擬望擇定,以爲藏胎之地,而其餘所占處,則分付各道該邑,禁其土民,侵占穿鑿之弊,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沈益聖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於前後五上辭疏,已悉其難冒之義,而懇迫之情,終未蒙見諒於仁覆之下,不得不復尋長單,以暴祈免之悃矣。不料別諭特降,史官,來宣責勉之旨,愈益勤摯,臣奉讀以來,且感且惶,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顧臣情地,終無一分冒進之理,明旨之下,又未祗承,負罪逋命,罪合萬隕。從當更以文字,申暴血懇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三月初七日四更一點,上詣大報壇。親祭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魚有龍,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宋翼輝、南德老,記事官金廷鳳,記注官崔成大入侍。上具冕服如儀。御步輦,出自宜春門,詣壇所。鄭必寧啓曰,驪善君壆,以寶劍差備,未及來待,事甚未安。從重推考,何如?上曰,然則寶劍差備,何以推移乎。荷劍者,尙有人乎?李春躋曰,寶劍雖無預差,四員受點,互相推移,故一員雖未及進,差備則自可推移矣。上曰,從當下敎,使之催促入來,可也。上曰,兵房進來。必寧進前聽敎。上曰,壇所內外,各別禁喧,可也。禮儀使金取魯,導上入壇東門,下輿執圭,上入幕次。四更一點,上出幕次。入就位北向立,軒架,作景安之樂,烈文之舞。上曰,禮房進來。洪尙賓進伏。上曰,樂二成之間,當行拜禮乎?尙賓曰,九成後,當唱四拜乎?上曰,禮房未曉矣。七成後,唱四拜乎?尙賓出去,入達曰,典樂言,人神九成云矣。上曰,此聲促矣。四拜之間,樂章或未及終,則何以爲之乎?取魯曰,臣問于典樂,當入達矣。此樂,與太廟樂不同。太廟用俗樂,此用雅樂。雅樂聲促,故二成,唱四拜云矣。上行四拜禮。上曰,壇上壇下,臚唱,何其參差不齊乎?取魯曰,上下當相應爲之,而此則不然矣。臣當出去申飭矣。上詣盥洗位,搢圭,盥手,帨手訖,執圭詣尊所,西向立。登歌,作肅安之樂,烈文之舞。上陞自南階,詣神位前,北向立搢圭,三上香,進幣。瓚爵官宋寅明進爵。上執瓚灌地。寅明進幣。上受幣奠幣。瓚爵官李宗城,奉幣置神位前床上。上降自南階復位。趙命臣曰,壇上鬱鬯灌地器,蓋陳排稍偏,致有更正之敎,壇司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軒架,作雍安之樂,奠牛羊豕。上曰,奉俎官,高擧俎盤,可也。上詣尊所,登歌,作壽安之樂,烈文之舞。上陞自南階,詣神位前搢圭,行初獻禮。寅明進爵,上受爵。以授宗城,奠于床上。大祝沈{{!|𨯟|⿰金霍}}進,讀祝文訖。上降復位。文舞退,武舞進。軒架,作舒安之舞。上詣尊所。上曰,冪何其小耶?此後改之使大,可也。取魯曰,今番點視時見之,而未及改造,此後當申飭矣。軒架,作壽安之樂,昭武之舞。上行亞獻禮,如初儀。上行終獻禮,如亞獻儀。上詣飮福位,受爵及俎,行四拜禮,撤籩豆。登歌,作雍安之樂,軒架,作景安之舞。上行四拜禮,上詣望燎位,北向立。尙賓奉紙牓,大祝奉祝幣,燎之。上曰,紙牓勿爲倒燒,宜矣。取魯曰,殿下北向,神位當南向,如此宜矣。上曰,灰不落於他處乎?取魯曰,然矣。上曰,少屛書案,置篚其上,以鐵挾,而燎紙榜,可也。上曰,此熟手乎?命臣曰,熟手云矣。上曰,承旨進來。奉俎官,升壇時高擧俎盤事下敎,申飭,而終不高擧,殊失敬謹之道,極爲駭然。猪氏奉俎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毛血竝直爲燎之乎?取魯曰,然矣。上曰,邊灰皆斂入其中,可也。士大夫家,有茅沙乎?取魯曰,用細沙,或用石土矣。上曰,細沙好矣。紙牓,乃咨文紙乎?取魯曰,然矣。上曰,壇上所用黃帳房,若有修改之事,則何以爲之耶?取魯曰,壇內守直官,報于禮曹,禮曹,移文戶曹修改矣。上曰,有守宮內官乎?皇壇事體自別,不可只使內官轉報。今後,則每年行祀時,毋論親行攝行,禮曹親自奉審。如有渝弊者,分付該曹,趁大祭,卽爲修改,可也。{{*|出擧條}}上釋圭,詣小次,上出小次,至中門外,乘輿。上曰,承旨進來。必寧曰,驪善君壆,今始入來矣。上曰,初雖未及,今已來參,從重推考,可也。{{*|竝上段抄出擧條}}上曰,壇司,誰也?春躋曰,奉常僉正宋秀賢矣。乘輿還入宜春門。諸臣皆退出。
==3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初昏,月入東井星。夜三更,月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三月十一日,私廟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今三月十五日乙酉望月食,以四篇法推之,則大明曆法,不食,外篇法,初虧酉正二刻,時憲法,初虧酉初三刻十分,內篇法,初虧酉初三刻。以外篇法觀之,則似不必登高看望,而以時憲法、內篇法觀之,則初虧在於月未出前,月出之時,有虧缺之形,不可不隨所見救食,闕庭候望,似難趁卽見驗。依前例,別定監官員二員,登南山詳細看候,月出時有虧缺之形,卽令放火箭相報,以爲救食,何如?傳曰,允。
==3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病}}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而以私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私忌正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趙命臣,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趙命臣,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注書徐命臣,連呈辭單,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注書徐命臣,違牌坐罷,假注書宋翼輝,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南德老,親病猝重,有難强令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玉堂多官或在外、或禁推、或陳疏留院,無推移入直之員,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校理有闕之代,政官所當牌招,開政差出,而親祭正日,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政官牌招開政。
○宋秀衡,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有賜輒讓,固知爲萬萬死罪,而揆以私義,終不可冒受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十一日私廟擧動時,訓鍊大將,當領率軍兵扈駕,而大將張鵬翼,病勢尙在沈頓,決難起動云。在前如此之時,多有他大將兼察,或中軍代行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以摠戎使,代領隨駕。
○又以因備邊司草記啓曰,再明日私廟擧動時,訓鍊大將張鵬翼,病勢尙在沈頓,決難隨駕,以摠戎使代領隨駕事,命下矣。摠戎使趙顯命,待明朝牌招,使之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不敢知聖明,固以臣今日所遭,謂有一分冒出之理,而若是之敦迫耶?臣之宜退,國人皆言,在朝家待臣隣之道,亦當稍全,其進退,不必徒事乎維摯,而前後疏單之上,終靳允兪之音,今乃諭之以無嫌,貴之以邁邁,臣誠抑塞之極,求死不得。若夫情志不孚之敎,尤有所悚惕者,臺議層出,拳踢交加,而惟聖明,曲賜庇覆,不忍棄絶,慰諭續降,收召不置,隆摯之眷,臣豈不仰感,而顧玆廉愧大防,有不可放倒也,審矣。臣之日夕籲號,不自知止者,唯冀釋去職名,以效自靖之義,而肝膈之懇,輒歸矯飾,只恨臣忱誠淺薄,不能仰格於仁覆之天也。如使臣情地,或可以復進,則城闉之外,初何以逬出,御札之下,亦何敢違逋耶?三至之言,轉加叵測,臣亦人耳,自不無羞惡之心,則晏然仍冒,實非私義之所敢出。今若徒銜寵命,不恤人言,揚揚重入於政事之堂,則是不幾於四維之不張,而《詩經》相鼠之戒,寧非可畏之甚乎?仍念臣發身立朝,三十有七載矣,雖滄桑屢變,蠻觸相尋,而曾不受爾汝於人矣。到今白首殘年,職忝大僚,忽被此罔極之誣,蹈籍無餘,撫念身世,祗自傷痛,志操庸懦,旣未能刳心自明。眷係明時,亦不得遠身永退,而區區解職之願,猶未蒙體諒之恩,每一奉旨,大失所圖,心焉懆懆,殆至於欲發狂疾,臣之情事,其亦窮且悲矣。唯此負累之蹤,斷無進身之望,而近臣累日相守,倉粟每煩輸送,益增悸恐,無以容措。玆敢更瀝危苦之忱,仰瀆宸嚴之聽。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睿察,無拘臣以虛禮,亟遞臣之職名,以重國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已無可嫌,卿必偕入之義,業亦洞諭,卿何邁邁,其若此乎?予爲卿慨然者,曾前自正卿時,予之眷臣若何,而此無他,卿之恒日心志寬敍,事不過中故也。往日之事,亦不過卿之未詳本事,寬人恕人,欲濟時象之意,決無他意,予則知之,未知卿本心。雖有過中之斥,於卿何有,而況今則更無可言,以卿恒日爲國之誠,豈忍若此?予雖誠淺,不詳卿心,卿則諸臣帖然之時,豈可以身自過嫌?恝視國事,困我若此,豈予所望卿者哉?況身帶藥院,雖無問候之節,尤不可若是處於城外,不腆常廩,亦何過辭?卿其須體慇懃之旨,安心勿辭領受,卽爲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傳于宋秀衡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疏批,使偕來承旨傳諭事命下,而城門已閉,待開門傳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3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未肅拜}}。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初昏,流星出翼星上,入申方天際,狀如斗,尾長二三尺許,色赤,光照地。夜二更三更,月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以御牒書寫官,校正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私廟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副承旨魚有龍,以右議政金興慶處偕來事進去矣。在前如此之時,有入參之規,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又啓曰,明日私廟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以柳綽爲假注書。
○宋秀衡啓曰,假注書柳綽,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任珽,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正言李錫杓,因副校理任珽疏,有拿問處之之命。爲先遞差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今下京畿、京中上言,二百二十七張內,一百二十張,分下各該司,李命胤、金重器上言,卽是御筆、御押,令本院稟旨捧入事也。本院今方稟啓,而猥濫一百一張,違格二張,疊呈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疊呈違格,竝下該曹。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引避退待,已過一旬,而尙未處置,事極未安。今日政新除授臺官,待下批,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今觀全羅右道都事狀啓,則試官出題,不過無心,而旣卽改題,則末稍起鬧,雖諸生之過,諸試官難免率爾之責,竝削職,都事有闕之代,卽爲差出,今日內給馬下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在外,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以次對方入侍,參議李宗城受由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博川推考敬差官權贒呈狀內,積年沈痼之脚病猝劇,兩膝浮疼,脛骨酸刺,時月之內,萬無運動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實病如此,有難强令往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兪健基爲校理,鄭益河爲兵曹正郞,權相一爲軍資監正,文德謙爲奉常寺主簿,申昉爲尙衣院提調,李台佐爲司饔院都提調,前相禮崔鼎來,{{*|令加通政,年八十,曾經三品,依法典,陞堂上}}學錄羅弘漸,學諭宋暹、李鳳奐,校書著作鄭錫垕,以上單付,以李著爲司諫,尹就咸爲全羅都事,金尙奎爲承旨。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金聲發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兵批啓曰,釜山僉使朴泰道呈狀內,猝得寒疾,累日彌留,差復無期,勢難赴任云。病勢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邊上重鎭,不宜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萬戶卞爾珍,通德郞李厚柢,及第吳重夏,閑良金石山、李永必、金麗興、權濈等,或軍器別備,或拯活人命,或捉虎,或犯越罪人首捕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卞爾珍雖已資窮,未經準職,李厚柢、吳重夏、金石山、李永必、金麗興、權濈,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備邊司薦望平安兵使,金聖應、尹光莘、金洸。以李命祥爲全羅兵使,金希魯、鄭虞龍爲五衛將,李長培、李溍爲同知,趙榮祿爲僉知,金起鼎爲景福假衛將,李㙾爲慶德假衛將,李榏爲蒜山僉使,統制使金潗仍任事承傳,安興僉使李譔還爲下送事承傳,同知李錫九,僉知方恪、朱德涵,副護軍金潝、具樹勳,副司直徐命九以上單付,以金聖應爲平安兵使。
○李春躋啓曰,明日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趙命臣,以家有拘忌之疾,不敢出入禁近,連呈辭疏,至於違牌。旣有只推之命,而其在謹愼之道,有難更請牌招,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改差。
○以承旨變通啓辭,傳于李春躋曰,政官尙在,則備擬以入,如已罷政出去,前望單子,入之。
○李春躋啓曰,政官雖在闕中,政廳則已罷,開政然後,方可備擬以入。更爲開政乎,前望單子入之乎?傳曰,更爲開政,備擬以入。
○又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副司直趙命臣、李光溥單付。
○宋秀衡啓曰,今日新除授全羅都事尹就咸,方在開城府地云。科日此迫,試官發送,一時爲急,不可等待其上來,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
○吏曹,口傳政事,以權䌖爲全羅都事。
○以司諫李著,校理兪健基,副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咸鏡監司狀啓,以莫重陳賀進上,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黃海監司,以江華居船人無役李得成等渰死事狀啓。傳于宋秀衡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備忘記,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公事誤踏,極爲非矣,推考。
○宋秀衡啓曰,明日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而只有宗簿正南泰慶一人,三司俱無行公之員,無以推移備員。校理兪健基,副校理任珽,司諫李著旣有只推之命,獻納李光運,疏批已下,待明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嬪宮爵號議定時,禮署,發遣郞廳,問議于在外大臣及知禮儒臣,則領中樞府事鄭澔,以爲千萬不意,禮官遠來,詢以嬪宮爵號議定當否,此是莫重典禮,雖使臣不至耄荒之甚,固無以考據今古,論列是非。況今癃廢已極,神精消亡,日用事物,都無省識,詢問之下,無以對揚,不勝惶恐之至云。右贊成鄭齊斗,以爲臣凡於禮詢之事,不敢與議,而況此國家所不常有之典禮乎?雖然,以諸臣所考故事觀之,蓋國朝故禮,嬪宮,其初冊嬪時,必有一字稱號,如今內命婦嬪號之稱,無異也。至仁宗,爲世子冊嬪時,必以其儲宮之尊,與內命婦,各有階品之類,自異也,乃不用一字爵號,而只稱世子嬪,以尊其禮也。其間德嬪,雖復用舊例有爵號,其時或有委折而然耶?自此以後,則仍不用爵號,遂爲定禮,蓋以《五禮儀》冊嬪時,其禮本如此也。今玆嬪宮,其初冊嬪時,元不用爵號,用其尊禮之義,則今何可反用所無之爵號,復如內命婦之爲乎?但將來春宮定位之日,殿內稱號,當有區別,則嬪宮邸所,或別作宮號,如古稱南宮北宮,或二字之類,以別其號,則未知如何?旣無前例,而如是妄對,不勝惶恐,伏惟上裁云。行司果魚有鳳,以爲卽於千萬不意,以嬪宮爵號同議事,禮官下臨,不勝驚惶罔措之至。臣於前後詢問之下,一未容喙者,非爲飾讓,實出於千萬不敢當之義,則今豈有異同?況今病狀危篤,昏不省事,莫知所對,伏地悚懍,尤增死罪云。副護軍尹東洙,以爲伏以皇天眷佑,元子誕降,此實宗社無疆之休,臣民莫大之慶,率土含生,莫不欣欣鼓舞,糞土賤臣,病伏溝壑,惟瞻天望聖,不勝區區抃賀之微誠而已。卽於千萬意外,禮官,以詢問事遠臨,驚惶震掉,措躬無地。臣之庸陋賤品,不敢當儒臣之名,敢請刊削於問議之列者,前已累陳,伏想聖明,亦必已下燭矣。實情如此,終不敢越分獻議,而每令王人,虛辱於累百里外之程,伏地惶恐,罪合萬殞云。副護軍梁得中,以爲皇天眷佑,元子誕降,實是宗社生民無疆之休,莫大之慶。臣以三朝舊物,病伏畎畝,方與樵童牧叟,歡欣鼓舞,共切少須臾無死之願矣。千萬夢寐之外,以嬪宮爵號事,禮官遠臨,有所俯詢,臣驚惶震掉,罔知所以措躬也。臣之賤分迷識,不敢與議於朝家典禮之意,臣之從前之瀝血陳懇,非止一再,而微誠不能上格,每令王人,儼然辱臨於蓽門圭竇之下,鑽地循墻,旣不可得,則有若晏然承當者然,到此,則臣雖萬殞,何以贖其僭猥之誅哉?惟伏地頓首,仰祝聖明之曲垂諒察,亟命攸司,使之不復檢擬於詢問之列,以安溝壑之賤分而已云。前執義尹東源,以爲伏以臣於千萬不意,伏蒙禮官,以嬪宮爵號議定事,承命來詢,臣誠驚隕震越,罔知所達。今此典禮,只當據祖宗朝已行之禮而行之者,則尤非草野之臣,所敢妄對,虛辱王人,尤不勝惶恐之至云。前執義朴弼周,以爲臣竊伏民伍,何幸得聞國有大慶,聖嗣誕生,瞻天望闕,不勝其萬萬喜祝。不意玆際,禮官儼臨,有所詢問,惶恐之極,罔知所措。顧臣之前後,不得對揚,非敢有一毫假飾,當對而不對,直由其至庸極陋,無所知解之致,今此邦禮,實亦昧昧,雖欲仰復,萬無其路,以臣之故,生一剩事,至使奉命之臣,每每虛辱於草莽,伏地戰慄,死不償責云。掌令尹鳳九,以爲螻蟻微臣,無所知識,前後恩命,已極兢猥,而所帶職名,經年虛縻,私心不安,尤不容己,頃上辭本,冀蒙鐫遞。纔者本道方伯,回諭聖批,又靳遞改,方切悚蹙,徊徨罔措之際,卽又伏承禮官,以嬪宮爵號議定事,將命臨問,臣誠震駭,不知攸對。臣於禮學,本來空疎,雖士友間尋常答問,猶懼有汰哉之譏,況邦家典禮,莫重莫大者乎?詢問之下,玆不敢妄有仰對,臣不勝惶恐之至云。前正沈錥,以爲臣於前後猥被,詢問之命,輒以不敢仰對之實,冒煩天聽,一味惶恐。今又禮官儼臨,詢以嬪宮爵號議定當否,臣誠驚懼之極,靡所措躬。似此莫重典禮,顧非愚賤之分,所敢容議,而況臣不學昧禮,有何知解,可與於諸臣之末議乎?明問之下,莫省所對,王人虛辱,伏地兢惶而已云。在外大臣及知禮儒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頃日入侍,旣已下敎,依下敎擧行。
○魚有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連章力懇,諒非獲已,而慢命之誅,伏地以俟,及奉聖批,不惟不罪,十行辭語,愈益勤摯,推言平昔之知遇,曲示開釋之盛意,其所以奬勵,而責勉者,迥出尋常。臣雖迷頑,亦非木石,豈不知寵命之可感,義分之可怵,而顧念人言魂夢猶驚,不可以時日之稍移,晏然爲冒進之計,而區區血願,惟在於解此職名。隆旨之下,竟未趨承,罪積違傲,實合萬殞。從當更瀝危悃,仰請嚴譴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校正廳言啓曰,今此《璿源譜略》跋文,勿爲製進事,因大提學尹淳陳達,蒙允矣。每當修譜之時,不必輒有跋文云者,誠如所達,而第伏念今番修譜時,列聖徽號、諡號之闕略不載者,一竝追載,疊出誤書處,亦爲釐改,則事體比前較重,不可無跋後記誌之語。且聖嗣誕降,適在此時,謹已奉敎書載,則亦不可無慶之辭。跋文,依前草記製進,以爲及時入刊之地,何bb如b?傳曰,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各道軍餉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拿問,居二決杖,居三推考,元還上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決杖,居二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平安道捧未捧啓本,則軍餉,老江僉使全琬,獨未準捧,當爲居末,元還上,老江僉使全琬居末,安州牧使柳時模居二,肅川府使洪元益居三,別軍餉,兎城僉使金鼎弼全數未捧,安州牧使柳時模,亦未準捧云。軍餉居末者,曾無因赦寬宥之例,依事目拿問,金鼎弼,則雖曰別軍餉全數未捧,亦甚可駭,罷職懲勵,元還上居末居二及別軍餉居二,係是宥旨前事,竝勿論,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顯陵大王陵上石物塗灰,今月十四日辰時,泰陵陵上石物塗灰,今月十四日未時擧行事,已爲啓下矣。本曹堂上郞廳,各一員,當爲分進,而此時畿邑廚傳之弊,不可不念。自前如此之時,亦有兼進之例,堂上郞廳,先詣顯陵,石物塗灰後,仍詣泰陵,監蕫畢役,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殿官員試暇,假官以付祿忠義差送矣。卽接忠義廳所報,則今此增廣別試時,以二十員忠義,各陵殿,不得推移差送云。其不足之代,依前例,以三醫司差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元子阿只氏胎峯,以慶尙道豐基縣小白山麓鳴鳳山下,丑坐未向落點矣。藏胎之法,男胎,五朔以藏云,而來閏四月,旣準五朔,亦是吉月,依此擇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私廟擧動敎是時,本府都事十員內,九員大駕各差備隨駕,一員本府入直,監試初試一二所禁亂都事,無以備數,假都事二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排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南陽兼任安山郡守李秀輔,果川縣監朴民秀,前利川縣監金致垕,陽川縣令洪舜元,楊州牧使趙儆,谷山府使金啓煥,固城縣令金聖鎔,海美縣監具文泳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朴民秀、洪舜元,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秀輔、金聖鎔,時在各其任所,金致垕,時在京畿廣州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拿來,金啓煥、趙儆、具文泳等俱在任所,發遣府書吏,竝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武藝別監朴弘齡,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其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金尙奎,以兵曹言啓曰,頃日露梁閱武擧動時,巡將朴枝萬、李德夏、楊敏垕、金秔、趙必壽、林秀桂、尹世復、金潤國等擧案中,書以進字,終不進參於隨駕之列,事甚駭然。竝罷職,何如?傳曰,允。
○以平安監司,平壤居盲人吳義稷等,三名燒死事狀啓。傳于鄭必寧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慶尙監司,巨濟等官居牧子辛馬乙屎等,渰死、燒死事狀啓。傳于鄭必寧曰,渰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傳于李春躋曰,此非屢次煩籲之事,還爲下送。
○答獻納李光運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以獻納李光運上疏,傳于宋秀衡曰,濃墨留中。
○知事金始煥疏曰,伏以臣卽伏聞臣之姪子尙迪,猥玷史薦,而先進閔亨洙,乃於回薦之時,至擧翰苑先生案,有所提及於臣祖史職時事云,臣誠痛冤崩迫,寧欲溘然而無聞也。其所謂翰苑先生案,五字之誣,一則曰焚史草也,二則曰逃走也,而誠使臣祖,果有一毫可辨之累,則臣等雖不孝無狀,亦豈不早自辨暴,而此不過何物憯憸之人,撥拾奇自獻捏造之餘,誣以暗裏移累之計,爲白地誣辱之資。然旣異《丹書》之抱冤,非如靑史之受衊,一時不悅者之私自玷汚,初不關係於公朝,則無端申暴,亦有所不敢故耳。今亨洙,忽擧臣先祖而爲言,則誣及泉塗,至痛弸中,臣請歷陳其臣祖受誣之源,繼陳其臣祖辨誣之端,而若無公案明證,只出子孫之私言,則一時之天聽,雖或可眩,百世之公議,固不可誣,而焚草與否,則自獻辛丑之疏,載在國乘,可以爲臣祖不焚史之公案,逃走虛實,則柳根金石之文,自有信筆,可以爲臣祖不奔散之明證,臣祖之有累無累,天日在上,惟聖明垂察焉。臣之曾祖贈參判臣善餘,際遇宣廟,歷敭華塗,曾在壬辰,以檢閱扈駕,而及至宣川,聞承重祖母喪。蒼黃奔哭,旣闋憂服,仍復舊踐,而不幸年位夭閼,門戶凄涼,在生前,則初無一毫之疵議,在身後,則忽得千古之惡名。噫。世之只憑傳說,未能致詳於人家事實者,輒以故相臣申欽,漫錄中一段語,藉爲口實,有若翰苑先生案五字之目,權輿於此,而欽之所云云,蓋以修史之際,亂後文獻之無徵,故責備官守之言,不獨提擧臣祖而已。如故判書朴鼎賢,故大司成趙存世諸人,以同時翰注,倂入其中,而壬辰後,臣祖旣遍擬華顯,諸人亦竝廁卿宰,初旣乍罷旋敍,薄被朝家之勘責,終又官隆位顯,未見公議之疵礙。若曰,先生案五字之目,蓋由於漫文字云,則奚獨懸注於臣祖名字之下,而未嘗竝及於史官諸人乎?此蓋存沒各異,虛實易眩。先生案一種誣筆,專出於暗地構捏之計者,觀於自獻之疏,灼然可見。噫,蜚煽逞怨,天下之至惡也,暗昧受誣,天下之至怨也。彼讎人自獻者,亦臣祖寮寀中人,則雖有平日之積怨深怒,固何忍生死不捨,而初以焚史之戲言,疑亂聽聞,末因奔哭之慘變,顚倒事實,臣祖之白地受誣,莫非自獻所作俑,而乘機陷人之術,自相破綻。渠則雖以爲逞怨媒孽,無所不至,而今日辨誣之端,反可以取證於渠之一疏。其疏有曰,雖翰林草冊,亦非同官相傳取之物,而史官等,各自奔散之後,臣乃載去,待承旨洪進,入義州授之云。又曰,大駕將向順安前一日,臣偶入政院舊廳,適有休紙三張,而乃是抖擻已破者,臣知其爲不緊休紙,見其傍有火,偶然投之。其日行幸適停,上下番等,俱會於其廳,臣言之,則上下番等,以己丑年間臺諫,論尹暾焚史等語,戲臣曰,然則公亦焚史,其心叵測。屢以焚史之言,戲之不已,聽之者不察,遂爲成說云。又曰,其後正言李光庭,適逢臣於義州行宮之門,言兩司,當論諸史官出去事,而有焚史之語,亦欲倂入啓辭中云。臣以爲他事,則非所知,此事,則乃吾所知,其草冊,皆在政院,此事若論,則當論,吾不當論他人,光庭知之而諾云。又曰,臣又於大臣處,言其焚史之事,乃是相戲成言之事云,則大臣,亦知其爲非實之語,頗有欲爲分疏之意。前年伏聞因金善餘事傳敎時,不及此事,或慮其時大臣,已爲分疏云云,此乃其疏中梗槪也。噫,焚史草三字,此爲臣祖莫大之誣,而臣祖之暗地受衊,自有洞然可破者。臣祖奔哭之時,自獻卽上番翰林也,前後史草,一倂封授於自獻,故自獻之疏,亦曰,臣乃載去云。然則臣祖授之於自獻,自獻受之於臣祖,授受分明,史草俱存,焚與不焚,係是封授自獻後事,此豈臣祖之所可知耶?此其可辨者,一也。夫焚燬國史,何等關係,則一世耳目,昭然難掩,爲臺閣者,誠知焚史之明的,則豈因自獻相戲之說,遽寢其欲發之論。爲大臣者,誠知焚史之明的,則豈因自獻非實之言,反有此分疏之意哉?此其可辨者,二也。夫史官焚史之目,係是惡名,雖或自許以忠厚,必無替人自當之理,則自獻何必以休紙投火等語,費辭自明,而論吾不當論他人之說,又何爲而發也?此其可辨者,三也。夫珥筆之臣,職親地密,若使臣祖,燬史奔逃,則其時事實,必無自上不知之理,而自獻之疏,亦言金善餘事下敎時,不及此事云,則臣祖之未嘗得罪於焚史逃走者,推此可知,此其可辨者,四也。然則臣祖之爝然無滓,俱有鑿鑿可據之端,焚史之誣,固已不期辨而自辨。然獨切齒痛恨於自獻者,臣祖奔哭之時,自獻方在同僚,握手相慰,佯若慘然,而及其入對,不以實聞,最晩一疏,只及史草之不焚,而他事非所知等語,猶且糢糊爲說,致令同時聽聞,未能分曉於奔哭奔散者。其心所在,誠亦巧憯,而臣之五代祖母,在臣祖爲承重祖母,在宣川聞變,蒼黃奔訃,則亂中人事,雖曰搶攘,親喪奔哭,非忍自誣,此豈一毫近似於逃走之目耶?此其可辨者,一也。大駕至安州,從行諸臣,多奔散者,注書二人,亦在其中,而諸人之奔散,則在於安州,臣祖之奔哭,則在於宣川,安州、宣川,地自不同,奔散奔哭,事亦迥殊,則此其可辨者,二也。臣祖墓碣,卽晉原府院君柳根所撰,而有曰,夏四月海寇猝至,公托參贊夫人及大夫人於其弟,遂扈駕西行,而及抵宣川,聞參贊夫人之訃,徒步南赴,季秋還行朝云。根以中興名臣,方秉太史之筆,況又同時扈駕,親自經閱,則當時事實,豈有未詳之理乎?此其可辨者,三也。然則人雖欲誣之以焚史,而臣祖之不焚史者如此,人雖欲誣之以奔散,而臣祖之不奔散者如此,夫史草之見存見焚,雖或他人之所未慮,而僚寀,則可以詳知。亂中之奔散奔哭,雖或聽聞之所易眩,而親喪,則必不自誣,自獻於史草之封授,則不憚於身自爲證,於親喪之奔哭,則混歸於佯若不知,其所以必欲甘心於臣祖者,夫豈無所然而然哉?蓋臣高祖肅簡公臣添慶,剛直自持,仇怨溢世,而臣祖又妙年發軔,輒克榮塗,臣祖之聲名才華,非自獻之所敢抗,則當湖堂被選之際,已有猜忮媢嫉之言,而臣祖亦薄其爲人,素不相能,當於杯酒之間,直斥其心術之奰慝,則自獻之積懷狠毒,非一夕故。外雖詡詡,內懷推擠千仞之意,故臣祖早歿之後,自獻則方騫騰榮塗,其所以百計暗中者,無所不至,則伊時自獻之黨友,布列滿朝,畢竟先生案之五字誣衊,又何足怪也?然而以自獻之平昔媢憾,猶曰以史草載去云,則此可爲一種公案,以柳根之同時經亂,猶曰自宣川奔哭云,則此可爲千古的筆,而雖以私家公蹟言之,臣祖壬辰後,士職敎旨,宛然猶在,以其年月考之,則己亥六月付檢閱,同年八月陞待敎,庚子正月拜奉敎,同年二月陞禮曹佐郞,屢擬淸選,旋被瀛錄。若使臣祖,而棄燬史草,無故奔逃,則臨亂苟免,公議之所不齒,棄君自全,臣節之所不容,當名賢喆輔濟濟盈朝,凡係亂後勸懲,專務激揚,而豈有焚史得罪者,以史職陞六,棄君逃走者,以淸選見推之理乎?噫,臣祖之立朝事君,自有本末,當亂絶裾,所以自全於臣分也,徒步奔哭,所以自盡於親喪也。聞變而往,卒窆而還赴行在者,亦所以兩全於忠孝也,而遭罹讒誣,蒙此千古所無之惡名,逝者有知,亦必飮泣於九原矣。悲夫,無自獻載去之說,則臣祖之封授史草,將無以爲證,無柳根記實之文,則臣祖之奔哭親喪,將無以爲辨,無臣家敎旨之帖,則臣祖甄復史踐,將無以爲驗。此皆今日昭誣之一公案,而雖經丙丁兵火,猶可考訂者,此蓋上天至仁,自有燭幽之理,匹夫抱枉,自有伸誣之日故耳。自獻疏本及墓文敎旨,竝載家藏世帖,前後見者,莫不洞知事實,則悠悠不根之誣,固何足多辨,而獨臣之所痛恨者,不肖豚犬輩,一時榮進之阻塞,不患無辭,則臣祖於百餘年旣骨之後,冥漠何知,而擧人祖先,貽辱泉下。噫,所貴乎子孫者,立揚顯親,而臣則白首支離,老猶不死,一生兢畏,粗戒斂遠於榮塗,然福過生災,榮極招殃,遭此罔極之誣,忍聞不忍聞之言,臣雖卽日溘死,將何以瞑目歸見於地下乎?聖明在上,將有洞伸之路,事關先誣,玆敢相率叫閽。伏乞聖慈,洞察臣祖之受誣,明賜昭晢,俾伸幽明之至痛,仍許闔門之退靖,使得以避遠駭機,則隕結之報,亦必有日,千萬不勝泣禱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翰薦起鬧,爲今痼弊。今覽卿疏,洞知本末,其於卿祖,有何誣衊?卿其勿辭焉。
○右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銀臺除命,遽下於動駕隔宵之際,分義所在,固當竭蹶趨承,天牌之下,不得不隨詣闕外,而第臣從弟尙迪,猥玷史薦,因閔亨洙之言,罔極之誣,至及於先祖百餘年旣骨之後,痛冤崩迫,直欲溘然無知。父子兄弟,方此聚首對泣,幽冤未暴之前,無非闔門自靖之日,彯纓束帶,尙何暇論於官職去就乎?玆敢略暴危悃,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俱悉。已諭於爾父疏批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全羅監司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才分鈍劣,知識淺短,凡係職業,率多荒墮,唯是幸會淸時,謬被恩知,前後踐歷,罔非過濫,而夷考其報效之實,則蔑如也,臣猶自訟,豈敢逃於淵鑑之下哉?臣於年前,暫叨此任,因事自列,幸蒙遞解,今玆新命,又出人望之外,駭惶慙悚,實不知何以得此也。噫,今之擇官,莫如方伯,方伯之中,惟兩南爲最,則亦可以難愼矣,而如臣輒復見授,莫之爲恤,其與漢家共理惟良之政,剌謬甚矣。且臣年來,疾病痼深,平居接應人事,一任其廢壞,況可以剸劇理繁,不負朝家委寄之責哉?以才分知識,則必不能,以疾病則決難强,反復忖量,終無堪承之望。玆敢據實,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將臣職名,速賜遞改,回授可合之人,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臣空疏蔑學,不合論思之職,伎倆本末,已蒙淵鑑之俯燭,固不待自陳,而加以年衰病痼,知識全昧,膈痰痞塞,喘息促急,法筵進講,讀不成聲。年前晝講之日,致有經筵官之陳達,遂令下番替讀,事體之苟簡,分義之惶悚,追思至今,尙有餘愧。況今光景已過三歲,望秋蒲柳,日就朽落,癃醜之狀,更無餘地,尙何望挾冊登筵,備數於學士之列哉?抑臣有情勢之窮蹙,不敢冒進於榮次者。日昨憲府五啓之停論,雖出城上所之手,當初發論,臣實主之。前應敎金若魯之箚,論停啓憲官也,臣不能自安,投疏首實而已,少無捱逼底意思矣。未知若魯,緣何恚怒,其再疏,語極噴薄,譏詆凌踏,無少顧藉,臣白首疲殘,雖不欲與年少執法之人,較挈長短,亦何顔面,靦然冒就於經幄之長哉?破格擧擬,出於館直之俱空,恩除纔降,庚牌累臨,揆以分義,宜卽竭蹶,而顧臣病狀蹤地,如右所陳,坐犯違傲,不敢承當。負罪bb如b此,合被重勘。伏乞聖慈,俯賜諒察,遞臣職名,仍治臣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且臣有區區迷見,尾陳於乞免之章。噫,史草之至重,有國之所致愼者,奚待臣架說哉?向日夜對時說話,臣旣未能入侍,雖不敢知其如何,而載實之筆,不可全沒,事理昭昭,假令有焚去之聖敎,在承宣惟允之道,固當力爭。況無成命,而任意付火,創前古所無之駭擧,啓後日無窮之弊源,其時承旨,雖施投畀之典,固無可惜,而殿下,不施譴責,三司噤無刺擧,臣誠訝惑焉。且伏念兼春秋之任,實代內翰之職,記言記動,與左右史無異,傳授草冊於翰苑,然後史官,方可以憑考修潤,第其爲任,素稱苦役,故銓曹啓下,每不擇人。今以焚草事言之,承宣,雖或做錯,兼春秋苟有人焉,豈可伈伈奉承,任其焚毁乎?臣謂宜其日兼春秋,一倂汰去,申飭銓曹,此後差出,必以曾經臺侍有見識者啓下,以重史體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時事,不可若是,承旨罷職,宜矣。末端事意,則雖是不無掣肘之端,況汰去之請,亦涉過中矣。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工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之父母墳山,在於京畿永平治程途僅百有餘里,而臣旣縻職於朝間,又遠赴南州,曠闕省掃,已有年矣。向於歲初,獲受恩暇,辭陛出郊之日,適値風雪大寒,兼以賤疾作苦,淹稽調將於江鄕,殆五七日,而忽聞國家有千古所無莫大之慶,驚喜踊躍,顚倒疾馳而還,區區格例之不便,病情之難强,有未暇顧恤焉耳。賀禮爲重,遂卽就列,時月荏苒,泠節又屆,霜露之感,益不自耐,前旣虛返,私情未伸,而瀆呈由單,有拘法式,徊徨怵惕,輒敢唐突呼籲於慈覆之天。伏乞聖上,曲賜諒察,許臣長暇,俾得以隨便往省,以伸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臣以衰遲屛廢,疾病癃殘之身,一投田廬,斷無自力復起之望矣。自聞邦慶之報,喜氣所掀,病軀頓輕,忽若有物,引而翼之者,走入城邸,獲參盛儀,而遂免於顚仆路左,此固王靈聖恩之所曁也。況法殿前席,昵瞻耿光,得伸三二載狗馬耿結之戀,今雖退顚溝壑,夫復何恨?臣誠不勝歡抃感祝之至。臣自筵席退出之後,心解力惓,病又大作,調息半旬,轉益沈重,不得已擔曳歸鄕,而心氣昏瞀,亦不得卽上自列之章,仰請徑行之罪,臣尤不勝惶懍震越之至。且伏念臣年未及耄,而病已乘之,病轉難醫,而衰又加焉,筋骸之憊劣,精識之謬錯,雖八九十歲人,猶不若是也。向在殿陛出入之際,蹣跚呀喘,旣虧威儀,聾塞惝怳,屢失應對,此皆天鑑之所臨燭也。加以久屛田野,其不可復備策使之狀,亦同朝之所詳知也。苟使司敗之臣,執法而議,自應已在於重譴大何之科,設或聖朝寬厚,不欲深治,至於爵命之虛縻,豈不過乎?閑局冷司之尙且不可,況於政府之崇顯,經筵之緊重,閱歲尸曠,若未鐫解,臣實訝惑,不知攸喩也。政府,則目今朝家,方有議號盛典,想應變通,而最所悶鬱者,惟是經筵之任耳。臣於前疏,備陳一日不可虛帶之事狀,而朝廷汔無處分,侍講一向苟艱,臣罪亦日以添重,而不可解矣。此所以臣不避煩瀆,苦瀝血而不敢已者也。伏乞聖明,亟命有司,正臣罪名,削臣本兼諸職,以嚴公法,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者前席已諭,卿何過讓?卿其勿辭,上來行公。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情危勢蹙,積逋嚴命,前後負犯,合被重何。聖度天大,罰止例勘,含恩訟愆,方此靡措,不意午罷夕敍,職名如舊,聞命驚惶,寸心如煎。噫,臣於所叨,有除輒辭,有召輒違者,夫豈可已而不已哉?日昨憲疏,嘲侮備至,斥之以護短,責之以操切,盛氣張皇,凌轢已甚,此殆同於蹴人,而欲人之無敢怒,其所謂何示人不廣者,臣恐在彼,而不在此也。臣本跡疎性愞,不欲與新進氣銳之人,呶呶爭詰,較挈長短,以重傷事面,而顧念見帶之職,專任輔導,兼掌絲綸,如臣者,尋摘拘儒耳,素學空疎,出入經幄,已有年所,而曾未能開陳理義,仰裨聖學,孤負乃事,愧懼恒切。今又一遭應製,厚招人譏,啓沃之效,已矣無望,而代撰之責,亦且失其體矣。如是而怵畏義分,放倒廉隅,惟以曠職爲急,厭然持被,則此一館吏足矣,將安用儒臣爲哉?臣之本來蹤地,固難進身,而迫於威命,黽勉一出,遭此狼狽,臣方自訟之不暇,其何可唐突承膺,以益人嗤點也哉?臣雖巽劣,決不爲此。金華一步,鐵壁在前,去就一節,今無可論,而嚴召荐降,義不敢一向坐違,趨詣禁扃之外,略暴危苦之懇,伏乞聖慈天地父母,曲賜諒察,亟許鐫削,仍令選部,勿復檢擬,俾臣得以自靖,不勝萬幸。臣方被斥於憲臣,則事關憲臣,固不當開喙,而向來前正言趙鎭世之論斥憲臣,誠不滿一哂,事固當論,則憲臣發啓,豈有嫌礙之可言。而抑勒爲說,顯有求過之意,此已不韙,而至於前獻納金箕錫,則旣與儒臣,比肩登筵,喑縮無言,退而引避,多費辭說,其亦可笑。臣謂趙鎭世、金箕錫,竝施譴罷也。御史被抄之人,雖自前在鄕者,宜卽上京,俶裝竢命,而正言李錫杓浹月滯外,了無動靜,雖未知病故事勢之如何,而國綱所在,誠極寒心,拿問處之,斷不可已。校理兪最基,頃以親病,至有陳情徑發之疏,而淹滯多日,又忽隨人參疏,擧措怪駭,一世傳笑,亦宜施以重罰,俾勵廉愧焉。且臣於新錄事,竊有微見,擬一筵白,而情蹤如右,今不可得矣,玆敢附陳疏末。本館選錄,例於式年擧行,而辛亥以後,尙稽圈坐,此殆庸碌如臣,久妨賢路,而亦緣長僚,東壁不能一時備員,遷就至今,公議之慨惜,固已久矣。見今長僚新出,太史行公,博議會圈,宜及此時,若無朝家催督之擧,雖此等應行之事,亦無擔當完了之理,惟聖明,另加申飭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所陳趙鎭世、金箕錫、李錫杓末端事宜施,兪最基罷職。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三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左議政徐命均,行工曹判書尹淳,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豐原君趙顯命,工曹參判宋眞明,行大司成李瑜,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宋翼輝,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入侍。命均曰,日氣不調,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宮,無事乎?上曰,連好在矣。命均曰,明日私廟擧動,且無大段稟定事,而次對,無故頉稟未安,故入來矣。全羅右道監試,旣已罷場,大科初試開場,日子已迫,試官必急急下送,可以及期。卽爲口傳差出,使之今日內辭朝,何如?上曰,此是全羅右道試官狀啓也。卿等見之。中官以狀啓授承旨,承旨受之,大臣以下齊見後,上曰,試官、擧子,俱有所失,而試官事極率爾矣。都事,誰也?必寧曰,韓德良,曾經臺侍矣。命均曰,當初出題,雖出於無心,而率爾則甚矣。旣改之後,猶復作梗,終至罷場,擧子,非矣。自前罷場,則三試官皆罷職,昨年嶺南試官,亦罷職矣,今此試官,亦當罷職乎?上曰,率爾則大率爾矣。不知《胡傳春秋》,而擧子請改題後,始知之者,極無形矣。擧子能有知者,而問之矣,以此觀之,京試官擇差,宜矣。擧子之當初拒執不製,是矣,而末終作戲,非矣。廷濟曰,試官之以此出題,極爲怪異矣。淳曰,此狀啓措語,亦迂闊矣。上曰,都事卽爲差出,今日內下送,可也。必寧曰,時方開政,當爲差出,而前都事區處,然後可以出代矣。上曰,罷職,何如耶?顯命曰,雖是無心所致,而罷職之罰,太輕矣。上曰,此等事,卽境處分,可無辭說矣。承旨以傳曰書之,寅明曰,如此事,自上,初頭重處,則自下,層激之論漸生,儒生輩,又必有疏擧矣。上曰,吏判此言,是矣。顯命曰,處分後,加罪之論,聽施與否,在於上矣,慮此而輕勘,恐不可矣。上曰,主試參試,當有異同乎?一樣勘罪,無妨耶?淳曰,似無異同矣。眞明曰,臣曾經京試官,外方異於京矣,參試官似當有區別矣。顯命曰,臣意則不知其必宜區別也。瑜曰,出題一款,勿爲擧論於備忘中,只以不善處事,於試場論罪,似好矣。廷濟曰,旣有無心率爾等語,則不必如是矣。必寧,書三試官削職,備忘給益聖,出傳于外。命均曰,嬪宮爵號事,在外大臣及知禮儒臣處,收議入來後擧行事,下敎矣。收議今已入來,而臣頃者誤考《璿源譜略》矣。粹嬪前亦有屢朝已行之例,以是觀之,似非追後所加者矣。淳曰,德嬪前例,實錄曰初封德嬪,世子喪後,王大妃下敎曰,世子旣歿,似當出處別宮,而情理有所不忍,使之仍處東宮。至是卒,諡恭懷粹嬪,載於《璿譜》,而實錄無之矣。上曰,德嬪,至宣廟朝猶在矣。命均曰,壬辰三月喪出矣。上曰,內有德嬪洞矣。上以收議,授必寧曰,承旨讀之,使諸臣聽知。上曰,鄭贊成收議,以爲自仁廟朝不爲云者,出於何處耶?廷濟曰,贊成最習於國朝故事,此必有考據而言矣。上曰,贊成之議,何如?諸臣各陳所懷,可也。若依此議,則玉印亦不必造成矣。寅明曰,宮號,自內似有難稱之事矣。上曰,此言然矣。內間,無以宮稱號之事矣。命均曰,上意,以《璿源譜略》之書於下行,爲難矣。淳曰,此則內外俱錄,似無掣肘,卽今爲難者,內間稱號也。上曰,然矣。將來問安之節,必有大段掣肘者矣。淳曰,德嬪,必是宣廟入承後,所加之號,區以別之之意也。上曰,似然矣。廷濟曰,卽今事勢,與前有異,不可無區別,而以宮稱之,亦有窒礙處,加一字爵號,似無妨矣。尙絅曰,贊成之議,雖好,而亦有窒礙之節,加一字號,是國朝已行之例,行之,好矣。顯命曰,此是應行之事,而老成之論,皆以爲不可行,臣未知之,而臣之淺見,以爲加號區別,所不可已也。眞明曰,事勢不可不有區別,雖無例之事,可以義起,旣有例矣,行之何妨耶?瑜曰,臣意與趙顯命同矣。宮號,體段稍大,爵號宜矣。上曰,宮號,終似如何?啓運宮旣是手上,仁壽宮亦先朝後宮,故稱號無窒礙矣。孝婦粹嬪,此爲可據之例,依頃日下敎,擇日擧行,可也。命均曰,賓廳會議時,政府西壁,當爲進參,而卽今左右參贊俱在外,似當變通矣。廷濟曰,此事異於他事,事體重大。雖在外之人,豈憚暫時上來乎?左參贊李眞望,方在近畿,右參贊宋成明,纔往數日程畿鄕云,竝使之上來,似宜矣。命均曰,擇日後,不爲上來,則豈不窘束乎?上曰,此非以職事責之,來參後雖卽爲下去,朝家如此之事,何可不上來乎?會議時,左右參贊,必爲來參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使行事,旣已決定,行期當爲推擇,而若以閏四月望念後,則正當潦水之節,方物亦有霑汚之慮。潦水盡後發送,則又似太遲,何以爲之乎?上曰,來月內,則難以治發乎?命均曰,來月則日期甚急,若定於閏四月初生,則似於潦水前得達,而若然,則當給京盤纏乎?淳曰,戊申年使行,以扇子,非京中可辦,故只分定,而其外,則給京盤纏矣。廷濟曰,頃者使行定奪時,小臣適失音,未及畢陳所懷,而臣意,則終未知送使之爲好矣。尹淳,與臣爭此事,以爲臣難於治送之需,而爲此言,臣雖無狀,豈以使行治送之難,爲此言乎?別使,非迫不得已,則不可送。今此使行,豈非可已而不已者乎?先送齎咨官,少無所妨,待其回咨擬結,順付於冬至使行,豈不便好乎?大臣,亦知送使之爲重難,而不爲盡言,臣誠慨然。朝臣中意見,亦有如臣者矣。命均曰,臣以此事屢陳,而不見施,今復陳達,誠爲惶恐,而若其送使與不送使,利害則顯然矣。彼人,旣言皇旨如此,而爾國何不奉行,而送使云,彼旣如此,而自我必送,豈非不緊之甚乎?上曰,朴文秀,則分明以完結來言,而聞卿言,則猶有未審矣。命均曰,彼人以擬結與完結,知之無甚異同,而勿送別使,則丁寧言之矣。上曰,所謂丁寧之言,予則不信矣。淳曰,彼若以完結,知以擬結,則今此辭之,豈成說乎?上曰,當初奏文完結,欲除一使而圖完結奏文而來,今又辭之,彼若曰爾國,何以圖之,而又復辭爲云爾,則何以答之耶?尙絅曰,此則若曰使臣,雖圖完結以來,而自上不敢擅自完結,而辭之云爾,則可以成說矣。上曰,以此事,幾番欺彼耶?若謂彼人以此事,爲不關緊,則齎咨官亦不必送,直付之於冬至使行,亦可也。命均曰,今番冬至使先來所言,與灣尹狀啓,有相符者。前頭似有事端,邊事誠可慮,急遣齎咨官,兼爲偵探事情而來,亦爲無妨。昨日本司坐,諸議如此,故敢達矣。寅明曰,雖送齎咨官,亦豈易詳探以來,而或有偵知之道,爲先急送無妨矣。上曰,送咨,則免議一款,何以爲之?不爲謝恩,而只於咨文中提說耶?可以謝恩,而不爲謝恩,只辭完結者,有前例,則予當爲之矣。齎咨官雖急送,豈如門外事,卽探以來耶?若可以探知,則不必待齎咨官,冬至使,當知之而來矣。寅明曰,冬至使,則恐未及探知而來矣。上曰,予於送使送咨二者,初無固必之意,而只以人事上言之,故如是矣。淳曰,齎咨異於齎奏,臣亦非以爲不可矣。上曰,朝令數改,最可悶,申昉之言是矣。初則卽日差出使臣,又變而爲齎奏齎咨,尙今不決,雖交隣之道,當懋誠實,旣曰事大,而況可如是不誠乎?命均曰,此則異於政令矣。上曰,行期何必悤忙?前亦有日子屢次改定之事,姑觀事勢而處之。若延拖至七月,則我國事,自然兼於冬至使矣。寅明曰,旣定送使之後,不可如是遲延矣。廷濟曰,若送使,而拖至七月,則冬至使前,必不得往返,又當有別使,無論送使送咨,速爲發送爲宜矣。命均曰,以閏四月初擇日,何如?上曰,量宜爲之,可也。{{*|以首尾抄出擧條}}命均曰,嶺南災結事,頃日李宗城,以爲與湖西不可異同,臣則未詳曲折,故以還實之意陳達,而出考嶺伯狀啓,則與湖西事有異矣。蓋嶺南,自經辛壬以後,沿海各邑,十室九空,初不落種者多,敬差官從實執災,磨勘上送,而不入於收租案中。道臣亦知其形勢不得已,相議爲之云,今若盡爲還實,則萬餘結,將未免白地徵稅矣。湖西,則初請海溢災,而廟堂不許,則末乃去其災名,只以尤甚面身布蠲減爲請,而終不許與,此有異矣。眞明曰,初不落種,常年亦給災矣。畓陳,非如再耕之,田陳,今不許災,則稅從何出?嶺南之擅給,雖非矣,此與分數災之加給,災摠之減報,有異。以擅給之故,若爲還實,則必至於侵隣徵族,恐不可還實矣。命均曰,擅給災名,大關後弊,嶺南左道敬差官,右道都事拿處,監司罷職,還實一款,還寢,何如?上曰,初以爲與湖西事無異云,故如是處分矣,若然則依所達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李譔事,頃已處分矣。渠請定日下去,朝家旣令完築,則不可無所給矣。眞明曰,渠則不請所需,而此乃有激之言,今無物力,則不可爲矣。上曰,其言迂闊矣。命均曰,令監司量宜助給物力,爲宜矣。顯命曰,聞渠之言,朝家劃給之軍丁,初不使役云矣。眞明曰,築役,非倉卒幹當之事,而以擅離之罪,當受棍下去矣。考見備局安興改爲守城將節目,則監司專管,春秋習操時,亦受兵使之節制,軍餉及軍兵,皆自監營次知,只以有戰舡之故,羈縻於水使,而水操時,亦送代將,異於他水軍邊將矣。旣已受由於監營,而以不待水使之許題,謂以擅離而罪之,則渠之稱冤,亦宜矣。顯命曰,見節目,則元非水使之所句管矣。上曰,受任三年,終未告功,其罪宜決棍矣。眞明曰,以此受罪,渠亦甘心,而自辦物力,三年勤勞,終以擅離,受棍下去,則更無以號令蕫役,宜有分揀之道矣。上曰,事勢然矣。勿爲決棍,依當初判付,付過下送,可也。{{*|出擧條}}淳曰,小臣以長陵引石補缺事,明當下直,而方帶藥房提調,明日私廟擧動,亦不可不進參。還宮若早,則可以趁期日,罔夜下去矣。上曰,動駕時,雖無藥房提調,石物補缺,事體重大,明日趁早下直出去,可也。淳曰,長陵水道方位看審事,有地師率去之命矣。觀象監地師,則率去無益,當初定陵時,往來地師林煥、禹炯等,當爲率往,而無職名之人,爲此付軍職下直往來,亦涉大段。往來時只令給馬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日昨以具世智,守令承傳之不卽擧行,有申飭之敎,而世智履歷,不足於守令。政格如是,故不得擬望矣。上曰,別軍職久勤,例爲僉使守令矣。寅明曰,久勤則雖如是,而世智履歷,只是單付訓鍊主簿矣。尙絅曰,世智旣是宣傳官出六之人,似不必以履歷不足爲拘矣。上曰,不必以具世智言之,若以此爲拘,則前頭他別軍職久勤,亦得掣肘矣。後日政擧行,可也。命均曰,新除授平安兵使金聖應,方在黃海水營任所,使之除朝辭赴任,何如?上曰,金聖應有治績耶?命均曰,聖應之赴水營,亦屬耳。治績姑未聞知,其爲人不草草矣。上曰,予亦欲下敎,而當初勸出有意,故欲知其治績而問之,此非止於平兵之人矣。除朝辭赴任,可也。{{*|榻前下敎書出}}諸臣以次退出。
==3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又啓曰,宣傳官來言,雨勢如此,蛟龍雨具,取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司僕內乘來言,雨勢如此,輦轝雨備,取稟。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今日擧動,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承旨金尙奎陳疏承批,而不卽出肅。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修撰金尙翼、金相奭,副修撰沈星鎭,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雨勢如此,百官軍兵,竝雨具事,分付。
○藥房副提調李春躋啓曰,小臣有稟達事,請對。傳曰,從徐陳達。
○大駕詣私廟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展拜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小臣以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妣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今此擧動時,私廟、孝章廟,洞口地形狹窄,不緊侍衛,依前勿入於作門內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單子則啓下,而時刻已過,隨時入之。
○魚有龍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假承旨洪禹錫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小臣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偕來事,下直。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求對承旨從重推考擧條,還入勿推。
○大駕,詣孝章廟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諸司預備。
○大駕還宮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乙卯三月十一日辰時,私廟擧動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尙奎,左副承知魚有龍,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宋翼輝、柳綽,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陪從。上御玉轎,出仁和門。藥房副提調李春躋進曰,出宮正時臨迫,而雨勢漸益大注,忝在保護之地,不任區區之慮,敢爲求對,只欲小退時刻。今已動駕,雖無時刻之可論,而日氣之陰濕如此,所御衣襨厚薄,何如?上曰,請對之意,予已知之矣。卿等則擇陰晴而覲親乎?推考房進來。嚴鼓已下,乘輿將發,其所求對,固已非矣。職在近密,欲遏孝思,其可謂孝悌之道乎?求對承宣,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大駕詣私廟後,政院問安罷後,洪尙賓以大王大妣殿問安,下直進去,卽爲復命。大駕詣孝章廟後,政院問安。還宮時,雨勢已歇,上,命去輦輿雨備,百官亦去雨具。大駕還宮,住仁政殿。傳于魚有龍曰,方下標信,軍兵趁未幾,卽爲罷陣事,分付。大駕入仁和門後,政院,問安後,退出。
==3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病}}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以御牒書寫官,校正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金尙奎,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引嫌退待,已過一旬,而尙未處置,事體極爲未安,而日昨司諫李著,隨駕詣闕之後,謂有情勢,來呈辭疏,還爲出給,則不爲處置,仍卽出去。今日又爲呈疏,卽爲牌招,使之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而副提學尹惠敎,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濟州牧使金{{?|⿰亻政}}留待。
○傳于宋秀衡曰,濟州牧使金{{?|⿰亻政}}引見。
○洪尙賓啓曰,京中上言中,淸學前銜李命胤,則以孝廟答綾城府院君手札一度,前惠民署直長金重器,則以當宁潛邸時,着押行下一張,令本院稟旨捧入事也。取考己巳閏三月本院啓辭,則御諱宸翰,留在閭家,有所未安者,雖卽捧入,切勿論賞事,承傳矣。近來雖有御筆來呈者,勿爲捧入之命,而御諱宸翰之留在閭家,誠有所未安,不敢不捧入,而論賞一款,今亦依前安徐。御押行下之留置閭家,亦似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之。
○宋秀衡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在外,左承旨洪尙賓進。
○吏批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南貶罷守令及其餘守令多窠,今當差出,而旣是多窠,且是都目政應遷之窠,未準朔禁軍將、監察、禁府都事、刑曹、掌隷院郞官及守令、營將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南陽府使朴璜戶奴呈狀內,矣上典,重得寒疾,下直之役,不能一一矣,自備局囚禁下吏,其在廉隅,決不可赴任,入啓處置云。旣自備局,囚禁陪吏,其在情勢,有難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掌樂院僉正南泰齊呈狀內,素患痰核之病復發,病勢苦劇,實有生死之慮,虛帶職名,冞增惶隕,入啓處置云。實病如此,則有難强令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台重爲正言,李宗白爲校理,李重華爲司僕寺主簿,柳集爲監察,鄭彦燮爲慶州府尹,崔昌億爲茂州府使,成胤爀爲吉州牧使,李昌來爲富寧府使,黃應洙爲礪山府使,閔鎭箕爲河東府使,權相一爲蔚山府使,金鑄爲古阜郡守,李載文爲軍威縣監,具世智爲求禮縣監,趙鎭泰爲玄風縣監,李重彦爲靈山縣監,權定性爲庇仁縣監,金翰運爲康津縣監,朴聖能爲慈仁縣監,韓緖爲靈巖郡守,朴師順爲博川推考敬差官,崔{{!|𪹯|⿰火集}}爲茂長縣監,鄭亨益爲判尹,尹陽來爲司宰監提調。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金聲發差祭,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副護軍崔鼎來,副司正柳綽,以上單付。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今日又爲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而新除授校理李宗白,時在黃海道延安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水口門四更一點留門,事過後還閉事,分付兵曹。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連章陳懇,惟期於職名之必解,則冒受常廩,終有乖於事義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知臣金聲發,長陵寒食祭獻官,纔已受香出去,參議臣李匡輔,明陵寒食祭獻官,明將受香,而臣尙絅連有公故,參判臣李眞淳連呈辭單,無意行公。參判臣李眞淳,待明朝牌招,以爲替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監司狀啓,刑曹粘目,三水前府使韓師正,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韓師正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老江僉使全琬,軍餉居末,拿問事,傳旨啓下矣。全琬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正言李錫杓,時在江原道寧越府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右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臣自遭先誣,至痛弸中,闔門崩迫,寧欲溘滅,而聖批昭晰,如日照臨,諭之以洞知本末,敎之以有何誣衊,父子兄弟,相對感泣。從今以往,可以藉手歸見於先祖,則生死殞結,何以爲報?臣之冒沒肅命,亦出於百拜叩謝之忱,而第今私義,有不可仍據邇列者。噫,百餘年旣骨之臣祖,何關於世路榮辱,而只緣如臣不肖輩,冥{{?|⿰土適}貪進,遭罹罔極,辱及泉塗。靜夜追思,心骨猶痛,則雖蒙聖鑑孔昭,至冤獲伸,而一邊貽辱於祖先,一邊甘進於榮路者,揆以私誠,有怵惕不自安,則區區自處之義,惟有斂分退靖,而且臣卽今情理,尤有萬萬悶切者。臣父自有所遭,痛泣度日。頃於躬進拜章之際,經宵露處,昨日祗迎罷歸之後,達夜寒戰,頭疼肌熱,神氣昏眩,重以嘔噦暴發,粥飮殆廢,此必累日觸冒感傷失攝之致,而情私至切,方此左右扶護,則離側供職,尤無暇論。玆於召牌之下,隨詣陳懇,伏乞聖慈,俯賜矜諒,特許鐫遞,俾靖私義,仍得以專意救護,不勝榮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我聖上,明無不照,仁無不被,今臣當退之義,庶可垂察,抑臣迫隘之情,亦可見憐,而天聽逾邈,兪音尙靳,臣誠跼高蹐厚,無以自措。不料日昨恩批,辭旨愈益隆摯,推原臣本來心志,以明其斷無他意,而特示平昔眷注之由,曲開今日進身之路,慰諭責勉,反復丁寧,臣是何人,得蒙知奬於君父之前,一至此哉?臣拜稽奉讀,涕血盈襟,感戴殊私,不覺方寸之自激,而第惟醜詆之章,前後迭出,輾轉層加,極其巧憯。若使臺言而是也,論臣辜犯,固不當止於罷削,縱或臺言之非也,揆以廉隅,決不可晏然仍冒。惟此二者,臣之宜去,不啻較然,安可以彼不知我心,過加自怒,而徒恃寵命,揚揚爲復進之計乎?若乃聖批中今無可嫌之敎,無或以言者之罷遞,可爲臣勉出之端,而臣非敢有一毫私心,欲與人較量勝負,比挈進退,惟是恥之於人,所繫大矣。人而無恥,則其不至患失者,幾希,此臣所以爲是之懼,不避瀆擾,累煩祈扣者也。夫豈臣恝視國事,故爲斂退之意哉?惟臣所遭,與諸臣本自不同,則諸臣之帖然,何與於臣,而今乃責之以身自過嫌,竊恐聖明,於此祗爲敦迫臣身,而不復審察其輕重也。仍念臣罪名,固在罔赦之科,而倘蒙不加深誅,只解此議政之資,則藥院之任,固當因仍兼帶,奔走問候之列,粗效臣子之分。臣於筵席,曾有所仰陳,則區區血懇,有可以恕燭者矣,在仁天曲遂萬物之道,誠不宜一向束縛,以至狂其性,而促其命也。臣之此言,實出肝膈,如有矯飾,則天必厭之矣。以此情地,不得請,則不敢止,昨者聖駕詣私廟之時,竟未進參於陪班,惶懍之極,益無所容。伏乞天地父母,俯賜憐察,勿復堅持,亟命遞臣之職,勘臣之罪,以警具僚,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惶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勉諭雖竭,卿讓冞篤,何情志之不孚若此,而何困我之此極哉?今卿所辭,不過曰期解相職,而予則尤以爲過矣。何則?大臣,國之股肱,其共休戚者,設有難强之情勢,其所去就,決不自輕。況卿所遭,業已洞燭,開釋無餘,而卿心予已知矣,予意卿幾諒矣。君臣之間,可謂洞然,而時象之滯,亦已釋然,往者傾軋,若風過焉,於予於卿,了無芥滯。以卿體國之誠,忠厚之心,不待勤懇,而自可幡然,而三度不允,三次敦諭,其間手書而喩意,批旨中開釋,謂予慇懃之意,示予如渴之望,而或疏或單,猶且邁邁,一上再上,造朝漠然。卿之若是困我,誠非恒日所望者,又有一諭,卿初所爲,乃由未詳,旣聞洞諭,朝象帖然,則卽日偕入,謝前日之不知也,則李載厚之斥,自歸傾軋。卿之爲國之心,可垂後史,故不諒此,而徒循末世過中之廉隅乎?雖日上十章,決難許副。卿方帶藥院,萬般補劑,莫若心淸,每上辭疏,顧此國事,欲諭無語,若添疾{{!|𧏮|⿰虫恙}},卿何忍此,卿何忍此?今者此諭,實乎由中,本非慰勉。卿須少諒此意,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魚有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前後辭疏,已至七上矣,庶幾天地之仁,少加恕察,而特賜矜許之矣。卽奉聖批,十行辭語,反復開釋,而責勉之旨,愈益切峻,至以若添疾{{!|𧏮|⿰虫恙}}爲敎,臣奉讀以來,惶懼隕越,直欲溘然,而有不可得也。臣雖愚迷,亦有省覺,聖意之勤摯,臣豈不仰認,而惟是力請解免,不自知止者,非係於本事之洞然與否,但以職忝大僚,遭此醜詆,其在事理廉義,決不可仍冒。反復參量,終難抗顔,惟以一被罪譴爲期,席藁震悚,不知所達,謹當更以長單,申暴祈免之危忱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不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天佑宗祊,聖嗣誕降,凡在含生,莫不歡躍,如臣微末,曾備法從之數,亦與舞蹈之列,慶抃之忱,曷可形容?日昨諫省除命,遽下於父病沈篤之中,坐違嚴召,恭竢威罰,而聖度天大,例勘亦靳,繼値動駕之日,不敢偃伏,抑情乍出,只爲半日陪從之計矣。昨夕歸視父病,則所患諸症,一倍添劇,寒bb熱b交作,痰涎塡塞,精神眩瞀,言語艱澁,澟澟有難保之形,臣心魂飛越,達宵焦遑。此際以處置事,天牌又臨,而目今情理,萬無離捨供職之望,玆敢隨bb詣b闕下,略暴哀懇。伏乞聖慈,俯垂矜憐,亟許鐫遞臣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幸甚。臣於昨日隨駕詣闕之後,卽爲陳章請急,則喉司,以疏末有一二私義之尾附者,混謂之辭職疏,而終始退却矣。伏見今日請牌啓辭,則初不擧親病二字,有若臣强稱情勢,無端出去者然,此莫非臣誠意淺薄,不見諒於同朝之致,尙誰咎哉?此尤臣不敢冒進者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松禾縣監李元坤等疏曰,伏以師生之義,大矣。宋臣周敦頤有言曰,先覺,覺後覺,暗者,求於明,而師道立矣,師道立,則善人多。此言師道之重,而黨塾之師,敎人成材,以賓王家者,固此道也。國朝故典,雖非童蒙敎官,家塾敎誨,而若其門徒多登科第,則特加恩秩而褒賞之,此實祖宗朝已行之例也。以近事言,故大司諫李鳳年,故同知安絿,是也。臣等竊念前衛率臣李世瑍,乃臣等之師也。嘗出入於先正臣文純公朴世采之門,淵源端的,學識精深,窮居講授,樂育不倦,而曾以師傅,獲侍於殿下潛邸之日,仍以宮僚,多年昵陪於書筵進講之列,其經術之博洽,踐履之篤實,殿下之所嘗深知也。是以殿下登極之後,亦有仍置宮僚,勿移他職之敎,其蒙被眷知,始終不替者,爲如何哉?如臣等蒙昧魯鈍,雖未能承受其緖論之萬一,賴其勸課之力,得忝大小科第者,殆近三十人矣。揆諸法典,宜蒙褒賞,而臣等之至今不敢陳請者,以其或違臣師平日謙挹之素志,而亦以門徒之散在京外,未能齊籲也。今則臣師,年已七十有二,蟄伏窮鄕,與世相絶,疾病饑困,朝不慮夕,若夫今不言,恐有靡及之悔,而難逃不敏之罪矣。玆不得不相率仰瀆於宸嚴之下,而臣等聯名之外,監司臣兪拓基,前承旨臣李重協,前府使臣李重述,縣監臣具宅奎,前判官臣具聖弼,進士韓國觀,或以外任,或以親屬,或以草土,不得竝列於名帖。至於家庭敎訓子姪若孫之大小決科者四人,且被其誘掖登科通籍,而不幸短命者,如故直長臣具景勳,故參奉臣洪禹肇,故參奉臣兪默基,故直長臣李昌普,故進士臣愼錫三,故生員臣李義普等六人,其成就人才,若是夥然,則此固一世之所共歎美,而臣等亦安可終無一言,以負敎育之恩?伏乞聖明,俯察前例,特命加資,則不但臣等粗伸報德之誠,抑亦有裨於聖世育才之道矣,豈勝幸甚?臣等無任祈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考例稟處。疏錄,前縣監李挺天,縣監李元坤,都事李錫禧,參奉李垸,進士金遇重,進士李慶甲,判官李埉,縣監李挺楫,奉事李仁普,生員韓珪,生員李德普等。
○乙卯三月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濟州牧使留待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宋秀衡,濟州牧使金{{?|⿰亻政}},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入侍。上曰,耽羅,乃王化不邇之所,而先朝各別顧恤之地也。近來連凶,其民多瘠,下去後,各別善爲,可也。{{?|⿰亻政}}曰,絶海中有此孤島,此乃邊上重地也。臣以不才,受此重任,恐不能奉承,惟是惶懼耳。上曰,雖未赴任,有所懷乎?{{?|⿰亻政}}曰,赴任前,故其處利病,不能詳知,到任後,如有大段變通事,則當狀聞,或有小小之事,則當與道臣相議爲之矣。上曰,宣諭。秀衡卽爲宣諭,又讀別諭畢。達曰,使爲七事乎?上曰,曾經侍從,故不問矣。濟牧,自外方何年上來乎?{{?|⿰亻政}}曰,戊申年江界府使遞來矣。上曰,未下直守令,幾何耶?秀衡曰,臣未的知其數,而未辭朝者,頗多矣。上曰,近來紀綱解弛,累煩申飭,而日日下直者不多,極爲駭然。自政院,分付吏曹,催促下送,可也。{{*|出榻前下敎}}上覽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命秀衡書批答。秀衡書畢,達曰,當遣史官傳諭乎?上曰,使偕來承旨傳諭,可也。上賜弓矢,{{?|⿰亻政}},跪受而出。諸臣以次退出。
==3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日暈。夜一更二更,月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停朝市後,爲之。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今日又爲違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兪健基,修撰金尙翼,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玉署不備,久停講筵,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而玉署之臣,鎭日撕捱,無意應命,徒傷事體,豈有此等分義道理?兪健基之違牌,已無義意,金尙翼之前後除拜,輒事撕捱,此何分義?沈星鎭之旣出旋入,撕捱爲事,尤極寒心。竝只推,更爲牌招。
○宋秀衡啓曰,兵曹參知金聲發,長陵寒食祭獻官,昨已受香出去,參議李匡輔,以明陵祭獻官,今方受香,而參判李眞淳,牌招不進,宿衛重地,無替直之員。判書趙尙絅,參判李眞淳,竝卽牌招,以爲推移替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莫重公事,忘置未下,極爲非矣。當該內官,推考。
○宋秀衡啓曰,卽者訓鍊都監兵房軍官來言,大將張鵬翼,今日卒逝,所受命召來納。今當修正,密匣冊以入,而將兵之任,不可一刻無摠察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都提調摠察事,分付郞廳。
○備忘記,國之將帥,爲國干城,而咸恩之逝,幾何,而聞訓將之逝報,啓請密匣,心甚愕然。噫,咸恩、訓將,予之所恃若何,而今已俱逝,干城幾無,其況訓將?昔年特命入侍帳前,予意非偶,而今作古事,尤切悼焉。喪葬等需,令該曹,卽爲各別題給,以表此意。
○宋秀衡啓曰,卽者左邊捕盜從事官來言,大將張鵬翼,今日卒逝,所受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來納。今當修正密匣冊以入,而自前如此之時,有他邊大將兼察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右大將兼察。
○兵曹,口傳政事,以鄭纘述爲左邊捕盜大將。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今方在外云。旣有令右大將兼察之命,右邊捕盜大將鄭壽松,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備局,薦望訓鍊大將,魚有龜、趙顯命、申光夏。首望落點。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訓鍊大將魚有龜,卽爲牌招,命召傳授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將任重,御將薦,今日爲之事,分付。
○備局,薦望御營大將,趙顯命、朴文秀、申光夏。首望落點。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御營大將趙顯命,卽爲牌招,命召傳授,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各陵寢諸營繕,紫門監各衙門,別設都監,與陵幸時,材瓦、柴草、土沙及內沈藏等,凡係公用輸運之役,例以沿江坊民,擔當擧行,而役繁戶少,民不支堪。上下諸人,講究便宜,募得有根着者數十人,使之作契,替當坊民之馬役,而坊民,則每戶一年,各出三兩錢,以補立馬之資,事呈備局,入啓定奪。始自丁亥,設立馬契,而設立之初,應役民戶,幾至二三千戶,故分兩等,春秋收斂,需用於馬役矣。纔過數年,應役坊民等,又欲免三兩錢之出斂,互相投入於各軍門諸衙門免役之名色,故應役之民,日漸減縮,當初數三千戶,不過爲二三百戶,契人等,利少役煩,不勝支當,願以革罷,還歸坊民之意,上言擊鼓,非止一再。故曾在庚寅年,本府堂上,以革罷馬契之意,陳白于上。有馬契若罷,則江民必有弊端,出外講究保存之道,從便處之,可也之敎,故不得革罷,而亦無變通之道。契人等難堪之狀,轉而益甚,逮至庚戌,盡爲渙散,故自本府,招致運負契人,使之替授應役矣。曾未數年,又不支撑,而罷散,故上年僅募數十人,替當馬役,而行之兩年,蕩柝如前,此無他,馬役之繁重,比前尤甚,而戶曹之給價漸減,應役之民戶,日縮故也。馬契若不保存,則沿江之民,必受其弊,保存之道,惟在乎多得應役之民,而近來人心巧詐,百計避役。雖以大洞言之,甕里民戶,殆至千戶,而應役者,不過二三人,他皆稱是,洞洞皆然,搜得坊民,其勢末由,而卽今沿江出錢之民,盡是至貧之類也。三兩錢出斂,誠甚不貲,每當捧錢之時,鞭扑狼藉,其中殘戶,賣鼎賣衣,而猶未滿於三兩之錢,故棄家逃散者,前後相續,而富饒之民,皆入於免役,貧殘之民,獨受偏苦,此實馬契之不能支保,而朝家之深加軫念也。今有契人與坊民,俱便之策,沿江居民中,盲人獨女年七十及士夫無率丁者外,毋論士夫家各軍門軍兵,諸上司下人掖庭署所屬,一從家座,每戶一年兩等,各出五錢錢,以爲添補於馬役,則在坊民,無賣鼎賣衣之弊,在馬契,有一分補益之資。而所出五錢之錢,比前減三分之二,則不爲高重之役,而亦不可無差等之道,大中戶,則春秋各五錢,小殘戶,則各三錢,定式出斂,似爲便當矣。年前自廟堂特察民弊,以此事,至於啓稟變通,而行未數年,各軍門諸衙門迭相草記,以至廢閣,誠爲寒心。今若不從家座出役,則馬契與坊民,俱無保存之路,故頃以此意,枚報備局,則回題內,卽今坊民,漸至耗縮,凡干應役,一皆侵徵於坊民,則若干所餘之坊民,決無保存之勢,大小國役,將不得責應,公私極爲可慮。今此貰馬契,先受其弊,將至渙散,京兆之如是變通,事理得宜,不可不一番稟請而行之,自本府論理草記,宜當云矣。蓋朝家之以馬契保存事,欲爲變通者,久矣,而皆未得其便。契人及坊民俱便之策,毋過於此,而今雖草記蒙允,前頭諸司,不無草記請頉之弊,若然,初不爲不行之爲愈也。朝家旣欲永行此事,則必也嚴立科條,然後法令可行。如是定奪之後,各軍門諸衙門,切勿以其所屬之訐訴,紛紜請減,而訐訴圖免之類及拒逆不出之人,勿論士夫常漢,自本府一一摘發,移刑曹重治,斷不饒貸,則庶幾乎止息謀免之弊。今春爲始,依此擧行之意,分付各該司,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衰病不堪之實,蹤地難安之狀,已悉於前疏,而誠淺語拙,未蒙矜察,恩批之下,悚蹙無地。繼以館直之久空,召牌鎭日,臣雖愚昧,亦有知覺,坐犯逋慢,虧分蔑義,豈所樂爲,而顧今情勢,實有不敢冒進一步者。蓋本館舊規,若有諸僚之可以推移入直者,則長官固無替直之道。臣今所叨,名爲長官,而一館諸僚,多至五六,則臣之不可越次,而就直決矣。且因校理臣任珽疏陳,有擧行新錄之命,而臣於前後,再當圈錄,取舍瀛選,何等重事,而每每冒當,斷無是理。況旁觀譏議,至今未已,則雖欲放倒廉隅,唐突承膺,其於貽辱瀛選何哉?似此情勢,實無轉動之路,每承嚴召,一味跧伏。日昨動駕之時,亦不敢廁跡於陪班,罪釁日積,萬殞難贖。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特命遞臣職名,仍治臣逋命之罪,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他官撕捱,無人在直,長官就職,已有前例。玉署之門,其鎖已久,卿之若是撕捱,事體宜乎?其他爲嫌,亦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尹洪鉉輔疏曰,伏以臣之老母,以望九之年,重患頰項間毒腫,浹旬苦劇,毒氣滋蔓,今則欲濃未濃,痛勢轉甚,全廢啖啜,氣息綿綴,左右扶將,煎灼度日,實無離捨病側之勢。故頃以丘墓往省,呈單受暇,趁泠節欲爲下去矣,今不得爲登途之計,則母病之沈重,於此可見矣。臣之所帶,是詞訟劇地,累日廢衙,已極不安,而卽今母病,固非時日可瘳之症,臣之供職,又無其期,則豈可一向虛帶,以貽瘝曠之患哉?玆不得不冒陳血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諒臣煎迫之情,遞臣見帶之任,俾得專意救護,且使職事,毋至久曠,公私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bb救b護焉。
==3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式暇}}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酉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李春躋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七度呈辭到院,而停朝市,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領敦寧府事魚有龜上疏到院,而停朝市,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以御牒書寫官,校正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御營大將趙顯命,前任摠戎使密符,旣已還納,密匣冊修正以入,而將兵之任,不可一時無摠察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姑令兼察。
○又啓曰,摠戎使,以御營大將姑令兼察事,命下矣。御營大將趙顯命,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下番兼春秋李錫祿,親病猝重,有難强令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監察十三員內,三員未署經,二員禁推,今此增廣文武科,四所監試官及搜挾官,量箭官,宣武祠祭監,本府入直,無以推移。未署經監察,署前行公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兪健基,修撰金尙翼,副修撰沈星鎭,副校理任珽,修撰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禁推傳旨捧入。
○備邊司薦望摠戎使,申光夏、金潝、金聖應,末望落點。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李春躋,以奉常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三月令濟州封進,靑橘薦新,來到本寺,臣進詣看品,則宗廟薦新,二百三十四箇,而腐傷甚多,擇其體全可合薦新者,則僅滿一百五十六箇。在前如此之時,亦有減數薦新之規,今亦他無變通之道,依前例,各以十三箇推移薦新,而越海上來之際,阻風留滯,以致腐傷,勢雖固然,莫重薦新,如是苟簡,事體誠甚未安。當該封進官濟州判官韓選基,推考,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增廣文武科初試時,本府都事十員內,五員赴擧,一員未差,一員本府入直,一員當直入直,回公都事,文武科四所禁亂都事四員,無以備數。假都事三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七度呈辭。答曰,頃者批旨,罄悉心曲,而卿意猶邈,又上辭單,何不諒之若此哉,何困我之若此哉?今無他諭,須少諒此意,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企望。
○傳于李春躋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魚有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情地,如有一分冒出之勢,則何敢以短疏長單,瀆擾之至此乎?惟此危迫之悃,庶蒙天日之諒察,而批旨之下,一味靳許,臣誠悚悶抑塞,不知所出。至於困我之敎,每一承聞,惶汗浹背,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區區血懇,惟願速被罪譴,泥首私次,只增隕越,從當更入文字,以請嚴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領敦寧魚有龜疏曰,伏以臣以質則柔懦,以才則疎鈍,以年則衰頹矣,有何毫分髣髴於將兵之任,而特以忝在戚臣之故,從前偶一冒當,聖上,亦不量其才分如何,視若應行常例,復委以御營之任者,今已六載矣。苟冒匪據,罪釁層生,而聖慈不忍斥退,輒加寬貰,臣亦眷戀恩私,執守不固,未能牢辭力讓,尙無遲回矣。千萬意慮之外,又加以千萬不敢當之重寄,臣誠惝怳驚愕,罔知所以自措也。夫訓局之任,爲一國之元戎,掌三軍之司命,其委畀之隆,事務之煩,比御營不啻百倍矣,以臣疎迂之才,癃衰之狀,其何以不失統御之方,效其分才之勞哉?噫,宿將遽逝,聖心驚衋,當此之時,固宜審擇武臣中材略備具者,托以干城,勉以新功,而乃反以如臣萬萬不似者,苟然充差,有若一時假察者然,臣身之狼狽顚仆,促其死亡,固不足恤,而其所以累聖簡而傷國體,誠大矣。事體至嚴,雖不得不冒夜隨牌,祗受命召,而其抵死必辭之志,結在心腑,玆敢瀝血號籲,冒陳危懇。伏乞聖明,特加哀憐,俯賜矜察,亟遞臣新授將任,俾得以優游散地,卒被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勳戚將任,乃是古例,廟堂薦望,予之所授,意俱在焉。卿何過讓?安心勿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玉堂處置,箚曰,竝引嫌而退,其所論列,雖有過當言事,臺官不可輕遞,自劃言地,旣無意義,嫌難處置,在法當然。請持平金尙魯,大司憲朴文秀,竝命出仕。答曰,依啓。{{*|避嫌措語見上}}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以無似,猥授宗簿提調之任,臣承命震惕,夙宵靡懈,猶恐瘝厥所掌,以負殿下之明,若有一毫裨補於聖化之萬一者,臣何敢以人微言淺,有所自外,而不一塵於紸纊之聽哉?臣自待罪本任以來,宗室支裔之侵於軍保者,日夕雜集,或稱某大君某王子幾代孫,而入於某軍某役,飮泣呑聲,求死丐免,臣聞言心惕,見貌情惻,不啻若疾痛之在身也。彼疎遠微賤之類,只存同姓之名而已,平生,又無聲息可接者,而臣心之若是惻怛者,臣亦不自知其何故也。無乃同根之生,本同一氣,故其相感之理,自有不期然而然者歟?朝家令甲,旣定代限,故九代以上之見侵者,臣皆已發關郡邑,一倂頉給,至於十代以下,臣雖中心憐惻,然不得不依事目退却,而哀憫一念,貼着方寸,如魚中鉤,終始不解,故玆敢萬死一陳焉。臣暗於古事,未知代限之議,始於何朝,然竊恐實非金石舊章,亦非列聖本意也,何以言之?昔在仁祖大王,丙寅年受敎,有曰,四王子孫,世世勿侵軍役矣,仍亂離中廢,或編軍役,果爲矜惻,自今以後,各別申明擧行。夫四王後裔,在仁廟時,量其年代,必過十世,而仍亂中廢之典,特令申修,使之世世勿侵,則豈非大聖人廣親親之意,出尋常萬萬,而亦豈非勿限代之一大證案耶?其後,肅宗大王丙寅年,桓祖大王姓孫勿侵軍保事,仍上言,亦爲依回啓施行,則我聖考,繼述先志,益修惇恤之誼者,亦可見矣。及至己巳年,筵臣所達,備局回啓,咸以爲,先王之澤,百世不斬,毋論遠裔,載名《璿譜》者,一朝汰定,不但心有不忍,且壞三百年祖宗舊章。且曰,公族之限其代數,非臣子所敢發口,不可不復其舊制,因令大王子孫,不限勿侵軍役事,允下,而其後筵中下敎,累言勿限之論,不無意見,以此推之,則限代之法,本非祖宗舊典,亦非列聖本意者,益的然無疑矣。至丙子年,兵曹回啓,始以爲九代以上,入於《璿源錄》,十代以下,謂之十代錄,別作一冊,名目旣異,而輕重有別,乃請十代以下,充於軍保之意,更爲稟啓,臣不敢知聖人收族敦親之義,果在於冊子名目之輕重乎?抑在於仰體祖宗,一視均受之大義乎?臣於此,別有感於故相臣李敬輿之言,敬輿,當孝廟悶旱之日,進消災迓和之策,其一則論宗姓賤役之非宜也。其大意以爲,祖宗遺裔,雖有疎戚貴賤,而同出一源,列聖庇後之意,在今惇厚之情,必不與路人相同,其言,豈不合乎天心,體乎祖宗,深得大臣引君當道之義,而末復言降同皂隷,未聞於國存之日,其所謂未聞於國存一句語,尤益痛切,實有無限不盡之餘意矣。臣仍此,忽憶駕洛故事,其懷古之詩云,首露王孫作郡民。夫首露之亡,今過千年,而昔賢,猶以王孫之作編民,爲之悲傷,況堂堂宗國,赫赫臨御,而聖祖子孫,遽作軍保,生者流離死亡,禍及姻親,死者魂泣魄咽,叫冤於九泉之下者,是豈仁人之所可忍者哉?推此觀之,則故相臣所謂未聞於國存之日者,其言豈不痛切,而其義理豈不明白乎?且臣伏見前後諸臣,主限代之論者,亦未有敢言先王遺澤,宜斬於十世之後者矣,亦未有斷然以十世以下,充於軍保,謂之十分合理者也。不過曰國典,無明白可據,而代數旣遠,則不無冒濫之弊而已也,然所謂國典無明白可據云者,臣竊恐當時考察未詳而然也,何者?夫公族限代之法,徵諸前史,曾未所聞,而在《詩》之周雅云,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其意蓋言文王聖德,雖其支裔,竝與宗國,共受百世之福也。我祖宗德澤,實與文王同軌,而創制立法,悉倣成周之美制,則在祖宗之時,安能逆料其百世之後,有限代之議,而別立科條乎?況丙寅受敎,旣曰世世勿侵,又曰仍亂中廢,又曰今後申修,則祖宗舊典中,勿限代之意,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矣。如是而猶且曰,無明白可據云爾,則其將大書特書,不一書而後,始可謂之明白乎?至於冒濫之慮,殆類於因噎而廢食矣。夫旣有久遠帳籍,又有世系單子,則査其眞僞,特州縣官一兩日之責,而本寺所藏譜牒,昭若日星,班班可考,而今又適當式年,帳籍與譜牒,一皆修正,仍此一大機會,嚴飭中外,各別校査,則萬無一毫見欺之理矣。其中,如有帳籍不明,系派不續者,一竝査汰,則有何一分冒濫,有何一分稱冤者乎?今不思此道,泛稱多濫,而勒定限代,一刀斷割,則豈非於理少恩,於法太薄,而大傷國家之盛德大義乎?而況新羅之敬順王,高麗之太祖王後裔,竝令勿充軍保,夫異代王者之子孫,猶能千年流慶,而我太祖盛德神功,獨不足以庇蔭十世之後乎?此臣尋常所未解之義理也。此外,臣尤有疑惑於心者,朝臣親族,則或指遙遙之華胄,或托疎遠之顯族,皆免侵役,而獨宗室子孫,一過代限,無得頉免,豈非倒置之甚者乎?方今國有大慶,昆蟲草木,莫不懽欣鼓舞,行慶施惠,尤宜先於同姓之親。伏願殿下,特下明旨,內自本寺,外至州縣,別爲査準,俾無冒濫之弊,若或有奸民冒法者,校正不審者,皆繩以重律,以嚴事體。至於限代定役之法,則永爲革罷,使祖宗一線血脈之繼續者,咸囿於惇恤之鴻造,則非但疎賤支屬,擧皆攢祝罔極。抑將祖宗配天之靈,亦且悅豫於陟降之際,降祥錫羡,益篤邦祜,實與大雅所謂,凡周之士不顯,亦世者同其無疆矣,豈不休哉?臣無任僭越震惕,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所陳,予亦興感。玆事,予意亦以爲不然,況乙巳後,問備局定式,則非前日之所知。曾以此意,下敎筵中者,而昔年下敎,故相所達又若此,則莫念璿派之重,搜括爲先者,抑未知其意也。其令備局,稟處。
○乙卯三月十四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尹惠敎、鄭必寧,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廷鳳,記事官朴{{!|𪼤|⿰王詹}}入侍。上曰,副學讀之。尹惠敎,讀自二十七年帝巡隴西北地,至張黶略上黨。上曰,承宣讀之。鄭必寧,讀自九月楚人劉邦起兵,至韓公子成爲韓王。上曰,注書讀之。柳綽,讀自廣陵人召平,至楚立魏豹爲魏王。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金廷鳳,讀自章邯擊趙,至秦民皆喜。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朴{{!|𪼤|⿰王詹}},讀自章邯以軍降楚,至擊秦軍大破之。惠敎曰,此書異於經書,至於秦始皇事,無可言者,而竝呑六國,混一寰區,可謂豪傑之人也。雖然,遣徐巿,求不死藥之事,三尺童之所知,而猶不免見欺於方士,此由於焚燬詩書,全無知識之致也。上曰,始皇,竝六國而一天下,故有驕逸之心,有驕逸之心,故漸發長生之心,旣有如此無限之慾心,則雖詩書在前,其於私慾之難制,何哉?惠敎曰,是以古聖人,以疾敬德,諴小民,爲祈天永命之本,始皇之不知永命之道,皆不學之致也。又曰,以張良之言見之,遣蒼海君,狙擊始皇者,欲使天下之人,聞此而興起云者,可謂有智慮矣。上曰,張良之狙擊誤中事,程子之論,是矣。且以良之本末見之,張良之用漢高云者,其誠是矣。惠敎曰,唐之李汝,漢之張良,先儒,皆以儒者氣像許之矣。上曰,子房之用漢高,非權謀也。項羽,若不殺韓成,則張良之事,未可知也。惠敎曰,趙高之說二世,其曰高枕肆志云者,蓋逢迎二世逸豫之慾,終至於滅亡。漢唐宋以下,旣以二世趙高之事爲鑑,則人君,必無以天下自養之弊,而後世自秦以下,亦多有以安逸而取禍者,甚可惜也。凡人主安逸之念,固當戒於未萌之時也。上曰,戒安逸,乃人主之所難,而至於趙高之欺二世,二世故見欺也。若中人,則不見欺矣。上又曰,李斯、趙高之中,其罪狀,誰最甚者?必寧曰,趙高則本以刑餘賤臣,自初至終,無一可取,而李斯則頗有知識,諫逐客書,多有可取,末稍之事,與趙高同歸,而比趙高似勝矣。上曰,予則以李斯,爲尤甚矣。趙高則其始終,固無可言,而斯則以荀卿之弟子,入道不正,說王焚詩書之日,已有此無限禍心,此莫非怙寵貪位之慾也。彼漢武帝,則秦皇之殷鑑不遠,而猶不免求仙務虛之歎,甚可惜也。雖然,終下輪臺之詔,至有節食服藥,差可小病之語,其頓然覺悟,快復迷塗,此可貴也。世雖竝稱秦皇、漢武,而予則以爲漢武,終非秦皇之比也。以委任霍光、金日磾事見之,則其與信任李斯、趙高者,豈可同日而語哉。上曰,楚人劉邦,起兵於沛云者,筆法耶?惠敎曰,其時天下無統,人人自立爲王之時也。此非筆法也,乃記事也。上曰,沛公之初起,非陳勝之類也,故特書以記之耶?雖然,當秦未亡,沛公起兵而敗,事秦,若復興,則似不免逆矣。必寧曰,沛公非秦之臣也,雖起兵,非逆也。上曰,以秦爲正統,則以沛公,謂之秦臣也,宜矣。必寧曰,謂之民,則猶或可矣,而謂之臣,則非也。惠敎曰,趙廝養卒之言,極其辯口,而理勝且好矣。燕將,回悟於立談之間,其才誠可用,趙若用之,則必有成效,而《史記》無見用之出處,甚可惜也。人固未易知也,以一廝養之賤卒,豈知有如此之才乎?大凡,才不借於異代也。卽今我國,安知無如此之人,隱淪於賤流耶?上曰,巖下貫珠者之事,亦與此相類矣。必寧曰,此廝養之卒,趙王必大用,而更未見用,可慨也已。上曰,漢王,洗足見人之事,雖出於顚倒豪傑之術,而予則謂無學力之致也。必寧曰,漢王使陸賈,前說詩書,稱善不已,以此觀之,則以漢高之豪傑,而兼之以學力,則尤好矣。上曰,經筵吐,漢唐之君,非太無道之君,則皆尊敬爲之,今此綱目吐,則何如?必寧曰,以當時之臣,而對其君酬酢之說也,安得不尊之乎?惠敎曰,《綱目》,曾有經筵吐,而臣昨纔入直,故自漢以下,未及考見矣。上曰,項羽則必名之,而沛公則不名,其意可知矣。惠敎曰,正統之君,書名於其初起之時以表之,其後則,皆不名矣。上曰,注書所錄,自字至字下,書幾箇字耶?必寧曰,只錄數三字而已。綽曰,無論字數之多寡,錄其一句語矣。上曰,今以秦民皆喜言之,則不但書皆喜二字,竝錄其四字一句耶?綽曰,然矣。惠敎曰,近來春氣漸和,講筵當開之日也,而玉堂久空,法筵未開,如臣者,才本空疎,加以犬馬之齒,又有癃病,雖迫嚴命,黽勉入直,何足爲講筵論說之資乎?諸臣引入者,一倂勉出,似好矣。上曰,近來玉堂諸臣之事,極怪極怪。日下只推之命,而終不承膺,其中元無撕捱之端者,亦强引不出,可怪可怪。兪健基之撕捱,何事耶?惠敎曰,臣聞兪健基,則實病方劇云。初以齒痛,妄施拔齒之法,不能拔,而反添劇,齒根濃出云。非此病,則別無嫌端矣。上曰,任珽事,非矣。以官師相規之事,而至今撕捱,不亦過乎?惠敎曰,臣等亦以爲過矣。上曰,臺避,纔得處置矣。惠敎曰,沈星鎭,乃臣甥姪,而金尙魯之避辭出,則勢難行公矣。金尙魯之避,凡以某某爲言,則同錄之人,孰不以此爲嫌乎?上曰,所謂某某,今則幾盡知之矣。當初堂錄後,故領相言,有人言者,皆見漏云云矣。惠敎曰,朴弼載,若聞權赫之言,則其彈,何足辭也?若知之而行公,則沒廉也。尙魯,若以爲知之而行公,則疑阻之故也。此事易於漸至層激,故臣箚處置爲然矣。必寧曰,兪健基之病苦劇,擔舁就理,不能調治云矣。上曰,初雖不知,旣知其實病,則不可與他人同。兪健基放送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惠敎曰,頃以湖南監試試官罷場事,已有處分,而蓋試官之出題,固已不審,而士子之習,亦不美矣。歐逐試官,而突入試堂,大書疏廳二字,而付壁,豈有如此道理耶?雖然,試官之罰,則似輕矣。上曰,欲何以處之耶?惠敎曰,故贈判書臣朴泰輔,於戊辰年間,以書題事,至於竄配,其時事,人皆以爲過矣。臣亦非必欲一如其時事,而削職,則未免輕矣。上曰,朴泰輔所出,何許題耶?惠敎曰,美疢不如惡石,爲題矣。湖試之題,雖是無情之事,而罰止削職,不足以鎭旣激之士心,加律,何如?上曰,抉摘文字,本非美事,而今番試官之事,則率爾矣。讀《春秋》者,世雖尠有,而豈不見《左傳》乎?頃日宰臣所謂,濁《春秋》云者,誠然矣。必寧曰,狀啓措語,亦不能善爲矣。上曰,擧子輩,若知試官之不審出題,而卽請改題作之,則豈不妥帖乎?彼擧子等,若上來陳疏,則必辱試官矣。今若加罪試官,則與率爾之目相反。旣曰無心之事,則此非過以爲罪之事也。惠敎曰,以儒疏方出之所聞見之,則便作一鬧端,故臣有所達矣。三試官,俱是曾經侍從之人,而一試事,猶不能善爲,至有駭擧,誠可慨也。上曰,士子輩,旣以書題,攻斥試官,則雖改題,必不作矣。惠敎曰,士子輩,至有投石亂場之擧云矣。上曰,儒生旣知試官之非,則不見科而去,可也,而起鬧則非矣。先朝受敎,有罪在試官,則罪試官,罪在擧子,則罪擧子之語矣。此則罪在試官,故旣已削職,而決知其無心,則豈有加罪之事乎?士子輩,若聞加罪之報,則必踊躍矣。惠敎曰,臣之初意,則竊以爲罰輕,故敢達矣,承此下敎,始知不害爲鎭靜之道矣。惠敎又曰,外間有疑惑事,故敢達矣。權赫疏之入也,旣以濃墨留中爲敎,頃者李光運之疏,亦有此敎。其疏之到院也,政院則必已見之,而外間則不能得見,故不無疑惑之言矣。上曰,其兩疏,皆濃墨多沾,所見怪駭,故有留中之敎,而蓋此人輩,皆喜事者也,無怪乎外間之致疑也。權赫疏,則只是辭職而已,李光運疏,則略有云云以向日事,有自以爲是之意矣。諸臣以次退出。
==3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式暇}}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初昏至夜一更,月食。三更,月犯左角星。
○宋秀衡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月食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月食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金尙奎,今日,由限已過,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金尙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Branch2○宋秀衡啓曰,試官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承牌,只有尹容、兪彦通、尹彙貞、沈{{!|𨯟|⿰金霍}}、愼無逸、李潝、朴弼琦七員,一二所試官八員,將無以備員。副提學尹惠敎,則纔已請牌矣,兵曹參判李眞淳,行副司直金相玉,戶曹參判徐宗伋,刑曹參判趙顯命,大司成李瑜,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增廣文科初試試官,今方擬入,而其中金尙星、尹彙貞、尹汲、閔通洙、沈{{!|𨯟|⿰金霍}}、洪啓裕、趙明澤、南泰良、金䆃,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趙明澤、金尙星、尹彙貞、南泰良、尹汲、閔通洙、沈{{!|𨯟|⿰金霍}}、洪啓裕、金䆃以上單付。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不進,行副司直金相玉,戶曹參判徐宗伋,大司成李瑜再招不進,承牌,只有兵曹參判李眞淳一人,參判試官,無以推移備員。依近例更爲牌招,而刑曹參判趙顯命承牌,來詣闕外,以將兵之臣,不宜許久牢鎖於試院之意,陳疏到院,而以月食齋戒還給,則仍爲退去。亦爲一體牌招乎?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更爲牌招,而御將則勿爲牌招。
○備忘記,昨日訓將批答時同下,而當該中官,忘置不傳,極爲無據,罷職。
○傳于鄭必寧曰,長陵奉審,工、禮曹堂上,引見。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
○宋秀衡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月食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因禮曹單子,嬪宮爵號,今三月十六日議定事,啓下矣。時任、原任大臣及政府堂上、六曹參判以上、館閣堂上,明日待開門命招,以爲賓廳會議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校正廳草記,更爲取覽,則該廳所請,是矣。依草記擧行事,分付。
○以黃海監司狀啓,薦新石首魚限內不得封進,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宋秀衡,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常廩,卽在朝供職者之所受,方此屛伏祈免之日,何敢爲冒受之計云,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持平金尙魯啓曰,臣於臺地,情危跡臲,難容苟冒,引避自劾,以竢公議,處置請出,出於意外,嚴召辱臨,謹此趨詣,而自有日昨諫臣之疏,尤無去就之可言矣。臺端一步,從玆永謝,則群罵衆怒,自可止息,顧何必與人較挈爲哉?然諫臣,若以不顧嫌礙,爲臣之罪,臣亦有說,李載厚之一疏,憑藉近事,混誣朝臣而已。一言隻辭,未嘗及於搢紳疏三字,則臣之論載厚,何嫌之有?其言之不成說,諫臣亦必自知,而猶爲此脅勒之言者,蓋其意,只欲箝制半世之人,使不敢開口道是非也,其亦異矣。又臣之所未曉者,臣之入臺一旬,固多妄言者矣,如欲治臣以妄言之罪,何不出當處置,快意直攻?而强借載厚之事,屈曲而爲之說也。臣實病於狷隘,過於畏拙,凡於嫌之一字,自謂處之甚嚴,而今因一言之觸忤,猝得此冒嫌之目,直令人羞愧也已。抑臣於處置措語,尤有不敢冒出者,夫處置之規,其立其落,惟視其事之是與非耳。果使臣,身爲臺官,論列過當,則是不可以言事,論也?信如是也。操處置之柄者,何取乎言事,何憚乎輕遞,而今旣斥之以過當,反又稱之以言事,多費心力,强寘立科,不料玉署公論之地,有此苟簡之言議也?噫,臣之長短,臣自知之,淸朝言責之任,豈臣所堪勝,而性本愚戇,不量而入,只恃聖主之在上,不覺險塗之難行,有懷則陳,衝口則發,其爲身謀則妄矣。朝暮顚沛,臣固自料,前詆後擠,亦不足怪,而在臣廉愧,則耐彈復進,萬無是理,更將何顔,一刻仍據?請命罷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尙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方在直中,以試官承牌矣,因持平金尙魯避辭,謂有難安情勢,陳疏徑出。原疏以月食齋戒,纔已退却,而輕離禁直,不可無警責。推考,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乙卯三月十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長陵奉審工、禮曹堂上,引見,入侍時,行工曹判書尹淳,禮曹參判李德壽,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廷鳳,記事官朴{{!|𪼤|⿰王詹}}入侍。尹淳進伏曰,近未問安,頃日雨中動駕,其後風日連甚寒泠,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差愈後一樣矣。淳曰,水剌寢睡等節及他餘諸節,一向差愈乎?上曰,諸節一向差愈矣。淳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淳曰,大王大妃殿,曁中宮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淳曰,元子誕降後,日數已多,少無不安之節,而益有碩大之漸乎?上曰,連得無恙矣。淳曰,陵上奉審事,禮參當陳達,而素有聾病,不能承敎,臣當替達矣。上曰,石物補缺處,何如?淳曰,石物補缺處,賤慮,則初不料其襯合矣,極擇石材之品好者,爛擣油灰,如魚膠狀,塗於補缺處,以索堅縛,以銅鐵爲帶,吻然襯合,間不容髮,銅帶所見,亦無大段礙眼,用力少,而其效則果大矣。上曰,銅帶廣幾何?淳曰,其廣二指許矣。初以銅帶圍住,次以大索,數巡纏繞,使之堅牢,以鐵釘着於合縫處,以品字用釘三箇,而着之矣。上曰,釘於石乎?淳曰,釘於銅帶兩頭相連處,則釘尖,則到石盤屈矣。上曰,告由後爲之乎?淳曰,告由後爲之矣。銅帶上所縛大索,着釘後解之,則銅帶甚牢固,三日後更見,則所見亦同。雖久遠之後,銅帶處,則似無他慮矣。甲方茵石罅落處頗大,而辛方則不大段,以油紙裹之,所見未安,故解而見之,則新塗油灰,未及乾淨,而姑似堅剛,前頭未知如何矣。大抵以石補缺之道極好,日後如有不幸補缺處,則皆用銅帶,似無妨矣。臣於今番,詳細見之,則前日所謂背陰處,石物凍傷之語,皆虛傳矣。石物之生病,凡三處,而當其細釘鍊出之時,則雖曰同色,而其中石品不好者,則常常有漏濕之氣,而無乾燥之時,故石之生病,職由於此矣。上曰,他石,則無病耶?淳曰,乙方茵石,略有病色,而姑無大段,病痕合計十二茵石中,四箇茵石,石品差異矣。上曰,莎草,何如?淳曰,臣曾已奉審於各陵,而未有如長陵莎草之茂盛矣。上曰,明日當爲次對,卿必同入更達,而水道形址,何如?淳曰,臣之曾所見,皆未詳矣。今番石役後,詳細看審,則此水水勢,自丙午方,彎回乾戌方,過陵所官五里許,抱裹靑龍後,復回白虎邊,其周回屈曲,不啻九曲水,地師之言曰,千里大江逆水然云者,正謂此也。臣之所見,則前面似虛,而旣以大水橫帶,則似無未盡之慮矣。上曰,長陵風水,比懿陵,似勝矣。淳曰,臣見山家方書,有曰山見水則止,舊水回抱案山,似無洩氣之患矣。上曰,卿詳細見之,舊浦、舊舊浦,工役難易,何如?淳曰,舊舊浦水道,則人力浩大,難以爲功,舊浦,則比舊舊浦減三分之一,丘子防川處,尙未完役,而自中舊浦口相通,上下浦口,兩水相撞,其泥生處,步數計之,則數千餘步,鑿之甚難。臣量度其地勢,則捷逕鑿之,長短似異,且舊水道,尙有餘痕,步數比彼大減,似易爲功,以陵所所見水勢論之,亦無異同矣。上曰,舊浦舊址,有之乎?淳曰,有之,故潦水時,則水溢往來云矣。卯方新堀浦處,臣慮其難於引水,詳見水易入處,則舊舊浦,比中舊浦,地形如建瓴也。初聞堀浦之役,民田多入云,故以爲重難矣。臣以索定限,浦廣以五十尺爲限,量之則,民田所傷,不過五石落,以防築代土以給,則民無厭苦之事矣。上曰,明日次對,當更議耳。淳曰,陵所垓子,當初時任郡守,立植定標,翌年畢役,而其後主倅遞歸,定標自爾與初大異,靑龍邊則民田多,故初不能遠其界限矣。卽今新垓子,半在山麓,耕耘之際,與陵所相望,事體未安。臣問之,則小田六七處矣。當初所陳民田,皆給價買之,而今乃如此,雖未知給價處之還起與否,而所見未安,故仰達矣。上曰,其時勢然,故買得民田,而至於延及山麓高脊之上,則寒心矣。明日次對,當下敎矣。淳曰,陵所樹木,則見種木置簿,二十四萬餘株今年所種,十一萬餘株矣。上曰,陵官頗勤矣。淳曰,參奉,頗善爲矣。上曰,雜草盛乎?淳曰,所種橡實,多腐傷,無生者云矣。上曰,雖多得木實,汗漫播之,如農人之播種,雖不腐傷,其能善生乎。淳曰,種橡處則姑無效,而陳處雜草,則似必茂矣。上曰,雜草雜樹茂盛,則自爾成藪矣。淳曰,俄見校正廳草記,則不知臣之本意,而有此仰稟矣。冊禮,似在匪久,今番以元子初生之意爲跋文,後則措語甚難便,今番非畢事之役,故姑印御覽之件,從後爲之,未爲晩矣。臣意則如此,而本廳之草記如此,臣未曉也。上曰,序文非多作之文,故已有下敎,而以大體言之,不可事□□爲序文,當更□侍校正廳草記□,諸臣以次退出。
==3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思漢在外,金尙魯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風日乖和,伏未審近日聖體,若何?臣等之未入侍,已逾一望,今日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以御牒書寫官,校正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金尙奎,昨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尙魯,引避經宿,尙未處置,諫院闕啓已久,俱甚未安,兩司除在外引避退待外,大司憲朴文秀,司諫李著,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賓廳會議時,政府堂上,所當進參,而左參贊李眞望,右參贊宋成明,俱在外未得上來云,政府堂上,無一進參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下敎矣。
○又啓曰,卽者議政府祿事,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會議,政府西壁,不可不進參,而左參贊李眞望,右參贊宋成明,俱在外未及上來,右參贊宋成明,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使之進參云,大臣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爲之。
○傳于李春躋曰,會議罷後,日勢將晩,大臣及備局堂上、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沃川郡守安允升,身死之代,南陽府使有闕之代,今當差出,而兩邑皆是弊邑,且當數遞,不可不各別擇差,營將及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重震爲獻納,申晩爲軍資監正,宋守謙爲兵曹正郞,李思胤爲戶曹佐郞,金正龜爲右通禮,鄭亨益爲右參贊,朴弼老爲司儀,趙階爲禁府都事,尹大柱爲活人署別提,趙尙綱爲掌樂院僉正,李義璧爲南陽府使,柳經章爲金川郡守,金啓白爲龍安縣監,金潤爲中和府使,李梅爲長水察訪,朴壽台爲延曙察訪,沈廷采爲沃川郡守。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游一所試官進,參議李匡輔進,參知金聲發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兵批啓曰,釜山僉使,不可不別爲擇送,而可擬之人乏少,未赴任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黃海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長培,戶奴呈狀內,上典得除本職,感激天恩,而年逾九袠,在鄕病重,末由上來肅命云,老病如此,不得上來,則雖是閑局,不宜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府使金養一,前郡守趙文璧,及第朴東憲,閑良金沔等,或軍器別備,或料辦捉虎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養一、趙文璧,雖已資窮,未經準職,朴東憲、金沔,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以柳純章爲黃海水使,金鑄爲釜山僉使,金希魯爲曹司衛將,李載岳爲兼羽林衛將,南輔明爲五衛將,元重采爲宣傳官,李泓爲江華監牧官,趙以健爲知事,南漢留營別將金鎛,副護金聖應、成義錫,副司果朴師順,副司直宋成明,廟洞權管張憲周,以上單付。
○吏曹口傳政事,注書單徐命臣。
○金尙奎啓曰,卽伏見黃海監司兪拓基,封進增廣監試初試榜目,則幼學吳泰鎭,改名泰錫書塡,有違格例,入啓榜目,何等事體,而其時試官,旣未免不察,本道監司之循例封啓,亦有其責,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啓曰,臣與政府堂上、六曹參判以上,館閣堂上,會于賓廳,嬪宮爵號議定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賓廳曰,加望以入。
○傳于賓廳曰,大臣、大提學、兩館提學,入侍。
○金尙奎啓曰,嬪宮爵號望單子,旣已啓下,招致禮曹郞廳,出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疏批已下,校理兪健基,亦旣蒙宥,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校理兪健基,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黃海水使,不數日內,摧促下送事,今日筵中,旣已定奪矣。新除授黃海水使柳純章,方在長湍府任所,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使之今明內下直,而畿邑守令,移拜閫師者,除朝辭赴任,曾有前例,黃海水使柳純章,使之交龜後,仍爲除朝辭,赴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白守一爲長湍府使。
○金尙奎,以禮曹言啓曰,今番上言之啓下本曹,可以議處者,已盡覆啓而其中幼學金汝珩,生員李復厚,幼學閔齊舜,通德郞權燦妻申氏,忠義衛金衡重,幼學成碩元,通德郞愼懋等,限內終不現身,其所呼籲,亦甚猥雜,依前例不爲回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慶尙都事趙侹,左道敬差官李顯望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顯望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趙侹時在京畿通津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新除授都事趙階,旣已赴擧,都事李思胤,移拜戶曹佐郞,本府回公都事,無以推移,假都事一員,令該曹差出,以爲察任,何如?傳曰,允。
○注書徐命臣疏曰,伏以臣於月前,大腫猝生於右肘,毒氣熾盛,症形危劇,不得不呈告出來,苦痛累日,僅得鍼破,此際本院,以久不仕進,至請牌招,而病勢方苦,無望陳力,坐違嚴召,幸蒙例勘,此非出於一毫圖便之私者,雖院中上下之所已共知,而其爲臣心之悚惶,當復如何?蓋臣此疾,非一時風熱之所祟也。濕痰流注,散而爲腫,故舊穴未完,新疽又生,疔根之隨鍼而出者,前後不知其幾許,遍臂皆瘡,其大如股,至如脫着飮啖之節,亦倩傍人醫者言,如不得及時調治,將來廢疾,而亦非旬月間可得差逾云,以此病狀,雖閑司漫職,當不可以束帶行公,矧玆秉管記事之任,所恃者惟手耳。恃焉而病且痰如是,則其將何所恃而出入於近昵之地乎?且臣於今日口傳單付之事,竊有所訝惑者,凡單付之規,舊薦已盡,擬望無人,然後始以單望差出,不然,則雖只有二員,必備望受點,乃例也。今則曾所被薦之人,其數夥然,而不爲之備望,獨以臣名,單付啓下,有若臣身之外,更無他員者然,臣誠莫曉其故也。臣雖無似,亦有一般知識,其可自以爲應次之員,而揚揚冒出,以壞廳中三百年故規,而莫之恤乎?雖無目前難强之疾,卽此一事,已難遽然出脚,特敍有命,職踐如舊,繼之以牌召,而不能爲承膺之圖,僅舁病軀恭趨闕外,瀝盡肝血,仰瀆威尊,伏乞天地父母,特加矜察,亟解臣職名,仍治臣罪,俾警他人,不勝萬幸,臣無任戰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判尹鄭亨益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眷佑我邦家,誕降聖嗣,付以丕子之責,三宗之寶緖有屬,萬年之洪休無疆,神人胥悅,寰區溢慶,臣於屛蟄鄕廬之日,承聞欣躍,殆至不寐,顚倒入城,預參賀班,以少伸區區抃蹈之忱,雖卽日溘然,更無所恨,念臣殘齡益頹,痼疾愈纏,久宜放廢田間,以畢餘命,近近以來,又有別般所遭,踪地尤蹙,懾處荒郊,泯默竢譴,前後動駕之時,亦不敢進伏輦路,以效瞻羽旄之誠,情禮都虧,罪合重誅,日昨有事先隴,强疾親檢,扶腋上墓之際,喘氣衝逆,吐血如瀉,暈仆不省,奄奄垂盡,不得已擔舁入城,以就醫藥,迺於夢想之外,忽承京兆新除之命,臣誠惝怳震駭,不知所措,夫詞訟之任,孰非重寄,而剸理之責,專在長席,固非人人可堪,如臣之癃孱昏憒,本不當擬議,今此銓部之苟然備望,殊失愼簡之道,而宸鑑遺照,恩點混下,聖朝棕核之政,未免誤了此一著,臣懍惕憂懼,至此而尤萬萬矣。使臣,苟可以策勵朽鈍,充備任使,則亦何必干冒尊嚴,輒事煩瀆,而惟其數年以來,衰落轉甚,精力全消,人事殆盡,實無一分奔走之勢,政府西壁,雖稱閑職,而猶且屢控血懇,必辭乃已,矧此見任,其煩簡劇易,視彼,何如,而顧何敢不自量度,冒昧承當,以速僨誤重務之罪乎?且今病狀苦重,血路一開,如水決壅,造次轉側,輒至吐咯,元氣澌綴,神識迷瞀,委廢牀簀,作一未泠之屍,官職去就,尤無可論,玆敢披瀝衷悃,疾聲籲呼,伏乞聖明,俯垂矜察,亟命鐫遞臣新授職名,俾得安意調治,以卒天地生成之澤,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傳于李春躋曰,旣已移職還給。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君命至嚴,不可違逋,天陛至高,不可瀆擾,而然臣違逋而不敢承,瀆擾而不自止者,是非臣所樂爲也。實出於情勢之萬不獲已,而批旨之下,責勉愈切,臣誠愕眙,莫省攸處,臣心之見諒於仁天,臣旣已仰認,固非敢以此有一毫自引之意,惟是顧畏人言,欲效自靖之意而已。向來臺垣之相繼論臣者,其疏俱在,一經按覆,可見臣被誣之罔極,安可諉之以一時傾軋視之,以若風過焉而抆拭自如,晏然爲進身之計乎?惟臣之備任使,蓋已久矣。聖明恒日知臣以何如人,而第臣之所自期者,汚不至患失之鄙夫,今聖明日加催促,俾喪其所守,將不免爲忘廉冒恥之物,臣固死罪,竊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臣本疏賤,過蒙奬拔,延登台司,托重至此,臣雖縻粉,猶不足以報塞,亦何敢頃刻而忘吾君父,負吾國家,苟占自便之圖哉?臣聞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廉義之有關於人國,誰昔然矣。今臣之一意斂避,寔遵方策之炯戒,則夫豈臣全無爲國之誠,而徒循末世之弊習耶?仍伏念年前相臣之被斥於臺疏也,竟許其乞辭之願,禮使之道,人皆欽仰,顧臣所遭,斷無復出之理,而今乃不垂恕察,一向羈縻,是固臣誠意淺薄,未能孚格,而在聖上體下之政,恐不無前後之差殊矣。伏況若添疾恙之敎,臣子所不敢聞,而輒下於絲綸之中,以致國體重傷,臣罪益增,伏地震恐,惟竢鈇鉞,朝以嬪宮爵號事,召牌來臨,而情地如右,未得祗承,逋慢之辜,尤萬萬矣。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遞臣職名,仍勘臣罪犯,以嚴國綱,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惶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何他諭?但頃者李載厚之斥,本非指卿,相職本事,旣已洞知卿心又無他,今予敦勉,必也造朝,事尤妥帖,皎然卿心於一世矣,何必因此辭職,若眞有莫曉者,傾軋之斥,果有可嫌者乎?卿之欲辭職,久矣,必欲辭相而後乃入,卿之恒日通透之量,豈忍爲此?爲卿慨然也,卿須體慇懃心曲之諭,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傳于宋秀衡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刑曹參判趙顯命疏曰,伏以國家不幸,宿將繼殞,外有鐵劍之利,內無干城之托,此正殿下拊脾興思,寤寐鉅鹿之秋也。所宜另加愼簡,惟才良是授,而畢竟中權之寄,乃在於一介迂闊措大,何哉?臣本無似,始以文墨事殿下,間値多故,橫入別途,凡所躋冒,類多分外,節次推遷,至於今日所叨而極矣。夫分所不當得而得之曰不祥,義所不當受而受之曰不廉,雖廟堂之薦臣者,豈欲處臣於廉義之外,而殿下之愛臣如子,亦豈欲臣之匍匐入於不祥之地哉?此蓋臣初不力辭於摠戎之命,遂猖披至此耳。滄浪之咎,尙何言哉?然戊申辭勳之日,殿下無成美之敎,則臣雖萬戮,必不受勳名矣。不受勳名,則無所辭於淸顯矣,不辭淸顯,則摠戎御營之命,何爲而加於臣身哉?臣固自誤,而亦殿下之誤臣也,甚矣。小人之腹,安得不致憾於天地之大也?然頭臚已謬,路逕遂別,雖役之下於介冑者,臣當不辭,而所患才力不逮,不足以當兵戎重事耳。摠戎雖曰軍門,特一藩閫之類,雖以臣之不肖,隨例酬應,可幸無罪,而至於本營,則事權之重,與訓局對峙,一有僨誤,國之安危立判,其非疏謬如臣,所可承當也,審矣。半夜嚴召之下,雖不敢不祗受命召,而退歸私次,震悸靡定,今始瀝血爲辭,哀籲於聽卑之下,伏乞亟命遞改臣新授御營大將之任,以幸公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玆將任,實循廟薦,卿勿過辭察任。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眷佑我邦家,聖嗣誕降,元良定號,八域含生,擧莫不欣聳抃躍,守土微臣,遠隔京闕,祗得與父老士民,北望雲天,倍切延頸之忱而已。仍竊伏念,如臣不肖,猥蒙洪造,叨忝重寄,因循荏苒,已及周歲,了無猷爲,坐費俸廩,俯仰慙恨,食息靡寧,區區所願,惟在於殫竭筋力,奔走期會,而無前疾病侵尋,才識鹵下,勉强不得,悔尤日積,且臣老母,年迫七旬,素抱痼疾,平居澟澟之狀,昔嘗屢煩於籲號,庶幾記有於聰聽矣。及至開春以來,又値節序乖換宿患氣滯之症,陡gg徒g致添加,今已四十餘日,一向彌留,劇歇無常,神氣損敓,連事湯藥,未有顯減,情理焦迫,不遑及他,公務多曠,已極悚悶,春巡將輟,尤切兢蹙,論厥罪戾,合被嚴譴,在公在私,不容仍冒,輒敢控瀝微懇,仰瀆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俯垂矜察,將臣職任,亟許遞罷,仍命有司,論勘臣罪,無瘝重寄,稍安微分,千萬至願。臣無任屛營祈望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副修撰尹敬龍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佑騭我宗祊,聖嗣誕降,名號早定,昔之憂悒,今焉謳歌,瘖聾跛躄,亦莫不蹈舞欣躍,顧臣以從班末跡,遠伏窮峽,不得隨簪紳之列,以效華嵩之祝,而只得與邑吏村翁,北望攢手而已。仍伏念臣罪積逋慢,恩深寬貰,三載善地,一念感霣,而竊嘗聞內服譴補與邊徼有間,因公請暇,來往無礙,亦有前輩已事,故臣於昨年春間,爲營先塋緬事,暫入京口,旋因道臣之狀促,重被聖敎之極嚴,罪上添罪,悚惕彌切,至今追思,若隕淵谷,不敢以時月之稍久,有所自恕,適於此際,敬奉除書,迺於二月十二日,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又令臣斯速乘馹上來,奉讀未半,感涕先零,吏民動色,隣壤聳聽,負罪賤臣,何以得此?臣誠驚惶愕貽,罔知攸處,而臣於本職,千不似萬不近,矢死自劃之義,前後疏供,悉暴無餘,伏想聖明,亦或記有之矣。果使臣文學才望,若有一分堪承之望,則臣雖愚迷,粗知臣分之甚重,聖眷之難孤,其何敢一例固讓,終自陷於慢君命之科哉?臣之苦心血忱,亶在爲聖朝,重惜名器故也。且臣積傷喪威,形存心死,加以數年以來,神精日覺消亡,髮白眼昏,衰相頓劇,尋常酬應,太半顚錯,猥膺民社之寄,欲效芻牧之責,而卄朔莅任,一味尸素,臣之所以萬一自效之圖者,又復剌謬,心常愧恨,撫躬悼歎,至於文字間事,如隔他生,不特古人所謂奔走簿書,都忘舊學者也。顧此墻面之媿,到老而益甚,守株之愚,閱歲而難變,尤何可以突然出脚,挾冊登筵,以益人之嗤點也哉?伏況臣不幸出身之初,臺疏囚供,相繼迭起,必欲混汚全榜,永枳榮選,自玆以後,騎省、薇垣,一倂呈遞,不敢以聖敎之開釋,自喪一身之廉隅,軍銜縣紱,黽俛gg黽勉g趨命,淸途華貫,逡巡却步,以爲一分自靖之計,而向來館職之乍出,適値坤聖患疹,議藥設廳之日,他不暇顧,冒沒出肅,粗伸起居之禮,反顧初心,餘愧猶存,又自前正言李台重疏出之後,同榜諸人,皆以此爲嫌,有除輒辭,則今臣所叨之職,何等地望,何等淸華?雖是自前應命之人,尙且引義力辭之不暇,到今難進之端,必辭之義,比諸往時,又加一節,尙何去就之可論哉?臣之待罪下邑,倏過兩載,回瞻九閽,不禁眷係之念,且當邦慶,倍激犬馬之誠,擬還京輦之下,少伸瞻依之計,幹當邑事,趲到西原,臣之素患嘈雜之症,重添勞傷之疾,僵臥旅邱,日就㱡㱡,隔死如紙,無計轉動,致令召旨久淹,臣於病裏,一倍兢懍,玆因縣道,瀝血拜章,伏乞天地父母,特察臣難冒之勢、難强之疾,仍遞臣不稱之職,更命選部,勿復檢擬,以謝公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勿復辭,從速上來察職。
○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臣於昨者,祗承試官牌,進詣喉院矣。得見持平金尙魯避辭,則以處置請出,大加訶責,至以多費心力,言議苟簡等語,作一斷案,臣該惑之餘,繼以一哂。夫臺閣敢言,固是美事,而亦安得事事得當,言言中窾乎?其言事之風,雖或可奬,論人之事,未免過實,則略示涇渭,固無不可,在前三司處置措語之用此等語句者,非特一二,則今憲臣過加嫌怒,噴薄至此,抑何故耶?近來世路,日漸狹隘,事雖出平心,輒必看作有意,莫非疑阻之致也。還爲之慨然,臣於尙魯,素無私好惡,而乍忝憲職,旋遭狼狽,纔就館直,又見顚躓,兄弟相繼,不少顧藉,蓋緣臣積見輕侮之故耳。尙誰咎哉?臣方在直,且已承牌,固不宜徑出禁門,效尤於年少悻悻之習,而斯今所處,非比凡僚,所被臺言,不啻尋常,決不可蹲仍榮次,貽羞朝廷,玆敢投進短章,蒼黃逬出,分義虧損,無復餘地,伏乞天地父母,俯賜鑑察,遞臣職名,仍下臣司敗,勘臣擅離之罪,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敦寧都正金夏明,前郡守李敏好,前縣監盧世煥等,疏曰,伏以皇天眷佑,元良誕生,萬姓延頸,八域係望,螻蟻臣等,幸老而不死,獲覩此宗社莫大之慶,雖今日便死,更無所恨矣。伏聞殿下悅豫之餘,特下備忘,激勉孝悌,表厥宅里,生者死,咸與斯慶,猗歟休哉,仍伏念殿下,自臨御以來,崇奬節義,旌褒忠孝,凡有節行之卓爾者,每令道臣,具以事聞,輒加寵典,甚盛擧也。臣等亦以先師故處士臣許格,至行卓節,欲有所仰聞於紸纊之下者,久矣,而顧念先師,懿節貞心,炳如日星,而一意遯藏,漠然無求於世,則今乃褒崇之請,出於門人,有非先師平日之意,故只竢早晩公議之發矣。迺者嶺儒權萬亨,爲格陳疏,仰請褒旌之典,有令該曹,稟處之命,有以知殿下値此皇壇秉壁之日,彰節表忠之意,尤有所興感於斯矣。臣等竊伏以思之,臣等常師事格矣。知格之行誼氣節,宜莫如臣等之詳,則獨使千里鄕儒,倡此公議,而徒守區區之志,終無一言之上徹者,或恐有歉於尊師之義,故玆敢不避僭猥,相率齊籲,伏願殿下,垂察焉。格之行身本末,業已備陳於儒疏,旣降,稟處之命,則伏想淵鑑,俯燭無餘,今不必煩複,而蓋其孝友之行,得於天賦,廬墓啜粥,終三年之制,血股和藥,救同氣之疾,凡有親戚之喪,不計有無,匍匐以救,及其季年,以其居遠松楸,不便省掃,結廬墓下,以寓終身之慕,其行誼之篤至,多人所難能,天澟倜儻,亢直不撓,言議風旨,動多激烈,早受業於文惠公李安訥之門,遂肆力文章,蔚爲先輩之所推奬,秉心公正,口不出比周之譚,檢身峻整,足不踐非義之地,且樂成人材,敎導不倦,苟見其長進,必喜形於色,一世志學之士,亡論遠近,爭相慕義,執卷踵門者,日益衆,其篤學礪行,尤爲士林之所欽仰,逮夫崇禎丙子冬,倡率義兵,將赴國難,聞有城下之辱,痛哭憤惋,至欲自裁,而不能得,仍語人曰,吾於帝秦之日,未能蹈海而死,將何以立於世?當是時格年方三十,久屈公車,世皆爲冤,早晩釋褐,乃其分內,而忠憤積中,萬慮都休,遂廢擧業,決意長往,隱於丹陽遯山之下,常置一部春秋於案上,數椽草屋,獨保大明日月,每與人語及皇朝,未嘗不抗慨嗚咽,淚爲之雨下,或夜起彷徨,或酒後感慨,有若窮人之無歸者,每年三月十九日,輒焚香哭毅宗皇帝,至老不廢,嘗於加平縣朝宗里,刻神宗皇帝御筆萬折必東四字,又於首陽山兄弟洞,勸立夷、齊廟,其不忘皇朝之心,澟然有辭於後世,後當孝廟銳意復雪之日,雖已遯跡於深山,慷慨憤發,日望大義之伸於天下,義旗未擧,弓劍遽遺,叫天痛哭,廢食隕絶者久之,每誦日暮途遠之批,輒必飮泣悲憤,其平生節行,有如此者,故人皆景慕,至以殷之夷、齊,晉之陶潛,比之,故相臣李景奭,以當今高蹈之士,白于筵席,先正臣朴世采,以大明處士,書其銘旌,其爲一世之所推重,槪可見矣。文章在格之節行,固不足爲輕重,而其忠義決烈之志,鬱於中者,發而爲文,每一吐辭,人多傳誦,有足以激發感慨之氣,尙論之士,莫不比況於杜陵之詩史,其爲有關於世敎,亦豈淺尠哉?臣等竊以爲丙子斥和之臣,危忠苦節,固莫如三學士之卓然,而格之樹立,亦無愧於三臣,特以處地之不同,生死有異,斯其貞操,若易地則皆然耳。其在公議,合有建祠之擧,而邦有禁令,不敢以此陳請,然其所守之義,旣有差別,而旌褒之典,獨不及焉者,豈非聖世之欠事哉?況伏聞近日筵臣,有以嶺人故處士金是榲之節行,陳白建請,特贈亞憲之職,臣等之先師行蹟,尤爲卓異,而只緣陳暴無人,尙未蒙一視之恩,尤豈不抑鬱之甚乎?當時及門而質業者,不無知名之士,率皆凋落殆盡,只有如臣等數三在耳。然皆年迫耄期,死亡無日,若於未死之前,得見先師之懿節,表揚於世,則豈徒臣等之幸而已。然惟國家之崇奬節行,加以爵命,何等盛典,而今此先師所樹之節,大有異焉。蓋爲大明,扶植綱常,則此實不常有之大節,宜加不常有之寵典,齊享忠烈之祠,固是公議之所屬,而如其不然,雖或只加旌褒,亦將使天下後世,知朝鮮有大明處士,豈不有光於尊周之義,而吾東方忠義之氣,庶必振作於今日矣。嶺疏,稟處之命,雖下該曹,而仄竢累日,汔無覆啓之擧,伏願殿下,俯察臣等之懇,一依近例,特加褒贈,申飭有司,亟擧旌閭之典,俾無稽延湮沒之歎,不勝萬幸。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亦令該曹,稟處。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扶護病父,體下之仁,感戴如天,而由限已過,病憂無減,雖不欲續續煩瀆,而私情之悶迫,豈有如臣者哉?且臣踪地之難安,非止一端,而前日請急之章,未暇及此者,情理爲重焉耳。念臣前冬憲職之自劾,實有虧朝儀、損臺體之罪,揆以王綱,合被重誅,公議過恕,遞免而止,至今思之,惶汗浹背,則其不可復玷於臺地也,明矣。至於向日前校理金若魯之疏,復尋前說,游辭譏斥者,世自有公眼,雖不足更辨,其困則甚矣,亦何可諉之往事,而冒沒於僨敗之地,以益其嗤點乎?日昨動駕時出肅,只欲一參陪從之列,少伸臣子之分而已。仍因供職,斷無其望,玆於天牌之下,隨詣闕外,更瀝危懇,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命鐫遞臣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方乞免,不宜贅及他說,而於一二近事,竊有微見,敢此附陳焉。向者史官焚草之擧,關係甚重,國言未已,承宣雖有罷職之命,而史官則置之,臣竊以爲未嚴也。夫《春秋》之法,自筆削之權,使伊日聖敎,果有不可傳者,則載筆之際,或自附於削則削之義,猶之可也。今乃不然,忽作前古所無之駭擧,使堂堂聖朝,乃有焚史草之名,惑一世之聽聞,貽千載之譏議,論其罪狀,豈止薄罷,而承史之區別,尤無意義,臣謂當該承旨及兼春秋,竝施削黜之罰,注書亦命罷職,以杜後弊,斷不可已也。臣於此,又竊有慨歎者,殿下欲明君臣之大義,破私黨之深惑,則十九下敎之一番宣示,足矣。不然則十行備忘之更加洞諭,可矣,何必屢煩引對,過費辭令,至使臣子有不敢聞而後已哉?臣竊惜之,伏願殿下,繼自今,留意於愼王言、嚴國體之道,書之簡策,言足聽聞,則豈不休哉?國綱陵夷,士習乖戾,鄕試亂場之變,無歲無之,昨年關西、嶺右之事,已極驚駭,而今又有湖南之報矣。若此不已,則國家將不得設場而取士,此豈細慮哉?臣取考其試所狀啓,則當初試題之不能詳愼者,試官之罪也。改題之後,猶復亂場者,擧子之罪也。莫重國試,生出變怪,至於如此,而朝家所以處之者,不過試官之削職而已,則日後之弊,將何以禁之?臣謂試官及首倡亂場者,摘發,竝宜施遠配之律也。國家用人,必循序而進之者,欲使其閱歷多,而才智長也。新除授摠戎使金聖應,地望才具,何所不堪,而出身未滿二周年,遽授此任,則未免太驟,今姑試之以前授西閫,使之熟諳邊事,養其威望,漸次陞擢,實合任用之宜矣。試官之不得違牌,曾有申飭,而昨日試官從二品之承命者,只是二人,事體苟簡,莫此爲甚,至於三牌不進者,紀綱所關,尤爲寒心,竝宜罷職,而試官之必以無故人擇擬,亦有成命,則今番試望中,如曾經文衡時任提學者,竝爲見拔,新帶將任不可鎖院者,乃反强擬,以致屢違召命,當該銓官,亦不可無警飭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日之事,予已忘矣,爾猶斷斷何哉?其在分義,決不若是,湖南試場事,業已處分,亦不必若是矣。金聖應爲人家世,非他之比,今者此任,豈曰太驟?三牌不進試官事,爾請是矣,依施,該曹堂上推考,宜矣。爾其勿辭察職。
○領敦寧魚有龜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冒控一疏,敢暴肝膈之懇,冀解新授將任,攢手顒祝,恭竢兪音,及承聖批,大失所圖,諭以勳戚古例,責以過讓,伏讀未半,心魂俱喪,抑塞之極,直欲逃遁而不可得也。臣之衰朽庸懦,本不合於將任,將任之中,尤不合於訓局之狀,前疏略已陳暴,而竊念自古設法,必以將兵之任,屬之武臣,而不徒取於國戚者,實出於奴耕婢織之義,況我朝則兵力單弱,國之所托重而恃力者,惟一訓局在耳。輦下親兵,專屬於玆,平居訓養鍊習,臨難則外禦內衛,其制置規模,極其嚴緻,故祖宗朝以來,尤重是選,每加另簡,凡於國戚之臣,雖或以小營閑局,間間差之,以寵其身,而至於畀訓局則絶無焉,其法意至深遠,誠以一或差失,將不得其人,則國之危亡,判焉故耳。今廟堂之所薦,聖上之所授,不量其任之至重,不問其人之必不堪,只以戚臣之故,擧一國元帥之責,容易授之,不少留難,以致軍政憒憒,靡所統管,萬一國家有事,無以得力,則臣雖滅死萬萬,何以贖其罪哉?御營之任,其所統率應接,比諸訓局,減得分數,殆十之八九,而臣近年以來,癃病轉深,氣力頓衰,自顧循省,實有難堪之憂,不但前後章牘,輒煩號籲,間於進覿之際,仰暴情私,而至以猶可支遣,不可輕遞爲敎,臣顧念國勢之孤危,仰知聖意之攸在,遲回六年,只自憂歎,今幸元良載誕,國本有托,人心賴而安帖,邦運漸向和泰,臣於欣祝之中,私自心語,竊擬一陳忱懇,解卸擔負,投閑處散,歌咏聖澤,有志耿耿,計未及遂,今忽以千匀之重,壓之於白首殘骸,其跋疐顚頓,不日而仆且死矣。臣歷事三朝,年過六十,受恩罔極,涓埃莫報,一身死亡,斯何足惜,而一日二日,如是羈縻,畢竟貽害於國事,有累於聖政,則必將爲負罪不瞑之鬼矣。玆敢不避煩猥,又復哀籲,伏乞聖慈,更加深思,特垂矜憐,速遞臣訓局之任,使兵事無誤,微軀獲全,以沒齒於聖化之中,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已諭前批,卿何過讓?卿其安心勿辭焉。仍傳曰,遣官傳諭。
○宋秀衡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三月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大臣、備局堂上同爲入侍時,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宋翼輝,記註官金廷鳳,記事官朴{{!|𪼤|⿰王詹}},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左議政徐命均,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吏曹參判申昉入侍。淳曰,夜來日氣不和,聖體若何?上曰,與昨一樣矣。淳曰,水剌寢睡諸節,一向有勝乎?上曰,然矣。淳曰,春節漸深,木氣旺時,倏乍之間,眩氣不復往來乎?上曰,不知其然矣。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淳曰,卽今雖無形現之症候,而諸醫久未診察,且或有預備之道,使之診脈,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應三、信、德履,以次進前診脈。聖徵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度數調均矣。應三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均平和,重按而亦有實矣。信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前則帶滑,而今無滑氣,大體左右調均矣。德履曰,脈候左關似沈,而右關猶有滑氣,三部調均矣。淳曰,聖候本症,是脾胃經,醫書云,脾胃經病,見好事聞好言則愈,正月以後,問安一向安寧,諸症無外現者,此是元子誕降,大孝所致,嘗與醫官言之矣。下情不勝喜幸,中脘受灸,自前每以爲重難,而卽今聖候雖安寧之時,方當春和之氣,不寒不熱,此時受灸,似不至甚難,下問於醫官而試之,何如?上曰,前亦言之中脘,非數百壯,未易責效,卽今時節雖好,夏享已近,當觀勢試之矣。春躋曰,翰注久無實官,注書徐命臣,頃者違牌坐罷,新進圖便之習未安,徐命臣敍用,何如?上曰,敍用付職,可也。春躋曰,政廳未罷,則使之擬望以入,政廳已罷,則口傳付職,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以榻前下敎書出}}上曰,大臣入來賓廳乎?春躋曰,大臣入來,而以政府西壁無進參之員,俄者爲變通啓辭,尙未下矣。上曰,西壁變通,已爲下敎,而若於會議,後爲次對,則日勢將晩,大臣及堂上中入來者,卽爲入侍事,注書出傳,可也。翼輝出而傳命,大臣以下入侍,醫官等,先爲退出。命均曰,數日日氣不和,聖候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寢睡亦一樣而水剌進御,不踰時乎?上曰,水剌不爲點心之故,或有踰時之時矣。上曰,吏兵批,政官望筒,速爲書入後入侍事,注書出傳,而夏享大祭攝行判付持入,可也。翼輝趨出,分付後還入,以禮曹夏享大祭,取稟草記,授春躋。春躋曰,夏享大祭攝行判付,持入矣。上曰,其時誤書判付親傳香單子,亦未能覺察而混下矣。以親行改判付,可也。{{*|以榻前下敎書出}}命均曰,昨日試官三牌時,御將趙顯命,有勿爲牌招之命,渠固執之故,自上亦如是,前例則不然,先輩之將任而入試官者,多矣。上曰,其違牌,似有所執,故三牌時有所區別,而前例如是,則後勿如前,可也。命均曰,卽今武將中無貯望之人,且顯命方帶摠帥之故,不得已擬望,而渠欲因此自劃於文職,別爲申飭,好矣。摠戎使金聖應,方在黃海水營任所,將任爲重,水使,今日政差出,不數日內,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以榻前定奪書出}}命均曰,義州府尹黃梓,以有老親,連呈辭狀,而其父方從宦,年亦未及於定式,別爲催促,使之赴任,何如?上曰,其親年,旣是法典之外,則此非陳達之事,自備局申飭,可也。命均曰,其爲人,貞介,且能守法,必善於邊任,地望久次,亦宜可陞故,陞之而只以備局,申飭,難以動念矣。上曰,其親年幾何耶?命均曰,今年六十九云矣。上曰,明年當遞耶?數遞則數遞矣。取魯曰,明年正月雖遞易,出代交龜之際,必費數月,自當過周年,近來灣尹,雖無老親者,未見過周年者矣。上曰,然矣。命均曰,谷山府使金啓煥,以軍布事,入於拿處中,而谷山例兼營將交代後,可以拿問矣。同罪守令之先拿者,皆不遞職,兼營將邑,不爲交代,而拿來者,亦有近例云,谷山府使金啓煥,姑勿出代,拿問何如?淳曰,不但谷山,楊州牧使趙儆,亦然矣。上曰,依爲之。{{*|以榻前定奪書出}}命均曰,凡上言四件事外,勿爲捧入,曾有定奪,而今番各廛人等,以其廛事上言,猥濫莫甚,而混同啓下,蓋廛人輩,與政院下吏,有顔情,故如此而承旨不能致察,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卿宰之受由下鄕者,多有過限不上來者,事體未安,工曹參判宋眞明,頃者以掃墳事,受由而遲回郊外,未及下去,因邦慶,徑爲入來,而日昨又陳疏出去,此則政院,宜不捧其疏,而曲循捧入,宋眞明,使之催促上來,捧疏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備堂差下時,以玉堂之言,引嫌不爲行公,卽今例兼,亦復撕捱,一不參坐,事極過當,從重推考,使之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刑判卽今入來乎?命均曰,方在闕中矣。上曰,注書出去,卽爲入侍事,分付,可也。翼輝趨出分付後還入。命均曰,西路各站,撥馬,疲弊莫甚,事極無據矣。彼中則每站,置驛丞立馬,邊情外不得使用,故事甚著實,而我國則不然,若干所立撥馬,本甚疲劣之中,兩西監兵營軍官,及凡因便往來者,皆給草料騎去,備局兵曹,亦多有此弊,實難支當矣。取魯曰,狀啓,以撥相傳當然,而其他憑公作草料,騎去者甚多,事極不當矣。廷濟曰,臣待罪畿營時,見撥馬極爲疲弊,無時頻頻摘奸,驛馬亦然矣。國家傳命之具,若是疏迂,誠爲寒心矣。上曰,西路則不知,而丁酉溫幸陪往時,予見各站撥馬,極不實矣。取魯曰,不但撥路如此,驛馬之疲殘,近來特甚,急時傳命之地,將至絶站,雖緣連歲荐經歉荒之致,而亦由於馬政之疏闊,勢固然矣。四五年來,臣未嘗奉命作行,而今番陵所往來,目見驛騎,其所疲殘,比之年前,不翅累倍,各站驛馬,殆不堪騎,或至於路中顚仆,國家所重,在於傳馹,而今至如此,誠爲寒心矣。上曰,極爲寒心,自備局各別嚴飭,撥馬勿爲濫騎事,亦爲另飭,可也。{{*|出擧條}}取魯曰,日昨皇壇親祀時,以樂章事,有所下敎,故臣退考《五禮儀》及謄錄,則用樂之規,天神樂則爲六成,地神樂則爲八成,人神樂則爲九成,故凡於太廟、皇壇及先農壇,諸祀,從前皆用九成,至於三成樂,則本無之,而《五禮儀》儀注,太廟則曰樂止九成,餘皆曰樂止三章,當初皇壇儀注中,樂章磨鍊時,用先農壇儀故,禮曹儀注,一從《五禮儀》,雖三成磨鍊,而樂章則連用九成矣。儀注與樂章,未免相左,事體未安,今後則儀注,似當從樂章改之矣。上曰,自今以後,儀注一依樂章爲之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取魯曰,臣頃以永禧殿奉審事,進去,第二室影幀可悶,面部漸漸漫漶,所見未安,故敢達,別遣大臣奉審後,改模一本,似好矣。歲月愈久之後,眞本漸傷,則豈不益可悶乎?上曰,來年是奉審次例乎?待來年奉審亦悶乎?取魯曰,乙巳年小臣,以禮參奉審之後,今番又奉審,渝傷不啻倍之矣。上曰,一室御容,模寫不久,三室奉安,亦纔過百年,第二室之如是渝傷,勢所然矣,肉色似異乎?淳曰,此則畫師瞻望,可以知之矣。上曰,近來畫師秦再奚,死後無成樣者矣。方外或有以畫見稱者耶?先朝御容畫出時,金鎭圭、鄭維升,皆參與矣。第一室模寫,曺世傑爲之矣。取魯曰,明年雖是次例,大臣奉審後,所見甚悶,則雖今年親行奉審,亦何不可耶?一經暑濕,漸不如前,模寫如重大,則改褙亦似無妨,博議而處之,何如?淳曰,改褙事體,尤重難矣。上曰,改褙似不可爲矣,旣達之後,事體重大,大臣先爲奉審,可也。命均曰,奉審時,禮官似當同參矣。上曰,然矣。{{*|以榻前下敎書出}}取魯曰,臣於今番大報壇親祀,陪從往來時,始見北邊宮墻甚低,外人可以踰越往來,申飭兵曹,使之高築,何如?淳曰,自曜金門至軍營上,宮墻僅至腰,墻外步行者,皆俯視,雖至短少者,可以踰越矣。上曰,庚戌年有踰墻之變,後武德門邊宮墻,始改築矣。今聞所達,誠極寒心,速爲改築事,申飭兵曹,可也。取魯曰,此不必出擧條。兵曹判書趙尙絅,時方入侍,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長陵水道,防川諸具,已皆準備云,此事,何以爲之耶?命均曰,卽今方農之時,始役誠難矣。取魯曰,卽今春事正殷,此時動民,恐有違於王者不奪農時之義也。上曰,予之俯詢有意,禮判所達,是矣,而已備之物力,當思區處之道,若至來年,則將爲盡棄,若以來年辦備之物力,募軍始役,則似易矣。命均曰,烟軍本不能力役,沿海民人,善於防築,若用此等募軍,則爲好矣。淳曰,若以浦民募役,則可以著實赴役,且雇價是爲生理,似無呼冤之端矣。取魯曰,若以生理反勝,募民於農時,則擧將捨農而趨募,是導民以懶農也,亦非勸農之政也。上曰,然矣。若用其處募軍,則懶農者,將益懶矣,募用京軍,則何如耶?廷濟曰,京募軍亦有弊矣。淳曰,此事物力必多入,今年內決不可爲,姑待來年始役,而已備之物力,如空石穀草等物,散給民間,宜矣。上曰,已備之物力,散給于民間事,分付畿營,而以明春解凍後,始役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右相久不出仕,廟堂事,誠爲可悶矣。上曰,右相去就,卿則以爲何如?其必欲一遞者是耶?卿前有所達,一遞伸其廉隅,後可出云矣,凡事躬自厚易矣,卿必有私室料量者,卿豈咫尺欺我乎?命均曰,臣於私室酬酢時,以異於臣之向來所遭,已言之矣。前事之誤,上敎亦言之,無可撕捱者矣。上曰,右揆行公,則可以妥帖,而卿前有所達,故欲知卿見而問之矣。卿之私室酬酌,與予見無異矣。上曰,民事姑無可爲者耶?守令盡爲下直乎?春躋曰,赴擧者一二人,尙滯,其外皆下直矣。淳曰,長陵白虎靑龍兩邊垓子,俱非初定之界,至於案山,山脊無火巢,盡數起耕,耕者,持牛越視陵上,所見極爲寒心矣。當初定垓子之時,交河、坡州、高陽三官,主管鑿役,而垓子不可不改定,山脊犯耕處,亦當禁之矣。取魯曰,垓子改定,而當該三邑守令,不可不論罪,陵上越見處,犯耕民習,極爲可駭,此亦國無紀綱之致,其中最近處犯耕者一二人,摘發重治,俾少知陵寢之重,宜矣。上曰,道臣奉審時,不爲周視垓子耶?昉曰,道臣奉審,只奉審陵上及丁字閣,點閱祭器等物而已。上曰,主山何如?淳曰,主山,邊雖少促,非相見之地,似無害,靑龍邊單薄,且兼案山所見,極悶矣。上曰,卽今已耕作耶?廷濟曰,此則不可論已耕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鑿垓子時看役,三邑守令竝拿處,垓子,待秋遣禮官改定,可也。{{*|榻前下敎書出}}淳曰,交河之民,到處成群,號訴移邑,四十朔,已八易倅,當初移來六十餘戶,太半流亡云矣。上曰,數遞之弊,如是矣。廷濟曰,卽今翁主宮,有木綿輸送之命,而本曹皆用前例,考見前例,則出閤宮家,無輸送之例,故敢達。上曰,明善、明惠,兩宮前例,俱有之矣。先朝或賜與諸宮家之時,亦有直爲判付於政院之例矣。命均曰,戶判所達,似以出閤後輸送無例爲言矣。上曰,以予曾所見者言之,出閤宮家輸送,亦有例矣。廷濟曰,前例如此,則該曹勢當奉行,而創行則爲弊矣。上曰,創行之事,予不爲之矣。命均曰,卽今謄錄可悶,所謂謄錄,次次漸廣矣。上曰,謄錄漸廣,卿之所達,未知指何事,而今番邦慶後賞典,亦不無濫觴,予亦知之矣。然今番邦慶,以若干浮費,雖欲買之,豈易得乎?春躋曰,備局堂上尹陽來,同爲入侍事下敎,而不爲入侍,事甚未安矣。上曰,從重推考。{{*|出擧條}}上曰,禮判進來,宗廟大祭攝行則有親傳香,親行則無親傳香,而親傳香單子入啓時,未能覺察而啓下矣。夏享大祭,旣以親行事改判付,而親傳香單子,爻周未安,置之,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三月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大提學、兩館提學,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大提學尹淳,弘文提學宋寅明,藝文提學申昉,右承旨金尙奎,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廷鳳,記事官朴{{!|𪼤|⿰王詹}}入侍。徐命均曰,嬪宮爵號,俄已加望以入,而承此賜對之命,臣未知聖意有在而然耶?此等文字,自有所用之字,不可取用他字,故擇定極難矣。上曰,所用字抄集爲冊子乎?尹淳曰,自周公以下,凡諡法應用之字,有之,而不但用諡號也。爵號等事,皆用此法矣。上曰,尊號,亦用此法所在之字乎?命均曰,列聖朝尊號,好字,則皆盡用之,必欲避先朝徽號,故極難得矣,若用別件字,則豈乏文字耶?上曰,予知其然,故加望,而加望之字,反不如初矣。初望首副二字,則好而孝字,取用孝章之孝字,於心不好,哲字,連嬪字呼之,則音響不好,闕內問安時呼之,且問安單子,以諺文書之,連音口呼之聲,終似不好,何字可以無妨於音韻耶?命均曰,顯字有之,而近於先朝徽號矣。上曰,太近矣。淳曰,靖字字義,則極好,而音響亦不能無不便矣。上曰,端字好,而逼於先后徽號,其法中諸字皆未安,別般字擇用,何如?淳曰,自先朝再用之例,多矣。德嬪之德字,景字,皆疊用矣。命均曰,壽字何如?上曰,太野矣。命均曰,若用法外之字,則宜字,似好矣。淳曰,自上特敎擇定,則何必用法中字耶?上曰,爵號若用二字,則音響好,而一字故難矣。寅明曰,明字,似好矣。上曰,逼於先朝陵號矣。命均曰,莊字無拘礙之事矣。上曰,莊嬪之音不佳矣。昉曰,端字,無可避之嫌矣,雖有端宗、端懿兩徽號,取用一字,自有前例,庸何妨乎?淳曰,今此爵號,非久遠所用之號,雖有少少不便,何關耶?上曰,仁淑王大嬪及德嬪,仍用之矣。命均曰,聖意必有所思之字矣。上曰,予亦思之,而未有定耳。古人率口定之而皆好,今人會議擇定而皆不好,可怪矣。淳曰,貞字敬字皆好矣。上曰,敬字則以諺文書之,同於先號,仁字似好,而亦有逼處矣。寅明曰,備望之外,只有和字矣。淳曰,字義不合矣。命均曰,昭字何如?上曰,昭字音不好矣。昉曰,如此故自前多疊用之字矣。寅明曰,懿字何如?上曰,逼於端懿矣。予意則康字好,而於古有之,至今不呼諡號,皆以康字音呼之,決不可用矣。命均曰,哲字則音不好,思字則字義雖好,而面目不好,自上特敎以定,何如?上曰,哲字乃望中第一,而音未妥當,思字則面目可憎矣。予若有所思之字,則當特下而終不得,故引見卿等矣。諸臣將懿惠恭宣婉溫順純等字,連嬪字口呼陳達,而不能定。上曰,韻考,卿等皆誦之乎?淳曰,雖不能誦,而其中可用字,則庶當思之矣。命均曰,自上特敎爲好矣。上曰,注書出去,持韻考來。綽曰,字彙正字通等冊,似好矣。上曰,第持韻冊來。綽持韻考來。上曰,三韻通考字不多,注書所謂字彙之說,儘有理矣。命均曰,字彙則多有隱僻字矣。上曰,隱字何妨耶?其韻考,傳給大提學,可也。淳受韻考披閱,與兩館提學,私相論難,良久而未得擇定。上曰,賢字何如?淳曰,賢字,乃平聲也。似未妥當於音響矣。上曰,顯字、賢字,優劣何如?以諺書之則同故,婦女但知諺文,而不能高低,必相換呼之矣,哲字呼之,其音何如?卿等試呼之。淳口呼數次曰,近可而不無拘礙矣,更思之,則賢嬪宮之音,似無妨矣。上曰,烈字何如,勝於哲字乎?昉曰,烈字字義,不襯矣,臣意光字,似好矣。上曰,不有拘於予之表德乎?命均曰,決不可用矣。上曰,賢字,於法有之乎?淳曰,有之而前無用處矣。上曰,《貞觀政要》,有曰賢妃生五月而能文云云,賢字古亦有用者矣。命均曰,特敎之外,臣等則似不能定矣。上曰,恩字、隱字,何如?下之作則好,而上之賜則不好矣。淳曰,二字皆不好矣。上曰,如此則雖終日不能決定矣,仍下望單子。綽,受而傳于大臣,命均開見,以御筆書賢字於備望諸字之首,落點於其上矣。淳曰,嬪宮已有定號,似當設都監擧行矣,以賢嬪宮玉印都監爲名耶?上曰,亦有儀軌矣。都監卒事,容日幾何耶?淳曰,日子似不至許,久矣。上曰,用舊禮而以銀爲印,何如?我國御寶,皆有金銀矣。予欲遵古事,諸臣之意,何如?寅明曰,臣意亦謂以銀爲之無妨矣。上曰,都監知悉。有玉則以玉爲之,無玉則以銀爲之。淳曰,戶曹有玉,銀玉間指一下敎,何如?上曰,玉則採取爲難,故有此敎矣。戶曹有玉云而玉品若太不好,則亦難用矣。都監,臨時草記稟定,可也。寅明曰,都監堂上,自本曹,卽當啓下,而造印之以銀以玉,姑未決定,都監名號,何以爲之耶?上曰,待禮曹草記,以玉爲印,則以玉印都監爲名,以銀爲印,則以銀都監爲名,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3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陳疏}}。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未肅拜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尙奎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取稟。傳曰,爲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金尙魯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宋秀衡啓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對物論矣。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漢弼,方帶能麽兒堂上矣。今日乃是能麽兒坐起日次,而本廳堂上三員內,鄭壽松,武二所試官進去,元弼揆,武臣堂上祿試射試官進去,臣漢弼,今方入直,他無推移開坐之員,不得已晝仕出去之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金尙魯,引避退待,已至累日,而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朴文秀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副提學尹惠敎,承批之後,連違召牌,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闕直,今至累日,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提學尹惠敎再牌不進推考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更爲牌招。
○傳于金尙奎曰,法講之停,今已久矣,其在事體,豈可任其儒臣之撕捱,若是久停法講?副學雖已牌招,禁推諸儒臣,不過飭礪,竝放送,牌招入直後,因稟經筵。
○以副提學尹惠敎上疏,傳于金尙奎曰,初旣承批,不宜撕捱,而非政院之所可曲循捧入,此疏還給,明朝牌招。
○以校理任珽,修撰金相奭、金尙翼、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明朝牌招。
○注書徐命臣,陳疏受由,代以李壽德爲假注書。
○吏曹玉印造成都監堂上二,行工曹判書尹淳,行禮曹判書金取魯,郞廳二,禮曹佐郞李錫福,工曹佐郞林象鼎。
○金尙奎,以禮曹言啓曰,來四月初八日,宗廟夏享大祭,親行事,命下矣依此擧行事,分付各該司,永寧殿,同日遣大臣行祭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三月十六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永禧殿第二室影幀,大臣及禮官,擇日奉審事,榻前下敎矣。奉審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三月二十五日爲吉云,以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臣取魯與工曹判書臣尹淳,同會戶曹,所在玉材,取來看審,則其中有可用之品,以玉印造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𪳣|⿰木卨}}卿,啓公事判付內議處事,命下矣。擊錚罪人,則例有放送議處之規,而時無放送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放送議處。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楊州牧使趙儆,谷山府使金啓煥,海美縣監具文泳等,拿處事,傳旨啓下,故竝交代後,拿來之意,啓稟蒙允矣。今日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以軍布事拿處守令,姑勿出代,拿來事榻前定奪,而趙儆,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金啓煥、具文泳等,時在各其任所,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左副承旨魚有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一味屛伏,瀝懇祈免,非專由於李載厚之疏也。此固聖明之所俯悉,而今玆批旨之下,又復以果有可嫌爲敎,臣誠抑塞,莫曉聖意之所在也。載厚之後,踵起而論臣者,其所爲言,尤極巧憯,到今日久之後,尙有餘悸,晏然復進,萬非廉義之所敢出,區區微尙,終難變改,而情勢之外,賤疾又劇,謹當更尋長單,必以鐫解爲期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武臣堂上朔試射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試射時,武臣堂上金震胄,片箭發射時,佩四矢而入射,偶然見捉,故招問其曲折,則欲爲優等,果爲佩四矢以入云,國試何等嚴重,而渠敢法外加矢,未免有用奸之罪,其在懲後之道,不可置而勿論,令攸司囚禁,依律科治,何如?傳曰,極爲無據,令兵曹,決棍汰去。
○司諫李著啓曰,臣情理旣切,踪地且蹙,昨於嚴召之下,敢暴難冒之義,兼以目前數事,贅陳於疏末,誠淺辭拙,固知不槪於上心矣。及承聖批,略蒙採納,而至於上款事,不惟不賜開可,責諭備至,辭旨頗嚴,臣於是誠不勝悚恧之至,夫史官焚草,何等擧措,而處分不嚴,國言愈激,則臣之請罪,卽一世公共之論,而其所數語仰勉者,亦敢聖上,因此事而愼重於辭令之間而已。區區憂愛之忱,只出於有懷無隱之意,則此豈欲齗齗於旣往事,而亦豈昧於分義之嚴而然哉?至若湖南試場之事,臣非不知聖明之業已處分,而當此末路,噂曉變怪層生之日,此等事若不痛懲,則前頭國家,將無以設場而取士,臣之竝請重勘,良以此也。金聖應之爲人門地,臣非謂不合於將任,而平時用人,異於臨亂,萬里前程,何必汲汲?臣之所言,實欲其益加儲養,爲他日大用地耳。今殿下,於此亦不裁察,或敎以不必若是,或諭以豈曰太驟,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信於君父之致,尙何顔面,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行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情危病痼,決難仍據,而三單再疏,俱靳恩許,怵分畏義,黽勉承膺,連値動駕,不敢更瀆,忍死供劇,以迄于今,素患痰火之症,昨忽添劇,氣升則胸膈痞悶,咳喘促急,勞動則怔忡驚悸,咯血無算,胃敗而食飮頓減,脚痺而步趨甚艱,見方落席濫濫,殆無起色,雖欲强策仕進,末由自力,出納重地,不容暫曠,玆具短章,疾超呼籲,伏願聖慈,天地父母,俯垂憐察,特命遞改臣職名,俾得安意將息,以尋生路,千萬幸甚。昨日筵中,以翰注之久無實官,事體未安之意,略有所達,且陳堂后實官,一則有相避不得付,一則違牌坐罷之由,則自上敎以徐命臣,敍用付職,入侍注書出傳下敎矣。退而聞之,則卽已望單啓下,蓋旣有薦中諸人,則必備望,例也,臣亦以當爲備望仰對前席,而院隷迷甚不送薦狀,乃有此單付之擧,致令堂后,引作難進之端,其所爲嫌,雖涉太過,欲守廳規,可謂得體,凡事一或錯了,則易成謬規,關係古風,略此尾疏,俾本院該曹,毋或更引此例於日後焉。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知申之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職。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昨伏見諫臣之疏,以試官望事,咎責臣曹,至請警飭,臣於此不勝瞿然,而繼之以訝惑焉。夫文試考官之不可不擇,臣亦豈不知之,而如有館閣堂上之無故應入者,則亦何敢有所取捨?曾經文衡者,只有禮曹參判臣李德壽,而方爲長陵奉審之行,未及復命,不可備擬於開場隔宵,出牌立卽之試官望,曾經館閣而應入試望者,卽是本曹參判臣申昉,而與臣方同席呼望,考試事體嚴重,呼望之人,亦不可自書其名,至於將兵之臣,元無不入試望之事,自前主試者,非止一二,且見今帶將任者,亦是見擬館閣之人,則有不可無端見拔,其或擬而或不擬者,卽皆事勢之所不能已,臺臣旣不知此等事狀,則泛看試望,言之如此,固無足多怪,而自臣所遭言之,則誠是意外矣。然毋論本事之如何,公議旣峻發,則在臣私分,有不敢自安,敢此陳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銓職,以重國體,俾安私心,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臣伏聞嬪宮議號之擧,在於十六日,而聖上有左右參贊必令來參之敎,夫議號盛禮也。聖敎況又諄切,臣雖屛伏之迹,豈敢不思蠢動也?玆於今曉,擔舁前向,纔到果川地,適値日氣猝泠,觸冒風霧,病情大發,叫倒不省,雖姑不知何樣症患,而決無自力趲行之勢,賓廳會議,旣是明日,則又無調息進參之暇,玆不得不疾聲仰呼,請伏嚴誅,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嚴治臣慢命之罪,以正王綱,仍將臣所帶政府西壁之職,及時變通,使朝家大禮,毋致缺闕,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登途不及,其何爲辭?卿其勿辭,調理上來焉。
○行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臣白首殘年,忽遭年少臺臣情外之斥,蒼黃投疏,徑出禁扃,情地迫隘,轉動不得,屢承嚴召,一味違逋,席藁私次,恭竢誅罰,不意三牌之命,出於格外,且伏讀下政院備忘記,以法講之久廢爲敎,聖上典學之誠,若是勤摯,而不能奉承,臣等之罪也。何敢復爲撕捱之計,而顧今臺避,尙未處置,揆以公體,斷無冒出之理,隨詣闕外,略陳情悃,退歸私次,臣罪至此,無所容逃,伏乞聖明,遞臣職名,勘臣負犯,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御前還給。
==3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給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尙奎啓曰,預備兼春秋,常時留待事,下敎矣。朝者預備兼春秋崔成大身病,代以判校吳命季,付標啓下之後,累度催促,尙今不來,況此下番遞易單子,未啓下之前,預備尤當趁卽入來,而如是怠慢者,極爲可駭,不可不別樣論責,而本院請推之外,他無可施之罰,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金尙魯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金尙魯,司諫李著,引避退待,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未肅拜外,大司憲朴文秀,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尙奎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以校理任珽,修撰金相奭、金尙翼,副修撰沈星鎭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本曹軍色郞廳,乃是緊重之任,若差兼春秋除本仕,則職務曠廢,故例有啓請減下之規矣。一軍色郞廳,朴{{!|𪼤|⿰王詹}},以兼春秋啓下,當此軍布上納之日,趁不捧上,則遠道軍民之久留京中,亦甚可慮,朴{{!|𪼤|⿰王詹}}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因兵曹草記,下番兼春秋朴{{!|𪼤|⿰王詹}},今姑減下事,允下矣。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在外,右承旨金尙奎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試官進,參議李匡輔病,參知金聲發進,同副承旨宋秀衡進。以朴弼均爲校理,鄭羽良爲大司成,吳光運爲同義禁,李萬選爲判尹,洪得厚爲兵曹正郞,金汴光爲佐郞,金令行爲平市令,洪致期爲禁府都事,金致謙爲敦寧主簿,趙哲命爲司圃別提,李漢相爲典籍,閔通洙爲醴泉縣監,李敬臣爲永同縣監,李安世爲古阜郡守,兼瓮津府使柳純章單付,前副率李世煥,今加通政,所敎門徒中及第四人,生進十九人,加資事,承傳,兼春秋洪廷命單付。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校理朴弼均,時在京畿通津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又啓曰,今三月十八日,增廣文科初試二所圍排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惠民署湯藥使令達文,無緣闕點,令攸司推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觀象監提調申思喆,以齊陵莎草枯損處奉審事,明當出去,而勢將屢日經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又以禮曹言啓曰,宗廟夏享大祭親行事,已爲啓下矣。《五禮儀》,有大祀後陳賀訖飮福宴之文,而本曹謄錄,則每以近年以來,竝爲停止爲辭,而有權停之命矣。今此親祭時陳賀飮福宴等節目,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近例爲之。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今玆恩命之屢違,極知萬萬惶悚,而旣未供職,則終不敢冒受常廩云,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高陽前郡守洪應夢,坡州前牧使李浤,交河前郡守洪晉猷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浤,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洪應夢、洪晉猷等,今日赴擧云,待其出來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黃海監司狀啓,據本府覆啓內,長淵府使李彦燮,拿問後稟處事,允下矣。李彦燮,時在京畿水原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三月十八日,幼學李瑋星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幼學金宗漢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敦化守門將李柱,曜金門守門將鄭達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武臣堂上朔試射所草記金震胄片箭佩四矢罪,令兵曹決棍汰去事,命下矣。金震胄,決棍二十度後汰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八度呈辭。答曰,昨於批旨,復悉予意,而卿胡不諒,又尋辭單乎?此因予誠淺之致,只自恧焉,夫復何諭?惟願卿須少諒此意,顧此國事幡然造朝矣。所辭不允。卿勿困我,卿勿困我,安心勿辭,其卽偕入,用副抑鬱之心。仍傳于金尙奎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左副承旨魚有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情地旣甚臬兀,宿疾近又添劇,不得已更尋長單,顒俟許解之命矣。批旨特下,誨責尤切,疾痛之呼,亦未蒙憐察,臣誠狼狽悶鬱,不知所出,顧臣情病如有一分可出之勢,則何敢一向違逋,不爲變動之計乎?左思右量,終難抗顔而進身,明旨之下,又未祗承,伏枕惶隕,唯待鈇鉞,從當更瀝危忱,仰請處分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夜對爲之。
○掌令李台徵疏曰,伏以天佑宗祊,元良誕降,實萬世無疆之休,雖遐僻蠢愚,莫不鼓舞相賀,況臣忝居從班,區區懽忭之忱,奚特百倍恒人?臣於前秋,冒叨本職,妄陳一啓,重觸天威,而聖度天大,罰止外補,匪譴伊榮,且惶且感,念臣本以空疏之才,過蒙拂拭之恩,出入臺地,蓋有年所,人不稱器,言未適用,而矧今年過半百,齒髮摧頹,神精日覺消耗,疾病又復侵尋,自從譴補以來,惟以求芻牧恤殿屎,爲一分自效之圖矣。不料莅任半載,復畀宿趼,馹召遠降,峽民咸聳,臣於是,一倍增悚,九頓以謝,誠不知報答之所,恩召之下,不敢淹稽,驅策病軀,昨纔來伏私次,而屢試僨敗之地,不惟自劃已審,抑有戴罪未勘,不容復玷於臺次者,臣於昨年斥補之後,重以在臺時不能檢下之罪,臺言峻發,譴罷特降,而旋以所遞爲慮,還收已成之命,現告旣出於爛報,而遽爾中寢,傳旨只捧於僚臺而臣則苟免,夫罪在當罷,則法不可以所遞而有所容貰,罰及同僚,則義不可以倖逭而有所自揜,其在自處之道,只當泥首縮伏,以竢勘律,至於臺職去就,今非暇論,玆敢略暴危衷,仰申呼籲,伏乞聖明,亟勘臣罪,以嚴公法,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望,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於見職,有決難冒當者,蓋秋官之長,例兼備局,頃因對書之濫差,致有儒臣之駁論,則其稱號旣同一司,其人望自有定分,豈可謂不足於別差下,優於例帶耶?此生此地,已隔弱水,故初自京兆移除之日,屢違嚴召,蹙伏竢譴者,不但爲衆所共遭之情地,而昨承重推促入之命,方在闕中,未敢進步者,實出於身無二用之事勢也。每當備坐,稱病不進,輒於其日,勉赴本曹,事欠誠實,迹甚危臲,殆同病風半身不遂,自省多慙,人謂斯何,毛旣無傳,皮將自棄,此爲臣必遞之一大關,而且伏見南原君{{!|𪳣|⿰木卨}},擊鼓之供,怒於落訟,極口醜辱,山事曲直,必有公眼,臣不欲辨明,而不料宗宰之口業,同朝之蹈藉,乃至於此也。苟使臣剛明中正,素孚於人,則豈有市怨召讎,而無情者之虛辭反詈,若是之酷哉?臣雖駑劣,職忝八座,飽受落訟人無限侮詆,而抗顔仍廁於詞訟之地,則其爲羞薦紳而辱朝廷,顧不大歟?此又臣必遞之一大節也。玆敢不避煩猥,仰瀆崇聽,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遞本職,處以散地,俾得隨分奔走,小報恩涯,以安私心,以存國體,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頃者儒臣所達,其涉太過,卿何以此過嫌?例兼南原供辭,亦涉過中,尤何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司諫李著,疏論考望事,竊有駴悚不安者,夫曾經文衡之人,奉命未還,則以爲見拔,旣非實狀,將臣鎖院之例,前後非一,則謂之强擬,亦何所據,而其所謂時任提學,卽指臣而發也。科擧事體,至爲嚴重,自擬考官,前所未聞,臣旣進參於備擬之時,則臣名之不在其望,事理之所當然,格例之所以存,臺臣之反以爲罪,尤不可曉也。臣本無似,久叨匪據,動輒招郵率多意外,而今玆人言,誠非所料,自顧兢蹙,理難苟冒,玆敢略陳委折,干瀆宸聰,伏乞聖明,俯垂照察,刋削臣職,嚴加譴罰,以伸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
○乙卯三月十八日二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尹惠敎、宋秀衡,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惠敎,讀自冬十月沛公至霸上,止十一月漢立韓王孫信爲韓王。上曰,承旨讀之。秀衡,讀自韓還都櫟陽,止漢遣酈食其立六國後。上曰,注書讀之。壽德,讀自夏四月楚圍漢王於滎陽,止彭越下梁十七城。上曰,上番《春秋》讀之。廷鳳,讀自漢王遣酈食其說齊,止漢王還櫟陽。上曰,下番《春秋》讀之。廷命,讀自春二月漢立韓信,止楚與漢中分天下。上曰,文義爲之。惠敎曰,無他文義,沛公入秦,不殺秦王,除秦苛法,此可見王者創業垂統之道矣。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漢祖始初規模,與此暗合,而項籍則與之相反,所過殘滅,坑秦卒二十萬,殺秦王、子嬰,所謂八年空爲漢驅除者也。先儒歸之於天之氣數者,誠然矣。上曰,聖人不言命,不可專歸之於氣數矣。鷄鳴而起,孜孜爲善,舜之徒也。漢高,豁達寬仁,能聽樊噲之言,此則孜孜爲善,所以得天下也。項籍,强暴嗜殺,不聽韓生之說,此則孜孜爲惡,所以爲韓禽也。惠敎曰,樊噲,不過麤豪者流,今感回漢高,能成基業,其功誠大矣。項羽若聽韓生之言,則漢之爲漢,豈可必乎?漢高用噲言,項羽烹韓生,楚漢興亡之分,可見於此矣。秀衡曰,外黃令舍人兒能一言而使羽覺悟,可謂勝於范增矣。增則知沛公龍成五彩,而必欲勸羽殺之,此所以不如外黃舍人兒之言也。上曰,初不審去就,此則增之過,而旣已委質之後,則必欲殺之者,亦是各爲其主,無足怪矣。惠敎曰,范增當初勸項梁立義帝,增,固義帝之臣,而義帝被弑之後,增之事羽,固不善矣。上曰,其時當去之而不去矣。惠敎曰,養民以致賢人,此其時形勢使然矣。用賢所以養民,此平時之言,而當其時,蕭何之言如此者,以切於時務而言也。上曰,此蕭何猝創之言也。惠敎曰,張良復歸漢,表而書之,所以明良之去就心事云者,先儒之論多有之矣。韓信亡去,而何自追之?此則韓信雖去,而故待蕭何之追及云者,明儒議論亦有之,槪不無意見矣。上曰,信以不用而去,而待何之追,豈其預料乎?此言似過矣。惠敎曰,兩角峯頭,遲回不去,所以待何也。上曰,初已有其意,故請爲假王,期會不進,終有不均之心矣。秀衡曰,韓信,功則大矣,漢祖,殺之雖過,而韓信,安得不死乎?始終處義,終無臣節,當天下甫定,人心危疑之時,雖非高祖,豈無忌憚之心乎?渠旣失臣道,見兆處甚多,畢竟就戮,固勢然矣。漢之於信,亦非薄德矣。上曰,太公、伊尹、傅說,決不如是,韓信之禍,終由於自重,如太公不遇文王,則不過爲嚴子陵耳。惠敎曰,恃功自重之意有之,決非純臣矣。設壇拜將之時,楚漢興亡分去住,信之不保者,固其勢矣。上曰,人臣之道,專意所事,可也,而初旣有欲愛心,末乃欲自重,漢高所以疑忌者,無足怪矣,若宋藝祖,則未知何以處之,而漢高之時,形勢亦有不得不然者矣。惠敎曰,張良、陳平,躡足附耳之時,漢之君臣,已皆有取信之心矣。上曰,良、平之事,何如?天下形勢如此之時,爲漢之心,固無所不至,然此等詐僞之習,陳平之所爲者,而如良儒者氣義,亦未免焉,則未可知者也。惠敎曰,鴻溝背約,所以有程子史斷也。上曰,晉文公,三舍約秦繆公而爲之,而張良,勸漢王背約,反有愧於晉文矣。惠敎曰,胡氏、司馬溫公議論,皆以此,謂張良爲漢報仇之心急,故不得不爲此云云矣。上曰,漢王入彭城,置酒高會,何也?惠敎曰,旣爲義帝發喪,則在義理,豈可以置酒爲樂也?此其本意,非爲義帝之擧,故乘其小勝,而逸欲已萌,胡氏史斷,只謂良、平諸公,豈不在其行,而不及於爲義帝發喪,是可欠也。秀衡曰,爲義帝發喪之後,置酒高會,及吾翁卽若翁之言,先儒史斷,不爲擧論者,豈非難於爲辭而然耶?上曰,尾生、孝己之行,無益勝敗之數,此言何如?惠敎曰,其時尙權數之說,大抵多此類,而尾生之行,元不足稱矣。上曰,尾生《左傳》極稱其信矣。惠敎曰,抱柱而死,此是戰國之氣習,豈有輕父母遺體,重女子相約,而可以稱其行耶?上曰,刻印、銷印之事,何如?荀悅之言,的論耶?惠敎曰,勢有不同,時有彼此,此則食其之說,似迂而良之言,是矣。上曰,張良若當湯、武之時,則其言亦如此乎?武王伐殷,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漢王之德,洽於諸侯,則亦何立六國之不可乎?惠敎曰,湯、武之事,豈可擬議於漢王耶?荀悅所謂曰情曰形,此辯士之論也。先儒皆以張良,稱爲儒者氣象,而當其時,距戰國不遠,其所諜慮言說,帶得許多詐力,如諸葛亮三代上人物,則不可比論矣。鴻溝背約,與奪取劉璋相同,此先儒之論,而孔明之事,出於不得已,與此不同矣。上曰,諸葛亮興復漢室之心爲急,而劉璋闇弱,必不守其土,故昭烈之所以取之者,小無害於義理,而與鴻溝背約之事,懸然有異,孔明未出茅廬之時,已掛荊蓋之圖,而三分割據之計,揣摩已熟矣。上曰,漢高在漢中時,則不立宗廟乎?抑或漢中所立之廟,移于關中而然乎?二年立宗廟社稷,綱特書者,以爲善而表之耶?以爲遲之而貶之耶?惠敎曰,漢中則無立廟之事,而始定關中而後,創建廟社,故表而書之者,所以善之也。秀衡曰,兵戈搶攘之際,能立宗廟社稷,此猶爲難,於此可見創垂之規模矣。上曰,雖曰安能鬱鬱久居,豈可一日而無宗廟乎?綱特書者,予則以爲眎以貶之之意矣。惠敎曰,綱特書,初爲算賦,此可見漢祖之樹立宏遠矣。上曰,八年干戈之時,猶爲算賦,且敖倉粟多,兵食給足,無匱乏之患,況此無事之時,百官頒祿,常患不足,豈不慨然乎?秀衡曰,三傑中,蕭何之功最多,初入關中,收簿書圖籍,又給餽餉,不絶糧道,稱之元功,不其然乎?惠敎曰,漢高約法三章,王業始矣,蕭何收秦圖籍相業,大矣,可謂名良相遇,四百年基業,實基於此矣。秀衡曰,漢高豁達大量,必不至志滿意得,而彭城之敗,幾蹈危轍,大抵志爲氣所奪,故聖賢所云持其志,無暴其氣者,誠然矣。上曰,范增云,沛公貪財好色者誠是,此所以有胡氏之論也。惠敎曰,當初見秦宮室婦女,欲留之習,復發於入彭城之時矣。上曰,見人之時,必踞牀洗足者,凌駕顚倒之術也。其見黥布,始折其氣,終使之大喜過望,此漢高之所以難測者也。秀衡曰,踞牀洗足折其氣,帳御飮食滿其望,此所以恩威竝行,駕馭英雄之手段也。惠敎曰,俄者聖上,以敖倉粟多,兵食給足,有所慨然於今日爲敎矣。大槪,卽今升平日久,而中外儲蓄,則日竭,未知陰雨根本之備,何以至此耶?誠不勝慨然矣。上曰,我國之事,實未可知矣,非但此也。在昔三國竝峙之時,戰爭相尋,而皆各富强,兵力糧道,百倍於今日,以土疆言之,則今日我國統合昔之三國之兵糧,凡事萬不及於其時,一國之形勢,此豈不可怪耶?惠敎曰,三國鼎峙,有同蠻觸之勢,故各自治國,訓課兵農,陰雨之備,靡不用極,此所以日事攻戰,而各保境內者也。卽今則非但兵力地力不及古而然,亦由於生穀儲蓄之道,全然疏迂,而兼竝之患,日益以甚而然,一人持十家之産,地廣無力農之事,而奢侈成風,儲蓄無處,故數年前稍豐之時,至賤常漢,猶皆穀食狼藉矣。數年凶荒之後,十家九夫,太半爲餓莩,此由於民無遠慮,而旣經大殺之歲,則宜其知米穀之爲貴,而昨年不免失稔,米價還爲至賤,恰似辛壬以前之時,此實非好徵矣。臣,新自下土而來,略有所聞見,敢此陳達,卽今急先務,莫如別爲生穀之道,而生穀之道,各衙門所聚之穀,換以民布,則自然爲儲蓄之道矣。錢貨之權,不在於下,米穀之儲,多在於各營,則此以爲一分生穀之道,未知此果何如?上曰,其道理似好,而民布有裕,則換以米穀,豈不爲儲蓄之道,而然而民布太減,則亦有妨礙處矣。秀衡曰,京司外營之聚谷,不必皆米,而民布太減,則亦有掣礙之端,誠如聖敎矣。上曰,頃有所下敎,卽今所存之穀,勿散而儲蓄,則此亦有益矣。惠敎曰,向年康津,人相食,而京外布價不至縮少,米賤織貴,爲今痼弊,此似有別樣變通之道矣。上曰,織有入處,故極貴矣。惠敎曰,玉堂撕捱,近來特甚,法筵開講漸遲,如金尙翼同錄諸人,以金尙魯事,引嫌容或,可也,而任珽,則少無可嫌之端,至於在外玉堂,多有之而一不上來,各別催促,使之從速上來,何如?上曰,在外玉堂,幾何人乎?惠敎曰,吳瑗、韓顯謩、朴弼均、尹敬龍,而吳瑗、韓顯謩,在近畿云矣。上曰,朴弼均,才已下諭,不必催促,而吳瑗、韓顯謩,除拜已久,在近畿,尙不入來,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秀衡曰,嬪宮爵號,旣已議定,則問安牌,宜書爵號,自本院似當改造五部以入,何以爲之乎?上曰,承宣所達,是矣,若有冊禮,則此是冊禮後擧行之事,而旣無冊禮,自政院改造以入,可也。秀衡曰,本院謄錄中,有問安牌圖式,而不可只依圖式見樣而造納,在前有自內出給一部,依樣造納之規,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當出給一部,依樣造納,可也。{{*|出擧條}}諸臣欲退出,上曰,姑留,可也。仍命宣醞,司謁各持肴盤,列於諸臣之前,諸臣皆離席起立,受酌而飮,至一巡訖。秀衡拜伏曰,臣本無酒量,俄以御前香醞,不敢辭初杯,而至於加酌,恐有失儀之慮,惶恐敢達矣。壽德拜伏曰,臣亦於酒,本不接口,俄雖堇飮一杯,決難更進,極知惶悚矣。廷鳳、廷命,亦皆起伏辭酒,上命司謁撤,承旨以下賜酒,惠敎,獨飮三杯。上曰,卿以藩任辭陛時,予命宣醞,其時飮幾杯乎?惠敎曰,其時飮至五杯矣。上曰,今亦加飮二杯,可也。惠敎曰,臣本不嗜酒,而酒量比年前漸減,俄者三杯,惶恐堇進,而今若復飮,則恐必有不勝酒之患,敢此仰辭矣。上曰,予已知卿酒量,且見執杯,亦可知其善飮矣。依往年例,毋辭五杯焉,惠敎加飮二杯訖。上曰,予嘗戒酒於豐原,而於卿勸酒者,此無它,卿自外邑內遷,今以儒臣入侍,久後接見,異於常時,故使之勸飮,而畢杯則用寓勉戒之意,卿須體諒此意,可也。今此入侍五人中,只副學飮酒乎?承旨中無善飮者乎?秀衡曰,左承旨洪尙賓,頗有酒量矣。上曰,左承旨酒量,予前已知之矣,其酒量與副學,何如,而副學與洪尙賓,或較飮乎?惠敎曰,臣本非嗜飮,元無酒量之可言,而年前藩任時,特以前席宣醞,不敢辭酒,今又猥承聖敎之勤懇,乃敢連進而已。平日儕友間,元無較飮之事,左承旨則不與共飮,安知其酒量乎?仍進伏曰,臣因進講敢達,卽此《綱目》之書,古今治亂得失之際,瞭然在目,後世之所宜鑑戒處,其有益於工夫,何如也?雖閭閻間業科孜孜之輩,一日盡閱一篇,則誠爲不些之工,而今殿下萬幾之暇,日講一篇,若此不已,不過數三月,全帙幾盡畢工,豈不大有裨益於典學之工耶?如臣蒲柳之質易衰,涓埃之報莫效,居常悚懍,一心耿耿矣。適忝玉署之長,又値僚員不備,上下番俱空之時,叨陪講筵,幸備顧問,臣雖蔑學謏見,敢不竭誠講論,以補聖聰之萬一耶?繼此以往,若逐日召對,臣當不避空疏,連爲入侍,只此綱目一帙,幾至畢役,則庶可爲酬答聖眷之一端,臣歷試內外,毫無以報聖渥矣。今幸得進講此書,若小有益於聖學,則區區效忠之悃,只在於此矣。臣有所懷敢達,經筵官入番,必賜晉接,此實惓惓好學之盛意,群下孰不欽歎,而今日夜對,更鼓已三四下,其在頤養精神之道,不瑕有損傷之節乎?卽今春日方長,雖連日召對,未有所妨,而夜晷甚短之時,不必連爲夜對矣。上曰,眞西山云,夜對勝於晝講,槪夜深後,則頗得從容,精神差勝,故時或引接講官,而亦豈每日爲之乎?卿以鎭日進講爲言,予甚嘉尙焉。惠敎曰,近日以來,朝象不佳,在下之人,不得奉承聖意,伏想聖上,必欲鎭定,過用聖慮,而近看備忘辭旨,有曰困于朝家,困我等敎,此恐非聖人中正之詞令,大凡物來順應,鑑空衡平,是十分道理,因一時朝家之紛紜,過自焦惱,觸激而發,恐有妨於頤神養性之道,或者聖學工夫,未盡而然耶?上曰,昔晉室淸談,浮華無實,此則不可稱道者,而我朝中葉之時,筵席之間,有醉倒失儀者,此不害爲好氣像矣。試以卽今言之,宣醞之際,副學一人外,皆不能飮酒,俄已下敎,此猶人心野俗,不及古而然,誠可慨然處也。近來朝廷間,疑阻已深,頓少好意象,習尙淺露,全無幽隱處,語云水淸無大魚,今日世俗,末如之何矣。頃日吏議,今無忠厚之風云者,誠然矣,以時象言之,豈有如此之時乎?如予所當,古亦無之,困于時象之敎,雖似過而乃實際語矣。困我等語,古昔,亦有如此批敎矣。物來順應,鑑空衡平,勉戒極好,當爲別留意焉。惠敎曰,《詩》云旣醉以酒,旣飽以德,臣今過飮法醞,恐或醉而失儀,而伏想聖上,必爲寬恕,故敢以平生耿耿所懷仰達矣。向來時象,一邊人進,則一邊人退,故人無長久之慮,內而朝著,惟務姑息之道,外而守宰,徒營産業之計,生民之受困,甚矣。近來則不然,自上做得蕩平之治,屢下飭礪之敎,內外庶職,咸使之久任責成,所宜治化日新,小民蒙惠,而京外氓黎之倒懸,反有甚於前日,豈不慨然乎?近來綜核之政,最爲痼弊,臣與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少同鉛槧者也。豐陵在時,臣謂豐陵曰,綜核之政,必變爲形名之學,形名之學漸至於要譽臆能之歸,君試見之云爾,則豐陵,不以爲然矣。及至其後,文命,以吏判,臣以知申一夏相周旋之時,文命謂臣曰,詳察守令綜核之治,果不出要譽臆能之類,君其果然矣。大抵綜核之類,泛觀之,則皆似做事勤簡,故人皆爲其所瞞,得無足怪矣,而夷考其實,則其弊端無窮,小民之受害,尤甚,臣意則專取務實之政,痛疾綜核之弊,然後各邑庶幾復古,而惠澤方可下究矣。上謂秀衡曰,副學之言,何如?綜核之政,一時立效,則有之,承旨以爲如何耶?秀衡曰,今日國計民憂,可謂哀痛,國用蕩竭,百弊俱在,今日形勢,政猶老病之人,氣息綿綴之中,調補元氣,最爲上策,若欲治其別症,而急用攻劑,則別症不及治,而元氣已難支撑矣。今日綜核之政,其何異於老病之攻劑耶?常談云,毋生新法,必守舊章,好名作事之輩,創設新奇,務必更張,驟見之,則頗似有效,而反究其弊,則殆有甚於無能不治之類,不治之政,不過貽害於一時,要譽之政,必將流弊於無窮,臣謂綜核之害,反有倍於儱侗不解事者矣。臣居鄕里,慣知其弊,每欲一者仰達而未果矣。今因副學仰達,有所下詢,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承旨居鄕乎?秀衡曰,臣中間留住全州者,累年矣。上曰,初所下敎已言之矣。問於承旨者,非有疑於副學之言也。欲知承旨之意故也。副學承旨,皆言其弊,予意亦然,近來要譽之害特甚,百姓之未蒙惠政,以此也。惠敎曰,三代之下,惟恐不好名,好名之流,猶勝於自暴自棄,而好名之弊,流入於要譽臆能,若自朝家,深察而不用之,則其爲弊,豈至於斯耶?私臣不忠,忠臣不私,兩全最難,凡干要譽之道,必巧作名目,設施新法,然後掩其肥己之政,眩其才具之稱,此則外似有才幹,而實有弊端矣。秀衡曰,要譽守令,則或稱省減,或稱明察,而民不被實效,害及於無窮,此其好名之弊,比無能者,不啻十倍矣。惠敎曰,此承旨之言有激而然,儱侗無能者,亦安所用哉?上曰,不儱侗、不眩能,則此中正之道矣。秀衡曰,若干才具之自用,實不如儱侗不解事矣。上曰,漢宣帝綜核之政,何如?秀衡曰,漢宣帝時綜核之政,與今日綜核有異,循良之吏於斯爲盛,龔、黃之徒,皆是循良之吏矣。然其時之政,專尙明察,故猶不能無弊,自宣帝時漢業遂衰云者,誠然矣。惠敎曰,臣又有仰勉者,敢以實之一字,惓惓陳戒,願聖上留念焉。上曰,所達誠好,當加勉矣。惠敎曰,臣離席進伏,有所奏語,而承旨不進來,可謂失體矣,請推考。上曰,勿推。諸臣以次退出。
==3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給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牌不進,掌令李台徵,未肅拜,牌不進,尹鳳九,執義朴樞,持平洪昌漢,在外,金尙魯,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金尙魯,司諫李著,引避退待,已至累日,尙未處置,連日監察茶時,亦涉未安,大司憲朴文秀,掌令李台徵,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李台徵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尙奎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傳于宋秀衡曰,大臣以陵奉審出去,明日次對,似不得爲之,諸承旨持公事入侍,而各司未回啓公事,催督持入。
○備局薦望平安兵使鄭壽松、具樹勳、宋徵來。鄭壽松落點。
○宋秀衡,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鄭壽松,今日移拜平安兵使,試官之任,不可暫曠,令政院,卽速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鄭壽松,移拜平安兵使,試官之任,不可暫曠,令本院,卽速稟旨變通事,命下矣。試官望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口傳政事,以申光夏爲右邊捕盜大將。
○又啓曰,新除授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卽爲牌招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傳授,而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在外未上來,在前如此之時,有他邊大將兼察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允,令右將兼察。
○又以玉印造成都監言啓曰,賢嬪玉印,篆文書寫官,依前例令吏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同義禁吳光運疏曰,伏以臣頃蒙恩遞,有事丘墓,過了寒食,駄病歸來,而摠府金吾新命聯翩,不知蟣蝨賤臣,偏受記識之恩,乃至於此耶?每奉除旨,感涕盈襟,不知措躬之所也。再遭動駕,未參陪扈,身雖在外,惶隕則深,入京之日,宜卽趨謝,少伸義分,而臣之向來所遭,不可復廁於朝端,決矣。區區自劃之志,瀝盡於前後辭疏,伏想日月之明,亦或記有之矣。今不敢復事煩浼,而松楸往來之際,重得寒疾,症情危惡,人鬼未分,時月之內,萬無起動爲人之望,一肅恩命,其勢末由,且使臣,無此踪地,無此疾病,有可以竭蹶趨承,而又有情理之萬萬難抑者,臣父八耋之年,風痺轉深,牀褥轉側,亦須傍人,臣長時守護,不忍暫捨,宿衛輪直之地,王府議讞之坐,其何以陳力乎?玆敢冒萬死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亟許鐫改新授兩任,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使得及時調治,得尋生路,仍護病父,獲遂微尙,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救護焉。
○領敦寧魚有龜疏曰,伏以天之於人,所願必從,至誠祈祝,輒有感應,而臣言辭短拙,誠悃淺薄,一疏再疏瀝血哀籲,而天聽漠然,尙靳兪音,批敎諄勤,不賜開允,視若臣,有一分可以勉承,而强爲例讓者然,臣尤慙悚悶蹙,益無所措,噫,臣卽休戚之臣也。爲國願忠之忱,未或以職事之緊歇,將任之有無,而有所增損,顧今聖治方隆,邦運安泰,與國同休,以畢餘生,固是臣所願,而萬一有事,則蹈赴湯火,亦所不辭,何必當其不可堪,强其不能爲,憒憒僨誤,自取顚沛,然後謂得戚臣之道哉?如臣陋劣,不及前輩萬萬,而若其退遜之風,亦嘗粗聞於古人矣。區區此志,到老冞堅,以此籍手,思報聖恩,畢竟忝竊至此,上而辱睿簡,下而壞素守,此臣所以撫躬自悼,寧被誠譴,而不敢爲冒承之計者也。臣情窮理極,不得不以蘊結衷懇,涕泣而陳之,臣於辛丑初拜御將也,宣懿王后,軫念臣過深,勉以毋久處,其旨意,一則在於戒愼,一則出於悶慮,而臣不敢力辭卽免,仍至遭喪乃遞,俯仰痛恨,爲罪萬萬,及至庚戌,拜扈衛將任,漫廳閑局,了無事務,而入侍承顔之日,敎之以大將之稱,猶可爲悶,又於是秋,再承御將之命,哀遑罔極之中,一倍懍惕,連章祈叩,微意有在,而曾與其時大臣,說及悲苦之情矣。憂念國勢,不忍便辭,荏苒六載,訖至于今,中夜以思,愧悸恤切,今乃冒當倍重之任,不思斂避之義,徒畏分義,因循盤礴,則釁咎益深,無以自贖,而九地他日,亦將何以歸拜乎?迫隘之極,言不知裁,尤增死罪,尤增死罪。伏乞聖明,察此血懇,哀之憐之,夬下許遞之命,俾得瞑目入地,千萬至願。答曰,省疏具悉卿懇。覽卿所陳,予亦有感,而昔年下敎,慈意爲卿,今予所授,意亦倚卿,雖然,其於他日,若有武弁可陞之人,豈不仰體嚮時眷眷之慈心乎?卿須安心,其勿復讓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應敎韓顯謩疏曰,伏以臣,不幸自昨歲之春,猝得醫家所謂內障之疾,眼視暴暗,幾於盲廢,病實祟於肝腎之痰火,値此春晩木旺之節,症形一倍苦重,閱年醫藥,旣無一驗,攝治之方,唯有靜處息慮,以降氣火,故自頃來蟄鄕棲,閉眼暗室,不接人客,眞如入定之僧,不省戶外之事矣。月前竊聞李載厚者,疏誣向來搢紳之疏,假說春秋,其言罔極云,臣亦參疏之人耳。固當進身城闉,竢罪不暇,而病旣無路轉動,第切日夕危懍,此際館職新命,忽下於意想之外,臣尤驚惶踧踖,罔知攸處,以臣之僇辱,狼狽金華,一步自劃已久,此聖明之庶幾諒照,而今復重陷於載厚之誣,則見叨去就,固無可論,矧玆目下病狀,非比尋常,實無一分從宦之望者乎?臣自奉頃年言病,支離之聖批,不敢復以病之一字,煩籲於章疏者,久矣。今則病在阿睹,左視先喪,閉右則全無所覩,右視則明暗有時,氣暈火升之時,則其暗頓劇,尋丈之間,不辨色形,要之盲廢分段,三之居二,實如是而不一自陳,則區區肝膈之懇,將歸飭讓之科,聖明何以俯燭其實狀乎?臣於昨年待罪外邑,曲荷洪私,獲遂至願,則其所報塞,唯在殫心竭力,其爲職任,不過簿書米鹽,而曾未幾何,以病罷歸,言其在官之日月,政似蜻蜓之點水,旣莫效塵露之酬,又未知烏鳥之情,往來迎送,徒煩一縣之弊,臣於是竊自悼焉,而若其實病之難强,於此亦可見矣。臣旣承恩召,濡淹爲懼,今方拚死前進,以爲入城俟命之計,而以此情病,不可不一暴於紸纊之下,故玆從縣道,瀝血哀籲,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俯垂仁愛,曲加諒察,將臣職名,亟許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得閒靖私義,少延殘喘,以卒生成之澤,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往者傾軋之斥,今無可嫌,前後撕捱,已無義意,則除拜已久,不卽上來,復自撕捱,分義寒心,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3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月暈。
○宋秀衡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臺諫出仕事,擧條啓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漢弼,以文臣朔試射試官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今下弓矢,北虞侯沈喜雄處,給送。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尙魯,司諫李著,引避退待,已過多日,而尙未處置,連日監察茶時,俱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朴文秀,掌令李台徵,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參議金龍慶,久未出肅,詞訟重務,委屬可慮,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頃者左小站判官牒呈內,寧越等四邑,竝定餘字舡一隻,楊口等五邑,竝定秋字舡一隻,原城獨當張字舡一隻,合三隻,泊在江岸,正月二十七日夜,風雨非常,竝皆漂失,忠原舡一隻,亦多被傷,只存本板云,故使各其邑,新造與修補之意,別爲行關矣。連接江原監司移文,則以不謹典守,罪在沙工,未準年限,決難擧行爲言,蓋伊日水災之異常,實是前所未有之事,大雨暴注,滿江氷凘,片片流下,故沿江公私舡隻,或漂或傷者,其數甚多,則站船之漂失破傷,其勢固然,亦非人力之所爲,今不可專辜於典守之不謹,而道臣累次移文,無意擧行,此蓋爲慮後弊,有所持難,亦非異事,而餘字舡一隻改造之限,在於明年,改造價,例有翌年上下之規,則今年新造,固非太早,張秋二字舡,雖未限滿,當此運稅日急之時,急急改備,可以無弊漕運,其年限之準未準,有不暇顧,三隻舡,勿拘年限,竝令及時新造,星火上送事,分付道臣,何如?傳曰,允。
○領敦寧魚有龜疏曰,伏以臣昨陳血懇,顒竢矜許,及奉聖批,辭旨懇惻,伏地莊誦,感涕無從,到此地頭,他不暇恤,不計顚仆,勉承明命,收拾驚魂,思效一日之責,而倚卿之敎,尤非賤臣所敢當者,恐孤聖意,祗增兢兢,隕越之中,不知所云,而以本局亞將變通事,略陳微見,仰備睿裁焉。昨伏見備局西閫薦望,則以本局中軍鄭壽松,呈擬而受點矣。近來亞將可合之人,槪多出外,固有乖於重內之意,而如鄭壽松、鄭纘述,則當此乏人之日,自是不易得之材也。十數年間,出入於三軍門中垣之任,暗鍊戎務,事多可觀,而纘述有病在鄕,壽松今又西出,甚爲可悶,而況本局,則與他有別,凡軍兵訓習等事,中軍自多擧行者,且臣新當重任,事易疏漏,宜仍其任,以助不逮,西閫雖云重地,見今當品與堂上武臣中,多有才望可堪者,而節次薦用,亦係儲養晉擢之道,伏乞聖明,特允所請,還仍壽松中軍之任,更令廟堂,改薦西閫,恐合事宜,敢此陳稟,以竢處分焉。答曰,省疏具悉。所請若此,鄭壽松中軍之任,特爲仍任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自屛城外,屢煩封奏,備陳私義之難冒,妄引恩許之近例,而誠淺辭拙,天高聽邈,兪音終靳,責勉愈切,日昨聖批之下,乃以非指相職爲敎,臣於是,雖知瀆擾之爲死罪,而不得不更申前後自引之本意,以冀聖明之細加憐察焉。向日李載厚,疏中混斥之語,固是罔測之罪名,而旣承明諭之後,諸臣率皆應命,則臣獨何事,自異於諸臣也?唯是下款所論,專攻臣身,而意態閃弄,辭語巧憯,已令人駭怖之極矣。其後曺命敬、趙鎭世等,相繼投章,公肆脅持,斷之以謾君護私,直擧心迹而聲罪,則身名之僇辱,已無餘地,不可諉之以其所論斥,非謂職掌之某事,而强爲自恕,居職如故也,決矣。噫,臣心固自無他,聖明旣垂洞察,則事已妥帖,無復可言,何必待於臣之進身,而抑臣心事,更有何皎然者乎?唯臣之一味縮伏,祗爲廉媿之大防,旣遭此無限醜誣,自以爲我心則不然,而耐彈復出,要作自明之計,則似此事義,匪臣之攸聞也。且臣曾以職事,受責於人,固已多矣。從前乞解之懇,已蒙淵鑑之俯悉,而宿誓在心,新汚塗體,今若於中道,易慮改圖,抆拭自如,則擧國之人,孰肯食臣之餘哉?顧臣當退之義,若是明甚,而宿疾添劇,又難自力,非敢飭辭强聒要上,而困我之敎,重發於長單之批,臣奉讀以還,直欲無生,區區微悃,唯願速被罪譴,情窮勢蹙,只自悲涕,伏乞天地父母,俯賜哀憐,亟命鐫遞臣職名,仍正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傳曰,遣都承旨敦諭。
○乙卯三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行工曹判書尹淳,備局堂上李宗城,掌令李台徵,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尙奎,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尙賓進伏曰,臣房無所達者矣。尙奎進伏曰,臣房所屬有之,而大臣引入之故,姑不得稟啓矣。持狀啓起伏曰,此乃咸監狀啓也,上命使進之。尙奎,又持草記起伏曰,此乃二所入門段也。上曰,進之。必寧進伏讀工曹上言回啓,上曰,只讀稟處,可也。必寧讀訖。上曰,進之。秀衡進前,持狀啓起伏曰,此乃湖左水閫狀啓也。上曰,進之。秀衡又起伏曰,此乃御營草記也。上曰,新除大將,莫重習操不宜稱頉,此單子還給,使之擧行。秀衡又持兵曹狀啓進伏曰,此乃幼學金應元事也。上曰,定式則丙午年矣。渠輩所言,以何年耶?命書判付竝加資事判下,秀衡又持松都狀啓讀之,上命只擧下段,秀衡讀訖。上命書判付,依回啓施行。秀衡又持兵曹上言而讀之曰,此乃義州張德載,理山金鼎九,前閑良崔重昌等事也。上曰,如許上言,極其猥濫矣。命書判付勿施,秀衡書訖。上曰,備堂進來。宗城進前曰,持公事入侍時,備局堂上,不爲來參,後勿爲例,已有成命,而今日以大臣有稟定事,出去時,使臣替達,故敢此仰達,頃日筵中,三南習操,姑爲停止,只令營將,巡點之意,定奪,分付矣。其後各道水使,以虞候巡點擧行一款,或論報,或狀聞,而營將巡點,旣令擧行,則虞侯巡點,似當一體擧行,大臣以此,分付,而至於全羅右水使具侙,巡點發行事,不爲稟請,直爲緣由馳啓,其在事體,殊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小臣以安興事,有所仰達,頃日李墡使之付過還任,而備局郞廳,以軍丁調發事,不日內發送,已有定奪云,臣旣未目見其地形址,不敢泝源而言之,而第以區區愚見,略陳之矣。安興築筒,蓋由於欲便漕運之道,而有所始役,此事始末,想必記有之矣。當初李墡言內,以爲不費粒米之財,不勞一卒之力,渠自擔當,三年內必成工,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在時,以其不煩虛費,渠自擔當之意,稟達而差除渠本鎭僉使,限瓜期卒役,而以若過其限,則渠當有罪之意,申飭而送之,此乃一時姑試之意,非爲大段關緊,必成而後已,而然而其後迄無成事之期,而三年瓜滿之後,則自朝家,不責其過限之罪,而使之仍任,又以其財力之不足,使之割給松田,鑄錢而補助其役,內浦各邑,軍丁定數赴役者,前後一萬三千名,而如此而猶且無築成之期,今番又自廟堂,發關道內僧軍四千名,持三日三升式糧,命使赴役,而農歇用二千名,待秋用一萬名,備郞,以督役事,又將發送,此事不甚有大利害關係,而當初則不過不煩微勞,使渠築成之意,而卽今則轉輾至於動一道之民,殫一國之財,豈不與初所本意,大相乖刺耶?且其根本,專爲便漕運之道,而三百年流來漕運,元無敗舡於安興,頃日事,以此言之,則必欲築筒者,元不關緊,而耗財勞衆,今無限定,僧軍四千名搜括之際,一道之騷擾,當如何哉?長陵之役,是何等重事,而聖上,猶軫念民力,有待秋始役之敎,此役比陵役,輕重不啻萬萬,而陵役則待秋,此役則今方農作之節,猶且不輟,臣未知其故也。且念限用四千名,必可成築,則旣已始作,至於累年,所宜幾成之功,不可不了當,臣不必爲言,而防海之事,決知猝然難成,今雖又費數十萬石,動四五萬名,其成役有未可必,用四千名而不成,則未知又將用幾許千名,今年而不成,則未知限幾許年,而可成乎?誠能限某軍,限某年,成不成間決定,然後猶可及止,若以九仞虧蕢,有所惜已往之工役,而難於中止,則從此以後,十年內決無了當之期矣。前洪牧宋眞明,見其形址,以爲凍前使役,足可成築,人之所見,各自不同,此正古所謂如推車子者也。臣請躬往看審,招問於鄕民解事之人,如可以成焉,則雖加給軍丁,必使之卒役築成,如終不可成焉,則與李墡相議,趁卽罷之,未知何如?臣雖私情切迫,往還不過費了十餘日,請親莅其地,看審而伏之矣。上曰,初頭欲築者,槪以便於漕運而始役,而吏議所達,以安興項元無敗舡之事云,若然則築筒之事,似不大段關緊矣。宗城曰,惠廳、戶曹,漕舡,不必敗於安興項矣。當初趙文命所啓,以渠所自當,欲使之試役而已。非但爲漕運之路而然也。亦非期於必成之意也。若以此爲大段關係,而必期築成,則其時自廟堂,可以各別有區劃之事,監、兵使,亦當有一齊助役之擧,而此則不然,但使之付渠成則幸,不成則將置之而已。初若知勞民力、費財穀,至於如此,則豐陵必不爲之矣。始初微細之事,卽今爲大擧措,始事四年,漸至於擧一道騷擾,古所謂東南之民力已竭者,不幸近之矣。臣與李墡,同觀形址,其築筒可以永永完固,則限凍前使役量助財力,期於畢役,終若難成焉,則此徒耗財而已。所謂有害無益,雖今日見之,明日罷之,未爲不可矣。上曰,初若自備局,補助財力,則似可有結末,而當初專恃而付渠,渠亦自當云云,故至今持久不成者,亦以此也。李墡爲人,言過其實,而爲國之心則有之,今番以結棍上來付過還下之時,猶且曰雖無物力,自當辦成云,其志大才闊,可知矣。吏議所謂擧措重大者,誠是矣。郞廳董役之事,非渠之意,靈城之意,亦然,故欲送之矣。吏議欲下往見之,則郞廳置之,可也。宗城曰,小臣再明日當出去拜辭矣。台徵進前讀前啓。上曰,只擧下段,可也。台徵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措語見上}}上曰,凡諸蕩滌之時,幺麽庶官追提往事,未免太過,其勿更煩。{{*|措語見上}}又啓曰,請京畿都事朴弼載,罷職。{{*|措語見上}}上曰,此啓過中,業已知之,其勿更煩。又啓曰,請春川府事閔昌基,罷職。{{*|措語見上}}上曰,此啓過中,已亦知之,而此時守令,不可久曠,依啓。又啓曰,新除授持平洪昌漢,時在京畿坡州地,司諫院正言李台重,時在忠淸道保寧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啓曰,持平金尙魯,司諫院司諫李著,以竝引嫌而退,當初所論,非有嫌礙,下款引避,亦不大段,陳疏論列,臺體得當,未安之敎,何必爲嫌?請持平金尙魯,司諫李著,竝命出仕。上曰,依啓。秀衡曰,回啓文書,吏曹多有之,禁府刑曹,亦有之,而堂上皆奉命在外,重臣入來後,使之催促,何如?上曰,依爲之。淳進伏曰,臣以該曹堂上入侍,而見帶藥院之任,近來日氣不適,聖體若何?上曰,加勝後一樣矣。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淳曰,元子宮八七已過,其間一向平安乎?上曰,好在矣。淳曰,邦慶之無前,臣於陵奉審時,有以益驗矣。今番,往來之路見之,無論愚夫愚婦,歡聲載路,擧以爲遷陵,後必有聖嗣之慶云矣,今果驗焉。遷陵之後,豈敢惜土乎云云,於此可見民情之同然矣。且臣,見臣兄冬至使私書,則以爲過去胡人,爭相傳說,東國有誕嗣之慶云,今此邦慶,雖愚氓殊俗,皆相傳而喜矣。日後深養之道,所宜各別愼重,其乳母久已入侍,其爲人何如?上曰,乳道頗熟,而性行亦是謹愼之類矣。淳曰,乳母,性行溫順,可合保養云,極可爲喜幸者矣。臣待罪工曹,本曹事多可悶,以津舡事,有所仰達矣。今春解氷時,各津舡隻,多致漂失破碎,試以露梁言之,津舡只存二隻,近始艱辛搜覓,而亦有終無去處者,其搜覓者,擧皆破碎,大抵津舡,所關緊重,其見失之數,若不趁卽改造,則其爲過涉之苟艱,當如何哉?在前,則造舡物力,例自地部上下,而近來則專責本曹,本曹物力,本來殘薄,荐凶之餘,年年裁減,經費匱乏,許多舡隻之改造,實無著手處矣。上曰,本曹無他所捧乎?淳曰,水鐵器皿,豐年則堇堇繼用,近連値凶荒,故無著足處矣。在前則色郞,摘奸舡隻,一一收稅,而其間不無弊端,故近來則只令管領捧納,以此所捧太縮,無以成樣,故判書臣李森,曾以冒錄舡外,各宮房、各衙門所屬舡,皆捧三錢事定奪蒙允矣。各宮房、各軍門,舡隻若干稅錢,不肯送納,徒煩文移,終不施行,臣意則謂宜更加申飭,依定式納稅,而此亦些小,無以補用於許多改造,本曹匠布,年年災減之代,謂亦可盡數上下,以爲推移造舡之地,似爲得宜矣。上曰,津舡設置,聖意非偶然,龍灣之行,适變之時,變出倉卒,大駕渡江之際,舡隻,極甚苟艱,雖常時準備,倉皇之際,有難等待,況今則春秋抽栍摘奸,每每執闕者乎?今番則五隻現闕,如此而其可藉力於不時之變乎?誠爲慨然,李舜臣之勝倭,專爲藉力於造舡,造舡事不容少緩,從速修補事,善爲料理似宜,而所達事,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毋論京各司郞廳,得人爲上,以工曹言之,鄭煜先爲郞廳時,多所變通措置,凡干本曹所需一年上下外,頗有餘裕,至今稱之,大抵各其郞屬,擇差而久任,則自有因本司所有之物力,需用給足,別無難支之患矣。淳曰,水部郞廳,比他曹尤無久任者矣。上曰,水部閑局,故老人皆必爲之矣。淳曰,山澤之禁,王政之大者,卽今深山窮峽,皆以火田之故,樹木濯濯,舡材木,極其爲難,豈不寒心乎?近來京外第宅之奢侈,漸益爲難救之弊,祖宗朝令甲內,第宅有限制,毋得過侈,古昔雖以豪侈有名者,其遺宅觀之,則棟宇房舍,極其窄小,古者內房置堗,而舍廊則無堗,但有廳間,故今所謂登每席,初以泠廳所鋪而創出矣。中古漸生侈習,舍廊始爲置堗,而猶不過一間矣,今則雖儉屋貧第,必皆有數三間溫堗,第宅無節之故,京山數百地,草根幾盡,柴政如此,山澤之禁,何可爲之乎?古者監、兵使、守令,遞歸不久,則不敢作舍,有若禁令,而人皆不敢生意矣。近來則無論豐薄,才得一麾,便起大宅,視以爲尋常,而臺諫亦無刺論之事,根本旣若是,亦安所救其末弊耶?故相臣南九萬,申嚴火田之禁,其時頗不無其效,卽今京外第宅毋侈之令,各別申飭,則似好矣。上曰,所達甚好,而此非擧條出令之事,守令作舍,宏侈逾制者,各別有刺擧之論,然後小可救弊,臺諫隨聞論啓,則似好矣。宗城曰,尹淳,以津舡事仰達,而殿下以李舜臣造舡藉力之事,有所下敎矣。壬辰之變罔極,李舜臣鳩材造舡,能至成功,而高敬命,亦造樓舡,當其倉卒變亂之時,能皆辦造,凡所作事,亦在於其人,不係於物力矣。吳人置鐵釘於江岸,而王濬作巨筏衝截,此亦非預爲措辦者,而臨時創造者也。大抵通八路,戰舡四百餘隻,而六年一改造,十年一新造,此乃定式,箭基有木之處,慶尙左道,唯巨濟一邑,湖西一道,唯安興越邊,而江華燕尾亭,卽故大司成黃㦿之基,前所得力頗多矣。百年長養之箭基,松山童濯莫甚,卽今安不忘危之道,不可因循廢置,而所宜申飭山澤之禁矣。且於近日,備局見故相臣徐文重所撰,《海方志》,各邑戰舡皆有之,水操代帳幕軍,皆如其數,近來則各其邑戰舡,其數日縮,誠宜振作變通矣。上曰,六年改造,太近矣。淳曰,材木蟲食之患有之,新造六年後改造,改造三年添木,改造添木三年改備,合爲十一年矣。臣見兵舡一隻,退舡限滿之故,歇價貿代,而少無所傷,兵舡如此,則戰舡限滿退舡,不見可想,戰舡改備,此實僉萬戶之利,限年太近,聖敎誠然矣。上曰,請得亦在舡歇價貿代之習可駭,而旣已限滿,則退舡之請,得無足怪矣。宗城曰,戰舡之具,材力浩多,鐵釘價,巨濟所收斂之錢,一千七百兩矣。淳曰,安興事,李宗城,已陳達,元山發舡,則安興水路項,終日遇順風而後,不由外海而由內海,元非致敗於安興項而然也。必寧曰,安興水道,已往孰不欲順築,而開國近四百年,終無築成之議,長陵水道不成之事,是其明驗也。湖西僧軍四千名調發,決無可使之道矣。淳曰,臣待罪氷庫提擧,有所稟達矣。東西氷庫,皆在江郊十里之地,入直官員,旣無以傳食,本庫無終年接濟之資,至於東氷庫,尤不成樣,故西氷庫,則夏三朔,猶能入直,而東庫則夏月,亦不得恒直,而省記則日日呈納,雖緣事勢之無可奈何,而事勢之未安,則大矣。此非官員之怠於奉職,而或値摘奸,則生事必矣。自今以後夏月開庫入直時,則依例省記,而未開庫,未入直時,則勿爲省記,以除空省記之弊,恐合變通之道矣。上曰,工判所達,非矣。古者宗親府典簿,無入番之事矣。古判書金錫衍,始爲入直省記矣。省記,自是金石之典,此乃愛羊存羊之意也。近來承文院空省記,爲一弊風,頃者摘奸時,則有入番者云矣。卿以傳食爲言,而楡川君,曾在先朝,以藥房入直,連在直所,其家在於江上,而猶得傳食,此則非長番,比楡川君傳食,猶似歇矣。工判所達,未免失當,推考。{{*|出擧條}}淳曰,臣待罪藥院之任,敢以醫官等事,有所稟達矣。典醫監、惠民署官員,必以參醫科之人爲之,乃例也。近來方外之人,不由醫科而進,元不讀東人鏡一張者,或有之,故內醫院日漸解體,自今以後,典醫監、惠民署,自他岐而進者,一切防塞,恐合事宜矣。上曰,依爲之。尙衣院鍼線婢及各宮房丘史,功臣賜牌丘史,昨年因典醫監草記,皆得選入,醫女事未知何時擧條,而各宮房,功臣賜牌丘史,亦入其中,不無弊端,尙衣院鍼線婢外,各其賜牌丘史,勿入醫女案,而前擧條拔去,可也。淳曰,《政院日記》詳考,則可以知之,而臣於其時入侍,似無出擧條之事矣。宗城曰,臣受暇下鄕,往來路見之,則今年麥事,將未免凶,春雨頗數日,故秋牟則畿內似將慘凶,荐饑之餘,極爲可慮,而卽今窮春市價,則大豐之徵,市價之騰踊,專由於錢貴而然,頃日湖南伯柳復明狀啓,以審還蕩減之令,姑未頒布之前,幾爲盡捧云,兩湖盡捧則似爲儲谷之道,今年又失稔,則將至罔涯矣。臣以道路目見敢達。上曰,今年雖豐,豈無備禦之道乎?未及上納者,自備局催促,可也。宗城曰,國法申嚴,則豈有不行之理乎?近來令甲中,閭家奪入禁令,最有明效,令行然後,民心可定,舊還盡捧事,斷不容貸,則豈有不捧之理乎?上曰,閭家奪入,則近來果無之耶?宗城曰,臣俄於臺啓,論朴弼載事,不勝愧赧之至,臣有負友之失,當初弼載與任珽,恩譴補外,下直入來之時,幾迫門限,而臣適以副學上箚請寢成命,蒙允之後,弼載猶不肯出仕,臣貽書十二次,責之以分義,期於勉出,則始乃一番出肅,若如臺言,旣知權爀之疏,專爲弼載而發焉,則臣何必使弼載,不顧人言而期於勉出弼載,亦何必冒沒廉隅,而晏然行公乎?所謂玉堂之職,誰有肯欲行公者,而臺言之不諒,乃至於此,有若狼藉,聞權爀之言,而佯若不知,晏然行公者然,此實人情之外也。弼載若非臣縷縷責勉,則必不出脚,其所一番應命者,是臣實誤之也。且其所謂某某人,雖不知指誰而發,而如金尙翼、沈星鎭,則雖或不在指點中,旣混稱某某,則其時同錄之類,皆所當引嫌之不暇矣。上曰,某某云誠怪矣。淳曰,權爀私室酬酢,弼載豈有得聞之理耶?此亦出於時義疑阻之弊矣。當此春煦漸長,法講宜開,而玉堂無行公之員,新錄前,實無推移之道矣。上笑曰,猶有任珽、兪健基、吳瑗、金若魯矣。新錄之順成,亦何可期必乎?淳曰,近來翰薦事觀之,敗薦今幾次矣,以此推之,堂錄之順成,又何可必乎?上曰,翰林將無之矣。鄭彦燮,可謂欺予之甚者,前言閔亨洙頓改前習云矣,今又爲此事,亨洙爲人,非甚隘塞,而必爲此,旣無可爲之事,故爲此枝葉無益之事,誠未可曉也。仍命承旨進前,秀衡進伏。書批答曰,批旨纔下,旋又尋單,已涉過矣。再度加由,其可調理,其給原單,牌招察任。尙奎進伏曰,玉堂無推移入番者矣。上曰,禁推玉堂竝放送,仍卽牌招,別兼春秋,令該曹更爲差出,速爲翰薦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3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式暇}}。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山陰縣監黃旻,庇仁縣監邊翼老。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方在直中,因持平金尙魯疏斥,謂有難安情勢,陳疏徑出,原疏才已退却,而輕離禁直,事極未安,推考警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再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掌令李台徵呈辭,持平金尙魯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修撰金相奭、金尙翼,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禁推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議金龍慶,昨日違召,俱不膺命,事甚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史官之置預備,蓋爲不時之用,預待之地,前後申飭,非止一二,近又有常時留待之敎矣。今日是輪對日次,而預備兼春秋吳命季,屢度催促,終不入來,致令詣閤之史官,推移往來於臺諫待接,非但事體之至爲苟艱,日昨以不卽來待,至請重推飭礪,而今又如此,事極寒心,怠慢之習,不可不懲,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爲下敎矣。
○傳于洪尙賓曰,右議政金興慶處,敦諭草在院,承旨持而入侍。
○李春躋啓曰,史官持此別諭傳于都承旨仍爲偕入事,下敎矣。臣未及承命之前,旣已敦諭於右議政,持書啓入來,小臣持此別諭,還爲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書啓,臣敬奉聖諭,馳往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傳宣聖諭,則以爲臣於昨日之疏,更申自引之本意,悉暴難冒之實狀,以冀悶下之天,恕察而矜許之矣。不意銀臺之長,特宣敦諭之旨,恩禮轉加隆重,辭意愈益懃懇,臣奉讀以來,且感且惶,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今臣情迹如可以復出,則其何敢一味違逋,坐邀恩數,重自陷於昧分要上之罪哉?顧畏人言,廉義難棄,自劃已固,變動無望,明命之下,又未祗承,伏地震越,惟竢罪譴,從當更以長單,申暴祈免之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書啓,臣敬奉別諭,傳宣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俄者銀臺之長,來宣敦諭之旨,而念臣情地,終難冒進,敢以不得承命之意,仰對矣。書啓未及入達,別諭又復特下,仍有與知申偕入之命,而辭旨愈益勤摯,洞察其在躑躅之狀,深責微臣當進之義,慰勉之意,藹然於十行之中,臣雙擎奉讀,五情失守,自不覺涕血之交逬也。臣雖愚迷,豈不知聖意之所在,而唯彼人言之是非,不須可論焉。在臣自靖之道,不可謂傾軋之言,於我何關,而徒恃寵眷,揚揚復出也,決矣。虛辱曠世之恩,莫效趨命之恭,臣罪至此,萬殞難贖,謹當更瀝肝血,仰請辜恩慢命之誅云矣,臣以特諭之下,不可不造朝之意,反復敦勉,而大臣無造朝之意,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日積違逋之罪,惟竢譴罰之遄加,晏然受廩,終有所不敢者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陳奏兼謝恩使一行赴京時所把驛馬,必須前期分定,可無未及之患,應把驛馬三十匹內,忠淸道六匹,全羅道七匹,慶尙道十六匹,來四月二十日京中逢點,江原道五匹,咸鏡道四匹,來四月二十五日直送安州逢點之意,各道監司處知悉,何如?傳曰,允。
○司諫李著啓曰,臣於聖批之下,情地悚蹙,退竢物議,分甘斥罰,處置請出,出於意外,方此隨牌來詣,而臣伏見日昨兩銓官之疏,以臣前論試望事,過自分疏,而至於亞銓疏語,則侵斥臣備至,或曰旣非實狀,又曰亦何所據,末又曰尤不可曉,有若臣求過於無過之地者然,臣誠訝惑,繼之以一哂也。當初試望之出也。臣見其承命者絶少,殆不成貌樣,而館閣文宰,俱不見擬,適當陳疏,略有所及,而曾經文衡者,旣已同時見擬於武所之望,復命之後,卽承試牌,則何獨於文試而拔之?將任之掌試,臣非謂無例,伊時御將,以新膺將命,事多掣肘,屢違召命,而至有勿招之命,則初何必捨彼必可擬之數人,而强此不必擬之將臣,以致事體之苟簡乎?若亞銓,則以時任提學,自是應入之人,常時尊堂之政,多不聯參,則備擬試望之時,必爲同席,臣何以料之?設令事實有不然者,唯宜平說而已。微事相規,有何可怒,而辭氣之不平,乃至於是也?臣前後居臺,毫無裨益,一時警飭之語,亦被人反傷,一日二日,徒事引避,愧恧深矣,疲困極矣,其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臣,智昧諜身,愚不量時,輕犯世怒,積困唇舌,至於副提學尹惠敎之對疏而極矣。臣未知一時妄言,故見罪之至此哉?人之所見,各自不齊,所論未必皆當,且厚於彼者,左右咎責,亦不是異事,若於處置之際,斥以過當,置之落科,則彼此是非,一時公議,可也。臣雖狹中,豈敢毫髮介於意,而今則不然,上下語意,自相乖錯,殆不成處置之體,當之者,其將幸其見出厭然,行公乎否乎?臣之避辭,只說難冒之狀,以申自劾之義而已,了無一言隻字,可以爲噴薄,可以爲疑阻,而今其言乃爾,無乃其始也,有意而發,故其終也,有意而辭歟?臣固年少一新進,顧其職則臺閣耳。事雖關於自己,言苟出於老成,則毋論其言之如何,安而受之,俛首莫敢辨然後,始可謂之不見輕侮,而從古三司之以言議相可否者,又必有私惡而然歟?況臣之所大駭者,臣若有失,罪臣身如一矣。今玆所爭于臣兄,何事而疑臣之過,怒臣之甚,揷入別語,移及臣兄,是不可以常理測也。以宰臣之年與德,豈過於因微事?不擇口氣而只緣臣妄出世路,行己亡狀,可使臣兄傍受困厄,此臣之罪也,臣實痛心,尙誰咎哉?且臣頃發唐津縣監李挺楫削版之啓,其啓姑未收殺,而挺揖肆黜隨參於李元坤之疏,是視臺啓若無也,而喉司之臣,又從以循例捧入,無所留難,莫非如臣無似,忝叨言地,使被劾者不少顧憚,臺閣之體壞損無餘,此亦臣當遞之一端也。乃者就職,有命召牌儼臨,不敢坐違,謹詣闕下,而人言非常衷情崩迫,去就一節,有未暇言,敢冒萬死,略暴危懇,伏願天地父母,哀而憐之,削臣之職,黜臣之身,使臣得以杜門息影,避遠駴機,萬萬至禱。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三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工曹正郞沈鳳儀,平市令金令行,義盈庫奉事李普萬,典牲署直長李益熙,東活人署別提柳徵瑞,入侍。上曰,輪對官以次進前。鳳儀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工曹正郞沈鳳儀也。上曰,履歷。對曰,初授永昭殿參奉,義盈奉事,司饔奉事監造官,出六,宗簿主簿,禁府都事,外任井邑縣監,遞歸後,禁府都事復職,中間又以活人別提復職,工曹佐郞仍陞,是職矣。上曰,職掌及所懷。對曰,職掌則山澤司也,些小弊端,則堂郞相議,或有變通之道,不敢猥煩天聽,而卽今最緊急者,津舡一事也。昨日本曹堂上,似以此已有陳白,而旣是職掌,臣亦略有仰達,氷凘傷破之津舡,及時改造者,其數旣多,而顧本曹物力不逮,無以自辦,事甚可悶,倘得災減之代於惠廳,以爲補用之地,則實爲幸甚。上曰,昨日已有下敎矣,鳳儀退坐。上曰,其年幾何?尙賓曰,七十云矣。令行進前。上曰,職姓名。對曰,平市令金令行也。上曰,履歷。對曰,初授敦寧參奉,永昭殿參奉,侍直副率,出六後,司僕主簿,外任,楊口縣監,中間罷散,司禦復職,活人別提,又出井邑縣監,入爲濟用判官,出爲砥平縣監,入爲瓦署別提,敦寧主簿,禁府都事,司饔僉正,又出榮川郡守,新除是職矣。上曰,所懷。對曰,本署不無弊端,而昨日新除,姑無所達者矣。令行退坐。上曰,其年幾何?尙賓曰,六十三云矣。普萬進前。上曰,職姓名。對曰,義盈奉事李普萬也。上曰,履歷職掌。對曰,初授泰陵參奉,慶基殿參奉,厚陵參奉,今任是職,職掌燭色矣。上曰,所懷。對曰,別無所懷矣。普萬退坐,益熙進前。上曰,職姓名。對曰,典牲直長李益熙也。上曰,此是陽平君之子,前已見之矣。履歷職掌。對曰,戊申孝章陵忠義繕工奉事,今任是職,職掌羊色矣。上曰,所懷。對曰,本署羊遺在,只有十九口,今此夏享大祭,將用十六口,其餘不過三口,前頭祭享,闕封必矣,而以提調出疆之故,不得變通,事甚悶迫矣。上曰,莫重祭享所用,不宜如是苟簡,分付該曹,量宜上下,可也。益熙退坐,徵瑞進前。上曰,職姓名,履歷已知之,職掌何事?對曰,巫女次知矣。上曰,病人數幾何?對曰,本署則無病人一名,西活人署,有二名云矣。上曰,活人署設置之聖意非偶,況爾是醫官,活人之道,尤當與它自別,各別擧行可也。對曰,申飭之下,敢不各別奉行乎?輪對官皆先出。上曰金令行誰家族乎?尙賓曰,壯洞金哥矣。上曰,金昌協之族乎?尙賓曰,然矣。上曰,李普萬誰耶?尙賓曰,前領相李宜顯之五寸姪也。上曰,徐命臣呈辭入啓,有實病而不可行公耶?尙賓曰,以單付違院例,故決無行公之勢,以此必欲呈遞云,呈辭不得不捧入矣。上曰,其呈辭以病爲言矣。尙賓曰,雖無實病,呈辭則每言病狀,是其例也。上曰,其呈辭與李鳳翼受由單子混入,故出給之際,呈辭誤踏啓字,初度給由,例也,而踏啓字,予未及致察而然,其呈辭注書持入,可也。壽德退出,持呈辭還進納,上覽訖曰,有腫病云矣。壽德曰,腫病是其實病矣。上曰,預備兼春秋吳命季,不爲來侍乎?尙賓曰,渠以旅宦疲敝之故,不得來侍云矣。上曰,今日又不來侍乎?尙賓曰,今日輪對,上下番兼春秋當入侍,故預備使之催促入來而終不入來,俄者詣閤門後,至使下番出去,院中接待臺諫,事體未安,莫此爲甚,頃旣以不卽入來,自院請推而申飭之餘,今日又不趁卽來待,怠慢之習,極爲可駭矣。上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吳命季拿處,可也。{{*|出擧條}}尙賓曰,前有樂章釐正之敎矣。該司稟啓已釐正乎?上曰,已釐正矣。尙賓曰,一拜之際九聲不遲矣。上曰,然矣。承史起退。上曰,徐命臣呈辭,中官雖誤踏啓字,旣踏之後還寢改下,似涉過矣,還爲出給,可也。壽德持呈單退出。
○乙卯三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秀衡,持敦諭草進伏。上曰,敦諭草上之,承旨書之,可也。傳曰,敦諭雖悉,曺命敬、趙鎭世等伊後投章,非李載厚之比,其所無謂業已洞知,擧朝所知,尤何芥滯?此亦由於卿之久處城外,過自撕捱之致,況若等躑躅之輩,非特可憐焉。乘機傾軋渠等反無嚴於其君者,亦何足道,而卿若造朝,雖有十命敬十鎭世,何敢昏其志?故必欲敦勉而後已者也。渠諭此意仍命偕入之意,亦爲傳諭,期於偕入。秀衡書訖。上曰,史官持此別諭,傳於都承旨,仍爲偕入,左副承旨還爲入來。{{*|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3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尙奎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魚有龍,同副承旨宋秀衡,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宋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諫院處置,歸於憲府,而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入啓外,掌令李台徵,持平金尙魯,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大司成鄭羽良除拜已久,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議金龍慶,今日又呈疏單不爲行公,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其所違牌,其意何在?守初心若此分義無謂,其不若此,亦何義理?極爲寒心,從重推考牌招。
○洪尙賓啓曰,漢城府判尹李萬選,除拜已久,尙不肅謝,右尹洪鉉輔由限已過,亦不行公,左尹趙最壽,以武所試官進去,詞訟重地,不宜久曠,判尹李萬選,右尹洪鉉輔,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太廟親享時,以羊腥十六口進排攝行時,則以羊腥八口進排,其數各異,問啓事命下矣。招問太廟守僕,則以爲親享時則太廟各室以羊腥全體用之,故以十二口進排,永寧殿則以羊腥四口裁切,爲二十八塊十二室,各以二塊入盛,其數爲二十四塊而其餘四塊,則入於糝食,故親享時則羊腥合爲十六口,攝行時則前後兩殿各用四口,故合爲八口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魚有龍曰,長番內官洪碩海,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備忘記,傳于魚有龍曰,邦畿惟民所聚,詩亦云矣。況朝士乎?今若爲國,莫若聚群,參列朝廷,適因時象,各自顧瞻,擔當國事者,鮮矣。今則其各爲是,自爲義理,今無可謂,而猶循舊習,遲回京鄕,立朝者甚鮮,此何分義?其甚者視朝廷,若無以鄕居爲便身之所,初若有是心,其何欲爲許身事君?此等道理,予未曉也。曾經侍從臣帶軍職者這這巡將啓下事,曾已下敎而今亦解弛,另加飭礪,以巡將單觀之,文官之在鄕者其多推此,而其他可知,是中趙遠命,則兼帶備局,豈可久處鄕外,分付該曹使之飭礪上來,而帶軍銜任意下鄕者,自有定典,自政院察處,今後則自備局各別飭礪,俾無晉之三窟之習事,亦爲分付備局。
○左議政徐命均書啓,臣等進詣齊陵陵上莎草枯損處奉審,則自寅方至子方,自戌方至未方,幔石以上間間枯損,從所見圖形以進而土色不至全露,姑不大段未安,且當萌茁之節,不無蔓生接連之望,爲此修補動役於陵上,事體恐涉重難,姑觀前頭,更爲稟處,而陵上屛風石等塗灰剝落處,不可不及時令該曹擇日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依爲之。
○傳于金尙奎曰,明朝大提學牌招。
○金尙奎,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例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措語見上}}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措語見上}}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措語見上}}請京畿都事朴弼載罷職。{{*|措語見上}}引避而退,銓臣疏語,意非侵斥,以此引嫌,無已太過,請司諫李著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行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臣庸愚疲殘之質,雖在盛壯之年,本不合於經幄論思之地,況今犬馬之齒已暮,螢爝之用已竭,決不當復居匪則,以重玷講帷,而徒以我聖上不忍遺簪履舊物,恩除頗煩,眷渥隆重,强策駑鈍,粗效奔走,觸事生疣,固料早晩,而若夫因一微事,轉輾觸激於憲臣,坐受無限困境,至此之極,亦非臣意慮之所及也。夫臺避之不可造次立落者,關係朝廷,大是非之謂也。金尙魯所引避者,特朴弼載、任珽等事而已。有何大關係,難下手處,而枉費心力,故作苟且言議也。尙魯,盛氣詆斥,旣非同朝相敬底道理,臣辭疏中,所謂兄弟相繼云者,只陳近日連有所遭,情勢臲卼之狀而已。初無一毫礙逼之語,則亦有何可怒,而至以崩迫痛心爲辭耶?前避後疏,許多侵辱,非特一二,而年少務勝之言,只宜付之一哂耳。顧臣所叨,自異凡僚,旣被臺斥,不可耐彈在直,投章陳情,徑出禁門矣。伏蒙聖慈,曲垂寬恕,不加譴罰,屢下嚴召,臣之踪地,到此窮隘,不知所出,念臣數昨承命,固出不獲已,半夜前席,恩諭諄諄,難安情實,俯燭無餘,使臣今日,如有勉强復出之理,何敢作意遲回,重犯逋慢之科哉?臣雖無似,忝在宰列,惟其進退,亦足以關係朝體,臣雖欲慕榮怵分,靦然冒進,其可得乎?非但臣之自處已決,大小臣僚,孰不知之,而喉院之猶復請牌不已,雖出體例之不得不然,而一違再違,徒傷分義,無寧遄伏刑誅,使朝綱,無至緣臣而隳壞,是臣區區所攢祝也。累牌之下,不敢偃然,祗詣闕下,略治短疏,仰請重勘,退歸私次,恭竢處分,伏乞天地父母,俯賜鑑憐,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罪,俾得以盡自靖之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3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昭憲王后忌辰齋戒。
○巳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魚有龍啓曰,大司憲,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掌令李台徵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而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洪尙賓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昨旣有只推之命,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玉堂闕直,今已多日,而副提學尹惠敎,連次違召,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呈辭疏,屢違召命,事體極爲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召之下,如是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旣已違牌,曾前雖有行之者,且値國忌齋戒,再明牌招。
○又啓曰,校理任珽,修撰金相奭、金尙翼,副修撰沈星鎭,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帶軍銜任意下鄕者,自有定典,自本院察處事,命下矣。在鄕家付軍職,而未及上來者,未付軍職前,先已下鄕者,方令該曹,申飭催促。而行司果金應福、李匡德等,身帶軍銜,任意下鄕,依承傳旨,捧禁推傳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開坐本司,而進參堂上,只是二員,飭礪之下,事極寒心。除公頉實病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刑曹參判趙顯命,竝卽牌招,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松老手本,則時囚罪人韓師正,素患關格之症,輒發寒暖交節之時矣。浹旬處冷,之餘今又復作,胸膈隔塞,呼吸不通,四肢厥冷,時時昏昏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傳于宋秀衡曰,夜對爲之。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罪積逋慢,懼深瀆擾,而請譴之章,反爲干恩之資。日昨銀臺之長,纔宣敦諭,而繼又奉傳別諭,仍有偕入之命,此是近古以來,優待賢相之禮。矧復十行辭語,反復開釋,敦勉之旨,迥出尋常。不知負累如臣,何以得此?臣誠惶感,繼以兢隕,分義所在,宜卽祗承,而第臣難冒之懇,自有結轖于中者。請就聖諭,更申其有萬可退,而無一可進之狀,以冀仁覆之天,特垂悶下之惠焉。向者李載厚之疏,雖云混斥,而末段所論,專用意於臣身則。惟臣自處之道,安得不逬出都門?而伊後臺垣之踵起而斥臣者,亶出於倂力擊去之計。是豈由於臣之久處城外而然也?蓋臺閣之言,事體至重,一有名登於簡書者,則無論其是非輕重,當之者,必皆悚縮退伏,惟期解職而後已。今臣所遭,是何等罪名,而設令其言之無謂,果有如聖敎者,臣若憑恃寵命,揚揚復入於政堂,抗顔振氣,自以爲爾,無奈於我,則其縱恣無憚,固不足道,而一世之駭笑,當復如何?仍念自從去夏以後,多少砭刺,叢萃於臣之一身,而及至今日,醜辱狼藉,其必欲去臣之意,固已有積漸矣。雖聖明至誠御下,無物不遂,想必矜臣此情之無所矯飭,諒臣此言之非爲虛謾,而一向堅持,唯事敦迫,臣每奉批敎,輒增抑塞,直欲溘然而有不可得也。且臣憂危之中,素患痰癖之疾,挾感添劇,胸脅膨痛,火熱上升,頭顱如碎,神精迷瞀,數行文字,亦難締構。今始露章申籲於宸旒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垂憐察,亟命鐫遞臣職,無使恩禮徒歸屑越,國體益致壞損,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處城外,今幾何?予之敦勉,亦幾何?予雖誠淺,卿幾恕諒,卿雖固執,予幾挽回。而敦諭雖竭,卿讓冞篤,此豈恒日所望於卿者?予今若許副卿志,是謂卿以猶不釋然者。卿今若以此解相職,亦將何以自前日之心,諸般被斥,已往事,卽日造朝?是義理命以知申予志大定,卿何過讓,卿何復辭?其須安心,卽日偕入,以副予心,以答輿望。仍傳于宋秀衡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乙卯三月二十三日二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珽讀,自漢太祖高皇帝五年,止帝自將討韓王信。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十二月,止上篇末。珽曰,於此始書漢者,所以表滅楚得天下也。固陵之期會不至,足爲信之死罪矣。上曰,然矣。逼留不進,所以爲漢祖之所疑也。珽曰,馳入齊王信壁者,此書法也。韓信,固難保全,而呂后之事甚怪,故先儒之論,有之矣。追尊先媼曰,昭靈夫人,此見漢高於禮法掃如矣。所宜追尊爲皇太后,而昭靈夫人云者,無稽之甚者矣。夏五月,兵罷歸家,特書之者,可見微意之有在,書法此善之者也。上曰,然矣。功臣保全,莫如宋太祖矣。珽曰,聖敎誠然,保全功臣,歷代帝王中,藝祖爲首矣。必寧曰,南宮之會,肯稱子房,而不名者,漢高微意有在,可以見其待之異於他臣矣。珽曰,以師友待之者也。以季布爲郞中,斬丁公以循,此司馬公之論,誠好矣。帝西都關中,婁敬賜姓劉氏者,書法所以示譏議矣。張良謝病辟穀,其下書卒,所以先示辟穀之意也。秋七月,燕王臧茶反,帝自將擊之,前此戰伐無非自將,而此特言者,所以見爲帝後,初行也。故楚將利幾云者,所以明楚之臣,而書反者,所以惡楚也。執楚王信以歸云者,書法示不能執信反狀而然也。上曰,然矣。漢高此事,終不正大矣。珽曰,漢高於干戈甫定之後,過魯祀孔子,聞叔孫通之言,定朝儀徵諸儒,可見漢家宏遠之規模,祗在此數三事矣。至若罵陸賈之前說詩書,則此雖雜汩之治,其尊先聖相遺逸,可見樹立之制度矣。上曰,《資治通鑑》,比此《綱目》,頗詳備矣。蕭何若非鄂千秋,則不可爲元功耶?必寧曰,南宮之會,已以三傑稱之,安得不爲元勳乎?上曰,尊太公爲太上皇,此筆法許之乎?珽曰,以家令之言見之,亦可知卽位之初,不卽尊崇也,書法似非許之者也。七年長樂宮成者,可見其久而後成之意也。上曰,令叔孫通定朝儀者,見漢高欲興禮樂之意,而通非眞儒,故漢家禮樂無足言矣。必寧曰,三代之禮,至秦滅絶,通若是眞儒,則足可以輔漢祖復古禮,而通旣蔑劣,故其所制禮,不過襲秦之故而已。豈不可惜乎?上曰,魯兩生,先儒皆極加褒奬,未知果何如矣。弟交爲楚王,兄喜爲代王,兄弟之次相換,此何書法耶?珽曰,從兄賈,卽敵己之兄也。弟交,亦敵己之弟,而喜則庶兄,故換次者,書法有意矣。上曰,外婦云者,何也?珽曰,謂與旁通者,常談云散妾也。上曰,吳王濞誰子耶?必寧曰,喜之子也。《漢書》云,仲之子也。然似喜之字矣。上曰,漢高小字,季仲,似喜之字也。光武之兄,亦仲矣。珽曰,本館番次苟簡,副學則長官,故館規拘礙,例不得請牌,而應敎吳瑗,亦自鄕上來云矣。上曰,副提學尹惠敎,應敎吳瑗,待明朝牌招,再明日晝講爲之。{{*|榻前下敎}}珽曰,臣於禁推時見之,則金吾滯囚尙多,其中犯越罪人,在於東南間者已久,而其中或有尙未納供者云。此則禁堂,三人備員然後,方可開坐,故自爾遲滯矣,卽爲申飭禁堂,鎭日開坐,俾速收殺,何如?上曰,禁堂,鎭日開坐,速爲擧行事,申飭,可也。{{*|出擧條}}必寧曰,再明日晝講爲之,命下。而永禧殿奉審擇日相値,何以爲之乎?上曰,奉審相値,則晝講事,勿出榻前下敎,可也。今日政院,微稟右相批答,有落字者,果是矣。依微稟書之,而待城門傳諭,可也。崔奉朝賀議諡,姑不爲之耶?必寧曰,姑以諡狀不來,未得議諡矣。上曰,斯速議諡,可也。大提學無引嫌之事耶?初牌不進,何也?必寧曰,似無大段引嫌者矣。上曰,過國忌後,牌招時,更勿違牌事,自政院通諭,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3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昭憲王后忌辰。
○自卯時至巳時,日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掌令李台徵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應敎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日違召,不爲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不仕則不授祿,古之義也。今玆屛伏俟譴之蹤,何敢爲冒受常廩之計乎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李春躋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當退之義,自畫之志,益復備陳於近日之疏。而天聽愈邈,一向靳許,至于今日,批旨敦迫轉加。而惟臣自引之本意,猶有未見諒於日月之明,祗恨臣忱誠淺薄,不能孚格,抑塞之極,無所容措。揆以事理,廉義如或有一分可進者,則知申相守,已有日矣。臣何敢孤負恩禮,違拒明命,至於此哉?反復參量,終不敢不爲祗承之計,罪積逋慢,萬隕難贖,謹當更暴危悃,仰請嚴誅云矣。臣多日相守,連事敦勉,而大臣無造朝之意,臣旣承期於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三月二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魚有龍,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珽讀,自十二年冬,至九月長安城成。上曰,承旨讀之。有龍讀,自六年,止諸大臣迎立代王恒。上曰,諸呂擅權用事之口決未安矣。珽曰,古註故置之矣。上曰,注書讀之。壽德讀,自太宗孝文皇帝元年,至篇末訖。珽曰,長沙王臣誘之云者,此歸功於長沙之語,其誘字有意矣。帝還過沛,復其民而世世無有所與,此朱子筆法,有貶之之意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之政,豈宜偏施恩澤於故鄕,而使之獨復其民,世世勿預乎?光武又遵高祖之遺事,而幸南陽,復其民,此實非一視天下之道矣。以太牢祀孔子者,書法所以貴尊聖之意也。下相國何,書法示貶之之意,而數日赦出者,所以與之之辭也。蓋何無罪下獄,故貶之而卽又赦出,故貴其改過而與之矣。高祖之於蕭何,君臣之際,何如而猶械繫文,以李斯爲賢而言之,誠慨然矣。春正月始城長安城西方,可見動民以時也。上曰,安劉必勃,及此後非乃所知之語,其知人之鑑若神,其四百年創垂規模,可見於此矣。史臣所謂規謨弘遠者,實可謂得之矣。珽曰,常時器使,已知其長短,故所以言之者如此,至於非乃所知有若神鑑,高祖此等處有之,實非後世人君之所可及也。上曰,雖無學問之力,而所見通透,故能如此矣。珽曰,蕭何修未央宮,極其壯麗,而爲家不治園屋,可謂家與國辦異矣。上曰,《大學》云,所厚者薄,所薄者厚,爲身謀與爲君謀何異乎?旣知儉德之爲賢也。則何不爲國而示儉乎?此則蕭何未盡處矣。珽曰,蕭何與曹參,相惡之間,而何臨死薦參,參守何約束。後世之人,則不好之間,亦皆政令相反,而蕭、曹則不然,此所以爲漢相業之最冠者矣。上曰,予方欲下敎,而儒臣先發之。曹參之事,卽今臣僚之所當法者也。珽曰,不相能者,私也。守而勿失者,公也。蕭、曹竝世,若參代何而改法令,則何,於此必不怨之矣。除挾之律,特書者,漢高之時,當除之而今始爲之,所以貶其晩也。蕭何曰文終,曹參曰懿,張良曰文成。古者諡法之嚴,可見於此矣。上曰,亦有曰僇字,古者諡法,槪如此矣。用事之註,終似未妥,如此等註釐正,可也。珽曰,更思之,亦似可爲之註矣。高后時,災異層疊,天人相應,災不虛生,可見矣。女后臨朝之時,無可言者矣。迎立代王之時,威儀可謂疏略矣,欲立爲君而乃召代王者,豈非草草耶?珽曰,諸大臣迎立,綱特書者,所以答也。目所謂乃召者,其時史臣之語矣。上曰,綱云迎之者,誠好矣。目云召之者,終非人臣待君之禮也。槪其時儀節草略,無可言者矣。周勃之願請間者,可見其無識矣。有龍曰,所言公公,言之者,似出於有意矣。上曰,似有意云者,承旨之言,誠是矣。素不敎我以知者,亦可見其無識矣。珽曰,朝罷趨出,意甚得云者,善形容周勃者矣。平讓位於勃,而勃從之者,亦可謂無識矣。上曰,漢惠之後,漢文承諸呂之亂,能開文明之治,可謂守成之賢辟,而諡法稱文,不其然乎?有龍曰,若無文帝,則漢之爲漢,未可必矣。上曰,必然矣。漢高豁達大度,足以開創四百年之業矣。珽曰,漢高基業雖無,文帝似不至於亡矣。詔定振窮養老之令,此可見文帝之治然矣。今因養老之文義,有所仰達者。近日備忘,連以尊年養老之意,每每下敎,群下擧皆欽仰聖意,而或限九十、限八十,外此或未及者,則不無見漏於恩典者,此有不均之歎矣。前右尹柳鳳徵,今年八十七矣。雖未滿九十,固宜有優老之典。況其小科,是先朝登極增廣,今年爲回榜年。曾在先朝,故判書李光迪,以大科回榜,特命變品,以示稀貴之意,此是例科而猶尙如此。今柳鳳徵,則科名尤別於例科,至於變品,則干係恩典,非在下仰請者,而似當有各別優異之恩數矣。上曰,科名誠貴矣。其年乎,其月乎?珽曰,秋榜云矣。上曰,何等乎?珽曰,二等矣。上曰,後當下詢諸臣而下敎,而他人款此者及李光迪事,亦當問而處之矣。南越王佗,書極奇矣。珽曰,雨露霜雪,自在其中。雖文章家私相往覆之札,未有如此之詳盡者也。召吳公、賈誼而議興禮樂,謙讓未遑,以文帝而猶未爲之,可見禮樂之難矣。上曰,專出玄默,故如此謙讓處有之,此則不擔當所致矣。有龍曰,失其幾會,後世所以慨然者矣。珽曰,賈山之疏,好矣。上曰,漢文雖玄默,而勞軍細柳之時,威猛武毅,頗可觀矣。珽曰,馳下山板,一日再三出之事,有之,故其言如此,非假虛做出而然也。有龍曰,此憂治世危明主之意也。非必以漢文有此事而言之也。珽曰,幸上林布席,郤愼夫人坐,可見同入於宮內矣。上曰,修代來功,在三時之後,此漢文未免於私也。珽曰,小臣禁推時見之,頃者以憲臣啓辭,東西班落後者,自政院査出事,允下矣。其後以政院之不卽査出,自上特命當該承宣罪罷,而押班監察,則帶職蒙宥,處分未免過中矣。雖有東西班査覈之命,旣不自現,則雖承宣,亦何以査出乎?此則實爲公罪,罷職,雖薄罰,爲之旣久,更爲收敍,恐合事宜,故敢達bb矣b。上曰,監察則班中出去之員,旣不自現,則亦將無如之何矣。至於承旨,則旣下査覈之命,終無一人現告者,紀綱豈如是乎?所以處分者,有由然矣。微官庶僚之不爲自現,飭礪之道,不可不施之於該房承旨,雖不必久施譴罰,頃纔特罷,今乃敍用,未免太速矣。有龍曰,頃有未下直守令催促之敎,而新除守令失馬,未及上來之故,未爲下直,或有除拜已久,而未及署經者,或有雖經署經而爲觀科留滯者,未署經者,至於八員之多。貶罷守令之代,則待明日牌招,臺諫,使之署經爲計,而其中閔通洙,則聞府夫人,將爲隨去云,署經姑未爲之,而府夫人隨往事,自朝家宜知之,故敢達。上曰,兩司署經中,一司姑不爲之乎?有龍曰,憲府則無期,而諫院則方備員云矣。珽曰,守令觀科與否,非宜奏達於筵席者也。承旨失體,請推考。上曰,守令例有給試暇之規,雖未赴任,承旨之言,無怪,勿推。府夫人將往云,自朝家給馬等,前例有之乎?自政院,詳考以稟,可也,醴泉,何日程耶?有龍曰,八九日程,而此則驪州,是其本鄕,故自京至驪州,自驪至忠州,而忠州之於醴泉,程道不甚遠云矣。諸臣以次退出。
==3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申時,日暈左珥。
○下直,會寧府使柳萬增,報恩縣監鄭觀河。
○魚有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之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永禧殿奉審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因兵曹草記,參議李匡輔牌招事,允下。而判書趙尙絅,旣已省記入直,今日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近因兩司不備,守令未署經者,至於八員之多,當此春務方殷之時,夫馬留滯,亦甚可慮。憲府、諫院,除在外外,司諫李著,獻納李重震,掌令李台徵,持平洪昌漢,竝卽牌招,以爲守令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日違召,尙不行公,事甚未安。詞訟重地,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今下弓矢,會寧府使柳萬增處,給送。
○金尙奎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李宗城奉命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成命之下,如是違牌,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招之下,如是違牌,事體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三招不進,陳疏到院。原疏纔已退却,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成命之下,不卽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弘文提學牌招。
○備忘記,傳于金尙奎曰,前判尹金在魯敍用。
○又傳于金尙奎曰,試官違牌,曾以飭礪,以牌不進之弊,下敎幾何,而身爲重臣,無他撕捱之端,而只以欲遞文衡,無義違牌,終不應召,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大提學尹淳罷職。
○金尙奎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招之下,如是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更卽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又爲違牌,事體極涉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分義道理,豈用若是?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承牌入來矣。
○傳于金尙奎曰,持此書題,與弘文提學,偕進泮宮,儒生等試取以來。
○傳于金尙奎曰,內局提調、工曹判書,今日政備擬。
○金尙奎,以吏批言啓曰,卽接禮曹移文,則佐郞許遞,因諫疏,情勢難安,累呈辭狀,不爲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博川推考敬差官朴師順呈狀內,頃年所遭臺言,不比尋常殫論。今若諉以往役而膺命,則將又添無廉恥之目,斯速入啓變通云。已往之事,不當如是撕捱於往役之任,故連呈辭狀,督令往赴,一向煩呈,無意變動。囚推事緊,不可相持稽遲,旣有所遭,亦異無端不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在外,右承旨金尙奎進。金尙奎,以吏批言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趙最壽爲大司憲,趙明履爲持平,南泰良、申宅夏爲修撰,徐命九爲刑曹參議,李命稷爲司宰僉正,吳命新爲春川府使,李弘植爲南陽府使,柳夏增爲濟用直長,金在魯爲內醫提調,趙正萬爲工曹判書,靈城君朴文秀承文著作,禹洪迪單付嘉善,朴世俊今加嘉義,朔試射時,片箭沒技,折衝安碩興,今加嘉善,朔試射時,騎芻沒技。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文一所試官進,參議李匡輔病,參知金聲發進,左副承旨魚有龍進。魚有龍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趙尙耘戶奴呈狀內,上典以篤老之人,病且沈重,末由供職,斯速啓遞云。老病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新除授釜山僉使金鑄呈狀內,老母今年七十五歲,情理所在,不忍遠離赴任云。邊將之親年七十五歲以上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金鑄,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新除授蒜山僉使李榏呈狀內,本以痰病之人,重傷水土。又得痛風之症,半身不收,轉側須人,以此病狀,萬無起動赴任之望云。其病勢如此,則有難强令往赴,且前僉使移拜巨濟府使,交代亦甚緊急,不可等待其差復。李榏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哨官金夏龜、鄭運亨,前司果李喜茂,及第趙益三,幼學李世規,閑良金憲章等,或試射沒技,或軍器別備,或惡虎捉得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夏龜、鄭運亨、李喜茂,未資窮未準職。趙益三、李世規、金憲章,係是出身儒品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以趙虎臣爲副摠管,尹和鼎爲宣傳官,李世煥爲僉知,具程爲尙州營將,李重泰爲平安兵虞候,李晩華爲所斤僉使,金鎰英爲老江僉使,尙逷爲兔城僉使,李葂爲月串僉使,宋日瑞爲荏子島僉使,李杞材爲西平浦萬戶,李碩復爲釜山僉使,權來鳳爲蒜山僉使,副護軍鄭來松、李義璧、李長培、李世煥、李休徵,副司正徐命臣,單付,前府使金養一、趙文璧今加折衝。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事體未安。應敎吳瑗,旣有只推之命,副應敎韓顯謩,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闕員,今日政,盡數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韓顯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獻陵直長所報,則今春以來,王后陵上卯方裳石隅端,虧缺成隙,大如手掌餘云。陵上石物有頉,至於如此,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卽者繕工監官員來言,獻陵石物有頉處奉審時,本監提調一員,當爲進去。而提調魚有龜,方帶將任,提調宋寅明,方以試士事,往泮宮,俱不得進去。在前如此之時,以工曹堂上一員替行,判書趙正萬未肅拜,參判宋眞明受由在外,參議愼無逸以文二所試官,方在試所,亦無進去之員云。工曹判書趙正萬,卽爲牌招,以爲進去之地,何如?傳曰,允。
○玉印造成都監堂上尹淳罷職,代工曹判書趙正萬。宋秀衡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金取魯,參判李德來,永禧殿奉審後,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鉉輔爲工曹參判。
○以咸鏡監營狀啓,北靑等官其兵營海尺朴貴金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成均館官員,以右承旨意啓曰,臣謹奉御題,來詣泮宮試士,申初定限,已過而儒生等,尙無一人納券者,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定以酉時,可也。
○宋秀衡啓曰,藝文提學申昉,依前定式,預爲牌招,今日儒生試券科次時,使之同考,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臣敬奉御題,與弘文提學宋寅明,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六百四十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三月二十二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武臣兼宣傳官尹弼衡、朴性原,御營廳哨官李彦臣等,俱未備四中,竝依例汰去。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上年章陵行幸時,啓下本曹上言中,驪州居幼學李國弼,爲其父呼籲。而觀其措語,則其父亨祥,庚戌年爲平安道植松萬戶,兵使巡歷時,柳葉箭沒技,依他例,均蒙直赴之典爲辭。而以邊將之沒技者,熟馬賜給,自是事目。而其所援諸人,係是本道人之爲邊將者,故有此特恩,則固不當援以爲例,覆啓置之矣。今番亨祥,又以其子忠義衛李德三,換名上言,而居住書以平安道定州,渠則以本道別武士爲邊將,有此沒技爲辭矣。蓋西北人之爲本道邊將而沒技者,有直赴之例,而渠之前日上言時,旣已見防,故今者乃敢變換名字,換易居住,欲占直赴之計,其爲奸狀,誠極痛憐。令本道各別明査得情,依律勘斷,以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知臣金聲發屢日入直矣。今日遭臺言出去,參判臣李眞淳,以試官方入文一所,臣尙絅連有公故,參議臣李匡輔,連呈辭單,無意行公,參議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啓曰,行司果金應福、李匡德,禁推事,傳旨啓下矣。金應福,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匡德,時在京畿果川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去夜,乃本營巡邏日次,而筆洞近處,白衣閑良三人,酗酒橫行於街路,牌將執捉,逢授於邏卒處,而仍行巡邏矣。同三人李漢重、閔長年、趙東益等,毆打邏卒,仍爲逃躱,二更量,直到大將家,亂喝胡叫,罔有紀極,以足蹴門,擧措絶悖。渠旣犯夜,又爲作挐於大將家,當此夜禁申嚴之日,少有紀綱,此輩何敢若是乎?如此悖惡之輩,不可以循例犯夜之罪治之,令攸司囚禁,繩以重律,何如?傳曰,令該曹,各別痛治。
○司諫李著,獻納李重震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密符還納,事體甚重,雖情勢之難安者,必親到城外替納。而大司諫尹泰衡,春川遞任之後,以其親病,陳疏仍留,只令幕裨送納。雖由於情理之固然,而事未前聞,亦關後弊,不可以旣往而置之。請大司諫尹泰衡罷職。近來朝綱解弛,身爲名官,則雖在往役,而猶不趨命,繡衣被抄之後,淹留鄕廬,不卽上來者,非止一人,事極駭然。李錫杓,則旣因儒臣之疏,至命拿處,而其他終不上來者,不可罪同罰異。請令政院,現告一體拿處。參知金聲發,名德素輕,履歷且淺,除拜之後,物情未允。請參知金聲發遞差。隷院卽詞訟專決之地,而判決事朴弼正,許久冒處,事多顚錯,其出入之際,輒肩輿而唱導,見者莫不駭笑。請判決事朴弼正遞差。答曰,不允。尹泰衡事,拿處事,末端事,依啓。
○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措語見上}}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措語見上}}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措語見上}}請京畿都事朴弼載,罷職。{{*|措語見上}}珍山縣監李漢謙,兩眼昏瞀,全未辨物,文簿着署,卒皆請人,吏緣作奸,民不堪命,請珍山縣監李漢謙,罷職。端川,係是關北內地,新官赴任時,元無給馬之例,而時任府使趙台相,始除是邑,與譯官鄭道源,行賂密牒,偸出馬牌,及其乘馹到官之後,聞有物議,致疑於邸人之傳泄,囚其弟梁渡人爲名者,濫施酷刑,竟至致斃,其作奸犯法,枉害無罪之狀,誠極痛駭。請端川府使趙台相,拿問嚴査,依律處斷。趙台相之偸出馬牌,已極絶痛,而及其濫騎赴任之後,卽令家奴,還送馬牌於邸人梁濟人處,使之密傳於鄭道源家,以爲善處之地云。故臣招致濟人,嚴問其實狀,則渠亦不敢全諱,遂納台相之還送馬牌,時踏印牌子,其牌曰,今去馬牌,勿以直呈該曹,汝與鄭道源相議,使之祕傳於該吏處,無煩勿泛,爲可云。夫馬牌出納,何等重大,而今者此輩,密牒偸出,若是狼藉。台相則雖請自王府査處,而至於道源及該吏,則決不可以例刑治之。宜令捕廳,各別重究,其時草料成給堂郞,亦難免不職之罪,請命一倂罷職。答曰,不允。李漢謙事,趙台相事,末端事,依啓。鄭道源及該吏,令刑曹各別嚴覈。
○副校理權爀疏曰,伏以臣病淹中路,猥陳危懇,伏蒙聖慈垂憐,威罰不加,溫批且下。臣於是,驚惶感激,益不知置身之所。天恩所曁,少加調息,擔舁登程,寸寸前進,昨纔來伏畿坰,而念臣事君無狀,終速罪戾,屢被罔極之嚴敎。自分難容於覆載,不敢齒列人類,四載于今,居恒悚恐,殆若喪性。人之見臣者,莫不悲臣之情,爲臣而懼,臣之至今全活,亦賴天地之仁耳。瞻望宸極,但有涕淚而已。種種情地之危蹙,臣不敢煩瀆,以益其罪,而目今泄痢之症,越添於千里撼頓之餘,登廁無算,眠食俱廢,氣息奄奄,轉側須人,咫尺都門,末由進身,玆敢疾聲申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上,天地父母,特賜哀憐,亟削臣職名,仍治臣負犯,以延殘喘,以嚴邦憲,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不才無狀,忝侍經幄,惟是有懷必陳,竭心報國,卽其耿耿素衷,而遭値狼狽,情地危迫。然猶伏蒙聖慈,由賜眷記,乃於歸省松楸之時,祗奉除名,恭承馹召,恩榮所被,感戴罔涯。適有先墳封樹之事,奔走土石之役,積致風寒之傷,阢淹多日,致勤催促,臣罪萬死。旣承嚴命,不堪一向偃伏,進身輦下,恭俟威譴,而乃其情勢,決不容暫廁於榮次。日月之臨照,何待臣一二臚陳也?臣頃日一疏,只欲嚴王朝懲討之典,正臺閣噤默之罪,而區區執法之論,反陷褊私之科,內自循省,惶愧無地。聖主至仁,不加罪譴,前席溫諭,實出曠世之異渥。臣雖迷頑,豈不知感激銘鏤,而顧念義分,終不敢戴罪恃寵,晏然在職?徑離禁直,坐違天牌,殆若全不省恩顧之至隆者。隨例薄罷,豈足以蔽臣罪之萬一也?第念至恩莫報,微忱未已。今於牽復之日,豈有撕捱之意,而伊時臺言迭發,巧詆深構?至於金䆃之疏,直以臣疏,謂若臣用意排擊,欲空臺閣者,噫嘻,亦太甚矣。臣竊見其時諸臺之疏,所以深引廣援於不敢以言官自處之義,以自明其不得不噤默者,太煞覶縷其視一步臺端,非啻十重鐵關,則其不能轉動,初不待於臣言之出矣。設使臣果其心回慝,眞能使得擊去之手勢者,亦何嫌何忌於如許臺諫,而作此擧措哉?其抑勅gg抑勒g構陷,誠可怕也。幸賴天日在上,無微不燭,伏聞筵中,至以決非用意之人爲敎云。不知不肖微臣,何以受知至此?唯有感淚沾襟而已。顧其言出臺地,文致至深,在臣廉義,固不敢徒恃孔昭之鑑,全昧自處之過,而況其末端下語,尤極危怕,至以臺議之寂寥,爲臣之幸,則甚爲憚駁,莫峻於斯。臣雖欲忘廉冒進,其可得乎?噫,臣之所遭,固是經渥之至辱,士夫之深恥。金華舊趼,固無去就之可論,而若乃李載厚之疏,假說《春秋》,肆誣逞凶,益無論理。臣誠不欲汚筆辨理,而自聞此言,崩迫痛刻,心寒骨悚,不啻若身獨當之,俯仰高厚,寧欲無吪。念臣今日情勢,略而言之,蓋已如此。兢悚危蹙,靡所措躬,坐逋嚴召,罰靳例罷,聖恩愈渥,臣罪彌重,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矜愍,特許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安微分,以服人心,不勝幸甚。臣治疏將上,庚牌復臨,銜恩畏義,宜卽趨承,而百爾思量,終無冒彈進身之路,祗詣闕下,拜章徑退,臣之罪戾,益復難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三月二十五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及禮曹堂上請對引見。左議政徐命均,行禮曹判書金取魯,參判李德壽,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命均進伏曰,春氣和暖,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以有閏月之故,春寒今猶未已,眩氣,何如?上曰,眩氣則不復有之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平善乎?上曰,好在矣。命均曰,奉審後有所達之事,故敢此請對矣。上曰,奉審後請對,予已料之矣。命均曰,臣待罪戶曹時,以改帳之故,瞻望而未詳矣。今聞守僕之言,丁未展謁時,畫員改褙之,其間已爲九年之久,色渝則無怪,而卽今所見,御容鼻梁一邊,大段色渝,肉色漫漶,有未安者矣。上曰,丁未展謁時,畫員,誰耶?命均曰,張得萬、咸世輝矣。上曰,親行酌獻禮,何年乎?取魯曰,再昨年癸丑爲之矣。上曰,三年之間,不至大段有異乎?取魯曰,臣招近來已經事知守僕而問之,則丁未至於今年,頓不如前云。漸漸年久,則尤爲悶忙。臣意,則御容近處,雖不敢下筆,而若爲一本仍舊本而模寫,則似無損益於本本矣。命均曰,翊善冠纓長處,大段色渝矣。御容近處,不敢下筆,而本本裏與帛紙修補以塗,無妨矣。仍舊本改造別本,則似好,而此不爲難矣。德壽曰,畫師別造新本,決知難於善成,別本、舊本二本爲之,亦似重難。漫漶處,隨處隨補爲宜,而改舊本,亦似未安。臣意則不必改以新本,事體爲宜矣。取魯曰,參判近視,大段未安處,未得詳視,故其所達如此矣。命均曰,仍舊本而改褙,亦似未安矣。上曰,添之褙之則猶可,而大段漫漶處,修補爲難矣。命均曰,年久易傷,御容眞本,漸至依微,則恐難改本矣。上曰,頗依微乎?畫師幾人同往乎?命均曰,張得萬、咸世輝、朴東寶,同往矣。上曰,敬基殿本濬源殿本,何本,初本乎?永禧殿本則近本矣。取魯曰,小臣未詳知之,而永禧殿第二室,則單本云矣。以臣等之言,轉易改本,亦涉重難。親行酌獻禮後,改本與不改本,唯在聖上處分,臣等不敢決定而仰達矣。命均曰,若以改舊本爲難,則唯在聖上決斷,酌獻禮後處分,似宜矣。上曰,御容眞本冪塵處,以巾洗之乎?取魯曰,不敢以手摩挲,而略以巾灑而洗之矣。命均曰,遠看則鼻梁微黑痕迹有之,而蓋別本善成,有未可必矣。上曰,直畫則爲難,而模寫則似易矣。肉色未知依舊乎?取魯曰,年久漫漶爲悶,故敢達矣。上曰,守僕言內,與上年辦異云乎?命均、取魯皆曰,距丁未年,則辦異而比之昨年,不必顯然有異矣。上曰,今番奉審後,經夏尤似懸異,一年之間,極是爲悶。今秋爲之乎?待明春爲之乎?卿等之意,何如?命均曰,明春不遠,臣等之意,以爲待明春,似宜矣。取魯曰,一年之間,不必大段懸殊,待明春似無妨。而大抵漫漶之患,今年不如昨年,明年必不如今年矣。上曰,模寫誰善爲之乎?朴東寶,今則精力年年似減矣。命均曰,陳載海之子猶在矣。近來每稱陳載海善手,而其子則猶未熟矣。上曰曺世傑,金振汝,亦善手矣。取魯曰,曺世傑意匠頗異於他畫師矣。命均曰,士夫間亦或有工畫者,而此與山水之畫法有異,工拙有相懸矣。取魯曰,酌獻禮後,改本與否,可以決定。聖上若以過今年爲遲久,則明年酌獻禮,雖進定於今秋,未爲不可矣。命均曰,酌獻禮,有限年定式,不必一時爲急而進定矣。上曰,雖造新本,舊本藏於後面,似無妨矣。大臣奉審後,事體尤急,酌獻禮,雖夏前爲之無妨,而夏前則猶多掣礙,太廟秋展謁後,永禧殿酌獻禮,卽爲擧行事,定奪。{{*|榻前下敎}}命均曰,右揆,尙未出仕,累次陵奉審,不得推移,故數次次對,不得爲之,今日奉審後,欲爲之矣。以賓廳試士相値,又未免停止。而明曉,以獻陵有頉處,又將出去,往還不過八十里,明日內可以早還,再明日欲爲賓廳次對矣。陵奉審時,繕工提調,有故則工曹堂上,當偕往,而繕工提調宋寅明,今方試士泮宮進去,工曹則判書趙正萬,今日政,新除姑未肅拜,參判宋眞明則下鄕未還,參議愼無逸,今方入試所。判書所當牌招,而參判、參議中,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乎?上曰,參判宋眞明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陵奉審進去,可也。宋眞明,下鄕已久,尙今不還,何故耶?內局提調,在京乎?取魯曰,姑未入京矣。命均曰,都政尙今遷就,申飭銓曹,使之速爲擧行,似宜矣。每以郞官無行公之人爲難矣。似聞權爀,自鄕上來,方在城外云。今則似無拘礙於銓郞望矣。上曰,銓郞,從速差出,都政如可,今月內爲之事,申飭,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安興事固多岐貳,而李宗城初不確議。及其請往也,非一日時急之事,而不待臣相議,徑先發行,廟堂事體,未免壞損,推考,何如?上曰,予以李宗城必議於卿,而有所請行矣。今聞無議定之事云。卿言是矣,推考,可也。{{*|出擧條}}取魯曰,李墡,臣待罪西銓時,差除僉使,築筒事,朝議多岐,臣不必更爲陳達。而今番李墡決棍之命,渠當受罪無聊,而其後次筵中,反寢其命,付過還任。當初使水使決棍,可謂便好,而使之上來決棍者,已極顚倒矣。旣已爲決棍上來,而反爲付過還送,朝令如是數改,如此等處分,終未免顚倒矣。上曰,工判之言是矣。命均曰,卿宰有故,則遲徊於鄕外,不是異事。且堂上以下有軍職之類,或拘形勢,不得不下鄕者,多有之。各別申飭其上來無妨,而頃日三窟之敎,恐有害於待臣僚之道。辭令之間,不宜如是其迫切,此後必須加意,是區區之願也。上曰,予亦有激而然,此弊特甚,卽今堂上、堂下,誰有供職者乎?名士所在之鄕,則小民有弊,交河之畓,皆是士夫之畓矣。命均曰,雖在鄕或有貧弊無畓者,不可以居鄕而一定之心有弊矣。上曰,下鄕有便益之道,故所謂名士之類,皆以自便爲事矣。取魯曰,不可以一箇論斷矣。或有以自便而下鄕者,或有不得已而流寓者,豈可以此盡疑其自便乎?命均曰,無兼竝之患然後,小民有可食之道,非獨歸咎於其鄕之朝士矣。取魯曰,三窟之敎,恐失絲綸之體云者,大臣所達是矣。上曰,然矣。命均曰,頃日卿宰以上引見時,朴師益則有實病不進,而至被特罷,備忘嚴旨,實非其本情矣。今已日久,金在魯纔已特敍,朴師益亦一體敍用,恐合事宜矣。上曰,朴師益之事,非矣。觀勢予當處分,姑徐,可也。命均曰,卽今正卿,苟艱老病在鄕外,實無行公之人。中批除授,雖非美規,而自先朝,或不無陞擢之例。知臣莫如君,才望可合者,自上拔擢,實有得於則哲之明矣。上曰,甄拔人才,亦有其時,有才可用,沈屈之類,不害特旨陞除,而今日,則雖侍從堂上以上,其數則不爲小矣。堂下沈屈之類,或多有之,近有以年老而不行玉堂者,其外科甲已久,而亞長承旨望之外,無他陞擢之道。近日黃梓纔拜灣尹,近來堂上、堂下軍職之數夥然,故兵曹難於付祿云矣。秀衡曰,臣以該房,往參政席而見之,則文臣軍職付祿之類,猶且無數矣。取魯曰,久勤用之,自古有之,而近來則積滯者多矣。上曰,尹心衡,亦久榜而尙未陞資矣。命均曰,金尙星,亦久榜矣。上曰,沈屈之道,此亦時象之弊,辛丑以後,除拜無多,故方欲因舊而收用矣。命均曰,卽今正卿在外老病之外,可用之處,甚苟艱矣。上曰,正卿以上,其數不少,聚會所在之類於朝堂,則不患無人矣。命均曰,其中權{{!|𢢜|⿰忄業}},自謫纔蒙放,李秉常則在喪,如李萬選之類老病,新除工判,方有都監之役,而亦以篤老難於供職云。如正卿以上任事者,實無有矣。上曰,都監無可爲之事,工判,頃見之於晝講,尙强健矣。冬至使,何其久不渡江耶?命均曰,留於柵門而行路泥濘,故不卽渡江出來云矣。先來今番出來時,艱辛無比云。春間雨水連注,故彼邊行路極難云矣。今番使臣拜表,以四月擇日爲急,雖異於冬至使行,自然有等請而未及於其時。且副使徐宗伋,方在試院,罷出後,治行方可遠役,雖宜四月,初生爲難,六月念間發行似好,七月晦間渡江,亦不晩矣。上曰,晩與不晩何論乎?觀勢六月間擇日似宜矣。命均曰,尹淳之事怪矣。無大段可嫌,而至於被罪,實是意外矣。上曰,文衡之任,久帶爲苦,而前頭科擧,堂錄當之尤難,故必欲解免者,乃其素志然。公然無撕捱之事,而豈有如此違牌不行之事體乎?曾前文衡之故,受誣於鏡賊,旣有如此之事,故必欲遞免,乃其素志矣。命均曰,積困人言,三牌違召,至於受罪,故罷職之後,卽欲下鄕云矣。上曰,有其意而故爲之,則尤非矣。命均曰,蹤迹難久於朝行,故卽生下鄕之計,第其人可惜,非可捨者矣。上曰,初無可嫌之端,而屢次違牌,紀綱所在,不得不暫施譴罰,而欲爲下鄕,今此譴罷,適中其意矣。予所處分,非持久不解者也。不必下鄕之意,使之通諭焉。命均曰,義州狀啓中,尙中等事,極其不可信矣。上曰,其漢誰耶?命均曰,初進黃重爀之子于湖南云,其容貌疤記未分明云矣。取魯曰,實非其漢矣。命均曰,平安監司朴師洙,有八十老母,而其老母,常在床席,有朝夕凜凜之憂云。渠之情理,實難久於藩住,而卽今則聞其老母,必欲上來。若然則在師洙情理,尤難遠離,及其瓜期,許遞亦不遠,而卽今一時爲難云。使之許遞,以遂其願,未知,何如?上曰,關西伯瓜滿幾何耶?命均曰,二周年矣。上曰,朴師洙,昨年往赴乎?命均曰,昨年二月赴任,今已周年矣。上曰,誰之代耶?取魯曰,宋眞明之交代矣。臣之初除未赴,而遷內職,其後尹憲柱、洪錫輔、李廷濟、尹游、宋寅明之後,臣又往之,臣後宋眞明,而宋眞明之後,今此道臣矣。上曰,情理雖似然,而纔遞都憲,而使之仍任,未久而又復許遞,則終涉頻數矣。道臣勿許內遷,已有下敎,則頃日都憲之望,朴師洙、趙明翼,皆見擬,予欲推考吏判而未果矣。命均曰,其情理可矜,瓜滿則在於來年,而實無將母久留之勢,自朝家所宜有矜念之道,而許遞無妨矣。上曰,有乞郡而養親者,以一道養親有何不可也?命均曰,有老母必欲上來云。上來之後,則難於一日離捨,故必期於遞來,上疏則更不敢爲之,而要臣替達,故不避再三煩瀆,而更此申達,纔使仍任,今又許遞,處分雖似頻數,其情理不可不矜念,未知許遞,何如?上曰,申飭之餘,終不免處分之煩數,姑爲抑情而察任,似好矣。命均曰,諸道水陸操,竝令停止,而營將、虞候使之巡點矣。其中忠淸水營虞候,則風和後已爲入防元山,勿爲擧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再明日次對爲之,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3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氐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及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未署經守令,諫院則昨已署經,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在外,或呈辭,尙未署經。當此農務方殷之日,許多守令之曠官,誠爲悶慮,而夫馬之留滯,亦甚可念。除在外外,大司憲趙最壽,掌令李台徵,持平洪昌漢,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日違召,尙未行公,事體極爲未安。詞訟重地,委屬可慮,而且明日雜科,各試堂上,不可不進去。判書尹陽來,參議徐命九,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臺啓繡衣被抄在外,不上來者,現告拿處事,允下矣。正言李台重,在外尙不上來云。臺官則先遞其職,然後方可以捧入拿處傳旨,正言李台重遞差傳旨,爲先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卽者內醫院掌務官來言,本院三提調,俱在城外,而新除授提調金在魯,時無職名,不得行公云。提調金在魯,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南泰良,時在京畿長湍地,申宅夏,時在忠淸道尼山縣任所。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應敎吳瑗疏批已下,副應敎韓顯謩,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姑降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直金在魯單付,以應敎吳瑗,副應敎韓顯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進士李成中,直赴殿試,之次進士任守寬,直赴會試,幼學安{{!|𠍱|⿰亻集}},給二分,進士許槃、李閔孝、宋翼輔,幼學李昌鎭、兪漢采,各給一分。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恩賜之讓,已過一朔,違命之罪,固合萬殞,而揆以事義,終難冒受云。祿俸又不欲受,而來四月朔祿牌,仍爲請受,則以爲,屛伏俟譴,累違恩命,日煩地部之啓稟,方切兢隕之忱,今玆新朔之廩,尤何敢爲冒受之計乎云。祿牌亦不出給,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魚有龍,以義禁府言啓曰,端川府使趙台相拿問事,傳旨啓下矣。趙台相,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正言李台重,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台重,時在忠淸道結城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五月、六月,當海西十番、十一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本錦gg木綿g,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八番別馬隊,四十八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四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七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五月、六月兩朔,應立左部前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閏四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五月初一日,與前部後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閏四月兩朔,應立前部後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四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無軍將官朔試射時,哨官朴致用,未滿四矢,依例汰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五月當,慶尙左道五哨軍兵,當爲連續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十三番,後部後司屬五哨,則五月一朔立番,一番前部前司屬五哨,則六月一朔立番,而其番次,每於前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五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四月當,十二番後部中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三番海西別驍衛四十八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四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Branch2○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頹毁處,改築事,曾已啓下矣。今月二十七日,始役改築,而洞壑近處,可合石子,浮取以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李重震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參知金聲發遞差。{{*|措語見上}}答曰,勿煩。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措語見上}}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措語見上}}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措語見上}}請京畿都事朴弼載,罷職。{{*|措語見上}}新除授持平趙明履,以京試官,時在平安南道,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趙明履竣事,自當上來,勿爲,下諭。
○以忠淸監司李壽沆上疏,傳于鄭必寧曰,次對後,當爲下批,此上疏留院。
○左議政徐命均,書啓,臣等進詣獻陵,王后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則卯方裳石隅端,拆傷成隙,以木尺尺量,則長五寸,上廣一寸,下廣四寸五分,厚三寸而不至缺落,姑以油灰,塡補痕隙,恐爲得宜。兩陵上石物塗灰,間間剝落亦不可不修補,令該曹,擇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聞古人有能一言而感意者,而今臣瀝血之章,已至十上矣。疾痛之呼,終不得回蓋高之聽,自恨微誠未格,危衷莫白,而跼蹐靡容,神爽如失,窮人無歸,不足以喩其危矣。念臣自引之本意,秪爲廉愧之節,區區至懇,曾已累塵於宸聰。而乃者批旨之下,又復以今若許副,謂臣以猶不釋然爲敎,唯臣當退之意,元不係於本事,則釋然與否,非所可論,而臣心固已皎然,更無可以自白者。如或不恤人言之罔極,自謂我心之釋然,而敢生復進之念?要爲自白之圖,則是果合於事理,而亦豈廉義之所敢出耶?以殿下之明聖,非不洞察,而輒以此一端,爲臣勉出之資,一向堅持,俾喪其所守,臣誠抑塞,莫曉其故也。噫,臣旣以面謾,被斥於人,而乃又一毫矯飾,巧爲托辭,自占便身之計,重犯欺謾之罪,則天日在上,鬼神傍列,亦必有厭臣之爲者矣。仍伏惟殿下之望於臣者,未知何如。而臣本無似,受恩若天,盡瘁圖報,是臣之所自期,則今玆屛伏祈免,冒瀆不已者,唯是顧畏三至之言,欲全一時之進退而已。夫豈臣甘心負國而然哉?至於往事之敎,臣竊不能無惑焉。以臣所遭,斷無仍冒之理,而一解職名之願,尙未得遂。乃以時日之稍移,付諸往事,而抗顔揚眉,復就班聯,則眞所謂不識人間羞恥事。臣雖奊詬,寧忍爲此?難進一念,參前倚衡,反復揣量,終不可冒出,知申偕來,是何等優禮,而冥然頑然,不知變動,致令恩數虛辱,國體重傷,臣罪至此,誠有濯髮而難贖者矣。伏地震越,唯俟鈇鉞。伏乞天地父母,俯垂諒察,勿復靳固,亟命鐫罷臣職名,仍正臣罪犯,以嚴朝綱,以靖私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業已悉諭,今復何諭?予雖誠淺,於卿決不投杼矣。卿之若是必欲解者,此亦恒日情志之不相孚,只自恧焉。竊爲慨然乎卿之固執矣。卿今所兼帶者,何院而反爲困我若此乎?卿之所守,果若有可嫌之端,豈可以方帶保護之任?日以困我,而於卿毫無嫌端,於國事,不諒寡昧之抑鬱,若年少輩之撕捱固執往事,必解爲期,卿若顧古人而自諒,豈忍此極?須體前批心曲之諭,卽日造朝,用副日夕之望。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工曹判書趙正萬疏曰,伏以臣,老病垂死,居常委頓,敦府閑局,雖無職事之可言,而虛縻廩祿,尙且兢惶。忽於料外,又叨水曹之恩命。噫,上大夫崇秩也。而位地之隆,責任之重,又莫如六卿之職,故從前膺是職者,非才德則名望耳。外此而未嘗有一人濫竽於其間,其爲重也,顧何如也?而今臣則特一世祿末蔭,歷仕外內,自少及耄,本末長短,畢露於世,揣量涯分,固無才望之可論,夷考歷揚,實切僥踰之爲懼。今此新除,尤豈臣夢想之所嘗到者哉?卿月之班,旣是朝家勵世之具,六部之長,尤非老人優遊之地。則臣不敢知朝廷之取於臣者,何事,而銓部容易檢擬,聖上容易下點,一朝加之,以萬不稱千不似之職,使名器玷汚,而無所惜。聽聞駭笑而不少恤,一至於此也?前後叨荷,罔非踰濫,如天洪渥,絲毫無報,而過福促災,誤恩荐加,節次推遷,有若序進,以至於今日之累聖簡而極矣。自聞新命,惝怳震懍,五內失守,殆不省措躬之所。昨以園陵奉審,召牌踵臨,而反復忖度,轉動無路,竟犯違傲,罪合萬死。玆敢披瀝肝血,仰呈哀籲,伏願聖明,特念公器之不可屑越,俯察衷懇之非出飾讓,將臣新授職名,遄行刊免,俾公私兩得其當,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水部閑局,其何過辭?精力尙强,往年前席,已知,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全羅監司徐宗玉疏曰,伏以臣,父母祖父母墳山,皆在於長湍地,數三息程。而繫官于朝,久未往省,今又謬叨藩命,不日南之,霜露之感,益不能自已。玆敢冒懇,伏乞聖慈,特許臣往來,俾伸至情,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所請,往省焉。
○備邊司,平安兵使薦,元弼揆、宋徵來、韓範錫。
==3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南方有氣,如火光。
○下直,茂長縣監崔{{!|𪹯|⿰火集}}。
○金尙奎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得弼,以能麽兒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廳次對時,兩司當爲入侍,而憲府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未肅拜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魚有龍,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坐,進參堂上,只是二員,事體極爲未安。除實病公頉外,判敦寧府事沈宅賢,刑曹判書尹陽來,靈城君朴文秀,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竝推考,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事體未安。應敎吳瑗,副應敎韓顯謩,旣有只推之命,竝更牌招,以爲姑降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在外,右承旨金尙奎進。兵批,判書趙尙絅,宮都城摘奸進去,參判李眞淳,文一所試官進去,參議李匡輔進,同副承旨宋秀衡進,以李匡輔爲大司諫,任{{!|𪼛|⿰王集}}爲正言,宋眞明爲左尹,金聖應爲右尹,李喆輔爲副修撰,尹容爲判決事,李蓍亨爲漢城判官,宋儒式爲禮曹佐郞,金在魯爲氷庫提調,朴乃貞爲內資提調,林象鼎爲珍山郡守,朴弼重爲尼山縣監,朴{{!|𪼤|⿰王詹}}爲蔚珍縣監,姜必愼爲平壤推考敬差官,朴奎文爲博川推考敬差官,奉審直長禹洪迪單付,副司直宋眞明、朴弼正,副護軍趙尙耘、朴健、金鑄,單付,以元弼揆爲平安兵使。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議李匡輔,今日直中移拜大司諫,參判臣李眞淳,以試官進去文一所。故臣尙絅,纔已入直,而宿衛輪直,事甚苟簡。參議、參知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徐命九爲兵曹參議,韓師得爲兵曹參知。
○李春躋,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私義之難冒,已悉於章牘,而聖批之責勉,愈往而愈切,至以決不投杼爲敎,臣於是誠不勝感泣之至。惟聖上曲庇之眷,臣非不仰認,而其在臣自處之道,決不宜恃寵而忘廉。顧臣之一味違逋,實非可已而不已者,是豈臣不念國事,徒事固執而然哉?藥院之任,固極緊重,而以臣情地,亦不敢冒進。每念人言,寢夢猶驚,臣雖欲强顔復出,有不可得,今若許解臣職名,則上之所以勵廉,下之所以處義,兩得其宜,自可帖然。而一向靳兪,殆同相持,國體之損傷,當復如何?臣之肝血旣已瀝盡,而終未蒙仁天之恕諒。伏地隕越,寧欲無生,謹當更以長單,申暴祈免之忱云矣。臣反復敦勉,期於偕入,而大臣尙無造朝之意,臣則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文二所應辦官,以試官意啓曰,臣等待罪試院,初場、中場,試券已爲畢考,終場試券,自二十四日始考矣。昨夜五更量,易書假家,猝然失火,二十五間,一倂燒燼,而終場試券,當日易書書吏處所分換者,則書吏等,各自抱持跳出,而蒼黃收拾之際,似不無遺落被燒之患。故監試官、謄錄官,與之眼同,字號張數,一一考校,則分換八軸四張內,全燒五十九張,半燒不可入考者,二十五張,事極驚駭。火出意外,而所蓋乾薍簾延燒,未及撲滅。勢雖使然,臣等不能檢飭之失,在所難免,不勝惶恐。易書書吏,不能愼火之罪,不可不重治,南邊假家,初頭失火處,書吏三人,待出榜後,令攸司摘發科罪。方其失火之初,書吏韓晉卿,越墻逃走,現捉推禁亂所,極爲痛駭,移送刑曹,以爲各別推覈之地。而大抵今番本所試券之多,前所未有之中,各司易書書吏,太半以不能書之人代送,故易書之役,遲滯特甚。一日一夜所書者,不過二三張,所當變通。而旣入之後,試所元無替易之規,故雖這這嚴督,而勢自遷延,出榜尙遠,代送書吏,令各其司,一一査出科治,以懲以後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印役,今已告訖,進上日字,今方推擇以待。而只以跋文之未及附刊,將致許久遲滯,事甚可憫。今聞前大提學尹淳,旣已承命撰出,將欲入啓之際,適有罷職之命,故還爲持去云。此是罷職前已製之文,則以此入刊,恐或無妨,在前亦有前大提學製進之例矣。今亦依此例,令政院,分付藝院,以前大提學所撰跋文,今日內入啓,以爲及時入刊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任珽,因憲臣筵斥,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任珽,副修撰李喆輔,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乙卯三月二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司諫李著,掌令李台徵,校理任珽,左副承旨魚有龍,假注書李壽德,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判敦寧沈宅賢,吏曹參判申昉,追後入侍。命均進伏曰,日間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昨日陵所奉審,則石理頗久,故有小傷處,床石,所見不甚悶迫,不得不以灰塗之矣。屛風石,亦無新傷處矣。上曰,所見不甚悶迫,則以灰塗之無妨矣。命均曰,以雜科初試相値,今日次對無來參者,不成貌樣矣,今日適有公頉,而雖非公頉,無端稱病者多有之,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如是而何以爲國乎?命均曰,賓廳次對,古昔規式,凡三次,而先朝加定三次,一月內六次爲之者,聖意非偶,而近來則漸漸懈弛,誠爲慨然。備堂懸頉不進,則推考警飭之外,無他道理矣。江都流來舊未收事,俟右相出仕,當商確稟處,而國有大慶,積年罪囚皆蒙放,而百姓則終不得蒙惠,此甚可悶矣。卽今民所最難者,大同停捧之敎無之,故時方外方,方徵捧紛紜矣。上曰,此豈可捧之時乎?寅明曰,秋大同正月新畢之後,卽今方捧之時矣。廷濟曰,歲前作夫,卽今方未畢捧之時矣。上曰,一邊減之,而一邊捧之,誠似不宜矣。命均曰,指徵無處者有之,故或有過限而未得畢捧者矣。上曰,時方春節幾盡,小邑則雖似未捧,而大邑則大同似盡捧矣。命均曰,小邑則猶似簡便,春秋大同,或竝捧於冬前矣。上曰,歲前作夫,則正月內,似盡捧矣。寅明曰,或差員上來,或新舊交差,則事勢似未盡捧矣。上曰,舊未收大同,頗似多矣,送繡衣而廉問,則不必其守令未捧而然矣。寅明曰,似未盡爲舊未收矣。上曰,時方捧之,豈不爲難乎?命均曰,當年條,雖或捧之,舊未收則流來已久,最可難捧矣,田稅,大同蕩減之事,有之乎?上曰有之矣。寅明曰,大抵家國三年之蓄,足可爲之。豐年斂之,凶年減之,則自然爲蓄積之道矣。上曰,綱目有減,今年田租之半云者,而今日則誠爲慨然矣。以三國竝峙之時,而猶造金塔,今雖欲爲之,其可得乎?命均曰,奢侈之弊,糜費特甚,兼竝之患,漸漸劇甚。今杼柚之空,未必不由於此等之弊矣。上曰,奢侈兼竝之弊,在京朝官,不必皆爲之云。而土豪兩班,亦皆爲之矣。寅明曰,小民最爲可矜,困於官穀私債,則今年賣一畓,明年賣一畓,盡賣而後已。故貧者益貧,富者益富,此皆兼竝之弊矣。上曰,稅大同,亦不少矣。寅明曰,一斗畓睹地,小不下七八斗。全羅道則一斗落,必捧一石,畓品特好一斗畓,若給本主一石,則作者所食,似無所餘矣。臣適於陵奉審時,逢見納粟除職之人,而問其所有之畓所在之穀,則幾爲數十家之産。富者兼竝如此,小民何所聊生乎?上曰,納粟除職者,誰耶?寅明曰,時方繕工奉事鄭績矣。上曰,其弊不少矣。命均曰,賈誼限民名田之說,誠有意見矣。寅明曰,我國無法之國矣。土豪之類,若別爲禁斷,則兼竝之弊,豈至此極耶?上曰,非但土豪爲然,朝士如此之類,多有之矣。命均曰,大家之類,似少勝,卑微之輩,必有豪强之習矣。上曰,文科爲好之說,豈不有之耶?所謂名士之類,其害倍甚於土豪矣。命均曰,朝士之類,或有寓居畿、湖之間,而三南土豪,則元居其土,形勢所驅,小民自然多難堪之端矣。上曰,宰相名士居鄕,則小民輩自多畏㤼趨勢,雖非自作威勢,居民皆謂我洞有某宅,自然趨附而爲勢矣。卿試居湖中,則湖民必所趨勢之不暇,大抵湖中此弊特甚矣。廷濟曰,此弊非特朝士,鄕所輩尤難矣。寅明曰,作勢與否在於其人,不必以一箇論斷矣。如領府事鄭澔,前判尹李宜晩,前參判李夏源,雖皆居在忠州,而蕭然如寒士,故其近處小民,小無所干涉矣。上曰,李宜晩,誠超然卓異之人也。鄭領府事,亦善其鄕乎?今日始聞之,誠可貴矣。命均曰,李宜晩,淸苦恬靜,可謂超世之人,而其姪李夏源,則非但一節淸素,其經學儒雅,亦非等閑之比矣。上曰,嶺南,則土豪之習不甚乎?嶺南風俗,亦有一人自是,衆人皆信之習,此風俗極怪矣。寅明曰,嶺南風俗,亦漸異於前,猶中原江西一派矣。上曰,金聖鐸,稍有可觀,經學非常矣。廷濟曰,初見君父之日,少無鄕人之習,言語之際,曲暢旁通,斯可爲難矣。上曰,如經學性理等處,觸處洞然,無少礙滯,素所充然於胸中,故發之言語之際,自然如繩塊之自解矣。吏治則姑未試之,而事務上,似未如其學識矣。北道監試榜,李載亨之子得參,此是學者李載亨乎?珽曰,學者李載亨之子也。上曰,李顯謨之子,昨日賜第,槪其文,命意甚好,文與質而炳炳,予批點而末句,又有文實等語,故其下特書可得題三字者,有意矣。李顯謨爲人質實,且有經學,自桂坊已所愛惜期待者矣。不幸補外身死,予甚愍焉。其時欲使之玉成,故暫使出外,雖非瘴鄕,至於歿而不還,予至今悼念不忘矣,其子得科,深用喜焉。郁郁乎文哉之題,全取質實,可謂是父是子矣。年今幾何云耶?命均曰,近三十云矣。上曰,除職之時,年僅二十餘云矣,今似未滿三十矣。珽曰,丙戌生,三十云矣。命均曰,李成中,亦有文學而名下士矣。上曰,之次任守寬之試券,則雖百世而無弊之句,似與取實之意相反,故予打之矣。命均曰,近來文弊特甚,今此所敎,聖意甚盛矣。寅明曰,金聖鐸,似非嶺南中巨閥,而聲望藉藉,一道之人無不敬服云。其爲人若等閑,則豈如是其取重乎?上曰,嶺南則門閥,雖不蟬爀,而經學有名,則自古皆做名官者有之。澤堂乎,芝峯乎。寅明曰,澤堂李植,芝峯李晬光,皆非嶺人,而家勢亦不寒微矣。愚伏鄭經世,以嶺南之人,近十代幼學,而踐歷極望,官至吏曹判書矣。上曰,金聖鐸,頗異常矣。廷濟曰,平壤黃敏厚,亦非凡流矣。寅明曰,洪相朝,學術亦稍不凡,文詞敏贍,嶺南中聲望有之矣。上曰,此前者以騎郞決棍者乎?決棍時見之,過於儒雅者矣。寅明曰,嶺南之人,有學問經術之類,若奬用,則有益於風化矣。上曰,李成中,其父質實,嘗於宣政殿入侍時,聞野鴿之聲,戒予以養鴿,此亦質實之致矣。仍笑曰,禁苑飛去之鴿聲,豈是宮中之所養者?而其言惓惓,有若予眞有所養者然,此雖似迂闊,而其忠厚質實,不忘規戒之意,可見於此,而予之所取者矣。寅明曰,聖意甚盛。近來之人,專以將順爲義,雖明知宮中之養鴿,無有顯言者。而如李顯謨,爲人所不能爲之言,亦可謂賢而過人遠矣。李成中,亦能繼其父,文學早成,以有識見稱者矣。俄者下敎,以當初玉成之意,使之補外云者,亦可見聖意之有在矣。在昔唐介之赴謫也,至遣中使護送,至今稱以爲美事矣。上曰,予學問雖淺,好名之弊,常所自勉,而亦不免文勝矣。寅明曰,近來,朝廷體統不嚴,大臣不數日內當還。而李宗城不確議於諸堂,不待大臣之還,而斷自獨見,徑先請行,而聖上亦卽許之。如此等事,不知不覺之中,體貌自然虧損矣。上曰,予果率爾許之矣。初意吏議,必議於大臣,而有所請行矣,元不關白於廟堂,而下去云,故已有問備之罰矣。寅明曰,宋眞明往見而還言其必成,則所當從容商確,而後方可請行,而徑先下往,欲自罷之,大失體例矣。命均曰,皇壇親祭時,宗班之見差寶劍差備者,初旣落後,不爲來參矣。及其動駕之後,退後來到,直詣壇所,其稽緩之失,宜有警責之道,推考,何如?上曰,寶劍預差,事過之後,不必推考矣。直赴之科,付於今榜乎?命均曰,有殿試之科,皆付之。李成中付之今榜矣。二所試券之燒火,其數不少,易書之際,草薍棘圍,易以生火,而今番則近十軸見燒,極其驚駭矣,其草記未及入啓矣。有龍曰,二所草記,使注書持入乎?上曰,注書出去持入,可也。益聖出去。命均曰,此則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犯越亡命罪人金厚望等四名,捕捉正法事爲請矣。此乃金世丁等同夥,而渠等,雖以不參殺越發明,而不可取信。且有亡命往匿彼地之罪,當施以梟示之律,此四漢之罪,無可論者矣。犯越,潛商,亡命,三件罪目,皆是死罪。雖犯其一,梟示之律,在所難逃,況此漢等,犯此三罪,直施梟示,無容更議者矣。第其中有父子一時竝戮,未知如何矣。上曰,其罪狀,不可容貸,而其中父子之一時竝戮,極其殘忍,其父子欲活其一焉,則誰可生之耶?諸臣之意,何如?命均曰,此事極難處矣。子隨父往,則似當加罪於其父,而此旣未的知。然若自上特示好生之德,而父子中有所取捨,則其父年老,似有減死之道矣。寅明曰,此皆犯死罪,擬律非所可論。而自上若以一時竝殺其父子,有所矜憐,則惟在自上處斷,而生其父而殺其子,事理似順矣。上曰,渠雖犯死律,使之滅種,有所不忍矣。廷濟曰,家事任長,其子隨其父而往焉,則罪無異同,此在自上處分,非下問而處之者矣。上曰,漢季布云,不南走越,必北走胡,此漢等,不過欲生而走,究其本情,則可矜矣。父子竝犯死罪,若殺其子,則將未免滅其種矣。儒臣之意,何如?珽曰,家事任長,論其罪則豈有異同,而若參酌於其中,則其子亦方壯之年,似難免死矣。著曰,以執法之論論之,父子竝無可生之義,而若以好生之德,必欲活父子中一人,則活其父似宜矣。台徵曰,父子皆犯死罪,則似不可兩全矣。命均曰,父子竝殺之論,執法之所當言者,而若推恕而論之,則聖敎所謂可矜云者,誠然矣。上曰,雖殺其漢,此後豈無沛公乎?一邊梟示,一邊犯越,無可奈何矣。在法則實難容貸,而思之則如彼者,不足深惡矣。平安監司,非申哥,則何以得永昌?而初欲得黃哥而然,非求之於異,此非朝家所使,而若竝殺之,則無以開自新之道矣。寅明曰,永昌査事,姑未決末,此犯越罪人等,亦姑留囚於本道,以待彼中完決後,徐議之似宜矣。上曰,姑置之,以待永昌査事後,處置,可也。{{*|出擧條}}益聖還入,持二所草記上之。宅賢、昉,退後入侍。珽曰,書吏輩,抱券逃出,似不無其間奸僞之端。主場官外,抱券逃出之類,各別査覈,從重科罪,似宜矣。上曰,一二所榜,尙今不出,極其支離矣。有龍曰,一所榜,今明當出云。而二所榜,則姑無某日當出之報矣。大抵,易書爲難,策文則雖一張浩多難書,故一日內,書吏各書數張云。以此自然費多日,在前亦必過十許日出榜矣。上曰,二所試官,誰耶?有龍曰,徐宗伋、愼無逸、李潝、朴弼琦矣。上曰,槪甚稽滯矣。頃日二所摘奸時,開場第二日,救療官現闕,當該救療官汰去,頃日月蝕齋戒摘奸時,義盈庫官員,懸闕。當此飭礪之時,不可置之,令金吾拿處,可也,{{*|出擧條}}依《五禮儀》月蝕齋戒,親臨摘奸事,令該曹擧行矣。《貞觀政要》儀註冊見之,則亦如《五禮儀》之所註矣。命均曰,此出擧條乎?臣未得見之矣。上曰,此必出朝報,卿不見之乎?有龍曰,雖出擧條,而或不出於朝報者多矣。命均曰,似在拜相前事,故臣未及見之矣。上曰,此係修明舊典之事,大臣不得見其擧條者,誠怪矣。命均曰,此亦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而前都事權基彦,以柵門披檢時,義州人羅世萬,借名入去,持雌馬換賣事被捉,而胡債還報一款,義州府尹,則以爲挾書於捧招中,罪不明白,姑以治其現著之罪爲請矣。頃者,宋眞明,欲以梟示之律勘斷,而臣意則此係未成,論以死律,終涉過重,使之刑推三次後,定配,何如?寅明曰,臣亦以爲,其罪不必至死矣。刑推島配,似合事宜矣。上曰,刑推三次後,島配,可也,{{*|出擧條}}因時象之弊,戊申以後,殺戮甚多,心常澟然,予非心弱而然矣,豐原言,予頗心弱,而予實非心弱矣。頃者,昌遠分明多形勢,諸議皆付之生議,而予則斷不容貸。而如厚望等,旣犯死罪,豈可貸之?而此不過如蜉蝣之類,究其情則實所矜憐者。故姑爲仍囚,以待疾正結末,而世萬亦有梟示之議,然負債非極律,故所以不忍殺之者,有由然矣。命均曰,仰認仍囚之聖意,待査事磨勘似宜矣。上曰,此不可以犯越罪之矣。命均曰,統制使金潗,以兵船不可運穀事,狀請還寢,而已因朝令停操,故置之矣。今又狀啓,以爲狀聞還寢,未及回下之前,昌原府使洪泰斗,只因巡營行關,發送兵船爲報,故以此致責,則泰斗乃推文報之間,反有倆弄之語,紀律所在,不可不決棍懲礪云。統帥旣是主將,則泰斗所爲,殊失體統,固當論罪,而守令遞易,不無弊端,依狀請,使之決棍,何如?上曰,洪泰斗事,極爲駭然,依統營狀聞,使之從重決棍,可也。{{*|出擧條}}命均曰,統制使金潗狀啓,頃以水操出令之後,監司,以北道移轉穀輸去事,將用其兵船,發關各邑守令。故帥臣,則以水操出令,道臣則以移轉行關,其道各邑兵船,未知何以擧行乎?上曰,兵船十年改造,運去移轉誠悶矣。兵船異於戰船乎?命均曰,兵船小於戰船矣。有龍曰,臣於全羅暗行時見之,兵船則太似,小於戰船矣。上曰,待後次更達,可也。寅明曰,都目政,今月內爲之事,命下。而參議李宗城,方下往安興,待其上來後,可以擧行矣。上曰,無參議則不可行大政乎?寅明曰,有參議然後,多所擧行,而且今參議,無可遞之端,適以公事,出而未還,不過十餘日,則可以等待。前雖有無參議行政之規,而今番則事勢不可不待之,且元無無佐貳,而行大政之時矣。上曰,都政待李宗城上來後爲之。{{*|榻前下敎}}寅明曰,禁府罪囚積滯,臣方以開坐出去矣。上曰,俄以時象之弊,殺戮甚多,有所下敎矣。頃日靈城,以沈游義事,有所仰達,其上言,今已下本府耶?大抵,戊申之獄多寬緩,庚戌之獄,則太尙嚴峻,予頗嚴治,故諸臣亦皆以峻論囚。想必其間,不無濫殺之弊,予至今追悔者也。庚戌文案,一一詳考,如有可冤者,議于大臣,稟處,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戊申治獄,經亂之後,人心疑懼,其時治獄之尙寬,蓋由於鎭定之聖意,而槪多寬縱漏網者矣。至於庚戌之事,人皆有食肉寢皮,愈往愈憤之心,故不無尙嚴之道矣。寅明曰,戊申之獄,多所平反,故雖不無漏網之患,而擧仰聖上欽恤之德。庚戌之獄,人心齊憤,故或有過激處,不無稱冤之端矣。別兼春秋,今當差出,而趙明澤、鄭益河,方在罷散中,且洪昌漢,則似聞有勿付之敎,而其所引嫌,元非別爲區別者矣。罷職人員,竝命敍用,洪昌漢亦勿區別,一時竝付似宜矣。上曰,李宗白,今又如前引嫌耶?寅明曰,今番則纔又敗薦,當初敗薦之事,恰如李宗白回薦時事相類,故其所引嫌,有言可執矣。其後又經一次敗薦,而此則與渠之事不同,不必每每爲嫌。且若以其所嫌,而有所區別,則有難取捨,別兼春秋,一體竝付。而趙明澤、鄭益河,敍用而後,可以付職,而當以口傳付之耶?上曰,趙明澤、鄭益河敍用,別兼春秋差出時,一體口傳付職,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翰林敗薦,誠爲痼弊矣。上曰,翰薦見敗者,誰耶?寅明曰,李夏宗、金尙迪矣。上曰,李夏宗,誰耶?命均曰,故判書李顯英之玄孫,故判書李基祚之曾孫也。上曰,誰家族乎?寅明曰,李明彦之五寸姪也。上曰,三人之薦,二人見敗,則其薦不用耶?有龍曰,其薦中二人則雖見敗,其外一人,無落薦之事,則後當用之矣。上曰,敗薦二人,無歸屬處乎?命均曰,似當有區處出六之典矣,宋翼輝亦無歸屬處矣。上曰,宋翼輝,則與此有異矣,趙榮國之薦,其時似不完薦,比此薦,有間隔矣。命均曰,昨年翰林敗薦出六之時,金尙魯,則不當出六,而出六矣。他人,則無應薦付職之事,故依前例,使之出六。而金尙魯,旣已下番行公,此則與他人有異,不當出六,而其時右相,誤達而然矣。寅明曰,宋敎明、趙榮國之當初出六,則雖有右位,旣有承傳,故不拘格式,而陞出。至於金尙魯,旣有上番不出六,則渠以下番,似不當出六矣。上曰,卽今前翰林敗薦,而不爲別兼春秋者,誰耶?寅明曰,尹尙白、申致謹、趙迪命,以曾經翰林被駁之故,不得付職。趙榮國、金漢喆、宋敎明,則已付別兼當薦而見敗矣。卽今所當付者,李宗白、李度遠、閔亨洙、洪昌漢、韓翼謩、趙明澤、鄭益河矣。上曰,李宗白之引嫌,與前薦相類者,何事耶?寅明曰,宗白回薦時,以鄭弘祥、趙尙行等薦,見敗於先生,適與李德重回薦時事恰似,故以此爲嫌矣。其後宋敎明,又回薦見敗,今番則不可以李德重時事,每每嫌礙矣。上曰,非無端而爲嫌矣。寅明曰,臣以本曹稟處事,有所仰達。敦寧都正金夏明等上疏,及嶺南儒生等上疏,皆以許格贈職事爲請矣,蓋許格,節義卓犖,人物魁傑,先正臣朴世采,曾以大明處士,令書其銘旌,此可見先輩之推仰。而其人非尋常之比,其文章詩句,至今流傳。毋論婦儒兒童,皆誦其大明天地無家客,小白山中有髮僧之句,非近日濫請旌褒之類矣。廷濟曰,許格,文章節義,通朝之人,無不共相尊慕,別號滄海,大明亡後,不見科而仍以隱居鄕曲,文詞自娛。其詩曰,天下有山吾已遯,域中無帝子誰朝,卽此一句,亦可見其節槪。以古人論之,魯仲連之類也。此人若褒贈,則大有關於世道矣。上曰,居於嶺南者乎?嶺南儒生,何如是其疏錄之多乎?寅明曰,本來居京,而丙子之後,出寓楊州,非居於嶺南,而時或往來。故嶺南儒生上疏,而槪四方之人,無不知其名而尊慕矣。昉曰,許格文章節義,兒童走卒,無不知其名。槪此人,則元非色目中人,而至今通京外縉紳韋布,皆以大明處士稱之矣。上曰,君君臣臣之義,能自扶植,可謂節士之類矣。似當有表異之典,其人儒士耶?若贈職,則當贈以何官耶?寅明曰,儒士,則贈以持平,或亞長。而若別欲褒贈,則雖贈以堂上,未爲不可矣。上曰,有子孫乎?珽曰,其子孫,零替莫甚,故其祖文章膾炙,而尙今不得刊行文集矣。命均曰,此人,非例常文士之比,其爲大明立節,樹立卓異,不可不有殊褒之典矣。上曰,特爲堂上贈職,子孫亦各別錄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旌閭之典,此似異於戰亡節死。且旣已贈職,錄其子孫,則一時竝擧殊典,似爲稠疊。旌閭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旌閭則置之,可也,金夏明,是其弟子乎?弟子尙在,則似非世代久遠之人矣。珽曰,金夏明其弟子,而許格年過八十享壽之人,故其死似在肅廟初年之後矣。廷濟曰,職掌之外,常有慨然欲達者。卽今適以失音之故,略擧大體而言之矣。近來簿書期會,終不能救得生民良役之弊,此未知何以,則暫弭其萬一之弊,晝思夜度,未得善策矣。積年顒祝之餘,國有大慶,霈澤旁流,盲聾跛躄,莫不歡欣鼓舞。而哀我小民,猶在水火之中,豈不惕然矜念乎?頃者,李廣道上疏,以楮貨事,有所泝源而陳之,而此似爲救良役之一道。蓋楮貨非今猝創行者,而在中廟朝,已行之,且載於《大典》。臣意,則楮貨若行之,則足可以減得數年良役之弊。臣以此議於宋寅明,則寅明以爲,我國議論多端,難保其必行云。而諸議雖不一,自上若決意行之,則可以不勞而行之。何待廣議之僉同而後決之乎?上曰,楮貨之行,正合予意,而亦不無其弊矣。吏判之意,何如?寅明曰,民聽熒惑,若猝然行之,則似或爲訝而旣久之後,亦豈不爲例常而用之乎?唯在自上決爲之如何耳。廷濟曰,皇明法制甚嚴,楮貨一張,米一升,百官頒祿時,一品則十張,二品則八張,以此爲準矣。楮貨最是輕捷,用之則似無奸僞之弊矣。上曰,打印之紙,僞作制樣不難,豈無奸僞之弊耶?種種易犯,尤倍於私鑄錢之弊矣,此最爲悶矣。廷濟曰,此不可造次言語而仰達,當以文字論列,持上疏而入達筵中爲計矣。上曰,然矣。後日持上疏陳白,可也。廷濟曰,錢弊切迫,故以楮貨事,有所仰陳者矣。命均曰,純木,兵曹無可用之事,初出於權宜之道而反爲弊端。純木則時方所積之貨而錢貨則極貴,故國家經用,每患不足,錢貨之權,反在商賈輩,此最可悶矣。上曰,純木之前,錢權已在民間矣。廷濟曰,楮貨若行之,則其權,似不在於民間矣。上曰,楮貨、常木、錢貨,大抵皆同,奸細詐僞之弊,無處無之矣。廷濟曰,本曹米穀,猶可以繼用,而銀錢、木布,每患遺乏。西關稅米發送算員,從市直貿來,已成近例。而臣自在西關時,以此爲弊習,不欲效尤矣。一自作米代錢出給之後,地部儲蓄,已至枵然,他無着手之處。關西收米四萬餘石,雖不必如前送人貿來,而以詳定之價貿取,以補經用無妨。蓋銀錢、木布,關西營邑,或多有裕之處,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固爲兩便。臣於監營及數三邑,以軍餉賑資請買者,如干許賣,而三萬餘石,竝姑留置矣。以詳定之價,貿銀,以補度支之費似宜,自外已議于大臣,故敢此仰稟矣。上曰,每事朝令夕改,此弊甚悶。頃以關西米賣來,極爲非矣之意下敎。卿曾經道伯,猶爲此請,且已犯手,特爲推考。命均曰,關西稅米換貿,不過數十年來事,而近來則無歲無之。辛壬兩年,則朝家取來,亦至數萬石,沿道穀物,蕩然無餘。聞戶曹以別收米,則是貢價,與方伯、守令,私自許賣,事極非矣。方欲一切防塞,戶判以此問議,而臣意則爲難矣。上曰,故海恩府院君及尹游爲監司時,皆請留穀,而時方道臣朴師洙,亦頗堅持矣。戶判爲道伯時,詳知其弊習,而今爲戶判之後,至有此請,誠甚慨然矣。命均曰,朝水剌已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寅明曰,西關儲穀事,臣欲以己意仰達,而臣方以禁府坐起進去,故不敢詳達矣。上曰,諸臣姑小退還入,可也。諸臣退出,有頃,上命使還入,諸臣皆進伏。上曰,吏判俄欲所達之語,陳之,可也。寅明進前曰,西邊之積儲穀物,大體固好,而經費銀貨之匱乏,亦非細慮,自前關西道臣,未始不以請留稅穀爲言,而亦未見有不爲買得,料販之時,蓋朝家許令戶曹,參酌發賣作銀,則權在戶曹,可以從市直優數貿銀。而旣令全留關西,則權在本道,以詳定歇價上送戶曹,則戶曹經費之中,豈有不爲許買之理?關西各邑直路外,穀物未始不憂,其在淸野之計,不必積穀邊上。且我國武備城池,猶是餘事,不時之需,莫如銀貨。而卽今戶曹銀貨,可謂哀痛,且詳定折價之爲利於本道,其習不當之意,誠如聖敎。臣意則每年稅收米,元數中,或以折半,或以三分之一參酌,令戶曹發送郞廳,或算員,從市直作銀,而詳定發賣等事,各別嚴禁無妨矣。上曰,自京貿來,極是有弊矣。寅明曰,卽今戶曹留庫銀,不過三萬餘兩,近來艱辛充補,僅至七萬餘兩,限十萬餘兩,封不動留置然後,可備倉卒不時之需。戶判所達至被問備,而以有易無,於國於民,不害爲兩便之道,實非靳許之事矣。上曰,戶判,纔推考,而此則戶判之事,非矣。廷濟曰,經費雖重,邊儲亦不可不念。臣今雖待罪度支,關西之事,臣何敢泛忽乎?直路諸邑,雖多儲穀物,自多翻換,江邊積穀,則實爲無益。度支儲蓄,若是哀痛,而別收米二萬餘石,本來貢物之價,貿來無妨,吏判所達事狀,誠然矣。寅明曰,海恩府院君及尹游,皆請留穀,而詳定之價,銀九錢,錢二兩,每年歇賣折半用之,積穀之言,雖似確論,亦似無益。臣意則自今以後,戶曹及本道之私相換貿,各別申飭,而留置稅米,或折半,或三分之一,使之賣來,以輔度支之需,恐合事宜矣。命均曰,大抵,西路稅收米,四萬餘石,而江邊之穀,監司所用之穀也。上曰,此乃道臣之過,非朝家所當爲之者也。吏判所達,亦有意見,限三分之一,而賣來似宜矣。命均曰,關西稅米,戶曹與監司守令,私相許賣,一切定式禁斷。而卽今戶曹事勢如此,就其江邊邑,新稅米留在中,一萬石,使之賣來,以補經費之需,其餘則留置本道,而次次移轉,山郡僻邑所在之穀,出置直路沿邑,則似爲得宜矣。廷濟曰,就議于備局而處之乎?上曰,自備局商議處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禁府啓辭,頗多有之矣,今此瀋陽出送犯越罪人永必,令本道監司,嚴覈啓聞。而末端所請,黃重赫子,方在康津其父之謫所云。自備局,發關捉來,以爲推問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永必之姓云何?寅明曰,李永必矣。上曰,若彼處所捉送,當令道臣窮覈,而其漢之請賞,似不關矣。寅明曰,賞似太濫矣,此非可以達於朝廷者矣。命均曰,彼地雖捉送,此不宜大段窮治者矣。上曰,盛京咨文爲謄錄矣。其漢安知不效力於國耶?命均曰,侍從堂上堂下違牌坐罷者,甚多,擬望多所苟艱矣。上曰,侍從堂上堂下違牌坐罷人,悉竝敍用。命均曰,違牌外,亦多坐罷者矣。上曰,違牌外罷職者,誰耶?命均曰,前大司成李瑜,前參判金相玉,前承旨韓師得、柳萬重、李重協矣。上曰,李瑜、金相玉、韓師得、柳萬重、李重協,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著進前讀前啓。上曰,只擧下段,可也。著啓曰,請充軍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漬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參知金聲發遞差。{{*|措語見上}}上曰,依啓。又啓曰,今此文二所試場失火,試券見燒,至於七八軸之多,事極驚駭。此由於場內凡事,不能檢察申飭之致,其在懲後弊之道,不可置之。請當該試官,竝從重推考,監試官,待撤場拿處。上曰,依啓。著退坐。台徵進前讀前啓。上曰,只擧下段,可也。台徵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措語見上}}上曰,業已處分,不可加律,而此非靳允之事,依啓。又啓曰,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措語見上}}上曰,依啓。又啓曰,日者大報壇親祭時,驪善君壆,見差寶劍差備,不爲及期進參,乃於動駕之後,緩緩入來,徑詣壇所,使親幸儀節,臨時窘急,事體極爲寒心,不可以事過而置之。請驪善君壆,罷職。上曰,旣已事過,不必深非,而臺體則是,依啓。又啓曰,臣於日昨登對時,備局堂上李宗城,以安興築筒事,縷縷陳稟,遂請躬往看審。臣以爲必與大臣商確,廟議停當,然後乃有此請矣。今聞大臣筵奏,當初不謀於大臣,而擅自請往云。其事體之隳損,擧措之輕遽,不可無警飭之道。請備局堂上李宗城,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台徵退坐。寅明曰,臣以宗簿寺事,有不得不稟定者。列聖八高祖圖修正次,文州朴氏,永興崔氏族譜,必在咸鏡道,故前冬發關於道臣,使之收送矣。今者有族譜謄送,而度祖敬純王后父親,安邊府院君譜略,及《王妃世譜》,皆以朴光書之。而今此謄來族譜,則以朴閑甫書之,安邊府院君名字,不載本寺所藏《王妃世譜》。此依其譜書之,而朴光之爲朴閑甫,誠未可知,三百年流來之譜,以此改之,亦似未安。且桓祖懿惠王后父親,永興伯崔閑奇之閑字,其族譜中,以漢字書之,此則似或然矣。其上代名字終大,亦以終泰書來,此亦似然矣,皆以此改之乎?臣等不敢以臆見改之,故惶恐敢稟。臣意則依此族譜中所書,而仍爲懸註,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存疑之道,改之爲難,而其中朴光,以朴閑甫改之,尤爲重難。永興伯崔閑奇之閑字,改以漢字,此則不甚爲異矣。私家族譜與史官所記載有異,從其譜而猝改,恐似未安矣。珽曰,終大與終泰,音義幾同,此則因其譜而改之,似無妨矣。廷濟曰,傳疑猝改,異於其族譜矣。且見其謄本,而改流來之《璿譜》,終有所未安矣。上曰,譜略爲信耶?命均曰,本家族譜,非開刊之冊,則有不可準信,譜略所載,其來已久,困難猝改,懸註於其下,以存傳疑之意,似宜矣。上曰,大臣之意如此,懸註,可也。{{*|出擧條}}自昨大臣,以平監許遞事,有所陳達。而此則朴師洙私情,雖切迫,其老親未及上來,則固不害其仍任。而李來沆,則初旣瓜遞,黃晸出代之後,更使之仍任,而黃晸則置之矣。見其疏則情境可矜,此則與朴師洙有異矣。廷濟曰,無子無兄弟,而爲營其親葬,情勢遞任而後,可以過其葬矣。珽曰,孝理之下,宜許其遞藩矣。臣有區區微見,惶悚敢達。李載厚之事,當初處分,不欲罷職之意,臣於其時筵中,親承聞矣。退後臺啓之發,旣許其罷職,此已非聖上始初之本意。而今又允削職之啓,前者罷職,可謂極盡無以復加者,而今又削職,隨啓隨聽。若此不已,臺啓又請加律,則將又許之乎?前後處分,終未免斑駁,臣竊惜之。上曰,臺啓未免査滓,儒臣亦有査滓,今此削職依啓。予非惡李載厚而然,亦非深斥而然。曺命敬、趙鎭世,則可怪,而李載厚則不非矣。連啓中,每以跳踉躑躅爲言,如載厚,何所望而躑躅乎?連啓旣甚支離,罷職削職,五十步百步之間,故不欲相持。寧爲允從收殺,似爲妥帖之道,故允其啓矣,今若又請投畀,則予決不從之矣。寅明曰,儒臣所達,非有査滓而然,此非爲載厚削職而欲爲救解也。蓋以前後處分有異,而有所慨惜者也。命均曰,李載厚之疏,不甚爲怪,罷職已極。至於削奪則似過,儒臣之言然矣。上曰,予亦非以臺啓爲是而允之也。此非久爲相持之事,旣允而不久敍用,則不害爲妥帖,故欲收殺而爲之矣,自然似層激矣。台徵口傳啓曰,李載厚之疏,乘時跳踉,辭意絶悖,此前臺所以發啓請罪者也。今於連啓蒙允之後,副校理任珽,敢於前席,游辭救解,其事體極爲駭然。請副校理任珽,從重推考。上曰,勿推。著口傳啓曰,臣亦以所懷仰達矣。俄者聖上,以儒臣及憲臣,皆有査滓爲敎,而憲臣不自引避,直請儒臣推考,臺體未安,而且當傳啓退伏之後,則不稱所懷,便成再啓,亦非臺例,請掌令李台徵遞差。上曰,李著之言,是矣,依啓。命均曰,前承旨李龜休,以中和府使,在任身死。在前曾經承宣之人,客死外任,則例給擔軍,此亦分付沿道,返柩時,題給擔軍,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其爲人頗好,有實地矣,其死可惜矣。廷濟曰,以禮學頗見稱,可用之人也。上曰,鄕人乎?寅明曰,古贊成李尙毅名宰相之子孫,古大司憲李沆之從姪,自是名家,可做名宦之人也。元非居鄕者矣。廷濟曰,弘文錄參於本館,未及都堂錄而拜堂上矣。有龍曰,守令之未署經者,甚多,諫院則或有已經署經者,而憲府則署坐無期云。在前或只爲一司署經,而下直之例有之,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未署經守令,諫院旣已署經,除憲府署經,發送,可也。{{*|榻前下敎}}有龍曰,豐昌府夫人下往驪州時,京畿都事,例當馳啓陪行。自然有夫馬支待,而下往醴泉時,則似未有夫馬待令之例矣。上曰,豐昌府夫人,下往醴泉縣時,給馬,可也。{{*|榻前下敎}}有龍曰,俄者二所救廢官汰去事,前已有處分,俄所下敎,似未免爲疊矣。上曰,置之。諸臣以次退出。
==3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病}}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最壽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一員未差,持平洪昌漢未肅拜,趙明履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徵來,以摠戎中軍本廳將官等朔試射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招不進矣。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昨因校正廳草記,前大提學尹淳所撰跋文,令本院,分付藝苑,今日內入啓,以爲及時入刊之地事,允下矣。分付藝苑,使之推納其所撰文,則以爲,文雖撰出,而未及書呈之前,旣蒙譴罷,則不敢以前大提學自處,塡名書納云。累度往復,終不書送,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將以下敎矣。
○又以玉印造成都監言啓曰,賢嬪玉印,篆文書寫官,刑曹參判趙顯命,正副兩本,旣已書完,今玆封進,以備睿覽,取舍之意,敢啓。傳曰,以此本入刻。
○又以玉印造成都監言啓曰,本都監郞廳,工曹佐郞林象鼎,昨日政,移拜外任,其代,以工曹佐郞韓配崙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院全思逸手本,則保放罪人韓師正,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卽接宗親府移文,則琅堤君燂稱有曾前私忿,無端捉去本府下人,無數毆打,裂破衣冠,躬自拳踢,因爲結縛,有若常漢之鬪毆者然。向本府詬辱之說,罔有紀極,渠雖無識,忝在宰列,爲此擧措,已極乖悖。況且曾因本府草記受敎內,本府下人,諸宗之私自推治者,自本府移文本寺,隨現罷職事,定式施行。而伊後,申飭受敎,不啻申嚴,則渠何敢不遵受敎,恣行狂悖,若是之極?自本寺,依承傳入啓,罷職施行,以徵今後事爲言矣。燂之以其私忿,不有受敎,任意毆打本府下人,擧措之駭悖,姑舍勿論,違越定式之罪,在所難免。且其本府堂上,皆是德尊宗臣,則不念事體,怒其下人,辱及本府,尤極可駭。依受敎罷職,以爲嚴徵之地,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北漢留徵字內,龍巖峯下體城五間許頹毁處,來四月初二日,始役改築。而所入石子及機械木,自其處取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軍器寺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寺會付軍物,多有虛疎之患云。試令本寺官員,詳細點檢,則其中三升皮甲衣六部,鐵冑八頂,果爲無面,而會計文書修正之際,下吏不無刀擦幻弄之跡,事之可駭,莫此爲甚。當該色吏庫子,自本寺,爲先徵出其無面後,移送法曹,考律勘罪計料。而該僉正尹以敎,亦難免不察之失,汰去,何如?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獻官執事,今方塡差,而除老病公故外,實無推移之路。刑官及各都監堂郞,通融塡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諸執事,當以曾經侍從人塡差,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來四月兩朔祿俸,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連上瀝血之章,期於必解職名,則今此常廩,豈敢冒受乎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右議政金興慶九度呈辭。答曰,卿之處城外,今幾何,予之敦勉,亦幾何?而上下相持,徒國事泮渙,鼎席獨賢,何情志之不孚,若此之極?於卿決無可遞之義,而必欲解免者,豈體國大臣,所可爲者哉?閱月相持,設有廉義,其可伸矣。若是困我職方保護庶亦諒矣。開釋無餘,今無餘諭,惟願卽日入城也。卿須體此如渴之意,安心勿辭,亟寢辭單焉。卽偕入,用副企望,共濟國事。傳于金尙奎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春躋,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臣之情勢,決難冒進之狀。前後章牘,旣已罄竭,而人非之餘,鬼責隨至,疾病危劇,亦無以自力,尋單請急,萬不獲已,而未蒙矜諒,特批又宣,辭旨諄切,敦迫至此,臣誠抑塞,直欲溘然。唯臣自畫之忱,必以解職爲期,違命之罪,萬戮猶輕,當俟神氣稍定,更以文字,仰請嚴誅云矣。臣更以聖批,反復敦勉,而大臣終無造朝之意,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頃陳辭疏,顒俟處分,及承批旨,大失所圖。臣誠抑塞,不知所以爲計也。何嫌例兼之聖敎,仰認勉出之旨意,而第其例兼之任,元非別局,乃是籌司。則臣雖荏弱,亦有羞惡,其何忍冒恥抗顔,於被彈之地,以自喪其廉隅哉?且臣自月前,重患寒感,將攝失宜,轉輾彌留。日昨賓廳罷退之後,諸症陡劇,肢體如束,旋復熏烘,頑痰纏胸,咳喘徹夜,頭重目眩,氣促神昏,食飮專廢,閉戶涔涔,決難起動於旬月之內。雖欲不避在朝之斑駁,不顧事體之苟簡,逡巡備坐,强治曹務,而目下病狀,實無自力之勢。荐辱召命,罪積違傲,病裏惶惕,尤無所措,仰陳情實,冀蒙矜諒。而喉司操搪,遷就退却,如臣疲薾,唯當重陷於托疾慢命之科而已。苟使臣病,不至此苦,則亦何待屢召,而承出哉?玆敢疾聲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亟罷臣職,俾延殘喘,仍勘臣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判尹李萬選疏曰,伏以臣,今年八十有餘矣。衰朽癃廢,人事都絶之中,忽有此京兆新命,臣聞命蹙踖,不知所以爲措也。日昨忍死隨牌,祗肅恩命,只爲一伸分義之意。而闕庭拜跪,僅成體貌,退歸私次,不能收拾,作一僵尸。以此筋力,雖閑司漫局,決不可冒居。顧此詞訟劇地,尤何可一日暫居哉?且臣素患重聽之症,有時添劇,則雖尋常呼訴之言,猶不能詳細採聽,此亦難冒之一端也。臣生逢聖明之君,獲際淸明之治,至死圖報,乃其至願,而第臣犬馬之齒,過古人休致之年久矣。臣所欲遐回顧望,老馬棧豆之戀,有不可得也。玆敢畢露肝膈,仰籲於日月之下。伏乞聖慈,察臣懇迫之私,諒臣衰耗之狀,卽許鐫遞,使劇務無曠,殘喘得安,公私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行副司直金在魯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良誕降,神人有託,八域同慶。臣遠外承聞,歡欣抃躍,不能自勝。又恨須代久淹,未簉於庭賀之列也。臣向陳一疏,悉暴危衷,伏奉批旨,諭以引嫌太過,令臣勿辭上來。臣欲更疏控籲,而煩瀆是懼,姑俟替還,行到近畿,以陳結事,遽遭譴罷,不敢晏然入城。替納密符之後,轉就江寓,棲息粗安,仰祝天恩,俯訟愆尤,曾未幾何,遄下特敍,仍有藥院除命,驚惶感激,莫省措躬之所也。見今本院,雖無起居議藥之事,三提調皆在郭外,實爲未安。揆以常分,所當聞命卽趨,而顧玆俾護之地,職親任重,有非釁累如臣,所敢唐突承膺,不得不猥陳肝膈之懇,仰干鈇鉞之誅焉。念臣以不肖無似,謬蒙聖上不世之洪私,簡拔之專,倚毗之隆,萬出尋常。而臣憃愚迷滯,奉職無狀,終自陷於辜恩負國之科。論其罪犯,流放亦輕,一時外補,何足償塞?縱聖慈不忍棄捐,更辱收召,而顧臣罪,則自如也。每一退思,惶汗浹背,誠無顔面。更覲耿光,尙可諉於時移事往,職非銓衡,而揚揚造朝,便同無故之人哉?此臣之不可進一也。嶺南一道,連歲大侵,十室九空,荒疇廢塍,在在皆然。而畓陳則自是年年應頉,初不以爲憂,敢以田陳,詳査許頉事,前秋仰煩狀聞,未得準請矣。苟知地部之意,竝與畓陳而不爲許頉,則當初狀請時,何可只擧田陳,不擧畓陳乎?地部每以事目外給災爲非,而昨年事目,其果有畓陳勿許之文乎?事目中,元不擧論者,以其應頉故也。而就考各年摠計,則雖以己酉、庚戌之挽近最豐,而畓之未移秧未付種,皆列於頉目,則其爲應頉可知。且所謂災者,卽耕種而被災,如水旱、風霜、海溢、蟲損之比。則初不付種之應頉,其可混稱以給災乎?臣意本自如此,適會檢田之臣,據其目擊,有所相議,故勸其勿疑而許頉矣。及見該曹草記,重推檢臣,强令還實,臣誠愕然愍惻,露狀首實,乞加重譴於臣身,而還寢白地之徵稅矣。臣啓,例下該曹,而廟堂諸臣曾不取覽,只憑該曹草記,推便給災之說,覆奏防塞於筵中,而自上又泛然允從。夫陳畓之勒令還實,不可使聞於小民。儻使此令遂行,則向來十行綸音,軫念元元,哀傷惻怛者,都歸於空言而無實矣。可勝惜哉?何幸大臣退見臣啓,知其決不可還實,更爲入奏,還寢前令,而猶不覺其曹推給災名判異,乃有檢臣道臣論罪之擧。噫,畓陳亦必有許頉之令,然後可給云爾,則地部之初不磨鍊,未免疎漏,當有其責矣。若曰,畓陳自是應頉,故事目中元不擧論云爾,則又何以推給爲罪乎?是未可知也。雖然畢竟還實之令,得以反汗,其於嶺民,萬萬大幸。臣之被罪,雖十倍於此,誠無所恨,第臣見事不敏,錯認地部,事目之意,謂以無可稟而不稟,使其尊體統守法例之本心,未能表白,反歸專輒,臣罪大矣。何敢以薄罰之已勘,遂得自安乎?此臣之不可進二也。臣於度支長,頃疏深有所瞿然者。臣之狀本,不過平說事理。其所謂將使孑遺之民,受困於空中之推剝云者,槪陳其白地還實之可哀。實未嘗指斥於重臣,而重臣乃以專事賦斂等語,强釋而自當,誠非意料之所到也。重臣又以退思前日,獨不瞿然爲言,殊可一笑,臣之曾判地部,磨鍊年分事目也。固嘗以旱田之不可給災,一遵謄錄,有所措辭,而何嘗竝與水田之陳,而不許頉給乎?重臣又以道臣雖有精力,累千結陳起,盡爲之親自鑑別,臣實未信爲言,臣於此尤爲赧然。臣之狀本,只說本道陳荒之最多,與每年畓陳之爲應頉而已。若其盡爲親別與否,當責檢田之臣,臣何嘗自謂我有精力,盡能鑑別乎?噫,彼此所爭,各出爲公,俱是法例間事,而重臣疑怒太過,嘲姍備至,莫非臣平日不能見孚見重之致。唯當反省,更何相較,而其爲媿蹙則甚矣。此臣之不可進三也。臣於內於外,動遭顚沛,不惟在臣廉義,更難冒進,其不合於復備任使,亦已明著。伏願聖明,察臣懇辭,諒臣情勢,亟削臣兼帶職名,容臣屛伏郊坰,息補黥劓,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其他爲嫌,亦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人之疾痛,必呼父母,蓋至情所發,不期然而然也。君臣之間,誠猶父子,疾痛之呼,不得不仰陳於慈覆之下,惟聖明曲加矜諒焉。臣賦命奇釁,餘殃未艾,早歲孤露,終鮮兄弟,至於後嗣,則已無傳姓之人,孑孑一身,居常凜凜。今則水土之所傷,痰火之所鑠,疾病漸篤,死亡不遠,撫念私計,有萬萬哀痛憫急者。臣父母之葬,初不備禮完封,尙在淺土中。噫,古之葬故有闕,先儒尙且論之以不孝。況葬親,地不能擇吉,禮不能克備,則此豈人子所可一日遑寧者?而臣不肖無狀,邇來十年之間,奔走於遠外職事,未能專意於廣覓吉地,私心痛隕,但有涕淚。竊自幸積年經營之餘,新占一穴於先壟稍間之地,而堪輿家,以爲今年是利年云。親喪之權窆,不可久安,術家之吉年,亦難頻逢,及今移厝,勢同在弦之矢。然臣旣無兄弟,且無子姓,幹當經紀之責,只有臣一箇身,而職名所縻,抽往無路,其情誠可悲矜,其勢亦且切急。今若拘牽官職,虛送是年,差池晼晩,更俟吉期之際,如臣疾痼者,又復一朝溘然,則父母體魄,終不得安焉厝矣。幽明至痛,當復如何?是以今臣之惜費時日,不啻若愛之情,歸葬器具,或慮多愆期之患,似此情理,含忍趑趄。苟不盡暴於天地父母之前,以聽處分,則此亦臣不孝之一端,玆不避冒褻威尊,畢陳衷私。伏乞聖上,俯諒切至之悃,亟遞所帶之藩任,俾令及期而完葬,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雖重,情理若此,今姑許遞焉。
==3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禧王后忌辰齋戒。
○卯時辰時,有霧氣。申時日暈。酉時日有重暈,內暈上有冠。
○金尙奎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最壽,持平洪昌漢,未肅拜,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一員未差,持平趙明履,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玉堂上下番之連日闕直,事體極爲未安。而副提學尹惠敎,昨日連次違召,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今又違牌,無意承命。玉堂上下番之俱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別兼春秋五望,前持平李度遠,前應敎趙明澤,前修撰閔亨洙,前正郞鄭益河,弘文館校理李宗白。
○金尙奎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鄭益河,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李宗白,時在黃海道延安府,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四十二,金尙星、趙迪命、金若魯、尹彙貞、兪健基、李光運、洪鳳祚、朴奎文、尹興茂、李行敏、李巨源、權贒、南渭老、趙泰彦、南泰齊、許集、金尙翼、吳彦胄、沈䥃、金光世、金相伸,金{{?|⿰禾道}}、洪啓裕、李錫杓、朴師順、尹得徵、韓翼謩、金尙魯、鄭弘濟、李顯望、金尙耉、權宏、尹朝咸、申兼濟、尹志遠、李台徵、姜必愼、宋敎明、安慶運、蔡膺福、尹汲、沈星鎭。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堂上行公之人甚少,行司直金在魯,前大司成李瑜差下,金在魯,使之仍察有司之任,刑曹判書尹陽來,特推之下,無意承命。靈城君朴文秀,行副司直趙遠命,累加飭礪,終不參坐。刑曹參判趙顯命,自拜將任,一不來參,其在事體,俱極未安,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3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禧王后忌辰。
○自辰時至午時,日暈。
○魚有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最壽,持平洪昌漢,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一員未差,持平趙明履,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今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持平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鄭益河,俱在京畿廣州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闕直,今已多日。副提學尹惠敎,連違召牌,無意承命,事極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昨今連違召牌,館直之一向俱空。不但事甚未安,明日常參,玉堂亦當進參,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金廷鳳,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宋儒式,單付。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當爲備員,而都承旨李春躋,以右議政金興慶偕來,方在城外。在前如此之時,有稟旨入參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來進參。
○宋秀衡啓曰,常參時,憲府玉堂及漢城府堂上,俱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大司憲趙最壽,持平洪昌漢,副提學尹惠敎,判尹李萬選,竝待明朝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前後控籲以疏而餘十上矣。以單而六九度矣。凡人之於敵以上,有所干請,至再三而不見許,則輒卽瞿然騂然,不敢復爲說者,固恒情也。況於君父至尊之前,而今乃亟號冒瀆,而不自止者,是豈臣全沒恒情而然哉?蓋臣當遞之義,自審已明,必遞之心,自誓已固。庶幾日月之明,照燭無餘,而蓋高之聽,往愈漠然。日前批旨,敦迫尤切,責之以年少輩撕捱,勉之以顧古人而自諒。噫,臣賦性巽愞,雖在少日,已不能憑肆血氣,硬自把持,到今年紀衰暮,顚毛已種種矣。豈可不恤國事,强引曲嫌,若彼之爲哉?且臣無似,非敢望古人,而其於事君之道,進退之方,亦嘗粗窺一斑,非有萬萬不可强者。則何敢徒爲强聒矯飾之辭,自犯辜恩慢上之誅乎?假使古人,遭臣今日之所遭,則其將望望然走入深山,殆欲刳心而自明。豈若臣遲回城闉之外,猶似有苟且依戀之態也?若夫閱月相持,廉義可伸之敎,臣尤不勝抑塞之至。顧臣處義,宜不止於遞一職名,而今臣之以此爲請者,蓋以如是,則猶可以少伸一時之廉義也。唯職名未遞之前,罔非臣廉義未伸之日,雖經歲呼籲,而如不得遞,則不可謂已伸,矧可以閱月而遽謂之已伸乎?今若諉以往事,帶相銜而揚揚,復入於都門,則雖市巷婦儒之無知,亦必戟手唾罵曰,夫夫也。稱以大臣而被人罔極之誣,猶且靦然無恥,頑然無畏,徒知拘戀利祿,不忍解去其官,乃復行呼唱於道路,將焉用彼相云爾?臣雖陋劣,其何能耐此也哉?至於藥院保護之職,是何等緊重,而以臣之故,副僚亦在郭外,臣罪至此,又添一案。如使臣,得解議政之資,則不敢不自效於兼任之意。臣於向日之疏,略申其從前筵白之語。伏想聖明,亦必記有,而恕燭臣迫隘之情矣。惟臣之一味屛伏,不知變改,非專爲自重臣身,蓋亦欲尊朝廷耳。臣今冒昧而進身,則不過捐廉恥之一鄙夫。聖明將何所用臣,臣亦以何道事君?而其爲貽累於淸朝,當復如何?難進二字,結在肚裏,而區區血懇,終未見諒。臣於是,悄悄恤恤,日夕焦熬,直欲無此身於天壤之間,而有不可得,臣之情勢,可謂大窮隘而極愍憐也。情隘辭蹙,只自呼天而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鐫罷臣職名,仍勘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以靖私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其初撕捱,已非所望於卿者,而今無可論。其後爲嫌,業已開釋,亦無可嫌,而以不當守之撕捱,困寡躬而若此,雖宰列者,若爲國而事君,決不若此,況股肱之輔相乎?切爲卿慨然,切爲卿慨然矣。今則辭已竭矣,困我甚矣。卿若解職,遂卿心快矣。不恤國事之泮渙,憊我僅愈之筋力,卿志何哉,卿志何哉?此由誠淺,此由誠淺。躬行敦勉而未能若意,只以草草批旨,體予躬勉,其須少諒,安心勿辭,卽今偕入,用副此意。傳于宋秀衡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春躋,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情地,決難冒出,瀝盡肝血,連章瀆擾,而日夕之所祈祝,惟在於職名之一解。今玆批旨之下,責諭愈益勤摯,至以躬欲敦勉爲敎。臣雙擎奉讀,五情失守,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臣於是,他不暇顧,宜卽祗承,而第臣痰癖之疾,挾感重發,近益委頓,實無自力之望。謹當姑觀數日,俟得少間,冒昧承命,幸卽先收知申偕入之命,俾臣得以安意調息,以奉明旨,是臣區區之願云矣。雖有數日間承命之意,而臣旣承偕入之命,今姑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大臣旣已承命,爲對先爲入來。
ttf5h1v63qekwhyvj30qv2zdc61xzg8
2173583
2173582
2022-08-22T15:46:37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三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二月|二月]]|next=[[../四月|四月]]}}
==3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章敬王后,忌辰齋戒。
○辰時巳時,日暈。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春寒尙峭,伏未審近日,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且有陳稟事,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傳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奉朝賀閔鎭遠朔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同副承旨韓師得,今日俱不仕進,廳中殆不成樣,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或在外,或引避退待,或呈辭受由。正言趙鎭世,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趙鎭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柳萬重曰,申飭之下,懸頉甚多,單子改書以入。
○傳于柳萬重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禮曹,長陵石物有頉處奉審事草記,傳于柳萬重曰,此草記,入侍時持入。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塗灰事進去本曹參判李德壽狀啓,則陵上癸方引石,右邊當初缺落,以灰黏付處,灰雖堅硬,兩石不能膠合,自至墜落,而左邊罅隙處,漸至缺拆,石片又爲墜落,其大比右邊,不啻三倍,卽爲尺量,則面長五寸五分,橫廣八寸,下長一尺二寸。此與罅隙有異,不敢擅便,亦不敢循例復命,姑留陵所,令該曹急速稟旨云。陵上石物有頉,又復如此,極爲驚心。本曹堂郞及監役官,旣留陵所,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卽者觀象監提調申思喆,以長陵石物有頉處奉審事,今方出去,而勢將經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私廟展拜,常以每年季春稟定事,曾已命下矣。展拜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十一日定行。
○韓師得書啓,臣敬奉敦諭,馳往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傳宣則以爲,臣之情地,斷無轉動之勢。昨日特招之荐違,實出於萬不獲已,而仍尋長單,惟俟鐫解之命矣,不料近密之臣,復宣敦諭之旨,辭意隆摯,責勉備至。臣非木石,亦有省覺,豈不知恩旨之不可孤,嚴命之不可違,而顧玆逬出之蹤,決難重入脩門。況今臺章層出,醜辱轉深,尤何敢爲冒進之計乎?寵諭之下,又未祗承,罪積逋慢,益增震悚,謹當更入文字,仰請嚴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大報壇親祭敎是時,壇上執禮實、預差拿處之代,以他堂上官中,已受誓戒之人,改付標以入事,命下,而百官中堂上三品,無一人進參者云,勢不得已以未受誓戒人,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應敎金若魯,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特敎之下,如是違牌,事體未安。只推,明朝牌招。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洞諭之前,其所務勝,其猶可也,爲人臣見此敎,猶欲下筆陳章,抑何意也?誠不足道矣。此非所懷,不過辭職,承諭喉院,何捧之曲循耶?未知惟允之道矣。原疏給之,使其熟思。爲今臣僚者,着此舊習,若是務勝,可乎?否乎?
○正言趙鎭世疏曰,伏以臣,情地窮蹙,冒上辭疏,見退喉司,冒沒入肅,避辭亦阻,狼狽退出,墜落臺規,招擧朝之嗤點,喪一己之廉隅,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晩來一疏,得徹天聰,草草所陳,亦蒙採蕘,諭之以從速察職,臣於是感激戰兢,莫知所措。昨日違牌,罪合重誅,而亦靳例罷,自不覺驚惶悚蹙,茫然失所圖也。臣之情勢,漸益卼臲,一日仍冒,如坐針氊,雖欲冒沒行公,其如譏笑,何哉,其如廉義,何哉?自念臣忝入臺閣,今已七八年矣。未嘗以一言,有及於時論者,非但資性巽軟而然,亦伏見聖上,深惡黨私之禍人家國,躬恢蕩平,欲調朝象之潰裂,故雖有小小官邪之可以刺論者,亦未免爲仍循含默,以爲自靖仰報之圖矣。目今聖上,以明國是靖朝象,爲第一義,而諸臣以護私黨悖聖敎,爲能事,是誠何心哉?此不過牽於舊情,不能割斷前套故耳。殊不知朋黨之私爲至輕,君臣之義爲至重,何其惑也?噫,眩亂黑白,鉗制上下,欲掩四方之耳目,不畏萬世之公議,硬定牢把,終不知止,亦無怪乎?夜席聽諭之下,纔悔其行,及其出來,旋又復然者也。噫,以殿下照臨之明,豈不察其終始所以然乎?譬如驕者,在長者之側,昧分蔑禮,無少憚懾,雖見長者左呵右責,諄諄開誘者,乍出乍入,愈往愈甚,猶復如前者,蓋知其終無撻罰之痛其身耳。苟殿下處分凝重,賞罰持久,則其孰敢牽制私情,踵尋前習,終無嚮新化之日乎?臣愚死罪,以爲殿下,慈諒過於嚴重,惻怛勝於剛毅,朝施譴罰之典,暮卽還收,昨下赫怒之音,今旋滌蕩,彼何所忌憚而斂戢哉?且國家之置臺官,蓋欲開言路而明是非,則雖其所言過激,在明主來諫之道,固當優容而假借之,而況其言之剴切者,其將棄斥而摧抑之乎?向者李載厚之一疏,雖或有一二計較者,原其大意,則是矣,殿下疑其迹而過其罰,無乃殿下處分,只出於慰安大臣之意耶?況其疏中,自能斷腕,則逆自逆人自人之語,豈非今日諸臣藥石之言乎?其時憲臣,亦不顧其兄參疏之嫌,汲汲攻擊,無少留難,臣竊慨然。且日昨曺命敬之疏,畫出擧措,辭意截直,只欲明君君臣臣之義而已,殿下遽疑其乘機關攻擊者然,嚴辭遞職,少無假借。夫乘機關攻擊者,卽小人傾軋之習也。今命敬之疏,擧皆摭實枚擧,夫豈有一毫彷彿於乘機者之習乎?凡諸語及於時事者,殿下不暇察其心,而先疑其迹,臣恐自此以後,雖有忠讜之士,誰敢進言於玉陛,自取明主之疑乎?臣纔治短疏,以明命敬之苦衷,自劾前後囁嚅之罪矣,天牌下降,不敢再違,趨詣於九閽之外,拜章徑歸,伏願聖明,察臣蹤地之窮蹙,卽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安微分,不勝千萬幸甚。
○乙卯三月初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工曹判書尹淳,禮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吏曹參判申昉,刑曹參判趙顯命,工曹參判宋眞明,都承旨李春躋,吏曹參議李宗城,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入侍。徐命均進伏曰,朝來日氣不和,聖體若何?上曰,差復後一般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數日來,元子輔養之節,何如?上曰,一向好過矣。尹淳曰,眩氣無微見之事乎?上曰,然矣。淳曰,近來酬應甚煩,引接亦頻,臣等與醫官,慮有微見之漸矣。自上不自覺其有之乎?上曰,時有氣升之候,故微覺有眩氣,而此蓋隨氣而有之,有何慮乎?淳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向差勝矣。命均曰,以引接之故,水剌常多失時,朝水剌不爲進御乎?上曰,近來則異於夏時,不進點心,而朝水剌,姑未進之矣。命均曰,臂部麻疼之症,何如?上曰,頃時有此氣,而今則差勝矣。日寒則微有此氣,而今豈可被裘乎?淳曰,臣等有陳稟事。皇壇親祀,已過誓戒,而日氣頗寒,聖候雖已安寧,而小愈之戒,亦所當愼,使大臣攝行,不至大違於誠禮,伏望十分思量,使之攝行,何如?惶恐敢達。上曰,十二年來,只三行親祀矣。禁苑咫尺之地,今已至於受誓戒,則豈可停乎?命均曰,再昨年皇壇親祀受誓戒後,以日氣不和,使之攝行矣。今者日氣不解,閭閻之間,不脫冬衣。大慶之後,調護聖躬之道,尤宜戒愼。日寒如此,慮有傷損之節,豈可以聖候無他,不爲攝行乎?有可慮之事,停止,宜矣。上曰,諸臣之心,固宜如此,今者受誓戒日,已以躬往之意,不脫衣而度夜,此無異於親往而受誓矣。豈可攝行乎?李春躋曰,與私廟親祀日字,甚爲迫近矣。上曰,私廟祀事,在晝,皇壇祀事,在夜,有何慮乎?今人不知有其君,予欲行君臣之禮,使知尊周之義矣。以重大事,當有下敎矣。命均曰,以陵所奉審事乎?上曰,以文字見之,不可知其爲某處矣。命均曰,乃癸方矣。上曰,引石乎?金取魯曰,當初缺落處,以灰黏付矣,今者見之,則石自石灰自灰,兩石不能膠合,又有墜落處云矣。上曰,右相以爲切石太急,故如此云矣。今則缺落,至於引石邊矣。取魯曰,此石理也。淳曰,初年奉審時,右相與臣,俱爲堂上,大槪,斟酌其所以然矣。問諸匠人,則匠人,慮以不善治石受責,不歸之於石病及人工,每以爲牽引而然云,不得不信聽匠人之言矣。他陵屛風石內,實土築之,當寒凍堅,及春和時,石與土俱爲墜下矣。《五禮儀》,定式築灰限萬石,上爲覆釜形,而今新陵,則比舊陵,尺量頗減,圓徑疎闊,宜無凍解之患矣。上曰,灰久則成石矣。淳曰,此乃石病也。浮石者,多於海中,而若近水,則山上之石,亦爲浮出,以其便於輸轉也。大抵石理有堅軟,軟則缺落,故陽方不落,陰方每缺。江華多用熟石。臣往江華時,觀其築石處,則上石及下石,常多缺坼,問于知石理者,則其人,亦不知之矣。缺落之石,則年年每落,不落之石,則雖年久,亦不落矣。今者引石缺落處,雖年年塗灰,亦無益矣。上曰,形勢然矣。以鐵束之,可矣,塗灰則不可矣。取魯曰,草記,有還入之命,故承旨持入矣。上曰,只改其處耶?其長幾許耶?淳曰,引石七尺,而根深四尺矣。上曰,引石深入矣。幔石乃橫石耶?不犯幔石耶?引石在灰上耶?拔之則傷灰耶?淳曰,今有頉處,二三方位矣。引石有體長而根深者,其他皆依規式,而今有頉處,方位非長處也。命均曰,甲方亦有虧損之患矣。淳曰,掘坎而大爲圓徑,待石根露出,然後爲之,而不必盡毁陵上矣。上曰,皆築之耶?取魯曰,雖築之,而不至大段矣。淳曰,靖陵,壬辰後封築,而墳形小斜,故有改封之議矣。上曰,何陵乎?命均曰,中宗大王陵也。上曰,今引石,皆缺落耶?命均曰,半邊尖處,皆缺落矣。上曰,至于其中耶?命均曰,所刻處缺落,而非其中矣。淳曰,幔石所入處,刻之矣。上曰,必刻之矣。淳曰,爲屛風石之不固,刻之矣。取魯曰,禮官難於塗灰,留在陵下。大臣奉審後爲之,宜矣。命均曰,塗灰之缺落處,事體重大,當奉審矣。淳曰,舊灰落矣,新灰豈能粘連乎?上曰,幔石,不落耶?命均曰,然矣。黏連處少缺矣。淳曰,草記,不言引石缺落之厚矣,橫廣下長,非厚也。上曰,上長下長,何耶?命均曰,此石之兩頭也。淳曰,所見之面,乃面長gg上長g也,深入而缺落處,乃下長也。初年有頉,斲而小之,黏連其隙矣,其後漸漸缺落,今則塗灰而不能支矣。上曰,奉審後當爲之矣。引石宜改,而若幔石屛風石有損,則何如?命均曰,以引石之漸退,故小傷矣。上曰,健元陵,則分明矣。淳曰,年久則諸般石物,自多缺傷之患矣。上曰,將改封陵耶?如工判之言,而不盡毁耶?命均曰,不爲改封矣。取魯曰,重於改莎草矣。上曰,以油紙裹之,尤可怪矣。若如封陵,則事甚重大矣。淳曰,觀山運,以吉運擇日,宜矣。宋寅明曰,此事至爲重大,大臣亦豈盡知其間曲折乎?臣爲繕工提調,尹淳亦爲工判,國家使之雜議爲之,宜矣。淳曰,繕工提調不進,則工判當進去矣。上曰,工判及繕工提調,皆進去,可也。淳曰,莎土匠及石手處,當問之矣。上曰,草記,書以允字,可也。李春躋,承命書之。淳曰,畿伯趙明翼奉審後,欲有所達,而以外職不得入侍,言于臣矣。命均曰,與肄儀相値,未知何如?上曰,此奉審,雖與肄儀相値,有何妨乎?淳曰,道路頗遠,恐有不淨之患矣。上曰,工判之言,是矣。命均曰,次對罷後,當乘曉進去矣。今日若發行,則經宿然後,可以得達矣。淳曰,入侍若早罷,則至人定時,可以得達矣。命均曰,夫馬雖使待令,不以今日內發行事,分付矣。使注書出去,分付,何如?上曰,奉審之行,必於今日內擧行,而工判偕往之意,亦爲分付,可也。沈益聖出去,傳敎而入。{{*|榻前下敎}}上曰,吏判不往耶?寅明曰,以受誓戒故,恐未可爲城外之行矣。上曰,此乃奉審也。道路則城內城外,有何異乎?命均曰,次對早罷宜矣。淳曰,雖不見畿伯,見差使員而聞之,則役處,有二般可爲之道理,畿伯有所懷云矣。上曰,其所懷,以爲難耶?鯀治水,禹治水,善與不善,在其人,在上者,豈使不善爲之耶?淳曰,有舊舊水道,而臣頃進時,不能盡觀矣。今番趙明翼,盡觀其形址云矣。此近於地理之說,而聞術士之言,則舊舊水道,甚爲奇異,長命山在靑龍外,而潮水入來,龍虎及垓子處,皆回抱云矣。上曰,若掛鎖矣。淳曰,今則潮水,只至石橋,而以其時論之,則水入局內矣。比諸舊水道,則殆三倍,而舊水道土性沮洳,易致塡淤,舊舊水道,雖長掘,而通之則較易,而用人工,當浩大云矣。此趙明翼之言也。上曰,畿伯及本郡守差使員,使之待令,卿等與之商議後入來,可矣。差使員雖難趁卽來待,卿等見水道,則可以知之矣。命均曰,今日次對,出於特命,且其時,諸堂不待牌招,一倂來會事,下敎申飭,而今者堂上諸員懸頉者,多矣。自外請推,而入侍後,欲爲請牌矣。兵判則入來矣。咫尺前席,親承上敎,而猶不行公,殊甚未安,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不必費氣,而心實慨然矣。今日次對,旣有特敎,而諸臣之懸頉如此,予雖有太阿在手之敎,而若善爲之,則豈不能勝臣下乎?劉盆子雖庸劣,而赤眉樊崇輩,傑驁gg桀驁g之人皆降者,以有君臣之分也。古人云,讀出師表不下淚者,非忠臣,讀陳情表不下淚者,非孝子。十九日下敎,則不聞者,多矣,而今番下敎及備忘,可以曉然,而授受光明,亦可知矣。以此豈可謂有定策之功乎?宜欲溘然者,非抑制之語也。趙鎭世、金箕錫,又此齮齕,以予爲非君也,無據矣。今下敎之後,以前事,謂有先見之明,而救李載厚者,何也?所謂怫鬱,乃戊申也。今之怫鬱,欲爲戊申之變者也。吏議云不仁者,可謂太寬矣。乃不忠也。謂之不忠,太分明,謂之不仁,亦歇後。以爲不足道,可矣。以定策,予甚苦矣。若欲事予,則豈可如此?今者欲不爲次對,而頃者閉閤事,亦怪異,故不欲更爲矣。被臣下侮弄如此,簿書期會,將焉用哉?今番怫鬱,乃戊申人也。其心可知。寅明曰,趙鎭世、金箕錫事,臣等皆痛歎,以爲怪鬼輩矣。趙尙絅曰,諸臣,有別樣情勢及實病,不得入來,豈敢聞下敎,而怫鬱乎?上曰,非以此諸臣爲怫鬱矣。今番入來,宜矣,以何等定策,被困多矣,臣節喪矣。推考疲軟,欲觀末終矣。命均曰,尹陽來、李瑜,牌招察任,何如?上曰,牌招,可也。{{*|榻前下敎}}春躋曰,洪鉉輔亦爲牌招,何如?上曰,豈食言乎?簿書期會,予不爲之矣。至如民事,騎步布及使臣事言之,可也。李宗城曰,小臣以騎步布變通事,奉承上敎,問于諸大臣,則奉朝賀李光佐,則曾於筵中,已陳其不可行之意,不敢更有別議,奉朝賀閔鎭遠,以爲此事未經兵判,故不知曲折,而頃年兵曹判書李健命,以罷當,而每秋捧二疋事磨鍊,頗有條理,其時以爲甚善,必可行矣。今聞欲捧一疋半,民情尤以爲幸,至於云云之說,則不然。一國軍兵之納布,皆在於秋成,何獨於騎步兵持難耶云,李宜顯,以爲不能預聞廟議,不知所對云,判府事沈壽賢,以爲前後以此仰達屢矣,惟在擧而行之云,左議政徐命均,今方入侍,當陳所見,臣父判府事李台佐,病昏日甚,無以思量其利害便否,有所仰達云矣。尙絅曰,頃者自上,有招問上番軍士之敎,故卽問其便否,則軍士迷劣,不能詳知其便否,其中稍知事理者,以爲疋半之役,則便好,而罷當番,而一時備納,則甚難云矣。上曰,以當番爲之,則父子兄弟之入於良役者,以爲便好耶?尙絅曰,若罷去當番,定行此法,則必於十月間,一倂來納,故父子兄弟之布,一時備出,其勢誠難云矣。上曰,存當而捧疋半者,乃軍民之所願耶?雖迷劣之民,於自己利害,當有思量之事矣。命均曰,五六月七八月,當番捧之甚難矣。尙絅曰,若以當番捧布,則今年正月納布者,當於來年四月,又爲應役,來年四月納布者,後年九月,又當應役矣。若去當番,則父子兄弟,同應良役者,以一時備納之多數,皆以爲難矣。上曰,八道軍民,皆有當番耶?尙絅曰,平安北道外,六道則有之矣。上曰,軍民皆曰不便,則備局,令諸道道臣,商確可否,回報廟堂,而廟堂從長採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有餘剩云云者,未可知矣。尙絅曰,以十年計之,則無餘剩矣。命均曰,使臣事,何以爲之乎?上曰,廟務雖不爲之,使臣事,今日當裁處矣。命均曰,三昨,有後日次對時下敎之命,而未及仰達矣。上曰,一年之內,三次使臣,何如耶?入侍諸臣陳達,可也。命均曰,若擬律,則當送使臣,而所謂完結,自此不敢爲之之意,曾有送咨之規,靈城君朴文秀,以此爲言矣。上曰,靈城,以此爲義理矣。寅明曰,朴文秀所以圖來完結者,蓋欲以小邦,不敢擅爲完結之意移咨,而彼必使之擬律,然則可以延拖時月,及於冬至使矣。淳曰,彼旣使我爲完結入送,而我國不敢完結,則宜有使臣之往矣。上曰,加出使臣,亦無妨矣。取魯曰,彼中事勢,旣未知何如,則使臣與齎咨官之差送當否,有難仰對,而屢次變易,朝體顚倒,是可悶矣。上曰,吏判,以爲何如?雖一年三使,亦非不可爲之事,數爲變易,甚可悶矣。予之所見,與禮判無異,諸臣皆以所見陳達,宜矣。今番使行,彼人想已聞知矣。淳曰,使臣出,則西路皆知之矣。上曰,只隔一江,朝廷事,鳳凰城皆知之矣。命均曰,欲爲謝恩,而以擬律事,先送使臣云,則亦何妨耶?李廷濟曰,欲送使臣云者,非國家善處之事。今番使臣之往,非臣所知也。上曰,雖爲顚倒,無妨耶?此使臣往,而冬至使出,又爲謝恩使矣。廷濟曰,雖顚倒,不可送使臣矣。尙絅曰,朝體顚倒之說,是矣。蓋今番則雖不送使臣,似無所妨,自上參量處分,似好矣。淳曰,送齎咨,則比齎奏,似可順成,故朝議,皆從朴文秀之言,臣亦云然,而但咨文措辭,亦有難處之端。咨文頭辭,例用彼咨,彼咨旣有免議完結之語,此則當入於節該中,而我之所答,只辭完結一款,免議則不爲擧論,亦似未安,若欲稱謝,則當有謝表,此甚窒礙矣。臣以獨見,力主送使者,此也。上曰,事體顚倒矣。於二者之間,商度處之,宜矣。淳曰,我國所請,雍正皆泛之,而若如康熙初年,則必送使臣,彼中雖不執頉,當盡在我之道矣。命均曰,彼國旣令勿送別使,今此完結,先送移咨,辭之似宜矣。申昉曰,若以事體言之,則始終屢改,實爲顚倒,而旣知其雖不送使,亦可無妨,則只爲顚倒之故,入送不急之別使,亦未知如何。於此二者,酌其輕重,而處分似好矣。寅明曰,雖難變易,以灣尹狀啓觀之,犯越者又有之云。若以因一事送三使,一番開路,則實多前頭之慮。姑存使臣名目,先送齎咨官,何如?宗城曰,事貴得當,銷刻顧何拘也?此事,臣則不詳其委折,而大提學尹淳,則本欲遣使臣,而朴文秀,則力言其不緊,臣自聞文秀之言,甚以爲得當,故日前大臣,召臣等問此事,臣則以宜遣齎咨官,爲對矣。上曰,小國一年三使,亦爲甚難,故頃者欲送齎奏官矣。朴文秀以爲,不可徑先完結,宜有一番辭遜之擧云矣。然初旣以嘖言之故,入送使臣,則寬免之後,亦當有謝恩之事。今使臣以陳奏爲之,則皮之不存,以謝恩兼陳奏,似不掣肘矣。若以小邦,豈敢於擬律之前,徑爲完結爲言,則道理當然,彼國旣令完結,而我國不敢完結,只以擬律爲請,則彼必以爲得體。今番則宜送使臣,直製奏文,可也。{{*|抄出擧條}}命均曰,無是慮矣。上曰,彼皆籠絡矣。命均曰,彼人以爲擬律當入來云矣。上曰,彼以完結,爲擬律矣,左相之言,是矣。命均曰,彼人約以齎咨官入來,則當擬律以給云矣。若以事體言之,則宜有謝恩,而彼人以爲不爲完結,則當請擬律,而使臣不必入來云,雖送齎咨,必無執頉之事矣。淳曰,雖送齎咨官,亦似無頉,而以完結旣已請得,又不爲完結云者,異矣。彼亦大國也。不擬律之罪人,使之完結者,似無是事矣。上曰,完結云者,康熙時待我國事也。其在交隣之道,以爲己事,圖得於彼者,豈快乎?命均曰,臣以罪人分等處決事,請於彼國,則彼不欲爲之,而有此完結之令矣。上曰,我國事無可爲者。今日欲推考諸承旨矣。政令時象,泄泄如此。大比都政,國之重事,而每每退行,實未知其何以爲之矣。騎步布事,當問于道臣矣。些少弊端,朝令數易,是可悶也。尙絅曰,我國使行,彼人甚以爲悶云矣。上曰,彼人若發回使臣,則靈城,必自以爲先見之明矣。淳曰,專使謝恩,事體宜矣。命均曰,使臣事,旣已定奪矣。上曰,頃者大臣,以員役事有所陳達矣。旣定送使,則譯官之濫數者,當爲變通。自廟堂相議爲之,使渠輩,預爲知之,可也。{{*|出擧條}}上曰,放料軍官,灣上人爲之乎?淳曰,放料廳,自備局設置,而近來八鋪法,申飭之後,私商不行,故灣人欲復爲之矣。取魯曰,屬司譯院,久矣。上曰,尹惠敎爲此事乎?命均曰,灣上人,以無利不爲之,故京中閑雜人,爲之矣。上曰,當令小退,而又有問備局之事矣。交隣事及騎步布事,固當議定,而與卿等爲簿書期會,則予實愧矣。邦令不行,頃者洪景輔言之矣,予量己筋力斟酌下敎矣。次對不爲之日,有召對入侍之敎,而問諸吏議,則以爲備堂入來,而不爲次對,則諸承旨持公事入侍爲宜云,而柳儼,以此數三次入侍,其意美矣。次對晝講不爲之日,則持公事入侍事旣已下敎矣。若無公事,則雖催促各司回啓,而持入,可也,而近來或以無公事不入侍之意,直爲稟達,如此而國事其可爲乎?不可無警飭之道,諸承旨竝從重推考。{{*|抄出擧條}}寅明曰,受誓戒,事體甚重,而實、預差執事,或有不來者,各別論罪,宜矣。上曰,壇上壇下,執禮亦然乎?寅明曰,壇上執禮,實預、差,皆不進參矣。上曰,皇壇親祀,事體至重,當爲拿處,而姑先從重推考,可也。寅明曰,使之現告,宜矣。趙顯命曰,推考則輕矣。上曰,然則竝拿處,以他堂上官已受誓戒者,改付標以入。{{*|抄出擧條及榻前下敎}}上曰,承旨所達,異矣。向日憲臣,以落後百官,令政院査出汰去事論啓,予則初欲只治押班監察,而豐原以爲事體不當止此,故依啓矣。韓師得,以終無自首之人,有難査出陳達,故以不善擧行,特命推考,而柳萬重,昨又以此事有所陳達,故有次對時下敎之敎矣。承宣,雖有所達,而軍門記過蕩滌,出於特敎,此則再有現告之令,而終未覈實。其不自首之風習,固不足道,而其在紀綱,不容亶已,承旨當先治之。命均曰,數多,故不敢先爲自首矣。春躋曰,使受現告,則皆以爲隨來闕下云矣。惟文兼金{{?|⿰禾道}},自首矣。命均曰,小臣,伊日如馬隊馳驟,而僅得陪扈矣。騎劣馬者皆落後,西班則宗班數人而已。宗城曰,臣與朴文秀,移立西班,僅成模樣矣。上曰,御乘馬雖行中心,而他馬不能及矣。西班首誰耶?命均曰,西班首月城立之云,而密昌君臣,與之對立,故知其入到闕下矣。上曰,宗班,惟密昌與月城,入來矣。取魯曰,堂上以上,監察,不能檢束矣。命均曰,不可盡爲汰去矣。取魯曰,其習固爲不美,而必欲核知,則事體傷矣。上曰,吏議,以紀綱爲言,此事以爲何如?宗城曰,多人何可核乎?上曰,頃者晝講,吏判有所達矣。堂上,亦多落後者云矣。取魯曰,食祿之臣,至於如此,將焉用乎?上曰,予旣推考韓師得,而昨日右副又言之。以此觀之,紀綱壞矣。東西押班監察,旣命拿處,不善擧行,當該承旨罷職,可也。{{*|抄出擧條及榻前下敎}}命均曰,以諸臣之罪,每多下敎,當治其罪,不可每每如此矣。上曰,予常時不以此等,知諸臣矣,無狀,猶是歇後語矣。發號施令,將何以爲之乎?彼不以爲其君矣。命均曰,見右相則以爲,其文字,前此人多用之云矣。上曰,李載厚疏中,一二辭意,黯、宗道云者,異矣。命均曰,金興慶,國家同休戚之臣也。自上開釋敦勉,使之入來,何如?國事可悶矣。上曰,寧城皆看之過矣。予則其文勢如此見之,而但右相不必爲如此之說矣。予以好時止之之意,勸誘之矣。諸臣於此事,豁然知之,而猶如此,異矣。命均曰,曺命敬乎?寅明曰,是不是間,所以驅群下者,甚不可矣。上曰,吏判猶未知之矣。以定策事,驅群下者,以予爲宗矣。今旣知之,豈可復爲乎?顯命曰,諫官,以名義爲言,而逆賊復官,而不言,何也?上曰,金箕錫疏,有物議云云之說,以君父爲宗旨,而謂之有物議,可乎?箕錫,予以長者見之,而但爲人疎漏矣。其曰,物議者,何也?渠非自作也。寅明曰,是非陟罰,但罪其人,可矣。不可以此及於諸臣矣。上曰,禮判所持來者,何事?取魯曰,此非急事,臣以惠廳事,有稟定者矣。內司啓下移牒內,元子宮供上,依世子宮例擧行事,旣已判下,乙卯條朔膳價米,亦依世子宮例磨鍊輸納云,而取考謄錄,則己巳九月因傳敎,元子宮供上,依世子宮例進排,而至於朔膳價米,無輸送之事,庚子六月十六日,世子冊封後,始爲輸納矣。前例如此,而內司旣已啓下該廳,似有一番稟定,故敢此仰達矣。命均曰,今以世子宮例爲之,故每事自當如此矣。上曰,如此之時,元子定號,可矣。前例則皆如此乎?取魯曰,依庚子年例,冊封後擧行,何如?上曰,依庚子年例擧行,可也。{{*|抄出擧條}}春躋曰,玉堂上下番皆空,且有闕員矣。上曰,尹彙貞撕捱者,何也?以使臣事撕捱,過矣。兪健基病耶?竝只推,卽爲牌招,可也。春躋曰,金若魯亦只推而牌招乎?上曰,唯。{{*|榻前下敎}}上曰,有下敎事矣。左右史,爲任緊重,李宗白若難强迫,則予欲遞之矣。宋眞明曰,代李鼎輔爲之,則不可矣。寅明曰,與李鼎輔事同矣。命均曰,此有前例,使別兼春秋宋敎明,獨爲完薦,李宗白今姑遞差,何如?上曰,唯。{{*|榻前下敎}}上曰,此後則新翰林爲之耶?命均曰,此在其人矣。諸臣以次退出。
==3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直}}。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未肅拜}}。同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仕}}。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章敬王后忌辰。
○卯時辰時,日暈兩珥,暈上有冠。
○趙命臣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李台徵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處置,歸於諫院,而已經屢日,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外,呈告人員,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除拜之後,尙不出肅,右尹洪鉉輔,一向引入,無意行公,詞訟積滯,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柳萬重,以當該承旨罷職事,過引爲嫌,不爲仕進,陳疏到院,而以齋戒還給矣,承旨二員未差,廳中位甚不齊,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監試初試一二所試官,當爲擬入,而堂上堂下,曾經侍從可合人員,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侍從堂上、堂下違牌人,竝敍用。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增廣監試初試試官,今方擬入,而其中鄭羽良、尹容、金尙星、趙明澤、尹心衡、南泰良、韓翼謩、任珽、沈䥃、閔通洙,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直鄭羽良、尹容,副司果金尙星、趙明澤、尹心衡、任珽、閔通洙、韓翼謩、沈䥃、南泰良,竝單付。
○李春躋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體未安。在前如此之時,雖値齋戒,亦有政官牌招,差出闕員之例。且承旨三員未差,左承旨徐宗玉,右議政金興慶偕來事進去,廳中只有臣春躋及右承旨趙命臣,非但出納苟簡,明朝大報壇親祭隷儀,承旨將無以推移進去,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政官牌招開政。
○又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以魚有龍、鄭必寧、宋秀衡爲承旨,李光運爲獻納,洪昌漢爲持平,李錫杓爲正言,韓顯謩爲副應敎,兪最基爲校理,李錫福爲禮曹佐郞,安后奭爲直講,張斗周爲典籍,李龜禎爲奉常主簿,申思建爲氷庫別提,李思胤爲禁府都事,宋徵泰爲濟用主簿,承文副正字,李光溭單付。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金聲發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副護軍鄭必寧,副司直李重協、徐命淵、金箕錫、曺命敬,副司果權贒,竝單付。
○左議政徐命均,觀象監提調申思喆,行工曹判書尹淳,繕工監提調宋寅明,禮曹參判李德壽書啓,臣等進詣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則癸方引石左邊,自前生隙處缺落,而長一尺二寸,上廣九寸五分,下廣三寸三分,上厚六寸,下厚一寸一分,所見極爲未安。禮曹堂郞,旣以塗灰事留在,故今番有頉處,仍令一體塗灰塡補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命臣曰,陵奉審大臣以下引見。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增廣監試初試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新除授承旨玉堂,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自臣之逬出城闉,史官之相守,今已易月矣。一味蟄伏,迷不知變,半日之內,特招再降,而輒犯違逋,長單之上,敦諭續頒,而竟未祗承,是豈臣全昧分義而然哉?誠以萬萬不可强者存耳。夫臣僚之遭臺言者,勿論輕重,必解其見帶之職者,蓋以重臺省而礪廉愧也。今臣所被之醜誣,是何等罪名,而諉以趨命之恭,敢萌冒進之意,則若非無忌憚之小人,定是患得失之鄙夫,臣雖無恥,寧忍爲此?此臣所以一意自守,未敢爲轉動之計也。且伏見前持平曺命敬之疏,則更申李載厚疏意,而其所下語,尤極深緊,直驅之於謾君護私之科,人言之巧險,何乃至斯?玆事原由,已暴於臣之向日辭疏,日月之明,庶可以恕燭,而其爲臣心之危怖,則有倍於前矣。情地到此,寧有去就之可論耶?玆不得不更陳怵迫之恩,仰干鈇鉞之誅。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削臣職,仍正臣罪,以謝時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以手書答曰,省卿之懇,三度不允,再次敦諭,罄悉矣無餘,而卿胡不諒,邁邁若此乎?今則事已前,廉隅奚道哉?況卿之決不必若是過嫌者三,宜其乎卽日偕入者三。李載厚傾軋之心,業已洞知,已有處分,事已往矣,何必深嫌?卿箚句語,雖欠詳諒,此不過陳前日所達之意也。予則已知情知未孚過中看過之譏,於卿有何深嫌?且洞諭之前,猶可爲嫌,洞諭之後,決不復嫌,理之當然,卿何若是過嫌?吁,因此時象,予之受困,其久矣,於今洞然快諭,爲今臣僚者,若有毫分介滯者,其可謂有臣節乎?忘前日之撕捱,快釋然而造朝。大官若此,其他自可妥帖,此卿卽宜偕入者。卿雖曰非特今日之嫌也,曾已有必解之情勢云,此亦不然。卿若以此曾已解職則已,到今仍此去職,上之許副,下之必解,究其由,時象也,予豈爲此,卿豈忍不顧君臣大義,必遂旣往之嫌端乎?此卿宜卽偕入者。且卿若仍此以過嫌,此誠守初心之意勝,而感君父洞諭之意輕也。豈恒日所望於卿者,卿忍以此心事予乎?大官若此,故爲重臣者,有着不忍脫灑之心,瞻前顧後,幾忘其君之在上,以卿休休之量,體國之心,豈不身自幡然,鎭其世道乎?此宜卽偕入者。所辭不允。玆遣近密之臣,悉諭心曲,卿須體諒而定焉。仍傳于徐宗玉曰,持此批答,傳諭于右相,卽爲偕入。
○徐宗玉書啓,臣敬奉手書,馳往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傳宣則以爲,臣逬伏尋單之中,臺章層出,脅持之言,尤極深緊,不得不敢將短牘,略暴危迫之悃矣。乃者千萬夢想之外,天札特降,寶墨煒煌,辭旨隆摰,反復開諭,勤勤懇懇之意,洋溢於十行之間,實非賤臣所當得者。臣雙擎奉讀,五情失守,自不覺涕血之蔌蔌也。臣雖愚頑,亦具心腸,今承曠絶之恩數,豈敢爲違逋之計哉?第人方以極罪論之,而自諉以寵旨之難孤,晏然趨命,進據班聯,實是事理廉義之萬萬不敢出者。現職未解之前,斷無趨承之望,謹當更瀝肝膈之懇,以請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三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長陵奉審大臣以下引見時,左議政徐命均,觀象監提調申思喆,行工曹判書尹淳,繕工監提調宋寅明,禮曹參判李德壽,右承旨趙命臣,假注書宋翼輝,記注官金廷鳳,別兼春秋宋敎明入侍。命均曰,日氣不和,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進御乎?上曰,進御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臣等昨日三更量得達,朝始奉審,再昨年癸方引石左邊缺落處奉審時,右邊亦有罅隙,其後不知何時缺落,而以塗灰之,故不知,今番改塗灰時,始覺之矣。上曰,缺落處,長廣幾許?命均曰,圖畫以來矣。上曰,上之。德壽進圖本,中官受而上之。德壽曰,石品脆軟之故,如是缺落,擇堅剛石,改之,宜矣。上曰,前面如是尖乎?淳曰,缺落,未三分之一矣。命均曰,缺落處,是石頭也。寅明曰,長廣不必見,見其厚,如何?上曰,石理似宜橫缺,而如是直缺,可怪。此是幔石之外,內邊則不傷耶?寅明曰,內則不傷矣。上曰,今番始分明知之矣。前則以自內缺落知之,似是自外缺落矣。命均曰,然矣。石品脆軟,故如是。所見雖未安,而幔石旣無傷處,引石亦非自內缺落,修改重大矣。上曰,此外無傷處耶?命均曰,此外亦有之,而皆是舊傷處,亦不大段矣。上曰,石之缺落,終是可怪。飮鹹水之石,軟脆云者,其說是乎?淳曰,石之缺傷,似亦有限。辛壬年,臣與故領相洪致中下往奉審時,辛方引石,如筆柄缺落矣。其後更無加傷之事,癸方引石左邊亦如是矣。上曰,缺落處,塗灰無益矣。命均曰,小臣之意亦然,方欲稟達矣。特以目前所見之未安,不得已塗灰,而去板則盡落矣。上曰,以他石合齒附之,縛以鐵片,則似無妨矣。寅明曰,小臣所見,本來如是。塗灰,而以油紙裹之,終似未安矣。淳曰,中原則多有以鐵絲縫石之事矣。命均曰,辛方引石傷處,不至大段,姑爲塗灰,而癸方缺落處,打造鐵片,而徑圍爲好矣。上曰,然則鐵片或二或三,縛於合石之腰爲宜,而石物補缺,事體重大。工判旣是其時提調,別爲下去董役,兼看水道而來,可也。命臣曰,鐵片久,則亦生苔塵,鐵片上塗染白銅,則雖久,不生苔塵,以此爲之,何如?思喆曰,鐵片上鑞染,則似好矣。淳曰,鑞染久,則還落,不如銅鐵上鍍白銅矣。上曰,銅鐵似柔,而實堅剛矣。淳曰,當別爲擇日擧行乎?上曰,然矣。{{*|出擧條}}淳曰,遷陵時,故領相洪致中爲摠護使,臣等爲堂上,靑龍白虎兩間,鑿垓子時,欲爲補土築堤,植木遮前,而其後鑿垓時,此間則以畓爲限,不爲鑿垓。至於來脈之鋪磚石,各陵皆有之,如高陽昌陵,坡州舊陵之磚石峴,是也。新陵來脈薄雲四隅兩峴鋪磚石,親幸時,明有成命,似當分付於畿營,而尙不擧行,宜有申飭之道矣。上曰,凡事不能着實,每如是矣。若初無分付之事,則政院難免其責,分付而不爲擧行,則此監營之責也。考出後,從重推考,使之斯速擧行,可也。{{*|出擧條}}上曰,靑龍內都局,今行亦見之乎?淳曰,見之,而補土之役,只以陵卒,難以了當矣。上曰,役處不大段,徐徐爲之,則豈難了當乎?予每使中官往視,地理則雖不知之,而殘風向陽,則極矣。命均曰,水道,固日力之不足,只見大體而來矣。淳曰,今番招父老問之,始見舊舊水道曲曲之玄,誠爲奇異,而中間爲宮家所決開,變而爲舊浦,舊舊水道猝難復之,而舊水道之事,議于其處人,則自上流巖石下,至數三馬場水勢高處,引而入之於中舊浦,則貌樣稍可以復舊云矣。上曰,舊舊水道,功力必多入,以初定處爲之,可也。淳曰,舊浦,若欲徑先折入,則必無功矣。凡水道,因其勢而開導,然後可以爲之。土人之議,皆以爲從高處引之,方可完役云矣。上曰,頃年防川,似鯀之治水矣。若改之,則少違舊水道耶?淳曰,其形址,如弓之滿弦與未滿弦矣。寅明曰,舊舊水道誠恰好,而此則以今日民力,恐難輕議,舊水道雖復之,得失,似不甚關緊矣。淳曰,舊舊水道,以陸地言之,則不過五里許,而從水道沿回,則十五里餘矣。命均曰,監司趙明翼,有水道所畫本,故持來矣。淳曰,此圖似不能詳察矣。上曰,由此道,而流入於此耶?舊決處在那?其基址猶存耶?淳曰,此是舊基址,而舊浦漸淺,新浦漸深之,故如是矣。上曰,舊水道,似內曲矣。行幸時,所謂似掛鎖形者,此基址耶?若直自上決,則當瀉舊浦耶?寅明曰,功力必多入矣。上曰,猶勝於卽今築處矣。命均曰,卽今防水處,決難成就云矣。上曰,方位無害云耶?命均曰,今番則不能詳審,更令禮堂,率地官看審,宜矣。淳曰,後日下去時,率畫員而往,當畫眞形以來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嶺營夫馬,上來已久,而春分已過之故,不得眷率,將爲虛還,連日號訴於備局,法外之事,雖不可創爲,而其弊則誠可念矣。寅明曰,此是法外之事,而故判書金演,江華留守金東弼,爲嶺伯時,俱於春分後眷率云,其時事未可知也。上曰,金石之典,不可改之,而此亦時象之故,民受其弊矣。上曰,濟州牧使,何不辭朝?各別催促,可也。{{*|榻前下敎書出}}淳曰,《璿源譜略》後敍,方屬於臣,而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修改之時,輒有敍文,前頭將盡,一卷爲敍跋,故丁未年間,臣以此事陳達,已有今後勿爲敍文之命矣。今番元子誕生,敍文雖不可無,而《譜略》中,只書元子二字,亦似未安,今姑停役,以待冊封後修整分藏,似好矣。寅明曰,卽今印役已畢,冊封後當爲改丈矣。上曰,只書元子誕生無妨,而雖以先朝已行之例言之,冊封亦似不遠,將爲再次印役矣。卽今印役旣畢,則奉安及頒賜,姑徐,只爲進上,以待冊封後洗補,可也。敍文則卿雖不稟,予欲下敎。一冊七序,已可怪,八則尤怪矣。命均曰,今番宜有敍文矣。上曰,《璿譜》只爲記譜,敍文不緊矣。寅明曰,然則御覽件進上外,奉安件及頒賜件,竝皆粧䌙,姑置本寺耶?上曰,然矣。命臣曰,當以此出擧條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嬪宮爵號事,卿之獻議,欲待嘉禮後爲之者,其言亦有所思,而卽今《璿源譜略》中,已書元子於嬪宮之上,似不可遲待嘉禮矣。命均曰,臣之所謂冊禮,卽指世子冊封之禮也。上曰,閔奉朝賀,獻議以爲,宜曰某嬪,此則又似如何,不可行也。李奉朝賀,沈判府事之意,皆欲不爲矣。淳曰,兩大臣之意,亦非如此,臣見而問之,蓋禮官不能詳傳,故未詳俯詢之指,而仰對矣。上曰,內間稱元子宮,已皆曰東宮,且嬪宮亦通稱東宮,異於前日,事多掣肘,閔奉朝賀獻議,雖似順便,而以此稱號,亦未安矣。命均曰,此是諡號,事體恐不可爲稱號也。淳曰,以諡爲稱,亦有前例,而非可提起之事也。上曰,宜加一字,而擧行之禮節,爲難矣。如朝臣之官誥,當曰爲某嬪耶?命均曰,《璿源譜略》中,有冊爲粹嬪之語,故臣於獻議,有所陳,而更思之,粹嬪、德嬪,似是追後所加之號,而無可據之文。擧行禮節,誠難臆對,而敎命文,竹冊文,則恐不可爲也。上曰,敎命文,竹冊文,如敎諭書矣。淳曰,國家無婚書,故有敎命文矣。上曰,爵號議定後,不過只造印,而造印後節次,何以爲之?當自內賜之耶?淳曰,臣與知禮者議之,而實無可據之前例。造玉印進上後,自內宣賜,似宜矣。上曰,吏判之意,何如?寅明曰,小臣之意,亦然矣。命均曰,爵號,則政府六卿館閣堂上,當會于賓廳,議定以入矣。淳曰,當備三望,落點矣。上曰,然矣。玉印,不必別設都監,令禮曹三堂上兼都監堂上造成,宜矣。淳曰,三堂上太多矣。上曰,王子,公、翁主嘉禮時,禮曹三堂上,俱爲堂上矣。命均曰,工曹堂上,亦似當同參矣。上曰,然則以工、禮判,稱都監堂上,郞廳,以兩曹郞廳各一人啓下,使之董役,可也。寅明曰,繕工監,當有分差矣。淳曰,旣有郞廳,且非木物進排之役,不必有監造官矣。寅明曰,凡都監繕工,責應之事甚多,不但木物,故如實錄廳,亦皆有分差。旣曰都監,則分差似不可無矣。上曰,嘉禮亦有監役官,今番亦當有之矣。玉印造成後,都監堂上、郞廳,當爲陪進,賓廳會議,依諡號議定之例,當自政院擧行,而待在外大臣及知禮儒臣處,收議入來後爲之,可也。命臣曰,然則此擧條,待收議入來後啓下乎?上曰,然矣。{{*|出擧條}}命均曰,統制使當爲出代,而非但難其人,近來統營凋弊特甚,不成貌樣,而金潗下去後,一意廉約,稍能收拾云。若留一二年,則可以蘇復矣,姑爲仍任,何如?上曰,好矣。金潗,過於儒雅,初意其不足於收拾,蓋儒雅之故,能淸白矣。限一年仍任,可也。{{*|榻前下敎書出}}上曰,全羅監司,何不差出耶?寅明曰,兩南監司,問議大臣,而擬望矣,卽今可合者絶少。欲爲擬望之人,是大臣至親,大臣以爲難便,故姑未差出矣。上曰,欲爲擬望者,誰也?寅明曰,徐宗玉、尹容兩人中,欲爲首擬,而方在商量中矣。上曰,此兩人亦好,而卽今朝廷乏人,此外無可合者耶?命均曰,前監司柳復明之拿問,外議皆以爲金垕今方拿來,問於金垕後,請拿復明,次序當然,復明之先爲拿問,終涉徑先云矣。寅明曰,當初,若以先問於金垕後,處之爲定則已,旣以臺啓蒙允之後,事體恐不可復爲還寢矣。命均曰,若問於金垕,而無關涉於復明,則不必拿來。湖南數遞之弊,亦不可不念也。淳曰,雖以獄體言之,先問於金垕,明知復明有所犯,然後請拿,方合於事理矣。上曰,頃聞右相之言,已知此事有曲折。復明若上來,則必得淸脫,而朝令不可數改也。命臣曰,右議政金興慶處,承旨旣以偕來事出去,偕來注書,何以爲之乎?上曰,偕來史官入來事,分付。{{*|榻前下敎書出}}諸臣以次退出。
==3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奉命偕來}}。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魚有龍{{*|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趙命臣啓曰,初四日五日六日,大報壇親祭齋戒,初七日正日,初八日私忌齋戒,九日正日,此六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李台徵,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大報壇親祭肄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朔書篆文,以不書不得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副司果李宗白,社稷令李顯弼,去二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事極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親臨大報壇祭肄儀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注書徐命臣,右議政處偕來事進去矣。昨有入來之敎,而聞其身病方重,來呈辭單。有難强令察任,假注書宋翼輝,姑令仍察,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啓下中道上言一百十張內,八十九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二十張,違格一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違格一張,下該曹。
○又啓曰,新除授副應敎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校理兪㝡基,時在陽智地云,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體殊甚未安。副提學、副校理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宋秀衡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金聲發入直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以尹惠敎爲副提學,任珽爲副校理,徐宗伋爲戶曹參判,金若魯爲軍資正。學錄二,安道謙、康侃,兼學錄金道元單付,副護軍金有慶。
○趙命臣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疋立之。
○以左副承旨魚有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宋秀衡曰,今因邦慶,凡諸蕩滌之時,科擧宜同。凡停擧者竝蕩滌,許赴於今番慶科事,分付。
○以咸鏡監司狀啓,陳賀物膳,限內未及之慮,不勝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回諭。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去二月二十日內中日時,入直武藝別監方弘迪,貫二中邊一中,金貴昌、金尙俊、宋廷萬等,邊二中貫一中,金兌鼎、李永祥、朴弘齡等,邊三中,俱爲入格,不得蒙付標,而來訴本府,故取考曾前中日試記單子,則武藝別監三中之類,皆爲付標,乃是流來之典,而今此方弘迪等七名,獨漏於付標中。原單子,似當有還入之擧,惶恐敢啓。傳曰,入之。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情地轉益危蹙,方在俟罪之中,晏然冒受,終有所不敢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宋秀衡,以成均館官員,以知館事、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言啓曰,今三月初三日,儒生課試,當爲設行,而與監試初試初場相値,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去二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等疏曰,伏以,臣等於當該承旨罷職之命,竊有所不敢自安者。此等事擧行之規,以其日入侍承宣,謂之當該,故雖以同副承旨韓師得現告,而臣等旣同在一院,相議凡事,則其所擧行,不可但諉於該房,其所被罰,亦不可專責於該房,其可自謂無失,倖其免罪,而晏然仍居於職次乎?玆控微悃,仰瀆宸嚴,伏願殿下,俯垂諒察,亟命一體譴罷,俾安臣等之心,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之前疏,悉陳病勢情理,寔出眞衷至懇,靡有毫髮假飾,庶蒙慈天軫兪,而及奉聖批,迺失所圖,殆是臣誠淺命蹇,卒無以孚感於上,獲遂生還之願,伏枕悱惻,有隕如瀉。念臣卄載勞疾,以蔘、附爲性命,卽聖明所已鑑燭。向來屢典劇郡,非無疲精損神之患,却賴塡虛補乏之功,得以捱過乎半生,則今雖衰遲之境,久叨藩寄,簿書之煩冗,無加,藥餌之供給,益豐,何至有生行死歸之憂,必自速犯分屢瀆之誅哉?獨奈形{{!|𤺌|⿸疒登}},頓異往昔,塡補亦未得力,殆近於醫家所謂虛不受補者死。卽其疾病之深痼,明是水土之所祟,要須離此土,然後可生,不去則必死,生死關頭,情實悶急。且臣出身十三年,立朝日月,不滿卄朔,亶爲家貧母老,便養是圖,況今周流兩藩,榮享備極,志願所愜,尤豈有求去之理,而臣母,不但憂臣之病,必欲其速去此土,心厭久留,情牽親屬,晨夕思歸,夢囈不忘,每見臣封章祈免,輒亦攢俟兪音,及其不得請,則又必却食涕泣,累日靡寧,殆覺形神氣力,日就幻脫。設令臣病,或可以綿延過夏,若不及今春和時節,將母歸京,致使老耄之人,成疾於抑鬱,失攝於暑濕,猝然有無窮之悔,則臣固生不如死,抑豈不有傷於聖上孝理之化乎?聖諭所靳,雖在於藩任體重,臣之痰祟,外而流注於四大,內而迷蔽於一心,欲轉動則左牽右掣,欲酬應則前忘後失,腠理不固,表邪易入,入春以來,寒感無日少解,閉閤擁被,罕見吏民,遠邑之民,多有流連屢日,抱狀空返者。臣亦軫其怨鬱,稍欲疏理滯牘,則心惛目芒,如夢如醉,未及半晷,輒復停閣,雖欲强,而終不可强,臣之日日所爲,無非過尤。獨寸長,在乎酬裁之所滯,今又病廢此長,其將焉用?積此不已,秪使民情益壅,煩務久曠,其又奚重於藩屛之體哉?唯有體臣懇迫之情,許臣鞶帶之褫,推聖心之所簡,畀新符而馳代,庶可以重西門之鎖鑰,寬北宸之顧憂矣。臣忍死盡氣,瀝血治疏,忽又聞憲啓,請推以臣狀罷李日躋事,而言約意深,使人心悸。臣素知日躋,才長籌邊,爲國家喜得人,故臣新到任,雖聞其有病,而固無許遞之意也。及至秋巡,見其所當爲者,已次第就緖,而觀其病,則喘喘凜凜,過於所聞。臣誠惜其久置絶塞風霜,或不能效用於異日,而遽罷之,其不知而不惜之者,謂臣曲循,誠無足怪,然臣亦非以親舊之私,指無病爲有病,以欺殿下者,而其言乃爾,此又不知臣之故也。臣四載典藩,百事皆妄,作孽生釁,招怨惹謗,宜顚沛而尙不顚沛者,實是怪事。如今細謫薄勘,匪罪伊榮,且臣所急,唯在於乞生還三字,有不暇覼縷置辨,惟聖明,哀而憐之,亟循鐫遞之請,以卒天地生成之德,不勝幸甚。傳于宋秀衡曰,不宜屢次若是,此上疏還出給。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昨者恩批,特出聖人之手,而近臣奉傳,仍有偕入之命。寵札迥出尋常,辭旨愈益勤摯,條列而責諭之者,反復丁寧敦勉之意,藹然於絲綸之中,愚賤如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之前哉?臣誠惝怳隕越,惟知感涕。竭蹶祗承,乃分之宜,而顧臣私義,終有所不可冒進者。玆敢申暴其一二,惟聖明,少垂恕察焉。向日李載厚之疏,卽一變書,滿紙構誣,旣是人臣之極罪,則此非出於一時傾軋,而若夫面謾之目,摘抉句語,勒成罪案,直驅之於黯黮回邪之科,人心之危險,吁可怕也。其不宜過恕以非情,抆拭自如也,決矣。惟臣之危蹙屛伏,實不係於洞諭之前後,而聖明之以此責臣者,竊恐日月之明,猶未免遺照也。且臣當退之義,固非一端,曾於筵席,屢煩陳籲,而及今情地之危悚,萬倍於前,則惟當積誠力懇,期於必解,聖明之歸諸時象,而不欲許副之敎,非臣之所敢知也。噫,君臣大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臣雖愚頑,豈至全昧,而臣子事君之節,不專在於趨走承順,其進其退,惟義與比,則被人言而遞職,是固事義之當然,比者臺垣之上,疏章迭出,醜辱之言,已三至矣。今臣斂退,只爲廉愧之大防,寧有一毫他意於其間哉?日前聖諭之後,諸臣之被混斥者,長第應命,而念臣所被罪名,自是別般題目,衆矢同的,齗齗不已,則其所自處之義,不可比同於諸臣,妥帖與否,何關於臣身之去就耶?臣以無似,受恩如天,誤蒙簡拔,托重至此,盡瘁圖報,固臣之所自期,而第臣所叨之任,卽是具瞻之地,今若不恤人言之可畏,自諉世道之鎭安,而蒙冒拳踢,揚揚復出,則非但一身廉隅,喪盡無餘,反爲世道之害,誠非細故。今玆一味祈叩,不自知止者,夫豈出於自占便身之圖哉?言出肝膈,亮非假飾,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罷臣職,以爲人臣負罪違命者之戒,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日者手書,罄悉心曲,待卿造朝,卿猶不諒,若是邁邁,何情志之不孚,此極哉?往日之事,今若混沌時事,傾軋之事,業亦開釋而處分者也。況洞諭備忘,在於其後,卿之決不過讓,亟宜造朝,非徒勉諭,義理當然,卿何固執,若是困我?卿須體予慇懃手書之意,少諒君臣大義,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傳于宋秀衡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左承旨徐宗玉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情地兢危,進身無望,宸翰賜批,是何等殊禮,而猶不敢爲變動之計,冒上一疏,恭俟嚴誅,溫批又降,責勉益隆,恕罪垂寵,恩至渥也。臣非木石,寧不知感,而人言可畏,廉義難棄,明旨之下,重犯違逋,伏地惶懍,無以容措。從當更申危悃,仰請威譴云矣。大臣姑無造朝之意,臣則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3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奉命偕來}}。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日暈,暈下有履。自辰時至午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李台徵,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魚有龍,昨日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副校理任珽,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昨日違牌不進,校理申晩,纔已上來。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申晩,副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任珽之頃遞其職,廉隅已申,而猶今撕捱,其涉太過,申晩往事更無可嫌之端,而洞諭之後,釋然舊心,其卽應命,分義當然,而俱以違牌爲事,豈有若許分義道理乎?竝只推,更爲牌招察任。
○宋秀衡啓曰,別兼春秋宋敎明,以敗薦事陳疏,不爲入來,原疏以親祭齋戒,纔已退却,而莫重史局,不宜暫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3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徐命九{{*|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報壇親祭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日者次對,奉審相値,草草爲之。雖値齋戒,曾有來會之例,來會事,分付。
○宋秀衡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大報壇親祭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而親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再明日,大報壇親祭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徐宗玉,以右議政金興慶處偕來事進去矣。在前如此之時,有姑爲入參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崔成大,以副提學尹惠敎留院疏中,有兼春秋以曾經臺侍人擇差之語,强引爲嫌,至於徑出。禁推傳旨,直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國無紀綱,何以爲國?錦原君朴師益,頃者再次特招之下,不爲入來,已涉未安,而旣已洞諭,次對特命之時,亦不入來,分義道理,尤極未安,而若聞頃日次對時下敎,則雖仆闕外,其宜入來,今亦懸病,分義事體,俱極寒心。罷職。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初六日壇所擧動時,訓鍊大將,當領率軍兵,扈衛外壇,而大將張鵬翼,身病尙重,勢難進參云。在前大將有故,則雖扈駕之時,或使他大將兼察,或以中軍代行,多有前例。今亦不可無變通之道,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令御將代領扈衛。
○又啓曰,因備邊司草記,訓鍊都監軍兵,令御將代領扈衛事,命下矣。御營大將魚有龜,卽爲牌招,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大報壇親祭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都摠管趙正萬,副摠管南就明,俱有老病,李德壽、宋眞明,亦有實病,方在呈告中,勢難進參於陪扈之列,柳濬瓜滿未出代,莫重侍衛,將無以成樣。合有變通之道,病故人員,亟令政院,稟旨擧行,而瓜滿之代,亦令該曹,口傳差出,俾無臨時苟簡之患,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都摠府草記,都摠管趙正萬,副摠管南就明,俱有老病,李德壽、宋眞明,亦有實病,勢難進參於陪扈之列,亟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驪善君壆爲都摠管,以吳光運、金相玉、李漢弼、宋徵來爲副摠管。
○宋秀衡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在前如此之時,雖値齋戒,有政官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宋秀衡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金聲發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全羅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宗玉爲全羅監司,金若魯爲校理,任珽爲副校理,盧啓禎爲博川郡守,邊翼老爲庇仁縣監,徐命五爲繕工假監役。兵批,無政事。承旨鄭必寧啓曰,判書趙尙絅,賓廳坐起進,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
○以徐命九爲左副承旨。
○鄭必寧啓曰,下番兼春秋崔成大,放送傳旨,姑未啓下,預備兼春秋,所當替守史局,而預備吳命季,入侍退出之後,使之替守,則無端出去,與入直徑出無間,事體所在,極爲駭然。禁推傳旨,直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別兼春秋宋敎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頃者閱武時,別軍職具世智,守令、邊將中除授事特敎,則豈他承傳比,而凡諸承傳之稽滯,雖今謬例,此等勸奬之事,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涉稽忽。該曹堂上,竝推考。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江原道設賑邑耗穀,待今年還上畢捧,會案上來後,參酌劃給事,曾已覆啓,分付矣,會案纔已上來。賑事一日爲急,災邑耗穀中,限三千石劃給,使監司參量賑事緩急,民戶多少,分劃於設賑十二邑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辭職名而受常廩,終有乖於事理廉義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三月初二日,長陵奉審大臣以下引見入侍時,陵上癸方引石缺落處,以他石合齒附之,銅鐵上鍍白銅,或二或三,縛於合石之腰,擇日擧行,而工判旣是其時提調,別爲下去董役事,啓下矣。修補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三月十二日卯時爲吉云,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告安祭,事畢後,隨時設行,而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前期進去,陵役時,餘置石取用,所入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本曹堂上、郞廳及工曹判書尹淳,前一日進去,監董畢役,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於日前御札之下,未敢爲變動之計者,固以情地之萬萬難强,而其爲臣違命之罪,誠無以自贖,只自呼天籲日,以俟嚴譴之加矣。及承聖批,不惟不罪,責勉之旨,又復勤摯,乃以往事今若混沌爲敎。臣拜受莊誦,益不勝惶悶之至。惟臣所被之醜誣,非但其混斥之語也。臣於前疏,旣已仰暴,而本不關於洞諭之前後,則雖聖明,曲加開釋,其爲臣難冒之義,則決矣。亦安敢憑恃寵命,晏然爲趨承之圖哉?若夫過讓二字,卽是所執甚微,遜辭甚固者之謂,而今玆臺言之輕重,伏想淵衷,亦必記有之矣。臣之一意固守,期於必解者,其在自靖之道,果或有一分過重者乎?聖明於此,若加參量,則許臣遞罷,恐不待臣辭之畢矣。噫,人臣事君,分義固重,而士夫行己,廉隅亦大,其不可徒知寵利之可念,不顧人言之可畏也,審矣,而旣受此無限詆辱,猶不敢遠引決去,遲回郭外,而日事籲號者,誠不忍便訣明時,只欲卸此職名,以伸其區區廉媿而已,是豈臣不諒君臣之大義而然歟?至於困我之敎,每一承聞,惶汗浹背。今臣之不避瀆擾,累煩祈扣,不得請則不敢止者,亦聖明之所宜矜察,而一向虛縻,殆同相持,以至國體日損,臣罪日積,情地到此,寧欲無生。伏聞皇壇親祀,期在來宵,而罪逋之蹤,末由進參於陪班,悸懍之極,益無所措,玆敢更冒萬死,申暴危悃,伏乞天地父母,卽命鐫罷臣職,仍正臣罪,以嚴朝綱,以靖私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手書批答,罄悉心曲,而卿胡不諒,若是過讓乎?雖閱月爲嫌,豈有勉副之理哉?況今則於卿,亦豈有毫分可嫌之端乎?卽日偕入,自可妥帖,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小子之此意,安心勿辭,其卽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鄭必寧啓曰,右議政疏批,使偕來承旨傳諭事,命下矣,城門已閉。當待明朝傳諭,而偕來承旨徐宗玉,移拜全羅監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他偕來承旨傳諭。
○乙卯三月初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判敦寧府事沈宅賢,禮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參判趙顯命,大司成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廷鳳,編修官吳命季入侍。徐命均進伏曰,數日來日氣頗解,聖體若何?上曰,差復後一樣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差勝乎?上曰,然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輔養之節,近來若何?上曰,好過矣。命均曰,今日是次對日次,而以齋戒相値,不爲入來矣,自上有來會之敎,故臣等入來矣。上曰,頃日次對,凡係稟處事,使待後日爲之矣。陳達,可也。命均曰,江原監司李玄輔狀啓以爲,本道各鎭營將合操一節,所當依例擧行,而年事凶歉,今方設賑,數多兵馬,裹糧往來,爲弊不些,營將春操別武士都試,亦當擧行,而當此農務之方急,許多武士之遠路往來,亦爲弊端,今春都試,待秋合設,有所論請矣。此事則事勢卽然,依此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以爲,本營上年秋操,因朝令旣已停止,則春操似無可論,而至於點兵,當爲擧行,都試之廢閣不行,積有年所,故軍情擧皆抑鬱,方欲開場試取爲計,而點兵都試,一時疊設,事勢掣肘,春操點兵,姑俱停止,以都試設行爲請矣。此亦一時竝行,事勢似難,依狀請擧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今方農時,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聞,以國有大慶,雜犯以下,皆爲放送,而獨敗船罪人,不在赦典,或有經年滯囚者,或有近年囚禁者,瘐死他獄,甚可憫惻,毋論久近,還送于原籍官事爲請,而但此異於他罪,且刑推滿十次,滯囚過三年之後,方爲還送于原籍官,旣有國家之定限,若徑先放釋,則恐啓後弊,狀啓置之,何如?金取魯曰,自前雖有大霈,如强盜之類,例不入於赦令,船人之故爲敗船,盜竊國穀者,情狀無異强盜,而近來外方,全不嚴覈,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今又不准刑推,度數與年限,因緣赦令,徑先酌處,則當此敗船紛然之日,尤無所懲畏矣。上曰,惠廳堂上所達,是矣。若嚴査得情,則誠好矣,而船人輩,亦知國家之定限,必耐過十次,以爲還歸之計,豈肯輸其情乎?若過十次後,則毋論早晩,當還于原籍官矣。他道亦有之乎?取魯曰,近來敗船之後,沙工輩,皆爲圖免,而被囚者,多是格軍疲殘之類。若不隨現嚴處,徑議赦宥,則漕運之政,誠可悶矣。趙顯命曰,臣待罪湖南時,曾以此事,有所啓達矣。惠廳堂上之言,是矣,而一番敗船見囚者,至於十餘人之多,或斃杖下,或死獄中,只餘一二人,誠可矜惻,且亦有眞箇敗船者矣。上曰,十次,何其久耶?取魯曰,守令不爲惕念擧行而然矣。上曰,此守令怠忽之致也。若得情則好矣,而過三年准十次,旣有定式,此若許施,則他道似當援例,不可異同。雖未滿十次之刑,已過三年者,則還送原籍官事,諸道一體,分付施行,可也。{{*|抄出擧條}}顯命曰,送于原籍官,而如鬼形者,多矣。命均曰,送于原籍官,則不得囚禁徵捧云矣。上曰,何以知之乎?趙尙絅曰,久囚則放之使行矣。取魯曰,雖死罪,猶如此矣。李廷濟曰,國家漕運,今不可爲矣。上曰,漕運差使員,載船,可也。差使員豈溺死乎?廷濟曰,毋論准十次過三年,亦有虛實矣。上曰,何以知其虛實,而爲之耶?命均曰,若不徵捧,則梟示,宜矣。取魯曰,誠如聖敎,年久者放之,可矣。命均曰,三年之限,則必存而勿改,可矣。上曰,准十次過三年,則雖非赦,送于原籍官矣。三年之限,豈可改乎?顯命曰,臣在外時,以敗船事狀聞者,多矣。船人輩,雖非故敗,而戶曹惠廳,嚴治重刑,亦甚冤痛。過十年則只餘一二人在獄,設令故爲敗船,豈不矜惻乎?臣累以此啓聞,而拘於格式,每致防塞矣。今者國家處分,誠爲得宜矣。命均曰,若過三年,則雖未准次,送于原籍官矣。取魯曰,船人輩欲敗船,則私具糧資,地方官刑吏及尊位處,皆預爲賄賂矣。上曰,此則難知矣。取魯曰,江邊人,至言明日當敗船云云。若非故敗,何以知之?船人之無狀,於此可知。敗船未有甚於昨年矣。申思喆曰,前年風惡,敗船者,多矣。上曰,公然偸食百餘石穀者不治,則戶判誤矣。取魯曰,移送捕廳,乃受敎,而捕廳不受矣。命均曰,捕廳每事務爲姑息,格軍疲弊者囚禁,而加刑數次,則至於將死之境,何以徵捧乎?命均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江都納米一萬石內,未收四千餘石停捧事狀請,而頃者以國有大慶,凡諸道軍餉舊逋,特命停捧,備局已爲知委於諸道,而忠淸監司未及見行關,而有此狀請矣,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以彼邊海島中屯聚之徒,鹿屯島竄伏之類,人口多寡,出沒形止,實無明白偵探之路,北兵使狀請移咨,而此非輕易陳請之事,請令廟堂稟處矣。此事極爲憂慮。曾前以彼邊作舍事,移咨禁斷,而卽今事勢,有難率易移咨,今姑置之,何如?上曰,此則不可率爾爲之矣。命均曰,前者亦置之矣。上曰,姑觀來頭,可矣。依爲之。{{*|抄出擧條}}命均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端川府使趙台相,限麥秋仍任事,請令廟堂稟處,而此非廟堂所管,移送吏曹,使之覆奏,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禮曹判書金取魯上疏,以相避請遞惠廳堂上矣。頃年金在魯爲堂上時陳達,創爲堂郞相避之法,而其時仍爲行公矣。況小註相避乎?此疏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取魯曰,郞廳旣有相避,則堂上豈獨無相避乎?以《大典》言之,如兩銓刑獄等官,皆有大小註相避,而不緊諸司,或有小註勿論之文矣。惠局則是新創相避之司,而無大小註區別之事,揆以法例,決不當仍帶矣。上曰,禮判非矣。此必自外酬酢於大臣者。崇宰之筵席辭免,固無不可,而大臣陳達之後,何可如此?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以水使李義翼啓罷安興僉使李譔事請罪,而以爲譔以掘築事,欲面稟廟堂云,故果爲給由,而義翼默無一言矣,及其發行後,發送令箭,還爲捉去,擧措極爲妄率。發怒於上官之給由,論罪邊將,有關事體爲言矣。槪安興爲鎭,與他僉、萬戶自別,而輕許給由,初則監司不善爲之,而無端發怒,至於送令箭捉去,水使擧措,殊極妄率矣。李譔旣已拿問,監司推考,水使從重推考,何如?廷濟曰,非行師動衆,而至於發送令箭,事體怪異矣。上曰,讀之,可也。命均曰,監司給由,而水使不知矣。上曰,大臣以大體言之矣。李義翼之發送令箭,殊常乎?寅明曰,殊常矣。取魯曰,殊常矣。上曰,道臣之當初給由,尤爲非矣。水使則默無一言,而不許之矣。監司雖云兵馬水軍節度使,而安興乃水營所管,脫有不虞,豈非水使之責乎?其論啓李譔,非過也。道臣當以水使之緩治李譔爲罪,而不可爲一僉使,論罪水使也。道臣旣以不有上官,論罪水使,則水使於李譔,獨不爲上官乎?監司從重推考,而水使擧措率易,推考,可也。{{*|抄出擧條}}命均曰,安興僉使李譔,旣已拿囚,而今若罪之,則反中其願,還爲下送,使之完役,宜矣。寅明曰,罪罷,則適中其願,而以海防鎭將,雖云受由於巡營,不待水使之聽許,而任自佩兵符,離鎭上來,則其在嚴紀律之道,何可全然無罪?還爲下送,使水使決棍,何如?上曰,旣已拿來,則足懲其罪,付過放送,使任其事,似宜矣。寅明曰,宜有罪矣。上曰,佩兵符而來,當有罪矣。命均曰,當以何罪罪之乎?寅明曰,使水使決棍,宜矣。上曰,旣使拿來,又爲下送水營,何如乎?寅明曰,有何妨乎?李宗城曰,已爲拿問矣。上曰,豈可過於此乎?宗城曰,李譔所爲之事,實有無限之弊,甚可悶矣。上曰,譔不見廟堂乎?宗城曰,然矣。宜使譔自定其限,俾於限內完役矣。上曰,譔之所爲,扶助然後可以爲之矣。宗城曰,國家所以扶助者,亦多矣。上曰,已過瓜滿耶?宗城曰,已過矣。渠狂妄不解事,當初有自詭之言,雖不可如執左契,而責其成,使定其限,宜矣。宋眞明往見役處,亦助物力矣。上曰,塡海之役,豈可定限乎?若僨事則當有罪責,頃來宰臣,以爲可成矣。主管者豐陵,任事者李譔,姑使爲之,可也。寅明曰,李譔若爲其完役,而終無罪責,則不成國法,終關後弊。拿問者有罪無罪間査問之意,豈可以此謂之勘罪耶?上曰,吏判所達,是矣。今此下送,非赦之也。使之帶過下去,水使付過任使,可矣。寅明曰,禁府坐起,論以重律,而自上特用別典,何如?命均曰,僉使乃守城將也。上曰,水使,豈可上送乎?命均曰,譔不告于水使矣。上曰,李義翼若果上送,則當重推矣。尙絅曰,安興之屬於某營,未可知矣。廷濟曰,屬監營矣。上曰,水軍鎭僉節制使也。李譔率爾矣。尙絅曰,小臣於李譔事,竊有愚見,敢此仰達矣。李譔,是水軍僉使也。水使旣不給由,則決不可擅離本鎭,而任自作行,有若逃來者然,此甚可駭。水使之爲慮海防,而不許給由,誠得體,而出送令箭,殊甚異常矣。李譔,旣已拿來之後,無端下送,事體苟簡,自兵曹,以擅離之罪,決棍放送,未知何如?上曰,兵判之言,似好矣。照律則當遞,移送兵曹,決棍下送,可也。鄭必寧曰,付過則還收乎?上曰,然矣。雖是齋戒之日,此則非刑殺矣。尙絅曰,決棍度數,當定之矣。上曰,決棍十五度,可也。非憎之也,何必過杖乎?{{*|抄出擧條}}命均曰,工判所達內醫院人蔘貢物,有旬前出給之敎矣。上曰,有下問事,心以爲怪矣。小退復入,可也。諸臣小退復入。命均曰,因工判尹淳所達,有純木擧條持入之命,故今方持入,而初無勿用錢之下敎矣。上曰,大體伊時,不可用錢之處,則使捧純木矣。錢貨之權,當在國家,吏議,嘗問議于諸大臣矣。崔奉朝賀,以爲宜捧純木,而若錢賤木貴,則許令以錢代納,或折半以錢代納,其言是矣。今者藏錢,而上下純木者,何也?取魯曰,尹淳,不知刑勢,而有所陳達。人蔘貢價曲折,臣當仰達矣。上曰,純木姑徐上下之說,此擧條無之耶?取魯曰,自上有斷然行之之敎,有司之臣,豈敢不爲奉行乎?尹淳所達,誤矣。以惠廳言之,則大同無餘剩,防納之價,實無准給之路。卽今惠廳見在錢,不過八九千兩,此在御覽重記中,聖上亦可俯察矣。魚價當給一萬餘兩,而遺儲至少,實無推移上下之勢。自今年以後,許捧純木,更無一分錢收捧之路,今正月堂郞丘價,不用一錢。此細瑣之事,而敢此仰達矣。雖以日昨筵中,工判所達兩貢物言之,若欲以錢上下,則其數爲二萬餘兩,以八九千兩錢,何以准給二萬餘兩貢價乎?且只給兩貢物,而不給他貢物,則許多貢人,必有不均之怨,故初不得用錢,蓋以此也。人蔘、魚盆,皆以純木上下,而人蔘貢物,落本過半,誠可悶矣。上曰,予則意以爲藏錢,而不給矣。命均曰,錢貴則散,而今則不給矣。上曰,此常平之意,而今則錢貴則藏錢,布貴則藏布矣。取魯曰,臣所欲藏者,米也。宗城曰,自上,興感於宣公奏議,旣下特敎,又遣備堂,問議大臣,始爲頒令,事體不輕而重矣,恐不可撓奪矣。當初筵中下詢時,金取魯、趙顯命,以爲不便,而其後自上,特從崔奉朝賀獻議矣。以兵曹上下言之,皂隷有身役者,以布價給錢矣,今復給布矣。宋寅明,以爲宜定升尺,而當初大同創行時,以五升三十五尺爲定。今若定之,則此豈可變乎?上曰,吏判所達,欲其布之好矣。宗城曰,大同者,所以益於下,便於民,故不捧細布,米亦去糠而已。今大同木,幾至七升。升尺旣定,行移八道,猝難變也。若或改定,則貢人必大怨矣。頃者以市民失業,不定升尺,而卽今城內游衣游食者,非貢人,則皂隷食料者也。皆以身役貢價之給布,爲不便,而百計撓奪純木之令者也。廷濟曰,若給純木,則一疋價僅爲一兩餘,渠輩之生理,絶矣。宗城曰,崔奉朝賀,獻議以爲,木花失稔,則當捧錢云矣。其時筵中諸臣,或稱便或稱不便,故使臣問議于諸大臣,而諸大臣之議,皆以純木爲便云矣。上曰,其意,非欲以純木上下乎?貴則散,賤則聚,常平之意也。予爲純木令,而若布貴,則使之捧錢者,所以開一條路矣。且吏議過矣。此非收還純木令也。若無上下之物,則不得上下者,勢也。豈可以此,收還純木令乎?若使之知其無錢,則渠輩何敢更言乎?取魯曰,他貢物,皆給米木,或純米,而人蔘貢物之以純木上下,亦出於從優之意,第今人蔘絶貴,貢人之失業,誠可愍然。若以錢先給一等,則好矣,而實無可繼之道,前頭之稱冤,終不可免矣。上曰,筵席不必言一等二等,隨錢所有給之,可也。民若知無錢,則豈敢復生受錢之意乎?寅明曰,此有弊而彼有益,則可爲也。若此無弊而彼有害,則不可爲也。果便於民,則貢人雖苦,斷然行之,可矣。初無定制,則各邑必有操縱之弊。似聞各邑,或有以錢上送者矣。上曰,吏判誤矣。守令若如此,以不捧律論罪,可也。命均曰,守令有爲肥己者,亦有不可捧之邑矣。上曰,守令若未收,則有之矣,豈有全未納乎?尙絅曰,兵曹捧布,而上司下人,皆來督錢,錢何從出乎?若封不動錢,則有之矣。自上,有輸送五百兩于寧嬪喪家之命,而僅僅給之矣。上曰,封不動錢,置之與用之,何者爲便乎?命均曰,國家不可無不時之需。旣未罷錢,則亦不可全無所儲矣。上曰,前兵判尹游所置,尙存否?尙絅曰,然矣。上曰,欲去錢,而曰封不動,則亦未免掣肘矣。封不動,各司皆欲加置之矣。諸臣陳達,可也。取魯曰,不可盡去,或有用處矣。思喆曰,封不動,所以備不時之需也。木布米穀,用處各異,封置宜矣。尙絅曰,臣曹不敢毁封不動矣。沈宅賢曰,各司外方,皆有封不動,不可用矣。思喆曰,若有不得已用處,則出用其半,未知何如?上曰,不然。用則用,不用則不用,不可半用矣。取魯曰,貢物,不可均同上下。惠廳事,當爲告達,非論兵曹事也。國家不去錢之前,不可盡用矣。寅明曰,貴出賤入,蓄積有餘然後,方可論矣。今兵、戶曹惠廳錢儲,合以言之,不滿十餘萬兩。此雖傾出,其於錢貴之弊,豈有損益?第臣意,則銀可作封不動,而錢則不當爲封不動,故待罪地部時,郞廳請以錢爲封不動,而使勿爲之,只以銀木,爲封不動矣。上曰,卿在戶曹時,錢則不爲封不動耶?寅明曰,然矣。廷濟曰,臣失音,不能細達,而封不動,載於御覽官案矣。戶曹貨財所有,若去錢,而用常平之制,則亦甚難矣。卽今各軍門,作米價,必有封不動毁用之弊。臣敢預達矣,此是國家流來古規,恐不可去之矣。顯命曰,有司之臣,宜如此,國法數更,純木令之行否,未可知矣。上曰,其時以木花得稔,故有此令,若或失稔,則此令不可行矣。此爲民也。顯命曰,諸臣以爲不時之需,不可盡去云者,乃老成之言,而但承聞上敎,則自上,欲行純木令者,乃所以紓錢荒也。以錢貴之故,行純木令,捧以布,給以錢,然後錢必賤矣。所謂貨權者,民之所貴,國家能賤之,民之所賤,國家能貴之,使貴者賤,賤者貴,隨時斂散,使無甚貴甚賤之物者也。無論中外,盡散所有之錢,則錢必賤矣。若收以布,而給以布,則布賤而錢貴矣。命均曰,行之數年,則布必賤矣。取魯曰,李宗城以爲此令之行,外方民人,皆懽忻鼓舞云,而卽今都民,則皆稱冤。都下亦民也。民豈有京外之分乎?上曰,外方之錢,則多矣。命均曰,外方有錢處,使之出用事,知委,宜矣。顯命曰,兩西錢,五六十萬兩矣。命均曰,不然矣。上曰,散用兩西之錢,則錢必大賤矣。取魯曰,不過四十萬兩矣。李瑜曰,卽今都下,皆貴錢賤布,而國家去錢用布,都民及諸司下人,皆愁悶矣。國家若操貨權,能使貴者賤,賤者貴,然後可以爲民國制貨之道,而今則零零碎碎,不能支一年之經用,今雖散十萬兩錢,錢必不賤矣。財不在國則在民,臣未知錢貨,藏於何處,而府庫罄竭,民間匱乏,二者,實未曉其所以然矣。兵、戶曹惠廳,藏財之所,而盡傾封不動之數,不過萬餘兩錢,雖爲一二等上下,然亦目下而已。民雖以爲愈於木米,而此後又將何以繼之乎?此宜更圖長策,而處之矣。命均曰,中原則用銀,其法甚便,以錢作銀而儲之,似好矣。宗城曰,國無蓄積,不能使之流行四方,趙顯命之言,與臣同矣。捧以布而用以錢者,國家之本意,有司之臣,爲倉卒之備,不欲出用所儲,而以公事言之,封不動錢,不可置也。寅明曰,臣待罪工曹時,工曹錢亦頗多矣。廷濟曰,戶曹錢三四萬兩,若盡用之,非好道理矣。尙絅曰,若有不得已用處,則用之,可矣。上曰,已爲下敎矣。木花賤,則此令行,貴則此令止,令行與否,係於木花之貴賤,乃所以爲民也,李瑜之言是矣。三四萬兩錢,豈足爲貨權乎?大臣作銀之說,雖好,而若於此時,猝然變通,則是欺民也。民皆知國家無錢,則豈敢復請乎?戶判以出用封不動爲野俗,而予則以戶判爲野俗矣。此三四萬兩,猶惜不用,豈非野俗乎?百姓足,君誰與不足?未有府庫bb財b,非其財也。布代捧錢,隨時,可也。都民命脈,在於貢價,其所稱冤,亦甚可憫。貢價之以木錢上下者,實出便民之意,戶曹,勿論封不動,以錢上下,而惠廳,亦以見在錢,姑爲上下,兵曹,則元無捧錢之事,且有朔布之例,其所上下,異於貢價,以木上下,封不動錢,勿爲出用,可也。{{*|抄出擧條}}命均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本府羅將羅世萬,借他人名,與胡差交易,而以未准價,奪其馬匹事,現捉於都事權基彦,而與灣尹所言不同,請令廟堂,稟處,而以爲世萬假名弄奸,與彼人交易,誠是重犯。渠雖極口發明,所當依都事所言,而見都事成牒記,則有挾書,不可以此,知其委實云矣。上曰,此是齋戒日,刑殺文書,不可爲之,姑徐,可也。尙絅曰,外方雖有以錢上納者,而臣則還送,未知其錢,果歸於本邑矣。命均曰,純木令出後,各邑或以錢上送,而色吏符同兵曹書吏,盜食價錢,買取麤布上納云云之說盛行,故問之,則乃南陽、果川、利川、楊州、谷山、海美、陽川、固城等八邑云矣。上曰,古者立三丈之木,而募民徙之者,蓋欲法令之必行也。新法之初,豈可如此?此不可區別,當該守令,竝拿處,可也。尙絅曰,守令非故欲違令也。其意,則出於便民,自不覺其爲犯法之歸矣。上曰,朝庭則擧綱,可也。守令之犯法如此,而道臣不爲申飭,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留待引見時,以本道左道初不落種給災處,勿爲還實事陳達,而自上,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臣未知本事,而事目所無之災,本道何以許給乎?似當防塞,而到今還實,亦有所難行者,何以爲之乎?上曰,道臣以爲與戶判相議云矣。初不落種,不給災耶?命均曰,或有給災之時,或有不給之時矣。廷濟曰,災傷事目,取議廟堂,啓下頒布,事體甚重,則道臣、敬差官,豈可於事目之外,擅給別災乎?晩移秧,全不掛鎌,災名之外。初不付種,則初無擧論之事,而敬次官擅自給災,故草記重推,其後前監司狀啓,力請給災,而臣亦陳疏爭之,此以事體論之也。然而民弊旣甚可慮,故臣亦別無堅持之意矣。命均曰,年分事目,災名多,則多濫,故雖給單災,爲守令者,推移各樣災頉,皆入其中矣。廷濟曰,辛亥壬子年,初不落種,亦給災矣。上曰,敬差官非矣,而無可捧之路矣。寅明曰,啓下事目外,別立災名之道臣,宜加重罪,而已入災之後,還實重難。果不落種,則推剝徵捧之際,民何以堪之耶?廷濟曰,然則戶曹事目啓下者,亦無用矣。尙絅曰,國家若給災名,則爲守令者,推移各樣災,皆入之矣。命均曰,結數幾許還實,則不可矣。上曰,豈可還實乎?宗城曰,忠淸監司,以海溢狀請給災,而朝家旣不許之矣。此事恐不可異同。命均曰,湖西事,臣則全然不知。若然則事當一體勿施矣。上曰,吏議所達,是矣。依爲之。{{*|抄出擧條}}寅明曰,責償於民,誠可悶矣。上曰,豈可責償於民乎?鄭必寧曰,些少則可以備納,而多則不能矣。上曰,豐原吏議,以吏判所達爲何如?顯命曰,散之各邑,則不多矣。宗城曰,在國家事體,忠淸監司三啓,而旣已不許,則豈可許嶺伯乎?上曰,大司成所見,何如?瑜曰,假令民間,有若干悶急之事,國法固不可撓改,而還實,則不可矣。此事年分時,所當陳達者也。上曰,他諸臣陳達,可也。思喆曰,民則可悶,而到今三月,法外給災,實多日後之弊矣。宅賢曰,朝家給災,則守令道臣,推移爲之,到今請災,未見其可矣。取魯曰,年分事目,重矣。今以責償於民爲難,而別立災名,則不可,下敎,置之宜矣。廷濟曰,臣前旣請推敬差官矣。此非今始請災也。其民請災,而戶曹,使之還實矣。然臣以民事爲慮,不堅持還實之議矣。上曰,嶺南,非但道臣,亦有敬差官矣。寅明曰,國家給災,則守令自當推移爲之,豈可別立災名乎?三月捧米之時,豈可給災乎?實無如此道理矣。宅賢曰,雖給災,而疲殘可憐之民,不得蒙惠矣。上曰,敬差官,異於道臣,而如此爲之,極爲非矣。廷濟曰,臣伊時草記,請重推矣。命均曰,不還實,則敬差官論罪,宜矣。上曰,百姓皆意其不償,而今若徵捧,則不但怨歸於國家,敬差官旣奉王命,而事目之外,輕許給災,其時敬差官,拿處,可矣。戶判亦非矣。豈可輕許之乎?推考,可也。廷濟曰,臣未嘗許之矣。顯命曰,敬差官,旣爲民而給之,則特敎拿處,過矣。上曰,今則反不如捧之之爲愈矣。顯命曰,敬差官自下請罪,則容或可矣,而特敎拿處,未知何如?上曰,請給災乎?廷濟曰,初無狀啓矣。上曰,不爲還實好矣。顯命曰,不還實,有司之事,而特敎拿處,則恐不可矣。廷濟曰,有司之臣,亦豈不以民事爲慮乎?拿問敬差官,則不爲還實,宜矣。外方百姓,必歸怨於國家矣。上曰,然則忠淸道竝許之,可乎?尙絅、宗城曰,不可許矣。取魯曰,敬差官及道臣,略治其罪,無妨矣。寅明曰,事當務實,何用虛名目乎?顯命曰,名言則不可矣。上曰,將來欲徵捧乎?宗城曰,雖爲舊逋,不可不捧矣。上曰,豐原以拿處爲不可矣。還實其可乎?顯命曰,拿處則不可,而還實則爲之,可矣。上曰,還實何如?此還實,非草記允下,措語爲之,可也。外方百姓,猶有所望矣。顯命曰,廟堂稟處,則從之,而特敎拿處,則還收,可矣。命均曰,還實雖虛疎,災名外不許給災,事理當然,而邑與民,則誠有弊矣。敬差官罷職,可矣。宗城曰,敬差官若拿處,則忠淸監司亦拿處,可矣。上曰,此別災乎?命均曰,然矣。宗城曰,欲許忠淸道,則何待嶺南而許之?若罪敬差官,則當罪李壽沆矣。上曰,依某前所達,置之可也。敬差官異於道臣矣。宗城曰,敬差官,王人也。上曰,敬差官拿處置之,戶判推考,拔之可也。必寧曰,推考還收乎?上曰,唯。若堅守此法,則誠善矣,而非拿處罷職,所可止之也。命均曰,日昨晝講時,前江原監司趙最壽,以舊還上蕩滌事,有所陳達,而舊還蕩減,多有虛實相蒙之弊。且此令頻數,則有觀望不納之弊,故曾有舊還勿爲蕩減之定式矣。不可輕易撓改,以啓後弊,今姑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趙最壽,又以高城、洪川兩邑,三十年前貸用,賑廳錢蕩減事爲請矣。事在三十年前,今難責徵於民間,而本廳則徒有虛簿,終不得徵捧,而此路一開,後弊難防,何以爲之?上曰,如此年久者,蕩滌何妨耶?取魯曰,此皆諸道各邑,延拖不納,自至年久,而當初貸去之時,乃是立本還報者,本非出於民間者。若許年久蕩滌之路,則終爲日後之弊端矣。今年賑廳錢一萬兩給江原道,乃官家料理措備者,非出於民矣。命均曰,此乃丁丑戊寅年間,柳聖運所貸,而其數不多,至今不償,誠可怪矣。固城郡守朴弼琦,自費償納云矣。上曰,此則然矣。頃日金浦,亦有此事矣。命均曰,近來外邑,多有貸去不納者。今若有蕩減之令,則亦必遷就。決不可開路,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竝抄出擧條}}宗城曰,以舊還上事,竊有所慨然者矣。臣頃奉聖敎,累以收舊逋事,作爲節目,知委諸道,而金在魯,在嶺南爲之甚善,舊逋五萬六千石收捧,而未捧者僅千石。此詳知廟堂之意而然也。忠淸、京畿尙無聲息。且得之風聞,則湖南伯柳復明,當初不爲下令云矣。果爾則自國家宜有責罰矣。命均曰,成冊來耶?宗城曰,京畿數日後,當來云矣。上曰,見成冊,然後可以爲之,而事甚駭然矣。命均曰,自上,手書敦勉,恩數隆重,右相宜卽奉承,而尙不入來,國事誠可憫矣。臺諫若侵斥政府,則所當引嫌,而此則不然,若出則自可妥帖矣。上曰,自大官妥帖之意,亦嘗諭及矣。命均曰,敦勉出仕,何如?上曰,當依爲之。命均曰,都政,吏、兵曹皆無故,而延拖至今,無意擧行矣。上曰,頃者微開其端矣。申飭該曹,俾於今月內,爲之可也。郞廳有之乎?命均曰,郞廳有之,而不在京中云矣。上曰,申晩乎?寅明曰,申晩陞矣。新通數三人,不得行公,權爀無故,而姑不入來矣。吏郞不得越次爲之,尹汲當首爲之,而有投筆駭擧,故臣草記請罷,以此掣肘,都政尙今遷就矣。上曰,權爀豈撕捱乎?寅明曰,臣自劾之外,無他道矣。上曰,雖一郞廳,亦爲之矣。命均曰,都政旣有申飭之命,而聞吏判之言,似難速行矣。聞嶺南,則請其殿最,守令先爲差出,而湖南,則監司方引嫌,故不敢狀請,而此時各邑曠官,民事可慮矣。上曰,殿最守令,都政差出,乃金石之典也。只言申飭者,有意存焉,而速行,有未可必矣。命均曰,嶺南守令,若不待都政,先爲差出,則湖南守令,亦一體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只拘於一郞廳而然矣。寅明曰,擧動時,玉堂無陪從之員,沈星鎭、金相奭、金尙星,時在禁推矣。上曰,任珽、尹彙貞,撕捱而無他故矣。寅明曰,禁推人員,竝爲放送,牌招,何如?上曰,金相奭之撕捱者,何事乎?命均曰,以玉堂付籤之故,引嫌矣。上曰,非玉堂付籤,乃侍從臣付籤也。命均曰,朴弼載事出後,尤爲引嫌矣。上曰,此三人,且囚置何妨耶?命均曰,李潝、黃晸,將何以爲之乎?上曰,事體未安,故爲之飭勵而然矣。。付過放送,可也。必寧曰,黃晸亦放送乎?上曰,豈有異同耶?{{*|榻前下敎}}命均曰,使行員譯減數事,頃承下敎後,考見本院前例,則別使時,員譯額數,比節使差減矣。此亦不緊,而久遠流來之數,猝難減去,而近年來有加設二員。自今別使時,則加設二員及寫字官一員,減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京畿監司趙明翼,以交河郡守吳遂燁,不爲支待事狀聞,罷黜,而第聞之,遂燁不知監司之來到云矣。仍任,何如?上曰,勿罷仍任,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將任,無儲望之人矣。上曰,訓將亦憊矣。命均曰,可合將任者,加資爲之,而今無其人,誠可悶矣。如自國家,別爲勸出之人,可以擬之矣。金潝爲平兵時,適無可差之人,且渠所爲軍制未畢,故使之再任,以訖其役矣。前者瓜期旣滿,且渠得渴病頗重,屢呈辭狀,而不許之矣。上曰,赴任已久耶?命均曰,昨春赴任矣。旣瓜滿之兵使,又爲差送,不可更待其瓜滿矣。上曰,軍制已畢耶?命均曰,然矣。取魯曰,不可以此而遞之矣。命均曰,渠渴病重故也,此非防塞事矣。上曰,平安道,久任不緊乎?問于李宗城矣,舊時方伯,亦多入筵中矣。宗城曰,不可數遞矣。寅明,曰事有輕重緩急,當權衡而爲之。左相以京中無入將望之人,故有此請遞矣。上曰,戶判進達,可也。廷濟曰,欲用平安兵使窠耶?以其病而欲許遞耶?遞任未久,而復差,已極苟簡,卽今瓜期雖遠,渠亦有病,許遞何妨乎?顯命曰,大臣之欲爲許遞者,意有所在矣。上曰,所以重西北也。豐原有主意之說,卿陳達,可也。命均曰,小臣燕行還時,見渠有渴病,且屢呈辭狀,故欲爲請遞矣。上曰,堂上後入將領薦乎?吏判知之乎?寅明曰,臣知之矣。取魯曰,臣則不知矣。命均曰,前頭將任乏人,誠可悶矣。上曰,實可悶矣。取魯曰,其人可以恃用,則何待履歷乎?命均曰,非公然請遞,事當遞改故也。取魯曰,李基夏以濟州牧使,爲訓鍊大將矣。上曰,爲將任者,不可無履歷,非爲渠病而然也。命均曰,以葛藤之故,至及於情勢矣。上曰,潝爲人何如?平安兵使,於渠足耶?乃金應河之子孫耶?宗城曰,金潗、金潝、金洸,乃應海之孫,金濰,乃應河之孫矣。命均曰,金世翊,爲摠戎使矣。尙絅曰,金潝再爲平兵,雖有病,渠旣年少,且聞變通軍制,且留一年,以觀來頭似好,而大臣之意,欲以堂上人,陞差平兵,以爲儲望之地,其意亦好矣。思喆曰,不經平兵、統制,則不可以爲大將矣。宗城曰,起於白徒,朝除夕遷,豈可乎?小臣頃於北兵使差出時,欲爲陳達,而未果矣,大臣所達,是矣。上曰,依所達,今姑改差,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潝曾入將望乎?鄭壽松亦然耶?潝入何望乎?命均曰,入御營大將望矣。上曰,將任可悶。今只金潝,當爲之矣。尙絅曰,又有申光夏、吳重周矣。命均曰,吳重周在鄕矣。上曰,雖在京,今老矣。命均曰,黃海水使金聖應陛辭時,陳達以昌麟島復屬水營事爲請,而自上,有稟處之敎矣。槪昌麟一島,本是司僕所管,而中間借與所江,已至六十年之久。故相臣洪致中,建請還屬司僕,而監司有狀請,初則許施,前水使閔思淵,以馬群齕傷麥田爲言,而其時秋牟未及長成,言甚不實,且聞點馬官之言,雖置牧場,少無害於瞭望云,故更爲陳達,而置之矣。金聖應,又以此爲請,旣以關防爲托,則司僕雖有所失,不當靳固,本島所收稅穀,則還給水營,所放之馬仍置,何如?上曰,地與馬,分而二之,無乃有弊乎?取魯曰,其時水使,請屛去馬疋,故大臣防之,而水使,則每以瞭望爲托矣。上曰,田畓所在之處,放馬者,何也?其有石築乎?命均曰,諸牧場,幾盡有馬有田畓,而或有只置屯田之處,若有馬,則以石防築,或以木結柵矣。上曰,卿所達好矣,而此後司僕,安知不欲得田畓,水使,安知不欲得草坪?此後,似必有此事矣,他無放馬處乎?命均曰,水草甚好,故若干疋放之矣。宗城曰,黃海水營,若失昌麟一島,則不成模樣,司僕不可奪之云矣。命均曰,初則司僕,借與水營矣。上曰,借之云者,乃得之也。一島之內,何處司僕主之,何處水營主之乎?仍舊貫屬水營,宜矣。大臣所達如此,依爲之。{{*|抄出擧條}}取魯曰,全屬水營,則牧子無以保存矣。上曰,此後若有弊,則可許水營矣。命均曰,牧子,皆兼瞭望軍矣。上曰,金聖應在水營,何以過之耶?命均曰,聲聞旣不相接,且閫任治否,無以知之,只見其顔面而已。與監、兵使,往棘城時,渠則落後,臣未知其政績之如何矣。上曰,渠不逮則已,其爲人頗實矣。命均曰,其人凡事,頗操心矣。上曰,予問其柔剛矣。命均曰,臣常勉其剛矣。聞朴文秀之言,則剛猛云矣。思喆曰,過於剛矣。上曰,予常意其欠剛矣,果剛否?取魯曰,臣與之同姓,故知其剛明矣。廷濟曰,不動聲色,政務修擧云矣。命均曰,正月以前,國憂罔涯,正月以後,邦有大慶,實億萬年無疆之休。凡憂患旣釋,則尤宜戒愼。惟在聖上,保護聖躬,而且臣嘗承聞上敎矣。寅明曰,玉堂違牌,坐罷人員,何以爲之乎?上曰,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保護聖躬,兩宮和樂,輔養元子,爲今日之先務,而水剌寢睡之節,毋或失時,宜矣。上曰,當留意矣。命均曰,李宗城疏批,未知何以爲之,而自上,加意節宣,奮發志慮,以之調護聖躬,修擧政敎,然後可成磐泰之安。此事,雖非時日可期,而儻聖上,以身先之,導率群下,則豈無其人乎?必也堅定聖志,加意於端本出治之道,何如?上曰,豈有加於此者乎?當留意,而雖節目間事,今則無可爲者矣。今番一場紛紜,疲惱極矣,調攝然後,可以差復。頃時有人言,心和則氣和云矣。此國舅之言矣。記得否?卽今則氣升之候,或有之矣。前頭聚精會神,共做國事,則豈不好哉?命均曰,故相臣崔奎瑞登對,嘗以君子不重,則不威,有所陳達。其意,以爲殿下病痛,或近於此也。殿下病痛,常在於辭令過多,或欠嚴重,臣僚雖一時惕慮,而亦多假借之事。凡於接待臣僚之際,辭令務爲簡重,何如?聖學高明,何可容議,而下情所懷,敢此仰達矣。上曰,聞卿所達,若奉朝賀復爲陳達矣。當加意焉。命均曰,小臣今以私意未去,有所陳達,則自上,必以爲予有何私意,而凡用人爲政及他事,或不能絶去此意,至於掖庭凡事,亦爲有若顧護者然,加意於此,何如?上曰,然矣。命均曰,臣聞趙明翼之言,使民以時,可矣。寧嬪喪事,初以昌嬪例爲之,後命依䄙嬪例,故所入懸絶。蓋䄙嬪葬禮,特恩也。卽今以石物輸運,大用民力,民事誠可憫矣。恩典固當從厚,而其弊亦甚多矣。上曰,昌嬪葬事,甚略矣。予意其葬禮,當是一般矣,今觀之,良異矣。此是已過事,而民弊甚多。予不知其爲弊至此矣。廷濟曰,寧嬪喪事,初以安嬪例爲之,所入甚少,後又以依䄙嬪例下敎,故所入甚多。聞畿伯所言,石物輸運之車百兩價,爲錢一千七百兩云矣。所入至於此矣。命均曰,石物輸運,所入多矣。上曰,曲墻有之乎?沙臺石,亦有不爲之處矣。取魯曰,黃海監司兪拓基,因道內平山、海州等邑多士呈文,以禹鼎九女旌褒事狀啓,而有令該曹稟處之命。若曰禹女冤死,則可也,而至於旌褒,似爲太過。下詢筵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此非旌褒之事也。取魯曰,然則置之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儒生所爲怪異,如奉朝賀建院事,亦有疏矣。尙絅曰,日昨自上,特敎以儒生停擧者,一倂解罰,使之同赴慶科,故大司成李瑜,分付太學及四學,凡被罰者,竝皆解停云矣。瑜曰,特敎停擧,其數不多,而皆解之矣。取魯曰,雖儒生施罰,皆令解之矣。尙絅曰,臣聞武科時,亦有停擧之罰。此與儒罰有異,罷場後置之相忘之域,至有累年未解罰者云。分付訓鍊院,一倂解罰,似乎得宜,故敢達矣。上曰,儒罰則分付,而武科時擧子被罰之由,不得聞知,故未及分付矣。兵判別爲擧行,俾得盡數解罰,可也。{{*|抄出擧條}}尙絅曰,本曹,與惠局戶曹有異,逐朔捧布,逐朔上下,而所捧皆是純木,其間或有以錢上送之邑,而朝令之下,不敢收捧,輒爲還送,使之備木以納,錢兩實無出處,而每當朔布分給之時,闕內所屬及諸上司下輩,或稱木麤劣而退却,或稱不給錢而作挐。以此郞官,不勝支當,或有開坐,而中撤之時。蓋卽今本曹堂郞之丘價木,亦不得精細,則下輩朔布之不好,可推以知,而猶不至太麤劣矣。渠輩前日,則一疋代,受錢二兩,今則皆以純木上下,而木價甚歇,其所呼冤,事勢然矣,而至於橫肆作挐,則誠甚痛駭。每每草記,亦甚煩猥,此後如有作弊者,自本曹論移該司後,囚禁重治,何如?上曰,依此爲之,可也。{{*|出擧條}}取魯曰,戊辰年,元子宮進排,皆依世子宮例,而朔膳,則庚子九月,景廟冊封後,始爲進排。今者自上,命依庚子年例矣。戶判,以爲山蔘價米,則當爲進排,而忠淸道乾秀魚價米,江原道乾秀魚價米,皆入於朔膳中云矣。上曰,在於朔膳中矣。元子宮無之云者然矣,而大君、王子宮,亦有朔膳矣。若稱以東宮朔膳則不可,而以此名號,亦宜有朔膳矣。廷濟曰,王子宮,亦有朔膳矣。命均曰,以世子宮例,使之擧行,聖意所在,臣等知之矣。上曰,此非張大之意也。取魯曰,頃者下敎以爲,公主、翁主宮,亦有朔膳,而元子宮,則無之矣。上曰,事體不當如此。今始曉得矣,此是矣。戊辰年用王子宮例,旣有朔膳進排之事,故及冊封之後,方進世子宮朔膳矣。今則宜以供上例爲之,前日擧條,置之可也。命均曰,儒生武士停擧,旣皆命解矣。李眞儒姪李匡贊,當直赴,而以徐宗廈子,拔去司馬榜之故,渠亦惶恐,不敢赴殿試云矣。上曰,姪固異於子矣。顯命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逃亡案,限十年以前,特爲蕩滌,及爲奴罪人,原犯旣放,而家屬尙在者,亦一體放送事,因今番大霈,有所陳請矣。自上,有令該曹稟處之命,而回啓判下,只許一事,一事不爲擧論。竝依回啓施行乎?改付標以入乎?上曰,竝依回啓施行,可也。取魯曰,朔膳,勿更出擧條乎?上曰,唯。大司成、兵判進來。禮判爲同知館事乎?特敎停擧,予旣解之,師儒及儒生所罰,亦當解之。若或有之,倂爲蕩滌,與之同慶,宜矣。卿出去見之,可也。瑜曰,臣出去,當問之矣。上曰,訓鍊院停擧,兵曹分付,一倂解之,可也。必寧曰,兼春秋崔成大,因副提學尹惠敎疏,徑出,而其代李錫祿,聞成大引嫌,亦不敢入來云矣。上曰,副學有何言耶?必寧曰,以頃者兼春秋焚草事,請以曾經臺侍,有見識者擇差云矣。不得已以預備入侍,而上番及預備,亦欲引嫌云矣。崔成大旣已禁推,李錫祿亦從重推考,使之入直,何如?取魯曰,國家處分之前,豈可引嫌?此事當禁之矣。必寧曰,判校、禮曹、兵曹外,兼春秋無別窠矣。上曰,此不然。崔成大過矣,若罪成大,則渠輩必皆引嫌,傳旨啓下,崔成大付過放送,仍付下番兼春秋,使卽察任。可也。{{*|榻前下敎}}必寧曰,李錫祿從重推考,置之矣。上曰,唯。國家紀綱,旣如此,豈可又使兼春秋徑出乎?尙絅曰,崔成大雖過,而事體似當徑出矣。取魯曰,國家處分,誠爲得宜矣。上曰,《璿源譜略》事,擧條置之,依前頒賜,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3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趙命臣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來言,結陣後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大報壇親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議政金興慶處,偕來承旨徐宗玉,昨旣有親祭時,入參之命矣。宗玉移職,右承旨魚有龍方以疏批傳諭偕來事出去,依昨日下敎,姑爲入來齋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下番兼春秋崔成大,放送傳旨,未啓下之前,下番不容暫曠,故以兵曹兼春秋李錫祿,預備單子付標以入,一邊催促使之替守,則因副提學尹惠敎疏語,謂有情勢,屢次往復,終不入來。揆以事體,極爲寒心,而本院請推之外,他無可施之罰,從重推考。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承旨,不得不備員齋宿,而新除授左副承旨徐命九,方在京畿抱川地,且與左承旨趙命臣,爲友壻相避,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前望單子入之。
○又啓曰,承旨前望單子入之事,命下矣。待落點,卽爲牌招齋宿,何如?傳曰,允。
○以洪尙賓爲右承旨。
○左副承旨魚有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前後瀝懇,實出肝膈,日月之明,庶可恕察,而每奉批旨,一向靳允,臣誠抑鬱之至,直欲無生。惟臣職名未解之前,斷無重入脩門之望,違命之誅,萬殞難贖,伏地凜惕,無以容措。謹當更以辭單,申暴祈免之悃云矣。臣則所當仍留,而旣有親祭時入參之命,姑爲入來齋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趙命臣曰,史官一員待命。
○趙命臣啓曰,校理金若魯,副校理任珽,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若魯,副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屛伏陳懇,惟俟威譴,今玆常祿,決不敢冒受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3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辰時,有霧氣。
○大駕,入大報壇幕次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親祭罷後,政院、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私廟擧動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右議政金興慶,六度呈辭到院,而大報壇親祭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魚有龍啓曰,小臣,右議政金興慶處偕來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六度呈辭。答曰,罄悉心曲於前批,辭已竭矣,語已窮矣,而卿猶不諒,邁邁若此,何情志之不孚,若此之極也?卿之此擧,實非恒日所望於卿者。於卿今無毫分可嫌之端,而若是過讓,困我此極乎?卿其體小子慇懃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以咸鏡監司狀啓,二月令薦新生松魚,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洪尙賓,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元子阿只氏胎峯占得次,本監地官李器弘,發送於諸道矣。江原道原城縣雉岳山下,酒泉面伏龍山下,洪川縣兀雲山下,平昌郡獅子山下,質峨山下,各占一處,而仍尋山脈,慶尙道順興府小白山麓一處,永川縣太白山下一處,豐基縣小白山下文宗大王胎室局內一處,醴泉縣小白山下一處占得,而轉往忠淸道報恩縣俗離山下內外,各占一處,合十二處,而其中慶尙道豐基縣小白山丑坐未向,醴泉小白山子坐午向,江原道原城縣雉岳山午坐子向之地,最優云。以此三處,擬望擇定,以爲藏胎之地,而其餘所占處,則分付各道該邑,禁其土民,侵占穿鑿之弊,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沈益聖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於前後五上辭疏,已悉其難冒之義,而懇迫之情,終未蒙見諒於仁覆之下,不得不復尋長單,以暴祈免之悃矣。不料別諭特降,史官,來宣責勉之旨,愈益勤摯,臣奉讀以來,且感且惶,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顧臣情地,終無一分冒進之理,明旨之下,又未祗承,負罪逋命,罪合萬隕。從當更以文字,申暴血懇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三月初七日四更一點,上詣大報壇。親祭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魚有龍,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宋翼輝、南德老,記事官金廷鳳,記注官崔成大入侍。上具冕服如儀。御步輦,出自宜春門,詣壇所。鄭必寧啓曰,驪善君壆,以寶劍差備,未及來待,事甚未安。從重推考,何如?上曰,然則寶劍差備,何以推移乎。荷劍者,尙有人乎?李春躋曰,寶劍雖無預差,四員受點,互相推移,故一員雖未及進,差備則自可推移矣。上曰,從當下敎,使之催促入來,可也。上曰,兵房進來。必寧進前聽敎。上曰,壇所內外,各別禁喧,可也。禮儀使金取魯,導上入壇東門,下輿執圭,上入幕次。四更一點,上出幕次。入就位北向立,軒架,作景安之樂,烈文之舞。上曰,禮房進來。洪尙賓進伏。上曰,樂二成之間,當行拜禮乎?尙賓曰,九成後,當唱四拜乎?上曰,禮房未曉矣。七成後,唱四拜乎?尙賓出去,入達曰,典樂言,人神九成云矣。上曰,此聲促矣。四拜之間,樂章或未及終,則何以爲之乎?取魯曰,臣問于典樂,當入達矣。此樂,與太廟樂不同。太廟用俗樂,此用雅樂。雅樂聲促,故二成,唱四拜云矣。上行四拜禮。上曰,壇上壇下,臚唱,何其參差不齊乎?取魯曰,上下當相應爲之,而此則不然矣。臣當出去申飭矣。上詣盥洗位,搢圭,盥手,帨手訖,執圭詣尊所,西向立。登歌,作肅安之樂,烈文之舞。上陞自南階,詣神位前,北向立搢圭,三上香,進幣。瓚爵官宋寅明進爵。上執瓚灌地。寅明進幣。上受幣奠幣。瓚爵官李宗城,奉幣置神位前床上。上降自南階復位。趙命臣曰,壇上鬱鬯灌地器,蓋陳排稍偏,致有更正之敎,壇司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軒架,作雍安之樂,奠牛羊豕。上曰,奉俎官,高擧俎盤,可也。上詣尊所,登歌,作壽安之樂,烈文之舞。上陞自南階,詣神位前搢圭,行初獻禮。寅明進爵,上受爵。以授宗城,奠于床上。大祝沈{{!|𨯟|⿰金霍}}進,讀祝文訖。上降復位。文舞退,武舞進。軒架,作舒安之舞。上詣尊所。上曰,冪何其小耶?此後改之使大,可也。取魯曰,今番點視時見之,而未及改造,此後當申飭矣。軒架,作壽安之樂,昭武之舞。上行亞獻禮,如初儀。上行終獻禮,如亞獻儀。上詣飮福位,受爵及俎,行四拜禮,撤籩豆。登歌,作雍安之樂,軒架,作景安之舞。上行四拜禮,上詣望燎位,北向立。尙賓奉紙牓,大祝奉祝幣,燎之。上曰,紙牓勿爲倒燒,宜矣。取魯曰,殿下北向,神位當南向,如此宜矣。上曰,灰不落於他處乎?取魯曰,然矣。上曰,少屛書案,置篚其上,以鐵挾,而燎紙榜,可也。上曰,此熟手乎?命臣曰,熟手云矣。上曰,承旨進來。奉俎官,升壇時高擧俎盤事下敎,申飭,而終不高擧,殊失敬謹之道,極爲駭然。猪氏奉俎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毛血竝直爲燎之乎?取魯曰,然矣。上曰,邊灰皆斂入其中,可也。士大夫家,有茅沙乎?取魯曰,用細沙,或用石土矣。上曰,細沙好矣。紙牓,乃咨文紙乎?取魯曰,然矣。上曰,壇上所用黃帳房,若有修改之事,則何以爲之耶?取魯曰,壇內守直官,報于禮曹,禮曹,移文戶曹修改矣。上曰,有守宮內官乎?皇壇事體自別,不可只使內官轉報。今後,則每年行祀時,毋論親行攝行,禮曹親自奉審。如有渝弊者,分付該曹,趁大祭,卽爲修改,可也。{{*|出擧條}}上釋圭,詣小次,上出小次,至中門外,乘輿。上曰,承旨進來。必寧曰,驪善君壆,今始入來矣。上曰,初雖未及,今已來參,從重推考,可也。{{*|竝上段抄出擧條}}上曰,壇司,誰也?春躋曰,奉常僉正宋秀賢矣。乘輿還入宜春門。諸臣皆退出。
==3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初昏,月入東井星。夜三更,月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三月十一日,私廟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今三月十五日乙酉望月食,以四篇法推之,則大明曆法,不食,外篇法,初虧酉正二刻,時憲法,初虧酉初三刻十分,內篇法,初虧酉初三刻。以外篇法觀之,則似不必登高看望,而以時憲法、內篇法觀之,則初虧在於月未出前,月出之時,有虧缺之形,不可不隨所見救食,闕庭候望,似難趁卽見驗。依前例,別定監官員二員,登南山詳細看候,月出時有虧缺之形,卽令放火箭相報,以爲救食,何如?傳曰,允。
==3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病}}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而以私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私忌正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趙命臣,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趙命臣,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注書徐命臣,連呈辭單,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注書徐命臣,違牌坐罷,假注書宋翼輝,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南德老,親病猝重,有難强令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玉堂多官或在外、或禁推、或陳疏留院,無推移入直之員,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校理有闕之代,政官所當牌招,開政差出,而親祭正日,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政官牌招開政。
○宋秀衡,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有賜輒讓,固知爲萬萬死罪,而揆以私義,終不可冒受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十一日私廟擧動時,訓鍊大將,當領率軍兵扈駕,而大將張鵬翼,病勢尙在沈頓,決難起動云。在前如此之時,多有他大將兼察,或中軍代行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以摠戎使,代領隨駕。
○又以因備邊司草記啓曰,再明日私廟擧動時,訓鍊大將張鵬翼,病勢尙在沈頓,決難隨駕,以摠戎使代領隨駕事,命下矣。摠戎使趙顯命,待明朝牌招,使之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不敢知聖明,固以臣今日所遭,謂有一分冒出之理,而若是之敦迫耶?臣之宜退,國人皆言,在朝家待臣隣之道,亦當稍全,其進退,不必徒事乎維摯,而前後疏單之上,終靳允兪之音,今乃諭之以無嫌,貴之以邁邁,臣誠抑塞之極,求死不得。若夫情志不孚之敎,尤有所悚惕者,臺議層出,拳踢交加,而惟聖明,曲賜庇覆,不忍棄絶,慰諭續降,收召不置,隆摯之眷,臣豈不仰感,而顧玆廉愧大防,有不可放倒也,審矣。臣之日夕籲號,不自知止者,唯冀釋去職名,以效自靖之義,而肝膈之懇,輒歸矯飾,只恨臣忱誠淺薄,不能仰格於仁覆之天也。如使臣情地,或可以復進,則城闉之外,初何以逬出,御札之下,亦何敢違逋耶?三至之言,轉加叵測,臣亦人耳,自不無羞惡之心,則晏然仍冒,實非私義之所敢出。今若徒銜寵命,不恤人言,揚揚重入於政事之堂,則是不幾於四維之不張,而《詩經》相鼠之戒,寧非可畏之甚乎?仍念臣發身立朝,三十有七載矣,雖滄桑屢變,蠻觸相尋,而曾不受爾汝於人矣。到今白首殘年,職忝大僚,忽被此罔極之誣,蹈籍無餘,撫念身世,祗自傷痛,志操庸懦,旣未能刳心自明。眷係明時,亦不得遠身永退,而區區解職之願,猶未蒙體諒之恩,每一奉旨,大失所圖,心焉懆懆,殆至於欲發狂疾,臣之情事,其亦窮且悲矣。唯此負累之蹤,斷無進身之望,而近臣累日相守,倉粟每煩輸送,益增悸恐,無以容措。玆敢更瀝危苦之忱,仰瀆宸嚴之聽。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睿察,無拘臣以虛禮,亟遞臣之職名,以重國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已無可嫌,卿必偕入之義,業亦洞諭,卿何邁邁,其若此乎?予爲卿慨然者,曾前自正卿時,予之眷臣若何,而此無他,卿之恒日心志寬敍,事不過中故也。往日之事,亦不過卿之未詳本事,寬人恕人,欲濟時象之意,決無他意,予則知之,未知卿本心。雖有過中之斥,於卿何有,而況今則更無可言,以卿恒日爲國之誠,豈忍若此?予雖誠淺,不詳卿心,卿則諸臣帖然之時,豈可以身自過嫌?恝視國事,困我若此,豈予所望卿者哉?況身帶藥院,雖無問候之節,尤不可若是處於城外,不腆常廩,亦何過辭?卿其須體慇懃之旨,安心勿辭領受,卽爲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傳于宋秀衡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疏批,使偕來承旨傳諭事命下,而城門已閉,待開門傳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3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未肅拜}}。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初昏,流星出翼星上,入申方天際,狀如斗,尾長二三尺許,色赤,光照地。夜二更三更,月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以御牒書寫官,校正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私廟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副承旨魚有龍,以右議政金興慶處偕來事進去矣。在前如此之時,有入參之規,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又啓曰,明日私廟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以柳綽爲假注書。
○宋秀衡啓曰,假注書柳綽,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任珽,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正言李錫杓,因副校理任珽疏,有拿問處之之命。爲先遞差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今下京畿、京中上言,二百二十七張內,一百二十張,分下各該司,李命胤、金重器上言,卽是御筆、御押,令本院稟旨捧入事也。本院今方稟啓,而猥濫一百一張,違格二張,疊呈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疊呈違格,竝下該曹。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引避退待,已過一旬,而尙未處置,事極未安。今日政新除授臺官,待下批,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今觀全羅右道都事狀啓,則試官出題,不過無心,而旣卽改題,則末稍起鬧,雖諸生之過,諸試官難免率爾之責,竝削職,都事有闕之代,卽爲差出,今日內給馬下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在外,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以次對方入侍,參議李宗城受由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博川推考敬差官權贒呈狀內,積年沈痼之脚病猝劇,兩膝浮疼,脛骨酸刺,時月之內,萬無運動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實病如此,有難强令往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兪健基爲校理,鄭益河爲兵曹正郞,權相一爲軍資監正,文德謙爲奉常寺主簿,申昉爲尙衣院提調,李台佐爲司饔院都提調,前相禮崔鼎來,{{*|令加通政,年八十,曾經三品,依法典,陞堂上}}學錄羅弘漸,學諭宋暹、李鳳奐,校書著作鄭錫垕,以上單付,以李著爲司諫,尹就咸爲全羅都事,金尙奎爲承旨。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金聲發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兵批啓曰,釜山僉使朴泰道呈狀內,猝得寒疾,累日彌留,差復無期,勢難赴任云。病勢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邊上重鎭,不宜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萬戶卞爾珍,通德郞李厚柢,及第吳重夏,閑良金石山、李永必、金麗興、權濈等,或軍器別備,或拯活人命,或捉虎,或犯越罪人首捕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卞爾珍雖已資窮,未經準職,李厚柢、吳重夏、金石山、李永必、金麗興、權濈,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備邊司薦望平安兵使,金聖應、尹光莘、金洸。以李命祥爲全羅兵使,金希魯、鄭虞龍爲五衛將,李長培、李溍爲同知,趙榮祿爲僉知,金起鼎爲景福假衛將,李㙾爲慶德假衛將,李榏爲蒜山僉使,統制使金潗仍任事承傳,安興僉使李譔還爲下送事承傳,同知李錫九,僉知方恪、朱德涵,副護軍金潝、具樹勳,副司直徐命九以上單付,以金聖應爲平安兵使。
○李春躋啓曰,明日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趙命臣,以家有拘忌之疾,不敢出入禁近,連呈辭疏,至於違牌。旣有只推之命,而其在謹愼之道,有難更請牌招,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改差。
○以承旨變通啓辭,傳于李春躋曰,政官尙在,則備擬以入,如已罷政出去,前望單子,入之。
○李春躋啓曰,政官雖在闕中,政廳則已罷,開政然後,方可備擬以入。更爲開政乎,前望單子入之乎?傳曰,更爲開政,備擬以入。
○又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副司直趙命臣、李光溥單付。
○宋秀衡啓曰,今日新除授全羅都事尹就咸,方在開城府地云。科日此迫,試官發送,一時爲急,不可等待其上來,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
○吏曹,口傳政事,以權䌖爲全羅都事。
○以司諫李著,校理兪健基,副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咸鏡監司狀啓,以莫重陳賀進上,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黃海監司,以江華居船人無役李得成等渰死事狀啓。傳于宋秀衡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備忘記,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公事誤踏,極爲非矣,推考。
○宋秀衡啓曰,明日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而只有宗簿正南泰慶一人,三司俱無行公之員,無以推移備員。校理兪健基,副校理任珽,司諫李著旣有只推之命,獻納李光運,疏批已下,待明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嬪宮爵號議定時,禮署,發遣郞廳,問議于在外大臣及知禮儒臣,則領中樞府事鄭澔,以爲千萬不意,禮官遠來,詢以嬪宮爵號議定當否,此是莫重典禮,雖使臣不至耄荒之甚,固無以考據今古,論列是非。況今癃廢已極,神精消亡,日用事物,都無省識,詢問之下,無以對揚,不勝惶恐之至云。右贊成鄭齊斗,以爲臣凡於禮詢之事,不敢與議,而況此國家所不常有之典禮乎?雖然,以諸臣所考故事觀之,蓋國朝故禮,嬪宮,其初冊嬪時,必有一字稱號,如今內命婦嬪號之稱,無異也。至仁宗,爲世子冊嬪時,必以其儲宮之尊,與內命婦,各有階品之類,自異也,乃不用一字爵號,而只稱世子嬪,以尊其禮也。其間德嬪,雖復用舊例有爵號,其時或有委折而然耶?自此以後,則仍不用爵號,遂爲定禮,蓋以《五禮儀》冊嬪時,其禮本如此也。今玆嬪宮,其初冊嬪時,元不用爵號,用其尊禮之義,則今何可反用所無之爵號,復如內命婦之爲乎?但將來春宮定位之日,殿內稱號,當有區別,則嬪宮邸所,或別作宮號,如古稱南宮北宮,或二字之類,以別其號,則未知如何?旣無前例,而如是妄對,不勝惶恐,伏惟上裁云。行司果魚有鳳,以爲卽於千萬不意,以嬪宮爵號同議事,禮官下臨,不勝驚惶罔措之至。臣於前後詢問之下,一未容喙者,非爲飾讓,實出於千萬不敢當之義,則今豈有異同?況今病狀危篤,昏不省事,莫知所對,伏地悚懍,尤增死罪云。副護軍尹東洙,以爲伏以皇天眷佑,元子誕降,此實宗社無疆之休,臣民莫大之慶,率土含生,莫不欣欣鼓舞,糞土賤臣,病伏溝壑,惟瞻天望聖,不勝區區抃賀之微誠而已。卽於千萬意外,禮官,以詢問事遠臨,驚惶震掉,措躬無地。臣之庸陋賤品,不敢當儒臣之名,敢請刊削於問議之列者,前已累陳,伏想聖明,亦必已下燭矣。實情如此,終不敢越分獻議,而每令王人,虛辱於累百里外之程,伏地惶恐,罪合萬殞云。副護軍梁得中,以爲皇天眷佑,元子誕降,實是宗社生民無疆之休,莫大之慶。臣以三朝舊物,病伏畎畝,方與樵童牧叟,歡欣鼓舞,共切少須臾無死之願矣。千萬夢寐之外,以嬪宮爵號事,禮官遠臨,有所俯詢,臣驚惶震掉,罔知所以措躬也。臣之賤分迷識,不敢與議於朝家典禮之意,臣之從前之瀝血陳懇,非止一再,而微誠不能上格,每令王人,儼然辱臨於蓽門圭竇之下,鑽地循墻,旣不可得,則有若晏然承當者然,到此,則臣雖萬殞,何以贖其僭猥之誅哉?惟伏地頓首,仰祝聖明之曲垂諒察,亟命攸司,使之不復檢擬於詢問之列,以安溝壑之賤分而已云。前執義尹東源,以爲伏以臣於千萬不意,伏蒙禮官,以嬪宮爵號議定事,承命來詢,臣誠驚隕震越,罔知所達。今此典禮,只當據祖宗朝已行之禮而行之者,則尤非草野之臣,所敢妄對,虛辱王人,尤不勝惶恐之至云。前執義朴弼周,以爲臣竊伏民伍,何幸得聞國有大慶,聖嗣誕生,瞻天望闕,不勝其萬萬喜祝。不意玆際,禮官儼臨,有所詢問,惶恐之極,罔知所措。顧臣之前後,不得對揚,非敢有一毫假飾,當對而不對,直由其至庸極陋,無所知解之致,今此邦禮,實亦昧昧,雖欲仰復,萬無其路,以臣之故,生一剩事,至使奉命之臣,每每虛辱於草莽,伏地戰慄,死不償責云。掌令尹鳳九,以爲螻蟻微臣,無所知識,前後恩命,已極兢猥,而所帶職名,經年虛縻,私心不安,尤不容己,頃上辭本,冀蒙鐫遞。纔者本道方伯,回諭聖批,又靳遞改,方切悚蹙,徊徨罔措之際,卽又伏承禮官,以嬪宮爵號議定事,將命臨問,臣誠震駭,不知攸對。臣於禮學,本來空疎,雖士友間尋常答問,猶懼有汰哉之譏,況邦家典禮,莫重莫大者乎?詢問之下,玆不敢妄有仰對,臣不勝惶恐之至云。前正沈錥,以爲臣於前後猥被,詢問之命,輒以不敢仰對之實,冒煩天聽,一味惶恐。今又禮官儼臨,詢以嬪宮爵號議定當否,臣誠驚懼之極,靡所措躬。似此莫重典禮,顧非愚賤之分,所敢容議,而況臣不學昧禮,有何知解,可與於諸臣之末議乎?明問之下,莫省所對,王人虛辱,伏地兢惶而已云。在外大臣及知禮儒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頃日入侍,旣已下敎,依下敎擧行。
○魚有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連章力懇,諒非獲已,而慢命之誅,伏地以俟,及奉聖批,不惟不罪,十行辭語,愈益勤摯,推言平昔之知遇,曲示開釋之盛意,其所以奬勵,而責勉者,迥出尋常。臣雖迷頑,亦非木石,豈不知寵命之可感,義分之可怵,而顧念人言魂夢猶驚,不可以時日之稍移,晏然爲冒進之計,而區區血願,惟在於解此職名。隆旨之下,竟未趨承,罪積違傲,實合萬殞。從當更瀝危悃,仰請嚴譴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校正廳言啓曰,今此《璿源譜略》跋文,勿爲製進事,因大提學尹淳陳達,蒙允矣。每當修譜之時,不必輒有跋文云者,誠如所達,而第伏念今番修譜時,列聖徽號、諡號之闕略不載者,一竝追載,疊出誤書處,亦爲釐改,則事體比前較重,不可無跋後記誌之語。且聖嗣誕降,適在此時,謹已奉敎書載,則亦不可無慶之辭。跋文,依前草記製進,以爲及時入刊之地,何bb如b?傳曰,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各道軍餉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拿問,居二決杖,居三推考,元還上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決杖,居二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平安道捧未捧啓本,則軍餉,老江僉使全琬,獨未準捧,當爲居末,元還上,老江僉使全琬居末,安州牧使柳時模居二,肅川府使洪元益居三,別軍餉,兎城僉使金鼎弼全數未捧,安州牧使柳時模,亦未準捧云。軍餉居末者,曾無因赦寬宥之例,依事目拿問,金鼎弼,則雖曰別軍餉全數未捧,亦甚可駭,罷職懲勵,元還上居末居二及別軍餉居二,係是宥旨前事,竝勿論,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顯陵大王陵上石物塗灰,今月十四日辰時,泰陵陵上石物塗灰,今月十四日未時擧行事,已爲啓下矣。本曹堂上郞廳,各一員,當爲分進,而此時畿邑廚傳之弊,不可不念。自前如此之時,亦有兼進之例,堂上郞廳,先詣顯陵,石物塗灰後,仍詣泰陵,監蕫畢役,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殿官員試暇,假官以付祿忠義差送矣。卽接忠義廳所報,則今此增廣別試時,以二十員忠義,各陵殿,不得推移差送云。其不足之代,依前例,以三醫司差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元子阿只氏胎峯,以慶尙道豐基縣小白山麓鳴鳳山下,丑坐未向落點矣。藏胎之法,男胎,五朔以藏云,而來閏四月,旣準五朔,亦是吉月,依此擇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私廟擧動敎是時,本府都事十員內,九員大駕各差備隨駕,一員本府入直,監試初試一二所禁亂都事,無以備數,假都事二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排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南陽兼任安山郡守李秀輔,果川縣監朴民秀,前利川縣監金致垕,陽川縣令洪舜元,楊州牧使趙儆,谷山府使金啓煥,固城縣令金聖鎔,海美縣監具文泳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朴民秀、洪舜元,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秀輔、金聖鎔,時在各其任所,金致垕,時在京畿廣州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拿來,金啓煥、趙儆、具文泳等俱在任所,發遣府書吏,竝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武藝別監朴弘齡,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其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金尙奎,以兵曹言啓曰,頃日露梁閱武擧動時,巡將朴枝萬、李德夏、楊敏垕、金秔、趙必壽、林秀桂、尹世復、金潤國等擧案中,書以進字,終不進參於隨駕之列,事甚駭然。竝罷職,何如?傳曰,允。
○以平安監司,平壤居盲人吳義稷等,三名燒死事狀啓。傳于鄭必寧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慶尙監司,巨濟等官居牧子辛馬乙屎等,渰死、燒死事狀啓。傳于鄭必寧曰,渰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傳于李春躋曰,此非屢次煩籲之事,還爲下送。
○答獻納李光運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以獻納李光運上疏,傳于宋秀衡曰,濃墨留中。
○知事金始煥疏曰,伏以臣卽伏聞臣之姪子尙迪,猥玷史薦,而先進閔亨洙,乃於回薦之時,至擧翰苑先生案,有所提及於臣祖史職時事云,臣誠痛冤崩迫,寧欲溘然而無聞也。其所謂翰苑先生案,五字之誣,一則曰焚史草也,二則曰逃走也,而誠使臣祖,果有一毫可辨之累,則臣等雖不孝無狀,亦豈不早自辨暴,而此不過何物憯憸之人,撥拾奇自獻捏造之餘,誣以暗裏移累之計,爲白地誣辱之資。然旣異《丹書》之抱冤,非如靑史之受衊,一時不悅者之私自玷汚,初不關係於公朝,則無端申暴,亦有所不敢故耳。今亨洙,忽擧臣先祖而爲言,則誣及泉塗,至痛弸中,臣請歷陳其臣祖受誣之源,繼陳其臣祖辨誣之端,而若無公案明證,只出子孫之私言,則一時之天聽,雖或可眩,百世之公議,固不可誣,而焚草與否,則自獻辛丑之疏,載在國乘,可以爲臣祖不焚史之公案,逃走虛實,則柳根金石之文,自有信筆,可以爲臣祖不奔散之明證,臣祖之有累無累,天日在上,惟聖明垂察焉。臣之曾祖贈參判臣善餘,際遇宣廟,歷敭華塗,曾在壬辰,以檢閱扈駕,而及至宣川,聞承重祖母喪。蒼黃奔哭,旣闋憂服,仍復舊踐,而不幸年位夭閼,門戶凄涼,在生前,則初無一毫之疵議,在身後,則忽得千古之惡名。噫。世之只憑傳說,未能致詳於人家事實者,輒以故相臣申欽,漫錄中一段語,藉爲口實,有若翰苑先生案五字之目,權輿於此,而欽之所云云,蓋以修史之際,亂後文獻之無徵,故責備官守之言,不獨提擧臣祖而已。如故判書朴鼎賢,故大司成趙存世諸人,以同時翰注,倂入其中,而壬辰後,臣祖旣遍擬華顯,諸人亦竝廁卿宰,初旣乍罷旋敍,薄被朝家之勘責,終又官隆位顯,未見公議之疵礙。若曰,先生案五字之目,蓋由於漫文字云,則奚獨懸注於臣祖名字之下,而未嘗竝及於史官諸人乎?此蓋存沒各異,虛實易眩。先生案一種誣筆,專出於暗地構捏之計者,觀於自獻之疏,灼然可見。噫,蜚煽逞怨,天下之至惡也,暗昧受誣,天下之至怨也。彼讎人自獻者,亦臣祖寮寀中人,則雖有平日之積怨深怒,固何忍生死不捨,而初以焚史之戲言,疑亂聽聞,末因奔哭之慘變,顚倒事實,臣祖之白地受誣,莫非自獻所作俑,而乘機陷人之術,自相破綻。渠則雖以爲逞怨媒孽,無所不至,而今日辨誣之端,反可以取證於渠之一疏。其疏有曰,雖翰林草冊,亦非同官相傳取之物,而史官等,各自奔散之後,臣乃載去,待承旨洪進,入義州授之云。又曰,大駕將向順安前一日,臣偶入政院舊廳,適有休紙三張,而乃是抖擻已破者,臣知其爲不緊休紙,見其傍有火,偶然投之。其日行幸適停,上下番等,俱會於其廳,臣言之,則上下番等,以己丑年間臺諫,論尹暾焚史等語,戲臣曰,然則公亦焚史,其心叵測。屢以焚史之言,戲之不已,聽之者不察,遂爲成說云。又曰,其後正言李光庭,適逢臣於義州行宮之門,言兩司,當論諸史官出去事,而有焚史之語,亦欲倂入啓辭中云。臣以爲他事,則非所知,此事,則乃吾所知,其草冊,皆在政院,此事若論,則當論,吾不當論他人,光庭知之而諾云。又曰,臣又於大臣處,言其焚史之事,乃是相戲成言之事云,則大臣,亦知其爲非實之語,頗有欲爲分疏之意。前年伏聞因金善餘事傳敎時,不及此事,或慮其時大臣,已爲分疏云云,此乃其疏中梗槪也。噫,焚史草三字,此爲臣祖莫大之誣,而臣祖之暗地受衊,自有洞然可破者。臣祖奔哭之時,自獻卽上番翰林也,前後史草,一倂封授於自獻,故自獻之疏,亦曰,臣乃載去云。然則臣祖授之於自獻,自獻受之於臣祖,授受分明,史草俱存,焚與不焚,係是封授自獻後事,此豈臣祖之所可知耶?此其可辨者,一也。夫焚燬國史,何等關係,則一世耳目,昭然難掩,爲臺閣者,誠知焚史之明的,則豈因自獻相戲之說,遽寢其欲發之論。爲大臣者,誠知焚史之明的,則豈因自獻非實之言,反有此分疏之意哉?此其可辨者,二也。夫史官焚史之目,係是惡名,雖或自許以忠厚,必無替人自當之理,則自獻何必以休紙投火等語,費辭自明,而論吾不當論他人之說,又何爲而發也?此其可辨者,三也。夫珥筆之臣,職親地密,若使臣祖,燬史奔逃,則其時事實,必無自上不知之理,而自獻之疏,亦言金善餘事下敎時,不及此事云,則臣祖之未嘗得罪於焚史逃走者,推此可知,此其可辨者,四也。然則臣祖之爝然無滓,俱有鑿鑿可據之端,焚史之誣,固已不期辨而自辨。然獨切齒痛恨於自獻者,臣祖奔哭之時,自獻方在同僚,握手相慰,佯若慘然,而及其入對,不以實聞,最晩一疏,只及史草之不焚,而他事非所知等語,猶且糢糊爲說,致令同時聽聞,未能分曉於奔哭奔散者。其心所在,誠亦巧憯,而臣之五代祖母,在臣祖爲承重祖母,在宣川聞變,蒼黃奔訃,則亂中人事,雖曰搶攘,親喪奔哭,非忍自誣,此豈一毫近似於逃走之目耶?此其可辨者,一也。大駕至安州,從行諸臣,多奔散者,注書二人,亦在其中,而諸人之奔散,則在於安州,臣祖之奔哭,則在於宣川,安州、宣川,地自不同,奔散奔哭,事亦迥殊,則此其可辨者,二也。臣祖墓碣,卽晉原府院君柳根所撰,而有曰,夏四月海寇猝至,公托參贊夫人及大夫人於其弟,遂扈駕西行,而及抵宣川,聞參贊夫人之訃,徒步南赴,季秋還行朝云。根以中興名臣,方秉太史之筆,況又同時扈駕,親自經閱,則當時事實,豈有未詳之理乎?此其可辨者,三也。然則人雖欲誣之以焚史,而臣祖之不焚史者如此,人雖欲誣之以奔散,而臣祖之不奔散者如此,夫史草之見存見焚,雖或他人之所未慮,而僚寀,則可以詳知。亂中之奔散奔哭,雖或聽聞之所易眩,而親喪,則必不自誣,自獻於史草之封授,則不憚於身自爲證,於親喪之奔哭,則混歸於佯若不知,其所以必欲甘心於臣祖者,夫豈無所然而然哉?蓋臣高祖肅簡公臣添慶,剛直自持,仇怨溢世,而臣祖又妙年發軔,輒克榮塗,臣祖之聲名才華,非自獻之所敢抗,則當湖堂被選之際,已有猜忮媢嫉之言,而臣祖亦薄其爲人,素不相能,當於杯酒之間,直斥其心術之奰慝,則自獻之積懷狠毒,非一夕故。外雖詡詡,內懷推擠千仞之意,故臣祖早歿之後,自獻則方騫騰榮塗,其所以百計暗中者,無所不至,則伊時自獻之黨友,布列滿朝,畢竟先生案之五字誣衊,又何足怪也?然而以自獻之平昔媢憾,猶曰以史草載去云,則此可爲一種公案,以柳根之同時經亂,猶曰自宣川奔哭云,則此可爲千古的筆,而雖以私家公蹟言之,臣祖壬辰後,士職敎旨,宛然猶在,以其年月考之,則己亥六月付檢閱,同年八月陞待敎,庚子正月拜奉敎,同年二月陞禮曹佐郞,屢擬淸選,旋被瀛錄。若使臣祖,而棄燬史草,無故奔逃,則臨亂苟免,公議之所不齒,棄君自全,臣節之所不容,當名賢喆輔濟濟盈朝,凡係亂後勸懲,專務激揚,而豈有焚史得罪者,以史職陞六,棄君逃走者,以淸選見推之理乎?噫,臣祖之立朝事君,自有本末,當亂絶裾,所以自全於臣分也,徒步奔哭,所以自盡於親喪也。聞變而往,卒窆而還赴行在者,亦所以兩全於忠孝也,而遭罹讒誣,蒙此千古所無之惡名,逝者有知,亦必飮泣於九原矣。悲夫,無自獻載去之說,則臣祖之封授史草,將無以爲證,無柳根記實之文,則臣祖之奔哭親喪,將無以爲辨,無臣家敎旨之帖,則臣祖甄復史踐,將無以爲驗。此皆今日昭誣之一公案,而雖經丙丁兵火,猶可考訂者,此蓋上天至仁,自有燭幽之理,匹夫抱枉,自有伸誣之日故耳。自獻疏本及墓文敎旨,竝載家藏世帖,前後見者,莫不洞知事實,則悠悠不根之誣,固何足多辨,而獨臣之所痛恨者,不肖豚犬輩,一時榮進之阻塞,不患無辭,則臣祖於百餘年旣骨之後,冥漠何知,而擧人祖先,貽辱泉下。噫,所貴乎子孫者,立揚顯親,而臣則白首支離,老猶不死,一生兢畏,粗戒斂遠於榮塗,然福過生災,榮極招殃,遭此罔極之誣,忍聞不忍聞之言,臣雖卽日溘死,將何以瞑目歸見於地下乎?聖明在上,將有洞伸之路,事關先誣,玆敢相率叫閽。伏乞聖慈,洞察臣祖之受誣,明賜昭晢,俾伸幽明之至痛,仍許闔門之退靖,使得以避遠駭機,則隕結之報,亦必有日,千萬不勝泣禱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翰薦起鬧,爲今痼弊。今覽卿疏,洞知本末,其於卿祖,有何誣衊?卿其勿辭焉。
○右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銀臺除命,遽下於動駕隔宵之際,分義所在,固當竭蹶趨承,天牌之下,不得不隨詣闕外,而第臣從弟尙迪,猥玷史薦,因閔亨洙之言,罔極之誣,至及於先祖百餘年旣骨之後,痛冤崩迫,直欲溘然無知。父子兄弟,方此聚首對泣,幽冤未暴之前,無非闔門自靖之日,彯纓束帶,尙何暇論於官職去就乎?玆敢略暴危悃,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俱悉。已諭於爾父疏批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全羅監司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才分鈍劣,知識淺短,凡係職業,率多荒墮,唯是幸會淸時,謬被恩知,前後踐歷,罔非過濫,而夷考其報效之實,則蔑如也,臣猶自訟,豈敢逃於淵鑑之下哉?臣於年前,暫叨此任,因事自列,幸蒙遞解,今玆新命,又出人望之外,駭惶慙悚,實不知何以得此也。噫,今之擇官,莫如方伯,方伯之中,惟兩南爲最,則亦可以難愼矣,而如臣輒復見授,莫之爲恤,其與漢家共理惟良之政,剌謬甚矣。且臣年來,疾病痼深,平居接應人事,一任其廢壞,況可以剸劇理繁,不負朝家委寄之責哉?以才分知識,則必不能,以疾病則決難强,反復忖量,終無堪承之望。玆敢據實,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將臣職名,速賜遞改,回授可合之人,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臣空疏蔑學,不合論思之職,伎倆本末,已蒙淵鑑之俯燭,固不待自陳,而加以年衰病痼,知識全昧,膈痰痞塞,喘息促急,法筵進講,讀不成聲。年前晝講之日,致有經筵官之陳達,遂令下番替讀,事體之苟簡,分義之惶悚,追思至今,尙有餘愧。況今光景已過三歲,望秋蒲柳,日就朽落,癃醜之狀,更無餘地,尙何望挾冊登筵,備數於學士之列哉?抑臣有情勢之窮蹙,不敢冒進於榮次者。日昨憲府五啓之停論,雖出城上所之手,當初發論,臣實主之。前應敎金若魯之箚,論停啓憲官也,臣不能自安,投疏首實而已,少無捱逼底意思矣。未知若魯,緣何恚怒,其再疏,語極噴薄,譏詆凌踏,無少顧藉,臣白首疲殘,雖不欲與年少執法之人,較挈長短,亦何顔面,靦然冒就於經幄之長哉?破格擧擬,出於館直之俱空,恩除纔降,庚牌累臨,揆以分義,宜卽竭蹶,而顧臣病狀蹤地,如右所陳,坐犯違傲,不敢承當。負罪bb如b此,合被重勘。伏乞聖慈,俯賜諒察,遞臣職名,仍治臣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且臣有區區迷見,尾陳於乞免之章。噫,史草之至重,有國之所致愼者,奚待臣架說哉?向日夜對時說話,臣旣未能入侍,雖不敢知其如何,而載實之筆,不可全沒,事理昭昭,假令有焚去之聖敎,在承宣惟允之道,固當力爭。況無成命,而任意付火,創前古所無之駭擧,啓後日無窮之弊源,其時承旨,雖施投畀之典,固無可惜,而殿下,不施譴責,三司噤無刺擧,臣誠訝惑焉。且伏念兼春秋之任,實代內翰之職,記言記動,與左右史無異,傳授草冊於翰苑,然後史官,方可以憑考修潤,第其爲任,素稱苦役,故銓曹啓下,每不擇人。今以焚草事言之,承宣,雖或做錯,兼春秋苟有人焉,豈可伈伈奉承,任其焚毁乎?臣謂宜其日兼春秋,一倂汰去,申飭銓曹,此後差出,必以曾經臺侍有見識者啓下,以重史體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時事,不可若是,承旨罷職,宜矣。末端事意,則雖是不無掣肘之端,況汰去之請,亦涉過中矣。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工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之父母墳山,在於京畿永平治程途僅百有餘里,而臣旣縻職於朝間,又遠赴南州,曠闕省掃,已有年矣。向於歲初,獲受恩暇,辭陛出郊之日,適値風雪大寒,兼以賤疾作苦,淹稽調將於江鄕,殆五七日,而忽聞國家有千古所無莫大之慶,驚喜踊躍,顚倒疾馳而還,區區格例之不便,病情之難强,有未暇顧恤焉耳。賀禮爲重,遂卽就列,時月荏苒,泠節又屆,霜露之感,益不自耐,前旣虛返,私情未伸,而瀆呈由單,有拘法式,徊徨怵惕,輒敢唐突呼籲於慈覆之天。伏乞聖上,曲賜諒察,許臣長暇,俾得以隨便往省,以伸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臣以衰遲屛廢,疾病癃殘之身,一投田廬,斷無自力復起之望矣。自聞邦慶之報,喜氣所掀,病軀頓輕,忽若有物,引而翼之者,走入城邸,獲參盛儀,而遂免於顚仆路左,此固王靈聖恩之所曁也。況法殿前席,昵瞻耿光,得伸三二載狗馬耿結之戀,今雖退顚溝壑,夫復何恨?臣誠不勝歡抃感祝之至。臣自筵席退出之後,心解力惓,病又大作,調息半旬,轉益沈重,不得已擔曳歸鄕,而心氣昏瞀,亦不得卽上自列之章,仰請徑行之罪,臣尤不勝惶懍震越之至。且伏念臣年未及耄,而病已乘之,病轉難醫,而衰又加焉,筋骸之憊劣,精識之謬錯,雖八九十歲人,猶不若是也。向在殿陛出入之際,蹣跚呀喘,旣虧威儀,聾塞惝怳,屢失應對,此皆天鑑之所臨燭也。加以久屛田野,其不可復備策使之狀,亦同朝之所詳知也。苟使司敗之臣,執法而議,自應已在於重譴大何之科,設或聖朝寬厚,不欲深治,至於爵命之虛縻,豈不過乎?閑局冷司之尙且不可,況於政府之崇顯,經筵之緊重,閱歲尸曠,若未鐫解,臣實訝惑,不知攸喩也。政府,則目今朝家,方有議號盛典,想應變通,而最所悶鬱者,惟是經筵之任耳。臣於前疏,備陳一日不可虛帶之事狀,而朝廷汔無處分,侍講一向苟艱,臣罪亦日以添重,而不可解矣。此所以臣不避煩瀆,苦瀝血而不敢已者也。伏乞聖明,亟命有司,正臣罪名,削臣本兼諸職,以嚴公法,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者前席已諭,卿何過讓?卿其勿辭,上來行公。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情危勢蹙,積逋嚴命,前後負犯,合被重何。聖度天大,罰止例勘,含恩訟愆,方此靡措,不意午罷夕敍,職名如舊,聞命驚惶,寸心如煎。噫,臣於所叨,有除輒辭,有召輒違者,夫豈可已而不已哉?日昨憲疏,嘲侮備至,斥之以護短,責之以操切,盛氣張皇,凌轢已甚,此殆同於蹴人,而欲人之無敢怒,其所謂何示人不廣者,臣恐在彼,而不在此也。臣本跡疎性愞,不欲與新進氣銳之人,呶呶爭詰,較挈長短,以重傷事面,而顧念見帶之職,專任輔導,兼掌絲綸,如臣者,尋摘拘儒耳,素學空疎,出入經幄,已有年所,而曾未能開陳理義,仰裨聖學,孤負乃事,愧懼恒切。今又一遭應製,厚招人譏,啓沃之效,已矣無望,而代撰之責,亦且失其體矣。如是而怵畏義分,放倒廉隅,惟以曠職爲急,厭然持被,則此一館吏足矣,將安用儒臣爲哉?臣之本來蹤地,固難進身,而迫於威命,黽勉一出,遭此狼狽,臣方自訟之不暇,其何可唐突承膺,以益人嗤點也哉?臣雖巽劣,決不爲此。金華一步,鐵壁在前,去就一節,今無可論,而嚴召荐降,義不敢一向坐違,趨詣禁扃之外,略暴危苦之懇,伏乞聖慈天地父母,曲賜諒察,亟許鐫削,仍令選部,勿復檢擬,俾臣得以自靖,不勝萬幸。臣方被斥於憲臣,則事關憲臣,固不當開喙,而向來前正言趙鎭世之論斥憲臣,誠不滿一哂,事固當論,則憲臣發啓,豈有嫌礙之可言。而抑勒爲說,顯有求過之意,此已不韙,而至於前獻納金箕錫,則旣與儒臣,比肩登筵,喑縮無言,退而引避,多費辭說,其亦可笑。臣謂趙鎭世、金箕錫,竝施譴罷也。御史被抄之人,雖自前在鄕者,宜卽上京,俶裝竢命,而正言李錫杓浹月滯外,了無動靜,雖未知病故事勢之如何,而國綱所在,誠極寒心,拿問處之,斷不可已。校理兪最基,頃以親病,至有陳情徑發之疏,而淹滯多日,又忽隨人參疏,擧措怪駭,一世傳笑,亦宜施以重罰,俾勵廉愧焉。且臣於新錄事,竊有微見,擬一筵白,而情蹤如右,今不可得矣,玆敢附陳疏末。本館選錄,例於式年擧行,而辛亥以後,尙稽圈坐,此殆庸碌如臣,久妨賢路,而亦緣長僚,東壁不能一時備員,遷就至今,公議之慨惜,固已久矣。見今長僚新出,太史行公,博議會圈,宜及此時,若無朝家催督之擧,雖此等應行之事,亦無擔當完了之理,惟聖明,另加申飭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所陳趙鎭世、金箕錫、李錫杓末端事宜施,兪最基罷職。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三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左議政徐命均,行工曹判書尹淳,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豐原君趙顯命,工曹參判宋眞明,行大司成李瑜,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宋翼輝,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入侍。命均曰,日氣不調,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宮,無事乎?上曰,連好在矣。命均曰,明日私廟擧動,且無大段稟定事,而次對,無故頉稟未安,故入來矣。全羅右道監試,旣已罷場,大科初試開場,日子已迫,試官必急急下送,可以及期。卽爲口傳差出,使之今日內辭朝,何如?上曰,此是全羅右道試官狀啓也。卿等見之。中官以狀啓授承旨,承旨受之,大臣以下齊見後,上曰,試官、擧子,俱有所失,而試官事極率爾矣。都事,誰也?必寧曰,韓德良,曾經臺侍矣。命均曰,當初出題,雖出於無心,而率爾則甚矣。旣改之後,猶復作梗,終至罷場,擧子,非矣。自前罷場,則三試官皆罷職,昨年嶺南試官,亦罷職矣,今此試官,亦當罷職乎?上曰,率爾則大率爾矣。不知《胡傳春秋》,而擧子請改題後,始知之者,極無形矣。擧子能有知者,而問之矣,以此觀之,京試官擇差,宜矣。擧子之當初拒執不製,是矣,而末終作戲,非矣。廷濟曰,試官之以此出題,極爲怪異矣。淳曰,此狀啓措語,亦迂闊矣。上曰,都事卽爲差出,今日內下送,可也。必寧曰,時方開政,當爲差出,而前都事區處,然後可以出代矣。上曰,罷職,何如耶?顯命曰,雖是無心所致,而罷職之罰,太輕矣。上曰,此等事,卽境處分,可無辭說矣。承旨以傳曰書之,寅明曰,如此事,自上,初頭重處,則自下,層激之論漸生,儒生輩,又必有疏擧矣。上曰,吏判此言,是矣。顯命曰,處分後,加罪之論,聽施與否,在於上矣,慮此而輕勘,恐不可矣。上曰,主試參試,當有異同乎?一樣勘罪,無妨耶?淳曰,似無異同矣。眞明曰,臣曾經京試官,外方異於京矣,參試官似當有區別矣。顯命曰,臣意則不知其必宜區別也。瑜曰,出題一款,勿爲擧論於備忘中,只以不善處事,於試場論罪,似好矣。廷濟曰,旣有無心率爾等語,則不必如是矣。必寧,書三試官削職,備忘給益聖,出傳于外。命均曰,嬪宮爵號事,在外大臣及知禮儒臣處,收議入來後擧行事,下敎矣。收議今已入來,而臣頃者誤考《璿源譜略》矣。粹嬪前亦有屢朝已行之例,以是觀之,似非追後所加者矣。淳曰,德嬪前例,實錄曰初封德嬪,世子喪後,王大妃下敎曰,世子旣歿,似當出處別宮,而情理有所不忍,使之仍處東宮。至是卒,諡恭懷粹嬪,載於《璿譜》,而實錄無之矣。上曰,德嬪,至宣廟朝猶在矣。命均曰,壬辰三月喪出矣。上曰,內有德嬪洞矣。上以收議,授必寧曰,承旨讀之,使諸臣聽知。上曰,鄭贊成收議,以爲自仁廟朝不爲云者,出於何處耶?廷濟曰,贊成最習於國朝故事,此必有考據而言矣。上曰,贊成之議,何如?諸臣各陳所懷,可也。若依此議,則玉印亦不必造成矣。寅明曰,宮號,自內似有難稱之事矣。上曰,此言然矣。內間,無以宮稱號之事矣。命均曰,上意,以《璿源譜略》之書於下行,爲難矣。淳曰,此則內外俱錄,似無掣肘,卽今爲難者,內間稱號也。上曰,然矣。將來問安之節,必有大段掣肘者矣。淳曰,德嬪,必是宣廟入承後,所加之號,區以別之之意也。上曰,似然矣。廷濟曰,卽今事勢,與前有異,不可無區別,而以宮稱之,亦有窒礙處,加一字爵號,似無妨矣。尙絅曰,贊成之議,雖好,而亦有窒礙之節,加一字號,是國朝已行之例,行之,好矣。顯命曰,此是應行之事,而老成之論,皆以爲不可行,臣未知之,而臣之淺見,以爲加號區別,所不可已也。眞明曰,事勢不可不有區別,雖無例之事,可以義起,旣有例矣,行之何妨耶?瑜曰,臣意與趙顯命同矣。宮號,體段稍大,爵號宜矣。上曰,宮號,終似如何?啓運宮旣是手上,仁壽宮亦先朝後宮,故稱號無窒礙矣。孝婦粹嬪,此爲可據之例,依頃日下敎,擇日擧行,可也。命均曰,賓廳會議時,政府西壁,當爲進參,而卽今左右參贊俱在外,似當變通矣。廷濟曰,此事異於他事,事體重大。雖在外之人,豈憚暫時上來乎?左參贊李眞望,方在近畿,右參贊宋成明,纔往數日程畿鄕云,竝使之上來,似宜矣。命均曰,擇日後,不爲上來,則豈不窘束乎?上曰,此非以職事責之,來參後雖卽爲下去,朝家如此之事,何可不上來乎?會議時,左右參贊,必爲來參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使行事,旣已決定,行期當爲推擇,而若以閏四月望念後,則正當潦水之節,方物亦有霑汚之慮。潦水盡後發送,則又似太遲,何以爲之乎?上曰,來月內,則難以治發乎?命均曰,來月則日期甚急,若定於閏四月初生,則似於潦水前得達,而若然,則當給京盤纏乎?淳曰,戊申年使行,以扇子,非京中可辦,故只分定,而其外,則給京盤纏矣。廷濟曰,頃者使行定奪時,小臣適失音,未及畢陳所懷,而臣意,則終未知送使之爲好矣。尹淳,與臣爭此事,以爲臣難於治送之需,而爲此言,臣雖無狀,豈以使行治送之難,爲此言乎?別使,非迫不得已,則不可送。今此使行,豈非可已而不已者乎?先送齎咨官,少無所妨,待其回咨擬結,順付於冬至使行,豈不便好乎?大臣,亦知送使之爲重難,而不爲盡言,臣誠慨然。朝臣中意見,亦有如臣者矣。命均曰,臣以此事屢陳,而不見施,今復陳達,誠爲惶恐,而若其送使與不送使,利害則顯然矣。彼人,旣言皇旨如此,而爾國何不奉行,而送使云,彼旣如此,而自我必送,豈非不緊之甚乎?上曰,朴文秀,則分明以完結來言,而聞卿言,則猶有未審矣。命均曰,彼人以擬結與完結,知之無甚異同,而勿送別使,則丁寧言之矣。上曰,所謂丁寧之言,予則不信矣。淳曰,彼若以完結,知以擬結,則今此辭之,豈成說乎?上曰,當初奏文完結,欲除一使而圖完結奏文而來,今又辭之,彼若曰爾國,何以圖之,而又復辭爲云爾,則何以答之耶?尙絅曰,此則若曰使臣,雖圖完結以來,而自上不敢擅自完結,而辭之云爾,則可以成說矣。上曰,以此事,幾番欺彼耶?若謂彼人以此事,爲不關緊,則齎咨官亦不必送,直付之於冬至使行,亦可也。命均曰,今番冬至使先來所言,與灣尹狀啓,有相符者。前頭似有事端,邊事誠可慮,急遣齎咨官,兼爲偵探事情而來,亦爲無妨。昨日本司坐,諸議如此,故敢達矣。寅明曰,雖送齎咨官,亦豈易詳探以來,而或有偵知之道,爲先急送無妨矣。上曰,送咨,則免議一款,何以爲之?不爲謝恩,而只於咨文中提說耶?可以謝恩,而不爲謝恩,只辭完結者,有前例,則予當爲之矣。齎咨官雖急送,豈如門外事,卽探以來耶?若可以探知,則不必待齎咨官,冬至使,當知之而來矣。寅明曰,冬至使,則恐未及探知而來矣。上曰,予於送使送咨二者,初無固必之意,而只以人事上言之,故如是矣。淳曰,齎咨異於齎奏,臣亦非以爲不可矣。上曰,朝令數改,最可悶,申昉之言是矣。初則卽日差出使臣,又變而爲齎奏齎咨,尙今不決,雖交隣之道,當懋誠實,旣曰事大,而況可如是不誠乎?命均曰,此則異於政令矣。上曰,行期何必悤忙?前亦有日子屢次改定之事,姑觀事勢而處之。若延拖至七月,則我國事,自然兼於冬至使矣。寅明曰,旣定送使之後,不可如是遲延矣。廷濟曰,若送使,而拖至七月,則冬至使前,必不得往返,又當有別使,無論送使送咨,速爲發送爲宜矣。命均曰,以閏四月初擇日,何如?上曰,量宜爲之,可也。{{*|以首尾抄出擧條}}命均曰,嶺南災結事,頃日李宗城,以爲與湖西不可異同,臣則未詳曲折,故以還實之意陳達,而出考嶺伯狀啓,則與湖西事有異矣。蓋嶺南,自經辛壬以後,沿海各邑,十室九空,初不落種者多,敬差官從實執災,磨勘上送,而不入於收租案中。道臣亦知其形勢不得已,相議爲之云,今若盡爲還實,則萬餘結,將未免白地徵稅矣。湖西,則初請海溢災,而廟堂不許,則末乃去其災名,只以尤甚面身布蠲減爲請,而終不許與,此有異矣。眞明曰,初不落種,常年亦給災矣。畓陳,非如再耕之,田陳,今不許災,則稅從何出?嶺南之擅給,雖非矣,此與分數災之加給,災摠之減報,有異。以擅給之故,若爲還實,則必至於侵隣徵族,恐不可還實矣。命均曰,擅給災名,大關後弊,嶺南左道敬差官,右道都事拿處,監司罷職,還實一款,還寢,何如?上曰,初以爲與湖西事無異云,故如是處分矣,若然則依所達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李譔事,頃已處分矣。渠請定日下去,朝家旣令完築,則不可無所給矣。眞明曰,渠則不請所需,而此乃有激之言,今無物力,則不可爲矣。上曰,其言迂闊矣。命均曰,令監司量宜助給物力,爲宜矣。顯命曰,聞渠之言,朝家劃給之軍丁,初不使役云矣。眞明曰,築役,非倉卒幹當之事,而以擅離之罪,當受棍下去矣。考見備局安興改爲守城將節目,則監司專管,春秋習操時,亦受兵使之節制,軍餉及軍兵,皆自監營次知,只以有戰舡之故,羈縻於水使,而水操時,亦送代將,異於他水軍邊將矣。旣已受由於監營,而以不待水使之許題,謂以擅離而罪之,則渠之稱冤,亦宜矣。顯命曰,見節目,則元非水使之所句管矣。上曰,受任三年,終未告功,其罪宜決棍矣。眞明曰,以此受罪,渠亦甘心,而自辦物力,三年勤勞,終以擅離,受棍下去,則更無以號令蕫役,宜有分揀之道矣。上曰,事勢然矣。勿爲決棍,依當初判付,付過下送,可也。{{*|出擧條}}淳曰,小臣以長陵引石補缺事,明當下直,而方帶藥房提調,明日私廟擧動,亦不可不進參。還宮若早,則可以趁期日,罔夜下去矣。上曰,動駕時,雖無藥房提調,石物補缺,事體重大,明日趁早下直出去,可也。淳曰,長陵水道方位看審事,有地師率去之命矣。觀象監地師,則率去無益,當初定陵時,往來地師林煥、禹炯等,當爲率往,而無職名之人,爲此付軍職下直往來,亦涉大段。往來時只令給馬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日昨以具世智,守令承傳之不卽擧行,有申飭之敎,而世智履歷,不足於守令。政格如是,故不得擬望矣。上曰,別軍職久勤,例爲僉使守令矣。寅明曰,久勤則雖如是,而世智履歷,只是單付訓鍊主簿矣。尙絅曰,世智旣是宣傳官出六之人,似不必以履歷不足爲拘矣。上曰,不必以具世智言之,若以此爲拘,則前頭他別軍職久勤,亦得掣肘矣。後日政擧行,可也。命均曰,新除授平安兵使金聖應,方在黃海水營任所,使之除朝辭赴任,何如?上曰,金聖應有治績耶?命均曰,聖應之赴水營,亦屬耳。治績姑未聞知,其爲人不草草矣。上曰,予亦欲下敎,而當初勸出有意,故欲知其治績而問之,此非止於平兵之人矣。除朝辭赴任,可也。{{*|榻前下敎書出}}諸臣以次退出。
==3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又啓曰,宣傳官來言,雨勢如此,蛟龍雨具,取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司僕內乘來言,雨勢如此,輦轝雨備,取稟。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今日擧動,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承旨金尙奎陳疏承批,而不卽出肅。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修撰金尙翼、金相奭,副修撰沈星鎭,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雨勢如此,百官軍兵,竝雨具事,分付。
○藥房副提調李春躋啓曰,小臣有稟達事,請對。傳曰,從徐陳達。
○大駕詣私廟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展拜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小臣以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妣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今此擧動時,私廟、孝章廟,洞口地形狹窄,不緊侍衛,依前勿入於作門內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單子則啓下,而時刻已過,隨時入之。
○魚有龍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假承旨洪禹錫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小臣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偕來事,下直。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求對承旨從重推考擧條,還入勿推。
○大駕,詣孝章廟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諸司預備。
○大駕還宮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乙卯三月十一日辰時,私廟擧動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尙奎,左副承知魚有龍,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宋翼輝、柳綽,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陪從。上御玉轎,出仁和門。藥房副提調李春躋進曰,出宮正時臨迫,而雨勢漸益大注,忝在保護之地,不任區區之慮,敢爲求對,只欲小退時刻。今已動駕,雖無時刻之可論,而日氣之陰濕如此,所御衣襨厚薄,何如?上曰,請對之意,予已知之矣。卿等則擇陰晴而覲親乎?推考房進來。嚴鼓已下,乘輿將發,其所求對,固已非矣。職在近密,欲遏孝思,其可謂孝悌之道乎?求對承宣,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大駕詣私廟後,政院問安罷後,洪尙賓以大王大妣殿問安,下直進去,卽爲復命。大駕詣孝章廟後,政院問安。還宮時,雨勢已歇,上,命去輦輿雨備,百官亦去雨具。大駕還宮,住仁政殿。傳于魚有龍曰,方下標信,軍兵趁未幾,卽爲罷陣事,分付。大駕入仁和門後,政院,問安後,退出。
==3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病}}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以御牒書寫官,校正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金尙奎,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引嫌退待,已過一旬,而尙未處置,事體極爲未安,而日昨司諫李著,隨駕詣闕之後,謂有情勢,來呈辭疏,還爲出給,則不爲處置,仍卽出去。今日又爲呈疏,卽爲牌招,使之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而副提學尹惠敎,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濟州牧使金{{?|⿰亻政}}留待。
○傳于宋秀衡曰,濟州牧使金{{?|⿰亻政}}引見。
○洪尙賓啓曰,京中上言中,淸學前銜李命胤,則以孝廟答綾城府院君手札一度,前惠民署直長金重器,則以當宁潛邸時,着押行下一張,令本院稟旨捧入事也。取考己巳閏三月本院啓辭,則御諱宸翰,留在閭家,有所未安者,雖卽捧入,切勿論賞事,承傳矣。近來雖有御筆來呈者,勿爲捧入之命,而御諱宸翰之留在閭家,誠有所未安,不敢不捧入,而論賞一款,今亦依前安徐。御押行下之留置閭家,亦似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之。
○宋秀衡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在外,左承旨洪尙賓進。
○吏批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南貶罷守令及其餘守令多窠,今當差出,而旣是多窠,且是都目政應遷之窠,未準朔禁軍將、監察、禁府都事、刑曹、掌隷院郞官及守令、營將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南陽府使朴璜戶奴呈狀內,矣上典,重得寒疾,下直之役,不能一一矣,自備局囚禁下吏,其在廉隅,決不可赴任,入啓處置云。旣自備局,囚禁陪吏,其在情勢,有難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掌樂院僉正南泰齊呈狀內,素患痰核之病復發,病勢苦劇,實有生死之慮,虛帶職名,冞增惶隕,入啓處置云。實病如此,則有難强令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台重爲正言,李宗白爲校理,李重華爲司僕寺主簿,柳集爲監察,鄭彦燮爲慶州府尹,崔昌億爲茂州府使,成胤爀爲吉州牧使,李昌來爲富寧府使,黃應洙爲礪山府使,閔鎭箕爲河東府使,權相一爲蔚山府使,金鑄爲古阜郡守,李載文爲軍威縣監,具世智爲求禮縣監,趙鎭泰爲玄風縣監,李重彦爲靈山縣監,權定性爲庇仁縣監,金翰運爲康津縣監,朴聖能爲慈仁縣監,韓緖爲靈巖郡守,朴師順爲博川推考敬差官,崔{{!|𪹯|⿰火集}}爲茂長縣監,鄭亨益爲判尹,尹陽來爲司宰監提調。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金聲發差祭,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副護軍崔鼎來,副司正柳綽,以上單付。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今日又爲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而新除授校理李宗白,時在黃海道延安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水口門四更一點留門,事過後還閉事,分付兵曹。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連章陳懇,惟期於職名之必解,則冒受常廩,終有乖於事義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知臣金聲發,長陵寒食祭獻官,纔已受香出去,參議臣李匡輔,明陵寒食祭獻官,明將受香,而臣尙絅連有公故,參判臣李眞淳連呈辭單,無意行公。參判臣李眞淳,待明朝牌招,以爲替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監司狀啓,刑曹粘目,三水前府使韓師正,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韓師正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老江僉使全琬,軍餉居末,拿問事,傳旨啓下矣。全琬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正言李錫杓,時在江原道寧越府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右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臣自遭先誣,至痛弸中,闔門崩迫,寧欲溘滅,而聖批昭晰,如日照臨,諭之以洞知本末,敎之以有何誣衊,父子兄弟,相對感泣。從今以往,可以藉手歸見於先祖,則生死殞結,何以爲報?臣之冒沒肅命,亦出於百拜叩謝之忱,而第今私義,有不可仍據邇列者。噫,百餘年旣骨之臣祖,何關於世路榮辱,而只緣如臣不肖輩,冥{{?|⿰土適}貪進,遭罹罔極,辱及泉塗。靜夜追思,心骨猶痛,則雖蒙聖鑑孔昭,至冤獲伸,而一邊貽辱於祖先,一邊甘進於榮路者,揆以私誠,有怵惕不自安,則區區自處之義,惟有斂分退靖,而且臣卽今情理,尤有萬萬悶切者。臣父自有所遭,痛泣度日。頃於躬進拜章之際,經宵露處,昨日祗迎罷歸之後,達夜寒戰,頭疼肌熱,神氣昏眩,重以嘔噦暴發,粥飮殆廢,此必累日觸冒感傷失攝之致,而情私至切,方此左右扶護,則離側供職,尤無暇論。玆於召牌之下,隨詣陳懇,伏乞聖慈,俯賜矜諒,特許鐫遞,俾靖私義,仍得以專意救護,不勝榮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我聖上,明無不照,仁無不被,今臣當退之義,庶可垂察,抑臣迫隘之情,亦可見憐,而天聽逾邈,兪音尙靳,臣誠跼高蹐厚,無以自措。不料日昨恩批,辭旨愈益隆摯,推原臣本來心志,以明其斷無他意,而特示平昔眷注之由,曲開今日進身之路,慰諭責勉,反復丁寧,臣是何人,得蒙知奬於君父之前,一至此哉?臣拜稽奉讀,涕血盈襟,感戴殊私,不覺方寸之自激,而第惟醜詆之章,前後迭出,輾轉層加,極其巧憯。若使臺言而是也,論臣辜犯,固不當止於罷削,縱或臺言之非也,揆以廉隅,決不可晏然仍冒。惟此二者,臣之宜去,不啻較然,安可以彼不知我心,過加自怒,而徒恃寵命,揚揚爲復進之計乎?若乃聖批中今無可嫌之敎,無或以言者之罷遞,可爲臣勉出之端,而臣非敢有一毫私心,欲與人較量勝負,比挈進退,惟是恥之於人,所繫大矣。人而無恥,則其不至患失者,幾希,此臣所以爲是之懼,不避瀆擾,累煩祈扣者也。夫豈臣恝視國事,故爲斂退之意哉?惟臣所遭,與諸臣本自不同,則諸臣之帖然,何與於臣,而今乃責之以身自過嫌,竊恐聖明,於此祗爲敦迫臣身,而不復審察其輕重也。仍念臣罪名,固在罔赦之科,而倘蒙不加深誅,只解此議政之資,則藥院之任,固當因仍兼帶,奔走問候之列,粗效臣子之分。臣於筵席,曾有所仰陳,則區區血懇,有可以恕燭者矣,在仁天曲遂萬物之道,誠不宜一向束縛,以至狂其性,而促其命也。臣之此言,實出肝膈,如有矯飾,則天必厭之矣。以此情地,不得請,則不敢止,昨者聖駕詣私廟之時,竟未進參於陪班,惶懍之極,益無所容。伏乞天地父母,俯賜憐察,勿復堅持,亟命遞臣之職,勘臣之罪,以警具僚,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惶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勉諭雖竭,卿讓冞篤,何情志之不孚若此,而何困我之此極哉?今卿所辭,不過曰期解相職,而予則尤以爲過矣。何則?大臣,國之股肱,其共休戚者,設有難强之情勢,其所去就,決不自輕。況卿所遭,業已洞燭,開釋無餘,而卿心予已知矣,予意卿幾諒矣。君臣之間,可謂洞然,而時象之滯,亦已釋然,往者傾軋,若風過焉,於予於卿,了無芥滯。以卿體國之誠,忠厚之心,不待勤懇,而自可幡然,而三度不允,三次敦諭,其間手書而喩意,批旨中開釋,謂予慇懃之意,示予如渴之望,而或疏或單,猶且邁邁,一上再上,造朝漠然。卿之若是困我,誠非恒日所望者,又有一諭,卿初所爲,乃由未詳,旣聞洞諭,朝象帖然,則卽日偕入,謝前日之不知也,則李載厚之斥,自歸傾軋。卿之爲國之心,可垂後史,故不諒此,而徒循末世過中之廉隅乎?雖日上十章,決難許副。卿方帶藥院,萬般補劑,莫若心淸,每上辭疏,顧此國事,欲諭無語,若添疾{{!|𧏮|⿰虫恙}},卿何忍此,卿何忍此?今者此諭,實乎由中,本非慰勉。卿須少諒此意,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魚有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前後辭疏,已至七上矣,庶幾天地之仁,少加恕察,而特賜矜許之矣。卽奉聖批,十行辭語,反復開釋,而責勉之旨,愈益切峻,至以若添疾{{!|𧏮|⿰虫恙}}爲敎,臣奉讀以來,惶懼隕越,直欲溘然,而有不可得也。臣雖愚迷,亦有省覺,聖意之勤摯,臣豈不仰認,而惟是力請解免,不自知止者,非係於本事之洞然與否,但以職忝大僚,遭此醜詆,其在事理廉義,決不可仍冒。反復參量,終難抗顔,惟以一被罪譴爲期,席藁震悚,不知所達,謹當更以長單,申暴祈免之危忱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不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天佑宗祊,聖嗣誕降,凡在含生,莫不歡躍,如臣微末,曾備法從之數,亦與舞蹈之列,慶抃之忱,曷可形容?日昨諫省除命,遽下於父病沈篤之中,坐違嚴召,恭竢威罰,而聖度天大,例勘亦靳,繼値動駕之日,不敢偃伏,抑情乍出,只爲半日陪從之計矣。昨夕歸視父病,則所患諸症,一倍添劇,寒bb熱b交作,痰涎塡塞,精神眩瞀,言語艱澁,澟澟有難保之形,臣心魂飛越,達宵焦遑。此際以處置事,天牌又臨,而目今情理,萬無離捨供職之望,玆敢隨bb詣b闕下,略暴哀懇。伏乞聖慈,俯垂矜憐,亟許鐫遞臣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幸甚。臣於昨日隨駕詣闕之後,卽爲陳章請急,則喉司,以疏末有一二私義之尾附者,混謂之辭職疏,而終始退却矣。伏見今日請牌啓辭,則初不擧親病二字,有若臣强稱情勢,無端出去者然,此莫非臣誠意淺薄,不見諒於同朝之致,尙誰咎哉?此尤臣不敢冒進者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松禾縣監李元坤等疏曰,伏以師生之義,大矣。宋臣周敦頤有言曰,先覺,覺後覺,暗者,求於明,而師道立矣,師道立,則善人多。此言師道之重,而黨塾之師,敎人成材,以賓王家者,固此道也。國朝故典,雖非童蒙敎官,家塾敎誨,而若其門徒多登科第,則特加恩秩而褒賞之,此實祖宗朝已行之例也。以近事言,故大司諫李鳳年,故同知安絿,是也。臣等竊念前衛率臣李世瑍,乃臣等之師也。嘗出入於先正臣文純公朴世采之門,淵源端的,學識精深,窮居講授,樂育不倦,而曾以師傅,獲侍於殿下潛邸之日,仍以宮僚,多年昵陪於書筵進講之列,其經術之博洽,踐履之篤實,殿下之所嘗深知也。是以殿下登極之後,亦有仍置宮僚,勿移他職之敎,其蒙被眷知,始終不替者,爲如何哉?如臣等蒙昧魯鈍,雖未能承受其緖論之萬一,賴其勸課之力,得忝大小科第者,殆近三十人矣。揆諸法典,宜蒙褒賞,而臣等之至今不敢陳請者,以其或違臣師平日謙挹之素志,而亦以門徒之散在京外,未能齊籲也。今則臣師,年已七十有二,蟄伏窮鄕,與世相絶,疾病饑困,朝不慮夕,若夫今不言,恐有靡及之悔,而難逃不敏之罪矣。玆不得不相率仰瀆於宸嚴之下,而臣等聯名之外,監司臣兪拓基,前承旨臣李重協,前府使臣李重述,縣監臣具宅奎,前判官臣具聖弼,進士韓國觀,或以外任,或以親屬,或以草土,不得竝列於名帖。至於家庭敎訓子姪若孫之大小決科者四人,且被其誘掖登科通籍,而不幸短命者,如故直長臣具景勳,故參奉臣洪禹肇,故參奉臣兪默基,故直長臣李昌普,故進士臣愼錫三,故生員臣李義普等六人,其成就人才,若是夥然,則此固一世之所共歎美,而臣等亦安可終無一言,以負敎育之恩?伏乞聖明,俯察前例,特命加資,則不但臣等粗伸報德之誠,抑亦有裨於聖世育才之道矣,豈勝幸甚?臣等無任祈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考例稟處。疏錄,前縣監李挺天,縣監李元坤,都事李錫禧,參奉李垸,進士金遇重,進士李慶甲,判官李埉,縣監李挺楫,奉事李仁普,生員韓珪,生員李德普等。
○乙卯三月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濟州牧使留待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宋秀衡,濟州牧使金{{?|⿰亻政}},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入侍。上曰,耽羅,乃王化不邇之所,而先朝各別顧恤之地也。近來連凶,其民多瘠,下去後,各別善爲,可也。{{?|⿰亻政}}曰,絶海中有此孤島,此乃邊上重地也。臣以不才,受此重任,恐不能奉承,惟是惶懼耳。上曰,雖未赴任,有所懷乎?{{?|⿰亻政}}曰,赴任前,故其處利病,不能詳知,到任後,如有大段變通事,則當狀聞,或有小小之事,則當與道臣相議爲之矣。上曰,宣諭。秀衡卽爲宣諭,又讀別諭畢。達曰,使爲七事乎?上曰,曾經侍從,故不問矣。濟牧,自外方何年上來乎?{{?|⿰亻政}}曰,戊申年江界府使遞來矣。上曰,未下直守令,幾何耶?秀衡曰,臣未的知其數,而未辭朝者,頗多矣。上曰,近來紀綱解弛,累煩申飭,而日日下直者不多,極爲駭然。自政院,分付吏曹,催促下送,可也。{{*|出榻前下敎}}上覽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命秀衡書批答。秀衡書畢,達曰,當遣史官傳諭乎?上曰,使偕來承旨傳諭,可也。上賜弓矢,{{?|⿰亻政}},跪受而出。諸臣以次退出。
==3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日暈。夜一更二更,月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停朝市後,爲之。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今日又爲違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兪健基,修撰金尙翼,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玉署不備,久停講筵,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而玉署之臣,鎭日撕捱,無意應命,徒傷事體,豈有此等分義道理?兪健基之違牌,已無義意,金尙翼之前後除拜,輒事撕捱,此何分義?沈星鎭之旣出旋入,撕捱爲事,尤極寒心。竝只推,更爲牌招。
○宋秀衡啓曰,兵曹參知金聲發,長陵寒食祭獻官,昨已受香出去,參議李匡輔,以明陵祭獻官,今方受香,而參判李眞淳,牌招不進,宿衛重地,無替直之員。判書趙尙絅,參判李眞淳,竝卽牌招,以爲推移替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莫重公事,忘置未下,極爲非矣。當該內官,推考。
○宋秀衡啓曰,卽者訓鍊都監兵房軍官來言,大將張鵬翼,今日卒逝,所受命召來納。今當修正,密匣冊以入,而將兵之任,不可一刻無摠察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都提調摠察事,分付郞廳。
○備忘記,國之將帥,爲國干城,而咸恩之逝,幾何,而聞訓將之逝報,啓請密匣,心甚愕然。噫,咸恩、訓將,予之所恃若何,而今已俱逝,干城幾無,其況訓將?昔年特命入侍帳前,予意非偶,而今作古事,尤切悼焉。喪葬等需,令該曹,卽爲各別題給,以表此意。
○宋秀衡啓曰,卽者左邊捕盜從事官來言,大將張鵬翼,今日卒逝,所受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來納。今當修正密匣冊以入,而自前如此之時,有他邊大將兼察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右大將兼察。
○兵曹,口傳政事,以鄭纘述爲左邊捕盜大將。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今方在外云。旣有令右大將兼察之命,右邊捕盜大將鄭壽松,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備局,薦望訓鍊大將,魚有龜、趙顯命、申光夏。首望落點。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訓鍊大將魚有龜,卽爲牌招,命召傳授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將任重,御將薦,今日爲之事,分付。
○備局,薦望御營大將,趙顯命、朴文秀、申光夏。首望落點。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御營大將趙顯命,卽爲牌招,命召傳授,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各陵寢諸營繕,紫門監各衙門,別設都監,與陵幸時,材瓦、柴草、土沙及內沈藏等,凡係公用輸運之役,例以沿江坊民,擔當擧行,而役繁戶少,民不支堪。上下諸人,講究便宜,募得有根着者數十人,使之作契,替當坊民之馬役,而坊民,則每戶一年,各出三兩錢,以補立馬之資,事呈備局,入啓定奪。始自丁亥,設立馬契,而設立之初,應役民戶,幾至二三千戶,故分兩等,春秋收斂,需用於馬役矣。纔過數年,應役坊民等,又欲免三兩錢之出斂,互相投入於各軍門諸衙門免役之名色,故應役之民,日漸減縮,當初數三千戶,不過爲二三百戶,契人等,利少役煩,不勝支當,願以革罷,還歸坊民之意,上言擊鼓,非止一再。故曾在庚寅年,本府堂上,以革罷馬契之意,陳白于上。有馬契若罷,則江民必有弊端,出外講究保存之道,從便處之,可也之敎,故不得革罷,而亦無變通之道。契人等難堪之狀,轉而益甚,逮至庚戌,盡爲渙散,故自本府,招致運負契人,使之替授應役矣。曾未數年,又不支撑,而罷散,故上年僅募數十人,替當馬役,而行之兩年,蕩柝如前,此無他,馬役之繁重,比前尤甚,而戶曹之給價漸減,應役之民戶,日縮故也。馬契若不保存,則沿江之民,必受其弊,保存之道,惟在乎多得應役之民,而近來人心巧詐,百計避役。雖以大洞言之,甕里民戶,殆至千戶,而應役者,不過二三人,他皆稱是,洞洞皆然,搜得坊民,其勢末由,而卽今沿江出錢之民,盡是至貧之類也。三兩錢出斂,誠甚不貲,每當捧錢之時,鞭扑狼藉,其中殘戶,賣鼎賣衣,而猶未滿於三兩之錢,故棄家逃散者,前後相續,而富饒之民,皆入於免役,貧殘之民,獨受偏苦,此實馬契之不能支保,而朝家之深加軫念也。今有契人與坊民,俱便之策,沿江居民中,盲人獨女年七十及士夫無率丁者外,毋論士夫家各軍門軍兵,諸上司下人掖庭署所屬,一從家座,每戶一年兩等,各出五錢錢,以爲添補於馬役,則在坊民,無賣鼎賣衣之弊,在馬契,有一分補益之資。而所出五錢之錢,比前減三分之二,則不爲高重之役,而亦不可無差等之道,大中戶,則春秋各五錢,小殘戶,則各三錢,定式出斂,似爲便當矣。年前自廟堂特察民弊,以此事,至於啓稟變通,而行未數年,各軍門諸衙門迭相草記,以至廢閣,誠爲寒心。今若不從家座出役,則馬契與坊民,俱無保存之路,故頃以此意,枚報備局,則回題內,卽今坊民,漸至耗縮,凡干應役,一皆侵徵於坊民,則若干所餘之坊民,決無保存之勢,大小國役,將不得責應,公私極爲可慮。今此貰馬契,先受其弊,將至渙散,京兆之如是變通,事理得宜,不可不一番稟請而行之,自本府論理草記,宜當云矣。蓋朝家之以馬契保存事,欲爲變通者,久矣,而皆未得其便。契人及坊民俱便之策,毋過於此,而今雖草記蒙允,前頭諸司,不無草記請頉之弊,若然,初不爲不行之爲愈也。朝家旣欲永行此事,則必也嚴立科條,然後法令可行。如是定奪之後,各軍門諸衙門,切勿以其所屬之訐訴,紛紜請減,而訐訴圖免之類及拒逆不出之人,勿論士夫常漢,自本府一一摘發,移刑曹重治,斷不饒貸,則庶幾乎止息謀免之弊。今春爲始,依此擧行之意,分付各該司,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衰病不堪之實,蹤地難安之狀,已悉於前疏,而誠淺語拙,未蒙矜察,恩批之下,悚蹙無地。繼以館直之久空,召牌鎭日,臣雖愚昧,亦有知覺,坐犯逋慢,虧分蔑義,豈所樂爲,而顧今情勢,實有不敢冒進一步者。蓋本館舊規,若有諸僚之可以推移入直者,則長官固無替直之道。臣今所叨,名爲長官,而一館諸僚,多至五六,則臣之不可越次,而就直決矣。且因校理臣任珽疏陳,有擧行新錄之命,而臣於前後,再當圈錄,取舍瀛選,何等重事,而每每冒當,斷無是理。況旁觀譏議,至今未已,則雖欲放倒廉隅,唐突承膺,其於貽辱瀛選何哉?似此情勢,實無轉動之路,每承嚴召,一味跧伏。日昨動駕之時,亦不敢廁跡於陪班,罪釁日積,萬殞難贖。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特命遞臣職名,仍治臣逋命之罪,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他官撕捱,無人在直,長官就職,已有前例。玉署之門,其鎖已久,卿之若是撕捱,事體宜乎?其他爲嫌,亦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尹洪鉉輔疏曰,伏以臣之老母,以望九之年,重患頰項間毒腫,浹旬苦劇,毒氣滋蔓,今則欲濃未濃,痛勢轉甚,全廢啖啜,氣息綿綴,左右扶將,煎灼度日,實無離捨病側之勢。故頃以丘墓往省,呈單受暇,趁泠節欲爲下去矣,今不得爲登途之計,則母病之沈重,於此可見矣。臣之所帶,是詞訟劇地,累日廢衙,已極不安,而卽今母病,固非時日可瘳之症,臣之供職,又無其期,則豈可一向虛帶,以貽瘝曠之患哉?玆不得不冒陳血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諒臣煎迫之情,遞臣見帶之任,俾得專意救護,且使職事,毋至久曠,公私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bb救b護焉。
==3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式暇}}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酉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李春躋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七度呈辭到院,而停朝市,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領敦寧府事魚有龜上疏到院,而停朝市,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以御牒書寫官,校正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御營大將趙顯命,前任摠戎使密符,旣已還納,密匣冊修正以入,而將兵之任,不可一時無摠察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姑令兼察。
○又啓曰,摠戎使,以御營大將姑令兼察事,命下矣。御營大將趙顯命,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下番兼春秋李錫祿,親病猝重,有難强令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監察十三員內,三員未署經,二員禁推,今此增廣文武科,四所監試官及搜挾官,量箭官,宣武祠祭監,本府入直,無以推移。未署經監察,署前行公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兪健基,修撰金尙翼,副修撰沈星鎭,副校理任珽,修撰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禁推傳旨捧入。
○備邊司薦望摠戎使,申光夏、金潝、金聖應,末望落點。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李春躋,以奉常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三月令濟州封進,靑橘薦新,來到本寺,臣進詣看品,則宗廟薦新,二百三十四箇,而腐傷甚多,擇其體全可合薦新者,則僅滿一百五十六箇。在前如此之時,亦有減數薦新之規,今亦他無變通之道,依前例,各以十三箇推移薦新,而越海上來之際,阻風留滯,以致腐傷,勢雖固然,莫重薦新,如是苟簡,事體誠甚未安。當該封進官濟州判官韓選基,推考,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增廣文武科初試時,本府都事十員內,五員赴擧,一員未差,一員本府入直,一員當直入直,回公都事,文武科四所禁亂都事四員,無以備數。假都事三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七度呈辭。答曰,頃者批旨,罄悉心曲,而卿意猶邈,又上辭單,何不諒之若此哉,何困我之若此哉?今無他諭,須少諒此意,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企望。
○傳于李春躋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魚有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情地,如有一分冒出之勢,則何敢以短疏長單,瀆擾之至此乎?惟此危迫之悃,庶蒙天日之諒察,而批旨之下,一味靳許,臣誠悚悶抑塞,不知所出。至於困我之敎,每一承聞,惶汗浹背,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區區血懇,惟願速被罪譴,泥首私次,只增隕越,從當更入文字,以請嚴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領敦寧魚有龜疏曰,伏以臣以質則柔懦,以才則疎鈍,以年則衰頹矣,有何毫分髣髴於將兵之任,而特以忝在戚臣之故,從前偶一冒當,聖上,亦不量其才分如何,視若應行常例,復委以御營之任者,今已六載矣。苟冒匪據,罪釁層生,而聖慈不忍斥退,輒加寬貰,臣亦眷戀恩私,執守不固,未能牢辭力讓,尙無遲回矣。千萬意慮之外,又加以千萬不敢當之重寄,臣誠惝怳驚愕,罔知所以自措也。夫訓局之任,爲一國之元戎,掌三軍之司命,其委畀之隆,事務之煩,比御營不啻百倍矣,以臣疎迂之才,癃衰之狀,其何以不失統御之方,效其分才之勞哉?噫,宿將遽逝,聖心驚衋,當此之時,固宜審擇武臣中材略備具者,托以干城,勉以新功,而乃反以如臣萬萬不似者,苟然充差,有若一時假察者然,臣身之狼狽顚仆,促其死亡,固不足恤,而其所以累聖簡而傷國體,誠大矣。事體至嚴,雖不得不冒夜隨牌,祗受命召,而其抵死必辭之志,結在心腑,玆敢瀝血號籲,冒陳危懇。伏乞聖明,特加哀憐,俯賜矜察,亟遞臣新授將任,俾得以優游散地,卒被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勳戚將任,乃是古例,廟堂薦望,予之所授,意俱在焉。卿何過讓?安心勿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玉堂處置,箚曰,竝引嫌而退,其所論列,雖有過當言事,臺官不可輕遞,自劃言地,旣無意義,嫌難處置,在法當然。請持平金尙魯,大司憲朴文秀,竝命出仕。答曰,依啓。{{*|避嫌措語見上}}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以無似,猥授宗簿提調之任,臣承命震惕,夙宵靡懈,猶恐瘝厥所掌,以負殿下之明,若有一毫裨補於聖化之萬一者,臣何敢以人微言淺,有所自外,而不一塵於紸纊之聽哉?臣自待罪本任以來,宗室支裔之侵於軍保者,日夕雜集,或稱某大君某王子幾代孫,而入於某軍某役,飮泣呑聲,求死丐免,臣聞言心惕,見貌情惻,不啻若疾痛之在身也。彼疎遠微賤之類,只存同姓之名而已,平生,又無聲息可接者,而臣心之若是惻怛者,臣亦不自知其何故也。無乃同根之生,本同一氣,故其相感之理,自有不期然而然者歟?朝家令甲,旣定代限,故九代以上之見侵者,臣皆已發關郡邑,一倂頉給,至於十代以下,臣雖中心憐惻,然不得不依事目退却,而哀憫一念,貼着方寸,如魚中鉤,終始不解,故玆敢萬死一陳焉。臣暗於古事,未知代限之議,始於何朝,然竊恐實非金石舊章,亦非列聖本意也,何以言之?昔在仁祖大王,丙寅年受敎,有曰,四王子孫,世世勿侵軍役矣,仍亂離中廢,或編軍役,果爲矜惻,自今以後,各別申明擧行。夫四王後裔,在仁廟時,量其年代,必過十世,而仍亂中廢之典,特令申修,使之世世勿侵,則豈非大聖人廣親親之意,出尋常萬萬,而亦豈非勿限代之一大證案耶?其後,肅宗大王丙寅年,桓祖大王姓孫勿侵軍保事,仍上言,亦爲依回啓施行,則我聖考,繼述先志,益修惇恤之誼者,亦可見矣。及至己巳年,筵臣所達,備局回啓,咸以爲,先王之澤,百世不斬,毋論遠裔,載名《璿譜》者,一朝汰定,不但心有不忍,且壞三百年祖宗舊章。且曰,公族之限其代數,非臣子所敢發口,不可不復其舊制,因令大王子孫,不限勿侵軍役事,允下,而其後筵中下敎,累言勿限之論,不無意見,以此推之,則限代之法,本非祖宗舊典,亦非列聖本意者,益的然無疑矣。至丙子年,兵曹回啓,始以爲九代以上,入於《璿源錄》,十代以下,謂之十代錄,別作一冊,名目旣異,而輕重有別,乃請十代以下,充於軍保之意,更爲稟啓,臣不敢知聖人收族敦親之義,果在於冊子名目之輕重乎?抑在於仰體祖宗,一視均受之大義乎?臣於此,別有感於故相臣李敬輿之言,敬輿,當孝廟悶旱之日,進消災迓和之策,其一則論宗姓賤役之非宜也。其大意以爲,祖宗遺裔,雖有疎戚貴賤,而同出一源,列聖庇後之意,在今惇厚之情,必不與路人相同,其言,豈不合乎天心,體乎祖宗,深得大臣引君當道之義,而末復言降同皂隷,未聞於國存之日,其所謂未聞於國存一句語,尤益痛切,實有無限不盡之餘意矣。臣仍此,忽憶駕洛故事,其懷古之詩云,首露王孫作郡民。夫首露之亡,今過千年,而昔賢,猶以王孫之作編民,爲之悲傷,況堂堂宗國,赫赫臨御,而聖祖子孫,遽作軍保,生者流離死亡,禍及姻親,死者魂泣魄咽,叫冤於九泉之下者,是豈仁人之所可忍者哉?推此觀之,則故相臣所謂未聞於國存之日者,其言豈不痛切,而其義理豈不明白乎?且臣伏見前後諸臣,主限代之論者,亦未有敢言先王遺澤,宜斬於十世之後者矣,亦未有斷然以十世以下,充於軍保,謂之十分合理者也。不過曰國典,無明白可據,而代數旣遠,則不無冒濫之弊而已也,然所謂國典無明白可據云者,臣竊恐當時考察未詳而然也,何者?夫公族限代之法,徵諸前史,曾未所聞,而在《詩》之周雅云,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其意蓋言文王聖德,雖其支裔,竝與宗國,共受百世之福也。我祖宗德澤,實與文王同軌,而創制立法,悉倣成周之美制,則在祖宗之時,安能逆料其百世之後,有限代之議,而別立科條乎?況丙寅受敎,旣曰世世勿侵,又曰仍亂中廢,又曰今後申修,則祖宗舊典中,勿限代之意,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矣。如是而猶且曰,無明白可據云爾,則其將大書特書,不一書而後,始可謂之明白乎?至於冒濫之慮,殆類於因噎而廢食矣。夫旣有久遠帳籍,又有世系單子,則査其眞僞,特州縣官一兩日之責,而本寺所藏譜牒,昭若日星,班班可考,而今又適當式年,帳籍與譜牒,一皆修正,仍此一大機會,嚴飭中外,各別校査,則萬無一毫見欺之理矣。其中,如有帳籍不明,系派不續者,一竝査汰,則有何一分冒濫,有何一分稱冤者乎?今不思此道,泛稱多濫,而勒定限代,一刀斷割,則豈非於理少恩,於法太薄,而大傷國家之盛德大義乎?而況新羅之敬順王,高麗之太祖王後裔,竝令勿充軍保,夫異代王者之子孫,猶能千年流慶,而我太祖盛德神功,獨不足以庇蔭十世之後乎?此臣尋常所未解之義理也。此外,臣尤有疑惑於心者,朝臣親族,則或指遙遙之華胄,或托疎遠之顯族,皆免侵役,而獨宗室子孫,一過代限,無得頉免,豈非倒置之甚者乎?方今國有大慶,昆蟲草木,莫不懽欣鼓舞,行慶施惠,尤宜先於同姓之親。伏願殿下,特下明旨,內自本寺,外至州縣,別爲査準,俾無冒濫之弊,若或有奸民冒法者,校正不審者,皆繩以重律,以嚴事體。至於限代定役之法,則永爲革罷,使祖宗一線血脈之繼續者,咸囿於惇恤之鴻造,則非但疎賤支屬,擧皆攢祝罔極。抑將祖宗配天之靈,亦且悅豫於陟降之際,降祥錫羡,益篤邦祜,實與大雅所謂,凡周之士不顯,亦世者同其無疆矣,豈不休哉?臣無任僭越震惕,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所陳,予亦興感。玆事,予意亦以爲不然,況乙巳後,問備局定式,則非前日之所知。曾以此意,下敎筵中者,而昔年下敎,故相所達又若此,則莫念璿派之重,搜括爲先者,抑未知其意也。其令備局,稟處。
○乙卯三月十四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尹惠敎、鄭必寧,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廷鳳,記事官朴{{!|𪼤|⿰王詹}}入侍。上曰,副學讀之。尹惠敎,讀自二十七年帝巡隴西北地,至張黶略上黨。上曰,承宣讀之。鄭必寧,讀自九月楚人劉邦起兵,至韓公子成爲韓王。上曰,注書讀之。柳綽,讀自廣陵人召平,至楚立魏豹爲魏王。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金廷鳳,讀自章邯擊趙,至秦民皆喜。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朴{{!|𪼤|⿰王詹}},讀自章邯以軍降楚,至擊秦軍大破之。惠敎曰,此書異於經書,至於秦始皇事,無可言者,而竝呑六國,混一寰區,可謂豪傑之人也。雖然,遣徐巿,求不死藥之事,三尺童之所知,而猶不免見欺於方士,此由於焚燬詩書,全無知識之致也。上曰,始皇,竝六國而一天下,故有驕逸之心,有驕逸之心,故漸發長生之心,旣有如此無限之慾心,則雖詩書在前,其於私慾之難制,何哉?惠敎曰,是以古聖人,以疾敬德,諴小民,爲祈天永命之本,始皇之不知永命之道,皆不學之致也。又曰,以張良之言見之,遣蒼海君,狙擊始皇者,欲使天下之人,聞此而興起云者,可謂有智慮矣。上曰,張良之狙擊誤中事,程子之論,是矣。且以良之本末見之,張良之用漢高云者,其誠是矣。惠敎曰,唐之李汝,漢之張良,先儒,皆以儒者氣像許之矣。上曰,子房之用漢高,非權謀也。項羽,若不殺韓成,則張良之事,未可知也。惠敎曰,趙高之說二世,其曰高枕肆志云者,蓋逢迎二世逸豫之慾,終至於滅亡。漢唐宋以下,旣以二世趙高之事爲鑑,則人君,必無以天下自養之弊,而後世自秦以下,亦多有以安逸而取禍者,甚可惜也。凡人主安逸之念,固當戒於未萌之時也。上曰,戒安逸,乃人主之所難,而至於趙高之欺二世,二世故見欺也。若中人,則不見欺矣。上又曰,李斯、趙高之中,其罪狀,誰最甚者?必寧曰,趙高則本以刑餘賤臣,自初至終,無一可取,而李斯則頗有知識,諫逐客書,多有可取,末稍之事,與趙高同歸,而比趙高似勝矣。上曰,予則以李斯,爲尤甚矣。趙高則其始終,固無可言,而斯則以荀卿之弟子,入道不正,說王焚詩書之日,已有此無限禍心,此莫非怙寵貪位之慾也。彼漢武帝,則秦皇之殷鑑不遠,而猶不免求仙務虛之歎,甚可惜也。雖然,終下輪臺之詔,至有節食服藥,差可小病之語,其頓然覺悟,快復迷塗,此可貴也。世雖竝稱秦皇、漢武,而予則以爲漢武,終非秦皇之比也。以委任霍光、金日磾事見之,則其與信任李斯、趙高者,豈可同日而語哉。上曰,楚人劉邦,起兵於沛云者,筆法耶?惠敎曰,其時天下無統,人人自立爲王之時也。此非筆法也,乃記事也。上曰,沛公之初起,非陳勝之類也,故特書以記之耶?雖然,當秦未亡,沛公起兵而敗,事秦,若復興,則似不免逆矣。必寧曰,沛公非秦之臣也,雖起兵,非逆也。上曰,以秦爲正統,則以沛公,謂之秦臣也,宜矣。必寧曰,謂之民,則猶或可矣,而謂之臣,則非也。惠敎曰,趙廝養卒之言,極其辯口,而理勝且好矣。燕將,回悟於立談之間,其才誠可用,趙若用之,則必有成效,而《史記》無見用之出處,甚可惜也。人固未易知也,以一廝養之賤卒,豈知有如此之才乎?大凡,才不借於異代也。卽今我國,安知無如此之人,隱淪於賤流耶?上曰,巖下貫珠者之事,亦與此相類矣。必寧曰,此廝養之卒,趙王必大用,而更未見用,可慨也已。上曰,漢王,洗足見人之事,雖出於顚倒豪傑之術,而予則謂無學力之致也。必寧曰,漢王使陸賈,前說詩書,稱善不已,以此觀之,則以漢高之豪傑,而兼之以學力,則尤好矣。上曰,經筵吐,漢唐之君,非太無道之君,則皆尊敬爲之,今此綱目吐,則何如?必寧曰,以當時之臣,而對其君酬酢之說也,安得不尊之乎?惠敎曰,《綱目》,曾有經筵吐,而臣昨纔入直,故自漢以下,未及考見矣。上曰,項羽則必名之,而沛公則不名,其意可知矣。惠敎曰,正統之君,書名於其初起之時以表之,其後則,皆不名矣。上曰,注書所錄,自字至字下,書幾箇字耶?必寧曰,只錄數三字而已。綽曰,無論字數之多寡,錄其一句語矣。上曰,今以秦民皆喜言之,則不但書皆喜二字,竝錄其四字一句耶?綽曰,然矣。惠敎曰,近來春氣漸和,講筵當開之日也,而玉堂久空,法筵未開,如臣者,才本空疎,加以犬馬之齒,又有癃病,雖迫嚴命,黽勉入直,何足爲講筵論說之資乎?諸臣引入者,一倂勉出,似好矣。上曰,近來玉堂諸臣之事,極怪極怪。日下只推之命,而終不承膺,其中元無撕捱之端者,亦强引不出,可怪可怪。兪健基之撕捱,何事耶?惠敎曰,臣聞兪健基,則實病方劇云。初以齒痛,妄施拔齒之法,不能拔,而反添劇,齒根濃出云。非此病,則別無嫌端矣。上曰,任珽事,非矣。以官師相規之事,而至今撕捱,不亦過乎?惠敎曰,臣等亦以爲過矣。上曰,臺避,纔得處置矣。惠敎曰,沈星鎭,乃臣甥姪,而金尙魯之避辭出,則勢難行公矣。金尙魯之避,凡以某某爲言,則同錄之人,孰不以此爲嫌乎?上曰,所謂某某,今則幾盡知之矣。當初堂錄後,故領相言,有人言者,皆見漏云云矣。惠敎曰,朴弼載,若聞權赫之言,則其彈,何足辭也?若知之而行公,則沒廉也。尙魯,若以爲知之而行公,則疑阻之故也。此事易於漸至層激,故臣箚處置爲然矣。必寧曰,兪健基之病苦劇,擔舁就理,不能調治云矣。上曰,初雖不知,旣知其實病,則不可與他人同。兪健基放送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惠敎曰,頃以湖南監試試官罷場事,已有處分,而蓋試官之出題,固已不審,而士子之習,亦不美矣。歐逐試官,而突入試堂,大書疏廳二字,而付壁,豈有如此道理耶?雖然,試官之罰,則似輕矣。上曰,欲何以處之耶?惠敎曰,故贈判書臣朴泰輔,於戊辰年間,以書題事,至於竄配,其時事,人皆以爲過矣。臣亦非必欲一如其時事,而削職,則未免輕矣。上曰,朴泰輔所出,何許題耶?惠敎曰,美疢不如惡石,爲題矣。湖試之題,雖是無情之事,而罰止削職,不足以鎭旣激之士心,加律,何如?上曰,抉摘文字,本非美事,而今番試官之事,則率爾矣。讀《春秋》者,世雖尠有,而豈不見《左傳》乎?頃日宰臣所謂,濁《春秋》云者,誠然矣。必寧曰,狀啓措語,亦不能善爲矣。上曰,擧子輩,若知試官之不審出題,而卽請改題作之,則豈不妥帖乎?彼擧子等,若上來陳疏,則必辱試官矣。今若加罪試官,則與率爾之目相反。旣曰無心之事,則此非過以爲罪之事也。惠敎曰,以儒疏方出之所聞見之,則便作一鬧端,故臣有所達矣。三試官,俱是曾經侍從之人,而一試事,猶不能善爲,至有駭擧,誠可慨也。上曰,士子輩,旣以書題,攻斥試官,則雖改題,必不作矣。惠敎曰,士子輩,至有投石亂場之擧云矣。上曰,儒生旣知試官之非,則不見科而去,可也,而起鬧則非矣。先朝受敎,有罪在試官,則罪試官,罪在擧子,則罪擧子之語矣。此則罪在試官,故旣已削職,而決知其無心,則豈有加罪之事乎?士子輩,若聞加罪之報,則必踊躍矣。惠敎曰,臣之初意,則竊以爲罰輕,故敢達矣,承此下敎,始知不害爲鎭靜之道矣。惠敎又曰,外間有疑惑事,故敢達矣。權赫疏之入也,旣以濃墨留中爲敎,頃者李光運之疏,亦有此敎。其疏之到院也,政院則必已見之,而外間則不能得見,故不無疑惑之言矣。上曰,其兩疏,皆濃墨多沾,所見怪駭,故有留中之敎,而蓋此人輩,皆喜事者也,無怪乎外間之致疑也。權赫疏,則只是辭職而已,李光運疏,則略有云云以向日事,有自以爲是之意矣。諸臣以次退出。
==3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式暇}}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初昏至夜一更,月食。三更,月犯左角星。
○宋秀衡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月食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月食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金尙奎,今日,由限已過,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金尙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試官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承牌,只有尹容、兪彦通、尹彙貞、沈{{!|𨯟|⿰金霍}}、愼無逸、李潝、朴弼琦七員,一二所試官八員,將無以備員。副提學尹惠敎,則纔已請牌矣,兵曹參判李眞淳,行副司直金相玉,戶曹參判徐宗伋,刑曹參判趙顯命,大司成李瑜,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增廣文科初試試官,今方擬入,而其中金尙星、尹彙貞、尹汲、閔通洙、沈{{!|𨯟|⿰金霍}}、洪啓裕、趙明澤、南泰良、金䆃,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趙明澤、金尙星、尹彙貞、南泰良、尹汲、閔通洙、沈{{!|𨯟|⿰金霍}}、洪啓裕、金䆃以上單付。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不進,行副司直金相玉,戶曹參判徐宗伋,大司成李瑜再招不進,承牌,只有兵曹參判李眞淳一人,參判試官,無以推移備員。依近例更爲牌招,而刑曹參判趙顯命承牌,來詣闕外,以將兵之臣,不宜許久牢鎖於試院之意,陳疏到院,而以月食齋戒還給,則仍爲退去。亦爲一體牌招乎?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更爲牌招,而御將則勿爲牌招。
○備忘記,昨日訓將批答時同下,而當該中官,忘置不傳,極爲無據,罷職。
○傳于鄭必寧曰,長陵奉審,工、禮曹堂上,引見。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
○宋秀衡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月食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因禮曹單子,嬪宮爵號,今三月十六日議定事,啓下矣。時任、原任大臣及政府堂上、六曹參判以上、館閣堂上,明日待開門命招,以爲賓廳會議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校正廳草記,更爲取覽,則該廳所請,是矣。依草記擧行事,分付。
○以黃海監司狀啓,薦新石首魚限內不得封進,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宋秀衡,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常廩,卽在朝供職者之所受,方此屛伏祈免之日,何敢爲冒受之計云,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持平金尙魯啓曰,臣於臺地,情危跡臲,難容苟冒,引避自劾,以竢公議,處置請出,出於意外,嚴召辱臨,謹此趨詣,而自有日昨諫臣之疏,尤無去就之可言矣。臺端一步,從玆永謝,則群罵衆怒,自可止息,顧何必與人較挈爲哉?然諫臣,若以不顧嫌礙,爲臣之罪,臣亦有說,李載厚之一疏,憑藉近事,混誣朝臣而已。一言隻辭,未嘗及於搢紳疏三字,則臣之論載厚,何嫌之有?其言之不成說,諫臣亦必自知,而猶爲此脅勒之言者,蓋其意,只欲箝制半世之人,使不敢開口道是非也,其亦異矣。又臣之所未曉者,臣之入臺一旬,固多妄言者矣,如欲治臣以妄言之罪,何不出當處置,快意直攻?而强借載厚之事,屈曲而爲之說也。臣實病於狷隘,過於畏拙,凡於嫌之一字,自謂處之甚嚴,而今因一言之觸忤,猝得此冒嫌之目,直令人羞愧也已。抑臣於處置措語,尤有不敢冒出者,夫處置之規,其立其落,惟視其事之是與非耳。果使臣,身爲臺官,論列過當,則是不可以言事,論也?信如是也。操處置之柄者,何取乎言事,何憚乎輕遞,而今旣斥之以過當,反又稱之以言事,多費心力,强寘立科,不料玉署公論之地,有此苟簡之言議也?噫,臣之長短,臣自知之,淸朝言責之任,豈臣所堪勝,而性本愚戇,不量而入,只恃聖主之在上,不覺險塗之難行,有懷則陳,衝口則發,其爲身謀則妄矣。朝暮顚沛,臣固自料,前詆後擠,亦不足怪,而在臣廉愧,則耐彈復進,萬無是理,更將何顔,一刻仍據?請命罷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尙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方在直中,以試官承牌矣,因持平金尙魯避辭,謂有難安情勢,陳疏徑出。原疏以月食齋戒,纔已退却,而輕離禁直,不可無警責。推考,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乙卯三月十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長陵奉審工、禮曹堂上,引見,入侍時,行工曹判書尹淳,禮曹參判李德壽,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廷鳳,記事官朴{{!|𪼤|⿰王詹}}入侍。尹淳進伏曰,近未問安,頃日雨中動駕,其後風日連甚寒泠,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差愈後一樣矣。淳曰,水剌寢睡等節及他餘諸節,一向差愈乎?上曰,諸節一向差愈矣。淳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淳曰,大王大妃殿,曁中宮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淳曰,元子誕降後,日數已多,少無不安之節,而益有碩大之漸乎?上曰,連得無恙矣。淳曰,陵上奉審事,禮參當陳達,而素有聾病,不能承敎,臣當替達矣。上曰,石物補缺處,何如?淳曰,石物補缺處,賤慮,則初不料其襯合矣,極擇石材之品好者,爛擣油灰,如魚膠狀,塗於補缺處,以索堅縛,以銅鐵爲帶,吻然襯合,間不容髮,銅帶所見,亦無大段礙眼,用力少,而其效則果大矣。上曰,銅帶廣幾何?淳曰,其廣二指許矣。初以銅帶圍住,次以大索,數巡纏繞,使之堅牢,以鐵釘着於合縫處,以品字用釘三箇,而着之矣。上曰,釘於石乎?淳曰,釘於銅帶兩頭相連處,則釘尖,則到石盤屈矣。上曰,告由後爲之乎?淳曰,告由後爲之矣。銅帶上所縛大索,着釘後解之,則銅帶甚牢固,三日後更見,則所見亦同。雖久遠之後,銅帶處,則似無他慮矣。甲方茵石罅落處頗大,而辛方則不大段,以油紙裹之,所見未安,故解而見之,則新塗油灰,未及乾淨,而姑似堅剛,前頭未知如何矣。大抵以石補缺之道極好,日後如有不幸補缺處,則皆用銅帶,似無妨矣。臣於今番,詳細見之,則前日所謂背陰處,石物凍傷之語,皆虛傳矣。石物之生病,凡三處,而當其細釘鍊出之時,則雖曰同色,而其中石品不好者,則常常有漏濕之氣,而無乾燥之時,故石之生病,職由於此矣。上曰,他石,則無病耶?淳曰,乙方茵石,略有病色,而姑無大段,病痕合計十二茵石中,四箇茵石,石品差異矣。上曰,莎草,何如?淳曰,臣曾已奉審於各陵,而未有如長陵莎草之茂盛矣。上曰,明日當爲次對,卿必同入更達,而水道形址,何如?淳曰,臣之曾所見,皆未詳矣。今番石役後,詳細看審,則此水水勢,自丙午方,彎回乾戌方,過陵所官五里許,抱裹靑龍後,復回白虎邊,其周回屈曲,不啻九曲水,地師之言曰,千里大江逆水然云者,正謂此也。臣之所見,則前面似虛,而旣以大水橫帶,則似無未盡之慮矣。上曰,長陵風水,比懿陵,似勝矣。淳曰,臣見山家方書,有曰山見水則止,舊水回抱案山,似無洩氣之患矣。上曰,卿詳細見之,舊浦、舊舊浦,工役難易,何如?淳曰,舊舊浦水道,則人力浩大,難以爲功,舊浦,則比舊舊浦減三分之一,丘子防川處,尙未完役,而自中舊浦口相通,上下浦口,兩水相撞,其泥生處,步數計之,則數千餘步,鑿之甚難。臣量度其地勢,則捷逕鑿之,長短似異,且舊水道,尙有餘痕,步數比彼大減,似易爲功,以陵所所見水勢論之,亦無異同矣。上曰,舊浦舊址,有之乎?淳曰,有之,故潦水時,則水溢往來云矣。卯方新堀浦處,臣慮其難於引水,詳見水易入處,則舊舊浦,比中舊浦,地形如建瓴也。初聞堀浦之役,民田多入云,故以爲重難矣。臣以索定限,浦廣以五十尺爲限,量之則,民田所傷,不過五石落,以防築代土以給,則民無厭苦之事矣。上曰,明日次對,當更議耳。淳曰,陵所垓子,當初時任郡守,立植定標,翌年畢役,而其後主倅遞歸,定標自爾與初大異,靑龍邊則民田多,故初不能遠其界限矣。卽今新垓子,半在山麓,耕耘之際,與陵所相望,事體未安。臣問之,則小田六七處矣。當初所陳民田,皆給價買之,而今乃如此,雖未知給價處之還起與否,而所見未安,故仰達矣。上曰,其時勢然,故買得民田,而至於延及山麓高脊之上,則寒心矣。明日次對,當下敎矣。淳曰,陵所樹木,則見種木置簿,二十四萬餘株今年所種,十一萬餘株矣。上曰,陵官頗勤矣。淳曰,參奉,頗善爲矣。上曰,雜草盛乎?淳曰,所種橡實,多腐傷,無生者云矣。上曰,雖多得木實,汗漫播之,如農人之播種,雖不腐傷,其能善生乎。淳曰,種橡處則姑無效,而陳處雜草,則似必茂矣。上曰,雜草雜樹茂盛,則自爾成藪矣。淳曰,俄見校正廳草記,則不知臣之本意,而有此仰稟矣。冊禮,似在匪久,今番以元子初生之意爲跋文,後則措語甚難便,今番非畢事之役,故姑印御覽之件,從後爲之,未爲晩矣。臣意則如此,而本廳之草記如此,臣未曉也。上曰,序文非多作之文,故已有下敎,而以大體言之,不可事□□爲序文,當更□侍校正廳草記□,諸臣以次退出。
==3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思漢在外,金尙魯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風日乖和,伏未審近日聖體,若何?臣等之未入侍,已逾一望,今日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以御牒書寫官,校正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金尙奎,昨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尙魯,引避經宿,尙未處置,諫院闕啓已久,俱甚未安,兩司除在外引避退待外,大司憲朴文秀,司諫李著,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賓廳會議時,政府堂上,所當進參,而左參贊李眞望,右參贊宋成明,俱在外未得上來云,政府堂上,無一進參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下敎矣。
○又啓曰,卽者議政府祿事,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會議,政府西壁,不可不進參,而左參贊李眞望,右參贊宋成明,俱在外未及上來,右參贊宋成明,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使之進參云,大臣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爲之。
○傳于李春躋曰,會議罷後,日勢將晩,大臣及備局堂上、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沃川郡守安允升,身死之代,南陽府使有闕之代,今當差出,而兩邑皆是弊邑,且當數遞,不可不各別擇差,營將及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重震爲獻納,申晩爲軍資監正,宋守謙爲兵曹正郞,李思胤爲戶曹佐郞,金正龜爲右通禮,鄭亨益爲右參贊,朴弼老爲司儀,趙階爲禁府都事,尹大柱爲活人署別提,趙尙綱爲掌樂院僉正,李義璧爲南陽府使,柳經章爲金川郡守,金啓白爲龍安縣監,金潤爲中和府使,李梅爲長水察訪,朴壽台爲延曙察訪,沈廷采爲沃川郡守。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游一所試官進,參議李匡輔進,參知金聲發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兵批啓曰,釜山僉使,不可不別爲擇送,而可擬之人乏少,未赴任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黃海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長培,戶奴呈狀內,上典得除本職,感激天恩,而年逾九袠,在鄕病重,末由上來肅命云,老病如此,不得上來,則雖是閑局,不宜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府使金養一,前郡守趙文璧,及第朴東憲,閑良金沔等,或軍器別備,或料辦捉虎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養一、趙文璧,雖已資窮,未經準職,朴東憲、金沔,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以柳純章爲黃海水使,金鑄爲釜山僉使,金希魯爲曹司衛將,李載岳爲兼羽林衛將,南輔明爲五衛將,元重采爲宣傳官,李泓爲江華監牧官,趙以健爲知事,南漢留營別將金鎛,副護金聖應、成義錫,副司果朴師順,副司直宋成明,廟洞權管張憲周,以上單付。
○吏曹口傳政事,注書單徐命臣。
○金尙奎啓曰,卽伏見黃海監司兪拓基,封進增廣監試初試榜目,則幼學吳泰鎭,改名泰錫書塡,有違格例,入啓榜目,何等事體,而其時試官,旣未免不察,本道監司之循例封啓,亦有其責,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啓曰,臣與政府堂上、六曹參判以上,館閣堂上,會于賓廳,嬪宮爵號議定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賓廳曰,加望以入。
○傳于賓廳曰,大臣、大提學、兩館提學,入侍。
○金尙奎啓曰,嬪宮爵號望單子,旣已啓下,招致禮曹郞廳,出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疏批已下,校理兪健基,亦旣蒙宥,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校理兪健基,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黃海水使,不數日內,摧促下送事,今日筵中,旣已定奪矣。新除授黃海水使柳純章,方在長湍府任所,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使之今明內下直,而畿邑守令,移拜閫師者,除朝辭赴任,曾有前例,黃海水使柳純章,使之交龜後,仍爲除朝辭,赴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白守一爲長湍府使。
○金尙奎,以禮曹言啓曰,今番上言之啓下本曹,可以議處者,已盡覆啓而其中幼學金汝珩,生員李復厚,幼學閔齊舜,通德郞權燦妻申氏,忠義衛金衡重,幼學成碩元,通德郞愼懋等,限內終不現身,其所呼籲,亦甚猥雜,依前例不爲回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慶尙都事趙侹,左道敬差官李顯望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顯望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趙侹時在京畿通津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新除授都事趙階,旣已赴擧,都事李思胤,移拜戶曹佐郞,本府回公都事,無以推移,假都事一員,令該曹差出,以爲察任,何如?傳曰,允。
○注書徐命臣疏曰,伏以臣於月前,大腫猝生於右肘,毒氣熾盛,症形危劇,不得不呈告出來,苦痛累日,僅得鍼破,此際本院,以久不仕進,至請牌招,而病勢方苦,無望陳力,坐違嚴召,幸蒙例勘,此非出於一毫圖便之私者,雖院中上下之所已共知,而其爲臣心之悚惶,當復如何?蓋臣此疾,非一時風熱之所祟也。濕痰流注,散而爲腫,故舊穴未完,新疽又生,疔根之隨鍼而出者,前後不知其幾許,遍臂皆瘡,其大如股,至如脫着飮啖之節,亦倩傍人醫者言,如不得及時調治,將來廢疾,而亦非旬月間可得差逾云,以此病狀,雖閑司漫職,當不可以束帶行公,矧玆秉管記事之任,所恃者惟手耳。恃焉而病且痰如是,則其將何所恃而出入於近昵之地乎?且臣於今日口傳單付之事,竊有所訝惑者,凡單付之規,舊薦已盡,擬望無人,然後始以單望差出,不然,則雖只有二員,必備望受點,乃例也。今則曾所被薦之人,其數夥然,而不爲之備望,獨以臣名,單付啓下,有若臣身之外,更無他員者然,臣誠莫曉其故也。臣雖無似,亦有一般知識,其可自以爲應次之員,而揚揚冒出,以壞廳中三百年故規,而莫之恤乎?雖無目前難强之疾,卽此一事,已難遽然出脚,特敍有命,職踐如舊,繼之以牌召,而不能爲承膺之圖,僅舁病軀恭趨闕外,瀝盡肝血,仰瀆威尊,伏乞天地父母,特加矜察,亟解臣職名,仍治臣罪,俾警他人,不勝萬幸,臣無任戰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判尹鄭亨益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眷佑我邦家,誕降聖嗣,付以丕子之責,三宗之寶緖有屬,萬年之洪休無疆,神人胥悅,寰區溢慶,臣於屛蟄鄕廬之日,承聞欣躍,殆至不寐,顚倒入城,預參賀班,以少伸區區抃蹈之忱,雖卽日溘然,更無所恨,念臣殘齡益頹,痼疾愈纏,久宜放廢田間,以畢餘命,近近以來,又有別般所遭,踪地尤蹙,懾處荒郊,泯默竢譴,前後動駕之時,亦不敢進伏輦路,以效瞻羽旄之誠,情禮都虧,罪合重誅,日昨有事先隴,强疾親檢,扶腋上墓之際,喘氣衝逆,吐血如瀉,暈仆不省,奄奄垂盡,不得已擔舁入城,以就醫藥,迺於夢想之外,忽承京兆新除之命,臣誠惝怳震駭,不知所措,夫詞訟之任,孰非重寄,而剸理之責,專在長席,固非人人可堪,如臣之癃孱昏憒,本不當擬議,今此銓部之苟然備望,殊失愼簡之道,而宸鑑遺照,恩點混下,聖朝棕核之政,未免誤了此一著,臣懍惕憂懼,至此而尤萬萬矣。使臣,苟可以策勵朽鈍,充備任使,則亦何必干冒尊嚴,輒事煩瀆,而惟其數年以來,衰落轉甚,精力全消,人事殆盡,實無一分奔走之勢,政府西壁,雖稱閑職,而猶且屢控血懇,必辭乃已,矧此見任,其煩簡劇易,視彼,何如,而顧何敢不自量度,冒昧承當,以速僨誤重務之罪乎?且今病狀苦重,血路一開,如水決壅,造次轉側,輒至吐咯,元氣澌綴,神識迷瞀,委廢牀簀,作一未泠之屍,官職去就,尤無可論,玆敢披瀝衷悃,疾聲籲呼,伏乞聖明,俯垂矜察,亟命鐫遞臣新授職名,俾得安意調治,以卒天地生成之澤,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傳于李春躋曰,旣已移職還給。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君命至嚴,不可違逋,天陛至高,不可瀆擾,而然臣違逋而不敢承,瀆擾而不自止者,是非臣所樂爲也。實出於情勢之萬不獲已,而批旨之下,責勉愈切,臣誠愕眙,莫省攸處,臣心之見諒於仁天,臣旣已仰認,固非敢以此有一毫自引之意,惟是顧畏人言,欲效自靖之意而已。向來臺垣之相繼論臣者,其疏俱在,一經按覆,可見臣被誣之罔極,安可諉之以一時傾軋視之,以若風過焉而抆拭自如,晏然爲進身之計乎?惟臣之備任使,蓋已久矣。聖明恒日知臣以何如人,而第臣之所自期者,汚不至患失之鄙夫,今聖明日加催促,俾喪其所守,將不免爲忘廉冒恥之物,臣固死罪,竊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臣本疏賤,過蒙奬拔,延登台司,托重至此,臣雖縻粉,猶不足以報塞,亦何敢頃刻而忘吾君父,負吾國家,苟占自便之圖哉?臣聞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廉義之有關於人國,誰昔然矣。今臣之一意斂避,寔遵方策之炯戒,則夫豈臣全無爲國之誠,而徒循末世之弊習耶?仍伏念年前相臣之被斥於臺疏也,竟許其乞辭之願,禮使之道,人皆欽仰,顧臣所遭,斷無復出之理,而今乃不垂恕察,一向羈縻,是固臣誠意淺薄,未能孚格,而在聖上體下之政,恐不無前後之差殊矣。伏況若添疾恙之敎,臣子所不敢聞,而輒下於絲綸之中,以致國體重傷,臣罪益增,伏地震恐,惟竢鈇鉞,朝以嬪宮爵號事,召牌來臨,而情地如右,未得祗承,逋慢之辜,尤萬萬矣。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遞臣職名,仍勘臣罪犯,以嚴國綱,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惶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何他諭?但頃者李載厚之斥,本非指卿,相職本事,旣已洞知卿心又無他,今予敦勉,必也造朝,事尤妥帖,皎然卿心於一世矣,何必因此辭職,若眞有莫曉者,傾軋之斥,果有可嫌者乎?卿之欲辭職,久矣,必欲辭相而後乃入,卿之恒日通透之量,豈忍爲此?爲卿慨然也,卿須體慇懃心曲之諭,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傳于宋秀衡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刑曹參判趙顯命疏曰,伏以國家不幸,宿將繼殞,外有鐵劍之利,內無干城之托,此正殿下拊脾興思,寤寐鉅鹿之秋也。所宜另加愼簡,惟才良是授,而畢竟中權之寄,乃在於一介迂闊措大,何哉?臣本無似,始以文墨事殿下,間値多故,橫入別途,凡所躋冒,類多分外,節次推遷,至於今日所叨而極矣。夫分所不當得而得之曰不祥,義所不當受而受之曰不廉,雖廟堂之薦臣者,豈欲處臣於廉義之外,而殿下之愛臣如子,亦豈欲臣之匍匐入於不祥之地哉?此蓋臣初不力辭於摠戎之命,遂猖披至此耳。滄浪之咎,尙何言哉?然戊申辭勳之日,殿下無成美之敎,則臣雖萬戮,必不受勳名矣。不受勳名,則無所辭於淸顯矣,不辭淸顯,則摠戎御營之命,何爲而加於臣身哉?臣固自誤,而亦殿下之誤臣也,甚矣。小人之腹,安得不致憾於天地之大也?然頭臚已謬,路逕遂別,雖役之下於介冑者,臣當不辭,而所患才力不逮,不足以當兵戎重事耳。摠戎雖曰軍門,特一藩閫之類,雖以臣之不肖,隨例酬應,可幸無罪,而至於本營,則事權之重,與訓局對峙,一有僨誤,國之安危立判,其非疏謬如臣,所可承當也,審矣。半夜嚴召之下,雖不敢不祗受命召,而退歸私次,震悸靡定,今始瀝血爲辭,哀籲於聽卑之下,伏乞亟命遞改臣新授御營大將之任,以幸公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玆將任,實循廟薦,卿勿過辭察任。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眷佑我邦家,聖嗣誕降,元良定號,八域含生,擧莫不欣聳抃躍,守土微臣,遠隔京闕,祗得與父老士民,北望雲天,倍切延頸之忱而已。仍竊伏念,如臣不肖,猥蒙洪造,叨忝重寄,因循荏苒,已及周歲,了無猷爲,坐費俸廩,俯仰慙恨,食息靡寧,區區所願,惟在於殫竭筋力,奔走期會,而無前疾病侵尋,才識鹵下,勉强不得,悔尤日積,且臣老母,年迫七旬,素抱痼疾,平居澟澟之狀,昔嘗屢煩於籲號,庶幾記有於聰聽矣。及至開春以來,又値節序乖換宿患氣滯之症,陡gg徒g致添加,今已四十餘日,一向彌留,劇歇無常,神氣損敓,連事湯藥,未有顯減,情理焦迫,不遑及他,公務多曠,已極悚悶,春巡將輟,尤切兢蹙,論厥罪戾,合被嚴譴,在公在私,不容仍冒,輒敢控瀝微懇,仰瀆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俯垂矜察,將臣職任,亟許遞罷,仍命有司,論勘臣罪,無瘝重寄,稍安微分,千萬至願。臣無任屛營祈望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副修撰尹敬龍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佑騭我宗祊,聖嗣誕降,名號早定,昔之憂悒,今焉謳歌,瘖聾跛躄,亦莫不蹈舞欣躍,顧臣以從班末跡,遠伏窮峽,不得隨簪紳之列,以效華嵩之祝,而只得與邑吏村翁,北望攢手而已。仍伏念臣罪積逋慢,恩深寬貰,三載善地,一念感霣,而竊嘗聞內服譴補與邊徼有間,因公請暇,來往無礙,亦有前輩已事,故臣於昨年春間,爲營先塋緬事,暫入京口,旋因道臣之狀促,重被聖敎之極嚴,罪上添罪,悚惕彌切,至今追思,若隕淵谷,不敢以時月之稍久,有所自恕,適於此際,敬奉除書,迺於二月十二日,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又令臣斯速乘馹上來,奉讀未半,感涕先零,吏民動色,隣壤聳聽,負罪賤臣,何以得此?臣誠驚惶愕貽,罔知攸處,而臣於本職,千不似萬不近,矢死自劃之義,前後疏供,悉暴無餘,伏想聖明,亦或記有之矣。果使臣文學才望,若有一分堪承之望,則臣雖愚迷,粗知臣分之甚重,聖眷之難孤,其何敢一例固讓,終自陷於慢君命之科哉?臣之苦心血忱,亶在爲聖朝,重惜名器故也。且臣積傷喪威,形存心死,加以數年以來,神精日覺消亡,髮白眼昏,衰相頓劇,尋常酬應,太半顚錯,猥膺民社之寄,欲效芻牧之責,而卄朔莅任,一味尸素,臣之所以萬一自效之圖者,又復剌謬,心常愧恨,撫躬悼歎,至於文字間事,如隔他生,不特古人所謂奔走簿書,都忘舊學者也。顧此墻面之媿,到老而益甚,守株之愚,閱歲而難變,尤何可以突然出脚,挾冊登筵,以益人之嗤點也哉?伏況臣不幸出身之初,臺疏囚供,相繼迭起,必欲混汚全榜,永枳榮選,自玆以後,騎省、薇垣,一倂呈遞,不敢以聖敎之開釋,自喪一身之廉隅,軍銜縣紱,黽俛gg黽勉g趨命,淸途華貫,逡巡却步,以爲一分自靖之計,而向來館職之乍出,適値坤聖患疹,議藥設廳之日,他不暇顧,冒沒出肅,粗伸起居之禮,反顧初心,餘愧猶存,又自前正言李台重疏出之後,同榜諸人,皆以此爲嫌,有除輒辭,則今臣所叨之職,何等地望,何等淸華?雖是自前應命之人,尙且引義力辭之不暇,到今難進之端,必辭之義,比諸往時,又加一節,尙何去就之可論哉?臣之待罪下邑,倏過兩載,回瞻九閽,不禁眷係之念,且當邦慶,倍激犬馬之誠,擬還京輦之下,少伸瞻依之計,幹當邑事,趲到西原,臣之素患嘈雜之症,重添勞傷之疾,僵臥旅邱,日就㱡㱡,隔死如紙,無計轉動,致令召旨久淹,臣於病裏,一倍兢懍,玆因縣道,瀝血拜章,伏乞天地父母,特察臣難冒之勢、難强之疾,仍遞臣不稱之職,更命選部,勿復檢擬,以謝公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勿復辭,從速上來察職。
○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臣於昨者,祗承試官牌,進詣喉院矣。得見持平金尙魯避辭,則以處置請出,大加訶責,至以多費心力,言議苟簡等語,作一斷案,臣該惑之餘,繼以一哂。夫臺閣敢言,固是美事,而亦安得事事得當,言言中窾乎?其言事之風,雖或可奬,論人之事,未免過實,則略示涇渭,固無不可,在前三司處置措語之用此等語句者,非特一二,則今憲臣過加嫌怒,噴薄至此,抑何故耶?近來世路,日漸狹隘,事雖出平心,輒必看作有意,莫非疑阻之致也。還爲之慨然,臣於尙魯,素無私好惡,而乍忝憲職,旋遭狼狽,纔就館直,又見顚躓,兄弟相繼,不少顧藉,蓋緣臣積見輕侮之故耳。尙誰咎哉?臣方在直,且已承牌,固不宜徑出禁門,效尤於年少悻悻之習,而斯今所處,非比凡僚,所被臺言,不啻尋常,決不可蹲仍榮次,貽羞朝廷,玆敢投進短章,蒼黃逬出,分義虧損,無復餘地,伏乞天地父母,俯賜鑑察,遞臣職名,仍下臣司敗,勘臣擅離之罪,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敦寧都正金夏明,前郡守李敏好,前縣監盧世煥等,疏曰,伏以皇天眷佑,元良誕生,萬姓延頸,八域係望,螻蟻臣等,幸老而不死,獲覩此宗社莫大之慶,雖今日便死,更無所恨矣。伏聞殿下悅豫之餘,特下備忘,激勉孝悌,表厥宅里,生者死,咸與斯慶,猗歟休哉,仍伏念殿下,自臨御以來,崇奬節義,旌褒忠孝,凡有節行之卓爾者,每令道臣,具以事聞,輒加寵典,甚盛擧也。臣等亦以先師故處士臣許格,至行卓節,欲有所仰聞於紸纊之下者,久矣,而顧念先師,懿節貞心,炳如日星,而一意遯藏,漠然無求於世,則今乃褒崇之請,出於門人,有非先師平日之意,故只竢早晩公議之發矣。迺者嶺儒權萬亨,爲格陳疏,仰請褒旌之典,有令該曹,稟處之命,有以知殿下値此皇壇秉壁之日,彰節表忠之意,尤有所興感於斯矣。臣等竊伏以思之,臣等常師事格矣。知格之行誼氣節,宜莫如臣等之詳,則獨使千里鄕儒,倡此公議,而徒守區區之志,終無一言之上徹者,或恐有歉於尊師之義,故玆敢不避僭猥,相率齊籲,伏願殿下,垂察焉。格之行身本末,業已備陳於儒疏,旣降,稟處之命,則伏想淵鑑,俯燭無餘,今不必煩複,而蓋其孝友之行,得於天賦,廬墓啜粥,終三年之制,血股和藥,救同氣之疾,凡有親戚之喪,不計有無,匍匐以救,及其季年,以其居遠松楸,不便省掃,結廬墓下,以寓終身之慕,其行誼之篤至,多人所難能,天澟倜儻,亢直不撓,言議風旨,動多激烈,早受業於文惠公李安訥之門,遂肆力文章,蔚爲先輩之所推奬,秉心公正,口不出比周之譚,檢身峻整,足不踐非義之地,且樂成人材,敎導不倦,苟見其長進,必喜形於色,一世志學之士,亡論遠近,爭相慕義,執卷踵門者,日益衆,其篤學礪行,尤爲士林之所欽仰,逮夫崇禎丙子冬,倡率義兵,將赴國難,聞有城下之辱,痛哭憤惋,至欲自裁,而不能得,仍語人曰,吾於帝秦之日,未能蹈海而死,將何以立於世?當是時格年方三十,久屈公車,世皆爲冤,早晩釋褐,乃其分內,而忠憤積中,萬慮都休,遂廢擧業,決意長往,隱於丹陽遯山之下,常置一部春秋於案上,數椽草屋,獨保大明日月,每與人語及皇朝,未嘗不抗慨嗚咽,淚爲之雨下,或夜起彷徨,或酒後感慨,有若窮人之無歸者,每年三月十九日,輒焚香哭毅宗皇帝,至老不廢,嘗於加平縣朝宗里,刻神宗皇帝御筆萬折必東四字,又於首陽山兄弟洞,勸立夷、齊廟,其不忘皇朝之心,澟然有辭於後世,後當孝廟銳意復雪之日,雖已遯跡於深山,慷慨憤發,日望大義之伸於天下,義旗未擧,弓劍遽遺,叫天痛哭,廢食隕絶者久之,每誦日暮途遠之批,輒必飮泣悲憤,其平生節行,有如此者,故人皆景慕,至以殷之夷、齊,晉之陶潛,比之,故相臣李景奭,以當今高蹈之士,白于筵席,先正臣朴世采,以大明處士,書其銘旌,其爲一世之所推重,槪可見矣。文章在格之節行,固不足爲輕重,而其忠義決烈之志,鬱於中者,發而爲文,每一吐辭,人多傳誦,有足以激發感慨之氣,尙論之士,莫不比況於杜陵之詩史,其爲有關於世敎,亦豈淺尠哉?臣等竊以爲丙子斥和之臣,危忠苦節,固莫如三學士之卓然,而格之樹立,亦無愧於三臣,特以處地之不同,生死有異,斯其貞操,若易地則皆然耳。其在公議,合有建祠之擧,而邦有禁令,不敢以此陳請,然其所守之義,旣有差別,而旌褒之典,獨不及焉者,豈非聖世之欠事哉?況伏聞近日筵臣,有以嶺人故處士金是榲之節行,陳白建請,特贈亞憲之職,臣等之先師行蹟,尤爲卓異,而只緣陳暴無人,尙未蒙一視之恩,尤豈不抑鬱之甚乎?當時及門而質業者,不無知名之士,率皆凋落殆盡,只有如臣等數三在耳。然皆年迫耄期,死亡無日,若於未死之前,得見先師之懿節,表揚於世,則豈徒臣等之幸而已。然惟國家之崇奬節行,加以爵命,何等盛典,而今此先師所樹之節,大有異焉。蓋爲大明,扶植綱常,則此實不常有之大節,宜加不常有之寵典,齊享忠烈之祠,固是公議之所屬,而如其不然,雖或只加旌褒,亦將使天下後世,知朝鮮有大明處士,豈不有光於尊周之義,而吾東方忠義之氣,庶必振作於今日矣。嶺疏,稟處之命,雖下該曹,而仄竢累日,汔無覆啓之擧,伏願殿下,俯察臣等之懇,一依近例,特加褒贈,申飭有司,亟擧旌閭之典,俾無稽延湮沒之歎,不勝萬幸。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亦令該曹,稟處。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扶護病父,體下之仁,感戴如天,而由限已過,病憂無減,雖不欲續續煩瀆,而私情之悶迫,豈有如臣者哉?且臣踪地之難安,非止一端,而前日請急之章,未暇及此者,情理爲重焉耳。念臣前冬憲職之自劾,實有虧朝儀、損臺體之罪,揆以王綱,合被重誅,公議過恕,遞免而止,至今思之,惶汗浹背,則其不可復玷於臺地也,明矣。至於向日前校理金若魯之疏,復尋前說,游辭譏斥者,世自有公眼,雖不足更辨,其困則甚矣,亦何可諉之往事,而冒沒於僨敗之地,以益其嗤點乎?日昨動駕時出肅,只欲一參陪從之列,少伸臣子之分而已。仍因供職,斷無其望,玆於天牌之下,隨詣闕外,更瀝危懇,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命鐫遞臣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方乞免,不宜贅及他說,而於一二近事,竊有微見,敢此附陳焉。向者史官焚草之擧,關係甚重,國言未已,承宣雖有罷職之命,而史官則置之,臣竊以爲未嚴也。夫《春秋》之法,自筆削之權,使伊日聖敎,果有不可傳者,則載筆之際,或自附於削則削之義,猶之可也。今乃不然,忽作前古所無之駭擧,使堂堂聖朝,乃有焚史草之名,惑一世之聽聞,貽千載之譏議,論其罪狀,豈止薄罷,而承史之區別,尤無意義,臣謂當該承旨及兼春秋,竝施削黜之罰,注書亦命罷職,以杜後弊,斷不可已也。臣於此,又竊有慨歎者,殿下欲明君臣之大義,破私黨之深惑,則十九下敎之一番宣示,足矣。不然則十行備忘之更加洞諭,可矣,何必屢煩引對,過費辭令,至使臣子有不敢聞而後已哉?臣竊惜之,伏願殿下,繼自今,留意於愼王言、嚴國體之道,書之簡策,言足聽聞,則豈不休哉?國綱陵夷,士習乖戾,鄕試亂場之變,無歲無之,昨年關西、嶺右之事,已極驚駭,而今又有湖南之報矣。若此不已,則國家將不得設場而取士,此豈細慮哉?臣取考其試所狀啓,則當初試題之不能詳愼者,試官之罪也。改題之後,猶復亂場者,擧子之罪也。莫重國試,生出變怪,至於如此,而朝家所以處之者,不過試官之削職而已,則日後之弊,將何以禁之?臣謂試官及首倡亂場者,摘發,竝宜施遠配之律也。國家用人,必循序而進之者,欲使其閱歷多,而才智長也。新除授摠戎使金聖應,地望才具,何所不堪,而出身未滿二周年,遽授此任,則未免太驟,今姑試之以前授西閫,使之熟諳邊事,養其威望,漸次陞擢,實合任用之宜矣。試官之不得違牌,曾有申飭,而昨日試官從二品之承命者,只是二人,事體苟簡,莫此爲甚,至於三牌不進者,紀綱所關,尤爲寒心,竝宜罷職,而試官之必以無故人擇擬,亦有成命,則今番試望中,如曾經文衡時任提學者,竝爲見拔,新帶將任不可鎖院者,乃反强擬,以致屢違召命,當該銓官,亦不可無警飭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日之事,予已忘矣,爾猶斷斷何哉?其在分義,決不若是,湖南試場事,業已處分,亦不必若是矣。金聖應爲人家世,非他之比,今者此任,豈曰太驟?三牌不進試官事,爾請是矣,依施,該曹堂上推考,宜矣。爾其勿辭察職。
○領敦寧魚有龜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冒控一疏,敢暴肝膈之懇,冀解新授將任,攢手顒祝,恭竢兪音,及承聖批,大失所圖,諭以勳戚古例,責以過讓,伏讀未半,心魂俱喪,抑塞之極,直欲逃遁而不可得也。臣之衰朽庸懦,本不合於將任,將任之中,尤不合於訓局之狀,前疏略已陳暴,而竊念自古設法,必以將兵之任,屬之武臣,而不徒取於國戚者,實出於奴耕婢織之義,況我朝則兵力單弱,國之所托重而恃力者,惟一訓局在耳。輦下親兵,專屬於玆,平居訓養鍊習,臨難則外禦內衛,其制置規模,極其嚴緻,故祖宗朝以來,尤重是選,每加另簡,凡於國戚之臣,雖或以小營閑局,間間差之,以寵其身,而至於畀訓局則絶無焉,其法意至深遠,誠以一或差失,將不得其人,則國之危亡,判焉故耳。今廟堂之所薦,聖上之所授,不量其任之至重,不問其人之必不堪,只以戚臣之故,擧一國元帥之責,容易授之,不少留難,以致軍政憒憒,靡所統管,萬一國家有事,無以得力,則臣雖滅死萬萬,何以贖其罪哉?御營之任,其所統率應接,比諸訓局,減得分數,殆十之八九,而臣近年以來,癃病轉深,氣力頓衰,自顧循省,實有難堪之憂,不但前後章牘,輒煩號籲,間於進覿之際,仰暴情私,而至以猶可支遣,不可輕遞爲敎,臣顧念國勢之孤危,仰知聖意之攸在,遲回六年,只自憂歎,今幸元良載誕,國本有托,人心賴而安帖,邦運漸向和泰,臣於欣祝之中,私自心語,竊擬一陳忱懇,解卸擔負,投閑處散,歌咏聖澤,有志耿耿,計未及遂,今忽以千匀之重,壓之於白首殘骸,其跋疐顚頓,不日而仆且死矣。臣歷事三朝,年過六十,受恩罔極,涓埃莫報,一身死亡,斯何足惜,而一日二日,如是羈縻,畢竟貽害於國事,有累於聖政,則必將爲負罪不瞑之鬼矣。玆敢不避煩猥,又復哀籲,伏乞聖慈,更加深思,特垂矜憐,速遞臣訓局之任,使兵事無誤,微軀獲全,以沒齒於聖化之中,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已諭前批,卿何過讓?卿其安心勿辭焉。仍傳曰,遣官傳諭。
○宋秀衡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三月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大臣、備局堂上同爲入侍時,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宋翼輝,記註官金廷鳳,記事官朴{{!|𪼤|⿰王詹}},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左議政徐命均,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吏曹參判申昉入侍。淳曰,夜來日氣不和,聖體若何?上曰,與昨一樣矣。淳曰,水剌寢睡諸節,一向有勝乎?上曰,然矣。淳曰,春節漸深,木氣旺時,倏乍之間,眩氣不復往來乎?上曰,不知其然矣。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淳曰,卽今雖無形現之症候,而諸醫久未診察,且或有預備之道,使之診脈,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應三、信、德履,以次進前診脈。聖徵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度數調均矣。應三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均平和,重按而亦有實矣。信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前則帶滑,而今無滑氣,大體左右調均矣。德履曰,脈候左關似沈,而右關猶有滑氣,三部調均矣。淳曰,聖候本症,是脾胃經,醫書云,脾胃經病,見好事聞好言則愈,正月以後,問安一向安寧,諸症無外現者,此是元子誕降,大孝所致,嘗與醫官言之矣。下情不勝喜幸,中脘受灸,自前每以爲重難,而卽今聖候雖安寧之時,方當春和之氣,不寒不熱,此時受灸,似不至甚難,下問於醫官而試之,何如?上曰,前亦言之中脘,非數百壯,未易責效,卽今時節雖好,夏享已近,當觀勢試之矣。春躋曰,翰注久無實官,注書徐命臣,頃者違牌坐罷,新進圖便之習未安,徐命臣敍用,何如?上曰,敍用付職,可也。春躋曰,政廳未罷,則使之擬望以入,政廳已罷,則口傳付職,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以榻前下敎書出}}上曰,大臣入來賓廳乎?春躋曰,大臣入來,而以政府西壁無進參之員,俄者爲變通啓辭,尙未下矣。上曰,西壁變通,已爲下敎,而若於會議,後爲次對,則日勢將晩,大臣及堂上中入來者,卽爲入侍事,注書出傳,可也。翼輝出而傳命,大臣以下入侍,醫官等,先爲退出。命均曰,數日日氣不和,聖候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寢睡亦一樣而水剌進御,不踰時乎?上曰,水剌不爲點心之故,或有踰時之時矣。上曰,吏兵批,政官望筒,速爲書入後入侍事,注書出傳,而夏享大祭攝行判付持入,可也。翼輝趨出,分付後還入,以禮曹夏享大祭,取稟草記,授春躋。春躋曰,夏享大祭攝行判付,持入矣。上曰,其時誤書判付親傳香單子,亦未能覺察而混下矣。以親行改判付,可也。{{*|以榻前下敎書出}}命均曰,昨日試官三牌時,御將趙顯命,有勿爲牌招之命,渠固執之故,自上亦如是,前例則不然,先輩之將任而入試官者,多矣。上曰,其違牌,似有所執,故三牌時有所區別,而前例如是,則後勿如前,可也。命均曰,卽今武將中無貯望之人,且顯命方帶摠帥之故,不得已擬望,而渠欲因此自劃於文職,別爲申飭,好矣。摠戎使金聖應,方在黃海水營任所,將任爲重,水使,今日政差出,不數日內,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以榻前定奪書出}}命均曰,義州府尹黃梓,以有老親,連呈辭狀,而其父方從宦,年亦未及於定式,別爲催促,使之赴任,何如?上曰,其親年,旣是法典之外,則此非陳達之事,自備局申飭,可也。命均曰,其爲人,貞介,且能守法,必善於邊任,地望久次,亦宜可陞故,陞之而只以備局,申飭,難以動念矣。上曰,其親年幾何耶?命均曰,今年六十九云矣。上曰,明年當遞耶?數遞則數遞矣。取魯曰,明年正月雖遞易,出代交龜之際,必費數月,自當過周年,近來灣尹,雖無老親者,未見過周年者矣。上曰,然矣。命均曰,谷山府使金啓煥,以軍布事,入於拿處中,而谷山例兼營將交代後,可以拿問矣。同罪守令之先拿者,皆不遞職,兼營將邑,不爲交代,而拿來者,亦有近例云,谷山府使金啓煥,姑勿出代,拿問何如?淳曰,不但谷山,楊州牧使趙儆,亦然矣。上曰,依爲之。{{*|以榻前定奪書出}}命均曰,凡上言四件事外,勿爲捧入,曾有定奪,而今番各廛人等,以其廛事上言,猥濫莫甚,而混同啓下,蓋廛人輩,與政院下吏,有顔情,故如此而承旨不能致察,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卿宰之受由下鄕者,多有過限不上來者,事體未安,工曹參判宋眞明,頃者以掃墳事,受由而遲回郊外,未及下去,因邦慶,徑爲入來,而日昨又陳疏出去,此則政院,宜不捧其疏,而曲循捧入,宋眞明,使之催促上來,捧疏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備堂差下時,以玉堂之言,引嫌不爲行公,卽今例兼,亦復撕捱,一不參坐,事極過當,從重推考,使之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刑判卽今入來乎?命均曰,方在闕中矣。上曰,注書出去,卽爲入侍事,分付,可也。翼輝趨出分付後還入。命均曰,西路各站,撥馬,疲弊莫甚,事極無據矣。彼中則每站,置驛丞立馬,邊情外不得使用,故事甚著實,而我國則不然,若干所立撥馬,本甚疲劣之中,兩西監兵營軍官,及凡因便往來者,皆給草料騎去,備局兵曹,亦多有此弊,實難支當矣。取魯曰,狀啓,以撥相傳當然,而其他憑公作草料,騎去者甚多,事極不當矣。廷濟曰,臣待罪畿營時,見撥馬極爲疲弊,無時頻頻摘奸,驛馬亦然矣。國家傳命之具,若是疏迂,誠爲寒心矣。上曰,西路則不知,而丁酉溫幸陪往時,予見各站撥馬,極不實矣。取魯曰,不但撥路如此,驛馬之疲殘,近來特甚,急時傳命之地,將至絶站,雖緣連歲荐經歉荒之致,而亦由於馬政之疏闊,勢固然矣。四五年來,臣未嘗奉命作行,而今番陵所往來,目見驛騎,其所疲殘,比之年前,不翅累倍,各站驛馬,殆不堪騎,或至於路中顚仆,國家所重,在於傳馹,而今至如此,誠爲寒心矣。上曰,極爲寒心,自備局各別嚴飭,撥馬勿爲濫騎事,亦爲另飭,可也。{{*|出擧條}}取魯曰,日昨皇壇親祀時,以樂章事,有所下敎,故臣退考《五禮儀》及謄錄,則用樂之規,天神樂則爲六成,地神樂則爲八成,人神樂則爲九成,故凡於太廟、皇壇及先農壇,諸祀,從前皆用九成,至於三成樂,則本無之,而《五禮儀》儀注,太廟則曰樂止九成,餘皆曰樂止三章,當初皇壇儀注中,樂章磨鍊時,用先農壇儀故,禮曹儀注,一從《五禮儀》,雖三成磨鍊,而樂章則連用九成矣。儀注與樂章,未免相左,事體未安,今後則儀注,似當從樂章改之矣。上曰,自今以後,儀注一依樂章爲之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取魯曰,臣頃以永禧殿奉審事,進去,第二室影幀可悶,面部漸漸漫漶,所見未安,故敢達,別遣大臣奉審後,改模一本,似好矣。歲月愈久之後,眞本漸傷,則豈不益可悶乎?上曰,來年是奉審次例乎?待來年奉審亦悶乎?取魯曰,乙巳年小臣,以禮參奉審之後,今番又奉審,渝傷不啻倍之矣。上曰,一室御容,模寫不久,三室奉安,亦纔過百年,第二室之如是渝傷,勢所然矣,肉色似異乎?淳曰,此則畫師瞻望,可以知之矣。上曰,近來畫師秦再奚,死後無成樣者矣。方外或有以畫見稱者耶?先朝御容畫出時,金鎭圭、鄭維升,皆參與矣。第一室模寫,曺世傑爲之矣。取魯曰,明年雖是次例,大臣奉審後,所見甚悶,則雖今年親行奉審,亦何不可耶?一經暑濕,漸不如前,模寫如重大,則改褙亦似無妨,博議而處之,何如?淳曰,改褙事體,尤重難矣。上曰,改褙似不可爲矣,旣達之後,事體重大,大臣先爲奉審,可也。命均曰,奉審時,禮官似當同參矣。上曰,然矣。{{*|以榻前下敎書出}}取魯曰,臣於今番大報壇親祀,陪從往來時,始見北邊宮墻甚低,外人可以踰越往來,申飭兵曹,使之高築,何如?淳曰,自曜金門至軍營上,宮墻僅至腰,墻外步行者,皆俯視,雖至短少者,可以踰越矣。上曰,庚戌年有踰墻之變,後武德門邊宮墻,始改築矣。今聞所達,誠極寒心,速爲改築事,申飭兵曹,可也。取魯曰,此不必出擧條。兵曹判書趙尙絅,時方入侍,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長陵水道,防川諸具,已皆準備云,此事,何以爲之耶?命均曰,卽今方農之時,始役誠難矣。取魯曰,卽今春事正殷,此時動民,恐有違於王者不奪農時之義也。上曰,予之俯詢有意,禮判所達,是矣,而已備之物力,當思區處之道,若至來年,則將爲盡棄,若以來年辦備之物力,募軍始役,則似易矣。命均曰,烟軍本不能力役,沿海民人,善於防築,若用此等募軍,則爲好矣。淳曰,若以浦民募役,則可以著實赴役,且雇價是爲生理,似無呼冤之端矣。取魯曰,若以生理反勝,募民於農時,則擧將捨農而趨募,是導民以懶農也,亦非勸農之政也。上曰,然矣。若用其處募軍,則懶農者,將益懶矣,募用京軍,則何如耶?廷濟曰,京募軍亦有弊矣。淳曰,此事物力必多入,今年內決不可爲,姑待來年始役,而已備之物力,如空石穀草等物,散給民間,宜矣。上曰,已備之物力,散給于民間事,分付畿營,而以明春解凍後,始役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右相久不出仕,廟堂事,誠爲可悶矣。上曰,右相去就,卿則以爲何如?其必欲一遞者是耶?卿前有所達,一遞伸其廉隅,後可出云矣,凡事躬自厚易矣,卿必有私室料量者,卿豈咫尺欺我乎?命均曰,臣於私室酬酢時,以異於臣之向來所遭,已言之矣。前事之誤,上敎亦言之,無可撕捱者矣。上曰,右揆行公,則可以妥帖,而卿前有所達,故欲知卿見而問之矣。卿之私室酬酌,與予見無異矣。上曰,民事姑無可爲者耶?守令盡爲下直乎?春躋曰,赴擧者一二人,尙滯,其外皆下直矣。淳曰,長陵白虎靑龍兩邊垓子,俱非初定之界,至於案山,山脊無火巢,盡數起耕,耕者,持牛越視陵上,所見極爲寒心矣。當初定垓子之時,交河、坡州、高陽三官,主管鑿役,而垓子不可不改定,山脊犯耕處,亦當禁之矣。取魯曰,垓子改定,而當該三邑守令,不可不論罪,陵上越見處,犯耕民習,極爲可駭,此亦國無紀綱之致,其中最近處犯耕者一二人,摘發重治,俾少知陵寢之重,宜矣。上曰,道臣奉審時,不爲周視垓子耶?昉曰,道臣奉審,只奉審陵上及丁字閣,點閱祭器等物而已。上曰,主山何如?淳曰,主山,邊雖少促,非相見之地,似無害,靑龍邊單薄,且兼案山所見,極悶矣。上曰,卽今已耕作耶?廷濟曰,此則不可論已耕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鑿垓子時看役,三邑守令竝拿處,垓子,待秋遣禮官改定,可也。{{*|榻前下敎書出}}淳曰,交河之民,到處成群,號訴移邑,四十朔,已八易倅,當初移來六十餘戶,太半流亡云矣。上曰,數遞之弊,如是矣。廷濟曰,卽今翁主宮,有木綿輸送之命,而本曹皆用前例,考見前例,則出閤宮家,無輸送之例,故敢達。上曰,明善、明惠,兩宮前例,俱有之矣。先朝或賜與諸宮家之時,亦有直爲判付於政院之例矣。命均曰,戶判所達,似以出閤後輸送無例爲言矣。上曰,以予曾所見者言之,出閤宮家輸送,亦有例矣。廷濟曰,前例如此,則該曹勢當奉行,而創行則爲弊矣。上曰,創行之事,予不爲之矣。命均曰,卽今謄錄可悶,所謂謄錄,次次漸廣矣。上曰,謄錄漸廣,卿之所達,未知指何事,而今番邦慶後賞典,亦不無濫觴,予亦知之矣。然今番邦慶,以若干浮費,雖欲買之,豈易得乎?春躋曰,備局堂上尹陽來,同爲入侍事下敎,而不爲入侍,事甚未安矣。上曰,從重推考。{{*|出擧條}}上曰,禮判進來,宗廟大祭攝行則有親傳香,親行則無親傳香,而親傳香單子入啓時,未能覺察而啓下矣。夏享大祭,旣以親行事改判付,而親傳香單子,爻周未安,置之,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三月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大提學、兩館提學,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大提學尹淳,弘文提學宋寅明,藝文提學申昉,右承旨金尙奎,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廷鳳,記事官朴{{!|𪼤|⿰王詹}}入侍。徐命均曰,嬪宮爵號,俄已加望以入,而承此賜對之命,臣未知聖意有在而然耶?此等文字,自有所用之字,不可取用他字,故擇定極難矣。上曰,所用字抄集爲冊子乎?尹淳曰,自周公以下,凡諡法應用之字,有之,而不但用諡號也。爵號等事,皆用此法矣。上曰,尊號,亦用此法所在之字乎?命均曰,列聖朝尊號,好字,則皆盡用之,必欲避先朝徽號,故極難得矣,若用別件字,則豈乏文字耶?上曰,予知其然,故加望,而加望之字,反不如初矣。初望首副二字,則好而孝字,取用孝章之孝字,於心不好,哲字,連嬪字呼之,則音響不好,闕內問安時呼之,且問安單子,以諺文書之,連音口呼之聲,終似不好,何字可以無妨於音韻耶?命均曰,顯字有之,而近於先朝徽號矣。上曰,太近矣。淳曰,靖字字義,則極好,而音響亦不能無不便矣。上曰,端字好,而逼於先后徽號,其法中諸字皆未安,別般字擇用,何如?淳曰,自先朝再用之例,多矣。德嬪之德字,景字,皆疊用矣。命均曰,壽字何如?上曰,太野矣。命均曰,若用法外之字,則宜字,似好矣。淳曰,自上特敎擇定,則何必用法中字耶?上曰,爵號若用二字,則音響好,而一字故難矣。寅明曰,明字,似好矣。上曰,逼於先朝陵號矣。命均曰,莊字無拘礙之事矣。上曰,莊嬪之音不佳矣。昉曰,端字,無可避之嫌矣,雖有端宗、端懿兩徽號,取用一字,自有前例,庸何妨乎?淳曰,今此爵號,非久遠所用之號,雖有少少不便,何關耶?上曰,仁淑王大嬪及德嬪,仍用之矣。命均曰,聖意必有所思之字矣。上曰,予亦思之,而未有定耳。古人率口定之而皆好,今人會議擇定而皆不好,可怪矣。淳曰,貞字敬字皆好矣。上曰,敬字則以諺文書之,同於先號,仁字似好,而亦有逼處矣。寅明曰,備望之外,只有和字矣。淳曰,字義不合矣。命均曰,昭字何如?上曰,昭字音不好矣。昉曰,如此故自前多疊用之字矣。寅明曰,懿字何如?上曰,逼於端懿矣。予意則康字好,而於古有之,至今不呼諡號,皆以康字音呼之,決不可用矣。命均曰,哲字則音不好,思字則字義雖好,而面目不好,自上特敎以定,何如?上曰,哲字乃望中第一,而音未妥當,思字則面目可憎矣。予若有所思之字,則當特下而終不得,故引見卿等矣。諸臣將懿惠恭宣婉溫順純等字,連嬪字口呼陳達,而不能定。上曰,韻考,卿等皆誦之乎?淳曰,雖不能誦,而其中可用字,則庶當思之矣。命均曰,自上特敎爲好矣。上曰,注書出去,持韻考來。綽曰,字彙正字通等冊,似好矣。上曰,第持韻冊來。綽持韻考來。上曰,三韻通考字不多,注書所謂字彙之說,儘有理矣。命均曰,字彙則多有隱僻字矣。上曰,隱字何妨耶?其韻考,傳給大提學,可也。淳受韻考披閱,與兩館提學,私相論難,良久而未得擇定。上曰,賢字何如?淳曰,賢字,乃平聲也。似未妥當於音響矣。上曰,顯字、賢字,優劣何如?以諺書之則同故,婦女但知諺文,而不能高低,必相換呼之矣,哲字呼之,其音何如?卿等試呼之。淳口呼數次曰,近可而不無拘礙矣,更思之,則賢嬪宮之音,似無妨矣。上曰,烈字何如,勝於哲字乎?昉曰,烈字字義,不襯矣,臣意光字,似好矣。上曰,不有拘於予之表德乎?命均曰,決不可用矣。上曰,賢字,於法有之乎?淳曰,有之而前無用處矣。上曰,《貞觀政要》,有曰賢妃生五月而能文云云,賢字古亦有用者矣。命均曰,特敎之外,臣等則似不能定矣。上曰,恩字、隱字,何如?下之作則好,而上之賜則不好矣。淳曰,二字皆不好矣。上曰,如此則雖終日不能決定矣,仍下望單子。綽,受而傳于大臣,命均開見,以御筆書賢字於備望諸字之首,落點於其上矣。淳曰,嬪宮已有定號,似當設都監擧行矣,以賢嬪宮玉印都監爲名耶?上曰,亦有儀軌矣。都監卒事,容日幾何耶?淳曰,日子似不至許,久矣。上曰,用舊禮而以銀爲印,何如?我國御寶,皆有金銀矣。予欲遵古事,諸臣之意,何如?寅明曰,臣意亦謂以銀爲之無妨矣。上曰,都監知悉。有玉則以玉爲之,無玉則以銀爲之。淳曰,戶曹有玉,銀玉間指一下敎,何如?上曰,玉則採取爲難,故有此敎矣。戶曹有玉云而玉品若太不好,則亦難用矣。都監,臨時草記稟定,可也。寅明曰,都監堂上,自本曹,卽當啓下,而造印之以銀以玉,姑未決定,都監名號,何以爲之耶?上曰,待禮曹草記,以玉爲印,則以玉印都監爲名,以銀爲印,則以銀都監爲名,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3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陳疏}}。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未肅拜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尙奎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取稟。傳曰,爲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金尙魯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宋秀衡啓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對物論矣。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漢弼,方帶能麽兒堂上矣。今日乃是能麽兒坐起日次,而本廳堂上三員內,鄭壽松,武二所試官進去,元弼揆,武臣堂上祿試射試官進去,臣漢弼,今方入直,他無推移開坐之員,不得已晝仕出去之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金尙魯,引避退待,已至累日,而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朴文秀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副提學尹惠敎,承批之後,連違召牌,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闕直,今至累日,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提學尹惠敎再牌不進推考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更爲牌招。
○傳于金尙奎曰,法講之停,今已久矣,其在事體,豈可任其儒臣之撕捱,若是久停法講?副學雖已牌招,禁推諸儒臣,不過飭礪,竝放送,牌招入直後,因稟經筵。
○以副提學尹惠敎上疏,傳于金尙奎曰,初旣承批,不宜撕捱,而非政院之所可曲循捧入,此疏還給,明朝牌招。
○以校理任珽,修撰金相奭、金尙翼、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明朝牌招。
○注書徐命臣,陳疏受由,代以李壽德爲假注書。
○吏曹玉印造成都監堂上二,行工曹判書尹淳,行禮曹判書金取魯,郞廳二,禮曹佐郞李錫福,工曹佐郞林象鼎。
○金尙奎,以禮曹言啓曰,來四月初八日,宗廟夏享大祭,親行事,命下矣依此擧行事,分付各該司,永寧殿,同日遣大臣行祭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三月十六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永禧殿第二室影幀,大臣及禮官,擇日奉審事,榻前下敎矣。奉審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三月二十五日爲吉云,以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臣取魯與工曹判書臣尹淳,同會戶曹,所在玉材,取來看審,則其中有可用之品,以玉印造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𪳣|⿰木卨}}卿,啓公事判付內議處事,命下矣。擊錚罪人,則例有放送議處之規,而時無放送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放送議處。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楊州牧使趙儆,谷山府使金啓煥,海美縣監具文泳等,拿處事,傳旨啓下,故竝交代後,拿來之意,啓稟蒙允矣。今日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以軍布事拿處守令,姑勿出代,拿來事榻前定奪,而趙儆,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金啓煥、具文泳等,時在各其任所,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左副承旨魚有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一味屛伏,瀝懇祈免,非專由於李載厚之疏也。此固聖明之所俯悉,而今玆批旨之下,又復以果有可嫌爲敎,臣誠抑塞,莫曉聖意之所在也。載厚之後,踵起而論臣者,其所爲言,尤極巧憯,到今日久之後,尙有餘悸,晏然復進,萬非廉義之所敢出,區區微尙,終難變改,而情勢之外,賤疾又劇,謹當更尋長單,必以鐫解爲期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武臣堂上朔試射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試射時,武臣堂上金震胄,片箭發射時,佩四矢而入射,偶然見捉,故招問其曲折,則欲爲優等,果爲佩四矢以入云,國試何等嚴重,而渠敢法外加矢,未免有用奸之罪,其在懲後之道,不可置而勿論,令攸司囚禁,依律科治,何如?傳曰,極爲無據,令兵曹,決棍汰去。
○司諫李著啓曰,臣情理旣切,踪地且蹙,昨於嚴召之下,敢暴難冒之義,兼以目前數事,贅陳於疏末,誠淺辭拙,固知不槪於上心矣。及承聖批,略蒙採納,而至於上款事,不惟不賜開可,責諭備至,辭旨頗嚴,臣於是誠不勝悚恧之至,夫史官焚草,何等擧措,而處分不嚴,國言愈激,則臣之請罪,卽一世公共之論,而其所數語仰勉者,亦敢聖上,因此事而愼重於辭令之間而已。區區憂愛之忱,只出於有懷無隱之意,則此豈欲齗齗於旣往事,而亦豈昧於分義之嚴而然哉?至若湖南試場之事,臣非不知聖明之業已處分,而當此末路,噂曉變怪層生之日,此等事若不痛懲,則前頭國家,將無以設場而取士,臣之竝請重勘,良以此也。金聖應之爲人門地,臣非謂不合於將任,而平時用人,異於臨亂,萬里前程,何必汲汲?臣之所言,實欲其益加儲養,爲他日大用地耳。今殿下,於此亦不裁察,或敎以不必若是,或諭以豈曰太驟,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信於君父之致,尙何顔面,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行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情危病痼,決難仍據,而三單再疏,俱靳恩許,怵分畏義,黽勉承膺,連値動駕,不敢更瀆,忍死供劇,以迄于今,素患痰火之症,昨忽添劇,氣升則胸膈痞悶,咳喘促急,勞動則怔忡驚悸,咯血無算,胃敗而食飮頓減,脚痺而步趨甚艱,見方落席濫濫,殆無起色,雖欲强策仕進,末由自力,出納重地,不容暫曠,玆具短章,疾超呼籲,伏願聖慈,天地父母,俯垂憐察,特命遞改臣職名,俾得安意將息,以尋生路,千萬幸甚。昨日筵中,以翰注之久無實官,事體未安之意,略有所達,且陳堂后實官,一則有相避不得付,一則違牌坐罷之由,則自上敎以徐命臣,敍用付職,入侍注書出傳下敎矣。退而聞之,則卽已望單啓下,蓋旣有薦中諸人,則必備望,例也,臣亦以當爲備望仰對前席,而院隷迷甚不送薦狀,乃有此單付之擧,致令堂后,引作難進之端,其所爲嫌,雖涉太過,欲守廳規,可謂得體,凡事一或錯了,則易成謬規,關係古風,略此尾疏,俾本院該曹,毋或更引此例於日後焉。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知申之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職。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昨伏見諫臣之疏,以試官望事,咎責臣曹,至請警飭,臣於此不勝瞿然,而繼之以訝惑焉。夫文試考官之不可不擇,臣亦豈不知之,而如有館閣堂上之無故應入者,則亦何敢有所取捨?曾經文衡者,只有禮曹參判臣李德壽,而方爲長陵奉審之行,未及復命,不可備擬於開場隔宵,出牌立卽之試官望,曾經館閣而應入試望者,卽是本曹參判臣申昉,而與臣方同席呼望,考試事體嚴重,呼望之人,亦不可自書其名,至於將兵之臣,元無不入試望之事,自前主試者,非止一二,且見今帶將任者,亦是見擬館閣之人,則有不可無端見拔,其或擬而或不擬者,卽皆事勢之所不能已,臺臣旣不知此等事狀,則泛看試望,言之如此,固無足多怪,而自臣所遭言之,則誠是意外矣。然毋論本事之如何,公議旣峻發,則在臣私分,有不敢自安,敢此陳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銓職,以重國體,俾安私心,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臣伏聞嬪宮議號之擧,在於十六日,而聖上有左右參贊必令來參之敎,夫議號盛禮也。聖敎況又諄切,臣雖屛伏之迹,豈敢不思蠢動也?玆於今曉,擔舁前向,纔到果川地,適値日氣猝泠,觸冒風霧,病情大發,叫倒不省,雖姑不知何樣症患,而決無自力趲行之勢,賓廳會議,旣是明日,則又無調息進參之暇,玆不得不疾聲仰呼,請伏嚴誅,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嚴治臣慢命之罪,以正王綱,仍將臣所帶政府西壁之職,及時變通,使朝家大禮,毋致缺闕,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登途不及,其何爲辭?卿其勿辭,調理上來焉。
○行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臣白首殘年,忽遭年少臺臣情外之斥,蒼黃投疏,徑出禁扃,情地迫隘,轉動不得,屢承嚴召,一味違逋,席藁私次,恭竢誅罰,不意三牌之命,出於格外,且伏讀下政院備忘記,以法講之久廢爲敎,聖上典學之誠,若是勤摯,而不能奉承,臣等之罪也。何敢復爲撕捱之計,而顧今臺避,尙未處置,揆以公體,斷無冒出之理,隨詣闕外,略陳情悃,退歸私次,臣罪至此,無所容逃,伏乞聖明,遞臣職名,勘臣負犯,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御前還給。
==3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給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尙奎啓曰,預備兼春秋,常時留待事,下敎矣。朝者預備兼春秋崔成大身病,代以判校吳命季,付標啓下之後,累度催促,尙今不來,況此下番遞易單子,未啓下之前,預備尤當趁卽入來,而如是怠慢者,極爲可駭,不可不別樣論責,而本院請推之外,他無可施之罰,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金尙魯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金尙魯,司諫李著,引避退待,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未肅拜外,大司憲朴文秀,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尙奎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以校理任珽,修撰金相奭、金尙翼,副修撰沈星鎭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本曹軍色郞廳,乃是緊重之任,若差兼春秋除本仕,則職務曠廢,故例有啓請減下之規矣。一軍色郞廳,朴{{!|𪼤|⿰王詹}},以兼春秋啓下,當此軍布上納之日,趁不捧上,則遠道軍民之久留京中,亦甚可慮,朴{{!|𪼤|⿰王詹}}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因兵曹草記,下番兼春秋朴{{!|𪼤|⿰王詹}},今姑減下事,允下矣。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在外,右承旨金尙奎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試官進,參議李匡輔病,參知金聲發進,同副承旨宋秀衡進。以朴弼均爲校理,鄭羽良爲大司成,吳光運爲同義禁,李萬選爲判尹,洪得厚爲兵曹正郞,金汴光爲佐郞,金令行爲平市令,洪致期爲禁府都事,金致謙爲敦寧主簿,趙哲命爲司圃別提,李漢相爲典籍,閔通洙爲醴泉縣監,李敬臣爲永同縣監,李安世爲古阜郡守,兼瓮津府使柳純章單付,前副率李世煥,今加通政,所敎門徒中及第四人,生進十九人,加資事,承傳,兼春秋洪廷命單付。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校理朴弼均,時在京畿通津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又啓曰,今三月十八日,增廣文科初試二所圍排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惠民署湯藥使令達文,無緣闕點,令攸司推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觀象監提調申思喆,以齊陵莎草枯損處奉審事,明當出去,而勢將屢日經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又以禮曹言啓曰,宗廟夏享大祭親行事,已爲啓下矣。《五禮儀》,有大祀後陳賀訖飮福宴之文,而本曹謄錄,則每以近年以來,竝爲停止爲辭,而有權停之命矣。今此親祭時陳賀飮福宴等節目,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近例爲之。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今玆恩命之屢違,極知萬萬惶悚,而旣未供職,則終不敢冒受常廩云,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高陽前郡守洪應夢,坡州前牧使李浤,交河前郡守洪晉猷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浤,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洪應夢、洪晉猷等,今日赴擧云,待其出來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黃海監司狀啓,據本府覆啓內,長淵府使李彦燮,拿問後稟處事,允下矣。李彦燮,時在京畿水原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三月十八日,幼學李瑋星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幼學金宗漢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敦化守門將李柱,曜金門守門將鄭達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武臣堂上朔試射所草記金震胄片箭佩四矢罪,令兵曹決棍汰去事,命下矣。金震胄,決棍二十度後汰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八度呈辭。答曰,昨於批旨,復悉予意,而卿胡不諒,又尋辭單乎?此因予誠淺之致,只自恧焉,夫復何諭?惟願卿須少諒此意,顧此國事幡然造朝矣。所辭不允。卿勿困我,卿勿困我,安心勿辭,其卽偕入,用副抑鬱之心。仍傳于金尙奎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左副承旨魚有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情地旣甚臬兀,宿疾近又添劇,不得已更尋長單,顒俟許解之命矣。批旨特下,誨責尤切,疾痛之呼,亦未蒙憐察,臣誠狼狽悶鬱,不知所出,顧臣情病如有一分可出之勢,則何敢一向違逋,不爲變動之計乎?左思右量,終難抗顔而進身,明旨之下,又未祗承,伏枕惶隕,唯待鈇鉞,從當更瀝危忱,仰請處分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夜對爲之。
○掌令李台徵疏曰,伏以天佑宗祊,元良誕降,實萬世無疆之休,雖遐僻蠢愚,莫不鼓舞相賀,況臣忝居從班,區區懽忭之忱,奚特百倍恒人?臣於前秋,冒叨本職,妄陳一啓,重觸天威,而聖度天大,罰止外補,匪譴伊榮,且惶且感,念臣本以空疏之才,過蒙拂拭之恩,出入臺地,蓋有年所,人不稱器,言未適用,而矧今年過半百,齒髮摧頹,神精日覺消耗,疾病又復侵尋,自從譴補以來,惟以求芻牧恤殿屎,爲一分自效之圖矣。不料莅任半載,復畀宿趼,馹召遠降,峽民咸聳,臣於是,一倍增悚,九頓以謝,誠不知報答之所,恩召之下,不敢淹稽,驅策病軀,昨纔來伏私次,而屢試僨敗之地,不惟自劃已審,抑有戴罪未勘,不容復玷於臺次者,臣於昨年斥補之後,重以在臺時不能檢下之罪,臺言峻發,譴罷特降,而旋以所遞爲慮,還收已成之命,現告旣出於爛報,而遽爾中寢,傳旨只捧於僚臺而臣則苟免,夫罪在當罷,則法不可以所遞而有所容貰,罰及同僚,則義不可以倖逭而有所自揜,其在自處之道,只當泥首縮伏,以竢勘律,至於臺職去就,今非暇論,玆敢略暴危衷,仰申呼籲,伏乞聖明,亟勘臣罪,以嚴公法,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望,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於見職,有決難冒當者,蓋秋官之長,例兼備局,頃因對書之濫差,致有儒臣之駁論,則其稱號旣同一司,其人望自有定分,豈可謂不足於別差下,優於例帶耶?此生此地,已隔弱水,故初自京兆移除之日,屢違嚴召,蹙伏竢譴者,不但爲衆所共遭之情地,而昨承重推促入之命,方在闕中,未敢進步者,實出於身無二用之事勢也。每當備坐,稱病不進,輒於其日,勉赴本曹,事欠誠實,迹甚危臲,殆同病風半身不遂,自省多慙,人謂斯何,毛旣無傳,皮將自棄,此爲臣必遞之一大關,而且伏見南原君{{!|𪳣|⿰木卨}},擊鼓之供,怒於落訟,極口醜辱,山事曲直,必有公眼,臣不欲辨明,而不料宗宰之口業,同朝之蹈藉,乃至於此也。苟使臣剛明中正,素孚於人,則豈有市怨召讎,而無情者之虛辭反詈,若是之酷哉?臣雖駑劣,職忝八座,飽受落訟人無限侮詆,而抗顔仍廁於詞訟之地,則其爲羞薦紳而辱朝廷,顧不大歟?此又臣必遞之一大節也。玆敢不避煩猥,仰瀆崇聽,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遞本職,處以散地,俾得隨分奔走,小報恩涯,以安私心,以存國體,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頃者儒臣所達,其涉太過,卿何以此過嫌?例兼南原供辭,亦涉過中,尤何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司諫李著,疏論考望事,竊有駴悚不安者,夫曾經文衡之人,奉命未還,則以爲見拔,旣非實狀,將臣鎖院之例,前後非一,則謂之强擬,亦何所據,而其所謂時任提學,卽指臣而發也。科擧事體,至爲嚴重,自擬考官,前所未聞,臣旣進參於備擬之時,則臣名之不在其望,事理之所當然,格例之所以存,臺臣之反以爲罪,尤不可曉也。臣本無似,久叨匪據,動輒招郵率多意外,而今玆人言,誠非所料,自顧兢蹙,理難苟冒,玆敢略陳委折,干瀆宸聰,伏乞聖明,俯垂照察,刋削臣職,嚴加譴罰,以伸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
○乙卯三月十八日二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尹惠敎、宋秀衡,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惠敎,讀自冬十月沛公至霸上,止十一月漢立韓王孫信爲韓王。上曰,承旨讀之。秀衡,讀自韓還都櫟陽,止漢遣酈食其立六國後。上曰,注書讀之。壽德,讀自夏四月楚圍漢王於滎陽,止彭越下梁十七城。上曰,上番《春秋》讀之。廷鳳,讀自漢王遣酈食其說齊,止漢王還櫟陽。上曰,下番《春秋》讀之。廷命,讀自春二月漢立韓信,止楚與漢中分天下。上曰,文義爲之。惠敎曰,無他文義,沛公入秦,不殺秦王,除秦苛法,此可見王者創業垂統之道矣。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漢祖始初規模,與此暗合,而項籍則與之相反,所過殘滅,坑秦卒二十萬,殺秦王、子嬰,所謂八年空爲漢驅除者也。先儒歸之於天之氣數者,誠然矣。上曰,聖人不言命,不可專歸之於氣數矣。鷄鳴而起,孜孜爲善,舜之徒也。漢高,豁達寬仁,能聽樊噲之言,此則孜孜爲善,所以得天下也。項籍,强暴嗜殺,不聽韓生之說,此則孜孜爲惡,所以爲韓禽也。惠敎曰,樊噲,不過麤豪者流,今感回漢高,能成基業,其功誠大矣。項羽若聽韓生之言,則漢之爲漢,豈可必乎?漢高用噲言,項羽烹韓生,楚漢興亡之分,可見於此矣。秀衡曰,外黃令舍人兒能一言而使羽覺悟,可謂勝於范增矣。增則知沛公龍成五彩,而必欲勸羽殺之,此所以不如外黃舍人兒之言也。上曰,初不審去就,此則增之過,而旣已委質之後,則必欲殺之者,亦是各爲其主,無足怪矣。惠敎曰,范增當初勸項梁立義帝,增,固義帝之臣,而義帝被弑之後,增之事羽,固不善矣。上曰,其時當去之而不去矣。惠敎曰,養民以致賢人,此其時形勢使然矣。用賢所以養民,此平時之言,而當其時,蕭何之言如此者,以切於時務而言也。上曰,此蕭何猝創之言也。惠敎曰,張良復歸漢,表而書之,所以明良之去就心事云者,先儒之論多有之矣。韓信亡去,而何自追之?此則韓信雖去,而故待蕭何之追及云者,明儒議論亦有之,槪不無意見矣。上曰,信以不用而去,而待何之追,豈其預料乎?此言似過矣。惠敎曰,兩角峯頭,遲回不去,所以待何也。上曰,初已有其意,故請爲假王,期會不進,終有不均之心矣。秀衡曰,韓信,功則大矣,漢祖,殺之雖過,而韓信,安得不死乎?始終處義,終無臣節,當天下甫定,人心危疑之時,雖非高祖,豈無忌憚之心乎?渠旣失臣道,見兆處甚多,畢竟就戮,固勢然矣。漢之於信,亦非薄德矣。上曰,太公、伊尹、傅說,決不如是,韓信之禍,終由於自重,如太公不遇文王,則不過爲嚴子陵耳。惠敎曰,恃功自重之意有之,決非純臣矣。設壇拜將之時,楚漢興亡分去住,信之不保者,固其勢矣。上曰,人臣之道,專意所事,可也,而初旣有欲愛心,末乃欲自重,漢高所以疑忌者,無足怪矣,若宋藝祖,則未知何以處之,而漢高之時,形勢亦有不得不然者矣。惠敎曰,張良、陳平,躡足附耳之時,漢之君臣,已皆有取信之心矣。上曰,良、平之事,何如?天下形勢如此之時,爲漢之心,固無所不至,然此等詐僞之習,陳平之所爲者,而如良儒者氣義,亦未免焉,則未可知者也。惠敎曰,鴻溝背約,所以有程子史斷也。上曰,晉文公,三舍約秦繆公而爲之,而張良,勸漢王背約,反有愧於晉文矣。惠敎曰,胡氏、司馬溫公議論,皆以此,謂張良爲漢報仇之心急,故不得不爲此云云矣。上曰,漢王入彭城,置酒高會,何也?惠敎曰,旣爲義帝發喪,則在義理,豈可以置酒爲樂也?此其本意,非爲義帝之擧,故乘其小勝,而逸欲已萌,胡氏史斷,只謂良、平諸公,豈不在其行,而不及於爲義帝發喪,是可欠也。秀衡曰,爲義帝發喪之後,置酒高會,及吾翁卽若翁之言,先儒史斷,不爲擧論者,豈非難於爲辭而然耶?上曰,尾生、孝己之行,無益勝敗之數,此言何如?惠敎曰,其時尙權數之說,大抵多此類,而尾生之行,元不足稱矣。上曰,尾生《左傳》極稱其信矣。惠敎曰,抱柱而死,此是戰國之氣習,豈有輕父母遺體,重女子相約,而可以稱其行耶?上曰,刻印、銷印之事,何如?荀悅之言,的論耶?惠敎曰,勢有不同,時有彼此,此則食其之說,似迂而良之言,是矣。上曰,張良若當湯、武之時,則其言亦如此乎?武王伐殷,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漢王之德,洽於諸侯,則亦何立六國之不可乎?惠敎曰,湯、武之事,豈可擬議於漢王耶?荀悅所謂曰情曰形,此辯士之論也。先儒皆以張良,稱爲儒者氣象,而當其時,距戰國不遠,其所諜慮言說,帶得許多詐力,如諸葛亮三代上人物,則不可比論矣。鴻溝背約,與奪取劉璋相同,此先儒之論,而孔明之事,出於不得已,與此不同矣。上曰,諸葛亮興復漢室之心爲急,而劉璋闇弱,必不守其土,故昭烈之所以取之者,小無害於義理,而與鴻溝背約之事,懸然有異,孔明未出茅廬之時,已掛荊蓋之圖,而三分割據之計,揣摩已熟矣。上曰,漢高在漢中時,則不立宗廟乎?抑或漢中所立之廟,移于關中而然乎?二年立宗廟社稷,綱特書者,以爲善而表之耶?以爲遲之而貶之耶?惠敎曰,漢中則無立廟之事,而始定關中而後,創建廟社,故表而書之者,所以善之也。秀衡曰,兵戈搶攘之際,能立宗廟社稷,此猶爲難,於此可見創垂之規模矣。上曰,雖曰安能鬱鬱久居,豈可一日而無宗廟乎?綱特書者,予則以爲眎以貶之之意矣。惠敎曰,綱特書,初爲算賦,此可見漢祖之樹立宏遠矣。上曰,八年干戈之時,猶爲算賦,且敖倉粟多,兵食給足,無匱乏之患,況此無事之時,百官頒祿,常患不足,豈不慨然乎?秀衡曰,三傑中,蕭何之功最多,初入關中,收簿書圖籍,又給餽餉,不絶糧道,稱之元功,不其然乎?惠敎曰,漢高約法三章,王業始矣,蕭何收秦圖籍相業,大矣,可謂名良相遇,四百年基業,實基於此矣。秀衡曰,漢高豁達大量,必不至志滿意得,而彭城之敗,幾蹈危轍,大抵志爲氣所奪,故聖賢所云持其志,無暴其氣者,誠然矣。上曰,范增云,沛公貪財好色者誠是,此所以有胡氏之論也。惠敎曰,當初見秦宮室婦女,欲留之習,復發於入彭城之時矣。上曰,見人之時,必踞牀洗足者,凌駕顚倒之術也。其見黥布,始折其氣,終使之大喜過望,此漢高之所以難測者也。秀衡曰,踞牀洗足折其氣,帳御飮食滿其望,此所以恩威竝行,駕馭英雄之手段也。惠敎曰,俄者聖上,以敖倉粟多,兵食給足,有所慨然於今日爲敎矣。大槪,卽今升平日久,而中外儲蓄,則日竭,未知陰雨根本之備,何以至此耶?誠不勝慨然矣。上曰,我國之事,實未可知矣,非但此也。在昔三國竝峙之時,戰爭相尋,而皆各富强,兵力糧道,百倍於今日,以土疆言之,則今日我國統合昔之三國之兵糧,凡事萬不及於其時,一國之形勢,此豈不可怪耶?惠敎曰,三國鼎峙,有同蠻觸之勢,故各自治國,訓課兵農,陰雨之備,靡不用極,此所以日事攻戰,而各保境內者也。卽今則非但兵力地力不及古而然,亦由於生穀儲蓄之道,全然疏迂,而兼竝之患,日益以甚而然,一人持十家之産,地廣無力農之事,而奢侈成風,儲蓄無處,故數年前稍豐之時,至賤常漢,猶皆穀食狼藉矣。數年凶荒之後,十家九夫,太半爲餓莩,此由於民無遠慮,而旣經大殺之歲,則宜其知米穀之爲貴,而昨年不免失稔,米價還爲至賤,恰似辛壬以前之時,此實非好徵矣。臣,新自下土而來,略有所聞見,敢此陳達,卽今急先務,莫如別爲生穀之道,而生穀之道,各衙門所聚之穀,換以民布,則自然爲儲蓄之道矣。錢貨之權,不在於下,米穀之儲,多在於各營,則此以爲一分生穀之道,未知此果何如?上曰,其道理似好,而民布有裕,則換以米穀,豈不爲儲蓄之道,而然而民布太減,則亦有妨礙處矣。秀衡曰,京司外營之聚谷,不必皆米,而民布太減,則亦有掣礙之端,誠如聖敎矣。上曰,頃有所下敎,卽今所存之穀,勿散而儲蓄,則此亦有益矣。惠敎曰,向年康津,人相食,而京外布價不至縮少,米賤織貴,爲今痼弊,此似有別樣變通之道矣。上曰,織有入處,故極貴矣。惠敎曰,玉堂撕捱,近來特甚,法筵開講漸遲,如金尙翼同錄諸人,以金尙魯事,引嫌容或,可也,而任珽,則少無可嫌之端,至於在外玉堂,多有之而一不上來,各別催促,使之從速上來,何如?上曰,在外玉堂,幾何人乎?惠敎曰,吳瑗、韓顯謩、朴弼均、尹敬龍,而吳瑗、韓顯謩,在近畿云矣。上曰,朴弼均,才已下諭,不必催促,而吳瑗、韓顯謩,除拜已久,在近畿,尙不入來,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秀衡曰,嬪宮爵號,旣已議定,則問安牌,宜書爵號,自本院似當改造五部以入,何以爲之乎?上曰,承宣所達,是矣,若有冊禮,則此是冊禮後擧行之事,而旣無冊禮,自政院改造以入,可也。秀衡曰,本院謄錄中,有問安牌圖式,而不可只依圖式見樣而造納,在前有自內出給一部,依樣造納之規,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當出給一部,依樣造納,可也。{{*|出擧條}}諸臣欲退出,上曰,姑留,可也。仍命宣醞,司謁各持肴盤,列於諸臣之前,諸臣皆離席起立,受酌而飮,至一巡訖。秀衡拜伏曰,臣本無酒量,俄以御前香醞,不敢辭初杯,而至於加酌,恐有失儀之慮,惶恐敢達矣。壽德拜伏曰,臣亦於酒,本不接口,俄雖堇飮一杯,決難更進,極知惶悚矣。廷鳳、廷命,亦皆起伏辭酒,上命司謁撤,承旨以下賜酒,惠敎,獨飮三杯。上曰,卿以藩任辭陛時,予命宣醞,其時飮幾杯乎?惠敎曰,其時飮至五杯矣。上曰,今亦加飮二杯,可也。惠敎曰,臣本不嗜酒,而酒量比年前漸減,俄者三杯,惶恐堇進,而今若復飮,則恐必有不勝酒之患,敢此仰辭矣。上曰,予已知卿酒量,且見執杯,亦可知其善飮矣。依往年例,毋辭五杯焉,惠敎加飮二杯訖。上曰,予嘗戒酒於豐原,而於卿勸酒者,此無它,卿自外邑內遷,今以儒臣入侍,久後接見,異於常時,故使之勸飮,而畢杯則用寓勉戒之意,卿須體諒此意,可也。今此入侍五人中,只副學飮酒乎?承旨中無善飮者乎?秀衡曰,左承旨洪尙賓,頗有酒量矣。上曰,左承旨酒量,予前已知之矣,其酒量與副學,何如,而副學與洪尙賓,或較飮乎?惠敎曰,臣本非嗜飮,元無酒量之可言,而年前藩任時,特以前席宣醞,不敢辭酒,今又猥承聖敎之勤懇,乃敢連進而已。平日儕友間,元無較飮之事,左承旨則不與共飮,安知其酒量乎?仍進伏曰,臣因進講敢達,卽此《綱目》之書,古今治亂得失之際,瞭然在目,後世之所宜鑑戒處,其有益於工夫,何如也?雖閭閻間業科孜孜之輩,一日盡閱一篇,則誠爲不些之工,而今殿下萬幾之暇,日講一篇,若此不已,不過數三月,全帙幾盡畢工,豈不大有裨益於典學之工耶?如臣蒲柳之質易衰,涓埃之報莫效,居常悚懍,一心耿耿矣。適忝玉署之長,又値僚員不備,上下番俱空之時,叨陪講筵,幸備顧問,臣雖蔑學謏見,敢不竭誠講論,以補聖聰之萬一耶?繼此以往,若逐日召對,臣當不避空疏,連爲入侍,只此綱目一帙,幾至畢役,則庶可爲酬答聖眷之一端,臣歷試內外,毫無以報聖渥矣。今幸得進講此書,若小有益於聖學,則區區效忠之悃,只在於此矣。臣有所懷敢達,經筵官入番,必賜晉接,此實惓惓好學之盛意,群下孰不欽歎,而今日夜對,更鼓已三四下,其在頤養精神之道,不瑕有損傷之節乎?卽今春日方長,雖連日召對,未有所妨,而夜晷甚短之時,不必連爲夜對矣。上曰,眞西山云,夜對勝於晝講,槪夜深後,則頗得從容,精神差勝,故時或引接講官,而亦豈每日爲之乎?卿以鎭日進講爲言,予甚嘉尙焉。惠敎曰,近日以來,朝象不佳,在下之人,不得奉承聖意,伏想聖上,必欲鎭定,過用聖慮,而近看備忘辭旨,有曰困于朝家,困我等敎,此恐非聖人中正之詞令,大凡物來順應,鑑空衡平,是十分道理,因一時朝家之紛紜,過自焦惱,觸激而發,恐有妨於頤神養性之道,或者聖學工夫,未盡而然耶?上曰,昔晉室淸談,浮華無實,此則不可稱道者,而我朝中葉之時,筵席之間,有醉倒失儀者,此不害爲好氣像矣。試以卽今言之,宣醞之際,副學一人外,皆不能飮酒,俄已下敎,此猶人心野俗,不及古而然,誠可慨然處也。近來朝廷間,疑阻已深,頓少好意象,習尙淺露,全無幽隱處,語云水淸無大魚,今日世俗,末如之何矣。頃日吏議,今無忠厚之風云者,誠然矣,以時象言之,豈有如此之時乎?如予所當,古亦無之,困于時象之敎,雖似過而乃實際語矣。困我等語,古昔,亦有如此批敎矣。物來順應,鑑空衡平,勉戒極好,當爲別留意焉。惠敎曰,《詩》云旣醉以酒,旣飽以德,臣今過飮法醞,恐或醉而失儀,而伏想聖上,必爲寬恕,故敢以平生耿耿所懷仰達矣。向來時象,一邊人進,則一邊人退,故人無長久之慮,內而朝著,惟務姑息之道,外而守宰,徒營産業之計,生民之受困,甚矣。近來則不然,自上做得蕩平之治,屢下飭礪之敎,內外庶職,咸使之久任責成,所宜治化日新,小民蒙惠,而京外氓黎之倒懸,反有甚於前日,豈不慨然乎?近來綜核之政,最爲痼弊,臣與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少同鉛槧者也。豐陵在時,臣謂豐陵曰,綜核之政,必變爲形名之學,形名之學漸至於要譽臆能之歸,君試見之云爾,則豐陵,不以爲然矣。及至其後,文命,以吏判,臣以知申一夏相周旋之時,文命謂臣曰,詳察守令綜核之治,果不出要譽臆能之類,君其果然矣。大抵綜核之類,泛觀之,則皆似做事勤簡,故人皆爲其所瞞,得無足怪矣,而夷考其實,則其弊端無窮,小民之受害,尤甚,臣意則專取務實之政,痛疾綜核之弊,然後各邑庶幾復古,而惠澤方可下究矣。上謂秀衡曰,副學之言,何如?綜核之政,一時立效,則有之,承旨以爲如何耶?秀衡曰,今日國計民憂,可謂哀痛,國用蕩竭,百弊俱在,今日形勢,政猶老病之人,氣息綿綴之中,調補元氣,最爲上策,若欲治其別症,而急用攻劑,則別症不及治,而元氣已難支撑矣。今日綜核之政,其何異於老病之攻劑耶?常談云,毋生新法,必守舊章,好名作事之輩,創設新奇,務必更張,驟見之,則頗似有效,而反究其弊,則殆有甚於無能不治之類,不治之政,不過貽害於一時,要譽之政,必將流弊於無窮,臣謂綜核之害,反有倍於儱侗不解事者矣。臣居鄕里,慣知其弊,每欲一者仰達而未果矣。今因副學仰達,有所下詢,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承旨居鄕乎?秀衡曰,臣中間留住全州者,累年矣。上曰,初所下敎已言之矣。問於承旨者,非有疑於副學之言也。欲知承旨之意故也。副學承旨,皆言其弊,予意亦然,近來要譽之害特甚,百姓之未蒙惠政,以此也。惠敎曰,三代之下,惟恐不好名,好名之流,猶勝於自暴自棄,而好名之弊,流入於要譽臆能,若自朝家,深察而不用之,則其爲弊,豈至於斯耶?私臣不忠,忠臣不私,兩全最難,凡干要譽之道,必巧作名目,設施新法,然後掩其肥己之政,眩其才具之稱,此則外似有才幹,而實有弊端矣。秀衡曰,要譽守令,則或稱省減,或稱明察,而民不被實效,害及於無窮,此其好名之弊,比無能者,不啻十倍矣。惠敎曰,此承旨之言有激而然,儱侗無能者,亦安所用哉?上曰,不儱侗、不眩能,則此中正之道矣。秀衡曰,若干才具之自用,實不如儱侗不解事矣。上曰,漢宣帝綜核之政,何如?秀衡曰,漢宣帝時綜核之政,與今日綜核有異,循良之吏於斯爲盛,龔、黃之徒,皆是循良之吏矣。然其時之政,專尙明察,故猶不能無弊,自宣帝時漢業遂衰云者,誠然矣。惠敎曰,臣又有仰勉者,敢以實之一字,惓惓陳戒,願聖上留念焉。上曰,所達誠好,當加勉矣。惠敎曰,臣離席進伏,有所奏語,而承旨不進來,可謂失體矣,請推考。上曰,勿推。諸臣以次退出。
==3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給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朴文秀,牌不進,掌令李台徵,未肅拜,牌不進,尹鳳九,執義朴樞,持平洪昌漢,在外,金尙魯,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金尙魯,司諫李著,引避退待,已至累日,尙未處置,連日監察茶時,亦涉未安,大司憲朴文秀,掌令李台徵,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李台徵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尙奎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傳于宋秀衡曰,大臣以陵奉審出去,明日次對,似不得爲之,諸承旨持公事入侍,而各司未回啓公事,催督持入。
○備局薦望平安兵使鄭壽松、具樹勳、宋徵來。鄭壽松落點。
○宋秀衡,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鄭壽松,今日移拜平安兵使,試官之任,不可暫曠,令政院,卽速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鄭壽松,移拜平安兵使,試官之任,不可暫曠,令本院,卽速稟旨變通事,命下矣。試官望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口傳政事,以申光夏爲右邊捕盜大將。
○又啓曰,新除授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卽爲牌招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傳授,而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在外未上來,在前如此之時,有他邊大將兼察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允,令右將兼察。
○又以玉印造成都監言啓曰,賢嬪玉印,篆文書寫官,依前例令吏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同義禁吳光運疏曰,伏以臣頃蒙恩遞,有事丘墓,過了寒食,駄病歸來,而摠府金吾新命聯翩,不知蟣蝨賤臣,偏受記識之恩,乃至於此耶?每奉除旨,感涕盈襟,不知措躬之所也。再遭動駕,未參陪扈,身雖在外,惶隕則深,入京之日,宜卽趨謝,少伸義分,而臣之向來所遭,不可復廁於朝端,決矣。區區自劃之志,瀝盡於前後辭疏,伏想日月之明,亦或記有之矣。今不敢復事煩浼,而松楸往來之際,重得寒疾,症情危惡,人鬼未分,時月之內,萬無起動爲人之望,一肅恩命,其勢末由,且使臣,無此踪地,無此疾病,有可以竭蹶趨承,而又有情理之萬萬難抑者,臣父八耋之年,風痺轉深,牀褥轉側,亦須傍人,臣長時守護,不忍暫捨,宿衛輪直之地,王府議讞之坐,其何以陳力乎?玆敢冒萬死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亟許鐫改新授兩任,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使得及時調治,得尋生路,仍護病父,獲遂微尙,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救護焉。
○領敦寧魚有龜疏曰,伏以天之於人,所願必從,至誠祈祝,輒有感應,而臣言辭短拙,誠悃淺薄,一疏再疏瀝血哀籲,而天聽漠然,尙靳兪音,批敎諄勤,不賜開允,視若臣,有一分可以勉承,而强爲例讓者然,臣尤慙悚悶蹙,益無所措,噫,臣卽休戚之臣也。爲國願忠之忱,未或以職事之緊歇,將任之有無,而有所增損,顧今聖治方隆,邦運安泰,與國同休,以畢餘生,固是臣所願,而萬一有事,則蹈赴湯火,亦所不辭,何必當其不可堪,强其不能爲,憒憒僨誤,自取顚沛,然後謂得戚臣之道哉?如臣陋劣,不及前輩萬萬,而若其退遜之風,亦嘗粗聞於古人矣。區區此志,到老冞堅,以此籍手,思報聖恩,畢竟忝竊至此,上而辱睿簡,下而壞素守,此臣所以撫躬自悼,寧被誠譴,而不敢爲冒承之計者也。臣情窮理極,不得不以蘊結衷懇,涕泣而陳之,臣於辛丑初拜御將也,宣懿王后,軫念臣過深,勉以毋久處,其旨意,一則在於戒愼,一則出於悶慮,而臣不敢力辭卽免,仍至遭喪乃遞,俯仰痛恨,爲罪萬萬,及至庚戌,拜扈衛將任,漫廳閑局,了無事務,而入侍承顔之日,敎之以大將之稱,猶可爲悶,又於是秋,再承御將之命,哀遑罔極之中,一倍懍惕,連章祈叩,微意有在,而曾與其時大臣,說及悲苦之情矣。憂念國勢,不忍便辭,荏苒六載,訖至于今,中夜以思,愧悸恤切,今乃冒當倍重之任,不思斂避之義,徒畏分義,因循盤礴,則釁咎益深,無以自贖,而九地他日,亦將何以歸拜乎?迫隘之極,言不知裁,尤增死罪,尤增死罪。伏乞聖明,察此血懇,哀之憐之,夬下許遞之命,俾得瞑目入地,千萬至願。答曰,省疏具悉卿懇。覽卿所陳,予亦有感,而昔年下敎,慈意爲卿,今予所授,意亦倚卿,雖然,其於他日,若有武弁可陞之人,豈不仰體嚮時眷眷之慈心乎?卿須安心,其勿復讓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應敎韓顯謩疏曰,伏以臣,不幸自昨歲之春,猝得醫家所謂內障之疾,眼視暴暗,幾於盲廢,病實祟於肝腎之痰火,値此春晩木旺之節,症形一倍苦重,閱年醫藥,旣無一驗,攝治之方,唯有靜處息慮,以降氣火,故自頃來蟄鄕棲,閉眼暗室,不接人客,眞如入定之僧,不省戶外之事矣。月前竊聞李載厚者,疏誣向來搢紳之疏,假說春秋,其言罔極云,臣亦參疏之人耳。固當進身城闉,竢罪不暇,而病旣無路轉動,第切日夕危懍,此際館職新命,忽下於意想之外,臣尤驚惶踧踖,罔知攸處,以臣之僇辱,狼狽金華,一步自劃已久,此聖明之庶幾諒照,而今復重陷於載厚之誣,則見叨去就,固無可論,矧玆目下病狀,非比尋常,實無一分從宦之望者乎?臣自奉頃年言病,支離之聖批,不敢復以病之一字,煩籲於章疏者,久矣。今則病在阿睹,左視先喪,閉右則全無所覩,右視則明暗有時,氣暈火升之時,則其暗頓劇,尋丈之間,不辨色形,要之盲廢分段,三之居二,實如是而不一自陳,則區區肝膈之懇,將歸飭讓之科,聖明何以俯燭其實狀乎?臣於昨年待罪外邑,曲荷洪私,獲遂至願,則其所報塞,唯在殫心竭力,其爲職任,不過簿書米鹽,而曾未幾何,以病罷歸,言其在官之日月,政似蜻蜓之點水,旣莫效塵露之酬,又未知烏鳥之情,往來迎送,徒煩一縣之弊,臣於是竊自悼焉,而若其實病之難强,於此亦可見矣。臣旣承恩召,濡淹爲懼,今方拚死前進,以爲入城俟命之計,而以此情病,不可不一暴於紸纊之下,故玆從縣道,瀝血哀籲,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俯垂仁愛,曲加諒察,將臣職名,亟許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得閒靖私義,少延殘喘,以卒生成之澤,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往者傾軋之斥,今無可嫌,前後撕捱,已無義意,則除拜已久,不卽上來,復自撕捱,分義寒心,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3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月暈。
○宋秀衡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臺諫出仕事,擧條啓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漢弼,以文臣朔試射試官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今下弓矢,北虞侯沈喜雄處,給送。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尙魯,司諫李著,引避退待,已過多日,而尙未處置,連日監察茶時,俱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朴文秀,掌令李台徵,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參議金龍慶,久未出肅,詞訟重務,委屬可慮,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頃者左小站判官牒呈內,寧越等四邑,竝定餘字舡一隻,楊口等五邑,竝定秋字舡一隻,原城獨當張字舡一隻,合三隻,泊在江岸,正月二十七日夜,風雨非常,竝皆漂失,忠原舡一隻,亦多被傷,只存本板云,故使各其邑,新造與修補之意,別爲行關矣。連接江原監司移文,則以不謹典守,罪在沙工,未準年限,決難擧行爲言,蓋伊日水災之異常,實是前所未有之事,大雨暴注,滿江氷凘,片片流下,故沿江公私舡隻,或漂或傷者,其數甚多,則站船之漂失破傷,其勢固然,亦非人力之所爲,今不可專辜於典守之不謹,而道臣累次移文,無意擧行,此蓋爲慮後弊,有所持難,亦非異事,而餘字舡一隻改造之限,在於明年,改造價,例有翌年上下之規,則今年新造,固非太早,張秋二字舡,雖未限滿,當此運稅日急之時,急急改備,可以無弊漕運,其年限之準未準,有不暇顧,三隻舡,勿拘年限,竝令及時新造,星火上送事,分付道臣,何如?傳曰,允。
○領敦寧魚有龜疏曰,伏以臣昨陳血懇,顒竢矜許,及奉聖批,辭旨懇惻,伏地莊誦,感涕無從,到此地頭,他不暇恤,不計顚仆,勉承明命,收拾驚魂,思效一日之責,而倚卿之敎,尤非賤臣所敢當者,恐孤聖意,祗增兢兢,隕越之中,不知所云,而以本局亞將變通事,略陳微見,仰備睿裁焉。昨伏見備局西閫薦望,則以本局中軍鄭壽松,呈擬而受點矣。近來亞將可合之人,槪多出外,固有乖於重內之意,而如鄭壽松、鄭纘述,則當此乏人之日,自是不易得之材也。十數年間,出入於三軍門中垣之任,暗鍊戎務,事多可觀,而纘述有病在鄕,壽松今又西出,甚爲可悶,而況本局,則與他有別,凡軍兵訓習等事,中軍自多擧行者,且臣新當重任,事易疏漏,宜仍其任,以助不逮,西閫雖云重地,見今當品與堂上武臣中,多有才望可堪者,而節次薦用,亦係儲養晉擢之道,伏乞聖明,特允所請,還仍壽松中軍之任,更令廟堂,改薦西閫,恐合事宜,敢此陳稟,以竢處分焉。答曰,省疏具悉。所請若此,鄭壽松中軍之任,特爲仍任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自屛城外,屢煩封奏,備陳私義之難冒,妄引恩許之近例,而誠淺辭拙,天高聽邈,兪音終靳,責勉愈切,日昨聖批之下,乃以非指相職爲敎,臣於是,雖知瀆擾之爲死罪,而不得不更申前後自引之本意,以冀聖明之細加憐察焉。向日李載厚,疏中混斥之語,固是罔測之罪名,而旣承明諭之後,諸臣率皆應命,則臣獨何事,自異於諸臣也?唯是下款所論,專攻臣身,而意態閃弄,辭語巧憯,已令人駭怖之極矣。其後曺命敬、趙鎭世等,相繼投章,公肆脅持,斷之以謾君護私,直擧心迹而聲罪,則身名之僇辱,已無餘地,不可諉之以其所論斥,非謂職掌之某事,而强爲自恕,居職如故也,決矣。噫,臣心固自無他,聖明旣垂洞察,則事已妥帖,無復可言,何必待於臣之進身,而抑臣心事,更有何皎然者乎?唯臣之一味縮伏,祗爲廉媿之大防,旣遭此無限醜誣,自以爲我心則不然,而耐彈復出,要作自明之計,則似此事義,匪臣之攸聞也。且臣曾以職事,受責於人,固已多矣。從前乞解之懇,已蒙淵鑑之俯悉,而宿誓在心,新汚塗體,今若於中道,易慮改圖,抆拭自如,則擧國之人,孰肯食臣之餘哉?顧臣當退之義,若是明甚,而宿疾添劇,又難自力,非敢飭辭强聒要上,而困我之敎,重發於長單之批,臣奉讀以還,直欲無生,區區微悃,唯願速被罪譴,情窮勢蹙,只自悲涕,伏乞天地父母,俯賜哀憐,亟命鐫遞臣職名,仍正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傳曰,遣都承旨敦諭。
○乙卯三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行工曹判書尹淳,備局堂上李宗城,掌令李台徵,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尙奎,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尙賓進伏曰,臣房無所達者矣。尙奎進伏曰,臣房所屬有之,而大臣引入之故,姑不得稟啓矣。持狀啓起伏曰,此乃咸監狀啓也,上命使進之。尙奎,又持草記起伏曰,此乃二所入門段也。上曰,進之。必寧進伏讀工曹上言回啓,上曰,只讀稟處,可也。必寧讀訖。上曰,進之。秀衡進前,持狀啓起伏曰,此乃湖左水閫狀啓也。上曰,進之。秀衡又起伏曰,此乃御營草記也。上曰,新除大將,莫重習操不宜稱頉,此單子還給,使之擧行。秀衡又持兵曹狀啓進伏曰,此乃幼學金應元事也。上曰,定式則丙午年矣。渠輩所言,以何年耶?命書判付竝加資事判下,秀衡又持松都狀啓讀之,上命只擧下段,秀衡讀訖。上命書判付,依回啓施行。秀衡又持兵曹上言而讀之曰,此乃義州張德載,理山金鼎九,前閑良崔重昌等事也。上曰,如許上言,極其猥濫矣。命書判付勿施,秀衡書訖。上曰,備堂進來。宗城進前曰,持公事入侍時,備局堂上,不爲來參,後勿爲例,已有成命,而今日以大臣有稟定事,出去時,使臣替達,故敢此仰達,頃日筵中,三南習操,姑爲停止,只令營將,巡點之意,定奪,分付矣。其後各道水使,以虞候巡點擧行一款,或論報,或狀聞,而營將巡點,旣令擧行,則虞侯巡點,似當一體擧行,大臣以此,分付,而至於全羅右水使具侙,巡點發行事,不爲稟請,直爲緣由馳啓,其在事體,殊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小臣以安興事,有所仰達,頃日李墡使之付過還任,而備局郞廳,以軍丁調發事,不日內發送,已有定奪云,臣旣未目見其地形址,不敢泝源而言之,而第以區區愚見,略陳之矣。安興築筒,蓋由於欲便漕運之道,而有所始役,此事始末,想必記有之矣。當初李墡言內,以爲不費粒米之財,不勞一卒之力,渠自擔當,三年內必成工,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在時,以其不煩虛費,渠自擔當之意,稟達而差除渠本鎭僉使,限瓜期卒役,而以若過其限,則渠當有罪之意,申飭而送之,此乃一時姑試之意,非爲大段關緊,必成而後已,而然而其後迄無成事之期,而三年瓜滿之後,則自朝家,不責其過限之罪,而使之仍任,又以其財力之不足,使之割給松田,鑄錢而補助其役,內浦各邑,軍丁定數赴役者,前後一萬三千名,而如此而猶且無築成之期,今番又自廟堂,發關道內僧軍四千名,持三日三升式糧,命使赴役,而農歇用二千名,待秋用一萬名,備郞,以督役事,又將發送,此事不甚有大利害關係,而當初則不過不煩微勞,使渠築成之意,而卽今則轉輾至於動一道之民,殫一國之財,豈不與初所本意,大相乖刺耶?且其根本,專爲便漕運之道,而三百年流來漕運,元無敗舡於安興,頃日事,以此言之,則必欲築筒者,元不關緊,而耗財勞衆,今無限定,僧軍四千名搜括之際,一道之騷擾,當如何哉?長陵之役,是何等重事,而聖上,猶軫念民力,有待秋始役之敎,此役比陵役,輕重不啻萬萬,而陵役則待秋,此役則今方農作之節,猶且不輟,臣未知其故也。且念限用四千名,必可成築,則旣已始作,至於累年,所宜幾成之功,不可不了當,臣不必爲言,而防海之事,決知猝然難成,今雖又費數十萬石,動四五萬名,其成役有未可必,用四千名而不成,則未知又將用幾許千名,今年而不成,則未知限幾許年,而可成乎?誠能限某軍,限某年,成不成間決定,然後猶可及止,若以九仞虧蕢,有所惜已往之工役,而難於中止,則從此以後,十年內決無了當之期矣。前洪牧宋眞明,見其形址,以爲凍前使役,足可成築,人之所見,各自不同,此正古所謂如推車子者也。臣請躬往看審,招問於鄕民解事之人,如可以成焉,則雖加給軍丁,必使之卒役築成,如終不可成焉,則與李墡相議,趁卽罷之,未知何如?臣雖私情切迫,往還不過費了十餘日,請親莅其地,看審而伏之矣。上曰,初頭欲築者,槪以便於漕運而始役,而吏議所達,以安興項元無敗舡之事云,若然則築筒之事,似不大段關緊矣。宗城曰,惠廳、戶曹,漕舡,不必敗於安興項矣。當初趙文命所啓,以渠所自當,欲使之試役而已。非但爲漕運之路而然也。亦非期於必成之意也。若以此爲大段關係,而必期築成,則其時自廟堂,可以各別有區劃之事,監、兵使,亦當有一齊助役之擧,而此則不然,但使之付渠成則幸,不成則將置之而已。初若知勞民力、費財穀,至於如此,則豐陵必不爲之矣。始初微細之事,卽今爲大擧措,始事四年,漸至於擧一道騷擾,古所謂東南之民力已竭者,不幸近之矣。臣與李墡,同觀形址,其築筒可以永永完固,則限凍前使役量助財力,期於畢役,終若難成焉,則此徒耗財而已。所謂有害無益,雖今日見之,明日罷之,未爲不可矣。上曰,初若自備局,補助財力,則似可有結末,而當初專恃而付渠,渠亦自當云云,故至今持久不成者,亦以此也。李墡爲人,言過其實,而爲國之心則有之,今番以結棍上來付過還下之時,猶且曰雖無物力,自當辦成云,其志大才闊,可知矣。吏議所謂擧措重大者,誠是矣。郞廳董役之事,非渠之意,靈城之意,亦然,故欲送之矣。吏議欲下往見之,則郞廳置之,可也。宗城曰,小臣再明日當出去拜辭矣。台徵進前讀前啓。上曰,只擧下段,可也。台徵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措語見上}}上曰,凡諸蕩滌之時,幺麽庶官追提往事,未免太過,其勿更煩。{{*|措語見上}}又啓曰,請京畿都事朴弼載,罷職。{{*|措語見上}}上曰,此啓過中,業已知之,其勿更煩。又啓曰,請春川府事閔昌基,罷職。{{*|措語見上}}上曰,此啓過中,已亦知之,而此時守令,不可久曠,依啓。又啓曰,新除授持平洪昌漢,時在京畿坡州地,司諫院正言李台重,時在忠淸道保寧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啓曰,持平金尙魯,司諫院司諫李著,以竝引嫌而退,當初所論,非有嫌礙,下款引避,亦不大段,陳疏論列,臺體得當,未安之敎,何必爲嫌?請持平金尙魯,司諫李著,竝命出仕。上曰,依啓。秀衡曰,回啓文書,吏曹多有之,禁府刑曹,亦有之,而堂上皆奉命在外,重臣入來後,使之催促,何如?上曰,依爲之。淳進伏曰,臣以該曹堂上入侍,而見帶藥院之任,近來日氣不適,聖體若何?上曰,加勝後一樣矣。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淳曰,元子宮八七已過,其間一向平安乎?上曰,好在矣。淳曰,邦慶之無前,臣於陵奉審時,有以益驗矣。今番,往來之路見之,無論愚夫愚婦,歡聲載路,擧以爲遷陵,後必有聖嗣之慶云矣,今果驗焉。遷陵之後,豈敢惜土乎云云,於此可見民情之同然矣。且臣,見臣兄冬至使私書,則以爲過去胡人,爭相傳說,東國有誕嗣之慶云,今此邦慶,雖愚氓殊俗,皆相傳而喜矣。日後深養之道,所宜各別愼重,其乳母久已入侍,其爲人何如?上曰,乳道頗熟,而性行亦是謹愼之類矣。淳曰,乳母,性行溫順,可合保養云,極可爲喜幸者矣。臣待罪工曹,本曹事多可悶,以津舡事,有所仰達矣。今春解氷時,各津舡隻,多致漂失破碎,試以露梁言之,津舡只存二隻,近始艱辛搜覓,而亦有終無去處者,其搜覓者,擧皆破碎,大抵津舡,所關緊重,其見失之數,若不趁卽改造,則其爲過涉之苟艱,當如何哉?在前,則造舡物力,例自地部上下,而近來則專責本曹,本曹物力,本來殘薄,荐凶之餘,年年裁減,經費匱乏,許多舡隻之改造,實無著手處矣。上曰,本曹無他所捧乎?淳曰,水鐵器皿,豐年則堇堇繼用,近連値凶荒,故無著足處矣。在前則色郞,摘奸舡隻,一一收稅,而其間不無弊端,故近來則只令管領捧納,以此所捧太縮,無以成樣,故判書臣李森,曾以冒錄舡外,各宮房、各衙門所屬舡,皆捧三錢事定奪蒙允矣。各宮房、各軍門,舡隻若干稅錢,不肯送納,徒煩文移,終不施行,臣意則謂宜更加申飭,依定式納稅,而此亦些小,無以補用於許多改造,本曹匠布,年年災減之代,謂亦可盡數上下,以爲推移造舡之地,似爲得宜矣。上曰,津舡設置,聖意非偶然,龍灣之行,适變之時,變出倉卒,大駕渡江之際,舡隻,極甚苟艱,雖常時準備,倉皇之際,有難等待,況今則春秋抽栍摘奸,每每執闕者乎?今番則五隻現闕,如此而其可藉力於不時之變乎?誠爲慨然,李舜臣之勝倭,專爲藉力於造舡,造舡事不容少緩,從速修補事,善爲料理似宜,而所達事,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毋論京各司郞廳,得人爲上,以工曹言之,鄭煜先爲郞廳時,多所變通措置,凡干本曹所需一年上下外,頗有餘裕,至今稱之,大抵各其郞屬,擇差而久任,則自有因本司所有之物力,需用給足,別無難支之患矣。淳曰,水部郞廳,比他曹尤無久任者矣。上曰,水部閑局,故老人皆必爲之矣。淳曰,山澤之禁,王政之大者,卽今深山窮峽,皆以火田之故,樹木濯濯,舡材木,極其爲難,豈不寒心乎?近來京外第宅之奢侈,漸益爲難救之弊,祖宗朝令甲內,第宅有限制,毋得過侈,古昔雖以豪侈有名者,其遺宅觀之,則棟宇房舍,極其窄小,古者內房置堗,而舍廊則無堗,但有廳間,故今所謂登每席,初以泠廳所鋪而創出矣。中古漸生侈習,舍廊始爲置堗,而猶不過一間矣,今則雖儉屋貧第,必皆有數三間溫堗,第宅無節之故,京山數百地,草根幾盡,柴政如此,山澤之禁,何可爲之乎?古者監、兵使、守令,遞歸不久,則不敢作舍,有若禁令,而人皆不敢生意矣。近來則無論豐薄,才得一麾,便起大宅,視以爲尋常,而臺諫亦無刺論之事,根本旣若是,亦安所救其末弊耶?故相臣南九萬,申嚴火田之禁,其時頗不無其效,卽今京外第宅毋侈之令,各別申飭,則似好矣。上曰,所達甚好,而此非擧條出令之事,守令作舍,宏侈逾制者,各別有刺擧之論,然後小可救弊,臺諫隨聞論啓,則似好矣。宗城曰,尹淳,以津舡事仰達,而殿下以李舜臣造舡藉力之事,有所下敎矣。壬辰之變罔極,李舜臣鳩材造舡,能至成功,而高敬命,亦造樓舡,當其倉卒變亂之時,能皆辦造,凡所作事,亦在於其人,不係於物力矣。吳人置鐵釘於江岸,而王濬作巨筏衝截,此亦非預爲措辦者,而臨時創造者也。大抵通八路,戰舡四百餘隻,而六年一改造,十年一新造,此乃定式,箭基有木之處,慶尙左道,唯巨濟一邑,湖西一道,唯安興越邊,而江華燕尾亭,卽故大司成黃㦿之基,前所得力頗多矣。百年長養之箭基,松山童濯莫甚,卽今安不忘危之道,不可因循廢置,而所宜申飭山澤之禁矣。且於近日,備局見故相臣徐文重所撰,《海方志》,各邑戰舡皆有之,水操代帳幕軍,皆如其數,近來則各其邑戰舡,其數日縮,誠宜振作變通矣。上曰,六年改造,太近矣。淳曰,材木蟲食之患有之,新造六年後改造,改造三年添木,改造添木三年改備,合爲十一年矣。臣見兵舡一隻,退舡限滿之故,歇價貿代,而少無所傷,兵舡如此,則戰舡限滿退舡,不見可想,戰舡改備,此實僉萬戶之利,限年太近,聖敎誠然矣。上曰,請得亦在舡歇價貿代之習可駭,而旣已限滿,則退舡之請,得無足怪矣。宗城曰,戰舡之具,材力浩多,鐵釘價,巨濟所收斂之錢,一千七百兩矣。淳曰,安興事,李宗城,已陳達,元山發舡,則安興水路項,終日遇順風而後,不由外海而由內海,元非致敗於安興項而然也。必寧曰,安興水道,已往孰不欲順築,而開國近四百年,終無築成之議,長陵水道不成之事,是其明驗也。湖西僧軍四千名調發,決無可使之道矣。淳曰,臣待罪氷庫提擧,有所稟達矣。東西氷庫,皆在江郊十里之地,入直官員,旣無以傳食,本庫無終年接濟之資,至於東氷庫,尤不成樣,故西氷庫,則夏三朔,猶能入直,而東庫則夏月,亦不得恒直,而省記則日日呈納,雖緣事勢之無可奈何,而事勢之未安,則大矣。此非官員之怠於奉職,而或値摘奸,則生事必矣。自今以後夏月開庫入直時,則依例省記,而未開庫,未入直時,則勿爲省記,以除空省記之弊,恐合變通之道矣。上曰,工判所達,非矣。古者宗親府典簿,無入番之事矣。古判書金錫衍,始爲入直省記矣。省記,自是金石之典,此乃愛羊存羊之意也。近來承文院空省記,爲一弊風,頃者摘奸時,則有入番者云矣。卿以傳食爲言,而楡川君,曾在先朝,以藥房入直,連在直所,其家在於江上,而猶得傳食,此則非長番,比楡川君傳食,猶似歇矣。工判所達,未免失當,推考。{{*|出擧條}}淳曰,臣待罪藥院之任,敢以醫官等事,有所稟達矣。典醫監、惠民署官員,必以參醫科之人爲之,乃例也。近來方外之人,不由醫科而進,元不讀東人鏡一張者,或有之,故內醫院日漸解體,自今以後,典醫監、惠民署,自他岐而進者,一切防塞,恐合事宜矣。上曰,依爲之。尙衣院鍼線婢及各宮房丘史,功臣賜牌丘史,昨年因典醫監草記,皆得選入,醫女事未知何時擧條,而各宮房,功臣賜牌丘史,亦入其中,不無弊端,尙衣院鍼線婢外,各其賜牌丘史,勿入醫女案,而前擧條拔去,可也。淳曰,《政院日記》詳考,則可以知之,而臣於其時入侍,似無出擧條之事矣。宗城曰,臣受暇下鄕,往來路見之,則今年麥事,將未免凶,春雨頗數日,故秋牟則畿內似將慘凶,荐饑之餘,極爲可慮,而卽今窮春市價,則大豐之徵,市價之騰踊,專由於錢貴而然,頃日湖南伯柳復明狀啓,以審還蕩減之令,姑未頒布之前,幾爲盡捧云,兩湖盡捧則似爲儲谷之道,今年又失稔,則將至罔涯矣。臣以道路目見敢達。上曰,今年雖豐,豈無備禦之道乎?未及上納者,自備局催促,可也。宗城曰,國法申嚴,則豈有不行之理乎?近來令甲中,閭家奪入禁令,最有明效,令行然後,民心可定,舊還盡捧事,斷不容貸,則豈有不捧之理乎?上曰,閭家奪入,則近來果無之耶?宗城曰,臣俄於臺啓,論朴弼載事,不勝愧赧之至,臣有負友之失,當初弼載與任珽,恩譴補外,下直入來之時,幾迫門限,而臣適以副學上箚請寢成命,蒙允之後,弼載猶不肯出仕,臣貽書十二次,責之以分義,期於勉出,則始乃一番出肅,若如臺言,旣知權爀之疏,專爲弼載而發焉,則臣何必使弼載,不顧人言而期於勉出弼載,亦何必冒沒廉隅,而晏然行公乎?所謂玉堂之職,誰有肯欲行公者,而臺言之不諒,乃至於此,有若狼藉,聞權爀之言,而佯若不知,晏然行公者然,此實人情之外也。弼載若非臣縷縷責勉,則必不出脚,其所一番應命者,是臣實誤之也。且其所謂某某人,雖不知指誰而發,而如金尙翼、沈星鎭,則雖或不在指點中,旣混稱某某,則其時同錄之類,皆所當引嫌之不暇矣。上曰,某某云誠怪矣。淳曰,權爀私室酬酢,弼載豈有得聞之理耶?此亦出於時義疑阻之弊矣。當此春煦漸長,法講宜開,而玉堂無行公之員,新錄前,實無推移之道矣。上笑曰,猶有任珽、兪健基、吳瑗、金若魯矣。新錄之順成,亦何可期必乎?淳曰,近來翰薦事觀之,敗薦今幾次矣,以此推之,堂錄之順成,又何可必乎?上曰,翰林將無之矣。鄭彦燮,可謂欺予之甚者,前言閔亨洙頓改前習云矣,今又爲此事,亨洙爲人,非甚隘塞,而必爲此,旣無可爲之事,故爲此枝葉無益之事,誠未可曉也。仍命承旨進前,秀衡進伏。書批答曰,批旨纔下,旋又尋單,已涉過矣。再度加由,其可調理,其給原單,牌招察任。尙奎進伏曰,玉堂無推移入番者矣。上曰,禁推玉堂竝放送,仍卽牌招,別兼春秋,令該曹更爲差出,速爲翰薦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3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式暇}}。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山陰縣監黃旻,庇仁縣監邊翼老。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方在直中,因持平金尙魯疏斥,謂有難安情勢,陳疏徑出,原疏才已退却,而輕離禁直,事極未安,推考警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再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掌令李台徵呈辭,持平金尙魯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修撰金相奭、金尙翼,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禁推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議金龍慶,昨日違召,俱不膺命,事甚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史官之置預備,蓋爲不時之用,預待之地,前後申飭,非止一二,近又有常時留待之敎矣。今日是輪對日次,而預備兼春秋吳命季,屢度催促,終不入來,致令詣閤之史官,推移往來於臺諫待接,非但事體之至爲苟艱,日昨以不卽來待,至請重推飭礪,而今又如此,事極寒心,怠慢之習,不可不懲,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爲下敎矣。
○傳于洪尙賓曰,右議政金興慶處,敦諭草在院,承旨持而入侍。
○李春躋啓曰,史官持此別諭傳于都承旨仍爲偕入事,下敎矣。臣未及承命之前,旣已敦諭於右議政,持書啓入來,小臣持此別諭,還爲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書啓,臣敬奉聖諭,馳往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傳宣聖諭,則以爲臣於昨日之疏,更申自引之本意,悉暴難冒之實狀,以冀悶下之天,恕察而矜許之矣。不意銀臺之長,特宣敦諭之旨,恩禮轉加隆重,辭意愈益懃懇,臣奉讀以來,且感且惶,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今臣情迹如可以復出,則其何敢一味違逋,坐邀恩數,重自陷於昧分要上之罪哉?顧畏人言,廉義難棄,自劃已固,變動無望,明命之下,又未祗承,伏地震越,惟竢罪譴,從當更以長單,申暴祈免之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書啓,臣敬奉別諭,傳宣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俄者銀臺之長,來宣敦諭之旨,而念臣情地,終難冒進,敢以不得承命之意,仰對矣。書啓未及入達,別諭又復特下,仍有與知申偕入之命,而辭旨愈益勤摯,洞察其在躑躅之狀,深責微臣當進之義,慰勉之意,藹然於十行之中,臣雙擎奉讀,五情失守,自不覺涕血之交逬也。臣雖愚迷,豈不知聖意之所在,而唯彼人言之是非,不須可論焉。在臣自靖之道,不可謂傾軋之言,於我何關,而徒恃寵眷,揚揚復出也,決矣。虛辱曠世之恩,莫效趨命之恭,臣罪至此,萬殞難贖,謹當更瀝肝血,仰請辜恩慢命之誅云矣,臣以特諭之下,不可不造朝之意,反復敦勉,而大臣無造朝之意,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日積違逋之罪,惟竢譴罰之遄加,晏然受廩,終有所不敢者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陳奏兼謝恩使一行赴京時所把驛馬,必須前期分定,可無未及之患,應把驛馬三十匹內,忠淸道六匹,全羅道七匹,慶尙道十六匹,來四月二十日京中逢點,江原道五匹,咸鏡道四匹,來四月二十五日直送安州逢點之意,各道監司處知悉,何如?傳曰,允。
○司諫李著啓曰,臣於聖批之下,情地悚蹙,退竢物議,分甘斥罰,處置請出,出於意外,方此隨牌來詣,而臣伏見日昨兩銓官之疏,以臣前論試望事,過自分疏,而至於亞銓疏語,則侵斥臣備至,或曰旣非實狀,又曰亦何所據,末又曰尤不可曉,有若臣求過於無過之地者然,臣誠訝惑,繼之以一哂也。當初試望之出也。臣見其承命者絶少,殆不成貌樣,而館閣文宰,俱不見擬,適當陳疏,略有所及,而曾經文衡者,旣已同時見擬於武所之望,復命之後,卽承試牌,則何獨於文試而拔之?將任之掌試,臣非謂無例,伊時御將,以新膺將命,事多掣肘,屢違召命,而至有勿招之命,則初何必捨彼必可擬之數人,而强此不必擬之將臣,以致事體之苟簡乎?若亞銓,則以時任提學,自是應入之人,常時尊堂之政,多不聯參,則備擬試望之時,必爲同席,臣何以料之?設令事實有不然者,唯宜平說而已。微事相規,有何可怒,而辭氣之不平,乃至於是也?臣前後居臺,毫無裨益,一時警飭之語,亦被人反傷,一日二日,徒事引避,愧恧深矣,疲困極矣,其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臣,智昧諜身,愚不量時,輕犯世怒,積困唇舌,至於副提學尹惠敎之對疏而極矣。臣未知一時妄言,故見罪之至此哉?人之所見,各自不齊,所論未必皆當,且厚於彼者,左右咎責,亦不是異事,若於處置之際,斥以過當,置之落科,則彼此是非,一時公議,可也。臣雖狹中,豈敢毫髮介於意,而今則不然,上下語意,自相乖錯,殆不成處置之體,當之者,其將幸其見出厭然,行公乎否乎?臣之避辭,只說難冒之狀,以申自劾之義而已,了無一言隻字,可以爲噴薄,可以爲疑阻,而今其言乃爾,無乃其始也,有意而發,故其終也,有意而辭歟?臣固年少一新進,顧其職則臺閣耳。事雖關於自己,言苟出於老成,則毋論其言之如何,安而受之,俛首莫敢辨然後,始可謂之不見輕侮,而從古三司之以言議相可否者,又必有私惡而然歟?況臣之所大駭者,臣若有失,罪臣身如一矣。今玆所爭于臣兄,何事而疑臣之過,怒臣之甚,揷入別語,移及臣兄,是不可以常理測也。以宰臣之年與德,豈過於因微事?不擇口氣而只緣臣妄出世路,行己亡狀,可使臣兄傍受困厄,此臣之罪也,臣實痛心,尙誰咎哉?且臣頃發唐津縣監李挺楫削版之啓,其啓姑未收殺,而挺揖肆黜隨參於李元坤之疏,是視臺啓若無也,而喉司之臣,又從以循例捧入,無所留難,莫非如臣無似,忝叨言地,使被劾者不少顧憚,臺閣之體壞損無餘,此亦臣當遞之一端也。乃者就職,有命召牌儼臨,不敢坐違,謹詣闕下,而人言非常衷情崩迫,去就一節,有未暇言,敢冒萬死,略暴危懇,伏願天地父母,哀而憐之,削臣之職,黜臣之身,使臣得以杜門息影,避遠駴機,萬萬至禱。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三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工曹正郞沈鳳儀,平市令金令行,義盈庫奉事李普萬,典牲署直長李益熙,東活人署別提柳徵瑞,入侍。上曰,輪對官以次進前。鳳儀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工曹正郞沈鳳儀也。上曰,履歷。對曰,初授永昭殿參奉,義盈奉事,司饔奉事監造官,出六,宗簿主簿,禁府都事,外任井邑縣監,遞歸後,禁府都事復職,中間又以活人別提復職,工曹佐郞仍陞,是職矣。上曰,職掌及所懷。對曰,職掌則山澤司也,些小弊端,則堂郞相議,或有變通之道,不敢猥煩天聽,而卽今最緊急者,津舡一事也。昨日本曹堂上,似以此已有陳白,而旣是職掌,臣亦略有仰達,氷凘傷破之津舡,及時改造者,其數旣多,而顧本曹物力不逮,無以自辦,事甚可悶,倘得災減之代於惠廳,以爲補用之地,則實爲幸甚。上曰,昨日已有下敎矣,鳳儀退坐。上曰,其年幾何?尙賓曰,七十云矣。令行進前。上曰,職姓名。對曰,平市令金令行也。上曰,履歷。對曰,初授敦寧參奉,永昭殿參奉,侍直副率,出六後,司僕主簿,外任,楊口縣監,中間罷散,司禦復職,活人別提,又出井邑縣監,入爲濟用判官,出爲砥平縣監,入爲瓦署別提,敦寧主簿,禁府都事,司饔僉正,又出榮川郡守,新除是職矣。上曰,所懷。對曰,本署不無弊端,而昨日新除,姑無所達者矣。令行退坐。上曰,其年幾何?尙賓曰,六十三云矣。普萬進前。上曰,職姓名。對曰,義盈奉事李普萬也。上曰,履歷職掌。對曰,初授泰陵參奉,慶基殿參奉,厚陵參奉,今任是職,職掌燭色矣。上曰,所懷。對曰,別無所懷矣。普萬退坐,益熙進前。上曰,職姓名。對曰,典牲直長李益熙也。上曰,此是陽平君之子,前已見之矣。履歷職掌。對曰,戊申孝章陵忠義繕工奉事,今任是職,職掌羊色矣。上曰,所懷。對曰,本署羊遺在,只有十九口,今此夏享大祭,將用十六口,其餘不過三口,前頭祭享,闕封必矣,而以提調出疆之故,不得變通,事甚悶迫矣。上曰,莫重祭享所用,不宜如是苟簡,分付該曹,量宜上下,可也。益熙退坐,徵瑞進前。上曰,職姓名,履歷已知之,職掌何事?對曰,巫女次知矣。上曰,病人數幾何?對曰,本署則無病人一名,西活人署,有二名云矣。上曰,活人署設置之聖意非偶,況爾是醫官,活人之道,尤當與它自別,各別擧行可也。對曰,申飭之下,敢不各別奉行乎?輪對官皆先出。上曰金令行誰家族乎?尙賓曰,壯洞金哥矣。上曰,金昌協之族乎?尙賓曰,然矣。上曰,李普萬誰耶?尙賓曰,前領相李宜顯之五寸姪也。上曰,徐命臣呈辭入啓,有實病而不可行公耶?尙賓曰,以單付違院例,故決無行公之勢,以此必欲呈遞云,呈辭不得不捧入矣。上曰,其呈辭以病爲言矣。尙賓曰,雖無實病,呈辭則每言病狀,是其例也。上曰,其呈辭與李鳳翼受由單子混入,故出給之際,呈辭誤踏啓字,初度給由,例也,而踏啓字,予未及致察而然,其呈辭注書持入,可也。壽德退出,持呈辭還進納,上覽訖曰,有腫病云矣。壽德曰,腫病是其實病矣。上曰,預備兼春秋吳命季,不爲來侍乎?尙賓曰,渠以旅宦疲敝之故,不得來侍云矣。上曰,今日又不來侍乎?尙賓曰,今日輪對,上下番兼春秋當入侍,故預備使之催促入來而終不入來,俄者詣閤門後,至使下番出去,院中接待臺諫,事體未安,莫此爲甚,頃旣以不卽入來,自院請推而申飭之餘,今日又不趁卽來待,怠慢之習,極爲可駭矣。上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吳命季拿處,可也。{{*|出擧條}}尙賓曰,前有樂章釐正之敎矣。該司稟啓已釐正乎?上曰,已釐正矣。尙賓曰,一拜之際九聲不遲矣。上曰,然矣。承史起退。上曰,徐命臣呈辭,中官雖誤踏啓字,旣踏之後還寢改下,似涉過矣,還爲出給,可也。壽德持呈單退出。
○乙卯三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秀衡,持敦諭草進伏。上曰,敦諭草上之,承旨書之,可也。傳曰,敦諭雖悉,曺命敬、趙鎭世等伊後投章,非李載厚之比,其所無謂業已洞知,擧朝所知,尤何芥滯?此亦由於卿之久處城外,過自撕捱之致,況若等躑躅之輩,非特可憐焉。乘機傾軋渠等反無嚴於其君者,亦何足道,而卿若造朝,雖有十命敬十鎭世,何敢昏其志?故必欲敦勉而後已者也。渠諭此意仍命偕入之意,亦爲傳諭,期於偕入。秀衡書訖。上曰,史官持此別諭,傳於都承旨,仍爲偕入,左副承旨還爲入來。{{*|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3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尙奎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魚有龍,同副承旨宋秀衡,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宋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諫院處置,歸於憲府,而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入啓外,掌令李台徵,持平金尙魯,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大司成鄭羽良除拜已久,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議金龍慶,今日又呈疏單不爲行公,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其所違牌,其意何在?守初心若此分義無謂,其不若此,亦何義理?極爲寒心,從重推考牌招。
○洪尙賓啓曰,漢城府判尹李萬選,除拜已久,尙不肅謝,右尹洪鉉輔由限已過,亦不行公,左尹趙最壽,以武所試官進去,詞訟重地,不宜久曠,判尹李萬選,右尹洪鉉輔,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太廟親享時,以羊腥十六口進排攝行時,則以羊腥八口進排,其數各異,問啓事命下矣。招問太廟守僕,則以爲親享時則太廟各室以羊腥全體用之,故以十二口進排,永寧殿則以羊腥四口裁切,爲二十八塊十二室,各以二塊入盛,其數爲二十四塊而其餘四塊,則入於糝食,故親享時則羊腥合爲十六口,攝行時則前後兩殿各用四口,故合爲八口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魚有龍曰,長番內官洪碩海,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備忘記,傳于魚有龍曰,邦畿惟民所聚,詩亦云矣。況朝士乎?今若爲國,莫若聚群,參列朝廷,適因時象,各自顧瞻,擔當國事者,鮮矣。今則其各爲是,自爲義理,今無可謂,而猶循舊習,遲回京鄕,立朝者甚鮮,此何分義?其甚者視朝廷,若無以鄕居爲便身之所,初若有是心,其何欲爲許身事君?此等道理,予未曉也。曾經侍從臣帶軍職者這這巡將啓下事,曾已下敎而今亦解弛,另加飭礪,以巡將單觀之,文官之在鄕者其多推此,而其他可知,是中趙遠命,則兼帶備局,豈可久處鄕外,分付該曹使之飭礪上來,而帶軍銜任意下鄕者,自有定典,自政院察處,今後則自備局各別飭礪,俾無晉之三窟之習事,亦爲分付備局。
○左議政徐命均書啓,臣等進詣齊陵陵上莎草枯損處奉審,則自寅方至子方,自戌方至未方,幔石以上間間枯損,從所見圖形以進而土色不至全露,姑不大段未安,且當萌茁之節,不無蔓生接連之望,爲此修補動役於陵上,事體恐涉重難,姑觀前頭,更爲稟處,而陵上屛風石等塗灰剝落處,不可不及時令該曹擇日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依爲之。
○傳于金尙奎曰,明朝大提學牌招。
○金尙奎,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例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措語見上}}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措語見上}}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措語見上}}請京畿都事朴弼載罷職。{{*|措語見上}}引避而退,銓臣疏語,意非侵斥,以此引嫌,無已太過,請司諫李著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行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臣庸愚疲殘之質,雖在盛壯之年,本不合於經幄論思之地,況今犬馬之齒已暮,螢爝之用已竭,決不當復居匪則,以重玷講帷,而徒以我聖上不忍遺簪履舊物,恩除頗煩,眷渥隆重,强策駑鈍,粗效奔走,觸事生疣,固料早晩,而若夫因一微事,轉輾觸激於憲臣,坐受無限困境,至此之極,亦非臣意慮之所及也。夫臺避之不可造次立落者,關係朝廷,大是非之謂也。金尙魯所引避者,特朴弼載、任珽等事而已。有何大關係,難下手處,而枉費心力,故作苟且言議也。尙魯,盛氣詆斥,旣非同朝相敬底道理,臣辭疏中,所謂兄弟相繼云者,只陳近日連有所遭,情勢臲卼之狀而已。初無一毫礙逼之語,則亦有何可怒,而至以崩迫痛心爲辭耶?前避後疏,許多侵辱,非特一二,而年少務勝之言,只宜付之一哂耳。顧臣所叨,自異凡僚,旣被臺斥,不可耐彈在直,投章陳情,徑出禁門矣。伏蒙聖慈,曲垂寬恕,不加譴罰,屢下嚴召,臣之踪地,到此窮隘,不知所出,念臣數昨承命,固出不獲已,半夜前席,恩諭諄諄,難安情實,俯燭無餘,使臣今日,如有勉强復出之理,何敢作意遲回,重犯逋慢之科哉?臣雖無似,忝在宰列,惟其進退,亦足以關係朝體,臣雖欲慕榮怵分,靦然冒進,其可得乎?非但臣之自處已決,大小臣僚,孰不知之,而喉院之猶復請牌不已,雖出體例之不得不然,而一違再違,徒傷分義,無寧遄伏刑誅,使朝綱,無至緣臣而隳壞,是臣區區所攢祝也。累牌之下,不敢偃然,祗詣闕下,略治短疏,仰請重勘,退歸私次,恭竢處分,伏乞天地父母,俯賜鑑憐,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罪,俾得以盡自靖之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3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昭憲王后忌辰齋戒。
○巳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魚有龍啓曰,大司憲,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掌令李台徵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而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洪尙賓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昨旣有只推之命,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玉堂闕直,今已多日,而副提學尹惠敎,連次違召,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呈辭疏,屢違召命,事體極爲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召之下,如是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旣已違牌,曾前雖有行之者,且値國忌齋戒,再明牌招。
○又啓曰,校理任珽,修撰金相奭、金尙翼,副修撰沈星鎭,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帶軍銜任意下鄕者,自有定典,自本院察處事,命下矣。在鄕家付軍職,而未及上來者,未付軍職前,先已下鄕者,方令該曹,申飭催促。而行司果金應福、李匡德等,身帶軍銜,任意下鄕,依承傳旨,捧禁推傳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開坐本司,而進參堂上,只是二員,飭礪之下,事極寒心。除公頉實病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刑曹參判趙顯命,竝卽牌招,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松老手本,則時囚罪人韓師正,素患關格之症,輒發寒暖交節之時矣。浹旬處冷,之餘今又復作,胸膈隔塞,呼吸不通,四肢厥冷,時時昏昏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傳于宋秀衡曰,夜對爲之。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罪積逋慢,懼深瀆擾,而請譴之章,反爲干恩之資。日昨銀臺之長,纔宣敦諭,而繼又奉傳別諭,仍有偕入之命,此是近古以來,優待賢相之禮。矧復十行辭語,反復開釋,敦勉之旨,迥出尋常。不知負累如臣,何以得此?臣誠惶感,繼以兢隕,分義所在,宜卽祗承,而第臣難冒之懇,自有結轖于中者。請就聖諭,更申其有萬可退,而無一可進之狀,以冀仁覆之天,特垂悶下之惠焉。向者李載厚之疏,雖云混斥,而末段所論,專用意於臣身則。惟臣自處之道,安得不逬出都門?而伊後臺垣之踵起而斥臣者,亶出於倂力擊去之計。是豈由於臣之久處城外而然也?蓋臺閣之言,事體至重,一有名登於簡書者,則無論其是非輕重,當之者,必皆悚縮退伏,惟期解職而後已。今臣所遭,是何等罪名,而設令其言之無謂,果有如聖敎者,臣若憑恃寵命,揚揚復入於政堂,抗顔振氣,自以爲爾,無奈於我,則其縱恣無憚,固不足道,而一世之駭笑,當復如何?仍念自從去夏以後,多少砭刺,叢萃於臣之一身,而及至今日,醜辱狼藉,其必欲去臣之意,固已有積漸矣。雖聖明至誠御下,無物不遂,想必矜臣此情之無所矯飭,諒臣此言之非爲虛謾,而一向堅持,唯事敦迫,臣每奉批敎,輒增抑塞,直欲溘然而有不可得也。且臣憂危之中,素患痰癖之疾,挾感添劇,胸脅膨痛,火熱上升,頭顱如碎,神精迷瞀,數行文字,亦難締構。今始露章申籲於宸旒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垂憐察,亟命鐫遞臣職,無使恩禮徒歸屑越,國體益致壞損,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處城外,今幾何?予之敦勉,亦幾何?予雖誠淺,卿幾恕諒,卿雖固執,予幾挽回。而敦諭雖竭,卿讓冞篤,此豈恒日所望於卿者?予今若許副卿志,是謂卿以猶不釋然者。卿今若以此解相職,亦將何以自前日之心,諸般被斥,已往事,卽日造朝?是義理命以知申予志大定,卿何過讓,卿何復辭?其須安心,卽日偕入,以副予心,以答輿望。仍傳于宋秀衡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乙卯三月二十三日二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珽讀,自漢太祖高皇帝五年,止帝自將討韓王信。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十二月,止上篇末。珽曰,於此始書漢者,所以表滅楚得天下也。固陵之期會不至,足爲信之死罪矣。上曰,然矣。逼留不進,所以爲漢祖之所疑也。珽曰,馳入齊王信壁者,此書法也。韓信,固難保全,而呂后之事甚怪,故先儒之論,有之矣。追尊先媼曰,昭靈夫人,此見漢高於禮法掃如矣。所宜追尊爲皇太后,而昭靈夫人云者,無稽之甚者矣。夏五月,兵罷歸家,特書之者,可見微意之有在,書法此善之者也。上曰,然矣。功臣保全,莫如宋太祖矣。珽曰,聖敎誠然,保全功臣,歷代帝王中,藝祖爲首矣。必寧曰,南宮之會,肯稱子房,而不名者,漢高微意有在,可以見其待之異於他臣矣。珽曰,以師友待之者也。以季布爲郞中,斬丁公以循,此司馬公之論,誠好矣。帝西都關中,婁敬賜姓劉氏者,書法所以示譏議矣。張良謝病辟穀,其下書卒,所以先示辟穀之意也。秋七月,燕王臧茶反,帝自將擊之,前此戰伐無非自將,而此特言者,所以見爲帝後,初行也。故楚將利幾云者,所以明楚之臣,而書反者,所以惡楚也。執楚王信以歸云者,書法示不能執信反狀而然也。上曰,然矣。漢高此事,終不正大矣。珽曰,漢高於干戈甫定之後,過魯祀孔子,聞叔孫通之言,定朝儀徵諸儒,可見漢家宏遠之規模,祗在此數三事矣。至若罵陸賈之前說詩書,則此雖雜汩之治,其尊先聖相遺逸,可見樹立之制度矣。上曰,《資治通鑑》,比此《綱目》,頗詳備矣。蕭何若非鄂千秋,則不可爲元功耶?必寧曰,南宮之會,已以三傑稱之,安得不爲元勳乎?上曰,尊太公爲太上皇,此筆法許之乎?珽曰,以家令之言見之,亦可知卽位之初,不卽尊崇也,書法似非許之者也。七年長樂宮成者,可見其久而後成之意也。上曰,令叔孫通定朝儀者,見漢高欲興禮樂之意,而通非眞儒,故漢家禮樂無足言矣。必寧曰,三代之禮,至秦滅絶,通若是眞儒,則足可以輔漢祖復古禮,而通旣蔑劣,故其所制禮,不過襲秦之故而已。豈不可惜乎?上曰,魯兩生,先儒皆極加褒奬,未知果何如矣。弟交爲楚王,兄喜爲代王,兄弟之次相換,此何書法耶?珽曰,從兄賈,卽敵己之兄也。弟交,亦敵己之弟,而喜則庶兄,故換次者,書法有意矣。上曰,外婦云者,何也?珽曰,謂與旁通者,常談云散妾也。上曰,吳王濞誰子耶?必寧曰,喜之子也。《漢書》云,仲之子也。然似喜之字矣。上曰,漢高小字,季仲,似喜之字也。光武之兄,亦仲矣。珽曰,本館番次苟簡,副學則長官,故館規拘礙,例不得請牌,而應敎吳瑗,亦自鄕上來云矣。上曰,副提學尹惠敎,應敎吳瑗,待明朝牌招,再明日晝講爲之。{{*|榻前下敎}}珽曰,臣於禁推時見之,則金吾滯囚尙多,其中犯越罪人,在於東南間者已久,而其中或有尙未納供者云。此則禁堂,三人備員然後,方可開坐,故自爾遲滯矣,卽爲申飭禁堂,鎭日開坐,俾速收殺,何如?上曰,禁堂,鎭日開坐,速爲擧行事,申飭,可也。{{*|出擧條}}必寧曰,再明日晝講爲之,命下。而永禧殿奉審擇日相値,何以爲之乎?上曰,奉審相値,則晝講事,勿出榻前下敎,可也。今日政院,微稟右相批答,有落字者,果是矣。依微稟書之,而待城門傳諭,可也。崔奉朝賀議諡,姑不爲之耶?必寧曰,姑以諡狀不來,未得議諡矣。上曰,斯速議諡,可也。大提學無引嫌之事耶?初牌不進,何也?必寧曰,似無大段引嫌者矣。上曰,過國忌後,牌招時,更勿違牌事,自政院通諭,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3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昭憲王后忌辰。
○自卯時至巳時,日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昌漢,在外,掌令李台徵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應敎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日違召,不爲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不仕則不授祿,古之義也。今玆屛伏俟譴之蹤,何敢爲冒受常廩之計乎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李春躋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當退之義,自畫之志,益復備陳於近日之疏。而天聽愈邈,一向靳許,至于今日,批旨敦迫轉加。而惟臣自引之本意,猶有未見諒於日月之明,祗恨臣忱誠淺薄,不能孚格,抑塞之極,無所容措。揆以事理,廉義如或有一分可進者,則知申相守,已有日矣。臣何敢孤負恩禮,違拒明命,至於此哉?反復參量,終不敢不爲祗承之計,罪積逋慢,萬隕難贖,謹當更暴危悃,仰請嚴誅云矣。臣多日相守,連事敦勉,而大臣無造朝之意,臣旣承期於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三月二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魚有龍,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珽讀,自十二年冬,至九月長安城成。上曰,承旨讀之。有龍讀,自六年,止諸大臣迎立代王恒。上曰,諸呂擅權用事之口決未安矣。珽曰,古註故置之矣。上曰,注書讀之。壽德讀,自太宗孝文皇帝元年,至篇末訖。珽曰,長沙王臣誘之云者,此歸功於長沙之語,其誘字有意矣。帝還過沛,復其民而世世無有所與,此朱子筆法,有貶之之意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之政,豈宜偏施恩澤於故鄕,而使之獨復其民,世世勿預乎?光武又遵高祖之遺事,而幸南陽,復其民,此實非一視天下之道矣。以太牢祀孔子者,書法所以貴尊聖之意也。下相國何,書法示貶之之意,而數日赦出者,所以與之之辭也。蓋何無罪下獄,故貶之而卽又赦出,故貴其改過而與之矣。高祖之於蕭何,君臣之際,何如而猶械繫文,以李斯爲賢而言之,誠慨然矣。春正月始城長安城西方,可見動民以時也。上曰,安劉必勃,及此後非乃所知之語,其知人之鑑若神,其四百年創垂規模,可見於此矣。史臣所謂規謨弘遠者,實可謂得之矣。珽曰,常時器使,已知其長短,故所以言之者如此,至於非乃所知有若神鑑,高祖此等處有之,實非後世人君之所可及也。上曰,雖無學問之力,而所見通透,故能如此矣。珽曰,蕭何修未央宮,極其壯麗,而爲家不治園屋,可謂家與國辦異矣。上曰,《大學》云,所厚者薄,所薄者厚,爲身謀與爲君謀何異乎?旣知儉德之爲賢也。則何不爲國而示儉乎?此則蕭何未盡處矣。珽曰,蕭何與曹參,相惡之間,而何臨死薦參,參守何約束。後世之人,則不好之間,亦皆政令相反,而蕭、曹則不然,此所以爲漢相業之最冠者矣。上曰,予方欲下敎,而儒臣先發之。曹參之事,卽今臣僚之所當法者也。珽曰,不相能者,私也。守而勿失者,公也。蕭、曹竝世,若參代何而改法令,則何,於此必不怨之矣。除挾之律,特書者,漢高之時,當除之而今始爲之,所以貶其晩也。蕭何曰文終,曹參曰懿,張良曰文成。古者諡法之嚴,可見於此矣。上曰,亦有曰僇字,古者諡法,槪如此矣。用事之註,終似未妥,如此等註釐正,可也。珽曰,更思之,亦似可爲之註矣。高后時,災異層疊,天人相應,災不虛生,可見矣。女后臨朝之時,無可言者矣。迎立代王之時,威儀可謂疏略矣,欲立爲君而乃召代王者,豈非草草耶?珽曰,諸大臣迎立,綱特書者,所以答也。目所謂乃召者,其時史臣之語矣。上曰,綱云迎之者,誠好矣。目云召之者,終非人臣待君之禮也。槪其時儀節草略,無可言者矣。周勃之願請間者,可見其無識矣。有龍曰,所言公公,言之者,似出於有意矣。上曰,似有意云者,承旨之言,誠是矣。素不敎我以知者,亦可見其無識矣。珽曰,朝罷趨出,意甚得云者,善形容周勃者矣。平讓位於勃,而勃從之者,亦可謂無識矣。上曰,漢惠之後,漢文承諸呂之亂,能開文明之治,可謂守成之賢辟,而諡法稱文,不其然乎?有龍曰,若無文帝,則漢之爲漢,未可必矣。上曰,必然矣。漢高豁達大度,足以開創四百年之業矣。珽曰,漢高基業雖無,文帝似不至於亡矣。詔定振窮養老之令,此可見文帝之治然矣。今因養老之文義,有所仰達者。近日備忘,連以尊年養老之意,每每下敎,群下擧皆欽仰聖意,而或限九十、限八十,外此或未及者,則不無見漏於恩典者,此有不均之歎矣。前右尹柳鳳徵,今年八十七矣。雖未滿九十,固宜有優老之典。況其小科,是先朝登極增廣,今年爲回榜年。曾在先朝,故判書李光迪,以大科回榜,特命變品,以示稀貴之意,此是例科而猶尙如此。今柳鳳徵,則科名尤別於例科,至於變品,則干係恩典,非在下仰請者,而似當有各別優異之恩數矣。上曰,科名誠貴矣。其年乎,其月乎?珽曰,秋榜云矣。上曰,何等乎?珽曰,二等矣。上曰,後當下詢諸臣而下敎,而他人款此者及李光迪事,亦當問而處之矣。南越王佗,書極奇矣。珽曰,雨露霜雪,自在其中。雖文章家私相往覆之札,未有如此之詳盡者也。召吳公、賈誼而議興禮樂,謙讓未遑,以文帝而猶未爲之,可見禮樂之難矣。上曰,專出玄默,故如此謙讓處有之,此則不擔當所致矣。有龍曰,失其幾會,後世所以慨然者矣。珽曰,賈山之疏,好矣。上曰,漢文雖玄默,而勞軍細柳之時,威猛武毅,頗可觀矣。珽曰,馳下山板,一日再三出之事,有之,故其言如此,非假虛做出而然也。有龍曰,此憂治世危明主之意也。非必以漢文有此事而言之也。珽曰,幸上林布席,郤愼夫人坐,可見同入於宮內矣。上曰,修代來功,在三時之後,此漢文未免於私也。珽曰,小臣禁推時見之,頃者以憲臣啓辭,東西班落後者,自政院査出事,允下矣。其後以政院之不卽査出,自上特命當該承宣罪罷,而押班監察,則帶職蒙宥,處分未免過中矣。雖有東西班査覈之命,旣不自現,則雖承宣,亦何以査出乎?此則實爲公罪,罷職,雖薄罰,爲之旣久,更爲收敍,恐合事宜,故敢達bb矣b。上曰,監察則班中出去之員,旣不自現,則亦將無如之何矣。至於承旨,則旣下査覈之命,終無一人現告者,紀綱豈如是乎?所以處分者,有由然矣。微官庶僚之不爲自現,飭礪之道,不可不施之於該房承旨,雖不必久施譴罰,頃纔特罷,今乃敍用,未免太速矣。有龍曰,頃有未下直守令催促之敎,而新除守令失馬,未及上來之故,未爲下直,或有除拜已久,而未及署經者,或有雖經署經而爲觀科留滯者,未署經者,至於八員之多。貶罷守令之代,則待明日牌招,臺諫,使之署經爲計,而其中閔通洙,則聞府夫人,將爲隨去云,署經姑未爲之,而府夫人隨往事,自朝家宜知之,故敢達。上曰,兩司署經中,一司姑不爲之乎?有龍曰,憲府則無期,而諫院則方備員云矣。珽曰,守令觀科與否,非宜奏達於筵席者也。承旨失體,請推考。上曰,守令例有給試暇之規,雖未赴任,承旨之言,無怪,勿推。府夫人將往云,自朝家給馬等,前例有之乎?自政院,詳考以稟,可也,醴泉,何日程耶?有龍曰,八九日程,而此則驪州,是其本鄕,故自京至驪州,自驪至忠州,而忠州之於醴泉,程道不甚遠云矣。諸臣以次退出。
==3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申時,日暈左珥。
○下直,會寧府使柳萬增,報恩縣監鄭觀河。
○魚有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之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永禧殿奉審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因兵曹草記,參議李匡輔牌招事,允下。而判書趙尙絅,旣已省記入直,今日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近因兩司不備,守令未署經者,至於八員之多,當此春務方殷之時,夫馬留滯,亦甚可慮。憲府、諫院,除在外外,司諫李著,獻納李重震,掌令李台徵,持平洪昌漢,竝卽牌招,以爲守令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日違召,尙不行公,事甚未安。詞訟重地,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今下弓矢,會寧府使柳萬增處,給送。
○金尙奎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李宗城奉命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成命之下,如是違牌,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招之下,如是違牌,事體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三招不進,陳疏到院。原疏纔已退却,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成命之下,不卽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弘文提學牌招。
○備忘記,傳于金尙奎曰,前判尹金在魯敍用。
○又傳于金尙奎曰,試官違牌,曾以飭礪,以牌不進之弊,下敎幾何,而身爲重臣,無他撕捱之端,而只以欲遞文衡,無義違牌,終不應召,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大提學尹淳罷職。
○金尙奎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招之下,如是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更卽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又爲違牌,事體極涉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分義道理,豈用若是?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承牌入來矣。
○傳于金尙奎曰,持此書題,與弘文提學,偕進泮宮,儒生等試取以來。
○傳于金尙奎曰,內局提調、工曹判書,今日政備擬。
○金尙奎,以吏批言啓曰,卽接禮曹移文,則佐郞許遞,因諫疏,情勢難安,累呈辭狀,不爲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博川推考敬差官朴師順呈狀內,頃年所遭臺言,不比尋常殫論。今若諉以往役而膺命,則將又添無廉恥之目,斯速入啓變通云。已往之事,不當如是撕捱於往役之任,故連呈辭狀,督令往赴,一向煩呈,無意變動。囚推事緊,不可相持稽遲,旣有所遭,亦異無端不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在外,右承旨金尙奎進。金尙奎,以吏批言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趙最壽爲大司憲,趙明履爲持平,南泰良、申宅夏爲修撰,徐命九爲刑曹參議,李命稷爲司宰僉正,吳命新爲春川府使,李弘植爲南陽府使,柳夏增爲濟用直長,金在魯爲內醫提調,趙正萬爲工曹判書,靈城君朴文秀承文著作,禹洪迪單付嘉善,朴世俊今加嘉義,朔試射時,片箭沒技,折衝安碩興,今加嘉善,朔試射時,騎芻沒技。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文一所試官進,參議李匡輔病,參知金聲發進,左副承旨魚有龍進。魚有龍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趙尙耘戶奴呈狀內,上典以篤老之人,病且沈重,末由供職,斯速啓遞云。老病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新除授釜山僉使金鑄呈狀內,老母今年七十五歲,情理所在,不忍遠離赴任云。邊將之親年七十五歲以上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金鑄,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新除授蒜山僉使李榏呈狀內,本以痰病之人,重傷水土。又得痛風之症,半身不收,轉側須人,以此病狀,萬無起動赴任之望云。其病勢如此,則有難强令往赴,且前僉使移拜巨濟府使,交代亦甚緊急,不可等待其差復。李榏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哨官金夏龜、鄭運亨,前司果李喜茂,及第趙益三,幼學李世規,閑良金憲章等,或試射沒技,或軍器別備,或惡虎捉得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夏龜、鄭運亨、李喜茂,未資窮未準職。趙益三、李世規、金憲章,係是出身儒品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以趙虎臣爲副摠管,尹和鼎爲宣傳官,李世煥爲僉知,具程爲尙州營將,李重泰爲平安兵虞候,李晩華爲所斤僉使,金鎰英爲老江僉使,尙逷爲兔城僉使,李葂爲月串僉使,宋日瑞爲荏子島僉使,李杞材爲西平浦萬戶,李碩復爲釜山僉使,權來鳳爲蒜山僉使,副護軍鄭來松、李義璧、李長培、李世煥、李休徵,副司正徐命臣,單付,前府使金養一、趙文璧今加折衝。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事體未安。應敎吳瑗,旣有只推之命,副應敎韓顯謩,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闕員,今日政,盡數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韓顯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獻陵直長所報,則今春以來,王后陵上卯方裳石隅端,虧缺成隙,大如手掌餘云。陵上石物有頉,至於如此,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卽者繕工監官員來言,獻陵石物有頉處奉審時,本監提調一員,當爲進去。而提調魚有龜,方帶將任,提調宋寅明,方以試士事,往泮宮,俱不得進去。在前如此之時,以工曹堂上一員替行,判書趙正萬未肅拜,參判宋眞明受由在外,參議愼無逸以文二所試官,方在試所,亦無進去之員云。工曹判書趙正萬,卽爲牌招,以爲進去之地,何如?傳曰,允。
○玉印造成都監堂上尹淳罷職,代工曹判書趙正萬。宋秀衡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金取魯,參判李德來,永禧殿奉審後,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鉉輔爲工曹參判。
○以咸鏡監營狀啓,北靑等官其兵營海尺朴貴金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成均館官員,以右承旨意啓曰,臣謹奉御題,來詣泮宮試士,申初定限,已過而儒生等,尙無一人納券者,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定以酉時,可也。
○宋秀衡啓曰,藝文提學申昉,依前定式,預爲牌招,今日儒生試券科次時,使之同考,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臣敬奉御題,與弘文提學宋寅明,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六百四十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三月二十二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武臣兼宣傳官尹弼衡、朴性原,御營廳哨官李彦臣等,俱未備四中,竝依例汰去。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上年章陵行幸時,啓下本曹上言中,驪州居幼學李國弼,爲其父呼籲。而觀其措語,則其父亨祥,庚戌年爲平安道植松萬戶,兵使巡歷時,柳葉箭沒技,依他例,均蒙直赴之典爲辭。而以邊將之沒技者,熟馬賜給,自是事目。而其所援諸人,係是本道人之爲邊將者,故有此特恩,則固不當援以爲例,覆啓置之矣。今番亨祥,又以其子忠義衛李德三,換名上言,而居住書以平安道定州,渠則以本道別武士爲邊將,有此沒技爲辭矣。蓋西北人之爲本道邊將而沒技者,有直赴之例,而渠之前日上言時,旣已見防,故今者乃敢變換名字,換易居住,欲占直赴之計,其爲奸狀,誠極痛憐。令本道各別明査得情,依律勘斷,以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知臣金聲發屢日入直矣。今日遭臺言出去,參判臣李眞淳,以試官方入文一所,臣尙絅連有公故,參議臣李匡輔,連呈辭單,無意行公,參議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啓曰,行司果金應福、李匡德,禁推事,傳旨啓下矣。金應福,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匡德,時在京畿果川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去夜,乃本營巡邏日次,而筆洞近處,白衣閑良三人,酗酒橫行於街路,牌將執捉,逢授於邏卒處,而仍行巡邏矣。同三人李漢重、閔長年、趙東益等,毆打邏卒,仍爲逃躱,二更量,直到大將家,亂喝胡叫,罔有紀極,以足蹴門,擧措絶悖。渠旣犯夜,又爲作挐於大將家,當此夜禁申嚴之日,少有紀綱,此輩何敢若是乎?如此悖惡之輩,不可以循例犯夜之罪治之,令攸司囚禁,繩以重律,何如?傳曰,令該曹,各別痛治。
○司諫李著,獻納李重震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密符還納,事體甚重,雖情勢之難安者,必親到城外替納。而大司諫尹泰衡,春川遞任之後,以其親病,陳疏仍留,只令幕裨送納。雖由於情理之固然,而事未前聞,亦關後弊,不可以旣往而置之。請大司諫尹泰衡罷職。近來朝綱解弛,身爲名官,則雖在往役,而猶不趨命,繡衣被抄之後,淹留鄕廬,不卽上來者,非止一人,事極駭然。李錫杓,則旣因儒臣之疏,至命拿處,而其他終不上來者,不可罪同罰異。請令政院,現告一體拿處。參知金聲發,名德素輕,履歷且淺,除拜之後,物情未允。請參知金聲發遞差。隷院卽詞訟專決之地,而判決事朴弼正,許久冒處,事多顚錯,其出入之際,輒肩輿而唱導,見者莫不駭笑。請判決事朴弼正遞差。答曰,不允。尹泰衡事,拿處事,末端事,依啓。
○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措語見上}}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措語見上}}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措語見上}}請京畿都事朴弼載,罷職。{{*|措語見上}}珍山縣監李漢謙,兩眼昏瞀,全未辨物,文簿着署,卒皆請人,吏緣作奸,民不堪命,請珍山縣監李漢謙,罷職。端川,係是關北內地,新官赴任時,元無給馬之例,而時任府使趙台相,始除是邑,與譯官鄭道源,行賂密牒,偸出馬牌,及其乘馹到官之後,聞有物議,致疑於邸人之傳泄,囚其弟梁渡人爲名者,濫施酷刑,竟至致斃,其作奸犯法,枉害無罪之狀,誠極痛駭。請端川府使趙台相,拿問嚴査,依律處斷。趙台相之偸出馬牌,已極絶痛,而及其濫騎赴任之後,卽令家奴,還送馬牌於邸人梁濟人處,使之密傳於鄭道源家,以爲善處之地云。故臣招致濟人,嚴問其實狀,則渠亦不敢全諱,遂納台相之還送馬牌,時踏印牌子,其牌曰,今去馬牌,勿以直呈該曹,汝與鄭道源相議,使之祕傳於該吏處,無煩勿泛,爲可云。夫馬牌出納,何等重大,而今者此輩,密牒偸出,若是狼藉。台相則雖請自王府査處,而至於道源及該吏,則決不可以例刑治之。宜令捕廳,各別重究,其時草料成給堂郞,亦難免不職之罪,請命一倂罷職。答曰,不允。李漢謙事,趙台相事,末端事,依啓。鄭道源及該吏,令刑曹各別嚴覈。
○副校理權爀疏曰,伏以臣病淹中路,猥陳危懇,伏蒙聖慈垂憐,威罰不加,溫批且下。臣於是,驚惶感激,益不知置身之所。天恩所曁,少加調息,擔舁登程,寸寸前進,昨纔來伏畿坰,而念臣事君無狀,終速罪戾,屢被罔極之嚴敎。自分難容於覆載,不敢齒列人類,四載于今,居恒悚恐,殆若喪性。人之見臣者,莫不悲臣之情,爲臣而懼,臣之至今全活,亦賴天地之仁耳。瞻望宸極,但有涕淚而已。種種情地之危蹙,臣不敢煩瀆,以益其罪,而目今泄痢之症,越添於千里撼頓之餘,登廁無算,眠食俱廢,氣息奄奄,轉側須人,咫尺都門,末由進身,玆敢疾聲申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上,天地父母,特賜哀憐,亟削臣職名,仍治臣負犯,以延殘喘,以嚴邦憲,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不才無狀,忝侍經幄,惟是有懷必陳,竭心報國,卽其耿耿素衷,而遭値狼狽,情地危迫。然猶伏蒙聖慈,由賜眷記,乃於歸省松楸之時,祗奉除名,恭承馹召,恩榮所被,感戴罔涯。適有先墳封樹之事,奔走土石之役,積致風寒之傷,阢淹多日,致勤催促,臣罪萬死。旣承嚴命,不堪一向偃伏,進身輦下,恭俟威譴,而乃其情勢,決不容暫廁於榮次。日月之臨照,何待臣一二臚陳也?臣頃日一疏,只欲嚴王朝懲討之典,正臺閣噤默之罪,而區區執法之論,反陷褊私之科,內自循省,惶愧無地。聖主至仁,不加罪譴,前席溫諭,實出曠世之異渥。臣雖迷頑,豈不知感激銘鏤,而顧念義分,終不敢戴罪恃寵,晏然在職?徑離禁直,坐違天牌,殆若全不省恩顧之至隆者。隨例薄罷,豈足以蔽臣罪之萬一也?第念至恩莫報,微忱未已。今於牽復之日,豈有撕捱之意,而伊時臺言迭發,巧詆深構?至於金䆃之疏,直以臣疏,謂若臣用意排擊,欲空臺閣者,噫嘻,亦太甚矣。臣竊見其時諸臺之疏,所以深引廣援於不敢以言官自處之義,以自明其不得不噤默者,太煞覶縷其視一步臺端,非啻十重鐵關,則其不能轉動,初不待於臣言之出矣。設使臣果其心回慝,眞能使得擊去之手勢者,亦何嫌何忌於如許臺諫,而作此擧措哉?其抑勅gg抑勒g構陷,誠可怕也。幸賴天日在上,無微不燭,伏聞筵中,至以決非用意之人爲敎云。不知不肖微臣,何以受知至此?唯有感淚沾襟而已。顧其言出臺地,文致至深,在臣廉義,固不敢徒恃孔昭之鑑,全昧自處之過,而況其末端下語,尤極危怕,至以臺議之寂寥,爲臣之幸,則甚爲憚駁,莫峻於斯。臣雖欲忘廉冒進,其可得乎?噫,臣之所遭,固是經渥之至辱,士夫之深恥。金華舊趼,固無去就之可論,而若乃李載厚之疏,假說《春秋》,肆誣逞凶,益無論理。臣誠不欲汚筆辨理,而自聞此言,崩迫痛刻,心寒骨悚,不啻若身獨當之,俯仰高厚,寧欲無吪。念臣今日情勢,略而言之,蓋已如此。兢悚危蹙,靡所措躬,坐逋嚴召,罰靳例罷,聖恩愈渥,臣罪彌重,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矜愍,特許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安微分,以服人心,不勝幸甚。臣治疏將上,庚牌復臨,銜恩畏義,宜卽趨承,而百爾思量,終無冒彈進身之路,祗詣闕下,拜章徑退,臣之罪戾,益復難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三月二十五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及禮曹堂上請對引見。左議政徐命均,行禮曹判書金取魯,參判李德壽,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命均進伏曰,春氣和暖,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以有閏月之故,春寒今猶未已,眩氣,何如?上曰,眩氣則不復有之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平善乎?上曰,好在矣。命均曰,奉審後有所達之事,故敢此請對矣。上曰,奉審後請對,予已料之矣。命均曰,臣待罪戶曹時,以改帳之故,瞻望而未詳矣。今聞守僕之言,丁未展謁時,畫員改褙之,其間已爲九年之久,色渝則無怪,而卽今所見,御容鼻梁一邊,大段色渝,肉色漫漶,有未安者矣。上曰,丁未展謁時,畫員,誰耶?命均曰,張得萬、咸世輝矣。上曰,親行酌獻禮,何年乎?取魯曰,再昨年癸丑爲之矣。上曰,三年之間,不至大段有異乎?取魯曰,臣招近來已經事知守僕而問之,則丁未至於今年,頓不如前云。漸漸年久,則尤爲悶忙。臣意,則御容近處,雖不敢下筆,而若爲一本仍舊本而模寫,則似無損益於本本矣。命均曰,翊善冠纓長處,大段色渝矣。御容近處,不敢下筆,而本本裏與帛紙修補以塗,無妨矣。仍舊本改造別本,則似好,而此不爲難矣。德壽曰,畫師別造新本,決知難於善成,別本、舊本二本爲之,亦似重難。漫漶處,隨處隨補爲宜,而改舊本,亦似未安。臣意則不必改以新本,事體爲宜矣。取魯曰,參判近視,大段未安處,未得詳視,故其所達如此矣。命均曰,仍舊本而改褙,亦似未安矣。上曰,添之褙之則猶可,而大段漫漶處,修補爲難矣。命均曰,年久易傷,御容眞本,漸至依微,則恐難改本矣。上曰,頗依微乎?畫師幾人同往乎?命均曰,張得萬、咸世輝、朴東寶,同往矣。上曰,敬基殿本濬源殿本,何本,初本乎?永禧殿本則近本矣。取魯曰,小臣未詳知之,而永禧殿第二室,則單本云矣。以臣等之言,轉易改本,亦涉重難。親行酌獻禮後,改本與不改本,唯在聖上處分,臣等不敢決定而仰達矣。命均曰,若以改舊本爲難,則唯在聖上決斷,酌獻禮後處分,似宜矣。上曰,御容眞本冪塵處,以巾洗之乎?取魯曰,不敢以手摩挲,而略以巾灑而洗之矣。命均曰,遠看則鼻梁微黑痕迹有之,而蓋別本善成,有未可必矣。上曰,直畫則爲難,而模寫則似易矣。肉色未知依舊乎?取魯曰,年久漫漶爲悶,故敢達矣。上曰,守僕言內,與上年辦異云乎?命均、取魯皆曰,距丁未年,則辦異而比之昨年,不必顯然有異矣。上曰,今番奉審後,經夏尤似懸異,一年之間,極是爲悶。今秋爲之乎?待明春爲之乎?卿等之意,何如?命均曰,明春不遠,臣等之意,以爲待明春,似宜矣。取魯曰,一年之間,不必大段懸殊,待明春似無妨。而大抵漫漶之患,今年不如昨年,明年必不如今年矣。上曰,模寫誰善爲之乎?朴東寶,今則精力年年似減矣。命均曰,陳載海之子猶在矣。近來每稱陳載海善手,而其子則猶未熟矣。上曰曺世傑,金振汝,亦善手矣。取魯曰,曺世傑意匠頗異於他畫師矣。命均曰,士夫間亦或有工畫者,而此與山水之畫法有異,工拙有相懸矣。取魯曰,酌獻禮後,改本與否,可以決定。聖上若以過今年爲遲久,則明年酌獻禮,雖進定於今秋,未爲不可矣。命均曰,酌獻禮,有限年定式,不必一時爲急而進定矣。上曰,雖造新本,舊本藏於後面,似無妨矣。大臣奉審後,事體尤急,酌獻禮,雖夏前爲之無妨,而夏前則猶多掣礙,太廟秋展謁後,永禧殿酌獻禮,卽爲擧行事,定奪。{{*|榻前下敎}}命均曰,右揆,尙未出仕,累次陵奉審,不得推移,故數次次對,不得爲之,今日奉審後,欲爲之矣。以賓廳試士相値,又未免停止。而明曉,以獻陵有頉處,又將出去,往還不過八十里,明日內可以早還,再明日欲爲賓廳次對矣。陵奉審時,繕工提調,有故則工曹堂上,當偕往,而繕工提調宋寅明,今方試士泮宮進去,工曹則判書趙正萬,今日政,新除姑未肅拜,參判宋眞明則下鄕未還,參議愼無逸,今方入試所。判書所當牌招,而參判、參議中,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乎?上曰,參判宋眞明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陵奉審進去,可也。宋眞明,下鄕已久,尙今不還,何故耶?內局提調,在京乎?取魯曰,姑未入京矣。命均曰,都政尙今遷就,申飭銓曹,使之速爲擧行,似宜矣。每以郞官無行公之人爲難矣。似聞權爀,自鄕上來,方在城外云。今則似無拘礙於銓郞望矣。上曰,銓郞,從速差出,都政如可,今月內爲之事,申飭,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安興事固多岐貳,而李宗城初不確議。及其請往也,非一日時急之事,而不待臣相議,徑先發行,廟堂事體,未免壞損,推考,何如?上曰,予以李宗城必議於卿,而有所請行矣。今聞無議定之事云。卿言是矣,推考,可也。{{*|出擧條}}取魯曰,李墡,臣待罪西銓時,差除僉使,築筒事,朝議多岐,臣不必更爲陳達。而今番李墡決棍之命,渠當受罪無聊,而其後次筵中,反寢其命,付過還任。當初使水使決棍,可謂便好,而使之上來決棍者,已極顚倒矣。旣已爲決棍上來,而反爲付過還送,朝令如是數改,如此等處分,終未免顚倒矣。上曰,工判之言是矣。命均曰,卿宰有故,則遲徊於鄕外,不是異事。且堂上以下有軍職之類,或拘形勢,不得不下鄕者,多有之。各別申飭其上來無妨,而頃日三窟之敎,恐有害於待臣僚之道。辭令之間,不宜如是其迫切,此後必須加意,是區區之願也。上曰,予亦有激而然,此弊特甚,卽今堂上、堂下,誰有供職者乎?名士所在之鄕,則小民有弊,交河之畓,皆是士夫之畓矣。命均曰,雖在鄕或有貧弊無畓者,不可以居鄕而一定之心有弊矣。上曰,下鄕有便益之道,故所謂名士之類,皆以自便爲事矣。取魯曰,不可以一箇論斷矣。或有以自便而下鄕者,或有不得已而流寓者,豈可以此盡疑其自便乎?命均曰,無兼竝之患然後,小民有可食之道,非獨歸咎於其鄕之朝士矣。取魯曰,三窟之敎,恐失絲綸之體云者,大臣所達是矣。上曰,然矣。命均曰,頃日卿宰以上引見時,朴師益則有實病不進,而至被特罷,備忘嚴旨,實非其本情矣。今已日久,金在魯纔已特敍,朴師益亦一體敍用,恐合事宜矣。上曰,朴師益之事,非矣。觀勢予當處分,姑徐,可也。命均曰,卽今正卿,苟艱老病在鄕外,實無行公之人。中批除授,雖非美規,而自先朝,或不無陞擢之例。知臣莫如君,才望可合者,自上拔擢,實有得於則哲之明矣。上曰,甄拔人才,亦有其時,有才可用,沈屈之類,不害特旨陞除,而今日,則雖侍從堂上以上,其數則不爲小矣。堂下沈屈之類,或多有之,近有以年老而不行玉堂者,其外科甲已久,而亞長承旨望之外,無他陞擢之道。近日黃梓纔拜灣尹,近來堂上、堂下軍職之數夥然,故兵曹難於付祿云矣。秀衡曰,臣以該房,往參政席而見之,則文臣軍職付祿之類,猶且無數矣。取魯曰,久勤用之,自古有之,而近來則積滯者多矣。上曰,尹心衡,亦久榜而尙未陞資矣。命均曰,金尙星,亦久榜矣。上曰,沈屈之道,此亦時象之弊,辛丑以後,除拜無多,故方欲因舊而收用矣。命均曰,卽今正卿在外老病之外,可用之處,甚苟艱矣。上曰,正卿以上,其數不少,聚會所在之類於朝堂,則不患無人矣。命均曰,其中權{{!|𢢜|⿰忄業}},自謫纔蒙放,李秉常則在喪,如李萬選之類老病,新除工判,方有都監之役,而亦以篤老難於供職云。如正卿以上任事者,實無有矣。上曰,都監無可爲之事,工判,頃見之於晝講,尙强健矣。冬至使,何其久不渡江耶?命均曰,留於柵門而行路泥濘,故不卽渡江出來云矣。先來今番出來時,艱辛無比云。春間雨水連注,故彼邊行路極難云矣。今番使臣拜表,以四月擇日爲急,雖異於冬至使行,自然有等請而未及於其時。且副使徐宗伋,方在試院,罷出後,治行方可遠役,雖宜四月,初生爲難,六月念間發行似好,七月晦間渡江,亦不晩矣。上曰,晩與不晩何論乎?觀勢六月間擇日似宜矣。命均曰,尹淳之事怪矣。無大段可嫌,而至於被罪,實是意外矣。上曰,文衡之任,久帶爲苦,而前頭科擧,堂錄當之尤難,故必欲解免者,乃其素志然。公然無撕捱之事,而豈有如此違牌不行之事體乎?曾前文衡之故,受誣於鏡賊,旣有如此之事,故必欲遞免,乃其素志矣。命均曰,積困人言,三牌違召,至於受罪,故罷職之後,卽欲下鄕云矣。上曰,有其意而故爲之,則尤非矣。命均曰,蹤迹難久於朝行,故卽生下鄕之計,第其人可惜,非可捨者矣。上曰,初無可嫌之端,而屢次違牌,紀綱所在,不得不暫施譴罰,而欲爲下鄕,今此譴罷,適中其意矣。予所處分,非持久不解者也。不必下鄕之意,使之通諭焉。命均曰,義州狀啓中,尙中等事,極其不可信矣。上曰,其漢誰耶?命均曰,初進黃重爀之子于湖南云,其容貌疤記未分明云矣。取魯曰,實非其漢矣。命均曰,平安監司朴師洙,有八十老母,而其老母,常在床席,有朝夕凜凜之憂云。渠之情理,實難久於藩住,而卽今則聞其老母,必欲上來。若然則在師洙情理,尤難遠離,及其瓜期,許遞亦不遠,而卽今一時爲難云。使之許遞,以遂其願,未知,何如?上曰,關西伯瓜滿幾何耶?命均曰,二周年矣。上曰,朴師洙,昨年往赴乎?命均曰,昨年二月赴任,今已周年矣。上曰,誰之代耶?取魯曰,宋眞明之交代矣。臣之初除未赴,而遷內職,其後尹憲柱、洪錫輔、李廷濟、尹游、宋寅明之後,臣又往之,臣後宋眞明,而宋眞明之後,今此道臣矣。上曰,情理雖似然,而纔遞都憲,而使之仍任,未久而又復許遞,則終涉頻數矣。道臣勿許內遷,已有下敎,則頃日都憲之望,朴師洙、趙明翼,皆見擬,予欲推考吏判而未果矣。命均曰,其情理可矜,瓜滿則在於來年,而實無將母久留之勢,自朝家所宜有矜念之道,而許遞無妨矣。上曰,有乞郡而養親者,以一道養親有何不可也?命均曰,有老母必欲上來云。上來之後,則難於一日離捨,故必期於遞來,上疏則更不敢爲之,而要臣替達,故不避再三煩瀆,而更此申達,纔使仍任,今又許遞,處分雖似頻數,其情理不可不矜念,未知許遞,何如?上曰,申飭之餘,終不免處分之煩數,姑爲抑情而察任,似好矣。命均曰,諸道水陸操,竝令停止,而營將、虞候使之巡點矣。其中忠淸水營虞候,則風和後已爲入防元山,勿爲擧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再明日次對爲之,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3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氐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及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未署經守令,諫院則昨已署經,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在外,或呈辭,尙未署經。當此農務方殷之日,許多守令之曠官,誠爲悶慮,而夫馬之留滯,亦甚可念。除在外外,大司憲趙最壽,掌令李台徵,持平洪昌漢,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日違召,尙未行公,事體極爲未安。詞訟重地,委屬可慮,而且明日雜科,各試堂上,不可不進去。判書尹陽來,參議徐命九,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臺啓繡衣被抄在外,不上來者,現告拿處事,允下矣。正言李台重,在外尙不上來云。臺官則先遞其職,然後方可以捧入拿處傳旨,正言李台重遞差傳旨,爲先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卽者內醫院掌務官來言,本院三提調,俱在城外,而新除授提調金在魯,時無職名,不得行公云。提調金在魯,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南泰良,時在京畿長湍地,申宅夏,時在忠淸道尼山縣任所。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應敎吳瑗疏批已下,副應敎韓顯謩,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姑降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直金在魯單付,以應敎吳瑗,副應敎韓顯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進士李成中,直赴殿試,之次進士任守寬,直赴會試,幼學安{{!|𠍱|⿰亻集}},給二分,進士許槃、李閔孝、宋翼輔,幼學李昌鎭、兪漢采,各給一分。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恩賜之讓,已過一朔,違命之罪,固合萬殞,而揆以事義,終難冒受云。祿俸又不欲受,而來四月朔祿牌,仍爲請受,則以爲,屛伏俟譴,累違恩命,日煩地部之啓稟,方切兢隕之忱,今玆新朔之廩,尤何敢爲冒受之計乎云。祿牌亦不出給,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魚有龍,以義禁府言啓曰,端川府使趙台相拿問事,傳旨啓下矣。趙台相,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正言李台重,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台重,時在忠淸道結城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五月、六月,當海西十番、十一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本錦gg木綿g,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八番別馬隊,四十八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四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七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五月、六月兩朔,應立左部前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閏四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五月初一日,與前部後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閏四月兩朔,應立前部後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四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無軍將官朔試射時,哨官朴致用,未滿四矢,依例汰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五月當,慶尙左道五哨軍兵,當爲連續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十三番,後部後司屬五哨,則五月一朔立番,一番前部前司屬五哨,則六月一朔立番,而其番次,每於前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五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四月當,十二番後部中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三番海西別驍衛四十八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四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頹毁處,改築事,曾已啓下矣。今月二十七日,始役改築,而洞壑近處,可合石子,浮取以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李重震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參知金聲發遞差。{{*|措語見上}}答曰,勿煩。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措語見上}}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措語見上}}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措語見上}}請京畿都事朴弼載,罷職。{{*|措語見上}}新除授持平趙明履,以京試官,時在平安南道,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趙明履竣事,自當上來,勿爲,下諭。
○以忠淸監司李壽沆上疏,傳于鄭必寧曰,次對後,當爲下批,此上疏留院。
○左議政徐命均,書啓,臣等進詣獻陵,王后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則卯方裳石隅端,拆傷成隙,以木尺尺量,則長五寸,上廣一寸,下廣四寸五分,厚三寸而不至缺落,姑以油灰,塡補痕隙,恐爲得宜。兩陵上石物塗灰,間間剝落亦不可不修補,令該曹,擇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聞古人有能一言而感意者,而今臣瀝血之章,已至十上矣。疾痛之呼,終不得回蓋高之聽,自恨微誠未格,危衷莫白,而跼蹐靡容,神爽如失,窮人無歸,不足以喩其危矣。念臣自引之本意,秪爲廉愧之節,區區至懇,曾已累塵於宸聰。而乃者批旨之下,又復以今若許副,謂臣以猶不釋然爲敎,唯臣當退之意,元不係於本事,則釋然與否,非所可論,而臣心固已皎然,更無可以自白者。如或不恤人言之罔極,自謂我心之釋然,而敢生復進之念?要爲自白之圖,則是果合於事理,而亦豈廉義之所敢出耶?以殿下之明聖,非不洞察,而輒以此一端,爲臣勉出之資,一向堅持,俾喪其所守,臣誠抑塞,莫曉其故也。噫,臣旣以面謾,被斥於人,而乃又一毫矯飾,巧爲托辭,自占便身之計,重犯欺謾之罪,則天日在上,鬼神傍列,亦必有厭臣之爲者矣。仍伏惟殿下之望於臣者,未知何如。而臣本無似,受恩若天,盡瘁圖報,是臣之所自期,則今玆屛伏祈免,冒瀆不已者,唯是顧畏三至之言,欲全一時之進退而已。夫豈臣甘心負國而然哉?至於往事之敎,臣竊不能無惑焉。以臣所遭,斷無仍冒之理,而一解職名之願,尙未得遂。乃以時日之稍移,付諸往事,而抗顔揚眉,復就班聯,則眞所謂不識人間羞恥事。臣雖奊詬,寧忍爲此?難進一念,參前倚衡,反復揣量,終不可冒出,知申偕來,是何等優禮,而冥然頑然,不知變動,致令恩數虛辱,國體重傷,臣罪至此,誠有濯髮而難贖者矣。伏地震越,唯俟鈇鉞。伏乞天地父母,俯垂諒察,勿復靳固,亟命鐫罷臣職名,仍正臣罪犯,以嚴朝綱,以靖私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業已悉諭,今復何諭?予雖誠淺,於卿決不投杼矣。卿之若是必欲解者,此亦恒日情志之不相孚,只自恧焉。竊爲慨然乎卿之固執矣。卿今所兼帶者,何院而反爲困我若此乎?卿之所守,果若有可嫌之端,豈可以方帶保護之任?日以困我,而於卿毫無嫌端,於國事,不諒寡昧之抑鬱,若年少輩之撕捱固執往事,必解爲期,卿若顧古人而自諒,豈忍此極?須體前批心曲之諭,卽日造朝,用副日夕之望。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工曹判書趙正萬疏曰,伏以臣,老病垂死,居常委頓,敦府閑局,雖無職事之可言,而虛縻廩祿,尙且兢惶。忽於料外,又叨水曹之恩命。噫,上大夫崇秩也。而位地之隆,責任之重,又莫如六卿之職,故從前膺是職者,非才德則名望耳。外此而未嘗有一人濫竽於其間,其爲重也,顧何如也?而今臣則特一世祿末蔭,歷仕外內,自少及耄,本末長短,畢露於世,揣量涯分,固無才望之可論,夷考歷揚,實切僥踰之爲懼。今此新除,尤豈臣夢想之所嘗到者哉?卿月之班,旣是朝家勵世之具,六部之長,尤非老人優遊之地。則臣不敢知朝廷之取於臣者,何事,而銓部容易檢擬,聖上容易下點,一朝加之,以萬不稱千不似之職,使名器玷汚,而無所惜。聽聞駭笑而不少恤,一至於此也?前後叨荷,罔非踰濫,如天洪渥,絲毫無報,而過福促災,誤恩荐加,節次推遷,有若序進,以至於今日之累聖簡而極矣。自聞新命,惝怳震懍,五內失守,殆不省措躬之所。昨以園陵奉審,召牌踵臨,而反復忖度,轉動無路,竟犯違傲,罪合萬死。玆敢披瀝肝血,仰呈哀籲,伏願聖明,特念公器之不可屑越,俯察衷懇之非出飾讓,將臣新授職名,遄行刊免,俾公私兩得其當,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水部閑局,其何過辭?精力尙强,往年前席,已知,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全羅監司徐宗玉疏曰,伏以臣,父母祖父母墳山,皆在於長湍地,數三息程。而繫官于朝,久未往省,今又謬叨藩命,不日南之,霜露之感,益不能自已。玆敢冒懇,伏乞聖慈,特許臣往來,俾伸至情,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所請,往省焉。
○備邊司,平安兵使薦,元弼揆、宋徵來、韓範錫。
==3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南方有氣,如火光。
○下直,茂長縣監崔{{!|𪹯|⿰火集}}。
○金尙奎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得弼,以能麽兒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廳次對時,兩司當爲入侍,而憲府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未肅拜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魚有龍,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坐,進參堂上,只是二員,事體極爲未安。除實病公頉外,判敦寧府事沈宅賢,刑曹判書尹陽來,靈城君朴文秀,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竝推考,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事體未安。應敎吳瑗,副應敎韓顯謩,旣有只推之命,竝更牌招,以爲姑降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在外,右承旨金尙奎進。兵批,判書趙尙絅,宮都城摘奸進去,參判李眞淳,文一所試官進去,參議李匡輔進,同副承旨宋秀衡進,以李匡輔爲大司諫,任{{!|𪼛|⿰王集}}爲正言,宋眞明爲左尹,金聖應爲右尹,李喆輔爲副修撰,尹容爲判決事,李蓍亨爲漢城判官,宋儒式爲禮曹佐郞,金在魯爲氷庫提調,朴乃貞爲內資提調,林象鼎爲珍山郡守,朴弼重爲尼山縣監,朴{{!|𪼤|⿰王詹}}爲蔚珍縣監,姜必愼爲平壤推考敬差官,朴奎文爲博川推考敬差官,奉審直長禹洪迪單付,副司直宋眞明、朴弼正,副護軍趙尙耘、朴健、金鑄,單付,以元弼揆爲平安兵使。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議李匡輔,今日直中移拜大司諫,參判臣李眞淳,以試官進去文一所。故臣尙絅,纔已入直,而宿衛輪直,事甚苟簡。參議、參知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徐命九爲兵曹參議,韓師得爲兵曹參知。
○李春躋,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私義之難冒,已悉於章牘,而聖批之責勉,愈往而愈切,至以決不投杼爲敎,臣於是誠不勝感泣之至。惟聖上曲庇之眷,臣非不仰認,而其在臣自處之道,決不宜恃寵而忘廉。顧臣之一味違逋,實非可已而不已者,是豈臣不念國事,徒事固執而然哉?藥院之任,固極緊重,而以臣情地,亦不敢冒進。每念人言,寢夢猶驚,臣雖欲强顔復出,有不可得,今若許解臣職名,則上之所以勵廉,下之所以處義,兩得其宜,自可帖然。而一向靳兪,殆同相持,國體之損傷,當復如何?臣之肝血旣已瀝盡,而終未蒙仁天之恕諒。伏地隕越,寧欲無生,謹當更以長單,申暴祈免之忱云矣。臣反復敦勉,期於偕入,而大臣尙無造朝之意,臣則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文二所應辦官,以試官意啓曰,臣等待罪試院,初場、中場,試券已爲畢考,終場試券,自二十四日始考矣。昨夜五更量,易書假家,猝然失火,二十五間,一倂燒燼,而終場試券,當日易書書吏處所分換者,則書吏等,各自抱持跳出,而蒼黃收拾之際,似不無遺落被燒之患。故監試官、謄錄官,與之眼同,字號張數,一一考校,則分換八軸四張內,全燒五十九張,半燒不可入考者,二十五張,事極驚駭。火出意外,而所蓋乾薍簾延燒,未及撲滅。勢雖使然,臣等不能檢飭之失,在所難免,不勝惶恐。易書書吏,不能愼火之罪,不可不重治,南邊假家,初頭失火處,書吏三人,待出榜後,令攸司摘發科罪。方其失火之初,書吏韓晉卿,越墻逃走,現捉推禁亂所,極爲痛駭,移送刑曹,以爲各別推覈之地。而大抵今番本所試券之多,前所未有之中,各司易書書吏,太半以不能書之人代送,故易書之役,遲滯特甚。一日一夜所書者,不過二三張,所當變通。而旣入之後,試所元無替易之規,故雖這這嚴督,而勢自遷延,出榜尙遠,代送書吏,令各其司,一一査出科治,以懲以後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印役,今已告訖,進上日字,今方推擇以待。而只以跋文之未及附刊,將致許久遲滯,事甚可憫。今聞前大提學尹淳,旣已承命撰出,將欲入啓之際,適有罷職之命,故還爲持去云。此是罷職前已製之文,則以此入刊,恐或無妨,在前亦有前大提學製進之例矣。今亦依此例,令政院,分付藝院,以前大提學所撰跋文,今日內入啓,以爲及時入刊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任珽,因憲臣筵斥,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任珽,副修撰李喆輔,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乙卯三月二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司諫李著,掌令李台徵,校理任珽,左副承旨魚有龍,假注書李壽德,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廷鳳、洪廷命,入侍。判敦寧沈宅賢,吏曹參判申昉,追後入侍。命均進伏曰,日間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昨日陵所奉審,則石理頗久,故有小傷處,床石,所見不甚悶迫,不得不以灰塗之矣。屛風石,亦無新傷處矣。上曰,所見不甚悶迫,則以灰塗之無妨矣。命均曰,以雜科初試相値,今日次對無來參者,不成貌樣矣,今日適有公頉,而雖非公頉,無端稱病者多有之,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如是而何以爲國乎?命均曰,賓廳次對,古昔規式,凡三次,而先朝加定三次,一月內六次爲之者,聖意非偶,而近來則漸漸懈弛,誠爲慨然。備堂懸頉不進,則推考警飭之外,無他道理矣。江都流來舊未收事,俟右相出仕,當商確稟處,而國有大慶,積年罪囚皆蒙放,而百姓則終不得蒙惠,此甚可悶矣。卽今民所最難者,大同停捧之敎無之,故時方外方,方徵捧紛紜矣。上曰,此豈可捧之時乎?寅明曰,秋大同正月新畢之後,卽今方捧之時矣。廷濟曰,歲前作夫,卽今方未畢捧之時矣。上曰,一邊減之,而一邊捧之,誠似不宜矣。命均曰,指徵無處者有之,故或有過限而未得畢捧者矣。上曰,時方春節幾盡,小邑則雖似未捧,而大邑則大同似盡捧矣。命均曰,小邑則猶似簡便,春秋大同,或竝捧於冬前矣。上曰,歲前作夫,則正月內,似盡捧矣。寅明曰,或差員上來,或新舊交差,則事勢似未盡捧矣。上曰,舊未收大同,頗似多矣,送繡衣而廉問,則不必其守令未捧而然矣。寅明曰,似未盡爲舊未收矣。上曰,時方捧之,豈不爲難乎?命均曰,當年條,雖或捧之,舊未收則流來已久,最可難捧矣,田稅,大同蕩減之事,有之乎?上曰有之矣。寅明曰,大抵家國三年之蓄,足可爲之。豐年斂之,凶年減之,則自然爲蓄積之道矣。上曰,綱目有減,今年田租之半云者,而今日則誠爲慨然矣。以三國竝峙之時,而猶造金塔,今雖欲爲之,其可得乎?命均曰,奢侈之弊,糜費特甚,兼竝之患,漸漸劇甚。今杼柚之空,未必不由於此等之弊矣。上曰,奢侈兼竝之弊,在京朝官,不必皆爲之云。而土豪兩班,亦皆爲之矣。寅明曰,小民最爲可矜,困於官穀私債,則今年賣一畓,明年賣一畓,盡賣而後已。故貧者益貧,富者益富,此皆兼竝之弊矣。上曰,稅大同,亦不少矣。寅明曰,一斗畓睹地,小不下七八斗。全羅道則一斗落,必捧一石,畓品特好一斗畓,若給本主一石,則作者所食,似無所餘矣。臣適於陵奉審時,逢見納粟除職之人,而問其所有之畓所在之穀,則幾爲數十家之産。富者兼竝如此,小民何所聊生乎?上曰,納粟除職者,誰耶?寅明曰,時方繕工奉事鄭績矣。上曰,其弊不少矣。命均曰,賈誼限民名田之說,誠有意見矣。寅明曰,我國無法之國矣。土豪之類,若別爲禁斷,則兼竝之弊,豈至此極耶?上曰,非但土豪爲然,朝士如此之類,多有之矣。命均曰,大家之類,似少勝,卑微之輩,必有豪强之習矣。上曰,文科爲好之說,豈不有之耶?所謂名士之類,其害倍甚於土豪矣。命均曰,朝士之類,或有寓居畿、湖之間,而三南土豪,則元居其土,形勢所驅,小民自然多難堪之端矣。上曰,宰相名士居鄕,則小民輩自多畏㤼趨勢,雖非自作威勢,居民皆謂我洞有某宅,自然趨附而爲勢矣。卿試居湖中,則湖民必所趨勢之不暇,大抵湖中此弊特甚矣。廷濟曰,此弊非特朝士,鄕所輩尤難矣。寅明曰,作勢與否在於其人,不必以一箇論斷矣。如領府事鄭澔,前判尹李宜晩,前參判李夏源,雖皆居在忠州,而蕭然如寒士,故其近處小民,小無所干涉矣。上曰,李宜晩,誠超然卓異之人也。鄭領府事,亦善其鄕乎?今日始聞之,誠可貴矣。命均曰,李宜晩,淸苦恬靜,可謂超世之人,而其姪李夏源,則非但一節淸素,其經學儒雅,亦非等閑之比矣。上曰,嶺南,則土豪之習不甚乎?嶺南風俗,亦有一人自是,衆人皆信之習,此風俗極怪矣。寅明曰,嶺南風俗,亦漸異於前,猶中原江西一派矣。上曰,金聖鐸,稍有可觀,經學非常矣。廷濟曰,初見君父之日,少無鄕人之習,言語之際,曲暢旁通,斯可爲難矣。上曰,如經學性理等處,觸處洞然,無少礙滯,素所充然於胸中,故發之言語之際,自然如繩塊之自解矣。吏治則姑未試之,而事務上,似未如其學識矣。北道監試榜,李載亨之子得參,此是學者李載亨乎?珽曰,學者李載亨之子也。上曰,李顯謨之子,昨日賜第,槪其文,命意甚好,文與質而炳炳,予批點而末句,又有文實等語,故其下特書可得題三字者,有意矣。李顯謨爲人質實,且有經學,自桂坊已所愛惜期待者矣。不幸補外身死,予甚愍焉。其時欲使之玉成,故暫使出外,雖非瘴鄕,至於歿而不還,予至今悼念不忘矣,其子得科,深用喜焉。郁郁乎文哉之題,全取質實,可謂是父是子矣。年今幾何云耶?命均曰,近三十云矣。上曰,除職之時,年僅二十餘云矣,今似未滿三十矣。珽曰,丙戌生,三十云矣。命均曰,李成中,亦有文學而名下士矣。上曰,之次任守寬之試券,則雖百世而無弊之句,似與取實之意相反,故予打之矣。命均曰,近來文弊特甚,今此所敎,聖意甚盛矣。寅明曰,金聖鐸,似非嶺南中巨閥,而聲望藉藉,一道之人無不敬服云。其爲人若等閑,則豈如是其取重乎?上曰,嶺南則門閥,雖不蟬爀,而經學有名,則自古皆做名官者有之。澤堂乎,芝峯乎。寅明曰,澤堂李植,芝峯李晬光,皆非嶺人,而家勢亦不寒微矣。愚伏鄭經世,以嶺南之人,近十代幼學,而踐歷極望,官至吏曹判書矣。上曰,金聖鐸,頗異常矣。廷濟曰,平壤黃敏厚,亦非凡流矣。寅明曰,洪相朝,學術亦稍不凡,文詞敏贍,嶺南中聲望有之矣。上曰,此前者以騎郞決棍者乎?決棍時見之,過於儒雅者矣。寅明曰,嶺南之人,有學問經術之類,若奬用,則有益於風化矣。上曰,李成中,其父質實,嘗於宣政殿入侍時,聞野鴿之聲,戒予以養鴿,此亦質實之致矣。仍笑曰,禁苑飛去之鴿聲,豈是宮中之所養者?而其言惓惓,有若予眞有所養者然,此雖似迂闊,而其忠厚質實,不忘規戒之意,可見於此,而予之所取者矣。寅明曰,聖意甚盛。近來之人,專以將順爲義,雖明知宮中之養鴿,無有顯言者。而如李顯謨,爲人所不能爲之言,亦可謂賢而過人遠矣。李成中,亦能繼其父,文學早成,以有識見稱者矣。俄者下敎,以當初玉成之意,使之補外云者,亦可見聖意之有在矣。在昔唐介之赴謫也,至遣中使護送,至今稱以爲美事矣。上曰,予學問雖淺,好名之弊,常所自勉,而亦不免文勝矣。寅明曰,近來,朝廷體統不嚴,大臣不數日內當還。而李宗城不確議於諸堂,不待大臣之還,而斷自獨見,徑先請行,而聖上亦卽許之。如此等事,不知不覺之中,體貌自然虧損矣。上曰,予果率爾許之矣。初意吏議,必議於大臣,而有所請行矣,元不關白於廟堂,而下去云,故已有問備之罰矣。寅明曰,宋眞明往見而還言其必成,則所當從容商確,而後方可請行,而徑先下往,欲自罷之,大失體例矣。命均曰,皇壇親祭時,宗班之見差寶劍差備者,初旣落後,不爲來參矣。及其動駕之後,退後來到,直詣壇所,其稽緩之失,宜有警責之道,推考,何如?上曰,寶劍預差,事過之後,不必推考矣。直赴之科,付於今榜乎?命均曰,有殿試之科,皆付之。李成中付之今榜矣。二所試券之燒火,其數不少,易書之際,草薍棘圍,易以生火,而今番則近十軸見燒,極其驚駭矣,其草記未及入啓矣。有龍曰,二所草記,使注書持入乎?上曰,注書出去持入,可也。益聖出去。命均曰,此則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犯越亡命罪人金厚望等四名,捕捉正法事爲請矣。此乃金世丁等同夥,而渠等,雖以不參殺越發明,而不可取信。且有亡命往匿彼地之罪,當施以梟示之律,此四漢之罪,無可論者矣。犯越,潛商,亡命,三件罪目,皆是死罪。雖犯其一,梟示之律,在所難逃,況此漢等,犯此三罪,直施梟示,無容更議者矣。第其中有父子一時竝戮,未知如何矣。上曰,其罪狀,不可容貸,而其中父子之一時竝戮,極其殘忍,其父子欲活其一焉,則誰可生之耶?諸臣之意,何如?命均曰,此事極難處矣。子隨父往,則似當加罪於其父,而此旣未的知。然若自上特示好生之德,而父子中有所取捨,則其父年老,似有減死之道矣。寅明曰,此皆犯死罪,擬律非所可論。而自上若以一時竝殺其父子,有所矜憐,則惟在自上處斷,而生其父而殺其子,事理似順矣。上曰,渠雖犯死律,使之滅種,有所不忍矣。廷濟曰,家事任長,其子隨其父而往焉,則罪無異同,此在自上處分,非下問而處之者矣。上曰,漢季布云,不南走越,必北走胡,此漢等,不過欲生而走,究其本情,則可矜矣。父子竝犯死罪,若殺其子,則將未免滅其種矣。儒臣之意,何如?珽曰,家事任長,論其罪則豈有異同,而若參酌於其中,則其子亦方壯之年,似難免死矣。著曰,以執法之論論之,父子竝無可生之義,而若以好生之德,必欲活父子中一人,則活其父似宜矣。台徵曰,父子皆犯死罪,則似不可兩全矣。命均曰,父子竝殺之論,執法之所當言者,而若推恕而論之,則聖敎所謂可矜云者,誠然矣。上曰,雖殺其漢,此後豈無沛公乎?一邊梟示,一邊犯越,無可奈何矣。在法則實難容貸,而思之則如彼者,不足深惡矣。平安監司,非申哥,則何以得永昌?而初欲得黃哥而然,非求之於異,此非朝家所使,而若竝殺之,則無以開自新之道矣。寅明曰,永昌査事,姑未決末,此犯越罪人等,亦姑留囚於本道,以待彼中完決後,徐議之似宜矣。上曰,姑置之,以待永昌査事後,處置,可也。{{*|出擧條}}益聖還入,持二所草記上之。宅賢、昉,退後入侍。珽曰,書吏輩,抱券逃出,似不無其間奸僞之端。主場官外,抱券逃出之類,各別査覈,從重科罪,似宜矣。上曰,一二所榜,尙今不出,極其支離矣。有龍曰,一所榜,今明當出云。而二所榜,則姑無某日當出之報矣。大抵,易書爲難,策文則雖一張浩多難書,故一日內,書吏各書數張云。以此自然費多日,在前亦必過十許日出榜矣。上曰,二所試官,誰耶?有龍曰,徐宗伋、愼無逸、李潝、朴弼琦矣。上曰,槪甚稽滯矣。頃日二所摘奸時,開場第二日,救療官現闕,當該救療官汰去,頃日月蝕齋戒摘奸時,義盈庫官員,懸闕。當此飭礪之時,不可置之,令金吾拿處,可也,{{*|出擧條}}依《五禮儀》月蝕齋戒,親臨摘奸事,令該曹擧行矣。《貞觀政要》儀註冊見之,則亦如《五禮儀》之所註矣。命均曰,此出擧條乎?臣未得見之矣。上曰,此必出朝報,卿不見之乎?有龍曰,雖出擧條,而或不出於朝報者多矣。命均曰,似在拜相前事,故臣未及見之矣。上曰,此係修明舊典之事,大臣不得見其擧條者,誠怪矣。命均曰,此亦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而前都事權基彦,以柵門披檢時,義州人羅世萬,借名入去,持雌馬換賣事被捉,而胡債還報一款,義州府尹,則以爲挾書於捧招中,罪不明白,姑以治其現著之罪爲請矣。頃者,宋眞明,欲以梟示之律勘斷,而臣意則此係未成,論以死律,終涉過重,使之刑推三次後,定配,何如?寅明曰,臣亦以爲,其罪不必至死矣。刑推島配,似合事宜矣。上曰,刑推三次後,島配,可也,{{*|出擧條}}因時象之弊,戊申以後,殺戮甚多,心常澟然,予非心弱而然矣,豐原言,予頗心弱,而予實非心弱矣。頃者,昌遠分明多形勢,諸議皆付之生議,而予則斷不容貸。而如厚望等,旣犯死罪,豈可貸之?而此不過如蜉蝣之類,究其情則實所矜憐者。故姑爲仍囚,以待疾正結末,而世萬亦有梟示之議,然負債非極律,故所以不忍殺之者,有由然矣。命均曰,仰認仍囚之聖意,待査事磨勘似宜矣。上曰,此不可以犯越罪之矣。命均曰,統制使金潗,以兵船不可運穀事,狀請還寢,而已因朝令停操,故置之矣。今又狀啓,以爲狀聞還寢,未及回下之前,昌原府使洪泰斗,只因巡營行關,發送兵船爲報,故以此致責,則泰斗乃推文報之間,反有倆弄之語,紀律所在,不可不決棍懲礪云。統帥旣是主將,則泰斗所爲,殊失體統,固當論罪,而守令遞易,不無弊端,依狀請,使之決棍,何如?上曰,洪泰斗事,極爲駭然,依統營狀聞,使之從重決棍,可也。{{*|出擧條}}命均曰,統制使金潗狀啓,頃以水操出令之後,監司,以北道移轉穀輸去事,將用其兵船,發關各邑守令。故帥臣,則以水操出令,道臣則以移轉行關,其道各邑兵船,未知何以擧行乎?上曰,兵船十年改造,運去移轉誠悶矣。兵船異於戰船乎?命均曰,兵船小於戰船矣。有龍曰,臣於全羅暗行時見之,兵船則太似,小於戰船矣。上曰,待後次更達,可也。寅明曰,都目政,今月內爲之事,命下。而參議李宗城,方下往安興,待其上來後,可以擧行矣。上曰,無參議則不可行大政乎?寅明曰,有參議然後,多所擧行,而且今參議,無可遞之端,適以公事,出而未還,不過十餘日,則可以等待。前雖有無參議行政之規,而今番則事勢不可不待之,且元無無佐貳,而行大政之時矣。上曰,都政待李宗城上來後爲之。{{*|榻前下敎}}寅明曰,禁府罪囚積滯,臣方以開坐出去矣。上曰,俄以時象之弊,殺戮甚多,有所下敎矣。頃日靈城,以沈游義事,有所仰達,其上言,今已下本府耶?大抵,戊申之獄多寬緩,庚戌之獄,則太尙嚴峻,予頗嚴治,故諸臣亦皆以峻論囚。想必其間,不無濫殺之弊,予至今追悔者也。庚戌文案,一一詳考,如有可冤者,議于大臣,稟處,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戊申治獄,經亂之後,人心疑懼,其時治獄之尙寬,蓋由於鎭定之聖意,而槪多寬縱漏網者矣。至於庚戌之事,人皆有食肉寢皮,愈往愈憤之心,故不無尙嚴之道矣。寅明曰,戊申之獄,多所平反,故雖不無漏網之患,而擧仰聖上欽恤之德。庚戌之獄,人心齊憤,故或有過激處,不無稱冤之端矣。別兼春秋,今當差出,而趙明澤、鄭益河,方在罷散中,且洪昌漢,則似聞有勿付之敎,而其所引嫌,元非別爲區別者矣。罷職人員,竝命敍用,洪昌漢亦勿區別,一時竝付似宜矣。上曰,李宗白,今又如前引嫌耶?寅明曰,今番則纔又敗薦,當初敗薦之事,恰如李宗白回薦時事相類,故其所引嫌,有言可執矣。其後又經一次敗薦,而此則與渠之事不同,不必每每爲嫌。且若以其所嫌,而有所區別,則有難取捨,別兼春秋,一體竝付。而趙明澤、鄭益河,敍用而後,可以付職,而當以口傳付之耶?上曰,趙明澤、鄭益河敍用,別兼春秋差出時,一體口傳付職,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翰林敗薦,誠爲痼弊矣。上曰,翰薦見敗者,誰耶?寅明曰,李夏宗、金尙迪矣。上曰,李夏宗,誰耶?命均曰,故判書李顯英之玄孫,故判書李基祚之曾孫也。上曰,誰家族乎?寅明曰,李明彦之五寸姪也。上曰,三人之薦,二人見敗,則其薦不用耶?有龍曰,其薦中二人則雖見敗,其外一人,無落薦之事,則後當用之矣。上曰,敗薦二人,無歸屬處乎?命均曰,似當有區處出六之典矣,宋翼輝亦無歸屬處矣。上曰,宋翼輝,則與此有異矣,趙榮國之薦,其時似不完薦,比此薦,有間隔矣。命均曰,昨年翰林敗薦出六之時,金尙魯,則不當出六,而出六矣。他人,則無應薦付職之事,故依前例,使之出六。而金尙魯,旣已下番行公,此則與他人有異,不當出六,而其時右相,誤達而然矣。寅明曰,宋敎明、趙榮國之當初出六,則雖有右位,旣有承傳,故不拘格式,而陞出。至於金尙魯,旣有上番不出六,則渠以下番,似不當出六矣。上曰,卽今前翰林敗薦,而不爲別兼春秋者,誰耶?寅明曰,尹尙白、申致謹、趙迪命,以曾經翰林被駁之故,不得付職。趙榮國、金漢喆、宋敎明,則已付別兼當薦而見敗矣。卽今所當付者,李宗白、李度遠、閔亨洙、洪昌漢、韓翼謩、趙明澤、鄭益河矣。上曰,李宗白之引嫌,與前薦相類者,何事耶?寅明曰,宗白回薦時,以鄭弘祥、趙尙行等薦,見敗於先生,適與李德重回薦時事恰似,故以此爲嫌矣。其後宋敎明,又回薦見敗,今番則不可以李德重時事,每每嫌礙矣。上曰,非無端而爲嫌矣。寅明曰,臣以本曹稟處事,有所仰達。敦寧都正金夏明等上疏,及嶺南儒生等上疏,皆以許格贈職事爲請矣,蓋許格,節義卓犖,人物魁傑,先正臣朴世采,曾以大明處士,令書其銘旌,此可見先輩之推仰。而其人非尋常之比,其文章詩句,至今流傳。毋論婦儒兒童,皆誦其大明天地無家客,小白山中有髮僧之句,非近日濫請旌褒之類矣。廷濟曰,許格,文章節義,通朝之人,無不共相尊慕,別號滄海,大明亡後,不見科而仍以隱居鄕曲,文詞自娛。其詩曰,天下有山吾已遯,域中無帝子誰朝,卽此一句,亦可見其節槪。以古人論之,魯仲連之類也。此人若褒贈,則大有關於世道矣。上曰,居於嶺南者乎?嶺南儒生,何如是其疏錄之多乎?寅明曰,本來居京,而丙子之後,出寓楊州,非居於嶺南,而時或往來。故嶺南儒生上疏,而槪四方之人,無不知其名而尊慕矣。昉曰,許格文章節義,兒童走卒,無不知其名。槪此人,則元非色目中人,而至今通京外縉紳韋布,皆以大明處士稱之矣。上曰,君君臣臣之義,能自扶植,可謂節士之類矣。似當有表異之典,其人儒士耶?若贈職,則當贈以何官耶?寅明曰,儒士,則贈以持平,或亞長。而若別欲褒贈,則雖贈以堂上,未爲不可矣。上曰,有子孫乎?珽曰,其子孫,零替莫甚,故其祖文章膾炙,而尙今不得刊行文集矣。命均曰,此人,非例常文士之比,其爲大明立節,樹立卓異,不可不有殊褒之典矣。上曰,特爲堂上贈職,子孫亦各別錄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旌閭之典,此似異於戰亡節死。且旣已贈職,錄其子孫,則一時竝擧殊典,似爲稠疊。旌閭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旌閭則置之,可也,金夏明,是其弟子乎?弟子尙在,則似非世代久遠之人矣。珽曰,金夏明其弟子,而許格年過八十享壽之人,故其死似在肅廟初年之後矣。廷濟曰,職掌之外,常有慨然欲達者。卽今適以失音之故,略擧大體而言之矣。近來簿書期會,終不能救得生民良役之弊,此未知何以,則暫弭其萬一之弊,晝思夜度,未得善策矣。積年顒祝之餘,國有大慶,霈澤旁流,盲聾跛躄,莫不歡欣鼓舞。而哀我小民,猶在水火之中,豈不惕然矜念乎?頃者,李廣道上疏,以楮貨事,有所泝源而陳之,而此似爲救良役之一道。蓋楮貨非今猝創行者,而在中廟朝,已行之,且載於《大典》。臣意,則楮貨若行之,則足可以減得數年良役之弊。臣以此議於宋寅明,則寅明以爲,我國議論多端,難保其必行云。而諸議雖不一,自上若決意行之,則可以不勞而行之。何待廣議之僉同而後決之乎?上曰,楮貨之行,正合予意,而亦不無其弊矣。吏判之意,何如?寅明曰,民聽熒惑,若猝然行之,則似或爲訝而旣久之後,亦豈不爲例常而用之乎?唯在自上決爲之如何耳。廷濟曰,皇明法制甚嚴,楮貨一張,米一升,百官頒祿時,一品則十張,二品則八張,以此爲準矣。楮貨最是輕捷,用之則似無奸僞之弊矣。上曰,打印之紙,僞作制樣不難,豈無奸僞之弊耶?種種易犯,尤倍於私鑄錢之弊矣,此最爲悶矣。廷濟曰,此不可造次言語而仰達,當以文字論列,持上疏而入達筵中爲計矣。上曰,然矣。後日持上疏陳白,可也。廷濟曰,錢弊切迫,故以楮貨事,有所仰陳者矣。命均曰,純木,兵曹無可用之事,初出於權宜之道而反爲弊端。純木則時方所積之貨而錢貨則極貴,故國家經用,每患不足,錢貨之權,反在商賈輩,此最可悶矣。上曰,純木之前,錢權已在民間矣。廷濟曰,楮貨若行之,則其權,似不在於民間矣。上曰,楮貨、常木、錢貨,大抵皆同,奸細詐僞之弊,無處無之矣。廷濟曰,本曹米穀,猶可以繼用,而銀錢、木布,每患遺乏。西關稅米發送算員,從市直貿來,已成近例。而臣自在西關時,以此爲弊習,不欲效尤矣。一自作米代錢出給之後,地部儲蓄,已至枵然,他無着手之處。關西收米四萬餘石,雖不必如前送人貿來,而以詳定之價貿取,以補經用無妨。蓋銀錢、木布,關西營邑,或多有裕之處,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固爲兩便。臣於監營及數三邑,以軍餉賑資請買者,如干許賣,而三萬餘石,竝姑留置矣。以詳定之價,貿銀,以補度支之費似宜,自外已議于大臣,故敢此仰稟矣。上曰,每事朝令夕改,此弊甚悶。頃以關西米賣來,極爲非矣之意下敎。卿曾經道伯,猶爲此請,且已犯手,特爲推考。命均曰,關西稅米換貿,不過數十年來事,而近來則無歲無之。辛壬兩年,則朝家取來,亦至數萬石,沿道穀物,蕩然無餘。聞戶曹以別收米,則是貢價,與方伯、守令,私自許賣,事極非矣。方欲一切防塞,戶判以此問議,而臣意則爲難矣。上曰,故海恩府院君及尹游爲監司時,皆請留穀,而時方道臣朴師洙,亦頗堅持矣。戶判爲道伯時,詳知其弊習,而今爲戶判之後,至有此請,誠甚慨然矣。命均曰,朝水剌已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寅明曰,西關儲穀事,臣欲以己意仰達,而臣方以禁府坐起進去,故不敢詳達矣。上曰,諸臣姑小退還入,可也。諸臣退出,有頃,上命使還入,諸臣皆進伏。上曰,吏判俄欲所達之語,陳之,可也。寅明進前曰,西邊之積儲穀物,大體固好,而經費銀貨之匱乏,亦非細慮,自前關西道臣,未始不以請留稅穀爲言,而亦未見有不爲買得,料販之時,蓋朝家許令戶曹,參酌發賣作銀,則權在戶曹,可以從市直優數貿銀。而旣令全留關西,則權在本道,以詳定歇價上送戶曹,則戶曹經費之中,豈有不爲許買之理?關西各邑直路外,穀物未始不憂,其在淸野之計,不必積穀邊上。且我國武備城池,猶是餘事,不時之需,莫如銀貨。而卽今戶曹銀貨,可謂哀痛,且詳定折價之爲利於本道,其習不當之意,誠如聖敎。臣意則每年稅收米,元數中,或以折半,或以三分之一參酌,令戶曹發送郞廳,或算員,從市直作銀,而詳定發賣等事,各別嚴禁無妨矣。上曰,自京貿來,極是有弊矣。寅明曰,卽今戶曹留庫銀,不過三萬餘兩,近來艱辛充補,僅至七萬餘兩,限十萬餘兩,封不動留置然後,可備倉卒不時之需。戶判所達至被問備,而以有易無,於國於民,不害爲兩便之道,實非靳許之事矣。上曰,戶判,纔推考,而此則戶判之事,非矣。廷濟曰,經費雖重,邊儲亦不可不念。臣今雖待罪度支,關西之事,臣何敢泛忽乎?直路諸邑,雖多儲穀物,自多翻換,江邊積穀,則實爲無益。度支儲蓄,若是哀痛,而別收米二萬餘石,本來貢物之價,貿來無妨,吏判所達事狀,誠然矣。寅明曰,海恩府院君及尹游,皆請留穀,而詳定之價,銀九錢,錢二兩,每年歇賣折半用之,積穀之言,雖似確論,亦似無益。臣意則自今以後,戶曹及本道之私相換貿,各別申飭,而留置稅米,或折半,或三分之一,使之賣來,以輔度支之需,恐合事宜矣。命均曰,大抵,西路稅收米,四萬餘石,而江邊之穀,監司所用之穀也。上曰,此乃道臣之過,非朝家所當爲之者也。吏判所達,亦有意見,限三分之一,而賣來似宜矣。命均曰,關西稅米,戶曹與監司守令,私相許賣,一切定式禁斷。而卽今戶曹事勢如此,就其江邊邑,新稅米留在中,一萬石,使之賣來,以補經費之需,其餘則留置本道,而次次移轉,山郡僻邑所在之穀,出置直路沿邑,則似爲得宜矣。廷濟曰,就議于備局而處之乎?上曰,自備局商議處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禁府啓辭,頗多有之矣,今此瀋陽出送犯越罪人永必,令本道監司,嚴覈啓聞。而末端所請,黃重赫子,方在康津其父之謫所云。自備局,發關捉來,以爲推問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永必之姓云何?寅明曰,李永必矣。上曰,若彼處所捉送,當令道臣窮覈,而其漢之請賞,似不關矣。寅明曰,賞似太濫矣,此非可以達於朝廷者矣。命均曰,彼地雖捉送,此不宜大段窮治者矣。上曰,盛京咨文爲謄錄矣。其漢安知不效力於國耶?命均曰,侍從堂上堂下違牌坐罷者,甚多,擬望多所苟艱矣。上曰,侍從堂上堂下違牌坐罷人,悉竝敍用。命均曰,違牌外,亦多坐罷者矣。上曰,違牌外罷職者,誰耶?命均曰,前大司成李瑜,前參判金相玉,前承旨韓師得、柳萬重、李重協矣。上曰,李瑜、金相玉、韓師得、柳萬重、李重協,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著進前讀前啓。上曰,只擧下段,可也。著啓曰,請充軍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漬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參知金聲發遞差。{{*|措語見上}}上曰,依啓。又啓曰,今此文二所試場失火,試券見燒,至於七八軸之多,事極驚駭。此由於場內凡事,不能檢察申飭之致,其在懲後弊之道,不可置之。請當該試官,竝從重推考,監試官,待撤場拿處。上曰,依啓。著退坐。台徵進前讀前啓。上曰,只擧下段,可也。台徵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措語見上}}上曰,業已處分,不可加律,而此非靳允之事,依啓。又啓曰,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措語見上}}上曰,依啓。又啓曰,日者大報壇親祭時,驪善君壆,見差寶劍差備,不爲及期進參,乃於動駕之後,緩緩入來,徑詣壇所,使親幸儀節,臨時窘急,事體極爲寒心,不可以事過而置之。請驪善君壆,罷職。上曰,旣已事過,不必深非,而臺體則是,依啓。又啓曰,臣於日昨登對時,備局堂上李宗城,以安興築筒事,縷縷陳稟,遂請躬往看審。臣以爲必與大臣商確,廟議停當,然後乃有此請矣。今聞大臣筵奏,當初不謀於大臣,而擅自請往云。其事體之隳損,擧措之輕遽,不可無警飭之道。請備局堂上李宗城,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台徵退坐。寅明曰,臣以宗簿寺事,有不得不稟定者。列聖八高祖圖修正次,文州朴氏,永興崔氏族譜,必在咸鏡道,故前冬發關於道臣,使之收送矣。今者有族譜謄送,而度祖敬純王后父親,安邊府院君譜略,及《王妃世譜》,皆以朴光書之。而今此謄來族譜,則以朴閑甫書之,安邊府院君名字,不載本寺所藏《王妃世譜》。此依其譜書之,而朴光之爲朴閑甫,誠未可知,三百年流來之譜,以此改之,亦似未安。且桓祖懿惠王后父親,永興伯崔閑奇之閑字,其族譜中,以漢字書之,此則似或然矣。其上代名字終大,亦以終泰書來,此亦似然矣,皆以此改之乎?臣等不敢以臆見改之,故惶恐敢稟。臣意則依此族譜中所書,而仍爲懸註,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存疑之道,改之爲難,而其中朴光,以朴閑甫改之,尤爲重難。永興伯崔閑奇之閑字,改以漢字,此則不甚爲異矣。私家族譜與史官所記載有異,從其譜而猝改,恐似未安矣。珽曰,終大與終泰,音義幾同,此則因其譜而改之,似無妨矣。廷濟曰,傳疑猝改,異於其族譜矣。且見其謄本,而改流來之《璿譜》,終有所未安矣。上曰,譜略爲信耶?命均曰,本家族譜,非開刊之冊,則有不可準信,譜略所載,其來已久,困難猝改,懸註於其下,以存傳疑之意,似宜矣。上曰,大臣之意如此,懸註,可也。{{*|出擧條}}自昨大臣,以平監許遞事,有所陳達。而此則朴師洙私情,雖切迫,其老親未及上來,則固不害其仍任。而李來沆,則初旣瓜遞,黃晸出代之後,更使之仍任,而黃晸則置之矣。見其疏則情境可矜,此則與朴師洙有異矣。廷濟曰,無子無兄弟,而爲營其親葬,情勢遞任而後,可以過其葬矣。珽曰,孝理之下,宜許其遞藩矣。臣有區區微見,惶悚敢達。李載厚之事,當初處分,不欲罷職之意,臣於其時筵中,親承聞矣。退後臺啓之發,旣許其罷職,此已非聖上始初之本意。而今又允削職之啓,前者罷職,可謂極盡無以復加者,而今又削職,隨啓隨聽。若此不已,臺啓又請加律,則將又許之乎?前後處分,終未免斑駁,臣竊惜之。上曰,臺啓未免査滓,儒臣亦有査滓,今此削職依啓。予非惡李載厚而然,亦非深斥而然。曺命敬、趙鎭世,則可怪,而李載厚則不非矣。連啓中,每以跳踉躑躅爲言,如載厚,何所望而躑躅乎?連啓旣甚支離,罷職削職,五十步百步之間,故不欲相持。寧爲允從收殺,似爲妥帖之道,故允其啓矣,今若又請投畀,則予決不從之矣。寅明曰,儒臣所達,非有査滓而然,此非爲載厚削職而欲爲救解也。蓋以前後處分有異,而有所慨惜者也。命均曰,李載厚之疏,不甚爲怪,罷職已極。至於削奪則似過,儒臣之言然矣。上曰,予亦非以臺啓爲是而允之也。此非久爲相持之事,旣允而不久敍用,則不害爲妥帖,故欲收殺而爲之矣,自然似層激矣。台徵口傳啓曰,李載厚之疏,乘時跳踉,辭意絶悖,此前臺所以發啓請罪者也。今於連啓蒙允之後,副校理任珽,敢於前席,游辭救解,其事體極爲駭然。請副校理任珽,從重推考。上曰,勿推。著口傳啓曰,臣亦以所懷仰達矣。俄者聖上,以儒臣及憲臣,皆有査滓爲敎,而憲臣不自引避,直請儒臣推考,臺體未安,而且當傳啓退伏之後,則不稱所懷,便成再啓,亦非臺例,請掌令李台徵遞差。上曰,李著之言,是矣,依啓。命均曰,前承旨李龜休,以中和府使,在任身死。在前曾經承宣之人,客死外任,則例給擔軍,此亦分付沿道,返柩時,題給擔軍,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其爲人頗好,有實地矣,其死可惜矣。廷濟曰,以禮學頗見稱,可用之人也。上曰,鄕人乎?寅明曰,古贊成李尙毅名宰相之子孫,古大司憲李沆之從姪,自是名家,可做名宦之人也。元非居鄕者矣。廷濟曰,弘文錄參於本館,未及都堂錄而拜堂上矣。有龍曰,守令之未署經者,甚多,諫院則或有已經署經者,而憲府則署坐無期云。在前或只爲一司署經,而下直之例有之,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未署經守令,諫院旣已署經,除憲府署經,發送,可也。{{*|榻前下敎}}有龍曰,豐昌府夫人下往驪州時,京畿都事,例當馳啓陪行。自然有夫馬支待,而下往醴泉時,則似未有夫馬待令之例矣。上曰,豐昌府夫人,下往醴泉縣時,給馬,可也。{{*|榻前下敎}}有龍曰,俄者二所救廢官汰去事,前已有處分,俄所下敎,似未免爲疊矣。上曰,置之。諸臣以次退出。
==3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病}}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最壽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一員未差,持平洪昌漢未肅拜,趙明履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徵來,以摠戎中軍本廳將官等朔試射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招不進矣。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昨因校正廳草記,前大提學尹淳所撰跋文,令本院,分付藝苑,今日內入啓,以爲及時入刊之地事,允下矣。分付藝苑,使之推納其所撰文,則以爲,文雖撰出,而未及書呈之前,旣蒙譴罷,則不敢以前大提學自處,塡名書納云。累度往復,終不書送,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將以下敎矣。
○又以玉印造成都監言啓曰,賢嬪玉印,篆文書寫官,刑曹參判趙顯命,正副兩本,旣已書完,今玆封進,以備睿覽,取舍之意,敢啓。傳曰,以此本入刻。
○又以玉印造成都監言啓曰,本都監郞廳,工曹佐郞林象鼎,昨日政,移拜外任,其代,以工曹佐郞韓配崙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院全思逸手本,則保放罪人韓師正,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卽接宗親府移文,則琅堤君燂稱有曾前私忿,無端捉去本府下人,無數毆打,裂破衣冠,躬自拳踢,因爲結縛,有若常漢之鬪毆者然。向本府詬辱之說,罔有紀極,渠雖無識,忝在宰列,爲此擧措,已極乖悖。況且曾因本府草記受敎內,本府下人,諸宗之私自推治者,自本府移文本寺,隨現罷職事,定式施行。而伊後,申飭受敎,不啻申嚴,則渠何敢不遵受敎,恣行狂悖,若是之極?自本寺,依承傳入啓,罷職施行,以徵今後事爲言矣。燂之以其私忿,不有受敎,任意毆打本府下人,擧措之駭悖,姑舍勿論,違越定式之罪,在所難免。且其本府堂上,皆是德尊宗臣,則不念事體,怒其下人,辱及本府,尤極可駭。依受敎罷職,以爲嚴徵之地,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北漢留徵字內,龍巖峯下體城五間許頹毁處,來四月初二日,始役改築。而所入石子及機械木,自其處取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軍器寺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寺會付軍物,多有虛疎之患云。試令本寺官員,詳細點檢,則其中三升皮甲衣六部,鐵冑八頂,果爲無面,而會計文書修正之際,下吏不無刀擦幻弄之跡,事之可駭,莫此爲甚。當該色吏庫子,自本寺,爲先徵出其無面後,移送法曹,考律勘罪計料。而該僉正尹以敎,亦難免不察之失,汰去,何如?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獻官執事,今方塡差,而除老病公故外,實無推移之路。刑官及各都監堂郞,通融塡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諸執事,當以曾經侍從人塡差,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來四月兩朔祿俸,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連上瀝血之章,期於必解職名,則今此常廩,豈敢冒受乎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右議政金興慶九度呈辭。答曰,卿之處城外,今幾何,予之敦勉,亦幾何?而上下相持,徒國事泮渙,鼎席獨賢,何情志之不孚,若此之極?於卿決無可遞之義,而必欲解免者,豈體國大臣,所可爲者哉?閱月相持,設有廉義,其可伸矣。若是困我職方保護庶亦諒矣。開釋無餘,今無餘諭,惟願卽日入城也。卿須體此如渴之意,安心勿辭,亟寢辭單焉。卽偕入,用副企望,共濟國事。傳于金尙奎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春躋,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臣之情勢,決難冒進之狀。前後章牘,旣已罄竭,而人非之餘,鬼責隨至,疾病危劇,亦無以自力,尋單請急,萬不獲已,而未蒙矜諒,特批又宣,辭旨諄切,敦迫至此,臣誠抑塞,直欲溘然。唯臣自畫之忱,必以解職爲期,違命之罪,萬戮猶輕,當俟神氣稍定,更以文字,仰請嚴誅云矣。臣更以聖批,反復敦勉,而大臣終無造朝之意,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頃陳辭疏,顒俟處分,及承批旨,大失所圖。臣誠抑塞,不知所以爲計也。何嫌例兼之聖敎,仰認勉出之旨意,而第其例兼之任,元非別局,乃是籌司。則臣雖荏弱,亦有羞惡,其何忍冒恥抗顔,於被彈之地,以自喪其廉隅哉?且臣自月前,重患寒感,將攝失宜,轉輾彌留。日昨賓廳罷退之後,諸症陡劇,肢體如束,旋復熏烘,頑痰纏胸,咳喘徹夜,頭重目眩,氣促神昏,食飮專廢,閉戶涔涔,決難起動於旬月之內。雖欲不避在朝之斑駁,不顧事體之苟簡,逡巡備坐,强治曹務,而目下病狀,實無自力之勢。荐辱召命,罪積違傲,病裏惶惕,尤無所措,仰陳情實,冀蒙矜諒。而喉司操搪,遷就退却,如臣疲薾,唯當重陷於托疾慢命之科而已。苟使臣病,不至此苦,則亦何待屢召,而承出哉?玆敢疾聲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亟罷臣職,俾延殘喘,仍勘臣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判尹李萬選疏曰,伏以臣,今年八十有餘矣。衰朽癃廢,人事都絶之中,忽有此京兆新命,臣聞命蹙踖,不知所以爲措也。日昨忍死隨牌,祗肅恩命,只爲一伸分義之意。而闕庭拜跪,僅成體貌,退歸私次,不能收拾,作一僵尸。以此筋力,雖閑司漫局,決不可冒居。顧此詞訟劇地,尤何可一日暫居哉?且臣素患重聽之症,有時添劇,則雖尋常呼訴之言,猶不能詳細採聽,此亦難冒之一端也。臣生逢聖明之君,獲際淸明之治,至死圖報,乃其至願,而第臣犬馬之齒,過古人休致之年久矣。臣所欲遐回顧望,老馬棧豆之戀,有不可得也。玆敢畢露肝膈,仰籲於日月之下。伏乞聖慈,察臣懇迫之私,諒臣衰耗之狀,卽許鐫遞,使劇務無曠,殘喘得安,公私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行副司直金在魯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良誕降,神人有託,八域同慶。臣遠外承聞,歡欣抃躍,不能自勝。又恨須代久淹,未簉於庭賀之列也。臣向陳一疏,悉暴危衷,伏奉批旨,諭以引嫌太過,令臣勿辭上來。臣欲更疏控籲,而煩瀆是懼,姑俟替還,行到近畿,以陳結事,遽遭譴罷,不敢晏然入城。替納密符之後,轉就江寓,棲息粗安,仰祝天恩,俯訟愆尤,曾未幾何,遄下特敍,仍有藥院除命,驚惶感激,莫省措躬之所也。見今本院,雖無起居議藥之事,三提調皆在郭外,實爲未安。揆以常分,所當聞命卽趨,而顧玆俾護之地,職親任重,有非釁累如臣,所敢唐突承膺,不得不猥陳肝膈之懇,仰干鈇鉞之誅焉。念臣以不肖無似,謬蒙聖上不世之洪私,簡拔之專,倚毗之隆,萬出尋常。而臣憃愚迷滯,奉職無狀,終自陷於辜恩負國之科。論其罪犯,流放亦輕,一時外補,何足償塞?縱聖慈不忍棄捐,更辱收召,而顧臣罪,則自如也。每一退思,惶汗浹背,誠無顔面。更覲耿光,尙可諉於時移事往,職非銓衡,而揚揚造朝,便同無故之人哉?此臣之不可進一也。嶺南一道,連歲大侵,十室九空,荒疇廢塍,在在皆然。而畓陳則自是年年應頉,初不以爲憂,敢以田陳,詳査許頉事,前秋仰煩狀聞,未得準請矣。苟知地部之意,竝與畓陳而不爲許頉,則當初狀請時,何可只擧田陳,不擧畓陳乎?地部每以事目外給災爲非,而昨年事目,其果有畓陳勿許之文乎?事目中,元不擧論者,以其應頉故也。而就考各年摠計,則雖以己酉、庚戌之挽近最豐,而畓之未移秧未付種,皆列於頉目,則其爲應頉可知。且所謂災者,卽耕種而被災,如水旱、風霜、海溢、蟲損之比。則初不付種之應頉,其可混稱以給災乎?臣意本自如此,適會檢田之臣,據其目擊,有所相議,故勸其勿疑而許頉矣。及見該曹草記,重推檢臣,强令還實,臣誠愕然愍惻,露狀首實,乞加重譴於臣身,而還寢白地之徵稅矣。臣啓,例下該曹,而廟堂諸臣曾不取覽,只憑該曹草記,推便給災之說,覆奏防塞於筵中,而自上又泛然允從。夫陳畓之勒令還實,不可使聞於小民。儻使此令遂行,則向來十行綸音,軫念元元,哀傷惻怛者,都歸於空言而無實矣。可勝惜哉?何幸大臣退見臣啓,知其決不可還實,更爲入奏,還寢前令,而猶不覺其曹推給災名判異,乃有檢臣道臣論罪之擧。噫,畓陳亦必有許頉之令,然後可給云爾,則地部之初不磨鍊,未免疎漏,當有其責矣。若曰,畓陳自是應頉,故事目中元不擧論云爾,則又何以推給爲罪乎?是未可知也。雖然畢竟還實之令,得以反汗,其於嶺民,萬萬大幸。臣之被罪,雖十倍於此,誠無所恨,第臣見事不敏,錯認地部,事目之意,謂以無可稟而不稟,使其尊體統守法例之本心,未能表白,反歸專輒,臣罪大矣。何敢以薄罰之已勘,遂得自安乎?此臣之不可進二也。臣於度支長,頃疏深有所瞿然者。臣之狀本,不過平說事理。其所謂將使孑遺之民,受困於空中之推剝云者,槪陳其白地還實之可哀。實未嘗指斥於重臣,而重臣乃以專事賦斂等語,强釋而自當,誠非意料之所到也。重臣又以退思前日,獨不瞿然爲言,殊可一笑,臣之曾判地部,磨鍊年分事目也。固嘗以旱田之不可給災,一遵謄錄,有所措辭,而何嘗竝與水田之陳,而不許頉給乎?重臣又以道臣雖有精力,累千結陳起,盡爲之親自鑑別,臣實未信爲言,臣於此尤爲赧然。臣之狀本,只說本道陳荒之最多,與每年畓陳之爲應頉而已。若其盡爲親別與否,當責檢田之臣,臣何嘗自謂我有精力,盡能鑑別乎?噫,彼此所爭,各出爲公,俱是法例間事,而重臣疑怒太過,嘲姍備至,莫非臣平日不能見孚見重之致。唯當反省,更何相較,而其爲媿蹙則甚矣。此臣之不可進三也。臣於內於外,動遭顚沛,不惟在臣廉義,更難冒進,其不合於復備任使,亦已明著。伏願聖明,察臣懇辭,諒臣情勢,亟削臣兼帶職名,容臣屛伏郊坰,息補黥劓,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其他爲嫌,亦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人之疾痛,必呼父母,蓋至情所發,不期然而然也。君臣之間,誠猶父子,疾痛之呼,不得不仰陳於慈覆之下,惟聖明曲加矜諒焉。臣賦命奇釁,餘殃未艾,早歲孤露,終鮮兄弟,至於後嗣,則已無傳姓之人,孑孑一身,居常凜凜。今則水土之所傷,痰火之所鑠,疾病漸篤,死亡不遠,撫念私計,有萬萬哀痛憫急者。臣父母之葬,初不備禮完封,尙在淺土中。噫,古之葬故有闕,先儒尙且論之以不孝。況葬親,地不能擇吉,禮不能克備,則此豈人子所可一日遑寧者?而臣不肖無狀,邇來十年之間,奔走於遠外職事,未能專意於廣覓吉地,私心痛隕,但有涕淚。竊自幸積年經營之餘,新占一穴於先壟稍間之地,而堪輿家,以爲今年是利年云。親喪之權窆,不可久安,術家之吉年,亦難頻逢,及今移厝,勢同在弦之矢。然臣旣無兄弟,且無子姓,幹當經紀之責,只有臣一箇身,而職名所縻,抽往無路,其情誠可悲矜,其勢亦且切急。今若拘牽官職,虛送是年,差池晼晩,更俟吉期之際,如臣疾痼者,又復一朝溘然,則父母體魄,終不得安焉厝矣。幽明至痛,當復如何?是以今臣之惜費時日,不啻若愛之情,歸葬器具,或慮多愆期之患,似此情理,含忍趑趄。苟不盡暴於天地父母之前,以聽處分,則此亦臣不孝之一端,玆不避冒褻威尊,畢陳衷私。伏乞聖上,俯諒切至之悃,亟遞所帶之藩任,俾令及期而完葬,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雖重,情理若此,今姑許遞焉。
==3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禧王后忌辰齋戒。
○卯時辰時,有霧氣。申時日暈。酉時日有重暈,內暈上有冠。
○金尙奎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最壽,持平洪昌漢,未肅拜,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一員未差,持平趙明履,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玉堂上下番之連日闕直,事體極爲未安。而副提學尹惠敎,昨日連次違召,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今又違牌,無意承命。玉堂上下番之俱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別兼春秋五望,前持平李度遠,前應敎趙明澤,前修撰閔亨洙,前正郞鄭益河,弘文館校理李宗白。
○金尙奎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鄭益河,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李宗白,時在黃海道延安府,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四十二,金尙星、趙迪命、金若魯、尹彙貞、兪健基、李光運、洪鳳祚、朴奎文、尹興茂、李行敏、李巨源、權贒、南渭老、趙泰彦、南泰齊、許集、金尙翼、吳彦胄、沈䥃、金光世、金相伸,金{{?|⿰禾道}}、洪啓裕、李錫杓、朴師順、尹得徵、韓翼謩、金尙魯、鄭弘濟、李顯望、金尙耉、權宏、尹朝咸、申兼濟、尹志遠、李台徵、姜必愼、宋敎明、安慶運、蔡膺福、尹汲、沈星鎭。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堂上行公之人甚少,行司直金在魯,前大司成李瑜差下,金在魯,使之仍察有司之任,刑曹判書尹陽來,特推之下,無意承命。靈城君朴文秀,行副司直趙遠命,累加飭礪,終不參坐。刑曹參判趙顯命,自拜將任,一不來參,其在事體,俱極未安,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3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禧王后忌辰。
○自辰時至午時,日暈。
○魚有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最壽,持平洪昌漢,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一員未差,持平趙明履,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今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持平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鄭益河,俱在京畿廣州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闕直,今已多日。副提學尹惠敎,連違召牌,無意承命,事極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昨今連違召牌,館直之一向俱空。不但事甚未安,明日常參,玉堂亦當進參,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金廷鳳,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宋儒式,單付。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當爲備員,而都承旨李春躋,以右議政金興慶偕來,方在城外。在前如此之時,有稟旨入參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來進參。
○宋秀衡啓曰,常參時,憲府玉堂及漢城府堂上,俱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大司憲趙最壽,持平洪昌漢,副提學尹惠敎,判尹李萬選,竝待明朝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前後控籲以疏而餘十上矣。以單而六九度矣。凡人之於敵以上,有所干請,至再三而不見許,則輒卽瞿然騂然,不敢復爲說者,固恒情也。況於君父至尊之前,而今乃亟號冒瀆,而不自止者,是豈臣全沒恒情而然哉?蓋臣當遞之義,自審已明,必遞之心,自誓已固。庶幾日月之明,照燭無餘,而蓋高之聽,往愈漠然。日前批旨,敦迫尤切,責之以年少輩撕捱,勉之以顧古人而自諒。噫,臣賦性巽愞,雖在少日,已不能憑肆血氣,硬自把持,到今年紀衰暮,顚毛已種種矣。豈可不恤國事,强引曲嫌,若彼之爲哉?且臣無似,非敢望古人,而其於事君之道,進退之方,亦嘗粗窺一斑,非有萬萬不可强者。則何敢徒爲强聒矯飾之辭,自犯辜恩慢上之誅乎?假使古人,遭臣今日之所遭,則其將望望然走入深山,殆欲刳心而自明。豈若臣遲回城闉之外,猶似有苟且依戀之態也?若夫閱月相持,廉義可伸之敎,臣尤不勝抑塞之至。顧臣處義,宜不止於遞一職名,而今臣之以此爲請者,蓋以如是,則猶可以少伸一時之廉義也。唯職名未遞之前,罔非臣廉義未伸之日,雖經歲呼籲,而如不得遞,則不可謂已伸,矧可以閱月而遽謂之已伸乎?今若諉以往事,帶相銜而揚揚,復入於都門,則雖市巷婦儒之無知,亦必戟手唾罵曰,夫夫也。稱以大臣而被人罔極之誣,猶且靦然無恥,頑然無畏,徒知拘戀利祿,不忍解去其官,乃復行呼唱於道路,將焉用彼相云爾?臣雖陋劣,其何能耐此也哉?至於藥院保護之職,是何等緊重,而以臣之故,副僚亦在郭外,臣罪至此,又添一案。如使臣,得解議政之資,則不敢不自效於兼任之意。臣於向日之疏,略申其從前筵白之語。伏想聖明,亦必記有,而恕燭臣迫隘之情矣。惟臣之一味屛伏,不知變改,非專爲自重臣身,蓋亦欲尊朝廷耳。臣今冒昧而進身,則不過捐廉恥之一鄙夫。聖明將何所用臣,臣亦以何道事君?而其爲貽累於淸朝,當復如何?難進二字,結在肚裏,而區區血懇,終未見諒。臣於是,悄悄恤恤,日夕焦熬,直欲無此身於天壤之間,而有不可得,臣之情勢,可謂大窮隘而極愍憐也。情隘辭蹙,只自呼天而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鐫罷臣職名,仍勘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以靖私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其初撕捱,已非所望於卿者,而今無可論。其後爲嫌,業已開釋,亦無可嫌,而以不當守之撕捱,困寡躬而若此,雖宰列者,若爲國而事君,決不若此,況股肱之輔相乎?切爲卿慨然,切爲卿慨然矣。今則辭已竭矣,困我甚矣。卿若解職,遂卿心快矣。不恤國事之泮渙,憊我僅愈之筋力,卿志何哉,卿志何哉?此由誠淺,此由誠淺。躬行敦勉而未能若意,只以草草批旨,體予躬勉,其須少諒,安心勿辭,卽今偕入,用副此意。傳于宋秀衡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春躋,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情地,決難冒出,瀝盡肝血,連章瀆擾,而日夕之所祈祝,惟在於職名之一解。今玆批旨之下,責諭愈益勤摯,至以躬欲敦勉爲敎。臣雙擎奉讀,五情失守,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臣於是,他不暇顧,宜卽祗承,而第臣痰癖之疾,挾感重發,近益委頓,實無自力之望。謹當姑觀數日,俟得少間,冒昧承命,幸卽先收知申偕入之命,俾臣得以安意調息,以奉明旨,是臣區區之願云矣。雖有數日間承命之意,而臣旣承偕入之命,今姑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大臣旣已承命,爲對先爲入來。
sfbm7deaer2ea6qcbozhxk83ltoou01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四月
0
1109970
2173599
2173546
2022-08-22T17:31:41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四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三月|三月]]|next=[[../閏四月|閏四月]]}}
==4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未肅拜}}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停經筵。
○下直,大丘判官李埉,唐津縣監金翰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最壽,持平洪昌漢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一員未差,持平趙明履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大司憲趙最壽,副提學尹惠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憲府、玉堂常參時,無進參之員,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昨旣有只推之命,閔亨洙,自鄕亦入來云。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奉朝賀閔鎭遠來詣請對矣。傳曰,常參時入侍。
○宋秀衡啓曰,副校理權爀,自鄕入來□□□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正郞洪得厚,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軍資監正申晩,社稷署令李顯弼,今三月朔朔書,無緣不書,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在外,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命九病,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魚有龍進。李春躋,以吏批言啓曰,京畿監司趙明翼瓜滿之代,忠淸監司有闕之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許集爲掌令,金若魯爲應敎,申晩爲副應敎,金尙翼爲副校理,吳彦胄爲副修撰,金後衍爲刑曹參議,沈宅賢爲京畿監司,柳儼爲忠淸監司,西平君橈爲司饔提調,金在魯爲知敦寧,魚有龜爲軍器提調,朴守謹爲兵曹佐郞,李䌖爲工曹佐郞,宋胤涵爲監察,金相冕爲監察,金尙魯爲兵曹正郞,洪爾章爲廣興主簿,李龜齡爲唐津縣監,李秀春爲軍器僉正,徐命臣爲注書,氷庫別檢李崇臣,軍資奉事崔運興相換,同知趙明翼單付,副護軍尹和鼎、李壽沆、金聲發、趙鎭禧,副司直李瑜、金相玉、柳萬重、李重協、金龍慶、徐命淵單付。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齊陵陵上石物塗灰,今四月初六日卯時,厚陵兩陵上石物塗灰,今四月初六日申時,擧行事,已爲啓下矣。本曹堂上郞廳各一員,當爲分進,而此時畿邑廚傳之弊,不可不念。自前如此之時,亦有兼進之例,堂上郞廳,先詣齊陵,石物塗灰後,仍詣厚陵,監蕫畢役,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三月來四月兩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連章陳懇,唯俟罪譴,冒受常廩,終非私義之所敢出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大臣旣已承命爲對,更爲輸送。
○又以戶曹言啓曰,今三月二十一日,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典牲署直長李益熙所啓,本署羊遺在,只有十九口,今此夏享大祭,將用十六口,其餘不過三口。前頭祭享,闕封必然,而以提調出疆之故,不得變通,事甚悶迫矣。上曰,莫重祭享所用,不宜如是苟簡,分付該曹,量宜上下,可也事,命下矣。本署所管祭享所用羊口,一自夏享大祭親臨定式之後,元貢不足,中間因禮曹啓辭,加定二十三口矣。曾在甲午年,故相臣趙泰耉爲本曹判書時,以本署羊遺失頗優,殆至二百五十口,足以需用於應行祭享,則加定之價,不必因循給價,限遺在盡用間,姑爲權減事,陳達蒙允。丙午年祔太廟後,權減中六口,爲先復舊,其餘十七口,尙在權減中矣。卽今二百五十口遺在,旣已盡用之餘,各年進排之數,或至八十口,或至七十餘口,則以四十三口元貢,推移進排之際,其所不足,自可推知。非但有前頭難繼之患,實有目前生事之慮,其在重祭享之道,不可不及時變通。曾所權減未復舊,京畿長湍一口,忠淸道沃川一口,天安一口,淸州一口,鴻山一口。全羅光州一口,長興一口,淳昌一口,靈光一口,順天一口。慶尙道尙州一口,星州一口,善山一口,安東一口。江原道鐵原一口。黃海道瑞興一口。平安道安州、嘉山竝定一口。今年條爲始,姑先復舊,以爲推移封進之意,分付惠廳及該署,而此外又有加用之數,則自本曹臨時變通,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今番都城巡審時,景秋門北邊宮墻二十五間許及大報壇東北隅墻三間許,低下處加築事,旣已啓下矣。始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四月十八日爲吉云。令紫門監預備土石,依此日始役,而景秋門北邊,則金虎門入直砲手三十名,大報壇東北隅,則廣智營入直砲手十名,限畢役間,除出守直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新除授尙州營將具程,母年七十七歲,新差廟洞權管張憲周,母年八十一歲,俱以情理難赴之意,呈狀乞遞。邊將之親年七十五歲以上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竝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守禦廳言啓曰,廳屬京別破陣等,今春等都賞中日試藝,依例設行,而八色標下軍等,一體試放,入格別單,亦依別破陣例擧行事,纔已陳達蒙允矣。今四月初二日,竝爲設行於本廳射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尹宋眞明疏曰,伏以臣,頃當冷節,受暇省墓,獲伸私情,感結幽明。往返之際,連日冒惡風峭寒,本來土祟,有挾則發作無常,頑痰塞中,喉喘腹痞,飮噉日少,呻痛不已。在途昏綴,隨處淹滯,賃舟載身,僅僅歸泊於江外弊廬。而伏聞大臣陳達筵中,以臣請由疏捧入之故,至於推考承宣,仍又促臣上來。臣於是惶感慙恨,無地自容。噫,向臣之因慶賀廢省掃,固出於公私輕重之別,而迨及節祀,始復請往,亦人情之所不可已也。凡朝臣之陳情蒙由者,何限,而未聞以此而歸責喉院。況且由限未過,而遽先催促,尤係創見之事。問備雖曰薄罰,公然由我而及人,在臣廉隅,固難晏然自安,而莫非臣誠孝淺薄,無見孚於同朝之致。尙何顔面,更欲自立於斯世乎?日昨又伏見備忘特下,十行辭敎,以嚴以溫。每每出於收合簪履,聚精圖理之意,凡在聽聞,孰不感聳思奮?惟彼逡巡却步,退遯爲義者,亦當怵畏變動,咸欲趨承。乃如臣者,劬事爲癖,每取人笑,斃身一期,久已自苦。今雖積瘁成疾,爲一時就靜服藥療治之計,稍竢少間,便當卽起返命。顧何待朝議之促迫,聖旨之飭礪哉?雖然,嚴敎之降,適會臣在鄕之日,荏苒之間,國制定限,亦已過了。臣心之兢惶震越,益不勝言,而乃因繕監之有故,遂改水部之見任,審陵事重,而未免緣臣稽遲,此又臣之大罪也。顧今京兆新命踵辱,而臣方泥首待勘之不暇,官職去就,非所可論。玆敢縣道陳籲,首實請譴,伏乞聖上,亟降威命,明示黜罰,以勵餘人,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飭礪之敎,不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乙卯四月初一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尙奎,左副承旨魚有龍,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李壽德,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洪廷命,東。左議政徐命均,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右參贊鄭亨益,戶曹參議李命熙,獻納李重震,禮曹佐郞朴守謹,監察韓景愈,戶曹佐郞李蓍選,吏曹假郞廳鄭東說,司錄蔡承慶,西。知中樞府事申思喆,韓原君李萬囿,烺坪君煇,工曹參判洪鉉輔,刑曹參判趙顯命,敦寧都正李亨宗,兵曹參知韓師得,兵曹正郞李錫祿,刑曹正郞尹慶一,工曹正郞朴弼彦入侍。引儀呼唱,諸臣行四拜禮訖。綽趨下庭下,向諸臣曰,有啓辭官進前,無啓辭官退出。命均、思喆、顯命、重震上殿。其餘承史侍衛諸臣外,皆先退出。尙奎進伏曰,上番兼春秋宋儒式上殿之際,不爲曲拜,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進伏曰,數日以來,日氣涼冷,朝晝有異,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安過乎?上曰,好在矣。命均曰,近來日氣不適,閭閻間,輪疾頗行,聖候調攝,爲第一義。今此夏享大祭,徹夜將事,恐或玉體有損傷之節,不勝區區之慮,敢此仰達。今番則攝行,未知何如。上曰,旣已經誓戒,豈可攝行乎?姑無形顯疾恙,而公然闕親行之禮,決不可爲矣。命均曰,頃者私廟擧動時,終日風雨,聖體勞動,臣等不勝憂慮矣。今又親祭,累次擧動,竊所仰慮萬萬者矣。上曰,予自量而爲之,不必過慮矣。春躋曰,各道藥材封進,多有到院者,而都提調,姑未行公,提調臣金在魯,當監捧,而亦尙未肅拜,卽爲牌招,何如?上曰,軍銜亦肅拜乎?春躋曰,以備局有司堂上牌招,亦無妨矣。上曰,備局有司堂上金在魯,卽爲牌招察任事,分付。{{*|榻前下敎}}命均曰,近日備局之坐,豐原君趙顯命,靈城君朴文秀,終不來參。豐原則以新除將任,不欲行公於有司之任,而此有不然者。臣之從祖,故相臣徐文重,曾任御將之後,特差備堂有司,而連爲行公。今顯命則見差備堂有司,在於未拜將任之前,而猶且强爲引嫌。況文秀之不爲行公,尤爲無憑,事體極爲非矣。竝從重推考,此後則使之毋得撕捱,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備局無大段稟定事矣。思喆曰,臣於守禦廳,有稟達之事矣。本廳別破陣等,今春等賞中日,明當設行,而取考前例,則別破陣試藝草記中標下軍,不爲擧論。雖未知當初定式之如何,而昨年觀武才時,本廳標下軍,與三軍門一體試藝事,旣已定奪,則與別破陣無異矣。今番試放草記中,當爲一體擧論,入格別單,亦依別破陣例,擧行,何如?軍情所係,惶恐敢達。上曰,御將兼察摠廳,摠廳標下軍,亦如守禦廳耶?顯命曰,鄕軍上番則此乃標下軍,一體行賞中日,中年退番,故標下無料軍,別爲草記,賞中日爲之矣。臣在摠廳時,欲觀武藝,賞中日定日,欲爲擧行,只隔數日,而移拜御將,故仍以不行,軍情甚抑鬱云矣。上曰,摠戎廳前例,旣如此,守禦廳標下軍,亦依別破陣例擧行,而摠戎廳賞中日,亦待新摠戎使上來,擇日擧行,可也。{{*|出擧條}}顯命曰,臣以內贍寺事,有所仰達。曾前則月令監察,分排於十三小各司,使各其貢人進排矣。十三司中,六司則中間,以貢人疲殘之故罷之,而卽今所存,只七司而已。以十三司分當者,責之於時存七司中,其勢誠難支堪,貢人之稱冤紛紜,若難依前分排於十三司,則時存七司中,貢物有殘盛,物力爲豐薄,從今以往,則監察月令貢物之豐者則或數三次,薄者則或一二次,以此輪排,未知,何如?上曰,入侍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月令監察分排次,例及貢物多寡,出外詳考而後,可以決定輪排矣。上曰,大臣之言是矣,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顯命曰,臣方待罪秋曹,每於赴坐時,見典獄署囚徒案,則諸上司直囚甚多,其中往往有因私事,而直囚者多,甚不當。典獄亦是王獄,則因私囚繫,極其未安。獄官之承順上司,拘繫私囚者,亦以無憑。自今以後,各別申飭諸上司,俾無以私囚人之弊,獄官亦爲申飭,諸上司雖有直囚分付,而區別公私,勿爲混淆濫囚,恐合事宜。上曰,大體則是矣。而猶有偏者,以該司而不稟上司,何如?命均曰,故相臣南九萬,曾有建白之事,近來白文囚繫之弊多矣。小臣待罪秋判時,亦以此陳白定奪,而終無其效矣。秀衡曰,諸上司之因私囚人則非矣。今若令獄官,勿受上司之直囚,則上司之令,從此不行矣。上曰,承宣之言是矣。此事多有窘礙之端,該司不捧上司分付,則亦有關於體統,大臣間十日考見錄啓,申飭諸上司,使無私囚之弊,可也。{{*|出擧條}}顯命曰,臣待罪湖藩時,因朝令,以陳田開墾事,開諭百姓,使之受帖文起耕,故民皆樂從,頗有安集之效矣。韓原君李萬囿,新從樂安而來,言其昨年結總,比準於戊申,故沿海合沒者,田畓起墾者,虛結執卜甚多,民皆還納帖文,不敢耕食云。此宜自廟堂分道臣,俾無虛實相蒙之弊,何如?上曰,虛實相蒙之弊,此豈湖南爲然?三南似無異同,道臣、守令,必有査覈之端矣。顯命曰,湖南陳荒起墾處,其數不多,本不滿千結,問於道臣,合有變通之道矣。至於嶺南、湖西則似或如此,而姑不得詳知,爲先先問於湖南,似宜矣。上曰,此弊,南中皆然,必爲實惠,有未可必,自備局問之,似宜矣。命均曰,三南此弊槪然,顯命之言是矣。上曰,爲先分付湖南,可也。{{*|出擧條}}侍衛兵曹判書趙尙絅進伏曰,臣於禁軍事,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春秋都試,取其優等者,高品付料,未滿六矢者,汰去,是應行之典,而近來廢闕不行,殆近十年。以此全無勸懲之道,渠輩但爲廩料,而苟充其中,老孱者及不能開弦者居多,莫重禁旅,殆不能成樣。必行都試,然後可以釐正。別爲申飭,以爲速行都試之地,何如?上曰,向來閱武後,有所下敎矣。七百禁旅所以設置者,當初聖意非偶,則到今飭礪之典,若是解弛,豈不慨然乎?近日泮製,亦無擧行之事。豐陵在時,七夕製,一番爲之,而其後迄今不行,近來無古事矣。都試,待右揆出仕擇日,而自廟堂卽速擧行,可也。{{*|出擧條}}尙絅曰,捕廳爲任緊重,新除授大將鄭纘述,以其親病,往在龍仁地矣。聞有除命,來到郊外數三十里地云,而身病頗重,無路入城云。連呈辭狀於備局,雖未知病勢之如何,而旣到近郊,不爲入城,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使之卽爲上來行公,何如?上曰,捕將亦爲撕捱乎?事體極爲寒心,拿處,可也。{{*|出擧條}}重震進前讀前啓。上曰,只擧下段,可也。重震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辭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措辭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辭見上}}上曰,此啓,尙今爭執,其涉太過,須勿强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忠勳都事李勛佐,曾任忠州,厚招不廉之誚,及居本職,多有駭悖之擧。以其中一事言之,爲其友婿尹姓人徵債,拘囚債人,濫施法外之刑,傳說狼藉,聽聞俱駭,請忠勳都事李勛佐汰去。上曰,李勛佐事,何其數耶?忠勳都事已久乎?思喆曰,以繕工副正,遭臺疏遞後,移拜是職矣。上曰,其人,何如?命均曰,臣不相知,而槪不從容云矣。上曰,忠州事,韓頤朝御史時事耶?此則已脫空矣。思喆曰,韓頤朝事,乃其淸州時事,而非忠州矣。上曰,不允。又啓曰,新除授吉州牧使成胤爀,曾在西郡,略造軍器,稱以別備,瞞報營門。及其巡點,潛借隣邑而彌縫,濫陞恩資,已多人言。其後踐歷,不過一府使,而遽授防禦重任,物情莫不爲駭,請吉州牧使成胤爀罷職。上曰,濫賞則可以拿問,而其褒啓,朴師洙之所報耶?尙絅曰,其褒啓後,又赴慈山,此事頗久矣。命均曰,朴師洙,昨年赴任,此則其後,又經府使,則似已久矣。重震曰,庚戌年,陞堂上矣。上曰,果如所論,不可罷職而止。雖不如所論,亦不可置之,拿問處之,可也。又啓曰,臣以吉州牧使成胤爀罷職事,論啓矣。及承聖批,以拿處爲宜爲敎,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胤爀之曾莅西邑,虛張別備,瞞報營門之後,猝當道臣之巡點,潛借隣邑之軍器,以爲彌縫之計者,已極駭然,而見今本職之躐驟,尤致物議之譁然,故果以罷職發啓矣。乃者聖敎如此,臣之擬律不審之失著矣,臣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秀衡曰,獻納李重震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命均曰,旱徵頗有之,民事可慮矣。上曰,牟麥有失稔之漸乎?命均曰,秋牟頗傷,而春牟,猶勝於秋牟云矣。上曰,秋牟旣受傷,春牟雖勝於秋牟云。而旱徵若如此,則春牟亦安保其不如秋牟乎?誠甚可悶矣。春躋曰,臣以常參,先爲入來,而大臣雖入城內,姑不造朝,旣承偕來之命,何以爲之乎?上曰,當下於書啓矣。命均曰,常參時刻已晩,似爲朝水剌進御之時矣。尙奎曰,常參入侍諸臣退出乎?上曰,依爲之。承史侍衛外,諸臣先退出。尙奎曰,常參時,儀賓府堂上,無一員進參者。錦平尉朴弼成,崇品年老,固不當請推如月城尉金漢藎,雖未知病故之如何,而當參不參,朝體所關,宜有警責。漢城府則左尹宋眞明,右尹金聖應皆在外,當參者,只是判尹李萬選,而牌招不進,亦爲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奎曰,奉朝賀閔鎭遠,請對留待矣。上曰,閔奉朝賀,同爲入侍,可也。尙奎曰,今日常參未罷,奉朝賀,以朝服入侍乎?平服入侍乎?上曰,平服入侍,可也。綽出去,鎭遠偕入進前。上曰,脚力其間頗衰矣。鎭遠曰,近來日氣,旱徵頗有之,朝冷晝熱,氣候不齊,此時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鎭遠曰,臣久不瞻望天顔,今日入侍,願得瞻望乎?上曰,依爲之。鎭遠起坐,瞻望後起伏曰,血色猶不如前日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鎭遠曰,元子百日漸近,連得安過乎?上曰,好在矣。卿近來何以遣過耶?鎭遠曰,姑無大段之疾,而膈痰近間特盛,行動之際,喘促莫甚矣。上曰,形貌比頃日入侍,頗似不如前,脚力愈衰矣。鎭遠曰,頃因承旨所達,自上有臣母下去時,特爲給馬之命,聖恩隆重,極知惶恐,而第此乃承旨未及詳知,而誤達之致,故敢此求對仰陳矣。臣之迷息,蒙恩得除外邑,親年七十,勿赴三百里外,乃是法典。而近有新定規式,七十五歲以前,不敢呈遞,故醴泉程道雖遠,臣亦使之往赴,而驪州,是丘墓之鄕。故老母初不無隨往之意,而常時筋力,決難遠途作行。若非人夫駕轎,則無以下往。故家內之議不一,趑趄未決矣。承旨誤聞,而至煩天聽,婦人給馬之規,本無古例。而乙巳,因大臣所達,有湖南伯老母給馬之事,此非依法擧行之例。今此特恩,亦出格外。況伏聞,自東朝有鄕行未發前,一入闕內之下敎,此皆曠絶之恩數。老母豈不欲奉承?而自上上年有脚下不仁之症,雖房闥之內,不能運寸步,已難作氣入闕內。且自數日內,筋力尤憊薾,食飮全廢,故隨迷息下往之計,仍決停寢。老母病中,尤以不得承命,添一心恙,要臣仰稟,故因朝問安,敢此請對,給馬之命,入闕之敎,竝請還寢,區區所願。上曰,此後漸暑,老人想難作行,以不往決定耶?聞下往醴泉,故使之入來闕中矣。旣未隨往,且有病勢云。不必入來,而給馬之令,姑無分付,政院旣已知悉,自然止之矣。鎭遠退出。上曰,其筋力,比數月前入侍時,尤似頓衰矣。法講廢輟已久,今已爲初夏。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入直,可也。{{*|榻前下敎}}守令未下直者,幾人耶?春躋曰,未下直者,殆過三十,而或有纔爲署經者,或有夫馬未到者。今方次第催促,而其中灣尹則係是備局所管,本院無以催促。而新府尹黃梓,除拜已浹數月,尙不自鄕上來云,事甚未安矣。上曰,夫馬已到之守令,則催促赴任,而黃梓之尙不上來,極爲無義,從重推考,令備局各別催促,可也。{{*|出擧條}}。尙奎曰,賢嬪玉印造成,依丁未冊禮時事,旁照擧行,而其時則冊命文有之,故竝印而納之矣。今則無冊命文,可以單納玉印,且其日都監堂郞,似當一齊來詣,而該房承旨,亦似有接待之道矣。上曰,都監堂郞,一齊進排,來詣于仁政殿,該房承旨,接待,可也。尙奎曰,《璿源譜略》跋文,已罷之,大提學決不欲製進,其勢然矣。尹淳之事,無足怪矣。且聞今已下鄕云,似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今日欲下敎矣。尹淳,今已下往耶?必寧曰,弘文提學,亦多有製進之例矣。上曰,事體不可强迫矣。前大提學,雖下鄕云,而其所製之文則想必有之,因其文而少加潤色以進,似好矣。尙奎曰,在家製進,事體不當矣。別雲劍陽平君檣進伏曰,小臣方待罪宗親府有司之任,惶恐敢達矣。頃以洛川君縕婚事,草記批答,旣承更勿煩稟之嚴敎,故臣等,尙今惶恐待罪,更不敢草記仰達。而前敎官金致萬,連以斯速定婚之意,略加申飭,而每每呈單曰,旣與國婚有異,則倒婚一節,於《禮經》俗忌,俱涉難便,決不可奉承爲言。此不無所執,而終無變動之意,臣等實無奈何矣。上曰,倒婚一款,已有下敎矣。當初所執,容或可也。而批答已久,尙今呈單云,事體極爲未安矣。頃已下備忘于政院,渠何敢固執乎?金致萬家長,從重推考,申飭,可也。{{*|出擧條}}大提學已下去,承旨所達是矣。《璿源譜略》跋文,令藝文提學製進,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4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衡秀{{*|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南陽府使李弘植,長水縣監李基宗,博川郡守盧啓禎,所斤僉使李晩華。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最壽,持平洪昌漢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許集在外,持平趙明履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及別兼春秋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獻納李重震,引避退待,已至經宿,尙未處置,憲府之連日監察茶時,俱甚未安,大司諫李匡輔,司諫李著,大司憲趙最壽,持平洪昌漢,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李匡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持平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今日又爲違召,玉堂上下番之俱空,事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應敎申晩辭疏,旣有還給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金若魯,校理權爀,副校理金尙翼,副修撰吳彦胄,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應敎金若魯,校理權爀,副校理金尙翼,副修撰吳彦胄,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申晩,校理權爀,副校理金尙翼,副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副應敎申晩上疏,傳于宋秀衡曰,今日無有以往事相爭之臣子,此疏還給。
○傳于宋秀衡曰,批下玉堂,同爲牌招。
○傳于宋秀衡曰,李奉朝賀,不見已久,入來事,遣史官傳諭。
○魚有龍啓曰,奉朝賀李光佐,依下敎來詣賓廳矣。傳曰,引見。
○宋秀衡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右議政金興慶,今日入城云,係是大臣去就,敢啓。傳曰,此批答,令史官傳諭,卽爲偕入。
○記事官徐命臣,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自承躬勉之敎,惶懼之極,不得不舁疾入城,以爲調息承命之計,而仍上短疏,敢暴不自安之微忱矣。及奉聖批,諭之以太過,仍有與史官偕入之命,而顧臣卽今病狀,添劇於觸風移次之際,頭腦疼痛,胸脅膨痞,氣息澌頓,神精瞀眩,姑無束帶進身之望,謹當數日將理,俟得少間,卽爲祗承明旨云矣。大臣病勢如此,不得造朝,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今三月三十日,守禦廳軍官金興萬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李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司諫李著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辭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措語見上}}請忠勳都事李勛佐汰去。{{*|措語見上}}新除授司憲府掌令許集,時在京畿楊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措語見上}}引嫌而退,聖批特拿,欲加査實,以此引嫌,無已太過,請獻納李重震出仕。答曰,不允。下諭事及處置事,依啓。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誠淺而不能孚格于上,辭拙而不能導達其意,十數章瀝血之至懇,竟未蒙聖慈之體諒,每一奉批,督迫轉加,而至於日昨躬欲敦勉之敎,實是臣子所未敢承當者。十行在手,四體投地,驚惶之極,不暇他顧,乃敢以冒昧祇承之意,仰陳於書啓,而適會賤疾,重發於遷次憂畏之中,頭疼胸痞,氣息澌綴,九閽之下,無以進身,今方舁還本棲,隨便調息,以爲俟間膺命之計,而抑臣於前領相李宜顯之被罪,有不得自安者。蓋曩者,臣與宜顯,有數次陳白之事,而半夜下敎之時,竝入筵席,伏承聖諭,俱以不敢復提說,爲對而退矣。及其重卜後,辭免之疏,亦以與臣共陳爲言,則其前後奏對,輒與之同,而事端輾轉,元輔削奪之命,遽下意外。臣於是,其何敢獨爲晏然?而向臣引罪之章,終未攙論者,誠以臣所被人言,尤有重於此也。是庸泯默,式至于今,而玆當都門之重入,區區悚恧之忱,未能自隱,略具短牘,仰瀆宸聽,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聞卿入城,心甚欣矣,旣已入城,復何有嫌者?頃日所陳,乃聞往者所達之事,李宜顯所陳,自謂不釋然,其他下語,豈白首大臣躬聽面諭者所可爲哉?故有處分者矣,今卿以此爲嫌,其亦太過,卿須安心勿辭,其卽入來。
○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臣雖迷昧,豈不知近日時議之紛紛?其不可妄犯,而出入前席,愚衷耿耿,不敢效人隨事俯仰之態,自信己意,輒有論列,知臣者,爲臣而憂之,不知臣者,駭臣而怒之,臣之顚沛,特早晩事耳。臺嘖果發,語瘦意深,首引臣弟請罷鄭亨復之啓,勒歸之於不得不發之科,仍斥臣筵論曺命敬之事,臆逆而爲之說曰,某也,深知亨復疑亂之罪,而猶夫乃爾,抑揚爲辭,乍縱乍操,一以爲脅持臣等之資,一以爲眞箇疑亂之計,諫臣非有意於傷人者,而今其言,一何險也?無乃諫臣於亨復、命敬之疏,看得旣不能公,故扶抑亦不得不偏歟?亨復之遽聽訛傳,徑先陳疏,果有失矣。此不過出於有懷必陳而已,何嘗彷彿於禍心不道之目?而命敬之如得奇貨,急於擠陷,至稱誣及聖躬者,是何言也?群下之有罪無罪,只就本事而言之,可也,何必推以上及於不敢言之地,以驅人於罟擭陷穽,然後始快於心乎?近來朝廷之上,一主彌縫之政,專行苟簡之議,國體不尊,人心日渝,甚至於動向闖窺,欲張禍網,而特以大明中天,不得售其計矣。及至今日,憑假事端,媒孽甚急,危言險說,先後相瀆,試觀形勢,必不但已,慮患之道,不可不審,處分之嚴,不可不早,臣之所以深憂浩歎,屢陳瞽說者,斷斷苦心,爲國家也,非有私利害於一身也。雖以此重得罪於黨眼,臣固當一笑而無辨也。然諫臣,旣以當論不論爲言,則聲罪之深淺,擬律之重輕,姑不可知,杜門縮伏,以聽臺勘,中間除旨再辱,召命屢下,而一味違逋,不敢轉動,臣之踪地,其亦危且蹙矣。至於向日疏論停啓之失,直爲公耳。初無喜怒之可言,而日昨長僚之兩疏,俱出意料之外,雖不欲說來說去,强辨曲直,在臣,不自安則大矣。噫,如臣不肖,濫被洪渥,久玷近班,動輒招尤,當退之義,已非一二端。況弟兄之一時竝列於三司之間,尤非賤分之所敢安者,早欲畢陳衷悃,以遂微尙,而囁嚅未發,淹延時日,畢竟人言洊至,私心增懼,究厥所繇,莫非滄浪。苟使臣不思所以引分斂迹,遄圖自靖,而尙且貪榮戀寵,知進不知止,則幾何而不自陷於難赦之辜哉?臣之不可復廁於言議之列,於此決矣。今謬恩濫加,館銜如舊,聞命悚惕,措躬靡所,謹隨召牌,仰首呼籲於愍覆之天。伏乞聖明,察臣之懇,憐臣之情,亟命先削臣職,仍許臣退守拙分,以謝衆怒,以靖私義,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過中之斥,業已知之,爾勿辭,速察職。
○別兼春秋李度遠疏曰,伏以臣,釁累至重,不敢以近臣自處,向叨兼史之除,備陳踪地臲卼,不可冒進之義,且論館規至嚴,不宜替當之狀,竟至獲免而後已。意謂區區情實,天鑑俯燭無餘,自此可無謬恩之再加,而不意玆者,復差堂前任,使之與聞史薦,臣誠驚惶踧踖,莫省所以也。臣於是職難冒之端,一如前日,前旣控免,而到今出當,則處義不固,持身自輕,必將爲世嗤笑,臣雖至陋,亦豈肯此乎?且臣於李載厚之疏,有不勝萬萬危怖者。自古宵人之構陷異己者何限,而豈有如載厚之恣意抑勒,直驅一半庭臣於罔測之科者哉?夫天下之惡,莫有甚於逆之一字,而有一毫彷彿於此者,則雖滅身湛宗,不足以當其罪,固非世所常有之罪名,亦非可以輕加於人者也。特以載厚慣習見聞,不甚爲惡,故視作例談誣人,以此而不少持難耶?臣以頃年玉堂陳箚之人,又參於向日搢疏,則今於駭機之發,心悸骨寒,有逾於人,斂迹縮伏,當思自靖之道而已。何可以其人之斥退,而處之晏如,敢爲趨赴禁密之計哉?玆於召牌之下,不克祗承,跡涉慢蹇,合被重譴,而格外只推,天牌荐降,臣含恩畏義,措躬無地。每每坐違,分所不敢,乃敢進詣九閽之外,而顧此情勢,終有所難强,不免拜章自列,徑歸私次,臣於此益增死罪。伏乞聖明,俯賜諒察,先削臣所叨職名,無使薦事遷就,仍治臣違命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旣丐免,凡係薦事,不當提論,而旣有微見,不得自隱,敢此仰陳焉。近來兼史之差出也,翰林先進,未陞堂上者,盡數付職,使之完薦,此蓋爲先進之有嫌無嫌,難於區別,有此一倂付職之擧,而史薦之完了,極未易,如或見敗,則同時主薦之人,竝不得復與薦事,自是舊例也。後來兼史之職,更無可付之人,將至於國無翰林,此不可不慮也。臣謂今則循次只付兩人,觀其引嫌之有無,輕重而處之,似爲得當,惟聖明量處焉。
○別兼春秋趙明澤疏曰,臣於病伏俟罪之中,忽承史局別兼之命,臣誠驚惶,莫知攸措。其在分義,固宜竭蹶趨承之不暇,而區區情勢,實有萬萬難强者,臣頃忝搢疏之末,而李載厚之疏,假說春秋,指意憯毒,直驅諸臣於罔測之科,臣看來不覺心寒而骨驚。雖其鬼蜮,情態莫逃於日月之明,而在臣自處之道,豈可自同平人,揚揚復廁於周行之列乎?若夫史薦難冒之狀,臣於前疏,已陳其槪,而猶未蒙聖明之俯燭,不得不更瀆焉。往在庚戌,臣猥叨兼史之任,而逃遁不得,遂與僚員相議,單薦洪昌漢,而其後靈城君朴文秀,疏斥前後單薦,直以循私蔑公,臚列罪狀,至謂之非國家之史臣,至今追思,尙有餘悸。噫,以史薦而被人言者,從古何限,而其僇辱身名,貽羞史局,未有如臣等之所遭,則揆以館規,宜不使復與於薦事也決矣,而頃日右揆之混請差出,蓋未詳知如許情地也。及夫月前,自上下詢薦事時,左揆之請使宋敎明獨當者,想必諒臣等決難冒當之致,而迺者掌銓之臣,不爲區別,混同請差,復有此意外除命,而曾前僨敗之地,自畫已固,則雖以此萬被誅罰,不敢爲一分承膺之計。矧臣折臂之病,已成癃廢,拘攣牽痛,不得運用,束帶赴朝,斷無其望,故昨於天牌之下,未克祗承,恭俟嚴誅,而聖度天大,罰止問備,再召之下,不敢坐違,扶曳病軀,來伏闕下,冒陳危懇,徑歸私次,臣尤死罪。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許鐫遞,仍治臣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傾軋之意,業已洞知,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別兼春秋閔亨洙疏曰,伏以天佑東方,聖嗣誕降,八域同慶,萬品欣聳,而如臣釁累之賤,迹阻朝班,未伸忭蹈之忱,瞻望宸極,第切頌祝之私。伏念臣負犯至重,遠投絶域,若以前後聖敎之所以論罪臣者,議臣之律,則雖滅身湛宗,亦不足以贖其辜,而猶使假息於窮髮之鄕,泣愆於栫棘之中,霜露之敎,感戴至深,唯日夜頌祝聖恩而已。不料千萬夢寐之外,猥蒙天地父母之恩造,追惟聖母之德,俯念戚畹之微,特下備忘,辭意懇至,此固曠世不常有之異數也。臣承命惶駭,銜恩踧踖,歸見老父,闔門感祝,仰戴洪私,天高地厚,恩深罪重,尤增震越,父子相對,感泣而已。繼因普霈之典,混被收敍之恩,以臣滓穢之蹤,復廁記識之列,曾不自圖,今以舊玷簪筆之故,而猥承別兼之命。在臣分義,豈不欲一進天陛,獲瞻淸光,少伸犬馬之戀?而第臣頃年所被嚴敎,無非人臣所不敢聞者,何敢以歲月之稍久,有所自恕,晏然若無故之人哉?且臣蒙宥歸家,杜門窮居,自處以一廢人,史薦可否,本不宜濡涉,頃者史官宋敎明,以史薦來示,而臣之情迹,如上所陳,初以不敢與聞之意謝之,則史官强執舊規,必要一言,因以薦紙,開展於前,臣回避不得,略有所酬酢。蓋臣昔在翰苑時,披閱先生案,見金善餘名下,有所懸註,心常疑怪矣。今因薦紙之來示,偶記前見,擧似於相對之際,夫木天題名之記,係是任書,而非臣一人所獨見者,顧何敢創出所無之語,訐揚人之先故哉?今其家科第彬蔚,榮進坦通,前後當薦者,非無剡擧之意,而終不能强拂公議者,豈非史閣薦人,其事體至重且嚴故耶?臣處地有異他人,情勢本來窮蹙,一身置處,尙不知所,乃若自處以史局先進,阻人榮塗,實非本情,今所云云,不過出於性無邊幅,偶誦舊聞而已。史臣未徹,疏中所謂此人之作此擧,曾所不料云者,臣亦赧然愧服,而仄伏聞日昨筵中,聖敎縷縷,以臣爲出於黨論。噫,此何近於黨論者哉?風霜震剝之餘,衰朽摧殘之已極,軀殼徒存,萬念俱灰,尙安有一分氣力,可以持乖激之論,循伐異之習乎?況此薦事,緣臣起端,旋以薦事,屬之於臣,寧有是理?去就一節,無復可論,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來詣闕外,陳章徑歸,臣罪尤大。伏乞聖明,察臣蹤迹之難廁朝班,憐臣情勢之萬分危苦,亟遞臣別兼之任,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尊國體,以安微分焉。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追嫌?頃者下敎,宜爾自勉處,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金宗台疏曰,伏以皇穹默佑,元良誕降,宗社永有依矣,人心始有係矣。和氣帀域,歡聲載路,億萬年無疆之休,自此基矣。倘非我聖上之德之孝,亦何以介此景福也哉?仍伏念臣於昨年,忝叨是職,敢以目前數事,草草附陳於丐免之章矣。人微言輕,不能見槪於聖心,卽速嚴旨,仍蒙譴遞,而其後駁罷之啓,自是之疏,反詈之言,相繼而起,左跌右踢,齗齗不已,臣由是跧蟄,不敢爲復廁朝列之計矣。聖度包容,無物遐棄,甄收未幾,除書踵下,繼以馹召,遠辱於窮峽省覲之日,臣聞命惝怳,且惶且感,不知置臣之所也。在臣分義,宜卽進身自列,冀賜斥退,而臣父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轉輾沈篤,未忍離捨,自致濡滯,迹涉慢蹇,罪無所逃。臣父,適於此際,有置對之命,嚴程駄病,扶護跋涉,日昨,始來伏私次,而顧此見帶之職,卽是臣僨敗之地,去就一節,非所可論,而第臣向來所遭,實爲臣難洗之恥辱,安得不一暴於聖明之下哉?臣於伊時,目擊大防將壞,王綱愈替,適忝言地不敢喑默,略論鳳祥之不可移配,堂箚之大拂公議,以效一日之責矣。及見儒臣對擧之疏,則亡命之罪,謂不至死,執法之論,歸之已甚,其中戕毒餘套一句語,指意尤極駭怖。噫,儒臣雖急於力護鳳祥,而不顧關係之至重,本事之如何,輒以惡言爲箝制言者之柄,此等伎倆,臣竊病之。至若徐命珩事,臣所論列,不過臺體,有何可怒之甚,而命珩之所以反攻者,極其巧憯,或謂之傍伺躡後,或謂之爭先巧忙,欲歸臣於汲汲狙擊之科,臣若不明白打破,則雖以日月之明,何以燭其情狀乎?臣於其日,隨牌陳疏,退歸之時,尙未見命珩之詣闕,則臣疏旣入之後,命珩之聞其論己,忙忙追呈之狀,烏可掩也?而適値法講之日,罷對之後,兩疏始爲竝入,則宜殿下,未能俯悉,至有對呈之敎矣。然命珩之疏與不疏,非臣所知,其先其後,在臣何關,而今命珩,欲掩手脚,游辭粧撰,而不自覺其巧忙等說,正所以自道,則其亦可哀也。臣疏中所謂受人指使四字,實爲命珩之所深病,故又創出受人嗾三字,以爲互對之計,其口氣之絶悖,誠不足與辨也。若夫勳堂事,前輩克讓之人,固非一二,而重臣,以一經差除,終身不改爲言,則臣亦無如之何。臣之欲以古道責之者,其亦迂矣,而趙明履之目之以用意至深,斥之以貽害世道者,抑又何哉?噫,官師間一時相規,果如明履之所云云,則隨其好惡,任自扶抑,然後方可免用意之目,而無害於世道乎?其以前日推考之啓,自證其無私好者,尤不滿一哂,其言之不擇,固無足怪也。臣本才識淺短,涉世昧方,一言脫口,衆鏑叢身,無限僇辱,莫非自取,尙誰尤哉?且臣於伊日備忘中辭意,已不勝萬萬惶悚,而至於無嚴二字,尤非人臣之所敢聞,得此罪名,將何以自立於人世乎?況伏聞未安之敎,屢下於前後筵席,臣何敢諉之於已往之事,而不思所以自處之道哉?臣於入城之後,固宜卽暴情實,而踪地窮蹙之外,私義亦有所未遑者,今始略陳危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諒臣難冒之狀,亟許鐫削臣職名,仍令選部,勿復檢擧,以快人心,以安微分,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應敎申晩疏曰,伏以皇天默佑,元良誕降,率土含生,莫不歡忭鼓舞,而臣獨自伏絶徼,迹阻呼嵩,只切延頸之忱而已。仍念臣負罪至大,蒙恩且深,塞北千里,除書三降,玉關生入,克遂微願,金馬宣召,更侈殊私,釁戾反媒寵渥,坑坎便爲衽席,如臣滓穢,理合廢棄,而隆恩之庇護至此,身雖糜粉,尙奚能酬報萬一哉?顧臣昨年一疏,非有他意,只欲聖治之雍熙,君綱之振刷而已。區區憂忱之悃,未蒙天日之俯燭,嚴敎洊降,罪名至重,嶺海鈇鉞,卽臣本分,而譴罷未幾,甄敍且下,北關佐幕,非罰伊榮。噫,假使臣言,雖未能得力於當日,若因而不惑於方來,則臣雖被罪,與有幸焉。而且以伊後筵敎觀之,癸卯科之當削,榜中人之當枳,不待多言而決矣。而畢竟宋眞明、徐宗玉之極力攻臣,李著、金尙重之迭相投疏,將健而卒强,前矛而後盾,憑依聖敎,意東言西,必欲甘心,形勢可怕,倘微日月之明有所燭破,則臣身之尙今晏然,未可知也。噫,科榜之有疵累而請削者,前後何限,而況此尤何等關係,臣之疏論,蓋出輿憤,則爲殿下臣子者,孰敢容護於彼,怨嫉於此,而眞明之一意擠排,宗玉之同力相濟,手脚盡露,擧措忒乖。臣本情地兢危,一例辭避於三司之除,則政紙之上,久無名姓,得以安意棲息,亦非細幸。臣方德之不暇,尙何一毫介然于中?然一臣身之枳塞,有甚難事,而枉費機括,硬自把持,乃若是耶?其亦可笑也已。如著之掇拾他人之餘唾,欲售舊習者,顧何足道,而惟彼尙重之妄恃,族黨之强盛,科名之燀爀,凡於護同而伐異,輒先攘臂而橫擔者,於渠決非吉祥善事,而且其疏語之巧憯,誠有不忍正視者,臣竊駭痛。至於李喆輔之對疏,旨意無倫,遣辭絶悖,乃以忘君護逆等語,反攻臣身,肆然至此。噫嘻,渠敢曾以義理二字,自許其科名,極意跳踉於殿下之前,不覺自陷於無嚴之科,則顧其荷杖之計,亦何所不至哉?今於經年後,羞與之呶呶爭辨,而一言脫口,衆鏑叢身,醜辱之狼藉,身名之汚衊,到此而更無餘地。在臣自靖之義,唯有杜門屛處,以爲一分息補之圖,其何敢自同恒人,身廁朝籍,再陷駭機也哉?日前違慢,誠出於萬不獲已,而罰止例勘,私分粗安,不意館職新除,又下此際,臣誠惶隕抑塞,不知所以自措,今於荐牌之下,謹此隨詣禁扃之外,而顧臣釁累踪地,決不可復玷榮塗。譬如鐵限在前,透過不得,玆敢略暴危衷,仰瀆宸嚴。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賜鑑諒,亟削臣職,仍治臣洊逋之罪,以嚴邦憲,更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安微分,千萬至祝,御前還給。
○乙卯四月初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奉朝賀李光佐引見,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洪廷命入侍。光佐進伏曰,日候,以時節觀之,猶似涼冷,此時聖體,若何?上曰,連爲差勝後,一樣矣。光佐曰,近來寢睡飮啖之節,比昔加勝乎?上曰,近來差勝矣。光佐曰,氣升之候,無其漸乎?上曰,不大段矣。光佐曰,時見醫官與藥院諸臣,則皆以爲聖上肌膚,比昔年豐澤時少減,而玉色則敷腴頗勝云,小臣不勝欣悅之忱矣。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連爲安寧矣。光佐曰,痰症,近日不復有漸乎?上曰,不無往來之候,而近日差勝矣。光佐曰,元子誕生,今幾過七十日,昨日是七十日乎?上曰,昨日七十日矣。光佐曰,臣每聞之於瞻望之人,則元子岐嶷非常,而今者百日尙遠,其碩大奇異之狀,有非閭閻數歲兒之比云,此實宗社萬萬年無疆之休矣。上曰,姑觀之,似不虛疎,將來似夙成,小兒累變,雖未可知,以卽今所爲之狀見之,氣稟似緩,是則好矣。光佐曰,已往國勢之孤單,思之懍懍,而聖嗣誕降之後,三百年宗社,自此而有托,億萬姓黎庶,自此而有依,此莫非祖宗朝深仁厚澤,隆洽凝聚,結而爲天命,積而貽此慶,正《詩》所謂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者也。顧臣年齡,比諸老臣猶少,而筋力漸衰,神精已消,頓然無一分世念矣。第有一心,猶懸懸於宗國,未覩邦慶之前,則或恐一朝溘然,死不瞑目矣。旣有邦慶之後,則雖今日入地,無復餘恨,思之又思,豈有如許大慶大幸耶?今臣入侍,有區區仰稟者,元子誕生之後,諸耆老大臣,無不皆有延頸瞻望之心,祗以日氣尙冷,未滿百日,不敢爲請矣。容竢氣益充完,百日優過之後,擇和暖之日,引諸大臣,特賜瞻見焉,則庶可遂瞻望之願,未知聖意,以爲如何?古賢相白軒李景奭,曾於肅宗大王誕降之初,特請瞻望,其時顯廟許諾,使之瞻望云矣。上曰,此必載於《政院日記》,或有之否?必寧曰,小臣未得見之矣。光佐曰,臣得見之於私記矣。上曰,瞻望在何時耶?光佐曰,其時亦過百日矣。上曰,承旨取考其時日記入之,其日記,今日見之爲貴矣,當俟過百日後,引見諸大臣,使之見元子矣。光佐曰,自上命召,固宜行不俟駕,而不時聞命,備置凡具而後,方爲致身,故不免遲後來詣,極爲惶悚矣。上曰,朝參後,不見已久,故今日引接,近來何以遣過耶?光佐曰,姑無大段形顯之症,而時方聲音艱澁,奏語之際,極甚苟艱矣。入侍時,每每陳白,極知惶悚,而暫欲瞻望天顔,玆又仰達。上曰,依爲之。光佐,起坐瞻望後,拜伏曰,眼部一邊,比前稍大,伏想或自知之乎?肌膚似勝於昔時,玉色過爲紅潤,則非好事,而卽今則氣降,似好矣。上曰,數條廟謨,欲問於卿者,有之矣。光佐曰,臣近來,精氣耗盡,雖預有聞知,而細加裁量,猶未免顚錯,況初不詳首末,而猝然臆對,豈可料量其萬一耶?上曰,身役大同,以純木代用,何如?光佐曰,臣於在鄕時,慣知錢弊,以爲鄕民之剝膚刻骨,不聊生業之根本,專在於此,心有所哀痛矣。所謂長利,十石加償五石,此猶爲受食者難支之弊,而近來則以錢償利債,此則比彼五石之加償,不啻倍蓰,何者?租一石之價,雖常年,春間則少不下四兩,秋間則多不過二貫,初以錢債受食租石者,末終償還,幾爲三倍之息,豈有如此虛無之債乎?良民良役,其弊無以加斯,而細觀之,則除士夫庶孽官吏公私賤外,應良役者,大抵十分之三,其外七分之民,皆高枕而臥,以錢不生之弊,有浮於良役分數。故臣於丁未,自鄕上來時,略以救民之策,有所仰達。而其所謂錢債,必欲禁斷,與者受者,使之自首,欲定以重律,其時着實禁斷,則庶可救民之弊,而徒事因循,僚寀與監司守令,其心雖似爲然,而莫有擔當明禁者。故其弊日以益滋,其後國不支堪,未必不由於此,設以湖西言之,百萬兩之債,加爲二百萬兩,小民之蕩敗,莫此爲甚。若遭凶年,則其不至流離顚壑者幾希矣?心常痛悶,故每所仰達,而前者以純木獻議矣。初頭聞閭巷物論,則在京必欲受錢之類,衆謗喧騰,皆以爲木一疋賣之,則不過爲錢一兩,李奉朝賀,以致仕之人,何如是參涉朝議,使民受困乎云云。此不但臣一人之見,而其所歸責,不勝其可笑矣。上曰,純木之議,非但卿也。三大臣皆同獻議,而其時,依崔奉朝賀議施行,則卿之獨受怨謗,實是意外矣。依奉朝賀議云,故閭巷似訛傳而指卿耶?光佐曰,臣以文字仰達,此異於諸臣,故似以此專咎矣。上曰,近來木綿頗賤云,雇人貢人輩,應當上下之價,以此減縮,渠所稱冤,似無足怪,此則猶不大段,而若逢木花大無之歲,則必難徵錢納木,此則何如?光佐曰,今年木綿,市價極多,木綿加徵,買賣比常年加倍云,木錢似然矣,木花雖凶年,連有之,而至今年,益歉矣。鄕民所難者,木則點退,錢則無點退之事,故亦不願純木之代納,而小小利益,折其分數而論之,則大抵興利除害矣。京民招怨之道,身役木二疋,大同六斗,作木已前則每從中間,巧作錢貨而捧之矣。今無此事,故甚以爲切迫云,俄者下敎,若逢木花大無之時,必難徵錢,此則有不然者。庚申前見之,雖無錢貨,常木與銀,常用之,而其時之人,亦無別樣難支之端,若自朝家,姑勿索錢,而大段有文書買賣如家舍等價,下此牛馬之價,皆以銀木用之,至若小小貿易日用饌物,用以錢貨,則已前有錢之人,不至大失利。如此年久,而自官家不復索錢,則自然錢貨,不期賤而自賤,不期無而自無。試以卽今言之,代用純木,初所謗言,爭相紛紜矣。過數月後,謗言漸息,推此以見之,則錢貨之弊,亦豈難釐革乎?上曰,閔奉朝賀獻議,專行革錢,而錢貨之權,在於富商大賈,朝家則只捧什一之利,雖什二,民之償之者,猶似爲勝矣。光佐曰,臣於丁未,仰達錢弊,而欲使申明錢債之禁矣。其時以史局事,晝夜奔走,逮及戊申變亂,不省頭緖,仍有因循不行,甚爲慨然矣。上曰,富商大賈,不敢藏錢,而朝家數十年持久,而不加錢,則錢貨之權,似不在於下矣,楮貨,何如?楮貨頗古,卿似不見,而常木則不甚久云,卿見之乎?光佐曰,常木,行之不久,臣在兒時見之,而楮貨,未得見之矣。上曰,楮貨與常木,卿謂何者行之,無弊耶?光佐曰,皆不得無弊,而大抵楮貨,非長在之物矣,若欲行之,則何者不可行乎?上曰,常木,猶唐綿乎?承旨見之乎?必寧曰,臣未及見之矣。光佐曰,常木,猶蟬家細網,不可以綿用之,亦不可以縫造衣服,而元無可用之處矣。上曰,常木用之,則富益富之弊,尤有之矣。光佐曰,其害猶不如錢害,市價分數,明白有一定之規矣。上曰,雖嚴法峻繩,末如之何,以此貌樣,決難創行,債路與錢弊,何以革之耶?必寧曰,銀貨與常木,最於行路之費,不如錢貨之輕捷易用矣。且中國則産銀優足,故用銀之道頗易,而我國則官家所置,元甚艱少,至於閭閻間,得之於何處而用之乎?上曰,我國奢侈之風釐革,然後可以革凡弊,卽今輿儓下賤,皆欲服錦衣,豈非寒心者乎?曩昔鄭錫三所達國中廣銀嚴禁之言,誠然矣。光佐曰,國中一年所出之銀,亦非不足,平安道所出之銀,僅捧什百之一,大抵私不勝公,如銀別將,必以私人定送,拘於顔情而捧其百分之一矣。上曰,尾閭於別將者多矣。光佐曰,臣待罪北藩時到營,則銀店一月所捧,每兩二錢云。大抵北道銀貴,而糧餉庫所屬之銀,無有餘在,故其時以邊上軍儲蕩然,不可罷銀店之意,狀請朝庭,而掘得銀脈之後,其年內捧貰二十倍,初捧兩二錢者,加以數十兩。其翌年聞之,則銀軍頗多掘取,而別將者,藏之減之,隱漏猶千餘名。故一朔每捧二十餘兩,糧餉庫初頭所無之銀貨,頗充足,庫中捧置,不知其幾何,而別將應食之物,每朔猶百餘兩,入於官者甚多,而私食者亦不甚少。以此言之,戶曹關西銀,大都收拾則不患不足矣。上曰,廣銀彼中積儲云,我國使行時,亦安保不爲持來耶?光佐曰,大抵風俗之變革,在於人主導率之如何,殿下苟躬行節儉,不用唐貨,則侈風可革,紀綱可立。以殿下高明之資質,臨御一紀,終若不革侈風,不立紀綱,則非但卽今臣僚之所慨然,將爲後世忠臣志士之恨矣。如臣衰朽轉甚,前忘後失,常時所耿耿欲達者,登筵之時,百不記一二,而略擧大綱而言之矣。殿下臨筵講讀,毋或但事消日,每須默諒深思,於一嚬一笑,一遊一豫,必求有益之事,則其爲講學之效,不其大矣乎?臣愚妄以爲,聖志未篤,實見處,未通透,故實效未著,凡事未做,卽今不能革侈風立紀綱者,未必不由於講讀之無效也。上曰,講讀之效,若有之,則雖似迂遠,而不知不覺之中,自然有不勝益之道矣。光佐曰,凝聚篤實則庶績可以釐正,而殿下剛斷不足,每有緩弱之病,此宜自勉處也。上曰,所達是矣,果有緩弱之害矣。光佐曰,講讀之效,自然現發於做事之際,幼學壯行之類,得之於講讀之力,效之於忠諫之路,此亦宜有以深察者,而今雖不無其人,任其自行自止,一退之後,不復恤其去就,此不幾於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者乎?如此不已,卽今人才耗損之時,若有爲殿下自效者也。上曰,頃與李宗城,有所酬酢矣,昔者所進,今不知其亡者,卿言有意而發,予亦非忘之也。近來名過其實之弊有之,卿以爲如何?光佐曰,求士於三代之下,惟恐其不好名,以此觀之,不阻好名之路,然後不遏爲善之方。自朝家,初不置心於好名之科,必求務實之效焉,則在下之人,雖非眞箇務實而作爲近名者,必有所興起者矣。巧刻近名,雖甚可惡,而誠心爲難,觀其是非得失,而辦其純名與近名,則他山之石,不害爲攻玉,不必一一考其誠與僞,而間有情意相孚之臣,現發其不誠之端,則特加飭礪而裁制之,不害爲捨短取長之道矣。上曰,予雖似狹,豈窺諸臣之名字耶。捨其名取其實,予所自勉者矣。唐德宗,猜忌群下之事,予所嘗慨然者矣。光佐曰,時方野俗之弊特甚,閭巷間忠厚篤實之風,掃地矣。上曰,此文弊乎?名弊乎?近來忠厚篤實之風,漸無矣。光佐曰,非但名弊,名利之弊,兼有之矣。上曰,祖宗朝,設進士之科者,欲其有所勸課儲望,而由進士而及第,由及第而仕宦,皆有次第,而近來則頓無故事矣。光佐曰,古者大司成、四學敎授,皆所訓迪多士之官,而近來則但有陞補學製等科而已。未聞有訓迪勸課之效,烏在其古所設置之意也?至於敎官則當初設置,大有效益,試以臣之兒時聞見言之,其時京華子弟,無不學於敎官之家,而其中取其稍長優拔者,定以知日都講等所任之號,衆兒之不率敎者,使知日都講,必加警責。故士在童時,慣習敎官之訓誨,皆有好善畏義之心。及其科第後,則自朝家,申飭,此所以一生不得放過,而有所修飭者,下不失爲自好之類,比他流俗放蕩者,不啻懸勝,則其所謂敎官之效,不其大乎?上曰,知日都講,亦猶泮儒之齋任色掌耶?近來敎官,全無此事耶?光佐曰,近來敎官,數年內,時或行禮講一次,而此亦臨時借能誦能製之兒,暫試於其日,元無常時敎書之事,所謂名存實無者也。其中趙龜命一人,頗着實,聚童蒙而敎誨,渠本有經學工夫,故其所講學提撕,不但在於尋常擧業,以此門徒頗夥,有所成就者矣。上曰,此則向來將命者耶?光佐曰,然矣。今世之人,父兄之敎子弟,恒言不出於科擧二字,自其兒時,所嘗責勉,所嘗期待者,何以則僥倖進士,何以則僥倖及第,日夕所望,專在於此矣。及其倖得科第之後,則所願,又在於好官爵好居生,其所營營,唯利是趨,如此而其能盡立朝事君之道耶?上曰,此則非但名弊,利弊兼有之矣。光佐曰,卽今天實祚宋,元良誕生,必須十分加意於垂後之圖,經遠之謨,而合於道理,發於政令,則生民日被其德澤矣。生民日被其德澤,則元良日受其福澤,此所謂太平萬世之基業。臣無他仰勉,唯獻此一言而歸矣。上曰,所達誠然,道理自然而然矣。光佐曰,泛然過時日,豈不慨然者乎?已往災荒,姑置之,庚戌以前,八道雖不純豐,年穀槪似登稔,湖南則李匡德監司,嶺南則朴文秀監司之時,頗多儲穀,重之以三四年,民事頗勝,故雖經辛、壬慘凶,儲穀之處,猶不慘被其害矣。記臣於庚戌年,七邑守令引見之時,與沈壽賢同爲入侍,奏以爲今年雖不給足,可以調遣,或値慘凶,則不可不預爲留念,以折半還上留庫之意,稟達,申飭矣。幸而其年,臣言不中,人情忸安,至辛亥不守折半之朝令,猝當大殺之年,重之以癘疫,實多慘死者矣。癸丑甲寅,年事少勝,至今年,大旱之徵有之,日月色甚赤,以已前所見驗之,其間赤色,必致大旱。京畿則春間雨澤不洽之故,付種初已不善,而卽今雨徵,姑無期,極甚可悶矣。上曰,頃者何日雨下,是二十四日乎?光佐曰,其時一鋤雨纔下,故有水根處,略干立苗,其餘則多不付種,各方儲蓄之虛無,甚於辛、壬兩年,慶尙道別會穀,辛壬間,猶有十萬石,其所救活,比他道何如耶?卽今救民之策,方伯守令,擇人爲上,其次還上,申飭矣。上曰,還上徵捧之際,民不堪命云,此亦可矜矣。頃者副學尹惠敎所達守令之稱以綜核,而要譽眩能者,爲今痼弊云,其言,何如?光佐曰,尹惠敎之言是矣。上曰,副學云,曾謂豐陵曰,綜核之政,必變爲刑名之學,豐陵,初不然其言,而末梢果信其言之有驗云,此果何如?光佐曰,其中有可察處,譬如植木於庭,厚其根着而自然生出,則得全其天然花卉之好品,而若撓動其培植而加之以雕刻斲削,則反傷其根,終不如天然之花矣。大抵養花木譜,恰猶近來之弊,今所謂能吏,雖有綜核之名,而猶不綜核,綜核,卽漢宣之政也。上曰,漢宣帝綜核之政,頃日副學所言耶?承旨所言耶?注書其時入侍,必知之矣。壽德曰,漢宣帝綜核之政云者,此其時承旨宋壽衡之言,而宣帝時則循良之吏,與今所謂綜核之類,大相不同云矣。必寧曰,循良之吏,於斯爲盛,此宣帝紀之言也。光佐曰,循良之治,與粉飾之政,有異矣。上曰,必欲合於綜核之政,故此粉飾矣。光佐曰,稱以耗穀,二三千八九百石,料理幻弄,作爲賑資,有若無中生有,興辦幹事,而彼行此效,滔滔成風,所謂能吏,不過如此,細究其實,則托以救民,而實爲肥己之資矣。上曰,肥己而救民,此何如?光佐曰,旣以肥己爲心,則豈有救民之實乎?上曰,宋秀衡,謂守令之幹事有才之類,反不如儱侗不解事者云,此言,何如。光佐曰,儱侗不解,亦極重難,此所謂過猶不及也。要譽之政,雖甚有弊,矇昧之類,亦難任事,其弊端均而言之,則彼此似無異矣。必寧曰,劣吏方莅之時,難於修擧,固甚爲悶,而旣遞之後,則無弊端之可言矣。號稱能吏者,稱以料辦,稱以省減,在任之時,雖似得譽,旣遞之後,民不蒙惠,而弊則無窮。以此言之,無能之類,不過爲一時之弊,要譽之政,所以有無窮之弊,能吏反不如劣吏云者,無足怪矣。上曰,聚穀然後,可以補賑,昨年必不折半,留庫生穀之道,似難空中辦出,卿意以爲如何?光佐曰,無穀之道,甚於良役之弊,此則責之於任事之臣,屈群策而用之,似宜矣。必寧曰,卽今兩麥,騷動頗有之,極爲可慮矣。上曰,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其時生民樂業,無有饑色者,亶由於儲蓄備預而然,今或一二年逢凶,則太半流離塡壑,豈不可慨耶?生穀之道,別爲講究,今後可爲預備之道矣。光佐曰,後日次對,聚會備局堂上有名字者,講究善策,則似有效益之道,卽今市價猶騰,及此時而講聚穀之道,則猶可及之矣。上曰,旱徵頗有之,此後市價,漸似下矣。必寧曰,兩麥若辦失稔,則市價自然減下矣。光佐曰,近來經筵,進講何書耶?上曰,《毛詩》矣。光佐曰,經書講誦,尤異於他書,其因微意,而朱子所以往往發揮處甚多。今講何卷耶?上曰,方入雅矣。光佐曰,大雅尤好矣。上曰,感發人之性情,懲創人之逸志者,誠然矣。周、召二南,前雖已見之,其所以形容歡欣和悅底氣象者,專在於雅矣。國風見之,則足以想像其國之風俗,所謂詩言志者,誠然矣。光佐曰,《詩》所以反復諷詠讀之,令人自不覺其感發興起,得其言外之旨,有足以知所勸知所懼矣。《詩經》意味,欲以形容,則言之長也。《貞觀政要》,何如而一番進講乎?上曰,《貞觀政要》,予頗好之,而前已見之矣。其書多有可觀處,予每愧今日治道,視其時,遠甚矣。光佐曰,唐太宗家法,無可言者,而治道頗可觀,漢文帝,醇厚恭默,雖後世人主之所可師法,而若論其治效表著,則似不如唐太宗。且《貞觀政要》,其君臣之名言嘉猷,無非有益於治體,魏徵之章奏切實,雖後世某時,皆可以體驗者也。上曰,漢文帝恭儉之效,能致守文之治,而過於玄默謙讓,故改正朔易服色,不爲之,而時方治道,予有愧漢文者多矣。爲今之道,法漢文然後,世道可以救正,其純厚恭儉,豈非可法者耶?光佐曰,漢文雖尙玄默,而其勞軍細柳,稱亞夫爲眞將軍。又曰,灞上棘門,眞兒戲,其剛毅威武,可見矣。薄服之事,雖受史斷之譏議,而其法度則嚴矣。竇廣國不爲相者,此可謂難,至於申屠嘉、鄧通之事,亦是難矣。上笑曰,此則初不如無鄧通之爲愈,銅山之事,極怪矣。光佐曰,古謂漢文,夢有黃頭郞,扶起幾危之船,而覺後見通貌,恰如夢中所見,故以此寵幸云,而槪其所寵之者,誠是意外,銅山之事,尤怪矣。上曰,夢見捧日,卽陸秀夫也。鄧通豈如是乎?必寧曰,許負,謂鄧通餓死,故文帝銅山之事,有激而然,而終未免餓死,其相法,可謂奇矣。光佐曰,法漢文之純厚高潔,嚴明果決處,則誠好矣。近來藥餌停止乎?上曰,丸劑進御矣。光佐曰,入侍時刻頗久,今日日氣未和暖,而房堗稍冷,恐或玉體有損,敢請退去。上曰,不見已久,卿今入來,予心頗喜矣。房堗甚冷,予則不必有害,而想卿久處爲難,退出宜矣。予欲見則更當召卿,卿入來焉。光佐曰,後若有召命,敢不卽進耶?諸臣以次退出。
==4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潭縣令金相良。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連日違召,無意膺命,館直之久空,事極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昨違召命,不爲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憲府之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最壽,持平洪昌漢,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金尙奎,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
○以右承旨金尙奎,持平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違召,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金尙翼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金若魯,校理權爀,副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禁推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前大提學尹淳敍用。
○傳于宋秀衡曰,頃者飭礪之下,諸臣宜悛便身之習,而聞承旨所達,前大提學尹淳,已卽下鄕云,頃者違牌,意以爲欲遞文衡矣。蓋以今下鄕,推知其初違牌,意在此也。其在分義道理,極爲寒心,今旣敍用,卽爲上來事,分付。
○司諫李著啓曰,臣昨於詣臺退歸之後,得伏見申晩之疏,則以臣昨年一疏,深懷慍懟,備加詆辱,其言殆無倫脊,臣竊駭惋,繼之以一哂也。蓋自十九下敎之後,苟有秉彝者,孰敢以黨習萌於心,而晩乃肆然投疏,力伸私黨者,可謂無嚴。然旣自以爲筵敎說話,不得聞知云爾,則揆以常情,容或有未盡詳者,此臣之以一番宣示,以破衆惑爲請者,而初不過總說義理,亦未嘗專指晩疏,伊時公議,或有以過恕病臣者,而臣之本意,則君子論人,不當疑之於常理之外。且如是而後,朝家或可以保合,故只以知之,則不如是爲辭,臣之待晩,亦已厚矣。及今聖敎重宣,群心釋然之後,則惟當愧謝臣言之不暇,而乃於經年之後,張皇罵詈,氣豪意健,反以售舊習之目,勒歸於臣身,人之不自反,胡至於此?觀其疏語,雖全諱本事,只以癸卯科爲言,而臣之前疏,初未有一毫干涉於科事,則此於臣,大是題外,其意東言西,齗齗於臣者,豈果在於科事,而精神意指之所注,亦何可把得也?夫其身之一時見枳於銓注間者,顧何與於臣疏,而混加拳踢,索性醜詆,不自覺其敍語之無當,條件之不襯,此何足與之辨哉?臣踪跡孤危,志氣摧頹,本不欲與人爭口氣,而誠不料靖時象平世道之一言,被人積怒,至於如此,莫非臣愚不量力,妄觸時諱之致,而身居臺地,忽受此無限困境,則其不可以其言之不足怒,而晏然苟冒於職次也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司諫李著,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副校理金尙翼疏曰,伏以臣,積費違逋,飽經無限迫阨者,誠以前後人言,無非撞着於臣身,凡係名塗一步地,無往而非臣所自畫,則鐵限在前,推去不得,非如同錄混引之諸僚,無所暇論於外面陳懇故耳。近日筵臣,亦或以向來憲啓中,某某等語,指爲臣難安之一端,臣雖自待甚薄,亦有一箇權衡,其冷其暖,臣自知之,則人臣辭受之節,何等大防,而一身進退,未必專係於儒臣之呼斥。假令臣,不入某某之中,不足以爲臣之榮,雖使臣亦入某某之中,不足以爲臣之戚,何有於仰人口吻,不能自主其出處乎?然則臣之可出與不可出,不在於儒臣之明言與不明言,而本來處義,自與他僚不同,蓋以弟主其圈,兄參其選,旣遭人言,決不可放倒私義故也,則臣之甘心獲譴,此豈出於毫分樂爲而然哉?雖然,此不過在臣一身間廉義耳。噫,險路難盡,冥塗易躓,如臣不肖輩,何足爲世人之所猜媢?而昨日申晩疏中,族黨强盛等語,實爲闔門危懼之端,此不過寒門驟盈,倖第頻出,雖欲遠避於榮塗,亦或迭居於言地,自不能不妄觸時諱,厚招人猜,則臣父之日夜所戒勅,未嘗不在於此,而試以近間所遭而言之,亦可以少知戒矣。如是而猶孤負至訓,終不能一意退靖,則不知此後駭機,又將覓出何等題目,惟有息影斂迹,庶幾爲保全持守之計而已。淸朝言議之地,有死不敢冒,則早晩誅譴,固所不避,而恩勘尙靳,嚴召又降,不得不隨詣禁扃之外,瀝陳肝血。伏乞聖慈,特垂鑑諒,亟命鐫削,以靖私義,仍治臣罪,以勵群工,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得伏聞昨日常參,有《璿譜》跋文,令臣撰進之命,臣不勝惶霣悚恧之至,《璿譜》一書,前後凡六經改修,而跋文著撰,皆是方帶文衡之人。或無時任,則又必命曾任文衡者,其時亦豈無提學,而未嘗代斲?蓋其文字,事體至重,非他應製之比,故必付詞垣宗工,以爲垂示永遠之圖也。今者文衡,雖因事坐罷,其文旣已脫藁,取以入刻,固甚便好,曾經文衡,見有其人,使之製進,亦是事例之當然。顧乃捨却自前不易之恒式,有此意外之命,豈聖明偶未詳察而然耶?臣之才短文拙,不堪締構之狀,姑且勿論,此實無前之事,而在臣,可謂非其職矣。其不敢越例冒當,以致聽聞之駭笑也,明矣。敢此陳暴,干瀆宸嚴。伏乞聖上,更考前例,寢還成命,使識述重事,免貽苟簡之譏,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當更量而下敎矣。
==4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五更,東方有氣,如火光。
○下直,河東府使閔鎭箕,龍安縣監金啓白,玄風縣監趙鎭泰,比安縣監權定性,醴泉縣監閔通洙,釜山僉使李碩復。
○洪尙賓啓曰,小臣與右承旨金尙奎,夏享大祭親祭肄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大司憲趙最壽,持平洪昌漢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許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齋戒後爲之。
○又啓曰,應敎金若魯,校理權爀,副修撰吳彦胄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屢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一向違召,尙未行公,參議金後衍,連呈辭疏,亦不出肅,詞訟重地,委屬可慮,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金後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副提學尹惠敎,連事違召,無意膺命,館直之一向俱空,事極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副提學尹惠敎,今日又違召命,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上下番之久空,事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下直守令、邊將,留待。
○傳于魚有龍曰,明日齋戒相値,今日來會賓廳事,分付。
○魚有龍啓曰,今日賓廳來會事,命下矣。兩司當爲入侍,憲府則纔已茶時牌招,而諫院則無進參之員,除引避退待外,大司諫李匡輔,獻納李重震,正言任{{!|𪼛|⿰王集}}、金宗台,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下直守令、邊將引見。
○又傳于宋秀衡曰,下直守令、邊將,次對時,同詣閤外。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魚有龍曰,特敎來會,而懸病者多,極爲寒心,單子更爲修正以入,而知敦寧牌招入來後,來詣閤門。
○備忘記,傳于魚有龍曰,朝臣之不遵飭礪,未有甚於今日朝廷,若此命令,其能行於外方乎?備局次對,不過例事,特敎來會之下,其無故進參者,俱以懸病,只以數人備員,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竝從重推考。
○傳于魚有龍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魚有龍啓曰,行都承旨李春躋異姓四寸兄,通德郞韓宗{{!|𤎱|⿰火雋}},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別兼春秋鄭益河,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長番內官洪碩海,當爲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太廟夏享大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都摠管洛昌君臣樘,見差永寧殿攝行祭初獻官,副摠管臣吳光運,實病方重,時未肅拜,二員有闕,守宮及寶劍侍衛,將無以備員,二員未差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而身病未肅拜人員,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因都摠府草記,太廟夏享大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副摠管吳光運,實病方重,時未肅拜,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副摠管吳光運,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洪好人爲都摠管,鄭來松爲副摠管,金始炯爲副摠管。
○宋秀衡啓曰,夏享大祭親祭祭文,明日當爲製進啓下,而大提學未差,藝文提學申昉,待明朝牌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應敎金若魯,校理權爀,副修撰吳彦胄,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慶尙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高靈縣監尹光迪,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尹光迪,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以守禦廳言啓曰,本廳京別破陣及八色標下軍等,今春等都賞中日試藝入格者,從分數多寡,自本廳依例施賞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諫李匡輔疏曰,伏以臣於日前,適在騎省直中,忽承薇垣新除之命,實是千萬夢寐之外,決無堪承之望。第身在禁直,不得不黽勉出肅,少伸分義,而夫臺閣者,卽人主耳目之寄,立殿陛爭是非,與宰相相可否,其所責任,固自不輕。況此長席,地望尤別,苟非剛方正直聳動一世者,莫宜居之。如臣無似,自少巽軟,言論風采,無足可稱。顧今頭毛種種,志氣尤益摧頹,其何能出意見論利害,以不負淸朝諫官之名哉?反復思量,終不可以一番肅命,因仍蹲冒,縮伏累日,連呈辭單,昨違嚴召,恭俟誅譴,聖度天大,遽下格外之只推,達宵惶憫,不知置身之所。臣若徒恃寵眷,揚揚行公,則呼唱道路,自顧歉愧,觀瞻指點,可以推知,一遞之外,更無他策。而且臣有私情之萬萬懇迫者,臣母今年,洽滿七十,居常抱病,有朝夕懍懍之憂,而臣賦命窮奇,終鮮兄弟,旣乏子姓。臣若從宦,扶將無人,而頃遭殤慘。又貽老母之疚傷,本病之外,重添別症,食飮殆至於全却,神精有時乎昏迷,眞元澌脫,委頓床席,以此情理,尤無離側供職之望,而今因賓對有命,庚牌又臨,坐違是懼,隨詣闕外,略陳短章,退歸私次。伏乞聖明,亟遞臣難冒之職,以重臺選,重勘臣慢命之罪,以安私分,而仍命永刊朝籍,俾得專意救護之地,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別兼春秋鄭益河疏曰,伏以臣,昨自郊坰入來,則別兼除命已降矣。職係舊趼,責在新薦,怵分畏義,宜卽承膺,而第臣蹤迹之臲卼,情勢之危蹙,決不可以歲月之積久,有所自解。以此前後除拜,輒皆辭遞,今若迫於朝令,猝變前計,則此實沒廉恥之鄙夫也。以殿下禮使之道,亦豈忍强其不欲,終至於失其所守耶?李裕身之許多巧誣,雖已略辨金錫一之撤襲餘套,便是卽事,當此聖明之世,有一裕身,已是變怪,而今者錫一,又以不干之人,突地橫出,唯以醜辱爲事。臣於裕身,尙不欲呶呶辨爭,則矧此爲其血黨,仰其喉氣者,情態所在,哀憐莫甚。臣雖不廣,又何必與之較挈,更汚唇舌也哉?仍竊伏念,臣之本來病痛,卽我聖明之所俯燭者也。自在忝下,感激洪恩,不量才智,妄欲盡心國事,此臣之愚也。本以孤根,處此末路,不避睢盱,竟至累犯時諱,此臣之妄也。是以乍經兩司,只植荊棘,纔授一縣,又見萋菲,點檢平生,尤悔多端,仰體筵敎,宜有自艾,而然而膏肓旣深,變化實難,若或復出世路,欲報殊知,則畢竟狼狽,必不至於今番僇辱而止耳。若或盡變前守,周度苟容,則末梢成就,必不免於自占便宜之科矣。愛君不如己,非臣之志也。憂國不如家,是臣之罪也。左思右想,終無兩便之策,前擠後排,只有衆鏑之叢,除非引義自靖,斂迹早退,則實恐讒誣相繼,止泊無期。遂自壬子以來,無復一分世念,謝絶舊交,優遊自在,苟使裕身、錫一之輩,的知臣自畫之已固,則彼亦何心,乃爲此必殺之計耶?只緣三至交構而聖眷加隆,百般傾軋而除旨聯翩,致令猜疑轉深,排布益密,換面迭出,必欲汚衊,究厥所由,則此亦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之致也。尙誰怨哉,尙誰尤哉?至若史薦之不敢復當,已悉於趙明澤之疏,彼旣以被斥於宰臣,爲其嫌端,則臣亦同事中人也。其所難安,宜無異同,而若臣之卽今情地,則此猶第二件事耳。去就一節,尙何可論?但此耿結而不能忘者,臣之離違闕庭,今已六載于玆矣。彷徨中宵,回瞻北辰,向來昵侍,倍覺依俙,今又聖嗣有慶,率土同歡,以臣傾葵之誠,延頸之忱,豈不欲趁此新除,更趨邇列,一以爲仰瞻耿光之地,一以爲粗伸賀意之計?而顧此遊彀之畏,至今未已,守株之見,如右所陳,咫尺天陛,終未入謝,席藁私次,恭俟威罰。伏乞聖慈,曲加諒察,亟命鐫遞,以服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業已洞知,爾何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四月初四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下直守令、邊將同爲引見,左議政徐命均,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知敦寧府事金在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左副承旨魚有龍,獻納李重震,假注書李壽德,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洪廷命,河東府使閔鎭箕,釜山僉使李碩復,比安縣監權定性,玄風縣監趙鎭泰,醴泉縣監閔通洙,龍安縣監金啓白入侍。命均進伏曰,連日日氣不順,聖體,若何?上曰,加勝後一樣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一樣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何如?聞入侍醫官之言,元子所居之處,一間房,頗狹窄云矣。今或移御他所乎?上曰,今已移於二間房,而猶狹窄矣。命均曰,中宮殿取以爲子後,保養諸節,皆管攝乎?上曰,自然管攝矣。在魯進伏曰,臣新自舊任上來,待罪藥院之任,而大臣旣已問候,臣不必別爲問候,而元良誕生,此實億萬年無疆之福。臣在藩任,不得參呼嵩之班,下情不勝抑鬱矣。命均曰,近來體統日紊,固無可言,而以備局事言之,出令之後,以堂上之不齊,停止者累矣。論罷則適中其願,推考則少不動念,無可奈何矣。今日次對,出於特敎,而堂上多懸頉,事體極爲寒心,其中金取魯、李瑜,聞有親病,趙顯命則家有拘忌之疾,此則在可恕,而其外無故不進者,有四人,體統所關,極爲慨然矣。上曰,無故不參者誰耶?命均曰,尹陽來、申昉、朴文秀、趙遠命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四人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出擧條}}在魯曰,前所劑進之藥,必有不輟之功,而逐日進御,似宜矣。上曰,當依爲之。尹淳下鄕云,向日處分,適中其意矣。入直人員,或有拘忌之疾,申飭似宜。守令以次進伏,可也。鎭箕進前。上曰,職姓名。對曰,河東府使閔鎭箕矣。上曰履歷。對曰,癸巳科後,乙未宣傳官出六後,都摠都事、經歷、備郞兼帶、參上宣傳官、御營郞廳。外任則珍島郡守、大丘營將,入爲內禁將,今移本職矣。上問七事後,又問所懷。對曰,臣姑未到任,下去之後,若有弊端與稟議之事,則當報道臣與句管堂上,而從長論報矣。上曰,前嶺伯,詳知河東乎?在魯曰,是兩南接境,極爲要衝之地矣。廷濟曰,河東,合古花開、岳陽二縣,故民戶頗多矣,近來晉州,割其半矣。在魯曰,近來不無弊端矣。上曰,鄕戰有之乎?在魯曰,前有之矣,近間漸自寢息矣。鎭箕退伏。上曰,彼武弁,吏判知之乎?寅明曰,臣未詳知,而履歷如彼,且觀其爲人可用,故備擬受點矣。碩復進前。上曰職姓名。對曰,釜山僉使李碩復矣。上曰履歷。對曰,辛卯式年,內職則武兼宣傳官、兼備郞、訓鍊主簿、判官、軍器僉正、都摠經歷。外職則延日縣監、靈遠郡守,以靈遠升資,爲晉州營將、長湍府使,卽今待罪是職矣。上問七事。在魯曰,閫帥、邊將則無七事矣。上曰,鄕人乎?京人乎?碩復曰,居京矣。臣有冤狀,今於筵席,欲仰陳暴,而猥越是懼矣。有龍曰,外任邊將,筵席間奏語,下詢外,不宜猥越陳他件事矣。上曰,其稱冤者何事?命均曰,戊申爲晉州營將,初頭有功矣。以末梢不善之故,其後坐此,屢年沈滯,今始擬政目,故稱冤者,似指此也。寅明曰,當初頗有物望,其所履歷,皆武班淸望,而戊申晉州營將時,末終頗不善處事,今載於朴師洙所撰《勘亂錄》矣。廷濟曰,聞見各異,所謂不善云者,不可準信,聞渠之言,其稱冤,無足怪矣。尙絅曰,其時事,未必皆如《勘亂錄》所載之言,渠所稱冤者,誠然矣。上曰,予初見之,其氣骨頗好,可用者矣。尙絅曰,釜山雖邊將,必有物望者爲之,而臣旣知其稱冤,故今番洗滌,擬望而蒙點矣。上曰,釜山,別有下敎事矣。與倭境相接,必須十分惕念,毋至生事則好矣。廷濟曰,接倭不至生事,槪有其道,給倭之物,必勿欺,然後斯可以善於接倭矣。在魯曰,昨今年則接倭之道,頗愈於前云矣。寅明曰,毋違越定式,則斯可以善於接倭矣。廷濟曰,前僉使崔衡,頗善接倭,前任永興時,以善治,頗有聲績矣。碩復退伏。定性進前。上曰職姓名。對曰,比安縣監權定性矣。上曰履歷。對曰,敦寧參奉、內侍敎官、司僕主簿、濟用主簿、判官、掌樂主簿、司禦。外任則曾任南平,今又待罪是縣矣。上問七事,又問所懷。對曰,臣姑未赴任,凡干弊瘼,下去後,當與道臣,從長稟報矣。上曰,鬚髮盡白,年滿而然耶?對曰,年今五十八,早白之致矣。定性退伏。上曰,誰家人乎?命均曰,故相臣權尙夏之孫矣。鎭泰進前。上曰職姓名。對曰玄風縣監趙鎭泰矣。上曰,履歷。對曰,宣陵、泰陵兩陵參奉、宗廟奉事、引儀、司評、工曹佐郞,今方待罪是任矣。上曰,此是宗廟親祭時,有所下詢者矣。問七事,又問所懷。對曰,臣赴任以後,邑瘼民弊,當與道臣,從長變通矣。上謂在魯曰,玄風,何如?昨今年事,亦何如?在魯曰,玄風,嶺南縣監中,不甚殘薄,而無大段弊端,年事則辛、壬凶歉,一道皆然,昨今年,亦似不免失稔,故邑樣未及蘇復矣。鎭泰退伏。通洙進前。上曰,職姓名。對曰,醴泉縣監閔通洙矣。上曰,曾於假注書時,一次見之,故未能記得,而履歷則無可問矣。仍問七事所懷。對曰,臣雖未及赴任,而聞其邑弊,則其中各司奴婢虛簿,極爲弊端,以此經本倅者,多拘解由,臣以此事,已言于戶判及前監司,欲有所稟裁變通者矣。上謂在魯曰,醴泉,何如?在魯曰,醴泉,頗大處,而槪其奴婢虛簿,其數極多,而逃亡物故,査覈爲難,以此牒訴紛沓,大抵此弊,一道皆然,而醴泉尤甚矣。通洙退伏。啓白進前。上曰,曾爲兼春秋,已熟知之,職姓名則不必問之,只擧履歷,可也。對曰,己酉式年文科,槐院出六,典籍、監察,出爲黃海都事,還拜兵曹佐郞、正郞,今方待罪龍安矣。上問七事所懷。對曰,本邑弊瘼,赴任前,不及詳知,而槪聞之,則本縣,本來殘薄特甚,辛壬凶年以後,連歲設賑,賑穀無出處,故貸用各處穀,不知其幾千石,其中江都軍餉米一千石,移轉貸用,尤爲重大,而其後尙不得償還,流亡絶戶,指徵無處者,至於七百石之多,此最難捧云,赴任後,當與道臣相議,狀聞爲計矣。今入筵席,故敢此仰達矣。上曰,龍安勝於陽川乎?陽川,今番陵行,歷路見之,則衙舍極其殘薄,大都幾面乎?寅明曰,先正臣李珥,以此有合縣之議,而當時不得行之,然如陽川之邑,可以變通者,而不爲變通矣。龍安幅員,少勝於陽川云,而亦以至殘有名之邑矣。上曰,守令欲宣諭,進前,可也。邊將、守令,同爲進前。上曰,守令先爲宣諭,可也。有龍讀宣諭,繼讀別諭訖。上曰,下直守令中,嶺南亦有堤堰之處乎?宣諭、別諭,已言之矣。今日面諭,意不尋常,大抵守令之責,不出七事之外,各別飭礪,而如趙鎭泰,頃纔見之,有欲用之意,故以主擬落點,予意非偶矣,須體此意,盡心職事,可也。金啓白則以兼春秋,屢入於筵席,比他人尤別,若有不治之聲聞之,則非予初所各別飭礪之本意也。責罰之道,亦當加於他人矣。閔通洙則出六後,暫入侍從,而今此出外,勿以文臣之一時出宰自處,唯務便身之圖,而各別留意於治民之政,克體乃父爲國之心,毋忘前席面諭之意,而今方繡衣廉問,到任雖屬耳。治與不治,予當知之,卽今頗有旱徵,堤堰之處,亦各別申飭,可也。權定性,況是先正之孫,百里之寄,爲任不輕,若不盡心飭礪,少忽民事,則不唯負朝廷,亦負乃祖矣。比安,全羅道乎?備旱之具,別諭中所言,勿謂文具,而堤堰之政,各別擧行焉。在魯曰,比安,慶尙道矣。廷濟曰,堤堰之敎,第一善政也。上曰,諸邑中,龍安雖小,治民則一也。以國之穀,活國之民,非別件道理,各別務農,毋費一粒粟,則似可爲救民之賑資,但請朝廷之白給,則反開民僥倖之心而已。通洙曰,臣受恩罔極,今適忝外職,敢不竭力奉承,上而副聖上勤懇之敎,下而副老父戒飭之意乎?且堤堰之政,旣承聖敎,下去後,當各別擧行,而廢堰修築自有尺量,布帛尺以一守令,不能獨斷,這這論報營門及堤堰司,以爲,申飭修築之地矣。寅明、廷濟皆曰,臣等,方以堤堰之政,每相確議者矣。守令皆退出。上曰,龍安逋欠頗多,欲爲狀聞云,而龍安猝難復古,各別飭勵而後,可以修擧矣。金啓白,嘗於兼春秋時,已所詳知,其不足處言之,少欠能幹,似難擧矣。命均曰,其爲人頗精矣,雖有大才,尤難施之於弊瘼殘邑矣。上曰,頃聞啓白,乃湖西之人矣。碩復進前。有龍讀宣諭訖。上曰,釜山非邊地乎?命均曰,在於東萊,乃邊地矣。上謂碩復曰,皆在於宣諭中,不必別言他事,而釜山南接狡倭,易以生釁,生釁之事,每由於當給之物,不善量給而然,如柴炭食物接待之道,着實擧行,俾無疎忽之弊焉。碩復退出。上曰,碩復名武云,誰之子乎?在魯曰,古者五兄弟登科,李克後之子孫,故兵使李相勛之姪,李光運之族矣。上曰,初見之,其爲人似實矣。命均曰,以其戊申事,渠頗稱冤,而欲發明矣。上曰,咄咄之狀,頗有之矣。寅明曰,《勘亂錄》所謂禹夏亨撫劍云云者,此出於朴師洙之所聞而記之,而此亦非以此一事終棄者,臣亦屢擬牧守之望矣。尙絅曰,聞渠所云云,則似極曖昧矣。上曰,備局無積滯公事乎?黃州棘城,卿欲築云,其形址,何如?命均曰,其築城處,不必爲難,待僚相出後,相議欲築矣。寅明曰,臣待罪西藩時,歷路見之,黃州是道路關防,臣意則築城爲難矣。命均曰,土城之上,因其勢而築之,則間間山路處,不必加築矣。上曰,山路不必築城之處矣。命均曰,朴師洙、兪拓基,皆以爲因其土城,養其樹木,則築城不難云矣。寅明曰,十里之間,山城三處,豈不難乎?上曰,呂峴李箕鎭,築河城云,棘城,似不甚難矣。命均曰,棘城之築,此猶道傍作舍,此則岐異之致矣。宣山僉使置之,則似好矣。海營,虛疎於安營之城矣。在魯曰,黃海兵營,卽今城則好矣。上曰,安州城址小乎?命均曰,城內無水,故淸川江水汲之矣。上曰,婦女玉帛,置之於外乎?如此則橫城樹之,則似好矣。命均曰,盡燒民居則不妨矣。寅明曰,背山臨流,其城頗好矣。命均曰,水道異於古矣,仍持狀啓起伏曰,此前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以爲,牙山漕倉,自是稅穀裝運之所,關係不輕,而其漕軍,大都七百餘名,定額之中,二百七十餘名則在牙山本邑,四百四十餘名則散在瑞山等十二邑。故其在本邑者,徵布需用之道,別無弊端,而在於瑞山等他邑者,其收布輸納之際,奸僞百出,積逋如山。當其裝發之時,以陸邑不習水之漕軍定出,則相與換代之際,徵價甚多,實爲難支之弊,倉屬漕軍,散在各邑之類,以牙山所在他衙門所屬收布者,相代換定,則倉在官,例管漕事,都捧一處,而直以本邑軍習水者定送,則彼此兩便云。此與水陸軍換定差殊,依其狀請許施,似合事宜。上曰,句管堂上之意,何如?寅明曰,此與他水陸軍換定有異,依狀請變通,似無所妨矣。上曰,依其狀請施行,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忠淸道漕米數百石未捧,而流來徒擁虛簿矣。金始炯爲監司時變通,故今無之矣。上曰,嶺南亦有漕米乎?命均曰,陸運,忠州監司,例以管下守令差送,則直自水運判官,捧其漕米矣。廷濟曰,中間都事則簡便往來,異於忠淸、全羅道,水運判官別爲擇人,似宜矣。命均曰,頃日潯陽gg瀋陽g所出咨文,當初朴海昌事,乃是禮部處置之事,今則勿爲回咨,無妨矣。寅明曰,盛京咨文,不必回咨,若非自北京出來之咨文,今後勿爲回咨,似宜矣。在魯曰,嶺南軍丁,未代定者二郡,而小臣遞來,故未始作矣。上曰,雖已爲之,邑一疋之役,其弊似勝矣。在魯曰,一疋之役,似不有益矣。寅明曰,文義軍丁,數年釐正,頗有其效,減額似勝矣。上曰,守令連爲,申飭則好矣。在魯,曰,隣族不捧之,則似有益矣。廷濟曰,京畿穀物甚少,水旱饑饉,實無措手之道,臣前後筵中,屢承軫念之下敎,每與監司趙明翼相議,而本道元無物力,生穀無路,趙明翼請得戶曹錢木,陳達於筵中,上敎使之量宜助給,臣不得已出給二千兩錢貨,貿租二千石。趙明翼,亦晝夜拮据,備得二千石皮穀。守令,亦稍有餘地處,隨力備置,合爲五千石之穀,前頭將爲緊急之需。戶曹穀,稱以戶曹,別會監營穀,稱以監營別餉,年年糶糴,全耗會錄,切勿與戶曹元會、監營別會相混,雖當道臣遞差之時,一毫不敢推移換用之意。別爲,分付於畿營,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陳奏使行時,方物移準事及漂人出送事,當爲謝恩進去,付送使行,使承文院撰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月食回咨,或値使行則順付,而今此使行遲速,姑未可知,依前別定禁軍,下送灣府,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連以玉堂有故,講筵停廢已久。吳瑗、金若魯,違牌禁推,他無行公之員,上下番俱空,極甚可悶矣。上曰,禁推玉堂,竝付過放送,別兼春秋,亦竝付過放送,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殿下臨御十年,治效無可言,此由於奮發不足而然,小臣忝位大僚,目見紀綱之漸弛,實不知置身之所矣。古云守成難於創業,殿下生長九重,雖云周知閭閻民情,而有未及詳悉。臣僚皆流俗之人,習見故事,但云謄錄前例,而無別般道理,此所以日事泄泄,而國事無可做之時矣。頃者下敎於李宗城,聖意每欲大奮勵,而臣僚中無奉承之人,極甚慨然矣。正月以後,國勢漸就磐石之安,誠宜益加飭礪,聚會朝臣,講究廟謨,而大事小事,元不做得,卽今則比辛、壬兩年,民生倒懸之時,警懼稍緩,及此時預講生穀之道似宜,而無有擔當者矣。上曰,所達誠好,試以次對觀之,欲擔當國事者,實無之矣。命均曰,趙遠命、宋眞明,皆受由已久,而尙不還來,至於朴文秀,則自處以勳臣優遊,而備局之坐,終不來參。其言曰,開國功臣,皆不干涉於政務云,可謂不成說話矣。上曰,開國功臣,豈有不參國事之理乎?宋太祖杯酒釋兵,出於保全功臣之意,而趙普輩,猶且用之。我朝則開國功臣,皆無退去之事,況卽今尤與其時事大異矣。廷濟曰,趙顯命自遞藩任之後,將任行公而已。終不一參於備坐,至以將任不可帶有司之任爲言,故相臣徐文重前例,前日已所仰陳,而纔被重推,則其在分義,卽當無辭應命,而終始撕捱。且朴文秀,以勳臣優遊之說,尤爲無嚴,渠輩皆年少,且有文學知慮,正宜擔當機務之時,而無端托辭,必欲謀避,免出而後已,此由於聖上過加優容,曲遂其願之致。若峻截責勉,則渠何敢生心稱頉乎?朝廷紀綱陵夷,渠輩不過一宰臣,而公然違傲,至於如此,事體極爲寒心,此宜有自上別樣嚴飭之道矣。思喆曰,廷濟之言是矣。上曰,朴文秀之勳臣優游云者,蓋無義矣。命均曰,梨峴宮修擧,卽今土木之役,出於非時,未知何以改修造乎?上曰,因舊樑而重創,修補而已,非別爲改造矣。李奉朝賀前者所達,寧改作爲宜,而修補爲難云。役事則改造與重創,無甚彼此,而大段修造有弊,重創則累給物力,使本宮所屬,私自修築矣。此槪有所以然而發,此宮本是予私親舊第,頃者令中使,摘奸各司時,又使歷見其宮內,則聞無賴砲手輩入處云,予雖無紀綱,予方臨御,豈有以私親舊第,任作無賴常漢入居之窩窟乎?因此逐出砲手,而因慈敎有改修之命,不過墻垣頹圮處修築,而舊材補造而已,元非欲張大新構也。命均曰,肅廟朝,梨峴宮,有還入官廨之敎矣,伏未知其後,更爲私親宮乎?上曰,此宮,本綾原大君宮,而先朝,賜與私親,中間以有彰義宮,予之本宮,故梨峴宮則空虛,暫屬內司,非有收還之事矣。命均曰,欲賜與翁主乎?上曰,私親舊第,與其砲手入居,毋寧作王女之宮,豈不勝乎?予已給翁主矣。命均曰,大於於義洞本宮矣。上曰,大門有二處,第宅貌樣,間數則比其宮,不加勝矣。尙絅曰,頃於閱武時,別軍職具世智,奪取別驍衛別將手旗以來,而禁軍李春遇、金元胄等,又奪具世智佩箭以納,自上有熟馬賞給之敎,故臣承命,分付於渠輩矣。日前李春遇、金元胄等來言,請受馬帖於司僕,則司僕寺,諉以自政院元無捧甘之事云。此由於其時承旨、注書,不出擧條之致,殊涉疎漏,其時承旨、注書推考後,分付司僕,使之成給馬帖,未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近來人材渺然,守令亦難得人,韋布之中,雖不以學問自居,學識才局,可以幹用者,不無其人,如前侍直李廷爕,前洗馬閔遇洙等,才識超凡,特爲陞六調用,未知何如。上曰,閔遇洙,閔翼洙之弟乎?命均曰,是也。上曰,特爲陞六調用,可也。寅明曰,趙龜命,卽故相臣趙尙愚之孫,有文學負才望,亦不下於此兩人,曾前屢除初職,或出或不出,今方爲敎官,而不欲出六,又居中考,故雖已準朔,而今番大政,亦不得出六矣。朴弼輔,雖已經學發薦,已出六品者,而姑以吏參相避,無可除之職,亦不宜以常調蔭官擬用也。上曰,朴弼輔誰耶,在魯曰,先正臣朴世采之孫,而申昉之表從也。寅明曰,綺紈家子弟之有意學問,尤爲可尙,如前參奉尹得運,學生申暻,亦廢科篤學,志行可嘉,朝家亦不可不知矣。上曰,尹得運、申暻,誰耶?廷濟曰,得運,尹游之子,申暻,申昉之弟也。上曰,近有自謂迂闊酒妄者南臺除職,誰耶?朴涏乎?予未能記其名矣。命均曰,朴涏,乃文臣,曾經三司者也。在魯曰,以酒妄自稱,必是朴樞也。上曰,是也。頃見其疏矣。命均曰,此雖非經學自任,而其爲人文行,可合於南臺矣。上曰,趙龜命,卽入學時將命者,日昨李奉朝賀,纔言之矣。予已知其爲人,亦竝陞六,尹得運、申暻,別爲調用,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尹東源、梁得中,皆以理學,已踐臺省,不必別爲陳達,而梁得中,年前筵中所達之語,極其朴實矣。上曰,眞實之人矣。寅明曰,卽今西北邊,終涉可憂,而別無善處之策,惟有收用人才,以固結其心而已。文武則爲求官或有上來者,兩銓可以收用,而士子則雖或有才行,朝家何由知之?十室之邑,必有忠臣,雖是極邊,安知必無才行可用者耶?臣意則西北邊地,有才行士子,令兩道道臣,各別搜訪狀聞,以爲隨便調用之地,似好矣。命均曰,兩道武士之沈滯者,所宜一竝調用,亦爲申飭兩銓,何如?上曰,竝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生穀之道有之然後,雖當水旱,可以備豫,折半還穀,各別申飭,卽今市價猶多,別思貿穀之道,似宜矣。寅明曰,嶺南鹽價貿穀,近三萬石,其中一萬石,已爲劃送於安興,其餘二萬石,則姑令道臣及守令,切勿還分犯手,限七月別爲儲置犯者,論以重罪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生穀之道,各別思之,若貿穀置之,如吏判所達則好矣。在魯曰,嶺南下道米貴,未捧若干,而匠人價,布四百同,錢四千兩,米四千石,有之矣。命均曰,卽今節用,爲急先務,戶曹、惠局,若有餘裕,則固當儲蓄,而近來連値凶荒,經用不足。今年則以收租案考之,戶曹則當餘萬餘石,惠廳則幾至數萬石,自今年爲始,戶曹則一萬石,惠廳則二萬石,除出別置,自備局勿管,使勿輕用,若至累年,則可以有餘儲,依此擧行之意,分付兩司,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廷濟曰,西江倉,猶不足,加造倉舍,然後可以輸置別會穀矣。上曰,猝然作倉,則民心易搖矣。前嶺伯進前,嶺南今番初見乎?在魯曰,前已累見之矣。上曰,其道風俗,何如?在魯曰,戊申變亂,辛壬凶荒,經歷之後,貴賤之分,不甚分明,已前道臣,專以抑强扶弱主意,故上下名分,與前大異矣。上曰,抑强扶弱,何也?在魯曰,兩班與常漢相爭,則無論曲直,必謂兩班爲非,而抑此揚彼,此亦弊端。故臣則下去後,以定名分爲心,試以今番被罪之事言之,應當事理,防塞八九分,見施一二分矣。命均曰,金在魯若在備局,亦如臣之所爲,而在嶺藩,故其言如此矣。上曰,重臣爲有司時,則必尤甚矣。豐原頗調停士趨云,重臣下去之後,士趨與風俗,何如,而道內人心,視卿與靈城、豐原,必有些異處,終無疑阻之事,而大抵無可憂之端耶?在魯曰,臣下去之後,行一視之政,少不間隔於彼此,而別無可虞之端矣。廷濟曰,臣有得嶺南所聞之蹊逕,自金在魯下去之後,其處人心,比前尤大鎭安,蓋自權{{!|𢢜|⿰忄業}}之事後,不無形迹自相煽動者,初謂在魯則必與朴文秀、趙顯命、金始炯有異矣。及其旣到之後,視前道伯,孚誠有加,故皆相過望感服,少無疑阻云矣。上曰,向諭於閔應洙矣。交龜時,卿亦言之乎?在魯曰,臣與閔應洙,亦有所酬酢,而應洙,亦足鎭定者矣。思喆曰,嶺伯,頗平恕之人矣。上曰,道臣鎭定則似好,閔應洙亦慈良,非過激之人矣,其處人才,何如?在魯曰,嶺南,素稱人材之府庫,自古列朝以來,名賢輩出,以至仁、孝兩朝之間,亦多表表賢者,而近來則運氣衰替,大不如古,徐當有思量陳達之人,而姑以所已知名者言之,李槾纔已身故,金聖鐸則頃除守令,臣甚以爲喜,意謂自朝家,軫其未經痘患,依祖宗朝特例,使之自其家直赴矣。旋聞遞解,心甚惜之矣。上曰,金聖鐸,卿以爲何如?在魯曰,其經學有餘,家世亦名家,聲望藹蔚,似是嶺南中第一人物矣。成爾鴻,經學亦非常,自上召致講學,則豈不爲好?而朴文秀,前有以色目先用之言,故必不承命上來,無寧授以一邑,使其民蒙幸,而聞爾鴻,亦未經痘,是爲難便,或可別爲變通耶?上曰,靈城如許之習,終未免麤率矣。嶺南未經痘患者,甚多矣。命均曰,太半未疫,而或患痘,則十無一生者矣。上曰,金聖鐸爲先更除守令,而除授後,當有下敎。成爾鴻,若直令赴任,則一見之意歸虛,從徐差除,可也。在魯曰,文臣中前察訪權萬,卽古名賢忠定公權橃之後孫,修撰斗經之姪也。其家世如此,而臣於巡過時,歷拜權橃書院,仍尋權橃舊宅,與萬相面,則其爲人殊佳,文與筆,亦皆超凡,而年前見除郵官,則渠以戊申鞫招中擧名之故,呈狀吏曹,而聯付狀紙二張,細書成文,縷縷自辨,吏曹未及題,而臺啓旋發,至被汰去矣。伊時鞫招,多出上道知名之人,蓋不足取信。且聖上,旣以勿問爲敎,則不當仍置黯昧之中,況文科之人,已出世路,與儒生自別,今若不用,則是待之以廢錮也,豈非可惜?臣意此等人,不可無收用之道矣。上曰,臺啓緣何而發耶?命均曰,其時臺啓,以付托時論慘駁矣。寅明曰,文翰有餘,而且善言語,非有學問者矣。上曰,吏判見之乎?寅明曰,臣曾見之,雖有文名,而與經學之類有異矣。上曰,何可置之黯黮,不爲收錄乎?權萬,另加調用,可也。寅明曰,權萬榜次已久,已依承傳出六,當爲收用矣。{{*|出擧條}}在魯曰,元子岐嶷非常云,慶幸莫大,前後筵臣,必有所陳戒,保養諸節,不必疊達,而臣方自藩任上來,新忝藥院,敢有區區仰白者,乳哺衣服之道,必須別樣留念,千萬祈願矣。伏聞服以木綿云,誠可貴幸矣。上曰,果服以木衣矣,所達誠好,當加意焉。李奉朝賀所達事,先朝日記考見耶。有龍曰,辛丑壬寅其時日記考見,而終無其事矣。上曰,大臣入侍,承史必隨入,而日記無之云,可怪矣。有龍曰,大臣送言于政院曰,日記雖或無之,侍講院日記,或有之否云云,而侍講院日記,亦豈有之乎?上曰,日氣和暖,保養官,從當定之,必有儀節矣。重震進前,讀前啓。上曰,只擧下段,可也。重震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忠勳都事李勛佐汰去。{{*|措語見上}}上曰,依啓。又啓曰,司諫李著,以引嫌而退,當初疏論,旣得臺體,反詆之言,何足爲嫌?請司諫李著出仕。上曰,依啓。重震退伏。上曰,纔以人才調用事,有所下敎,北關李載亨,今姑生存耶?思喆曰,申晩纔見之而來,雖衰老,而筋力尙旺,其爲人,槪有學識可觀者矣。上曰,頃見榜目,李載亨之子參榜矣,尙未太衰,則亦宜自銓曹檢擧矣。尙絅曰,北關之人,皆以李載亨,謂之關西夫子矣。然其官職,不過主簿矣。今若除以三曹郞官,則似當爲遐陬興起之道矣。上曰,檢擬閑曹郞官,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4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二更至四更,坤方有氣,如火光。
○金尙奎啓曰,應敎金若魯承牌出肅,而以其親病危篤,陳疏出去,原疏以齋戒,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摠戎使金聖應牌招事,允下,而方在城外,日勢已暮,待開門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祭齋戒相値,來會本司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大祭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最壽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許集在外,持平趙明履奉命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監察茶時已久,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最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館直俱空,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旣已蒙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司諫李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推考傳旨捧入。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太廟擧動時,本府侍衛,不可不備員,故昨已變通差出矣。都摠管洛昌君臣樘,旣差永寧殿攝行祭初獻官,新除授副摠管臣鄭壽松,以訓鍊都監中軍,軍門進去,洪好人,方在北兵營任所,李漢弼,亦以家有拘忌之疾,不得進參云。實無當初變通差出之本意,在外及有故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令政院急速稟旨擧行,亦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竝姑改差,其代卽口傳差下。
○兵曹口傳政事,以洛川君縕爲副摠管,趙遠命爲副摠管。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祭時執事,例以曾經侍從塡差,而數日以來,堂下官違牌坐罷人員甚多,實無推移之勢,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堂上堂下違牌人,竝敍用。
○金尙奎,以吏曹言啓曰,堂下曾經侍從人敍用事,命下矣。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以爲推移塡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全羅右道幼學鄭萬祿、姜永萬、金礪、高用河、尹甲民、李奎光、羅以榥、李㙫、張佺、趙夢翼、金命楫、丁致極、權相一、李基慶、姜日咸、柳泓林、林彬、朴瑋、金昌祿、吳以有、宋裕孫、宋相玉、崔致柱、金日昇、鄭俊、李震榮、金錫、李東燁、朴振胄、朴弼胄、柳輝極、金烠、沈遵道、金命礪、尹玖、羅致成、丁致亨、金璟、姜文擧、金致商、鄭始賢、金天祿、李洙馨、沈東賓、吳憲周、李{{?|⿲香昌力}}、崔宗世、金命秋、丁濟猷、辛益壽、李璜、柳東俊、李順命、姜應禎、朴泰運、姜應龜、尹堥、李東郁、李徵老、安澤萬、尹世權、安德萬、黃世種、黃挺柄、尹軹、金光五、朴大恒、羅廷虎、李鵬運、趙和鼎、趙增福、趙泰復、趙東鼎、金徵彦、權相泰、金恒彦、金{{!|𡷗|⿰山完}}、宋道徵、金廷禾、趙恒震、金時、李日省、權相恒、金峑、李通、李大裕、金錫夏、金嶢、金胄夏、黃成再、宋廷烈、安涵、吳龜徵、金再賢、奇復、金益賢、辛得弼、金相傑、朴振玉、朴龍漢、柳文成、金天伸、金天德、李之櫽、鄭彦德、洪垸、金衡玉、鄭彦能、鄭彦國、洪鼎東、張宇禎、洪履東、金德一、鄭彦龍、洪胤業、金德亨、成胤述、金汝玉、李柱林、慶薰、洪胤垕、張宇鳳、金喜啓、鄭柙、李梜、洪益東、鄭日熙、吳大成、成樸、鄭岌、吳時祥、金彦休、柳夏德、吳百源、金後信、李慶運、金興徵、李以煥、崔文奎、李國尙、朴致鳳、金得宗、柳啓運、李萬全、金得良、鄭堛、柳來華、李徵垕、鄭載河、柳鳳緯、朴弼傅、閔正格、廉處益、尹聖佐、林大夏、崔師德、柳文佐、李碩昌、柳文井、崔福齊、李斗龍、裵正翼、金鎭周、李寅華、羅文經、梁以桂、鄭瑗、林興夏、鄭萬羽、李弘成、柳齊恒、羅泰益、曺命佑、李厚植、辛就三、李麟徵、吳守一、廉處泳、李述祖、姜必齊、鄭道俊、李允中、崔昌文、許述、金鎭垕、金鳳章、金來兼、金鳳朝、李克熙、林泰運、金頤壽、林光薰、鄭光進、李亨植、吳時習、鄭光章、洪五泰、朴柱恒、金天大、柳世維、金禧徵、柳師喆、崔圭齊、李奎漢、金普賢、朴性根、奇漪、柳長澤、奇瀗、金翊明、金天中、金天必、金翊恒、李夏胤、金宗賢、金器圓、李櫽、金興祖、金國瑞、沈重基、金昌祖、朴崇孝、朴莊、高斗經、林柱極、奇聖弼、宋碩弼、李夏龍、邊得昌、金履慶、金尙祖、朴秀漢、金景祖、朴重新、金天福、朴鳳漢、奇淯、金天祿、朴龍漢、金纘賢、朴性舜、李再東、金碩祖、金一賢、邊得臣、奇殷相、姜鳳來、奇鳴相、朴崇悌、奇夢相、金景緝、金天吉、朴宗珍、金萬恒、李景從、安致協、李景進、鄭垕三、鄭日三、安晩垕、金萬濟、鄭陽泰、鄭啓心、張德星、鄭萬楷、鄭元泰、鄭垕泰、鄭陽來、沈天五、沈天梯、李敏垕、兪福謙、金善昌、鄭光垕、鄭濟弘、李世謙、李斗雄、李溢、李泓、尹爾任、柳順漢、鄭普賢、李昌壽、鄭晉休、李斗應、鄭重秀、李之馥、鄭晉弘、李禎林、鄭東榰、鄭東彦、尹爾徵、鄭重瓚、李敏相、鄭壽松、安晩鐸、李廷熻、鄭慤臣、李運泰、鄭運夏、李碩曾、鄭東垕、高應垕、鄭重珣、李世桂、安致弘、安字胤、鄭宇僑、鄭彦泰、尹東郊、李祥林、安成胤、鄭命煥、金善孝、金利秋、安致鳳、安昌胤、鄭馨登、鄭馨桂、柳頤漸、陳廷岳、李㵊、李深、李之{{?|⿰香咸}}、張萬齡、李之{{?|⿰香南}}、鄭厚佐、尹寶賢、李廷炯、李之{{!|𩡝|⿰香覃}}、鄭喆臣、鄭致泰、金熙緝、牟載萬、鄭晉暉、李運升、鄭晉甲、鄭守鑰、李齊林、安致龜、羅彦軾、柳順泰、李性薰、陳啓夏、鄭致泰、鄭龍錫、李述、金萬堡、金運商、許國憲、金升龜、閔彦錫、金德濟、李挺春、金益瑞、許滋、羅致龍、柳應鵬、金益彩、金守寬、崔錫九、金稜、崔道觀、金堥、金邦俊、林泰東、洪一瑞、金德恒、高萬宗、柳灝、李之春、孫鳳曦、宋台龍、柳夢麟、任時普、孫鳳章、安處章、柳惠隣、柳世章、金大壽、朴敏亨、柳夢昌、柳愼、朴來初、魯省三、尹應晉、宋啓殷、柳文夏、吳時觀、高世表、蔡相禹、崔柱天、柳興傑、愼五齊、曺潤復、白徵源、李宗運、朴龍運、李震烈、愼益萬、文彦鵬、白泓源、崔運亨、愼師德、朴淳儒、文在純、鄭澤濟、文德鵬、鄭德昌、崔必興、朴震興、崔命興、宋象獻、金若訥、張{{?|⿰亻均}}、崔榮瑞、宋道亨、金德明、景星三、黃敏中、南宮琛、南宮珣、柳致和、崔基雅、李曄、南宮浚、李應奎、鄭胤宗、南宮梓、尹泓、吳壽興、吳聖淸、李會彦、李會五、李慶元、金㙌、柳翼時、金維邦、宋啓胤、高重說、李會升、金翼鵬、趙憲章、韓哲、金敦德、崔汝恒、金普演、金維燁、金普溟、李思信、申維岳、宋啓天、李思信、鄭德祖、崔澤、金震陽、金聖鐸、柳蕃顯、朴台垣、金維喆、金恒錫、金鼎錫、李權、鄭昌龍、張漢徵、金德頌、崔命祚、金禹相、崔宇奠、薛馨世、韓道憲、徐必悌、金璜、趙友三、金德柄、梁熙泰、孫世翊、李涉、楊柱宇、李廷鳳、黃基憲、任履中、白尙彦、文德鼎、韓再休、李有春、姜爾彬、金通、鄭泰來、庾斗進、鄭鎭垕、吳時楷、金大休、李萬挺、成德龜、鄭守道、康裕後、蘇震錫、鄭師德、金師德、金地鳴、吳時集、柳春翊、尹應星、徐道東、辛萬悅、尹應注等疏曰,伏以臣等,韋布賤士,潛伏遐陬,憂深漆室,望切國嗣久矣,何幸皇天眷祐,元子誕生,國家之慶,慶莫大焉,宗社之福,福莫崇焉,環東土數千里之內,凡有血氣者,孰不蹈舞懽忭於閭巷街道之上乎?今我聖上,特設慶科,朝野同慶,則山潛野遺,不求聞達者,老士宿儒,已廢科業者,擧欣然載赴禮圍,齊整敦肅之儀,冀申同慶之意矣,豈意天日之下,復有逆黨餘孽,肆然主試乎?本道都事韓德良,以特書子同生五字,出賦題於試場,竊欲陰蔽萬人之目,矇濁一場之士,其所設心用意,極其凶慘,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臣等俱是我簪祿後裔,生丁聖明之世,久沐菁莪之化,粗知忠君愛國之義,而當此慶科之日,自不勝油然之喜,則豈忍見此題之掛於此科之日乎?豈忍說此題之解於春秋之書乎?臣等,倘不識此題之本意,而只看揭視之解,妄爲做呈,則臣等果爲何如人也?德良之意,以爲遐鄕士子,何以見此題之本解也?厭然出揭,欲試一場之意,輒其陰慝肝肺,有不可測,滿場諸生,質問其題,則德良答曰,有托意於當今云,故更問子同誰所生云,則又書以揭視曰,子同,卽魯莊公也。桓公,其父也,文姜,其母也,其所謂托意云者,果何如也?倘非包藏逆心,無所顧忌,何敢出此題,而乃曰,托意云乎?噫嘻,痛矣,觀其心迹,論其罪逆,則豈非甚於鏡、夢之輩哉?《春秋左氏之傳》,一經睿覽,則德良不軌之心膈,不待臣等之覼縷,而自可破露矣。臣等不勝刻骨憤惋之忱,齊發聲討之議,則德良不設軍器,內飾僞儒,暗救倡議之人,欲售反害之計,而箝制多士,沮抑義氣,雖斷一德良,而難贖其罪也。疏廳旣設,正議方張,則雖云改題,而其果忍默而退做乎?德良竊欲誘鎭士氣,書掛數行文字曰,不究經文,自致鬧端,唯願諸生,勿咎做呈云,逆節綻露,自知其罪,則渠豈以此調停多士之義氣乎?當初出題之時,必見《春秋》上章,然後志其子同之所生,乃可出題也。九月丁卯子同生下,有《公羊傳》、《穀梁傳》,而次有《胡傳》,則萬無越章,而只見《胡傳》之理也。特書二字,旣載於《公羊傳》註,而摘取書題,則渠所謂不究經文云者,其果成說乎?桓、莊、文姜,渠旣揭示,則不究經文,而能知此乎?雖末學小子,皆驚此題之掛於此科,則主試文官,明經發身者,豈不知此題之解,而無心出之乎?今見德良啓草,則以滿庭咆喝,亂石如雨等語,粧撰構捏,反欲歸之於亂場者,亦豈免罔上欺君之罪?其時禁亂官、入門官,報巡營狀草中,昭載實狀,不必煩達,而當初起鬧者,德良之罪也,末梢罷場者,亦德良之罪也。臣等豈忍以逆孽,晏然主試,而甘心一科之慾,不顧名義之重乎?德良之罪,非但一場之士,皆曰可殺,一國之人聞知者,孰不曰可殺乎?臣等伏見殿下之敎,則試官出題,不過無心,末梢起鬧,雖諸生之過,試官難免率爾之責,臣等何敢容喙於殿下之處分?而不能無惑於無心出題之敎焉。凡士子私做之題,必究本意而出題,則而況奉命掌試之官,豈有不究本解而率爾出題者乎?如以爲德良之無心,則當初揭題,而謂之寓意云者,果可謂無心乎?或恐殿下,只覽德良瞞告之啓,而未察《春秋左氏之書》,則敎以無心,斷以削職,固知聖量之寬典,而德良陰逆之罪,已露於渠之書辭之間,則豈可謂無心率爾,而不施嚴討之律乎?殿下若以德良出題之事,歸於爲無心,而削職而止,則今後亂臣賊子,接迹而起,無所忌憚,惟我殿下,將何以制之乎?臣等今見德良出題之意,則其所設心,決非我聖朝之臣子也。臣等秉《春秋》誅心之筆,礪朱雲斬佞之劍,千里裹足,瀝血叫閽,伏見殿下,特明德良之罪逆,克正邦憲,植綱常振士氣,則國家幸甚。
○鄭必寧啓曰,密符親納例也,而新除授摠戎使金聖應,陳疏辭職,前任黃海水使密符,使其褊裨替納,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將兵之任,不可久曠,敎書雖未及啓下,卽爲牌招,諭書、密符,先爲傳授,何如?傳曰,允。
==4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藥院移設直宿}}。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藥院移設直宿}}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齊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金在魯,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雨餘稍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診,今日率諸御醫入侍,詳察聖候爲宜,大王殿氣候,何如?臣等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宋秀衡啓曰,憲府之屢日監察茶時,事極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最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副提學尹惠敎,連次違召,無意承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違召,無意應命,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權爀,副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牌招。
○金尙奎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權爀,副修撰吳彦胄,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明日夏享大祭親行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及明明日行祭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右副承旨進去。
○又啓曰,監察十三員內,一員禁推,一員呈辭在外,一員未肅拜,一員有拘忌之疾,二員宗廟親祭進,一員永寧殿祭進,一員泰陵忌辰祭進,一員本府入直,三員未署經,明日擧動時,東西押班監察,無推移之道,未署經監察,署前行公,何如?傳曰,允。
○備邊司薦望,水原府使金尙星、李宗白、韓顯謩。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十,吳瑗、申晩、韓顯謩、任珽、李喆輔、洪昌漢、金宗台、任{{!|𪼛|⿰王集}}、金尙翼、鄭益河。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宗廟夏享大祭親臨擧動時,本曹郞廳各差備,當爲備員,而正郞宋守謙、李錫祿、金尙魯,佐郞柳萬樞、朴守謹,俱爲差祭,正郞洪廷命,兼春秋下番佐郞金汴光,在外未肅拜,只有佐郞權熻,而內外司入直,他無推移之員,依近例,外司以都案郞廳,使之直宿,何如?傳曰,允。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元子不平,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元子不平,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金在魯,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卽伏聞元子宮入侍醫官所傳之言,自數日來,漸有不平之候云,臣等不任驚慮之至,不可不率諸御醫,卽爲入侍,稟定凡節矣,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內外中日,雖齊戒後,姑勿爲,金吾、秋曹坐起,亦勿擧行,凡係不緊文書,留院。
○鄭必寧啓曰,宗廟夏享親祭,臨時停止,而改以攝行時,永寧殿行祭與否,問于禮曹考例以啓事,命下矣,問于禮曹,則以爲,取考謄錄,在前宗廟夏享大祭親臨,已經肄儀後,有故攝行時,永寧殿祭,自本曹啓稟勿行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四月初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洪廷命,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金世選入侍。興慶進伏曰,近來日氣和暖,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中間作輟矣,今始進御矣。興慶曰,連聞元子宮入侍醫官之言,善爲保養云,極爲慶幸,而似伏聞所居處甚狹云,今尙處狹室乎?上曰,今已移居二間房矣。在魯曰,二月晦間,丸劑進御云矣,陳劑,今尙有餘存耶?上曰,陳劑頗有之矣,今始御新劑矣,醫官診脈,可也。聖徵,診脈後退伏曰,左右三部沈靜,度數調均矣。應三、信、德履,以次診脈退伏,皆曰,左右三部沈靜,左三部沈靜太過,無他別症乎?世選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均,而左三部,微弱之候有之矣。醫官皆退出。興慶曰,小臣情迹,萬分惶悸,決不可冒慢復出,而特以批旨嚴重,迫隘之極,他不暇顧,不得不黽勉承命矣。第臣欲解相職之意,自前秋耿結于中,旣已屢達於前席,聖上想必有以記有而俯諒之矣,頃者出城,蓋由於受人罔極之誣,而至於必期解免者,非但今番事而已。見今精神筋力,比一二年前,頓覺昏耗,且才識之不逮,實非飾讓之辭,臣之叨是職,在於壬子冬,而自癸丑春行公,今爲三載之久矣。幸伏願殿下,下諒從前乞解之至懇,速賜勉許,則庶可伸本來耿結之心,而亦不害爲使臣以禮之道矣。殿下如不欲捨臣,則雖相職旣解之後,藥院之任,備局之坐,豈不敢竭力奔走,仰副聖意乎?至若相職,終欲必遞而後已,今若遞免,則可以少伸本意,暫自休息,而此後雖或復備任使,臣亦當不敢苦辭矣。上曰,卿今已行公,本事妥帖,無他敦勉之言,而卿之今番欲爲呈遞者,實過矣,年數久近,非可論,相職豈如庶官之瓜遞乎?頃於沈判府事爲首揆時,已有所下敎,國家無事,則猶可勉副,而顧今時象,此豈可捨卿之時乎?去冬間卿之獨勞,予非不念,而今則左揆行公,可以分勞,亦異於前日獨賢之時矣。興慶曰,顧臣力量不足以鎭朝象,才識不足以做國事,今臣祈免,實出於衷曲,非一毫例讓之辭,況今疾病侵尋,精力消亡,不過徒費廩祿,妨賢害事而已。豈不萬萬惶恐乎?臣之情病,唯有必遞而已。臣方訟罪之不暇,豈敢更及他語?而前領相李宜顯,以一疏至於削職,元輔削職,事體重大,下款一段語,不過以憂愛之忱,自附於勉戒之意,而其罪名,遽至於此,殿下處分,終未免過重矣。臣旣有所懷,方此入侍,故惶恐敢達。上曰,先儒云,天下事,未嘗不忙後錯了,李疏入啓至三日,予置而觀之,欲有所斟量,或慮予看得太過,故特召承旨、儒臣,擧其疏語,有所詢問,而其時承旨、儒臣,亦莫敢救解,大臣批答,予本不經宿下之,而過三日始下者,予豈不十分思量乎?卿與李宜顯,皆曰釋然,故予以弦韋之言,有所下敎,李宜顯以爲,此則一張備忘足矣,何必造次處分乎?予頗是其言,而或意固執之病稍變矣,予不欺心而言之,卜相之時,初意則但欲重卜左揆,而其夜聞其言,頗開豁於心,欲於此時,致之廟堂,故特爲重卜首揆矣。拜相之日,聞卽出城,已知其固執猶前日,而不意其疏,至以不釋然些子等語,張皇陳列,有若予欲爲箝制,故發此敎者然,豈有筵中,卽曰釋然,而退出後,反自以爲不釋然者乎?所謂不敢聞之敎,不過傳不逞輩之言而已,予何嘗有不忍聞之敎耶?其所云些子未去者,此豈入侍大臣,親聽下敎後所可言者哉?至於鄭亨復,則元不入侍,其疏無足怪矣,李宜顯則以入侍親聽之人,豈不知下敎之意?而以所請之未準,心懷怫鬱,退有此言,有若予眞有某事者然,殊甚怪駭,予之處分,豈曰過乎?興慶曰,其時聖敎,有臣子之所不敢聞者,故臣等不敢更達,而皆請寢聖敎而已。非有他語也。上曰,所謂不敢聞者何語耶?興慶曰,其夜末梢下敎時,諸臣或起立或請死,若非不敢聞之敎,則豈如是乎?在魯曰,臣則時在嶺外,還京後始得略聞,而聞其夜筵敎,祕不相傳,只傳大綱曰,有不敢聞之敎,又曰,焚去史官記草,又曰,諸臣同聲請止,又曰,諸臣或有請死者云,則方外流傳之嘵嘵,無足爲怪,此鄭亨復之疏所以發也。伊時聖敎,只擧不逞輩之言,仍又開示聖意,實無可以過憂者,李宜顯,本有疎闊之處,其聞容有詳略,而豈至於全然誤聽乎?蓋雖是追擧不逞輩之言,在臣子,乃是不敢聞之敎,故以平日憂愛之忱,自附於加勉之道,有此陳疏,而疏中別無可驚之語,卽前日趙顯命、朴文秀之常常陳達者也。兩臣則每蒙開納,而今獨於李宜顯,疑怒太過者,以事會適有差殊故耳。以備忘中論罪者觀之,削奪之罰,亦云寬典,而李宜顯,位在大臣,自上任使已久,想必俯燭其人品,聖敎論斷之罪名,實是至冤極痛,爲臣子者,雖人不如李宜顯,位不如李宜顯,猶不敢以此萌心,況李宜顯乎?臣在外時,得見朝紙,私自憂歎曰,此非聖上過費聲氣之事,若平說而下批曰,伊日筵敎,卿猶未諦聞耶?此不過傳說不逞輩之言,予則如此如此,實無毫分過慮之端。而今卿所陳,似若以予猶有査滓者然,殊是意思之外也云云,則非但中外群情,擧皆曉然,李宜顯亦豈不感激而欣服耶?聖上辭敎與處分,終有所可慨矣。上曰,此非眩聽而然,若眩聽則豈曰釋然乎?予亦閱歷時象多矣,人品有累層,趨時附勢者,此小人,無可論者,而至於似迷而樂於時象者,最又可悶,此則李宜顯是也。初有所望,而入於筵中,末乃不得其請,未免無聊,故所以有此疏矣。興慶曰,殿下此敎,實非體諒臣子之本意也。其時臣與李宜顯,同承下敎,有何無聊之端乎?大抵人之聽言,自不無深淺,李宜顯性本疎闊,故有此疏,而是不過辭不達意之致,今此削奪之罰,旣甚過中,而備忘辭旨,尤極嚴截,金在魯所達以論罪備忘觀之,削職亦出於寬典云者,誠然矣。在魯曰,其日筵中,遽下此敎之後,諸臣若於卽席,反復陳戒,則上敎益當有明白開示,使人人渙釋者,而徑先同聲請止,相率而退,未免爲倉卒失誤之歸,故鄭亨復,未諳筵中事實,退咎諸臣之不能力陳,李宜顯則旣入侍親聽,非謂眞有深憂,只以其日筵中未能悉陳之故,心有所瞿然,爲此勉戒之言,此與朴文秀、趙顯命之平昔過憂何異?而疑怒太過,處分太重,實爲至冤矣。上曰,卿等亦細究其句語,則自可知之矣。諸臣皆釋然,而此則反諉之以不釋然,有若予抑勒者然,此何意耶?興慶曰,其時諸臣,聞下敎而旣知聖意之有在,故齊請聖敎之停寢,而以不敢更言爲對而退,此豈咸曰釋然者乎?聖上釋然云云之敎,與臣等所仰對之語,意有異矣。上曰,卿等亦以不釋然爲是乎?予近來精神易忘,前者所誦,今多不記有矣,頃見《綱目漢高祖紀》,丁公史斷誠好,當其時朝楚暮齊之類,不可責之以君臣之分,而今我一朝鮮臣子,無非三百年世祿之臣也。上之人,必欲苦心妥帖,聚會諸臣,筵席下敎,旣已釋然之後,在下之人,反自以爲不釋然云爾,則是可謂有臣節乎?否乎?欲明君君臣臣之義,丁寧面諭,而操之不捨,敢曰不釋然者,擧措誠怪矣,若拂鬱君上之處分,則是乃無將也。此則槪與拂鬱有異,不過以其所欲爲之事,違於所料,故退出之後,不勝無聊,而有此疏矣。予之所以三日留置其疏者,斟量已審,其所處分,豈可謂之過重乎?此非激惱而然,而予亦察其本心,姑爲置之宜矣。興慶曰,其疏勉戒之言,與趙顯命前者所達,無甚異同,而此則辭不達意,遭此嚴敎,不勝無聊之敎,誠可謂冤痛矣。上曰,豐原之言則是矣,而此疏則非矣。在魯曰,趙顯命所達,殿下有以取之云者,誠是矣。苟殿下兩宮之間,雍和協洽,人無得以間然,則方外嘵嘵,何自而生乎?群下之過爲憂慮,自前而然,臣曾以丁未書題事仰達,想蒙記有,臣則自前每以爲萬無可憂,況聞伊日筵中,以大慶之後,益有和氣爲敎云,臣誠不勝欣祝之至。《語》曰,存諸中者,發於外,宮闈果能和樂,則外間自有流聞,此後使群下,益聞喜音,忘其憂念,惟在殿下之加勉,此臣區區至望也。上曰,所達誠好,予當加勉焉。興慶曰,臣極知惶恐,而殿下平日,如有關雎之樂焉,則豈或有外間囂囂之言乎?趙顯命所達有以取之云者,誠切論也。臣於伊日入侍時,伏承元子誕生後和氣藹然之敎,臣竊不勝欽頌之至,區區所祝,唯願加勉矣,今於李宜顯之事,聖上旣諭以察其本心,一時譴罰,雖似無關,而終涉過重矣。上曰,其心猶未釋然,釋然之後,予當思量矣。在魯曰,日氣寒暖不適,太廟將事,將自夜徹朝,衣襨之屬,預爲加意,必使適宜,俾無感傷之患,何如?上曰,當爲留意矣。諸臣退出。上曰,承旨進來。春躋進前。上曰,再明日大祭時,諸執事人員,着實齋宿事,別爲申飭,可也。{{*|榻前下敎}}承、史以次退出。
○乙卯四月初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宋儒式,記注官洪廷命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玄起鵬、尹興大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午間聖體,復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卽聞元子宮入侍醫官所傳之言,有所發斑者云,其爲大小痘,姑未可分別,而終非無名之類矣。曾於癸丑年,中宮殿水痘時,有設廳議藥藥院移直之事,雖與今番,事體稍別,而此外無可據謄錄,今亦依此例設廳移直之意,敢稟。金在魯曰,朝者入診時,茫無所聞,而今聞有發斑之症云,朝者自上亦未及知之乎?上曰,元子連得無事,故予亦泛然看過,未嘗有意而詳察矣。自再昨,似有熱氣,今日始有發斑者,而將信將疑,招醫官而見之,則午後比午前,亦似有間矣,此必無可據謄錄,而嬪宮患候時,藥院輪直乎?移直乎?醫官必記之矣。金應三曰,其時則移直矣。上曰,廳號則勿設,而只爲移直,可也。興慶曰,明日大祭,當爲攝行矣,以此,分付何如?上曰,常談言,小兒在襁之時經痘,則極好云矣,予心實爲多幸,而莫重大祭,將未免攝行,其缺然之心,當復如何?必待卿等之請後,始許攝行,亦非誠意,而親行事體重大,故必使藥院先知,而前頭又有兩享,豈無伸此情禮之日乎?興慶曰,差備待令醫官,使今日入侍者,仍爲待令乎?上曰,玄起鵬,熟知此病云矣,只使今日入侍醫官待令,可也。在魯曰,大小痘,姑未可明知,而醫方亦言,兒在百日之內,則無可慮云者,蓋只飮乳無所傷故耳,雖例用之藥,似不得用之矣。上曰,升麻葛根湯一貼,已用之矣。興慶曰,以乳道用之乎?上曰,然矣。在魯曰,不可只使醫官審察,臣等亦當入視矣。上曰,百日之期尙遠,何至藥院入視乎?只使醫官,時時審察,可也。在魯曰,時氣方好,顆粒亦不多云,極爲多幸矣。上曰,肌膚似有熱氣,而別無他症,語涉誇張,故曾前未嘗諭及,而百日尙遠,已爲翻身矣,今日則尤爲頻數翻身,似由於有熱之致,而神氣則不減於常時矣。興慶曰,症候之輕,可以知矣。上曰,自初生時,熱氣全少矣。小兒或不無胎熱,而元子則雖觀形察色,少無熱意,以此恃之,而將來亦可無憂慮者矣。李春躋曰,諸承旨,方以齋宿,俱留院中矣,大祭今已攝行,則入直外,當留門出去矣。上曰,依爲之。以代押擧行,而今雖攝行,獻官二員外,一員以預差升實,大祝似減數,而諸執事,以今日齋宿人員,仍行如親祭時,可也。永寧殿何以爲之乎?興慶曰,前期無告祭之事乎?上曰,然矣。在魯曰,未知前例之如何,而將行還停,似涉如何矣?上曰,親祭臨時停止,而改以攝行時永寧殿行祭與否,使禮曹急考前例以啓,可也。{{*|出榻敎,}}興慶曰,聞醫官之言,可以移直於北所云,今亦依例,移直北所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常時所居稍遠,卿等旣已移直,此後入診時,當於崇文堂引接矣。諸臣以次退出。
==4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藥院移設直宿}}。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徐命臣{{*|藥院移設直宿}}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雨雹,狀如小豆。
○金尙奎啓曰,玉堂旣已備員,明日視事,所當取稟,而以元子患候平復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文臣殿講日次,而以元子患候,頉稟。傳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大司諫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大司諫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金在魯,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元子症候,更何如?臣等率諸御醫,卽爲入侍,詳細稟定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終宵憂慮,敢此問安,竝爲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平順,而症涉類痘矣。
○藥房再啓曰,臣等退出後,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元子症候,雖似平順,旣是痘類,則化毒之劑,不可不及時進用,升麻化毒湯,加鼠粘子炒硏、荊芥穗各一錢,以乳道連用三貼爲宜云,此藥劑,煎以入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夕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今四月初八日,宗廟夏亨大祭親行時,永寧殿遣大臣行祭事,啓下矣。宗廟大祭,旣已攝行,永寧殿祭則依前例不爲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四月初七日辰時,上御崇文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宋儒式,記注官洪廷命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玄起鵬、尹興大入侍。金興慶進伏曰,朝者日氣稍冷,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問安,仍入侍醫官而聞之,則今日又有加出者云,症候似非大痘,而俄者批旨,以類痘爲敎,未知何如耶。上曰,藥院直宿,事體重大,故姑以類痘爲敎,而蓋水痘之類耳。且非大痘,有未可的知,故類字,亦有意而言矣。興慶曰,湯劑非進服之藥,故啓辭中,不爲擧論,而再啓,宜有議藥之事矣,以乳道進用之意,啓稟,何如?金在魯曰,用字與服字有異,以進用爲言,似無不可矣。上曰,然矣。以乳道進用之意,措辭,可也。興慶曰,自前設議藥廳,則例有三時問安,而今不設廳,只爲兩時問安乎?上曰,然矣。前亦爲兩時問安矣。在魯曰,昨日入侍時,醫官權聖徵,以脚病未及入參云,醫官之班,在於臣座後,故未得知之,而座目入啓之後,不爲入侍,事極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旣已待令,事出怱遽,勿推。諸臣遂退出。
==4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藥院移設直宿}}。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徐命臣{{*|藥院移設直宿}}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月暈。四更五更,巽方有氣,如火光。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大司諫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大司諫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金在魯,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元子症候,伏聞昨日屢次入侍醫官所傳之言,顆粒連有加出,而次第旋脹,形色紅潤云,夜間諸節,一向平順乎?升麻化毒湯三貼,當盡於今朝,臣等率諸御醫入侍,稟定繼用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終宵憂慮,敢此問安,竝爲,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平順,問于待令醫官議定,勿爲入診。
○藥房再啓曰,臣等伏承批答,卽與待令諸御醫,反復商議,則皆以爲元子症候,一向平順,面部脹氣,顯有消減之勢,先出顆粒,亦多收斂之意,升麻化毒湯,不必連用,今姑停止,牛黃間間塗諸乳道,隨便吮下,以爲淸熱之地宜當云,牛黃一部封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夕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上番姑降,事體未安,副修撰吳彦胄,旣有只推之命,尹敦龍自鄕纔已入來,竝卽牌招,今日政差出闕員,亦待下批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尼山縣監朴弼重呈狀內,矣身祖父母以上累代墳山,在於本縣官門相望之地,墓下奴僕,亦過十數,有難冒赴,斯速入啓處置云,境內有奴僕十口以上者,守令遞差,旣有定式,則有難强令赴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在外,右承旨金尙奎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命九病,參知韓師得服制,左副承旨魚有龍進。金尙奎,以吏批言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沈星鎭爲持平,金光世、李性孝爲正言,吳瑗爲副應敎,任珽爲副校理,尹得載爲刑曹正郞,金東鉉爲社稷令,朴奎文爲軍資正,李思胤爲忠勳都事,尹淳爲奉常提調,趙明翼爲平市提調,任守寬爲泰陵參奉,趙龜命爲司畜別提,李重輝爲軍器判官,李鳳鳴爲禮曹正郞,金在魯爲兼知經筵,金尙星爲水原府使,折衝梁濟漢、金瑀,今加嘉善,加資事承傳。魚有龍,以兵批言啓曰,景福宮假衛將金起鼎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重觸風寒,宿病添劇,方在委頓中,實無供職之望云,病狀如此,則輪番之任,有難等待其差復,改差,何如?傳曰,允。又以兵批言啓曰,五衛將南輔明戶奴呈狀內,上典年踰七旬,衰病比劇,及授見職,强疾入直矣,重患泄痢,眞元日脫,萬無起動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老病如此,差復無期,則宿衛輪直之地,不宜久曠,改差,何如?傳曰,允。副司直尹淳單付。
○以副修撰吳彦胄、尹敦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本府時囚罪人三水前府使韓師正,徒配勘罪後,連因拘忌,不得決杖,未及發配矣,卽遭母喪云,依定式,限成服保放之意,敢啓。魚有龍啓曰,凡係不緊文書留院事,下敎矣,卽見禁府草記,則時囚罪人韓師正,有依定限保放之請,蓋以師正,卽今情理,誠有不忍一刻在囚故也。草記雖不敢捧入,而自本院似當有稟旨擧行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草記擧行。
==4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藥院移設直宿}}。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徐命臣{{*|藥院移設直宿}}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日有右珥。
○下直,中和府使金潤,軍威縣監李載文,宜寧縣監趙榮祏,求禮縣監具世智,老江僉使金鎰英,月串僉使李葂。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大司諫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大司諫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金在魯,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元子症候,一向平順,顆粒漸有收斂之勢,而牛黃其已試用乎?臣等昨未入對承候,今日不可不率諸御醫入侍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終宵憂慮,敢此問安,竝爲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下敎于待令醫官,而一向平順矣。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夕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夕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卽伏聞元子宮入侍醫官所傳之言,顆粒漸益收斂,而肌膚掌心,猶不無微熱往來之候,牛黃膏,以乳道進用之意,旣已陳達云,牛黃膏一劑,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魚有龍曰,今下弓矢,老江僉使金鎰英處給送。
○金尙奎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自鄕纔已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任珽,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上番姑降,已至累日,事體未安,副修撰尹敦龍、吳彦胄,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掌令許集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良誕降,億兆係心,萬品同慶,仰惟聖情,欣慰曷量?顧念臣惡極釁重,兩載之間,連失怙恃,一息苟延,衰制奄闋,跧伏丘樊,世慮都灰,不自意聖明記憶,菅蒯不遺,收諸窮陋之中,畀以風憲之秩,馹召繼辱,蓬蓽動色,榮光所被,驚感何極?臣之逖違文陛,居然六載,區區犬馬之懇,已不勝堪,而況玆國有大慶之日,豈不欲趨詣九閽之下,少伸抃鼇之誠,兼遂瞻天之願?而第臣一段情私,非比恒人,自承新命,私愴冞激,除書臨門,奉檄無地,苴麻甫稅,圭組何心?且臣素患積年之痰火,添得南邑之瘴祟,五載塊苫,症形危篤,痰塞而血涌,咳極而聲閉,精爽潰瞀,膚革柴脫,以此澌綴之狀,尤何以自力於言議之列哉?仍伏念古人之於君親,有計短長之日而乞免者,如臣孤露,已無計日之私情,筋骸供劇,一心報國,卽臣所期,而顧今疾病難强,情地且苦,太廟親享之日,百僚駿奔,而宛轉床席之間,致身無路,敢此封章縣道,瀝陳衷懇,慢蹇之誅,益無所逃,伏願聖慈,天地父母,曲加矜憐,亟賜鐫改,使言地無曠,危喘少延,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敎摠戎使金聖應書,王若曰,深意注於任將,顧此時疇合其材,大體存於摠戎,在前代亦難是選。非卿莫可,玆予必庸。惟卿,喬木舊家,觀津餘派。襲家庭之訓,敦厚謹飭之志是遵,托肺腑之親,忠勤謙恭之風猶在。玆當國家乏才之日,尤軫戎垣得人之心。拔之於操觚弄墨之場,特示螭陛之紆寵,試之以貫蝨穿楊之技,果見虎榜之揭名。今乃副期待之心,念爾先而爲喜,終可托倚重之任,幸日後之無憂。內而迭遷淸班,峻陞夙夜近密之地,外則特畀重閫,連總西南節制之權。而前後歷試者旣多,蓋中外責任之不負。念玆三輔之總士,無異兩局之領兵。統漢家之馮翊扶風,捍蔽王室,類唐代之神策龍武,環衛京都。以祖宗備豫之圖,爲創是任,立邦家濟屯之策,專責其人。矧玆疆域變亂之餘,尤急牖戶綢繆之道。操鍊久廢,若爲軍伍之整齊,戒飭雖嚴,尙歎器械之朽鈍。苟非文武之俱備,孰堪緩急之可須。玆授卿以摠戎使,卿其式闡狀猷,毋負隆責。乃祖之兄弟掌兵笠轂,宜繼禦衆之方,祈父之才略爲王爪牙,須思固圉之術。收軍情則寬恤是務,振師律則嚴明宜先。於戲,人或謂一時之超遷,似涉太驟,予則曰今日之擢任,實有遠圖。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李鳳翼製進
○乙卯四月初九日辰時,上御崇文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宋儒式,記注官洪廷命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玄起鵬、尹興大、權守經、金德履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去夜日氣蒸鬱,今朝欲雨之故,陰濕不解,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症候,連因入侍醫官而聞之,一向平順云,極爲多幸,而昨日則肌膚如常,今朝入診則視前差溫云,去夜甚爲蒸鬱,無乃時氣所致而然耶?且聞前日則一夜不過一二次覺睡矣,去夜則至於三次之多云,或有餘熱而然耶?上曰,去夜日氣,雖常人,亦覺頗溫矣,此皆日氣所致而然,別無他症矣。興慶曰,大小痘雖異症,而餘熱則不可不慮,故昨日牛黃,以乳道吮下之意,稟啓封進矣。聞醫官之言,元子已知苦味,不爲吮乳云,仍此而不甘吮乳,則極可悶慮,或以牛黃,調金銀花茶,進服之後,卽以乳液吮下,以去苦味,未知何如。上曰,連用之故似然,而夜深後,一次不吮,其後卽吮如常矣。金在魯曰,以私家小兒言之,未過八十日,此豈知甘苦之時也?以此見之,其夙成可知,不勝欽歎。興慶曰,今日則紅暈全消,似多收斂之意云,未知果何如耶?上曰,以凡眼不可知,而自然之中,知其不同矣。興慶曰,症候如是平順,似無議藥之事矣。上曰,然矣。當午則更欲試用牛黃矣。興慶曰,元子症候,已過屢日,自上雖値夜深,必多臨視之時,氣候想不如前日矣,令醫官入診,何如?上曰,只使首醫及久未入侍醫官,診察,可也。聖徵診退曰,脈候左右沈靜,度數調勻,向時似多沈意,今則視前差勝矣。應三診退曰,向時脈候過沈矣,今則極爲好矣。興大診退曰,脈候左右,俱爲和平矣。守經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勻而和緩矣。在魯曰,雖當憂患之時,丸藥勿爲停止,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聞醫官所傳之言,元子夙慧特甚,形體聲音,俱爲夙成云,臣等不勝欽服之至,雖在常時,孰無瞻望之願?而方在保護之地,其心尤倍於他人矣。頃者醫官,以此意達之,則自上以居處狹隘爲敎,而伏聞處所爲二間房云,三提調,雖未能一時盡入,輪回入侍,以爲瞻望之地,何如?在魯曰,臣等雖自外入來,入來之前,已爲齋宿,尹興大,亦自外招入矣,直宿之所,雖與內間有異,旣已待令於藥院,不得一番瞻望,則外間聞之,亦必以爲歉然矣。今日若詳察症候,則雖當大痘之時,亦有經驗審知之事,臣等必欲一番瞻望而後已,惶恐敢達。上曰,百日後,諸大臣一番入見,頃已許之矣,況藥院諸臣,與他自別,豈不使之入見?而所居之房,其小不啻如斗,予在則史官亦當入侍,實難周旋,故不得許之矣。興慶曰,房室爲二間云,外間則史官與諸臣進伏,只一人,輪回入侍於內間,則豈不周旋乎?上曰,前頭日氣,尤爲溫和,則藥院諸臣,豈不使之先見乎?在魯曰,症候時形色,切欲親審,以爲日後憑驗之地,似宜矣。上曰,形色無異常時,別無可見者矣。在魯曰,聞已作痂云,極爲幸矣。上曰,有若干作痂,而終與正痘不同矣。在魯曰,落痂遲速,與正痘不同云矣。興慶曰,作痂處,面部乎?手部乎?脹意,已盡無乎?上曰,問諸醫官,脹意之不大段矣。應三曰,自昨日,無加出者,卽今則皆有收斂之意,而右手部先出者,已結痂矣。在魯曰,症候極爲平順,且未滿百日矣,藥物進用,雖爲重難,而勿論大小痘,餘熱下降,不無其慮,聞昨日,大便多放,而且有臭云,似少有熱矣,牛黃不可不間間進服,以爲淸熱豫防之地,似好矣。上曰,以便道見之,不知之中,似不無熱矣。興慶曰,小兒純陽,故例有熱矣,慮後之道,不可不思,牛黃少許,時時進服,何如?上曰,唯,當依所達爲之。李春躋曰,提調之言是矣。此後或有如此之症,今若審察,則豈無經驗於他日乎?在魯曰,小兒患,臣等皆已備經目覩,故有一見之之心,且此後,有經大痘之時,則雖聞傳聞之言,豈無憑驗之道乎?只聞醫官之言,而不得親自瞻望,以是爲鬱,故敢此煩達矣。興慶曰,旣在藥院而症候諸節,全不目覩,極以爲悶鬱矣。上無發落,諸臣遂以次退出。
==4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藥院移設直宿}}。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藥院移設直宿}}一員未差。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西平萬戶李杞材。
○自巳時至申時,日暈。
○魚有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以問安,頉稟。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金在魯,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元子症候諸節,一向平順,顆粒幾盡收斂,而牛黃膏,其已試用乎?臣等今日,與諸御醫入侍,詳細承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終宵憂慮,敢此問安,竝爲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已諭于入侍醫官矣,勿爲入診。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大司諫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大司諫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再啓曰,卽伏聞元子宮入侍醫官所傳之言,症候一向平順,顆粒幾盡結痂,而面部、手部,先出兩處,已始落痂,窠痕亦爲紅潤云。臣等伏不勝欣祝之至,第勿論大小痘,痘後餘症,預宜致愼,而卽今肌膚微熱,猶不無往來之候,牛黃必須趁此時,間間進用,以爲淸熱預防之地宜當,諸醫之意皆然,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夕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夕問安。答曰,知道。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朴弼均,副校理任珽,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朴弼均,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李壽德親病,在鄕猝重,不可强令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前後陵幸時上言,啓下本司者,旣盡回啓,而其中京居金鵬錫,龍川居崔進浩,錦城居金時才,三嘉居金光澤,開城府居曺壽泰,坡州舊陵禁山感官柳震昌,廣州居魚必潝,弓角契人金尙珍,革安陰居金載鏡,鎭海居李震亨,京畿京主人李弼萬,京居金應潑、韓孟齊,豐儲倉貢物主人李世英,惠民署貢物主人金麒瑞,靑布廛市民金友星,白木廛市民金興國,匙召廛市民朴泰柱,漁夫貢物主人朴世昌等上言,俱係猥越,竝勿施,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各道元還上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決杖,居二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江原道捧未捧啓本,則襄陽府使李善行爲居末,狼川前縣監兪㝡基爲居二,而係是宥旨前事,竝勿論,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元還上未捧守令居末決杖,居二推考,軍餉及戰兵船儲置米未捧守令居末拿問,居二決杖,居三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全羅道啓本,則還上居末靈巖兼任康津前縣監徐命杰,居二康津前縣監徐命杰,軍餉居末求禮兼任谷城縣監金時傑,居二高敞縣監黃演,居三錦城兼任右營將朴嗜覃,儲置米居末海南縣監許權,居二順天縣監李光湜,居三珍島兼任海南縣監許權矣。軍餉及儲置米居末,曾無因赦蒙宥之例,依事目拿問,元還上居末居二及軍餉儲置居二居三,係是宥旨前事,竝勿論,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元子宮患候,姑未平復,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4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藥院移設直宿}}。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藥院移設直宿}}一員未差。假注書崔龍賢{{*|病}}。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慈仁縣監朴聖龍,荏子島僉使宋日瑞。
○夜四更,流星出亢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金尙奎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而以元子患候,頉稟。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金在魯,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元子症候,一向平順,而顆粒已盡結痂,落痂亦至幾許,肌膚微熱之候,更無往來乎?臣等,今日不可不與諸御醫入侍,詳細承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此問安,竝爲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體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連爲平順,而其他,已諭醫官矣。大抵數朔之內,雖曰水痘,若是順經,今至向差,氣亦調順,欣喜曷諭?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大司諫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二上、六曹、大司諫單子問安。答曰,勿爲問安。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大司諫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夕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夕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夕問安。答曰,知道。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朴弼均,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朴弼均,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崔龍賢爲假注書。
○傳于宋秀衡曰,三使臣引見。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求禮兼任谷城縣監金時傑,海南縣監許權等拿門事,傳旨啓下矣。金時傑、許權,時在各其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全羅監司徐宗玉疏曰,伏以元良水痘之候,首尾平順,勿藥有慶,區區懽忭之忱,曷可勝任?臣以匪才,謬叨藩寄,非不知必難堪承,而姑無引避之端,纔已請暇,往省先墳,將欲辭陛,不日南下矣,此際得伏見申晩之疏,以其昨年見枳事,歷擧諸臣之名,凌轢詬罵,略無顧藉,臣看來駭甚,繼又一笑也。近日朝士,反詈成習,況如晩則年少氣銳,其言之不擇,固何足深怪?而但其自明事件,全沒本狀,捏合他說,以爲脅持議己者之計,此甚非矣,當初晩之見枳者,乃以其疏中請伸二人事也。李喆輔則後因尹得徵之言,始爭其通塞,遂爲政席之鬧端,其時事狀,如斯而已。臣等之前後疏辨筵陳,俱可按覆,則雖日月稍久之後,有不可貿變,而今晩疏云云,有若臣等爲喆輔排擊者然,何其誣也?設如是,喆輔之爲世椹櫍,久矣,豈獨於晩斷斷哉?此等不成理之事,猶且粧撰爲說,則世道之壞陷,又無足怪也。至於爲殿下臣子,何敢營護等語,尤極驚怖,寧欲掩耳而不可得矣。彼旣恚恨於見枳,必欲肆口而逞快,則亦豈無辭,而故爲此傾險之言,勒加於人?吁亦甚矣。臣若與之呶呶,則不但臣身之疲惱,又生許多葛藤,將不知止屆,無寧姑且忍默,以存無辨之戒也。雖然,臣亦有所未曉者,臣子之不敢營護,晩固知之矣,何不於自己心上,點檢灑濯,而顧乃忿忿然反尤人耶?竊恐晩之不暇尤人,而見病於人也。臣旣被其危辱,固當縮伏陳章,以俟處分,而適値候班之連設,不得不冒沒趨簉,中心恧焉,如負大何。蓋此情地兢危,雖在冗官,猶難晏然,而況方伯之職,廉隅尤別,則決無抗顔赴去之勢,而伏聞前伯胥命,百務委滯,若不趁今變通,公私之狼狽,又不可言也。玆敢略控血懇,疾呼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加諒察,將臣新除職名,速賜鐫罷,以解人怒,以安微分,不勝幸甚。傳于宋秀衡曰,申晩之疏,旣不賜批,則無撕捱之端,政院不當捧而捧之矣,此疏還給。
○乙卯四月十一日卯時,上御崇文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宋儒式,記注官洪廷命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玄起鵬、尹興大、康天衢、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近來日氣不調,朝者陰冷未解,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服之矣。興慶曰,元子症候,一向平順,肌膚微熱之候,昨日尙有往來之氣,今朝則如常云,不勝多幸,發痂未知幾許耶。今朝醫官入侍之時,日尙早,故不得詳察而來矣,其後必當親審,比昨日,果何如耶?上曰,醫官出去後,卽睡故未得更見矣。興慶曰,聞牛黃則當午進用,牛黃膏則晩後用之,定奪云矣。微熱初不大段,而今已盡去,小痘雖與大痘有異,旣是有名之症,而百日之內,無事順經,此實宗社神人之慶,臣民喜幸,曷其有極乎?上曰,名雖小痘,症甚平順,氣亦如常,百日之內,無事順經,極爲多幸矣。金在魯曰,昨日大便,再次放下云,其爲瀉熱則多幸,而或慮仍此而不止矣,夜來更無所放云,此又幸也。上曰,然矣。瀉熱則好,而夜間又放則似過矣,仍爲止息,可幸也。興慶曰,自上晝夜臨視,寢睡必多不安之時矣,診察脈候,何如?上曰,只使首醫及久未入診者,診察,可也。聖徵診退曰,脈候左右度數,調均而極爲和安矣,應三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極爲調均而好矣。天衢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安靜而調均矣。在魯曰,牛黃及牛黃膏竝用,似涉太過,外議亦皆以爲過矣,聞乳哺之人,有實熱云,淸熱之道,雖不可已,牛黃及牛黃膏,間間相次用之,何如?上曰,牛黃當午用之,牛黃膏則將於夜間試用矣。興慶曰,昨日泄便,似是熱泄,而牛黃之屬,不可連用,當午以乳道少用,膏則視夜間氣候而用之,似好矣。上曰,唯。在魯曰,伏聞元子所居之房,極爲狹隘而壅鬱,故元子常有汗氣云。汗出過多,則腠理軟而不固,故受感極易,變通之道雖難,如昨日日氣蒸鬱之時,豈不可悶乎?興慶曰,雖長成之人,汗出若多,則極爲可慮,況元子以乳哺之時,當大病之餘,汗氣之常出,豈不可悶乎?移動雖極重難,亦豈無變通之道乎?上曰,卽今所居之室,宜於冬而不宜於夏,且常時閉門,故日氣雖如是稍冷,而極爲壅鬱,前頭當暑節則恐難堪矣。在魯曰,儲承殿,雖未可移居,豈無變通之道乎?腠理常開,則疾患易乘,實爲悶矣,中間門戶開之,而以屛風遮之,以爲疏通之地,亦無妨矣。興慶曰,於此過夏,則決不可爲矣。上曰,然矣。再昨卿等,請入見元子,而房中至狹,故不得許之矣,庭候旣輟,則藥房宜退本院,而落痂方始,斑痕猶存,卿等欲見之心必切,且屢日移直,終未得一見而歸,則宜有缺然之心,欲待日氣稍舒,使之一次入見,故今日批答,不言退直者,以此也。百日內,勢難移居儲承殿,而卽今元子,時時翻身,亦多懷抱之時,而狹室居處,實難周旋,如此而可以過夏節乎?恐不可遲待百日矣,選擇要略,未及見之,而方所之宜與不宜,亦不可知也。在魯曰,臣等,當出問於觀象監矣,未知爲何方乎,似爲正南矣。上曰,方所,當書付差備待令,而渠自泛鐵而知之矣,雖今所居之處,若洞開門戶,則可以過夏矣。興慶曰,門戶則決不可洞開矣。雖閭間至賤之兒,切不受外風,況元子保護之道,其可以少忽乎?近來以患候如此之故,公事皆不得出納,而聞禮判之言,玉印都監之役,今已了當,而不敢仰達云矣。上曰,更待下敎,擇日捧入,可也。興慶曰,元子氣候,雖已調順,未及瞻望之前,不可退直矣。上曰,然矣。在魯曰,藥院則與此處絶遠,雖是闕中,而承候之道,終不如北所之便近矣。上曰,若罷移直,則直爲退出,何必移直於本院乎?諸臣遂退出。
○酉時,上御熙政堂。冬至三使臣引見入侍時,上使尹游,副使洪景輔,書狀官南泰溫,左承旨洪尙賓,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崔成大,記注官洪廷命,以次進伏。游離席達曰,臣等自從出疆之日,心祝有震索之慶矣,還到瀋陽,伏聞元子誕降,中心頌悅之極,不覺手舞而足蹈,轉至瑞興,旋聞元子患類痘之症,此患似涉水痘,則雖非深慮處,而連伏聞極爲平順云,曷勝悅幸?上曰,副使入去時,有所陳達之語,故前頭事,何以預料云矣,今見卿等,實有顔面耳。景輔曰,回到瀋陽,始聞此報,喜欣之狀,何以盡達乎?游曰,入去時,十一月二十六日,欲渡江矣,非但萊銀之不來,且有至日閉關商旅不行之語,故二十九日,始渡江,意謂有不及限之患矣,僅僅於限內得達,而中途狼狽之狀,不可盡達。露宿之際,雨雪大作,久而不開,一行所率,昏醉失儀,莫省所措,久而後,稍得省覺,轉進五十里許,艱入于柵門,爲風雪所攢傷者,適値陳奏使行之回便,還爲附送,俾爲調治,而如此之際,豈無傷損者乎?彼國大小事情,卒難細達,而使譯官,探得彼中物情,實爲無益矣。彼中接待我國使臣,至爲泛忽,譯官輩入彼,則不過汩沒於開市交易而已。物情事勢,渠何從探知乎?上曰,譯官輩,開市於其中乎?游曰,譯官本無出來事,只在其中開市辦貨而已矣。史冊事,問于尙明,則以爲六月內,似將訖工云,而何以的知乎?西征事,還時聞之,則送十七王雅克敦以伐,而西達勢蹙,求講和云,似於五月內,決之云矣,瀋陽囚事,極爲悶慮矣。王九王七,誘引我國邊氓,隱接兩界,作爲巢窟,出沒無常,雖已若干見捉,而前頭之慮不淺矣。此後則江邊守令,各別擇送,則其在防禦之道,似得籌策矣。大抵領略地勢形便,則我國極北極西,與彼中疆域亘連,彼若摧縮,則他無可遁之所矣。今番之行,彼人之接遇款曲,實爲異常矣,席炭等物,優數進排,而所謂禮部尙書,忽地問安。答曰好在云,則卽爲入來,仍入房中,撫突寒溫,檢令下輩,勿使懶接,如此款遇之事,振前所無,極爲訝惑矣。上曰,尙書之卒來問安,極爲怪矣,面狀,何如耶?游曰,顔狀則魁傑矣。景輔曰,彼輩之善待,還爲憂端矣。上曰,善待之意,似不尋常,其意不淺矣。游曰,我國之歲事來貢,彼亦知曲盡,而他國則或二年一朝,或四五年一來。大抵彼輩,不以間年爲意,亦不以歲貢爲喜,此則無他,多有弊端故耳。入洛後,伏聞又送使臣云,此必廟算商確,而彼中皆知必送齎咨官,則今又送使,臣意則似無益矣,且彼中一番使行,費銀之數,以至數千之多,則頻送使臣,彼豈樂爲哉?以陳奏使行時觀之,漢郞中受賂於譯官三太,告于皇帝,革漢郞中職,皇帝以爲淸郞中,豈獨無罪罰?亦爲革職,自中相猜,從玆甚矣。上曰,相較之狀,有若偏論耳。游曰,先來譯官有過,以罰送定矣,到義州,曠日留滯,稱病不來,故送臣軍官,使之眼同以來,則又至定州,落後又不進來,如許遲緩之類,後弊所關,決不可置而不論,各別治罪,何如?上曰,大臣入侍後,處置,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4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藥院移設直宿}}。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藥院移設直宿}}一員未差。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丹城縣監鄭輯寧。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最壽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許集,持平沈星鎭未肅拜,趙明履未肅拜陳疏,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金在魯,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元子症候,一向平順,落痂已至幾許,而牛黃連爲進用,肌膚微熱,不復往來乎?臣等今日,與諸御醫入侍,詳細承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此問安,竝爲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一向平順。昨已下敎,入診審察宜矣。批下時,又爲口傳下敎曰,昨已下敎,且幾盡落痂,日氣稍舒,今日入侍于元子宮,而待午牌詣閤門外,仍又口傳下敎于都承旨曰,此非出於朝報者,只自藥院,知悉擧行。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藥房口傳夕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夕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崔龍賢,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朴弼均,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以黃海監司狀啓,今四月朔,乾秀魚卵等物,限內不得封進,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乙卯四月十二日午時,上御集福軒,藥房引見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宋儒式,記注官洪廷命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玄起鵬、尹興大入侍。午牌後,諸臣自延生門入,至星鳥門外,列坐地上,少頃司謁來傳,殿坐諸臣,卽隨而入,歷二小門,至集福軒,列伏於廳上,俄而,黃門開房門,導之以入,房爲二間,而中設莊子,開其兩戶,上御上房之北,元子臥其前,稍南而東首,中官侍伏,左右諸臣,遂進伏於下房閾外,如常儀訖。興慶起伏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等旣承入侍之命,請瞻望元子。上曰,依爲之。春躋曰,元子,少向右側臥,臣等不能快爲瞻覩矣。上顧中官,使之稍轉頭部,諸臣遂竝擧首而瞻望。上笑曰,此初見臣僚之日,而非但不能爲禮貌,乃反臥而見之矣。興慶曰,臣等在外,只聞醫官所傳之言,心竊欣喜,而猶以未能親覩岐嶷之姿爲恨,何幸今者,獲遂瞻望之願,醫官輩,猶未能盡傳其氣象矣。心飽意滿,如有所得,雖欲爲讚歎之言,不但非區區言語所能狀其萬一,恐有歉於蘊蓄之道,故不復煩達,而其爲宗社神人之福,殆無窮極矣,只自歡忻慶抃之外,更何有所達乎?時元子,向右翻身而擧頭,上曰,常時所爲之習,不能不爲於卿等所見處矣。時元子,啼聲悠長而洪亮,諸臣皆曰,聲響尤爲奇異矣。上曰,醫官尹興大進來,審視手臂,可也。興大,進伏診察後,對曰,右手上,已盡落痂,而右頰下,尙有未落者矣。在魯曰,區區頌美之言,固不敢煩縷仰陳,而卽今所處房舍,最爲切悶,壅鬱如是,令人長有汗氣,實有傷損之慮矣。上曰,然矣。昨日吉方書入時,何以竝書上命吉方耶?在魯曰,以元子命推擇,則吉方只有兩方,而皆無可合之堂室云。且術官以爲,以私家事言之,凡擇方之規,若小兒遷徙,則歸重於家長之命,同是一門之內,則亦無別擇方所之事云矣。興慶曰,閭巷家,一室內移徙,則元無擇方之事,且家長率眷移寓,則只觀家長之命,而不觀所率之人,今若移次於一闕之中,則不必擇方。且移次時,若自上親率而往,則以上命擇定,恐亦無妨矣。在魯曰,臣極知惶恐,而臣意則元子移次之時,自上親率而行,則凡事統於尊,而當移之方,乃是上命吉方,豈不便好乎?且選擇要略之書三冊,乃故判院事李順之所撰,諸般選擇之法,無不備載,而今此方所之法,不載其中,恐不足深信矣。若拘於此而不卽移次,過夏於此所,則豈不大有所妨於保護之道乎?上曰雖今月,亦難堪過,必於晦前移徙,然後可安矣,明日當許入診,其時詳陳,可也。諸臣遂退出。
==4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直}}。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藥房直宿}}一員未差。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尙奎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最壽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許集,持平沈是鎭未肅拜,趙明履未肅拜陳疏,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金在魯,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元子症候,臣等昨日,承命入診,則瘢痕極其紅活,體氣一向調順,而岐嶷之表,仍幸瞻覩,區區慶忭之忱,益不勝名言。夜間已盡落痂,而牛黃連爲進用,肌膚微熱,亦已快減乎?臣等今日,與諸御醫入侍,詳細承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弛憂慮,敢此問安,竝爲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如常,而已盡落痂,微熱亦減,藥院稍遠,輪直何益?自今日其勿直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已至多日,事體未安。修撰南泰良,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今番元子水痘時,藥房都提調以下,竝書啓。
○金尙奎,以禮曹言啓曰,今玆元子水痘之候,有非尋常疾患之比,而神明扶佑,遄臻平復,臣民慶祝之心,不可勝言。取考謄錄,則庚子三月,東宮紅疹平復後,及癸丑七月,中宮殿水痘平復後,俱行告廟頒敎陳賀之節矣。今亦依此,擇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元子水痘平復,告廟頒敎陳賀事,啓下矣,告廟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四月十八日爲吉云。依前例遣大臣,宗廟、永寧殿,同日曉頭,先行告祭後,午時頒敎進箋陳賀,大王大妃殿、中宮殿,一體陳賀事,知委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元子水痘陳賀等事,旣已啓下矣。自前慶賀之時,例有諸道方物物膳封進之規,今亦依前例,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方物物膳,一依冬至例所封數,當爲封進,而陳賀之日,勢未及封進,亦依近例,隨其措備封進之意,分付諸道及開城府,何如?傳曰,今番,只上賀箋事,分付。
○魚有龍啓曰,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親病猝重,勢難强令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政事,當日爲之事,命下,而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爲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開政,而出納望筒於夜深之後,事甚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備忘記,元子水痘時,藥房都提調右議政金興慶,鞍具馬一匹賜給,子婿中一人除職,提調知敦寧金在魯,副提調都承旨李春躋,各熟馬一匹面給,注書徐命臣,記事官宋儒式,竝六品遷轉,已陞六者陞敍,差備待令醫官權聖徵,已資窮,熟馬一匹面給,尹興大加資,熟馬一匹賜給,金應三、許信、玄起鵬,掌務官玄載觀,竝加資,同參議藥別入直金垕、金必佑、康天衢、朴道煥、崔德齡、鄭行謹、秦後觀、金必衍、權守經、趙廷俊、金德履、李壽祺、金世選、柳徵瑞,各半熟馬一匹,別入直、輪回別入直方泰輿、李萬祥、金東桓、金履亨、鄭東羽、辛世翊、吳志哲、鄭文恒,掌務官趙昌會、韓聖鳳,各兒馬一匹,崔擎玄、辛必昌、白興聲、洪萬遇、皮世麟、權燧、白重奎、李廷德、李台齡、李以材,各上弛弓gg上弦弓g一張賜給,藥色書員高成益、金夢煃,竝書題除授,掌務書員宋昌輝等十二,限三年免役,使喚書員陳次萬等十一,各限二年免役,其後員役下人等,令該曹米布從厚題給。
○備忘記,元子水痘時,承傳色內官廉德載,本宮入侍承言色內官申必輝、鄭相何,竝加資,次知內官李仁栽,熟馬一匹賜給,入侍長番內官田一成、朴弼章,本宮長番內官高鳳獻、李世泰、洪夏采、孫世榮,各半熟馬一匹,待令差備內官李厚苾、李義茂、柳就鳳,本宮出入番內官朴思文、金始夏、宋獻徵、金廷虎、朴行重、閔元芳、李廷大、崔錫禧、方義直、金盛兌,司謁康信興,本宮司鑰趙興碩、李東蕃,各兒馬一匹賜給,待令別監韓世麒、崔泰禧、金始復、吳海成,竝司鑰除授,別監飯監以下下人等,令該曹米布從厚題給。
○行司直宋成明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眷佑我邦家,元子順經痘症,億萬年無疆之福,於此益可驗矣,我聖上惟疾之憂,轉而爲歡慶,百僚群黎,孰不欣欣相賀?臣以郊野屛蟄之蹤,始聞藥院移直之報,蒼黃入城,日參候班,以少伸臣子之分矣,今則已有勿爲問安之命。臣旣造朝,固宜一登天陛,仰瞻威顔而退,顧臣癃痼疾病,陡劇於趁班奔趨之際,將攝失宜,症形轉惡,雖數日遲留,以此病狀,萬無扶曳登筵之望,不得不徑歸鄕廬,回瞻雲闕,自不勝眷係之私。仍念籌司之職,於臣本不襯合,在外虛帶,尤無意義,伏冀聖明,亟命刊汰,仍治臣任便行止之罪,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於問安之單,知卿上來,庭候雖撤,何往之速乎?備局兼帶,尤何過辭?頃已下敎,卿之去就,決知其過矣。卿其勿辭,其卽上來行公。
○乙卯四月十三日辰時,上御崇文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宋儒式,記注官洪廷命,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玄起鵬、尹興大、朴道煥、玄載觀入侍。金興慶進伏曰,朝者日氣稍冷,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今已復常,落痂已盡,肌熱快減,症候一向平順,速臻勿藥之喜,臣民慶幸,何可盡言?昨日入侍,幸瞻岐嶷之姿,區區讚頌之言,固不可形容其萬一,而凡事蘊蓄不露爲好,故臣等不敢多言而退,退與諸臣,只以醫官,猶不能盡傳其氣象爲言矣,宗社之福,神人之慶,孰有大於此者乎?金在魯曰,雖微恙,名是痘類,且在百日之內,而今幸無事順經,昨日臣等,又先諸臣而瞻望,下情之歡悅,何可盡達乎?多少讚美之言,不敢猥陳,而其爲宗社之福,殆無窮極矣。李春躋曰,勿論大小痘,症涉不輕,而今幸順經,且天姿岐嶷,自與常殊,臣等意滿,如有所得矣。其爲慶幸,何勝言?上曰,雖云水痘,顆粒不少,症涉不輕,而終始順經,以此後正痘言之,症有可知者矣,以是爲喜也。在魯曰,誠如聖敎,熱頗瀉出,前頭大痘,自可無憂,其爲喜幸,不但一事而已。興慶曰,日氣漸溫則居處難便,方所將何以爲定乎?上曰,東北方,無可處乎?在魯曰,東北方,視今時御所,尤爲絶遠而孤寂,雖有可處,恐難爲定矣。上曰,以上命見之,何方最吉乎?在魯曰,正西、正南、正東皆好,而儲承殿,似爲南方矣。選擇書三卷,乃故監正李順之所述,而方所之說,元不載於其中,只有擇日之法矣。上曰,然乎?所載者,只生氣福德之法乎?在魯曰,然矣。此外又有日觀月觀年觀之法,而方所之法,最爲歇後矣。上曰,月日亦見之乎?在魯曰,然矣。如太白遊方,爲日觀之法矣,凡事統於家長之說,昨已陳達,而所當移次之處,先使下輩入居,日久然後,移次爲宜,移次之際,自上親自領率而往,則少無所害矣。上曰,凡有移徙之事,必先期上直矣。興慶曰,必如此爲之,使有人氣爲好矣。閭間一家之內,則凡事統於家長,若於移次之時,自上親自率往,則豈不便好乎?方所之說,極涉不經,而其在靡不用極之道,審愼亦無妨矣。上曰,常時或有曆書勤看之人,而予則不然矣,此則愼重,故欲見方所,而率往之說,亦近杜撰矣。在魯曰,私家只觀太白游方,而若是大擧,則不可不審愼擇日矣。上曰,儲承殿則大擧,而小行閣之類,則何必拘此乎?在魯曰,方所之說,猶涉不經,而卽今所處之室,不可不急時變通矣。上曰,過夏則實難矣。興慶曰,然矣。令醫官入診,何如?上曰,姑無事,不必入診矣。興慶曰,今日批旨,有勿爲輪直之敎,而若以本院稍遠,輪直無益,則雖輪直於此所,未爲不可,直爲罷出,事體不然,故敢此仰達。在魯曰,前例皆先退直,三提調一次輪直後,始爲罷退矣,自移直之所,直爲罷出,事體如何?臣等之心,亦甚缺然,雖輪直於此所,漸次退去爲宜。上曰,先爲直宿於本院後,例爲移直,而今則症雖類痘,事體不然,故直爲移直矣,已盡平復,今無可憂,勿爲輪直,有何不可乎?興慶曰,雖退直本院,醫官則姑爲待令,似宜矣。上曰,藥院不直之後,元無待令之事矣。在魯曰,直爲退去,元無前例矣。雖一日輪直於此處,漸次退去,似好,輪直之時則醫官亦令待令,似無妨矣。春躋曰,非但臣等之心缺然,國體似不然矣。上曰,輪直則都承旨在何所乎?在魯曰,都承旨亦一體輪直,而若是不直之日,有問安之事,則在院承旨,代爲進參矣。興慶曰,夜間何至有問安之事乎?上曰,夜間豈有問安之事乎?本院輪直則各司,豈不待令乎?興慶曰,元無待令之事,而如或待令,分付罷送,有何難乎?上曰,卿等之言如此,自今日退去本院,輪回直宿,可也。興慶曰,差備待令醫官,亦如前待令乎?上曰,原入直二人,似當直宿於本院,而三人則如前待令,可也。春躋曰,書啓方修入,而頭辭將何以爲之乎?上曰,以水痘爲言,可也。春躋曰,日昨全羅監司徐宗玉之疏,自上特命還給,而以申晩之疏,旣已還給,則無撕捱之端,而政院不當捧入爲敎矣。左尹宋眞明,亦以此陳疏到院,而不敢捧入,蓋玆事,本非是非,其所侵詆,不比尋常,則宰臣廉義,必欲一遭陳疏承批,似不容已。宗玉若因此撕捱,不卽赴任,則殊甚可慮,其疏雖不可還入賜批,眞明疏,若入啓承批,則宗玉係是一體被斥者,亦不可以少伸廉隅矣。上曰,申晩之事,非矣。其疏若賜批,則當有處分,故只爲還給者,蓋欲一倂蕩棄之意也,此豈有廉隅之可言耶?彼此以科爲言者,俱無是非之可論,科擧與建儲,有何干涉耶?頃者下敎之後,本事妥帖,申晩之更爲提起,極非矣。予心已固,此等撕捱,在上者,何可一任其所爲乎?興慶曰,左右史不備,未有甚於近日,別兼春秋罷職人員,敍用付職,趁卽完薦,何如?上曰,如李度遠者,最無故,亦不應命,爲付籤事乎?興慶曰,似以付籤事矣。上曰,付籤者爲誰某耶?興慶曰,黃梓、金相奭、李度遠三人矣。上曰,黃梓、金相奭,亦爲付籤事耶?李度遠則其時因文義有所達者矣,予則忘之已久,而尙以爲撕捱之端耶?如予忘之則好矣,況史職,與玉堂有異矣。在魯曰,然矣。將仍此而不仕他職乎?上曰,前聞付籤玉堂後,亦行公云,若如此,則今將竝與他職而不仕矣,此則不過史職而已。何必撕捱乎?敍用竝付職,可也,李宗白亦過矣。頃日之薦,渠不欲當,宜矣,今則過矣。春躋曰,重臣之自外上來者,曾有稟達之敎,而司直宋成明,聞元子患候,卽爲上來,日參候班,昨日陳疏告歸,原疏捧入,故不果稟達矣。上曰,候單已知其上來矣。上來則是,而有何不可少留之事耶?春躋曰,所居旣近,且許任其去來,故今雖還歸,陳賀時,似當更來矣。上曰,尹淳亦不來乎?春躋曰,爲延候使行出去矣,數日內,入來近郊云矣。上曰,藝提疏批,有所下敎矣。譜略跋文,以前大提學所撰,啓下,可也。{{*|出榻敎}}在魯曰,臣有區區憂愛之忱,敢此仰達矣。昨於意外,入侍元子宮,幸瞻岐嶷之姿,竊不勝懽喜慶抃之至,退與兩提調相對忻祝,都提調設譬以爲,人有重寶則必深藏而固置之,旣不可輕易示人,亦不可輕易說道,蓋愛護之道,靡不用極而然耳。醫書,亦有外人猝觸,小兒有容忤之症云矣,今日廷臣,孰無瞻望之心,而臣等雖幸而得見,亦不可使人人而見之。前頭諸大臣,必有入侍之事,此則固當瞻望,而宮屬諸人,或有瞻望之願者,一切禁斷,毋使雜人出入,而凡諸乳哺保養之節,十分審愼,居處毋或過溫,古人云,寒暑順天時,此言是矣,風日溫和之時,亦使之頻頻開戶,以受外氣,亦無妨於調養之道矣。衣服之節,頃已仰達,而以澣濯衣之爲敎,此亦美事,而八九十歲老人所着襯身之衣,製而服之,則自然有薰襲之效云,此甚好事,想已俯聞矣。凡此數事,各別留意,毋或一毫放過爲宜。近日聞醫官之言,元子,時有敎以戲笑之事云,知覺漸生,自爾如此,而大器重寶,深藏之說最好,至如遊戲等事,如非法度,則亦不可敎而誘之,失古人蒙養之義也。今臣所言,實出於區區過慮,而亦不無有益於養德之方,保護之道,幸望留心焉。興慶曰,惜福養德之道,提調已盡仰陳矣,重寶終不可輕易示人,蘊藏爲宜,宮屬何可必其盡守謹戒乎?日氣和暖,則時於開門之際,往來之人,入見甚易,此則各別禁斷爲好。閭閻間小兒,或有戲弄呈才之事矣,以帝王家何等尊貴之身,豈效爲此乎?宮闈之內,嚴立法度,毋或爲此等事,以養德性,是區區之望也。上曰,副提調亦言所懷。春躋曰,小臣之見,與諸臣何異乎?頃者已許諸大臣百日後瞻望矣,諸臣必齋宿入來,而凡於宮闈之內,毋或輕易示人,保護之節,十分加意爲好矣。上曰,提調先達,而卿等亦各陳所見,其言俱是矣。頃者使首醫出言于卿等者有之,而予性稟甚緩,素不喜遊戲小兒之事矣,或有爲之之時,而亦豈無斟酌之道乎?大略言之,如是氣骨,善爲長成,則宗社有托矣,卿等入侍則六人同入,予豈不知其重難,而中官有數人見之者矣,中官已見,而卿等不得見之,則待卿宰之道,反不若待中官矣,予是以許其入見,大臣、奉朝賀之請,亦皆許之,而卿等之言俱好矣。宮中乳母數三人之外,無他見之者,前頭日氣漸暖,出於廳事之時,則安知無外人之自下見之者乎?然蘊櫝而深藏之說,極好,當各別留意焉。興慶曰,自下瞻望者,安可盡禁乎?在魯曰,中門之內,雜人何敢入來乎?下敎如是,保護之道,豈或少忽?而前頭風日溫和之時,出外則外人必多有窺見之者,此亦嚴禁,似好矣。上曰,唯。諸臣遂退出。
==4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藥房直宿}}一員未差。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最壽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許集,持平沈星鎭、趙明履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元子氣候,一向安順,而肌膚往來微熱,亦爲快減,已至如常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此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平順,微熱快愈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賓廳次對,爲已久矣。明日備局大臣、有司堂上、諸堂中,有稟定者,來會事,分付。
○以安廷輔爲假注書。
○魚有龍啓曰,事變假注書安廷輔,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校理朴弼均,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任珽,姑降入直矣,以身病陳疏,受由出去,下番將未免闕直。校理朴弼均,副校理權爀,修撰南泰良,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王者愛恤生民軍兵,而畿甸蓄穀,極其零星,駕前駕後,共是精抄侍衛者,而頃因兵判所達,以修葺衣甲次,只下匹段於本曹,已覽其鮮明矣。匹段十五疋,下御營廳,其餘匹段,下畿營,以助蓄穀,貂皮俱下尙方。
○傳于鄭必寧曰,民事狀啓,雖齋日,有入之之例,留院公事中,若有民事者,爲先入之。
○又傳于鄭必寧曰,內外中日,依例爲之事,分付。
○傳于宋秀衡曰,夜對爲之。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伏覩備忘記,以臣職忝移直時藥院提擧,乃有鞍具馬賜給,子婿中除職之命,臣於是惶駭愧慄,不知所以自措也。日者元子水痘之候,終始順吉,一旬之內,遄臻平復,實惟上天與祖宗,降眷而默佑,致有此國家靈長之福,固非臣所敢貪天而自爲功者也。如臣庸賤,幸際嘉會,仰瞻岐嶷之表,粗伸延頸之願,欣祝榮忭之忱,已不勝其區區矣。況此數日侍湯,元非可紀之勞,而上駟之錫,任子之恩,出於常格之外,揆以私義,其何敢爲晏然承當之計乎?夫賞賚之典,明主所愼,一嚬一笑,亦不輕施,今玆寵命,不但止於嚬笑,惟臣之冒昧仰瀆,非專爲一微臣辭受之節而已。伏乞聖明,俯諒微懇,亟收成命,以重恩賞,以安賤分,千萬大願。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今玆賞典,豈特志喜?藥院直宿,乃是例典,卿其勿辭,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母,篤老病痼,居常凜綴,而又自前念間,重添寒感,證情輾轉層加,病氣未退,眞元先敓,連用參附,而煩燥旋發,乍試涼劑,而虛泄輒作,補瀉兩難,藥餌罔效。首尾二十餘日,進退無常,氣息奄奄,臣晝宵焦隘,心思靡定,離違病側,持被禁中,非臣今日情理所可暇論,而適値藥院移直,廷僚煼憂,有不容以私懇瀆擾天聽。往來候班,間就館直,九門下鑰之後,得聞病報有加,歸省路阻,方寸錯亂,徹夜燃燈,坐待天曙矣。區區情私,猥不敢悉陳,而其不可抑情供職之狀,日月之明,或有所俯燭,而當此館僚不齊,輪直苟艱之時,虛帶榮銜,一向瘝曠之罪,尤無所逭。冒萬死仰首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曲加矜察,許遞臣職,俾得以任便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懇迫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調b護焉。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之情地,豈有一分冒出之勢,而適値元子患類痘之症,徹籲無路,承候爲急,黽勉肅命,仍爲持被矣,自再昨午,忽患關格,似癨非癨,吐瀉兼發,雜灌藥物,了無其效,今經二宿,有加無減,客氣上衝,胸膈若裂,仰而不俯,轉側須人,勺水不得順下,眞元漸至澌薾,頃刻之間,若將泯絶,闕中諸人,莫不目見而危之。似此病形,實有汚穢淸禁之慮,玆敢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特賜矜諒,亟許鐫削,俾得及時調治,以尋生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乙卯四月十四日二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入侍,參贊官宋秀衡,侍講官吳瑗,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洪廷命,以次進伏。瑗讀《綱目漢文帝》卷,自三年冬,止今年租稅之半。上曰,承旨讀。秀衡讀,自十三年春二月,止同得美稱哉。上曰,注書讀。龍賢讀,自孝武皇帝元年,止穆生又可見矣。上曰,興居,章之弟,而章卽殿上歌耕田者耶?瑗曰,然。興居與章,誅呂時,功最多,而特以當時議立興居之故,償功之典,獨不及焉,終啓叛心,不得其死,良可慨也。論釋之,斥嗇夫事,瑗曰,文帝,淸靜謙默,而猶喜嗇夫之對,利口之惑人如此,深可戒也。上曰,所奏誠好,當留意焉。論召季布罷還事,瑗曰,人君之道,明於用人,賢然後用,不必以毁譽黜陟,季布之言誠然,而至於窺淺深之說,未免有疵,人君行事,當明白正大,使天下曉然,可也。豈可有意於使天下莫測其淺深耶?上曰,季布之言,特爲文帝言,而不有意於欲使人君所爲,莫測其淺深也。蓋文帝所爲,多有不誠,答越佗書,有謙抑之意,前日欲立太子時,推以齊吳諸王,豈不豫哉云云,而至欲立興居之事,則反生疑忌之心,今又召季布罷還,而托以股肱郡特召之語,太不誠矣,至於卑之無甚高論之語,則可見其學不足也。學不足,故行事之際,多有不誠處矣。瑗曰,昔宋神宗,以堯、舜之治,爲不可及,程明道以爲,勿謂高遠難行,以爲天下生民之福云云,人君不可妄自菲薄,以古聖王爲不可及,文帝之止於文帝者,正坐此也。上曰,然。論薄昭事。上曰,薄昭之事,罪不可赦,《綱目》大書,宜矣。瑗曰,以有罪自殺書之,則朱子,似有取於司馬公之言也。論賈誼事。瑗曰,先儒,以賈誼爲志大才疎,而以其言觀之,則皆鑿鑿中窾,其分王諸侯子之說,已了七國之變,而其所消弭之策,又非晁錯作事無漸之比,誠可謂不易得之才也。苟能盡其用,則有補於治道大矣,而漢文終不能用,甚可惜也。上曰,專任賈誼,未知如何,賈誼,才則大而氣甚銳,文帝之不用賈誼,不害爲風流篤厚之治也。瑗曰,治安策緣領緣履之語,適中今世之弊矣。殿下以節儉,導率群下,曾聞聖敎,每以此申飭,而奢華之俗,不見有丕變之效,願殿下,益加勉焉。上曰,當留念焉。瑗曰,治安策輔翼太子之說,朱子,亦嘗取以載之於《儀禮保傅》篇,戊申封事,亦引以爲證矣。卽今國有元良,三宗血脈,絶而復續,實是宗社臣民無疆之福,而又幸賴天地祖宗之佑,順經類痘,其爲慶幸,尤何可喩?方當在襁之時,輔導之戒,可謂太預,而古者有胎敎之法,亦有生擧以禮之道,莫非輔翼之方,而敎之亦早,願殿下,預軫敎導之方,以追三代長久之治也。上曰,儒臣所奏是矣,當加意焉。論賈誼、董仲舒高下。上曰,賈誼與仲舒,規模不同,誼則有才而已。仲舒,乃王佐也。予以爲賈誼,遠不及於仲舒矣。瑗曰,仲舒雖賢,如誼之才華精神,亦不可少也。上曰,爲今日臣下之道,世若有賈、董兩人,則當先薦何人耶?秀衡曰,賈、董兩人,有才德之別,誼則德不勝才,仲舒則才不勝德,取人之道,以德爲先,則薦進仲舒,宜在賈誼之先。上曰,然。承宣前日以爲,能者反有害事之弊,不如才不足而內懷誠實者云,予亦以爲然,故今以賈、董設問,意有在也。今卿,以賈、董,分才與德而言,以爲薦進之際,宜先此而後彼,甚合予意也。瑗曰,漢文,平時似若不能有爲,而當凶奴之入寇,則必欲親征,遣將出征,亦不過出塞,而還有薄伐玁狁之意,聞馮唐之言而卽召魏尙,有從諫如流之美焉。且如申屠嘉,不過武人,而爲相能謹守法度,其於鄧通,雖不如趙公,仲連之格君,而使止謌者之田,亦可謂得相臣體,文帝,使嘉得伸其威,可見體統之尊也。上曰,然。文帝不獨玄默,有事則英氣奮發,可謂卓然矣。瑗曰,渭陽五帝廟,以文帝之賢,而猶惑於左道,未久復改,更如日月,比武帝輪臺之詔,嬴一着矣。上曰,慾之一字,文帝猶不免,故見理有不明,見欺於新垣平者,蓋以此也。至如答季布之言,終有修飾底意,此亦由於理慾之分,有所未辨而然也。秀衡曰,王伯之分,在於理慾之間,文帝之止於雜伯者,以其不明於理慾之分也。瑗曰,嘉可相,周亞夫可將,而文帝用以爲將相,至於終平吳楚者,文帝之賜也。景帝則不可比文帝,殺錯殺嘉,又殺亞夫,且如文帝,遺命薄葬,而晉亂時,盜發文陵,得金銀寶貨甚多,景帝獨從短喪之詔,以陷不孝之罪,而不從薄葬之命,竟招發掘之禍,極可異也。論晁錯事,瑗曰,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之語,終不如賈誼,分王諸子,計不可謂處置之得宜也。上曰,時固然矣。若使其時,賈誼猶在,則未知其何以處之,而當七國欲反之時,錯之畫策,亦未爲不善也。秀衡曰,激成七國之禍者,錯也。瑗曰,錯欲自居守,而使其君將兵,昔寇準,身自當虜,而錯則有以賊遺君之意,此乃可死之罪也。雖然,其死則由於袁盎之讒,非其罪也。其後因鄧公之言,知其無罪,則宜罪袁盎,而終不聞有此擧,則讒者,何由知其罪乎?上曰,其時上下大臣,皆積怨於錯,錯所以不免於死,不專由於盎之讒也。雖然,錯之死,以盎之讒,而旣知其死於讒,則殺人者死,漢之三章,宜其殺盎以償命,而盎在自如,則景帝之過矣。秀衡曰,此何異於元帝,知弘、石之殺望之,而終不加罪也。上曰,景帝則與元帝異矣。論梁武王事,瑗曰,傳曰,愛之能勿誨乎?景帝之於梁王,愛之而不知所以敎之,亦如文帝之於淮南也。徒欲愛之而不能制之以禮,使之過濫而縱恣,終未免陷於大戮,則非所以愛之也。上曰,景帝與梁王,同車同輦,極可怪也。至如梁獄,以後世觀之,則雖謂之叛逆,可也。而田叔,處人骨肉,使全其恩,可謂善處矣。瑗曰,若使逆節明白,則豈可饒貸?而梁武則其時年幼,奸臣用事,非實有逆心也。論仲舒天人策。瑗曰,天人性命之理,孔、孟後,唯有仲舒言之,而辭意精約,實有見得於道之大體,而至如强勉行道,强勉學問之語,知其知行之不可偏廢,則亦可謂有得於聖學工夫。而正心以正朝廷,至於正萬民,則此又修齊治平之次序也。其識見之高,爲漢儒第一,而非賈誼輩所及矣。上曰,先儒,言漢諸子,唯仲舒有儒者氣象者,誠然矣。瑗曰,以琴瑟更張爲比者,仲舒亦以爲,不改則不治矣,論治體則以學校爲本,學校所敎,人才作成,則此誠治國之先務也。我朝列聖相承,克盡振作之道,實洽菁莪之化,而第今科擧太數,士無讀書之暇,徒長奔競之習,不可無矯弊之道。國朝故典,三年大比之外,別科之設甚尠,取士之際,以經工製述兼試,文質本末,可謂備具矣,今亦以此爲式宜矣。論申公事。瑗曰,申公力行之說,意則儘好,而不言何事之可行。武帝,亦不問力行之爲何,是可欠矣。上曰,胡氏以爲,巡狩服色等事,非可力行者,而申公力行之言,非謂此也。瑗曰,小臣,倉卒承此夜對之命,來詣閤外,始知着來白靴,而來卽引對,故未及換着黑靴而入侍,事體極爲未安,惶恐待罪。上曰,此何足異也?勿待罪。上曰,卽今玉堂行公者幾人?瑗曰,任珽,以病陳疏出去,朴弼均、權爀、南泰良,牌不進,玉堂下番闕直矣。上曰,朴弼均、權爀、南泰良,竝只推,待明朝牌招。{{*|榻前下敎}}
==4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藥房直宿}}。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藥房直宿}}一員未差。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尙奎啓曰,視事,玉堂備員間,頉稟。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內外中日,依例爲之事,命下矣。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此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卽無事,元子氣候,一向安順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備局大臣有司堂上諸堂中,有稟定者,來會事,命下矣。兩司當爲進參,而俱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呈辭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李匡輔,司諫李著,正言李性孝、金光世,持平趙明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校理朴弼均,副校理權爀,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推考傳旨捧入。
○魚有龍,以備邊司言啓曰,臣等依下敎來待賓廳,而有司堂上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參判趙顯命,懸頉不進,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以爲同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金尙奎,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增廣監試覆試一所,設場於本曹,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增廣監試覆試試官,磨鍊之際,堂下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依近例,以堂上官,通融備擬,而擬望中,前校理李亮臣,前持平洪重一,前持平韓翼謩,前校理兪健基,前校理尹彙貞,前修撰洪鳳祚,前正言李錫杓,前持平洪昌漢,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亮臣、洪重一、韓翼謩、兪建基gg兪健基g、尹彙貞、洪鳳祚、李錫杓、洪昌漢,單付副司果。
○金尙奎啓曰,試官李廷濟,承牌詣闕矣,以其親病危重,陳疏還出,原疏則以齋戒退却,而承牌之後,旋卽出去,雖緣情理之切急,而事體則極爲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藥房都提調金興慶賞格鞍具馬面給,改付標傳旨,傳于魚有龍曰,以內廏馬鞍具面給,改付標以下。
○金尙奎啓曰,今此監試覆試一、二所試官,從二品以上,皆違牌不進,或在外懸頉,承牌者只是一員,事體之未安,莫此爲甚。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將無推移備員之勢,二品以上不進人員,竝更牌招,至於趙尙絅,則朝以備局堂上違牌,今又以試官違牌,一日三牌,雖傷事體,自前試官則有三牌之例,亦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參試官洪景輔、金龍慶、徐命淵、兪健基、洪昌漢、李亮bb臣b、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參試官洪景輔、金龍慶、徐命淵、兪健基、洪昌漢、李亮臣、李錫杓,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此監試覆試試官,一所則二品以上承牌者,兵曹判書趙尙絅一員外,皆再招不進,參試官承牌者,鄭羽良、愼無逸、吳瑗、趙漢緯、洪重一、南泰慶六人,二所則二品以上承牌者,刑曹判書尹陽來,副提學尹惠敎,工曹參判洪鉉輔三員外,其餘皆再招不進,參試官承牌者,只是趙命臣、朴弼琦二員而已。一二所試官、參試官承牌之人,雖合爲十二員,而一所則試官不備,二所則參試官不備,參試官則旣已捧入罷職傳旨矣。二品以上再招不進人員,一日三牌,雖傷事體,而試官則自前亦有三牌之規,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來十八日陳賀後,當爲頒敎矣,大提學未差,藝文提學申昉,待明朝牌招,使之製進敎文,何如?傳曰,允。
○乙卯四月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江華留守金東弼,知敦寧金在魯,刑曹參判趙顯命,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魚有龍,應敎吳瑗,掌令許集,獻納李重震,假注書崔龍賢,事變假注書安廷輔,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洪廷命,同爲入侍。命均進伏曰,旱災非常,風氣不好,聖體若何?上曰,平復後一樣矣,命均曰,惟憂之餘,水剌寢睡,何如?上曰,水剌如常,寢睡平穩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命均曰,元子類痘,旣已順經,實是宗社臣民之慶,日前聞元子宮入侍諸臣之言,元子岐嶷,過於所聞,此乃宗社無疆之福也。小臣不得同參,深爲抑鬱矣。上曰,名雖小痘,自初平順,今已快愈,深以爲喜矣。興慶曰,元子平復後,瘢痕,如何?而微熱往來之候,快愈乎?上曰,瘢痕則如前,而微熱快愈矣。興慶曰,自上丸藥,連爲進御乎?上曰,連服矣。在魯曰,日昨夜對,罷漏後始罷云,何不念保嗇之道,而反廢寢睡之節耶?上曰,以元子類痘,久停講筵,今當開講,而玉堂闕員,尙未差出,來日過國忌後,必多公事之酬酢,恐無筵對之暇,昨夜適當無事,故仍爲夜對,說話之際,不覺徹曉,而神氣不爲疲乏,一夜失寢,何害耶?命均曰,卽今則聖體尤當保重,而每不顧將攝之方,臣等深以爲憂矣。在魯曰,聖上勤勤好學之誠,群臣豈不欲益勉將就?而第三更不寐,血不歸心,此醫家養生之大忌也。況今聖上,以元子病患,朝夕憂遑之餘,豈無損傷之節?而特以慶事之後,姑致平穩,今乃徹夜不寐,或恐受傷不少,且方當宵短,不宜夜對。上曰,所奏是矣。上曰,廟謨留滯者多乎?命均曰,姑無大段留連之事,而卽今所憫者,旱災頗甚,近來欲雨不雨,春牟則前頭尙遠,猶或有可望,而秋牟則失稔已辦,付種諐期,前頭之憂,有不可言者。頃日下敎,令廟堂議生穀之道,而卽今非貿穀之時,他無生穀之方,而惟以節損爲第一務,宜矣。上曰,下錦段於畿營,以爲蓄穀之資者,非欲必趁此時聚穀,以爲隨時變通之方矣。命均曰,方今市價異常,有穀賤之歎,此兆不祥,必是凶徵矣。興慶曰,賤者,貴之徵,今年年事,恐或有災害矣。命均曰,兩南民多流亡,人或謂穀價之賤,由於食者之少也。此則不必然,而大抵百姓軍布應役者,出穀貿錢,故穀賤而錢貴矣。上曰,然矣。命均曰,李宗城,新自安興來,而所見與宋眞明不同,今日引見時,宜使兩人,一處相難,辨其可否,而眞明,以申晩之疏,引嫌不來,徐宗玉則所遭,雖與眞明同,而疏入承批,故將欲辭朝,而眞明則陳疏尙未入啓,不爲一番承批,而冒出爲難云矣。上曰,初不下批於攻斥者,而今獨下批於被斥者,則豈不偏着乎?雖然,不可以此爲嫌,宋眞明牌招察任,而徐宗玉,亦爲催促辭朝,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京畿水使韓範錫狀啓,以島內民丁不足,軍額多闕,請得乶音島。而本島,乃是江華所屬,曾聞李瑜之言,則以爲軍丁則移屬各鎭無妨,而注文、長峯水軍,移定海西,多有不便,方以劃給各鎭,有所相議,今此韓範錫之狀啓如此,似當量宜處之,而聞江華凡百需用,皆靠於此,不可率易變通。令江都量度事勢,啓聞後更稟,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全羅左水使李希夏狀啓,以宜松山摘奸軍器摘奸事,發巡云,而旣令虞侯,抽牲巡點,則不待朝令,徑先發巡,事體未安,依前具侙例,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都政至今遷延,事極可怪。吏曹參議今已入來,各別申飭,使之從速開政,何如?上曰,銓郞差出之後,可開都政耶?宗城曰,吏判出而開政,差出銓郞,然後可爲都政矣。上曰,吏判從速開政,差出銓郞,都政卽爲擧行,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義州黃梓,精詳守法,可任邊帥,故陞遷灣尹矣,連呈辭狀,以其父年老爲辭,且以身病在鄕,至今不來,事體極爲未安。拿問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聞今番使臣之言,則我使入去之後,例有情物於禮部,而其中序班一人,不得見參於其中,常懷怏怏,至發我使賂物等語,彼國尙書,詳其委末,雖不聽信其言,而我國使臣,極爲惶恐云矣。興慶曰,用情於郞中者,曾無其例矣。命均曰,自前執筆郞中則有用情之例矣。興慶曰,小臣以昨日所蒙賞典,實爲濫觴,故陳箚控辭,而未獲允許,極爲惶恐矣。頃於癸丑年,中宮殿水痘平復後,藥院賞格時,都提調則鞍具馬面給,子婿中一人除職,兩提調加資事,命下矣。因臺啓,兩提調加資還收,以熟馬面給改下,而都提調子婿中除職承傳,因其辭免,亦爲還寢矣。今者兩提調賞格,旣非加資,而但爲熟馬面給,則小臣獨受兩件賞格,極爲未安。子婿中除職承傳,還收爲宜矣。上曰,癸丑前例,果如是耶?命均曰,其時提調賞格,初以加資命下,而因臺啓還收,故臣於卽席,以臣不可獨受兩賞之意陳達,除職一款,得蒙還收矣。興慶曰,非但前例如此,凡恩賞,終不可濫觴,而兩提調賞典,旣非加資,則臣之子婿中除職之命,亟宜還收矣。上曰,參互前例,旣如是,則前日備忘,子婿中除職付標,而鞍具馬賜給,以面給改付標,可也。曾前大臣賞格,或有內廏馬鞍具,或有鞍具馬面給之例矣。命均曰,醫官加資,異於外朝,則雖或太多,似無可惜,在下之人,當爲極盡擧行,而自上稍加抑損,宜矣。上曰,此事不可抑損,差備待令醫官加資之例,《庚戌謄錄》亦然,予則不以爲濫矣。雖守令除授,固無不可,至於加資之例,有何抑損耶?赦典重疊,予亦知其有弊,而今番慶事,實爲無前,凡人情有喜事,則或不無過濫之弊,而予於日昨賞典,不過遵用謄錄而已。況元子、世子,固無間也,則依前例醫官加資,有何抑損之戒耶?大臣之言過矣。在魯曰,大臣之言,豈以名號之差殊,而有此陳達耶?聖敎實未諒大臣本意矣。命均曰,小臣所達,豈以元子、世子,有所間別而然耶?但慮賞格之或過,而敢有所仰勉矣。瑗曰,大臣之言,蓋謂凡於賞典,宜存抑損之意,而非以元子、世子,有所輕重,而辭不達意,自上下敎,實多過中,誠爲慨然矣。興慶曰,聖上下敎,實非體諒大臣之本意也。蓋左相之言,欲於凡事,存心於抑損而已。寧有他意也哉?聖敎誠爲過當矣。東弼曰,文殊山城,實爲江都扞蔽之所,當初築城時,倉庫寺刹,意皆有在,而今盡頹廢,事甚可憫。若過今夏,則更無所餘,糧餉旣無儲積之所,僧徒亦無接足之地,若不及今修葺,將來物力之費,有倍於今矣。此事最爲關重於江都,故欲令文殊別將次知修補,而本府無材力可以接濟,若得空名帖二三百張,則可以措辦物力,且以其保障重地之故,自前凡有如此巨役,則每有空名帖劃給之例,下詢大臣處之,何如?上曰,若無江都則已,文殊山城之事,不可一任其頹廢,而但空名帖劃給有弊,若許給軍餉,推移立本,而以其利息修葺,何如耶?東弼曰,軍餉雖重,若値穀貴之時,則貸出累百石立本,取剩而補用,不無所益,而卽今米價至賤,秋成後立本,有未可必也。今雖得之,實無容手之道,不敢仰請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在魯曰,空名帖,誠甚重難,固當防塞,而但我國凡事,不能守一切之法,從前不緊處,間或許之,況江都事重,參酌許施,似宜矣。宗城曰,國家賣爵之不當,臣曾累白矣。凶歲募粟,雖不免開路,至於此等事,許之誠難,若自廟堂,劃給若干物役,則似宜矣。東弼曰,若得銀錢布,則豈不尤好?而本府雖有三軍門留營,儲積不多,恐難指出矣。上曰,三軍門錢布,何處可以推移耶?顯命曰,他軍門則臣所不知,而御廳則只有銀子一萬兩之外,無他錢布矣。上曰,此則似難遷動,而文殊山城,旣關於江都保障,自備局問於兩軍門,若有錢布推移之道,則分付覓給,不然則空名帖,亦可參酌許施,以草記啓達許施,可也。東弼曰,本府所屬鐵串鎭倉庫,近百間有之,而數十年來,無軍餉儲積之事,空置無用,幾盡頹廢,若過今夏炎潦,則將無所餘,其他諸倉,亦多如此,欲爲撤毁無用之材瓦,修葺今方行用之倉庫,而本府亦不敢擅行,故敢此仰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臣於東萊府使狀啓,漂人領來差倭事,竊有所懷,已議于大臣,大臣亦以爲然,故敢達。往在壬戌年,故相臣尹趾完,爲通信使時,與彼有約條,凡我國民漂到彼國者,倭差領來,則我國例當接待,而若漂到對馬島者,則破船隕命外,皆令順付以來矣。厥後我人,雖只爲破船者,(雖只爲破船者))彼必欲出送差倭,其所爲言,以破船隕命,分作兩項,故我國初雖斥絶,末乃接待如例,而丙申回答書契,有後勿爲例四字,則倭人久留,固請改之,故不得已又許改給矣。己亥年,故相臣洪致中通信使時,因廟堂分付,以破船隕命,不可分而二之之意,更詰島主,欲爲明白講定,而倭人終不從,故置之而來矣。己酉年,倭差又領破船漂人出來,而我國畢竟又不免接待,只於書契中,更提後勿爲例之意,則倭人積年相持,抵死不去。其時東萊府使李匡世辭陛時,以此陳達,下去後,又爲詳細論列啓聞曰,倭國法峻,持來前日所無文字則輒殺之,無少容貸,故三年自供,備嘗艱苦,而終無入歸之意,輒引丙申前例曰,朝廷豈忍昔許今否,使就必死之地乎?倭性本來怪毒,一向牢拒,則將必有自刎傷人之變,至此然後始許,則國體尤爲損傷云云。相臣洪致中,覆奏於筵中,備陳前後事狀,以許改爲無妨,廟堂諸議,或有持難者,而多以爲不必終始力持云,則自上下敎曰,約條辭意,果爲分明,則堅執,可也。予意則許與不許,無異於五十步百步,若不誠信待之,而終爲其所屈,則反不如快許之爲愈,遂有書啓改撰以給之命矣。今此差倭出來,亦已至於三年之久,而朝家尙不許接待,故倭人哀乞備至,間有怪駭之擧。臣在嶺南時,萊府有所狀稟,而備局從重推考,更令嚴辭責諭,還朝之後,又見萊府狀啓,因新出來裁判差倭之言,更有所措辭稟旨,則備局回啓,又加嚴塞,從重推考,而臣意則壬戌以後,差倭之以此出來,不知其數,初雖防塞,終必接待,至於丙申己酉,竝與後勿爲例之書辭,而許其改送,何獨於今日,還爲牢塞乎?且我國則以爲,必竝有破船隕命,乃可出送差倭,倭人則以爲,破船與隕命,皆可送差倭,彼此皆有所執,而觀其文勢,亦可以東西看矣。己酉近例,旣改後勿爲例之語,況今番則乃欲初不接待,而直爲責諭入送,其肯順從乎?且三年自供,渠之艱苦極矣,其在交隣之道,彼旣稱以厚意而出來,且係有前例之事,恐不必終始堅執,商量特許,恐似得宜矣。命均曰,隕命,乃是破船後事,倭人所執,似不成事理,故自前累次爭執,年久然後始許矣。興慶曰,大抵文勢則可以東西看,而始塞終許,已成規例,今不可一切峻塞矣。上曰,破船隕命,倭人分爲兩項,我國看作一句,此文字,左右皆可矣,苟不可許,則雖留在十年,固當不許,而始靳終許,自前已成規例,則持久始許,少無所益,何必過爲阻搪,備受其怨苦而後始許乎?彼之强爲出送,固出於規利,而我之必不欲接待者,亦豈非惜費乎?彼旣稱厚意而來,則交隣之大體,似不當若是矣。今此差倭來留,已過三年,遠人滯留可慮,不如及今快許,令萊府,諭之以朝家軫念汝輩情勢,特命許待之意,而如前接待,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公木作米,五年爲限,而對馬一島命脈,都係於此,自前已爲例規,卽今亦難防塞矣。宗城曰,公木作米,民弊極矣,曾聞尹趾完之言,則對馬一島,賴此而活,曾前無此之時,島倭生兒則沈之於江矣,自得公作米之後,得保命脈,彼以爲生死肉骨之恩云矣。公作米則不必以約條言之,而一島人命,不可盡劉,許之爲宜矣。上曰,不可以木給之耶?顯命曰,給木則有甚於作米之弊,倭人之所謂見樣木,懸於官府者,至今尙存,而極其精細,若以如此精細之木責出,則其價倍於作米之數矣。上曰,破船隕命,則以我國當初不能慮始善處,爲彼執言之端,公木作米則我國先爲貿易,已成規例,而始靳終諾,非但事涉不誠,且似見屈而後許之,則徒爲見侮取怨而已。卽今北人之厚待我使,固有深憂,而又以此等小事,結怨於倭,甚非得計,不如一番約束而快許之,使彼有感服之心也。孔明,北拒曹操,南和孫權,介於兩敵,勢不得已,而漢文以一張詔書,制服尉佗者,蓋以感服其心也。此後廟堂,講究善處之策,使無後弊,可也。顯命曰,公木作米,不卽許之,則反有切害於我國,而小臣則以爲,不宜卽許者,彼之命脈,懸於我國,我若靳許,則自有制死命之威,非謂終不可許也。以此爲操縱之權,可也。上曰,豐原之言過矣。彼若有構釁之端,我豈能以公米靳許之權,可制彼人之死命耶?上曰,吏曹參議,來奏安興形止,如何?宗城曰,旣已狀聞,而地形形止,若不目擊,則有難詳度,故小臣,圖來安興地形矣。上曰,地圖上之。宗城進安興地圖。上曰,蘇泰縣何處?宗城曰,泰安古名也。上曰,南北倉庫,入於此圖乎?宗城曰,不入矣。上曰,築堰事,何如?宗城曰,安城浦口潮入,掘巷深蓄成匯,而中有沙堆,卽是兩潮相薄,水勢交盡之處也。沙泥爲潮頭所驅,積於水盡處,而潮盛則水可行舟,潮退則韈步不濡矣。匯之左右,皆平下之野,故水勢分而散漫。李墡則以爲,一邊築堰則水勢專一,沙堆必爲所衝激而決破云,臣則以爲決不然矣。頃日宋眞明,亦以爲沙頭幾至決破云,此則眞明,必是但見潮盛時,而不見潮退時也。上曰,此亦有曉然處,當初以爲水歸他道,故不可行舟,塞彼則水道專一,而船路自通云矣,今始知潮落爲沙,非水勢之所可衝決,則辦異於當時之所聞矣。且築堰之工,今至幾何?宗城曰,臣潮來時見之,則但見柵頭丁丁然,及至潮退則三里許積石所築,幾至二三丈,見之殆若神造,有非人力所成者,然潮來時,水高積石,尙爲一丈許,則今又高築丈餘,然後水可不踰矣。墡則以爲,功役已過半云,而臣則以爲,尙未及十分之二三矣。上曰,可以作畓否?宗城曰,凡海邊潮水相連處,築堰堅密,鹹水不漏,然後可以起耕,而又有陸水可以灌漑,然後方可作畓矣。今安興地,四面皆海水之所淘洗,而泥沙之所聚也。雖使積石成堰,必以眞土塡塞,然後水不滲漏,而今乃以泥沙塡補,則靡靡頹潰,水滲石間,無異於不築堰時。且海水之外,絶無陸地溪澗之水,何以灌漑而作畓耶?設或築堰已成,兩潮之所衝決,不可保於旬日之頃矣,臣以爲漕運與作畓,皆不可成矣。上曰,後日與宋眞明,同爲入侍,共議可否,可也。上曰,掌令,鄕人耶?宗城曰,本來京中士夫人也。在魯曰,乃許采之弟,壬辰死節臣許完子孫也。上曰,內入玉印,擇日擧行事,分付該曹,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4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
○下直,蒜山僉使權壽鳳。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此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安順。自今日勿爲直宿,亦勿逐日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以御牒書寫官,校正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朴弼均,副校理權爀,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竝更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留院公事竝入之。
○金尙奎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校理朴弼均,副校理權爀,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陳疏,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右承旨金尙奎進。
○兵批,判書趙尙絅監試覆試試官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命九進,參議韓師得病,左副承旨魚有龍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陳疏入啓,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鍾城府使今當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及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古阜郡守李安世戶奴呈狀內,矣上典,猝得寒疾,症情非細,方在苦劇之中,且有難安情勢,決無赴任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病情如此,則有難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以尹淳爲判尹,李重協爲刑曹參議,趙明震爲平壤庶尹,閔珽爲鍾城府使,沈宗賢爲原城縣監,朴弼彦爲尼山縣監,洪廷命爲江原都事,兪業基爲戶曹佐郞,金相說爲禁府都事,趙明澤、李度遠、韓顯謩、李宗白、鄭益河、閔亨洙單付別兼春秋,權一衡、南泰溫兼持平減下,平原君標,在喪終制,付明義,醫官金應三加崇祿,許信加資憲,尹興大、玄起鵬加嘉義,玄載觀加通政,廉德載、申必輝、鄭相河加嘉善,以上加資事承傳,柳萬樞單付兼春秋。
○吏批,承旨魚有龍啓曰,新除授鍾城府使閔珽,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兵批啓曰,前萬戶金載光,及第全忠尙,閑良李廷壽、黃致章、尙元昌等,或捉虎捕賊,或拯活料辦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載光,未資窮未準職,全忠尙、李廷壽、黃致章、尙元昌,係是閑良出身,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兵批,以李萬選單付副司直,李秉鼎單付副司果,宋廷輔、崔龍賢單付副司正。
○傳于金尙奎曰,長生殿退件棺板一部,卽爲擇送于參議金後衍家事,分付該曹。
○傳于金尙奎曰,參議金後衍喪家祭需,依故摠戎使例,從優題給事,分付。
○傳于金尙奎曰,參議金後衍,以肺腑之親,纔過四旬,遽以長逝,傷悼之懷曷喩?凡喪葬等事,依判官金錫達例,擧行事,分付該曹。
○傳于金尙奎曰,故判書金錫衍,故摠戎使金錫翼,前例雖在,乃是一等,此則資品有異,故判官金錫達前例,不得搜出,此判付及棺板判付先下,令該曹依金錫達例,卽爲擧行事,分付。
○魚有龍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閔亨洙、鄭益河、李宗白,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李度遠、閔亨洙、鄭益河單付副司果,以黃晪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韓師正,遭其母喪,依定式啓稟,限成服保放矣,今聞已過成服云,卽爲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京畿監司狀啓,通津等官居出身全泰順子成道等燒死事,及平安監司狀啓,順安居校生申順起妻千氏等燒死事,傳于洪尙賓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忠淸監司狀啓,永同等官居良人金順三母孫召史等燒死事,及韓山等官居驛奴姜太寬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燒死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全羅都事權䌖狀啓,珍島等官居兩班曺尙才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全羅左水使狀啓,各邑鎭軍器舟楫及宜松山摘奸,初不稟報備局,循例發行,惶恐待罪事,傳于魚有龍曰,勿待罪事,回諭。
○傳于魚有龍曰,陳賀時殿坐,明政殿爲之事,分付。
○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不允。
○魚有龍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閔亨洙、鄭益河,付軍職後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知敦寧金在魯,行都承旨李春躋,聯名疏曰,伏以元子水痘之候,遄臻平復,率土臣民,莫不聳忭,況臣等忝在保護之地,倍切忻祝之忱。乃者藥院賞格之下,臣等亦被錫馬之典,聞命感惶,不知所措。此雖出於聖上志喜之意,而第伏念今番症候,自初平順,旋卽勿藥,臣等之移院竝直,未滿一旬,其所自效,不過昕夕起居而已,有何可紀之勞,而敢膺懋功之賞乎?臣等愧靦之私,固不足言,而明主嚬笑之愛,不宜若是,伏願聖上,俯諒微懇,亟賜反汗,以重恩賞,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玆賞典,予已參酌,何讓之有?卿等勿辭。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國家行法,宜先貴近,人臣負罪,非可倖免,臣之昨違三牌,雖有情私之不可强者,而譴罷近例,不宜異同,見方泥首,恭竢重勘,此際又有開政之命,召牌下降,當被之律,旣未及見勘,待罪之蹤,又何敢冒進?臣於此變動無路,窮蹙罔措。仍念近日,試官連牌,極其紛紜,臣常病之,使臣無bb無b難强之情勢,則何敢循此弊習?誠以臣母宿病,近適有加,且添寒感,症情非細,日間種種公故,臣雖或勉强奔走,而至於試役,將不免見鎖多日,非如一時離捨。其在情理,有難自堪,較量公私,不得不爲抵死違逋之計,而適當國忌,旣不能疏陳私情,隨衆違傲,便若無端,深夜窘急,有傷國體,臣罪至此,萬死有餘。如是而得免威罰,則臣何以自贖其慢蹇之罪?而亦恐非聖朝明法飭下之道也。玆於嚴召之下,隨詣闕外,敢陳請譴之章,仍又徑歸,分義掃地,尤增死罪。伏乞聖明,亟賜威譴,遞削臣本兼諸任,仍命攸司,勘臣罪犯,以肅邦憲,俾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捄護焉。
○右尹金聖應疏曰,伏以皇天默佑,聖嗣誕降,宗社無疆之休,凡在含生之類,莫不歡忭鼓舞。臣自伏海陬,益切延頸之忱,及夫歸朝,伏聞有水痘之症,首尾平順,勿藥有慶,區區欣祝,曷有其極?仍伏念臣,以至庸極陋,百無肖似,而過蒙天地洪私,眷顧之隆,迥越尋常,凡在聽聞,莫不爲臣感激隕越,況臣身親當之,其何以自措?日夕惶懍,以榮爲懼,迺者西閫陞擢,未滿旬日,而千萬夢寐之外,忽叨摠戎新命,繼而有京兆之除,聞命以來,益復惝怳震惕,罔知所處。噫,授官任人,必當其器,然後上無虛授之譏,下免僨事之罪,庶官猶然,況國家重任,莫大於戎權,自昔簡授之政,尤重於斯,苟非威望素著,才識見稱者,則莫或僥冒,而今臣所叨,實統畿輔戎事,有巡閱校練之政,有環扈宿衛之嚴,爲他日緩急之備者,比他軍門,無甚輕重,臣之才魯品劣,資淺望輕,出人下遠甚,非惟臣自知甚明,抑亦衆人之所共見。其於此任,奚啻千不近萬不似乎?目今文武之間,舊望宿材,可膺斯寄者,豈患無其人,而廟薦旣誤,天鑑失照,遽然畀之於眇末如臣,其駭人瞻聆,貽羞淸朝,當復如何哉?臣之本末長短,固已聖明之所俯燭,而年紀不及强仕,出身未及二朞,超階越級,進用太驟,初無歷試之可言,偏蒙奬拔之殊恩,前此叨竊之濫,已深亟顚之懼,而今乃不問人器之當否,不計資望之庳賤,虛紆不世之隆眷,徒爲榮寵一身之地,其累聖簡而害國事,豈細故哉?諫臣疏陳,非但公議之當然,在臣之私,實爲藥石之言,臣若貪冒恩寵,不思才具之決不堪,過福之必召災,而迫於嚴命,唐突承膺,則一身顚沛,非所可論,而早晩僨誤機事,貽憂朝廷,固是必至之勢,此臣所以有死而已,終不敢承者也。至於京兆佐貳,秩是亞卿之班,職是詞訟之地,任重務劇,決非人人所可濫竽。從前武臣之除拜是任者,間或有之,擧皆地望允叶才調練達之人,固非如臣眇然新進之所得叨冒者也。恩命之荐疊,官爵之驟濫,非但近來所無,歷數古典,蓋亦罕聞,臣雖頑愚,固有知覺,內自循省,豈敢頃刻自安於心乎?纔從海閫,進伏城外,陳章祈免,未獲登徹,旋因喉司啓稟,嚴召下降,分義是懼,不得不黽勉承命,祗受密符,仍參庭候之班,少伸犬馬之誠,而重擔在身,寤寐未安,反復揣量,萬無因仍蹲冒之勢,敢瀝肝膈之懇,仰瀆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俯賜鑑燭,亟許遞改臣本職及兼帶將任,回授可堪之人,以愼政體,以重戎寄,則非但小臣受生死肉骨之恩,其於國事,實爲莫大之幸,臣無任激切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當初勸武,于今擢用,俱非爲卿,勿辭察職。
==4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尙奎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玉堂旣已備員,明日視事,所當取稟,陳賀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最壽,掌令許集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持平趙明履、沈星鎭未肅拜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朴弼均,副枝理權爀,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別兼春秋鄭益河,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義州府尹黃梓拿問處之事,傳旨啓下矣。黃梓,時在忠淸道洪州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江華留守金東弼疏曰,伏以皇天默佑,邦慶遄臻,聖嗣水痘之候,卽收平復之效,一國臣民,莫不懽忭鼓舞,倍切延頸之願,區區慶忭之忱,曷可勝任?臣亦爲便承候,入城有日,明將參過賀禮,復還官次,而得伏聞臣之父母墳山,有莎草崩頹之患,在臣情理,不得不躬往修改。今若取路湍、坡,往省塋域,從(從))木道還營,則不過迂廻數息程而已。從前守臣往來之時,便道省墳,亦多其例,玆敢疾聲仰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特允所請,以伸至情,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刑曹參議李重協疏曰,伏以皇天篤祐,祖宗垂騭,聖嗣誕降,顒望斯係,甫踰數朔,遄經美疹,祥和藹於二宮,歡忭均於八方,於千萬年之休,其自今基矣,顧玆螻蟻之誠,曷勝岡陵之祝?仍念臣橫被人言,極其危怕,未知卒罹何樣罪罰,而幸蒙聖明洞察,委曲包容,乍遞旋敍,恩眷出常,不敢徑尋鄕路,跡淹江郊,承聞候班之報,身帶軍銜,爲參昕听庭之賀,昨纔來伏城闉,而秋官除命,遽及此際,臣誠惶隕感激,不省所措,亦有區區微悃之可以申暴者。向來李載厚之疏,刺臣以慫慂駭擧,其後儒臣,斥臣之不爲力爭,聲罪愈嚴,而諫臣又復覈論矣。臣於筵中,未有焚草之請,閤外不干焚草之事,而謂之慫慂駭擧,誠是意外,安有名爲史官,而聽承宣之慫慂,自燬其草乎?其時聖諭發端,而諸臣請寢,未能畢承明敎,則史官記錄,不成文理,何以錄付傳信之史,而又不可傳播外間,故諸臣之仍請去之者此也。臣亦職在出納,欲納而不欲出,卽惟允之道也。然而以若無聖敎,何可去草仰陳,而及承下敎,惟當擧行之不暇,有何可爭之端耶?旣出閤門,史官相語,以一出政院,恐煩眼目,回顧酬酢者,蓋出於十分謹密之意也。若以不能止其焚草爲咎,則史官之焚去,實出倉卒,而片紙付燼,速於轉瞬,雖欲止之,其可得乎?政院凡事,承旨例當其責,而至於兼春秋,則有非政院之所可管攝者乎?伏聞十九日下敎,祕封勿傳,錄在史局,無缺修史,不必重複,則亦可仰認聖意之所存,而不知之人,衆口嘵嘵,何怪乎驟聞而抨論也?今臣所遭,自是無妄,事過之後,奚必追辨,而其在廉隅,不可冒寵榮而躡名塗決矣。親臨縟儀,卽在明朝,而咫尺天陛,末由叩謝,情窮勢隘,置身無地,玆不得不仰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俯賜矜察,亟許鐫削,俾得避駭機而安賤分,至願至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4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尙奎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爲之。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百官加下批及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明政殿親臨陳賀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雨餘,聖體若何?元子氣候,已盡復常乎?臣等今日率諸御醫入侍,承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今已復常矣,再明日入診。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頒赦百官加爲之。
○宋秀衡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某罪以下,宥之乎?敢稟。傳曰,雜犯死罪以下,竝宥。
○金尙奎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藝文提學申昉,卽爲牌招,赦句添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未承受推考傳旨三百四十五張,自本院爻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在前頒赦時,例有別歲抄之事,今則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依例爲之。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頒赦時,別歲抄書入事,命下矣。準期不敍,竝爲書入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以副校理權爀,修撰南泰良,別兼春秋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任珽,由限已過,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前驪善君壆敍用。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進。
○吏批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洪州牧使、古阜郡守,今當差出,而素以弊邑,素稱難治,不可不各別擇差,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百官加下批,以洪啓裕爲正言,以朴弼載爲校理,以崔城大爲兵曹正郞,兪崶爲工曹正bb郞b,尹慶一爲漢城庶尹,尹東源爲洪州牧使,洪相朝爲古阜郡守,朴載海爲鳳山郡守,邊致周爲龍仁縣監,李垕培爲兼輸城察訪,李剛中爲童蒙敎官,洪應麟爲宣陵參奉。驪善君壆敍用事承傳,鍾城府使閔珽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以吳瑗、尹汲爲兼漢學敎授。
○傳于魚有龍曰,驪善君壆,海春君栐,長番內官李維新,百官加親授。
○驪善君壆加顯祿,海春君栐加承憲,內官李維新加嘉善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監試覆試試官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命九進,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兵批,以玄載觀單付副護軍,金光世、尹興茂單付副司果,百官加下批。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朴弼均,姑降入直矣,陳疏徑出,下番將未免闕直,事體未安。應敎金若魯,副校理權爀,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行海蓬守橉,行海靑守桱,竝都正除授。
○宋秀衡啓曰,明日常參時,議政府西壁、戶曹堂上及諫院,俱無進參之員,左參贊李眞望,戶曹判書李廷濟,參判徐宗伋,參議李命熙,大司諫李匡輔,司諫李著,獻納李重震,正言李性孝、洪啓裕,待開門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凡赦典,宜卽擧行,金吾、秋曹之宜放者,卽爲擧行事,分付。
○傳于魚有龍曰,今此吏、兵曹歲抄中,點下者外,竝蕩滌。
○宋秀衡,以禮曹言啓曰,今以元子水痘之慶,旣已告廟,仍行頒敎陳賀之禮,則設科取人,自是次第應行之事,取考前例,則庚子年東宮紅疹平復後,癸丑年中宮殿水痘平復後,俱以庭試設行矣。今亦依此例,以庭試擇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南所衛將牒報,則所屬馬軍營東邊宮墻一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金虎門入直砲手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忠勳府言啓曰,取考本府功臣卒逝後贈職謄錄,則宣祖朝扈聖三等功臣柳肇生,宣武三等功臣趙儆、權俊,俱以資憲無實職單封君,追贈判書矣。今此奮武親功臣完春君李遂良,亦以資憲,無實職身死,追贈一款,令該曹依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忠勳府言啓曰,取考本府謄錄,則勳臣喪葬,本家如有力所不逮,則或別爲入啓,自官措給,或下諭本道監司,隨便顧助,而至於勳臣在喪發引時,所經各官擔持軍題給,各別護送,朝夕祭物及石灰造墓軍題給事,載在謄錄矣。在喪時,猶且顧助,則至於勳臣喪,尤爲自別,故頃者咸恩君李森之喪,自本府亦爲援例入啓擧行矣。今此完春君李遂良葬山,在於京畿楊州地,本家形勢,多有不逮之事,造墓軍石灰題給事及喪柩下去時擔持軍,題給護送,朝夕祭物題給,其他不逮之事,隨便顧助事,似當依例,分付,而係是恩典,不敢循例擧行,惶恐,敢啓。傳曰,年老矍鑠,遽爾將逝,追惟昔年之功,尙今嗟傷,依草記擧行。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應敎金若魯,副校理權爀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皇穹垂騭,元子痘症平順,旋臻平復,臣民慶幸,曷可形喩?臣癃病之中,添得腰痛,頃當廷候之日,僅得一番趨參,而症情添加刺痛,日夕呻痛,作一殭尸,委身床席,無路運動,明日賀班,亦末由進詣於呼嵩之列,禮廢情缺,罪戾層積,玆敢不避煩猥,陳章自列。伏乞聖明,亟罷臣職,仍治臣罪,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者志喜,其豈曷gg竭g諭乎?卿之篤老,業已知之,何辭之有?卿其安心,益加善養。
○判尹尹淳疏曰,伏以邦運回泰,百順竝臻,聖嗣水痘之候,不日平復,臣民之歡慶欣祝,曷有其極?況臣自誕彌之初,待罪保護之地,日夕耿耿,惟願一仰天人之表,而屬此診侍之日,適屛荒野,竟阻於瞻望,區區此恨,糾結心腑,不獨承安之爲同喜而已。臣於前月中,自犯屢慢,罪在不赦,而聖慈過恕,止加薄勘,匪罰而恩,俯仰知感,雲天係戀,未忍便去,回徨城外,徐尋鄕路,歸依松梓,粗守初分,就閒無幾,特敍遽下,繼伏聞藥院竝直之報,驚憂靡定,起身前來,而居遠聞晩,借騎艱行,比及郊坰,候班已撤矣。素患足指甲疽之症,越添於鞍馬撓撼之餘,毒氣頓肆,亘踝脛浮掀,痛苦難當,殭臥村廬,稍欲休脚調治,迺於數昨,忽有京兆新命。噫,臣之本來釁畸,願死溝壑,庶幾淵衷之所俯悉,今不暇更僕,而惟是前年一行,非爲宦進,狼狽失圖,爲世可笑,撫心愧悼,無心自立,而職擔恩紆,無路求去,畢竟自作忍爲辜負聖明之一逋臣,其進退無狀,愆戾層積,雖廢斥終身,有不可勝贖,尙何寵命承違之可論哉?此義較然,爲臣當前之鐵限,加以足瘡方劇,畦步難運,今日庭賀,獨不得趨簉於嵩呼之末,情禮俱缺,爲罪益大,伏地戰汗,恭俟威命。伏乞天地父母,愍臣情地之決無復進,諒臣罪犯之終難屢貸,亟加嚴誅,俾國紀立而私分安焉。抑臣於璿譜跋文書入之敎,竊有慙惶憫蹙者,臣之荒鹵,實無堪於斯役,而旣忝其任,義難巽避,强拙構成,未及上徹,則今於負釁病伏之中,敢以前任自居,寫進削藁之陋辭,以貽玉牒之累哉?以前任則自有在朝之鉅手,以見任則又有館閣之諸彦,何命不宜?乃爲此苟簡,責臣以不敢承之事也。亦願速賜變通,無俾重役延時焉,無任瞻天悲泣懇籲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撕捱,其涉太過,京兆緊務,亦何久曠?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惟我聖上,潛德至誠,上孚我皇天、祖,惟皇天惟祖宗,眷佑我邦家,惟我元良誕降,甫過三朔,水痘之候,首尾平順,天和已復,慶禮纔擧,一國含生,鼓舞歡忭,實億萬無疆之休,慶祝之悃,寧有其極?仍念臣以無似,猥叨重任,裁事莅務,類多憒憒,惟罪戾是俟,卽伏見備局文書,以嶺南舊伯密陽折受事狀啓覆啓,有當該該曹堂上特推之命,玆事發關,則在於臣待罪本曹之後,考其日月,臣爲當該。啓下之事,率爾論關,嚴敎之下,無以自解,聖度天大,薄施問備,而論其罪罰,宜不止此,悚惕惶懍,若無所容,席藁陳章,敢請嚴譴。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安私分,以警具僚,不勝萬幸。抑臣情私,有萬萬矜悶者,臣之老母,日夕淹凜之中,忽有患泄之症,一日至於五六次,一縷眞元,頓然澌淹,臣之煼遑憂迫,不可狀。連用參補之劑,昨今以來,似有分減,而症形尙爾危懍,晝宵扶救,呼嵩之班,抑情仰參,而離側供劇,其勢末由,度支重任,不可久曠。幸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怜察,速賜處分,則以伸至情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乙卯四月十八日午時,上御明政殿,親臨陳賀入侍時,上先御涵仁亭。二嚴後,政院、玉堂,具朝服,先行四拜禮。上使司謁傳敎曰,承史序立右班,玉堂以下執事官,序立左班,此後,以是爲例。禮訖,諸臣出賓陽門外,左班,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尙奎,注書徐命臣,記事官宋儒式,立於左。右班,左副承旨魚有龍,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崔龍賢,別兼春秋李度遠,立於右。三嚴,上御遠遊冠絳紗袍,乘玉轎出賓陽門,左右侍衛,鞠躬祗迎。上殿坐于明政殿,左班由東階入,右班由西階入,分左右入侍,侍衛儀仗,如常儀。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引儀,讀致辭。徐命均等,陳賀文,樂作,百官四拜。金尙奎進伏,請宣敎。朴弼均立東階上,讀頒敎文。樂作,百官四拜,樂止,贊儀,唱跪搢笏三叩頭,如儀。贊儀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千歲,又唱山呼曰,千歲。唱再山呼曰,千千歲,又四拜。引儀,奉箋文函至前,告禮曹所上中外箋文,應敎吳瑗,讀徐命均等箋文訖,通禮告禮畢。上還宮,乘轎時,下敎曰,明日常參爲之事,批下矣,朝晝夕三講,亦盡爲之乎?春躋曰,然矣。頒敎文,藝大提學申昉製進。王若曰,屬貳極之嬰疾,方深惟憂,荷高穹之垂庥,聿見良已。玆揚渙汗之號,庸示嘉悅之懷。言念寡躬,有此冢嗣,晩得祚胤,豈但父子之情?早建元儲,始寬宗社之慮。蓋神人上下之托,寔惟在斯,故朝夕保護之方,未嘗或忽。近緣疾患之偶感,乃有藥院之暫移。症情雖微,是亦痘疹之一種,襁褓未免,實難藥餌之雜投。竟夕不眠,幾勞予心之憂念,鎭日趨候,普切群情之焦遑。何幸榮衛之復常,無煩醫技之奏效。喜痊安之遄速,曾未浹旬,見神氣之淸和,益復勝昔。天降嘏祜,旣萬品之同歡,日望長成,佇百世之衍慶。實藉祖宗之積德,克致吉祥之沓臻。災沴全消,可占泰運之方啓,基本永固,自此景命之維新。誕諭多方,想聽聞之咸忭,祗告太廟,稽典禮而亦宜。數日內賀儀再行,八域中喜氣交集。推廣德意,宜施一視之恩,蕩滌垢瑕,寧緩肆赦之擧?自本月十八日昧爽以前,除謀反大逆,謀叛子孫,謀殺毆罵祖父母父母,妻妾謀殺夫,奴婢謀殺主,謀故殺人,魘魅蠱毒,關係國家綱常,贓汚强竊盜外,雜犯死罪以下,徒流付處,安置充軍,已至配所,未至配所,已發覺未發覺,已決正未決正,咸宥除之。敢以宥旨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在官者各加一資,資窮者代加。於戲,謠頌作於星海,固知愛戴之均深,慶福溢於家邦,思欲遐邇之與共,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4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御昌德宮。常參、經筵爲之。
○下直,蔚山府使權相一。
○金尙奎啓曰,明日莊陵陵上莎草修改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景福宮、慶德宮,宮城摘奸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校理朴弼均入直矣,謂有難安情勢,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矣,依承傳禁推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大司諫李匡輔,司諫李著,正言李性孝,副校理權爀,持平趙明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今此兩銓,別歲抄中點下者外,竝蕩滌事,命下矣。罷職及職牒還授之類,則當爲敍用,削去仕版,削奪官爵,削職革職收職牒,被謫蒙放之類,則皆當以職牒還給捧傳旨,而旣有竝命蕩滌之敎,皆以敍用,一體捧傳旨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魚有龍啓曰,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旣已蒙放,卽爲牌招,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傳授,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尹游、徐宗伋爲同義禁。
○正言李性孝啓曰,臣目疾沈痼,不堪供職,卽同朝之所共悉,況本來危蹙之情,久已自畫於言議之地,而昨日一肅,只爲祗參賀班,粗效懽慶之忱而已,初非有夤緣冒沒之計。玆於罷班之後,呈單請急,旋卽退歸矣,伏聞今日筵中儒臣,以諸臺之不爲傳啓,深加非斥,而入侍臺臣,相繼引避,臣亦諸臺中一人耳。情病實狀,姑捨勿論,虧損臺體,均有其失,而見非之言,已發於論思之地,瞿然縮恧,無以自解,顧何敢一日苟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正言李性孝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正言洪啓裕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嗣誕降,億萬年無疆之休,實基於玆矣。八域含生,慶忭惟均,況今疹疾遄復,賀儀載擧,在廷臣僚,莫不奔走蹈舞,而顧臣滓穢之踪,無由進身於大庭呼嵩之列,瞻望象魏,祗切耿結之忱矣,不意玆際,遽有薇垣除命,此非負累賤臣所當得者也。臣誠惝怳震惕,莫省攸措,銜恩畏義,理難偃伏,而第臣前後所被,無非人臣之極罪,薦紳之深羞,上以獲戾於君父,譴責切嚴,下而見忤於同朝,僇辱狼藉,臣固不當追提煩論於事往之後,而默而息乎則終無以見忠愛之素,而晢黯黮之誚,玆不得不一陳之,死罪死罪。臣性孱且拙,平居未嘗爲深刻之論,亦無與人求勝之意,而旣處言職,有不容徒喑默,或擧目下數事,以塞一日之責。至於申晩事,則聖上處分,大有歉於開言路重臺臣之道,故亦附匡救之義,略陳收還之請而已。顧何嘗有一毫他意於其間,而只緣人微辭訥,誠未槪聽,反自陷於挾私之科,此誠臣罪,尙誰尤哉?惟彼金尙重之疏,蹈藉汚衊,無所不至,或謂之附時議而效新功,或謂之擺脫本色,末乃斥之以可羞,臣未知其所謂時議者何議,所效者何功,而所謂本色者,乃指何樣物事,尙重之爲臣代羞者,亦何故耶?噫,方熾之炎,衆所向也,而臣獨違之,旣覆之車,後可戒也。而臣又繼之,如是而謂之附時效功,臣未之聞也。推波助瀾,雖所不喜,分涇別渭,自有所守,而猝加題目,勒謂之擺脫本色者,其亦異矣,至若可羞之云,以言乎臣之家族,則自先迄今,幸無可言之釁,以言乎臣之身名,bb則b從筮釋褐,幸無可言之疵,問其職而爲明廷之諫官,考其言而爲一世之公議,臣反顧循省,自以爲可幸無罪,未見其有令人替恥之端,而尙重之言至此,是或臣坐在裏許,不自覺得而然耶?抑尙重羞惡之心,別有過於人而然耶?其以玉署遞改,銓堂推考之啓,爲臣之一大罪案者,尤有所未曉。政注之地,論思之職,雖曰尊貴,國家之置臺閣,亦所以糾正百僚,今若慮彼之撕捱,而不敢發一言,則臣恐淸朝從班,將爲要津之私人而止耳。必如尙重之阿附私護而後,始可免於壞亂之目耶?彼尙重,年少鋒銳,乘氣加人,專以惡言相詆爲能事,顧何足較而亦何足怒也?獨怪夫其時經幄之長,其地位,何如,而咫尺前席,迤邐遣辭,枉費了許多機關也。筵奏語祕,雖不得其詳,槪聞其意,以人多數化,爭趨利竇爲說,而畢竟以尙重詆臣之疏,謂之但不忠厚,構臣之意,自在不言之中,臣果有可斥之失,則何不明言顯論,而必假他人事起端,陽憂世道,陰實臺言,使人慌惚,莫測其端倪耶?噫嘻,人之爲言,胡至此甚?目今利竇,誠有所在矣,黨同伐異,靡極不用,加膝墜淵,惟意所欲,一言從違,榮悴立辦,此非所謂利竇者耶?臣非不知一與之合,其利則大,而此則義所不敢出矣,今反以臣謂之趨利,其亦可笑也已。且臣於頃者,聯參搢紳之疏矣,李載厚構誣之言,指意凶慘,實非爲人臣子者所可聞,諸臣業已陳暴,聖明亦旣照燭,而臣之危怖震駭,尙今未已,以此以彼,罔非難進之端,左右思忖,斷無承膺之理。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來詣禁扃之外,冒上瀝血之章,伏乞聖慈,察臣危苦之情,怜臣臲卼之迹,亟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快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奉朝賀李光佐箚子,伏以皇穹,擁佑宗祊,元子類痘之候,遄臻平和,臣民懽忭之情,顧何可以言喩?臣年來患左膝之痛,日間猝然增劇,痛苦非常,慶賀之班,强起趨參,而行步跪起,俱不成樣,損失朝儀,合受重勘,臣不勝惶恐竢罪之至。仍伏念臣,向者伏蒙特恩,遣史官宣召,得以覲天日之光,承淸燕之閒,歸來惝怳,疑若夢寐,感結衷情,久而彌切。一自元良載誕,岐嶷出天,匝域含生,曉夕延頸,諸老大臣,倍切瞻望之誠,至有過百日後上請之議,臣亦參聞,故適因進對,導達其意,至於名相故事,親舊間明有傳說,故言端竝陳,因有日記考入之命矣。伏聞政院,遍考而未得,竊訝之,書問于本家子孫,則答曰,有之,仍取故相臣年譜印本,躬自考閱,則果於丙午年,承命入謁元良,而乃在誕降後六年,以爲百日後者,未免失實,且是特命,非自下請之也。臣之奏對不審,罪實難逭矣。臣無寸長,惟以審愼,一分自勉,今因積衰耄及,精氣都銷,乃以考據欠詳之事,率爾陳達,事上敬謹之體,豈容如是?乞受譴何,以礪餘人,亦庶以安私分而嚴朝體,敢此席藁自陳,彌增悚懍。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數朔之內,順經類痘,已行庭賀,欣喜曷喩?昨於賀班,業已知之,頃者所達,由於喜深,雖與古事相左,何傷之有?況大臣,國之股肱,業已許之,待區處之寬焉,當遂其許矣。卿其安心,其須善攝,其於閑日,當召見矣。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四月十九日卯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東班,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尙奎,記事官徐命臣、宋儒式,左議政徐命均,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漢城右尹金聖應,戶曹參議李命熙,應敎金若魯,副應敎吳瑗,持平沈星鎭,獻納李重震,監察閔鎭英,禮曹佐郞宋日贊,戶曹佐郞兪業基,吏曹假郞廳鄭東說。西班,左副承旨魚有龍,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柳萬樞,領敦寧魚有龜,刑曹判書尹陽來,韓原君李萬囿,工曹參判洪鉉輔,月城尉金漢藎,夏豐君梴,同知李震箕,參知韓師得,兵曹佐郞權熻,刑曹佐郞李奎鎭,工曹佐郞李䌖,東西班以次趨入,序立左右。四拜訖。承、史入侍左右,命臣立東階上,呼曰,無啓事官退出。命均先進伏左,有龜先進伏右。命均曰,雨不快下,風氣不好,昨日陳賀勞動之餘,聖體若何?上曰,差復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命均曰,元子氣候,何如?上曰,連得好過矣。有龜曰,臣久未承候,今聞下敎,聖體一向安寧,元子誕生,百日內,順經水痘,趁卽復常,下情欣悅,何可盡達?上曰,不必以百日內言之,而水痘之症,自初平順,今已復常,深以爲喜矣。命均曰,昨日陳賀,實是宗社無疆之休,國家靈長之福也。臣願聖上,益自抑畏,不自滿假,用輸貽燕之謨焉。上曰,所奏誠好,予當留意焉。命均曰,今番陳賀後,慶科卽當設行,而增廣科,尙未畢,畢後設行,則爲五六月方農之時,文、武擧子之赴試,誠極爲難,慶科踰年則未安,以秋退行則未爲不可,未知如何。上曰,增廣會試、殿試,何日耶?取魯曰,會試閏四月初一日,殿試則同月十三日矣。上曰,十三日殿試,則閏四月內,未可設行庭試耶?且庭試,只設武科初試,雖與增廣大科會試相値,何妨耶?取魯曰,武科設場,訓鍊院、慕華館,必有窘速之患矣,且必以閏四月設行,則遠方擧子,未及來赴矣。上曰,今番增廣初試擧子,亦應有來京未下者矣。命均曰,閏四月內,決不可設行,蓋武初試,無開場之暇,增式年則各道設場,各道擧子,因其所在赴試,增廣時上京擧子,不過近畿之人,雖或有赴京者,六兩見落則卽爲下去,卽今留在者,詎幾耶?若設武科,而遠方擧子,不及赴試,則豈咸聚京師之意乎?無已則五月當設行,而日氣極熱,且當農時,開場誠難矣。若魯曰,庭試則異於增式,四方擧子,咸聚京師,五月方農之時,設行庭試,則遐方赴擧者,必有廢農之弊,殊非不奪農時之意也。若欲趁速設行,則必當定行於閏四月內,而勢難周變於此月之內,而外方擧子,亦必有未及赴擧之患矣。命均曰,慶不踰年,而若於八九月設行,則非踰年也,以秋退定,似宜矣。上曰,若於閏四月內設行,則似好,而外方擧子,未及赴擧之言,勢果然矣。旣不可設行於閏四月,則五月亦不可設場,今秋大比科後,卽爲擇日擧行,可也。取魯曰,庭試武科會試,規式甚輕,故入格額數太多,出身者無數,而銓曹不能收用,祗爲積怨而已。今番則庭試武科會試時,重其規式,似宜矣。上曰,猝變規式,此非王者之公道,且雖使額數稍減,銓曹亦何能盡用乎?此亦五十步百步之間也。且增廣文士悅,庭試武士悅,邦慶之後,設行增廣,文士則雖悅,而武士必多抑鬱,予所以欲設庭試於四月內者,欲慰武士之抑鬱也。閏月內不可設行,則勢固然矣,而規式何必改定耶?命均曰,欲雨不雨,甚爲可慮。牟麥則昨日小雨,不無所益,而以付種之愆期爲悶矣。上曰,天人感應之理,何能必知,而修人事而後,可待天命也。廟堂之於下民,施之常嗇,篤厚之風無聞,偸薄之習益甚,民生日困,則天之所以靳雨澤者,亦如是矣。天人之間,豈無相感之道耶?有龜進伏曰,臣有所懷,惶恐敢達。臣以休戚之臣,爲國任使,豈敢辭乎?至如訓局將任,事體至重,訓局本將校之外,一國武兵之所仰屬,稱以武宗臣,今承乏難避,且以批旨隆重,不得已承命,而恐有目前僨敗之慮,頃批有姑待前期之意,小臣今此企竚矣。凡人才地望,在國家陶甄之如何,問于廟堂,陶鎔人才,則武臣中,豈無可爲將任之人乎?上曰,雖非所達,予豈不知?所奏是矣。軍門摠戎使外,皆是文宰,武臣必爲解體矣。命均曰,不能儲望而然矣。上曰,無舊望耶?命均曰,金潝,曾入摠戎使望,其外吳重周、朴纘新亦入矣。有龜曰,若已爲捕將,則何必以資給爲拘耶?小臣徒恃恩眷,久任御將,今又待罪訓局,兩局爲武弁極望之地,而臣乃久蹲,武臣之不得儲望,亦臣之罪也。惟願各別陶甄,速得人才,以爲儲望代任之地,何如?星鎭曰,雖是國舅,身帶將任,將臣則無榻前辭職之規,而如是煩達,其在事體,極爲非矣。上曰,自從一品以上,例於榻前辭職矣。有龜曰,臣雖無似,位是一品,則榻前辭職,本非有違於法例也,臺臣,未諳規例而然矣。星鎭避嫌曰,將臣之不得榻前辭職,固是法例,而訓鍊大將魚有龜,因武將事,引及其辭免之語,故臣果略陳其不可矣。乃反以未諳規例等語,至加詆斥,雖是國舅,其所辭免,旣是將任,則安可無規警之語,而聖敎未下之前,徑加侵詆,豈有如許事體耶?臣之所陳,不過欲存朝體,而反被其侵斥,則臣何敢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當初所達,未諳規例,今玆避辭,亦未免做錯,勿辭。秀衡曰,持平沈星鎭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朝講時刻已迫,臺諫傳啓則朝講時爲之耶?命均曰,臺諫,無入來空出之規矣。上曰,然則使之傳啓。重震進伏傳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以上前啓,措辭見上}}又所啓,大庭班列,何等尊嚴之地,而昨日西班,全不整肅,多有蹲坐之人,事之無嚴,莫此爲甚。請令政院,一一現告汰,當該押班監察,難免不能糾檢之失,亦命拿處。上曰,蹲坐爲誰耶?年老大臣,或不能久坐而然耶?其外誰敢有蹲坐者乎?重震曰,非謂大臣矣。若魯曰,昨日未殿坐前,西班中有數三人坐者,大司諫,使下吏問其名而去矣,今日臺啓,必以此也。上曰,當初所犯,旣是微細,且事在未頒赦之前,此亦宥旨前事,不允。又所啓,日昨禮曹堂上之奉審厚陵也。本陵參奉李光進,沈醉不省,擧措怪駭,如此之人,不可置之寢郞之列,請厚陵參奉李光進汰去。上曰,依啓。光進所爲,果如是,則其時奉審堂上,旣爲目見,而何不爲書啓耶?取魯曰,臣待罪本曹,而此事,全然無聞矣。上曰,陵官旣是禮曹所屬,而本曹堂上,下去奉審時,目見參奉之有失,不爲之書啓,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又所啓,堂下乘轎,朝禁至嚴,而參禮察訪金彦輔,本以卑微之人,不有朝令,冒法乘轎,南來之人,莫不爲駭,請參禮察訪金彦輔罷職。上曰,依啓。又所啓,新除授吉州牧使成胤爀,曾在西郡,略造軍器,稱以別備,瞞報營門,及其巡點,潛借隣邑而彌縫,濫陞恩資,已多人言,及授本職,物情莫不爲駭。雖因赦典而蒙放,不可仍置,請吉州牧使成胤爀罷職。上曰,果有此事,不過雜犯,因赦蒙宥,何必更論?不允。尙奎曰,朝講時刻已迫,常參時,憲府入來,只有沈星鎭一人,而避嫌退待,朝講入侍,兩司不備矣。上曰,憲府呈告人員,竝卽牌招,而牌去來申飭,趁朝講推移入侍,可也
○乙卯四月十九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朝講入侍時,領事徐命均,知事宋寅明,特進官尹陽來、洪鉉輔,參贊官金尙奎,侍講官金若魯、吳瑗,獻納李重震,大司憲趙最壽,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儒式、柳萬樞,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詩小雅彤弓》三章,菁莪四章訖。若魯讀六月六章,上讀新受音六月六章。若魯曰,六月,征玁狁時,作歌序事之詩也。上三章,言旗幟車馬之盛,下三章,言征伐往返之事,六月,非出師之時,而戎狄侵華,乃非常之變,修攘之策,不可少緩,故興師出征,其匡王國之義,大矣。上曰,然。瑗曰,周衰極矣,下堂而見諸侯,王室已卑,至於厲王暴虐,尤爲衰微,而宣王繼之,能任將出師,戎車旣飭,戎服已成,則可見備之有素也。問國之富,數馬以對,而四牡脩廣,四驪比物,則可見馬之有餘也。蓋克盡內治之道,故能行外攘之政,王于出征,內修也,以匡王國,外攘,二者相須,不可廢一矣。若魯曰,若非宣王,不能任賢,若非吉甫,不能爲憲,雖以吉甫一人言之,能資張仲之孝友,則況人君出治,豈可不求孝友忠順之人,而與之共天位治天職耶?上曰,然。寅明曰,成、康至治,化己郅隆,則繼序可易而幽、厲承之以亡,厲王暴虐,國甚衰危,則撥反必難而宣王繼之以興,多難興邦,無敵恒亡,誠非虛語,而興亡之機,都在人主之一身矣。上曰,成、康之後,易於恬嬉自忘,而宣王之時,猶可立志有爲,此謂守成難於創業也。命均bb曰b,成、康之後,反有昭王,厲王之後,乃有宣王,危生於安,治生於亂,此人主之所當深戒,方今久享昇平,且有新慶,常存戒盈之心,益軫祗懼之念,則危亂之萌,無自以生矣。寅明曰,今年正月以前,臣民皆隱憂永歎,背不帖席矣,今則國有盤石之安,慶事稠疊,上下歡忭,此實國家無疆之福也。然若謂國勢已安,無復可慮,而惟以恬嬉爲事,則百度懈弛,如水益下矣。惟願常自惕念,不少滿暇gg假g,則國勢愈安,豈非所謂以逸遺之耶?上曰,大臣及卿言,異於予意矣。今年以前則吾無所企,三宗血脈,念之可憫,雖於奏事之際,心不在焉,而無所用意矣,正月以後則方寸快活,凡百酬應之着念,頓勝於前矣。至於治心治國之道,豈可以此而少爲懈弛耶?如是而更加惕念,則益爲長久之道也。予於正月以後,喜中尤有所憂矣。瑗曰,聖敎如此,益軫貽燕之謨,宗社之福也。若魯曰,正月以後,聖意益加勉云,國家幸甚,第求治,不可以一日急要而致也。人主一心,爲萬化之原,出治之本,豈不在於治心,而不能以是心行實事,則終無治心之實效,而未免爲虛樣工夫矣。殿下治心雖切,而凡百事爲,不加愈於前日者,由於不能推是心而加之於事也。上曰,此言最好,予言非有欲速之意也。大槪,先王,亦有持此規模,有何所爲之敎矣,今亦只爲此模樣,而徒以簿會期會爲先務,安能爲國富民安,安能爲民俗熙皞?然亦不可猝變此模,則爲治之道,亦宜有漸矣。寅明曰,所謂治世,豈有他哉?不過君明臣良,朝廷調和而已。國家事體,雖以尊嚴爲主,而必常以簡雍爲務,抑近習尊體統,以至於外方人心,莫不皆悅,則自爲淸明世界矣。命均曰,吉甫之賢,厲王不知,宣王則任以致治,求治之要,在於得人,而得人之道,惟在於人主之明矣。上曰,明君,吾所不及,而明於小事,吾所不取,水淸無大魚之戒,豈不信哉?寅明曰,此則近於苛察,而非所謂明也。上曰,非此之謂也。守令方伯,務刻薄以要名,廟堂亦以採察爲明,民無容手之路,苟利於民,無寧受欺之爲愈也。王者之道,豈可以些少利害之辨別爲明也?命均曰,前日以醫官加資陳達,而辭不達意,至承未安之敎,小臣至今惶恐矣。上曰,卿之本意,予豈不知耶?醫官事,吳瑗頃亦有言,而此亦終不如不言之爲愈矣。寅明曰,科擧甚頻,國家以悅民爲主,而登科不能盡爲收用,皆有希望而難以盡副,則必皆有怨望之心矣,中原,官窠則不啻萬也。故登科者例皆見用,而我國則仕路甚狹,出身甚夥,何以盡用耶?科擧之頻數,甚有弊矣。上曰,此則然矣。近來文臣之多,亦難盡用,則況武臣乎?若魯曰,近來科擧之弊極矣,今年文官出者近百,武科增式,定額雖不多,外方直赴者甚多,何能盡爲收用乎?命均曰,此後稍變科規,似宜矣。上曰,若變舊規,則擧子之不悅者,必多矣。寅明曰,國舅所言,武臣有解體之歎者,誠然矣。上曰,其言是矣,非徒出於辭讓也。卽今入於摠戎使望者則必多矣。鄭壽松,亦入之乎?命均曰,不入矣。上曰,國舅之言,意有所在矣。金聖應,非但國戚也,其家,本來有勞於國家,予故艱辛勸武,以勸武時事觀之,可見其人之外似質朴而中有所執矣。予心則欲爲不次擢用,而第陞遷太驟,積功於上者,恐或有不平者矣。命均曰,親操時別棍之罪,反爲仍置,恐非戎政尙嚴之道矣。上曰,別棍則宜不容恕,而閱武時不爲決棍,意有所在,海恩常時尙嚴,出征時尙寬,予亦有取於此也。命均曰,北伯啓聞,罪人久爲滯囚,甚可憫矣。上曰,李萬白事,結末後爲之乎?命均曰,不必待此而爲之矣。寅明曰,禁府堂上吳光運、李德壽,俱呈辭,申昉有身病,小臣無僚堂之故,久未開坐,吳光運、李德壽,姑爲遞差,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二人今姑許遞,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寅明曰,前明川府使許㙉,歸路卜馱銀子四百兩,爲北伯所搜捉,狀聞拿囚,而行査本道後,頃因大赦蒙放矣,監司査狀追到,則以爲㙉,自明川船載穀物,到元山貿銀云,而色吏等,竝捧招以來矣,本府更請拿問,㙉之更招,以貿穀價錢,皆入於軍器修補中,區處分明云,而罪人自明之言,不可取信,道臣査狀,旣明白,則不可每每更査。若是枉法贓則罪當至死,所當請刑,而穀物未知其必爲公穀,或又以爲出於搜驗者,一切正法,則亦關後弊云。頃見大臣之意,亦如此,當此大霈之時,減死酌處,亦無妨耶?敢達。上曰,許㙉事,予欲付標以下而未果矣,至於照律,則當杖問遲晩,然後爲之,而直爲訊問,亦未知如何。命均曰,此事初發於卜馱搜驗,終非美事,而旣已現發,則不可不嚴治矣。近來贓法不嚴,固當隨現勘罪,而旣非公物,則宜有酌量之道矣。寅明曰,雖爲訊問,必無直告之理,而欲爲杖問,則曾前朴致遠贓罪時,贓過千兩,而贓物非出於枉法,故不爲刑杖問之,則許㙉之事,不問枉法與否,而徑先杖問,亦似過矣。上曰,然。若枉法則固無可言,而若不枉法,則豈可處之以極律乎?朴致遠,猶爲見放於今赦,而許㙉,今乃獨被極律,則亦非過乎?寅明曰,然則更爲行査於本道,問其穀物出處後,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陽來曰,俄者大臣及判金吾,以金吾事陳達,臣(臣))亦待罪秋曹,敢有此陳稟矣,時囚輕罪,昨已放釋,重囚中殺人咀呪等罪人事涉可疑者,正月大赦,亦多酌處,而其時獄案浩穰,未及詳閱於倉卒之際,故卽今在囚者,或有罪名與情節,與已酌處者,不甚相懸,而猶未得均蒙霈澤矣。臣方更考文案,如有許久嚴訊,終涉疑晦者,別爲抄出,待日後大臣登對時稟處,似合於疏釋之道,故惶恐,敢達。上曰,雖非頒赦,獄囚冤滯者,固當疏決,況今大霈之日,尤不可不爲疏釋,後日大臣入侍時,同議陳達,可也。{{*|出擧條}}大司憲趙最壽所啓,逆坦事。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明彦事。上曰,勿煩。又所啓,重器事。上曰,勿煩。重器年踰七十乎?春躋曰,癸巳生云矣。又所啓,夏宅事。上曰,勿煩。又所啓,泰績事。上曰,勿煩。{{*|以上前啓,措辭竝見上}}瑗曰,臺諫詣臺後,無空出之規,而昨日陳賀後,臺諫未時出來,而待申姑停,事體極爲未安矣,且試官違牌,近來極爲痼弊,再牌三牌,終不應召。宋寅明,以親患爲辭則容有可恕,而金始炯則以身病爲頉,則宜有譴罷之典矣。上曰,事體則然,故頃日提學違牌,雖爲罷職,而今則宥旨前事,儒臣何必更擧耶?命均bb曰b,今番試官之牌不進,尤爲可駭矣。此後則三牌不進者,二品以下,自政院直捧罷職傳旨爲宜矣。上曰,特爲下敎處分則可矣,而二品以下,若以三牌不進罷職,則堂下再牌不進,直當禁推,此亦似有弊矣。命均曰,試官牌不進,勿入於牌不進,敍用,何如?上曰,此亦適中其願,不如申飭而使之也。若魯曰,丁未年試官違牌者,自上有處置定式之事乎?上曰,其時則禁推,而不必爲定式矣。瑗曰,大凡冬至使行,至月二十七八日間渡江,然後方可以常程,趁正朝入去,而聞今番使行,三改行期,至晦日始渡江,日字甚急,故冒寒達夜而行,其日又値雨雪苦寒,驛卒凍死者七八人,墮指脫足者十餘人云。人命至重,聞來誠極慘然,使臣亦豈預料其如此,而無故留連,以至於此,其時使臣,不可無譴責矣。上曰,聞使臣所奏,則事勢固然矣。命均曰,聞其時使臣之言,則二十八日,以至日閉關之義,及至翌日發行之後,雨雪大作,止宿處亦不設燎,柵門外凍死者數人,中路落留者六七人,其中二名病斃,其餘則載置義州矣。使臣安能預料其雨雪之如許耶?此則非使臣之罪,而驛卒刷驅人之致斃及被傷者,可爲慘惻矣。尙奎曰,此非歸咎使臣者。適値天寒而有驛卒凍死之患,則謂之不幸或可,而豈以此論及使臣耶?瑗曰,若於晦日前渡江,則豈至冒風雪達夜作行耶?上曰,雖非使臣之罪,而人命至重,道斃者如是夥然,不可無警責之道,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前日豐陵生時,以達城府院君祠宇及家舍修理事,請給物力,而其家貧甚,其祠宇家舍,不能盡爲修理,卽今府夫人尙在,而凡百用度,常患於不足,府院君祠宇,令該曹特給物力修理,而亦施周恤之典,使府夫人,不至貧乏之境,何如?上曰,無前例,何如?命均曰,朝家旣給祠宇造成物力,而多不足,未及修粧,因喪故寄寓於他所,且府夫人貧乏之狀,果如知事之言,宜有優恤之道矣。上曰,祠宇之未盡修理,令該曹特給物力顧助,而府夫人食物,亦爲輸送,可也。{{*|出擧條}}最壽所啓,臣於臺職,素有萬萬難安情勢,前後除命之下,輒事撕捱,不敢爲揚揚冒出之計,而昨日呼嵩之班,區區私義,有不暇顧,雖黽勉出參,以伸臣子慶賀之忱,終不敢以職事自處,不得詣臺行相會禮,故罷班後,直還私次矣。今者儒臣,以昨日午時罷班,而諸臺故爲遲待申時,姑停退出爲言,大加非斥,臣之虧失臺體著,不可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都憲與城上所有異,其所引嫌,殊涉太過。且儒臣所達,亦非指卿,勿辭亦勿退待。重震啓曰,臣之情病,實無供職之勢,連呈辭單,而喉司退却,終未得徹,昨日嵩呼之班,非臣子所敢言病之時,故强疾趨參,而退出後,日勢已晏,果以日暮,姑停退歸矣。今者儒臣,以賀班罷後,諸臺故爲遲待申時,姑停退出爲言,大加非斥,臣於是虧失臺體也著矣。臣何敢苟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尙奎曰,獻納李重震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
○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魚有龍,侍講官金若魯、吳瑗,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儒式、柳萬樞,宗臣齊平君㰒,武臣副護軍閔思淵,同爲入侍。若魯讀《詩小雅采芑》四章,上讀新受音采芑四章訖,若魯曰,此征蠻荊時詩也。上二章,言軍容之盛,下二章,言征伐之威,宣王得方叔而爲將,可謂得人,而命服葱珩,所以寵之也。聖人用兵,出於不得已,而不勞而威,不戰而服,此所謂聖人之兵也。宣王起於衰微之後,而有車三千師干之試,則可見軍實之修整也。有吉甫、方叔,任以爲將,則可見將將之有度也。于以征玁狁而服蠻荊,豈不美哉?瑗曰,此章,只言車服威儀之從容整暇,似若閑說話,而其中可見宣王中興之業也。在魯曰,六月章,玁狁孔熾,故有我是用急之語,采芑則因征伐玁狁之威,遂征蠻荊,自有來威之勢,故不似六月之急迫矣。服其命服,如後世孔明不親戎服,羊祜輕裘緩帶之類,可見其整暇之容矣。瑗曰,飛隼戾集,興中有比也。陳師鞠旅,有嚴整底意,伐鼓振旅則有閑暇之形矣。在魯曰,此等文法,亦好矣。上曰,然。若魯曰,方叔元老則用將之道,不以年少爲貴,而惟取謀猶之克壯也。在魯曰,趙充國所謂無諭老臣之語,《易》所謂師中丈人之訓,亦如是矣。瑗曰,孔子戒子路,亦曰好謀以成,爲將之道,謀猶爲根本,而今曰顯允,則以明信,又爲根本,異於後世之任詐力者矣。上曰,方叔,吉甫後人耶?在魯曰,同時人也。宣王任方、召,故能中興矣,凡讀《詩》之法,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猶且有益,況此等車服制度,尤宜細觀矣。上曰,然。在魯bb曰b,鉤膺,卽樊纓,而樊馬大帶纓鞅也。以五色毛織成,如今象毛之類矣。上曰,鞅亦有垂乎?在魯曰,古必有之矣。講訖。在魯進伏曰,昨今陳賀常參,親臨勞動之餘,聖體諸節,得無損乎?上曰,無事矣。在魯曰,元子有微感之候,得微汗而如常云矣,無復可慮乎?上曰,不無往來之熱,而氣候則如常矣。瑗曰,頃者許格褒贈之命,聖意所在,實非偶然矣。曾於故參議黃一皓,忠烈公吳達濟等,贈爵下批時,不書年號,今此許格事,雖異於此,而亦以尊周之義褒贈,則可以旁照此例矣,贈職敎旨,亦爲勿書年月,只書甲子,似宜矣。上曰,旣以崇禎處士褒贈,則依吳達濟例爲之,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校理朴弼載,時在江原道鐵原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曰,進講《詩傳》,今將過半,前頭繼講冊子,問議於領事而稟定,何如?上曰,先朝進講,次序,何如耶?瑗曰,《詩傳》畢講後,繼講《周易》矣。上曰,當問於領事,而入侍知事之意,何如?在魯曰,《周易》精微之奧,雖或難知,卽文觀理,意味無窮,孔子韋編三絶,蓋以此也。雖以文字言,此乃三聖人之文,極其粹然,臣意則以此書繼講宜矣。上曰,問議于領事,可也。{{*|出擧條}}上曰,宗臣、武臣,初入侍乎?師淵曰,臣二次入之矣。㰒曰,初入矣。上曰,宗臣君號謂何?㰒曰,齊平君矣。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趙遠命,參贊官宋秀衡,侍講官金若魯、吳瑗,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儒式、柳萬樞,同爲入侍。若魯讀車攻八章,吉日四章。上讀新受音車攻八章,吉日四章。若魯曰,車攻,所以美宣王田獵之事,而於此可見撥亂捄衰,中興王業之氣象,見車馬之堅同而知軍容之整脩矣,見諸侯之會同而知四方之歸化也。宣王若無德,而徒好田獵,則王業何由中興,而亦豈有詩人贊美之詩乎?在魯曰,如孟子所言,今王田獵於此,民或欣欣有喜,或疾首蹙頞者,正謂此也。上曰,然。若魯曰,甫草畿甸之地,首二章,言將往狩也,次二章,言會同諸侯也,五六章,言獲禽多也,而至曰大庖不盈,則取之有節,意思好矣,末乃曰,有聞無聲,可見其嚴整之至也。在魯曰,不失其馳,非詭遇也。瑗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者,所謂嘆美之不足也。槪宣王有脩攘之實心,故有實效,車馬之盛,亦由於此,如衛文公秉心塞淵,騋牝三千之效也。至如禽獸之盛多,亦由於王化之大行,如騶虞一發五豝之應也。凡事莫不於實心上可做,位育,是王者之極功,而本於誠之一字,自戒懼謹獨之工,以至聖神工化之極,苟以實心行之,則固無難矣。臣伏聞朝者下敎,仁民愛物之意,藹然於言外,苟以是心,雖環四海昆蟲草木之微,咸被其澤,可也,而東土赤子,未免有顚連之歎,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蒙其澤者,不幸近之矣。惟願聖上,以實心行實事,則庶幾有實效,而至治之世,不難致矣。上曰,所言切實,各別體念矣。若魯曰,車攻、吉日,可見王賦之復古,此宣王中興張本也。上曰,然。瑗曰,吉日首章,言將往,二章,言往獵,三章,言上使下樂而下欲燕上,情志之孚篤,此可見矣,四章,言上下之同樂也。上曰,所謂綜理之周,謂何事也?瑗曰,車必攻馬必同而後往者,皆綜理之周也。若魯曰,車攻、吉日所言,無非實事矣。上曰,車馬之堅同,上下之同樂,皆實道也。瑗曰,小臣魯莽,何能推衍經義,有所補益?但願聖上,每於治世之詩,反復詠歎,興起感發,常有彼何我何之心,則何獨以周宣,爲可幾及哉?堯、舜何當?伯程有戒,則堯、舜之道,亦非難行之事也。如是則必有實效,而開講不爲文具矣。上曰,各別留念焉。秀衡曰,孟子所言庖有肥肉,民有飢莩,則虐民之,甚也。周宣則大庖不盈,而詩人贊美之不暇矣。上曰,然。知事所奏喜色蹙頞之言,亦如是矣。若魯曰,幽、厲之時,文、武道廢,而宣王修擧文、武之政,能復文、武之業,能行先王之事,則先王之治,不難復矣。上曰,雖然,有先王之心,然後可行先王之政,宣王雖行先王之政,若無其心,則安能中興耶?若魯曰,以實心行實事,故能致中興,苟無實心,則車攻、吉日,爲文具虛僞而已。上曰,然。瑗曰,靈王時,王子晉,有厲、宣、幽、平之語,以宣王,同之於幽、厲,未知初政之衰於末年與否,而大抵敗諸姜戎之時,頓無車攻整嚴,六月薄伐之氣象,有初鮮終,良可慨矣。上曰,以庭燎爲宣王時詩,而時序不明矣。蓋以爲姜后事,而何可的知耶?瑗曰,編詩次序,不必以時序爲次第矣。上曰,正變何也?瑗曰,菁莪以上爲正,六月以下爲變矣。上曰,玉印幾時可成?秀衡曰,不知的在何日矣。上曰,冊付於何處?秀衡曰,儀節則該曹必當稟定矣。
==4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靈山縣監李重彦。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元子氣候,更何如?臣等久未詳細承候,今日當依聖敎,率諸御醫入診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一樣安順矣。
○傳于魚有龍曰,全羅兵使李命祥留待。
○魚有龍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諫院無行公之員,除引避退待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洪啓裕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尙奎曰,今日入診及次對相値,玉印內入時刻,以巳初進定,單子付標,追後入之。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以南鶴宗爲假注書。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應敎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應敎吳瑗,以漢學兼敎授,今日試院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試,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試,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坐,堂上懸頉甚多,其中漢城府左尹宋眞明,吏曹參議李宗城,以安興事,頃有同爲入侍之命,而俱不進參,殊涉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賓廳進不進單子,傳于魚有龍曰,牌招草記,旣已允下,懸注事亦過,單子改修正以入。
○傳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金尙奎啓曰,別兼春秋鄭益河,自鄕入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咸恩訓將,國之良將,武之宗也,而俱無其人,非特予之嗟惜,諸武臣想必抑鬱,方今之道,擢用其次,慰悅武心,而不過閫任守令,亦皆隨駁,此豈美事?頃者總戎使趙儐之爲人謹實,予素知之,其被斥之過中,業已知之,今無其人,尙今嗟焉。此後令該曹擢用,其後具樹勳之被斥,亦涉過中,而閔昌基則頃年之事,豐陵已達觀,其爲人,已知可用,而頃者被駁雖太過,允啓時,亦諭者矣。其令備局、該曹,竝卽調用,飭礪文官之日,尤況武臣,備局、該曹,亦體此意,只觀其人之能否,勿拘往日之冷暖,無缺恒日愛恤武士之心,而武臣處義,比他自別,而今之廉隅,其若文臣,備局、該曹,亦循其習,亦涉非也。修明舊典事,分付。
○傳于金尙奎曰,賢嬪宮玉印造成,都監堂上以下,竝書啓。
○備忘記,賢嬪宮玉印造成時堂上,禮曹判書金取魯熟馬一匹,工曹判書趙正萬半熟馬一匹,判書尹淳兒馬一匹賜給。郞廳禮曹佐郞李錫福陞敍。工曹佐郞韓配崙兒馬一匹,佐郞林尙鼎上弦弓一張賜給。監役官魚有和六品遷轉,玉印篆文書寫官參判趙顯命,玉印內入時禮房承旨金尙奎各半熟馬一匹,注書安廷輔,編修官吳命季,捧玉印以下各差備官典籍李山斗、張斗周,別提崔益齡、朴時徵、吳璡各兒馬一匹,奏時官金胤宗上弦弓一張賜給。員役以下工匠等,令該曹米布分等題給。
○備忘記,賢嬪宮玉印內入時尙傳李維新兒馬一匹,各差備內官元大乾、白圭瑞、申俊、崔萬元、姜泰一、沈榮源,司謁徐尙載,司鑰張廷碩各上弦弓一張賜給。別監以下下人,令該曹米布題給。
○備忘記,玉印造成前僉使崔天若,弓矢賜給。
○金尙奎,以禮曹言啓曰,元子水痘平復慶科文武科庭試吉日,旣已推擇啓下矣。庭試處所,例設於時御所殿庭,而近年以來,每設於春塘臺,科次於仁政殿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日,文臣朔試射時,文試官朴文秀,以首擬受點矣。本病添重云,故以副望宋眞明,改付標受點,而謂有難安情勢,決難進參云,不得已改望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十九日,前宣傳官李殷鼎,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科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一bb日b,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中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玉印造成都監言啓曰,賢嬪宮玉印造成都監堂上以下,竝書啓事,命下矣。都監堂上以下及玉印篆文書寫官、各樣差備官,別單以入,而員役、工匠等,亦爲依例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諫李匡輔疏曰,伏以皇天垂騭,宗社默祐,元子水痘之候,卽收平復之效,一國臣民,歡欣慶忭,曷有其極?臣之昏愚,不合於言責之任,已悉於前疏,而連簉於起居之班,且參於蹈舞之列者,蓋欲少伸分義,粗復微誠而已。實無仍因盤礴,虛縻職名之意,而且於再昨賀班罷歸之後,猝得感冒,昏倒床席,不省人事,頭疼如碎,食飮全減,昨因常參入侍,天牌臨門,不得不坐犯違傲,病裏惶隕,益增罪戾。顧此症形,實非一時偶感之比,臣之情地,亦難以臺職自居,而辭單見阻於喉司,只推每下於格外,窮蹙抑塞,實無置身之所。伏乞聖明,俯諒微懇之非出飾辭,卽許遞免,千萬幸甚。臣於辭疏之末,不宜贅及他說,而旣有愚見,略此附陳焉。前春臣之待罪喉院也,以西關可憂之說,發端於筵席,適値夜深,未及畢辭而退,聖上亦或記有之矣。近者江禁解弛,犯越相續,實由於紀綱之不嚴,此時閫任,尤非性庸望輕者所可冒授,新除平安兵使元弼揆,特以善事之故,屢經閫任,都無可稱之績,曾爲統禦,已多過濫之誚,而向在嶺閫,假托戎裝,銀造甲鱗,以潤歸橐,廣占土田,大起第宅,原城之人,莫不曰昔時寒乞兒,今爲富家翁,此則臣之所聞,不啻丁寧,西關鎖鑰之任,渠何能擔當哉?當此邊釁屢生,奸宄日滋之時,不可不另加擇送。臣意則宜遞弼揆,別擇新代,斷不可已也。李重煥、愼後三、姜栢等三人,其所負犯,固難輕貸,而向因邦慶無前,俱蒙全釋,公議齊憤,尙此未已。今玆收敍,又出意外,不可以事在年久,且當恩霈,而視同恒人,混加收復,亟寢成命,以嚴公法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因賓廳次對,又辱天牌,不得不力疾趨詣於九閽之外,而仄聞昨日筵席,儒臣以臺體間事,有所緊斥諸臺,至於相繼引避云。長官雖無獨啓之規,其不可委之於城上所,而晏然冒進則決矣。玆敢陳章徑歸,臣罪至此,尤萬萬難贖,唯願嚴賜處分,重勘辜犯,以安私分,以謝人言,而且爲慢命溺職者之戒,是臣區區之望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元弼揆爲人精强,業已知之,曾於嶺閫,旣已倚用,備擬將望,豈不可乎此任,況善事者何?不善事者何,決不以此等之目,導之斥之也。姜栢等之事,當此大滌,此等之人,其宜蕩滌,爾其勿辭察職。
○禮曹參議李潝疏,伏以臣之情地,豈可久冒職次,而唯是怵迫分義,黽勉供仕,病勢又復沈重,委痛涔涔,食飮全廢,而此際國有大慶,賀儀方擧,不敢言私,拖引時日,得參庭賀之末,歸後一倍添劇,萬無自力之望,臣實罔措,不省攸處。且臣於昨日問備之命,不勝惶悚愧恧,而第其事實,有不可不仰暴者。臣於厚陵石物塗灰時,以儀曹堂上進去,而自前規例,必與本陵兩參奉,眼同看役。故參奉李光進則隨到陵上,共爲檢察,而李瑞復則謂有身病,不卽進來,臣屢加催促,且謂以終若不進,當爲啓聞云爾,則瑞復始爲上來,而果艱辛作步,僅僅來到,行動之際,不無蹣跚之狀,故問之下人,則以爲素有胸痛,今適苦劇,而急於董役,灌以溫酒,致有酒氣云。疾病之來,事勢或然,不必深責,而始役時,不卽進來,終爲未妥,故略罰下人,以警其失。伊日事狀,不過如此,此外別無失儀可駭之事,則不必煩入於書啓,故臣果念未及此,此則臣之罪也。但臺啓中所論,旣多差爽,至於陵官姓名,全然錯換,始役時與臣同進者,乃李光進也,以病晩到者,卽李瑞復也。臺臣之過聞風傳,論劾陵官,固非異事,而若夫姓名之錯奏,可謂傳聞之太誤,陵所役時,諸司俱進,衆人皆見,臣亦目覩,則今此錯換姓名,誤被罪罰,殆近於張三李二之事耳。臣旣承重推之命,惶隕之極,不敢自安,且其事實,不敢不明陳,故竝此仰瀆。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許鐫罷,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姓名果錯誤,則豈曰微官,而置之勿汰,其所特推,不過飭礪,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伏以臣,名登簡書,罪關朝體,區區私義,固不敢耐彈進身於班聯之中,而初因承聞起居,冒昧反命,復爲指陳形便,淟涊登對,廉隅都喪,愧恧實多,退伏私次,恭竢誅譴,卽又伏見正言洪啓裕疏本,疑怒詆辱,無復倫理,臣於是駭惶訝惑,莫知其所以也。臣與啓裕,曾有平昔之雅,而重以婚姻之故,自其見困於人言,輒爲之愍然憂歎,雖不敢謂衛護之甚力,亦未嘗有譏議之相及。今忽求過於言意之外,移怒於室市之際,臣未知此何爲也。竊觀其所以罪臣,在於昨年筵席說話,此則大臣逬出,朝講不成之日也。臣於其時,果有指斥之人,此啓裕所謂必假他人事起端者也。月日稍久,語脈雖不能詳擧,大旨歸趣,尙今可記,數化之譏,世道之憂,臣固言之矣。毋論臣言之得失,其病而惡之者,自有人焉。却又何關於自己事,乃爲此憤憤也。其後聖敎,因及金尙重疏語,俯詢是故大諫洪禹傳之子耶?臣敢仰對以是其從子,仍以尙重之言,殊不忠厚爲達。啓裕,方被斥於尙重,而臣又斥尙重以欠忠厚,則不害爲右袒於啓裕者,而今其言曰,尙重之疏,謂之但不忠厚,構臣之意,自在其中云。是必極口反詈,如啓裕之於尙重,然後始可以慊於心耶?凡人之事,雖自發言以後論之,尙有不勝其尤悔者,乃欲察罪於開口之前,斷例以誅心之義。啓裕之望臣,其亦太奢,而責人無乃甚苛耶?嗚呼,滄桑百變,論議多岐,泣路失脚,往往有之。苟非眼明而心公者,易致幻眩於取舍之際,今啓裕,自敍離合之源,獨占義理之正,方且笑人之責己以趨利,則自量固已熟矣。但臣之當初奏語,曷嘗有片辭,彷彿於以利字相規勉者耶?縱橫滿紙,噴薄不已,殆無異於夢中之說夢,在臣固不必較辨,而其疏自黨同伐異至榮悴立判二十四字,集千古權奸之目,隱然以危禍相餉,雖未知其意之在誰,足令人震悚無地。臣之忝叨銓地,今已八朔,低回於恩顧之下,蹲冒於睢盱之地,乍入而旋出,當退而愈進,卒被此罔極之指擬,皆臣自取,何暇尤人?唯有括囊閉影,漸謀其全保之道,官職去就,已無可論,而今以次對,天牌儼臨,怵畏分義,謹此趣詣於禁扃之外,敢將哀籲,干冒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俯賜諒察,將臣本兼諸任,倂行鐫罷,俾得刊名朝籍,避人駭機,以卒天地生成之澤,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未詳所達,其所非斥,極涉非也。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慶尙道儒生金成胤等疏,伏以天祐宗祊,聖嗣誕降,環東土數千里,耕夫爨婦,莫不懽忭。況臣等生長絃誦之地,沐浴菁莪之敎,則其所蹈舞於邦慶之下,而願覩聖上振作興起之化者,當如何哉?仍竊伏念,崇德象賢,先王之令典,我朝於先賢俎豆尊奉之地,輒因多士之陳籲,宣之院額,列之祀典,所以廣崇象之典,而激勵後人,使之觀感而興起,其爲世道慮深矣。第以挽近以來,祀享日繁,朝家肆有新設疊設之禁,而苟有不係於斯禁之內,而搢紳之公誦,多士之輿論,皆以未及宣額,爲國家百年之欠典者,則安得不仰瀆聰聽,以補右文之化也哉?臣等所居嶺南,舊稱爲鄒、魯之邦,碩德名儒,前後相望,其爲國家之楨幹,後學之蓍龜,至于文純公李滉而大焉,而其所尊師者,則實先正臣知中樞府事贈諡孝節公李賢輔也。蓋賢輔之生,先於李滉三十四年,李滉所撰行狀及祭文中,俱有登門質業等語,而先輩,或比之伊川之於洙水,考亭之於籍溪,則其踐履之篤實,道義之深確,今考之《李滉文集》中而可知。殿下於乙覽之暇,亦或夷考其平生,而想像其爲人矣。蓋其忠孝恬退,爲李賢輔之大節,而若言其事君,則秉直昏朝,有史魚之風,進戒沖辟,有文富之烈,而至於按藩莅邑,則又文翁之遺化也。其事親則老萊子,恬退則疏太傅,襟懷飄灑,有栗里田園之樂,而其在江湖,惓惓乎范希文之二憂,若李賢輔平生,眞可以矜式一代,師表百世者也。當癸卯致仕之日,中廟嘉其恬退,特授知中樞,乙巳仁廟訪落之初,因其抗疏而奬忠誠,擢陞資憲,己酉大臣等,請尙節義則明廟命授正憲,是年國擧優老之典則又授崇政。及其賜祭也,又奬之以敦良溫粹,廉頑敦薄八字之敎,則列聖褒崇之意,豈不盛哉?往在壬午年間,一道士林,始創書院於李賢輔所居禮安汾江故宅之傍,立廟尊事,而未及陳聞于朝,其後又以故贈都承旨臣金坽節行之卓異,固可以配美齊徽,遂與之配享一廟。蓋金坽,卽先正臣李滉門人富論gg富倫g之子也。學術淵源,固有所自,而其立朝大致則當廢朝時,棄官謝歸,絶意世事,仁廟臨御之後,召命頻煩,而堅臥不起。仁廟每垂褒奬,許以堅確之節。肅廟筵中下敎,又以其志操之確,風節之高,爲士林之矜式,卽此數款,而可以知金坽之平生矣。噫,二臣之忠孝大節,恬退高風,俱可爲百代之師範,汾江一曲,爲廉頑立懦,百世興起之所,則臣等揭額之請,實出於久鬱之論,而亦無嫌於邦禁矣。甲辰年間,御史書啓,深陳書院濫觴之弊,或請撤罷,或請降號,而至於此院則曰,未及賜額,士林失望云爾,則其爲一世之公言,而非多士之私議,可知也。且伏念,殿下追思李滉,至於遣近臣賜祭本院,今又表章二臣,躋之祀典,爲斯文百代之勸,則其於李滉,豈不又有光焉。臣等於二臣,不敢有一毫浮實之語,實採列聖褒奬之敎,先輩摭實之語,而略陳一二。伏願聖明,特垂睿裁,亟下綸音,宣賜院額,頒諸國學,使一道士林,有所觀感而興起,則斯文幸甚,國家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令該曹稟處。
○乙卯四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bb時b,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儒式、柳萬樞,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玄起鵬、尹興大、權守經、金德履同爲入侍時,全羅兵使李命祥追後入侍。興慶進伏曰,再昨親臨陳賀,昨日常參三講後,聖體,若何?上曰,差復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自上丸藥,連爲進御乎?上曰,連服矣。興慶曰,元子微感之候,取汗之後,果已快愈,而重舌之症,用牛黃百草霜之後,夜間,如何?微熱之候,不必痘後餘症,必是房舍壅熱,衣服亦厚而然矣。上曰,重舌之症,雖不大段,而吮乳甚不便矣。百草霜,伺其方睡可用,而覺後則吐却,不可用矣。興慶曰,夜眠則無異於前時耶?上曰,徹夜穩睡矣。興慶曰,房舍壅鬱,腠理皆開,外風易襲,殊極可慮,日氣漸暖,而拘於方數,尙未得移定他所,甚可憫也。在魯曰,小臣之意,則拘忌不過小節,而房舍壅熱,傷損之患,勢所必至,甚有目前之害,非細慮也。上曰,房舍甚鬱,日氣漸暖,甚可憫,決不可經夏於此矣。卽今微熱,或不無痘後餘症,而亦必壅鬱所致也。在魯曰,房旣暖熱,則脫衣亦難,適中甚不易矣。小兒純陽,熱不如涼,衣服襁褓,從薄宜矣。上曰,衣服則薄,而但太薄則恐或受傷於外風矣。在魯曰,乳汁雖是無形之物,而過則易成癖,醫書,乳母眠時,毋得飮兒,或恐過食於不知之中也。聞醫官言,一偏有停滯之氣云,此後則乳哺之際,切戒過飮宜矣。上曰,是則申飭矣。且渠之性稟,不爲貪乳而啼哭,故時以飮之,而吮乳之際,口勢甚緊,自或有過量之時矣。在魯曰,小兒,常臥之於地,地氣常入,然後爲好云。雖以私家兒言之,常抱之兒,臥地則啼,而小兒骨軟,直抱之則有致傷之慮,此雖細節,宜可戒也。上曰,然矣。興慶曰,使醫診察,何如?上曰,首醫來診。聖徵入診左右脈,退伏曰,脈候和緩矣。應三入診退伏曰,脈候頗帶數,得無他症乎?上曰,無他症矣。興慶曰,又使諸醫診察乎?上曰,尹興大以上,入診可也。信入診退伏曰,左則比前尤沈,右則不爲數,而大抵調均矣。起鵬入診退伏曰,左則似沈,右則比左稍數,而亦不顯顯,可謂調均矣。興大入診退伏曰,左則調均,而右則關部暫數矣。上曰,諸醫之言,各異可怪,入侍諸醫,竝來入診。守經入診退伏曰,左則調均不數,右則稍不如左,而時方春夏,稍有洪數之候,然後好矣。德履入診退伏曰,左關稍沈,右關滑滑如數矣。在魯曰,再昨陳賀及昨四次殿坐,許多勞惱,近來連日照管,元子之病,必有寢睡不安之時,頃日夜對,徹曉失寢,連日殿坐,累次勞動,必多傷損之節矣。興慶曰,常參三講,乃是先王之舊規,殿下克遵成憲,則在臣子輔導之道,不宜仰沮好學之誠,而第再昨陳賀後,又爲昨日四次殿坐,恐或有害於保重聖體之方,臣等深以爲慮矣。在魯曰,常參三講,雖是祖宗舊法,而自前未必排日,每每盡行常參後,只朝講或晝夕講爲之矣。上曰,常參則宜可日日爲之。三講則不必盡行,如冬日日短之時,雖欲盡行三講,豈可得耶?自古人主,不欲暇逸,常參、三講,亦以此也。雖然,此亦有節,比如飮食,雖可常用,而太過則生病矣。近來儒臣不備,久廢講筵,故陳賀之後,昨行常參,仍開三講,亦豈可以是爲常耶?在魯曰,夜睡尤關於將攝之方,毋失寢睡之節爲宜矣。上曰,當加意焉。上曰,右相可入次對乎?興慶曰,小臣病不可入矣。上曰,病不大段乎?興慶曰,以痰癖之症,胸脅牽引,入診承候,强作以入,而次對則勢難入矣。上曰,善爲調理。在魯曰,藥院靑大竹,曾前兩南,各封進三十箇,而其後朝家,軫念輸運之弊,各減五介,以二十五介封進矣。曾前靑大竹一箇,兩人可擔,今則一人能擔二箇,故前日竹瀝,一箇出一升有餘,而今則不過出五六合。用度無減於前,而竹瀝所出,比前大縮,苟簡莫甚,不可無變通之道。限靑竹復舊間,依前加封五箇,令兩南各進三十箇爲宜,而雖以三十介封進,竹之體樣輕重,大異於前,則竹價馱價,不必加給矣。此非加賦之事,而不過復舊而已。且常談必有祖竹然後,乃生大竹云,而非但近來竹田,幾盡枯損,封進靑竹,必連根封進,故拔根之際,傍竹多被傷損,故在前以勿爲連根之意,累次稟定行會,而或以爲不連根,則遠來之際,易爲枯乾,還令連根,而此亦不然,若稍開其土,鉅斷其入土初節,土裹藁封而來,則何至於枯乾乎?此亦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都提調之意,何如?興慶曰,當此時加賦,固爲不可,而此則乃是復舊,有異於無名加賦,且以馱價言之,近來竹體瘦細,大不如前,今雖加數,載運不難,價米亦不必加給,以此變通,恐或無妨矣。上曰,竹箭所産邑,例有養竹之鹽,卿等知之耶?在魯曰,臣則不知矣。上曰,當初則設置不輕,今則養竹之具,歸於養猾吏矣。金海等邑竹箭,已無前日事,而聞李匡德言,則湖南,亦無竹箭云,靑大竹之如此者固矣。加賦則有所不可,近來凡物,皆不復舊,則何獨至於靑竹而可復舊耶?封進時,勿爲連根則可也,而若但加數,不擇大小,則雖多,何益?勿爲加賦,另加申飭,擇其體大者封進之意,分付于兩道道臣,此後隨加警責,而雖是令前事,封進靑竹之如是體小,極爲非矣。兩道道臣,竝從重推考。{{*|出擧條}}上曰,全羅兵事李命祥,注書引入,命祥入伏。上曰,初入侍乎?命祥曰,曾前兩次入之矣。上曰,軍務不輕,下去後,着念修擧可也,而有所懷,來奏。命祥曰,無矣。上曰,宣敎賜物。春躋出袖中小紙讀訖,命詳直爲趨出。春躋曰,命祥出去之際,事當退伏坐次,親受賜物而後出去,而直爲退出,倉皇失措,請推考。上曰,生疎所致,勿爲推考。春躋將出。上曰,承旨來,入診坐次,異於他入侍,而大臣坐席,誤爲加設,閫帥賜物,當傳授於榻前,而徑先出給於閤外,事極可駭,當該中官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竝退。
○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左議政徐命均,知敦寧金在魯,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行副司直趙遠命,刑曹參判趙顯命,行副司直李瑜,左副承旨魚有龍,司諫李著,應敎金若魯,掌令許集,假注書崔龍賢,事變假注書安廷輔,記事官宋儒式、柳萬樞,同爲入侍。命均進伏曰,見藥房問安批答,知聖候無異於前矣。上曰,然。命均曰,今日賢嬪宮玉印冊付擇日,而臣則不知今日日次,旣已來會呈單,故不敢又爲頉稟相値,日晩留待賓廳矣。又値監會柝榜詣闕,而以臣在於賓廳,故尙今遲滯,事極未安,不勝惶恐。上曰,試官留在何處?命均曰,賓廳空廨,故自前會試試官,詣闕放榜於此,如有相値之事,他公廨,亦似無妨,而旣無前例,故臣等入來之前,試官尙爲留在月廊矣。命均,持諸狀啓進伏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以爲茂山府使李廷彬,以前後罪人中路逃失之故,北兵使啓請令攸司,稟處,而北路賑事方張,守令遞易旣難,而廷彬簡約,異於近來貪貨之官吏,則當此邊上生事之日,罷遞尤可惜云。論其罪犯,似當拿問,而旣在宥旨前事,且簡約有稱,則此時遞易,誠甚有弊,爲先從重推考,仍置其任爲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西原縣監李裕身所報,許多逋欠之中,前縣監李秉鼎在任時,辛、壬兩年身布未收,京司督責之故,以壬子癸丑兩年大同木錢,先爲輸送,將捧辛、壬兩年軍布未收,而以充其代矣。今因邦慶曠蕩之恩,辛、壬未收軍布,竝爲蕩減,則壬、癸兩年大同木錢,無處徵捧,請令廟堂從長指揮矣。大同事體,何等重大,而秉鼎之若是那移,極可駭矣。拿問秉鼎,觀其原情,然後可以量處,李秉鼎爲先拿問,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注文、永宗等水軍,多在於殷栗、長連等地,以京畿沿邊邑砲保等役換定事,曾有狀請而防塞矣。今又狀請,而京畿沿海諸邑,額數已多,民不堪苦,今又添數,則無以推移。至於山郡民人,則其弊與海西一般,水陸軍換定,自前有此議,而勢有所窒礙,不得施行。頃以京畿水使狀啓,査問江都,若得甫音島,則可以變通,而此姑未可必,其外無他善策,姑置之爲宜矣。寅明曰,水陸換定,非不便當,而沿海諸邑,有偏重之弊,故不得施行矣。上曰,此亦已晩矣,姑置而觀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西關犯越罪人事,姑不緊急,故不爲仰稟矣。上曰,狀啓新來乎?此事待彼國之結末,不必催促矣。命均曰,彼中出送罪人,固當仍囚,更待處分,而其中有可請可酌處者,當此大霈之日,似當疎釋矣。上曰,分付放送可也。命均曰,頃因平安監司狀啓,都事搜驗時,被促代入罪人,旣已勘律,分付,而其中換送旗手,嚴囚以待處分,而落漏未及稟達矣。此罪人與元犯有異,嚴刑二次後放送,未知何如?上曰,二次之刑,無乃太過乎?取魯曰,此雖與越去犯禁者有間,然其與受同情之罪則有之。凡係邊禁冒犯之類,不害爲隨現嚴處,二次之刑,未知其爲過矣。上曰,然則嚴刑二次後,定配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使行奏文,當爲撰出矣。若無大提學,則此等文書,藝文提學所當撰出,而弘文提學宋寅明,自初備諳此事,使之與藝文提學,相議撰出,何如?上曰,若竝命二人,則必相推諉,不如專委一人矣。命均曰,當初奏文,弘文提學撰出,故欲使同議矣。上曰,罪律應有分等之擧矣。但其中兄弟竝入者,重臣頃有參酌之請矣。此將何以處之?命均曰,業已分爲三等,而未及勘律矣。其中兄弟同入二等者,靈城君朴文秀,頃有所達,而觀彼中氣色,二等則似有免死之道矣。上曰,分爲三等則今當,何如?寅明曰,兄弟中,必不無輕重之別,罪犯之稍輕者,似當區別矣。取魯曰,旣自我國分等,奏咨之後,今不當更爲區別於勘律之時,在我之道,固宜一依當初奏咨勘處,撰咨中辭意,略示輕重之分似宜矣。在魯曰,雖有輕重之分,其爲犯越則一也。雖第三等,我國固不可先爲分揀,彼國似或有區別之道矣。上曰,我國雖不可先自區別,奏文撰出時,二等以下,如兄弟同入罪犯之輕者,善爲措辭可也。顯命曰,彼爲區別,恩歸於彼,而我法不嚴,民益輕犯矣。命均曰,曾前李時術,以灣尹,犯越罪人事,彼國至於欲絞,我國僅僅彌縫矣。今則以北道事觀之,近來犯越益甚,彼國亦習以爲常,不如前日之嚴令矣。上曰,近來北道,尤甚可怪矣。命均曰,欲以安興事,與宋眞明、李宗城,同爲入侍相議,而兩人俱不入來矣。上曰,眞明與徐宗玉,同爲引嫌,而宗城,以洪啓裕疏引嫌,故不爲入來耶?命均曰,眞明則疏未入啓之故,尙不出仕,而宗城,以洪啓裕事,陳疏引嫌矣,命均曰,昨年間,前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以倭譯物貨被執,多有弊端,請其一切禁斷,故廟堂未及詳察其間委折,覆奏許施矣。今聞趙顯命之言,則倭譯物貨被執,與燕行八包相同爲其生理,今若防塞,則永絶其生理,卽今倭學,無赴科之人,決不可防塞,宜有變通之道云。依前勿禁之意,分付,何如?上曰,豐原知之乎?顯命曰,前府使,以爲物貨交易之時,或不免有見侮於倭人之事,故請爲防禁,以外面觀之,似爲淸直,廟堂許之,而事理大有不然者,譯官本無田土,生理只在於物貨之交易,而若一切防塞,則將何以爲生乎?且北譯物貨之交易,亦不防塞,則豈可於倭譯而獨爲防塞乎?且雖有禁令,生理所關,潛商者多矣。防塞之法,終不可行,則不如許之矣。寅明曰,譯官之因公幹往來者,竣事後無端久留,不無潛隱通貨之弊,故臣在地部時,敢以一切禁斷爲請,而至於依例納稅被執者,何可混塞耶?上曰,前豈無限節之法耶?取魯曰,曾爲定限,而日昨筵中,又有飭敎,故方自該院,另爲申飭矣。上曰,初不審察而防塞過矣。雖云防塞,而反多潛商,則法不行矣。反不如許之之愈也。只立限節之法,而依前許其物貨之交易可也。顯命曰,倭譯被執,不爲防塞之時,西北人蔘,湊集京中,故蔘不踊貴矣。一自被執防塞之故,蔘價大騰,誠爲可憫。今若更許被執,則蔘路似勝,故頃於備坐,招問倭譯,則渠等亦以爲然,更許被執之後,以蔘價高下,責效於渠輩則似好,以此意同入擧條,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元弼揆事,何如?弼揆,是百揆之弟耶?命均曰,百揆之族,而非親弟也。小臣本不相親,而知其爲人,雖不知氣骨之雄健,而爲人精簡,曾爲兩道閫任,亦能善於其職矣。取魯曰,弼揆四代將種,以武家言之,則門地可謂赫奕矣。且其人物精强,足可了事,亦入於捕將望矣。上曰,善事云云之說,固未必然,而至於銀甲,則馬兵甲鱗,亦或有蠟染者,將臣以銀爲甲,何妨耶?顯命曰,此不成言議矣。設有不足處,何必如是過激耶?朝廷言議如是,故激成武臣之偏論矣。閔昌基、具樹勳、元弼揆等,彼此之間,相繼論劾如是,而武臣安得不爲偏論乎?此其爲弊,不可勝言矣。臣兄在世時,常以是深慮,故筵奏者數矣。命均曰,不必論而論之,反爲層激,自成偏論矣。上曰,弼揆爲宣傳時,予爲摠管,其時相見,知其爲人之精簡矣。予於匡輔之疏,初不爲疑,而昌基則隨用隨彈,予固有疑矣。今聞豐原,彼此偏論之言,果爲是矣。頃日國舅所言,今無武宗云云之說,信然。咸恩訓將生時則猶有所依矣,今則相繼淪逝,武將貯望甚難,而擬用之際,如是相持,良可嘅也。取魯曰,昌基之年前所遭,豐陵生時,常以爲曖昧,故小臣待罪兵曹時,昌基遷內禁將,轉至兵使矣。頃日臣弟尙魯,有所劾論,故小臣言其不當,則渠以爲物議如是,故言及云,而聞臣言之後,頗悔云矣。命均曰,肅宗朝武倅,雖遭臺啓,强迫使之下去矣。今則吏曹循例啓罷,有違前例矣。李著避嫌啓曰,臣自被人詬辱以後,臺垣一步,便成鐵限,雖處置請出,而亦不敢就職,積逋嚴召,竟未蒙勘,連尋辭單,一味見阻,悶蹙俟譴,今過半月矣。日昨賀班之進參,只爲少伸歡忭之忱,而非以臺官自處,故班罷之後,卽爲呈告而退矣。伏聞儒臣,以前啓姑停事,非斥諸臺臣於伊日,旣已入闕,則亦是諸臺中一人,其虧損臺規,所失惟均,見非之言,無以自解,卽宜詣臺自列,而昨因賤疾猝劇,今始隨牌來避,爲失滋大,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有龍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許集避嫌啓曰,臣於五年草土之餘,痼疾纏身,形貌換脫,聲音閉澁,決不堪供職,而迫於嚴命,黽勉行公,再昨呼嵩之列,亦且强疾趨參,少伸臣子歡忭之忱,而班罷之後,非但病狀昏惙,日勢亦已向晩,故果爲相議姑停矣。伏聞昨日筵中,儒臣以諸臺姑待申時不爲傳啓,深加非斥,臣之虧損臺體之失著矣。宜卽詣臺自列,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其何可苟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有龍曰,掌令許集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諸臣將出。上曰,試官亦復命。若魯曰,復命矣。上曰,然則柝榜後復命耶?有龍曰,然矣。諸臣退出。
==4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自辰時至午時,日暈。
○下直,靈巖郡守韓緖,珍山郡守林象鼎。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最壽,持平趙明履,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許集,持平沈星鎭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因弘文館草記,副應校吳瑗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伏聞去夜元子宮入侍醫官所傳之言,則自昨有微感之候云,夜間諸節,更何如?臣等率諸御醫入侍,詳細承候,以爲議藥之地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微感之氣,比昨差愈,而已諭于入診醫官矣。勿爲入診。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掌令許集,持平沈星鎭,司諫李著,獻納李重震,正言李性孝引避退待,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未肅拜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鄭益河,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鄭益河,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今日晝講時,特進官無進參之員,特進官李廷濟、朴文秀、尹陽來、申光夏、洪鉉輔、趙遠命、宋眞明、金始炯、洪重疇、申昉、李瑜,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去式年及第中,專經被抄文臣,幾人在京耶?問啓。
○宋秀衡啓曰,去式年及第中,專經被抄文臣幾人在京耶問啓事,命下矣。問于該曹,則學祿羅鴻漸、康侃,假注書崔龍賢,校書著作金光潤,副正字鄭錫垕,注書徐命臣,奉常奉事金道元,西學訓導高命說,學諭李鳳奐在京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應敎吳瑗,晝仕出去矣。猝患關格,症勢不輕,陳疏不得入來,政院纔已請推,而下番無他推移之員,將未免闕直,副應校吳瑗,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頹毁處改築事,曾已啓下矣。今月十九日,畢築之意,敢啓。傳曰,允。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卽見南原君{{!|𪳣|⿰木卨}}單子,則以爲,鄙職生平守拙,不與人相干之狀,擧世所共知,而今於千千萬萬意所不到,受人罔極之誣辱,及於旣骨之親,非不知陳疏仰暴,而似涉猥越,不得不略此控訴焉。前府使李馨遠,自是素昧之人,而於西銓長座上稠坐中,倡言鄙職之所生母,時在西小門外,方爲下米廛,創出無根孟浪之說,騰口不已,其時參聽之人,一傳再傳,播告狼藉,鄙職外家,旣是衆所共知士子世閥,而況先妣卽世,今已十九年矣。豈有毫分近似於馨遠之言,而未知馨遠,何所據而做此白地無限誣辱,至此之極哉?設令鄙職外家,眞如渠言,朝家之待宗戚,自別於外朝,則渠安敢極口詬辱於重臣座上,而矧乎無根若此,孟浪若此。其言也,固不足道,而亦不足怒,然而在鄙職,非但有關於名敎,辱及泉壤,蔑以加矣,則豈可以其言之無倫,而終有所泯默乎?且宗戚執袂者,自有其律,今此馨遠之誣辱鄙職,不啻於執袂而已。若此不已,則其於諸宗,將貽無窮之弊,不獨爲鄙職地,故玆以煩控,須以馨遠誣辱宗戚之罪,依法典入啓處置,俾雪鄙職辱及泉壤之痛,幸甚云。果如單子辭意,則李馨遠所爲,誠極無據,雖微末監令之宗,朝家之親遇,外廷之接待,有所自別,則今此馨遠之撰出虛無之說,公肆謬辱於正二品宗宰旣骨之親者,尤極駭痛,其在事體,不可置之,而馨遠係是朝官,則自本寺旣無推覈之道,令金吾拿問,嚴覈之,何如?傳曰,事之可駭,莫此爲甚,令該府各別嚴處。
○大司諫李匡輔啓曰,臣之無似,本不合於言議之職,而辭單見阻,蹲冒已久,未效一日之責,徒切含默之愧,昨於疏末,略陳微見,非出於隨衆彈論之意,當此邊釁頻生,朝家憂慮之時,雖擇人以送,難望彈壓,則不得其人,誠非細故,此臣所以爲國憫歎者也。元弼揆之爲人,臣亦曾一見,外似精强,實甚諂鄙,西門鎖鑰,地望尤別,決無堪任之理,而若以其濫擬將望之故,不問其人之如何,物議之有無,輕授重閫,則是豈廟堂擇人之意,亦非聖朝難愼之道也。備擬將任則豈不可乎此任之聖敎,臣實未曉也。嶺閫倚任之敎,似出於臨難授任,而其時未有可記之異績,末梢厚招潤橐之醜謗,則臣之論列,由於所聞之眞的,而善事者,則無論望輕人微,輒擬雄閫好爵,不善事者,則雖有才略門閥,未聞陞擢進用,方當武將之乏人,豈非慨然之甚乎?此正痛斥善事,奬拔不善事之時,而聖批所謂此等之法,不可導之斥之者,恐未及深思善事之痼弊,自此以後,善事之習,將日以益甚,臣恐殿下之失言也。至於姜栢等事,其所坐關係,果何如?而渠輩之因赦被放,偃息田里,亦出於處分之太寬,又蒙收敍,名在仕籍,則懲礪之道,豈當若是?臣之所惜者,三尺之典,而亦靳允從,此莫非平日言論,不能見重於君父之致,固當引避之不暇,而昨緣賤疾添劇,今始隨牌來避,而諸僚引嫌,臣亦與同,則處置一節,尤難參涉。且臣於詣臺之後,始伏聞昨日筵中大臣、諸宰,相繼陳達,弼揆則交口奬詡,臣疏則暗地非斥云。人之所聞,各自不同,宰相諫官,相與可否,不害爲淸朝之美事,而臺疏未下批之前,徑先營護,此誠前古所不聞之事。臣之疏語,有何激成論議之端,而故爲此拖引之言,上以爲恐動天聽之計,下以爲擠排臣身之資耶?近來武弁之黨論,臣則以爲,實由於宰相之激成,不在於臺諫之激成,誠不滿一哂,亦不足多辨也。第念若此不已,則被彈者無所懲畏,徒得左右之譽,臺臣以言爲戒,將至壅閼之境,其爲弼揆地則至矣。獨不念臺體之自別乎?專由於如臣疲劣,不足齒數而然,以此以彼,決難一刻苟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魚有龍啓曰,大司諫李匡輔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副應敎吳瑗,以漢學取才,晝仕出去矣。猝患關格之病,症甚危重,不得還爲入直,陳疏到院,原疏纔已退却,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在直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領敦寧魚有龜疏,伏以臣於日昨常參入侍時,猥以區區血懇,仰控筵席,略暴將任之決難久冒,兼陳武將甄拔之意,冀留睿念,而持平沈星鎭,以辭職之非例,有所陳達,臣雖昏迷,粗識筵席體例矣。二品以下,雖不得辭免,而若秩是崇品,則不拘焉。故以憲臣之未知規例白之,初何嘗有侵詆之言,而追見其避辭啓下者,則下語深緊,斥之以不念臺體,譏之以不思自反,臣實駭怖,莫省其所以也。榻前辭職與不辭職,只係於爵品之崇庳,則兼帶將任之不得辭,曾未有別般定法,而自謂以知法例,責人以昧道理,其亦異矣。臣以衰劣戚臣,謙畏一念,未或暫弛,凡於朝議,不敢干涉,則況且與臺諫相可否,尤是本分之外,有何一分氣力,可以輕蔑臺體,而今其爲言,至於如此,忽地被斥,反歸於備臺閣之科,論其辜犯,宜被譴何,而念臣之所帶將任萬萬不襯之狀,已悉於向來章牘及日昨筵奏,今不敢更爲煩縷,惟望聖明之中朝興思,必得其人,而如臣之庸懦不勝任者,則決不容一日仍置,以貽軍國之慮,且今臺言,尤爲臣難冒之一端。伏乞聖慈,俯諒微懇,亟遞臣訓局將任,仍勘臣罪,以抑自尊之習,以伸存朝體之臺議,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其所達,大體是矣。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卿其安心,勿辭行公。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知事尹游,僉知洪景輔,副司果南泰溫等疏,伏以臣等,猥膺專對之任,幸藉王靈,纔得復命,而入去時,柵外露宿之際,猝遇風雪,驛卒死傷之由,略陳於頃日賜對之時矣。伏聞日昨儒臣,以臣等晦日渡江,日字甚急,冒寒達夜而行,以致驛卒之凍死爲言云。臣等聞來,不勝悚懍,繼之以訝惑也。曾前使行之留灣治任,多則七八日,少不下五六日。蓋其事勢,不得不然,而臣等則拜表之期,初旣退定,日限甚促,抵灣之後,不敢爲久留之計,而萊銀,於二十六日,始爲來到,故翌日方稱八包,二十八日將欲渡江,其日適是南至,出疆之役,異於私行,當先王閉關之日,犯商旅不行之戒,終有所未安,故遂於二十九日渡江,留灣之日,通計爲六箇日字,而其月旣是大朔,卄九自非晦日,前例亦有以卄九渡江者,則此皆由於事故之不獲已,其所謂三改行期,無故留連,晦日渡江者,何爲而發耶?渡江之日,投宿於六十里地,其日雨雪雖下,日氣頗暖,冒寒達夜而行云者,尤非實狀也。至於露宿之夜,灣校不爲設燎,沾濕之從人,不能付火燎衣,及至曉頭,獰風大作,急寒猝酷,自宿處至柵門四十餘里之間,人多凍傷,落後者過半,臣等僅到柵外,多發所帶之從人,救護領來,而其中衣薄中寒者三四人,終不免致斃,此則備陳於入柵狀啓中,天時之適然,旣非臣等之逆料,人命之致斃,實係一行之不幸,方其日慘惻之心,顚頓之狀,今不必煩陳,而今忽以此爲罪,實意慮之所未到也。噫,節使之行,與他使有異,入燕之日,自有定期,渡江差遲一日,則入燕又退一日,豈有無故留連,自取窘束之理哉?所可惜者,儒臣亦嘗爲此行,似或量度其事勢,而以臣等六日留灣,謂之留連,則曾前七八日留灣者,將謂之如何耶?臣竊未曉也。然毋論其言之如何,從行驛卒,旣多凍死,則何可諉之於事勢之自然,而自解以人力之所不容乎?譴責之請,如是至深,而聖度包容,罰止問備,臣等之惶懍,益無所逃,玆敢聯名號籲。伏乞聖明,亟削臣等之職,仍治臣等之罪,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知之,所達雖差誤,特推爲人命,其何深嫌,卿等勿辭焉。
○乙卯四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瑜,參贊官洪尙賓,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吳瑗,宗臣琅坪君煇,武臣行副護軍任勗,假注書南鶴宗,記事官宋儒式、柳萬樞入侍。輪對官儀賓都事韓師益,司僕主簿李重華,奉常奉事金道元,軍器僉正李壽春,北部參奉金鼎夏,追爲入侍。上曰,注書出,輪對官偕入可也。鶴宗承命出去,與輪對官偕入。上曰,方有感氣,聲音亦濁,夕講前受後止之,亦有此例乎?寅明曰,聖候不安則夕講前受,亦何必爲之耶?上曰,前受則當爲之矣。上讀前受音,自車攻章我車旣攻,止吉日章東萊呂氏章下註。若魯讀鴻鴈章,自鴻鴈于飛,止鶴鳴章彤弓之什。若魯曰,夜如何其章大旨,請自王將視朝,止於問夜之早晩。上曰,唯。上讀新受音,自鴻鴈于飛,止彤弓之什。若魯曰,鴻鴈章,槪言流離之民,安集之後,追想前日之事而爲此詩也。爰及矜人,哀此鰥寡者,此蓋文王之澤,故紬釋而言之,維彼愚人,維此哲人云者,亦言宣王之澤,能及於民也。上曰,維此維彼云者,其以賢愚而言乎?瑗曰,曰此曰彼,無間隔,別無他義矣。瑜曰,用此於哲人,用彼於愚人,似有異義矣。瑗曰,雖則劬勞,其究安宅云者,以言始勞終逸之義也。推而言之,譬之學問,其初則事多紛亂,而至於成功則此爲安宅,譬之治道,其初則事勢多艱,而及其成治則亦爲安宅,觸類而長之,無不皆然,所謂先難後獲者,此之謂也。上曰,所達切實矣。上曰,以此彼爲言者,亦有意,爲民則謂之此,不爲民則謂之彼,予於此文義,不覺歉然,顧我生民,幸蒙列聖休養之澤,而今至寡躬,倒懸之歎,至於此極,誠可歉愧矣。寅明曰,自辛壬凶歉,聖上一心爲民,撫恤之政,非不至矣,而究其終,未見有安宅之效,此必有由而然,伏願更加聖念焉。瑗曰,以聖上所以憂勞者觀之,及民之效,不及十分之一矣。上曰,屢經凶荒,帑藏空虛,雖欲恤下,無以爲計,至於惟正之供,窮民不能備納,有司之臣,每以爲故爲不納,而輒行督迫之政,故民不得安集也。若魯曰,聖上憂民,如此切至,而澤不及民者,未知其故,或有所壅閼而不行耶?或有他故而然耶?宜益思及民之政,使不至於爲空言好矣。瑜曰,聖念每及於恤民,擧斯心加諸,足以保民,而澤不下究者,皆臣等之罪也。第伏念法之有弊者,不可不變通,若變通而不善爲之,則反有其弊,以賑政言之,所費則多,其效則少,亦多有閼而不行處,若欲隨事核實則害亦不貲,大抵弊源之所自生,皆由於敦朴之風,未盡而然,今殿下,雖以篤厚之風,每加勉勵,而臣意則惟願益加聖意而飭勵焉。上曰,所達爲好,篤厚之風則誠少矣。以用人言之,以爲明者才者而用之,其害反多於昏濁無才者,近來守令,有善治之名者,無善治之實,蓋其爲民之心,不及於爲名之心故也。寅明曰,小明小才,非所謂德也。然而若不明無才則渠雖不爲害民,而凡於害民之事,不能致察矣。且所謂才者,非但謂小才敏銳者矣。上曰,小有才者,多事要譽,其害甚多,而今之取之者,反以爲勝於無才者矣。瑜曰,要譽之害,甚於虐政矣。尙賓曰,敏銳者爲才,重厚者爲德,近來以才見稱者,不過善辭說好容貌,以守令言之,其曰,辦某事效某功則謂之有才,言語遲鈍則謂之不才,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此正確實之論,勿論才之有無,惟當以務實爲貴矣。上曰,承旨此言則斥才太過,而大抵有才之害,衒能之病,近來不無其弊矣。瑗曰,夜如何其詩,蓋述人君警戒不懈之意,人君平居,常有憂勤之志,故至於欲視朝之時,尤切戒懼,無少暇豫,非平居無所思,至視朝之際,而方未安寢也。宋臣王禹儞待漏院記曰,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臣在朝,我將斥之,宰相尙然,況人主統億兆之衆,御萬機之繁,其責至大,不獨勤勵於臨朝視事之時,而亦當敬畏修省於燕閑幽獨之地,念玆在玆,未嘗少忽,則天德王道,其在斯矣。上曰,所達好矣。待漏院記固好,而予猶以爲未盡矣。宰相至誠憂國,則雖在家之時,當思念國事,豈至待漏之時,方有思也?今日諸臣,不但在家無所思念,賓廳入對之時,尋常狀啓,亦以未及見爲對者多矣。常用慨然,予豈無他勉勵之道,而今因古語,有所下敎,宜令玉署,謄出待漏院記,揭諸賓廳及備邊司,使之觀省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沔水章,憂亂之詩,而卒章曰,我友敬矣,讒言其興者,出於自反之意,詩人之意,忠厚如此矣。寅明曰,自反之意,其言痛切矣。上曰,然矣。觀此詩,可見民心之淳厚,而今則不然,可慨也。日者洪啓裕之斥李宗城,極其怪矣。互相如此,徒長攻擊之風,此豈忠厚之意乎?寅明曰,宗城,方以啓裕言,引入不出矣。上曰,宗城事太過,此非可怒之事也。寅明曰,臣以爲臣下則各思自反之道,而上之所以臨之者,則明而察之,使訛言不得興,庶爲其交得矣。上曰,所達然矣。若魯曰,鶴鳴章,旨意藏蓄,義理包涵,學問之極工,無過於此章矣。寅明曰,鶴鳴九皐,聲聞于野,言其誠之不可掩也。蓋誠外無他物矣。至若他山之石,可以爲錯云者,其旨尤爲深切,以此言之,言無善否,事無從違,而無所忤逆,則足以爲進德之資矣。上曰,然矣。尙賓曰,鶴鳴云者,諷王之誠身也,潛淵云者,諷王之明善也,攻玉云者,諷王之去私也。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苟能此矣,天下尙可治平,而況東方區區之國,何憂其治化之不能成也,上曰,勉戒切實矣。若魯曰,小臣敢有所仰達,邦慶無前,大霈旁流,今番歲杪,凡干罪人,一倂放釋,被謫之類,使之得歸田里,在渠已爲大幸,又從而收敍,置之朝籍,使同平人,豈有如此事體,臣願聖上,更加三思,還寢其收敍之命焉。上曰,今番赦典,則異於前日,故竝用曠蕩之典矣。且其中李重煥則以爲,與虎龍交通,而事涉暗昧,愼後三則以斗冬之壻爲罪,而以壻之故而爲罪,不必然矣。李光績則無他可執者,似爲最輕,至於姜栢則不過爲孤雛腐鼠,亦何足言也?此等之類,若以爲眞有其罪,則當屛諸四裔矣,以爲無罪則亦當用之,豈可置之疑不疑之間耶?若泰績等則雖不可以絃韋,而其他則在王者道理,豈可不施曠蕩之典乎?寅明曰,旣爲收敍,則銓曹用之乎?不用乎?用之亦難,不用亦難矣。上曰,此則在銓曹之權衡,雖曰用之,豈至於使爲淸職乎?李重煥、愼後三,若改心爲善,而銓曹用之,予亦不以爲異矣。若魯曰,伏聞向因沈游義事,有庚戌獄案中可冤者考出,稟處之敎云,夫鞫案,何等重大,豈可慮其可冤者,而追考抄出乎?此路一開,後弊無窮,國體之不嚴,隄防之漸弛,實由於此等之處,伏願聖上,更加三思而還寢焉。上曰,後弊難防,誠如儒臣之言,而庚戌獄,終不無混被之類,予心知其過於尙嚴矣。顧今邦慶無前,實由上天之眷顧,王者爲政,宜有報答天心之道,故向者下敎,出於絃韋,而亦不可淆雜爲之。至於朴明義妻之當直上言,極爲猥濫矣。若魯曰,獄案考出,前所未有,此路一開則日後又將以此爲例,雖干連戊申獄者,亦必生心於倖脫,且今罪人家屬,奔走於獄官之家,極其紛紜,聽聞甚駭,臣竊爲朝家擧措惜之也。寅明曰,弊則有之矣。然己丑鄭汝立之獄,何等大逆,而其時亦有蔓延冤枉之類,故後多有伸雪者。今此庚戌獄,亦安知必無冤者,則考出伸雪,有何妨耶?但考出甚難,若使有罪見漏,則此爲忘君負國,有冤未伸,則此爲欺天欺心,此實爲難矣。若魯曰,己丑獄,雖或有稱冤者,而其時豈有考出獄案之事乎?尙賓曰,爲囚求生道,乃聖人好生之德,而《易》曰,議獄緩死,苟知其眞有冤狀,則當此邦慶無前之日,宜有曠蕩之典,豈可以難於考出而置之乎?上曰,獄案考出,初因沈游義事下敎,而不可因被罪者之稱冤,以致濫雜之弊,自朴明義家,上言勿施事,分付該府。{{*|出擧條}}上曰,吏判可先退,輪對官進來。儀賓都事韓師益進伏。上曰,職姓名?師益,以職姓名對。上曰,履歷?師益以履歷對。上曰,幾年爲長水縣監?師益曰,李台徵逮付京職時爲之矣。上曰,職掌?師益曰,曹司淸閑無事,無可仰達矣。奉常奉事金道元進伏。上曰,職姓名?道元以職姓名對。上曰,履歷?道元以履歷對。上曰,職掌?對曰,本寺天地玄三字庫中,臣所掌玄字庫,乃醬色也。上曰,遺在爲幾何?對曰,一百有一石十斗五升矣。上曰,汝在何道何郡?對曰,在湖南泰仁縣矣。上曰,四祖有顯官乎?對曰,無顯官矣。上曰,有所懷乎?對曰,別無所懷矣。司僕主簿李重華進伏。上曰,職姓名?重華以職姓名對。上曰,履歷?重華以履歷對。上曰,職掌?對曰,本寺主簿二員,竝掌工房矣。上曰,所懷?對曰,主簿非緊任,故別無可陳之事矣。軍器僉正李秀春進伏。上曰,職姓名?秀春以職姓名對。上曰,履歷?秀春以履歷對。上曰,汝居京乎?居鄕乎?對曰,居在江原道原城縣矣。上曰,職掌?對曰,職掌,卽本寺爐冶,而一年春秋兩等進上監造箭鏃八百部及本寺備置月課七百二十部矣。上曰,所懷?對曰,本寺有都提調,公事,提調例兼,提調若有弊端,諸提調相議變通,故別無仰達之事矣。上曰,汝爲汝家初出身乎?對曰,臣祖以來,連三代正科出身矣。北部參奉金鼎夏進伏。上曰,職姓名?鼎夏以職姓名對。上曰,職掌?對曰,所掌三十三件事。上曰,三十三件,皆能誦之乎?對曰,雖未盡誦,略能誦之矣。上曰,本部所管民口數,爲幾何耶?對曰,二萬四千九百四十一口矣。上曰,男丁幾何?對曰,一萬二千四百二十三口矣。上曰,女丁幾何?對曰,一萬三千五百十八口矣。上曰,三十三件事,達之可也。對曰,煩不敢盡達,而其中里門警守,諸處修掃,道路橋梁禁火,閭家奪入等事,爲大槪矣。上曰,閭家奪入之弊,近來,何如?對曰,自漢城府,間五日摘奸,自本部,間三日摘奸,而近來傳敎申嚴,當部每日廉察,故卽今則絶無犯禁者矣。上曰,部內有染病耶?對曰,嘉會坊、安國坊,士夫家行廊,有二人染痛,卽爲出送于活人署矣。上曰,病者俱能生全乎?對曰,已得回甦云矣。上曰,汝在於何處?對曰,住在嶺南聞慶矣。上曰,聞慶在嶺南何方?寅明曰,卽鳥嶺下初到邑也。上曰,嶺南風俗,近來,何如?鼎夏曰,嶺南素稱文獻之鄕,而今則頓不如前矣。上曰,何由而然?先賢遺風,漸遠而然乎?對曰,風俗必先士風,嶺南舊尙文學,登科從仕者甚多,名卿巨公前後相望,自四十年來,朝家收用之道,不如前日,登科之人,率多沈滯自守,或因家貧親老,艱備資糧,入京求宦,而亦不肯奔競於銓官之門,故累年旅食,終未免空還,或以訓學爲事,甚至於飢餓以死,後生輩,無觀感興起之心,以科場收券數言之,比前半減矣。上曰,爾之先代,有顯官乎?對曰,臣之高祖,壬辰倭亂,以嶺南義兵將,有軍功,拜軍資正,曾祖晩年登科,官歷兩司,爲密陽府使矣。上曰,又有可言耶?對曰,臣父以孝行,入於道臣狀聞,得蒙復戶恩典,庚子國恤時,執喪行素,如喪考妣,年老氣毁,因以溘滅,忠淸御史,嘉其忠孝,啓聞褒揚,其前以壽職陞嘉義,壬子年,又蒙資憲贈典矣。上曰,忠淸御史,何以啓嶺南人?對曰,臣之庄土,在忠州,庚子年間,取食於此地,故如是矣。上曰,汝曾祖之名云何?對曰,金知復也。上曰,吏判知此人耶?寅明曰,此乃古人,臣未聞知矣。上曰,加資贈職事,卿其知之乎?寅明曰,臣雖不當其事,亦嘗聞之矣。上曰,何由而得職?寅明曰,旣得小科則例得通仕路矣。上曰,吏判曾知此人乎?寅明曰,有面分,故相臣豐陵君,曾於榻前陳達,長陵遷禮時,率往陵所矣。上曰,其時汝入侍乎?鼎夏曰,無入侍事矣。上曰,有所懷耶?對曰,坊役不均,貧民偏苦,前部官,曾以此有所陳達,則其時聖上,特爲下敎,各衙門諸上司冒錄謀避之類使之一倂釐正,平均出役,坊民輩,莫不歡悅,而其後終無實效矣。小臣方當戶籍監董之役,考見有役名者戶籍單子,則冒濫之弊,與前一樣,若無變通釐正之道,則坊役不均之弊,貧民實無以支堪矣。上曰,曾已出擧條,申飭,則何爲至今無見效耶?坊役不均,其弊無異於外方良役,民何以支堪,更出擧條,以變通釐正之意,另飭京兆,可也。{{*|出擧條}}瑜曰,輪對中部官入侍矣。臣於此欲有所陳達者矣。去冬臣待罪京兆時,以四山養樹木,景福宮主脈鑿傷處,另加補築之意,臣與大臣諸宰,陳請成節目啓下,擧行之際,遽値嚴冱,未及畢役,而臣則遞職,今刑曹判書尹陽來,爲判尹時,別爲擧行,方有效而又移官矣。凡事一經筵稟,而旋復寢却不行,輒歸空言,則不但紀綱之仍此頹廢,而百事何能做得乎?入侍部官,係是當部矣。不可不另加申飭,使之遵節目擧行,俾有實效爲宜,惶恐敢達。上曰,出擧條,另爲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金鼎夏,特進官曾見之乎?瑜曰,未嘗見矣。上曰,兩南人士中,其人頗善,且質朴矣。寅明曰,嶺人多質,優於他道矣。瑜曰,臣又有所達,纔申飭部官事,竊有所懷矣。江都之長寧殿主山,卽松岳山也。殿宇靑龍麓,本爲乍低,而內城設築之時,不出水門,年年雨潦之際,山水悍暴,由靑龍麓流下,鑿破成溝壑,深處至於牛馬墜而不能出,淺處人亦不能一踔,臣竊念卽今陪奉眞殿之道,尤有異於庚子以前。況堪輿家,以此麓方位,實爲眞殿之靑龍云爾,而鑿傷毁缺,至此之甚,其爲悶迫之心,當復如何?臣於其時,不敢悉陳形便,但以新出水門之意,馳聞于朝,遂鳩得物力,一倂塡塞,得與本土齊,然後設門移水道,功役幸完,仍欲多植樹木,俾蔚然成林,使由文殊、甲串而望者,有所障蔽,則不但爲亭障之利益而已。其於養靑龍重山脈之道,亦不可斷已,而臣之所植,不能多數,又遽離官矣。此事誠不可汎汎而止,自今別加申飭,俾成實效,何如?惶恐敢達。上曰,所達是矣。以此出擧條,分付本府留守,使之着實擧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禁府堂上,以無故人差出矣。尹游則有撕捱之端,而不爲行公。徐宗伋則方行本職,而今又違牌矣。上曰,尹游則旣已特推,何必更事撕捱。尹游、徐宗伋,竝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玉堂違牌坐罷者多,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上曰,竝爲敍用。{{*|出榻敎}}尙賓曰,晝講冊字一篇,又已盡講,縕繹間姑停,何如?上曰,依爲之。尙賓曰,以專經文臣抄入事,命下矣。伏未知只抄去式年以後文臣乎?竝與曾前被抄者而抄啓乎?且專經文臣,皆是參下,而亦有國子、芸閣,何以爲之乎?上曰,國子、芸閣,亦有權知乎?尙賓曰,國子、芸閣則無權知矣。上曰,以槐院權知在京無故人抄入可也。分館後,旣付權知,則雖入堂后,不復以冠帶常仕爲請,蓋以有官故也。旣是有官,故常欲使一人,入侍於筵中矣。諸臣以次退出。上曰,承旨進來。尙賓更爲進伏。上曰,藥房若聞予有微感之候,則似當爲別問安,明日旣是藥房問安,別問安則勿爲事,分付可也。承、史亦退出。
==4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呈辭給由}}。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奉命出使}}。假注書崔龍賢{{*|仕}}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月出時,月色赤,流星出房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
○下直,唐津縣監李龜齡,永同縣監李敬臣,兔城僉使尙逷。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伏聞昨日講筵,自上微有感氣,玉音少似不淸,其間更復,何如?臣等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宜當。元子微感之候,幾已差愈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比昨差愈,元子微感之候,今已快愈矣。
○魚有龍啓曰,大司憲趙最壽再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許集,持平沈星鎭避嫌退待,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今下弓矢,兔城僉使尙逷處給送。
○洪尙賓啓曰,注書徐命臣奉命出使,假注書崔龍賢,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今日俱不仕進,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宋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副應敎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魚有龍啓曰,因兵曹啓目,牛峴僉使所佩兵符失火,令本院改造下送事,允下矣。兵符旣已造成,監、兵營所上左二隻及本鎭傳給右一隻,定禁軍下送,監、兵營所上舊兵符,收聚上送,以爲燒火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王堂上下番俱空,事體極爲未安,副應敎吳瑗,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別兼春秋鄭益河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洪碩海,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爲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一體牌招。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左副承旨魚有龍進。
○吏批啓曰,前領議政李宜顯敍用事,命下矣。所當置處,而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佐郞金汴光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台重爲持平,南泰良爲修撰,閔亨洙爲副修撰,任珽爲副校理,李光溥爲京畿都事,沈世遇爲咸鏡都事,李鐽爲刑曹正郞,李䌖爲刑曹佐郞,尹慶一爲工曹正郞,裵晉明爲兼參禮察訪,李墰爲敦寧參奉,錦原君朴師益,行蓮恩令桴,行全興守埝,原春副守桅,東興副守爋,永膺令炘,琅堤君燂,行光春令棬,密春副守焌,光陽副守梓,光雲令榶,花原副令樺以上敍用承傳,海蓬都正橉,海淸都正桱以上,都正除授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呈辭受由,參議徐命九進,參知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判中樞府事李宜顯,副護軍朴璜、李潚、閔昌基、金浚、柳淀、李聖龍、李日躋、李榕、嚴慶遐、安宗大、柳徵龜、金垕、李彦燮、邊聖佑、韓德基、金鼎夏、李悟、李守身、鄭檝、鄭暘賓、趙漢重、李安世、李衡坤、李雨臣,副司直權{{!|𢢜|⿰忄業}}、洪聖輔、尹東衡、安重弼,副司果黃晪,副護軍洪就疇、金鼎弼、金明昌、韓㻋、朴泰道、李榏、張碩徵、李泰斗、朴枝萬、李德夏、楊敏垕、金秔、趙必壽、林秀桂、尹世復、金潤國,副司直金龍慶,副司正崔龍賢、安廷輔。
○魚有龍,以義禁府言啓曰,宗簿寺啓辭內,前府使李馨遠,令金吾拿問,嚴覈處之,何如?傳曰,事之可駭,莫此爲甚,令該府各別嚴處事,命下矣。李馨遠,方今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府言啓曰,以黃海水使狀啓刑曹粘目,助泥浦萬戶李壽宏,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壽宏,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開刊印出,卽已粧䌙,《列聖八高祖圖》,亦已淨寫作帖矣。御覽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月二十五日爲吉云。以此日,臣等率都廳以下,俱儀仗陳鼓吹,陪進仁政殿,大殿進上,承旨請承傳色捧入,元子宮進獻則請承言色捧入等事,依前例爲之之意,分付各該司,且本廳及外四處奉安國朝御牒,亦爲修改正書,故一體陪進,御覽還下後,以爲隨時分藏之地,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應敎金若魯,以親病之添重,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應敎金若魯疏,伏以臣母,九耋之年,病情沈重,首尾一朔,乍退乍進,向蒙恩由,專意扶護,日來雖得一分之減,目下情理,實無久離病側,鎖直禁中之勢,而日昨三講之命,下於久掇經筵之餘,講官未備,召牌曉臨,不得不抑情趨命,持被侍講,已數日,而心思焦撓,殆忘寢食矣。卽聞夜間,虛煩失睡,昏綴忒甚,已亂之方寸,尤不能自定,急於歸省,徑出闕門,略控短章,仰請譴何。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以安私分,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別兼春秋鄭益河疏,伏以臣,頃陳危苦之辭,荐蒙洞知之敎,旋犯逋慢之科,卽蒙例罷之恩,不識滓穢賤臣,何以得此於聖明,瞻望宸極,不覺感涕之自零,使訣堯、舜,雖非樂爲之事,優遊田里,是亦自靖之義,遂乃復出郊坰,日與樵牧爲伍,其間特敍之旋降,別兼之復授,是豈臣夢寐之所敢到也?馹召之下,不敢久淹,邦慶之餘,不勝同歡,擔曳病軀,昨歸私次,而若其情勢之難安,則視前無異,如是而其可望復出世路,晏然自同於平人耶?噫,臣之四年屛退,一味悚蹙者,非以群忌衆讒,爲怵禍保身之計,實愧平日言行,不足見信於君父,致使此輩,竟得以投間抵隙,夫陳平,羈旅之臣,而絳候諸人,尙不得售其讒毁,則今臣之起自世祿,最受聖知,而困於赤舌,誣以白地者,律之以古人之道,亦豈非自反處也?是以泣血追愆,只訟事君無狀,含怨茹痛,不願與人相較,何幸天地之大,無物不庇,日月之明,無物不照,往者筵敎,開釋無餘,近來批旨,俯燭至此,臣雖今日溘然,亦可爲瞑目之鬼矣。惶感之極,固不敢更提前嫌,而第於史薦之事,竊有所區區未曉者,大抵別兼之出,本無定數,或有一員而當薦者,或有二員而當薦者,或有三四員五六員而同薦者,蓋曾經之人,是謂先生,而盡皆無故則取其無故而竝付之間,或有故則舍其有故而單付之。日昨宋敎明之獨當薦事者是也。敎明之事,不過數月之間,而今乃竝付如臣等有故之人,强其不能,日事撕捱,若是而其可望薦事之速完乎?今者僚員之中,已有應命之人,苟以敎明例言之,則其於薦事,可謂一夔亦足,又何必迫令於情迹不安之類,任其遷就而不之恤哉?以此諸僚違牌,竝蒙恩罷,而臣適在外,今始乞解,臣若得遞,事可順成。伏願聖明,下臣此疏於本館,仍命劃卽稟處,俾無彼此掣肘,許久相持之弊焉。臣昨呈此疏,而見阻喉司,終未上徹,臣雖無似,語其職則史臣也,觀其疏則薦事也。事體所在,實非喉院之所可壅蔽,而今忽無端退却,惟以請牌爲事,此亦臣見輕同朝之致,只此一款,尤不可以抗顔冒進。更乞聖慈,亟許鐫罷,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右贊成鄭齊斗疏,伏以惟天,旣篤宗祊之慶,長伸保佑之命,嘉祥不休,元子誕降,未浹十旬,而迺有美疢之候,吉應對時,天和同符,此卽天授,豈偶然哉?賀禮方擧,八域同歡,猗歟休哉,孰不欽仰?於是乎天人之情可見,景福之錫,無窮也。臣伏願聖上,因此而重自警焉。於是而益加勉焉。內而愼其培養之方,外而極其保傳之敎,以盡其少成習慣之功,一如聖人之誨,克臻無疆之休焉。從古聖賢,莫不以此爲第一急務,今垂死哀鳴之情,區區願祝之忱,惟此而已。然顧以臣奄奄之息,廢伏窮絶,無復生人事久矣。前後慶禮之日,引領宸極,遙望呼嵩之地,徒以文字,上煩祝頌之義,豈盡犬馬之誠哉?臣之賤情,亦已戚矣。雖然,臣之所被者,乃是宰府列卿,忝叨重秩,其不可以偃伏草莽,虛辱寵命決矣。矧如今此縟禮之節,以致朝儀罔備,臣分闕如,公私虧損,莫此爲甚,臣罪至此,無所逃矣。伏乞聖明,亟令論臣虛帶逋慢之辜,卽行鐫遞,因復勘臣所負,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瞻天望聖慶忭頌禱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幸有元良,邦本有托,數朔之內,順經水痘,欣喜曷喩,予之欲見卿,奚特望雲霓,卿之筋力,猶且强健,此時豈惜一番登途?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安心勿辭,幡然上來,用副至意。因傳曰,遣史官傳諭。
○驪善君壆上疏,伏以皇天,眷祐我宗祊,元子類痘之候,不日平復,擧國含生,莫不欣欣鼓舞。況臣忝居宗戚,其慶忭頌祝,宜倍他人,而適在譴罷之中,起居之班,禮闕承候,獻賀之列,跡阻呼嵩,瞻望象魏,秪切耿結之忱,不意玆者,特敍之命旋降,陞資之恩繼至,臣於是惝怳感激,莫省攸措也。竊念臣妄騃蔑識,百無肖似,而濫蒙聖世親九族之峻德,前後恩遇,實踰賤分,臣常感泣洪造,災生是懼,惟思夙夜竭蹶,圖報萬一矣。奉公無狀,重速臺評,終自陷於慢蹇自便之科,罷職薄罰,何足以塞臣罪也。頃當皇壇親祀之日,見差寶劍之任,固宜預待闕下,趁時陪衛,而臣素有疝症,無時發作,故伊日受點之後,猝然上衝,幾至昏窒,而變通無路,急試灸灼,僅得小定,强力疾馳,蒼黃趨入,則戒辦纔告,寶輿已發,動駕儀節,何等嚴重,而緣臣不及,致此苟艱,其爲震惕,當復如何?東顚西躓,僅僅追到於明禮門前,而出宮之時,旣未陪扈,則追入班行,跡涉唐突,到壇門下轎之時,始敢冒死出立,晩到之罪,臣所甘心,而至於徑詣壇所之說,有若從捷徑而先到,故爲圖便者然。此則臺言或欠據實矣。然而臣旣自速重科,亦何敢自明此一款也?臣罪重罰輕,悚蹙靡容之餘,曠蕩之典,遽下於旬日之後,何莫非聖明曲爲臣地,而今此親授之新恩,更加於釁辜未贖之賤臣,臣誠感懼交竝,益不知置身之所也。宜卽趨謝恩命,少伸分義,而公議至嚴,私心益惕,不敢冒沒秪肅,臣罪尤萬萬矣。玆敢披瀝肝血,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亟收臣新授資級,仍治臣前後辜犯,以勵群工,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兢惕俟罪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過飭勵,特敍親授,意亦非偶,卿勿辭焉。
○乙卯四月二十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儒式、柳萬樞,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玄起鵬、權守經、金德履、金世選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俄者啓辭,伏承比昨差愈之批,而昨日講筵,玉音不淸云,以感氣而然耶?或咽喉作痛而然耶?上曰,微感之氣,不爲大段,而頃日三講,自朝至暮,酬應於濩落之地,覺有感氣,仍爲失音,噴嚔時發矣。在魯曰,鼻涕連爲流出耶?上曰,以發嚔故自有鼻涕,而不爲大段矣。興慶曰,玉音頗濁之症,果愈於昨乎?上曰,昨愈於再昨,今愈於昨矣。在魯曰,卽今朝晝異候,朝則過於懍慄,晝則頗爲蒸熱,寒暖不適,調攝甚難,而自上衣帶甚薄,朝晝之間,重於脫着,感氣因以侵襲矣。上曰,此則果如提調之言矣。日氣稍暖之後,早脫毛裘,仍着薄衣,朝雖稍冷,脫着爲難,故不爲換服矣。春躋曰,重襲薄衣,暖則脫去,此爲便易矣。在魯曰,背子尤好矣。興慶曰,頃者尹淳,以試着背子之意,仰達矣。不爲試之乎?上曰,予本不喜此,故不爲之矣。興慶曰,元子感氣,今已快愈乎?上曰,昨已向差,今則快愈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來診。聖徵入診退伏曰,脈候左則微數,右則稍洪矣。應三入診退伏曰,左則數而右則滑矣。許信入診退伏曰,左則稍數,右則寸關稍數中帶滑矣。起鵬入診退伏曰,左則沈數,右則滑中帶數矣。守經入診退伏曰,左則微數,右則稍滑矣。德履入診退伏曰,左則數而不甚,右則滑甚於前矣。世選入診退伏曰,左則稍弱又數而寸部尤數,右則滑雖不甚而頗數矣。興慶曰,旣已入診,議定湯劑當否,何如?上曰,不必用湯劑,而第問之可也。聖徵曰,不必用發散之藥,而卽今脈候稍數,宜用和平之劑矣。應三曰,自數日前,玉色稍異於前,脈候稍沈,似有微感矣。今脈候,沈則稍勝於前,而數則反甚,不知旣有感氣,故挾微熱而然耶?寢睡之節,得無損乎?上曰,寢睡則如常矣。卽今日氣雖暖,惡風頗寒,寒熱交侵,故感氣欲來,而噴嚔頻發矣。在魯曰,嚔者,寒熱之互薄也。興慶曰,觸風則有寒栗之氣耶?上曰,然。興慶曰,玉體不爲舒暢乎?上曰,然。聖徵曰,聖敎雖云感氣欲來,而有感者久矣。上曰,卽今則湯劑不必服,而前頭稍暖則服生脈散,似好矣。興慶曰,生脈散稍早,而今旣有感氣,醫官言可用和平之劑云,議定爲宜矣。上曰,然則第議之。聖徵曰,蔘蘇飮三貼,進御,宜當矣。諸醫官僉議皆同。上曰,無加入乎?聖徵曰,此乃肺感,杏仁開肺,加杏仁,去皮尖麩炒七分爲宜矣。在魯曰,肺感之說是也。肺爲風寒所薄,噴嚔鼻涕者,蓋由於此也。無咳嗽之症耶?上曰,咳嗽則無之矣。興慶曰,蔘蘇飮加杏仁七分三貼製入乎?上曰,依爲之。{{*|榻前定奪}}。興慶曰,元子所居室房壅鬱,聞醫官言則大便如常,而有汗氣云。有風氣則必受傷,甚可慮也。上曰,今則無汗氣,而房鬱甚憫矣。興慶曰,房堗只爲去冷宜矣。上曰,臥兒處非室隩,故臥處去冷,則隩處過暖矣。春躋曰,昨因承宣所達,去式年後,專經文臣,只以槐院以上抄出事,將出擧條矣。專經被抄文臣,國子、芸閣亦有之,此則勿爲擧論乎?上曰,昨日承宣以爲,槐院外,無權知,故有所下敎矣。春躋曰,國子、芸閣,亦皆有權知,而槐院權知則付祿而着冠帶,國子、芸閣陞實,然後始爲付祿,而擧條,只擧槐院,則國子、芸閣陞實者,亦將不入其中,故有此仰稟矣。上曰,文官決科後則專不讀書,輪回落點,入侍晝講,使知事以下試講者,蓋出勸奬之意也。國子、芸閣,何可區而別之乎?春躋曰,時有職名而應着冠帶者,例皆入於文臣殿講之時,去式年後,專經文臣,亦依此抄入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前判府事李宜顯,直爲敍用可怪矣。春躋曰,今正月頒赦時,削職革職,被謫蒙放者,直捧敍用傳旨,今亦依大謄錄削職革職,被謫蒙放者,亦當捧承傳敍用矣。上曰,謄錄旣如此,則豈獨於大臣而靳用此例耶?大臣置處政事,當日內爲之事,分付可也。春躋曰,玉堂吳瑗違牌,金若魯以親病出去之後,亦爲違牌,玉堂俱空,闕員,以在京無故人,盡數差出,仍卽牌招,使之推移入直,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4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呈辭}}。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陳疏受由}}。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奉命出使}}。假注書崔龍賢{{*|仕}}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日有左弭。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大司憲趙最壽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許集,持平沈星鎭避嫌退待,李台重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微感之候,益臻差愈,而湯劑其已進御乎?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益愈,湯劑進御,元子氣候安順矣。
○魚有龍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闕啓,亦至多日,兩司除在外、引避退待、呈辭受由外,持平李台重,正言洪啓裕,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以別兼春秋鄭益河疏,謂有難安情勢,昨日連召,旣有只推之命,而連呈辭單,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副應敎吳瑗,別兼春秋鄭益河,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副應敎吳瑗,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及別兼春秋鄭益河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別兼春秋鄭益河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副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閔亨洙,持平李台重,正言洪啓裕,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副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竝更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閔亨洙,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魚有龍啓曰,知義禁尹游,同義禁徐宗伋,連日違召,尙不應命,事體極爲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拜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時在京畿楊州地,上來事,依例遣史官傳諭,上來時給馬事,本道監司處,下諭,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監司狀啓,薦新生竹筍,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議臣徐命九,連日入直矣。以加土事,受由下直,而臣尙絅,連有公故,參判臣李眞淳,呈辭受由,參知臣韓師得,連呈辭單,不爲行公,替直無人,參知臣韓師得,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前領議政李宜顯敍用送西事,命下矣。所當隨品置處,而領中樞一窠,他大臣今方見帶,依例從座目判中樞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宋秀衡疏,伏以臣,昨伏見別兼春秋鄭益河疏本,以其疏之不卽捧入,侵斥本院,至有壅蔽等語,臣以該房,理難晏然,嚴召之下,竟未秪赴,罪大逋慢,只俟誅譴,罰靳例勘,荐辱天牌,揆以分義,當卽竭蹶,而職在近密之地,受此壅蔽之斥,揚揚冒進,決無是理,玆敢隨詣闕外,略治短疏,冀被壅蔽之罪。伏乞聖明,亟賜鐫遞,以謝人言,以安私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應敎吳瑗疏,伏以臣,素傷痰濕,遂成關格,每當夏月,發作尤頻,而尙幸今年,姑得無事,驅策bb每b劇,苟免顚仆,日昨退自講筵,以漢學晝仕出去,脫着失宜,汗餘受風,宿食不下,挾痰爲祟,胸膈痞塞,宛轉叫苦,渾身寒凜,肢節如碎,曳至私次,痛楚轉劇,門鑰垂下,禁直將曠,而欲起還踣,末由自力,口呼短章,仰伸哀籲,而喉司莫諒,不許捧入,惶悚悶蹙,無以自措,天牌再臨,促臣就直,疾勢危苦,坐積違逋,臣罪至此,益無所逃,聖度天大,輒命只推,含恩畏義,豈敢偃伏?況今僚員不備,館直俱空,病中憂悶,如添一病,而目今症狀,有加無減,飮啜全廢,呼吸俱艱,神氣苶然,殆不收拾,雜施湯焫,尙無應驗。方當聖上日勤晉接之時,豈可留時引日,虛帶華銜,以益瘝曠之罪也?伏乞聖慈,俯賜矜諒,亟許鐫削臣職,俾得及時療治,仍正臣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焉。且臣於回還使臣之疏,有不敢自安者,一時相規之言,何其過加疑怒,太費辭氣至此乎?晦日之非卄九,臣固失記,而均之爲退期矣。從人之死,輒減其數,豈非騈死於卽刻然後,方可謂之凍死耶?臣實惑焉。噫,彼孤寡之冤酷,不可復釋,創殘之肢體,不可復續,號叫之聲,載於一路,而糾擧之地,終不敢以一言指斥,則雖遐方迷氓,其謂朝廷何如耶?臣之所奏,其於西來衆口之傳,不啻裁酌,而今其言,若以臣用意,吹覓於無過之地者,甚矣其不廣也。尤可笑者,其所謂儒臣,亦爲此行一轉語,隱然以臣前日之行,拖爲同科,臣之赴燕,歲月非久,渡江日期,臣豈遽忘,而較挈淹速,實近兒戲,臣之年紀,亦不全稚,豈爲是哉?然臣居職疲軟,一言偶發,輒受詆詈,在臣私義,豈容淟涊苟廁於淸朝公論之地也?臣治疏未上,召旨復辱,私心惶懍,莫省所爲,病勢深劇,無路蠢動,而目下情勢,亦復難安,力疾拜章,又犯逋慢,惟願亟被譴何,以安微分,以謝衆怒,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刑曹參判趙顯命疏,伏以臣,日昨筵中,以平安兵使元弼揆事,因下詢從諸臣後,有所陳達矣。卽者得見大司諫李匡輔避辭,則其言多不擇,臣爲之悚然,繼又一哂也。夫弼揆爲人貞介,勤於奉公,搢紳間往往見稱,今忽以諂鄙善事之目加之,不其冤乎?近來武弁中,風習至險薄,凡有功名戞己者,則陰爲讒謗以沮之,雖以弼揆曾前所遭臣所的知者言之,年前有一邊將,以銀飾小刀子遺臣,臣不受而還之。其後弼揆之爲黃海兵使也,不知何狀人,造言曰,弼揆在嶺閫,以銀飾刀,遍賂朝貴,見却於臣,變換事實,暗地傳播,幾不免臺駁。臣力爲白之,乃卒無事,臣以此推之,有以知今日諫長之言,亦不過獵聽此等風傳,不究虛實,樂爲之齮齕,而武弁黨論之激成,又係臣平日所深憂永念,凜然有危亡之慮者,故適承下詢,略陳淺見而已,夫豈有他意於其間?而顧諫長噴薄如此,不亦謬乎?臺疏雖未下批,君有問臣,不可以不對,其所謂前所未聞者,固已可笑,至於恐動擠排等說,尤無謂,臣不欲與之辨也。諫長故多性氣,此特一時乘憤肆筆,自不覺其悖出,固知其不足怒,而臣以將兵之臣,妄干臺議,詆斥之來,駭怖倍甚,玆陳短疏,仰瀆宸嚴。伏乞聖明,將臣所帶本兼諸任,盡行鐫削,仍治臣妄言之罪,以解臺怒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因下問而所對,其辭不擇,過在於彼,於我何嫌,卿其勿辭察職。
○諭全羅道觀察使徐宗玉書,王若曰,予惟旬宣之責,不止乎簿書,彈壓之威,兼資乎地望,肆予南顧,煩卿一行,惟卿,識慮周詳,儀度遒俊。早襲訓於賢父,譽著克家,逮發軔於名塗,才合需世。不露芒角而自有操持之堅凝,默中機宜而恥爲辭氣之夸厲。故前後知眷之特異,而內外試用而皆當。講幄橫經,蔚然啓沃之效,海藩持節,慨然澄淸之治。往者東郡之除,蓋欲鎭其時象,迨玆西省之除,尤可見乎予心。朝望方隆,詎復勞於原隰,時艱惟棘,不遑顧於重輕。蓋此丙枕之靡安,惟以南事而爲念。田良産侈,舊稱殷富之方,歲儉民飢,今作周餘之慘。絲麻粟米之賦,多賴於玆邦,痼瘵瘡痍之形,倍劇於諸道。蕭然若兵燹之後,孰能奠袵席之間。旣迪簡於予衷,又允諧於僉擧。玆受卿以全羅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全州府尹,卿其追先卿保釐之跡,體今日勖勵之辭,惟平易愷悌之治。遺芬未沬,若廉潔簡約之操,前範斯存,是在往欽,毋庸更勉。然而非剛毅則吏或慢弛,非振肅則事或因循。威貪墨以柱後惠文,毋或懷造謗之忌,撫惸獨以慈母赤子,毋苟避干譽之嫌。事巨細惟在一誠,奚取流俗之誑耀?治本末雖貴兩擧,必先大體之摠持。其餘稟裁,厥有典憲。於戲,荊門鎖鑰,應繼陸氏之家聲,蜀戶歌謠,佇誦韋帥之世德。式繩先武,以卒令譽,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鄭羽良製進
==4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奉命出使}}。假注書崔龍賢{{*|仕}}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辰時至午時,日暈。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微感之候,比昨益有差愈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今幾快愈,元子氣候安順矣。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諫院無行公之員,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引避退待外,正言洪啓裕,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全羅監司徐宗玉留待。
○藥房入診時,傳于李春躋曰,全羅監司徐宗玉,同爲入侍。
○鄭必寧啓曰,副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閔亨洙,別兼春秋鄭益河,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以別兼春秋鄭益河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禁推傳旨捧入。
○魚有龍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昨日承批之後,今又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義禁尹游,同義禁徐宗伋,連違召命,尙不出肅,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以刑曹言啓曰,日昨朝講入侍時,臣陽來,以時囚重罪中,情涉可疑者,別爲抄出,稟處之意陳達。傳旨內,雖非頒赦,獄囚冤滯者,固當疎決。況今大霈之日,尤不可不疎釋。大臣入侍時,同議陳達,可也事,命下矣。詳閱文案,論斷生死,有同慮囚,事體不輕,本曹三堂上,必須會坐同議,十分審克,以體聖上欽恤之至意,而參判臣趙顯命,連呈辭單,參議臣李重協,尙不出肅,成命之下,久未擧行,極爲未安,參判、參議,令政院稟旨牌招,以爲備員會議之地,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因刑曹草記,詳閱文案,論斷死生,有同慮囚,事體不輕,本曹三堂上備員會坐事,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參判趙顯命,參議李重協,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持平李台重來待。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魚有龍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許集,持平沈星鎭避嫌退待,李台重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持平李台重來待矣,敢啓。傳曰,引見。
○持平李台重疏,伏以天祐東方,聖嗣誕降,宗社永有所托,臣民永有所賴,八域含生,莫不歡欣鼓舞,而擇阿保謹護視,聖上固宜靡不用極,擧以禮養以正,群臣亦必有以古訓仰勉,如臣屛伏荒野,迹阻賀班者,秪切延頸之忱,倍祝岡陵之壽而已。竊念臣情危病痼,積逋召命,居常兢惶,若負大何,春初猥入繡衣抄選之中,理宜馳詣輦下,俶裝待命,而身名旣已僇敗,廉偶有難放倒,雖知義在往役,辭避無路,亦不敢爲唐突承膺之計,果被司直之論,遠辱拿處之命,區區衷情,豈不驚惕?惟其所自幸者,庶幾一陳爰辭,獲蒙譴罰,則上可以不誤王事,下可以粗安微分矣。邦有大慶,赦令特宣,終至倖免重勘,而一身去留,益復狼狽,徊徨旅邸,悶蹙罔措,不自意柏府新命,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草莽賤品,有何所取,負罪蒙恩,一至於此,臣實惝怳駭愕,莫省其所以也。顧今大防漸壞,朝廷之上,無復有廉恥自持者,大小臣僚,一是皆以耐恥容身爲計,凡有所遭,乍辭旋就,觀其疏則或曰鐵限在前,或曰死不敢進,朝發言如此,夕已承命,此套成風,視若當然。若臣重被瑕累,分甘廢處之類,亦欲前後擸掇,迫出後已,聖明不諒,輒加誤恩,私情窘蹙,固不暇言,而淸朝勵廉之政,豈容若是?臣於前年初叨諫省之除,備陳自守之義,天鑑亦或記有之矣。科目爲士子發迹之階,於此一有人言,則將何所藉手而爲立朝事君之圖哉?政如在室之女,媒妁未行,先被牽摟之謗,誠無顔面可以向人,故蟄處窮海,屢閱年歲,自陷蹇慢之辜,不知有變,此豈臣可已而樂爲者哉?君臣之大義難泯,匹夫之榮寵已極,一近螭陛,仰瞻天顔,是固臣日夜所耿耿者,而拙直之性,不能與世推移,自堂后初仕,至于省郞,一未曾趨命,則況此持憲之職,何等責任,乃敢以滓穢之蹤,厭然冒當乎?國家之設官分職,各有所司,雖微才寸長,皆可量授責成,而臺省之置,忒重其權,君上有失則任其補拾,宰相有罪則許令彈劾,紀綱風俗,無不統攝,內外政令,率皆與聞,自非淸名重望,爲一世表準者,不宜容易虛除,今臣發軔之初,荐受垢玷,士夫之愛惜名節者,無不爲之代羞,平日立身之計,卒爲陷身之資,其於國體私義,豈可因仍授受,以貽明廷之累,自取昧分之譏哉?噫,君道不嚴,義理晦塞,宮掖近戚,未脫暗昧之案,忠冤莫白,讒誣肆行,先朝元老,尙在《丹書》之籍,懲討緩弛而漏網者滔滔,陰陽混淆而趨利者營營,此今日國勢所以岌嶪也,世道所以頹敗也。臣以世祿餘裔,策名登朝,秉彝之性,得之天賦,豈不欲殫竭衷縕,少效裨補?而秪緣瑕釁在身,不比恒人,言出臣口,便不光鮮,將無以開聖心之回惑,濟一世之陷溺,抱玆憂慨,卒不敢一攄其忠愛之悃,俯仰慙憤,寧欲無生,一日在職,不能盡一日之責,則鞶帶之遞,不待臣言之畢也。昨違召牌,恭竢嚴誅,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臣誠感激,措躬無地,玆敢投呈短章,悉暴危悰。伏乞聖慈,特賜譴罷,俾臣退守本分,千萬幸甚,臣無任激切祈懇之至。
○乙卯四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自上傳敎全羅監司徐宗玉,同爲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儒式、柳萬樞,全羅監司徐宗玉,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玄起鵬、金德履同爲入侍。興慶曰,昨今風氣不好,聖體,若何?上曰,感氣幾盡差愈矣。興慶曰,尙有微症乎?上曰,然矣。興慶曰,聲重之症,何如?上曰,已愈。興慶曰,鼻涕尙出耶?上曰,此則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聞醫官言則元子重舌之候,尙有吮乳不便之症云,未知如何?上曰,幾已快愈,而昨日則日暖,故有熱氣而然矣。興慶曰,蔘蘇飮三貼盡御乎?上曰,一貼和服安神丸之後,不服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來診。聖徵入診退伏曰,左不沈而稍數,右頗數而稍洪,脈體雖若小舒,而數則甚於再昨矣。應三入診退伏曰,左右俱數,比昨愈甚,必有微熱而然矣。口味得無變乎?上曰,果有微熱,而口味則不變矣。信入診退伏曰,左不沈而稍數,右則滑數,感氣雖不大段,而微熱之候,誠如聖敎矣。起鵬入診退伏曰,脈候大體稍洪,似有微熱矣。德履入診退伏曰,左右沈數,似不甚於昨矣。聖徵曰,肺感未解,蔘蘇飮加減,繼用三貼宜矣。應三、德履曰,聖徵言是也,而金銀花茶,和安神丸間服,亦宜矣。在魯曰,安神丸,非和解之藥,似有害矣。應三曰,安神丸,亦可爲和解矣。信曰,昨服安神丸者,無乃有煩熱之候,有意引飮而然耶?上曰,朝者薄衣觸風,因有感氣。午後日暖,頗爲煩熱,故服安神丸而不愈矣。信曰,然則宜用和解散,以淸熱候,而繼服安神丸,似宜矣。起鵬曰,蔘蘇飮,雖宜加進,而有熱候則不如和解散矣。上曰,和解散可淸解耶?聖徵曰,此則小柴胡湯也。太陽傷寒頭疼症和解藥也。上候只是表氣未開,非有實熱於裏,似未有可淸之熱,不必以傷寒治熱,次第用藥爲例矣。應三曰,雖是微感,必有浮熱,和解散例何用也。若欲用發散之藥,則宜用辛酸之製,而不宜溫劑,參蘇飮似不當矣。信曰,凡感氣必有微熱,用和解散之意,非謂必欲如傷寒轉經之藥也。雖是浮熱,以是淸之似好。應三言是矣。上曰,微感之漸,今已旬餘,蔘蘇飮亦已節晩,和解散亦似太重大,何必服耶?姑服安神丸,不愈然後,議和解之劑,宜當矣。和下之際,忍冬茶,與金銀花茶孰勝?聖徵曰,金銀花茶勝矣。上曰,然則湯劑今姑停止,龍腦安神丸、金銀花茶,調服可也。{{*|榻前定奪}}上曰,全羅監司進來。宗玉入伏。上曰,方伯任重,況南中生民之困已極,卿須體一道委任之意,下去着意焉。宗玉曰,臣才分蔑蔑,冗散猶不堪,頃任海藩,雖免譴責,尙增畏懼。況兩南連年凶荒之餘,民産邑力,不能復舊,臣承此重任,惶悚極矣。上曰,雖不到界,有所懷乎?宗玉曰,有一二所懷敢達。生民之弊,莫如良役。良役之弊,莫如隣族侵徵。朝家業欲變通,而終無好道理,無寧就其法而紓一分之急爲宜矣。大抵二疋之役,非不偏苦,使民只納其身布而已,無他隣族侵徵,則亦何至於流散乎?隣族之弊,罔有紀極,一人之身,而同生、四寸、七八寸、妻族、査家之侵徵俱集,故流亡相繼,椎剝浚膏之慘,猶不足言其弊也。隣族痛禁,已有成命,而守令猶不能奉行,論其事勢,亦有不得已者,逃亡者旣有年限,物故者家貧或無子,不能成出,故案此隣族之所以徵,而其他國穀官錢之欠逋者,種種分徵,則豈可以隨事立禁耶?今一人逃故,而其隣族有甲有乙,甲者爲二疋役,乙者無役,或爲一疋輕役,而逃故身布,一體分徵於甲乙,則乙者固冤而甲者尤,豈不至冤耶?臣意以爲,自今正軍二疋役者,勿論其事某件,凡係隣族勿侵之意,完文成給,今後守令,又不能奉行,則因事現發者,隨其名數,嚴法峻繩,少則罷黜,多則禁錮,如還上儲置之例則似爲救民之道,民若知其如此,庶可避苦趨歇,無流散之弊,民不流散,則豈有隣族之弊乎?此固已頒之朝令,惟在道臣行之之如何。但嚴束守令之法,非臣所可擅便,下詢于廟堂而處之,何如?上曰,此亦省一弊生一弊矣。卿意則以爲,隣族必徵於一疋役者,使民有舍苦趨歇,樂爲二疋之役,而如是則無役或一疋者,或將至於十匹之役矣。是則有役無役,俱爲受苦而民無餘者矣。且守令,旣有嚴繩之法,則急於奉行,督徵於無役,或一匹之類,則其弊,豈下於二疋之苦耶?在魯曰,聖敎誠然,猶未洞燭矣。朝令必爲侵徵於一疋役者,則固不可,宗玉之意,非欲如是,以爲雖以沿海邑言之,連凶之後,民丁亦難,一疋者罕而二疋者多,設或父子兄弟之間代徵,則雖徵於二疋役者猶可,而隣族則捨一疋役,而徵於二疋者,則豈不尤冤耶?上曰,王者施民,不可如此,雖不能博施濟衆,使一國之民,皆無侵徵之弊,而一疋役者,豈獨非王者之民,而使之必受其苦耶?勿爲隣族侵徵,則民自然趨歇捨苦矣。不侵隣族五名十名,非不知定行,而其中逃亡則有年限,限前雖痛禁,守令加於禁錮,而縱使烹之,亦將奈何?緩限則自爲勿侵之歸矣。宗玉曰,此法若不可行,則頃與李瑜相議,則瑜以爲,逃故充丁有缺者,如還上虛錄之例,繩之以法則似好云。此亦令廟堂稟定,而尙未決定。還上虛錄者有罪,隣族侵徵者不之罪,可怪云。此亦爲救弊之一端,未知,何如?上曰,此亦五十步百步之間也。還上大同未收之罪,法例雖嚴,而猶有冒錄而欺之者,況民丁耶?宗玉曰,大凡任人,善則賞,否則罰,然後法可行,而今則有賞無罰,侵族之守令,若不嚴繩之,則何以奉行勿侵之法耶?上曰,此則是矣,而亦監司、繡衣之過也。褒啓則多,糾過則少,法何由行?卿今下去,擧其不謹者而罪之可也。且烹一阿而齊國大治,滓穢守令,卿若狀聞,則予當嚴治矣。但過爲廉問者,亦非寬厚之道,不可酷於爬櫛,無中覓有矣。若或雖有朝令,漫不擧行之守令,則豈不可廉問罪之,而予亦以爲漫者弊猶淺,衒能之弊尤甚。李匡德、趙顯命在任時,必取守令之察察者,此必有弊,卿其務去此弊也。宗玉曰,綜核之弊,頃者小臣,亦有所達矣。聖敎如此,臣民之福也。上曰,湖南李匡德爲監司時,凡百雖賴以恢復,而亦不無弊端,卿今下去,弛張在卿矣。宗玉曰,湖南田結,舊爲十九萬結矣。匡德爲監司,得三萬餘結,南渭老敬差時,告官而爲二十三萬結,凡守令有容手處,然後科斂可輕,而今者盡搜餘結,此爲湖南第一弊,而匡德,亦以此爲渠之過矣。戶曹今以二十三萬結爲例,稍豐則盡數徵之。況今連經凶荒,赤地千里之餘,茫茫大野,良田美土,未墾者多,而前年以稍豐,上司依戊申例徵之,守令爭之不得,加卜甚多,取怨不輕云,此弊極矣。上曰,李匡德所爲,本非有害於民,則本非不是,而但爬剔太過,滓些盡出,此反爲弊,卿今弛張而如有不可自擅者,則稟廟堂,議處可矣。宗玉曰,若爲除給田結之數,則爲一道莫大之恩矣。上曰,此亦有弊,他道必皆以是爲例而請除矣。此則量田後可爲,而今不可爲矣。興慶曰,若給畓陳災,則自爲除結之道矣。且戶曹,以戊申總責徵,故各道田結,只給全不掛鎌,一災之外,初不落種,亦不給災,小臣則以爲,初不落種,必當給災云,則戶判以爲,以全不掛鎌給災,則初不落種,推移入之云,故畿內知其如此,而初不落種,入於給災,外方則不知,故不入之矣。頃者金在魯,亦以田結減縮事,至於罷職矣。宗玉曰,重臣,以田結事罷職,亦非美事也。在魯曰,臣歸後,見備局文書,則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請給初不落種之災,則備局回啓以爲,在道臣之推移云,朝家法令,不爲畫一,而敎之以推移者,殆同於朝三暮四幻弄之術,太不誠實,未知事體之是矣。臣則欲以直截行之,故至被譴罷之罪矣。上曰,初不落種,有給災之例否?宗玉曰,初不落種,已是起耕,則豈可爲災耶?興慶曰,前年雖起,今年若不落種,則便是畓陳矣。豈可不給陳災耶?上曰,然矣。宗玉曰,湖南田結,旣難除給,則比總時,合有斟酌之道耶?上曰,然矣。道臣知而弛張,亦可也。宗玉曰,臣於年前待罪國子時,以館奴婢身貢減半事,疏請蒙允,而時値連歉,推刷等事,一切防塞,旣不得推刷,則減半之政,多有不便者,故姑待年豐擧行之意,更爲陳稟蒙允,而臣旣遞職之後,便作本館之休紙矣。館奴婢,多在於湖南之各邑,而臣方下去,擧而行之,似甚便易,故與大司成鄭羽良商議,則其意亦以爲好云,依前定奪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宗玉曰,館奴婢搜括其數,必倍於卽今貢案而後,可行減疋之政。奴婢輩,旣知減疋之政,永爲定式,則不待搜括,而亦或有自現之理。奴婢中,或冒稱良役,已入於軍役者,雖已現出之後,勿爲還賤,而限已身對答軍役,其見存子女爲始,花名徵貢,實合事宜,以此,分付於本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玉曰,錦城縣監具宅奎,上年冬間,受由上京,今至五朔,尙未還官。錦城以湖南至大之邑,荐經凶荒,民瘼實多可慮,宅奎,以善治守令,厥有成績,則遞易可惜,而聞其母病沈重,實無離捨下去之勢云。今不可等待其差復,一任瘝曠之弊,具宅奎今姑罷黜,其代令該曹,各別擇差,不多日內,發送,何如?臣到營之後,事當狀聞,而錦城卽今形勢,一日瘝曠,亦甚渴悶,故惶恐敢達。上曰,錦城瓜期,在何時耶?春躋曰,錦城是六年窠,而趙顯命赴湖南時,啓請差出,姑未滿二周年矣。上曰,其親年幾何?春躋曰,未能的知,而姑不至於篤老矣。上曰,近來守令之厭避,實爲痼弊,此必是宅奎不欲更赴之意也。渠曾經侍從,而如是厭避,若此之類,卿若許遞,則他守令之厭避者,將何以禁之耶?卿從重推考矣。春躋曰,然則宅奎囚家僮,催促下送耶?上曰,監司旣已推考,則渠安敢不往耶?宗玉曰,潭陽縣監尹尙喜,益山郡守林蘧,以試暇上京,今至許久,而不爲還官,雖未知事故之如何,而當此農務殷劇之日,無端瘝癈,殊極未安,令該曹囚其家僮,各別催促,一兩日內,使之還官,何如?上曰,政院各別,申飭,令該曹囚家僮,催促下送,而下去日字,使之來告。若不趁時擧行,則該曹堂上,請推,可也。春躋曰,具宅奎,亦一體擧行乎?上曰,然矣。{{*|出擧條}}上曰,湖南近來,亦爲譏察否?在魯曰,已罷矣。上曰,敎書中拔一句語,意有所在,道臣亦於此等事,忘之可也,而聞湖南左術者多,僭僞之書亦多竊發,湖南如此風俗,予甚憫之。其移易之道,都在於承流宣化之臣,非必以威而矯之也。如古人買牛買犢之治可矣。卿其體念。宗白曰,當仰體聖意,宣布聖敎矣。春躋讀別諭訖,中官奉弓矢入。春躋受之,以授宗玉。宗玉跪受而出。興慶曰,臣情地旣甚臲卼,疾病亦且癃痼,近來朝政,無所參涉,而聞外議則吏曹判書宋寅明,以安胎使,數日內將發行云。都政之至此遷就,已極未安,而今若奉使出外,則大政又將遲延,誠爲可慮,政院似當有稟旨變通之事矣。春躋曰,當初院中,與吏判相議,以爲今番安胎使,吏判當往,而但都政尙未設行,宜有議稟變通之事云,則吏判以爲,自前安胎使,必以吏判爲之。該曹今不可違例,而且都政,必當設行於出去之前,有何可慮云,故院中亦以爲然矣。都政至今遷延,而安胎吉日已迫,聞槐院正字言,則開基時,旣以吏判之名告辭云,今將何以爲之耶?興慶曰,舊例以二品定送,而本無吏判必去之規云矣,且豈有擧名告辭之事耶?春躋曰,戊辰年沈梓,以行吏判出去矣。上曰,考見舊例,則辛丑年刑判出去,其後戊辰年,沈梓以行吏判出去,無必送吏判之規,而卽今秋判務劇,判尹在鄕,工判篤老,其他無可往之人矣。吏判雖不出去,其前必不能設行都政,而程途不甚遠,吏判往來,應不遲久,今旣已定,何必變通耶?諸臣退出。
==4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命淵{{*|未肅拜}}。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奉命出使}}。假注書南鶴宗{{*|仕直}}一員未差。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酉時,日有兩珥。
○下直,礪山府使黃應洙。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微感之候,已盡差愈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快愈,元子氣候安順矣。勿爲入診,亦勿問安。
○魚有龍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許集,持平沈星鎭避嫌退待,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時無留公事,備局有司堂上及六曹長官,無稟定之事,頉稟。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原豐君㷗,以新番騎兵軍士點考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屢日,事甚未安,正言洪啓裕,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洪啓裕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宋秀衡曰,仁嬪考贈領議政,昌嬪考贈右議政,而俱以右議政書之,此非改書者,而問于宗簿寺以啓。
○宋秀衡啓曰,仁嬪考贈領議政,昌嬪考贈右議政,而俱以右議政書之,此非改書者,而問于宗簿寺以啓事,命下矣。問于宗簿寺則以爲,本草及本寺奉安件,仁嬪考,皆以右議政書之,故依此書入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校正廳堂上以下,員役、工匠等,竝書啓。
○宋秀衡啓曰,應敎金若魯,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今下安興《輿地勝覽》單子,出給備局。
○李春鑇啓曰,玉堂上下番,屢日俱空,事甚未安,有闕之代,今日政竝卽差出,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使之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應敎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今日政承旨望,武弁當爲通擬,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端川府使趙台相,瓜滿之代,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命淵爲左承旨,金始炯爲大司憲,南泰溫爲持平,趙遠命爲副提學,兪㝡基爲副修撰,尹惠敎爲兵曹參判,趙龜命爲工曹佐郞,許逅爲兵曹佐郞,李顯弼爲漢城庶尹,金泳爲端川府使,鄭東說爲刑曹佐郞,權啓爲典牲主簿,李龜禎爲校書校理,權賮爲殷山推考敬差官,金昌白爲東部主簿,申致謹爲兼掌令,洪尙賓爲右承旨。
○兵批,判書趙尙絅新軍點考坐起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命九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魚有龍進。
○副司直趙最壽、李眞淳、尹惠敎、金尙奎、柳復明。
○宋秀衡啓曰,知義禁尹游,同義禁徐宗伋,連日違召,尙不應命,事體極爲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正言洪啓裕爲先遞差。
○以正言洪啓裕上疏,傳于宋秀衡曰,將爲處分,還出給。
○備忘記,爲今廷臣,若有北面君父之心,頃者下敎之後,豈敢萌舊習?噫,頃者下敎,洞諭陰懷擇君之狀,今者台重,右袒德修,其欲同歸昌集,其心何在?況承君父之洞諭,欲售舊心,此非君父之下敎,欲肆其憤者也。此猶爲此,甚事不做,若不快施典刑,何以豎王綱懲護逆,而其所栫棘之命,可謂末減,則爲今北面者,焉敢容護?而世道若此,旣有台重,故處分之下,又有下敎者,則雖有台重之心者,其當斂手縮伏之不暇,而又有啓裕,肆然容護,許之以敢風憲之寄,有懷無隱等說,使渠若有上有君父之心,豈敢若是?予已諭此等護逆之輩,決難容貸。洪啓裕珍島郡安置,當日內發配,亦令倍日到配。噫,雖有啓裕、台重之心者,其略畏戢,訊鞫在府,太阿在上,決不容此等護逆之徒矣。
○傳于宋秀衡曰,分付該府,待傳旨擧行,城門姑爲不閉,罪人出送後,下鑰。
○備忘記,國家賞典,在上者,雖有時輕重,而在下者,其同事同賞,豈可輕重其間,而頃者大臣所達,已未知其當,則身爲有司之臣,豈敢任意輕重乎?不過前例之無者,已啓下,不敢自下置之,其所稟,亦不過無前例置之,爲請而已。近來有司,支煩爲能事,予嘗不取,而況賞典中,一人雖兼數事,毋得疊授判下者,卽都監賞典中,一人有兼數事故也。藥院賞格則曾無此敎矣。今番戶曹草記中,以此前日下敎都監賞格者爲頭辭,未知事體之果若此,所稟不過米布,則亦不襯着於此判付,而癸丑藥院賞格,比於庚子,亦爲參酌,而今番賞格,考此例參酌施賞,則有若過於庚子者,請用庚子前例,而此等賞典,非他都監賞典之比,賞典備下者,已過十餘日,而今乃稟啓,上之所下,未逾其日,而下之擧行,若是稽緩,其所惜之勝於歡欣耶?此亦常時凡於等事,稽緩爲習之致,當該堂上,從重推考。
○備忘記,今曉下敎,若何則爲王府郞,其卽押去,而傳旨啓下已久之後,乃下直,事之無嚴,莫此爲甚,以此推之,其餘配途,想必稽滯,當該都事復命後,令該曹嚴鞫假借護逆罪人之狀。
○備忘記,今之朝臣,廉隅太勝,以左尹宋眞明事觀之,全監辭疏,其不賜批,則奚異未徹?而已徹未徹,强爲區別,筵席下敎之後,尙今撕捱,分義道理,極爲寒心,而況京兆劇務,判尹在外,只有右尹、左尹,宋眞明從重推考。
○以李長夏爲假注書。
○李春躋,以校正廳言啓曰,列聖八高祖圖,李廷㸁家所納草本及本寺奉安件,仁嬪考,皆以右議政書之,故依此書入矣。旣是領議政則臣等不察之失,在所難免,惶恐待罪,而進上正本還下,以爲改書以入之意,何如?傳曰,知道。勿待罪。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新刊《璿源譜略》,今已畢役矣。御覽十五件內,段衣五件,紙衣十件,《列聖八高祖圖》一件,今此改修正。《國祖譜牒》一件,及《元子宮徽覽譜略》十件內,段衣二件,紙衣八件,謹此封進,而舊板子,亦不當留置,依前例燒火事,分付該寺,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以備邊司言啓曰,元還上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決杖居二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咸鏡道啓本,則元還上慶源府使申命相爲居末,北靑府使鄭來周爲居二,而係是宥旨前事,似當有分揀之道,會案未及三月內,則道臣推考,都會官拿問,亦是新頒事目,而一體勿論,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今此元子水痘平復後,員役、下人等米布題給事,命下矣。賞典事體至重,一人雖兼數事,毋得疊受者,蓋出於信賞無罰之盛意,而一或過例,則輒必稟啓釐正矣。取考今番啓下,則或有疊錄者,或有前例所無者,如此之類,竝爲拔去,至於應受各人等,一從庚子年東宮紅疹後賞格謄錄,施行,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北兵使狀啓刑曹粘目,前北虞候金世元,防垣萬戶尹聖重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新虞候已爲辭朝下去,金世元時未上來,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尹聖重時在任所,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四日,幼學金成晩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將崔昌佐,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五日,幼學金廷龍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將崔道元,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城門開閉,曾令依前爲之矣。人定前閉門云,問啓。
○魚有龍啓曰,城門開閉,曾令依前爲之矣。人定前閉門云問啓事,命下矣。問于兵曹則以爲,戊申以後,各軍巡羅,限烽火發巡,故外八門,亦限烽火閉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各司回啓,必於三日內之明有受敎,而近來諸司,慢不擧行,今日當爲持公事入侍,故屢加催促,而終無一司之來呈者,事之未安,莫此爲甚,除首堂在外及大臣衙門外,未回啓各司當該堂上,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左尹宋眞明牌招事命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俄者罪人洪啓裕安置事,命下之後,卽爲分付於堂直矣。堂直入直都事,以押去事,當爲下直,來請留門以入,故啓請留門,仍爲下直肅拜矣。卽者該府書吏,又爲來言,圍籬安置罪人則有都事押去之事,安置罪人則元無都事押去,而府羅將押去云,當初該府之不審規例,徑請留門,至爲下直,事甚駭然,當該當直都事,從重推考,下吏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副司直金有慶疏,伏以臣,負罪如山,受恩如天,風霆之霽,不待竟夕,簪履之舊,未忍終捐,數年以來,除旨聯翩,臣雖毁首碎身,無以論報,臣旣不復以所執爲辭,則凡有職名,惟當趨承之不暇,而第衰病已痼,實無復起之望,雖極知煩猥,請畢陳衷悃,惟聖明,憐而察之。臣稟氣孱弱,不能勝衣,雖在盛壯之時,起居飮食,不敢以平人自處,及登朝籍,迨至三十年,而歷數從宦之日,則都不過四五年矣。中罹罪罟,流離嶺海,飮瘴成疾,又添一症,精力之凋朽,齒髮之摧頹,益無餘地,而加以奇窮之命,荐哭逆理之慼,痛苦摧剝,不能自忍,舊痾新恙,一時竝劇,徹夜無寐,已過半載,終日所食,僅至數合,臂脚痿痺,艱於運用,視聽昏重,殆成聾瞽,頓無斯世之意。況自厭餘生之支離,至於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春初適値邦有大慶,擔詣京輦者,蓋欲伸喜忭之忱,非止爲祈免之計,何幸聖慈曲加,特許遞解,臣仰感洪造,旋歸故里,而累日撼頓,諸症倍加,氣息綿綴,朝暮待盡,忽於此際,道臣宣示備忘,使之從速上去,臣誠惶悶,不知爲計。竊伏念臣歷事三朝,濫竊榮寵,絲毫蔑效,一身已老,犬馬之齒,恰滿六十有七,官年之限,只隔二歲,趁此一息未泯之前,殫竭心力,奔走職事,圖報聖恩之萬一者,豈非至願?且以私計言之,家素貧窶,耕不代祿,白首殘年,麤糲屢空,杜門空山,甘忍窮餓者,此豈臣所樂爲哉?誠以衰耗特甚,疾病難强,陳力就列,決知其不能故耳。玆敢瀝盡肝血,仰瀆宸聽。伏乞殿下,憐臣癃癈之狀,不可復預於使令,特遞軍銜,仍刊朝籍,使之安意調息,得以支延時日,則天地生成之澤,可以不替於始終,豈不幸哉,豈不幸哉?臣無任惶隕懇迫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正言洪啓裕疏,伏以臣,一觸時諱,妄嬰衆怒,病羽瘁影,方游羿彀,杜門泯伏,乃分之宜,仰首鳴號,固所不敢,而僇辱狼藉,垢汚未濯,一疏陳暴,在所不已,血懇危忱,非出飾讓,而及承批旨,未蒙矜許,私心悶蹙,靡所容措矣。得伏見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則以臣疏語,謂之失實,聖批亦以未詳所達爲敎,臣於是益不勝悚然也。夫人不辱我,我以爲辱,揆諸常情,決無是理,如使當日筵奏,果如彼疏所云,則臣何必强以爲必有耶?但其首尾辭意,若操若捨,嘲{{!|𧧚|⿰言冊}}之語,不一而足,至於自敍離合一句,則又創出臣疏所無之語,隱然若眞有離合之可言者,然臣之於彼,初未嘗有合,則後何以有離乎?言其實狀而不然,考之臣疏而無是,其所爲說,吁亦太新奇矣。若臣疏中黨同伐異等語,非臣一人之言,而特未有敢爲彼言之者,故有此驟聞而疑之,然因此而稍自反顧,則亦安知臣言之不爲其藥石耶?第臣之本意,不過自暴而已。有何氣力可以逼拶他人?而今其所謂危禍駭機等語,乃出於千萬意想之外,尤豈非惶怖之甚者乎?臣之從前所遭,固無更廁周行之理,而到今情迹之難安,又加一層,惟有早引本分,永謝朝籍,以爲自靖之計,而疏單見阻,尙此虛帶,日以逋命爲事,分義都缺,罪戾增積。今因闕啓,又辱天牌,一向坐違,亦涉不安,隨詣闕外,更暴危衷。伏乞聖慈,曲賜諒察,亟許鐫削,千萬幸甚。臣雖不敢以諫官自居,職名未卸之前,猶是可言之日,而目今聖上處分,實是萬萬非常之過擧,愛君愚衷,耿耿不已,敢此尾陳焉。夫人君聽言之道,每以優容爲貴,而至於臺閣,其所建置之意,乃在於言責,故其言雖不中,必假借之,不輕加摧折者,其義又較然矣。歷考往昔言官之以言獲譴者,史不多見,至若我列聖仁厚之治,尤加意於此,冠豸囊皂之臣,未聞有重溟絶徼之行者,于今三百餘年所矣。今李台重,以草野新進,感臺憲之寄,疏中數句語,自附於有懷無隱之義,狂率之態,雖觸邦禁,而初非有私利害於其間也。雖使其言,不槪於淵聽,固宜曉諭之容假之,以示我聖上恢弘之量,而顧乃不然,接見之夜席纔前,栫棘之嚴命遽下,威怒暴遽,景色愁沮,此豈平日所望於我殿下者哉?況彼黑島,海程之險,瘴氛之惡,爲最於棘路,假使台重,不幸而有往不復還之歎,則一台重,固無足惜,後史書之,必以我殿下爲逐殺言者,其爲聖世之累,豈有大於此乎?且主薦人之削職,殆近於移乙之擧,大聖人喜怒,恐不當若是也。惟殿下,平心舒究,特察臣言之非出營護,亟降反汗之命,以光聖德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乙卯四月二十五日,上御熙政堂。持平李台重來待,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南鶴宗,記事官宋儒式、柳萬樞入侍。台重進伏,上無發落之敎。良久,上謂台重曰,汝初入侍乎?台重曰,初入侍矣。上曰,科目事,予已忘之,汝是誰家人子也?汝先代有淸顯之職耶?台重曰,臣之父,先朝爲齋郞矣。上曰,四祖及旁親,有淸顯職乎?台重曰,臣之曾祖,顯廟朝,爲吏曹參判矣。上曰,今有親戚,爲顯官乎?台重曰,今則有李秉常矣。上曰,爲汝之幾寸?台重曰,爲臣之五寸親矣。上曰,大抵君道日下,臣道日亢,如汝無父無君護逆之類有之,如汝者,亦何足召見?一備忘,足以處分,而所以召見汝者,汝疏中,有宮掖近戚,先朝元老等語,汝何所指而爲此言也?直告之可也。台重曰,臣雖在外,忠悃耿結。言未畢,上高聲曰,豈敢爲閑說話耶?近戚云者,何所指也?元老云者,何所指也?汝必有所知而然,言之可也。台重曰,近戚云者,徐德修也,元老云者,指四臣也。上曰,汝旣能步入闕中,則可知其有耳有目矣。旣有耳目則予之處分下敎,獨不聞知乎?台重曰,臣在鄕不能聞知矣。上曰,汝亦知上有君父臨之耶?台重曰,上敎至此,惶恐而已。上曰,兩臣旣復官,而汝以四臣,混同言之,何也?必爲分別告達可也。台重曰,兩臣雖復官,而不復諡號,則猶未得快雪也,故以四臣言之矣。上曰,德修旣入於《勘亂錄》中,已爲處分,故雖甚於汝者,不敢更以爲言,而汝今生心爲如此之言乎?汝若小有臣子之心,則必不忍爲此言。且汝亦有本然之性,其忍以昌集爲元老耶?況昌集則予之所以擧名處分者,自以爲有辭於後世矣。而況德修事,汝敢以爲言,所謂無君無父無母者,眞汝之謂也。汝之祖先,亦有宰列之臣,而汝以昌集、德修,視之若父祖,必汝登科後敗,翰薦不得爲之故,恒有怏怏之心,受人指嗾而爲此也。汝以爲必以德修,謂之暗昧然後,可以伸昌集,故爲此言,其意尤極巧慘,汝與昌集,同一心腸,有擇君之心,故爲此耶?或受人指嗾而然乎?且汝爲李秉常之族,故不欲仕矣。台重曰,臣素無仕宦之心而然矣。上曰,汝欲效迷劣李秉常而然,汝旣秉常之族,豈不如是乎?台重曰,辛、壬年間事,尙忍言哉?德修之尙在罪案,豈不冤乎?上高聲曰,辛、壬事,皆汝輩之所爲,予豈知之耶?所謂昌集之探知云者,豈謂使如汝輩爲之耶?汝眞可謂無君無父無母之賊漢也。向者處分,雖愚夫愚婦,亦皆與聞,汝以朝官爲名,其果眞不聞耶?汝於昌集,雖視之如父,豈敢爲此?汝以不得翰薦之故,生怨於朝廷,而有此疏,實爲回邪之甚,護逆,非逆耶?台重曰,臣於朝廷,少相識之人,亦少宦情矣。上曰,汝雖少宦情,而爲此等事者,欲以釣名,爲將來之吏判,然而予在時則不得爲之矣。在朝鮮之國,戴天履地,則昌集之逆,滿朝臣僚,不敢更爲提說,而汝敢爲言,用意極巧險矣。如汝之輩,予決不饒貸,向者下敎,汝非不知,而疏中敢以他人從仕者爲非斥,而自以爲潔,此何心腸,予之十年後下敎者,蓋出於不得已爲此湊合之計,汝若以予言爲非,則是不信君父也。且予因德修而聞昌集事,故至欲以臣擇君三字,爲遺敎矣。汝視君父,與亂賊何如也?亂賊則初因黨議而至於大逆,予則必欲保合朝廷,竝用彼此,苟知其無罪,何樂而爲此也?是汝信君父,不如信亂賊也。汝以不信君父之心,更以德修事,提起稱冤,是汝於父母之間,求生間隙也。言其罪,雖亟正邦刑無惜,而汝亦甘心矣。台重曰,昌集爲旣骨之人,爲昌集而得罪於君父,豈臣之所欲爲而爲也?大抵中間讒構之言,不可盡信矣。上高聲曰,汝苟有臣子之心,豈敢生心爲如此事?如汝之輩,寸斬無惜。台重曰,殿下每以黨論疑之。上曰,汝生心爲雜言乎?黨論豈當於此耶?汝欲嘗試,故爲此疏矣。今不必聽汝細瑣之語。上曰,持平李台重遞差。仍命秀衡,書傳旨曰,頃者處分,否則已,十餘年隱忍者,快示中外,則于今北面事君者,若有秉彜之心者,焉敢萌諸舊習?而今者李台重之疏,視君父若無,爲逆臣而右袒,放肆無嚴,甘心護逆,此等之人,不可以人理數之,舞鰌鱓號狐狸之目,於渠亦歇後也。渠疏是也。頃者下敎,其歸誣人,下敎是也。于今渠疏,自歸蔑君,繩以邦憲,其律奚似?雖施漢法大不敬之律,懸首藁街,亦云輕矣。況所謂近戚未脫暗昧之案云者,渠亦敢曰,指德修云。《勘亂錄》序文之後,爲今廷臣者,莫敢救解者,可見嚴君父之心,而今番下敎,不過謂昌集之無將,無片辭提及德修者,非特已諭於《勘亂錄》也。意蓋深矣,則渠何心腸,敢以暗昧等說,肆然揷入?其心所在,極爲叵測,渠雖視黨人亂賊若君父,若有毫分事乾事坤之道,則焉敢若是?尤卽此事,雖誅無赦。噫,瞻望懿陵象設之森嚴,嚴畏時君誅逆之衮鉞,則豈若此之極哉?于今此疏,於渠決案事,當亟正邦刑,使甘心護逆者,知太阿柄之在上,而渠雖無倫無狀,時官則臺職也。今之十分參酌者,非爲人也,乃其職也。況當大赦蕩滌之日,宜施減等之典,雖不正刑,貸首其領,其在懲護逆樹王綱之道,決不可尋常治之。李台重先遞其職,黑山島圍籬安置,倍道發配。台重曰,臣忠悃未暴,至承此敎,臣雖死,不瞑目矣。上曰,如汝無君無父之類,死不瞑目,予豈以爲大事也?如汝之物,懸首南門,然後可以爲國,懸之藁街,猶近猶汚也,而汝頭則猶着置以送矣。承旨書傳旨畢。上厲聲曰,貸汝頭以送,速爲出去。台重退出。上目送拍案,又厲聲曰,如此之物,予不能懸首南門矣。渠敢搖領生驕氣,以名士自處,若懸首南門,渠亦能如是揚揚乎?上又命秀衡,書傳旨曰,今者李台重之疏,可見世道處也,而今者處分,亦可謂太寬,于今北面于庭者,誰敢爲護逆之臣護解?而今者台重,初豈所料?其若有毫分救解于此者,赦雖在前,決不容貸,繩以護逆之律,其須知悉,栫棘荒島,次律盡矣。尤況末梢事,非今臣僚所可扶抑者,敢以此事,視若機關,更惹鬧端者,其心可知,予豈謂以助君抑彼而恕之哉?亦宜知悉。上又命秀衡,書傳旨曰,人面雖同,人心不同,雖亂逆,未逆之前,焉能知之?而以鄭汝立故事觀之,可知治逆之嚴矣。頃者台重之單薦敗薦也,問其誰也,則其時主薦翰林,以台重之名陳達,而謂以可合單薦云,故心以爲然,嘗欲試用矣。今觀所爲,手脚綻露,其恒日乖激之狀,於此可知,深居君父,其雖不知,常接儕友,豈有不知?而當飭勵之時,已自主薦單薦,此等之人,雖曰敗薦,末梢此境,乃由其薦,甘心薦此,不公可知。豈曰敗薦而容恕哉?其時主薦翰林趙明履削職。上曰,李秉常,今爲何官?秀衡曰,今在喪中矣。上曰,守廳承旨誰也?秀衡曰,魚有龍也。上曰,圍籬安置罪人,不可一刻留滯,城門則想已開,持此標信,出去留門,卽爲押去當直都事處,卽爲草記事,分付,可也。秀衡曰,注書出去乎?上曰,然。鶴宗奉標信出,授守廳承旨後還入。上又命秀衡,書傳旨曰,筵席所達,簡問諸臣,乃是例也。或增或減,亦是古例,而惟於臺臣則啓草在袖,非他諸臣所達之比。雖臨時避嫌者,嫌辭旣謄注書之草冊,豈敢增減?而頃者沈星鎭避辭,比於其時避嫌,惟意增添,而其時注書,曲循書送,矇然書入,極涉非矣。後弊可懲,當該注書拿處。秀衡曰,其日常參,小臣以該房入侍,今此下敎,尤不勝惶恐,其日臺臣避辭,書送注書者,與榻前所達大異,極爲怪異,自院中累次往復而書入。且臺臣之言,或有一二字誤處,則注書簡問,例也,而至於全體,則無請改之規,只得依其書送者,書入而已,此非注書之罪也。上曰,此則有不然臺諫,臺廳所啓則注書不可增減,依其草書入,或可也。至於榻前避辭,則旣登注書草冊,臺臣書送者,與冊中所記有異,則何可不往復改之,而矇然書入乎?秀衡曰,小臣惶恐敢達,筵席下敎,辭令太過,七情之中,惟怒爲難制。故古人云,怒者突兀出來,此亦可知,難制者怒,以聖人之至德言之,可怒者怒之,可罪者罪之,可也。可怒可罪在彼,不宜聲色之太發露矣。今玆台重之疏,如有可怒者怒之,可罪者罪之而已。何至過費聲色,詬責遽加,下此不忍聞之敎,以之傷包容之德乎?王言一播,四方皆聞,豈不可悶乎?若殿下平日涵養之工克盡,則必不至此。伏願聖上,更加三思,克盡涵養之工,深戒辭氣之太過,以光聖德焉。臣不勝憂歎,敢此仰達。上曰,初亦不欲至於大段,而渠敢自以爲是,故辭氣至於如此矣。承旨所達爲是,當留念焉。承、史以次退出,天已明矣。
==4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命淵{{*|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魚有龍{{*|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陳疏}}。假注書南鶴宗{{*|仕直}}李長夏{{*|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慶州府尹鄭彦燮。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持平南泰溫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許集,持平沈星鎭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引避退待,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大司憲金始炯,持平南泰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昨日違召,應敎金若魯,昨旣有只推之命,副應敎吳瑗,由限已過,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屢日,而副提學趙遠命,一向違召,不爲膺命,事體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左副承旨魚有龍,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魚有龍,副修撰兪㝡基,持平南泰溫,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命淵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副修撰兪㝡基,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注書徐命臣,纔已復命,而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假注書南鶴宗,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頃日筵中,都試卽爲擧行事,下敎矣。左右相旣行公,且無故而不爲之,此等事,王令不行,寒心矣。
○鄭必寧啓曰,知義禁尹游,同義禁徐宗伋,連日違召,尙不應命,事體極爲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只推,一體牌招。
○以應敎金若魯,副應敎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記事官徐命臣,書啓,臣承命馳往于江華府鎭江里議政府右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傳宣聖批則以爲,今天降佑,錫以景命,臣民陰騭,畀以大德,此何如大慶?螻蟻微臣,猶未塡溝壑,得以及此,獲覩盛事,此何如大幸?然而身伏窮絶,危喘奄奄,獨未能躬奉慶禮,少伸至忱,僅以文字,敢效一二,惟其罪負如此,其於臣分,何哉?今奉聖批,不賜重譴,反下隆旨,寵諭至渥,有非臣愚所敢承者,至若思見之敎,雲霓之諭,天意藹然,怳如親奉德音於咫尺之下,臣拜稽奉讀,不覺感涕之交流。然而乃使登途,有若可以起動應命者,則竊恐聖人之鑑,猶有所未燭,此實常理之所未能有也。雖以分義之至嚴,臣情之至切,亦何敢望其及此?伏乞聖明,俯賜矜憐,曲加恕察,以終天地之大德,則臣死且含榮,長向辰極,感祝於無窮矣。伏地隕越,不知所達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日閉門後,景秋門守門將金應漢進告,有一人,自景秋門西邊築墻把守處跳入,而爲把守軍執捉云。捉來詰問,則乃南所軍士,覓食出門,未及門限,恐其闕點,果爲跳入云。犯夜越城,極爲驚駭,令攸司依律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破陣別馬隊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九番別馬隊四十九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閏四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八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北漢留營字內龍巖峯下體城頹毁處改築事,曾已啓下矣。今月二十五日畢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二番後部右司屬,慶尙右道三哨,左道二哨,合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四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逢點整齊。來閏四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本營領軍哨官鄭震鳳,今四月二十五日,下番軍兵賞中日時,片箭邊三中,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七日,禁軍賞試射,設行於慕華館矣,入直禁軍等,依例除標信出試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日生進放榜時,尹啓煥爲名人,具生進服色入闕,袖持一紙書,以別給榜目,仍書生員尹啓煥居盈德父幼學殷相,進士南國華居蔚山父成均生員一陽,進士金會源居忠州父通德郞暉,末端又曰,同日唱榜事,行下乙卯四月二十一日,而踏印五處,來示于政院云。尹啓煥則纔自兵曹,以闌入啓達,而此是前所未有之事,令攸司各別嚴覈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者,新榜生、進外儀整齊時,有一士人,身着新恩服色,混入於諸生、進之中,自稱持別給榜目云云。故招入問之,則本是盈德居儒生尹啓煥,得參初試,入於一所會試,落榜之後,還尋鄕路,路中誤聞人言,謂有別給科名之擧云。故鄕儒迷暗,信聽其言,應榜次入來矣。今旣知其虛罔,則闌入之罪,在所難免。今此啓煥擧措,實是前所未有者,極爲驚駭。其間曲折則禮曹所當稟啓處置,而渠旣犯闌入之科,則自臣曹不可置之,移送刑曹,以爲査問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備忘記,今曉下敎,若何則爲王府郞,其卽押去,而傳旨啓下,已久之後,乃下直,事之無嚴,莫此爲甚。以此推之,其餘配途,想必稽滯,當該都事復命後,令該府嚴鞫假借護逆罪人之狀事,命下矣。全羅道錦城縣黑山島圍籬安置罪人李台重押去都事洪致期復命後,令該府嚴鞫事,命下矣。洪致期待其復命後,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修撰兪最基疏,伏以臣於頃者,重被任珽之疏劾,獲蒙恩罷,杜門蟄伏,分甘投閑,遽因赦典,敍命混下,仍而有館職除旨,驚惶感激,宜卽顚倒趨承,而第臣所遭非常,有不可以冒進,昨違嚴召,萬不獲已,而例勘不加,天牌再臨,臣理窮勢迫,靡所容措,區區情實,若以煩瀆爲懼,而不一陳暴於紸纊之下,則雖以日月之明,何以俯燭也哉?臣之待罪峽邑也,老母宿病,有復發之漸,爲其詢醫論藥,今年春初,受由入京,此際忽有內遷之命,扶護將迎,私情甚迫,陳懇請由,方欲發程之時,慘遭同堂之喪,殯殮諸節,非臣無可以看當,且承母病,不無少間,故未免留滯,以至成服,而聞有搢紳疏擧,身旣在京,何可不參?遂爲聯名於諸臣之末,翌日卽以服制未發行之由,陳疏呈于政院,則退却不捧,仍請牌招,疏雖未徹,大槪則出於朝紙,孰不見知?而伊時{{!|𢬵|⿰扌弃}}去事實,遣辭深險,至曰,多日淹滯,又曰,隨人參疏,其他怪駭傳笑等說,惟其噂{{!|𠴲|⿰口沓}}譏切備至,有若臣故爲遲回,留待參疏者然,豈非意慮之外乎?臣若早自斂避,遠迹榮塗,則人雖欲辱臣,有不可得,而緣臣貪戀恩寵,屢叨邇列,盤礴不去,致此顚沛,俯仰慙悼,臣實自取,尙誰咎哉?爲今之道,惟有引分屛退,以爲終身自靖之圖而已。臣持此情勢,尙安有去就之可論哉?玆敢隨牌來詣,悉暴bb衷b悃。伏乞天地父母,特加照察,亟命鐫削臣職,仍勅選部,永勿檢擬,俾得以伸廉愧而全微尙,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4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命淵{{*|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陳疏}}。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
○洪尙賓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方物封裹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許集,持平沈星鎭避嫌退待,南泰溫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外,大司憲金始炯,持平南泰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左副承旨魚有龍,昨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鍼灸呈辭。傳曰,遣鍼醫看病。
○宋秀衡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極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徐命淵啓曰,左尹宋眞明,昨日特招之下,不爲行公,事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同義禁徐宗伋,昨又違召,尙不出肅,事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玉堂久空,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連日違牌,應敎金若魯,副應敎吳瑗,旣有只推之命,副修撰兪㝡基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金若魯,副應敎吳瑗,副修撰兪㝡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副提學趙遠命,更卽牌招,應敎金若魯,副應敎吳瑗,副修撰兪㝡基,旣有只推之命,竝更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金若魯,副應敎吳瑗,副修撰兪㝡基,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校正廳提調驪川君增,半熟馬一匹。判書宋寅明,句管堂上密陽君梡、長溪君棅、陽平君檣,各兒馬一匹。海春君栐,校正官原陽都正炅,行星昌守濡竝加資,書寫官洛豐君楙,熟馬一匹。校正官海運都正槤,行鶴陵副守榯,蓮城守槿,南陽守煐,都廳正南泰慶,各半熟馬一匹。製述官前大提學尹淳,校正官行夏豐守梴,各兒馬一匹。郞廳主簿李益炯,直長洪啓欽,竝陞敍,都廳正金廷潤,郞廳主簿李奎鎭,勿論,別工作奉事南圖逸,六品遷轉,忠義韓宗範、崔瑗,竝相當職除授,李囿澤、許㯙,各兒馬一匹賜給。寫字官金國杓、洪德基、洪億基、洪益基,令本衙門高品付祿,寫字官趙聖址、崔重益、鄭宗周、李廷雄、鄭翊周、安國民、朴泰孝,各兒馬一匹賜給。其餘唱準算員、畫員、員役、工匠等,令該曹米布分等題給。
○傳于鄭必寧曰,明日陪胎時宣仁門,依捲草時例開門事,分付兵曹。
○洪尙賓啓曰,今此增廣文武科覆試時,兩司各三員當爲分進,而憲府則六員內二員在外,二員引避退待,一員陳疏入啓,諫院則五員內四員引避退待,一員未差,近日科場,每以試官不備,率多臨時窘急之弊,退待諸臺,必須前期處置,方可備員。大司憲金始炯,更卽牌招,使之處置,而正言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參判申昉,以親病陳疏,纔已捧入,判書宋寅明,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以義禁府言啓曰,順義君烜拿來事,傳旨啓下矣。烜下去平安道成川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摠戎廳言啓曰,本廳七邑標下軍賞中日,待臣上來,擇日擧行事,命下矣。今四月二十八日,設行於南小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持平南泰溫疏批已下,亦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南泰溫,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忠淸道生員金陽來等疏曰,伏以臨亂死義,臣子之大節,顯忠遂良,國家之令章,苟有明白死節於國亂,而不幸掩晦泯迹於來世,士類之嗟惜,公議之抑鬱,愈久而不息,則我聖明追錄旌褒之典,烏可以已乎?臣等竊伏聞故義士臣李{{!|𪰆|⿰日工}},以成廟朝功臣吏曹參判襄簡公世應之曾孫,明廟朝乙巳名臣大司諫霖之孫,生長名門,勵志篤學,文章行誼,追步古人,豪爽慷慨,絶出流輩,及壬辰之亂,時在林川庄舍,聞兩都淪陷,大駕西狩,不勝悲憤,北望長號,思欲挺身赴亂,而未得其便,忽見倡義將趙憲檄,灑泣奮袂,拜訣先祠,馳赴公山與憲募集兵糧,協贊籌畫,是時倭賊據西原,{{!|𪰆|⿰日工}}謂憲曰,若失西原則三南勤王之路絶,卽進擣城西門外,竟日大戰,而{{!|𪰆|⿰日工}}勇冠一軍,所向無前拊背嘖舌曰,汝家討紅巾之餘勇,傳在汝身矣。此則指{{!|𪰆|⿰日工}}之先祖麗朝元帥芳實,與憲之先祖天柱,共討紅巾賊時,相爲知名故也。是日大捷賊,焚屍宵熸,{{!|𪰆|⿰日工}}與憲,直赴行朝,至溫陽,見巡察使移牒,要與共討錦山賊,卽還兵馳赴於錦山,未赴郡十里,賊詗知其兵少無後援,乘其未陣,悉銳薄我,我帥麾下,祗有義士七百人,血戰良久,賊衆三北而勢益滋,我士矢盡力竭,張空拳手搏,而猶不離一步地,與主將枕藉而死,死時憲,字呼{{!|𪰆|⿰日工}}曰,今日秪有一死,死生進退,無愧義字,{{!|𪰆|⿰日工}}應聲而對曰,諾,此與張巡呼南八之事無異,而前後死國之忠,何其烈哉,其時同死之臣,有子姪兄弟者,或收屍掩土,而{{!|𪰆|⿰日工}}則年纔三十餘,祗有一孤兒,方在幼稚,且無兄弟,故遺骸莫尋,竝瘞於義塚中,事定後,朝廷別遣御史,査考戰亡人姓名子孫,則御史,秪採得{{!|𪰆|⿰日工}}之名字及其子純男之兒名,而第恨純男,纔離襁褓,飄泊海壖,孑無族黨之依庇,人不知誰某之子孫,故御史亦不辨其貴賤,草草混稱於七百之簿,而朝廷亦不能一一區別,至使如彼之節義,未蒙特贈之典,而掩翳於泉壤之下,其何以慰長逝而勸來世乎?蓋{{!|𪰆|⿰日工}},以名臣之孫,忠義二字,自是家業,臨危授命,所成卓爾而同時死難諸臣,皆得推恩,{{!|𪰆|⿰日工}}獨不蒙顯奬,公議之抑鬱,爲如何哉。噫,當倭賊之搶攘,肉食之徒,恇㤼失守,草間苟活者,滔滔皆是,而{{!|𪰆|⿰日工}}獨以一介書生,聞亂赴義,糾合同志,功幾成而力已盡,造次之頃,冒刃立僵,視死如歸,上不負培養之國恩,中不負忠義之家風,下不負平生之所學,澟澟烈烈,軒天地而昭日月者,與其主將,宜無異同,而褒顯之章,至今闕然,邦家之欠典,無大於此,士林之所以積菀而傷歎者也。非但一道之顯誦,擧國有識之士,皆能言之,非但今世之公議,先輩名賢,亦多稱述焉。故學士臣兪命胤撰{{!|𪰆|⿰日工}}狀,草備記臨亂赴義之顚末,戰亡漏錄之實狀,則擧此可見{{!|𪰆|⿰日工}}之卓犖大節,在人耳目。故士人柳後準,在壬戌年間,倡率鄕人百餘,呈於本道守臣文狀俱在,則因此亦可見草野之公議不泯矣。臣等伏聞昨年,殿下特命趙憲等死節遺蹟,別遣近臣,致祭于從容祠,風聲所曁,遠邇咸聳,孰不仰殿下崇節尙義之盛意也哉?惜乎{{!|𪰆|⿰日工}}所樹立,光明正大,實與憲等相終始,特以無人轉聞,事蹟莫白,當時旣不得與死節諸臣,同被顯奬,至于今日,聖上之念舊推恩如彼,而又不蒙曠世之特典,士林之嗟惜,尤倍於前,而地下之忠魂,亦何以慰之?臣等玆敢具摭遺聞,詳採輿誦,冒死仰陳於紸纊之下,伏乞聖明,俯賜矜察,追錄李{{!|𪰆|⿰日工}}死國之忠,亟命攸司,依同死諸臣之例,贈以爵旌其閭,以標精忠,以樹風聲,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令該曹,稟處。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之老父,以望八之年,氣力綿綴,居恒懍懍,而日來重患外感,趁未和解,目今症情,轉輾增劇,朝夕之間,寒熱頻作,頭疼膈煩,精神迷瞀,寢寐全失,食路頓塞,眞元澌脫,無復餘地,昏昏牀席,不能收拾,雜試藥物,未見分效,臣晝宵焦灼,方寸靡定,實無暫時離側之勢,至於供趨職事,有不暇論,玆因開政有命,兩日之中,召牌荐辱,而情理煎迫,不克祗承,惶霣之極,無所容措,敢陳哀懇,仰干宸嚴,伏乞聖慈,俯垂憐察,將臣職名,亟賜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以伸人子之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救護焉。
○持平南泰溫疏曰,伏以臣,空疎愚戇,最居人下,而策名淸朝,濫廁從班,前後所被恩渥,有溢涯分,居常感懼,無以仰報聖德之萬一,而涉世昧方,終觸危機,頃年問郞時,所被臺言,萬萬危怖,將寘臣於罔測之科,其時十行綸綍,明辨痛釋,天褒爛然,有踰華衮,事實昭晢,無復餘恨,自惟疎逖賤臣,一朝得此於君父之前,追思至今,感結肝肺,心口相語,惟欲縻粉圖酬,而自玆以來,身名旣僇辱矣,蹤跡又隔遠矣。三年下邑,自訟愆尤,瞻望雲天,徒深戀係矣。日者燕京往返之時,特蒙臨遣勞還之寵,釁累屛廢之餘,得以重登文陛,仰覲耿光,志願已愜,就死無憾,而乃於此際,忽承柏府除旨,舊趼重叨,拂拭維新,光寵所被,寸忱愈激,在臣私義,豈不欲竭蹶趨承,而懦拙之性,更事愈退,彈劾之蹤,積畏猶在,雖於天鑑洞燭,歲月旣久之後,不欲退與辨詰,而區區廉義,其不可抗顔名塗,自同無故之人,亦已決矣。且臣方以使事,重爲儒臣之所論斥,筵奏疏陳,一節深於一節。噫,玆事委折,已陳於臣等聯名之疏,聖明旣已洞悉,今不必呶呶較挈,然毋論事實之如何,從人凍死,旣在臣等之行,則以此爲言,臣固受以爲罪,而天時不幸,初旣異於被殺之冤酷,死者雖多,亦何至於一路之號叫,而聲罪太甚,有若故驅之於死地者然,此臣之所未曉也。臣之本來情勢,姑勿暇論,卽此一款,又爲臣目下難進之端,昨違天牌,罰止問備,今於荐召之下,不得不隨詣闕外,略暴危懇,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賜矜察,亟削臣所帶憲職,仍命有司,勘臣負犯,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4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命淵{{*|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魚有龍{{*|受由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陳疏}}。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春川府使吳命新,古阜郡守洪相朝。
○洪尙賓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持平南泰溫未肅拜再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許集,持平沈星鎭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兩日,尙未擧行,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判雖受由,牌招開政。
○宋秀衡啓曰,吏曹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不卽開政,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開政之下,如是違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分義道理,開政命下已久之後,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卽牌招開政。
○魚有龍啓曰,兩司多官,引避退待,已至累日,而尙未處置,試期迫近,監試官將無以備員,除在外引避退待外,大司憲金始炯,持平南泰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南泰溫,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持平南泰溫牌招不進矣。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多臺引避,尙未處置,試期隔日,監試官將無備員之勢,大司憲金始炯,更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持平南泰溫,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左尹宋眞明連日違牌,不爲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玉堂闕直,今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應敎金若魯,副應敎吳瑗,副修撰兪㝡基,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今又違牌,無意應命,館直久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同義禁徐宗伋,連日違牌,尙不應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增廣文武科覆試,在於再明,監試官單子,明朝當爲書入,而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掌令許集,持平沈星鎭,大司諫李匡輔,司諫李著,獻納李重震,正言李性孝,引避退待,正言一員未差,只有大司憲金始炯,持平南泰溫,俱爲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大司憲金始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政官牌招之稟啓,尙今未下,闕員不得差出,引避多臺,亦末由及時處置,監試官備擬,將未免臨急生事之弊,在外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下敎矣。
○宋秀衡,以校正廳言啓曰,今觀《譜略》頒賜件記則貞明公主長派落漏矣。極甚怪訝,詳問之則當初進上日,自本廳一依《譜略》,各以其嫡長派,以其職姓名書出件記,進呈政院,則以其紙劣退却,故改以書呈之際,偶爾落漏,此出於倉猝忙迫之致,而臣等未察之失,在所難免,誠極惶恐,而諸王子、大君、公、翁主之長派,皆得以受賜,而獨於貞明公主長派,義禁府都事洪象漢,不得與焉。事甚斑駁,一件加印以給,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長番內官崔山斗,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八日,生徒李世仁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白世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韓次愈手本,則時囚罪人任珽所患關膈之病,今至十餘日,日漸加重,胸膈壅痞,轉成刺痛,少有運動,若攢衆鍼,勺水入口,亦不順下,重以痢疾兼發,度數無算,眞元澌脫無餘,呼吸促數,昏昏不省,方在萬分危急之境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卽伏見刑曹關文,因李東濟上言覆啓,有本道流配罪人李石昌放釋之命,而上言辭語,或曰,檢驗同推,無他可執之證,而至於嚴訊,終被遠配。或曰,旣無傷處,又且徒步,證人招辭,初旣直陳,㤼於官威,遽然變辭,而不復査實,徑施遠配。或曰,父母今年九十有餘,以存留養親之法典論之,亦可原恕,而不別原事之如何,勒以故殺照律,首尾指斥,無非斷獄不明之失。該曹覆啓,亦謂金女致斃,旣在於步往三十里外父家之後,則其舅石昌周牢亂杖之說,終涉疑晦。又謂存留養親,法意有在,則臣在海西,實斷是獄,其安得晏然而已乎?夫石昌,乃延安巨富,而武科出身者東濟,卽其子也。東濟之母,卽其正妻也。金千奉之女,卽東濟之妻也。石昌惑於妖妾,疎棄正妻異居,荒歲不給口糧,殆至餓斃,東濟妻則在石昌率下,哀其姑之將死,時或潛竊米穀私遣之,則妖妾愬之,誣以偸盜,石昌信聽,雜施周牢足杖之刑,使其子東濟,曳棄於千奉之家,則千奉憤之,拒而不納,東濟則畏其父之令,棄去不敢顧護,金女彷徨露處於野次,仍以僵死。遂有千奉之告狀,再經檢驗,脚足之傷痕狼藉,石昌則雖謂金女致命,由於其父千奉之憤怒毆打,而傷痕只在脚足,無他物歐傷之痕,則其言殊不成說,隣證諸人,見啗於石昌之賂遺,初謂石昌之私施亂杖,曾無聞見,再次嚴問,始乃吐實立證,而臣之本來規模,凡遇疑獄難斷,必再三廉問,驗其如出一口,然後斷之,而此獄則妖妾爲祟,賢婦枉死之狀,閭里謠誦,前後無差,故臣於巡過之時,捉囚其妾,猛杖其膝,又令本倅加刑,要必殺於三次之內,而厥女天賦頑毒,卒不服而亦不死,故置之,千奉則以拒女不納,非人情,故刑訊而放之,石昌則亂杖之刑,詞證旣備檢案,實因亦在於是,揆以先朝受敎,父殺子,兄殺弟,用意兇慘者,斷以一罪之文,所當啓聞正法,而其死也,差異於登時殺死,又在於野次露處,故因推官論報,處以罪疑惟輕之義,援《大明律》非理毆子孫之婦至死者,杖一百,徒三年,故殺者,流二千里之文,而從重論流配關西,其所處置,煞有商量,則在石昌,免死亦大幸耳。向來大赦,朝廷之獨靳疏釋,亦必惡其罪目,情理之絶痛,則今安敢濫呈上言,以售圖釋之計,而粧撰辭說,侵誣無嚴,又至於此,臣竊痛之。臣之初不推問於東濟者,蓋重倫理,而石昌,旣使東濟,棄置本家而來,則足雖重傷,擔之載之,自有可致之道,徒步之說,不過石昌之捏造,曷足爲足杖疑晦之端乎?至若存留養親之說,此等法文,特指尋常罪過而已。若其罪犯深重者,雖卿士大夫,莫或以此原恕。況於遐賤犯法之民,何可援此爲例?且彼父母之年紀,兄弟之有無,不曾行査,奚辨眞僞,而唯其言之是信是從耶?臣竊哂之。臣前在海西,見關西潛商罪人減死來配者,數人之中一人,獨以上言覆啓,援父母年七十留養之法,圖付放釋之關,臣竊駭歎,偶以私書,報于宰臣宋眞明,則眞明是接道時推斷之人,故筵白還寢。今臣雖亦推斷石昌之獄,而迹遠文陛,旣難效眞明之論執,且如東濟之上言,雖不過假名設辭,要其誣詆非常,其何可抗顔冒據,奉行文書而不知避哉?臣之周流兩藩,恰盈四載,病纏膏肓,唯望玉關之生入,毋思京輦,不樂專道之榮養,一日蹲據,在私情,實有萬分切迫,而辭本屢上,旣有還給之命,大臣爲言,亦靳矜兪之音,則理窮勢盡,靡所罔極,欲待過夏涼生,先還老母于京裏,更陳瀝血之懇,其所盤桓淹留,要不過數月計,而今此所遭,更添一刻難冒之勢,玆不得不昧死疾籲,伏乞聖明,察臣私義之難强,亟賜罷斥,俾亦便於私情,則實天地生成之大德,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過爲若此者,該曹請放,不過例也。何費力爲嫌,況設若卿所陳,於渠之道,爲妻可乎?爲父可乎?王者以孝治國之道,但循人理遵法文而已。疑其父之囑,豈纔放旋仍乎。人皆若卿,昔人其有魚洋洋之欺矣。莫重藩任,何可輕遞,勿辭抑情察任。
○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於昨日晩後,始伏聞下政院備忘,辭旨極嚴,有非人臣所敢聞,至於其所惜之勝於歡忭耶之敎,臣卽欲滅死而不可得,其何敢仰首容喙,以自辨暴,以重放肆無嚴之誅哉?若其擧行日字之差遲,儘有委折,不敢不冒死略陳。蓋前後賞格命下之後,自各處修送文書,輒致稽延,文書到曹之後,自各房考據前後成例,算審數爻,停當成案後頒給,輒致逾月或逾數朔,前例皆然,文書俱在,覆按可知,至於今番,則旣非循例賞典,含生忭躍之餘,頒賞效勞之人,不可少緩,臣果鎭日督促,卽擬頒給,而考出前例,則庚子年例則一二等合七十四人,癸丑年例則一二等合八十一人,今番則一二等合三百五十三人,比庚子癸丑頒賞之數,殆將四五倍矣。臣待罪有司之任,目見賞單之比前後慶禮,若是太過,不一覆稟,而矇然擧行,則不但臣之失職大矣。不瑕有傷於聖朝愼賞之典耶?此臣之不避煩猥,不得不草記定奪,臣誠死罪死罪。仍竊伏念,皇天祖宗,眷祐我有邦,宗社無疆之慶,荐値於數月之內,雖竭一國之力,猶不足以飾喜。今日臣子,雖頑然如木石,苟有一分秉彝之天者,豈敢萌毫分慳惜之心,慶賞擧行之際耶?第有司之臣,若其有大段過越於自前成例,則不敢不稟奏,亦其職耳。前後特敎之下,臣豈不知煩瀆之爲懼,而不若是,則是臣負職責也,負聖明也。臣性本狷率,不識通變,久叨重任,罪戾如山,今日問備之薄罰,特蒙聖慈優容之大恩,論以邦憲,萬戮猶輕,擬將胥命於金吾,而亦有所不敢者,席藁私次,恭竢威命,尙無處分,冒萬死仰請嚴譴,臣罪尤萬萬矣。伏乞聖明,亟命攸司,治臣罪犯,以嚴國紀,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者下敎,豈濫於前例者,循例擧行之謂哉?但草記支煩,强爲輕重故矣。不過飭勵,卿何過嫌,勿辭從速行公。
==4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命淵{{*|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未肅拜}}。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陳疏}}。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方物封裹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金在魯,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旱餘一雨通宵,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答曰,知道。好雨通宵,旱餘深幸,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安順矣。
○宋秀衡啓曰,卽者禮曹郞廳來言,康陵兩陵上石物塗灰修改事,本曹堂上一員,明日當爲進去,而判書金取魯陳疏。入啓。參判李德壽奉命在外,參議李潝猝有身病,無推移進去之員云。參議李潝,待明朝牌招,使之進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文、武科監試官,兩司各三員,今當分排,而多臺引避,尙未處置,今日次對,兩司亦無進參之員。大司憲金始炯,連事違召,尙不應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以爲趁卽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洪尙賓,因催促牌去來,笞吏之聲,聞於賓廳,大臣責以不告笞,治院吏故,引以爲嫌,至於出去,當此試場臨迫之日,不可無該房,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宋秀衡曰,事體極爲寒心,改書以入。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坐,進參堂上,只是一員,事極未安,除實病應頉外,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書判書尹陽來,靈城君朴文秀,行副提學趙遠命,漢城府左尹宋眞明,行副司直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洪尙賓啓曰,玉堂闕直,今至多日,行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修撰申宅夏,自鄕入來云,亦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副提學趙遠命,牌招不進,修撰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同義禁徐宗伋,連日違召,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監試官單子,尙未入啓,多臺差出,萬分時急,而特敎之下,如是違牌,事體分義,俱極未安,參判申昉,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一體牌招。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增廣文科會試試官磨鍊之際,二品以上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不得已,依近例以堂上官,通融備擬,而擬望中前應敎韓顯謩,前應敎趙明澤,前校理尹彙貞,前修撰吳彦胄,前修撰洪鳳祚,前持平洪重一,前正言李錫杓,前正言趙鎭世,前獻納李光運,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韓顯謩、趙明澤、尹彙貞、吳彦胄、洪鳳祚、洪重一、李錫杓、趙鎭世、李光運。
○以大司諫李匡輔,持平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大司諫李匡輔,持平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文所試官違牌人員,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官違牌七人,在外一人,承牌者只是一人,參試官違牌三人,在外七人,承牌者只是二人,實無推移備員之道,誠極可慮,二品以上違牌人員,更卽牌招,而李廷濟則朝以備堂違牌,今又以試官違牌,係是三牌,雖甚未安,在前試官則亦有直請三牌之例,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試官李重協、趙命臣、金應福,參試官尹彙貞、李度遠、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只推,更爲牌招。
○宋秀衡啓曰,試官趙尙絅、趙最壽、南就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官望,無以備員,在前亦有試官三牌之規,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試官趙顯命,牌招不進,趙最壽、南就明三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趙顯命更卽牌招,而趙最壽、南就明,三違召命,一日四牌,有不敢直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三牌不進試官,竝罷職,其代卽爲付標以入,趙顯命牌招。
○又啓曰,試官趙顯命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官有三牌之規,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文所試官趙尙炯纔出三牌,趙最壽、南就明三牌不進,趙顯命旣出再牌,李廷濟三牌承命後,以親病陳疏入啓,朴師益在外,趙命臣、李重協、金應福再招不進,參試官韓顯謩、趙明澤、吳彦胄、朴弼載、洪鳳祚、洪重一、趙鎭世俱在外,李錫杓,再招不進,試官三望承牌者無一人,參試官四望承牌者,只是四員,莫重試官,實無推移備員之勢,事甚憫慮,試官,參試官在外及有頉之代,依前例令該曹改付標以入,而禮曹參判、參議,俱奉命在外,判書金取魯,雖在受由中,試事甚重,不可拘以常格,卽爲牌招,使之擧行,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試官單子,一邊付標,一邊出牌。
○又傳于宋秀衡曰,罷職傳旨啓下試官,亦爲付標以入。
○宋秀衡啓曰,刑曹參判趙顯命,以試官承牌來詣矣。今日筵中大臣,陳達試官事,有若薦進,執以爲嫌,陳疏出去,原疏纔已退却,而旣以承牌,旋卽出去,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試官金在魯、徐宗伋,牌招不進,尹游、朴文秀,再招不進,洪景輔,bb?b參試官兪健基、宋敎明,牌招不進,申宅夏,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金在魯、徐宗伋更卽牌招,尹游、朴文秀,在前有試官三牌之例,亦爲一體牌招,而趙顯命,旣違三召,一日四牌,有不敢直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趙顯命則次對時所達,於事體是矣。若是違牌,此何分義,罷職。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副承旨魚有龍,昨以覲親事,受由出去,似當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
○宋秀衡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有政。以徐命珩爲獻納,李台徵爲掌令,沈䥃爲持平,朴弼琦爲司諫,金尙耉爲正言,金相紳爲正言,宋翼輔爲安岳縣監,宋碩珪爲北部主簿,兼春秋單鄭東說,兼監察趙榮國,減下校書著作單鄭尙謙,海春君栐,今加崇憲,原陽都正炅,行星昌守濡以上,明善今加明義,加資事承傳,以李日躋爲承旨,左副承旨鄭必寧,右副承旨宋秀衡,同副承旨李日躋。
○兵批,判書趙尙絅南別營賞試射坐起進,參判尹惠敎差祭,參議徐命九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副護軍李著、許集,副司果李性孝、權賮,副司直李重震。
○宋秀衡啓曰,持平沈䥃,以其方在城外,不得出牌矣。今已罷漏,城門將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徐命珩,正言金尙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啓曰,獻納徐命珩,正言金尙耉,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增廣文科會試試官在外及有頉之代,改付標以入,而前正bb?b申晩,前校理金尙翼,前校理兪健基,前持平洪昌漢,前都事宋敎明,前應敎李宗白,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宗白、金尙翼、兪健基、洪昌漢、宋敎明、申晩。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凡直赴會試之類,法當付於式年,而親臨賞格直赴,則曾因定奪,有許赴增廣之例。昨年春塘臺觀武才時,直赴會試奉承傳人禁軍廉振芳,別抄金命漢等,從其自願,依例許赴於今此增廣會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摠戎廳言啓曰,本廳七色標下軍賞中日試才入格者,自臣營分等施賞,而其中良軍之三分以上得中者,則兼司僕帖文受次,依守禦廳例,別單中懸註以入,而奴軍則兼司僕帖文,無出給之例,故從分數賞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黃海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黃海前兵虞侯李德觀,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德觀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以黃海監司狀啓,沔川等官居張莫年等燒死事,及黃海監司狀啓海州等官居鄭乧忠妻曺召史等燒死事,傳于徐命淵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南別營禁軍等賞試射時,本曹所管將校輩,亦依例試射矣。其中西北別付料軍官張晥,騎芻五中,而自初芻至五芻,皆落木片,事極殊常,査問於冶匠及擧旗軍士處,則冶匠中二名,以受賂用奸之意,箇箇納招軍人等則或以爲發射時,未聞木聲,元無發鏃之事,而冶匠輒勸擧旗,隨其言擧旗云,故冶匠等及捧招記,今方移送刑曹,而張晥之給賂冶匠,圖占沒技之狀,誠極痛駭,監的官金好盤、嚴燦珠、金萬禧、金貴碩、尹昌發等,雖未知其必爲同情,而亦不可無罪,竝令攸司,囚禁嚴覈,依律科治,何如?傳曰,允。
○右承旨洪尙賓疏曰,伏以臣神識矇瞀,衰病深痼,出納之任,非所堪承,而感顧恩私,黽勉叨冒,近以監試官之不得備員,屢煩稟啓,不勝惶恐。朝者以大司憲金始炯牌去來遲滯,撻草憲吏,則大臣自賓廳,招去院吏,政院何不告課,而肆用笞罰,以聞呼聲爲責,囚禁院吏云,故院吏告以政院用罰,自前元無告課賓廳之規云爾。則大臣安徐囚禁,捉去院吏,使備局郞廳決杖云。政院乃號令百司之地,而近來紀綱解弛,傳命之際,每致遲緩,政院之推治各司下吏,例也。而本院據例送言之後,大臣終不回恕,至使下吏,替受杖罰,臣以當該用罰之承宣,何可晏然職次,擧行該房之事乎?干冒鈇鉞之誅,徑出禁扃之外,而同僚不諒體面之所在,情勢之難安,乃以當此試場臨迫之日,不可無該房等語,至請牌招,實是意慮之不到也。嚴召之下,不敢偃伏私次,來詣闕外,陳疏徑歸,臣罪至此,尤萬萬矣。伏乞聖明,天地父母,特命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爾,其何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洛昌君樘疏曰,伏以皇天祖宗,陰騭元子誕降,甫過數月,順經類痘之患,賀禮克行,慶澤旁流,環東土數千里,下至聾瘖跛躄之類,亦莫不歡欣鼓舞,攢手祝天。況臣忝在宗籍,快覩邦國之大慶,其雀躍鼇抃之忱,尤當何如哉?玆因請由之章,敢伸慶賀之誠,而兼陳懇迫情私,仰瀆崇高之聽,伏乞聖明,垂察而矜許焉。臣之父母墳山,在於楊州地,歲月已久,莎臺漸頹,改築之役一日爲急,且臣祖父母及父母墳山,碑石尙未豎立,而喪慼之餘,疾病轉痼,荏苒時日,遷就至此,區區病裏之私情,益復如何?憫迫之極,不暇他顧,將欲扶病馳往,以爲及時董役之計,而顧臣兼帶摠管之職,乃宿衛重任,雖數日之間,不可虛帶往還,伏願聖明,特垂諒察,仍許遞改,使臣安意往來,以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仍傳曰,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負罪如山,惶怖待勘,伏承批旨,藹然春溫,霜雪雨露,莫非大造,感祝洪恩,只期縻粉,顧何敢更事撕捱,而性不周詳,事多支煩,自速嚴敎,凜惕結中,不敢以聖慈之曲賜涵貸,復出莅公,此時適以賓坐試官,天牌押至,不得不一例違逋,罪上添罪,若無所容。聖度天大,姑寬嚴誅,喉司啓稟,又降召命,一日之內,庚牌三臨,臣惝怳悚懼,蹶然祗承,來詣闕中,而情勢之危蹙,姑置勿論,臣之情理,與他人有別,雖尋常粗安之時,不可違離老母,宿處他所之狀,不但通朝之所共知,仰聖慈之所嘗俯矜者,老母自數三日來,適因將攝失宜,重患風感,水泄兼劇,一日之內,泄度甚數,神氣苶然,時無省覺,只以蔘劑,扶接元眞,而蔘力亦微,頓然澌澟,九十之年,人事何恃,臣於此時,決不忍霎時離曠,況可論試闈六七日之淹久乎?卽今情理,實爲煎迫,急於歸護,徑出禁門,旣自承命,又復退還,雖欲兩進於公私,而道理不成,分義全虧,臣罪實萬萬矣。伏乞聖慈,天地父母,曲賜矜憐,先遞臣職名,使之專意扶護,更令攸司,治臣罪犯,以勵群工,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救護焉。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支離一病,況淹四朔,迫於公故,間或强起,不能將攝,輒加少愈,今則源委旣痼,敗症層生,乍寒旋熱,虛汗若注,舌厚涎膠,飮啖專廢,百骸如碎,動撣無力,閉戶落席,昏睡莫醒,種種危劇之形,煩不敢盡達,而藥物罔效,鬼事將迫,若不得解職投閑,安意調治,則決無更蘇之望,備坐之不赴,嚴召之坐違,不但出於從前情地之難進而已。且伏見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本,以臣頃日回啓,流配罪人李石昌放送事,作爲大段嫌端,臣不勝瞿然慙悚之至。大抵觀訴冤自明之供,則實無足取信,閱勘罪已成之案,則皆不可疏釋,而其中若有一二可疑之端,則執此而議請者,在例亦然。故石昌子東濟之供辭,初非爲可信,而執其步往之疑端,援其存留之法例,措辭請放矣。今玆藩臣,以當初推斷之人,陳其事實,明其罪狀甚詳,臣之不能審愼於議奏之際,輕放罔赦之重罪者,無以自解,論其辜犯,合受大何。噫,臣於前秋入對,親承大公至正謹守法文之八字下敎,摸揭曹壁,銘在心腑,而卒乃自陷於玩法失出之科,上而孤飭勵之聖意,下而負明愼之職責,其不可一日冒居於掌邦刑之地也決矣。況近因大霈之餘,以罪人子與妻之上言,而回啓請放者頗多,石昌則幸有藩臣之疏論,覺得議奏之失當,而安知諸道誤放之類?又有幾箇石昌於不聞不覺之中耶?愧惕之極,尤無所措,臣雖無此所遭之情勢,目下病狀,日就沈篤,實無復起爲人之望,玆敢疾聲仰籲,伏乞聖明,俯賜矜諒,亟許鐫罷臣職名,俾尋生路,以存國體,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下敎,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天祐東方,聖嗣誕降,甫過三朔,順經小痘,宗社無疆之休,實基於此,歡忭鼓舞,匝域同情,蟣蝨賤臣,待罪下邑,前後賀班,末由躬參,以少伸蹈抃之忱,只與邑中父老,北望攢祝而已。迺者聖明,特軫遺簪之臣,仍霈館職之命,除書遠降,馹召荐辱,臣誠驚惶震惕,靡所容措,賤疾適苦,未卽登程,候gg竢g得少間,擔舁寸進,昨始來伏私次,而第臣之從前撕捱,累被嚴敎,終不敢爲承膺之計者。蓋以向來所遭非常,揆諸廉義,斷無冒出之理,金華一步,鐵壁在前,嶺海鈇鉞,分所自甘,聖度天大,曲加容庇,近地斥補,匪罰伊榮,訟罪戴恩,感與懼深,曾未幾何,過蒙記識之渥,甄復如舊,登仙之行,道路聳觀,臣非木石,寧不知榮?惟此咫尺之守,矢死靡變,區區此心,撥棄不得,誠以人臣事君,廉隅爲重,一有放倒,無以自立,臣雖無似,粗知此義,顧何敢徒以趨命爲恭,不恤大防之自壞,上累四維之治,下貽縉紳之羞乎?噫,慈天曲遂微物,聖人不枉人性,區區微諒,庶幾聖鑑之俯燭,則亦何必縛束驅策,使之喪失所守,蕩無藉手乎?然猶洗滌罪釁,收召不置,則固知聖意,不欲終棄,而在臣,適增其迫隘之私,重犯於逋慢之誅耳。凡朝臣之祈解職任也,或不無奴gg始g則力辭,末梢承命者,此其人,猶有一分可進之勢,而若臣情地,萬分難安,萬分難强,左思右惟,轉動無路,有死而已。尙何暇以去就論哉?朝治短疏,略暴血懇,而喉司不諒,一例退却,衷情莫白,進退維谷,臣之今日蹤地,非萬萬窮蹙矣。玆於再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拜章徑歸,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矜察,亟行鐫削,仍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禮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康陵塗灰之役,期在二明矣。園陵事體至重,臣方待罪儀曹,義當趁明日進往,而顧臣母病,日來雖有減勢,種種症形,尙爾進退,老人氣力,一味澟綴。臣非不知早自呼籲,以冀矜遞,而臣弟若魯,再陳情理,輒蒙恩由。兄弟之以私懇,迭相煩聞,亦甚惶悶,間雖抑情往來於一時公會,而至於久離病側,遠出經宿,實情私之所難堪也。尋單請急,旣阻一徹,僚堂有故,推移亦艱,自下事勢,將不免狼狽矣。玆敢疾聲仰呼於慈覆之天,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職,俾公私兩便幸甚,臣無任煎迫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救護焉。
○乙卯四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左議政徐命均,知敦寧金在魯,豐原君趙顯命,大司憲金始炯,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長夏,事變假注書安廷輔,記事官宋儒式、柳萬樞,同爲入侍時,命均進伏曰,久旱之餘,得此甘雨,民事多幸,此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望雨方切,誠爲多幸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比前似勝矣。在魯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時未進服矣。命均曰,頃有微感之候,今果,何如?上曰,猶有往來之候矣。命均曰,眩氣不復差勝乎?上曰,今則已愈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上曰,連爲好過矣。命均曰,今番之雨,兩麥及洞畓則好矣。而其餘高燥處則頗爲不足云矣。上曰,然矣。日熱如此,不無更來之徵矣。命均曰,科日在明,而引避多臺,尙未處置,吏曹堂上,擧皆撕捱,試官似未免窘急之患,以今日次對言之,懸病甚多。尹陽來、李瑜、宋眞明,皆不進參,何以處之乎?上曰,事體寒心,日晩故不下牌,啓問後當處之矣。卽今吏曹堂上之撕捱,何事耶?命均曰,其所撕捱,未知何事,而都政不遠,事極怪異矣。上曰,試官皆避者,何事耶?命均曰,試官當入之員,或以相避而然。臺諫則大司憲今方入肅,當爲處置云矣。上曰,吏曹參判三牌不進,極爲駭然,參議呈辭,今日方入,故姑待之,而其所撕捱,亦爲過矣。命均曰,判書之再昨違牌,臣等之所未知也。上曰,予亦不知其何事也。命均曰,判書今方出去,上來遲速,有未可知。參判以親病連爲呈辭。參議出仕,亦未可知。參判、參議中變通,然後可以開政差出臺諫矣。上曰,卿以參議撕捱爲是乎?頃日洪啓裕疏,誠爲過矣。辭單今雖還給,終不行公乎?命均曰,參議旣已引嫌,有難出仕,他事未可知,而分義則不當矣。上曰,初頭欲爲下敎,而辭單捧入未安矣。以副學時事,欲遞吏議,不亦過乎?命均曰,有人言則欲遞其職,便是立朝者之規例矣。以今番試官望言之,其中亦必多違牌不進者,如趙顯命,曾於試望,不爲賜點,或以見帶將任而然耶?上曰,非以將任而然也。其時偶未落點,且予忘之矣。命均曰,科場事體重大,今番會試試官,必須擇差,然後可以爲之,而應入之類,例多以相避撕捱,似有不齊之患矣。上曰,政官違牌,是試官撕捱之漸也。顯命曰,相避撕捱之說,大臣未免失言矣。國綱若有,則相避之說,何敢陳達乎?大臣之言,未免率爾矣。命均曰,已前增廣時,以相避之事,多有陳達,前例如此,自上亦知之矣。上曰,前亦有之,庭試且然矣。在魯曰,庭試則事體一如親臨,雖主試者,子弟無相避之事矣。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傳曰,開政命下已久,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參判之三違召命,豈有如許事體乎?從重推考,牌招開政,而參議之頃者被斥,乃副學時事也。辭疏承批之後,撕捱此職,已涉太過。洪啓裕之疏,公然僇辱,業已洞知,尤何復嫌,初度捧入,其涉曲循,故欲爲下敎而未果矣。初單給由,廉隅可伸,決不以此輕遞銓官,元單給之,亦爲牌招參政。命均曰,此則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而以犯越罪人從速勘斷事,爲請矣。頃以此事,陳達變通,差出禁府堂上,而卽今判金吾出外,勢將待其還朝矣。上曰,吏判匪久當上來,以都政言之,堂上雖出,郞廳不出,奈何?卽今正一品中,判義禁爲之者誰耶?命均曰,申思喆、金在魯無故,金東弼方在外矣。上曰,禮判呈辭受由乎?命均曰,末端越送彼地官婢,請令廟堂指揮,而此非移咨之事,令本道各別窺伺其還來捕捉,然後可以處之,此外無他道矣。上曰,依爲之。窺伺,我國當爲,而彼國豈爲乎?其女已爲胡人之妻,無更來之理矣。{{*|抄出擧條}}命均曰,卽今犯越罪人勘處事緊,而因禁堂之不備,尙未開坐,判義禁宋寅明,今又奉命出去,上來遲速,有未可知,試官之事,旣如彼,禁府之事,又如此,凡事不成貌樣,誠可㦖矣。在魯曰,卽今玉堂,多有禁推,判義禁宋寅明,雖出外,次堂備二員則可以開坐蒙宥,而知義禁尹游呈辭入啓,同義禁徐宗伋公然不爲行公,堂上不備,開坐無期,事甚可慮矣。上曰,近來朝臣,專以違牌爲能事,偃然在家,不顧分義,《魯論》,君命召,不俟駕之文,必未嘗讀之矣。吏參之一日三違,已極未安,而至於同義禁徐宗伋,則公然違召,無意膺命,事體道理,不當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禁推玉堂及別兼春秋,竝付過放送,仍卽牌招,可也。{{*|出榻敎}}上曰,尹敬龍,《都堂錄》中人乎?命均曰,尹敬龍,自以爲文翰,不及於人,而不出矣。上曰,然則誰爲文翰有餘而行公乎?李錫杓之試官違牌,亦何意耶?命均曰,聞以科事如是撕捱云矣。上曰,此則過矣。命均曰,此卽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道內奴婢推刷,昨年因刑曹關,已定都會官成案,而備局又因慶尙前監司狀請,使各其邑爲之,此事戊申年間,湖南伯李匡德,狀請革罷都會官,令各邑推刷,而刑曹又爲草記變通,朝令數改,眩於奉行,本道則旣已磨勘,今番仍前擧行,而此後則令各其邑推刷事,定式爲請矣。當初雖罷都會官,而非永爲定式之事,故刑曹草記,更請定其都會官,今此所請,事勢如此,當許施而永爲定式,則未知,何如?上曰,都會勝於各其官乎?命均曰,令各其邑專管爲之,則必有所益,而其中年久漏落者,亦多有非常漢之類,若或盡爲拔出,則恐致怨言,不能盡心爲之,使方伯句管檢飭,然後庶可矣。顯命曰,臣爲守令及方伯時,此事曾已經歷矣。推刷官,不過循行各邑,一次點閱,使頭目現告而已。終涉虛疎,無益有弊,各其官則考閱戶籍及奴婢案,易爲搜得矣。然定差員推刷,自是古規,永罷則未安,惟在臨時量處之如何矣。在魯曰,奴婢推刷,雖係於守令之能不能,而令其道方伯,竝爲嚴飭,則似勝於差使員矣。上曰,此非永爲定式之事,惟在隨時量爲,而西關則旣已磨勘,末端所請依施。{{*|出擧條}}命均曰,此則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而以爲牙山漕軍,旣換定矣。漕復戶一千四百結,散在各邑,若都定於牙山,則小邑形勢,有難支堪,復戶則仍置各邑,使之收捧,上納惠廳,牙山所納大同米,依其數移輸漕倉,則可無未捧偸竊之患云。右相及諸堂上之意,皆以爲便好,依狀請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辛壬癸三年條還上,初以四分之一捧上事,分付三南、京畿,而嶺、湖南、京畿則幾盡收捧,而至於忠淸道則未捧太多,殊涉駭然,監司固當拿問,而事在宥旨前,何以爲之?在魯曰,還上停捧之令,始下於大慶後正月晦間,故臣在嶺南時,雖以此知委,而過時未準捧之邑,無得以今此停捧之令爲托之意,別爲措辭矣。上曰,湖西則誠爲無據,道臣所當拿問,而未捧邑守令,何以處之也?趙顯命曰,正月捧糴,元非規例,守令如或歲前督納,則未捧之數,豈有如許夥然之道乎?上曰,重臣及豐原所達是矣。冬前若能多捧,則正月晦間,豈有停捧之可論乎?所捧甚少之邑,亦甚非矣。而有難盡罪,其中全未捧守令,尤爲無據,當該道臣拿處,守令令營門決杖,而法不當營門決杖之守令,拿處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南漢舊還,未捧太多,故問於守禦使,則以歲前未及盡捧,正月因停捧之令,以致如此爲答矣。在魯曰,卽今京畿各邑還上,亦多未捧者云矣。上曰,南漢所捧,比京畿,其數甚少矣。顯命曰,南漢則一邑,京畿則通一道多少之懸殊,無足怪矣。上曰,京畿通一道而未捧,反少於南漢,南漢只一邑,而未捧反多於京畿,豈非可駭乎?軍餉重大,江都則盡捧,而南漢則未收最多,府尹曺命敎,拿處可也。還穀捧未捧,守禦使亦當與知乎?命均曰,還穀捧未捧數,府尹,例報於守禦使矣。上曰,然則不可無不能檢飭之責,守禦使申思喆,亦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頃日次對,未及陳達矣。明日是方物封裹,而卽今使行,全未治行,聞回還使臣之言,則且爲不急云。五月則易値水潦,方物有霑濕之慮,以六月念後退定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命均曰,義州府尹黃梓,爲人精詳守法,當初剡薦,蓋由於允合是任之故,今聞其父年老,且是獨子,頃日拿處之後,累度辭狀,參以情理,有難强令赴任,今姑改差,何如?在魯曰,黃梓父年今六十九,獨身且無兄弟,使之遠離則情勢可謂切迫矣。上曰,黃梓前往北京,往役則同矣。顯命曰,黃梓今若許遞,則金重熙,豈不稱冤乎?命均曰,此則與公然厭避有異矣。在魯曰,黃梓終不赴任,則徒傷事體矣。上曰,渠何敢不往乎?初不薦望則已。今若許遞,則可謂國有紀綱乎?各別催促,使之斯速赴任可也。{{*|出榻敎}}命均曰,頃日戶曹判書李廷濟推考之敎,不勝惶悚,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矣。凡賞典謄錄之或增或減,自有前例,若其擧行之際,有大段過越於自前成例,則有司之臣,不敢不一番稟奏,是其職也。而伊日備忘中,其所惜之勝於歡忭耶之敎,有非臣子所敢聞者矣。上曰,其則不然,予非强爲無前例之事也。凡賞典,上之人差等可也。在下者,非區別之事,草記中毋得疊受之說,措語不必如此矣。命均曰,當初草記,臣未曾見之而伊時下敎,殊欠和穩,如前者李台重事,至以無北面之心爲敎,辭令之間,恐不當如是矣。上曰,如李台重則可謂無北面之心矣。在魯曰,戶判之當初草記煩稟,不過出於愼賞之意,而備忘中惜費歡忭等敎,失言多矣。顯命曰,大臣、重臣,皆有所達,當之者,惶悚不須言,而王者辭令,自有其體,以日昨李台重事言之,有過當之敎,此後王言,當以嚴正爲務矣。上曰,李台重則無可言,而洪啓裕有懷毋隱之說,亦甚無據矣。時則霈澤方流,故特施寬典,黑島安置,於渠末減矣。命均曰,洪啓裕事姑捨,而趙明履削職過矣。上曰,此則予見欺於趙明履矣。始炯啓曰,臣於向來賤疾適苦,三違嚴召,罪積逋慢,論思之地,公議果發,臣之罪犯,非如情理切急者,而聖度曲恕,譴罰不加,一味惶隕,求死不得,此際風憲之寄,又及蔑效之身,其在廉義,實無一分可出之勢,連日違召,罪合萬殞,適當慶科隔宵,監臺未備,兩司處置,一時爲急,而臣若不出,則勢難開場,從容自處,亦有其路,故放倒廉義,玆果出肅,而自同無故之人,何敢可否於諸臺立落間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儒臣所達,本無深意,事已往矣。其何過嫌?勿辭亦勿退待。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見上}}又啓曰,竝引嫌而退,申前闕啓,旣失臺例,非斥之來,勢難仍在,隨聞論列,固無不可,匪怒之敎,何必深嫌?當初筵奏,有關體例,未請之斥,何必深嫌。請大司諫李匡輔,持平沈星鎭,竝命出仕。獻納李重震,正言李性孝,司諫李著,掌令許集,竝命遞差。上曰,依啓。顯命曰,己酉三軍門軍作米,自出布衙門句管,乃其時節目也。他軍門則句管,而御廳則辛亥凶荒時,因湖南狀請,還上本木,上送該衙門,以其餘補賑事,許施之後,自湖南不爲上送本營,移納賑廳,則賑廳公然盡用,今無餘存,本廳則旣失其米,又失其布,事極孟浪。今番賑廳作米,雖未準己酉作米之數,而係是責出辛亥所用之代,則自本營依事目,同爲句管,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顯命曰,新番軍,今已上來,聞其情願則有闕之代,守令不爲官代定,使渠自代,故不能趁時充代,上來時番布,多有未捧,至□□□雜役,不遵事目,一倂侵責,或有一邊責納保米,或一邊使之上番,事之無據,莫此爲甚,所當一一査出請罪,而係是慢令致期,故今姑安徐,此後如有現發者,則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顯命曰,軍保米,每於四月前收納,例也。而尙此延拖,今始以無船頉報,事極無據,甲寅新捧條及癸丑未捧條,更爲定限催督,如有過限者,則當該守令,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顯命曰,近來邊將,多有率眷者,此則或爲假托,以妻爲妾,此輩則固不足責,而間或有察訪,發其驛馬,率眷下去者,事極駭然,此後則令各道道臣,隨現論報,各別科罪,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宗廟鋪陳,隨毁補綴者,祖宗朝法意深遠,而卽今補綴處太多,至於簟席,尤爲傷破,事體未安,趁秋展謁前,一倂修改,而此後則限十年一修改,恐爲得宜矣。上曰,十年無乃太遠乎?在魯曰,十年之限,不至太遠,且若無定限,則竝改未易,不如酌定年限矣。上曰,依所達。趁秋展謁前,一倂修改,而此後春秋修改時,勿復如前,小小補綴,且不必限年,而若所見甚爲未安,則一倂修改事,分付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0wk8fv3xojrqf3d2sdne9jx3ji9d6ub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閏四月
0
1109971
2173619
2173547
2022-08-22T20:20:44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閏四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四月|四月]]|next=[[../五月|五月]]}}
==閏4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命淵{{*|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宋秀衡{{*|坐}}。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陳疏}}。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文武科監試官,兩司各三員,當爲進參,而憲府則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李台徵俱在外,持平沈星鎭,再招不進,罷職傳旨捧入,沈䥃方在城外,不得出牌,只有大司憲金始炯承牌,諫院則大司諫李匡輔再招不進,罷職傳旨捧入,獻納徐命珩,正言金尙耉,竝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正言金相紳在外,只有司諫朴弼琦承牌,文武科三□□□□官□□□番員在外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人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卽爲開政。
○備忘記,其所申飭若何,而今者違牌,近所未有,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參試官再招不進者,不可罷職而止,竝禁推,試官三招不進者,其勿煩稟,直捧罷職傳旨事,捧承傳擧行。
○備忘記,武臣牌不進,自古未有,而今者試官牌不進尤甚之中,行副護軍宋徵來、洪處圭,之牌不進,尤極寒心,竝拿處。
○以持平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洪尙賓昨旣承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館直之久空,事極未安,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闕員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使之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直已久,副提學趙遠命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御營大將趙顯命旣已罷職,所授命召,使軍官替納,今當修正密匣冊以入,而將兵之任,不可一刻無摠察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摠戎大將兼察。
○又啓曰,御營大將趙顯命旣已罷職,令摠戎大將兼察事,命下矣。摠戎使金聖應,卽爲牌招,以爲聽傳敎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常參時,刑曹、漢城府堂上,無進參之員,刑曹判書尹陽來,左尹宋眞明,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行星昌守濡,今陞明義,而未經都正者,稟旨封君,曾有定奪,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例封君。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未差,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有政。以李眞淳爲大司諫,南泰慶爲執義,李箕獻爲掌令,許集爲掌令,李顯望爲持平,金宗台爲正言,原陽君炅依例封君。
○兵批,判書趙尙絅侍衛進,參判尹惠敎侍衛進,參議徐命九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鄭必寧進。
○護軍魚有龍、朴樞、李台徵、尹鳳九,司果金相紳。
○洪尙賓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而漢城府庶尹李顯弼,副司果趙榮國,今四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殊甚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大殿,奉朝賀閔鎭遠,別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大司諫李眞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諫院監試官不備,更爲牌招,何如?傳曰,今者試官違牌,曾所未有,而身爲執法之臣,猶尙若此,極爲寒心,更卽牌招。
○傳于洪尙賓曰,君父未入睡之時,朝官勿爲稽緩事,分付。
○傳于洪尙賓曰,君父達夜不寐,而政院牌去來,如是遲緩,古今有如此試官乎?詳考以入。
○傳于洪尙賓曰,自政院催促牌去來,而金宗台則獨不知君父之達夜不寐乎?
○傳于洪尙賓曰,試官出去後,當爲常參,牌去來催促事,分付。
○傳于洪尙賓曰,監試官李眞淳入來云,而何如是遲延耶?牌去來更爲催促。
○傳于洪尙賓曰,試官雖已齊會,監試官僅得備員,日勢且晩,今日常參,勿爲擧行。
○鄭必寧啓曰,武二所參試官禮曹正郞金正鳳受點,而聞右通禮金正龜進去云,事極驚駭,捉致主掌官、書員,推問曲折,則以爲試官望單子落點謄出之際,悤擾忙遽,誤圈其名字,因爲肅拜出去云。莫重國試,下吏不善擧行,有此大段做錯之失,極爲痛駭,當該主掌官、書員,令攸司囚禁科罪,禮曹正郞金正鳳,使之急速肅拜,進去試所,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承旨李日躋疏批已下,卽爲牌招。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各道軍餉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拿問,居二決杖,居三推考,元還上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決杖,居二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忠淸道狀啓,軍餉則唐津前縣監李希逸爲居末,沔川郡守李宇夏爲居二,天安郡守李潤身爲居三,還上則保寧兼任藍浦縣監沈泌爲居末,稷山縣監李渭輔爲之次矣。軍餉居末,曾無因赦蕩滌之例,依事目拿問,居二、居三及還上居末、居二,係是宥旨前事,似當有分揀之道,會案磨勘,若過春等,道臣推考,都會官拿問,亦是新頒事目,而此亦一體勿論,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去四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李日躋疏曰,伏以天祐宗祊,聖嗣誕降,不滿百日,順經痘症,臣民歡忭,曷有其極?念臣去歲之秋,病遞邊任,半年須代,經春始歸,纔及城闉,臺抨忽發,直加以厭避圖遞之目,語意深緊,竊不勝悸恐愧赧之至。噫,乘障效勞,初豈gg旣g不辭,則飾病求解,非敢自便,第臣痰火一症,卽生平癃痼之宿疾,形貌尫醜,齒髮凋落,雖平居善攝,每當秋冬之交,出入於人鬼之關,輒若坏蟲之深蟄,稍待春氣之和暖,廑能發舒,況三載關塞,備經驅馳,重以邊風太厲,峽泉太冽,決非脆骨弱胃所可承當者,哮嗽猝發,急喘兼劇,咯咯吁吁,達宵竟夕,實有頃刻死生之慮,道臣巡過之時,見而矜之,終至於狀聞請罷者,蓋因目擊之實狀,或恐邊務之瘝曠有誤而已。雖臣萬萬無狀,以無病爲有病,强欲爲遞避之圖,道臣亦豈只循情面之私,曲爲之糢糊於以上欺天聽乎?然臺地旣以事例爲据,警勅爲請,則罷官薄譴,在臣身,固當笑而受之,宜不事乎呶呶追辨,而惟是以臣之故,問備之罰,至於迤及於道臣,則甚矣。其情志之相閡而不少恕究也。此莫非臣之平日言行,不見孚於同朝,致此唇舌,尙誰咎乎?惶愧祗今,杜門自訟,曾未數月,因赦蒙敍,今此新命,旋又踵辱,更鼓旣深之後,祗承除旨,常參時迫,召牌晨降,驚惶震惕,誠不知所以自措,而事勢猝遽,分義是怵,亦不敢坐犯違逋之罪,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而彈墨未乾,理難抗顔,咫尺天陛,望絶入肅,略具短疏,備暴情實,疾聲號籲於慈覆之下,終未免自外而徑歸,臣罪至此,尤萬萬矣。伏乞天地父母,特加諒察,亟命鐫削臣新授職名,以靖私義,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無任惶悚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今此試官、監試官之紛然違牌,誠極寒心,國體之損傷,固無可言,而達曙酬接,丙枕不安,分義道理,豈敢若是,累違之人,旣有處分,而當初試官備望,曲循諸臣私情,曾經館閣之人,一無見擬,且在外之人居多,其不審量而誤事,甚矣。當該禮堂,宜有責罰,故臣於昨日入對,欲爲陳達,未及畢辭,因他更端,精神昏昧,全然遺忘而退,臣竊惶恐,至於武臣違牌,尤涉駭然,曾前輒加罪罷者,以其事體有別之故,臣謂今亦不可無譴責也。趙顯命之强引曲嫌,陳疏徑出,極其萬萬無謂,特命一例勘罷,臣於此,亦有所悚恧不自安者,第其將任受命屬耳。遞易恐涉重難,伏乞聖明,特留睿念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該曹堂上推考,武臣事,業已處分,御將姑勿出代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之老母,年滿七耋,筋力已衰,居常有澟綴之憂,近因風氣之不調,且有脫着之失宜,重患輪感,昏痛度日,委頓牀席,藥餌無效,臣左右扶護,方寸煎灼,此際以試望追擬,天牌忽降,揆諸分義,固當趨承,而顧此情理,決難離捨,只緣籲天夜阻,有若無端坐違,達曙悚澟之中,復奉荐召之命,玆敢隨詣闕外,未免投章徑歸,臣罪於此,萬隕難贖。伏乞聖慈,俯諒臣至懇,亟遞臣職,仍勘臣罪,以肅朝綱,以便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護焉。
==閏4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命淵{{*|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病}}。同副承旨李日躋{{*|坐}}。注書一員未差注書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南泰慶,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許集在外,一員未差,持平沈䥃,文科監試官進去,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玉堂闕直,已至多日,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連日違召,尙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左尹宋眞明,連日違召,尙不應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廣州府尹曺命敎,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曺命敎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纘興手本則時囚罪人李秉鼎,纔經大病之餘,久處濕地,素患前症復發,嘔逆苦劇之中,又添傷寒,頭疼如碎,寒熱交作,勺水不入,飮啖全却,晝夜苦痛,症勢極其危惡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閏4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命淵{{*|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宋秀衡{{*|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病}}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南泰慶,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許集在外,持平沈䥃,文科監試官進去,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判書方入試所,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玉堂闕直,將至一望,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入直,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左尹宋眞明,連事違召,不爲膺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判申昉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參判申昉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未差,右承旨洪尙賓進。
○吏批啓曰,判書奉命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有政。以趙泰彦爲掌令,李性孝爲持平,李廣道爲獻納,洪昌漢爲正言,趙明翼爲刑曹參判,韓德全爲刑曹參議,鄭潤先爲戶曹正郞,李著爲司成,申兼濟爲宗簿正,李瑜爲知義禁,李宗白爲應敎,趙明澤爲副應敎,尹彙貞爲副校理,金尙翼爲副修撰,尹敬龍爲副修撰,宋寅明爲兼同成均,星昌君濡明義封君事承傳,折衝申暄今加嘉善,軍器新修備加資事承傳。
○兵批,無政事。
○洪尙賓啓曰,新除授應敎李宗白,時在京畿南陽地,副應敎趙明澤,副修撰金尙翼,時在漣川地,副修撰尹敬龍,時在楊州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而副提學趙遠命,更卽牌招,使之入直,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閏四月初三日,幼學朴宗新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仰役奴龍伊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宣仁門守門將張世億,敦化門守門將李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全羅監司柳復明狀啓,康津等官居鮑人朴石進等渰死事,傳于徐命淵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陽平君檣疏曰,伏以臣本無似,待罪宗戚,承乏充价,將赴燕雲,臣雖親老病痼,而義何敢辭也?聞命踧踖,靡所容措,何幸臣承雨露之所濡,沾先休之遺慶,臣之第二子益熙,第三子益烈,聯名陞國庠,臣之私喜,欲一耀丘壟,臣之高祖母靜嬪閔氏,曾祖父臣仁城君珙,祖父臣海原君健,父臣花昌君沇內外墳山,在於京畿楊州地,率兩子一往榮展,情理之所不容已也。玆敢仰籲於慈覆之天,特許由暇,俾伸至懇,千萬幸甚。乞暇之章,義不敢贅陳,而臣恒時病痰,當寒作苦,顚仆之患,不暇顧恤,而常恐添疾僨事,臣之庶再從弟南原君{{!|𪳣|⿰木卨}},知臣病委,扶將有日,渠旣欲隨往,而亦有一品宗班,以子弟帶去之前例,臣敢臚章,祈請帶往,伏乞聖明,特許允從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仍傳曰,澆奠床備給,給由馬。
○海春君栐疏曰,伏以臣父子兄弟,偏受國恩,一室之中,金玉交映,滿盈之懼,夙宵靡解,日昨親授之命,出於夢寐之外,臣之兩弟,亦蒙都正除授之恩,一日之內,兄弟三人,竝叨榮寵,聚首惝怳,誠不知何以致此,而惟以忝在宗班,獲覩邦慶,當聖上志喜之日,感聖上敦親之眷,不敢爲辭避之計,黽勉祗肅,而愧懍之忱,猶至今未已,不意今者,以校正堂上,又有陞資之敎,臣聞命震惕,益不省措躬之所也。顧此譜略校正,義同往役,則設有筋力奔走之事,此固人臣職分內當然,況堂上之任,不過時時赴衙,申飭檢察而已。則有何功勞之可記,而酬報之典,迥出常格,臣是何人,偏蒙異數至此也。念臣前後叨歷,已溢涯分,而未逾一旬,遽超二階,非但過福之災,理所必至,在朝家愼賞之道,恐不當若是,臣何敢視爲應施之典,輒生僥冒之意哉?玆敢不避煩猥,仰暴衷懇,伏乞天地父母,特賜諒察,亟收成命,以重賞典,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玆賞典,實循舊例,況宗臣陞資,何憚屬耳?卿勿辭焉。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聖嗣誕降,八方延頸,如臣跛躄之物,亦在鼓舞之中,而及今邦慶荐臻,類痘順經之日,又曷勝其頌祝之忱耶?念臣向以搢疏中人,所被前後臺言,率皆罔極,每一念至,心骨猶冷,今雖不敢追提旣往,以瀆崇嚴,而其時參議諸臣,次第陳辨,自伸廉隅,臣則疏未見徹,情實莫白,人方加我以覆載難容之罪,則在臣惟當泥首竢勘,顧何可徒怵分義,犯此頭勢而冒沒徑進,以自取無忌憚之目哉?且臣癃痿之狀,聖明業已俯燭無遺,愍念之敎,輒下於入侍之際,臣非木石,寧不知感?如使臣病,有一分自力之勢,則或能如前匍匐,拚死入對,臣獨何敢違衆,自阻於淸光之下?而不幸本疾之外,積感彌劇,症情危惡,出入死生,負席涔涔,欲起還仆,竟未得隨諸臣之後,入參賓對,惟臣之罪,臣實自訟,乃蒙聖度如天,過賜涵覆,匪怒之誨,委曲丁寧,至以雖仆闕外,其宜入來爲敎。噫,上之念臣如此,而臣之負上乃爾,揆以邦憲,合受何罪,畢竟勘罷,出於末減,且惶且感,涕汗交瀉,屛息田廬,日夕追愆,攢祝雲天,殞結是期,不復有省錄之望矣。曾未幾何,乃因慶霈,混被收敍,數日之內,榮銜如故,如臣犯分蔑義,自陷重誅者,何以得此於君父,以首頓地,益增感隕,不知死所,頃自郊次,爲承元嗣不安之候,乍就城闉,旋又復路,以還本分矣。今於恩旨之降,義當竭蹶趨承,扣謝天陛之不暇,而風波餘悸,訖玆未已,傷弓驚木,畏約無窮,則念此滓穢之蹤,已難夤緣倖會,唐突冒入,加以甘伏丘壑,全無世念,疾病增劇,朝暮垂死,縱藉抆拭之寵,復欲扶舁於班聯,尙可得乎?且況昨年諫臣之斥臣以不辭勳任,其所醜詆,殆無遺力,臣誠至今發騂,無面可顯,今諫臣復理前說,嘲姍備至,噫,臣處義無狀,酷遘侮衊,而意在自靖,初不與之較挈,則彼所謂克讓不止一二者,臣雖有可辨之語,今亦何心呶呶,以傷事面也哉?惟是半歲撕捱,抵死必卸之計,終不免見改於屢籲輒靳,前席面誨之下,自矢不固,有乖初心,到今臺斥重來,尤愧匪據,此亦臣難進之端也。玆瀝肝血,猥從縣途,冒萬死仰籲於九閽之外,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加矜諒,亟解臣盟府有司之任,仍命削臣職秩,勿復檢擧,俾得避遠駭機,隨分飮啄,以畢餘生,千萬幸甚。臣無任瞻天望聖,戰惶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子水痘之症,遄獲平復,賀儀載擧,匝域聳歡,臣遠隔象魏,瞻望雲天,區區頌祝,曷勝形容?臣卽伏見刑曹啓下指揮,因鳳山人崔聖德爲其父泰雄,上言呼籲,覆奏請放,而乃以泰雄所坐,旣涉暗昧,竄配之律,終似過重,而二次嚴刑,足懲其罪,八十老父,亦許留養爲辭,臣於此,誠不勝瞿然訝惑之至。此事煞有源委,臣請略陳梗槪,以備睿察焉。所謂崔泰雄者,以鳳山權鄕,族多而暴,方爲風憲,同鄕良人崔世萬亡兄之妻,孀居守節,未及終喪者,欲以爲妾,再度送書於世萬處,而書中辭意,專事威嚇,至以謂黃海道內,無非吾親舊所居之地,汝雖至死謀避,決無可免之理,果若終始牢拒,則汝之族屬,必當使之家家戶戶不能堪當,又以爲汝雖呈官,決不堪與我抗拒。今番歲抄閑丁二十餘名,吾當告本官,專責於汝之所居洞里,試觀將來,可以知之,恐喝誘脅,無所不至,卒乃昨年臘月,乘夜率黨,突入㤼奪之際,世萬輩知機預備,捉告臣營,故臣親自推覈,則詞證俱備,昭著難掩,出示渠之手札二紙,渠亦無辭自服,仍囚營獄間六日,合施刑訊,一次十五度後,照依豪强品官,凌虐百姓及常漢女劫奪未成奸之律,從重論,定配於慶源府矣。今乃發配四朔,遲留京中,敎子上言誣罔天聽之狀,誠極痛駭。鳳山土俗之比他最頑,推此可知,然而被罪者之游辭粧撰,全沒實狀,顧何足道也?當此大霈荐下之餘,特施寬宥,亦奚患無辭,而獨怪夫該曹,何以知其所坐不分明,而疑之以旣涉暗昧,又何以知其罪律不相當,而斷之以竄配過重者,俱非臣愚之所可曉也。施刑不過一次半,則今所謂二次嚴刑者,似由於只憑渠言之致,而至於留養一條,謹稽律文,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家無以次成丁者,收贖存留,今泰雄固有老父矣。又旣有其子聖德,則揆之家無以次成丁者之文,不相襯合,故臣果不復疑難,依法定配矣。該曹奏語乃如此,無亦人見不同,看律各異之致歟。念臣鹵劣,本不猶人,尸職素廩,百爲憒憒,威不能制服豪猾,始令狐鼠之徒,肆橫無忌,明不能勘覈情僞,終使暗昧之罪,枉被重律,尤況留養之法,最宜推廣於孝治之下,而徒知牽滯於名例之間,不能弛張於文義之外,該曹駁議,非比尋常,雖且憖置,不請譴何,而在臣廉義,祗益慙恨,更何顔面,臨莅吏民,淟涊仍冒而不知恥哉?玆不得不馳章控懇,伏乞聖明,俯察臣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名,仍令有司,論勘臣失入重律,違越緊令之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勿辭察任焉。
○禮曹參議李潝疏曰,伏以臣待罪儀曹,適値首堂之陳疏,試望之迫急,臣果不得不當之矣。今者大臣,箚陳臣罪狀,至有問備之命,臣竊不勝惶蹙慙恧之至。大臣,以曾經館閣之一無擧擬,謂以曲循諸臣之私情,夫文任曾經及見帶者,卽若爾人,或在外、或奉命在外,而在朝惟金在魯、申昉二人,在魯則方帶保護之任,昉則方受親病之由,且自前雖非文任,亦多有掌試之例,故不得擧擬,此固事勢然也。當其擬望之時,知李眞望獨無故在京,故擧名欲擬,曹吏對以昨纔下鄕,臣意謂李眞望下鄕,則金在魯雖帶內局,勢不可不擬,方敲椎之際,都承旨李春躋,忽送院隷言曰,今番試官,必以知敦寧擬入,可也。又曰,若不以此人擬入,則當斥退望單,不爲捧入云,知敦寧,卽金在魯也。臣聞來不勝駭訝,凡試官擬望,何等重且祕,而今承宣,預先指名,謂以必擬,又脅以不捧望單,如許事體,前所未聞,臣雖疲軟,豈可奉承承宣之指揮,汲汲如令也。以此之故,臣果決意拔之,以存公體,初非曲循在魯顔情而然也。至於申昉,則不惟由限未滿,且銓堂之無故者,只此一人,則目下監試官變通差出之爲急,而假飭外面,擬以試望,亦非誠實底道理,故亦果拔之,此豈有一毫近似於曲循諸臣之意耶?及夫修呈望單,來到政院,則大臣在賓廳,招曹吏,分付曰,知敦寧何不擬入,何其拘於顔情,有此拔去耶?望單若不入則改之,可也。臣使曹吏回告曰,知敦寧,以藥院提擧,不可多日在試院,故不果擬入云,而仍對諸承宣語曰,大臣失言矣。若使禮堂,有不善差擬之失,則陳白請罪固可,而不可以拘於顔情等說,使曹吏,傳言於公會稠坐之中,有若詼諧者然耳。大臣若以文任爲重,欲其必爲掌試,則弘文提學出去之時,何獨無一言也?蓋安胎使之行,不必爲冢宰之職也。自前以二品宰差往,非止一二,則宋寅明以弘提,臨科遠出,而大臣不留之,故諸議多惜之,臣果以此語,偶及於座中,此固臣妄率之罪也。至於以試官在外之居多,執爲臣不審量之罪者,尤是意外,若其受由及公頉,衆所共知外,隨其可合,擬之而已。初豈料某某之諉以在外,致此紛紛耶?近來試官之避而不當,作一痼弊,每當試望,輒多無端違牌,又或謂以下鄕者,非獨今番爲然,此豈審不審之可論者,而有若臣預知其違牌與在外,故爲擬入,必欲誤事者然,此尤臣之所未曉也。噫,臣蹤迹羈孤,與時齟齬,固不可以隨逐隊行,出入班聯,而只是分義所怵,黽勉而行,一出奉審,而納言之啓出,一擬試望,而大臣之箚進,始知今日,雖閑司漫職,亦不可一日廁跡也。大臣之言固重矣。聖批雖止問備,而在臣處義,豈可包羞盤礴,自取其壞廉隅而傷朝體耶?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命鐫罷,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閏4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命淵{{*|病}}。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火星與金星相犯。
○下直,茂朱府使崔昌億。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南泰慶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許集在外,持平沈䥃文科監試官進去,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元子移次後大殿,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右承旨臣洪尙賓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元子氣候,何如?伏聞昨日入侍醫官之言,則今日將爲移次云。近來風日不適,或不無觸冒失攝之慮,移動之際,凡係保護諸節,必須十分審愼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忱,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安順,所達事,予亦依此爲之矣。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玉堂闕直已久,副提學趙遠命,連違召命,尙不應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連事違牌,尙不應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日躋啓曰,左尹宋眞明,連日違召,尙不膺命,事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元子今日午時,移次樂善堂,政院、藥房知悉。
○執義南泰慶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司諫朴弼琦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吉州牧使成胤爀罷職,新啓試官望,固當各別擇擬,而況增廣覆試,比他尤別,自前無主文人不擬之時矣。今番試官初擬也,主文人及曾經主文人,一皆拔之,其外有文望應入之人,亦多不擬,設令諸人,有些情故,而拘於顔面,曲循其情,則大非奉公忘私之義也。大抵私勝之弊,日以益甚,若此不已,則此後主文之人,恐無參試之日也。其在重試事防後弊之道,不可無警,請當日試官擬望時該堂,從重推考,又啓曰,卽伏見禮曹參議李潝,都承旨李春躋互辨之疏,則其所有激於承宣之言,決意拔去應入之試望者,已非允當,而其在承宣之道,則試望非其所知,而至以戲言,說及於禮吏者,雖云與重臣相戲之餘,語及公議,而其於愼語默之體,不可謂無失,請都承旨李春躋推考,又啓曰,新除授獻納李廣道,時在京畿果川地,正言洪昌漢,時在坡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及,下諭事,依啓。
○大司諫李眞淳啓曰,臣於日昨,忝叨本職,而素有難冒之義,敢違嚴召之命,天牌再降,分義是懼,黽勉趨詣,而家在城外,自致稽遲,及入闕庭,伏聞天怒至嚴,責臣以執法之官,猶尙如此,而至下寒心之敎,此非臣子所敢聞者,不勝萬萬惶悚,所當引罪待勘,而監試官落點纔下,日已過午,開場事迫,莫伸私義,卽仍馳詣試所,而揆以臺體,乖損無餘,試事旣畢,見方復命,而追思罪戾,萬殞猶輕,今不可以幸逭嚴誅,而晏然冒居於職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宋秀衡啓曰,大司諫李眞淳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昨伏見禮曹參議李潝之疏,因一問備,對辨大臣之箚,而忽乃拖引臣名,揷入劇語,臣竊不勝駭訝,繼之以一哂也。夫試官擬望之重且祕,不但潝知之,臣亦知之,則此豈承宣之所可指揮者,而若曾經館閣之必當見擬,卽一世共公之言,臣於伊日,與知敦寧金在魯,同坐藥院,聞禮堂方擬試望於藝苑,臣謂重臣曰,今番試役,政恐不免,重臣對以試望體重,禮判親嫌,何可擬之乎?臣曰,試望初無親嫌,禮判又不主擬,則得免其可易乎?相笑而罷,旋歸喉院,戛過藝苑,適遇禮吏而傳言曰,曾經館閣如知敦寧,若不擬於試望,則政院豈可捧乎?此固戲劇之餘意,而亦公議之當然耳。望單到院之時,潝亦隨至,臣以還給之意,言於該房,則潝曰,重臣之拔望,蓋激於君言,必令改之則我且去矣。卽以奉審出去,臣又笑而罷之,夫重臣之見擬與不見擬,何關於臣身,而故爲此指揮,又從而脅之,必使之汲汲如令也。至於忽送院隷之說,尤是爽實,一堂相對,業已說破,則此何至爲可嗛之事,而及夫大僚箚發之後,乃反張皇如此,至謂之如許事體,前所未聞,豈不重可笑乎?眞所謂怒室色市,而若臣之受困則大矣,其何可一刻仍據於出納之地乎?今日藥院,將有起居之節,而情勢如右,末由入參,玆具短章,仰暴事實,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許鐫改臣職名,以謝人言,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閏4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命淵{{*|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坐}}。同副承旨李日躋{{*|病}}。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午時,日暈。
○徐命淵啓曰,右承旨洪尙賓,今日不爲仕進,同副承旨李日躋,謂以家有急病,亦不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李日躋,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命淵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命淵啓曰,左尹宋眞明連日違召,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玉堂之闕直已久,而副提學趙遠命一向違召,無意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副提學趙遠命,今日又爲違牌,更卽牌招,而玉堂闕員,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坐,進參堂上,只是二人,餘皆懸頉,事體極爲未安,實病應頉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戶曹判書李廷濟,靈城君朴文秀,行副提學趙遠命,漢城府左尹宋眞明,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備邊司薦,廣州府尹金若魯、李宗白、趙迪命。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新除授巨濟府使申慶流戶奴呈狀內,矣上典宿患痰病,旣痼於三歲居鎭之餘,頑痰塞胸,血唾無算,委頓床席,日就沈篤,以此病狀,實無起動作行之勢,斯速入啓變通云。病狀如是危劇,則不可等待其差復,遠地夫馬留滯,亦甚可慮,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有政。以申思喆爲判義禁,吳瑗爲校理,權爀爲副校理,任珽爲修撰,兪最基爲修撰,尹心衡爲司僕正,趙尙絅爲知春秋,金若魯爲廣州府尹,廣州府尹金若魯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
○兵批啓曰,判書方入試所,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平安兵虞候李重泰戶奴呈狀內,上典重患唇腫,元氣大脫之餘,又添外感,症情危惡,委頓牀席,實無復起作行之望,所遭情勢,亦無冒赴之理,斯速入啓處置云。身病旣重,且有難安情勢,則不可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景福宮假衛將牒報,則本營假衛將三員中一員未差,朴春徵呈辭在外,吳志哲連爲入直矣。今日因傳敎,入直於藥院云。假衛將有闕之代,所當差出,使之入直於本宮,而判書臣趙尙絅方入試所,故不得差出,在前慶德宮衛將,俱爲有頉時,有以景福宮出番衛將,推移入直之例,今亦依此例,以慶德宮出番衛將一員,姑爲入直於景福宮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宿患痰癖之症,近復添劇,胸膈膨滿,腹脅浮疼,雜試湯劑,終未得效,醫人之言,勸施艾焫,猥上長單,幸蒙恩由,遂灸要穴及方痛處,限以累數百壯,期於痛止而止矣。昨伏聞有元嗣移次之擧,臣職忝藥院之任,義當奉問起居,寸忱耿耿,未敢以賤疾,息偃在家,乃卽扶曳病軀,輟急出肅,進簉候班,粗申微分,而冒曉奔走,症形倍加,達宵呻痛,委身牀席,今日賓對,未克追趨,惶隕之極,無以自措。仍念臣當灸之數未半,所患之疾愈苦,不得不更灸其未及灸者,以冀一分之效,而有不敢復尋例單,玆具短牘,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矜察,特許長暇,俾得以隨便治療,以尋生路,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受由未久,旋卽行公,雖欣亟療,其用念焉。今觀卿箚,果未快療,卿其依箚請,安公gg安心g調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閏四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行禮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李廷濟,同義禁李瑜,左副承旨鄭必寧,執義南泰慶,司諫朴弼琦,假注書李長夏,事變假注書安廷輔,記事官鄭東說、柳萬樞同爲入侍時,命均進伏曰,數日來風氣不順,此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比前,何如?上曰,時則愈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上曰,好過矣。命均曰,昨日移次于樂善堂,居處果爲寬暢,而不狹窄乎?上曰,比前所居頗勝矣。命均曰,空茶進御,近來如是乎?上曰,日熱故適如此,常時則不然矣。命均曰,元子移次後當有問安,而無前例,有事則只上殿問安云矣。上曰,然矣。命均曰,頃日之雨以京畿言之,春牟則有益,而秋牟則凄風日吹,連有霧氣,麥事未免失稔,水付種處,尙未移秧,芒種只隔十日,農事已判愆期矣。卽今諸道旱災皆然,兩南沿海等邑尤甚,湖西則不及於兩南,而西關亦不及bb於b海西云矣。上曰,頃日之雨,甚爲不足,民事十分可慮,而卽今日熱如此,不無更來之徵矣。命均曰,今日次對無大段稟定之事,諸道狀聞亦無時急擧行者,以日次故來待,而堂上懸病甚多,申思喆則以南漢事,方帶重推不進,宋眞明則以玉署侵斥,連爲撕捱,俄者牌招,而備局及本曹俱不行公,誠極未安矣。上曰,其在事體,不當如此,當觀牌去來而處之矣。必寧曰,宋眞明家在闕下不遠之處,故自本院牌去來,連爲催促,而聞方寫疏云,不能等待,先爲入對矣。命均曰,旱災如此,頃以生穀之道,有所下敎,而卽今則非時,他無別樣區劃之策,前頭則當與賑恤堂上,相議爲之,而惶恐敢達矣。上曰,時則然矣。而若必欲爲措置,則豈有不可爲之道乎?取魯曰,頃日筵中不得入侍,故未承下敎,而卽今惠廳及賑廳,錢穀無見存者,區劃之策,誠難如意,設有若干收聚之物,而貿穀一節,亦涉有弊,方今之務,在於收財貴穀而已矣。上曰,頃者別爲措置之事,其果爲之耶?命均曰,卽今有餘者二萬石,此則當給貢物,而惠廳所存者,則不止於此數云矣。取魯曰,新捧所餘,姑爲收聚,以待不時之需而已矣。上曰,其則惠堂之言是矣。命均曰,犯越罪人勘處事緊,近因堂上之不備,尙未開坐,判義禁宋寅明,今姑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曰,然則政事何以爲之乎?上曰,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出榻敎}}命均曰,卽今北路罪囚,尙未究治,而以平安監司狀啓觀之,其事緩急俱難,犯越現捉之類,當待使行回還後酌處乎?上曰,此則道臣狀聞,有區別之語,姑待使行回還後處之,不可徑先正法也。瑜曰,此與新捕者有異,姑待使行無妨矣。取魯曰,卽今西北邊禁,太涉煩苛,北關則守宰遞歸之時,卜駄盡爲搜檢,寬大之朝,安有如此之事乎?上曰,其則禮判所達是矣。瑜曰,方伯之任,專管一路,必須寬猛得中,然後可以鎭服,卽今西北邊禁,誠如禮判所達,殊欠寬恕之政矣。數年前御史下去時,民人等請得善治守令,以此觀之,其告訐官長之風,漸不可長矣。上曰,如此則無大慮矣。命均曰,然而犯越則常有之矣。上曰,知若不知之外,無他道矣。有易知事,申義中、申尙中,一在彼地,一在我國,或受賞或受罰,王法豈如是乎?宰臣所達是矣。道臣譏察,不必美事,卜駄搜檢,亦甚煩苛,此風不已,則京城門,當爲搜檢矣。道臣承流宣化,以如此事狀聞,殊涉瑣屑,以此出擧條,,申飭諸道,可也。瑜曰,若出擧條,則外方看得不善,從後下勅勵之敎,似爲得宜矣。取魯曰,筵席所達,與外方頒布有異,出於擧條,未知得當矣。上曰,其則然矣。邊禁豈搜檢卜駄云耶?西北當送位高重臣,然後可以鎭定,卽今朝著,可送之人甚少,從前以正卿爲之者幾人耶?命均曰,頃者金取魯以正卿出去,北道則近來無位高重臣出去之事矣。取魯曰,朝家差送之道,在於人之賢否,不係於位之尊卑,而若以位高者差送,則鎭服之道,比前差勝矣。上曰,時則西北伯,可謂得人,而朴師洙終是伎倆,西北伯氣稟各異,一則敏銳而少厚重,西伯則剛明有餘,而寬大不足矣。命均曰,西伯病痛在急,全無寬恕之事矣。上曰,明者用才,終有其弊矣。命均曰,使行,曾前以副价往還,凡事未能詳知,而今則適以上使入去,習知其一行弊端,欲爲陳白而未果,今始,仰達矣。使行路資,求請於各道,自是,例也。而江原道及北道,則無求請之事,三南及兩西,皆有若干雜物,而所送物件,甚爲不實,有難取用於彼地,故擧皆斥賣而持去,古則宿於刹院,故柴草及水價,以雜物給之,而不至大段矣。今則宿於村閭,故烟價倍入,紙扇等物,有難支當,出來之時,若不準數以給,則追來一二日程,詬辱譯官,使行招謗,職由於此,小臣癸卯年後,今番又去,則所給之價,比前尤加,往來之弊,有不可言,會廟堂相議變通,何如?上曰,頃者有所達,而此事則當從容爲之矣。命均曰,使行糧食,自瀋陽有所給之米,而此亦不可不變通矣。上曰,彼國米,與此處米,何如?命均曰,皆山稻米矣。小臣留連十餘日,糧食不足,故使之貿來,則南京米則好矣,而瀋陽所給糧食,則皆是小米,不過給驛卒而已。自前使行時,灣上給米十餘石,以爲三使臣行糧,而今則一行盡食,故自黃州、鳳山,持糧而去,其弊不少,此亦當爲磨鍊矣。上曰,此事朝廷不知,而加給則重大矣。命均曰,卽今上候安寧,正當連開講筵,而玉堂皆空,是可恨矣。上曰,在外者誰耶?必寧曰,新除授五人,而尹彙貞方入試所,李宗白、金尙翼、趙明澤、尹敬龍皆在外矣。上曰,雖上來,而不爲行公,至於尹敬龍,尤爲怪異矣。命均曰,玉堂,頃以新錄,有所仰請,新錄若成,則或多行公之人矣。上曰,卽今玉堂,豈數少而然耶?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廷濟曰,湖南鹽舡稅事誠爲可憫矣。自巡營,以專屬戶曹,分送各處之意狀聞,廟堂覆稟定式,法意則好矣。其後湖南所納,年年減縮,且有全不上送之處,頃日以都案尙不上送,歲納漸至減數之意陳達,推考道臣,法聖僉使亦爲拿問,而尙無其效,各處需用,漸至匱乏,不得不以依舊例更送差人之意,啓下移牒,事勢然矣,第此是廟堂定奪之事,不可不一番陳稟後,擧行之意回移矣。大臣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上曰,此乃李匡德爲監司時狀啓定奪之事,頃日道臣推考後,都案尙不上送耶?廷濟曰,都案尙不上送,而頃以此事,詳言於新方伯處,則新方伯慨然而去,當爲各別收拾上納云,未知如何耳。命均曰,當初法意可謂好矣,而法令漸弛,守令全不擧行,都案尙不上來,殊涉可駭,而新監司纔已下去,待其所報,而處之似宜矣。上曰,事甚不當,道臣則不當問備而止,尤甚不納守令,令營門決杖,可也。廷濟曰,此則異於田三稅,守令決杖則過矣。上曰,旣屬於地部,則何異於田三稅乎?戶判所達,亦有意見,決杖則今姑寢之,令廟堂先爲査問本道,可也。{{*|出擧條}}廷濟曰,漕復米,奉朝賀李光佐爲方伯時,善爲措置,多有餘剩矣。其後或用賑恤,或値凶年,未捧之數頗多,監司及守令,擧皆推移用之,莫重國穀,盡歸虛蕩,分付廟堂,相議處之,何如?取魯曰,守令則未可知,而監司則以侍從出去,豈有染指之事乎?李廷濟所達,不近人情矣。廷濟曰,小臣非以監司爲染指而然矣。然則姑爲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漕軍一百餘名,給復戶二名,漕舡上來時,則給其糧食,全羅、忠淸兩道擧有餘剩矣。取見全羅道文書,則海運判官李鳳鳴,盡數用之,而各邑皆以未捧懸錄,不可不一番査正矣。廷濟曰,頃日金在魯爲戶判時,有所達,而今無其效,如欲査正,則送海運判官,別樣檢飭宜矣。命均曰,水剌時已過,臣等退矣。上曰,如有稟定事,更爲陳之,可也。此文書誠爲怪異,捧上三千石,未捧七萬石,昨年當捧以五分之一爲之乎?命均曰,四分之一矣。上曰,初以七萬石見之,忠淸監司豈不冤乎?執義南泰慶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泰慶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司諫朴弼琦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弼琦曰,小臣多年在外,今始傳啓,只擧末端,似欠誠實矣。上曰,人則初入,而啓則前啓,何傷之有?弼琦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吉州牧使成胤爀罷職。上曰,此武弁何如人耶?命均曰,小臣未能詳知,而前爲慈山府使云矣。上曰,元啓達之。弼琦讀訖曰,小臣逢發啓臺官,則爲西邑時,目見其事狀,不當止於罷職云矣。上曰,當初發啓者誰耶?必寧曰,前獻納李重震矣。上曰,未赴任乎?其履歷,何如?取魯曰,吉州防禦使,而胤赫履歷,亦不足云矣。必寧曰,以赦前事蒙放,故臺臣論之矣。弼琦曰,此等之啓,不當靳允矣。上曰,勿煩。又啓曰,引嫌而退,所謂難冒,旣無明言,雖致嚴敎,豈可輕遞,請大司諫李眞淳出仕。上曰,依啓。命均曰,卽今朝廷,不成貌樣,以次對言之,備局堂上懸病甚多,右揆以鍼灸,呈辭不出,時則有病,而後日藥房入診,別爲敦勉,使之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命淵{{*|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病}}。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執義南泰慶呈辭,掌令許集、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沈䥃文科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修撰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命淵啓曰,右副承旨宋秀衡病不仕進,同副承旨李日躋昨旣違牌,今日又不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宋秀衡,修撰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昨旣違召,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副提學趙遠命今又違牌,館直久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直已久,副提學趙遠命尙不應命,修撰兪㝡基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入直,而新除授校理吳瑗,修撰任珽,時在京畿廣州地,副校理權爀,時在全羅道錦山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尹彙貞,自試所罷場,不爲入肅,闕外陳疏,仍自徑歸,原疏纔已退却,而玉堂闕直,今過一望,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副修撰金尙翼,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戊申三月別製居首恩賜直赴殿試人進士李匡贊,連以身病,或下鄕,不得入場,庚戌六月殿講居首幼學崔德垕,辛亥二月殿講居首生員申命佐,同年十月別製居首幼學李寅煥,同月殿講居首幼學姜守珪等,有直赴殿試之命,而癸丑十一月殿試時,俱在喪中,不得赴擧,竝許赴於後科殿試事啓下,癸丑十一月賜柑製述居首生員金{{!|𪷦|⿰氵運}},甲寅四月別製居首進士金硡,同月殿講居首幼學李昌儒,別製居首進士閔齊岳,生員朴昌潤,同年六月殿講居首進士安宅重,同年九月別製居首生員朴弼理,同年十二月賜柑製述居首進士兪彦國,乙卯三月別製居首進士李成中等,直赴殿試事,命下矣。依前例,竝許赴於今此增廣文科殿試,而其中幼學崔德垕、李寅煥、姜守珪,時在喪中,未及闋服云,依例許赴於後科殿試,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李日躋疏曰,伏以日者新除,適値常參之有命,詣闕陳懇,未蒙恩遞,特召繼降,殿坐時迫,一身情病,有不暇顧,冒昧出肅,黽勉就直矣。臣有無依孀妹恃臣爲命者,旣失舅姑,無他兄弟,夫喪在殯,氣息兟兟之中,忽添輪行之疾,症形危惡,醫技束手,臣方獨自看護,情理慘切,院中諸僚,亦爲臣愍然,做直未畢,至許番次之推移,其急可知,顧臣所叨,班在末席,苟非有萬分迫至之情,則顧亦何心,使右僚替直,息偃在家?而況犬馬之忱,三年逖違,重入禁闥,未及一覲耿光,遽思退出,區區耿觖之私,尤不能自已,此豈臣所樂爲哉?念臣孤露終鮮,雖異他人,此則便係法外,固不敢爲言,而目今時氣不適,閭里之間,多有天行之症,顧此病情,姑未知何樣所祟,寒熱交劇,無慮不生,臣旣晝夜熏襲於病所,則出入於淸禁密邇之地,亦有所不敢者,昨日違召,誠亦出於齋沐戒愼之義,非敢故自違傲而然也。聖鑑未察,至靳例勘,徊徨抑塞,不知所出,見帶職名,旣不可一日虛縻,顧今事理,亦不敢輒近軒陛,而院中之循例請牌,鎭日不已,玆不得不出宿具疏,隨牌來詣,據實陳懇,自外徑歸,伏乞聖慈,察臣懇迫之私,諒臣戒懼之忱,亟賜遞解,以便公私,仍治臣逋慢之罪,俾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踏啓字。
○忠淸監司柳儼疏曰,伏以皇天垂騭,聖嗣誕降,痘症順經,賀禮已過,宗社之慶,臣民之幸,曷有其極,臣於待罪畿邑之中,忽承湖西按藩之命,誠不勝惝怳驚怪之至,夫朝家用人之道,或以其才望之茂彰,或以其功庸之已著,然後始可免謬畀之譏,而終必無瘝曠之歎矣。今臣則粗賤無用,最居人下,郡寄藩任,輒露醜拙,荒歲賑民而惠未及於窮蔀,奉令不謹而罪反速於專擅,則尙今備數於朝紳之列,更畀以畿輔之重者,已失懲勵之法,大乖綜覈之政,而今玆新除,又是前日犯科之職也。臣之省躬逡巡,追愆怵惕,已無可言,而其爲朝政之疵累,物議之嗤點,又何如也。況湖西一路,民俗之健訟、牒訴之煩委,比湖南爲尤甚,苟非有風稜之善剸決者,莫宜擔荷,至於率眷令下,百爲創始,則尤不可不擇才而授之,選能而任之,俾無設施乖謬之弊,而乃反使駑弱病頓,已試蔑效者,苟然冒當,僬僥之千匀,終必至於速覆跌而後已。如是而臣若貪榮祿、畏瀆擾,萌一毫冒出之心,則是上而犯欺君之罪矣,下而有昧心之恥矣。臣雖無狀,寧忍爲此哉?仍竊伏念,終古任藩寄者,必待朝廷之相須,情志不阻,誠信交孚而後,方可展其志而措其手矣。若臣則涉世齟齬,與人鑿枘,曾在藩任,觸處罣礙,事事而被疑,言言而見尼,畢竟遭大狼狽而歸,今乃不思自處,復蹈覆轍,則臣身獲戾,固不足道,而致令一道機務,緣臣而沮撓,億萬生靈,因臣而受困,到此地頭,殿下雖欲悔當時之誤授,決無及矣。此臣所以寧被違傲之罪,不敢生冒赴之意者,不獨爲一身計而已。今日祗肅,雖緣納符體重,不得不冒沒入來,而因仍承命,斷無其理,玆敢瀝血陳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諒臣言之出於肝膈,速許遞改,回授可堪之人,以爲一方之幸,千萬至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正言金宗台疏曰,伏以臣之本來情地,豈有復廁臺端之理,而日昨除命,遽出於試場方開,臨急變通之際,事勢窘迫,控免無路,不得不冒沒出肅,挨過試役,而第伏念向日下政院之敎,辭旨嚴截,有非臣子所敢承聞者,臣於此,惶駭震慘,罔知置身之所,歷日彌久,殆不能自定。噫,臣雖冥迷,尙有知覺,伊日試事,至煩聖慮,達夜酬應,丙枕不安,在臣分義,豈敢不竭蹶趨命,以效古人不竢駕之義,而臣於其時,家有病憂,尋醫蚤出,聞命旣晩,趨召稍後,此雖出於事勢之適然,而稽慢之誅,實無所逃。夫爲人臣子,而當君父徹曉不寐之時,恬若不知,緩緩赴召,則論其負犯,萬戮猶輕,官職去就,尤無可言。玆於試事旣畢之後,不敢自同無故之人而隨衆復命,祗詣闕外,露章請譴。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先遞臣職,仍將臣前後辜犯,亟行誅罰,以勵臣義,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全羅道錦城幼學李奎光等疏曰,伏以先正臣文純公朴世采,道德學術之醇深,淵源一路之正的,乃一國之所共師尊,聖朝之所嘗欽崇,固不待臣等區區贊歎之言而知者,夫以先正之道學,其俎豆之享,雖帀地而有之,亦可也。然十數年來,朝令申嚴,毋論道德高下,凡係疊設新創者,一切不許,故士林之議,亦未嘗敢妄有陳請,而至如今日臣等之所懇,尤有大異不然者,蓋臣等所居之地,卽先正本貫之鄕也。先正之先祖前朝直提學文正公尙衷,本朝文康公臣紹之遺祠,寔在焉。建宇賜額,粵已四十餘年矣。院祀之享,旣皆先正之祖先,則以子孫之賢,有如先正,而尙未遑於配腏之議者,於禮無乃有不備而缺者耶?一道士論之有此,蓋久矣。適會年前,先正遺{{?|⿰糹象}}gg像g,落留湖南地,無所揭安,道內多士,不謀而同辭,方營影堂於院側,以爲妥奉之計,則又復以爲影堂,旣在院側,則院中之獨無祀享,斷非尊仰先師之禮,昔之未遑者,今可以擧矣。夫祖先在上,而後孫配下,可謂盛矣。遺像在後,而俎豆在前,可謂備矣。況上可以不干朝家疊設新創之禁,下可以克伸一方鼓舞激勵之志,而聖朝崇儒之化,多士慕德之義,可以一擧而兩盡之矣。此臣等所以不避猥越之誅,不憚瀆擾之罪,千里裹足相率而仰陳者,伏乞亟回明聽,特賜兪音,以弘吾道,以光士林,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稟處。
==閏4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命淵{{*|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南泰慶{{*|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病}}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尼山縣監朴弼彦。
○洪尙賓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執義南泰慶,持平沈䥃呈辭,掌令許集、趙東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標信,命下矣。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密符親納,例也。而前全羅監司柳復明,來到城外,不爲親納,使其褊裨替納,事體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副修撰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尹彙貞,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副校理尹彙貞,副修撰金尙翼,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連日違召,尙不出肅,金吾獄囚之積滯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副提學趙遠命連日違召,尙不應命,卽爲牌招,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㝡基,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今又違牌,副校理尹彙貞,副修撰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竝更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京畿監司沈宅賢留待。
○傳于洪尙賓曰,差使員未下去者幾員耶?問啓。
○洪尙賓啓曰,差使員未下去者幾員耶。問啓事,命下矣。問于吏、兵曹,則順川郡守趙元錫,長淵府使權儆,文川郡守金夢垕,馬梁僉使李尙俊,於蘭萬戶崔華徵,皆未下去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差使員,京畿監司引見時同爲入侍,來待後啓達。
○傳于徐命淵曰,京畿監司、差使員引見。
○吏批,判書宋寅明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未差,右承旨洪尙賓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卽接敦寧府移文,則主簿金致謙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以南泰慶爲承旨,李瑜爲同春秋,申世洸爲巨濟府使,李以濟爲高山察訪,學正二單,康侃、安道謙,校書正字單金光潤,韓顯謩爲執義,同副承旨南泰慶。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病,參議徐命九進,參知韓師得病,左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副護軍李日躋,副司果尹汲。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南泰慶,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修撰兪㝡基疏批已下,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素患痰火之症,復發於積月勞瘁之餘,近又添得感冒之最重者,頭疼、肥熱、虛嘔、厭食、咳嗽、咯血等症,俱係非細,雜試藥餌,了無其效,落席涔涔,殆不省事,一時問備之臺言,不惟不必相辨,亦有所不暇焉。而第其所謂試望非其所知一句語,不能無弊於日後,臣之當初爲言,蓋爲試望之重,而本院之不果還給,亦以奉審事急,該堂卽出故耳。然若以旣知該曹之無端拔應入之人,而不卽斥退改望,責之喉院,則猶或可也。而今但曰試望非喉院之所知,信如諫臣之言,雖知該堂之曲循情故,不念公體,在喉院者,袖手傍觀,不一開口而後,方可謂愼語默之體耶。其言之得失,姑舍之,只此病狀,十分危苦,失今不治,未易回甦,夙夜供劇,斷無其望,銀臺長席,不容暫曠,病裏悶蹙,如添一病,玆不得不忍死草疏,疾聲呼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垂矜諒,特許遞改臣職名,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於本職,非敢隨衆,强欲撕捱而然耳。直以頃者所遭,終非泛然相規之比,造意至深,遣辭至險,至今追思,尙有餘悸,臣雖欲抗顔冒進,有不忍爲。噫,恥之於人大矣,耐彈行公,苟且則,甚矣。人之斥臣雖薄,而臣之自待,豈至於太卑,世常說近日之廉隅太勝,而臣則以爲不然,朝臣之輒以細故微事,動引爲嫌者,難免此目,而臣有異於是。今臣之受詆於人者,只若關涉於臣之一身,則迫於嚴命,豈無黽勉一出之道,而彼之所以爲說者,全不相饒,至以親病受暇,故爲掩滯,等待參疏爲案,而譏斥之不足,請之以重加責罰,其所勘斷,可謂不輕,人方請勘以重罪,而我自晏然趨參於榮次,則是眞放肆無憚者也。到此而始駁擊,臣固甘受不辭,而聖上雖欲曲庇,亦不可得矣。爲今之計,莫若初自斂遠名塗,一步更不着足之爲,差少過息憂耳。念臣無似,前後於本職,不甚辭避,間嘗應命者,非謂毫分可以依俙彷彿於侍講之任而然也。只以厚沐恩造,一念感刻,思欲糜粉,而昨秋乞縣,亶出伸情,離違禁闥,今已經年,回瞻天上,豈無區區戀結之誠,亦豈不欲更登文陛?仰覲淸光,而今則束縛在身,嶺限當頭,雖欲穿去而不得,思之至此,不覺悵缺,苟非然者,臣何敢無端逡巡,故爲違逋,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哉?仍竊伏念,見今日晷正長,玉體康安,趁此閑暇之時,聖志非不勤勵,而連仍館僚之不備,院直久曠,開筵無期,曾謂瀛錄五十餘人之濟濟而如是耶?臣則情勢之萬萬難强,如右所陳,非臣之所樂爲,實由於迫不得已也。每於天牌臨門之時,臣惶蹙罔措,五情震駭,求死而不得,鑽地而欲入,未知世間窘迫者,何事可以方此,臣雖欲强起承膺,而廉隅大防,有不可輕易壞了,輒不免忍死違牌,畢竟同歸於尤而效之,臣罪至此,無以自貰,而旣靳例罷,只推又下,聖上曲恕臣罪,而臣則日積偃蹇,罪上添罪,伏惟日月高懸,無幽不燭,而區區情實,未蒙垂照,不勝震悚之忱,玆詣闕外,悉控血懇,冀伏嚴誅,伏乞聖慈,諒臣情勢之至爲難安,察臣微尙之儘有可據,特命遞臣所帶之職,仍治臣積犯之罪,俾伸私分,以存國法,不勝幸甚,臣無任俯伏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掌令趙泰彦疏曰,伏以皇天眷佑,聖嗣誕降,疹患遄復,賀儀荐擧,率土含生,莫不鼓舞,如臣置散之蹤,雖不得躬造呼嵩之列,以伸賀忱,若其區區慶祝之心,久而冞切,杜門窮巷,歌詠太平而已。千萬夢想之外,忽叨掌憲之除,臣聞命惝怳,不知手足之投地也。臣之平日言議之素淺,才分之不逮,伏想聖明,亦必俯燭之矣。顧何一分可取,而迺有此甄錄之異數耶?含恩畏義,固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竊有情迹之萬萬危蹙者,向年忝叨諫職也。妄陳一言,自附無隱,而批旨之下,誨責備至,及其引避嚴敎荐降,不待處置之規,卽允請遞之啓,蒼黃前席,顚倒出來,私心悚恧,固不足言,而臺閣體格,緣臣掃地,追思至今,魂夢亦悸,中間外邑之除,實遂便養之願,而四載南土,備經凶荒,恐負聖主如傷之仁,焦思竭慮,倖免大戾,解紱歸來,分甘廢棄,不意玆者,聖度天大,曲加拂拭之恩,復畀言責之任,而臺端一步之地,卽臣鐵壁,豈可以歲月之稍久,有所自恕,而揚揚冒進,以招人嗤點也哉?且臣素患水土之疾,近益添苦,頑痰滿膈,咯血無算,全却粥飮,委席㱡㱡,以此情病,決無承膺之勢,玆將短疏,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特加矜察,亟許鐫罷,俾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敎崇政大夫判敦寧府事、兼京畿觀察使、兵馬水軍節度使、都巡察使、開城府留守、江華府留守沈宅賢書,王若曰,處九卿之班,寔贊予治,畀一路之節,特眷舊臣,肆頒再授之綸,庸責已試之效,言念神京之方岳,實首諸路之藩維,周邦千里之畿,甸服爲要,漢代三輔之職,管轄不輕,蓋根本之地宜優,不與他等,故保釐之才必愼,惟艱其人,況經比年之歉荒,益致群生之凋瘵,每減災邑之常賦,而或誅求之多端,屢蠲殘戶之宿逋,而或實惠之未究,如欲責蘇殘而振弊,亦惟在宣化而承流,惟卿,趾美名家,蜚英昭代,飭躬恬雅,爰自守於衆趨,持論公平,式不撓於時議,杜祁公之居家淸白,不求人知,陶士行之慮事精詳,務殫乃職,所以名塗之揚歷,蔚然聲績之已彰,恢銓部激揚之風,時望所係,受寧考特達之眷,委任不疑,逮寡人任使亦多,賴先朝簡拔以遺,眷遇靡替,予敢忘圖任舊人,忠勤益殫,卿亦勉追報殊遇,每參廟議,深嘉規畫之允當,或處閑司,輒惜才猷之未究,置重臣協輔之地,豈欲勞以吏治,借宰相徊翔之權,蓋思藉其宿望,玆授卿以京畿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都巡察使、開城府留守、江華府留守,卿其祗服寵命,亟懋良圖,恢聽斷之明,使犴猾而自息,嚴黜陟之典,致貪墨之有懲,陵寢肅嚴,宜謹春秋之奉審,蔀屋罄匱,必察寒暑之怨咨,其餘稟栽,厥有典故,於戲,蓋予意之有存,寧或憚於往欽,續甘棠之舊謠,毋墜前績,如輕車之熟路,益副初心,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愼無逸製進
○今閏四月初七日,京畿監司沈宅賢引見,差使員、守令、邊將同爲入侍時,舊畿伯趙明翼入來後,來詣閤門事,榻前下敎。
○乙卯閏四月初七日未時,上御熙政堂,京畿監司沈宅賢留待,各道差使員引見,長淵府使權儆,順川郡守趙元錫,文義縣令尹東喆,藍浦縣監沈佖,馬梁僉使李尙俊,於蘭萬戶崔華徵,左承旨徐命淵,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上曰,方伯之體任自別,卿則以重臣出去,著意爲之,可也。宅賢進伏曰,八路方伯,孰不爲重,而京畿則根本之地,臣以無似,再叨重任,有難稱塞矣。上曰,初往在何年乎?宅賢曰,辛丑六月矣。再叨是任之後,心甚憂懼,尙此遲留,未卽到界矣。園陵奉審,事體至重,而前方伯未及爲之,故黽勉辭陛,而聖敎至此,惶悚倍切矣。上曰,卽今諸道,擧皆凋弊,而畿輔尤甚,聞前道臣,一意區劃,多有措置,而卿以原任往赴,各別按察,無負委寄之意,其餘則在敎書中,不必煩言耳。宅賢曰,久旱之餘,得此好雨,前頭若無他災,則民事可幸,而本道連歲荐飢之餘,無見存之穀,民戶十三萬,還穀則十六萬,脫有水旱,難以拯活,聖上軫念百姓,有匹段賜給之物,前監司趙明翼,區劃作錢,以爲日後之備,而臣則老昏無爲,惶恐敢達矣。上曰,卽今得雨可幸,而猶有旱徵,前頭年事之豐歉,有未可知矣。畿內凋弊,無生穀之道,故有若干所給,而聞前方伯多所蓄儲云,到界後當思舊監司之勤勞,加意爲之,可也。宅賢曰,聞前監司有所拮据云。去則可知,而舊伯年少,通鍊事務,臣則年已衰老,且無才能,何可望前人乎?上曰,無以此爲言,凡事著實爲之,則無不可爲之事矣。不必如是,唯在責勵而已。雖未到界,有何所懷乎?宅賢曰,小臣到界後,有進上封納之事,所懷則當以文字,從後陳達矣。上曰,承旨宣諭。命淵曰,宣諭及別諭,竝爲讀之乎?上曰,然矣。命淵讀訖,宅賢曰,守令殿最,不一其道,卽今各邑還穀未捧甚多,前頭救民,實無其策,臣到界後,當以捧糴多少,爲殿最高下矣。上曰,還穀,無事則種糧,有事則軍餉,關係甚重,前以折半留庫之意,有所下敎,而守令,或有盡數分給者,卿須各別,申飭,俾無傾庫之患,可也。宅賢曰,還穀未捧,莫甚於近來,雖有盡捧之邑,而亦或有傾庫分給者,此後則折半留庫之意,別爲申飭,而守令如有不爲奉行者,當論罪馳啓矣。命淵曰,道臣所達,誠有意見,小臣年前,亦爲外任,而今若以捧糴多少,爲殿最高下,則未知得宜,以此,申飭守令,似好矣。上曰,道臣所達,亦不過,申飭之意也。命淵曰,新監司到界後,進上有封納之事,舊方伯亦當入來肅拜,而日勢已晩,先爲出送,何如?上曰,然矣。宅賢受賜物,先爲退出。上曰,守令以次進前,長淵府使權儆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長淵府使權儆,上顧問承旨曰,此曾經西關倅乎?命淵良久不對,因垂頭流涎。長夏曰,承旨氣窒而然矣。上顧長夏曰,注書扶此承旨出去,他承宣使之入侍,可也。長夏承命扶承旨出去。上曰,下番出去,勿置政院,直送于待漏廳之意,更爲分付可也。長夏與左副承旨鄭必寧,同爲入侍。上曰,其承旨常時有病乎?必寧曰,常時未知有病,而氣窒而然矣。上曰,注書持此藥,傳給左承旨,問病以入,長夏持藥出去。儆曰,曾經渭原郡守矣。上曰,履歷。儆曰,宣傳官兼帶備局郞,出六爲訓鍊主簿、都摠都事、經歷、參上宣傳官,爲渭原郡守,以邊禁不善,申飭,有拿命遞罷,當被罪罰,而因赦蒙放,天恩罔極,以拿來之事,還有加資之命,因爲忠原營將,今方待罪於長淵矣。上曰,此是初引見,七事達之。儆曰,農桑盛、戶口增、學校興、軍政修、賦役均、詞訟簡、奸猾息。上曰,何時赴任乎?儆曰,三月初三日到任矣。上曰,軍餉幾何?儆曰,二千七百餘石矣。上曰,已還分者幾何?儆曰,臣在官時,還分一次矣。上曰,上年年事,何如?儆曰,稍實矣。上曰,當此農時,還穀雖不分給,而民間無窘急之患耶?儆曰,昨年稍豐,故間有還穀不願受之類,亦無遑遑於食事矣。上曰,有所懷乎?儆曰,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有邑弊乎?儆曰,邑弊則不無可達者,而臣到任六七日,旋赴武科試所,還官翌日,卽以差員上來,未及詳知,故未能仰達矣。長夏還入奏,以丸藥,傳給於待漏廳,而病勢則一樣云矣。趙元錫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順川郡守趙元錫。上曰,履歷則無可問之事,而七事達之。元錫曰,農桑盛、戶口增、學校興、軍政修、賦役均、詞訟簡、奸猾息。上曰,七事中有何修擧之事乎?元錫曰,七事俱爲惕念申飭,而有衣食然後,可以敎導,故農桑專爲勸課矣。上曰,何時赴任乎?元錫曰,甲寅四月卄二日到任矣。上曰,民戶幾何?元錫曰,四千六百七十餘戶。上曰,軍餉幾何?元錫曰,一萬二千餘石。上曰,還分幾何?元錫曰,一萬二千石內,折半留庫,折半所當還分,而前頭穡事,有未預料,故折半還分中,過半留置矣。上曰,有邑弊乎?元錫曰,邑弊則別無大段提達之事矣。上曰,有所懷乎?元錫曰,所懷亦無矣。尹東喆進伏。上曰,職姓名?東喆曰,小臣,文義縣監尹東喆。上曰,履歷?東喆曰,初爲康陵參奉,遷司饔院奉事、顯陵直長,以禁府都事出六,今方待罪本縣矣。上曰,民戶幾何?東喆曰,民戶三千八戶。上曰,還上幾何?東喆曰,二千七百石矣。上曰,赴任何時?東喆曰,癸丑六月赴任,今已三年矣。上曰,上年農形,何如?東喆曰,道臣,以之次邑狀聞,而非豐非凶矣?上曰,七事?東喆曰,農桑盛、戶口增、學校興、軍政修、賦役均、詞訟簡、犴猾息。上曰,赴任旣久,七事中有何修擧之事乎?東喆曰,本縣軍丁,逃故數多,故一民或當十番,或當二十番,上年吏判宋寅明,稔知邑弊,故軍丁事,陳白變通,移送逃故於他邑矣。上曰,侵族之弊,何如?東喆曰,卽今則比前稍除矣。上曰,逃故旣已充定乎?東喆曰,逃故盡數充定矣。沈佖進伏。上曰,職姓名?佖曰,藍浦縣監沈佖。上曰,履歷?佖曰,丁未重試出六,參上武兼、都案郞廳差下,遷訓鍊主簿、都摠都事罷散,其後以御營把摠,見授本職矣。上曰,何年赴任乎?佖曰,癸丑七月十五日到任。上曰,民戶幾何?佖曰,四千七百戶矣。上曰,還上幾何?佖曰,京司所屬七百餘石,營還四千餘石矣。上曰,還上幾次分給耶?佖曰,小臣未上來前,從民願,數次分給,其後兼官連爲分給,而折半留置之意,已爲申飭矣。上曰,七事?佖曰,農桑盛、戶口增、學校興、軍政修、賦役均、詞訟簡、奸猾息。上曰,七事中有何修擧之事乎?佖曰,勸課農桑之外,無他修擧之事矣。李尙俊進伏。上曰,職姓名?尙俊曰,小臣曾屬禁旅,以久勤,爲淸江萬戶,遞歸後,以訓鍊院實習讀兼能麽兒郞廳,以久勤,爲馬梁僉使矣。上曰,民戶幾何?尙俊曰,一百五十餘戶矣?上曰,有所懷乎?尙俊曰,前則本鎭土兵,以漁採資生矣。近來各營及諸上司,侵責多端,土卒擧有離散之形,故小臣牒報營門,禁斷其弊,以此土卒,幸得全保矣。上曰,農形,何如?尙俊曰,本鎭上年則稍豐矣。崔華徵進伏。上曰,職姓名?華徵曰,小臣,於蘭萬戶崔華徵。上曰,履歷?華徵曰,乙巳年出身,丁未年摠戎哨官啓下,甲寅二月,爲本鎭萬戶,三月初十日到任矣。上曰,本鎭民戶幾何?華徵曰,僅百戶矣。上曰,有所懷乎?華徵曰,他鎭全守一島,故民戶頗多,小臣之鎭,僻在一隅,合計四村,民戶僅百,故能櫓軍、射砲手,散在遠村,或百里、或七八十里,如此太平之時,則別無所妨,而脫有事變,則遠在百里之軍,顧何能朝發夕聚乎?上曰,水軍邊將耶?華徵曰,水軍邊將矣。今若就本鎭十里內兩村,全屬本鎭,遠村軍士,則與本官水正兵相換,似爲便好矣。上曰,若然則前何不爲變通耶?華徵曰,本鎭遠在之軍數少,本官兩村之民數多,故本官不許,未免因循矣。上曰,下去後,枚報道臣,使之狀啓變通,而有何修擧之事乎?華徵曰,殘鎭邊將,力無所及,雖有些少修擧之事,何敢仰達乎?上曰,第達之。華徵曰,改造鐵甲四部、黑角弓五張,火藥二百餘斤,全數改擣砧次,已爲準備矣。上曰,曾已入侍耶?華徵曰,初入侍矣。上曰,在京乎?華徵曰,在京醫官崔周慶,小臣三寸叔矣。上曰,京畿舊方伯入來謝恩時,承旨與之同詣閤外,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初七日酉時,上御熙政堂。京畿前監司趙明翼引見,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明翼進伏,上曰,卿在畿輔,今已瓜滿遞來,欲一見卿,故使之入侍矣。知卿在營勤勞,予甚嘉之,畿輔凋弊,比諸道尤甚,生穀之道,無他變通,而聞卿有拮据儲置之物云,其數幾許耶?明翼曰,小臣本來空疎,叨膺重任,瘝曠之罪,自知多矣。嚮者自上爲慮水旱饑饉之備,以聚穀之事,有所下敎,臣雖無似,聞命之後,固當盡意奉行,而卽今畿輔形勢,便同無麪不托,目下無見存之穀,向來請得戶曹錢二千兩,貿置二千石穀,營門聚會穀,僅至百餘石,其他守令,擧皆疲弊,實無措手之路,而楊根郡守李世矩自備之穀不少,營穀及各邑穀,合而計之,則四千六百餘石矣。上曰,卿何以措置耶?明翼曰,移粟有弊,故二千石所聚之穀,則分置各邑,而營穀則姑爲留置,各邑穀則依戶曹還上例,重爲磨鍊,而使之無得犯手,節目不過如此矣。上曰,卿滿瓜而來,稔知畿輔事勢,民弊果何如耶?明翼曰,民弊則有難枚擧以陳,而畿內百姓,或因禮葬,或因使客,且値國家大役,自多勞動之時,全無安頓之日矣。近來虎患甚多,惡虎處處橫行,囕死之患,比比有之,砥平、楊根等邑,盜賊甚多,數日前已爲狀聞,而賊徒屯聚山谷,乘夜擧火,殺越人命,聞極驚心矣。上曰,守令不能禁止乎?明翼曰,村閭夜行之賊,守令何以知之乎?臣以此移文捕廳,多發軍官,使之別爲譏察,而此非尋常之賊,徒黨甚多,有難捕捉云矣。上曰,盜賊屯聚何處耶?明翼曰,楊根、砥平,多數屯聚,村閭之間,雖無錢貨,有若干糧穀,則盡爲奪取,間或白晝殺人,脫去衣服,官屬亦多締結,自上別樣,申飭,然後可以禁止矣。上曰,京畿有討捕使乎?尙賓曰,長湍及竹山,皆兼營將矣。上曰,討捕使軍官,安知其不爲締結乎?明翼曰,頃者馬牌,見失於盜賊,廣州府尹,以此狀聞,而尙未捕得,誠非細慮矣。上曰,昨年農形,何如?明翼曰,昨年農形,未能詳知,而以今春觀之,民間不甚遑遑,以此知昨年年事之稍豐矣。其後國有大慶,還上未捧,有蕩滌之令,臣以諺文書之,坊坊谷谷,遍爲曉諭,百姓感祝德意,歡聲載路矣。以麥事言之,昨年冬寒特甚,秋牟多爲凍傷,卽今旱災如此,民事節節可慮,而今日之雨,誠爲多幸矣。上曰,今日之雨,無不足之患耶?尙賓曰,猶未浹洽矣。明翼曰,畿營月廩不多,到界後,每月收聚一二石穀,曾前尹陽來、申昉,多置重記,而臣亦別爲措置,凡事務爲節省,以待日後之備,而畿民賙賑之策,誠爲難矣。上曰,長陵水道,有下諭事,而頃日尹淳,多有預備云,何以爲之耶?明翼曰,臣往見其基址,則空石與藁草,略有輸運,而旣見之後,異於所聞,昨年防處十餘間,形勢不同,步數頗遠,當初陳白之人,非欲故爲誣罔,水道自爾漸闊,或百餘把、或七八十把,有難防之矣。非但水道而已。朝家事,例多朝令夕改,諺所謂高麗公事三日,正謂此也。陵寢事體雖重,民役亦甚可慮,而議論如是多端,前日所聚財力,誠爲可惜,凡事愼之於初,而守之於終,然後可無如此之弊矣。近來紀綱頹弛,自上雖欲振勵,而方伯及守令,唯以督迫爲能事,不思鎭安之道,反致騷擾之歎,民生安得不重困乎?顧問承宣曰,殺獄啓本入來乎?尙賓曰,姑不入來矣。上曰,何事耶?明翼曰,獄事滯鬱甚多,朝令蕩滌之後,更當議讞,而新監司到界後,有難更爲査考,故臣與諸守令,相議覈出,已爲狀聞矣。上曰,殺獄幾何?明翼曰,京營比他道,文書不及,而酬應甚煩,殺獄文書入啓者十二人,他罪囚亦過十餘,而其中二人則直爲放釋,此非全然無罪者,或有子爲父、奴爲上典,參以情法,宜有寬恕之道矣。大抵殺獄,尤難究覈,卽今南陽有殺獄,守令連爲同推,而決斷未易,監司別樣,申飭,然後可以爲之矣。上曰,辛壬兩年後,百姓尙未蘇息乎?明翼曰,辛壬以後,戶口太減,還集無期,而今年則稍豐,民間形狀,不甚遑遑,前頭麥事登場,則不無蘇息之望矣。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未差。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宋秀衡{{*|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南泰慶{{*|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服制}}。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副提學趙遠命,尙不應命,副校理尹彙貞,副修撰金尙翼,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㝡基,副修撰金尙翼,掌令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副提學趙遠命,尙不膺命,更爲牌招,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㝡基,副修撰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連日違召,尙不膺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別軍職所持稜刃、槍鞭棍造給事,命下矣。槍鞭棍二十三柄,使敎鍊官折衝李蓍年監造,今已畢役,故移送別軍職廳,新造二柄及內下一柄,竝爲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新啓,南原縣監尹得莘,曾在西縣,厚招民怨,及授本邑,年紀衰耗,政多弛解,吏緣爲奸,怨謗朋興,雖以前監司柳復明貶題見之,亦可知其疲軟不治之狀,伊時銓官,至議請罷,人多傳說,而恬莫知媿,尙不自處,弊邑劇務,不可久畀於如此之人,請南原縣監尹得莘,罷職不敍。又啓曰,定州,卽關西重鎭,在前武弁之差遣者,必以自中有聲望者爲之,時任牧使尹就履,本以常調,素乏履歷,濫授雄府,無一善政,蠱惑邑妓,率畜衙中,專任鄕所,視如僚友,大小政令,一從指揮,賂門大開,怨聲載路,可笑可駭之擧,不一而足,西來之人,無不目擊而傳說,如此之人,不可仍畀邊上重鎭,以貽生民之害,請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又啓曰,新除授執義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閏4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未差。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南泰慶{{*|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服制}}。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平壤庶尹趙明震,蔚珍縣監朴澹。
○南泰慶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以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今至二旬,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昨皆違牌,應敎李宗白,副應敎趙明澤,校理吳瑗、朴弼載,副校理權爀,修撰任珽,副修撰尹敬龍,俱在外,尙不上來,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今日又爲違召,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一向違召,無意膺命,金吾罪囚之積滯,誠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以工曹言啓曰,今端午,各殿進上各樣扇子、鞋兒、艾花等物種,依例封進,而賢嬪宮,方在私服中,以白色封進,而艾花,不爲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今四月二十七日,本營京標下軍兵等賞中日時,監試敎鍊官閑良魚震淵,騎芻五中沒技,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南原縣監尹得莘,罷職不敍。又啓曰,請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答曰,勿煩。{{*|措辭見上}}
○漢城府判尹尹淳疏曰,伏以臣於前月,進伏郊坰,縣途陳籲,敢請病不能趨詣賀班之罪,而聖慈曲恕,不加嚴誅,反以引嫌太過,從速上來爲敎,臣伏奉恩旨,不知感淚之何從也。噫。今臣去國,非以時其暫罷,乍憩鄕廬,蓋自六七年來,無一日不思退,而紆恩縻職,未忍捨然告去,及至壬子春,始得請暇一出,便爲終焉之計,而經年自在,分甘廢屛,中間再入,迫於分義,雖不能永堅微尙,而卽其意中默算,非自謂隨時改圖,易退爲進,故雖前秋面諭,縷縷千萬,感徹心骨,而終不敢以晏然從仕爲對,乞以軍銜留朝者,可見其集木驚弓之懼,有甚於懷恩戀榮之常情,而將此身心,淹過冬春,祗以忝居藥院,義不可自遠於誕彌延頸之際,而及夫邦慶之快覩,雖卽日退死溝壑,庶無餘恨。又況文衡重任,爲臣夙宵憂患,苟非自干罪戾,終無順解之望,故畢竟違敖gg違傲g,蓋出於萬不獲已,旣蒙恩勘,幸釋諸擔,則歸尋四年前決退之初緣,不惟臣默算有素,雖婦孺迷蠢,亦莫不曰當然。今則臣不復遠引昔年之憂危,卽此粗成之一義,矢死靡他,庶不爲負心失守之歸耳。慈覆之天,曲遂萬物,區區此願,豈忍終奪,且臣自處之外,足指瘡患,轉益侵淫,毒深痛久,脛膝俱痿,房闥之間,杖而後起,以此癃殘,雖無故在朝,其何能起身供劇,而況京兆緊務,無長官久矣。按簿之叢委,詞訟之積滯,壹皆臣故,病裏惶悶,益無所措,伏乞聖慈,俯諒臣處義之有退無進,竝將太常兼任,亟賜鐫遞,俾公務無曠,私分粗安焉。臣於璿譜跋文事,又有萬萬惶悚者,伊時館吏,以臣已撰者書入事報來,臣以旣解其任,何可以未徹之文,苟然寫進,從當疏陳之意爲答?其後數日,更無所報,果以此意,略及於疏末,疏入之後,始聞館吏因政院催督,推去已寫之紙於臣家,改銜書進,雖緣郊路稍左,未卽聞知,而其謬爲辭遜於文字旣徹之後者,矇然不審,無所逃責,伏想淵衷,必以爲訝,追思至今,愧怍無地,敢此附陳,以冀睿照焉。臣無任翹首瞻望號呼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道理,豈可若是撕捱?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上穹垂祐,邦慶畓臻,元子患候,又卽平復,數月之內,賀儀載擧,此誠宗社無疆之休,臣自前月路中因病徑歸之後,所患足瘇血便等症,一時交作,首尾數十日,沈綿危毒,雖伏聞聖上有惟疾之憂,百僚設起居之禮,而床席之身,無由運動,終未進參,臣罪萬死,旬後少有生意,旋聞賀禮方擧,强疾自力入城,隨參於呼嵩之列,而適遭子婦喪慼,少留若干日,經紀窆葬,悲疚撓攘之餘,賤疾又復大添,種種危症,比前不啻倍重,京寓齟齬,有不可一日淹滯之勢,擔曳蒼黃,忙尋歸路,任情經行之罪,固無所逃,而神精昏瞀,不能綴語自列,請譴之章,亦復稽延至今,前後負犯,層積至此,臣誠惶霣,無地自容,且伏念臣之衰病如右,與歲俱深,今殆難醫,而身上虛縻之職名,無非高華緊重之任,一年二年,尙靳鐫解,忱誠淺薄,旣未上格,逋慢日積,轉成罔赦,此尤臣所以五情抑鬱,又作一病,不知瀆擾之懼,終始嗚呼,而不敢止者也。伏乞聖明,察臣病狀,諒臣至懇,將臣政府本職及兼帶諸任,一倂鐫削,仍命有司,治臣前後罪犯,亟從重勘,以嚴王法,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上來行公。
○應敎李宗白疏曰,伏以臣亡妻淺土之葬,在於南陽地,方謀移窆於臣母墓側,纔於日昨,破墳載輀,仍向前路,此際伏奉館職除命,繼以馹召遠辱,惶隕感激,莫省攸措,榮途一步,無往而非臣所自劃,區區危杌之懇,曾已屢暴於章牘,天日之明,庶已鑑燭,去就一節,已無可論,而目下私情,實有所懇迫者,臣旣命畸,尙無嗣續,妻喪在靷,而運柩觀窆,非臣躬檢,無人可替,承召之後,宜卽進伏輦下,躬自祈免,而情實如右,末由趨承,虛帶難冒之職,曠日滯外,固已惶悶,而竊稽國典,旣有妻葬許歸之文,玆不得不略具短章,縣道陳懇,猥越之誅,尤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垂矜諒,亟罷臣職,仍勘臣瀆擾之罪,以安私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事過後上來察職。
==閏4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右副承旨金龍慶{{*|未肅拜}}。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入軫星。
○南泰慶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留公事,六曹長官備局堂上,無稟定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再度呈辭入啓,執義韓顯謩在外,掌令許集,持平沈鐫呈辭,掌令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尹彙貞則無他撕捱之端,而兪最基則往事不必過嫌,金尙翼則今無更嫌之端,而其在分義,豈容若是?事之寒心,莫此爲甚,竝只推,更爲牌招。
○洪尙賓啓曰,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特推之下,竝皆違召,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而副應敎趙明澤,自鄕纔已入來云,亦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注書徐命臣,同姓八寸兄,承旨命淵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未差,左承旨洪尙賓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有政。以金龍慶爲承旨,魚有鳳爲承旨,全日祥爲昌原府使,李渻爲社稷令,朴體素爲典籍,兼養賢主簿單康弘濟,綾昌君補、綾城副守森,在喪終制,前府使李聃錫,今加嘉善,白翎僉使時,軍器別備,加資事承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必寧,左副承旨南泰慶,右副承旨金龍慶,同副承旨魚有鳳。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尹惠敎病,參議徐命九病,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慶德宮假衛將崔天萬呈狀內,本以守禦廳敎鍊官,兼差衛將矣。方以南漢軍器修補事,下去山城,衛將之任,勢難久曠,特許遞改云,以軍門監蕫之役出往,則守宮輪直之職,不宜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及第崔春三,閑良具龍翼、金光寶、金元重、南斗柄,牙兵金日尙等,或拯活人命,捉得惡虎,或御寶僞造罪人指捕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係是出身閑良軍兵,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慶尙左兵虞候兪隆基,前權管林萬載,前司果李光績、朴昌燁,及第金夢績、邊海俊、張文煒,閑良李齊泰、金乃雄、具倓,別破陣金廷相等,或軍器別備,拯活人命,或殖利補賑,捉虎從軍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兪隆基雖已資窮,未經準職。林萬載、李光績、朴昌燁,未資窮未準職。金夢績、邊海俊、張文煒、李齊泰、金乃雄、具倓、金廷相,係是出身閑良軍兵,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以宋成明爲知事,朴乃貞爲知事,李仁錫爲同知,魚就深爲同知,朴萬齡爲僉知,鄭纘述爲訓鍊都正,尹慶哲爲兼司僕將,崔台耉爲內禁將,許璘爲五衛將,李喜夏爲五衛將,呂敬周爲五衛將,沈鳳徵爲尙州營將,金聖應爲副摠管,洪好人爲副摠管,張斗紹爲宣傳官,李喜祖爲宣傳官,金東藎爲牛峴僉使,李萬英爲助泥浦萬戶,金應剛爲防垣萬戶,崔粹和爲黃海兵虞候,申載夏爲慶福假衛將gg景福假衛將g,韓世元爲慶德假衛將,李世泰爲慶德假衛將,南益齡爲平安兵虞候,孫楚雄爲黑山島別將,副護軍鄭錫五、金養一,副司直宋秀衡。
○洪尙賓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魚有鳳,時在京畿楊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言啓曰,以咸鏡、忠淸兩道監司伏啓,刑曹粘目,高山前察訪閔墡,頒赦差使員尹心雄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閔墡、尹心雄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韓次愈手本,則時囚罪人洪處武今年八十二歲,老病沈篤,氣息奄奄之中,累日處冷,又得暴泄之症,度數無算,寒熱轉盛,飮啖全廢,眞元大脫,多般救療,終無一分之效,卽今症勢,實有頃刻難保之勢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啓曰,判義禁申思喆,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監司狀啓,安胎時不能及期眼同待罪事,傳于洪尙賓曰,勿待罪事,回諭。
○司諫朴弼琦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吉州牧使成胤爀罷職。答曰,勿煩。
○判義禁申思喆疏曰,伏以臣,有罪輕勘,引伏自省之中,忽被金吾新命,此是臣屢叨屢僨之地,情兢勢蹙,理難堪冒,召牌日降,荐犯逋慢,惶隕悶隘,莫省攸處,顧臣踪地,已無趨承之勢,而得伏見日前賓對所出擧條,以廣州舊逋之多數未捧,責臣以不能檢飭,仍下重推之命。臣於是,誠不任惶恧之至,夫漢南蓄積之哀痛,中外之所共慮,朝家之所累飭,而不幸間値荐荒,歲多耗縮,每當捧糴之時,臣必另加關飭,而新還上則本府十分嚴督,幾盡收捧,至於舊還,冬間因巡營別關,遽有停捧之擧云。臣聞甚怪訝,卽以軍餉與他有異,必須依朝令,期於準捧之意,嚴飭於本府,如是往復之際,迤及春初,元數之中,先捧三分之一,而方次第催督矣。迺因大霈,有停止之令,遂不得繼捧,其間事實,大抵如斯,則其非本府稽緩之失,從可推矣。臣固知伊日下敎,亶出於重保障之聖意,而然身爲主將,不善檢督,至使莫重軍穀,有此逋欠,其何敢以問備薄勘爲幸,而晏然仍冒乎?念臣猥以謏才,久膺戎政,非不欲隨事竭力,毋負隆寄,而神精漸耗,疾病愈痼,一味憒憒,莫效涓埃,居常愧懼,若隕淵谷,今若趁此少罪之時,得以卸免重擔,毋底僨誤,則是豈獨微臣之幸而已。且臣以軍務看檢事,纔作山城之行,觸風撼頓之餘,宿患痰症,乘時闖作,急於調治,舁還私次,落席涔涔,症形斗劇,雜試藥餌,有加無減,顧此病勢,有非一時偶感之比,時日之間,斷無差完之望,以疾則委頓,以情則臲卼,前愆旣深,新戾且重,廉義病狀,俱難冒赴於職事,玆敢略具短章,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賜鑑諒,將臣兼帶兩任,亟命鐫削,仍治臣荐逋之罪,以嚴邦憲,以安微分,千萬至祝,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者飭勵之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閏4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右副承旨金龍慶{{*|未肅bb拜b}}。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病}}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四更,月暈。未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三度呈辭入啓,執義韓顯謩在外,掌令許集,持平沈䥃呈辭,掌令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新除授右副承旨金龍慶,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金龍慶之前後不爲出仕,未知其義意,只推,更爲牌招,而此後則如此傳旨,勿爲捧入。
○鄭必寧啓曰,右副承旨金龍慶承牌來詣闕外,陳疏到院,觀其措語,則家有拘忌之疾,身旣薰染云。故原疏不敢捧入,纔已退却,則仍爲退去,牌不進罷職傳旨,所當捧入,而旣有如此傳旨勿爲捧入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
○以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副應敎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特敎之下,其在分義,豈敢若是?尹彙貞之無他撕捱,而若是者,極涉寒心,趙明澤之撕捱,有何義?法講之撤久矣。豈有如許道理乎?竝只推,更卽牌招。
○鄭必寧啓曰,副應敎趙明澤,副校理尹彙貞陳疏入啓,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吾罪囚之積滯,未有甚於近日,而判義禁申思喆,一向違召,終不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備局堂上宋寅明牌招察任事,命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直宋眞明。
○右承旨鄭必寧,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御牒中,元子誕生干支,乃乙卯正月二十一日壬辰,而誤以壬戌刊出,舊跋文中當宁御諱,乙巳修譜時直書,故臣等不審仍置矣。諸議以爲,卽祚以後,事體不宜直書云,斯言儘然矣。臣等疎率不察之失,在所難免,惶恐待罪,而進上及進獻件奉出,御牒及跋文張改入,頒賜件細補以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勿待罪。
○南泰慶,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備忘記,本府啓辭內,全羅道錦城縣黑山島圍籬安置罪人李台重押去都事洪致期,待其復命後嚴鞫事,命下矣。洪致期今已上來,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見啓下兵曹忠淸監司李壽沅狀啓,則忠原縣居知中樞府事趙以健,去三月十七日卒逝云,而去四月二十九日啓下狀啓,自兵曹,今日始爲移送矣。停朝市一款,今已後時,有難追行,弔祭致賻,依法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本府所管貰馬契,多有難支之狀,曾因筵臣陳白,有從長變通之敎,而姑無善策,其所謂江民出錢者,盡是貧殘難捧之類,故本府前堂上,爲慮此弊,以革罷江民處每戶一年三兩錢收捧之事,沿江各契,一從家座,每戶春秋各三錢式通同出斂,一以補契人,一以保貧民之意,論報備局,則回題內,事勢誠然,自本府論理草記云。故去三月分,以此辭緣,草記蒙允之後,以啓下辭意,發甘各處,使之依此收捧,而未及收捧之前,各軍門諸衙門請頉之關,紛紜來到,故待首堂出仕後變通間,姑爲停捧之意,再次捧甘於各洞矣。卽者契人等呼訴內,西氷庫居洪三八里、李東雲,灘項居金斗培、嚴廣叱春,沙村居崔㖋同,麻浦居金興俊兄弟,崔應三,西江居金先達稱呼者十餘人,與江村各契軍兵數百餘名,聚會沙場,擧盟謀議之後,吶喊突入於江居契人申命相、申昌暹、趙尙廉、孫永碩、鄭萬潤、金龍元、朴泰道、宋斗樞等家,毋論男女老少,竝爲結縛歐打,而一邊毁撤家舍,打破器皿,一邊偸去錢財,如是者至於四次之多云。故聞來極其驚駭,卽令當部官員,親審摘奸其虛實,則右人等結黨作挐,毁家偸財,打傷人物之狀,一如契人之所訴矣。近來紀綱,雖曰解弛,豈意輦轂之地,有此白晝聚群,高聲發喊,毁人家,偸人財,不少顧忌,至此之境哉?蓋此事本非臣府擅便之事,而因備局指揮,至於草記啓下,則渠輩雖有稱冤之事,告于所屬衙門,草記爭執,事理當然,而況且本府,以首堂上出仕間,姑勿收捧之意,捧甘知委,則渠等,固當恭俟處分,而不有國法,如是作挐,此實亂法之民也。契人之生死,固不暇恤,其有關風化,誠非細慮,如此亂民,若不繩以重律,則國家三尺,將因此頹廢,言念及此,實爲寒心,其中首倡者洪三八里等十人,卽令左右捕廳,急急窺捕,其結黨發喊,撤毁人家,偸取錢財之罪,各別重治,而西氷一契,麻浦、沙村、灘項、瓮里、桃花洞等任掌輩不能禁戢之罪,令攸司依法重治,此後又有如前作挐之擧,則令捕廳,隨現捕捉,一依治盜律治之,而亦令各軍門,各別禁斷其所屬軍兵等更相作挐之弊事,竝爲分付,何如?傳曰,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此曾所未聞,令捕廳各別譏捕,施以强盜之律,況軍兵則各有所屬,焉敢以無賴輩之指揮,王城咫尺之地,作弊若此乎?昔宋藝祖規模若何,而不貸亂法之軍兵,宜施軍律,以勵三軍,而此非行伍作亂者之比,雖以參酌,常無統律,於此可知,該軍門大將,竝從重推考,其別將、中軍,各其營決棍三十度,以懲此後。
○傳于鄭必寧曰,副校理尹彙貞批下,朝朝gg明朝g牌招。
○以陽城幼學李萬彙上疏,傳于南泰慶曰,此疏批前已下矣。政院不當更爲捧入而捧入,不欲賜批,而以其爲黃耉之疏,故不當批而下批矣。
○左副承旨南泰慶疏曰,伏以臣庸愚譾劣,百不猶人,而蒙被渥恩,久處從班,絲毫無補,愧懼恒深,不自意聖明,特加誤恩,擢置於喉舌之地,惝怳感激,他不暇顧,不得不冒肅恩命,而陞擢之寵,責任之重,萬萬非不肖賤臣所敢承當,循分兢惕,實無因仍僥冒之理,且於《璿源譜略》事,竊有所惶悚不自安者,譜略中元子誕彌之日,當書以正月二十一日壬辰,而誤書壬戌,臣曾以都廳之任,實掌修正之役,誕日干支,尤當謹書,而乃有此不察之失,追後始覺,惶懍無地,論其錯誤之罪,臣實爲首,玆敢露章自列,冀被重勘,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仍治臣不職之罪,以安私分,不勝幸甚,抑臣因此,而又有區區賤見,敢此附陳焉。癸巳年跋文中,有御諱直書處,而乙巳改牒時,旣已因前不改,今番印刊時,亦爲省工,取舊板用之,而不爲稟旨,仍舊印出,終有所大段不安者,亟命該廳,以御諱二字,分行改書,允合事宜,唯聖明裁處焉。臣無任屛營俟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雖不察何嫌,爾其勿辭察職。
○副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子水痘之候,遄獲平復,賀儀載擧,八域均歡,臣以從班舊物,其區區慶忭之忱,曷有其極?臣爲省先墓,暫歸桑梓,不圖此際,獲叨玉署新除,馹召遠宣,繼有問備催促之命,臣且感且惶,莫省攸措,其在分義,不敢偃滯,昨纔來伏城裏,而臣之本來情勢,已難抗顔復廁於榮塗。且臣稟賦虛薄,素多疾病,而一自前冬折臂之後,首尾四五朔,出入死生,晝夜苦痛,入夏以來,幸占差道,而大病之餘,精神筋力,頓然消耗,對人酬酢,氣喘語澁,開卷看字,前忘後失,鬢鬚斑白,形貌皺癯,年未五十,而其奄奄澌苶之狀,殆有甚於六七十老人樣子。人之見之者,莫不驚怪憫憐,而臣亦怛然自傷,竊歎其病衰之至此也。蓋今所患,大勢雖歇,而違骨拘攣,餘症未已,運用之際,輒必牽引,盥櫛之節,尙且須人,自分爲病廢之人,無復有當世之念矣。日昨省墓之行,蓋出於情理之萬不獲已,擔曳登程,忍死往返,而勞動失攝,症形添劇,見方委身床玆,宛轉叫苦,束帶趨朝,斷無其望,昨違嚴召,恭俟誅殛,聖度天大,旣靳例罷,又下召命,怵分畏義,不敢坐違,謹此力疾來詣於禁扃之外,冒陳血懇,徑還私次,臣誠死罪死罪。噫,臣之離違天陛,今已踰年,瞻望象魏,豈無戀係之忱,矧臣雖甚無似,粗聞事君以誠之義,平居所勉,恒在於是。故從前於仕宦一節,非有情病之大家難强者,則未嘗爲圖免之計,豈獨於今日,敢生規避之意,自犯慢命之科哉?誠以實病如右,無一分可强之勢,當此館直俱空,法講久廢之日,特敎誨責,極其嚴截,而亦未能祗承恩命,輒事瀆擾,有臣如此,生不如死,只願速被誅罰,小贖罪戾,伏乞天地父母,俯垂矜諒,亟許鐫遞,仍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校理尹彙貞疏曰,伏以臣目視昏廢,積有根因,其初猶能彷像模索,艱解文字,年衰病痼,節次層加,漸成矇瞍之人,前此屢登經席,醜拙百出,或借人求視,或越次替讀,或取燭近照,事體苟簡,惶愧在心,此已聖明之所嘗俯燭,朝臣之所共憫憐者也。然此猶是五六年前事,今則年益加病益甚,每對冊子,雖大字完劃,皆䵝黑澹泊,如障烟霧,屢楷熟諦,亦不能照分,雖欲如向時之承乏攝官復侍講讀,亦不可得,藉使臣通解經義,可備咨問,顧病昏如此,固宜隨分引退,況空疎寡陋,不辨銀根,初不合於講任者哉?以此自劃於心,不敢復爲冒進之計矣。今此新除,適當館直無人,法講久輟之餘,天牌日再臨門,臣一向違逋,竟未祗承,嚴旨三降,誨責截峻,惶駭震恐,五內失守,臣雖冥迷,彝秉不泯,亦豈不知義分之至重?蓋其自量已審,不能者宜止,終不敢以迫於威命,喪失所守,窘遁顚沛於旣出之後也。自非然者,臣旣無情勢之可言,又非筋力之難强,豈敢有召輒違,無故撕捱,甘自蹈於棄君命隳臣分之誅哉?竊所自悼者,臣以至愚極陋,蒙被殊知,周旋邇列,十年于此,而顧無螢爝之微,仰裨日月之明,不幸早衰病盲,自力不得,無由復備討論,獲覲耿光,瞻戀眷係,但有涕淚,昨日進伏闕外,備陳危懇,喉司不諒,章未上徹,今於嚴敎特召之下,不得不更瀝肝血,以請鈇鉞之誅,伏乞聖明,下臣司敗,勘以重律,以爲人臣慢命者之戒,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亦涉無義,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陽城幼學李萬彙等疏曰,伏以天下之事有可得已而不已者,亦有不可得已而已者,可已而不已,其弊也徑歸於苟且,不可已而已,其弊也失之於不誠,均之爲不得其中,向日章甫,爲故致仕奉朝賀臣崔奎瑞建院之請,實是一國共公之論,多士大同之議,則此非可已而不已者,今若因聖上一時誨諭之批,而遂皆中沮,不復呼籲,則眞所謂不可已而已者,烏能免不誠實之譏哉?臣等玆敢不避猥越,復此相率而更請,惟聖明垂察焉。夫奎瑞,絶世之高風,殉國之精忠,非但前疏已悉陳,抑旣聖明所洞照,則今不必更事架疊,而彰善樹風,聖朝之盛典,慕賢尊德,多士之公議,凡有一節之過人者,尙皆廟焉而享之,況如奎瑞雙美之竝著,爲國家蓍龜,爲一世冠冕者,其終無腏食崇報之典耶?蓋我國書院之弊其來已久,私建疊設,募生徒而庇閑民,壞士習而病官政者,此固朝家之所深惡,而立一切之禁,臣等雖甚愚昧,豈不知聖意之所在,至於事在可否之間,人多異議,而或因一時之好惡,强聒不已者,此誠末路之陋習,臣等亦嘗恥之,今臣等所請,旣非私建疊設種種貽弊者比,奎瑞之合於建祠血食,又非臣等一方之私言,實擧世無異辭之公議也。當此末路人各異見之日,雖係正當應行之事,必有甲乙岐異之議,而至於奎瑞事,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閭巷婦孺,無不同辭曰可,於此亦可見奎瑞平生也。世無院宇則已,如其不然,世豈無奎瑞院宇耶?朝家徒見院宇紛紜之弊,而使如奎瑞者,終不得一院宇之享,毋亦近於因噎而廢食乎?向日聖批中,有曰勳若此而辭愈深,況此建院,其若有知,安乎,不安乎,?單間屋宇,可表後世,此可見聖上不枉其志,待死如生之至意,臣等聚首感歎,相顧流涕曰,此老之受知聖朝,終始異恩如此,雖不準吾輩之所請,亦與有光焉,而終不能無抑塞悶鬱於中者,方寸耿耿,誠至今未已,按納不住,復事呼籲,槪奎瑞以三十年屛退之身,八十歲篤老之人,當國家危急之際,不計死生,一日馳一百四十里,叩城門以奔告,當是時也,天日爲之動色,擧國爲之髮豎,不待元戎之出征,人心士氣,固已激發百千丈,小醜殘孽,已游魂於鼎中矣。一時公誦,皆以功不可勝任,而顧乃脫然蟬蛻,讓而不居,此尤卓絶難及處,聖上之曲副其意,不加以鐵券,而寵以四字御書,單間彩耀千秋,此固古今所未有之異數,亦可見明良遭際之盛,冠絶往牒,至若悼亡勤懇之批旨,身後奉朝祿之仍頒,亦出於此意,孰不感歎,而第於臣等所請建院,亦欲用此例,則臣等竊以爲不然也。奎瑞之力辭勳封,固出於遺榮執謙,浮雲萬鍾之意,聖朝之曲遂雅志,在生前則固,可也,而至於身後廟饗之請,其所歸重者,在於全德之尊尙,多士之歸依,後世之興勸,事體迥別,條貫各異,則豈可以看作一例,終始堅拒,廢格而不行耶?若論其逝者之心安與不安,則以其平生謙虛之至意,御書揭閣,何等榮耀,徒以勳封來逼,故雖不得不辭彼而就此,安知必爲其心之所安乎?自古先賢,生時謙讓不以師道自居,歿後崇奉腏饗於永世者何限,而未聞以其素志之謙退,攙及後代,猶闕俎豆之禮者也。雖以御書四字觀之,槪比奎瑞於子陵高節,而不屑乎萬戶之封,則眞所謂釣臺高於雲臺者也。以子陵之高,雖辭諫議之高銜,而未聞亦廢桐江之祠,則何獨於斯人,以其平日辭勳,而闕多士尸祝之禮乎?噫,御書一閣,卽聖朝表章之所也。建祠妥靈,卽萬代觀感之地,而激勸忠義,廉頑立懦,實在於是,則在聖朝,惟當觀其建祠之當然,而定其所請之垂許而已。固不可以書閣之在此,而不從院宇之建彼也,明矣。且臣等之所請,雖單擧戊申一事而爲言,聖敎之以此然疑,至於靳許,臣愚死罪,竊恐其太過矣。伏況臣等尸祝之意,專由於欽尙平日操履之純篤,節槪之巍卓,可以掩白玉而邁靑松,超一世而映千古者,則今反慮一事之不安於逝者,竝與全善而闕其當施之典,無亦有歉於平日待元老之至意耶?臣等竊觀聖上之知奎瑞,有非前代君臣際遇之比,則伏想聖意,亦必不以建院之請爲過,而特以曲體其志之故,降此敎也。然事非單論,議終難遏,則何必終靳一兪,不以慰一路多士之心耶?伏願聖明,特加裁察,亟降睿旨,卽允建祠之請,以副一方之望,不勝幸甚,臣無任激切慕仰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曾已諭,爾等何煩?但予之靳許,其爲黃耉之丹衷,爾等之請,不過末世之文華,其勿復煩,各修學業,效黃耉之雅操
○乙卯閏四月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右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尙衣僉正李箕恒,活人別提尹大柱,西學訓導高命說,中部參奉林聖憲,尙瑞副直長姜鳳來,同爲入侍時,李箕恒進伏。上曰,職姓名。箕恒曰,小臣,尙衣僉正李箕恒也。上曰,履歷。箕恒曰,戊子年拜顯陵參奉,遷司饔院奉事,在喪去官矣。壬寅年,以祔廟都監監造官,陞六,而其後內職,則宗簿寺主簿,工曹佐郞,刑曹佐郞,戶曹佐郞,工曹正郞,戶曹正郞,宗廟署令,外職,則咸興判官,旌善郡守,順興府使,而今方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何事?箕恒曰,織造色耳。上曰,有所懷乎?箕恒曰,臣之所掌,不過織造,今則撤罷,姑無擧行之事,無大段稟達之事矣。仍爲退出。尹大柱進伏。上曰,職姓名。大柱曰,小臣,西活人署別提尹大柱也。上曰,履歷。大柱曰,己酉年爲穆陵參奉,庚戌年爲司饔院奉事,壬子年遷敬陵直長,甲寅年爲司憲府監察,同年八月爲刑曹佐郞,今年二月呈遞矣,三月待罪於本職矣。上曰,職掌何事?大柱曰,掌率巫女,分番五部,且各處病人咸會本署,故藥物凡節,主掌救活矣。上曰,爾署病人,時有幾名耶?大柱曰,小臣待罪之署,則病人只有男女各一名,東活人署則姑無云矣。上曰,有所懷乎?大柱曰,所懷無可達矣。上曰,爾何居乎?必寧曰,方在京云矣。上曰,爾誰家子孫乎?必寧曰,故三學士中尹集之孫矣。上曰,爾爲奉祀,而尹集於爾,爲幾代祖耶?大柱曰,丙子斥和殉節臣尹集,卽小臣曾祖矣。上曰,於爾不遠矣,香火至今不絶耶?大柱曰,小臣出繼於伯父,故社稷署令濂,爲奉祀,而生父澓,戊申亂時,以開寧縣監,得參原從一等功臣,旋卽見遞,家又淸寒,祭祀之節,不成貌樣矣。上曰,曾經掌樂僉正尹泓,於爾爲何等親耶?大柱曰,小臣之仲父也。上曰,香火,何以爲之?大柱曰,臣之曾祖,遷葬于忠淸道鴻山地,因居墓下,而臣則以有職名,方旅宦於京裏,香火雖或不絶,亦不無苟艱之事矣。上曰,朝家別無賜給顧護之事乎?大柱曰,朝家只給墓奴復戶,定山直守護,而別無賜給之事矣。必寧曰,三學士有書院矣。上曰,非謂書院也。尹集子孫,今方入侍,奉祀孫錄用事,前已申飭,而祭需令本道各別顧助之意,分付,可也。必寧曰,然則吳達濟、洪翼漢奉祀家,一體爲之乎?上曰,三節士家,一體顧助,可也。{{*|出擧條}}高命說進伏。上曰,職姓名。命說曰,小臣,西學訓導高命說也。上曰,履歷。命說曰,癸丑年殿講直赴,國子分榜,甲寅年爲本學訓導矣。上曰,職掌何事?命說曰,本學,養士衙門,養士之外,無他職掌,學製時對讀而已。上曰,有所懷乎?命說曰,兼官主管凡事,臣則無可達之語矣。上曰,在京乎,在鄕乎?必寧曰,平安道宣川人矣。上曰,聞其語,分明關西人也。林聖憲進伏。上曰,職姓名。聖憲曰,小臣,中部參奉林聖憲也。上曰,初入仕則履歷無可問者,而職掌何事?聖憲曰,職掌道路、橋梁、禁火、頒火、里門警守而已。上曰,卽今則無閭家奪入之事乎?聖憲曰,上敎至嚴,近來無此等弊矣。上曰,在京乎,在鄕乎?聖憲曰,本在全羅道錦城縣,而時居在京矣。上曰,汝四祖有顯官乎?聖憲曰,小臣之祖與父無顯官矣。上曰,汝旁親有顯官乎?聖憲曰,故大司諫臣林濩,卽臣之四寸大父也。上曰,林泳,於爾爲何等親耶?聖憲曰,臣之六寸大父也。上曰,有所懷乎?聖憲曰,部官無他所懷,不過坊役平均之事,而前後部官,已爲陳達,出於擧條,申飭矣。以京兆堂上之不備,時未及釐正,臣則別無可達之事矣。姜鳳來進伏。上曰,職姓名。鳳來曰,小臣,尙瑞院副直長姜鳳來也。上曰,履歷。鳳來曰,乙巳年爲章陵參奉,丙午年作散矣,壬子年復職爲英陵參奉,癸丑年遷繕工監副奉事,今方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何事?鳳來曰,本院政事時,安寶及馬牌出納而已矣。上曰,有所懷乎?鳳來曰,本院無大段職掌,故別無所懷仰達之事矣。上曰,居何地乎?鳳來曰,本居忠淸道德山地,而從宦以後,移居于京矣。上曰,汝爲誰家子孫耶?鳳來曰,故相臣姜碩期,卽臣之曾祖也。上曰,姜碩期名字,似若稔聞,而復官爵耶?鳳來曰,肅廟朝,復官爵,致祭墓所矣。上曰,其時汝名不入耶?鳳來曰,臣之父在世,故臣之名字不入矣。上曰,左副承旨南泰慶,有下敎事,注書出去,使之入侍。上曰,前左尹宋眞明,特敎之下,尙今撕捱,其在事體,已涉寒心,而今則旣解本職,廉隅可伸,目今備局行公之人乏少,以備堂,牌招察任。{{*|榻前下敎}}上曰,王府多滯,其況北道犯越事,宜速議決,而判金吾承批之後,無他撕捱,尙未行公,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察任,{{*|榻前下敎}}長夏出去,與左副承旨南泰慶,同爲入侍。上曰,卽見宗簿寺草記,潛邸時名號,何以書之,欲爲聞知,故使之入侍矣。泰慶曰,左右分行書御諱矣。上曰,分書兩行,則無懸註之事乎?泰慶曰,御諱直書,故付籤,而乙巳改牒時,旣已仍前不改,今番印刊時,亦爲省工,取舊板用之,而不爲稟旨,仍舊印出,臣等實掌修正之役,而不及致察於至敬之地,惶恐敢達矣。上曰,前已累次爲之乎?泰慶曰,自癸巳年而然矣,小臣又有大段不察之失,元子誕日干支,矇然誤書,俄纔陳疏請譴,而惶懍倍切矣。上曰,當初誤看而然乎?必寧曰,正月二十一日壬辰,誤書壬戌,飜張之際,以致如此云矣。泰慶曰,旣知之後,則不可一時置之,故當待草記批下,改張以入矣。上曰,明日諸承旨,持各司回啓文書,入侍,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卯時至戌時,日暈。
○下直,原城縣監沈宗賢。
○以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禁推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明日慕華館武科殿試時,兩司當爲進參,城上所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判申昉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參判申昉,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文武科殿試時,承旨各一員,當爲進參,而都承旨李春躋病不仕進,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一員未差,卽今廳中位甚不齊,事多苟簡,而都承旨李春躋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柳萬重啓曰,副提學趙遠命,鎭日違召,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副修撰南泰良,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而副提學趙遠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明日仁政殿增廣別試文科殿試時,香室移接於尙瑞院,春秋館減省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明日慕華館武科殿試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右相進去。
○傳于南泰慶曰,明日慕華館命官,禮判進去。
○鄭必寧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未差,右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有政。以柳萬重爲承旨,李縡爲大司憲,鄭錫五爲左尹,李聖龍爲禮曹參議,閔亨洙爲修撰,南泰良爲副修撰,校書博士單鄭錫垕,正字單徐命觀,承文正字單李光溭,右承旨柳萬重,左副承旨鄭必寧,右副承旨南泰慶。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進,參議徐命九病,參知韓師得病,右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副司直金始炯、李潝、金龍慶。
○洪尙賓啓曰,前縣監金聖鐸放榜前付職事,命下矣。吏批下直已下,口傳付職,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聖鐸爲司饔主簿。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恩賜直赴殿試人等,竝許赴於今此增廣文科殿試事,啓下矣。卽接四館所所報,則甲寅四月別製居首直赴殿試人進士閔齊岳,已爲身死。戊申三月節製居首直赴殿試人進士李匡贊下鄕,不得赴今番殿試云,李匡贊依前例許赴於後科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前後直赴殿試捧承傳人金鼎益等一百五十五人,隨其錄名,許赴於明日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因漢城府草記,傳旨內,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此曾所未聞,令捕廳各別譏捕,施以强盜之律事,命下矣。自臣廳卽發軍官,龍山居通德郞崔㖋同,西江居所謂出身金哥,非出身,而卽前別將金壽岳也。壽岳及其餘同倘出身崔思齊,出身朴泰垕,禁漏官崔琢,通德郞朴世根,幼學李聖夏,前萬戶李東蕃,幼學鄭慶成等九名,爲先捉來,而其他知機逃躲,未及捕得者,軍校等處,各別窺伺,期於捉得之意,今方嚴飭,而今此捕捉九名,爲先究問乎,待其畢捕而究問乎?何以爲之?敢啓。傳曰,爲先究問,而此等之人,旣非無賴常類,則豈作此前所未聞之駭擧乎?尤極痛駭,不杖直招事,爲先捧招以啓。
○又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因漢城府草記,傳旨內,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此曾所未聞,令捕廳各別譏捕,施以强盜之律事,命下矣。依傳旨卽發軍官,其中首犯者麻浦居雜科出身崔應斗,西氷庫居烽燧軍李泰雲等,爲先捉得,其餘知機逃避,未及捕得者,嚴飭軍官,今方各別搜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盛澤手本,則保放罪人洪處武,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義州居張鳳羽上言,其父別武士晟,壬子夏等都試時,鳥銃沒技,而其所修啓,旣在令後,且因道臣論啓,入於置之之中,依他例直赴殿試事,曹粘目判付內,朝家視西北,本無異同,而其所入格,旣在令前,豈可以狀達之遲滯,置之是旀,況殿試在明,一日之內,西北邊地武士,或許或否,且欠一視之道,特爲直赴殿試,置之中入格在令前者,一體許赴事,命下矣。當初狀啓中入格在令前者,別單書入,依例令政院,直爲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南原縣監尹得莘罷職。又啓曰,請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答曰,勿煩。{{*|措辭見上}}
○司諫朴弼琦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措辭見上}}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頃陳微懇,更蒙恩暇,連日施灸,呻楚淹伏矣。卽伏聞明日武科殿試時,有以臣命官進去之命,臣於是,固當趨承,而第臣積痼重發之疾,非如干艾焫所可責效,當灸之數,姑未滿限,所患之症,尙無分減,癖氣膨亘,腹脅浮疼,少有轉動,輒致牽礙,戶庭之間,亦未能隨意出入,束帶趨命,旣難自力,觸風掌試,尤無其望,玆不得不略申疾痛之呼,仰干仁覆之聽,情雖迫隘,跡涉偃便,惶隕之極,無所逃罪,伏乞聖慈,俯垂諒察,遞改臣命官之任,仍治臣違慢之辜,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意謂幾乎快瘳,命下矣。何引咎之有哉?卿其安心,益加調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鍼醫看病。
○別兼春秋李度遠疏曰,伏以臣,日昨見差文科會試試官,入於試院,而追後聞之,則年前別兼春秋鄭益河,疏請史官勿擬試望,永爲定式,則殿下以其言爲是,而依施之,臣不識館中定規,矇然承牌,致使朝令,廢閣不行,其失大矣。誠不勝惶悚愧赧之至,今者又以殿試試官,天牌下降,不敢坐違,隨詣闕中,而竊伏念殿試事體,與試院有別,入侍儀章,便同親臨,則史官之代庖於考官之列,實恐大傷朝體,豈止臣溺職之失而已哉?伏乞聖明,亟命改擬,毋使前日之成命,歸於銷鑠,千萬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試望落點時,自有量矣,有何付標焉?
○乙卯閏四月十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引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必寧,左副承旨南泰慶,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尙賓曰,此全羅監司徐宗玉狀啓,陳壽興家失火延燒,家藏雜物,沒數盡燒,人亦燒死事也。讀之。上曰,狀啓上之。尙賓捧入。尙賓曰,此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上曰,下款結語達之。尙賓讀之。上曰,狀啓上之。尙賓曰,此戶曹啓目,本曹所管貢物,依事目施行,何如?上曰,下款達之。尙賓讀之。上曰,納之。必寧曰,此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明川鄕校修補時,移還安香祝下送事也。上曰,狀啓納之。必寧曰,此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德、安陵奉審有頉處修改事也。上曰,原狀啓上之。必寧曰,此禮曹啓目繼後事也。上曰,何人繼後耶?必寧曰,趙伋、趙世煥繼後,李世道、李厚德繼後事也。上曰,啓目納之。尙賓曰,右承旨鄭必寧出去政廳,敢達。上曰,政官,今已入來耶?都承旨李春躋,今日持公事入侍時,使之同爲入侍,新差承宣,待下批卽爲牌招,可也。必寧出去。泰慶曰,此全羅監司徐宗玉狀啓,雲峯田稅欲以麻布代納事也。上曰,大同作木之規,自當初定式時爲之耶?惠廳、戶曹書吏,有待令政院之事,注書出去,以大同作木,始於何時,而曾有前例否?詳問以來。長夏承命出來。泰慶曰,此全羅監司徐宗玉狀啓,泰仁縣採蕨女,爲虎囕死,全州折草人,亦爲虎囕死,惡虎囕殺,至於五人云矣。上曰,狀啓納之。泰慶曰,此兵曹回啓,忠淸道牙山地拯活溺水人賞格事也。上曰,書之依回啓施行。泰慶曰,此兵曹回啓,拯活論賞,亦涉屑越,以米布題給事也。上曰,書之依回啓施行。泰慶曰,此兵曹啓目,犯越罪人査捕形止,賞格加資事及首捕三人賞格不行事也。上曰,犯越罪人,一邊正法,一邊授職,賞罰乖舛矣,僉知之類,於渠不過耶?泰慶曰,此兵曹啓目,犯越捕捉賞格事也。上曰,書之依回啓施行。申尙重事,後日登對時,更爲稟處,可也。長夏還入,奏以出去招問惠廳及戶曹吏,則山郡有作木之規云矣。上曰,注書更爲出去,問其一定之規,無古今之異乎?復爲詳問,可也。長夏又出來。泰慶曰,此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上曰,何事耶?泰慶曰,軍官器械修補加資事也。上曰,書之依回啓施行。泰慶曰,此兵曹啓目,親騎衛甲寅四等試才時優等人,令該曹考例稟處事,及北道人沒技之類,直赴殿試事也。上曰,書之特爲直赴殿試,此啓目急速擧行,可也。泰慶曰,此兵曹啓目,各道沒技之類,令前上來者,令後上來者,分揀事也。上曰,書之,朝家之視西北,本無異同,而其所入格,旣在令前,豈可以狀啓之遲滯,置之是旀,況殿試在明,一日之內,西北邊地武士,或許或否,且欠一視之道,竝特爲直赴殿試,置之中入格在令前者,一體許赴,此則不可以此而止,令兵曹草記事,分付,可也。長夏入奏以出去更問,則作木之規,其來已久,而追後作木者,雲峯一邑而已云矣。上曰,追後分明乎?承旨書之,頃日筵中,田稅大同米木間,依元定式徵捧,而更勿以錢挾雜事下敎,則今觀湖南狀啓,雲峯田稅作木,本非元定,則依初米太上納,事理當然,依此擧行事,分付該曹。當初其欲作布,不過其時守令之任便,而以布爲木,以木爲錢,今又欲依前作米,惟正之供,何等重大,而前後幺麽一縣監,惟意任便,該曹又此操縱,莫重貢法,因此乖舛,朝家命令,朝令夕改,外方小民,焉信政令?況純米純木,令下之後,不過依此擧行而已。今日紀綱,雖曰解弛,一守令,焉敢於廟堂則斥以泄泄,於地部則譏以問東答西乎?朝綱因此而漸解,守令慢不知上司,極爲寒心,當該縣監,爲先從重推考,以觀其緘辭謄聞,道臣亦爲推考。{{*|榻前下敎}}泰慶曰,此兵曹啓目,北兵使洪好人狀啓,沒技及優等閑良直赴事也。上曰,承旨,書之竝依回啓施行。泰慶曰,此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三水府使朴東樞牒呈內,守護軍韓從元陵木偸斫之罪,定配三水事也。上曰,誰人處保授乎?泰慶曰,衙前李五益處保授云。上曰,狀啓納之。泰慶曰,此江華留守金東弼啓本,本府在囚罪人金潤章等令該曹稟旨事。上曰,本數旣已準拯,所餘不過雜費,則方當大赦,豈可稟難?其令該曹,竝卽放送事,分付。{{*|榻前下敎}}上曰,頃日政事,欲爲下敎而未果矣,金聖鐸爲及第未下去前,當留京裏,雖今日政,有六品窠,卽爲付職,後日經筵,使之入侍事。{{*|榻前下敎}}尙賓曰,金聖鐸未疫,城內猶有痘患,故方在於僻巷云矣。上曰,非文非蔭,文華贍足者見科,則必爲之矣。上曰,法講久未爲之,玉堂違牌,未有甚於近來矣。尙賓曰,玉堂二員,今日政當出矣。上曰,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文科試所進}}。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小臣慕華館殿試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文武科殿試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玉堂闕直已久,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日慕華館武科殿試時,若有等劃之人,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以騎芻比較。
○傳于李春躋曰,《譜略》封進,當由法殿,而仁政殿則今方設場,自明政殿改入事,分付。
○鄭必寧啓曰,今番武科殿試時,直赴擧子閑良金鼎益,旗牌官殷復興,旗鼓官李東茂,別武士徐得天,別馬隊朴守億、金鳴善、李廷弼,閑良朴東最、朴枝華、崔德萬、李廷柱、蔡廷淑、安世亨、李采雲、金重益、金鼎九、朴義宗、朴泰登、金弘之、吳致三、李賢采、金仁胄,駕後韓世珍,別武士李景彦、安宗垕,別驍衛趙斗僉,馬兵玄厚益、金時建,砲手金有投里、安次澄,良人朴世行,業武裵承朴等三十二人錄名單子,無緣不呈,今番殿試,竝不得付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校正廳啓曰,《璿源譜略》、《御牒》及跋文張改入事,允下矣。臣等來會闕中,進上件及進獻件,全數捧出,卽爲改張以入之意,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閏四月十三日,通政鄭世弼,自丹鳳門入來,私奴斗應九里,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丹鳳門守門將柳圓春,敦化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閏4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新恩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韓顯謩在外,掌令許集,持平沈䥃呈辭,掌令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柳萬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副提學趙遠命,昨違召命,無意行公,館直久空,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玉堂上下番闕直已久,副提學趙遠命,今日又爲違牌,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判義禁臣申思喆,與同義禁臣李瑜,今方開坐本府,他輕囚則皆已取招,而至於犯越罪人,則關係至重,備員後盤問,例也,而同義禁申昉、徐宗伋,俱以病不來,令政院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同義禁申昉、徐宗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犯越罪人盤問事重,竝更爲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柳萬重啓曰,明日常參時,政府、漢城府堂上及憲府,無進參之員,右參贊鄭亨益,右尹金聖應,掌令許集,持平李性孝、沈䥃,待開門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及列聖八高祖圖、《國朝御牒》,旣已進上,各家單子及初中草紙、御覽草冊改張濃墨紙,依前例,本廳堂上以下,今月十六日,出往彰義門外遮日巖,洗草後,仍爲撤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月令醫員李盛澤手本內,保放罪人李秉鼎,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因漢城府草記,麻浦捉來罪人崔應斗、西氷庫捉來罪人李太雲同黨,嚴飭軍官,各別搜捕之意,草記,入啓矣。其中元犯灘項契居扈衛軍官金斗培及同黨西氷庫居扈衛軍官文千雄、梁成樞、李春發,保人金成大,驛吏金順必,御營軍官林萬金,烽軍黃貴山,甕里居扈衛軍官金鼎禹、姜文載、李德老,禁軍金重呂,龍山居保人嚴世昌等十三名,又爲捉來,依左捕廳草記批下傳旨內辭緣,以不杖直招之意,爲先發問目推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罪人崔㖋同等九名究問事,草記批旨中,爲先究問,而此等之人,旣非無賴常類,則豈作此前所未聞之駭擧乎?尤極痛駭,不杖直招事,爲先捧招以啓事,命下矣。九名等處捧招,而在逃罪人金興俊同生弟禁衛營大旗手興世,昨日夕,又爲捕捉,一體捧招以入,而以各人等所供觀之,則聚會沙場,呈備局伸理事,果爲一齊同議,而擧盟謀議後,突入江居契人申命相等家,毋論男女老少,竝爲結縛歐打,而一邊毁撤家舍,打破器皿,一邊偸去錢財等事,極口發明,其在愼獄之道,有難輕施重杖,與馬契人等,一處頭面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向來違逋,合被重譴,待勘之蹤,理宜蹙伏,而往役當前,不免冒出,追思公議之至嚴,每念廉愧之大防,私心悚恧,靡所容措。今於復命之後,固無夤緣供職之理,而況聞日前試官違牌,又復紛然,譴罷之罰,適及卿宰,仍有定式勘罪之命,夫試事旣嚴,君命至重,凡有違傲,必罪無赦,固是刑政之所不可已,而同罪諸臣,譴罷相續,求之前後,鮮或倖免,若論近日干犯,臣是罪首,獨自免罪,斷無是理,雖聖上過私於臣,不念其爲失政之歸,而在臣私義,其何敢以苟免爲幸,而不知所以自處也哉?且臣奉命南出,不過出於引近例尊事體之意,而或復混歸於規避於試望之科,夫圖主試事,違捨近例,炎程遠役,推歸別人,則人之罪臣者,又將以爲如何哉?此等事理,非所難知,猶不見諒如此,莫非臣言行不能見孚之致,今臣踪地,種種難安,終不可淟涊仍冒於銓職,敢此自列,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遞臣銓部職名,仍命攸司,重勘臣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俱不必過嫌,從速行公。
==閏4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經筵,只常參。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副提學趙遠命連違召命,副應敎趙明澤由限已過,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明澤,掌令趙泰彦,持平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同義禁徐宗伋、申昉,昨日特推之下,不爲膺命,事體極爲未安,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未差,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文科甲科第二人,當付七品職,而時無窠闕,仕滿直長遷轉後,依例付職,何如?傳曰,允。
○有政。以申鉉夏爲掌苑別提,金聖鐸爲典籍,吳遂采爲典籍,兪健基爲修撰,典籍單朴弼理,文科甲科第一人,司畜別提單李尙白,武科甲科第一人,漢城參軍單柳東垣,文科甲科第二人,以尹容爲大司諫,別兼春秋李宗白、韓顯謩、趙明澤、鄭益河、閔亨洙,完恩君李仁錫,翊戴功臣居平君復嫡長孫,依法典承襲封君,典籍朴弼理,前郡守吳命瑞,已上今加通政,文科甲科登第前資窮,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進,參議徐命九病,參知韓師得病,左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副護軍李奎昌,副司正朴弘齡,武科甲科第二人,金麗禎,武科甲科第三人。
○柳萬重啓曰,副提學趙遠命,又違召命,事體未安,更爲牌招,而新除授修撰兪健基,亦爲一體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姑停刑推問啓判者,他公事啓下時,誤爲混踏,極爲非矣,當該內官,從重推考。
○南泰慶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鄭益河,旣已付職,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韓顯謩時在廣州地,李宗白時在長湍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閔亨洙、鄭益河。
○鄭必寧,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因漢城府草記,麻浦捉來罪人崔應斗、李泰雲及追後捉來同黨金斗培等處,依左捕廳草記中不杖直招事批旨,爲先問目,嚴問捧招之意草記,允下矣。依傳旨,罪人崔應斗等十五名,捧招以入,而其中金聲大、崔應斗、梁成樞、林萬秀、金順必、李春發等,則皆以聚會沙場,轉往貰馬契人等家,闌入作挐歐打之意,直招,而其吶喊突入,結縛男女老少,偸出錢財事,極口發明,金斗培則出去沙場時,見其同往民人等,作挐於貰馬契人之家,卽爲還歸矣。聞趙尙廉逢打,出見則尙廉反爲構誣,混同被捉云。文千雄,初雖進去沙場,及其貰馬契人等家作挐之時,不爲同參,黃貴山,自沙場未及起鬧之前,上去于木覓山烽燧處,金重呂、金鼎禹、李德老等則以爲,因其本洞任掌之知委,出去于本洞聚會之處,而元無沙場進去之事云。姜文載,稱以初八日入直闕內,嚴世萬則沿江民人等,執捉貰馬契人趙尙廉,來到其洞里,使之指告其同伴之際,在家目見而已。元無沙場出去之事,李泰雲,以其父病,須臾不離,人所共知,豈有出他與人作挐之事乎?各自發明,竝更爲嚴問覈實後,稟處,何如?傳曰,爲先勿杖更問。
○同副承旨魚有鳳疏曰,伏以臣去秋,幸遞地部佐貳之職,守分蟄處,感頌聖恩,今於夢寐之外,忽承銀臺除命,召旨遠辱於蓬蓽之下,驚惶震駭,罔知攸措,臣之衰朽無用,疾病垂死之狀,擧世之所共知,仕宦一事,非所可論,蓋不問職事緊漫而皆然矣。況此喉舌之任,何等緊重,一員不宜或闕,一日不容暫曠,決非在野疎逖之臣,所可僥冒虛帶者也。當初寵擢,已駭聽聞,而褫鞶經年,再誤恩除,有若朝廷夙夜之賢,乍遞旋授者然,臣實莫曉其故,而其爲聖政之累,益復如何哉?顧臣自屛難進之義,固不係於疾病有無,而若其癃痼之病,到衰益劇,居常懍懍,無復陽界上氣色,而數月以來,又添泄痢,眞元大脫,神氣都迷,此殆鬼事將迫而然也。床第之間,亦不能任自蠢動,雖欲强起趨命,其勢末由,伏乞聖明,俯察哀懇,亟許鐫改,俾無公私狼貝之患,千萬幸甚,臣無任煎迫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懇,今者此命,意非偶矣。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副修撰尹敬龍疏曰,伏以臣頃蒙恩罷之後,爲省父母墳塋,兼有遷厝之計,來伏墓舍,亦有日矣。不意館職新除,遽下此際,繼以有馹召之命,負罪賤臣,何以獲此?臣誠驚惶感泣,罔知攸措。噫,臣之才學鹵莽,千萬不近似於淸朝論思之列,不但自劃已審,雖私好臣者,亦不以經幄侍講之任,相期,此臣所以抵死撕捱,終不敢承命,以至於黜補而不思懲艾者也。初旣引分違命,至速恩譴,則今不可怵迫威罰,以自壞其素守也決矣。伏況臣之居外,倏過三載,奔走簿書,神精消亡,尋常文字,亦皆茫昧,且臣年已半百,積傷喪威,至於眼視,受病最酷,晴晝明窓,尙不辨細字,臣雖欲抗顔出脚,亦不可得,蓋臣自劃之義,與前無異,而學識之益荒,精力之轉衰,回視往年,不啻倍蓰,則力辭於數年以前,而遽出於數年以後,寧有是理哉?且念臣科名,被人汚衊,區區自靖之義,必欲歛避榮塗,稍存廉愧,唯取筋力自效之地,以爲一分報答之階,便成咫尺之守,終不敢爲膺命之計者,已有年矣。臣雖志節不堅,其何可貪戀榮寵,揚揚就列,以取人之嗤笑也哉?臣嘗以此,仰陳於前疏中,伏想聖明,亦或記有之矣。凡臣必可遞之端,旣非一二,而素患內傷之症,近挾寒感,症形添劇,絶食委痛,昏倒不省,伏聞日昨筵中,有在外玉堂催促之命,而臣之病狀,萬無作氣趨召之勢,一味跧伏,轉動無路,亦宜卽控賤懇,以請稽逋之罪,而疾勢淹綴,數行辭疏,亦不能自力構成,今始俟得少間,縣道陳籲,臣罪到此,尤萬萬矣。伏乞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許鐫遞臣職名,仍命勘臣罪戾,以靖私義,以嚴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傳于鄭必寧曰,補外儒臣,尋常君父飭勵之敎,更此館職,又復撕捱,偃蹇在鄕,縣道封疏,其在分義道理,豈敢若是?原疏下送,禁推傳旨捧入。
○答持平李性孝疏曰,省疏具悉。大將、中軍,輕重有焉,其所處分,可謂深量,各營中軍,乃是亞將,所謂褊裨,予未曉也。其令捕廳,不杖究問,意有所在,末抄自有處分矣。其所究問者,其數旣多,足可懲治,豈可以契人之擧名,廣捕深索,貽江民之弊,其將欲爲下敎而撤捕,爾請是矣。亟令該廳撤捕,捕將,竝從重推考,銓曹堂上重推事,亦爲依施,舊大同事,其令廟堂,卽爲稟處。守令等事,俱涉太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啓下備局。
○持平李性孝疏曰,伏以皇穹篤佑,邦慶畓至,元子水痘之候,遄臻平復,八域含生,孰不鼓舞懽忭,而如臣忝在邇列者,其區區慶賀之忱,豈可以言語文字,形容其萬一也?念臣本以危臲之蹤,且有沈痼之疾,自有除命以來,一味蟄伏,無計轉動,違召而尙靳例勘,請急而無由上徹,惶悚悶蹙,益無所措,顧今目疾,已在難醫之域,本來情勢,斷無冒沒之理,虛縻職名,徒增罪戾,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許鐫削,俾得以蒙曲遂之澤,伸自靖之義,仍治臣辜恩慢命之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不勝至祝,臣方乞免,不敢自處以臺官,而適於目下事,竊有愚見,略此附陳焉。近來風俗之頹敗,紀綱之解弛,固已寒心,而至於三江軍兵之聚會作挐,實是前古所無之變怪,聚盟納喊,有若戰陣間擧措,橫挐閭里,若經變亂,事之驚愕,莫此爲甚,此蓋由於軍門之無節制,而卒伍之益驕橫也。日昨聖上處分,極其截嚴,而第臣之思,竊以爲不然也。蓋軍卒慢肅,係於主將之約束紀律之嚴不嚴,當責之司命之臣,而今此問備之罰,可謂失之太寬,彼中軍、別將,不過一褊裨,而施以重律,國家用法,恐不當若是也。更願殿下,審量輕重,而別爲勘處焉。若其作挐之類,施以强盜之律,誠如聖敎,亦無不可,而但此類,俱是軍兵,且其所犯,旣係師律,使各其軍門,從容嚴覈,則無甚紛亂,而見今捕廳捕治之擧,大爲江民騷擾之弊,捕卒橫行,遍搜江戶,千百爲群,纍纍繫來,閭井皆空,市廛亦廢,殊非朝家爲民査治之意,兩邊捕將,不可無責罰之道,更令各軍門,特爲嚴究,分輕重繩以軍律,斷不可已也。且其所謂馬契徵錢之規,實爲江民偏苦之役,當初京兆之變通也。若區別冒屬之類,善爲定式,則此等之弊,何從而生,而第聞京各司吏胥,皆入契中,倚勢牟利,爲弊不些,至使許多軍兵,怨咨朋興,致此無前之駭擧,苟究厥由,實緣京兆不善立法之致,當該堂上,從重推考,更令廟堂,講究便宜,從長變通,恐合事宜,伏聞三南舊大同未收之數,方有督捧之令,臣則以爲非其時也。去年雖云稍豐,而荐飢之餘,尙多未甦,況新經大霈,還糴軍布,亦皆權停,而許多舊逋,猝然督徵於杼軸已空之時,則窮民無告,廢農可慮,臣意則待秋退捧,實爲均被之惠也。都政,卽國之大政,而當行於去歲臘月者,至今遷就,前所未有,朝家視若尋常,銓曹徒事延拖,此猶若此,他尙何說?當該堂上,宜施重推之罰,俾之斯速擧行,可也。前禮曹參議李潝請推之諫啓,始以罷職勘論,傳啓之後,追改律名,事未前聞,大壞臺體,不可以事過而置之,臣謂當該臺官,特遞其職,以示警責爲宜也。新除授昌原府使田日祥,爲人愚悖,行事暴戾,曾任北邑,非辜殺人,及在東鎭,罔民爲盜,淫刑虐斂,罔有紀極,雖盜蹠之恣睢,無以加此,今忽復授以字牧之任,是使凶歲僅甦之民,將盡於凶毒之手也。臣謂宜亟削其職,永勿擧擬於臨民之官焉。淳昌郡守宋文相,行身處事,類多乖戾,輿馬服食,專尙汰侈,殊失故家之規模,厚招隣邑之譏笑,況其居官爲政,太無廉聲,勒捧北三坊除役錢,而其數殆二千餘兩,加定二百餘隱結,而威脅書員,以充其數,如此不法之人,不宜仍置,以貽生民之害,臣謂宜拿問嚴査,以爲懲後之地也。臣於治疏繕寫之際,嚴召下降,不敢坐違,謹此隨詣,而顧念自劃之地,萬無復進之勢,終不免自外徑歸,臣罪至此,尤萬萬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大將、中軍,輕重有焉,其所處分,可謂深量,各營中軍,乃是亞將,所謂褊裨,予未曉也。其令捕廳,不杖究問,意有所在,末招gg末梢g自有處分矣。其所究問者,其數旣多,足可懲治,豈可以契人之擧名,廣捕深索,貽江民之弊,其將欲爲下敎而撤捕,爾請是矣。亟令該廳撤捕,捕將,竝從重推考,銓曹堂上重推事,亦爲依施,舊大同事,其令廟堂,卽爲稟處。守令等事,俱涉太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閏四月十五日卯時,上御宣政殿常參,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柳萬重,左副承旨鄭必寧,右副承旨南泰慶,假注書南鶴宗、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萬重進伏曰,在閤外時槌鼓三聲啓請,而未下之故,中嚴外辦,未及啓請,而殿門已開,侍衛諸臣,多不整齊,外儀未免窘遽之患矣。上曰,俄者中官,當以槌鼓三聲告達,而誤以正時告達,極爲駭然,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雨澤終未浹洽,風氣不順,此時聖體若何?上曰,愈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上曰,連爲好在矣。命均曰,近來風日不順,所移之處,未知便好乎?上曰,比初則好矣。在魯曰,當初所移之處,更欲移次乎?上曰,將欲更爲移次矣。命均曰,近來凡事,怠慢成習,昨日殿試,開門差早,而開場太晩,當該承旨,難免不能檢飭之責,推考,四館所官員則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義州府尹黃榟gg黃梓g尙不膺命,此不可催促而止,拿處,何如?上曰,頃已下敎,若一向違命,則自有當律,而事體道理,極爲寒心,各別催督,今日內使之辭朝。平安兵使元弼揆,亦爲催促,數日內辭朝,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秋曹、京兆長官,久不行公,刑曹判書尹陽來則有實病呈辭,纔入啓,交代若出,則自當行公,而判尹尹淳則在外,尙不上來,當初下鄕,稱以情跡之難安,其趁卽上來,有未可知,別爲申飭,何如?上曰,判尹下去,終涉過矣,頃者已爲下敎,而分義道理,不當若是,從重推考,使之上來,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將任久不出代,頃日趙顯命,以試官罪罷,何以爲之乎?上曰,堂下試官,尙在拿推中乎?大抵試官違牌,未有甚於近來,時則無金吾長官,待試事畢後,欲爲處分,而君命違拒,恬若尋常,豈可容易放釋耶?在魯曰,尹游則以武所試官,牌不進,而文所又出牌,故不知爲三牌矣。上曰,不然。文武所試官,豈有異乎?《魯論》君命召不俟駕之文,皆不讀矣。命均曰,卽今犯越罪人,勘處事緊,而金吾因堂上違牌,不得備員開坐,誠可恨矣。上曰,徐宗伋之一向違牌,終涉過矣,從重推考,使之膺命,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都政遷就,今至閏四月,事體未安,吏判,今則上來,參議雖作窠,而使之不多日內擧行,何如?上曰,郞官爲之者,誰耶?命均曰,權爀矣。上曰,國事則無可爲之時,以翰薦事言之,左右史尙今不備,銓郞雖曰淸選,不過一郞官,無他,此皆卿等之過也。文秀曰,臣優遊勳府足矣。不必干涉時事,而今者大臣,以都政遷就,有所陳達,實不勝慨然矣。祖宗朝一年內,定以兩都政,誠國家之重事,而近因紀綱之大弛,大臣曾無催督之擧,自上亦無責勵之敎,延拖六朔,尙未爲之,此不可使聞於八方矣。上曰,此則靈城之言是矣。今若申飭,而不爲擧行,則紀綱,漸益虧損矣。文秀曰,都政,申飭,若如閭家奪入,則豈有不爲之道乎?上曰,閭家奪入,則無挾雜之事,故爲之,而至於都政,則有挾雜之事,故終不爲之,無他,蔭官積仕之類,誠可矜矣。文秀曰,往年右議政金興慶,爲吏判時,以情勢之難安,久不應命,其時都政之遷就,亦如今番,臣每以此慨然。大抵都政,每年遷就,今則耳聞目習,人不爲怪,其爲憂歎,當如何哉?上曰,靈城,以一宰臣,論及大臣,殊涉率爾,推考,可也。{{*|出擧條}}萬重曰,上敎未下之前,文秀如是煩達,推考,何如?上曰,俄已推考,不必更爲矣。寅明曰,此則臣等之罪,銓郞望,尹汲、權爀、金尙翼,而尹汲則頃日投單,不合再爲,故臣與同僚相議,欲爲拔去,而大抵銓曹事,必待僚議俱一,然後爲之,此則三百年來政例然也。命均曰,未能調劑,相持而至此,皆群下之罪也。上曰,此亦無他,有甚麽意思而然也。頃者尹汲,以私好惡,至於投單,誠爲無據矣。前則吏判於政席,有銓郞補外之事,若有力量,則尹汲,豈不補外乎?寅明曰,雖有力量,僚議不一,則有難任意爲之矣。上曰,尹汲之事,時則在蕩滌之中,而若復有如此之事,則一尹汲,拔之何難?參判之相持亦過矣。命均曰,銓曹事,不必皆出於黨論,可否通塞之際,意見不同,故然矣。上曰,此非黨論而何?黨論,是逆賊根本也。寅明曰,參議作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苟簡矣。上曰,前參議李宗城,敍用,可也。{{*|榻前下敎}}文秀曰,江民之事非細憂,而各有所執,必須詳察處之矣。上曰,雖是江郊,而京兆之內,白晝吶喊,極爲寒心矣。寅明曰,此是京兆不能善察之致,王城近地,結黨作變,誠非細事,而今若自本府治之,則有偏私之患,不知何處治之則可矣。上曰,此事關係非細,以其招辭見之,則沙場聚會四百餘人不少矣。寅明曰,若自捕廳査啓,則終有弊矣。在魯曰,此終是亂民,三軍門皆入云。雖非行伍作隊者比,而中軍別將,決棍,則大將豈爲行公乎?上曰,然故,大將姑爲重推矣。寅明曰,此事雖重大,而自捕廳治之則過矣。上曰,姑使捕廳治之者,意有在矣。命均曰,馬契近來多有難支之弊,沿江各契,一從家座次例,每戶收斂三錢云,故有如此之弊矣。上曰,此則備局請爲變通之事乎?命均曰,漢城府草記爲之,備局則不知,此是創出無前之規,故兩班及軍兵等,發憤爲之,終難處置矣。寅明曰,責立江民有弊,故結契買馬價則受食,而戶曹每減數而給之,渠雖稱冤,不過牟利之事也。上曰,不知何時爲之,而弊則怪異矣。命均曰,數三百人,擧盟謀議,作此無前之變,所當別爲嚴治,而中軍,若或決棍,則大將,終爲難安矣。上曰,中軍決棍,不過警責,而此則易知,令備局,遣郞廳摘奸,可也。文秀曰,處分得當,則如水解之,此非大段之事,當初倡首者,摘發嚴治,而朝家不必擾動矣。寅明曰,別兼春秋竝違牌坐罷,尙未敍用,何以爲之乎?上曰,別兼幾人耶?寅明曰,鄭益河、趙明澤、韓顯謩、李度遠矣。上曰,竝敍用,一體付職,可也。{{*|榻前下敎}}文秀曰,織造機,前頭有用處,不可不及時修改,而此非倉卒爲之之事,故敢達矣。上曰,從後爲之,可也。文秀曰,小臣待罪勳府,有所懷,仰達矣。本府有嫡長忠義,自朝家,限二十員付司勇祿,三員式入番闕內,當擧動時,以忠義,爲繖扇、陽繖、水晶鉞斧差備,俾得侍衛於尺五之地,此蓋出於聖朝軫念功臣子孫之至意耳。肅廟朝戊子年間,下敎曰,順懷、昭顯兩廟,使別監守直未安,不可無變通之道,令該曹,斯速,稟處。該曹覆啓,以爲考諸謄錄,無可據之例,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議大臣,稟處。領議政臣崔錫鼎,獻議以爲,宗室功臣忠義中二員,稱以某廟守衛,輪番入直,恐爲合宜。傳曰,依領議政議施行,其後吏曹依此擧行矣。畢竟公不勝私,或以庶孽,或以雜流差出,故故判書臣閔鎭厚,欲復舊而未果,歲月浸久,事蹟漸逸,而淆雜之弊日甚,自上有以士夫差出之敎,而便爲遷轉之窠矣。臣招見受祿嫡長忠義數十人,則其中亦多佳者,其門地則何渠不若,卽今擇差之守衛官乎?本府自今爲始,作爲節目,各別勸奬,拔其尤者,依先朝例,使之差出守衛官,何如?上曰,守衛官遷轉,用幾人耶?寅明曰,守衛官變通時,一時差出,仕滿之後,數多人,不可一都政遷轉,故以每都目一人遷轉爲定,已付職者數人矣。文秀曰,古無守衛官,而自肅廟朝有之矣。忠義中擇其秀美者,則豈不合於參奉乎?先朝旣以功臣嫡長忠義,差出守衛官,明有令甲,而銓曹寢而不行,殊可惜也。上曰,嫡長忠義,是兩班,將來豈不爲百執事乎?當依昔年稟定爲之,而不可不極擇矣。文秀曰,今後則當各別擇人,文移該曹,使之隨窠擬差,似好矣。寅明曰,守衛官,以五十朔改定,朔數今皆未及準朔,今以功臣子孫變通之後,未準朔守衛官,皆當遞改後差出耶?待卽今守衛官仕滿遷轉後,以忠義出代耶?上曰,待仕滿遷轉後,以忠義出代,可也。{{*|出擧條}}長溪君棅曰,守衛官,以士夫子弟差出,仍作遷轉之窠事,臣於庚戌年,自墓所入來登對,有所稟定矣。今者靈城君朴文秀,以功臣子孫陵替事陳達,臣亦因此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宗室遠孫之軍役充定,自有定限,而近來代未盡而定軍役者,比比有之,臣於待罪校正廳時,見以此來訴者甚多,此事豈不愍然而亦豈不可駭乎?頃者驪川君增,以此陳疏,有令廟堂,稟處之命,而尙不回啓云,今若更爲下敎則好矣。上曰,宗室子孫之被侵軍役,誠可怪矣,令備局斯速覆啓,可也。{{*|出擧條}}德壽曰,臣以莊陵事,有所仰達矣。陵上至近之地,樹木茂盛,故莎草有枯損之患,分付道臣與本官,與陵官,眼同斫伐,何如?上曰,樹木距陵寢幾何耶?德壽曰,陵上地形甚窄,相距不過五六間,比他陵有異矣。寅明曰,樹木斫伐時,當有告由祭,狀聞後可以下送香祝矣。上曰,陵寢,事體重大,道臣秋奉審時,使之狀聞後擧行,可也。{{*|出擧條}}德壽曰,莊陵守護軍三手米之役,與他陵卒有異,實無保存之勢,似當有變通蠲減之道矣。上曰,守護軍名數幾何耶?德壽曰,三十名矣。上曰,其數不多,守護軍三手米之役,特爲除減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文秀曰,臣方待罪勳府有司堂上,而伏聞昨年,自上引見親功臣,宣醞於映花堂,而特賜銀盃,此甚盛擧也。中廟朝有特賜靑玉盃於勳府,而仍賜宴矣。故咸恩君李森生時,鳩聚財力,欲設洗盞宴,而意外卒逝,臣等卽當繼而行之,而咸恩葬前宴樂,於心有所不安,欲俟其過葬而爲之,意外完春君李遂良,又卒逝,故至今遷就,今則完春之葬已過,今月內欲爲設宴,以侈賜盃之恩,而衙門動樂,異於私室,故敢此仰達。上曰,知道。{{*|出擧條}}寅明曰,臣以安胎使下去矣。新胎峯,有文宗大王胎室,故奉審則蓮花石、欄干石,竝皆依舊,欄干一面石色頗異,而要皆無大段毁傷,修改不至時急,其處山谷深峻,石材運入極難,若欲一竝修改,則功力甚鉅,民弊必多,旣無表石,此則雖不可不刻立,而其他石役,姑觀前頭爲之,恐無妨矣。在魯曰,欄干橫石兩面,元無稜與他面之八稜者有異,且不正圓,有同無隅石,其中一石,又有腰折細痕,不無前頭折墮之慮,若以其不甚緊急,竝與表石新設而姑徐,則可也。若設表石,則此兩石,似不可不同時改設,石樣不大,工亦不大段矣。上曰,旣無表石,則當爲新設,而其他不得不修改者,同時修改,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璿源譜略》畢役後,御牒,卽當奉安五處,而頃因尹淳所達,有姑留以待冊封之命矣。追聞之則前頭冊封後,元無別爲校正奉安之事,不過別張改入,以待其後奉安使行,一體奉安而已。然則連年奉行,非所可慮,而今年,且是式年,秋後例有奉安使行,因便奉安,別無所妨,御牒事體至重,許多卷秩,久爲積置於本寺,亦涉未安,待秋成後式年奉安使之行,使之同爲奉安,何如?江華則今年,爲曝曬當限,道里旣近,雖秋前,曝曬之行,亦可因便奉安矣。上曰,江華曝曬之行,必以六月爲之耶?命均曰,六月是方農之時,奉安之行,軍兵亦多調發,恐涉有弊矣。上曰,竝待秋爲之,可也。{{*|出擧條}}洛昌君樘曰,小臣待罪摠府,卽今本府堂上十員,或在外或呈辭,五人推移入直,或至於八九日,且考試已定,摠管當爲進參,而不但番次苟簡,將未免狼狽矣。上曰,在外幾人,而呈辭者誰耶?樘曰,趙虎臣在外,上來遲速,未可知,鄭壽松連爲行公而呈辭,自政院申飭,何如?上曰,摠管呈辭,誠爲未安,呈辭及受由在外人員,竝改差。樘曰,再達極爲惶悚,而其代,卽爲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司諫朴弼琦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弼琦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正配gg定配g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前草溪郡守鄭暘寅逗留觀望之罪,與李時蕃無異,而時蕃則八年絶島,臺議尙嚴,暘寅則諉以事過,末減充軍,而旋卽赦放,已極失刑,而又有絶痛者,其時草溪軍兵,例當領付於陜川,而賊起累日,道臣促令進軍,亦不聽令,至有其心所在誠不可測之嚴題,草溪把摠金汝鳴,以當被軍律之意,告於暘寅,則暘寅怒曰,汝往則往矣。軍兵決不可給,汝鳴,遂單身赴陜川陣,與千摠金垍,合議擒賊,具手本,報捷于右防將陣,則暘寅,始知其擒賊,卽送令旗,招致汝鳴,誣以附賊而斬之,此非但嫉其功也。蓋慮渠觀望之罪,因此彰露,欲掩其迹,而爲滅口之計也。噫,汝鳴,昨夜爲國討賊,而今朝忽被極刑,天下寧有是哉?嶺南之人,憐之至今,古之聖王,爲匹夫報仇,不可以事在旣往而置之,請前郡守鄭暘寅,拿問嚴覈,依律處斷。上曰,靈城似知此事矣。文秀曰,其時小臣,在嶺南,大者盡行按治,小者務爲鎭定,故金汝鳴事,未及聞之矣。上顧謂知敦寧曰,卿亦必知之矣。在魯曰,汝鳴事,臣在嶺南時,全未聞知,而臣於鄭暘寅事,有平日意見,請陳之,當安陰賊見形之初,監司黃璿,發關草溪,使爲進討之計,且以爲郡守素有智略,論列以報云,則暘寅回報以爲,兵貴愼重,今也全未諳賊勢之大小虛實,而輕易交鋒,萬一官軍失利,則賊勢大增,人心大崩,不如審勢相機而發云云。草溪距營門二日程也。營門初關之後,賊報愈急,故更關督進而此報狀,未見更關時所發,而更關後始爲來到,且暘寅,稱以持重,果不無數日之遲留,故監司黃璿,大以爲稽緩,以其心所在,誠不可測,嚴題督責,而及其賊平後,監司陳論諸人功罪也。暘寅報辭及此題辭,皆入於狀啓中,而結之以鄭暘寅,雖有初頭遲留之罪,猶能及時進軍,以成其功,功罪相準,置之爲宜云,而朝家許施矣。今此暘寅之罪,若是當時所未發,而今始發露,則罪之,可也。當時監營,旣已畢陳,而以將功折罪,爲言而置之,則到今,更以此聲罪,在朝家,便同失信,未知於事體如何也。且今此臺啓,以爲金汝鳴,往陜川擒賊成功後,暘寅,始乃恐㤼進軍云,此則大有不然,暘寅之某日發軍,某日到牛頭峙,與李普赫合兵,進屯陜川郡後,始得平賊之狀,其間報營文書,一一俱存,何可謂汝鳴成功後,暘寅始乃發兵乎?此則臺臣所聞,恐誤矣。蓋李廷弼棄郡時,鄭暘寅報營之辭,有曰,陜川郡所囚曺賊,郡守棄郡時,留令放送云云。此報狀,入於黃璿請罪廷弼之狀啓,故廷弼家,以此切痛暘寅云矣。上曰,李廷弼、鄭暘寅,勢不兩立矣。寅明曰,此則渠輩私事,不必問之矣。上曰,臺臣,自嶺南來,則可以詳知,而在京洛,則風聞,似未眞的矣。寅明曰,臺啓事重,惟在自上從違之如何,何必迫言其得失耶?上曰,非疑臺臣而然也。宰臣與臺臣,互相可否,有何不可乎?弼琦曰,風聞,固難眞的,而暘寅逗留觀望之罪,朝家昨年已處分矣。至如金汝鳴事,豈不可愍乎?一番査覈,則虛實可知,嚴査不可已矣。上曰,鄭暘寅事,當初發啓者,誰也?必寧曰,金尙翼云矣。文秀曰,臺臣,只論金汝鳴事,欲爲査處,而俄者知敦寧,論及廷弼,終涉過矣。命均曰,臺啓未賜答之前,互相陳達,未安矣。文秀曰,臺啓雖未賜答,而自上旣有下詢,則何可不爲陳達乎?命均曰,文秀,每以私語仰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事過之後,何必追提,而亦不可置諸黯黮之科,依啓。金汝鳴事,令本道査覈,可也。文秀曰,李廷弼之尙今錮塞,誠甚冤痛,自陜川距居昌,不過七十餘里之地,賊兵屯在居昌,有朝暮急至之勢,廷弼以若干束伍,萬無抵當之路,每日星火請兵於監營及兵營,其報狀方在監營,焉可誣也?大抵監營及兵營,距陜川,緩行則不過一日餘程,急行則當爲一日程,而兩營,聲言赴援,今日明日,無一人來救者,則當此之時,聖賊之破獄爲逆,理難逆料,而存亡之機,在於呼吸,則暫往兵營,泣請援兵,到今論之,則雖或近於書生之拙謀,當其時,此實萬不得已者也。朝家之獨罪廷弼,豈不冤甚乎?嶺南當時之事,臣實詳知其始末,金在魯之如是爲言,誠甚非矣。在魯曰,李廷弼事,當時或有過疑者,而臣則以爲不然。然其棄郡逃避之目,何得免乎?其時賊兵,烏合零星,而陜川束伍,至於八哨,八哨,乃千餘名也。以此,豈不可拒守乎?郡守在,而猶慮不能拒守,則況空官軍卒之盡爲與賊,尤豈不明知乎?且廷弼,未嘗直往兵營,以渠報兵營狀辭見之,有曰郡守爲賊所逐,竄身山谷云則其後雖往兵營,當初則出於逃避,明矣。又其報監營之辭曰,郡守離郡之時,雖慮曺賊之打破獄門而出,亦豈料擁領官軍,據郡應賊乎云云,則曺賊之見逸,不能正法,渠亦料之矣。渠雖自稱多作傳令,潛諭於投賊軍校,卒能成功,而其時投賊千摠金垍等之招,皆云,入賊中後,郡守聲息,漠然不聞,及其賊平,郡守入後,始見傳令累丈云,廷弼,設令果爲傳令,元無得力於平賊,亦可見矣。如許事狀,其時監司請罪狀啓,一一臚列,今可按驗,何可謂冤痛乎?寅明曰,臣則以知敦寧之言及靈城君之言,謂皆過分矣。李廷弼事,以第一道理言之,當以死於封疆之義,雪涕登壇,收兵討賊,死生以之,而此則誠難責之於凡人,賊勢熾盛,孤軍有難抵當,則馳進兵營,請得援兵,亦是一道,非可深責,且以論人之道言之,當其變亂之初,有不可不嚴示勸懲,鼓發忠勇,則不必一一計其本情,而及今事平年久之後,則旣知其本情之無他,不可無原恕收拾之道,使曺賊,終至熾張,患及京城,則廷弼請兵,無論事理之如何?以賊遺君之罪,亦不可不深罪廷弼,而此則不然,曺賊旋卽撲滅,不至大段,廷弼請兵之事,何可深罪,而終不收用耶?上曰,已有下敎矣。李廷弼其時之事,可謂不善處之,而斷斷不捨者,有甚麽疑心而然也。旣非從賊,則何可廢而不用耶?必寧曰,臺臣,方以傳啓,進伏榻前,而宰臣重臣,相繼紛紜陳達,極爲非矣。上曰,下詢外互相煩達,殊涉支離,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南原縣監尹得莘罷職。上曰,依啓。又啓曰,請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上曰,遠外風聞,其可盡信,更加詳察處之。又啓曰,新除授大司憲李縡,時在京畿龍仁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啓曰,臣本無似,忝居臺地,一味尸素,居常愧懼,日昨發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之啓,爭論累日,未蒙允許,常切慙惶,卽者筵中大臣、宰臣,相繼辨白,臣不勝瞿然之至,大凡人之聞見,各自不同,曰可曰否,亦無不可,而臣之所聞,非如泛然風聞之比,諸臣所達,乃反如此,聖上亦下詳察之敎,臣竊慨然,臣本言議委靡,誠意淺薄,終不能上格天聽,其何可苟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必寧曰,掌令許集,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春躋曰,注書徐命臣,以假注書崔龍賢,因臺避擧條拿處事,自謂其日,同爲入侍,過自引嫌,陳疏呈辭,屢加催促,終不仕進,實官之不備已久,牌招察任,何如?上曰,此非撕捱之事,牌招察任,可也。命均曰,徐命臣之引嫌無義,而向者崔龍賢事,亦非渠罪云矣。上曰,注書以渠之草冊書入,可也。文秀曰,若用渠之草冊,則不成文理,故有簡問之事矣。上曰,徐命臣,當爲牌招,而遷轉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何也?命均曰,自翰苑送言吏曹,止其出六云矣。春躋曰,凡擧條,廳注書主之,上注書元無干涉之事,命臣之引嫌無義,而尙不出六者,以別兼,送言銓曹而然矣。上曰,予則初不知之,以爲政官,不卽擧行,欲以此致責銓堂,事實果如此矣。春躋曰,徐命臣,卽當牌招乎?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卽今都政,當爲擧行,而兵判尙不膺命,別樣申飭,何如?上曰,豐陵若在,則豈有如此之事矣。以俄者所爲觀之,重宰雖已推考,而猶有未忘舊心者,卿等須各惕念,毋循前套,可也。命均曰,洗滌前日之心則好矣,而猶未之能,是臣等之罪也。上曰,大臣所達,亦有未盡而然矣,卿等之所守何義耶?寅明曰,以目前事言之,牽聯舊習,豈無論議之可言者乎?命均曰,雖非黨論,意見各不同,自不無是非之相執者矣。上曰,此無他,亦有舊心而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韓顯謩在外,掌令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掌令許集避嫌退待,持平沈䥃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許集,引避退待,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未肅拜外,持平沈䥃,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至,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鄭益河,持平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同義禁徐宗伋,昨日特敎重推之下,終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右承旨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禁推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時在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望,注書徐命臣罷職,代以李光溭爲假注書。
○柳萬重啓曰,新差假注書李光溭,家有拘忌之疾,不敢入來云,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南泰慶曰,召對爲之。
○南泰慶,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副校理尹彙貞,旣已帶職蒙宥,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依下敎,發遣本司郞廳,貰馬契人等家舍撤毁處,摘奸以來,則西部瓮里居朴泰道家,外門一邊板子打破,龍山槨契居鄭萬胤家,北壁板門破碎,外圍薍把子裂破,灘項居金龍元家,細窓打破,申昌暹家,房窓及外門板一邊,遮把子一浮打破,宋斗樞家,外遮把子二浮打仆,房窓遮陽各一破傷,趙尙廉則布笠打破,孫永碩家,中門中方折傷,土墻一間毁破,新倉內契居申命相家,中門一邊板子,細窓一箭窓一破碎,麻浦居申進暹,被其歐打,多有傷痕,而其所打破處,日子稍久,坊民亦多逃避,不能詳問,有難的知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明日文武科放榜時,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俱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呈辭受由引避退待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義禁申昉初度呈辭,傳于鄭必寧曰,其所尋單,抑何意也?其在事體,極涉無義,其給原單,牌招察任。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摠管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臣趙尙絅,情勢難安,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統制使狀啓,河東居張命云等渰死事,傳于柳萬重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校理朴弼載疏曰,伏以天休滋至,邦慶薦仍,八域延頸,萬姓蹈足,而如臣法從舊物,連阻嵩呼之班,莫罄崗祝之忱,只自係情宸極,攢手頌忭而已。仍伏念臣,頃因館職出處,重遭臺臣詆呵,誠無顔面,可以復立於當世,而忽地除命,遠辱於歸掃楸塋之日,抆拭有加,而瘢痕莫掩,此臣所以撫躬感惶,叩心嗟悼者耳。噫,以臣之不肖,置諸金華之席,可謂太不稱似,則唯彼激揚之地,宜有駁正之論,蓋自館錄之被斥,早得聞其所指的,且在臣身,如憲啓之云,則此爲臣必卸館職之好材料,誠有無限快活,可無許多困滯,而顧亦何心,始則四朔自拘於凍圄之中,終焉五夜窮蹙於禁門之下哉?所恨者,其無辭可免,有身爲患之日,曾無一個半個,以憲臣之所聞,警咳於臣者耳。然而除却多少委折,人之指擬,今而大覺,公議截然,而我耳裒如,適値萬不幸之會,而敢爲一膺命之計者,足令人愧死之不暇,更何言哉?顧今瀛錄中,積久疑晦之案,大彰,明矣。亟宜早行刪汰,俾不至重汚論思之列,可也。職名去就,非所可論,而然於馹召之下,不敢稽逋,謹此來伏闕下,瀝血陳章,伏乞聖明,先命,削臣瀛館之錄,仍令刊臣朝籍之名,以嚴黜陟之典,以敦廉愧之節,而仍令臣退守本分,避遠危途,以謝臺言,以靖身圖,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閏四月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南泰慶,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健基讀,自二年冬十月,淮南王安來朝,止漢亦關市不絶,以中其意。上命承旨讀之。泰慶讀,自三年春河徙頓恐,止以臣爲不忠,上益厚遇之。上命注書讀之。長夏讀,自六年冬初算商車,止賜淮南王几杖毋朝。上命上番讀之。東說讀,自春正月詔諸侯王,止無以謝天下乃族誅之。上命下番讀之。儒式讀,自以孔臧爲太常,止凶奴入代郡定襄上郡。讀訖。健基曰,初板趙綰王臧,下吏自殺,太后好黃老,不悅儒術,趙綰請毋奏事東宮,以故太后大怒,陰求綰臧姦利事,下吏皆自殺,綰臧以儒者進,未久皆敗,人君用人之道,誠爲難矣。武帝初不知綰臧,太后亦以爲儒者,文多質少,儒者豈文多而質少乎?其時儒者,如葉公好龍之類,以此觀之,用人之際,必以誠實,此等處,當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萬石君家,砥礪名行,非但載於《綱目》,亦入於《小學》內史,建在上側,事有可言,屛人恣言極切,至廷見如不能言者,上以是親之,石建雖非小人,而徒醇謹而已。無學識可言,此處亦當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三板秋七月,有星孛于西北,其下閩越擊東甌,遣使發兵救之,此可見武帝窮兵黷武矣。星孛,天變之大者,人君當恐懼修省,以答天災,而不知自治之道,遂徙其衆於江淮間,終致海內虛耗,幾續亡秦,此亦監戒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古語云,不以芻蕘而棄之,其下田蚡,對武帝曰,越人相攻擊,固其常,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其言誠善矣,此可見不以人廢言,朱子載之綱目,亦有意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四板帝始爲微行,其下,上招選天下文學,才智之士,竝在左右,如莊助、朱買臣、東方朔、枚皐之類,可謂於斯爲盛,然是歲始爲微行,朱子著之於綱,亦有意焉。由此觀之,其所簡拔而寵用之者,擧皆浮蕩輕薄之類,若使俊乂盈庭,則豈有此微行之事乎?此類皆無用之類,病敗皆出,人君用人之道,當留念於此等處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七板置五經博士,如此則可以做文明之治,而有綱無目,此等處,不言之中,貶意存焉,故敢達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八板有星孛于東方,長竟天,其下,閩越擊南越,遣大行王恢等,將兵擊之,此與上文同,而變則比前尤大,武帝不爲恐懼,而尙勤遠略,此等處,皆示微意也。上曰,然矣。健基曰,十二板以汲黯爲主爵都尉,汲黯之東海治績,好淸靜,擇丞、史任之,責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則臥閤不出,觀此,則其治有法度,所謂大綱旣擧,萬目畢擧,以此歲餘,東郡大治,古之字牧之任,於斯爲盛矣。以卽今言之,要譽文飾者,率多剝民貽弊,而悃愊無華者,反益於風俗,敎化惟在自上取之如何,而以此,申飭兩銓好矣。泰慶曰,漢時風流篤厚,汲黯東海之治,與曹參諸侯相同一法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十三板汲黯之言,武帝曰,汲黯何如人哉?莊助對曰,使黯任職居官,無以踰人,至其輔少主守成,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孟賁、夏育,莫能奪矣,此是汲黯長處也。大抵觀人之道,初頭雖有赫赫可觀事,而末終未知如何,助能深知其如此,故武帝曰,古有社稷臣,至如黯,近之矣,此等處,於取人之法,當有警發者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十五板,五月詔擧賢良文學親策之,此與第七板,置五經博士同,而所得者,只是公孫弘輩,朱子書之於綱,以示微意矣。上曰,五月詔擧文學,其下始親祠竈,遣方士求神仙始字,有意矣。健基曰,與始爲微行之始字同,微行非止一二,故着始字,不能盡記,蓋示貶意,而此後不書,亦有意矣。上曰,漢時建月,以何月爲之乎?健基曰,漢不行夏正,改正朔,易服色,以十月爲歲首矣。健基曰,二十六板,以公孫弘爲博士,此則綱也。其下公孫弘對策,有曰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其言可謂善矣,而不如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董仲舒有實踐工夫,故其言如此,公孫弘,不知心和之妙,雖有此等議論,而終不及董策矣。上曰,然矣。泰慶曰,漢時儒者,專治一經,各異所學矣。上曰,此語,不入於本傳乎?健基曰,《漢書》載之,而比此稍多矣。上曰,此時武帝,窮兵黷武,而如主父偃等書奏,召見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晩耶?此等處,終是英主矣。健基曰,武帝有英明之質,故晩年悔悟,至發輪臺之詔矣。上曰,如張湯、衛靑,皆知而用之,後世人君,用人之道,則當爲法矣。泰慶曰,如汲黯能容之,三代以後,容直之量,無如武帝矣。健基曰,武帝無學問工夫,而英豪之氣太多,故所以害事矣。上曰,以石建、主父偃觀之,有可知矣。健基曰,石建、主父偃,人品各異,石建氣質醇謹,主父偃、徐樂、嚴安,皆輕薄之士,徐樂、嚴安,則綱目不多出,而主父偃則以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之說觀之,但志於功名富貴,豈無弊乎?末乃不得其死,以此故也。上曰,與鼂錯異乎?健基曰,鼂錯雖刻深,而請削七國,可見其忠,如不削則叛遲禍大等語,且以論兵書言之,智謀甚多,號曰智囊,而終是急功近利之人,主父偃專主功名,無表著可稱者,文帝之不用鼂錯,殊甚可惜,以吳王賜几杖事觀之,有鎭安之道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三十四板,徙郡國豪傑於茂陵,其下主父偃說。上曰,天下豪桀gg豪傑g,兼竝亂衆之民,皆可徙茂陵,上從之,其下荀悅有言曰,世有三遊,德之賊也。凡此三遊之徒,苞苴盈於門庭,聘問交於道路,薄骨肉之恩,篤朋友之愛,忘修身之道,而求衆人之譽,此等處,正好監戒矣。以今日言之,朝著之上,色目不同,至親便若仇敵,背公死黨之議成,守職奉上之義廢,此皆由於偏論之害也。上曰,其下書記繁於公文,私務重於官事云者,正謂時弊矣。健基曰,捄弊之策無他,在於荀悅之言,聖王在上,經國序民,正其制度,聽其言而責其事,擧其名而指其實,黜陟賞罰,各得其宜,則風俗定而敎化成矣,此等處,當留念矣。上曰,所達好矣,漢武帝英明之主,而見欺於公孫弘,其對武帝之言,有曰臣誠飾詐以釣名,且無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可謂眞小人矣。健基曰,公孫弘以曲學阿世,功名富貴之心多,正直忠諫之風少,與奸邪害正者似異,而終未免眞小人矣。上曰,公孫弘逢武帝,故止於如此,若逢不如武帝者,則其害必多矣。健基曰,聖敎當矣,公孫弘逢武帝,故不得售其奸矣。上曰,承旨進來。泰慶進前伏。上曰,金聖鐸爲典籍時,則爲文官之職,而非蔭非文,上來登第,誠爲奇矣。聞有老母,過三日後,想必下鄕,明日唱榜罷後,承bb旨b與之同詣閤門,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宋翼輝{{*|病}}。事變假注書安廷輔。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出時,月色赤。
○柳萬重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韓顯謩在外,掌令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牌不進,掌令許集避嫌退待,持平沈䥃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南泰慶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鄭益河,昨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同義禁申昉,辭單還給,特招之下,又爲違召,徐宗伋鎭日違牌,無意應命,事體俱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憲府則有監察,雖無諫院,亦有仍爲行禮之例,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望,李光溭改差,代以宋翼輝爲假注書。
○傳于柳萬重曰,雨勢如此,觀其日勢,唱第爲之。
○柳萬重啓曰,新及第金聖鐸唱第後,來詣閤外事,命下矣。金聖鐸,旣除典籍,而時未肅謝,似不可以冠帶入侍,新恩服色,則有違常規,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旣是唱第,三日內,以桂花靑衫入侍。
○南泰慶,以玉印造成都監儀軌廳言啓曰,今番賢嬪宮玉印造成儀軌,今始畢修正,作一冊以入,而其餘四件,議政府、禮曹、春秋館、江華府等處,依例分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詩傳》畢講後,繼講冊子,問議事,命下矣。本館下番修撰臣兪健基,領事處以問議事,今日出去之義,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校理朴弼載,疏批已下,副校理尹彙貞,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bb如b?傳曰,允。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臣楙,原豐君臣㷗,上下番入直矣。㷗猝得關膈之症,卽今病勢,萬分危惡,實有汚穢淸禁之慮。卽當出去,而都摠管洛昌君樘,素患風痰之症,復發於累日入直之餘,昨已出番,洛川君縕、海春君栐,俱有身病,副摠管洪好人、宋徵來,方在拿處中,金聖應情勢難安,二員未差,無推移替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因都摠府草記,原豐君㷗,猝得關膈之症,病勢萬分危急,卽當出去,而無推移替直之員,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都摠管洛昌君樘、洛川君縕、海春君栐,副摠管金聖應,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南泰慶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文武科放榜權停例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閏四月十七日,私奴戒金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張世億,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今此江民,聚會作挐,卽一變怪,各廳軍卒,多入其中,至於扈衛廳軍官,亦有隨參者,事之驚駭,莫此爲甚。特推之命,及於該軍門大將,而臣則以忝在相職,獨得倖免。臣於是不勝惶蹙不安之至,臣待罪是任,稱謂大將,而乃使隊領肆橫至此,其平日不能檢束之罪著矣,臣何敢一日因仍冒處乎?玆敢露章自列,秪俟威罰,伏乞聖明,亟命遞臣扈衛之任,仍勘臣罪,以彰其慢,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安心勿辭,其勿引咎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大司諫尹容疏曰,伏以臣,跡畸而無望於供世,病痼而難强於從仕。固宜退守丘壑,以畢餘生,而幸際明時,偏被聖渥,危蹤曲保於始終,而恩浹膚髓,先懿屢擧於褒諭,而感結幽明,顧臣銘鏤圖報之願,何嘗一日忘乎心哉?遲徊戀結,未忍便訣,時赴外邑,而只益竊廩之愧。方帶該司,而尙切貪榮之懼,至於名塗華貫。卽臣夢寐意想之外,而亦是臣矢心而自劃者也。迺者薇院長席之命,忽下此際,臣於是惝怳震悚,殆不知措躬之所也。夫擧其職責輕重,議其稱塞與否,猶是較量人器。自重去就者之言,則臣不敢效嚬於祈籲之際。以重招妄猥之譏,而顧念臣之跡謝顯班,幾近十年,冒沒叨竊。旣是無理,加以疾病纏綿,已成衰朽,形穢心死,無足比數,諫議淸華之班,夫豈臣一日玷辱之地也?如使臣,少有一分承膺之勢,則何敢於收復舊聯之日,不顧分義之嚴,徒守榮進之戒,以自陷於辜恩違命之科哉?惟其自處之義,商量已熟。素定已固,雖被重誅,迷不知變,此臣所以疾聲哀呼,以冀天日之照燭,而曲遂微懇者也。倘聖上,以臣爲從班舊物,而不忍棄捐,則處之以冗官散秩,俾得隨分自效,仍霑寸祿,以爲代耕之地,則固臣之幸也,而若前後罔極之恩造,只俟他日之隕結而已。臣之情悃其亦悲矣。今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拜進短章,略暴危懇,退伏私次,恭竢嚴命。伏乞聖慈,諒臣肝膈之辭,非出假飾,亟命鐫遞臣所叨職名。仍治臣慢命之罪,以靖私義,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悸恐震越懇切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別兼春秋鄭益河疏曰,伏以朝家之差出別兼,非止一二,而如臣之有情勢不可當者,亦不免混被付職。旣有情勢之萬萬不可當者,則雖朝令日迫,嚴召日降,而其在館規私義,有不敢冒沒承膺也,明矣。是以前後違傲,殆近十次,中間置對,亦過屢日,而但此一步藝苑,是臣十丈鐵壁,如許事狀。伏想聖明,亦必俯諒之矣。不料監事筵奏,又不區別,致使有故之類。更見催迫,已出之人,不得了事,臣誠訝惑,莫知厥由。頃者宋敎明,獨當薦事之時,則蓋以爲諸人皆有故,而獨敎明,無故可堪。今者李度遠已出之後,則乃反曰必須盡付諸人,以爲上下番竝備之地。未知前日之有故者,今日則果能無故,而朝家之處分,若是其斑駁耶?夫別兼之當薦,元無定規,或有一員而爲之者,或有二三員而爲之者。倘殿下,若以敎明例,責之於度遠,則此不過一出令一擧手之事。又何必驅督於應有嫌決難冒之輩,一任其撕捱,而終不思變通之道耶?肆於前疏,敢陳館例之如此,而聖批之下,未蒙賜答,惶懍之極,固不敢更申前說,而若其近例之明有可據,則如右所陳,幸聖明,試加財察焉。仍竊伏念臣之許多難安之勢,曾已罄陳無餘,瀆擾是懼,不敢更事疊床,而目今老母宿病,自數日以來,又添寒感,飮啖全廢,元委盡脫,夙宵扶護,實難頃刻離側,昨違天牌,蓋出萬不獲已,而罰靳例罷。又有再召,情窮勢蹙,罔知攸措,荐犯坐違,實涉偃蹇,玆敢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慈,察臣情理之難强,亟遞臣見帶之職。仍命本館,一依敎明例擧行,俾無薦事遷就之弊,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乙卯閏四月十七日巳時,上御宣政殿,典籍金聖鐸,來待引見,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聖鐸進前伏。上曰,頃日有入侍之敎,而見本府榜目,知爾文學,必擢科第矣。今開爾入侍之路,誠可喜也。聖鐸曰,小臣萬萬不似,而蒙此曠絶之恩,惶恐敢達矣。上曰,頃日筵中下敎,想必聞之矣。非文非蔭,而終踐其言,上來登第,尤爲美矣。聖鐸曰,小臣本來科臼中人,年來自停。蓋由於工夫之不足,今此科名,實是僥幸矣。上曰,今則唱榜已過,應爲榮親之行,三日後,卽當下去耶?聖鐸曰,天恩罔極,輦轂之下,豈忍暫離,而家有老母,急於歸省,三日後,卽當發行矣。上曰,今番欲爲挽留,而此則榮覲之行,情理當然。省親後,卽爲上來,可也。仍賜御製詩七言絶句,尙賓傳授,聖鐸拜而受之。上曰,卽席和進,可也。顧謂承宣曰,嶺外之人,遠來應榜,章服,何以爲之耶?尙賓曰,遠人疲弊冠帶,皆是借着云矣。上曰,我國待擧人之道,誠爲太薄,中原則不如是矣。尙賓曰,嶺南素稱我國人材府庫,而一道之中,安東爲最,今番增廣榜,安東及第五人,如金聖鐸,更無可言,而其餘四人,門閥材華,亦皆嶺人中翹楚,此非但一路之幸,八方多士,孰不聳動矣?聖鐸曰,小臣本來,文辭拙訥,且於詩律上工夫,元無留意之事。今日咫尺之前,使之和進,在臣分義,固不敢違越恩命,而倉卒之間,有難構成,惶恐敢達矣。上曰,今日唱榜,以新恩入來,何辭之有?第和進,可也。顧謂承旨曰,今番榜,京鄕無不均之歎耶?尙賓曰,今番榜,實才頗爲見屈,而得人最多云矣。上曰,嶺南幾人耶?尙賓曰,六人爲之,而安東五人云矣。上曰,誰某耶?尙賓曰,金景泌、李象靖、柳觀鉉、柳正源、金聖鐸五人矣。上曰,兼春秋,嶺南人乎?尙賓曰,慶尙道榮川人也。上曰,上番兼春秋,何處人耶?尙賓曰,平安道嘉山人也。上曰,注書在於何處耶?尙賓曰,注書在京,故參判李國華之孫也。聖鐸,和御製韻以進,起伏曰,本來文不如人,今又倉卒製進,無足觀矣。上曰,安東今番科擧者,爾皆知之乎?聖鐸曰,同鄕之人,擧皆儕友相親者矣。上曰,其中少年幾人乎?聖鐸曰,金景泌、李象靖,皆少年矣。尙賓曰,金景泌,故監司金聲久之孫也。李象靖,故判書李玄逸之外曾孫也。門閥材華,擧皆表著者矣。上曰,汝則入侍累次,而其餘則皆未爲之,今番新榜,假官數爲交遞,無使鄕人等待,皆經入侍後,下去,可也。尙賓曰,新榜注書,京人例先爲之,鄕人有難遲待,故每爲下去矣。上曰,今番則新榜及第,假注書差出時,勿爲啓稟,以有頉懸註,望單子以入,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嶺南素稱鄒魯之鄕,而近年以來,錮廢甚矣。以今番榜目見之,則誠可喜也。聖鐸曰,嶺南自古,名賢輩出。近年人材,雖曰眇然,而以卽今文翰之士言之,亦不爲不多矣。上曰,爾今以榮親下去,故有賜與之物,以表予意矣。使中官,傳給白面紙二卷。聖鐸拜受曰,頃日旣荷臘製之賜,今又蒙此格外之異數,微末如臣,何以得此?感恩罔極矣。仍奉而退出,上顧謂承旨曰,雖是遠外之人,而觀其周旋動容之際,少無鄕態矣。尙賓曰,動容周旋,不須言,而家間孝友之行,誠有卓絶難及處,人物文翰,特其餘事矣。殿下,不以遐遠而棄之,前後眷遇,迥出尋常。聖鐸,未知何以報答,而明揚仄陋,拔第連茹,在人材激勸之道,誠爲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必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健基讀,自五年冬十一月丞相澤免,止立子據爲皇太子。上命承旨讀之,必寧讀,自五月晦日食,止群臣震慴無敢忤湯者。上命注書讀之,長夏讀,自以義縱爲右內史,止夏六月汾陰得大鼎。上命上番讀之,東說讀,自迎至甘泉,止置九郡。上命下番讀之,儒式讀,自楊僕入越地,止盡罷諸儒不用。讀訖。健基曰,此篇無他言,皆武帝窮兵黷武之事,別無文義可達之處,而以初板公孫弘事言之,鄙夫可與事君,正謂此也。欲害汲黯,請徙爲右內史,以武帝之英明,終未免見欺。由此觀之,人君用捨之道,當審於君子小人之分矣。上曰,公孫弘非小人之甚者也。健基曰,此事如盧杞,欲殺顔眞卿,送於李希烈也。上曰,似不至於如是矣。健基曰,小人擠排君子之謀,同一圈套矣。必寧曰,此眞所謂陰中矣。上曰,非黯,安得聞此言者?實是兆朕矣。健基曰,此下,皆南征北代gg北伐g之事,亦足監戒處也。必寧曰,人君一心,有所係着,則其害如此,武帝有英明豪傑之姿,而貪功喜事,晩年好神仙,惑於欒大五利之輩,所謂棄妻子,如脫屣之語,神仙若或遇之,誠愚且妄矣。健基曰,內多慾而外施仁義,武帝病痛,在於多慾,故如是矣。上曰,此等處,皆是學問工夫,不足而然矣。健基曰,武帝雖如此,然知人善將,擢用衛靑,能容汲黯之直,不無其效矣。必寧曰,所謂亡秦之續,無勝於始皇矣。上曰,此於始皇差勝矣。如此之中,猶有紀綱,以今日事觀之,比漢武多愧,如金日磾拔擢,可謂奇矣。健基曰,如張湯、桑弘羊之徒,未免見欺,知人可謂難矣。上曰,三十六板,南越相呂嘉,殺其王興,朱子書之於綱,以殺字,加於其君,何意耶?健基曰,殺字之外,似無他字,而殺亦弑字之意也。必寧曰,殺字不及弑字,而其王興無狀,故加殺字,且南越君臣之義,不分明而然矣。上曰,注書出去,武帝下卷持入,可也。長夏承命出外,持下卷以入,上曰,下卷入之者,以此篇中下。故欲爲詳考上中下三編後,又有下編乎?健基曰,上中下三編外,無他編,而武帝卷,本來多矣。上曰,召對已爲,而法講久停,卽今上下番不備,副修撰尹敬龍放送,明朝牌招,明日晝講爲之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健基曰,校理朴弼載,亦爲一體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尹彙貞之撕捱,未知何事耶?必寧曰,未知以何事撕捱,而聞其眼視甚昏,夜則不能看字云矣。健基曰,尹彙貞視官,雖曰昏瞀,如晝講則足爲進讀,而召對則雖備員,亦無妨矣。上曰,頃者禁推,而此是玉署舊儒臣,非强迫而爲之,一體牌招,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南泰慶{{*|坐}}。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宋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在外,執義韓顯謩未肅拜,掌令許集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未卽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以校理朴弼載,副校理尹彙貞,副修撰尹敬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只推,更爲牌招。
○傳于柳萬重曰,牌去來催促,晝講爲之。
○柳萬重啓曰,今日晝講時,知事無進參之員,而知經筵宋寅明,以本職再招不進,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同義禁申昉、徐宗伋,鎭日違牌,尙不行公,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宋翼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罪人崔㖋同等,與馬契人等一處頭面後,稟處事草記蒙允矣。馬契人申命相、申昌暹、趙尙廉、孫永碩、鄭萬潤、金龍元、朴泰道、宋斗樞等招致,與罪人崔㖋同等十人,一處頭面,則命相等所供內。伊日江村人等,突入各家,作挐之時,或失錢兩與木疋,或破甕器窓戶與把子等物,而元無家舍毁撤之招。此則自歸虛套,所謂聚會沙場,擧盟謀議之事,則擧牛骨爲盟,而只聞其傳說,不得目覩云,此乃疑晦之一也。吶喊事,則或曰果如軍中之吶喊,或曰非軍中之吶喊,詬辱各人也。有人高聲大呼,則衆人亦一齊高聲應之云,未知孰是孰非。不悅者之言,不足專信,此亦疑晦之二也。且契人等招內,今此金壽岳、崔思齊、朴泰垕、李東蕃、崔琢、鄭慶成、朴世根、李聖夏、金興世九人,則各家突入作拏之時,紛紛交雜,來不來,元無所知云爾,則其在惟輕之道。更無可問之端,而至於崔㖋同,則金龍元招內,突入作挐於渠家之際,㖋同者立於房前之狀,丁寧目覩云。故㖋同處,亦爲捧招以啓,而江村通文,自書自傳。凡事挺身擔當,則突入作拏,似非異事,而奉傳旨質問之下,不爲吐實,情狀極爲可惡,平問之下,難以輸情,事當施威嚴問,而不敢擅便,何以爲之?敢啓。傳曰,已處分矣。
○又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罪人金聲大等十五名中,六名段貰馬契人等家,作拏歐打之說。雖已直招,而吶喊偸財等事,極口發明。其餘九名,以不爲同參,各自發明,竝更加嚴問覈實後,稟處事草記批旨中,爲先勿杖更問事,命下矣。依傳旨,更爲嚴問捧招以入,而罪人等,一向發明,與前招別無異同。故貰馬契人申昌暹、趙尙廉、宋斗樞、鄭萬潤、金龍元、孫永碩、申命相、朴泰道等八名招致,使罪人等一處面質,則申昌暹等,或以爲錢兩、木疋、首髢、銀釵等物見失,而不知其誰某之偸去。甕器窓戶把子,或爲破傷,而元無家舍毁撤之事,吶喊則或以爲詬辱契人之際,首唱者高聲辱說,而同往者亦爲高聲應答云。或以爲喧擾亂雜之聲云,其所爲說,有難適從,貰馬契人等招內,又以爲李泰雲、崔應斗、金斗培外十三人,突入作拏之時,來參與否,元無所知云。設令貰馬契人,直謂之此輩作拏,偸去物件,十分丁寧,告隻之間,不足取信。況旣無執贓,又不見其來不來云爾,則惟輕之典,在所當施,而其中崔應斗、金聲大、梁成樞、林萬秀、金順必、李春發等,則未面質之前,旣以作拏驅打時,同爲隨往直招,則雖不出於貰馬契人之招,不可不治。李泰雲則以其父病之沈重,須臾不離云。故發遣軍官摘奸,則其父果在於待盡之中,其所納供,似非虛罔,而馬契人招內,旣曰同參作拏者,而面質之下,終不直告,以獄體言之,則竝與金斗培,似當施威嚴問,姜文載則初八日,以扈衛軍官,入直闕內云。故移文査覈,則入直的實,此則事當放送矣。蓋江民等吶喊偸財,則雖爲發明,以其結縛,趙尙廉紙旗揷背,回示街路事觀之,則其所紛亂,不問可知。自有當施之律,而但此輩,稱以爲衆民伸冤,沿江一帶許多居民,逐日奔走於訴冤,其在朝家恤民之道。宜有參酌之道,且非本廳,所可按治者,直招人金聲大、崔應斗、梁成樞、林萬秀、金順必、李春發及馬契人等現告李泰雲、金斗培,竝移送刑曹査實,照律處置。其餘姜文載、金重呂、金鼎禹、文千雄、黃貴山、嚴世昌、李德老等放送,恐爲得宜,而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伏惟上裁。傳曰,已處分矣。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晝講《詩傳》畢講後,繼講冊子,問議事,命下矣。臣健基,敬奉聖旨,問議于領事處,則左議政臣徐命均以爲,先朝進講次序,旣如此,《周易》一書,義理之源,《周易》繼講,儘爲得宜云。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知事所達誠然,《周易》繼講,實爲得宜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議施行。
○知事朴乃貞疏曰,伏以臣,受性愚陋,年且衰耄,而過蒙奬擢,猥躋崇秩,聖恩弘大,天地莫量,此生未泯之前,每欲瀝盡腔血,粗效尺寸,必以古人,常恐不得死國事爲心矣。日者忝長京兆,尤自謹飭,聽事裁物,未敢怠忽。惟其神識昏昧,施措乖舛,傍觀之所訾謷,理所必至,臺臣所謂,年衰政憒等說,皆據實際,臣常愧服,無以自解。且因此會,解脫劇務,弛置自放,不復以事爲嬰心。臺臣之言,似若愛臣而發,而在臣自處之道。固宜遇坎卽止,艮趾窮山,不復廁跡於朝聯,而生逢堯、舜,未忍便訣,黽勉遲回,以至今日,賀儀候班,俱是包羞而進參,第於日昨西樞之命,實有所不敢冒出者,蓋臣情地之難安,不須更贅,而素患癥癖之疾,近益轉加,肌瘦漸若枯唶,眼眵如隔褷䙰,泄候繼起,就溷無算,衣襟有時盡汚,醫師環視,皆盡束手,雖是閑司漫局,決難强起,而膺命。伏乞聖慈,俯諒危懇,特許鐫遞,以重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尤況西樞,卿其勿辭焉。
○乙卯閏四月十八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趙明翼,參贊官柳萬重,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尹彙貞,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宗臣洛川君縕,武臣行副護軍閔鎭斗,同爲入侍時,萬重進伏曰,頃以專經文臣抄啓,而晝講時,更爲書入受點,使之同爲入侍事定奪矣。晝講臨時,則其中無故人,直爲書入乎?待傳敎書入乎?敢達。上曰,待下敎書入,可也。{{*|出擧條}}上讀前受音訖,顧問尹彙貞曰,廷燎章大旨,讀止夜如何哉?彙貞曰,猶有絶處,讀止問夜之早晩則好矣。彙貞讀,自祈父,止白駒四章。上曰,此大旨,止於此乎?在魯曰,止於逍遙而不去則好矣,而凡例則不如此矣。彙貞曰,然則讀止逍遙而不去乎?上曰,唯。上讀新受音訖曰,以江民事,欲爲下問,京兆行公堂上及左右捕盜大將,同爲入侍。明翼曰,江民等,彼此兩呈,其事難矣。彙貞曰,待晝講罷後,引見,何如?上曰,依爲之。健基曰,《詩》序,以爲刺宣王之詩,而宣王中興之主,以此觀之,似非宣王矣。上曰,宣王比武帝則愈矣。在魯曰,武帝窮兵黷武,晩年雖下輪臺之詔,而幾續亡秦矣。健基曰,宿衛之士,使之久戌,故呼祈父而言,予乃王之爪牙,汝何轉我於憂恤?使我無所止居,而亦有親老而無兄弟者,遠從征役,使其親,不免薪水之勞,故以亶不聰爲言,有若祈父不知古例者然,呼而訴之如此,三章之內,怨刺之意,可謂深切矣。上曰,以越句踐魏無忌事觀之,無父母無昆弟者,皆許歸養,古例如此,而汝則不知云矣。在魯曰,古者興師動衆,必有成法,故只責祈父之亶不聰,而亦不敢斥王,此詩人忠厚之意也。上曰,其所以責司馬者,蓋責宣王也。彙貞曰,姜氏四岳之後,征伐可已而不已,故民怨如此矣。健基曰,觀此詩,則前二章言靡所止居,後一章言有母之尸甕,其言有序,亦先公而後私,作詩者,可謂知忠孝之道矣。上曰,三代之時,征役之士,無怨望譏刺之語,觀此則世道之盛衰治亂,有可知矣。彙貞曰,白駒四章,初二章則言其愛慕之誠,第三章則欲其挽止之意,第四章則道其勉戒之語。其辭婉而不迫,由淺入深,不必逐句陳達,而言外之旨,有可見矣。上曰,大抵此篇,文甚好矣。未知何王之時,而與不勝權輿章何如耶?在魯曰,作此詩者,以賢者之去而不可留也。托以其所乘之駒,食我場苗,而縶維之,其好德愛賢之心,有不能自已者,與不勝權輿,文義相反矣。健基曰,權輿則異矣,而此詩好賢之意,與緇衣同矣。上曰,然矣。《記》曰好賢如緇衣,俄以緇衣爲言,而誤言權輿矣。在魯曰,毋金玉爾音,蓋指聲聞消息而言也。賢者已去,邈乎其不可親矣。然猶冀其相聞而無絶也,故以金玉爲比,而語之曰,毋貴重爾之音聲,而有遠我之心也。其眷戀之情,悅慕之意,可謂深切矣。健基曰,金玉爾音,謂之聲聞消息則異矣。上曰,此皆燕饗之詩乎?健基曰,未必專爲燕饗而作也。彙貞曰,爾公爾侯,猶田橫,大者王,小者侯之意也。蓋愛之切,而不知好爵之不足縻,留之苦,而不恤其志之不得遂,詩人本意,欲使賢者,享其逸樂,而無有期限,大體如此矣。在魯曰,玉堂所達好矣,而爾公爾侯,與田橫大王小侯之語,文勢異矣。古之人君,欲與賢者,共天位治天職。《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爾公爾侯,是好爵與縻之,謂逸豫無期,欲其便適安佚之意,非荒樂之謂也。上曰,知經筵所達好矣。健基曰,此等處眞情實態,藹然於言意之外,有可觀者矣。上曰,愼爾優游,勉爾遁思,是欲爲挽留而言也。在魯曰,愼字勉字下着誠,爲有味,而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可見其愛賢之誠也。有其質,然後有其德,有其德,然後人之愛慕如此,如玉其人,非指賢者擧動而言,此等處文義好矣。健基曰,美人稱玉樹,君子比德於玉。《詩》曰溫其如玉,此章其人如玉,亦如是之謂也。上曰,毋金玉爾音之玉字,亦果此意耶?在魯曰,金玉是貴重之物,今人書札,每多引用此句矣。彙貞曰,毋金玉爾音,專謂音信則非矣。健基曰,大註,以毋貴重爾之音聲解之,而專指聲音動靜則如何矣。在魯曰,以猶冀其相聞無絶之語見之,大註分明如此,似指聲聞而言也。上曰,專指聲聞則非矣。顧謂特進官曰,文義陳達,可也。明翼曰,毋金玉爾音,以孔氏註言之,知經筵所達是矣。俄者聖敎,以何時之詩下詢,而序,以此爲刺宣王之詩,宣王中興之主也。所謂自我先王厲、宣、幽、平,貪天禍至,于今未弭云者,其說過矣,而朱子未見其必爲宣王,亦有意也。以白駒章觀之,似當不入於變雅之中,其好德悅賢之誠,出於性情之正,聲氣之和。此等處,勿爲泛然看過,當思賢者之去就,留意於治道則好矣。上曰,其言切實,當留念矣。明翼曰,於焉逍遙,於焉嘉客,嘉客猶逍遙之謂也。與食我場苗,食我場藿,語意相類,皆反覆而言之,以見其必欲强留之意,大體文法如此矣。上曰,然矣。明翼曰,昨日唱榜,引見金聖鐸,實是無前盛擧,在聖鐸報答,未知如何,而嶺南之人,孰無感動興起之心乎?今日進講,適當此章,文義凡於待用賢士之際,常念此詩之義,然後可得實效矣。上曰,所達好矣。顧謂知經筵曰,頃欲下詢而未及矣。卿爲今番試官,金聖鐸會試試券,以何等爲之耶?在魯曰,三下矣。仍爲起伏曰,近來蒸鬱特甚,日氣不適,聖體若何?上曰,愈後一樣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上曰,好過矣。在魯曰,聞醫官所傳之言,則元子移次之所,頗甚壅鬱云,從速移次,何如?上曰,今當移處他所矣。在魯曰,金聖鐸事,俄已陳達,自上,以赴擧稱奇,渠亦以此爲憫,而今番終擢科第,甚爲生光矣。且頃者自上,下詢嶺南人材,而臣以謹當審量,陳達仰對矣。知人固未易稱譽,亦或過實,有難的知,而其中大丘士人朴夢徵,晉州士人河德望,皆有學問淵源,讀書飭躬,行誼特著,誘掖後進,多所成就。宜寧士人姜聖和,安東進士李光庭,俱以能文之人,廢擧藏修,敎存書塾,行孚鄕黨,而光庭則尤以淸疎名。昨年道臣,孝廉一人薦聞時,以此人應命。此四人者,似當爲嶺士之翹楚,曾前幾皆入於道臣繡衣之啓達,或有年已七十之人,而終至泯沒,則殊可嗟惜。若自朝家,聞知而收用,則實合於不遐遺揚仄陋之政,亦可以風勵一道矣。上曰,頃者已有下敎,而李光庭則入於孝廉單薦,尤不可不卽爲收錄,申飭該曹,各別調用,可也。{{*|出擧條}}在魯曰,臣旣以嶺士若干人陳達矣。如有生而篤學力行,死而湮沒無稱者,則朝家宜施褒贈之典。豐原君趙顯命,爲監司時,以尙州人成憲徵,狀聞贈職,頃者講官吳瑗,亦以嶺南人可合褒贈者,令本道,搜訪啓聞之意,陳達行會,而臣未及擧行矣。已故之人,表表見稱者,亦非不多,而實有眩於取捨。且生時被薦拜職者,雖一命,不可謂全然泯沒,而其中金山士人曺逾,卽故名臣文莊公號梅溪偉之後孫,先正臣成渾之外玄孫。家世淵源如此,天性純粹近道,自幼孝友特異,學問精博,踐履篤實,一道人士,同辭歎服,以學行,屢登薦剡,見擬初仕,而未沾一命,不幸早死。先輩之稱道嗟惜,不一而足,其賢可知也。今若依成憲徵例贈職,則人將曰,苟有善,則雖旣骨之後,亦見知於朝家,必有感歎興起之效矣。上曰,非重臣所達,則何以知之?分付該曹,贈職,可也。{{*|出擧條}}上曰,注書出去,京兆堂上及左右捕將,同爲入侍事,分付,可也。長夏承命出去。明翼曰,俄者有所下詢,而未及仰對矣。馬契事,以其手本觀之,可知其難保之勢,而毁家之端,各人等招辭相左,有難究覈,而送捕廳則重大矣。且沿江各契,一從家座,每戶徵出三錢,亦甚有弊,此則當更爲下詢,從長變通好矣。上曰,馬契江民事,知經筵以下皆達之。在魯曰,小臣未能詳知,而當初馬契人等,多恐動之言,京兆啓辭,終涉過矣,而毁家一款,果是的實,則不可不嚴治矣。萬重曰,此事臣亦未及詳聞,而觀其原情,則聽諮之道,有難取信其一邊之言,當初作亂,出於爭利,而毁家一節,亦未知實狀矣。上曰,江居幼學,多有擧盟者云,持身可謂無狀矣。在魯曰,末裔宗室,以逐利爲事,多入於馬契云矣。彙貞曰,臣未見其文案,而京城至近之地,有此變故,當爲各別嚴治矣。健基曰,臣入闕後,始見臺疏,其所作亂,實是無前變故,當初馬契人等,不善變通,而至於如此云矣。鎭斗曰,江村民馬契人等,俱有所失,馬契人等,當初不善變通,故至於如此,而江民等,毁家偸財之事,誠爲無據矣。上曰,終是亂民,江尊位亦無形矣。在魯曰,江尊位多行不義,故致有如此之弊矣。明翼曰,以强弱言之,江民多馬契少,馬契豈可抵當乎?然而漢城府書吏輩,亦多入於馬契,臣待罪畿營時,自廟堂,有各邑米二斗收給之公辭,而臣不爲聽施矣。上曰,京民之事,江民出米,豈不冤乎?以此觀之,馬契人,可謂有形勢矣。明翼曰,以廟堂發關變通之事言之,亦不無形勢矣。彙貞曰,憲府處置,歸於本館掌令許集,引嫌而退,當初論啓,旣據所聞,筵達差異,何必爲嫌?請掌令許集出仕。上曰,依啓。長夏與京兆堂上及左右捕將入侍。上曰,右尹及左右捕將進前達之,三廳盡入乎?聖應曰,江民不過禁軍,馬兵扈衛別將入之云矣。上曰,誰爲左邊乎?纘述曰,小臣左邊矣。光夏曰,當初自臣廳發捕,而自下有難,直爲合坐,故連爲各坐矣。纘述曰,當初聚會,不過隨從之類,此則非捕廳所治,故今已移送秋曹矣。光夏曰,此則呈于兵曹,備局覆啓之事,利害則不知,而江村三十七里之人,聚會謀議,所謂禁軍趙尙廉,打則分明,令伶俐軍官,加出部將摘奸,則毁家一節,旣已落空,其所納喊gg吶喊g云者,亦未可準信,而錢兩木匹持去之事,果是的實云矣。上曰,百餘人同聲應之,近於納喊gg吶喊g矣。有欲問事,當初發捕,何以爲之?此類入於草記乎?纘述曰,金聲大等十餘人,入於草記矣。聖應曰,崔㖋同,入於狀中,其餘入於草記者,未盡捕捉,方爲窺伺,而自上有撤捕之傳敎,故部將已爲招來云矣。上曰,金興俊自現禁營,果何意耶?纘述曰,其同生興世,本營大旗手,其日是本營中巡頒賞之日,不去的實云矣。上曰,左邊多入乎?纘述曰,左邊十名,右邊十五名矣。上曰,所謂深入云者,入於內房乎?在魯曰,常漢之家,豈有深處乎?上曰,崔應斗當初亦去沙場之漢耶?纘述曰,三江豈有不去之民乎?上曰,喪人別坐之類,皆去云,尤爲無據矣。萬重曰,去於其處者,豈論禮法乎?上曰,所謂通文會沙場,呈備局通文耶?萬重曰,漢城府草記,江村各契軍數百餘名,聚會沙場,擧盟謀議之後,吶喊突入於馬契人家云矣。上曰,刑曹參判出去,持《大明律》以入。顧謂捕將曰,嚴{{?|⿱廣⿰口匕}}春,不入者乎?纘述曰,此則其時逃躱,今方窺伺,而未捕者矣。上曰,右邊草記,此輩逐日奔走呼訴云,訴於何處耶?纘述曰,各廳軍兵,有呈文本營之事,右邊草記,似謂此也。上曰,承旨讀草記。萬重讀之。上曰,其所謂訴冤云者,訴於捕廳耶?纘述曰,此則右邊事,而馬契人等,以此前後累次呈文於京兆及備局,其來已久矣。明翼出去,持《大明律》以入。上曰,律文詳考乎?明翼曰,律文無相當之科,此與白晝竄奪有異,强竊盜三人以上之律,政院律官則不知,而刑曹律官,未及招來矣。聖應曰,此輩初意,非爲偸去錢財,而然數百人聚會作挐,旣是的實,則律文似當不輕矣。上曰,江民等去則分明,四百餘人,聚議吶喊云,終是亂民也。以二邊言之,雖異强盜,而若用輕律,則無以懲治,島配邊徙,誰爲輕重乎?明翼曰,亂民不可不嚴治,而終無分明之律矣。上曰,江郊至近之地,如是作拏,此則不分首從,當別爲嚴治,而邊徙之律,或爲過乎?明翼曰,邊徙則終涉過矣。在魯曰,漏者全然無罪,入者皆施重律,則朝家用法,終涉,如何?邊徙之律,亦無過矣。上曰,旣已撤捕之後,有難更爲窺伺,然則島配足乎?在魯曰,此則無分明律文,外間議論頗多,待大臣入侍,從容勘處好矣。萬重曰,今若用邊徙之律,則分首從爲之似好,而事體則當送秋曹矣。上曰,聚會沙場者,擧皆罪之,則不幾於騷擾乎?萬重曰,文案詳考,從輕重治之則好矣。上曰,予欲分首從,而重其罪,六人名皆達之。纘述曰,金聲大、崔應斗、梁成樞、金順必、柳春發、林萬秀矣。上曰,此猶有區別之事乎?在魯曰,首倡者,若施重律,則爲懲勵之道矣。上曰,李東蕃病狀的實乎?聖應曰,昨日頭面,則往會沙場,分明矣。上曰,洪三八里、嚴廣春,捕廳窺伺,尙未捕得耶?萬重曰,此兩漢,更爲搜捕則好矣,而捕廳則今已撤捕,分付秋曹,使之捉納乎?上曰,其漢必遠走,秋曹若未捕,則國無紀綱矣。纘述曰,當初自上,施以强盜之律,故其類擧皆逃躱矣。上曰,今則有自現者乎?纘述曰,部將直囚傳敎後,金興俊自現於禁營云矣。上曰,常漢於捕廳,則擧皆切迫矣。各廳軍士,入之者幾何?纘述曰,烽軍一名外,軍兵無入之之事矣。上曰,江民專以殖利爲事,惡習多矣。承旨書之,頃觀京兆草記,此曾所未聞。此等亂民,或稱前銜,或稱幼學,或稱出身,或係軍兵。其在懲勵頹俗,嚴戢奸民之道,首倡者,其當梟示江上,以勵江民强悍之習,而頃者判付中已諭,此乃江民作亂者,非部伍橫挐之比,故其令捕廳査問矣。以前後文案觀之,聚會沙場,乘憤作亂,渠亦自服,而數百餘人作亂之際,蹴踏藩籬,打破什物,勢所固然,以梁成樞招辭觀之,一人唱呼,衆皆應之,其聲若喊,亦勢固然,被辱乘憤者之狀訴過重,不是異事,直以强盜之律,若置極律,則此已恕一律,反施一律者也。王者愼刑之道,其可不審,雖然,其國無紀綱,民不畏上,於斯極矣。此非亂民而何?其在懲後之道,雖貸一律,亦不可不嚴。首倡自服者崔㖋同、崔應斗、金聲大、梁成樞、林萬秀、金順必、李春發,竝移送秋曹考律,登對稟處,而今無長官,其令次官擧行。未捕者洪三八里、嚴廣春,旣命捕廳撤捕,卽令該曹,分付當部,捉納勘律。其餘諸人,竝放送,大抵玆事,其所生釁,由於馬契人之紛紜貪利,京兆之屑越聽施,頃者臺臣之批,欲觀結末,姑不賜批矣。今則本事已決,去三月草記,京兆堂上從重推考。馬契人等,雖曰遭此無前之辱,頭面不識之人,乘憤擧訴,將未免黑白難辨。其令京兆,嚴治狀頭,以勵日後,頃者中軍決棍之命,意固有在。以文案觀之,通文聚會,事係江民,而軍兵之雜於其間者,亦因弊戶,則馬契人狀中,所謂江村各契軍兵數百餘名云者,似是鋪張。亦與率江戶軍兵者有間,而雖然,若常時嚴其紀律,則軍兵等持身,豈若此乎?亦不可全然恕之,推問中現露該廳與諸軍門別將中軍,令該府拿處。明翼曰,俄者下敎,此類治以奸民,而旣非部伍亂卒之比。中軍別將,若或決棍,則大將亦不安矣。上曰,常時不能檢束部伍,將來軍律盡無矣。萬重曰,無下問事,右尹及左右捕將,出送,何如?上曰,豈有先後乎?其事終涉難處,重臣之意,何如?在魯曰,別將決棍不過警飭之意,而大臣若或不安,則事體如何矣?上曰,別將雖決棍,大將豈引嫌乎?聖應曰,此則大將當之,豈不引嫌乎?上曰,然則汰去,勝於決棍乎?聖應曰,汰去異於決棍,而大將之引嫌則同矣。上曰,俄者已爲處分,而京兆堂上,今方入侍,馬契若罷則好矣。捕廳所囚江村作拏人中,自現營衛軍金興俊,自該軍門,決棍放送,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病}}。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病}}洪象漢{{*|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未時申時,日暈。
○柳萬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南泰慶,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南泰慶啓曰,同義禁徐宗伋,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副修撰尹敬龍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南泰慶,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朴弼載,副修撰尹敬龍,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李長夏、宋翼輝,謂有情病,竝皆徑出,事甚未安,依承傳禁推,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李成中爲假注書。
○以洪象漢爲假注書。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未差,右承旨柳萬重進。
○吏批啓曰,南原縣監,今當差出,而本縣物衆地大,素稱難治。且甚凋弊,不可不各別擇差,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政,應敎副望,司憲府執義韓顯謩,以副司果,誤書望單子,難免不察之失,不勝惶恐,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金在魯爲刑曹判書,金始炯爲同義禁,李宗白爲司諫,李台徵爲掌令,權䌖爲正言,金尙魯爲持平,金鎭商爲副提學,吳命瑞爲判決事,徐宗遜爲朔寧郡守,朴龍秀爲南原縣監,朴師益爲同經筵,李景祚爲禁府都事,尹得運爲童蒙敎官,金湜爲章陵參奉,元一揆爲寧陵參奉,權爀爲吏曹佐郞,李宗城爲吏曹參議,金尙翼爲吏曹佐郞,韓顯謩爲應敎,權一衡爲正言,金聖鐸爲持平,權熻爲兵曹佐郞,濬源殿參奉李益炫,寧陵參奉元一揆相換,魚就深爲忠恩君,朴守謹單付兼春秋。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受由在外,參議徐命九病,參知韓師得進,右承旨柳萬重進。
○副護軍吳命瑞、朴弼理,副司直尹陽來、趙遠命、李眞淳、李宗城、金宗台單付。
○南泰慶,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殷鼎,問啓公事判付內,議處事,命下矣。擊錚罪人則放送,有議處之規,而時無放送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放送。
○又以右捕盜廳言啓曰,因漢城府草記,囚推罪人金成大、崔應斗、梁成樞、林萬秀、金順必、李春發等六名,移送秋曹,李泰雲、金斗培、文千雄、金重呂、金鼎禹、姜文載、李德老、黃貴山、嚴世昌等九名放送事,親承傳敎矣。依傳敎,罪人金聲大等六名,移送秋曹,李泰雲等九名,卽爲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左捕廳言啓曰,因漢城府草記,本廳囚推罪人金壽岳、崔思齊、朴泰垕、李東蕃、崔琢、鄭慶成、朴世根、李聖夏、金興世等九名,竝放送,崔㖋同移送秋曹事,親承下敎矣。金壽岳等九名,卽爲放送,崔㖋同移送秋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工曹參判洪鉉輔上疏曰,伏以臣之曾祖父母以下,三代墳山,俱在京畿豐德地,數年以來,身係官次,久未省掃。今春受暇,將爲發程,而適於其時,母病猝重,不忍離捨,未免中止,私心怵惕,有不可勝言矣。乃者臣之子與姪,幸蒙國恩,聯參大小科名,臣欲率往,以爲榮展於久瞻之餘,而須旣受由。今又單呈,有違常例,玆敢不避僭猥,冒陳私懇。伏乞聖慈,俯加諒察,特賜旬日之暇,俾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箚曰,伏以日者江民作拏之際,扈衛廳軍官,亦入其中,紀律不嚴之罪,止於別將。臣以忝在大臣之列,獨免其罰,臣不勝慙懼不安之至。扈廳事體,視他軍門尤別,而此輩橫拏,莫之呵禁,無非臣之耄昏,全不能管束之致,因宜先被罪罰,以爲不職之戒。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遞臣扈衛之任,仍命重勘臣罪,以安賤分,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玆事於卿,其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其勿引咎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曰,伏以降我元良,纔及數月,福慶荐臻,水痘奏喜,匝域含生,普切聳抃。《詩》云,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臣竊爲聖朝,獻祝不已也。臣自被臺參,苟躋職次,今已三易月矣。廉隅之壞損,蹤地之臲卼。無復可言,而向臣再控危懇,至煩特敎還下,臣誠惶隕,不敢申瀆,顧念園陵祗役之後,奉審事體,視前尤重。臣雖不得已冒沒發巡,沿路檢賑試藝等事,亦不免循例擧行,每對吏民,臣自騂顔,一世公議,將謂斯何?且臣素有風痺之症,若當春夏之交,輒致增劇,長事呻喟。北關風氣,不竝以南,積感所祟,及春乃肆,偏頭刺痛,牙頰浮疼,最妨啖嚼,恃粥爲命,脾土日壞,食物不化,頃於南邑館次,猝發乾霍之症,瀉下無算,殊死堇甦,幾不免爲道殭,擔曳還營,調息彌旬,而眞元旣脫,百疾交作,手臂麻木,殆廢運用,腰脚酸澁,動輒蹣跚,加以唇糜舌梗,喉繭膈噎,當食則嘔阻,呑嚥不得,食已則惱乏,澌薾莫振。心神不攝,言語多錯,往往氣升痰眩,怳惚瞀亂,恰似泥醉人,不省眼前事。種種症形,無非惡候。蓋臣稟賦虛脆,未老先衰,重聽短視,已有年所,昨秋北巡之役,勞悴凋傷,無復餘地。數月往返之間,容髮變改,作一別人,見者皆驚,爲之澟然。邇來諸症之迭發,可見其乘虛作孽,非如一時無妄之比。若不及今釋務,就醫求治,則不但復起爲人,未易可期,深恐生入玉門,將無其望。螻蟻微命,雖不足惜,不亦有傷於天地生成之大德乎?且人臣所以任職而莅事者,不過筋力精神是靠,而以臣之癃病衰疲,奔走效勞,已乖夙昔之私心,昏憒迷錯,簿書酬應,亦患前忘而後失。其不能堪如是,而猶不知止,則一身顚沛,非所敢言,奈國事之僨誤何哉?伏乞聖慈,特垂憐察,亟遞臣匪據之職。俾臣得以退守本分,延保殘喘,實公私之萬幸也。臣於治疏之際,卽接義禁府關文,因大臣重臣所達,前明川府使許㙉,貪贓銀貨事,有更査之命。臣之初査,只循査官所報,吏奴招辭,而轉奏而已。不能明白指陳,致煩再査之擧,此因臣之罪也。噫,贓法之不嚴,貪風之漸熾,未有甚於近日。如㙉輩,顧何限,而適會茂山變生,法禁申嚴之時,邂逅被捉,在渠特不幸耳。蓋本道異於他道,勿論公私,卜水陸運,雖係法典所載,守令祭駄之屬,自防護所,一切搜驗,而後送之,水之元山津,陸之草原、谷口兩驛,乃其設防最要處,而禁物被捉,則屬公卽法例然也。自有此營以來,至今所遵行者,而特以人不畏法,犯禁者衆,公不勝私,見發者尠矣。若㙉之贓物,旣見捉於禁斷,將爲地方官所枚報,則臣雖欲曲爲之掩覆,其可得乎?臣之愚見,本以古人所謂,去其太甚,爲得治體。未嘗不加意於水淸無大魚之戒,而只爲向來兩邊生事,辱國罔極,不能無慨於防禁之太弛,此茂事之所以發也。自此邊査疊出,如鄭淵之罪,始雖因帥臣所報,而胡蔘被搜,實在臣營,韓師正所犯,雖自謂有所斟酌,而畢竟覈奏,猶欠宛曲gg婉曲g,仇嫉之衆,怨謗之集,因其所也。㙉贓之見摘,又在此際,則傍觀之疑臣以已甚,亦理勢之所必然也。第㙉之前後供辭,其所自明,輒以京第貰價爲言,天銀、丁銀,品色相懸,則行用與否,人孰不知?絶塞遠程,身赴邑倅,而齎來私貨,其果近理,此殆三尺童子之所不信,而敢欲以上欺天日之明,人之無嚴,胡至此極?且渠被拿而過臣營也。臣不料其密地貪婪之至此,憫其行色之顚頓,至於資助其盤纏,臣之本無不好底意,渠所知也。及其事發,渠又送奴投狀,祈哀乞憐,無所不至,而臣不得不直其事,是豈有私好惡於其間哉?銀貨出處,奴狀則稱以統營所得,而及其納供,猝然變辭,固已可駭之甚,七十餘丁細布。又是何等重貨,而七端之外,欲盡歸之於奴輩馬夫之私物者,尤豈成說乎?況其搜驗,只在船運,旱路卜駄,初無與焉。又就其見搜中,謂非禁物,而使之還給者,如細木、白紬各項皮物、六升以下布,其數甚夥,俱有籍記。且貿銀之前,托以旗幟新備,船粟換錢,太半入已之踏印文書,明白見捉而前後狀奏,不曾歷擧者,只謂銀貨、細布等種,亦足據以斷其罪,則逐事暴揚,爲近於嫉之已甚故耳。到今思之,其所以致囚供之抵賴,若是者,蓋緣臣處事太寬,有以啓之也。夫忠州,素稱饒財,營將非管按贓,而朴致遠之卜物被搜過千,則朝廷處分,不得不嚴,必待承款而議律矣。今明川,以一至殘邊邑,計其贓,則不翅倍蓰,可見橫斂虐取之甚,飢歲窮民,膏血盡矣。臣雖疲愞,職在按廉,其所禁斷,實循法例,則視諸營將之私自摘發,事體果何如?而不思嚴問而得情,只憑渠招之謾辭,直欲竝擧而比論,抑何哉?然其置法輕重,非臣所知,幸値國有大慶,死罪皆宥,縱使全釋,孰敢有言,而至以被搜而正法,謂關後弊,卜駄之搜驗,謂非美事。有若臣創出無前之法,以啓將來之害者,然苟如是,則本道禁物搜驗之法,自今永革,而後爲道臣者,方可免於處事不美,貽弊來後之歸,臣之不自量力,妄欲懲貪,多見其愚且迂矣。噫,如臣無狀,待罪藩臬,旣以庇護隱結之吏,被劾臺端。又以搜捉橐金之守,見非廊廟,跋前㚄後,無往非罪,惟有速解重擔,庶免卒陷大戾,矧玆査事,一之已誤,其可再乎?今於成命之下,不敢晏然奉行,臣罪至此尤大矣。伏願聖明,劃降處分,將臣所叨之職,回授可堪之人,公正査明,俾無未盡,一以嚴贓汚之律,一以重澄淸之責焉。臣方自引之不暇,何敢拖及餘事,而邊情所急,豈容但默,向來茂、慶諸邑査事?粗已完了,而正犯數十名之外,干連諸囚,計不下百餘人,囹圄盈溢,景象愁痛,雖在常日,固宜欽恤,況此飢饉孔慘之時乎?又況大慶之餘,霈澤旁流,而獨此邊氓,積月囚繫,尤爲可矜者乎?當誅者誅之,當釋者釋之,殺活之間,劃卽勘決,務爲鎭安邊情之圖,有不容一日少緩者,臣於前後狀聞,輒及此意,恭竢朝令久矣。訖無指揮,不勝悶鬱,敢復不揆猥越,略此附陳,唯聖明之裁行焉。臣無任惶懼愧縮,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末端付陳,另飭該府,卽爲擧行。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察任。
○乙卯閏四月十九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朴文秀,參贊官南泰慶,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事變假注書安廷輔,記事官鄭東說,記事官宋儒式,掌令許集,宗臣驪川君增,武臣徐行進入侍,進伏訖。上講前受音祈父三章、白駒四章,而只音六義大旨章下註。尹彙貞,讀黃鳥三章、我行其野三章,而兼音釋六義大旨章下註。上講新受音黃鳥三章、我行其野三章,而兼音釋六義大旨章下註,講訖。彙貞起伏曰,我行其野三章,民流離異國,欲依隣族,而不見收䘏。故其言如此,然終無怨怒之辭,而尤益忠厚。前二章似爲自責,末章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只言新舊之有異,詩人之言,無非忠厚之意,而此詩尤爲忠厚之至矣。黃鳥三章,似謂黃鳥,而實非謂黃鳥也。民適異國,不得其所。故托呼黃鳥而告之,鴻雁章,爲宣王之始,勞來安集,而民喜之,黃鳥章,爲宣王之終,流離失所,而民怨之,如昨日下敎中,有始無終相似,王氏之註,當深思而加意焉。寅明曰,碩鼠之適彼樂土云者,蓋不堪官吏之侵督,欲得樂土而去之也。此詩殊不知時世,然世降俗末,四面皆薄惡,顧瞻靡騁,無地可依。故託呼黃鳥而告之,回看今日之民,累經凶荒之餘,奈何不爲薄俗乎?在上者,當留念焉,儒臣所達,王氏之註加意之說,誠善矣。上曰,然矣。上曰,始曰復我邦族。次曰復我諸兄,又曰復我諸父,人心澆薄,不得其所,周流四方,益思其親,人窮則反本,此乃反本之意也。呂東萊所謂,亦異於還定安集之時者,誠然矣。彙貞曰,以詩觀之,似非宣王之詩矣。上曰,然矣。寅明曰,敎化必世而後仁,宣王承厲王之烈,攘夷狄之亂。故難復淳俗而然矣。卽今則世已安平,回淳風祛薄俗,誠易也。似當以敎化導之矣。上曰,卿之所達好矣。健基曰,考其時世,使適異國,不得其所者,無彼此之相間,此非民之所作也。似出於聖人君子之手也。上曰,小雅,皆爲燕饗之樂也。此亦爲燕饗之樂乎?健基曰,《左傳》有諸詩,皆歸於燕饗之樂矣。上曰,下番儒臣之言是矣。寅明曰,此黃鳥,異於《左傳》之所謂黃鳥者,或有因事卽景言之,而斷章取義,不可謂燕饗之樂也。健基曰,入於燕饗之樂者,無疑矣。彙貞曰,小雅皆以爲燕饗之樂,則有掣肘之患矣。上曰,其言亦好矣。文秀曰,聖上,以復我邦族,復我諸兄,復我諸父者,此出於反本之意。臣聞反本之敎,不勝感怳之至,雖以卽今言之,當初祖宗創建良法美制,以基億萬年鴻業,而目今朝廷之臣,潰裂如此,四方之民,困窮如此,則可謂反本之時也。況臣尤有耿耿不自已者,從古創業之君,或壽過百歲,或七八十歲,而其所以爲子孫計,而措擧施爲者,必期於與天地無窮。今我聖上,今年幸有元子誕降,宗社有託,則殿下宜念及於此。凡措置國事者,惟當擇人保民,以爲前頭磐石之固,而側聽半年,少無所爲,萬壽無疆,臣固喁祝,而爲國家經遠之圖,則不可不念,古者置喪衣而朝諸侯,天下晏然,此實出於預爲遠圖故也。向者戶判,以賞典事,有所煩達,此非大事,則戶判之如是爲之者,恐或多事,而殿下則忽於大處,而於此等事,則大費聲色,臣之所以慨然者也。上曰,靈城所達誠善矣。董仲舒曰,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以江民之事言之,紛拏如此,此乃在上者,不行敎化而然矣。當自反焉,然亦朝廷之過也。故京兆堂上推考矣,而備局亦非矣。若淨潔爲之,則豈至如此乎?馬契之設,在於何時也?寅明曰,有民役則自戶曹宣惠廳給之者,古之規例,而牟利作契之事,未知出於何時也。文秀曰,不過三十餘年矣。上曰,上下不能淨潔而然矣。吾意則以爲,不爲馬契,似好矣。文秀曰,使解事大臣,詳量處置,作一部當道理,似好矣。寅明曰,卒難革去,使雜人,不爲侵暴,則似好矣。文秀曰,彼此皆可重治而止,昨日處分之事,似弱矣。上曰,刑曹,似當草記,豈可自專乎?彙貞曰,以江民一事觀之,此皆敎化之不行而然矣。至于季世,不可不用刑法,然一事一動,必以敎化爲先,不可專用刑法矣。上曰,靈城亦非矣。以堯、舜之聖,必須臣下,而與之共國,目今在廷之臣,有勤勞行公者乎?以今日言之,法講久廢之餘,只與還甲儒臣,僅僅備位而爲之,如此而誰與之共國乎?以卿言之,備局之座,一向違牌,而終無往來之事,有贊一事劃一計之勞乎?至於嶺南奉命,彼國出使往役而已。此可謂之勤勞王家者乎?文秀曰,此非小臣引嫌之事也。臣之不參於備局之座,固其然矣。無一所事,而乘曉入來,不過暫時,旋卽出去,抱病之餘,徒勞無益。故不能奉承,身爲勳臣,豈不知其然乎?寅明曰,靈城處下敎,極爲至當矣。上曰,古例則不然矣。寅明曰,今番嶺南之行,臣所經歷,不過嶺底數十里地,而槪聞辛壬凶荒,死亡孔慘,至今未及蘇完。守令以戶口增,入於七事中,而每式年,京兆以此,責之守令,旣不能以德政勞來之。又不能搜得實戶,往往增其虛戶,徒爲民弊。辛壬之後,各邑戶口之大縮,事勢之所必然,而卽今式年戶籍,京兆以辛壬前比準,責之下吏。又從以操縱各邑,或不免作爲虛戶充數,或必不無斂送情錢彌縫之弊。此非但有違於重版籍之意,前頭民間弊端,必將無窮。京兆若又全無操切,則籍政又將虛疎,此固可慮,卽自廟堂,申飭京兆及諸道,俾無比年操縱之弊,且示嚴懲漏戶之意爲宜矣。上曰,此在守令,而所達是矣。申飭,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近來文具太勝,書院一款,一切禁斷,極爲至當,而至於故相臣崔奎瑞,恬退不居,似當許矣。上曰,建立祠宇,實則實矣,而近於文偏,元老大臣,當以實待之,不可以文具待之。儒生之知崔奉朝賀,不如予之知崔奉朝賀也。全謂文具,則非待士之道。然儒生之請立書院,不過欲爲院生而已。過三年後,特立祠宇於所居之地,似好矣。寅明曰,嶺南累百章甫,至今留在,此亦可悶矣。上曰,往于何處,今始爲之乎?可以去矣,何以支離留在乎?寅明曰,艱難齎糧而來,無爲而下去,情勢切迫,故欲一番入啓矣。上曰,雖入啓,不當許矣。以可去之意,言之,可也。寅明曰,監司守令同罪,而守令則決杖,道臣則拿處,監司拿處,極爲重難矣。上曰,守令決杖,監司拿處,不爲過矣。寅明曰,廣州累年所不捧還上,累萬餘石,而曺命敎捧四萬餘石,臣今番嶺南之行,路過廣州。故聞命敎之言,則所捧者多矣。文秀曰,廣州千餘石收聚誠難,而命敎聚穀數千石,拿處似過矣。上曰,盡捧,可也,何可收數千石而止乎?文秀曰,所捧,多於前而被罪,則曺命敎獨爲之,誠爲冤痛矣。增曰,臣待罪宗親府矣。洛川君蘊婚事,使宗親主之,而金致萬家,以倒婚爲言,抵死牢拒,而定於他處云。故今此法講,敢爲仰達矣。上曰,定於誰家云耶?寅明曰,在閤外聞之,則定於洪濟猷家云矣。文秀曰,此非外廷臣僚,所可預知,而殿下初許於兪拓基家。是爲失計,致萬之終始違拒,事理似當然矣。上曰,靈城之言誠是矣。初許兪拓基家,故事至如是,老而無妻曰鰥,以洛川君婚事觀之,宗班之入丈,極難矣。寅明曰,豈至於老而無妻乎?健基曰,法講筵席,事體至重,儒臣先出。然後敢進他說者,例也,而朴文秀,儒臣未出之前,敢進他說,推考,何如?上曰,諸臣皆已言之,且掩卷之後,何可過也?寅明曰,小臣俄亦言之矣。文秀曰,小臣自外入侍,則諸臣相謂曰,朴文秀當推考云矣。上曰,法講事體至重,而靈城所達,便同詼諧,殊涉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增曰,四王園陵,在於北道,而宗臣不得現謁,義雖君臣,情則祖孫,此後送禮官之時,使宗臣二品以上,偕往北道,一番瞻望,何如?上曰,情理則當然,而創開重難矣。寅明曰,宗臣之言,無足怪矣。上曰,豈獨宗臣爲然乎?御劍擔筒箇等物,卿見之乎?寅明曰,臣爲禮曹參判時,見之矣。一番上來,而御覽,似無妨矣。人臣不當導人主以濫賞,從約施賞,固所欽仰,而至於洛豐君楙,則所書御牒及八高祖圖,卷秩浩多,爲役甚勞。且其書法,極楷正,可合金石之筆,與臣等全不效勞之輩,賞典一樣,誠極埋沒矣。增曰,庚申年國朝御牒書寫官,難於書役,以三員啓下,而竝蒙加資之恩,今番洛豐君楙則以一身,獨兼三員之勞。且書無前八高祖圖六件,比諸庚申功役,不啻倍蓰矣。上曰,校正官多有冤痛之事,而宗府二品太多,宗府何以這這接待乎?曾前亦有遺漏稱冤者矣。今番亦不無遺漏,而南泰慶,亦參其中。故承旨落點,意有所在,今見其貌,果此人也。寅明曰,臣待罪摠管時,得見其人,而知其溫順,至於入番等事,一一爲之矣。上曰,其性品極爲安常矣。寅明曰,洛豐君加資,不爲濫賞矣。上曰,其筆法極善,此後金石之文,當書之矣,何患加資乎?其工夫多入書而付之乎?直書之乎?增曰,章章作帖,而書之矣。上曰,書之薄紙而爲之乎?增曰,以雪花紙,書之矣。上曰,庚申年,旣有三人加資之例,今番則一人獨當三人之勞,且書無前八高祖圖,洛豐君楙加資,熟馬則還收,改付標,可也。{{*|出擧條}}增曰,臣於向者,以大王子孫勿限代事,有所陳疏矣。自上,不以人微言淺爲罪,委曲賜批,特令備局,稟處,臣感祝聖恩,不知所達矣。頃日常參時,長謹君臣棅,亦以斯速覆啓之意,敢陳達,而聖上亦嘗愍然於公族之侵於軍役者,至發於判付中,聖意實出尋常萬萬,孰不欽仰,而備局尙不覆奏?此必由於本司之多事,抑或重其事,未敢率爾而然也。自外面觀之,事係軍政,雖似重大,而若仔細斟量,則實無大段難便之端矣。臣聞公山縣監鄭達先之言,則以爲本邑軍丁中,公族之充定者,只是七八人云。公山以湖西巨邑,其數如是不多,則以此推之,通計八道,似不過二三百名,官得代定,一竝頉下,有何所難乎?大抵有國,而公族見侵於軍役者,自太古以來,所未有之事也。若以冒錄爲慮,則此在本寺臣,當令郞僚,詳考其譜籍,若有冒屬混入者,一一摘發,非但降定軍役而已。當施全家徙邊之律,分付備局,斯速覆奏似宜矣。上曰,予則知以嫡派勿限代,庶派限九代矣,卽今則有異矣。增曰,宗室子孫,勿論嫡庶派,限以九代,而庶派則以族親衛,自兵曹,收布而侵責軍役之弊,到今尤甚,中宗王子海安君曾孫昌原令之子,見侵於軍役。故臣寺發關本官,使之頃給,則以限內之故,果爲施行,而事事寒心者,類多如是矣。上曰,族親衛事,業欲下敎矣。其所收布,於宗簿則,可也,而兵曹則不可矣,勳府亦不有忠翊衛乎?文秀曰,有之矣。上曰,雖疎遠,而本是金枝玉葉。此國脈促傷之道,軍役之侵及於限內者,則當該守令,爲先拿處。備局覆奏,斯速爲之事,分付,而族親衛之納布兵曹,殊甚駭異,移屬宗簿事,奉承傳擧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南原君之事,兵判以爲不聞矣。上曰,兵判以爲不知乎?寅明曰,兵判以爲不知矣。文秀曰,徐行進,乃南原君妹夫也。以善治守令有名,而南原君之母,於行進爲丈母。故下米廛之說,侵行進之事也。非辱南原君也。上曰,徐行進,爲南原君妹夫乎?文秀曰,然矣。增曰,奉安曝灑gg曝曬g與樻袋等物改備,以十年爲之,而今年已爲當次。且今番冊子,卷帙浩多,而不卽奉安,一向委置於本寺樓上庫,誠甚未安,雖欲待秋爲之,而江都則以海島之,故瘴霧易蔽,晴日恒少,秋日晷短,難以爲之,趁此日長,速爲奉安,似好矣。上曰,本寺奉安爲之乎?增曰,姑未爲之矣。上曰,何不爲之?增曰,江都與本寺,則與遠三處有異,袋樻芎蒲等物,例自戶曹備納,而頃因尹淳所達,奉安退行。故該曹以此爲言,而尙未備納,故不得爲之矣。上曰,意或由於本寺之不行矣。今聞所達,以該曹之不卽進排,尙今不爲云,殊甚未安,該曹堂上推考後,卽速備納,本寺奉安則爲之,而江都則待秋爲之,可也。{{*|出擧條}}許集進伏。上曰,只擧末端。集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續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上曰,勿煩。啓畢,寅明曰,頃者殿下,以尹大柱,爲三學士子孫,而待之優矣。今吳命瑞,乃吳達濟子孫也。幸參今科,誠爲可嘉矣。上曰,然矣。寅明曰,金時粲,乃故節死臣金尙容子孫,而亦參,極爲可嘉矣。上曰,然乎?寅明曰,然矣。上曰,是壯洞一家乎?寅明曰,同姓而遠矣。上曰,若是其遠乎?寅明曰,壯洞金尙憲之子孫也。時粲金尙容之子孫也。彙貞、健基先出,諸臣亦以次退出。
==閏4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洪象漢{{*|仕直}}。事變假注書兪彦國{{*|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晝講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以右承旨柳萬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鄭益河,由限已過,韓顯謩自鄕上來云,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雜科覆試時,兩司各一員,當爲進參,而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未肅拜,無推移進參之員,除在外外,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尹容,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持平金尙魯、金聖鐸,別兼春秋韓顯謩、鄭益河,校理朴弼載,副修撰尹敬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今日晝講,知事特進官,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及公故外,知事金在魯、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李廷濟、尹陽來、朴文秀、申昉、宋眞明、李德壽、申光夏、趙明翼、李瑜、洪重疇,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李成中,洪象漢,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同義禁徐宗伋,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體極爲未安。同義禁金始炯,今日不爲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兪彦國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兪彦國,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明日雜科覆試時,諫院無進參之員,大司諫尹容,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旣有只推之命,正言權䌖,疏批已下,竝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正言權䌖疏曰,伏以皇天默佑,祖宗陰騭,聖嗣誕降,名號早定,國本有所托矣,人心有所屬矣。景運大啓,天休滋至,類痘之症。又復遄復,數月之間,慶典再行,實宗社無疆之福也。八域含生,孰不鼓舞頌祝?而如臣曾忝從班之末,自切向國之誠,區區延頸之願,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而久在散地。又出藩幕,不能一參於賀班,徒有耿耿而不能自已,仍念臣,以性則太狷矣,以迹則太畸矣。蓋以癸卯討逆科策名之,故惡其科名者,群起而交噬之,殊不勝其疲困,而此則臣之同榜諸人,已累疏而暴之,在廷諸臣,又交口而辯之。伏況前後聖敎,昭揭日星,不翅金石之案矣。臣不必輒事呶呶,而臣於辛亥春,忝叨憲職時,已以自畫之意,備陳於辭疏中,況今層節倍加,蹤地益蹙,雖欲進取,亦末如何矣。臣本與世相疎,不免踽涼,閉戶自守,益成懶懶,往還常禮。亦且廢却,近來朝廷之上,幾忘名字,平日知舊之間,或疑面目,如是而更何有一分當世之望哉?不自意遺簪墮履,尙煩淸衷,前秋筵敎,迥出尋常,前古人臣之孤弱如臣,卑微如臣,而其得君父之眷顧如是者,能幾人哉?臣誠惝怳震{{!|𢥠|⿰忄雙}},唯有感涕,所以騎省藩幕,有除輒謝,以奔走自效爲期,今此薇垣新命。又出夢想之外,臣又感激,宜卽趨命,而臺閣之任,異於冗散,廉隅大防,不容放倒,鐵壁在前,一步難運,臣於是撫躬徊徨,益悲身世之窮阨也。噫,臣自辛亥以後,久謝近聯,無路瞻天,或進駿奔之列,或參侍衛之班,而五年之內,得近耿光者,僅爲六七次爾。君臣之間,阻隔如此,犬馬微物,亦知戀主。臣雖無狀,猶有一段秉彝之銷鑠不得者,耿結方寸,一飯難忘,而若一肅恩命,則固可以趨走殿陛,依送日月。自惟言責重任,雖不足以稱塞,而若其戀係之忱,庶將少伸矣。使臣情勢,如或可强,則豈敢爲一番撕捱之計?而最是臣之同榜諸臣,數年以來,無一進身於淸塗者,則臣之去就,宜無異同。聖眷至渥,而無計報答,臣分都虧,而不知變動,甘自陷於木石之頑然,而禽獸之蠢然。臣罪至此,萬萬難贖,玆承牌召,不敢坐違,謹此隨詣,略控危懇。伏乞聖明,特加諒察,亟遞臣難冒之職,以安私分。仍治臣辜恩之罪,以礪群工,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閏四月二十日未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洪象漢,記事官宋儒式、鄭東說,宗臣慶興都正栴,武臣金鼎相,掌令許集,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黃鳥三章、我行其野三章,除音釋六義大旨訖。彙貞進讀斯干九章、無羊四章,俱音釋六義大旨,上讀新受音斯干九章、無羊四章訖。彙貞曰,厲王旣流之後,宣王更作之,儀禮下管,疑斯干而新宮詩,入於小雅,斯干未必知其爲新宮詩矣。厲王十四年後,其處宮室,豈有餘存者乎?以無羊詩言之,牧人之政,厲王廢之,宣王中興後,更爲收拾,故末章曰,實維豐年,室家溱溱云。以鴻雁詩、雲漢詩言之,饑饉之餘,中興之後,有豐年,故稱慶之言如此。蓋能被豐年,室家之若此者,專由於宣王側身躬行之效也。深宜體念也。上曰,斯干,類定之方中,無羊,類騋牝矣。寅明曰,斯干作室,祈祝生男續先,而其本,在於初章,兄弟夫婦上下之和樂。蓋渾合和平,然後可續祖先,而其和平之本,又在於無相猶矣。凡人,但當克盡在我之道,不必責人,只爲和順,而勿爲相較,則和平之福,必至於室家,君王續先矣。上曰,所達好矣。正猶董子正心正百官之意矣。寅明曰,不但兄弟也。夫婦之間,亦必須如此,然後可做和平之福矣。上曰,兄弟之間,式相好矣。然齊家之道,雖無相猶規正,亦是齊家之義也。心和氣和之義,予非不知之,徒和而無所規正,則亦非矣。寅明曰,古人以治國,比之牧羊,牧羊之道,必順其性,然後其效,至於畢來旣升。此可反隅於治國,今則徒尙刑法,豈必旣來旣升乎?上曰,斯干宗旨,在於式相好矣。無羊宗旨,在於矜矜兢兢,堯、舜無爲之治,允執厥中者,亦其本也。寅明曰,漢文及曹參之治齊,似得此道矣。健基曰,其要實在於順其性矣。上曰,順其性,有可用處,今日廷臣之痼於黨論者,難以順其性矣。欲順其性,則將唯意所欲,奈何奈何?寅明曰,此則群下之失也。然亦殿下失其道也。上曰,未盡窮格,而未復性,則猶或,可也。盡知之而尙如此,復其性不亦難乎?《大學》曰,可以人而不如鳥乎?今日廷臣,可以人而不如羊乎?寅明曰,小臣昨日政,有做錯之事,惶恐待罪矣。童蒙敎官尹得運,首擬受點,而今聞與都承旨李春躋,爲友壻相避,而春躋適不仕進,代房承旨參政,故全然不知矣。相避之法至重,得運不可不遞改矣。上曰,不必待罪,所達依爲之。寅明曰,昨政,金尙翼爲吏曹佐郞,而聞尙翼,方在罷職中。臣則纔返遠行,不知其坐罷,該吏亦不覺察,無所告知,以被誤擬,不勝惶恐,該吏則臣方囚禁科罪矣。金尙翼所當遞改,而卽聞該吏言,自前如此事,或有勿遞敍用之例。工參洪鉉輔爲銓郞時,亦如此云,惟在自上處之矣。上曰,金尙翼勿遞,而敍用,可也。今則堂上已備,都政速行宜矣。寅明曰,臣豈敢久冒匪據?而必欲速行都政後,懇乞遞免矣。事不如意,未知其必能順成,而銓郞權爀,聞方下鄕,爲先催促,使卽上來,何如?上曰,自本曹催促,可也。寅明曰,在前登科未唱第身死者,有贈職之例矣。閔齊岳,被選別製,有直赴殿試之命,而今番殿試前身死,未及唱第云,似當有依例贈職之典矣。上曰,依他例贈職,可也。{{*|竝出擧條}}寅明曰,李錫杓之引嫌,極可異也。朝家一視群下之道理,不計其世祿與否,而昔宋仁宗,謂王素曰,朕眞宗之子,卿王朝之子,先朝名臣之後,或不能無待遇之有加,爲臣子者,盡心國事,亦宜有別。故判書李寅燁,受知肅廟,盡瘁王事,誰未知其才猷之如何,而其不得享壽。或謂由於勤勞,卒逝之後,肅廟備忘,至今令人感泣矣。錫杓卽寅燁之孫,而渠亦有文學,連魁大小科。朝家宜各別顯用,而渠爲此無義之撕捱,一不應命,此後嚴加誨責,俾不得一向過嫌宜矣。上曰,渠安敢一向引嫌乎?一二引嫌,足伸其廉隅矣。今番供辭,則不言之矣,此後當嚴飭矣。廷濟曰,牌招不必屑越,而特進官牌招,尤非矣。特進官數多,故例爲往復請入,臣亦待其來告矣。猝然牌招,其外亦有如臣承牌入來者矣。上曰,承牌誰也?廷濟曰,李瑜諸人矣。健基曰,玉堂下吏,只爲往復數處而瞞告,以無入來之員云。故請牌矣,追後聞之,下吏誠有罪,故治之矣。寅明曰,此後,申飭宜矣。上曰,特進官當次之人,宜入來若此不已,則武臣亦將牌招矣。試官可牌招,而特進官初勿請牌,以次入侍定式,申飭,可也。{{*|出擧條}}廷濟曰,頃日輪對官入侍時,丙子三節士,祭需顧助事下敎矣。似指墓祭,而尹集、洪翼漢,有衣冠之葬,吳達濟則其家,不爲衣冠之葬,故只行四時家享云矣。上曰,何不爲之耶?廷濟曰,古儀亦有如此者,故其家,不用衣冠葬矣。上曰,祠宇必有之,皆給家享之需,諸臣之意,何如?寅明曰,先朝待遇之道極隆,肅廟朝計其男丁而給料。仁廟朝於其入去時,握手送別之語,不忍見於百代之下矣。上曰,此事不必待廷臣所達,今此所詢非他,而吏判所達,不知予意矣。四時與春秋定式,可也。寅明曰,春秋好矣。廷濟曰,四時過矣。上曰,然矣。自該曹,春秋顧助,可也。{{*|出擧條}}上曰,三學士子孫誰某耶?廷濟曰,新及第判決事吳命瑞,卽吳達濟奉祀孫,而丙子百年之後,始爲登第,甚貴矣。上曰,尹集之直孫,是尹大柱乎?寅明曰,然矣。上曰,禁都光柱誰也?寅明曰,是亦集之孫,而非直孫也。上曰,洪家子孫誰也?寅明曰,洪禹錫乃其直孫,而曾經郡守,方爲五衛將矣。上曰,今方入番與否,史官出去問來,象漢趨出問之,還入告曰,不爲入直矣。廷濟曰,地部凡百,無不匱乏,而至如銀貨之零星,實爲可憫。前判書宋寅明,僅僅鳩聚,至於七萬之數,中外諸議,皆以爲地部銀貨,不備十萬兩,極爲寒心云。多般拮据,僅得九萬兩之數,而關西泉流庫,卽地部外庫也。關西若過秋捧,則或不無餘遺。故臣與宋寅明,曾有所達,關西秋捧後,必備一萬兩銀貨於泉流庫,應捧之外,移置本庫,自地部區處之意蒙允,分付於道臣矣。卽今道臣朴師洙,亦爲準備其數,移置本庫,移牒地部。今欲取來,以充十萬之數,作爲封不動之物,方將下送算員,以兼濟馬輸運,加定將校,使之護送之意,分付道臣,何如?寅明曰,國家財貨,無處不可置,而必聚十萬於地部。蓋欲備日後之慮,故敢達矣。上曰,依所達爲之,可也。{{*|出擧條}}上曰,欲下敎而未果矣。徐命淵事,惻傷矣。其人可用,而未及早知矣。雖以其所達武臣着戰巾之說見之,可知其篤厚矣。寅明曰,聖敎如此,必感泣於冥冥之中矣。命淵爲人簡靜,在官淸白,一生不爲黨論,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必欲擢用,旣通諫長。且授藩任,進途方漸開,而遇戊申事,此不過迂疎儒生,臨急未及周變之致,非可深咎,臣亦方欲漸通宿趼而未果矣。前後屢典州郡,而家甚貧寒,或不免屢空,廉操可尙矣。上曰,予則猶未及知如此矣。予之欲用之意,豈料其止於下大夫耶?其子有之乎?寅明曰,有三子矣。上曰,待其服闋,調用,可也。地部官今方入侍,使之題給祭需宜矣。{{*|出擧條}}許集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定州牧使尹龍履罷職不敍。{{*|措語見上}}上曰,其所靳允,爲其數遞,此等之啓,何必相持?勿煩。又所啓,生民休戚,係於守令之治否,不可不愼擇也,明矣。祥原郡守崔定,到任以後,無一善狀,潛奸邑婢,所言皆從,大小公事,皆出其手。且以奸猾退吏吳重夏者,置之衙內,給料豢養,凡干賞罰,一任重夏之恩讎,濫用刑杖,多殺無辜。民庫數多錢貨,巧作名目,駄送京家,闔境嗷嗷,如在水火,如此貪猾不法之人,不可一日置諸字牧之任,以貽生民之害。請祥原郡守崔定,罷職不敍。上曰,遠外風聞,雖難盡信,所論如此,則不可罷職而止,拿處。又所啓,祥雲察訪車以載,本以遐鄕微末,濫通仕籍,及授本郵,不恤馬政,專事貪饕,侵漁各驛,盡歸私橐,家在西路,駄載絡繹,驛卒怨詛,皆思離散,如此之人,不可不澄汰,請祥雲察訪車以載罷職不敍。上曰,果若此啓,則亦不可罷職而止,拿處,可也。又所啓,新除授掌令李台徵,時在京畿高陽地,司諫院司諫李宗白,時在長湍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彙貞所啓,新除授弘文館副提學金鎭商,時在咸鏡道咸興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上曰,金鎭商何爲而在咸興耶?寅明曰,聞向日陳遊兩西,方往六鎭等地云矣。上曰,然則豈料其必在咸興耶?健基曰,下諭於咸興,則自可傳于所到處,而問于本家,則計其程途,似在咸興云,故如是矣。上曰,今則鎭商爲物外人矣。寅明曰,玉堂行公方絶少,館錄已過三年。卽今且多才彦,新錄宜有催促之道矣。上曰,副學可以行公者誰耶?健基曰,李宗城、尹惠敎有之矣。上曰,舊望及新望,豈無之耶?今番之科,文學之士甚多。漢武帝時,亦有金馬門待詔之士,今榜如此,則新錄速行,可也。諸臣退出之際。上曰,承旨進來。必寧進伏。上曰,注書洪象漢,使之進伏。進伏則上曰,汝是貞明公主奉祀孫乎?象漢曰,小臣卽奉祀孫也。上曰,今見汝持草冊入侍,予心甚慰滿矣。上曰,汝家世世科甲耶?象漢曰,臣曾祖臣萬容,文科壯元,重試壯元,官止禮曹判書。臣祖重箕,少年司馬,蔭仕司僕僉正,先臣爲湖南伯時,追榮二品。先臣錫輔,肅廟丙戌,通籍官吏曹參判。臣不肖無似,未繼家聲,而幸際明時,丁未忝魁多士,今逢國家莫大之慶,又復忝竊科名,罔非國恩。上曰,汝旣世祿之臣,又是穆廟外裔,故予如是矣,象漢曰,今日廷臣,孰非世祿之臣?而至於臣家,重以穆廟之外派,世受國恩。今番《璿源譜略》之賜給於賤臣者,亦可見聖意所在,臣雖無狀,敢不圖報萬一耶?念昔先臣,戊申年入侍帳殿也。殿下,以穆廟外裔,異於他人之意,繼繼勉諭,伊時闔門感祝,而不幸未得更報隆恩,其在臣心,尋常隱結于中矣。今臣入侍咫尺上,承聖敎,俯念先意,感激涕泣之外,不知所達矣。上曰,汝能不忘爾父帳殿下敎,予甚嘉尙矣。今予見汝,亦覺追感矣。上謂承旨曰,洪象漢榮墳時,都尉公主山所,澆奠床備給宜矣。上曰,汝今新進之初,別無可勉者,而如是者,汝能仰體事之耶?象漢曰,初見君父之日,蒙恩至此,敢不思古人死不旋踵之義耶?念昔先臣,以假官初經入侍,語人曰,古人詩云,愛君如愛父,而猶未知其如此矣,一入前席,油然有如愛父之心,自不覺感涕云云。斯言宛如昨日,而今臣初入講筵,蒙被異渥,聖諭至及於先臣,此莫非以先之故也。俯仰感泣,不省所達。上曰,如是面諭,意非偶然,汝能體念否。象漢曰,臣雖愚迷,豈不領會耶?惟當竭力圖報,糜身粉骨而已。外此更何所達,承史遂退出。
==閏4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李昌儒{{*|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李宗城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柳萬重,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參判申昉辭疏入啓,判書宋寅明,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以右承旨柳萬重,吏曹參議李宗城,大司諫尹容,正言權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別兼春秋韓顯謩、鄭益河,昨旣有只推之命,閔亨洙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旣已帶職蒙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朴弼載,副修撰尹敬龍,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朴弼載,副修撰尹敬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南泰慶啓曰,明日朝講時,兩司當爲進參,而掌令許集,獻納李廣道,雜科覆試進去,其餘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受由或未肅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公故受由外,持平金尙魯、金聖鐸,大司諫尹容,正言權䌖,竝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李昌儒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假注書李昌儒,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賓廳次對,久未爲之,明日來會事,分付。
○傳于南泰慶曰,明日次對相値,朝講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趙東晉、權世聃,奔走勤仕。又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卽因前持平李性孝疏陳,三南舊大同未收停捧事,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此事頃已發端於筵中,而未詳捧未捧實數,姑待各邑査報,有所變通矣。今者臺臣,有此論請,取考三南大同辛亥、壬子兩年條,未捧米爲二千餘石,木爲六十餘同。惟正之供,事體重大,有司之臣,每恤經費,而當此劇農,無所軫念,終非朝家大體所宜。三南辛壬未捧舊大同米木,竝特爲停捧,以示均惠之意,使之待秋成,卽爲准捧,而其中已捧者,則趁速上納事,該道道臣處,各別申飭,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晝講時,繼講《周易》,依議施行事,命下矣。經筵所用,例有十五件,而本館所上舊件中全秩,只有五件,其餘不足之數,令芸閣,以活字卽速印出,進講,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以義禁府言啓曰,祥原郡守崔定,祥雲察訪車以載等,拿問事,傳旨啓下矣。崔定時在京畿龍仁地,車以載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國之任寄,最重藩臬,而臣之才器,自是至下,以至下之才,膺最重之任,周流兩道,淹閱四載,則疵釁百出,愆尤日積,終必至於大顚沛而後已,不惟衆所共知,臣實自知甚明。所以從前累徹苦懇,期於必遞,而未蒙聖聽之矜兪,方切私悃之兢危,乃者伏聞賓對訏謨,深軫西北邊憂,而監司之苛政,實爲罪首,聖諭至又論臣氣稟病痛。且擧前冬兪健基筵奏爲敎云,則臣之所遭,視諸北藩,尤有萬萬惶蹙,不敢一刻自安者。噫,臣之罪戾,可勝言哉?上之不能宣布敎條,導揚德化,使奸頑自化,次之不能臨之以威,鎭之以重,使邊境肅淸。下之不能塗視墐聽,一切覆蓋,使怨謗不作,小黠大癡,半上落下,今日致此紛紜,上貽顧憂,皆臣之罪,尙誰怨尤,至若高山八申,臣亦何嘗不知?其爲潛商窩主,而方朝家急購永昌,懸賞千金,諭旨,至責臣以主辱臣死之義,而永昌越在彼境,非搜捕可得,當此之時,非權莫濟,不得不用此輩,以鉤致之,許宥其罪。使得盡力,而諸申,亦非如永昌輩之越境亡匿,不過爲豪於江邊,其權力足以濟事。故與永昌同匿者,又聽諸申之勸諭,而同力擒獲,事之曲折,具在狀聞。宥罪推賞,悉出朝令,而頃日筵中,顧乃有尙仲、位仲,或在彼地,或在我境而受賞,非王法之說,則事實全爽,辜犯益大,此尤所以惶惑震越,求死不得者也。前此聖敎之策勵勉戒者,非止一再,其爲玉成賤臣地者,至矣盡矣,感激銘縷gg鏤g,豈有窮已?而卒不能矯揉悛革,以致病敗日滋,傷盛朝寬平之治,長邊民告訐之風,使邊土騷擾,風俗乖敗,律以邦憲,合被重誅,斧鉞之加,寔所甘心,而側聽逾旬,迄無威命,一向厭然。仍據職次,非但私分之所不敢出,抑在國體公義,亦不宜因仍假借,不早變通,以失鎭安之道,玆不得不冒昧陳籲,恭俟處分。伏乞聖明,亟先鐫削臣職,仍命明正臣罪,以爲辜恩負職者之戒,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敎,何必過嫌?卿其勿辭察任。
○別兼春秋閔亨洙疏曰,伏以近因史職之久曠,前後別兼之差出,如臣釁累之賤,亦不免混被誤恩。臣每奉除旨,惝怳震越,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之昔年一疏,竊附無隱之忱,而反被不道之目,其後自辨之章,不過欲暴事實,而遽承聖上誣我之敎。誣我二字,何等驚澟?傍觀者猶且代怖欲死,彼又謂之千古斷案。噫嘻,尙復何言?人臣得此,誠無以抗顔自立於覆載之間,兩年投畀,猶不足以贖其罪,則其何敢束帶赴朝,揚揚若無故之人哉?且以史薦事言之,伏見僚員之疏,援據近例,事理明白,於此尤可見臣等之不可冒當矣。館中古規,雖有獨薦與備員,各有可據之例,而今番則誠有不然者,若以臣等,謂之當薦,則前日之必令獨薦,何也?若以臣等,謂之不可當薦,則今日之必欲竝附催督,抑何也?臣等之情勢,前後無異,朝家處分,亦無他節拍,而以前日之不可當者,忽復謂之可以當之者,亦何也?雖未知其間事勢之如何,而朝家擧措,則恐不免爲乖舛,而在臣私義,雖被大何,終不敢冒沒承當也決矣。臣屛伏鄕廬,祗承恩召,不敢久淹,來伏私次,而咫尺天陛,無路趨謝,敢將短疏,略暴情實。伏乞聖明,特察負犯之不容假貸,俯念館規之不可放倒,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召牌下臨,不敢坐違,隨詣闕外,而臣之情勢,如右所陳,不得不拜章徑歸,臣尤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罪犯溺職,冒請威罰。伏蒙溫批反降,諭以勿爲引咎,臣於是益不勝惶感隕越之至。臣旣稱大將,統領諸校,其紀律不嚴之責,專在臣身,而亞任則至被拿問,臣獨晏然,寧有是理?仍念本廳,雖與軍門有異,領率武士,職在陪衛,體貌不啻隆重,而臣本疎迂書生,顧其名萬萬不似,初不敢辭免,尸職今已四年矣,尤何可因仍忝冒,以重僨誤之誅哉?臣愧懼之極,縮伏竢譴,日昨次對,不敢擧行,尤增惶恐,申控微悃。伏乞聖明,亟回睿鑑,將臣扈衛之任,先行鐫遞,仍治臣不能檢束之罪,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批已諭,何過嫌之有哉?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卽視事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重得寒感,歷月彌留,素患渴病,乘虛頓劇,種種危症,疊見層出。眞元澌脫,益無餘地,醫技告窮,無所着手。奄奄有目下難支之形,間因職事,召命屢降,而一味違逋。惟竢威罰,幸蒙聖慈曲諒,得解金吾兼任,在臣私心,實爲萬幸,感祝之情,當復如何?第今床簀危喘,決無束帶供仕之勢,銓選重地,已不容一任虛縻。且於昨政,尹汲陛擬事,實有不可晏然者,夫汲之昨年一事,本非大義理所關,又非得罪於朝廷。不過政席間通塞可否,而忽遭本曹之啓罷,及其經年,遇赦始宥,而旣敍之後。又復錮塞,一不檢擧於政望者,至於三朔之久,末乃强擬館職,而又欲仍枳郞望,而勒陞之操切愈緊,齗齗不已。此都出於務爲快意,不思適中之道,而至欲使同席之間,靡然奉承,則不亦難乎?況長僚於昨年啓罷汲之後,旋因郞官之差出,請敍汲於筵中,則固將還擬郞望也。其後汲,未有別事,而在其時,則旋欲還擬,至今日則乃反靳難,亦非意慮之所及,若此等事,苟有平心觀理者,必能辨之矣。臣之欲擬宿趼,難於徑陞,非有毫髮私意之參錯其間,而彼此相持。了當無期,大政遷就,徒損事體,區區所執,終不能保有。勉從其還擬後陞之言,其强意苟合,委曲彌縫之一段苦心,於此可見。然銓郞陞擬之規,必待其人之自言,而今本曹之不待其言,而陞之者,已失政例。若又纔擬舊踐,旋卽陞擬於一日之內,顯示迫逐之意,決非事理之所當有,長席之以此書問也。臣勸其先擬郞望,復待後政而陞之,再三往復,不啻申複,旣許陞擬之後,臣何必較計於時日之遲速?而臣之所爭者銓法,所惜者擧措也。臣未知有何忙迫之事,不可淹延一時,而覆難之僚議,不俟停當,流來之格例,不暇顧念,汲汲陞擬於同日而後已也。如以所答之不如意,置之不理,自行己志,則一長席足矣。他堂之設,將何所用哉?緣臣疲軟,不足以僚席見待,使自古不易之政規,至臣身而壞盡無餘,到此境界,汲事猶是贅剩。顧臣自處之道,決不可抗顔冒恥。復玷銓席,今因開政有命,天牌荐辱,而情病如此,不克祗承,惶霣之極,益無所措。伏望聖明,削臣必遞之職,治臣慢命之罪,以淸政路,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下敎於長銓,何扶抑之若此哉?雖然,尹汲該擧,固有今者陞擬,於汲厚矣。幺麽等事,其何若是?其抑雖曰齗齗,其扶亦不齗齗乎?況旣許陞擬,相持早晩,其何不廣乎?此非恒日所期於卿者。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正言權一衡疏曰,伏以皇天眷佑,元良誕降,纔踰數月。又經順痘,宗社之福,臣民之幸,孰有大於此者哉?忭蹈欣滿之忱,迨不能自已,仍念臣情危跡畸,自甘屛散,頃者湖南掌試,義在往役,而不敢爲辭,至於臺端一步,自畫已審,前後辭疏,略已陳暴,屢承除命,終未承膺,不意新命又下,繼因雜科覆試,天牌儼臨,分義所在,豈敢違傲?而守株之愚,不能變改,昨日坐違,誠非獲已,只推之命,遽下格外,再召之下,謹此隨詣,而反復思惟,終難入肅,臣誠惶蹙,靡所容措。且臣老母,今年七十五歲矣。宿病沈綿,居常懍懍,近又添得氣瘧之症,寒熱交作,補寫兩難,飮啖全廢,氣息綿綴。臣旣無兄弟,獨自扶護,晝夜煎熬,不忍暫捨,雖非本來蹤地之萬萬難强者,卽今情理,實無離側供職之勢,玆敢疾聲呼籲,仍敢徑還私次。伏乞聖慈,特加矜諒,亟許遞臣職名,俾得專意救護,仍治臣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閏四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輪待官同爲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宗臣琅坪君煇,武臣李景淑,輪對官直講李槳,內資奉事李顯行,司圃別提趙哲命,造紙別提朴時徵,典設別提閔百男入侍,諸臣進伏。上曰,注書出去。輪對官使之入侍。成中趨出,召入輪對官五人,上讀前受音訖。彙貞,講節南山十章,具音釋大旨六義,上讀新受音訖。彙貞曰,節南山十章,蓋爲譏太師尹氏,而作序以爲幽王之時,而以章下所載觀之,家父,似是幽王後桓王時人,而詩語,亦似東遷後矣。在魯曰,此詩語意,旣似東遷後所作,而隱公三年,尹氏卒,桓公十五年,家父來求車。以此觀之,疑卽此詩之尹氏、家父者,果如劉氏之言矣。健基曰,春秋譏世卿,尹氏,周之大族,而其人如此矣。彙貞曰,初章言尹氏之致亂,而因極言小人之情態,若言其宗旨,則不平二字,爲其肯綮,篇中反復咨歎者,皆是此意。故秉國之均,君子如夷等語,皆是不平之意,而至於末章,則以畜萬邦之責,歸之其君,而以式訛其心,爲矯救之道矣。上曰,式訛之義好矣。然豈若初不用如此之人乎?在魯曰,初雖不知而用之,王能改心,則猶可及救矣。初章言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故後世,以三公爲具瞻之位,然推而上之,則人君實爲萬民之具瞻。尤宜一念兢惕,毋少放忽,此等處,伏願深留聖意焉。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此詩以用尹氏之事,歸咎於其君,人君苟有誠正之學則哲之明,則如尹氏者,何敢廁跡於朝廷乎?伏願鑑此,而益勉聖學焉。上曰,所達好矣。在魯曰,末章集註,引孟子之言,蓋格君心之非,則用人皆得其當,此卽式訛爾心,以畜萬邦之意也。集註此段甚好矣。上曰,然。健基曰,此詩之意,俾民不迷,實爲宗旨,古人皆尙實行,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故朝廷之上,自多賢人,而百姓亦自不迷。三代以後,不事學術,朝廷無經術之士,而皆是科目常調,顧安有俾民不迷之效乎?後世治化之不如三代者,良由於此,此雖在下者之責,表率一世,在於人君矣。上曰,所達是矣。此實人君所當鑑戒處也。此詩斷章取義,則蹙蹙靡騁,可喩人君政化,夫四牡項領,可以騁而靡騁者,本根病故也。人君政化,若無身敎之道,則必有靡騁之歎矣。在魯曰,常思靡聘之憂,則必有裨於居上之道矣。上曰,敎化終不行,可歎。健基曰,觀四牡章,則非獨朝廷之昏亂,四方亦昏亂矣。上曰,朝廷如此,故四方亦然。健基曰,家父可謂賢者,今以其憂時憫世之意觀之,實是特立獨行之人矣。彙貞曰,末章直言家父作誦,表而出之,此亦直截矣。在魯曰,集註陳氏言,以身當尹氏之怒,而不辭者此也。家父是周之世臣,義同存亡,故不忍王朝之將亂,而爲此詩以諷之。且特著作者之名者,亦是《詩經》中文法,如吉甫作頌,寺人孟子之類是也。上曰,尹氏亦豈非世臣耶?俱是周之世臣,而惟在其人之賢否矣。在魯曰,尹氏非身有大惡,不過欠公平用姻婭,而國事至此,大臣任用人之責。故雖不身爲不善,而用人不公,則其害如是,與身爲不善者無異矣。彙貞曰,當國之人,身不行正道,則君子自疎,小人自合。故本心雖不欲爲小人,而終與小人合。《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君子小人之間,所當明白分別矣。上曰,知事之言是矣。尹氏不過用人不公,而其害若此,今日朝廷,不但不公,不能知人,實爲大患矣。我國自古,法制甚嚴,立爲相避之法,而卽今三百六十州,豈盡爲官擇人乎?此是近弊,而加之以時象,用人之道甚狹,鄙諺云相爭,此豈公乎?雖使繡衣廉問,庸有益乎?以言敎之者訟,此是今日之弊?在魯曰,聖上軫念守令之弊,而不但守令之不擇,內職亦豈盡得人乎?上曰,然矣。不但外方,朝廷之上亦然,先用門閥,次用履歷,此兩規擺脫不得,而加之以時象,無非爲人擇官矣。健基曰,此弊中外皆然。上曰,外方好邑,歸於宰相子弟,惡地歸於無勢鄕人。夫天不擇地之燥濕,而降其雨露之澤,王者奉天宜,體此意,用人之際,何可擇其門地乎?今日時弊至此,草野之間,必有家父作誦矣。健基曰,世閥名族,終勝於疎遠遐外之人。故宰相子弟之多除好邑,事勢固然。上曰,此事公乎?此非爲人擇官乎?上又曰,以近事言之,頃日引見金聖鐸時下敎,承旨豈不親聞乎?其時許渠歸覲,而諭以榜中他人,則有入侍之路,俾皆一番見予而下去矣。其後尙無擧擬之事,鄕人難於留京,必已次第下去,此予欺其人也。在魯曰,今增廣榜中,才彦林立,宜居先者甚多,故嶺人則未及擧擬矣。尙賓亦曰,京人之才華門閥,可居前者旣多,嶺人之未及擬望,事勢固然。上曰,入侍注書,李成中乎?予將有下敎之事,而予見假官望,思其父而以副望落點,在上者猶不免如此矣。雖然,李成中、洪象漢,俱是京華之人,尙多入侍之日,有異嶺儒矣。在魯曰,新榜假注書,以定名望高下,其不以鄕人居前者,無足怪矣。尙賓亦曰,新榜假官望,果有次第矣。上指方茂爾惡章集註,夷平悅豫下口訣曰,此吐誤矣。健基讀其註。在魯曰,口訣果當改。健基曰,小人以利合,故相爾矛矣,如相醻矣。可謂善形容小人情態,《漢書》謂喜則相磨,怒則相踶,亦此意也。上曰,然。文義畢,掩卷。在魯進問曰,數日以來,午間甚熱,聖體,何如?上曰,平安。在魯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在魯曰,元子氣候,何如?伏聞移御好處云,尤爲伏幸。上曰,日熱而連爲好在矣。在魯曰,小臣除拜本職,昨日承牌出肅,而終爲不安,藥院提擧,例不得兼帶刑官,卽今事體,尤異於前。方欲陳疏乞解,而適當入侍,故敢此,仰達矣。藥院刑官之兼帶,實爲難便,刑訊等事,不得參預,此亦瘝曠之一端,自上宜有處分矣。上曰,向者判金吾之許遞,亦以此矣。秋曹久無長席,而望中無無故人,予雖知其不可兼帶,不得已落點矣。後日當問于大臣處分,而此時秋曹,必多積滯之事,次官可以代行,刑殺等事,雖不可預,其他文書,亦可擧行矣。在魯曰,回啓中非刑殺事,則當爲之矣。上曰,武臣幾次入侍乎?景淑曰,前已三次入侍矣。經筵官以次退出,輪對官李槳進伏,對職姓名。上曰,履歷。對曰,癸卯增廣及第,乙巳除金井察訪,丙午啓聞陞敍,丁未陞典籍而以未疫,不得上京供職,去年十月,本職除授矣。上曰,職掌。對曰,直講所任,朝家設置本意,則亦是師儒之職,而近來此事已廢,不過陛補通讀參考,而小臣除拜後,此亦尙未參坐矣。上曰,居住。對曰,居安東。尙賓曰,此亦安東人。上曰,有顯官乎?對曰,先祖宗室牛山君踵,中廟朝褒贈錄後。故子孫世爲蔭官,小臣祖父,蔭仕齋郞,而登科卽逝,官止郞署矣。尙賓曰,牛山君戊申年父子被禍,中廟褒贈,而槳祖父瑄,肅廟朝,以薦拜職,登科後,將以文學進用,而不幸短命,未及完施矣。上曰,輪對官望中,偶然落點矣,乃是安東人可喜。尙賓曰,槳外家,則鶴峯金誠一,而渠之文學才華,過人矣。上曰,汝知金聖鐸乎?對曰,居是同鄕,科業亦嘗同事,豈不相親乎?上曰,非謂此也。曾有文字講磨之事乎?對曰,勝己者慕之,人情所同,而小臣空疎,未有講磨之事矣。上曰,所懷。槳曰,本館,上有知事、大司成,下有掌務官,主管凡事,小臣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第言之。對曰,微末小臣,何敢陳達?上曰,難於陳達而然乎?有懷則陳之。對曰,平日無講究之事,而倉卒入侍,實無可達之事矣。尙賓曰,職掌久廢而然矣。上曰,年今幾何?尙賓曰,槳年方四十,而二十二歲小科,二十八歲大科,而皆初赴擧而取捷矣。槳退,顯行進伏,對職姓名。上曰,履歷。對曰,壬子十月都政,光陵參奉除授,甲寅二月都政,陞拜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酒油淸色。上曰,遺在。對曰,香醞遺在一千六百九十甁,燒酒遺在一千七百二十甁,還燒酒遺在七十六甁,冬陽酒遺在一百四十甁,白花酒遺在一百五十甁,淸蜜遺在九十三石五斗八升,眞油遺在一百二十六石二升。上曰,皆是實在乎?對曰,竝流來舊在而仰達。上曰,所懷。對曰,本寺有提調,些少弊端,可以相議變通,而最是各色酒遺在,合四千餘甁,皆是久遠流來,虛載會簿中,若値國家宴禮及客使之來,則戶曹使以遺在徵出進排,而此皆指徵無處,本寺實難支堪。故丙午十二月,本寺奉事臣李炫,輪對入侍,以此陳達,則聖上,有依司宰監例,斟酌減給事,分付該曹之敎,而該曹尙不擧行,此實本寺大弊也。小臣昨年,亦入輪對,而猥屑不敢陳達矣。今又入侍,惶恐敢達。上曰,下敎,而該曹尙不擧行乎?尙賓曰,小臣待罪該房,習知此弊,各司遺在無數,而皆曰虛錄,此是已給價之貢物,何可以其難徵,續續蕩減乎?國家貢價之虛費,職由於此矣。上曰,承旨退出後,問于該曹,以啓,可也。上問承旨曰,此是誰家人?尙賓曰,顯行卽故相臣李濡之從子,而聽其聲音,頗相似矣。上曰,不但聲音之相似,面貌亦頗相似矣。顯行退,哲命進伏,對職姓名。尙賓曰,此卽安邊府使趙錫命之弟也。上曰,履歷。對曰,己酉六月都政,四山監役入仕,庚戌國恤,京都監監造官出六,歷引儀禁府都事,拜平康縣監,三年後遞還,而除拜本職,纔三朔矣。上曰,職掌。對曰,本署之規,參下直長,主管貢物,以蔬菜等物,隨月令供上,而參上官,別無職掌矣。上曰,所懷。對曰,署中之事,小則同僚稟議於提調,大則提調可以上達,小臣別無仰達之事矣。哲命退,時徵進伏,對職姓名。上曰,履歷。對曰,己酉爲能麽兒郞廳,癸丑都政,出六除拜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本署咨文紙二百丈,草注紙二百丈,月課進排,此外無他事。上曰,所懷。對曰,署中之事,提調可以詳確處之,小臣別無所懷矣。上曰,能麽兒是何樣官。尙賓曰,此非士大夫之職。上曰,如引儀之類乎?尙賓曰,然矣。時徵退,百男進伏,對職姓名。上曰,曾於齋郞時見之,其後無入侍事乎?對曰,丁未崇陵陵幸時,臣以穆陵參奉入侍,而其後無入侍之事矣。上曰,履歷。對曰,丙午穆陵參奉入仕,中間見遞,庚戌以山陵都監監造官出六,歷司饔主簿禁府都事敦寧主簿,出除泰仁縣監,昨年冬遞付京職,待罪本司矣。上曰,職掌。對曰,本司無他事,只管遮帳矣。上曰,所懷。對曰,本司有提調主管,小臣別無大段可達之事,而第本司凋殘特甚,而進排甚多,許多祭享及擧動時所用遮帳外,五上司進排之役,最難支堪。故癸未年間,本司從便變通,五上司各造給遮帳各二件,以爲公會所用,而本司則更不進排矣。其後四上司,至今遵守,而其中宗親府,獨爲草記,還令本司進排,非但無當初變通之意,實爲本司大弊,而五上司進排之或爲或否,亦甚斑駁,事當依前擧行。故敢達。上顧承旨曰,宗親府草記,考出稟達,可也。尙賓曰,遮帳一番造給後,更不進排,則年久弊壞,更令進排,不是異事矣。百男曰,戶曹不給物力,故祭享所用及擧動時,御幕與政院、玉堂依幕,常患苟艱,五上司進排之變通,良以此也。而宗親府之獨使進排,豈不可悶?尙賓曰,戶曹加給物力似好。上曰,宗府之獨使進排,必有曲折,還復草記,承旨詳考以啓。上問,百男曰,與奉朝賀爲何?對曰,是臣六寸大父矣。尙賓曰,百男卽故相臣鎭長之孫。百男曰,故左議政臣鼎重,卽臣曾祖。上曰,其時已聞之矣。輪對官遂以次退出。上曰,俄已言之,而知人豈不難哉?偶然落點於李槳,而乃是安東人矣。安東人今番登科者,俾以假官入侍,而槳則在京,而予尙不知,知人用人,誠難矣。尙賓曰,嶺南人,不以白衣上京求官,銓曹之不能收用,亦非異事,而《易》云不遐遺,諸道豈無人才,而嶺南素稱人材府庫,收用嶺人。然後可謂根本矣。尙賓又曰,小臣極知惶恐猥越,而敢此仰達,卽今聖上,軫念於安東人,若是優渥,群下孰不感歎?安東人李山斗,亦爲多士所尊仰,操行文學,卓異凡流,與金聖鐸齊名,而堅忍刻苦,勝於聖鐸,聖鐸人品純和,而俱有道內士望矣,山斗,殿講出身,以年五十出六,方以典籍供職矣。上曰,方在京乎?尙賓曰,在京云。上曰,似入輪對官望矣。上曰,李家顯字,俱是一行乎?尙賓曰,然矣。上曰,寸數雖遠,皆是同行乎?尙賓,問于成中以對曰,人數雖多,俱是寸內至親矣。上曰,李顯謨自在桂坊,知遇最深矣,補外後,更不得見,而奄忽身歿,予心甚惻。然其後聞儒臣所達,渠言以時象,見疑於君父,爲至恨云,予尤爲之愍悼矣。今者李成中,以堂后入侍,而儀形克肖,予不覺愴然,如見其父矣。李成中登科時正草,予親書三字者,有深意,郁郁文哉之題,能以務實做去,故予有是父是子之敎矣。爾出身事君,必以正草所題三字體行焉。上又曰,欲見汝面,進前擧面,可也。成中進前俯伏,暫擧面。上曰,可得題三字,須終身守之。成中涕泣起伏對曰,先臣自忝桂坊,厚被聖眷,仍以出入於經幄,而至於身後,聖上屢下愍悼之敎,闔門百口,感泣刻骨,而小臣倖參科名。又伏蒙曠絶之異數,冞切感激惶悚矣,玆者初登筵席。又伏聞縷縷下敎,感泣罔極,不知所達,質實二字,不但聖敎如此,惟是先臣平昔訓戒,未嘗不在於此,小臣雖甚不肖,上奉聖諭,下念父訓,豈不思所以體受奉行之道乎?新入筵席,生疎兢惶,重以悲感塡結,不能形容陳達其萬一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閏4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陳疏受由}}。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昌儒{{*|仕}}假注書李象靖{{*|仕直}}。事變假注書尹東浚{{*|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大司諫尹容,正言權䌖,持平金尙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以校理吳瑗、朴弼載,副修撰尹敬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持平金聖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入來後,時刻入之。
○傳于李春躋曰,朝講停。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尹東浚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尹東浚,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李象靖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參判申昉,陳疏受由,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開政命下,已至兩日,常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刑曹參判趙明益,今日次對,同爲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南泰慶啓曰,刑曹判書金在魯,本職旣已許遞,而藥院、經筵,俱係緊任,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以金在魯爲副司直單付。
○備邊司,禦營大將趙顯命因任事。
○南泰慶啓曰,禦營大將趙顯命,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命召傳授,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晝講時刻雖迫,待臺諫入來後,詣閤門。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日一所巡將,金始㷜受點矣。本廳書員來告,始㷜落馬重傷,病狀苦劇,實無運動受牌之勢云。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金聖鐸疏曰,伏以臣,草澤微蹤,至愚極陋,從事場屋,至於皓首,旣無一才之可取。又無一行之可觀,而不幸虛聲誤播。上欺朝廷,前此所被恩命,萬萬踰分,方以貽累淸朝,虛辱聖眷,惴惴焉無所措躬矣。迺者天眷宗祊,元良誕生,一國臣民,孰不懽慶?臣之不量衰晩,隨衆入侍者,非但爲決科之計。實欲少伸區區蹈抃之誠,而天渥所沾,猥占科名,未及唱第,特除臣司饔主簿。又未數日,而移拜典籍,放榜之日。又命戴花入侍,至奉聖製,恩賜於咫尺天威之下。此等異數,在古罕聞,微末小臣,何以獲此?感激惶蹙,無路報答,直欲隕首結草,而不可得矣。不意聖恩愈渥,未過三日,而又有此柏府之命,臣之兢惶隕越,有萬倍於前者矣。夫臺憲之職責任甚重,百司綱紀之所係,四方觀瞻之所在,雖人望素愜,成效已著,亦難其選,況以罷軟凡庸,初登仕路之人,而可以妄處哉?且朝廷用人,自有其序,其或不拘常格,直除兩司者,必其有卓然可驗之實,而亦未之多聞。今者聖上,所以擢臣至此者,不過爲虛名所欺。謂或有萬一近似者,而不知其實狀,卽一黔州驢耳。臣若冒沒廉隅,貪戀榮宦,晏然以虛名自居,而輕進入臺,則其爲羞恥,孰甚於此?臣之一身,固不足恤,而其於國家爲官擇人之道,聖朝愼重臺職之意,豈不大有損傷乎?臣雖無狀,亦不無犬馬戀主之誠,聖恩之不可孤負,君命之不可稽違,臣非不知。而獨念欺天之罪,大於違命,冒進之責,甚於孤恩,此所以坐違天牌,不敢出肅者也。噫,淸官美職,人情所願,臣旣應擧得第,志在從仕,則出身之初,躐躋淸要,何等光寵,何等榮幸?而其所以自犯罪戾,必求遞罷者,誠有所大不得已,而不敢以微末之臣,壞國家之四維也。伏乞聖慈,察臣控懇之情,治臣違慢之罪,亟罷職名,以安愚分焉。臣於此,又有私情之不得不暴者。臣自少入學,臣父母躬耕力績,喫辛耐苦,以資臣游學應擧之具,庶幾及見成立之日,而臣中遭悶凶,學未成名,而臣父先沒,風樹之感,蓼莪之痛。今已十有餘年,卽今臣母獨存,年迫八十,臣家計窮寒,旣不能以甘旨,爲口體之養。身名蹉跎,又不能以科第,爲悅慰之道,非但臣自訟其不孝。老母亦常以臣爲慨恨,及臣忝得鄕解,將赴省闈也。臣母適久病少差,强起枕褥,握手謂臣曰,努力榮還,以慰我心。臣拜辭以來,中心耿耿,恐不副丁寧之戒矣。賴天之幸,偶得中第,五十措大,晩成一名,何足爲喜,而獨幸南歸之日?庶可爲老母榮也。又於日昨鄕便之來,得見老母手書,則曰聞汝登第,身病若失,應榜之後,幸勿遲遲,使我倚閭之望,無至久勞也。臣自得此書,歸心日切,陟屺望雲,眠食不甘,而身有職名,不敢率意去就。頃於登對之時,伏蒙聖心推恕,特下三日後榮覲之敎,臣誠懽忻感泣,踴躍退出,預束行具,屈指計日。將以謁聖後,趨肅典籍恩命,而仍乞歸覲矣。意外恩除,又此仍荐,臺銜重任,異於冗散,帶職下鄕,決知其不敢,而未遞之前,又難退去。同鄕同榜之人,次第歸省,臣獨滯留,欲去不得,遙想老母懸望之餘,見他人之盡還,念臣身之未歸,缺懷旣深,憂慮又切。老人心弱,恐添疾病,言念及此,方寸麻亂,中宵起坐,恨不能奮飛也。臣之親舊,有勸臣者曰,如欲遄歸,莫如出肅而呈辭,此言似矣,而實非也。霜臺重地,旣不可冒入,格外殊恩,亦不可濫承,則何敢以私情之切悶,而犯冒昧之誚乎?伏惟聖慈天地父母,孝理之下,特垂憐察,使臣遞職速還,以省老母,則臣雖退伏田間,豈不思所以仰報聖眷之萬一乎?臣情勢迫蹙,不得自已,玆於再承召牌之日,隨詣闕門之外,陳章徑歸,罪雖罔赦,情實可愍。敢乞聖明,重加察焉。臣無任惶恐血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柏府新命,意非偶矣。爾何過讓?頃許榮覲之後,縻於本職,尙在京洛,予欲更見,爾勿過辭,其卽肅謝,入侍講筵,則予亦遂初許由矣。
○右承旨柳萬重疏曰,伏以臣脆弱善病,蒲柳易衰,本不堪供劇,而區區平日所自勉者,只以筋力奔走,爲一分報效之圖。前後夙夜之役,未或敢因病乞解,而日昨申退之際,身適薄着,汗孔受風,感氣大作,寒熱交攻,咳喘兼發,轉成嘔逆,全廢食飮,委頓床席,澟澟有難保之慮,而且於堂后徑出之事。實有不安之端,鎭日違召,輒靳例勘。臣誠惶隕悶蹙,不省容措,昨日隨牌陳章,蓋欲粗暴實狀,而院僚不諒,斥而不捧。有若臣初無情病之可言者,而直驅臣於無端違傲之科,如臣疲劣,固不足有無於院中,而在同席相待之義,可謂太薄矣。臣病旣難强,疏又未澈,決不可靦然冒入,以貽一院之羞。伏乞聖慈,亟許鐫斥,俾得安意調治。且治臣違慢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罪積違慢,罰止例勘,曾未幾何?恩敍特下,繼而有更授銓任之命。噫,臣之離本職,席有餘暖矣。以人言則所遭罔極,以政例則自代其窠。危悸在心,惶蹙靡容,去就之節,固不暇議,而昨伏見本曹參判申昉疏本,尹汲事又發矣。臣於是,有不容默爾者,請得以冒死言之,夫汲之橫拏銓席,卽挽近之所未有。上自卿宰,下至法從,肆口沮尼者十餘人。此其意甚不祥銓衡之地,稍加裁抑,使知自戒,固不可已,而臣之持難於復通郞望,抑有說焉。銓郞雖小官,係是極選,其自待也本不賤薄。汲於當日,旣爭李玄輔事,投筆出去,堂上又方草記汰罷,而猶且冒沒復入,就銓通五人中,拈出其異己者三人,謂有物議,必欲齮齕而後已,此實三百年來,秉筆者所無之駭擧,玷累銓地,顧何如哉?而徒欲以時日之稍久,掩覆而通擬者,果可以合政格,而允公議耶?臣與亞僚,消詳屢矣,亞僚之見,未嘗不力主乎重通,而亦不能明言其擧措之如何,使聽之者曉然,則此臣之所未解也。今則旣已擬舊踐矣,陞東壁矣。此在臣去銓之後,議論固不敢到,而竊庶幾政注和平,無復有鬨鬧之可言,今又胡然而致此紛紛也。臣在局外,固當閉戶於鄕隣之爭,而第其臚列錮塞之案,半是臣罪,操切齗齗,務爲快意,欲使秉公居右之僚,靡然奉承,則其得免於亂政之誅,幸矣。尙可以一刻仍冒於進退人物之地也。噫,殿下,不知臣不肖,旣使臣參聞詮議,豈欲其低首沁沁,一無可否於甄敍之際?而臣顧尸位而居,逐隊而行,殆不知義理所關之爲何事,得罪朝廷之爲何人。是非之天,幾乎全泯,黜陟之議,無所覆難,八朔銓部赴政之日可數,則此豈臣之所樂爲哉?其亦有甚不得已者存焉。孤隆寄而負夙心,臣固知罪,而事會不幸,妄一開口於名流之通塞,僚友之間,乃有此互章之擧,撫心慙悼,尙何言哉?荐違嚴命,輒荷寬貸,惶隕悶蹙,益無所容三召之下,祗詣闕外,悉暴危懇,徑返私次。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踪跡之臲{{!|𡰈|⿰臬兀}},察臣情勢之窮阨,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便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尤甚太過,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昨伏見本曹參判申昉之疏,以臣日昨政,尹汲陞擬事,張皇爲說,盛加苛責,臣於此不勝駭惑,繼之以一笑也。噫,今之居銓地者,其亦至難處矣。從前銓席,風波類多,在於通塞可否之間,而至於言言曲從,事事屈意之後,猶復今政後政之亦令稟命,不如意,則必迫逐乃已者,臣於今創見,眞是世道之無不有也。尹汲之當初擧措,雖以亞僚愛護之心,亦不敢曰得當,初無一言覆難於啓罷之時,以古道言之,何可復畀銓筆?而臣於此等事,一切歸之於黨套,事過之後,不欲深罪,故初無必枳宿趼之意,中間請敍,蓋由於此,而及夫僚議至嚴,其言有執,則臣誠無以强拂矣。雖亞僚所以苦口爲請者,不過在於還擬卽陞,而臣亦不能取捨,從違於彼此僚席之間,至於調娛彌縫。又非訥舌瑣力之所能得,則不能不姑且置之,以待相下,此都政之所以至今遷就者也。及臣南還之後,朝家方催促都政矣,僚堂適又不齊矣,常參時,臣又親承責勉之聖敎矣。妄竊自念一郞官重通,設或未允物情,關係不甚重,因此相持,致今大政無期,國體有損,恐未必爲先公後私之義也。臣遂不嫌苟簡,不恤譏議,務欲姑息停當於僚堂未齊之前,亞僚以具格式,擬銓望爲請則許之。又以勿擬郡窠臺望,而必擬東壁爲請,則又許之。至於留待後政之請,初非難從,而若過其政,僚堂旣齊之後,則雖欲如是了當,恐不能得,又將如前相持而已。此臣所以不能一如其言,而不得不爲一日兩望筒,以爲同日收殺之計者也。臣之斷斷苦心,只急於彌綸國事,而人或以此,病臣之見屈亞僚,過厚尹汲,則臣誠無辭自解矣。大體旣從之後,亞僚之因一時日先後之微事,不小相諒,聲罪至此,初非臣意慮之所及也。且亞僚,動以政格前例,持臣而銓郞,必待其自言而後陞擬者,果是政例之不可已,則以亞僚力護其人之心,初何以許臣陞擬,而顧乃以一二日先後,責其有違政例於初,不欲以常例待其人之臣耶?如此政例,已非臣所知,而其言矛盾,全不自恤,豈如是而後,方可以取快勝心,有辭私黨也耶?僚寀之間,古人比之兄弟,事之大者,雖或不能不相難,元非樂爲。若其些少事端,宜皆活略要令,不失和氣。近日亞僚政注之間,亦豈無宜問而不問者?而臣旣以無骨氣自處,一例隱忍,務不生事,今亞僚則不然,毋論事之大小,必令臣承奉其口吻,而少有崖異,輒奮然蹈藉如是者,亦屢矣。除是居長席者,如木石然,則宜其難免迫逐,而僚席相待之道,亦果如是耶?然使臣誠信,有可以感孚同席,言行,有可以見重同席,則其所操切而不見諒者,亦豈至此?靜言思之,罔非臣罪,臣之不可仍冒銓席,從此決矣。釋此匪據,得免大何,在臣爲幸,則僚席之賜,未始不厚矣。昨今召牌連降,而變動無路,慢蹇之誅,益無所逃。伏乞聖明,俯察臣情勢之斷不可復出。仍念曠日虛縻之重誤國事,亟命先遞臣銓職。下臣司敗,重勘臣墜落政例,違拂同僚之罪,以重銓法。俾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參判疏批已諭,此非若是。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乙卯閏四月二十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刑曹參判趙明翼,同爲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刑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李廷濟,行司直宋眞明,左副承旨鄭必寧,校理尹彙貞,假注書李昌儒,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入侍。鄭必寧進曰,曾前假注書遞改時,例有面看交代之規,而近來此規,廢閣不行。望筒入啓之後,輒皆出去,已成謬例,以致今日次對,史官不備,不能檢飭之失,極爲惶恐。今後則面看交代之法,更爲定式,各別申飭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徐命均曰,次對時,注書之不得備員,事體未安。遞易時,面看交代,亦有定式,則承宣之不能檢飭,宜有警責,而注書亦不可無罪矣。上曰,注書新進,未諳定式,不是異事,而承旨則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日氣薰蒸,無異盛暑,聖體若何?上曰,差愈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亦何如?上曰,無事矣。命均曰,生脈散,每於五月劑進,而今年則有閏月,故尙不劑入矣。日熱如此,使之劑進,何如?上曰,此月,當爲五月而有閏,故未及進御,不待五月,大王大妃殿,自明日劑進,可也。{{*|出榻前下敎}}必寧曰,朝講旣停,晝夕講,何以爲之乎?上曰,晝講當爲之矣。{{*|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待罪扈衛廳,而以江民事,有難安之端,惶恐縮伏矣。右揆有病,亦不出仕。故今日次對,不敢爲引嫌之計,不得已入侍,而其爲惶恐,則甚矣。上曰,有何不安之端乎?卿若不安,則他軍門亦豈安乎?命均曰,當初京兆草記,未免率易矣。魁首尙未捕得,則直用一律似過矣。上曰,有何謀首乎?更査文案,後日晝講稟定宜矣。命均曰,此卽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也。以本道凶歉,農糧不足,請得還穀矣。聞海西還穀中,皮雜穀最多云。若許給折半,則似好矣。上曰,此等事甚重大矣。命均曰,兩西麥事,已至無可奈何之境云。若不給則農資,將大狼狽矣。上曰,昨年請得皮穀矣,今年又何請乎?命均曰,麥凶特甚,又有請矣。李廷濟曰,凶歉雖如此,卽今則必不死,六七月艱食之時,給之似宜矣。命均曰,李廷濟亦豈不知此等妙理,而每每堅持?誠甚可悶矣。上曰,此狀啓姑置之,晝講時稟定,可也。
○命均曰,此乃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也。以爲道內南關還上,本來數小,折半之數,今已告盡,春耕落種之田,慘被風旱,無一立苗,擧將改耕,種子尤無着手,留庫中皮雜穀,不可不加分云。折半留庫,事目至嚴,續續加分,似涉不當,而此則以改耕種子爲言,與海西有異。且北路還上,本多皮穀,如耳、木麥、稷䅯,經年留庫,則腐傷無用,米、豆、正穀外,皮雜穀則或三分之一,量宜加分,俾作農糧,何如?上曰,折半之法,決難撓改,而北路事勢如此,皮雜穀,參酌加數分給,而道臣十分參酌,許給事,申飭,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此乃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也。曾因本道都事鄭玉啓本,道內田政紊亂,改量便否,更令道臣,詳察啓聞矣。條擧數邑守令意見,有此論列,而守令皆爲持難,道臣亦擧故相臣趙翼箚語,請其雖或量田,收稅則無過於前矣。海西田多畓小,地是山峽海澤,如安岳等若干邑,有舊量案,其外諸邑,皆無田案,故每年踏驗,不過斟酌磨勘昔年。故判書兪集一,以藁索結網,始量三四邑,伊時毁謗甚多,未免中止,而已量之邑,民情至今稱便矣。但海西雖不量田,民猶支堪者,以其所耕者多,而收稅不甚重故也。本道旣不欲擧行,則姑觀前頭處之,何如?金在魯曰,海西全無田案,民情切願其一番量田,雖凶歲,亦不憚焉。今此守令之謂之不便者,不過厭苦退託之言,改量之擧,恐不可已也。廷濟曰,兪集一有才,且解田政妙理。結網量田,頗有其效,而毁之甚者,至曰天羅地網年古,今爲國事者,每爲人沮毁,誠難矣。命均曰,一道之一時盡量,擧措重難。守令中松禾縣監李元坤所言,今年量幾邑,明年量幾邑,一依辛巳量法之說,似得宜,海西諸邑中田政,尤甚紊亂處。先爲試量,而此事專在得人,守令不可不擇矣。上曰,王政必自經界始,田政若是紊亂,則何異白地徵稅乎?三四邑,先爲改量,而守令中另擇詳明解事者,先試其邑後,次第行之於他邑,可也。在魯曰,自今年秋成後,擧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以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西原前縣監李秉鼎,大同木八同四十八疋,錢二百八十兩,移納軍布事拿推,以宥旨前事,分揀放送矣。惟正之供,任意那移,不可不論罪,以勵他人,而因赦分揀,未知得宜。所謂辛壬條軍布未收蕩減之數,與此相符,未能詳知。更爲査問本道,而旣捧之大同木錢,不可再徵民間,軍布未納者,則已入於今春蕩減之中,此甚難處。或言大同,決不可蕩減,今秋軍布所納,移納於惠廳爲宜,而此極苟簡,無寧罪其守令,而許其蕩減爲宜矣。上曰,軍布、大同,俱是國家之財,則固不當還償於惠廳,亦何可更徵於民間乎?旣以宥旨前事分揀,則雖推考罷職,不可更罪,分付該曹,使之永勿檢擬於守令之望,可也。在魯曰,旣有勿擬守令之命,則雖京職,亦難行公,比罷職,還爲過重矣。上曰,如此之人,不可不嚴徵矣。{{*|出擧條}}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姑未矣。命均曰,水剌進御後,更入奏達,何如?上曰,加奏,可也。命均曰,犯越罪人,宜速處分矣。上曰,罪人誰耶。命均曰,金永昌矣,渠輩同謀,而爲此事矣。廷濟曰,此類皆宜正罪矣。命均曰,此無可問之端,非所可疑,依法正罪,何如?應死罪人之久囚獄中,亦非好道矣。上曰,只是趙永三乎?命均曰,黃石公、李必永,自全羅道上來隱伏,故譏捕矣。雖非謀主,同黨之被捉者,皆宜正罪矣。上曰,此何怪乎?罪人只此耶?命均曰,弼雄自瀋陽出送,依律正罪,而崔還石則參酌減死,何如?上曰,罪人只是三人乎?命均曰,頃有姑置之敎,故金厚望父子事,尙置之矣。厚望父子中其父,則旣是謀主,宜乎梟示,而其子則不過隨其父而爲之,酌處似宜矣。上曰,甚難處矣。趙永三無容恕之道乎?廷濟曰,渠若捉來,則已,今豈可恕乎?上曰,一者誰耶?朴海昌尙在乎?命均曰,前已決矣。黃石公之奴,亦宜酌處,而趙永三則依律處之,何如?上曰,入侍諸臣之爭執,道理則是矣。廷濟曰,厚望之父子,相隨而爲之,而殿下未詳其曲折。故每有難處之敎矣。上曰,此事有何明證乎?命均曰,捧招尙在,可知其實狀矣。上曰,渠輩不得已爲此事矣。命均曰,盜亦不得已爲之者,而犯法則不可不用其律矣。上曰,此則不然,合而處之,則輕重難均矣。在魯曰,戊申之逆,或有當斬而不斬者,或有不當斬而斬者,而此罪人則不然。自備局問之,則事已發露矣。上曰,越來則果明白乎?廷濟曰,越來時旣已見捉,其罪尤加一層矣。上曰,後日次對,當處決,持厚望取招文案,更入,可也。
○命均曰,業欲進達,而未果矣。同義禁徐宗伋,有實病,尙不行公云,宜有變通之道矣。在魯曰,症涉疑疾云矣。上曰,然則今姑改差,可也。必寧曰,只遞同義禁乎?上曰,然矣。{{*|出榻前下敎}}命均曰,有加陳事,少退後更入進達乎?上曰,加白後退出,可也。
○命均曰,小臣難安,備局之望,亦不敢進參,而諸堂亦不得備員行公,試官違牌坐罷者,敍用,何如?上曰,今番試官,二品以上坐罷者,竝敍用,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御將,何以爲之乎?上曰,仍察,可也。
○命均曰,李宗城敍用旣久,差下備堂,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尹游、尹淳、趙顯命,亦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尹游句管何道乎?命均曰,使行時遞差,未詳其爲何道,而趙顯命則句管嶺南矣。今旣敍用,還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戶籍事,最多弊端。自外有相議,欲一陳稟,而吏曹判書宋寅明,日昨筵中,以嶺南數邑事陳達矣。辛壬大殺之後,諸路民戶大縮,而守令則以戶口增爲務,京兆則必令比年磨勘,故虛戶漏籍,奸僞滋甚,營門京兆,行賂倍多。自廟堂欲爲節目,申飭,而宋眞明深知其弊,使之成出節目,知委京兆及各道,各別嚴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吏曹判書宋寅明,與參判申昉相較,都政無期,誠可悶矣。上曰,有何相爭之端,政席間事耶?命均曰,果是政席間事,而參判不出,則判書亦不出云矣。上曰,此何足相爭也?都政催促擧行,可也。宋眞明曰,安興事,欲爲稟定矣。上曰,晝講時陳達,可也。欲爲晝講,宋眞明特進官乎?命均曰,特進官矣。在魯曰,日熱如此,晝講正時,以巳時進定,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刑曹參判,如有進達事,則先白,可也。趙明翼曰,頃有考律稟白之敎,而長官久不行公,故尙不得問于大臣矣。上曰,事勢然矣。
○命均曰,江華留守,以文殊山城倉庫修補事,請得物力,問于軍門上下事定奪,而江都留儲,亦無可給之錢布云。空名帖,不可不依所請許給,而二百張似太過,一百三十張,分付該曹成給,何如?上曰,三十張加給不緊,一百張成給宜矣。命均曰,兩處所需,百張似爲不足矣。上曰,然則依爲之。{{*|出擧條}}尹彙貞曰,校理朴弼載,副修撰尹敬龍,竝卽牌招,校理吳瑗,自鄕上來云,亦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彙貞曰,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下諭已久,尙不上來,事甚未安。更爲催促,使之上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必寧曰,試官敍用事,當出去擧行,而御將事,將任體重,自榻前,直爲書出,何如?上曰,書之。傳曰,前御營大將趙顯命,還差御將。{{*|出榻前下敎}}上曰,承旨書持平金聖鐸疏批。必寧秉筆。上曰,疏批例頭書之。必寧曰,省疏具悉乎?上曰,然矣。答曰,省疏具悉。柏府新命,意非偶矣。爾何過讓,頃許榮覲之後,縻於本職,尙在京洛,予欲更見,爾勿過辭。其卽肅謝,入侍講筵,則予亦遂初許由矣。上曰,持平金聖鐸,疏批已下,牌招,晝講同爲入侍,可也。{{*|出榻前下敎}}事變假注書兪彦國,追後入侍。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柳萬重{{*|陳疏受由}}。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象靖{{*|仕}}林象元{{*|仕直}}。事變假注書鄭純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南泰慶,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朴弼載、吳瑗,副修撰尹敬龍,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夕講爲之事,命下,而知經筵金在魯、朴師益,同知事趙尙絅病不來,知事宋寅明,以本職,再招不進,同知事李眞望在外,無他推移入侍之員,再招不進在外外,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御營大將趙顯命,付職單子啓下後,所當出牌,而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判書宋寅明有身病,參判申昉受由,參議李宗城未肅拜,付職單子,不得擧行云。將兵之臣,命召傳授,不可遷延,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古亦有如此事擧行之規,使之卽速擧行。
○李春躋啓曰,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南泰慶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批已下,所當更請牌招開政,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若是乎?判書、參議,卽爲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參判申昉受由,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開政命下,已至累日,尙不得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如是撕捱,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參判申昉受由,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判書宋寅明,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疏批已下,牌招開政。
○以大司成鄭羽良上疏,傳于南泰慶曰,筵中當下敎,此上疏還給。傳于南泰慶曰,大司成鄭羽良上疏,筵中欲爲下批而未果,故今始批下矣。
○假注書李昌儒有頉,代以林象元爲假注書。
○事變假注書尹東浚有頉,代以鄭純儉爲事變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林象元,事變假注書鄭純儉,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李象靖有頉,代以金范甲爲假注書。
○傳于南泰慶曰,夕講爲之。
○鄭必寧啓曰,忠淸監司柳儼,有稟定事,今日夕講,同爲入侍之意,敢啓。傳曰,入侍。
○備忘記,內官白時漢,春旁試射時,片箭邊三中,依例加資。
○傳于洪尙賓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書啓。
○右尹金聖應疏曰,伏以臣愚騃湔劣,百不猶人,過蒙奬拔之恩,猥叨將兵之任,臣居常憂懼,日夕兢惕,御營兼察之命,又出意外,尤覺懍懍,不自安矣。日昨江民之聚黨作拏時,以各營軍卒之同入其中,至有大將特推,中軍勘罪之命,臣於是不勝驚惶悚蹙之至。臣旣是代察之人,則凡係營中諸務,責在臣身,其不能檢束軍伍之罪。臣實當之,其何可諉以一時權領?有所自解,而至使亞將,替受其罪,臣則只被問備薄罰,而終自晏然而已乎?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明,亟勘臣罪,以嚴師律,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惶恐俟罪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本職,區區廉義之決不可冒據者,有非一二。昨疏所陳,人言政例,只擧其槪,而有不必竟其說者。蓋以僚堂疏語,已爲臣必可遞之端,固無所事於更引他嫌,而且以尹汲事,株連波漫,實爲二事之本。若蒙天地之仁恩,一鳴而準請,則雖不更其說,而自可伸其義故耳。及奉聖批,不惟不賜譴罷,責之以爲嫌太過。仍又再辱嚴召於一夕之內,如不能卽就王章,以伏逋慢之誅,則干冒威命,將不知其幾許矣。臣誠震迫窮蹙,罔知所以爲計,敢又冒昧萬死,畢露悃臆,兼陳懇迫之情私,以冀聖慈之愍察焉。噫,居銓地而被人言者,終古何限,而其立意之至深,爲說之至險,豈有如向日洪啓裕之疏者耶?初若泛論而無指的,後乃結束而有歸趣,其云加膝推淵,從違榮悴者,此果何等語,而爲人臣子?一聞此言,尙敢一日盤礴於銓注之地哉?所謂從違者,黨色同異之謂也。榮悴者,名塗通塞之謂也。臣之三叨銓任,未嘗有一人之推轂,而得罪時議,只一銓郞事也。朋怒群猜,啓裕之疏出焉。苟非當之者,着眼看過,雖以日月之明,亦何能俯燭其情形也?日者聖諭,以臣被斥,卽是副學時事,不可撕捱於銓職爲敎。臣之論啓裕事,固在於侍講之日,而只因俯詢,仰對其父兄之倫序而已。初無一辭悖出,招積怨而啓禍心者,則今其罔極之言,亶以銓職之故,若使臣復入政席,預聞末議,卽所以實啓裕之言,臣雖萬萬不肖,忍爲是也?至若政例,則凡今之內外百職,曷嘗有自代其代者乎?銓曹故事,雖云有數三可據,是皆前望尠少,爲一時苟艱之政耳。顧今曾經與通擬者,有足以竝出三窠,必以臣塡補,已是常例之外,而當調娛彌綸之會,自不免爲一政兩筒。同日收殺之歸,則非不知苦心之攸在,而實亦赩赩而慙悔者,此又臣之自畫而不敢進者也。況臣情私之煎迫,又無遑暇於職事之去就?老父宿患之中,近因日氣漸熱,引飮納涼,仍成重感,痰凝膈煩,唾咯不止,眠睡全失,達宵而不能安枕,今已三夜矣。精神愈益迷昧,言語愈益蹇澁,凡百形症,頓下一層,不知前頭,更費幾月,將理乃復,得與少愈之時相比。而臣於此際,日煩章牘,日事違逋,床席刀圭,旣不能專心於救護,乃反貽病裏之係念,公私怵迫,方寸靡寧。噫,如臣無似,受恩罔極,前後陳懇,輒許解職,使得自盡其至情顧復之私,若偏於一物,苟非情理之萬不獲已,獨以何心,重爲此瀆擾之計哉?開政有命,曠不擧行,天召屑越,責諭頻煩,國體臣分,愈替而愈壞矣。兩堂之一時所爭,直是些些耳。夫豈有許久撕捱之理?而若臣之列數哀籲鳴號,而不知止者,初未嘗與起鬧之端,牽連而相關,人言之罔極,政例之難安,自是臣一己事,重之以目下情理,萬無離側就列之勢,而朝家所以處臣者,或出於一視兩堂,先遞鞶帶,謂有妨於向後勉出,則此臣之大戚深悶,冒鈇鉞之威,而畢肝血之辭者也。特敎又降,庚牌儼臨,趨詣闕下,拜章徑歸。伏乞聖慈,察臣蹤地之決不可更廁銓席,憐臣情理之決不可離違父病,亟遞臣職,俾得專意護侍,以伸至情,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懇迫激切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體寒心。其卽參政焉。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臣,昧於量時,疎於謀身,一番出脚,攩㧙四至,無補於事,徒取顚沛,點檢旣往,非愚則妄,愧悔之極,時復自笑,不意憲職除旨,忽降於受暇下鄕之際,臣誠大狼狽矣。以臣身則僨敗之地,難容再蹈,以公法則已試不效,宜在斥黜,顧何爲而有是命哉?矧臣之謝跡臺端,已更日月,而轉喉搖目,尙爲罪案,論一武倅,亦惹唇舌,詆呵之言,連發筵席,甚矣,其妄發之罪也。夫閔昌基之曾任嶺帥,恣施酷刑,政多乖戾,南來之人,至今傳道,而彈墨未乾,復授外職,有罪無罰,何以懲戢?今之所以處昌基者,稍加裁抑,使悛其習,不害爲淸朝用人之政,適有愚見,略請遞罷,區區所執,不過如斯。然人見未必盡同,所聞亦各不齊,如有可以伸之者,先辨事之虛實,次及言之失得。然後人心可服,物情可平,而將臣之救昌基則異於是。本事是非姑舍之,只以語涉武臣,而一切句斷曰,是激成論議也。是亡國之兆也。倘如將臣之言,以武爲名,則雖有莅官亡狀,合被彈劾者,居臺閣者,惴惴然莫敢發一言,始可免於此等題目乎?臣恐將臣之慮後弊者,正所以啓後弊也。噫,武臣標榜之目,不獨將臣憂之,臣亦憂之,一種扶抑之習,不獨將臣病之,臣亦病之。臣雖喜黨,論其一段,自好則有之,亦豈肯捨平日之病且憂者,而反與之事黨論爲哉?祗緣臣樹立無素,見待甚薄,就事論事之一啓語,翻作將臣雙擧互對之資,言之者雖容易,當之者其亦困矣。縱荷聖主寬大,只下絲綸,薄示誨責,人言旣深,厥罪難赦,律以邦憲,竄黜亦輕,郞署漫職,猶不敢承。言責重任,寧論去就,荐違嚴召,未獲例勘,虛縻職名,徒增悚恐,敢冒萬死,仰控危悃。伏願聖明,遄許鐫削,仍勅選部,勿復檢擧。俾臣得以息黥補劓,萬萬大幸,臣無任震惕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過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庸愚譾劣,最居人下,而厚誣聖朝,忝竊祿位,至於本兵之長,尤萬萬不稱,而逃遁不得,黽勉冒膺,擔荷重務,一味憒憒者,已七八朔耳。夙宵懍惕,惟大何是俟,日昨禁營軍卒二人,忽爲馬契所告,入於江村作拏中,中軍以此,至於被拿,臣誠慙駭悚慄,若無所容。夫軍兵之節制檢束,專在於主將,則紀律不嚴之責,臣當爲首。而今臣則晏然,獨使中軍,替囚勘罪,不但朝家用罰,未免顚錯。揆之法例,殆不成事理,此臺臣所謂,別爲勘處者也。臣之不容仍冒之狀,何待一二談而皎然乎?臣以懦緩之性,尸居司命之任,將士之驕悍,無以制之,軍律之解弛,無以振之。雖微玆事,固當辭避之不暇,而今則醜拙畢露。公議峻發,實無顔面,復對軍校,百爾思量,萬無復出之望,玆敢披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亟命遞罷臣所帶職名,以安私分,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勅勵之事,何必深嫌,過中之斥,尤何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大司成鄭羽良疏曰,伏以臣,文質無當,謬膺匪分,前後承乏,今已三命。訓士作人,奉宣棫樸之化,旣非臣所敢擬議,課詞比聲,興勸功令之業。又非臣所可堪荷,遲徊淟涊,無所效爲,每抗坐皐比,輒爲之顔忸怩而心不寧。矧今世道交喪,士趨日下,以橫議爲命脈,務勝爲活計,則雖使負重望而居之,採敎術而臨之,其道窮矣。必有嘻其奈何之歎,如臣者,又何足道哉?此所以一念徊徨,窹寐愧惕,擬悉款懇之情,必幾解免而後已者也。又於日昨遭逢橫逆,無復倫理,則至此而臣雖欲冒昧蹲仍,亦有所不可得者矣。蓋太學下齋卄窠,而四學又各置五窠,官具虀鹽,待四方劬經之士,而殿講《詩》、《書》、《易》、諸經,爲賜第給分之規。司成之長,隨其見闕,仍卽塡補四學,則敎授間或許入而亦須得諾於司成之長,然後方得許入,此實有館學以來,三百年流來故事也。第挽近以還,親臨試講,倖第頻出,士自通一經而往,莫不採久紙而求補,尋曲逕而圖占,其弊紛然,不但止於月使之爭而已。日前中學齋任,施罰齋儒,使人致言於臣曰,一窠某有所親,旣入之矣。臣曰,齋任之擅入齋儒,前所未聞。且已則施其罰,而採人替入,得無礙於事面乎?其後五六日,臣許入二生,則齋任趙重晦,使斥逐之曰,吾等之所入,旣不許,此人亦不可入。臣以爲此非儒生之言,必是學隷之誤傳,往復數回,終不肯回,然後臣於是,始信其所傳之非誤,而其擧措之駭妄,不可無警厲,故略施儒罰矣。又一齋任李時中者,發怒於同任之被罰,卽日入齋,竝罰臣所入二生,又罰無故一生,至以駭擧,目臣而詆辱無倫,通示四學。噫,夫鼓浮濫之氣,而務過人上,抹事理之歸,而求極意內。此因近來習俗之弊,而亦不料其若此之極也。然臣雖無似,乃朝廷之所命,而忝在師席,卽臣之所執,容或不中,在諸生相敬,宜不當如此。乃以例闕而不載,理悖而罔據之事,侮辱臣至此,誠一館學之變怪,而世道士習,無復可言。臣雖施儒罰,而決不可稱爲師儒,一刻冒居於職次。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仍命重勘臣疲軟貽辱賢館之罪,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士習雖駭,爾已處置,此何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權䌖疏曰,伏以臣,日昨猥陳難冒之義,及承聖批,不獲允副,諭之以撕捱極過,勉之以從速察職,感誦之餘,益切惶悶。臣之情勢,若或一分可强,則豈敢故事撕捱?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而分義雖嚴,廉隅亦重。一或放倒,有關風俗,兩日之間,荐違召命,迫隘悚澟,祗竢嚴勘,聖度天大,終靳例罷,繼尋長單。又未登徹,一向虛帶,冞增罪戾,撫躬踧踖,靡所容措,臣之踪地,旣無去就之可論,而見今私情。又有萬萬懇迫者,臣父年旣衰老,病且沈苦,委頓度日,居常澟澟,近又添患寒感,咳嗽兼劇,膈間火痰,頑結不解,食飮全減,眞元大脫。臣旣單孑,終鮮兄弟,獨自扶護,晝夜焦灼,實無暫時離捨之勢,玆敢疾聲呼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加矜諒,亟許遞斥,俾得專念救護。仍勘臣屢逋嚴命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判府事李宜顯疏曰,伏以天祐宗祊,聖嗣順疹,重喜疊慶,抃蹈靡極。竊念罪臣無狀,不比恒人,賦性旣極愚迷,發言又復顚妄,大負聖朝涵覆之恩。自速人臣罔赦之辜,鈇鉞湯鑊,見在目前,夷族湛宗。王章卽然,而伏蒙天地父母至慈至仁,特施好生之德,許丐絲縷之喘。此已萬萬意象之外,而末減行遣,亦且逭免,偃息田間,飮啄自如,恩貸太寬,感惶交集,不料今玆,遽辱西樞之命,殊非常格例典之所及。伏想事出飾喜普霈曠蕩之澤,而乃以莫大之罪,混入其中,以至竝沿置處之例,獲廁簪紳之列,私心悚蹙,益復如何?濫受官銜,恬若固有,義所不敢冒煩文字,輒干嚴聽,亦涉猥越,左思右想,罔知攸處。次且前却,屢費商量,而罪臣旣不敢自辭,人又不卽駁正,無所歸宿,遂成竊據,尤何能頃刻少安?玆不得不疾聲哀號,原犯之外,又添恣肆之一案矣。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職名,還置罪籍,仍令有司,重勘瀆尊之罪,以整綱憲,不勝萬幸。臣無任戰慄惶懼血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卿何過嫌,宜卽上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閏四月二十三日未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左議政同爲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知事金在魯,特進官宋眞明,參贊官南泰慶,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持平金聖鐸,宗臣鶴城君楦,武臣副護軍申光宅,事變假注書尹東浚,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以次進伏。上讀前受音,自節彼南山,止姑闕焉,可也。彙貞讀,自正月繁霜,止胡爲虺蜴。上讀新受音,自正月繁霜,止胡爲虺蜴,畢讀。彙貞曰,正月十三章,以一篇言之,信訛言棄賢臣,爲宗旨,而當幽王時,小人用事,刑罰嚴酷,當四月長養之節,而殺氣盛而嚴霜降,實此應也。山塚卒崩,災害疊至,卿士皆小人,而艶妻煽方處,遂使驪山之禍,迫在朝夕,大夫在朝,焉得無憂,五章所言。具曰予聖一句,亦子思所引用也。人各自聖,是非不定,何事可爲?其曰,胡爲虺蜴,亦傷痛之意也。想今時世,誠亦汲汲乎殆哉?所宜惕念,俾上下罔敢自是,俾小人罔爲虺蜴,似爲急先務也。在魯曰,當時君臣上下,恬然莫之爲憂,而獨詩人深憂永慨,誠賢大夫也。彙貞曰,瞻烏一句,是周家興邦之瑞,而亡時用此,亦似有意。命均曰,是則似近傅會也。健基曰,君臣一心,恐懼修省。然後天心可豫,民志可一,而卽今民俗未淳,而至於訛僞之境。純陽之月,而嚴霜屢降,此正君臣上下,恐懼惕念處也。上曰,所達誠是,當各別惕念。命均曰,上帝豈有愛憎?賢則興之,不賢則亡之。唯有不放心修厥德,然後可以合天心,而保天命矣。健基曰,福善禍淫,是自然之理,而天則無心。自隨其理,不但無所憎,亦無所愛。體行天意,在於君上,愛憎二字,以理言之,亦涉私意,大公臨下,至正處事,唯天道是法,然後方無偏頗失中之患矣。上曰,此言誠是,可不體念。上語聖鐸曰,南行時,亦入召對矣。可陳文義,聖鐸謙不敢對。上曰,不必謙讓。對曰,大抵當時如此者,君上不賢。任非其人,而相率黨比,姻婭充位,天變人心,至於如此。爲人君者,所當擇臣下,正朝廷,四方一於正,則訛言止息,天心悅豫,災變亦止。是誠惕念處,而又有其本,聖上若能正心上加意,則自得其效矣。上曰,正心根本,又惡乎在。只曰正心而已。則猶有未盡說到者矣。聖鐸曰,日日經筵,勿以文具爲之。隨處治心,一出義理之公,則心自正而私不容,變自消而俗可美矣。如此則雖不得別人而用之,自當一趨於正矣。上曰,若曰人君之私意一祛,而朝廷一於正,則《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雖小人,自然不爲小人乎?人君若存正心之工,而小人可化爲君子,則堯、舜之時,宜皆爲元、凱,而猶有三苗窮奇,何哉?聖鐸曰,一定大惡之人,雖堯、舜之世,固不能化而入於善,苟非然者。豈有不化之理乎?人君不能明別君子小人者,亦由於正心工夫不足故耳。論其根本,在於人君一心上如何耳。正心節次,有知行兩款,俄以行邊仰達,未及言知邊矣。日用萬事酬酢之間,朝夕經筵講論之際,天下義理,莫不畢具於其中。苟能隨事用心,則聖學工夫,實在其中,而要之正心要道,不出誠敬二字,而具載於經傳中,何足煩達也?上曰,憲臣所達最好,今日初聞此言,他事姑不知,至於學問,則已知其有工夫矣,若中無所有,必不如此矣。眞明曰,存諸中,然後方能如此矣。上曰,小雅多是宴饗之樂,而如此等章,與大指異何也?聖鐸曰,以文看之,非宴詩也。而想其音律,似叶於宴饗之禮,以季札觀樂時所論觀之,似有此等節奏矣。健基曰,春秋時,賓主享會,多賦詩以相酬,不但小雅,風與大雅,亦皆引以賦之,蓋以卽景斷章,取義而用之,則莫不爲宴饗之詩矣。在魯曰,當初非爲宴饗而作,後乃以叶於小雅,故用之於宴饗矣。上曰,白駒末章,毋金玉爾音,有以音信言者,有以德言者,何以看之乎?聖鐸曰,德音之義,似是矣。在魯,引孔氏註曰,旣曰,音聲,則以音信看,似近之。上曰,以德音言,則似合本意,直以音信邊言,則似太淺近矣。此是指賢者不能留,而祝其毋貴重其音聲,謂之德音,然後其意似深矣。聖鐸曰,只以音信看則似淺矣。命均曰,臣意則只指德似非也。在魯曰,雖德音,亦音信也。今人借用於書信者多矣。健基曰,以德看以行看,俱不合文義矣。上曰,德音之中淺言,則音信之義亦入,而直曰音信,則予不知其然矣。聖鐸曰,專以德言則偏,而曰德音,則其義該矣。上曰,然。眞明曰,安興防水事豐陵府院君趙文命,慮其漕路不順,認爲國家大患,雖費累萬財力,不可不及時防築。故先遣李譔,使之開基,而議論不一,仍無朝家顧見之事,李譔自辦物力,至於築得三四丈矣。臣待罪洪州時,因朝令往審,則兩山口沙屯開通,實爲此役之肯綮,而弦時潮落之後,猶有丈餘之水,潮至則大舶,亦可無礙,庶免待時遲滯之患。故認以爲防築,不無其效,而伊後筵中,亦請他備堂,更見而決之矣。今聞李宗城之言,則沙屯處潮退,則着襪步行云。卽目所見,彼此懸異,極甚怪訝,廣問於人,則望晦水大進之時,則其退亦急。故多有乾處,上下弦水縮時,則來短去遲,常有餘水,此蓋臣與宗城往見之時,有異故也。其餘水道之利害,築役之難易,不知所見孰是,而大抵臣意,則半成之役,未見其顯害,而遽令中止,似涉顚倒,故前後陳達者此也。雖然,此事之不可成則已決矣。蓋臣則斷然以爲,十年二十年之間,必有漕路永塞之憂,而此則猶是遠慮,役夫役糧,物力措辦之難,實爲近憂,執此目前之害,不思將來之患,通京外無大小,萬口一談,皆稱李譔之狂妄,咸謂此役之難成,其何以抗衡抵當,得完其役乎?無寧早自停罷,更勿濫費爲宜矣。李譔姑不貽害國家,所見不逮,事雖不成,其爲國盡心,亦足可見,若隨而罪之,無以勸他人矣。第其軍餉,逋欠甚多云。此則宜令道臣,摘奸査實,果有許多耗縮之事,則宜以此勘罪矣。在魯曰,此與李宗城之言頗異,甚可怪。臣則不見,不知利害,而若欲罷之,則卽令停役宜矣。上曰,此所謂甲乙之論也。若在始事之初,議論如此,卽宜停廢,而今旣始役,自朝家何可無端寢罷乎?李譔,以晝講武臣入侍,予已知言過其實,今覺其善觀矣。渠旣以不煩朝家,自當完築陳達而去。今渠曰不可成云,則罷之罪之,可也,豈可自朝家,分付勿築乎?軍餉事,姑待築役成否,當爲量處,不必徑加査問矣。眞明曰,李譔初往時,臣在外藩,不聞筵說,而渠則每以爲豎柵開基,則自力擔當,內外石築,欲請朝家物力云矣。命均曰,李譔頃來備局,亦言其獨當完役。今雖問渠,必不以爲不可成,而有口皆毁,以渠氣力,決無完役之道矣。雖然,當發關飭問,待其回報,而更爲稟處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江民等罪律,曾有大臣入侍時,稟定之命,故敢達。命均曰,作拿江民輩,便是亂民,若摘發其倡首,則施以一律,似無不可,而旣未査得,竝絶島定配,以嚴懲治爲宜矣。在魯曰,此事觀其推案,殊異於當初京兆之啓矣。自上毋論首從,旣令貸死,則首犯當下死一等,絶島定配,其餘當極邊定配,而首從實爲難辨,臣意則一倂極邊定配似可矣。眞明曰,此非軍兵作亂之類,不過江民之亂法者,而首倡旣未摘發,則同往數百人之罪。同然,而只將已現發者治之,亦朝家用法之道也。近來民俗,不畏國法,私自結黨作拿,其漸不好,不可不嚴加懲勵,全家則有弊,絶島則似過,邊遠定配似宜矣。上曰,其中拔出首犯二人,則當特用重律,而不然則似當同罪矣。大臣所達,以區別爲難,旣不能拔出首犯,則竝配絶島似過,一體極邊定配,可也。在魯曰,其中嚴廣邑春,初則在逃,今始自現,而未及一問矣。其父世昌之招,旣曰渠則年七十老病不進,廣邑春進去,而怯於譏捕逃走云,則廣邑春之同參,不待問而可知,然不捧招而直爲發配,有非法意,爲先遲晩取招後,一體施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秋判頃遞,金吾復爲秋判,方今秋曹,多緊務故爲之,而旣非應行之職,則豈不許遞乎?頃欲下敎,而有下詢後處置之意,非以秋判辭免而然也。亦豈爲此,遞藥院提調乎?命均曰,當初擬望之人苟簡,故以在魯擬差矣。上曰,重臣外,無無故人,則望似苟簡矣。命均曰,多年無陞用之事。故事勢自然如此,敢達。上曰,秋判本職許遞,其代問于大臣,從二品中備擬爲可。{{*|出榻前下敎}}命均曰,知臣莫如君,自上擇授似好。上曰,予以大臣擬望,爲未穩,則豈不除授乎?望入之後,於予心不合,則豈不使加望乎?命均曰,正二品通擬耶。三望盡用從二品乎?上曰,三望盡爲之。命均曰,頃者李瑜,備局堂上啓下時,自可爲句管堂上,故不爲別啓下矣。今者趙顯命,句管堂上改啓下,則李瑜亦當一體啓下矣。上曰,此則其差其遞,與六部長不同,句管堂上,不必數改,只令仍帶,可也。{{*|出擧條}}泰慶曰,頃日三牌坐罷人,盡爲敍用耶?分揀敍用耶。未及稟定,故敢達。上曰,只言卿宰以上,而有未盡下敎者矣。卿宰坐罷,與諸臣飭勵有異,故當敍,而堂上以下,不必竝敍矣。望如苟簡,則或可竝敍,而今則不然,只敍卿宰爲可。在魯曰,坐罷已久,似有竝爲分揀之道矣。上曰,是豈有早晩乎?在魯曰,長陵鑿池事,初以爲不大事,而後細詳之,則乃不然。今用故水道則好云,而洞口內明堂,漸漸浦落,而民田給價,然後可爲,不但此也。近處田畓犯傷處,幾五里云,民情爲悶云,可已則已,恐無妨矣。上曰,堪輿不可知,而所見不出凡眼,無益之事,予豈爲之?唯是百姓使役爲悶,故募軍爲之,而若鯀治水,役未卽成,則是似何如矣?初信堪輿則可已,而非信堪輿也,亦非爲廣占土地也。今爲陵寢爲之,而只欲復故水道,則不過秋來,以若干烟軍爲之,而水如泛濫,則何以爲之?如許事,人或毁之云,而此亦興訛之習,誠非矣。頃問諸趙命臣,則或曰民田也。或曰,班田也。惟彼金浦廣坪彭浦廣矣,而非盡民田,似是卿大夫田畓矣。此若興利底水道,則固非矣。而只爲近百年陵寢而爲之,則事體豈不自別乎?予心只欲使壙中安寧,而非如近日邀後福者流,則雖有小小利害,興訛輩非矣。在魯曰,非興訛也。小臣,親見事勢如此,故敢達矣。上曰,水道永決耶?命均,以手指畫水道而陳之。在魯曰,欲改之水道,安知必成,以臣所見,恐不必改耳。命均曰,平安兵使元弼揆,義州府尹黃梓,特赦催促之下,終不動念,不可不拿處矣。上曰,武臣事體自別,且新有下敎,本事旣已白脫,而尙且如此,分義豈容若是,拿問,可也。黃梓若終不赴,則自有其律,律豈但行於疲殘蔭官,而不行於名士耶?予則只欲用其律耳。亦爲拿處,可也。{{*|出榻前下敎,又出擧條}}命均曰,忠淸監司柳儼,兼牧然後可赴,而依湖南例,劃給米五百石似宜矣。在魯曰,自趙榮福時,已議此事,而未及行矣。上曰,乙巳後金礪,亦欲爲之矣。湖西兼牧,不可已矣。後日晝講時,新伯使之入侍,稟定,可也。節目固當使爲之,而爲此兼牧,蓋悶數遞也。近來道臣,以數遞爲能事,儼若又卽遞,則安用兼牧爲哉?雖以關西道臣事,言之亦然。故予則牢守廟堂,亦體此意,兼牧後使之久任,可也。命均曰,朴師洙事,非數遞矣。上曰,不但關西,予謂八道皆當然矣。命均曰,李壽沆事,始以還上文書欲罪之,而以還上事,拿問方伯,無前例,物議以爲,今若爲此,則他日方伯,不得爲還上分等云,終有後弊,恐不可罪。上曰,豈有此理?以道理言之,如欲白地徵捧於民,則朝令不是,道臣不爲奉行,可也。此則爲民之事,而近來風習,皆以不奉行朝令爲事,壽沆決不可容恕矣。命均曰,道臣拿問,事體誠重難矣。上曰,是則重難,而朝令不行,則何如?循例奉行關文之事,何可不爲?此則輕視朝令之故耳,豈可仍置?予則將不但嚴飭而止耳。聖鐸啓曰,坦事。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明彦事。上曰,勿煩。又啓曰,金重器事。上曰,勿煩。又啓曰,李夏宅事。上曰,勿煩。又啓曰,泰績事。上曰,勿煩。又啓曰,尹就履事。上曰,勿煩。{{*|措辭見上}}上曰,憲臣本職,銓曹擬望而爲之,是不過循例差除,予欲見面而送之,故召之,而再違召牌何也?聖鐸曰,微末賤分,誠不敢當矣。上曰,憲臣有下去榮墳之意。故頃已許歸,今復牌招者,以此道召之之外,無他道,非强迫也。且自初非以山林遺逸待之,只爲其嶺南望士故也。頃以文學二字爲言者,亦有深意,不過以循例文學之士待之,元無難安之事矣。俄者拈出金玉爾音爲問,亦有意焉。此後有命,卽爲上來,勿以過分爲辭。雖有以爲過底意思,而元無過底事,不過應爲之職也。命均曰,未痘故難於從仕矣。上曰,嶺人此一節,誠難使之上來矣。聖鐸曰,旣以科名出身,非有違傲之意,臣以科目中人,過蒙恩數,至於如此,是誠惶恐不敢當矣。上曰,今則肅謝,將呈辭而去耶。命均曰,似當呈辭矣。上曰,旣已許歸,則呈辭還爲文具,筵席許由,豈不勝於呈辭乎?{{*|出榻前下敎}}上曰,直講李槳,與之相親乎?聖鐸曰,同鄕相親矣。上曰,學問,何如?聖鐸曰,非有學問,而人物頗可矣。上曰,頃日輪對官,適於其名落點矣,乃是安東人也。健基曰,聞李槳,乃是嶺南名族,雖不以學問自任,嫺於文辭,向於本館,見其月課所作,則果如所聞矣。眞明曰,臣在銓曹,以其無履歷。故只擬司藝矣。上曰,已通兵曹耶?健基曰,已通矣。上曰,槳是宗室後裔矣。憲臣適知名,故如是用之,而如槳,適因輪對落點,始知其名。每事如此,何可曰用人乎?命均曰,鄕人疎遠,人多不知而不能用,誠可惜也。上曰,近來西北人,全不擧用,豈有如此道理乎?眞明、命均,俱擧李格爲言。上曰,文官耶?命均曰,然。眞明,又擧黃爲言。在魯曰,科擧頻數,而窠窄有限,事勢自不能遍用矣。上曰,李象鼎,入注書望矣。嶺人尙留耶?聖鐸曰,象鼎爲榮掃,往來長湍,新入京矣。餘人以爲雖有姑留之敎,而非有分付,故已歸矣。泰慶曰,嶺南文官,以希覬官爵,顧望滯留爲未安,相率而歸云矣。上曰,曾聞嶺人,未嘗白衣踰嶺,常用嘉之,此言是矣。予欺嶺南多士矣。金聖鐸,勉予以正心矣。於此一事,亦可愧也。予則使之留在,故意其尙在,而今已歸矣。京人尙多閑日,雖非假官,豈無他官乎?終是先近後遠,故如是耳。命均曰,新榜假官,自有名望次第。故不得不如是矣。上曰,我國格式可怪,少無所害之事必如此。京人雖不先爲,何妨。命均曰,別兼春秋鄭益河疏,以今番竝付別兼,爲臣之所達,此則誤認矣。其時吏判陳達,一倂還付。蓋新榜已出,故欲使上下番,備員完薦,而今皆違牌,使李度遠獨薦,或未爲不可矣。上曰,幾乎忘之矣。其疏所論前例,似成事理矣。命均曰,頃者宋敎明,使之獨薦,其前亦有其例矣。上曰,然則使李度遠,卽爲完薦,可也。{{*|出榻前下敎,又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晝講時刻,以巳初初刻,夕講則酉正初刻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下敎矣。西北文臣,分付銓曹,依前,申飭,別爲調用。{{*|出榻前下敎}}上曰,李象鼎gg李象靖g使之冠帶常仕,仍下假注書落點。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二十三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象靖,記事官鄭東說,記事官宋儒式,宗臣海春君栐,武臣申思冏。上講前受正月章,至胡爲虺蜴。彙貞伏讀,自瞻彼坂田,具音釋分章。上讀新受,自瞻彼坂田具音釋分章。上曰,正月之正,當作何聲讀?在魯曰,當作上聲讀。彙貞曰,作詩之人,必是當世望士,有難進易退之志,而一入亂世,畢竟狼狽,故有慨恨之意。健基曰,彼求我則如不我得,言人情始勤終怠,書所謂未見聖,若不克見,旣見聖,亦不克由聖之意也。在魯曰,此章一節,深於一節,辭愈懇而意愈切矣。上曰,然。彙貞曰,屢顧爾僕四字尤好,太平之基,一人覆之,將亡之國,一人能扶,此四字,自上體念則幸甚。上曰,此言甚好。在魯曰,以魚在于沼章觀之,則在沼之魚,卽君子之處亂邦,亦孔之灼,喩雖欲晦藏而終難免於禍患也。上曰,因此章而有推思者矣。語云水淸無大魚,卽今世道刻急,民生困極,如在沼之魚,廟堂諸臣,所宜惕念處也。在魯曰,此詩,本詩人自悲之辭,而聖敎推及於民之疾苦,豈不美乎?上曰,以此意,分付廟堂,各自體念,可也。{{*|出擧條}}健基曰,載輸爾載,將伯助予,言庸人無遠慮,只恃目前之安,及到顚倒,收拾不上。以我朝言之,江都之事,何等危急,而金瑬、李敏求輩,方且盃酒談笑,自以爲快,畢竟自招陷沒之患,可不痛哉?上曰,然。在魯進曰,連日法講,昨又再座,聖體若何?上曰,已向差完矣。在魯曰,今日晝講,以巳時爲之,日氣差涼,而御供似晩伏悶。上曰,予無點心事,只進二時耳。在魯曰,殿下特眷顧嶺南,旣累官金聖鐸,又親問李槳,又命新及第,留作假官。夫王者一視之道,無間彼此。今湖南新及第李徵奎,乃宣廟朝名臣靑蓮居士李後白之孫,關北新及第朱杞,亦北方大家有文學。伏乞一倂收用,如何?上曰,王者同仁之道,奚特嶺南?但金聖鐸旣是安東人,且安東本是鄒魯之鄕,故特問諸及第耳。在魯曰,小臣昔帶銓長,自謂頗加意嶺南及按節本道,益有遐遺之歎,若更帶銓職,當不失人材矣。上曰,昨已下敎,而近來政格甚窄。先近要而後遐遠,至於堂后假官之命,亦不擧行,使嶺人,反爲見欺於予。北道韓宗愈,乃神德王后旁孫,而亦不得假官,舊之敦寧,異於今之敦寧乎?直講李槳,亦因入侍而後,知其爲安東人,不然則予何以知之?在魯曰,嶺南新進之先已下去者,以其雖有下敎,而不出於擧行條。故或急於榮覲,或拘於所忌,而然分館後,則諸新進,以免新事,皆當上來矣。上曰,何榜無可用之人,而觀今番榜目,則頗爲開眼,別樣申飭,速爲分館,可也。{{*|出擧條}}彙貞曰,小臣奉使無狀,僨事辱國,於使事,惶愧不敢復有所論,而有一二所懷,敢此仰達矣。彼中有大小公幹使,臣只管大略而已。若其與彼人相接,從便周旋,專在譯舌輩,而卽今譯舌中,幹事之人絶少,只有李樞、金時瑜等若而人,而李樞,老,時瑜,新。故前頭如或有事,彼中則無可任使,誠非細慮。臣意以爲,另揀譯舌中有材幹勤實,可以辦事者十人。使之日會本院,講習淸漢語,使提調及兼敎授,時加考校勤慢,明示賞罰,有齎咨等役,則以次差遣。使之明習彼中物情,漸次陞爲首譯,委以大小公幹,似或得宜,而若於生徒中抄選,則必致奔競紛紜。只於已經譯科,有等第人中,使首譯以下圈點,取其點多者,提調兼敎授,更加另擇,務得其人,以備日後任使。恐不可已,故相臣閔鼎重,陳達榻前,別選譯舌,時加勸奬,後皆得力。今亦依此例爲之似好,後日都提調、提調入侍時,下詢處之如何?上曰,儒臣所達良是。令司譯院,依此,申飭金時瑜則令該曹,恤典擧行,可也。{{*|出擧條}}上曰,卽今所可憂者,在北胡,天運循環,復見中原,有眞聖人出,豈不是大快事。彙貞曰,臣近奉使燕京,聞蒙古四十八部落,遍在長城外,兵强勢固,設有神人者出,或可保守南方,江以北則必長爲腥膻之窟矣。在魯曰,今時勢如此,淸學、蒙學、漢學,尤不可不勸講也。小臣新及第時,亦常習漢語,以爲應講之資,今則此事亦絶無矣。彙貞曰,彼中所納方物,是小事大之儀,有國家表咨,事體至重。因循襲謬,苟且塡充,判度支招,當行首譯及兩通事,以毋得生事之意,受證狀任譯輩,不敢拒逆,知其品劣難用,而俛首署狀,及北入納府,主者詬罵却退,任譯輩遜辭煩乞,捐貨行賄,始黽勉受之曰,常大人有言,不敢違也。常明久領內務府,內務府如我國尙方,方物多納內務府,雖納他庫者,常明已有囑托。故竝得無事彌縫,而事體苟簡,極爲寒心,歲米出於關西各邑,始納萬包,漸次蠲減,今只納四十包,一包之價,例給四包,欲極其精鑿。故優其價値,今反爲防納者規利,灣府都管其事,亦不致勤,粒細色惡,比前漸益不及,度支所管,亦皆類此,大小好紙,尺量僅滿,斤數略同,而其紙品則大減,文席疎薄益甚,臣之入去時,退十三張,雖卽還受,爲辱極矣。淸人有事,動輒索賂,藉令各物完善,無遜於前,賂門一開,不可復塞,而在我事體,則無損爲弊,亦不至此,況今常明在?故彼人敢怒而不敢言,一朝常明死,群憾齊起,生事辱國,必至之勢,豈特此也?凡因常明,行賂圖事,已成謬習,苟冀目前之無事,不計日後之巨弊,公齎私斂,行行增加,識者之憂,誠爲不少,行賂之事,雖不可猝塞,方物各件則各別申飭於戶曹及平安監營、灣府等處,使之精揀物件,勿復如前苟充,恐或得宜。在魯曰,白綿紙,古則好矣。而今則甚薄,其他如關東人蔘,無一本如舊者,唐材黃蓮、肉桂等物,亦不如前,天之所生,無可奈何?而人之所造紙席等物,若別樣申飭,則有效矣。上曰,此事前已屢有申飭,儒臣奉使,在於申飭之後,而猶復如此,誠爲非矣。當該堂上及平安監司,從重推考,更加申飭宜矣。{{*|出擧行條}}彙貞曰,臣頃使燕京,得一冊子上入,或已下覽耶?上曰,已覽之矣。彙貞曰,雍正政事文辯,皆在其中,好處文理縝密,卑處令人失笑,使譯官輩,續續求覽,則亦有益矣。上曰,雍正終是自尊,不似康熙矣。上曰,大司成鄭羽良疏本,卿等已見之耶?士子之習,豈容如是?在魯曰,士習則誠非矣,而旣罰士林,則陳疏似涉煩瀆矣。眞淳曰,頃者入侍時,奏達良役除減事,則有本冊上入之敎。故敢此持來。上曰,納之。健基、彙貞等曰,眞淳苦心積功,做得此書,變通之道,各有次序,若蒙採擇,必當有益於國家矣。上曰,此書予當從容披覽矣。上曰,御將以本職未付,拜將二日,命召尙未傳授,事之未安,莫此爲甚,吏曹堂上,竝從重推考,斯速擧行。{{*|榻前下敎}}上曰,注書李象靖進。象靖進跪。上曰,爾四祖,覽試紙封皮,已知之,先世有達官否?象靖曰,麗末牧隱文靖公穡,實爲臣鼻祖。自是厥後,世有衣冠,臣高祖弘祚,以宣廟朝宰相文忠公柳成龍外孫。仍家安東,崇禎丙子,爲義兵大將,仕至懷仁縣監矣。上曰,爾做讀幾何?象靖曰,臣少多疾病,不得肆力,只隨村師長,學經書一遍,科工亦不能多做矣。上曰,因金聖鐸,聞汝名矣。在魯曰,聞受學於外祖李栽。栽卽戊申年,拜掌樂院主簿者也。與參奉李槾,爲從兄弟矣。健基曰,象靖小科,亦於今年爲之。上曰,小科後,仍留在京中耶?參幾等幾人。象靖曰,參進士第三等第三人,小科後,仍留在泮村矣。上曰,牧隱麗末名臣耶。在魯曰,牧隱當勝國末,能守自靖之節矣。健基曰,入我朝,嘗奉使於天朝矣。在魯曰,健基言失實,牧隱奉使,在麗朝,我太宗,嘗以故人召之,牧隱以白衣來謁,仍示不臣之心,國初嘗躋祀文廟,以多作佛家文字。故旋罷黜,然實爲東方文學之祖矣。尙賓曰,牧隱大節卓犖,實無異於圃隱矣。上曰,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正謂此也。在魯曰,我朝士大夫,無非爲牧隱子孫也。上曰,然乎?在魯曰,在京諸大族,亦多有爲子孫者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二十三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忠淸監司柳儼,同爲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朴文秀,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林象元,記事官鄭東說,記事官宋儒式入侍。上曰,忠淸監司,不爲同入乎?遣注書召入,注書趨出。上曰,注書新榜乎?特進官朴文秀曰,新榜也。故判書林墰之曾孫,肅廟朝講官之稱最善者,林泳之近親也。忠淸監司柳儼入侍,上講新受十月之交篇,侍讀官尹彙貞讀,自首章具音釋六義章下註,至皇父章,喘不能讀,再命檢討官,兪健基繼讀訖。上講自首章具音釋六義章下註,至卒章。上曰,此亦其時大夫之作耶?知事金在魯曰,註中,旣不明言爲誰作。雖不可的指,蓋亦其時賢者所作也。上曰,此註日月行度,與璿璣註似異矣。在魯曰,所以與璿璣註不同者,以左右旋之殊爾。蓋日月,本皆左旋,而步曆之法,取其簡易,以右旋推之,故左右旋之說,或互出於經註,而實則運行度數無異也。健基曰,四月繁霜,十月日食,災異之最大者也。蓋四月,卽正陽之月,値陽德方盛之時,而猶有繁霜之災,爲陰所乘也。十月卽純陰之月,方壯陰用事之日,又從而日食,則陽氣幾乎絶矣。此所以爲災異之最大者也。故先儒,有以陰陽盛衰之說,譬之人身之病者,人之元氣,果能充壯,則邪氣不能入,而雖病,必易瘳矣。元氣如或餒弱,則邪氣易入,而旣病亦難醫矣。人能攝養元氣,則自有却病之理。故陽剛則當食而不食,陽弱則不當食而食,若其抑陰而扶陽,使之陰常縮而陽常嬴,惟在人君裁輔之妙權耳。上曰,然。在魯曰,月食,亦豈非變歟?然陽或勝陰,而日掩月變猶小,陰至於勝陽,而月掩日變極大。故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者,哀痛迫切之辭也。彙貞曰,此詩前三章,皆言咎徵之疊見,四章以下,方說陰盛陽微,國綱乖亂,而小人蠹政,如皇父者,非時興作,虐使小民,以營以私邑,百姓之困毒,無告極矣。猶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又曰,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可謂怨而不誹,而忠厚之意藹然矣。上曰,此章之旨,似祈父章矣。然幽王之所使然也,此豈但皇父之罪也?文秀曰,上敎至當。蓋非幽王之昏庸,則皇父安得肆其虐民之心。然使皇父而誠賢,亦可以輔幽王之昏庸,不至於如此之迷亂也。故君臣,相須成體,治亂皆由於君臣之遇不遇如何耳。上曰,唐德之於陸贄,宋高之於李綱,猶能用之,此所謂中主也。若庸君之世,小人充滿朝廷,賢人雖欲自容,得乎?在魯曰,結之以艶妻煽方處,蓋禍源專在於此,尤當探本而警省也。諸臣講文義畢。參贊官鄭必寧曰,御將還差,今已多日,因開政遷就,尙未付本職,事甚未安矣。上曰,事體分義,豈容若是?吏曹參議牌招開政之意,已分付矣。上曰,有可達事,達之。柳儼進伏曰,臣頃者待罪外邑,幸覩皇天垂騭,祖宗默祐,聖嗣誕降,窮山極海,莫不蹈舞,宗社臣民之慶,如何盡達。臣才具短劣,雖尋常州邑,猶懼不稱。今又畀之以最難治之藩任,惶悶之極,不知所云。顧此所叨之職,若如前日之不得眷率,則臣之情理,實無離捨病母,獨爲往赴之望,而今旣眷率令下之後,亦不敢以燥濕豐薄,有所去就。故不得不黽勉承命,第念凡事創始,必當愼終于始,今若不念前頭難支之弊,徑先下去,畢竟有無限弊端,則其誤事之罪,固不須言,而朝家政令之顚倒,亦爲可慮矣。大抵本道形勢,前則監司,便同別星,一身支供,委之本邑,其他則無甚酬應而猶以諸道中最殘薄,多有不勝支堪之端,今則旣已眷率矣,家舍修補,日用凡百,亦當依據他道。然後可以成緖,向在庚子年間,亦有此議,其時監司趙榮福,具由狀聞而所請得,乃兼牧衙祿二百石,需米三百石。此則依兩南例,朝家當爲劃給者,今不須更請,而至於道內所有,戶曹納漁鹽稅雙樹山城軍餉耗,限五年取用事,自備局回啓,亦許變通矣。漁鹽稅,戶判有肯許之意,稟議大臣,而大臣亦以爲當變通。至於耗穀,雖不敢直請,限五年取用,如前日之請,若得一年耗,則亦或爲設施初措手之道。大臣之意,亦不以爲不可,今若特許採施,則庶或爲一分周旋之道,而苟爲不許,則實無成樣之路,勢將東西借貸,以私家言之,貸用之路一開,前頭無以自振,漸致殘圮。今若初不挈眷則已,旣令眷率,則所宜各別顧念。俾無設施窘艱之弊幸甚,惶恐敢達。上曰,五百石一朔用乎?在魯曰,一年所用矣。儼曰,湖西常時一年所用營需米,半入軍官給料,山城耗穀,不過二百餘石,新選布用之朔下,而不足常時如此。今若眷率,則此五百石,決知其不足,至如恩津、羌敬漁稅,雖云取用,不過五六百兩而已。朝家若不變通劃給,則何以成樣乎?上曰,所請甚小矣。嶺南,何如?在魯曰,嶺南則營穀之散在各邑者,其數不少,用度有裕矣。文秀曰,營用饒好,則曾經備堂有力之宰臣,爭先差去。營門殘薄,則無勢之人,苟充以送,監司有力,則事關廟堂,任意周旋。故民不無蒙惠之道,如其無勢者,雖有救民之策,無所措手。故營門之凋殘,誠爲後日莫大之弊矣。上曰,靈城之言,每枝蔓矣。文秀曰,臣請詳達其曲折矣。大抵,湖西則其難治,甲於三南。兩班豪右之族,盤據雜處,怙勢武斷,其弊無窮。故爲監司者,若一番猛治,則鮮得安過,此臣所謂能得有力監司,方能制服,而欲得有力監司,莫如稍裕其用矣。且公山府治湫隘,非方伯所宜居,若方伯之居,則得平原大阜之地,左右閭閻,櫛比拱護,中開大府,儼然尊重,方成營居模樣。上曰,嶺南如此乎?文秀曰,嶺南則營居壯矣。卽今湖西營治,議者多以爲移之敬天爲宜,臣觀敬天地形,前開大野,田土極膏腴,魚鹽亦饒足。且完府不遠,自多通貨裕財之道,監營移此而後,可以據得其地矣。大抵,監司,爲任旣重,用度亦浩,今於率眷之初,若不善立規模,則後弊難支,今此所請,若不過多,則令廟堂商量,許之似好。臣意關西銀,限數千兩劃送,以爲留儲需用之地,未知如何。今聞議者欲奪洪牧漁漢,以補營用,洪牧亦何以支之乎?健基曰,朴文秀之言,儘有遠見矣。臣曾往嶺南,聞禮安縣邑摠,卽先正臣李滉之所講定者,多有益上損下之條例,人頗疑之。滉曰,邑力殘甚,則人必厭避,邑饒則名家有勢之人,必爭求之,邑宰有勢,則於邑不無所益,人始服其遠慮,禮安雖小邑,特以邑摠頗優,人不厭避,邑無弊瘼,今此湖西挈眷事,年前詢問筵席時,臣則以徒費經用,不必挈眷之意仰陳矣。今則挈眷,已有成命,其所創始區劃,不可草草,凡百調度,特爲優厚,如禮安縣邑規,前頭可免難支之弊。然後人不至厭避,而朝令亦庶無中輟之患矣。上曰,予非持難也。猶以爲小矣。五百石米,趙榮福時,亦已狀聞,廟堂前旣回啓,自是應給之物,不必問議,度支漁鹽稅,亦豈可惜之乎?令該曹許施,軍餉耗,前旣請五年,而今只請一年,予意似必不足,限三年當爲許給,而軍餉事體重大,後日次對時,稟處,卿亦以此往議于大臣,次對時同爲入侍,可也。{{*|出擧條}}上曰,卿之情理,予亦知之。然今此眷率,非爲便卿,本欲爲民耳。卿亦銀臺經幄侍從近密之臣,前者特任湖南之意,卿亦知之,卽今國有大慶,纔經恩霈,而實則百姓,尙未蒙澤,卿須念湖南時,益加勉勵,俾有保民之實,可也。儼曰,臣素無才能,前任湖南,遭時不幸,連歲大歉,而無所救濟,終至僨事。臣嘗自恨奉職無狀,今此不意,又叨此任,臣誠慙惶。然凡監司之凡百經紀,內有廟堂之顧助而後,事方有成。臣雖欲殫竭心力,以無負委寄之盛意,而廟堂若恝然無應,則臣亦奈何?上曰,第下去。有所狀請,則申飭廟堂,毋至沓沓。祖宗朝深仁厚澤,入人者久,方今百姓,嘔吟思漢,卿能竭力保民,期有所益,則他日還朝,卿旣有顔於見予,予心亦豈不悅豫乎?須體此意,勉勵焉。
○上曰,日熱漸盛,生脈散依前方,自明日製進。{{*|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柳萬重{{*|陳疏受由}}。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金范甲{{*|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彜章{{*|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自午時至申時,日暈。南泰慶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金范甲,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承批之後,不爲行公。本兵重地,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吏曹判書宋寅明,連事撕捱,參判申昉,由限已過,參議李宗城,罷職傳旨,昨已捧入。判書、參判,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竝更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南泰慶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南泰慶曰,廣州府尹金若魯,晝講同爲入侍。
○吏曹口傳政事,豐原君趙顯命單付。
○南泰慶啓曰,禦營大將趙顯命付職單子,纔已入啓,卽爲牌招,命召傳授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李彜章爲假注書。
○傳于南泰慶曰,夕講爲之。
○傳于南泰慶曰,犯越罪人文書,次對使之持入矣。此後待兩大臣入侍時,持入事,分付。
○南泰慶,以備邊司言啓曰,宣惠廳堂上有闕之代,以前知事尹游,仍爲差下,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bb司b言啓曰,本司有司堂上有闕之代,以副司直宋眞明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閏四月二十四日,良人吳厚男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佐,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頃在鄕廬,冒暴情實于縣道,伏奉回批,乃被勿辭之溫旨。誠愧未格,罪反爲榮,惶霣之極,不敢更瀆,爲便醫藥,舁疾返次,而淹伏床玆,未卽秪肅,戀結宸極,惟訟臣分之虧缺,此際經筵新命,忽下夢想之外。竊想殿下,所以命臣,謂臣前瑕已滌,昔疾或强,而曲軫簪履之舊,有此寵除,臣誠驚惶感激,不知所以措躬也。夫臣於經筵之任,萬無稱塞之望,從前見叨,輒嘗屢辭,則今雖含恩怵義,諉以宿硏,而强欲趨承,已不可得,而顧臣冬春已來,積感彌留,卽今新舊症形,輾轉危篤,固不敢逐一煩陳,猥達天聽,而以此癃廢之甚,凡於閑劇職任,都無可論,則況於朝夕勸講之地,尤豈可有去就之可言哉?且臣頃於戶庭扶下之際,跌傷非細,腰脊極閃,全不運用,見方起居須人,成一籧篨,雖欲强策,其路罔由,敢此露章仰籲,伏乞聖上,察臣此言,非出假飾,亟命遞改,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以幸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其卽行公。
○修撰任珽疏曰,伏以臣,於月前,猝嬰急疾,幸蒙恩勘,得尋生路,家弟榮掃之行,適在少愈之時,故强策病軀,隨坐楸下矣。終日觸風之餘,中感殊重,乍寒乍熱,渾體戰掉,仍成毒痁,逐日輒痛,種種危惡之症,不敢悉煩於天聽,而最是失汗過多,元氣積耗,中胃阻隔,嘔泄兼作,頃刻之間,若將泯絶,時月之內,差復無望,此際館職有命,馹召繼辱。許久淹留,分義靡安,俟得少間,擔舁寸進,昨纔還次,而病源未祛,餘症復發,僵臥床笫,旣無自力供仕之勢。且於前修撰兪最基之疏,有不可復冒於職次者。蓋臣之頃月疏論,不過曰受由之後,淹滯多日,隨人參疏,此端出於一時規勉之意耳。今其累疏不止,過費辭說,由淺入深,强自解繹,或曰急於參疏,緩於親病,或曰故爲淹滯,等待參疏。彼其意雖欲張大嫌端,圖爲解職之計,若其創出臣疏所無之語,反復敷演,作意註脚者,何其看得文字太深,而不自審愼於下語耶?臣竊異之。至如人若不有親等語,急於迫辱,臣都不思其言之無理,不料僚臣之口業,乃爾不佳,誠不欲與之呶呶,以傷同朝忠厚之風也。雖然,人方以臣爲嫌,力辭乃已,則臣獨厭然復進,揆諸公體私義,斷無是理。臣之情病如此,去就一節,已無可論。宜卽披露,仰冀矜察,而顧因家內兒少,方有拘忌之疾,不敢直爲陳章,遷寓淨處,經宿後,始得自列,催促之下,稽滯尤罪。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以便調理,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閏四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廣州府尹金若魯,同爲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南泰慶,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范甲,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宗臣原陽君炅,武臣行副護軍李相晟,廣州府尹金若魯。上讀前受音正月十三章十月之交八章。尹彙貞,讀雨無正七章,上讀新受音雨無正七章畢。上曰,篇名未可曉。金在魯曰,誠不可曉矣。兪健基曰,韓詩以雨無其極,傷我稼穡八字,添之於浩浩昊天之上,而飢饉之後,群臣離散,故作此詩,則雨無正,蓋飢饉之本也。彙貞曰,此詩責大夫之不安於朝,而仍以胡不畏天等語,竝擧天人而言,則似是賢者之言也。在魯曰,天豈不欲仁民,而人有過,示之以疾威,則天人之際,甚可畏矣。當時公卿,無夙夜在公之事,則天怒人非,蓋由於此,而王不改過,豈非後辟之所可監者乎?至於聽言譖言,有旅進旅退之意矣,上曰,人主聽其言則用,不聽則退,是君子合則從,不合則止之義也。在魯曰,不能言與巧言,可見其惡忠而好諛矣。彙貞曰,眞邪辨別,在不能言與巧言之間矣。講畢後,在魯進伏曰,連日開筵,引接臣僚,聖體,若何?上曰,向差後一樣,而昨今日熱太甚,神氣不如向時矣。在魯曰,生脈散劑入之後,連爲進御乎?上曰,日熱止進矣。在魯曰,湯劑久停,不能無憂慮之忱矣。上曰,當自量爲之。上曰,廣尹進來。金若魯進伏。上曰,百里何處不重,而況廣州,是保障重地,凡事各別關念,以爲收拾整頓之地,而如有稟議於廟堂者,則隨事狀聞,可也。若魯曰,臣猥承誤恩,擢授重鎭,誠爲惶悚矣。軍餉事,下去後,與守禦使及廟堂相議,狀聞計,其他弊端,倉卒不能達矣。上曰,還上與軍餉一體,而近來逋欠之多,廣州最甚,糴政尤不可泛忽矣。若魯曰,本府還上十二萬石,耗縮爲二萬石。上年前府尹之所捧,比前頗加,而僅是三萬餘石,重鎭軍需實爲哀痛。秋後將任怨捧之,而實難如意矣。上曰,別諭讀之。承旨南泰慶進讀。上曰,七事則除之。若魯曰,臣以侍從,今當離違軒陛,不任耿耿之忱。伏願殿下,懋實德焉。在魯曰,御將拜將,已多日,而本職未付,密符尙未傳授,事體誠爲未安,而銓曹無意行公,事甚可慮矣。上曰,承旨寫。泰慶秉筆。傳曰,政曹者,王者之公曹,非時議之務勝,用人者,銓官之公衡,非時象之用舍,豈敢以私相撕捱,推上朝廷?銓郞陞職者,頃者擧措,雖可駭也,此等之習,非特汲也。其何操切之深緊?初欲枳擬,已涉過中,非則非也,其欲强扶,亦涉太過。吏判之其初持難,雖若右諭,旣擬銓望,其卽陞擬,旣滌往日之過中,仍示銓衡之弦韋,可得冢宰之體,不諒之斥,其何過嫌?參判則旣許陞擬,持難早晩,雖涉瑣瑣,此不過仍其初爭,欲快務勝。批旨開釋之後,其當自勉,滌往日之固執,宜自新其公道,幺麽等事,分義道理,豈敢若是,而互相撕捱?非徒開政命下已久,尙不擧行,莫重將臣,例付本職之單,亦且撕捱,此何分義,此何道理?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參議往日之遞,其於本職,已涉過矣,則今復此任,撕捱太過,亦何事體?噫,雖無飭勵之事,于今朝廷,乃寡躬之朝廷,非時象之朝廷,則尹汲何等人也,本事何等微也,若是起鬧,虧圮分義?吏曹三堂上,若不行公,紀綱從此掃矣,分義從此缺矣。判書、參判,竝從重推考,參議亦爲只推,竝更牌招,卽爲開政。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二十四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范甲,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尹彙貞,讀小旻六章,上以不臧句讀之有異,命入新舊諺解,疑難是非。上曰,以舊板爲重可乎?金在魯曰,有故相臣閔鼎重,正訛誤之板矣。洪尙賓曰,是板最正云矣。上讀新受音六章畢。彙貞曰,此則專言謀猷之失。仁天敷于下土,蓋言天也,謀臧不臧,言小人也。在魯曰,此如近世沮排他人者,然蓋言小人情態也。至於築室于道,如《宋史》議論定時,虜已渡江之語。卽今朝家謀畫之道亦然矣。上曰,卽今則有加矣。在魯曰,凡事皆遷延度日,趑趄不能決,則恐無以振作治道矣。兪健基曰,匪先民是程,匪大猷是經,蓋是依據古事之義,而言出於口,不經於心,謂之邇言,其中亦有是非得失之可辨者,伏願留意焉。尙賓曰,說命所謂,監先王成憲,昔先正保衡等語,皆先民是程之意也。健基曰,國若昏亂,政令無統,則言之是非難辨,禍機隨至,必公明臨下,然後是非可辨矣。彙貞曰,博詢異於孔多,公則能廣詢,明則能獨斷,而公明之本,則在於秉心矣。健基曰,公明之本,在於聖學。在魯曰,戰兢等語,有懇惻警惕之意,作此詩者,可謂知道矣。尙賓曰,曾子戰兢之說,孔子戒子路憑暴之勇,皆從此詩中流出矣。彙貞曰,人知憑河暴虎之可戒,而不知由此而至於亡國,故結之以戰兢。上曰,然矣。講畢,上曰,注書金范甲,誰也?健基曰,故承旨金重鎰之曾孫,故相臣李世白之甥姪矣。上曰,然耶?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金范甲{{*|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彜章{{*|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南泰慶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承旨柳萬重,由限已過,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彜章,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多官或在外,或呈辭受由,或雜科試所進,或未肅拜,或未差,無進參之員,持平金尙魯,正言權一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權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違召,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判尹尹淳,左尹鄭錫五,俱在外,右尹金聖應,久不行公,詞訟委屬可慮,右尹金聖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昨日特敎重推之下,終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竝卽牌招,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亦爲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已至累日,尙不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不擧行,事極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敎之下,其在事體道理,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參議亦爲只推,明日牌招開政。
○傳于鄭必寧曰,領事今日晝講,同爲入侍。
○柳萬重,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任珽,疏批已下,副修撰南泰良,自鄕纔已入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下備忘記于鄭必寧曰,今下豹皮一令,持平金尙魯處給之。
○以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兵使狀啓,刑曹粘目,西原前縣監李秉鼎,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秉鼎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閏四月十八日晝講時,左邊捕廳所囚,江村作挐人中,自現禁衛軍金興俊,自該軍門,決棍放送事,命下矣。本營大旗手金興俊,決棍五十度後,降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漢城府言啓曰,今閏四月十七日晝講入侍時,臣聖應同爲入侍時,馬契人等,雖曰遭此無前之辱,頭面不識之人,乘憤擧訴,將未免黑白難辨,令京兆嚴治狀頭,以勵日後事,命下矣。本府旣非用刑衙門,則無他嚴治之道,故狀頭高世雄,決杖五十度後,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豐原君趙顯命疏曰,伏以臣,自犯違傲,罪在難赦,聖度天大,罰止例罷,惶恐之餘,第以得解重擔爲幸矣。不意恩敍特下,還授將任,臣聞命驚慄,莫省所措也。夫試官之圖避,違牌之紛紜,實關紀綱,臣所慨惋於平昔,至發於筵對者也。若無萬萬不得已之故,則豈有躬蹈謬轍,自陷罪罰之理哉?臣方赴會賓廳,而試牌適又降臨,曾於監試會試時,臣旣承牌,則今亦無必避之義,故果以承詣闕中之意,回報喉院。仍與同坐重臣,商確試院凡事及其入對大臣論試官規避之弊,提及臣前日處義之過當。仍復援據曾前將臣不避試官之例,至以前日監會承牌時,不得蒙恩點爲言,此雖語次間泛及者,然以外面觀之,則適當試望入啓之際,有若以臣薦進者然。當此浮嘵之時,晏然承當,實非謹畏之道,故未免陳疏徑出,三違坐罷而後已。當初筵達,只論試法之漸壞,畢竟違逋,實緣事端之別生,固非出於拘係私情,故爲避免之計,而跡涉慢蹇,自不覺分義之虧損,言行之相戾,追訟愆尤,常覺悚懍。今此甄復之命,不但微分之所不敢安,亦豈所以肅頹綱,而警百僚也哉?仍竊惟念臣以迂闊措大,謬掌戎兵,仰念朝家耕織之失問,俯思寒門棨戟之非分,夙夜憂懼,枕席如淵谷,雖緣逃遁無門,黽勉叨冒,然負山之蚊,豈嘗一日忘掉脫也哉?今適幸會,得以遞免,私心欣幸,已不可言,另揀材良,授以干城之託,則朝家事體,豈不允當?而大臣不相矜憐,意外陳箚,致令殿下,再誤中權大事,以公以私,寧不慨然乎?夫所用,異於所養,古人所戒,國家養武士百年,豈乏數三虎臣,而目今五營大將中,只一金聖應外,純是白面之生,此眞所謂不可使聞者,而豈不重失靺鞈之望也?頃日國舅所陳者,誠至論也。然宿將繼殞之初,旣無可以序陞者,則如臣等輩,夤緣苟充,不爲無說,今則儲養有人,承乏權差者,正合退守本分,旣遞還仍,久妨賢路,實非廉隅之所敢出也。且以江民作挐事,本營亞將,至被拿問,金聖應亦以兼大將,承問備之罰,臣於此,尤不勝惶懼之至也。臣之受將符,雖曰屬耳。亦嘗再行操而申約誓,則不能管束之罪,臣實爲首,亞將之替囚,已極可愧,而暫時權察之金聖應,亦未免混被郵罰,臣心之兢惕靡容,尤當如何?伏乞聖明,亟收還差將任之命,仍治臣不能威戢驕悍之罪,以安私分,以嚴師律焉。臣無任屛營祈懇惶恐隕越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任。
○乙卯閏四月二十五日□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忠淸監司引見,少退後,更爲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行司直金在魯,戶曹判書李廷濟,行副司直宋眞明,左副承旨鄭必寧,持平金尙魯,校理尹彙貞,假注書金范甲,事變假注書李彜章,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忠淸監司柳儼、柳儼所啓,臣纔經畿邑,有所懷,故敢達。水原,以畿輔重鎭,自古稱以外都監,而但軍餉哀痛,還上米不過二三百石,山城軍餉,合米太,亦未滿二千石,脫有緩急,將有有軍無糧之嘆,自朝家,所當各別軫念矣。今聞軍錢作米之在三南者,其數亦多云,若劃給三四千石,使之直納于惠廳,仍以本府大同之未及上來者,仍爲留置,則庶有一分可恃之道矣。宋眞明曰,水原軍餉哀痛,曾於戊申,適値稅大同,裝載未發送之時,故汲汲卸下輸入,接濟大軍,萬千兵馬,僅免呼庚之患,非此則幾大狼狽矣。卽今餉儲,只七百石米云,不過爲八千軍兵數日之糧,脫有緩急,寧不寒心,故海恩府院君吳命恒,目見窘急之狀,軍還後爲摠戎使,許給摠需米一年所捧,一千三百石,使之留作軍餉,其後代爲摠戎使者,堅執不給。臣上疏爭論,廟堂許施,猶不肯許留,水原乃摠戎之外庫,許其留置,自本廳句管,有何所妨乎?本廳需用,每有餘地,或發賣分糶於軍換及親舊,今年條則盡令捧留,以作軍餉似宜矣。徐命均曰,水原爲關防重地,而軍餉極其虛疎,不可不別爲措置,而湖西軍作米,不過六千餘石,曾聞海恩府院君吳命恒,爲摠戎使時,本府一年需米一千餘石,盡爲劃給,臣則已知其施行矣。其後代爲摠戎使者,終不許留云矣。卽今需米未及上來,盡爲留儲,本廳必有難繼之患,折半許留,以作軍餉爲宜矣。上曰,水原,與京都監爲一體,不可使有軍無餉,湖西軍作米二千石劃給,摠需米一千石捧留,而今明年各五百石式許留。戊申年海恩府院劃給後,不爲擧行之摠戎使,推考警責,南漢保障之地,十二萬石軍餉,今不滿二萬石云,此宜廟堂之留意檢察,而耗縮如此,誠爲寒心。湖南軍作米三千石,特爲劃給,可也。{{*|出擧條}}
○又所啓,水原之民,一經哨官旗牌官,則竝與其子與孫而免役,故富實閑丁,則竝百計投入,被定軍役者,皆是貧殘無依之類,至於馬兵,尤爲寒心。故臣待罪本邑時,論報摠戎廳,從今以後,出身前銜外,則馬兵中取才陞差,凡閑散之類,一切防塞之意,成節目置之,而凡事久,則難保其永爲遵守,一經稟達後,可以無弊遵行矣。上曰,此法誠好,依所達,申飭,可也。{{*|出擧條}}
○又所啓,前監司趙榮福狀啓中,監司率眷時,刷馬價,依他道例,以儲置米會減事,有所啓達。今亦依此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李廷濟所啓,水原、南漢兩處,若分送軍餉,則江都,不可不一體分送矣。上曰,江都軍餉,戶曹貸來者甚多,而一不還報,前後戶判推考,此後漸次還報,可也。{{*|出擧條}}
○宋眞明所啓,判府事李台佐,爲守禦使時,著爲節目,本廳米每年一千石,劃送南漢之意,筵稟定式矣。本廳若連爲遵行,則庶爲補餉之道矣。上曰,其後連爲遵行乎?徐命均曰,其後以其需用之不足,只送五百石,而近來則亦不能如數輸置云矣。上曰,李判府事,豈不知需用之足不足,而有此定式乎?守禦使之不爲遵行節目,極爲非矣。推考警責,自廟堂,申飭輸送,可也。{{*|出擧條}}
○柳儼曰,水原陳田之不入陳事,宜有變通矣。上曰,只水原有此事乎?眞明曰,不獨水原,諸道皆有之。臣前以更檢諸道陳田之意,陳達蒙允,而未果施行,其時金在魯,請送左右都事矣。徐命均曰,旣非量田,則獨檢陳處,亦似有弊,不如檢一二處,以觀其可行與否矣。上曰,卿言似有理矣。命均曰,此乃各道,能守令檢田之法。儼曰,舊陳降續公家,必多失結卜,故其時因趙顯命之疏,有降等之擧,降等於民有益,而所謂陳處,亦或有出稅之時,則民安得不以爲冤,似不如舊陳降續之爲愈矣。在魯曰,凡降續,例多虛實之相蒙,是可慮也。命均曰,凡十卜之田,一卜起耕,十卜盡爲出稅,民宜冤之,曾前非無隨起稅之令,而其後出稅,又如前日,故民不信之,宜以隨起隨稅,永爲定式矣。在魯曰,量後陳出稅者,尤可憐矣。儼曰,有舊陳仍陳之名目,而出稅者居多,此固爲病民之端矣。上曰,此在廟堂之商確也。
○徐命均曰,欲雨未雨,旱災此酷,三南旣可憂,北道則無立苗處云,民事誠爲渴悶矣。上曰,然矣。命均曰,嶺南米二萬石,使督運郞廳,裝載以送矣。
○徐命均所啓,大司成鄭羽良所遭,元非大段,而政院無端捧入呈單,似有不察之失矣。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承旨推考,原單還給,可也事,榻前下敎。{{*|出擧條}}
○徐命均所啓,別兼春秋,旣令獨薦,而聞李宗白,方帶別兼而在鄕,以此拘礙云,李宗白頃已許遞矣。今姑減下,何如?上曰,李宗白別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使李度遠,卽速完薦事,申飭,可也事。榻前下敎。{{*|出擧條}}
○又所啓,故相臣吳允謙,卽仁廟朝名相,而奉祀孫郡守吳遂顯,身死無後,今欲以吳遂燁之子繼後,而遂顯夫妻俱沒,無與受法,不得立後云。大臣奉祀,則特命繼絶,多有前例,此亦特令立後,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特爲立後。{{*|出擧條}}
○李廷濟所啓,衣襨次鄕貂皮二百四十二令內,壬子則因年凶權減,癸丑將爲復舊,而因判書金在魯所達,東朝所進外,有一年全減之敎矣。今年又將復舊封進,尙方移文,使之給價,似聞尙方,有北來貂皮,新舊竝七百餘令云,而事關重大,所當趁時擧行,故敢此仰稟。上曰,東朝封進外,今年全減,可也。廷濟曰,衣襨所入,關係甚重,尙方所在者,詳細知數後,處分爲宜矣。上曰,尙方所在者,若當應入之數,則今年全減,可也。{{*|出擧條}}
○宋眞明所啓,前忠淸監司李壽沆,拿問傳旨,尙未捧入。伊時政院,問於備局吏,則備局吏,以其守令,無以知名,當問於本道云,則政院姑待此,而未及捧傳旨云矣。上曰,次序有異。守令則待勘之,監司何可査告,當待新監司擧行,而前監司拿問傳旨,尙不捧入,有稽緩之失,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
○柳儼曰,道臣以還上磨勘不多之故,至於被罪,今後守令,若少捧還上,則監司之爲分等狀啓,有所未安矣。上曰,未捧,至八萬石,不可無拿處之道矣。徐命均曰,非八萬石,乃二萬石,而諸議皆以拿爲過矣。李廷濟曰,終是以還上之故,而拿問道臣,似涉太過,此似有弊端,事體誠爲重大矣。上曰,事雖過,不可不使外方,知有朝廷之尊矣。
○宋眞明所啓,我國家治法,每拘於規矩格例之末,無以大恢拓大振作,此已可悶,而近來則格例應行之事。又多廢却,有名無實,難望成效,寧不慨然。以文臣言之,三十前出身則講《老乞大》,三十後講吏文,槐院、兩司殿最月課,則四等出題,衆體俱備,考課勸奬,朔試射之每月必行,意非偶然。是以先輩名臣,不待譯舌,能通言語於兩國交際之事,才彦之類,文辭益進,其效誠不細矣。近以大臣不備位,文衡不常有故,此等事全廢,首相雖不在,左右相備位之時,足可行槐院褒貶,無大提學,則雖國家大文字,每使兩館提學代撰,月課出題之事,獨不可替行乎?朔試射,亦奇怪不成樣,往射者一過一二巡而止,此尤文具之文具,竝宜,申飭。以武弁言之,則身言書判,卽取才之規,能麽廳兵書之講,賓廳之試講,無非勸奬之事,而至於用人,則不由取才優等,每以形勢先後。故宣傳官,亦未極擇,閱武時,承傳宣傳,全不成樣,借得禁衛營敎鍊官,作爲御前執事,事體極爲苟簡,先朝別設參上宣傳官四窠,極選差出,禁營習陣之日,每令出往試習,俾知號令承接要作,行幸時,承傳宣bb傳b官,定式本意,其亦至矣。因循抛廢,年少名武,無一曉解兵法者,所謂參上,徒作訓鍊,摠府履歷階梯,無人不踐,全不簡擇,先朝,所以變通之意,顧安在哉?武出身,由宣傳官出六,則每都目,一陞再陞,不數年,坐致副正與正,官爵之無漸,莫此爲甚。朔射亦多廢闕,黜陟才否,又無其路,此甚可慨。且外國交通,全係譯官,而人材日益降殺,勸奬日益疎忽,至於倭學,赴擧生徒,不滿科額,可謂尤已矣。目今兩邊數擾,憂虞多端,而譯舌如此,豈不心寒?竝顧深留聖意,修明舊制,另加,申飭,則庶有實效,故敢達。上曰,卿之所達,深知其弊,俱爲切實矣。承文院褒貶,有首相可以爲之云,予可留意,而月課,則頃者再次課次以入,而製進者甚少,近來名官,任便不欲爲少勞之事,其習可駭,文臣朔試射,武臣賓講等事,先朝制置,纖悉具備,而徒成文具,全無實效,固疑朔試射之不能盡射十五巡,而今聞宰臣言,一二巡卽罷,無異戲事,此則責在試官,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
○柳儼曰,前西原縣監李秉鼎,那移大同充納軍布,而其後軍布蕩減之際,大同之移充者,亦在蕩減中,此雖以指徵無處之,故至於蕩減,而那移之弊後,不可防塞。臣意則勿爲蕩減,以軍布移充大同,似爲得宜矣。上曰,前無李秉鼎,後豈有李秉鼎乎?那移之弊,似不由此,還推軍門,似野俗矣。
○金尙魯所啓,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方岳之臣,如有溺職之罪,則朝家之特命拿處,有何不可?而戶曹判書李廷濟,以忠淸前監司李壽沆拿問事,有所筵白,至謂之處分太過,屢屢爲說,殆同分疏,其在事體,誠極未安。請戶曹判書李廷濟,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以所懷啓曰,近來殿下,引接臣隣,惟在賓廳次對,而頃聞次對在申後,心常慨然。今日大臣,開門來會,而晝講後始引接,恐欠於坐以待朝之義,亦失禮貌,大臣之道,殿下若惓勤,則豈非可憂者乎?上曰,向日引見之在於申後,蓋緣有故,而於予心歉然,則尙今有之。今日則晝講正時,雖在巳初,自辰正,已有更衣之例,次對引接,恐不從容,故待講畢,始爲接見。而大臣之等待,有所未安,故先以領事,命入於晝講之時,意有所在矣。今者持平金尙魯,爲耳目之官,咫尺前席,縷縷勉戒,雖有未諳委折者,而予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言實有益於寡躬矣,其誠心補闕,極爲嘉尙,豹皮一領賜給,以表予意。
○兵曹判書趙尙絅,更爲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領事徐命均,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范甲,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宗臣東陽君㭻,武臣行副護軍任勗。上讀前受音雨無正七章、小旻六章。尹彙貞,讀小宛六章,上讀新受音小宛六章畢。彙貞曰,此是遭亂戒禍之詩,故多懇惻感發之意。初章,思其父母,四章,毋忝爾生,語極懇至,二章,以酒不及亂爲戒,以爲各敬爾儀之地,三章,不似者猶令似之,不賢者亦使賢之,四章,我日斯邁,亦學問之工。此不但戒以免禍,亦學者進修之事耳。金在魯曰,菽螟雖興而似比,蓋以學問之工,有所勉戒矣。上問式穀似之義。在魯曰,穀屬於菽,似屬於螟矣。兪健基曰,念昔先人孝者事,各敬爾儀,學者工夫。彙貞曰,天人爲一之本,在敬儀。徐命均曰,此屬君德,宜有體念之道矣。在魯曰,末章有畏謹之意,而無譏時之語,辭旨穩藉,實有得於性情之正矣。上曰,然矣。李廷濟曰,毋添爾生,遵先之謨也。式穀,似之裕後之道也。伏念今日,紹承祖宗,而光顯聖德者,惟在於殿下,敎養元子,而俾遵典刑者,亦在殿下,而苟非戰戰兢兢之念,常存臨深履薄之戒,則學問之工,恐有所間斷矣,伏願體念焉。上曰,當留意矣。講畢。上曰,備局堂上,同爲入侍。必寧曰,忠淸監司,亦爲來待矣。上曰,忠淸監司亦爲引見。臣范甲,出閤門外,與行司直宋眞明,忠淸監司柳儼,事變注書李彜章,偕入。臣范甲進伏曰,臺諫亦爲來待矣。上曰,亦令入侍。臣范甲又出,與持平金尙魯同入。上曰,假注書李彜章誰也?命均曰,故說書臣李必重之子。廷濟曰,故舍人臣李海昌之曾孫。命均曰,昨今日熱最甚,聖體,若何?上曰,汗出則過矣,豈至難堪。在魯曰,引飮,若何?上曰,引飮無加,生脈散姑不進矣。在魯曰,生脈散,似必有益矣。命均曰,調胃和中,無過於生脈散矣。上曰,當進。命均曰,大王大妃,氣候,若何?上曰,安寧。元子氣候,若何?上曰,安過。命均曰,江華所屬甫音島,許屬喬洞事,頃日以後日稟定下敎矣。頃聞李瑜言,略知其槪,欲問之江華留守,待其狀啓上來而處之矣。上曰,欲問而爲之,則無可爲之日矣。命均曰,將置之乎?上曰,此得失有無何關,而朝令不行,此等事,每問而置之,不如水使狀啓之初置之。廷濟曰,兩鎭新設,水軍定於他道,而兩鎭無土卒。甫音島,在兩鎭傍,故以此島之民,給代充土卒云。水使新到,不知兩鎭形勢,故有此狀請。留此狀啓,待金東弼上來而決定,似宜矣。命均曰,此亦不可矣。上曰,此島是好島,故爭之耳。在江華,如九牛一毛,則豈若是相爭乎?宋眞明曰,此在江華,亦關重矣。命均曰,兩屬於喬洞,江華未知如何。眞明曰,兩屬則民不堪矣。命均曰,當初欲觀勢處之,故至今不爲,回啓矣。上曰,緊於此之外方事,亦未見其回啓耳。
○徐命均所啓,忠淸監司柳儼,以兼牧事,日昨筵中,已有所定奪,而擧條有更稟者,今方入侍矣。衙祿營需米,自當依例許給,而凋殘之監營,又當挈眷,凡諸排置,難以成樣,戶曹漁鹽稅,亦已有許給之命矣。李廷濟曰,漁鹽稅,誠爲重難,而忠淸監司,旣率眷,則勢不可不姑爲許屬,以救其初頭,故臣亦不敢爲防塞之計矣。命均曰,雙樹山城軍餉耗,曾前節目中,以五年爲請,而廟堂不許。今此監司,請得一年條,而臣意則此亦重難,近來諸道軍餉,太半耗縮故也。昨日筵中,以三年條許給之意,有所下敎,而似涉太過矣。只給一年耗爲宜,無已則二年亦可矣。金在魯曰,二年全耗,亦甚重難,而聖意,如以只給一年爲少,則其後一二年,給半耗爲宜矣。命均曰,營需米,以儲置劃給,而衙祿,以稅米未上來者許給,爲宜乎?上曰,漁鹽稅依爲之。軍餉一年給全耗,二年給半耗,而自上年至明年,定爲三年之限,營需衙祿,應上納大同田稅中,劃給,可也。{{*|出擧條}}
○又所啓,忠淸監司,旣兼牧,則後日政,當出付,而公山方降號,何以爲之乎?金在魯曰,監司兼牧,則當置判官,而公州方爲縣,縣則不可置判,似當變通,特爲復陞。且領道之邑,若降號,則道名隨而變改,自是古典,如公洪、江春、全南、咸吉等號,皆是也。近來無改定道名之事,未知其故矣。命均曰,臣亦嘗有疑。累次問於吏曹,而近例不爲擧行,故因循至今云,事極可怪矣。鄭必寧曰,忠淸道今若改號,則諸道如此處,似當一體擧行乎?上曰,公州特爲陞號兼牧,而道名變改,旣是古典,則不可不修明,道臣旣在公州,以公洪道定號,他道亦一體擧行,可也。{{*|出擧條}}
○金在魯曰,日已昃矣。水剌太晩,請少退。上曰,少退後,更爲入侍。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同副承旨魚有龍{{*|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鄭夏彦{{*|仕直}}徐海朝{{*|在外}}。事變假注書李彜章{{*|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柳萬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元子移次後,大殿,政院、玉堂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藥房口傳啓曰,移次後,元子氣候,何如?惶恐敢啓。答曰,知道。元子氣候,一向安順矣。
○鄭必寧,bb以b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未署經守令,至於三員之多,而兩司多官,或未差,或在外,或未肅拜,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弘文館言啓曰,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今月十九日,晝講。入侍時,驪川君增所達事,其時注書,書出擧條時,有所落漏,故今方進入擧條,而疎漏之失,不可無警責,當該注書推考,臣亦難免不察,惶恐敢啓。傳曰,允。
○以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正言權一衡、權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特推之下,終不應命,本兵劇務,曠廢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特敎之下,如是違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皆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過多日,尙未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判書、參判,更爲牌招,參議只推,亦爲牌招。
○南泰良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三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三牌之下,一向撕捱,終不膺命,開政無期,事甚未安,而有難更請牌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竝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三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假注書林象元有頉,代以鄭夏彦爲假注書。
○假注書金范甲有頉,代以徐海朝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假注書鄭夏彦,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狀啓,昌城居閑良朴永太等壓死事。傳于南泰慶曰,壓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義禁府言啓曰,忠淸前監司李壽沆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壽沆,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龜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御營廳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七月八月,當海西十二番十三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五月六月兩朔,應立左部前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旣爲逢點整齊矣。五月初一日,與前部後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七月八月兩朔,應立左部左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六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七月初一日,與前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番別兵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旣爲逢點整齊矣。來五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九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七月當,黃海道軍兵當爲連屬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一番前部左司屬五哨,則七月一朔立番,二番前部中司屬五哨,則八月九月,依準例二朔立番,而當其番次,每於前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二番三番四番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本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三番該部後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五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五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措語見上}}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克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措語見上}}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今日元子移次之後,氣候一向安順云,臣瞻望銅龍,不勝忻忭之至,念臣方忝藥院之任,義不當息焉在家,竊擬掇灸以出,趨造於起居之列矣。忽自日前,重傷暑氣,痰癖增劇,胸膈瘀塞,便成關格,上而嘔逆不止,下而注泄無算,廢寢啖貼床蓐者,已至二晝夜矣。雜進湯劑,未有顯效,種種醜穢之狀,雖不敢一一覼縷,而症情危惡,氣息澌綴,復起爲人,難望以時日期,束裝行動,尤非可論。而朝候班,竟未克自力進身,虧分闕禮,罪合萬殞,伏枕惶懍,靡所容措。玆敢略暴危悃,仰請嚴譴,伏願聖明,亟正臣罪,以彰其慢焉。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聞大臣、重臣所達,業已知之,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益加善攝。仍傳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大司憲李縡疏曰,伏以天祐宗祊,聖嗣誕降,凡在含生之倫,莫不歡忻鼓舞。如臣癃廢殘喘,幸而不死,與覩斯慶,而無由進身賀列,以效微誠,秪與田叟村婦,相忭于野矣。乃者伏奉聖旨,以臣爲司憲府大司憲,仍令斯速乘馹上來者,聞命感激,繼以震駴,臣於是職,前後累叨,未嘗一番超召,不過坐積違慢之誅而已。況年來情勢危蹙,罪負深重,殆無以自容於世,日月至明,何所不燭?臣不敢更有煩陳,而見今賤疾沈淹,閱歲踰時,床簀之間,轉動不得,尙何去就之可言哉?曠日虛帶,爲罪益大,不得不疾聲呼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垂矜,亟遞新授新命,使得任便調息,還其賤分,以卒生成之澤,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忠淸監司柳儼疏曰,伏以臣之父墳,在於京畿富平地,而臣今受任南下,則省掃將久闕矣。且方有改莎立石之役,欲於未辭陛之前,請由下去,以營墓道之事,伏乞聖慈,特許數日之暇,俾伸人子之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所請往省焉。
==閏4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龍{{*|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鄭夏彦{{*|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彜章{{*|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初昏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巽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白。
○柳萬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李台重在外,執義未差,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南泰慶啓曰,守令署經,憲府昨已爲之,而諫院則尙未爲之。司諫李宗白,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䌖、權一衡、權䌖,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李宗城,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昨日本院啓辭,吏曹判書宋寅明,待明朝牌招事,命下,而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勿待命事,分付,一體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參判,所當更請牌招開政,而申昉,亦爲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不得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更爲牌招。
○柳萬重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鎭日違牌,開政無期,事體誠極未安,判書宋寅明,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知經筵金在魯、朴師益,同經筵趙尙絅,俱以病不來,知經筵宋寅明,待命金吾,同經筵李眞望在外,無入侍之員,趙尙絅,纔以本職請牌,除待命在外外,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召,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弘文館意啓曰,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進參堂上,只是二員,餘皆懸頉,行副司直金在魯,行禮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行副司直尹陽來,靈城君朴文秀,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行副司直宋眞命,竝卽牌招。前知事尹游,時未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一體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尹游爲副司直。{{*|單付}}
○以金時粲爲事變bb假b注書。
○正言權䌖疏曰,伏以臣,踪地旣極窮蹙,情理又甚懇迫,日者猥申短章,恭竢鐫罷,不獲所圖,只蒙恩由。雖以專意救護,感祝萬萬,而虛縻職名,徒積瘝曠之罪,以是憂懼,若無所容。由限纔盡,天牌又降,而終不得爲變動之計,輒事坐違,而只推之命,又出格外,臣於是,益不勝惶殞懍惕之至。若其情地,或不至於萬分難强,則臣雖無狀,猶知君臣大義之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豈敢自陷於慢蹇之科,而莫之恤哉?秪以四五年內,以科名,積被人齮齕,至於向者申晩之疏,而猶不止矣。見今以尹汲事,相爭者,其一端則亦係臣榜通塞事也。上有聖鑑,下有公議,臣不欲呶呶較辨,而其不可不引分退官則決矣。臣旣從科目中出身,又逢聖明之世,豈不欲策勵朽鈍,自效尺寸,而跡旣臲卼,事多罥礙,此亦臣之不幸也,尙誰尤哉?臣於內外冗職,則輒皆奔走應命,而至於淸塗,則矢心自劃,蓋已久矣。今何可徒恃聖眷,自失所守,以重其譏議也?荐召之下,謹此隨詣,而反復思量,終難冒承,更暴危懇,徑還私次,伏乞聖明,亟加諒察,亟許罷削,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新從南來,旣有民怨之自擊者,玆敢附陳,以備澄省焉。昨年湖南敬差官鄭亨復之磨勘田政也,唯以多得實結爲意,專行操切,累次點退,爲守令者,亦多不能以去就爭之,只自督迫於書員輩,該書員輩,要免一時之形狀,不恤白地之徵斂,虛張名數,唯冀充足,終不免爲分俵加徵之歸,荐飢之餘,孑遺之民,豈不可哀之甚者乎?蓋以田結給災,實難綜核虛實,書員輩偸弄之弊,比比有之,甚或貪官汚吏,亦不無染指之端,此所以疑差則疑守令,疑守令則疑下吏,而近來則法綱漸嚴,廉察益密,逐年加覈,殊無隱漏,於此而又欲增賦,則幾何而得免損下之譏也?殿下,矜恤民隱之意,未嘗不懇至,而有司之臣,但恤經費,奉使之臣,期免咎責,終使民怨,歸於國家,甚可痛也。雖以鄭亨復狀啓中,移給田災之請觀之,可知其後自覺悟,欲謝民怨,而朝家又不許施矣。成事雖不可說,而來秋,又欲準比昨年摠數,則湖南一路,將無更蘇之望矣。鄭亨復之不思弛張,過行刻覈,貽此無窮之弊於一路者,終不可無責罰,臣謂宜罷職不敍,亦宜申飭道臣,俾於來秋田政時,另加詳覈,以除無窮之弊也。且羅里鋪料理之擧,雖出於一時權宜之道,而終非聖世之美事,加以差送主管者,不過爲牟利輩耳。中間花消之弊,旣不可勝言,民間貽害之端,又不可一二數,而年前差人李仁爀,爲監賑使李匡德杖殺之後,自惠廳,査其錢穀去來,則仁爀旣物故,文書又胡亂,終無以明覈矣。羅里鋪,終不革罷,則殊不知幾箇仁爀,又爲生民之害也。臣謂羅里鋪料理之擧,不可不趁今革罷,而若其十年以來,散給民間者,則亦宜分付道臣,更加詳査,可以蕩減者,則得令蕩減,可以收捧者,則使地方官,從便收捧,然後可以少慰民心,而永無騷擾之難矣。凡此兩款所陳,實係一路痼弊,若不能劃卽變通,將無以收拾人心,伏願聖明,留神採納焉。答曰,省疏具悉。鄭亨bb復b事,伊後次對,當下敎,而羅里鋪事,其初設置,意非偶矣,其於本道,亦且補益,豈可革之?另擇差人事,分付,可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義禁申思喆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無望供劇,而乃因犯越査事,至勤聖敎,在臣義分,不敢言私,黽勉趨承,鎭日開坐,冒暑奔忙之餘,宿症倍劇,實無因仍强策之勢,而且於本府囚讞,有不可冒當者。前廣州府尹曺命敎,以舊還之未能準捧,纔已就拿納供矣。事當次第昭律gg照律g,而臣於玆事,有不能檢勅之失。雖蒙聖度寬貸,罰止問備,臣心惶蹙,尙今未已,其在私義,何可晏然冒參於奏勘之際也哉?伏乞聖明,俯賜監諒,亟遞臣金吾之任,回授無故之人,俾議讞無滯,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行公。
○大司成鄭羽良疏曰,伏以臣,所遭非常,理不可抗顔冒居,陳章自劾,未蒙勘處,私義惶惑,益不知所出,病情危劣,亦無以供仕,仰徹微懇,旣受休暇,自在應遞之科,庶便自靖之道矣,不意昨者,因大臣筵白,至有還給辭本,特推承宣之命。臣於是,大失所圖,驚駭震惕,尤無所措躬也。噫,臣之於諸生,旣非道義磨切之師,而諸生之於臣,亦非生三事一之比,則所謂道之人,而遇道之人也。然國家,授之以成均之政,命之以皐比之坐,而責之以敎胄之任,名之所由以設,亦義之所由以存也。是以風波干戟,相推於無窮,罵怒詬噴,相尋於對面,而唯此壁水明倫之庭,先輩之遺風餘韻,蕩然尙存,未嘗有惡聲之或起於曰師曰弟子之云者,誠畏義而重名也。今臣言行無所質,名望無所重輕,詩書道義,又無所措持,無以藉手見胄子,而猥叨匪據,重羞衿紳,以至於使人偭馴悌之則,棄雅勅之行,而爲此悖妄,自壞其祥善之道,臣固爲之一嘆,而亦罔知非臣自取,亦尙誰咎哉?然事雖若微細,而實三百年未曾有之事,闕係甚大,臣之略暴事實而自劾,宜不容少緩,而筵臣,有以不足上煩,白之云,無乃過於大體之論而然歟?抑豈有以也?臣竊未曉也。臣若上畏嚴命,下貪榮寵,晏然復出,則眞所謂不識廉恥之一鄙夫,亦何以自謝於當世之士哉?雖被重誅,萬無冒沒之理,伏乞亟命遞削,以安私分焉。且臣復有私情之悶迫者,敢此陳聞焉。臣身忝官次,阻覲親庭,倏已四朔矣。兩老臨年,疾病無恒,崦嵫之景,愈暮愈忙。臣雖欲長侍膝下,亦安報多日,而係戀榮祿,久未歸見,不孝無狀,旣以自悲,又以自愧。今聞老母,宿患沈淹之中,脫着失宜,感傷不細,朝痛夕止,症類氣瘧,寒熱間作,食飮全廢。老人筋力,日益危敗,病裏尤以思子爲勞,又成一病。臣自聞此報,方寸煎灼,無以自定。蓋母病痰火,積年沈固,少有挾感,症情輒加,進退靡常,差復未易,往還遲速,有未可料,敢望聖慈,俯諒情理,特許鐫遞,使臣得以安意往護,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刑曹參議韓德令疏曰,伏以,上下祈祝顒望之餘,我聖嗣誕降,神人胥喜,國命有係。如非殿下仁聖之德,克享天心,誠孝之行,孚假祖宗,何以得此靈長之吉事哉?臣於伊日,適被吏議入城,獲參嵩呼末行,歸與村氓野老,相對攢頌,繼又伏聞,小疹良瘳,賀儀再擧,數月之內,邦慶稠仍。伏惟聖情,一倍嘉悅。臣於坏伏嶺鄕之日,得見省符下州,頒示備忘,仍諸臣滯鄕,辭旨截嚴,至有晉人三窟之敎。噫,爲人臣者,不思日月之依倚,甘伏外草之埋沒,求之事情,斷無是理。至如微臣,計拙謀生,有此躁蟹之寄在他穴,游藻之泊於泊處耳,豈有一毫姑遠京輦,便身避事之念,而聖敎至此,惶怖欲死,玆於新命之下,更不敢遲回偃息,重揖嚴旨,捨命起步,分寸前進,昨才來伏私次,恭竢處分,而抑臣又有難安情勢。年前待罪喉院也,有奏事不審之眚,特賜譴遞,已極悚蹙,而其時銓堂,攀援聖敎,足以題外生話,支蔓厭聽,若無可辯,而字字句句,無不繚繞逼挨於臣身,則今雖時轉事冷,何可護瘢藏痂,晏然若無事之人也,至於昨秋嶺圍之變,實千古所未有之事,而臺疏,乃以不能鎭定調娛責之,眞所謂結繩之治之說。此雖出於驟聞傳說,不詳事實之致,臣以參考之人,首喫凶鋒,論其所失,實爲之最,則難冒之端,更添一節。伏乞聖明,特許鐫罷,仍令有司,勘臣前後負犯,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別兼春秋李度遠上疏。伏以,史官之職,實主萬世公論之柄,薦剡之規,至嚴且重,翰苑故事,班班可考。蓋別兼主薦,非古也,出於一時權宜,而至於一員獨當,則此又近年迫不得已之規。雖或可行於一時,而不可定爲永久不破之式者也。況如臣之人微望輕,苟然充選者,加以積負罪釁,不宜以翰苑先進自居,而迫於嚴命,逃遁不得,不免抗顔出肅,而若其獨任薦事,則事例尤重,有不可厭然冒當者。顧今先進諸人,雖皆引嫌罷遞,而其中亦豈無情勢之差輕,可以承命者耶?其在朝家重史薦之道,不可不備上下番,使之議薦。伏乞聖明,還寢獨薦之命,仍令竝付諸人,特加催迫,期於備員,恐爲得宜。且臣自數日,重感輪疾,頭疼如碎,寒熱交作,試以湯劑,少無現效。顧此病狀,萬無强起入直,亟完薦事之望,一日虛帶,徒增惶惕。仍乞俯賜諒察,特命遞臣之職,俾得安意調治,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下敎之後,其所事體,豈若是遲滯?爾其勿辭,從速擧行。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不肖如臣,無一可稱,點檢平生,只是庸騃,而生逢聖時,策名通籍,又幸而曾塵珥筆之列,厚蒙不世之遇,半夜前席,恩諭勤摯。臣拜而奉敎,銘鏤在肝,欲報之德,如天無極,尋常所自勵者,惟以有懷無隱,當官殫誠,爲萬一之酬。耿耿此心,何嘗一日忘,而臣於言責之任,力不勝任,事不從心,一叨再叨,罪積噤嘿,未有絲毫之益,只賭一身之榮,臣之負殿下多矣。寤寐慄慄,譴何是竢,昨登文陛,猥貢愚悃,草草數語,不過出於仍事陳戒,而荷聖主優容之仁,行千古曠絶之渥,褒音鄭重,寵錫隨侈。臣固新進一賤臣,而受主恩而辱上眷,一至於此,臣誠震惶感泣,不知死所。然恩賞者,人主之一大柄也。此柄或撓,何以勸世?古之哲王,所以賞言者者,乃爲奬直也。歷考前史,其事罕有。今臣旣蔑可奬之言,而反叨罕有之賞,在臣身,雖極榮耀,在殿下,未免虛施矣。臣之爲殿下憂之者,常在於恩賞之褻越,而顧無一言一事,可裨於國,只使殿下之恩賞,仍臣而愈益褻越,此臣之所大愧也。臣固知殿下之賞臣者,非爲臣言,眞可賞也,蓋出於市骨求駿之盛意,而此又不然,四方聞者,議之曰,夫夫也賞之,何名?從而且譏之曰,君上之求言,止於是,殿下,將何以解其譏議哉?臣恐殿下,所以求諫者,反爲止諫之道也。昔韓昭侯,命藏弊袴曰,明主愛一嚬一笑,吾必待有功。顧臣之受於上者,視弊袴不啻倍重,殿下之施於臣者,不特嚬笑之愛而已,今殿下何不收而藏之,以待草莽讜言之士也?欲望殿下,特軫愼賞之義,遄下收還之命焉。臣於咫尺天威,嚴不敢畢辭,餘懷窈糾,輒此煩陳,尤增死罪。答曰,省疏具悉。此非可辭者,爾其勿辭焉。
○乙卯閏四月二十七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德壽,參贊官柳萬重,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鄭夏彦,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宗臣夏綾君樀,武臣商興君朴道常。上講前授小宛章,彙貞伏讀新受小弁章,自弁彼鷽斯,具音釋分章。上講新授小弁章,自弁彼鷽斯,具音釋分章,彙貞曰,此幽王太子被讒廢逐後,作此詩,引咎怨慕之辭,故八章之意,漸漸憂深之言也。世無不是底父母,則不可歸之於父母,而必歸之於天,歸之於身,終篇之意,蓋如此矣。首章,言心之憂矣,云如之何,安之之意,而第二章,則憂益深矣,第三章,則無所歸咎,而推之於天也。第四章,言不容於父,第五章,言自傷之意也。第七章,言君子秉心,唯其忍之,後人言下忍字之過,而憂之急辭之迫,而自不覺其如此,有可恕之道矣。七章,則與六章同意,八章,言亂之所由生,遑恤我後者,絶望之意也。上曰,宜臼是平生乎?在魯曰,是也。先儒,亦以爲,宜臼之怨,與他不同,蓋無不是父母之意,而未嘗有大段不順之言。終篇懇惻,一節深於一節,夫豈有如此之誠孝,則必有所行之可觀,而跡其終,不過爲忘讎偏安之歸,故疑其非宜臼之作,而爲太子傅之詩矣。上曰,父子,五倫之首,況兼父子君臣之義乎?此詩之意懇惻,故知經筵,疑非宜臼之作,然孟子以爲,怨慕則亦不可謂不然矣。儒臣言忍字之不善下者同是,而君子信讒等說,亦不免有渣滓矣。在魯曰,孟子言親親,仁也。此則亦許其怨矣。上曰,雖曰怨慕,此詩則怨太多矣。健基曰,怨慕之極,未得其情者,亦可見矣。上曰,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此則不如是矣。在魯曰,先儒,亦多以出奔,爲是者矣。宜臼値人倫之極變,雖與大舜之所以處之者,有間隔,而亦無大段不順之辭,則誠孝亦可見,而終則忘殺父之讎,而反爲讎人役,此可疑,故疑此詩之不出於其手矣。上曰,以下忍字之心觀之,則雖出宜臼之手,而亦可知其不能有終矣。遑恤我後者,何意耶?在魯曰,若此者,恐邦言也。谷風詩,棄婦之語,亦爲此言矣。彙貞曰,棄婦猶處人倫之常,而此則處其變者,故辭意愈悲矣。在魯曰,初讀此詩,則不覺涕出矣。健基曰,至親之變,不怨則疎。聖人雖有取於此詩,與舜之呼泣于旻天之語,較之,此不足爲極盡之道,而怨太過矣。彙貞曰,孤臣孽子,當其憂患困苦,不無善心之藹然,如此詩者是也。知事,以後未忘讎,而疑爲非太子之詩,然此不過不能推是心之過也。故古亦有太子傅詩之語,而朱子之所不取也。上曰,此固不善推之過,而忍字之下,終不是矣。在魯曰,小臣之意,雖不可律之以大舜之所處,而察其情,則終亦有藹然之孝,令人泣下處,不可强索其字句之病,而忘其善處矣。如屈原離騷,怨悱亦多,不可以此而爲病矣。上曰,知事之言好矣。然人子之義,必以大舜爲正。若曰舜何人?予何人?可也,今以爲舜何敢當,而爲抑其次者可乎?在魯曰,上敎好矣,而方行之道,與已行之跡有異。方行者則立心當如此,而論已往則唯看大體,而不掩其善,可也。上曰,吾則終以忍字,爲未安矣。在魯曰,疾首者頭痛也。頭痛,人所最難堪之病,一節深於一節矣。上曰,尙或先之者,旨意指誰耶?在魯曰,此泛論也。上曰,曾是之曾字,語辭乎?健基曰,如曾是以爲孝乎曾字,皆語辭也。在魯曰,父子之間,君臣之際,雖有逆心,舒翫則必得其正,故小臣曾有所達矣。孝廟嘗曰,有不平事,經夜則解,此可以爲法矣。上曰,特進,亦爲文義,可也。知經筵之言,亦論難其是非,可也。德壽曰,文義則筵臣盡達之,臣別有欲諫之事矣。前聞筵臣言,自上,有膈痰作苦,還宮後則不能讀書之敎。臣聞之,竊以爲憂矣。開講時,與儒臣,讀不過三遍,若還宮後仍廢,則雖與竝講專廢有間,而所爭幾何乎?凡人聰明善記,不如懶者之勤讀。譬之雨澤,驟雨雖若猛注,入土不深,而天氣蒸鬱,膏澤潤下,則方其下時,雖不若驟雨之夬,入土則必深。凡讀書,暫讀卽轍者,驟雨旋收之類也。於文義,必不深詳。須熟讀,令心與書,磨戛久之,則方有涵泳自得之功矣。自上雖患膈痰,難於聲音,則當微吟,微吟又難,則當熟看,要令文義入心,如水漸漬而後,可也。若果如前敎,還宮卽輟,則所益幾何乎?雖以今所講之章論之,人倫,莫如父子,而其所値之變若此,況君臣之義合者乎?古來信讒者,非欲信讒也,見理不明也。理不自明,必待識見,識見不自生,必待讀書而有得。誠若如臣所達,則聖學,益臻於高明,聖學高明,則讒人不足憂矣。上曰,所達是矣。前日下敎之意,以膈痰妨讀,亦不言專廢矣。然卿所勉戒切實,當各別留意矣。在魯曰,特進之言好矣。古人言,人主親宦官宮妾之時多。燕閑之時,臣不敢知,而聖學雖已臻於高明,讀書必有疑處。有疑則必有發問,而臨筵,無講問之敎,臣亦不能無疑於聖學之倦勤矣。上曰,文義,講官幾盡達之,亦爲不須問者矣。德壽曰,語曰,天上無不讀書仙人,世間無不讀書宰相。夫神仙是方外之敎,宰相不過分摠百執事,而猶必以讀書爲貴,況乎人主,司萬機之重,可不讀書乎?所謂讀書者,非口讀章句之謂也,亦非詞章聲律之謂也。讀之唯期於明萬理之原,沈潛意理,心與書相會,則理日明而業日崇矣。上曰,是矣。德壽曰,臣本疎率,凡於世務,都不通曉,故前後未嘗有建白之事,至於聖心,乃出治之本,聖學,又治心之要,故屢以此爲言,至於赴松京時所陳,則竭其所蘊,縷縷千百言。伊時聖敎,非不嘉納,而其能體行,則有不可望矣。聖學之日躋,雖非外臣所敢窺測,而但以見於辭令者推之,其不副臣所望者多矣。雖令臣,更有所陳,亦必如前無效,寧不慨然?上曰,此自知不誠,而亦豈不思卿言乎?學問工夫不足,故雖强勉,而不免時有出入,當加勉之矣。德壽曰,所謂見於辭令者,臣請以一二事證之。臣爲知申時,適當都目政。其日以銓郞違命,日晩後始開政,及其翌日,則依例早開矣。自上猶以爲晩,使司謁,傳敎於臣曰,昨政太早開矣。今又欲早開政。夫反語嘲笑,此乃閭巷弊習,曾謂聖明之效之耶?上敎當曰,昨政太晩,今日則勿如昨日。王言固宜如是,而今不然,故臣於其日,實爲殿下,深惜之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德壽曰,且以李台重引見時事言之,聲氣太露,與程子所言心怒在彼者,大相乖謬。不但臣僚之間,戰慄失措而已,使鄕曲愚氓聞之,必昨日人主,亦復作如此言。其有違於王言如綍之義,豈不大乎?上曰,此自予性稟之病處,過則輒自覺。其時下敎之後,亦悔之矣。特進之言,誠切實矣。在魯曰,肅廟時開講,或不逐日,故有讀八十次之敎。今則或一日再講,固難行此例,而自上,必體肅廟喫緊用工之德,不徒爲儀文之末,臣所望也。上曰,知事引古之說,當加勉矣。健基曰,《近思錄》,前頭召對,一番進講好矣。上曰,《心經》、《近思錄》,將來法講,欲爲之矣。在魯曰,講太多則徒有貪多稀得之病,而用工不全,召對《近思錄》,亦不必多爲之矣。上曰,然矣。彙貞曰,法講之書,亦不必其日盡讀,而萬機之暇,必多閑日,定番數,雖追後讀補,無妨矣。釋則不必讀,大文則必熟讀精思,然後方無書自書我自我之患矣。上曰,然矣。在魯曰,講雖畢,然此章乃亂之本,監戒處,在讒人矣。彼讒人者,亦不自以爲讒人,人主之最難辨,而浸潤之言,易以見售,父子之親,亦不免疑,況君臣乎?此誠人主之不可不監戒處也。上曰,然矣。在魯前伏曰,日氣漸熱,聖體若何?上曰,差復後一樣矣。在魯曰,引飮,何如?上曰,今不頻數矣。生脈散進御乎?上曰,纔始之矣。在魯曰,元子氣候,離次後一向安吉否?上曰,連好過矣。在魯曰,臣昨偶有所聞,故敢達。南山,乃國都案山,關係至重,而直於山谷下,有階礎石浮出者云。城內浮石,自古無之,此亦國綱解弛而然矣。分付漢城府,査出重治,此後則各別嚴飭,城內浮石,一切痛禁,何如?上曰,事甚可駭。依所達,分付。不特南山,城內竝嚴飭禁斷,可也。{{*|出擧條}}在魯又啓曰,臣在嶺南時,以漆原士人周宰成事,有狀聞者矣。宰成,乃中明朝名臣周世鵬之傍孫也。當戊申之變,捐家財助軍糧,赴監營作詩曰,慷慨登舟唾手盟,江風吼怒江波鳴。傍人莫笑吾行色,義重君臣一死輕。可見其志義之不偶然矣。賊平後,聞金海鎭所屬束伍軍之言,銅爐口無蓋,或遇風雨,所炊之飯,不忍食,幾至飢餓云。宰成所居之邑,亦金海鎭所屬,聞而慨然。又出財,備四百餘坐鍮蓋。其時朴文秀,爲營司,以此事啓聞,下該曹,以可嘉除職之意回啓,則此事已入於啓聞施行中,而兵使,以本縣之不報兵營,爲未穩,托以朝廷,別無鍮蓋許受之命,而却之,因循至今。渠則以誠心造此,必欲給軍,而兵營不受,反爲鄕軍笑。臣採其處民人呈文,以許受之意啓聞,而備局回啓,以宰成事可嘉,申飭該曹錄用,而爐蓋則年久之後,受之無名,置之爲辭矣。渠之造爐蓋,實出爲國,非希賞之意。臣巡到時招見,則爲人純實,爐蓋若蒙許納,且死無憾云,其言出於至誠矣。臣之狀請,非在除職,而其所回啓,異於所請,除職承傳,不過爲虛恩。爐蓋則空棄可惜,在今受之,少無小傷。臣以此議于大臣,則大臣,亦言許納無妨,而諸議,或以爲無名,故如是回啓,苟有所見,陳達爲可云。次對常患悤悤,今始仰達矣。上曰,聞卿所達,其誠可嘉,申飭該曹收用。爐蓋之到今不受,亦非無義,而聞其出於苦心,分付兵營,受置宜矣。{{*|出擧條}}夕講爲之。{{*|榻前下敎}}諸臣退出。上曰,承旨前來。萬重進伏。上曰,注書誰乎?萬重曰,新及第鄭夏彦也。上曰,誰家人乎?萬重曰,故蔭公州牧使鄭堥之子,而古名臣兵曹判書淵之後也。皆以次退出。
○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德壽,參贊官南泰慶,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鄭夏彦,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彙貞,伏讀新授巧言章,具音釋分章,上講新授巧言章,自悠悠昊天,具音釋分章。彙貞曰,此章專言讒者之害人,恐墮禍網圖免之辭。序以爲幽王時之詩也。初章,專言無罪,呼天而訴之也,二章三章,據讒間始出而言,而言之有次序矣。亂之初生,僭始旣涵者,言讒言之不信,而君容之也。上曰,不信之意,何也?在魯曰,謂虛妄之言也。彙貞曰,嘗試之意也。上曰,信讒之信字,與不信字異矣。不信指小人,信字指君子矣。彙貞曰,此君子,謂王也。健基曰,君子,與小人不相容。人主,遠小人則必信君子,遠君子則必信小人矣。彙貞曰,自亂之初生,至亂庶遄已,則讒之害,猶未著。至三章,君子屢盟而後,亂始長,讒言如穿窬之盜,而終成大盜。謂盜言孔甘者,深言之辭也。此讒人者,不能供其職事,但爲王之病者,亦甚疾之辭也。在魯曰,小人要盟。人主與臣盟之日,寧有可言者乎?此詩形於言者,無非義理之極處也。彙貞曰,第四章,言能知小人之情態也。他心予忖,而以毚兔之遇獲,比之,其言甚正大光明,知事所謂,能知義理之極處者,先儒之言,亦然矣。健基曰,欲形小人之情,則兔遇犬獲,易知也。今人,欲形小人之情,則可引者何限,而必明理然後,可以明君子讒人之情。此章,皆以常理而言,泛看,雖若迂闊,而必引此者,學識之高,可知矣。上曰,然矣。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者,付下看乎?付上看乎?在魯曰,上興而下比,承上接下矣。上曰,上下皆通矣。彙貞曰,第五章,辨君子小人之言也,而末章則似有指的者矣。尰者,腫在足者也。今人謂水腫者是也。爾居徒幾何云者,謂無多也。欲除之意也。在魯曰,此非有力有勇者,而大且多如此云,疾讒之甚也。上曰,所謂膚受之讒也。在魯曰,顔之厚矣者,謂不識羞恥,甚責之辭也。健基曰,居徒幾何者,注亦言不能甚多也。然小人不必多,小亦生亂,所謂衆君子成之不足,一小人毁之有餘者也。上曰,祉字,何意乎?在魯曰,與怒,相反之字也。健基曰,怒讒則必喜正,文勢自當然矣。上曰,二章譖者不信,聽者涵受,則亂漸生,讒幾成矣,而至於屢盟,則其長可知矣。彙貞曰,小人無職事,只病王而已,病字當辨別矣。上曰,此則易知也。病國害家之意也。彙貞啓曰,近來朝體不嚴,或有一生謬例,便則遵行者,以今吏曹參議待命微稟事觀之,在前大臣及一品重臣待命,政院微稟則有之,而豈可施之於參議乎?該房承旨,從重推考,何如?上曰,此則緣於出牌之故,與無端微稟有異矣。南泰慶曰,非以待命而稟也。命牌,不可出於待命所,故以不得出牌之意,微稟矣。上曰,牌旣出,而不可出送金吾門外,則將在於中間乎?儒臣,請推承旨,而承旨則稟達之外,亦無奈何矣。吏曹堂上,無端撕捱,參議,尤無可待命之事,而强爲如是,吏曹參議李宗城禁推。{{*|榻前下敎}}在魯曰,臣聞參議,非待命,乃來坐判書依幕,而緣下吏之誤傳,致有政院微稟之事,尤爲惶蹙不安,治罪下人之誤傳者云矣。泰慶曰,出牌之際,吏曹下吏來言,參議亦爲待命云,故有所煩稟矣。在魯曰,禁推則太過,從重推考,似合警責之道矣。上曰,吏議事,若謂之待命,禁推,可也,若謂非待命,則推考亦不可也。不可以私語所傳,處之以公法。禁推後,觀其爰辭,則可知矣。彙貞曰,承旨豈可無責乎?上曰,判書、參判,亦或可稟,而至於參議,則未免率爾,承旨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健基曰,此後則朝家,特爲定式,一品重臣以下,使不得待命,則不以出牌金吾,爲拘礙矣。彙貞曰,金吾門外出牌,不可爲矣。上曰,此則事體殊常矣。健基曰,上番,未詳臣所達之致。若送牌金吾門外,則必有物議矣。在魯曰,雖曰門外待命,而坐於閭閻好家,亦有勝於渠家者,其實無不可出牌之義,而但名曰待罪,則出牌殊常矣。待罪於其家,可也,何必門外也?吏議,以參議待命,而有微稟之事,故見之者生眼矣。然若爲定式,使不得待命,則或有遭被罔極之言者,則亦豈可不待命乎?上曰,參議則將欲下敎,故牌去來,姑置之,而定式則難矣。上曰,吏判,柄銓衡,銓郞亦當補外,古事聞之乎?健基曰,銓郞補外者,何限乎?彙貞曰,古亦有啓囚之事。吳始壽爲吏判時,啓囚銓郞矣。健基曰,故相臣鄭知和爲吏判,亦啓治郞官李鳳徵矣。彙貞曰,吏判雖臺諫,亦補外矣。上曰,補外者何意乎?健基曰,左遷也。上曰,判書之於下僚,與外方方伯之於守令,何異乎?健基曰,此則事體有異矣。方伯則專掌守令黜陟之柄,首堂則不如是矣。上曰,所謂黜陟者,吾不知矣。黜則,可也,而陟者何爲耶?彙貞曰,褒貶書上中下,此所謂黜陟也。上曰,謂此乎?本字則不然矣。彙貞曰,上者陟也,下者黜也。上曰,只是上下之意耳。健基曰,黜陟字,小言之則書上書下,亦可謂黜陟,而大言之,則陟之以褒啓升敍,黜之以啓聞論罪,無非黜陟也。上呼承旨曰,書傳旨。承旨、史官前伏。上曰,日黑矣。聽敎出書。特敎之下,如是撕捱,極爲寒心。參議禁推事,旣已下敎矣,判書、參判,從重推考,待明朝牌招。此後政官待命,政院不得微稟事,永爲定式。{{*|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鄭夏彦{{*|仕}}尹志泰{{*|仕直}}。事變假注書任遠{{*|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柳萬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李台徵在外,執義未差,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南泰慶啓曰,守令署經,憲府則爲之,而諫院無行公之員,尙未署經,司諫李宗白,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權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鎭日違牌,開政無期,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判書陳疏入啓,參判所當更請牌招開政,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鎭日撕捱,尙不膺命。本兵劇務之許久曠廢,極涉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違召,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昨日承批之後,翰薦不卽擧行,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以特進官之不卽入,法講如是遲延,事體寒心,催促事,分付。
○假注書徐海朝在外,代以尹志泰爲假注書。
○事變假注書金時粲在外,代以任遠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尹志泰,事變假注書任遠,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今閏四月二十五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所啓,故相臣吳允謙奉祀孫,郡守吳遂顯,身死無後,今欲以吳遂燁之子繼後,而遂顯夫妻俱沒,無與受法,不當立後,大臣奉祀自別,特命繼絶,多有前例,此亦特命立後,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特爲立後事,命下矣。依聖敎,所當卽爲立後,而吳遂燁之第幾子及名字,不爲擧論,故問于本家,則遂燁第二子命久,當爲吳遂顯之後云。以此立案成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璿源譜略》進上後,員役工匠等,米布題給事,判下戶曹矣。該曹,依乙巳《譜略》修正時例,米布上下云,而乙巳則不過如干改張及細補,故工役不至大段,刻手與諸工等,僅爲九十餘名,而今番則全帙改修正矣。臣等,非不十分節約,而其工役之浩大,比諸乙巳,不啻倍蓰,工匠數,多至一百五十餘名,而如是減數磨鍊,事體不可之意,累次往復於該曹,而終不聽施,其在成命之下,誠涉不當。當該堂上推考,依書啓所付數,上下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積逋嚴命,罪在罔赦,日昨特敎旣嚴,三牌連降,而輒又冒死違傲,昧臣分傷國體之罪,尤無所逃,走伏金吾門外,恭竢重勘,而聖度天大,曲加涵貸,旣承勿待命之敎,繼有召牌,又不得趨承,惶慄抑塞,不知所出。噫,臣之今日撕捱,豈可已而不已哉?凡廷臣之被人言者,朝家,未有不許解其職,卽所以全其廉恥之節。況今言出於僚席,則比之尋常人言,已是忒重,而非事理壞政例,自行己志云者,聲罪至深,便一彈文,則在臣廉隅,其何可冒出,而設令臣,不知自重,自甘於綿花耐彈之歸,僚堂旣曰,因臣自處,而强嫌深引,則僚堂未出之前,尤何可論臣去就?其或出也,則豈不爲逐僚堂專銓權,放肆無忌之歸也耶?臣雖無狀,決不忍爲此。仰惟天日至明,此等事理,宜無不俯燭,而一例督出,召命屑越,致令國綱朝體,傷損無餘,以重臣必誅無赦之罪,臣誠悶鬱,求死不得。且臣,得見亞僚未徹之疏,則怒臣對章,其所鄙夷而凌蹙之者,無所不至。夫在己則方以非理,操切人詆斥人,不有餘力,而在人則欲其低首順受,囚舌無辨者,多見其不自量,而此果可爲識事理,而知相敬者耶?臣於此,不滿一笑,而不欲更事較挈也。然臣之不可復出,於此益決,雖萬被誅戮,斷無變動之理,惟願早伏常憲,無令聖朝體統,重有所壞損也。抑臣於日前筵奏,有做錯之失。向臣,追覺金尙翼之方在罷散,而誤擬銓郞,欲於講筵,陳達請遞,方將入侍之際,該吏追到閤門外,忽告以曾有勿遞之前例云,而因擧工參臣洪鉉輔名字。臣方急於趨入,未及詳問本事,而仍於筵中,以洪鉉輔爲銓郞時,有前例仰稟矣。追後聞之,則鉉輔,未出解由,而見除館職,因有勿遞勿拘之命云。臣之以銓郞時爲言者,已極差爽,而誤擬雖同,事件稍別,臣之引例,未免率爾。此雖倉卒未詳之致,而筵奏不審,罪尤萬死。伏乞聖明,竝賜照察,亟先遞改臣本兼諸任,仍命下臣司敗,重勘臣前後罪犯,以肅朝綱,俾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開釋之後,豈可若是撕捱?下款錯誤,非亦過嫌者。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疾病危劇,朝夕奄奄,豈有餘念,暇及他事,而前疏所陳,關係自己,處義不能終默,反被首堂之封章噴薄,踪地自此益蹙,去就更無可論,以致積久撕捱,分義都缺,實非始慮之所及,此誠臣之重不幸也。夫同在一曹,與之往復,而不待究竟,直行己志,是以臣爲不足有無之致,格例虧損,無復餘地,引分求去,勢不容己,顧何足爲恚怒之端,而動色詈誶,一至於此也?多少事實,臣亦豈無可辨之辭,而觀其意象,有不可以事理爭者,說來說去,徒生枝葉,惟當緘口囚舌,稍存士夫相敬之風,而第念僚席之間,遭此蹈蹴,猶且淟涊冒沒,則是全無廉恥之甚矣。臣雖疲孱可侮,其所自待,亦不至此,有死而已,萬無復進之理,而顧此必遞之義,未蒙天日之下燭,曠日羈縻,迄無處分,臣心之兢悶憂迫,雖不足言,其壞朝綱而損國體,爲如何哉?昨違三召,罪尤罔赦,席藁金吾門外,嚴誅是竢,而聖恩曲貸,至有勿待命之敎,天牌從而下辱,如使臣之情勢,或有一分可强,則何敢更事逋慢,而自畫之志,終難變改,又未趨承,惶恐無地,惟願速就常刑,以塞辜愆而已。伏乞聖明,俯垂照察,將臣職名,遄行鐫削,因命所司,重勘臣罪,以嚴邦憲,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本事,本非若此者,則其在分義,豈若是乎?卿其勿辭察職。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敢以私事,冒瀆宸聽,極知其惶恐,而情理切懇,不容泯默,仰呼孝理之下,冀伸至情焉。臣之曾祖樂善君臣潚,祖父臨陽君臣桓,父海豐君臣燧之三世墳山,在於楊州靑松面一岡之內,而臣之未得省掃,已隔年所,蓋緣公私冗故,而昨秋以後,又値校正設局,間日赴坐,未敢言私,尙此遷延矣。今則工役告訖,別無職事之所縻,況且端陽節屆,益切霜露之感,倘蒙恩由,得以往省,則其爲榮感,可及泉塗。且伏念臣之五代祖母仁嬪墓所,與高祖義昌君臣珖之墓,俱在豐壤地,其間相距,不過一息之程,歸路歷省,是臣區區之願,而不敢私自擅行,略此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許數日之暇,俾得往返,千萬幸甚。臣於請由之章,不宜贅陳他辭,然微臣職責所關,而爲聖朝恤親大義者,臣前已提端,故敢復附陳焉。前者臣以公族勿限代,不侵軍役事陳疏,而旣蒙開納之隆批,日昨法講入侍時,再申前說,至於下詢筵臣,其時靈城君臣朴文秀所對以爲,自太古以來,未有公族侵於軍役。其言實爲明爽的確,深得義理之正,而與故相臣李敬輿之言,若合符契,而聖敎以爲,雖疎遠,本是金枝玉葉,此國脈促傷之道也。大哉,王言,其仰體祖宗之心,俯恤宗姓之意,實與天地之包含徧覆者,同其大德,而至於國脈促傷四字之意,實有無窮深遠之慮,有非臣僚之所能窺測其萬一者。臣因此竊念之,摘花實不成,斫枝根必傷。公族雖至疎至賤,降同編庶,一切侵虐,誠非有國之好氣象也。殿下,旣令備局覆奏,伏願聖明,遂此成命,而勿撓群議焉。至於族親衛,移屬宗簿寺事,聖意所存,只在於公族,當屬於宗正,不合句管於兵曹而已,初非爲族親衛之納布一節而發也。所謂族親衛,例有一匹納布之規,然自本寺,抄錄應入者,移送兵曹,然後方出口傳,仍爲錄案收布,而自前本寺以爲,名雖異於軍保,役雖輕於一疋,然貧賤支庶,情勢多矜,故抄送錄案者,其數不多。且念殿下,今日此擧,實出尋常萬萬,而將爲文子文孫,金石寶典,凡立法之道,當愼終於謀始之日。旣以族親衛,一疋定法之後,或恐法久而弊生,則國家敦宗之盛意,未能奉承,而收布一節,反爲重焉,終至於搜括充定,侵剝隣族之患,此必至之勢也。且此法一定,則公族代盡之庶派,固當盡隷於族親衛,而彼許多支庶之流落鄕曲者,不識義理,罔念仰續宗籍之爲重,而只迫目前納布之爲急,謀免璿錄者亦不無,其弊若果如此,則殿下如天盛德,反爲掩昧,而一變而爲疎賤之族,無限弊端,有不可預料者。臣愚以爲,旣以一視同宗之誼,發此曠古之晟擧,則莫如勿論嫡庶,盡隷宗簿寺,嫡派則世出忠義口傳,庶派則世出族親口傳,以爲明覈公族,防塞冒屬之弊,而至於納布一節,永勿擧論,一示大聖人敦族之德,與周家本支百世之誼,千載同軌,則豈不永有辭於天下萬世,而漢人所謂,盤石之宗,有難拔之勢者,正謂此也。其於宗國億萬年,祈天永命之道,豈不爲萬一之補哉?臣無任惶隕猥越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上款附陳,其當留意,卿其依所請往省焉。仍傳曰,仁嬪墓、樂善君墓,澆奠床備給,給由馬。
○乙卯閏四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趙顯命,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鄭夏彦,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宗臣海運都正槤,武臣行副護軍洪德望。上講前授小弁章,至巧言章。彙貞,伏讀何人斯章,具音釋分章,上講新授何人斯章,具音釋分章。彙貞曰,此章,如前意而尤切矣。上曰,如前章之意云乎?在魯曰,稍異矣。前章,言人主信讒恐懼,求免之辭也,此章,指當時儕輩間,有蹤跡詭祕者,深惡而言也。彙貞曰,此詩至六章,猶無拒絶之意,至爲鬼爲蜮之句,極言其情狀,而猶稱好歌,所謂君子交絶,不出惡聲,古人忠厚之意如此矣。在魯曰,有溫厚不迫之意矣。上曰,穌公,姓乎?在魯曰,明是姓也。上曰,暴公,是本來稱號乎?以如此之惡,故謂之暴公乎?謂暴公者異矣。在魯曰,似是當時稱號矣。上曰,間臣在江、淮間云者,謂隱於水中乎?在魯曰,然矣。上曰,人影,謂人照水之影乎?在魯曰,是矣。健基曰,比小人於鬼蜮,極善形容矣。上曰,此則云甚於鬼蜮也。深書小人之情態矣。胡不自南,胡不自北,情態如畫矣。在魯曰,不畏于天于人等語,有足警動小人之心矣。顯命曰,一篇忠厚懇惻,而善打破小人之情矣。彙貞曰,亟行者,不休息之言也。健基曰,不安閑之意也。顯命曰,此詩大體,共是立朝事君之友,而詭祕奸讒,使不相容,常人之情,豈不絶痛,而穌公之詩,猶有忠厚之意,厚於友如此,則所以事君者,可知矣。時君用捨之誤,此可以鑑戒矣。上曰,然矣。顯命曰,今人小有挨異,輒以謬辱相加,視此詩忠厚之意,豈不愧乎?健基曰,詛者,同乎盟而小者也。彙貞曰,此不過證盟之言矣。顯命曰,諒不我知,與始者不如,今相照應矣。上曰,如塤如篪,始如此親密,而後如此譖害者,有何曲折歟?暴公,若本來無形,則穌公,初亦必不交矣。健基曰,君子初則亦不難爲小人見欺,而趨向旣異,終則必不合,此亦然矣。在魯曰,作此好歌者,欲其悔悟之意也。健基曰,連數三詩,皆幽王時作,亂國政令可知,而必皆歸之於讒人者,國將亂,則必有小人先入,蠹君心而斥賢臣,然後政日非而國隨亡,故此時之詩,皆歸重於讒人,此可監戒矣。上曰,然矣。在魯曰,此不必一時之詩,而必編之一篇者,夫子之意,亦可見矣。上曰,然矣。顯命曰,君子小人,進退消長之機,專在於愼讒與否矣。上曰,然矣。在魯前伏曰,自朝有稍冷之氣,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生脈散,已盡御乎?上曰,盡御矣。元子氣候,若何?上曰,連好過矣。在魯啓曰,當此勤學日再講之日,經筵官宜備員,而一員未差。李眞望在外,朴師益,本有脚病,近又落傷,難以出仕,吏、兵判,皆以本職撕捱,小臣才學鹵莽,而有獨賢之愧,經筵官,合有各別申飭之擧矣。上曰,知經筵一員,旣有闕,朴師益,今姑許遞,後日政,出二人之代,可也。{{*|榻前下敎}}洪尙賓啓曰,法講事體至重,而特進官趙顯命,不能趁時來待,雖緣下吏不善去來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夕講爲之。{{*|榻前下敎}}在魯曰,聞知事李眞望,自鄕纔上京云。宜有牌招,同參經筵之擧矣。上曰,此是在鄕之人,非必欲以職事羈縻也,而旣以上京,則不可不一番bb入b侍,趁夕講牌招,此意亦使知之,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二十八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趙顯命,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尹志泰,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彙貞,讀新授音巷伯章,具音釋六義大旨。上曰,以班固、司馬遷贊,爲巷伯章下註者,有考於古歟?彙貞曰,司馬遷贊以上,乃訓詁,故例自此爲章下註矣。讀巷伯章訖,因奏曰,臣眼力昏日且熱,不能看字分明,故自多誤讀處,惶悚惶悚。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谷風,至蓼莪章,上讀新受音,自巷伯,至蓼莪章訖。彙貞曰,巷伯七章詩義,大抵與何人斯同,此亦被讒而作也。首章第二章,比喩極精,萋菲不過小紋,而成是貝錦,此喩以小罪而成大罪也。上曰,寺人孟子,作詩之人,蓋自言其名也。顯命曰,詩之如此處多。家父作誦,以究王訩者,亦家父之自名也。彙貞曰,吉甫作誦,穆如淸風者,亦然矣。健基曰,幽王,性旣信讒,故巷伯,旣以讒被刑,而終至於廢王后黜太子矣。在魯曰,此見於小註者,而何能的知爲幽王時詩,亦何知巷伯之遭讒,申后、宜臼之廢黜,孰先孰後耶?上曰,只以大旨,看之好矣。彙貞曰,谷風,朋友相怨之詩也。在魯曰,此貴易交之意也。上曰,此詩,寫情態極分明。彙貞曰,凡人之交情,當其患難之時,易於情好相合,及夫患難旣平之日,則忘其舊情,棄之如遺,雖丘山之德,易於全忘,毛髮之怨,必且追思,此詩所謂,忘我大德,思我小怨云者,可想小人之飜覆矣。在魯曰,此如加膝推淵之意也。上曰,於此,不但看小人情態。人之處乎安泰,而不忘宿昔之患難者,亦自不易,故管仲,諫桓公曰,願君毋忘在莒,此不獨人君之當如是也。今日豐原入侍此筵,須毋忘戊申從事官時,然後誠可爲安不忘危之道矣。以予心揆之,比之戊申,亦不啻幾分弛矣。卿心,亦必如此。須體今日丁寧之諭,君臣一心,交相勉旃,豈不可乎?顯命曰,大凡人情,當恐懼危難之時,善心易生,處宴安無事之日,怠心易萌,人情之難保,固如是矣。今以詩言之,常棣所謂,喪亂旣平,旣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者,此不保兄弟之情也。谷風所謂,宴爾新昏,如兄如弟,旣生旣育,比予于毒者,此不保夫婦之恩也。今此谷風章,亦朋友不相保之詩也。豈獨是爲然?君臣之際,一念之難保,尤如此,可不懼哉?今日上敎之飭礪如是,臣雖不敏,固不敢墜失,而自上,亦必再三留念焉。上曰,卿言儘好矣。彙貞曰,此章,蓋言小人情態,故先儒註解,但專斥小人,而殿下之看文義不然,必以安不忘危,爲自反之道,聖意極好矣。顯命曰,貝錦、南箕,二大文中,萋菲貝錦,喩以小成大,哆侈南箕,喩指虛爲實,凡讒人,若以伯夷爲貪饕,以諸葛亮爲不忠,則人孰信之?小人之讒人也,每以依俙近似之說詆之,士則曰迂闊無用,將相則曰竊弄威權,諫官則曰訐揚人主之過失,指依似爲眞實,故其讒易入。且庸君,無一定之見,猜忌好讒,則小人依似之說,固已易眩,而不但昏暗之時如是,雖明智之君在上,而從古忠良之弼,亦未免往往得罪。夫遭讒於昏暗之朝者,誠可悲,而得罪於明智之君者,尤亦可哀也。《詩》曰,蒼天蒼天,此無所告訴,呼天而怨也。若使人主,如天之公,如日月之明,則彼亦何苦而呼天乎?爲人君者,使其臣,不至於呼天則幸矣。上曰,所達好矣。彙貞曰,蓼莪者,孝子不能終養,念親而作也。《詩》有鴇羽、陟屺,皆人子思親之詩,而獨此篇,以不能終養,爲終身之恨,悲傷慘怛,令人感惻,而第三第四章,尤爲切摯矣,顯命曰,昔日聖上,在春宮時,以《小學》書,人生百歲大文,講於書筵,其時聖上,方在衰麻中,掩泣不成說,侍講諸臣,亦皆孤露之人,不勝悲愴之懷。請依晉王裒故事,勿講此大文,今亦依《小學》例,勿講蓼莪章似宜矣。上曰,王裒之至痛,固當有倍他人,而大抵蓼莪篇義,爲人子者皆有之,豈獨一王裒而已哉?噫,蓼莪之旨,人孰無之?自哀哀父母,至第三第四章,形容得盡,一節深於一節,可謂深得孝子之情矣。在魯曰,文義,已講盡矣。以日氣之稍熱,夕講時刻,退以酉正,而酉正太晩,此後改以酉初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在魯曰,左參贊李眞望,今日以夕講入侍事牌招,而不爲進來。明日當畢卷,再明以後,則當溫繹間姑停,其前道理,不可不一番入侍,明日更令政院,牌招,何如?上曰,予初不意其牌不進也。欲爲再牌,而意或有事故,且近於催督,而待明日晝講,欲爲牌招,故姑不爲之矣。必寧曰,聞有脚病,闕內出入,勢難爲之,故不得承牌云矣。上曰,屢次入侍則雖難,而一番則予亦欲見,且明日當畢卷,此意使知之,明日早爲牌招,可也。此意,以文字通示之,若不承牌,則當再招矣。必寧曰,筵說,當書送之矣。
==閏4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尹志泰{{*|仕直}}李衡萬{{*|在外}}。事變假注書任遠{{*|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巳時午時,日暈。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南泰慶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昨日承批之後,一向撕捱,無意膺命,事體極爲未安,竝更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批已下,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撕捱,尙不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今日又爲違牌不進矣。徒事撕捱,無意膺命,揆以事體,誠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司諫李宗白,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權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以病父相見事,今方受由,下去于龍仁地。所受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右大將兼察。
○又以兵曹言啓曰,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以病父相見事,今方下往龍仁地。往還間,依前例,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姑爲兼察,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邊捕盜大將,令右大將兼察事,命下矣。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卽爲牌招,左邊捕盜大將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使之領受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鄭夏彦有頉,代以李衡萬爲假注書。
○以元弼揆、黃梓議處公事,傳于南泰慶曰,旣稟上裁,故姑令議處,欲爲處分,旣無議處之規,則直爲照律,適中其意。武臣之不敢撕捱,業已下敎,本事旣已白脫,尤敢若是?灣尹雖曰陞資之階,幾次下敎之後,不過守令,而豈敢若是?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元弼揆、黃梓,竝付過放送,其令明日內辭朝。
○南泰慶,以吏曹郞廳,以左右相意啓曰,吏曹參議望,今方擬入,而前望中,解由未出人員,破格備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臣薦望,吏曹參判,李德壽、宋眞明、趙顯命,首望落點。吏曹參議,李匡德、金龍慶、權{{!|𥛚|⿰礻啇}},首望落點。
○傳于鄭必寧曰,新除授銓官,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只推,明朝牌招。
○南泰慶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參判所當更爲牌招開政,而闕門已閉,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南泰慶曰,頃者下敎,不過飭礪,雖有過中之斥,亦不過事體,而況軍兵,旣以江民處之,則尤無可嫌之端,而違牌爲事,其令本兵重務,若是其久曠,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兵曹判書趙尙絅,從重推考,其更牌招察任。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前佐郞黃尙老,本廳軍色郞廳,已爲啓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閏四月二十九日,私奴太金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石有衡,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南泰慶曰,明日時、原任大臣入侍時,國舅同爲入侍事,一體遣史官傳諭。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卽者史官,來傳聖敎有曰,時、原任大臣,明日食後,竝來待。別無致仕臣提論之敎,而史官來傳於臣,臣竊不勝訝惑,問於史官,則對以新入史官,不知曲折,而本院使之往傳,故來耳。夫史官,傳以聖敎,而偃然不進,則非臣子事上之恭也,聖敎中,無所提論,而自處以原任,苟然冒進,則是非其招而往也。臣於此,去就俱難,莫適所從,猥陳短箚,有所仰稟,伏乞聖明,俯加諒察。當初下敎,若出於與大臣商確國事,則如臣謝事老昏者,命勿混同召致,公私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特召卿等,頃者李奉朝賀箚批,已諭者,而新進注書,泛爲傳諭,以卿箚陳,其涉泛泛。當該注書,從重推考,入侍承旨,亦爲推考,而更令他史官,傳諭召卿之由,卿宜一體入來焉。
○傳于南泰慶曰,此批答,入侍史官傳諭,使大臣知宣召之意。
○假注書任遠書啓,臣敬奉聖諭,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傳宣則以爲,臣於日前,重患感冒,吐瀉兼劇,幾至殊域,連用藥餌,僅得少甦,而餘症尙重,寢餤全廢,氣息澌綴,貼席涔涔矣。卽者史官臨宣,有明日來待之命,而見今病狀如右,萬無自力進身之望,特諭之下,未克祗承,伏枕惶隕,只自竢譴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遣御醫看病。
○乙卯閏四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領事徐命均,知事李眞望,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南泰慶,宗臣西城君焯,武臣金澱,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持平金尙魯,假注書尹志泰,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上讀前受音,自何人斯,至蓼莪章。彙貞,讀新受音,自大東,至四月章,具音釋六義大旨,上讀新受音訖。彙貞曰,大東章,卽周室未及東遷之時,民困賦役,故譚大夫,以東方大夫,作此詩。首章,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蓋自東至西之路,而昔者爲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矣,今則不然,但爲輸賦役之路,故所以睠焉顧之,潸焉出涕也。第二章,蓋言杼軸gg杼柚g皆空之狀。葛屨非履霜之物,而用之以履霜,則言窮困之甚也。四章,言東西人苦歇之不均,第五章,惟天有漢以下,依天而言,或以其酒,不以爲漿,琄琄佩璲,不以爲長者,言東方貧困之人,僅僅辦來,而不滿於西人豪侈之情也。第六章第七章,亦依天以言,織女不成章,牽牛不服箱,長庚、啓明,不能晨昏,有捄天畢,亦無實用,箕不能簸揚,斗不能挹漿,而北斗之西柄,亦若有助西人之意云,蓋怨天甚言之辭也。四月八章,亦遭亂自傷之詩,而冬日飄風,乃所以形容禍亂之極也。上曰,冬日烈烈之意,與南山烈烈,飄風發發同,只冬日二字有異也。彙貞曰,冬日秋日,雖天時之自然,而憂愁之人,見之則秪令增其悲耳。命均曰,此傷時悼躬之作,別無深意,而歸之天者,怨天而作也。彙貞曰,第四章五章,皆傷時之意,匪鶉匪鱣以下,欲上天入水,而皆不能之意也。健基曰,此駕彼四牡,蹙蹙靡所騁之意也。上曰,然。命均曰,何人斯,困於讒也,大東,困於役也。此皆國家之治亂所係也。上曰,然。彙貞曰,哀痛之甚者,莫如此章。俗言上天乎?入地乎?此皆甚悲之辭也。上曰,俚諺所謂,上天乎,入地乎者,蓋言窮極無可往之狀矣。此詩之匪鶉匪鱣,卽此意也。當時困瘁之狀,可謂善形容矣。彙貞曰,讀此詩而想其時,民之困阨,可謂極矣。命均曰,非獨古者爲然,卽今生民之困於身役者,亦無異於此矣。上曰,嗟乎,今日蔀屋之下民,無不如此矣。上顧謂李眞望曰,知事,使之趁今日入侍者,意不偶然,且知事之入侍,固不易得,今以文義陳說,可也。眞望曰,文義之大頭腦處,諸臣已畢陳之,其他無大段可告者矣。命均曰,東西人之苦歇不同,此固亂世事,而大抵都城外方,形勢之相懸,此無古今之異矣。上曰,然。健基曰,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今之時亦然矣。上曰,往年權以鎭,爲戶判時,常言都人皆富好,鄕民皆可矜,誠有此道理。然今之都人,亦生理窘矣。命均曰,都民之富好,雖不如古,而大凡衣服飮食居處,比鄕民極侈矣。健基曰,京民之生理方窘,誠如聖敎,而尙不無庶人屋壁,被紋繡之弊矣。彙貞曰,東人之酒,西人曾不以爲漿,東人之佩,西人曾不以爲長,於此可想西方人操切東人之狀。如此處,誠可謂善畫出。健基曰,今之外方,進排於京各司者,亦不無是弊。若無情債,則雖極擇其上品而供之,必如酒之不以爲漿,佩之不以爲長,終無以供納之矣。所謂情債一節,雖難猝然革祛,而及至今日,其弊極焉。諺所謂,人情一駄,進上一串者,誠然矣。雖然,主管者若嚴厲,則奸胥輩,自當不至於過濫,而主管之人,若不嚴,則其弊尤甚,觀於此詩,亦可想其弊矣。今若各別申飭,則雖未全革,庶有一分之效矣。上曰,然。命均曰,頃因肅廟朝下敎,特爲申飭,而別無摘發論罪之擧,故無其效矣。健基曰,私人之子,百僚是試,私人,謂皂隷也。夫古者用人,或取筦庫,或取胥靡,或起徒中而用之,則用人之路,固不當狹隘,而若得其才而用之則好矣,不然則徒貽淆濫之誚矣。我朝,中古仕路猶嚴,而今則吏胥中人輩通仕者,極其猥雜,私人是試之弊,不幸近之矣。上曰,此如瑣瑣姻婭之謂也。命均曰,吾東上下之分隔截,故私家皂隷之流,固不敢廁於正職,而或試之軍門及僉萬戶之職,其餘中人輩,或有夤緣蹊逕,無其才而濫竽者或有。銓官雖不直知,而因請囑而濫仕者,此輩雖異於皂隷之賤,而濫通仕籍之弊,今亦有之矣。上曰,毋論私人官人,惟在秉銓者之公私,以私則雖用官人,而不免百僚是試之誚,以公則雖用私人,而可免其譏矣。然而今之爲人而擇官者多,爲官而擇人者少,可不慨然乎?上又曰,昨夕特進官有言矣。昔年在東宮時,講《小學》人生百歲大文。讀此之時,豪華之人,或未必大段傷懷,而孤露之人覽之,自不覺心焉哀愴,今日前受音,適當蓼莪章,追想昔年,予心增痛。卿等之心,想亦同矣。講訖,命均曰,數日來朝寒午熱,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如何?上曰,好在矣。命均曰,元子移次後,居處之廣敞,頗勝於前御之所乎?上曰,然矣。命均曰,頃日聖上,有元子移次後,使原任大臣,一番瞻望之敎矣。未知當於何日,使之瞻望耶?上曰,欲爲之,而未知諸大臣有故無故,姑未下敎矣。明日當爲次對乎?命均曰,無故頉稟爲未安,故第今日入侍,若干稟定後,別無明日大段更稟之事,則退出後,欲觀勢頉稟矣。上曰,在京無故諸大臣,明日食後,使之來待事,遣史官傳諭,傳諭時,右相欲入來,則使之入來。命均曰,臣旣面承聖敎,當於明日,直爲來待矣。今日有稟定事,玆敢仰達。近來牌不進,已成謬習,三牌不進,視爲常茶飯。肅廟朝,三牌不進,必有其罪,故猶有畏憚之心矣,今則每多容恕之事,故然矣。上曰,以此爲罪,適中其意矣。命均曰,今日銓官事,誠極寒心。當初事之是非,姑勿論,初以不大段事,判書旣爲彌縫,而參判無端起鬧,互相疏斥。卽今事勢,參判行公,然後判書可出,而聞參判決意不出,日事違牌,徒損國體。今雖敦迫,必不膺命,不可不嚴加處分,故臣欲上箚請罪,而不若入侍前席,詳陳其事狀,故方此入侍陳達矣。上曰,銓官,今則無行公意耶?命均曰,吏判,初則强屈彌縫,而意外參判起鬧,語多不擇,故判書疏語,亦自過重,觀其頭勢,有難調娛矣。上曰,三堂上,無區別乎?命均曰,事雖有先後,而違牌之罪則同矣。上曰,先後,蓋言後之起鬧乎?初有先後,後亦有先後,而初亦是不緊矣。命均曰,後來疏語,皆非矣。互疏詆斥,此出於決斷之意也。徒煩牌招,終損國體,特命譴責而出代,速行都政,似宜矣。上曰,欲竢有節拍而處之矣。今則旣無行公之意,大臣又如是陳達,吏曹三堂上,竝罷職。{{*|出擧條}}上曰,政官罷職之代,當問于大臣差出乎?命均曰,參判、參議,當以大臣薦擬入矣。上曰,參判、參議,問于大臣,卽時備擬。{{*|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諸臣待命之時,正二品以上,或有微稟之時,而從二品以下,不敢微稟,例也。數年前,因朴文秀事,有申飭定式矣。今番政院之至以吏曹參議待命事微稟,雖聽下人之誤傳云,而事體則殊涉矇然,當該承旨罷職,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當初雖難安,而卽今査覈之後,中軍亦已參酌,則今無復可引之嫌矣。上曰,無引嫌之事,而連牌不應命,事甚未安。晝講時,欲下敎而未果,今欲下敎,使之牌招,似更無撕捱之事矣。命均曰,近來備堂不備,輒請牌招,已極未安,而至於靈城君朴文秀,無端不參者已久,又復違牌,殊甚非矣。上曰,頃者朴文秀以爲,往備局,無事可爲云矣。命均曰,大臣亦無猷爲,堂上有何別般事乎?雖簿書期會之微,必齊會然後,可以相議爲之。其不爲行公者,不過任便之意矣。上曰,頃已非之矣。今亦不行公乎?從重推考,申飭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驪川君增,頃有宗親府代數上疏,而考見其事,則節目多端,先朝定式,猝不宜撓改矣。從當與右揆相議處之,而但驪川之以此事,三次申請,似太過矣。此事未可輕易變通,待右相出仕,與之竝考節目,後日稟處,如何?上曰,凡事廟堂,每每延拖不卽擧行,予常怪之。如此等事,惟當速爲,決非任他者矣。大臣雖以先朝事憑據,而先朝時,亦必自下累請,故有此節目矣。先朝何必牢定節目,使四王子孫,不免於軍役乎?此非先朝本意也。命均曰,頃承下敎,宜卽擧行,而其間曲折,多有商確稟定者,故如是耳。又曰,小臣於數年前,告以沈墑、尹東源、魚有鳳三人,自上不以誠意招之,故不入經筵云,而其時殿下,以事涉論議非之,故不敢以此更達矣。若召致此等人於朝廷,使之頻侍講筵,則其有補於聖學,豈不愈於科目出身之類乎?上曰,山野之人,豈文具所可致哉?大體君君臣臣,亘天地不易之常理,彼山野之人,亦豈不知此而不來乎?大抵於左於右,山野之人何關,而每見注擬之際,輒有代擧之弊。山野之人,亦豈可代擧乎?如此而彼豈肯來乎?予心知其如此,而不告卿,則是予欺卿矣。今卿所達,亦必代擧,且首末望之間,卿亦恐未免於時態也。頃者梁得中,承召上來,而洛下諸人,皆駭視云。得中,自是質朴人,故以此言,直告於予矣。旣使來之,復使去之,而乃謂君父無誠意,不欲使之來云。如此義理,予所不知。沈墑,予謂不易得矣。其人品甚質實,而只緣近來朝家,輒必代擧,故彼不來,則此亦不來,豈不閔然乎?古則多以軍職來矣,一自代擧以後,彼此俱皆不來,此道理,予不知矣。命均曰,我朝立國以來,必以崇儒重道爲務,而近來此道漸衰,頃者尹東源之辭陛也,無引見之擧。守令下直,固異於他時,而當時之不爲召見,似是欠典矣。上曰,予果忘之矣。前者成爾鴻之來肅也,予亦忘而不能見。予之多忘,類多如此。今於卿言,予實多愧。命均曰,李眞望,自上初許還鄕,宋成明繼之,而仍不敦迫,尹淳,亦效而爲之矣。上曰,豐陵在時,常謂一人出去,則其他皆效之云矣。今卿又言予釋而不用,故他人皆效之云,他人事,固何必盡效乎?是予所不可曉也。命均曰,李縡則下鄕已久,有同恬退之人矣。上曰,新副學,亦往北道不來矣。命均曰,在鄕無職,則無所拘礙,故任意作行矣。且方今京兆,事務最緊,而判尹尹淳,累度勅勵之下,終不上來,誠可慮矣。上曰,卿言,予不知其然矣。他人事,豈可相倣效耶?宋成明事,誠過矣,而尹淳事,尤亦過矣。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可也。{{*|抄出擧條}}尙魯啓曰,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上謂李眞望曰,知經筵進來。卿姑不甚衰矣。今年幾何?命均曰,壬子生矣。上曰,脚力疲,故謂之衰乎?命均曰,安坐久,故脚力自疲矣。上曰,卿,今者適入城,不欲一見予而去乎?以經筵再牌者,不欲以職事强迫也。予不欲捨卿,故不遞經筵,其意有在。溫繹間,不過六七日,日不甚熱之時,姑爲入侍,此後極熱,則閑退無妨。所望於卿者,不在他職,惟此而已。眞望曰,適有私故入城,而特命入侍,臣之最所難便者,步入闕庭,趨走成禮,然後可以入侍,而舊患脚病,數月內添加,階級升降,必須人扶,如此而豈可以出入殿陛耶?臣之難於入侍,在此一節,而經筵職銜,一味虛帶,誠有所不安。每看朝紙上頉稟列書之際,若負重罪。前頭筋力,尙可强爲,則時時入侍,豈非下情之所願,而但此脚病一款,誠爲難矣。上曰,昨日適聞卿入來,卽使之牌招矣。眞望曰,夜聞傳敎,則辭旨懇惻,有不敢違,故僅僅扶曳,玆以入侍矣。上曰,逐日入侍於晝夕兩講,則似難矣。予固不以此望卿,而卿之脚病,予已知之。予當不咎於卿,且予不當煩卿以職事,卿雖力辭經筵之銜,而經筵官凡六窠,予當爲卿虛一窠而置之,卿須知此意,勿辭,可也。命均曰,姑令留在城中,待溫繹後,使之入侍似宜矣。上曰,卿之留京遲速,姑未可知,而第卿,雖欲下去,姑爲予留之,數次入侍,可也。命均曰,連見西北狀聞,今年旱災孔慘,而關東亦尤酷云,誠可悶矣。上曰,今年雨澤,亦不洽,民事可慮矣。命均曰,六七日前,不甚急,而今則急矣。上曰,悽風亦可悶矣。命均曰,再昨東邊雨雹,故昨朝小冷矣。金尙魯啓曰,臣纔已傳啓,故以所懷,又如此,仰達矣。筵臣奏辭已訖,各皆退伏,則承史,卽爲隨退,例也,而今日筵中,諸臣退伏之後,承旨、史官,仍伏榻前,不卽退伏,其在事體,殊涉未安。請入侍承旨、史官,竝命推考。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謂尹彙貞曰,經筵繼講冊子,旣令芸館印出,而本館所在《周易》幾帙乎?彙貞曰,本館只有五帙,其餘散不成帙,故以十件印出以納事,旣已草記蒙允矣。近來芸館冊子,例多誤字,而向日副提學尹惠敎,以《國朝寶鑑》之多誤字,陳達榻前,至於拿處芸閣之官,而終無其效矣。上曰,雖以詩傳冊觀之,十字邊,有爲卜字邊者,此非字畫之殘缺,乃誤印所致也。彙貞曰,如此處固多,不可不各別申飭也。上曰,凡法之懈弛已久。今番《周易》之校正印上後,如有誤字,則當依《大典》處之,此意,申飭芸館,可也。{{*|出擧條}}上曰,新入注書爲誰乎?健基曰,故判書光國功臣漆溪君尹卓然之從孫,而其祖則卓然之弟粹然也。粹然嘗有一代儁望,以廉白經術,著稱當世,而官至廣州府尹矣。此注書,以故家名族,亦於士林間,有詞翰名,近來場屋,連次大鳴,常有累擧不中之歎,而今始得決科矣。上曰,卽今一家人,立朝者誰也?健基曰,正言臣志遠,修撰臣敬龍,乃其一家親族也。上曰,此注書名字,乃其志字行也。泰慶曰,視事,溫繹間頉稟。上曰,知道。
==閏4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尹志泰{{*|仕}}金硡{{*|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昌潤{{*|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留公事,六曹長官、備局堂上,無稟定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未署經守令,憲府則旣已署經,而諫院則尙未署經。司諫李宗白,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權䌖,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李宗白,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權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匡德,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不卽膺命,事甚未安。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批已下,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再招不進,參議李匡德,三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參判所當更請牌招開政,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明朝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三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明朝牌招。
○又啓曰,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判府事沈壽賢、李台佐,左議政徐命均,領敦寧魚有龜,依下敎來待矣。敢啓。傳曰,引見。
○又啓曰,戶曹判書李廷濟,連日陳疏,久不行公,曹務多滯。常參隔宵,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金硡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金硡,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莫重書啓,挾置留置,判付公事中,極涉不察,當該內官,從重推考。
○兵曹口傳政事,以星昌君濡爲副摠管,以金始炯爲副摠管。
○傳于鄭必寧曰,頃者勳府宴,今月內爲之云,故欲爲問啓而未果矣。今月已盡,其已設行耶?尙未設行耶?卽爲問啓。
○傳于鄭必寧曰,勳府宴時,欲爲賜樂,而今日已爲設行云。只今日設行乎?明日更爲設行耶?開門後,卽爲問啓。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時,工曹堂上,無進參之員,判書趙正萬,參議愼無逸,竝待開門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當爲備員,而都承旨李春躋,時未還來肅拜,右副承旨南泰慶,被論出去,同副承旨魚有鳳,病不上來,一員未差,只以二員入參,事甚苟艱,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李春躋卽爲牌招。
○咸鏡監司狀啓,咸興居營壯炮劉自還等,囕死燒死事,傳于洪尙賓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持平金尙魯啓曰,逆坦,請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事{{*|措辭見上}},明彦,請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金重器,請還收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李夏宅,請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事。{{*|措辭見上}}泰績,請還寢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傳宣君命,事體嚴重,而昨日致仕大臣家,傳諭史官,謾不省宣召聖旨,只以來待二字,矇然往傳,致有大臣陳箚之擧,事未前有,大失職責。其在懲後之道,不可推考而止,請當該史官,拿問處之。諸大臣宣召,旣有筵中下敎,而承宣之臣,不善周旋,致使史官,不能詳傳君命,溺職之失,均有其責,請當該承旨罷職。
○答曰,不允。聞大臣所達,旣傳特召之由,而大臣陳箚,不過泛稱原任之故,非史官之辜,故旣命勿推。況承宣史官旣傳,尤何非乎?此非若此者,本事又若此,特召大臣,本是美事,以其微事,若是過中,非予初意,其勿復煩。
○又啓曰,臣以承史事,有所論啓,及奉批旨,諭以委折,責以過中,臣不勝悚惕之至。臣於昨夕,伏見大臣箚批,朝來又見原箚,意謂入侍承宣,初不傳筵中下敎,傳諭史官,又未宣特召之旨,使大臣,莫省厥由,果如箚辭,則溺職之失,在所難免,揆以事體,合有規警,適當詣臺,略請譴責矣。傳啓之後,始聞陳箚,大臣更以此事,提聞筵席,而所奏之語,與箚辭有不同者,至有承史勿推之命。雖其事實差殊,非臣所料,務爲過中,非臣本意,而率爾論啓,臣實瞿然,聖批之下,冞增惶恧。其何敢一刻仍冒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持平金尙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南泰慶疏曰,伏以臣,伏見大臣箚本,竊不勝惶蹙訟罪之至。昨日筵中,有在京大臣,明日食後,來待之敎,而臣昏憒聽瑩,以時、原任大臣,書出榻前下敎,意謂兩奉朝賀,當在原任之中,不爲添入書出矣。及見奉朝賀箚子之後,始悟臣做錯之失。臣之迂愚蹇鈍,觸事生疣,不合於出納之任,至此益著,臣何敢一刻仍居於職次乎?玆敢投進短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明,下臣司敗,勘以重律,以爲人臣溺職者之戒,不勝甚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曰,伏以臣,性疎疾痼,本不合於需世,而夤緣推薦,冥升至此,每自循省,惕然以驚。苟聖明,憐臣樸愚,不欲全棄,則該司冗官,猶或可畀,而天官亞席,何等地望,一授不足,至再至三?臣實憂懣,不知所出。況臣見枳,日月雖久,公議甚嚴,迄不見恕,尤不當冒出,以資笑罵。見今時望所屬,不止一二人,擇以授之,必能稱職,又何以疵累如臣,苟然充差?臣於平日,不解外飾,故辭雖短而意則切,伏乞聖明,俯垂體諒,俾匪分之職,不至苟縻臣身,不勝顒祝。再牌之下,不敢偃然在家,進伏禁門,叩顙陳懇,臣尤不勝戰恐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昨者,史官來宣今日入對之命,而顧臣見今所患,嘔泄雖歇,餘外諸證,一向無減,頑痰久閼,胸滿脅疼,感熱未祛,頭暈膈煩,竟日沈頓,達宵呻楚,擁衾扶坐,猶覺瞀眩,束裝行動,尤非可論。召旨之下,未克祗承,臣心惶隕,固已萬萬。伏況元子岐嶷之表,臣於月前,幸得瞻望,而其間時日已久,想惟睿質益就,溫文日彰,延頸之忱,誠不勝其耿耿。今此特令諸大僚入覲者,實從古罕有之擧,如使臣萬一有動作之望,豈敢不竭蹶以進,而只緣賤疾,如右所陳,欲起還止,末由自力,竟未得隨諸臣後,重瞻淸光,下懷缺然,有不可盡達,不但以違命之誅爲懼而已。玆敢略暴微悃,仰瀆崇聽,伏願聖明,亟勘臣逋命之罪,以安賤分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行司直李瑜疏曰,伏以臣,累將私懇,仰干仁恩,極知惶隕之深,而亦有恃孝理之澤耳。臣老父,素有疝癖之病,勞劇則發,節換則發,近値風氣之乖,而連有卯仕之坐,又緣脫着之失,而重得感冒之候,遂至舊疾暴作,新症迭出,頃刻間,種種危凜,至今三日夜,轉輾有劇勢。私家病憂,煩畏不敢悉錄,而醫言若不能及今善加和解,則彌留不須言,而實有無窮之慮。臣方扶護焦迫,寧有餘念可及他事哉?顧臣所帶籌司、金吾,俱是緊務,以臣目下情理,實無離捨奔湊之勢,則虛縻職名,一向曠廢,不惟在臣爲罪滋大,其於害公,當復何如?念此悚兢,不敢自懷泯默,遂敢疾聲呼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特賜矜諒,先將臣所縻之職,亟賜鐫免,俾得安意扶護,仍治臣屢煩瀆撓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救護焉。
○豐原君趙顯命疏曰,伏以臣,昨上辭本,仰瀆崇聽,及承聖批,未蒙允兪,惶隕悶塞,莫省所措也。然始殿下,授臣將符也,臣不力辭而受之,恬然若固有之者,則今玆之懇,宜殿下視爲例讓,而莫之矜許也。然前不力辭,而今欲必解者,臣亦有說焉。夫將任之於臣身,以人則可乎?以才則幾乎?於分宜乎?於義當乎?擬議百爲,無一或可,而猶且冒昧而受之者,正以宿將繼逝,序陞無人,臣旣藉有摠戎履歷,則姑且一時權管,以待新望之儲養,如俗所謂,東一房掌議之爲,不害爲朝家方便彌綸之術,人臣隨遇盡分之道故耳。今則腹心干城之托,不患無其人,非分之任,自當有歸處,而迷走之脚,訖可以知休矣。夫然則不但臣廉義粗安,雖以朝家擧措言之,始則承乏而假之,末乃得人而歸之者,豈非道理之當然者乎?臣之前疏,不深陳此意,致令天日之明,有所遺照,而由中之懇,反歸於飾外,此蓋臣不敏之罪也。抑臣又有萬萬哀苦之情,合被矜憐於天地父母之前者,臣請流涕而畢陳之。臣襁褓而孤,臣伯兄故大司諫臣景命,敎而養之,得有成立,雖曰兄弟,實乃父子也。臣兄之歿未十年,其三子相繼夭椓,今但有沖弱二孫,四世宗祀之重,不絶如縷,痛矣尙忍言哉?凶禍之來,若是荐酷,故不能不動於堪輿家禍福之說,方議遷窆,占得新穴數處,臣必親往而後,可以決其取捨。且臣叔兄故豐陵府原君臣文命之墓,自長湍,遷厝于江原道春川地。其時臣,適滯官湖南,更不得憑棺一哭。此已恨結幽明,而諸姪,又皆稚少未經事,新山之必爲永窆吉地,有不可知,亦必臣親往而後,可以定其吉凶。凡此數事者,皆係臣私情之至懇至切,按抑不得者,然祗緣臣待罪軍門,王城四郊數十里外,不敢擅自出入,但有耿結一念,寤寐靡寧,情理到此,寧不悲哉?況臣連任劇務,且經荐慼,氣血凋枯,鬚髮盡變,精神喪亡,形殼徒存,名位之重,又足以招過,禍福之災,倘一朝溘先朝露,恐此事遂已,而永爲千古不瞑之恨矣。伏願聖明,察臣廉隅之不可久冒匪據,哀臣情理之不可遲淹時月,特命遞解臣所帶將任,回授可堪之人,仍許臣數月由暇,俾卒至願,不勝公私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情理雖若此,莫重將任,豈可數遞?卿其勿辭,抑情察任。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閏四月三十日巳時,上御敬極堂,大臣、國舅引見入侍時,奉朝賀李光佐,奉朝賀閔鎭遠,判府事沈壽賢,判府事李台佐,左議政徐命均,領敦寧府事魚有龜,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尹志泰,記事官鄭東說,別兼春秋李度遠進伏,則元子戴黑紗金絲冠,冠後有雙垂,服靑紗袍、紅色帶,具袴襪,內侍,已扶坐于上前矣。光佐曰,近日聖體,若何?鎭遠曰,近日日氣不適,風色小惡,此時聖體,調攝似難,一向安寧乎?上曰,無事矣。光佐曰,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光佐曰,小臣等,急於瞻望元子,謹此入侍矣。人雖言元子岐嶷異常,而猶不料其如此,今獲瞻望,其視閭巷間傳說,殆有過矣。誕降纔數月,而能嶷然坐着,天人秀出之姿,眞奇異也。台佐曰,今日入侍,獲瞻元良,而姿表之岐嶷如此,實是億萬年無疆之慶也。命均曰,頃聞藥房提調所傳之言,而固已知岐嶷之非常矣。此實宗社無疆之福也。鎭遠曰,元子瞻視,如有知覺矣。今或已匍匐行耶?上曰,人扶之,則已扶床而立,每欲立而不匍匐矣。有龜曰,數月間起立,實古今所未聞也。光佐曰,眼精堅固無比。壽賢曰,雖以閭閻小兒之相言之,人中若長則必壽。今元子人中,極長且分明,無他慮矣。鎭遠曰,昔顯廟朝,肅廟在襁褓時,小臣外祖文正公臣宋浚吉入侍,上達曰,閭閻士夫家老奴僕,必愛抱主家孩兒。老臣於國,與人家老奴僕何異?願得抱之,顯廟許之,遂獲抱肅廟而歸詑於家人,至今傳爲盛事。臣願依臣外祖故事,奉抱元子。上曰,卿等雖不請,固將使抱之矣。光佐曰,諸臣,孰無此願,而不敢上請矣。今旣許抱,以座目次第,請先自臣抱之。上曰,唯。因命內侍,抱元子,將示于大臣。尙賓曰,內侍不可奉出,承宣請敬抱之,以示大臣。上曰,唯。尙賓因奉抱元子,而光佐敬而受之曰,器宇凝重,且已有知覺矣。朝鮮國億萬年無疆之休,從此決矣。諸大臣以次抱之。鎭遠曰,擧之頗覺重矣。上曰,果然矣。台佐曰,臣獲抱元子,而無物可獻,諸大臣中,臣年最多,臣請以臣年獻之。壽賢曰,臣有五子,皆獲長成,臣之抱侍元子,似好矣。命均曰,纔經百日,如是碩大,眞奇異也。有龜曰,色澤尤好矣。鎭遠曰,諸臣奉抱之際,元子似或疲勞,請少臥之,以爲歇息之道。上笑曰,恐非敬大臣之道也。鎭遠曰,醫言元子,有乳積氣云,今則何如?上曰,乳積膏,初欲用之,今姑不用之矣。光佐曰,乳少固不妨。乳多則易傷。命均曰,日熱時,頻頻抱負,尤可慮也。上曰,每欲坐,而臥時絶少,此亦可悶也。上謂台佐曰,卿嘗以欲見泰運爲言,今日果有此入侍矣。台佐曰,老臣今日,獲覩泰運,從今以後,雖死何恨?光佐曰,今殿下,長養元子,至十五二十歲,然後可以成就聖質,其間蒙養之道,必多費殿下心力,惟願深留聖意,以盡養正之方,使我元良,充擴聖人姿質,益迓宗國無疆之福焉。上曰,予當留念矣。壽賢曰,奉朝賀所奏蒙養之言,事理固當,而第數年之內,姑不當煩於敎導,以元良如此岐嶷之質,晩成固亦無害矣。鎭遠曰,元子常時亦冠乎?上曰,常時豈冠乎?初見卿等,故冠矣。壽賢曰,閭閻間養兒之時,必以首勒壓耳,使耳郭貼後則好矣。光佐曰,元子不輕啼哭,性度必堅凝矣。台佐曰,頰上微有紅氣,未知何也?上曰,似是胎熱。壽賢曰,小兒之肥厚如此者,則或有之,而孩提時,顯有知覺如此者,此閭閻間所未有也。有龜曰,眼神精堅,且有嚴威。上曰,轉睛則深矣。壽賢曰,如此夙成,老臣之平生始見。光佐曰,非但臣等所未見,實古今聞見所未及也。鎭遠曰,欲聞元子聲音,試使啼之如何?上曰,臥之則啼矣。內侍故使臥之,元子終不肯臥,亦不啼。上笑曰,故不啼歟?光佐曰,蒼顔白髮之臣,左右環坐,元子面生,似必視之以異常,而終不然,眞奇異也。又曰,昔肅廟在元良時,古名相入謁,以誠敬二字獻之。今雖以此獻之,而元子姑不可曉,惟願自上,必誠必敬,盡其誠敬之道,其爲觀感於元良者,無非誠敬中出來,則小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願殿下,加意於斯。上曰,元子姑不可告曉,卿言好矣。第令承旨,書誠敬二字,使示之。尙賓書於小紙,擧諸元子之前,元子若孰視之。光佐曰,元子居處供養之道,必以淳朴省約爲主,戰戰兢兢,常存臨深履薄底意則好矣。沖齡敎養之道,不必導之以侈,必留有餘不盡之福,以爲將來久遠之圖,則幸甚幸甚。上曰,所達好矣。台佐曰,元子姿稟極好矣。上曰,此在保養之如何。命均曰,保養之道,保姆輩,自當着意善爲之,而若其成就聖質,惟在殿下之以身敎之耳。壽賢曰,內間保養之節,外朝雖不知,而第聞王家,異於匹庶,每事必主嚴正云,老臣無憂矣。鎭遠曰,保養之道,當以惜福爲先。元子宮供上別監之設,似太早矣。上曰,此不過體例間事。鎭遠曰,待冊封後,爲之非晩,今則似太早矣。壽賢曰,臣等今日,豈欲遽退,而元子似必疲勞,臣等辭退矣。使元子少歇,似好矣。光佐曰,今日退去,夜豈能寐?無限喜氣,充溢胸中,殆不可以自按伏矣。鎭遠曰,昨日史官,來傳聖諭,而混稱時、原任,故不知奉朝賀亦入其中,問史官以致仕人家,緣何來到,則史官,雖略傳其來待之本意,而猶自謂未詳云,故以傳聞未詳之言,不敢登諸昨日之箚矣。今聞史官,以此獲罪云。此由初入史官生疎之致,似無可罪矣。上曰,晝講時,草草下敎,而承旨亦不免疎率矣。命均曰,朝報,例以時、原任,奉朝賀別書之,榻前下敎,若如此書之則無弊矣。上曰,朝報之例然乎?昨日因卿有言,有諸大臣來待之敎,而承旨書出下敎時,不免遺漏,史官則傳諭時,意其全不傳某事矣。今聞大臣言,蓋略傳其意矣。承旨、史官,竝勿推,可也。{{*|出榻前下敎}}鎭遠曰,承宣則儘疎脫矣。上曰,新入承旨,亦與新進史官生疎無異矣。鎭遠曰,臣之母病,近方添劇,而臣之入來多時矣。敢告辭退。上曰,府夫人患候,近來多減乎?鎭遠曰,方以氣瘧,症勢頗重,勢難頃刻離側,而但急於瞻望元良,有此入侍矣。有龜曰,昨日傳諭特命來待,故臣玆入來,瞻望岐嶷,固不勝其聳喜,而又此入侍此殿,慶幸之心,尤益倍矣。上曰,昔年侍慈殿於此堂者久矣。今日追慕,喜中增愴。上謂台佐曰,不見卿久矣。緣此見卿,而亦不免草草,此後更欲從容見卿。台佐曰,臣癃殘老病,勢難登對,而急於瞻望元子,擔舁入闕,獲覩岐嶷之表,臣喜不自勝,死且無憾。且臣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戊申之間,宗社幾墜,而賴殿下英明特達,至今支持,泰運方啓,此誠殿下,自强不息,益新庶事之時也。臣老且昏,姑未記何時何敎,而殿下,嘗有大鵬之喩矣。上笑曰,卿精神果然不好矣。此諭卿子宗城者,而卿已忘之耶?台佐曰,自是厥後,若聖志堅定,一向勉進,無失此敎之意,則甚事不可做,太平何難致,而臣等涵濡壽域,思見德化之成者,亦已久矣。然而尙無大振作大警動,以副一國臣民之望者,大抵人情無常,初心易怠,臣竊不勝憂慮,敢此仰勉焉。上曰,此意,前已諭卿子宗城矣。工夫之力,若勝則豈如此乎?予當各別惕念。台佐曰,頃於暮春,與奉朝賀臣李光佐,玩花弼雲臺,閭閻父老,莫不奔走聳看,皆言今年,國有大慶,故老宰相輩,亦作看花之行,咸與咨嗟稱歎。此皆殿下之仁心仁聞,浹洽於人,故能如此矣。辛壬荐飢之餘,年穀稍登,又無癘疫,此亦殿下德化之所致。然而願殿下,勿以已成之治功爲足,益加聖念,一心不懈焉。上曰,予當各別服膺。台佐曰,老臣不死,瞻望元良岐嶷之容,老臣他日,歸拜先王,可達此慶賀之忱,區區下懷,竊不勝其萬幸。有龜曰,前者仰瞻天顔,髮之白者,依俙見之,今則已分明矣。上曰,早白之人,例皆如此,而予則亦豈不如此早白乎?向白之後,勢難禁止,初則怪之,今則亦無可怪矣。度遠進曰,左右史之闕直,未有甚於近來,朝家以翰薦爲急,使小臣獨薦,獨薦未安,而成命之下,不敢稽滯,黽勉入直,而但應□□人□□在罷職□□□□人□□□則自爾遷就,何以爲之?上曰,罷職則不得應薦耶?入侍中,有知前例者耶?度遠曰,罷職則不得應講,故然矣。鎭遠曰,指名以白,然後可以敍矣。上曰,翰薦至重,未焚香前,似不可指名矣。度遠曰,雖不指名,參下違牌坐罷人敍用,則應薦者,自在其中矣。上曰,參下違罷人,竝敍用,可也。{{*|出榻前下敎}}上諭尙賓曰,義州府尹黃梓,今日尙無辭朝之意乎?催促吏曹,必於今日內,發送,可也。{{*|出榻前下敎}}
14ooq4lz1gx4ac4mapzothz8l03pjgk
2173622
2173619
2022-08-22T20:25:53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閏四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四月|四月]]|next=[[../五月|五月]]}}
==閏4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命淵{{*|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宋秀衡{{*|坐}}。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陳疏}}。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文武科監試官,兩司各三員,當爲進參,而憲府則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李台徵俱在外,持平沈星鎭,再招不進,罷職傳旨捧入,沈䥃方在城外,不得出牌,只有大司憲金始炯承牌,諫院則大司諫李匡輔再招不進,罷職傳旨捧入,獻納徐命珩,正言金尙耉,竝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正言金相紳在外,只有司諫朴弼琦承牌,文武科三□□□□官□□□番員在外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人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卽爲開政。
○備忘記,其所申飭若何,而今者違牌,近所未有,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參試官再招不進者,不可罷職而止,竝禁推,試官三招不進者,其勿煩稟,直捧罷職傳旨事,捧承傳擧行。
○備忘記,武臣牌不進,自古未有,而今者試官牌不進尤甚之中,行副護軍宋徵來、洪處圭,之牌不進,尤極寒心,竝拿處。
○以持平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洪尙賓昨旣承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館直之久空,事極未安,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闕員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使之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直已久,副提學趙遠命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御營大將趙顯命旣已罷職,所授命召,使軍官替納,今當修正密匣冊以入,而將兵之任,不可一刻無摠察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摠戎大將兼察。
○又啓曰,御營大將趙顯命旣已罷職,令摠戎大將兼察事,命下矣。摠戎使金聖應,卽爲牌招,以爲聽傳敎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常參時,刑曹、漢城府堂上,無進參之員,刑曹判書尹陽來,左尹宋眞明,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行星昌守濡,今陞明義,而未經都正者,稟旨封君,曾有定奪,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例封君。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未差,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有政。以李眞淳爲大司諫,南泰慶爲執義,李箕獻爲掌令,許集爲掌令,李顯望爲持平,金宗台爲正言,原陽君炅依例封君。
○兵批,判書趙尙絅侍衛進,參判尹惠敎侍衛進,參議徐命九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鄭必寧進。
○護軍魚有龍、朴樞、李台徵、尹鳳九,司果金相紳。
○洪尙賓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而漢城府庶尹李顯弼,副司果趙榮國,今四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殊甚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大殿,奉朝賀閔鎭遠,別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大司諫李眞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諫院監試官不備,更爲牌招,何如?傳曰,今者試官違牌,曾所未有,而身爲執法之臣,猶尙若此,極爲寒心,更卽牌招。
○傳于洪尙賓曰,君父未入睡之時,朝官勿爲稽緩事,分付。
○傳于洪尙賓曰,君父達夜不寐,而政院牌去來,如是遲緩,古今有如此試官乎?詳考以入。
○傳于洪尙賓曰,自政院催促牌去來,而金宗台則獨不知君父之達夜不寐乎?
○傳于洪尙賓曰,試官出去後,當爲常參,牌去來催促事,分付。
○傳于洪尙賓曰,監試官李眞淳入來云,而何如是遲延耶?牌去來更爲催促。
○傳于洪尙賓曰,試官雖已齊會,監試官僅得備員,日勢且晩,今日常參,勿爲擧行。
○鄭必寧啓曰,武二所參試官禮曹正郞金正鳳受點,而聞右通禮金正龜進去云,事極驚駭,捉致主掌官、書員,推問曲折,則以爲試官望單子落點謄出之際,悤擾忙遽,誤圈其名字,因爲肅拜出去云。莫重國試,下吏不善擧行,有此大段做錯之失,極爲痛駭,當該主掌官、書員,令攸司囚禁科罪,禮曹正郞金正鳳,使之急速肅拜,進去試所,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承旨李日躋疏批已下,卽爲牌招。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各道軍餉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拿問,居二決杖,居三推考,元還上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決杖,居二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忠淸道狀啓,軍餉則唐津前縣監李希逸爲居末,沔川郡守李宇夏爲居二,天安郡守李潤身爲居三,還上則保寧兼任藍浦縣監沈泌爲居末,稷山縣監李渭輔爲之次矣。軍餉居末,曾無因赦蕩滌之例,依事目拿問,居二、居三及還上居末、居二,係是宥旨前事,似當有分揀之道,會案磨勘,若過春等,道臣推考,都會官拿問,亦是新頒事目,而此亦一體勿論,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去四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李日躋疏曰,伏以天祐宗祊,聖嗣誕降,不滿百日,順經痘症,臣民歡忭,曷有其極?念臣去歲之秋,病遞邊任,半年須代,經春始歸,纔及城闉,臺抨忽發,直加以厭避圖遞之目,語意深緊,竊不勝悸恐愧赧之至。噫,乘障效勞,初豈gg旣g不辭,則飾病求解,非敢自便,第臣痰火一症,卽生平癃痼之宿疾,形貌尫醜,齒髮凋落,雖平居善攝,每當秋冬之交,出入於人鬼之關,輒若坏蟲之深蟄,稍待春氣之和暖,廑能發舒,況三載關塞,備經驅馳,重以邊風太厲,峽泉太冽,決非脆骨弱胃所可承當者,哮嗽猝發,急喘兼劇,咯咯吁吁,達宵竟夕,實有頃刻死生之慮,道臣巡過之時,見而矜之,終至於狀聞請罷者,蓋因目擊之實狀,或恐邊務之瘝曠有誤而已。雖臣萬萬無狀,以無病爲有病,强欲爲遞避之圖,道臣亦豈只循情面之私,曲爲之糢糊於以上欺天聽乎?然臺地旣以事例爲据,警勅爲請,則罷官薄譴,在臣身,固當笑而受之,宜不事乎呶呶追辨,而惟是以臣之故,問備之罰,至於迤及於道臣,則甚矣。其情志之相閡而不少恕究也。此莫非臣之平日言行,不見孚於同朝,致此唇舌,尙誰咎乎?惶愧祗今,杜門自訟,曾未數月,因赦蒙敍,今此新命,旋又踵辱,更鼓旣深之後,祗承除旨,常參時迫,召牌晨降,驚惶震惕,誠不知所以自措,而事勢猝遽,分義是怵,亦不敢坐犯違逋之罪,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而彈墨未乾,理難抗顔,咫尺天陛,望絶入肅,略具短疏,備暴情實,疾聲號籲於慈覆之下,終未免自外而徑歸,臣罪至此,尤萬萬矣。伏乞天地父母,特加諒察,亟命鐫削臣新授職名,以靖私義,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無任惶悚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今此試官、監試官之紛然違牌,誠極寒心,國體之損傷,固無可言,而達曙酬接,丙枕不安,分義道理,豈敢若是,累違之人,旣有處分,而當初試官備望,曲循諸臣私情,曾經館閣之人,一無見擬,且在外之人居多,其不審量而誤事,甚矣。當該禮堂,宜有責罰,故臣於昨日入對,欲爲陳達,未及畢辭,因他更端,精神昏昧,全然遺忘而退,臣竊惶恐,至於武臣違牌,尤涉駭然,曾前輒加罪罷者,以其事體有別之故,臣謂今亦不可無譴責也。趙顯命之强引曲嫌,陳疏徑出,極其萬萬無謂,特命一例勘罷,臣於此,亦有所悚恧不自安者,第其將任受命屬耳。遞易恐涉重難,伏乞聖明,特留睿念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該曹堂上推考,武臣事,業已處分,御將姑勿出代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之老母,年滿七耋,筋力已衰,居常有澟綴之憂,近因風氣之不調,且有脫着之失宜,重患輪感,昏痛度日,委頓牀席,藥餌無效,臣左右扶護,方寸煎灼,此際以試望追擬,天牌忽降,揆諸分義,固當趨承,而顧此情理,決難離捨,只緣籲天夜阻,有若無端坐違,達曙悚澟之中,復奉荐召之命,玆敢隨詣闕外,未免投章徑歸,臣罪於此,萬隕難贖。伏乞聖慈,俯諒臣至懇,亟遞臣職,仍勘臣罪,以肅朝綱,以便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護焉。
==閏4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命淵{{*|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病}}。同副承旨李日躋{{*|坐}}。注書一員未差注書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南泰慶,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許集在外,一員未差,持平沈䥃,文科監試官進去,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玉堂闕直,已至多日,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連日違召,尙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左尹宋眞明,連日違召,尙不應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廣州府尹曺命敎,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曺命敎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纘興手本則時囚罪人李秉鼎,纔經大病之餘,久處濕地,素患前症復發,嘔逆苦劇之中,又添傷寒,頭疼如碎,寒熱交作,勺水不入,飮啖全却,晝夜苦痛,症勢極其危惡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閏4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命淵{{*|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宋秀衡{{*|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病}}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南泰慶,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許集在外,持平沈䥃,文科監試官進去,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判書方入試所,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玉堂闕直,將至一望,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入直,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左尹宋眞明,連事違召,不爲膺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判申昉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參判申昉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未差,右承旨洪尙賓進。
○吏批啓曰,判書奉命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有政。以趙泰彦爲掌令,李性孝爲持平,李廣道爲獻納,洪昌漢爲正言,趙明翼爲刑曹參判,韓德全爲刑曹參議,鄭潤先爲戶曹正郞,李著爲司成,申兼濟爲宗簿正,李瑜爲知義禁,李宗白爲應敎,趙明澤爲副應敎,尹彙貞爲副校理,金尙翼爲副修撰,尹敬龍爲副修撰,宋寅明爲兼同成均,星昌君濡明義封君事承傳,折衝申暄今加嘉善,軍器新修備加資事承傳。
○兵批,無政事。
○洪尙賓啓曰,新除授應敎李宗白,時在京畿南陽地,副應敎趙明澤,副修撰金尙翼,時在漣川地,副修撰尹敬龍,時在楊州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而副提學趙遠命,更卽牌招,使之入直,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閏四月初三日,幼學朴宗新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仰役奴龍伊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宣仁門守門將張世億,敦化門守門將李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全羅監司柳復明狀啓,康津等官居鮑人朴石進等渰死事,傳于徐命淵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陽平君檣疏曰,伏以臣本無似,待罪宗戚,承乏充价,將赴燕雲,臣雖親老病痼,而義何敢辭也?聞命踧踖,靡所容措,何幸臣承雨露之所濡,沾先休之遺慶,臣之第二子益熙,第三子益烈,聯名陞國庠,臣之私喜,欲一耀丘壟,臣之高祖母靜嬪閔氏,曾祖父臣仁城君珙,祖父臣海原君健,父臣花昌君沇內外墳山,在於京畿楊州地,率兩子一往榮展,情理之所不容已也。玆敢仰籲於慈覆之天,特許由暇,俾伸至懇,千萬幸甚。乞暇之章,義不敢贅陳,而臣恒時病痰,當寒作苦,顚仆之患,不暇顧恤,而常恐添疾僨事,臣之庶再從弟南原君{{!|𪳣|⿰木卨}},知臣病委,扶將有日,渠旣欲隨往,而亦有一品宗班,以子弟帶去之前例,臣敢臚章,祈請帶往,伏乞聖明,特許允從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仍傳曰,澆奠床備給,給由馬。
○海春君栐疏曰,伏以臣父子兄弟,偏受國恩,一室之中,金玉交映,滿盈之懼,夙宵靡解,日昨親授之命,出於夢寐之外,臣之兩弟,亦蒙都正除授之恩,一日之內,兄弟三人,竝叨榮寵,聚首惝怳,誠不知何以致此,而惟以忝在宗班,獲覩邦慶,當聖上志喜之日,感聖上敦親之眷,不敢爲辭避之計,黽勉祗肅,而愧懍之忱,猶至今未已,不意今者,以校正堂上,又有陞資之敎,臣聞命震惕,益不省措躬之所也。顧此譜略校正,義同往役,則設有筋力奔走之事,此固人臣職分內當然,況堂上之任,不過時時赴衙,申飭檢察而已。則有何功勞之可記,而酬報之典,迥出常格,臣是何人,偏蒙異數至此也。念臣前後叨歷,已溢涯分,而未逾一旬,遽超二階,非但過福之災,理所必至,在朝家愼賞之道,恐不當若是,臣何敢視爲應施之典,輒生僥冒之意哉?玆敢不避煩猥,仰暴衷懇,伏乞天地父母,特賜諒察,亟收成命,以重賞典,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玆賞典,實循舊例,況宗臣陞資,何憚屬耳?卿勿辭焉。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聖嗣誕降,八方延頸,如臣跛躄之物,亦在鼓舞之中,而及今邦慶荐臻,類痘順經之日,又曷勝其頌祝之忱耶?念臣向以搢疏中人,所被前後臺言,率皆罔極,每一念至,心骨猶冷,今雖不敢追提旣往,以瀆崇嚴,而其時參議諸臣,次第陳辨,自伸廉隅,臣則疏未見徹,情實莫白,人方加我以覆載難容之罪,則在臣惟當泥首竢勘,顧何可徒怵分義,犯此頭勢而冒沒徑進,以自取無忌憚之目哉?且臣癃痿之狀,聖明業已俯燭無遺,愍念之敎,輒下於入侍之際,臣非木石,寧不知感?如使臣病,有一分自力之勢,則或能如前匍匐,拚死入對,臣獨何敢違衆,自阻於淸光之下?而不幸本疾之外,積感彌劇,症情危惡,出入死生,負席涔涔,欲起還仆,竟未得隨諸臣之後,入參賓對,惟臣之罪,臣實自訟,乃蒙聖度如天,過賜涵覆,匪怒之誨,委曲丁寧,至以雖仆闕外,其宜入來爲敎。噫,上之念臣如此,而臣之負上乃爾,揆以邦憲,合受何罪,畢竟勘罷,出於末減,且惶且感,涕汗交瀉,屛息田廬,日夕追愆,攢祝雲天,殞結是期,不復有省錄之望矣。曾未幾何,乃因慶霈,混被收敍,數日之內,榮銜如故,如臣犯分蔑義,自陷重誅者,何以得此於君父,以首頓地,益增感隕,不知死所,頃自郊次,爲承元嗣不安之候,乍就城闉,旋又復路,以還本分矣。今於恩旨之降,義當竭蹶趨承,扣謝天陛之不暇,而風波餘悸,訖玆未已,傷弓驚木,畏約無窮,則念此滓穢之蹤,已難夤緣倖會,唐突冒入,加以甘伏丘壑,全無世念,疾病增劇,朝暮垂死,縱藉抆拭之寵,復欲扶舁於班聯,尙可得乎?且況昨年諫臣之斥臣以不辭勳任,其所醜詆,殆無遺力,臣誠至今發騂,無面可顯,今諫臣復理前說,嘲姍備至,噫,臣處義無狀,酷遘侮衊,而意在自靖,初不與之較挈,則彼所謂克讓不止一二者,臣雖有可辨之語,今亦何心呶呶,以傷事面也哉?惟是半歲撕捱,抵死必卸之計,終不免見改於屢籲輒靳,前席面誨之下,自矢不固,有乖初心,到今臺斥重來,尤愧匪據,此亦臣難進之端也。玆瀝肝血,猥從縣途,冒萬死仰籲於九閽之外,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加矜諒,亟解臣盟府有司之任,仍命削臣職秩,勿復檢擧,俾得避遠駭機,隨分飮啄,以畢餘生,千萬幸甚。臣無任瞻天望聖,戰惶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子水痘之症,遄獲平復,賀儀載擧,匝域聳歡,臣遠隔象魏,瞻望雲天,區區頌祝,曷勝形容?臣卽伏見刑曹啓下指揮,因鳳山人崔聖德爲其父泰雄,上言呼籲,覆奏請放,而乃以泰雄所坐,旣涉暗昧,竄配之律,終似過重,而二次嚴刑,足懲其罪,八十老父,亦許留養爲辭,臣於此,誠不勝瞿然訝惑之至。此事煞有源委,臣請略陳梗槪,以備睿察焉。所謂崔泰雄者,以鳳山權鄕,族多而暴,方爲風憲,同鄕良人崔世萬亡兄之妻,孀居守節,未及終喪者,欲以爲妾,再度送書於世萬處,而書中辭意,專事威嚇,至以謂黃海道內,無非吾親舊所居之地,汝雖至死謀避,決無可免之理,果若終始牢拒,則汝之族屬,必當使之家家戶戶不能堪當,又以爲汝雖呈官,決不堪與我抗拒。今番歲抄閑丁二十餘名,吾當告本官,專責於汝之所居洞里,試觀將來,可以知之,恐喝誘脅,無所不至,卒乃昨年臘月,乘夜率黨,突入㤼奪之際,世萬輩知機預備,捉告臣營,故臣親自推覈,則詞證俱備,昭著難掩,出示渠之手札二紙,渠亦無辭自服,仍囚營獄間六日,合施刑訊,一次十五度後,照依豪强品官,凌虐百姓及常漢女劫奪未成奸之律,從重論,定配於慶源府矣。今乃發配四朔,遲留京中,敎子上言誣罔天聽之狀,誠極痛駭。鳳山土俗之比他最頑,推此可知,然而被罪者之游辭粧撰,全沒實狀,顧何足道也?當此大霈荐下之餘,特施寬宥,亦奚患無辭,而獨怪夫該曹,何以知其所坐不分明,而疑之以旣涉暗昧,又何以知其罪律不相當,而斷之以竄配過重者,俱非臣愚之所可曉也。施刑不過一次半,則今所謂二次嚴刑者,似由於只憑渠言之致,而至於留養一條,謹稽律文,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家無以次成丁者,收贖存留,今泰雄固有老父矣。又旣有其子聖德,則揆之家無以次成丁者之文,不相襯合,故臣果不復疑難,依法定配矣。該曹奏語乃如此,無亦人見不同,看律各異之致歟。念臣鹵劣,本不猶人,尸職素廩,百爲憒憒,威不能制服豪猾,始令狐鼠之徒,肆橫無忌,明不能勘覈情僞,終使暗昧之罪,枉被重律,尤況留養之法,最宜推廣於孝治之下,而徒知牽滯於名例之間,不能弛張於文義之外,該曹駁議,非比尋常,雖且憖置,不請譴何,而在臣廉義,祗益慙恨,更何顔面,臨莅吏民,淟涊仍冒而不知恥哉?玆不得不馳章控懇,伏乞聖明,俯察臣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名,仍令有司,論勘臣失入重律,違越緊令之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勿辭察任焉。
○禮曹參議李潝疏曰,伏以臣待罪儀曹,適値首堂之陳疏,試望之迫急,臣果不得不當之矣。今者大臣,箚陳臣罪狀,至有問備之命,臣竊不勝惶蹙慙恧之至。大臣,以曾經館閣之一無擧擬,謂以曲循諸臣之私情,夫文任曾經及見帶者,卽若爾人,或在外、或奉命在外,而在朝惟金在魯、申昉二人,在魯則方帶保護之任,昉則方受親病之由,且自前雖非文任,亦多有掌試之例,故不得擧擬,此固事勢然也。當其擬望之時,知李眞望獨無故在京,故擧名欲擬,曹吏對以昨纔下鄕,臣意謂李眞望下鄕,則金在魯雖帶內局,勢不可不擬,方敲椎之際,都承旨李春躋,忽送院隷言曰,今番試官,必以知敦寧擬入,可也。又曰,若不以此人擬入,則當斥退望單,不爲捧入云,知敦寧,卽金在魯也。臣聞來不勝駭訝,凡試官擬望,何等重且祕,而今承宣,預先指名,謂以必擬,又脅以不捧望單,如許事體,前所未聞,臣雖疲軟,豈可奉承承宣之指揮,汲汲如令也。以此之故,臣果決意拔之,以存公體,初非曲循在魯顔情而然也。至於申昉,則不惟由限未滿,且銓堂之無故者,只此一人,則目下監試官變通差出之爲急,而假飭外面,擬以試望,亦非誠實底道理,故亦果拔之,此豈有一毫近似於曲循諸臣之意耶?及夫修呈望單,來到政院,則大臣在賓廳,招曹吏,分付曰,知敦寧何不擬入,何其拘於顔情,有此拔去耶?望單若不入則改之,可也。臣使曹吏回告曰,知敦寧,以藥院提擧,不可多日在試院,故不果擬入云,而仍對諸承宣語曰,大臣失言矣。若使禮堂,有不善差擬之失,則陳白請罪固可,而不可以拘於顔情等說,使曹吏,傳言於公會稠坐之中,有若詼諧者然耳。大臣若以文任爲重,欲其必爲掌試,則弘文提學出去之時,何獨無一言也?蓋安胎使之行,不必爲冢宰之職也。自前以二品宰差往,非止一二,則宋寅明以弘提,臨科遠出,而大臣不留之,故諸議多惜之,臣果以此語,偶及於座中,此固臣妄率之罪也。至於以試官在外之居多,執爲臣不審量之罪者,尤是意外,若其受由及公頉,衆所共知外,隨其可合,擬之而已。初豈料某某之諉以在外,致此紛紛耶?近來試官之避而不當,作一痼弊,每當試望,輒多無端違牌,又或謂以下鄕者,非獨今番爲然,此豈審不審之可論者,而有若臣預知其違牌與在外,故爲擬入,必欲誤事者然,此尤臣之所未曉也。噫,臣蹤迹羈孤,與時齟齬,固不可以隨逐隊行,出入班聯,而只是分義所怵,黽勉而行,一出奉審,而納言之啓出,一擬試望,而大臣之箚進,始知今日,雖閑司漫職,亦不可一日廁跡也。大臣之言固重矣。聖批雖止問備,而在臣處義,豈可包羞盤礴,自取其壞廉隅而傷朝體耶?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命鐫罷,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閏4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命淵{{*|病}}。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火星與金星相犯。
○下直,茂朱府使崔昌億。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南泰慶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許集在外,持平沈䥃文科監試官進去,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元子移次後大殿,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右承旨臣洪尙賓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元子氣候,何如?伏聞昨日入侍醫官之言,則今日將爲移次云。近來風日不適,或不無觸冒失攝之慮,移動之際,凡係保護諸節,必須十分審愼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忱,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元子氣候安順,所達事,予亦依此爲之矣。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玉堂闕直已久,副提學趙遠命,連違召命,尙不應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連事違牌,尙不應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日躋啓曰,左尹宋眞明,連日違召,尙不膺命,事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元子今日午時,移次樂善堂,政院、藥房知悉。
○執義南泰慶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司諫朴弼琦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吉州牧使成胤爀罷職,新啓試官望,固當各別擇擬,而況增廣覆試,比他尤別,自前無主文人不擬之時矣。今番試官初擬也,主文人及曾經主文人,一皆拔之,其外有文望應入之人,亦多不擬,設令諸人,有些情故,而拘於顔面,曲循其情,則大非奉公忘私之義也。大抵私勝之弊,日以益甚,若此不已,則此後主文之人,恐無參試之日也。其在重試事防後弊之道,不可無警,請當日試官擬望時該堂,從重推考,又啓曰,卽伏見禮曹參議李潝,都承旨李春躋互辨之疏,則其所有激於承宣之言,決意拔去應入之試望者,已非允當,而其在承宣之道,則試望非其所知,而至以戲言,說及於禮吏者,雖云與重臣相戲之餘,語及公議,而其於愼語默之體,不可謂無失,請都承旨李春躋推考,又啓曰,新除授獻納李廣道,時在京畿果川地,正言洪昌漢,時在坡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及,下諭事,依啓。
○大司諫李眞淳啓曰,臣於日昨,忝叨本職,而素有難冒之義,敢違嚴召之命,天牌再降,分義是懼,黽勉趨詣,而家在城外,自致稽遲,及入闕庭,伏聞天怒至嚴,責臣以執法之官,猶尙如此,而至下寒心之敎,此非臣子所敢聞者,不勝萬萬惶悚,所當引罪待勘,而監試官落點纔下,日已過午,開場事迫,莫伸私義,卽仍馳詣試所,而揆以臺體,乖損無餘,試事旣畢,見方復命,而追思罪戾,萬殞猶輕,今不可以幸逭嚴誅,而晏然冒居於職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宋秀衡啓曰,大司諫李眞淳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昨伏見禮曹參議李潝之疏,因一問備,對辨大臣之箚,而忽乃拖引臣名,揷入劇語,臣竊不勝駭訝,繼之以一哂也。夫試官擬望之重且祕,不但潝知之,臣亦知之,則此豈承宣之所可指揮者,而若曾經館閣之必當見擬,卽一世共公之言,臣於伊日,與知敦寧金在魯,同坐藥院,聞禮堂方擬試望於藝苑,臣謂重臣曰,今番試役,政恐不免,重臣對以試望體重,禮判親嫌,何可擬之乎?臣曰,試望初無親嫌,禮判又不主擬,則得免其可易乎?相笑而罷,旋歸喉院,戛過藝苑,適遇禮吏而傳言曰,曾經館閣如知敦寧,若不擬於試望,則政院豈可捧乎?此固戲劇之餘意,而亦公議之當然耳。望單到院之時,潝亦隨至,臣以還給之意,言於該房,則潝曰,重臣之拔望,蓋激於君言,必令改之則我且去矣。卽以奉審出去,臣又笑而罷之,夫重臣之見擬與不見擬,何關於臣身,而故爲此指揮,又從而脅之,必使之汲汲如令也。至於忽送院隷之說,尤是爽實,一堂相對,業已說破,則此何至爲可嗛之事,而及夫大僚箚發之後,乃反張皇如此,至謂之如許事體,前所未聞,豈不重可笑乎?眞所謂怒室色市,而若臣之受困則大矣,其何可一刻仍據於出納之地乎?今日藥院,將有起居之節,而情勢如右,末由入參,玆具短章,仰暴事實,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許鐫改臣職名,以謝人言,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閏4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命淵{{*|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坐}}。同副承旨李日躋{{*|病}}。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午時,日暈。
○徐命淵啓曰,右承旨洪尙賓,今日不爲仕進,同副承旨李日躋,謂以家有急病,亦不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李日躋,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命淵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命淵啓曰,左尹宋眞明連日違召,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玉堂之闕直已久,而副提學趙遠命一向違召,無意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副提學趙遠命,今日又爲違牌,更卽牌招,而玉堂闕員,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坐,進參堂上,只是二人,餘皆懸頉,事體極爲未安,實病應頉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戶曹判書李廷濟,靈城君朴文秀,行副提學趙遠命,漢城府左尹宋眞明,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備邊司薦,廣州府尹金若魯、李宗白、趙迪命。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新除授巨濟府使申慶流戶奴呈狀內,矣上典宿患痰病,旣痼於三歲居鎭之餘,頑痰塞胸,血唾無算,委頓床席,日就沈篤,以此病狀,實無起動作行之勢,斯速入啓變通云。病狀如是危劇,則不可等待其差復,遠地夫馬留滯,亦甚可慮,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有政。以申思喆爲判義禁,吳瑗爲校理,權爀爲副校理,任珽爲修撰,兪最基爲修撰,尹心衡爲司僕正,趙尙絅爲知春秋,金若魯爲廣州府尹,廣州府尹金若魯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
○兵批啓曰,判書方入試所,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平安兵虞候李重泰戶奴呈狀內,上典重患唇腫,元氣大脫之餘,又添外感,症情危惡,委頓牀席,實無復起作行之望,所遭情勢,亦無冒赴之理,斯速入啓處置云。身病旣重,且有難安情勢,則不可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景福宮假衛將牒報,則本營假衛將三員中一員未差,朴春徵呈辭在外,吳志哲連爲入直矣。今日因傳敎,入直於藥院云。假衛將有闕之代,所當差出,使之入直於本宮,而判書臣趙尙絅方入試所,故不得差出,在前慶德宮衛將,俱爲有頉時,有以景福宮出番衛將,推移入直之例,今亦依此例,以慶德宮出番衛將一員,姑爲入直於景福宮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宿患痰癖之症,近復添劇,胸膈膨滿,腹脅浮疼,雜試湯劑,終未得效,醫人之言,勸施艾焫,猥上長單,幸蒙恩由,遂灸要穴及方痛處,限以累數百壯,期於痛止而止矣。昨伏聞有元嗣移次之擧,臣職忝藥院之任,義當奉問起居,寸忱耿耿,未敢以賤疾,息偃在家,乃卽扶曳病軀,輟急出肅,進簉候班,粗申微分,而冒曉奔走,症形倍加,達宵呻痛,委身牀席,今日賓對,未克追趨,惶隕之極,無以自措。仍念臣當灸之數未半,所患之疾愈苦,不得不更灸其未及灸者,以冀一分之效,而有不敢復尋例單,玆具短牘,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矜察,特許長暇,俾得以隨便治療,以尋生路,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受由未久,旋卽行公,雖欣亟療,其用念焉。今觀卿箚,果未快療,卿其依箚請,安公gg安心g調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閏四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行禮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李廷濟,同義禁李瑜,左副承旨鄭必寧,執義南泰慶,司諫朴弼琦,假注書李長夏,事變假注書安廷輔,記事官鄭東說、柳萬樞同爲入侍時,命均進伏曰,數日來風氣不順,此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比前,何如?上曰,時則愈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上曰,好過矣。命均曰,昨日移次于樂善堂,居處果爲寬暢,而不狹窄乎?上曰,比前所居頗勝矣。命均曰,空茶進御,近來如是乎?上曰,日熱故適如此,常時則不然矣。命均曰,元子移次後當有問安,而無前例,有事則只上殿問安云矣。上曰,然矣。命均曰,頃日之雨以京畿言之,春牟則有益,而秋牟則凄風日吹,連有霧氣,麥事未免失稔,水付種處,尙未移秧,芒種只隔十日,農事已判愆期矣。卽今諸道旱災皆然,兩南沿海等邑尤甚,湖西則不及於兩南,而西關亦不及bb於b海西云矣。上曰,頃日之雨,甚爲不足,民事十分可慮,而卽今日熱如此,不無更來之徵矣。命均曰,今日次對無大段稟定之事,諸道狀聞亦無時急擧行者,以日次故來待,而堂上懸病甚多,申思喆則以南漢事,方帶重推不進,宋眞明則以玉署侵斥,連爲撕捱,俄者牌招,而備局及本曹俱不行公,誠極未安矣。上曰,其在事體,不當如此,當觀牌去來而處之矣。必寧曰,宋眞明家在闕下不遠之處,故自本院牌去來,連爲催促,而聞方寫疏云,不能等待,先爲入對矣。命均曰,旱災如此,頃以生穀之道,有所下敎,而卽今則非時,他無別樣區劃之策,前頭則當與賑恤堂上,相議爲之,而惶恐敢達矣。上曰,時則然矣。而若必欲爲措置,則豈有不可爲之道乎?取魯曰,頃日筵中不得入侍,故未承下敎,而卽今惠廳及賑廳,錢穀無見存者,區劃之策,誠難如意,設有若干收聚之物,而貿穀一節,亦涉有弊,方今之務,在於收財貴穀而已矣。上曰,頃者別爲措置之事,其果爲之耶?命均曰,卽今有餘者二萬石,此則當給貢物,而惠廳所存者,則不止於此數云矣。取魯曰,新捧所餘,姑爲收聚,以待不時之需而已矣。上曰,其則惠堂之言是矣。命均曰,犯越罪人勘處事緊,近因堂上之不備,尙未開坐,判義禁宋寅明,今姑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曰,然則政事何以爲之乎?上曰,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出榻敎}}命均曰,卽今北路罪囚,尙未究治,而以平安監司狀啓觀之,其事緩急俱難,犯越現捉之類,當待使行回還後酌處乎?上曰,此則道臣狀聞,有區別之語,姑待使行回還後處之,不可徑先正法也。瑜曰,此與新捕者有異,姑待使行無妨矣。取魯曰,卽今西北邊禁,太涉煩苛,北關則守宰遞歸之時,卜駄盡爲搜檢,寬大之朝,安有如此之事乎?上曰,其則禮判所達是矣。瑜曰,方伯之任,專管一路,必須寬猛得中,然後可以鎭服,卽今西北邊禁,誠如禮判所達,殊欠寬恕之政矣。數年前御史下去時,民人等請得善治守令,以此觀之,其告訐官長之風,漸不可長矣。上曰,如此則無大慮矣。命均曰,然而犯越則常有之矣。上曰,知若不知之外,無他道矣。有易知事,申義中、申尙中,一在彼地,一在我國,或受賞或受罰,王法豈如是乎?宰臣所達是矣。道臣譏察,不必美事,卜駄搜檢,亦甚煩苛,此風不已,則京城門,當爲搜檢矣。道臣承流宣化,以如此事狀聞,殊涉瑣屑,以此出擧條,,申飭諸道,可也。瑜曰,若出擧條,則外方看得不善,從後下勅勵之敎,似爲得宜矣。取魯曰,筵席所達,與外方頒布有異,出於擧條,未知得當矣。上曰,其則然矣。邊禁豈搜檢卜駄云耶?西北當送位高重臣,然後可以鎭定,卽今朝著,可送之人甚少,從前以正卿爲之者幾人耶?命均曰,頃者金取魯以正卿出去,北道則近來無位高重臣出去之事矣。取魯曰,朝家差送之道,在於人之賢否,不係於位之尊卑,而若以位高者差送,則鎭服之道,比前差勝矣。上曰,時則西北伯,可謂得人,而朴師洙終是伎倆,西北伯氣稟各異,一則敏銳而少厚重,西伯則剛明有餘,而寬大不足矣。命均曰,西伯病痛在急,全無寬恕之事矣。上曰,明者用才,終有其弊矣。命均曰,使行,曾前以副价往還,凡事未能詳知,而今則適以上使入去,習知其一行弊端,欲爲陳白而未果,今始,仰達矣。使行路資,求請於各道,自是,例也。而江原道及北道,則無求請之事,三南及兩西,皆有若干雜物,而所送物件,甚爲不實,有難取用於彼地,故擧皆斥賣而持去,古則宿於刹院,故柴草及水價,以雜物給之,而不至大段矣。今則宿於村閭,故烟價倍入,紙扇等物,有難支當,出來之時,若不準數以給,則追來一二日程,詬辱譯官,使行招謗,職由於此,小臣癸卯年後,今番又去,則所給之價,比前尤加,往來之弊,有不可言,會廟堂相議變通,何如?上曰,頃者有所達,而此事則當從容爲之矣。命均曰,使行糧食,自瀋陽有所給之米,而此亦不可不變通矣。上曰,彼國米,與此處米,何如?命均曰,皆山稻米矣。小臣留連十餘日,糧食不足,故使之貿來,則南京米則好矣,而瀋陽所給糧食,則皆是小米,不過給驛卒而已。自前使行時,灣上給米十餘石,以爲三使臣行糧,而今則一行盡食,故自黃州、鳳山,持糧而去,其弊不少,此亦當爲磨鍊矣。上曰,此事朝廷不知,而加給則重大矣。命均曰,卽今上候安寧,正當連開講筵,而玉堂皆空,是可恨矣。上曰,在外者誰耶?必寧曰,新除授五人,而尹彙貞方入試所,李宗白、金尙翼、趙明澤、尹敬龍皆在外矣。上曰,雖上來,而不爲行公,至於尹敬龍,尤爲怪異矣。命均曰,玉堂,頃以新錄,有所仰請,新錄若成,則或多行公之人矣。上曰,卽今玉堂,豈數少而然耶?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廷濟曰,湖南鹽舡稅事誠爲可憫矣。自巡營,以專屬戶曹,分送各處之意狀聞,廟堂覆稟定式,法意則好矣。其後湖南所納,年年減縮,且有全不上送之處,頃日以都案尙不上送,歲納漸至減數之意陳達,推考道臣,法聖僉使亦爲拿問,而尙無其效,各處需用,漸至匱乏,不得不以依舊例更送差人之意,啓下移牒,事勢然矣,第此是廟堂定奪之事,不可不一番陳稟後,擧行之意回移矣。大臣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上曰,此乃李匡德爲監司時狀啓定奪之事,頃日道臣推考後,都案尙不上送耶?廷濟曰,都案尙不上送,而頃以此事,詳言於新方伯處,則新方伯慨然而去,當爲各別收拾上納云,未知如何耳。命均曰,當初法意可謂好矣,而法令漸弛,守令全不擧行,都案尙不上來,殊涉可駭,而新監司纔已下去,待其所報,而處之似宜矣。上曰,事甚不當,道臣則不當問備而止,尤甚不納守令,令營門決杖,可也。廷濟曰,此則異於田三稅,守令決杖則過矣。上曰,旣屬於地部,則何異於田三稅乎?戶判所達,亦有意見,決杖則今姑寢之,令廟堂先爲査問本道,可也。{{*|出擧條}}廷濟曰,漕復米,奉朝賀李光佐爲方伯時,善爲措置,多有餘剩矣。其後或用賑恤,或値凶年,未捧之數頗多,監司及守令,擧皆推移用之,莫重國穀,盡歸虛蕩,分付廟堂,相議處之,何如?取魯曰,守令則未可知,而監司則以侍從出去,豈有染指之事乎?李廷濟所達,不近人情矣。廷濟曰,小臣非以監司爲染指而然矣。然則姑爲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漕軍一百餘名,給復戶二名,漕舡上來時,則給其糧食,全羅、忠淸兩道擧有餘剩矣。取見全羅道文書,則海運判官李鳳鳴,盡數用之,而各邑皆以未捧懸錄,不可不一番査正矣。廷濟曰,頃日金在魯爲戶判時,有所達,而今無其效,如欲査正,則送海運判官,別樣檢飭宜矣。命均曰,水剌時已過,臣等退矣。上曰,如有稟定事,更爲陳之,可也。此文書誠爲怪異,捧上三千石,未捧七萬石,昨年當捧以五分之一爲之乎?命均曰,四分之一矣。上曰,初以七萬石見之,忠淸監司豈不冤乎?執義南泰慶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泰慶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司諫朴弼琦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弼琦曰,小臣多年在外,今始傳啓,只擧末端,似欠誠實矣。上曰,人則初入,而啓則前啓,何傷之有?弼琦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吉州牧使成胤爀罷職。上曰,此武弁何如人耶?命均曰,小臣未能詳知,而前爲慈山府使云矣。上曰,元啓達之。弼琦讀訖曰,小臣逢發啓臺官,則爲西邑時,目見其事狀,不當止於罷職云矣。上曰,當初發啓者誰耶?必寧曰,前獻納李重震矣。上曰,未赴任乎?其履歷,何如?取魯曰,吉州防禦使,而胤赫履歷,亦不足云矣。必寧曰,以赦前事蒙放,故臺臣論之矣。弼琦曰,此等之啓,不當靳允矣。上曰,勿煩。又啓曰,引嫌而退,所謂難冒,旣無明言,雖致嚴敎,豈可輕遞,請大司諫李眞淳出仕。上曰,依啓。命均曰,卽今朝廷,不成貌樣,以次對言之,備局堂上懸病甚多,右揆以鍼灸,呈辭不出,時則有病,而後日藥房入診,別爲敦勉,使之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命淵{{*|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病}}。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執義南泰慶呈辭,掌令許集、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沈䥃文科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修撰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命淵啓曰,右副承旨宋秀衡病不仕進,同副承旨李日躋昨旣違牌,今日又不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宋秀衡,修撰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昨旣違召,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副提學趙遠命今又違牌,館直久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直已久,副提學趙遠命尙不應命,修撰兪㝡基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入直,而新除授校理吳瑗,修撰任珽,時在京畿廣州地,副校理權爀,時在全羅道錦山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尹彙貞,自試所罷場,不爲入肅,闕外陳疏,仍自徑歸,原疏纔已退却,而玉堂闕直,今過一望,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副修撰金尙翼,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戊申三月別製居首恩賜直赴殿試人進士李匡贊,連以身病,或下鄕,不得入場,庚戌六月殿講居首幼學崔德垕,辛亥二月殿講居首生員申命佐,同年十月別製居首幼學李寅煥,同月殿講居首幼學姜守珪等,有直赴殿試之命,而癸丑十一月殿試時,俱在喪中,不得赴擧,竝許赴於後科殿試事啓下,癸丑十一月賜柑製述居首生員金{{!|𪷦|⿰氵運}},甲寅四月別製居首進士金硡,同月殿講居首幼學李昌儒,別製居首進士閔齊岳,生員朴昌潤,同年六月殿講居首進士安宅重,同年九月別製居首生員朴弼理,同年十二月賜柑製述居首進士兪彦國,乙卯三月別製居首進士李成中等,直赴殿試事,命下矣。依前例,竝許赴於今此增廣文科殿試,而其中幼學崔德垕、李寅煥、姜守珪,時在喪中,未及闋服云,依例許赴於後科殿試,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李日躋疏曰,伏以日者新除,適値常參之有命,詣闕陳懇,未蒙恩遞,特召繼降,殿坐時迫,一身情病,有不暇顧,冒昧出肅,黽勉就直矣。臣有無依孀妹恃臣爲命者,旣失舅姑,無他兄弟,夫喪在殯,氣息兟兟之中,忽添輪行之疾,症形危惡,醫技束手,臣方獨自看護,情理慘切,院中諸僚,亦爲臣愍然,做直未畢,至許番次之推移,其急可知,顧臣所叨,班在末席,苟非有萬分迫至之情,則顧亦何心,使右僚替直,息偃在家?而況犬馬之忱,三年逖違,重入禁闥,未及一覲耿光,遽思退出,區區耿觖之私,尤不能自已,此豈臣所樂爲哉?念臣孤露終鮮,雖異他人,此則便係法外,固不敢爲言,而目今時氣不適,閭里之間,多有天行之症,顧此病情,姑未知何樣所祟,寒熱交劇,無慮不生,臣旣晝夜熏襲於病所,則出入於淸禁密邇之地,亦有所不敢者,昨日違召,誠亦出於齋沐戒愼之義,非敢故自違傲而然也。聖鑑未察,至靳例勘,徊徨抑塞,不知所出,見帶職名,旣不可一日虛縻,顧今事理,亦不敢輒近軒陛,而院中之循例請牌,鎭日不已,玆不得不出宿具疏,隨牌來詣,據實陳懇,自外徑歸,伏乞聖慈,察臣懇迫之私,諒臣戒懼之忱,亟賜遞解,以便公私,仍治臣逋慢之罪,俾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踏啓字。
○忠淸監司柳儼疏曰,伏以皇天垂騭,聖嗣誕降,痘症順經,賀禮已過,宗社之慶,臣民之幸,曷有其極,臣於待罪畿邑之中,忽承湖西按藩之命,誠不勝惝怳驚怪之至,夫朝家用人之道,或以其才望之茂彰,或以其功庸之已著,然後始可免謬畀之譏,而終必無瘝曠之歎矣。今臣則粗賤無用,最居人下,郡寄藩任,輒露醜拙,荒歲賑民而惠未及於窮蔀,奉令不謹而罪反速於專擅,則尙今備數於朝紳之列,更畀以畿輔之重者,已失懲勵之法,大乖綜覈之政,而今玆新除,又是前日犯科之職也。臣之省躬逡巡,追愆怵惕,已無可言,而其爲朝政之疵累,物議之嗤點,又何如也。況湖西一路,民俗之健訟、牒訴之煩委,比湖南爲尤甚,苟非有風稜之善剸決者,莫宜擔荷,至於率眷令下,百爲創始,則尤不可不擇才而授之,選能而任之,俾無設施乖謬之弊,而乃反使駑弱病頓,已試蔑效者,苟然冒當,僬僥之千匀,終必至於速覆跌而後已。如是而臣若貪榮祿、畏瀆擾,萌一毫冒出之心,則是上而犯欺君之罪矣,下而有昧心之恥矣。臣雖無狀,寧忍爲此哉?仍竊伏念,終古任藩寄者,必待朝廷之相須,情志不阻,誠信交孚而後,方可展其志而措其手矣。若臣則涉世齟齬,與人鑿枘,曾在藩任,觸處罣礙,事事而被疑,言言而見尼,畢竟遭大狼狽而歸,今乃不思自處,復蹈覆轍,則臣身獲戾,固不足道,而致令一道機務,緣臣而沮撓,億萬生靈,因臣而受困,到此地頭,殿下雖欲悔當時之誤授,決無及矣。此臣所以寧被違傲之罪,不敢生冒赴之意者,不獨爲一身計而已。今日祗肅,雖緣納符體重,不得不冒沒入來,而因仍承命,斷無其理,玆敢瀝血陳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諒臣言之出於肝膈,速許遞改,回授可堪之人,以爲一方之幸,千萬至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正言金宗台疏曰,伏以臣之本來情地,豈有復廁臺端之理,而日昨除命,遽出於試場方開,臨急變通之際,事勢窘迫,控免無路,不得不冒沒出肅,挨過試役,而第伏念向日下政院之敎,辭旨嚴截,有非臣子所敢承聞者,臣於此,惶駭震慘,罔知置身之所,歷日彌久,殆不能自定。噫,臣雖冥迷,尙有知覺,伊日試事,至煩聖慮,達夜酬應,丙枕不安,在臣分義,豈敢不竭蹶趨命,以效古人不竢駕之義,而臣於其時,家有病憂,尋醫蚤出,聞命旣晩,趨召稍後,此雖出於事勢之適然,而稽慢之誅,實無所逃。夫爲人臣子,而當君父徹曉不寐之時,恬若不知,緩緩赴召,則論其負犯,萬戮猶輕,官職去就,尤無可言。玆於試事旣畢之後,不敢自同無故之人而隨衆復命,祗詣闕外,露章請譴。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先遞臣職,仍將臣前後辜犯,亟行誅罰,以勵臣義,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全羅道錦城幼學李奎光等疏曰,伏以先正臣文純公朴世采,道德學術之醇深,淵源一路之正的,乃一國之所共師尊,聖朝之所嘗欽崇,固不待臣等區區贊歎之言而知者,夫以先正之道學,其俎豆之享,雖帀地而有之,亦可也。然十數年來,朝令申嚴,毋論道德高下,凡係疊設新創者,一切不許,故士林之議,亦未嘗敢妄有陳請,而至如今日臣等之所懇,尤有大異不然者,蓋臣等所居之地,卽先正本貫之鄕也。先正之先祖前朝直提學文正公尙衷,本朝文康公臣紹之遺祠,寔在焉。建宇賜額,粵已四十餘年矣。院祀之享,旣皆先正之祖先,則以子孫之賢,有如先正,而尙未遑於配腏之議者,於禮無乃有不備而缺者耶?一道士論之有此,蓋久矣。適會年前,先正遺{{?|⿰彳象}}gg像g,落留湖南地,無所揭安,道內多士,不謀而同辭,方營影堂於院側,以爲妥奉之計,則又復以爲影堂,旣在院側,則院中之獨無祀享,斷非尊仰先師之禮,昔之未遑者,今可以擧矣。夫祖先在上,而後孫配下,可謂盛矣。遺像在後,而俎豆在前,可謂備矣。況上可以不干朝家疊設新創之禁,下可以克伸一方鼓舞激勵之志,而聖朝崇儒之化,多士慕德之義,可以一擧而兩盡之矣。此臣等所以不避猥越之誅,不憚瀆擾之罪,千里裹足相率而仰陳者,伏乞亟回明聽,特賜兪音,以弘吾道,以光士林,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稟處。
==閏4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命淵{{*|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南泰慶{{*|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病}}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尼山縣監朴弼彦。
○洪尙賓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執義南泰慶,持平沈䥃呈辭,掌令許集、趙東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標信,命下矣。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密符親納,例也。而前全羅監司柳復明,來到城外,不爲親納,使其褊裨替納,事體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副修撰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尹彙貞,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副校理尹彙貞,副修撰金尙翼,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連日違召,尙不出肅,金吾獄囚之積滯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副提學趙遠命連日違召,尙不應命,卽爲牌招,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㝡基,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今又違牌,副校理尹彙貞,副修撰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竝更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京畿監司沈宅賢留待。
○傳于洪尙賓曰,差使員未下去者幾員耶?問啓。
○洪尙賓啓曰,差使員未下去者幾員耶。問啓事,命下矣。問于吏、兵曹,則順川郡守趙元錫,長淵府使權儆,文川郡守金夢垕,馬梁僉使李尙俊,於蘭萬戶崔華徵,皆未下去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差使員,京畿監司引見時同爲入侍,來待後啓達。
○傳于徐命淵曰,京畿監司、差使員引見。
○吏批,判書宋寅明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未差,右承旨洪尙賓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卽接敦寧府移文,則主簿金致謙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以南泰慶爲承旨,李瑜爲同春秋,申世洸爲巨濟府使,李以濟爲高山察訪,學正二單,康侃、安道謙,校書正字單金光潤,韓顯謩爲執義,同副承旨南泰慶。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病,參議徐命九進,參知韓師得病,左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副護軍李日躋,副司果尹汲。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南泰慶,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修撰兪㝡基疏批已下,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素患痰火之症,復發於積月勞瘁之餘,近又添得感冒之最重者,頭疼、肥熱、虛嘔、厭食、咳嗽、咯血等症,俱係非細,雜試藥餌,了無其效,落席涔涔,殆不省事,一時問備之臺言,不惟不必相辨,亦有所不暇焉。而第其所謂試望非其所知一句語,不能無弊於日後,臣之當初爲言,蓋爲試望之重,而本院之不果還給,亦以奉審事急,該堂卽出故耳。然若以旣知該曹之無端拔應入之人,而不卽斥退改望,責之喉院,則猶或可也。而今但曰試望非喉院之所知,信如諫臣之言,雖知該堂之曲循情故,不念公體,在喉院者,袖手傍觀,不一開口而後,方可謂愼語默之體耶。其言之得失,姑舍之,只此病狀,十分危苦,失今不治,未易回甦,夙夜供劇,斷無其望,銀臺長席,不容暫曠,病裏悶蹙,如添一病,玆不得不忍死草疏,疾聲呼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垂矜諒,特許遞改臣職名,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於本職,非敢隨衆,强欲撕捱而然耳。直以頃者所遭,終非泛然相規之比,造意至深,遣辭至險,至今追思,尙有餘悸,臣雖欲抗顔冒進,有不忍爲。噫,恥之於人大矣,耐彈行公,苟且則,甚矣。人之斥臣雖薄,而臣之自待,豈至於太卑,世常說近日之廉隅太勝,而臣則以爲不然,朝臣之輒以細故微事,動引爲嫌者,難免此目,而臣有異於是。今臣之受詆於人者,只若關涉於臣之一身,則迫於嚴命,豈無黽勉一出之道,而彼之所以爲說者,全不相饒,至以親病受暇,故爲掩滯,等待參疏爲案,而譏斥之不足,請之以重加責罰,其所勘斷,可謂不輕,人方請勘以重罪,而我自晏然趨參於榮次,則是眞放肆無憚者也。到此而始駁擊,臣固甘受不辭,而聖上雖欲曲庇,亦不可得矣。爲今之計,莫若初自斂遠名塗,一步更不着足之爲,差少過息憂耳。念臣無似,前後於本職,不甚辭避,間嘗應命者,非謂毫分可以依俙彷彿於侍講之任而然也。只以厚沐恩造,一念感刻,思欲糜粉,而昨秋乞縣,亶出伸情,離違禁闥,今已經年,回瞻天上,豈無區區戀結之誠,亦豈不欲更登文陛?仰覲淸光,而今則束縛在身,嶺限當頭,雖欲穿去而不得,思之至此,不覺悵缺,苟非然者,臣何敢無端逡巡,故爲違逋,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哉?仍竊伏念,見今日晷正長,玉體康安,趁此閑暇之時,聖志非不勤勵,而連仍館僚之不備,院直久曠,開筵無期,曾謂瀛錄五十餘人之濟濟而如是耶?臣則情勢之萬萬難强,如右所陳,非臣之所樂爲,實由於迫不得已也。每於天牌臨門之時,臣惶蹙罔措,五情震駭,求死而不得,鑽地而欲入,未知世間窘迫者,何事可以方此,臣雖欲强起承膺,而廉隅大防,有不可輕易壞了,輒不免忍死違牌,畢竟同歸於尤而效之,臣罪至此,無以自貰,而旣靳例罷,只推又下,聖上曲恕臣罪,而臣則日積偃蹇,罪上添罪,伏惟日月高懸,無幽不燭,而區區情實,未蒙垂照,不勝震悚之忱,玆詣闕外,悉控血懇,冀伏嚴誅,伏乞聖慈,諒臣情勢之至爲難安,察臣微尙之儘有可據,特命遞臣所帶之職,仍治臣積犯之罪,俾伸私分,以存國法,不勝幸甚,臣無任俯伏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掌令趙泰彦疏曰,伏以皇天眷佑,聖嗣誕降,疹患遄復,賀儀荐擧,率土含生,莫不鼓舞,如臣置散之蹤,雖不得躬造呼嵩之列,以伸賀忱,若其區區慶祝之心,久而冞切,杜門窮巷,歌詠太平而已。千萬夢想之外,忽叨掌憲之除,臣聞命惝怳,不知手足之投地也。臣之平日言議之素淺,才分之不逮,伏想聖明,亦必俯燭之矣。顧何一分可取,而迺有此甄錄之異數耶?含恩畏義,固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竊有情迹之萬萬危蹙者,向年忝叨諫職也。妄陳一言,自附無隱,而批旨之下,誨責備至,及其引避嚴敎荐降,不待處置之規,卽允請遞之啓,蒼黃前席,顚倒出來,私心悚恧,固不足言,而臺閣體格,緣臣掃地,追思至今,魂夢亦悸,中間外邑之除,實遂便養之願,而四載南土,備經凶荒,恐負聖主如傷之仁,焦思竭慮,倖免大戾,解紱歸來,分甘廢棄,不意玆者,聖度天大,曲加拂拭之恩,復畀言責之任,而臺端一步之地,卽臣鐵壁,豈可以歲月之稍久,有所自恕,而揚揚冒進,以招人嗤點也哉?且臣素患水土之疾,近益添苦,頑痰滿膈,咯血無算,全却粥飮,委席㱡㱡,以此情病,決無承膺之勢,玆將短疏,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特加矜察,亟許鐫罷,俾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敎崇政大夫判敦寧府事、兼京畿觀察使、兵馬水軍節度使、都巡察使、開城府留守、江華府留守沈宅賢書,王若曰,處九卿之班,寔贊予治,畀一路之節,特眷舊臣,肆頒再授之綸,庸責已試之效,言念神京之方岳,實首諸路之藩維,周邦千里之畿,甸服爲要,漢代三輔之職,管轄不輕,蓋根本之地宜優,不與他等,故保釐之才必愼,惟艱其人,況經比年之歉荒,益致群生之凋瘵,每減災邑之常賦,而或誅求之多端,屢蠲殘戶之宿逋,而或實惠之未究,如欲責蘇殘而振弊,亦惟在宣化而承流,惟卿,趾美名家,蜚英昭代,飭躬恬雅,爰自守於衆趨,持論公平,式不撓於時議,杜祁公之居家淸白,不求人知,陶士行之慮事精詳,務殫乃職,所以名塗之揚歷,蔚然聲績之已彰,恢銓部激揚之風,時望所係,受寧考特達之眷,委任不疑,逮寡人任使亦多,賴先朝簡拔以遺,眷遇靡替,予敢忘圖任舊人,忠勤益殫,卿亦勉追報殊遇,每參廟議,深嘉規畫之允當,或處閑司,輒惜才猷之未究,置重臣協輔之地,豈欲勞以吏治,借宰相徊翔之權,蓋思藉其宿望,玆授卿以京畿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都巡察使、開城府留守、江華府留守,卿其祗服寵命,亟懋良圖,恢聽斷之明,使犴猾而自息,嚴黜陟之典,致貪墨之有懲,陵寢肅嚴,宜謹春秋之奉審,蔀屋罄匱,必察寒暑之怨咨,其餘稟栽,厥有典故,於戲,蓋予意之有存,寧或憚於往欽,續甘棠之舊謠,毋墜前績,如輕車之熟路,益副初心,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愼無逸製進
○今閏四月初七日,京畿監司沈宅賢引見,差使員、守令、邊將同爲入侍時,舊畿伯趙明翼入來後,來詣閤門事,榻前下敎。
○乙卯閏四月初七日未時,上御熙政堂,京畿監司沈宅賢留待,各道差使員引見,長淵府使權儆,順川郡守趙元錫,文義縣令尹東喆,藍浦縣監沈佖,馬梁僉使李尙俊,於蘭萬戶崔華徵,左承旨徐命淵,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上曰,方伯之體任自別,卿則以重臣出去,著意爲之,可也。宅賢進伏曰,八路方伯,孰不爲重,而京畿則根本之地,臣以無似,再叨重任,有難稱塞矣。上曰,初往在何年乎?宅賢曰,辛丑六月矣。再叨是任之後,心甚憂懼,尙此遲留,未卽到界矣。園陵奉審,事體至重,而前方伯未及爲之,故黽勉辭陛,而聖敎至此,惶悚倍切矣。上曰,卽今諸道,擧皆凋弊,而畿輔尤甚,聞前道臣,一意區劃,多有措置,而卿以原任往赴,各別按察,無負委寄之意,其餘則在敎書中,不必煩言耳。宅賢曰,久旱之餘,得此好雨,前頭若無他災,則民事可幸,而本道連歲荐飢之餘,無見存之穀,民戶十三萬,還穀則十六萬,脫有水旱,難以拯活,聖上軫念百姓,有匹段賜給之物,前監司趙明翼,區劃作錢,以爲日後之備,而臣則老昏無爲,惶恐敢達矣。上曰,卽今得雨可幸,而猶有旱徵,前頭年事之豐歉,有未可知矣。畿內凋弊,無生穀之道,故有若干所給,而聞前方伯多所蓄儲云,到界後當思舊監司之勤勞,加意爲之,可也。宅賢曰,聞前監司有所拮据云。去則可知,而舊伯年少,通鍊事務,臣則年已衰老,且無才能,何可望前人乎?上曰,無以此爲言,凡事著實爲之,則無不可爲之事矣。不必如是,唯在責勵而已。雖未到界,有何所懷乎?宅賢曰,小臣到界後,有進上封納之事,所懷則當以文字,從後陳達矣。上曰,承旨宣諭。命淵曰,宣諭及別諭,竝爲讀之乎?上曰,然矣。命淵讀訖,宅賢曰,守令殿最,不一其道,卽今各邑還穀未捧甚多,前頭救民,實無其策,臣到界後,當以捧糴多少,爲殿最高下矣。上曰,還穀,無事則種糧,有事則軍餉,關係甚重,前以折半留庫之意,有所下敎,而守令,或有盡數分給者,卿須各別,申飭,俾無傾庫之患,可也。宅賢曰,還穀未捧,莫甚於近來,雖有盡捧之邑,而亦或有傾庫分給者,此後則折半留庫之意,別爲申飭,而守令如有不爲奉行者,當論罪馳啓矣。命淵曰,道臣所達,誠有意見,小臣年前,亦爲外任,而今若以捧糴多少,爲殿最高下,則未知得宜,以此,申飭守令,似好矣。上曰,道臣所達,亦不過,申飭之意也。命淵曰,新監司到界後,進上有封納之事,舊方伯亦當入來肅拜,而日勢已晩,先爲出送,何如?上曰,然矣。宅賢受賜物,先爲退出。上曰,守令以次進前,長淵府使權儆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長淵府使權儆,上顧問承旨曰,此曾經西關倅乎?命淵良久不對,因垂頭流涎。長夏曰,承旨氣窒而然矣。上顧長夏曰,注書扶此承旨出去,他承宣使之入侍,可也。長夏承命扶承旨出去。上曰,下番出去,勿置政院,直送于待漏廳之意,更爲分付可也。長夏與左副承旨鄭必寧,同爲入侍。上曰,其承旨常時有病乎?必寧曰,常時未知有病,而氣窒而然矣。上曰,注書持此藥,傳給左承旨,問病以入,長夏持藥出去。儆曰,曾經渭原郡守矣。上曰,履歷。儆曰,宣傳官兼帶備局郞,出六爲訓鍊主簿、都摠都事、經歷、參上宣傳官,爲渭原郡守,以邊禁不善,申飭,有拿命遞罷,當被罪罰,而因赦蒙放,天恩罔極,以拿來之事,還有加資之命,因爲忠原營將,今方待罪於長淵矣。上曰,此是初引見,七事達之。儆曰,農桑盛、戶口增、學校興、軍政修、賦役均、詞訟簡、奸猾息。上曰,何時赴任乎?儆曰,三月初三日到任矣。上曰,軍餉幾何?儆曰,二千七百餘石矣。上曰,已還分者幾何?儆曰,臣在官時,還分一次矣。上曰,上年年事,何如?儆曰,稍實矣。上曰,當此農時,還穀雖不分給,而民間無窘急之患耶?儆曰,昨年稍豐,故間有還穀不願受之類,亦無遑遑於食事矣。上曰,有所懷乎?儆曰,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有邑弊乎?儆曰,邑弊則不無可達者,而臣到任六七日,旋赴武科試所,還官翌日,卽以差員上來,未及詳知,故未能仰達矣。長夏還入奏,以丸藥,傳給於待漏廳,而病勢則一樣云矣。趙元錫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順川郡守趙元錫。上曰,履歷則無可問之事,而七事達之。元錫曰,農桑盛、戶口增、學校興、軍政修、賦役均、詞訟簡、奸猾息。上曰,七事中有何修擧之事乎?元錫曰,七事俱爲惕念申飭,而有衣食然後,可以敎導,故農桑專爲勸課矣。上曰,何時赴任乎?元錫曰,甲寅四月卄二日到任矣。上曰,民戶幾何?元錫曰,四千六百七十餘戶。上曰,軍餉幾何?元錫曰,一萬二千餘石。上曰,還分幾何?元錫曰,一萬二千石內,折半留庫,折半所當還分,而前頭穡事,有未預料,故折半還分中,過半留置矣。上曰,有邑弊乎?元錫曰,邑弊則別無大段提達之事矣。上曰,有所懷乎?元錫曰,所懷亦無矣。尹東喆進伏。上曰,職姓名?東喆曰,小臣,文義縣監尹東喆。上曰,履歷?東喆曰,初爲康陵參奉,遷司饔院奉事、顯陵直長,以禁府都事出六,今方待罪本縣矣。上曰,民戶幾何?東喆曰,民戶三千八戶。上曰,還上幾何?東喆曰,二千七百石矣。上曰,赴任何時?東喆曰,癸丑六月赴任,今已三年矣。上曰,上年農形,何如?東喆曰,道臣,以之次邑狀聞,而非豐非凶矣?上曰,七事?東喆曰,農桑盛、戶口增、學校興、軍政修、賦役均、詞訟簡、犴猾息。上曰,赴任旣久,七事中有何修擧之事乎?東喆曰,本縣軍丁,逃故數多,故一民或當十番,或當二十番,上年吏判宋寅明,稔知邑弊,故軍丁事,陳白變通,移送逃故於他邑矣。上曰,侵族之弊,何如?東喆曰,卽今則比前稍除矣。上曰,逃故旣已充定乎?東喆曰,逃故盡數充定矣。沈佖進伏。上曰,職姓名?佖曰,藍浦縣監沈佖。上曰,履歷?佖曰,丁未重試出六,參上武兼、都案郞廳差下,遷訓鍊主簿、都摠都事罷散,其後以御營把摠,見授本職矣。上曰,何年赴任乎?佖曰,癸丑七月十五日到任。上曰,民戶幾何?佖曰,四千七百戶矣。上曰,還上幾何?佖曰,京司所屬七百餘石,營還四千餘石矣。上曰,還上幾次分給耶?佖曰,小臣未上來前,從民願,數次分給,其後兼官連爲分給,而折半留置之意,已爲申飭矣。上曰,七事?佖曰,農桑盛、戶口增、學校興、軍政修、賦役均、詞訟簡、奸猾息。上曰,七事中有何修擧之事乎?佖曰,勸課農桑之外,無他修擧之事矣。李尙俊進伏。上曰,職姓名?尙俊曰,小臣曾屬禁旅,以久勤,爲淸江萬戶,遞歸後,以訓鍊院實習讀兼能麽兒郞廳,以久勤,爲馬梁僉使矣。上曰,民戶幾何?尙俊曰,一百五十餘戶矣?上曰,有所懷乎?尙俊曰,前則本鎭土兵,以漁採資生矣。近來各營及諸上司,侵責多端,土卒擧有離散之形,故小臣牒報營門,禁斷其弊,以此土卒,幸得全保矣。上曰,農形,何如?尙俊曰,本鎭上年則稍豐矣。崔華徵進伏。上曰,職姓名?華徵曰,小臣,於蘭萬戶崔華徵。上曰,履歷?華徵曰,乙巳年出身,丁未年摠戎哨官啓下,甲寅二月,爲本鎭萬戶,三月初十日到任矣。上曰,本鎭民戶幾何?華徵曰,僅百戶矣。上曰,有所懷乎?華徵曰,他鎭全守一島,故民戶頗多,小臣之鎭,僻在一隅,合計四村,民戶僅百,故能櫓軍、射砲手,散在遠村,或百里、或七八十里,如此太平之時,則別無所妨,而脫有事變,則遠在百里之軍,顧何能朝發夕聚乎?上曰,水軍邊將耶?華徵曰,水軍邊將矣。今若就本鎭十里內兩村,全屬本鎭,遠村軍士,則與本官水正兵相換,似爲便好矣。上曰,若然則前何不爲變通耶?華徵曰,本鎭遠在之軍數少,本官兩村之民數多,故本官不許,未免因循矣。上曰,下去後,枚報道臣,使之狀啓變通,而有何修擧之事乎?華徵曰,殘鎭邊將,力無所及,雖有些少修擧之事,何敢仰達乎?上曰,第達之。華徵曰,改造鐵甲四部、黑角弓五張,火藥二百餘斤,全數改擣砧次,已爲準備矣。上曰,曾已入侍耶?華徵曰,初入侍矣。上曰,在京乎?華徵曰,在京醫官崔周慶,小臣三寸叔矣。上曰,京畿舊方伯入來謝恩時,承旨與之同詣閤外,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初七日酉時,上御熙政堂。京畿前監司趙明翼引見,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明翼進伏,上曰,卿在畿輔,今已瓜滿遞來,欲一見卿,故使之入侍矣。知卿在營勤勞,予甚嘉之,畿輔凋弊,比諸道尤甚,生穀之道,無他變通,而聞卿有拮据儲置之物云,其數幾許耶?明翼曰,小臣本來空疎,叨膺重任,瘝曠之罪,自知多矣。嚮者自上爲慮水旱饑饉之備,以聚穀之事,有所下敎,臣雖無似,聞命之後,固當盡意奉行,而卽今畿輔形勢,便同無麪不托,目下無見存之穀,向來請得戶曹錢二千兩,貿置二千石穀,營門聚會穀,僅至百餘石,其他守令,擧皆疲弊,實無措手之路,而楊根郡守李世矩自備之穀不少,營穀及各邑穀,合而計之,則四千六百餘石矣。上曰,卿何以措置耶?明翼曰,移粟有弊,故二千石所聚之穀,則分置各邑,而營穀則姑爲留置,各邑穀則依戶曹還上例,重爲磨鍊,而使之無得犯手,節目不過如此矣。上曰,卿滿瓜而來,稔知畿輔事勢,民弊果何如耶?明翼曰,民弊則有難枚擧以陳,而畿內百姓,或因禮葬,或因使客,且値國家大役,自多勞動之時,全無安頓之日矣。近來虎患甚多,惡虎處處橫行,囕死之患,比比有之,砥平、楊根等邑,盜賊甚多,數日前已爲狀聞,而賊徒屯聚山谷,乘夜擧火,殺越人命,聞極驚心矣。上曰,守令不能禁止乎?明翼曰,村閭夜行之賊,守令何以知之乎?臣以此移文捕廳,多發軍官,使之別爲譏察,而此非尋常之賊,徒黨甚多,有難捕捉云矣。上曰,盜賊屯聚何處耶?明翼曰,楊根、砥平,多數屯聚,村閭之間,雖無錢貨,有若干糧穀,則盡爲奪取,間或白晝殺人,脫去衣服,官屬亦多締結,自上別樣,申飭,然後可以禁止矣。上曰,京畿有討捕使乎?尙賓曰,長湍及竹山,皆兼營將矣。上曰,討捕使軍官,安知其不爲締結乎?明翼曰,頃者馬牌,見失於盜賊,廣州府尹,以此狀聞,而尙未捕得,誠非細慮矣。上曰,昨年農形,何如?明翼曰,昨年農形,未能詳知,而以今春觀之,民間不甚遑遑,以此知昨年年事之稍豐矣。其後國有大慶,還上未捧,有蕩滌之令,臣以諺文書之,坊坊谷谷,遍爲曉諭,百姓感祝德意,歡聲載路矣。以麥事言之,昨年冬寒特甚,秋牟多爲凍傷,卽今旱災如此,民事節節可慮,而今日之雨,誠爲多幸矣。上曰,今日之雨,無不足之患耶?尙賓曰,猶未浹洽矣。明翼曰,畿營月廩不多,到界後,每月收聚一二石穀,曾前尹陽來、申昉,多置重記,而臣亦別爲措置,凡事務爲節省,以待日後之備,而畿民賙賑之策,誠爲難矣。上曰,長陵水道,有下諭事,而頃日尹淳,多有預備云,何以爲之耶?明翼曰,臣往見其基址,則空石與藁草,略有輸運,而旣見之後,異於所聞,昨年防處十餘間,形勢不同,步數頗遠,當初陳白之人,非欲故爲誣罔,水道自爾漸闊,或百餘把、或七八十把,有難防之矣。非但水道而已。朝家事,例多朝令夕改,諺所謂高麗公事三日,正謂此也。陵寢事體雖重,民役亦甚可慮,而議論如是多端,前日所聚財力,誠爲可惜,凡事愼之於初,而守之於終,然後可無如此之弊矣。近來紀綱頹弛,自上雖欲振勵,而方伯及守令,唯以督迫爲能事,不思鎭安之道,反致騷擾之歎,民生安得不重困乎?顧問承宣曰,殺獄啓本入來乎?尙賓曰,姑不入來矣。上曰,何事耶?明翼曰,獄事滯鬱甚多,朝令蕩滌之後,更當議讞,而新監司到界後,有難更爲査考,故臣與諸守令,相議覈出,已爲狀聞矣。上曰,殺獄幾何?明翼曰,京營比他道,文書不及,而酬應甚煩,殺獄文書入啓者十二人,他罪囚亦過十餘,而其中二人則直爲放釋,此非全然無罪者,或有子爲父、奴爲上典,參以情法,宜有寬恕之道矣。大抵殺獄,尤難究覈,卽今南陽有殺獄,守令連爲同推,而決斷未易,監司別樣,申飭,然後可以爲之矣。上曰,辛壬兩年後,百姓尙未蘇息乎?明翼曰,辛壬以後,戶口太減,還集無期,而今年則稍豐,民間形狀,不甚遑遑,前頭麥事登場,則不無蘇息之望矣。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未差。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宋秀衡{{*|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南泰慶{{*|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服制}}。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副提學趙遠命,尙不應命,副校理尹彙貞,副修撰金尙翼,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㝡基,副修撰金尙翼,掌令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副提學趙遠命,尙不膺命,更爲牌招,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㝡基,副修撰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連日違召,尙不膺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別軍職所持稜刃、槍鞭棍造給事,命下矣。槍鞭棍二十三柄,使敎鍊官折衝李蓍年監造,今已畢役,故移送別軍職廳,新造二柄及內下一柄,竝爲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新啓,南原縣監尹得莘,曾在西縣,厚招民怨,及授本邑,年紀衰耗,政多弛解,吏緣爲奸,怨謗朋興,雖以前監司柳復明貶題見之,亦可知其疲軟不治之狀,伊時銓官,至議請罷,人多傳說,而恬莫知媿,尙不自處,弊邑劇務,不可久畀於如此之人,請南原縣監尹得莘,罷職不敍。又啓曰,定州,卽關西重鎭,在前武弁之差遣者,必以自中有聲望者爲之,時任牧使尹就履,本以常調,素乏履歷,濫授雄府,無一善政,蠱惑邑妓,率畜衙中,專任鄕所,視如僚友,大小政令,一從指揮,賂門大開,怨聲載路,可笑可駭之擧,不一而足,西來之人,無不目擊而傳說,如此之人,不可仍畀邊上重鎭,以貽生民之害,請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又啓曰,新除授執義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閏4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未差。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南泰慶{{*|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服制}}。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平壤庶尹趙明震,蔚珍縣監朴澹。
○南泰慶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以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今至二旬,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昨皆違牌,應敎李宗白,副應敎趙明澤,校理吳瑗、朴弼載,副校理權爀,修撰任珽,副修撰尹敬龍,俱在外,尙不上來,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今日又爲違召,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一向違召,無意膺命,金吾罪囚之積滯,誠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以工曹言啓曰,今端午,各殿進上各樣扇子、鞋兒、艾花等物種,依例封進,而賢嬪宮,方在私服中,以白色封進,而艾花,不爲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今四月二十七日,本營京標下軍兵等賞中日時,監試敎鍊官閑良魚震淵,騎芻五中沒技,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南原縣監尹得莘,罷職不敍。又啓曰,請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答曰,勿煩。{{*|措辭見上}}
○漢城府判尹尹淳疏曰,伏以臣於前月,進伏郊坰,縣途陳籲,敢請病不能趨詣賀班之罪,而聖慈曲恕,不加嚴誅,反以引嫌太過,從速上來爲敎,臣伏奉恩旨,不知感淚之何從也。噫。今臣去國,非以時其暫罷,乍憩鄕廬,蓋自六七年來,無一日不思退,而紆恩縻職,未忍捨然告去,及至壬子春,始得請暇一出,便爲終焉之計,而經年自在,分甘廢屛,中間再入,迫於分義,雖不能永堅微尙,而卽其意中默算,非自謂隨時改圖,易退爲進,故雖前秋面諭,縷縷千萬,感徹心骨,而終不敢以晏然從仕爲對,乞以軍銜留朝者,可見其集木驚弓之懼,有甚於懷恩戀榮之常情,而將此身心,淹過冬春,祗以忝居藥院,義不可自遠於誕彌延頸之際,而及夫邦慶之快覩,雖卽日退死溝壑,庶無餘恨。又況文衡重任,爲臣夙宵憂患,苟非自干罪戾,終無順解之望,故畢竟違敖gg違傲g,蓋出於萬不獲已,旣蒙恩勘,幸釋諸擔,則歸尋四年前決退之初緣,不惟臣默算有素,雖婦孺迷蠢,亦莫不曰當然。今則臣不復遠引昔年之憂危,卽此粗成之一義,矢死靡他,庶不爲負心失守之歸耳。慈覆之天,曲遂萬物,區區此願,豈忍終奪,且臣自處之外,足指瘡患,轉益侵淫,毒深痛久,脛膝俱痿,房闥之間,杖而後起,以此癃殘,雖無故在朝,其何能起身供劇,而況京兆緊務,無長官久矣。按簿之叢委,詞訟之積滯,壹皆臣故,病裏惶悶,益無所措,伏乞聖慈,俯諒臣處義之有退無進,竝將太常兼任,亟賜鐫遞,俾公務無曠,私分粗安焉。臣於璿譜跋文事,又有萬萬惶悚者,伊時館吏,以臣已撰者書入事報來,臣以旣解其任,何可以未徹之文,苟然寫進,從當疏陳之意爲答?其後數日,更無所報,果以此意,略及於疏末,疏入之後,始聞館吏因政院催督,推去已寫之紙於臣家,改銜書進,雖緣郊路稍左,未卽聞知,而其謬爲辭遜於文字旣徹之後者,矇然不審,無所逃責,伏想淵衷,必以爲訝,追思至今,愧怍無地,敢此附陳,以冀睿照焉。臣無任翹首瞻望號呼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道理,豈可若是撕捱?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上穹垂祐,邦慶畓臻,元子患候,又卽平復,數月之內,賀儀載擧,此誠宗社無疆之休,臣自前月路中因病徑歸之後,所患足瘇血便等症,一時交作,首尾數十日,沈綿危毒,雖伏聞聖上有惟疾之憂,百僚設起居之禮,而床席之身,無由運動,終未進參,臣罪萬死,旬後少有生意,旋聞賀禮方擧,强疾自力入城,隨參於呼嵩之列,而適遭子婦喪慼,少留若干日,經紀窆葬,悲疚撓攘之餘,賤疾又復大添,種種危症,比前不啻倍重,京寓齟齬,有不可一日淹滯之勢,擔曳蒼黃,忙尋歸路,任情經行之罪,固無所逃,而神精昏瞀,不能綴語自列,請譴之章,亦復稽延至今,前後負犯,層積至此,臣誠惶霣,無地自容,且伏念臣之衰病如右,與歲俱深,今殆難醫,而身上虛縻之職名,無非高華緊重之任,一年二年,尙靳鐫解,忱誠淺薄,旣未上格,逋慢日積,轉成罔赦,此尤臣所以五情抑鬱,又作一病,不知瀆擾之懼,終始嗚呼,而不敢止者也。伏乞聖明,察臣病狀,諒臣至懇,將臣政府本職及兼帶諸任,一倂鐫削,仍命有司,治臣前後罪犯,亟從重勘,以嚴王法,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上來行公。
○應敎李宗白疏曰,伏以臣亡妻淺土之葬,在於南陽地,方謀移窆於臣母墓側,纔於日昨,破墳載輀,仍向前路,此際伏奉館職除命,繼以馹召遠辱,惶隕感激,莫省攸措,榮途一步,無往而非臣所自劃,區區危杌之懇,曾已屢暴於章牘,天日之明,庶已鑑燭,去就一節,已無可論,而目下私情,實有所懇迫者,臣旣命畸,尙無嗣續,妻喪在靷,而運柩觀窆,非臣躬檢,無人可替,承召之後,宜卽進伏輦下,躬自祈免,而情實如右,末由趨承,虛帶難冒之職,曠日滯外,固已惶悶,而竊稽國典,旣有妻葬許歸之文,玆不得不略具短章,縣道陳懇,猥越之誅,尤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垂矜諒,亟罷臣職,仍勘臣瀆擾之罪,以安私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事過後上來察職。
==閏4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右副承旨金龍慶{{*|未肅拜}}。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入軫星。
○南泰慶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留公事,六曹長官備局堂上,無稟定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再度呈辭入啓,執義韓顯謩在外,掌令許集,持平沈鐫呈辭,掌令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尹彙貞則無他撕捱之端,而兪最基則往事不必過嫌,金尙翼則今無更嫌之端,而其在分義,豈容若是?事之寒心,莫此爲甚,竝只推,更爲牌招。
○洪尙賓啓曰,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特推之下,竝皆違召,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而副應敎趙明澤,自鄕纔已入來云,亦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注書徐命臣,同姓八寸兄,承旨命淵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未差,左承旨洪尙賓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有政。以金龍慶爲承旨,魚有鳳爲承旨,全日祥爲昌原府使,李渻爲社稷令,朴體素爲典籍,兼養賢主簿單康弘濟,綾昌君補、綾城副守森,在喪終制,前府使李聃錫,今加嘉善,白翎僉使時,軍器別備,加資事承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必寧,左副承旨南泰慶,右副承旨金龍慶,同副承旨魚有鳳。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尹惠敎病,參議徐命九病,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慶德宮假衛將崔天萬呈狀內,本以守禦廳敎鍊官,兼差衛將矣。方以南漢軍器修補事,下去山城,衛將之任,勢難久曠,特許遞改云,以軍門監蕫之役出往,則守宮輪直之職,不宜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及第崔春三,閑良具龍翼、金光寶、金元重、南斗柄,牙兵金日尙等,或拯活人命,捉得惡虎,或御寶僞造罪人指捕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係是出身閑良軍兵,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慶尙左兵虞候兪隆基,前權管林萬載,前司果李光績、朴昌燁,及第金夢績、邊海俊、張文煒,閑良李齊泰、金乃雄、具倓,別破陣金廷相等,或軍器別備,拯活人命,或殖利補賑,捉虎從軍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兪隆基雖已資窮,未經準職。林萬載、李光績、朴昌燁,未資窮未準職。金夢績、邊海俊、張文煒、李齊泰、金乃雄、具倓、金廷相,係是出身閑良軍兵,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以宋成明爲知事,朴乃貞爲知事,李仁錫爲同知,魚就深爲同知,朴萬齡爲僉知,鄭纘述爲訓鍊都正,尹慶哲爲兼司僕將,崔台耉爲內禁將,許璘爲五衛將,李喜夏爲五衛將,呂敬周爲五衛將,沈鳳徵爲尙州營將,金聖應爲副摠管,洪好人爲副摠管,張斗紹爲宣傳官,李喜祖爲宣傳官,金東藎爲牛峴僉使,李萬英爲助泥浦萬戶,金應剛爲防垣萬戶,崔粹和爲黃海兵虞候,申載夏爲慶福假衛將gg景福假衛將g,韓世元爲慶德假衛將,李世泰爲慶德假衛將,南益齡爲平安兵虞候,孫楚雄爲黑山島別將,副護軍鄭錫五、金養一,副司直宋秀衡。
○洪尙賓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魚有鳳,時在京畿楊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言啓曰,以咸鏡、忠淸兩道監司伏啓,刑曹粘目,高山前察訪閔墡,頒赦差使員尹心雄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閔墡、尹心雄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韓次愈手本,則時囚罪人洪處武今年八十二歲,老病沈篤,氣息奄奄之中,累日處冷,又得暴泄之症,度數無算,寒熱轉盛,飮啖全廢,眞元大脫,多般救療,終無一分之效,卽今症勢,實有頃刻難保之勢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啓曰,判義禁申思喆,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監司狀啓,安胎時不能及期眼同待罪事,傳于洪尙賓曰,勿待罪事,回諭。
○司諫朴弼琦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吉州牧使成胤爀罷職。答曰,勿煩。
○判義禁申思喆疏曰,伏以臣,有罪輕勘,引伏自省之中,忽被金吾新命,此是臣屢叨屢僨之地,情兢勢蹙,理難堪冒,召牌日降,荐犯逋慢,惶隕悶隘,莫省攸處,顧臣踪地,已無趨承之勢,而得伏見日前賓對所出擧條,以廣州舊逋之多數未捧,責臣以不能檢飭,仍下重推之命。臣於是,誠不任惶恧之至,夫漢南蓄積之哀痛,中外之所共慮,朝家之所累飭,而不幸間値荐荒,歲多耗縮,每當捧糴之時,臣必另加關飭,而新還上則本府十分嚴督,幾盡收捧,至於舊還,冬間因巡營別關,遽有停捧之擧云。臣聞甚怪訝,卽以軍餉與他有異,必須依朝令,期於準捧之意,嚴飭於本府,如是往復之際,迤及春初,元數之中,先捧三分之一,而方次第催督矣。迺因大霈,有停止之令,遂不得繼捧,其間事實,大抵如斯,則其非本府稽緩之失,從可推矣。臣固知伊日下敎,亶出於重保障之聖意,而然身爲主將,不善檢督,至使莫重軍穀,有此逋欠,其何敢以問備薄勘爲幸,而晏然仍冒乎?念臣猥以謏才,久膺戎政,非不欲隨事竭力,毋負隆寄,而神精漸耗,疾病愈痼,一味憒憒,莫效涓埃,居常愧懼,若隕淵谷,今若趁此少罪之時,得以卸免重擔,毋底僨誤,則是豈獨微臣之幸而已。且臣以軍務看檢事,纔作山城之行,觸風撼頓之餘,宿患痰症,乘時闖作,急於調治,舁還私次,落席涔涔,症形斗劇,雜試藥餌,有加無減,顧此病勢,有非一時偶感之比,時日之間,斷無差完之望,以疾則委頓,以情則臲卼,前愆旣深,新戾且重,廉義病狀,俱難冒赴於職事,玆敢略具短章,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賜鑑諒,將臣兼帶兩任,亟命鐫削,仍治臣荐逋之罪,以嚴邦憲,以安微分,千萬至祝,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者飭勵之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閏4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右副承旨金龍慶{{*|未肅bb拜b}}。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南鶴宗{{*|病}}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四更,月暈。未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三度呈辭入啓,執義韓顯謩在外,掌令許集,持平沈䥃呈辭,掌令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新除授右副承旨金龍慶,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金龍慶之前後不爲出仕,未知其義意,只推,更爲牌招,而此後則如此傳旨,勿爲捧入。
○鄭必寧啓曰,右副承旨金龍慶承牌來詣闕外,陳疏到院,觀其措語,則家有拘忌之疾,身旣薰染云。故原疏不敢捧入,纔已退却,則仍爲退去,牌不進罷職傳旨,所當捧入,而旣有如此傳旨勿爲捧入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
○以副校理尹彙貞,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副應敎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特敎之下,其在分義,豈敢若是?尹彙貞之無他撕捱,而若是者,極涉寒心,趙明澤之撕捱,有何義?法講之撤久矣。豈有如許道理乎?竝只推,更卽牌招。
○鄭必寧啓曰,副應敎趙明澤,副校理尹彙貞陳疏入啓,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吾罪囚之積滯,未有甚於近日,而判義禁申思喆,一向違召,終不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備局堂上宋寅明牌招察任事,命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直宋眞明。
○右承旨鄭必寧,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御牒中,元子誕生干支,乃乙卯正月二十一日壬辰,而誤以壬戌刊出,舊跋文中當宁御諱,乙巳修譜時直書,故臣等不審仍置矣。諸議以爲,卽祚以後,事體不宜直書云,斯言儘然矣。臣等疎率不察之失,在所難免,惶恐待罪,而進上及進獻件奉出,御牒及跋文張改入,頒賜件細補以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勿待罪。
○南泰慶,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備忘記,本府啓辭內,全羅道錦城縣黑山島圍籬安置罪人李台重押去都事洪致期,待其復命後嚴鞫事,命下矣。洪致期今已上來,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見啓下兵曹忠淸監司李壽沅狀啓,則忠原縣居知中樞府事趙以健,去三月十七日卒逝云,而去四月二十九日啓下狀啓,自兵曹,今日始爲移送矣。停朝市一款,今已後時,有難追行,弔祭致賻,依法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本府所管貰馬契,多有難支之狀,曾因筵臣陳白,有從長變通之敎,而姑無善策,其所謂江民出錢者,盡是貧殘難捧之類,故本府前堂上,爲慮此弊,以革罷江民處每戶一年三兩錢收捧之事,沿江各契,一從家座,每戶春秋各三錢式通同出斂,一以補契人,一以保貧民之意,論報備局,則回題內,事勢誠然,自本府論理草記云。故去三月分,以此辭緣,草記蒙允之後,以啓下辭意,發甘各處,使之依此收捧,而未及收捧之前,各軍門諸衙門請頉之關,紛紜來到,故待首堂出仕後變通間,姑爲停捧之意,再次捧甘於各洞矣。卽者契人等呼訴內,西氷庫居洪三八里、李東雲,灘項居金斗培、嚴廣叱春,沙村居崔㖋同,麻浦居金興俊兄弟,崔應三,西江居金先達稱呼者十餘人,與江村各契軍兵數百餘名,聚會沙場,擧盟謀議之後,吶喊突入於江居契人申命相、申昌暹、趙尙廉、孫永碩、鄭萬潤、金龍元、朴泰道、宋斗樞等家,毋論男女老少,竝爲結縛歐打,而一邊毁撤家舍,打破器皿,一邊偸去錢財,如是者至於四次之多云。故聞來極其驚駭,卽令當部官員,親審摘奸其虛實,則右人等結黨作挐,毁家偸財,打傷人物之狀,一如契人之所訴矣。近來紀綱,雖曰解弛,豈意輦轂之地,有此白晝聚群,高聲發喊,毁人家,偸人財,不少顧忌,至此之境哉?蓋此事本非臣府擅便之事,而因備局指揮,至於草記啓下,則渠輩雖有稱冤之事,告于所屬衙門,草記爭執,事理當然,而況且本府,以首堂上出仕間,姑勿收捧之意,捧甘知委,則渠等,固當恭俟處分,而不有國法,如是作挐,此實亂法之民也。契人之生死,固不暇恤,其有關風化,誠非細慮,如此亂民,若不繩以重律,則國家三尺,將因此頹廢,言念及此,實爲寒心,其中首倡者洪三八里等十人,卽令左右捕廳,急急窺捕,其結黨發喊,撤毁人家,偸取錢財之罪,各別重治,而西氷一契,麻浦、沙村、灘項、瓮里、桃花洞等任掌輩不能禁戢之罪,令攸司依法重治,此後又有如前作挐之擧,則令捕廳,隨現捕捉,一依治盜律治之,而亦令各軍門,各別禁斷其所屬軍兵等更相作挐之弊事,竝爲分付,何如?傳曰,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此曾所未聞,令捕廳各別譏捕,施以强盜之律,況軍兵則各有所屬,焉敢以無賴輩之指揮,王城咫尺之地,作弊若此乎?昔宋藝祖規模若何,而不貸亂法之軍兵,宜施軍律,以勵三軍,而此非行伍作亂者之比,雖以參酌,常無統律,於此可知,該軍門大將,竝從重推考,其別將、中軍,各其營決棍三十度,以懲此後。
○傳于鄭必寧曰,副校理尹彙貞批下,朝朝gg明朝g牌招。
○以陽城幼學李萬彙上疏,傳于南泰慶曰,此疏批前已下矣。政院不當更爲捧入而捧入,不欲賜批,而以其爲黃耉之疏,故不當批而下批矣。
○左副承旨南泰慶疏曰,伏以臣庸愚譾劣,百不猶人,而蒙被渥恩,久處從班,絲毫無補,愧懼恒深,不自意聖明,特加誤恩,擢置於喉舌之地,惝怳感激,他不暇顧,不得不冒肅恩命,而陞擢之寵,責任之重,萬萬非不肖賤臣所敢承當,循分兢惕,實無因仍僥冒之理,且於《璿源譜略》事,竊有所惶悚不自安者,譜略中元子誕彌之日,當書以正月二十一日壬辰,而誤書壬戌,臣曾以都廳之任,實掌修正之役,誕日干支,尤當謹書,而乃有此不察之失,追後始覺,惶懍無地,論其錯誤之罪,臣實爲首,玆敢露章自列,冀被重勘,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仍治臣不職之罪,以安私分,不勝幸甚,抑臣因此,而又有區區賤見,敢此附陳焉。癸巳年跋文中,有御諱直書處,而乙巳改牒時,旣已因前不改,今番印刊時,亦爲省工,取舊板用之,而不爲稟旨,仍舊印出,終有所大段不安者,亟命該廳,以御諱二字,分行改書,允合事宜,唯聖明裁處焉。臣無任屛營俟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雖不察何嫌,爾其勿辭察職。
○副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子水痘之候,遄獲平復,賀儀載擧,八域均歡,臣以從班舊物,其區區慶忭之忱,曷有其極?臣爲省先墓,暫歸桑梓,不圖此際,獲叨玉署新除,馹召遠宣,繼有問備催促之命,臣且感且惶,莫省攸措,其在分義,不敢偃滯,昨纔來伏城裏,而臣之本來情勢,已難抗顔復廁於榮塗。且臣稟賦虛薄,素多疾病,而一自前冬折臂之後,首尾四五朔,出入死生,晝夜苦痛,入夏以來,幸占差道,而大病之餘,精神筋力,頓然消耗,對人酬酢,氣喘語澁,開卷看字,前忘後失,鬢鬚斑白,形貌皺癯,年未五十,而其奄奄澌苶之狀,殆有甚於六七十老人樣子。人之見之者,莫不驚怪憫憐,而臣亦怛然自傷,竊歎其病衰之至此也。蓋今所患,大勢雖歇,而違骨拘攣,餘症未已,運用之際,輒必牽引,盥櫛之節,尙且須人,自分爲病廢之人,無復有當世之念矣。日昨省墓之行,蓋出於情理之萬不獲已,擔曳登程,忍死往返,而勞動失攝,症形添劇,見方委身床玆,宛轉叫苦,束帶趨朝,斷無其望,昨違嚴召,恭俟誅殛,聖度天大,旣靳例罷,又下召命,怵分畏義,不敢坐違,謹此力疾來詣於禁扃之外,冒陳血懇,徑還私次,臣誠死罪死罪。噫,臣之離違天陛,今已踰年,瞻望象魏,豈無戀係之忱,矧臣雖甚無似,粗聞事君以誠之義,平居所勉,恒在於是。故從前於仕宦一節,非有情病之大家難强者,則未嘗爲圖免之計,豈獨於今日,敢生規避之意,自犯慢命之科哉?誠以實病如右,無一分可强之勢,當此館直俱空,法講久廢之日,特敎誨責,極其嚴截,而亦未能祗承恩命,輒事瀆擾,有臣如此,生不如死,只願速被誅罰,小贖罪戾,伏乞天地父母,俯垂矜諒,亟許鐫遞,仍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校理尹彙貞疏曰,伏以臣目視昏廢,積有根因,其初猶能彷像模索,艱解文字,年衰病痼,節次層加,漸成矇瞍之人,前此屢登經席,醜拙百出,或借人求視,或越次替讀,或取燭近照,事體苟簡,惶愧在心,此已聖明之所嘗俯燭,朝臣之所共憫憐者也。然此猶是五六年前事,今則年益加病益甚,每對冊子,雖大字完劃,皆䵝黑澹泊,如障烟霧,屢楷熟諦,亦不能照分,雖欲如向時之承乏攝官復侍講讀,亦不可得,藉使臣通解經義,可備咨問,顧病昏如此,固宜隨分引退,況空疎寡陋,不辨銀根,初不合於講任者哉?以此自劃於心,不敢復爲冒進之計矣。今此新除,適當館直無人,法講久輟之餘,天牌日再臨門,臣一向違逋,竟未祗承,嚴旨三降,誨責截峻,惶駭震恐,五內失守,臣雖冥迷,彝秉不泯,亦豈不知義分之至重?蓋其自量已審,不能者宜止,終不敢以迫於威命,喪失所守,窘遁顚沛於旣出之後也。自非然者,臣旣無情勢之可言,又非筋力之難强,豈敢有召輒違,無故撕捱,甘自蹈於棄君命隳臣分之誅哉?竊所自悼者,臣以至愚極陋,蒙被殊知,周旋邇列,十年于此,而顧無螢爝之微,仰裨日月之明,不幸早衰病盲,自力不得,無由復備討論,獲覲耿光,瞻戀眷係,但有涕淚,昨日進伏闕外,備陳危懇,喉司不諒,章未上徹,今於嚴敎特召之下,不得不更瀝肝血,以請鈇鉞之誅,伏乞聖明,下臣司敗,勘以重律,以爲人臣慢命者之戒,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亦涉無義,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陽城幼學李萬彙等疏曰,伏以天下之事有可得已而不已者,亦有不可得已而已者,可已而不已,其弊也徑歸於苟且,不可已而已,其弊也失之於不誠,均之爲不得其中,向日章甫,爲故致仕奉朝賀臣崔奎瑞建院之請,實是一國共公之論,多士大同之議,則此非可已而不已者,今若因聖上一時誨諭之批,而遂皆中沮,不復呼籲,則眞所謂不可已而已者,烏能免不誠實之譏哉?臣等玆敢不避猥越,復此相率而更請,惟聖明垂察焉。夫奎瑞,絶世之高風,殉國之精忠,非但前疏已悉陳,抑旣聖明所洞照,則今不必更事架疊,而彰善樹風,聖朝之盛典,慕賢尊德,多士之公議,凡有一節之過人者,尙皆廟焉而享之,況如奎瑞雙美之竝著,爲國家蓍龜,爲一世冠冕者,其終無腏食崇報之典耶?蓋我國書院之弊其來已久,私建疊設,募生徒而庇閑民,壞士習而病官政者,此固朝家之所深惡,而立一切之禁,臣等雖甚愚昧,豈不知聖意之所在,至於事在可否之間,人多異議,而或因一時之好惡,强聒不已者,此誠末路之陋習,臣等亦嘗恥之,今臣等所請,旣非私建疊設種種貽弊者比,奎瑞之合於建祠血食,又非臣等一方之私言,實擧世無異辭之公議也。當此末路人各異見之日,雖係正當應行之事,必有甲乙岐異之議,而至於奎瑞事,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閭巷婦孺,無不同辭曰可,於此亦可見奎瑞平生也。世無院宇則已,如其不然,世豈無奎瑞院宇耶?朝家徒見院宇紛紜之弊,而使如奎瑞者,終不得一院宇之享,毋亦近於因噎而廢食乎?向日聖批中,有曰勳若此而辭愈深,況此建院,其若有知,安乎,不安乎,?單間屋宇,可表後世,此可見聖上不枉其志,待死如生之至意,臣等聚首感歎,相顧流涕曰,此老之受知聖朝,終始異恩如此,雖不準吾輩之所請,亦與有光焉,而終不能無抑塞悶鬱於中者,方寸耿耿,誠至今未已,按納不住,復事呼籲,槪奎瑞以三十年屛退之身,八十歲篤老之人,當國家危急之際,不計死生,一日馳一百四十里,叩城門以奔告,當是時也,天日爲之動色,擧國爲之髮豎,不待元戎之出征,人心士氣,固已激發百千丈,小醜殘孽,已游魂於鼎中矣。一時公誦,皆以功不可勝任,而顧乃脫然蟬蛻,讓而不居,此尤卓絶難及處,聖上之曲副其意,不加以鐵券,而寵以四字御書,單間彩耀千秋,此固古今所未有之異數,亦可見明良遭際之盛,冠絶往牒,至若悼亡勤懇之批旨,身後奉朝祿之仍頒,亦出於此意,孰不感歎,而第於臣等所請建院,亦欲用此例,則臣等竊以爲不然也。奎瑞之力辭勳封,固出於遺榮執謙,浮雲萬鍾之意,聖朝之曲遂雅志,在生前則固,可也,而至於身後廟饗之請,其所歸重者,在於全德之尊尙,多士之歸依,後世之興勸,事體迥別,條貫各異,則豈可以看作一例,終始堅拒,廢格而不行耶?若論其逝者之心安與不安,則以其平生謙虛之至意,御書揭閣,何等榮耀,徒以勳封來逼,故雖不得不辭彼而就此,安知必爲其心之所安乎?自古先賢,生時謙讓不以師道自居,歿後崇奉腏饗於永世者何限,而未聞以其素志之謙退,攙及後代,猶闕俎豆之禮者也。雖以御書四字觀之,槪比奎瑞於子陵高節,而不屑乎萬戶之封,則眞所謂釣臺高於雲臺者也。以子陵之高,雖辭諫議之高銜,而未聞亦廢桐江之祠,則何獨於斯人,以其平日辭勳,而闕多士尸祝之禮乎?噫,御書一閣,卽聖朝表章之所也。建祠妥靈,卽萬代觀感之地,而激勸忠義,廉頑立懦,實在於是,則在聖朝,惟當觀其建祠之當然,而定其所請之垂許而已。固不可以書閣之在此,而不從院宇之建彼也,明矣。且臣等之所請,雖單擧戊申一事而爲言,聖敎之以此然疑,至於靳許,臣愚死罪,竊恐其太過矣。伏況臣等尸祝之意,專由於欽尙平日操履之純篤,節槪之巍卓,可以掩白玉而邁靑松,超一世而映千古者,則今反慮一事之不安於逝者,竝與全善而闕其當施之典,無亦有歉於平日待元老之至意耶?臣等竊觀聖上之知奎瑞,有非前代君臣際遇之比,則伏想聖意,亦必不以建院之請爲過,而特以曲體其志之故,降此敎也。然事非單論,議終難遏,則何必終靳一兪,不以慰一路多士之心耶?伏願聖明,特加裁察,亟降睿旨,卽允建祠之請,以副一方之望,不勝幸甚,臣無任激切慕仰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曾已諭,爾等何煩?但予之靳許,其爲黃耉之丹衷,爾等之請,不過末世之文華,其勿復煩,各修學業,效黃耉之雅操
○乙卯閏四月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右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尙衣僉正李箕恒,活人別提尹大柱,西學訓導高命說,中部參奉林聖憲,尙瑞副直長姜鳳來,同爲入侍時,李箕恒進伏。上曰,職姓名。箕恒曰,小臣,尙衣僉正李箕恒也。上曰,履歷。箕恒曰,戊子年拜顯陵參奉,遷司饔院奉事,在喪去官矣。壬寅年,以祔廟都監監造官,陞六,而其後內職,則宗簿寺主簿,工曹佐郞,刑曹佐郞,戶曹佐郞,工曹正郞,戶曹正郞,宗廟署令,外職,則咸興判官,旌善郡守,順興府使,而今方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何事?箕恒曰,織造色耳。上曰,有所懷乎?箕恒曰,臣之所掌,不過織造,今則撤罷,姑無擧行之事,無大段稟達之事矣。仍爲退出。尹大柱進伏。上曰,職姓名。大柱曰,小臣,西活人署別提尹大柱也。上曰,履歷。大柱曰,己酉年爲穆陵參奉,庚戌年爲司饔院奉事,壬子年遷敬陵直長,甲寅年爲司憲府監察,同年八月爲刑曹佐郞,今年二月呈遞矣,三月待罪於本職矣。上曰,職掌何事?大柱曰,掌率巫女,分番五部,且各處病人咸會本署,故藥物凡節,主掌救活矣。上曰,爾署病人,時有幾名耶?大柱曰,小臣待罪之署,則病人只有男女各一名,東活人署則姑無云矣。上曰,有所懷乎?大柱曰,所懷無可達矣。上曰,爾何居乎?必寧曰,方在京云矣。上曰,爾誰家子孫乎?必寧曰,故三學士中尹集之孫矣。上曰,爾爲奉祀,而尹集於爾,爲幾代祖耶?大柱曰,丙子斥和殉節臣尹集,卽小臣曾祖矣。上曰,於爾不遠矣,香火至今不絶耶?大柱曰,小臣出繼於伯父,故社稷署令濂,爲奉祀,而生父澓,戊申亂時,以開寧縣監,得參原從一等功臣,旋卽見遞,家又淸寒,祭祀之節,不成貌樣矣。上曰,曾經掌樂僉正尹泓,於爾爲何等親耶?大柱曰,小臣之仲父也。上曰,香火,何以爲之?大柱曰,臣之曾祖,遷葬于忠淸道鴻山地,因居墓下,而臣則以有職名,方旅宦於京裏,香火雖或不絶,亦不無苟艱之事矣。上曰,朝家別無賜給顧護之事乎?大柱曰,朝家只給墓奴復戶,定山直守護,而別無賜給之事矣。必寧曰,三學士有書院矣。上曰,非謂書院也。尹集子孫,今方入侍,奉祀孫錄用事,前已申飭,而祭需令本道各別顧助之意,分付,可也。必寧曰,然則吳達濟、洪翼漢奉祀家,一體爲之乎?上曰,三節士家,一體顧助,可也。{{*|出擧條}}高命說進伏。上曰,職姓名。命說曰,小臣,西學訓導高命說也。上曰,履歷。命說曰,癸丑年殿講直赴,國子分榜,甲寅年爲本學訓導矣。上曰,職掌何事?命說曰,本學,養士衙門,養士之外,無他職掌,學製時對讀而已。上曰,有所懷乎?命說曰,兼官主管凡事,臣則無可達之語矣。上曰,在京乎,在鄕乎?必寧曰,平安道宣川人矣。上曰,聞其語,分明關西人也。林聖憲進伏。上曰,職姓名。聖憲曰,小臣,中部參奉林聖憲也。上曰,初入仕則履歷無可問者,而職掌何事?聖憲曰,職掌道路、橋梁、禁火、頒火、里門警守而已。上曰,卽今則無閭家奪入之事乎?聖憲曰,上敎至嚴,近來無此等弊矣。上曰,在京乎,在鄕乎?聖憲曰,本在全羅道錦城縣,而時居在京矣。上曰,汝四祖有顯官乎?聖憲曰,小臣之祖與父無顯官矣。上曰,汝旁親有顯官乎?聖憲曰,故大司諫臣林濩,卽臣之四寸大父也。上曰,林泳,於爾爲何等親耶?聖憲曰,臣之六寸大父也。上曰,有所懷乎?聖憲曰,部官無他所懷,不過坊役平均之事,而前後部官,已爲陳達,出於擧條,申飭矣。以京兆堂上之不備,時未及釐正,臣則別無可達之事矣。姜鳳來進伏。上曰,職姓名。鳳來曰,小臣,尙瑞院副直長姜鳳來也。上曰,履歷。鳳來曰,乙巳年爲章陵參奉,丙午年作散矣,壬子年復職爲英陵參奉,癸丑年遷繕工監副奉事,今方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何事?鳳來曰,本院政事時,安寶及馬牌出納而已矣。上曰,有所懷乎?鳳來曰,本院無大段職掌,故別無所懷仰達之事矣。上曰,居何地乎?鳳來曰,本居忠淸道德山地,而從宦以後,移居于京矣。上曰,汝爲誰家子孫耶?鳳來曰,故相臣姜碩期,卽臣之曾祖也。上曰,姜碩期名字,似若稔聞,而復官爵耶?鳳來曰,肅廟朝,復官爵,致祭墓所矣。上曰,其時汝名不入耶?鳳來曰,臣之父在世,故臣之名字不入矣。上曰,左副承旨南泰慶,有下敎事,注書出去,使之入侍。上曰,前左尹宋眞明,特敎之下,尙今撕捱,其在事體,已涉寒心,而今則旣解本職,廉隅可伸,目今備局行公之人乏少,以備堂,牌招察任。{{*|榻前下敎}}上曰,王府多滯,其況北道犯越事,宜速議決,而判金吾承批之後,無他撕捱,尙未行公,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察任,{{*|榻前下敎}}長夏出去,與左副承旨南泰慶,同爲入侍。上曰,卽見宗簿寺草記,潛邸時名號,何以書之,欲爲聞知,故使之入侍矣。泰慶曰,左右分行書御諱矣。上曰,分書兩行,則無懸註之事乎?泰慶曰,御諱直書,故付籤,而乙巳改牒時,旣已仍前不改,今番印刊時,亦爲省工,取舊板用之,而不爲稟旨,仍舊印出,臣等實掌修正之役,而不及致察於至敬之地,惶恐敢達矣。上曰,前已累次爲之乎?泰慶曰,自癸巳年而然矣,小臣又有大段不察之失,元子誕日干支,矇然誤書,俄纔陳疏請譴,而惶懍倍切矣。上曰,當初誤看而然乎?必寧曰,正月二十一日壬辰,誤書壬戌,飜張之際,以致如此云矣。泰慶曰,旣知之後,則不可一時置之,故當待草記批下,改張以入矣。上曰,明日諸承旨,持各司回啓文書,入侍,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卯時至戌時,日暈。
○下直,原城縣監沈宗賢。
○以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禁推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明日慕華館武科殿試時,兩司當爲進參,城上所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判申昉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參判申昉,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文武科殿試時,承旨各一員,當爲進參,而都承旨李春躋病不仕進,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一員未差,卽今廳中位甚不齊,事多苟簡,而都承旨李春躋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柳萬重啓曰,副提學趙遠命,鎭日違召,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副修撰南泰良,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而副提學趙遠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明日仁政殿增廣別試文科殿試時,香室移接於尙瑞院,春秋館減省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明日慕華館武科殿試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右相進去。
○傳于南泰慶曰,明日慕華館命官,禮判進去。
○鄭必寧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在外,參判申昉進,參議未差,右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奉命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有政。以柳萬重爲承旨,李縡爲大司憲,鄭錫五爲左尹,李聖龍爲禮曹參議,閔亨洙爲修撰,南泰良爲副修撰,校書博士單鄭錫垕,正字單徐命觀,承文正字單李光溭,右承旨柳萬重,左副承旨鄭必寧,右副承旨南泰慶。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進,參議徐命九病,參知韓師得病,右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副司直金始炯、李潝、金龍慶。
○洪尙賓啓曰,前縣監金聖鐸放榜前付職事,命下矣。吏批下直已下,口傳付職,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聖鐸爲司饔主簿。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恩賜直赴殿試人等,竝許赴於今此增廣文科殿試事,啓下矣。卽接四館所所報,則甲寅四月別製居首直赴殿試人進士閔齊岳,已爲身死。戊申三月節製居首直赴殿試人進士李匡贊下鄕,不得赴今番殿試云,李匡贊依前例許赴於後科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前後直赴殿試捧承傳人金鼎益等一百五十五人,隨其錄名,許赴於明日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因漢城府草記,傳旨內,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此曾所未聞,令捕廳各別譏捕,施以强盜之律事,命下矣。自臣廳卽發軍官,龍山居通德郞崔㖋同,西江居所謂出身金哥,非出身,而卽前別將金壽岳也。壽岳及其餘同倘出身崔思齊,出身朴泰垕,禁漏官崔琢,通德郞朴世根,幼學李聖夏,前萬戶李東蕃,幼學鄭慶成等九名,爲先捉來,而其他知機逃躲,未及捕得者,軍校等處,各別窺伺,期於捉得之意,今方嚴飭,而今此捕捉九名,爲先究問乎,待其畢捕而究問乎?何以爲之?敢啓。傳曰,爲先究問,而此等之人,旣非無賴常類,則豈作此前所未聞之駭擧乎?尤極痛駭,不杖直招事,爲先捧招以啓。
○又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因漢城府草記,傳旨內,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此曾所未聞,令捕廳各別譏捕,施以强盜之律事,命下矣。依傳旨卽發軍官,其中首犯者麻浦居雜科出身崔應斗,西氷庫居烽燧軍李泰雲等,爲先捉得,其餘知機逃避,未及捕得者,嚴飭軍官,今方各別搜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盛澤手本,則保放罪人洪處武,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義州居張鳳羽上言,其父別武士晟,壬子夏等都試時,鳥銃沒技,而其所修啓,旣在令後,且因道臣論啓,入於置之之中,依他例直赴殿試事,曹粘目判付內,朝家視西北,本無異同,而其所入格,旣在令前,豈可以狀達之遲滯,置之是旀,況殿試在明,一日之內,西北邊地武士,或許或否,且欠一視之道,特爲直赴殿試,置之中入格在令前者,一體許赴事,命下矣。當初狀啓中入格在令前者,別單書入,依例令政院,直爲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南原縣監尹得莘罷職。又啓曰,請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答曰,勿煩。{{*|措辭見上}}
○司諫朴弼琦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措辭見上}}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頃陳微懇,更蒙恩暇,連日施灸,呻楚淹伏矣。卽伏聞明日武科殿試時,有以臣命官進去之命,臣於是,固當趨承,而第臣積痼重發之疾,非如干艾焫所可責效,當灸之數,姑未滿限,所患之症,尙無分減,癖氣膨亘,腹脅浮疼,少有轉動,輒致牽礙,戶庭之間,亦未能隨意出入,束帶趨命,旣難自力,觸風掌試,尤無其望,玆不得不略申疾痛之呼,仰干仁覆之聽,情雖迫隘,跡涉偃便,惶隕之極,無所逃罪,伏乞聖慈,俯垂諒察,遞改臣命官之任,仍治臣違慢之辜,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意謂幾乎快瘳,命下矣。何引咎之有哉?卿其安心,益加調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鍼醫看病。
○別兼春秋李度遠疏曰,伏以臣,日昨見差文科會試試官,入於試院,而追後聞之,則年前別兼春秋鄭益河,疏請史官勿擬試望,永爲定式,則殿下以其言爲是,而依施之,臣不識館中定規,矇然承牌,致使朝令,廢閣不行,其失大矣。誠不勝惶悚愧赧之至,今者又以殿試試官,天牌下降,不敢坐違,隨詣闕中,而竊伏念殿試事體,與試院有別,入侍儀章,便同親臨,則史官之代庖於考官之列,實恐大傷朝體,豈止臣溺職之失而已哉?伏乞聖明,亟命改擬,毋使前日之成命,歸於銷鑠,千萬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試望落點時,自有量矣,有何付標焉?
○乙卯閏四月十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引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必寧,左副承旨南泰慶,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尙賓曰,此全羅監司徐宗玉狀啓,陳壽興家失火延燒,家藏雜物,沒數盡燒,人亦燒死事也。讀之。上曰,狀啓上之。尙賓捧入。尙賓曰,此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上曰,下款結語達之。尙賓讀之。上曰,狀啓上之。尙賓曰,此戶曹啓目,本曹所管貢物,依事目施行,何如?上曰,下款達之。尙賓讀之。上曰,納之。必寧曰,此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明川鄕校修補時,移還安香祝下送事也。上曰,狀啓納之。必寧曰,此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德、安陵奉審有頉處修改事也。上曰,原狀啓上之。必寧曰,此禮曹啓目繼後事也。上曰,何人繼後耶?必寧曰,趙伋、趙世煥繼後,李世道、李厚德繼後事也。上曰,啓目納之。尙賓曰,右承旨鄭必寧出去政廳,敢達。上曰,政官,今已入來耶?都承旨李春躋,今日持公事入侍時,使之同爲入侍,新差承宣,待下批卽爲牌招,可也。必寧出去。泰慶曰,此全羅監司徐宗玉狀啓,雲峯田稅欲以麻布代納事也。上曰,大同作木之規,自當初定式時爲之耶?惠廳、戶曹書吏,有待令政院之事,注書出去,以大同作木,始於何時,而曾有前例否?詳問以來。長夏承命出來。泰慶曰,此全羅監司徐宗玉狀啓,泰仁縣採蕨女,爲虎囕死,全州折草人,亦爲虎囕死,惡虎囕殺,至於五人云矣。上曰,狀啓納之。泰慶曰,此兵曹回啓,忠淸道牙山地拯活溺水人賞格事也。上曰,書之依回啓施行。泰慶曰,此兵曹回啓,拯活論賞,亦涉屑越,以米布題給事也。上曰,書之依回啓施行。泰慶曰,此兵曹啓目,犯越罪人査捕形止,賞格加資事及首捕三人賞格不行事也。上曰,犯越罪人,一邊正法,一邊授職,賞罰乖舛矣,僉知之類,於渠不過耶?泰慶曰,此兵曹啓目,犯越捕捉賞格事也。上曰,書之依回啓施行。申尙重事,後日登對時,更爲稟處,可也。長夏還入,奏以出去招問惠廳及戶曹吏,則山郡有作木之規云矣。上曰,注書更爲出去,問其一定之規,無古今之異乎?復爲詳問,可也。長夏又出來。泰慶曰,此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上曰,何事耶?泰慶曰,軍官器械修補加資事也。上曰,書之依回啓施行。泰慶曰,此兵曹啓目,親騎衛甲寅四等試才時優等人,令該曹考例稟處事,及北道人沒技之類,直赴殿試事也。上曰,書之特爲直赴殿試,此啓目急速擧行,可也。泰慶曰,此兵曹啓目,各道沒技之類,令前上來者,令後上來者,分揀事也。上曰,書之,朝家之視西北,本無異同,而其所入格,旣在令前,豈可以狀啓之遲滯,置之是旀,況殿試在明,一日之內,西北邊地武士,或許或否,且欠一視之道,竝特爲直赴殿試,置之中入格在令前者,一體許赴,此則不可以此而止,令兵曹草記事,分付,可也。長夏入奏以出去更問,則作木之規,其來已久,而追後作木者,雲峯一邑而已云矣。上曰,追後分明乎?承旨書之,頃日筵中,田稅大同米木間,依元定式徵捧,而更勿以錢挾雜事下敎,則今觀湖南狀啓,雲峯田稅作木,本非元定,則依初米太上納,事理當然,依此擧行事,分付該曹。當初其欲作布,不過其時守令之任便,而以布爲木,以木爲錢,今又欲依前作米,惟正之供,何等重大,而前後幺麽一縣監,惟意任便,該曹又此操縱,莫重貢法,因此乖舛,朝家命令,朝令夕改,外方小民,焉信政令?況純米純木,令下之後,不過依此擧行而已。今日紀綱,雖曰解弛,一守令,焉敢於廟堂則斥以泄泄,於地部則譏以問東答西乎?朝綱因此而漸解,守令慢不知上司,極爲寒心,當該縣監,爲先從重推考,以觀其緘辭謄聞,道臣亦爲推考。{{*|榻前下敎}}泰慶曰,此兵曹啓目,北兵使洪好人狀啓,沒技及優等閑良直赴事也。上曰,承旨,書之竝依回啓施行。泰慶曰,此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三水府使朴東樞牒呈內,守護軍韓從元陵木偸斫之罪,定配三水事也。上曰,誰人處保授乎?泰慶曰,衙前李五益處保授云。上曰,狀啓納之。泰慶曰,此江華留守金東弼啓本,本府在囚罪人金潤章等令該曹稟旨事。上曰,本數旣已準拯,所餘不過雜費,則方當大赦,豈可稟難?其令該曹,竝卽放送事,分付。{{*|榻前下敎}}上曰,頃日政事,欲爲下敎而未果矣,金聖鐸爲及第未下去前,當留京裏,雖今日政,有六品窠,卽爲付職,後日經筵,使之入侍事。{{*|榻前下敎}}尙賓曰,金聖鐸未疫,城內猶有痘患,故方在於僻巷云矣。上曰,非文非蔭,文華贍足者見科,則必爲之矣。上曰,法講久未爲之,玉堂違牌,未有甚於近來矣。尙賓曰,玉堂二員,今日政當出矣。上曰,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文科試所進}}。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小臣慕華館殿試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文武科殿試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玉堂闕直已久,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日慕華館武科殿試時,若有等劃之人,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以騎芻比較。
○傳于李春躋曰,《譜略》封進,當由法殿,而仁政殿則今方設場,自明政殿改入事,分付。
○鄭必寧啓曰,今番武科殿試時,直赴擧子閑良金鼎益,旗牌官殷復興,旗鼓官李東茂,別武士徐得天,別馬隊朴守億、金鳴善、李廷弼,閑良朴東最、朴枝華、崔德萬、李廷柱、蔡廷淑、安世亨、李采雲、金重益、金鼎九、朴義宗、朴泰登、金弘之、吳致三、李賢采、金仁胄,駕後韓世珍,別武士李景彦、安宗垕,別驍衛趙斗僉,馬兵玄厚益、金時建,砲手金有投里、安次澄,良人朴世行,業武裵承朴等三十二人錄名單子,無緣不呈,今番殿試,竝不得付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校正廳啓曰,《璿源譜略》、《御牒》及跋文張改入事,允下矣。臣等來會闕中,進上件及進獻件,全數捧出,卽爲改張以入之意,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閏四月十三日,通政鄭世弼,自丹鳳門入來,私奴斗應九里,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丹鳳門守門將柳圓春,敦化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閏4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南鶴宗{{*|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新恩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韓顯謩在外,掌令許集,持平沈䥃呈辭,掌令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柳萬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副提學趙遠命,昨違召命,無意行公,館直久空,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玉堂上下番闕直已久,副提學趙遠命,今日又爲違牌,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判義禁臣申思喆,與同義禁臣李瑜,今方開坐本府,他輕囚則皆已取招,而至於犯越罪人,則關係至重,備員後盤問,例也,而同義禁申昉、徐宗伋,俱以病不來,令政院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同義禁申昉、徐宗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犯越罪人盤問事重,竝更爲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柳萬重啓曰,明日常參時,政府、漢城府堂上及憲府,無進參之員,右參贊鄭亨益,右尹金聖應,掌令許集,持平李性孝、沈䥃,待開門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及列聖八高祖圖、《國朝御牒》,旣已進上,各家單子及初中草紙、御覽草冊改張濃墨紙,依前例,本廳堂上以下,今月十六日,出往彰義門外遮日巖,洗草後,仍爲撤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月令醫員李盛澤手本內,保放罪人李秉鼎,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因漢城府草記,麻浦捉來罪人崔應斗、西氷庫捉來罪人李太雲同黨,嚴飭軍官,各別搜捕之意,草記,入啓矣。其中元犯灘項契居扈衛軍官金斗培及同黨西氷庫居扈衛軍官文千雄、梁成樞、李春發,保人金成大,驛吏金順必,御營軍官林萬金,烽軍黃貴山,甕里居扈衛軍官金鼎禹、姜文載、李德老,禁軍金重呂,龍山居保人嚴世昌等十三名,又爲捉來,依左捕廳草記批下傳旨內辭緣,以不杖直招之意,爲先發問目推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罪人崔㖋同等九名究問事,草記批旨中,爲先究問,而此等之人,旣非無賴常類,則豈作此前所未聞之駭擧乎?尤極痛駭,不杖直招事,爲先捧招以啓事,命下矣。九名等處捧招,而在逃罪人金興俊同生弟禁衛營大旗手興世,昨日夕,又爲捕捉,一體捧招以入,而以各人等所供觀之,則聚會沙場,呈備局伸理事,果爲一齊同議,而擧盟謀議後,突入江居契人申命相等家,毋論男女老少,竝爲結縛歐打,而一邊毁撤家舍,打破器皿,一邊偸去錢財等事,極口發明,其在愼獄之道,有難輕施重杖,與馬契人等,一處頭面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向來違逋,合被重譴,待勘之蹤,理宜蹙伏,而往役當前,不免冒出,追思公議之至嚴,每念廉愧之大防,私心悚恧,靡所容措。今於復命之後,固無夤緣供職之理,而況聞日前試官違牌,又復紛然,譴罷之罰,適及卿宰,仍有定式勘罪之命,夫試事旣嚴,君命至重,凡有違傲,必罪無赦,固是刑政之所不可已,而同罪諸臣,譴罷相續,求之前後,鮮或倖免,若論近日干犯,臣是罪首,獨自免罪,斷無是理,雖聖上過私於臣,不念其爲失政之歸,而在臣私義,其何敢以苟免爲幸,而不知所以自處也哉?且臣奉命南出,不過出於引近例尊事體之意,而或復混歸於規避於試望之科,夫圖主試事,違捨近例,炎程遠役,推歸別人,則人之罪臣者,又將以爲如何哉?此等事理,非所難知,猶不見諒如此,莫非臣言行不能見孚之致,今臣踪地,種種難安,終不可淟涊仍冒於銓職,敢此自列,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遞臣銓部職名,仍命攸司,重勘臣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俱不必過嫌,從速行公。
==閏4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經筵,只常參。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副提學趙遠命連違召命,副應敎趙明澤由限已過,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明澤,掌令趙泰彦,持平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同義禁徐宗伋、申昉,昨日特推之下,不爲膺命,事體極爲未安,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未差,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文科甲科第二人,當付七品職,而時無窠闕,仕滿直長遷轉後,依例付職,何如?傳曰,允。
○有政。以申鉉夏爲掌苑別提,金聖鐸爲典籍,吳遂采爲典籍,兪健基爲修撰,典籍單朴弼理,文科甲科第一人,司畜別提單李尙白,武科甲科第一人,漢城參軍單柳東垣,文科甲科第二人,以尹容爲大司諫,別兼春秋李宗白、韓顯謩、趙明澤、鄭益河、閔亨洙,完恩君李仁錫,翊戴功臣居平君復嫡長孫,依法典承襲封君,典籍朴弼理,前郡守吳命瑞,已上今加通政,文科甲科登第前資窮,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進,參議徐命九病,參知韓師得病,左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副護軍李奎昌,副司正朴弘齡,武科甲科第二人,金麗禎,武科甲科第三人。
○柳萬重啓曰,副提學趙遠命,又違召命,事體未安,更爲牌招,而新除授修撰兪健基,亦爲一體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姑停刑推問啓判者,他公事啓下時,誤爲混踏,極爲非矣,當該內官,從重推考。
○南泰慶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鄭益河,旣已付職,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韓顯謩時在廣州地,李宗白時在長湍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閔亨洙、鄭益河。
○鄭必寧,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因漢城府草記,麻浦捉來罪人崔應斗、李泰雲及追後捉來同黨金斗培等處,依左捕廳草記中不杖直招事批旨,爲先問目,嚴問捧招之意草記,允下矣。依傳旨,罪人崔應斗等十五名,捧招以入,而其中金聲大、崔應斗、梁成樞、林萬秀、金順必、李春發等,則皆以聚會沙場,轉往貰馬契人等家,闌入作挐歐打之意,直招,而其吶喊突入,結縛男女老少,偸出錢財事,極口發明,金斗培則出去沙場時,見其同往民人等,作挐於貰馬契人之家,卽爲還歸矣。聞趙尙廉逢打,出見則尙廉反爲構誣,混同被捉云。文千雄,初雖進去沙場,及其貰馬契人等家作挐之時,不爲同參,黃貴山,自沙場未及起鬧之前,上去于木覓山烽燧處,金重呂、金鼎禹、李德老等則以爲,因其本洞任掌之知委,出去于本洞聚會之處,而元無沙場進去之事云。姜文載,稱以初八日入直闕內,嚴世萬則沿江民人等,執捉貰馬契人趙尙廉,來到其洞里,使之指告其同伴之際,在家目見而已。元無沙場出去之事,李泰雲,以其父病,須臾不離,人所共知,豈有出他與人作挐之事乎?各自發明,竝更爲嚴問覈實後,稟處,何如?傳曰,爲先勿杖更問。
○同副承旨魚有鳳疏曰,伏以臣去秋,幸遞地部佐貳之職,守分蟄處,感頌聖恩,今於夢寐之外,忽承銀臺除命,召旨遠辱於蓬蓽之下,驚惶震駭,罔知攸措,臣之衰朽無用,疾病垂死之狀,擧世之所共知,仕宦一事,非所可論,蓋不問職事緊漫而皆然矣。況此喉舌之任,何等緊重,一員不宜或闕,一日不容暫曠,決非在野疎逖之臣,所可僥冒虛帶者也。當初寵擢,已駭聽聞,而褫鞶經年,再誤恩除,有若朝廷夙夜之賢,乍遞旋授者然,臣實莫曉其故,而其爲聖政之累,益復如何哉?顧臣自屛難進之義,固不係於疾病有無,而若其癃痼之病,到衰益劇,居常懍懍,無復陽界上氣色,而數月以來,又添泄痢,眞元大脫,神氣都迷,此殆鬼事將迫而然也。床第之間,亦不能任自蠢動,雖欲强起趨命,其勢末由,伏乞聖明,俯察哀懇,亟許鐫改,俾無公私狼貝之患,千萬幸甚,臣無任煎迫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懇,今者此命,意非偶矣。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副修撰尹敬龍疏曰,伏以臣頃蒙恩罷之後,爲省父母墳塋,兼有遷厝之計,來伏墓舍,亦有日矣。不意館職新除,遽下此際,繼以有馹召之命,負罪賤臣,何以獲此?臣誠驚惶感泣,罔知攸措。噫,臣之才學鹵莽,千萬不近似於淸朝論思之列,不但自劃已審,雖私好臣者,亦不以經幄侍講之任,相期,此臣所以抵死撕捱,終不敢承命,以至於黜補而不思懲艾者也。初旣引分違命,至速恩譴,則今不可怵迫威罰,以自壞其素守也決矣。伏況臣之居外,倏過三載,奔走簿書,神精消亡,尋常文字,亦皆茫昧,且臣年已半百,積傷喪威,至於眼視,受病最酷,晴晝明窓,尙不辨細字,臣雖欲抗顔出脚,亦不可得,蓋臣自劃之義,與前無異,而學識之益荒,精力之轉衰,回視往年,不啻倍蓰,則力辭於數年以前,而遽出於數年以後,寧有是理哉?且念臣科名,被人汚衊,區區自靖之義,必欲歛避榮塗,稍存廉愧,唯取筋力自效之地,以爲一分報答之階,便成咫尺之守,終不敢爲膺命之計者,已有年矣。臣雖志節不堅,其何可貪戀榮寵,揚揚就列,以取人之嗤笑也哉?臣嘗以此,仰陳於前疏中,伏想聖明,亦或記有之矣。凡臣必可遞之端,旣非一二,而素患內傷之症,近挾寒感,症形添劇,絶食委痛,昏倒不省,伏聞日昨筵中,有在外玉堂催促之命,而臣之病狀,萬無作氣趨召之勢,一味跧伏,轉動無路,亦宜卽控賤懇,以請稽逋之罪,而疾勢淹綴,數行辭疏,亦不能自力構成,今始俟得少間,縣道陳籲,臣罪到此,尤萬萬矣。伏乞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許鐫遞臣職名,仍命勘臣罪戾,以靖私義,以嚴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傳于鄭必寧曰,補外儒臣,尋常君父飭勵之敎,更此館職,又復撕捱,偃蹇在鄕,縣道封疏,其在分義道理,豈敢若是?原疏下送,禁推傳旨捧入。
○答持平李性孝疏曰,省疏具悉。大將、中軍,輕重有焉,其所處分,可謂深量,各營中軍,乃是亞將,所謂褊裨,予未曉也。其令捕廳,不杖究問,意有所在,末抄自有處分矣。其所究問者,其數旣多,足可懲治,豈可以契人之擧名,廣捕深索,貽江民之弊,其將欲爲下敎而撤捕,爾請是矣。亟令該廳撤捕,捕將,竝從重推考,銓曹堂上重推事,亦爲依施,舊大同事,其令廟堂,卽爲稟處。守令等事,俱涉太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啓下備局。
○持平李性孝疏曰,伏以皇穹篤佑,邦慶畓至,元子水痘之候,遄臻平復,八域含生,孰不鼓舞懽忭,而如臣忝在邇列者,其區區慶賀之忱,豈可以言語文字,形容其萬一也?念臣本以危臲之蹤,且有沈痼之疾,自有除命以來,一味蟄伏,無計轉動,違召而尙靳例勘,請急而無由上徹,惶悚悶蹙,益無所措,顧今目疾,已在難醫之域,本來情勢,斷無冒沒之理,虛縻職名,徒增罪戾,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許鐫削,俾得以蒙曲遂之澤,伸自靖之義,仍治臣辜恩慢命之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不勝至祝,臣方乞免,不敢自處以臺官,而適於目下事,竊有愚見,略此附陳焉。近來風俗之頹敗,紀綱之解弛,固已寒心,而至於三江軍兵之聚會作挐,實是前古所無之變怪,聚盟納喊,有若戰陣間擧措,橫挐閭里,若經變亂,事之驚愕,莫此爲甚,此蓋由於軍門之無節制,而卒伍之益驕橫也。日昨聖上處分,極其截嚴,而第臣之思,竊以爲不然也。蓋軍卒慢肅,係於主將之約束紀律之嚴不嚴,當責之司命之臣,而今此問備之罰,可謂失之太寬,彼中軍、別將,不過一褊裨,而施以重律,國家用法,恐不當若是也。更願殿下,審量輕重,而別爲勘處焉。若其作挐之類,施以强盜之律,誠如聖敎,亦無不可,而但此類,俱是軍兵,且其所犯,旣係師律,使各其軍門,從容嚴覈,則無甚紛亂,而見今捕廳捕治之擧,大爲江民騷擾之弊,捕卒橫行,遍搜江戶,千百爲群,纍纍繫來,閭井皆空,市廛亦廢,殊非朝家爲民査治之意,兩邊捕將,不可無責罰之道,更令各軍門,特爲嚴究,分輕重繩以軍律,斷不可已也。且其所謂馬契徵錢之規,實爲江民偏苦之役,當初京兆之變通也。若區別冒屬之類,善爲定式,則此等之弊,何從而生,而第聞京各司吏胥,皆入契中,倚勢牟利,爲弊不些,至使許多軍兵,怨咨朋興,致此無前之駭擧,苟究厥由,實緣京兆不善立法之致,當該堂上,從重推考,更令廟堂,講究便宜,從長變通,恐合事宜,伏聞三南舊大同未收之數,方有督捧之令,臣則以爲非其時也。去年雖云稍豐,而荐飢之餘,尙多未甦,況新經大霈,還糴軍布,亦皆權停,而許多舊逋,猝然督徵於杼軸已空之時,則窮民無告,廢農可慮,臣意則待秋退捧,實爲均被之惠也。都政,卽國之大政,而當行於去歲臘月者,至今遷就,前所未有,朝家視若尋常,銓曹徒事延拖,此猶若此,他尙何說?當該堂上,宜施重推之罰,俾之斯速擧行,可也。前禮曹參議李潝請推之諫啓,始以罷職勘論,傳啓之後,追改律名,事未前聞,大壞臺體,不可以事過而置之,臣謂當該臺官,特遞其職,以示警責爲宜也。新除授昌原府使田日祥,爲人愚悖,行事暴戾,曾任北邑,非辜殺人,及在東鎭,罔民爲盜,淫刑虐斂,罔有紀極,雖盜蹠之恣睢,無以加此,今忽復授以字牧之任,是使凶歲僅甦之民,將盡於凶毒之手也。臣謂宜亟削其職,永勿擧擬於臨民之官焉。淳昌郡守宋文相,行身處事,類多乖戾,輿馬服食,專尙汰侈,殊失故家之規模,厚招隣邑之譏笑,況其居官爲政,太無廉聲,勒捧北三坊除役錢,而其數殆二千餘兩,加定二百餘隱結,而威脅書員,以充其數,如此不法之人,不宜仍置,以貽生民之害,臣謂宜拿問嚴査,以爲懲後之地也。臣於治疏繕寫之際,嚴召下降,不敢坐違,謹此隨詣,而顧念自劃之地,萬無復進之勢,終不免自外徑歸,臣罪至此,尤萬萬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大將、中軍,輕重有焉,其所處分,可謂深量,各營中軍,乃是亞將,所謂褊裨,予未曉也。其令捕廳,不杖究問,意有所在,末招gg末梢g自有處分矣。其所究問者,其數旣多,足可懲治,豈可以契人之擧名,廣捕深索,貽江民之弊,其將欲爲下敎而撤捕,爾請是矣。亟令該廳撤捕,捕將,竝從重推考,銓曹堂上重推事,亦爲依施,舊大同事,其令廟堂,卽爲稟處。守令等事,俱涉太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閏四月十五日卯時,上御宣政殿常參,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柳萬重,左副承旨鄭必寧,右副承旨南泰慶,假注書南鶴宗、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萬重進伏曰,在閤外時槌鼓三聲啓請,而未下之故,中嚴外辦,未及啓請,而殿門已開,侍衛諸臣,多不整齊,外儀未免窘遽之患矣。上曰,俄者中官,當以槌鼓三聲告達,而誤以正時告達,極爲駭然,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雨澤終未浹洽,風氣不順,此時聖體若何?上曰,愈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上曰,連爲好在矣。命均曰,近來風日不順,所移之處,未知便好乎?上曰,比初則好矣。在魯曰,當初所移之處,更欲移次乎?上曰,將欲更爲移次矣。命均曰,近來凡事,怠慢成習,昨日殿試,開門差早,而開場太晩,當該承旨,難免不能檢飭之責,推考,四館所官員則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義州府尹黃榟gg黃梓g尙不膺命,此不可催促而止,拿處,何如?上曰,頃已下敎,若一向違命,則自有當律,而事體道理,極爲寒心,各別催督,今日內使之辭朝。平安兵使元弼揆,亦爲催促,數日內辭朝,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秋曹、京兆長官,久不行公,刑曹判書尹陽來則有實病呈辭,纔入啓,交代若出,則自當行公,而判尹尹淳則在外,尙不上來,當初下鄕,稱以情跡之難安,其趁卽上來,有未可知,別爲申飭,何如?上曰,判尹下去,終涉過矣,頃者已爲下敎,而分義道理,不當若是,從重推考,使之上來,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將任久不出代,頃日趙顯命,以試官罪罷,何以爲之乎?上曰,堂下試官,尙在拿推中乎?大抵試官違牌,未有甚於近來,時則無金吾長官,待試事畢後,欲爲處分,而君命違拒,恬若尋常,豈可容易放釋耶?在魯曰,尹游則以武所試官,牌不進,而文所又出牌,故不知爲三牌矣。上曰,不然。文武所試官,豈有異乎?《魯論》君命召不俟駕之文,皆不讀矣。命均曰,卽今犯越罪人,勘處事緊,而金吾因堂上違牌,不得備員開坐,誠可恨矣。上曰,徐宗伋之一向違牌,終涉過矣,從重推考,使之膺命,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都政遷就,今至閏四月,事體未安,吏判,今則上來,參議雖作窠,而使之不多日內擧行,何如?上曰,郞官爲之者,誰耶?命均曰,權爀矣。上曰,國事則無可爲之時,以翰薦事言之,左右史尙今不備,銓郞雖曰淸選,不過一郞官,無他,此皆卿等之過也。文秀曰,臣優遊勳府足矣。不必干涉時事,而今者大臣,以都政遷就,有所陳達,實不勝慨然矣。祖宗朝一年內,定以兩都政,誠國家之重事,而近因紀綱之大弛,大臣曾無催督之擧,自上亦無責勵之敎,延拖六朔,尙未爲之,此不可使聞於八方矣。上曰,此則靈城之言是矣。今若申飭,而不爲擧行,則紀綱,漸益虧損矣。文秀曰,都政,申飭,若如閭家奪入,則豈有不爲之道乎?上曰,閭家奪入,則無挾雜之事,故爲之,而至於都政,則有挾雜之事,故終不爲之,無他,蔭官積仕之類,誠可矜矣。文秀曰,往年右議政金興慶,爲吏判時,以情勢之難安,久不應命,其時都政之遷就,亦如今番,臣每以此慨然。大抵都政,每年遷就,今則耳聞目習,人不爲怪,其爲憂歎,當如何哉?上曰,靈城,以一宰臣,論及大臣,殊涉率爾,推考,可也。{{*|出擧條}}萬重曰,上敎未下之前,文秀如是煩達,推考,何如?上曰,俄已推考,不必更爲矣。寅明曰,此則臣等之罪,銓郞望,尹汲、權爀、金尙翼,而尹汲則頃日投單,不合再爲,故臣與同僚相議,欲爲拔去,而大抵銓曹事,必待僚議俱一,然後爲之,此則三百年來政例然也。命均曰,未能調劑,相持而至此,皆群下之罪也。上曰,此亦無他,有甚麽意思而然也。頃者尹汲,以私好惡,至於投單,誠爲無據矣。前則吏判於政席,有銓郞補外之事,若有力量,則尹汲,豈不補外乎?寅明曰,雖有力量,僚議不一,則有難任意爲之矣。上曰,尹汲之事,時則在蕩滌之中,而若復有如此之事,則一尹汲,拔之何難?參判之相持亦過矣。命均曰,銓曹事,不必皆出於黨論,可否通塞之際,意見不同,故然矣。上曰,此非黨論而何?黨論,是逆賊根本也。寅明曰,參議作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苟簡矣。上曰,前參議李宗城,敍用,可也。{{*|榻前下敎}}文秀曰,江民之事非細憂,而各有所執,必須詳察處之矣。上曰,雖是江郊,而京兆之內,白晝吶喊,極爲寒心矣。寅明曰,此是京兆不能善察之致,王城近地,結黨作變,誠非細事,而今若自本府治之,則有偏私之患,不知何處治之則可矣。上曰,此事關係非細,以其招辭見之,則沙場聚會四百餘人不少矣。寅明曰,若自捕廳査啓,則終有弊矣。在魯曰,此終是亂民,三軍門皆入云。雖非行伍作隊者比,而中軍別將,決棍,則大將豈爲行公乎?上曰,然故,大將姑爲重推矣。寅明曰,此事雖重大,而自捕廳治之則過矣。上曰,姑使捕廳治之者,意有在矣。命均曰,馬契近來多有難支之弊,沿江各契,一從家座次例,每戶收斂三錢云,故有如此之弊矣。上曰,此則備局請爲變通之事乎?命均曰,漢城府草記爲之,備局則不知,此是創出無前之規,故兩班及軍兵等,發憤爲之,終難處置矣。寅明曰,責立江民有弊,故結契買馬價則受食,而戶曹每減數而給之,渠雖稱冤,不過牟利之事也。上曰,不知何時爲之,而弊則怪異矣。命均曰,數三百人,擧盟謀議,作此無前之變,所當別爲嚴治,而中軍,若或決棍,則大將,終爲難安矣。上曰,中軍決棍,不過警責,而此則易知,令備局,遣郞廳摘奸,可也。文秀曰,處分得當,則如水解之,此非大段之事,當初倡首者,摘發嚴治,而朝家不必擾動矣。寅明曰,別兼春秋竝違牌坐罷,尙未敍用,何以爲之乎?上曰,別兼幾人耶?寅明曰,鄭益河、趙明澤、韓顯謩、李度遠矣。上曰,竝敍用,一體付職,可也。{{*|榻前下敎}}文秀曰,織造機,前頭有用處,不可不及時修改,而此非倉卒爲之之事,故敢達矣。上曰,從後爲之,可也。文秀曰,小臣待罪勳府,有所懷,仰達矣。本府有嫡長忠義,自朝家,限二十員付司勇祿,三員式入番闕內,當擧動時,以忠義,爲繖扇、陽繖、水晶鉞斧差備,俾得侍衛於尺五之地,此蓋出於聖朝軫念功臣子孫之至意耳。肅廟朝戊子年間,下敎曰,順懷、昭顯兩廟,使別監守直未安,不可無變通之道,令該曹,斯速,稟處。該曹覆啓,以爲考諸謄錄,無可據之例,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議大臣,稟處。領議政臣崔錫鼎,獻議以爲,宗室功臣忠義中二員,稱以某廟守衛,輪番入直,恐爲合宜。傳曰,依領議政議施行,其後吏曹依此擧行矣。畢竟公不勝私,或以庶孽,或以雜流差出,故故判書臣閔鎭厚,欲復舊而未果,歲月浸久,事蹟漸逸,而淆雜之弊日甚,自上有以士夫差出之敎,而便爲遷轉之窠矣。臣招見受祿嫡長忠義數十人,則其中亦多佳者,其門地則何渠不若,卽今擇差之守衛官乎?本府自今爲始,作爲節目,各別勸奬,拔其尤者,依先朝例,使之差出守衛官,何如?上曰,守衛官遷轉,用幾人耶?寅明曰,守衛官變通時,一時差出,仕滿之後,數多人,不可一都政遷轉,故以每都目一人遷轉爲定,已付職者數人矣。文秀曰,古無守衛官,而自肅廟朝有之矣。忠義中擇其秀美者,則豈不合於參奉乎?先朝旣以功臣嫡長忠義,差出守衛官,明有令甲,而銓曹寢而不行,殊可惜也。上曰,嫡長忠義,是兩班,將來豈不爲百執事乎?當依昔年稟定爲之,而不可不極擇矣。文秀曰,今後則當各別擇人,文移該曹,使之隨窠擬差,似好矣。寅明曰,守衛官,以五十朔改定,朔數今皆未及準朔,今以功臣子孫變通之後,未準朔守衛官,皆當遞改後差出耶?待卽今守衛官仕滿遷轉後,以忠義出代耶?上曰,待仕滿遷轉後,以忠義出代,可也。{{*|出擧條}}長溪君棅曰,守衛官,以士夫子弟差出,仍作遷轉之窠事,臣於庚戌年,自墓所入來登對,有所稟定矣。今者靈城君朴文秀,以功臣子孫陵替事陳達,臣亦因此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宗室遠孫之軍役充定,自有定限,而近來代未盡而定軍役者,比比有之,臣於待罪校正廳時,見以此來訴者甚多,此事豈不愍然而亦豈不可駭乎?頃者驪川君增,以此陳疏,有令廟堂,稟處之命,而尙不回啓云,今若更爲下敎則好矣。上曰,宗室子孫之被侵軍役,誠可怪矣,令備局斯速覆啓,可也。{{*|出擧條}}德壽曰,臣以莊陵事,有所仰達矣。陵上至近之地,樹木茂盛,故莎草有枯損之患,分付道臣與本官,與陵官,眼同斫伐,何如?上曰,樹木距陵寢幾何耶?德壽曰,陵上地形甚窄,相距不過五六間,比他陵有異矣。寅明曰,樹木斫伐時,當有告由祭,狀聞後可以下送香祝矣。上曰,陵寢,事體重大,道臣秋奉審時,使之狀聞後擧行,可也。{{*|出擧條}}德壽曰,莊陵守護軍三手米之役,與他陵卒有異,實無保存之勢,似當有變通蠲減之道矣。上曰,守護軍名數幾何耶?德壽曰,三十名矣。上曰,其數不多,守護軍三手米之役,特爲除減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文秀曰,臣方待罪勳府有司堂上,而伏聞昨年,自上引見親功臣,宣醞於映花堂,而特賜銀盃,此甚盛擧也。中廟朝有特賜靑玉盃於勳府,而仍賜宴矣。故咸恩君李森生時,鳩聚財力,欲設洗盞宴,而意外卒逝,臣等卽當繼而行之,而咸恩葬前宴樂,於心有所不安,欲俟其過葬而爲之,意外完春君李遂良,又卒逝,故至今遷就,今則完春之葬已過,今月內欲爲設宴,以侈賜盃之恩,而衙門動樂,異於私室,故敢此仰達。上曰,知道。{{*|出擧條}}寅明曰,臣以安胎使下去矣。新胎峯,有文宗大王胎室,故奉審則蓮花石、欄干石,竝皆依舊,欄干一面石色頗異,而要皆無大段毁傷,修改不至時急,其處山谷深峻,石材運入極難,若欲一竝修改,則功力甚鉅,民弊必多,旣無表石,此則雖不可不刻立,而其他石役,姑觀前頭爲之,恐無妨矣。在魯曰,欄干橫石兩面,元無稜與他面之八稜者有異,且不正圓,有同無隅石,其中一石,又有腰折細痕,不無前頭折墮之慮,若以其不甚緊急,竝與表石新設而姑徐,則可也。若設表石,則此兩石,似不可不同時改設,石樣不大,工亦不大段矣。上曰,旣無表石,則當爲新設,而其他不得不修改者,同時修改,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璿源譜略》畢役後,御牒,卽當奉安五處,而頃因尹淳所達,有姑留以待冊封之命矣。追聞之則前頭冊封後,元無別爲校正奉安之事,不過別張改入,以待其後奉安使行,一體奉安而已。然則連年奉行,非所可慮,而今年,且是式年,秋後例有奉安使行,因便奉安,別無所妨,御牒事體至重,許多卷秩,久爲積置於本寺,亦涉未安,待秋成後式年奉安使之行,使之同爲奉安,何如?江華則今年,爲曝曬當限,道里旣近,雖秋前,曝曬之行,亦可因便奉安矣。上曰,江華曝曬之行,必以六月爲之耶?命均曰,六月是方農之時,奉安之行,軍兵亦多調發,恐涉有弊矣。上曰,竝待秋爲之,可也。{{*|出擧條}}洛昌君樘曰,小臣待罪摠府,卽今本府堂上十員,或在外或呈辭,五人推移入直,或至於八九日,且考試已定,摠管當爲進參,而不但番次苟簡,將未免狼狽矣。上曰,在外幾人,而呈辭者誰耶?樘曰,趙虎臣在外,上來遲速,未可知,鄭壽松連爲行公而呈辭,自政院申飭,何如?上曰,摠管呈辭,誠爲未安,呈辭及受由在外人員,竝改差。樘曰,再達極爲惶悚,而其代,卽爲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司諫朴弼琦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弼琦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正配gg定配g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前草溪郡守鄭暘寅逗留觀望之罪,與李時蕃無異,而時蕃則八年絶島,臺議尙嚴,暘寅則諉以事過,末減充軍,而旋卽赦放,已極失刑,而又有絶痛者,其時草溪軍兵,例當領付於陜川,而賊起累日,道臣促令進軍,亦不聽令,至有其心所在誠不可測之嚴題,草溪把摠金汝鳴,以當被軍律之意,告於暘寅,則暘寅怒曰,汝往則往矣。軍兵決不可給,汝鳴,遂單身赴陜川陣,與千摠金垍,合議擒賊,具手本,報捷于右防將陣,則暘寅,始知其擒賊,卽送令旗,招致汝鳴,誣以附賊而斬之,此非但嫉其功也。蓋慮渠觀望之罪,因此彰露,欲掩其迹,而爲滅口之計也。噫,汝鳴,昨夜爲國討賊,而今朝忽被極刑,天下寧有是哉?嶺南之人,憐之至今,古之聖王,爲匹夫報仇,不可以事在旣往而置之,請前郡守鄭暘寅,拿問嚴覈,依律處斷。上曰,靈城似知此事矣。文秀曰,其時小臣,在嶺南,大者盡行按治,小者務爲鎭定,故金汝鳴事,未及聞之矣。上顧謂知敦寧曰,卿亦必知之矣。在魯曰,汝鳴事,臣在嶺南時,全未聞知,而臣於鄭暘寅事,有平日意見,請陳之,當安陰賊見形之初,監司黃璿,發關草溪,使爲進討之計,且以爲郡守素有智略,論列以報云,則暘寅回報以爲,兵貴愼重,今也全未諳賊勢之大小虛實,而輕易交鋒,萬一官軍失利,則賊勢大增,人心大崩,不如審勢相機而發云云。草溪距營門二日程也。營門初關之後,賊報愈急,故更關督進而此報狀,未見更關時所發,而更關後始爲來到,且暘寅,稱以持重,果不無數日之遲留,故監司黃璿,大以爲稽緩,以其心所在,誠不可測,嚴題督責,而及其賊平後,監司陳論諸人功罪也。暘寅報辭及此題辭,皆入於狀啓中,而結之以鄭暘寅,雖有初頭遲留之罪,猶能及時進軍,以成其功,功罪相準,置之爲宜云,而朝家許施矣。今此暘寅之罪,若是當時所未發,而今始發露,則罪之,可也。當時監營,旣已畢陳,而以將功折罪,爲言而置之,則到今,更以此聲罪,在朝家,便同失信,未知於事體如何也。且今此臺啓,以爲金汝鳴,往陜川擒賊成功後,暘寅,始乃恐㤼進軍云,此則大有不然,暘寅之某日發軍,某日到牛頭峙,與李普赫合兵,進屯陜川郡後,始得平賊之狀,其間報營文書,一一俱存,何可謂汝鳴成功後,暘寅始乃發兵乎?此則臺臣所聞,恐誤矣。蓋李廷弼棄郡時,鄭暘寅報營之辭,有曰,陜川郡所囚曺賊,郡守棄郡時,留令放送云云。此報狀,入於黃璿請罪廷弼之狀啓,故廷弼家,以此切痛暘寅云矣。上曰,李廷弼、鄭暘寅,勢不兩立矣。寅明曰,此則渠輩私事,不必問之矣。上曰,臺臣,自嶺南來,則可以詳知,而在京洛,則風聞,似未眞的矣。寅明曰,臺啓事重,惟在自上從違之如何,何必迫言其得失耶?上曰,非疑臺臣而然也。宰臣與臺臣,互相可否,有何不可乎?弼琦曰,風聞,固難眞的,而暘寅逗留觀望之罪,朝家昨年已處分矣。至如金汝鳴事,豈不可愍乎?一番査覈,則虛實可知,嚴査不可已矣。上曰,鄭暘寅事,當初發啓者,誰也?必寧曰,金尙翼云矣。文秀曰,臺臣,只論金汝鳴事,欲爲査處,而俄者知敦寧,論及廷弼,終涉過矣。命均曰,臺啓未賜答之前,互相陳達,未安矣。文秀曰,臺啓雖未賜答,而自上旣有下詢,則何可不爲陳達乎?命均曰,文秀,每以私語仰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事過之後,何必追提,而亦不可置諸黯黮之科,依啓。金汝鳴事,令本道査覈,可也。文秀曰,李廷弼之尙今錮塞,誠甚冤痛,自陜川距居昌,不過七十餘里之地,賊兵屯在居昌,有朝暮急至之勢,廷弼以若干束伍,萬無抵當之路,每日星火請兵於監營及兵營,其報狀方在監營,焉可誣也?大抵監營及兵營,距陜川,緩行則不過一日餘程,急行則當爲一日程,而兩營,聲言赴援,今日明日,無一人來救者,則當此之時,聖賊之破獄爲逆,理難逆料,而存亡之機,在於呼吸,則暫往兵營,泣請援兵,到今論之,則雖或近於書生之拙謀,當其時,此實萬不得已者也。朝家之獨罪廷弼,豈不冤甚乎?嶺南當時之事,臣實詳知其始末,金在魯之如是爲言,誠甚非矣。在魯曰,李廷弼事,當時或有過疑者,而臣則以爲不然。然其棄郡逃避之目,何得免乎?其時賊兵,烏合零星,而陜川束伍,至於八哨,八哨,乃千餘名也。以此,豈不可拒守乎?郡守在,而猶慮不能拒守,則況空官軍卒之盡爲與賊,尤豈不明知乎?且廷弼,未嘗直往兵營,以渠報兵營狀辭見之,有曰郡守爲賊所逐,竄身山谷云則其後雖往兵營,當初則出於逃避,明矣。又其報監營之辭曰,郡守離郡之時,雖慮曺賊之打破獄門而出,亦豈料擁領官軍,據郡應賊乎云云,則曺賊之見逸,不能正法,渠亦料之矣。渠雖自稱多作傳令,潛諭於投賊軍校,卒能成功,而其時投賊千摠金垍等之招,皆云,入賊中後,郡守聲息,漠然不聞,及其賊平,郡守入後,始見傳令累丈云,廷弼,設令果爲傳令,元無得力於平賊,亦可見矣。如許事狀,其時監司請罪狀啓,一一臚列,今可按驗,何可謂冤痛乎?寅明曰,臣則以知敦寧之言及靈城君之言,謂皆過分矣。李廷弼事,以第一道理言之,當以死於封疆之義,雪涕登壇,收兵討賊,死生以之,而此則誠難責之於凡人,賊勢熾盛,孤軍有難抵當,則馳進兵營,請得援兵,亦是一道,非可深責,且以論人之道言之,當其變亂之初,有不可不嚴示勸懲,鼓發忠勇,則不必一一計其本情,而及今事平年久之後,則旣知其本情之無他,不可無原恕收拾之道,使曺賊,終至熾張,患及京城,則廷弼請兵,無論事理之如何?以賊遺君之罪,亦不可不深罪廷弼,而此則不然,曺賊旋卽撲滅,不至大段,廷弼請兵之事,何可深罪,而終不收用耶?上曰,已有下敎矣。李廷弼其時之事,可謂不善處之,而斷斷不捨者,有甚麽疑心而然也。旣非從賊,則何可廢而不用耶?必寧曰,臺臣,方以傳啓,進伏榻前,而宰臣重臣,相繼紛紜陳達,極爲非矣。上曰,下詢外互相煩達,殊涉支離,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南原縣監尹得莘罷職。上曰,依啓。又啓曰,請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上曰,遠外風聞,其可盡信,更加詳察處之。又啓曰,新除授大司憲李縡,時在京畿龍仁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啓曰,臣本無似,忝居臺地,一味尸素,居常愧懼,日昨發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之啓,爭論累日,未蒙允許,常切慙惶,卽者筵中大臣、宰臣,相繼辨白,臣不勝瞿然之至,大凡人之聞見,各自不同,曰可曰否,亦無不可,而臣之所聞,非如泛然風聞之比,諸臣所達,乃反如此,聖上亦下詳察之敎,臣竊慨然,臣本言議委靡,誠意淺薄,終不能上格天聽,其何可苟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必寧曰,掌令許集,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春躋曰,注書徐命臣,以假注書崔龍賢,因臺避擧條拿處事,自謂其日,同爲入侍,過自引嫌,陳疏呈辭,屢加催促,終不仕進,實官之不備已久,牌招察任,何如?上曰,此非撕捱之事,牌招察任,可也。命均曰,徐命臣之引嫌無義,而向者崔龍賢事,亦非渠罪云矣。上曰,注書以渠之草冊書入,可也。文秀曰,若用渠之草冊,則不成文理,故有簡問之事矣。上曰,徐命臣,當爲牌招,而遷轉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何也?命均曰,自翰苑送言吏曹,止其出六云矣。春躋曰,凡擧條,廳注書主之,上注書元無干涉之事,命臣之引嫌無義,而尙不出六者,以別兼,送言銓曹而然矣。上曰,予則初不知之,以爲政官,不卽擧行,欲以此致責銓堂,事實果如此矣。春躋曰,徐命臣,卽當牌招乎?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卽今都政,當爲擧行,而兵判尙不膺命,別樣申飭,何如?上曰,豐陵若在,則豈有如此之事矣。以俄者所爲觀之,重宰雖已推考,而猶有未忘舊心者,卿等須各惕念,毋循前套,可也。命均曰,洗滌前日之心則好矣,而猶未之能,是臣等之罪也。上曰,大臣所達,亦有未盡而然矣,卿等之所守何義耶?寅明曰,以目前事言之,牽聯舊習,豈無論議之可言者乎?命均曰,雖非黨論,意見各不同,自不無是非之相執者矣。上曰,此無他,亦有舊心而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韓顯謩在外,掌令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掌令許集避嫌退待,持平沈䥃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許集,引避退待,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未肅拜外,持平沈䥃,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至,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鄭益河,持平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同義禁徐宗伋,昨日特敎重推之下,終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右承旨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禁推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時在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望,注書徐命臣罷職,代以李光溭爲假注書。
○柳萬重啓曰,新差假注書李光溭,家有拘忌之疾,不敢入來云,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南泰慶曰,召對爲之。
○南泰慶,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副校理尹彙貞,旣已帶職蒙宥,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依下敎,發遣本司郞廳,貰馬契人等家舍撤毁處,摘奸以來,則西部瓮里居朴泰道家,外門一邊板子打破,龍山槨契居鄭萬胤家,北壁板門破碎,外圍薍把子裂破,灘項居金龍元家,細窓打破,申昌暹家,房窓及外門板一邊,遮把子一浮打破,宋斗樞家,外遮把子二浮打仆,房窓遮陽各一破傷,趙尙廉則布笠打破,孫永碩家,中門中方折傷,土墻一間毁破,新倉內契居申命相家,中門一邊板子,細窓一箭窓一破碎,麻浦居申進暹,被其歐打,多有傷痕,而其所打破處,日子稍久,坊民亦多逃避,不能詳問,有難的知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明日文武科放榜時,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俱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呈辭受由引避退待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義禁申昉初度呈辭,傳于鄭必寧曰,其所尋單,抑何意也?其在事體,極涉無義,其給原單,牌招察任。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摠管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臣趙尙絅,情勢難安,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統制使狀啓,河東居張命云等渰死事,傳于柳萬重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校理朴弼載疏曰,伏以天休滋至,邦慶薦仍,八域延頸,萬姓蹈足,而如臣法從舊物,連阻嵩呼之班,莫罄崗祝之忱,只自係情宸極,攢手頌忭而已。仍伏念臣,頃因館職出處,重遭臺臣詆呵,誠無顔面,可以復立於當世,而忽地除命,遠辱於歸掃楸塋之日,抆拭有加,而瘢痕莫掩,此臣所以撫躬感惶,叩心嗟悼者耳。噫,以臣之不肖,置諸金華之席,可謂太不稱似,則唯彼激揚之地,宜有駁正之論,蓋自館錄之被斥,早得聞其所指的,且在臣身,如憲啓之云,則此爲臣必卸館職之好材料,誠有無限快活,可無許多困滯,而顧亦何心,始則四朔自拘於凍圄之中,終焉五夜窮蹙於禁門之下哉?所恨者,其無辭可免,有身爲患之日,曾無一個半個,以憲臣之所聞,警咳於臣者耳。然而除却多少委折,人之指擬,今而大覺,公議截然,而我耳裒如,適値萬不幸之會,而敢爲一膺命之計者,足令人愧死之不暇,更何言哉?顧今瀛錄中,積久疑晦之案,大彰,明矣。亟宜早行刪汰,俾不至重汚論思之列,可也。職名去就,非所可論,而然於馹召之下,不敢稽逋,謹此來伏闕下,瀝血陳章,伏乞聖明,先命,削臣瀛館之錄,仍令刊臣朝籍之名,以嚴黜陟之典,以敦廉愧之節,而仍令臣退守本分,避遠危途,以謝臺言,以靖身圖,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閏四月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南泰慶,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健基讀,自二年冬十月,淮南王安來朝,止漢亦關市不絶,以中其意。上命承旨讀之。泰慶讀,自三年春河徙頓恐,止以臣爲不忠,上益厚遇之。上命注書讀之。長夏讀,自六年冬初算商車,止賜淮南王几杖毋朝。上命上番讀之。東說讀,自春正月詔諸侯王,止無以謝天下乃族誅之。上命下番讀之。儒式讀,自以孔臧爲太常,止凶奴入代郡定襄上郡。讀訖。健基曰,初板趙綰王臧,下吏自殺,太后好黃老,不悅儒術,趙綰請毋奏事東宮,以故太后大怒,陰求綰臧姦利事,下吏皆自殺,綰臧以儒者進,未久皆敗,人君用人之道,誠爲難矣。武帝初不知綰臧,太后亦以爲儒者,文多質少,儒者豈文多而質少乎?其時儒者,如葉公好龍之類,以此觀之,用人之際,必以誠實,此等處,當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萬石君家,砥礪名行,非但載於《綱目》,亦入於《小學》內史,建在上側,事有可言,屛人恣言極切,至廷見如不能言者,上以是親之,石建雖非小人,而徒醇謹而已。無學識可言,此處亦當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三板秋七月,有星孛于西北,其下閩越擊東甌,遣使發兵救之,此可見武帝窮兵黷武矣。星孛,天變之大者,人君當恐懼修省,以答天災,而不知自治之道,遂徙其衆於江淮間,終致海內虛耗,幾續亡秦,此亦監戒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古語云,不以芻蕘而棄之,其下田蚡,對武帝曰,越人相攻擊,固其常,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其言誠善矣,此可見不以人廢言,朱子載之綱目,亦有意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四板帝始爲微行,其下,上招選天下文學,才智之士,竝在左右,如莊助、朱買臣、東方朔、枚皐之類,可謂於斯爲盛,然是歲始爲微行,朱子著之於綱,亦有意焉。由此觀之,其所簡拔而寵用之者,擧皆浮蕩輕薄之類,若使俊乂盈庭,則豈有此微行之事乎?此類皆無用之類,病敗皆出,人君用人之道,當留念於此等處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七板置五經博士,如此則可以做文明之治,而有綱無目,此等處,不言之中,貶意存焉,故敢達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八板有星孛于東方,長竟天,其下,閩越擊南越,遣大行王恢等,將兵擊之,此與上文同,而變則比前尤大,武帝不爲恐懼,而尙勤遠略,此等處,皆示微意也。上曰,然矣。健基曰,十二板以汲黯爲主爵都尉,汲黯之東海治績,好淸靜,擇丞、史任之,責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則臥閤不出,觀此,則其治有法度,所謂大綱旣擧,萬目畢擧,以此歲餘,東郡大治,古之字牧之任,於斯爲盛矣。以卽今言之,要譽文飾者,率多剝民貽弊,而悃愊無華者,反益於風俗,敎化惟在自上取之如何,而以此,申飭兩銓好矣。泰慶曰,漢時風流篤厚,汲黯東海之治,與曹參諸侯相同一法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十三板汲黯之言,武帝曰,汲黯何如人哉?莊助對曰,使黯任職居官,無以踰人,至其輔少主守成,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孟賁、夏育,莫能奪矣,此是汲黯長處也。大抵觀人之道,初頭雖有赫赫可觀事,而末終未知如何,助能深知其如此,故武帝曰,古有社稷臣,至如黯,近之矣,此等處,於取人之法,當有警發者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十五板,五月詔擧賢良文學親策之,此與第七板,置五經博士同,而所得者,只是公孫弘輩,朱子書之於綱,以示微意矣。上曰,五月詔擧文學,其下始親祠竈,遣方士求神仙始字,有意矣。健基曰,與始爲微行之始字同,微行非止一二,故着始字,不能盡記,蓋示貶意,而此後不書,亦有意矣。上曰,漢時建月,以何月爲之乎?健基曰,漢不行夏正,改正朔,易服色,以十月爲歲首矣。健基曰,二十六板,以公孫弘爲博士,此則綱也。其下公孫弘對策,有曰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其言可謂善矣,而不如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董仲舒有實踐工夫,故其言如此,公孫弘,不知心和之妙,雖有此等議論,而終不及董策矣。上曰,然矣。泰慶曰,漢時儒者,專治一經,各異所學矣。上曰,此語,不入於本傳乎?健基曰,《漢書》載之,而比此稍多矣。上曰,此時武帝,窮兵黷武,而如主父偃等書奏,召見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晩耶?此等處,終是英主矣。健基曰,武帝有英明之質,故晩年悔悟,至發輪臺之詔矣。上曰,如張湯、衛靑,皆知而用之,後世人君,用人之道,則當爲法矣。泰慶曰,如汲黯能容之,三代以後,容直之量,無如武帝矣。健基曰,武帝無學問工夫,而英豪之氣太多,故所以害事矣。上曰,以石建、主父偃觀之,有可知矣。健基曰,石建、主父偃,人品各異,石建氣質醇謹,主父偃、徐樂、嚴安,皆輕薄之士,徐樂、嚴安,則綱目不多出,而主父偃則以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之說觀之,但志於功名富貴,豈無弊乎?末乃不得其死,以此故也。上曰,與鼂錯異乎?健基曰,鼂錯雖刻深,而請削七國,可見其忠,如不削則叛遲禍大等語,且以論兵書言之,智謀甚多,號曰智囊,而終是急功近利之人,主父偃專主功名,無表著可稱者,文帝之不用鼂錯,殊甚可惜,以吳王賜几杖事觀之,有鎭安之道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三十四板,徙郡國豪傑於茂陵,其下主父偃說。上曰,天下豪桀gg豪傑g,兼竝亂衆之民,皆可徙茂陵,上從之,其下荀悅有言曰,世有三遊,德之賊也。凡此三遊之徒,苞苴盈於門庭,聘問交於道路,薄骨肉之恩,篤朋友之愛,忘修身之道,而求衆人之譽,此等處,正好監戒矣。以今日言之,朝著之上,色目不同,至親便若仇敵,背公死黨之議成,守職奉上之義廢,此皆由於偏論之害也。上曰,其下書記繁於公文,私務重於官事云者,正謂時弊矣。健基曰,捄弊之策無他,在於荀悅之言,聖王在上,經國序民,正其制度,聽其言而責其事,擧其名而指其實,黜陟賞罰,各得其宜,則風俗定而敎化成矣,此等處,當留念矣。上曰,所達好矣,漢武帝英明之主,而見欺於公孫弘,其對武帝之言,有曰臣誠飾詐以釣名,且無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可謂眞小人矣。健基曰,公孫弘以曲學阿世,功名富貴之心多,正直忠諫之風少,與奸邪害正者似異,而終未免眞小人矣。上曰,公孫弘逢武帝,故止於如此,若逢不如武帝者,則其害必多矣。健基曰,聖敎當矣,公孫弘逢武帝,故不得售其奸矣。上曰,承旨進來。泰慶進前伏。上曰,金聖鐸爲典籍時,則爲文官之職,而非蔭非文,上來登第,誠爲奇矣。聞有老母,過三日後,想必下鄕,明日唱榜罷後,承bb旨b與之同詣閤門,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宋翼輝{{*|病}}。事變假注書安廷輔。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出時,月色赤。
○柳萬重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韓顯謩在外,掌令趙泰彦,持平李性孝未肅拜牌不進,掌令許集避嫌退待,持平沈䥃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南泰慶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鄭益河,昨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同義禁申昉,辭單還給,特招之下,又爲違召,徐宗伋鎭日違牌,無意應命,事體俱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憲府則有監察,雖無諫院,亦有仍爲行禮之例,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望,李光溭改差,代以宋翼輝爲假注書。
○傳于柳萬重曰,雨勢如此,觀其日勢,唱第爲之。
○柳萬重啓曰,新及第金聖鐸唱第後,來詣閤外事,命下矣。金聖鐸,旣除典籍,而時未肅謝,似不可以冠帶入侍,新恩服色,則有違常規,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旣是唱第,三日內,以桂花靑衫入侍。
○南泰慶,以玉印造成都監儀軌廳言啓曰,今番賢嬪宮玉印造成儀軌,今始畢修正,作一冊以入,而其餘四件,議政府、禮曹、春秋館、江華府等處,依例分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詩傳》畢講後,繼講冊子,問議事,命下矣。本館下番修撰臣兪健基,領事處以問議事,今日出去之義,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校理朴弼載,疏批已下,副校理尹彙貞,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bb如b?傳曰,允。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臣楙,原豐君臣㷗,上下番入直矣。㷗猝得關膈之症,卽今病勢,萬分危惡,實有汚穢淸禁之慮。卽當出去,而都摠管洛昌君樘,素患風痰之症,復發於累日入直之餘,昨已出番,洛川君縕、海春君栐,俱有身病,副摠管洪好人、宋徵來,方在拿處中,金聖應情勢難安,二員未差,無推移替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因都摠府草記,原豐君㷗,猝得關膈之症,病勢萬分危急,卽當出去,而無推移替直之員,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都摠管洛昌君樘、洛川君縕、海春君栐,副摠管金聖應,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南泰慶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文武科放榜權停例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閏四月十七日,私奴戒金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張世億,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今此江民,聚會作挐,卽一變怪,各廳軍卒,多入其中,至於扈衛廳軍官,亦有隨參者,事之驚駭,莫此爲甚。特推之命,及於該軍門大將,而臣則以忝在相職,獨得倖免。臣於是不勝惶蹙不安之至,臣待罪是任,稱謂大將,而乃使隊領肆橫至此,其平日不能檢束之罪著矣,臣何敢一日因仍冒處乎?玆敢露章自列,秪俟威罰,伏乞聖明,亟命遞臣扈衛之任,仍勘臣罪,以彰其慢,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安心勿辭,其勿引咎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大司諫尹容疏曰,伏以臣,跡畸而無望於供世,病痼而難强於從仕。固宜退守丘壑,以畢餘生,而幸際明時,偏被聖渥,危蹤曲保於始終,而恩浹膚髓,先懿屢擧於褒諭,而感結幽明,顧臣銘鏤圖報之願,何嘗一日忘乎心哉?遲徊戀結,未忍便訣,時赴外邑,而只益竊廩之愧。方帶該司,而尙切貪榮之懼,至於名塗華貫。卽臣夢寐意想之外,而亦是臣矢心而自劃者也。迺者薇院長席之命,忽下此際,臣於是惝怳震悚,殆不知措躬之所也。夫擧其職責輕重,議其稱塞與否,猶是較量人器。自重去就者之言,則臣不敢效嚬於祈籲之際。以重招妄猥之譏,而顧念臣之跡謝顯班,幾近十年,冒沒叨竊。旣是無理,加以疾病纏綿,已成衰朽,形穢心死,無足比數,諫議淸華之班,夫豈臣一日玷辱之地也?如使臣,少有一分承膺之勢,則何敢於收復舊聯之日,不顧分義之嚴,徒守榮進之戒,以自陷於辜恩違命之科哉?惟其自處之義,商量已熟。素定已固,雖被重誅,迷不知變,此臣所以疾聲哀呼,以冀天日之照燭,而曲遂微懇者也。倘聖上,以臣爲從班舊物,而不忍棄捐,則處之以冗官散秩,俾得隨分自效,仍霑寸祿,以爲代耕之地,則固臣之幸也,而若前後罔極之恩造,只俟他日之隕結而已。臣之情悃其亦悲矣。今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拜進短章,略暴危懇,退伏私次,恭竢嚴命。伏乞聖慈,諒臣肝膈之辭,非出假飾,亟命鐫遞臣所叨職名。仍治臣慢命之罪,以靖私義,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悸恐震越懇切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別兼春秋鄭益河疏曰,伏以朝家之差出別兼,非止一二,而如臣之有情勢不可當者,亦不免混被付職。旣有情勢之萬萬不可當者,則雖朝令日迫,嚴召日降,而其在館規私義,有不敢冒沒承膺也,明矣。是以前後違傲,殆近十次,中間置對,亦過屢日,而但此一步藝苑,是臣十丈鐵壁,如許事狀。伏想聖明,亦必俯諒之矣。不料監事筵奏,又不區別,致使有故之類。更見催迫,已出之人,不得了事,臣誠訝惑,莫知厥由。頃者宋敎明,獨當薦事之時,則蓋以爲諸人皆有故,而獨敎明,無故可堪。今者李度遠已出之後,則乃反曰必須盡付諸人,以爲上下番竝備之地。未知前日之有故者,今日則果能無故,而朝家之處分,若是其斑駁耶?夫別兼之當薦,元無定規,或有一員而爲之者,或有二三員而爲之者。倘殿下,若以敎明例,責之於度遠,則此不過一出令一擧手之事。又何必驅督於應有嫌決難冒之輩,一任其撕捱,而終不思變通之道耶?肆於前疏,敢陳館例之如此,而聖批之下,未蒙賜答,惶懍之極,固不敢更申前說,而若其近例之明有可據,則如右所陳,幸聖明,試加財察焉。仍竊伏念臣之許多難安之勢,曾已罄陳無餘,瀆擾是懼,不敢更事疊床,而目今老母宿病,自數日以來,又添寒感,飮啖全廢,元委盡脫,夙宵扶護,實難頃刻離側,昨違天牌,蓋出萬不獲已,而罰靳例罷。又有再召,情窮勢蹙,罔知攸措,荐犯坐違,實涉偃蹇,玆敢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慈,察臣情理之難强,亟遞臣見帶之職。仍命本館,一依敎明例擧行,俾無薦事遷就之弊,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乙卯閏四月十七日巳時,上御宣政殿,典籍金聖鐸,來待引見,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聖鐸進前伏。上曰,頃日有入侍之敎,而見本府榜目,知爾文學,必擢科第矣。今開爾入侍之路,誠可喜也。聖鐸曰,小臣萬萬不似,而蒙此曠絶之恩,惶恐敢達矣。上曰,頃日筵中下敎,想必聞之矣。非文非蔭,而終踐其言,上來登第,尤爲美矣。聖鐸曰,小臣本來科臼中人,年來自停。蓋由於工夫之不足,今此科名,實是僥幸矣。上曰,今則唱榜已過,應爲榮親之行,三日後,卽當下去耶?聖鐸曰,天恩罔極,輦轂之下,豈忍暫離,而家有老母,急於歸省,三日後,卽當發行矣。上曰,今番欲爲挽留,而此則榮覲之行,情理當然。省親後,卽爲上來,可也。仍賜御製詩七言絶句,尙賓傳授,聖鐸拜而受之。上曰,卽席和進,可也。顧謂承宣曰,嶺外之人,遠來應榜,章服,何以爲之耶?尙賓曰,遠人疲弊冠帶,皆是借着云矣。上曰,我國待擧人之道,誠爲太薄,中原則不如是矣。尙賓曰,嶺南素稱我國人材府庫,而一道之中,安東爲最,今番增廣榜,安東及第五人,如金聖鐸,更無可言,而其餘四人,門閥材華,亦皆嶺人中翹楚,此非但一路之幸,八方多士,孰不聳動矣?聖鐸曰,小臣本來,文辭拙訥,且於詩律上工夫,元無留意之事。今日咫尺之前,使之和進,在臣分義,固不敢違越恩命,而倉卒之間,有難構成,惶恐敢達矣。上曰,今日唱榜,以新恩入來,何辭之有?第和進,可也。顧謂承旨曰,今番榜,京鄕無不均之歎耶?尙賓曰,今番榜,實才頗爲見屈,而得人最多云矣。上曰,嶺南幾人耶?尙賓曰,六人爲之,而安東五人云矣。上曰,誰某耶?尙賓曰,金景泌、李象靖、柳觀鉉、柳正源、金聖鐸五人矣。上曰,兼春秋,嶺南人乎?尙賓曰,慶尙道榮川人也。上曰,上番兼春秋,何處人耶?尙賓曰,平安道嘉山人也。上曰,注書在於何處耶?尙賓曰,注書在京,故參判李國華之孫也。聖鐸,和御製韻以進,起伏曰,本來文不如人,今又倉卒製進,無足觀矣。上曰,安東今番科擧者,爾皆知之乎?聖鐸曰,同鄕之人,擧皆儕友相親者矣。上曰,其中少年幾人乎?聖鐸曰,金景泌、李象靖,皆少年矣。尙賓曰,金景泌,故監司金聲久之孫也。李象靖,故判書李玄逸之外曾孫也。門閥材華,擧皆表著者矣。上曰,汝則入侍累次,而其餘則皆未爲之,今番新榜,假官數爲交遞,無使鄕人等待,皆經入侍後,下去,可也。尙賓曰,新榜注書,京人例先爲之,鄕人有難遲待,故每爲下去矣。上曰,今番則新榜及第,假注書差出時,勿爲啓稟,以有頉懸註,望單子以入,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嶺南素稱鄒魯之鄕,而近年以來,錮廢甚矣。以今番榜目見之,則誠可喜也。聖鐸曰,嶺南自古,名賢輩出。近年人材,雖曰眇然,而以卽今文翰之士言之,亦不爲不多矣。上曰,爾今以榮親下去,故有賜與之物,以表予意矣。使中官,傳給白面紙二卷。聖鐸拜受曰,頃日旣荷臘製之賜,今又蒙此格外之異數,微末如臣,何以得此?感恩罔極矣。仍奉而退出,上顧謂承旨曰,雖是遠外之人,而觀其周旋動容之際,少無鄕態矣。尙賓曰,動容周旋,不須言,而家間孝友之行,誠有卓絶難及處,人物文翰,特其餘事矣。殿下,不以遐遠而棄之,前後眷遇,迥出尋常。聖鐸,未知何以報答,而明揚仄陋,拔第連茹,在人材激勸之道,誠爲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必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同爲入侍時,健基讀,自五年冬十一月丞相澤免,止立子據爲皇太子。上命承旨讀之,必寧讀,自五月晦日食,止群臣震慴無敢忤湯者。上命注書讀之,長夏讀,自以義縱爲右內史,止夏六月汾陰得大鼎。上命上番讀之,東說讀,自迎至甘泉,止置九郡。上命下番讀之,儒式讀,自楊僕入越地,止盡罷諸儒不用。讀訖。健基曰,此篇無他言,皆武帝窮兵黷武之事,別無文義可達之處,而以初板公孫弘事言之,鄙夫可與事君,正謂此也。欲害汲黯,請徙爲右內史,以武帝之英明,終未免見欺。由此觀之,人君用捨之道,當審於君子小人之分矣。上曰,公孫弘非小人之甚者也。健基曰,此事如盧杞,欲殺顔眞卿,送於李希烈也。上曰,似不至於如是矣。健基曰,小人擠排君子之謀,同一圈套矣。必寧曰,此眞所謂陰中矣。上曰,非黯,安得聞此言者?實是兆朕矣。健基曰,此下,皆南征北代gg北伐g之事,亦足監戒處也。必寧曰,人君一心,有所係着,則其害如此,武帝有英明豪傑之姿,而貪功喜事,晩年好神仙,惑於欒大五利之輩,所謂棄妻子,如脫屣之語,神仙若或遇之,誠愚且妄矣。健基曰,內多慾而外施仁義,武帝病痛,在於多慾,故如是矣。上曰,此等處,皆是學問工夫,不足而然矣。健基曰,武帝雖如此,然知人善將,擢用衛靑,能容汲黯之直,不無其效矣。必寧曰,所謂亡秦之續,無勝於始皇矣。上曰,此於始皇差勝矣。如此之中,猶有紀綱,以今日事觀之,比漢武多愧,如金日磾拔擢,可謂奇矣。健基曰,如張湯、桑弘羊之徒,未免見欺,知人可謂難矣。上曰,三十六板,南越相呂嘉,殺其王興,朱子書之於綱,以殺字,加於其君,何意耶?健基曰,殺字之外,似無他字,而殺亦弑字之意也。必寧曰,殺字不及弑字,而其王興無狀,故加殺字,且南越君臣之義,不分明而然矣。上曰,注書出去,武帝下卷持入,可也。長夏承命出外,持下卷以入,上曰,下卷入之者,以此篇中下。故欲爲詳考上中下三編後,又有下編乎?健基曰,上中下三編外,無他編,而武帝卷,本來多矣。上曰,召對已爲,而法講久停,卽今上下番不備,副修撰尹敬龍放送,明朝牌招,明日晝講爲之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健基曰,校理朴弼載,亦爲一體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尹彙貞之撕捱,未知何事耶?必寧曰,未知以何事撕捱,而聞其眼視甚昏,夜則不能看字云矣。健基曰,尹彙貞視官,雖曰昏瞀,如晝講則足爲進讀,而召對則雖備員,亦無妨矣。上曰,頃者禁推,而此是玉署舊儒臣,非强迫而爲之,一體牌招,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南泰慶{{*|坐}}。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宋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在外,執義韓顯謩未肅拜,掌令許集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未卽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以校理朴弼載,副校理尹彙貞,副修撰尹敬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只推,更爲牌招。
○傳于柳萬重曰,牌去來催促,晝講爲之。
○柳萬重啓曰,今日晝講時,知事無進參之員,而知經筵宋寅明,以本職再招不進,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同義禁申昉、徐宗伋,鎭日違牌,尙不行公,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宋翼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罪人崔㖋同等,與馬契人等一處頭面後,稟處事草記蒙允矣。馬契人申命相、申昌暹、趙尙廉、孫永碩、鄭萬潤、金龍元、朴泰道、宋斗樞等招致,與罪人崔㖋同等十人,一處頭面,則命相等所供內。伊日江村人等,突入各家,作挐之時,或失錢兩與木疋,或破甕器窓戶與把子等物,而元無家舍毁撤之招。此則自歸虛套,所謂聚會沙場,擧盟謀議之事,則擧牛骨爲盟,而只聞其傳說,不得目覩云,此乃疑晦之一也。吶喊事,則或曰果如軍中之吶喊,或曰非軍中之吶喊,詬辱各人也。有人高聲大呼,則衆人亦一齊高聲應之云,未知孰是孰非。不悅者之言,不足專信,此亦疑晦之二也。且契人等招內,今此金壽岳、崔思齊、朴泰垕、李東蕃、崔琢、鄭慶成、朴世根、李聖夏、金興世九人,則各家突入作拏之時,紛紛交雜,來不來,元無所知云爾,則其在惟輕之道。更無可問之端,而至於崔㖋同,則金龍元招內,突入作挐於渠家之際,㖋同者立於房前之狀,丁寧目覩云。故㖋同處,亦爲捧招以啓,而江村通文,自書自傳。凡事挺身擔當,則突入作拏,似非異事,而奉傳旨質問之下,不爲吐實,情狀極爲可惡,平問之下,難以輸情,事當施威嚴問,而不敢擅便,何以爲之?敢啓。傳曰,已處分矣。
○又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罪人金聲大等十五名中,六名段貰馬契人等家,作拏歐打之說。雖已直招,而吶喊偸財等事,極口發明。其餘九名,以不爲同參,各自發明,竝更加嚴問覈實後,稟處事草記批旨中,爲先勿杖更問事,命下矣。依傳旨,更爲嚴問捧招以入,而罪人等,一向發明,與前招別無異同。故貰馬契人申昌暹、趙尙廉、宋斗樞、鄭萬潤、金龍元、孫永碩、申命相、朴泰道等八名招致,使罪人等一處面質,則申昌暹等,或以爲錢兩、木疋、首髢、銀釵等物見失,而不知其誰某之偸去。甕器窓戶把子,或爲破傷,而元無家舍毁撤之事,吶喊則或以爲詬辱契人之際,首唱者高聲辱說,而同往者亦爲高聲應答云。或以爲喧擾亂雜之聲云,其所爲說,有難適從,貰馬契人等招內,又以爲李泰雲、崔應斗、金斗培外十三人,突入作拏之時,來參與否,元無所知云。設令貰馬契人,直謂之此輩作拏,偸去物件,十分丁寧,告隻之間,不足取信。況旣無執贓,又不見其來不來云爾,則惟輕之典,在所當施,而其中崔應斗、金聲大、梁成樞、林萬秀、金順必、李春發等,則未面質之前,旣以作拏驅打時,同爲隨往直招,則雖不出於貰馬契人之招,不可不治。李泰雲則以其父病之沈重,須臾不離云。故發遣軍官摘奸,則其父果在於待盡之中,其所納供,似非虛罔,而馬契人招內,旣曰同參作拏者,而面質之下,終不直告,以獄體言之,則竝與金斗培,似當施威嚴問,姜文載則初八日,以扈衛軍官,入直闕內云。故移文査覈,則入直的實,此則事當放送矣。蓋江民等吶喊偸財,則雖爲發明,以其結縛,趙尙廉紙旗揷背,回示街路事觀之,則其所紛亂,不問可知。自有當施之律,而但此輩,稱以爲衆民伸冤,沿江一帶許多居民,逐日奔走於訴冤,其在朝家恤民之道。宜有參酌之道,且非本廳,所可按治者,直招人金聲大、崔應斗、梁成樞、林萬秀、金順必、李春發及馬契人等現告李泰雲、金斗培,竝移送刑曹査實,照律處置。其餘姜文載、金重呂、金鼎禹、文千雄、黃貴山、嚴世昌、李德老等放送,恐爲得宜,而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伏惟上裁。傳曰,已處分矣。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晝講《詩傳》畢講後,繼講冊子,問議事,命下矣。臣健基,敬奉聖旨,問議于領事處,則左議政臣徐命均以爲,先朝進講次序,旣如此,《周易》一書,義理之源,《周易》繼講,儘爲得宜云。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知事所達誠然,《周易》繼講,實爲得宜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議施行。
○知事朴乃貞疏曰,伏以臣,受性愚陋,年且衰耄,而過蒙奬擢,猥躋崇秩,聖恩弘大,天地莫量,此生未泯之前,每欲瀝盡腔血,粗效尺寸,必以古人,常恐不得死國事爲心矣。日者忝長京兆,尤自謹飭,聽事裁物,未敢怠忽。惟其神識昏昧,施措乖舛,傍觀之所訾謷,理所必至,臺臣所謂,年衰政憒等說,皆據實際,臣常愧服,無以自解。且因此會,解脫劇務,弛置自放,不復以事爲嬰心。臺臣之言,似若愛臣而發,而在臣自處之道。固宜遇坎卽止,艮趾窮山,不復廁跡於朝聯,而生逢堯、舜,未忍便訣,黽勉遲回,以至今日,賀儀候班,俱是包羞而進參,第於日昨西樞之命,實有所不敢冒出者,蓋臣情地之難安,不須更贅,而素患癥癖之疾,近益轉加,肌瘦漸若枯唶,眼眵如隔褷䙰,泄候繼起,就溷無算,衣襟有時盡汚,醫師環視,皆盡束手,雖是閑司漫局,決難强起,而膺命。伏乞聖慈,俯諒危懇,特許鐫遞,以重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尤況西樞,卿其勿辭焉。
○乙卯閏四月十八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趙明翼,參贊官柳萬重,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尹彙貞,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宗臣洛川君縕,武臣行副護軍閔鎭斗,同爲入侍時,萬重進伏曰,頃以專經文臣抄啓,而晝講時,更爲書入受點,使之同爲入侍事定奪矣。晝講臨時,則其中無故人,直爲書入乎?待傳敎書入乎?敢達。上曰,待下敎書入,可也。{{*|出擧條}}上讀前受音訖,顧問尹彙貞曰,廷燎章大旨,讀止夜如何哉?彙貞曰,猶有絶處,讀止問夜之早晩則好矣。彙貞讀,自祈父,止白駒四章。上曰,此大旨,止於此乎?在魯曰,止於逍遙而不去則好矣,而凡例則不如此矣。彙貞曰,然則讀止逍遙而不去乎?上曰,唯。上讀新受音訖曰,以江民事,欲爲下問,京兆行公堂上及左右捕盜大將,同爲入侍。明翼曰,江民等,彼此兩呈,其事難矣。彙貞曰,待晝講罷後,引見,何如?上曰,依爲之。健基曰,《詩》序,以爲刺宣王之詩,而宣王中興之主,以此觀之,似非宣王矣。上曰,宣王比武帝則愈矣。在魯曰,武帝窮兵黷武,晩年雖下輪臺之詔,而幾續亡秦矣。健基曰,宿衛之士,使之久戌,故呼祈父而言,予乃王之爪牙,汝何轉我於憂恤?使我無所止居,而亦有親老而無兄弟者,遠從征役,使其親,不免薪水之勞,故以亶不聰爲言,有若祈父不知古例者然,呼而訴之如此,三章之內,怨刺之意,可謂深切矣。上曰,以越句踐魏無忌事觀之,無父母無昆弟者,皆許歸養,古例如此,而汝則不知云矣。在魯曰,古者興師動衆,必有成法,故只責祈父之亶不聰,而亦不敢斥王,此詩人忠厚之意也。上曰,其所以責司馬者,蓋責宣王也。彙貞曰,姜氏四岳之後,征伐可已而不已,故民怨如此矣。健基曰,觀此詩,則前二章言靡所止居,後一章言有母之尸甕,其言有序,亦先公而後私,作詩者,可謂知忠孝之道矣。上曰,三代之時,征役之士,無怨望譏刺之語,觀此則世道之盛衰治亂,有可知矣。彙貞曰,白駒四章,初二章則言其愛慕之誠,第三章則欲其挽止之意,第四章則道其勉戒之語。其辭婉而不迫,由淺入深,不必逐句陳達,而言外之旨,有可見矣。上曰,大抵此篇,文甚好矣。未知何王之時,而與不勝權輿章何如耶?在魯曰,作此詩者,以賢者之去而不可留也。托以其所乘之駒,食我場苗,而縶維之,其好德愛賢之心,有不能自已者,與不勝權輿,文義相反矣。健基曰,權輿則異矣,而此詩好賢之意,與緇衣同矣。上曰,然矣。《記》曰好賢如緇衣,俄以緇衣爲言,而誤言權輿矣。在魯曰,毋金玉爾音,蓋指聲聞消息而言也。賢者已去,邈乎其不可親矣。然猶冀其相聞而無絶也,故以金玉爲比,而語之曰,毋貴重爾之音聲,而有遠我之心也。其眷戀之情,悅慕之意,可謂深切矣。健基曰,金玉爾音,謂之聲聞消息則異矣。上曰,此皆燕饗之詩乎?健基曰,未必專爲燕饗而作也。彙貞曰,爾公爾侯,猶田橫,大者王,小者侯之意也。蓋愛之切,而不知好爵之不足縻,留之苦,而不恤其志之不得遂,詩人本意,欲使賢者,享其逸樂,而無有期限,大體如此矣。在魯曰,玉堂所達好矣,而爾公爾侯,與田橫大王小侯之語,文勢異矣。古之人君,欲與賢者,共天位治天職。《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爾公爾侯,是好爵與縻之,謂逸豫無期,欲其便適安佚之意,非荒樂之謂也。上曰,知經筵所達好矣。健基曰,此等處眞情實態,藹然於言意之外,有可觀者矣。上曰,愼爾優游,勉爾遁思,是欲爲挽留而言也。在魯曰,愼字勉字下着誠,爲有味,而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可見其愛賢之誠也。有其質,然後有其德,有其德,然後人之愛慕如此,如玉其人,非指賢者擧動而言,此等處文義好矣。健基曰,美人稱玉樹,君子比德於玉。《詩》曰溫其如玉,此章其人如玉,亦如是之謂也。上曰,毋金玉爾音之玉字,亦果此意耶?在魯曰,金玉是貴重之物,今人書札,每多引用此句矣。彙貞曰,毋金玉爾音,專謂音信則非矣。健基曰,大註,以毋貴重爾之音聲解之,而專指聲音動靜則如何矣。在魯曰,以猶冀其相聞無絶之語見之,大註分明如此,似指聲聞而言也。上曰,專指聲聞則非矣。顧謂特進官曰,文義陳達,可也。明翼曰,毋金玉爾音,以孔氏註言之,知經筵所達是矣。俄者聖敎,以何時之詩下詢,而序,以此爲刺宣王之詩,宣王中興之主也。所謂自我先王厲、宣、幽、平,貪天禍至,于今未弭云者,其說過矣,而朱子未見其必爲宣王,亦有意也。以白駒章觀之,似當不入於變雅之中,其好德悅賢之誠,出於性情之正,聲氣之和。此等處,勿爲泛然看過,當思賢者之去就,留意於治道則好矣。上曰,其言切實,當留念矣。明翼曰,於焉逍遙,於焉嘉客,嘉客猶逍遙之謂也。與食我場苗,食我場藿,語意相類,皆反覆而言之,以見其必欲强留之意,大體文法如此矣。上曰,然矣。明翼曰,昨日唱榜,引見金聖鐸,實是無前盛擧,在聖鐸報答,未知如何,而嶺南之人,孰無感動興起之心乎?今日進講,適當此章,文義凡於待用賢士之際,常念此詩之義,然後可得實效矣。上曰,所達好矣。顧謂知經筵曰,頃欲下詢而未及矣。卿爲今番試官,金聖鐸會試試券,以何等爲之耶?在魯曰,三下矣。仍爲起伏曰,近來蒸鬱特甚,日氣不適,聖體若何?上曰,愈後一樣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上曰,好過矣。在魯曰,聞醫官所傳之言,則元子移次之所,頗甚壅鬱云,從速移次,何如?上曰,今當移處他所矣。在魯曰,金聖鐸事,俄已陳達,自上,以赴擧稱奇,渠亦以此爲憫,而今番終擢科第,甚爲生光矣。且頃者自上,下詢嶺南人材,而臣以謹當審量,陳達仰對矣。知人固未易稱譽,亦或過實,有難的知,而其中大丘士人朴夢徵,晉州士人河德望,皆有學問淵源,讀書飭躬,行誼特著,誘掖後進,多所成就。宜寧士人姜聖和,安東進士李光庭,俱以能文之人,廢擧藏修,敎存書塾,行孚鄕黨,而光庭則尤以淸疎名。昨年道臣,孝廉一人薦聞時,以此人應命。此四人者,似當爲嶺士之翹楚,曾前幾皆入於道臣繡衣之啓達,或有年已七十之人,而終至泯沒,則殊可嗟惜。若自朝家,聞知而收用,則實合於不遐遺揚仄陋之政,亦可以風勵一道矣。上曰,頃者已有下敎,而李光庭則入於孝廉單薦,尤不可不卽爲收錄,申飭該曹,各別調用,可也。{{*|出擧條}}在魯曰,臣旣以嶺士若干人陳達矣。如有生而篤學力行,死而湮沒無稱者,則朝家宜施褒贈之典。豐原君趙顯命,爲監司時,以尙州人成憲徵,狀聞贈職,頃者講官吳瑗,亦以嶺南人可合褒贈者,令本道,搜訪啓聞之意,陳達行會,而臣未及擧行矣。已故之人,表表見稱者,亦非不多,而實有眩於取捨。且生時被薦拜職者,雖一命,不可謂全然泯沒,而其中金山士人曺逾,卽故名臣文莊公號梅溪偉之後孫,先正臣成渾之外玄孫。家世淵源如此,天性純粹近道,自幼孝友特異,學問精博,踐履篤實,一道人士,同辭歎服,以學行,屢登薦剡,見擬初仕,而未沾一命,不幸早死。先輩之稱道嗟惜,不一而足,其賢可知也。今若依成憲徵例贈職,則人將曰,苟有善,則雖旣骨之後,亦見知於朝家,必有感歎興起之效矣。上曰,非重臣所達,則何以知之?分付該曹,贈職,可也。{{*|出擧條}}上曰,注書出去,京兆堂上及左右捕將,同爲入侍事,分付,可也。長夏承命出去。明翼曰,俄者有所下詢,而未及仰對矣。馬契事,以其手本觀之,可知其難保之勢,而毁家之端,各人等招辭相左,有難究覈,而送捕廳則重大矣。且沿江各契,一從家座,每戶徵出三錢,亦甚有弊,此則當更爲下詢,從長變通好矣。上曰,馬契江民事,知經筵以下皆達之。在魯曰,小臣未能詳知,而當初馬契人等,多恐動之言,京兆啓辭,終涉過矣,而毁家一款,果是的實,則不可不嚴治矣。萬重曰,此事臣亦未及詳聞,而觀其原情,則聽諮之道,有難取信其一邊之言,當初作亂,出於爭利,而毁家一節,亦未知實狀矣。上曰,江居幼學,多有擧盟者云,持身可謂無狀矣。在魯曰,末裔宗室,以逐利爲事,多入於馬契云矣。彙貞曰,臣未見其文案,而京城至近之地,有此變故,當爲各別嚴治矣。健基曰,臣入闕後,始見臺疏,其所作亂,實是無前變故,當初馬契人等,不善變通,而至於如此云矣。鎭斗曰,江村民馬契人等,俱有所失,馬契人等,當初不善變通,故至於如此,而江民等,毁家偸財之事,誠爲無據矣。上曰,終是亂民,江尊位亦無形矣。在魯曰,江尊位多行不義,故致有如此之弊矣。明翼曰,以强弱言之,江民多馬契少,馬契豈可抵當乎?然而漢城府書吏輩,亦多入於馬契,臣待罪畿營時,自廟堂,有各邑米二斗收給之公辭,而臣不爲聽施矣。上曰,京民之事,江民出米,豈不冤乎?以此觀之,馬契人,可謂有形勢矣。明翼曰,以廟堂發關變通之事言之,亦不無形勢矣。彙貞曰,憲府處置,歸於本館掌令許集,引嫌而退,當初論啓,旣據所聞,筵達差異,何必爲嫌?請掌令許集出仕。上曰,依啓。長夏與京兆堂上及左右捕將入侍。上曰,右尹及左右捕將進前達之,三廳盡入乎?聖應曰,江民不過禁軍,馬兵扈衛別將入之云矣。上曰,誰爲左邊乎?纘述曰,小臣左邊矣。光夏曰,當初自臣廳發捕,而自下有難,直爲合坐,故連爲各坐矣。纘述曰,當初聚會,不過隨從之類,此則非捕廳所治,故今已移送秋曹矣。光夏曰,此則呈于兵曹,備局覆啓之事,利害則不知,而江村三十七里之人,聚會謀議,所謂禁軍趙尙廉,打則分明,令伶俐軍官,加出部將摘奸,則毁家一節,旣已落空,其所納喊gg吶喊g云者,亦未可準信,而錢兩木匹持去之事,果是的實云矣。上曰,百餘人同聲應之,近於納喊gg吶喊g矣。有欲問事,當初發捕,何以爲之?此類入於草記乎?纘述曰,金聲大等十餘人,入於草記矣。聖應曰,崔㖋同,入於狀中,其餘入於草記者,未盡捕捉,方爲窺伺,而自上有撤捕之傳敎,故部將已爲招來云矣。上曰,金興俊自現禁營,果何意耶?纘述曰,其同生興世,本營大旗手,其日是本營中巡頒賞之日,不去的實云矣。上曰,左邊多入乎?纘述曰,左邊十名,右邊十五名矣。上曰,所謂深入云者,入於內房乎?在魯曰,常漢之家,豈有深處乎?上曰,崔應斗當初亦去沙場之漢耶?纘述曰,三江豈有不去之民乎?上曰,喪人別坐之類,皆去云,尤爲無據矣。萬重曰,去於其處者,豈論禮法乎?上曰,所謂通文會沙場,呈備局通文耶?萬重曰,漢城府草記,江村各契軍數百餘名,聚會沙場,擧盟謀議之後,吶喊突入於馬契人家云矣。上曰,刑曹參判出去,持《大明律》以入。顧謂捕將曰,嚴{{?|⿱廣⿰口匕}}春,不入者乎?纘述曰,此則其時逃躱,今方窺伺,而未捕者矣。上曰,右邊草記,此輩逐日奔走呼訴云,訴於何處耶?纘述曰,各廳軍兵,有呈文本營之事,右邊草記,似謂此也。上曰,承旨讀草記。萬重讀之。上曰,其所謂訴冤云者,訴於捕廳耶?纘述曰,此則右邊事,而馬契人等,以此前後累次呈文於京兆及備局,其來已久矣。明翼出去,持《大明律》以入。上曰,律文詳考乎?明翼曰,律文無相當之科,此與白晝竄奪有異,强竊盜三人以上之律,政院律官則不知,而刑曹律官,未及招來矣。聖應曰,此輩初意,非爲偸去錢財,而然數百人聚會作挐,旣是的實,則律文似當不輕矣。上曰,江民等去則分明,四百餘人,聚議吶喊云,終是亂民也。以二邊言之,雖異强盜,而若用輕律,則無以懲治,島配邊徙,誰爲輕重乎?明翼曰,亂民不可不嚴治,而終無分明之律矣。上曰,江郊至近之地,如是作拏,此則不分首從,當別爲嚴治,而邊徙之律,或爲過乎?明翼曰,邊徙則終涉過矣。在魯曰,漏者全然無罪,入者皆施重律,則朝家用法,終涉,如何?邊徙之律,亦無過矣。上曰,旣已撤捕之後,有難更爲窺伺,然則島配足乎?在魯曰,此則無分明律文,外間議論頗多,待大臣入侍,從容勘處好矣。萬重曰,今若用邊徙之律,則分首從爲之似好,而事體則當送秋曹矣。上曰,聚會沙場者,擧皆罪之,則不幾於騷擾乎?萬重曰,文案詳考,從輕重治之則好矣。上曰,予欲分首從,而重其罪,六人名皆達之。纘述曰,金聲大、崔應斗、梁成樞、金順必、柳春發、林萬秀矣。上曰,此猶有區別之事乎?在魯曰,首倡者,若施重律,則爲懲勵之道矣。上曰,李東蕃病狀的實乎?聖應曰,昨日頭面,則往會沙場,分明矣。上曰,洪三八里、嚴廣春,捕廳窺伺,尙未捕得耶?萬重曰,此兩漢,更爲搜捕則好矣,而捕廳則今已撤捕,分付秋曹,使之捉納乎?上曰,其漢必遠走,秋曹若未捕,則國無紀綱矣。纘述曰,當初自上,施以强盜之律,故其類擧皆逃躱矣。上曰,今則有自現者乎?纘述曰,部將直囚傳敎後,金興俊自現於禁營云矣。上曰,常漢於捕廳,則擧皆切迫矣。各廳軍士,入之者幾何?纘述曰,烽軍一名外,軍兵無入之之事矣。上曰,江民專以殖利爲事,惡習多矣。承旨書之,頃觀京兆草記,此曾所未聞。此等亂民,或稱前銜,或稱幼學,或稱出身,或係軍兵。其在懲勵頹俗,嚴戢奸民之道,首倡者,其當梟示江上,以勵江民强悍之習,而頃者判付中已諭,此乃江民作亂者,非部伍橫挐之比,故其令捕廳査問矣。以前後文案觀之,聚會沙場,乘憤作亂,渠亦自服,而數百餘人作亂之際,蹴踏藩籬,打破什物,勢所固然,以梁成樞招辭觀之,一人唱呼,衆皆應之,其聲若喊,亦勢固然,被辱乘憤者之狀訴過重,不是異事,直以强盜之律,若置極律,則此已恕一律,反施一律者也。王者愼刑之道,其可不審,雖然,其國無紀綱,民不畏上,於斯極矣。此非亂民而何?其在懲後之道,雖貸一律,亦不可不嚴。首倡自服者崔㖋同、崔應斗、金聲大、梁成樞、林萬秀、金順必、李春發,竝移送秋曹考律,登對稟處,而今無長官,其令次官擧行。未捕者洪三八里、嚴廣春,旣命捕廳撤捕,卽令該曹,分付當部,捉納勘律。其餘諸人,竝放送,大抵玆事,其所生釁,由於馬契人之紛紜貪利,京兆之屑越聽施,頃者臺臣之批,欲觀結末,姑不賜批矣。今則本事已決,去三月草記,京兆堂上從重推考。馬契人等,雖曰遭此無前之辱,頭面不識之人,乘憤擧訴,將未免黑白難辨。其令京兆,嚴治狀頭,以勵日後,頃者中軍決棍之命,意固有在。以文案觀之,通文聚會,事係江民,而軍兵之雜於其間者,亦因弊戶,則馬契人狀中,所謂江村各契軍兵數百餘名云者,似是鋪張。亦與率江戶軍兵者有間,而雖然,若常時嚴其紀律,則軍兵等持身,豈若此乎?亦不可全然恕之,推問中現露該廳與諸軍門別將中軍,令該府拿處。明翼曰,俄者下敎,此類治以奸民,而旣非部伍亂卒之比。中軍別將,若或決棍,則大將亦不安矣。上曰,常時不能檢束部伍,將來軍律盡無矣。萬重曰,無下問事,右尹及左右捕將,出送,何如?上曰,豈有先後乎?其事終涉難處,重臣之意,何如?在魯曰,別將決棍不過警飭之意,而大臣若或不安,則事體如何矣?上曰,別將雖決棍,大將豈引嫌乎?聖應曰,此則大將當之,豈不引嫌乎?上曰,然則汰去,勝於決棍乎?聖應曰,汰去異於決棍,而大將之引嫌則同矣。上曰,俄者已爲處分,而京兆堂上,今方入侍,馬契若罷則好矣。捕廳所囚江村作拏人中,自現營衛軍金興俊,自該軍門,決棍放送,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病}}。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病}}洪象漢{{*|仕直}}。事變假注書安廷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未時申時,日暈。
○柳萬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南泰慶,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南泰慶啓曰,同義禁徐宗伋,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副修撰尹敬龍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南泰慶,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朴弼載,副修撰尹敬龍,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李長夏、宋翼輝,謂有情病,竝皆徑出,事甚未安,依承傳禁推,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李成中爲假注書。
○以洪象漢爲假注書。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未差,右承旨柳萬重進。
○吏批啓曰,南原縣監,今當差出,而本縣物衆地大,素稱難治。且甚凋弊,不可不各別擇差,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政,應敎副望,司憲府執義韓顯謩,以副司果,誤書望單子,難免不察之失,不勝惶恐,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金在魯爲刑曹判書,金始炯爲同義禁,李宗白爲司諫,李台徵爲掌令,權䌖爲正言,金尙魯爲持平,金鎭商爲副提學,吳命瑞爲判決事,徐宗遜爲朔寧郡守,朴龍秀爲南原縣監,朴師益爲同經筵,李景祚爲禁府都事,尹得運爲童蒙敎官,金湜爲章陵參奉,元一揆爲寧陵參奉,權爀爲吏曹佐郞,李宗城爲吏曹參議,金尙翼爲吏曹佐郞,韓顯謩爲應敎,權一衡爲正言,金聖鐸爲持平,權熻爲兵曹佐郞,濬源殿參奉李益炫,寧陵參奉元一揆相換,魚就深爲忠恩君,朴守謹單付兼春秋。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受由在外,參議徐命九病,參知韓師得進,右承旨柳萬重進。
○副護軍吳命瑞、朴弼理,副司直尹陽來、趙遠命、李眞淳、李宗城、金宗台單付。
○南泰慶,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殷鼎,問啓公事判付內,議處事,命下矣。擊錚罪人則放送,有議處之規,而時無放送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放送。
○又以右捕盜廳言啓曰,因漢城府草記,囚推罪人金成大、崔應斗、梁成樞、林萬秀、金順必、李春發等六名,移送秋曹,李泰雲、金斗培、文千雄、金重呂、金鼎禹、姜文載、李德老、黃貴山、嚴世昌等九名放送事,親承傳敎矣。依傳敎,罪人金聲大等六名,移送秋曹,李泰雲等九名,卽爲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左捕廳言啓曰,因漢城府草記,本廳囚推罪人金壽岳、崔思齊、朴泰垕、李東蕃、崔琢、鄭慶成、朴世根、李聖夏、金興世等九名,竝放送,崔㖋同移送秋曹事,親承下敎矣。金壽岳等九名,卽爲放送,崔㖋同移送秋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工曹參判洪鉉輔上疏曰,伏以臣之曾祖父母以下,三代墳山,俱在京畿豐德地,數年以來,身係官次,久未省掃。今春受暇,將爲發程,而適於其時,母病猝重,不忍離捨,未免中止,私心怵惕,有不可勝言矣。乃者臣之子與姪,幸蒙國恩,聯參大小科名,臣欲率往,以爲榮展於久瞻之餘,而須旣受由。今又單呈,有違常例,玆敢不避僭猥,冒陳私懇。伏乞聖慈,俯加諒察,特賜旬日之暇,俾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箚曰,伏以日者江民作拏之際,扈衛廳軍官,亦入其中,紀律不嚴之罪,止於別將。臣以忝在大臣之列,獨免其罰,臣不勝慙懼不安之至。扈廳事體,視他軍門尤別,而此輩橫拏,莫之呵禁,無非臣之耄昏,全不能管束之致,因宜先被罪罰,以爲不職之戒。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遞臣扈衛之任,仍命重勘臣罪,以安賤分,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玆事於卿,其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其勿引咎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曰,伏以降我元良,纔及數月,福慶荐臻,水痘奏喜,匝域含生,普切聳抃。《詩》云,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臣竊爲聖朝,獻祝不已也。臣自被臺參,苟躋職次,今已三易月矣。廉隅之壞損,蹤地之臲卼。無復可言,而向臣再控危懇,至煩特敎還下,臣誠惶隕,不敢申瀆,顧念園陵祗役之後,奉審事體,視前尤重。臣雖不得已冒沒發巡,沿路檢賑試藝等事,亦不免循例擧行,每對吏民,臣自騂顔,一世公議,將謂斯何?且臣素有風痺之症,若當春夏之交,輒致增劇,長事呻喟。北關風氣,不竝以南,積感所祟,及春乃肆,偏頭刺痛,牙頰浮疼,最妨啖嚼,恃粥爲命,脾土日壞,食物不化,頃於南邑館次,猝發乾霍之症,瀉下無算,殊死堇甦,幾不免爲道殭,擔曳還營,調息彌旬,而眞元旣脫,百疾交作,手臂麻木,殆廢運用,腰脚酸澁,動輒蹣跚,加以唇糜舌梗,喉繭膈噎,當食則嘔阻,呑嚥不得,食已則惱乏,澌薾莫振。心神不攝,言語多錯,往往氣升痰眩,怳惚瞀亂,恰似泥醉人,不省眼前事。種種症形,無非惡候。蓋臣稟賦虛脆,未老先衰,重聽短視,已有年所,昨秋北巡之役,勞悴凋傷,無復餘地。數月往返之間,容髮變改,作一別人,見者皆驚,爲之澟然。邇來諸症之迭發,可見其乘虛作孽,非如一時無妄之比。若不及今釋務,就醫求治,則不但復起爲人,未易可期,深恐生入玉門,將無其望。螻蟻微命,雖不足惜,不亦有傷於天地生成之大德乎?且人臣所以任職而莅事者,不過筋力精神是靠,而以臣之癃病衰疲,奔走效勞,已乖夙昔之私心,昏憒迷錯,簿書酬應,亦患前忘而後失。其不能堪如是,而猶不知止,則一身顚沛,非所敢言,奈國事之僨誤何哉?伏乞聖慈,特垂憐察,亟遞臣匪據之職。俾臣得以退守本分,延保殘喘,實公私之萬幸也。臣於治疏之際,卽接義禁府關文,因大臣重臣所達,前明川府使許㙉,貪贓銀貨事,有更査之命。臣之初査,只循査官所報,吏奴招辭,而轉奏而已。不能明白指陳,致煩再査之擧,此因臣之罪也。噫,贓法之不嚴,貪風之漸熾,未有甚於近日。如㙉輩,顧何限,而適會茂山變生,法禁申嚴之時,邂逅被捉,在渠特不幸耳。蓋本道異於他道,勿論公私,卜水陸運,雖係法典所載,守令祭駄之屬,自防護所,一切搜驗,而後送之,水之元山津,陸之草原、谷口兩驛,乃其設防最要處,而禁物被捉,則屬公卽法例然也。自有此營以來,至今所遵行者,而特以人不畏法,犯禁者衆,公不勝私,見發者尠矣。若㙉之贓物,旣見捉於禁斷,將爲地方官所枚報,則臣雖欲曲爲之掩覆,其可得乎?臣之愚見,本以古人所謂,去其太甚,爲得治體。未嘗不加意於水淸無大魚之戒,而只爲向來兩邊生事,辱國罔極,不能無慨於防禁之太弛,此茂事之所以發也。自此邊査疊出,如鄭淵之罪,始雖因帥臣所報,而胡蔘被搜,實在臣營,韓師正所犯,雖自謂有所斟酌,而畢竟覈奏,猶欠宛曲gg婉曲g,仇嫉之衆,怨謗之集,因其所也。㙉贓之見摘,又在此際,則傍觀之疑臣以已甚,亦理勢之所必然也。第㙉之前後供辭,其所自明,輒以京第貰價爲言,天銀、丁銀,品色相懸,則行用與否,人孰不知?絶塞遠程,身赴邑倅,而齎來私貨,其果近理,此殆三尺童子之所不信,而敢欲以上欺天日之明,人之無嚴,胡至此極?且渠被拿而過臣營也。臣不料其密地貪婪之至此,憫其行色之顚頓,至於資助其盤纏,臣之本無不好底意,渠所知也。及其事發,渠又送奴投狀,祈哀乞憐,無所不至,而臣不得不直其事,是豈有私好惡於其間哉?銀貨出處,奴狀則稱以統營所得,而及其納供,猝然變辭,固已可駭之甚,七十餘丁細布。又是何等重貨,而七端之外,欲盡歸之於奴輩馬夫之私物者,尤豈成說乎?況其搜驗,只在船運,旱路卜駄,初無與焉。又就其見搜中,謂非禁物,而使之還給者,如細木、白紬各項皮物、六升以下布,其數甚夥,俱有籍記。且貿銀之前,托以旗幟新備,船粟換錢,太半入已之踏印文書,明白見捉而前後狀奏,不曾歷擧者,只謂銀貨、細布等種,亦足據以斷其罪,則逐事暴揚,爲近於嫉之已甚故耳。到今思之,其所以致囚供之抵賴,若是者,蓋緣臣處事太寬,有以啓之也。夫忠州,素稱饒財,營將非管按贓,而朴致遠之卜物被搜過千,則朝廷處分,不得不嚴,必待承款而議律矣。今明川,以一至殘邊邑,計其贓,則不翅倍蓰,可見橫斂虐取之甚,飢歲窮民,膏血盡矣。臣雖疲愞,職在按廉,其所禁斷,實循法例,則視諸營將之私自摘發,事體果何如?而不思嚴問而得情,只憑渠招之謾辭,直欲竝擧而比論,抑何哉?然其置法輕重,非臣所知,幸値國有大慶,死罪皆宥,縱使全釋,孰敢有言,而至以被搜而正法,謂關後弊,卜駄之搜驗,謂非美事。有若臣創出無前之法,以啓將來之害者,然苟如是,則本道禁物搜驗之法,自今永革,而後爲道臣者,方可免於處事不美,貽弊來後之歸,臣之不自量力,妄欲懲貪,多見其愚且迂矣。噫,如臣無狀,待罪藩臬,旣以庇護隱結之吏,被劾臺端。又以搜捉橐金之守,見非廊廟,跋前㚄後,無往非罪,惟有速解重擔,庶免卒陷大戾,矧玆査事,一之已誤,其可再乎?今於成命之下,不敢晏然奉行,臣罪至此尤大矣。伏願聖明,劃降處分,將臣所叨之職,回授可堪之人,公正査明,俾無未盡,一以嚴贓汚之律,一以重澄淸之責焉。臣方自引之不暇,何敢拖及餘事,而邊情所急,豈容但默,向來茂、慶諸邑査事?粗已完了,而正犯數十名之外,干連諸囚,計不下百餘人,囹圄盈溢,景象愁痛,雖在常日,固宜欽恤,況此飢饉孔慘之時乎?又況大慶之餘,霈澤旁流,而獨此邊氓,積月囚繫,尤爲可矜者乎?當誅者誅之,當釋者釋之,殺活之間,劃卽勘決,務爲鎭安邊情之圖,有不容一日少緩者,臣於前後狀聞,輒及此意,恭竢朝令久矣。訖無指揮,不勝悶鬱,敢復不揆猥越,略此附陳,唯聖明之裁行焉。臣無任惶懼愧縮,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末端付陳,另飭該府,卽爲擧行。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察任。
○乙卯閏四月十九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朴文秀,參贊官南泰慶,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事變假注書安廷輔,記事官鄭東說,記事官宋儒式,掌令許集,宗臣驪川君增,武臣徐行進入侍,進伏訖。上講前受音祈父三章、白駒四章,而只音六義大旨章下註。尹彙貞,讀黃鳥三章、我行其野三章,而兼音釋六義大旨章下註。上講新受音黃鳥三章、我行其野三章,而兼音釋六義大旨章下註,講訖。彙貞起伏曰,我行其野三章,民流離異國,欲依隣族,而不見收䘏。故其言如此,然終無怨怒之辭,而尤益忠厚。前二章似爲自責,末章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只言新舊之有異,詩人之言,無非忠厚之意,而此詩尤爲忠厚之至矣。黃鳥三章,似謂黃鳥,而實非謂黃鳥也。民適異國,不得其所。故托呼黃鳥而告之,鴻雁章,爲宣王之始,勞來安集,而民喜之,黃鳥章,爲宣王之終,流離失所,而民怨之,如昨日下敎中,有始無終相似,王氏之註,當深思而加意焉。寅明曰,碩鼠之適彼樂土云者,蓋不堪官吏之侵督,欲得樂土而去之也。此詩殊不知時世,然世降俗末,四面皆薄惡,顧瞻靡騁,無地可依。故託呼黃鳥而告之,回看今日之民,累經凶荒之餘,奈何不爲薄俗乎?在上者,當留念焉,儒臣所達,王氏之註加意之說,誠善矣。上曰,然矣。上曰,始曰復我邦族。次曰復我諸兄,又曰復我諸父,人心澆薄,不得其所,周流四方,益思其親,人窮則反本,此乃反本之意也。呂東萊所謂,亦異於還定安集之時者,誠然矣。彙貞曰,以詩觀之,似非宣王之詩矣。上曰,然矣。寅明曰,敎化必世而後仁,宣王承厲王之烈,攘夷狄之亂。故難復淳俗而然矣。卽今則世已安平,回淳風祛薄俗,誠易也。似當以敎化導之矣。上曰,卿之所達好矣。健基曰,考其時世,使適異國,不得其所者,無彼此之相間,此非民之所作也。似出於聖人君子之手也。上曰,小雅,皆爲燕饗之樂也。此亦爲燕饗之樂乎?健基曰,《左傳》有諸詩,皆歸於燕饗之樂矣。上曰,下番儒臣之言是矣。寅明曰,此黃鳥,異於《左傳》之所謂黃鳥者,或有因事卽景言之,而斷章取義,不可謂燕饗之樂也。健基曰,入於燕饗之樂者,無疑矣。彙貞曰,小雅皆以爲燕饗之樂,則有掣肘之患矣。上曰,其言亦好矣。文秀曰,聖上,以復我邦族,復我諸兄,復我諸父者,此出於反本之意。臣聞反本之敎,不勝感怳之至,雖以卽今言之,當初祖宗創建良法美制,以基億萬年鴻業,而目今朝廷之臣,潰裂如此,四方之民,困窮如此,則可謂反本之時也。況臣尤有耿耿不自已者,從古創業之君,或壽過百歲,或七八十歲,而其所以爲子孫計,而措擧施爲者,必期於與天地無窮。今我聖上,今年幸有元子誕降,宗社有託,則殿下宜念及於此。凡措置國事者,惟當擇人保民,以爲前頭磐石之固,而側聽半年,少無所爲,萬壽無疆,臣固喁祝,而爲國家經遠之圖,則不可不念,古者置喪衣而朝諸侯,天下晏然,此實出於預爲遠圖故也。向者戶判,以賞典事,有所煩達,此非大事,則戶判之如是爲之者,恐或多事,而殿下則忽於大處,而於此等事,則大費聲色,臣之所以慨然者也。上曰,靈城所達誠善矣。董仲舒曰,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以江民之事言之,紛拏如此,此乃在上者,不行敎化而然矣。當自反焉,然亦朝廷之過也。故京兆堂上推考矣,而備局亦非矣。若淨潔爲之,則豈至如此乎?馬契之設,在於何時也?寅明曰,有民役則自戶曹宣惠廳給之者,古之規例,而牟利作契之事,未知出於何時也。文秀曰,不過三十餘年矣。上曰,上下不能淨潔而然矣。吾意則以爲,不爲馬契,似好矣。文秀曰,使解事大臣,詳量處置,作一部當道理,似好矣。寅明曰,卒難革去,使雜人,不爲侵暴,則似好矣。文秀曰,彼此皆可重治而止,昨日處分之事,似弱矣。上曰,刑曹,似當草記,豈可自專乎?彙貞曰,以江民一事觀之,此皆敎化之不行而然矣。至于季世,不可不用刑法,然一事一動,必以敎化爲先,不可專用刑法矣。上曰,靈城亦非矣。以堯、舜之聖,必須臣下,而與之共國,目今在廷之臣,有勤勞行公者乎?以今日言之,法講久廢之餘,只與還甲儒臣,僅僅備位而爲之,如此而誰與之共國乎?以卿言之,備局之座,一向違牌,而終無往來之事,有贊一事劃一計之勞乎?至於嶺南奉命,彼國出使往役而已。此可謂之勤勞王家者乎?文秀曰,此非小臣引嫌之事也。臣之不參於備局之座,固其然矣。無一所事,而乘曉入來,不過暫時,旋卽出去,抱病之餘,徒勞無益。故不能奉承,身爲勳臣,豈不知其然乎?寅明曰,靈城處下敎,極爲至當矣。上曰,古例則不然矣。寅明曰,今番嶺南之行,臣所經歷,不過嶺底數十里地,而槪聞辛壬凶荒,死亡孔慘,至今未及蘇完。守令以戶口增,入於七事中,而每式年,京兆以此,責之守令,旣不能以德政勞來之。又不能搜得實戶,往往增其虛戶,徒爲民弊。辛壬之後,各邑戶口之大縮,事勢之所必然,而卽今式年戶籍,京兆以辛壬前比準,責之下吏。又從以操縱各邑,或不免作爲虛戶充數,或必不無斂送情錢彌縫之弊。此非但有違於重版籍之意,前頭民間弊端,必將無窮。京兆若又全無操切,則籍政又將虛疎,此固可慮,卽自廟堂,申飭京兆及諸道,俾無比年操縱之弊,且示嚴懲漏戶之意爲宜矣。上曰,此在守令,而所達是矣。申飭,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近來文具太勝,書院一款,一切禁斷,極爲至當,而至於故相臣崔奎瑞,恬退不居,似當許矣。上曰,建立祠宇,實則實矣,而近於文偏,元老大臣,當以實待之,不可以文具待之。儒生之知崔奉朝賀,不如予之知崔奉朝賀也。全謂文具,則非待士之道。然儒生之請立書院,不過欲爲院生而已。過三年後,特立祠宇於所居之地,似好矣。寅明曰,嶺南累百章甫,至今留在,此亦可悶矣。上曰,往于何處,今始爲之乎?可以去矣,何以支離留在乎?寅明曰,艱難齎糧而來,無爲而下去,情勢切迫,故欲一番入啓矣。上曰,雖入啓,不當許矣。以可去之意,言之,可也。寅明曰,監司守令同罪,而守令則決杖,道臣則拿處,監司拿處,極爲重難矣。上曰,守令決杖,監司拿處,不爲過矣。寅明曰,廣州累年所不捧還上,累萬餘石,而曺命敎捧四萬餘石,臣今番嶺南之行,路過廣州。故聞命敎之言,則所捧者多矣。文秀曰,廣州千餘石收聚誠難,而命敎聚穀數千石,拿處似過矣。上曰,盡捧,可也,何可收數千石而止乎?文秀曰,所捧,多於前而被罪,則曺命敎獨爲之,誠爲冤痛矣。增曰,臣待罪宗親府矣。洛川君蘊婚事,使宗親主之,而金致萬家,以倒婚爲言,抵死牢拒,而定於他處云。故今此法講,敢爲仰達矣。上曰,定於誰家云耶?寅明曰,在閤外聞之,則定於洪濟猷家云矣。文秀曰,此非外廷臣僚,所可預知,而殿下初許於兪拓基家。是爲失計,致萬之終始違拒,事理似當然矣。上曰,靈城之言誠是矣。初許兪拓基家,故事至如是,老而無妻曰鰥,以洛川君婚事觀之,宗班之入丈,極難矣。寅明曰,豈至於老而無妻乎?健基曰,法講筵席,事體至重,儒臣先出。然後敢進他說者,例也,而朴文秀,儒臣未出之前,敢進他說,推考,何如?上曰,諸臣皆已言之,且掩卷之後,何可過也?寅明曰,小臣俄亦言之矣。文秀曰,小臣自外入侍,則諸臣相謂曰,朴文秀當推考云矣。上曰,法講事體至重,而靈城所達,便同詼諧,殊涉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增曰,四王園陵,在於北道,而宗臣不得現謁,義雖君臣,情則祖孫,此後送禮官之時,使宗臣二品以上,偕往北道,一番瞻望,何如?上曰,情理則當然,而創開重難矣。寅明曰,宗臣之言,無足怪矣。上曰,豈獨宗臣爲然乎?御劍擔筒箇等物,卿見之乎?寅明曰,臣爲禮曹參判時,見之矣。一番上來,而御覽,似無妨矣。人臣不當導人主以濫賞,從約施賞,固所欽仰,而至於洛豐君楙,則所書御牒及八高祖圖,卷秩浩多,爲役甚勞。且其書法,極楷正,可合金石之筆,與臣等全不效勞之輩,賞典一樣,誠極埋沒矣。增曰,庚申年國朝御牒書寫官,難於書役,以三員啓下,而竝蒙加資之恩,今番洛豐君楙則以一身,獨兼三員之勞。且書無前八高祖圖六件,比諸庚申功役,不啻倍蓰矣。上曰,校正官多有冤痛之事,而宗府二品太多,宗府何以這這接待乎?曾前亦有遺漏稱冤者矣。今番亦不無遺漏,而南泰慶,亦參其中。故承旨落點,意有所在,今見其貌,果此人也。寅明曰,臣待罪摠管時,得見其人,而知其溫順,至於入番等事,一一爲之矣。上曰,其性品極爲安常矣。寅明曰,洛豐君加資,不爲濫賞矣。上曰,其筆法極善,此後金石之文,當書之矣,何患加資乎?其工夫多入書而付之乎?直書之乎?增曰,章章作帖,而書之矣。上曰,書之薄紙而爲之乎?增曰,以雪花紙,書之矣。上曰,庚申年,旣有三人加資之例,今番則一人獨當三人之勞,且書無前八高祖圖,洛豐君楙加資,熟馬則還收,改付標,可也。{{*|出擧條}}增曰,臣於向者,以大王子孫勿限代事,有所陳疏矣。自上,不以人微言淺爲罪,委曲賜批,特令備局,稟處,臣感祝聖恩,不知所達矣。頃日常參時,長謹君臣棅,亦以斯速覆啓之意,敢陳達,而聖上亦嘗愍然於公族之侵於軍役者,至發於判付中,聖意實出尋常萬萬,孰不欽仰,而備局尙不覆奏?此必由於本司之多事,抑或重其事,未敢率爾而然也。自外面觀之,事係軍政,雖似重大,而若仔細斟量,則實無大段難便之端矣。臣聞公山縣監鄭達先之言,則以爲本邑軍丁中,公族之充定者,只是七八人云。公山以湖西巨邑,其數如是不多,則以此推之,通計八道,似不過二三百名,官得代定,一竝頉下,有何所難乎?大抵有國,而公族見侵於軍役者,自太古以來,所未有之事也。若以冒錄爲慮,則此在本寺臣,當令郞僚,詳考其譜籍,若有冒屬混入者,一一摘發,非但降定軍役而已。當施全家徙邊之律,分付備局,斯速覆奏似宜矣。上曰,予則知以嫡派勿限代,庶派限九代矣,卽今則有異矣。增曰,宗室子孫,勿論嫡庶派,限以九代,而庶派則以族親衛,自兵曹,收布而侵責軍役之弊,到今尤甚,中宗王子海安君曾孫昌原令之子,見侵於軍役。故臣寺發關本官,使之頃給,則以限內之故,果爲施行,而事事寒心者,類多如是矣。上曰,族親衛事,業欲下敎矣。其所收布,於宗簿則,可也,而兵曹則不可矣,勳府亦不有忠翊衛乎?文秀曰,有之矣。上曰,雖疎遠,而本是金枝玉葉。此國脈促傷之道,軍役之侵及於限內者,則當該守令,爲先拿處。備局覆奏,斯速爲之事,分付,而族親衛之納布兵曹,殊甚駭異,移屬宗簿事,奉承傳擧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南原君之事,兵判以爲不聞矣。上曰,兵判以爲不知乎?寅明曰,兵判以爲不知矣。文秀曰,徐行進,乃南原君妹夫也。以善治守令有名,而南原君之母,於行進爲丈母。故下米廛之說,侵行進之事也。非辱南原君也。上曰,徐行進,爲南原君妹夫乎?文秀曰,然矣。增曰,奉安曝灑gg曝曬g與樻袋等物改備,以十年爲之,而今年已爲當次。且今番冊子,卷帙浩多,而不卽奉安,一向委置於本寺樓上庫,誠甚未安,雖欲待秋爲之,而江都則以海島之,故瘴霧易蔽,晴日恒少,秋日晷短,難以爲之,趁此日長,速爲奉安,似好矣。上曰,本寺奉安爲之乎?增曰,姑未爲之矣。上曰,何不爲之?增曰,江都與本寺,則與遠三處有異,袋樻芎蒲等物,例自戶曹備納,而頃因尹淳所達,奉安退行。故該曹以此爲言,而尙未備納,故不得爲之矣。上曰,意或由於本寺之不行矣。今聞所達,以該曹之不卽進排,尙今不爲云,殊甚未安,該曹堂上推考後,卽速備納,本寺奉安則爲之,而江都則待秋爲之,可也。{{*|出擧條}}許集進伏。上曰,只擧末端。集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續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上曰,勿煩。啓畢,寅明曰,頃者殿下,以尹大柱,爲三學士子孫,而待之優矣。今吳命瑞,乃吳達濟子孫也。幸參今科,誠爲可嘉矣。上曰,然矣。寅明曰,金時粲,乃故節死臣金尙容子孫,而亦參,極爲可嘉矣。上曰,然乎?寅明曰,然矣。上曰,是壯洞一家乎?寅明曰,同姓而遠矣。上曰,若是其遠乎?寅明曰,壯洞金尙憲之子孫也。時粲金尙容之子孫也。彙貞、健基先出,諸臣亦以次退出。
==閏4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洪象漢{{*|仕直}}。事變假注書兪彦國{{*|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晝講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以右承旨柳萬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鄭益河,由限已過,韓顯謩自鄕上來云,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雜科覆試時,兩司各一員,當爲進參,而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未肅拜,無推移進參之員,除在外外,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尹容,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持平金尙魯、金聖鐸,別兼春秋韓顯謩、鄭益河,校理朴弼載,副修撰尹敬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今日晝講,知事特進官,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及公故外,知事金在魯、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李廷濟、尹陽來、朴文秀、申昉、宋眞明、李德壽、申光夏、趙明翼、李瑜、洪重疇,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李成中,洪象漢,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同義禁徐宗伋,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體極爲未安。同義禁金始炯,今日不爲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兪彦國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兪彦國,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明日雜科覆試時,諫院無進參之員,大司諫尹容,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旣有只推之命,正言權䌖,疏批已下,竝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正言權䌖疏曰,伏以皇天默佑,祖宗陰騭,聖嗣誕降,名號早定,國本有所托矣,人心有所屬矣。景運大啓,天休滋至,類痘之症。又復遄復,數月之間,慶典再行,實宗社無疆之福也。八域含生,孰不鼓舞頌祝?而如臣曾忝從班之末,自切向國之誠,區區延頸之願,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而久在散地。又出藩幕,不能一參於賀班,徒有耿耿而不能自已,仍念臣,以性則太狷矣,以迹則太畸矣。蓋以癸卯討逆科策名之,故惡其科名者,群起而交噬之,殊不勝其疲困,而此則臣之同榜諸人,已累疏而暴之,在廷諸臣,又交口而辯之。伏況前後聖敎,昭揭日星,不翅金石之案矣。臣不必輒事呶呶,而臣於辛亥春,忝叨憲職時,已以自畫之意,備陳於辭疏中,況今層節倍加,蹤地益蹙,雖欲進取,亦末如何矣。臣本與世相疎,不免踽涼,閉戶自守,益成懶懶,往還常禮。亦且廢却,近來朝廷之上,幾忘名字,平日知舊之間,或疑面目,如是而更何有一分當世之望哉?不自意遺簪墮履,尙煩淸衷,前秋筵敎,迥出尋常,前古人臣之孤弱如臣,卑微如臣,而其得君父之眷顧如是者,能幾人哉?臣誠惝怳震{{!|𢥠|⿰忄雙}},唯有感涕,所以騎省藩幕,有除輒謝,以奔走自效爲期,今此薇垣新命。又出夢想之外,臣又感激,宜卽趨命,而臺閣之任,異於冗散,廉隅大防,不容放倒,鐵壁在前,一步難運,臣於是撫躬徊徨,益悲身世之窮阨也。噫,臣自辛亥以後,久謝近聯,無路瞻天,或進駿奔之列,或參侍衛之班,而五年之內,得近耿光者,僅爲六七次爾。君臣之間,阻隔如此,犬馬微物,亦知戀主。臣雖無狀,猶有一段秉彝之銷鑠不得者,耿結方寸,一飯難忘,而若一肅恩命,則固可以趨走殿陛,依送日月。自惟言責重任,雖不足以稱塞,而若其戀係之忱,庶將少伸矣。使臣情勢,如或可强,則豈敢爲一番撕捱之計?而最是臣之同榜諸臣,數年以來,無一進身於淸塗者,則臣之去就,宜無異同。聖眷至渥,而無計報答,臣分都虧,而不知變動,甘自陷於木石之頑然,而禽獸之蠢然。臣罪至此,萬萬難贖,玆承牌召,不敢坐違,謹此隨詣,略控危懇。伏乞聖明,特加諒察,亟遞臣難冒之職,以安私分。仍治臣辜恩之罪,以礪群工,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閏四月二十日未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洪象漢,記事官宋儒式、鄭東說,宗臣慶興都正栴,武臣金鼎相,掌令許集,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黃鳥三章、我行其野三章,除音釋六義大旨訖。彙貞進讀斯干九章、無羊四章,俱音釋六義大旨,上讀新受音斯干九章、無羊四章訖。彙貞曰,厲王旣流之後,宣王更作之,儀禮下管,疑斯干而新宮詩,入於小雅,斯干未必知其爲新宮詩矣。厲王十四年後,其處宮室,豈有餘存者乎?以無羊詩言之,牧人之政,厲王廢之,宣王中興後,更爲收拾,故末章曰,實維豐年,室家溱溱云。以鴻雁詩、雲漢詩言之,饑饉之餘,中興之後,有豐年,故稱慶之言如此。蓋能被豐年,室家之若此者,專由於宣王側身躬行之效也。深宜體念也。上曰,斯干,類定之方中,無羊,類騋牝矣。寅明曰,斯干作室,祈祝生男續先,而其本,在於初章,兄弟夫婦上下之和樂。蓋渾合和平,然後可續祖先,而其和平之本,又在於無相猶矣。凡人,但當克盡在我之道,不必責人,只爲和順,而勿爲相較,則和平之福,必至於室家,君王續先矣。上曰,所達好矣。正猶董子正心正百官之意矣。寅明曰,不但兄弟也。夫婦之間,亦必須如此,然後可做和平之福矣。上曰,兄弟之間,式相好矣。然齊家之道,雖無相猶規正,亦是齊家之義也。心和氣和之義,予非不知之,徒和而無所規正,則亦非矣。寅明曰,古人以治國,比之牧羊,牧羊之道,必順其性,然後其效,至於畢來旣升。此可反隅於治國,今則徒尙刑法,豈必旣來旣升乎?上曰,斯干宗旨,在於式相好矣。無羊宗旨,在於矜矜兢兢,堯、舜無爲之治,允執厥中者,亦其本也。寅明曰,漢文及曹參之治齊,似得此道矣。健基曰,其要實在於順其性矣。上曰,順其性,有可用處,今日廷臣之痼於黨論者,難以順其性矣。欲順其性,則將唯意所欲,奈何奈何?寅明曰,此則群下之失也。然亦殿下失其道也。上曰,未盡窮格,而未復性,則猶或,可也。盡知之而尙如此,復其性不亦難乎?《大學》曰,可以人而不如鳥乎?今日廷臣,可以人而不如羊乎?寅明曰,小臣昨日政,有做錯之事,惶恐待罪矣。童蒙敎官尹得運,首擬受點,而今聞與都承旨李春躋,爲友壻相避,而春躋適不仕進,代房承旨參政,故全然不知矣。相避之法至重,得運不可不遞改矣。上曰,不必待罪,所達依爲之。寅明曰,昨政,金尙翼爲吏曹佐郞,而聞尙翼,方在罷職中。臣則纔返遠行,不知其坐罷,該吏亦不覺察,無所告知,以被誤擬,不勝惶恐,該吏則臣方囚禁科罪矣。金尙翼所當遞改,而卽聞該吏言,自前如此事,或有勿遞敍用之例。工參洪鉉輔爲銓郞時,亦如此云,惟在自上處之矣。上曰,金尙翼勿遞,而敍用,可也。今則堂上已備,都政速行宜矣。寅明曰,臣豈敢久冒匪據?而必欲速行都政後,懇乞遞免矣。事不如意,未知其必能順成,而銓郞權爀,聞方下鄕,爲先催促,使卽上來,何如?上曰,自本曹催促,可也。寅明曰,在前登科未唱第身死者,有贈職之例矣。閔齊岳,被選別製,有直赴殿試之命,而今番殿試前身死,未及唱第云,似當有依例贈職之典矣。上曰,依他例贈職,可也。{{*|竝出擧條}}寅明曰,李錫杓之引嫌,極可異也。朝家一視群下之道理,不計其世祿與否,而昔宋仁宗,謂王素曰,朕眞宗之子,卿王朝之子,先朝名臣之後,或不能無待遇之有加,爲臣子者,盡心國事,亦宜有別。故判書李寅燁,受知肅廟,盡瘁王事,誰未知其才猷之如何,而其不得享壽。或謂由於勤勞,卒逝之後,肅廟備忘,至今令人感泣矣。錫杓卽寅燁之孫,而渠亦有文學,連魁大小科。朝家宜各別顯用,而渠爲此無義之撕捱,一不應命,此後嚴加誨責,俾不得一向過嫌宜矣。上曰,渠安敢一向引嫌乎?一二引嫌,足伸其廉隅矣。今番供辭,則不言之矣,此後當嚴飭矣。廷濟曰,牌招不必屑越,而特進官牌招,尤非矣。特進官數多,故例爲往復請入,臣亦待其來告矣。猝然牌招,其外亦有如臣承牌入來者矣。上曰,承牌誰也?廷濟曰,李瑜諸人矣。健基曰,玉堂下吏,只爲往復數處而瞞告,以無入來之員云。故請牌矣,追後聞之,下吏誠有罪,故治之矣。寅明曰,此後,申飭宜矣。上曰,特進官當次之人,宜入來若此不已,則武臣亦將牌招矣。試官可牌招,而特進官初勿請牌,以次入侍定式,申飭,可也。{{*|出擧條}}廷濟曰,頃日輪對官入侍時,丙子三節士,祭需顧助事下敎矣。似指墓祭,而尹集、洪翼漢,有衣冠之葬,吳達濟則其家,不爲衣冠之葬,故只行四時家享云矣。上曰,何不爲之耶?廷濟曰,古儀亦有如此者,故其家,不用衣冠葬矣。上曰,祠宇必有之,皆給家享之需,諸臣之意,何如?寅明曰,先朝待遇之道極隆,肅廟朝計其男丁而給料。仁廟朝於其入去時,握手送別之語,不忍見於百代之下矣。上曰,此事不必待廷臣所達,今此所詢非他,而吏判所達,不知予意矣。四時與春秋定式,可也。寅明曰,春秋好矣。廷濟曰,四時過矣。上曰,然矣。自該曹,春秋顧助,可也。{{*|出擧條}}上曰,三學士子孫誰某耶?廷濟曰,新及第判決事吳命瑞,卽吳達濟奉祀孫,而丙子百年之後,始爲登第,甚貴矣。上曰,尹集之直孫,是尹大柱乎?寅明曰,然矣。上曰,禁都光柱誰也?寅明曰,是亦集之孫,而非直孫也。上曰,洪家子孫誰也?寅明曰,洪禹錫乃其直孫,而曾經郡守,方爲五衛將矣。上曰,今方入番與否,史官出去問來,象漢趨出問之,還入告曰,不爲入直矣。廷濟曰,地部凡百,無不匱乏,而至如銀貨之零星,實爲可憫。前判書宋寅明,僅僅鳩聚,至於七萬之數,中外諸議,皆以爲地部銀貨,不備十萬兩,極爲寒心云。多般拮据,僅得九萬兩之數,而關西泉流庫,卽地部外庫也。關西若過秋捧,則或不無餘遺。故臣與宋寅明,曾有所達,關西秋捧後,必備一萬兩銀貨於泉流庫,應捧之外,移置本庫,自地部區處之意蒙允,分付於道臣矣。卽今道臣朴師洙,亦爲準備其數,移置本庫,移牒地部。今欲取來,以充十萬之數,作爲封不動之物,方將下送算員,以兼濟馬輸運,加定將校,使之護送之意,分付道臣,何如?寅明曰,國家財貨,無處不可置,而必聚十萬於地部。蓋欲備日後之慮,故敢達矣。上曰,依所達爲之,可也。{{*|出擧條}}上曰,欲下敎而未果矣。徐命淵事,惻傷矣。其人可用,而未及早知矣。雖以其所達武臣着戰巾之說見之,可知其篤厚矣。寅明曰,聖敎如此,必感泣於冥冥之中矣。命淵爲人簡靜,在官淸白,一生不爲黨論,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必欲擢用,旣通諫長。且授藩任,進途方漸開,而遇戊申事,此不過迂疎儒生,臨急未及周變之致,非可深咎,臣亦方欲漸通宿趼而未果矣。前後屢典州郡,而家甚貧寒,或不免屢空,廉操可尙矣。上曰,予則猶未及知如此矣。予之欲用之意,豈料其止於下大夫耶?其子有之乎?寅明曰,有三子矣。上曰,待其服闋,調用,可也。地部官今方入侍,使之題給祭需宜矣。{{*|出擧條}}許集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定州牧使尹龍履罷職不敍。{{*|措語見上}}上曰,其所靳允,爲其數遞,此等之啓,何必相持?勿煩。又所啓,生民休戚,係於守令之治否,不可不愼擇也,明矣。祥原郡守崔定,到任以後,無一善狀,潛奸邑婢,所言皆從,大小公事,皆出其手。且以奸猾退吏吳重夏者,置之衙內,給料豢養,凡干賞罰,一任重夏之恩讎,濫用刑杖,多殺無辜。民庫數多錢貨,巧作名目,駄送京家,闔境嗷嗷,如在水火,如此貪猾不法之人,不可一日置諸字牧之任,以貽生民之害。請祥原郡守崔定,罷職不敍。上曰,遠外風聞,雖難盡信,所論如此,則不可罷職而止,拿處。又所啓,祥雲察訪車以載,本以遐鄕微末,濫通仕籍,及授本郵,不恤馬政,專事貪饕,侵漁各驛,盡歸私橐,家在西路,駄載絡繹,驛卒怨詛,皆思離散,如此之人,不可不澄汰,請祥雲察訪車以載罷職不敍。上曰,果若此啓,則亦不可罷職而止,拿處,可也。又所啓,新除授掌令李台徵,時在京畿高陽地,司諫院司諫李宗白,時在長湍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彙貞所啓,新除授弘文館副提學金鎭商,時在咸鏡道咸興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上曰,金鎭商何爲而在咸興耶?寅明曰,聞向日陳遊兩西,方往六鎭等地云矣。上曰,然則豈料其必在咸興耶?健基曰,下諭於咸興,則自可傳于所到處,而問于本家,則計其程途,似在咸興云,故如是矣。上曰,今則鎭商爲物外人矣。寅明曰,玉堂行公方絶少,館錄已過三年。卽今且多才彦,新錄宜有催促之道矣。上曰,副學可以行公者誰耶?健基曰,李宗城、尹惠敎有之矣。上曰,舊望及新望,豈無之耶?今番之科,文學之士甚多。漢武帝時,亦有金馬門待詔之士,今榜如此,則新錄速行,可也。諸臣退出之際。上曰,承旨進來。必寧進伏。上曰,注書洪象漢,使之進伏。進伏則上曰,汝是貞明公主奉祀孫乎?象漢曰,小臣卽奉祀孫也。上曰,今見汝持草冊入侍,予心甚慰滿矣。上曰,汝家世世科甲耶?象漢曰,臣曾祖臣萬容,文科壯元,重試壯元,官止禮曹判書。臣祖重箕,少年司馬,蔭仕司僕僉正,先臣爲湖南伯時,追榮二品。先臣錫輔,肅廟丙戌,通籍官吏曹參判。臣不肖無似,未繼家聲,而幸際明時,丁未忝魁多士,今逢國家莫大之慶,又復忝竊科名,罔非國恩。上曰,汝旣世祿之臣,又是穆廟外裔,故予如是矣,象漢曰,今日廷臣,孰非世祿之臣?而至於臣家,重以穆廟之外派,世受國恩。今番《璿源譜略》之賜給於賤臣者,亦可見聖意所在,臣雖無狀,敢不圖報萬一耶?念昔先臣,戊申年入侍帳殿也。殿下,以穆廟外裔,異於他人之意,繼繼勉諭,伊時闔門感祝,而不幸未得更報隆恩,其在臣心,尋常隱結于中矣。今臣入侍咫尺上,承聖敎,俯念先意,感激涕泣之外,不知所達矣。上曰,汝能不忘爾父帳殿下敎,予甚嘉尙矣。今予見汝,亦覺追感矣。上謂承旨曰,洪象漢榮墳時,都尉公主山所,澆奠床備給宜矣。上曰,汝今新進之初,別無可勉者,而如是者,汝能仰體事之耶?象漢曰,初見君父之日,蒙恩至此,敢不思古人死不旋踵之義耶?念昔先臣,以假官初經入侍,語人曰,古人詩云,愛君如愛父,而猶未知其如此矣,一入前席,油然有如愛父之心,自不覺感涕云云。斯言宛如昨日,而今臣初入講筵,蒙被異渥,聖諭至及於先臣,此莫非以先之故也。俯仰感泣,不省所達。上曰,如是面諭,意非偶然,汝能體念否。象漢曰,臣雖愚迷,豈不領會耶?惟當竭力圖報,糜身粉骨而已。外此更何所達,承史遂退出。
==閏4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李昌儒{{*|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李宗城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柳萬重,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參判申昉辭疏入啓,判書宋寅明,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以右承旨柳萬重,吏曹參議李宗城,大司諫尹容,正言權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別兼春秋韓顯謩、鄭益河,昨旣有只推之命,閔亨洙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旣已帶職蒙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朴弼載,副修撰尹敬龍,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朴弼載,副修撰尹敬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南泰慶啓曰,明日朝講時,兩司當爲進參,而掌令許集,獻納李廣道,雜科覆試進去,其餘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受由或未肅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公故受由外,持平金尙魯、金聖鐸,大司諫尹容,正言權䌖,竝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李昌儒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假注書李昌儒,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賓廳次對,久未爲之,明日來會事,分付。
○傳于南泰慶曰,明日次對相値,朝講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趙東晉、權世聃,奔走勤仕。又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卽因前持平李性孝疏陳,三南舊大同未收停捧事,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此事頃已發端於筵中,而未詳捧未捧實數,姑待各邑査報,有所變通矣。今者臺臣,有此論請,取考三南大同辛亥、壬子兩年條,未捧米爲二千餘石,木爲六十餘同。惟正之供,事體重大,有司之臣,每恤經費,而當此劇農,無所軫念,終非朝家大體所宜。三南辛壬未捧舊大同米木,竝特爲停捧,以示均惠之意,使之待秋成,卽爲准捧,而其中已捧者,則趁速上納事,該道道臣處,各別申飭,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晝講時,繼講《周易》,依議施行事,命下矣。經筵所用,例有十五件,而本館所上舊件中全秩,只有五件,其餘不足之數,令芸閣,以活字卽速印出,進講,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以義禁府言啓曰,祥原郡守崔定,祥雲察訪車以載等,拿問事,傳旨啓下矣。崔定時在京畿龍仁地,車以載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國之任寄,最重藩臬,而臣之才器,自是至下,以至下之才,膺最重之任,周流兩道,淹閱四載,則疵釁百出,愆尤日積,終必至於大顚沛而後已,不惟衆所共知,臣實自知甚明。所以從前累徹苦懇,期於必遞,而未蒙聖聽之矜兪,方切私悃之兢危,乃者伏聞賓對訏謨,深軫西北邊憂,而監司之苛政,實爲罪首,聖諭至又論臣氣稟病痛。且擧前冬兪健基筵奏爲敎云,則臣之所遭,視諸北藩,尤有萬萬惶蹙,不敢一刻自安者。噫,臣之罪戾,可勝言哉?上之不能宣布敎條,導揚德化,使奸頑自化,次之不能臨之以威,鎭之以重,使邊境肅淸。下之不能塗視墐聽,一切覆蓋,使怨謗不作,小黠大癡,半上落下,今日致此紛紜,上貽顧憂,皆臣之罪,尙誰怨尤,至若高山八申,臣亦何嘗不知?其爲潛商窩主,而方朝家急購永昌,懸賞千金,諭旨,至責臣以主辱臣死之義,而永昌越在彼境,非搜捕可得,當此之時,非權莫濟,不得不用此輩,以鉤致之,許宥其罪。使得盡力,而諸申,亦非如永昌輩之越境亡匿,不過爲豪於江邊,其權力足以濟事。故與永昌同匿者,又聽諸申之勸諭,而同力擒獲,事之曲折,具在狀聞。宥罪推賞,悉出朝令,而頃日筵中,顧乃有尙仲、位仲,或在彼地,或在我境而受賞,非王法之說,則事實全爽,辜犯益大,此尤所以惶惑震越,求死不得者也。前此聖敎之策勵勉戒者,非止一再,其爲玉成賤臣地者,至矣盡矣,感激銘縷gg鏤g,豈有窮已?而卒不能矯揉悛革,以致病敗日滋,傷盛朝寬平之治,長邊民告訐之風,使邊土騷擾,風俗乖敗,律以邦憲,合被重誅,斧鉞之加,寔所甘心,而側聽逾旬,迄無威命,一向厭然。仍據職次,非但私分之所不敢出,抑在國體公義,亦不宜因仍假借,不早變通,以失鎭安之道,玆不得不冒昧陳籲,恭俟處分。伏乞聖明,亟先鐫削臣職,仍命明正臣罪,以爲辜恩負職者之戒,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敎,何必過嫌?卿其勿辭察任。
○別兼春秋閔亨洙疏曰,伏以近因史職之久曠,前後別兼之差出,如臣釁累之賤,亦不免混被誤恩。臣每奉除旨,惝怳震越,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之昔年一疏,竊附無隱之忱,而反被不道之目,其後自辨之章,不過欲暴事實,而遽承聖上誣我之敎。誣我二字,何等驚澟?傍觀者猶且代怖欲死,彼又謂之千古斷案。噫嘻,尙復何言?人臣得此,誠無以抗顔自立於覆載之間,兩年投畀,猶不足以贖其罪,則其何敢束帶赴朝,揚揚若無故之人哉?且以史薦事言之,伏見僚員之疏,援據近例,事理明白,於此尤可見臣等之不可冒當矣。館中古規,雖有獨薦與備員,各有可據之例,而今番則誠有不然者,若以臣等,謂之當薦,則前日之必令獨薦,何也?若以臣等,謂之不可當薦,則今日之必欲竝附催督,抑何也?臣等之情勢,前後無異,朝家處分,亦無他節拍,而以前日之不可當者,忽復謂之可以當之者,亦何也?雖未知其間事勢之如何,而朝家擧措,則恐不免爲乖舛,而在臣私義,雖被大何,終不敢冒沒承當也決矣。臣屛伏鄕廬,祗承恩召,不敢久淹,來伏私次,而咫尺天陛,無路趨謝,敢將短疏,略暴情實。伏乞聖明,特察負犯之不容假貸,俯念館規之不可放倒,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召牌下臨,不敢坐違,隨詣闕外,而臣之情勢,如右所陳,不得不拜章徑歸,臣尤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罪犯溺職,冒請威罰。伏蒙溫批反降,諭以勿爲引咎,臣於是益不勝惶感隕越之至。臣旣稱大將,統領諸校,其紀律不嚴之責,專在臣身,而亞任則至被拿問,臣獨晏然,寧有是理?仍念本廳,雖與軍門有異,領率武士,職在陪衛,體貌不啻隆重,而臣本疎迂書生,顧其名萬萬不似,初不敢辭免,尸職今已四年矣,尤何可因仍忝冒,以重僨誤之誅哉?臣愧懼之極,縮伏竢譴,日昨次對,不敢擧行,尤增惶恐,申控微悃。伏乞聖明,亟回睿鑑,將臣扈衛之任,先行鐫遞,仍治臣不能檢束之罪,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批已諭,何過嫌之有哉?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卽視事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重得寒感,歷月彌留,素患渴病,乘虛頓劇,種種危症,疊見層出。眞元澌脫,益無餘地,醫技告窮,無所着手。奄奄有目下難支之形,間因職事,召命屢降,而一味違逋。惟竢威罰,幸蒙聖慈曲諒,得解金吾兼任,在臣私心,實爲萬幸,感祝之情,當復如何?第今床簀危喘,決無束帶供仕之勢,銓選重地,已不容一任虛縻。且於昨政,尹汲陛擬事,實有不可晏然者,夫汲之昨年一事,本非大義理所關,又非得罪於朝廷。不過政席間通塞可否,而忽遭本曹之啓罷,及其經年,遇赦始宥,而旣敍之後。又復錮塞,一不檢擧於政望者,至於三朔之久,末乃强擬館職,而又欲仍枳郞望,而勒陞之操切愈緊,齗齗不已。此都出於務爲快意,不思適中之道,而至欲使同席之間,靡然奉承,則不亦難乎?況長僚於昨年啓罷汲之後,旋因郞官之差出,請敍汲於筵中,則固將還擬郞望也。其後汲,未有別事,而在其時,則旋欲還擬,至今日則乃反靳難,亦非意慮之所及,若此等事,苟有平心觀理者,必能辨之矣。臣之欲擬宿趼,難於徑陞,非有毫髮私意之參錯其間,而彼此相持。了當無期,大政遷就,徒損事體,區區所執,終不能保有。勉從其還擬後陞之言,其强意苟合,委曲彌縫之一段苦心,於此可見。然銓郞陞擬之規,必待其人之自言,而今本曹之不待其言,而陞之者,已失政例。若又纔擬舊踐,旋卽陞擬於一日之內,顯示迫逐之意,決非事理之所當有,長席之以此書問也。臣勸其先擬郞望,復待後政而陞之,再三往復,不啻申複,旣許陞擬之後,臣何必較計於時日之遲速?而臣之所爭者銓法,所惜者擧措也。臣未知有何忙迫之事,不可淹延一時,而覆難之僚議,不俟停當,流來之格例,不暇顧念,汲汲陞擬於同日而後已也。如以所答之不如意,置之不理,自行己志,則一長席足矣。他堂之設,將何所用哉?緣臣疲軟,不足以僚席見待,使自古不易之政規,至臣身而壞盡無餘,到此境界,汲事猶是贅剩。顧臣自處之道,決不可抗顔冒恥。復玷銓席,今因開政有命,天牌荐辱,而情病如此,不克祗承,惶霣之極,益無所措。伏望聖明,削臣必遞之職,治臣慢命之罪,以淸政路,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下敎於長銓,何扶抑之若此哉?雖然,尹汲該擧,固有今者陞擬,於汲厚矣。幺麽等事,其何若是?其抑雖曰齗齗,其扶亦不齗齗乎?況旣許陞擬,相持早晩,其何不廣乎?此非恒日所期於卿者。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正言權一衡疏曰,伏以皇天眷佑,元良誕降,纔踰數月。又經順痘,宗社之福,臣民之幸,孰有大於此者哉?忭蹈欣滿之忱,迨不能自已,仍念臣情危跡畸,自甘屛散,頃者湖南掌試,義在往役,而不敢爲辭,至於臺端一步,自畫已審,前後辭疏,略已陳暴,屢承除命,終未承膺,不意新命又下,繼因雜科覆試,天牌儼臨,分義所在,豈敢違傲?而守株之愚,不能變改,昨日坐違,誠非獲已,只推之命,遽下格外,再召之下,謹此隨詣,而反復思惟,終難入肅,臣誠惶蹙,靡所容措。且臣老母,今年七十五歲矣。宿病沈綿,居常懍懍,近又添得氣瘧之症,寒熱交作,補寫兩難,飮啖全廢,氣息綿綴。臣旣無兄弟,獨自扶護,晝夜煎熬,不忍暫捨,雖非本來蹤地之萬萬難强者,卽今情理,實無離側供職之勢,玆敢疾聲呼籲,仍敢徑還私次。伏乞聖慈,特加矜諒,亟許遞臣職名,俾得專意救護,仍治臣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閏四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輪待官同爲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宗臣琅坪君煇,武臣李景淑,輪對官直講李槳,內資奉事李顯行,司圃別提趙哲命,造紙別提朴時徵,典設別提閔百男入侍,諸臣進伏。上曰,注書出去。輪對官使之入侍。成中趨出,召入輪對官五人,上讀前受音訖。彙貞,講節南山十章,具音釋大旨六義,上讀新受音訖。彙貞曰,節南山十章,蓋爲譏太師尹氏,而作序以爲幽王之時,而以章下所載觀之,家父,似是幽王後桓王時人,而詩語,亦似東遷後矣。在魯曰,此詩語意,旣似東遷後所作,而隱公三年,尹氏卒,桓公十五年,家父來求車。以此觀之,疑卽此詩之尹氏、家父者,果如劉氏之言矣。健基曰,春秋譏世卿,尹氏,周之大族,而其人如此矣。彙貞曰,初章言尹氏之致亂,而因極言小人之情態,若言其宗旨,則不平二字,爲其肯綮,篇中反復咨歎者,皆是此意。故秉國之均,君子如夷等語,皆是不平之意,而至於末章,則以畜萬邦之責,歸之其君,而以式訛其心,爲矯救之道矣。上曰,式訛之義好矣。然豈若初不用如此之人乎?在魯曰,初雖不知而用之,王能改心,則猶可及救矣。初章言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故後世,以三公爲具瞻之位,然推而上之,則人君實爲萬民之具瞻。尤宜一念兢惕,毋少放忽,此等處,伏願深留聖意焉。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此詩以用尹氏之事,歸咎於其君,人君苟有誠正之學則哲之明,則如尹氏者,何敢廁跡於朝廷乎?伏願鑑此,而益勉聖學焉。上曰,所達好矣。在魯曰,末章集註,引孟子之言,蓋格君心之非,則用人皆得其當,此卽式訛爾心,以畜萬邦之意也。集註此段甚好矣。上曰,然。健基曰,此詩之意,俾民不迷,實爲宗旨,古人皆尙實行,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故朝廷之上,自多賢人,而百姓亦自不迷。三代以後,不事學術,朝廷無經術之士,而皆是科目常調,顧安有俾民不迷之效乎?後世治化之不如三代者,良由於此,此雖在下者之責,表率一世,在於人君矣。上曰,所達是矣。此實人君所當鑑戒處也。此詩斷章取義,則蹙蹙靡騁,可喩人君政化,夫四牡項領,可以騁而靡騁者,本根病故也。人君政化,若無身敎之道,則必有靡騁之歎矣。在魯曰,常思靡聘之憂,則必有裨於居上之道矣。上曰,敎化終不行,可歎。健基曰,觀四牡章,則非獨朝廷之昏亂,四方亦昏亂矣。上曰,朝廷如此,故四方亦然。健基曰,家父可謂賢者,今以其憂時憫世之意觀之,實是特立獨行之人矣。彙貞曰,末章直言家父作誦,表而出之,此亦直截矣。在魯曰,集註陳氏言,以身當尹氏之怒,而不辭者此也。家父是周之世臣,義同存亡,故不忍王朝之將亂,而爲此詩以諷之。且特著作者之名者,亦是《詩經》中文法,如吉甫作頌,寺人孟子之類是也。上曰,尹氏亦豈非世臣耶?俱是周之世臣,而惟在其人之賢否矣。在魯曰,尹氏非身有大惡,不過欠公平用姻婭,而國事至此,大臣任用人之責。故雖不身爲不善,而用人不公,則其害如是,與身爲不善者無異矣。彙貞曰,當國之人,身不行正道,則君子自疎,小人自合。故本心雖不欲爲小人,而終與小人合。《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君子小人之間,所當明白分別矣。上曰,知事之言是矣。尹氏不過用人不公,而其害若此,今日朝廷,不但不公,不能知人,實爲大患矣。我國自古,法制甚嚴,立爲相避之法,而卽今三百六十州,豈盡爲官擇人乎?此是近弊,而加之以時象,用人之道甚狹,鄙諺云相爭,此豈公乎?雖使繡衣廉問,庸有益乎?以言敎之者訟,此是今日之弊?在魯曰,聖上軫念守令之弊,而不但守令之不擇,內職亦豈盡得人乎?上曰,然矣。不但外方,朝廷之上亦然,先用門閥,次用履歷,此兩規擺脫不得,而加之以時象,無非爲人擇官矣。健基曰,此弊中外皆然。上曰,外方好邑,歸於宰相子弟,惡地歸於無勢鄕人。夫天不擇地之燥濕,而降其雨露之澤,王者奉天宜,體此意,用人之際,何可擇其門地乎?今日時弊至此,草野之間,必有家父作誦矣。健基曰,世閥名族,終勝於疎遠遐外之人。故宰相子弟之多除好邑,事勢固然。上曰,此事公乎?此非爲人擇官乎?上又曰,以近事言之,頃日引見金聖鐸時下敎,承旨豈不親聞乎?其時許渠歸覲,而諭以榜中他人,則有入侍之路,俾皆一番見予而下去矣。其後尙無擧擬之事,鄕人難於留京,必已次第下去,此予欺其人也。在魯曰,今增廣榜中,才彦林立,宜居先者甚多,故嶺人則未及擧擬矣。尙賓亦曰,京人之才華門閥,可居前者旣多,嶺人之未及擬望,事勢固然。上曰,入侍注書,李成中乎?予將有下敎之事,而予見假官望,思其父而以副望落點,在上者猶不免如此矣。雖然,李成中、洪象漢,俱是京華之人,尙多入侍之日,有異嶺儒矣。在魯曰,新榜假注書,以定名望高下,其不以鄕人居前者,無足怪矣。尙賓亦曰,新榜假官望,果有次第矣。上指方茂爾惡章集註,夷平悅豫下口訣曰,此吐誤矣。健基讀其註。在魯曰,口訣果當改。健基曰,小人以利合,故相爾矛矣,如相醻矣。可謂善形容小人情態,《漢書》謂喜則相磨,怒則相踶,亦此意也。上曰,然。文義畢,掩卷。在魯進問曰,數日以來,午間甚熱,聖體,何如?上曰,平安。在魯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在魯曰,元子氣候,何如?伏聞移御好處云,尤爲伏幸。上曰,日熱而連爲好在矣。在魯曰,小臣除拜本職,昨日承牌出肅,而終爲不安,藥院提擧,例不得兼帶刑官,卽今事體,尤異於前。方欲陳疏乞解,而適當入侍,故敢此,仰達矣。藥院刑官之兼帶,實爲難便,刑訊等事,不得參預,此亦瘝曠之一端,自上宜有處分矣。上曰,向者判金吾之許遞,亦以此矣。秋曹久無長席,而望中無無故人,予雖知其不可兼帶,不得已落點矣。後日當問于大臣處分,而此時秋曹,必多積滯之事,次官可以代行,刑殺等事,雖不可預,其他文書,亦可擧行矣。在魯曰,回啓中非刑殺事,則當爲之矣。上曰,武臣幾次入侍乎?景淑曰,前已三次入侍矣。經筵官以次退出,輪對官李槳進伏,對職姓名。上曰,履歷。對曰,癸卯增廣及第,乙巳除金井察訪,丙午啓聞陞敍,丁未陞典籍而以未疫,不得上京供職,去年十月,本職除授矣。上曰,職掌。對曰,直講所任,朝家設置本意,則亦是師儒之職,而近來此事已廢,不過陛補通讀參考,而小臣除拜後,此亦尙未參坐矣。上曰,居住。對曰,居安東。尙賓曰,此亦安東人。上曰,有顯官乎?對曰,先祖宗室牛山君踵,中廟朝褒贈錄後。故子孫世爲蔭官,小臣祖父,蔭仕齋郞,而登科卽逝,官止郞署矣。尙賓曰,牛山君戊申年父子被禍,中廟褒贈,而槳祖父瑄,肅廟朝,以薦拜職,登科後,將以文學進用,而不幸短命,未及完施矣。上曰,輪對官望中,偶然落點矣,乃是安東人可喜。尙賓曰,槳外家,則鶴峯金誠一,而渠之文學才華,過人矣。上曰,汝知金聖鐸乎?對曰,居是同鄕,科業亦嘗同事,豈不相親乎?上曰,非謂此也。曾有文字講磨之事乎?對曰,勝己者慕之,人情所同,而小臣空疎,未有講磨之事矣。上曰,所懷。槳曰,本館,上有知事、大司成,下有掌務官,主管凡事,小臣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第言之。對曰,微末小臣,何敢陳達?上曰,難於陳達而然乎?有懷則陳之。對曰,平日無講究之事,而倉卒入侍,實無可達之事矣。尙賓曰,職掌久廢而然矣。上曰,年今幾何?尙賓曰,槳年方四十,而二十二歲小科,二十八歲大科,而皆初赴擧而取捷矣。槳退,顯行進伏,對職姓名。上曰,履歷。對曰,壬子十月都政,光陵參奉除授,甲寅二月都政,陞拜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酒油淸色。上曰,遺在。對曰,香醞遺在一千六百九十甁,燒酒遺在一千七百二十甁,還燒酒遺在七十六甁,冬陽酒遺在一百四十甁,白花酒遺在一百五十甁,淸蜜遺在九十三石五斗八升,眞油遺在一百二十六石二升。上曰,皆是實在乎?對曰,竝流來舊在而仰達。上曰,所懷。對曰,本寺有提調,些少弊端,可以相議變通,而最是各色酒遺在,合四千餘甁,皆是久遠流來,虛載會簿中,若値國家宴禮及客使之來,則戶曹使以遺在徵出進排,而此皆指徵無處,本寺實難支堪。故丙午十二月,本寺奉事臣李炫,輪對入侍,以此陳達,則聖上,有依司宰監例,斟酌減給事,分付該曹之敎,而該曹尙不擧行,此實本寺大弊也。小臣昨年,亦入輪對,而猥屑不敢陳達矣。今又入侍,惶恐敢達。上曰,下敎,而該曹尙不擧行乎?尙賓曰,小臣待罪該房,習知此弊,各司遺在無數,而皆曰虛錄,此是已給價之貢物,何可以其難徵,續續蕩減乎?國家貢價之虛費,職由於此矣。上曰,承旨退出後,問于該曹,以啓,可也。上問承旨曰,此是誰家人?尙賓曰,顯行卽故相臣李濡之從子,而聽其聲音,頗相似矣。上曰,不但聲音之相似,面貌亦頗相似矣。顯行退,哲命進伏,對職姓名。尙賓曰,此卽安邊府使趙錫命之弟也。上曰,履歷。對曰,己酉六月都政,四山監役入仕,庚戌國恤,京都監監造官出六,歷引儀禁府都事,拜平康縣監,三年後遞還,而除拜本職,纔三朔矣。上曰,職掌。對曰,本署之規,參下直長,主管貢物,以蔬菜等物,隨月令供上,而參上官,別無職掌矣。上曰,所懷。對曰,署中之事,小則同僚稟議於提調,大則提調可以上達,小臣別無仰達之事矣。哲命退,時徵進伏,對職姓名。上曰,履歷。對曰,己酉爲能麽兒郞廳,癸丑都政,出六除拜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本署咨文紙二百丈,草注紙二百丈,月課進排,此外無他事。上曰,所懷。對曰,署中之事,提調可以詳確處之,小臣別無所懷矣。上曰,能麽兒是何樣官。尙賓曰,此非士大夫之職。上曰,如引儀之類乎?尙賓曰,然矣。時徵退,百男進伏,對職姓名。上曰,曾於齋郞時見之,其後無入侍事乎?對曰,丁未崇陵陵幸時,臣以穆陵參奉入侍,而其後無入侍之事矣。上曰,履歷。對曰,丙午穆陵參奉入仕,中間見遞,庚戌以山陵都監監造官出六,歷司饔主簿禁府都事敦寧主簿,出除泰仁縣監,昨年冬遞付京職,待罪本司矣。上曰,職掌。對曰,本司無他事,只管遮帳矣。上曰,所懷。對曰,本司有提調主管,小臣別無大段可達之事,而第本司凋殘特甚,而進排甚多,許多祭享及擧動時所用遮帳外,五上司進排之役,最難支堪。故癸未年間,本司從便變通,五上司各造給遮帳各二件,以爲公會所用,而本司則更不進排矣。其後四上司,至今遵守,而其中宗親府,獨爲草記,還令本司進排,非但無當初變通之意,實爲本司大弊,而五上司進排之或爲或否,亦甚斑駁,事當依前擧行。故敢達。上顧承旨曰,宗親府草記,考出稟達,可也。尙賓曰,遮帳一番造給後,更不進排,則年久弊壞,更令進排,不是異事矣。百男曰,戶曹不給物力,故祭享所用及擧動時,御幕與政院、玉堂依幕,常患苟艱,五上司進排之變通,良以此也。而宗親府之獨使進排,豈不可悶?尙賓曰,戶曹加給物力似好。上曰,宗府之獨使進排,必有曲折,還復草記,承旨詳考以啓。上問,百男曰,與奉朝賀爲何?對曰,是臣六寸大父矣。尙賓曰,百男卽故相臣鎭長之孫。百男曰,故左議政臣鼎重,卽臣曾祖。上曰,其時已聞之矣。輪對官遂以次退出。上曰,俄已言之,而知人豈不難哉?偶然落點於李槳,而乃是安東人矣。安東人今番登科者,俾以假官入侍,而槳則在京,而予尙不知,知人用人,誠難矣。尙賓曰,嶺南人,不以白衣上京求官,銓曹之不能收用,亦非異事,而《易》云不遐遺,諸道豈無人才,而嶺南素稱人材府庫,收用嶺人。然後可謂根本矣。尙賓又曰,小臣極知惶恐猥越,而敢此仰達,卽今聖上,軫念於安東人,若是優渥,群下孰不感歎?安東人李山斗,亦爲多士所尊仰,操行文學,卓異凡流,與金聖鐸齊名,而堅忍刻苦,勝於聖鐸,聖鐸人品純和,而俱有道內士望矣,山斗,殿講出身,以年五十出六,方以典籍供職矣。上曰,方在京乎?尙賓曰,在京云。上曰,似入輪對官望矣。上曰,李家顯字,俱是一行乎?尙賓曰,然矣。上曰,寸數雖遠,皆是同行乎?尙賓,問于成中以對曰,人數雖多,俱是寸內至親矣。上曰,李顯謨自在桂坊,知遇最深矣,補外後,更不得見,而奄忽身歿,予心甚惻。然其後聞儒臣所達,渠言以時象,見疑於君父,爲至恨云,予尤爲之愍悼矣。今者李成中,以堂后入侍,而儀形克肖,予不覺愴然,如見其父矣。李成中登科時正草,予親書三字者,有深意,郁郁文哉之題,能以務實做去,故予有是父是子之敎矣。爾出身事君,必以正草所題三字體行焉。上又曰,欲見汝面,進前擧面,可也。成中進前俯伏,暫擧面。上曰,可得題三字,須終身守之。成中涕泣起伏對曰,先臣自忝桂坊,厚被聖眷,仍以出入於經幄,而至於身後,聖上屢下愍悼之敎,闔門百口,感泣刻骨,而小臣倖參科名。又伏蒙曠絶之異數,冞切感激惶悚矣,玆者初登筵席。又伏聞縷縷下敎,感泣罔極,不知所達,質實二字,不但聖敎如此,惟是先臣平昔訓戒,未嘗不在於此,小臣雖甚不肖,上奉聖諭,下念父訓,豈不思所以體受奉行之道乎?新入筵席,生疎兢惶,重以悲感塡結,不能形容陳達其萬一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閏4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陳疏受由}}。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昌儒{{*|仕}}假注書李象靖{{*|仕直}}。事變假注書尹東浚{{*|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大司諫尹容,正言權䌖,持平金尙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以校理吳瑗、朴弼載,副修撰尹敬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持平金聖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入來後,時刻入之。
○傳于李春躋曰,朝講停。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尹東浚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尹東浚,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李象靖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參判申昉,陳疏受由,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開政命下,已至兩日,常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刑曹參判趙明益,今日次對,同爲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南泰慶啓曰,刑曹判書金在魯,本職旣已許遞,而藥院、經筵,俱係緊任,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以金在魯爲副司直單付。
○備邊司,禦營大將趙顯命因任事。
○南泰慶啓曰,禦營大將趙顯命,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命召傳授,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晝講時刻雖迫,待臺諫入來後,詣閤門。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日一所巡將,金始㷜受點矣。本廳書員來告,始㷜落馬重傷,病狀苦劇,實無運動受牌之勢云。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金聖鐸疏曰,伏以臣,草澤微蹤,至愚極陋,從事場屋,至於皓首,旣無一才之可取。又無一行之可觀,而不幸虛聲誤播。上欺朝廷,前此所被恩命,萬萬踰分,方以貽累淸朝,虛辱聖眷,惴惴焉無所措躬矣。迺者天眷宗祊,元良誕生,一國臣民,孰不懽慶?臣之不量衰晩,隨衆入侍者,非但爲決科之計。實欲少伸區區蹈抃之誠,而天渥所沾,猥占科名,未及唱第,特除臣司饔主簿。又未數日,而移拜典籍,放榜之日。又命戴花入侍,至奉聖製,恩賜於咫尺天威之下。此等異數,在古罕聞,微末小臣,何以獲此?感激惶蹙,無路報答,直欲隕首結草,而不可得矣。不意聖恩愈渥,未過三日,而又有此柏府之命,臣之兢惶隕越,有萬倍於前者矣。夫臺憲之職責任甚重,百司綱紀之所係,四方觀瞻之所在,雖人望素愜,成效已著,亦難其選,況以罷軟凡庸,初登仕路之人,而可以妄處哉?且朝廷用人,自有其序,其或不拘常格,直除兩司者,必其有卓然可驗之實,而亦未之多聞。今者聖上,所以擢臣至此者,不過爲虛名所欺。謂或有萬一近似者,而不知其實狀,卽一黔州驢耳。臣若冒沒廉隅,貪戀榮宦,晏然以虛名自居,而輕進入臺,則其爲羞恥,孰甚於此?臣之一身,固不足恤,而其於國家爲官擇人之道,聖朝愼重臺職之意,豈不大有損傷乎?臣雖無狀,亦不無犬馬戀主之誠,聖恩之不可孤負,君命之不可稽違,臣非不知。而獨念欺天之罪,大於違命,冒進之責,甚於孤恩,此所以坐違天牌,不敢出肅者也。噫,淸官美職,人情所願,臣旣應擧得第,志在從仕,則出身之初,躐躋淸要,何等光寵,何等榮幸?而其所以自犯罪戾,必求遞罷者,誠有所大不得已,而不敢以微末之臣,壞國家之四維也。伏乞聖慈,察臣控懇之情,治臣違慢之罪,亟罷職名,以安愚分焉。臣於此,又有私情之不得不暴者。臣自少入學,臣父母躬耕力績,喫辛耐苦,以資臣游學應擧之具,庶幾及見成立之日,而臣中遭悶凶,學未成名,而臣父先沒,風樹之感,蓼莪之痛。今已十有餘年,卽今臣母獨存,年迫八十,臣家計窮寒,旣不能以甘旨,爲口體之養。身名蹉跎,又不能以科第,爲悅慰之道,非但臣自訟其不孝。老母亦常以臣爲慨恨,及臣忝得鄕解,將赴省闈也。臣母適久病少差,强起枕褥,握手謂臣曰,努力榮還,以慰我心。臣拜辭以來,中心耿耿,恐不副丁寧之戒矣。賴天之幸,偶得中第,五十措大,晩成一名,何足爲喜,而獨幸南歸之日?庶可爲老母榮也。又於日昨鄕便之來,得見老母手書,則曰聞汝登第,身病若失,應榜之後,幸勿遲遲,使我倚閭之望,無至久勞也。臣自得此書,歸心日切,陟屺望雲,眠食不甘,而身有職名,不敢率意去就。頃於登對之時,伏蒙聖心推恕,特下三日後榮覲之敎,臣誠懽忻感泣,踴躍退出,預束行具,屈指計日。將以謁聖後,趨肅典籍恩命,而仍乞歸覲矣。意外恩除,又此仍荐,臺銜重任,異於冗散,帶職下鄕,決知其不敢,而未遞之前,又難退去。同鄕同榜之人,次第歸省,臣獨滯留,欲去不得,遙想老母懸望之餘,見他人之盡還,念臣身之未歸,缺懷旣深,憂慮又切。老人心弱,恐添疾病,言念及此,方寸麻亂,中宵起坐,恨不能奮飛也。臣之親舊,有勸臣者曰,如欲遄歸,莫如出肅而呈辭,此言似矣,而實非也。霜臺重地,旣不可冒入,格外殊恩,亦不可濫承,則何敢以私情之切悶,而犯冒昧之誚乎?伏惟聖慈天地父母,孝理之下,特垂憐察,使臣遞職速還,以省老母,則臣雖退伏田間,豈不思所以仰報聖眷之萬一乎?臣情勢迫蹙,不得自已,玆於再承召牌之日,隨詣闕門之外,陳章徑歸,罪雖罔赦,情實可愍。敢乞聖明,重加察焉。臣無任惶恐血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柏府新命,意非偶矣。爾何過讓?頃許榮覲之後,縻於本職,尙在京洛,予欲更見,爾勿過辭,其卽肅謝,入侍講筵,則予亦遂初許由矣。
○右承旨柳萬重疏曰,伏以臣脆弱善病,蒲柳易衰,本不堪供劇,而區區平日所自勉者,只以筋力奔走,爲一分報效之圖。前後夙夜之役,未或敢因病乞解,而日昨申退之際,身適薄着,汗孔受風,感氣大作,寒熱交攻,咳喘兼發,轉成嘔逆,全廢食飮,委頓床席,澟澟有難保之慮,而且於堂后徑出之事。實有不安之端,鎭日違召,輒靳例勘。臣誠惶隕悶蹙,不省容措,昨日隨牌陳章,蓋欲粗暴實狀,而院僚不諒,斥而不捧。有若臣初無情病之可言者,而直驅臣於無端違傲之科,如臣疲劣,固不足有無於院中,而在同席相待之義,可謂太薄矣。臣病旣難强,疏又未澈,決不可靦然冒入,以貽一院之羞。伏乞聖慈,亟許鐫斥,俾得安意調治。且治臣違慢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罪積違慢,罰止例勘,曾未幾何?恩敍特下,繼而有更授銓任之命。噫,臣之離本職,席有餘暖矣。以人言則所遭罔極,以政例則自代其窠。危悸在心,惶蹙靡容,去就之節,固不暇議,而昨伏見本曹參判申昉疏本,尹汲事又發矣。臣於是,有不容默爾者,請得以冒死言之,夫汲之橫拏銓席,卽挽近之所未有。上自卿宰,下至法從,肆口沮尼者十餘人。此其意甚不祥銓衡之地,稍加裁抑,使知自戒,固不可已,而臣之持難於復通郞望,抑有說焉。銓郞雖小官,係是極選,其自待也本不賤薄。汲於當日,旣爭李玄輔事,投筆出去,堂上又方草記汰罷,而猶且冒沒復入,就銓通五人中,拈出其異己者三人,謂有物議,必欲齮齕而後已,此實三百年來,秉筆者所無之駭擧,玷累銓地,顧何如哉?而徒欲以時日之稍久,掩覆而通擬者,果可以合政格,而允公議耶?臣與亞僚,消詳屢矣,亞僚之見,未嘗不力主乎重通,而亦不能明言其擧措之如何,使聽之者曉然,則此臣之所未解也。今則旣已擬舊踐矣,陞東壁矣。此在臣去銓之後,議論固不敢到,而竊庶幾政注和平,無復有鬨鬧之可言,今又胡然而致此紛紛也。臣在局外,固當閉戶於鄕隣之爭,而第其臚列錮塞之案,半是臣罪,操切齗齗,務爲快意,欲使秉公居右之僚,靡然奉承,則其得免於亂政之誅,幸矣。尙可以一刻仍冒於進退人物之地也。噫,殿下,不知臣不肖,旣使臣參聞詮議,豈欲其低首沁沁,一無可否於甄敍之際?而臣顧尸位而居,逐隊而行,殆不知義理所關之爲何事,得罪朝廷之爲何人。是非之天,幾乎全泯,黜陟之議,無所覆難,八朔銓部赴政之日可數,則此豈臣之所樂爲哉?其亦有甚不得已者存焉。孤隆寄而負夙心,臣固知罪,而事會不幸,妄一開口於名流之通塞,僚友之間,乃有此互章之擧,撫心慙悼,尙何言哉?荐違嚴命,輒荷寬貸,惶隕悶蹙,益無所容三召之下,祗詣闕外,悉暴危懇,徑返私次。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踪跡之臲{{!|𡰈|⿰臬兀}},察臣情勢之窮阨,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便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尤甚太過,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昨伏見本曹參判申昉之疏,以臣日昨政,尹汲陞擬事,張皇爲說,盛加苛責,臣於此不勝駭惑,繼之以一笑也。噫,今之居銓地者,其亦至難處矣。從前銓席,風波類多,在於通塞可否之間,而至於言言曲從,事事屈意之後,猶復今政後政之亦令稟命,不如意,則必迫逐乃已者,臣於今創見,眞是世道之無不有也。尹汲之當初擧措,雖以亞僚愛護之心,亦不敢曰得當,初無一言覆難於啓罷之時,以古道言之,何可復畀銓筆?而臣於此等事,一切歸之於黨套,事過之後,不欲深罪,故初無必枳宿趼之意,中間請敍,蓋由於此,而及夫僚議至嚴,其言有執,則臣誠無以强拂矣。雖亞僚所以苦口爲請者,不過在於還擬卽陞,而臣亦不能取捨,從違於彼此僚席之間,至於調娛彌縫。又非訥舌瑣力之所能得,則不能不姑且置之,以待相下,此都政之所以至今遷就者也。及臣南還之後,朝家方催促都政矣,僚堂適又不齊矣,常參時,臣又親承責勉之聖敎矣。妄竊自念一郞官重通,設或未允物情,關係不甚重,因此相持,致今大政無期,國體有損,恐未必爲先公後私之義也。臣遂不嫌苟簡,不恤譏議,務欲姑息停當於僚堂未齊之前,亞僚以具格式,擬銓望爲請則許之。又以勿擬郡窠臺望,而必擬東壁爲請,則又許之。至於留待後政之請,初非難從,而若過其政,僚堂旣齊之後,則雖欲如是了當,恐不能得,又將如前相持而已。此臣所以不能一如其言,而不得不爲一日兩望筒,以爲同日收殺之計者也。臣之斷斷苦心,只急於彌綸國事,而人或以此,病臣之見屈亞僚,過厚尹汲,則臣誠無辭自解矣。大體旣從之後,亞僚之因一時日先後之微事,不小相諒,聲罪至此,初非臣意慮之所及也。且亞僚,動以政格前例,持臣而銓郞,必待其自言而後陞擬者,果是政例之不可已,則以亞僚力護其人之心,初何以許臣陞擬,而顧乃以一二日先後,責其有違政例於初,不欲以常例待其人之臣耶?如此政例,已非臣所知,而其言矛盾,全不自恤,豈如是而後,方可以取快勝心,有辭私黨也耶?僚寀之間,古人比之兄弟,事之大者,雖或不能不相難,元非樂爲。若其些少事端,宜皆活略要令,不失和氣。近日亞僚政注之間,亦豈無宜問而不問者?而臣旣以無骨氣自處,一例隱忍,務不生事,今亞僚則不然,毋論事之大小,必令臣承奉其口吻,而少有崖異,輒奮然蹈藉如是者,亦屢矣。除是居長席者,如木石然,則宜其難免迫逐,而僚席相待之道,亦果如是耶?然使臣誠信,有可以感孚同席,言行,有可以見重同席,則其所操切而不見諒者,亦豈至此?靜言思之,罔非臣罪,臣之不可仍冒銓席,從此決矣。釋此匪據,得免大何,在臣爲幸,則僚席之賜,未始不厚矣。昨今召牌連降,而變動無路,慢蹇之誅,益無所逃。伏乞聖明,俯察臣情勢之斷不可復出。仍念曠日虛縻之重誤國事,亟命先遞臣銓職。下臣司敗,重勘臣墜落政例,違拂同僚之罪,以重銓法。俾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參判疏批已諭,此非若是。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乙卯閏四月二十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刑曹參判趙明翼,同爲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刑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李廷濟,行司直宋眞明,左副承旨鄭必寧,校理尹彙貞,假注書李昌儒,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入侍。鄭必寧進曰,曾前假注書遞改時,例有面看交代之規,而近來此規,廢閣不行。望筒入啓之後,輒皆出去,已成謬例,以致今日次對,史官不備,不能檢飭之失,極爲惶恐。今後則面看交代之法,更爲定式,各別申飭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徐命均曰,次對時,注書之不得備員,事體未安。遞易時,面看交代,亦有定式,則承宣之不能檢飭,宜有警責,而注書亦不可無罪矣。上曰,注書新進,未諳定式,不是異事,而承旨則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日氣薰蒸,無異盛暑,聖體若何?上曰,差愈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亦何如?上曰,無事矣。命均曰,生脈散,每於五月劑進,而今年則有閏月,故尙不劑入矣。日熱如此,使之劑進,何如?上曰,此月,當爲五月而有閏,故未及進御,不待五月,大王大妃殿,自明日劑進,可也。{{*|出榻前下敎}}必寧曰,朝講旣停,晝夕講,何以爲之乎?上曰,晝講當爲之矣。{{*|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待罪扈衛廳,而以江民事,有難安之端,惶恐縮伏矣。右揆有病,亦不出仕。故今日次對,不敢爲引嫌之計,不得已入侍,而其爲惶恐,則甚矣。上曰,有何不安之端乎?卿若不安,則他軍門亦豈安乎?命均曰,當初京兆草記,未免率易矣。魁首尙未捕得,則直用一律似過矣。上曰,有何謀首乎?更査文案,後日晝講稟定宜矣。命均曰,此卽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也。以本道凶歉,農糧不足,請得還穀矣。聞海西還穀中,皮雜穀最多云。若許給折半,則似好矣。上曰,此等事甚重大矣。命均曰,兩西麥事,已至無可奈何之境云。若不給則農資,將大狼狽矣。上曰,昨年請得皮穀矣,今年又何請乎?命均曰,麥凶特甚,又有請矣。李廷濟曰,凶歉雖如此,卽今則必不死,六七月艱食之時,給之似宜矣。命均曰,李廷濟亦豈不知此等妙理,而每每堅持?誠甚可悶矣。上曰,此狀啓姑置之,晝講時稟定,可也。
○命均曰,此乃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也。以爲道內南關還上,本來數小,折半之數,今已告盡,春耕落種之田,慘被風旱,無一立苗,擧將改耕,種子尤無着手,留庫中皮雜穀,不可不加分云。折半留庫,事目至嚴,續續加分,似涉不當,而此則以改耕種子爲言,與海西有異。且北路還上,本多皮穀,如耳、木麥、稷䅯,經年留庫,則腐傷無用,米、豆、正穀外,皮雜穀則或三分之一,量宜加分,俾作農糧,何如?上曰,折半之法,決難撓改,而北路事勢如此,皮雜穀,參酌加數分給,而道臣十分參酌,許給事,申飭,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此乃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也。曾因本道都事鄭玉啓本,道內田政紊亂,改量便否,更令道臣,詳察啓聞矣。條擧數邑守令意見,有此論列,而守令皆爲持難,道臣亦擧故相臣趙翼箚語,請其雖或量田,收稅則無過於前矣。海西田多畓小,地是山峽海澤,如安岳等若干邑,有舊量案,其外諸邑,皆無田案,故每年踏驗,不過斟酌磨勘昔年。故判書兪集一,以藁索結網,始量三四邑,伊時毁謗甚多,未免中止,而已量之邑,民情至今稱便矣。但海西雖不量田,民猶支堪者,以其所耕者多,而收稅不甚重故也。本道旣不欲擧行,則姑觀前頭處之,何如?金在魯曰,海西全無田案,民情切願其一番量田,雖凶歲,亦不憚焉。今此守令之謂之不便者,不過厭苦退託之言,改量之擧,恐不可已也。廷濟曰,兪集一有才,且解田政妙理。結網量田,頗有其效,而毁之甚者,至曰天羅地網年古,今爲國事者,每爲人沮毁,誠難矣。命均曰,一道之一時盡量,擧措重難。守令中松禾縣監李元坤所言,今年量幾邑,明年量幾邑,一依辛巳量法之說,似得宜,海西諸邑中田政,尤甚紊亂處。先爲試量,而此事專在得人,守令不可不擇矣。上曰,王政必自經界始,田政若是紊亂,則何異白地徵稅乎?三四邑,先爲改量,而守令中另擇詳明解事者,先試其邑後,次第行之於他邑,可也。在魯曰,自今年秋成後,擧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以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西原前縣監李秉鼎,大同木八同四十八疋,錢二百八十兩,移納軍布事拿推,以宥旨前事,分揀放送矣。惟正之供,任意那移,不可不論罪,以勵他人,而因赦分揀,未知得宜。所謂辛壬條軍布未收蕩減之數,與此相符,未能詳知。更爲査問本道,而旣捧之大同木錢,不可再徵民間,軍布未納者,則已入於今春蕩減之中,此甚難處。或言大同,決不可蕩減,今秋軍布所納,移納於惠廳爲宜,而此極苟簡,無寧罪其守令,而許其蕩減爲宜矣。上曰,軍布、大同,俱是國家之財,則固不當還償於惠廳,亦何可更徵於民間乎?旣以宥旨前事分揀,則雖推考罷職,不可更罪,分付該曹,使之永勿檢擬於守令之望,可也。在魯曰,旣有勿擬守令之命,則雖京職,亦難行公,比罷職,還爲過重矣。上曰,如此之人,不可不嚴徵矣。{{*|出擧條}}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姑未矣。命均曰,水剌進御後,更入奏達,何如?上曰,加奏,可也。命均曰,犯越罪人,宜速處分矣。上曰,罪人誰耶。命均曰,金永昌矣,渠輩同謀,而爲此事矣。廷濟曰,此類皆宜正罪矣。命均曰,此無可問之端,非所可疑,依法正罪,何如?應死罪人之久囚獄中,亦非好道矣。上曰,只是趙永三乎?命均曰,黃石公、李必永,自全羅道上來隱伏,故譏捕矣。雖非謀主,同黨之被捉者,皆宜正罪矣。上曰,此何怪乎?罪人只此耶?命均曰,弼雄自瀋陽出送,依律正罪,而崔還石則參酌減死,何如?上曰,罪人只是三人乎?命均曰,頃有姑置之敎,故金厚望父子事,尙置之矣。厚望父子中其父,則旣是謀主,宜乎梟示,而其子則不過隨其父而爲之,酌處似宜矣。上曰,甚難處矣。趙永三無容恕之道乎?廷濟曰,渠若捉來,則已,今豈可恕乎?上曰,一者誰耶?朴海昌尙在乎?命均曰,前已決矣。黃石公之奴,亦宜酌處,而趙永三則依律處之,何如?上曰,入侍諸臣之爭執,道理則是矣。廷濟曰,厚望之父子,相隨而爲之,而殿下未詳其曲折。故每有難處之敎矣。上曰,此事有何明證乎?命均曰,捧招尙在,可知其實狀矣。上曰,渠輩不得已爲此事矣。命均曰,盜亦不得已爲之者,而犯法則不可不用其律矣。上曰,此則不然,合而處之,則輕重難均矣。在魯曰,戊申之逆,或有當斬而不斬者,或有不當斬而斬者,而此罪人則不然。自備局問之,則事已發露矣。上曰,越來則果明白乎?廷濟曰,越來時旣已見捉,其罪尤加一層矣。上曰,後日次對,當處決,持厚望取招文案,更入,可也。
○命均曰,業欲進達,而未果矣。同義禁徐宗伋,有實病,尙不行公云,宜有變通之道矣。在魯曰,症涉疑疾云矣。上曰,然則今姑改差,可也。必寧曰,只遞同義禁乎?上曰,然矣。{{*|出榻前下敎}}命均曰,有加陳事,少退後更入進達乎?上曰,加白後退出,可也。
○命均曰,小臣難安,備局之望,亦不敢進參,而諸堂亦不得備員行公,試官違牌坐罷者,敍用,何如?上曰,今番試官,二品以上坐罷者,竝敍用,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御將,何以爲之乎?上曰,仍察,可也。
○命均曰,李宗城敍用旣久,差下備堂,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尹游、尹淳、趙顯命,亦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尹游句管何道乎?命均曰,使行時遞差,未詳其爲何道,而趙顯命則句管嶺南矣。今旣敍用,還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戶籍事,最多弊端。自外有相議,欲一陳稟,而吏曹判書宋寅明,日昨筵中,以嶺南數邑事陳達矣。辛壬大殺之後,諸路民戶大縮,而守令則以戶口增爲務,京兆則必令比年磨勘,故虛戶漏籍,奸僞滋甚,營門京兆,行賂倍多。自廟堂欲爲節目,申飭,而宋眞明深知其弊,使之成出節目,知委京兆及各道,各別嚴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吏曹判書宋寅明,與參判申昉相較,都政無期,誠可悶矣。上曰,有何相爭之端,政席間事耶?命均曰,果是政席間事,而參判不出,則判書亦不出云矣。上曰,此何足相爭也?都政催促擧行,可也。宋眞明曰,安興事,欲爲稟定矣。上曰,晝講時陳達,可也。欲爲晝講,宋眞明特進官乎?命均曰,特進官矣。在魯曰,日熱如此,晝講正時,以巳時進定,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刑曹參判,如有進達事,則先白,可也。趙明翼曰,頃有考律稟白之敎,而長官久不行公,故尙不得問于大臣矣。上曰,事勢然矣。
○命均曰,江華留守,以文殊山城倉庫修補事,請得物力,問于軍門上下事定奪,而江都留儲,亦無可給之錢布云。空名帖,不可不依所請許給,而二百張似太過,一百三十張,分付該曹成給,何如?上曰,三十張加給不緊,一百張成給宜矣。命均曰,兩處所需,百張似爲不足矣。上曰,然則依爲之。{{*|出擧條}}尹彙貞曰,校理朴弼載,副修撰尹敬龍,竝卽牌招,校理吳瑗,自鄕上來云,亦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彙貞曰,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下諭已久,尙不上來,事甚未安。更爲催促,使之上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必寧曰,試官敍用事,當出去擧行,而御將事,將任體重,自榻前,直爲書出,何如?上曰,書之。傳曰,前御營大將趙顯命,還差御將。{{*|出榻前下敎}}上曰,承旨書持平金聖鐸疏批。必寧秉筆。上曰,疏批例頭書之。必寧曰,省疏具悉乎?上曰,然矣。答曰,省疏具悉。柏府新命,意非偶矣。爾何過讓,頃許榮覲之後,縻於本職,尙在京洛,予欲更見,爾勿過辭。其卽肅謝,入侍講筵,則予亦遂初許由矣。上曰,持平金聖鐸,疏批已下,牌招,晝講同爲入侍,可也。{{*|出榻前下敎}}事變假注書兪彦國,追後入侍。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柳萬重{{*|陳疏受由}}。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象靖{{*|仕}}林象元{{*|仕直}}。事變假注書鄭純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南泰慶,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朴弼載、吳瑗,副修撰尹敬龍,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夕講爲之事,命下,而知經筵金在魯、朴師益,同知事趙尙絅病不來,知事宋寅明,以本職,再招不進,同知事李眞望在外,無他推移入侍之員,再招不進在外外,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御營大將趙顯命,付職單子啓下後,所當出牌,而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判書宋寅明有身病,參判申昉受由,參議李宗城未肅拜,付職單子,不得擧行云。將兵之臣,命召傳授,不可遷延,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古亦有如此事擧行之規,使之卽速擧行。
○李春躋啓曰,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南泰慶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批已下,所當更請牌招開政,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若是乎?判書、參議,卽爲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參判申昉受由,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開政命下,已至累日,尙不得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如是撕捱,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參判申昉受由,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判書宋寅明,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疏批已下,牌招開政。
○以大司成鄭羽良上疏,傳于南泰慶曰,筵中當下敎,此上疏還給。傳于南泰慶曰,大司成鄭羽良上疏,筵中欲爲下批而未果,故今始批下矣。
○假注書李昌儒有頉,代以林象元爲假注書。
○事變假注書尹東浚有頉,代以鄭純儉爲事變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林象元,事變假注書鄭純儉,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李象靖有頉,代以金范甲爲假注書。
○傳于南泰慶曰,夕講爲之。
○鄭必寧啓曰,忠淸監司柳儼,有稟定事,今日夕講,同爲入侍之意,敢啓。傳曰,入侍。
○備忘記,內官白時漢,春旁試射時,片箭邊三中,依例加資。
○傳于洪尙賓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書啓。
○右尹金聖應疏曰,伏以臣愚騃湔劣,百不猶人,過蒙奬拔之恩,猥叨將兵之任,臣居常憂懼,日夕兢惕,御營兼察之命,又出意外,尤覺懍懍,不自安矣。日昨江民之聚黨作拏時,以各營軍卒之同入其中,至有大將特推,中軍勘罪之命,臣於是不勝驚惶悚蹙之至。臣旣是代察之人,則凡係營中諸務,責在臣身,其不能檢束軍伍之罪。臣實當之,其何可諉以一時權領?有所自解,而至使亞將,替受其罪,臣則只被問備薄罰,而終自晏然而已乎?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明,亟勘臣罪,以嚴師律,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惶恐俟罪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本職,區區廉義之決不可冒據者,有非一二。昨疏所陳,人言政例,只擧其槪,而有不必竟其說者。蓋以僚堂疏語,已爲臣必可遞之端,固無所事於更引他嫌,而且以尹汲事,株連波漫,實爲二事之本。若蒙天地之仁恩,一鳴而準請,則雖不更其說,而自可伸其義故耳。及奉聖批,不惟不賜譴罷,責之以爲嫌太過。仍又再辱嚴召於一夕之內,如不能卽就王章,以伏逋慢之誅,則干冒威命,將不知其幾許矣。臣誠震迫窮蹙,罔知所以爲計,敢又冒昧萬死,畢露悃臆,兼陳懇迫之情私,以冀聖慈之愍察焉。噫,居銓地而被人言者,終古何限,而其立意之至深,爲說之至險,豈有如向日洪啓裕之疏者耶?初若泛論而無指的,後乃結束而有歸趣,其云加膝推淵,從違榮悴者,此果何等語,而爲人臣子?一聞此言,尙敢一日盤礴於銓注之地哉?所謂從違者,黨色同異之謂也。榮悴者,名塗通塞之謂也。臣之三叨銓任,未嘗有一人之推轂,而得罪時議,只一銓郞事也。朋怒群猜,啓裕之疏出焉。苟非當之者,着眼看過,雖以日月之明,亦何能俯燭其情形也?日者聖諭,以臣被斥,卽是副學時事,不可撕捱於銓職爲敎。臣之論啓裕事,固在於侍講之日,而只因俯詢,仰對其父兄之倫序而已。初無一辭悖出,招積怨而啓禍心者,則今其罔極之言,亶以銓職之故,若使臣復入政席,預聞末議,卽所以實啓裕之言,臣雖萬萬不肖,忍爲是也?至若政例,則凡今之內外百職,曷嘗有自代其代者乎?銓曹故事,雖云有數三可據,是皆前望尠少,爲一時苟艱之政耳。顧今曾經與通擬者,有足以竝出三窠,必以臣塡補,已是常例之外,而當調娛彌綸之會,自不免爲一政兩筒。同日收殺之歸,則非不知苦心之攸在,而實亦赩赩而慙悔者,此又臣之自畫而不敢進者也。況臣情私之煎迫,又無遑暇於職事之去就?老父宿患之中,近因日氣漸熱,引飮納涼,仍成重感,痰凝膈煩,唾咯不止,眠睡全失,達宵而不能安枕,今已三夜矣。精神愈益迷昧,言語愈益蹇澁,凡百形症,頓下一層,不知前頭,更費幾月,將理乃復,得與少愈之時相比。而臣於此際,日煩章牘,日事違逋,床席刀圭,旣不能專心於救護,乃反貽病裏之係念,公私怵迫,方寸靡寧。噫,如臣無似,受恩罔極,前後陳懇,輒許解職,使得自盡其至情顧復之私,若偏於一物,苟非情理之萬不獲已,獨以何心,重爲此瀆擾之計哉?開政有命,曠不擧行,天召屑越,責諭頻煩,國體臣分,愈替而愈壞矣。兩堂之一時所爭,直是些些耳。夫豈有許久撕捱之理?而若臣之列數哀籲鳴號,而不知止者,初未嘗與起鬧之端,牽連而相關,人言之罔極,政例之難安,自是臣一己事,重之以目下情理,萬無離側就列之勢,而朝家所以處臣者,或出於一視兩堂,先遞鞶帶,謂有妨於向後勉出,則此臣之大戚深悶,冒鈇鉞之威,而畢肝血之辭者也。特敎又降,庚牌儼臨,趨詣闕下,拜章徑歸。伏乞聖慈,察臣蹤地之決不可更廁銓席,憐臣情理之決不可離違父病,亟遞臣職,俾得專意護侍,以伸至情,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懇迫激切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體寒心。其卽參政焉。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臣,昧於量時,疎於謀身,一番出脚,攩㧙四至,無補於事,徒取顚沛,點檢旣往,非愚則妄,愧悔之極,時復自笑,不意憲職除旨,忽降於受暇下鄕之際,臣誠大狼狽矣。以臣身則僨敗之地,難容再蹈,以公法則已試不效,宜在斥黜,顧何爲而有是命哉?矧臣之謝跡臺端,已更日月,而轉喉搖目,尙爲罪案,論一武倅,亦惹唇舌,詆呵之言,連發筵席,甚矣,其妄發之罪也。夫閔昌基之曾任嶺帥,恣施酷刑,政多乖戾,南來之人,至今傳道,而彈墨未乾,復授外職,有罪無罰,何以懲戢?今之所以處昌基者,稍加裁抑,使悛其習,不害爲淸朝用人之政,適有愚見,略請遞罷,區區所執,不過如斯。然人見未必盡同,所聞亦各不齊,如有可以伸之者,先辨事之虛實,次及言之失得。然後人心可服,物情可平,而將臣之救昌基則異於是。本事是非姑舍之,只以語涉武臣,而一切句斷曰,是激成論議也。是亡國之兆也。倘如將臣之言,以武爲名,則雖有莅官亡狀,合被彈劾者,居臺閣者,惴惴然莫敢發一言,始可免於此等題目乎?臣恐將臣之慮後弊者,正所以啓後弊也。噫,武臣標榜之目,不獨將臣憂之,臣亦憂之,一種扶抑之習,不獨將臣病之,臣亦病之。臣雖喜黨,論其一段,自好則有之,亦豈肯捨平日之病且憂者,而反與之事黨論爲哉?祗緣臣樹立無素,見待甚薄,就事論事之一啓語,翻作將臣雙擧互對之資,言之者雖容易,當之者其亦困矣。縱荷聖主寬大,只下絲綸,薄示誨責,人言旣深,厥罪難赦,律以邦憲,竄黜亦輕,郞署漫職,猶不敢承。言責重任,寧論去就,荐違嚴召,未獲例勘,虛縻職名,徒增悚恐,敢冒萬死,仰控危悃。伏願聖明,遄許鐫削,仍勅選部,勿復檢擧。俾臣得以息黥補劓,萬萬大幸,臣無任震惕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過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庸愚譾劣,最居人下,而厚誣聖朝,忝竊祿位,至於本兵之長,尤萬萬不稱,而逃遁不得,黽勉冒膺,擔荷重務,一味憒憒者,已七八朔耳。夙宵懍惕,惟大何是俟,日昨禁營軍卒二人,忽爲馬契所告,入於江村作拏中,中軍以此,至於被拿,臣誠慙駭悚慄,若無所容。夫軍兵之節制檢束,專在於主將,則紀律不嚴之責,臣當爲首。而今臣則晏然,獨使中軍,替囚勘罪,不但朝家用罰,未免顚錯。揆之法例,殆不成事理,此臺臣所謂,別爲勘處者也。臣之不容仍冒之狀,何待一二談而皎然乎?臣以懦緩之性,尸居司命之任,將士之驕悍,無以制之,軍律之解弛,無以振之。雖微玆事,固當辭避之不暇,而今則醜拙畢露。公議峻發,實無顔面,復對軍校,百爾思量,萬無復出之望,玆敢披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亟命遞罷臣所帶職名,以安私分,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勅勵之事,何必深嫌,過中之斥,尤何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大司成鄭羽良疏曰,伏以臣,文質無當,謬膺匪分,前後承乏,今已三命。訓士作人,奉宣棫樸之化,旣非臣所敢擬議,課詞比聲,興勸功令之業。又非臣所可堪荷,遲徊淟涊,無所效爲,每抗坐皐比,輒爲之顔忸怩而心不寧。矧今世道交喪,士趨日下,以橫議爲命脈,務勝爲活計,則雖使負重望而居之,採敎術而臨之,其道窮矣。必有嘻其奈何之歎,如臣者,又何足道哉?此所以一念徊徨,窹寐愧惕,擬悉款懇之情,必幾解免而後已者也。又於日昨遭逢橫逆,無復倫理,則至此而臣雖欲冒昧蹲仍,亦有所不可得者矣。蓋太學下齋卄窠,而四學又各置五窠,官具虀鹽,待四方劬經之士,而殿講《詩》、《書》、《易》、諸經,爲賜第給分之規。司成之長,隨其見闕,仍卽塡補四學,則敎授間或許入而亦須得諾於司成之長,然後方得許入,此實有館學以來,三百年流來故事也。第挽近以還,親臨試講,倖第頻出,士自通一經而往,莫不採久紙而求補,尋曲逕而圖占,其弊紛然,不但止於月使之爭而已。日前中學齋任,施罰齋儒,使人致言於臣曰,一窠某有所親,旣入之矣。臣曰,齋任之擅入齋儒,前所未聞。且已則施其罰,而採人替入,得無礙於事面乎?其後五六日,臣許入二生,則齋任趙重晦,使斥逐之曰,吾等之所入,旣不許,此人亦不可入。臣以爲此非儒生之言,必是學隷之誤傳,往復數回,終不肯回,然後臣於是,始信其所傳之非誤,而其擧措之駭妄,不可無警厲,故略施儒罰矣。又一齋任李時中者,發怒於同任之被罰,卽日入齋,竝罰臣所入二生,又罰無故一生,至以駭擧,目臣而詆辱無倫,通示四學。噫,夫鼓浮濫之氣,而務過人上,抹事理之歸,而求極意內。此因近來習俗之弊,而亦不料其若此之極也。然臣雖無似,乃朝廷之所命,而忝在師席,卽臣之所執,容或不中,在諸生相敬,宜不當如此。乃以例闕而不載,理悖而罔據之事,侮辱臣至此,誠一館學之變怪,而世道士習,無復可言。臣雖施儒罰,而決不可稱爲師儒,一刻冒居於職次。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仍命重勘臣疲軟貽辱賢館之罪,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士習雖駭,爾已處置,此何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權䌖疏曰,伏以臣,日昨猥陳難冒之義,及承聖批,不獲允副,諭之以撕捱極過,勉之以從速察職,感誦之餘,益切惶悶。臣之情勢,若或一分可强,則豈敢故事撕捱?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而分義雖嚴,廉隅亦重。一或放倒,有關風俗,兩日之間,荐違召命,迫隘悚澟,祗竢嚴勘,聖度天大,終靳例罷,繼尋長單。又未登徹,一向虛帶,冞增罪戾,撫躬踧踖,靡所容措,臣之踪地,旣無去就之可論,而見今私情。又有萬萬懇迫者,臣父年旣衰老,病且沈苦,委頓度日,居常澟澟,近又添患寒感,咳嗽兼劇,膈間火痰,頑結不解,食飮全減,眞元大脫。臣旣單孑,終鮮兄弟,獨自扶護,晝夜焦灼,實無暫時離捨之勢,玆敢疾聲呼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加矜諒,亟許遞斥,俾得專念救護。仍勘臣屢逋嚴命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判府事李宜顯疏曰,伏以天祐宗祊,聖嗣順疹,重喜疊慶,抃蹈靡極。竊念罪臣無狀,不比恒人,賦性旣極愚迷,發言又復顚妄,大負聖朝涵覆之恩。自速人臣罔赦之辜,鈇鉞湯鑊,見在目前,夷族湛宗。王章卽然,而伏蒙天地父母至慈至仁,特施好生之德,許丐絲縷之喘。此已萬萬意象之外,而末減行遣,亦且逭免,偃息田間,飮啄自如,恩貸太寬,感惶交集,不料今玆,遽辱西樞之命,殊非常格例典之所及。伏想事出飾喜普霈曠蕩之澤,而乃以莫大之罪,混入其中,以至竝沿置處之例,獲廁簪紳之列,私心悚蹙,益復如何?濫受官銜,恬若固有,義所不敢冒煩文字,輒干嚴聽,亦涉猥越,左思右想,罔知攸處。次且前却,屢費商量,而罪臣旣不敢自辭,人又不卽駁正,無所歸宿,遂成竊據,尤何能頃刻少安?玆不得不疾聲哀號,原犯之外,又添恣肆之一案矣。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職名,還置罪籍,仍令有司,重勘瀆尊之罪,以整綱憲,不勝萬幸。臣無任戰慄惶懼血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卿何過嫌,宜卽上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閏四月二十三日未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左議政同爲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知事金在魯,特進官宋眞明,參贊官南泰慶,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持平金聖鐸,宗臣鶴城君楦,武臣副護軍申光宅,事變假注書尹東浚,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以次進伏。上讀前受音,自節彼南山,止姑闕焉,可也。彙貞讀,自正月繁霜,止胡爲虺蜴。上讀新受音,自正月繁霜,止胡爲虺蜴,畢讀。彙貞曰,正月十三章,以一篇言之,信訛言棄賢臣,爲宗旨,而當幽王時,小人用事,刑罰嚴酷,當四月長養之節,而殺氣盛而嚴霜降,實此應也。山塚卒崩,災害疊至,卿士皆小人,而艶妻煽方處,遂使驪山之禍,迫在朝夕,大夫在朝,焉得無憂,五章所言。具曰予聖一句,亦子思所引用也。人各自聖,是非不定,何事可爲?其曰,胡爲虺蜴,亦傷痛之意也。想今時世,誠亦汲汲乎殆哉?所宜惕念,俾上下罔敢自是,俾小人罔爲虺蜴,似爲急先務也。在魯曰,當時君臣上下,恬然莫之爲憂,而獨詩人深憂永慨,誠賢大夫也。彙貞曰,瞻烏一句,是周家興邦之瑞,而亡時用此,亦似有意。命均曰,是則似近傅會也。健基曰,君臣一心,恐懼修省。然後天心可豫,民志可一,而卽今民俗未淳,而至於訛僞之境。純陽之月,而嚴霜屢降,此正君臣上下,恐懼惕念處也。上曰,所達誠是,當各別惕念。命均曰,上帝豈有愛憎?賢則興之,不賢則亡之。唯有不放心修厥德,然後可以合天心,而保天命矣。健基曰,福善禍淫,是自然之理,而天則無心。自隨其理,不但無所憎,亦無所愛。體行天意,在於君上,愛憎二字,以理言之,亦涉私意,大公臨下,至正處事,唯天道是法,然後方無偏頗失中之患矣。上曰,此言誠是,可不體念。上語聖鐸曰,南行時,亦入召對矣。可陳文義,聖鐸謙不敢對。上曰,不必謙讓。對曰,大抵當時如此者,君上不賢。任非其人,而相率黨比,姻婭充位,天變人心,至於如此。爲人君者,所當擇臣下,正朝廷,四方一於正,則訛言止息,天心悅豫,災變亦止。是誠惕念處,而又有其本,聖上若能正心上加意,則自得其效矣。上曰,正心根本,又惡乎在。只曰正心而已。則猶有未盡說到者矣。聖鐸曰,日日經筵,勿以文具爲之。隨處治心,一出義理之公,則心自正而私不容,變自消而俗可美矣。如此則雖不得別人而用之,自當一趨於正矣。上曰,若曰人君之私意一祛,而朝廷一於正,則《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雖小人,自然不爲小人乎?人君若存正心之工,而小人可化爲君子,則堯、舜之時,宜皆爲元、凱,而猶有三苗窮奇,何哉?聖鐸曰,一定大惡之人,雖堯、舜之世,固不能化而入於善,苟非然者。豈有不化之理乎?人君不能明別君子小人者,亦由於正心工夫不足故耳。論其根本,在於人君一心上如何耳。正心節次,有知行兩款,俄以行邊仰達,未及言知邊矣。日用萬事酬酢之間,朝夕經筵講論之際,天下義理,莫不畢具於其中。苟能隨事用心,則聖學工夫,實在其中,而要之正心要道,不出誠敬二字,而具載於經傳中,何足煩達也?上曰,憲臣所達最好,今日初聞此言,他事姑不知,至於學問,則已知其有工夫矣,若中無所有,必不如此矣。眞明曰,存諸中,然後方能如此矣。上曰,小雅多是宴饗之樂,而如此等章,與大指異何也?聖鐸曰,以文看之,非宴詩也。而想其音律,似叶於宴饗之禮,以季札觀樂時所論觀之,似有此等節奏矣。健基曰,春秋時,賓主享會,多賦詩以相酬,不但小雅,風與大雅,亦皆引以賦之,蓋以卽景斷章,取義而用之,則莫不爲宴饗之詩矣。在魯曰,當初非爲宴饗而作,後乃以叶於小雅,故用之於宴饗矣。上曰,白駒末章,毋金玉爾音,有以音信言者,有以德言者,何以看之乎?聖鐸曰,德音之義,似是矣。在魯,引孔氏註曰,旣曰,音聲,則以音信看,似近之。上曰,以德音言,則似合本意,直以音信邊言,則似太淺近矣。此是指賢者不能留,而祝其毋貴重其音聲,謂之德音,然後其意似深矣。聖鐸曰,只以音信看則似淺矣。命均曰,臣意則只指德似非也。在魯曰,雖德音,亦音信也。今人借用於書信者多矣。健基曰,以德看以行看,俱不合文義矣。上曰,德音之中淺言,則音信之義亦入,而直曰音信,則予不知其然矣。聖鐸曰,專以德言則偏,而曰德音,則其義該矣。上曰,然。眞明曰,安興防水事豐陵府院君趙文命,慮其漕路不順,認爲國家大患,雖費累萬財力,不可不及時防築。故先遣李譔,使之開基,而議論不一,仍無朝家顧見之事,李譔自辦物力,至於築得三四丈矣。臣待罪洪州時,因朝令往審,則兩山口沙屯開通,實爲此役之肯綮,而弦時潮落之後,猶有丈餘之水,潮至則大舶,亦可無礙,庶免待時遲滯之患。故認以爲防築,不無其效,而伊後筵中,亦請他備堂,更見而決之矣。今聞李宗城之言,則沙屯處潮退,則着襪步行云。卽目所見,彼此懸異,極甚怪訝,廣問於人,則望晦水大進之時,則其退亦急。故多有乾處,上下弦水縮時,則來短去遲,常有餘水,此蓋臣與宗城往見之時,有異故也。其餘水道之利害,築役之難易,不知所見孰是,而大抵臣意,則半成之役,未見其顯害,而遽令中止,似涉顚倒,故前後陳達者此也。雖然,此事之不可成則已決矣。蓋臣則斷然以爲,十年二十年之間,必有漕路永塞之憂,而此則猶是遠慮,役夫役糧,物力措辦之難,實爲近憂,執此目前之害,不思將來之患,通京外無大小,萬口一談,皆稱李譔之狂妄,咸謂此役之難成,其何以抗衡抵當,得完其役乎?無寧早自停罷,更勿濫費爲宜矣。李譔姑不貽害國家,所見不逮,事雖不成,其爲國盡心,亦足可見,若隨而罪之,無以勸他人矣。第其軍餉,逋欠甚多云。此則宜令道臣,摘奸査實,果有許多耗縮之事,則宜以此勘罪矣。在魯曰,此與李宗城之言頗異,甚可怪。臣則不見,不知利害,而若欲罷之,則卽令停役宜矣。上曰,此所謂甲乙之論也。若在始事之初,議論如此,卽宜停廢,而今旣始役,自朝家何可無端寢罷乎?李譔,以晝講武臣入侍,予已知言過其實,今覺其善觀矣。渠旣以不煩朝家,自當完築陳達而去。今渠曰不可成云,則罷之罪之,可也,豈可自朝家,分付勿築乎?軍餉事,姑待築役成否,當爲量處,不必徑加査問矣。眞明曰,李譔初往時,臣在外藩,不聞筵說,而渠則每以爲豎柵開基,則自力擔當,內外石築,欲請朝家物力云矣。命均曰,李譔頃來備局,亦言其獨當完役。今雖問渠,必不以爲不可成,而有口皆毁,以渠氣力,決無完役之道矣。雖然,當發關飭問,待其回報,而更爲稟處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江民等罪律,曾有大臣入侍時,稟定之命,故敢達。命均曰,作拿江民輩,便是亂民,若摘發其倡首,則施以一律,似無不可,而旣未査得,竝絶島定配,以嚴懲治爲宜矣。在魯曰,此事觀其推案,殊異於當初京兆之啓矣。自上毋論首從,旣令貸死,則首犯當下死一等,絶島定配,其餘當極邊定配,而首從實爲難辨,臣意則一倂極邊定配似可矣。眞明曰,此非軍兵作亂之類,不過江民之亂法者,而首倡旣未摘發,則同往數百人之罪。同然,而只將已現發者治之,亦朝家用法之道也。近來民俗,不畏國法,私自結黨作拿,其漸不好,不可不嚴加懲勵,全家則有弊,絶島則似過,邊遠定配似宜矣。上曰,其中拔出首犯二人,則當特用重律,而不然則似當同罪矣。大臣所達,以區別爲難,旣不能拔出首犯,則竝配絶島似過,一體極邊定配,可也。在魯曰,其中嚴廣邑春,初則在逃,今始自現,而未及一問矣。其父世昌之招,旣曰渠則年七十老病不進,廣邑春進去,而怯於譏捕逃走云,則廣邑春之同參,不待問而可知,然不捧招而直爲發配,有非法意,爲先遲晩取招後,一體施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秋判頃遞,金吾復爲秋判,方今秋曹,多緊務故爲之,而旣非應行之職,則豈不許遞乎?頃欲下敎,而有下詢後處置之意,非以秋判辭免而然也。亦豈爲此,遞藥院提調乎?命均曰,當初擬望之人苟簡,故以在魯擬差矣。上曰,重臣外,無無故人,則望似苟簡矣。命均曰,多年無陞用之事。故事勢自然如此,敢達。上曰,秋判本職許遞,其代問于大臣,從二品中備擬爲可。{{*|出榻前下敎}}命均曰,知臣莫如君,自上擇授似好。上曰,予以大臣擬望,爲未穩,則豈不除授乎?望入之後,於予心不合,則豈不使加望乎?命均曰,正二品通擬耶。三望盡用從二品乎?上曰,三望盡爲之。命均曰,頃者李瑜,備局堂上啓下時,自可爲句管堂上,故不爲別啓下矣。今者趙顯命,句管堂上改啓下,則李瑜亦當一體啓下矣。上曰,此則其差其遞,與六部長不同,句管堂上,不必數改,只令仍帶,可也。{{*|出擧條}}泰慶曰,頃日三牌坐罷人,盡爲敍用耶?分揀敍用耶。未及稟定,故敢達。上曰,只言卿宰以上,而有未盡下敎者矣。卿宰坐罷,與諸臣飭勵有異,故當敍,而堂上以下,不必竝敍矣。望如苟簡,則或可竝敍,而今則不然,只敍卿宰爲可。在魯曰,坐罷已久,似有竝爲分揀之道矣。上曰,是豈有早晩乎?在魯曰,長陵鑿池事,初以爲不大事,而後細詳之,則乃不然。今用故水道則好云,而洞口內明堂,漸漸浦落,而民田給價,然後可爲,不但此也。近處田畓犯傷處,幾五里云,民情爲悶云,可已則已,恐無妨矣。上曰,堪輿不可知,而所見不出凡眼,無益之事,予豈爲之?唯是百姓使役爲悶,故募軍爲之,而若鯀治水,役未卽成,則是似何如矣?初信堪輿則可已,而非信堪輿也,亦非爲廣占土地也。今爲陵寢爲之,而只欲復故水道,則不過秋來,以若干烟軍爲之,而水如泛濫,則何以爲之?如許事,人或毁之云,而此亦興訛之習,誠非矣。頃問諸趙命臣,則或曰民田也。或曰,班田也。惟彼金浦廣坪彭浦廣矣,而非盡民田,似是卿大夫田畓矣。此若興利底水道,則固非矣。而只爲近百年陵寢而爲之,則事體豈不自別乎?予心只欲使壙中安寧,而非如近日邀後福者流,則雖有小小利害,興訛輩非矣。在魯曰,非興訛也。小臣,親見事勢如此,故敢達矣。上曰,水道永決耶?命均,以手指畫水道而陳之。在魯曰,欲改之水道,安知必成,以臣所見,恐不必改耳。命均曰,平安兵使元弼揆,義州府尹黃梓,特赦催促之下,終不動念,不可不拿處矣。上曰,武臣事體自別,且新有下敎,本事旣已白脫,而尙且如此,分義豈容若是,拿問,可也。黃梓若終不赴,則自有其律,律豈但行於疲殘蔭官,而不行於名士耶?予則只欲用其律耳。亦爲拿處,可也。{{*|出榻前下敎,又出擧條}}命均曰,忠淸監司柳儼,兼牧然後可赴,而依湖南例,劃給米五百石似宜矣。在魯曰,自趙榮福時,已議此事,而未及行矣。上曰,乙巳後金礪,亦欲爲之矣。湖西兼牧,不可已矣。後日晝講時,新伯使之入侍,稟定,可也。節目固當使爲之,而爲此兼牧,蓋悶數遞也。近來道臣,以數遞爲能事,儼若又卽遞,則安用兼牧爲哉?雖以關西道臣事,言之亦然。故予則牢守廟堂,亦體此意,兼牧後使之久任,可也。命均曰,朴師洙事,非數遞矣。上曰,不但關西,予謂八道皆當然矣。命均曰,李壽沆事,始以還上文書欲罪之,而以還上事,拿問方伯,無前例,物議以爲,今若爲此,則他日方伯,不得爲還上分等云,終有後弊,恐不可罪。上曰,豈有此理?以道理言之,如欲白地徵捧於民,則朝令不是,道臣不爲奉行,可也。此則爲民之事,而近來風習,皆以不奉行朝令爲事,壽沆決不可容恕矣。命均曰,道臣拿問,事體誠重難矣。上曰,是則重難,而朝令不行,則何如?循例奉行關文之事,何可不爲?此則輕視朝令之故耳,豈可仍置?予則將不但嚴飭而止耳。聖鐸啓曰,坦事。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明彦事。上曰,勿煩。又啓曰,金重器事。上曰,勿煩。又啓曰,李夏宅事。上曰,勿煩。又啓曰,泰績事。上曰,勿煩。又啓曰,尹就履事。上曰,勿煩。{{*|措辭見上}}上曰,憲臣本職,銓曹擬望而爲之,是不過循例差除,予欲見面而送之,故召之,而再違召牌何也?聖鐸曰,微末賤分,誠不敢當矣。上曰,憲臣有下去榮墳之意。故頃已許歸,今復牌招者,以此道召之之外,無他道,非强迫也。且自初非以山林遺逸待之,只爲其嶺南望士故也。頃以文學二字爲言者,亦有深意,不過以循例文學之士待之,元無難安之事矣。俄者拈出金玉爾音爲問,亦有意焉。此後有命,卽爲上來,勿以過分爲辭。雖有以爲過底意思,而元無過底事,不過應爲之職也。命均曰,未痘故難於從仕矣。上曰,嶺人此一節,誠難使之上來矣。聖鐸曰,旣以科名出身,非有違傲之意,臣以科目中人,過蒙恩數,至於如此,是誠惶恐不敢當矣。上曰,今則肅謝,將呈辭而去耶。命均曰,似當呈辭矣。上曰,旣已許歸,則呈辭還爲文具,筵席許由,豈不勝於呈辭乎?{{*|出榻前下敎}}上曰,直講李槳,與之相親乎?聖鐸曰,同鄕相親矣。上曰,學問,何如?聖鐸曰,非有學問,而人物頗可矣。上曰,頃日輪對官,適於其名落點矣,乃是安東人也。健基曰,聞李槳,乃是嶺南名族,雖不以學問自任,嫺於文辭,向於本館,見其月課所作,則果如所聞矣。眞明曰,臣在銓曹,以其無履歷。故只擬司藝矣。上曰,已通兵曹耶?健基曰,已通矣。上曰,槳是宗室後裔矣。憲臣適知名,故如是用之,而如槳,適因輪對落點,始知其名。每事如此,何可曰用人乎?命均曰,鄕人疎遠,人多不知而不能用,誠可惜也。上曰,近來西北人,全不擧用,豈有如此道理乎?眞明、命均,俱擧李格爲言。上曰,文官耶?命均曰,然。眞明,又擧黃爲言。在魯曰,科擧頻數,而窠窄有限,事勢自不能遍用矣。上曰,李象鼎,入注書望矣。嶺人尙留耶?聖鐸曰,象鼎爲榮掃,往來長湍,新入京矣。餘人以爲雖有姑留之敎,而非有分付,故已歸矣。泰慶曰,嶺南文官,以希覬官爵,顧望滯留爲未安,相率而歸云矣。上曰,曾聞嶺人,未嘗白衣踰嶺,常用嘉之,此言是矣。予欺嶺南多士矣。金聖鐸,勉予以正心矣。於此一事,亦可愧也。予則使之留在,故意其尙在,而今已歸矣。京人尙多閑日,雖非假官,豈無他官乎?終是先近後遠,故如是耳。命均曰,新榜假官,自有名望次第。故不得不如是矣。上曰,我國格式可怪,少無所害之事必如此。京人雖不先爲,何妨。命均曰,別兼春秋鄭益河疏,以今番竝付別兼,爲臣之所達,此則誤認矣。其時吏判陳達,一倂還付。蓋新榜已出,故欲使上下番,備員完薦,而今皆違牌,使李度遠獨薦,或未爲不可矣。上曰,幾乎忘之矣。其疏所論前例,似成事理矣。命均曰,頃者宋敎明,使之獨薦,其前亦有其例矣。上曰,然則使李度遠,卽爲完薦,可也。{{*|出榻前下敎,又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晝講時刻,以巳初初刻,夕講則酉正初刻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下敎矣。西北文臣,分付銓曹,依前,申飭,別爲調用。{{*|出榻前下敎}}上曰,李象鼎gg李象靖g使之冠帶常仕,仍下假注書落點。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二十三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象靖,記事官鄭東說,記事官宋儒式,宗臣海春君栐,武臣申思冏。上講前受正月章,至胡爲虺蜴。彙貞伏讀,自瞻彼坂田,具音釋分章。上讀新受,自瞻彼坂田具音釋分章。上曰,正月之正,當作何聲讀?在魯曰,當作上聲讀。彙貞曰,作詩之人,必是當世望士,有難進易退之志,而一入亂世,畢竟狼狽,故有慨恨之意。健基曰,彼求我則如不我得,言人情始勤終怠,書所謂未見聖,若不克見,旣見聖,亦不克由聖之意也。在魯曰,此章一節,深於一節,辭愈懇而意愈切矣。上曰,然。彙貞曰,屢顧爾僕四字尤好,太平之基,一人覆之,將亡之國,一人能扶,此四字,自上體念則幸甚。上曰,此言甚好。在魯曰,以魚在于沼章觀之,則在沼之魚,卽君子之處亂邦,亦孔之灼,喩雖欲晦藏而終難免於禍患也。上曰,因此章而有推思者矣。語云水淸無大魚,卽今世道刻急,民生困極,如在沼之魚,廟堂諸臣,所宜惕念處也。在魯曰,此詩,本詩人自悲之辭,而聖敎推及於民之疾苦,豈不美乎?上曰,以此意,分付廟堂,各自體念,可也。{{*|出擧條}}健基曰,載輸爾載,將伯助予,言庸人無遠慮,只恃目前之安,及到顚倒,收拾不上。以我朝言之,江都之事,何等危急,而金瑬、李敏求輩,方且盃酒談笑,自以爲快,畢竟自招陷沒之患,可不痛哉?上曰,然。在魯進曰,連日法講,昨又再座,聖體若何?上曰,已向差完矣。在魯曰,今日晝講,以巳時爲之,日氣差涼,而御供似晩伏悶。上曰,予無點心事,只進二時耳。在魯曰,殿下特眷顧嶺南,旣累官金聖鐸,又親問李槳,又命新及第,留作假官。夫王者一視之道,無間彼此。今湖南新及第李徵奎,乃宣廟朝名臣靑蓮居士李後白之孫,關北新及第朱杞,亦北方大家有文學。伏乞一倂收用,如何?上曰,王者同仁之道,奚特嶺南?但金聖鐸旣是安東人,且安東本是鄒魯之鄕,故特問諸及第耳。在魯曰,小臣昔帶銓長,自謂頗加意嶺南及按節本道,益有遐遺之歎,若更帶銓職,當不失人材矣。上曰,昨已下敎,而近來政格甚窄。先近要而後遐遠,至於堂后假官之命,亦不擧行,使嶺人,反爲見欺於予。北道韓宗愈,乃神德王后旁孫,而亦不得假官,舊之敦寧,異於今之敦寧乎?直講李槳,亦因入侍而後,知其爲安東人,不然則予何以知之?在魯曰,嶺南新進之先已下去者,以其雖有下敎,而不出於擧行條。故或急於榮覲,或拘於所忌,而然分館後,則諸新進,以免新事,皆當上來矣。上曰,何榜無可用之人,而觀今番榜目,則頗爲開眼,別樣申飭,速爲分館,可也。{{*|出擧條}}彙貞曰,小臣奉使無狀,僨事辱國,於使事,惶愧不敢復有所論,而有一二所懷,敢此仰達矣。彼中有大小公幹使,臣只管大略而已。若其與彼人相接,從便周旋,專在譯舌輩,而卽今譯舌中,幹事之人絶少,只有李樞、金時瑜等若而人,而李樞,老,時瑜,新。故前頭如或有事,彼中則無可任使,誠非細慮。臣意以爲,另揀譯舌中有材幹勤實,可以辦事者十人。使之日會本院,講習淸漢語,使提調及兼敎授,時加考校勤慢,明示賞罰,有齎咨等役,則以次差遣。使之明習彼中物情,漸次陞爲首譯,委以大小公幹,似或得宜,而若於生徒中抄選,則必致奔競紛紜。只於已經譯科,有等第人中,使首譯以下圈點,取其點多者,提調兼敎授,更加另擇,務得其人,以備日後任使。恐不可已,故相臣閔鼎重,陳達榻前,別選譯舌,時加勸奬,後皆得力。今亦依此例爲之似好,後日都提調、提調入侍時,下詢處之如何?上曰,儒臣所達良是。令司譯院,依此,申飭金時瑜則令該曹,恤典擧行,可也。{{*|出擧條}}上曰,卽今所可憂者,在北胡,天運循環,復見中原,有眞聖人出,豈不是大快事。彙貞曰,臣近奉使燕京,聞蒙古四十八部落,遍在長城外,兵强勢固,設有神人者出,或可保守南方,江以北則必長爲腥膻之窟矣。在魯曰,今時勢如此,淸學、蒙學、漢學,尤不可不勸講也。小臣新及第時,亦常習漢語,以爲應講之資,今則此事亦絶無矣。彙貞曰,彼中所納方物,是小事大之儀,有國家表咨,事體至重。因循襲謬,苟且塡充,判度支招,當行首譯及兩通事,以毋得生事之意,受證狀任譯輩,不敢拒逆,知其品劣難用,而俛首署狀,及北入納府,主者詬罵却退,任譯輩遜辭煩乞,捐貨行賄,始黽勉受之曰,常大人有言,不敢違也。常明久領內務府,內務府如我國尙方,方物多納內務府,雖納他庫者,常明已有囑托。故竝得無事彌縫,而事體苟簡,極爲寒心,歲米出於關西各邑,始納萬包,漸次蠲減,今只納四十包,一包之價,例給四包,欲極其精鑿。故優其價値,今反爲防納者規利,灣府都管其事,亦不致勤,粒細色惡,比前漸益不及,度支所管,亦皆類此,大小好紙,尺量僅滿,斤數略同,而其紙品則大減,文席疎薄益甚,臣之入去時,退十三張,雖卽還受,爲辱極矣。淸人有事,動輒索賂,藉令各物完善,無遜於前,賂門一開,不可復塞,而在我事體,則無損爲弊,亦不至此,況今常明在?故彼人敢怒而不敢言,一朝常明死,群憾齊起,生事辱國,必至之勢,豈特此也?凡因常明,行賂圖事,已成謬習,苟冀目前之無事,不計日後之巨弊,公齎私斂,行行增加,識者之憂,誠爲不少,行賂之事,雖不可猝塞,方物各件則各別申飭於戶曹及平安監營、灣府等處,使之精揀物件,勿復如前苟充,恐或得宜。在魯曰,白綿紙,古則好矣。而今則甚薄,其他如關東人蔘,無一本如舊者,唐材黃蓮、肉桂等物,亦不如前,天之所生,無可奈何?而人之所造紙席等物,若別樣申飭,則有效矣。上曰,此事前已屢有申飭,儒臣奉使,在於申飭之後,而猶復如此,誠爲非矣。當該堂上及平安監司,從重推考,更加申飭宜矣。{{*|出擧行條}}彙貞曰,臣頃使燕京,得一冊子上入,或已下覽耶?上曰,已覽之矣。彙貞曰,雍正政事文辯,皆在其中,好處文理縝密,卑處令人失笑,使譯官輩,續續求覽,則亦有益矣。上曰,雍正終是自尊,不似康熙矣。上曰,大司成鄭羽良疏本,卿等已見之耶?士子之習,豈容如是?在魯曰,士習則誠非矣,而旣罰士林,則陳疏似涉煩瀆矣。眞淳曰,頃者入侍時,奏達良役除減事,則有本冊上入之敎。故敢此持來。上曰,納之。健基、彙貞等曰,眞淳苦心積功,做得此書,變通之道,各有次序,若蒙採擇,必當有益於國家矣。上曰,此書予當從容披覽矣。上曰,御將以本職未付,拜將二日,命召尙未傳授,事之未安,莫此爲甚,吏曹堂上,竝從重推考,斯速擧行。{{*|榻前下敎}}上曰,注書李象靖進。象靖進跪。上曰,爾四祖,覽試紙封皮,已知之,先世有達官否?象靖曰,麗末牧隱文靖公穡,實爲臣鼻祖。自是厥後,世有衣冠,臣高祖弘祚,以宣廟朝宰相文忠公柳成龍外孫。仍家安東,崇禎丙子,爲義兵大將,仕至懷仁縣監矣。上曰,爾做讀幾何?象靖曰,臣少多疾病,不得肆力,只隨村師長,學經書一遍,科工亦不能多做矣。上曰,因金聖鐸,聞汝名矣。在魯曰,聞受學於外祖李栽。栽卽戊申年,拜掌樂院主簿者也。與參奉李槾,爲從兄弟矣。健基曰,象靖小科,亦於今年爲之。上曰,小科後,仍留在京中耶?參幾等幾人。象靖曰,參進士第三等第三人,小科後,仍留在泮村矣。上曰,牧隱麗末名臣耶。在魯曰,牧隱當勝國末,能守自靖之節矣。健基曰,入我朝,嘗奉使於天朝矣。在魯曰,健基言失實,牧隱奉使,在麗朝,我太宗,嘗以故人召之,牧隱以白衣來謁,仍示不臣之心,國初嘗躋祀文廟,以多作佛家文字。故旋罷黜,然實爲東方文學之祖矣。尙賓曰,牧隱大節卓犖,實無異於圃隱矣。上曰,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正謂此也。在魯曰,我朝士大夫,無非爲牧隱子孫也。上曰,然乎?在魯曰,在京諸大族,亦多有爲子孫者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二十三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忠淸監司柳儼,同爲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朴文秀,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林象元,記事官鄭東說,記事官宋儒式入侍。上曰,忠淸監司,不爲同入乎?遣注書召入,注書趨出。上曰,注書新榜乎?特進官朴文秀曰,新榜也。故判書林墰之曾孫,肅廟朝講官之稱最善者,林泳之近親也。忠淸監司柳儼入侍,上講新受十月之交篇,侍讀官尹彙貞讀,自首章具音釋六義章下註,至皇父章,喘不能讀,再命檢討官,兪健基繼讀訖。上講自首章具音釋六義章下註,至卒章。上曰,此亦其時大夫之作耶?知事金在魯曰,註中,旣不明言爲誰作。雖不可的指,蓋亦其時賢者所作也。上曰,此註日月行度,與璿璣註似異矣。在魯曰,所以與璿璣註不同者,以左右旋之殊爾。蓋日月,本皆左旋,而步曆之法,取其簡易,以右旋推之,故左右旋之說,或互出於經註,而實則運行度數無異也。健基曰,四月繁霜,十月日食,災異之最大者也。蓋四月,卽正陽之月,値陽德方盛之時,而猶有繁霜之災,爲陰所乘也。十月卽純陰之月,方壯陰用事之日,又從而日食,則陽氣幾乎絶矣。此所以爲災異之最大者也。故先儒,有以陰陽盛衰之說,譬之人身之病者,人之元氣,果能充壯,則邪氣不能入,而雖病,必易瘳矣。元氣如或餒弱,則邪氣易入,而旣病亦難醫矣。人能攝養元氣,則自有却病之理。故陽剛則當食而不食,陽弱則不當食而食,若其抑陰而扶陽,使之陰常縮而陽常嬴,惟在人君裁輔之妙權耳。上曰,然。在魯曰,月食,亦豈非變歟?然陽或勝陰,而日掩月變猶小,陰至於勝陽,而月掩日變極大。故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者,哀痛迫切之辭也。彙貞曰,此詩前三章,皆言咎徵之疊見,四章以下,方說陰盛陽微,國綱乖亂,而小人蠹政,如皇父者,非時興作,虐使小民,以營以私邑,百姓之困毒,無告極矣。猶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又曰,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可謂怨而不誹,而忠厚之意藹然矣。上曰,此章之旨,似祈父章矣。然幽王之所使然也,此豈但皇父之罪也?文秀曰,上敎至當。蓋非幽王之昏庸,則皇父安得肆其虐民之心。然使皇父而誠賢,亦可以輔幽王之昏庸,不至於如此之迷亂也。故君臣,相須成體,治亂皆由於君臣之遇不遇如何耳。上曰,唐德之於陸贄,宋高之於李綱,猶能用之,此所謂中主也。若庸君之世,小人充滿朝廷,賢人雖欲自容,得乎?在魯曰,結之以艶妻煽方處,蓋禍源專在於此,尤當探本而警省也。諸臣講文義畢。參贊官鄭必寧曰,御將還差,今已多日,因開政遷就,尙未付本職,事甚未安矣。上曰,事體分義,豈容若是?吏曹參議牌招開政之意,已分付矣。上曰,有可達事,達之。柳儼進伏曰,臣頃者待罪外邑,幸覩皇天垂騭,祖宗默祐,聖嗣誕降,窮山極海,莫不蹈舞,宗社臣民之慶,如何盡達。臣才具短劣,雖尋常州邑,猶懼不稱。今又畀之以最難治之藩任,惶悶之極,不知所云。顧此所叨之職,若如前日之不得眷率,則臣之情理,實無離捨病母,獨爲往赴之望,而今旣眷率令下之後,亦不敢以燥濕豐薄,有所去就。故不得不黽勉承命,第念凡事創始,必當愼終于始,今若不念前頭難支之弊,徑先下去,畢竟有無限弊端,則其誤事之罪,固不須言,而朝家政令之顚倒,亦爲可慮矣。大抵本道形勢,前則監司,便同別星,一身支供,委之本邑,其他則無甚酬應而猶以諸道中最殘薄,多有不勝支堪之端,今則旣已眷率矣,家舍修補,日用凡百,亦當依據他道。然後可以成緖,向在庚子年間,亦有此議,其時監司趙榮福,具由狀聞而所請得,乃兼牧衙祿二百石,需米三百石。此則依兩南例,朝家當爲劃給者,今不須更請,而至於道內所有,戶曹納漁鹽稅雙樹山城軍餉耗,限五年取用事,自備局回啓,亦許變通矣。漁鹽稅,戶判有肯許之意,稟議大臣,而大臣亦以爲當變通。至於耗穀,雖不敢直請,限五年取用,如前日之請,若得一年耗,則亦或爲設施初措手之道。大臣之意,亦不以爲不可,今若特許採施,則庶或爲一分周旋之道,而苟爲不許,則實無成樣之路,勢將東西借貸,以私家言之,貸用之路一開,前頭無以自振,漸致殘圮。今若初不挈眷則已,旣令眷率,則所宜各別顧念。俾無設施窘艱之弊幸甚,惶恐敢達。上曰,五百石一朔用乎?在魯曰,一年所用矣。儼曰,湖西常時一年所用營需米,半入軍官給料,山城耗穀,不過二百餘石,新選布用之朔下,而不足常時如此。今若眷率,則此五百石,決知其不足,至如恩津、羌敬漁稅,雖云取用,不過五六百兩而已。朝家若不變通劃給,則何以成樣乎?上曰,所請甚小矣。嶺南,何如?在魯曰,嶺南則營穀之散在各邑者,其數不少,用度有裕矣。文秀曰,營用饒好,則曾經備堂有力之宰臣,爭先差去。營門殘薄,則無勢之人,苟充以送,監司有力,則事關廟堂,任意周旋。故民不無蒙惠之道,如其無勢者,雖有救民之策,無所措手。故營門之凋殘,誠爲後日莫大之弊矣。上曰,靈城之言,每枝蔓矣。文秀曰,臣請詳達其曲折矣。大抵,湖西則其難治,甲於三南。兩班豪右之族,盤據雜處,怙勢武斷,其弊無窮。故爲監司者,若一番猛治,則鮮得安過,此臣所謂能得有力監司,方能制服,而欲得有力監司,莫如稍裕其用矣。且公山府治湫隘,非方伯所宜居,若方伯之居,則得平原大阜之地,左右閭閻,櫛比拱護,中開大府,儼然尊重,方成營居模樣。上曰,嶺南如此乎?文秀曰,嶺南則營居壯矣。卽今湖西營治,議者多以爲移之敬天爲宜,臣觀敬天地形,前開大野,田土極膏腴,魚鹽亦饒足。且完府不遠,自多通貨裕財之道,監營移此而後,可以據得其地矣。大抵,監司,爲任旣重,用度亦浩,今於率眷之初,若不善立規模,則後弊難支,今此所請,若不過多,則令廟堂商量,許之似好。臣意關西銀,限數千兩劃送,以爲留儲需用之地,未知如何。今聞議者欲奪洪牧漁漢,以補營用,洪牧亦何以支之乎?健基曰,朴文秀之言,儘有遠見矣。臣曾往嶺南,聞禮安縣邑摠,卽先正臣李滉之所講定者,多有益上損下之條例,人頗疑之。滉曰,邑力殘甚,則人必厭避,邑饒則名家有勢之人,必爭求之,邑宰有勢,則於邑不無所益,人始服其遠慮,禮安雖小邑,特以邑摠頗優,人不厭避,邑無弊瘼,今此湖西挈眷事,年前詢問筵席時,臣則以徒費經用,不必挈眷之意仰陳矣。今則挈眷,已有成命,其所創始區劃,不可草草,凡百調度,特爲優厚,如禮安縣邑規,前頭可免難支之弊。然後人不至厭避,而朝令亦庶無中輟之患矣。上曰,予非持難也。猶以爲小矣。五百石米,趙榮福時,亦已狀聞,廟堂前旣回啓,自是應給之物,不必問議,度支漁鹽稅,亦豈可惜之乎?令該曹許施,軍餉耗,前旣請五年,而今只請一年,予意似必不足,限三年當爲許給,而軍餉事體重大,後日次對時,稟處,卿亦以此往議于大臣,次對時同爲入侍,可也。{{*|出擧條}}上曰,卿之情理,予亦知之。然今此眷率,非爲便卿,本欲爲民耳。卿亦銀臺經幄侍從近密之臣,前者特任湖南之意,卿亦知之,卽今國有大慶,纔經恩霈,而實則百姓,尙未蒙澤,卿須念湖南時,益加勉勵,俾有保民之實,可也。儼曰,臣素無才能,前任湖南,遭時不幸,連歲大歉,而無所救濟,終至僨事。臣嘗自恨奉職無狀,今此不意,又叨此任,臣誠慙惶。然凡監司之凡百經紀,內有廟堂之顧助而後,事方有成。臣雖欲殫竭心力,以無負委寄之盛意,而廟堂若恝然無應,則臣亦奈何?上曰,第下去。有所狀請,則申飭廟堂,毋至沓沓。祖宗朝深仁厚澤,入人者久,方今百姓,嘔吟思漢,卿能竭力保民,期有所益,則他日還朝,卿旣有顔於見予,予心亦豈不悅豫乎?須體此意,勉勵焉。
○上曰,日熱漸盛,生脈散依前方,自明日製進。{{*|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柳萬重{{*|陳疏受由}}。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金范甲{{*|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彜章{{*|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自午時至申時,日暈。南泰慶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金范甲,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承批之後,不爲行公。本兵重地,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吏曹判書宋寅明,連事撕捱,參判申昉,由限已過,參議李宗城,罷職傳旨,昨已捧入。判書、參判,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竝更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南泰慶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南泰慶曰,廣州府尹金若魯,晝講同爲入侍。
○吏曹口傳政事,豐原君趙顯命單付。
○南泰慶啓曰,禦營大將趙顯命付職單子,纔已入啓,卽爲牌招,命召傳授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李彜章爲假注書。
○傳于南泰慶曰,夕講爲之。
○傳于南泰慶曰,犯越罪人文書,次對使之持入矣。此後待兩大臣入侍時,持入事,分付。
○南泰慶,以備邊司言啓曰,宣惠廳堂上有闕之代,以前知事尹游,仍爲差下,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bb司b言啓曰,本司有司堂上有闕之代,以副司直宋眞明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閏四月二十四日,良人吳厚男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佐,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頃在鄕廬,冒暴情實于縣道,伏奉回批,乃被勿辭之溫旨。誠愧未格,罪反爲榮,惶霣之極,不敢更瀆,爲便醫藥,舁疾返次,而淹伏床玆,未卽秪肅,戀結宸極,惟訟臣分之虧缺,此際經筵新命,忽下夢想之外。竊想殿下,所以命臣,謂臣前瑕已滌,昔疾或强,而曲軫簪履之舊,有此寵除,臣誠驚惶感激,不知所以措躬也。夫臣於經筵之任,萬無稱塞之望,從前見叨,輒嘗屢辭,則今雖含恩怵義,諉以宿硏,而强欲趨承,已不可得,而顧臣冬春已來,積感彌留,卽今新舊症形,輾轉危篤,固不敢逐一煩陳,猥達天聽,而以此癃廢之甚,凡於閑劇職任,都無可論,則況於朝夕勸講之地,尤豈可有去就之可言哉?且臣頃於戶庭扶下之際,跌傷非細,腰脊極閃,全不運用,見方起居須人,成一籧篨,雖欲强策,其路罔由,敢此露章仰籲,伏乞聖上,察臣此言,非出假飾,亟命遞改,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以幸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其卽行公。
○修撰任珽疏曰,伏以臣,於月前,猝嬰急疾,幸蒙恩勘,得尋生路,家弟榮掃之行,適在少愈之時,故强策病軀,隨坐楸下矣。終日觸風之餘,中感殊重,乍寒乍熱,渾體戰掉,仍成毒痁,逐日輒痛,種種危惡之症,不敢悉煩於天聽,而最是失汗過多,元氣積耗,中胃阻隔,嘔泄兼作,頃刻之間,若將泯絶,時月之內,差復無望,此際館職有命,馹召繼辱。許久淹留,分義靡安,俟得少間,擔舁寸進,昨纔還次,而病源未祛,餘症復發,僵臥床笫,旣無自力供仕之勢。且於前修撰兪最基之疏,有不可復冒於職次者。蓋臣之頃月疏論,不過曰受由之後,淹滯多日,隨人參疏,此端出於一時規勉之意耳。今其累疏不止,過費辭說,由淺入深,强自解繹,或曰急於參疏,緩於親病,或曰故爲淹滯,等待參疏。彼其意雖欲張大嫌端,圖爲解職之計,若其創出臣疏所無之語,反復敷演,作意註脚者,何其看得文字太深,而不自審愼於下語耶?臣竊異之。至如人若不有親等語,急於迫辱,臣都不思其言之無理,不料僚臣之口業,乃爾不佳,誠不欲與之呶呶,以傷同朝忠厚之風也。雖然,人方以臣爲嫌,力辭乃已,則臣獨厭然復進,揆諸公體私義,斷無是理。臣之情病如此,去就一節,已無可論。宜卽披露,仰冀矜察,而顧因家內兒少,方有拘忌之疾,不敢直爲陳章,遷寓淨處,經宿後,始得自列,催促之下,稽滯尤罪。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以便調理,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閏四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廣州府尹金若魯,同爲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南泰慶,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范甲,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宗臣原陽君炅,武臣行副護軍李相晟,廣州府尹金若魯。上讀前受音正月十三章十月之交八章。尹彙貞,讀雨無正七章,上讀新受音雨無正七章畢。上曰,篇名未可曉。金在魯曰,誠不可曉矣。兪健基曰,韓詩以雨無其極,傷我稼穡八字,添之於浩浩昊天之上,而飢饉之後,群臣離散,故作此詩,則雨無正,蓋飢饉之本也。彙貞曰,此詩責大夫之不安於朝,而仍以胡不畏天等語,竝擧天人而言,則似是賢者之言也。在魯曰,天豈不欲仁民,而人有過,示之以疾威,則天人之際,甚可畏矣。當時公卿,無夙夜在公之事,則天怒人非,蓋由於此,而王不改過,豈非後辟之所可監者乎?至於聽言譖言,有旅進旅退之意矣,上曰,人主聽其言則用,不聽則退,是君子合則從,不合則止之義也。在魯曰,不能言與巧言,可見其惡忠而好諛矣。彙貞曰,眞邪辨別,在不能言與巧言之間矣。講畢後,在魯進伏曰,連日開筵,引接臣僚,聖體,若何?上曰,向差後一樣,而昨今日熱太甚,神氣不如向時矣。在魯曰,生脈散劑入之後,連爲進御乎?上曰,日熱止進矣。在魯曰,湯劑久停,不能無憂慮之忱矣。上曰,當自量爲之。上曰,廣尹進來。金若魯進伏。上曰,百里何處不重,而況廣州,是保障重地,凡事各別關念,以爲收拾整頓之地,而如有稟議於廟堂者,則隨事狀聞,可也。若魯曰,臣猥承誤恩,擢授重鎭,誠爲惶悚矣。軍餉事,下去後,與守禦使及廟堂相議,狀聞計,其他弊端,倉卒不能達矣。上曰,還上與軍餉一體,而近來逋欠之多,廣州最甚,糴政尤不可泛忽矣。若魯曰,本府還上十二萬石,耗縮爲二萬石。上年前府尹之所捧,比前頗加,而僅是三萬餘石,重鎭軍需實爲哀痛。秋後將任怨捧之,而實難如意矣。上曰,別諭讀之。承旨南泰慶進讀。上曰,七事則除之。若魯曰,臣以侍從,今當離違軒陛,不任耿耿之忱。伏願殿下,懋實德焉。在魯曰,御將拜將,已多日,而本職未付,密符尙未傳授,事體誠爲未安,而銓曹無意行公,事甚可慮矣。上曰,承旨寫。泰慶秉筆。傳曰,政曹者,王者之公曹,非時議之務勝,用人者,銓官之公衡,非時象之用舍,豈敢以私相撕捱,推上朝廷?銓郞陞職者,頃者擧措,雖可駭也,此等之習,非特汲也。其何操切之深緊?初欲枳擬,已涉過中,非則非也,其欲强扶,亦涉太過。吏判之其初持難,雖若右諭,旣擬銓望,其卽陞擬,旣滌往日之過中,仍示銓衡之弦韋,可得冢宰之體,不諒之斥,其何過嫌?參判則旣許陞擬,持難早晩,雖涉瑣瑣,此不過仍其初爭,欲快務勝。批旨開釋之後,其當自勉,滌往日之固執,宜自新其公道,幺麽等事,分義道理,豈敢若是,而互相撕捱?非徒開政命下已久,尙不擧行,莫重將臣,例付本職之單,亦且撕捱,此何分義,此何道理?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參議往日之遞,其於本職,已涉過矣,則今復此任,撕捱太過,亦何事體?噫,雖無飭勵之事,于今朝廷,乃寡躬之朝廷,非時象之朝廷,則尹汲何等人也,本事何等微也,若是起鬧,虧圮分義?吏曹三堂上,若不行公,紀綱從此掃矣,分義從此缺矣。判書、參判,竝從重推考,參議亦爲只推,竝更牌招,卽爲開政。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二十四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范甲,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尹彙貞,讀小旻六章,上以不臧句讀之有異,命入新舊諺解,疑難是非。上曰,以舊板爲重可乎?金在魯曰,有故相臣閔鼎重,正訛誤之板矣。洪尙賓曰,是板最正云矣。上讀新受音六章畢。彙貞曰,此則專言謀猷之失。仁天敷于下土,蓋言天也,謀臧不臧,言小人也。在魯曰,此如近世沮排他人者,然蓋言小人情態也。至於築室于道,如《宋史》議論定時,虜已渡江之語。卽今朝家謀畫之道亦然矣。上曰,卽今則有加矣。在魯曰,凡事皆遷延度日,趑趄不能決,則恐無以振作治道矣。兪健基曰,匪先民是程,匪大猷是經,蓋是依據古事之義,而言出於口,不經於心,謂之邇言,其中亦有是非得失之可辨者,伏願留意焉。尙賓曰,說命所謂,監先王成憲,昔先正保衡等語,皆先民是程之意也。健基曰,國若昏亂,政令無統,則言之是非難辨,禍機隨至,必公明臨下,然後是非可辨矣。彙貞曰,博詢異於孔多,公則能廣詢,明則能獨斷,而公明之本,則在於秉心矣。健基曰,公明之本,在於聖學。在魯曰,戰兢等語,有懇惻警惕之意,作此詩者,可謂知道矣。尙賓曰,曾子戰兢之說,孔子戒子路憑暴之勇,皆從此詩中流出矣。彙貞曰,人知憑河暴虎之可戒,而不知由此而至於亡國,故結之以戰兢。上曰,然矣。講畢,上曰,注書金范甲,誰也?健基曰,故承旨金重鎰之曾孫,故相臣李世白之甥姪矣。上曰,然耶?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金范甲{{*|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彜章{{*|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南泰慶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承旨柳萬重,由限已過,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彜章,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多官或在外,或呈辭受由,或雜科試所進,或未肅拜,或未差,無進參之員,持平金尙魯,正言權一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權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違召,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判尹尹淳,左尹鄭錫五,俱在外,右尹金聖應,久不行公,詞訟委屬可慮,右尹金聖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昨日特敎重推之下,終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竝卽牌招,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亦爲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已至累日,尙不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不擧行,事極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敎之下,其在事體道理,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參議亦爲只推,明日牌招開政。
○傳于鄭必寧曰,領事今日晝講,同爲入侍。
○柳萬重,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任珽,疏批已下,副修撰南泰良,自鄕纔已入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下備忘記于鄭必寧曰,今下豹皮一令,持平金尙魯處給之。
○以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兵使狀啓,刑曹粘目,西原前縣監李秉鼎,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秉鼎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閏四月十八日晝講時,左邊捕廳所囚,江村作挐人中,自現禁衛軍金興俊,自該軍門,決棍放送事,命下矣。本營大旗手金興俊,決棍五十度後,降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漢城府言啓曰,今閏四月十七日晝講入侍時,臣聖應同爲入侍時,馬契人等,雖曰遭此無前之辱,頭面不識之人,乘憤擧訴,將未免黑白難辨,令京兆嚴治狀頭,以勵日後事,命下矣。本府旣非用刑衙門,則無他嚴治之道,故狀頭高世雄,決杖五十度後,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豐原君趙顯命疏曰,伏以臣,自犯違傲,罪在難赦,聖度天大,罰止例罷,惶恐之餘,第以得解重擔爲幸矣。不意恩敍特下,還授將任,臣聞命驚慄,莫省所措也。夫試官之圖避,違牌之紛紜,實關紀綱,臣所慨惋於平昔,至發於筵對者也。若無萬萬不得已之故,則豈有躬蹈謬轍,自陷罪罰之理哉?臣方赴會賓廳,而試牌適又降臨,曾於監試會試時,臣旣承牌,則今亦無必避之義,故果以承詣闕中之意,回報喉院。仍與同坐重臣,商確試院凡事及其入對大臣論試官規避之弊,提及臣前日處義之過當。仍復援據曾前將臣不避試官之例,至以前日監會承牌時,不得蒙恩點爲言,此雖語次間泛及者,然以外面觀之,則適當試望入啓之際,有若以臣薦進者然。當此浮嘵之時,晏然承當,實非謹畏之道,故未免陳疏徑出,三違坐罷而後已。當初筵達,只論試法之漸壞,畢竟違逋,實緣事端之別生,固非出於拘係私情,故爲避免之計,而跡涉慢蹇,自不覺分義之虧損,言行之相戾,追訟愆尤,常覺悚懍。今此甄復之命,不但微分之所不敢安,亦豈所以肅頹綱,而警百僚也哉?仍竊惟念臣以迂闊措大,謬掌戎兵,仰念朝家耕織之失問,俯思寒門棨戟之非分,夙夜憂懼,枕席如淵谷,雖緣逃遁無門,黽勉叨冒,然負山之蚊,豈嘗一日忘掉脫也哉?今適幸會,得以遞免,私心欣幸,已不可言,另揀材良,授以干城之託,則朝家事體,豈不允當?而大臣不相矜憐,意外陳箚,致令殿下,再誤中權大事,以公以私,寧不慨然乎?夫所用,異於所養,古人所戒,國家養武士百年,豈乏數三虎臣,而目今五營大將中,只一金聖應外,純是白面之生,此眞所謂不可使聞者,而豈不重失靺鞈之望也?頃日國舅所陳者,誠至論也。然宿將繼殞之初,旣無可以序陞者,則如臣等輩,夤緣苟充,不爲無說,今則儲養有人,承乏權差者,正合退守本分,旣遞還仍,久妨賢路,實非廉隅之所敢出也。且以江民作挐事,本營亞將,至被拿問,金聖應亦以兼大將,承問備之罰,臣於此,尤不勝惶懼之至也。臣之受將符,雖曰屬耳。亦嘗再行操而申約誓,則不能管束之罪,臣實爲首,亞將之替囚,已極可愧,而暫時權察之金聖應,亦未免混被郵罰,臣心之兢惕靡容,尤當如何?伏乞聖明,亟收還差將任之命,仍治臣不能威戢驕悍之罪,以安私分,以嚴師律焉。臣無任屛營祈懇惶恐隕越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任。
○乙卯閏四月二十五日□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忠淸監司引見,少退後,更爲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行司直金在魯,戶曹判書李廷濟,行副司直宋眞明,左副承旨鄭必寧,持平金尙魯,校理尹彙貞,假注書金范甲,事變假注書李彜章,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忠淸監司柳儼、柳儼所啓,臣纔經畿邑,有所懷,故敢達。水原,以畿輔重鎭,自古稱以外都監,而但軍餉哀痛,還上米不過二三百石,山城軍餉,合米太,亦未滿二千石,脫有緩急,將有有軍無糧之嘆,自朝家,所當各別軫念矣。今聞軍錢作米之在三南者,其數亦多云,若劃給三四千石,使之直納于惠廳,仍以本府大同之未及上來者,仍爲留置,則庶有一分可恃之道矣。宋眞明曰,水原軍餉哀痛,曾於戊申,適値稅大同,裝載未發送之時,故汲汲卸下輸入,接濟大軍,萬千兵馬,僅免呼庚之患,非此則幾大狼狽矣。卽今餉儲,只七百石米云,不過爲八千軍兵數日之糧,脫有緩急,寧不寒心,故海恩府院君吳命恒,目見窘急之狀,軍還後爲摠戎使,許給摠需米一年所捧,一千三百石,使之留作軍餉,其後代爲摠戎使者,堅執不給。臣上疏爭論,廟堂許施,猶不肯許留,水原乃摠戎之外庫,許其留置,自本廳句管,有何所妨乎?本廳需用,每有餘地,或發賣分糶於軍換及親舊,今年條則盡令捧留,以作軍餉似宜矣。徐命均曰,水原爲關防重地,而軍餉極其虛疎,不可不別爲措置,而湖西軍作米,不過六千餘石,曾聞海恩府院君吳命恒,爲摠戎使時,本府一年需米一千餘石,盡爲劃給,臣則已知其施行矣。其後代爲摠戎使者,終不許留云矣。卽今需米未及上來,盡爲留儲,本廳必有難繼之患,折半許留,以作軍餉爲宜矣。上曰,水原,與京都監爲一體,不可使有軍無餉,湖西軍作米二千石劃給,摠需米一千石捧留,而今明年各五百石式許留。戊申年海恩府院劃給後,不爲擧行之摠戎使,推考警責,南漢保障之地,十二萬石軍餉,今不滿二萬石云,此宜廟堂之留意檢察,而耗縮如此,誠爲寒心。湖南軍作米三千石,特爲劃給,可也。{{*|出擧條}}
○又所啓,水原之民,一經哨官旗牌官,則竝與其子與孫而免役,故富實閑丁,則竝百計投入,被定軍役者,皆是貧殘無依之類,至於馬兵,尤爲寒心。故臣待罪本邑時,論報摠戎廳,從今以後,出身前銜外,則馬兵中取才陞差,凡閑散之類,一切防塞之意,成節目置之,而凡事久,則難保其永爲遵守,一經稟達後,可以無弊遵行矣。上曰,此法誠好,依所達,申飭,可也。{{*|出擧條}}
○又所啓,前監司趙榮福狀啓中,監司率眷時,刷馬價,依他道例,以儲置米會減事,有所啓達。今亦依此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李廷濟所啓,水原、南漢兩處,若分送軍餉,則江都,不可不一體分送矣。上曰,江都軍餉,戶曹貸來者甚多,而一不還報,前後戶判推考,此後漸次還報,可也。{{*|出擧條}}
○宋眞明所啓,判府事李台佐,爲守禦使時,著爲節目,本廳米每年一千石,劃送南漢之意,筵稟定式矣。本廳若連爲遵行,則庶爲補餉之道矣。上曰,其後連爲遵行乎?徐命均曰,其後以其需用之不足,只送五百石,而近來則亦不能如數輸置云矣。上曰,李判府事,豈不知需用之足不足,而有此定式乎?守禦使之不爲遵行節目,極爲非矣。推考警責,自廟堂,申飭輸送,可也。{{*|出擧條}}
○柳儼曰,水原陳田之不入陳事,宜有變通矣。上曰,只水原有此事乎?眞明曰,不獨水原,諸道皆有之。臣前以更檢諸道陳田之意,陳達蒙允,而未果施行,其時金在魯,請送左右都事矣。徐命均曰,旣非量田,則獨檢陳處,亦似有弊,不如檢一二處,以觀其可行與否矣。上曰,卿言似有理矣。命均曰,此乃各道,能守令檢田之法。儼曰,舊陳降續公家,必多失結卜,故其時因趙顯命之疏,有降等之擧,降等於民有益,而所謂陳處,亦或有出稅之時,則民安得不以爲冤,似不如舊陳降續之爲愈矣。在魯曰,凡降續,例多虛實之相蒙,是可慮也。命均曰,凡十卜之田,一卜起耕,十卜盡爲出稅,民宜冤之,曾前非無隨起稅之令,而其後出稅,又如前日,故民不信之,宜以隨起隨稅,永爲定式矣。在魯曰,量後陳出稅者,尤可憐矣。儼曰,有舊陳仍陳之名目,而出稅者居多,此固爲病民之端矣。上曰,此在廟堂之商確也。
○徐命均曰,欲雨未雨,旱災此酷,三南旣可憂,北道則無立苗處云,民事誠爲渴悶矣。上曰,然矣。命均曰,嶺南米二萬石,使督運郞廳,裝載以送矣。
○徐命均所啓,大司成鄭羽良所遭,元非大段,而政院無端捧入呈單,似有不察之失矣。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承旨推考,原單還給,可也事,榻前下敎。{{*|出擧條}}
○徐命均所啓,別兼春秋,旣令獨薦,而聞李宗白,方帶別兼而在鄕,以此拘礙云,李宗白頃已許遞矣。今姑減下,何如?上曰,李宗白別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使李度遠,卽速完薦事,申飭,可也事。榻前下敎。{{*|出擧條}}
○又所啓,故相臣吳允謙,卽仁廟朝名相,而奉祀孫郡守吳遂顯,身死無後,今欲以吳遂燁之子繼後,而遂顯夫妻俱沒,無與受法,不得立後云。大臣奉祀,則特命繼絶,多有前例,此亦特令立後,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特爲立後。{{*|出擧條}}
○李廷濟所啓,衣襨次鄕貂皮二百四十二令內,壬子則因年凶權減,癸丑將爲復舊,而因判書金在魯所達,東朝所進外,有一年全減之敎矣。今年又將復舊封進,尙方移文,使之給價,似聞尙方,有北來貂皮,新舊竝七百餘令云,而事關重大,所當趁時擧行,故敢此仰稟。上曰,東朝封進外,今年全減,可也。廷濟曰,衣襨所入,關係甚重,尙方所在者,詳細知數後,處分爲宜矣。上曰,尙方所在者,若當應入之數,則今年全減,可也。{{*|出擧條}}
○宋眞明所啓,前忠淸監司李壽沆,拿問傳旨,尙未捧入。伊時政院,問於備局吏,則備局吏,以其守令,無以知名,當問於本道云,則政院姑待此,而未及捧傳旨云矣。上曰,次序有異。守令則待勘之,監司何可査告,當待新監司擧行,而前監司拿問傳旨,尙不捧入,有稽緩之失,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
○柳儼曰,道臣以還上磨勘不多之故,至於被罪,今後守令,若少捧還上,則監司之爲分等狀啓,有所未安矣。上曰,未捧,至八萬石,不可無拿處之道矣。徐命均曰,非八萬石,乃二萬石,而諸議皆以拿爲過矣。李廷濟曰,終是以還上之故,而拿問道臣,似涉太過,此似有弊端,事體誠爲重大矣。上曰,事雖過,不可不使外方,知有朝廷之尊矣。
○宋眞明所啓,我國家治法,每拘於規矩格例之末,無以大恢拓大振作,此已可悶,而近來則格例應行之事。又多廢却,有名無實,難望成效,寧不慨然。以文臣言之,三十前出身則講《老乞大》,三十後講吏文,槐院、兩司殿最月課,則四等出題,衆體俱備,考課勸奬,朔試射之每月必行,意非偶然。是以先輩名臣,不待譯舌,能通言語於兩國交際之事,才彦之類,文辭益進,其效誠不細矣。近以大臣不備位,文衡不常有故,此等事全廢,首相雖不在,左右相備位之時,足可行槐院褒貶,無大提學,則雖國家大文字,每使兩館提學代撰,月課出題之事,獨不可替行乎?朔試射,亦奇怪不成樣,往射者一過一二巡而止,此尤文具之文具,竝宜,申飭。以武弁言之,則身言書判,卽取才之規,能麽廳兵書之講,賓廳之試講,無非勸奬之事,而至於用人,則不由取才優等,每以形勢先後。故宣傳官,亦未極擇,閱武時,承傳宣傳,全不成樣,借得禁衛營敎鍊官,作爲御前執事,事體極爲苟簡,先朝別設參上宣傳官四窠,極選差出,禁營習陣之日,每令出往試習,俾知號令承接要作,行幸時,承傳宣bb傳b官,定式本意,其亦至矣。因循抛廢,年少名武,無一曉解兵法者,所謂參上,徒作訓鍊,摠府履歷階梯,無人不踐,全不簡擇,先朝,所以變通之意,顧安在哉?武出身,由宣傳官出六,則每都目,一陞再陞,不數年,坐致副正與正,官爵之無漸,莫此爲甚。朔射亦多廢闕,黜陟才否,又無其路,此甚可慨。且外國交通,全係譯官,而人材日益降殺,勸奬日益疎忽,至於倭學,赴擧生徒,不滿科額,可謂尤已矣。目今兩邊數擾,憂虞多端,而譯舌如此,豈不心寒?竝顧深留聖意,修明舊制,另加,申飭,則庶有實效,故敢達。上曰,卿之所達,深知其弊,俱爲切實矣。承文院褒貶,有首相可以爲之云,予可留意,而月課,則頃者再次課次以入,而製進者甚少,近來名官,任便不欲爲少勞之事,其習可駭,文臣朔試射,武臣賓講等事,先朝制置,纖悉具備,而徒成文具,全無實效,固疑朔試射之不能盡射十五巡,而今聞宰臣言,一二巡卽罷,無異戲事,此則責在試官,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
○柳儼曰,前西原縣監李秉鼎,那移大同充納軍布,而其後軍布蕩減之際,大同之移充者,亦在蕩減中,此雖以指徵無處之,故至於蕩減,而那移之弊後,不可防塞。臣意則勿爲蕩減,以軍布移充大同,似爲得宜矣。上曰,前無李秉鼎,後豈有李秉鼎乎?那移之弊,似不由此,還推軍門,似野俗矣。
○金尙魯所啓,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定州牧使尹就履,罷職不敍。{{*|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方岳之臣,如有溺職之罪,則朝家之特命拿處,有何不可?而戶曹判書李廷濟,以忠淸前監司李壽沆拿問事,有所筵白,至謂之處分太過,屢屢爲說,殆同分疏,其在事體,誠極未安。請戶曹判書李廷濟,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以所懷啓曰,近來殿下,引接臣隣,惟在賓廳次對,而頃聞次對在申後,心常慨然。今日大臣,開門來會,而晝講後始引接,恐欠於坐以待朝之義,亦失禮貌,大臣之道,殿下若惓勤,則豈非可憂者乎?上曰,向日引見之在於申後,蓋緣有故,而於予心歉然,則尙今有之。今日則晝講正時,雖在巳初,自辰正,已有更衣之例,次對引接,恐不從容,故待講畢,始爲接見。而大臣之等待,有所未安,故先以領事,命入於晝講之時,意有所在矣。今者持平金尙魯,爲耳目之官,咫尺前席,縷縷勉戒,雖有未諳委折者,而予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言實有益於寡躬矣,其誠心補闕,極爲嘉尙,豹皮一領賜給,以表予意。
○兵曹判書趙尙絅,更爲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領事徐命均,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范甲,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宗臣東陽君㭻,武臣行副護軍任勗。上讀前受音雨無正七章、小旻六章。尹彙貞,讀小宛六章,上讀新受音小宛六章畢。彙貞曰,此是遭亂戒禍之詩,故多懇惻感發之意。初章,思其父母,四章,毋忝爾生,語極懇至,二章,以酒不及亂爲戒,以爲各敬爾儀之地,三章,不似者猶令似之,不賢者亦使賢之,四章,我日斯邁,亦學問之工。此不但戒以免禍,亦學者進修之事耳。金在魯曰,菽螟雖興而似比,蓋以學問之工,有所勉戒矣。上問式穀似之義。在魯曰,穀屬於菽,似屬於螟矣。兪健基曰,念昔先人孝者事,各敬爾儀,學者工夫。彙貞曰,天人爲一之本,在敬儀。徐命均曰,此屬君德,宜有體念之道矣。在魯曰,末章有畏謹之意,而無譏時之語,辭旨穩藉,實有得於性情之正矣。上曰,然矣。李廷濟曰,毋添爾生,遵先之謨也。式穀,似之裕後之道也。伏念今日,紹承祖宗,而光顯聖德者,惟在於殿下,敎養元子,而俾遵典刑者,亦在殿下,而苟非戰戰兢兢之念,常存臨深履薄之戒,則學問之工,恐有所間斷矣,伏願體念焉。上曰,當留意矣。講畢。上曰,備局堂上,同爲入侍。必寧曰,忠淸監司,亦爲來待矣。上曰,忠淸監司亦爲引見。臣范甲,出閤門外,與行司直宋眞明,忠淸監司柳儼,事變注書李彜章,偕入。臣范甲進伏曰,臺諫亦爲來待矣。上曰,亦令入侍。臣范甲又出,與持平金尙魯同入。上曰,假注書李彜章誰也?命均曰,故說書臣李必重之子。廷濟曰,故舍人臣李海昌之曾孫。命均曰,昨今日熱最甚,聖體,若何?上曰,汗出則過矣,豈至難堪。在魯曰,引飮,若何?上曰,引飮無加,生脈散姑不進矣。在魯曰,生脈散,似必有益矣。命均曰,調胃和中,無過於生脈散矣。上曰,當進。命均曰,大王大妃,氣候,若何?上曰,安寧。元子氣候,若何?上曰,安過。命均曰,江華所屬甫音島,許屬喬洞事,頃日以後日稟定下敎矣。頃聞李瑜言,略知其槪,欲問之江華留守,待其狀啓上來而處之矣。上曰,欲問而爲之,則無可爲之日矣。命均曰,將置之乎?上曰,此得失有無何關,而朝令不行,此等事,每問而置之,不如水使狀啓之初置之。廷濟曰,兩鎭新設,水軍定於他道,而兩鎭無土卒。甫音島,在兩鎭傍,故以此島之民,給代充土卒云。水使新到,不知兩鎭形勢,故有此狀請。留此狀啓,待金東弼上來而決定,似宜矣。命均曰,此亦不可矣。上曰,此島是好島,故爭之耳。在江華,如九牛一毛,則豈若是相爭乎?宋眞明曰,此在江華,亦關重矣。命均曰,兩屬於喬洞,江華未知如何。眞明曰,兩屬則民不堪矣。命均曰,當初欲觀勢處之,故至今不爲,回啓矣。上曰,緊於此之外方事,亦未見其回啓耳。
○徐命均所啓,忠淸監司柳儼,以兼牧事,日昨筵中,已有所定奪,而擧條有更稟者,今方入侍矣。衙祿營需米,自當依例許給,而凋殘之監營,又當挈眷,凡諸排置,難以成樣,戶曹漁鹽稅,亦已有許給之命矣。李廷濟曰,漁鹽稅,誠爲重難,而忠淸監司,旣率眷,則勢不可不姑爲許屬,以救其初頭,故臣亦不敢爲防塞之計矣。命均曰,雙樹山城軍餉耗,曾前節目中,以五年爲請,而廟堂不許。今此監司,請得一年條,而臣意則此亦重難,近來諸道軍餉,太半耗縮故也。昨日筵中,以三年條許給之意,有所下敎,而似涉太過矣。只給一年耗爲宜,無已則二年亦可矣。金在魯曰,二年全耗,亦甚重難,而聖意,如以只給一年爲少,則其後一二年,給半耗爲宜矣。命均曰,營需米,以儲置劃給,而衙祿,以稅米未上來者許給,爲宜乎?上曰,漁鹽稅依爲之。軍餉一年給全耗,二年給半耗,而自上年至明年,定爲三年之限,營需衙祿,應上納大同田稅中,劃給,可也。{{*|出擧條}}
○又所啓,忠淸監司,旣兼牧,則後日政,當出付,而公山方降號,何以爲之乎?金在魯曰,監司兼牧,則當置判官,而公州方爲縣,縣則不可置判,似當變通,特爲復陞。且領道之邑,若降號,則道名隨而變改,自是古典,如公洪、江春、全南、咸吉等號,皆是也。近來無改定道名之事,未知其故矣。命均曰,臣亦嘗有疑。累次問於吏曹,而近例不爲擧行,故因循至今云,事極可怪矣。鄭必寧曰,忠淸道今若改號,則諸道如此處,似當一體擧行乎?上曰,公州特爲陞號兼牧,而道名變改,旣是古典,則不可不修明,道臣旣在公州,以公洪道定號,他道亦一體擧行,可也。{{*|出擧條}}
○金在魯曰,日已昃矣。水剌太晩,請少退。上曰,少退後,更爲入侍。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同副承旨魚有龍{{*|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鄭夏彦{{*|仕直}}徐海朝{{*|在外}}。事變假注書李彜章{{*|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柳萬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元子移次後,大殿,政院、玉堂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藥房口傳啓曰,移次後,元子氣候,何如?惶恐敢啓。答曰,知道。元子氣候,一向安順矣。
○鄭必寧,bb以b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未署經守令,至於三員之多,而兩司多官,或未差,或在外,或未肅拜,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弘文館言啓曰,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今月十九日,晝講。入侍時,驪川君增所達事,其時注書,書出擧條時,有所落漏,故今方進入擧條,而疎漏之失,不可無警責,當該注書推考,臣亦難免不察,惶恐敢啓。傳曰,允。
○以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正言權一衡、權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特推之下,終不應命,本兵劇務,曠廢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特敎之下,如是違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皆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過多日,尙未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判書、參判,更爲牌招,參議只推,亦爲牌招。
○南泰良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三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三牌之下,一向撕捱,終不膺命,開政無期,事甚未安,而有難更請牌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竝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三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假注書林象元有頉,代以鄭夏彦爲假注書。
○假注書金范甲有頉,代以徐海朝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假注書鄭夏彦,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狀啓,昌城居閑良朴永太等壓死事。傳于南泰慶曰,壓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義禁府言啓曰,忠淸前監司李壽沆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壽沆,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龜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御營廳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七月八月,當海西十二番十三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五月六月兩朔,應立左部前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旣爲逢點整齊矣。五月初一日,與前部後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七月八月兩朔,應立左部左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六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七月初一日,與前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番別兵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旣爲逢點整齊矣。來五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九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七月當,黃海道軍兵當爲連屬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一番前部左司屬五哨,則七月一朔立番,二番前部中司屬五哨,則八月九月,依準例二朔立番,而當其番次,每於前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二番三番四番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本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三番該部後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五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五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措語見上}}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克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措語見上}}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今日元子移次之後,氣候一向安順云,臣瞻望銅龍,不勝忻忭之至,念臣方忝藥院之任,義不當息焉在家,竊擬掇灸以出,趨造於起居之列矣。忽自日前,重傷暑氣,痰癖增劇,胸膈瘀塞,便成關格,上而嘔逆不止,下而注泄無算,廢寢啖貼床蓐者,已至二晝夜矣。雜進湯劑,未有顯效,種種醜穢之狀,雖不敢一一覼縷,而症情危惡,氣息澌綴,復起爲人,難望以時日期,束裝行動,尤非可論。而朝候班,竟未克自力進身,虧分闕禮,罪合萬殞,伏枕惶懍,靡所容措。玆敢略暴危悃,仰請嚴譴,伏願聖明,亟正臣罪,以彰其慢焉。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聞大臣、重臣所達,業已知之,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益加善攝。仍傳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大司憲李縡疏曰,伏以天祐宗祊,聖嗣誕降,凡在含生之倫,莫不歡忻鼓舞。如臣癃廢殘喘,幸而不死,與覩斯慶,而無由進身賀列,以效微誠,秪與田叟村婦,相忭于野矣。乃者伏奉聖旨,以臣爲司憲府大司憲,仍令斯速乘馹上來者,聞命感激,繼以震駴,臣於是職,前後累叨,未嘗一番超召,不過坐積違慢之誅而已。況年來情勢危蹙,罪負深重,殆無以自容於世,日月至明,何所不燭?臣不敢更有煩陳,而見今賤疾沈淹,閱歲踰時,床簀之間,轉動不得,尙何去就之可言哉?曠日虛帶,爲罪益大,不得不疾聲呼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垂矜,亟遞新授新命,使得任便調息,還其賤分,以卒生成之澤,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忠淸監司柳儼疏曰,伏以臣之父墳,在於京畿富平地,而臣今受任南下,則省掃將久闕矣。且方有改莎立石之役,欲於未辭陛之前,請由下去,以營墓道之事,伏乞聖慈,特許數日之暇,俾伸人子之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所請往省焉。
==閏4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龍{{*|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鄭夏彦{{*|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彜章{{*|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初昏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巽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白。
○柳萬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李台重在外,執義未差,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南泰慶啓曰,守令署經,憲府昨已爲之,而諫院則尙未爲之。司諫李宗白,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䌖、權一衡、權䌖,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李宗城,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昨日本院啓辭,吏曹判書宋寅明,待明朝牌招事,命下,而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勿待命事,分付,一體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參判,所當更請牌招開政,而申昉,亦爲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不得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更爲牌招。
○柳萬重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鎭日違牌,開政無期,事體誠極未安,判書宋寅明,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知經筵金在魯、朴師益,同經筵趙尙絅,俱以病不來,知經筵宋寅明,待命金吾,同經筵李眞望在外,無入侍之員,趙尙絅,纔以本職請牌,除待命在外外,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召,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弘文館意啓曰,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進參堂上,只是二員,餘皆懸頉,行副司直金在魯,行禮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行副司直尹陽來,靈城君朴文秀,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行副司直宋眞命,竝卽牌招。前知事尹游,時未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一體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尹游爲副司直。{{*|單付}}
○以金時粲爲事變bb假b注書。
○正言權䌖疏曰,伏以臣,踪地旣極窮蹙,情理又甚懇迫,日者猥申短章,恭竢鐫罷,不獲所圖,只蒙恩由。雖以專意救護,感祝萬萬,而虛縻職名,徒積瘝曠之罪,以是憂懼,若無所容。由限纔盡,天牌又降,而終不得爲變動之計,輒事坐違,而只推之命,又出格外,臣於是,益不勝惶殞懍惕之至。若其情地,或不至於萬分難强,則臣雖無狀,猶知君臣大義之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豈敢自陷於慢蹇之科,而莫之恤哉?秪以四五年內,以科名,積被人齮齕,至於向者申晩之疏,而猶不止矣。見今以尹汲事,相爭者,其一端則亦係臣榜通塞事也。上有聖鑑,下有公議,臣不欲呶呶較辨,而其不可不引分退官則決矣。臣旣從科目中出身,又逢聖明之世,豈不欲策勵朽鈍,自效尺寸,而跡旣臲卼,事多罥礙,此亦臣之不幸也,尙誰尤哉?臣於內外冗職,則輒皆奔走應命,而至於淸塗,則矢心自劃,蓋已久矣。今何可徒恃聖眷,自失所守,以重其譏議也?荐召之下,謹此隨詣,而反復思量,終難冒承,更暴危懇,徑還私次,伏乞聖明,亟加諒察,亟許罷削,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新從南來,旣有民怨之自擊者,玆敢附陳,以備澄省焉。昨年湖南敬差官鄭亨復之磨勘田政也,唯以多得實結爲意,專行操切,累次點退,爲守令者,亦多不能以去就爭之,只自督迫於書員輩,該書員輩,要免一時之形狀,不恤白地之徵斂,虛張名數,唯冀充足,終不免爲分俵加徵之歸,荐飢之餘,孑遺之民,豈不可哀之甚者乎?蓋以田結給災,實難綜核虛實,書員輩偸弄之弊,比比有之,甚或貪官汚吏,亦不無染指之端,此所以疑差則疑守令,疑守令則疑下吏,而近來則法綱漸嚴,廉察益密,逐年加覈,殊無隱漏,於此而又欲增賦,則幾何而得免損下之譏也?殿下,矜恤民隱之意,未嘗不懇至,而有司之臣,但恤經費,奉使之臣,期免咎責,終使民怨,歸於國家,甚可痛也。雖以鄭亨復狀啓中,移給田災之請觀之,可知其後自覺悟,欲謝民怨,而朝家又不許施矣。成事雖不可說,而來秋,又欲準比昨年摠數,則湖南一路,將無更蘇之望矣。鄭亨復之不思弛張,過行刻覈,貽此無窮之弊於一路者,終不可無責罰,臣謂宜罷職不敍,亦宜申飭道臣,俾於來秋田政時,另加詳覈,以除無窮之弊也。且羅里鋪料理之擧,雖出於一時權宜之道,而終非聖世之美事,加以差送主管者,不過爲牟利輩耳。中間花消之弊,旣不可勝言,民間貽害之端,又不可一二數,而年前差人李仁爀,爲監賑使李匡德杖殺之後,自惠廳,査其錢穀去來,則仁爀旣物故,文書又胡亂,終無以明覈矣。羅里鋪,終不革罷,則殊不知幾箇仁爀,又爲生民之害也。臣謂羅里鋪料理之擧,不可不趁今革罷,而若其十年以來,散給民間者,則亦宜分付道臣,更加詳査,可以蕩減者,則得令蕩減,可以收捧者,則使地方官,從便收捧,然後可以少慰民心,而永無騷擾之難矣。凡此兩款所陳,實係一路痼弊,若不能劃卽變通,將無以收拾人心,伏願聖明,留神採納焉。答曰,省疏具悉。鄭亨bb復b事,伊後次對,當下敎,而羅里鋪事,其初設置,意非偶矣,其於本道,亦且補益,豈可革之?另擇差人事,分付,可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義禁申思喆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無望供劇,而乃因犯越査事,至勤聖敎,在臣義分,不敢言私,黽勉趨承,鎭日開坐,冒暑奔忙之餘,宿症倍劇,實無因仍强策之勢,而且於本府囚讞,有不可冒當者。前廣州府尹曺命敎,以舊還之未能準捧,纔已就拿納供矣。事當次第昭律gg照律g,而臣於玆事,有不能檢勅之失。雖蒙聖度寬貸,罰止問備,臣心惶蹙,尙今未已,其在私義,何可晏然冒參於奏勘之際也哉?伏乞聖明,俯賜監諒,亟遞臣金吾之任,回授無故之人,俾議讞無滯,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行公。
○大司成鄭羽良疏曰,伏以臣,所遭非常,理不可抗顔冒居,陳章自劾,未蒙勘處,私義惶惑,益不知所出,病情危劣,亦無以供仕,仰徹微懇,旣受休暇,自在應遞之科,庶便自靖之道矣,不意昨者,因大臣筵白,至有還給辭本,特推承宣之命。臣於是,大失所圖,驚駭震惕,尤無所措躬也。噫,臣之於諸生,旣非道義磨切之師,而諸生之於臣,亦非生三事一之比,則所謂道之人,而遇道之人也。然國家,授之以成均之政,命之以皐比之坐,而責之以敎胄之任,名之所由以設,亦義之所由以存也。是以風波干戟,相推於無窮,罵怒詬噴,相尋於對面,而唯此壁水明倫之庭,先輩之遺風餘韻,蕩然尙存,未嘗有惡聲之或起於曰師曰弟子之云者,誠畏義而重名也。今臣言行無所質,名望無所重輕,詩書道義,又無所措持,無以藉手見胄子,而猥叨匪據,重羞衿紳,以至於使人偭馴悌之則,棄雅勅之行,而爲此悖妄,自壞其祥善之道,臣固爲之一嘆,而亦罔知非臣自取,亦尙誰咎哉?然事雖若微細,而實三百年未曾有之事,闕係甚大,臣之略暴事實而自劾,宜不容少緩,而筵臣,有以不足上煩,白之云,無乃過於大體之論而然歟?抑豈有以也?臣竊未曉也。臣若上畏嚴命,下貪榮寵,晏然復出,則眞所謂不識廉恥之一鄙夫,亦何以自謝於當世之士哉?雖被重誅,萬無冒沒之理,伏乞亟命遞削,以安私分焉。且臣復有私情之悶迫者,敢此陳聞焉。臣身忝官次,阻覲親庭,倏已四朔矣。兩老臨年,疾病無恒,崦嵫之景,愈暮愈忙。臣雖欲長侍膝下,亦安報多日,而係戀榮祿,久未歸見,不孝無狀,旣以自悲,又以自愧。今聞老母,宿患沈淹之中,脫着失宜,感傷不細,朝痛夕止,症類氣瘧,寒熱間作,食飮全廢。老人筋力,日益危敗,病裏尤以思子爲勞,又成一病。臣自聞此報,方寸煎灼,無以自定。蓋母病痰火,積年沈固,少有挾感,症情輒加,進退靡常,差復未易,往還遲速,有未可料,敢望聖慈,俯諒情理,特許鐫遞,使臣得以安意往護,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刑曹參議韓德令疏曰,伏以,上下祈祝顒望之餘,我聖嗣誕降,神人胥喜,國命有係。如非殿下仁聖之德,克享天心,誠孝之行,孚假祖宗,何以得此靈長之吉事哉?臣於伊日,適被吏議入城,獲參嵩呼末行,歸與村氓野老,相對攢頌,繼又伏聞,小疹良瘳,賀儀再擧,數月之內,邦慶稠仍。伏惟聖情,一倍嘉悅。臣於坏伏嶺鄕之日,得見省符下州,頒示備忘,仍諸臣滯鄕,辭旨截嚴,至有晉人三窟之敎。噫,爲人臣者,不思日月之依倚,甘伏外草之埋沒,求之事情,斷無是理。至如微臣,計拙謀生,有此躁蟹之寄在他穴,游藻之泊於泊處耳,豈有一毫姑遠京輦,便身避事之念,而聖敎至此,惶怖欲死,玆於新命之下,更不敢遲回偃息,重揖嚴旨,捨命起步,分寸前進,昨才來伏私次,恭竢處分,而抑臣又有難安情勢。年前待罪喉院也,有奏事不審之眚,特賜譴遞,已極悚蹙,而其時銓堂,攀援聖敎,足以題外生話,支蔓厭聽,若無可辯,而字字句句,無不繚繞逼挨於臣身,則今雖時轉事冷,何可護瘢藏痂,晏然若無事之人也,至於昨秋嶺圍之變,實千古所未有之事,而臺疏,乃以不能鎭定調娛責之,眞所謂結繩之治之說。此雖出於驟聞傳說,不詳事實之致,臣以參考之人,首喫凶鋒,論其所失,實爲之最,則難冒之端,更添一節。伏乞聖明,特許鐫罷,仍令有司,勘臣前後負犯,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別兼春秋李度遠上疏。伏以,史官之職,實主萬世公論之柄,薦剡之規,至嚴且重,翰苑故事,班班可考。蓋別兼主薦,非古也,出於一時權宜,而至於一員獨當,則此又近年迫不得已之規。雖或可行於一時,而不可定爲永久不破之式者也。況如臣之人微望輕,苟然充選者,加以積負罪釁,不宜以翰苑先進自居,而迫於嚴命,逃遁不得,不免抗顔出肅,而若其獨任薦事,則事例尤重,有不可厭然冒當者。顧今先進諸人,雖皆引嫌罷遞,而其中亦豈無情勢之差輕,可以承命者耶?其在朝家重史薦之道,不可不備上下番,使之議薦。伏乞聖明,還寢獨薦之命,仍令竝付諸人,特加催迫,期於備員,恐爲得宜。且臣自數日,重感輪疾,頭疼如碎,寒熱交作,試以湯劑,少無現效。顧此病狀,萬無强起入直,亟完薦事之望,一日虛帶,徒增惶惕。仍乞俯賜諒察,特命遞臣之職,俾得安意調治,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下敎之後,其所事體,豈若是遲滯?爾其勿辭,從速擧行。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不肖如臣,無一可稱,點檢平生,只是庸騃,而生逢聖時,策名通籍,又幸而曾塵珥筆之列,厚蒙不世之遇,半夜前席,恩諭勤摯。臣拜而奉敎,銘鏤在肝,欲報之德,如天無極,尋常所自勵者,惟以有懷無隱,當官殫誠,爲萬一之酬。耿耿此心,何嘗一日忘,而臣於言責之任,力不勝任,事不從心,一叨再叨,罪積噤嘿,未有絲毫之益,只賭一身之榮,臣之負殿下多矣。寤寐慄慄,譴何是竢,昨登文陛,猥貢愚悃,草草數語,不過出於仍事陳戒,而荷聖主優容之仁,行千古曠絶之渥,褒音鄭重,寵錫隨侈。臣固新進一賤臣,而受主恩而辱上眷,一至於此,臣誠震惶感泣,不知死所。然恩賞者,人主之一大柄也。此柄或撓,何以勸世?古之哲王,所以賞言者者,乃爲奬直也。歷考前史,其事罕有。今臣旣蔑可奬之言,而反叨罕有之賞,在臣身,雖極榮耀,在殿下,未免虛施矣。臣之爲殿下憂之者,常在於恩賞之褻越,而顧無一言一事,可裨於國,只使殿下之恩賞,仍臣而愈益褻越,此臣之所大愧也。臣固知殿下之賞臣者,非爲臣言,眞可賞也,蓋出於市骨求駿之盛意,而此又不然,四方聞者,議之曰,夫夫也賞之,何名?從而且譏之曰,君上之求言,止於是,殿下,將何以解其譏議哉?臣恐殿下,所以求諫者,反爲止諫之道也。昔韓昭侯,命藏弊袴曰,明主愛一嚬一笑,吾必待有功。顧臣之受於上者,視弊袴不啻倍重,殿下之施於臣者,不特嚬笑之愛而已,今殿下何不收而藏之,以待草莽讜言之士也?欲望殿下,特軫愼賞之義,遄下收還之命焉。臣於咫尺天威,嚴不敢畢辭,餘懷窈糾,輒此煩陳,尤增死罪。答曰,省疏具悉。此非可辭者,爾其勿辭焉。
○乙卯閏四月二十七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德壽,參贊官柳萬重,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鄭夏彦,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宗臣夏綾君樀,武臣商興君朴道常。上講前授小宛章,彙貞伏讀新受小弁章,自弁彼鷽斯,具音釋分章。上講新授小弁章,自弁彼鷽斯,具音釋分章,彙貞曰,此幽王太子被讒廢逐後,作此詩,引咎怨慕之辭,故八章之意,漸漸憂深之言也。世無不是底父母,則不可歸之於父母,而必歸之於天,歸之於身,終篇之意,蓋如此矣。首章,言心之憂矣,云如之何,安之之意,而第二章,則憂益深矣,第三章,則無所歸咎,而推之於天也。第四章,言不容於父,第五章,言自傷之意也。第七章,言君子秉心,唯其忍之,後人言下忍字之過,而憂之急辭之迫,而自不覺其如此,有可恕之道矣。七章,則與六章同意,八章,言亂之所由生,遑恤我後者,絶望之意也。上曰,宜臼是平生乎?在魯曰,是也。先儒,亦以爲,宜臼之怨,與他不同,蓋無不是父母之意,而未嘗有大段不順之言。終篇懇惻,一節深於一節,夫豈有如此之誠孝,則必有所行之可觀,而跡其終,不過爲忘讎偏安之歸,故疑其非宜臼之作,而爲太子傅之詩矣。上曰,父子,五倫之首,況兼父子君臣之義乎?此詩之意懇惻,故知經筵,疑非宜臼之作,然孟子以爲,怨慕則亦不可謂不然矣。儒臣言忍字之不善下者同是,而君子信讒等說,亦不免有渣滓矣。在魯曰,孟子言親親,仁也。此則亦許其怨矣。上曰,雖曰怨慕,此詩則怨太多矣。健基曰,怨慕之極,未得其情者,亦可見矣。上曰,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此則不如是矣。在魯曰,先儒,亦多以出奔,爲是者矣。宜臼値人倫之極變,雖與大舜之所以處之者,有間隔,而亦無大段不順之辭,則誠孝亦可見,而終則忘殺父之讎,而反爲讎人役,此可疑,故疑此詩之不出於其手矣。上曰,以下忍字之心觀之,則雖出宜臼之手,而亦可知其不能有終矣。遑恤我後者,何意耶?在魯曰,若此者,恐邦言也。谷風詩,棄婦之語,亦爲此言矣。彙貞曰,棄婦猶處人倫之常,而此則處其變者,故辭意愈悲矣。在魯曰,初讀此詩,則不覺涕出矣。健基曰,至親之變,不怨則疎。聖人雖有取於此詩,與舜之呼泣于旻天之語,較之,此不足爲極盡之道,而怨太過矣。彙貞曰,孤臣孽子,當其憂患困苦,不無善心之藹然,如此詩者是也。知事,以後未忘讎,而疑爲非太子之詩,然此不過不能推是心之過也。故古亦有太子傅詩之語,而朱子之所不取也。上曰,此固不善推之過,而忍字之下,終不是矣。在魯曰,小臣之意,雖不可律之以大舜之所處,而察其情,則終亦有藹然之孝,令人泣下處,不可强索其字句之病,而忘其善處矣。如屈原離騷,怨悱亦多,不可以此而爲病矣。上曰,知事之言好矣。然人子之義,必以大舜爲正。若曰舜何人?予何人?可也,今以爲舜何敢當,而爲抑其次者可乎?在魯曰,上敎好矣,而方行之道,與已行之跡有異。方行者則立心當如此,而論已往則唯看大體,而不掩其善,可也。上曰,吾則終以忍字,爲未安矣。在魯曰,疾首者頭痛也。頭痛,人所最難堪之病,一節深於一節矣。上曰,尙或先之者,旨意指誰耶?在魯曰,此泛論也。上曰,曾是之曾字,語辭乎?健基曰,如曾是以爲孝乎曾字,皆語辭也。在魯曰,父子之間,君臣之際,雖有逆心,舒翫則必得其正,故小臣曾有所達矣。孝廟嘗曰,有不平事,經夜則解,此可以爲法矣。上曰,特進,亦爲文義,可也。知經筵之言,亦論難其是非,可也。德壽曰,文義則筵臣盡達之,臣別有欲諫之事矣。前聞筵臣言,自上,有膈痰作苦,還宮後則不能讀書之敎。臣聞之,竊以爲憂矣。開講時,與儒臣,讀不過三遍,若還宮後仍廢,則雖與竝講專廢有間,而所爭幾何乎?凡人聰明善記,不如懶者之勤讀。譬之雨澤,驟雨雖若猛注,入土不深,而天氣蒸鬱,膏澤潤下,則方其下時,雖不若驟雨之夬,入土則必深。凡讀書,暫讀卽轍者,驟雨旋收之類也。於文義,必不深詳。須熟讀,令心與書,磨戛久之,則方有涵泳自得之功矣。自上雖患膈痰,難於聲音,則當微吟,微吟又難,則當熟看,要令文義入心,如水漸漬而後,可也。若果如前敎,還宮卽輟,則所益幾何乎?雖以今所講之章論之,人倫,莫如父子,而其所値之變若此,況君臣之義合者乎?古來信讒者,非欲信讒也,見理不明也。理不自明,必待識見,識見不自生,必待讀書而有得。誠若如臣所達,則聖學,益臻於高明,聖學高明,則讒人不足憂矣。上曰,所達是矣。前日下敎之意,以膈痰妨讀,亦不言專廢矣。然卿所勉戒切實,當各別留意矣。在魯曰,特進之言好矣。古人言,人主親宦官宮妾之時多。燕閑之時,臣不敢知,而聖學雖已臻於高明,讀書必有疑處。有疑則必有發問,而臨筵,無講問之敎,臣亦不能無疑於聖學之倦勤矣。上曰,文義,講官幾盡達之,亦爲不須問者矣。德壽曰,語曰,天上無不讀書仙人,世間無不讀書宰相。夫神仙是方外之敎,宰相不過分摠百執事,而猶必以讀書爲貴,況乎人主,司萬機之重,可不讀書乎?所謂讀書者,非口讀章句之謂也,亦非詞章聲律之謂也。讀之唯期於明萬理之原,沈潛意理,心與書相會,則理日明而業日崇矣。上曰,是矣。德壽曰,臣本疎率,凡於世務,都不通曉,故前後未嘗有建白之事,至於聖心,乃出治之本,聖學,又治心之要,故屢以此爲言,至於赴松京時所陳,則竭其所蘊,縷縷千百言。伊時聖敎,非不嘉納,而其能體行,則有不可望矣。聖學之日躋,雖非外臣所敢窺測,而但以見於辭令者推之,其不副臣所望者多矣。雖令臣,更有所陳,亦必如前無效,寧不慨然?上曰,此自知不誠,而亦豈不思卿言乎?學問工夫不足,故雖强勉,而不免時有出入,當加勉之矣。德壽曰,所謂見於辭令者,臣請以一二事證之。臣爲知申時,適當都目政。其日以銓郞違命,日晩後始開政,及其翌日,則依例早開矣。自上猶以爲晩,使司謁,傳敎於臣曰,昨政太早開矣。今又欲早開政。夫反語嘲笑,此乃閭巷弊習,曾謂聖明之效之耶?上敎當曰,昨政太晩,今日則勿如昨日。王言固宜如是,而今不然,故臣於其日,實爲殿下,深惜之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德壽曰,且以李台重引見時事言之,聲氣太露,與程子所言心怒在彼者,大相乖謬。不但臣僚之間,戰慄失措而已,使鄕曲愚氓聞之,必昨日人主,亦復作如此言。其有違於王言如綍之義,豈不大乎?上曰,此自予性稟之病處,過則輒自覺。其時下敎之後,亦悔之矣。特進之言,誠切實矣。在魯曰,肅廟時開講,或不逐日,故有讀八十次之敎。今則或一日再講,固難行此例,而自上,必體肅廟喫緊用工之德,不徒爲儀文之末,臣所望也。上曰,知事引古之說,當加勉矣。健基曰,《近思錄》,前頭召對,一番進講好矣。上曰,《心經》、《近思錄》,將來法講,欲爲之矣。在魯曰,講太多則徒有貪多稀得之病,而用工不全,召對《近思錄》,亦不必多爲之矣。上曰,然矣。彙貞曰,法講之書,亦不必其日盡讀,而萬機之暇,必多閑日,定番數,雖追後讀補,無妨矣。釋則不必讀,大文則必熟讀精思,然後方無書自書我自我之患矣。上曰,然矣。在魯曰,講雖畢,然此章乃亂之本,監戒處,在讒人矣。彼讒人者,亦不自以爲讒人,人主之最難辨,而浸潤之言,易以見售,父子之親,亦不免疑,況君臣乎?此誠人主之不可不監戒處也。上曰,然矣。在魯前伏曰,日氣漸熱,聖體若何?上曰,差復後一樣矣。在魯曰,引飮,何如?上曰,今不頻數矣。生脈散進御乎?上曰,纔始之矣。在魯曰,元子氣候,離次後一向安吉否?上曰,連好過矣。在魯曰,臣昨偶有所聞,故敢達。南山,乃國都案山,關係至重,而直於山谷下,有階礎石浮出者云。城內浮石,自古無之,此亦國綱解弛而然矣。分付漢城府,査出重治,此後則各別嚴飭,城內浮石,一切痛禁,何如?上曰,事甚可駭。依所達,分付。不特南山,城內竝嚴飭禁斷,可也。{{*|出擧條}}在魯又啓曰,臣在嶺南時,以漆原士人周宰成事,有狀聞者矣。宰成,乃中明朝名臣周世鵬之傍孫也。當戊申之變,捐家財助軍糧,赴監營作詩曰,慷慨登舟唾手盟,江風吼怒江波鳴。傍人莫笑吾行色,義重君臣一死輕。可見其志義之不偶然矣。賊平後,聞金海鎭所屬束伍軍之言,銅爐口無蓋,或遇風雨,所炊之飯,不忍食,幾至飢餓云。宰成所居之邑,亦金海鎭所屬,聞而慨然。又出財,備四百餘坐鍮蓋。其時朴文秀,爲營司,以此事啓聞,下該曹,以可嘉除職之意回啓,則此事已入於啓聞施行中,而兵使,以本縣之不報兵營,爲未穩,托以朝廷,別無鍮蓋許受之命,而却之,因循至今。渠則以誠心造此,必欲給軍,而兵營不受,反爲鄕軍笑。臣採其處民人呈文,以許受之意啓聞,而備局回啓,以宰成事可嘉,申飭該曹錄用,而爐蓋則年久之後,受之無名,置之爲辭矣。渠之造爐蓋,實出爲國,非希賞之意。臣巡到時招見,則爲人純實,爐蓋若蒙許納,且死無憾云,其言出於至誠矣。臣之狀請,非在除職,而其所回啓,異於所請,除職承傳,不過爲虛恩。爐蓋則空棄可惜,在今受之,少無小傷。臣以此議于大臣,則大臣,亦言許納無妨,而諸議,或以爲無名,故如是回啓,苟有所見,陳達爲可云。次對常患悤悤,今始仰達矣。上曰,聞卿所達,其誠可嘉,申飭該曹收用。爐蓋之到今不受,亦非無義,而聞其出於苦心,分付兵營,受置宜矣。{{*|出擧條}}夕講爲之。{{*|榻前下敎}}諸臣退出。上曰,承旨前來。萬重進伏。上曰,注書誰乎?萬重曰,新及第鄭夏彦也。上曰,誰家人乎?萬重曰,故蔭公州牧使鄭堥之子,而古名臣兵曹判書淵之後也。皆以次退出。
○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德壽,參贊官南泰慶,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鄭夏彦,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彙貞,伏讀新授巧言章,具音釋分章,上講新授巧言章,自悠悠昊天,具音釋分章。彙貞曰,此章專言讒者之害人,恐墮禍網圖免之辭。序以爲幽王時之詩也。初章,專言無罪,呼天而訴之也,二章三章,據讒間始出而言,而言之有次序矣。亂之初生,僭始旣涵者,言讒言之不信,而君容之也。上曰,不信之意,何也?在魯曰,謂虛妄之言也。彙貞曰,嘗試之意也。上曰,信讒之信字,與不信字異矣。不信指小人,信字指君子矣。彙貞曰,此君子,謂王也。健基曰,君子,與小人不相容。人主,遠小人則必信君子,遠君子則必信小人矣。彙貞曰,自亂之初生,至亂庶遄已,則讒之害,猶未著。至三章,君子屢盟而後,亂始長,讒言如穿窬之盜,而終成大盜。謂盜言孔甘者,深言之辭也。此讒人者,不能供其職事,但爲王之病者,亦甚疾之辭也。在魯曰,小人要盟。人主與臣盟之日,寧有可言者乎?此詩形於言者,無非義理之極處也。彙貞曰,第四章,言能知小人之情態也。他心予忖,而以毚兔之遇獲,比之,其言甚正大光明,知事所謂,能知義理之極處者,先儒之言,亦然矣。健基曰,欲形小人之情,則兔遇犬獲,易知也。今人,欲形小人之情,則可引者何限,而必明理然後,可以明君子讒人之情。此章,皆以常理而言,泛看,雖若迂闊,而必引此者,學識之高,可知矣。上曰,然矣。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者,付下看乎?付上看乎?在魯曰,上興而下比,承上接下矣。上曰,上下皆通矣。彙貞曰,第五章,辨君子小人之言也,而末章則似有指的者矣。尰者,腫在足者也。今人謂水腫者是也。爾居徒幾何云者,謂無多也。欲除之意也。在魯曰,此非有力有勇者,而大且多如此云,疾讒之甚也。上曰,所謂膚受之讒也。在魯曰,顔之厚矣者,謂不識羞恥,甚責之辭也。健基曰,居徒幾何者,注亦言不能甚多也。然小人不必多,小亦生亂,所謂衆君子成之不足,一小人毁之有餘者也。上曰,祉字,何意乎?在魯曰,與怒,相反之字也。健基曰,怒讒則必喜正,文勢自當然矣。上曰,二章譖者不信,聽者涵受,則亂漸生,讒幾成矣,而至於屢盟,則其長可知矣。彙貞曰,小人無職事,只病王而已,病字當辨別矣。上曰,此則易知也。病國害家之意也。彙貞啓曰,近來朝體不嚴,或有一生謬例,便則遵行者,以今吏曹參議待命微稟事觀之,在前大臣及一品重臣待命,政院微稟則有之,而豈可施之於參議乎?該房承旨,從重推考,何如?上曰,此則緣於出牌之故,與無端微稟有異矣。南泰慶曰,非以待命而稟也。命牌,不可出於待命所,故以不得出牌之意,微稟矣。上曰,牌旣出,而不可出送金吾門外,則將在於中間乎?儒臣,請推承旨,而承旨則稟達之外,亦無奈何矣。吏曹堂上,無端撕捱,參議,尤無可待命之事,而强爲如是,吏曹參議李宗城禁推。{{*|榻前下敎}}在魯曰,臣聞參議,非待命,乃來坐判書依幕,而緣下吏之誤傳,致有政院微稟之事,尤爲惶蹙不安,治罪下人之誤傳者云矣。泰慶曰,出牌之際,吏曹下吏來言,參議亦爲待命云,故有所煩稟矣。在魯曰,禁推則太過,從重推考,似合警責之道矣。上曰,吏議事,若謂之待命,禁推,可也,若謂非待命,則推考亦不可也。不可以私語所傳,處之以公法。禁推後,觀其爰辭,則可知矣。彙貞曰,承旨豈可無責乎?上曰,判書、參判,亦或可稟,而至於參議,則未免率爾,承旨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健基曰,此後則朝家,特爲定式,一品重臣以下,使不得待命,則不以出牌金吾,爲拘礙矣。彙貞曰,金吾門外出牌,不可爲矣。上曰,此則事體殊常矣。健基曰,上番,未詳臣所達之致。若送牌金吾門外,則必有物議矣。在魯曰,雖曰門外待命,而坐於閭閻好家,亦有勝於渠家者,其實無不可出牌之義,而但名曰待罪,則出牌殊常矣。待罪於其家,可也,何必門外也?吏議,以參議待命,而有微稟之事,故見之者生眼矣。然若爲定式,使不得待命,則或有遭被罔極之言者,則亦豈可不待命乎?上曰,參議則將欲下敎,故牌去來,姑置之,而定式則難矣。上曰,吏判,柄銓衡,銓郞亦當補外,古事聞之乎?健基曰,銓郞補外者,何限乎?彙貞曰,古亦有啓囚之事。吳始壽爲吏判時,啓囚銓郞矣。健基曰,故相臣鄭知和爲吏判,亦啓治郞官李鳳徵矣。彙貞曰,吏判雖臺諫,亦補外矣。上曰,補外者何意乎?健基曰,左遷也。上曰,判書之於下僚,與外方方伯之於守令,何異乎?健基曰,此則事體有異矣。方伯則專掌守令黜陟之柄,首堂則不如是矣。上曰,所謂黜陟者,吾不知矣。黜則,可也,而陟者何爲耶?彙貞曰,褒貶書上中下,此所謂黜陟也。上曰,謂此乎?本字則不然矣。彙貞曰,上者陟也,下者黜也。上曰,只是上下之意耳。健基曰,黜陟字,小言之則書上書下,亦可謂黜陟,而大言之,則陟之以褒啓升敍,黜之以啓聞論罪,無非黜陟也。上呼承旨曰,書傳旨。承旨、史官前伏。上曰,日黑矣。聽敎出書。特敎之下,如是撕捱,極爲寒心。參議禁推事,旣已下敎矣,判書、參判,從重推考,待明朝牌招。此後政官待命,政院不得微稟事,永爲定式。{{*|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閏4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鄭夏彦{{*|仕}}尹志泰{{*|仕直}}。事變假注書任遠{{*|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柳萬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李台徵在外,執義未差,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南泰慶啓曰,守令署經,憲府則爲之,而諫院無行公之員,尙未署經,司諫李宗白,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權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鎭日違牌,開政無期,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判書陳疏入啓,參判所當更請牌招開政,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鎭日撕捱,尙不膺命。本兵劇務之許久曠廢,極涉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違召,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昨日承批之後,翰薦不卽擧行,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以特進官之不卽入,法講如是遲延,事體寒心,催促事,分付。
○假注書徐海朝在外,代以尹志泰爲假注書。
○事變假注書金時粲在外,代以任遠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尹志泰,事變假注書任遠,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今閏四月二十五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所啓,故相臣吳允謙奉祀孫,郡守吳遂顯,身死無後,今欲以吳遂燁之子繼後,而遂顯夫妻俱沒,無與受法,不當立後,大臣奉祀自別,特命繼絶,多有前例,此亦特命立後,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特爲立後事,命下矣。依聖敎,所當卽爲立後,而吳遂燁之第幾子及名字,不爲擧論,故問于本家,則遂燁第二子命久,當爲吳遂顯之後云。以此立案成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璿源譜略》進上後,員役工匠等,米布題給事,判下戶曹矣。該曹,依乙巳《譜略》修正時例,米布上下云,而乙巳則不過如干改張及細補,故工役不至大段,刻手與諸工等,僅爲九十餘名,而今番則全帙改修正矣。臣等,非不十分節約,而其工役之浩大,比諸乙巳,不啻倍蓰,工匠數,多至一百五十餘名,而如是減數磨鍊,事體不可之意,累次往復於該曹,而終不聽施,其在成命之下,誠涉不當。當該堂上推考,依書啓所付數,上下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積逋嚴命,罪在罔赦,日昨特敎旣嚴,三牌連降,而輒又冒死違傲,昧臣分傷國體之罪,尤無所逃,走伏金吾門外,恭竢重勘,而聖度天大,曲加涵貸,旣承勿待命之敎,繼有召牌,又不得趨承,惶慄抑塞,不知所出。噫,臣之今日撕捱,豈可已而不已哉?凡廷臣之被人言者,朝家,未有不許解其職,卽所以全其廉恥之節。況今言出於僚席,則比之尋常人言,已是忒重,而非事理壞政例,自行己志云者,聲罪至深,便一彈文,則在臣廉隅,其何可冒出,而設令臣,不知自重,自甘於綿花耐彈之歸,僚堂旣曰,因臣自處,而强嫌深引,則僚堂未出之前,尤何可論臣去就?其或出也,則豈不爲逐僚堂專銓權,放肆無忌之歸也耶?臣雖無狀,決不忍爲此。仰惟天日至明,此等事理,宜無不俯燭,而一例督出,召命屑越,致令國綱朝體,傷損無餘,以重臣必誅無赦之罪,臣誠悶鬱,求死不得。且臣,得見亞僚未徹之疏,則怒臣對章,其所鄙夷而凌蹙之者,無所不至。夫在己則方以非理,操切人詆斥人,不有餘力,而在人則欲其低首順受,囚舌無辨者,多見其不自量,而此果可爲識事理,而知相敬者耶?臣於此,不滿一笑,而不欲更事較挈也。然臣之不可復出,於此益決,雖萬被誅戮,斷無變動之理,惟願早伏常憲,無令聖朝體統,重有所壞損也。抑臣於日前筵奏,有做錯之失。向臣,追覺金尙翼之方在罷散,而誤擬銓郞,欲於講筵,陳達請遞,方將入侍之際,該吏追到閤門外,忽告以曾有勿遞之前例云,而因擧工參臣洪鉉輔名字。臣方急於趨入,未及詳問本事,而仍於筵中,以洪鉉輔爲銓郞時,有前例仰稟矣。追後聞之,則鉉輔,未出解由,而見除館職,因有勿遞勿拘之命云。臣之以銓郞時爲言者,已極差爽,而誤擬雖同,事件稍別,臣之引例,未免率爾。此雖倉卒未詳之致,而筵奏不審,罪尤萬死。伏乞聖明,竝賜照察,亟先遞改臣本兼諸任,仍命下臣司敗,重勘臣前後罪犯,以肅朝綱,俾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開釋之後,豈可若是撕捱?下款錯誤,非亦過嫌者。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疾病危劇,朝夕奄奄,豈有餘念,暇及他事,而前疏所陳,關係自己,處義不能終默,反被首堂之封章噴薄,踪地自此益蹙,去就更無可論,以致積久撕捱,分義都缺,實非始慮之所及,此誠臣之重不幸也。夫同在一曹,與之往復,而不待究竟,直行己志,是以臣爲不足有無之致,格例虧損,無復餘地,引分求去,勢不容己,顧何足爲恚怒之端,而動色詈誶,一至於此也?多少事實,臣亦豈無可辨之辭,而觀其意象,有不可以事理爭者,說來說去,徒生枝葉,惟當緘口囚舌,稍存士夫相敬之風,而第念僚席之間,遭此蹈蹴,猶且淟涊冒沒,則是全無廉恥之甚矣。臣雖疲孱可侮,其所自待,亦不至此,有死而已,萬無復進之理,而顧此必遞之義,未蒙天日之下燭,曠日羈縻,迄無處分,臣心之兢悶憂迫,雖不足言,其壞朝綱而損國體,爲如何哉?昨違三召,罪尤罔赦,席藁金吾門外,嚴誅是竢,而聖恩曲貸,至有勿待命之敎,天牌從而下辱,如使臣之情勢,或有一分可强,則何敢更事逋慢,而自畫之志,終難變改,又未趨承,惶恐無地,惟願速就常刑,以塞辜愆而已。伏乞聖明,俯垂照察,將臣職名,遄行鐫削,因命所司,重勘臣罪,以嚴邦憲,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本事,本非若此者,則其在分義,豈若是乎?卿其勿辭察職。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敢以私事,冒瀆宸聽,極知其惶恐,而情理切懇,不容泯默,仰呼孝理之下,冀伸至情焉。臣之曾祖樂善君臣潚,祖父臨陽君臣桓,父海豐君臣燧之三世墳山,在於楊州靑松面一岡之內,而臣之未得省掃,已隔年所,蓋緣公私冗故,而昨秋以後,又値校正設局,間日赴坐,未敢言私,尙此遷延矣。今則工役告訖,別無職事之所縻,況且端陽節屆,益切霜露之感,倘蒙恩由,得以往省,則其爲榮感,可及泉塗。且伏念臣之五代祖母仁嬪墓所,與高祖義昌君臣珖之墓,俱在豐壤地,其間相距,不過一息之程,歸路歷省,是臣區區之願,而不敢私自擅行,略此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許數日之暇,俾得往返,千萬幸甚。臣於請由之章,不宜贅陳他辭,然微臣職責所關,而爲聖朝恤親大義者,臣前已提端,故敢復附陳焉。前者臣以公族勿限代,不侵軍役事陳疏,而旣蒙開納之隆批,日昨法講入侍時,再申前說,至於下詢筵臣,其時靈城君臣朴文秀所對以爲,自太古以來,未有公族侵於軍役。其言實爲明爽的確,深得義理之正,而與故相臣李敬輿之言,若合符契,而聖敎以爲,雖疎遠,本是金枝玉葉,此國脈促傷之道也。大哉,王言,其仰體祖宗之心,俯恤宗姓之意,實與天地之包含徧覆者,同其大德,而至於國脈促傷四字之意,實有無窮深遠之慮,有非臣僚之所能窺測其萬一者。臣因此竊念之,摘花實不成,斫枝根必傷。公族雖至疎至賤,降同編庶,一切侵虐,誠非有國之好氣象也。殿下,旣令備局覆奏,伏願聖明,遂此成命,而勿撓群議焉。至於族親衛,移屬宗簿寺事,聖意所存,只在於公族,當屬於宗正,不合句管於兵曹而已,初非爲族親衛之納布一節而發也。所謂族親衛,例有一匹納布之規,然自本寺,抄錄應入者,移送兵曹,然後方出口傳,仍爲錄案收布,而自前本寺以爲,名雖異於軍保,役雖輕於一疋,然貧賤支庶,情勢多矜,故抄送錄案者,其數不多。且念殿下,今日此擧,實出尋常萬萬,而將爲文子文孫,金石寶典,凡立法之道,當愼終於謀始之日。旣以族親衛,一疋定法之後,或恐法久而弊生,則國家敦宗之盛意,未能奉承,而收布一節,反爲重焉,終至於搜括充定,侵剝隣族之患,此必至之勢也。且此法一定,則公族代盡之庶派,固當盡隷於族親衛,而彼許多支庶之流落鄕曲者,不識義理,罔念仰續宗籍之爲重,而只迫目前納布之爲急,謀免璿錄者亦不無,其弊若果如此,則殿下如天盛德,反爲掩昧,而一變而爲疎賤之族,無限弊端,有不可預料者。臣愚以爲,旣以一視同宗之誼,發此曠古之晟擧,則莫如勿論嫡庶,盡隷宗簿寺,嫡派則世出忠義口傳,庶派則世出族親口傳,以爲明覈公族,防塞冒屬之弊,而至於納布一節,永勿擧論,一示大聖人敦族之德,與周家本支百世之誼,千載同軌,則豈不永有辭於天下萬世,而漢人所謂,盤石之宗,有難拔之勢者,正謂此也。其於宗國億萬年,祈天永命之道,豈不爲萬一之補哉?臣無任惶隕猥越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上款附陳,其當留意,卿其依所請往省焉。仍傳曰,仁嬪墓、樂善君墓,澆奠床備給,給由馬。
○乙卯閏四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趙顯命,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鄭夏彦,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宗臣海運都正槤,武臣行副護軍洪德望。上講前授小弁章,至巧言章。彙貞,伏讀何人斯章,具音釋分章,上講新授何人斯章,具音釋分章。彙貞曰,此章,如前意而尤切矣。上曰,如前章之意云乎?在魯曰,稍異矣。前章,言人主信讒恐懼,求免之辭也,此章,指當時儕輩間,有蹤跡詭祕者,深惡而言也。彙貞曰,此詩至六章,猶無拒絶之意,至爲鬼爲蜮之句,極言其情狀,而猶稱好歌,所謂君子交絶,不出惡聲,古人忠厚之意如此矣。在魯曰,有溫厚不迫之意矣。上曰,穌公,姓乎?在魯曰,明是姓也。上曰,暴公,是本來稱號乎?以如此之惡,故謂之暴公乎?謂暴公者異矣。在魯曰,似是當時稱號矣。上曰,間臣在江、淮間云者,謂隱於水中乎?在魯曰,然矣。上曰,人影,謂人照水之影乎?在魯曰,是矣。健基曰,比小人於鬼蜮,極善形容矣。上曰,此則云甚於鬼蜮也。深書小人之情態矣。胡不自南,胡不自北,情態如畫矣。在魯曰,不畏于天于人等語,有足警動小人之心矣。顯命曰,一篇忠厚懇惻,而善打破小人之情矣。彙貞曰,亟行者,不休息之言也。健基曰,不安閑之意也。顯命曰,此詩大體,共是立朝事君之友,而詭祕奸讒,使不相容,常人之情,豈不絶痛,而穌公之詩,猶有忠厚之意,厚於友如此,則所以事君者,可知矣。時君用捨之誤,此可以鑑戒矣。上曰,然矣。顯命曰,今人小有挨異,輒以謬辱相加,視此詩忠厚之意,豈不愧乎?健基曰,詛者,同乎盟而小者也。彙貞曰,此不過證盟之言矣。顯命曰,諒不我知,與始者不如,今相照應矣。上曰,如塤如篪,始如此親密,而後如此譖害者,有何曲折歟?暴公,若本來無形,則穌公,初亦必不交矣。健基曰,君子初則亦不難爲小人見欺,而趨向旣異,終則必不合,此亦然矣。在魯曰,作此好歌者,欲其悔悟之意也。健基曰,連數三詩,皆幽王時作,亂國政令可知,而必皆歸之於讒人者,國將亂,則必有小人先入,蠹君心而斥賢臣,然後政日非而國隨亡,故此時之詩,皆歸重於讒人,此可監戒矣。上曰,然矣。在魯曰,此不必一時之詩,而必編之一篇者,夫子之意,亦可見矣。上曰,然矣。顯命曰,君子小人,進退消長之機,專在於愼讒與否矣。上曰,然矣。在魯前伏曰,自朝有稍冷之氣,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生脈散,已盡御乎?上曰,盡御矣。元子氣候,若何?上曰,連好過矣。在魯啓曰,當此勤學日再講之日,經筵官宜備員,而一員未差。李眞望在外,朴師益,本有脚病,近又落傷,難以出仕,吏、兵判,皆以本職撕捱,小臣才學鹵莽,而有獨賢之愧,經筵官,合有各別申飭之擧矣。上曰,知經筵一員,旣有闕,朴師益,今姑許遞,後日政,出二人之代,可也。{{*|榻前下敎}}洪尙賓啓曰,法講事體至重,而特進官趙顯命,不能趁時來待,雖緣下吏不善去來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夕講爲之。{{*|榻前下敎}}在魯曰,聞知事李眞望,自鄕纔上京云。宜有牌招,同參經筵之擧矣。上曰,此是在鄕之人,非必欲以職事羈縻也,而旣以上京,則不可不一番bb入b侍,趁夕講牌招,此意亦使知之,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閏四月二十八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趙顯命,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尹志泰,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彙貞,讀新授音巷伯章,具音釋六義大旨。上曰,以班固、司馬遷贊,爲巷伯章下註者,有考於古歟?彙貞曰,司馬遷贊以上,乃訓詁,故例自此爲章下註矣。讀巷伯章訖,因奏曰,臣眼力昏日且熱,不能看字分明,故自多誤讀處,惶悚惶悚。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谷風,至蓼莪章,上讀新受音,自巷伯,至蓼莪章訖。彙貞曰,巷伯七章詩義,大抵與何人斯同,此亦被讒而作也。首章第二章,比喩極精,萋菲不過小紋,而成是貝錦,此喩以小罪而成大罪也。上曰,寺人孟子,作詩之人,蓋自言其名也。顯命曰,詩之如此處多。家父作誦,以究王訩者,亦家父之自名也。彙貞曰,吉甫作誦,穆如淸風者,亦然矣。健基曰,幽王,性旣信讒,故巷伯,旣以讒被刑,而終至於廢王后黜太子矣。在魯曰,此見於小註者,而何能的知爲幽王時詩,亦何知巷伯之遭讒,申后、宜臼之廢黜,孰先孰後耶?上曰,只以大旨,看之好矣。彙貞曰,谷風,朋友相怨之詩也。在魯曰,此貴易交之意也。上曰,此詩,寫情態極分明。彙貞曰,凡人之交情,當其患難之時,易於情好相合,及夫患難旣平之日,則忘其舊情,棄之如遺,雖丘山之德,易於全忘,毛髮之怨,必且追思,此詩所謂,忘我大德,思我小怨云者,可想小人之飜覆矣。在魯曰,此如加膝推淵之意也。上曰,於此,不但看小人情態。人之處乎安泰,而不忘宿昔之患難者,亦自不易,故管仲,諫桓公曰,願君毋忘在莒,此不獨人君之當如是也。今日豐原入侍此筵,須毋忘戊申從事官時,然後誠可爲安不忘危之道矣。以予心揆之,比之戊申,亦不啻幾分弛矣。卿心,亦必如此。須體今日丁寧之諭,君臣一心,交相勉旃,豈不可乎?顯命曰,大凡人情,當恐懼危難之時,善心易生,處宴安無事之日,怠心易萌,人情之難保,固如是矣。今以詩言之,常棣所謂,喪亂旣平,旣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者,此不保兄弟之情也。谷風所謂,宴爾新昏,如兄如弟,旣生旣育,比予于毒者,此不保夫婦之恩也。今此谷風章,亦朋友不相保之詩也。豈獨是爲然?君臣之際,一念之難保,尤如此,可不懼哉?今日上敎之飭礪如是,臣雖不敏,固不敢墜失,而自上,亦必再三留念焉。上曰,卿言儘好矣。彙貞曰,此章,蓋言小人情態,故先儒註解,但專斥小人,而殿下之看文義不然,必以安不忘危,爲自反之道,聖意極好矣。顯命曰,貝錦、南箕,二大文中,萋菲貝錦,喩以小成大,哆侈南箕,喩指虛爲實,凡讒人,若以伯夷爲貪饕,以諸葛亮爲不忠,則人孰信之?小人之讒人也,每以依俙近似之說詆之,士則曰迂闊無用,將相則曰竊弄威權,諫官則曰訐揚人主之過失,指依似爲眞實,故其讒易入。且庸君,無一定之見,猜忌好讒,則小人依似之說,固已易眩,而不但昏暗之時如是,雖明智之君在上,而從古忠良之弼,亦未免往往得罪。夫遭讒於昏暗之朝者,誠可悲,而得罪於明智之君者,尤亦可哀也。《詩》曰,蒼天蒼天,此無所告訴,呼天而怨也。若使人主,如天之公,如日月之明,則彼亦何苦而呼天乎?爲人君者,使其臣,不至於呼天則幸矣。上曰,所達好矣。彙貞曰,蓼莪者,孝子不能終養,念親而作也。《詩》有鴇羽、陟屺,皆人子思親之詩,而獨此篇,以不能終養,爲終身之恨,悲傷慘怛,令人感惻,而第三第四章,尤爲切摯矣,顯命曰,昔日聖上,在春宮時,以《小學》書,人生百歲大文,講於書筵,其時聖上,方在衰麻中,掩泣不成說,侍講諸臣,亦皆孤露之人,不勝悲愴之懷。請依晉王裒故事,勿講此大文,今亦依《小學》例,勿講蓼莪章似宜矣。上曰,王裒之至痛,固當有倍他人,而大抵蓼莪篇義,爲人子者皆有之,豈獨一王裒而已哉?噫,蓼莪之旨,人孰無之?自哀哀父母,至第三第四章,形容得盡,一節深於一節,可謂深得孝子之情矣。在魯曰,文義,已講盡矣。以日氣之稍熱,夕講時刻,退以酉正,而酉正太晩,此後改以酉初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在魯曰,左參贊李眞望,今日以夕講入侍事牌招,而不爲進來。明日當畢卷,再明以後,則當溫繹間姑停,其前道理,不可不一番入侍,明日更令政院,牌招,何如?上曰,予初不意其牌不進也。欲爲再牌,而意或有事故,且近於催督,而待明日晝講,欲爲牌招,故姑不爲之矣。必寧曰,聞有脚病,闕內出入,勢難爲之,故不得承牌云矣。上曰,屢次入侍則雖難,而一番則予亦欲見,且明日當畢卷,此意使知之,明日早爲牌招,可也。此意,以文字通示之,若不承牌,則當再招矣。必寧曰,筵說,當書送之矣。
==閏4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直}}。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尹志泰{{*|仕直}}李衡萬{{*|在外}}。事變假注書任遠{{*|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巳時午時,日暈。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南泰慶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昨日承批之後,一向撕捱,無意膺命,事體極爲未安,竝更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批已下,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撕捱,尙不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今日又爲違牌不進矣。徒事撕捱,無意膺命,揆以事體,誠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南泰慶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司諫李宗白,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權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以病父相見事,今方受由,下去于龍仁地。所受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右大將兼察。
○又以兵曹言啓曰,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以病父相見事,今方下往龍仁地。往還間,依前例,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姑爲兼察,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邊捕盜大將,令右大將兼察事,命下矣。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卽爲牌招,左邊捕盜大將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使之領受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鄭夏彦有頉,代以李衡萬爲假注書。
○以元弼揆、黃梓議處公事,傳于南泰慶曰,旣稟上裁,故姑令議處,欲爲處分,旣無議處之規,則直爲照律,適中其意。武臣之不敢撕捱,業已下敎,本事旣已白脫,尤敢若是?灣尹雖曰陞資之階,幾次下敎之後,不過守令,而豈敢若是?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元弼揆、黃梓,竝付過放送,其令明日內辭朝。
○南泰慶,以吏曹郞廳,以左右相意啓曰,吏曹參議望,今方擬入,而前望中,解由未出人員,破格備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臣薦望,吏曹參判,李德壽、宋眞明、趙顯命,首望落點。吏曹參議,李匡德、金龍慶、權{{!|𥛚|⿰礻啇}},首望落點。
○傳于鄭必寧曰,新除授銓官,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南泰慶曰,只推,明朝牌招。
○南泰慶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參判所當更爲牌招開政,而闕門已閉,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南泰慶曰,頃者下敎,不過飭礪,雖有過中之斥,亦不過事體,而況軍兵,旣以江民處之,則尤無可嫌之端,而違牌爲事,其令本兵重務,若是其久曠,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兵曹判書趙尙絅,從重推考,其更牌招察任。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前佐郞黃尙老,本廳軍色郞廳,已爲啓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閏四月二十九日,私奴太金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石有衡,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南泰慶曰,明日時、原任大臣入侍時,國舅同爲入侍事,一體遣史官傳諭。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卽者史官,來傳聖敎有曰,時、原任大臣,明日食後,竝來待。別無致仕臣提論之敎,而史官來傳於臣,臣竊不勝訝惑,問於史官,則對以新入史官,不知曲折,而本院使之往傳,故來耳。夫史官,傳以聖敎,而偃然不進,則非臣子事上之恭也,聖敎中,無所提論,而自處以原任,苟然冒進,則是非其招而往也。臣於此,去就俱難,莫適所從,猥陳短箚,有所仰稟,伏乞聖明,俯加諒察。當初下敎,若出於與大臣商確國事,則如臣謝事老昏者,命勿混同召致,公私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特召卿等,頃者李奉朝賀箚批,已諭者,而新進注書,泛爲傳諭,以卿箚陳,其涉泛泛。當該注書,從重推考,入侍承旨,亦爲推考,而更令他史官,傳諭召卿之由,卿宜一體入來焉。
○傳于南泰慶曰,此批答,入侍史官傳諭,使大臣知宣召之意。
○假注書任遠書啓,臣敬奉聖諭,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傳宣則以爲,臣於日前,重患感冒,吐瀉兼劇,幾至殊域,連用藥餌,僅得少甦,而餘症尙重,寢餤全廢,氣息澌綴,貼席涔涔矣。卽者史官臨宣,有明日來待之命,而見今病狀如右,萬無自力進身之望,特諭之下,未克祗承,伏枕惶隕,只自竢譴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遣御醫看病。
○乙卯閏四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領事徐命均,知事李眞望,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南泰慶,宗臣西城君焯,武臣金澱,侍讀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持平金尙魯,假注書尹志泰,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上讀前受音,自何人斯,至蓼莪章。彙貞,讀新受音,自大東,至四月章,具音釋六義大旨,上讀新受音訖。彙貞曰,大東章,卽周室未及東遷之時,民困賦役,故譚大夫,以東方大夫,作此詩。首章,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蓋自東至西之路,而昔者爲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矣,今則不然,但爲輸賦役之路,故所以睠焉顧之,潸焉出涕也。第二章,蓋言杼軸gg杼柚g皆空之狀。葛屨非履霜之物,而用之以履霜,則言窮困之甚也。四章,言東西人苦歇之不均,第五章,惟天有漢以下,依天而言,或以其酒,不以爲漿,琄琄佩璲,不以爲長者,言東方貧困之人,僅僅辦來,而不滿於西人豪侈之情也。第六章第七章,亦依天以言,織女不成章,牽牛不服箱,長庚、啓明,不能晨昏,有捄天畢,亦無實用,箕不能簸揚,斗不能挹漿,而北斗之西柄,亦若有助西人之意云,蓋怨天甚言之辭也。四月八章,亦遭亂自傷之詩,而冬日飄風,乃所以形容禍亂之極也。上曰,冬日烈烈之意,與南山烈烈,飄風發發同,只冬日二字有異也。彙貞曰,冬日秋日,雖天時之自然,而憂愁之人,見之則秪令增其悲耳。命均曰,此傷時悼躬之作,別無深意,而歸之天者,怨天而作也。彙貞曰,第四章五章,皆傷時之意,匪鶉匪鱣以下,欲上天入水,而皆不能之意也。健基曰,此駕彼四牡,蹙蹙靡所騁之意也。上曰,然。命均曰,何人斯,困於讒也,大東,困於役也。此皆國家之治亂所係也。上曰,然。彙貞曰,哀痛之甚者,莫如此章。俗言上天乎?入地乎?此皆甚悲之辭也。上曰,俚諺所謂,上天乎,入地乎者,蓋言窮極無可往之狀矣。此詩之匪鶉匪鱣,卽此意也。當時困瘁之狀,可謂善形容矣。彙貞曰,讀此詩而想其時,民之困阨,可謂極矣。命均曰,非獨古者爲然,卽今生民之困於身役者,亦無異於此矣。上曰,嗟乎,今日蔀屋之下民,無不如此矣。上顧謂李眞望曰,知事,使之趁今日入侍者,意不偶然,且知事之入侍,固不易得,今以文義陳說,可也。眞望曰,文義之大頭腦處,諸臣已畢陳之,其他無大段可告者矣。命均曰,東西人之苦歇不同,此固亂世事,而大抵都城外方,形勢之相懸,此無古今之異矣。上曰,然。健基曰,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今之時亦然矣。上曰,往年權以鎭,爲戶判時,常言都人皆富好,鄕民皆可矜,誠有此道理。然今之都人,亦生理窘矣。命均曰,都民之富好,雖不如古,而大凡衣服飮食居處,比鄕民極侈矣。健基曰,京民之生理方窘,誠如聖敎,而尙不無庶人屋壁,被紋繡之弊矣。彙貞曰,東人之酒,西人曾不以爲漿,東人之佩,西人曾不以爲長,於此可想西方人操切東人之狀。如此處,誠可謂善畫出。健基曰,今之外方,進排於京各司者,亦不無是弊。若無情債,則雖極擇其上品而供之,必如酒之不以爲漿,佩之不以爲長,終無以供納之矣。所謂情債一節,雖難猝然革祛,而及至今日,其弊極焉。諺所謂,人情一駄,進上一串者,誠然矣。雖然,主管者若嚴厲,則奸胥輩,自當不至於過濫,而主管之人,若不嚴,則其弊尤甚,觀於此詩,亦可想其弊矣。今若各別申飭,則雖未全革,庶有一分之效矣。上曰,然。命均曰,頃因肅廟朝下敎,特爲申飭,而別無摘發論罪之擧,故無其效矣。健基曰,私人之子,百僚是試,私人,謂皂隷也。夫古者用人,或取筦庫,或取胥靡,或起徒中而用之,則用人之路,固不當狹隘,而若得其才而用之則好矣,不然則徒貽淆濫之誚矣。我朝,中古仕路猶嚴,而今則吏胥中人輩通仕者,極其猥雜,私人是試之弊,不幸近之矣。上曰,此如瑣瑣姻婭之謂也。命均曰,吾東上下之分隔截,故私家皂隷之流,固不敢廁於正職,而或試之軍門及僉萬戶之職,其餘中人輩,或有夤緣蹊逕,無其才而濫竽者或有。銓官雖不直知,而因請囑而濫仕者,此輩雖異於皂隷之賤,而濫通仕籍之弊,今亦有之矣。上曰,毋論私人官人,惟在秉銓者之公私,以私則雖用官人,而不免百僚是試之誚,以公則雖用私人,而可免其譏矣。然而今之爲人而擇官者多,爲官而擇人者少,可不慨然乎?上又曰,昨夕特進官有言矣。昔年在東宮時,講《小學》人生百歲大文。讀此之時,豪華之人,或未必大段傷懷,而孤露之人覽之,自不覺心焉哀愴,今日前受音,適當蓼莪章,追想昔年,予心增痛。卿等之心,想亦同矣。講訖,命均曰,數日來朝寒午熱,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如何?上曰,好在矣。命均曰,元子移次後,居處之廣敞,頗勝於前御之所乎?上曰,然矣。命均曰,頃日聖上,有元子移次後,使原任大臣,一番瞻望之敎矣。未知當於何日,使之瞻望耶?上曰,欲爲之,而未知諸大臣有故無故,姑未下敎矣。明日當爲次對乎?命均曰,無故頉稟爲未安,故第今日入侍,若干稟定後,別無明日大段更稟之事,則退出後,欲觀勢頉稟矣。上曰,在京無故諸大臣,明日食後,使之來待事,遣史官傳諭,傳諭時,右相欲入來,則使之入來。命均曰,臣旣面承聖敎,當於明日,直爲來待矣。今日有稟定事,玆敢仰達。近來牌不進,已成謬習,三牌不進,視爲常茶飯。肅廟朝,三牌不進,必有其罪,故猶有畏憚之心矣,今則每多容恕之事,故然矣。上曰,以此爲罪,適中其意矣。命均曰,今日銓官事,誠極寒心。當初事之是非,姑勿論,初以不大段事,判書旣爲彌縫,而參判無端起鬧,互相疏斥。卽今事勢,參判行公,然後判書可出,而聞參判決意不出,日事違牌,徒損國體。今雖敦迫,必不膺命,不可不嚴加處分,故臣欲上箚請罪,而不若入侍前席,詳陳其事狀,故方此入侍陳達矣。上曰,銓官,今則無行公意耶?命均曰,吏判,初則强屈彌縫,而意外參判起鬧,語多不擇,故判書疏語,亦自過重,觀其頭勢,有難調娛矣。上曰,三堂上,無區別乎?命均曰,事雖有先後,而違牌之罪則同矣。上曰,先後,蓋言後之起鬧乎?初有先後,後亦有先後,而初亦是不緊矣。命均曰,後來疏語,皆非矣。互疏詆斥,此出於決斷之意也。徒煩牌招,終損國體,特命譴責而出代,速行都政,似宜矣。上曰,欲竢有節拍而處之矣。今則旣無行公之意,大臣又如是陳達,吏曹三堂上,竝罷職。{{*|出擧條}}上曰,政官罷職之代,當問于大臣差出乎?命均曰,參判、參議,當以大臣薦擬入矣。上曰,參判、參議,問于大臣,卽時備擬。{{*|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諸臣待命之時,正二品以上,或有微稟之時,而從二品以下,不敢微稟,例也。數年前,因朴文秀事,有申飭定式矣。今番政院之至以吏曹參議待命事微稟,雖聽下人之誤傳云,而事體則殊涉矇然,當該承旨罷職,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當初雖難安,而卽今査覈之後,中軍亦已參酌,則今無復可引之嫌矣。上曰,無引嫌之事,而連牌不應命,事甚未安。晝講時,欲下敎而未果,今欲下敎,使之牌招,似更無撕捱之事矣。命均曰,近來備堂不備,輒請牌招,已極未安,而至於靈城君朴文秀,無端不參者已久,又復違牌,殊甚非矣。上曰,頃者朴文秀以爲,往備局,無事可爲云矣。命均曰,大臣亦無猷爲,堂上有何別般事乎?雖簿書期會之微,必齊會然後,可以相議爲之。其不爲行公者,不過任便之意矣。上曰,頃已非之矣。今亦不行公乎?從重推考,申飭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驪川君增,頃有宗親府代數上疏,而考見其事,則節目多端,先朝定式,猝不宜撓改矣。從當與右揆相議處之,而但驪川之以此事,三次申請,似太過矣。此事未可輕易變通,待右相出仕,與之竝考節目,後日稟處,如何?上曰,凡事廟堂,每每延拖不卽擧行,予常怪之。如此等事,惟當速爲,決非任他者矣。大臣雖以先朝事憑據,而先朝時,亦必自下累請,故有此節目矣。先朝何必牢定節目,使四王子孫,不免於軍役乎?此非先朝本意也。命均曰,頃承下敎,宜卽擧行,而其間曲折,多有商確稟定者,故如是耳。又曰,小臣於數年前,告以沈墑、尹東源、魚有鳳三人,自上不以誠意招之,故不入經筵云,而其時殿下,以事涉論議非之,故不敢以此更達矣。若召致此等人於朝廷,使之頻侍講筵,則其有補於聖學,豈不愈於科目出身之類乎?上曰,山野之人,豈文具所可致哉?大體君君臣臣,亘天地不易之常理,彼山野之人,亦豈不知此而不來乎?大抵於左於右,山野之人何關,而每見注擬之際,輒有代擧之弊。山野之人,亦豈可代擧乎?如此而彼豈肯來乎?予心知其如此,而不告卿,則是予欺卿矣。今卿所達,亦必代擧,且首末望之間,卿亦恐未免於時態也。頃者梁得中,承召上來,而洛下諸人,皆駭視云。得中,自是質朴人,故以此言,直告於予矣。旣使來之,復使去之,而乃謂君父無誠意,不欲使之來云。如此義理,予所不知。沈墑,予謂不易得矣。其人品甚質實,而只緣近來朝家,輒必代擧,故彼不來,則此亦不來,豈不閔然乎?古則多以軍職來矣,一自代擧以後,彼此俱皆不來,此道理,予不知矣。命均曰,我朝立國以來,必以崇儒重道爲務,而近來此道漸衰,頃者尹東源之辭陛也,無引見之擧。守令下直,固異於他時,而當時之不爲召見,似是欠典矣。上曰,予果忘之矣。前者成爾鴻之來肅也,予亦忘而不能見。予之多忘,類多如此。今於卿言,予實多愧。命均曰,李眞望,自上初許還鄕,宋成明繼之,而仍不敦迫,尹淳,亦效而爲之矣。上曰,豐陵在時,常謂一人出去,則其他皆效之云矣。今卿又言予釋而不用,故他人皆效之云,他人事,固何必盡效乎?是予所不可曉也。命均曰,李縡則下鄕已久,有同恬退之人矣。上曰,新副學,亦往北道不來矣。命均曰,在鄕無職,則無所拘礙,故任意作行矣。且方今京兆,事務最緊,而判尹尹淳,累度勅勵之下,終不上來,誠可慮矣。上曰,卿言,予不知其然矣。他人事,豈可相倣效耶?宋成明事,誠過矣,而尹淳事,尤亦過矣。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可也。{{*|抄出擧條}}尙魯啓曰,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上謂李眞望曰,知經筵進來。卿姑不甚衰矣。今年幾何?命均曰,壬子生矣。上曰,脚力疲,故謂之衰乎?命均曰,安坐久,故脚力自疲矣。上曰,卿,今者適入城,不欲一見予而去乎?以經筵再牌者,不欲以職事强迫也。予不欲捨卿,故不遞經筵,其意有在。溫繹間,不過六七日,日不甚熱之時,姑爲入侍,此後極熱,則閑退無妨。所望於卿者,不在他職,惟此而已。眞望曰,適有私故入城,而特命入侍,臣之最所難便者,步入闕庭,趨走成禮,然後可以入侍,而舊患脚病,數月內添加,階級升降,必須人扶,如此而豈可以出入殿陛耶?臣之難於入侍,在此一節,而經筵職銜,一味虛帶,誠有所不安。每看朝紙上頉稟列書之際,若負重罪。前頭筋力,尙可强爲,則時時入侍,豈非下情之所願,而但此脚病一款,誠爲難矣。上曰,昨日適聞卿入來,卽使之牌招矣。眞望曰,夜聞傳敎,則辭旨懇惻,有不敢違,故僅僅扶曳,玆以入侍矣。上曰,逐日入侍於晝夕兩講,則似難矣。予固不以此望卿,而卿之脚病,予已知之。予當不咎於卿,且予不當煩卿以職事,卿雖力辭經筵之銜,而經筵官凡六窠,予當爲卿虛一窠而置之,卿須知此意,勿辭,可也。命均曰,姑令留在城中,待溫繹後,使之入侍似宜矣。上曰,卿之留京遲速,姑未可知,而第卿,雖欲下去,姑爲予留之,數次入侍,可也。命均曰,連見西北狀聞,今年旱災孔慘,而關東亦尤酷云,誠可悶矣。上曰,今年雨澤,亦不洽,民事可慮矣。命均曰,六七日前,不甚急,而今則急矣。上曰,悽風亦可悶矣。命均曰,再昨東邊雨雹,故昨朝小冷矣。金尙魯啓曰,臣纔已傳啓,故以所懷,又如此,仰達矣。筵臣奏辭已訖,各皆退伏,則承史,卽爲隨退,例也,而今日筵中,諸臣退伏之後,承旨、史官,仍伏榻前,不卽退伏,其在事體,殊涉未安。請入侍承旨、史官,竝命推考。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謂尹彙貞曰,經筵繼講冊子,旣令芸館印出,而本館所在《周易》幾帙乎?彙貞曰,本館只有五帙,其餘散不成帙,故以十件印出以納事,旣已草記蒙允矣。近來芸館冊子,例多誤字,而向日副提學尹惠敎,以《國朝寶鑑》之多誤字,陳達榻前,至於拿處芸閣之官,而終無其效矣。上曰,雖以詩傳冊觀之,十字邊,有爲卜字邊者,此非字畫之殘缺,乃誤印所致也。彙貞曰,如此處固多,不可不各別申飭也。上曰,凡法之懈弛已久。今番《周易》之校正印上後,如有誤字,則當依《大典》處之,此意,申飭芸館,可也。{{*|出擧條}}上曰,新入注書爲誰乎?健基曰,故判書光國功臣漆溪君尹卓然之從孫,而其祖則卓然之弟粹然也。粹然嘗有一代儁望,以廉白經術,著稱當世,而官至廣州府尹矣。此注書,以故家名族,亦於士林間,有詞翰名,近來場屋,連次大鳴,常有累擧不中之歎,而今始得決科矣。上曰,卽今一家人,立朝者誰也?健基曰,正言臣志遠,修撰臣敬龍,乃其一家親族也。上曰,此注書名字,乃其志字行也。泰慶曰,視事,溫繹間頉稟。上曰,知道。
==閏4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受由在外}}。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坐}}。同副承旨魚有鳳{{*|在外}}。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尹志泰{{*|仕}}金硡{{*|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昌潤{{*|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留公事,六曹長官、備局堂上,無稟定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未署經守令,憲府則旣已署經,而諫院則尙未署經。司諫李宗白,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權䌖,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李宗白,獻納李廣道,正言權一衡、權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匡德,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不卽膺命,事甚未安。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批已下,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再招不進,參議李匡德,三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參判所當更請牌招開政,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明朝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三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明朝牌招。
○又啓曰,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判府事沈壽賢、李台佐,左議政徐命均,領敦寧魚有龜,依下敎來待矣。敢啓。傳曰,引見。
○又啓曰,戶曹判書李廷濟,連日陳疏,久不行公,曹務多滯。常參隔宵,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金硡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金硡,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莫重書啓,挾置留置,判付公事中,極涉不察,當該內官,從重推考。
○兵曹口傳政事,以星昌君濡爲副摠管,以金始炯爲副摠管。
○傳于鄭必寧曰,頃者勳府宴,今月內爲之云,故欲爲問啓而未果矣。今月已盡,其已設行耶?尙未設行耶?卽爲問啓。
○傳于鄭必寧曰,勳府宴時,欲爲賜樂,而今日已爲設行云。只今日設行乎?明日更爲設行耶?開門後,卽爲問啓。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時,工曹堂上,無進參之員,判書趙正萬,參議愼無逸,竝待開門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當爲備員,而都承旨李春躋,時未還來肅拜,右副承旨南泰慶,被論出去,同副承旨魚有鳳,病不上來,一員未差,只以二員入參,事甚苟艱,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李春躋卽爲牌招。
○咸鏡監司狀啓,咸興居營壯炮劉自還等,囕死燒死事,傳于洪尙賓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持平金尙魯啓曰,逆坦,請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事{{*|措辭見上}},明彦,請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金重器,請還收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李夏宅,請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事。{{*|措辭見上}}泰績,請還寢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傳宣君命,事體嚴重,而昨日致仕大臣家,傳諭史官,謾不省宣召聖旨,只以來待二字,矇然往傳,致有大臣陳箚之擧,事未前有,大失職責。其在懲後之道,不可推考而止,請當該史官,拿問處之。諸大臣宣召,旣有筵中下敎,而承宣之臣,不善周旋,致使史官,不能詳傳君命,溺職之失,均有其責,請當該承旨罷職。
○答曰,不允。聞大臣所達,旣傳特召之由,而大臣陳箚,不過泛稱原任之故,非史官之辜,故旣命勿推。況承宣史官旣傳,尤何非乎?此非若此者,本事又若此,特召大臣,本是美事,以其微事,若是過中,非予初意,其勿復煩。
○又啓曰,臣以承史事,有所論啓,及奉批旨,諭以委折,責以過中,臣不勝悚惕之至。臣於昨夕,伏見大臣箚批,朝來又見原箚,意謂入侍承宣,初不傳筵中下敎,傳諭史官,又未宣特召之旨,使大臣,莫省厥由,果如箚辭,則溺職之失,在所難免,揆以事體,合有規警,適當詣臺,略請譴責矣。傳啓之後,始聞陳箚,大臣更以此事,提聞筵席,而所奏之語,與箚辭有不同者,至有承史勿推之命。雖其事實差殊,非臣所料,務爲過中,非臣本意,而率爾論啓,臣實瞿然,聖批之下,冞增惶恧。其何敢一刻仍冒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持平金尙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南泰慶疏曰,伏以臣,伏見大臣箚本,竊不勝惶蹙訟罪之至。昨日筵中,有在京大臣,明日食後,來待之敎,而臣昏憒聽瑩,以時、原任大臣,書出榻前下敎,意謂兩奉朝賀,當在原任之中,不爲添入書出矣。及見奉朝賀箚子之後,始悟臣做錯之失。臣之迂愚蹇鈍,觸事生疣,不合於出納之任,至此益著,臣何敢一刻仍居於職次乎?玆敢投進短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明,下臣司敗,勘以重律,以爲人臣溺職者之戒,不勝甚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曰,伏以臣,性疎疾痼,本不合於需世,而夤緣推薦,冥升至此,每自循省,惕然以驚。苟聖明,憐臣樸愚,不欲全棄,則該司冗官,猶或可畀,而天官亞席,何等地望,一授不足,至再至三?臣實憂懣,不知所出。況臣見枳,日月雖久,公議甚嚴,迄不見恕,尤不當冒出,以資笑罵。見今時望所屬,不止一二人,擇以授之,必能稱職,又何以疵累如臣,苟然充差?臣於平日,不解外飾,故辭雖短而意則切,伏乞聖明,俯垂體諒,俾匪分之職,不至苟縻臣身,不勝顒祝。再牌之下,不敢偃然在家,進伏禁門,叩顙陳懇,臣尤不勝戰恐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昨者,史官來宣今日入對之命,而顧臣見今所患,嘔泄雖歇,餘外諸證,一向無減,頑痰久閼,胸滿脅疼,感熱未祛,頭暈膈煩,竟日沈頓,達宵呻楚,擁衾扶坐,猶覺瞀眩,束裝行動,尤非可論。召旨之下,未克祗承,臣心惶隕,固已萬萬。伏況元子岐嶷之表,臣於月前,幸得瞻望,而其間時日已久,想惟睿質益就,溫文日彰,延頸之忱,誠不勝其耿耿。今此特令諸大僚入覲者,實從古罕有之擧,如使臣萬一有動作之望,豈敢不竭蹶以進,而只緣賤疾,如右所陳,欲起還止,末由自力,竟未得隨諸臣後,重瞻淸光,下懷缺然,有不可盡達,不但以違命之誅爲懼而已。玆敢略暴微悃,仰瀆崇聽,伏願聖明,亟勘臣逋命之罪,以安賤分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行司直李瑜疏曰,伏以臣,累將私懇,仰干仁恩,極知惶隕之深,而亦有恃孝理之澤耳。臣老父,素有疝癖之病,勞劇則發,節換則發,近値風氣之乖,而連有卯仕之坐,又緣脫着之失,而重得感冒之候,遂至舊疾暴作,新症迭出,頃刻間,種種危凜,至今三日夜,轉輾有劇勢。私家病憂,煩畏不敢悉錄,而醫言若不能及今善加和解,則彌留不須言,而實有無窮之慮。臣方扶護焦迫,寧有餘念可及他事哉?顧臣所帶籌司、金吾,俱是緊務,以臣目下情理,實無離捨奔湊之勢,則虛縻職名,一向曠廢,不惟在臣爲罪滋大,其於害公,當復何如?念此悚兢,不敢自懷泯默,遂敢疾聲呼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特賜矜諒,先將臣所縻之職,亟賜鐫免,俾得安意扶護,仍治臣屢煩瀆撓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救護焉。
○豐原君趙顯命疏曰,伏以臣,昨上辭本,仰瀆崇聽,及承聖批,未蒙允兪,惶隕悶塞,莫省所措也。然始殿下,授臣將符也,臣不力辭而受之,恬然若固有之者,則今玆之懇,宜殿下視爲例讓,而莫之矜許也。然前不力辭,而今欲必解者,臣亦有說焉。夫將任之於臣身,以人則可乎?以才則幾乎?於分宜乎?於義當乎?擬議百爲,無一或可,而猶且冒昧而受之者,正以宿將繼逝,序陞無人,臣旣藉有摠戎履歷,則姑且一時權管,以待新望之儲養,如俗所謂,東一房掌議之爲,不害爲朝家方便彌綸之術,人臣隨遇盡分之道故耳。今則腹心干城之托,不患無其人,非分之任,自當有歸處,而迷走之脚,訖可以知休矣。夫然則不但臣廉義粗安,雖以朝家擧措言之,始則承乏而假之,末乃得人而歸之者,豈非道理之當然者乎?臣之前疏,不深陳此意,致令天日之明,有所遺照,而由中之懇,反歸於飾外,此蓋臣不敏之罪也。抑臣又有萬萬哀苦之情,合被矜憐於天地父母之前者,臣請流涕而畢陳之。臣襁褓而孤,臣伯兄故大司諫臣景命,敎而養之,得有成立,雖曰兄弟,實乃父子也。臣兄之歿未十年,其三子相繼夭椓,今但有沖弱二孫,四世宗祀之重,不絶如縷,痛矣尙忍言哉?凶禍之來,若是荐酷,故不能不動於堪輿家禍福之說,方議遷窆,占得新穴數處,臣必親往而後,可以決其取捨。且臣叔兄故豐陵府原君臣文命之墓,自長湍,遷厝于江原道春川地。其時臣,適滯官湖南,更不得憑棺一哭。此已恨結幽明,而諸姪,又皆稚少未經事,新山之必爲永窆吉地,有不可知,亦必臣親往而後,可以定其吉凶。凡此數事者,皆係臣私情之至懇至切,按抑不得者,然祗緣臣待罪軍門,王城四郊數十里外,不敢擅自出入,但有耿結一念,寤寐靡寧,情理到此,寧不悲哉?況臣連任劇務,且經荐慼,氣血凋枯,鬚髮盡變,精神喪亡,形殼徒存,名位之重,又足以招過,禍福之災,倘一朝溘先朝露,恐此事遂已,而永爲千古不瞑之恨矣。伏願聖明,察臣廉隅之不可久冒匪據,哀臣情理之不可遲淹時月,特命遞解臣所帶將任,回授可堪之人,仍許臣數月由暇,俾卒至願,不勝公私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情理雖若此,莫重將任,豈可數遞?卿其勿辭,抑情察任。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閏四月三十日巳時,上御敬極堂,大臣、國舅引見入侍時,奉朝賀李光佐,奉朝賀閔鎭遠,判府事沈壽賢,判府事李台佐,左議政徐命均,領敦寧府事魚有龜,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尹志泰,記事官鄭東說,別兼春秋李度遠進伏,則元子戴黑紗金絲冠,冠後有雙垂,服靑紗袍、紅色帶,具袴襪,內侍,已扶坐于上前矣。光佐曰,近日聖體,若何?鎭遠曰,近日日氣不適,風色小惡,此時聖體,調攝似難,一向安寧乎?上曰,無事矣。光佐曰,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光佐曰,小臣等,急於瞻望元子,謹此入侍矣。人雖言元子岐嶷異常,而猶不料其如此,今獲瞻望,其視閭巷間傳說,殆有過矣。誕降纔數月,而能嶷然坐着,天人秀出之姿,眞奇異也。台佐曰,今日入侍,獲瞻元良,而姿表之岐嶷如此,實是億萬年無疆之慶也。命均曰,頃聞藥房提調所傳之言,而固已知岐嶷之非常矣。此實宗社無疆之福也。鎭遠曰,元子瞻視,如有知覺矣。今或已匍匐行耶?上曰,人扶之,則已扶床而立,每欲立而不匍匐矣。有龜曰,數月間起立,實古今所未聞也。光佐曰,眼精堅固無比。壽賢曰,雖以閭閻小兒之相言之,人中若長則必壽。今元子人中,極長且分明,無他慮矣。鎭遠曰,昔顯廟朝,肅廟在襁褓時,小臣外祖文正公臣宋浚吉入侍,上達曰,閭閻士夫家老奴僕,必愛抱主家孩兒。老臣於國,與人家老奴僕何異?願得抱之,顯廟許之,遂獲抱肅廟而歸詑於家人,至今傳爲盛事。臣願依臣外祖故事,奉抱元子。上曰,卿等雖不請,固將使抱之矣。光佐曰,諸臣,孰無此願,而不敢上請矣。今旣許抱,以座目次第,請先自臣抱之。上曰,唯。因命內侍,抱元子,將示于大臣。尙賓曰,內侍不可奉出,承宣請敬抱之,以示大臣。上曰,唯。尙賓因奉抱元子,而光佐敬而受之曰,器宇凝重,且已有知覺矣。朝鮮國億萬年無疆之休,從此決矣。諸大臣以次抱之。鎭遠曰,擧之頗覺重矣。上曰,果然矣。台佐曰,臣獲抱元子,而無物可獻,諸大臣中,臣年最多,臣請以臣年獻之。壽賢曰,臣有五子,皆獲長成,臣之抱侍元子,似好矣。命均曰,纔經百日,如是碩大,眞奇異也。有龜曰,色澤尤好矣。鎭遠曰,諸臣奉抱之際,元子似或疲勞,請少臥之,以爲歇息之道。上笑曰,恐非敬大臣之道也。鎭遠曰,醫言元子,有乳積氣云,今則何如?上曰,乳積膏,初欲用之,今姑不用之矣。光佐曰,乳少固不妨。乳多則易傷。命均曰,日熱時,頻頻抱負,尤可慮也。上曰,每欲坐,而臥時絶少,此亦可悶也。上謂台佐曰,卿嘗以欲見泰運爲言,今日果有此入侍矣。台佐曰,老臣今日,獲覩泰運,從今以後,雖死何恨?光佐曰,今殿下,長養元子,至十五二十歲,然後可以成就聖質,其間蒙養之道,必多費殿下心力,惟願深留聖意,以盡養正之方,使我元良,充擴聖人姿質,益迓宗國無疆之福焉。上曰,予當留念矣。壽賢曰,奉朝賀所奏蒙養之言,事理固當,而第數年之內,姑不當煩於敎導,以元良如此岐嶷之質,晩成固亦無害矣。鎭遠曰,元子常時亦冠乎?上曰,常時豈冠乎?初見卿等,故冠矣。壽賢曰,閭閻間養兒之時,必以首勒壓耳,使耳郭貼後則好矣。光佐曰,元子不輕啼哭,性度必堅凝矣。台佐曰,頰上微有紅氣,未知何也?上曰,似是胎熱。壽賢曰,小兒之肥厚如此者,則或有之,而孩提時,顯有知覺如此者,此閭閻間所未有也。有龜曰,眼神精堅,且有嚴威。上曰,轉睛則深矣。壽賢曰,如此夙成,老臣之平生始見。光佐曰,非但臣等所未見,實古今聞見所未及也。鎭遠曰,欲聞元子聲音,試使啼之如何?上曰,臥之則啼矣。內侍故使臥之,元子終不肯臥,亦不啼。上笑曰,故不啼歟?光佐曰,蒼顔白髮之臣,左右環坐,元子面生,似必視之以異常,而終不然,眞奇異也。又曰,昔肅廟在元良時,古名相入謁,以誠敬二字獻之。今雖以此獻之,而元子姑不可曉,惟願自上,必誠必敬,盡其誠敬之道,其爲觀感於元良者,無非誠敬中出來,則小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願殿下,加意於斯。上曰,元子姑不可告曉,卿言好矣。第令承旨,書誠敬二字,使示之。尙賓書於小紙,擧諸元子之前,元子若孰視之。光佐曰,元子居處供養之道,必以淳朴省約爲主,戰戰兢兢,常存臨深履薄底意則好矣。沖齡敎養之道,不必導之以侈,必留有餘不盡之福,以爲將來久遠之圖,則幸甚幸甚。上曰,所達好矣。台佐曰,元子姿稟極好矣。上曰,此在保養之如何。命均曰,保養之道,保姆輩,自當着意善爲之,而若其成就聖質,惟在殿下之以身敎之耳。壽賢曰,內間保養之節,外朝雖不知,而第聞王家,異於匹庶,每事必主嚴正云,老臣無憂矣。鎭遠曰,保養之道,當以惜福爲先。元子宮供上別監之設,似太早矣。上曰,此不過體例間事。鎭遠曰,待冊封後,爲之非晩,今則似太早矣。壽賢曰,臣等今日,豈欲遽退,而元子似必疲勞,臣等辭退矣。使元子少歇,似好矣。光佐曰,今日退去,夜豈能寐?無限喜氣,充溢胸中,殆不可以自按伏矣。鎭遠曰,昨日史官,來傳聖諭,而混稱時、原任,故不知奉朝賀亦入其中,問史官以致仕人家,緣何來到,則史官,雖略傳其來待之本意,而猶自謂未詳云,故以傳聞未詳之言,不敢登諸昨日之箚矣。今聞史官,以此獲罪云。此由初入史官生疎之致,似無可罪矣。上曰,晝講時,草草下敎,而承旨亦不免疎率矣。命均曰,朝報,例以時、原任,奉朝賀別書之,榻前下敎,若如此書之則無弊矣。上曰,朝報之例然乎?昨日因卿有言,有諸大臣來待之敎,而承旨書出下敎時,不免遺漏,史官則傳諭時,意其全不傳某事矣。今聞大臣言,蓋略傳其意矣。承旨、史官,竝勿推,可也。{{*|出榻前下敎}}鎭遠曰,承宣則儘疎脫矣。上曰,新入承旨,亦與新進史官生疎無異矣。鎭遠曰,臣之母病,近方添劇,而臣之入來多時矣。敢告辭退。上曰,府夫人患候,近來多減乎?鎭遠曰,方以氣瘧,症勢頗重,勢難頃刻離側,而但急於瞻望元良,有此入侍矣。有龜曰,昨日傳諭特命來待,故臣玆入來,瞻望岐嶷,固不勝其聳喜,而又此入侍此殿,慶幸之心,尤益倍矣。上曰,昔年侍慈殿於此堂者久矣。今日追慕,喜中增愴。上謂台佐曰,不見卿久矣。緣此見卿,而亦不免草草,此後更欲從容見卿。台佐曰,臣癃殘老病,勢難登對,而急於瞻望元子,擔舁入闕,獲覩岐嶷之表,臣喜不自勝,死且無憾。且臣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戊申之間,宗社幾墜,而賴殿下英明特達,至今支持,泰運方啓,此誠殿下,自强不息,益新庶事之時也。臣老且昏,姑未記何時何敎,而殿下,嘗有大鵬之喩矣。上笑曰,卿精神果然不好矣。此諭卿子宗城者,而卿已忘之耶?台佐曰,自是厥後,若聖志堅定,一向勉進,無失此敎之意,則甚事不可做,太平何難致,而臣等涵濡壽域,思見德化之成者,亦已久矣。然而尙無大振作大警動,以副一國臣民之望者,大抵人情無常,初心易怠,臣竊不勝憂慮,敢此仰勉焉。上曰,此意,前已諭卿子宗城矣。工夫之力,若勝則豈如此乎?予當各別惕念。台佐曰,頃於暮春,與奉朝賀臣李光佐,玩花弼雲臺,閭閻父老,莫不奔走聳看,皆言今年,國有大慶,故老宰相輩,亦作看花之行,咸與咨嗟稱歎。此皆殿下之仁心仁聞,浹洽於人,故能如此矣。辛壬荐飢之餘,年穀稍登,又無癘疫,此亦殿下德化之所致。然而願殿下,勿以已成之治功爲足,益加聖念,一心不懈焉。上曰,予當各別服膺。台佐曰,老臣不死,瞻望元良岐嶷之容,老臣他日,歸拜先王,可達此慶賀之忱,區區下懷,竊不勝其萬幸。有龜曰,前者仰瞻天顔,髮之白者,依俙見之,今則已分明矣。上曰,早白之人,例皆如此,而予則亦豈不如此早白乎?向白之後,勢難禁止,初則怪之,今則亦無可怪矣。度遠進曰,左右史之闕直,未有甚於近來,朝家以翰薦爲急,使小臣獨薦,獨薦未安,而成命之下,不敢稽滯,黽勉入直,而但應□□人□□在罷職□□□□人□□□則自爾遷就,何以爲之?上曰,罷職則不得應薦耶?入侍中,有知前例者耶?度遠曰,罷職則不得應講,故然矣。鎭遠曰,指名以白,然後可以敍矣。上曰,翰薦至重,未焚香前,似不可指名矣。度遠曰,雖不指名,參下違牌坐罷人敍用,則應薦者,自在其中矣。上曰,參下違罷人,竝敍用,可也。{{*|出榻前下敎}}上諭尙賓曰,義州府尹黃梓,今日尙無辭朝之意乎?催促吏曹,必於今日內,發送,可也。{{*|出榻前下敎}}
o2icq3vyz6d4dfp60pvuz5wgw1snd67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五月
0
1109972
2173624
2173548
2022-08-22T23:09:12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五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閏四月|閏四月]]|next=[[../六月|六月]]}}
==5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未肅拜}}。右副承旨南泰慶{{*|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尹彙貞{{*|未肅拜}}。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金硡{{*|仕直}}李成中{{*|在外}}。事變假注書朴昌潤{{*|病}}。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停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安岳縣監宋翼輔,牛峴僉使金東藎,朔寧郡守徐宗遜。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牛峴僉使金東藎處,給送。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鄭必寧啓曰,勳府宴時,欲爲賜樂,只今日設行耶,明日更爲設行耶,開門後問啓事,命下矣。招問勳府郞廳,則以爲昨日親功臣與承襲君及嫡長入番忠義,同會設宴,今日則只親功臣諸人,仍會設宴云矣。敢啓。傳曰,一等賜樂。
○傳于鄭必寧曰,前已下敎,而功臣一也。豈有先後,亦旣賜樂,酒具旣下,舊功臣,今日一體參會事,分付。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連日違召,尙未開政,事甚未安。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其在事體,豈容若是?更爲牌招開政。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李德壽進,參議李匡德牌不進,左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行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受由在外,參議徐命九進,參知韓師得病,左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金在魯爲吏曹判書,以趙顯命爲刑曹判書。
○吏批啓曰,新判書金在魯命招,同參政事,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匡德,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政事,以徐命九爲承旨,以趙最壽爲禮曹參判,以宋眞明爲同經筵,以金相玉爲同義禁,以李匡世爲大司諫,以尹心衡爲司諫,以吳瑗爲應敎,以趙迪命爲副應敎,以沈星鎭爲副修撰,以李喆輔、兪最基爲校理,以鄭亨復爲副校理,以金在魯爲司饔提調,以尹游爲典牲提調,以趙榮國爲兵曹佐郞,以洪尙輔爲金山郡守,以金省魯爲果川縣監,以朴樞爲執義,以吳遂采爲正言,以金{{?|⿰禾道}}爲正言,以宋守謙爲全光都事,以柳儼爲公洪監司,以徐宗玉爲全光監司,以李玄輔爲江春監司,以上三道監司,改號事承傳。以鄭達先爲公州判官,以禹洪迪爲承文博士,以宋暹、李鳳奐爲學錄,慶基殿參奉李廣矩,永禧殿參奉鄭羲祥相換,洛豐君楙,今加中義,加資事承傳。以趙尙綱爲杆城郡守,承旨望單字。傳曰,副校理尹彙貞除授,鄭必寧爲右承旨,南泰慶爲右副承旨,徐命九爲左副承旨,尹彙貞爲同副承旨。
○兵批啓曰,前判官韓世綸,前司果申弼廷、趙和璧、鄭震佑、邊廓、金垕,哨官鄭震鳳,及第朴始榮、兪彦摯、趙耕、白萬赫,品官尹就三,監官安萬禧,閑良咸有一、金南樞、李垕等,軍器別備,官舍修補,或片箭沒技,焰硝煮納,或拯活人命,料辦殖利,或犯越罪人首捕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韓世綸、申弼廷、趙和璧、鄭震佑、邊廓、金垕、鄭震鳳,未資窮未準職,朴始榮、兪彦摯、趙耕、白萬赫、尹就三、安萬禧、咸有一、金南樞、李垕,係是出身儒品,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使朴萬齡,以篤老之人,在鄕病重,末由上來。趙榮祿,素患痰病,挾感添劇,差復無期,俱以呈狀乞遞。衰老病劇如此,則西樞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政事,以尹容、魚有鳳爲副護軍,以趙最壽、曺命敎爲副司直,以金硡爲副司正,以金洸爲公洪兵使,以崔慶老爲虞候,以李義翼爲水使,以趙徽爲虞候,以李命祥爲全光兵使,以金必祜爲虞候,以李希夏爲全光左水使,以金致河爲虞候,以具侙爲全光右水使,以申墉爲虞候,以南益曄爲公州營將。{{*|以上改號事承傳}}
○洪尙賓啓曰,今日常參時,承旨不備,事甚苟艱之意,昨有啓稟之事矣。被論承旨,臺啓未收殺之前,姑無可論,都承旨李春躋,受由下鄕,纔已上來,所當不待由限,牌招入侍,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二員未差之代,今日政差出,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亦爲牌招。
○又以吏曹參議李匡德,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昨日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以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事變假注書有頉,代以朴昌潤爲事變假注書。
○假注書尹志泰出使,代以李成中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吏曹佐郞金尙翼,副修撰南泰良,副司果金光世、金宗台,漢城庶尹李顯弼,今閏四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事體殊甚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番端午帖製述官,依定奪,曾經侍從作散人,一體抄啓,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尹就咸、李光運、金箕錫、尹志遠、朴弼均、吳彦胄、沈星鎭、尹得徵、洪重一、柳謙明、南渭老、尹興茂、蔡膺福爲副司果。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黃海兵使朴纘新,以病累度狀辭,而不可輕遞,調理察任之意,題送矣。今又呈狀,以爲症情添劇,委頓廢務,趁今變通,俾尋生路。聞其水土,本病添重,有難强令察任云。黃海兵使朴纘新,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閏四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初一日,矢人保白善萬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守門將崔昌佐,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臣於日昨,承命入侍,獲瞻元子岐嶷之容,可占國家無疆之休,下情慶祝,有不自勝。旣退之後,歸見病母,鎭日寒熱之餘,氣息一倍綿綴,食飮全廢,精神昏迷,有不忍一刻離側。今日吉月之禮,終至廢閣,惶隕悚蹙,靡所容措。伏乞聖明,治臣闕禮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公私不勝幸甚。取進止。
○答曰,省箚具悉。府夫人所患若此,深用念焉。卿須安心,益加善護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傳于李春躋曰,豐昌府夫人家,遣御醫,持藥物看病,書啓。
○吏曹參議李匡德疏曰,伏以臣罪自知,可謂擢髮難贖,而聖恩謬加,往而彌甚。頃年之事,尙有餘悸,拔之釁累屛伏之中,授以寵擢委寄之恩,嚴命迫促,天地皆震,而臣以木石之頑,終不能效蟲蝡之動,則此其罪豈小哉?然而畢竟不過左官薄譴,有民社無瘴癘之地,然而又不滿半年,旋有鋒車之召,使之早得歸視父病,自刑部而吏部,吏部而爲玉署之長,假使臣,無可罪,而有可奬,何以加此哉?然臣又愚迷之極,尙未克悟,卒不得一承恩命,蓋臣之前後罪戾,實由於聖恩之誤加,而恩日以積,而罪輒隨以日加矣,至於今日,忽復伏奉銓部新命。噫,此又臣將獲大罪之秋也。臣之繁冤苦臆,前後章疏,罄悉無餘,不但同朝之所知,抑恐聖明之鑑照,亦有日矣。去就大定,卽又國人之所共傳聞,到今除目之下,其寧得罪,而必不敢受之狀,街巷之議,亦莫不謂然,又不待臣自力辭,而後始知也。第臣所大惶恐者,惟是姓名,未刋於前望,廟堂偶不拔去,循例見擬,誤蒙天點,開政事急,召牌狎至,一違無罪,至於再違,再違不罷,至於三違,一日三違,從古所罕,雖崇秩大官,鮮或輕犯,而臣則談笑蹈之,聖恩何其寬也,臣罪何其大也?此蓋臣,自年前遭變之後,心窮理極,常性都喪,如胥靡之不知懼,如痺肉之不知痛,非不知恩之可感,然感而不思其所報,非不知罪之可畏,然而畏而不思其當避,想必冤憤所結,肝肺腎腸,皆已化爲土木灰沙而然也。嗚呼,此豈足以常理而論哉?且臣於月前,因父病之添重,請急歸覲。旋又賤疾猝發,仍滯鄕廬,調治多時,日昨家有私故,隨病父入城,而新除之降,適會此際,朝家許由,自有其限,而過限者,必有其罪,則此又臣罪上之罪也。玆敢不避越分,悉將前後罪犯,仰首自列,冀伏嚴誅。伏乞聖明,亟回慈聽,先命銓部,刋臣名籍,以安私分,仍命攸司,按身罪狀,以正王憲,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豈敢若是?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掌令李台徵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志氣摧頹,言責之任,自劃已久,而惟以向者聖上,收臣於斥補之中,畀臣以宿趼之地,臣欲辭不得,黽勉承膺者,只爲一謝恩命,粗伸微分之計。三巡詣臺,兩次登筵,猝被諫臣駁遞於前席,蓋臣愚戇之性,不合俗樣,疲軟之論,有乖時議,其出一言發一啓,醜拙必露,訾謫隨至,歷觀前後,處臺閣之臣,其所動輒顚躓,孰有如臣者哉?臣於是,自笑出脚之爲妄,而臺端一步之地,從此爲十丈鐵壁矣。不意聖上,特加甄復之典,柏府除命,遽及於在鄕之日,而馹召遠辱,蓬蓽生輝,未知殿下,何所取於累試僨敗之臣,而收錄之恩,至於此極,臣誠惶隕感激,靡所容措。其在不竢駕之義,宜卽竭蹶趨承,而第臣下鄕以來,宿病添劇,委頓床席,一望有餘矣。差復無期,而分義是懼,昨纔擔舁還次,而顧此情勢,旣無强疾供職之望,且無耐彈冒出之理,玆敢疾聲呼籲,仰暴危悰。伏乞聖明,察臣情病之俱苦,亟許鐫削臣職,以便調治,仍命選部,勿復檢臣於臺職,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五月初一日卯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尹志泰、金硡,記事官鄭東說,別兼春秋李度遠入侍。
○左議政徐命均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
○命均曰,大王大妃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
○命均曰,昨日勞動之後,元子氣候,亦何如?上曰,好過矣。
○命均曰,岐嶷之容,瞻望以後,相顧欣賀,宗社無疆之休在此,臣以惜福之意,旣已陳達,而更望加意焉。上曰,當留意矣。
○命均曰,近來旱災如此,守令未備,至如昌寧縣監洪允輔,受由上京,久不還官,請令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以試暇而來乎?
○命均曰,然矣。上曰,太爲遲滯,極爲駭然。令該曹,各別催促下送,可也。{{*|榻前下敎}}
○命均曰,海西亦被災,守令亦一司署經後,依前例辭朝發送,何如?上曰,憲府已署經守令,除諫院署經,竝催促發送事。{{*|榻前下敎}}
○禮曹判書金取魯所啓,大同,自是實結所出,固無難捧之慮,而守令趁不督捧,輒稱未收,若値停退之令,則等內守令之遞歸者,成出解由,殊無義意。且考解由謄錄,則騎步布、奴婢貢,等內未收,遞任後,雖遇停捧之年,勿出解由事,自兵、戶曹,曾有定式矣。纔因臺疏,辛壬條未收大同,有待秋停捧之令,而惟正之供,視諸騎步布貢木,輕重懸絶。自今以後,依騎步布等例,擧行事定式,何如?上曰,所達是矣。依騎布等例,定式施行,可也。
○又所啓,大同雖一石未收,解由不得成出,明有事目,而或遇停捧之年,或値守令之身故,則勿論未收多寡,成出解由,而後到之官,雖不納,事係前等未收,故及其遞歸,解由成出時,該曹,不過祿俸越等而已,更無拘礙之事,大同之積成舊逋,職由於此。賑廳穀物,舊未收五分之一分未納者,解由拘礙,新有定式。惟正之供,事體自別,大同往等未收,依賑廳例,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取魯曰,臣旣以惠局事,有所陳達矣。大同事體至重,夫大同,非自國初有之,設行纔百餘年。古者土貢祭享供上,皆需於此,無移給之物,故無羨餘盈縮,此異於稅穀,凶年災結固小,此則實結所收也。實結所出,似無未收之規,而以臣所覩記者達之。數十年前,古判書臣李寅燁、閔鎭厚,稟定事看之,大同未收,極爲驚駭。如有小欠縮,則拿處加罪,而近來元無限內捧納之規,故辛亥未收,至於四百餘石,壬子未收,至於三千餘石,田結中祭享御供,豈可有未收,而凡事漸不如古,遠近道三月四月,限內絶無納之者,亦多有未收。頃自廟堂,有停捧之議,而臣則以爲,無實效於民,而有大害於國,故臣於昨年,亦累達於筵席。而蓋其未收之邑甚多,不能皆罪,而其中六七邑守令,雖曰,盡捧,而託以無船,終不上送。蓋大同,是享上正供,事體自別,在前無未收之事,而近來未收不納之弊,愈往愈甚。以數年內事言之,壬子多於辛亥,癸丑多於壬子,今年夏序將盡,定限已過,而各邑之來納者絶少,固宜陳稟論罪,而方當劇農,許多守令之拿來,害民多矣。勢當待秋後勘處,而拿處不過往來貽弊而已,畢竟則無事放釋,推治監色,雖有成命,道臣趁不擧行。如此之故,外邑尤無所畏忌,甚至於昨年,最不納守令之被拿者,以已爲捧置爲言,而或有經春徂夏而不納者,大同事,誠可悶矣。上曰,此亦朝綱所關,事極寒心矣。昨年予以正供之不納,有所下敎,而今日爲守令者,若聞此敎,必不敢爲未收不納之計矣。不納守令,則該廳從當論罪云,而其中守令之稱以捧置,至今不納者,是欺瞞朝家也,尤爲駭然。旣已陳聞之後,不可置之,昨年被拿邑中,捧置而尙不上納守令,令廟堂論處,可也。
○取魯曰,姑待其捧,當以嚴處之道,仰達矣。
○昨年被拿邑中,捧置而尙不上納守令,令廟堂論處事。{{*|追出擧條}}
○取魯曰,夫凶年減膳,自下無仰請之事,而停捧那移之請,近來始出,臣請試陳其弊。以近來事言之,南漢則廣尹李宗城,以忠州大同五百石,曾已補用矣。南漢軍餉十二萬石,而皆已耗縮,匪近來守令之所爲也,自古而然也。旣有朝令,故至昨年,劃給五百石,今年則又爲劃給,事體未安,更此仰達矣。停捧之事,旣無實效於民,事且不便,而自上許之,旣有朝令,臣雖劃給,而事體終不便當矣。以水原言之,柳儼發端,諸臣皆達矣。水原則湖西錢作米,有二千石劃給之命,而與大同,有換給之事云,此則不然矣。水原軍餉,本不數多,而前後劃給則非不多矣,而每年未捧耗縮漸多,輒以軍餉許給,軍餉小則國家,每爲添給。以湖西錢作米言之,似用於賑政,而每劃給於軍餉,此終不便矣。上曰,相換耶?左議政徐命均曰,伊時柳儼,有請則下敎以從便爲之矣。
○取魯曰,忠淸道牙山、唐津,接界之故,若給此穀,則自可往來。蓋水原軍米,欲捧之則捧於海倉,若以其穀給之,則相距如一津矣。船馬價,不甚多矣。軍餉不足,則錢作米二千石足矣。大同事體至重,條件亦(亦))異,豈有換給之義乎?依前日所達,只以軍作米劃給,而大同則不換爲好,依此擧行,何如?上曰,百步、五十步之間矣。何如?
○命均曰,相換則殊常,而旣在其所,軍餉且無餘存,以所存之穀,置之爲好,此柳儼,所以陳請者也。依頃日擧條,施行好矣。
○取魯曰,水原則無大段所關,而惠廳則事體所存,多有未安。以小小之事,或請捧留,或請相換,豈不難乎?依前擧條,施行,何如?上曰,錢作米、大同何殊,而所達,爲大同得體,有司之臣,亦有所執,而卿之所達爲是,大體得宜,依初施行,可也。
○取魯曰,前秋章陵幸行時,廣州府尹曺命敎,以忠州大同劃給事,有所論請,臣亦入侍,而未及仰達。今見文書,國家劃給之意,旣有所在,故劃給,而李宗城,雖以前例爲言,然還上未捧,而守土之臣,請此未安,今已事過,然軍餉耗縮,誠爲可悶。昨今年稍豐,而大同與他有異,小臣雖升斗之米,必欲生財,而無他道,故俄有所達。而江都亦必有仍留之擧,湖南錢作米,旣有三千石劃給之命,臣意則大同限十年停捧之命,還寢,何如?上曰,所達,以守土之臣,耗縮之事爲言,雖是也,而南漢作米,旣許十年,則其他安減五年乎?殊無當初劃給之意,依前施行,可也。
○上曰,漢宣,有綜核之政,而近來百事委靡,予甚病之。其中經幄之臣,尤宜飭勵,而如李宗城,則初不若是知之矣。頃聞曺命敎,優於宗城云,未知宗城與命敎,孰久孰暫,而於宗城歉然矣。且停捧之擧,應有利於百姓則好矣,而雖停捧,無實惠於百姓矣。前後弊端,由於廣尹之不捧,廣尹之不捧,由於朝廷之待廣尹,以名士故也。故曰,此非守令之過也,惠廳輕於大同者也。此非於卿下敎者也。自前如此矣。
○取魯曰,不無其弊矣。上曰,何謂不無其弊也?其弊眞有之也。
○兵曹判書趙尙絅所啓,禁軍都試,曾有申飭必行之敎,而小臣,見差試官,又以賞射,未及擧行矣。今則節屆仲夏,蓋都試擧措重大,故大臣及政府、西壁、六曹堂上,皆進參,故數十年來,甲午、乙未、甲辰、戊申,只四次擧行,而戊申,則適値變亂中撤。自古春則二三月,秋則八九月設行,或至五月十一月,則輒以退行之意,頉稟。蓋以祁寒盛暑,爲慮軍兵之致傷而然矣。今則成命已下,仍爲擧行乎,抑中止乎?敢稟。上曰,定日乎?尙絅曰,初以四月十九日爲定矣。小臣多事,且引入,不得設行矣。
○左議政徐命均曰,自前頉稟,蓋祁寒盛暑,不可試射故矣。上曰,因兵曹有故,旣定不行,而朝令宜信,雖當暑節,不必退行。然當此盛夏,軍兵之致傷,不可不顧念,待秋擧行,可也。{{*|出擧條}}
○上曰,朝班若齊齊,則試射等事,豈如是遷就?雖以都政事觀之,當抵六月矣。
○命均曰,何至六月乎?
○尙絅又啓曰,武科出身者,赴防事,曾已下敎矣。今番亦擇士夫,卽送赴防,中庶則從自願,或納米或赴防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尙絅曰,此後則依此定式乎?上曰,此非定式之事,臨時取稟,何傷之有?
○上曰,南原君,與李衡元相較事,卿亦知之乎?
○尙絅曰,春間小臣入直時,李衡元,與他弁有來見之事矣。卽今禁府,方有緘問之擧,緘問之前,臣不可陳疏,故等待矣。今仍下敎,當陳達矣。伊時釜山僉使纔出矣,適以徐行進副擬,臣不知行進,而適通水使,故問於人曰,徐行進何如人,三人中,雖不記有,而或云南原君之妹夫,臣則聞此之後,更不知他事矣。其後數十日,李衡元,來見臣曰,向日直中見謁時,謂有辱及南原君之事,南原君,方發怒云,故臣亦笑之矣。今則事已大段矣。上曰,李衡元辱徐行進,而人以兵判謂稱,今兵判,旣不知之,則事甚可怪,而似是助謗之言矣。其相較之事,亦非美事,此後則武弁此習,亦爲調制,可也。
○上曰,常參事體至重,而東西班,堂下實職中,有不着胸背者,事體極爲可駭,從重推考,此後則各別申飭,可也。{{*|榻前下敎出擧條}}
○上曰,修撰任珽之連日違牌,未知何事,南泰良之撕捱,尤涉過中,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事。{{*|榻前下敎}}
○掌令許集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事。{{*|措辭見上}}
○上曰,亟停勿煩。
○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事。{{*|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引嫌而退,當初論啓,旣據箚辭,過中之敎,何必爲嫌?請持平金尙魯出仕。上曰,依啓。
○獻納李廣道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事。{{*|措辭見上}}上曰,亟停勿煩。
○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事。{{*|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事。{{*|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上曰,同啓之人,旣在停啓,末梢究問,亦無端緖,而兩司俱啓,終涉太過,其勿復煩。
○又所啓,臣年衰病痼,不合臺職之狀,聖明業已俯燭,而臣於近來,牌不進之弊,素嘗慨然者也。苟其病情,不至難强,豈敢爲違傲之計,而近日宿病沈苦,不能運動,不得已連違召命,惶隕縮伏,只竢譴罷矣。昨日只推更招之命,實出格外,未死之前,又不敢違逋,力疾入侍於前席,而精神迷錯,未免聽瑩,傳啓未承批之前,徑先退出,其衰耗昏謬之狀,於此益著矣。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左副承旨鄭必寧曰,獻納李廣道,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
○義州府尹黃梓,自備局,申飭,今日內辭朝事。{{*|榻前下敎}}
○左承旨洪尙賓曰,黃梓,有昨日內辭朝之命,而今日亦不辭朝矣。上曰,渠雖名士,不過義州府尹,不從君父之令,任其所爲,可也。
○尙賓曰,邊地守令,備局所關,自備局,申飭之意,敢達。上曰,黃梓,辭朝出都門,然後國有紀綱矣。自備局各別催促,今日午前辭朝事,申飭,可也。
○尙賓曰,昨日招問該吏催促,則以爲甘被罪罰,決不赴任云矣。上曰,俄聞下敎後,又有所達,承旨非矣。
○辰正,諸臣以次退出。
==5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尹彙貞{{*|未肅拜}}。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金硡{{*|仕}}沈景先{{*|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昌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bb於b巳地。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吳瑗,副修撰沈星鎭,時在京畿廣州地,副校理鄭亨復,時在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竝與新除授副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喆輔、兪最基,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李喆輔、兪最基,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朴昌潤,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淸道改以公洪道,全羅道改以全光道,江原道改以江春道事單子,旣已啓下矣。監司及兵、水使、防禦使敎諭書,改書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端午帖,今日當爲出韻科次,而大提學及兩館提學,俱未差,在前如此之時,有啓請別試官差出之例,今亦依此例,別試官二員差出,仍卽牌招,使之出韻科次,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端午帖,出韻科次別試官宋眞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必於今日內,出韻科次,然後可無窘急之患,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李成中在外,代以沈景先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沈景先,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徐命九,以兵曹言啓曰,武藝別監金二先,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鄭必寧啓曰,卽者內醫院掌務官來言,明日大王大妃殿,生脈散劑進日次,而都提調金興慶,身病未差,提調金在魯本職未出仕,副提調李春躋陳疏受由,無監劑提調云。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明日待開門,竝牌招,以爲推移劑進,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昨日本府,賜盃宴賜樂時,傳曰,前已下敎,而功臣一也,豈有先後?亦旣賜樂,酒具已下,舊功臣,今日一體參會事,分付事,傳敎矣。承襲君中,錦原君朴師益,以有司堂上來參,而在京諸人處,以此傳敎辭意,卽爲知委,則皆以老病不來。在鄕諸人,再昨設宴時,則來參者爲五員,而昨日則聖敎未下之前,皆已還家。淸平君金世望,適未發行,獨爲來參,特敎之下,或以病故,或以在鄕,來參者無多,誠爲可恨。謹以恩賜各種物件,分送於京外承襲君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九,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判書臣趙尙絅,有公故,參判臣尹惠敎,受由在外,參知臣韓師得入直矣。見差於懿陵,端午祭獻官,他無替直之員。參議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尙魯啓曰,治逆之律,三尺至嚴,而殿下之饒貸於逆坦,亦已過矣。使之自盡,大失刑,不行孥籍,又違常典。此所以兩司力爭,久而不已,而向因院啓,乃有參酌島配之命,神人之憤,可以少洩者,惟有孥籍一事,而此猶靳許,私恩不可每施,王章不可終屈。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
○又所啓,明彦之有不臣於殿下之心,蓋已久矣。甲辰一疏,已極凶慘,以鏡賊,同去就之說觀之,其綢繆陰謀,貫通心肚之狀,昭然難掩。噫,遐荒放謫,卽歸故土,人之常情,而遲回不歸,已多可疑之端。久廢復用,一言自訟,事理當然,而不陳例疏,顯有罔測之意,此所以向來筵臣,有無臣節之論者也。惟此兩款,究其心迹,則雖斬作萬段,猶不足也。況其父子之名,累出諸賊之招,胡服擧事之說,元非倉卒做出之言,衣縫納書之計,實出臨急圖免之意。使渠父子,果無爛熳同參之事,則逆招所引,何如是狼藉,而世樞之至死不變其說者,尤豈非情節之萬萬無疑者乎?當初拿鞫,在法當然,徑先酌處,大失獄體。請明彦,更令鞫廳嚴刑,夬正王法。
○又啓曰,罪人金重器,許多情罪,俱係罔赦。況其就鞫之後,渠所發明,終無明白可據之證,則其不可遽然饒貸,決矣。噫,身爲將相,負犯如重器,而得免顯戮者,斷無是理。論執經年,始爲蒙允,而究覈未半,遽有此還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李夏宅之緊出賊招,前後非一,謀逆情節,狼藉難掩。衣裏藏置之札,足爲斷案,而旣拿旋放,逆招諸人之啓,此賊爲魁,而纔允卽寢,致令呑舟,尙今漏網,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後日之遺患,有難勝言。以海正事觀之,贈衣留宿,往復賊陣之說,俱有可據,則窮覈得情,斷不容已,而方張之鞫廳,汲汲收殺,當問之巨魁,晏然自在,人心莫不疑惑,獄體由此益壞。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而累次刑訊之下,頑忍不服,尙保首領,臺啓之積年爭執,蓋欲伸輿情之憤鬱也。今此被告,雖曰,不實,以渠所供觀之,前後相反,顯有隱情,其從前忍杖掩諱之狀,於此可見。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
○又啓曰,新除授執義朴樞,時在江春道原城地,司諫院大司諫李匡世,時在公洪道忠原地,司諫尹心衡,時在京畿陽城地,正言吳遂采,時在公洪道公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又啓曰,司諫院獻納李廣道,以臣年衰病痼,不合臺職之狀,聖明業已俯燭矣。臣於近來,牌不進之弊,素嘗慨然者。苟其情病,不至難强,豈敢爲違傲之計,而近日宿病沈苦,不能運動,不得已連違召命,惶隕縮伏,只俟譴罷矣。昨日只推,更招之命,實出格外,未死之前,又不敢違逋,力疾入侍於前席,而精神昏迷,未免聽瑩,傳啓未承批之前,徑先出來,其衰耗昏謬之狀,於此益著矣,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引嫌而退,筵席失措,雖緣聽瑩,旣損臺體,勢難仍在。請獻納李廣道遞差。答府曰,不允。下諭事及處置事,依啓。
○行都承旨李春躋上疏曰,伏以臣,幸蒙由暇,往省父母墳山,臣之子昌儒,又以新恩同之,榮動松楸,感結幽明。第臣積瘁之餘,重傷冒炎之行,素患痰火之病,一倍添苦,急於醫治,舁還京第,落席涔涔,望斷就列,而適値常參,僚員不備,致煩啓稟。嚴召特降,力疾趨承,忍死入侍,失汗過多,咳嗽卒劇,甫出閤門外,旋卽昏倒,寒熱交攻,飮噉全却,喘促而咯血無算,眩暈而精神瞀亂,種種危惡之症,非復前日之比。若不急時投藥,另加調將,則萬無更起供仕之勢。出納重地,不容暫時瘝曠,輒敢略具文字,疾聲呼籲。伏願聖慈,俯垂矜察,亟許遞改臣職名,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同副承旨尹彙貞疏曰,伏以臣,庸疎蹇鈍,最在人下,濫沐洪造,久廁邇列,曾無涓埃之報,徒積尸素之愧。迺者特旨寵擢之命,遽出於萬萬夢想之外,戃恍震駴,五官失守,顧此眇末如臣,何以得此於君父?噫,中批除職,本非盛世美事,前此雖或間有,未有如臣之蒙被謬恩者,其褻天職傷聖鑑,非細故也。臣於此,怵然悶然,匪榮伊懼,耿耿終夜,莫省攸處。伏乞聖明,還收新授官資,以重名器,不勝大幸。且臣與右副承旨南泰慶,有婚家應避之嫌,於法亦在當遞。竝令該曹,照例,稟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令該曹,稟處。
○副應敎趙迪命疏曰,伏以臣情勢臲卼,蹤迹踦危,杜門屛蟄,不齒恒人,只欲爲一分自靖之圖,不敢懷榮途仕進之念。乃於千萬意外,忽奉館職除旨,繼以天牌降臨,臣誠惝怳隕越,罔知攸措。噫,臣之引罪自廢之狀,旣已悉暴於前後疏供,伏想聖明,亦或有以俯悉,而至於見職,尤有在法必遞之端。臣與都承旨李春躋,有應避之嫌,而銓曹未及覺察,混加備擬,致誤天點。相避之規,載在國典,揆以格例,在所當遞,玆敢隨牌詣闕,冒死陳籲。伏乞聖慈,亟令照例鐫改臣職名,仍命選部,永勿檢擧,俾得退守本分,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省疏具悉。令該曹考例,稟處。
○別兼春秋臣李度遠疏曰,伏以負累賤臣,不宜復出淸途,而迫於嚴命,冒當史薦,畢境僨敗,臣固自料。然其擬薦之際,十分審愼,必欲精擇,無誤薦事,是臣本情也。臣之出肅,在於四月望間,其時新榜未出,舊榜中可合史薦者,只有徐命臣一人。蓋命臣,人地才學,新進中實尠其比,一時公議,咸曰可薦,而將因承傳,陞六在卽,故臣送言銓曹,止其陞擬,薦事之延至今日,非臣所可預度也。況其人,已經宋敎明擧薦,而回薦時,獨無疵議,則人望之協於物情,益可驗矣。且考翰苑前例,別兼主薦,自仁祖朝壬午始,而其所應薦之數,必視別兼之員數,以爲多寡,別兼或八員或六員,則所薦,無過三四人。只備上下番,則所薦,或一人或二人,歷指以數,新薦未有多於別兼之數者,蓋一時權差之史官,雖不得已應薦,而事異常例,故不敢博取,只使藝苑,徑脈不絶而已。及夫彦良、弼夢,爲別兼,則擺棄前規,任自廣取,主薦少而應薦多,此豈足爲法於後來者耶?臣旣獨任薦事,又異於上下番同議之時,揆以古例,只合單薦,而陞六停止之人,又不可捨棄,則以榜次先取,命臣置諸史局,使薦新榜中人,則事例不苟,而承傳稽滯,亦且有說,臣於處此,煞有秤量,而事勢亦有不得不爾者矣。臣以薦紙,回示大臣、史局堂上及先進諸人,至十數處,而皆無異議。及抵兵曹佐郞趙榮國,榮國乃曰,此非頃日敗薦中人乎?敗薦中人,旋卽擧薦有例乎?臣答以沈世鼎,以敗薦中人,旋被再薦,而其後主薦世鼎居多,不以此爲拘可知,豈無前例乎?榮國曰,此乃百年前杳茫之事,豈足爲例?近例則越一二薦後,乃可爲之。顯示沮敗之意而復曰,此人卽前日被薦之人,吾非以其人,爲不可,今姑置之,用於他時可矣。榮國此言,其果成說乎?夫史局事例之嚴,莫如祖宗朝在昔翰林金馹孫,當薦而難其人,遂五年居職,必得當代儒宗,而爲之代薦,規之愈古而愈嚴,推此可知,若使後人,克遵古例,無或廢墜,則何憂史職剡擧之不公乎?況世鼎被薦,在於仁廟反正後維新之日,而主薦之人,皆是當代名流,則其於事例,必致謹嚴,而去古不遠,亦豈所據而然哉?今榮國,意欲沮格此薦,而其人前旣被薦,無他可疵,則强引近事,以爲格例,至於昔人已行之規,則謂之百年前杳茫之事,而不欲循蹈,豈非所謂詖辭,知其所蔽者耶?且其所謂越薦乃可者,未知載於翰苑故事耶,抑有先進章奏之可考耶?如是質言,有何所據而然耶?若謂敗薦中人,雖不身被指斥,史薦體重,不可復薦,則非但越一二薦,雖越十薦,亦不可用,若謂其身,旣無可疵,不可以同薦之見斥,遂棄不用,則旋卽再薦,有何所妨耶?所謂越薦之說,反復思惟,全無意義,其欲托此爲辭,苟以敗事之情,其可掩乎?然無論其言之是非,薦事則已被沮格矣。左右史,經年曠闕之餘,臣猥當重剡,有此僨誤,莫非臣不能量己度時,率爾出脚於衆目睢盱之中,自取狼狽,尙誰咎哉?主薦而敗事,則不復入史局,自是前規,玆敢進詣闕外,拜章徑歸,罪戾尤大。伏乞先削臣職,仍治臣罪,以爲人臣誤事者之誡,公私兩幸。臣無任怵惕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踏啓字。
○左尹鄭錫五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良誕降,纔及數月,順經水痘,八域臣民,日夜頌祝之餘,其爲歡喜慶忭,曷可以言語形容其萬一哉?伏念臣,獲罪神明,荐罹酷罰,五年苫塊,一息苟延,隙駟易邁,祥禫奄畢,叫號穹壤,只切靡逮之慟。乃者千萬夢寐之外,京兆新命,忽及於歸依松楸之中,窮人之情,觸境增疚,手奉命書,但有摧咽,臣之庸陋譾劣,何所比數,而憂服甫闋,職名旋加,感惶之極。宜卽以時叩謝恩命,而第臣,本來受氣虛脆,或居常凜凜,若不可支。曾則gg曾前g從仕之時,惟以年力之未衰,奔走勞勩,不敢告病,而積瘵日痼,轉輾寢劇於衰苦荐酷之中,神精彫落,肌革銷脫,年未五十,儼然一衰朽之物。自量筋脈,實無陳力就列之勢,而且臣之情私,實有能轖于中者,以臣蒙駭不肖,徒藉先蔭,蚤通朝籍,偏荷隆渥,躐置宰列,一念兢懼,若隕淵谷,而徒幸家庭之間,得賴父兄之敎,奉以周旋,庶免大戾,而只緣臣罪積惡極,不自死滅,奄至於大。故臣亡兄臣錫三,以强仕之年,永辭聖明之世,臣之一身,孑然人世,銜哀茹痛,萬念成灰,彯纓仕路,已無其望,而藉使臣,徒恃寵靈,不量己分,惟事冒進,自取顚沛,則臣身雖不足恤,其於墜家庭之訓,違父兄之敎何哉?此臣所大懼,而終不敢爲復進之計者也,臣之情私,其亦慼矣。伏乞天地父母,俯垂憐察,曲賜矜副,亟遞臣職名,俾臣得以退守丘壑,優遊沒齒生成之,則臣當隕結以圖報,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五月初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徐命九,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硡,記事官鄭東說,編修官申兼濟入侍。進講綱目,漢武帝卷第四編。
○自元封元年,止十萬餘人,兪健基讀。
○上命承旨進讀,自三年冬,止日食,徐命九讀。
○上命注書進讀,曰自征和元年,讀自征和,止地震,金硡讀。
○健基曰,武帝,登無益之單于臺,而致海內虛耗之歎,以此觀之,先王曜德觀兵,乃所以不得已之事,而武帝則不然,卒致窮兵黷武之患,其不遵古聖王用兵之意,而其弊至於如此,此實後世人君之留意處也。上曰,然矣。
○命九曰,武帝之禍,由於好仙而好小人,此由於心有所蔽塞而然矣。上曰,武帝,英明則有之,而馳心於長生之術,此甚可笑矣。
○命九曰,武帝,下輪臺之詔,旣悟之後,多有可觀矣。
○健基曰,太初元年,終有可觀矣。自太初而能行夏之政,此則大功,垂於後世矣。上曰,留心於不緊之事,若留心於太平之治,則豈不好耶?
○健基曰,王章、桑弘羊之輩,不得見用,尤可慨然矣,而武帝能用倪寬,以做太初之治,此則其功不少矣。
○命九曰,漢武尙嚴,而臣下無諫之者,是未知其使之不言,故如此耶?
○健基曰,箕子有八條,而東方禮義之治,從八條做出,故東方,雖以褊小之邦,禮樂文物,上軼前代,大抵八條之敎行,而六十餘條,基於此矣。今則六十餘條變,而不啻爲幾許條矣。然而治不如古,政不如前,帝王治國,簡要爲好,而近來世衰道弊,政法愈煩,條目千百其多,而事無實效。武帝之事觀之,所謂十條,不能精致於一,故卒無所益,以至於不保子孫之境,此皆不能充其實之害也。故人君好名,而不求實效者,患輒隨之,此爲大可懼處也。我國本是儉國,而近來衣服車馬之飾,飮食居處之好,競相務華,侈風日振,俗尙漸渝,移風易俗之化,實惟望於殿下,伏望別加惕念焉。上曰,可不留意焉?
○健基曰,漢武之事,尤可慨者,戾太子足以承國,而聽納讒舌,造飾姦詐,禍及子孫,而不自悟,讀史至此,臣未嘗不痛恨於武帝也。上曰,其根本則由於武帝,而太子亦無識見之致也。
○命九曰,上敎是矣。然武帝此禍,由於親用江充之致,其本則不過仍一小人,而卒致禍患者如此,甚可慨也。
○諸臣以次退出。
==5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尹彙貞{{*|未肅拜}}。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金硡{{*|式暇}}沈景先{{*|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昌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孝宗大王忌辰齋戒。
○自巳時至未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端午帖,出韻科次別試官,必備二員,然後可以擧行,而試官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端午只隔兩日,勢甚窘急,宋眞明,明日待開門,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內局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御藥監劑,不可一時遲滯。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竝更牌招,以爲推移劑進,何如?傳曰,允。
○徐命九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李台徵未肅拜,許集,持平金尙魯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鄭必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景先,記注官鄭東說,記事官宋儒式入侍。上曰,玉堂讀之。兪健基讀,自漢武辛卯三年,至遣桀行北邊。上曰,承旨讀之。鄭必寧讀,自孝昭始元元年,至遷勝長信少府。上曰,注書讀之。沈景先讀,自初衛太子,至初置屯衛,讀畢。健基,陳文義曰,漢武所謂,節食服藥,差可小病之諭,誠爲要言,蓋凡人之病,必祟於飮食之不節,而至於生病之後,則雖試良劑,難可責效,必也常時,撙節飮食,則病無由生矣。伏願以此爲誡,常時毋曰無病,而萬機之中,靜攝之際,必以節食服藥四字,爲第一方。必寧曰,以本文義觀之,則言仙術矣。上曰,此謂淸心寡慾之事也。健基曰,以近者朴乃貞、朴泰恒見之,平日節食服藥,故能得享壽之效矣。上曰,漢武,天姿英明,故終收改過之功,而以田千秋,封富民侯事,不但其意之儘好,且使民蒙實惠,官名之設,誠不虛矣。健基曰,漢武,能致休息之效者,莫非基於悔過之日矣。上曰,《魯論》曰,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民爲民之政,莫先於使民,蒙其實惠也。漢武之事,豈不美哉?健基曰,近來爲守令者,雖或有文簿之才,而無勸農之政,故其弊,以致田野荒蕪,饑饉荐臻矣。上曰,然矣。意在要譽,而政無實惠,徒務區區末節,誠甚慨然也。上曰,田千秋,夢見白頭翁之說,果眞的之事耶?健基曰,此似出於諷諫也。必寧曰,此言,實爲使武帝,生悔心之根本也。上曰,然矣。上曰,雋不疑,收縛衛太子事,何如?健基曰,不疑之引春秋之言者,雖不襯着,而其所處變,誠得宰相之體也。故先儒,有贊美之語矣。必寧曰,不疑,非不知春秋本義,而倉卒之際,只爲渙釋群疑,故引此語耳。上曰,設或衛太子,果生來則將何以處之?健基曰,衛太子,旣得罪於父,雖或生來,安得不治其罪乎?必寧曰,在昭帝道,則不害爲傅諸生議,而在群臣之道,則不可饒貸矣。健基曰,昔衛輒之變,子路,問治衛之政於孔子,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以此推之,則衛太子之罪,無所逃矣。必寧曰,霍光,漢之柱石之臣,而武帝之眷注,有非尋常,然不學無識,至以桀之五歲女,爲皇后,此實基霍氏之禍,而昭帝之無嗣屬,亦由於配年幼壼位也。上曰,桀女之爲皇后,豈爲霍光之事耶?必寧曰,當時,光若固拒,則桀女何得爲皇后也?上曰,亦然矣。健基曰,有霍光之事,然後亦不可無嚴延年之言也。上曰,此事未免脅制君父之失,若以伊尹處之,則不至於如此矣。見太甲三篇,可以見伊尹之心也。霍光之事出後,其弊至有莽、卓輩之藉口矣。金日磾爲人,比霍光則似優矣。健基曰,殺弄兒等事,似涉過矣。上曰,雖以此事觀之,亦可知其爲人之堅確也。必寧曰,使日磾,易處霍光地,則必不有此等事矣。上曰,然矣。鄭必寧啓曰,今日得聞備局所傳之言,義州府尹黃榟gg黃梓g,累度催督,使之辭朝,則謂以身病甚重,且年老病親,不忍離側,惟俟罪罰之遄加,而不爲應命云,故敢達。上曰,黃榟gg黃梓g,雖曾經侍從之臣,今則不過一邊邑守令也。且日昨下敎,渠亦聞知矣。事體分義至重,雖今日辭朝,來月遞來,何敢不赴也?去則明春,可以得遞,歸見老父,而君父下敎,視若尋常,終不赴任,則當用投畀之典,若此則豈非不忠不孝之大者乎?明日雖値齋戒,自備局各別催促,使之辭朝事,分付,可也。{{*|出擧行條}}義州府尹黃榟gg黃梓g,明日雖齋戒,自備局催促辭朝事。{{*|榻敎}}校理兪最基、李喆輔,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待明朝牌招事。{{*|榻敎}}上問于必寧曰,彼注書,誰之子孫耶?必寧對曰,宣廟朝相臣沈守慶之子孫也。上更問于景先曰,汝之先世,達官幾何?景先對曰,臣七代祖,卽故相臣守慶,臣六代祖及五代祖,爲蔭仕,臣高祖臣{{!|𢋡|⿸广魯}},歷玉堂經承宣,臣曾祖臣玖,歷三司,臣祖與父,爲蔭職矣。上曰,汝在京乎?對曰,在京。仍退出。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日躋爲兵曹參議。
○徐命九啓曰,新除授兵曹參議李日躋,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5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尹彙貞{{*|未肅拜}}。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金硡{{*|式假}}沈景先{{*|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昌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孝宗大王忌辰。
○徐命九啓曰,兵曹參議韓師得,見差懿陵端午祭獻官,今方受香出去,而參判尹惠敎受由在外,參知李日躋,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判書趙尙絅病不入來云,判書趙尙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本曹替直爲急,更爲牌招,參知李日躋,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兵曹參知李日躋,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命九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李台徵未肅拜,許集,持平金尙魯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左議政臣徐命均,伏以臣,近益癃醜之狀,伏惟聖上,已賜下燭矣。本來虛脆,頑痰用事,胸膈痞塞而食不下,腰脅癖聚而氣逆上,間間悶絶者數,重以咳嗽,爲十餘年痼疾,輾轉層加,而不敢言私,强勉供職,居常厭厭,如泉下人久矣。今則又傷於冒炎飮冷,遍體流注,最是結核於足部而不能行步,瘀滯於腋間而不能運用,牽引刺痛,不忍耐住,數昨備坐,出令中止,明日次對,無由進參,職事曠廢,惶懍無地。顧此病狀危惡,復起爲人,難以時日爲期,不得不冒死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曲賜憐察,將臣職名,亟命鐫遞,俾得調治,以尋生路,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5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景先{{*|仕}}李昌誼{{*|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昌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四更,震方有氣,如火光。
○徐命九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無稟定事,本院亦無時急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九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李台徵未肅拜,許集,持平金尙魯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玉堂牌招,草記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始炯,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行都承旨李春躋,同姓六寸妹,故參奉安壽坤妻,令人李氏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副承旨尹彙貞,與右副承旨南泰慶,以婚家相避陳疏,有稟處之命矣。右副承旨南泰慶,旣已遞職,今無可嫌,同副承旨尹彙貞,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在外,參判李德壽病不來,參議李匡德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參判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亦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以兵曹參知李日躋再招不進,校理兪最基、李喆輔,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命九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以李昌誼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假注書李昌誼,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明朝亦爲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吏判疏批已下,明朝亦爲牌招開政。
○徐命九啓曰,卽者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義州府尹黃梓,依下敎,累度催促,而稱以身病甚重,終不辭朝,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請罪之外,更無他道云矣。敢啓。傳曰,備局,一黃梓,不能指揮,已爲下敎,而政院,此等之事,亦不能申飭,若此稟啓耶?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兪最基、李喆輔,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副修撰沈星鎭,自鄕纔已入來,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徐命九,以戶曹言啓曰,長溪君棅,孝章墓守墓官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黃海道松禾縣數外官屯田畓,竝六結六負九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縣,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本曹異於他司,郞官不可不久任責成,近來解事稱職之郞官,連次出外,不敢輒請仍任,而至如正郞李益炡,兼帶別營郞廳,多有修擧。且癸丑條許多無面,使之明覈文書,漸次收捧,頗有成效矣。李益炡新除金山郡守,勢將付之生手,委屬可慮,金山郡守李益炡,姑爲變通,仍任本曹正郞,何如?傳曰,允。
○徐命九,以兵曹言啓曰,次堂,無故見存,則長官,曾無入直之規矣。參知臣李日躋,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替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江春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杆城前郡守趙鳴鳳,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鳴鳳,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修撰任珽疏曰,伏以臣,情窮病劇,不容復冒見職之狀,聖鑑計已俯燭,今不敢輒事煩瀆,而第臣同居姪兒,繼患拘忌之疾,此時出入淸禁,終有所未安。積犯違傲,誠出於勢不獲已,而分義都缺,惶蹙轉甚。卽又召牌儼臨,謹此齋沐隨詣,而咫尺天陛,末由進身,敢瀝情實,徑還私次。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許鐫削職名,仍治前後逋慢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方乞解,不宜他陳,而事在目下,不得不言。近來政注,急於調娛,專務䌤綸gg彌綸g,固無通塞之可論,而至若鄭亨復向來一疏,負犯殊重,臺論相繼,國言未已,雖以天地曠蕩之仁,不加深治,枳擬宿硏,亦可見公議之至嚴,而日昨銓堂,乃於重入政席之初,首先檢擧於館職,除目一播,群聽俱駭。臣謂吏曹堂上,亟施譴責,副校理鄭亨復,亦命遞改,以爲嚴防懲後之道焉。答曰,省疏具悉。鄭亨復事,不過處囂囂之世,過聞誤傳者,非渠之辜,則旣飭勵乎率着,尤何過疑久枳?方今之世其若有事,扶者過扶,抑者過抑,便作鬧端,予常非之,爾之勿辭察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昨於千萬夢寐之外,忽伏承天官除旨,惶駭悚隕,五體投地,口呿而無語也。殿下,若以臣,曾經是任,始雖罔效,不妨復試云,則臣之孤恩僨職,不但罔效而已,實有難貰之罪,正宜終身廢塞於銓衡之地。若以臣情雖不安,羈縻時月,或可勉出云,則目今都政之愆期,已閱六朔,正宜簡畀無故,毋使更淹,臣雖庸下,不至全沒廉恥,其必積費撕捱,庶可頫諒,而乃以一日不可虛抛之職,擧而假之於萬無可出之臣,臣誠愚惑,莫曉聖意之攸在也。噫,朝象愈巇,銓地數鬧,銓官之受嘖被譴,前後何限,而如臣者其罪忒重,聖上,不知臣不肖,授臣以銓衡之長,其所倚毗而寵榮之者,夐越千古,而緣臣器望素輕,忱誠未孚,下而不能調劑於同席,上而重煩憂惱於聖心,三堂之一時逬黜,事未前聞,莫非臣之罪也。至於非予負卿,卿實負予之敎,每一追思,惶愧欲死,獲逭金木,亦荷寬容,誠無顔面,復進天陛,今雖感激收召之眷,嚴畏義分之重,隨地效力於他餘職事,而尙何忍徒貪誤恩,更蹈銓地,自速滅頂之凶,甘爲無忌無恥之人乎?藉曰,聖意,在於棄舊責新,而自惟釁負至重,非可抆拭,滯性難化,秪益罪戾,聖上之復强臣此任,無亦以臣,素無確操,猶可督迫而然歟?自聞新命,內憂外愧,寢悸寤愕,有死而已,斷無承膺之望。自念此後,鎭日違慢,上下相持,朝體之壞損,國事之狼狽,將不知至於何境,毋寧任情徑行,早伏刑章,使重任卽替,大政有期,此不惟自靖其私義,亦所以仰報於國恩。前輩故事,厥有可據,玆敢擅出都門,仍向畿郊,留疏疾籲於悶下之聽,臣罪固大,而臣情亦慼矣。伏乞聖慈,察臣情勢之至爲危蹙,諒臣此擧之萬不獲已,將臣職名,亟先鐫削,仍勘臣自觸邦憲之罪,使頹綱肅而賤分安,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不過飭勵,其時下敎,亦由於眷眷於卿,玉成於卿者也。卿何以此,豈若是過嫌乎?欲用卿,故飭勵深矣。今復授者,意非偶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刑曹判書趙顯命疏曰,伏以臣,千萬意想之外,忽承秋曹寵擢之命,驚惶震悸,五內靡定,泯伏數日,恭竢駁論。今始收拾驚魂,仰首哀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今玆之任,卽古所謂大司寇之職也,班秩隆崇,事務殷重,其非庸謬如臣,所可冒濫也,明矣。況同品先進中,論其聲望則素著,揆以格例則當陞者,指不勝屈,顧以渺然gg眇然g新進萬不近似者,越次而强躋之,此豈所以順輿望,而平物論也?臣竊爲聖朝,惜此擧也。然此特大體說耳。若夫臣區區哀苦之踪悰,則臣曾以早發先萎之理,須臾無死之願,屢瀆天聰,聖明實嘗矜憐而曲許之矣。雖朋友交際,有能知吾之心,而從吾之願者,尙有知己之感,況得之於君父之尊乎?此臣所以感激銘鏤,每欲爲殿下死者也。以此之故,雖當薦望,入啓之日,妄意殿下,必不忍加點,而猝聞除命於勳府賜宴之席,惶駭失圖,憮然撤樂,其情不亦慼乎?臣今年四十五,雖緣積勞荐哀,精神鬚髮,非復舊樣,若得中壽,猶有數十年光陰,得於其間,按轡徐行,隨流平進,則爲殿下效力之日,不患不多,何必忙忙汲汲,凌躐馳驟,使足下晉塗無復餘地而後,可也。此在臣身,不但不可謂吉祥善事,雖以朝廷氣像言之,不其太局促乎?殿下,念臣放飮傷生,面賜銀杯,手書爲銘,愛欲其生之德,非臣糜粉,所可報也。然爵祿之爲災,甚於麴孽之傷生,儻殿下以當日戒酒之心,反隅而推之,則成命之反汗,必不待臣言之畢矣。伏願殿下,曲加矜察,還收臣新除職名,回授可堪之人,一以存朝廷名器之重,一以卒天地生成之澤焉。臣無任叩心泣血,至誠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者陞擢,實循大臣之薦,尤況此任,豈曰,擢用?雖然,非公,何以聽理,非詳,何以別白。欲試于卿之意,亦在於此,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禮曹參判臣趙最壽疏曰,伏以臣於頃日,病伏奄奄之中,以增廣會試試官,一日之內,天牌荐臨,而伊時臣,宿患痰症,觸冷猝劇,胸膈痞塞,吐瀉兼發,氣息綿綴,精神昏瞀。雖欲忍死趨承,其勢末由,終未免三違嚴召,至承下政院之特敎,辭旨嚴截,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五內崩隕,罔知置身之所,論以邦憲,合被重譴。不意聖度天大,罰止例罷,悚懍之極,縮伏省愆,日月未久,旋下收敍之命,仍畀之以春曹佐貳之任,臣聞命益惶,不勝感激。夫圖避試役,紛紜違牌,實關紀綱,罪戾至重。雖被含垢之大德,幸免鈇鉞之誅,何可徒恃寵私,晏然冒進於榮次乎?且臣於向日,京兆草記,堂上從重推考之命,尤有所萬萬不自安者,此乃臣,忝在本府時事也。玆事,蓋其時首堂,爲慮馬契人之難於支保,以變通之意,論報備局,則自備局,有以此草記之題辭,而首堂旋移他曹,未及稟啓,故臣新入之初,草草與僚堂相議,修草記入啓矣。到今軍兵等生梗之後,其率易不審之失,實所難免,問備例罰,不可以贖其罪矣。玆將前後負犯,仰首自列。伏乞聖慈,察臣情地之難安,亟遞臣新授職名,仍賜重勘,以嚴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5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病}}。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昌誼{{*|仕直}}沈瑴{{*|病}}。事變假注書李徵奎{{*|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端川府使金泳,鳳山郡守朴載海,助泥浦萬戶李萬英。
○鄭必寧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尹彙貞,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始炯,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兩司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兩日,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只推,過國忌後,亦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屢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牌招開政。
○尹彙貞啓曰,新除授刑曹判書趙顯命,昨旣承批,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漢城左尹鄭錫五,除拜已久,尙不出肅。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以柳東垣爲假注書。東垣在外,以沈瑴爲其代。
○傳于尹彙貞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任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兪最基、李喆輔,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李徵奎爲假注書。
○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副修撰沈星鎭疏曰,伏以臣於頃者,忝叨憲職,適因體例間規警,反被國舅之緊斥,引避請出,實是意外,違召坐罷,私分粗安。迺者玉署新命,忽下於病淹郊廬之日,臣誠且惶且感,義不敢一向退處,昨始舁還私次,而第臣館職之自劃,大關廉隅,去就一節,非所暇論。而又況儒臣,乃以沮戲一錄之語,爲自家難進之端,則此尤添得錄中人,不可冒出之一大關捩,臣何可淟涊就列,以益淸朝之羞恥乎?且臣入臺時所遭,不比尋常,有不可不一番陳暴者。臣之當初筵奏,非有他意,近來筵席不嚴,朝儀欠肅,臣常慨然於斯矣。適見國舅,面辭將任,屢煩天聽,遂以相規之義,略陳未安之意,則此不過體例上一微事,有何可怒,而聖敎未下之前,至以未諳規例爲斥,繼上辭本,語多譏切,臣竊不勝訝惑之至。臣雖愚迷,旣知國舅之重,與大臣等,臣何嘗謂其品秩,不可陳懇於筵中乎?第其所帶者將任也,所辭者亦將任也,他職固可辭也,至若將任,則事體自別。自前元勳國舅之兼帶將任者,亦非一二,而曾未敢祈免於筵席,此固已然之前例也。臣之所達本意,只就將任事體上說去而已,初不計班資之崇庳,則今者强生區別,太費分疏,必欲歸臣於昧法例之科,臣實爲之慨惜也。且臣於當該注書,拿處之命,尤有所萬萬惶懍者。夫從前臺避例,皆略於筵前,而詳於擧條,蓋咫尺天威之下,每患辭不達意,及其以言語奏陳者,就文字飜出,則其勢,自不得不稍蔓,而臣之伊日筵達,與避草,少有詳略者,亦不過循襲流規而已。然首尾起結,固有一通之體裁,形容語脈,自致字句之乍繁,而要其大意,則實無演出言外之辭,顧何敢有所增刪於其間者乎?不意嚴敎遽降,至使堂后之臣,替被囚繫,臣固悚恧,無地自容,而堂后供辭中,往復爭執云者,尤是意外。堂后,元無簡問往復,則顧安有累次爭執之事,而今其爲言,乃忽如此,臣實異之。臣之情勢,以此以彼,俱難抗顔冒進,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拜章徑歸,臣罪尤難自逃。伏乞聖慈,亟命重勘臣前後辜犯,仍命鐫削臣職名,以存國體,以安賤分,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注書處分,可有特敎,則其在事體,豈敢若是張皇。自是其於館職,又無更爲撕捱之端,則其在分義,亦不敢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同義禁金相玉疏曰,伏以臣屛伏松楸,舊疾沈淹,又自前月以來,重患寒感之症,轉輾澌綴,作一床褥中物,身縻軍銜,處外多時,病裏惶悶,若負大何。不意玆者,伏承金吾新除,固宜聞命竭蹶,進身輦下,而目今病勢,旣無自力之望。且臣與判義禁臣申思喆,有姻家應避之嫌,在下者遞,法例當然。議讞之任,不容一日虛帶,玆敢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命該曹,照例遞改,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旣有相避,査事緊重,兼帶金吾,今姑許遞焉。
○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曰,伏以臣以病以情,豈有一分冒出之理,而不但聖敎嚴截,見今長席久空,都政無期,國事泮渙,稅駕無地。臣於此時,有不敢自䘏一身之廉義,遂迺冒昧承命,而其意惟以長席出仕,爲引分必遞之限矣。料外長席,逬出畿郊,則宿計蹉跌,惟有憂悶,欲更入文字,蘄垂矜憐矣。卽伏見修撰任珽之疏,擧日昨政注間事,見罪頗深,臣不勝瞿然之至。臣性甚疎泛,凡於近來疏章,約過gg略g看過而已。不甚着意喜觀,久則亦復忘之,當玉堂多窠差出之時,殆至全數盡擬,鄭亨復之曾有陳疏,依俙記得,而不省其措語云,何信口呼望,不加細檢,此臣昏錯之失,而儒臣職在論思,隨加駁論,故其宜爾,臣實愧服,更何辨詰。但前後銓官之檢擬亨復者。雖其有意無意之或不同,而前則不曾見非,後則便被峻擊,此尤見臣元自不厭於人心,非獨政注之失着而已。伏願聖明,亟依其請,特罷臣職,以伸公議,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金{{?|⿰禾道}}疏曰,臣才識旣短,而言議又無可取,頃者一忝是職,咎疣百出,上而致未安之敎,下而速不言之斥,終至於逋命而蒙勘,迄今追思,惶愧猶切,而至於其後,吳瑗之疏,尤極駭訝。蓋其原初疏斥諸臺,擊去異己,其計自謂奇且密矣,而臣之疏語,政觸其用意處,則無怪乎驚怒恚恨,必欲掩遮其形跡也,而試觀其前後機關,自有所諱不得處矣。今乃强辯臣疏,歸之於構陷文致之科者,可謂不自反之甚也。至於何嫌何忌,如許臺體云者,何其語甚壯而情可哀也。誠不滿一哂,顧不足較絜,而其爲臺閣之羞辱則極矣。苟求其原,罔非臣不量事勢,妄觸駭機之致也。自念愆尤,寧不悔懊,惟思矢劃言地,以爲自靖之道矣。不意新除,又忝薇垣,聞命驚感,曷有其極?僨敗之地,不可復蹈,懲吹之心,於此益切,則去就一節,非復可言,而況臣有情私之萬萬焦迫者。臣之老母宿患,挾感彌留,轉成毒痁,症情去益危惡,眞元日漸澌鑠,語譫神昏,寢噉俱廢,醫餌罔效,氣息凜綴。臣煎泣扶護,夜以繼晝者,今至一旬有餘,顧此情理,豈有離捨供職之勢,而憂遑之中,念不及他,未卽祈遞,一味虛帶,居然已屢日矣。私心兢惶,益不知所措,今以本院闕啓,天牌臨門,坐犯違傲,尤涉慢蹇,不得已暫離病側,隨詣闕下,略陳情懇,自外徑還。仰惟聖明,以孝爲治,無物不遂,儻許遞臣職名,俾得專意救護,則慢命之誅,臣所甘心。臣無任煼灼泣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五月初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昌誼,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入侍。健基,始讀綱目,自中宗孝宣皇帝,至致仕自賢始。上命承旨讀之。彙貞,自六月以魏相,至許史子弟代之。上曰,使注書讀之。昌誼,自冬十二月,至卽起視事。上命上番兼春秋讀之。東說,自三年春三月,至以奉祭祀。上命下番兼春秋讀之。儒式,自求高祖功臣,至白遣安國編已終矣。健基起拜曰,此編第一板,特書以大將軍光,請歸政,蓋欲彰光之久擅權柄,自顓威福之罪也。衮鉞森嚴,千載之下,猶覺懍然矣。上曰,霍光之始請還政,固怪矣。宣帝之不受,亦非矣。健基曰,史稱光之忠勳,謹愼而惟其不學無識,終惑於淫妻邪謀,自取顚覆之禍,則先儒揭論,儘有微意,蓋此一編,可見宣帝之治法大略矣。以魏、丙拜相,能致綜核之政,且與良二千石共理,而久任責成,苟其績庸茂著者,則直擢之以公卿之位,漢世循吏,於斯爲盛者,蓋由此也。上曰,綱稱光妻顯,其義甚嚴矣。健基曰,筆法森然,足使亂臣賊子,知所懼矣。上曰,其時鳳凰,何如是其多耶?是果眞鳳凰乎?健基曰,此編書鳳凰來集者,凡三處矣。其時君臣上下,好言祥瑞,馴致虛僞之風日盛,諂諛之習漸熾,後雖以黃霸之敦實,亦未免此習。至以相府鶡雀,以爲皇天報下神雀云爾,則蓋此時,無敢言其非者,而獨於二十七板,少府宋疇奏議,以鳳凰下彭城,未至京師,不足美云矣,則其言可謂善諷,而不惟不加省納,輒貶之以遐荒,可勝歎哉?蓋自古,非患直士之不在朝廷,而嘉言讜論,每未得見用,是誠人主之所可意處也。上曰,所達誠好矣。健基曰,大抵觀史之法,先定其大規模大綱領,則餘可類推而知之矣。今若尙論宣帝之治,則其所以政令擧措,或出或入,間多疵病,雖有損gg遜g於文、景之時,而若其洞察民間疾苦,能成綜核之治者,則至今炳烺簡編,斯豈非可法者乎?上曰,宣帝所以綜核者,卽實地綜核也。與後世徼名,而自謂綜核者,大有異焉,向來尹惠敎,亦有所達矣。健基曰,黃霸潁川治效,爲天下第一,而及至拜相,聲名大損,此亦不可不審量處也。上曰,以此觀之,國家用人,必貴乎各稱其才,而其所以稱之之道,誠難矣。健基曰,聖敎實合,宜觀古聖王之命九官咨四岳,可知其設官分職,量才授任之難矣。蓋人之才具,各自不同,或有長於經綸,而短於文學,或有能於細務,而眩於大事者,治郡制民之術,論道經邦之責,不能無大小之別,而若其器使之道,則惟在於在上者之審量矣。但近日規模,大有不然者,歷數在朝之臣,稍有名稱者,則遍歷諸官,無少窒礙。今若自上,詳察而用舍之,則庶有實效矣。上曰,吏判之出往廣州,將爲撕捱計耶?彙貞曰,槪見其辭疏,以在京違牌爲惶悚,外面觀之,則似出於積費撕捱之計矣。上曰,疏批已諭,無撕捱之端,而況身帶藥院提擧,徑出江外,極爲未安。吏判金在魯,從重推考,使之卽速入來,可也。諸臣遂掩卷,以次退出。
==5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病}}。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昌誼{{*|仕}}沈瑴{{*|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徵奎{{*|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祖大王忌辰齋戒。
○尹彙貞,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鄭必寧,左副承旨徐命九,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徐命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尹彙貞啓曰,假注書沈瑴,事變假注書李徵奎,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5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昌誼{{*|仕}}沈瑴{{*|仕直}}。事變假注書黃最彦{{*|在外}}。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祖大王忌辰。
○下直。義州府尹黃梓。
○尹彙貞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右承旨臣鄭必寧啓曰,雨餘日氣陰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望雨方切,得此甘霈,於民幸焉。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鄭必寧啓曰,左副承旨徐命九,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尹彙貞曰,召對爲之。
○傳曰,召對,藥房入診後,來詣閤外。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修撰沈星鎭,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姑陞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事變假注書李徵奎有頉,代以黃最彦爲假注書。
○吏曹口傳政事,別兼春秋單閔亨洙。
○尹彙貞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旣已啓下。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崇陵參奉所報,則本陵丁字閣,月廊前面階砌石,今番暴雨後,自內濃潰,盡爲頹落,西階一間,因此亦生罅隙云。依例本曹堂上郞廳,進去奉審,而陵上至近之地,有此階石頹落之患,不可無慰安之擧。兩陵慰安祭,不卜日,來初十日設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乙卯五月初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右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昌誼,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金世選入侍。興慶曰,近間日氣蒸鬱,雨後還覺凄淸,聖體若何?生脈散,連爲進御乎?上曰,無事。生脈散連爲進御,而九劑姑停止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而中宮殿氣候,亦何如?元子器度,日漸岐嶷,而克堅膏貼付後,腹部不平之候,益有所減乎?上曰,膏藥連爲貼付,或似有驗於便道矣。興慶曰,向日諸大臣,入侍元子宮時,臣適病甚,獨未得瞻望睿質,不但至今惶悚,下情缺鬱,何可仰達?諸御醫,遂以次繼診,俱以聖候脈度,左右三部,皆調均平穩之意仰陳。興慶曰,生脈散,當此暑熱,依前方一向進御,若或有損於口味,則其中材料,商量減分,恐合事宜矣。上曰,近來進藥時,輒有惡心之候,無乃五味子味酸,而天花粉味辛而然耶?德三曰,雖以閭巷人言之,有膈痰則每有此症矣。興慶曰,生脈散,調好蜜進御則似好矣。上曰,試當依爲之,而所煎之藥,若不多則進御,似稍勝矣。今日則已煎置,自明日減分,可也。興慶等,仍與諸醫相議,以麥門冬減五分,五味子減二分,生脈散劑入之意定奪。興慶曰,今年麥農,旣甚歉,且以方農久旱,爲渴悶矣。昨日得雨頗浹洽,聞自畿郊入來人之所傳,則賴此移秧處,間多有之云,民事誠幸。上曰,昨雨是今年第一甘霈,繼此而雨暘時若,則其幸何言?興慶曰,日昨以灣尹黃梓事,自上,有一黃梓,備局不能指揮之敎,臣等不勝惶悚,而渠初則以爲,親年已迫七十,差過五六朔,勢將依法遞還,而冒赴陞資之職,則其在情理廉隅,實有所憫迫不安者,故必欲辭遞,而中間大僚,旣以許遞之意陳白,筵臣且有請罪之論,故惟以被譴爲期,不欲膺命云。屢度特敎催促之下,終不出肅,朝體之傷損,莫此爲甚,而此與無端厭避者,似有間矣。上曰,渠之情理雖如此,而嚴敎之下,渠安敢一向違拒耶?其在分義,極爲非矣。興慶曰,梓只知情理之爲切迫,而不念分義之有傷,自上參酌施罪之外,更無他道,故敢達。上曰,一自權{{!|𢢜|⿰忄業}}之終不赴嶺藩,朝綱已壞盡無餘矣。渠旣終不承命,自有處分之道,黃梓除廟薦,特補義州府尹,今日內使之辭朝,而明年渠之親年,雖滿七十,不得依例呈遞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小臣適因此事,旣有區區所懷,故惶恐敢達。人臣事君之道,雖以分義爲重,而廉隅亦不可不顧矣。人主使臣之方,雖以綱紀爲先,而擧措亦不可不審矣。殿下,每當敦勉臣僚之際,必欲强令其承膺也,故或未免嚴敎太過,而恩禮亦屑,此爲可悶矣。上曰,所達儘好,當另加留意,而但近來廉隅太勝,而分義太輕矣。上曰,吏判之事,其有所執乎?旣出往江外,則是必有意,果欲自劃而然耶?再昨重推,仍使催促矣,尙無皂白,無乃出在於牌不得出去之地故耶?興慶曰,凡違牌者,豈臣子之樂爲也哉?蓋出於萬不獲已也。吏判,除命之下,將爲撕捱,而在京則勢當屢違牌召,不得不有此江外之行矣。上曰,內局提擧,亦有出往江外之事乎?日昨疏批,業已洞諭,而自前銓官,雖撕捱於本職,亦或行公於藥院,蓋以事體甚重故也。興慶曰,臣雖未能的知其本意之果如何,而至於出往江外,則似將不欲出仕矣。蓋都政之尙今遷就,實爲悶迫。日前有一宰臣以爲,大政過限,自臣爲始云,臣於年前,在鄕而猥忝銓長,以身病未卽膺命,至被黜補之後,臘月大政,始行於五月,臣至今惶悚之至。今日銓官,自春至夏,連爲行公,而自爾遷延,尙未過行矣。上曰,若逾今月,將與六月大政相値,寧有如許朝體耶?外方人及積仕應遷者,誠爲矜憫矣。興慶曰,見今事勢,五月內必行,亦未可知。仕滿遷轉者之滯鬱,遐方武士之來待者,俱可悶念矣。上曰,吏判向日,以嶺南人才收用事,有所陳達,故予意,以爲前日所撕捱者,已盡忘之,而若復當銓地,必能善爲之矣。到今撕捱,極涉太過,此由於近日廉隅太勝之致也。且自外補還朝之後,屢膺除命,則豈可以此,每每爲嫌耶?吏曹判書金在魯,更爲從重推考,若在江外時,則雖呈辭疏,政院勿爲捧入,可也。{{*|出擧條}}上曰,翰薦事,將何以爲之耶?若此不已,則朝鮮將無左右史矣。興慶曰,李度遠,旣薦徐命臣而見敗,故遷就又至此矣。上曰,以命臣,爲不足而然歟?若然則命臣,於翰於注,俱無所用,依前陞敍出六,似無妨矣。予觀近日氣像,各自務勝,或爲互對,俱甚可怪,而度遠之今番所薦,尤極怪訝,故其辭疏之踏啓字以下,蓋有意也。徐命臣,曾亦有議薦之事矣。其時同薦,果何人乎?興慶曰,伊時宋敎明,主剡而所薦者,命臣及金尙迪、李夏宗三人也。上曰,金尙迪,予已知之,而李夏宗,是誰家人耶?興慶曰,故判書李奎齡之從孫,而明誼、明彦之從姪,故外議似非之矣。上曰,度遠事,極爲非矣。渠於此時,豈敢單薦耶?若一向延拖,則翰林,將終不得備員矣。別兼春秋,不待開政,卽爲口傳差出,斯速完薦事,分付,可也。興慶曰,事雖微細,係是恤民之政,故敢達。渰死人,滿三人則自前有恤典擧行之例,而向日渭原沙汰致斃者,至於多人,誠極驚慘。自朝家,宜有悶恤之典矣。上曰,予忘之矣。令本道恤典擧行。{{*|出擧條}}興慶曰,臣旣力疾造朝,向日所遭,亦不敢輒事煩控,固難復爲引免之計,而惟是病益痼而形不逮,萬無陳力之望。天地之仁,無物不遂,儻蒙俯賜矜憐,姑令釋負調息,延臣一縷之喘,則千萬幸甚。臣雖解職,豈敢遠離京輦耶?向有三年瓜滿之敎,豈不欲仰體聖意,而實病如此,將有目前塡壑之慮,故敢恃聖上愛欲生之德,輒此仰達。上曰,予亦非不知卿之此請,非出例讓,而古人有鞠躬盡瘁之義,卿之欲休,予則以爲過矣。顧今鼎席不備,予亦有思,決不當許遞卿矣。姑爲安心調理,可也。上曰,吏參之撕捱,誠過矣,分義豈可如是?任珽事,尤過矣。吏議李匡德,亦甚固執,更勿撕捱事,分付,可也。上曰,溫釋已過,法講當連爲之,而玉堂不備,無以開筵,在外玉堂,竝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諸臣遂以次退出。
○乙卯五月初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瑴,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健基進講,自神爵元年,至留屯田。上曰,承旨讀之。必寧進講,自張敞,至益小吏捧。上曰,注書讀之。瑴進講,自詔曰,至常平倉。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東說進講,自元康以來,至遂都單于庭。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儒式進講,自甘露元年,至非禮也。講訖。健基曰,宣帝求金馬碧鷄之神,不過信方士迂怪之說,世豈有金馬碧鷄之神耶?至於送諫大夫而求之者,尤爲非也。朱子書之於此者,有深意矣。上曰,人臣進諫,雖三代,無以過於此矣。人臣契合如此,則豈不美乎?健基曰,賢臣頌之言,儘美矣。賢明之臣,進退得盡其忠,雖有賢臣,上不能用,則無以盡其才,如鴻毛遇風,巨魚縱壑,則人臣際遇,如此盛矣,而此實由於人君之用矣。上曰,賢臣頌,不盡載於綱目乎?健基曰,比文選多減矣。末端壽考之說,尤好也。上曰,賢臣頌一書,專爲偃仰屈伸之說而發也。其言,若《書傳無逸》篇矣。健基曰,諫大夫王吉,當宣帝時,竭盡忠言,言議正大,規模宏闊,此議,爲當時第一矣。上曰,此言合於王道矣。健基曰,所可嘅者,宣帝雜用霸道,終未能用其言矣。上曰,視王吉爲俗儒,不用其言,漢之雜用王霸,於此可見矣。健基曰,趙充國屯田始末,皆備載於此。充國則老將,如辛武賢則少將,而帝終能倚仗老將,故能得備邊之策。以此觀之,則老成宿德之人,雖無言論風采之如少年可觀,而若夫經歷諳鍊,無逾於老臣,國家若用之,則豈不有益於治道耶?上曰,然矣。予觀列聖御製,其垂諭於邊帥者多矣。信任將帥,勉戒邊功,可謂勤矣。漢之治規,雖在於王霸雜道,而其全體,却在於勤,故邊事,能如是得成矣。健基曰,能使展其計謀,不爲沮遏,故能成矣。上曰,其時有是充國計者,自卄三卄五,至卄八,而今日則無多少之別矣。漢宣之事,過於綜核,而今日朝廷,則無擔當事務之人,反有愧於綜核之治矣。健基曰,漢之綜核,蓋自霸道出來,而後之不及於漢者,亦多矣。上曰,非謂今日朝廷非矣。爲宰相者,以勤爲務,則庶官,自有趨事之風,而却不能爲之耳。健基曰,嚴立紀綱,申飭朝廷,則百官一心勤勵,豈無率職奉承之意乎?上曰,圖上方略,可見充國規模,而願至金城圖上者,皆有實務耳。健基曰,以地圖見之,則燉煌,無可尋覓之處,卽今長城之外,皆爲蒙古之窟宅,宋時元昊所據之地,則西㺚者,潛伏於其近處云。此外萬二千五百里,皆爲蒙古之土地,卽今士馬精强,器械堅利,將來中國之憂,在於蒙古,於我國,無干涉之事,而蒙古比西㺚益難矣。上曰,彼承旨及李日躋,可以詳知之,西㺚事,可以易聞,所可憂者蒙古,彼人道理,疲其根本之地,安保其不生釁也。必寧曰,此非蒙古,自北京至遼東,皆稱蒙古耳。昔在萬曆年間,吉、蘭有二子,兩分其國,萬曆時,朝貢不絶矣。卽今十四王,爲黃台吉之壻,蓋聞康熙在時,適往其處,仍爲定婚,生子生女,而其形勢似太强云矣。健基曰,卽今蒙古,不必防禦,而在國家,安不忘危之道,不可忽念,頃者尹彙貞,所達是矣。自上,各別申飭,長存深遠之慮,則豈不善乎?上曰,自固西北邊圉,壯其扃鐍,則此可爲備禦之策矣。健基曰,內修外攘,任賢使能,爲自强之策,大摠只在於此,此外,有何道理,雖有禍變,自可對敵,此爲善策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蓋寬饒之言,不避忌諱,求其本意,則非大逆不道,而終以語言被殺,誠爲漢帝之疵累矣。上曰,欲求禪云者,太過,無以明其心事,自到於北闕下,此蓋有戰國風習,而亦忠臣耳。健基曰,漢之人,大抵有戰國風習,望之之死亦然,自到北闕下,實爲曖昧,終死於非其罪,朱子書之者,微意可見也。上曰,然矣。健基曰,以丙吉爲相觀之,吉之爲人,寬大禮讓,眞有大臣之道,以是賢相,必稱丙、魏,問牛喘,不問死傷者,有若迂而誠爲得體矣。上曰,近來百爲,無幽隱之處,三公行卿宰事,卿宰行小官事,予則每善丙吉之事,若使大臣,必如吉事,則庶有移風易俗之化矣。健基曰,丙吉事,爲卽今之可法,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實爲制治之道。以此觀之,則丙吉事,可謂深得大臣之體也。上曰,卽今綜核,則必於銳意爲之,予嘗憫矣。綜核之政,不務其實,則何以爲之?漢帝之綜核,則全務於實,此異於今日之綜核也。必寧曰,國之爲治,必使之久任,然後功效自可見矣。上曰,擇人而久任,然後可以得效,漢則綜核有效,卽今則雖欲綜核,而何以有其效也。健基曰,近來聖上,每每申飭久任之法,而尙未見其法之行。臣前者奉命而南下也,見錦山古稱名邑,而今則物力凋殘,殆不成樣。問之則皆由於數遞之害,雖守宰之治蹟下中者,任之久,則其效逾於數遞,是故黃霸曰,重聽何傷,而不許數遞,此可謂識治體也。上曰,鶡雀之鶡字,本音爲曷乎,爲分乎?健基曰,本音爲分矣。上曰,考見字彙乎?健基曰,未及考見矣。上曰,吏治,有不求名譽而爲之乎?大學之明明德,必以新民而爲之乎?健基曰,譽有名實,善治則民譽之,不治則民毁之,豈全無要譽之心,而爲之乎?因其譽而國家用之,則宜有興起之道矣。上曰,爲其所當爲,而人稱之,則自爲譽也。人不知之而爲之,則是求譽耳。健基曰,宣帝,以霸之治一邑,而便擢爲相,霸之爲人,本無學識,且以名譽而爲相,故終不知相功,此亦宣帝之不善用人處也。上曰,非自潁川,直擢爲相,而終始求譽處多耳。宣帝之不若高祖處,可見於用人之際,蕭何之沒,卽用曹參,而宣帝則不用延年,此不及處耳。上曰,司馬氏謂王伯無二道,此論,何如?胡氏雖非之,而以司馬之賢,何其謂無二道耶?必寧曰,此司馬之學問,不及於程子而然也。王霸之分,在於義利而辨之,可謂不嚴矣。健基曰,學問功夫,異於洛、閩,故言論如此,胡氏議論,勝於司馬矣。上曰,三代之治,純用仁義,而後之治道,有假借之病,司馬所謂功業,有巨細云者,指霸道耶?必寧曰,王者之治,以仁義爲主,霸者之道,以功業爲務,王霸之不同如此,而司馬之言,不善矣。上曰,然矣。非若白黑之說,可謂囫圇說去也。健基曰,以外面觀之,則王霸無異,故司馬,只論其外,未論其內,而裏面言之,則王霸不啻遼迥矣。上曰,儒臣外面之說,是矣。健基曰,胡氏之論,不可無者,而至於君子小人之儒,則司馬氏之言,善矣。儒之中,有眞儒焉,有俗儒焉,人君,必辨此二儒而後,可以用矣。上曰,綱目致知之知字,誤以治字印出。健基曰,果誤印矣。上曰,此木板乎?健基曰,此湖南木板也。上曰,當初豈有如此板乎?健基曰,開刊時傳訛,至於如此也。健基仍進前曰,玉堂近無行公之員,無他推移入直之道,敢達。上曰,在外者幾人,而金鎭商,幾日當還,吳瑗在近乎?沈星鎭、兪最基、南泰良輩,不爲行公,何也。健基曰,泰良聞其病,不輕云矣。必寧曰,臣亦聞之,果爲實病云矣。上曰,盡爲附過放送,牌招察任,可也。上曰,今朝入診時,入侍注書,誰也。必寧曰,李昌誼也。上曰,誰家人耶?必寧曰,故判書李彦綱之孫,知敦寧宋成明之甥姪也。上曰,彦綱之直孫乎?必寧曰,然矣。上曰,今方入侍注書,誰也?必寧曰,沈瑴也。上曰,誰家人耶?必寧未及對。上曰,在鄕人耶?必寧曰,本是京人也。上曰,有科名家人耶?必寧未及對。上曰,注書自達,可也。瑴進達曰,小臣高祖詻,孝廟朝爲吏曹判書,臣曾祖光泗,官至典簿,以五子登文科,贈吏曹參判,臣祖相,官至正言,臣父得良,登文科,官至府使矣。健基曰,此注書之先世,連入代文科,此是大家人矣。
==5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必寧{{*|病}}。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瑴{{*|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宗大王忌辰齋戒。
○尹彙貞啓曰,左議政徐命均,鍼灸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議,敢啓。傳曰,入之。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喆輔、兪最基,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推考傳旨捧入。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閔亨洙。
○尹彙貞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徐命九,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東道監役官牒報,則惠化門北邊,禦營廳所守處,體城三間許,今日頹落云。爲先令繕工監,把子圍排,令分授營,卽速修築,而限完築間,亦以該營軍兵,量宜定送,着實守直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禦營廳言啓曰,因兵曹草記,本廳分授惠化門北邊體城,三間許頹落處,卽速修築,而把守軍,亦以該營軍兵,定送守直事,命下矣。修築則姑待快晴擧行,而今日爲始,本廳鄕軍二十名,將校率領,改築間,晝夜輪回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鍼灸呈辭。答曰,所患若此,深用念焉。此乃例由宜許,以安調理,而目今廊廟,只惟卿與右揆,而右揆受由已久,行公纔數日,意謂向卿獨賢之餘,右揆視事相確,國事庶可聚精,而猶思鼎席之不備,從近命卜之意,已諭右相矣。卿之請由之單遽上,雖有所患,卿之筋力嘗健,調理數日,自可快瘳,其何互尋長單,不顧國事乎?雖不若此,自可善攝,卿其須體此意,其勿尋單,安心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鍼醫看病。
○尹彙貞啓曰,卽者修撰兪健基,以持平金尙魯留院疏,引以爲嫌,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因卽牌招。玉堂上下番俱空,事體未安,校理李喆輔、兪最基,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5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必寧{{*|病}}。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殼{{*|仕}}鄭純儉{{*|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夜一更二更,月暈。
○尹彙貞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九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呈辭,一員未差,持平金尙魯式暇,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李昌誼有頉,代以鄭純儉爲假注書。
○徐命九啓曰,假注書鄭純儉,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下番兼春秋宋儒式,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政官,以過國忌後,牌招事,命下矣。卽今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在前如此之時,雖値齋戒,亦有牌招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只推,明朝亦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參判李德壽,更爲牌招,何如?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傳于徐命九曰,次對,久未爲之,明日來會事,分付。
○徐命九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5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必寧{{*|病}}。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瑴{{*|仕鄭純儉{{*|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仁縣監邊致周。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命九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徐命九曰,只推承旨,明朝牌招察任。
○徐命九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或在外,或陳疏入啓,或未差,未肅拜,無進參之員。掌令許集,正言金{{?|⿰禾道}},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金{{?|⿰禾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推考傳旨捧入。
○尹彙貞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一向違牌,不卽擧行,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頃者儒臣之斥,已知過中,亦已承批,則開政命下已久之後,若是撕捱爲事,豈有若許事體乎?從重推考,明朝牌招開政。
○徐命九啓曰,因兵曹啓目,公洪道,全光道,江春道,旣已改號,公州陞號,監司以下所佩兵符,令本院,改造下送事,允下矣。兵符今已造成,監、兵、水使、防禦使,改敎諭書及兵符,依例院書吏齎送,而公州判官、營將兵符,仍爲付送,使之分上,舊兵符收聚上送,以爲燒火之地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尹彙貞曰,咸鏡監司犯越罪人狀啓,明日次對更稟。
○傳于鄭必寧曰,京畿監司沈宅賢狀啓中,有可問事,故留置矣。文書中混下,此狀啓留中。
○徐命九,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始興手本,則時囚罪人崔定,素有疾病矣。久處濕地,痰癰潰破,濃汁淋漓。又以風漸,右邊臂脚不仁,添得暑泄,度數無算,食飮專廢,氣息昏昏,症情十分危重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初十日,幼學李憲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校生李興彬稱名人,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敦化門守門將任世英,丹鳳門守門將李鳳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攔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等,來秋冬等都試,以當暑之故,今姑停止事,旣已稟達蒙允矣。在前都試停止之時,則有代行祿試射之例,今亦依此例,今月十六日,設行於訓鍊院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以漢城府言啓曰,頃因筵臣陳達,景福宮主脈鑿傷處,另加補築事,命下矣。發遣本府郞廳,以五間水口掘川,餘軍排日赴役,主脈鑿傷兩處,盡爲補築,仍鋪礴石gg磚石g,而神武門東邊數十步許,有兩處舊時水門,每年潦雨,積沙陻塞,至於數丈,幾與城齊,水不得通流。故其塡塞沙土,又使掘鑿,露出水門,而臣等今日,同往摘奸,則役處浩大,悉得舊日形止。墻外之役,今雖完畢,若不卽爲掘開墻內,通其曾前水道,則不過一番潦水,又復陻塞,積功歸虛,事難容緩,而凡宮闕修補之役,墻外則本府,以坊民使役,墻內則兵曹,以衛軍使役,事例卽然。故以墻內開道之意,移文兵曹,則回移內,筵中定奪時,旣無以衛軍掘開之事,此與時御所有異,則是坊民應行之事云。毋論事例之如何,互相推諉,則竣役無期,誠甚可慮。自本府,以墻外使役餘軍,仍爲調用,掘開墻內水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全光監司,以珍山郡居居士金申發等三名,爲虎囕死事狀啓。傳于尹彙貞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平安監司,以平壤等官居私奴龍男等五名,渰死事狀啓。傳于尹彙貞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尹彙貞曰,咸鏡監司李箕鎭原疏,留中。
○左承旨洪尙賓疏曰,伏以臣年病衰痼,卯申奔奏gg奔走g之任,有難堪承之意,屢悉於前後辭疏,今不疊床,而强疾供劇,今至四朔,積瘁添症,當暑尤劇,心神錯瞀,咽喉壅塞,飮啖全失,筋力殆盡,自數日以來,又添關格之症,頭暈喘急,神昏氣短,頓無陽界上意思。雖使偃息在床,屢日調將,實無復起爲人之望。當此廳僚苟簡之日,豈敢有陳籲控免之計,而顧臣犬馬之齒,今已六旬有四矣。六年銀臺、軍銜,休暇不過十餘朔,而未嘗飾辭虛讓,以爲一時圖便之地者,蓋緣聖恩天大,黽勉叨冒,而今此病狀,實無自力供職之望。伏乞聖明,亟賜遞免,俾得及時調治,以尋生路焉。且臣於日昨,憲臣未徹之疏,有不容泯默者,敢此尾陳焉。黃梓之除拜邊倅,八朔不赴,朝綱之不嚴,更無餘地。臣屢承自本院,催促之筵敎,屢度催促,而頑然不動,終不赴任,臣惶愧溺職之失,有所仰達。自上,又以今日午前,不爲出肅,則國無紀綱嚴敎,而臣旣聞其雖被罪罰,決不赴任之語,故有所更達者,一則欲伸朝令,使卽赴任也。一則自本院,屢度催促,終不發行之故也,有何深意於其間哉?侍衛重臣,詆斥之言,臣固不厭,而今此臺疏演出,臣意以實臣言,而乃反以猥陳筵席等說,雜於行語之間,臣不欲呶呶辨說,以傷篤厚之風也。臣以狷介之性,少無隨俗之態,昧於素履,久於冥行,臣實自愧,人謂斯何,適値齋戒,不敢陳暴,縮伏累日,今始自列,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乞天地父母,憐臣難强之疾,察臣危苦之忱,特命選部,勿復檢擧,優遊聖澤,退塡溝壑,則臣生當殞首,死當結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愆負層積,情地兢危,封章請譴,顒俟處分。及承聖批,又失所圖,續聞筵中聖敎,提及臣頃因秋曹覆啓,辭免疏中,先送老母一轉語,責其事體之未安。臣於此,益增震慄,跼蹐靡容,念臣前後求遞,一則情理,一則情勢,俱出於萬不獲已,而誠意淺薄,文辭拙訥,曾不能孚感仁覆之聽。今於嚴敎警飭之下,又復仰首鳴號,誠知義分之所不敢出,而人莫不畏天,而嚴父,至於疾病之極,亦必呼天而呼父。今臣衷情之迫急,殆有甚於疾病,自有不得已於籲呼者,請更瀝血流涕而陳之。臣自立朝從政以來,屢煩章疏,懇乞外補,亶爲家貧,母老便養是急,輒蒙恩慈曲副,有非隕結可酬。若今所處,尤是世所稱大都雄藩,供養之豐侈,無以過此,揆以常情,唯當如恐失之夫,焉有徑遞之念,而唯是臣母年紀,踰八望九,氣息之衰殘,日異月加。若以一年退計,則每不啻低下數層,本來病在四肢,轉動飮食,亦皆須人,遂至於全身不遂之境。年前自京而至海西,以人轎,舁行十數日,而始達三百里程,其間艱辛危綴之狀,殆難形言。其時臣母,已語臣曰,聖恩罔極。雖幸至此,回思來路,頓無生還之望,是以悲耳。及至移節關西,臣母尤不樂,益遠京輦,而朝辭旣除,辭避無路。且以程途之差近,雖不得不黽勉將往,行事之費日艱辛,殆無異京城之於海西,稅駕之後,無日不思歸,殆不知甘旨之適口,綺紈之便體,蓋以四年留滯,旣生支離厭飫之心,千里關河,每軫生行死歸之慮。對臣則輒曰,汝無使我,遂作關外之羈魂也。人子聞此,當作何如懷。老人有如嬰孩,又非勸譬可解,臣之決難久於此地,天地鬼神,實所鑑臨,何敢有一毫假飾,而臣母篤老篤疾,旣至此極。設令臣,雖蒙恩得遞,或因他事獲譴,如値隆冬盛暑,俱無轉動之勢。今春屢徹情懇,旣未獲遞,又將挨過夏令,則差待涼生,先還老母之計,蓋出於萬萬迫切窮急之致,心之所薀,偶爾披露於章牘之間,不覺其自陷於猥越之誅,臣罪之難贖,臣今自知,而臣情之可悲,或者聖鑑,猶有遺照也。抑臣孤蹇伉拙,與世寡合,粵自釋褐之初,已有嶺邑之棲遑,逮夫戊申變亂,始獲遭際,而言論迂愚,世皆睢旴。及乎壬子免喪,更參廟籌,而謀畫淺妄,動輒枘鑿,商山之求補,海藩之出莅,非獨親養是急,蓋亦自知其在朝從仕,於國無毫補,於身有巨患,故猶幸以宣力四方,爲一分自效之圖矣。其奈狷急之性,欲矯不得,方便之法,欲學未能,言或狂妄,事無容隱,身在方州,跡遠軒陛,而按劍之怒,側目之怨,殆甚於在朝之時。加以兩路按劾,六考貶黜,殆至於數十人,衆恚群詛,蜚語造訕,爭爲新奇,可駭之說,以煽洛下多口之地。雖以平生親愛之間,或有以殿最,請行査者,或有以廉問,爲譏察者,則其以稍靖之邊境,謂有騷擾之患,以已息之鄕鬨,謂長告訐之風者,亦何足怪哉?積毁多謗,載鬼張弧,特未盡徹於聰聽,故聖上尙謂氣質所累,可以鞭策,而任使,前後筵敎,不至飭勵而止耳。儻復人言累至,咎釁彌彰,則當此之時,聖慈雖欲曲赦,亦何可得,此臣所以及今顚沛之前,畢暴危苦之懇,必欲速解職名,避遠菑害者也。況於向來,朴文秀之使還登對,論及關西前後道臣,耽娛繁華之弊,自上以此後,當以文秀差遣之意,下敎于大臣,文秀之言,雖非專指臣身,其時朝中知舊,猶多抵書於臣,以爲交代,便是己出,廉義不可仍據,則今也擾邊敗俗之斥,迭發於筵席,至又有當遣重臣鎭安之敎,所遭之惶蹙,有倍於前,而猶且一味盤礴,不早引去,則不但私義放倒,殆近於無所忌憚。雖以公體言之,藩臣失職,上貽顧憂,朝下一紙罷之,代者可以夕發,而尙且因循假借,不卽處分,臣實莫曉聖意之所在。至若久任監司,雖是良法,陸贄猶謂,其始也,砥礪之志必切,其久也,因循之意必萌,莅職旣久,寧無咎愆?偶以一跌,盡隳前功,至使治行不終,能名中缺,豈非上失其制,而推致以及於斯?況臣本無治能之可言,罪咎之疊積,又非止於一跌,而猶以久任二字,一向羈縻,則失制之譏,不亦上累於盛世乎?臣以弱質癃病,當衰暮之境,理繁重之務,今已四載,於此形消神耗,目昏齒脫,水土所祟,四大皆又蹇痿,近以切迫之情理,窮隘之所遭,宜遞未遞,徒費撕捱,心境躁悶,殆欲狂走,夜未安寢,食不甘味。若此不已,殘命幾何不溘然,而若蒙天地父母,哀而憐之,特許遞臣必遞之職,使臣得以九十老母,扶將獲還於京輦,則雖卽就澌滅,亦可瞑目無憾。臣無任瞻天望闕,涕泣哀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陳情雖若此,莫重藩任,決難輕遞,卿勿復辭,抑情行公。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伏以臣情危病痼,理難在職,瀝血陳懇,冀蒙垂憐。乃者伏承聖批,不惟不賜恩許,至諭以其所爲嫌,極涉太過。若於臣所辭,無所察諒者然。噫。臣之不容苟冒,卽擧世之所共言,豈以天日之明,猶有所未盡燭也。此殆由臣素立素汚,無足責以廉隅,而亦臣文辭短拙,不能痛陳情實故耳。臣於是,拊心失圖,反躬增恧,莫知所以自措也。臣又於此際,伏聞本月初五日賓對,筵臣,有以臣披捉,不當禁之物爲言者,臣不勝惶愧,而筵說,至爲嚴祕,臣身遠伏關塞,非謄諸朝紙與關文者,無以得其槪,及見平安監司臣朴師洙辭本。有曰賓對訏謨,深軫西北邊虞,而監司之苛政,實爲罪首。又曰臣之所遭,視諸北藩,尤爲惶蹙,在彼自引之辭,方且歸重於己,而竝擧爲言,猶當如此,若臣被斥之深,見罪之重,卽此可知。而況師洙所不安,不過在於諸申受賞,非王法之說,則今此苛政二字之目,乃專指臣身而發,罪首之在臣,而不在彼,其亦明矣。夫子不云乎?苛政甚於猛虎,雖十室之宰,一障之乘,苟以苛爲政,其害必立見,顧臣所叨者,方岳之寄,所管者邊圉之重,而不體寬大之聖化,徒尙苛刻之弊政,下以致民情之驚擾,上而貽廟算之憂虞,則其爲罪,雖萬被戮,何足以明國家之典刑,而謝衆人之怨怒乎?臣誠駭怖震慄,求死不得,惟鈇鉞是甘而已,官職去就,疾病有無,亦非所暇言也。第所謂布髢不可禁之說,終有所不能曉者,蓋北路之禁蔘,固爲邊上之生事,而其他物貨,凡係土産者,鮮不入於防禁,雖私商之交易,非受帖於營門,則不得任意出入,事係譏關,行之不疑,蓋不知其幾百年,夫豈偶然乎哉?雖以咸興故事言之,數十年前,有一通判,行女婚於衙中,及其首姆之歸也。橐中首髢,被捉於防所,而不得釋,其禁制之嚴密,此已可見。又於甲午年間,道臣,劾奏郵官、牧官貪贓之罪,而一二箇首髢,四五升麤布,擧入於査狀中,被劾者,屢被嚴訊,僅免大辟,而其時公議,猶爲失出,未聞有以布髢之禁,爲苛也。況守令之私買細布等禁物,水陸運送者,令方伯及高山察訪,廉察論罪,卽丁亥備局,關因繡衣別單,而申嚴禁條者也。臣未知此禁之設,在昔則可,而在今則別有不可者存乎?雖然,臣本巽懦,當官莅事,病在弛緩,初何嘗有意於鉤摘人之隱伏,而只爲晩白、淵所犯關係,國家深憂,非比尋常罪人。故其所究覈,不得不嚴,始因搜蔘,竝其他贓而見發,布髢等種,狼藉於公牒之間,則擧而上聞,固事體之不容已者。臣若諉以苛細,有所掩覆,則一路瞻聆,將謂斯何?今之議者,又未知置臣於何等之科也。至若許㙉事,臣之前疏,已陳其略矣。臣聞故相臣閔鼎重之按本道時,邊將卜駄之搜檢,至及其妾之衣箱,至今傳說,不以爲疵。又於鏡城判官,船送卜物之被搜元山津也。數領皮物魚藿雜種,亦無不臚列啓聞,斷之以贓汚,先朝哲輔之持法甚嚴,當時公議之懲貪不饒,有如是者,今臣之待㙉則不然。贓物之發露者,尙多還給,文簿之現捉者,未盡提論,區區本意,雖非出於容護之計,而視先輩峻截底規模,臣亦自知其多愧矣。乃反以苛政,遭斥於廟議,是豈朝廷,爲一貪吏地而然乎?特臣,人不稱器,爲世所輕,隨事見非,觸處爲罪,有以致此紛紜,究厥所由,罔非自取,尙誰尤哉?臣方閉閤省愆,無面可顯,再査命下,爲日且久,而顧以何心,復按玆事,此臣所以寧被稽誤朝令之誅死,不敢冒沒奉行者也。噫,朱子以聖賢之姿,負山斗之望,而請按一仲友奸贓,尙勤五六度奏狀,一則曰,較權量力,實犯不韙。二則曰,孤危已甚,大懼中傷,至以未蒙朝廷盡法施行,爲奉身乞退之大端。按贓之難,自古已然,況以臣,庸下之品,疎賤之蹤,猥藉按察之有責,徒恃聖明之在上,半年之間,擧劾奸贓,至於五六人之多,群仇衆怨,何所不有,早晩顚沛,臣固自分。而今若以臣之故,竝與禁法而不行,徒使貪守汚吏,藉口增氣,以致祖宗朝,定制盡壞,邊民之膏血無餘,則臣不足言,獨不爲朝廷之憂乎?顧臣受命以來,奉職無狀,見劾於臺端者再矣,被斥於廟堂者又再矣。一節深於一節,新案浮於舊案,疵釁之積,指不勝摟,而若言其罪名之重大,則未有若今遭之爲最,藩屛之臣,負犯至此,而尙安所逃刑哉?以聖上天地之仁,父母之慈,雖欲曲加包容,姑示假借,終恐其不可得。惟有遄伏王章,庶或少安私心,玆敢席藁封疏,恭俟威譴。伏願聖明,亟命下臣司敗,勘臣罪戾,毋使苛刻之政,或干寬平之化,實千萬之幸也。且本道賑事垂了,而麥凶孔慘,殆將絶種,早播秋穀,擧爲旱枯,節近天中,田多不墾,民事可謂罔極矣。六七月之交,若無別般賙濟,則誠有盡劉之憂,而臣方泥首胥命gg膺命g,治簿,待歸,尋常公務,尙不敢當,經紀賑政,尤何暇論,此須亟退負罪賤臣,代以無故之人,講求救民之策,無失其時,然後可使一路生靈,得免擧而塡壑,臣於請譴之章,冒昧及此,實非私言,亦宜聖明之深留睿思,卽賜處分也。臣無任瞻望雲天,戰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勿復辭,察任。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國家,所以維持者惟紀綱,而近來朝廷,有一番事,不能振刷,輒使綱紀,一層墜下,可勝惜哉?灣尹,不過一守令也。其赴其遞,此胡大事,如其情勢,果難强赴,則遞之,可也,可赴而不可遞,則嚴督而送之,可也,督之而不從令,則罪之亦可也。是在廟堂,一擧措之間,而乃以此事,上勞聖慮,屢費辭令,來月雖遞之敎,太涉委曲,當用投畀之諭,殆若威怵。承宣,則敢以渠願被罪之說,猥陳筵席,廟堂則直請勘罪,何所不可,而只以請罪之外,更無他道,汎然稟啓,以至於昨日特補之命,而國體之虧損,朝綱之壞隳,可謂無餘地矣。殿下此敎,雖出於借特補之名,作爲督送之資,而第特補,重譴也。陞擢,恩典也。歷觀古今,安有因陞擢,而施特補之政哉?處分之苟簡,政令之乖舛,必將取笑於四方,而未聞入侍之臣,能有以爭覆者,寧不慨然,臣謂特補二字,宜命反汗也。日昨筵中,大臣,以昌寧縣監洪允輔,催促還任之意,仰稟上旨,書出下敎,近日廟堂事,誠可悶矣。守宰之促還,有道臣焉,有該曹焉。廟堂,自可以出一號令,分付發遣,而今以一守令之行止,至煩天聽,如是而國體,何由以尊,朝綱,何由以立?臣謂伊日,書出下敎,亦宜收還也。堂上官以下之一日三違,前所未有,而及至今日,便作故常,言念紀綱,良可寒心。雖以政曹佐貳事言之,前者纔行譴罰,而後者輒又犯之,無論情勢之輕重,其爲三違一也,而一人則坐此而罷,一人則幸獨無事,朝家刑章,恐不宜若是斑駁。臣謂吏曹參議李匡德,宜罷其職也。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者所陳,俱涉得體,竝依施焉。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昨夕,有今日次對之命。臣卽當竭蹶進參,而第臣於持平金尙魯留院之疏,有不敢自安者。日前診筵,臣,以灣尹黃梓之違命不赴,仰陳施罪之請,而聖上,特下除廟薦黜補之敎,仍命卽日辭陛,因其職而外補,固無前規,而仰惟聖意,似出於必令督赴其地,故臣倉卒之際,祗自奉令而退矣。乃者司直之論,深責廟堂之汎然稟啓,又斥筵臣之未有爭覆,至以寧不慨然爲辭。當初汎啓之失,臣旣有之,而伊日未爭之罪,臣復爲首,如臣無似,忝據匪據,不能董飭百僚,振肅頹綱,非斥之言,至於如此,臣固受而無辨,而其不宜晏然於是任則決矣。玆於特敎之下,未敢冒進,略暴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謝臺言,以安賤分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憲臣所陳,不過體例,卿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其卽視事。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右尹金聖應疏曰,伏以臣以眇末庸碌之姿,猥當重寄,夙宵憂懍,唯俟僨誤之罪,而職事所係,竊有區區之懷,敢忘僭猥,仰請裁處,伏惟聖明,特垂鑑照矣。臣於摠廳,受任屬耳,凡施措之節,姑未及周悉,至於財穀出入之數,自有簿籍,猶可按而知之。本廳與三局,雖有大小輕重之差殊,若其軍門規模,則亦自有不可但已者,而尺布銖錢,無他歲入,一切凡百需用,專靠於畿內需米,殆類乞兒活計,殊不成樣。是以朝家,特加軫念,煮硝土木之價,巡歷賞格之木,每自兵曹劃給,其來已久,嶺南硫黃軍,亦且劃定三百名,俾得一分支撑矣。近年以來,漸次防廢,至於良軍需保七百五十餘名,又行釐整而削罷之矣。初旣東柱西撑,後又截頭斷尾,所餘者,能復幾何乎?所謂畿內需米,差爲一營之命脈,而摠一年所入準捧,則僅僅爲三千餘石,使無升龠之未收,則較一年應用之數,豈無一二餘地,而若値裁減,不啻大縮。近遭荐凶,實患枵竭,諸將校兩等衣資及上番軍、標下軍,中旬賞格,焰硝煮取之資,無處可辦,其他軍器什物之可改可備者甚夥,而亦無着手之地,調度之苟簡,姑捨勿論,陰雨之備虞,誠極寒心。而伏聞頃日筵中,因公洪監司柳儼所陳達,以摠需米一千石,劃給水原,仍作軍餉云,水原實臣所管,而早晩住箚之地,朝家之倚以爲外都監者也。峙糧練兵,實爲先務,廟算至此,臣誠幸甚,第其內外輕重之別,亦有不可不察者。臣營之設,旣在輦下,有軍校焉,置器械焉,守直之費,修葺之力,餼廩之調,俱不可一日無者。又有不時之需用,應行之賞格,今雖不能滿足於此,然猶可以粗成規模,然後方可及於外營也。卽今內營形勢,如上所陳,不自暇給於日用,而獨爲外營之地,捐出軍需,則豈不有乖於本末先後之宜乎?且以曾前已驗之事言之,辛亥春間,因本道方伯狀聞,廟堂覆啓,許給摠需米二百石,大同米六百石,合爲八百石,仍留本府,糶糴取耗,而今見成冊,則以還分未捧懸錄者,至於七百六十餘石之多,時存之數,只是百石零,則取耗一節,固不暇論,竝與本數而幾盡消縮,烏在其當初劃給之本意也哉?今雖加給,安知不如前日之無實效,若使本廳,隨其逋縮而充給之,則不但有內外俱困之患,不審朝家,將何以繼之於方來耶,臣竊未知爲得計也。雖以海恩府院君吳命恒,爲摠使時,需米許留事爲言,臣取考謄錄,則其時府使,報請留置,而摠使題辭,有曰本廳需用,亦爲浩多,當觀其足不足,以其餘數留置,而本營遞代,亦在不遠,待新使,更議處之云云。以此觀之,吳命恒之初不劃給,亦可推知矣。本廳今若許留此米,則逐朔放下之數,已有不繼之患,今秋穡事稍稔,則冬朔上番之軍,其所接濟之糧,又從何處而責出,獨不重勞朝家之區劃乎?至若水原軍餉,則本府還穀之數,雖未知其幾許,以臣營所管軍餉之儲置於禿城者言之,米太竝計,殆至三千餘石,辛亥留作軍餉者,八百六十餘石,以此見存之數,糶糴取耗,能不失其法意,則幾何而不作萬餘石乎?自今嚴立科條,竝與從前未收,而趁秋準捧,俾有實效,則亦足有補於緩急之需矣。伏乞聖明,俯賜睿察,亟寢摠需米一千石劃給之命,仍令廟堂,申飭本府,未捧軍餉,待秋盡收,俾無如前抛置之弊焉。臣無任惶恐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蓋爲軍餉,卿何持難。頃年許給八百石米,亦爲軍餉,則觀卿所陳,其所未捧,若是夥然,極爲寒心。今雖有加給之命,又復若此,焉有重軍餉之令哉?其令備局,另加飭勵焉。
○乙卯五月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入侍時,左副承旨徐命九,假注書鄭純儉,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禁府都事洪致期,都摠府經歷李培源,司宰監奉事張海翼,司畜署別提崔益齡,西氷庫別提崔運興。上曰,輪對官,以次進伏,可也。洪致期進伏。上曰,職姓名?致期曰,禁府都事洪致期也。上曰,履歷?致期曰,初授光陵參奉罷散,戊申年以孝章世子禮葬都監監造官,蒙陞敍之典,繕工監役復職,出六,瓦署別提、司憲府監察,準朔後,除拜順安縣令,未半年在喪,終制後,監賑郞廳啓下,除軍資主簿,移漢城判官,又拜昌寧縣監,上年遞來,方待罪本府都事。上曰,職掌?致期曰,本府罪囚而已,他無所管。上曰,所懷?致期曰,本府有堂上,故或有弊端,則相議變通,別無所達之事。
○李培源進伏。上曰,職姓名。培源曰,都摠府經歷李培源也。上曰,履歷?培源曰,戊申年別試及第,辛亥八月,禁衛哨官啓下,癸丑除訓鍊主簿,仍拜都摠都事,方待罪本職。上曰,職掌?培源曰,臣府別無大段事,而監軍入直,中日武藝別監,內入直軍士,監試巡檢而已。上曰,所懷?培源曰,臣府凡百事,爲堂上皆主掌,故他無所達,而以巡廳事有所懷,而猥越不敢仰達。上曰,陳達,可也。培源曰,本廳夜巡,事體至嚴,在前則以軍人十五名巡禁矣。今則五名減下,只有十名,而十名之內,數三名,用於使喚,不過使五六名巡夜,名存實無,事甚疎闊。減下軍五名,依前復舊,何如?左副承旨徐命九曰,五名之減,未知何故,而至於使喚,晝則出用,夜則還聚,此固無妨。且巡廳,殊非職掌,推考,何如?上曰,巡廳,卽兵曹都摠府監軍之所,如有所見,陳達無妨。且旣令奏達,勿推。自政院,問于兵曹,變通可也。{{*|出擧條}}張海翼進伏。上曰,前日入侍乎,時任何職?海翼曰,方以司宰監奉事,待罪。上曰,年前入侍,而今復落點者追思,故將更欲見之故也。仍問所懷。海翼曰,臣府他無事,故或有事,與堂上相議處之。
○崔益齡進伏。上曰,職姓名。益齡曰,司畜署別提崔益齡也。上曰,履歷?益齡曰,初授通禮院假引儀,陞兼引儀,方待罪本職。上曰,職掌?益齡曰,掌養飼雜畜,宴禮時所用及客使支供諸般等事。上曰,遺在?益齡曰,豬遺在一千三百九十二口,羊遺在二百十一口,羔遺在三十五口,唐雁遺在六十九首,鴨子遺在一百十二首。上曰,所懷?益齡曰,本署有提調,故或有弊端,則隨事變通,別無所達之事。
○崔運興進伏。上曰,職姓名?運興曰,西氷庫別提崔運興也。上曰,履歷?運興曰,永禧殿參奉初授職,軍資監奉事移拜,相換本職待罪。上曰,職掌?運興曰,供上進排。上曰,遺在?運興曰,氷丁異於米布,消瀜故不能的知矣。上曰,所懷?運興曰,或有弊端,則與提調相議變通,別無所達之事矣。上曰,鄕人乎,京人乎?命九曰,故奉朝賀崔奎瑞之孫也。上曰,誰子也?命九曰,崔尙鼎之子也。上曰,當初予不知誰某,而偶然落點矣。今乃聞之,始知爲崔奉朝賀孫也。見其人,如見其祖,心甚愴然,奉朝賀戊申勳業,豈不卓然,而因其固讓,雖成辭勳之美志,予之待遇,固爲自別。今見其孫,愴懷倍切,其令該曹,祭需題給事,分付,可也。{{*|出擧條}}
○徐命九啓曰,政院連日,只有入直者,其餘以右位,不能牌招,何以爲之?上曰,喉院不備,殊極寒心。右承旨鄭必寧牌招。左承旨洪尙賓疏批已下,一體牌招,可也。{{*|榻前下敎}}
○上曰,明日來會賓廳,次對爲之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12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病}}。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瑴{{*|仕}}鄭純儉{{*|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海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果川縣監金省魯。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正言金{{?|⿰禾道}},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事變假注書黃最彦在外,代以朴海潤爲假注書。
○尹彙貞啓曰,事變假注書朴海潤,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重推之下,一向違牌,無意應命,事體至爲未安。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不擧行,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明朝牌招開政。
○傳于徐命九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二日,幼學金應瑞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白世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粘目內,牛峴前僉使洪就疇,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新僉使,已爲辭朝下去,洪就疇,時未上來,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病狀危苦,冒上由單,冀蒙恩暇,幸以醫治,伏承聖諭特降,不賜允許,臣誠惶隕悶迫,靡所措躬。狗馬賤疾,不敢煩塵,而蓋臣稟質虛薄,累經重病,重以傷暑,飮冷過多,種種症形,無非頑疾爲祟,胸腋結聚,將有濃gg膿g漸,脚臂牽疼,不能運用,時日之間,起動斷望,而每陳箚牘,實涉煩屑,請由將理,勢不獲已,臣雖無狀,旣忝此地,豈敢爲不顧國事,自圖便身之計哉?初與在告有異,自可往覆gg往復g詳議,而顧此床笫病喘,無路登筵,今日次對,有命而偃伏,不敢趨詣,尤增悚惕,竢罪之至。且臣伏見憲臣疏本,譏斥廟堂甚重,臣固受以爲罪,而草記旣無例,則送言之措辭,自不得不爾,若其守令事,伊日,以除署經發送,仰達之際,適因目前所見,觸發於語次,臣嘗以郡邑曠官,爲大弊,故未暇念,及於國體之傷損矣。然憲臣,以此爲可悶,而此特細事耳。臣則所可悶者,有大於此,方今聖明在上,邦運亨泰,政宜擇相委任,日新圖理,而如臣萬萬不似之人,濫叨匪據,無一言建明,無一事施措,百度廢弛而不能釐,民生困窮而不能救,此皆臣之罪也。應在斥退之科者,久矣,而聖上,不少留念,一任其泯棼,臣誠悶焉,日夕焦熬,直欲溘然而無身也。臣廢食日久,神精昏錯,不能悉暴衷懇,伏乞聖慈,曲賜憐察,亟遞臣職名,改卜賢德,以幸國事,俾臣亦得以安意調治,卒蒙生成之澤,千萬祈祝之至。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其用念焉。頃者辭單之批,豈不念卿之所患?唯念國事之意,以疾未參,其何所傷。憲臣所陳,不過體例,亦何爲嫌?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傳于尹彙貞曰,左議政處,遣鍼醫看病,書啓。
○掌令許集疏曰,伏以臣見識魯鹵,言議骫骳,本不合於諫諍之任,而怵畏分義,戀係榮寵,仍因盤礴,今已屢易月矣。一味尸居,毫絲蔑效,間附草草數啓,亦或未槪於聖心,居常愧懼,若隕淵谷。加以素患痰病,添劇於觸炎供劇之餘,咳血無算,神精昏瞀,宛轉床席,飮啖全却,以此懍綴之狀,尤無陳力之望。伏乞聖慈,特加矜憐,亟賜鐫解,俾便公私,千萬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耿耿愚忠,懷不自已,敢以慨惋於目下者,略此附陳,惟聖明澄省焉。嗚呼,今日國計民憂,艱虞溢目,可言之事非一,而朝廷不正,則萬般施措,皆如無麪之不托,臣不敢枚擧於殿下之前矣。噫,今日之朝廷,正乎,不正乎?試以今番尹汲事論之,欲通者爲是,則枳之者過當,枳之者得體,則欲通者爲非,至於長席,則務欲調劑於其間,聖敎中,亦謂其得冢宰之體,而殿下,初則兩皆勉出,終則兩皆譴罷,勉出者兩是之也,譴罷者兩非之也,是何,事有差殊之科,而罰無異同之別也。不但尹汲事爲然,今日殿下之處置朝廷,多用此道,苟非兩是,則必爲兩非,臣僚章牘中,互有爭辨者,則往往只賜例批,不曾明白說破,故人心轉益憫鬱,風波去益層激,恐無歇泊之日也。噫,從古以來,未有無是非之世,亦未有無可否之事。若曰,今姑以是非可否,倚閣一邊,以爲鎭安之道,則此乃天下古今,所必無之理,而擧一世,幾何不底於含糊鶻突之境也。董子曰,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然則今日朝廷之不正,豈不由於殿下導率之未盡乎?殿下聰明稽古,聖學卓詣,其於古聖賢所論,操存省察,敬義挾持之說,知之非不明,講之非不熟,但恐眞實底工夫,猶有所虧欠爾。伏願殿下,從前應文備數之念,因循假借之事,一切掃去,只以一誠字,參前倚衡,純然天理,無少間斷,則他日符驗之著於外者,必不至如今日,世道之泯泯棼棼也。且臣於義州府尹黃梓事,切不勝其慨然矣。日昨旣因僚臺之疏,還收特補之命。還收則固是也,而當初聖上之必欲督赴,未免大段苟簡,拿推之不足,而嚴敎屢降,嚴敎之不足,而溫音特勤,終至於假斥補之名,爲督送之階,而旣辭之後,始乃還寢,此非但梓之去就,無所着落,聖朝處分,亦豈不顚倒之甚乎?噫,梓之積久違逋,雖諉以些少情勢,而一向撕捱,終無變動之意,致有過中之擧,今日紀綱,良可寒心。臣意則不但還收特補之命而已,直勘以邊倅厭避之律,斷不可已也。至於尹心雄照律之事,亦不能無訝者矣。心雄身爲差員,酗酒顚妄,因一鄙褻之私事,濫施法外之酷杖,終至於無故殞斃,揆諸法比,罪固不輕,而畢竟徒配,未免太歇,聖上亦且循例判下,烏在其重人命之意哉?當該禁堂,亦難免擬律差輕之失,不可不推考警責,而心雄則宜施竄配之罰,以懲日後濫殺之弊焉。念臣塊苫多年,益復生疎於世事,識慮淺短,亦未曉解於時務,而旣受耳目之任,自激憂愛之忱,略效狂瞽之數語,或祈塵露之少裨,惟聖明,勿以人廢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是矣,竝依施。其於吏曹事,固有差等,末稍對擧,俱爲過中,竝爲處分,烏可已乎?況今者互相務勝,非爲朝廷也,非爲君父也。在上者惟可脫略,豈可以左酬右答,以助其習乎?黃梓事,果若所陳,意亦若此,而旣赴之後,中道處分,其亦何哉?故只寢補外之命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五月十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禮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趙顯命,行司直宋眞明,左副承旨徐命九,持平金尙魯,假注書鄭純儉,事變假注書李徵奎,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
○興慶進伏曰,聖體若何?上曰,差勝矣。興慶曰,慈殿氣候,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元子膏藥付後,其有顯效,而或撫摩見之則,如何?上曰,姑未仔細知也。興慶起伏曰,小臣久病,猝然出仕,無大段定奪之事,而有引見之命,故入來矣。咸鏡道犯越罪人狀啓,有更稟之命矣。重囚則猝乍之間,不可輕易論斷,其中輕囚之自營門,旣已保放者,則不必許久滯獄,分付監司,使之分輕重決罪後,啓聞,何如?上曰,依此分付,可也。{{*|出擧條}}
○又啓曰,此則濟州牧使金{{?|⿰亻政}}狀啓也。馬監之役,偏苦難堪,而曾無給料之事矣。本州賑廳,有除番軍官三百九十四名,納米添補之規,就其中,除出百人,依例納米,則可爲十一所馬監,一年之料云矣。此等創設之事,固不無弊端,而本牧旣已商量事勢,有此狀請,依其言,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又啓曰,此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也。留庫還上盡分事,曾已狀聞,而迄無回下,目今牟麥,凶歉尤甚。還上,許令盡分,以爲數三朔農糧事,更爲狀請矣。留庫還上,決不可盡分,而麥事旣甚凶歉,則就其留庫中,或三分之一,或折半許給,何如?上曰,若許海西,則其於他道何?取魯曰,折半留庫,法意,誠非偶然,而近來守令,每有盡分之請,道臣亦循例狀聞,朝家又不能堅守此法,故臣嘗以此,屢陳於筵席矣。海西麥凶,果未知如何,而決不可輕許也。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廷濟曰,臣則頃日北道許給時,亦以爲重難矣。海西雖曰凶歉,異於北道之設賑,折半留庫之法,似不可輕改矣。尙絅曰,留庫之法甚好,而監營雖申飭,守令例多因民人之呼訴,不能堅守。卽今海西形勢,誠甚切迫,就留庫中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許給似無妨矣。顯命曰,北路則前年,年事大無,至於設賑,故不得已許給,而海西則有異於北路,不可以異同爲嫌,朝家折半之法,其意深遠,臣向在嶺臬時,有所親見矣。當辛亥赤地之時,堅守此法之邑,則民有所恃,不能堅守處,則民無所恃,折半之留不留,關係重矣。萬萬迫不得已之外,則固守此法爲好矣。眞明曰,折半之法,大體固宜堅守,而第各邑還上,多寡不一,或有民多穀少,一巡救食,亦患不足之處,此爲可念。然此則道臣,猶可變通推移,區劃於隣邑,若非慘凶之時,則不可輕改成法。且海西麥農雖歉,比之北關、關西,似有間,不必以異同爲嫌矣。上曰,以狀啓觀之,可知海西之異於此路矣。折半之法,予嘗欲固守矣。若許分給,則乃守令之幸,非朝家之實惠,折半之法,嚴守是矣。此狀啓置之,可也。{{*|出擧條}}
○興慶啓曰,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留庫還上,前頭不可不就其尤甚邑,量宜加分,而牟麥還上,則尤甚邑,全數停捧事陳請矣。關西牟麥,雖甚凶歉,還上之全數停捧,事甚重難,且留庫加分之請,則海西旣已不許,此亦一體防塞乎?取魯曰,關西牟麥,雖曰凶歉,糶糴體重,豈可全然不捧乎?今若全然不捧,則來頭種子,亦無推移矣。廷濟曰,關西牟麥之慘凶,臣亦聞之,監司之言,誠非異矣。然而不捧還上,則來頭種子,何以爲之耶?停捧之請,似不可許矣。上曰,此固出於爲民之意,而不捧還上,則非所以爲民也。留庫中加分,海西狀請,旣已置之,此亦一體置之,可也。{{*|出擧條}}
○興慶啓曰,此江春監司李玄輔狀啓也。嶺東九邑,麥凶已判,留庫中皮雜穀,量宜分給事,此亦與兩西狀請無異,一體防塞,何如?上曰,此亦置之可也。{{*|出擧條}}
○又啓曰,北道犯越罪人中保放者,旣使監司,分輕重決罪,而其餘重囚,則許多人命之生殺,有非立談間稟定之事,更爲商量,稟處矣。上曰,諸臣意見,何如?取魯曰,臣則諸囚獄情,未能詳知,李晩白、鄭淵,是其根本,而兩人供辭,亦未得見,其中當爲重辟者,多至三四十人云。至於牛馬賊犯越之類,或在十五年之前,此與目前現發者有異,竝宜另加愼審而處之,有非猝乍間稟定之事,姑待李晩白、鄭淵兩囚之究竟,令獄官詳閱文案,議于廟堂而,稟處,恐得於重刑獄之道矣。上曰,北道狀聞,以爲李晩白、鄭淵,爲其窩主,而此獄,區別有三等,指揮正犯,干連云矣。李晩白則姑未知或有貪蔘犯禁之擧,而鄭淵事,予則自初知其爲理外事也。身爲官長,豈有使官婢,越送彼地之理乎?爲先以此意,分付,而至於鄭夏輔,則不可使猶子證猶父,放送可也。{{*|出擧條}}
○廷濟啓曰,臣以賞典事煩稟,極涉惶恐,而頃日校正廳,以賞典加給事,草記允下,不得不有所煩稟矣。自前頒賞之規,或自都監,或自各所,列書賞單,呈于政院,則政院取考謄錄,往復釐正啓下,故該曹則照單擧行矣。近來則政院,直以所呈之賞單,啓下該曹,故該曹,不得不取考前例而擧行,今此校正廳賞格,多少不一,或有若干修改之時,或有全秩竝改之時。今番依乙巳年全秩竝改時例,頒賞矣。本廳,又復如是草記,有司之臣,不據前例,恩賞之頒,逐年有加,則豈不有弊乎?此事誠爲可悶,敢請稟裁矣。興慶曰,此等恩賞之漸次濫觴,誠爲可悶矣。乙巳年旣已修改全秩,則今番賞格之用此謄錄,固無不可,而校正廳之以草記,更爲請賞,殊涉未安矣。上曰,當初料布,不能減給,畢竟賞格裁正則難矣。第乙巳年則只是四卷,今年則爲七卷,似有間矣。廷濟曰,料布輸送時,往覆gg往復g爭論,何可勝達。本廳事,事體重大,臣不能堅持,以傷事面。第工役日數雖多,至於賞格,則何可有異同乎?乙巳賞單,則爲九十人,而今年則爲一百五十人,幾至倍數,不可無裁量之道,更考賞單,其中不可不加給者,變通加給似宜矣。上曰,更爲參考乙巳謄錄,其中不可不加給者,量宜加給,可也。{{*|出擧條}}
○興慶啓曰,臣因戶判所達,校正廳賞典事,有所仰達矣。今番譜略冊子,多有錯誤處,而至於元子誕日,日辰誤書印出,追後改刊,其不察甚矣。事體所在,不可無警責,校正廳當該堂上推考,郞廳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尙絅啓曰,臣以犯越罪人申尙重事,有所敢達矣。甲寅五月,以捕金永昌之功,加資給金矣。今有更捕罪人之功,相當職除授,何如?上曰,相當職,不過邊將,而頃者加資給金之後,今又犯越,則不可除職,諸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實職則如何,而旣有捕功,則不可全不論賞矣。上曰,此令前事也,非但蒙賞屬耳。且異於捕永昌之事,於此於彼,置之爲可。考金永昌前後事,更達,可也。{{*|勿出擧條}}
○尙絅啓曰,江華外城南門樓,是禁衛營所授處也。崩頹已久,材瓦之撤置,殆至五六年云,而因本營材力之不逮,尙未重修,保障重地,誠甚悶慮。聞江華留守,以文殊山城修補事,請得空名帖,則朝家已許之云。此門,亦不可不重修,而無他變通之道,依山城例,若許空名帖百五十餘張,則使僧將及留營哨官,可以擔當重建,故敢達。取魯曰,空名帖古人謂之賣爵,決不當輕易許之矣。然若値大無之歲,民將盡劉,則朝家,或可不得已許之,而因城堞公廨修補之役,輒許給空名帖,則豈非可悶之甚者乎?卽聞兵判所達之語,廟堂之初許江都,旣未免失之矣。豈可續續許之於此等修補之役乎?臣意則一切防塞爲宜矣。上曰,江都乃保障重地,人情,居安忘危,若能隨毁隨補,則豈至於此乎?雖有留營將官,而每每放過,恬不動念,殊極寒心。若無城門則已,旣有城門,則豈可一任其累年頹廢乎?五六年兵判俱非矣,竝從重推考,空名帖則禮判所達,是矣。分授一譙樓,該軍門自當修葺,自禁營重修,可也。{{*|出擧條}}
○尙絅啓曰,臣以馬牌事,有所達矣。壬子年,臣爲陳奏副使,赴京時,到肅川,御醫尹興大及藥房書員宋昌輝等,所持馬牌,藏置於行擔中,而其行擔,爲偸兒所持去,故竝與馬牌而見失之,臣與上使書狀同議狀聞,仍使監司,使之譏捕可疑人矣。回還時問之,則未能搜得,其後又問于平營,則答以爲,有若捕風捉影,無以尋覓云。且頃者刑曹書吏及掌隷院書吏,以香陪,出去外方,又失其所持馬牌,故移刑曹勘罪矣。因邦慶蒙赦,興大輩,亦屢經赦典,今雖追罪,不過蕩滌而已,似無可論,則馬牌則不可不更造,故敢達。上曰,馬牌甚重,受去者宜藏置身邊,而每每見失,誠極駭然。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失之者,所當從重科罪,而其後,因赦蒙放,則今不可追罪,馬牌則更鑄,似好矣。顯命曰,馬牌事,誠爲虛疎,以端川趙台相事觀之,可知矣。馬牌之規,有當給者,有不當給者,或一時出給,便成謬例,分付兵曹,尙瑞院給馬式及《兵曹謄錄》,更爲釐正,似好矣。眞明曰,兵曹雖有給馬式,而馬色書吏,居間受賂,雖不當給之人,亦有成給。草料之弊,尙瑞院則因此而出給,馬牌草料成出時,兵曹所當深察,而兵曹文書,類多虛疎。判書在家而題辭者,亦皆踏印於入直堂上,至於草料,則入直主之,吏輩易於弄奸而然矣。且馬牌出馬,其數甚小,而《大典》法,品馬則大臣九匹,其下則以次有減,彼此不一,故奉命之臣,昧然犯法,馬牌式及品馬數,憑照參酌,改定式,似好矣。上曰,馬式行之已久,何必更定。其所見失,旣在於赦前,則今不必追罪,而馬牌則不可不加鑄矣。此與密符、兵符無異,今後則各別申飭,使受去者,毋或見失,如或有閪失者,本律外加罪事,分付,可也。{{*|出擧條}}
○尙絅啓曰,臣以赴防事,有陳稟之事矣。兩班出身者,皆送赴防事,纔已定奪,而至於內乘具善行事,則甚難處矣。凡額外禁軍,則自前有納馬除防之規,以宣傳官登科者,亦不送之,而內乘登科者之赴防與否,元無可據前例。具善行,今若送之,當遞內乘而送之,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內乘之職,視宣傳官尤別矣。此後則內乘,納米不爲赴防事,定式,可也。
○又啓曰,禁軍金澤,柳葉箭沒技,金萬才,片箭沒技,竝有直赴之命,而此人等,皆已出身,故尙今置之,渠輩不無抑鬰之心,事當以邊將除授,改付標矣。上曰,依例邊將除授,單子改付標以入,可也。
○興慶啓,以分館事,有所仰達矣。今番增廣榜出之後,固當卽爲分館,而其前榜,亦有未分館者云。事甚稽延,分付槐院,令上博士,從速擧行,何如?上曰,應行之事,豈待下敎而爲之乎?前已申飭,而尙不擧行,其習可駭。從速分館事,申飭,可也。{{*|出擧條}}
○興慶曰,頃日吏判,從重推考,縣道上疏,勿捧有敎,今無封章之路,已決自畫之志,都政今月內,亦將不得爲之矣。渠之所執,補外之後,何可更當銓地乎?期於必遞,而朝家勉出,不奉上疏,事體苟簡,何以爲之?上曰,吏判其後,豈是初職乎?知敦寧、刑判,旣已連除,則今此撕捱,極涉過矣。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望入啓,已四日而不下,敢此仰達。上曰,頃當新榜,故日日遞易,而其後數遞不可,故置之,今日當下矣。新榜幾盡爲之耶?命九曰,幾盡爲之也。上曰,此後則,申飭,可也。
○持平金尙魯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史官進伏,自有常處,而今日筵中,事變注書進伏之際,殊有生疎之失,請事變假注書李徵奎,推考。上曰,依啓。
○上曰,章服,自有等級,旣爲正卿,則異於亞卿,而刑判之帶,與前無別,前例有之乎?命九曰,刑判之不改前帶,似是未及之致,而御前入侍,所見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5月13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殼{{*|仕}}鄭純儉{{*|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海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巨濟府使申世洸。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標信,命下矣,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曰,伏以凡人見枳,雖出庶官,猶當顧畏,況大臣尊重之地,旣以得罪,公議爲辭,則其爲嚴截,豈比尋常,而諉以日月之稍久,肆然冒出,臣之罪一也。臨政昏錯,自速嘖言,人方以譴責爲請,而悍然尙帶原銜,臣之罪二也。君命卽天命也,宜不敢違,而有召輒拒,彌日歷時,臣之罪三也。有是三罪,縱殿下,寬不加誅,猶當亟罷其職,以勵他人,而一日二日,迄無處分,繼以嚴敎荐降,督迫甚急,憂惶震駭,莫省攸措,臣旣以抵死不出,自矢於心矣,匹夫之諒,迷不知變,而亦竊恨聖明,所以待臣僚者,有所未盡。夫官爵,人之所慕也,威命,人之所畏也。自非情勢之至難强,則孰肯捐其所慕,犯其所畏哉?惟其有萬萬不得已者,故爲此反常之擧耳。在聖明禮使之道,宜察其情而許其辭,豈不上下俱安,公私兩得哉?今也不然,一味驅策,牛維而馬縶之,終必加以罪譴,歷數近日諸臣,無一蘄遞而得遞者,此於體下之德,寧不爲欠耶?唯臣頃年,待罪金吾時,因數次違牌,自上,特以庶可知矣爲敎,仍卽許遞,此誠得使臣之道,臣於伊時,感頌上恩,至對人稱揚,自此以後,更不見此等處分,唯見紛紛以辭職,獲罪而已,詎不惜哉?臣之此言,亦若畏被罪而發者,然臣非然也,中情所蘊,冒死畢陳。伏惟天地至仁,特垂庇愍,亟賜遞罷,苟以所言猥雜,罪在罔赦,則竄之殛之,亦惟命,俯伏以俟,戰懼冞深。臣無任顒祝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儒臣之斥,旣至過中,業已開釋,則卿之撕捱,豈太過?政官之政注間事,輒解其職,朝授暮遞,日事遞易而已,亦豈有若許道理乎?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批已下,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批旨開釋之後,又爲違牌,其在分義,極涉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次承批之後,違牌爲事,無意擧行,豈有若許事體道理乎?明朝牌招開政。
○備忘記,補外還內之後,雖旋授此任,飭勵在先,甄用在後,其在道理,猶不敢撕捱,況歷職數三,批旨開釋,則若是固執,已涉過矣。況身帶藥院,徑往江郊,不顧事體,亦涉太過。都政之若是遷就,曾所未有,其將犯於夏政之時,豈有若許寒心者乎?吏判從重推考,使之卽爲入城。
○備忘記,傳于尹彙貞曰,頃者吏判,以他重臣,無批答而給之,有所勉戒,故狀聞旣入啓,其雖判付,其有勿捧之命,則道臣狀聞,於事體何?問其例於大臣,欲爲推考矣,更思之,於章於狀,其道臣狀聞而已。其捧不捧,惟在喉院,旣有勿捧之命,則章狀奚異?令後辭章,業已下送,則此狀豈可異同?雖不然,其宜先稟,而或爲下送,或爲捧入,其涉不察。當該承旨,從重推考。
○傳于尹彙貞曰,城上所之事,雖無,其名猶在,而今之百隷怠慢,喉院日入將報,詣臺之聲乃聞,若非避嫌,非亦牌招,則極爲稽緩,故方欲下敎,觀本府啓目,似是坐後,而卯仕飭勵之時,身爲法官,坐晩可知。於此於彼,俱涉稽緩,本院,申飭。
○尹彙貞啓曰,因輪對官李培源所啓,巡廳減下軍復舊事,自本院,問于兵曹處之事,擧條啓下矣。問于兵曹,則以爲巡廳軍五名,戊申年因傳敎,內外雇軍,量減時,亦入其中。其時量減之軍,皆無復舊之事,而十名之外,又別有使喚軍一名,況晝雖使喚,夜當巡邏,則十名內,用於使喚云者,殊不成說。且是別單減去之事,則似不可無端復舊,今姑安徐,恐爲得宜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尹彙貞曰,頃者勸武,意蓋有在,其時勸武之人,擧皆調用,而獨於曺允成,以其父文官之故,左扶右護,欲爲反儒,不過哨官,而後非儒非武,尙今偃便,今已多年,內乘宣傳,終不檢擬。昨年帳殿,已諭不着道布事,曾有飭勵,世間焉有不着儒衣,而着儒巾者乎?若此不已,使允成,將作何樣人?爲允成則至矣,於君命何哉?況渠以着道布事,親聽下敎,敢着儒巾儒衣,入親臨試場,名登合考,放肆無嚴,莫此爲甚。若有紀綱,使渠乃行其志,莫行君命乎?其後下敎之後,該曹亦且逡巡,極爲寒心。曺允成,令兵曹,爲先額外禁軍差下,此後內乘宣望,依他檢擬事,分付。
○傳于鄭必寧曰,特敎之下,若是違拒,事體極爲寒心,而初以此,更定兪家,兪家若此,故復命初定,其家所執,亦不曰無,若不倒婚,焉敢有固執?分付宗府,金致萬家過先婚後,待明春,行洛川婚事之意,分付。
○傳于尹彙貞曰,明日,各司久任中,除不潔人員,竝爲來待,諸承旨,持《大典》,同爲入侍。
○吏曹判書金在魯病重,上去不得事狀啓,傳于尹彙貞曰,特推之敎,已諭卿之爲嫌,決知其過矣。況有勿捧辭章之敎,則于今此擧,於道理何?勿復撕捱,依下敎,卽爲入城事,回諭。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南所衛將牒報,則金虎門南邊,宮墻一間許,今日雨水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卽速修築,而金虎門入直砲手,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金尙魯啓曰,臣方自本府,詣臺申啓,卽伏見備忘之下喉院者,以臣詣臺之稽緩,辭敎縷縷,誨責甚截,臣不勝惶霣愧恧之至。第本府開坐之規,異於他司,必待二人之無故備員,或三四年而一行焉,或七八年而一行焉,蓋其歲不常有也。故開坐之時,事輒繁氄,罷衙之後,始及詣臺,若其日勢之早晩,曾不之拘礙,此則古今通行之,例也。臣固發慨於府坐之曠廢,有意於故事之載修,遂於今日,與僚臺往復出令,趁天明赴衙,而府中多事,自致日晏,實緣事勢之適然耳,非臣詣臺之故緩也,亦非臣卯仕之稽赴也。然臣本庸陋,無他技能,耿耿一心,唯期職事之奔奏,區區深憂,每在百隷之怠官,而今因罷衙之差晩,遽承未安之聖敎,此固臣不善周旋之罪也。身爲臺官,而敢爲怠慢之習,自犯稽緩之科,則將安用此臺官爲哉?聖度涵容,雖靳譴罰,臣以何顔,更冒職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尹彙貞啓曰,持平金尙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判義禁申思喆,同義禁金始炯、李瑜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無似,待罪金吾,今已閱月日矣,亦且讞衆囚矣。唯是識慮淺短,觸事昏憒,固知早晩呵責,勢所必至,迺者臺臣,果以尹心雄事,至有問備之請,臣等於此,竊不勝瞿然,繼之以訝惑也。第念王府奏讞之體,只得因其情罪,酌量輕重,毋敢一毫低仰於其間,此則臺臣,亦必知之矣,我朝大小奏勘,皆遵《大明律》及《大典》。臣等,取此二條而詳覆之,則《大明律》云,凡決人不如法,致死者杖一百,若論致人死之罪,則止杖一百,《大典》云,官吏濫刑,杖一百、徒三年,赦員,固可謂官吏也。參以兩律,從重而論,遂以杖、徒律,照入矣。至於心雄,擧措顚妄云者,法文無所著,非有司所可擬於按法之中者也。今者臺疏,至以徒配太歇,擬律差輕等語,盛加論斥,有若臣等,曲爲從輕者然,何其不相諒,至此耶?臣等,未知必用無於律之律然後,方可當於廷尉之奏耶?雖然,職忝議讞,重速臺詆,論以邦憲,宜被大何,玆敢略具短章,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等之職,仍治勘讞不審之罪,以謝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大願。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旣已從重擬律,則於卿等,無可嫌之端,卿等勿辭行公。
○傳于尹彙貞曰,金吾堂上,批下,犯越査事緊重,待開門,竝牌招察任。
==5月14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㲄鄭純儉{{*|仕}}。事變假注書朴海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次承批之後,若是撕捱,其何道理?日事牌招,何日開政?其於事體,尤爲寒心者,法筵之中撤。從重推考,更爲牌招開政。
○尹彙貞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三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明日常參時,兩司無進參之員,而闕員尙未差出,事甚窘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待開門,牌招開政。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東萊等官居幼學朴重徵等,爲虎囕死事,傳于尹彙貞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備忘記,傳于徐命九曰,今者秋曹啓目曰,粘連而不粘連,則喉院,宜察而不察,當該承旨推考。
○徐命九,以義禁府言啓曰,時當盛夏,潦雨新霽,罪人所處獄間,淨掃事,命下矣。本府罪人所處,東南西間,使入直郞廳,看檢掃除,取兩倉空石,計數入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臣顯命,昨日使本曹佐郞臣李奎鎭,摘奸典獄署,申飭獄官,淨掃囹圄,存問諸囚,所藉空石,移文請得於戶曹矣。卽者自政院,招致本曹郞廳,以傳敎辭意,分付,故謹又發遣佐郞臣李䌖,馳進典獄署,點閱諸囚,諭以恤囚之聖意,有病者及飢餓者,別爲抄錄以來,則病秩爲三名,無養獄尤甚秩,爲二名矣。有病者治療,無家人護養者,官給衣糧事,年前又判付,申飭之事,揭書本曹壁上者,而近來各司,雖有該署所報,全不擧行,誠爲慨然。今後則隨所報,間間顧恤之意,申飭各該司,何如?傳曰,依爲之。飭礪之下,不卽擧行,該司官員,令政院從重推考。
○掌令許集啓曰,臣於屢月供劇之餘,疾狀沈淹,實無一分自力之望,而嚴畏分義,旣不敢坐違召牌,鎭尋長單,亦復見阻於喉司,因仍蹲冒,一味媿懼。昨者僚臺,以府坐之閱歲曠廢,要與之備員會坐,故臣果趁早赴衙,而開坐按治之際,自爾多事,日晩之後,始乃罷衙而歸矣。伏見備忘之下於喉院者,則辭旨嚴峻,責之以府坐之稽緩,臣於此,殊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噫,百隷怠慢之習,實爲今日之痼弊,臣固其常慨惋,則身爲法官,豈敢懷稽緩之念,而只緣事務之適然,反承未安之聖敎,此豈非如臣鈍滯者,不善周旋之致也?臣雖身不詣臺,而合坐完議之後,例當聯名於傳啓,則實與詣臺無異,且其府坐之始終,一同僚席之去就,則今此嚴敎之下,其爲情迹之難安,固無彼此之別,惶悚之極,宜卽自列,而觸暑開坐之餘,宿疾添劇,且緣日勢之已晏,今始來避,以此以彼,所失滋大,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徐命九啓曰,掌令許集,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乙卯五月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大典》,各司久任郞廳,同爲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必寧,左副承旨徐命九,同副承旨尹彙貞,假注書沈㲄,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戶曹正郞鄭潤先,戶曹佐郞徐宗璧,宣惠廳郞廳李淨,掌樂主簿尹潗,司僕僉正鄭達先,司僕判官李德淳,司僕主簿李重華。鄭潤先進伏。上曰,職姓名?潤先曰,小臣戶曹正郞鄭潤先也。上曰,履歷?潤先曰,戊戌六月,敬陵參奉初付職,辛丑正月,陞繕工奉事,其年七月,陞司䆃寺直長,癸卯秋,宗簿寺主簿,出六翌日,移拜刑曹佐郞,甲辰正月,移拜戶曹佐郞,其年八月,陞戶曹正郞,其年十二月,除授報恩縣監,丙午三月罷歸,丁未八月,濟用判官復職,其年十二月,移拜刑曹正郞,戊申七月,除授沔川郡守,辛亥十月罷歸,癸丑正月,拜宣惠廳郞廳,乙卯閏四月,除戶曹正郞矣。上曰,職掌?潤先曰,戶曹版籍色矣。上曰,遺在?潤先曰,錢五萬餘兩,封不動木一千九百餘同矣。上曰,所懷?潤先曰,無可達之事矣。上曰,修擧?潤先曰,湖南法聖倉漕運,則入來,而群山倉、聖堂倉漕運,尙不來到,事之稽緩,莫此爲甚,故敢達。上曰,惟正之供,旣捧於民,而到今不來,太涉稽緩,不可無警責之道,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年幾何?潤先曰,小臣今年六十九矣。仍退伏。上曰,誰家人耶?必寧曰,故相臣鄭載嵩之族姪矣。戶曹佐郞徐宗璧進伏。上曰,職姓名?宗璧曰,小臣戶曹佐郞徐宗璧也。上曰,履歷?宗璧曰,戊申年,除童蒙敎官,庚戌年,以監造官承傳,陞掌樂主簿,移戶曹佐郞,除聞慶縣監,上年五月,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宗璧曰,版籍司、別例房、別庫矣。上曰,遺在?宗璧曰,版籍司遺在,正郞鄭潤先,旣已陳達,別例房經費中,無前例之事,磨鍊出關而已,元無物力遺在之事,別庫遺在,大米一千四百餘石,太一千六百餘石,田米六百餘石矣。上曰,何時爲久任乎?宗璧曰,今年二月啓下矣。上曰,修擧?宗璧曰,無修擧事矣。上曰,所懷?宗璧曰,無陳達之事矣。本曹雖有弊端,與堂上相議變通,故別無弊瘼矣。上曰,年幾何?宗璧曰,小臣今年四十矣。仍退伏。上曰,誰家人耶?必寧曰,全光道監司徐宗玉之弟矣。李淨進伏。上曰,職姓名?淨曰,小臣宣惠廳郞廳李淨也。上曰,履歷?淨曰,泰陵參奉初付職,陞繕工副奉事、造紙署別提,移拜義禁府都事,除玄風縣監罷散後,拜鎭安縣監,移拜金堤郡守罷散,上年冬,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淨曰,方待罪湖南廳,兼察江原廳矣。上曰,遺在?淨曰,卽今宣惠五廳遺在,米十七萬二千九百石,田米五千三百石,太四千九百石,小豆二百石,木綿三千一百同,布五百九十同,苧布三同,銀一百六十八兩,錢一百八十三兩矣。上曰,錢文分給之數,少耶?淨曰,前遺在則已分給於貢人,湖南廳,新有綾州舊未收錢捧上者千餘兩,故姑爲留置,而他廳則元無所儲矣。上曰,貢人,自前必爲從貴上下,今亦依例爲之耶?淨曰,當初大同設立之意,蓋欲生活都下人民,故貢物,必爲從貴上下矣。今則旣不用,錢米木之價至賤,貢人多有呼冤之事,而所納米木色品,漸不如前,貢人多有落本之歎矣。上曰,修擧?淨曰,本廳只是貢物捧上,上下而已,別無修擧者矣。上曰,年幾何?淨曰,小臣今年五十二矣。上曰,此是其李淨耶?必寧曰,曾爲金堤郡守耶?淨曰,小臣曾爲金堤時,逢邑民之變矣。仍退伏。尹潗進伏。上曰,職姓名?潗曰,小臣掌樂院主簿尹潗矣。上曰,履歷。潗曰,丙午獻陵參奉初付職,陞義盈庫奉事、掌樂院主簿,出六,除刑曹佐郞、工曹佐郞,其後除龍仁縣監,罷還,甲寅二月,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潗曰,樂生色矣。上曰,前時有下敎事矣。近來則比前勝乎?潗曰,本院別無大段弊端可達之事,而但樂工、樂生,自遠方上來,白地應役,一朔所受食,不過一疋木而已。以此若干所得,無以聊生,此爲可矜之甚者,況且連値凶歉,自癸丑至甲寅,四年之內,被災邑蠲減之數,不啻夥如,賑廳若干出給,不爲全數上下,卽今工生輩,未受出之數,木則十九同餘疋,米則百餘石,若依此數盡給,則可爲一分救急之資,而本廳,尙今遷就不給,擧皆飢餒,實無扶持應役之望,故敢達。上曰,樂工乃莫重祭享時所用,則旣非雇軍之比,而役價上下,反不如雇軍,無實如是,從速上下事,分付賑廳,可也。{{*|出擧條}}上曰,是誰家人耶?命九曰,是吏郞尹汲之四寸矣。仍退伏。鄭達先進伏。上曰,職姓名?達先曰,小臣司僕僉正鄭達先矣。上曰,前已入侍否?達先曰,前日入侍矣。上曰,其後有何修擧事耶?達先曰,無修擧事矣。上曰,大凡馬政,爲國所重,詩不云乎騋牝三千?古人之重於馬政如是,近來馬政,極爲疎虞。聞大臣所達,知其如是矣,今則勝於前耶?達先曰,卽今馬政太乖,無可言者矣。上曰,所懷?達先曰,無他所懷,別無可達之事矣。仍退伏。李德淳進伏。上曰,職姓名?德淳曰,小臣司僕判官李德淳也。上曰,履歷?德淳曰,恭陵參奉初付職,移拜童蒙敎官,出六,拜廣興主簿,移拜工曹佐郞,戶曹佐郞,陞戶曹正郞,除禮安縣監遞還,拜刑曹佐郞、工曹正郞、刑曹正郞,除林川郡守遞還,拜禁府都事,司僕主簿,除金川郡守,在任遭喪,今年二月,本職除授,三月久任啓下矣。上曰,職掌?德淳曰,小臣所掌,乃牧場色、軍色、戶房色、屯田色矣。上曰,遺在?德淳曰,牧場色今年所收米,二千二百石零,雜穀四千餘石,錢三千餘兩,木花一萬五千餘斤,米則一年員役放料外不足之數,殆近百餘石,以雜穀代充上下,錢則內寺馬價,與軍色一體,次知上下,木花則八千六百餘斤,入送北道,以給軍兵衣資,軍色則一年諸員布,一百三十餘同,而不足之數,亦近十餘同,以牧場色雜穀,代充上下,戶房則內外寺馬料,自戶曹一年劃給,太二千餘石,田米五百餘石,而以本寺太三百餘石,皮牟八百餘石添養,屯田色則箭串田畓一千五百餘日耕內,諸員一百二十名,位田六百日耕內,農圃劃給田一百九十日耕,各宮菜田九十餘日耕,朴排田一百七日耕,浦落三百餘日耕,計除後,一年收稅一百五十日耕矣。上曰,所儲幾何?德淳曰,牧場色,卽今遺儲米一千二百餘石,錢一千五百餘兩,銀一百十餘兩,雜穀一千餘石,木花一萬二千餘斤,軍色遺在,黃金八十餘兩,銀七十餘兩,木三十餘同矣。上曰,曾知太僕富饒,今聞所達,誠爲寒心,何其如是殘敗耶?前因提調所達,槪聞之矣,監牧官,不能擇人而然耶?德淳曰,監牧官,曾前則本寺差出矣,卽今提調僉使,兼監牧官,則盡爲移送兵曹擇差,監牧官則自本寺,各別擇差,而辛壬凶歉之餘,各牧場所收大縮,上年則貸來惠廳米五百石,僅給員役料米,今年三月,小臣待罪本職後,本朔料米,貸用於馬籍色,以錢充給,實爲苟艱矣。上曰,所懷?德淳曰,別無仰達矣。上曰,年幾何?德淳曰,六十矣。上曰,誰家人耶?必寧曰,李徵海之子,德麟之弟矣。仍退伏。李重華進伏。上曰,職姓名?重華曰,小臣司僕寺主簿李重華矣。上曰,前日入侍否?重華曰,曾以輪對官入侍矣。上曰,職掌?重華曰,本寺主簿,掌內外寺官舍、馬裝諸具鋪陳、器皿修補事,而本色無物力,分養馬上納時,若干裝木,例爲捧上,故以此需用,而若盡用則移來他色,隨毁隨補矣。上曰,所懷?重華曰,主簿非緊任,故別無可達之事矣。仍退伏。上曰,久任郞廳,倂招來進前。承旨招之,五人以次進前伏。上曰,今日久任郞,招見之意,爾等知之乎?此不爲文具,而俄問所懷,皆無所達,若勤於國事,則豈無所懷?此乃常時經紀者少故耳。若於無中,能有所懷然後,可見其奉職之意耳,此後則着意奉行。若有怠慢之習,則當,申飭之矣。五人對曰,聖敎至此,孰不飭念奉行耶?上曰,久任郞皆退去。五人以次退伏,仍爲罷出。命九曰,以《大典》觀之,則各司久任處數多,而近來遵行此法者,只十一司,其餘各司則廢閣不行,未知何故,而卽今十一司中,兵曹則郞廳遷轉之代,姑未啓下,漢城府則以無長官之故,不得啓下云。此雖與無端不爲奉行者有異,推考,何如?上曰,久任郞廳未啓下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俄者已諭於久任郞,而如此者,亦爲文具。《大典》,申飭,非止一再,而政院束之高閣,未嘗披見,故未見有修擧者矣。尙賓曰,《大典》中,金科玉條,井井燦燦,此誠聖朝之懿範,聖上之,申飭摯矣,而臣等在家時,則未易考閱,入闕時則自爾多事,亦未能見之矣。上曰,《大典》中,應有行於古,而不行於今者多矣,宜於前,而不宜於後者多矣。彙貞曰,古今異宜,我國法制,則可以施行,而以卽今見之,法多頹弛,其中豈無修明者,而常時《大典》,殆同廢閣,全不講究,如此而其有實效乎?命九曰,《大典》如讀書人之二十前讀書者,可以爲用,自此以後,讀書無益,今者《大典》,猝然看過,殆若晩年讀書,何能爲其用乎?尙賓曰,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五十、七十、百畝,似有差殊之別,而其實皆什一也。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正而後,賦稅均民生安,軍國之需,量是而出矣。今以量田一事論之,祖宗朝金科玉條,皆出古聖王什一之征,而法久不行,後來不識立法之本意,徒爲厲民之歸,豈不慨然哉?《大典》,田分六等,災分九等,皆以十一爲分數,臣請陳焉。所謂田分六等者,一等一結之田,其形甚小,二等梢大,三等四等五等,漸次加倍,至於六等田而極矣,而賦稅,皆取十之一,此臣所謂文王十一之征也。至於災分九等云者,實十分爲上上,年每一結收二十斗,實九分爲上中,年收十八斗,所以減二斗者,蓋減其十分之一也。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每一等,各減二斗,至於下下之年,則只收四斗,民之所收,只餘一分,是乃十分之一,而仍爲免稅矣。今之地部,年分事目則不然,若有一分棲畝之穀,不但不給等災,全取十分之稅,全不掛鎌,全不落種,川反浦落之處,亦難免稅,王賦之失政,甚矣,而民生豈不困悴乎?一二三四分之災,實難區別分給,而六分以上,則乃是過半之災,而全責十分之實,此誠損下益上之政,豈可厲民以自養乎?且量付常耕者,謂之正田,地品瘠薄,禾穀不穟者,謂之續田,而雖曰正田,而或於大村移居,水道潰決,沙石覆沒,禾穀不穟之處,則降之續田,雖曰續田,而或因人家移居,水道灌漑,糞田肥膏,所出倍多者,則升之正田,守令置簿,報于觀察,使式年改正,以待改量時升降,此《大典》,所以二十年一量,以正田賦者也。不幸田政廢弛,錯無頭緖,一次量田之後,其弊愈甚,試以古事言之,去癸卯年,京畿量田使,非今時人才之比,而其時量法,亦有失着處,欲爲多得結數之故,守令、監色,都增結數於窮民瘠薄之田,虛張等數於荒廢不墾之地,故窮民磽埆之田所收,不及其稅,故因爲廢棄,荒廢不墾之田,永爲棄置。當此人多地少之時,無土之民,雖欲起墾,而墾起一畝,盡責帳付之全稅,故莫敢下手,土地之不能盡闢,職由於此,此實朝家,所先變通者矣。《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惟聖明留意焉。上曰,承宣之言好矣。以此意,出擧條,申飭各道,可也。尙賓曰,此非造次間議定之事,輕易出擧條施行,則不無騷擾之端矣。上曰,承宣所達,亦有意見矣。必寧曰,聖敎之以《大典》,申飭者如此,若能以此,這這,申飭,則《大典》之法,可以行矣。上曰,臨時披閱,而行之則難矣。若豫爲講磨,則行之似易。六曹,申飭時,有違於《大典》者,則承旨陳達推考,可也。尙賓曰,大科會試,有《大典》之講,國家之重《大典》,其意至矣。上曰,《大典》懸吐乎?彙貞曰,大科,講以《大典》、《家禮》竝行,而徒爲文具,此豈謂講乎?必寧曰,譯學,亦以《大典》爲講矣。命九曰,大科會試,非無講冊,而必講《大典》者,有深意矣。上曰,增廣有之乎?尙賓曰,有之矣。上曰,式年六經外,亦講《大典》乎?尙賓曰,非講經時爲之,會試前設此講,便是錄名之講矣。上曰,監試則有《小學》照訖講之規,予已知之,此講,亦如照訖講乎?設行於何處,而亦有試官耶?尙賓曰,此亦有試官,而試所則從試官便近,或於四學惠民署等處,設講矣。上曰,蓋歇講也。尙賓曰,因務農一條,有仰達矣。趁時耕耘,且助不給,勿差役勿徵發,觀察使考勤慢,殿最事,如是申嚴矣,今者時雨霈然,至於高亢之畓,莫不周洽,此時農民,或乏種糧,或無牛隻,不無失時之歎矣。守令果能如是擧行乎?上曰,向者旱氣頗甚,以此憂慮之際,幸得甘霈,而慮或有過注之患矣,今則快晴,誠爲多幸。望霓之時,雨澤旣洽,此正務農之時也,而勸課之政,專在於道臣、守令,使民服力,此時爲急,承旨所達,好矣。趁此時,各別勸農之意,下諭諸道,可也。{{*|出擧條}}彙貞曰,臣之房掌,在於工典,溝渠等事,皆屬工典矣。北麓童濯,松木稀疎,每當潦時,輒生沙汰,不但所見之不佳,城內川渠之壅閼堙塞,專由於此,已因京兆節目之啓下,今方修治,頗有其效,而我國之事,每患有始無終,此後若復如前弛置,殊無今日修治之意。備局,多有海松子種,卽今雖非種藝之時,常於二月十月,多所播植於北麓童濯處,各別看守養護,川渠開浚,亦必歲以爲常,以此,分付京兆,定式施行,何如?上曰,所達,好矣。分付工曹及京兆,使之,申飭擧行,可也。{{*|出擧條}}尙賓曰,小臣待罪兵曹時,見慶德宮諸司,多有雨漏腐傷處,卽今時御所及昌慶宮,亦然矣,當其若干朽傷之時,仍卽修補,則必不至大段用力矣。卽今霖雨之餘,必有添漏處,分付工曹,一一摘奸,以爲隨毁隨補之地,何如?彙貞曰,家舍致傷,每由於上漏下圮,若隨漏隨蓋,毋至腐朽,疏洩水道,毋至礎傾,則何至於大費物力耶?上曰,前已下敎,而該曹,每慳於些少所入,終至於大段修補之境,此後則發遣工曹郞官,這這摘奸,若有日後大修補之事,則當該摘奸郞官,難免其責,以此,分付。雖時御時,人所不及之處,則尤易傷毁,竝爲申飭,可也。{{*|出擧條}}命九曰,臣待罪刑房矣。《大典》條目,本不繁多,而近來間有持《大典》入侍之事,且自上,隨事申飭,故就條目中,緊切於近事者,上敎之申飭,筵臣之陳白,非止一二,更不必煩複,如刑典之決訟日限,暑月之恤囚禁喧,跟隨兵典之驛路等條目,惟當留意,時時,申飭矣。上曰,依所達爲之。命九曰,伏聞聖上,近以《詩經》進講矣。今於太僕官之對以馬政也,以騋牝三千,下敎而勉勵之,臣竊仰殿下,有得於葩經之旨也。其《詩》曰,靈雨旣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稅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旣言秉心,繼言騋牝者何也?蓋人君一心,爲萬事之本,衛文公之所以致騋牝之盛者,實由於塞淵之心也。雖以大布大帛之事觀之,文公之秉心,亦可知矣。其秉心也旣如是,故其效之著於事者,至於騋牝之衆多矣。今殿下,以騋牝三千,飭勵太僕,若臣之愚忠,則以秉心塞淵四字,竊有望於殿下矣。況今望霓之時,甘霈旣洽,則與靈雨之降無異矣。俄者勸農之旨,特頒諸路,則與桑田之稅,亦無間矣。然而勸農之政,只在此心之誠實,騋牝之盛,亦在此心之淵深,更願殿下,必於秉心工夫,益加勉焉。上曰,衛文之騋牝三千,實是秉心塞淵之效也。承宣因此勉戒,誠好矣,予當留意焉。尙賓曰,秉心塞淵之說,誠如命九之所達,而若求其本,則在於思無邪三字矣。上曰,然矣。上曰,今因承旨恤囚之言,有所下敎矣。卽今霖雨稍霽,暑炎猝劇,此時囹圄,政宜淨潔,以此意,各別申飭於金吾、秋曹,而當該郞官招來,使之摘奸後,來告政院,可也。{{*|出擧條}}上曰,《大典》中,冢宰爲首,而今日吏典不備,已近六月,而大政尙無其期。卽今承旨有闕,而不能出代,玉堂俱空,而不開法筵,吏參之撕捱,極爲過矣。必寧曰,昨日吏參之疏,所以捧入者,蓋欲其承批也。辭旨開釋,而猶不出,今日又違牌,實爲過矣。命九曰,以北路犯越罪人査處事,金吾堂上,特敎牌招,而三堂俱不膺命,更爲牌招,何如?上曰,本事元不大段,辭疏旣已承批之後,違牌過矣。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可也。{{*|出擧條}}尙賓曰,《大典》,臣等退出後,當與諸僚同議,以爲講究體行之計矣。上曰,常時習見,則可以用之,而今則不爲習見,此後則各別惕念講究,可也。尙賓曰,前日以黑團領胸背事,有申飭之敎矣。以《大典》觀之,則限三品有胸背,而無參下官胸背之規矣。上曰,三品則是堂上三品乎?尙賓曰,似是堂上三品矣。必寧曰,百官延勅時,則皆有胸背矣。上曰,皇明法,似然矣。必寧曰,《大典》中,無四品胸背之言矣。上曰,見《典錄通考》,則可以知之矣。尙賓曰,四品以上,則黑團領必有胸背,而朝服則八九品,皆服之矣。上曰,百官之盡服甚難,故似只行於四品以上矣。諸臣仍罷出。
==5月15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㲄{{*|仕直}}李衡萬{{*|病}}。事變假注書朴海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徐命九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次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徐命九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判李德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時刻已迫,多臺差出,一時爲急,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常參時,政府西壁及六曹堂上,當爲進參,而左參贊李眞望,右參贊鄭亨益,俱以病懸頉,戶曹判書李廷濟陳疏受由,參判徐宗伋,參議李命熙呈辭,無進參之員。左參贊李眞望,右參贊鄭亨益,戶曹參判徐宗伋,參議李命熙,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常參時,無兩司俱未進參之例,而政官,旣已再招不進,臺官,闕員,不得差出。正時已過,今日常參,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常參停,來會賓廳。
○徐命九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常參停,來會賓廳事,命下矣。卽與常參時來待備局堂上,來會之意,敢啓。傳曰,引見。
○備局薦望,以洪鉉輔爲吏曹參判。
○徐命九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鄭純儉,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望,以李衡萬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昨日入侍時,諸道道臣處,趁此時,各別勸農之意,下諭事,擧條啓下矣。兩都留守處,一體,下諭,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宗白。
○徐命九啓曰,北道審理御史李宗白,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五日,私奴順金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佐,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禁軍,來秋冬等祿試射,今方設行於訓鍊院矣。入直禁軍等,依例明日,除標信出試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京畿監司狀啓,判尹尹淳病重,上去不得事。傳曰,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卿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五月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金取魯,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趙顯命,靈城君朴文秀,左副承旨徐命九,假注書沈㲄,事變假注書朴海潤,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興慶進曰,雨後日氣蒸熱,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水剌寢睡,一樣安穩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氣候,聞傅膏藥後,色澤稍勝云矣。上曰,不能詳知,而聞醫女言,則似勝矣。興慶曰,無大段稟定事,而今日常參,以吏曹參判不出之故,不能出臺諫,不得爲之矣。上曰,然矣。興慶曰,吏參,昨日三牌不進,似當一體處分,故敢達。上曰,今日常參之不爲,予固已知之。試官三牌,已有定式,而此則異於試官,參議之事故,故不下敎矣。興慶曰,一日三牌不進,有傷分義,似不可無處分之道矣。上曰,此人,非不知分義,而必有所固執于中者,俄者又爲違牌,其自劃定矣。吏曹參判李德壽遞差,其代,則判書方在江郊,不可等待,使郞官,問于大臣差出,可也。興慶曰,以北道犯越狀啓持入事,有所下敎矣,狀啓中抄錄者,今方持入矣。上曰,狀啓則未及持來耶?興慶曰,狀啓在於他處,未及盡爲持來。昨日戶判陳疏,請遣御史,未知,何如?上曰,心中有疑,知其根本然後,可以處之矣。卿問議於左揆,而左揆之意,何如?興慶曰,臣問議于左揆,則以不必遣御史爲言矣。臣方來議於賓廳,則諸議以爲,四五十人,不可一時盡殺,莫如特遣御史,以國有大慶,今番則用特典,而此後如有犯者,則勿論多少,一倂正刑之意,宣布德意則爲好。諸議皆以爲然,諸臣今方入侍,下詢,何如?上曰,李廷濟所達,善矣,與評事,議爲之,似好。逮捕多至四五十人,分等上來,似爲無妨,分等中,可生者可殺者,可以區別而決斷。李晩白捧蔘事,或然矣,而鄭淵事,渠亦人耳,豈爲是哉?貪官汚吏,或有之,而此則理外事,不無疑矣。入侍諸臣,竝陳達所懷,可也。取魯曰,小臣在外時,未能詳知,如此重獄,不敢妄陳所見,而李晩白罪狀,實有所犯,則雖無所惜,若有一毫瞹昧,則誠爲可憐。擇送御史,詳知獄事而處之,似好矣。上曰,一道臣之疏,難以詳知,御史發遣,未爲不可。取魯曰,官吏二人,將死無兵亂,而平時豈可多殺乎?聖王泣辜之意,似不當若是矣。尙絅曰,李晩白事無贓,雖曰預知,豈可以此而輕斷?鄭淵遣妓事,亦有可疑,發遣御史,亦必有騷擾之端。雖或潛行,似難詳知,且鄕人㤼於御史,或有干連,易致騷擾。自此宣布德意,似好矣。取魯曰,此則倒矣。未能究治,而何以先宣德意乎?尙絅曰,御史往彼後,四五十人推治之際,似極騷擾矣。顯命曰,李晩白事,旣稱無贓,鄭淵則已捉贓物,比李晩白,甚矣,遣御史處決,似好。自此廟堂會議後,持節赦之,亦爲一道,豈有大段難事乎?上曰,然矣。文秀曰,李晩白事文案,未能詳見,不敢仰達,而明其罪狀然後,可以處之,更爲詳審爲之,好矣。四五十人皆死囚,特遣王人,更加詳審處決,則此爲軫念遠民之道。凡罪人,有首犯者,有干連者,至於犯越則勿論,而誅其身者,此國法也,何必計其多乎?若計其多少而處之,則壞法,大矣。臣與大臣,語以爲今番則國有大慶,特用赦典,此後則如有犯者,斷勿饒貸。以此意論之,則實爲國家宣布德意之道,自此愼審後,送御史,如有差違者,則狀報而處之,甚好。事當速行,往彼後審理,則必久矣。國家裁處,似宜矣。上曰,一依狀啓決斷,則似未審矣。大赦之餘,遣御史宣諭,好矣,而騷擾之慮,兵判所達似然矣。取魯曰,此則犯越罪人,今不必窮査推治,區別參酌矣。發遣御史,宣布德意,似好矣。上曰,狀啓盡爲持入乎?尙絅曰,以狀啓治之,則四五十人,皆當死矣。文秀曰,會議速決,可矣。興慶曰,發遣御史,於事體,實爲圓全矣。顯命曰,若送御史,則速送可矣。上曰,是矣。取魯曰,罪名,自上,欲抄覽,則使備局,詳前後罪名,抄出入覽,可矣。上曰,然則遣御史,可矣。此可速決,御史雖明日,使之辭朝,金吾、秋曹堂上,明日持文書來會,可也。上曰,御史,誰可遣乎?大臣,以可合人,陳達,可也。興慶曰,臣倉猝之際,未及思之,退出後,當詳議陳達矣。上曰,李宗白、李喆輔、吳瑗、金尙魯四人,其中誰爲優乎?其中李宗白,解事明透,此則喆輔,似不及於宗白矣。吳瑗,極力於國事,而不足於詳明,金尙魯則爲完全而履歷小耳。上曰,李宗白,方在何處耶?文秀曰,渠方往延安親庭矣。興慶曰,臣不見宗白面目,不知其爲人,而似可合矣。文秀曰,御史如臣者往,則可以審愼,而臣之身病未已,勢難遠赴,是可恨矣。上曰,靈城請行過矣。堂下經幄之臣可遣,何必二品宰臣乎?李宗白,方在延安云,似遲延也。文秀曰,延安不遠,一日半可來矣。上曰,御史何以定名乎?興慶曰,以審理御史,爲名,似好矣。上曰,承旨書之,仍親呼曰,國綱凌夷,邊禁大壞,今於北道諸囚而極矣。論以王法,豈逭三尺,而但其數半百,以道臣一張狀聞,草草論斷,則非王者審愼之道,且國有大赦,霈澤旁流之時,尤可審愼,故心爲持難矣。昨者戶判所陳,誠是開予趑趄,故有令廟堂,稟處之命,今則差遣御史,已爲完定,不可不趁卽下送,俾無邊擾滯囚之弊。前司諫李宗白敍用後,仍差北關審理御史,不數日內辭朝,馳往本道,其入於重辟者中,各別詳察,輕重,分等啓聞,以待朝家處分,而前狀啓中,道臣之或請亞律,或請遠配之類,明日廟堂諸臣,金吾、秋曹堂上,會議備局後登對以處,趁御史下去時,以爲分付之地。上曰,廟堂直分付,使評事眼同爲之事,書于紙上,可也。上曰,政院,下諭。命九曰,李宗白,時在延安地,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爲之。興慶曰,頃日常參時,有大同未上納守令,令廟堂抄出論處之命,而以擧條之不爲啓下,故廟堂尙未擧行。臣則常參時,不爲入侍,故全未知之矣,今聞惠廳堂上之言,始乃知之。伊日入侍,當該承旨、注書推考,使之書出擧條,以爲啓下之地,何如?取魯曰,臣於日昨常參時,備陳大同不納之弊,聖敎極爲嚴截,臣又以未收邑守令,當待秋後請罪,仰達,則自上,有昨年冬,被拿守令之謂以已捧,而至今不納者,令廟堂爲先論罪之命,而廟堂尙無擧行之事,故臣果言及於大臣矣。上曰,頃聞惠堂所達,大同不納之弊,誠爲無據。守令則自惠廳,從當請罪云,而其中被拿守令之以捧置爲言,而終不納者,是欺瞞朝家也。旣已陳聞於筵席之後,不可置之,故有令廟堂論罪之敎矣,擧條尙不啓下云。注書則新進生疎之致,而承旨之不能檢察,非矣。當該注書推考,承旨從重推考,追出擧條,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向者臺諫,以鄭亨復事陳疏,而其執災太過,因戊申數充之,故書員施罰,例也。到今請譴,極爲過當,故問議于諸臣,使入侍諸臣,陳達,何如?上曰,陳達,可也。取魯曰,敬差官,全爲國家,而守令以實爲災,施罰可矣,而以此罪之,則必有後弊矣。尙絅曰,若只以守令所報捧之,則在國家,所失太多,故不得已多捧,若以多施罪則非矣。顯命曰,全羅農形,小臣陳達,而敬差甚爲固執,亦不可追後論罪矣。上曰,過矣。欲問于大臣矣,置之之外,無他道理。大抵守令爲民,敬差爲國,故如是耳。取魯曰,大抵如是,故戶判則必欲送敬差官,道臣則不欲送之矣。尙絅曰,災結,守令盡報者無之矣。文秀曰,近來習以爲常,而其爲擧措,可謂失當矣。上曰,北道獄事,昨日回啓中,李義豐事依允,而予心以爲何如矣。尙絅曰,兄弟盡殺可憐,而打其父,極爲無據。臣爲道臣,施刑一次,送三水道死,其兄弟刺殺其訟者,國家豈不代殺乎?文秀曰,北道風土强悍,故習氣致然矣。顯命曰,治北人之道,必裁抑而後,可以爲之,此臣職掌,故敢達。上曰,然則有燕趙之風而致然,北道如是矣。顯命曰,昨日啓下黃海道放未放狀啓中,有放秩,無稟秩,臣量入二人於稟秩,入二人於配秩,四人中二人放,二人仍,判付中,各減一等爲敎,未知上意,故敢達。上曰,昨日承旨,有文書不粘連之失,故特爲推考,而予思之,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自家有疎忽之擧。予爲今日常參,故急速之際,未免有失矣。依回啓,施行爲乎矣,玄宇章、尹渭聘乙良,竝減等事,判下,可也。尙絅曰,日昨,以具善行赴防事陳稟時,以宣傳官登科者,不送赴防之意陳達矣,追後聞之,則南行宣傳官,登科則見遞,而便爲出身,故例送赴防云。臣之誤達,極爲惶恐,而內乘則與宣傳官自別,具善行,依昨日下敎,除防乎?興慶曰,南行宣傳官,登科則遞職者,以其所帶之職,乃蔭窠,不可出身後仍帶,故遞職後赴防,例也。以出身而爲宣傳官,則不爲赴防云,蓋以其近侍故也。具善行則內乘,自是蔭武通職,出身後不爲遞改,而內乘之職,親無異於宣傳官,故日昨,有勿令赴防之命矣。文秀曰,以新出身,使之赴防者,蓋欲習知邊事故也。如善行者,其門閥乃將家,況且年少聰敏,如此之人,必令赴防,習知邊事然後,前頭可以需用,而如兩局大將,非此等人,誰爲之?且赴防非左遷,旣無內乘不赴防之前例,先令赴防後,試其用,似好矣。上曰,昨聞宣傳官登科者,不送赴防,故具善行,亦使之除防矣。宣傳官旣送赴防,具善行亦送之,可也。尙絅曰,南行宣傳官,因登科見遞,故送防,而內乘則雖登科,元無遞職之規。今若遞內乘而送防,則此是創始也,未知何如。上曰,若令赴防,則自當見遞矣。依宣傳官例,赴防以送事,定式,可也。顯命曰,屯男踰越宮墻罪,考出謄錄後,以依例結案何如入啓,而以依啓判下,故已爲取招,而宮墻毁圮,不及半丈,此異於凡墻之踰越。取考先王朝謄錄,則有軍士賓伊爲名者,年十二踰墻,而先朝別判付參酌,臣意,謂依先朝謄錄下啓矣。以依啓判下,故敢達。取魯曰,刑判所達,非矣。宮墻不可論高低,踰越者自有定律,豈可因先朝例,而有所低昻乎?刑判所達,非矣。上曰,結案文書,入於啓覆乎,無時可入乎?其時欲爲之矣,入之則當有處分矣。顯命曰,假進士尹啓煥事,未及究竟,而其爲人甚虛謊,平問之下,不可得其端緖。刑推得情,何如?上曰,此必爲人所欺也。渠雖迷劣,豈如此耶?興慶曰,此必有他事。雖迷劣之人,豈爲如此事耶?尙絅曰,僞造印迹,必有根本,此必泮人之所爲,若究問其印處,則可知其根本矣。顯命曰,元無爲初試之事云矣。上曰,渠果暗自爲之,則豈有夸大之理哉?持其僞造文書,入闕之時,可謂迷劣之甚者也。取魯曰,此或泮人輩,指揮之事,此等事,不可不嚴防其竇矣。興慶曰,此必爲人迷劣,見欺之致,方外士論,亦皆以爲然矣。上曰,訊問之時啓目,加刑之時陳請,可也。顯命曰,昨日本曹郞廳,自政院,聽傳敎而來,故臣卽遣郞廳,摘奸典獄抄錄,罪囚中饑病者入啓,而本曹壁上,有別判付書揭者,其中有曰,治療疾病,官給衣糧云云,臣招問曹吏曰,藥物衣糧,自何司進排乎?曹吏對曰,藥物則自惠民署,衣糧則自戶曹爲之,而近來則多不擧行云,故草記末端,略爲附陳矣。其後更爲招問典獄吏,則以爲藥物自典醫,衣糧自賑恤廳量給,然必待本署報請,而近間則本署,元無報請之事云。臣泛聽曹吏之言,不審奏御,致有該曹郞推考之命,誠極惶恐矣。上曰,該曹官勿爲推考,藥物則令該司爲之,可也。{{*|出擧條}}上曰,今番將望,甚爲苟簡,大抵咸恩訓將二人,可以輪回用之,故不爲留意矣。平兵金聖應,可以充之,而申飭銓曹,捕將訓將可合人,儲望,可也。興慶曰,臣以儲望,各薦一二人爲言,則尹淳曰,大臣可爲之有敎云。當爲之人,廟堂爲之,或京兆左右尹,待窠以用,何如?上曰,薦申飭,可也。文秀曰,將之爲任,甚爲重大,此是人君注意處,近來將帥,豈可如是而爲之?必得制閫之才,可以信用,此非小臣之可言,而大臣亦當不敢擅其私意。如左右尹、刑參,則國家特授而已。小臣丈祖金錫衍,以肅廟元舅,何等地位,而十年御將,未嘗爲之。此事,在下者不可變通矣。上曰,此言太過矣。文秀曰,臣入將望,此豈非異事耶?今顯命爲御將,臣未知其人,善騎射乎,有膂力乎?國家,以此而用其人,已非用人之道,異日萬一有兵難,則雖不若此,豈不可用乎?上曰,靈城今日筵中,無過激之言矣,卽今所達,過矣。推考,可也。取魯曰,必待儲養,自兵使而爲者,亦有之矣。文秀曰,將家子孫中,揀擇用之則可矣,而人君注意處,不可容私意。金聖應之事,臣以爲不可,自兵使而入於參判之望者,此則不可矣。上曰,尹愨則爲之矣。文秀曰,摠戎使後,爲之矣。取魯曰,我國人,必兼坐地而後,可以爲之矣。顯命曰,小臣冒居將任,此非難愼之道,殿下置將如奕棋。曾聞孝廟選將,其難其愼,而殿下則以如臣不才,充其任,其亦異於孝廟矣。臣非爲圖免而爲此言,此後必留意而懲戒焉。上曰,然矣。如有人才,則豈不擇用?而其於無何,御將,如奕棋之說,是矣。若金聖應,則將來爲可用之人矣。尙絅曰,臣以軍門巡邏事,有所仰稟矣。巡邏,例於人定後發送,而自戊申後,烽火擧後發巡,以此都民,昏黑擧皆閉門,不得出入,多有不便者云矣。大臣、御將,今方入侍,下詢處之,何如?上曰,近以闕門早閉事,亦有所下敎矣,此甚有弊。都城內外巡邏,依前人定後發送,可也。{{*|出擧條}}顯命曰,習陣,殆近文具,而亦不得頻數爲之,誠可悶矣。御營廳習陣,則以每月初一日、十一日、卄一日分排,而初一日則輒値常參殿坐,每每頉啓,新舊番合操,無可行之時,揆以詰戎之政,豈不疎虞乎?取考登錄,則雖當日有頉,或啓稟退行,今此合操,依此退行似好,而舊軍兩朔立番之餘,若又退行合操,則下番之期漸遲,爲弊不少矣。訓局則二十九日行操,禁營則三十日行操,若以兩營行操前二十八日,進行本營新舊番合操,則似爲便好。都提調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御營廳習陣日次,與常參相値,輒致頉啓,而至於新舊番交替之月,不爲合操,而下送軍兵,其在詰戎之政,殊涉疎虞。依將臣所達,變通無妨矣。上曰,殿坐相値,則似難爲之,合操月則兩營習陣,前日爲之,可也。{{*|出擧條}}尙絅曰,日昨以曺允成事下敎,而有窒礙之端,故敢此仰稟矣。允成,曾已隨行於訓局哨官,已出六品矣。出六之人,則雖前日隨行於額外禁軍者,必卽減下,宣傳官則參下有南行二窠,參上則元無南行窠,內乘則自司僕寺差出。本曹元無相當於允成之窠,只有都摠都事、經歷可合,而自軍門出六之人,直拜都事、經歷,有違政例,若自吏曹,付之於別提主簿,則可拜都事,故敢達。上曰,政例有違,則何可因允成而爲之乎?此後有內乘,則可以爲之矣。{{*|出擧條}}顯命曰,御營廳執事二十人中,行伍拔薦者三窠,而中間一窠,見奪於方外人,軍情抑鬱矣。前日兼察訓局時見之,則擧行凡事,與他自別,蓋以多用行伍故也。今後則本廳,此一窠復故後,毋得加減之意,定式施行,何如?上曰,訓局行伍,幾窠耶?顯命曰,全數皆行伍,而近來方外人,參錯爲之,幾至十窠云矣。上曰,所達極是。不但本營而已,各營執事,以方外人差下者,不必一時刊汰,漸次隨闕復古,可也。取魯曰,臣以本曹回啓事,有仰達者矣。錦城儒生,請以先正臣文純公朴世采,配享於其先祖文正公朴尙衷,文康公朴紹書院事陳疏,有令該曹,稟處之命矣。蓋錦城,卽先正本貫之鄕,而其祖先書院,旣在其地,則配享同祀,實合事理。且先正,乃是朝家崇奉之儒賢,則事體與他迥別,其在待遇之道,固不可一例防塞,而近以書院事,禁令至嚴,凡於該曹回啓,輒勤gg靳g判付,今又循例回啓,有所不敢,故敢此仰稟。下詢于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書院事重大,此則與疊設有異乎?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聖上,每以書院疊設之有弊,一切防塞,而此則乃一院從享,有異於疊設矣。顯命曰,書院爲近來之弊,聖上,一切不許,聖意固好,而此則非疊設也。儒疏中畫像之設,亦非無端,先正臣遺像,流落於湖南地,無可去之處,故仍奉置於書院,以後孫而配享於其先祖書院者,固爲合宜。且與疊設有異,則亦無關於邦禁,其在表章之道,許令配享爲宜矣。文秀曰,以先正之賢,而配享於其先祖之書院,固合事理,且一院配享,有異於別處疊設矣。上曰,儒疏中畫像影堂之說,或意其夸大矣,今聞重臣所達,旣有來歷,且與他書院所請,有異,特爲許施,可也。{{*|已上兩條出擧條}}命九曰,同義禁,更爲牌招事。上曰,依爲之。開政久闕,法筵無期,吏判斯速使之上來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16日==
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㲄{{*|仕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海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暈廻木星。
○下直,防垣萬戶金應剛。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今已多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徐命九曰,今日自備局會議事,其勿草草,詳細抄出入侍事,分付。
○鄭必寧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因本院啓辭,同義禁有闕之代,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在外,參判洪鉉輔未肅拜,參議未差,不得擧行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尹彙貞曰,以登對事,昨爲下敎矣,方無備局云,而無等對之事,文書未及修正而然耶?問啓。
○尹彙貞啓曰,大臣及秋曹、金吾堂上,來詣賓廳矣,敢啓。傳曰,引見。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李衡萬,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徐命九,以義禁府言啓曰,臣思喆、臣瑜,以犯越罪人會議事,來詣備局,而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同義禁有闕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事,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義禁府草記,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同義禁差出之代,口傳差出事,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卽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監司啓本,刑曹啓目,端川前府使趙台相,移本府處置事,啓下矣。趙台相,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亡命罪人振紀子英,自戊申三月,牢囚本廳矣。數日以來,猝得喉痺之症,喉門左邊,有瘡穴二處,小不下咽,症勢漸重,而本廳無月令醫官待令之規,故不得及時治瘳,莫重罪人,徑斃可慮。差病間,下囚典獄,令月令醫官,救瘳,何如?傳曰,允。
○綾昌君橚疏曰,伏以臣命途險釁,遭罹憫凶,頑忍不滅,喪制已畢,終天之痛,風樹之感,彌切于中矣。臣子益廉,頃蒙天恩,幸忝小科,將欲率往,省掃於臣父母墳山,而高祖母淨嬪閔氏gg靜嬪閔氏g,曾祖父仁城君臣珙,祖父海原君忠孝公臣健,生父花山君臣㳘之墓,同在楊州一境之內,乞得恩暇,以伸至情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仍傳曰,淨嬪gg靜嬪g墓及仁城君墓拜掃時,澆奠床備給。
○兵曹參判尹惠敎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歸省先壟,獲伸雨露之懷,益感天地之德,第臣冒炎作行之餘,痰濕作孽,淹延之間,由限已過,分義悚懍,强疾復路,行到半程,猝患關格,幸賴傍人之救護,僅得回甦,而眞元頓敗,轉成黃疸,寸寸擔曳,昨纔來伏私次,而自力入肅,斷無其望。臣旣蹉過由限,則揆以常憲,合被譴罰,入城屢日,尙未祗肅,奄奄之中,一息未泯,惶蹙悲塞,無以爲懷。夫出告反面,人子之常節,臣之於君,其義一也,今臣雖緣病狀危綴,不能蠢動,首實控籲,以竢處分,分義道理之所不可已者,而連呈短章,輒被喉院之退却,臣誠抑鬱。玆敢冒萬死號籲,伏乞特加矜察,先勘違法過限之罪,仍削臣帶職名,俾令朝綱振肅,且使臣安意調治,少延殘喘。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同義禁金始炯疏曰,伏以臣於日昨,摠府直中,忽覺渾體戰掉,頭痛如碎,舁還私次,仍成毒疾,身燥心悶,殆不能頃刻耐住,重以嘔吐兼發,勺飮不通,胃虛氣敗,轉益澌綴,束帶供仕,已無其望。宿衛重地,輪替專管,犯越査事,按覈方急,引日虛帶,尋單見阻,前後嚴召之下,未免坐違,惶霣抑塞,當復如何?又於昨日筵中,因北獄査事之會議,朝堂特有牌召,如使臣猶可以承膺,則豈敢每犯違傲?而僵委床簀,無乃自力,則雖欲强策,其勢末由,況會査體重,必待備員,則尤不宜一任虛縻。伏乞亟遞臣兼帶兩任,俾專意調治,以尋生路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兼帶金吾,今姑許遞焉。
○乙卯五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及金吾、秋曹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判義禁申思喆,刑曹判書趙顯命,參判趙明翼,同義禁李瑜,左副承旨徐命九,假注書李衡萬,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興慶進伏曰,日氣甚熱,此時上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何如?上曰,安寧矣。元子宮,腹部粘藥後,加減,何如?上曰,予則不知有動靜,而醫官則以爲頗勝矣。興慶曰,日昨筵中,有北囚抄出之敎,御史之下去在卽,且考文案,則又無大段可以抄出者,而業已承敎,故入參矣。上曰,當用極律者,幾人耶?此宜有容恕參酌之道矣。興慶曰,犯越中十一人,皆分明,而其中女人與胡人交姦事,有自明之言矣。上曰,玉眞、草蓮事,初文案依俙,使禁堂,讀單抄之書,可也。李瑜讀畢曰,此不盡謄,而本文案中,有有人誘引之語矣。上曰,史官出去,取來茂山文書,可也。李衡萬,出而持入,上使瑜讀之。興慶進曰,慶興座首金聲律、朴世猷,兵房軍官朴益重,禁斷色吏金己貫等,皆干連鄭淵獄者也。座首兵房,則以一府都次知緊任,有不能審察摘發之罪,色吏亦有不能譏捕潛商之罪,故監司,有刑推遠配之請,此則不可不懲治矣。上曰,四人竝嚴刑一次後,徒三年定配,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金萬泰則諸囚之援引者,皆以逞憾誣告自服,雖有當初故縱正犯朴松正之罪,而丁坦指捕,出於渠手,故監司査狀,以爲功過相准云。此則參酌處分,何如?上曰,金萬泰功過相准之說,是矣。直爲放送事,御史下去時,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犯越時守令、邊將事,亦當,稟處矣,造山萬戶朴謹行,昨年歲末到任,而厥後無犯越之事,當勿論。前萬戶金振善,土兵之犯越,狼藉於在任之時,且金時萬等,承款之招,有以胡蔘,報萬戶米價之說,此則當明覈處之。阿山萬戶朴昌文,慶源前府使朴昌徵、尹㵑,造山萬戶李新發等在任時,俱有土兵犯越潛商之事,其不能防禦之罪,不可不一番拿問。阿山前萬戶李贊邦、張弼漢,則交遞在於壬子十二月十七日,而犯越罪人等招中,潛商日月,只稱十二月,而日不記云,故當該官,不能指一現告,此兩人竝爲拿問,似無所妨。慶興前府使趙畛,旣已身故,當勿論,前府使鄭壽耆,則曾以此事就拿矣,正月卄一日,因邦慶卽爲放出。上曰,此輩罪名,旣皆一體,而壽耆,已因赦放釋,則其餘諸人之到今拿處,似涉斑駁,且一番拿問之前,以宥旨前事,終皆放釋,則此亦有斑駁處。宥旨前事,獨用於守令邊將,而不用於座首以下,可乎?興慶曰,旣皆同罪,而壽耆則旣已就拿,其餘則不爲拿問,亦非斑駁乎?雖以宥旨前事,終當放釋,而一番拿問,似不可已也。鄕所軍官輩,纔有徒配之命,而論其罪狀,較重於守令邊將,不必以斑駁爲嫌矣。趙顯命曰,以一般罪名,被拿有先後,而先拿者,雖被蕩滌,後拿者,亦無不就囚而蕩滌之法,況守令邊將,則有間於座首以下,彼以本土之人,爲其邑都次知,同出姦忒之狼藉犯越者,一不檢察,則其爲罪律,較重於守令邊將。座首輩則定配,而守令邊將則就拿後,蕩滌似好,亦無斑駁之嫌矣。上曰,然則守令邊將,不可無一番拿問之道,一體拿處,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卜天立、姜元宗、戒宗、韓益泰等四人,當初出於鄭永承等招辭,而元宗則物故,戒宗等三人,則其所自明,俱有可據,且告者,亦以誣罔自服,而道臣請施以罪疑惟輕之律,此則參酌徒配,何如?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判義禁申思喆曰,天立等四人,監司究問時,雖已承款,其後兵使更覈時,旣得其明證,論報于監營,則當主兵使,而似不當罪矣。趙顯命曰,當初監司之究問時,此輩雖爲承款,及兵使更問也,乃變前辭,而各出證擧,故最爲詳明,似無可罪之端矣。趙明翼曰,其所發明,皆有證驗,旣已明知其無罪,則非罪疑惟輕之比矣。李瑜曰,末梢旣已明脫,則斷無可疑,直爲放送,似宜矣。上曰,道臣之欲用罪疑惟輕之律,以其當初承款故也。末梢果分明脫白耶?興慶曰,渠輩發明之言,皆有可據之端矣。上曰,當初道臣究問時,承款者何事耶?顯命曰,姜戒宗、卜天立、韓益泰等,皆出於朴守命援引,而後皆白脫矣。上曰,道臣初問時承款者,不無可疑,故道臣則請施惟輕之典,而末梢旣已明脫,則不必施惟輕之典,直以放送之意,御史下去時,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寺奴太明,爲人所告,見捉於廉問,而初則恐㤼誣告矣,其後乞食主人等處,次次盤問,則七八月犯越時,在我境乞食之狀,明有可據,故兵使査狀,旣已論斷以虛罔。嚴厚永,以其子太格,渰死與否推問事,被囚,而渰死旣已的實,則事當放釋矣。上曰,此蓋全釋之類也。奴太明、嚴厚永等,直爲放送事,御史下去時,分付,可也。{{*|出擧條}}上又曰,玉眞、草蓮及牛馬賊八人,竝付御史,使之審理,鄭淵與李晩白,一體加刑事,分付該府,可也。諸臣以次退出,承旨將退。上問曰,彼注書誰也?命九對曰,李衡萬也。上曰,誰家人也?命九對曰,時禮曹參議李聖龍之子也。上曰,予精神頗減,知之而今忘之矣。然則彼年二十幾耶?命九對曰,二十五矣。承史以次退出。
==5月17日==
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病}}。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式暇}}。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申時,日暈。夜四更,月暈。
○下直,鍾城府使閔珽。
○鄭必寧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鍾城府使閔珽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朴海潤,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洪象漢爲事變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連違召命,不卽承膺,開政一向遷就,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者政官,違牌爲事,前後相續,若此而何時開政,事體寒心。況洪鉉輔,旣無撕捱之端,亦無他動靜,只違牌爲事,此何道理?從重推考,牌招開政。
○傳于鄭必寧曰,昨者政官,三牌稟也,欲爲下敎於大臣,命置之,而因他酬應,忘却矣。當該中官,亦不提稟,今乃悟下,雖非中官之忘却,其涉矇然,推考。
○傳于鄭必寧曰,吏曹參判,疏批已下,明朝牌招。
○北兵使,以行營所在,軍需換布莊載,出送南關之際,乘船差人鍾城居李進建等,九名溺死,不勝驚慘事狀啓。傳于洪尙賓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七日,幼學鄭頤眞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佐,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又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祿試射時沒技人,熟馬賜給事,已有定奪矣,今番祿試射時沒技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五月十六日,大臣、金吾、秋曹堂上,引見入侍時,陳衛晉等四人,下送本道,御史下去後,一體推覈事,命下矣。罪人陳衛晉、鄭永承、蔡以徵、朴守命等,出付畿營,使之嚴加枷杻,別定將校軍人,次次交付下送,而江春、咸鏡兩道,亦爲一體,分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錦平尉朴弼成箚曰,伏以臣,猥忝歸厚提擧,以內用板子,歲益絶貴之狀,前後陳白,而不能變通,伏聞正月,自上,有貢價加給之命,而大臣,以與本署提調相議,稟處之意,陳達云,臣又略陳事狀,以冀裁處焉。目今好品板子,一部之價,殆至白金七八十兩,以宣惠廳所給之價論之,則米二十石,以米易錢,又不過爲五六十貫,夫以至廉之價,責以至貴之板,貢人擧皆殘敗。見今貢人,旣已見逐於嶺東,轉向北路,庫儲枵然,繼用無策,前頭若有賜與之命,則實無擧行之勢,如是而後,雖使臣,受尸居之罪,抑亦何補於國體之虧損耶?區區之望,祗在於申命廟堂,商確便宜,從長變通,如臣老病,早賜罷斥,一依故海昌尉臣吳泰周箚語,以戶、禮曹判書兼察,以便公私,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箚陳事,令廟堂登對時,稟處,卿其安心勿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大司諫李匡世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眷佑我宗祊,元良誕降,神人係望,休祥洊臻,水痘順經,數月之間,賀儀重擧,國家億萬年無疆之休,實基於此。臣以法從舊物,豈不欲少施慶祝之誠,而居遠聞晩,無以趁期,衷情耿結,罪恨無窮。仍伏念臣稟賦,本甚虛脆,病狀又復沈痼,陳力就列,豈有一分可望?間因諸臣之滯鄕,下備忘,悉令赴朝,而臣名亦在其中,噫,臣之離違京輦,歲將一周,雖不命,其義矧敢自阻,只緣病狀,如右所陳,欲起還仆,拖至于今。迺者聖度天大,誅譴不加,畀臣以薇垣長席,使之乘馹上來,臣病裏蹶起,且驚且感,臣若病情,不至危綴,則早已致身於軍銜,被召之日,尙可待恩命之謬加哉?況此所被之職,卽頃年僨敗之地,一動唇吻,四招鋒鏑,辱臺閣、羞朝廷,至今有餘媿,假使臣,在朝而無病,尙何顔面,揚揚復冒,自速再誤之罪哉?抑臣,又有情勢之不安者,昨年待罪西邑時,不能善事上官,使入境之道臣,不免飢渴,此臣之罪也。狀罷之則實所甘心,雖其論列,多非實狀,本屬猥瑣,無足追辨,而第體貌尊重乎,何遽爲慢弄怪駭之歸?設或深府執以爲罪,旣經狀罷之後,則事體固已得矣,忿悁亦可消矣,而猶復拿致任屬,酷加刑訊,終始齗齗,凌蹴不已,似此擧措,抑又何心也?臣與道臣,契分有素,凡其長短緩急,亦旣知之,而性甚迂滯,全乏嫵媚,不得抛棄廉媿,曲意承奉,畢竟受無限侮辱,疲軟不職,觸處無狀,據此可知。一邑猶然,況可與論於淸朝耳目之責乎?其不可諉以舊踐,循例充備,不念名器之玷辱也,亦明矣。玆從縣道,略陳危懇,伏乞特垂矜察,亟削職名,俾得隨分丘壑,少延殘喘,仍治臣稽命之罪,以肅朝綱,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吏曹參判洪鉉輔疏曰,伏以臣千萬夢想之外,忽叨天曹新除,聞命驚惶,莫省攸措。顧玆亞銓之職,雖與首席有異,亦且鑑別人物,黜陟能否,責任之重,無與爲以,雖使素著公明之望者,居於平常之時,猶懼不稱,況今好惡不齊,取捨各異,一政之出,衆目睢盱,非訕之議,敲撼之論,左右迭起,顚頓狼狽者,項背相望,當此之際,以衰頹湔劣之姿,承乏苟充,遽然冒當,則其何以調劑酸鹹,斟酌輕重,叶群望而稱聖簡哉?且念廟堂之不量人器,只循舊望者,已是乖當,而聖上之不少愼揀,誤下恩點,尤出格外,豈以臣爲可堪而然耶?臣本魯下,百不猶人,而幸際明時,濫蒙洪渥,前後踐歷,罔非踰分。感激恩私,思效涓埃之報,筋力奔走,雖不敢爲控辭之計,至於此任,地望之別,職責之要,揣量才分,自知萬萬不近似,而不思所以自處之道,則一身之早晩顚沛,固不足恤,其於譏議之來,職事之僨何哉?此所以不避譴何,累犯違傲者也。乃者聖敎絶嚴,誨責備至,仍有重推之命,謹此隨詣禁扃之外,玆陳短章,伏乞卽許鐫改,俾無公私僨誤之患,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5月18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未肅拜}}。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病}}。右副承旨尹彙貞{{*|式暇}}。同副承旨吳瑗{{*|未肅拜}}。注書李光躋{{*|未肅拜}}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洪象漢,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在外,參判洪鉉輔進,參議未差,右承旨鄭必寧進。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尹惠敎受由,參議韓師得病,參知李日躋進,右承旨兼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新除授高山察訪李以濟呈狀內,喉痛氣逆之症,近復轉劇,落席叫苦,殆有死生之慮,決無往赴之理,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果重,有難等待其差歇,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昌原府使田日祥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自遭臺疏,情地臲卼,萬無赴任之路,斯速入啓處置云。所遭臺言,旣如此,則有難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以鄭錫五爲都承旨,吳瑗爲同副承旨,李德壽爲工曹參判,尹陽來、趙㝡壽爲同義禁,金箕錫爲掌令,李光運爲獻納,李碩臣爲正言,趙顯命爲知經筵,尹游爲知敦寧,李宗白爲副應敎,閔亨洙爲校理,兪健基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金在魯爲弘文提學,柳萬樞爲兵曹佐郞,尹慶一爲戶曹佐郞,李益炯爲掌樂僉正,尹和鼎爲谷山府使,任遭爲金山郡守,韓配崙爲禮山縣監,鄭虎弼爲長連縣監,李光躋爲注書,宋儒式爲兵曹佐郞,內官白時漢加通政,韓宗濟單付學諭,戶曹正郞李益炡仍任事,承傳。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溍呈狀內,重得身病,症勢危劇,萬無供職之望云,病勢如此,不宜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幕嶺萬戶李田龍,前判官安如恒,前司果安時頊,前司勇李光緖,及第李之聃、扈翊夏,閑良黃廷軒、趙奎徵、姜世達等,或嶺路築壘,門樓新造,或賊人指捕,或捉得惡虎,或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李田龍,雖已資窮,未經準職,安如恒、安時頊、李光緖等,未資窮未準職,李之聃、扈翊夏、黃廷軒、趙奎徵、姜世達等,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以許信爲知事,李亨宗、白賓爲同知,李相晟爲黃海兵使,金潝爲都摠管,李彦燮爲羽林衛將,崔台耉爲順天營將,朴弼理、李斗文爲僉知,安世徽爲慶德假衛將,權浥爲注文島僉使,尹敬一爲訓鍊副正,趙東晉爲都摠經歷,丁道恒爲錦城監牧官,金遇晃單付廟洞權管,以洪好人、趙榮祿、朴萬齡、南泰慶、趙迪命、金夏龜、鄭運亨爲副護軍,李思一、黃尙老爲副司果,沈㲄、洪象漢、李衡萬付副司正。
○兵曹口傳政,以具樹勳爲禁軍別將。
==5月19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呈辭}}。右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同副承旨吳瑗{{*|在外}}。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金箕錫未肅拜陳疏入啓,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金聖鐸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避嫌退待外,掌令金箕錫,獻納李光運,正言李碩臣,竝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李光運,正言李碩臣,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公洪監司柳儼引見。
○洪尙賓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吳瑗,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注書李光躋,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副應敎李宗白,時在黃海道延安地,校理閔亨洙,時在京畿廣州地,修撰兪健基,時在果川地,副修撰兪㝡基,時在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玉堂上下番之多日俱空,事體極爲未安,政官牌招開政,差出闕員,待下批,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頃因義禁府草記,本府堂上有闕之代,口傳差出牌招事,命下矣。昨日政,新除授知義禁尹陽來在外,同義禁趙㝡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在外,參判洪鉉輔進,參議未差,右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病,參議韓師得,參知李日躋進,右副承旨尹彙貞進。
○吏批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正郞權熻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兵批啓曰,判書不參政,在前如此之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趙迪命爲應敎,朴弼均爲校理,沈星鎭爲副校理,南泰良爲修撰,申宅夏爲副修撰,趙尙絅爲同成均,宋眞明爲左尹,朴弼幹爲兵曹佐郞,閔宅洙爲禮曹佐郞,申思建爲工曹正郞,申鎭夏爲佐郞,金相冕爲宗廟令,鄭義祥爲繕工副奉事,李國馨爲昌原府使,洪得厚爲高山察訪。
○兵批,無政事。
○鄭必寧啓曰,應敎趙迪命,時在京畿果川地,修撰沈星鎭、南泰良,時在廣州地,副修撰申宅夏,時在衿川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八日,別破陣金振淇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龐櫟,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全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多慶浦前萬戶崔惟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崔惟煥,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觀象監言啓曰,彼中,方有改正曆法之事,故上年陳奏使行差送監官安重泰,覓得新法《七曜曆理》十冊及《日躔表》、《月離表》、《細草》三冊而來,皆是曆家推步之緊要方書,而卽今經費,常患苟簡,有難一時開刊。其中《日躔表》、《月離表》、《細草》,及時印布於推算官然後,可以無弊成曆,爲先《日躔》、《月離表》、《細草》等,三冊開刊時,所入物力,令該曹,趁速磨鍊上下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副校理鄭亨復疏曰,伏以臣妄速重戾,罰止薄罷,繼而人言,無所不有,退屛江外,悚息竢譴,不意恩敍,因赦混下,除命如舊,馹召下辱,臣誠驚惶霣越,不知所處。顧此釁累之蹤,不敢遽近京輦,宜卽陳懇,亟遞匪據,無使淹外虛帶之罪,復添身上,而又聞有任珽之疏,語意深緊。彼方論斥政注,請改見任,則臣便是已遞之人,故辭本旣成,遂寢不上,其批旨之下,辭敎丁寧,不準所請,是將重拂於人心,此在臣亦爲怵然憂畏之端,且此倖冒之職,不宜一日縻在臣身,臣尤悚惕,寢食不寧。此際又伏聞日昨筵中,以法講之久停,在外諸臣,有特推催促之命,以臣未及刊名之故,亦入其中,臣於是,理勢俱窮,語默皆罪,不得不猥入文字,從縣道冒呈,濫越之罪,益無所逃,今請冒死畢暴焉。臣於春間,自湖南上來,伏聞其數日前夜對,有不敢聞之聖敎,臣之平日,粗自勉勵者,只欲以不諱二字,爲一分報效之圖,適當新從下土,驟聽流傳,驚惑忒甚。細聞無路,區區妄意,竊以爲筵話雖未詳,萬一爲辭令之過中,而職在臺地,畏而不言,是上負國恩,下欺素心。設或妄言而獲罪,猶緣於不匡之刑,遂敢倉卒搆草,忙急陳章,而仍斥其時筵臣之不能救正,憲臣之徒事贊頌,蓋其憂之大過,故言雖激發,而猶欲毋渝,罪在觸冒,而不遑自恤,節節寸誠,可質神鬼。乃蒙批旨溫諄,如詔迷子,臣於是,實仰天地容物之量,而其後備忘中,又以臣疏驚動妄陳爲敎,是不煩臣剖心剔肝,而日月之明,已鑑照無餘矣。臣莊誦九頓,感極涕逬,雖卽日滅死,亦無所恨,俄而憲啓,發於講筵,乃謂之匡格之論,斥之以妄率,人苟以妄率爲罪,臣固受而無辭,而至若曺命敬之疏,崎嶇捏合,構成大案,指意陰慘,全無人理,未知臣疏,何惡於彼,而巧摘字句,極意文致,必欲逞毒而後已,何哉?噫,當日罷對後,聞筵臣失措之狀,史草付丙之事,凡爲臣子者,孰無驚動之心?竊觀命敬之疏,亦曰趙顯命、金若魯等筵奏後,始知夜對時,可爭之過擧云,當其未詳知之前,其心果,何如?而乃以遑遑等說,謂臣自倡然,則渠於其時,獨能晏然處之施施耶?秉彝之天,人所同得,而彼則不顧常理,胡噴悖語,忍以罔測之目,勒加於人,吁亦怕矣。自古人臣,以私憂過慮,率意論事者何限?而初非爲一身私事,則畢竟其言雖不中,未聞以以不道誣上等語,縛束言者,如今命敬之爲也。此足以觀世道之變,而知黨論之巇矣。今欲逐一辨理,語涉煩瑣,且其爲言,空裏閃忽,靡所把捉,究厥造意,專在餉禍,誠不忍掛諸齒牙,與之較擊。彼李光溥、金箕錫輩,或疏或避,各自塞責者,又何足言也?噫,臣之受人齮齕,其亦支離,最初金尙魯一啓之後,一邊觀釁之類,攬爲資斧,若得奇貨,巧憯之誣,危悖之言,迭發交起,無所不至,必欲驅擠於阬穽。至於日昨任珽疏,猶齗齗不已,至謂之負犯殊重,倘微天日赫臨,終始偏燭,則臣身糜粉久矣。噫,君臣之間,其迥然截嚴,若由地視天,不可扳援,苟係干犯,厥有常憲。是以在先朝,則雖如無嚴之目,視爲罔赦之辜,當之者引義屛廢,言之者亦不輕加,蓋以分嚴故也。今則不然,心有所媢嫉,則輒加以覆載所不容之罪,信筆漫書,無所顧難,殊不知人臣,一得此名,不可復齒於橫目之列,風習之壞敗,胡至此極?每一念至,心益沸悚,今臣自處之義,惟有沒齒田里,以爲息補之道,伏乞俯垂矜察,亟命鐫臣職名,刊臣朝籍焉。且臣於正言權䌖之疏,有不敢晏然者,昨年湖左田政,臣之前後疏中,旣已備陳而陳疏,所以爲臣罪者,在於不思弛張,過行刻覈,此則恐非諒恕之言也。臣之檢田,旣奉朝令,請災分給,則不可謂之全無弛張。且其疏,所謂朝家不許云者,未免爽誤,此無乃急於彈論,不暇顧檢而然耶?大抵田政最難,覈實奸吏,以偸隱爲事,守令或不能躬自遍府,雖另加摻切,而終不無從中消融之弊,今諫臣雖曰法綱漸嚴,殊無隱結,而臣則未之信也。雖然,勿論其言之當否,如使臣詳審災實,損益得中,則此等之言奚至哉?靜思厥由,莫非臣罪,惟願被譴,以謝臺議焉。臣無任懇禱,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知矣。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掌令金箕錫疏曰,伏以臣於春間,猥參諫職,因一避辭之率爾,致勤嚴旨特遞,繼因儒臣之疏論,至承譴罷之命,臣誠咋舌追愆,不意,柏府新命,遽及於廢蟄之蹤,恩出滌瑕,物無終棄,而在臣廉隅,其不可抗顔復玷則決矣。夫臺閣大體,言雖不中,理宜包容,伊時憲臣,特遞處分,終爲過中,則儒臣之反謂罰輕,未免失言,臣非不知其時,略加問備之爲得體,而事出前啓旣傳之後。且當深夜臨罷之際,倉卒之間,將言囁嚅,而追聞物議譁然,有不容晏然,臣之避辭本意,不過只欲自劾其未有一言,以謝公議而已,夫豈有意在角勝而然哉?雖然,臣於卽席,未卽論列,退而追避,不免疎率,則聖上之致疑,言者之見非,臣實自取,第受囑之目,實爲臺閣之莫大羞恥。臺臣之追聞物議引避者,前後何限?而若一例以動囑爲疑,則殿下之所以待臺閣,亦云薄矣,此無非如臣言行,不能見孚之致,尙誰咎哉?臣衰晩登朝,跡甚孤危,性又固滯不學,隨人桔槔,旣無交遊,於何受囑,本無舊習,有何甘心?只是臺閣之規例,旣聞物議,無冒居之規,追引嫌端,爲自處之地,區區本情,亶出於此,而辭欠枝蔓,事涉生疎。上致君父之疑,下速唇舌之煩,追惟至今惶媿靡容,臺職去就,非所可論,伏乞察臣至懇,亟遞初授職名,仍命勿復檢擬,以伸廉媿,以安微分。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護軍洪好人疏曰,伏以臣負罪至重,勘罰太輕,感激惶霣,不知死所,當伸叩謝之忱,而眩氣重發,起動無路,宿衛輪直之地,其何可一向虛帶也哉?臣於囚人許㙉之最初供辭,有不自安者,夫軍丁代頉,法意截然,各邑守令,每年隨闕代定,自是不易之規,而慮其雜亂,又有十年改都案之法。明川之再昨年私目幻弄者,至於三百三十餘名之多,則論以法例,烏得無罪?自臣營,推論査問,則㙉亦無辭自解,歸罪監色,而王府時問之日,一反事實,飾辭自明,竝與監色,而歸之於無失,有若臣構罪,已極可駭。月前守狴中逢着也,諉之以倩人構草,果然失實,人之縱恣,何至此哉?渠之供辭,雖以甲辰事目,爲一欛柄,而甲辰則非當月見存,而狹其兩率者,拔出移定,年老身死者,新案削去後,留置空間,待歲抄塡充之意,自兵營狀聞,而今番則元無狀請之事。公然幻弄者,如是狼藉,或無故而換以他丁,或一闕而代定兩名,或永削其名而不留空間,必欲推諉於甲辰事目者,其成說乎?吉州牧則甲辰舊例,曾不擧論,而忽地援引,前兵使則責以斑駁,防塞回題,而謂受書目者,語皆虛謊。況事發之後,苟且䌤縫gg彌縫g之跡,惟恐彰露,曹吏輩,大生畏㤼,屢朔掩置,故待前判書之出疆,到付於新舊交遞之際,只以改修上送之意回題,則自初幻弄之狀,此益彰著,而乃敢以該曹,何所據而無欠準回等說,肆然發明?上年四月,自兵曹,成貼下送之軍案,自本府累月延拖,不卽來納於營門,及其癸丑歲抄,頒降後付標時,累次催促,則七月念後,始爲來呈,而以不卽發覺於到付題送之日,有咎責之意,豈不庸慨乎?渠以階二品守令,告君之辭,惟事欺罔,其他又何足論也?論一蔑法之守令,見輕如此,臣亦以何顔面,晏然供職乎?乞削臣職名,以安私分,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敎公洪監司柳儼書。王若曰,畿甸分符,期潤河於九里。湖西移節,俾觀風於一方,人或謂大夫之獨賢,予實喜子駮之復出。惟卿資性敏悟,精神透明,文辭若風驟雨飛,信筆立就,才猷如穎脫,硎發,遇機捷應,早發軔於高科,仍縱靶於亨路,登經幄之筵,處喉舌之職,眷知旣深,寄保障之地,授方面之權,倚毗忒重,顧本道管五十邑,而衆弊難一二言,鄒、魯之風漸衰,俗窳而訟滋起,荊襄之土雖沃,役煩而民益窮,廩藏空虛,何以應倉卒不時之用,武備懈弛,未免爲恬戲玩日之歸,重以每歲許代之規,不待三年有成之效,小暖坐席,豈盡察人民疾苦之源,如過蘧廬,非但貽吏卒迎送之弊,官若入室而晦,愈久而方可辨明,工苟易器而摻,其始也莫不齟齬,視他道挈眷之例,縱寬葵久之期,顧今日在廷之臣,寔難晉原之守,玆授卿以守公洪道觀察使,卿其按察兩南咽喉之地,鞏固三輔唇齒之形,以慈惠寬裕濟疲甿,而罔違道而干譽,以威重簡直率列邑,而須責實而循名,敦俗訓農,要事事而必擧,歭糧繕甲,宜井井而有條,至於稟裁,有厥彝典。於戲,導板輿於花縣,倘愜孝心,詠菱舍於崇險,須敷惠政,結戀雲天之上,卿雖恨於遠離,責成期月之間,予則戒於數聞,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副司直曺命敎製進
○京畿監司狀啓,大司憲李縡,病重上去不得事,傳于鄭必寧曰,卿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乙卯五月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公洪監司引見入侍時,行都承旨鄭錫五,公洪監司柳儼,假注書李衡萬,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儼進伏。上曰,任以一道重寄,厥責不輕,卿則非初當,乃再任,着意爲之,可也。儼曰,下敎如此,小臣當竭盡心力,而本乏才識,且湖西爲藩,三南中最稱難治,去而僨事,畢竟犯罪,是臣夙宵憂懼者也。上曰,頃日稟定時下敎,卿亦思否?湖西軍政最難,此則句管堂之所知,而今日軍政之着實爲之,亦未可知。凡重事無如良役,卿須着意,考勤慢而爲之也。儼曰,臣待罪湖南時,有狀啓之事,蓋逃限之法,自上,定以十年,故十年之內,不得代定,擧家逃走越境而居,過十年則能免其限,今若寬其逃限,則隣族之弊可去。大抵守令,以隣族之侵,爲好而不爲奏,自上,一寬其限,則易救此弊,故有所啓聞矣。伊時廟堂,以姑觀之意覆啓矣。上曰,若定年限,則守令無以容手,難則難矣,而寬之而無弊,予又未知也。儼曰,臣不知他道事,而以湖南論之,民旣不堪,守宰亦不堪。其最難堪處,則輒有禁痼一生之慮,故必多岐圖遞,其遞不可禁,或因公或曲逕受由,監司則只催促而已。畢竟不得已則又罷黜,故守令,視以爲常,不畏上使。今後則守令實病,不可臨民者外,催促不來之守令,不爲罷黜。自朝家,定以營門決杖,則此後當無守令數遞之弊矣。上曰,前日忠淸監司鄭彦燮陳白,故知之,而國家雖無紀綱,道臣不能督一守令,而創新令乎?營門決杖有弊,蓋曾經侍從者有之,故難行矣。儼曰,臣在湖南時,以古阜郡守金聖應事狀聞,而自朝家,不爲許遞,衆所共知之。守令固當遞,而臣雖無似,當藩任則惓惓於此。至於殿最一事,亦以己心爲之,敢或萌私耶?上曰,此後益加勉旃,可也。儼曰,公州判官鄭達先,卽故相臣載嵩之子也。達先之母,今年已踰七十,四月初,以親病上來,病重不得還官,今番新舊伯交遞之時,亦不得下去。鄭家本自守法,而親病旣重,情勢決不可去。公州異於他處,而今至不可收拾之境,軍政闕額及逋欠之數多,民生之困悴,俱極可悶。本倅情理,決無還任之勢,公州判官鄭達先罷黜,其代,各別擇送爲宜,而臣雖不敢擧名以達,勿論京外官,欲爲自辟於吏曹,而近來吏曹,元無施行之規,故敢達。上曰,卿欲以守令圖遞者,申飭,而辭朝之日,營下守令,欲爲遞差,殊涉如何?而旣知實狀之不可去,則亦不可許久曠官,且新爲眷率,異於常時,各別擇送之意,言于該曹,可也。{{*|出擧條}}儼曰,監司、中軍,孰非爲重?而至於本營中軍,則例守雙樹山城,專管軍餉,況此山城,卽聖祖駐蹕之地,則尤爲不輕而重,故臣以前水使柳東茂,欲差中軍,今日始聞纔已差下禦營千摠云。在前各軍門千別將,藩臣有稟白率去之例,而姑未及考出,某某人率去者,臣詳考前例,言于該軍門大將後,當狀啓仰請,若蒙特許命從則幸矣,惶恐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儼曰,自上,軫念湖西,小臣所請毛穀,旣被特許,魚鹽事亦有命,甚仰盛意,而但聞監稅所言,則一年所納,不能充九百兩云矣。上曰,湖西魚鹽,只在江鏡耶?儼曰,不但在江鏡,臣下去後,當狀啓以聞,而公洪監營,元是寒乞,今又眷率,則優厚然後,方可以堪過矣。上曰,唯。儼曰,小臣前後,叨被淪肌之渥恩,圖報無地,而年來居外時,多區區係念王室,今當遠離,益有耿耿,臣旣經幄舊物,請以所懷告之矣。凡人君治國之道,難之時則心不放,故猶易矣,至於轉危爲安之後,則心易放,故愈難爲矣。卽今天佑宗祊,有鞏固磐石之勢,朝廷氣色,可謂已安,而安之中,不弛念慮然後,王道成矣。臣誠惶恐,近日紀綱,有解弛之慮,飭勵歸文具之末,實惠未究,而生民漸困,方來之憂誠大矣。殿下,固應深憂遠慮,而狃安之心,或易乘之,此後飭勵群工,必先躬率之實,是臣之望。上曰,眷眷所達,皆爲可嘉,當留念焉。鄭錫五進曰,公洪監司處,當宣諭矣。讀別諭之書畢,又讀農桑勸課之文。上曰,宣諭之中已諭,而俄者所達實惠之言,好矣。所諭奉行之道,亦歸文具,則非實矣。畿甸則雨澤頗洽,而湖西獨不然,蓋民有勞然後,始有成。歲首,每下勸農之敎,而惰農之弊難祛,湖西則尤甚。入境後各別飭意,俾下諭毋歸文具,可也。儼曰,當以下敎辭意,十分盡心,而但小民之心,不捧則喜,雖有異政,捧之則不樂。累凶之餘,積逋如山,捧之之道,若責以豐年,則民不堪命,是甚難矣。上曰,纔已下敎,而田野之中,民田絶少,而盡是竝作,民固不可堪,而又從以土豪肆惡,民安得不困,爲監司者,亦豈不欲禁遏,而近來之人,皆拘顔情,此等處,尤宜另念矣。儼曰,近來官長之毁譽,不出於少民,而盡出於吏與土豪,若失其心,則譽無而毁生,俗人聞之,論駁易生,前程亦難,故拘於顔情之弊,每有之耳。監司仍辭出。錫五進曰,臣惶恐,而近日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錫五又曰,元良誕降,慶幸何達?小臣入來之後,聞腹部似有滯氣,粘藥後加減,何如?上曰,似有效矣。承史以次退出。
==5月20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徐命九{{*|呈辭}}。右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同副承旨吳瑗{{*|在外}}。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暈有霧氣。
○下直,富寧府使李昌壽。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金箕錫未肅拜牌不進,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徵來,以摠戎中軍,諸將官試射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對,兩司當爲進參,而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引避退待外,掌令金箕錫,獻納李光運,正言李碩臣,竝卽牌招,入侍,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金箕錫,校理朴弼均,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校理朴弼均,旣有三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日次,進參堂上,只是二員,或有公故,或以病懸頉,或未肅拜。除公頉外,知敦寧府事尹游,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副司直趙遠命,漢城府左尹宋眞明,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自鄕上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疏批已下,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副應敎李宗白,自鄕上來,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朴弼均,別兼春秋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禁推傳旨捧入。
○尹彙貞啓曰,假注書李衡萬,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
○吏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洪鉉輔進,參議未差,右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李日躋進,右副承旨尹彙貞進。
○吏批啓曰,新判書尹游命招,同參政事,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書尹游牌招不進,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尹游爲吏曹判書,尹淳爲內醫提調,尹游爲氷庫提調,李河述爲兵曹正郞,申瑩爲瓦署別提,禁府都事李希益,氷庫別檢崔運興相換,宋寅明付副護軍,申昉付司直,李宗城付副司直,趙榮國付副司果。
○尹彙貞,以義禁府言啓曰,造山前萬戶金振善,阿山萬戶朴昌文,慶源前府使朴昌徵、尹㵑,造山前萬戶李新發,阿山前萬戶李贊邦、張弼漢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金振善、朴昌徵、尹㵑、李新發、張弼漢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贊邦,時在咸鏡道咸興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朴昌文,時在任所,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日昨特下備忘于本府,分付金致萬家,使之過先婚後,待明春,行洛昌君婚事事,命下矣。卽爲通諭,則再昨呈單,以爲伏見備忘記,十行辭旨,旣肅且溫,倒婚一款,諭之以不無所執,仍有過先婚,待明春之敎,始以聖上之不枉人志,頌祝無極,而終以容光之尙有遺照,抑鬱滋甚,玆敢畢暴情實,仰冀轉聞焉。夫婚姻者,人之大倫也,信義者,人之大本也。一有成約,終身不改者,乃所以重大倫而守大本也。雖然,若使彼此俱存,可以更容商確,則朝命所迫,猶不無變通之道,而小生之與故相之家,嘗其在世之日,旣已相對結約,卽同指腹之誓,此實彼此親黨之所共聞知也。到今牽怵威命,苟冀無罪,幽明之間,終至背棄,則是欲成人之大倫,而先喪其大本也。縱謂死者無知,獨不媿於心,而信義旣亡,亦何以自立於人世乎?元來所執,其大者兩件,自初呈單之時,業已枚擧,而竝陳,亶以此款之爲重,亦如倒婚之違禮,無少差別故也。其一則幸蒙聖上,以禮處人,不復强迫,瞻聆所及,莫不欽歎,而惟此一款,姑未獲準許,小生所執之大關,猶復自如,而今乃擔閣,一邊,諉以朝命,奉行惟恭,則從前瀝誠屢懇者,都歸於矯情飾辭,而處義無據。雖甚陋劣,決不爲此,況且小生之子婚,亦有不可速行者,非但定婚之處子,方有喪故,渠雖年齒,差長於妹,而短小孱弱,殆無異焉。姑難責之以成人之事,過婚遲速,有未可期,明春之前,決無遵聖命,先爲過行之勢,上項所陳,終難變改,則挽入他端,亦涉贅剩,而第恐不早陳聞,又添一罪,竝此尾及。倘蒙曲加照察,亟賜反汗,則不獨爲小生之幸,惟願遄被嚴譴,毋至重損國體,伏望卽許上徹,以請處分云矣。聖敎申明之下,又如是呈單,一向無奉承之意,自臣府,實難變通,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頃者下敎,蓋爲曲盡,則分義道理,豈敢更爲稱頉,而今者呈單,極爲無嚴。況媒妁之前,預爲約婚,自古有之,若是稱頉,則王室近宗,其將無行婚之時。且十四以上處女,誰無若此約婚者乎?其在事體,極爲寒心。依前下敎擧行事,分付。此後若有呈單之事,則當該門長草記,令金吾處之。
○校理閔亨洙疏曰,伏以嗚呼,臣之今日情勢,可謂至窮蹙矣。二年北謫,罰已行矣,而罔極之罪名,猶負身上,屢奉除旨,恩至渥矣,而惶怖之下情,未蒙偏燭,人臣到此,直欲無生而不可得也。噫,臣本愚蠢,百不猶人,而愛君之誠,根乎天性,無隱之義,亦嘗自勉矣。憂愛之極,懷不自抑,一言妄觸,罪名狼藉,至承誣我之聖敎。噫嘻,殿下旣以誣我爲敎,則臣固誣上之罪人也。誣上者,自有其律,而殿下特憐戚畹之屬,不加金木之誅,罪重恩深,感祝雖極,而朝家使臣之道,固不當更廁簪紳,微臣自處之義,亦不敢視同平人,顧臣未死之前,無非待勘之日,臣之保首領,亦云幸矣。官職去就,更無可論,今又因史薦之僨敗,授臣以別兼兼任,繼之以馹召之命,臣是何人,有罪未勘,循常付職,若是其頻繁哉?病伏荒郊,久稽恩命,爲是惶懼,擔曳入城,玉署除命,又下此際,天牌繼至,不敢坐違,來伏闕外,冒上短疏,伏乞亟賜處分,以正邦憲。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判洪鉉輔疏曰,伏以臣於見帶之職,豈有可堪之望?而冒沒出當,營事憒憒,觸處生疣,理所必然,昨當開政,適値多窠,館職備擬之際,以閔亨洙,末擬校理而受點矣。追聞亨洙,與本曹佐郞權爀,有婚家應避之嫌,臣之昏謬不察之失,無以自解,何可仍冒於職次乎?伏乞亟削臣職,無再誤政注之事,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一時做錯,其何爲嫌?卿其勿辭察職。
○正言李碩臣疏曰,伏以臣賦性顓蒙,無所知識,分外一第,亦出僥倖,而釋褐之初,忝叨外事,自速大何,忝叨嶺郵,又被課貶,題目黯黮,無以自暴,身名僇辱,自分捐棄,不意諫職之除,出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誠含恩感激,撫躬慙恧。夫臺閣之職,上格君心,下糾官邪,釐補穿弊,整振紀綱,正宜遴揀剛方公直之士,俾盡其責,豈可使如臣蹇劣瑕纇之類,冒居重地,以取其顚仆哉?此臣所以寧被違慢之誅,不敢爲冒承之計者也。昨於嚴召之下,未克祗承,聖度天大,罰靳例罷,庚牌再辱,不敢坐違,謹此趨詣,拜章徑退,伏乞亟許鐫削,仍令勿復檢擬,以重官方,以安私分。臣無任戰慄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李光運疏曰,伏以臣,滓穢之蹤,臲卼之勢,實難更冒於顯地,向叨是職,坐犯違逋,罰止例罷,仰感洪造,退守愚分,輒荷恩私,旋復收敍,納言除命,今又至矣。負罪賤臣,何以得此?固當竭蹶,以伸叩謝之忱,而積罪未勘,宿衅自如,抗顔臺端,更無其望,抑臣蹤地之外,又有私情之悶迫者,臣之老母,適有下堂之厄,足部撑浮,骨節刺痛,針藥砭焫,少無所效,暑癨挾發,食飮專却,臣方左右扶持,方寸焦熬,離側從仕,其路末由。卽以次對,庚牌臨門,鎭日逋慢,亦極悚懍,不得不違舍病側,趨詣闕下,而情理萬分煎迫。玆敢仰籲於孝理之下,不免自外徑退,伏乞亟鐫臣職,仍治臣罪,以伸至情,以肅朝綱。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乙卯五月二十日卯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趙顯命,兵曹判書趙尙絅,右副承旨尹彙貞,記事官李光躋,假注書李衡萬,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興慶進伏曰,日氣甚蒸熱,上體若何?上曰,一樣。水剌寢睡之節如常乎?上曰,今年則雖當極暑,而神氣少勝矣。生脈散連爲進御乎?上曰,唯。五味子味有勝乎?上曰,漸勝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元子宮問安,近復何如?而膏藥有效乎?上曰,不知,而皆云漸勝矣。興慶曰,海伯狀聞中,荒唐船事,甚驚怪矣。上曰,誠怪矣。興慶曰,前日荒唐船來時,逐則去之而已。今則至打僉使,此實未有之變,不知伊時,事勢之果如何?而彼則下陸以打,此則率六十餘名,不能禦而徒被其打,甚不近理矣。上曰,然矣,而有異者,百餘名二十餘名之數異矣。顯命曰,自多虛張之說,安保其必然?上曰,不知其果乘船必去矣。取魯曰,臣曾見瞭望將事,邊將亦不得見矣。興慶曰,僉使旣已被打,事體不可不論罪,地方官亦一體論罪,何如?上曰,豐川府使,亦無不知之理矣。顯命曰,姑待再來狀啓處之,亦未晩。取魯曰,此乃前所未有之事,姑觀來頭,宜嚴處分。上曰,然則姑觀之,可也。興慶曰,歸厚提調朴弼成,以本署板材事箚陳,自上,有後日登對時稟定之命,故敢達。上曰,此亦一弊。嶺東之禁伐,雖有益於木,而於公於私,不得用板材,歸厚署事,亦可悶矣。諸臣之意,何如?取魯曰,此事纔與大臣商議矣,板材難得之弊,誠有之。貢人之稱冤,正在於此,變通之議,有三,一則增價,而增價則當加賦,此則決不可爲。一則預受價,而今儲耗竭,貢人蕩敗,皆由於預受,此所謂公私俱病也,此路又不可開。一則減其部數,而朝家需用物種,若因貢人號訴,輒爲減削,則將有他貢人,希望紛紜之弊。此三者之議,俱未見其穩便矣。尙絅曰,嶺東板材,雖曰嚴防,逐年流下者亦多,何至公私不得用之境乎?若以貢人之弊言之,則不但歸厚署,各司貢人,擧皆倒懸。今若增價,則諸貢人,必將齊起呼冤,朝家何以支當乎?至於預受減部之難便,禮判所達是矣。顯命曰,臣之意見,與禮判同矣。貢人稱冤之本,在於受賜家點退,外朝則固不敢,而至於宗班,則或有此弊,此則提調草記,防塞爲宜,而至於三條之議,決知其不可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諸臣所達,大體則是,而近來貢物,無不受弊,歸厚署則尤甚,增價、預受兩件事,固不可,而減部之議,稍似無妨。一年所納十部之中,若減其二三則,減數便同增價,公儲旣無加給之事,貢人稱冤,庶可以少抒矣。上曰,此等變通,俱難爲之,只以歸厚署公用,許令取斫於關東私山,則板材之弊可抒矣。提調郞廳及署屬,如有憑公營私之弊,則自廟堂,各別嚴飭,箚陳事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吏判事,誠可悶矣。都目政,五月則決不可踰,而旣已出去之後,辭疏不得入徹,病重狀聞時,又有催促之敎,而尙無動靜。都政,若至六月,則豈有如許事體乎?各別敦迫,期於速行都政,何如?上曰,昔魯公問政,夫子對以君使臣以禮,使臣固當以禮,而紀綱且重矣。近日諸臣之撕捱者,多用四維不張之說,而此等廉隅太勝,故紀綱益壞,紀綱壞而何能國乎?如是,故畢竟處分,輒未免過中,予亦知之矣。吏判則予以爲脫落前事,故復授其任,而撕捱太過,非平日所,期於此人者也。雖在京違牌,可也,而必出江外,牌不去之地,擧措甚怪異矣。縣道不捧之敎,藥院保護之任,俱宜得變動,而終不上來,自家則已自劃矣,固執,予所知,不可强迫。大政亦不可踰此月,吏曹判書金在魯,本職許遞,可也。顯命曰,吏判擧措,終是過當,似不可遞差而止矣。上曰,此論旣發,則他職亦必撕捱,罷職,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以義州府尹黃梓事,有所陳達矣。特補命下之後,渠乃不獲已辭陛,間因持平金尙魯之疏,自上,還收特補,而旣已辭朝,故不得不下往矣。掌令許集,又復陳疏,請施厭避之律,故不敢爲前進之計,今方留在中路,累呈辭狀於備局矣。蓋守令辭朝之後,固當赴任,而臺臣,旣以厭避邊地,有此請罪之論,則侍從堂上官之引嫌,而不肯就官,固亦宜也。今番之不赴,有異於當初之固辭矣。上曰,黃梓卽今不赴,固異於前,而當初若去,則豈使朝家處分,半上落下,至於如此耶?厭避自有其律,而予有所思,故必欲左遷而送其地,蓋其爲義州之心勝也。金尙魯之言是,故纔改補外之命,中路又施厭避之律,則事涉如何?且臺官,若以此連啓,則渠固不當去,而旣已不允之後,則赴任之外,豈有他道?義州府尹黃梓,催促下送,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有癸丑條大同,未上納守令,令廟堂論處之敎,故自惠廳,査出,則未上納者,乃是密陽府使洪晉猷,錦城縣監具宅奎二人矣。密陽則前官韓德全所捧之米,洪晉猷四月裝發文書,已爲上來,而船隻姑未到泊。錦城則具宅奎,旣而捧置之,而裝載形止,尙無牒報之事,所當論罪,而當此劇農之時,守令之曠官有弊,兩邑守令,竝姑先從重推考,監色拿致營門,刑推懲治,似宜矣。取魯曰,今者論處之命,出於特敎,而密陽府使洪晉猷則前官,以捧置納供,此與自己之納供稍異,且有四月裝載之狀,則似有間於全無動靜者矣。上曰,大同惟正之供,事體自別,守令若有畏法之心,豈有不捧之理乎?旣捧而不納,則是欺瞞朝廷也。密陽前官,雖納供而不納,責在後官,四月之節晩裝載,亦違朝令,不可以狀報之已到,有所容恕於其間。至於守令之曠官,何時非可悶之日乎?特敎論處之日,罰止推考,則守令何以懲畏乎?具宅奎則曾經侍從,洪晉猷則有異他人,尤宜盡心奉職,而如是稽緩,不可置之。密陽府使洪晉猷,錦城縣監具宅奎,竝拿處,而姑勿出代,可也。{{*|出擧條}}尙絅曰,巡邏,限人定事,纔已稟定,申飭,而聞閉城門,自戊申,限以烽火云,此亦依發巡例,以人定爲限,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命承旨書。傳旨曰,館直無人,法講久輟,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而連日開政,新爲玉署,殆近十數,而一人之外,俱皆在外,雖與帶職下鄕者有異,其所榮選,豈爲任便居鄕而留之乎?瀛館學士,便作江郊之閒士,求諸古今,決無是理。任便在鄕儒臣,竝禁推。仍敎曰,禁推傳旨,姑徐,可也。又敎曰,傳旨之遲下,事體,如何?草記徐下,可也。上顧承旨曰,日氣甚熱,故欲早爲次對,久御便殿,而辰時牌報後,始聞內官,袖卯牌而不卽報,以致差晩。當該內官,拿處,可也。上曰,前吏曹判書宋寅明,前參判申昉,前參議李宗城,竝敍用。上又曰,判書有闕,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5月21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病}}。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同副承旨吳瑗{{*|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自巳時至未時,日暈。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金箕錫未肅拜牌不進,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尹彙貞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亦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親病受由外,掌令金箕錫,正言李碩臣,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同副承旨吳瑗,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假注書李衡萬有頉,代以李成中爲假注書。
○鄭錫五啓曰,假注書李成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副校理鄭亨復,自鄕上來,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全光監司狀啓,南桃浦居良人宋明才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尹彙貞,以義禁府言啓曰,咸安郡守柳升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柳升鉉,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諭北道審理御史李宗白曰,今者差遣北道,審理諸囚者,雖由於方當大赦,蕩滌京外之時,邊地犯禁,殆近半百,決不以道臣之一張謄聞,遽爾處斷故也,而大抵蠢氓雖無識,一端秉彝,人固有之,豈可以不顧王法,自犯邦憲乎?此無他也,因寡昧之不德,政未及於邊土,威未樹於疆域。吁嗟小民,不能奠居,身陷邦禁,此政王者哀矜,而不惡處也,而況今者犯禁,尤由於守宰之無狀,此亦由予不能勅勵銓曹,差遣匪人之致。咨爾御史,體予此意,馳往北關,其入於大辟者四十餘人中,審察情理之可恕,詳究初狀之混入,分其輕重,差等啓聞,以俟朝家之指揮。他餘條目,旣已面諭,今不煩諭,而今番北關,此事之後,其所逮捕,已過百數,邊地民心,未見可想。噫,名雖入於大辟,其猶求乎可生,況旣不入於此者乎?其自入境,至於六鎭,宣諭此意,鎭安民心,使邊地小民,奠居本土,毋得騷擾。噫,宣其恩威,弛張便宜,俱在御史,其須着念,毋替予特差之意。
○左尹宋眞明疏曰,伏以臣之病源,全是痰濕,近當暑溽之節,衆症交發,肢脚麻痺,運用極艱,肚腹澎悶,飮啖全却,中氣大虛,形殼徒存,萬一爲風邪所中,實有朝夕危死之慮,眞所謂神醫,望而驚走者也。以此疾狀,雖閑司漫任,固難隨意行公,而日昨又有京兆新命,顧今長尹,半年曠位,府中,全無大段施措,而若係瑣屑狀牒,佐貳之所得擅行者,亦頗殷繁,自是世所稱劇務之地也。臣雖竭死力,奔走於公,別無所益,而强病策憊,瘝尸爲罪,在私則實爲軀命所關,竝敢仰首哀籲,冀蒙慈覆之照諒焉。且臣所遭,亦有不可遽然冒進者,向來有一儒臣,怒其一時停枳之事,勃勃見色,題外橫詆,惟務快心,直擧姓名僇辱。搢紳風習,古無是事,而緣臣殘疲,創見於今,伏想聖意,本欲鎭鬧,固不敢覼縷辨白,而顧何顔面,冒據宰班,以貽當世之嗤笑,以傷一己之廉隅乎?今宜顯黜臣身,少正朝體,伏乞聖明,洞賜鑑燭,亟命鐫削臣職,俾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乙卯五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記事官李光躋,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兵曹正郞柳萬樞,宗簿直長洪啓欽,禮賓主簿金義淑,南學訓導洪聖揆,西部參奉李秀徵,審理御史李宗白,同爲入侍。上曰,御史今日辭朝乎?尙賓曰,然矣。上曰,御史先爲進前。宗白進伏曰,北路犯越事枝蔓,畢竟虛費聖慮,如臣不肖,授以審理之役,臣聞命固當卽赴,故今將辭階下去,而獄情顚末及文案,未及詳覽矣,及讀差臣御史之批然後,大旨槪可知矣。半百罪人,使臣審理,臣謹奉聖敎爲之,而審理一事,極難處矣。犯國法者,不可生,而必欲求生於必死之中,聖意所在,實爲欽歎,而其中輕重,參量爲難。夫罪疑然後惟輕,旣已承款,則罪無可疑,固當取裁聖意而審理,故敢達。上曰,王者用法,情法參酌,可也。犯法者,雖不可饒貸,而其中究其本情而參酌者,先朝亦有下敎,可矜而不急之意,頃於次對時已諭之,王法甚嚴,使百姓,知其不可踰犯,則民皆不必如此。且民者生理裕足,則不爲法外之事,彼北邊之民,無衣無食,不能料生。且彼邊,隔一衣帶,故迫於飢寒,不得已爲之習,以爲常,其情雖痛駭,渠甚飢寒,無所不爲,究其本情,則可矜而不可急也。昔漢高帝,約法三章,殺人者死,而猶爲三覆者,乃王者審愼之道也。罪犯三章,而猶爲三覆,罪至犯越,而豈不重愼乎?以道臣、兵使之一狀啓,盡殺許多人,則非重愼之道,雖若干人,宜愼用法,況近半百者乎?玆送御史,其意深矣。此獄案有三條焉,一則李晩白事,一則鄭淵事,一則牛馬賊事也。李晩白、鄭淵,旣爲窩主,故專自王府究治,其餘罪人,官長使之指揮者也,而其中必有樂赴者,亦必有黽勉强從者矣。宗白曰,聖意所在,可以仰測矣。樂赴、勉從者,參量審理爲敎,而臣曾往南關時,聞其處物情,則若欲得犯越罪人,則送一人,可以日得十輩云,蓋邊土人心,恬以爲常,雖爲嚴禁,不可勝矣。一邊嚴其邊禁,一邊鎭撫人心者,此乃鎭邊之策,旣在彼此相望之地,必須恩威竝施,寬猛相濟然後,乃可矣。昨今年西北犯越之事,迭起,李晩白、鄭淵事,極爲絶痛,而牛馬賊事,旣在久遠,一竝付之生意,似宜矣。上曰,所達是矣。卽今邊土人心,必不能奠居其土,亦可悶也。此罪人等,適爾摘發,此外安知其又有幾人耶?同是犯越,而不入摘發中,自同平人者有之,偶然被捉,至於罪囚者有之,王者用法,可謂不均矣。渠輩之所爲,非自爲也,由李晩白、鄭淵爲之,尤可絶痛。其中必有樂赴者、勉從者,當爲區別,而御史下去,可以知之矣。且雖非李晩白、鄭淵,常時習而爲之者,亦必有之,敎諉而從往者,亦必有之矣。牛馬賊,則辛丑、戊申年事,而此不過若干人矣。大臣、諸臣,以屢犯者及曾犯者,欲爲區別,而付之御史,御史之意,何如?宗白曰,一犯、數犯,同是犯越,樂從勉從,亦皆犯越,有何區別於其間哉?臣聞北邊物情,民無所食之米,則輒爲犯越,家家戶戶,豈有不犯者乎?尤甚者土豪、豪族也。趙充國以爲,邊上豪族,每加鎭撫,故其所得力最多,此言是矣。牛馬賊中,其干連狼藉,雖有所犯輕重,亦不可不一同訊問而處之矣。尙賓曰,再犯三犯,似爲異律矣。上曰,犯越自是一律,再犯、三犯,何可論乎?宗白曰,罪人散在六鎭,渠輩若聞御史下去之報,則必一竝變辭,此一節尤可悶也。若爲變辭,則又當審覈,如是之際,必出新罪人,將不免干連支蔓之患,誠甚可慮。臣入城後,適逢刑判趙顯命,語及此事,則顯命以爲,六鎭罪人,聚會一處,只於承款中,究覈則差勝云,而此言似不然矣。上曰,欲下敎而未及矣,犯越之罪,自有當律,而王者用法,不能不審愼。今則國有大赦,中外蕩滌之時,有異於前,故今遣御史,意有存焉。王之三尺,雖不可低昻,赦則自古有之,發遣御史之意,專在於此矣。放釋者,分付道臣,酌處者以付御史,而渠輩,聞御史下去,必有求生之心矣。以汝輩俱犯極律,罪固罔赦,而國有大赦,玆遣御史之意,爲先曉諭,則雖彼下土愚氓,豈不曉其意乎?酌處送之者,意有在也。寧失於寬,不可失於猛矣。渠或於發明之際,雖有稱以同往者,不必立證,略之,可也。宗白曰,臣下去處,計其程道,則距京二千四五百里,今始發行,則咸關以北,以霖潦,處處有阻水之患,雖倍日竝行,六月晦七月初,似宜入去。入去後,審理各處罪人,以爲狀聞,則如是之際,將犯八月,事勢必將遲滯,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旣未登程,姑難遙度,而豈若是遲滯乎?宗白曰,峽川阻塞時,當春秋則可以計日趲程,而當此霖潦,必有三四日阻水遲滯之患,若無此患,則親承君命,何敢暫時遲滯乎?仍達曰,諸罪人,審理分等狀聞後,正法者,當付帥臣,減等勘律者,亦當付之道臣,狀聞回下,臣不必坐待於六鎭,以貽殘邑廚傳之弊。分等狀啓封上後,臣則還留咸興,以待回下,似爲便宜矣。上曰,事勢然矣,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此事非但審理也。卽今邊土,想必騷擾矣,半百人之族屬,及其一境之內,必無安接之心矣。頃者下敎,有意,審理之前,爲先慰安人心,曉諭之,可也。宗白曰,玉眞、草蓮事,臣略聞之,與彼人交奸,情節狼藉,渠雖有或見欺,或故犯,交奸之罪,則一也。此不可容貸,嚴徵後弊,爲宜矣。上曰,予意則草蓮,直是犯越者之妹,彼人常常往來於其家云,不可謂脅從,而玉眞則以招辭觀之,似是見欺矣。古者亦有倭關善陽事,而其女則活之,其誘引交通之倭人則殺之矣。宗白曰,臣往嶺南時,亦有所聞,秋松紅,以交奸倭人之罪,定配郭山,勘律似輕矣。惟彼北關,異於南邊,其在懲一礪百之道,不可容貸矣。上曰,酌處者,御史欲自爲之乎?欲付道臣乎?宗白曰,臣今纔入來,酌處本末,姑未詳知矣。上曰,決棍者、放送者,皆次律,分付御史者也。宗白曰,分付御史者,臣當次知矣。上曰,勘律則誰爲之耶?宗白曰,道臣當勘律矣。宗白曰,罪人鄭淵、李晩白,方自金吾嚴覈,而前後招辭及各人面質辭說,或不無憑驗於審理之際者,令金吾,謄出一通,送于臣行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亦出榻敎}}宗白曰,臣纔承北路之命,其物情及獄情顚末,未及詳知,下去後,與北評事金漢喆,一體參覈事,分付,何如?上曰,已爲之矣。宗白曰,臣之行中,印信一顒,依例持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宗白曰,軍官一人,依例帶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宗白曰,臣朝者詣闕之際,吉州官人,遮道呼訴,以爲滯京已數朔,將不免饑死云,所見誠可矜。臣入闕後,聞吉州牧使,尙不辭朝之端,則遭臺啓之後,臺啓雖停,情勢難安,尙此遲滯云。武臣道理,不當如此,從重推考,使之明日內,辭朝,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亦出榻敎}}宗白曰,臣曾往北關時,採取民瘼回奏事,親承聖敎。其時留北關十餘日,不無弊瘼之一二所聞者,而驅馳還朝之後,蓋以草草數語略陳,厥後如或賜對,則欲爲畢陳,而尙未果焉。今又下去,則北路民人,必問臣以前日採去之民瘼,果爲陳達否矣。其時歷路所聞,有二件事,故敢達。上曰,唯。宗白曰,定平,處於路傍,民役最煩,而必靑瓜魚、古刀魚進上,亦爲封進,當初分定,以紈味津、長子浦,是兩色魚所産處故也。兩津浦,則分割移屬於咸興、永興,惟進上物種,則依前供進,故自不免貿納。前吏曹判書宋寅明,己酉年間,以禮曹堂上,往來本道,採取民情,以本道各邑之界,更令道臣釐正,進上物種,隨其所産時在處,移定之意,筵白蒙允。以此知委於本道者,已過五六年,而因循遷就,尙未擧行,宜更申飭本道,依重臣所達,一番査正,似不可已矣。上曰,眞所謂皮之不存者,分付道臣,卽速狀聞,變通,可也。{{*|出擧條}}宗白曰,咸興、永興兩宮祭享,所封鰱魚,自本監捉於土産,各邑與本邑,分半取用,已成古例。咸興本宮則監捉於高原、文川兩郡地,永興本宮則監捉於永興地,所捉分半之數,必以四百尾爲定。數十年來,浦口設網處,水勢漸淺,所捉漸少,分半之數,未滿四百,則本宮別差,計錢添捧,此已未安,而近來則初不與本府竝捉,都徵四百尾之價於本府,民庫一年代捧之錢,數百兩之多,祭享所供,事體至重,何可捨本色而捧代錢也?臺臣,曾以此疏論,高原、文川則纔罷,咸興別差,鰱魚代錢收捧之例,而永興別差,尙此襲謬。此後祭享所供鰱魚,依前自本宮,竝捉取用,而如或不足,則自本府,以本色進排,更不徵錢,實合事體。令道臣更加詳察,狀聞後變通,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御史,無節目持去之事乎?宗白曰,無之矣。上曰,承旨書之。尙賓,秉筆進伏。上命書曰,今者差遣北道,審理諸囚者,雖由於方當大赦,蕩滌京外之時,邊地犯禁,殆近半百,決不以道臣之一張謄聞,遽爾處斷故也,而大抵蠢氓,雖無識,一端秉彝,人固有之,豈可以不顧王法,自犯邦憲乎?此無他也。因寡昧之不德,政未及於邊土,威未樹於疆域,吁嗟小民,不能定居,身陷邦禁。此正王者,哀矜而不惡處也,而況今者犯禁,尤由於守宰之無狀,此亦由予不能飭礪銓曹,差遣匪人之致。咨爾御史,體予此意,馳往北關,其入於大辟者,四十餘人中,審察情理之可恕,詳究初狀之混入,分其輕重,差等啓聞,以俟朝家之指揮。他餘條目,旣已面諭,今不欲諭,而今番北關此事之後,其所逮捕,已過百數,邊地民心,未見可想。噫,名雖入於大辟,其猶求乎可生,況旣不入於此者乎?其自入境,到於六鎭,宣諭此意,鎭安民心,使邊地小民,奠居本土,毋得騷擾。噫,宣其恩威,弛張便宜,俱在御史,其須着念,毋替予特遣之意。書訖,尙賓,讀陳一遍。上曰,予旣書於別諭,而特差御史,有意存焉。矯制官倉守令,尙然,況於持節者乎?必須弛張便宜,毋負予委托之意。宗白曰,臣以不肖無狀,誤辱聖簡,猥膺特送之命,臣竊惶恐。人命至重,一死一生之間,極難商量,臣謹當殫竭心誠,對揚聖旨,宣導仁化,而才本湔劣,恐負委遣之盛意矣。上曰,今此特遣,專爲鎭安人心而已。我朝用人之道狹窄,不過文武,而北道,自是興王舊地,與他路有異,而近來文武積滯者,必多有之。爾須一一訪問,還朝後賜對時,陳達,可也,而非但文武,儒生中亦有學問才識者,向者李載恒,前後以官徵之非一再,而終不上來,其有學識而然,可知也。御史下去六鎭後,往見其人,以予欲一見之意,傳言,可也。宗白曰,其人在鏡城,臣下去後,躬往見之,謹當以筵敎眷眷之意言及,而臣曾聞奉朝賀李光佐之言,每嘗贊美其人,而南關士民,無不敬服云矣。不入城市者,已五十年云,其年槪已老矣。文武人才,旣承搜訪之命,心目所及,固當殫竭,而假使臣,搜來眞箇可用之人,朝家之卽爲收用,有未可知,此恐歸於文具矣。臣於昨年,奉使北行時,以北靑府使朱炯离,無端徑遞,終甚未安,陳達於榻前,還歸後,又復陳疏,請付京職,而銓曹尙無檢擧之事,此亦慨然矣。武弁則坐地人才,應爲宣薦者,間亦有之,而無一宣薦之人,文官則如韓宗悌者,四祖有侍從臣,而不通槐院,北路人心,以此大缺望矣。上曰,聞靈城之言,韓宗悌,亦爲敦寧後裔云矣,槐院分館,有何不可耶?古則成均分館者,亦多名官矣。朱炯离事,付京職何難?而尙不擧行,銓曹極爲未安矣。儒臣疏批下後,不爲擧行之前後銓曹堂上,一竝從重推考,待後政,隨窠卽爲付職事,各別申飭,可也。{{*|抄出擧條}}宗白曰,臣今當遠離,拜辭天陛,於目前事,玆有所懷,敢達矣。大抵綱紀之日益陵夷,實由於用罰之失平,所以不能見信者也。雖以臣所目覩者之言之,前大提學尹淳,以試事三違牌,而特罷其職,深得事體,而前弘文提學宋寅明,三違牌而反靳罪罷,朝家用法,可謂不均。以邊地守令事言之,向者金重熙,不赴濟州,則卽其定配,今者黃梓,不赴義州,則特補而督送之,用罰之失平,至於如此,誠爲慨然矣。此後則凡於用罰之際,一定無撓,俾頹綱稍肅,千萬之望也。上曰,古人云,正朝廷,以正萬民,朝廷若有紀綱,則豈不曁於邊土乎?儒臣所達,好矣,當各別留意焉。宗白曰,臣今帶經幄官銜,又於目前事,有不得終爲泯默者,敢此仰達矣。李倚天之樂禍亡已,網打搢紳之狀,姑不暇論,而章牘之間,語犯先朝,至今輿儓,亦且駭憤,前後恩霈,一不見宥者,可見聖意之特嚴。今以無前之大霈,使之自在田里,已是聖朝莫大之寬典,其可擬議於政注之檢擧,而又況銀臺近密之班耶?銓曹之肆然擬入,誠甚無嚴。三司泯默,尙不一言,世道人心,無復餘地,李倚天,宜卽嚴飭,銓曹,拔去於承宣之望,斷不可已也。上曰,承旨雖曰舊望,於渠,豈可議擬耶?大霈之餘,蕩滌幸矣。儒臣所達得體,當該銓官,從重推考,李倚天,自後勿爲檢擧,可也。{{*|出擧條}}尙賓曰,審理御史,行期在明,治行爲急,使之先爲出去,何如?上曰,先爲出去,可也。宗白卽退出。尙賓,使輪對官進前,萬樞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兵曹正郞柳萬樞。上曰,履歷。對曰,庚戌年筮仕,壬子年菊製居魁,直赴判下,癸丑式年,以典牲直長應榜,甲寅年分館時,以年滿五十,直出六品,十月拜典籍,今年正月,移拜兵曹佐郞,卽遞,二月拜咸鏡都事,而以其時,試期迫頭,署經無期,亦卽見解,三月又拜兵曹佐郞,今月十八日政,陞本曹正郞矣。上曰,職掌。對曰,政色。上曰,所懷。對曰,新拜此職,姑無所懷可陳矣。啓欽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宗簿直長洪啓欽。上曰,履歷。對曰,自惠陵參奉,陞長興庫奉事,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本寺,元非米布衙門,故無職掌矣。上曰,所懷。對曰,本寺甚疲弊,無大段之弊。雖或有之,兩提調這這爲之,臣則別無可達矣。義淑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禮賓寺主簿金義淑。上曰,履歷不問,職掌達之。對曰,雜物色。上曰,遺在幾何?對曰,遺在末醬四千七百九十三石,川椒二百四十六斤,鹽六百九十五石。上曰,所懷。對曰,戶曹判書,例兼本寺提擧,凡事,提調自當爲之,臣無所懷之可達矣。上曰,汝是春塘壯元乎?對曰,然矣。上曰,汝之先世,有科甲乎?對曰,先世,連爲士子而來矣。尙賓曰,金義淑奏達之際,作笏記以達,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武弁,軍服當着而不着,此固不可,而此是遐鄕之人,勿推,可也。上曰,新自邊方來,如有所聞,達之。義淑曰,臘月受由下去,過到門後,仍卽上來,邊方一事,未得聞知矣。上曰,年數幾何?對曰,年今三十矣。聖揆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南學訓導洪聖揆。上曰,履歷不問,職掌達之。對曰,訓導則別無所掌,與敎授課題時,一同爲之矣。上曰,汝先世,有科甲否?對曰,臣之七代祖洪逸童,爲大提學矣。上曰,所懷。對曰,所懷別無可達矣。秀徵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西部參奉李秀徵。上曰,履歷。對曰,以江華府分敎官,準朔遷轉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朝令下則曉諭方方曲曲,坊民雜役,一切平均,以安保坊民爲主矣。上曰,本部民戶及人口數達之。對曰,民戶一萬二千八百戶,人口七萬三千二百三十七口矣。上曰,男女之數,分而達之,可也。對曰,男則三萬二千五百四十六口,女則四萬六百九十一口矣。上曰,鄕人乎?對曰,居在江華矣。上曰,年幾何?對曰,七十三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對曰,臣祖開城敎授,曾祖爲司憲府監察矣。上曰,所懷達之。對曰,本部,有某事某事,則這這報上司之外,別無所達矣。上曰,都民不均役,爲今極弊,汝當部則皆能均役乎?對曰,民有不均之役,則這這枚報上司矣。上曰,京都官,如外方字牧之官,下端所達,果能知而擧行否也?對曰,極盡擧行矣。秀徵就坐。上曰,年踰七十者如彼,其矍鑠可知也。尙賓曰,職事亦能牢實仰對矣。諸臣遂退出。
==5月22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式暇}}。左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右副承旨李日躋{{*|未肅拜}}。同副承旨吳瑗{{*|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啓曰,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同副承旨吳瑗,昨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陳疏,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頃者館職撕捱,已涉太過,則今於承宣,無義違牌,其在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只推,待開門牌招察任。
○洪尙賓啓曰,左尹宋眞明,疏批已下,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未肅拜,參判洪鉉輔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洪鉉輔,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竝更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尹彙貞曰,吏判批下,牌招開政。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洪鉉輔牌不進,參議未差,左承旨洪尙賓進。以李日躋爲承旨,宋寅明爲知敦寧,金龍慶爲吏曹參議,申致謹爲司僕正,權爀爲兼中學敎授,金尙翼爲兼東學敎授,朴師益爲尙衣提調,趙顯命爲宗簿提調,李瑜爲繕工提調,朴文秀爲活人提調,鄭錫五爲內贍提調,申昉爲兼弘文提學,李喆輔爲副校理,尹就咸爲掌令,趙榮國爲正言,尹浩爲公州判官,趙甲彬爲童蒙敎官,尹彙貞爲左副承旨,李日躋爲右副承旨。兵批,判書趙尙絅將官試射進,參判尹惠敎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李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兼進。兵批啓曰,五衛將許璘戶奴呈狀內,上典,以篤老之人,累日入直,宿病添劇,更無供職之勢云。老病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可久曠,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同知中樞府事白實戶奴呈狀內,上典,以年過八十之人,委頓床席,實無上來肅謝之望云。老病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以李溍爲副護軍,徐命九爲副司直,李成中爲副司正。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日榻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百無肖似,衰晩竊科,榮塗颺躐,初無倖望,而幸際聖明,誤蒙恩渥,內外踐歷,罔非分外,絲毫蔑效,憂懼靡措。向來出疆之役,受人詆侮非常,而疲於較辨,默焉自靖,重以勞撼所祟,百病交作,荐違試牌,自干重戾,薄勘無幾,輒蒙甄敍,諸司舊兼,敦府新除,次第見及,而情苦病劇,無計承應,惶懍之極,未卽籲免。乃於千萬意想之外,忽有天官隆命,震駭驚愕,喘汗靡定,司直之論,宜卽駁正,恭俟數日,迄未有聞,誠一怪事,天牌日降,徒事違傲,非臣自鳴,亦何由俯燭其萬無一堪之狀,而早賜處分也。噫,此任,是何等之重,今時,是何等之艱,臣身,是何等之微,而殿下,不少難愼,當至艱之時,以至重之任,委之於至微如臣者,豈獨臣身之不幸?實國事之大不幸也。洪惟我殿下,大明中天,以皇王建極之道,撫御一世,思所以革百年之淫朋,囿萬品於太和,而謂其責在於銓衡,前此授柄而委任者,才力若可以任世道,誠信若可以孚衆心。然而欲稍存甄別,則左磯右激,物情愈乖,欲大施曠蕩,則彼牽此掣,湊泊無期,畢竟摧輪敗軸,相望於中逵,而政堂之席,無暇煖矣。況於此際,以臣綿薄,擔此憂責,有何才力誠信,少可以調劑彌綸,而善其後也。其不日僨敗,孤聖明委寄,而媒一身危辱決矣。官無大小,量而後入,臣旣自知其如此,而乃敢饕榮冒據,重誤其泮渙之時事哉?此固以公,而斷不敢當者,抑臣有萬萬憂悸,而寢飯爲之俱廢者,臣家當盈盛之時,致位崇顯,不爲不多,而卒無有居是職者,及臣兄弟,以孤童冷跡,濫躐冥升,竝叨至此,而抑又兩銓之迭居者,惟臣一人而已。此不但家先之所未曾有,環顧在廷連倫之盛,疇如臣兄弟。噫,物無再盛,鬼忌太盈,衰門此事,萬非吉祥,過福之災,其理昭然。中夜以思,凜若履春氷而蹈虎尾,其以何心,視爲倘來,固有迷走妄冒,而不知戒哉?此固以私而死不敢承者,以公而有如彼不敢當之勢,以私而有若此不敢承之情,在殿下,體下遂物之仁,豈忍使臣,不恤公私憂戒,而終陷於人怒鬼猜之地也?儻殿下,必欲驅策乃已,則臣惟限以斧鉞而已。上下相持,徒使重任,有長曠之弊,大政無可行之日,於國體,豈不益可駭哉?伏乞天地父母,察臣由中之血懇,亟收臣銓部新命,回授可堪之人,俾公私俱幸,不勝千萬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冢宰新命,其何過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臣,至愚極陋,無所比數,僭蒙洪造,濫叨重藩,今已匝歲餘矣。居常懍惕,食息靡寧,非不欲殫竭知慮,粗效萬一,而秪緣才具滅裂,疾病侵尋,憒憒闋日,了無猷爲,每一念至,惶愧無地,而又非有目下難强之情病,則亦不敢猥煩控乞,瀆溷聰聽,泯默淟涊,以至于今矣。近自入夏以後,素患水土之症,一倍苦劇,蓋臣自少時,前後數十年中,重傷於南方風土,且於往歲,待罪南陽之時,重經毒癘,從此以來,視聽日益減,精神日益耗矣。自至此地,近海又未十里,風氣不竝以北,痰濕注核,痞滯眩暈等症,視前不翅層添,偏汗麻木,咯血引飮,忘前而失後,言顚而語錯,往往委頓,不能省事。醫人之診疾者,無不爲臣而危之,臣亦自揣度,似此危疾,憂在性命,若不亟謀,所以休官醫治之道,則將無望復起爲人。雖使臣,容有可以毫分裨補,尙不可强此死病,冒此重任,況其憃愚鈍劣,向在强壯而少疾,已多愧於竊廩瘝職。今尤榮衛俱損,筋力奔走,旣無可望,簿書期會,亦將淹滯,若不早自鳴號,仰冀我天地父母,曲垂生成之澤,則微臣一己之死生,縱不足恤,其奈藩務之多曠,民事之受病何哉?玆不得不冒萬死疾聲馳籲,伏乞聖明,俯賜矜察,特許遞改臣職任,俾臣得以早得解歸,任便將息,少延殘喘,復尋生路,不勝千萬至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京畿監司沈宅賢疏曰,伏以臣,年旣衰邁,病且癃痼,居常危綴,望斷需世,顧此畿藩之職,素稱煩劇之地,固非如臣衰病,所可堪任者,而初不審量,妄自承膺,殫竭些少心力,酬應許多事務,今纔兩箇月,而精力之耗傷,蓋已久矣。自五六日前,素患痰火之疾,變爲別症,精神迷錯,先忘而後失,眼視眩怳,看一而成二,達夜煩轉,眠睡全失,强呑糜粥,胸膈痞塞,合眼委席,殆蔑省覺。蓋臣此病,源委旣深,而衰耄積敗之中,又添此別般怪症,醫者皆以難治爲慮,如是而尙何有强疾作氣,剸理簿書之望哉?矧此症祟,發於勞心,心苟不寧,病輒有加,見今列邑文報,已多委滯,病裏悶蹙,誠有所一刻不能自安於心者,若得速解職名,安意調息,則庶或有復起爲人之望。況此藩宣之任,何等緊重,而緣臣疾病,曠日廢務,亦豈非朝家之所宜軫念,而劃卽變通者哉?念臣到界屬耳,病狀,若有一分可强之勢,則何敢爲遽然祈免之計?而不幸罹此難醫之疾,一日在職,徒添一日瘝曠之罪。玆不得不疾聲號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亟命遞改臣職,俾公務不至久曠,殘喘得以少延,不勝公私萬幸。且臣於擊錚人金應瑞供辭,亦有所難安者。應瑞之父宅基,偸葬李喜鳳等先山局內,又爲斲去喜鳳等傍親良卿墓碑,壓葬龍尾後,訟官,摘奸論報,故臣果以刑推掘移之意,循例題送。訟官,亦據臣題擧行,而宅基,偶然致死,則應瑞,乃敢驚動天聽,侵誣訟官,至以訟隻償命爲言,此實法典所無之事也。相訟見屈之後,道臣依訟官所報,題以刑推,訟官,據道臣所題,刑推一次,而有邂逅致斃者,則輒致擊鼓訟冤,構誣訟官,侵詆道臣,則爲官長者,其何以聽訟而立落之乎?雖然,其爰辭中,旣有侵詆營門之語,則今於檢尸行査之擧,有難依例擧行,此亦臣難冒之一端也。亦願卽賜變通,毋使査事遲滯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5月23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右副承旨李日躋{{*|坐直}}。同副承旨吳瑗{{*|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祖大王忌辰齋戒。
○巳時午時,日暈。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尹就咸未肅拜,牌不進,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引避退待,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外,掌令尹就咸,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掌令尹就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副校理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校理朴弼均,別兼春秋閔亨洙,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朴弼均,別兼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吳瑗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來七月初九日,宗廟秋享大祭親祭事,啓下矣。同日永寧殿祭,遣大臣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宗廟秋享大祭親行事,已爲啓下矣。《五禮儀》,有大祀後陳賀訖,行飮福宴之文,而本曹謄錄,則每以近年以來,竝爲停止,爲辭,而有權停之命矣。今此親祭時,陳賀飮福宴等節目,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亦權停。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北所衛將牒報,則通化門北邊宮墻七間許,今夜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依前例,集春營入直砲手二十名,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元子,水痘平復,慶科庭試,武科初試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八月十六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初試之數,前例多寡不同,或取四五百,或取二三百,今番則當取幾人乎?敢稟。傳曰,依甲寅春庭試初試取人數,擧行。
○尹彙貞,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近來無賴輩,多數締結,作爲劍契,號稱二十八宿、竹林七賢,到處刺人云,故聞甚驚駭。多發窺伺,先捉九名,其餘散落徒儻,期於必捕之意,嚴勅軍官矣。去夜初更,本廳軍官金泰門,以譏捕事,行到仇里介,則巡廳軍士,突入挽執,與其同類,結縛毆打,仍以犯夜人呈課于巡將,決棍七度放送。大抵,本廳軍官,雖上司、法司,治罪之時,必往復主將,收其通符,然後治罪。昔在肅廟辛酉年間,兵曹郞廳、本廳軍官,奪取通符,捉入決棍,故因本廳草記判付內,當該郞廳,先罷後推。又因兵曹草記判付內,捕盜軍官,旣佩通符,則決非一郞廳之任自棍打,捕盜軍官勿爲決棍事,捧承傳施行,則今此巡廳事,後弊所關,誠非細慮。巡卒及當該上直書員,令攸司囚禁,各別痛治,此後嚴禁此弊事,更捧承傳,申飭,何如?傳曰,巡廳、捕廳,俱是飭夜之所,而況軍官,旣佩通符,則一巡將,豈敢因其佩而決棍乎?極涉輕率,且有前例,而事雖駭然,亦佩御牌,非騎郞之比,爲先從重推考,觀其緘辭,他餘事,依爲之。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5月24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右副承旨李日躋{{*|坐直}}。同副承旨吳瑗{{*|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祖大王忌辰。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尹就咸未肅拜,牌不進,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錫五啓曰,左承旨洪尙賓,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校理朴弼均,副校理李喆輔,別兼春秋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外,掌令尹就咸,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以黃海水使柳純章狀啓,椒島僉使,爲彼人所打,臣旣有申飭不謹之失,惶恐待罪事,傳于李日躋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黃海水使柳純章狀啓,傳于李日躋曰,此狀啓及前日啓下狀啓,明日次對,竝爲持入。
==5月25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尹彙貞{{*|坐}}。右副承旨李日躋{{*|坐直}}。同副承旨吳瑗{{*|病}}。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日暈兩珥。辰時巳時,日暈。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洪好人,以新番騎兵軍士點考坐起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同副承旨吳瑗,昨日以病出去,今又陳疏,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吳瑗,吏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錫五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錫五啓曰,同副承旨吳瑗,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吳瑗,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再招不進,應敎趙迪命,副校理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日躋啓曰,今日次對時,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引避退待,或未差,獻納李光運,正言趙榮國,竝卽爲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趙榮國,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日躋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必寧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極未安。有闕之代,今日政,盡數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參判洪鉉輔,俱以病不來,參議金龍慶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洪鉉輔,牌不進,參議金龍慶,牌不進,都承旨鄭錫五進。吏批啓曰,卽接宗廟署牒呈,則副奉事南有容,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以宋寅明爲兼藝文提學,李宗城爲兵曹參知,尹志遠爲掌令,李度遠爲校理,任珽爲副校理,徐命九爲成川府使,李鐽爲寧遠郡守,尹光柱爲連山縣監,韓顯謩爲校理,朴時膺爲濬源殿參奉。嘉善張世雄,今加嘉義,武臣堂上朔試射時,片箭三中,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賓廳次對進,參判尹惠敎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未差,左副承旨尹彙貞進。兵批,承旨啓曰,判書,賓廳坐起進,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弘文館校理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前別兼春秋閔亨洙敍用,與當付諸人,竝差別兼春秋,俾速完薦事,命下矣。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明澤、李宗白、韓顯謩、閔亨洙爲別兼春秋。
○鄭必寧,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寫字官肄習李彦球,試才連三朔居首,依例陞差前銜,前銜李挺輝,陞實代,肄習李顯芳,亦爲陞差前銜,竝付軍職,冠帶常仕。肄習移他司有闕,本學生趙元輔、李福壽、李德順、李德隆、李聖麟、鄭寅鵬、李寅喆、李守敬、李挺彧、洪世準、李德寬、崔道洽、閔重爀、金壽孫、朴泰廉、崔重績、鄭必文、李彦佐、李彦佑、李胤大,入屬肄習。使之日新鍊業,何如?傳曰,允。
○李日躋,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二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訓鍊院判官李重國,武臣兼宣傳官李重英、許景,部將李世觀,訓鍊都監哨官趙偰,摠戎廳哨官李世挺等,俱未滿四中,竝依例汰去。訓鍊院主簿李東明,柳葉箭二中,騎芻一中,以矢數計之,則雖未滿四中,騎芻例有倍畫之規,今亦依前例,勿爲汰去,而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以義禁府言啓曰,密陽府使洪晉猷,錦城縣監具宅奎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洪晉猷、具宅奎等,俱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以咸鏡監司狀啓,茂山府居劉承萬等,燒死、渰死事,公洪道兵使狀啓,永同縣居私婢丁月等,囕死事,江春監司狀啓,三陟府居閑良金貴商等,燒死、渰死、囕死事,傳于洪尙賓曰,燒事、渰死、囕死人等,竝令本道,恤典擧行。
○行副司直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往省先隴,情伸節薦,感極幽明,而起疾未久,觸熱添加,浹旬調治,今始舁還,由限已過,合被常律,且於向日,京兆堂上重推之事,尤有萬萬惶蹙,此乃臣待罪判尹時,所設施者也。蓋厥初國用之馬運,乃是江民之輪役,而丙戌年間,悶其苦重,逐戶出錢,募人設契,使之擔當運役者,出於江民公同之情願,而成於京兆稟裁之定式矣,其後奸計日增,戶錢歲縮,馬契之人,不能支堪,呼訴願罷。又因朝家之廣議,畢竟仍存,意在爲楚,牽架支撑,今至三十年,而坊民避役之數,愈往愈多。其中最貧殘,不能圖入於諸般名色者,僅千之百,或百之一,則所出之錢,可知其太減,而立役之人,尤無以支保,今則其勢,將必至於渙散矣。若罷其馬契,而以復江民之輪役,則江民之困苦,已有前轍,欲査其投屬,而以增雇役之錢戶,則奸竇之繁夥,隨塞隨穿,故不獲已,有此變通之擧,勿論士夫與諸般名色,有戶則有錢,而戶分大小,錢有差等,大者比諸當初一戶三貫之錢,減其二而收其一,小者減其四而收其一,以爲均役救弊之策。以此意,論報備局,則備局,有草記稟請宜當之題辭,而緣臣旋卽移職他堂,據此草記矣。江民作亂,事端別出,終至於草記堂上之現告,問備其所變通之得失當否,必有廟堂之取考顚末事狀,酌量卽今弊端,而講定其罷仍,臣不敢自是迷見,而首事論報者,得逭其不能謀始之罪,依題草記者,反陷於從重推考之科,不但臣心之愧悚不安,其在覈實論罰之道,不亦傎乎?玆敢仰首自列。伏乞聖慈,遞臣新授職名,將臣前後罪犯,竝賜重勘,以肅朝綱,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者飭勵,其何深嫌?卿其勿辭行公。
○吏曹參判洪鉉輔疏曰,伏以臣於銓地,一出卽敗,固已自料,而迫於嚴命,黽勉承膺,纔過數政,果速人言,肆然無嚴等說,下語非常,構罪至重,臣於是,不勝駭怖悚懍之至。臣雖無似,區區本意,凡於注擬之際,務從公平,戒在乖激,思所以仰體我聖上勅勵之意,故當承宣之擬望也。或不無一二取捨於其間者,而一例闊略,惟循舊望,則李倚天之擬入,亦不過循例而已,曾不料以此,斷以肆然之罪,而陷於無嚴之科也。噫,倚天之語犯先朝云者,臣未知其果何謂,而此固積忤於時,求罪太深之致,若誠如言者之言,則揆以邦憲,合被重辟,當初見坐,奚但止於竄配,而到今旣有收敍之命,則朝家之不欲全棄之意,於此亦可見矣。況乎大霈之餘,干犯至重,不可輕議之類,一皆寬宥而不問,則彼倚天胡大罪也,而儒臣之獨齗齗不已者,誠有所不可曉,而又必以語犯先朝四字,作爲脅持銓官之資,如此手段,人孰不覰得耶?念臣,猥以廟望承乏苟充,俗所謂東一房也。首席行公之日,卽臣見遞之期,儒臣亦豈不知,而如是汲汲?臣誠一笑而有不欲索言也。然旣被儒臣誣詆之言,且承重推之命,則臣方惶懍震駭,措身無地,去就一節,非所可論,此所以寧被違命之罪,不敢冒進者也,玆暴危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明,諒臣必遞之端,亟降鐫改之命,俾靖私義,以快人心,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批答,見下二十九日日記}}。
○獻納李光運疏曰,伏以臣,釁累疎賤,理合廢棄,而聖度寬假,抆拭益勤,前後存錄,有踰凡例,臣雖冥迷,寧不知感?竭蹶趨命,分義當然,而追思曩愆,尙有餘悚,抗顔臺端,更無其望,此等事情,初疏已悉。伏想聖鑑,亦必記有,而日者辭章,不暇更縷,只以母病,爲言者,蓋以區區蹤地,已經備陳,目前情理,急於呼籲,庶幾閔下之天,倂諒其所未暇言,卽有以曲賜矜允,而及奉聖批,乃以勿辭救護,爲敎。雖荷敦孝之仁,俯揆私情,而獨恨燭幽之明,尙有遺察,致使萬無可强之蹤,虛帶言責,只增罪戾,臣誠憂惑悶蹙,不知所出,而況今母病諸症,一向無減,離側供職,其勢末由,玆又不避瀆撓,更申血懇。伏乞聖慈,特垂仁恩,亟削臣職,仍治臣罪,俾伸至情,俾靖私義,千萬幸甚。且臣得伏見擧條下者,日昨筵中,北道御史李宗白,盛論銓注間事,而竝斥三司之不言,至以世道人心爲說,其言至危,令人駭怖。臣於積年罪廢之餘,復蹈磨驢之故步,情地危隘,不敢以臺閣自處,言與不言,非所可論,而今旣混被其斥,則亦安得默然也?噫,方今聖德涵覆,無物不容,雖負犯至重,瑕垢難洗之類,猶且一付灰劫,都沒痕跡,況如李倚天之十年流竄,萬死生還。逮當大霈,恩敍又降,則政曹之擧擬舊踐,亦不過循例事耳,而乃於銜命遠出之日,張皇爲說,擧措忙急,有若時刻難耐者然。苟如是,當初敍命之下,何無一言及此,而適當首銓之纔出,論斥例擬之亞堂,把持至深,聲罪狼藉?此其意,不專在於倚天,可知,而至欲驅率三司,盡同己見,眞可謂不能自見其睫也。雖然,臣旣被其忽地非斥,理難仍冒於職次,所當詣臺自列,而顧臣情理之煎迫,蹤跡之臲卼,如上所陳,不得不隨牌來詣,附申於請急之章,遂不免自外徑歸,臣罪至此,實無所容。惟願竝加睿察,亟施重勘,以謝人言,以肅朝綱而已。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批答,見下二十九日日記}}。
○乙卯五月二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兵曹判書趙尙絅,左尹宋眞明,行副司直李瑜,右副承旨李日躋,假注書李成中,事變假注書洪象漢,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入侍,諸臣進伏。命均曰,數日以來,日氣蒸鬱,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命均曰,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上曰,連爲好在。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與前,何如?而生脈散進服乎?上曰,日氣雖熱,而大體一樣,生脈散進服矣。興慶曰,元子宮,膏藥今已停止乎?上曰,不無餘氣,而以日熱,膏藥停止矣。命均曰,乳道,當各別審愼矣。興慶曰,乳癖最可慮,故閭巷之人,亦皆節乳,此不可不愼矣。上曰,此則加意視本量,而亦爲撙節矣。命均曰,卽今移奉之處,無孤單之患耶?上曰,此處亦不孤單,而今夏移此,故能得好過,若仍留初處,則必難堪矣。眞明,進諸狀啓,上曰,昨日入來狀啓,上之。日躋奉進,上覽訖,還下。命均曰,荒唐船往來,自前有之,而今此椒島事,誠一變怪,不可泛然處之矣。彼人之只打僉使,必有曲折,當更使査報,而水使、地方官及該鎭僉使,竝拿問重處然後,方可爲警飭邊鎭之道矣。上曰,然矣。命均曰,監司狀啓,言椒島鎭兵房軍官代將之不救僉使者,竝決棍之事,甚迂闊矣。上曰,方欲下敎矣。此豈可決棍而止?常時如此,脫有緩急,則必有綁送官長之事矣。命均曰,情狀,實爲絶痛矣。上曰,此誠以刃刺人而曰,非我也,刃也者也。命均曰,爲頭兵房軍官及代將,當以軍法處置矣。興慶曰,前狀來時,有姑俟査狀之敎矣。上曰,已知之,把守將之捉去,似有妙理,有若操縱者矣。眞明曰,彼人之逐送將校,只打僉使,事極可怪。近來邊將,不過久勤之類,多有不似者,或有以貿販等事,見侮,此事,亦似有隱情矣,且此係邊上生事,移咨彼中,未知,何如?上曰,移咨則不可矣。康熙時,有荒唐船來泊者,干戈從事以逐之令,今不能遵守此令,而徒煩移咨,則必如頃日邊禁事之被辱矣。眞明曰,此與向日事,有異,其時則以邊禁申嚴,後又移咨,故致有嘖言,而咨文,若猝難爲之,則姑先以康熙時禁令書牌,列立於荒唐船往來處,使之畏戢,何如?上曰,彼人豈畏牌乎?日躋曰,臣在江邊時見之,立牌,果有效矣。彼人甚畏皇旨,故理山郡,曾以彼人之放銃,書牌列立於波猪江邊,則果有其效矣。上曰,咨文事,不可爲矣。我國,豈不捉贓物,而輕爲不緊咨文,則必易取辱,惟當自强而已,豐川府使事,極爲迂闊矣。僉使,亦是命吏,而猝當此變,則府使,以本境之主,事當急急往救僉使,追捕唐船,而以報狀觀之,緩忽莫甚,顯有故縱之意矣。命均曰,旣入大洋中,則其勢亦難追捕矣。上曰,渠雖言卽往,而何可取信?至於疾走如飛等文字,何難粧撰乎?此不過望見唐船,而卽歸其邑矣。興慶及瑜俱曰,若入洋中,則果難追去矣。上曰,不然。彼人若疾走入洋,則豐川府使,何以望見乎?以此言之,實有逗遛之狀矣,且柳純章報狀,良可笑也。所謂物色追捕之說,豈非可笑者乎?下陸作亂之唐船,則故爲逐送,而反欲物色於大洋中,此不成說,我國凡事如此,何能有爲乎?命均曰,自前唐船之下陸者,不敢執捉,惟以逐去,爲事云矣,移咨之議,亦有意見,似當爲之。興慶曰,只以沿邊所報事情,移咨,何如?上曰,大洋中事,我國亦不能知,彼何以知之乎?彼旣使干戈從事,而我乃故縱,反責彼中,則事當何如?雖使我當之,必以爲苦矣。興慶曰,若細陳事狀,則豈有生事之慮乎?上曰,若對面共譚,可使曉然,咨文中,何能備言小曲折乎?興慶曰,彼人之下陸作挐,至於如此,水使以下地方官,俱不無其罪,竝當拿處矣。上曰,椒島僉使之有所犯與否,姑未及知,不可徑先處之,而豐川府使,則僉使被打時,不卽往救,極爲緩緩,爲先罷職而拿處,水使亦當拿問矣。命均曰,監司則何以處之?上曰,道臣事,當下敎矣。軍法,當素爲申嚴,如韓信之斬殷賈,然後臨陣對敵,方可得力矣。我國邊鎭,名以僉節制使、萬戶,而實則有同冗官,疲殘莫甚,至有此變矣。本鎭兵房代將之只爲決棍,極涉疎闊,道臣自是書生,不免若是矣,道臣、帥臣,若能先斬後啓,則豈非得體乎?閫外之事,將軍制之,道臣之卽其地,登時梟示,可也。卽已上聞,則朝廷,惟當以法律擬處,古者張釋之之言,亦此意也,諸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僉使追捕時,率軍官土卒,張軍容進去,則便同軍中,僉使被打幾死,而渠輩逃避,則似當以軍律,處之矣。尙絅曰,昨日備局坐中,臣已言及此事矣,此人等,當用一律,不然,必有後弊矣。眞明曰,官長,方在死境,而立視不救,紀律所關,當用極律矣。瑜曰,臣於黜補海邑時見之,追捕之擧,不可謂軍中矣。其時道臣、帥臣,卽用軍法,則可也。今已過時,姑待査覈上來後,依律處之,似宜。上曰,其時不問而梟示,可也。旣令査問,則當用律文,而律文,無梟示之文矣。興慶曰,李義豐事時及唱通,引用次律,而兵房代將則異於官屬,且其罪狀,亦重於南兵營官屬矣。瑜曰,臣曾蒙恩譴,待罪長淵時見之,追捕之事,實無規矩,最爲可悶矣。臣於其時,適當風高之節,未見唐船之來,而常招吏校中軍老解事者及鄕中父老,問以荒唐船來時,守令、邊將,率何軍持何物,逐至何境,則元無定行節目矣。長淵、豐川、椒島、吾叉浦等鎭,皆非迫在海邊也。距海或五十里,或七十里,或有遠至百里者,瞭望一事,付之瞭望將,而所謂瞭望將,卽村居農民也,或耕或樵,不能長守信地,及聞唐船之下陸,始來報官家,其間動費一兩日矣。瞭望將來報之後,守令、邊將,始調集吏奴及村居將校輩出往,則彼人,已還入海矣。設或撞見,以曾有勿傷之敎,亦不敢下手驅逐,只使其不作挐而已,而報狀則輒言至某境猛逐,唐船掛帆疾走云云,而沿海各鎭,次次私通,一樣謄報,視以爲常,苟冀無事,有識之竊歎,固已久矣。且唐人所乘,乃是海舶,而各鎭則元無船隻,雖或借乘商船,何能追及海舶乎?不過遠遠望見而已。臣於在官時,略爲留意,抄出境內非儒非軍之類,名以武士,造置船隻,名以追捕船,唐船若來,則率此武士,乘此船,以爲追捕之擧,成置節目而來矣。歸見故相臣洪致中,則致中問以追捕之事,臣以是答之,致中以爲是矣。安宗大,爲臣之代,李彦燮,爲宗大之代,而兩人,皆是臣舊日幕下,故繼此修擧,而頃日報于廟堂,要爲定式,則廟堂慮其張大,而不許之矣,旣使追捕,則造船抄軍,不可已者也。以此規,頒行沿海各處,則雖未知前頭便否如何,而以卽今椒島事,言之,兵房、代將,固無足惜,然國法,旣無可持器械,而自前狃爲慢忽,以有此變矣。此事適爲發覺,故擧皆驚動,而臣聞延平海,唐船亦曾來到矣。長淵,直對登萊州,而長山串,乃是海防極險處,故長養樹木,唐船之來,必登長山串,採取柴木,黃海水營之設置甕津者,只取漁利,而實爲無義,臣意,水營移置長山串,似好矣。眞明曰,年前唐船,亦曾一到海州云矣。瑜曰,大抵,此實深慮,追捕無定規,而沿邊極虛疏,西邊自是心腹之地,距京咫尺,一下陸之後,無異西路矣,此事常所耿耿者,故敢達。上曰,承旨曾經關西倅,江邊追捕之事,何如?日躋曰,關西江邊,則與此有異,無追捕之事矣。眞明曰,庚寅年海浪賊時,彼中,有干戈從事之咨,故海西有追捕之法矣。日躋曰,海西與登萊,正相對而彼邊地勢西殺,我國地勢東殺,而海西最近且少島嶼,故彼人乘船,每從上風而放之,上不及關西,下不及京畿矣。眞明曰,荒唐船之來,專採海蔘,以爲錦段之用,亦採海藿而去云矣。上曰,若是唐人,則必不持器械,而此則持器械,亦怪矣。必以木椎打之者,何也?日躋曰,聞木椎,乃是唐船號令木椎,出擧則一船之人,同心發力云矣。上曰,道臣狀啓,言椒島事,當更追報云,然則兵房、軍官、代將,當待更査處分,而道臣所爲,於彼於此,俱涉疎闊,從重推考,可也。其中椒島兵房之當初報變於豐川者,是當用一律之人耶?且此輩,事定後自現乎,抑譏捕捉來云乎?命均曰,姑未可詳知矣。上曰,今不可詳知,備局,詳細査問,可也。興慶曰,問於椒島僉使,則可以詳知矣。上曰,僉使,必深憤此輩,其言不可適從,問於本道然後,可以詳知矣。眞明曰,水使,旣有拿命,査事,當使道臣爲之,而水使當與地方官,有間,且道臣之推考,太輕,似當有以次差等之道矣。上曰,水使與地方官,固當有差等,宰臣所達,是矣。道臣,從重推考,水使罷黜,地方官及僉使,竝拿處,可也。追捕事,旣委地方官,則所任不輕,而今乃如是,良可慨然。{{*|抄出擧條}}。興慶曰,已屆水剌時,少退,何如?上曰,水剌已爲之矣。命均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言淸債事罪人及緣坐罪人之定配於江邊者,竝移配事,啓下,而淸債事定配罪人,則雖自本道,移定配所,而緣坐罪人,則事當自義禁府,移定配所,發送羅將,而今乃委之本道,請令備局區別分付矣。使金吾考見文書,可移者移配,何如?上曰,依爲之,而此時移配,則方當劇農,主客俱難矣。備局,考見禁府文書後,更稟而姑不時急矣。命均曰,黃哥罪人,則不可仍置,道臣亦言之矣。{{*|出擧條}}。命均曰,此則潛越亡命罪人金厚望等事也。上曰,金厚望父子事,何以處之?興慶曰,活其父而殺其子,事理則順,故大臣及宋寅明,曾以此意陳達,而今者道臣之必欲殺厚望者,亦有意見矣。臣嘗以此事,私自廣議於人,則人各異見,而厚望狡黠之狀,道臣旣已親見而論啓,且律文云,家人共犯,坐其家長,殺厚望,似宜矣。眞明曰,臣之淺見,頃已仰達矣。尙絅曰,臣今日始見狀啓矣,殺子而活父,事勢雖順便,然凡事當之者,自有料量,宜從道臣之言矣。瑜曰,臣於昨年,待罪秋曹亞堂,已知此事矣,其時,判書尹陽來,參議柳儼,俱言厚望當殺。然臣意,父子同坐一事,其父正法,而其子生出,心有所不忍,國法,亦不當如此,臣以爲其子當殺矣。上曰,待右相入侍而下詢者,乃是重其事之意,而兵判所達,有意見矣,今則旣問於右相,依道臣狀聞,施行,可也。命均曰,此四人,不但犯越而已,亡入彼中,罪狀絶痛,厚望子外,竝當依律處斷矣。上曰,依爲之,厚望之子,旣貸死,則何以處之?命均曰,當減死絶島定配矣。上曰,依爲之。而此罪人等,當待永昌事,決末乎?命均、興慶俱曰,此罪人則事當卽爲正法矣。上曰,然矣。{{*|出擧條}}。命均曰,此則瀋陽出送罪人李必永事,而卽當依律正法後,回咨彼中,而崔還石則與必永有異,遠地定配,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此則犯越罪人趙永三事,而永三,越在彼地,潛商爲業,被捉囚禁,又復越獄,亡走彼中,罪狀萬萬絶痛,今旣捕捉,事當卽爲梟示矣。興慶曰,永三之罪,當殺無疑矣。日躋曰,永三事,臣亦詳知,其所謂捉納永昌云者,不足爲贖罪之資矣。一體梟示,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此則犯越罪人黃石公事也。石公,自稱黃都令,犯越往來,行止殊常矣。上曰,其名石公,亦怪矣。眞明曰,其本名則非石公,而其父,犯越斫木,造新家,故臣在關西時,廉問發覺,刑推定配於湖南矣。命均曰,石公旣已承款,事當依律,而其奴卜只,則以奴從主,似有差間,事當減死處置矣。上曰,依爲之,而奴隨上典而往來,不是異事也。命均曰,參酌遠地定配,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平安監司狀報,備局以爲,當初永昌招中,洪贊中、崔乻成、洪朱方、朱自中、金時永五人被援,而贊中、乻成則失捕,朱方等三人,捉囚矣。江界推覈時,永昌旣以誣援,自服,且永昌上京推問時,更無援引之事,而屢經大霈,當有疏釋之道云,旣入於初啓中,不可自下放送,而如此罪人,似當疏釋矣。上曰,五人竝放送,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戶曹判書李廷濟,頃以關西稅米一萬石,請得發賣事,陳達,臣則持難,而宋寅明,以作銀上送戶曹似好之意,陳達,自上有相議處之之敎矣。諸議皆以爲,儲置江邊,雖似不緊,而賣用則不可云,此則勿施,而山郡穀物,次次移置於沿海郡邑,似好,今年則關西年事,如此,姑觀前頭爲之,而閔奉朝賀,曾以各道設置海倉事,陳達矣。關西亦使設置海倉,次次移轉,爲好,前頭當商量爲之,而戶判所達則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頃使左尹宋眞明,成出戶籍節目,今方持入,而別無新定條件,不過,申飭舊令而已。上命上之,而覽訖曰,無他別樣條件乎?命均只是修明故事,而爲慮僞戶、增戶之弊,有所申飭矣。眞明曰,今式年戶籍,京兆則比前爲之,而外方則絶戶甚多,無以充前式年之數,故多有虛戶之弊云,欲使無此等之弊,有所申飭矣。戶籍節目,庚申年成出頒布,而近來外邑,視以尋常循例,或有不知事目之若此者,以此節目,申飭,似宜。上曰,令行於朝廷,然後可及於外邑矣。命均曰,捕廳草記所謂劍契者,極可怪駭矣。上曰,所謂二十八宿、竹林七賢者,極爲殊常矣。尙絅曰,甲子年間,都下惡少輩,有所謂劍契,其時盡捕殺之,伊後未聞,而今復有之矣。上曰,劍契者,造劍之謂耶,用劍之謂耶?何樣人入之云耶?命均曰,所謂劍契者,結爲徒黨,以劍刺人之謂云,此皆是人家悍奴傔人輩,而東山別監、社稷守僕,亦入之云,自今年四月結契矣,近來改名爲燭籠契云,而此豈有大段之慮耶?興慶曰,安知其終不至於大段乎?上曰,似不過迂闊之類矣。巡將之不解通符,而決棍捕校,誠疎闊矣。尙絅曰,巡將事,臣當陳達矣。事狀與捕廳草記,稍異,蓋巡將宋秀衡,曾以夜禁申嚴之意,陳達於筵中,而非久受點於巡將,故其夜親自巡檢,又嚴勅軍卒,雖大臣傔從,亦使捉納矣。以此管牌,逢着白衣捕校而捉之,捕校則旣受譏察之任,故不肯被捉,反毆打管牌,管牌等,盡力捉納於巡廳,巡將只以毆打管牌之罪,決棍五度,而通符則解置廳上而後,決罪云,巡將具由論報於兵曹,故臣知之矣。巡廳旣奉御牌,事體尤重,祗緣牌卒之疲殘,夜禁名存實無,常時則何敢與捕校,相較乎?今因巡將之申飭,而致有此事矣。上曰,管牌,乃是功臣子孫,而今則比捕校爲疲弊矣。捕校決棍時,通符果解去耶?尙絅曰,然矣。捕將一邊草記,一邊結縛管牌與書員輩,盡日拘囚云,巡將旣非無識之人,處事必有曲折,而捕將乃如是,似由於偏聽將校之訐訴而然矣,若此不已,巡廳萬無支保之勢,苟究其事端之始作,則固是互相毆打,而彼此俱有傷處矣。吏卒之囚治,巡將之推考,乃是通符一款,而通符則分明解之而治罪云,巡廳下人,參酌放送,何如?其時捕校,卽禁旅,故臣招問之,則事狀不過如此矣。上曰,巡廳巡邏之法,犯夜者,直提學以下,皆捉納,而法雖如此,此非起鬧之事矣。初聞其不解通符而治罪,故有所處分矣,今聞事狀如此,當用相關之律,而捕校,旣已被棍於巡廳矣,巡廳管牌、書員,令兵曹決棍,而令攸司科罪事,安徐,可也。{{*|出擧條}}。尙絅曰,軍情有抑菀事,故敢達。賞中日時,臣營別軍官趙衍福,以兩班、閑良六兩三矢,初矢一百五十三步,中矢一百五十步,三矢一百四十八步,而前謄錄,三矢俱一百五十步,始得直赴,而今衍福,以二步不足之故,不敢爲草記。三矢步數,通計則過定數,而只以末矢稍不及,不參直赴,似爲冤痛。且海西別驍衛則六兩三矢一百四十步,閑良賜第,出身加資,而別軍官一矢不及,亦不得直赴。一軍之內,有此異同,亦爲稱冤之端,且前謄錄,亦有推移通計,三矢步數,特爲加資之例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別驍衛與京將校差等者,固有意,且前例所無之事,不可傍照乞恩矣。興慶曰,如此恩典等事,每每傍照謄錄而用之,以致猥越之患矣。兵判雖以三矢通計,猶餘一步,爲其稱冤,然三矢五十步,然後始爲具格者,乃是定規,臣意不可格外賜第矣。上曰,此人亦是勸武者耶?尙絅曰,雖非勸武之人,而乃是故掌令錫周曾孫文義縣令障之孫,年方稚弱,而武技如許矣。上曰,左、右相所達,是矣。兵判雖以軍情陳達,倖門不可輒開,置之,爲可,而聞其年少善射如此,其將匪久決科矣。命均曰,宋寅明,擔當備局事矣。頃日坐罷,今旣甄敍,與申昉,還差備局堂上,而寅明則使之仍察有司之任,何如?上曰,依爲之,而其時銓曹三堂上,皆是備堂乎?命均曰,然矣。上曰,然則李宗城,亦爲一體啓下,可也。副提調,本是有司堂上乎?命均曰,然矣。且使行不遠,而奏文尙未撰出,頃日陳達,使提學,從速製撰,而宋寅明,不可不與之相議矣。寅明尙在郊外,不爲入來,使政院,各別催促,何如?上曰,何可久住郊外乎?令政院,催促上來。{{*|出榻敎}}。命均曰,京兆無長官,事務多滯,判尹尹淳,又帶內局提調,尤不可在外,催促上來,何如?上曰,尹淳事,過矣。京兆閑司,不可撕捱,而初使以藥院入來者,有意,今若使帶二職入來,則似尤爲難,判尹本職許遞,而催促入來,以爲進身之路。興慶曰,本職許遞,而只使以內局兼帶入來,則豈有不來之理乎?上曰,今則豈不入來乎?{{*|出榻敎}}。命均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言安州牧使柳時模,失考覆罪人,今已限滿,事當拿問,而時模治績頗著,又當災荒,而係是宥旨前事,自在蕩滌之中,宜有酌處之道云,而啓下刑曹,故刑曹以宥旨前事,蕩滌官吏輩,以牧使則非該曹所關,移送禁府,而宥旨前事,乃是拿問後讞奏者,故臣使之姑待,而敢此仰達。事體固當拿問,而設使拿來,不過分揀放送矣,關西農形,可憂,此時守令拿來,有弊,合有處分之道矣。上曰,雖拿問,不過分揀,而卽今農務方殷,蕩滌,可也。命均曰,臺諫避嫌,尙未處置矣。金尙魯獨行久廢之事,可謂擧職,而反遭嚴旨矣。上曰,果能爲稀罕之事矣。興慶曰,開坐後,多有應行之事,故詣臺自晩矣。上曰,申時後詣臺矣,旋卽下敎曰,更思之,申時前也。尙絅曰,憲府坐起之規,十二監察皆會,積滯推考皆磨勘,故自致日晩矣。命均曰,玉堂亦無行公之人,屢次嚴敎之下,尙撕捱不出矣。上曰,朴弼均,以何事撕捱耶?李度遠、黃梓、金相奭三人則付籤中人,而朴弼均、韓顯謩之撕捱,誠怪異,玆兩人以撕捱,有名矣。韓顯謩則予僅一番見之,瀛館學士,君父只得一見面,可乎?興慶曰,韓顯謩,以靈城君朴文秀眠如羊之斥,至今引嫌矣。上笑曰,其時雖云眠如羊,何可至今撕捱乎?兪最基一二番撕捱,不是異事,而一向引嫌則太過矣。兪健基則何事不出耶?命均曰,聞健基則適下鄕,入於禁推中矣。上曰,禁推玉堂,竝付過放送,牌招察任,而照律公事則還下之。{{*|出榻敎}}。命均曰,新錄旣欲爲之,則不可無副學,而副提學金鎭商,方作遊山之行,姑無上來之期,雖上來之後,亦無行公之理,變通,似好。上曰,副學今姑改差,其代卽爲差出,速完新錄,{{*|出榻敎}}。而東壁有可當之人耶?眞明曰,見今東壁擬望之人,頗多,而亦當有陞擬之人矣。命均曰,翰薦不成,左、右史不備,久矣,誠爲未安。上曰,事極寒心矣。今則無他事,以翰薦相爭爲事,如是則朝鮮將無翰林矣。初出身之路,爲先防塞,多薦見敗,單薦亦見敗,而單薦則極非矣,予前已言之矣。命均曰,前日下敎,豐陵所達,誠好,蓋不如是,則終不可矣。閔亨洙雖坐罷,更爲敍用,竝與應付諸人,竝付別兼春秋,俾速完薦,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而偶爾思得矣,徐命臣當爲出六乎?拘於翰薦,當俟朝家指揮而爲之耶?承傳不可不用,亦不可更用於翰薦,若置之則此誠半上落下矣。命均曰,旣是單薦見敗,而且有承傳,宜卽出六矣。上曰,徐命臣,依承傳斯速出六事,分付,可也。命均曰,翰薦見敗人,前例皆陞出六品矣。上曰,誰某乎?命均曰,金尙迪、李夏宗二人也。回薦時見敗之人,自前出六矣。興慶曰,不然。焚香後敗薦者,出六,可矣,回薦時見敗者,與此有異,未知何如?命均曰,回薦時見敗而出六者,前例多有矣。上曰,然矣。命均曰,宋翼輝,亦當區處矣。興慶曰,翼輝則未及分館,未知如何?上曰,宋翼輝敗薦,以何事,以單薦相爭而見敗乎?命均曰,宋翼輝則主薦人議薦不相合,仍不成薦矣。上曰,今始記得矣,此是趙榮國、金漢喆相爭之事也,宋翼輝則果當有決末矣。命均曰,雖不擧名於疏章,旣議薦而見敗,不可更用於翰薦,向來李台重則非渠見塞,而亦陳稟陞六,此亦與金尙迪等,同爲出六,無妨。興慶曰,未知前例有之乎?命均曰,當考見前例矣。上曰,金尙迪、李夏宗則已分館乎?興慶曰,然矣。上曰,金尙迪、李夏宗竝出六,而宋翼輝則考例更稟,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閔亨洙宜當薦事,而撕捱不出,渠之情勢,已悉於供辭云矣。上曰,鄭彦燮以爲,閔亨洙,今後必不如前矣。頃日又敗翰薦,故予曾以爲此彦燮欺予也,非謂亨洙欺予也。興慶曰,非謂此下敎也,李光佐疏批,曾有閔亨洙非誣卿也,乃是誣我之敎,故亨洙以爲,誣我卽誣上也,誣上之名,未申暴之前,不敢出脚云矣。命均曰,其時下敎,異於直斷以誣上矣。上曰,予則盡忘往事,付之先天,故以亨洙之撕捱,謂有近事矣,乃是往事耶?誣豈有大小,而予皆忘之矣,渠則不忘乎?予雖直謂之誣上,下敎蕩滌之後,予所不記之事,渠何敢係着乎?渠若係着,則是猶有前日之心也。命均曰,下敎旣如是,則渠不當更爲引嫌矣。興慶曰,渠則以爲,誣上罪名,尙今自如云矣。上曰,多矣,環顧朝廷,如亨洙者,多焉,亨洙以此引嫌,則可以立朝者,少矣。雖曰誣上,予旣放送,又爲蕩滌,則渠亦忘之,可也,何可以行語間事,引嫌乎?申飭,可也,此不必出擧條矣。命均曰,棘城事,黃海兵使朴纘新已遞事,當速爲指揮,故敢達。上曰,事甚重大矣。命均曰,此非重大之事,與築城,有異矣。山勢自遂安、谷山走來,至黃、鳳之間,結爲關隘,卽棘城、正方山城洞仙嶺也,正方旣築山城,棘城仍舊址築土城,好矣。上曰,不石築而何以爲之乎?東面有抵海處耶?命均,指陳海水、浦水形勢及土城基址,上曰,一面開處,將欲何以爲之?命均曰,此是䄙嬪房築筒處也,若築長堤而引水環繞,則可敵一城矣。上曰,堤堰豈足爲城乎?築筒後無餘地,而前日李載恒所築,猶有不足之處耶?命均曰,不及築城處,朴纘新以爲,若築堰儲水,則當如土城,冬則氷積,夏則水滿云矣。上曰,出去詳問,圖形上之。命均曰,䄙嬪房築筒時,以蘆田,換民田而築之矣。今亦給價更換,築堰,何如?上曰,百姓則於彼於此,皆失之乎?命均,又展狀啓,指陳形勢,上曰,棘城若可築城,則古人亦必爲之矣。且予意,嘗以爲不必築城,秦始皇,雖築萬里長城,淸人入據中州矣。命均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城池亦不可無者也。上曰,過此則爲靑石洞乎?靑石洞,爲最要衝之處乎?眞明曰,靑石洞,在開城府之西,而形勢與此,稍異,此處亦不可無障蔽矣。命均曰,正方山城近處,土品甚薄,不能長養樹木,平地民田買取,養木,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道臣、帥臣皆言,棘城,不可不築,雖不能築城,仍舊址築土城,則不可已矣。上曰,土城,豈能高築乎?礪峴城,李箕鎭築之矣,聞已崩頹,予以爲此築沙城耶矣。命均曰,此處役事,亦不必大費民力,而礪峴城役,亦無勞民之事云矣。上曰,此事豈不費民力?毋論某民,要皆國家之民矣。命均曰,礪峴則猶有他路,棘城則築城後,更無別路,可爲關防矣。上曰,未築時形勢,築城後形勢,竝圖出,後日持入,可也。命均曰,司僕寺留儲銀貨,在前至於四五萬兩矣。前後賑廳取用,三萬數千餘兩,而年前貿銅時,又用千兩,卽今餘儲已盡,而近年來內廏馬,用於賜與者,至於七十餘匹,今年亦已用五匹矣。代立之數,幾九十餘匹,而價本無他出處,不得已賣穀充給,以致蕩敗,無以成樣矣。頃以平安兵營、義州府、北兵營三處開市時,輪回買馬上送之意,陳達,分付矣,三處所買馬,纔已上來代立,而其價猝難備給矣。北兵營則無公貨,當自本寺拮据以給,而平安兵營及灣府,自有公庫所儲,依數會減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義州府尹黃梓,辭朝之後,仍掌令許集之疏請論罪,留滯於中路,故頃以旣已辭朝,不可引嫌,斯速往赴之意,因下敎,分付,而昨日又呈辭狀,備言廉隅之不可冒赴,且以儒臣用罰不均之言,爲嫌,卽今形勢,極爲難處矣。上曰,臺疏旣不聽施,則與臺啓,有異,儒臣所達,不過勉戒於予者也。渠至義州,到任後呈辭狀,可也,何可留滯於中路乎?黃梓從重推考,到任日字,狀聞,可也。興慶曰,黃梓之引嫌,是矣,聖上常以督出臣僚,爲務,故恩數未免屑越,威命反或不重,而上下相持,自不無胥失之弊,故臣頃以此有所仰達矣。今者憲臣之斥,儒臣之言,相繼迭出,則梓之必欲不赴,固其然矣,灣尹雖曰邊倅,以四品,陞二品,而遭此請罪之論,則其在廉隅,似難往赴,不宜一向强迫,雖參酌用罰,亦無不可矣。上曰,中路用罰,則處分,豈非顚倒乎?初頭撕捱,不是異事,而下敎後,何敢引嫌乎?命均曰,如是之際,徒傷紀綱,不可不用罰矣。興慶曰,紀綱之虧損,不可不念,更須細量而處分焉。上曰,非難於處分也,爲慮國家處分之顚倒耳,旣命推考備局,觀其動靜,陳達,可也。到任後,雖逐日辭狀,固無不可,而何敢留滯中路而不赴乎?到任日字,令道臣狀聞。{{*|出擧條}}。命均曰,竊聞梨峴宮修理時,取用景福宮枯松,至於作板載運云,未知果有下敎而然乎?創業舊基,所養樹木,決不可斫用,事甚未安矣,臣雖不目覩,而傳言如此,故敢達。未知果出於下敎乎?上曰,枯松之取用,不但景福宮也,時御所,亦爲之矣。命均曰,下敎者,只是枯松乎?上曰,枯松、風落木,許之矣。命均曰,然則似由奉行者之濫斫矣。上曰,風落木,有似生松。命均曰,外議皆以爲未安,故敢達。興慶曰,雖非生松,何必此處之木乎?上曰,其處有衛將直守,何敢濫斫乎?點火木無出處,故許其取用耳。命均曰,然則非材木耶?上曰,自前諸宮家,以板子馬槽次,請得以用者,非止一二,雖時御所枯松,亦斫用矣。命均曰,臣忝據尸素,上不能匡救君德,下不能收拾人才,夙夜懍悚矣。近來疾病又甚,本病之外,添得別症,手足不仁,痰癖牽痛,昨雖力疾出仕,恐有僨事之患,實爲憂悶。頃已下敎矣,首席若出,則如臣等者,病差則行公,病甚則斥退,然後可幸國事矣。一事無所施措,民憂國事,至於此境,日夕危惕,不知置身之所,向伏承勅勵之意,尤不勝惶恐矣。上曰,頃有下敎于右相者,早晩當有處分,何必如是過讓乎?命均曰,大政至今遷就,亦甚駭悶,百度之廢弛,專由於輔相之未得其人,頃日亦以此意,仰達須得一人,推誠委任,然後可以救得一分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26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右副承旨李日躋{{*|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南原縣監朴龍秀,注文島僉使權浥。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尹志遠在外,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同副承旨吳瑗,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獻納李光運,正言趙榮國,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李宗白以審理御史,方往咸鏡道,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竝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明澤、閔亨洙爲副司果。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沈星鎭、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傳于李日躋曰,各道句管堂上中,行公人員召對時,同爲入侍。
○李日躋,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破陣、別馬隊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一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六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無軍將官朔試射時,哨官金稷臣、金重鈛未滿四矢,依例汰去。趙東翼,柳葉箭邊二中,騎芻一中,以矢數計之,則未滿四矢,而騎芻一中,曾有倍劃不爲汰去之規。今亦依此施行,何如?傳曰,允。
○李日躋,以禁衛營言啓曰,一番前部前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一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六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兵曹言啓曰,巡廳管牌、書員等,令本曹決棍事,命下矣。當初捕校,受棍五度於巡將云,故依此數管牌、書員等,亦決棍五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啓曰,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趙榮國疏曰,伏以臣於前冬,猥叨兼史之任,不幸僚議乖張,薦事狼狽,終未得奉行成命,備忘特下,辭旨極嚴,泥首圜土,鈇鉞是俟,雖聖度包荒,寬不加誅,而至今追思,惶愧交中。自玆以後,杜門斂跡,分甘屛散,間者嶠南掌試之命,義在往役,不敢言私,雖不得不黽勉冒赴,而若係職名,則雖軍銜散僚,亦不敢爲承膺之計矣,不意今者,騎省薇垣之命,聯翩於數旬之內,未知有罪無狀之賤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之下哉?臣誠感激惝怳,罔知所以自措也。噫,淸朝耳目之寄,決非如臣心軟骨脆,聞諛識陋者,所可議擬,而況今直氣消沮,脂韋成風,薦紳之間,公議不行,臺閣之上,讜論無聞,固宜登進鯁亮之士,振刷委靡之習,以之肅將頹之綱,挽積衰之勢,而乃以骫骳孱劣之一微臣,苟然充備於窠缺,有若閑司漫職之循例差除者然,豈不大有損於聖朝重言責礪世道之義乎?念臣無似,叨塵近列,已有年所,昵侍文陛,殆過百數,姸媸巧拙,莫逃淵鑑,惟其巽懦無能,不合臺選之狀,不待臣一二談,而伏想聖明,已俯燭之矣。今雖欲伸眉吐氣,激昻言議,猝然强學人口氣,其於朽木之未雕,蹇步之難策,何哉?然此特無情勢可稱者,雍容遜辭之言耳,若臣之今日處義,此亦有不暇論者矣。臣之當初議薦時顚末,日久之後,雖不敢費辭臚列,以重其煩瀆之罪,而第臣之所爭者,初不在於薦數之多寡,而只以所薦人宋翼輝之無端見塞故耳。臣則以爲,欲求良吏之才,無出翼輝之右,而忽地被人齮齕,終不得成薦,則揆以館例,事勢不得不引義徑出,而若以聖朝綜核之政,言之,則固宜以臣等所擧之人,詢于公朝,果非其人,則惟當亟加謬薦之罪,而顒俟屢日,未有此等處分,畢竟誨責之敎,有若臣等之徑出,專由於單薦之互爭,此則或恐日月之明,猶有所遺照,而至若備忘下段中尤可痛之敎,每一念至,不覺惶汗浹背。臣固愚迷,百無肖似,而若其平日所竊戒者,惟在於偏私二字,區區此心,可質神明,而伏況前後懇惻之綸音,親聆於秉筆之際者,非止一再,則自非木石之頑,寧無感動之心,而只緣忱誠未孚,情實莫白,見疑君父,自陷大戾,撫躬慙痛,覓死不得,跼蹐高厚,誰因誰極?噫,爲人臣子,不體君上之至意,罔念史薦之至重,敢有懷私務勝之意,則論其負犯,誅殛亦輕,尙何論官職去就哉?且臣頃伏見前別兼春秋李度遠之疏,則以臣之議其薦事,深加恚怒,滿紙張皇,無非遮䕶己短,詆辱臣身之言,臣於此爲之一哂,而繼之以駭歎也。夫蘭臺簪筆之選,何等嚴重,主其薦者,惟宜克去偏私,務主公平,惟才是取,而當此新榜才彦濟濟林立之日,一不擧論,必爲單薦,以爲汲引私好之妙計者,其意已極不韙,而至若史局之近百年通行之規,決不可以一人一時之私意,容易破壞也,明矣。蓋史剡,自是新進初程之極選,故少有嫌礙,輒皆難愼,同薦被斥,似若無與於己,而一入敗薦之中,猶不敢遽然卽薦,必越一薦乃薦者,蓋所以重先進之議,嚴史薦之規也。是以,先輩之居翰苑者,克遵此例,毋或變改,至今塗人耳目,雖輿儓之賤,亦能知史局之有此規,則度遠豈有不知之理,而急於濟其所欲,諉以故事章奏之無可考,而必欲一例塗抹之,其亦異矣。今度遠之艱辛引例者,只是沈世鼎一事,此則在於百年之前,臣未知其時委折之如何,而世鼎之後,遵用世鼎之例者,其果有幾人哉?惟己巳黨人之時,彦良用此例,而被薦之人,以物議,終不得應講,世鼎之事,若爲永久可遵之例,則百年之內,未聞一人之行此規,而獨有一彦良,何哉?其所爲言,多見其窘遁不成說,而乃反詆臣以强引,斥臣以苟敗,又復辱臣以詖辭,而欲以知言自處,甚矣,其不自反也。目今翰剡屢敗,史局久曠,臣亦以此爲悶,薦事如不至大段違例,則夫豈有疵議之意?第念史局之所以維持者,惟是流來之格式,而今若一朝弁髦,蕩然無所執守,則日後之弊,有不可勝言矣。區區愚慮,實在於此,故終不能牢守金緘之戒,而顧臣以僨事之蹤,不念懲羹之戒,妄干薦議,觸忤時論,受人蹲沓,至於此極,罔非自取,尙誰咎哉?惟此一着,又爲臣難冒之端,情危勢蹙,轉動無路,天牌臨門,未克祗赴,分義虧缺,罪戾層積,今於荐召之下,不敢一向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悉暴肝膈之懇,仰瀆蓋高之聽。伏乞聖慈,憐臣綦危之蹤,諒臣難强之情,亟賜鐫遞臣新授職名,以重臺選,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五月二十六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各道句管堂上同爲入侍時,參贊官李日躋,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禮曹判書金取魯,{{*|關東句管}}戶曹判書李廷濟,{{*|京畿句管}}刑曹判書趙顯命,{{*|嶺南句管}}左尹宋眞明,{{*|關西句管}}行副司直李瑜,{{*|湖南句管}}入侍。上曰,句管堂上,先爲進來。取魯等進伏,上曰,昨日爲次對,而次對則多有他事,故今日特爲招見卿等者,欲聞各道所聞,諸道農形如何云耶?取魯曰,臣句管江春道,而別無可達,農形則四月以前,旱乾矣,五月以後,雨水適中,以道臣狀聞,見之,陳棄處,甚少,各穀向茂云,農形可謂善矣。上曰,狀聞外,別有所聞乎?取魯曰,前後旣有下詢,故臣等亦欲詳知,若逢可問之人,輒問之,而有難詳知矣。大抵農形,似勝於狀聞所列,軍役事,亦無大段弊端矣。廷濟曰,臣句管京畿,而近日有身病,在家休息,故多逢畿內人問之,參以本道狀聞,農形無憂云。大抵今年農形,初夏雖旱,田畓各穀,竝早耕早種,而五月以來,雨水適中,且無暴雨,故初頭黃枯者,皆回蘇,今已有靑黑色,未知此後災害之有無,而今則無憂。軍役廳事,國家不爲大變通,故監司奉行,非不極盡,而別無大效益矣。上曰,方欲下問矣,勿論着實與否,已盡代定云耶?廷濟曰,畿邑軍額,三千餘名,而國家所給守禦、摠戎牙兵及各邑所括得良丁,僅充其數,朔寧最多牙兵矣,移定之後,民頗爲苦云。上曰,民情如是,重於初役而然乎?廷濟曰,牙兵納米,則輕歇於良役納布,故民情自不免如是矣。眞明曰,聞兩廳牙兵汰定之代,甚難充給云。上曰,私賤難得,甚於良丁乎?眞明曰,良丁一名代,私賤二名充給,故得之爲難矣。瑜曰,此蓋古法也。顯命曰,臣句管慶尙道,而本道,今月初生以前旱甚,至行祈雨祭矣,今月初四日始雨,初九日封啓,而言民事多幸。其後更無狀聞,而得聞傳言,則中道以上峽邑,雨水洽足,大丘以下不足,而大體前頭,若無他災,則秋成可望云。軍額,已盡充定,而獨固城,未及充定,道臣狀啓,亦以固城,爲慮矣。上曰,七十餘州之中,一邑何獨未及充額乎?顯命曰,固城,以統營所在之邑,統營及虞候,所屬甚多,且壬子年凶荒最甚,民多流亡,故良丁最難得矣。眞明曰,臣句管平安道,而關西地勢,有山邑、江邑、海邑之異,彼此俱全之時,甚罕,而今年則山邑、江邑,被雹災、水災、蟲災,而海邑則旱災特甚,又有海溢之變,移秧亦愆期,雖未知來頭設賑與否,而卽今民事,極可憂矣。上曰,關西亦有移秧之法耶?眞明曰,移秧之法,甚輕便,故實難禁斷,關西曾無此法矣,今亦爲之,無異他道矣,今年農形,關西、關北,似爲最慘。上曰,關西豈至如北道乎?眞明曰,平安監司狀啓言,尤甚邑糶穀加分給,牟麥代捧事,左、右相,俱以爲當,依北道例爲之,而廟堂諸議不一,防啓與許施中,宜速處分,故原狀啓持入矣。取魯曰,關西地勢,臣亦知之,山田旣多,沿海土沃,常尠全歉之時,且北道則逐年凶荒,而關西,昨年不失稔,不可比同於北道矣。上曰,重臣所達關西,昨年稍稔,北道逐年凶荒,不可比同云者,是矣。此狀啓,大臣見而置之乎?眞明曰,大臣欲許施,而廟議多持難,故姑置之,今日當決斷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取魯曰,留庫加分,事甚重難,而國家或不免搖颺,臣嘗切悶,關西雖災,不至慘酷,則不可輕許。且西路異於他處,尤宜堅守,臣之本見,如是,前後何異?廷濟曰,臣之意見,亦本如是,前後屢次陳達,事當變通,則豈不可變通,而今則牟麥已登場,麥事雖凶,猶可支撑矣。眞明曰,牟麥慘凶,農糧絶乏,種子亦無出處,故切迫云矣。瑜曰,年凶,固宜惜穀,關西儲蓄,尤宜堅守矣。取魯曰,當守處守之爲是。廷濟曰,種子若絶,則句管堂上,與道臣相議,他道穀物,移轉,似好。上曰,他道則有穀食乎?顯命曰,屢豐之餘,不可移轉。眞明曰,諸臣之言,大體俱好,而道臣所請,非擧一道而言之,只指尤甚處,則此非過濫之請,而旣許北關則西北不可異同矣。上曰,關西異於北道矣,承宣曾經西邑,必知之,山郡穀物,多儲乎?日躋曰,山郡穀物雖多,四塞之地,無推移之道,若當凶年,則自外移穀,極難矣。深處藏穀,古人之言也。邊方雖有事,不可不儲峙穀物,而宰臣所達關西事,蓋以關西異於他處,種播失節,則秋成終不利,故三四月間旱乾,西民尤畏之矣。上曰,關西異於北關,昨日大臣,不爲陳達,必有意,此狀啓,姑觀前頭,次置之。瑜曰,臣所句管全光道農形,聞今月十九日消息,則已盡移秧云矣。上曰,旱災勝於嶺南乎?瑜曰,農事姑無可憂矣。上曰,軍役,何如?瑜曰,軍額一萬五千餘名,興陽一邑外,皆充定云矣。上曰,充定者,皆精乎?瑜曰,多年安頓無弊,姑未可知,而興陽軍丁,最難充數。監營及廟堂,多般區畫,覓給三百餘名,柳復明,必欲修整矣,未及了當而上來,徐宗玉去時,言必欲收殺矣,其後尙無消息矣。上曰,尙未充額,則所捧,何以爲之?瑜曰,必爲未捧矣。顯命曰,興陽,當有別樣變通之道,臣待罪湖營時上疏,想蒙記有矣,時任縣監沈瑎,素善治,方盡心於軍政,而無可奈何云矣。日躋曰,興陽,以邑小軍多,本來有名矣。廷濟曰,軍額,割移於他處,似好。瑜曰,搜括無遺,而無可奈何云矣。取魯曰,移送他道,雖難爲之,而姑觀前頭,他道稍歇處,移送,似好。上曰,移送他道,亦難矣,隣官尙厭之,況他道乎?瑜曰,海西軍丁,易於三南矣。取魯曰,兩西俱勝於三南矣。上曰,俄者聞承旨所達,山郡儲蓄之說,是矣。關西則不可移送軍額矣。眞明曰,關西本無軍役矣。上曰,雖無國家所管攝者,其處官役者則必有之矣。取魯曰,西路閑丁甚易,異於三南,且所納,只是一疋耳。上曰,海西,何如?取魯曰,海西,土廣人稀,而多産力士,六兩遠射之人,出於海西矣。眞明曰,三南、畿甸,大査正之後,軍額一新,逃故盡充,隣族之弊,稍息,誠爲多幸。上曰,未知皆充定耶?眞明曰,臣待罪下邑時見之,幾盡無闕額矣。上曰,兩南則朴文秀、李匡德,大査正後,逃故之弊,差勝於前耶?眞明曰,臣方欲陳此事矣。軍額査定之後,必不住釐正,有若隨毁隨補者然後,庶爲永久之效,朴文秀、李匡德,雖一新査正,監司若不能如前留心,而守令或不能善爲,委之下吏之手,則頉下多端,闕額如前,故若謂之已査正而因循置之,則不出數年,弊端已生,朝家必每年,申飭於監司、守令,爲宜矣,上曰,逃故不但年年有之,必逐月有之,不但逐月有之,必逐日有之矣,今雖釐正,必也逐旋査補然後,民可支保,不可放過也。眞明曰,雖以臣所聞咸陽一邑事,言之,金洸爲府使時,逃故七八百名,皆以富實人,代定,成案磨勘矣。許晶爲其交代,其人固廉白,爲治亦精簡,而不免見欺於下吏,金洸所簽定者,多爲頉下,至於六百餘名,故逃故之多,復如前日云矣。廷濟曰,許晶,乃善治守令也。顯命曰,許晶,淸白可尙,而但不解事,有固執之病矣。取魯曰,許晶,固是廉明善治,而宰臣旣以此事,陳達於筵中,則其在朝體,不可置之,似當一番査處矣。上曰,本道句管堂上,亦聞此事乎?顯命曰,臣則未及聞知,而第以湖南言之,李匡德大査正後,多所頉下,臣査覈則冒頉者,幾五分之四矣。瑜曰,是故,軍丁簽括之時,鄕中,米賤錢貴,乃是行賂之致也。取魯曰,無論本道句管堂上與他道堂上,宰臣旣以屢百名頉下,陳達,則決不可置之。上曰,雖異於本道句管堂上之言,而重臣所達,有意見矣。許晶事,令備局,査問本道,可也。健基曰,許晶事,旣發於筵奏,不可置而不論矣。上曰,許晶,曾以道臣狀聞罪罷乎?顯命曰,許晶爲漆谷府使時,廉白善治,而固執爲病,故畢賑狀啓,以爲賑恤不善,而淸白可尙矣。眞明曰,此事易知,只問金洸所簽定,幾何,許晶所頉下,幾何,則可以知其冒頉之多少矣。{{*|出擧條}}。上曰,諸道道臣處,已有別諭矣。今雨雖多幸,農民乘此時而勤力然後,可望秋成,諸道勸農消息,卿等聞之乎?廷濟曰,頃日下敎後,臣等亦各別申飭,京畿異於遠道,諸邑守令,頻數逢見,故臣以聖意,各別勅勵,則守令輩以爲,得此好雨,自當勤農,何待下敎之勤乎?蓋農形能如此,故民間只顒待秋成云矣。上曰,前畿伯則能體予意,勤勵政治矣。新伯辭陛時,予諭以不可閑臥矣,卿旣句管本道,所居亦近畿營,其果頻見勉勅乎?彼雖崇品重臣,今則不過一藩臣,卿是句管堂上,苟有所聞,則不可不陳達矣。到界雖屬耳,而勤否與舊伯,何如?廷濟曰,臣職務甚煩,不能頻往相見,而卽今道臣,病狀非輕。上曰,昔恙不瘳乎?各邑文報,亦難於酬應乎?瑜曰,非但宿病,添得別症,症情不輕云矣。廷濟曰,趙明翼,十分勉勵,能善治矣。雖無下敎,臣固欲與道臣,經營凡事,而卽今道臣之病,勤不勤,有不可論,精神迷眩,廢衙已久云矣。上曰,京畿事,已問之矣,兩南伯辭陛時,皆有所諭,而嶺伯處,諭以前吏判事,卿其聞之否,大體承舊伯之治乎?顯命曰,閔應洙,下去不久,而聞頗有設施矣。上曰,設施者,何事?顯命曰,應洙去時,以臣年前按嶺南時,所欲設施者,亡論其已成與未成者,竝條列書贈矣,近者書來,論列以示,卽此而其孜孜留意,可知矣。上曰,卿所未及爲者,盡爲之,而所見無岐異者耶?顯命曰,大體不相異同,無別馳者矣。上曰,卿頃有所達矣,其規模,何如?顯命曰,此是勸奬事,亦入於條列中矣。渠於面對時,以爲此條尤善,其後書牘往復,每以爲,此一節尤善,頭緖稍定,則可以盡意爲之云矣。廷濟曰,嶺南,卽今大興起,金聖鐸下去後,尤爲一倍興起云矣。顯命曰,嶺南則當以此道治之,臣各別留心於此道,故士林有所風厲矣,因其勢而利道gg利導g之者,聖人之治法也。夫齊、魯之異治,非聖人之道,有異也,其俗不同也。嶺南自是儒國,尙有前賢遺風,異乎他道,數縣之中,必有一大儒焉,此可見習俗之尙儒也,故應洙之去,勉之以(以))此道引導矣,渠果以爲善矣。上曰,往年岐異之習,亦稍勝乎?顯命曰,雖三年留彼此,非探問之事,何以知之乎?上曰,以往時章奏,見之,顯相岐異矣,今則未知何如?取魯曰,朝廷之不忘嶺南,臣以爲悶矣。上曰,此言,好矣,然予之詢問,非有他意,以其先賢遺鄕,欲知風俗習尙之何如耳。瑜曰,臣於年前,曾以嶺人之與西北人,同命收用事,有所仰達矣,聖上之意,固出於不遐遺,而別爲收用,所見似如何矣。上曰,此則不必言也。予問非指人心也,欲知其風習耳。宰臣方句管湖南,湖南風習,最可悶矣。取魯曰,湖、嶺風俗雖不同,因其勢而利導之,爲宜。上曰,嶺南之文學,可以因其勢而導之,湖南之左道,亦可因其勢而導之乎?瑜曰,湖南,自汝立出後,士皆自棄,習尙如是矣。取魯曰,不必如是爲言。上曰,汝立,是湖南人乎?瑜曰,汝立,卽全州人也。湖南之人,只事絲竹歌管,問其老人則亦言其由此矣,因勢利導之言,不可用於湖南矣。取魯曰,臣所悶者,湖、嶺事,不必屢發於絲綸之間耳。上笑曰,湖南、嶺南,不幸有往事,故卿言如此,而予問非有他意也,大抵湖南風習,古昔豈如此乎?何以則使之廓然大定也?眞明曰,山川風土,皆有尙左道之形云。上曰,豈無向學之人,如嶺南者耶?取魯曰,恐不必如是比較矣。上曰,此言,大體好矣。甄陶風化,今日急務,而兩南舊道伯,適入侍,故問之耳。予又有問於豐原者,卿向以嶺、湖治規之異,陳達矣。卿若久留,則可能展布其所欲設施者耶?顯命曰,臣在嶺南時則有所立的,故亡論成效之遲速,凡事皆有準的,而及按湖南,不能如嶺南之立的。若久留則未知治規之何居,大抵,必不以嶺南之治,治之矣。上曰,各隨其俗而治之者,其意甚好,爲道臣者,當若是,予嘗謂有德量之人,方可治湖南矣。取魯曰,方伯爲任,甚重,必重厚有德者,可以鎭服一道矣。上曰,重厚有德者,誠可矣,但重厚之人,亦有不足處。取魯曰,重厚多質然後,鮮敗事矣。上曰,然。顯命曰,凡外方弊端,皆由於多才之人,臣經方伯之任,尤詳知其弊矣。上曰,八道藩任盡爲之者,有之耶?眞明曰,故判敦寧洪萬朝,經七道方伯,而一道則再任,故判書李世華,亦爲六道方伯矣。上曰,洪萬朝老後,以賓客,暫見之,而當時不見其有異於人矣,藩任之才,有裕耶?取魯曰,其人,周便鍊熟。眞明曰,治法無弊。廷濟曰,不喜別般新奇事,到處無弊。取魯曰,先朝用人之法,爲監司者長爲監司,爲兵使者,長爲兵使,而近來官方,大異於前,必輪回爲之,臣嘗慨然。上曰,所達,是矣。洪萬朝之身,歿已久乎?諸臣俱曰,臣等俱及其生時立朝,相見於班行矣。瑜曰,爲方伯之道,蓋難,故名臣具鳳瑞,按嶺南,則嶺人,至今稱爲神明,而及按湖南,則狼狽而歸云。上曰,何爲而然?瑜曰,此由於兩南風俗之異耳。取魯曰,具鳳瑞聰明過人,而爲治不循經常,故時或見敗云。上曰,李匡德則湖南人,以爲神明耶?顯命曰,大小民人,若對監司,輒稱匡德之治矣。上曰,吏輩以爲何如?顯命曰,聞李匡德遞任之報,下來,則吏輩喜甚,至有起舞者云。上笑曰,吏、民俱便,果難矣。廷濟曰,洪萬朝則能使吏、民俱便云。上曰,然則無儱侗之患耶?顯命曰,所至無赫赫聲,而去後人以爲不可及之。上曰,如此好矣。廷濟曰,道臣固當擇人,而治化之成,不專在於外方,正四方之道,實在於正朝廷,朝廷正而後,可致四方之正矣。上曰,所達,好矣。卿雖不盡言,正朝廷之上,又有其本,所達之意,可以推認矣。健基曰,臣有所達,湖南,比若中國之吳、楚。上曰,關西尤繁華乎?取魯曰,關西則妓樂甲於諸道矣。健基曰,湖南之俗,雖不眞實,嶺南風習,亦異於前,監司、守令,若善爲之,則兩南風俗,豈有異哉?自古民俗,惟在一代之所尙,以卽今進講《綱目》,見之,亦可驗矣。古語曰,宮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故一時風習,惟在導率之如何,方伯者,不過承流宣化,朝廷若無敎化,則方伯,何以承宣敷揚乎?臣謂丕變兩南之弊風,不在於道臣,而在於朝廷耳。上曰,儒臣所達,好矣。若無在上之敎化,則方伯亦何以承宣乎?然譬如知行之相須,擇人之道,亦不可廢者也。仍謂句管諸臣曰,今日招問卿等,予實有意,皆與備局他堂,無異,而唯京畿句管堂上所達,稍勝矣。且予只問農政、軍政者,亦有意,卿等須體此意,勅勵於各道道臣,可也。關西句管堂上,以請糶事,斤斤奏達,猶有句管之意,與道臣一體盡心,可也。取魯曰,當初分命句管之時,勉以須勿各私其道矣。宋眞明所達,猶有此意矣。上曰,各私其道則固非矣,泛泛相忘,則大不可也。取魯曰,眞明,曾經關西方伯,且與時任方伯,親切,故能詳知本道之事,而如是陳達耳。廷濟曰,分命句管之後,其道凡事,若聞之,則自然異於他道事矣。取魯曰,頃者下敎,以其道守令若有不治者,則俾得隨所聞陳達矣,江春道守令治否,留心訪問,而別無不治者矣。上曰,若無卿言,幾乎忘却,兩南守令之能否,卿等知之乎?瑜曰,素有知分者,雖相見於辭去之時,若初不相知者,聲息不相接,面目不相知,至於治郡能否,實無以詳知矣。取魯曰,旣命句管,則該道守令事,當歷辭矣。廷濟曰,在前外方守令,例皆歷辭於備堂矣。頃年朝家,爲慮守令之以此淹滯,命除下直於備堂,故自其後,無歷辭備堂之事,而旣出句管堂上,則與他堂,有異,使之歷辭,似宜矣。眞明曰,句管之命,聖意有在,守令下直時及差員上來者,竝令歷見,則庶可以勉勵治道,採問物情矣。上曰,旣不歷見,則何以知其人之能否乎?此後則下直守令及以差員上來守令,使之歷見其道句管堂上事,出擧條,申飭,可也。{{*|出擧條}}。顯命曰,臣方帶禦將gg御將g,故禦營軍gg御營軍g上番時,若干訪問,雖不無所聞,別無指的可達者矣。上曰,其無大不治者耶?顯命曰,大不治者則無之云。瑜曰,全州府城築成後,董役將校輩,回啓加資矣,儒臣以濫賞,爲言,故有可減者減去之命,而雖相議於廟堂,實難指的拔去矣。取魯曰,此事,大臣入侍後,方可稟達矣。瑜曰,已與大臣,相議,故敢達矣。其中揀其差間者,則金克協、鄭銑二人,似可拔去矣。上曰,後日大臣登對時,稟定,而若而人拔去,反爲不緊矣。取魯曰,此事,金若魯曾以賞典太濫,爲達,而有令廟堂更議減去之命矣。健基曰,金若魯陳達時,臣適對直,故有所相議矣,若干納粟,亦得金玉,則旣有築城之勞,何必靳惜例加之賞典乎?臣意如是矣。上曰,十餘人中,若多拔濫加者,則善矣。不然而只以儒臣之言,拔一二人,有同塞責,未知何如?取魯曰,若因循置之,則處分恐歸於顚倒矣。瑜曰,臣敢又達平日所耿耿者矣。空名帖、風落木,不可濫用,所當愼惜,故臣曾有所達矣。爵賞宜爲鼓動之資,常時容易用之,則或當急用之時,豈無追悔乎?全州城役賞典,則與趙顯命,屢次相議回啓矣,卽今事體,不可不拔,當待大臣登對而爲之乎?上曰,不必待大臣入侍,自備局草記,可也。仍曰,句管堂上,更無所達,則竝出去。取魯等,以次退出,健基讀《綱目》第六編中,自三年春正月,至祠后土,上曰,承旨讀之。日躋讀,自五年春正月,至賜奉世爵關內侯,上曰,注書讀之。成中讀,自三年春三月,至爲小陽王,讀畢。健基陳文義曰,初板,言呼韓邪單于來朝,蠻夷君長數萬,夾道稱萬歲者,可見宣帝威靈之遠暢,而只務赫然耳目之觀,全少耀德不觀兵之意。此由宣帝雖做綜核之治,本無學術之工而然,故人君之德,勉聖學爲上矣。上曰,然。健基曰,二板,綱言鳳皇集新蔡,而胡氏史斷曰,豈宣帝自喜其政?臣下窺見微意,爭言祥瑞,以侈耀之與,其言甚好,聖王之治,不望功效之速。只遵當行之理,而宣帝則自是雜伯功利之習,欲見速效,不免有夸矜之心,故臣下逢迎,爭陳祥瑞,此等處,伏願深留聖意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日躋曰,儒臣之言,好矣。帝王爲治,不過王、伯二道,王道者,不計其功,不謀其利,而伯道者,不過尙功趨利,假仁借義,所欲得遂之後,輒致夸盈之患。是以,齊桓葵丘之會,非不盛矣,先儒以爲,葵丘之會,如月之滿,蓋言桓公自是後侈大自喜也,宣帝此事,亦類於是矣。且洛水之龜,岐山之鳳,聖人何嘗有意求致,而後世所謂祥瑞,皆類此新蔡之鳳皇矣。雖以卽今雍正之朝,言之,奇祥異徵,疊現沓至,而有識者,皆竊笑矣。上曰,然。近來彼中所謂黃河淸五星聚,何異於此鳳皇耶?健基曰,胡元之末,黃河亦淸,安知此事,不爲聖作之徵耶?上曰,黃河淸五星聚,果有所屬則好矣,予以爲近於此鳳皇矣。健基曰,五板,班固贊宣帝之治,而至以爲侔德殷宗、周宣,此言太過,殷宗說命之書,皆是論學之言,周宣之側身修行,亦是學問之事,則宣帝曾有此等工夫耶?班固之言,可謂揄揚夸大之甚矣。上曰,果太過,而至若元帝,則孱懦殊甚,賢賢而不能用,如郭公之亡國矣。石顯之免冠,何其頻數也?此與小人之迎合欺蔽者,亦有異,直以元帝,置之掌握之中矣。健基曰,京房可謂賢者,而學術不明矣。考功課吏之法,亦不得試用,文帝之不用賈誼、鼂錯,實爲後世之所歎慨,而京房之被禍,亦足慨恨矣。上曰,承旨吳瑗,以儒臣進講時,適及賈誼事,予以爲賈生與董相,有異,蓋仲舒,終是王道,而賈誼,不免太銳,假使用之,必不能如董相之無弊,賈生才太銳故也。健基曰,才銳信有弊,末世尤當戒之。上曰,豐原俄者,言外方之弊,皆由多才之人,此言是矣。予曾以此,爲君臣相勉處,而渠果知其如此矣。健基曰,顯命亦是世所謂人才,而近來才銳,實爲大弊,故渠言若是,旣有聞見,直陳無隱,此其可取者也。上曰,近弊如是,故向者郁郁文哉?吾從周之題,予親出試士,蓋有深意,予非欲取文也。實出尙質之意,欲見儒生所答之如何,而皆以尙文,爲主,獨彼入侍注書,能知予意,文中取質,故予親加批點,特書可得題三字者,亦有意也。健基曰,科場功令之文,自有圈套,只就題語而做去,故場中士者,所見不廣,只認郁郁之文,爲主意,而李成中之獨能知文中取質之意者,蓋有由焉。成中之父顯謨,經學質實,爲世所推,而成中雖年少,自有淵源,聞見有異凡俗,素熟經書,故能知此題之意,而聖上此敎,寔出祛文尙質之意,臣尤幸焉。日躋曰,吾從周之題,能知取質之意者,尠矣。李成中家世,本來崇經學尙質實,而渠亦素有學術見識,故所製如此矣。上曰,然矣。其時科製,雖或有兼言文質者,而皆不如李成中之文意着實矣。上又曰,鼂錯與賈誼,何如?健基曰,鼂錯,只是才能,大不如賈誼矣。日躋曰,鼂、賈,非可比方之人也。治安策新書,忠憤激切,非鼂錯所能及,錯不過智謀之士,而七國事,亦未盡善矣。然魏相,曾取賈、鼂章奏可行者,進于宣帝,而採用之,故後世謂賈、鼂之言,能成宣帝之治云。上曰,賈誼,果是學術之士,勝於鼂錯矣。健基曰,賈生之才,奇矣,可謂千古無對,然比諸董仲舒則大有遜焉。董子明道正誼之學,程、朱以爲醇儒矣。上曰,然矣。元帝之時,何其多赦耶?至有無事之赦矣。健基曰,赦者,雖是曠蕩之典,而亦爲小人之幸,自古明王,必愼赦矣。上掩卷,健基進啓曰,持平金尙魯,掌令許集等,竝引嫌而退,罷坐詣臺,勢宜差晏,聖敎飭勵,何必爲嫌?趁早赴坐,旣無所失,飭勵之敎,不必强嫌,請持平金尙魯,掌令許集,竝命出仕。上曰,依啓。健基退出。上命承旨進來,日躋進伏,上曰,頃年下敎,旣有意,今番除授此職,亦有意,此後詳問,亦當有日,而卽今日甚熱且暮,姑先若干問之,蒙古是元種乎?或言非元種,信然否?日躋曰,臣固孤陋,何能知之?昨年奉使時,非不欲詳探邊事,而彼我之言語不通,聞問難的,返命後,因副使趙尙絅之過情陳達,其時亦有强對矣,蓋聞蒙古則乃是元之餘種云。上曰,淸人乃是金人之種耶?日躋曰,淸與金,同根而異派,其爲女眞則一而已矣。上曰,此乃生女眞耶,熟女眞耶?日躋曰,聖敎如是縷縷,臣敢不毋論虛實詳略,一一以所聞仰對也。中國,漢、唐以前則征胡之(之))役,多在西北,故玉關、蕭關、雲中、太原,每爲出師之路矣,隋、唐以後,遂有東征之役,至於泛海東征。上曰,泛海事,未可知,安市城,在於何處?日躋曰,鳳皇城,稱爲安市城,而或云在於復州界矣。遼地卑汚,河水散漫,行路難通,故管仲之放老馬尋歸路,固在於燕界,而唐太宗之度遼也,亦繫柴馬尾,以涉濘淖云,其艱險可知,此所以有泛海之役也。女眞則起於宋末,其巢窟,在於白頭山之北,肅愼氏之故地,素稱女眞滿萬,橫行天下,及其漸盛,遂入主中國,及元人逐金,金人復歸故地,散居於我國西北兩界之越邊。夫我之與彼相隔者,不過鴨綠、豆滿一江,而限白山南北,一邊乃我界,一邊卽彼地,彼人之列在沿江者,或稱生女眞,或稱熟女眞,而我人則以其在北在西者,稱爲藩胡野人,而北則尼湯介最盛,西則李滿住最盛矣。蓋聞寧古塔,在於六鎭之北,而咸鏡一路,高麗時則淪作彼地,及我太祖大王肇跡北方,奄有東土,太宗朝以後,失鐵嶺以北,或得或失矣。及世宗朝,命金宗瑞開拓六鎭,而若老土部落之在於茂山界者,不能盡爲驅逐,此所以長白山以南,曾置列堡者也。以西路言之,則江界廢四郡,與淸人所謂建州衛,相距不滿三百里之近,當建人之熾盛也,毛憐衛、左衛、右衛等部落,頻頻侵軼於廢四郡,故世祖朝,移四郡之民,而廢其地者,蓋以此也。建酋董山,爲皇朝李成樑所殺,董山之子老剌赤,脫身逃歸于建州,浸以强盛,盡有白山東西諸地,遂自開元入瀋陽。自瀋陽定遼東,建州則稱興京,瀋陽則稱盛京,遼東則稱東京,跨據三京,方將超入中國,而以我國逼近於渠之根本,故欲絶後顧之慮,遂有丁卯、丙子犯境之患矣。上曰,建州衛,今則無部落,而寧古塔則亦有別種耶?日躋曰,建州人、寧塔人,雖同一女眞,其種派則自別,寧塔,乃金人之舊窟,而建州,乃淸人之開基處也。聞建州城闕府庫之壯,亞於盛京云矣,我東之人,每以彼人有事,則將借路於我國,以歸寧塔,故大以爲憂,臣意則不以爲然也。淸之根本,固在於建州,故聞移寧古塔將軍於船廠云,其不以寧塔,爲必歸之所,可知。雖以地形論之,白頭山橫亘千里,其巓有水一派,三分而流,其東者爲土門,其西者爲鴨綠,其北者卽混同江,而北流而合松花、黑龍諸水,東入於海。烏喇鎭船廠等地,在於混同江東西,而卽聞烏喇船廠,康熙新有設置,變荒莽之界,作繁華之地,且自盛京,距烏喇七百里,自烏喇距寧塔,亦不滿七百里云。假令淸人,或被眞人驅除,或被蒙人迫逐,則當先以盛京、興京,爲歸,不然而必欲向寧塔,則可從船廠烏喇之路,何必越他境而借路乎?上曰,寧古塔之路,若從我國則,路捷且易云,然耶?日躋曰,向年穆克登,來審西北之界也,或云意在於他日借路,或以爲,欲作輿地圖而看審地形云,二說固未知其孰是,穆克登之乘馬尙溯江流,至於折齒而歸,則沿江一帶,經路之險絶,可知。若穿入內地,或從雪寒嶺,或從陽德、永興之交,則不但其道里之遠,比船廠直路,不翅一倍矣,凡行軍之法,安有率敗亡之餘軍,猝入隣國,素不知之道路乎?此則決知其不然矣。抑臣區區之憂,不在於此,而別有所在矣。蓋淸人捲入中國之際,西北二邊之雜種,皆隨而南徙,故我國邊界之百年無警,實賴此耳。今聞彼國關外之亂民,多結黨夥,以採獵爲業,往來於江邊者,其數甚多,此則彼人所謂投山賊,而我國兩界邊民,皆與此輩,締結如兄弟。凡我國關防之虛疎,機械之朽鈍,兵力之凋殘,彼人無不知之,常有耽耽之心,姑不敢發者,特畏雍正之命令稍行故耳。蓋我國使行入燕時,被服光鮮,酒食流連,房錢雜物,用之如土,故東八站以西之人,皆以我東,視之爲貨利之國,以欲一來見之,江邊商胡則運穀於遼野累百里之外,而非薥則黍,生理蕭瑟,而我境則必以大椀喫飯,果腹而止,積穀棲山,到處如雲,故彼人望而歆羡不已。萬一中原有事,雍正之命令,不行於邊界,則不待雍正之東出,彼人數三十騎,結草作筏,倏忽飛越,則列鎭之望風瓦解,安知不如卽今椒島事乎?只以江界一府,言之,自江邊入府治,自府治赴狄嶺,不過呼吸頃刻之事,我人之獰悍思亂者,爲之先導,則元末紅頭賊,可爲前車之戒,卽今平安監司臣朴師洙,每以此事,深爲之憂。臣在西邑時,見其區畫則以爲,若平原曠野,卒當千兵萬馬之長驅突入者,區區城池,固難遮遏,至於掠胡遊騎之蔽漫透入者,雖不必大築城池,若於險絶要害之地,聚石成壘,揷柵設關,豎旗鳴鼓,據險而禦之,則賊人望之,必將自退而不來。自狄嶺,下至昌、朔之間,皆限嶺築壘,一時竝擧,蓋古人則植楡,亦自成塞,淸人則立柵,亦能定界,而我國之人,喜夸大,多費物力,好築山城,而不爲當路遮賊之計。朴師洙每以爲,留賊一日,國有一日之利,留賊十日,國有十日之利,故必於要害之地,處處設壘,而只以不煩公財,不擾邊民,爲務,故雖不若他處城壘之外貌壯大,據此守之,則庶可無丙子冬十三萬騎,不三日踰沙峴之患矣。江界一府,則臣在任時,爲之經紀,或僅如富家之垣墻而已,聞下江諸處,多勝於江界云。上曰,關西古無關門,而今始有之乎?其關門,比之店門,果如何耶?日躋曰,比之店門則不啻大矣,而惟以不費財不擾民,爲主,故不能大排置矣。上曰,直路亦爲之乎?日躋曰,自狄踰嶺,遵嶺脊而下,至於鷄盤九階等諸嶺,卽南北之一大關防,而曾無一埒之築,故莫不先爲遮遏,而至於義州一路,乃平坦之處,難以設壘而爲防,故別有區畫。向者狀啓中成川設鎭,爲關防三大鎭者,意固有在,朴師洙最習於我東故事,而此乃故相臣柳成龍,所嘗有意而不能者,故有此啓稟耳。上曰,所達,是矣。彼我國,皆有化外之民,若相結作亂則誠可憂矣,但淸人入中原之時,亦嘗來侵我國,今當還巢之日,安知不復侵我國乎?日躋曰,此則前後形勢,恐有不同者矣。丁卯、丙子之間,則彼之兵力方盛,只以我國之議後,爲慮,故亦以揚兵而示威矣,今後若有被逐之擧,則必將乞憐於我國,我國不從之後,方可有兵端之爭,此則恐非切急之憂,而最可慮者,卽亂民之猖獗耳。俄者亦有所達矣,深阻處,若有積儲,則可爲他日不虞之需,彼人若東出,則乞穀卽第一憂。昔晉惠公,不與秦穀,遂有韓原之戰,春秋譏之,萬一彼人,索穀而不與,則其曲在我,若欲與之,則無穀可悶,盡移山穀,出置海倉之議,實未知爲策之得也。晁錯,以貴粟爲禦邊之上策,今當數年稍豐之餘,江邊列邑,必積數萬石穀物,方爲經遠之謨,朴師洙,每與臣,商量此事,憂歎之矣。天有流行之災,理有乘除之數,今年邊邑之農事,國家不可不留意也。上曰,蒙古之地,至於何處?向日因文義聞蒙古之地甚廣,遼東北邊及寧古塔後,皆是蒙古之地,多於淸人部落云,信然否?日躋曰,聞蒙古部落,果多於淸人醫巫閭山後大漠之地,皆是蒙古所居,以皇曆所列錄,見之,亦可知其地廣矣。今番使行,購出其地圖,故臣亦見之矣,蒙古比淸人,爲麤醜,不似人類,故往來北京之時,不得入村而宿云。上曰,彼人勝於蒙古耶?日躋曰,彼人卽今行止居處,無異中國人,而蒙人則結車而止,抱狗而宿,醜穢腥膻,不似人類,北京東勝門外,蒙古來往,故臣亦一往見之,千百爲群,眞是犬羊矣。上曰,如是故,特爲獰悍矣。日躋曰,彼人亦畏之云矣。蒙古,乃是乜先子孫也,乜先子唵答,唵答子靑台吉、黃台吉之子孫,如是繁盛,今爲四十八旗云,至於淸人之八旗云者,分別部落之稱也。其名有黃旗、藍旗、紅旗、白旗四色,而四色之中,又有正旗、鑲旗,是爲八旗,自皇帝以下,無人不入於八旗之中,皇帝則入正黃旗云,各旗之人,豢養旗下,而任使之有如家奴,淸人兵力之强盛,蓋亦由此,而養兵之需,亦頗爲難云。臣嘗聞西征之時,每調發關東軍,心以爲怪矣,燕行時,始詳聞則八旗之外,天下之兵,皆爲綠旗軍,綠旗者,步軍也,故勢須發關東八旗軍云,此是初盛末衰之徵也。上曰,彼中事,今日難可盡問,西獺事,大略問之,燕行時,或有酬酢事耶?日躋曰,瀋陽有林本裕者,言西獺何能爲?但恐中國財窮,有輪臺之悔耳,又言恐有蕭墻之禍矣。上曰,西獺,何種類耶?日躋曰,羌屬也。上曰,遼無遺種耶?日躋曰,遼亡之後,有西遼、耶律、大石之屬,而其後未聞有之,必竝入於蒙古部落中矣。上曰,他事則此後可以問之矣。諸臣遂退出。
==5月27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右副承旨李日躋{{*|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及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尹志遠在外,許集陳疏入啓,持平金尙魯牌不進,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日躋曰,夜對爲之。
○以持平金尙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全光監司狀啓,興陽等官居金纛金子婦金召史等囕死事,傳于李日躋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日躋,以兵曹言啓曰,闕下立待驛人馬,入接軍營,年久破傷,故移文戶曹,今方修治矣。二十餘間內,一間許,去夜因雨崩頹,下等馬一匹壓斃,騎馬一匹,亦爲壓傷,事極驚愕。霖雨尙此不霽,鱗次頹壓之患,委屬可慮,已頹處及其他滲漏、傾側等處,一一算摘,急速修改之意,分付戶曹,何如?傳曰,允。
○掌令許集疏曰,伏以臣,頃承誨責之聖敎,引避退伏,恭俟物議,而處置請出,出於意外,臣誠惝怳蹙恧,罔知攸措。晏然冒出,已非私義之所敢安,而且於平安監司朴師洙之狀本,實有所萬萬驚怖者,玆敢黽勉趨詣,略暴危悰,惟聖明之垂察焉。臣之虛帶臺銜,恰滿累朔,尋單見阻,旣無遞解之路,一味尸素,每切泯默之愧,適於此際,得聞祥原郡守崔定不治之狀,敢附風聞論劾之義。草草陳啓,得蒙拿處之敎,而厥後聞有本道行査之令,又聞有本郡人擊鼓鳴冤者,勿論其事之虛實,而行査之際,似宜參看,故偶令備局吏謄送其供辭,此不過一時率爾之致,而誠不料道臣不待行査,張皇論責,至於此極也。設令定眞無可疵之政,而所杖殺者,果皆賊徒,則道臣惟當據實査報,明其不然而已,而今乃不少斟量,遣辭之際,惟意詬詆,誠莫曉其所以也。中間兩先正之引諭,雖明末路見欺之易,而至於載賄送京臺章果發等說,看來駭怖,不覺心骨俱寒。臣雖疲軟不足數,而如此話頭,是豈忍加於人者耶?臣之橫受衅衊,固無餘地,而今若欲形諸筆舌,呶呶辯明,則其辱臺閣而羞朝廷,倘復如何?噫,臺臣之風聞論啓,前後何限,而如臣所遭,曾所未聞,自今以後,居言責之地者,其孰敢動喙而論一守宰也耶?第其啓本中,旣曰崔定之爲治,不無病痛,又云示警於秋冬等殿最,以此觀之,則定之不善治之狀,自可推知,臺閣之風聞論劾,烏可已乎?雖然,臣論一不治之武倅,而反受此無限詬辱,莫非臣人微言輕之致,揆以廉隅,萬無一刻仍冒之勢,而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來詣闕外,拜章徑退,臣罪尤大。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賜鑑諒,亟加譴罰,以謝人言,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五月二十七日二更三點,上御熙政堂夜對時,參贊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入侍。健基讀《綱目》第六編下,自竟寧元年,至詔子安嗣侯。上曰,注書讀之。成中讀,自以張禹爲丞相,至前有趙張後有三王,讀畢,健基陳文義曰,一板侯應十策見之,雖竟寧將衰之時,朝廷猶有人焉,如陳湯、馮奉世者任邊事,則疆場無虞,匈奴讋服,此實得人之效也。卽今西北兩邊倅,雖曰擇差,未能得人,間差文官,尤不得人,朴致遠、姜一珪、徐鳳翼之流,只爲貽羞邊民,無擇差文官之意,申飭另擇,何如?上曰,朴致遠,非邊倅也,所達則好矣。彙貞曰,此時匈奴之衰弱,甚矣,似無可憂,而朝廷詢問,謀臣建策,其綢繆愼重之意,有可取者矣。上曰,所達,是矣。三板,馮野王事,見之,小人之排擯君子,巧猾無跡,如此,不但元帝難覺其奸,雖他人,亦易見欺矣。石顯所爲,小人情態中,尤奸巧者也,元帝之見欺,後世至今笑之,而其中亦有可觀處,御史大夫一窠,猶若是愼重,三人評品,亦皆着題,雖元帝、石顯之時,爲官擇人之意,猶可見矣,此則宣帝綜核之政,猶有存者矣。我朝立法,臣無專權之人,或以爲君子,或以爲小人,而非眞君子、眞小人也,朝廷雖無石顯之奸,而國事朝政,壞了無餘,可爲寒心。譬如人之血氣已衰,筋力已竭者,無一人力爲國事矣。健基曰,我國素無大臣專權之患,此則善矣,但無擔荷國事之人者,此實可悶。且旣有偏黨人,不免標榜,而向來一進一退之時,則猶有自任國事者矣。卽今朝廷,自上裁抑之下,舊習雖少勝,而標榜何能盡祛外面,雖似儕儕相讓,而實則泛泛推托,國事無湊泊之日矣。上曰,向時則如常談,盡心所欲矣,事有本末,不捨務勝之心,則雖欲力於國事,根本已誤矣。健基曰,不專爲務勝而已,其中亦有是非相爭,偏黨之說,雖不可上聞,而自上亦已知之,臣何敢欺諱不盡達乎?若使老論爲少論,少論爲老論,則身名已誤,爲世所棄,自上何以用之乎?上曰,此皆務勝也,儒臣之言,非矣。所謂色目,不擧論者,久矣,不必提說也,然此是國家勸使乎,抑是乃祖遺訓乎?中間務勝之弊,幾乎至於賣君賣國之境,則黨同伐異之心,惕然改之然後,可做國事矣。李宗白,予知其爲人,渠豈獨免科臼中人,而頃日所達李倚天事,似過而實非過也。倚天,爲人鷹犬,負犯甚重,前後靳赦,予有深意,今番大霈蕩滌,於渠亦云幸矣,何敢擧擬於近密之官乎?李宗白之言,是矣。斷無他意,而無嚴等語,雖或過用李光運之右袒倚天,誠極無狀,此等處,予甚慨然也。健基曰,李倚天,不但爲人鷹犬,語犯先朝,罪名至重,如此之流,不可但以偏論言之,檢擧用之,實非國家之福也。大抵打破朋黨,偕之大道,誠難矣,辛、壬、乙、丙之間,老、少論或相値於一座,則相視有如敵國仇讎矣,聖上一意建極之治,近來朝著之間,公事相議,或私室相訪,此則國家裁抑之效,而亦不可急急祛之,磨以歲月,方可有效,何可使之一朝變改乎?上曰,予非欲使之變換相隨也,只欲其獨立也。我東故事,予雖未能熟知,然所謂時象,若自始祖以下有之,則固無奈何?不過自中葉以後,始有之,而幾番改名乎?健基曰,特立之人,誠不易得矣,在廷臣僚,聖明照臨,可以知其能否矣。上曰,下敎前予亦欲知其自拔與否,甚與不甚矣,下敎後,予不欲知之,蓋以今日立朝,猶持舊心者,非予臣子也,寧有如許之人乎?故不必知之矣。近來或有務勝之事,予以爲此非猶有舊心而然矣。健基曰,偏論務勝,固非,而色目之脫去,果難矣。上曰,此則儒臣失言,脫與不脫,有何可論?以此色目,宗社至於何境乎?見其名則當自心驚,心不驚者,是無臣節也。健基曰,黨同伐異,猶循舊習者,臣亦不取,而至於世守之論,大是非所關處,何可遽改乎?臣以少論得名,而此非臣所創爲,實自父祖爲之,此亦隨時輒改,則是忘其父祖也。臣嘗對儕友,所言如此,何敢隱於殿下之前乎?上曰,儒臣所達,猶有平日執滯之病矣,雖曰自父祖爲之,此亦未覺悟處也。彙貞曰,儒臣所達,煩屑矣。大抵偏論,出於彼此有心無心之間,夫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王者奉三無私,定其大是非,而小者脫略之,則自可磨以歲月,偕之大道矣。健基曰,承宣所達,無要領矣,臣所欲守者,乃其大關節也。上曰,欲守大處,亦是科臼,所謂大處,未知何物?予未曉也。雖然,儒臣所達世守之說,他人所不能達,而獨能直陳,雖有執滯之病,而其誠實,可嘉矣。健基曰,咫尺之下,承此下敎,臣實惶恐,而又有所達,老、少之間,能至此境,亦是始望之外,磨以歲月,自可差勝,而中人以下之爲偏論者,皆由利欲之心,救此之道,惟在自上導率耳。上曰,然。匡衡,何如?健基曰,匡衡,若與劉向諸人同事,則足爲君子,而乃爲石顯所用,宜取後世之譏刺矣。上曰,匡衡疏中妃匹之際一段語,載於《詩經》卷首矣。朱子,以莽大夫斥揚雄,而亦或引用雄言,以爲揚子之言,匡衡之與石顯同事,雖無狀,而其言則朱子亦可取之歟?健基曰,如衡者,大節旣誤,言論何觀?以是觀之,言論亦難取人矣。上曰,此政於予改是者也,杜欽、谷永,何如?健基曰,杜欽、谷永,乃是王鳳之門客,罪狀重於匡衡矣。上曰,谷永,用意無狀,甚於王鳳矣。健基曰,谷永之用意,固無狀,而人君聽言之道,只可勿爲臆逆,惟取其言之切直,如永之專攻上身者,其心雖不正,其言未始不可取也。切願聖上,益恢拜昌之德,毋惡攻上之言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王商之卒,書以丞相樂昌侯者,朱子許與之筆法乎?健基曰,然矣。具官與爵,乃是《綱目》許與之筆也。上掩卷,諸臣欲退,上曰,姑留命中官宣醞,則諸臣之前,各致肴一大盤,宣醞三酌。上曰,能飮則加飮爲可。彙貞加飮一酌,健基辭以疾,成中、命季、錫福,對以僅飮初酌。上曰,酒雖好事,亦不必强飮,及亂置之。仍謂成中曰,昔年爾父,在桂坊,出入夜對,多所討論矣,今爾以堂后,又入夜對,予心愴然矣。又問于健基曰,李顯謨夜對宣醞時,頗有酒量矣,李成中,似不能飮矣。健基曰,李顯謨夜對受恩事,渠常傳道於儕友間,故臣亦曾聞,而李顯謨,亦非能飮之人,常時無飮酒之事矣。上又謂成中曰,爾父爲人,予所深知,而年前補外時,爾父以黨論見疑,爲恨云,予以爲此爾父過認也,予豈以黨論,疑爾父乎?其時補外,非欲久置於外也,卽欲召還矣,不幸身歿於任所,予常悼惜不忘,今爾登第,可謂父子繼代,予實欣喜焉。見爾飮初酌之狀,可知其不能飮,而今以愴喜之意,特賜一酌,爾雖無酒量,須體予意,罄飮之。成中涕泣感激,離席盡飮,上謂健基曰,儒臣,應與李顯謨,相親而詳知矣。健基曰,臣與李顯謨,不但有連姻之好,交誼甚切,詳知其爲人矣,李顯謨質實正直,經學優長,實是不易得之人,聖上之知遇,可謂不虛矣,其補外時事,臣敢悉陳。李顯謨,平日罕交遊,惡黨習,絶不干與於言議之場,卽通朝之所共知也,其時爭執,實非出於黨論也。今日廷臣上殿,自稱不染黨習者,屋下言議,反甚於他人,如顯謨者,平居言不到黨論,而苟有所見,直陳無隱,此實可貴,臣俄者所達特立之人,惟顯謨可以當之矣。其時聖上之特畀內地善處,可見聖意,而不幸身歿於他鄕,未得重入於脩門,此儕友之所共傷痛,而聖上前後屢示悼念不忘之意,群下莫不欽歎矣。今此下敎于成中者,尤爲殊絶,臣等亦不勝感泣,成中之心,尤當如何?惟有糜粉圖酬而已,李成中經學文行,克繼其父,非等閑之人,前頭任使,可以知之矣。彙貞曰,臣與李顯謨,立朝後,泛泛相識矣,己酉譴補時,同被罰,而同作行矣。上曰,承宣其時,補渭原耶?彙貞曰,其時臣補渭原,顯謨補碧潼,自京至寧邊數千里同行,晝則聯轡,夜則對床,詳得其人本末蘊蓄矣。不但經學之過人,憂國之誠,負抱之大,人所難及,宜聖上之生時奬遇,歿後悼惜也。李成中,臣亦屢見之矣,文學質實,克肖其父,而前後聖恩,實出尋常,渠之報效之心,必萬倍他人矣。中官撤去宣醞床,上命承旨進來,下授書題曰,此題當於席前製進,而曉鼓已傳,製進之際,必至徹曉,承旨持此題出去,與入侍諸臣及入直承史、騎省堂、郞,製進,可也。彙貞,奉展以見,乃是我自樂此不爲疲十韻排律題,押深字矣。上命彙貞,書銓官,申飭備忘記曰,大政之尙今遷就,曾所未有,若過數日,將至夏政,于今紀綱,因此都政而墜無餘矣。今則吏判,旣已行公,而參判又撕捱,參議亦違牌,銓曹無故,而尙未擧行,豈有若許道理乎?參判則儒臣所達,不過大體,頃日特推,亦乃勅勵,則承批之後,豈可若是撕捱?參議往事,亦不必追嫌,則違牌爲事,尙無動靜,其在事體,俱極寒心。參判、參議,竝從重推考,牌招察任,都政必於數日內爲之事,分付。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5月28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未肅拜}}。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坤方有氣,如火光。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尹志遠在外,許集,持平金尙魯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錫五曰,召對爲之。
○鄭錫五啓曰,弘文提學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應製課次,趁未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再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參判洪鉉輔,俱以病不來,參議金龍慶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參判、參議,因特敎纔已出牌矣。判書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洪鉉輔,參議金龍慶牌不進,都承旨鄭錫五進。吏批啓曰,副提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宋寅明爲判尹,李瑜爲右尹,李宗城爲副提學,朴㻐爲獻納,朴師休爲刑曹正郞,趙哲命爲敦寧判官,李普祥爲義禁府都事,徐命臣爲典籍,李著爲開城經歷,趙東夏爲豐川府使,李渻爲淸河縣監,李秀徵爲宗廟副奉事,洪聖輔爲承旨,洪聖輔爲右副承旨,李日躋爲同副承旨。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李宗城病,右副承旨李日躋進。以金聖應、金鎭商爲副護軍,尹淳爲副司直。
○以右副承旨洪聖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日躋曰,頃者以金致萬家婚姻事,下敎矣。尙無皁白,問于宗親府以啓。
○尹彙貞,以義禁府言啓曰,豐川府使朴時佐,椒島僉使孫壽聃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朴時佐、孫壽聃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京畿監司沈宅賢疏曰,伏以臣,重嬰奇疾,症情危惡,酬應劇務,實無其望,頃上瀝血之章,敢陳疾聲之呼,庶冀聖明,俯諒情懇,得以卽解職名,隨意調息矣,及承批旨,乃以勿辭察任爲敎,此莫非臣誠意淺薄,文辭蕪拙,未能孚格之致,臣於病裏,惶悶抑鬱,莫知所以自措也。臣之病狀,已悉於前疏,今不敢更煩聰聽,而惟是眞元日下,火熱日熾,精神之迷錯,眼視之眩怳,少無所減,强欲作氣理事,輒至昏憒不省,觀此症樣,有非一時偶發之疾,雖或幸而不死,要之不免爲癃廢之人耳。目今民訴邑報之委滯不酬,已過一旬,又況殿最封進,期日不遠,而以此症狀,雖欲强疾擧行,其勢末由。顧臣私分之惶蹙不安,已不可言,而方岳之任,固非閑漫官職之比,而任其曠廢,莫之恤焉,是豈朝家重藩任之道哉?噫,如臣衰耗,叨此重寄,乃於辭陛之日,親承縷縷勉勵之諭,臣雖無似,豈不欲殫竭魯鈍,仰體聖意之萬一,而不幸受任未久,危疾至此,未副聖上委畀之眷,徒致公私之狼狽,此亦臣之罪也。今臣之一日不遞,實有一日之弊,臣若徒懷煩瀆之懼,不卽更暴其實狀,則雖以日月之明,何以照燭臣病勢之如此,而早賜處分也?玆不得不悉暴至懇,敢復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亟許遞改臣藩任,仍命卽速出,代俾公私俱便,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吏曹參議金龍慶疏曰,伏以臣,負犯甚大,廉義至重,念斷榮進,分甘廢棄,前後除旨之下,間或迫於事勢,粗伸分義,而因仍從宦,斷無是理。凡有官職,輒事撕捱,區區寸忱,亦嘗累控於黈纊之下,伏想日月之明,或必俯燭而垂恕矣。以此嚮日秋官及承宣辭免之時,所被嚴敎,不比尋常,而釁累之蹤,不可以復玷班聯,褊隘之性,苦不能與時通變,終致遞罷而已。雖幸微分之粗安,實切惶隕之危忱,直欲鑽地循墻而不可得也,乃者天官佐貳之官,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祗奉恩誥,惝怳震駭,不覺神爽之遁越也。念臣前日忝叨是職也,以注擬失當,觸忤時議,終至職名鐫罷,進退狼狽,而時移事過,風止火滅之後,咎責之言,久而未已。今不須更事覶縷,以惹葛藤,而每一追思,餘悸在心,何可諉以宿硏,揚揚復入,無益於蕩平之政,而自蹈其已覆之轍,挑衆怒而僨國事哉?抑又伏念有國之設官分職,惟才是與者,蓋將以釐百工而熙庶績也,人之才不才,有難盡知,則姑且試之,果其才也,委而任之而責其成效焉,如其不才,斥而退之,而俾無濫冒焉。冗官散職,猶尙如此,何況處銓衡之地?任激揚之責者,此是何等望實,何等權要,而乃以已試僨敗之蹤,復廁政席之間,而欲責其所不能,非但在臣懲毖之道,決不宜冒當於國家綜核之政,可謂乖舛之甚矣。臣之本來蹤地,固不可從仕,而目前廉愧,尤不容放倒,日昨嚴召之下,未克趨命,罪犯逋慢,罰止問備,臣於是惶駭失圖,罔知所以自措也。且臣於春末入城之後,家間疾患,閱月蔓延,傳痛甚多,症情危惡,臣躬視藥餌,左右救療,今幸少得乾淨,而累朔焦憂之餘,宿患風痺痰癖之症,乘暑闖發,寢食俱廢,氣息綿惙,雖無情勢之可言,以此病狀,豈有束帶趨造之望哉?只自席藁蓬門,恭竢譴何而已,卽伏聞以都政之迄今遷就,筵敎縷縷,大加飭勵,始敎以往事不必追嫌,又敎以尙無動靜,事體寒心,誨責備至,辭旨截嚴,重推先降,召牌踵臨,臣病裏聞命,毛骨俱竦,忽不知此身之留在於地上也。臣於是怵分畏義,不敢坐違,忍死擔舁,來詣禁扃之外,而以情以病,萬無冒沒入肅之望,玆敢陳章控懇,徑歸私次。伏乞聖明,特加諒察,俯鑑微悃,先罷臣所帶之職,因治臣違命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臣,以萬萬不肖之身,荷萬萬曠世之遇,渥海恩山,無計報答,顧玆見叨之職,在臣豈非千不近百不稱,而猶且不揣才分,不恤顚躓,有除則承,有命則趨,尋常所勉厲,惟在於一心奉法,可幸無罪,而頃赴臺廳,致勤誨責,罪在負職,國有常憲,逬伏俟譴,愧惶交中,處置請出,失之太恕,嚴召臨門,促臣就職,而第惟身處執法之地,有不能守法之失,則是不自正己也,己之不正,何以正人?臺閣處義,不與他等,戴罪仍冒,斷無是理,反復忖度,進一步不得,坐犯違逋,未獲例勘,狼狽之極,不知所出,玆敢冒萬死仰控衷懇。伏乞聖慈,將臣職名,遄行鐫削,以振朝綱,甚幸甚幸。臣情勢兢蹙,跡阻詣臺,旣有愚悃,不敢不聞,臣聽之道路,近有聖旨,許斫舊闕枯松,以補梨峴宮修葺之役,不識果有是否?祖宗朝栽培之澤,在於是,我聖上羹墻之寓,在於是,不止累百年喬木之爲可貴可惜,而次知內官,監董宮隷,憑依傳敎,從中舞奸,擇其生株之大者,恣意濫伐,輦輸狼藉,遂使許多拱抱之木,一朝亂受斧斤,信如流播之說,則其聽聞之驚駭,聖德之貽累,顧如何哉?噫,殿下初無許斫之令,則渠雖放肆,焉敢冒犯?殿下常嚴管束之政,則天威上臨,必有畏憚,臣愚死罪。今玆之事,恐殿下有以致之,當該內官及宮隷,宜命拿覈嚴處,而殿下亦宜瞿然而悔,惕然而警,自今以往,一政令之間,輒加審愼,一出入之防,毋或放過也。國家昇平,已久,海防極疎,荒唐船之出沒作挐,愈去愈數,誠非細憂,而至於今番椒島事而極矣。胡夥之犯界下陸,如入無人之地,搥蹴官吏,幾至殺死,掠奪兵器,略無顧畏,此實前所未有之一大變也。如使守邊之臣,能行節制,常加警飭,則坐致變故,必不至斯,朝家之置鎭堡何爲,置邊吏何爲,置帥臣亦何爲也?言念邊事,誠可心寒。地方官及僉使,雖有拿處之命,而當該帥臣,罪無異同,不可强別,宜命一體拿問,繩以重律也。該鎭校卒輩,當主將遭變之際,不知死長之義,敢懷逃身之計,各自奔竄,棄之如遺,平時若此,緩急何恃?不有懲一,無以礪百,其中首倡逃散之類,亦宜梟首境上,以示紀律也。戰船器械之見失於荒唐胡,寔自年前始,而其時水使閔思淵,晩被一拿,旋卽宥脫,有罪無罰,甄用自如,以邊臣則視若細故,無所懲戢,以胡奴則漸肆輕侮,恣行劫掠,刑政之一撓,而後患之難防,如此,可勝歎哉?國之用法,當先罪首,事雖已往,猶可及追,黃海前水使閔思淵,宜命嚴加譴罪也。公州前判官鄭達先,雖未知情理之如何,而假令至難强而不可赴,道臣之姑俟到界,狀請遞罷,固不晩也,而乃於陛辭之日,汲汲面陳,事涉曲循,筵奏之語,亦多煩屑,藩臣之體,不當若是,公洪監司柳儼,宜加警責也。臺官之風聞論人,未必盡的,朝家之間行按査,爲是之慮矣,苟其事實,有所差爽,則爲道臣者,據實明覈,平說陳聞,可也,而平安監司朴師洙,今因一守令査事,詬詈言者,語多不擇,輕蔑臺閣,莫此爲甚,亦宜警責,以重臺體也。向者路邊造家之摘奸毁撤也,京兆郞官,不能親自檢察,一聽從人指揮,所帶之奸奴、猾吏,爭受賂貨,惟意操縱,無錢者撤,多錢者免,致有醜謗,久而不已,當該郞官,宜行刊汰,而該掌下吏,亦宜付之攸司,從重科罪也。生民休戚,專係守宰,而以臣所聞中最不治者,言之,三嘉縣監許鋿,日耽麴糱,醒時絶少,邑中事務,都付醉鄕,民受其害,惟願速去。三登縣令元慶運,年紀衰耗,性且昏懦,大小政令,委之鄕廳,一邑之內,只知有座首,而不知有太守。樂安郡守林時華,人不了了,政多憒憒,奸吏夤緣用事而矇不省,官隷橫拿村閭而漫不知,闔境怨詛,四隣傳說,當此另擇郡吏之日,如此之人,俱不可畀以字牧之責,竝宜罷職也。新除公州判官尹浩,五載前任,雖有能聲,專事興販,厚招謗言,而陞除營下擇窠,物情皆以爲駭。宗廟令金相冕,出六未幾,遽躋五品,官方無漸,政格有乖,竝宜改差也。參下蔭職,乃是守令階梯,而仕路之淆雜者有之,風習之可惡者有之。司饔直長宋啓胄,與吏對棋,全沒體貌,平市奉事梁夏吉,事多鄙瑣,謗騰市民,孝陵奉事羅景道,侵虐陵卒,殆不堪命,氷庫別檢李希益,巧占閑官,多有辭說,竝宜汰去也。凡玆數條,或有事係目下而不勝憂慨者,或有簡書旣具而未及上徹者,終不容默而自隱,輒此附陳於辭疏之末,惟聖明,頫賜裁擇焉。臣無任屛營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椒島事,頃日筵中已議,輕重之間,自有處分。閔思淵事,公洪道臣事,今爾所陳,未免太過,關西道臣,從重推考矣。三邑守令事,遠外風聞,豈可盡信?道臣殿最,未久登聞矣。尹浩、金相冕、宋啓胄、羅景道、李希益事,竝依施。梁夏吉當初差官,意固有在,鄕人微過,何足深非?枯松命斫,自古有之,風落半枯,其葉餘靑,予雖不學,豈不思爾所思及耶?不煩度支,遵昔年賜簾之意,以若干枯松、半枯松,許與助修,而大臣先之,爾又齗齗,風聞雖過,未免已甚。帝王家子孫,其將依太古作室居之而後,方可靜矣。木亦雖貴,金枝玉葉,須顧其本,金枝未蕃,觀今世道,亦曰幸矣。勿辭察職,六月初二日召對時還入,自而大臣先之,至勿辭察職六十五字,以御筆抹去,旣定條數,本非濫矣,予未曉也。勿辭察職十六字,親書改下。
○乙卯五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入侍。健基讀《綱目》第七上,自鴻嘉元年春正月,至手搏之,親臨觀焉。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自四年春正月,至左遷光廷尉。上曰,注書讀之。成中讀,自封孔吉爲殷紹嘉侯,至復南北郊。上曰,上番讀之。命季讀,自夏四月太子欣卽位,至吏民湛沔自若。上曰,下番讀之。錫福讀,自詔劉秀典領五經,至免況爲庶人,讀畢。上曰,昨日所下御題入之。尙賓曰,諸臣已盡應製正書矣。上曰,然則注書出去,應製詩持入。成中趨出持入,尙賓曰,諸臣應製,皆不爲彌封矣,何以爲之?上曰,事當爲彌封,更爲出給,使之糊名以入。成中,出授後還入。健基曰,十三板,谷永之附王氏,專攻上身,其情狀,可謂小人之尤者,而其言則直言也,在成帝之道,不以人廢言,可也。上曰,然。自知有內應者,可見永之情態矣。二十板,梅福上書而綱書,故南昌尉上書者,亦是許與之筆矣。健基曰,梅福上書,萬古名疏,而成帝不能用,豈不爲後世之痛恨乎?上曰,然。張禹,特一貪戀之人,其名位處地,非見制權門之人,而媕婀取容,如此,可謂庸劣矣。健基曰,張禹,只爲一身之私,朱雲,乃是萬世之忠,成帝之用舍相反,漢業安得不衰乎?禹之所爲,死有餘罪,而末世苟容之人,多有此弊,人主當察之。尙賓曰,禹自見年老子孫弱,又與根不平,恐爲所怨者,難掩小人之情態,千載之下,猶令人憤然矣。上曰,張禹不如許,則朱雲豈爲是耶?朱雲事,有先朝御製,而予嘗謂尙方劍,何不用於王家,而欲用於張禹乎?去張禹,不過去一庸人耳,顧何益哉?健基曰,去張禹,所以削王氏之勢也。尙賓曰,先去張禹,則王氏之罪自彰,俗所謂烹頭耳熟者也。上曰,然。表裏如一難矣,成帝湛沔酒色,而臨朝則尊嚴若神,此亦可戒處也。健基曰,是故,人君之學,尤當不事觀美,只懋誠意正心,心學工夫,爲宜。上曰,然。漢家大綱正,唐家萬目張,惟其大綱擧,故元、成之際,亦有綱紀之可觀者矣。健基曰,外戚顓權,女寵釀禍,安有綱紀之可觀者乎?大抵,成帝,比諸桀、紂則有間矣。上曰,桀、紂亡於殷、周之師,而成帝死於婦人之手,由是言之,反不如桀、紂矣。尙賓曰,千載少似朱雲人,至今折檻空嶙峋,成帝之不葺折檻,猶爲可取,不可比於焚炙忠良者矣。上曰,晉惠之昏庸,猶勿去嵇侍中血,此何異於晉惠耶?劉歆之敍九流,信多舛矣。以儒混入於九流,而無所分別,統謂之九家,皆起於王道之微,其見識,豈不怪哉?健基曰,歆不但見識乖舛,終爲莽臣,可謂忝其父矣。上曰,王太后末,雖擲璽悲憤,使漢家,歸於莽手者,誰歟?婦人之事,誠可恨也。健基曰,獨用漢臘,黑貂對飮,情事雖可悲,終不如馬皇后之抑私恩。上曰,莽之謙恭下士者,其意大矣。一生眞僞有誰知者,王安石之詩也,小人譏小人,而其言心術之微,可謂逼切矣。健基曰,莽之修勅謙恭之時,亦似矯詐矣。上曰,以其王莽,故看得,如此矣。健基曰,莽果是賢士,則必與王尊、王章同志,而不諂附王鳳矣,卽此一事,可知其心術矣。上曰,然。以其諂事王鳳者,見之,果可知其心術矣。仍掩卷曰,有下敎事,注書出去,排律書題持來。注書出去,上曰,凡應製文字,大提學、提學,例主考,而時或差出他試官考試,頃日春帖子課次時,亦啓下他試官矣,今亦差出他試官,可也。尙賓曰,春帖子課次時,提學不在,故他試官啓下矣,今則弘文提學,方在京,何以爲之?上曰,然則弘文提學牌招,課次,可也。注書持入書題,承旨上之,上取筆添書,下授承旨曰,此四律題,昨夜應製人竝製進,而今日仕進承史諸臣,亦竝製進,排律及四律,同爲入啓,可也。尙賓奉展題紙以見,則乃以御筆,添書古今治亂載靑史七律押靑十一字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29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夜自三更至五更,坤方有氣如火光。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尹志遠在外,許集,持平金尙魯牌不進,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右副承旨洪聖輔,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右副承旨洪聖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俱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正言趙榮國,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尹彙貞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日躋啓曰,昨者以金致萬家婚事,下敎,而尙無皁白,問于宗親府以啓事,命下矣。招問該府郞廳,則來言日昨,以洛川君婚事,特下備忘于本府,使之依前定婚,故卽爲送人通諭于金致萬家則以爲,旣有所執,終難變改,而不敢以言語回答,從當具諸文字,呈單于本府云,而尙無來呈單子之擧,今方等待,故姑不得仰稟云矣,敢啓。傳曰,尋常君命,厭薄王親,亦極駭也。各別分付,若有呈單之事,則其家長,勿爲煩稟,直請拿處。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時,兩司不可不備員入侍,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違牌坐罷,無進參之員,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洪鉉輔,參議金龍慶牌不進,同副承旨李日躋進。以曺命敎爲兵曹參知,金在魯爲知敦寧,權賢爲掌令,韓翼謩爲持平,任{{!|𪼛|⿰王集}}爲正言,李奎鎭爲社稷令,趙彦彬爲公州判官,曺命敎爲兵曹參議,韓師得爲參知,李普爀單付仁平君。
○兵批,判書趙尙絅習陣進,參判尹惠敎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未差,同副承旨李日躋兼進。兵批啓曰,中軍姜台老,及第李國亮,閑良李仁錫,或軍器別備,或賊人捕捉指示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以申慶流、洪泰斗、田日祥、趙鳴鳳爲副護軍,金在魯、金啓煥、柳萬重爲副司直,李夏宗、金尙迪爲副司果。
○傳于洪聖輔曰,明日晝講爲之。
○傳于李日躋曰,晝講,命下矣,副提學李宗城,待明朝牌招備員。
○李日躋啓曰,新除授臺諫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啓曰,因兵曹草記,參知有闕之代,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新除授參議曺命敎,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啓曰,明日常參時,吏曹無進參堂上,判書尹游,參判洪鉉輔,竝待門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日躋啓曰,吏曹參議金龍慶,旣有只推之命,待明朝,與判書、參判,一體牌招,以爲常參時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常參時,本曹堂上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新除授參知,待下批牌招,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以備邊司言啓曰,全州、善山城役賞典,初因儒臣陳達,日昨筵中,以草記,稟處事,命下矣。就其中拈出其稍歇者,全州則西城牌將金克協,北城牌將鄭銑,善山則料販監官吳信三等加資秩中拔去,以邊將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當初令備局稟處者,意或冒濫拔去者,多矣,今觀草記,全州二人,善山一人,强爲區別,其所築城,乃是備虞,施賞將士,亦乃奬功。旣難取捨,則何惜一二人賞加,以懈衆武士之心乎?依前回啓擧行。
○尹彙貞,以御營廳言啓曰,軍門將官,雖一體軍門,必通議後移差,而外營之不得任自啓請者,事體自別而然也,公洪監司柳儼,以本廳千摠柳東茂移差本道中軍事,送言,而不爲聽從矣。今此狀聞中,諉有前例,仍令該曹催促下送云者,其在事體,極涉不當,狀啓內辭意,勿施,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判洪鉉輔疏批還入,以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改下。獻納李光運疏批還入,以省疏具悉。儒臣所陳,可謂得體,則飭勵之下,何敢若是偏扶乎?決不若是,良可駭也。爾其勿辭察職,改下。
○右副承旨洪承輔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默佑我邦家,聖嗣誕降,神人有托,類痘順經,丕休申至,八域同慶,跛蹩亦起,臣在外承聞,區區忭躍,有不能自勝,而惟以跡滯下邑,未簉庭賀之班,爲恨也。仍伏念臣於向來待罪南邑,見差右道監試初試試官,往赴試所,使莫重慶科,終至罷場之境,惶隕之極,譴罰是甘,不自意敍命旋下,繼而有銀臺除旨。臣於此驚惶感激,固當竭蹶趨造於天牌之下,而情病俱苦,無望承膺,坐犯違傲,恭俟誅責,格外只推,召命洊辱,怵分畏義,不得不隨詣禁扃之外,而第臣於南試事,實有所駭怖悚蹙者,略陳其槪,以冀聖明之垂察焉。凡試所出題,上試官例主之,而其時適無預先留意者,開場後三試官,分執冊子,各搜詩賦題,俄而他試官,得題於十卷《胡傳春秋》,出示座中,臣於《春秋》、《左》、《國》等書,素不講習,其題若是必可出者,則或可詳閱事實,照管本末,而前此諸試官所得之題,互相就見,但言其僅可爲題而置之者非一,故此亦只看前註,循例泛應,更就各其所執之冊,加得他題之際,忽報擧子已盡入場,而日已向晩,題尙未定,臨當寫出。他試官更擧《春秋》題,問其如何,臣以爲試題,當取定於上試官云爾,則上試官,遂許其題之書出,而本章前註,旣無礙眼,臣亦不暇尋繹於凌遽之中矣。懸題移時後,一擧子有所來問,而題出,他人初不考詳,臣之不知,固其所也,而出題試官,亦不過副急拈出,曾不究竟其下文,故無以爲答。相顧躊躇之際,臣始索《春秋》,從其出題章,繙閱下去,至其下卷傳註,頓覺其不當爲題,心甚驚惕,投冊於前曰,此題,亟可改也,座中或以爲然。或以此題當做,前註擧子,且不請改,不必改之爲言,而臣反復爭執,卽改他題,當初來問之擧子,無辭退去。滿場擧子,爭謄所改之題,開做半日,寫卷幾畢者,在在皆然,而午後十餘擧子,忽然起鬧,至奪他擧子方寫之卷,而踏裂泥中,使不得製呈。試所屢問其起鬧之由,又喩以莫重慶科,不宜惹鬧之意,而十餘輩,但自簇立喧擾,終無一言問答,日將昏,突入撤圍,投石試官,仍致亂場罷試。其間委折,不過如此,而頃者湖儒輩,疏斥主試之人,極其危怕,其中又書揭示等語,尤非實狀,而臣旣同參於試役,則此心驚懍,亦當如何?噫,毋論某試官,鹵莽經傳,不明史學之責,均之難免,而至於知其不可出,而必爲拈出,揭諸場屋,除非病風喪性之人,決不當爲知其不可出,而袖手旁觀,任其書出,同自陷於罔測之科,又無是理。厥初之都出無心,推此可知,而聖鑑孔昭,明見萬里,至以率着無心,爲敎,雖使臣等而自解,亦無以加此,恩山德海,天地莫量,感戴頌祝之外,宜不敢更事煩縷,而如臣滅裂,偶掌鄕圍,僨敗試事,遭此無前之擧,其何可諉以薄罰之已行,晏然進身於周行也哉?玆敢冒萬死,少暴其顚末於黈䌙之聽。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削臣職,以安微分,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諒矣,爾何復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尹宋眞明疏曰,伏以臣,蒲柳之質,本甚虛脆,喪威震剝之餘,中外奔走之間,些少精力,衰落殆盡,疢疾纏身,寧日常少,外肥若浮,中虛如殼,醫家論症,莫不危之。然臣性不怠事,義在盡瘁,策蹇强疲,冒炎趨仕,近日以來,益覺昏憊欲死,擬將具疏陳懇,以爲解職圖生之計,乃者臣之從弟臣寅明,新除判尹,同堂兄弟,無竝據一府之理。揆以國典,自有應避之文,而相避之法,在下當遞,乞令該曹,照例申稟,將臣本職,亟先遞改,以存公格焉。竊念,籌堂有司之任,世稱要緊,其選宜嚴,而臣乃碌碌隨行,首尾六年于玆,妨賢尸職,愧懍徒積,日昨臣弟寅明,又啓下有司,一局四堂,弟兄占其二焉,則私心之悶蹙,已不可言,而公體之苟簡,尤當如何?且經筵兼帶,本非不文如臣所可濫竽,而顧今瀛館新備,講筵鎭日將開,以臣病情,尤無可强之勢。伏願聖明,特賜鑑諒,竝解臣備局有司及同經筵之任,俾臣得以守分養痾,復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本職令該曹,稟處,而其他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察職。
○乙卯五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尹游,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趙顯命,右尹李瑜,左副承旨尹彙貞,修撰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入侍。命均曰,日氣甚蒸鬱,聖體若何?上曰,日熱後,亦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命均曰,元子氣候,一向順安乎?上曰,連爲好過。命均曰,日熱如此,保護之道,伏想尤難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似不如前云,未知何爲而然?上曰,日熱而然矣。興慶曰,飮冷之節,近來,何如?而茶飮不爲照氷耶?上曰,冷茶時時飮之,而不爲照氷矣。興慶曰,生脈散,連爲進御耶?上曰,時時進服矣。命均曰,以諸道狀聞,見之,雨澤甚不均,而卽今京中則雨意不止,似必有霖雨之患,可慮。上曰,此時土潤溽暑,雖有霖雨,不是異事,稍不足則曰不足,稍過則曰過,雖天人之際,亦何能酬答乎?命均曰,別無大段稟定事,而旣是次對日字,故入侍矣。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言,慶興府所任等捉囚時,其中五人則逃躲矣,今已還現,與同罪諸人,一體決棍,以開自現之路,爲請矣。依施,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其在事體,比同罪而不逃者,似當加罪矣。上曰,此則道臣參量爲之,可也。命均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言,椒島事,槪以前僉使,每於唐船追捕之際,往往發射,故唐人爲報復之計,有此作挐,而別無生釁之端,他事與前報狀,相同,而逃走將吏事,頃日旣使査報,姑當待之矣。上曰,然。命均曰,頃日次對,以黃海監司旣已推考,則水使之拿處,似過,故罷職矣,諸議多以爲,罷職太輕云,與地方官及本鎭僉使,一體拿問,何如?上曰,國家處分,當有輕重差等,然後方可見設官分職之意矣,僉使拿處,水使亦拿處,則安有差等之意乎?此不過以僉使、水使,同是武臣,竝爲拿處,無妨,道臣、文官,不可同拿耳,安有如許事體乎?若以爲事當拿處,則道臣、帥臣,竝爲請拿,可也。憲臣上疏,不此之爲,而追論旣往之閔思淵,以爲道臣張功之資,予未知其可也。興慶曰,閔思淵,其時多有人言云矣。命均曰,正方山城圖形,方此持入。上命上之而展覽,命均曰,橫畫,卽棘城基址也,李載恒,欲自圓洞,至烽火串,三千六百餘步,盡爲築城,此則役鉅,姑難輕議,而土築上設雉堞,圓峯上建譙樓,則物力不必多入,可以從速爲之。且大也筒靑龍浦,受安岳、載寧、信川之水,水常彌滿矣,一自大也筒築筒之後,水勢減縮,而所謂築筒者,今至五六年,尙未成畓,築城之議若定,則此筒當急時毁撤,而筒水引至城下,瀦爲濠子,則隱然爲一城矣。筒內若干民田,雖買取何難乎?此事,尹淳亦曾以當築陳達,築城與否,趁今決定,似好。上曰,吏判初入,意見,何如?游曰,臣亦聞此議,久矣,臣意與尹淳不同矣。我國凡事,依憑苟且,實爲大弊,以此事言之,可築則築之,不可築則罷之,可也,至於土城雉堞,則殆同依憑,不可爲也。凡關隘,皆倣萬里長城而爲之,臣於燕行時,見長城及山海關矣,山海關,卽明朝徐達所築,以屬于長城者,而登望海亭,察其形勢,則入海沮洳處,皆築鐵爲基,而關門爲三重,如是而後,可以禦賊矣,以一面城禦賊者,臣未之聞也。江華城,臣嘗笑之,旣有走路,則敵來,安有不走之理乎?山海之鐵城重關,尙不能禦虜騎,若干土城雉堞,何難越之有哉?且我國物力,多費於築城,而旣築之後,又棄而不用,此實痼弊,此處土城雉堞之議,亦不過兵使輩,欲費所給之物力而已。上曰,諸臣意見,皆陳達。廷濟曰,正方山城,內險外平,勢不可守,故棘城築城之議,其來已久。尹淳主築城之論,而金在魯以爲不可築,蓋以古來流傳之言,以爲在昔欲築棘城,則癘疫熾發,故文宗大王,至親製文以祭之,今不可輕議云,而此言未必然,大臣所達,勿爲張大,只以修築土城,決水作濠而了當,臣意亦未見是。大抵饑饉癘疫之餘,數年幸得粗安,天意似若眷顧國家,而國家無顧念民事之意,可乎?臣意無論緊歇,凡係興作等事,皆姑停閣,從今數四年,只孜孜以民事,爲慮爲可矣。游曰,棘城築城之議,非謂正方不可守也,蓋以丙子虜兵,自棘城路來故也。臣意非謂築城不可,若大設關防,移置兵營以鎭之,則誠好矣,今欲以若干土城,塞責,此則大不可也。顯命曰,臣未見棘城,不知形便利害何如,而尹淳陳達時,旣參聽,今又見地圖地勢,信是要衝,事當築城矣,尹游見中國後,眼甚大,我國事,無一事可意者,今若以不及於中國,而遂廢不爲,則殆同因噎而廢食,此則不可。且數千步築城,非盤樂怠傲之事,則李廷濟之言,亦未見其可,兩臣之言,皆未知其得當,然臣旣未目覩地形,則亦何能決斷乎?瑜曰,數年饑饉之餘,民事信不可緩,而安不忘危之訓,亦當服膺,故無事之時,宜講關防、城池等事,而第此棘城事則臣亦未目覩,何能決其利害乎?上曰,承旨二次西路,往來時見之乎?彙貞曰,臣曾再過西路,而棘城非直路,故不得見矣。命均曰,諸議皆以爲,黃州城不可守,銅仙gg洞仙g蒜山之間,有移營處,可以移之,而姑不可猝爲,故欲先築棘城矣。廷濟曰,棘城形便最好,且洞仙,路險,不難防守,棘城路平,尤宜設置關防,而臣意惟以爲,今時不必爲之矣。顯命曰,臣旣待罪廟堂,一番往審形便,似好。上曰,石筒決去後,水至城下,則可以行船,而此水,冬則合氷乎?命均曰,此水大漲則可以行船云,冬則浦水雖不厚氷,而流澌甚多,人不能渡涉云,若決石筒引水,而築土城,以抵東圓峯,則可以無憂矣。上曰,土城東抵圓峯,則賊兵之來,皆將墜水而死乎?此是金在魯所往看,而以爲不可築者乎?命均曰,金在魯,以流傳之說,或慮癘疫之熾發,而此何以知其必然乎?上曰,分明有此慮矣,以祭文語勢,見之,則必是築城所致矣。吏判、秋判所達,皆有過處,吏判之言,雖近因噎而廢食,秋判所謂,見中國眼甚大之說,太過矣。秋判斥戶判之說,是矣,然海西年事不登,則非其時之說,亦是矣,吏判所達,槪有意見,今雖周圍礪峴棘城,盡築城郭,猶必有走處,況一面之城乎?且築城之後,當備置守城之具,羅立守堞之卒,而以爲猝難爲之,則朴纘新所謂,雖小築,猶勝於無者,非矣。彼人鐵騎,豈懼此小築而略礙不來乎?兵書亦必無略礙不來之法矣,此時無事粗安,故如此苟且之說,喜爲之矣。邊將無事之時,猶不免唐船之木椎,此由於無勸奬之政,故邊將多無形者而然,若無勸奬之政,雖金湯,何以守之哉?此處利害,姑無論,此時實非其時農節,用民豈不重難?誰知盤中食,粒粒皆辛苦,數畝靑苗,亦豈不可惜乎?廟堂每事,皆以姑觀前頭爲言者,予實病之矣,決水爲城,事亦苟且,廟堂,分付於帥臣而爲之,可也,若出擧條爲之,則必貽笑於隣邦矣。金在魯所慮,予亦慮之,以祭文觀之,分明是棘城築城所致,棘城,似是癘氣所聚處也,以此以彼,其在爲民之道,實不緊急,而終爲重大也。重臣欲一往審之說,亦不可,一國大臣,旣往見以爲可築,而重臣又爲往審利害,事體不可。且方帶將任之重臣,猝然往見棘城,則必致一場騷屑,此不可爲也。命均曰,去年狀啓,尙未回啓,故陳達,而我國山城據險,自是本色,有不可廢,而勝國亦曾築城於此處云矣。上曰,不然。重臣之言,抑揚雖過,予槪以爲不可築,至於勝國物力,以黃金造佛,何難於築城乎?今何能及之?且在德不在險,在人不在城,諸葛生時,魏人不敢窺蜀,而諸葛死後,鄧艾裹氊踰入矣,雖固如金湯,惟在得人之如何矣。命均曰,自古關防,亦有橫築者,正方不可守,兵營不可猝移,則急處宜先防之。上曰,事終齟齬,聽亦齟齬,舊城基爲雉堞,尤極齟齬矣。命均曰,朴纘新狀啓,置之乎?上曰,置之無妨。興慶曰,內局提調尹淳,本職許遞,催促上來後,尙無動靜矣。藥房監製,提調例爲之,而特敎之下,尙今不來,從重推考,更爲催促上來,何如?上曰,從重推考,使卽入來,而豈有不來之理乎?{{*|出擧條}}。命均曰,判尹宋寅明,頃使政院催促,而尙不入來,卽今使行迫近,奏咨文撰出,一時爲急,寅明不但方帶藝文提學,詳知前後曲折,不可不使之撰進,從重推考,使卽上來事,出擧條分付,何如?上曰,宋寅明之尙今不來,非矣,從重推考,申飭入來。{{*|出擧條}}。命均曰,曾經史官人,時政記未修納者,向來累加催促矣,今聞朴文秀、閔亨洙、李周鎭,尙不修納云,朴文秀未修納者,不過四十餘日,而李周鎭則雖在喪中,使之修納事,有下敎,而渠以閔亨洙持服時,亦不修納,爲言,而終不修納矣。上曰,朴文秀之不修時政記,太爲支離,而閔亨洙,亦尙不修納乎?極爲非矣,竝拿處。{{*|出擧條}}。去十二月都政,至今六月,不得爲之,安有如許事體乎?命均曰,參議出仕,則可以爲之云。上曰,參判亦不出仕耶?興慶曰,亞銓頃已出仕矣,日前因儒臣之言,引嫌陳疏,而批旨中,有良可駭也之敎,以此惶恐不安云,在宰臣之道,旣承此敎,則其縮伏不安,無怪矣。上曰,李光運疏批,果有可駭之敎,而亞銓疏則只爲例批矣。興慶曰,亞銓之批,果有可駭之敎矣。上曰,伊日當次對紛擾,亞銓、獻納疏批呼書矣,中官誤爲換下矣。彙貞曰,然則兩臣批答,還入乎?上曰,李光運疏,以萬死生還之語,扶李倚天事,極無狀,故痛斥之,而亞銓辭疏,則不過以語犯先朝之語,未知指何事爲言,故只爲循例賜批矣,李光運之疏批,何關於亞銓哉?參判今無可引之嫌矣,批答則竝還入當改下,而當該中官,拿處,{{*|出擧條}}。參議則都政定日後,牌招爲可。游曰,臣之冒沒行公,只爲大政之過行,必欲於五月內爲之矣,五月今已無及矣,六月褒貶開坼前則必欲爲之,而事勢亦有一段難處者,不可不於大臣入侍時,稟定矣。甲寅十二月都政,至今遷就,故十二月以後,各岐仕滿當出六之人,甚多,其數雖未的知,而似至三十五人之多云,見今六品職窠,非不儲闕,而十餘窠,尙不足,萬無推移之道,誠爲可悶。曾前庚子六月都政,至後正月始爲之,而其時銓長,與大臣,稟定於榻前,以十二月,貶窠守令,差出於其政,而仍用其闕矣,今亦用此例,何如?上曰,此皆去年十二月都政,當爲出六者耶?游曰,此非皆是十二月仕滿當出之人,都政遷就,故次次仕滿者,如是其多矣。都政之法,報仕滿者,竝卽出六,而見今窠窄,勢難分排,開坼後爲之,而用貶窠,開坼前爲之,而限界出六,二者之中,亟降處分,然後可以擧行矣。命均曰,都政之至今遷就,已極可悶。何可又退於開坼後乎?此則決不可爲也。限界出六,雖無前例,今番事異常格,參酌限出,似好。上曰,予意欲限十二月仕滿之人而出之,蓋此都政,當行於十二月者也,若行於十二月,則必只出十二月仕滿之人,此是常道也。興慶曰,今此都政,決不可爲,陞遷者更待開坼後,而只出十二月仕滿人,則亦爲稱冤之端,四月以前,付今番都政,五月以後,付六月都政,似宜。上曰,中間限界,豈不尤爲稱冤乎?予意直用十二月都政例,可也。興慶曰,又有一道,今都政窠窄未及付者,竝送西,以虛司果出六,似宜。上曰,若開送西之法,則仕滿者皆不得保其職,而無勢之人,不得爲一番字牧之任矣。游曰,旣不可待開坼後,又不可限界出之,則無他善處之道,勢當以仕滿之人,限六品窠闕,次次出付,而窠盡未及出六者,則姑爲留置,都政過後,雖佐貳獨政之時,隨窠出六,何如?上曰,此言最勝,依此爲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宋翼輝,以翰林議薦而見敗,日昨有考例出六之命矣,前例如此之人,或自他岐出六,而無直爲出六之例云,宋翼輝終無歸屬處矣。游曰,藝文議薦,便是分館矣。興慶曰,以不成之薦,何可謂之藝文薦乎?命均曰,徐命臣,以翰林敗薦,日昨出六矣,聞外議以爲,命臣敗薦則不斥其人,而只斥單薦,與疵短其人而見敗者,有異,似不當出六云矣。上曰,徐命臣,六品之外,無他道矣。單薦、回薦而見敗,則與宋翼輝,有間矣,徐命臣,何可更用於翰林?雖爲翰林,渠何可行公乎?然則李台重,亦將更爲翰林乎?大臣及備局諸臣,以次退出。健基進曰,臣待罪經幄,有區區所懷,敢達。伏見持平金尙魯疏批,則下款數句語,出於意慮之外,有非人臣所忍聞者。金尙魯,不過以有懷無隱之意,慮下人輩亂雜之弊,而有此疏陳,設或不槪於聖心,平說委折,未爲不可,而今此數句語,不但人臣所不忍聞,竊恐有駭於聽聞,此是聖學涵養不足之致,臣實悶焉。上曰,予雖無涵養工夫,而豈如是乎?日昨大臣所達,可謂不知予意,而屢度齗齗,爲言不已,以古言之,豈如是乎?國家旣有子孫,則何可無居室乎?國家有子孫,則宜自國家造家以給,而予亦不欲爲之矣。俄者以築城事,有所下敎矣,少有糜費,則不欲爲之,故今此修理事,以事體言之,則當自地部造給,而予猶不爲,從他拮据,不欲煩經費,豈非節約之太過乎?枯松之取用,亦有意矣。昔丙吉,只問牛喘,松禁事,旣有京兆,又有耳目之官,大臣何必與知於此等事乎?所謂創業舊基之說,何如?予雖無涵養之工,若不知祖宗舊基之爲重,則當爲何如人乎?然予不激惱,只以溫言,答之,金尙魯亦必有耳,豈不聞此下敎乎?雖時御所,若有枯松、風落木,則所見不好,故例皆斫用,而諸宮家,多有受用之事,予在私邸時,先朝亦曾賜之矣,非但此也,自前請得斫用,非一非再,而未聞其時以爲言者矣。予旣十分節約,無可執言,故自枯松、風落木之取用,亦以爲言,然則將何以爲之?國家子孫,雖至老,皆仍留宮中乎?如是而朝臣不以爲非,則予亦慰滿以過,顧不好哉?不然則予豈過乎?以唐太宗之英明,或有過處,予雖學問未盡,亦知其非矣。予事旣極盡,則如此等事,亦以爲言,其心,是何心耶?昔祖宗朝,有此花開後更無花之敎,則臺臣掩泣而出云,人情固當如是,予之下敎,不過此意也。國勢孤危,雖纔得元子,而金枝玉葉,有幾人,只有些少子女,亦復如是,若數多則朝臣只爲此事,無暇及他矣。國家倘如宣祖朝,則尙魯,將以此事而老矣,俗所謂,守令代記官,予豈不知其意乎?其疏頭辭言,果有是事否者,尤極無狀矣。其疏之批,較諸予心,猶可謂參酌,而醞藉爲之矣,況其疏中,獨拔衛將,而不請罪者,予豈不知其意?此乃衛將造謗之致,無非此輩所爲,何獨拔去乎?健基曰,金尙魯疏批中數三句語,終是人臣不忍聞者,而卽今下敎,辭氣之間,多不愼重,豈意我聖上十年涵養之工,乃有此事乎?上曰,常談云,我心所含,他人不知,予欲節約,而反有此等之言矣,蝸牛亦有屋,堂堂國家子孫,豈可無一區家舍乎?國家松木,皆兩班斫用矣,豹皮豈爲此而賜給乎?金尙魯,癡矣癡矣,器盈則覆,太爲之太爲之矣。健基曰,千古聖王受諫之道,雖有逆耳之言,必優容寬假,虛受聽用,自是大聖人盛德事也。今殿下,因一微事,摧折言者,至於此極,實非微臣平日所望於殿下者也。伏願平心舒究,收霽威怒,以築太平萬世之基焉。諸臣以次退出。
erd2d00iq9camsi91abfae2laqdp9mu
2173625
2173624
2022-08-22T23:10:33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五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閏四月|閏四月]]|next=[[../六月|六月]]}}
==5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未肅拜}}。右副承旨南泰慶{{*|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尹彙貞{{*|未肅拜}}。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金硡{{*|仕直}}李成中{{*|在外}}。事變假注書朴昌潤{{*|病}}。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停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安岳縣監宋翼輔,牛峴僉使金東藎,朔寧郡守徐宗遜。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牛峴僉使金東藎處,給送。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鄭必寧啓曰,勳府宴時,欲爲賜樂,只今日設行耶,明日更爲設行耶,開門後問啓事,命下矣。招問勳府郞廳,則以爲昨日親功臣與承襲君及嫡長入番忠義,同會設宴,今日則只親功臣諸人,仍會設宴云矣。敢啓。傳曰,一等賜樂。
○傳于鄭必寧曰,前已下敎,而功臣一也。豈有先後,亦旣賜樂,酒具旣下,舊功臣,今日一體參會事,分付。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連日違召,尙未開政,事甚未安。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其在事體,豈容若是?更爲牌招開政。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李德壽進,參議李匡德牌不進,左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行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受由在外,參議徐命九進,參知韓師得病,左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金在魯爲吏曹判書,以趙顯命爲刑曹判書。
○吏批啓曰,新判書金在魯命招,同參政事,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匡德,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政事,以徐命九爲承旨,以趙最壽爲禮曹參判,以宋眞明爲同經筵,以金相玉爲同義禁,以李匡世爲大司諫,以尹心衡爲司諫,以吳瑗爲應敎,以趙迪命爲副應敎,以沈星鎭爲副修撰,以李喆輔、兪最基爲校理,以鄭亨復爲副校理,以金在魯爲司饔提調,以尹游爲典牲提調,以趙榮國爲兵曹佐郞,以洪尙輔爲金山郡守,以金省魯爲果川縣監,以朴樞爲執義,以吳遂采爲正言,以金{{?|⿰禾道}}爲正言,以宋守謙爲全光都事,以柳儼爲公洪監司,以徐宗玉爲全光監司,以李玄輔爲江春監司,以上三道監司,改號事承傳。以鄭達先爲公州判官,以禹洪迪爲承文博士,以宋暹、李鳳奐爲學錄,慶基殿參奉李廣矩,永禧殿參奉鄭羲祥相換,洛豐君楙,今加中義,加資事承傳。以趙尙綱爲杆城郡守,承旨望單字。傳曰,副校理尹彙貞除授,鄭必寧爲右承旨,南泰慶爲右副承旨,徐命九爲左副承旨,尹彙貞爲同副承旨。
○兵批啓曰,前判官韓世綸,前司果申弼廷、趙和璧、鄭震佑、邊廓、金垕,哨官鄭震鳳,及第朴始榮、兪彦摯、趙耕、白萬赫,品官尹就三,監官安萬禧,閑良咸有一、金南樞、李垕等,軍器別備,官舍修補,或片箭沒技,焰硝煮納,或拯活人命,料辦殖利,或犯越罪人首捕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韓世綸、申弼廷、趙和璧、鄭震佑、邊廓、金垕、鄭震鳳,未資窮未準職,朴始榮、兪彦摯、趙耕、白萬赫、尹就三、安萬禧、咸有一、金南樞、李垕,係是出身儒品,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使朴萬齡,以篤老之人,在鄕病重,末由上來。趙榮祿,素患痰病,挾感添劇,差復無期,俱以呈狀乞遞。衰老病劇如此,則西樞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政事,以尹容、魚有鳳爲副護軍,以趙最壽、曺命敎爲副司直,以金硡爲副司正,以金洸爲公洪兵使,以崔慶老爲虞候,以李義翼爲水使,以趙徽爲虞候,以李命祥爲全光兵使,以金必祜爲虞候,以李希夏爲全光左水使,以金致河爲虞候,以具侙爲全光右水使,以申墉爲虞候,以南益曄爲公州營將。{{*|以上改號事承傳}}
○洪尙賓啓曰,今日常參時,承旨不備,事甚苟艱之意,昨有啓稟之事矣。被論承旨,臺啓未收殺之前,姑無可論,都承旨李春躋,受由下鄕,纔已上來,所當不待由限,牌招入侍,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二員未差之代,今日政差出,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亦爲牌招。
○又以吏曹參議李匡德,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昨日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以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事變假注書有頉,代以朴昌潤爲事變假注書。
○假注書尹志泰出使,代以李成中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吏曹佐郞金尙翼,副修撰南泰良,副司果金光世、金宗台,漢城庶尹李顯弼,今閏四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事體殊甚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番端午帖製述官,依定奪,曾經侍從作散人,一體抄啓,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尹就咸、李光運、金箕錫、尹志遠、朴弼均、吳彦胄、沈星鎭、尹得徵、洪重一、柳謙明、南渭老、尹興茂、蔡膺福爲副司果。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黃海兵使朴纘新,以病累度狀辭,而不可輕遞,調理察任之意,題送矣。今又呈狀,以爲症情添劇,委頓廢務,趁今變通,俾尋生路。聞其水土,本病添重,有難强令察任云。黃海兵使朴纘新,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閏四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初一日,矢人保白善萬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守門將崔昌佐,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臣於日昨,承命入侍,獲瞻元子岐嶷之容,可占國家無疆之休,下情慶祝,有不自勝。旣退之後,歸見病母,鎭日寒熱之餘,氣息一倍綿綴,食飮全廢,精神昏迷,有不忍一刻離側。今日吉月之禮,終至廢閣,惶隕悚蹙,靡所容措。伏乞聖明,治臣闕禮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公私不勝幸甚。取進止。
○答曰,省箚具悉。府夫人所患若此,深用念焉。卿須安心,益加善護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傳于李春躋曰,豐昌府夫人家,遣御醫,持藥物看病,書啓。
○吏曹參議李匡德疏曰,伏以臣罪自知,可謂擢髮難贖,而聖恩謬加,往而彌甚。頃年之事,尙有餘悸,拔之釁累屛伏之中,授以寵擢委寄之恩,嚴命迫促,天地皆震,而臣以木石之頑,終不能效蟲蝡之動,則此其罪豈小哉?然而畢竟不過左官薄譴,有民社無瘴癘之地,然而又不滿半年,旋有鋒車之召,使之早得歸視父病,自刑部而吏部,吏部而爲玉署之長,假使臣,無可罪,而有可奬,何以加此哉?然臣又愚迷之極,尙未克悟,卒不得一承恩命,蓋臣之前後罪戾,實由於聖恩之誤加,而恩日以積,而罪輒隨以日加矣,至於今日,忽復伏奉銓部新命。噫,此又臣將獲大罪之秋也。臣之繁冤苦臆,前後章疏,罄悉無餘,不但同朝之所知,抑恐聖明之鑑照,亦有日矣。去就大定,卽又國人之所共傳聞,到今除目之下,其寧得罪,而必不敢受之狀,街巷之議,亦莫不謂然,又不待臣自力辭,而後始知也。第臣所大惶恐者,惟是姓名,未刋於前望,廟堂偶不拔去,循例見擬,誤蒙天點,開政事急,召牌狎至,一違無罪,至於再違,再違不罷,至於三違,一日三違,從古所罕,雖崇秩大官,鮮或輕犯,而臣則談笑蹈之,聖恩何其寬也,臣罪何其大也?此蓋臣,自年前遭變之後,心窮理極,常性都喪,如胥靡之不知懼,如痺肉之不知痛,非不知恩之可感,然感而不思其所報,非不知罪之可畏,然而畏而不思其當避,想必冤憤所結,肝肺腎腸,皆已化爲土木灰沙而然也。嗚呼,此豈足以常理而論哉?且臣於月前,因父病之添重,請急歸覲。旋又賤疾猝發,仍滯鄕廬,調治多時,日昨家有私故,隨病父入城,而新除之降,適會此際,朝家許由,自有其限,而過限者,必有其罪,則此又臣罪上之罪也。玆敢不避越分,悉將前後罪犯,仰首自列,冀伏嚴誅。伏乞聖明,亟回慈聽,先命銓部,刋臣名籍,以安私分,仍命攸司,按身罪狀,以正王憲,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豈敢若是?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掌令李台徵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志氣摧頹,言責之任,自劃已久,而惟以向者聖上,收臣於斥補之中,畀臣以宿趼之地,臣欲辭不得,黽勉承膺者,只爲一謝恩命,粗伸微分之計。三巡詣臺,兩次登筵,猝被諫臣駁遞於前席,蓋臣愚戇之性,不合俗樣,疲軟之論,有乖時議,其出一言發一啓,醜拙必露,訾謫隨至,歷觀前後,處臺閣之臣,其所動輒顚躓,孰有如臣者哉?臣於是,自笑出脚之爲妄,而臺端一步之地,從此爲十丈鐵壁矣。不意聖上,特加甄復之典,柏府除命,遽及於在鄕之日,而馹召遠辱,蓬蓽生輝,未知殿下,何所取於累試僨敗之臣,而收錄之恩,至於此極,臣誠惶隕感激,靡所容措。其在不竢駕之義,宜卽竭蹶趨承,而第臣下鄕以來,宿病添劇,委頓床席,一望有餘矣。差復無期,而分義是懼,昨纔擔舁還次,而顧此情勢,旣無强疾供職之望,且無耐彈冒出之理,玆敢疾聲呼籲,仰暴危悰。伏乞聖明,察臣情病之俱苦,亟許鐫削臣職,以便調治,仍命選部,勿復檢臣於臺職,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五月初一日卯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尹志泰、金硡,記事官鄭東說,別兼春秋李度遠入侍。
○左議政徐命均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
○命均曰,大王大妃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
○命均曰,昨日勞動之後,元子氣候,亦何如?上曰,好過矣。
○命均曰,岐嶷之容,瞻望以後,相顧欣賀,宗社無疆之休在此,臣以惜福之意,旣已陳達,而更望加意焉。上曰,當留意矣。
○命均曰,近來旱災如此,守令未備,至如昌寧縣監洪允輔,受由上京,久不還官,請令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以試暇而來乎?
○命均曰,然矣。上曰,太爲遲滯,極爲駭然。令該曹,各別催促下送,可也。{{*|榻前下敎}}
○命均曰,海西亦被災,守令亦一司署經後,依前例辭朝發送,何如?上曰,憲府已署經守令,除諫院署經,竝催促發送事。{{*|榻前下敎}}
○禮曹判書金取魯所啓,大同,自是實結所出,固無難捧之慮,而守令趁不督捧,輒稱未收,若値停退之令,則等內守令之遞歸者,成出解由,殊無義意。且考解由謄錄,則騎步布、奴婢貢,等內未收,遞任後,雖遇停捧之年,勿出解由事,自兵、戶曹,曾有定式矣。纔因臺疏,辛壬條未收大同,有待秋停捧之令,而惟正之供,視諸騎步布貢木,輕重懸絶。自今以後,依騎步布等例,擧行事定式,何如?上曰,所達是矣。依騎布等例,定式施行,可也。
○又所啓,大同雖一石未收,解由不得成出,明有事目,而或遇停捧之年,或値守令之身故,則勿論未收多寡,成出解由,而後到之官,雖不納,事係前等未收,故及其遞歸,解由成出時,該曹,不過祿俸越等而已,更無拘礙之事,大同之積成舊逋,職由於此。賑廳穀物,舊未收五分之一分未納者,解由拘礙,新有定式。惟正之供,事體自別,大同往等未收,依賑廳例,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取魯曰,臣旣以惠局事,有所陳達矣。大同事體至重,夫大同,非自國初有之,設行纔百餘年。古者土貢祭享供上,皆需於此,無移給之物,故無羨餘盈縮,此異於稅穀,凶年災結固小,此則實結所收也。實結所出,似無未收之規,而以臣所覩記者達之。數十年前,古判書臣李寅燁、閔鎭厚,稟定事看之,大同未收,極爲驚駭。如有小欠縮,則拿處加罪,而近來元無限內捧納之規,故辛亥未收,至於四百餘石,壬子未收,至於三千餘石,田結中祭享御供,豈可有未收,而凡事漸不如古,遠近道三月四月,限內絶無納之者,亦多有未收。頃自廟堂,有停捧之議,而臣則以爲,無實效於民,而有大害於國,故臣於昨年,亦累達於筵席。而蓋其未收之邑甚多,不能皆罪,而其中六七邑守令,雖曰,盡捧,而託以無船,終不上送。蓋大同,是享上正供,事體自別,在前無未收之事,而近來未收不納之弊,愈往愈甚。以數年內事言之,壬子多於辛亥,癸丑多於壬子,今年夏序將盡,定限已過,而各邑之來納者絶少,固宜陳稟論罪,而方當劇農,許多守令之拿來,害民多矣。勢當待秋後勘處,而拿處不過往來貽弊而已,畢竟則無事放釋,推治監色,雖有成命,道臣趁不擧行。如此之故,外邑尤無所畏忌,甚至於昨年,最不納守令之被拿者,以已爲捧置爲言,而或有經春徂夏而不納者,大同事,誠可悶矣。上曰,此亦朝綱所關,事極寒心矣。昨年予以正供之不納,有所下敎,而今日爲守令者,若聞此敎,必不敢爲未收不納之計矣。不納守令,則該廳從當論罪云,而其中守令之稱以捧置,至今不納者,是欺瞞朝家也,尤爲駭然。旣已陳聞之後,不可置之,昨年被拿邑中,捧置而尙不上納守令,令廟堂論處,可也。
○取魯曰,姑待其捧,當以嚴處之道,仰達矣。
○昨年被拿邑中,捧置而尙不上納守令,令廟堂論處事。{{*|追出擧條}}
○取魯曰,夫凶年減膳,自下無仰請之事,而停捧那移之請,近來始出,臣請試陳其弊。以近來事言之,南漢則廣尹李宗城,以忠州大同五百石,曾已補用矣。南漢軍餉十二萬石,而皆已耗縮,匪近來守令之所爲也,自古而然也。旣有朝令,故至昨年,劃給五百石,今年則又爲劃給,事體未安,更此仰達矣。停捧之事,旣無實效於民,事且不便,而自上許之,旣有朝令,臣雖劃給,而事體終不便當矣。以水原言之,柳儼發端,諸臣皆達矣。水原則湖西錢作米,有二千石劃給之命,而與大同,有換給之事云,此則不然矣。水原軍餉,本不數多,而前後劃給則非不多矣,而每年未捧耗縮漸多,輒以軍餉許給,軍餉小則國家,每爲添給。以湖西錢作米言之,似用於賑政,而每劃給於軍餉,此終不便矣。上曰,相換耶?左議政徐命均曰,伊時柳儼,有請則下敎以從便爲之矣。
○取魯曰,忠淸道牙山、唐津,接界之故,若給此穀,則自可往來。蓋水原軍米,欲捧之則捧於海倉,若以其穀給之,則相距如一津矣。船馬價,不甚多矣。軍餉不足,則錢作米二千石足矣。大同事體至重,條件亦(亦))異,豈有換給之義乎?依前日所達,只以軍作米劃給,而大同則不換爲好,依此擧行,何如?上曰,百步、五十步之間矣。何如?
○命均曰,相換則殊常,而旣在其所,軍餉且無餘存,以所存之穀,置之爲好,此柳儼,所以陳請者也。依頃日擧條,施行好矣。
○取魯曰,水原則無大段所關,而惠廳則事體所存,多有未安。以小小之事,或請捧留,或請相換,豈不難乎?依前擧條,施行,何如?上曰,錢作米、大同何殊,而所達,爲大同得體,有司之臣,亦有所執,而卿之所達爲是,大體得宜,依初施行,可也。
○取魯曰,前秋章陵幸行時,廣州府尹曺命敎,以忠州大同劃給事,有所論請,臣亦入侍,而未及仰達。今見文書,國家劃給之意,旣有所在,故劃給,而李宗城,雖以前例爲言,然還上未捧,而守土之臣,請此未安,今已事過,然軍餉耗縮,誠爲可悶。昨今年稍豐,而大同與他有異,小臣雖升斗之米,必欲生財,而無他道,故俄有所達。而江都亦必有仍留之擧,湖南錢作米,旣有三千石劃給之命,臣意則大同限十年停捧之命,還寢,何如?上曰,所達,以守土之臣,耗縮之事爲言,雖是也,而南漢作米,旣許十年,則其他安減五年乎?殊無當初劃給之意,依前施行,可也。
○上曰,漢宣,有綜核之政,而近來百事委靡,予甚病之。其中經幄之臣,尤宜飭勵,而如李宗城,則初不若是知之矣。頃聞曺命敎,優於宗城云,未知宗城與命敎,孰久孰暫,而於宗城歉然矣。且停捧之擧,應有利於百姓則好矣,而雖停捧,無實惠於百姓矣。前後弊端,由於廣尹之不捧,廣尹之不捧,由於朝廷之待廣尹,以名士故也。故曰,此非守令之過也,惠廳輕於大同者也。此非於卿下敎者也。自前如此矣。
○取魯曰,不無其弊矣。上曰,何謂不無其弊也?其弊眞有之也。
○兵曹判書趙尙絅所啓,禁軍都試,曾有申飭必行之敎,而小臣,見差試官,又以賞射,未及擧行矣。今則節屆仲夏,蓋都試擧措重大,故大臣及政府、西壁、六曹堂上,皆進參,故數十年來,甲午、乙未、甲辰、戊申,只四次擧行,而戊申,則適値變亂中撤。自古春則二三月,秋則八九月設行,或至五月十一月,則輒以退行之意,頉稟。蓋以祁寒盛暑,爲慮軍兵之致傷而然矣。今則成命已下,仍爲擧行乎,抑中止乎?敢稟。上曰,定日乎?尙絅曰,初以四月十九日爲定矣。小臣多事,且引入,不得設行矣。
○左議政徐命均曰,自前頉稟,蓋祁寒盛暑,不可試射故矣。上曰,因兵曹有故,旣定不行,而朝令宜信,雖當暑節,不必退行。然當此盛夏,軍兵之致傷,不可不顧念,待秋擧行,可也。{{*|出擧條}}
○上曰,朝班若齊齊,則試射等事,豈如是遷就?雖以都政事觀之,當抵六月矣。
○命均曰,何至六月乎?
○尙絅又啓曰,武科出身者,赴防事,曾已下敎矣。今番亦擇士夫,卽送赴防,中庶則從自願,或納米或赴防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尙絅曰,此後則依此定式乎?上曰,此非定式之事,臨時取稟,何傷之有?
○上曰,南原君,與李衡元相較事,卿亦知之乎?
○尙絅曰,春間小臣入直時,李衡元,與他弁有來見之事矣。卽今禁府,方有緘問之擧,緘問之前,臣不可陳疏,故等待矣。今仍下敎,當陳達矣。伊時釜山僉使纔出矣,適以徐行進副擬,臣不知行進,而適通水使,故問於人曰,徐行進何如人,三人中,雖不記有,而或云南原君之妹夫,臣則聞此之後,更不知他事矣。其後數十日,李衡元,來見臣曰,向日直中見謁時,謂有辱及南原君之事,南原君,方發怒云,故臣亦笑之矣。今則事已大段矣。上曰,李衡元辱徐行進,而人以兵判謂稱,今兵判,旣不知之,則事甚可怪,而似是助謗之言矣。其相較之事,亦非美事,此後則武弁此習,亦爲調制,可也。
○上曰,常參事體至重,而東西班,堂下實職中,有不着胸背者,事體極爲可駭,從重推考,此後則各別申飭,可也。{{*|榻前下敎出擧條}}
○上曰,修撰任珽之連日違牌,未知何事,南泰良之撕捱,尤涉過中,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事。{{*|榻前下敎}}
○掌令許集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事。{{*|措辭見上}}
○上曰,亟停勿煩。
○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事。{{*|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引嫌而退,當初論啓,旣據箚辭,過中之敎,何必爲嫌?請持平金尙魯出仕。上曰,依啓。
○獻納李廣道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事。{{*|措辭見上}}上曰,亟停勿煩。
○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事。{{*|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事。{{*|措辭見上}}上曰,勿煩。
○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事。{{*|措辭見上}}上曰,同啓之人,旣在停啓,末梢究問,亦無端緖,而兩司俱啓,終涉太過,其勿復煩。
○又所啓,臣年衰病痼,不合臺職之狀,聖明業已俯燭,而臣於近來,牌不進之弊,素嘗慨然者也。苟其病情,不至難强,豈敢爲違傲之計,而近日宿病沈苦,不能運動,不得已連違召命,惶隕縮伏,只竢譴罷矣。昨日只推更招之命,實出格外,未死之前,又不敢違逋,力疾入侍於前席,而精神迷錯,未免聽瑩,傳啓未承批之前,徑先退出,其衰耗昏謬之狀,於此益著矣。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左副承旨鄭必寧曰,獻納李廣道,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
○義州府尹黃梓,自備局,申飭,今日內辭朝事。{{*|榻前下敎}}
○左承旨洪尙賓曰,黃梓,有昨日內辭朝之命,而今日亦不辭朝矣。上曰,渠雖名士,不過義州府尹,不從君父之令,任其所爲,可也。
○尙賓曰,邊地守令,備局所關,自備局,申飭之意,敢達。上曰,黃梓,辭朝出都門,然後國有紀綱矣。自備局各別催促,今日午前辭朝事,申飭,可也。
○尙賓曰,昨日招問該吏催促,則以爲甘被罪罰,決不赴任云矣。上曰,俄聞下敎後,又有所達,承旨非矣。
○辰正,諸臣以次退出。
==5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尹彙貞{{*|未肅拜}}。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金硡{{*|仕}}沈景先{{*|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昌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bb於b巳地。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吳瑗,副修撰沈星鎭,時在京畿廣州地,副校理鄭亨復,時在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竝與新除授副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喆輔、兪最基,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李喆輔、兪最基,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朴昌潤,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淸道改以公洪道,全羅道改以全光道,江原道改以江春道事單子,旣已啓下矣。監司及兵、水使、防禦使敎諭書,改書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端午帖,今日當爲出韻科次,而大提學及兩館提學,俱未差,在前如此之時,有啓請別試官差出之例,今亦依此例,別試官二員差出,仍卽牌招,使之出韻科次,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端午帖,出韻科次別試官宋眞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必於今日內,出韻科次,然後可無窘急之患,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李成中在外,代以沈景先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沈景先,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徐命九,以兵曹言啓曰,武藝別監金二先,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鄭必寧啓曰,卽者內醫院掌務官來言,明日大王大妃殿,生脈散劑進日次,而都提調金興慶,身病未差,提調金在魯本職未出仕,副提調李春躋陳疏受由,無監劑提調云。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明日待開門,竝牌招,以爲推移劑進,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昨日本府,賜盃宴賜樂時,傳曰,前已下敎,而功臣一也,豈有先後?亦旣賜樂,酒具已下,舊功臣,今日一體參會事,分付事,傳敎矣。承襲君中,錦原君朴師益,以有司堂上來參,而在京諸人處,以此傳敎辭意,卽爲知委,則皆以老病不來。在鄕諸人,再昨設宴時,則來參者爲五員,而昨日則聖敎未下之前,皆已還家。淸平君金世望,適未發行,獨爲來參,特敎之下,或以病故,或以在鄕,來參者無多,誠爲可恨。謹以恩賜各種物件,分送於京外承襲君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九,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判書臣趙尙絅,有公故,參判臣尹惠敎,受由在外,參知臣韓師得入直矣。見差於懿陵,端午祭獻官,他無替直之員。參議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尙魯啓曰,治逆之律,三尺至嚴,而殿下之饒貸於逆坦,亦已過矣。使之自盡,大失刑,不行孥籍,又違常典。此所以兩司力爭,久而不已,而向因院啓,乃有參酌島配之命,神人之憤,可以少洩者,惟有孥籍一事,而此猶靳許,私恩不可每施,王章不可終屈。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
○又所啓,明彦之有不臣於殿下之心,蓋已久矣。甲辰一疏,已極凶慘,以鏡賊,同去就之說觀之,其綢繆陰謀,貫通心肚之狀,昭然難掩。噫,遐荒放謫,卽歸故土,人之常情,而遲回不歸,已多可疑之端。久廢復用,一言自訟,事理當然,而不陳例疏,顯有罔測之意,此所以向來筵臣,有無臣節之論者也。惟此兩款,究其心迹,則雖斬作萬段,猶不足也。況其父子之名,累出諸賊之招,胡服擧事之說,元非倉卒做出之言,衣縫納書之計,實出臨急圖免之意。使渠父子,果無爛熳同參之事,則逆招所引,何如是狼藉,而世樞之至死不變其說者,尤豈非情節之萬萬無疑者乎?當初拿鞫,在法當然,徑先酌處,大失獄體。請明彦,更令鞫廳嚴刑,夬正王法。
○又啓曰,罪人金重器,許多情罪,俱係罔赦。況其就鞫之後,渠所發明,終無明白可據之證,則其不可遽然饒貸,決矣。噫,身爲將相,負犯如重器,而得免顯戮者,斷無是理。論執經年,始爲蒙允,而究覈未半,遽有此還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李夏宅之緊出賊招,前後非一,謀逆情節,狼藉難掩。衣裏藏置之札,足爲斷案,而旣拿旋放,逆招諸人之啓,此賊爲魁,而纔允卽寢,致令呑舟,尙今漏網,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後日之遺患,有難勝言。以海正事觀之,贈衣留宿,往復賊陣之說,俱有可據,則窮覈得情,斷不容已,而方張之鞫廳,汲汲收殺,當問之巨魁,晏然自在,人心莫不疑惑,獄體由此益壞。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而累次刑訊之下,頑忍不服,尙保首領,臺啓之積年爭執,蓋欲伸輿情之憤鬱也。今此被告,雖曰,不實,以渠所供觀之,前後相反,顯有隱情,其從前忍杖掩諱之狀,於此可見。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
○又啓曰,新除授執義朴樞,時在江春道原城地,司諫院大司諫李匡世,時在公洪道忠原地,司諫尹心衡,時在京畿陽城地,正言吳遂采,時在公洪道公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又啓曰,司諫院獻納李廣道,以臣年衰病痼,不合臺職之狀,聖明業已俯燭矣。臣於近來,牌不進之弊,素嘗慨然者。苟其情病,不至難强,豈敢爲違傲之計,而近日宿病沈苦,不能運動,不得已連違召命,惶隕縮伏,只俟譴罷矣。昨日只推,更招之命,實出格外,未死之前,又不敢違逋,力疾入侍於前席,而精神昏迷,未免聽瑩,傳啓未承批之前,徑先出來,其衰耗昏謬之狀,於此益著矣,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引嫌而退,筵席失措,雖緣聽瑩,旣損臺體,勢難仍在。請獻納李廣道遞差。答府曰,不允。下諭事及處置事,依啓。
○行都承旨李春躋上疏曰,伏以臣,幸蒙由暇,往省父母墳山,臣之子昌儒,又以新恩同之,榮動松楸,感結幽明。第臣積瘁之餘,重傷冒炎之行,素患痰火之病,一倍添苦,急於醫治,舁還京第,落席涔涔,望斷就列,而適値常參,僚員不備,致煩啓稟。嚴召特降,力疾趨承,忍死入侍,失汗過多,咳嗽卒劇,甫出閤門外,旋卽昏倒,寒熱交攻,飮噉全却,喘促而咯血無算,眩暈而精神瞀亂,種種危惡之症,非復前日之比。若不急時投藥,另加調將,則萬無更起供仕之勢。出納重地,不容暫時瘝曠,輒敢略具文字,疾聲呼籲。伏願聖慈,俯垂矜察,亟許遞改臣職名,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同副承旨尹彙貞疏曰,伏以臣,庸疎蹇鈍,最在人下,濫沐洪造,久廁邇列,曾無涓埃之報,徒積尸素之愧。迺者特旨寵擢之命,遽出於萬萬夢想之外,戃恍震駴,五官失守,顧此眇末如臣,何以得此於君父?噫,中批除職,本非盛世美事,前此雖或間有,未有如臣之蒙被謬恩者,其褻天職傷聖鑑,非細故也。臣於此,怵然悶然,匪榮伊懼,耿耿終夜,莫省攸處。伏乞聖明,還收新授官資,以重名器,不勝大幸。且臣與右副承旨南泰慶,有婚家應避之嫌,於法亦在當遞。竝令該曹,照例,稟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令該曹,稟處。
○副應敎趙迪命疏曰,伏以臣情勢臲卼,蹤迹踦危,杜門屛蟄,不齒恒人,只欲爲一分自靖之圖,不敢懷榮途仕進之念。乃於千萬意外,忽奉館職除旨,繼以天牌降臨,臣誠惝怳隕越,罔知攸措。噫,臣之引罪自廢之狀,旣已悉暴於前後疏供,伏想聖明,亦或有以俯悉,而至於見職,尤有在法必遞之端。臣與都承旨李春躋,有應避之嫌,而銓曹未及覺察,混加備擬,致誤天點。相避之規,載在國典,揆以格例,在所當遞,玆敢隨牌詣闕,冒死陳籲。伏乞聖慈,亟令照例鐫改臣職名,仍命選部,永勿檢擧,俾得退守本分,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省疏具悉。令該曹考例,稟處。
○別兼春秋臣李度遠疏曰,伏以負累賤臣,不宜復出淸途,而迫於嚴命,冒當史薦,畢境僨敗,臣固自料。然其擬薦之際,十分審愼,必欲精擇,無誤薦事,是臣本情也。臣之出肅,在於四月望間,其時新榜未出,舊榜中可合史薦者,只有徐命臣一人。蓋命臣,人地才學,新進中實尠其比,一時公議,咸曰可薦,而將因承傳,陞六在卽,故臣送言銓曹,止其陞擬,薦事之延至今日,非臣所可預度也。況其人,已經宋敎明擧薦,而回薦時,獨無疵議,則人望之協於物情,益可驗矣。且考翰苑前例,別兼主薦,自仁祖朝壬午始,而其所應薦之數,必視別兼之員數,以爲多寡,別兼或八員或六員,則所薦,無過三四人。只備上下番,則所薦,或一人或二人,歷指以數,新薦未有多於別兼之數者,蓋一時權差之史官,雖不得已應薦,而事異常例,故不敢博取,只使藝苑,徑脈不絶而已。及夫彦良、弼夢,爲別兼,則擺棄前規,任自廣取,主薦少而應薦多,此豈足爲法於後來者耶?臣旣獨任薦事,又異於上下番同議之時,揆以古例,只合單薦,而陞六停止之人,又不可捨棄,則以榜次先取,命臣置諸史局,使薦新榜中人,則事例不苟,而承傳稽滯,亦且有說,臣於處此,煞有秤量,而事勢亦有不得不爾者矣。臣以薦紙,回示大臣、史局堂上及先進諸人,至十數處,而皆無異議。及抵兵曹佐郞趙榮國,榮國乃曰,此非頃日敗薦中人乎?敗薦中人,旋卽擧薦有例乎?臣答以沈世鼎,以敗薦中人,旋被再薦,而其後主薦世鼎居多,不以此爲拘可知,豈無前例乎?榮國曰,此乃百年前杳茫之事,豈足爲例?近例則越一二薦後,乃可爲之。顯示沮敗之意而復曰,此人卽前日被薦之人,吾非以其人,爲不可,今姑置之,用於他時可矣。榮國此言,其果成說乎?夫史局事例之嚴,莫如祖宗朝在昔翰林金馹孫,當薦而難其人,遂五年居職,必得當代儒宗,而爲之代薦,規之愈古而愈嚴,推此可知,若使後人,克遵古例,無或廢墜,則何憂史職剡擧之不公乎?況世鼎被薦,在於仁廟反正後維新之日,而主薦之人,皆是當代名流,則其於事例,必致謹嚴,而去古不遠,亦豈所據而然哉?今榮國,意欲沮格此薦,而其人前旣被薦,無他可疵,則强引近事,以爲格例,至於昔人已行之規,則謂之百年前杳茫之事,而不欲循蹈,豈非所謂詖辭,知其所蔽者耶?且其所謂越薦乃可者,未知載於翰苑故事耶,抑有先進章奏之可考耶?如是質言,有何所據而然耶?若謂敗薦中人,雖不身被指斥,史薦體重,不可復薦,則非但越一二薦,雖越十薦,亦不可用,若謂其身,旣無可疵,不可以同薦之見斥,遂棄不用,則旋卽再薦,有何所妨耶?所謂越薦之說,反復思惟,全無意義,其欲托此爲辭,苟以敗事之情,其可掩乎?然無論其言之是非,薦事則已被沮格矣。左右史,經年曠闕之餘,臣猥當重剡,有此僨誤,莫非臣不能量己度時,率爾出脚於衆目睢盱之中,自取狼狽,尙誰咎哉?主薦而敗事,則不復入史局,自是前規,玆敢進詣闕外,拜章徑歸,罪戾尤大。伏乞先削臣職,仍治臣罪,以爲人臣誤事者之誡,公私兩幸。臣無任怵惕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踏啓字。
○左尹鄭錫五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良誕降,纔及數月,順經水痘,八域臣民,日夜頌祝之餘,其爲歡喜慶忭,曷可以言語形容其萬一哉?伏念臣,獲罪神明,荐罹酷罰,五年苫塊,一息苟延,隙駟易邁,祥禫奄畢,叫號穹壤,只切靡逮之慟。乃者千萬夢寐之外,京兆新命,忽及於歸依松楸之中,窮人之情,觸境增疚,手奉命書,但有摧咽,臣之庸陋譾劣,何所比數,而憂服甫闋,職名旋加,感惶之極。宜卽以時叩謝恩命,而第臣,本來受氣虛脆,或居常凜凜,若不可支。曾則gg曾前g從仕之時,惟以年力之未衰,奔走勞勩,不敢告病,而積瘵日痼,轉輾寢劇於衰苦荐酷之中,神精彫落,肌革銷脫,年未五十,儼然一衰朽之物。自量筋脈,實無陳力就列之勢,而且臣之情私,實有能轖于中者,以臣蒙駭不肖,徒藉先蔭,蚤通朝籍,偏荷隆渥,躐置宰列,一念兢懼,若隕淵谷,而徒幸家庭之間,得賴父兄之敎,奉以周旋,庶免大戾,而只緣臣罪積惡極,不自死滅,奄至於大。故臣亡兄臣錫三,以强仕之年,永辭聖明之世,臣之一身,孑然人世,銜哀茹痛,萬念成灰,彯纓仕路,已無其望,而藉使臣,徒恃寵靈,不量己分,惟事冒進,自取顚沛,則臣身雖不足恤,其於墜家庭之訓,違父兄之敎何哉?此臣所大懼,而終不敢爲復進之計者也,臣之情私,其亦慼矣。伏乞天地父母,俯垂憐察,曲賜矜副,亟遞臣職名,俾臣得以退守丘壑,優遊沒齒生成之,則臣當隕結以圖報,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五月初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徐命九,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硡,記事官鄭東說,編修官申兼濟入侍。進講綱目,漢武帝卷第四編。
○自元封元年,止十萬餘人,兪健基讀。
○上命承旨進讀,自三年冬,止日食,徐命九讀。
○上命注書進讀,曰自征和元年,讀自征和,止地震,金硡讀。
○健基曰,武帝,登無益之單于臺,而致海內虛耗之歎,以此觀之,先王曜德觀兵,乃所以不得已之事,而武帝則不然,卒致窮兵黷武之患,其不遵古聖王用兵之意,而其弊至於如此,此實後世人君之留意處也。上曰,然矣。
○命九曰,武帝之禍,由於好仙而好小人,此由於心有所蔽塞而然矣。上曰,武帝,英明則有之,而馳心於長生之術,此甚可笑矣。
○命九曰,武帝,下輪臺之詔,旣悟之後,多有可觀矣。
○健基曰,太初元年,終有可觀矣。自太初而能行夏之政,此則大功,垂於後世矣。上曰,留心於不緊之事,若留心於太平之治,則豈不好耶?
○健基曰,王章、桑弘羊之輩,不得見用,尤可慨然矣,而武帝能用倪寬,以做太初之治,此則其功不少矣。
○命九曰,漢武尙嚴,而臣下無諫之者,是未知其使之不言,故如此耶?
○健基曰,箕子有八條,而東方禮義之治,從八條做出,故東方,雖以褊小之邦,禮樂文物,上軼前代,大抵八條之敎行,而六十餘條,基於此矣。今則六十餘條變,而不啻爲幾許條矣。然而治不如古,政不如前,帝王治國,簡要爲好,而近來世衰道弊,政法愈煩,條目千百其多,而事無實效。武帝之事觀之,所謂十條,不能精致於一,故卒無所益,以至於不保子孫之境,此皆不能充其實之害也。故人君好名,而不求實效者,患輒隨之,此爲大可懼處也。我國本是儉國,而近來衣服車馬之飾,飮食居處之好,競相務華,侈風日振,俗尙漸渝,移風易俗之化,實惟望於殿下,伏望別加惕念焉。上曰,可不留意焉?
○健基曰,漢武之事,尤可慨者,戾太子足以承國,而聽納讒舌,造飾姦詐,禍及子孫,而不自悟,讀史至此,臣未嘗不痛恨於武帝也。上曰,其根本則由於武帝,而太子亦無識見之致也。
○命九曰,上敎是矣。然武帝此禍,由於親用江充之致,其本則不過仍一小人,而卒致禍患者如此,甚可慨也。
○諸臣以次退出。
==5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尹彙貞{{*|未肅拜}}。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金硡{{*|式暇}}沈景先{{*|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昌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孝宗大王忌辰齋戒。
○自巳時至未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端午帖,出韻科次別試官,必備二員,然後可以擧行,而試官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端午只隔兩日,勢甚窘急,宋眞明,明日待開門,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內局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御藥監劑,不可一時遲滯。提調金在魯,副提調李春躋,竝更牌招,以爲推移劑進,何如?傳曰,允。
○徐命九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李台徵未肅拜,許集,持平金尙魯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鄭必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景先,記注官鄭東說,記事官宋儒式入侍。上曰,玉堂讀之。兪健基讀,自漢武辛卯三年,至遣桀行北邊。上曰,承旨讀之。鄭必寧讀,自孝昭始元元年,至遷勝長信少府。上曰,注書讀之。沈景先讀,自初衛太子,至初置屯衛,讀畢。健基,陳文義曰,漢武所謂,節食服藥,差可小病之諭,誠爲要言,蓋凡人之病,必祟於飮食之不節,而至於生病之後,則雖試良劑,難可責效,必也常時,撙節飮食,則病無由生矣。伏願以此爲誡,常時毋曰無病,而萬機之中,靜攝之際,必以節食服藥四字,爲第一方。必寧曰,以本文義觀之,則言仙術矣。上曰,此謂淸心寡慾之事也。健基曰,以近者朴乃貞、朴泰恒見之,平日節食服藥,故能得享壽之效矣。上曰,漢武,天姿英明,故終收改過之功,而以田千秋,封富民侯事,不但其意之儘好,且使民蒙實惠,官名之設,誠不虛矣。健基曰,漢武,能致休息之效者,莫非基於悔過之日矣。上曰,《魯論》曰,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民爲民之政,莫先於使民,蒙其實惠也。漢武之事,豈不美哉?健基曰,近來爲守令者,雖或有文簿之才,而無勸農之政,故其弊,以致田野荒蕪,饑饉荐臻矣。上曰,然矣。意在要譽,而政無實惠,徒務區區末節,誠甚慨然也。上曰,田千秋,夢見白頭翁之說,果眞的之事耶?健基曰,此似出於諷諫也。必寧曰,此言,實爲使武帝,生悔心之根本也。上曰,然矣。上曰,雋不疑,收縛衛太子事,何如?健基曰,不疑之引春秋之言者,雖不襯着,而其所處變,誠得宰相之體也。故先儒,有贊美之語矣。必寧曰,不疑,非不知春秋本義,而倉卒之際,只爲渙釋群疑,故引此語耳。上曰,設或衛太子,果生來則將何以處之?健基曰,衛太子,旣得罪於父,雖或生來,安得不治其罪乎?必寧曰,在昭帝道,則不害爲傅諸生議,而在群臣之道,則不可饒貸矣。健基曰,昔衛輒之變,子路,問治衛之政於孔子,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以此推之,則衛太子之罪,無所逃矣。必寧曰,霍光,漢之柱石之臣,而武帝之眷注,有非尋常,然不學無識,至以桀之五歲女,爲皇后,此實基霍氏之禍,而昭帝之無嗣屬,亦由於配年幼壼位也。上曰,桀女之爲皇后,豈爲霍光之事耶?必寧曰,當時,光若固拒,則桀女何得爲皇后也?上曰,亦然矣。健基曰,有霍光之事,然後亦不可無嚴延年之言也。上曰,此事未免脅制君父之失,若以伊尹處之,則不至於如此矣。見太甲三篇,可以見伊尹之心也。霍光之事出後,其弊至有莽、卓輩之藉口矣。金日磾爲人,比霍光則似優矣。健基曰,殺弄兒等事,似涉過矣。上曰,雖以此事觀之,亦可知其爲人之堅確也。必寧曰,使日磾,易處霍光地,則必不有此等事矣。上曰,然矣。鄭必寧啓曰,今日得聞備局所傳之言,義州府尹黃榟gg黃梓g,累度催督,使之辭朝,則謂以身病甚重,且年老病親,不忍離側,惟俟罪罰之遄加,而不爲應命云,故敢達。上曰,黃榟gg黃梓g,雖曾經侍從之臣,今則不過一邊邑守令也。且日昨下敎,渠亦聞知矣。事體分義至重,雖今日辭朝,來月遞來,何敢不赴也?去則明春,可以得遞,歸見老父,而君父下敎,視若尋常,終不赴任,則當用投畀之典,若此則豈非不忠不孝之大者乎?明日雖値齋戒,自備局各別催促,使之辭朝事,分付,可也。{{*|出擧行條}}義州府尹黃榟gg黃梓g,明日雖齋戒,自備局催促辭朝事。{{*|榻敎}}校理兪最基、李喆輔,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待明朝牌招事。{{*|榻敎}}上問于必寧曰,彼注書,誰之子孫耶?必寧對曰,宣廟朝相臣沈守慶之子孫也。上更問于景先曰,汝之先世,達官幾何?景先對曰,臣七代祖,卽故相臣守慶,臣六代祖及五代祖,爲蔭仕,臣高祖臣{{!|𢋡|⿸广魯}},歷玉堂經承宣,臣曾祖臣玖,歷三司,臣祖與父,爲蔭職矣。上曰,汝在京乎?對曰,在京。仍退出。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日躋爲兵曹參議。
○徐命九啓曰,新除授兵曹參議李日躋,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5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南泰慶{{*|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尹彙貞{{*|未肅拜}}。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金硡{{*|式假}}沈景先{{*|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昌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孝宗大王忌辰。
○徐命九啓曰,兵曹參議韓師得,見差懿陵端午祭獻官,今方受香出去,而參判尹惠敎受由在外,參知李日躋,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判書趙尙絅病不入來云,判書趙尙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本曹替直爲急,更爲牌招,參知李日躋,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兵曹參知李日躋,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命九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李台徵未肅拜,許集,持平金尙魯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左議政臣徐命均,伏以臣,近益癃醜之狀,伏惟聖上,已賜下燭矣。本來虛脆,頑痰用事,胸膈痞塞而食不下,腰脅癖聚而氣逆上,間間悶絶者數,重以咳嗽,爲十餘年痼疾,輾轉層加,而不敢言私,强勉供職,居常厭厭,如泉下人久矣。今則又傷於冒炎飮冷,遍體流注,最是結核於足部而不能行步,瘀滯於腋間而不能運用,牽引刺痛,不忍耐住,數昨備坐,出令中止,明日次對,無由進參,職事曠廢,惶懍無地。顧此病狀危惡,復起爲人,難以時日爲期,不得不冒死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曲賜憐察,將臣職名,亟命鐫遞,俾得調治,以尋生路,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5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景先{{*|仕}}李昌誼{{*|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昌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四更,震方有氣,如火光。
○徐命九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無稟定事,本院亦無時急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九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李台徵未肅拜,許集,持平金尙魯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玉堂牌招,草記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始炯,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行都承旨李春躋,同姓六寸妹,故參奉安壽坤妻,令人李氏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副承旨尹彙貞,與右副承旨南泰慶,以婚家相避陳疏,有稟處之命矣。右副承旨南泰慶,旣已遞職,今無可嫌,同副承旨尹彙貞,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在外,參判李德壽病不來,參議李匡德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參判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亦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以兵曹參知李日躋再招不進,校理兪最基、李喆輔,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命九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以李昌誼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假注書李昌誼,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明朝亦爲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吏判疏批已下,明朝亦爲牌招開政。
○徐命九啓曰,卽者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義州府尹黃梓,依下敎,累度催促,而稱以身病甚重,終不辭朝,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請罪之外,更無他道云矣。敢啓。傳曰,備局,一黃梓,不能指揮,已爲下敎,而政院,此等之事,亦不能申飭,若此稟啓耶?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兪最基、李喆輔,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副修撰沈星鎭,自鄕纔已入來,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徐命九,以戶曹言啓曰,長溪君棅,孝章墓守墓官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黃海道松禾縣數外官屯田畓,竝六結六負九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縣,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本曹異於他司,郞官不可不久任責成,近來解事稱職之郞官,連次出外,不敢輒請仍任,而至如正郞李益炡,兼帶別營郞廳,多有修擧。且癸丑條許多無面,使之明覈文書,漸次收捧,頗有成效矣。李益炡新除金山郡守,勢將付之生手,委屬可慮,金山郡守李益炡,姑爲變通,仍任本曹正郞,何如?傳曰,允。
○徐命九,以兵曹言啓曰,次堂,無故見存,則長官,曾無入直之規矣。參知臣李日躋,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替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江春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杆城前郡守趙鳴鳳,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鳴鳳,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修撰任珽疏曰,伏以臣,情窮病劇,不容復冒見職之狀,聖鑑計已俯燭,今不敢輒事煩瀆,而第臣同居姪兒,繼患拘忌之疾,此時出入淸禁,終有所未安。積犯違傲,誠出於勢不獲已,而分義都缺,惶蹙轉甚。卽又召牌儼臨,謹此齋沐隨詣,而咫尺天陛,末由進身,敢瀝情實,徑還私次。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許鐫削職名,仍治前後逋慢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方乞解,不宜他陳,而事在目下,不得不言。近來政注,急於調娛,專務䌤綸gg彌綸g,固無通塞之可論,而至若鄭亨復向來一疏,負犯殊重,臺論相繼,國言未已,雖以天地曠蕩之仁,不加深治,枳擬宿硏,亦可見公議之至嚴,而日昨銓堂,乃於重入政席之初,首先檢擧於館職,除目一播,群聽俱駭。臣謂吏曹堂上,亟施譴責,副校理鄭亨復,亦命遞改,以爲嚴防懲後之道焉。答曰,省疏具悉。鄭亨復事,不過處囂囂之世,過聞誤傳者,非渠之辜,則旣飭勵乎率着,尤何過疑久枳?方今之世其若有事,扶者過扶,抑者過抑,便作鬧端,予常非之,爾之勿辭察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昨於千萬夢寐之外,忽伏承天官除旨,惶駭悚隕,五體投地,口呿而無語也。殿下,若以臣,曾經是任,始雖罔效,不妨復試云,則臣之孤恩僨職,不但罔效而已,實有難貰之罪,正宜終身廢塞於銓衡之地。若以臣情雖不安,羈縻時月,或可勉出云,則目今都政之愆期,已閱六朔,正宜簡畀無故,毋使更淹,臣雖庸下,不至全沒廉恥,其必積費撕捱,庶可頫諒,而乃以一日不可虛抛之職,擧而假之於萬無可出之臣,臣誠愚惑,莫曉聖意之攸在也。噫,朝象愈巇,銓地數鬧,銓官之受嘖被譴,前後何限,而如臣者其罪忒重,聖上,不知臣不肖,授臣以銓衡之長,其所倚毗而寵榮之者,夐越千古,而緣臣器望素輕,忱誠未孚,下而不能調劑於同席,上而重煩憂惱於聖心,三堂之一時逬黜,事未前聞,莫非臣之罪也。至於非予負卿,卿實負予之敎,每一追思,惶愧欲死,獲逭金木,亦荷寬容,誠無顔面,復進天陛,今雖感激收召之眷,嚴畏義分之重,隨地效力於他餘職事,而尙何忍徒貪誤恩,更蹈銓地,自速滅頂之凶,甘爲無忌無恥之人乎?藉曰,聖意,在於棄舊責新,而自惟釁負至重,非可抆拭,滯性難化,秪益罪戾,聖上之復强臣此任,無亦以臣,素無確操,猶可督迫而然歟?自聞新命,內憂外愧,寢悸寤愕,有死而已,斷無承膺之望。自念此後,鎭日違慢,上下相持,朝體之壞損,國事之狼狽,將不知至於何境,毋寧任情徑行,早伏刑章,使重任卽替,大政有期,此不惟自靖其私義,亦所以仰報於國恩。前輩故事,厥有可據,玆敢擅出都門,仍向畿郊,留疏疾籲於悶下之聽,臣罪固大,而臣情亦慼矣。伏乞聖慈,察臣情勢之至爲危蹙,諒臣此擧之萬不獲已,將臣職名,亟先鐫削,仍勘臣自觸邦憲之罪,使頹綱肅而賤分安,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不過飭勵,其時下敎,亦由於眷眷於卿,玉成於卿者也。卿何以此,豈若是過嫌乎?欲用卿,故飭勵深矣。今復授者,意非偶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刑曹判書趙顯命疏曰,伏以臣,千萬意想之外,忽承秋曹寵擢之命,驚惶震悸,五內靡定,泯伏數日,恭竢駁論。今始收拾驚魂,仰首哀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今玆之任,卽古所謂大司寇之職也,班秩隆崇,事務殷重,其非庸謬如臣,所可冒濫也,明矣。況同品先進中,論其聲望則素著,揆以格例則當陞者,指不勝屈,顧以渺然gg眇然g新進萬不近似者,越次而强躋之,此豈所以順輿望,而平物論也?臣竊爲聖朝,惜此擧也。然此特大體說耳。若夫臣區區哀苦之踪悰,則臣曾以早發先萎之理,須臾無死之願,屢瀆天聰,聖明實嘗矜憐而曲許之矣。雖朋友交際,有能知吾之心,而從吾之願者,尙有知己之感,況得之於君父之尊乎?此臣所以感激銘鏤,每欲爲殿下死者也。以此之故,雖當薦望,入啓之日,妄意殿下,必不忍加點,而猝聞除命於勳府賜宴之席,惶駭失圖,憮然撤樂,其情不亦慼乎?臣今年四十五,雖緣積勞荐哀,精神鬚髮,非復舊樣,若得中壽,猶有數十年光陰,得於其間,按轡徐行,隨流平進,則爲殿下效力之日,不患不多,何必忙忙汲汲,凌躐馳驟,使足下晉塗無復餘地而後,可也。此在臣身,不但不可謂吉祥善事,雖以朝廷氣像言之,不其太局促乎?殿下,念臣放飮傷生,面賜銀杯,手書爲銘,愛欲其生之德,非臣糜粉,所可報也。然爵祿之爲災,甚於麴孽之傷生,儻殿下以當日戒酒之心,反隅而推之,則成命之反汗,必不待臣言之畢矣。伏願殿下,曲加矜察,還收臣新除職名,回授可堪之人,一以存朝廷名器之重,一以卒天地生成之澤焉。臣無任叩心泣血,至誠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者陞擢,實循大臣之薦,尤況此任,豈曰,擢用?雖然,非公,何以聽理,非詳,何以別白。欲試于卿之意,亦在於此,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禮曹參判臣趙最壽疏曰,伏以臣於頃日,病伏奄奄之中,以增廣會試試官,一日之內,天牌荐臨,而伊時臣,宿患痰症,觸冷猝劇,胸膈痞塞,吐瀉兼發,氣息綿綴,精神昏瞀。雖欲忍死趨承,其勢末由,終未免三違嚴召,至承下政院之特敎,辭旨嚴截,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五內崩隕,罔知置身之所,論以邦憲,合被重譴。不意聖度天大,罰止例罷,悚懍之極,縮伏省愆,日月未久,旋下收敍之命,仍畀之以春曹佐貳之任,臣聞命益惶,不勝感激。夫圖避試役,紛紜違牌,實關紀綱,罪戾至重。雖被含垢之大德,幸免鈇鉞之誅,何可徒恃寵私,晏然冒進於榮次乎?且臣於向日,京兆草記,堂上從重推考之命,尤有所萬萬不自安者,此乃臣,忝在本府時事也。玆事,蓋其時首堂,爲慮馬契人之難於支保,以變通之意,論報備局,則自備局,有以此草記之題辭,而首堂旋移他曹,未及稟啓,故臣新入之初,草草與僚堂相議,修草記入啓矣。到今軍兵等生梗之後,其率易不審之失,實所難免,問備例罰,不可以贖其罪矣。玆將前後負犯,仰首自列。伏乞聖慈,察臣情地之難安,亟遞臣新授職名,仍賜重勘,以嚴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5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病}}。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昌誼{{*|仕直}}沈瑴{{*|病}}。事變假注書李徵奎{{*|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端川府使金泳,鳳山郡守朴載海,助泥浦萬戶李萬英。
○鄭必寧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尹彙貞,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始炯,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兩司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兩日,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只推,過國忌後,亦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屢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牌招開政。
○尹彙貞啓曰,新除授刑曹判書趙顯命,昨旣承批,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漢城左尹鄭錫五,除拜已久,尙不出肅。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以柳東垣爲假注書。東垣在外,以沈瑴爲其代。
○傳于尹彙貞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任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兪最基、李喆輔,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李徵奎爲假注書。
○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副修撰沈星鎭疏曰,伏以臣於頃者,忝叨憲職,適因體例間規警,反被國舅之緊斥,引避請出,實是意外,違召坐罷,私分粗安。迺者玉署新命,忽下於病淹郊廬之日,臣誠且惶且感,義不敢一向退處,昨始舁還私次,而第臣館職之自劃,大關廉隅,去就一節,非所暇論。而又況儒臣,乃以沮戲一錄之語,爲自家難進之端,則此尤添得錄中人,不可冒出之一大關捩,臣何可淟涊就列,以益淸朝之羞恥乎?且臣入臺時所遭,不比尋常,有不可不一番陳暴者。臣之當初筵奏,非有他意,近來筵席不嚴,朝儀欠肅,臣常慨然於斯矣。適見國舅,面辭將任,屢煩天聽,遂以相規之義,略陳未安之意,則此不過體例上一微事,有何可怒,而聖敎未下之前,至以未諳規例爲斥,繼上辭本,語多譏切,臣竊不勝訝惑之至。臣雖愚迷,旣知國舅之重,與大臣等,臣何嘗謂其品秩,不可陳懇於筵中乎?第其所帶者將任也,所辭者亦將任也,他職固可辭也,至若將任,則事體自別。自前元勳國舅之兼帶將任者,亦非一二,而曾未敢祈免於筵席,此固已然之前例也。臣之所達本意,只就將任事體上說去而已,初不計班資之崇庳,則今者强生區別,太費分疏,必欲歸臣於昧法例之科,臣實爲之慨惜也。且臣於當該注書,拿處之命,尤有所萬萬惶懍者。夫從前臺避例,皆略於筵前,而詳於擧條,蓋咫尺天威之下,每患辭不達意,及其以言語奏陳者,就文字飜出,則其勢,自不得不稍蔓,而臣之伊日筵達,與避草,少有詳略者,亦不過循襲流規而已。然首尾起結,固有一通之體裁,形容語脈,自致字句之乍繁,而要其大意,則實無演出言外之辭,顧何敢有所增刪於其間者乎?不意嚴敎遽降,至使堂后之臣,替被囚繫,臣固悚恧,無地自容,而堂后供辭中,往復爭執云者,尤是意外。堂后,元無簡問往復,則顧安有累次爭執之事,而今其爲言,乃忽如此,臣實異之。臣之情勢,以此以彼,俱難抗顔冒進,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拜章徑歸,臣罪尤難自逃。伏乞聖慈,亟命重勘臣前後辜犯,仍命鐫削臣職名,以存國體,以安賤分,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注書處分,可有特敎,則其在事體,豈敢若是張皇。自是其於館職,又無更爲撕捱之端,則其在分義,亦不敢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同義禁金相玉疏曰,伏以臣屛伏松楸,舊疾沈淹,又自前月以來,重患寒感之症,轉輾澌綴,作一床褥中物,身縻軍銜,處外多時,病裏惶悶,若負大何。不意玆者,伏承金吾新除,固宜聞命竭蹶,進身輦下,而目今病勢,旣無自力之望。且臣與判義禁臣申思喆,有姻家應避之嫌,在下者遞,法例當然。議讞之任,不容一日虛帶,玆敢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命該曹,照例遞改,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旣有相避,査事緊重,兼帶金吾,今姑許遞焉。
○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曰,伏以臣以病以情,豈有一分冒出之理,而不但聖敎嚴截,見今長席久空,都政無期,國事泮渙,稅駕無地。臣於此時,有不敢自䘏一身之廉義,遂迺冒昧承命,而其意惟以長席出仕,爲引分必遞之限矣。料外長席,逬出畿郊,則宿計蹉跌,惟有憂悶,欲更入文字,蘄垂矜憐矣。卽伏見修撰任珽之疏,擧日昨政注間事,見罪頗深,臣不勝瞿然之至。臣性甚疎泛,凡於近來疏章,約過gg略g看過而已。不甚着意喜觀,久則亦復忘之,當玉堂多窠差出之時,殆至全數盡擬,鄭亨復之曾有陳疏,依俙記得,而不省其措語云,何信口呼望,不加細檢,此臣昏錯之失,而儒臣職在論思,隨加駁論,故其宜爾,臣實愧服,更何辨詰。但前後銓官之檢擬亨復者。雖其有意無意之或不同,而前則不曾見非,後則便被峻擊,此尤見臣元自不厭於人心,非獨政注之失着而已。伏願聖明,亟依其請,特罷臣職,以伸公議,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金{{?|⿰禾道}}疏曰,臣才識旣短,而言議又無可取,頃者一忝是職,咎疣百出,上而致未安之敎,下而速不言之斥,終至於逋命而蒙勘,迄今追思,惶愧猶切,而至於其後,吳瑗之疏,尤極駭訝。蓋其原初疏斥諸臺,擊去異己,其計自謂奇且密矣,而臣之疏語,政觸其用意處,則無怪乎驚怒恚恨,必欲掩遮其形跡也,而試觀其前後機關,自有所諱不得處矣。今乃强辯臣疏,歸之於構陷文致之科者,可謂不自反之甚也。至於何嫌何忌,如許臺體云者,何其語甚壯而情可哀也。誠不滿一哂,顧不足較絜,而其爲臺閣之羞辱則極矣。苟求其原,罔非臣不量事勢,妄觸駭機之致也。自念愆尤,寧不悔懊,惟思矢劃言地,以爲自靖之道矣。不意新除,又忝薇垣,聞命驚感,曷有其極?僨敗之地,不可復蹈,懲吹之心,於此益切,則去就一節,非復可言,而況臣有情私之萬萬焦迫者。臣之老母宿患,挾感彌留,轉成毒痁,症情去益危惡,眞元日漸澌鑠,語譫神昏,寢噉俱廢,醫餌罔效,氣息凜綴。臣煎泣扶護,夜以繼晝者,今至一旬有餘,顧此情理,豈有離捨供職之勢,而憂遑之中,念不及他,未卽祈遞,一味虛帶,居然已屢日矣。私心兢惶,益不知所措,今以本院闕啓,天牌臨門,坐犯違傲,尤涉慢蹇,不得已暫離病側,隨詣闕下,略陳情懇,自外徑還。仰惟聖明,以孝爲治,無物不遂,儻許遞臣職名,俾得專意救護,則慢命之誅,臣所甘心。臣無任煼灼泣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五月初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昌誼,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入侍。健基,始讀綱目,自中宗孝宣皇帝,至致仕自賢始。上命承旨讀之。彙貞,自六月以魏相,至許史子弟代之。上曰,使注書讀之。昌誼,自冬十二月,至卽起視事。上命上番兼春秋讀之。東說,自三年春三月,至以奉祭祀。上命下番兼春秋讀之。儒式,自求高祖功臣,至白遣安國編已終矣。健基起拜曰,此編第一板,特書以大將軍光,請歸政,蓋欲彰光之久擅權柄,自顓威福之罪也。衮鉞森嚴,千載之下,猶覺懍然矣。上曰,霍光之始請還政,固怪矣。宣帝之不受,亦非矣。健基曰,史稱光之忠勳,謹愼而惟其不學無識,終惑於淫妻邪謀,自取顚覆之禍,則先儒揭論,儘有微意,蓋此一編,可見宣帝之治法大略矣。以魏、丙拜相,能致綜核之政,且與良二千石共理,而久任責成,苟其績庸茂著者,則直擢之以公卿之位,漢世循吏,於斯爲盛者,蓋由此也。上曰,綱稱光妻顯,其義甚嚴矣。健基曰,筆法森然,足使亂臣賊子,知所懼矣。上曰,其時鳳凰,何如是其多耶?是果眞鳳凰乎?健基曰,此編書鳳凰來集者,凡三處矣。其時君臣上下,好言祥瑞,馴致虛僞之風日盛,諂諛之習漸熾,後雖以黃霸之敦實,亦未免此習。至以相府鶡雀,以爲皇天報下神雀云爾,則蓋此時,無敢言其非者,而獨於二十七板,少府宋疇奏議,以鳳凰下彭城,未至京師,不足美云矣,則其言可謂善諷,而不惟不加省納,輒貶之以遐荒,可勝歎哉?蓋自古,非患直士之不在朝廷,而嘉言讜論,每未得見用,是誠人主之所可意處也。上曰,所達誠好矣。健基曰,大抵觀史之法,先定其大規模大綱領,則餘可類推而知之矣。今若尙論宣帝之治,則其所以政令擧措,或出或入,間多疵病,雖有損gg遜g於文、景之時,而若其洞察民間疾苦,能成綜核之治者,則至今炳烺簡編,斯豈非可法者乎?上曰,宣帝所以綜核者,卽實地綜核也。與後世徼名,而自謂綜核者,大有異焉,向來尹惠敎,亦有所達矣。健基曰,黃霸潁川治效,爲天下第一,而及至拜相,聲名大損,此亦不可不審量處也。上曰,以此觀之,國家用人,必貴乎各稱其才,而其所以稱之之道,誠難矣。健基曰,聖敎實合,宜觀古聖王之命九官咨四岳,可知其設官分職,量才授任之難矣。蓋人之才具,各自不同,或有長於經綸,而短於文學,或有能於細務,而眩於大事者,治郡制民之術,論道經邦之責,不能無大小之別,而若其器使之道,則惟在於在上者之審量矣。但近日規模,大有不然者,歷數在朝之臣,稍有名稱者,則遍歷諸官,無少窒礙。今若自上,詳察而用舍之,則庶有實效矣。上曰,吏判之出往廣州,將爲撕捱計耶?彙貞曰,槪見其辭疏,以在京違牌爲惶悚,外面觀之,則似出於積費撕捱之計矣。上曰,疏批已諭,無撕捱之端,而況身帶藥院提擧,徑出江外,極爲未安。吏判金在魯,從重推考,使之卽速入來,可也。諸臣遂掩卷,以次退出。
==5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病}}。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昌誼{{*|仕}}沈瑴{{*|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徵奎{{*|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祖大王忌辰齋戒。
○尹彙貞,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鄭必寧,左副承旨徐命九,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徐命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尹彙貞啓曰,假注書沈瑴,事變假注書李徵奎,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5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昌誼{{*|仕}}沈瑴{{*|仕直}}。事變假注書黃最彦{{*|在外}}。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祖大王忌辰。
○下直。義州府尹黃梓。
○尹彙貞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右承旨臣鄭必寧啓曰,雨餘日氣陰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望雨方切,得此甘霈,於民幸焉。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鄭必寧啓曰,左副承旨徐命九,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尹彙貞曰,召對爲之。
○傳曰,召對,藥房入診後,來詣閤外。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修撰沈星鎭,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姑陞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事變假注書李徵奎有頉,代以黃最彦爲假注書。
○吏曹口傳政事,別兼春秋單閔亨洙。
○尹彙貞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旣已啓下。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崇陵參奉所報,則本陵丁字閣,月廊前面階砌石,今番暴雨後,自內濃潰,盡爲頹落,西階一間,因此亦生罅隙云。依例本曹堂上郞廳,進去奉審,而陵上至近之地,有此階石頹落之患,不可無慰安之擧。兩陵慰安祭,不卜日,來初十日設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乙卯五月初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右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昌誼,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金世選入侍。興慶曰,近間日氣蒸鬱,雨後還覺凄淸,聖體若何?生脈散,連爲進御乎?上曰,無事。生脈散連爲進御,而九劑姑停止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而中宮殿氣候,亦何如?元子器度,日漸岐嶷,而克堅膏貼付後,腹部不平之候,益有所減乎?上曰,膏藥連爲貼付,或似有驗於便道矣。興慶曰,向日諸大臣,入侍元子宮時,臣適病甚,獨未得瞻望睿質,不但至今惶悚,下情缺鬱,何可仰達?諸御醫,遂以次繼診,俱以聖候脈度,左右三部,皆調均平穩之意仰陳。興慶曰,生脈散,當此暑熱,依前方一向進御,若或有損於口味,則其中材料,商量減分,恐合事宜矣。上曰,近來進藥時,輒有惡心之候,無乃五味子味酸,而天花粉味辛而然耶?德三曰,雖以閭巷人言之,有膈痰則每有此症矣。興慶曰,生脈散,調好蜜進御則似好矣。上曰,試當依爲之,而所煎之藥,若不多則進御,似稍勝矣。今日則已煎置,自明日減分,可也。興慶等,仍與諸醫相議,以麥門冬減五分,五味子減二分,生脈散劑入之意定奪。興慶曰,今年麥農,旣甚歉,且以方農久旱,爲渴悶矣。昨日得雨頗浹洽,聞自畿郊入來人之所傳,則賴此移秧處,間多有之云,民事誠幸。上曰,昨雨是今年第一甘霈,繼此而雨暘時若,則其幸何言?興慶曰,日昨以灣尹黃梓事,自上,有一黃梓,備局不能指揮之敎,臣等不勝惶悚,而渠初則以爲,親年已迫七十,差過五六朔,勢將依法遞還,而冒赴陞資之職,則其在情理廉隅,實有所憫迫不安者,故必欲辭遞,而中間大僚,旣以許遞之意陳白,筵臣且有請罪之論,故惟以被譴爲期,不欲膺命云。屢度特敎催促之下,終不出肅,朝體之傷損,莫此爲甚,而此與無端厭避者,似有間矣。上曰,渠之情理雖如此,而嚴敎之下,渠安敢一向違拒耶?其在分義,極爲非矣。興慶曰,梓只知情理之爲切迫,而不念分義之有傷,自上參酌施罪之外,更無他道,故敢達。上曰,一自權{{!|𢢜|⿰忄業}}之終不赴嶺藩,朝綱已壞盡無餘矣。渠旣終不承命,自有處分之道,黃梓除廟薦,特補義州府尹,今日內使之辭朝,而明年渠之親年,雖滿七十,不得依例呈遞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小臣適因此事,旣有區區所懷,故惶恐敢達。人臣事君之道,雖以分義爲重,而廉隅亦不可不顧矣。人主使臣之方,雖以綱紀爲先,而擧措亦不可不審矣。殿下,每當敦勉臣僚之際,必欲强令其承膺也,故或未免嚴敎太過,而恩禮亦屑,此爲可悶矣。上曰,所達儘好,當另加留意,而但近來廉隅太勝,而分義太輕矣。上曰,吏判之事,其有所執乎?旣出往江外,則是必有意,果欲自劃而然耶?再昨重推,仍使催促矣,尙無皂白,無乃出在於牌不得出去之地故耶?興慶曰,凡違牌者,豈臣子之樂爲也哉?蓋出於萬不獲已也。吏判,除命之下,將爲撕捱,而在京則勢當屢違牌召,不得不有此江外之行矣。上曰,內局提擧,亦有出往江外之事乎?日昨疏批,業已洞諭,而自前銓官,雖撕捱於本職,亦或行公於藥院,蓋以事體甚重故也。興慶曰,臣雖未能的知其本意之果如何,而至於出往江外,則似將不欲出仕矣。蓋都政之尙今遷就,實爲悶迫。日前有一宰臣以爲,大政過限,自臣爲始云,臣於年前,在鄕而猥忝銓長,以身病未卽膺命,至被黜補之後,臘月大政,始行於五月,臣至今惶悚之至。今日銓官,自春至夏,連爲行公,而自爾遷延,尙未過行矣。上曰,若逾今月,將與六月大政相値,寧有如許朝體耶?外方人及積仕應遷者,誠爲矜憫矣。興慶曰,見今事勢,五月內必行,亦未可知。仕滿遷轉者之滯鬱,遐方武士之來待者,俱可悶念矣。上曰,吏判向日,以嶺南人才收用事,有所陳達,故予意,以爲前日所撕捱者,已盡忘之,而若復當銓地,必能善爲之矣。到今撕捱,極涉太過,此由於近日廉隅太勝之致也。且自外補還朝之後,屢膺除命,則豈可以此,每每爲嫌耶?吏曹判書金在魯,更爲從重推考,若在江外時,則雖呈辭疏,政院勿爲捧入,可也。{{*|出擧條}}上曰,翰薦事,將何以爲之耶?若此不已,則朝鮮將無左右史矣。興慶曰,李度遠,旣薦徐命臣而見敗,故遷就又至此矣。上曰,以命臣,爲不足而然歟?若然則命臣,於翰於注,俱無所用,依前陞敍出六,似無妨矣。予觀近日氣像,各自務勝,或爲互對,俱甚可怪,而度遠之今番所薦,尤極怪訝,故其辭疏之踏啓字以下,蓋有意也。徐命臣,曾亦有議薦之事矣。其時同薦,果何人乎?興慶曰,伊時宋敎明,主剡而所薦者,命臣及金尙迪、李夏宗三人也。上曰,金尙迪,予已知之,而李夏宗,是誰家人耶?興慶曰,故判書李奎齡之從孫,而明誼、明彦之從姪,故外議似非之矣。上曰,度遠事,極爲非矣。渠於此時,豈敢單薦耶?若一向延拖,則翰林,將終不得備員矣。別兼春秋,不待開政,卽爲口傳差出,斯速完薦事,分付,可也。興慶曰,事雖微細,係是恤民之政,故敢達。渰死人,滿三人則自前有恤典擧行之例,而向日渭原沙汰致斃者,至於多人,誠極驚慘。自朝家,宜有悶恤之典矣。上曰,予忘之矣。令本道恤典擧行。{{*|出擧條}}興慶曰,臣旣力疾造朝,向日所遭,亦不敢輒事煩控,固難復爲引免之計,而惟是病益痼而形不逮,萬無陳力之望。天地之仁,無物不遂,儻蒙俯賜矜憐,姑令釋負調息,延臣一縷之喘,則千萬幸甚。臣雖解職,豈敢遠離京輦耶?向有三年瓜滿之敎,豈不欲仰體聖意,而實病如此,將有目前塡壑之慮,故敢恃聖上愛欲生之德,輒此仰達。上曰,予亦非不知卿之此請,非出例讓,而古人有鞠躬盡瘁之義,卿之欲休,予則以爲過矣。顧今鼎席不備,予亦有思,決不當許遞卿矣。姑爲安心調理,可也。上曰,吏參之撕捱,誠過矣,分義豈可如是?任珽事,尤過矣。吏議李匡德,亦甚固執,更勿撕捱事,分付,可也。上曰,溫釋已過,法講當連爲之,而玉堂不備,無以開筵,在外玉堂,竝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諸臣遂以次退出。
○乙卯五月初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瑴,記事官鄭東說、宋儒式。健基進講,自神爵元年,至留屯田。上曰,承旨讀之。必寧進講,自張敞,至益小吏捧。上曰,注書讀之。瑴進講,自詔曰,至常平倉。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東說進講,自元康以來,至遂都單于庭。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儒式進講,自甘露元年,至非禮也。講訖。健基曰,宣帝求金馬碧鷄之神,不過信方士迂怪之說,世豈有金馬碧鷄之神耶?至於送諫大夫而求之者,尤爲非也。朱子書之於此者,有深意矣。上曰,人臣進諫,雖三代,無以過於此矣。人臣契合如此,則豈不美乎?健基曰,賢臣頌之言,儘美矣。賢明之臣,進退得盡其忠,雖有賢臣,上不能用,則無以盡其才,如鴻毛遇風,巨魚縱壑,則人臣際遇,如此盛矣,而此實由於人君之用矣。上曰,賢臣頌,不盡載於綱目乎?健基曰,比文選多減矣。末端壽考之說,尤好也。上曰,賢臣頌一書,專爲偃仰屈伸之說而發也。其言,若《書傳無逸》篇矣。健基曰,諫大夫王吉,當宣帝時,竭盡忠言,言議正大,規模宏闊,此議,爲當時第一矣。上曰,此言合於王道矣。健基曰,所可嘅者,宣帝雜用霸道,終未能用其言矣。上曰,視王吉爲俗儒,不用其言,漢之雜用王霸,於此可見矣。健基曰,趙充國屯田始末,皆備載於此。充國則老將,如辛武賢則少將,而帝終能倚仗老將,故能得備邊之策。以此觀之,則老成宿德之人,雖無言論風采之如少年可觀,而若夫經歷諳鍊,無逾於老臣,國家若用之,則豈不有益於治道耶?上曰,然矣。予觀列聖御製,其垂諭於邊帥者多矣。信任將帥,勉戒邊功,可謂勤矣。漢之治規,雖在於王霸雜道,而其全體,却在於勤,故邊事,能如是得成矣。健基曰,能使展其計謀,不爲沮遏,故能成矣。上曰,其時有是充國計者,自卄三卄五,至卄八,而今日則無多少之別矣。漢宣之事,過於綜核,而今日朝廷,則無擔當事務之人,反有愧於綜核之治矣。健基曰,漢之綜核,蓋自霸道出來,而後之不及於漢者,亦多矣。上曰,非謂今日朝廷非矣。爲宰相者,以勤爲務,則庶官,自有趨事之風,而却不能爲之耳。健基曰,嚴立紀綱,申飭朝廷,則百官一心勤勵,豈無率職奉承之意乎?上曰,圖上方略,可見充國規模,而願至金城圖上者,皆有實務耳。健基曰,以地圖見之,則燉煌,無可尋覓之處,卽今長城之外,皆爲蒙古之窟宅,宋時元昊所據之地,則西㺚者,潛伏於其近處云。此外萬二千五百里,皆爲蒙古之土地,卽今士馬精强,器械堅利,將來中國之憂,在於蒙古,於我國,無干涉之事,而蒙古比西㺚益難矣。上曰,彼承旨及李日躋,可以詳知之,西㺚事,可以易聞,所可憂者蒙古,彼人道理,疲其根本之地,安保其不生釁也。必寧曰,此非蒙古,自北京至遼東,皆稱蒙古耳。昔在萬曆年間,吉、蘭有二子,兩分其國,萬曆時,朝貢不絶矣。卽今十四王,爲黃台吉之壻,蓋聞康熙在時,適往其處,仍爲定婚,生子生女,而其形勢似太强云矣。健基曰,卽今蒙古,不必防禦,而在國家,安不忘危之道,不可忽念,頃者尹彙貞,所達是矣。自上,各別申飭,長存深遠之慮,則豈不善乎?上曰,自固西北邊圉,壯其扃鐍,則此可爲備禦之策矣。健基曰,內修外攘,任賢使能,爲自强之策,大摠只在於此,此外,有何道理,雖有禍變,自可對敵,此爲善策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蓋寬饒之言,不避忌諱,求其本意,則非大逆不道,而終以語言被殺,誠爲漢帝之疵累矣。上曰,欲求禪云者,太過,無以明其心事,自到於北闕下,此蓋有戰國風習,而亦忠臣耳。健基曰,漢之人,大抵有戰國風習,望之之死亦然,自到北闕下,實爲曖昧,終死於非其罪,朱子書之者,微意可見也。上曰,然矣。健基曰,以丙吉爲相觀之,吉之爲人,寬大禮讓,眞有大臣之道,以是賢相,必稱丙、魏,問牛喘,不問死傷者,有若迂而誠爲得體矣。上曰,近來百爲,無幽隱之處,三公行卿宰事,卿宰行小官事,予則每善丙吉之事,若使大臣,必如吉事,則庶有移風易俗之化矣。健基曰,丙吉事,爲卽今之可法,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實爲制治之道。以此觀之,則丙吉事,可謂深得大臣之體也。上曰,卽今綜核,則必於銳意爲之,予嘗憫矣。綜核之政,不務其實,則何以爲之?漢帝之綜核,則全務於實,此異於今日之綜核也。必寧曰,國之爲治,必使之久任,然後功效自可見矣。上曰,擇人而久任,然後可以得效,漢則綜核有效,卽今則雖欲綜核,而何以有其效也。健基曰,近來聖上,每每申飭久任之法,而尙未見其法之行。臣前者奉命而南下也,見錦山古稱名邑,而今則物力凋殘,殆不成樣。問之則皆由於數遞之害,雖守宰之治蹟下中者,任之久,則其效逾於數遞,是故黃霸曰,重聽何傷,而不許數遞,此可謂識治體也。上曰,鶡雀之鶡字,本音爲曷乎,爲分乎?健基曰,本音爲分矣。上曰,考見字彙乎?健基曰,未及考見矣。上曰,吏治,有不求名譽而爲之乎?大學之明明德,必以新民而爲之乎?健基曰,譽有名實,善治則民譽之,不治則民毁之,豈全無要譽之心,而爲之乎?因其譽而國家用之,則宜有興起之道矣。上曰,爲其所當爲,而人稱之,則自爲譽也。人不知之而爲之,則是求譽耳。健基曰,宣帝,以霸之治一邑,而便擢爲相,霸之爲人,本無學識,且以名譽而爲相,故終不知相功,此亦宣帝之不善用人處也。上曰,非自潁川,直擢爲相,而終始求譽處多耳。宣帝之不若高祖處,可見於用人之際,蕭何之沒,卽用曹參,而宣帝則不用延年,此不及處耳。上曰,司馬氏謂王伯無二道,此論,何如?胡氏雖非之,而以司馬之賢,何其謂無二道耶?必寧曰,此司馬之學問,不及於程子而然也。王霸之分,在於義利而辨之,可謂不嚴矣。健基曰,學問功夫,異於洛、閩,故言論如此,胡氏議論,勝於司馬矣。上曰,三代之治,純用仁義,而後之治道,有假借之病,司馬所謂功業,有巨細云者,指霸道耶?必寧曰,王者之治,以仁義爲主,霸者之道,以功業爲務,王霸之不同如此,而司馬之言,不善矣。上曰,然矣。非若白黑之說,可謂囫圇說去也。健基曰,以外面觀之,則王霸無異,故司馬,只論其外,未論其內,而裏面言之,則王霸不啻遼迥矣。上曰,儒臣外面之說,是矣。健基曰,胡氏之論,不可無者,而至於君子小人之儒,則司馬氏之言,善矣。儒之中,有眞儒焉,有俗儒焉,人君,必辨此二儒而後,可以用矣。上曰,綱目致知之知字,誤以治字印出。健基曰,果誤印矣。上曰,此木板乎?健基曰,此湖南木板也。上曰,當初豈有如此板乎?健基曰,開刊時傳訛,至於如此也。健基仍進前曰,玉堂近無行公之員,無他推移入直之道,敢達。上曰,在外者幾人,而金鎭商,幾日當還,吳瑗在近乎?沈星鎭、兪最基、南泰良輩,不爲行公,何也。健基曰,泰良聞其病,不輕云矣。必寧曰,臣亦聞之,果爲實病云矣。上曰,盡爲附過放送,牌招察任,可也。上曰,今朝入診時,入侍注書,誰也。必寧曰,李昌誼也。上曰,誰家人耶?必寧曰,故判書李彦綱之孫,知敦寧宋成明之甥姪也。上曰,彦綱之直孫乎?必寧曰,然矣。上曰,今方入侍注書,誰也?必寧曰,沈瑴也。上曰,誰家人耶?必寧未及對。上曰,在鄕人耶?必寧曰,本是京人也。上曰,有科名家人耶?必寧未及對。上曰,注書自達,可也。瑴進達曰,小臣高祖詻,孝廟朝爲吏曹判書,臣曾祖光泗,官至典簿,以五子登文科,贈吏曹參判,臣祖相,官至正言,臣父得良,登文科,官至府使矣。健基曰,此注書之先世,連入代文科,此是大家人矣。
==5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必寧{{*|病}}。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瑴{{*|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宗大王忌辰齋戒。
○尹彙貞啓曰,左議政徐命均,鍼灸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議,敢啓。傳曰,入之。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喆輔、兪最基,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推考傳旨捧入。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閔亨洙。
○尹彙貞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徐命九,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東道監役官牒報,則惠化門北邊,禦營廳所守處,體城三間許,今日頹落云。爲先令繕工監,把子圍排,令分授營,卽速修築,而限完築間,亦以該營軍兵,量宜定送,着實守直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禦營廳言啓曰,因兵曹草記,本廳分授惠化門北邊體城,三間許頹落處,卽速修築,而把守軍,亦以該營軍兵,定送守直事,命下矣。修築則姑待快晴擧行,而今日爲始,本廳鄕軍二十名,將校率領,改築間,晝夜輪回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鍼灸呈辭。答曰,所患若此,深用念焉。此乃例由宜許,以安調理,而目今廊廟,只惟卿與右揆,而右揆受由已久,行公纔數日,意謂向卿獨賢之餘,右揆視事相確,國事庶可聚精,而猶思鼎席之不備,從近命卜之意,已諭右相矣。卿之請由之單遽上,雖有所患,卿之筋力嘗健,調理數日,自可快瘳,其何互尋長單,不顧國事乎?雖不若此,自可善攝,卿其須體此意,其勿尋單,安心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鍼醫看病。
○尹彙貞啓曰,卽者修撰兪健基,以持平金尙魯留院疏,引以爲嫌,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因卽牌招。玉堂上下番俱空,事體未安,校理李喆輔、兪最基,修撰任珽,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5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必寧{{*|病}}。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殼{{*|仕}}鄭純儉{{*|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夜一更二更,月暈。
○尹彙貞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九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呈辭,一員未差,持平金尙魯式暇,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李昌誼有頉,代以鄭純儉爲假注書。
○徐命九啓曰,假注書鄭純儉,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下番兼春秋宋儒式,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政官,以過國忌後,牌招事,命下矣。卽今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在前如此之時,雖値齋戒,亦有牌招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匡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只推,明朝亦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李匡德,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參判李德壽,更爲牌招,何如?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傳于徐命九曰,次對,久未爲之,明日來會事,分付。
○徐命九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5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必寧{{*|病}}。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瑴{{*|仕鄭純儉{{*|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仁縣監邊致周。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命九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徐命九曰,只推承旨,明朝牌招察任。
○徐命九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或在外,或陳疏入啓,或未差,未肅拜,無進參之員。掌令許集,正言金{{?|⿰禾道}},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金{{?|⿰禾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推考傳旨捧入。
○尹彙貞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一向違牌,不卽擧行,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頃者儒臣之斥,已知過中,亦已承批,則開政命下已久之後,若是撕捱爲事,豈有若許事體乎?從重推考,明朝牌招開政。
○徐命九啓曰,因兵曹啓目,公洪道,全光道,江春道,旣已改號,公州陞號,監司以下所佩兵符,令本院,改造下送事,允下矣。兵符今已造成,監、兵、水使、防禦使,改敎諭書及兵符,依例院書吏齎送,而公州判官、營將兵符,仍爲付送,使之分上,舊兵符收聚上送,以爲燒火之地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尹彙貞曰,咸鏡監司犯越罪人狀啓,明日次對更稟。
○傳于鄭必寧曰,京畿監司沈宅賢狀啓中,有可問事,故留置矣。文書中混下,此狀啓留中。
○徐命九,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始興手本,則時囚罪人崔定,素有疾病矣。久處濕地,痰癰潰破,濃汁淋漓。又以風漸,右邊臂脚不仁,添得暑泄,度數無算,食飮專廢,氣息昏昏,症情十分危重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初十日,幼學李憲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校生李興彬稱名人,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敦化門守門將任世英,丹鳳門守門將李鳳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攔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等,來秋冬等都試,以當暑之故,今姑停止事,旣已稟達蒙允矣。在前都試停止之時,則有代行祿試射之例,今亦依此例,今月十六日,設行於訓鍊院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以漢城府言啓曰,頃因筵臣陳達,景福宮主脈鑿傷處,另加補築事,命下矣。發遣本府郞廳,以五間水口掘川,餘軍排日赴役,主脈鑿傷兩處,盡爲補築,仍鋪礴石gg磚石g,而神武門東邊數十步許,有兩處舊時水門,每年潦雨,積沙陻塞,至於數丈,幾與城齊,水不得通流。故其塡塞沙土,又使掘鑿,露出水門,而臣等今日,同往摘奸,則役處浩大,悉得舊日形止。墻外之役,今雖完畢,若不卽爲掘開墻內,通其曾前水道,則不過一番潦水,又復陻塞,積功歸虛,事難容緩,而凡宮闕修補之役,墻外則本府,以坊民使役,墻內則兵曹,以衛軍使役,事例卽然。故以墻內開道之意,移文兵曹,則回移內,筵中定奪時,旣無以衛軍掘開之事,此與時御所有異,則是坊民應行之事云。毋論事例之如何,互相推諉,則竣役無期,誠甚可慮。自本府,以墻外使役餘軍,仍爲調用,掘開墻內水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許集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全光監司,以珍山郡居居士金申發等三名,爲虎囕死事狀啓。傳于尹彙貞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平安監司,以平壤等官居私奴龍男等五名,渰死事狀啓。傳于尹彙貞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尹彙貞曰,咸鏡監司李箕鎭原疏,留中。
○左承旨洪尙賓疏曰,伏以臣年病衰痼,卯申奔奏gg奔走g之任,有難堪承之意,屢悉於前後辭疏,今不疊床,而强疾供劇,今至四朔,積瘁添症,當暑尤劇,心神錯瞀,咽喉壅塞,飮啖全失,筋力殆盡,自數日以來,又添關格之症,頭暈喘急,神昏氣短,頓無陽界上意思。雖使偃息在床,屢日調將,實無復起爲人之望。當此廳僚苟簡之日,豈敢有陳籲控免之計,而顧臣犬馬之齒,今已六旬有四矣。六年銀臺、軍銜,休暇不過十餘朔,而未嘗飾辭虛讓,以爲一時圖便之地者,蓋緣聖恩天大,黽勉叨冒,而今此病狀,實無自力供職之望。伏乞聖明,亟賜遞免,俾得及時調治,以尋生路焉。且臣於日昨,憲臣未徹之疏,有不容泯默者,敢此尾陳焉。黃梓之除拜邊倅,八朔不赴,朝綱之不嚴,更無餘地。臣屢承自本院,催促之筵敎,屢度催促,而頑然不動,終不赴任,臣惶愧溺職之失,有所仰達。自上,又以今日午前,不爲出肅,則國無紀綱嚴敎,而臣旣聞其雖被罪罰,決不赴任之語,故有所更達者,一則欲伸朝令,使卽赴任也。一則自本院,屢度催促,終不發行之故也,有何深意於其間哉?侍衛重臣,詆斥之言,臣固不厭,而今此臺疏演出,臣意以實臣言,而乃反以猥陳筵席等說,雜於行語之間,臣不欲呶呶辨說,以傷篤厚之風也。臣以狷介之性,少無隨俗之態,昧於素履,久於冥行,臣實自愧,人謂斯何,適値齋戒,不敢陳暴,縮伏累日,今始自列,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乞天地父母,憐臣難强之疾,察臣危苦之忱,特命選部,勿復檢擧,優遊聖澤,退塡溝壑,則臣生當殞首,死當結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愆負層積,情地兢危,封章請譴,顒俟處分。及承聖批,又失所圖,續聞筵中聖敎,提及臣頃因秋曹覆啓,辭免疏中,先送老母一轉語,責其事體之未安。臣於此,益增震慄,跼蹐靡容,念臣前後求遞,一則情理,一則情勢,俱出於萬不獲已,而誠意淺薄,文辭拙訥,曾不能孚感仁覆之聽。今於嚴敎警飭之下,又復仰首鳴號,誠知義分之所不敢出,而人莫不畏天,而嚴父,至於疾病之極,亦必呼天而呼父。今臣衷情之迫急,殆有甚於疾病,自有不得已於籲呼者,請更瀝血流涕而陳之。臣自立朝從政以來,屢煩章疏,懇乞外補,亶爲家貧,母老便養是急,輒蒙恩慈曲副,有非隕結可酬。若今所處,尤是世所稱大都雄藩,供養之豐侈,無以過此,揆以常情,唯當如恐失之夫,焉有徑遞之念,而唯是臣母年紀,踰八望九,氣息之衰殘,日異月加。若以一年退計,則每不啻低下數層,本來病在四肢,轉動飮食,亦皆須人,遂至於全身不遂之境。年前自京而至海西,以人轎,舁行十數日,而始達三百里程,其間艱辛危綴之狀,殆難形言。其時臣母,已語臣曰,聖恩罔極。雖幸至此,回思來路,頓無生還之望,是以悲耳。及至移節關西,臣母尤不樂,益遠京輦,而朝辭旣除,辭避無路。且以程途之差近,雖不得不黽勉將往,行事之費日艱辛,殆無異京城之於海西,稅駕之後,無日不思歸,殆不知甘旨之適口,綺紈之便體,蓋以四年留滯,旣生支離厭飫之心,千里關河,每軫生行死歸之慮。對臣則輒曰,汝無使我,遂作關外之羈魂也。人子聞此,當作何如懷。老人有如嬰孩,又非勸譬可解,臣之決難久於此地,天地鬼神,實所鑑臨,何敢有一毫假飾,而臣母篤老篤疾,旣至此極。設令臣,雖蒙恩得遞,或因他事獲譴,如値隆冬盛暑,俱無轉動之勢。今春屢徹情懇,旣未獲遞,又將挨過夏令,則差待涼生,先還老母之計,蓋出於萬萬迫切窮急之致,心之所薀,偶爾披露於章牘之間,不覺其自陷於猥越之誅,臣罪之難贖,臣今自知,而臣情之可悲,或者聖鑑,猶有遺照也。抑臣孤蹇伉拙,與世寡合,粵自釋褐之初,已有嶺邑之棲遑,逮夫戊申變亂,始獲遭際,而言論迂愚,世皆睢旴。及乎壬子免喪,更參廟籌,而謀畫淺妄,動輒枘鑿,商山之求補,海藩之出莅,非獨親養是急,蓋亦自知其在朝從仕,於國無毫補,於身有巨患,故猶幸以宣力四方,爲一分自效之圖矣。其奈狷急之性,欲矯不得,方便之法,欲學未能,言或狂妄,事無容隱,身在方州,跡遠軒陛,而按劍之怒,側目之怨,殆甚於在朝之時。加以兩路按劾,六考貶黜,殆至於數十人,衆恚群詛,蜚語造訕,爭爲新奇,可駭之說,以煽洛下多口之地。雖以平生親愛之間,或有以殿最,請行査者,或有以廉問,爲譏察者,則其以稍靖之邊境,謂有騷擾之患,以已息之鄕鬨,謂長告訐之風者,亦何足怪哉?積毁多謗,載鬼張弧,特未盡徹於聰聽,故聖上尙謂氣質所累,可以鞭策,而任使,前後筵敎,不至飭勵而止耳。儻復人言累至,咎釁彌彰,則當此之時,聖慈雖欲曲赦,亦何可得,此臣所以及今顚沛之前,畢暴危苦之懇,必欲速解職名,避遠菑害者也。況於向來,朴文秀之使還登對,論及關西前後道臣,耽娛繁華之弊,自上以此後,當以文秀差遣之意,下敎于大臣,文秀之言,雖非專指臣身,其時朝中知舊,猶多抵書於臣,以爲交代,便是己出,廉義不可仍據,則今也擾邊敗俗之斥,迭發於筵席,至又有當遣重臣鎭安之敎,所遭之惶蹙,有倍於前,而猶且一味盤礴,不早引去,則不但私義放倒,殆近於無所忌憚。雖以公體言之,藩臣失職,上貽顧憂,朝下一紙罷之,代者可以夕發,而尙且因循假借,不卽處分,臣實莫曉聖意之所在。至若久任監司,雖是良法,陸贄猶謂,其始也,砥礪之志必切,其久也,因循之意必萌,莅職旣久,寧無咎愆?偶以一跌,盡隳前功,至使治行不終,能名中缺,豈非上失其制,而推致以及於斯?況臣本無治能之可言,罪咎之疊積,又非止於一跌,而猶以久任二字,一向羈縻,則失制之譏,不亦上累於盛世乎?臣以弱質癃病,當衰暮之境,理繁重之務,今已四載,於此形消神耗,目昏齒脫,水土所祟,四大皆又蹇痿,近以切迫之情理,窮隘之所遭,宜遞未遞,徒費撕捱,心境躁悶,殆欲狂走,夜未安寢,食不甘味。若此不已,殘命幾何不溘然,而若蒙天地父母,哀而憐之,特許遞臣必遞之職,使臣得以九十老母,扶將獲還於京輦,則雖卽就澌滅,亦可瞑目無憾。臣無任瞻天望闕,涕泣哀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陳情雖若此,莫重藩任,決難輕遞,卿勿復辭,抑情行公。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伏以臣情危病痼,理難在職,瀝血陳懇,冀蒙垂憐。乃者伏承聖批,不惟不賜恩許,至諭以其所爲嫌,極涉太過。若於臣所辭,無所察諒者然。噫。臣之不容苟冒,卽擧世之所共言,豈以天日之明,猶有所未盡燭也。此殆由臣素立素汚,無足責以廉隅,而亦臣文辭短拙,不能痛陳情實故耳。臣於是,拊心失圖,反躬增恧,莫知所以自措也。臣又於此際,伏聞本月初五日賓對,筵臣,有以臣披捉,不當禁之物爲言者,臣不勝惶愧,而筵說,至爲嚴祕,臣身遠伏關塞,非謄諸朝紙與關文者,無以得其槪,及見平安監司臣朴師洙辭本。有曰賓對訏謨,深軫西北邊虞,而監司之苛政,實爲罪首。又曰臣之所遭,視諸北藩,尤爲惶蹙,在彼自引之辭,方且歸重於己,而竝擧爲言,猶當如此,若臣被斥之深,見罪之重,卽此可知。而況師洙所不安,不過在於諸申受賞,非王法之說,則今此苛政二字之目,乃專指臣身而發,罪首之在臣,而不在彼,其亦明矣。夫子不云乎?苛政甚於猛虎,雖十室之宰,一障之乘,苟以苛爲政,其害必立見,顧臣所叨者,方岳之寄,所管者邊圉之重,而不體寬大之聖化,徒尙苛刻之弊政,下以致民情之驚擾,上而貽廟算之憂虞,則其爲罪,雖萬被戮,何足以明國家之典刑,而謝衆人之怨怒乎?臣誠駭怖震慄,求死不得,惟鈇鉞是甘而已,官職去就,疾病有無,亦非所暇言也。第所謂布髢不可禁之說,終有所不能曉者,蓋北路之禁蔘,固爲邊上之生事,而其他物貨,凡係土産者,鮮不入於防禁,雖私商之交易,非受帖於營門,則不得任意出入,事係譏關,行之不疑,蓋不知其幾百年,夫豈偶然乎哉?雖以咸興故事言之,數十年前,有一通判,行女婚於衙中,及其首姆之歸也。橐中首髢,被捉於防所,而不得釋,其禁制之嚴密,此已可見。又於甲午年間,道臣,劾奏郵官、牧官貪贓之罪,而一二箇首髢,四五升麤布,擧入於査狀中,被劾者,屢被嚴訊,僅免大辟,而其時公議,猶爲失出,未聞有以布髢之禁,爲苛也。況守令之私買細布等禁物,水陸運送者,令方伯及高山察訪,廉察論罪,卽丁亥備局,關因繡衣別單,而申嚴禁條者也。臣未知此禁之設,在昔則可,而在今則別有不可者存乎?雖然,臣本巽懦,當官莅事,病在弛緩,初何嘗有意於鉤摘人之隱伏,而只爲晩白、淵所犯關係,國家深憂,非比尋常罪人。故其所究覈,不得不嚴,始因搜蔘,竝其他贓而見發,布髢等種,狼藉於公牒之間,則擧而上聞,固事體之不容已者。臣若諉以苛細,有所掩覆,則一路瞻聆,將謂斯何?今之議者,又未知置臣於何等之科也。至若許㙉事,臣之前疏,已陳其略矣。臣聞故相臣閔鼎重之按本道時,邊將卜駄之搜檢,至及其妾之衣箱,至今傳說,不以爲疵。又於鏡城判官,船送卜物之被搜元山津也。數領皮物魚藿雜種,亦無不臚列啓聞,斷之以贓汚,先朝哲輔之持法甚嚴,當時公議之懲貪不饒,有如是者,今臣之待㙉則不然。贓物之發露者,尙多還給,文簿之現捉者,未盡提論,區區本意,雖非出於容護之計,而視先輩峻截底規模,臣亦自知其多愧矣。乃反以苛政,遭斥於廟議,是豈朝廷,爲一貪吏地而然乎?特臣,人不稱器,爲世所輕,隨事見非,觸處爲罪,有以致此紛紜,究厥所由,罔非自取,尙誰尤哉?臣方閉閤省愆,無面可顯,再査命下,爲日且久,而顧以何心,復按玆事,此臣所以寧被稽誤朝令之誅死,不敢冒沒奉行者也。噫,朱子以聖賢之姿,負山斗之望,而請按一仲友奸贓,尙勤五六度奏狀,一則曰,較權量力,實犯不韙。二則曰,孤危已甚,大懼中傷,至以未蒙朝廷盡法施行,爲奉身乞退之大端。按贓之難,自古已然,況以臣,庸下之品,疎賤之蹤,猥藉按察之有責,徒恃聖明之在上,半年之間,擧劾奸贓,至於五六人之多,群仇衆怨,何所不有,早晩顚沛,臣固自分。而今若以臣之故,竝與禁法而不行,徒使貪守汚吏,藉口增氣,以致祖宗朝,定制盡壞,邊民之膏血無餘,則臣不足言,獨不爲朝廷之憂乎?顧臣受命以來,奉職無狀,見劾於臺端者再矣,被斥於廟堂者又再矣。一節深於一節,新案浮於舊案,疵釁之積,指不勝摟,而若言其罪名之重大,則未有若今遭之爲最,藩屛之臣,負犯至此,而尙安所逃刑哉?以聖上天地之仁,父母之慈,雖欲曲加包容,姑示假借,終恐其不可得。惟有遄伏王章,庶或少安私心,玆敢席藁封疏,恭俟威譴。伏願聖明,亟命下臣司敗,勘臣罪戾,毋使苛刻之政,或干寬平之化,實千萬之幸也。且本道賑事垂了,而麥凶孔慘,殆將絶種,早播秋穀,擧爲旱枯,節近天中,田多不墾,民事可謂罔極矣。六七月之交,若無別般賙濟,則誠有盡劉之憂,而臣方泥首胥命gg膺命g,治簿,待歸,尋常公務,尙不敢當,經紀賑政,尤何暇論,此須亟退負罪賤臣,代以無故之人,講求救民之策,無失其時,然後可使一路生靈,得免擧而塡壑,臣於請譴之章,冒昧及此,實非私言,亦宜聖明之深留睿思,卽賜處分也。臣無任瞻望雲天,戰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勿復辭,察任。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國家,所以維持者惟紀綱,而近來朝廷,有一番事,不能振刷,輒使綱紀,一層墜下,可勝惜哉?灣尹,不過一守令也。其赴其遞,此胡大事,如其情勢,果難强赴,則遞之,可也,可赴而不可遞,則嚴督而送之,可也,督之而不從令,則罪之亦可也。是在廟堂,一擧措之間,而乃以此事,上勞聖慮,屢費辭令,來月雖遞之敎,太涉委曲,當用投畀之諭,殆若威怵。承宣,則敢以渠願被罪之說,猥陳筵席,廟堂則直請勘罪,何所不可,而只以請罪之外,更無他道,汎然稟啓,以至於昨日特補之命,而國體之虧損,朝綱之壞隳,可謂無餘地矣。殿下此敎,雖出於借特補之名,作爲督送之資,而第特補,重譴也。陞擢,恩典也。歷觀古今,安有因陞擢,而施特補之政哉?處分之苟簡,政令之乖舛,必將取笑於四方,而未聞入侍之臣,能有以爭覆者,寧不慨然,臣謂特補二字,宜命反汗也。日昨筵中,大臣,以昌寧縣監洪允輔,催促還任之意,仰稟上旨,書出下敎,近日廟堂事,誠可悶矣。守宰之促還,有道臣焉,有該曹焉。廟堂,自可以出一號令,分付發遣,而今以一守令之行止,至煩天聽,如是而國體,何由以尊,朝綱,何由以立?臣謂伊日,書出下敎,亦宜收還也。堂上官以下之一日三違,前所未有,而及至今日,便作故常,言念紀綱,良可寒心。雖以政曹佐貳事言之,前者纔行譴罰,而後者輒又犯之,無論情勢之輕重,其爲三違一也,而一人則坐此而罷,一人則幸獨無事,朝家刑章,恐不宜若是斑駁。臣謂吏曹參議李匡德,宜罷其職也。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者所陳,俱涉得體,竝依施焉。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昨夕,有今日次對之命。臣卽當竭蹶進參,而第臣於持平金尙魯留院之疏,有不敢自安者。日前診筵,臣,以灣尹黃梓之違命不赴,仰陳施罪之請,而聖上,特下除廟薦黜補之敎,仍命卽日辭陛,因其職而外補,固無前規,而仰惟聖意,似出於必令督赴其地,故臣倉卒之際,祗自奉令而退矣。乃者司直之論,深責廟堂之汎然稟啓,又斥筵臣之未有爭覆,至以寧不慨然爲辭。當初汎啓之失,臣旣有之,而伊日未爭之罪,臣復爲首,如臣無似,忝據匪據,不能董飭百僚,振肅頹綱,非斥之言,至於如此,臣固受而無辨,而其不宜晏然於是任則決矣。玆於特敎之下,未敢冒進,略暴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謝臺言,以安賤分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憲臣所陳,不過體例,卿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其卽視事。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右尹金聖應疏曰,伏以臣以眇末庸碌之姿,猥當重寄,夙宵憂懍,唯俟僨誤之罪,而職事所係,竊有區區之懷,敢忘僭猥,仰請裁處,伏惟聖明,特垂鑑照矣。臣於摠廳,受任屬耳,凡施措之節,姑未及周悉,至於財穀出入之數,自有簿籍,猶可按而知之。本廳與三局,雖有大小輕重之差殊,若其軍門規模,則亦自有不可但已者,而尺布銖錢,無他歲入,一切凡百需用,專靠於畿內需米,殆類乞兒活計,殊不成樣。是以朝家,特加軫念,煮硝土木之價,巡歷賞格之木,每自兵曹劃給,其來已久,嶺南硫黃軍,亦且劃定三百名,俾得一分支撑矣。近年以來,漸次防廢,至於良軍需保七百五十餘名,又行釐整而削罷之矣。初旣東柱西撑,後又截頭斷尾,所餘者,能復幾何乎?所謂畿內需米,差爲一營之命脈,而摠一年所入準捧,則僅僅爲三千餘石,使無升龠之未收,則較一年應用之數,豈無一二餘地,而若値裁減,不啻大縮。近遭荐凶,實患枵竭,諸將校兩等衣資及上番軍、標下軍,中旬賞格,焰硝煮取之資,無處可辦,其他軍器什物之可改可備者甚夥,而亦無着手之地,調度之苟簡,姑捨勿論,陰雨之備虞,誠極寒心。而伏聞頃日筵中,因公洪監司柳儼所陳達,以摠需米一千石,劃給水原,仍作軍餉云,水原實臣所管,而早晩住箚之地,朝家之倚以爲外都監者也。峙糧練兵,實爲先務,廟算至此,臣誠幸甚,第其內外輕重之別,亦有不可不察者。臣營之設,旣在輦下,有軍校焉,置器械焉,守直之費,修葺之力,餼廩之調,俱不可一日無者。又有不時之需用,應行之賞格,今雖不能滿足於此,然猶可以粗成規模,然後方可及於外營也。卽今內營形勢,如上所陳,不自暇給於日用,而獨爲外營之地,捐出軍需,則豈不有乖於本末先後之宜乎?且以曾前已驗之事言之,辛亥春間,因本道方伯狀聞,廟堂覆啓,許給摠需米二百石,大同米六百石,合爲八百石,仍留本府,糶糴取耗,而今見成冊,則以還分未捧懸錄者,至於七百六十餘石之多,時存之數,只是百石零,則取耗一節,固不暇論,竝與本數而幾盡消縮,烏在其當初劃給之本意也哉?今雖加給,安知不如前日之無實效,若使本廳,隨其逋縮而充給之,則不但有內外俱困之患,不審朝家,將何以繼之於方來耶,臣竊未知爲得計也。雖以海恩府院君吳命恒,爲摠使時,需米許留事爲言,臣取考謄錄,則其時府使,報請留置,而摠使題辭,有曰本廳需用,亦爲浩多,當觀其足不足,以其餘數留置,而本營遞代,亦在不遠,待新使,更議處之云云。以此觀之,吳命恒之初不劃給,亦可推知矣。本廳今若許留此米,則逐朔放下之數,已有不繼之患,今秋穡事稍稔,則冬朔上番之軍,其所接濟之糧,又從何處而責出,獨不重勞朝家之區劃乎?至若水原軍餉,則本府還穀之數,雖未知其幾許,以臣營所管軍餉之儲置於禿城者言之,米太竝計,殆至三千餘石,辛亥留作軍餉者,八百六十餘石,以此見存之數,糶糴取耗,能不失其法意,則幾何而不作萬餘石乎?自今嚴立科條,竝與從前未收,而趁秋準捧,俾有實效,則亦足有補於緩急之需矣。伏乞聖明,俯賜睿察,亟寢摠需米一千石劃給之命,仍令廟堂,申飭本府,未捧軍餉,待秋盡收,俾無如前抛置之弊焉。臣無任惶恐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蓋爲軍餉,卿何持難。頃年許給八百石米,亦爲軍餉,則觀卿所陳,其所未捧,若是夥然,極爲寒心。今雖有加給之命,又復若此,焉有重軍餉之令哉?其令備局,另加飭勵焉。
○乙卯五月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入侍時,左副承旨徐命九,假注書鄭純儉,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禁府都事洪致期,都摠府經歷李培源,司宰監奉事張海翼,司畜署別提崔益齡,西氷庫別提崔運興。上曰,輪對官,以次進伏,可也。洪致期進伏。上曰,職姓名?致期曰,禁府都事洪致期也。上曰,履歷?致期曰,初授光陵參奉罷散,戊申年以孝章世子禮葬都監監造官,蒙陞敍之典,繕工監役復職,出六,瓦署別提、司憲府監察,準朔後,除拜順安縣令,未半年在喪,終制後,監賑郞廳啓下,除軍資主簿,移漢城判官,又拜昌寧縣監,上年遞來,方待罪本府都事。上曰,職掌?致期曰,本府罪囚而已,他無所管。上曰,所懷?致期曰,本府有堂上,故或有弊端,則相議變通,別無所達之事。
○李培源進伏。上曰,職姓名。培源曰,都摠府經歷李培源也。上曰,履歷?培源曰,戊申年別試及第,辛亥八月,禁衛哨官啓下,癸丑除訓鍊主簿,仍拜都摠都事,方待罪本職。上曰,職掌?培源曰,臣府別無大段事,而監軍入直,中日武藝別監,內入直軍士,監試巡檢而已。上曰,所懷?培源曰,臣府凡百事,爲堂上皆主掌,故他無所達,而以巡廳事有所懷,而猥越不敢仰達。上曰,陳達,可也。培源曰,本廳夜巡,事體至嚴,在前則以軍人十五名巡禁矣。今則五名減下,只有十名,而十名之內,數三名,用於使喚,不過使五六名巡夜,名存實無,事甚疎闊。減下軍五名,依前復舊,何如?左副承旨徐命九曰,五名之減,未知何故,而至於使喚,晝則出用,夜則還聚,此固無妨。且巡廳,殊非職掌,推考,何如?上曰,巡廳,卽兵曹都摠府監軍之所,如有所見,陳達無妨。且旣令奏達,勿推。自政院,問于兵曹,變通可也。{{*|出擧條}}張海翼進伏。上曰,前日入侍乎,時任何職?海翼曰,方以司宰監奉事,待罪。上曰,年前入侍,而今復落點者追思,故將更欲見之故也。仍問所懷。海翼曰,臣府他無事,故或有事,與堂上相議處之。
○崔益齡進伏。上曰,職姓名。益齡曰,司畜署別提崔益齡也。上曰,履歷?益齡曰,初授通禮院假引儀,陞兼引儀,方待罪本職。上曰,職掌?益齡曰,掌養飼雜畜,宴禮時所用及客使支供諸般等事。上曰,遺在?益齡曰,豬遺在一千三百九十二口,羊遺在二百十一口,羔遺在三十五口,唐雁遺在六十九首,鴨子遺在一百十二首。上曰,所懷?益齡曰,本署有提調,故或有弊端,則隨事變通,別無所達之事。
○崔運興進伏。上曰,職姓名?運興曰,西氷庫別提崔運興也。上曰,履歷?運興曰,永禧殿參奉初授職,軍資監奉事移拜,相換本職待罪。上曰,職掌?運興曰,供上進排。上曰,遺在?運興曰,氷丁異於米布,消瀜故不能的知矣。上曰,所懷?運興曰,或有弊端,則與提調相議變通,別無所達之事矣。上曰,鄕人乎,京人乎?命九曰,故奉朝賀崔奎瑞之孫也。上曰,誰子也?命九曰,崔尙鼎之子也。上曰,當初予不知誰某,而偶然落點矣。今乃聞之,始知爲崔奉朝賀孫也。見其人,如見其祖,心甚愴然,奉朝賀戊申勳業,豈不卓然,而因其固讓,雖成辭勳之美志,予之待遇,固爲自別。今見其孫,愴懷倍切,其令該曹,祭需題給事,分付,可也。{{*|出擧條}}
○徐命九啓曰,政院連日,只有入直者,其餘以右位,不能牌招,何以爲之?上曰,喉院不備,殊極寒心。右承旨鄭必寧牌招。左承旨洪尙賓疏批已下,一體牌招,可也。{{*|榻前下敎}}
○上曰,明日來會賓廳,次對爲之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12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病}}。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瑴{{*|仕}}鄭純儉{{*|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海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果川縣監金省魯。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正言金{{?|⿰禾道}},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事變假注書黃最彦在外,代以朴海潤爲假注書。
○尹彙貞啓曰,事變假注書朴海潤,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重推之下,一向違牌,無意應命,事體至爲未安。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不擧行,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明朝牌招開政。
○傳于徐命九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二日,幼學金應瑞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白世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粘目內,牛峴前僉使洪就疇,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新僉使,已爲辭朝下去,洪就疇,時未上來,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病狀危苦,冒上由單,冀蒙恩暇,幸以醫治,伏承聖諭特降,不賜允許,臣誠惶隕悶迫,靡所措躬。狗馬賤疾,不敢煩塵,而蓋臣稟質虛薄,累經重病,重以傷暑,飮冷過多,種種症形,無非頑疾爲祟,胸腋結聚,將有濃gg膿g漸,脚臂牽疼,不能運用,時日之間,起動斷望,而每陳箚牘,實涉煩屑,請由將理,勢不獲已,臣雖無狀,旣忝此地,豈敢爲不顧國事,自圖便身之計哉?初與在告有異,自可往覆gg往復g詳議,而顧此床笫病喘,無路登筵,今日次對,有命而偃伏,不敢趨詣,尤增悚惕,竢罪之至。且臣伏見憲臣疏本,譏斥廟堂甚重,臣固受以爲罪,而草記旣無例,則送言之措辭,自不得不爾,若其守令事,伊日,以除署經發送,仰達之際,適因目前所見,觸發於語次,臣嘗以郡邑曠官,爲大弊,故未暇念,及於國體之傷損矣。然憲臣,以此爲可悶,而此特細事耳。臣則所可悶者,有大於此,方今聖明在上,邦運亨泰,政宜擇相委任,日新圖理,而如臣萬萬不似之人,濫叨匪據,無一言建明,無一事施措,百度廢弛而不能釐,民生困窮而不能救,此皆臣之罪也。應在斥退之科者,久矣,而聖上,不少留念,一任其泯棼,臣誠悶焉,日夕焦熬,直欲溘然而無身也。臣廢食日久,神精昏錯,不能悉暴衷懇,伏乞聖慈,曲賜憐察,亟遞臣職名,改卜賢德,以幸國事,俾臣亦得以安意調治,卒蒙生成之澤,千萬祈祝之至。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其用念焉。頃者辭單之批,豈不念卿之所患?唯念國事之意,以疾未參,其何所傷。憲臣所陳,不過體例,亦何爲嫌?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傳于尹彙貞曰,左議政處,遣鍼醫看病,書啓。
○掌令許集疏曰,伏以臣見識魯鹵,言議骫骳,本不合於諫諍之任,而怵畏分義,戀係榮寵,仍因盤礴,今已屢易月矣。一味尸居,毫絲蔑效,間附草草數啓,亦或未槪於聖心,居常愧懼,若隕淵谷。加以素患痰病,添劇於觸炎供劇之餘,咳血無算,神精昏瞀,宛轉床席,飮啖全却,以此懍綴之狀,尤無陳力之望。伏乞聖慈,特加矜憐,亟賜鐫解,俾便公私,千萬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耿耿愚忠,懷不自已,敢以慨惋於目下者,略此附陳,惟聖明澄省焉。嗚呼,今日國計民憂,艱虞溢目,可言之事非一,而朝廷不正,則萬般施措,皆如無麪之不托,臣不敢枚擧於殿下之前矣。噫,今日之朝廷,正乎,不正乎?試以今番尹汲事論之,欲通者爲是,則枳之者過當,枳之者得體,則欲通者爲非,至於長席,則務欲調劑於其間,聖敎中,亦謂其得冢宰之體,而殿下,初則兩皆勉出,終則兩皆譴罷,勉出者兩是之也,譴罷者兩非之也,是何,事有差殊之科,而罰無異同之別也。不但尹汲事爲然,今日殿下之處置朝廷,多用此道,苟非兩是,則必爲兩非,臣僚章牘中,互有爭辨者,則往往只賜例批,不曾明白說破,故人心轉益憫鬱,風波去益層激,恐無歇泊之日也。噫,從古以來,未有無是非之世,亦未有無可否之事。若曰,今姑以是非可否,倚閣一邊,以爲鎭安之道,則此乃天下古今,所必無之理,而擧一世,幾何不底於含糊鶻突之境也。董子曰,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然則今日朝廷之不正,豈不由於殿下導率之未盡乎?殿下聰明稽古,聖學卓詣,其於古聖賢所論,操存省察,敬義挾持之說,知之非不明,講之非不熟,但恐眞實底工夫,猶有所虧欠爾。伏願殿下,從前應文備數之念,因循假借之事,一切掃去,只以一誠字,參前倚衡,純然天理,無少間斷,則他日符驗之著於外者,必不至如今日,世道之泯泯棼棼也。且臣於義州府尹黃梓事,切不勝其慨然矣。日昨旣因僚臺之疏,還收特補之命。還收則固是也,而當初聖上之必欲督赴,未免大段苟簡,拿推之不足,而嚴敎屢降,嚴敎之不足,而溫音特勤,終至於假斥補之名,爲督送之階,而旣辭之後,始乃還寢,此非但梓之去就,無所着落,聖朝處分,亦豈不顚倒之甚乎?噫,梓之積久違逋,雖諉以些少情勢,而一向撕捱,終無變動之意,致有過中之擧,今日紀綱,良可寒心。臣意則不但還收特補之命而已,直勘以邊倅厭避之律,斷不可已也。至於尹心雄照律之事,亦不能無訝者矣。心雄身爲差員,酗酒顚妄,因一鄙褻之私事,濫施法外之酷杖,終至於無故殞斃,揆諸法比,罪固不輕,而畢竟徒配,未免太歇,聖上亦且循例判下,烏在其重人命之意哉?當該禁堂,亦難免擬律差輕之失,不可不推考警責,而心雄則宜施竄配之罰,以懲日後濫殺之弊焉。念臣塊苫多年,益復生疎於世事,識慮淺短,亦未曉解於時務,而旣受耳目之任,自激憂愛之忱,略效狂瞽之數語,或祈塵露之少裨,惟聖明,勿以人廢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是矣,竝依施。其於吏曹事,固有差等,末稍對擧,俱爲過中,竝爲處分,烏可已乎?況今者互相務勝,非爲朝廷也,非爲君父也。在上者惟可脫略,豈可以左酬右答,以助其習乎?黃梓事,果若所陳,意亦若此,而旣赴之後,中道處分,其亦何哉?故只寢補外之命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五月十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禮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趙顯命,行司直宋眞明,左副承旨徐命九,持平金尙魯,假注書鄭純儉,事變假注書李徵奎,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
○興慶進伏曰,聖體若何?上曰,差勝矣。興慶曰,慈殿氣候,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元子膏藥付後,其有顯效,而或撫摩見之則,如何?上曰,姑未仔細知也。興慶起伏曰,小臣久病,猝然出仕,無大段定奪之事,而有引見之命,故入來矣。咸鏡道犯越罪人狀啓,有更稟之命矣。重囚則猝乍之間,不可輕易論斷,其中輕囚之自營門,旣已保放者,則不必許久滯獄,分付監司,使之分輕重決罪後,啓聞,何如?上曰,依此分付,可也。{{*|出擧條}}
○又啓曰,此則濟州牧使金{{?|⿰亻政}}狀啓也。馬監之役,偏苦難堪,而曾無給料之事矣。本州賑廳,有除番軍官三百九十四名,納米添補之規,就其中,除出百人,依例納米,則可爲十一所馬監,一年之料云矣。此等創設之事,固不無弊端,而本牧旣已商量事勢,有此狀請,依其言,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又啓曰,此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也。留庫還上盡分事,曾已狀聞,而迄無回下,目今牟麥,凶歉尤甚。還上,許令盡分,以爲數三朔農糧事,更爲狀請矣。留庫還上,決不可盡分,而麥事旣甚凶歉,則就其留庫中,或三分之一,或折半許給,何如?上曰,若許海西,則其於他道何?取魯曰,折半留庫,法意,誠非偶然,而近來守令,每有盡分之請,道臣亦循例狀聞,朝家又不能堅守此法,故臣嘗以此,屢陳於筵席矣。海西麥凶,果未知如何,而決不可輕許也。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廷濟曰,臣則頃日北道許給時,亦以爲重難矣。海西雖曰凶歉,異於北道之設賑,折半留庫之法,似不可輕改矣。尙絅曰,留庫之法甚好,而監營雖申飭,守令例多因民人之呼訴,不能堅守。卽今海西形勢,誠甚切迫,就留庫中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許給似無妨矣。顯命曰,北路則前年,年事大無,至於設賑,故不得已許給,而海西則有異於北路,不可以異同爲嫌,朝家折半之法,其意深遠,臣向在嶺臬時,有所親見矣。當辛亥赤地之時,堅守此法之邑,則民有所恃,不能堅守處,則民無所恃,折半之留不留,關係重矣。萬萬迫不得已之外,則固守此法爲好矣。眞明曰,折半之法,大體固宜堅守,而第各邑還上,多寡不一,或有民多穀少,一巡救食,亦患不足之處,此爲可念。然此則道臣,猶可變通推移,區劃於隣邑,若非慘凶之時,則不可輕改成法。且海西麥農雖歉,比之北關、關西,似有間,不必以異同爲嫌矣。上曰,以狀啓觀之,可知海西之異於此路矣。折半之法,予嘗欲固守矣。若許分給,則乃守令之幸,非朝家之實惠,折半之法,嚴守是矣。此狀啓置之,可也。{{*|出擧條}}
○興慶啓曰,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留庫還上,前頭不可不就其尤甚邑,量宜加分,而牟麥還上,則尤甚邑,全數停捧事陳請矣。關西牟麥,雖甚凶歉,還上之全數停捧,事甚重難,且留庫加分之請,則海西旣已不許,此亦一體防塞乎?取魯曰,關西牟麥,雖曰凶歉,糶糴體重,豈可全然不捧乎?今若全然不捧,則來頭種子,亦無推移矣。廷濟曰,關西牟麥之慘凶,臣亦聞之,監司之言,誠非異矣。然而不捧還上,則來頭種子,何以爲之耶?停捧之請,似不可許矣。上曰,此固出於爲民之意,而不捧還上,則非所以爲民也。留庫中加分,海西狀請,旣已置之,此亦一體置之,可也。{{*|出擧條}}
○興慶啓曰,此江春監司李玄輔狀啓也。嶺東九邑,麥凶已判,留庫中皮雜穀,量宜分給事,此亦與兩西狀請無異,一體防塞,何如?上曰,此亦置之可也。{{*|出擧條}}
○又啓曰,北道犯越罪人中保放者,旣使監司,分輕重決罪,而其餘重囚,則許多人命之生殺,有非立談間稟定之事,更爲商量,稟處矣。上曰,諸臣意見,何如?取魯曰,臣則諸囚獄情,未能詳知,李晩白、鄭淵,是其根本,而兩人供辭,亦未得見,其中當爲重辟者,多至三四十人云。至於牛馬賊犯越之類,或在十五年之前,此與目前現發者有異,竝宜另加愼審而處之,有非猝乍間稟定之事,姑待李晩白、鄭淵兩囚之究竟,令獄官詳閱文案,議于廟堂而,稟處,恐得於重刑獄之道矣。上曰,北道狀聞,以爲李晩白、鄭淵,爲其窩主,而此獄,區別有三等,指揮正犯,干連云矣。李晩白則姑未知或有貪蔘犯禁之擧,而鄭淵事,予則自初知其爲理外事也。身爲官長,豈有使官婢,越送彼地之理乎?爲先以此意,分付,而至於鄭夏輔,則不可使猶子證猶父,放送可也。{{*|出擧條}}
○廷濟啓曰,臣以賞典事煩稟,極涉惶恐,而頃日校正廳,以賞典加給事,草記允下,不得不有所煩稟矣。自前頒賞之規,或自都監,或自各所,列書賞單,呈于政院,則政院取考謄錄,往復釐正啓下,故該曹則照單擧行矣。近來則政院,直以所呈之賞單,啓下該曹,故該曹,不得不取考前例而擧行,今此校正廳賞格,多少不一,或有若干修改之時,或有全秩竝改之時。今番依乙巳年全秩竝改時例,頒賞矣。本廳,又復如是草記,有司之臣,不據前例,恩賞之頒,逐年有加,則豈不有弊乎?此事誠爲可悶,敢請稟裁矣。興慶曰,此等恩賞之漸次濫觴,誠爲可悶矣。乙巳年旣已修改全秩,則今番賞格之用此謄錄,固無不可,而校正廳之以草記,更爲請賞,殊涉未安矣。上曰,當初料布,不能減給,畢竟賞格裁正則難矣。第乙巳年則只是四卷,今年則爲七卷,似有間矣。廷濟曰,料布輸送時,往覆gg往復g爭論,何可勝達。本廳事,事體重大,臣不能堅持,以傷事面。第工役日數雖多,至於賞格,則何可有異同乎?乙巳賞單,則爲九十人,而今年則爲一百五十人,幾至倍數,不可無裁量之道,更考賞單,其中不可不加給者,變通加給似宜矣。上曰,更爲參考乙巳謄錄,其中不可不加給者,量宜加給,可也。{{*|出擧條}}
○興慶啓曰,臣因戶判所達,校正廳賞典事,有所仰達矣。今番譜略冊子,多有錯誤處,而至於元子誕日,日辰誤書印出,追後改刊,其不察甚矣。事體所在,不可無警責,校正廳當該堂上推考,郞廳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尙絅啓曰,臣以犯越罪人申尙重事,有所敢達矣。甲寅五月,以捕金永昌之功,加資給金矣。今有更捕罪人之功,相當職除授,何如?上曰,相當職,不過邊將,而頃者加資給金之後,今又犯越,則不可除職,諸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實職則如何,而旣有捕功,則不可全不論賞矣。上曰,此令前事也,非但蒙賞屬耳。且異於捕永昌之事,於此於彼,置之爲可。考金永昌前後事,更達,可也。{{*|勿出擧條}}
○尙絅啓曰,江華外城南門樓,是禁衛營所授處也。崩頹已久,材瓦之撤置,殆至五六年云,而因本營材力之不逮,尙未重修,保障重地,誠甚悶慮。聞江華留守,以文殊山城修補事,請得空名帖,則朝家已許之云。此門,亦不可不重修,而無他變通之道,依山城例,若許空名帖百五十餘張,則使僧將及留營哨官,可以擔當重建,故敢達。取魯曰,空名帖古人謂之賣爵,決不當輕易許之矣。然若値大無之歲,民將盡劉,則朝家,或可不得已許之,而因城堞公廨修補之役,輒許給空名帖,則豈非可悶之甚者乎?卽聞兵判所達之語,廟堂之初許江都,旣未免失之矣。豈可續續許之於此等修補之役乎?臣意則一切防塞爲宜矣。上曰,江都乃保障重地,人情,居安忘危,若能隨毁隨補,則豈至於此乎?雖有留營將官,而每每放過,恬不動念,殊極寒心。若無城門則已,旣有城門,則豈可一任其累年頹廢乎?五六年兵判俱非矣,竝從重推考,空名帖則禮判所達,是矣。分授一譙樓,該軍門自當修葺,自禁營重修,可也。{{*|出擧條}}
○尙絅啓曰,臣以馬牌事,有所達矣。壬子年,臣爲陳奏副使,赴京時,到肅川,御醫尹興大及藥房書員宋昌輝等,所持馬牌,藏置於行擔中,而其行擔,爲偸兒所持去,故竝與馬牌而見失之,臣與上使書狀同議狀聞,仍使監司,使之譏捕可疑人矣。回還時問之,則未能搜得,其後又問于平營,則答以爲,有若捕風捉影,無以尋覓云。且頃者刑曹書吏及掌隷院書吏,以香陪,出去外方,又失其所持馬牌,故移刑曹勘罪矣。因邦慶蒙赦,興大輩,亦屢經赦典,今雖追罪,不過蕩滌而已,似無可論,則馬牌則不可不更造,故敢達。上曰,馬牌甚重,受去者宜藏置身邊,而每每見失,誠極駭然。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失之者,所當從重科罪,而其後,因赦蒙放,則今不可追罪,馬牌則更鑄,似好矣。顯命曰,馬牌事,誠爲虛疎,以端川趙台相事觀之,可知矣。馬牌之規,有當給者,有不當給者,或一時出給,便成謬例,分付兵曹,尙瑞院給馬式及《兵曹謄錄》,更爲釐正,似好矣。眞明曰,兵曹雖有給馬式,而馬色書吏,居間受賂,雖不當給之人,亦有成給。草料之弊,尙瑞院則因此而出給,馬牌草料成出時,兵曹所當深察,而兵曹文書,類多虛疎。判書在家而題辭者,亦皆踏印於入直堂上,至於草料,則入直主之,吏輩易於弄奸而然矣。且馬牌出馬,其數甚小,而《大典》法,品馬則大臣九匹,其下則以次有減,彼此不一,故奉命之臣,昧然犯法,馬牌式及品馬數,憑照參酌,改定式,似好矣。上曰,馬式行之已久,何必更定。其所見失,旣在於赦前,則今不必追罪,而馬牌則不可不加鑄矣。此與密符、兵符無異,今後則各別申飭,使受去者,毋或見失,如或有閪失者,本律外加罪事,分付,可也。{{*|出擧條}}
○尙絅啓曰,臣以赴防事,有陳稟之事矣。兩班出身者,皆送赴防事,纔已定奪,而至於內乘具善行事,則甚難處矣。凡額外禁軍,則自前有納馬除防之規,以宣傳官登科者,亦不送之,而內乘登科者之赴防與否,元無可據前例。具善行,今若送之,當遞內乘而送之,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內乘之職,視宣傳官尤別矣。此後則內乘,納米不爲赴防事,定式,可也。
○又啓曰,禁軍金澤,柳葉箭沒技,金萬才,片箭沒技,竝有直赴之命,而此人等,皆已出身,故尙今置之,渠輩不無抑鬰之心,事當以邊將除授,改付標矣。上曰,依例邊將除授,單子改付標以入,可也。
○興慶啓,以分館事,有所仰達矣。今番增廣榜出之後,固當卽爲分館,而其前榜,亦有未分館者云。事甚稽延,分付槐院,令上博士,從速擧行,何如?上曰,應行之事,豈待下敎而爲之乎?前已申飭,而尙不擧行,其習可駭。從速分館事,申飭,可也。{{*|出擧條}}
○興慶曰,頃日吏判,從重推考,縣道上疏,勿捧有敎,今無封章之路,已決自畫之志,都政今月內,亦將不得爲之矣。渠之所執,補外之後,何可更當銓地乎?期於必遞,而朝家勉出,不奉上疏,事體苟簡,何以爲之?上曰,吏判其後,豈是初職乎?知敦寧、刑判,旣已連除,則今此撕捱,極涉過矣。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望入啓,已四日而不下,敢此仰達。上曰,頃當新榜,故日日遞易,而其後數遞不可,故置之,今日當下矣。新榜幾盡爲之耶?命九曰,幾盡爲之也。上曰,此後則,申飭,可也。
○持平金尙魯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史官進伏,自有常處,而今日筵中,事變注書進伏之際,殊有生疎之失,請事變假注書李徵奎,推考。上曰,依啓。
○上曰,章服,自有等級,旣爲正卿,則異於亞卿,而刑判之帶,與前無別,前例有之乎?命九曰,刑判之不改前帶,似是未及之致,而御前入侍,所見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5月13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殼{{*|仕}}鄭純儉{{*|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海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巨濟府使申世洸。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標信,命下矣,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曰,伏以凡人見枳,雖出庶官,猶當顧畏,況大臣尊重之地,旣以得罪,公議爲辭,則其爲嚴截,豈比尋常,而諉以日月之稍久,肆然冒出,臣之罪一也。臨政昏錯,自速嘖言,人方以譴責爲請,而悍然尙帶原銜,臣之罪二也。君命卽天命也,宜不敢違,而有召輒拒,彌日歷時,臣之罪三也。有是三罪,縱殿下,寬不加誅,猶當亟罷其職,以勵他人,而一日二日,迄無處分,繼以嚴敎荐降,督迫甚急,憂惶震駭,莫省攸措,臣旣以抵死不出,自矢於心矣,匹夫之諒,迷不知變,而亦竊恨聖明,所以待臣僚者,有所未盡。夫官爵,人之所慕也,威命,人之所畏也。自非情勢之至難强,則孰肯捐其所慕,犯其所畏哉?惟其有萬萬不得已者,故爲此反常之擧耳。在聖明禮使之道,宜察其情而許其辭,豈不上下俱安,公私兩得哉?今也不然,一味驅策,牛維而馬縶之,終必加以罪譴,歷數近日諸臣,無一蘄遞而得遞者,此於體下之德,寧不爲欠耶?唯臣頃年,待罪金吾時,因數次違牌,自上,特以庶可知矣爲敎,仍卽許遞,此誠得使臣之道,臣於伊時,感頌上恩,至對人稱揚,自此以後,更不見此等處分,唯見紛紛以辭職,獲罪而已,詎不惜哉?臣之此言,亦若畏被罪而發者,然臣非然也,中情所蘊,冒死畢陳。伏惟天地至仁,特垂庇愍,亟賜遞罷,苟以所言猥雜,罪在罔赦,則竄之殛之,亦惟命,俯伏以俟,戰懼冞深。臣無任顒祝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儒臣之斥,旣至過中,業已開釋,則卿之撕捱,豈太過?政官之政注間事,輒解其職,朝授暮遞,日事遞易而已,亦豈有若許道理乎?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批已下,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批旨開釋之後,又爲違牌,其在分義,極涉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次承批之後,違牌爲事,無意擧行,豈有若許事體道理乎?明朝牌招開政。
○備忘記,補外還內之後,雖旋授此任,飭勵在先,甄用在後,其在道理,猶不敢撕捱,況歷職數三,批旨開釋,則若是固執,已涉過矣。況身帶藥院,徑往江郊,不顧事體,亦涉太過。都政之若是遷就,曾所未有,其將犯於夏政之時,豈有若許寒心者乎?吏判從重推考,使之卽爲入城。
○備忘記,傳于尹彙貞曰,頃者吏判,以他重臣,無批答而給之,有所勉戒,故狀聞旣入啓,其雖判付,其有勿捧之命,則道臣狀聞,於事體何?問其例於大臣,欲爲推考矣,更思之,於章於狀,其道臣狀聞而已。其捧不捧,惟在喉院,旣有勿捧之命,則章狀奚異?令後辭章,業已下送,則此狀豈可異同?雖不然,其宜先稟,而或爲下送,或爲捧入,其涉不察。當該承旨,從重推考。
○傳于尹彙貞曰,城上所之事,雖無,其名猶在,而今之百隷怠慢,喉院日入將報,詣臺之聲乃聞,若非避嫌,非亦牌招,則極爲稽緩,故方欲下敎,觀本府啓目,似是坐後,而卯仕飭勵之時,身爲法官,坐晩可知。於此於彼,俱涉稽緩,本院,申飭。
○尹彙貞啓曰,因輪對官李培源所啓,巡廳減下軍復舊事,自本院,問于兵曹處之事,擧條啓下矣。問于兵曹,則以爲巡廳軍五名,戊申年因傳敎,內外雇軍,量減時,亦入其中。其時量減之軍,皆無復舊之事,而十名之外,又別有使喚軍一名,況晝雖使喚,夜當巡邏,則十名內,用於使喚云者,殊不成說。且是別單減去之事,則似不可無端復舊,今姑安徐,恐爲得宜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尹彙貞曰,頃者勸武,意蓋有在,其時勸武之人,擧皆調用,而獨於曺允成,以其父文官之故,左扶右護,欲爲反儒,不過哨官,而後非儒非武,尙今偃便,今已多年,內乘宣傳,終不檢擬。昨年帳殿,已諭不着道布事,曾有飭勵,世間焉有不着儒衣,而着儒巾者乎?若此不已,使允成,將作何樣人?爲允成則至矣,於君命何哉?況渠以着道布事,親聽下敎,敢着儒巾儒衣,入親臨試場,名登合考,放肆無嚴,莫此爲甚。若有紀綱,使渠乃行其志,莫行君命乎?其後下敎之後,該曹亦且逡巡,極爲寒心。曺允成,令兵曹,爲先額外禁軍差下,此後內乘宣望,依他檢擬事,分付。
○傳于鄭必寧曰,特敎之下,若是違拒,事體極爲寒心,而初以此,更定兪家,兪家若此,故復命初定,其家所執,亦不曰無,若不倒婚,焉敢有固執?分付宗府,金致萬家過先婚後,待明春,行洛川婚事之意,分付。
○傳于尹彙貞曰,明日,各司久任中,除不潔人員,竝爲來待,諸承旨,持《大典》,同爲入侍。
○吏曹判書金在魯病重,上去不得事狀啓,傳于尹彙貞曰,特推之敎,已諭卿之爲嫌,決知其過矣。況有勿捧辭章之敎,則于今此擧,於道理何?勿復撕捱,依下敎,卽爲入城事,回諭。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南所衛將牒報,則金虎門南邊,宮墻一間許,今日雨水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卽速修築,而金虎門入直砲手,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金尙魯啓曰,臣方自本府,詣臺申啓,卽伏見備忘之下喉院者,以臣詣臺之稽緩,辭敎縷縷,誨責甚截,臣不勝惶霣愧恧之至。第本府開坐之規,異於他司,必待二人之無故備員,或三四年而一行焉,或七八年而一行焉,蓋其歲不常有也。故開坐之時,事輒繁氄,罷衙之後,始及詣臺,若其日勢之早晩,曾不之拘礙,此則古今通行之,例也。臣固發慨於府坐之曠廢,有意於故事之載修,遂於今日,與僚臺往復出令,趁天明赴衙,而府中多事,自致日晏,實緣事勢之適然耳,非臣詣臺之故緩也,亦非臣卯仕之稽赴也。然臣本庸陋,無他技能,耿耿一心,唯期職事之奔奏,區區深憂,每在百隷之怠官,而今因罷衙之差晩,遽承未安之聖敎,此固臣不善周旋之罪也。身爲臺官,而敢爲怠慢之習,自犯稽緩之科,則將安用此臺官爲哉?聖度涵容,雖靳譴罰,臣以何顔,更冒職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尹彙貞啓曰,持平金尙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判義禁申思喆,同義禁金始炯、李瑜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無似,待罪金吾,今已閱月日矣,亦且讞衆囚矣。唯是識慮淺短,觸事昏憒,固知早晩呵責,勢所必至,迺者臺臣,果以尹心雄事,至有問備之請,臣等於此,竊不勝瞿然,繼之以訝惑也。第念王府奏讞之體,只得因其情罪,酌量輕重,毋敢一毫低仰於其間,此則臺臣,亦必知之矣,我朝大小奏勘,皆遵《大明律》及《大典》。臣等,取此二條而詳覆之,則《大明律》云,凡決人不如法,致死者杖一百,若論致人死之罪,則止杖一百,《大典》云,官吏濫刑,杖一百、徒三年,赦員,固可謂官吏也。參以兩律,從重而論,遂以杖、徒律,照入矣。至於心雄,擧措顚妄云者,法文無所著,非有司所可擬於按法之中者也。今者臺疏,至以徒配太歇,擬律差輕等語,盛加論斥,有若臣等,曲爲從輕者然,何其不相諒,至此耶?臣等,未知必用無於律之律然後,方可當於廷尉之奏耶?雖然,職忝議讞,重速臺詆,論以邦憲,宜被大何,玆敢略具短章,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等之職,仍治勘讞不審之罪,以謝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大願。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旣已從重擬律,則於卿等,無可嫌之端,卿等勿辭行公。
○傳于尹彙貞曰,金吾堂上,批下,犯越査事緊重,待開門,竝牌招察任。
==5月14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㲄鄭純儉{{*|仕}}。事變假注書朴海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漢城府右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次承批之後,若是撕捱,其何道理?日事牌招,何日開政?其於事體,尤爲寒心者,法筵之中撤。從重推考,更爲牌招開政。
○尹彙貞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三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明日常參時,兩司無進參之員,而闕員尙未差出,事甚窘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待開門,牌招開政。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東萊等官居幼學朴重徵等,爲虎囕死事,傳于尹彙貞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備忘記,傳于徐命九曰,今者秋曹啓目曰,粘連而不粘連,則喉院,宜察而不察,當該承旨推考。
○徐命九,以義禁府言啓曰,時當盛夏,潦雨新霽,罪人所處獄間,淨掃事,命下矣。本府罪人所處,東南西間,使入直郞廳,看檢掃除,取兩倉空石,計數入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臣顯命,昨日使本曹佐郞臣李奎鎭,摘奸典獄署,申飭獄官,淨掃囹圄,存問諸囚,所藉空石,移文請得於戶曹矣。卽者自政院,招致本曹郞廳,以傳敎辭意,分付,故謹又發遣佐郞臣李䌖,馳進典獄署,點閱諸囚,諭以恤囚之聖意,有病者及飢餓者,別爲抄錄以來,則病秩爲三名,無養獄尤甚秩,爲二名矣。有病者治療,無家人護養者,官給衣糧事,年前又判付,申飭之事,揭書本曹壁上者,而近來各司,雖有該署所報,全不擧行,誠爲慨然。今後則隨所報,間間顧恤之意,申飭各該司,何如?傳曰,依爲之。飭礪之下,不卽擧行,該司官員,令政院從重推考。
○掌令許集啓曰,臣於屢月供劇之餘,疾狀沈淹,實無一分自力之望,而嚴畏分義,旣不敢坐違召牌,鎭尋長單,亦復見阻於喉司,因仍蹲冒,一味媿懼。昨者僚臺,以府坐之閱歲曠廢,要與之備員會坐,故臣果趁早赴衙,而開坐按治之際,自爾多事,日晩之後,始乃罷衙而歸矣。伏見備忘之下於喉院者,則辭旨嚴峻,責之以府坐之稽緩,臣於此,殊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噫,百隷怠慢之習,實爲今日之痼弊,臣固其常慨惋,則身爲法官,豈敢懷稽緩之念,而只緣事務之適然,反承未安之聖敎,此豈非如臣鈍滯者,不善周旋之致也?臣雖身不詣臺,而合坐完議之後,例當聯名於傳啓,則實與詣臺無異,且其府坐之始終,一同僚席之去就,則今此嚴敎之下,其爲情迹之難安,固無彼此之別,惶悚之極,宜卽自列,而觸暑開坐之餘,宿疾添劇,且緣日勢之已晏,今始來避,以此以彼,所失滋大,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徐命九啓曰,掌令許集,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乙卯五月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大典》,各司久任郞廳,同爲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必寧,左副承旨徐命九,同副承旨尹彙貞,假注書沈㲄,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戶曹正郞鄭潤先,戶曹佐郞徐宗璧,宣惠廳郞廳李淨,掌樂主簿尹潗,司僕僉正鄭達先,司僕判官李德淳,司僕主簿李重華。鄭潤先進伏。上曰,職姓名?潤先曰,小臣戶曹正郞鄭潤先也。上曰,履歷?潤先曰,戊戌六月,敬陵參奉初付職,辛丑正月,陞繕工奉事,其年七月,陞司䆃寺直長,癸卯秋,宗簿寺主簿,出六翌日,移拜刑曹佐郞,甲辰正月,移拜戶曹佐郞,其年八月,陞戶曹正郞,其年十二月,除授報恩縣監,丙午三月罷歸,丁未八月,濟用判官復職,其年十二月,移拜刑曹正郞,戊申七月,除授沔川郡守,辛亥十月罷歸,癸丑正月,拜宣惠廳郞廳,乙卯閏四月,除戶曹正郞矣。上曰,職掌?潤先曰,戶曹版籍色矣。上曰,遺在?潤先曰,錢五萬餘兩,封不動木一千九百餘同矣。上曰,所懷?潤先曰,無可達之事矣。上曰,修擧?潤先曰,湖南法聖倉漕運,則入來,而群山倉、聖堂倉漕運,尙不來到,事之稽緩,莫此爲甚,故敢達。上曰,惟正之供,旣捧於民,而到今不來,太涉稽緩,不可無警責之道,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年幾何?潤先曰,小臣今年六十九矣。仍退伏。上曰,誰家人耶?必寧曰,故相臣鄭載嵩之族姪矣。戶曹佐郞徐宗璧進伏。上曰,職姓名?宗璧曰,小臣戶曹佐郞徐宗璧也。上曰,履歷?宗璧曰,戊申年,除童蒙敎官,庚戌年,以監造官承傳,陞掌樂主簿,移戶曹佐郞,除聞慶縣監,上年五月,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宗璧曰,版籍司、別例房、別庫矣。上曰,遺在?宗璧曰,版籍司遺在,正郞鄭潤先,旣已陳達,別例房經費中,無前例之事,磨鍊出關而已,元無物力遺在之事,別庫遺在,大米一千四百餘石,太一千六百餘石,田米六百餘石矣。上曰,何時爲久任乎?宗璧曰,今年二月啓下矣。上曰,修擧?宗璧曰,無修擧事矣。上曰,所懷?宗璧曰,無陳達之事矣。本曹雖有弊端,與堂上相議變通,故別無弊瘼矣。上曰,年幾何?宗璧曰,小臣今年四十矣。仍退伏。上曰,誰家人耶?必寧曰,全光道監司徐宗玉之弟矣。李淨進伏。上曰,職姓名?淨曰,小臣宣惠廳郞廳李淨也。上曰,履歷?淨曰,泰陵參奉初付職,陞繕工副奉事、造紙署別提,移拜義禁府都事,除玄風縣監罷散後,拜鎭安縣監,移拜金堤郡守罷散,上年冬,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淨曰,方待罪湖南廳,兼察江原廳矣。上曰,遺在?淨曰,卽今宣惠五廳遺在,米十七萬二千九百石,田米五千三百石,太四千九百石,小豆二百石,木綿三千一百同,布五百九十同,苧布三同,銀一百六十八兩,錢一百八十三兩矣。上曰,錢文分給之數,少耶?淨曰,前遺在則已分給於貢人,湖南廳,新有綾州舊未收錢捧上者千餘兩,故姑爲留置,而他廳則元無所儲矣。上曰,貢人,自前必爲從貴上下,今亦依例爲之耶?淨曰,當初大同設立之意,蓋欲生活都下人民,故貢物,必爲從貴上下矣。今則旣不用,錢米木之價至賤,貢人多有呼冤之事,而所納米木色品,漸不如前,貢人多有落本之歎矣。上曰,修擧?淨曰,本廳只是貢物捧上,上下而已,別無修擧者矣。上曰,年幾何?淨曰,小臣今年五十二矣。上曰,此是其李淨耶?必寧曰,曾爲金堤郡守耶?淨曰,小臣曾爲金堤時,逢邑民之變矣。仍退伏。尹潗進伏。上曰,職姓名?潗曰,小臣掌樂院主簿尹潗矣。上曰,履歷。潗曰,丙午獻陵參奉初付職,陞義盈庫奉事、掌樂院主簿,出六,除刑曹佐郞、工曹佐郞,其後除龍仁縣監,罷還,甲寅二月,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潗曰,樂生色矣。上曰,前時有下敎事矣。近來則比前勝乎?潗曰,本院別無大段弊端可達之事,而但樂工、樂生,自遠方上來,白地應役,一朔所受食,不過一疋木而已。以此若干所得,無以聊生,此爲可矜之甚者,況且連値凶歉,自癸丑至甲寅,四年之內,被災邑蠲減之數,不啻夥如,賑廳若干出給,不爲全數上下,卽今工生輩,未受出之數,木則十九同餘疋,米則百餘石,若依此數盡給,則可爲一分救急之資,而本廳,尙今遷就不給,擧皆飢餒,實無扶持應役之望,故敢達。上曰,樂工乃莫重祭享時所用,則旣非雇軍之比,而役價上下,反不如雇軍,無實如是,從速上下事,分付賑廳,可也。{{*|出擧條}}上曰,是誰家人耶?命九曰,是吏郞尹汲之四寸矣。仍退伏。鄭達先進伏。上曰,職姓名?達先曰,小臣司僕僉正鄭達先矣。上曰,前已入侍否?達先曰,前日入侍矣。上曰,其後有何修擧事耶?達先曰,無修擧事矣。上曰,大凡馬政,爲國所重,詩不云乎騋牝三千?古人之重於馬政如是,近來馬政,極爲疎虞。聞大臣所達,知其如是矣,今則勝於前耶?達先曰,卽今馬政太乖,無可言者矣。上曰,所懷?達先曰,無他所懷,別無可達之事矣。仍退伏。李德淳進伏。上曰,職姓名?德淳曰,小臣司僕判官李德淳也。上曰,履歷?德淳曰,恭陵參奉初付職,移拜童蒙敎官,出六,拜廣興主簿,移拜工曹佐郞,戶曹佐郞,陞戶曹正郞,除禮安縣監遞還,拜刑曹佐郞、工曹正郞、刑曹正郞,除林川郡守遞還,拜禁府都事,司僕主簿,除金川郡守,在任遭喪,今年二月,本職除授,三月久任啓下矣。上曰,職掌?德淳曰,小臣所掌,乃牧場色、軍色、戶房色、屯田色矣。上曰,遺在?德淳曰,牧場色今年所收米,二千二百石零,雜穀四千餘石,錢三千餘兩,木花一萬五千餘斤,米則一年員役放料外不足之數,殆近百餘石,以雜穀代充上下,錢則內寺馬價,與軍色一體,次知上下,木花則八千六百餘斤,入送北道,以給軍兵衣資,軍色則一年諸員布,一百三十餘同,而不足之數,亦近十餘同,以牧場色雜穀,代充上下,戶房則內外寺馬料,自戶曹一年劃給,太二千餘石,田米五百餘石,而以本寺太三百餘石,皮牟八百餘石添養,屯田色則箭串田畓一千五百餘日耕內,諸員一百二十名,位田六百日耕內,農圃劃給田一百九十日耕,各宮菜田九十餘日耕,朴排田一百七日耕,浦落三百餘日耕,計除後,一年收稅一百五十日耕矣。上曰,所儲幾何?德淳曰,牧場色,卽今遺儲米一千二百餘石,錢一千五百餘兩,銀一百十餘兩,雜穀一千餘石,木花一萬二千餘斤,軍色遺在,黃金八十餘兩,銀七十餘兩,木三十餘同矣。上曰,曾知太僕富饒,今聞所達,誠爲寒心,何其如是殘敗耶?前因提調所達,槪聞之矣,監牧官,不能擇人而然耶?德淳曰,監牧官,曾前則本寺差出矣,卽今提調僉使,兼監牧官,則盡爲移送兵曹擇差,監牧官則自本寺,各別擇差,而辛壬凶歉之餘,各牧場所收大縮,上年則貸來惠廳米五百石,僅給員役料米,今年三月,小臣待罪本職後,本朔料米,貸用於馬籍色,以錢充給,實爲苟艱矣。上曰,所懷?德淳曰,別無仰達矣。上曰,年幾何?德淳曰,六十矣。上曰,誰家人耶?必寧曰,李徵海之子,德麟之弟矣。仍退伏。李重華進伏。上曰,職姓名?重華曰,小臣司僕寺主簿李重華矣。上曰,前日入侍否?重華曰,曾以輪對官入侍矣。上曰,職掌?重華曰,本寺主簿,掌內外寺官舍、馬裝諸具鋪陳、器皿修補事,而本色無物力,分養馬上納時,若干裝木,例爲捧上,故以此需用,而若盡用則移來他色,隨毁隨補矣。上曰,所懷?重華曰,主簿非緊任,故別無可達之事矣。仍退伏。上曰,久任郞廳,倂招來進前。承旨招之,五人以次進前伏。上曰,今日久任郞,招見之意,爾等知之乎?此不爲文具,而俄問所懷,皆無所達,若勤於國事,則豈無所懷?此乃常時經紀者少故耳。若於無中,能有所懷然後,可見其奉職之意耳,此後則着意奉行。若有怠慢之習,則當,申飭之矣。五人對曰,聖敎至此,孰不飭念奉行耶?上曰,久任郞皆退去。五人以次退伏,仍爲罷出。命九曰,以《大典》觀之,則各司久任處數多,而近來遵行此法者,只十一司,其餘各司則廢閣不行,未知何故,而卽今十一司中,兵曹則郞廳遷轉之代,姑未啓下,漢城府則以無長官之故,不得啓下云。此雖與無端不爲奉行者有異,推考,何如?上曰,久任郞廳未啓下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俄者已諭於久任郞,而如此者,亦爲文具。《大典》,申飭,非止一再,而政院束之高閣,未嘗披見,故未見有修擧者矣。尙賓曰,《大典》中,金科玉條,井井燦燦,此誠聖朝之懿範,聖上之,申飭摯矣,而臣等在家時,則未易考閱,入闕時則自爾多事,亦未能見之矣。上曰,《大典》中,應有行於古,而不行於今者多矣,宜於前,而不宜於後者多矣。彙貞曰,古今異宜,我國法制,則可以施行,而以卽今見之,法多頹弛,其中豈無修明者,而常時《大典》,殆同廢閣,全不講究,如此而其有實效乎?命九曰,《大典》如讀書人之二十前讀書者,可以爲用,自此以後,讀書無益,今者《大典》,猝然看過,殆若晩年讀書,何能爲其用乎?尙賓曰,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五十、七十、百畝,似有差殊之別,而其實皆什一也。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正而後,賦稅均民生安,軍國之需,量是而出矣。今以量田一事論之,祖宗朝金科玉條,皆出古聖王什一之征,而法久不行,後來不識立法之本意,徒爲厲民之歸,豈不慨然哉?《大典》,田分六等,災分九等,皆以十一爲分數,臣請陳焉。所謂田分六等者,一等一結之田,其形甚小,二等梢大,三等四等五等,漸次加倍,至於六等田而極矣,而賦稅,皆取十之一,此臣所謂文王十一之征也。至於災分九等云者,實十分爲上上,年每一結收二十斗,實九分爲上中,年收十八斗,所以減二斗者,蓋減其十分之一也。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每一等,各減二斗,至於下下之年,則只收四斗,民之所收,只餘一分,是乃十分之一,而仍爲免稅矣。今之地部,年分事目則不然,若有一分棲畝之穀,不但不給等災,全取十分之稅,全不掛鎌,全不落種,川反浦落之處,亦難免稅,王賦之失政,甚矣,而民生豈不困悴乎?一二三四分之災,實難區別分給,而六分以上,則乃是過半之災,而全責十分之實,此誠損下益上之政,豈可厲民以自養乎?且量付常耕者,謂之正田,地品瘠薄,禾穀不穟者,謂之續田,而雖曰正田,而或於大村移居,水道潰決,沙石覆沒,禾穀不穟之處,則降之續田,雖曰續田,而或因人家移居,水道灌漑,糞田肥膏,所出倍多者,則升之正田,守令置簿,報于觀察,使式年改正,以待改量時升降,此《大典》,所以二十年一量,以正田賦者也。不幸田政廢弛,錯無頭緖,一次量田之後,其弊愈甚,試以古事言之,去癸卯年,京畿量田使,非今時人才之比,而其時量法,亦有失着處,欲爲多得結數之故,守令、監色,都增結數於窮民瘠薄之田,虛張等數於荒廢不墾之地,故窮民磽埆之田所收,不及其稅,故因爲廢棄,荒廢不墾之田,永爲棄置。當此人多地少之時,無土之民,雖欲起墾,而墾起一畝,盡責帳付之全稅,故莫敢下手,土地之不能盡闢,職由於此,此實朝家,所先變通者矣。《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惟聖明留意焉。上曰,承宣之言好矣。以此意,出擧條,申飭各道,可也。尙賓曰,此非造次間議定之事,輕易出擧條施行,則不無騷擾之端矣。上曰,承宣所達,亦有意見矣。必寧曰,聖敎之以《大典》,申飭者如此,若能以此,這這,申飭,則《大典》之法,可以行矣。上曰,臨時披閱,而行之則難矣。若豫爲講磨,則行之似易。六曹,申飭時,有違於《大典》者,則承旨陳達推考,可也。尙賓曰,大科會試,有《大典》之講,國家之重《大典》,其意至矣。上曰,《大典》懸吐乎?彙貞曰,大科,講以《大典》、《家禮》竝行,而徒爲文具,此豈謂講乎?必寧曰,譯學,亦以《大典》爲講矣。命九曰,大科會試,非無講冊,而必講《大典》者,有深意矣。上曰,增廣有之乎?尙賓曰,有之矣。上曰,式年六經外,亦講《大典》乎?尙賓曰,非講經時爲之,會試前設此講,便是錄名之講矣。上曰,監試則有《小學》照訖講之規,予已知之,此講,亦如照訖講乎?設行於何處,而亦有試官耶?尙賓曰,此亦有試官,而試所則從試官便近,或於四學惠民署等處,設講矣。上曰,蓋歇講也。尙賓曰,因務農一條,有仰達矣。趁時耕耘,且助不給,勿差役勿徵發,觀察使考勤慢,殿最事,如是申嚴矣,今者時雨霈然,至於高亢之畓,莫不周洽,此時農民,或乏種糧,或無牛隻,不無失時之歎矣。守令果能如是擧行乎?上曰,向者旱氣頗甚,以此憂慮之際,幸得甘霈,而慮或有過注之患矣,今則快晴,誠爲多幸。望霓之時,雨澤旣洽,此正務農之時也,而勸課之政,專在於道臣、守令,使民服力,此時爲急,承旨所達,好矣。趁此時,各別勸農之意,下諭諸道,可也。{{*|出擧條}}彙貞曰,臣之房掌,在於工典,溝渠等事,皆屬工典矣。北麓童濯,松木稀疎,每當潦時,輒生沙汰,不但所見之不佳,城內川渠之壅閼堙塞,專由於此,已因京兆節目之啓下,今方修治,頗有其效,而我國之事,每患有始無終,此後若復如前弛置,殊無今日修治之意。備局,多有海松子種,卽今雖非種藝之時,常於二月十月,多所播植於北麓童濯處,各別看守養護,川渠開浚,亦必歲以爲常,以此,分付京兆,定式施行,何如?上曰,所達,好矣。分付工曹及京兆,使之,申飭擧行,可也。{{*|出擧條}}尙賓曰,小臣待罪兵曹時,見慶德宮諸司,多有雨漏腐傷處,卽今時御所及昌慶宮,亦然矣,當其若干朽傷之時,仍卽修補,則必不至大段用力矣。卽今霖雨之餘,必有添漏處,分付工曹,一一摘奸,以爲隨毁隨補之地,何如?彙貞曰,家舍致傷,每由於上漏下圮,若隨漏隨蓋,毋至腐朽,疏洩水道,毋至礎傾,則何至於大費物力耶?上曰,前已下敎,而該曹,每慳於些少所入,終至於大段修補之境,此後則發遣工曹郞官,這這摘奸,若有日後大修補之事,則當該摘奸郞官,難免其責,以此,分付。雖時御時,人所不及之處,則尤易傷毁,竝爲申飭,可也。{{*|出擧條}}命九曰,臣待罪刑房矣。《大典》條目,本不繁多,而近來間有持《大典》入侍之事,且自上,隨事申飭,故就條目中,緊切於近事者,上敎之申飭,筵臣之陳白,非止一二,更不必煩複,如刑典之決訟日限,暑月之恤囚禁喧,跟隨兵典之驛路等條目,惟當留意,時時,申飭矣。上曰,依所達爲之。命九曰,伏聞聖上,近以《詩經》進講矣。今於太僕官之對以馬政也,以騋牝三千,下敎而勉勵之,臣竊仰殿下,有得於葩經之旨也。其《詩》曰,靈雨旣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稅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旣言秉心,繼言騋牝者何也?蓋人君一心,爲萬事之本,衛文公之所以致騋牝之盛者,實由於塞淵之心也。雖以大布大帛之事觀之,文公之秉心,亦可知矣。其秉心也旣如是,故其效之著於事者,至於騋牝之衆多矣。今殿下,以騋牝三千,飭勵太僕,若臣之愚忠,則以秉心塞淵四字,竊有望於殿下矣。況今望霓之時,甘霈旣洽,則與靈雨之降無異矣。俄者勸農之旨,特頒諸路,則與桑田之稅,亦無間矣。然而勸農之政,只在此心之誠實,騋牝之盛,亦在此心之淵深,更願殿下,必於秉心工夫,益加勉焉。上曰,衛文之騋牝三千,實是秉心塞淵之效也。承宣因此勉戒,誠好矣,予當留意焉。尙賓曰,秉心塞淵之說,誠如命九之所達,而若求其本,則在於思無邪三字矣。上曰,然矣。上曰,今因承旨恤囚之言,有所下敎矣。卽今霖雨稍霽,暑炎猝劇,此時囹圄,政宜淨潔,以此意,各別申飭於金吾、秋曹,而當該郞官招來,使之摘奸後,來告政院,可也。{{*|出擧條}}上曰,《大典》中,冢宰爲首,而今日吏典不備,已近六月,而大政尙無其期。卽今承旨有闕,而不能出代,玉堂俱空,而不開法筵,吏參之撕捱,極爲過矣。必寧曰,昨日吏參之疏,所以捧入者,蓋欲其承批也。辭旨開釋,而猶不出,今日又違牌,實爲過矣。命九曰,以北路犯越罪人査處事,金吾堂上,特敎牌招,而三堂俱不膺命,更爲牌招,何如?上曰,本事元不大段,辭疏旣已承批之後,違牌過矣。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可也。{{*|出擧條}}尙賓曰,《大典》,臣等退出後,當與諸僚同議,以爲講究體行之計矣。上曰,常時習見,則可以用之,而今則不爲習見,此後則各別惕念講究,可也。尙賓曰,前日以黑團領胸背事,有申飭之敎矣。以《大典》觀之,則限三品有胸背,而無參下官胸背之規矣。上曰,三品則是堂上三品乎?尙賓曰,似是堂上三品矣。必寧曰,百官延勅時,則皆有胸背矣。上曰,皇明法,似然矣。必寧曰,《大典》中,無四品胸背之言矣。上曰,見《典錄通考》,則可以知之矣。尙賓曰,四品以上,則黑團領必有胸背,而朝服則八九品,皆服之矣。上曰,百官之盡服甚難,故似只行於四品以上矣。諸臣仍罷出。
==5月15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徐命九{{*|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㲄{{*|仕直}}李衡萬{{*|病}}。事變假注書朴海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徐命九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次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徐命九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判李德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時刻已迫,多臺差出,一時爲急,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常參時,政府西壁及六曹堂上,當爲進參,而左參贊李眞望,右參贊鄭亨益,俱以病懸頉,戶曹判書李廷濟陳疏受由,參判徐宗伋,參議李命熙呈辭,無進參之員。左參贊李眞望,右參贊鄭亨益,戶曹參判徐宗伋,參議李命熙,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常參時,無兩司俱未進參之例,而政官,旣已再招不進,臺官,闕員,不得差出。正時已過,今日常參,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常參停,來會賓廳。
○徐命九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常參停,來會賓廳事,命下矣。卽與常參時來待備局堂上,來會之意,敢啓。傳曰,引見。
○備局薦望,以洪鉉輔爲吏曹參判。
○徐命九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鄭純儉,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望,以李衡萬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昨日入侍時,諸道道臣處,趁此時,各別勸農之意,下諭事,擧條啓下矣。兩都留守處,一體,下諭,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宗白。
○徐命九啓曰,北道審理御史李宗白,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五日,私奴順金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佐,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禁軍,來秋冬等祿試射,今方設行於訓鍊院矣。入直禁軍等,依例明日,除標信出試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京畿監司狀啓,判尹尹淳病重,上去不得事。傳曰,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卿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五月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金取魯,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趙顯命,靈城君朴文秀,左副承旨徐命九,假注書沈㲄,事變假注書朴海潤,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興慶進曰,雨後日氣蒸熱,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水剌寢睡,一樣安穩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氣候,聞傅膏藥後,色澤稍勝云矣。上曰,不能詳知,而聞醫女言,則似勝矣。興慶曰,無大段稟定事,而今日常參,以吏曹參判不出之故,不能出臺諫,不得爲之矣。上曰,然矣。興慶曰,吏參,昨日三牌不進,似當一體處分,故敢達。上曰,今日常參之不爲,予固已知之。試官三牌,已有定式,而此則異於試官,參議之事故,故不下敎矣。興慶曰,一日三牌不進,有傷分義,似不可無處分之道矣。上曰,此人,非不知分義,而必有所固執于中者,俄者又爲違牌,其自劃定矣。吏曹參判李德壽遞差,其代,則判書方在江郊,不可等待,使郞官,問于大臣差出,可也。興慶曰,以北道犯越狀啓持入事,有所下敎矣,狀啓中抄錄者,今方持入矣。上曰,狀啓則未及持來耶?興慶曰,狀啓在於他處,未及盡爲持來。昨日戶判陳疏,請遣御史,未知,何如?上曰,心中有疑,知其根本然後,可以處之矣。卿問議於左揆,而左揆之意,何如?興慶曰,臣問議于左揆,則以不必遣御史爲言矣。臣方來議於賓廳,則諸議以爲,四五十人,不可一時盡殺,莫如特遣御史,以國有大慶,今番則用特典,而此後如有犯者,則勿論多少,一倂正刑之意,宣布德意則爲好。諸議皆以爲然,諸臣今方入侍,下詢,何如?上曰,李廷濟所達,善矣,與評事,議爲之,似好。逮捕多至四五十人,分等上來,似爲無妨,分等中,可生者可殺者,可以區別而決斷。李晩白捧蔘事,或然矣,而鄭淵事,渠亦人耳,豈爲是哉?貪官汚吏,或有之,而此則理外事,不無疑矣。入侍諸臣,竝陳達所懷,可也。取魯曰,小臣在外時,未能詳知,如此重獄,不敢妄陳所見,而李晩白罪狀,實有所犯,則雖無所惜,若有一毫瞹昧,則誠爲可憐。擇送御史,詳知獄事而處之,似好矣。上曰,一道臣之疏,難以詳知,御史發遣,未爲不可。取魯曰,官吏二人,將死無兵亂,而平時豈可多殺乎?聖王泣辜之意,似不當若是矣。尙絅曰,李晩白事無贓,雖曰預知,豈可以此而輕斷?鄭淵遣妓事,亦有可疑,發遣御史,亦必有騷擾之端。雖或潛行,似難詳知,且鄕人㤼於御史,或有干連,易致騷擾。自此宣布德意,似好矣。取魯曰,此則倒矣。未能究治,而何以先宣德意乎?尙絅曰,御史往彼後,四五十人推治之際,似極騷擾矣。顯命曰,李晩白事,旣稱無贓,鄭淵則已捉贓物,比李晩白,甚矣,遣御史處決,似好。自此廟堂會議後,持節赦之,亦爲一道,豈有大段難事乎?上曰,然矣。文秀曰,李晩白事文案,未能詳見,不敢仰達,而明其罪狀然後,可以處之,更爲詳審爲之,好矣。四五十人皆死囚,特遣王人,更加詳審處決,則此爲軫念遠民之道。凡罪人,有首犯者,有干連者,至於犯越則勿論,而誅其身者,此國法也,何必計其多乎?若計其多少而處之,則壞法,大矣。臣與大臣,語以爲今番則國有大慶,特用赦典,此後則如有犯者,斷勿饒貸。以此意論之,則實爲國家宣布德意之道,自此愼審後,送御史,如有差違者,則狀報而處之,甚好。事當速行,往彼後審理,則必久矣。國家裁處,似宜矣。上曰,一依狀啓決斷,則似未審矣。大赦之餘,遣御史宣諭,好矣,而騷擾之慮,兵判所達似然矣。取魯曰,此則犯越罪人,今不必窮査推治,區別參酌矣。發遣御史,宣布德意,似好矣。上曰,狀啓盡爲持入乎?尙絅曰,以狀啓治之,則四五十人,皆當死矣。文秀曰,會議速決,可矣。興慶曰,發遣御史,於事體,實爲圓全矣。顯命曰,若送御史,則速送可矣。上曰,是矣。取魯曰,罪名,自上,欲抄覽,則使備局,詳前後罪名,抄出入覽,可矣。上曰,然則遣御史,可矣。此可速決,御史雖明日,使之辭朝,金吾、秋曹堂上,明日持文書來會,可也。上曰,御史,誰可遣乎?大臣,以可合人,陳達,可也。興慶曰,臣倉猝之際,未及思之,退出後,當詳議陳達矣。上曰,李宗白、李喆輔、吳瑗、金尙魯四人,其中誰爲優乎?其中李宗白,解事明透,此則喆輔,似不及於宗白矣。吳瑗,極力於國事,而不足於詳明,金尙魯則爲完全而履歷小耳。上曰,李宗白,方在何處耶?文秀曰,渠方往延安親庭矣。興慶曰,臣不見宗白面目,不知其爲人,而似可合矣。文秀曰,御史如臣者往,則可以審愼,而臣之身病未已,勢難遠赴,是可恨矣。上曰,靈城請行過矣。堂下經幄之臣可遣,何必二品宰臣乎?李宗白,方在延安云,似遲延也。文秀曰,延安不遠,一日半可來矣。上曰,御史何以定名乎?興慶曰,以審理御史,爲名,似好矣。上曰,承旨書之,仍親呼曰,國綱凌夷,邊禁大壞,今於北道諸囚而極矣。論以王法,豈逭三尺,而但其數半百,以道臣一張狀聞,草草論斷,則非王者審愼之道,且國有大赦,霈澤旁流之時,尤可審愼,故心爲持難矣。昨者戶判所陳,誠是開予趑趄,故有令廟堂,稟處之命,今則差遣御史,已爲完定,不可不趁卽下送,俾無邊擾滯囚之弊。前司諫李宗白敍用後,仍差北關審理御史,不數日內辭朝,馳往本道,其入於重辟者中,各別詳察,輕重,分等啓聞,以待朝家處分,而前狀啓中,道臣之或請亞律,或請遠配之類,明日廟堂諸臣,金吾、秋曹堂上,會議備局後登對以處,趁御史下去時,以爲分付之地。上曰,廟堂直分付,使評事眼同爲之事,書于紙上,可也。上曰,政院,下諭。命九曰,李宗白,時在延安地,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爲之。興慶曰,頃日常參時,有大同未上納守令,令廟堂抄出論處之命,而以擧條之不爲啓下,故廟堂尙未擧行。臣則常參時,不爲入侍,故全未知之矣,今聞惠廳堂上之言,始乃知之。伊日入侍,當該承旨、注書推考,使之書出擧條,以爲啓下之地,何如?取魯曰,臣於日昨常參時,備陳大同不納之弊,聖敎極爲嚴截,臣又以未收邑守令,當待秋後請罪,仰達,則自上,有昨年冬,被拿守令之謂以已捧,而至今不納者,令廟堂爲先論罪之命,而廟堂尙無擧行之事,故臣果言及於大臣矣。上曰,頃聞惠堂所達,大同不納之弊,誠爲無據。守令則自惠廳,從當請罪云,而其中被拿守令之以捧置爲言,而終不納者,是欺瞞朝家也。旣已陳聞於筵席之後,不可置之,故有令廟堂論罪之敎矣,擧條尙不啓下云。注書則新進生疎之致,而承旨之不能檢察,非矣。當該注書推考,承旨從重推考,追出擧條,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向者臺諫,以鄭亨復事陳疏,而其執災太過,因戊申數充之,故書員施罰,例也。到今請譴,極爲過當,故問議于諸臣,使入侍諸臣,陳達,何如?上曰,陳達,可也。取魯曰,敬差官,全爲國家,而守令以實爲災,施罰可矣,而以此罪之,則必有後弊矣。尙絅曰,若只以守令所報捧之,則在國家,所失太多,故不得已多捧,若以多施罪則非矣。顯命曰,全羅農形,小臣陳達,而敬差甚爲固執,亦不可追後論罪矣。上曰,過矣。欲問于大臣矣,置之之外,無他道理。大抵守令爲民,敬差爲國,故如是耳。取魯曰,大抵如是,故戶判則必欲送敬差官,道臣則不欲送之矣。尙絅曰,災結,守令盡報者無之矣。文秀曰,近來習以爲常,而其爲擧措,可謂失當矣。上曰,北道獄事,昨日回啓中,李義豐事依允,而予心以爲何如矣。尙絅曰,兄弟盡殺可憐,而打其父,極爲無據。臣爲道臣,施刑一次,送三水道死,其兄弟刺殺其訟者,國家豈不代殺乎?文秀曰,北道風土强悍,故習氣致然矣。顯命曰,治北人之道,必裁抑而後,可以爲之,此臣職掌,故敢達。上曰,然則有燕趙之風而致然,北道如是矣。顯命曰,昨日啓下黃海道放未放狀啓中,有放秩,無稟秩,臣量入二人於稟秩,入二人於配秩,四人中二人放,二人仍,判付中,各減一等爲敎,未知上意,故敢達。上曰,昨日承旨,有文書不粘連之失,故特爲推考,而予思之,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自家有疎忽之擧。予爲今日常參,故急速之際,未免有失矣。依回啓,施行爲乎矣,玄宇章、尹渭聘乙良,竝減等事,判下,可也。尙絅曰,日昨,以具善行赴防事陳稟時,以宣傳官登科者,不送赴防之意陳達矣,追後聞之,則南行宣傳官,登科則見遞,而便爲出身,故例送赴防云。臣之誤達,極爲惶恐,而內乘則與宣傳官自別,具善行,依昨日下敎,除防乎?興慶曰,南行宣傳官,登科則遞職者,以其所帶之職,乃蔭窠,不可出身後仍帶,故遞職後赴防,例也。以出身而爲宣傳官,則不爲赴防云,蓋以其近侍故也。具善行則內乘,自是蔭武通職,出身後不爲遞改,而內乘之職,親無異於宣傳官,故日昨,有勿令赴防之命矣。文秀曰,以新出身,使之赴防者,蓋欲習知邊事故也。如善行者,其門閥乃將家,況且年少聰敏,如此之人,必令赴防,習知邊事然後,前頭可以需用,而如兩局大將,非此等人,誰爲之?且赴防非左遷,旣無內乘不赴防之前例,先令赴防後,試其用,似好矣。上曰,昨聞宣傳官登科者,不送赴防,故具善行,亦使之除防矣。宣傳官旣送赴防,具善行亦送之,可也。尙絅曰,南行宣傳官,因登科見遞,故送防,而內乘則雖登科,元無遞職之規。今若遞內乘而送防,則此是創始也,未知何如。上曰,若令赴防,則自當見遞矣。依宣傳官例,赴防以送事,定式,可也。顯命曰,屯男踰越宮墻罪,考出謄錄後,以依例結案何如入啓,而以依啓判下,故已爲取招,而宮墻毁圮,不及半丈,此異於凡墻之踰越。取考先王朝謄錄,則有軍士賓伊爲名者,年十二踰墻,而先朝別判付參酌,臣意,謂依先朝謄錄下啓矣。以依啓判下,故敢達。取魯曰,刑判所達,非矣。宮墻不可論高低,踰越者自有定律,豈可因先朝例,而有所低昻乎?刑判所達,非矣。上曰,結案文書,入於啓覆乎,無時可入乎?其時欲爲之矣,入之則當有處分矣。顯命曰,假進士尹啓煥事,未及究竟,而其爲人甚虛謊,平問之下,不可得其端緖。刑推得情,何如?上曰,此必爲人所欺也。渠雖迷劣,豈如此耶?興慶曰,此必有他事。雖迷劣之人,豈爲如此事耶?尙絅曰,僞造印迹,必有根本,此必泮人之所爲,若究問其印處,則可知其根本矣。顯命曰,元無爲初試之事云矣。上曰,渠果暗自爲之,則豈有夸大之理哉?持其僞造文書,入闕之時,可謂迷劣之甚者也。取魯曰,此或泮人輩,指揮之事,此等事,不可不嚴防其竇矣。興慶曰,此必爲人迷劣,見欺之致,方外士論,亦皆以爲然矣。上曰,訊問之時啓目,加刑之時陳請,可也。顯命曰,昨日本曹郞廳,自政院,聽傳敎而來,故臣卽遣郞廳,摘奸典獄抄錄,罪囚中饑病者入啓,而本曹壁上,有別判付書揭者,其中有曰,治療疾病,官給衣糧云云,臣招問曹吏曰,藥物衣糧,自何司進排乎?曹吏對曰,藥物則自惠民署,衣糧則自戶曹爲之,而近來則多不擧行云,故草記末端,略爲附陳矣。其後更爲招問典獄吏,則以爲藥物自典醫,衣糧自賑恤廳量給,然必待本署報請,而近間則本署,元無報請之事云。臣泛聽曹吏之言,不審奏御,致有該曹郞推考之命,誠極惶恐矣。上曰,該曹官勿爲推考,藥物則令該司爲之,可也。{{*|出擧條}}上曰,今番將望,甚爲苟簡,大抵咸恩訓將二人,可以輪回用之,故不爲留意矣。平兵金聖應,可以充之,而申飭銓曹,捕將訓將可合人,儲望,可也。興慶曰,臣以儲望,各薦一二人爲言,則尹淳曰,大臣可爲之有敎云。當爲之人,廟堂爲之,或京兆左右尹,待窠以用,何如?上曰,薦申飭,可也。文秀曰,將之爲任,甚爲重大,此是人君注意處,近來將帥,豈可如是而爲之?必得制閫之才,可以信用,此非小臣之可言,而大臣亦當不敢擅其私意。如左右尹、刑參,則國家特授而已。小臣丈祖金錫衍,以肅廟元舅,何等地位,而十年御將,未嘗爲之。此事,在下者不可變通矣。上曰,此言太過矣。文秀曰,臣入將望,此豈非異事耶?今顯命爲御將,臣未知其人,善騎射乎,有膂力乎?國家,以此而用其人,已非用人之道,異日萬一有兵難,則雖不若此,豈不可用乎?上曰,靈城今日筵中,無過激之言矣,卽今所達,過矣。推考,可也。取魯曰,必待儲養,自兵使而爲者,亦有之矣。文秀曰,將家子孫中,揀擇用之則可矣,而人君注意處,不可容私意。金聖應之事,臣以爲不可,自兵使而入於參判之望者,此則不可矣。上曰,尹愨則爲之矣。文秀曰,摠戎使後,爲之矣。取魯曰,我國人,必兼坐地而後,可以爲之矣。顯命曰,小臣冒居將任,此非難愼之道,殿下置將如奕棋。曾聞孝廟選將,其難其愼,而殿下則以如臣不才,充其任,其亦異於孝廟矣。臣非爲圖免而爲此言,此後必留意而懲戒焉。上曰,然矣。如有人才,則豈不擇用?而其於無何,御將,如奕棋之說,是矣。若金聖應,則將來爲可用之人矣。尙絅曰,臣以軍門巡邏事,有所仰稟矣。巡邏,例於人定後發送,而自戊申後,烽火擧後發巡,以此都民,昏黑擧皆閉門,不得出入,多有不便者云矣。大臣、御將,今方入侍,下詢處之,何如?上曰,近以闕門早閉事,亦有所下敎矣,此甚有弊。都城內外巡邏,依前人定後發送,可也。{{*|出擧條}}顯命曰,習陣,殆近文具,而亦不得頻數爲之,誠可悶矣。御營廳習陣,則以每月初一日、十一日、卄一日分排,而初一日則輒値常參殿坐,每每頉啓,新舊番合操,無可行之時,揆以詰戎之政,豈不疎虞乎?取考登錄,則雖當日有頉,或啓稟退行,今此合操,依此退行似好,而舊軍兩朔立番之餘,若又退行合操,則下番之期漸遲,爲弊不少矣。訓局則二十九日行操,禁營則三十日行操,若以兩營行操前二十八日,進行本營新舊番合操,則似爲便好。都提調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御營廳習陣日次,與常參相値,輒致頉啓,而至於新舊番交替之月,不爲合操,而下送軍兵,其在詰戎之政,殊涉疎虞。依將臣所達,變通無妨矣。上曰,殿坐相値,則似難爲之,合操月則兩營習陣,前日爲之,可也。{{*|出擧條}}尙絅曰,日昨以曺允成事下敎,而有窒礙之端,故敢此仰稟矣。允成,曾已隨行於訓局哨官,已出六品矣。出六之人,則雖前日隨行於額外禁軍者,必卽減下,宣傳官則參下有南行二窠,參上則元無南行窠,內乘則自司僕寺差出。本曹元無相當於允成之窠,只有都摠都事、經歷可合,而自軍門出六之人,直拜都事、經歷,有違政例,若自吏曹,付之於別提主簿,則可拜都事,故敢達。上曰,政例有違,則何可因允成而爲之乎?此後有內乘,則可以爲之矣。{{*|出擧條}}顯命曰,御營廳執事二十人中,行伍拔薦者三窠,而中間一窠,見奪於方外人,軍情抑鬱矣。前日兼察訓局時見之,則擧行凡事,與他自別,蓋以多用行伍故也。今後則本廳,此一窠復故後,毋得加減之意,定式施行,何如?上曰,訓局行伍,幾窠耶?顯命曰,全數皆行伍,而近來方外人,參錯爲之,幾至十窠云矣。上曰,所達極是。不但本營而已,各營執事,以方外人差下者,不必一時刊汰,漸次隨闕復古,可也。取魯曰,臣以本曹回啓事,有仰達者矣。錦城儒生,請以先正臣文純公朴世采,配享於其先祖文正公朴尙衷,文康公朴紹書院事陳疏,有令該曹,稟處之命矣。蓋錦城,卽先正本貫之鄕,而其祖先書院,旣在其地,則配享同祀,實合事理。且先正,乃是朝家崇奉之儒賢,則事體與他迥別,其在待遇之道,固不可一例防塞,而近以書院事,禁令至嚴,凡於該曹回啓,輒勤gg靳g判付,今又循例回啓,有所不敢,故敢此仰稟。下詢于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書院事重大,此則與疊設有異乎?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聖上,每以書院疊設之有弊,一切防塞,而此則乃一院從享,有異於疊設矣。顯命曰,書院爲近來之弊,聖上,一切不許,聖意固好,而此則非疊設也。儒疏中畫像之設,亦非無端,先正臣遺像,流落於湖南地,無可去之處,故仍奉置於書院,以後孫而配享於其先祖書院者,固爲合宜。且與疊設有異,則亦無關於邦禁,其在表章之道,許令配享爲宜矣。文秀曰,以先正之賢,而配享於其先祖之書院,固合事理,且一院配享,有異於別處疊設矣。上曰,儒疏中畫像影堂之說,或意其夸大矣,今聞重臣所達,旣有來歷,且與他書院所請,有異,特爲許施,可也。{{*|已上兩條出擧條}}命九曰,同義禁,更爲牌招事。上曰,依爲之。開政久闕,法筵無期,吏判斯速使之上來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16日==
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沈㲄{{*|仕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海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暈廻木星。
○下直,防垣萬戶金應剛。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九,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今已多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徐命九曰,今日自備局會議事,其勿草草,詳細抄出入侍事,分付。
○鄭必寧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因本院啓辭,同義禁有闕之代,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在外,參判洪鉉輔未肅拜,參議未差,不得擧行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尹彙貞曰,以登對事,昨爲下敎矣,方無備局云,而無等對之事,文書未及修正而然耶?問啓。
○尹彙貞啓曰,大臣及秋曹、金吾堂上,來詣賓廳矣,敢啓。傳曰,引見。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李衡萬,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徐命九,以義禁府言啓曰,臣思喆、臣瑜,以犯越罪人會議事,來詣備局,而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同義禁有闕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事,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義禁府草記,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同義禁差出之代,口傳差出事,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卽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監司啓本,刑曹啓目,端川前府使趙台相,移本府處置事,啓下矣。趙台相,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亡命罪人振紀子英,自戊申三月,牢囚本廳矣。數日以來,猝得喉痺之症,喉門左邊,有瘡穴二處,小不下咽,症勢漸重,而本廳無月令醫官待令之規,故不得及時治瘳,莫重罪人,徑斃可慮。差病間,下囚典獄,令月令醫官,救瘳,何如?傳曰,允。
○綾昌君橚疏曰,伏以臣命途險釁,遭罹憫凶,頑忍不滅,喪制已畢,終天之痛,風樹之感,彌切于中矣。臣子益廉,頃蒙天恩,幸忝小科,將欲率往,省掃於臣父母墳山,而高祖母淨嬪閔氏gg靜嬪閔氏g,曾祖父仁城君臣珙,祖父海原君忠孝公臣健,生父花山君臣㳘之墓,同在楊州一境之內,乞得恩暇,以伸至情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仍傳曰,淨嬪gg靜嬪g墓及仁城君墓拜掃時,澆奠床備給。
○兵曹參判尹惠敎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歸省先壟,獲伸雨露之懷,益感天地之德,第臣冒炎作行之餘,痰濕作孽,淹延之間,由限已過,分義悚懍,强疾復路,行到半程,猝患關格,幸賴傍人之救護,僅得回甦,而眞元頓敗,轉成黃疸,寸寸擔曳,昨纔來伏私次,而自力入肅,斷無其望。臣旣蹉過由限,則揆以常憲,合被譴罰,入城屢日,尙未祗肅,奄奄之中,一息未泯,惶蹙悲塞,無以爲懷。夫出告反面,人子之常節,臣之於君,其義一也,今臣雖緣病狀危綴,不能蠢動,首實控籲,以竢處分,分義道理之所不可已者,而連呈短章,輒被喉院之退却,臣誠抑鬱。玆敢冒萬死號籲,伏乞特加矜察,先勘違法過限之罪,仍削臣帶職名,俾令朝綱振肅,且使臣安意調治,少延殘喘。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同義禁金始炯疏曰,伏以臣於日昨,摠府直中,忽覺渾體戰掉,頭痛如碎,舁還私次,仍成毒疾,身燥心悶,殆不能頃刻耐住,重以嘔吐兼發,勺飮不通,胃虛氣敗,轉益澌綴,束帶供仕,已無其望。宿衛重地,輪替專管,犯越査事,按覈方急,引日虛帶,尋單見阻,前後嚴召之下,未免坐違,惶霣抑塞,當復如何?又於昨日筵中,因北獄査事之會議,朝堂特有牌召,如使臣猶可以承膺,則豈敢每犯違傲?而僵委床簀,無乃自力,則雖欲强策,其勢末由,況會査體重,必待備員,則尤不宜一任虛縻。伏乞亟遞臣兼帶兩任,俾專意調治,以尋生路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兼帶金吾,今姑許遞焉。
○乙卯五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及金吾、秋曹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判義禁申思喆,刑曹判書趙顯命,參判趙明翼,同義禁李瑜,左副承旨徐命九,假注書李衡萬,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興慶進伏曰,日氣甚熱,此時上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何如?上曰,安寧矣。元子宮,腹部粘藥後,加減,何如?上曰,予則不知有動靜,而醫官則以爲頗勝矣。興慶曰,日昨筵中,有北囚抄出之敎,御史之下去在卽,且考文案,則又無大段可以抄出者,而業已承敎,故入參矣。上曰,當用極律者,幾人耶?此宜有容恕參酌之道矣。興慶曰,犯越中十一人,皆分明,而其中女人與胡人交姦事,有自明之言矣。上曰,玉眞、草蓮事,初文案依俙,使禁堂,讀單抄之書,可也。李瑜讀畢曰,此不盡謄,而本文案中,有有人誘引之語矣。上曰,史官出去,取來茂山文書,可也。李衡萬,出而持入,上使瑜讀之。興慶進曰,慶興座首金聲律、朴世猷,兵房軍官朴益重,禁斷色吏金己貫等,皆干連鄭淵獄者也。座首兵房,則以一府都次知緊任,有不能審察摘發之罪,色吏亦有不能譏捕潛商之罪,故監司,有刑推遠配之請,此則不可不懲治矣。上曰,四人竝嚴刑一次後,徒三年定配,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金萬泰則諸囚之援引者,皆以逞憾誣告自服,雖有當初故縱正犯朴松正之罪,而丁坦指捕,出於渠手,故監司査狀,以爲功過相准云。此則參酌處分,何如?上曰,金萬泰功過相准之說,是矣。直爲放送事,御史下去時,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犯越時守令、邊將事,亦當,稟處矣,造山萬戶朴謹行,昨年歲末到任,而厥後無犯越之事,當勿論。前萬戶金振善,土兵之犯越,狼藉於在任之時,且金時萬等,承款之招,有以胡蔘,報萬戶米價之說,此則當明覈處之。阿山萬戶朴昌文,慶源前府使朴昌徵、尹㵑,造山萬戶李新發等在任時,俱有土兵犯越潛商之事,其不能防禦之罪,不可不一番拿問。阿山前萬戶李贊邦、張弼漢,則交遞在於壬子十二月十七日,而犯越罪人等招中,潛商日月,只稱十二月,而日不記云,故當該官,不能指一現告,此兩人竝爲拿問,似無所妨。慶興前府使趙畛,旣已身故,當勿論,前府使鄭壽耆,則曾以此事就拿矣,正月卄一日,因邦慶卽爲放出。上曰,此輩罪名,旣皆一體,而壽耆,已因赦放釋,則其餘諸人之到今拿處,似涉斑駁,且一番拿問之前,以宥旨前事,終皆放釋,則此亦有斑駁處。宥旨前事,獨用於守令邊將,而不用於座首以下,可乎?興慶曰,旣皆同罪,而壽耆則旣已就拿,其餘則不爲拿問,亦非斑駁乎?雖以宥旨前事,終當放釋,而一番拿問,似不可已也。鄕所軍官輩,纔有徒配之命,而論其罪狀,較重於守令邊將,不必以斑駁爲嫌矣。趙顯命曰,以一般罪名,被拿有先後,而先拿者,雖被蕩滌,後拿者,亦無不就囚而蕩滌之法,況守令邊將,則有間於座首以下,彼以本土之人,爲其邑都次知,同出姦忒之狼藉犯越者,一不檢察,則其爲罪律,較重於守令邊將。座首輩則定配,而守令邊將則就拿後,蕩滌似好,亦無斑駁之嫌矣。上曰,然則守令邊將,不可無一番拿問之道,一體拿處,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卜天立、姜元宗、戒宗、韓益泰等四人,當初出於鄭永承等招辭,而元宗則物故,戒宗等三人,則其所自明,俱有可據,且告者,亦以誣罔自服,而道臣請施以罪疑惟輕之律,此則參酌徒配,何如?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判義禁申思喆曰,天立等四人,監司究問時,雖已承款,其後兵使更覈時,旣得其明證,論報于監營,則當主兵使,而似不當罪矣。趙顯命曰,當初監司之究問時,此輩雖爲承款,及兵使更問也,乃變前辭,而各出證擧,故最爲詳明,似無可罪之端矣。趙明翼曰,其所發明,皆有證驗,旣已明知其無罪,則非罪疑惟輕之比矣。李瑜曰,末梢旣已明脫,則斷無可疑,直爲放送,似宜矣。上曰,道臣之欲用罪疑惟輕之律,以其當初承款故也。末梢果分明脫白耶?興慶曰,渠輩發明之言,皆有可據之端矣。上曰,當初道臣究問時,承款者何事耶?顯命曰,姜戒宗、卜天立、韓益泰等,皆出於朴守命援引,而後皆白脫矣。上曰,道臣初問時承款者,不無可疑,故道臣則請施惟輕之典,而末梢旣已明脫,則不必施惟輕之典,直以放送之意,御史下去時,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寺奴太明,爲人所告,見捉於廉問,而初則恐㤼誣告矣,其後乞食主人等處,次次盤問,則七八月犯越時,在我境乞食之狀,明有可據,故兵使査狀,旣已論斷以虛罔。嚴厚永,以其子太格,渰死與否推問事,被囚,而渰死旣已的實,則事當放釋矣。上曰,此蓋全釋之類也。奴太明、嚴厚永等,直爲放送事,御史下去時,分付,可也。{{*|出擧條}}上又曰,玉眞、草蓮及牛馬賊八人,竝付御史,使之審理,鄭淵與李晩白,一體加刑事,分付該府,可也。諸臣以次退出,承旨將退。上問曰,彼注書誰也?命九對曰,李衡萬也。上曰,誰家人也?命九對曰,時禮曹參議李聖龍之子也。上曰,予精神頗減,知之而今忘之矣。然則彼年二十幾耶?命九對曰,二十五矣。承史以次退出。
==5月17日==
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病}}。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尹彙貞{{*|式暇}}。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申時,日暈。夜四更,月暈。
○下直,鍾城府使閔珽。
○鄭必寧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鍾城府使閔珽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朴海潤,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洪象漢爲事變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連違召命,不卽承膺,開政一向遷就,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者政官,違牌爲事,前後相續,若此而何時開政,事體寒心。況洪鉉輔,旣無撕捱之端,亦無他動靜,只違牌爲事,此何道理?從重推考,牌招開政。
○傳于鄭必寧曰,昨者政官,三牌稟也,欲爲下敎於大臣,命置之,而因他酬應,忘却矣。當該中官,亦不提稟,今乃悟下,雖非中官之忘却,其涉矇然,推考。
○傳于鄭必寧曰,吏曹參判,疏批已下,明朝牌招。
○北兵使,以行營所在,軍需換布莊載,出送南關之際,乘船差人鍾城居李進建等,九名溺死,不勝驚慘事狀啓。傳于洪尙賓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七日,幼學鄭頤眞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佐,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又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祿試射時沒技人,熟馬賜給事,已有定奪矣,今番祿試射時沒技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五月十六日,大臣、金吾、秋曹堂上,引見入侍時,陳衛晉等四人,下送本道,御史下去後,一體推覈事,命下矣。罪人陳衛晉、鄭永承、蔡以徵、朴守命等,出付畿營,使之嚴加枷杻,別定將校軍人,次次交付下送,而江春、咸鏡兩道,亦爲一體,分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錦平尉朴弼成箚曰,伏以臣,猥忝歸厚提擧,以內用板子,歲益絶貴之狀,前後陳白,而不能變通,伏聞正月,自上,有貢價加給之命,而大臣,以與本署提調相議,稟處之意,陳達云,臣又略陳事狀,以冀裁處焉。目今好品板子,一部之價,殆至白金七八十兩,以宣惠廳所給之價論之,則米二十石,以米易錢,又不過爲五六十貫,夫以至廉之價,責以至貴之板,貢人擧皆殘敗。見今貢人,旣已見逐於嶺東,轉向北路,庫儲枵然,繼用無策,前頭若有賜與之命,則實無擧行之勢,如是而後,雖使臣,受尸居之罪,抑亦何補於國體之虧損耶?區區之望,祗在於申命廟堂,商確便宜,從長變通,如臣老病,早賜罷斥,一依故海昌尉臣吳泰周箚語,以戶、禮曹判書兼察,以便公私,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箚陳事,令廟堂登對時,稟處,卿其安心勿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大司諫李匡世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眷佑我宗祊,元良誕降,神人係望,休祥洊臻,水痘順經,數月之間,賀儀重擧,國家億萬年無疆之休,實基於此。臣以法從舊物,豈不欲少施慶祝之誠,而居遠聞晩,無以趁期,衷情耿結,罪恨無窮。仍伏念臣稟賦,本甚虛脆,病狀又復沈痼,陳力就列,豈有一分可望?間因諸臣之滯鄕,下備忘,悉令赴朝,而臣名亦在其中,噫,臣之離違京輦,歲將一周,雖不命,其義矧敢自阻,只緣病狀,如右所陳,欲起還仆,拖至于今。迺者聖度天大,誅譴不加,畀臣以薇垣長席,使之乘馹上來,臣病裏蹶起,且驚且感,臣若病情,不至危綴,則早已致身於軍銜,被召之日,尙可待恩命之謬加哉?況此所被之職,卽頃年僨敗之地,一動唇吻,四招鋒鏑,辱臺閣、羞朝廷,至今有餘媿,假使臣,在朝而無病,尙何顔面,揚揚復冒,自速再誤之罪哉?抑臣,又有情勢之不安者,昨年待罪西邑時,不能善事上官,使入境之道臣,不免飢渴,此臣之罪也。狀罷之則實所甘心,雖其論列,多非實狀,本屬猥瑣,無足追辨,而第體貌尊重乎,何遽爲慢弄怪駭之歸?設或深府執以爲罪,旣經狀罷之後,則事體固已得矣,忿悁亦可消矣,而猶復拿致任屬,酷加刑訊,終始齗齗,凌蹴不已,似此擧措,抑又何心也?臣與道臣,契分有素,凡其長短緩急,亦旣知之,而性甚迂滯,全乏嫵媚,不得抛棄廉媿,曲意承奉,畢竟受無限侮辱,疲軟不職,觸處無狀,據此可知。一邑猶然,況可與論於淸朝耳目之責乎?其不可諉以舊踐,循例充備,不念名器之玷辱也,亦明矣。玆從縣道,略陳危懇,伏乞特垂矜察,亟削職名,俾得隨分丘壑,少延殘喘,仍治臣稽命之罪,以肅朝綱,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吏曹參判洪鉉輔疏曰,伏以臣千萬夢想之外,忽叨天曹新除,聞命驚惶,莫省攸措。顧玆亞銓之職,雖與首席有異,亦且鑑別人物,黜陟能否,責任之重,無與爲以,雖使素著公明之望者,居於平常之時,猶懼不稱,況今好惡不齊,取捨各異,一政之出,衆目睢盱,非訕之議,敲撼之論,左右迭起,顚頓狼狽者,項背相望,當此之際,以衰頹湔劣之姿,承乏苟充,遽然冒當,則其何以調劑酸鹹,斟酌輕重,叶群望而稱聖簡哉?且念廟堂之不量人器,只循舊望者,已是乖當,而聖上之不少愼揀,誤下恩點,尤出格外,豈以臣爲可堪而然耶?臣本魯下,百不猶人,而幸際明時,濫蒙洪渥,前後踐歷,罔非踰分。感激恩私,思效涓埃之報,筋力奔走,雖不敢爲控辭之計,至於此任,地望之別,職責之要,揣量才分,自知萬萬不近似,而不思所以自處之道,則一身之早晩顚沛,固不足恤,其於譏議之來,職事之僨何哉?此所以不避譴何,累犯違傲者也。乃者聖敎絶嚴,誨責備至,仍有重推之命,謹此隨詣禁扃之外,玆陳短章,伏乞卽許鐫改,俾無公私僨誤之患,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5月18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未肅拜}}。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病}}。右副承旨尹彙貞{{*|式暇}}。同副承旨吳瑗{{*|未肅拜}}。注書李光躋{{*|未肅拜}}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洪象漢,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在外,參判洪鉉輔進,參議未差,右承旨鄭必寧進。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尹惠敎受由,參議韓師得病,參知李日躋進,右承旨兼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新除授高山察訪李以濟呈狀內,喉痛氣逆之症,近復轉劇,落席叫苦,殆有死生之慮,決無往赴之理,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果重,有難等待其差歇,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昌原府使田日祥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自遭臺疏,情地臲卼,萬無赴任之路,斯速入啓處置云。所遭臺言,旣如此,則有難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以鄭錫五爲都承旨,吳瑗爲同副承旨,李德壽爲工曹參判,尹陽來、趙㝡壽爲同義禁,金箕錫爲掌令,李光運爲獻納,李碩臣爲正言,趙顯命爲知經筵,尹游爲知敦寧,李宗白爲副應敎,閔亨洙爲校理,兪健基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金在魯爲弘文提學,柳萬樞爲兵曹佐郞,尹慶一爲戶曹佐郞,李益炯爲掌樂僉正,尹和鼎爲谷山府使,任遭爲金山郡守,韓配崙爲禮山縣監,鄭虎弼爲長連縣監,李光躋爲注書,宋儒式爲兵曹佐郞,內官白時漢加通政,韓宗濟單付學諭,戶曹正郞李益炡仍任事,承傳。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溍呈狀內,重得身病,症勢危劇,萬無供職之望云,病勢如此,不宜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幕嶺萬戶李田龍,前判官安如恒,前司果安時頊,前司勇李光緖,及第李之聃、扈翊夏,閑良黃廷軒、趙奎徵、姜世達等,或嶺路築壘,門樓新造,或賊人指捕,或捉得惡虎,或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李田龍,雖已資窮,未經準職,安如恒、安時頊、李光緖等,未資窮未準職,李之聃、扈翊夏、黃廷軒、趙奎徵、姜世達等,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以許信爲知事,李亨宗、白賓爲同知,李相晟爲黃海兵使,金潝爲都摠管,李彦燮爲羽林衛將,崔台耉爲順天營將,朴弼理、李斗文爲僉知,安世徽爲慶德假衛將,權浥爲注文島僉使,尹敬一爲訓鍊副正,趙東晉爲都摠經歷,丁道恒爲錦城監牧官,金遇晃單付廟洞權管,以洪好人、趙榮祿、朴萬齡、南泰慶、趙迪命、金夏龜、鄭運亨爲副護軍,李思一、黃尙老爲副司果,沈㲄、洪象漢、李衡萬付副司正。
○兵曹口傳政,以具樹勳爲禁軍別將。
==5月19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徐命九{{*|呈辭}}。右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同副承旨吳瑗{{*|在外}}。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金箕錫未肅拜陳疏入啓,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金聖鐸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避嫌退待外,掌令金箕錫,獻納李光運,正言李碩臣,竝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李光運,正言李碩臣,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公洪監司柳儼引見。
○洪尙賓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吳瑗,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注書李光躋,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副應敎李宗白,時在黃海道延安地,校理閔亨洙,時在京畿廣州地,修撰兪健基,時在果川地,副修撰兪㝡基,時在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玉堂上下番之多日俱空,事體極爲未安,政官牌招開政,差出闕員,待下批,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頃因義禁府草記,本府堂上有闕之代,口傳差出牌招事,命下矣。昨日政,新除授知義禁尹陽來在外,同義禁趙㝡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在外,參判洪鉉輔進,參議未差,右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病,參議韓師得,參知李日躋進,右副承旨尹彙貞進。
○吏批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正郞權熻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兵批啓曰,判書不參政,在前如此之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趙迪命爲應敎,朴弼均爲校理,沈星鎭爲副校理,南泰良爲修撰,申宅夏爲副修撰,趙尙絅爲同成均,宋眞明爲左尹,朴弼幹爲兵曹佐郞,閔宅洙爲禮曹佐郞,申思建爲工曹正郞,申鎭夏爲佐郞,金相冕爲宗廟令,鄭義祥爲繕工副奉事,李國馨爲昌原府使,洪得厚爲高山察訪。
○兵批,無政事。
○鄭必寧啓曰,應敎趙迪命,時在京畿果川地,修撰沈星鎭、南泰良,時在廣州地,副修撰申宅夏,時在衿川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八日,別破陣金振淇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龐櫟,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全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多慶浦前萬戶崔惟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崔惟煥,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觀象監言啓曰,彼中,方有改正曆法之事,故上年陳奏使行差送監官安重泰,覓得新法《七曜曆理》十冊及《日躔表》、《月離表》、《細草》三冊而來,皆是曆家推步之緊要方書,而卽今經費,常患苟簡,有難一時開刊。其中《日躔表》、《月離表》、《細草》,及時印布於推算官然後,可以無弊成曆,爲先《日躔》、《月離表》、《細草》等,三冊開刊時,所入物力,令該曹,趁速磨鍊上下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副校理鄭亨復疏曰,伏以臣妄速重戾,罰止薄罷,繼而人言,無所不有,退屛江外,悚息竢譴,不意恩敍,因赦混下,除命如舊,馹召下辱,臣誠驚惶霣越,不知所處。顧此釁累之蹤,不敢遽近京輦,宜卽陳懇,亟遞匪據,無使淹外虛帶之罪,復添身上,而又聞有任珽之疏,語意深緊。彼方論斥政注,請改見任,則臣便是已遞之人,故辭本旣成,遂寢不上,其批旨之下,辭敎丁寧,不準所請,是將重拂於人心,此在臣亦爲怵然憂畏之端,且此倖冒之職,不宜一日縻在臣身,臣尤悚惕,寢食不寧。此際又伏聞日昨筵中,以法講之久停,在外諸臣,有特推催促之命,以臣未及刊名之故,亦入其中,臣於是,理勢俱窮,語默皆罪,不得不猥入文字,從縣道冒呈,濫越之罪,益無所逃,今請冒死畢暴焉。臣於春間,自湖南上來,伏聞其數日前夜對,有不敢聞之聖敎,臣之平日,粗自勉勵者,只欲以不諱二字,爲一分報效之圖,適當新從下土,驟聽流傳,驚惑忒甚。細聞無路,區區妄意,竊以爲筵話雖未詳,萬一爲辭令之過中,而職在臺地,畏而不言,是上負國恩,下欺素心。設或妄言而獲罪,猶緣於不匡之刑,遂敢倉卒搆草,忙急陳章,而仍斥其時筵臣之不能救正,憲臣之徒事贊頌,蓋其憂之大過,故言雖激發,而猶欲毋渝,罪在觸冒,而不遑自恤,節節寸誠,可質神鬼。乃蒙批旨溫諄,如詔迷子,臣於是,實仰天地容物之量,而其後備忘中,又以臣疏驚動妄陳爲敎,是不煩臣剖心剔肝,而日月之明,已鑑照無餘矣。臣莊誦九頓,感極涕逬,雖卽日滅死,亦無所恨,俄而憲啓,發於講筵,乃謂之匡格之論,斥之以妄率,人苟以妄率爲罪,臣固受而無辭,而至若曺命敬之疏,崎嶇捏合,構成大案,指意陰慘,全無人理,未知臣疏,何惡於彼,而巧摘字句,極意文致,必欲逞毒而後已,何哉?噫,當日罷對後,聞筵臣失措之狀,史草付丙之事,凡爲臣子者,孰無驚動之心?竊觀命敬之疏,亦曰趙顯命、金若魯等筵奏後,始知夜對時,可爭之過擧云,當其未詳知之前,其心果,何如?而乃以遑遑等說,謂臣自倡然,則渠於其時,獨能晏然處之施施耶?秉彝之天,人所同得,而彼則不顧常理,胡噴悖語,忍以罔測之目,勒加於人,吁亦怕矣。自古人臣,以私憂過慮,率意論事者何限?而初非爲一身私事,則畢竟其言雖不中,未聞以以不道誣上等語,縛束言者,如今命敬之爲也。此足以觀世道之變,而知黨論之巇矣。今欲逐一辨理,語涉煩瑣,且其爲言,空裏閃忽,靡所把捉,究厥造意,專在餉禍,誠不忍掛諸齒牙,與之較擊。彼李光溥、金箕錫輩,或疏或避,各自塞責者,又何足言也?噫,臣之受人齮齕,其亦支離,最初金尙魯一啓之後,一邊觀釁之類,攬爲資斧,若得奇貨,巧憯之誣,危悖之言,迭發交起,無所不至,必欲驅擠於阬穽。至於日昨任珽疏,猶齗齗不已,至謂之負犯殊重,倘微天日赫臨,終始偏燭,則臣身糜粉久矣。噫,君臣之間,其迥然截嚴,若由地視天,不可扳援,苟係干犯,厥有常憲。是以在先朝,則雖如無嚴之目,視爲罔赦之辜,當之者引義屛廢,言之者亦不輕加,蓋以分嚴故也。今則不然,心有所媢嫉,則輒加以覆載所不容之罪,信筆漫書,無所顧難,殊不知人臣,一得此名,不可復齒於橫目之列,風習之壞敗,胡至此極?每一念至,心益沸悚,今臣自處之義,惟有沒齒田里,以爲息補之道,伏乞俯垂矜察,亟命鐫臣職名,刊臣朝籍焉。且臣於正言權䌖之疏,有不敢晏然者,昨年湖左田政,臣之前後疏中,旣已備陳而陳疏,所以爲臣罪者,在於不思弛張,過行刻覈,此則恐非諒恕之言也。臣之檢田,旣奉朝令,請災分給,則不可謂之全無弛張。且其疏,所謂朝家不許云者,未免爽誤,此無乃急於彈論,不暇顧檢而然耶?大抵田政最難,覈實奸吏,以偸隱爲事,守令或不能躬自遍府,雖另加摻切,而終不無從中消融之弊,今諫臣雖曰法綱漸嚴,殊無隱結,而臣則未之信也。雖然,勿論其言之當否,如使臣詳審災實,損益得中,則此等之言奚至哉?靜思厥由,莫非臣罪,惟願被譴,以謝臺議焉。臣無任懇禱,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知矣。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掌令金箕錫疏曰,伏以臣於春間,猥參諫職,因一避辭之率爾,致勤嚴旨特遞,繼因儒臣之疏論,至承譴罷之命,臣誠咋舌追愆,不意,柏府新命,遽及於廢蟄之蹤,恩出滌瑕,物無終棄,而在臣廉隅,其不可抗顔復玷則決矣。夫臺閣大體,言雖不中,理宜包容,伊時憲臣,特遞處分,終爲過中,則儒臣之反謂罰輕,未免失言,臣非不知其時,略加問備之爲得體,而事出前啓旣傳之後。且當深夜臨罷之際,倉卒之間,將言囁嚅,而追聞物議譁然,有不容晏然,臣之避辭本意,不過只欲自劾其未有一言,以謝公議而已,夫豈有意在角勝而然哉?雖然,臣於卽席,未卽論列,退而追避,不免疎率,則聖上之致疑,言者之見非,臣實自取,第受囑之目,實爲臺閣之莫大羞恥。臺臣之追聞物議引避者,前後何限?而若一例以動囑爲疑,則殿下之所以待臺閣,亦云薄矣,此無非如臣言行,不能見孚之致,尙誰咎哉?臣衰晩登朝,跡甚孤危,性又固滯不學,隨人桔槔,旣無交遊,於何受囑,本無舊習,有何甘心?只是臺閣之規例,旣聞物議,無冒居之規,追引嫌端,爲自處之地,區區本情,亶出於此,而辭欠枝蔓,事涉生疎。上致君父之疑,下速唇舌之煩,追惟至今惶媿靡容,臺職去就,非所可論,伏乞察臣至懇,亟遞初授職名,仍命勿復檢擬,以伸廉媿,以安微分。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護軍洪好人疏曰,伏以臣負罪至重,勘罰太輕,感激惶霣,不知死所,當伸叩謝之忱,而眩氣重發,起動無路,宿衛輪直之地,其何可一向虛帶也哉?臣於囚人許㙉之最初供辭,有不自安者,夫軍丁代頉,法意截然,各邑守令,每年隨闕代定,自是不易之規,而慮其雜亂,又有十年改都案之法。明川之再昨年私目幻弄者,至於三百三十餘名之多,則論以法例,烏得無罪?自臣營,推論査問,則㙉亦無辭自解,歸罪監色,而王府時問之日,一反事實,飾辭自明,竝與監色,而歸之於無失,有若臣構罪,已極可駭。月前守狴中逢着也,諉之以倩人構草,果然失實,人之縱恣,何至此哉?渠之供辭,雖以甲辰事目,爲一欛柄,而甲辰則非當月見存,而狹其兩率者,拔出移定,年老身死者,新案削去後,留置空間,待歲抄塡充之意,自兵營狀聞,而今番則元無狀請之事。公然幻弄者,如是狼藉,或無故而換以他丁,或一闕而代定兩名,或永削其名而不留空間,必欲推諉於甲辰事目者,其成說乎?吉州牧則甲辰舊例,曾不擧論,而忽地援引,前兵使則責以斑駁,防塞回題,而謂受書目者,語皆虛謊。況事發之後,苟且䌤縫gg彌縫g之跡,惟恐彰露,曹吏輩,大生畏㤼,屢朔掩置,故待前判書之出疆,到付於新舊交遞之際,只以改修上送之意回題,則自初幻弄之狀,此益彰著,而乃敢以該曹,何所據而無欠準回等說,肆然發明?上年四月,自兵曹,成貼下送之軍案,自本府累月延拖,不卽來納於營門,及其癸丑歲抄,頒降後付標時,累次催促,則七月念後,始爲來呈,而以不卽發覺於到付題送之日,有咎責之意,豈不庸慨乎?渠以階二品守令,告君之辭,惟事欺罔,其他又何足論也?論一蔑法之守令,見輕如此,臣亦以何顔面,晏然供職乎?乞削臣職名,以安私分,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敎公洪監司柳儼書。王若曰,畿甸分符,期潤河於九里。湖西移節,俾觀風於一方,人或謂大夫之獨賢,予實喜子駮之復出。惟卿資性敏悟,精神透明,文辭若風驟雨飛,信筆立就,才猷如穎脫,硎發,遇機捷應,早發軔於高科,仍縱靶於亨路,登經幄之筵,處喉舌之職,眷知旣深,寄保障之地,授方面之權,倚毗忒重,顧本道管五十邑,而衆弊難一二言,鄒、魯之風漸衰,俗窳而訟滋起,荊襄之土雖沃,役煩而民益窮,廩藏空虛,何以應倉卒不時之用,武備懈弛,未免爲恬戲玩日之歸,重以每歲許代之規,不待三年有成之效,小暖坐席,豈盡察人民疾苦之源,如過蘧廬,非但貽吏卒迎送之弊,官若入室而晦,愈久而方可辨明,工苟易器而摻,其始也莫不齟齬,視他道挈眷之例,縱寬葵久之期,顧今日在廷之臣,寔難晉原之守,玆授卿以守公洪道觀察使,卿其按察兩南咽喉之地,鞏固三輔唇齒之形,以慈惠寬裕濟疲甿,而罔違道而干譽,以威重簡直率列邑,而須責實而循名,敦俗訓農,要事事而必擧,歭糧繕甲,宜井井而有條,至於稟裁,有厥彝典。於戲,導板輿於花縣,倘愜孝心,詠菱舍於崇險,須敷惠政,結戀雲天之上,卿雖恨於遠離,責成期月之間,予則戒於數聞,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副司直曺命敎製進
○京畿監司狀啓,大司憲李縡,病重上去不得事,傳于鄭必寧曰,卿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乙卯五月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公洪監司引見入侍時,行都承旨鄭錫五,公洪監司柳儼,假注書李衡萬,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儼進伏。上曰,任以一道重寄,厥責不輕,卿則非初當,乃再任,着意爲之,可也。儼曰,下敎如此,小臣當竭盡心力,而本乏才識,且湖西爲藩,三南中最稱難治,去而僨事,畢竟犯罪,是臣夙宵憂懼者也。上曰,頃日稟定時下敎,卿亦思否?湖西軍政最難,此則句管堂之所知,而今日軍政之着實爲之,亦未可知。凡重事無如良役,卿須着意,考勤慢而爲之也。儼曰,臣待罪湖南時,有狀啓之事,蓋逃限之法,自上,定以十年,故十年之內,不得代定,擧家逃走越境而居,過十年則能免其限,今若寬其逃限,則隣族之弊可去。大抵守令,以隣族之侵,爲好而不爲奏,自上,一寬其限,則易救此弊,故有所啓聞矣。伊時廟堂,以姑觀之意覆啓矣。上曰,若定年限,則守令無以容手,難則難矣,而寬之而無弊,予又未知也。儼曰,臣不知他道事,而以湖南論之,民旣不堪,守宰亦不堪。其最難堪處,則輒有禁痼一生之慮,故必多岐圖遞,其遞不可禁,或因公或曲逕受由,監司則只催促而已。畢竟不得已則又罷黜,故守令,視以爲常,不畏上使。今後則守令實病,不可臨民者外,催促不來之守令,不爲罷黜。自朝家,定以營門決杖,則此後當無守令數遞之弊矣。上曰,前日忠淸監司鄭彦燮陳白,故知之,而國家雖無紀綱,道臣不能督一守令,而創新令乎?營門決杖有弊,蓋曾經侍從者有之,故難行矣。儼曰,臣在湖南時,以古阜郡守金聖應事狀聞,而自朝家,不爲許遞,衆所共知之。守令固當遞,而臣雖無似,當藩任則惓惓於此。至於殿最一事,亦以己心爲之,敢或萌私耶?上曰,此後益加勉旃,可也。儼曰,公州判官鄭達先,卽故相臣載嵩之子也。達先之母,今年已踰七十,四月初,以親病上來,病重不得還官,今番新舊伯交遞之時,亦不得下去。鄭家本自守法,而親病旣重,情勢決不可去。公州異於他處,而今至不可收拾之境,軍政闕額及逋欠之數多,民生之困悴,俱極可悶。本倅情理,決無還任之勢,公州判官鄭達先罷黜,其代,各別擇送爲宜,而臣雖不敢擧名以達,勿論京外官,欲爲自辟於吏曹,而近來吏曹,元無施行之規,故敢達。上曰,卿欲以守令圖遞者,申飭,而辭朝之日,營下守令,欲爲遞差,殊涉如何?而旣知實狀之不可去,則亦不可許久曠官,且新爲眷率,異於常時,各別擇送之意,言于該曹,可也。{{*|出擧條}}儼曰,監司、中軍,孰非爲重?而至於本營中軍,則例守雙樹山城,專管軍餉,況此山城,卽聖祖駐蹕之地,則尤爲不輕而重,故臣以前水使柳東茂,欲差中軍,今日始聞纔已差下禦營千摠云。在前各軍門千別將,藩臣有稟白率去之例,而姑未及考出,某某人率去者,臣詳考前例,言于該軍門大將後,當狀啓仰請,若蒙特許命從則幸矣,惶恐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儼曰,自上,軫念湖西,小臣所請毛穀,旣被特許,魚鹽事亦有命,甚仰盛意,而但聞監稅所言,則一年所納,不能充九百兩云矣。上曰,湖西魚鹽,只在江鏡耶?儼曰,不但在江鏡,臣下去後,當狀啓以聞,而公洪監營,元是寒乞,今又眷率,則優厚然後,方可以堪過矣。上曰,唯。儼曰,小臣前後,叨被淪肌之渥恩,圖報無地,而年來居外時,多區區係念王室,今當遠離,益有耿耿,臣旣經幄舊物,請以所懷告之矣。凡人君治國之道,難之時則心不放,故猶易矣,至於轉危爲安之後,則心易放,故愈難爲矣。卽今天佑宗祊,有鞏固磐石之勢,朝廷氣色,可謂已安,而安之中,不弛念慮然後,王道成矣。臣誠惶恐,近日紀綱,有解弛之慮,飭勵歸文具之末,實惠未究,而生民漸困,方來之憂誠大矣。殿下,固應深憂遠慮,而狃安之心,或易乘之,此後飭勵群工,必先躬率之實,是臣之望。上曰,眷眷所達,皆爲可嘉,當留念焉。鄭錫五進曰,公洪監司處,當宣諭矣。讀別諭之書畢,又讀農桑勸課之文。上曰,宣諭之中已諭,而俄者所達實惠之言,好矣。所諭奉行之道,亦歸文具,則非實矣。畿甸則雨澤頗洽,而湖西獨不然,蓋民有勞然後,始有成。歲首,每下勸農之敎,而惰農之弊難祛,湖西則尤甚。入境後各別飭意,俾下諭毋歸文具,可也。儼曰,當以下敎辭意,十分盡心,而但小民之心,不捧則喜,雖有異政,捧之則不樂。累凶之餘,積逋如山,捧之之道,若責以豐年,則民不堪命,是甚難矣。上曰,纔已下敎,而田野之中,民田絶少,而盡是竝作,民固不可堪,而又從以土豪肆惡,民安得不困,爲監司者,亦豈不欲禁遏,而近來之人,皆拘顔情,此等處,尤宜另念矣。儼曰,近來官長之毁譽,不出於少民,而盡出於吏與土豪,若失其心,則譽無而毁生,俗人聞之,論駁易生,前程亦難,故拘於顔情之弊,每有之耳。監司仍辭出。錫五進曰,臣惶恐,而近日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錫五又曰,元良誕降,慶幸何達?小臣入來之後,聞腹部似有滯氣,粘藥後加減,何如?上曰,似有效矣。承史以次退出。
==5月20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徐命九{{*|呈辭}}。右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同副承旨吳瑗{{*|在外}}。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暈有霧氣。
○下直,富寧府使李昌壽。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金箕錫未肅拜牌不進,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徵來,以摠戎中軍,諸將官試射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對,兩司當爲進參,而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引避退待外,掌令金箕錫,獻納李光運,正言李碩臣,竝卽牌招,入侍,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金箕錫,校理朴弼均,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校理朴弼均,旣有三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日次,進參堂上,只是二員,或有公故,或以病懸頉,或未肅拜。除公頉外,知敦寧府事尹游,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副司直趙遠命,漢城府左尹宋眞明,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自鄕上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疏批已下,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副應敎李宗白,自鄕上來,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朴弼均,別兼春秋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禁推傳旨捧入。
○尹彙貞啓曰,假注書李衡萬,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
○吏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洪鉉輔進,參議未差,右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李日躋進,右副承旨尹彙貞進。
○吏批啓曰,新判書尹游命招,同參政事,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書尹游牌招不進,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尹游爲吏曹判書,尹淳爲內醫提調,尹游爲氷庫提調,李河述爲兵曹正郞,申瑩爲瓦署別提,禁府都事李希益,氷庫別檢崔運興相換,宋寅明付副護軍,申昉付司直,李宗城付副司直,趙榮國付副司果。
○尹彙貞,以義禁府言啓曰,造山前萬戶金振善,阿山萬戶朴昌文,慶源前府使朴昌徵、尹㵑,造山前萬戶李新發,阿山前萬戶李贊邦、張弼漢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金振善、朴昌徵、尹㵑、李新發、張弼漢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贊邦,時在咸鏡道咸興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朴昌文,時在任所,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日昨特下備忘于本府,分付金致萬家,使之過先婚後,待明春,行洛昌君婚事事,命下矣。卽爲通諭,則再昨呈單,以爲伏見備忘記,十行辭旨,旣肅且溫,倒婚一款,諭之以不無所執,仍有過先婚,待明春之敎,始以聖上之不枉人志,頌祝無極,而終以容光之尙有遺照,抑鬱滋甚,玆敢畢暴情實,仰冀轉聞焉。夫婚姻者,人之大倫也,信義者,人之大本也。一有成約,終身不改者,乃所以重大倫而守大本也。雖然,若使彼此俱存,可以更容商確,則朝命所迫,猶不無變通之道,而小生之與故相之家,嘗其在世之日,旣已相對結約,卽同指腹之誓,此實彼此親黨之所共聞知也。到今牽怵威命,苟冀無罪,幽明之間,終至背棄,則是欲成人之大倫,而先喪其大本也。縱謂死者無知,獨不媿於心,而信義旣亡,亦何以自立於人世乎?元來所執,其大者兩件,自初呈單之時,業已枚擧,而竝陳,亶以此款之爲重,亦如倒婚之違禮,無少差別故也。其一則幸蒙聖上,以禮處人,不復强迫,瞻聆所及,莫不欽歎,而惟此一款,姑未獲準許,小生所執之大關,猶復自如,而今乃擔閣,一邊,諉以朝命,奉行惟恭,則從前瀝誠屢懇者,都歸於矯情飾辭,而處義無據。雖甚陋劣,決不爲此,況且小生之子婚,亦有不可速行者,非但定婚之處子,方有喪故,渠雖年齒,差長於妹,而短小孱弱,殆無異焉。姑難責之以成人之事,過婚遲速,有未可期,明春之前,決無遵聖命,先爲過行之勢,上項所陳,終難變改,則挽入他端,亦涉贅剩,而第恐不早陳聞,又添一罪,竝此尾及。倘蒙曲加照察,亟賜反汗,則不獨爲小生之幸,惟願遄被嚴譴,毋至重損國體,伏望卽許上徹,以請處分云矣。聖敎申明之下,又如是呈單,一向無奉承之意,自臣府,實難變通,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頃者下敎,蓋爲曲盡,則分義道理,豈敢更爲稱頉,而今者呈單,極爲無嚴。況媒妁之前,預爲約婚,自古有之,若是稱頉,則王室近宗,其將無行婚之時。且十四以上處女,誰無若此約婚者乎?其在事體,極爲寒心。依前下敎擧行事,分付。此後若有呈單之事,則當該門長草記,令金吾處之。
○校理閔亨洙疏曰,伏以嗚呼,臣之今日情勢,可謂至窮蹙矣。二年北謫,罰已行矣,而罔極之罪名,猶負身上,屢奉除旨,恩至渥矣,而惶怖之下情,未蒙偏燭,人臣到此,直欲無生而不可得也。噫,臣本愚蠢,百不猶人,而愛君之誠,根乎天性,無隱之義,亦嘗自勉矣。憂愛之極,懷不自抑,一言妄觸,罪名狼藉,至承誣我之聖敎。噫嘻,殿下旣以誣我爲敎,則臣固誣上之罪人也。誣上者,自有其律,而殿下特憐戚畹之屬,不加金木之誅,罪重恩深,感祝雖極,而朝家使臣之道,固不當更廁簪紳,微臣自處之義,亦不敢視同平人,顧臣未死之前,無非待勘之日,臣之保首領,亦云幸矣。官職去就,更無可論,今又因史薦之僨敗,授臣以別兼兼任,繼之以馹召之命,臣是何人,有罪未勘,循常付職,若是其頻繁哉?病伏荒郊,久稽恩命,爲是惶懼,擔曳入城,玉署除命,又下此際,天牌繼至,不敢坐違,來伏闕外,冒上短疏,伏乞亟賜處分,以正邦憲。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判洪鉉輔疏曰,伏以臣於見帶之職,豈有可堪之望?而冒沒出當,營事憒憒,觸處生疣,理所必然,昨當開政,適値多窠,館職備擬之際,以閔亨洙,末擬校理而受點矣。追聞亨洙,與本曹佐郞權爀,有婚家應避之嫌,臣之昏謬不察之失,無以自解,何可仍冒於職次乎?伏乞亟削臣職,無再誤政注之事,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一時做錯,其何爲嫌?卿其勿辭察職。
○正言李碩臣疏曰,伏以臣賦性顓蒙,無所知識,分外一第,亦出僥倖,而釋褐之初,忝叨外事,自速大何,忝叨嶺郵,又被課貶,題目黯黮,無以自暴,身名僇辱,自分捐棄,不意諫職之除,出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誠含恩感激,撫躬慙恧。夫臺閣之職,上格君心,下糾官邪,釐補穿弊,整振紀綱,正宜遴揀剛方公直之士,俾盡其責,豈可使如臣蹇劣瑕纇之類,冒居重地,以取其顚仆哉?此臣所以寧被違慢之誅,不敢爲冒承之計者也。昨於嚴召之下,未克祗承,聖度天大,罰靳例罷,庚牌再辱,不敢坐違,謹此趨詣,拜章徑退,伏乞亟許鐫削,仍令勿復檢擬,以重官方,以安私分。臣無任戰慄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李光運疏曰,伏以臣,滓穢之蹤,臲卼之勢,實難更冒於顯地,向叨是職,坐犯違逋,罰止例罷,仰感洪造,退守愚分,輒荷恩私,旋復收敍,納言除命,今又至矣。負罪賤臣,何以得此?固當竭蹶,以伸叩謝之忱,而積罪未勘,宿衅自如,抗顔臺端,更無其望,抑臣蹤地之外,又有私情之悶迫者,臣之老母,適有下堂之厄,足部撑浮,骨節刺痛,針藥砭焫,少無所效,暑癨挾發,食飮專却,臣方左右扶持,方寸焦熬,離側從仕,其路末由。卽以次對,庚牌臨門,鎭日逋慢,亦極悚懍,不得不違舍病側,趨詣闕下,而情理萬分煎迫。玆敢仰籲於孝理之下,不免自外徑退,伏乞亟鐫臣職,仍治臣罪,以伸至情,以肅朝綱。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乙卯五月二十日卯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趙顯命,兵曹判書趙尙絅,右副承旨尹彙貞,記事官李光躋,假注書李衡萬,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興慶進伏曰,日氣甚蒸熱,上體若何?上曰,一樣。水剌寢睡之節如常乎?上曰,今年則雖當極暑,而神氣少勝矣。生脈散連爲進御乎?上曰,唯。五味子味有勝乎?上曰,漸勝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元子宮問安,近復何如?而膏藥有效乎?上曰,不知,而皆云漸勝矣。興慶曰,海伯狀聞中,荒唐船事,甚驚怪矣。上曰,誠怪矣。興慶曰,前日荒唐船來時,逐則去之而已。今則至打僉使,此實未有之變,不知伊時,事勢之果如何?而彼則下陸以打,此則率六十餘名,不能禦而徒被其打,甚不近理矣。上曰,然矣,而有異者,百餘名二十餘名之數異矣。顯命曰,自多虛張之說,安保其必然?上曰,不知其果乘船必去矣。取魯曰,臣曾見瞭望將事,邊將亦不得見矣。興慶曰,僉使旣已被打,事體不可不論罪,地方官亦一體論罪,何如?上曰,豐川府使,亦無不知之理矣。顯命曰,姑待再來狀啓處之,亦未晩。取魯曰,此乃前所未有之事,姑觀來頭,宜嚴處分。上曰,然則姑觀之,可也。興慶曰,歸厚提調朴弼成,以本署板材事箚陳,自上,有後日登對時稟定之命,故敢達。上曰,此亦一弊。嶺東之禁伐,雖有益於木,而於公於私,不得用板材,歸厚署事,亦可悶矣。諸臣之意,何如?取魯曰,此事纔與大臣商議矣,板材難得之弊,誠有之。貢人之稱冤,正在於此,變通之議,有三,一則增價,而增價則當加賦,此則決不可爲。一則預受價,而今儲耗竭,貢人蕩敗,皆由於預受,此所謂公私俱病也,此路又不可開。一則減其部數,而朝家需用物種,若因貢人號訴,輒爲減削,則將有他貢人,希望紛紜之弊。此三者之議,俱未見其穩便矣。尙絅曰,嶺東板材,雖曰嚴防,逐年流下者亦多,何至公私不得用之境乎?若以貢人之弊言之,則不但歸厚署,各司貢人,擧皆倒懸。今若增價,則諸貢人,必將齊起呼冤,朝家何以支當乎?至於預受減部之難便,禮判所達是矣。顯命曰,臣之意見,與禮判同矣。貢人稱冤之本,在於受賜家點退,外朝則固不敢,而至於宗班,則或有此弊,此則提調草記,防塞爲宜,而至於三條之議,決知其不可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諸臣所達,大體則是,而近來貢物,無不受弊,歸厚署則尤甚,增價、預受兩件事,固不可,而減部之議,稍似無妨。一年所納十部之中,若減其二三則,減數便同增價,公儲旣無加給之事,貢人稱冤,庶可以少抒矣。上曰,此等變通,俱難爲之,只以歸厚署公用,許令取斫於關東私山,則板材之弊可抒矣。提調郞廳及署屬,如有憑公營私之弊,則自廟堂,各別嚴飭,箚陳事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吏判事,誠可悶矣。都目政,五月則決不可踰,而旣已出去之後,辭疏不得入徹,病重狀聞時,又有催促之敎,而尙無動靜。都政,若至六月,則豈有如許事體乎?各別敦迫,期於速行都政,何如?上曰,昔魯公問政,夫子對以君使臣以禮,使臣固當以禮,而紀綱且重矣。近日諸臣之撕捱者,多用四維不張之說,而此等廉隅太勝,故紀綱益壞,紀綱壞而何能國乎?如是,故畢竟處分,輒未免過中,予亦知之矣。吏判則予以爲脫落前事,故復授其任,而撕捱太過,非平日所,期於此人者也。雖在京違牌,可也,而必出江外,牌不去之地,擧措甚怪異矣。縣道不捧之敎,藥院保護之任,俱宜得變動,而終不上來,自家則已自劃矣,固執,予所知,不可强迫。大政亦不可踰此月,吏曹判書金在魯,本職許遞,可也。顯命曰,吏判擧措,終是過當,似不可遞差而止矣。上曰,此論旣發,則他職亦必撕捱,罷職,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以義州府尹黃梓事,有所陳達矣。特補命下之後,渠乃不獲已辭陛,間因持平金尙魯之疏,自上,還收特補,而旣已辭朝,故不得不下往矣。掌令許集,又復陳疏,請施厭避之律,故不敢爲前進之計,今方留在中路,累呈辭狀於備局矣。蓋守令辭朝之後,固當赴任,而臺臣,旣以厭避邊地,有此請罪之論,則侍從堂上官之引嫌,而不肯就官,固亦宜也。今番之不赴,有異於當初之固辭矣。上曰,黃梓卽今不赴,固異於前,而當初若去,則豈使朝家處分,半上落下,至於如此耶?厭避自有其律,而予有所思,故必欲左遷而送其地,蓋其爲義州之心勝也。金尙魯之言是,故纔改補外之命,中路又施厭避之律,則事涉如何?且臺官,若以此連啓,則渠固不當去,而旣已不允之後,則赴任之外,豈有他道?義州府尹黃梓,催促下送,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有癸丑條大同,未上納守令,令廟堂論處之敎,故自惠廳,査出,則未上納者,乃是密陽府使洪晉猷,錦城縣監具宅奎二人矣。密陽則前官韓德全所捧之米,洪晉猷四月裝發文書,已爲上來,而船隻姑未到泊。錦城則具宅奎,旣而捧置之,而裝載形止,尙無牒報之事,所當論罪,而當此劇農之時,守令之曠官有弊,兩邑守令,竝姑先從重推考,監色拿致營門,刑推懲治,似宜矣。取魯曰,今者論處之命,出於特敎,而密陽府使洪晉猷則前官,以捧置納供,此與自己之納供稍異,且有四月裝載之狀,則似有間於全無動靜者矣。上曰,大同惟正之供,事體自別,守令若有畏法之心,豈有不捧之理乎?旣捧而不納,則是欺瞞朝廷也。密陽前官,雖納供而不納,責在後官,四月之節晩裝載,亦違朝令,不可以狀報之已到,有所容恕於其間。至於守令之曠官,何時非可悶之日乎?特敎論處之日,罰止推考,則守令何以懲畏乎?具宅奎則曾經侍從,洪晉猷則有異他人,尤宜盡心奉職,而如是稽緩,不可置之。密陽府使洪晉猷,錦城縣監具宅奎,竝拿處,而姑勿出代,可也。{{*|出擧條}}尙絅曰,巡邏,限人定事,纔已稟定,申飭,而聞閉城門,自戊申,限以烽火云,此亦依發巡例,以人定爲限,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命承旨書。傳旨曰,館直無人,法講久輟,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而連日開政,新爲玉署,殆近十數,而一人之外,俱皆在外,雖與帶職下鄕者有異,其所榮選,豈爲任便居鄕而留之乎?瀛館學士,便作江郊之閒士,求諸古今,決無是理。任便在鄕儒臣,竝禁推。仍敎曰,禁推傳旨,姑徐,可也。又敎曰,傳旨之遲下,事體,如何?草記徐下,可也。上顧承旨曰,日氣甚熱,故欲早爲次對,久御便殿,而辰時牌報後,始聞內官,袖卯牌而不卽報,以致差晩。當該內官,拿處,可也。上曰,前吏曹判書宋寅明,前參判申昉,前參議李宗城,竝敍用。上又曰,判書有闕,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5月21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病}}。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同副承旨吳瑗{{*|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自巳時至未時,日暈。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金箕錫未肅拜牌不進,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尹彙貞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亦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親病受由外,掌令金箕錫,正言李碩臣,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同副承旨吳瑗,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假注書李衡萬有頉,代以李成中爲假注書。
○鄭錫五啓曰,假注書李成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副校理鄭亨復,自鄕上來,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全光監司狀啓,南桃浦居良人宋明才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尹彙貞,以義禁府言啓曰,咸安郡守柳升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柳升鉉,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諭北道審理御史李宗白曰,今者差遣北道,審理諸囚者,雖由於方當大赦,蕩滌京外之時,邊地犯禁,殆近半百,決不以道臣之一張謄聞,遽爾處斷故也,而大抵蠢氓雖無識,一端秉彝,人固有之,豈可以不顧王法,自犯邦憲乎?此無他也,因寡昧之不德,政未及於邊土,威未樹於疆域。吁嗟小民,不能奠居,身陷邦禁,此政王者哀矜,而不惡處也,而況今者犯禁,尤由於守宰之無狀,此亦由予不能勅勵銓曹,差遣匪人之致。咨爾御史,體予此意,馳往北關,其入於大辟者四十餘人中,審察情理之可恕,詳究初狀之混入,分其輕重,差等啓聞,以俟朝家之指揮。他餘條目,旣已面諭,今不煩諭,而今番北關,此事之後,其所逮捕,已過百數,邊地民心,未見可想。噫,名雖入於大辟,其猶求乎可生,況旣不入於此者乎?其自入境,至於六鎭,宣諭此意,鎭安民心,使邊地小民,奠居本土,毋得騷擾。噫,宣其恩威,弛張便宜,俱在御史,其須着念,毋替予特差之意。
○左尹宋眞明疏曰,伏以臣之病源,全是痰濕,近當暑溽之節,衆症交發,肢脚麻痺,運用極艱,肚腹澎悶,飮啖全却,中氣大虛,形殼徒存,萬一爲風邪所中,實有朝夕危死之慮,眞所謂神醫,望而驚走者也。以此疾狀,雖閑司漫任,固難隨意行公,而日昨又有京兆新命,顧今長尹,半年曠位,府中,全無大段施措,而若係瑣屑狀牒,佐貳之所得擅行者,亦頗殷繁,自是世所稱劇務之地也。臣雖竭死力,奔走於公,別無所益,而强病策憊,瘝尸爲罪,在私則實爲軀命所關,竝敢仰首哀籲,冀蒙慈覆之照諒焉。且臣所遭,亦有不可遽然冒進者,向來有一儒臣,怒其一時停枳之事,勃勃見色,題外橫詆,惟務快心,直擧姓名僇辱。搢紳風習,古無是事,而緣臣殘疲,創見於今,伏想聖意,本欲鎭鬧,固不敢覼縷辨白,而顧何顔面,冒據宰班,以貽當世之嗤笑,以傷一己之廉隅乎?今宜顯黜臣身,少正朝體,伏乞聖明,洞賜鑑燭,亟命鐫削臣職,俾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乙卯五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記事官李光躋,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兵曹正郞柳萬樞,宗簿直長洪啓欽,禮賓主簿金義淑,南學訓導洪聖揆,西部參奉李秀徵,審理御史李宗白,同爲入侍。上曰,御史今日辭朝乎?尙賓曰,然矣。上曰,御史先爲進前。宗白進伏曰,北路犯越事枝蔓,畢竟虛費聖慮,如臣不肖,授以審理之役,臣聞命固當卽赴,故今將辭階下去,而獄情顚末及文案,未及詳覽矣,及讀差臣御史之批然後,大旨槪可知矣。半百罪人,使臣審理,臣謹奉聖敎爲之,而審理一事,極難處矣。犯國法者,不可生,而必欲求生於必死之中,聖意所在,實爲欽歎,而其中輕重,參量爲難。夫罪疑然後惟輕,旣已承款,則罪無可疑,固當取裁聖意而審理,故敢達。上曰,王者用法,情法參酌,可也。犯法者,雖不可饒貸,而其中究其本情而參酌者,先朝亦有下敎,可矜而不急之意,頃於次對時已諭之,王法甚嚴,使百姓,知其不可踰犯,則民皆不必如此。且民者生理裕足,則不爲法外之事,彼北邊之民,無衣無食,不能料生。且彼邊,隔一衣帶,故迫於飢寒,不得已爲之習,以爲常,其情雖痛駭,渠甚飢寒,無所不爲,究其本情,則可矜而不可急也。昔漢高帝,約法三章,殺人者死,而猶爲三覆者,乃王者審愼之道也。罪犯三章,而猶爲三覆,罪至犯越,而豈不重愼乎?以道臣、兵使之一狀啓,盡殺許多人,則非重愼之道,雖若干人,宜愼用法,況近半百者乎?玆送御史,其意深矣。此獄案有三條焉,一則李晩白事,一則鄭淵事,一則牛馬賊事也。李晩白、鄭淵,旣爲窩主,故專自王府究治,其餘罪人,官長使之指揮者也,而其中必有樂赴者,亦必有黽勉强從者矣。宗白曰,聖意所在,可以仰測矣。樂赴、勉從者,參量審理爲敎,而臣曾往南關時,聞其處物情,則若欲得犯越罪人,則送一人,可以日得十輩云,蓋邊土人心,恬以爲常,雖爲嚴禁,不可勝矣。一邊嚴其邊禁,一邊鎭撫人心者,此乃鎭邊之策,旣在彼此相望之地,必須恩威竝施,寬猛相濟然後,乃可矣。昨今年西北犯越之事,迭起,李晩白、鄭淵事,極爲絶痛,而牛馬賊事,旣在久遠,一竝付之生意,似宜矣。上曰,所達是矣。卽今邊土人心,必不能奠居其土,亦可悶也。此罪人等,適爾摘發,此外安知其又有幾人耶?同是犯越,而不入摘發中,自同平人者有之,偶然被捉,至於罪囚者有之,王者用法,可謂不均矣。渠輩之所爲,非自爲也,由李晩白、鄭淵爲之,尤可絶痛。其中必有樂赴者、勉從者,當爲區別,而御史下去,可以知之矣。且雖非李晩白、鄭淵,常時習而爲之者,亦必有之,敎諉而從往者,亦必有之矣。牛馬賊,則辛丑、戊申年事,而此不過若干人矣。大臣、諸臣,以屢犯者及曾犯者,欲爲區別,而付之御史,御史之意,何如?宗白曰,一犯、數犯,同是犯越,樂從勉從,亦皆犯越,有何區別於其間哉?臣聞北邊物情,民無所食之米,則輒爲犯越,家家戶戶,豈有不犯者乎?尤甚者土豪、豪族也。趙充國以爲,邊上豪族,每加鎭撫,故其所得力最多,此言是矣。牛馬賊中,其干連狼藉,雖有所犯輕重,亦不可不一同訊問而處之矣。尙賓曰,再犯三犯,似爲異律矣。上曰,犯越自是一律,再犯、三犯,何可論乎?宗白曰,罪人散在六鎭,渠輩若聞御史下去之報,則必一竝變辭,此一節尤可悶也。若爲變辭,則又當審覈,如是之際,必出新罪人,將不免干連支蔓之患,誠甚可慮。臣入城後,適逢刑判趙顯命,語及此事,則顯命以爲,六鎭罪人,聚會一處,只於承款中,究覈則差勝云,而此言似不然矣。上曰,欲下敎而未及矣,犯越之罪,自有當律,而王者用法,不能不審愼。今則國有大赦,中外蕩滌之時,有異於前,故今遣御史,意有存焉。王之三尺,雖不可低昻,赦則自古有之,發遣御史之意,專在於此矣。放釋者,分付道臣,酌處者以付御史,而渠輩,聞御史下去,必有求生之心矣。以汝輩俱犯極律,罪固罔赦,而國有大赦,玆遣御史之意,爲先曉諭,則雖彼下土愚氓,豈不曉其意乎?酌處送之者,意有在也。寧失於寬,不可失於猛矣。渠或於發明之際,雖有稱以同往者,不必立證,略之,可也。宗白曰,臣下去處,計其程道,則距京二千四五百里,今始發行,則咸關以北,以霖潦,處處有阻水之患,雖倍日竝行,六月晦七月初,似宜入去。入去後,審理各處罪人,以爲狀聞,則如是之際,將犯八月,事勢必將遲滯,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旣未登程,姑難遙度,而豈若是遲滯乎?宗白曰,峽川阻塞時,當春秋則可以計日趲程,而當此霖潦,必有三四日阻水遲滯之患,若無此患,則親承君命,何敢暫時遲滯乎?仍達曰,諸罪人,審理分等狀聞後,正法者,當付帥臣,減等勘律者,亦當付之道臣,狀聞回下,臣不必坐待於六鎭,以貽殘邑廚傳之弊。分等狀啓封上後,臣則還留咸興,以待回下,似爲便宜矣。上曰,事勢然矣,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此事非但審理也。卽今邊土,想必騷擾矣,半百人之族屬,及其一境之內,必無安接之心矣。頃者下敎,有意,審理之前,爲先慰安人心,曉諭之,可也。宗白曰,玉眞、草蓮事,臣略聞之,與彼人交奸,情節狼藉,渠雖有或見欺,或故犯,交奸之罪,則一也。此不可容貸,嚴徵後弊,爲宜矣。上曰,予意則草蓮,直是犯越者之妹,彼人常常往來於其家云,不可謂脅從,而玉眞則以招辭觀之,似是見欺矣。古者亦有倭關善陽事,而其女則活之,其誘引交通之倭人則殺之矣。宗白曰,臣往嶺南時,亦有所聞,秋松紅,以交奸倭人之罪,定配郭山,勘律似輕矣。惟彼北關,異於南邊,其在懲一礪百之道,不可容貸矣。上曰,酌處者,御史欲自爲之乎?欲付道臣乎?宗白曰,臣今纔入來,酌處本末,姑未詳知矣。上曰,決棍者、放送者,皆次律,分付御史者也。宗白曰,分付御史者,臣當次知矣。上曰,勘律則誰爲之耶?宗白曰,道臣當勘律矣。宗白曰,罪人鄭淵、李晩白,方自金吾嚴覈,而前後招辭及各人面質辭說,或不無憑驗於審理之際者,令金吾,謄出一通,送于臣行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亦出榻敎}}宗白曰,臣纔承北路之命,其物情及獄情顚末,未及詳知,下去後,與北評事金漢喆,一體參覈事,分付,何如?上曰,已爲之矣。宗白曰,臣之行中,印信一顒,依例持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宗白曰,軍官一人,依例帶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宗白曰,臣朝者詣闕之際,吉州官人,遮道呼訴,以爲滯京已數朔,將不免饑死云,所見誠可矜。臣入闕後,聞吉州牧使,尙不辭朝之端,則遭臺啓之後,臺啓雖停,情勢難安,尙此遲滯云。武臣道理,不當如此,從重推考,使之明日內,辭朝,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亦出榻敎}}宗白曰,臣曾往北關時,採取民瘼回奏事,親承聖敎。其時留北關十餘日,不無弊瘼之一二所聞者,而驅馳還朝之後,蓋以草草數語略陳,厥後如或賜對,則欲爲畢陳,而尙未果焉。今又下去,則北路民人,必問臣以前日採去之民瘼,果爲陳達否矣。其時歷路所聞,有二件事,故敢達。上曰,唯。宗白曰,定平,處於路傍,民役最煩,而必靑瓜魚、古刀魚進上,亦爲封進,當初分定,以紈味津、長子浦,是兩色魚所産處故也。兩津浦,則分割移屬於咸興、永興,惟進上物種,則依前供進,故自不免貿納。前吏曹判書宋寅明,己酉年間,以禮曹堂上,往來本道,採取民情,以本道各邑之界,更令道臣釐正,進上物種,隨其所産時在處,移定之意,筵白蒙允。以此知委於本道者,已過五六年,而因循遷就,尙未擧行,宜更申飭本道,依重臣所達,一番査正,似不可已矣。上曰,眞所謂皮之不存者,分付道臣,卽速狀聞,變通,可也。{{*|出擧條}}宗白曰,咸興、永興兩宮祭享,所封鰱魚,自本監捉於土産,各邑與本邑,分半取用,已成古例。咸興本宮則監捉於高原、文川兩郡地,永興本宮則監捉於永興地,所捉分半之數,必以四百尾爲定。數十年來,浦口設網處,水勢漸淺,所捉漸少,分半之數,未滿四百,則本宮別差,計錢添捧,此已未安,而近來則初不與本府竝捉,都徵四百尾之價於本府,民庫一年代捧之錢,數百兩之多,祭享所供,事體至重,何可捨本色而捧代錢也?臺臣,曾以此疏論,高原、文川則纔罷,咸興別差,鰱魚代錢收捧之例,而永興別差,尙此襲謬。此後祭享所供鰱魚,依前自本宮,竝捉取用,而如或不足,則自本府,以本色進排,更不徵錢,實合事體。令道臣更加詳察,狀聞後變通,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御史,無節目持去之事乎?宗白曰,無之矣。上曰,承旨書之。尙賓,秉筆進伏。上命書曰,今者差遣北道,審理諸囚者,雖由於方當大赦,蕩滌京外之時,邊地犯禁,殆近半百,決不以道臣之一張謄聞,遽爾處斷故也,而大抵蠢氓,雖無識,一端秉彝,人固有之,豈可以不顧王法,自犯邦憲乎?此無他也。因寡昧之不德,政未及於邊土,威未樹於疆域,吁嗟小民,不能定居,身陷邦禁。此正王者,哀矜而不惡處也,而況今者犯禁,尤由於守宰之無狀,此亦由予不能飭礪銓曹,差遣匪人之致。咨爾御史,體予此意,馳往北關,其入於大辟者,四十餘人中,審察情理之可恕,詳究初狀之混入,分其輕重,差等啓聞,以俟朝家之指揮。他餘條目,旣已面諭,今不欲諭,而今番北關此事之後,其所逮捕,已過百數,邊地民心,未見可想。噫,名雖入於大辟,其猶求乎可生,況旣不入於此者乎?其自入境,到於六鎭,宣諭此意,鎭安民心,使邊地小民,奠居本土,毋得騷擾。噫,宣其恩威,弛張便宜,俱在御史,其須着念,毋替予特遣之意。書訖,尙賓,讀陳一遍。上曰,予旣書於別諭,而特差御史,有意存焉。矯制官倉守令,尙然,況於持節者乎?必須弛張便宜,毋負予委托之意。宗白曰,臣以不肖無狀,誤辱聖簡,猥膺特送之命,臣竊惶恐。人命至重,一死一生之間,極難商量,臣謹當殫竭心誠,對揚聖旨,宣導仁化,而才本湔劣,恐負委遣之盛意矣。上曰,今此特遣,專爲鎭安人心而已。我朝用人之道狹窄,不過文武,而北道,自是興王舊地,與他路有異,而近來文武積滯者,必多有之。爾須一一訪問,還朝後賜對時,陳達,可也,而非但文武,儒生中亦有學問才識者,向者李載恒,前後以官徵之非一再,而終不上來,其有學識而然,可知也。御史下去六鎭後,往見其人,以予欲一見之意,傳言,可也。宗白曰,其人在鏡城,臣下去後,躬往見之,謹當以筵敎眷眷之意言及,而臣曾聞奉朝賀李光佐之言,每嘗贊美其人,而南關士民,無不敬服云矣。不入城市者,已五十年云,其年槪已老矣。文武人才,旣承搜訪之命,心目所及,固當殫竭,而假使臣,搜來眞箇可用之人,朝家之卽爲收用,有未可知,此恐歸於文具矣。臣於昨年,奉使北行時,以北靑府使朱炯离,無端徑遞,終甚未安,陳達於榻前,還歸後,又復陳疏,請付京職,而銓曹尙無檢擧之事,此亦慨然矣。武弁則坐地人才,應爲宣薦者,間亦有之,而無一宣薦之人,文官則如韓宗悌者,四祖有侍從臣,而不通槐院,北路人心,以此大缺望矣。上曰,聞靈城之言,韓宗悌,亦爲敦寧後裔云矣,槐院分館,有何不可耶?古則成均分館者,亦多名官矣。朱炯离事,付京職何難?而尙不擧行,銓曹極爲未安矣。儒臣疏批下後,不爲擧行之前後銓曹堂上,一竝從重推考,待後政,隨窠卽爲付職事,各別申飭,可也。{{*|抄出擧條}}宗白曰,臣今當遠離,拜辭天陛,於目前事,玆有所懷,敢達矣。大抵綱紀之日益陵夷,實由於用罰之失平,所以不能見信者也。雖以臣所目覩者之言之,前大提學尹淳,以試事三違牌,而特罷其職,深得事體,而前弘文提學宋寅明,三違牌而反靳罪罷,朝家用法,可謂不均。以邊地守令事言之,向者金重熙,不赴濟州,則卽其定配,今者黃梓,不赴義州,則特補而督送之,用罰之失平,至於如此,誠爲慨然矣。此後則凡於用罰之際,一定無撓,俾頹綱稍肅,千萬之望也。上曰,古人云,正朝廷,以正萬民,朝廷若有紀綱,則豈不曁於邊土乎?儒臣所達,好矣,當各別留意焉。宗白曰,臣今帶經幄官銜,又於目前事,有不得終爲泯默者,敢此仰達矣。李倚天之樂禍亡已,網打搢紳之狀,姑不暇論,而章牘之間,語犯先朝,至今輿儓,亦且駭憤,前後恩霈,一不見宥者,可見聖意之特嚴。今以無前之大霈,使之自在田里,已是聖朝莫大之寬典,其可擬議於政注之檢擧,而又況銀臺近密之班耶?銓曹之肆然擬入,誠甚無嚴。三司泯默,尙不一言,世道人心,無復餘地,李倚天,宜卽嚴飭,銓曹,拔去於承宣之望,斷不可已也。上曰,承旨雖曰舊望,於渠,豈可議擬耶?大霈之餘,蕩滌幸矣。儒臣所達得體,當該銓官,從重推考,李倚天,自後勿爲檢擧,可也。{{*|出擧條}}尙賓曰,審理御史,行期在明,治行爲急,使之先爲出去,何如?上曰,先爲出去,可也。宗白卽退出。尙賓,使輪對官進前,萬樞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兵曹正郞柳萬樞。上曰,履歷。對曰,庚戌年筮仕,壬子年菊製居魁,直赴判下,癸丑式年,以典牲直長應榜,甲寅年分館時,以年滿五十,直出六品,十月拜典籍,今年正月,移拜兵曹佐郞,卽遞,二月拜咸鏡都事,而以其時,試期迫頭,署經無期,亦卽見解,三月又拜兵曹佐郞,今月十八日政,陞本曹正郞矣。上曰,職掌。對曰,政色。上曰,所懷。對曰,新拜此職,姑無所懷可陳矣。啓欽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宗簿直長洪啓欽。上曰,履歷。對曰,自惠陵參奉,陞長興庫奉事,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本寺,元非米布衙門,故無職掌矣。上曰,所懷。對曰,本寺甚疲弊,無大段之弊。雖或有之,兩提調這這爲之,臣則別無可達矣。義淑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禮賓寺主簿金義淑。上曰,履歷不問,職掌達之。對曰,雜物色。上曰,遺在幾何?對曰,遺在末醬四千七百九十三石,川椒二百四十六斤,鹽六百九十五石。上曰,所懷。對曰,戶曹判書,例兼本寺提擧,凡事,提調自當爲之,臣無所懷之可達矣。上曰,汝是春塘壯元乎?對曰,然矣。上曰,汝之先世,有科甲乎?對曰,先世,連爲士子而來矣。尙賓曰,金義淑奏達之際,作笏記以達,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武弁,軍服當着而不着,此固不可,而此是遐鄕之人,勿推,可也。上曰,新自邊方來,如有所聞,達之。義淑曰,臘月受由下去,過到門後,仍卽上來,邊方一事,未得聞知矣。上曰,年數幾何?對曰,年今三十矣。聖揆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南學訓導洪聖揆。上曰,履歷不問,職掌達之。對曰,訓導則別無所掌,與敎授課題時,一同爲之矣。上曰,汝先世,有科甲否?對曰,臣之七代祖洪逸童,爲大提學矣。上曰,所懷。對曰,所懷別無可達矣。秀徵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西部參奉李秀徵。上曰,履歷。對曰,以江華府分敎官,準朔遷轉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朝令下則曉諭方方曲曲,坊民雜役,一切平均,以安保坊民爲主矣。上曰,本部民戶及人口數達之。對曰,民戶一萬二千八百戶,人口七萬三千二百三十七口矣。上曰,男女之數,分而達之,可也。對曰,男則三萬二千五百四十六口,女則四萬六百九十一口矣。上曰,鄕人乎?對曰,居在江華矣。上曰,年幾何?對曰,七十三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對曰,臣祖開城敎授,曾祖爲司憲府監察矣。上曰,所懷達之。對曰,本部,有某事某事,則這這報上司之外,別無所達矣。上曰,都民不均役,爲今極弊,汝當部則皆能均役乎?對曰,民有不均之役,則這這枚報上司矣。上曰,京都官,如外方字牧之官,下端所達,果能知而擧行否也?對曰,極盡擧行矣。秀徵就坐。上曰,年踰七十者如彼,其矍鑠可知也。尙賓曰,職事亦能牢實仰對矣。諸臣遂退出。
==5月22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式暇}}。左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右副承旨李日躋{{*|未肅拜}}。同副承旨吳瑗{{*|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啓曰,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同副承旨吳瑗,昨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陳疏,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頃者館職撕捱,已涉太過,則今於承宣,無義違牌,其在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只推,待開門牌招察任。
○洪尙賓啓曰,左尹宋眞明,疏批已下,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未肅拜,參判洪鉉輔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洪鉉輔,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竝更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尹彙貞曰,吏判批下,牌招開政。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洪鉉輔牌不進,參議未差,左承旨洪尙賓進。以李日躋爲承旨,宋寅明爲知敦寧,金龍慶爲吏曹參議,申致謹爲司僕正,權爀爲兼中學敎授,金尙翼爲兼東學敎授,朴師益爲尙衣提調,趙顯命爲宗簿提調,李瑜爲繕工提調,朴文秀爲活人提調,鄭錫五爲內贍提調,申昉爲兼弘文提學,李喆輔爲副校理,尹就咸爲掌令,趙榮國爲正言,尹浩爲公州判官,趙甲彬爲童蒙敎官,尹彙貞爲左副承旨,李日躋爲右副承旨。兵批,判書趙尙絅將官試射進,參判尹惠敎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李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兼進。兵批啓曰,五衛將許璘戶奴呈狀內,上典,以篤老之人,累日入直,宿病添劇,更無供職之勢云。老病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可久曠,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同知中樞府事白實戶奴呈狀內,上典,以年過八十之人,委頓床席,實無上來肅謝之望云。老病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以李溍爲副護軍,徐命九爲副司直,李成中爲副司正。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日榻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百無肖似,衰晩竊科,榮塗颺躐,初無倖望,而幸際聖明,誤蒙恩渥,內外踐歷,罔非分外,絲毫蔑效,憂懼靡措。向來出疆之役,受人詆侮非常,而疲於較辨,默焉自靖,重以勞撼所祟,百病交作,荐違試牌,自干重戾,薄勘無幾,輒蒙甄敍,諸司舊兼,敦府新除,次第見及,而情苦病劇,無計承應,惶懍之極,未卽籲免。乃於千萬意想之外,忽有天官隆命,震駭驚愕,喘汗靡定,司直之論,宜卽駁正,恭俟數日,迄未有聞,誠一怪事,天牌日降,徒事違傲,非臣自鳴,亦何由俯燭其萬無一堪之狀,而早賜處分也。噫,此任,是何等之重,今時,是何等之艱,臣身,是何等之微,而殿下,不少難愼,當至艱之時,以至重之任,委之於至微如臣者,豈獨臣身之不幸?實國事之大不幸也。洪惟我殿下,大明中天,以皇王建極之道,撫御一世,思所以革百年之淫朋,囿萬品於太和,而謂其責在於銓衡,前此授柄而委任者,才力若可以任世道,誠信若可以孚衆心。然而欲稍存甄別,則左磯右激,物情愈乖,欲大施曠蕩,則彼牽此掣,湊泊無期,畢竟摧輪敗軸,相望於中逵,而政堂之席,無暇煖矣。況於此際,以臣綿薄,擔此憂責,有何才力誠信,少可以調劑彌綸,而善其後也。其不日僨敗,孤聖明委寄,而媒一身危辱決矣。官無大小,量而後入,臣旣自知其如此,而乃敢饕榮冒據,重誤其泮渙之時事哉?此固以公,而斷不敢當者,抑臣有萬萬憂悸,而寢飯爲之俱廢者,臣家當盈盛之時,致位崇顯,不爲不多,而卒無有居是職者,及臣兄弟,以孤童冷跡,濫躐冥升,竝叨至此,而抑又兩銓之迭居者,惟臣一人而已。此不但家先之所未曾有,環顧在廷連倫之盛,疇如臣兄弟。噫,物無再盛,鬼忌太盈,衰門此事,萬非吉祥,過福之災,其理昭然。中夜以思,凜若履春氷而蹈虎尾,其以何心,視爲倘來,固有迷走妄冒,而不知戒哉?此固以私而死不敢承者,以公而有如彼不敢當之勢,以私而有若此不敢承之情,在殿下,體下遂物之仁,豈忍使臣,不恤公私憂戒,而終陷於人怒鬼猜之地也?儻殿下,必欲驅策乃已,則臣惟限以斧鉞而已。上下相持,徒使重任,有長曠之弊,大政無可行之日,於國體,豈不益可駭哉?伏乞天地父母,察臣由中之血懇,亟收臣銓部新命,回授可堪之人,俾公私俱幸,不勝千萬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冢宰新命,其何過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臣,至愚極陋,無所比數,僭蒙洪造,濫叨重藩,今已匝歲餘矣。居常懍惕,食息靡寧,非不欲殫竭知慮,粗效萬一,而秪緣才具滅裂,疾病侵尋,憒憒闋日,了無猷爲,每一念至,惶愧無地,而又非有目下難强之情病,則亦不敢猥煩控乞,瀆溷聰聽,泯默淟涊,以至于今矣。近自入夏以後,素患水土之症,一倍苦劇,蓋臣自少時,前後數十年中,重傷於南方風土,且於往歲,待罪南陽之時,重經毒癘,從此以來,視聽日益減,精神日益耗矣。自至此地,近海又未十里,風氣不竝以北,痰濕注核,痞滯眩暈等症,視前不翅層添,偏汗麻木,咯血引飮,忘前而失後,言顚而語錯,往往委頓,不能省事。醫人之診疾者,無不爲臣而危之,臣亦自揣度,似此危疾,憂在性命,若不亟謀,所以休官醫治之道,則將無望復起爲人。雖使臣,容有可以毫分裨補,尙不可强此死病,冒此重任,況其憃愚鈍劣,向在强壯而少疾,已多愧於竊廩瘝職。今尤榮衛俱損,筋力奔走,旣無可望,簿書期會,亦將淹滯,若不早自鳴號,仰冀我天地父母,曲垂生成之澤,則微臣一己之死生,縱不足恤,其奈藩務之多曠,民事之受病何哉?玆不得不冒萬死疾聲馳籲,伏乞聖明,俯賜矜察,特許遞改臣職任,俾臣得以早得解歸,任便將息,少延殘喘,復尋生路,不勝千萬至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京畿監司沈宅賢疏曰,伏以臣,年旣衰邁,病且癃痼,居常危綴,望斷需世,顧此畿藩之職,素稱煩劇之地,固非如臣衰病,所可堪任者,而初不審量,妄自承膺,殫竭些少心力,酬應許多事務,今纔兩箇月,而精力之耗傷,蓋已久矣。自五六日前,素患痰火之疾,變爲別症,精神迷錯,先忘而後失,眼視眩怳,看一而成二,達夜煩轉,眠睡全失,强呑糜粥,胸膈痞塞,合眼委席,殆蔑省覺。蓋臣此病,源委旣深,而衰耄積敗之中,又添此別般怪症,醫者皆以難治爲慮,如是而尙何有强疾作氣,剸理簿書之望哉?矧此症祟,發於勞心,心苟不寧,病輒有加,見今列邑文報,已多委滯,病裏悶蹙,誠有所一刻不能自安於心者,若得速解職名,安意調息,則庶或有復起爲人之望。況此藩宣之任,何等緊重,而緣臣疾病,曠日廢務,亦豈非朝家之所宜軫念,而劃卽變通者哉?念臣到界屬耳,病狀,若有一分可强之勢,則何敢爲遽然祈免之計?而不幸罹此難醫之疾,一日在職,徒添一日瘝曠之罪。玆不得不疾聲號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亟命遞改臣職,俾公務不至久曠,殘喘得以少延,不勝公私萬幸。且臣於擊錚人金應瑞供辭,亦有所難安者。應瑞之父宅基,偸葬李喜鳳等先山局內,又爲斲去喜鳳等傍親良卿墓碑,壓葬龍尾後,訟官,摘奸論報,故臣果以刑推掘移之意,循例題送。訟官,亦據臣題擧行,而宅基,偶然致死,則應瑞,乃敢驚動天聽,侵誣訟官,至以訟隻償命爲言,此實法典所無之事也。相訟見屈之後,道臣依訟官所報,題以刑推,訟官,據道臣所題,刑推一次,而有邂逅致斃者,則輒致擊鼓訟冤,構誣訟官,侵詆道臣,則爲官長者,其何以聽訟而立落之乎?雖然,其爰辭中,旣有侵詆營門之語,則今於檢尸行査之擧,有難依例擧行,此亦臣難冒之一端也。亦願卽賜變通,毋使査事遲滯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5月23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右副承旨李日躋{{*|坐直}}。同副承旨吳瑗{{*|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祖大王忌辰齋戒。
○巳時午時,日暈。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尹就咸未肅拜,牌不進,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引避退待,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外,掌令尹就咸,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掌令尹就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彙貞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副校理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校理朴弼均,別兼春秋閔亨洙,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朴弼均,別兼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吳瑗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來七月初九日,宗廟秋享大祭親祭事,啓下矣。同日永寧殿祭,遣大臣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宗廟秋享大祭親行事,已爲啓下矣。《五禮儀》,有大祀後陳賀訖,行飮福宴之文,而本曹謄錄,則每以近年以來,竝爲停止,爲辭,而有權停之命矣。今此親祭時,陳賀飮福宴等節目,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亦權停。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北所衛將牒報,則通化門北邊宮墻七間許,今夜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依前例,集春營入直砲手二十名,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元子,水痘平復,慶科庭試,武科初試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八月十六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初試之數,前例多寡不同,或取四五百,或取二三百,今番則當取幾人乎?敢稟。傳曰,依甲寅春庭試初試取人數,擧行。
○尹彙貞,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近來無賴輩,多數締結,作爲劍契,號稱二十八宿、竹林七賢,到處刺人云,故聞甚驚駭。多發窺伺,先捉九名,其餘散落徒儻,期於必捕之意,嚴勅軍官矣。去夜初更,本廳軍官金泰門,以譏捕事,行到仇里介,則巡廳軍士,突入挽執,與其同類,結縛毆打,仍以犯夜人呈課于巡將,決棍七度放送。大抵,本廳軍官,雖上司、法司,治罪之時,必往復主將,收其通符,然後治罪。昔在肅廟辛酉年間,兵曹郞廳、本廳軍官,奪取通符,捉入決棍,故因本廳草記判付內,當該郞廳,先罷後推。又因兵曹草記判付內,捕盜軍官,旣佩通符,則決非一郞廳之任自棍打,捕盜軍官勿爲決棍事,捧承傳施行,則今此巡廳事,後弊所關,誠非細慮。巡卒及當該上直書員,令攸司囚禁,各別痛治,此後嚴禁此弊事,更捧承傳,申飭,何如?傳曰,巡廳、捕廳,俱是飭夜之所,而況軍官,旣佩通符,則一巡將,豈敢因其佩而決棍乎?極涉輕率,且有前例,而事雖駭然,亦佩御牌,非騎郞之比,爲先從重推考,觀其緘辭,他餘事,依爲之。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5月24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右副承旨李日躋{{*|坐直}}。同副承旨吳瑗{{*|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祖大王忌辰。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尹就咸未肅拜,牌不進,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錫五啓曰,左承旨洪尙賓,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校理朴弼均,副校理李喆輔,別兼春秋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外,掌令尹就咸,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黃海水使柳純章狀啓,椒島僉使,爲彼人所打,臣旣有申飭不謹之失,惶恐待罪事,傳于李日躋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黃海水使柳純章狀啓,傳于李日躋曰,此狀啓及前日啓下狀啓,明日次對,竝爲持入。
==5月25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尹彙貞{{*|坐}}。右副承旨李日躋{{*|坐直}}。同副承旨吳瑗{{*|病}}。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日暈兩珥。辰時巳時,日暈。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洪好人,以新番騎兵軍士點考坐起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同副承旨吳瑗,昨日以病出去,今又陳疏,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吳瑗,吏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錫五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錫五啓曰,同副承旨吳瑗,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吳瑗,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再招不進,應敎趙迪命,副校理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日躋啓曰,今日次對時,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引避退待,或未差,獻納李光運,正言趙榮國,竝卽爲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趙榮國,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日躋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必寧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極未安。有闕之代,今日政,盡數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參判洪鉉輔,俱以病不來,參議金龍慶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洪鉉輔,牌不進,參議金龍慶,牌不進,都承旨鄭錫五進。吏批啓曰,卽接宗廟署牒呈,則副奉事南有容,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以宋寅明爲兼藝文提學,李宗城爲兵曹參知,尹志遠爲掌令,李度遠爲校理,任珽爲副校理,徐命九爲成川府使,李鐽爲寧遠郡守,尹光柱爲連山縣監,韓顯謩爲校理,朴時膺爲濬源殿參奉。嘉善張世雄,今加嘉義,武臣堂上朔試射時,片箭三中,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賓廳次對進,參判尹惠敎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未差,左副承旨尹彙貞進。兵批,承旨啓曰,判書,賓廳坐起進,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弘文館校理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前別兼春秋閔亨洙敍用,與當付諸人,竝差別兼春秋,俾速完薦事,命下矣。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明澤、李宗白、韓顯謩、閔亨洙爲別兼春秋。
○鄭必寧,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寫字官肄習李彦球,試才連三朔居首,依例陞差前銜,前銜李挺輝,陞實代,肄習李顯芳,亦爲陞差前銜,竝付軍職,冠帶常仕。肄習移他司有闕,本學生趙元輔、李福壽、李德順、李德隆、李聖麟、鄭寅鵬、李寅喆、李守敬、李挺彧、洪世準、李德寬、崔道洽、閔重爀、金壽孫、朴泰廉、崔重績、鄭必文、李彦佐、李彦佑、李胤大,入屬肄習。使之日新鍊業,何如?傳曰,允。
○李日躋,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二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訓鍊院判官李重國,武臣兼宣傳官李重英、許景,部將李世觀,訓鍊都監哨官趙偰,摠戎廳哨官李世挺等,俱未滿四中,竝依例汰去。訓鍊院主簿李東明,柳葉箭二中,騎芻一中,以矢數計之,則雖未滿四中,騎芻例有倍畫之規,今亦依前例,勿爲汰去,而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彙貞,以義禁府言啓曰,密陽府使洪晉猷,錦城縣監具宅奎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洪晉猷、具宅奎等,俱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以咸鏡監司狀啓,茂山府居劉承萬等,燒死、渰死事,公洪道兵使狀啓,永同縣居私婢丁月等,囕死事,江春監司狀啓,三陟府居閑良金貴商等,燒死、渰死、囕死事,傳于洪尙賓曰,燒事、渰死、囕死人等,竝令本道,恤典擧行。
○行副司直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往省先隴,情伸節薦,感極幽明,而起疾未久,觸熱添加,浹旬調治,今始舁還,由限已過,合被常律,且於向日,京兆堂上重推之事,尤有萬萬惶蹙,此乃臣待罪判尹時,所設施者也。蓋厥初國用之馬運,乃是江民之輪役,而丙戌年間,悶其苦重,逐戶出錢,募人設契,使之擔當運役者,出於江民公同之情願,而成於京兆稟裁之定式矣,其後奸計日增,戶錢歲縮,馬契之人,不能支堪,呼訴願罷。又因朝家之廣議,畢竟仍存,意在爲楚,牽架支撑,今至三十年,而坊民避役之數,愈往愈多。其中最貧殘,不能圖入於諸般名色者,僅千之百,或百之一,則所出之錢,可知其太減,而立役之人,尤無以支保,今則其勢,將必至於渙散矣。若罷其馬契,而以復江民之輪役,則江民之困苦,已有前轍,欲査其投屬,而以增雇役之錢戶,則奸竇之繁夥,隨塞隨穿,故不獲已,有此變通之擧,勿論士夫與諸般名色,有戶則有錢,而戶分大小,錢有差等,大者比諸當初一戶三貫之錢,減其二而收其一,小者減其四而收其一,以爲均役救弊之策。以此意,論報備局,則備局,有草記稟請宜當之題辭,而緣臣旋卽移職他堂,據此草記矣。江民作亂,事端別出,終至於草記堂上之現告,問備其所變通之得失當否,必有廟堂之取考顚末事狀,酌量卽今弊端,而講定其罷仍,臣不敢自是迷見,而首事論報者,得逭其不能謀始之罪,依題草記者,反陷於從重推考之科,不但臣心之愧悚不安,其在覈實論罰之道,不亦傎乎?玆敢仰首自列。伏乞聖慈,遞臣新授職名,將臣前後罪犯,竝賜重勘,以肅朝綱,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者飭勵,其何深嫌?卿其勿辭行公。
○吏曹參判洪鉉輔疏曰,伏以臣於銓地,一出卽敗,固已自料,而迫於嚴命,黽勉承膺,纔過數政,果速人言,肆然無嚴等說,下語非常,構罪至重,臣於是,不勝駭怖悚懍之至。臣雖無似,區區本意,凡於注擬之際,務從公平,戒在乖激,思所以仰體我聖上勅勵之意,故當承宣之擬望也。或不無一二取捨於其間者,而一例闊略,惟循舊望,則李倚天之擬入,亦不過循例而已,曾不料以此,斷以肆然之罪,而陷於無嚴之科也。噫,倚天之語犯先朝云者,臣未知其果何謂,而此固積忤於時,求罪太深之致,若誠如言者之言,則揆以邦憲,合被重辟,當初見坐,奚但止於竄配,而到今旣有收敍之命,則朝家之不欲全棄之意,於此亦可見矣。況乎大霈之餘,干犯至重,不可輕議之類,一皆寬宥而不問,則彼倚天胡大罪也,而儒臣之獨齗齗不已者,誠有所不可曉,而又必以語犯先朝四字,作爲脅持銓官之資,如此手段,人孰不覰得耶?念臣,猥以廟望承乏苟充,俗所謂東一房也。首席行公之日,卽臣見遞之期,儒臣亦豈不知,而如是汲汲?臣誠一笑而有不欲索言也。然旣被儒臣誣詆之言,且承重推之命,則臣方惶懍震駭,措身無地,去就一節,非所可論,此所以寧被違命之罪,不敢冒進者也,玆暴危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明,諒臣必遞之端,亟降鐫改之命,俾靖私義,以快人心,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批答,見下二十九日日記}}。
○獻納李光運疏曰,伏以臣,釁累疎賤,理合廢棄,而聖度寬假,抆拭益勤,前後存錄,有踰凡例,臣雖冥迷,寧不知感?竭蹶趨命,分義當然,而追思曩愆,尙有餘悚,抗顔臺端,更無其望,此等事情,初疏已悉。伏想聖鑑,亦必記有,而日者辭章,不暇更縷,只以母病,爲言者,蓋以區區蹤地,已經備陳,目前情理,急於呼籲,庶幾閔下之天,倂諒其所未暇言,卽有以曲賜矜允,而及奉聖批,乃以勿辭救護,爲敎。雖荷敦孝之仁,俯揆私情,而獨恨燭幽之明,尙有遺察,致使萬無可强之蹤,虛帶言責,只增罪戾,臣誠憂惑悶蹙,不知所出,而況今母病諸症,一向無減,離側供職,其勢末由,玆又不避瀆撓,更申血懇。伏乞聖慈,特垂仁恩,亟削臣職,仍治臣罪,俾伸至情,俾靖私義,千萬幸甚。且臣得伏見擧條下者,日昨筵中,北道御史李宗白,盛論銓注間事,而竝斥三司之不言,至以世道人心爲說,其言至危,令人駭怖。臣於積年罪廢之餘,復蹈磨驢之故步,情地危隘,不敢以臺閣自處,言與不言,非所可論,而今旣混被其斥,則亦安得默然也?噫,方今聖德涵覆,無物不容,雖負犯至重,瑕垢難洗之類,猶且一付灰劫,都沒痕跡,況如李倚天之十年流竄,萬死生還。逮當大霈,恩敍又降,則政曹之擧擬舊踐,亦不過循例事耳,而乃於銜命遠出之日,張皇爲說,擧措忙急,有若時刻難耐者然。苟如是,當初敍命之下,何無一言及此,而適當首銓之纔出,論斥例擬之亞堂,把持至深,聲罪狼藉?此其意,不專在於倚天,可知,而至欲驅率三司,盡同己見,眞可謂不能自見其睫也。雖然,臣旣被其忽地非斥,理難仍冒於職次,所當詣臺自列,而顧臣情理之煎迫,蹤跡之臲卼,如上所陳,不得不隨牌來詣,附申於請急之章,遂不免自外徑歸,臣罪至此,實無所容。惟願竝加睿察,亟施重勘,以謝人言,以肅朝綱而已。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批答,見下二十九日日記}}。
○乙卯五月二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兵曹判書趙尙絅,左尹宋眞明,行副司直李瑜,右副承旨李日躋,假注書李成中,事變假注書洪象漢,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入侍,諸臣進伏。命均曰,數日以來,日氣蒸鬱,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命均曰,元子氣候,一向安順乎?上曰,連爲好在。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與前,何如?而生脈散進服乎?上曰,日氣雖熱,而大體一樣,生脈散進服矣。興慶曰,元子宮,膏藥今已停止乎?上曰,不無餘氣,而以日熱,膏藥停止矣。命均曰,乳道,當各別審愼矣。興慶曰,乳癖最可慮,故閭巷之人,亦皆節乳,此不可不愼矣。上曰,此則加意視本量,而亦爲撙節矣。命均曰,卽今移奉之處,無孤單之患耶?上曰,此處亦不孤單,而今夏移此,故能得好過,若仍留初處,則必難堪矣。眞明,進諸狀啓,上曰,昨日入來狀啓,上之。日躋奉進,上覽訖,還下。命均曰,荒唐船往來,自前有之,而今此椒島事,誠一變怪,不可泛然處之矣。彼人之只打僉使,必有曲折,當更使査報,而水使、地方官及該鎭僉使,竝拿問重處然後,方可爲警飭邊鎭之道矣。上曰,然矣。命均曰,監司狀啓,言椒島鎭兵房軍官代將之不救僉使者,竝決棍之事,甚迂闊矣。上曰,方欲下敎矣。此豈可決棍而止?常時如此,脫有緩急,則必有綁送官長之事矣。命均曰,情狀,實爲絶痛矣。上曰,此誠以刃刺人而曰,非我也,刃也者也。命均曰,爲頭兵房軍官及代將,當以軍法處置矣。興慶曰,前狀來時,有姑俟査狀之敎矣。上曰,已知之,把守將之捉去,似有妙理,有若操縱者矣。眞明曰,彼人之逐送將校,只打僉使,事極可怪。近來邊將,不過久勤之類,多有不似者,或有以貿販等事,見侮,此事,亦似有隱情矣,且此係邊上生事,移咨彼中,未知,何如?上曰,移咨則不可矣。康熙時,有荒唐船來泊者,干戈從事以逐之令,今不能遵守此令,而徒煩移咨,則必如頃日邊禁事之被辱矣。眞明曰,此與向日事,有異,其時則以邊禁申嚴,後又移咨,故致有嘖言,而咨文,若猝難爲之,則姑先以康熙時禁令書牌,列立於荒唐船往來處,使之畏戢,何如?上曰,彼人豈畏牌乎?日躋曰,臣在江邊時見之,立牌,果有效矣。彼人甚畏皇旨,故理山郡,曾以彼人之放銃,書牌列立於波猪江邊,則果有其效矣。上曰,咨文事,不可爲矣。我國,豈不捉贓物,而輕爲不緊咨文,則必易取辱,惟當自强而已,豐川府使事,極爲迂闊矣。僉使,亦是命吏,而猝當此變,則府使,以本境之主,事當急急往救僉使,追捕唐船,而以報狀觀之,緩忽莫甚,顯有故縱之意矣。命均曰,旣入大洋中,則其勢亦難追捕矣。上曰,渠雖言卽往,而何可取信?至於疾走如飛等文字,何難粧撰乎?此不過望見唐船,而卽歸其邑矣。興慶及瑜俱曰,若入洋中,則果難追去矣。上曰,不然。彼人若疾走入洋,則豐川府使,何以望見乎?以此言之,實有逗遛之狀矣,且柳純章報狀,良可笑也。所謂物色追捕之說,豈非可笑者乎?下陸作亂之唐船,則故爲逐送,而反欲物色於大洋中,此不成說,我國凡事如此,何能有爲乎?命均曰,自前唐船之下陸者,不敢執捉,惟以逐去,爲事云矣,移咨之議,亦有意見,似當爲之。興慶曰,只以沿邊所報事情,移咨,何如?上曰,大洋中事,我國亦不能知,彼何以知之乎?彼旣使干戈從事,而我乃故縱,反責彼中,則事當何如?雖使我當之,必以爲苦矣。興慶曰,若細陳事狀,則豈有生事之慮乎?上曰,若對面共譚,可使曉然,咨文中,何能備言小曲折乎?興慶曰,彼人之下陸作挐,至於如此,水使以下地方官,俱不無其罪,竝當拿處矣。上曰,椒島僉使之有所犯與否,姑未及知,不可徑先處之,而豐川府使,則僉使被打時,不卽往救,極爲緩緩,爲先罷職而拿處,水使亦當拿問矣。命均曰,監司則何以處之?上曰,道臣事,當下敎矣。軍法,當素爲申嚴,如韓信之斬殷賈,然後臨陣對敵,方可得力矣。我國邊鎭,名以僉節制使、萬戶,而實則有同冗官,疲殘莫甚,至有此變矣。本鎭兵房代將之只爲決棍,極涉疎闊,道臣自是書生,不免若是矣,道臣、帥臣,若能先斬後啓,則豈非得體乎?閫外之事,將軍制之,道臣之卽其地,登時梟示,可也。卽已上聞,則朝廷,惟當以法律擬處,古者張釋之之言,亦此意也,諸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僉使追捕時,率軍官土卒,張軍容進去,則便同軍中,僉使被打幾死,而渠輩逃避,則似當以軍律,處之矣。尙絅曰,昨日備局坐中,臣已言及此事矣,此人等,當用一律,不然,必有後弊矣。眞明曰,官長,方在死境,而立視不救,紀律所關,當用極律矣。瑜曰,臣於黜補海邑時見之,追捕之擧,不可謂軍中矣。其時道臣、帥臣,卽用軍法,則可也。今已過時,姑待査覈上來後,依律處之,似宜。上曰,其時不問而梟示,可也。旣令査問,則當用律文,而律文,無梟示之文矣。興慶曰,李義豐事時及唱通,引用次律,而兵房代將則異於官屬,且其罪狀,亦重於南兵營官屬矣。瑜曰,臣曾蒙恩譴,待罪長淵時見之,追捕之事,實無規矩,最爲可悶矣。臣於其時,適當風高之節,未見唐船之來,而常招吏校中軍老解事者及鄕中父老,問以荒唐船來時,守令、邊將,率何軍持何物,逐至何境,則元無定行節目矣。長淵、豐川、椒島、吾叉浦等鎭,皆非迫在海邊也。距海或五十里,或七十里,或有遠至百里者,瞭望一事,付之瞭望將,而所謂瞭望將,卽村居農民也,或耕或樵,不能長守信地,及聞唐船之下陸,始來報官家,其間動費一兩日矣。瞭望將來報之後,守令、邊將,始調集吏奴及村居將校輩出往,則彼人,已還入海矣。設或撞見,以曾有勿傷之敎,亦不敢下手驅逐,只使其不作挐而已,而報狀則輒言至某境猛逐,唐船掛帆疾走云云,而沿海各鎭,次次私通,一樣謄報,視以爲常,苟冀無事,有識之竊歎,固已久矣。且唐人所乘,乃是海舶,而各鎭則元無船隻,雖或借乘商船,何能追及海舶乎?不過遠遠望見而已。臣於在官時,略爲留意,抄出境內非儒非軍之類,名以武士,造置船隻,名以追捕船,唐船若來,則率此武士,乘此船,以爲追捕之擧,成置節目而來矣。歸見故相臣洪致中,則致中問以追捕之事,臣以是答之,致中以爲是矣。安宗大,爲臣之代,李彦燮,爲宗大之代,而兩人,皆是臣舊日幕下,故繼此修擧,而頃日報于廟堂,要爲定式,則廟堂慮其張大,而不許之矣,旣使追捕,則造船抄軍,不可已者也。以此規,頒行沿海各處,則雖未知前頭便否如何,而以卽今椒島事,言之,兵房、代將,固無足惜,然國法,旣無可持器械,而自前狃爲慢忽,以有此變矣。此事適爲發覺,故擧皆驚動,而臣聞延平海,唐船亦曾來到矣。長淵,直對登萊州,而長山串,乃是海防極險處,故長養樹木,唐船之來,必登長山串,採取柴木,黃海水營之設置甕津者,只取漁利,而實爲無義,臣意,水營移置長山串,似好矣。眞明曰,年前唐船,亦曾一到海州云矣。瑜曰,大抵,此實深慮,追捕無定規,而沿邊極虛疏,西邊自是心腹之地,距京咫尺,一下陸之後,無異西路矣,此事常所耿耿者,故敢達。上曰,承旨曾經關西倅,江邊追捕之事,何如?日躋曰,關西江邊,則與此有異,無追捕之事矣。眞明曰,庚寅年海浪賊時,彼中,有干戈從事之咨,故海西有追捕之法矣。日躋曰,海西與登萊,正相對而彼邊地勢西殺,我國地勢東殺,而海西最近且少島嶼,故彼人乘船,每從上風而放之,上不及關西,下不及京畿矣。眞明曰,荒唐船之來,專採海蔘,以爲錦段之用,亦採海藿而去云矣。上曰,若是唐人,則必不持器械,而此則持器械,亦怪矣。必以木椎打之者,何也?日躋曰,聞木椎,乃是唐船號令木椎,出擧則一船之人,同心發力云矣。上曰,道臣狀啓,言椒島事,當更追報云,然則兵房、軍官、代將,當待更査處分,而道臣所爲,於彼於此,俱涉疎闊,從重推考,可也。其中椒島兵房之當初報變於豐川者,是當用一律之人耶?且此輩,事定後自現乎,抑譏捕捉來云乎?命均曰,姑未可詳知矣。上曰,今不可詳知,備局,詳細査問,可也。興慶曰,問於椒島僉使,則可以詳知矣。上曰,僉使,必深憤此輩,其言不可適從,問於本道然後,可以詳知矣。眞明曰,水使,旣有拿命,査事,當使道臣爲之,而水使當與地方官,有間,且道臣之推考,太輕,似當有以次差等之道矣。上曰,水使與地方官,固當有差等,宰臣所達,是矣。道臣,從重推考,水使罷黜,地方官及僉使,竝拿處,可也。追捕事,旣委地方官,則所任不輕,而今乃如是,良可慨然。{{*|抄出擧條}}。興慶曰,已屆水剌時,少退,何如?上曰,水剌已爲之矣。命均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言淸債事罪人及緣坐罪人之定配於江邊者,竝移配事,啓下,而淸債事定配罪人,則雖自本道,移定配所,而緣坐罪人,則事當自義禁府,移定配所,發送羅將,而今乃委之本道,請令備局區別分付矣。使金吾考見文書,可移者移配,何如?上曰,依爲之,而此時移配,則方當劇農,主客俱難矣。備局,考見禁府文書後,更稟而姑不時急矣。命均曰,黃哥罪人,則不可仍置,道臣亦言之矣。{{*|出擧條}}。命均曰,此則潛越亡命罪人金厚望等事也。上曰,金厚望父子事,何以處之?興慶曰,活其父而殺其子,事理則順,故大臣及宋寅明,曾以此意陳達,而今者道臣之必欲殺厚望者,亦有意見矣。臣嘗以此事,私自廣議於人,則人各異見,而厚望狡黠之狀,道臣旣已親見而論啓,且律文云,家人共犯,坐其家長,殺厚望,似宜矣。眞明曰,臣之淺見,頃已仰達矣。尙絅曰,臣今日始見狀啓矣,殺子而活父,事勢雖順便,然凡事當之者,自有料量,宜從道臣之言矣。瑜曰,臣於昨年,待罪秋曹亞堂,已知此事矣,其時,判書尹陽來,參議柳儼,俱言厚望當殺。然臣意,父子同坐一事,其父正法,而其子生出,心有所不忍,國法,亦不當如此,臣以爲其子當殺矣。上曰,待右相入侍而下詢者,乃是重其事之意,而兵判所達,有意見矣,今則旣問於右相,依道臣狀聞,施行,可也。命均曰,此四人,不但犯越而已,亡入彼中,罪狀絶痛,厚望子外,竝當依律處斷矣。上曰,依爲之,厚望之子,旣貸死,則何以處之?命均曰,當減死絶島定配矣。上曰,依爲之。而此罪人等,當待永昌事,決末乎?命均、興慶俱曰,此罪人則事當卽爲正法矣。上曰,然矣。{{*|出擧條}}。命均曰,此則瀋陽出送罪人李必永事,而卽當依律正法後,回咨彼中,而崔還石則與必永有異,遠地定配,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此則犯越罪人趙永三事,而永三,越在彼地,潛商爲業,被捉囚禁,又復越獄,亡走彼中,罪狀萬萬絶痛,今旣捕捉,事當卽爲梟示矣。興慶曰,永三之罪,當殺無疑矣。日躋曰,永三事,臣亦詳知,其所謂捉納永昌云者,不足爲贖罪之資矣。一體梟示,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此則犯越罪人黃石公事也。石公,自稱黃都令,犯越往來,行止殊常矣。上曰,其名石公,亦怪矣。眞明曰,其本名則非石公,而其父,犯越斫木,造新家,故臣在關西時,廉問發覺,刑推定配於湖南矣。命均曰,石公旣已承款,事當依律,而其奴卜只,則以奴從主,似有差間,事當減死處置矣。上曰,依爲之,而奴隨上典而往來,不是異事也。命均曰,參酌遠地定配,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平安監司狀報,備局以爲,當初永昌招中,洪贊中、崔乻成、洪朱方、朱自中、金時永五人被援,而贊中、乻成則失捕,朱方等三人,捉囚矣。江界推覈時,永昌旣以誣援,自服,且永昌上京推問時,更無援引之事,而屢經大霈,當有疏釋之道云,旣入於初啓中,不可自下放送,而如此罪人,似當疏釋矣。上曰,五人竝放送,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戶曹判書李廷濟,頃以關西稅米一萬石,請得發賣事,陳達,臣則持難,而宋寅明,以作銀上送戶曹似好之意,陳達,自上有相議處之之敎矣。諸議皆以爲,儲置江邊,雖似不緊,而賣用則不可云,此則勿施,而山郡穀物,次次移置於沿海郡邑,似好,今年則關西年事,如此,姑觀前頭爲之,而閔奉朝賀,曾以各道設置海倉事,陳達矣。關西亦使設置海倉,次次移轉,爲好,前頭當商量爲之,而戶判所達則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頃使左尹宋眞明,成出戶籍節目,今方持入,而別無新定條件,不過,申飭舊令而已。上命上之,而覽訖曰,無他別樣條件乎?命均只是修明故事,而爲慮僞戶、增戶之弊,有所申飭矣。眞明曰,今式年戶籍,京兆則比前爲之,而外方則絶戶甚多,無以充前式年之數,故多有虛戶之弊云,欲使無此等之弊,有所申飭矣。戶籍節目,庚申年成出頒布,而近來外邑,視以尋常循例,或有不知事目之若此者,以此節目,申飭,似宜。上曰,令行於朝廷,然後可及於外邑矣。命均曰,捕廳草記所謂劍契者,極可怪駭矣。上曰,所謂二十八宿、竹林七賢者,極爲殊常矣。尙絅曰,甲子年間,都下惡少輩,有所謂劍契,其時盡捕殺之,伊後未聞,而今復有之矣。上曰,劍契者,造劍之謂耶,用劍之謂耶?何樣人入之云耶?命均曰,所謂劍契者,結爲徒黨,以劍刺人之謂云,此皆是人家悍奴傔人輩,而東山別監、社稷守僕,亦入之云,自今年四月結契矣,近來改名爲燭籠契云,而此豈有大段之慮耶?興慶曰,安知其終不至於大段乎?上曰,似不過迂闊之類矣。巡將之不解通符,而決棍捕校,誠疎闊矣。尙絅曰,巡將事,臣當陳達矣。事狀與捕廳草記,稍異,蓋巡將宋秀衡,曾以夜禁申嚴之意,陳達於筵中,而非久受點於巡將,故其夜親自巡檢,又嚴勅軍卒,雖大臣傔從,亦使捉納矣。以此管牌,逢着白衣捕校而捉之,捕校則旣受譏察之任,故不肯被捉,反毆打管牌,管牌等,盡力捉納於巡廳,巡將只以毆打管牌之罪,決棍五度,而通符則解置廳上而後,決罪云,巡將具由論報於兵曹,故臣知之矣。巡廳旣奉御牌,事體尤重,祗緣牌卒之疲殘,夜禁名存實無,常時則何敢與捕校,相較乎?今因巡將之申飭,而致有此事矣。上曰,管牌,乃是功臣子孫,而今則比捕校爲疲弊矣。捕校決棍時,通符果解去耶?尙絅曰,然矣。捕將一邊草記,一邊結縛管牌與書員輩,盡日拘囚云,巡將旣非無識之人,處事必有曲折,而捕將乃如是,似由於偏聽將校之訐訴而然矣,若此不已,巡廳萬無支保之勢,苟究其事端之始作,則固是互相毆打,而彼此俱有傷處矣。吏卒之囚治,巡將之推考,乃是通符一款,而通符則分明解之而治罪云,巡廳下人,參酌放送,何如?其時捕校,卽禁旅,故臣招問之,則事狀不過如此矣。上曰,巡廳巡邏之法,犯夜者,直提學以下,皆捉納,而法雖如此,此非起鬧之事矣。初聞其不解通符而治罪,故有所處分矣,今聞事狀如此,當用相關之律,而捕校,旣已被棍於巡廳矣,巡廳管牌、書員,令兵曹決棍,而令攸司科罪事,安徐,可也。{{*|出擧條}}。尙絅曰,軍情有抑菀事,故敢達。賞中日時,臣營別軍官趙衍福,以兩班、閑良六兩三矢,初矢一百五十三步,中矢一百五十步,三矢一百四十八步,而前謄錄,三矢俱一百五十步,始得直赴,而今衍福,以二步不足之故,不敢爲草記。三矢步數,通計則過定數,而只以末矢稍不及,不參直赴,似爲冤痛。且海西別驍衛則六兩三矢一百四十步,閑良賜第,出身加資,而別軍官一矢不及,亦不得直赴。一軍之內,有此異同,亦爲稱冤之端,且前謄錄,亦有推移通計,三矢步數,特爲加資之例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別驍衛與京將校差等者,固有意,且前例所無之事,不可傍照乞恩矣。興慶曰,如此恩典等事,每每傍照謄錄而用之,以致猥越之患矣。兵判雖以三矢通計,猶餘一步,爲其稱冤,然三矢五十步,然後始爲具格者,乃是定規,臣意不可格外賜第矣。上曰,此人亦是勸武者耶?尙絅曰,雖非勸武之人,而乃是故掌令錫周曾孫文義縣令障之孫,年方稚弱,而武技如許矣。上曰,左、右相所達,是矣。兵判雖以軍情陳達,倖門不可輒開,置之,爲可,而聞其年少善射如此,其將匪久決科矣。命均曰,宋寅明,擔當備局事矣。頃日坐罷,今旣甄敍,與申昉,還差備局堂上,而寅明則使之仍察有司之任,何如?上曰,依爲之,而其時銓曹三堂上,皆是備堂乎?命均曰,然矣。上曰,然則李宗城,亦爲一體啓下,可也。副提調,本是有司堂上乎?命均曰,然矣。且使行不遠,而奏文尙未撰出,頃日陳達,使提學,從速製撰,而宋寅明,不可不與之相議矣。寅明尙在郊外,不爲入來,使政院,各別催促,何如?上曰,何可久住郊外乎?令政院,催促上來。{{*|出榻敎}}。命均曰,京兆無長官,事務多滯,判尹尹淳,又帶內局提調,尤不可在外,催促上來,何如?上曰,尹淳事,過矣。京兆閑司,不可撕捱,而初使以藥院入來者,有意,今若使帶二職入來,則似尤爲難,判尹本職許遞,而催促入來,以爲進身之路。興慶曰,本職許遞,而只使以內局兼帶入來,則豈有不來之理乎?上曰,今則豈不入來乎?{{*|出榻敎}}。命均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言安州牧使柳時模,失考覆罪人,今已限滿,事當拿問,而時模治績頗著,又當災荒,而係是宥旨前事,自在蕩滌之中,宜有酌處之道云,而啓下刑曹,故刑曹以宥旨前事,蕩滌官吏輩,以牧使則非該曹所關,移送禁府,而宥旨前事,乃是拿問後讞奏者,故臣使之姑待,而敢此仰達。事體固當拿問,而設使拿來,不過分揀放送矣,關西農形,可憂,此時守令拿來,有弊,合有處分之道矣。上曰,雖拿問,不過分揀,而卽今農務方殷,蕩滌,可也。命均曰,臺諫避嫌,尙未處置矣。金尙魯獨行久廢之事,可謂擧職,而反遭嚴旨矣。上曰,果能爲稀罕之事矣。興慶曰,開坐後,多有應行之事,故詣臺自晩矣。上曰,申時後詣臺矣,旋卽下敎曰,更思之,申時前也。尙絅曰,憲府坐起之規,十二監察皆會,積滯推考皆磨勘,故自致日晩矣。命均曰,玉堂亦無行公之人,屢次嚴敎之下,尙撕捱不出矣。上曰,朴弼均,以何事撕捱耶?李度遠、黃梓、金相奭三人則付籤中人,而朴弼均、韓顯謩之撕捱,誠怪異,玆兩人以撕捱,有名矣。韓顯謩則予僅一番見之,瀛館學士,君父只得一見面,可乎?興慶曰,韓顯謩,以靈城君朴文秀眠如羊之斥,至今引嫌矣。上笑曰,其時雖云眠如羊,何可至今撕捱乎?兪最基一二番撕捱,不是異事,而一向引嫌則太過矣。兪健基則何事不出耶?命均曰,聞健基則適下鄕,入於禁推中矣。上曰,禁推玉堂,竝付過放送,牌招察任,而照律公事則還下之。{{*|出榻敎}}。命均曰,新錄旣欲爲之,則不可無副學,而副提學金鎭商,方作遊山之行,姑無上來之期,雖上來之後,亦無行公之理,變通,似好。上曰,副學今姑改差,其代卽爲差出,速完新錄,{{*|出榻敎}}。而東壁有可當之人耶?眞明曰,見今東壁擬望之人,頗多,而亦當有陞擬之人矣。命均曰,翰薦不成,左、右史不備,久矣,誠爲未安。上曰,事極寒心矣。今則無他事,以翰薦相爭爲事,如是則朝鮮將無翰林矣。初出身之路,爲先防塞,多薦見敗,單薦亦見敗,而單薦則極非矣,予前已言之矣。命均曰,前日下敎,豐陵所達,誠好,蓋不如是,則終不可矣。閔亨洙雖坐罷,更爲敍用,竝與應付諸人,竝付別兼春秋,俾速完薦,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而偶爾思得矣,徐命臣當爲出六乎?拘於翰薦,當俟朝家指揮而爲之耶?承傳不可不用,亦不可更用於翰薦,若置之則此誠半上落下矣。命均曰,旣是單薦見敗,而且有承傳,宜卽出六矣。上曰,徐命臣,依承傳斯速出六事,分付,可也。命均曰,翰薦見敗人,前例皆陞出六品矣。上曰,誰某乎?命均曰,金尙迪、李夏宗二人也。回薦時見敗之人,自前出六矣。興慶曰,不然。焚香後敗薦者,出六,可矣,回薦時見敗者,與此有異,未知何如?命均曰,回薦時見敗而出六者,前例多有矣。上曰,然矣。命均曰,宋翼輝,亦當區處矣。興慶曰,翼輝則未及分館,未知如何?上曰,宋翼輝敗薦,以何事,以單薦相爭而見敗乎?命均曰,宋翼輝則主薦人議薦不相合,仍不成薦矣。上曰,今始記得矣,此是趙榮國、金漢喆相爭之事也,宋翼輝則果當有決末矣。命均曰,雖不擧名於疏章,旣議薦而見敗,不可更用於翰薦,向來李台重則非渠見塞,而亦陳稟陞六,此亦與金尙迪等,同爲出六,無妨。興慶曰,未知前例有之乎?命均曰,當考見前例矣。上曰,金尙迪、李夏宗則已分館乎?興慶曰,然矣。上曰,金尙迪、李夏宗竝出六,而宋翼輝則考例更稟,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閔亨洙宜當薦事,而撕捱不出,渠之情勢,已悉於供辭云矣。上曰,鄭彦燮以爲,閔亨洙,今後必不如前矣。頃日又敗翰薦,故予曾以爲此彦燮欺予也,非謂亨洙欺予也。興慶曰,非謂此下敎也,李光佐疏批,曾有閔亨洙非誣卿也,乃是誣我之敎,故亨洙以爲,誣我卽誣上也,誣上之名,未申暴之前,不敢出脚云矣。命均曰,其時下敎,異於直斷以誣上矣。上曰,予則盡忘往事,付之先天,故以亨洙之撕捱,謂有近事矣,乃是往事耶?誣豈有大小,而予皆忘之矣,渠則不忘乎?予雖直謂之誣上,下敎蕩滌之後,予所不記之事,渠何敢係着乎?渠若係着,則是猶有前日之心也。命均曰,下敎旣如是,則渠不當更爲引嫌矣。興慶曰,渠則以爲,誣上罪名,尙今自如云矣。上曰,多矣,環顧朝廷,如亨洙者,多焉,亨洙以此引嫌,則可以立朝者,少矣。雖曰誣上,予旣放送,又爲蕩滌,則渠亦忘之,可也,何可以行語間事,引嫌乎?申飭,可也,此不必出擧條矣。命均曰,棘城事,黃海兵使朴纘新已遞事,當速爲指揮,故敢達。上曰,事甚重大矣。命均曰,此非重大之事,與築城,有異矣。山勢自遂安、谷山走來,至黃、鳳之間,結爲關隘,卽棘城、正方山城洞仙嶺也,正方旣築山城,棘城仍舊址築土城,好矣。上曰,不石築而何以爲之乎?東面有抵海處耶?命均,指陳海水、浦水形勢及土城基址,上曰,一面開處,將欲何以爲之?命均曰,此是䄙嬪房築筒處也,若築長堤而引水環繞,則可敵一城矣。上曰,堤堰豈足爲城乎?築筒後無餘地,而前日李載恒所築,猶有不足之處耶?命均曰,不及築城處,朴纘新以爲,若築堰儲水,則當如土城,冬則氷積,夏則水滿云矣。上曰,出去詳問,圖形上之。命均曰,䄙嬪房築筒時,以蘆田,換民田而築之矣。今亦給價更換,築堰,何如?上曰,百姓則於彼於此,皆失之乎?命均,又展狀啓,指陳形勢,上曰,棘城若可築城,則古人亦必爲之矣。且予意,嘗以爲不必築城,秦始皇,雖築萬里長城,淸人入據中州矣。命均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城池亦不可無者也。上曰,過此則爲靑石洞乎?靑石洞,爲最要衝之處乎?眞明曰,靑石洞,在開城府之西,而形勢與此,稍異,此處亦不可無障蔽矣。命均曰,正方山城近處,土品甚薄,不能長養樹木,平地民田買取,養木,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道臣、帥臣皆言,棘城,不可不築,雖不能築城,仍舊址築土城,則不可已矣。上曰,土城,豈能高築乎?礪峴城,李箕鎭築之矣,聞已崩頹,予以爲此築沙城耶矣。命均曰,此處役事,亦不必大費民力,而礪峴城役,亦無勞民之事云矣。上曰,此事豈不費民力?毋論某民,要皆國家之民矣。命均曰,礪峴則猶有他路,棘城則築城後,更無別路,可爲關防矣。上曰,未築時形勢,築城後形勢,竝圖出,後日持入,可也。命均曰,司僕寺留儲銀貨,在前至於四五萬兩矣。前後賑廳取用,三萬數千餘兩,而年前貿銅時,又用千兩,卽今餘儲已盡,而近年來內廏馬,用於賜與者,至於七十餘匹,今年亦已用五匹矣。代立之數,幾九十餘匹,而價本無他出處,不得已賣穀充給,以致蕩敗,無以成樣矣。頃以平安兵營、義州府、北兵營三處開市時,輪回買馬上送之意,陳達,分付矣,三處所買馬,纔已上來代立,而其價猝難備給矣。北兵營則無公貨,當自本寺拮据以給,而平安兵營及灣府,自有公庫所儲,依數會減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義州府尹黃梓,辭朝之後,仍掌令許集之疏請論罪,留滯於中路,故頃以旣已辭朝,不可引嫌,斯速往赴之意,因下敎,分付,而昨日又呈辭狀,備言廉隅之不可冒赴,且以儒臣用罰不均之言,爲嫌,卽今形勢,極爲難處矣。上曰,臺疏旣不聽施,則與臺啓,有異,儒臣所達,不過勉戒於予者也。渠至義州,到任後呈辭狀,可也,何可留滯於中路乎?黃梓從重推考,到任日字,狀聞,可也。興慶曰,黃梓之引嫌,是矣,聖上常以督出臣僚,爲務,故恩數未免屑越,威命反或不重,而上下相持,自不無胥失之弊,故臣頃以此有所仰達矣。今者憲臣之斥,儒臣之言,相繼迭出,則梓之必欲不赴,固其然矣,灣尹雖曰邊倅,以四品,陞二品,而遭此請罪之論,則其在廉隅,似難往赴,不宜一向强迫,雖參酌用罰,亦無不可矣。上曰,中路用罰,則處分,豈非顚倒乎?初頭撕捱,不是異事,而下敎後,何敢引嫌乎?命均曰,如是之際,徒傷紀綱,不可不用罰矣。興慶曰,紀綱之虧損,不可不念,更須細量而處分焉。上曰,非難於處分也,爲慮國家處分之顚倒耳,旣命推考備局,觀其動靜,陳達,可也。到任後,雖逐日辭狀,固無不可,而何敢留滯中路而不赴乎?到任日字,令道臣狀聞。{{*|出擧條}}。命均曰,竊聞梨峴宮修理時,取用景福宮枯松,至於作板載運云,未知果有下敎而然乎?創業舊基,所養樹木,決不可斫用,事甚未安矣,臣雖不目覩,而傳言如此,故敢達。未知果出於下敎乎?上曰,枯松之取用,不但景福宮也,時御所,亦爲之矣。命均曰,下敎者,只是枯松乎?上曰,枯松、風落木,許之矣。命均曰,然則似由奉行者之濫斫矣。上曰,風落木,有似生松。命均曰,外議皆以爲未安,故敢達。興慶曰,雖非生松,何必此處之木乎?上曰,其處有衛將直守,何敢濫斫乎?點火木無出處,故許其取用耳。命均曰,然則非材木耶?上曰,自前諸宮家,以板子馬槽次,請得以用者,非止一二,雖時御所枯松,亦斫用矣。命均曰,臣忝據尸素,上不能匡救君德,下不能收拾人才,夙夜懍悚矣。近來疾病又甚,本病之外,添得別症,手足不仁,痰癖牽痛,昨雖力疾出仕,恐有僨事之患,實爲憂悶。頃已下敎矣,首席若出,則如臣等者,病差則行公,病甚則斥退,然後可幸國事矣。一事無所施措,民憂國事,至於此境,日夕危惕,不知置身之所,向伏承勅勵之意,尤不勝惶恐矣。上曰,頃有下敎于右相者,早晩當有處分,何必如是過讓乎?命均曰,大政至今遷就,亦甚駭悶,百度之廢弛,專由於輔相之未得其人,頃日亦以此意,仰達須得一人,推誠委任,然後可以救得一分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26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右副承旨李日躋{{*|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南原縣監朴龍秀,注文島僉使權浥。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尹志遠在外,許集,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同副承旨吳瑗,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獻納李光運,正言趙榮國,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李宗白以審理御史,方往咸鏡道,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竝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明澤、閔亨洙爲副司果。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沈星鎭、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傳于李日躋曰,各道句管堂上中,行公人員召對時,同爲入侍。
○李日躋,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破陣、別馬隊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一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六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無軍將官朔試射時,哨官金稷臣、金重鈛未滿四矢,依例汰去。趙東翼,柳葉箭邊二中,騎芻一中,以矢數計之,則未滿四矢,而騎芻一中,曾有倍劃不爲汰去之規。今亦依此施行,何如?傳曰,允。
○李日躋,以禁衛營言啓曰,一番前部前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一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六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兵曹言啓曰,巡廳管牌、書員等,令本曹決棍事,命下矣。當初捕校,受棍五度於巡將云,故依此數管牌、書員等,亦決棍五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啓曰,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趙榮國疏曰,伏以臣於前冬,猥叨兼史之任,不幸僚議乖張,薦事狼狽,終未得奉行成命,備忘特下,辭旨極嚴,泥首圜土,鈇鉞是俟,雖聖度包荒,寬不加誅,而至今追思,惶愧交中。自玆以後,杜門斂跡,分甘屛散,間者嶠南掌試之命,義在往役,不敢言私,雖不得不黽勉冒赴,而若係職名,則雖軍銜散僚,亦不敢爲承膺之計矣,不意今者,騎省薇垣之命,聯翩於數旬之內,未知有罪無狀之賤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之下哉?臣誠感激惝怳,罔知所以自措也。噫,淸朝耳目之寄,決非如臣心軟骨脆,聞諛識陋者,所可議擬,而況今直氣消沮,脂韋成風,薦紳之間,公議不行,臺閣之上,讜論無聞,固宜登進鯁亮之士,振刷委靡之習,以之肅將頹之綱,挽積衰之勢,而乃以骫骳孱劣之一微臣,苟然充備於窠缺,有若閑司漫職之循例差除者然,豈不大有損於聖朝重言責礪世道之義乎?念臣無似,叨塵近列,已有年所,昵侍文陛,殆過百數,姸媸巧拙,莫逃淵鑑,惟其巽懦無能,不合臺選之狀,不待臣一二談,而伏想聖明,已俯燭之矣。今雖欲伸眉吐氣,激昻言議,猝然强學人口氣,其於朽木之未雕,蹇步之難策,何哉?然此特無情勢可稱者,雍容遜辭之言耳,若臣之今日處義,此亦有不暇論者矣。臣之當初議薦時顚末,日久之後,雖不敢費辭臚列,以重其煩瀆之罪,而第臣之所爭者,初不在於薦數之多寡,而只以所薦人宋翼輝之無端見塞故耳。臣則以爲,欲求良吏之才,無出翼輝之右,而忽地被人齮齕,終不得成薦,則揆以館例,事勢不得不引義徑出,而若以聖朝綜核之政,言之,則固宜以臣等所擧之人,詢于公朝,果非其人,則惟當亟加謬薦之罪,而顒俟屢日,未有此等處分,畢竟誨責之敎,有若臣等之徑出,專由於單薦之互爭,此則或恐日月之明,猶有所遺照,而至若備忘下段中尤可痛之敎,每一念至,不覺惶汗浹背。臣固愚迷,百無肖似,而若其平日所竊戒者,惟在於偏私二字,區區此心,可質神明,而伏況前後懇惻之綸音,親聆於秉筆之際者,非止一再,則自非木石之頑,寧無感動之心,而只緣忱誠未孚,情實莫白,見疑君父,自陷大戾,撫躬慙痛,覓死不得,跼蹐高厚,誰因誰極?噫,爲人臣子,不體君上之至意,罔念史薦之至重,敢有懷私務勝之意,則論其負犯,誅殛亦輕,尙何論官職去就哉?且臣頃伏見前別兼春秋李度遠之疏,則以臣之議其薦事,深加恚怒,滿紙張皇,無非遮䕶己短,詆辱臣身之言,臣於此爲之一哂,而繼之以駭歎也。夫蘭臺簪筆之選,何等嚴重,主其薦者,惟宜克去偏私,務主公平,惟才是取,而當此新榜才彦濟濟林立之日,一不擧論,必爲單薦,以爲汲引私好之妙計者,其意已極不韙,而至若史局之近百年通行之規,決不可以一人一時之私意,容易破壞也,明矣。蓋史剡,自是新進初程之極選,故少有嫌礙,輒皆難愼,同薦被斥,似若無與於己,而一入敗薦之中,猶不敢遽然卽薦,必越一薦乃薦者,蓋所以重先進之議,嚴史薦之規也。是以,先輩之居翰苑者,克遵此例,毋或變改,至今塗人耳目,雖輿儓之賤,亦能知史局之有此規,則度遠豈有不知之理,而急於濟其所欲,諉以故事章奏之無可考,而必欲一例塗抹之,其亦異矣。今度遠之艱辛引例者,只是沈世鼎一事,此則在於百年之前,臣未知其時委折之如何,而世鼎之後,遵用世鼎之例者,其果有幾人哉?惟己巳黨人之時,彦良用此例,而被薦之人,以物議,終不得應講,世鼎之事,若爲永久可遵之例,則百年之內,未聞一人之行此規,而獨有一彦良,何哉?其所爲言,多見其窘遁不成說,而乃反詆臣以强引,斥臣以苟敗,又復辱臣以詖辭,而欲以知言自處,甚矣,其不自反也。目今翰剡屢敗,史局久曠,臣亦以此爲悶,薦事如不至大段違例,則夫豈有疵議之意?第念史局之所以維持者,惟是流來之格式,而今若一朝弁髦,蕩然無所執守,則日後之弊,有不可勝言矣。區區愚慮,實在於此,故終不能牢守金緘之戒,而顧臣以僨事之蹤,不念懲羹之戒,妄干薦議,觸忤時論,受人蹲沓,至於此極,罔非自取,尙誰咎哉?惟此一着,又爲臣難冒之端,情危勢蹙,轉動無路,天牌臨門,未克祗赴,分義虧缺,罪戾層積,今於荐召之下,不敢一向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悉暴肝膈之懇,仰瀆蓋高之聽。伏乞聖慈,憐臣綦危之蹤,諒臣難强之情,亟賜鐫遞臣新授職名,以重臺選,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五月二十六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各道句管堂上同爲入侍時,參贊官李日躋,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禮曹判書金取魯,{{*|關東句管}}戶曹判書李廷濟,{{*|京畿句管}}刑曹判書趙顯命,{{*|嶺南句管}}左尹宋眞明,{{*|關西句管}}行副司直李瑜,{{*|湖南句管}}入侍。上曰,句管堂上,先爲進來。取魯等進伏,上曰,昨日爲次對,而次對則多有他事,故今日特爲招見卿等者,欲聞各道所聞,諸道農形如何云耶?取魯曰,臣句管江春道,而別無可達,農形則四月以前,旱乾矣,五月以後,雨水適中,以道臣狀聞,見之,陳棄處,甚少,各穀向茂云,農形可謂善矣。上曰,狀聞外,別有所聞乎?取魯曰,前後旣有下詢,故臣等亦欲詳知,若逢可問之人,輒問之,而有難詳知矣。大抵農形,似勝於狀聞所列,軍役事,亦無大段弊端矣。廷濟曰,臣句管京畿,而近日有身病,在家休息,故多逢畿內人問之,參以本道狀聞,農形無憂云。大抵今年農形,初夏雖旱,田畓各穀,竝早耕早種,而五月以來,雨水適中,且無暴雨,故初頭黃枯者,皆回蘇,今已有靑黑色,未知此後災害之有無,而今則無憂。軍役廳事,國家不爲大變通,故監司奉行,非不極盡,而別無大效益矣。上曰,方欲下問矣,勿論着實與否,已盡代定云耶?廷濟曰,畿邑軍額,三千餘名,而國家所給守禦、摠戎牙兵及各邑所括得良丁,僅充其數,朔寧最多牙兵矣,移定之後,民頗爲苦云。上曰,民情如是,重於初役而然乎?廷濟曰,牙兵納米,則輕歇於良役納布,故民情自不免如是矣。眞明曰,聞兩廳牙兵汰定之代,甚難充給云。上曰,私賤難得,甚於良丁乎?眞明曰,良丁一名代,私賤二名充給,故得之爲難矣。瑜曰,此蓋古法也。顯命曰,臣句管慶尙道,而本道,今月初生以前旱甚,至行祈雨祭矣,今月初四日始雨,初九日封啓,而言民事多幸。其後更無狀聞,而得聞傳言,則中道以上峽邑,雨水洽足,大丘以下不足,而大體前頭,若無他災,則秋成可望云。軍額,已盡充定,而獨固城,未及充定,道臣狀啓,亦以固城,爲慮矣。上曰,七十餘州之中,一邑何獨未及充額乎?顯命曰,固城,以統營所在之邑,統營及虞候,所屬甚多,且壬子年凶荒最甚,民多流亡,故良丁最難得矣。眞明曰,臣句管平安道,而關西地勢,有山邑、江邑、海邑之異,彼此俱全之時,甚罕,而今年則山邑、江邑,被雹災、水災、蟲災,而海邑則旱災特甚,又有海溢之變,移秧亦愆期,雖未知來頭設賑與否,而卽今民事,極可憂矣。上曰,關西亦有移秧之法耶?眞明曰,移秧之法,甚輕便,故實難禁斷,關西曾無此法矣,今亦爲之,無異他道矣,今年農形,關西、關北,似爲最慘。上曰,關西豈至如北道乎?眞明曰,平安監司狀啓言,尤甚邑糶穀加分給,牟麥代捧事,左、右相,俱以爲當,依北道例爲之,而廟堂諸議不一,防啓與許施中,宜速處分,故原狀啓持入矣。取魯曰,關西地勢,臣亦知之,山田旣多,沿海土沃,常尠全歉之時,且北道則逐年凶荒,而關西,昨年不失稔,不可比同於北道矣。上曰,重臣所達關西,昨年稍稔,北道逐年凶荒,不可比同云者,是矣。此狀啓,大臣見而置之乎?眞明曰,大臣欲許施,而廟議多持難,故姑置之,今日當決斷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取魯曰,留庫加分,事甚重難,而國家或不免搖颺,臣嘗切悶,關西雖災,不至慘酷,則不可輕許。且西路異於他處,尤宜堅守,臣之本見,如是,前後何異?廷濟曰,臣之意見,亦本如是,前後屢次陳達,事當變通,則豈不可變通,而今則牟麥已登場,麥事雖凶,猶可支撑矣。眞明曰,牟麥慘凶,農糧絶乏,種子亦無出處,故切迫云矣。瑜曰,年凶,固宜惜穀,關西儲蓄,尤宜堅守矣。取魯曰,當守處守之爲是。廷濟曰,種子若絶,則句管堂上,與道臣相議,他道穀物,移轉,似好。上曰,他道則有穀食乎?顯命曰,屢豐之餘,不可移轉。眞明曰,諸臣之言,大體俱好,而道臣所請,非擧一道而言之,只指尤甚處,則此非過濫之請,而旣許北關則西北不可異同矣。上曰,關西異於北道矣,承宣曾經西邑,必知之,山郡穀物,多儲乎?日躋曰,山郡穀物雖多,四塞之地,無推移之道,若當凶年,則自外移穀,極難矣。深處藏穀,古人之言也。邊方雖有事,不可不儲峙穀物,而宰臣所達關西事,蓋以關西異於他處,種播失節,則秋成終不利,故三四月間旱乾,西民尤畏之矣。上曰,關西異於北關,昨日大臣,不爲陳達,必有意,此狀啓,姑觀前頭,次置之。瑜曰,臣所句管全光道農形,聞今月十九日消息,則已盡移秧云矣。上曰,旱災勝於嶺南乎?瑜曰,農事姑無可憂矣。上曰,軍役,何如?瑜曰,軍額一萬五千餘名,興陽一邑外,皆充定云矣。上曰,充定者,皆精乎?瑜曰,多年安頓無弊,姑未可知,而興陽軍丁,最難充數。監營及廟堂,多般區畫,覓給三百餘名,柳復明,必欲修整矣,未及了當而上來,徐宗玉去時,言必欲收殺矣,其後尙無消息矣。上曰,尙未充額,則所捧,何以爲之?瑜曰,必爲未捧矣。顯命曰,興陽,當有別樣變通之道,臣待罪湖營時上疏,想蒙記有矣,時任縣監沈瑎,素善治,方盡心於軍政,而無可奈何云矣。日躋曰,興陽,以邑小軍多,本來有名矣。廷濟曰,軍額,割移於他處,似好。瑜曰,搜括無遺,而無可奈何云矣。取魯曰,移送他道,雖難爲之,而姑觀前頭,他道稍歇處,移送,似好。上曰,移送他道,亦難矣,隣官尙厭之,況他道乎?瑜曰,海西軍丁,易於三南矣。取魯曰,兩西俱勝於三南矣。上曰,俄者聞承旨所達,山郡儲蓄之說,是矣。關西則不可移送軍額矣。眞明曰,關西本無軍役矣。上曰,雖無國家所管攝者,其處官役者則必有之矣。取魯曰,西路閑丁甚易,異於三南,且所納,只是一疋耳。上曰,海西,何如?取魯曰,海西,土廣人稀,而多産力士,六兩遠射之人,出於海西矣。眞明曰,三南、畿甸,大査正之後,軍額一新,逃故盡充,隣族之弊,稍息,誠爲多幸。上曰,未知皆充定耶?眞明曰,臣待罪下邑時見之,幾盡無闕額矣。上曰,兩南則朴文秀、李匡德,大査正後,逃故之弊,差勝於前耶?眞明曰,臣方欲陳此事矣。軍額査定之後,必不住釐正,有若隨毁隨補者然後,庶爲永久之效,朴文秀、李匡德,雖一新査正,監司若不能如前留心,而守令或不能善爲,委之下吏之手,則頉下多端,闕額如前,故若謂之已査正而因循置之,則不出數年,弊端已生,朝家必每年,申飭於監司、守令,爲宜矣,上曰,逃故不但年年有之,必逐月有之,不但逐月有之,必逐日有之矣,今雖釐正,必也逐旋査補然後,民可支保,不可放過也。眞明曰,雖以臣所聞咸陽一邑事,言之,金洸爲府使時,逃故七八百名,皆以富實人,代定,成案磨勘矣。許晶爲其交代,其人固廉白,爲治亦精簡,而不免見欺於下吏,金洸所簽定者,多爲頉下,至於六百餘名,故逃故之多,復如前日云矣。廷濟曰,許晶,乃善治守令也。顯命曰,許晶,淸白可尙,而但不解事,有固執之病矣。取魯曰,許晶,固是廉明善治,而宰臣旣以此事,陳達於筵中,則其在朝體,不可置之,似當一番査處矣。上曰,本道句管堂上,亦聞此事乎?顯命曰,臣則未及聞知,而第以湖南言之,李匡德大査正後,多所頉下,臣査覈則冒頉者,幾五分之四矣。瑜曰,是故,軍丁簽括之時,鄕中,米賤錢貴,乃是行賂之致也。取魯曰,無論本道句管堂上與他道堂上,宰臣旣以屢百名頉下,陳達,則決不可置之。上曰,雖異於本道句管堂上之言,而重臣所達,有意見矣。許晶事,令備局,査問本道,可也。健基曰,許晶事,旣發於筵奏,不可置而不論矣。上曰,許晶,曾以道臣狀聞罪罷乎?顯命曰,許晶爲漆谷府使時,廉白善治,而固執爲病,故畢賑狀啓,以爲賑恤不善,而淸白可尙矣。眞明曰,此事易知,只問金洸所簽定,幾何,許晶所頉下,幾何,則可以知其冒頉之多少矣。{{*|出擧條}}。上曰,諸道道臣處,已有別諭矣。今雨雖多幸,農民乘此時而勤力然後,可望秋成,諸道勸農消息,卿等聞之乎?廷濟曰,頃日下敎後,臣等亦各別申飭,京畿異於遠道,諸邑守令,頻數逢見,故臣以聖意,各別勅勵,則守令輩以爲,得此好雨,自當勤農,何待下敎之勤乎?蓋農形能如此,故民間只顒待秋成云矣。上曰,前畿伯則能體予意,勤勵政治矣。新伯辭陛時,予諭以不可閑臥矣,卿旣句管本道,所居亦近畿營,其果頻見勉勅乎?彼雖崇品重臣,今則不過一藩臣,卿是句管堂上,苟有所聞,則不可不陳達矣。到界雖屬耳,而勤否與舊伯,何如?廷濟曰,臣職務甚煩,不能頻往相見,而卽今道臣,病狀非輕。上曰,昔恙不瘳乎?各邑文報,亦難於酬應乎?瑜曰,非但宿病,添得別症,症情不輕云矣。廷濟曰,趙明翼,十分勉勵,能善治矣。雖無下敎,臣固欲與道臣,經營凡事,而卽今道臣之病,勤不勤,有不可論,精神迷眩,廢衙已久云矣。上曰,京畿事,已問之矣,兩南伯辭陛時,皆有所諭,而嶺伯處,諭以前吏判事,卿其聞之否,大體承舊伯之治乎?顯命曰,閔應洙,下去不久,而聞頗有設施矣。上曰,設施者,何事?顯命曰,應洙去時,以臣年前按嶺南時,所欲設施者,亡論其已成與未成者,竝條列書贈矣,近者書來,論列以示,卽此而其孜孜留意,可知矣。上曰,卿所未及爲者,盡爲之,而所見無岐異者耶?顯命曰,大體不相異同,無別馳者矣。上曰,卿頃有所達矣,其規模,何如?顯命曰,此是勸奬事,亦入於條列中矣。渠於面對時,以爲此條尤善,其後書牘往復,每以爲,此一節尤善,頭緖稍定,則可以盡意爲之云矣。廷濟曰,嶺南,卽今大興起,金聖鐸下去後,尤爲一倍興起云矣。顯命曰,嶺南則當以此道治之,臣各別留心於此道,故士林有所風厲矣,因其勢而利道gg利導g之者,聖人之治法也。夫齊、魯之異治,非聖人之道,有異也,其俗不同也。嶺南自是儒國,尙有前賢遺風,異乎他道,數縣之中,必有一大儒焉,此可見習俗之尙儒也,故應洙之去,勉之以(以))此道引導矣,渠果以爲善矣。上曰,往年岐異之習,亦稍勝乎?顯命曰,雖三年留彼此,非探問之事,何以知之乎?上曰,以往時章奏,見之,顯相岐異矣,今則未知何如?取魯曰,朝廷之不忘嶺南,臣以爲悶矣。上曰,此言,好矣,然予之詢問,非有他意,以其先賢遺鄕,欲知風俗習尙之何如耳。瑜曰,臣於年前,曾以嶺人之與西北人,同命收用事,有所仰達矣,聖上之意,固出於不遐遺,而別爲收用,所見似如何矣。上曰,此則不必言也。予問非指人心也,欲知其風習耳。宰臣方句管湖南,湖南風習,最可悶矣。取魯曰,湖、嶺風俗雖不同,因其勢而利導之,爲宜。上曰,嶺南之文學,可以因其勢而導之,湖南之左道,亦可因其勢而導之乎?瑜曰,湖南,自汝立出後,士皆自棄,習尙如是矣。取魯曰,不必如是爲言。上曰,汝立,是湖南人乎?瑜曰,汝立,卽全州人也。湖南之人,只事絲竹歌管,問其老人則亦言其由此矣,因勢利導之言,不可用於湖南矣。取魯曰,臣所悶者,湖、嶺事,不必屢發於絲綸之間耳。上笑曰,湖南、嶺南,不幸有往事,故卿言如此,而予問非有他意也,大抵湖南風習,古昔豈如此乎?何以則使之廓然大定也?眞明曰,山川風土,皆有尙左道之形云。上曰,豈無向學之人,如嶺南者耶?取魯曰,恐不必如是比較矣。上曰,此言,大體好矣。甄陶風化,今日急務,而兩南舊道伯,適入侍,故問之耳。予又有問於豐原者,卿向以嶺、湖治規之異,陳達矣。卿若久留,則可能展布其所欲設施者耶?顯命曰,臣在嶺南時則有所立的,故亡論成效之遲速,凡事皆有準的,而及按湖南,不能如嶺南之立的。若久留則未知治規之何居,大抵,必不以嶺南之治,治之矣。上曰,各隨其俗而治之者,其意甚好,爲道臣者,當若是,予嘗謂有德量之人,方可治湖南矣。取魯曰,方伯爲任,甚重,必重厚有德者,可以鎭服一道矣。上曰,重厚有德者,誠可矣,但重厚之人,亦有不足處。取魯曰,重厚多質然後,鮮敗事矣。上曰,然。顯命曰,凡外方弊端,皆由於多才之人,臣經方伯之任,尤詳知其弊矣。上曰,八道藩任盡爲之者,有之耶?眞明曰,故判敦寧洪萬朝,經七道方伯,而一道則再任,故判書李世華,亦爲六道方伯矣。上曰,洪萬朝老後,以賓客,暫見之,而當時不見其有異於人矣,藩任之才,有裕耶?取魯曰,其人,周便鍊熟。眞明曰,治法無弊。廷濟曰,不喜別般新奇事,到處無弊。取魯曰,先朝用人之法,爲監司者長爲監司,爲兵使者,長爲兵使,而近來官方,大異於前,必輪回爲之,臣嘗慨然。上曰,所達,是矣。洪萬朝之身,歿已久乎?諸臣俱曰,臣等俱及其生時立朝,相見於班行矣。瑜曰,爲方伯之道,蓋難,故名臣具鳳瑞,按嶺南,則嶺人,至今稱爲神明,而及按湖南,則狼狽而歸云。上曰,何爲而然?瑜曰,此由於兩南風俗之異耳。取魯曰,具鳳瑞聰明過人,而爲治不循經常,故時或見敗云。上曰,李匡德則湖南人,以爲神明耶?顯命曰,大小民人,若對監司,輒稱匡德之治矣。上曰,吏輩以爲何如?顯命曰,聞李匡德遞任之報,下來,則吏輩喜甚,至有起舞者云。上笑曰,吏、民俱便,果難矣。廷濟曰,洪萬朝則能使吏、民俱便云。上曰,然則無儱侗之患耶?顯命曰,所至無赫赫聲,而去後人以爲不可及之。上曰,如此好矣。廷濟曰,道臣固當擇人,而治化之成,不專在於外方,正四方之道,實在於正朝廷,朝廷正而後,可致四方之正矣。上曰,所達,好矣。卿雖不盡言,正朝廷之上,又有其本,所達之意,可以推認矣。健基曰,臣有所達,湖南,比若中國之吳、楚。上曰,關西尤繁華乎?取魯曰,關西則妓樂甲於諸道矣。健基曰,湖南之俗,雖不眞實,嶺南風習,亦異於前,監司、守令,若善爲之,則兩南風俗,豈有異哉?自古民俗,惟在一代之所尙,以卽今進講《綱目》,見之,亦可驗矣。古語曰,宮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故一時風習,惟在導率之如何,方伯者,不過承流宣化,朝廷若無敎化,則方伯,何以承宣敷揚乎?臣謂丕變兩南之弊風,不在於道臣,而在於朝廷耳。上曰,儒臣所達,好矣。若無在上之敎化,則方伯亦何以承宣乎?然譬如知行之相須,擇人之道,亦不可廢者也。仍謂句管諸臣曰,今日招問卿等,予實有意,皆與備局他堂,無異,而唯京畿句管堂上所達,稍勝矣。且予只問農政、軍政者,亦有意,卿等須體此意,勅勵於各道道臣,可也。關西句管堂上,以請糶事,斤斤奏達,猶有句管之意,與道臣一體盡心,可也。取魯曰,當初分命句管之時,勉以須勿各私其道矣。宋眞明所達,猶有此意矣。上曰,各私其道則固非矣,泛泛相忘,則大不可也。取魯曰,眞明,曾經關西方伯,且與時任方伯,親切,故能詳知本道之事,而如是陳達耳。廷濟曰,分命句管之後,其道凡事,若聞之,則自然異於他道事矣。取魯曰,頃者下敎,以其道守令若有不治者,則俾得隨所聞陳達矣,江春道守令治否,留心訪問,而別無不治者矣。上曰,若無卿言,幾乎忘却,兩南守令之能否,卿等知之乎?瑜曰,素有知分者,雖相見於辭去之時,若初不相知者,聲息不相接,面目不相知,至於治郡能否,實無以詳知矣。取魯曰,旣命句管,則該道守令事,當歷辭矣。廷濟曰,在前外方守令,例皆歷辭於備堂矣。頃年朝家,爲慮守令之以此淹滯,命除下直於備堂,故自其後,無歷辭備堂之事,而旣出句管堂上,則與他堂,有異,使之歷辭,似宜矣。眞明曰,句管之命,聖意有在,守令下直時及差員上來者,竝令歷見,則庶可以勉勵治道,採問物情矣。上曰,旣不歷見,則何以知其人之能否乎?此後則下直守令及以差員上來守令,使之歷見其道句管堂上事,出擧條,申飭,可也。{{*|出擧條}}。顯命曰,臣方帶禦將gg御將g,故禦營軍gg御營軍g上番時,若干訪問,雖不無所聞,別無指的可達者矣。上曰,其無大不治者耶?顯命曰,大不治者則無之云。瑜曰,全州府城築成後,董役將校輩,回啓加資矣,儒臣以濫賞,爲言,故有可減者減去之命,而雖相議於廟堂,實難指的拔去矣。取魯曰,此事,大臣入侍後,方可稟達矣。瑜曰,已與大臣,相議,故敢達矣。其中揀其差間者,則金克協、鄭銑二人,似可拔去矣。上曰,後日大臣登對時,稟定,而若而人拔去,反爲不緊矣。取魯曰,此事,金若魯曾以賞典太濫,爲達,而有令廟堂更議減去之命矣。健基曰,金若魯陳達時,臣適對直,故有所相議矣,若干納粟,亦得金玉,則旣有築城之勞,何必靳惜例加之賞典乎?臣意如是矣。上曰,十餘人中,若多拔濫加者,則善矣。不然而只以儒臣之言,拔一二人,有同塞責,未知何如?取魯曰,若因循置之,則處分恐歸於顚倒矣。瑜曰,臣敢又達平日所耿耿者矣。空名帖、風落木,不可濫用,所當愼惜,故臣曾有所達矣。爵賞宜爲鼓動之資,常時容易用之,則或當急用之時,豈無追悔乎?全州城役賞典,則與趙顯命,屢次相議回啓矣,卽今事體,不可不拔,當待大臣登對而爲之乎?上曰,不必待大臣入侍,自備局草記,可也。仍曰,句管堂上,更無所達,則竝出去。取魯等,以次退出,健基讀《綱目》第六編中,自三年春正月,至祠后土,上曰,承旨讀之。日躋讀,自五年春正月,至賜奉世爵關內侯,上曰,注書讀之。成中讀,自三年春三月,至爲小陽王,讀畢。健基陳文義曰,初板,言呼韓邪單于來朝,蠻夷君長數萬,夾道稱萬歲者,可見宣帝威靈之遠暢,而只務赫然耳目之觀,全少耀德不觀兵之意。此由宣帝雖做綜核之治,本無學術之工而然,故人君之德,勉聖學爲上矣。上曰,然。健基曰,二板,綱言鳳皇集新蔡,而胡氏史斷曰,豈宣帝自喜其政?臣下窺見微意,爭言祥瑞,以侈耀之與,其言甚好,聖王之治,不望功效之速。只遵當行之理,而宣帝則自是雜伯功利之習,欲見速效,不免有夸矜之心,故臣下逢迎,爭陳祥瑞,此等處,伏願深留聖意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日躋曰,儒臣之言,好矣。帝王爲治,不過王、伯二道,王道者,不計其功,不謀其利,而伯道者,不過尙功趨利,假仁借義,所欲得遂之後,輒致夸盈之患。是以,齊桓葵丘之會,非不盛矣,先儒以爲,葵丘之會,如月之滿,蓋言桓公自是後侈大自喜也,宣帝此事,亦類於是矣。且洛水之龜,岐山之鳳,聖人何嘗有意求致,而後世所謂祥瑞,皆類此新蔡之鳳皇矣。雖以卽今雍正之朝,言之,奇祥異徵,疊現沓至,而有識者,皆竊笑矣。上曰,然。近來彼中所謂黃河淸五星聚,何異於此鳳皇耶?健基曰,胡元之末,黃河亦淸,安知此事,不爲聖作之徵耶?上曰,黃河淸五星聚,果有所屬則好矣,予以爲近於此鳳皇矣。健基曰,五板,班固贊宣帝之治,而至以爲侔德殷宗、周宣,此言太過,殷宗說命之書,皆是論學之言,周宣之側身修行,亦是學問之事,則宣帝曾有此等工夫耶?班固之言,可謂揄揚夸大之甚矣。上曰,果太過,而至若元帝,則孱懦殊甚,賢賢而不能用,如郭公之亡國矣。石顯之免冠,何其頻數也?此與小人之迎合欺蔽者,亦有異,直以元帝,置之掌握之中矣。健基曰,京房可謂賢者,而學術不明矣。考功課吏之法,亦不得試用,文帝之不用賈誼、鼂錯,實爲後世之所歎慨,而京房之被禍,亦足慨恨矣。上曰,承旨吳瑗,以儒臣進講時,適及賈誼事,予以爲賈生與董相,有異,蓋仲舒,終是王道,而賈誼,不免太銳,假使用之,必不能如董相之無弊,賈生才太銳故也。健基曰,才銳信有弊,末世尤當戒之。上曰,豐原俄者,言外方之弊,皆由多才之人,此言是矣。予曾以此,爲君臣相勉處,而渠果知其如此矣。健基曰,顯命亦是世所謂人才,而近來才銳,實爲大弊,故渠言若是,旣有聞見,直陳無隱,此其可取者也。上曰,近弊如是,故向者郁郁文哉?吾從周之題,予親出試士,蓋有深意,予非欲取文也。實出尙質之意,欲見儒生所答之如何,而皆以尙文,爲主,獨彼入侍注書,能知予意,文中取質,故予親加批點,特書可得題三字者,亦有意也。健基曰,科場功令之文,自有圈套,只就題語而做去,故場中士者,所見不廣,只認郁郁之文,爲主意,而李成中之獨能知文中取質之意者,蓋有由焉。成中之父顯謨,經學質實,爲世所推,而成中雖年少,自有淵源,聞見有異凡俗,素熟經書,故能知此題之意,而聖上此敎,寔出祛文尙質之意,臣尤幸焉。日躋曰,吾從周之題,能知取質之意者,尠矣。李成中家世,本來崇經學尙質實,而渠亦素有學術見識,故所製如此矣。上曰,然矣。其時科製,雖或有兼言文質者,而皆不如李成中之文意着實矣。上又曰,鼂錯與賈誼,何如?健基曰,鼂錯,只是才能,大不如賈誼矣。日躋曰,鼂、賈,非可比方之人也。治安策新書,忠憤激切,非鼂錯所能及,錯不過智謀之士,而七國事,亦未盡善矣。然魏相,曾取賈、鼂章奏可行者,進于宣帝,而採用之,故後世謂賈、鼂之言,能成宣帝之治云。上曰,賈誼,果是學術之士,勝於鼂錯矣。健基曰,賈生之才,奇矣,可謂千古無對,然比諸董仲舒則大有遜焉。董子明道正誼之學,程、朱以爲醇儒矣。上曰,然矣。元帝之時,何其多赦耶?至有無事之赦矣。健基曰,赦者,雖是曠蕩之典,而亦爲小人之幸,自古明王,必愼赦矣。上掩卷,健基進啓曰,持平金尙魯,掌令許集等,竝引嫌而退,罷坐詣臺,勢宜差晏,聖敎飭勵,何必爲嫌?趁早赴坐,旣無所失,飭勵之敎,不必强嫌,請持平金尙魯,掌令許集,竝命出仕。上曰,依啓。健基退出。上命承旨進來,日躋進伏,上曰,頃年下敎,旣有意,今番除授此職,亦有意,此後詳問,亦當有日,而卽今日甚熱且暮,姑先若干問之,蒙古是元種乎?或言非元種,信然否?日躋曰,臣固孤陋,何能知之?昨年奉使時,非不欲詳探邊事,而彼我之言語不通,聞問難的,返命後,因副使趙尙絅之過情陳達,其時亦有强對矣,蓋聞蒙古則乃是元之餘種云。上曰,淸人乃是金人之種耶?日躋曰,淸與金,同根而異派,其爲女眞則一而已矣。上曰,此乃生女眞耶,熟女眞耶?日躋曰,聖敎如是縷縷,臣敢不毋論虛實詳略,一一以所聞仰對也。中國,漢、唐以前則征胡之(之))役,多在西北,故玉關、蕭關、雲中、太原,每爲出師之路矣,隋、唐以後,遂有東征之役,至於泛海東征。上曰,泛海事,未可知,安市城,在於何處?日躋曰,鳳皇城,稱爲安市城,而或云在於復州界矣。遼地卑汚,河水散漫,行路難通,故管仲之放老馬尋歸路,固在於燕界,而唐太宗之度遼也,亦繫柴馬尾,以涉濘淖云,其艱險可知,此所以有泛海之役也。女眞則起於宋末,其巢窟,在於白頭山之北,肅愼氏之故地,素稱女眞滿萬,橫行天下,及其漸盛,遂入主中國,及元人逐金,金人復歸故地,散居於我國西北兩界之越邊。夫我之與彼相隔者,不過鴨綠、豆滿一江,而限白山南北,一邊乃我界,一邊卽彼地,彼人之列在沿江者,或稱生女眞,或稱熟女眞,而我人則以其在北在西者,稱爲藩胡野人,而北則尼湯介最盛,西則李滿住最盛矣。蓋聞寧古塔,在於六鎭之北,而咸鏡一路,高麗時則淪作彼地,及我太祖大王肇跡北方,奄有東土,太宗朝以後,失鐵嶺以北,或得或失矣。及世宗朝,命金宗瑞開拓六鎭,而若老土部落之在於茂山界者,不能盡爲驅逐,此所以長白山以南,曾置列堡者也。以西路言之,則江界廢四郡,與淸人所謂建州衛,相距不滿三百里之近,當建人之熾盛也,毛憐衛、左衛、右衛等部落,頻頻侵軼於廢四郡,故世祖朝,移四郡之民,而廢其地者,蓋以此也。建酋董山,爲皇朝李成樑所殺,董山之子老剌赤,脫身逃歸于建州,浸以强盛,盡有白山東西諸地,遂自開元入瀋陽。自瀋陽定遼東,建州則稱興京,瀋陽則稱盛京,遼東則稱東京,跨據三京,方將超入中國,而以我國逼近於渠之根本,故欲絶後顧之慮,遂有丁卯、丙子犯境之患矣。上曰,建州衛,今則無部落,而寧古塔則亦有別種耶?日躋曰,建州人、寧塔人,雖同一女眞,其種派則自別,寧塔,乃金人之舊窟,而建州,乃淸人之開基處也。聞建州城闕府庫之壯,亞於盛京云矣,我東之人,每以彼人有事,則將借路於我國,以歸寧塔,故大以爲憂,臣意則不以爲然也。淸之根本,固在於建州,故聞移寧古塔將軍於船廠云,其不以寧塔,爲必歸之所,可知。雖以地形論之,白頭山橫亘千里,其巓有水一派,三分而流,其東者爲土門,其西者爲鴨綠,其北者卽混同江,而北流而合松花、黑龍諸水,東入於海。烏喇鎭船廠等地,在於混同江東西,而卽聞烏喇船廠,康熙新有設置,變荒莽之界,作繁華之地,且自盛京,距烏喇七百里,自烏喇距寧塔,亦不滿七百里云。假令淸人,或被眞人驅除,或被蒙人迫逐,則當先以盛京、興京,爲歸,不然而必欲向寧塔,則可從船廠烏喇之路,何必越他境而借路乎?上曰,寧古塔之路,若從我國則,路捷且易云,然耶?日躋曰,向年穆克登,來審西北之界也,或云意在於他日借路,或以爲,欲作輿地圖而看審地形云,二說固未知其孰是,穆克登之乘馬尙溯江流,至於折齒而歸,則沿江一帶,經路之險絶,可知。若穿入內地,或從雪寒嶺,或從陽德、永興之交,則不但其道里之遠,比船廠直路,不翅一倍矣,凡行軍之法,安有率敗亡之餘軍,猝入隣國,素不知之道路乎?此則決知其不然矣。抑臣區區之憂,不在於此,而別有所在矣。蓋淸人捲入中國之際,西北二邊之雜種,皆隨而南徙,故我國邊界之百年無警,實賴此耳。今聞彼國關外之亂民,多結黨夥,以採獵爲業,往來於江邊者,其數甚多,此則彼人所謂投山賊,而我國兩界邊民,皆與此輩,締結如兄弟。凡我國關防之虛疎,機械之朽鈍,兵力之凋殘,彼人無不知之,常有耽耽之心,姑不敢發者,特畏雍正之命令稍行故耳。蓋我國使行入燕時,被服光鮮,酒食流連,房錢雜物,用之如土,故東八站以西之人,皆以我東,視之爲貨利之國,以欲一來見之,江邊商胡則運穀於遼野累百里之外,而非薥則黍,生理蕭瑟,而我境則必以大椀喫飯,果腹而止,積穀棲山,到處如雲,故彼人望而歆羡不已。萬一中原有事,雍正之命令,不行於邊界,則不待雍正之東出,彼人數三十騎,結草作筏,倏忽飛越,則列鎭之望風瓦解,安知不如卽今椒島事乎?只以江界一府,言之,自江邊入府治,自府治赴狄嶺,不過呼吸頃刻之事,我人之獰悍思亂者,爲之先導,則元末紅頭賊,可爲前車之戒,卽今平安監司臣朴師洙,每以此事,深爲之憂。臣在西邑時,見其區畫則以爲,若平原曠野,卒當千兵萬馬之長驅突入者,區區城池,固難遮遏,至於掠胡遊騎之蔽漫透入者,雖不必大築城池,若於險絶要害之地,聚石成壘,揷柵設關,豎旗鳴鼓,據險而禦之,則賊人望之,必將自退而不來。自狄嶺,下至昌、朔之間,皆限嶺築壘,一時竝擧,蓋古人則植楡,亦自成塞,淸人則立柵,亦能定界,而我國之人,喜夸大,多費物力,好築山城,而不爲當路遮賊之計。朴師洙每以爲,留賊一日,國有一日之利,留賊十日,國有十日之利,故必於要害之地,處處設壘,而只以不煩公財,不擾邊民,爲務,故雖不若他處城壘之外貌壯大,據此守之,則庶可無丙子冬十三萬騎,不三日踰沙峴之患矣。江界一府,則臣在任時,爲之經紀,或僅如富家之垣墻而已,聞下江諸處,多勝於江界云。上曰,關西古無關門,而今始有之乎?其關門,比之店門,果如何耶?日躋曰,比之店門則不啻大矣,而惟以不費財不擾民,爲主,故不能大排置矣。上曰,直路亦爲之乎?日躋曰,自狄踰嶺,遵嶺脊而下,至於鷄盤九階等諸嶺,卽南北之一大關防,而曾無一埒之築,故莫不先爲遮遏,而至於義州一路,乃平坦之處,難以設壘而爲防,故別有區畫。向者狀啓中成川設鎭,爲關防三大鎭者,意固有在,朴師洙最習於我東故事,而此乃故相臣柳成龍,所嘗有意而不能者,故有此啓稟耳。上曰,所達,是矣。彼我國,皆有化外之民,若相結作亂則誠可憂矣,但淸人入中原之時,亦嘗來侵我國,今當還巢之日,安知不復侵我國乎?日躋曰,此則前後形勢,恐有不同者矣。丁卯、丙子之間,則彼之兵力方盛,只以我國之議後,爲慮,故亦以揚兵而示威矣,今後若有被逐之擧,則必將乞憐於我國,我國不從之後,方可有兵端之爭,此則恐非切急之憂,而最可慮者,卽亂民之猖獗耳。俄者亦有所達矣,深阻處,若有積儲,則可爲他日不虞之需,彼人若東出,則乞穀卽第一憂。昔晉惠公,不與秦穀,遂有韓原之戰,春秋譏之,萬一彼人,索穀而不與,則其曲在我,若欲與之,則無穀可悶,盡移山穀,出置海倉之議,實未知爲策之得也。晁錯,以貴粟爲禦邊之上策,今當數年稍豐之餘,江邊列邑,必積數萬石穀物,方爲經遠之謨,朴師洙,每與臣,商量此事,憂歎之矣。天有流行之災,理有乘除之數,今年邊邑之農事,國家不可不留意也。上曰,蒙古之地,至於何處?向日因文義聞蒙古之地甚廣,遼東北邊及寧古塔後,皆是蒙古之地,多於淸人部落云,信然否?日躋曰,聞蒙古部落,果多於淸人醫巫閭山後大漠之地,皆是蒙古所居,以皇曆所列錄,見之,亦可知其地廣矣。今番使行,購出其地圖,故臣亦見之矣,蒙古比淸人,爲麤醜,不似人類,故往來北京之時,不得入村而宿云。上曰,彼人勝於蒙古耶?日躋曰,彼人卽今行止居處,無異中國人,而蒙人則結車而止,抱狗而宿,醜穢腥膻,不似人類,北京東勝門外,蒙古來往,故臣亦一往見之,千百爲群,眞是犬羊矣。上曰,如是故,特爲獰悍矣。日躋曰,彼人亦畏之云矣。蒙古,乃是乜先子孫也,乜先子唵答,唵答子靑台吉、黃台吉之子孫,如是繁盛,今爲四十八旗云,至於淸人之八旗云者,分別部落之稱也。其名有黃旗、藍旗、紅旗、白旗四色,而四色之中,又有正旗、鑲旗,是爲八旗,自皇帝以下,無人不入於八旗之中,皇帝則入正黃旗云,各旗之人,豢養旗下,而任使之有如家奴,淸人兵力之强盛,蓋亦由此,而養兵之需,亦頗爲難云。臣嘗聞西征之時,每調發關東軍,心以爲怪矣,燕行時,始詳聞則八旗之外,天下之兵,皆爲綠旗軍,綠旗者,步軍也,故勢須發關東八旗軍云,此是初盛末衰之徵也。上曰,彼中事,今日難可盡問,西獺事,大略問之,燕行時,或有酬酢事耶?日躋曰,瀋陽有林本裕者,言西獺何能爲?但恐中國財窮,有輪臺之悔耳,又言恐有蕭墻之禍矣。上曰,西獺,何種類耶?日躋曰,羌屬也。上曰,遼無遺種耶?日躋曰,遼亡之後,有西遼、耶律、大石之屬,而其後未聞有之,必竝入於蒙古部落中矣。上曰,他事則此後可以問之矣。諸臣遂退出。
==5月27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右副承旨李日躋{{*|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及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尹志遠在外,許集陳疏入啓,持平金尙魯牌不進,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日躋曰,夜對爲之。
○以持平金尙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全光監司狀啓,興陽等官居金纛金子婦金召史等囕死事,傳于李日躋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日躋,以兵曹言啓曰,闕下立待驛人馬,入接軍營,年久破傷,故移文戶曹,今方修治矣。二十餘間內,一間許,去夜因雨崩頹,下等馬一匹壓斃,騎馬一匹,亦爲壓傷,事極驚愕。霖雨尙此不霽,鱗次頹壓之患,委屬可慮,已頹處及其他滲漏、傾側等處,一一算摘,急速修改之意,分付戶曹,何如?傳曰,允。
○掌令許集疏曰,伏以臣,頃承誨責之聖敎,引避退伏,恭俟物議,而處置請出,出於意外,臣誠惝怳蹙恧,罔知攸措。晏然冒出,已非私義之所敢安,而且於平安監司朴師洙之狀本,實有所萬萬驚怖者,玆敢黽勉趨詣,略暴危悰,惟聖明之垂察焉。臣之虛帶臺銜,恰滿累朔,尋單見阻,旣無遞解之路,一味尸素,每切泯默之愧,適於此際,得聞祥原郡守崔定不治之狀,敢附風聞論劾之義。草草陳啓,得蒙拿處之敎,而厥後聞有本道行査之令,又聞有本郡人擊鼓鳴冤者,勿論其事之虛實,而行査之際,似宜參看,故偶令備局吏謄送其供辭,此不過一時率爾之致,而誠不料道臣不待行査,張皇論責,至於此極也。設令定眞無可疵之政,而所杖殺者,果皆賊徒,則道臣惟當據實査報,明其不然而已,而今乃不少斟量,遣辭之際,惟意詬詆,誠莫曉其所以也。中間兩先正之引諭,雖明末路見欺之易,而至於載賄送京臺章果發等說,看來駭怖,不覺心骨俱寒。臣雖疲軟不足數,而如此話頭,是豈忍加於人者耶?臣之橫受衅衊,固無餘地,而今若欲形諸筆舌,呶呶辯明,則其辱臺閣而羞朝廷,倘復如何?噫,臺臣之風聞論啓,前後何限,而如臣所遭,曾所未聞,自今以後,居言責之地者,其孰敢動喙而論一守宰也耶?第其啓本中,旣曰崔定之爲治,不無病痛,又云示警於秋冬等殿最,以此觀之,則定之不善治之狀,自可推知,臺閣之風聞論劾,烏可已乎?雖然,臣論一不治之武倅,而反受此無限詬辱,莫非臣人微言輕之致,揆以廉隅,萬無一刻仍冒之勢,而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來詣闕外,拜章徑退,臣罪尤大。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賜鑑諒,亟加譴罰,以謝人言,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五月二十七日二更三點,上御熙政堂夜對時,參贊官尹彙貞,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入侍。健基讀《綱目》第六編下,自竟寧元年,至詔子安嗣侯。上曰,注書讀之。成中讀,自以張禹爲丞相,至前有趙張後有三王,讀畢,健基陳文義曰,一板侯應十策見之,雖竟寧將衰之時,朝廷猶有人焉,如陳湯、馮奉世者任邊事,則疆場無虞,匈奴讋服,此實得人之效也。卽今西北兩邊倅,雖曰擇差,未能得人,間差文官,尤不得人,朴致遠、姜一珪、徐鳳翼之流,只爲貽羞邊民,無擇差文官之意,申飭另擇,何如?上曰,朴致遠,非邊倅也,所達則好矣。彙貞曰,此時匈奴之衰弱,甚矣,似無可憂,而朝廷詢問,謀臣建策,其綢繆愼重之意,有可取者矣。上曰,所達,是矣。三板,馮野王事,見之,小人之排擯君子,巧猾無跡,如此,不但元帝難覺其奸,雖他人,亦易見欺矣。石顯所爲,小人情態中,尤奸巧者也,元帝之見欺,後世至今笑之,而其中亦有可觀處,御史大夫一窠,猶若是愼重,三人評品,亦皆着題,雖元帝、石顯之時,爲官擇人之意,猶可見矣,此則宣帝綜核之政,猶有存者矣。我朝立法,臣無專權之人,或以爲君子,或以爲小人,而非眞君子、眞小人也,朝廷雖無石顯之奸,而國事朝政,壞了無餘,可爲寒心。譬如人之血氣已衰,筋力已竭者,無一人力爲國事矣。健基曰,我國素無大臣專權之患,此則善矣,但無擔荷國事之人者,此實可悶。且旣有偏黨人,不免標榜,而向來一進一退之時,則猶有自任國事者矣。卽今朝廷,自上裁抑之下,舊習雖少勝,而標榜何能盡祛外面,雖似儕儕相讓,而實則泛泛推托,國事無湊泊之日矣。上曰,向時則如常談,盡心所欲矣,事有本末,不捨務勝之心,則雖欲力於國事,根本已誤矣。健基曰,不專爲務勝而已,其中亦有是非相爭,偏黨之說,雖不可上聞,而自上亦已知之,臣何敢欺諱不盡達乎?若使老論爲少論,少論爲老論,則身名已誤,爲世所棄,自上何以用之乎?上曰,此皆務勝也,儒臣之言,非矣。所謂色目,不擧論者,久矣,不必提說也,然此是國家勸使乎,抑是乃祖遺訓乎?中間務勝之弊,幾乎至於賣君賣國之境,則黨同伐異之心,惕然改之然後,可做國事矣。李宗白,予知其爲人,渠豈獨免科臼中人,而頃日所達李倚天事,似過而實非過也。倚天,爲人鷹犬,負犯甚重,前後靳赦,予有深意,今番大霈蕩滌,於渠亦云幸矣,何敢擧擬於近密之官乎?李宗白之言,是矣。斷無他意,而無嚴等語,雖或過用李光運之右袒倚天,誠極無狀,此等處,予甚慨然也。健基曰,李倚天,不但爲人鷹犬,語犯先朝,罪名至重,如此之流,不可但以偏論言之,檢擧用之,實非國家之福也。大抵打破朋黨,偕之大道,誠難矣,辛、壬、乙、丙之間,老、少論或相値於一座,則相視有如敵國仇讎矣,聖上一意建極之治,近來朝著之間,公事相議,或私室相訪,此則國家裁抑之效,而亦不可急急祛之,磨以歲月,方可有效,何可使之一朝變改乎?上曰,予非欲使之變換相隨也,只欲其獨立也。我東故事,予雖未能熟知,然所謂時象,若自始祖以下有之,則固無奈何?不過自中葉以後,始有之,而幾番改名乎?健基曰,特立之人,誠不易得矣,在廷臣僚,聖明照臨,可以知其能否矣。上曰,下敎前予亦欲知其自拔與否,甚與不甚矣,下敎後,予不欲知之,蓋以今日立朝,猶持舊心者,非予臣子也,寧有如許之人乎?故不必知之矣。近來或有務勝之事,予以爲此非猶有舊心而然矣。健基曰,偏論務勝,固非,而色目之脫去,果難矣。上曰,此則儒臣失言,脫與不脫,有何可論?以此色目,宗社至於何境乎?見其名則當自心驚,心不驚者,是無臣節也。健基曰,黨同伐異,猶循舊習者,臣亦不取,而至於世守之論,大是非所關處,何可遽改乎?臣以少論得名,而此非臣所創爲,實自父祖爲之,此亦隨時輒改,則是忘其父祖也。臣嘗對儕友,所言如此,何敢隱於殿下之前乎?上曰,儒臣所達,猶有平日執滯之病矣,雖曰自父祖爲之,此亦未覺悟處也。彙貞曰,儒臣所達,煩屑矣。大抵偏論,出於彼此有心無心之間,夫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王者奉三無私,定其大是非,而小者脫略之,則自可磨以歲月,偕之大道矣。健基曰,承宣所達,無要領矣,臣所欲守者,乃其大關節也。上曰,欲守大處,亦是科臼,所謂大處,未知何物?予未曉也。雖然,儒臣所達世守之說,他人所不能達,而獨能直陳,雖有執滯之病,而其誠實,可嘉矣。健基曰,咫尺之下,承此下敎,臣實惶恐,而又有所達,老、少之間,能至此境,亦是始望之外,磨以歲月,自可差勝,而中人以下之爲偏論者,皆由利欲之心,救此之道,惟在自上導率耳。上曰,然。匡衡,何如?健基曰,匡衡,若與劉向諸人同事,則足爲君子,而乃爲石顯所用,宜取後世之譏刺矣。上曰,匡衡疏中妃匹之際一段語,載於《詩經》卷首矣。朱子,以莽大夫斥揚雄,而亦或引用雄言,以爲揚子之言,匡衡之與石顯同事,雖無狀,而其言則朱子亦可取之歟?健基曰,如衡者,大節旣誤,言論何觀?以是觀之,言論亦難取人矣。上曰,此政於予改是者也,杜欽、谷永,何如?健基曰,杜欽、谷永,乃是王鳳之門客,罪狀重於匡衡矣。上曰,谷永,用意無狀,甚於王鳳矣。健基曰,谷永之用意,固無狀,而人君聽言之道,只可勿爲臆逆,惟取其言之切直,如永之專攻上身者,其心雖不正,其言未始不可取也。切願聖上,益恢拜昌之德,毋惡攻上之言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王商之卒,書以丞相樂昌侯者,朱子許與之筆法乎?健基曰,然矣。具官與爵,乃是《綱目》許與之筆也。上掩卷,諸臣欲退,上曰,姑留命中官宣醞,則諸臣之前,各致肴一大盤,宣醞三酌。上曰,能飮則加飮爲可。彙貞加飮一酌,健基辭以疾,成中、命季、錫福,對以僅飮初酌。上曰,酒雖好事,亦不必强飮,及亂置之。仍謂成中曰,昔年爾父,在桂坊,出入夜對,多所討論矣,今爾以堂后,又入夜對,予心愴然矣。又問于健基曰,李顯謨夜對宣醞時,頗有酒量矣,李成中,似不能飮矣。健基曰,李顯謨夜對受恩事,渠常傳道於儕友間,故臣亦曾聞,而李顯謨,亦非能飮之人,常時無飮酒之事矣。上又謂成中曰,爾父爲人,予所深知,而年前補外時,爾父以黨論見疑,爲恨云,予以爲此爾父過認也,予豈以黨論,疑爾父乎?其時補外,非欲久置於外也,卽欲召還矣,不幸身歿於任所,予常悼惜不忘,今爾登第,可謂父子繼代,予實欣喜焉。見爾飮初酌之狀,可知其不能飮,而今以愴喜之意,特賜一酌,爾雖無酒量,須體予意,罄飮之。成中涕泣感激,離席盡飮,上謂健基曰,儒臣,應與李顯謨,相親而詳知矣。健基曰,臣與李顯謨,不但有連姻之好,交誼甚切,詳知其爲人矣,李顯謨質實正直,經學優長,實是不易得之人,聖上之知遇,可謂不虛矣,其補外時事,臣敢悉陳。李顯謨,平日罕交遊,惡黨習,絶不干與於言議之場,卽通朝之所共知也,其時爭執,實非出於黨論也。今日廷臣上殿,自稱不染黨習者,屋下言議,反甚於他人,如顯謨者,平居言不到黨論,而苟有所見,直陳無隱,此實可貴,臣俄者所達特立之人,惟顯謨可以當之矣。其時聖上之特畀內地善處,可見聖意,而不幸身歿於他鄕,未得重入於脩門,此儕友之所共傷痛,而聖上前後屢示悼念不忘之意,群下莫不欽歎矣。今此下敎于成中者,尤爲殊絶,臣等亦不勝感泣,成中之心,尤當如何?惟有糜粉圖酬而已,李成中經學文行,克繼其父,非等閑之人,前頭任使,可以知之矣。彙貞曰,臣與李顯謨,立朝後,泛泛相識矣,己酉譴補時,同被罰,而同作行矣。上曰,承宣其時,補渭原耶?彙貞曰,其時臣補渭原,顯謨補碧潼,自京至寧邊數千里同行,晝則聯轡,夜則對床,詳得其人本末蘊蓄矣。不但經學之過人,憂國之誠,負抱之大,人所難及,宜聖上之生時奬遇,歿後悼惜也。李成中,臣亦屢見之矣,文學質實,克肖其父,而前後聖恩,實出尋常,渠之報效之心,必萬倍他人矣。中官撤去宣醞床,上命承旨進來,下授書題曰,此題當於席前製進,而曉鼓已傳,製進之際,必至徹曉,承旨持此題出去,與入侍諸臣及入直承史、騎省堂、郞,製進,可也。彙貞,奉展以見,乃是我自樂此不爲疲十韻排律題,押深字矣。上命彙貞,書銓官,申飭備忘記曰,大政之尙今遷就,曾所未有,若過數日,將至夏政,于今紀綱,因此都政而墜無餘矣。今則吏判,旣已行公,而參判又撕捱,參議亦違牌,銓曹無故,而尙未擧行,豈有若許道理乎?參判則儒臣所達,不過大體,頃日特推,亦乃勅勵,則承批之後,豈可若是撕捱?參議往事,亦不必追嫌,則違牌爲事,尙無動靜,其在事體,俱極寒心。參判、參議,竝從重推考,牌招察任,都政必於數日內爲之事,分付。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5月28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未肅拜}}。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坤方有氣,如火光。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尹志遠在外,許集,持平金尙魯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錫五曰,召對爲之。
○鄭錫五啓曰,弘文提學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應製課次,趁未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再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參判洪鉉輔,俱以病不來,參議金龍慶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參判、參議,因特敎纔已出牌矣。判書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洪鉉輔,參議金龍慶牌不進,都承旨鄭錫五進。吏批啓曰,副提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宋寅明爲判尹,李瑜爲右尹,李宗城爲副提學,朴㻐爲獻納,朴師休爲刑曹正郞,趙哲命爲敦寧判官,李普祥爲義禁府都事,徐命臣爲典籍,李著爲開城經歷,趙東夏爲豐川府使,李渻爲淸河縣監,李秀徵爲宗廟副奉事,洪聖輔爲承旨,洪聖輔爲右副承旨,李日躋爲同副承旨。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李宗城病,右副承旨李日躋進。以金聖應、金鎭商爲副護軍,尹淳爲副司直。
○以右副承旨洪聖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日躋曰,頃者以金致萬家婚姻事,下敎矣。尙無皁白,問于宗親府以啓。
○尹彙貞,以義禁府言啓曰,豐川府使朴時佐,椒島僉使孫壽聃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朴時佐、孫壽聃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京畿監司沈宅賢疏曰,伏以臣,重嬰奇疾,症情危惡,酬應劇務,實無其望,頃上瀝血之章,敢陳疾聲之呼,庶冀聖明,俯諒情懇,得以卽解職名,隨意調息矣,及承批旨,乃以勿辭察任爲敎,此莫非臣誠意淺薄,文辭蕪拙,未能孚格之致,臣於病裏,惶悶抑鬱,莫知所以自措也。臣之病狀,已悉於前疏,今不敢更煩聰聽,而惟是眞元日下,火熱日熾,精神之迷錯,眼視之眩怳,少無所減,强欲作氣理事,輒至昏憒不省,觀此症樣,有非一時偶發之疾,雖或幸而不死,要之不免爲癃廢之人耳。目今民訴邑報之委滯不酬,已過一旬,又況殿最封進,期日不遠,而以此症狀,雖欲强疾擧行,其勢末由。顧臣私分之惶蹙不安,已不可言,而方岳之任,固非閑漫官職之比,而任其曠廢,莫之恤焉,是豈朝家重藩任之道哉?噫,如臣衰耗,叨此重寄,乃於辭陛之日,親承縷縷勉勵之諭,臣雖無似,豈不欲殫竭魯鈍,仰體聖意之萬一,而不幸受任未久,危疾至此,未副聖上委畀之眷,徒致公私之狼狽,此亦臣之罪也。今臣之一日不遞,實有一日之弊,臣若徒懷煩瀆之懼,不卽更暴其實狀,則雖以日月之明,何以照燭臣病勢之如此,而早賜處分也?玆不得不悉暴至懇,敢復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亟許遞改臣藩任,仍命卽速出,代俾公私俱便,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吏曹參議金龍慶疏曰,伏以臣,負犯甚大,廉義至重,念斷榮進,分甘廢棄,前後除旨之下,間或迫於事勢,粗伸分義,而因仍從宦,斷無是理。凡有官職,輒事撕捱,區區寸忱,亦嘗累控於黈纊之下,伏想日月之明,或必俯燭而垂恕矣。以此嚮日秋官及承宣辭免之時,所被嚴敎,不比尋常,而釁累之蹤,不可以復玷班聯,褊隘之性,苦不能與時通變,終致遞罷而已。雖幸微分之粗安,實切惶隕之危忱,直欲鑽地循墻而不可得也,乃者天官佐貳之官,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祗奉恩誥,惝怳震駭,不覺神爽之遁越也。念臣前日忝叨是職也,以注擬失當,觸忤時議,終至職名鐫罷,進退狼狽,而時移事過,風止火滅之後,咎責之言,久而未已。今不須更事覶縷,以惹葛藤,而每一追思,餘悸在心,何可諉以宿硏,揚揚復入,無益於蕩平之政,而自蹈其已覆之轍,挑衆怒而僨國事哉?抑又伏念有國之設官分職,惟才是與者,蓋將以釐百工而熙庶績也,人之才不才,有難盡知,則姑且試之,果其才也,委而任之而責其成效焉,如其不才,斥而退之,而俾無濫冒焉。冗官散職,猶尙如此,何況處銓衡之地?任激揚之責者,此是何等望實,何等權要,而乃以已試僨敗之蹤,復廁政席之間,而欲責其所不能,非但在臣懲毖之道,決不宜冒當於國家綜核之政,可謂乖舛之甚矣。臣之本來蹤地,固不可從仕,而目前廉愧,尤不容放倒,日昨嚴召之下,未克趨命,罪犯逋慢,罰止問備,臣於是惶駭失圖,罔知所以自措也。且臣於春末入城之後,家間疾患,閱月蔓延,傳痛甚多,症情危惡,臣躬視藥餌,左右救療,今幸少得乾淨,而累朔焦憂之餘,宿患風痺痰癖之症,乘暑闖發,寢食俱廢,氣息綿惙,雖無情勢之可言,以此病狀,豈有束帶趨造之望哉?只自席藁蓬門,恭竢譴何而已,卽伏聞以都政之迄今遷就,筵敎縷縷,大加飭勵,始敎以往事不必追嫌,又敎以尙無動靜,事體寒心,誨責備至,辭旨截嚴,重推先降,召牌踵臨,臣病裏聞命,毛骨俱竦,忽不知此身之留在於地上也。臣於是怵分畏義,不敢坐違,忍死擔舁,來詣禁扃之外,而以情以病,萬無冒沒入肅之望,玆敢陳章控懇,徑歸私次。伏乞聖明,特加諒察,俯鑑微悃,先罷臣所帶之職,因治臣違命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臣,以萬萬不肖之身,荷萬萬曠世之遇,渥海恩山,無計報答,顧玆見叨之職,在臣豈非千不近百不稱,而猶且不揣才分,不恤顚躓,有除則承,有命則趨,尋常所勉厲,惟在於一心奉法,可幸無罪,而頃赴臺廳,致勤誨責,罪在負職,國有常憲,逬伏俟譴,愧惶交中,處置請出,失之太恕,嚴召臨門,促臣就職,而第惟身處執法之地,有不能守法之失,則是不自正己也,己之不正,何以正人?臺閣處義,不與他等,戴罪仍冒,斷無是理,反復忖度,進一步不得,坐犯違逋,未獲例勘,狼狽之極,不知所出,玆敢冒萬死仰控衷懇。伏乞聖慈,將臣職名,遄行鐫削,以振朝綱,甚幸甚幸。臣情勢兢蹙,跡阻詣臺,旣有愚悃,不敢不聞,臣聽之道路,近有聖旨,許斫舊闕枯松,以補梨峴宮修葺之役,不識果有是否?祖宗朝栽培之澤,在於是,我聖上羹墻之寓,在於是,不止累百年喬木之爲可貴可惜,而次知內官,監董宮隷,憑依傳敎,從中舞奸,擇其生株之大者,恣意濫伐,輦輸狼藉,遂使許多拱抱之木,一朝亂受斧斤,信如流播之說,則其聽聞之驚駭,聖德之貽累,顧如何哉?噫,殿下初無許斫之令,則渠雖放肆,焉敢冒犯?殿下常嚴管束之政,則天威上臨,必有畏憚,臣愚死罪。今玆之事,恐殿下有以致之,當該內官及宮隷,宜命拿覈嚴處,而殿下亦宜瞿然而悔,惕然而警,自今以往,一政令之間,輒加審愼,一出入之防,毋或放過也。國家昇平,已久,海防極疎,荒唐船之出沒作挐,愈去愈數,誠非細憂,而至於今番椒島事而極矣。胡夥之犯界下陸,如入無人之地,搥蹴官吏,幾至殺死,掠奪兵器,略無顧畏,此實前所未有之一大變也。如使守邊之臣,能行節制,常加警飭,則坐致變故,必不至斯,朝家之置鎭堡何爲,置邊吏何爲,置帥臣亦何爲也?言念邊事,誠可心寒。地方官及僉使,雖有拿處之命,而當該帥臣,罪無異同,不可强別,宜命一體拿問,繩以重律也。該鎭校卒輩,當主將遭變之際,不知死長之義,敢懷逃身之計,各自奔竄,棄之如遺,平時若此,緩急何恃?不有懲一,無以礪百,其中首倡逃散之類,亦宜梟首境上,以示紀律也。戰船器械之見失於荒唐胡,寔自年前始,而其時水使閔思淵,晩被一拿,旋卽宥脫,有罪無罰,甄用自如,以邊臣則視若細故,無所懲戢,以胡奴則漸肆輕侮,恣行劫掠,刑政之一撓,而後患之難防,如此,可勝歎哉?國之用法,當先罪首,事雖已往,猶可及追,黃海前水使閔思淵,宜命嚴加譴罪也。公州前判官鄭達先,雖未知情理之如何,而假令至難强而不可赴,道臣之姑俟到界,狀請遞罷,固不晩也,而乃於陛辭之日,汲汲面陳,事涉曲循,筵奏之語,亦多煩屑,藩臣之體,不當若是,公洪監司柳儼,宜加警責也。臺官之風聞論人,未必盡的,朝家之間行按査,爲是之慮矣,苟其事實,有所差爽,則爲道臣者,據實明覈,平說陳聞,可也,而平安監司朴師洙,今因一守令査事,詬詈言者,語多不擇,輕蔑臺閣,莫此爲甚,亦宜警責,以重臺體也。向者路邊造家之摘奸毁撤也,京兆郞官,不能親自檢察,一聽從人指揮,所帶之奸奴、猾吏,爭受賂貨,惟意操縱,無錢者撤,多錢者免,致有醜謗,久而不已,當該郞官,宜行刊汰,而該掌下吏,亦宜付之攸司,從重科罪也。生民休戚,專係守宰,而以臣所聞中最不治者,言之,三嘉縣監許鋿,日耽麴糱,醒時絶少,邑中事務,都付醉鄕,民受其害,惟願速去。三登縣令元慶運,年紀衰耗,性且昏懦,大小政令,委之鄕廳,一邑之內,只知有座首,而不知有太守。樂安郡守林時華,人不了了,政多憒憒,奸吏夤緣用事而矇不省,官隷橫拿村閭而漫不知,闔境怨詛,四隣傳說,當此另擇郡吏之日,如此之人,俱不可畀以字牧之責,竝宜罷職也。新除公州判官尹浩,五載前任,雖有能聲,專事興販,厚招謗言,而陞除營下擇窠,物情皆以爲駭。宗廟令金相冕,出六未幾,遽躋五品,官方無漸,政格有乖,竝宜改差也。參下蔭職,乃是守令階梯,而仕路之淆雜者有之,風習之可惡者有之。司饔直長宋啓胄,與吏對棋,全沒體貌,平市奉事梁夏吉,事多鄙瑣,謗騰市民,孝陵奉事羅景道,侵虐陵卒,殆不堪命,氷庫別檢李希益,巧占閑官,多有辭說,竝宜汰去也。凡玆數條,或有事係目下而不勝憂慨者,或有簡書旣具而未及上徹者,終不容默而自隱,輒此附陳於辭疏之末,惟聖明,頫賜裁擇焉。臣無任屛營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椒島事,頃日筵中已議,輕重之間,自有處分。閔思淵事,公洪道臣事,今爾所陳,未免太過,關西道臣,從重推考矣。三邑守令事,遠外風聞,豈可盡信?道臣殿最,未久登聞矣。尹浩、金相冕、宋啓胄、羅景道、李希益事,竝依施。梁夏吉當初差官,意固有在,鄕人微過,何足深非?枯松命斫,自古有之,風落半枯,其葉餘靑,予雖不學,豈不思爾所思及耶?不煩度支,遵昔年賜簾之意,以若干枯松、半枯松,許與助修,而大臣先之,爾又齗齗,風聞雖過,未免已甚。帝王家子孫,其將依太古作室居之而後,方可靜矣。木亦雖貴,金枝玉葉,須顧其本,金枝未蕃,觀今世道,亦曰幸矣。勿辭察職,六月初二日召對時還入,自而大臣先之,至勿辭察職六十五字,以御筆抹去,旣定條數,本非濫矣,予未曉也。勿辭察職十六字,親書改下。
○乙卯五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入侍。健基讀《綱目》第七上,自鴻嘉元年春正月,至手搏之,親臨觀焉。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自四年春正月,至左遷光廷尉。上曰,注書讀之。成中讀,自封孔吉爲殷紹嘉侯,至復南北郊。上曰,上番讀之。命季讀,自夏四月太子欣卽位,至吏民湛沔自若。上曰,下番讀之。錫福讀,自詔劉秀典領五經,至免況爲庶人,讀畢。上曰,昨日所下御題入之。尙賓曰,諸臣已盡應製正書矣。上曰,然則注書出去,應製詩持入。成中趨出持入,尙賓曰,諸臣應製,皆不爲彌封矣,何以爲之?上曰,事當爲彌封,更爲出給,使之糊名以入。成中,出授後還入。健基曰,十三板,谷永之附王氏,專攻上身,其情狀,可謂小人之尤者,而其言則直言也,在成帝之道,不以人廢言,可也。上曰,然。自知有內應者,可見永之情態矣。二十板,梅福上書而綱書,故南昌尉上書者,亦是許與之筆矣。健基曰,梅福上書,萬古名疏,而成帝不能用,豈不爲後世之痛恨乎?上曰,然。張禹,特一貪戀之人,其名位處地,非見制權門之人,而媕婀取容,如此,可謂庸劣矣。健基曰,張禹,只爲一身之私,朱雲,乃是萬世之忠,成帝之用舍相反,漢業安得不衰乎?禹之所爲,死有餘罪,而末世苟容之人,多有此弊,人主當察之。尙賓曰,禹自見年老子孫弱,又與根不平,恐爲所怨者,難掩小人之情態,千載之下,猶令人憤然矣。上曰,張禹不如許,則朱雲豈爲是耶?朱雲事,有先朝御製,而予嘗謂尙方劍,何不用於王家,而欲用於張禹乎?去張禹,不過去一庸人耳,顧何益哉?健基曰,去張禹,所以削王氏之勢也。尙賓曰,先去張禹,則王氏之罪自彰,俗所謂烹頭耳熟者也。上曰,然。表裏如一難矣,成帝湛沔酒色,而臨朝則尊嚴若神,此亦可戒處也。健基曰,是故,人君之學,尤當不事觀美,只懋誠意正心,心學工夫,爲宜。上曰,然。漢家大綱正,唐家萬目張,惟其大綱擧,故元、成之際,亦有綱紀之可觀者矣。健基曰,外戚顓權,女寵釀禍,安有綱紀之可觀者乎?大抵,成帝,比諸桀、紂則有間矣。上曰,桀、紂亡於殷、周之師,而成帝死於婦人之手,由是言之,反不如桀、紂矣。尙賓曰,千載少似朱雲人,至今折檻空嶙峋,成帝之不葺折檻,猶爲可取,不可比於焚炙忠良者矣。上曰,晉惠之昏庸,猶勿去嵇侍中血,此何異於晉惠耶?劉歆之敍九流,信多舛矣。以儒混入於九流,而無所分別,統謂之九家,皆起於王道之微,其見識,豈不怪哉?健基曰,歆不但見識乖舛,終爲莽臣,可謂忝其父矣。上曰,王太后末,雖擲璽悲憤,使漢家,歸於莽手者,誰歟?婦人之事,誠可恨也。健基曰,獨用漢臘,黑貂對飮,情事雖可悲,終不如馬皇后之抑私恩。上曰,莽之謙恭下士者,其意大矣。一生眞僞有誰知者,王安石之詩也,小人譏小人,而其言心術之微,可謂逼切矣。健基曰,莽之修勅謙恭之時,亦似矯詐矣。上曰,以其王莽,故看得,如此矣。健基曰,莽果是賢士,則必與王尊、王章同志,而不諂附王鳳矣,卽此一事,可知其心術矣。上曰,然。以其諂事王鳳者,見之,果可知其心術矣。仍掩卷曰,有下敎事,注書出去,排律書題持來。注書出去,上曰,凡應製文字,大提學、提學,例主考,而時或差出他試官考試,頃日春帖子課次時,亦啓下他試官矣,今亦差出他試官,可也。尙賓曰,春帖子課次時,提學不在,故他試官啓下矣,今則弘文提學,方在京,何以爲之?上曰,然則弘文提學牌招,課次,可也。注書持入書題,承旨上之,上取筆添書,下授承旨曰,此四律題,昨夜應製人竝製進,而今日仕進承史諸臣,亦竝製進,排律及四律,同爲入啓,可也。尙賓奉展題紙以見,則乃以御筆,添書古今治亂載靑史七律押靑十一字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29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夜自三更至五更,坤方有氣如火光。
○尹彙貞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尹志遠在外,許集,持平金尙魯牌不進,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右副承旨洪聖輔,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右副承旨洪聖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俱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掌令許集,持平金尙魯,正言趙榮國,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尹彙貞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日躋啓曰,昨者以金致萬家婚事,下敎,而尙無皁白,問于宗親府以啓事,命下矣。招問該府郞廳,則來言日昨,以洛川君婚事,特下備忘于本府,使之依前定婚,故卽爲送人通諭于金致萬家則以爲,旣有所執,終難變改,而不敢以言語回答,從當具諸文字,呈單于本府云,而尙無來呈單子之擧,今方等待,故姑不得仰稟云矣,敢啓。傳曰,尋常君命,厭薄王親,亦極駭也。各別分付,若有呈單之事,則其家長,勿爲煩稟,直請拿處。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時,兩司不可不備員入侍,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違牌坐罷,無進參之員,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洪鉉輔,參議金龍慶牌不進,同副承旨李日躋進。以曺命敎爲兵曹參知,金在魯爲知敦寧,權賢爲掌令,韓翼謩爲持平,任{{!|𪼛|⿰王集}}爲正言,李奎鎭爲社稷令,趙彦彬爲公州判官,曺命敎爲兵曹參議,韓師得爲參知,李普爀單付仁平君。
○兵批,判書趙尙絅習陣進,參判尹惠敎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未差,同副承旨李日躋兼進。兵批啓曰,中軍姜台老,及第李國亮,閑良李仁錫,或軍器別備,或賊人捕捉指示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以申慶流、洪泰斗、田日祥、趙鳴鳳爲副護軍,金在魯、金啓煥、柳萬重爲副司直,李夏宗、金尙迪爲副司果。
○傳于洪聖輔曰,明日晝講爲之。
○傳于李日躋曰,晝講,命下矣,副提學李宗城,待明朝牌招備員。
○李日躋啓曰,新除授臺諫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啓曰,因兵曹草記,參知有闕之代,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新除授參議曺命敎,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啓曰,明日常參時,吏曹無進參堂上,判書尹游,參判洪鉉輔,竝待門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日躋啓曰,吏曹參議金龍慶,旣有只推之命,待明朝,與判書、參判,一體牌招,以爲常參時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常參時,本曹堂上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新除授參知,待下批牌招,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尹彙貞,以備邊司言啓曰,全州、善山城役賞典,初因儒臣陳達,日昨筵中,以草記,稟處事,命下矣。就其中拈出其稍歇者,全州則西城牌將金克協,北城牌將鄭銑,善山則料販監官吳信三等加資秩中拔去,以邊將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當初令備局稟處者,意或冒濫拔去者,多矣,今觀草記,全州二人,善山一人,强爲區別,其所築城,乃是備虞,施賞將士,亦乃奬功。旣難取捨,則何惜一二人賞加,以懈衆武士之心乎?依前回啓擧行。
○尹彙貞,以御營廳言啓曰,軍門將官,雖一體軍門,必通議後移差,而外營之不得任自啓請者,事體自別而然也,公洪監司柳儼,以本廳千摠柳東茂移差本道中軍事,送言,而不爲聽從矣。今此狀聞中,諉有前例,仍令該曹催促下送云者,其在事體,極涉不當,狀啓內辭意,勿施,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判洪鉉輔疏批還入,以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改下。獻納李光運疏批還入,以省疏具悉。儒臣所陳,可謂得體,則飭勵之下,何敢若是偏扶乎?決不若是,良可駭也。爾其勿辭察職,改下。
○右副承旨洪承輔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默佑我邦家,聖嗣誕降,神人有托,類痘順經,丕休申至,八域同慶,跛蹩亦起,臣在外承聞,區區忭躍,有不能自勝,而惟以跡滯下邑,未簉庭賀之班,爲恨也。仍伏念臣於向來待罪南邑,見差右道監試初試試官,往赴試所,使莫重慶科,終至罷場之境,惶隕之極,譴罰是甘,不自意敍命旋下,繼而有銀臺除旨。臣於此驚惶感激,固當竭蹶趨造於天牌之下,而情病俱苦,無望承膺,坐犯違傲,恭俟誅責,格外只推,召命洊辱,怵分畏義,不得不隨詣禁扃之外,而第臣於南試事,實有所駭怖悚蹙者,略陳其槪,以冀聖明之垂察焉。凡試所出題,上試官例主之,而其時適無預先留意者,開場後三試官,分執冊子,各搜詩賦題,俄而他試官,得題於十卷《胡傳春秋》,出示座中,臣於《春秋》、《左》、《國》等書,素不講習,其題若是必可出者,則或可詳閱事實,照管本末,而前此諸試官所得之題,互相就見,但言其僅可爲題而置之者非一,故此亦只看前註,循例泛應,更就各其所執之冊,加得他題之際,忽報擧子已盡入場,而日已向晩,題尙未定,臨當寫出。他試官更擧《春秋》題,問其如何,臣以爲試題,當取定於上試官云爾,則上試官,遂許其題之書出,而本章前註,旣無礙眼,臣亦不暇尋繹於凌遽之中矣。懸題移時後,一擧子有所來問,而題出,他人初不考詳,臣之不知,固其所也,而出題試官,亦不過副急拈出,曾不究竟其下文,故無以爲答。相顧躊躇之際,臣始索《春秋》,從其出題章,繙閱下去,至其下卷傳註,頓覺其不當爲題,心甚驚惕,投冊於前曰,此題,亟可改也,座中或以爲然。或以此題當做,前註擧子,且不請改,不必改之爲言,而臣反復爭執,卽改他題,當初來問之擧子,無辭退去。滿場擧子,爭謄所改之題,開做半日,寫卷幾畢者,在在皆然,而午後十餘擧子,忽然起鬧,至奪他擧子方寫之卷,而踏裂泥中,使不得製呈。試所屢問其起鬧之由,又喩以莫重慶科,不宜惹鬧之意,而十餘輩,但自簇立喧擾,終無一言問答,日將昏,突入撤圍,投石試官,仍致亂場罷試。其間委折,不過如此,而頃者湖儒輩,疏斥主試之人,極其危怕,其中又書揭示等語,尤非實狀,而臣旣同參於試役,則此心驚懍,亦當如何?噫,毋論某試官,鹵莽經傳,不明史學之責,均之難免,而至於知其不可出,而必爲拈出,揭諸場屋,除非病風喪性之人,決不當爲知其不可出,而袖手旁觀,任其書出,同自陷於罔測之科,又無是理。厥初之都出無心,推此可知,而聖鑑孔昭,明見萬里,至以率着無心,爲敎,雖使臣等而自解,亦無以加此,恩山德海,天地莫量,感戴頌祝之外,宜不敢更事煩縷,而如臣滅裂,偶掌鄕圍,僨敗試事,遭此無前之擧,其何可諉以薄罰之已行,晏然進身於周行也哉?玆敢冒萬死,少暴其顚末於黈䌙之聽。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削臣職,以安微分,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諒矣,爾何復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尹宋眞明疏曰,伏以臣,蒲柳之質,本甚虛脆,喪威震剝之餘,中外奔走之間,些少精力,衰落殆盡,疢疾纏身,寧日常少,外肥若浮,中虛如殼,醫家論症,莫不危之。然臣性不怠事,義在盡瘁,策蹇强疲,冒炎趨仕,近日以來,益覺昏憊欲死,擬將具疏陳懇,以爲解職圖生之計,乃者臣之從弟臣寅明,新除判尹,同堂兄弟,無竝據一府之理。揆以國典,自有應避之文,而相避之法,在下當遞,乞令該曹,照例申稟,將臣本職,亟先遞改,以存公格焉。竊念,籌堂有司之任,世稱要緊,其選宜嚴,而臣乃碌碌隨行,首尾六年于玆,妨賢尸職,愧懍徒積,日昨臣弟寅明,又啓下有司,一局四堂,弟兄占其二焉,則私心之悶蹙,已不可言,而公體之苟簡,尤當如何?且經筵兼帶,本非不文如臣所可濫竽,而顧今瀛館新備,講筵鎭日將開,以臣病情,尤無可强之勢。伏願聖明,特賜鑑諒,竝解臣備局有司及同經筵之任,俾臣得以守分養痾,復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本職令該曹,稟處,而其他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察職。
○乙卯五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尹游,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趙顯命,右尹李瑜,左副承旨尹彙貞,修撰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入侍。命均曰,日氣甚蒸鬱,聖體若何?上曰,日熱後,亦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命均曰,元子氣候,一向順安乎?上曰,連爲好過。命均曰,日熱如此,保護之道,伏想尤難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似不如前云,未知何爲而然?上曰,日熱而然矣。興慶曰,飮冷之節,近來,何如?而茶飮不爲照氷耶?上曰,冷茶時時飮之,而不爲照氷矣。興慶曰,生脈散,連爲進御耶?上曰,時時進服矣。命均曰,以諸道狀聞,見之,雨澤甚不均,而卽今京中則雨意不止,似必有霖雨之患,可慮。上曰,此時土潤溽暑,雖有霖雨,不是異事,稍不足則曰不足,稍過則曰過,雖天人之際,亦何能酬答乎?命均曰,別無大段稟定事,而旣是次對日字,故入侍矣。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言,慶興府所任等捉囚時,其中五人則逃躲矣,今已還現,與同罪諸人,一體決棍,以開自現之路,爲請矣。依施,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其在事體,比同罪而不逃者,似當加罪矣。上曰,此則道臣參量爲之,可也。命均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言,椒島事,槪以前僉使,每於唐船追捕之際,往往發射,故唐人爲報復之計,有此作挐,而別無生釁之端,他事與前報狀,相同,而逃走將吏事,頃日旣使査報,姑當待之矣。上曰,然。命均曰,頃日次對,以黃海監司旣已推考,則水使之拿處,似過,故罷職矣,諸議多以爲,罷職太輕云,與地方官及本鎭僉使,一體拿問,何如?上曰,國家處分,當有輕重差等,然後方可見設官分職之意矣,僉使拿處,水使亦拿處,則安有差等之意乎?此不過以僉使、水使,同是武臣,竝爲拿處,無妨,道臣、文官,不可同拿耳,安有如許事體乎?若以爲事當拿處,則道臣、帥臣,竝爲請拿,可也。憲臣上疏,不此之爲,而追論旣往之閔思淵,以爲道臣張功之資,予未知其可也。興慶曰,閔思淵,其時多有人言云矣。命均曰,正方山城圖形,方此持入。上命上之而展覽,命均曰,橫畫,卽棘城基址也,李載恒,欲自圓洞,至烽火串,三千六百餘步,盡爲築城,此則役鉅,姑難輕議,而土築上設雉堞,圓峯上建譙樓,則物力不必多入,可以從速爲之。且大也筒靑龍浦,受安岳、載寧、信川之水,水常彌滿矣,一自大也筒築筒之後,水勢減縮,而所謂築筒者,今至五六年,尙未成畓,築城之議若定,則此筒當急時毁撤,而筒水引至城下,瀦爲濠子,則隱然爲一城矣。筒內若干民田,雖買取何難乎?此事,尹淳亦曾以當築陳達,築城與否,趁今決定,似好。上曰,吏判初入,意見,何如?游曰,臣亦聞此議,久矣,臣意與尹淳不同矣。我國凡事,依憑苟且,實爲大弊,以此事言之,可築則築之,不可築則罷之,可也,至於土城雉堞,則殆同依憑,不可爲也。凡關隘,皆倣萬里長城而爲之,臣於燕行時,見長城及山海關矣,山海關,卽明朝徐達所築,以屬于長城者,而登望海亭,察其形勢,則入海沮洳處,皆築鐵爲基,而關門爲三重,如是而後,可以禦賊矣,以一面城禦賊者,臣未之聞也。江華城,臣嘗笑之,旣有走路,則敵來,安有不走之理乎?山海之鐵城重關,尙不能禦虜騎,若干土城雉堞,何難越之有哉?且我國物力,多費於築城,而旣築之後,又棄而不用,此實痼弊,此處土城雉堞之議,亦不過兵使輩,欲費所給之物力而已。上曰,諸臣意見,皆陳達。廷濟曰,正方山城,內險外平,勢不可守,故棘城築城之議,其來已久。尹淳主築城之論,而金在魯以爲不可築,蓋以古來流傳之言,以爲在昔欲築棘城,則癘疫熾發,故文宗大王,至親製文以祭之,今不可輕議云,而此言未必然,大臣所達,勿爲張大,只以修築土城,決水作濠而了當,臣意亦未見是。大抵饑饉癘疫之餘,數年幸得粗安,天意似若眷顧國家,而國家無顧念民事之意,可乎?臣意無論緊歇,凡係興作等事,皆姑停閣,從今數四年,只孜孜以民事,爲慮爲可矣。游曰,棘城築城之議,非謂正方不可守也,蓋以丙子虜兵,自棘城路來故也。臣意非謂築城不可,若大設關防,移置兵營以鎭之,則誠好矣,今欲以若干土城,塞責,此則大不可也。顯命曰,臣未見棘城,不知形便利害何如,而尹淳陳達時,旣參聽,今又見地圖地勢,信是要衝,事當築城矣,尹游見中國後,眼甚大,我國事,無一事可意者,今若以不及於中國,而遂廢不爲,則殆同因噎而廢食,此則不可。且數千步築城,非盤樂怠傲之事,則李廷濟之言,亦未見其可,兩臣之言,皆未知其得當,然臣旣未目覩地形,則亦何能決斷乎?瑜曰,數年饑饉之餘,民事信不可緩,而安不忘危之訓,亦當服膺,故無事之時,宜講關防、城池等事,而第此棘城事則臣亦未目覩,何能決其利害乎?上曰,承旨二次西路,往來時見之乎?彙貞曰,臣曾再過西路,而棘城非直路,故不得見矣。命均曰,諸議皆以爲,黃州城不可守,銅仙gg洞仙g蒜山之間,有移營處,可以移之,而姑不可猝爲,故欲先築棘城矣。廷濟曰,棘城形便最好,且洞仙,路險,不難防守,棘城路平,尤宜設置關防,而臣意惟以爲,今時不必爲之矣。顯命曰,臣旣待罪廟堂,一番往審形便,似好。上曰,石筒決去後,水至城下,則可以行船,而此水,冬則合氷乎?命均曰,此水大漲則可以行船云,冬則浦水雖不厚氷,而流澌甚多,人不能渡涉云,若決石筒引水,而築土城,以抵東圓峯,則可以無憂矣。上曰,土城東抵圓峯,則賊兵之來,皆將墜水而死乎?此是金在魯所往看,而以爲不可築者乎?命均曰,金在魯,以流傳之說,或慮癘疫之熾發,而此何以知其必然乎?上曰,分明有此慮矣,以祭文語勢,見之,則必是築城所致矣。吏判、秋判所達,皆有過處,吏判之言,雖近因噎而廢食,秋判所謂,見中國眼甚大之說,太過矣。秋判斥戶判之說,是矣,然海西年事不登,則非其時之說,亦是矣,吏判所達,槪有意見,今雖周圍礪峴棘城,盡築城郭,猶必有走處,況一面之城乎?且築城之後,當備置守城之具,羅立守堞之卒,而以爲猝難爲之,則朴纘新所謂,雖小築,猶勝於無者,非矣。彼人鐵騎,豈懼此小築而略礙不來乎?兵書亦必無略礙不來之法矣,此時無事粗安,故如此苟且之說,喜爲之矣。邊將無事之時,猶不免唐船之木椎,此由於無勸奬之政,故邊將多無形者而然,若無勸奬之政,雖金湯,何以守之哉?此處利害,姑無論,此時實非其時農節,用民豈不重難?誰知盤中食,粒粒皆辛苦,數畝靑苗,亦豈不可惜乎?廟堂每事,皆以姑觀前頭爲言者,予實病之矣,決水爲城,事亦苟且,廟堂,分付於帥臣而爲之,可也,若出擧條爲之,則必貽笑於隣邦矣。金在魯所慮,予亦慮之,以祭文觀之,分明是棘城築城所致,棘城,似是癘氣所聚處也,以此以彼,其在爲民之道,實不緊急,而終爲重大也。重臣欲一往審之說,亦不可,一國大臣,旣往見以爲可築,而重臣又爲往審利害,事體不可。且方帶將任之重臣,猝然往見棘城,則必致一場騷屑,此不可爲也。命均曰,去年狀啓,尙未回啓,故陳達,而我國山城據險,自是本色,有不可廢,而勝國亦曾築城於此處云矣。上曰,不然。重臣之言,抑揚雖過,予槪以爲不可築,至於勝國物力,以黃金造佛,何難於築城乎?今何能及之?且在德不在險,在人不在城,諸葛生時,魏人不敢窺蜀,而諸葛死後,鄧艾裹氊踰入矣,雖固如金湯,惟在得人之如何矣。命均曰,自古關防,亦有橫築者,正方不可守,兵營不可猝移,則急處宜先防之。上曰,事終齟齬,聽亦齟齬,舊城基爲雉堞,尤極齟齬矣。命均曰,朴纘新狀啓,置之乎?上曰,置之無妨。興慶曰,內局提調尹淳,本職許遞,催促上來後,尙無動靜矣。藥房監製,提調例爲之,而特敎之下,尙今不來,從重推考,更爲催促上來,何如?上曰,從重推考,使卽入來,而豈有不來之理乎?{{*|出擧條}}。命均曰,判尹宋寅明,頃使政院催促,而尙不入來,卽今使行迫近,奏咨文撰出,一時爲急,寅明不但方帶藝文提學,詳知前後曲折,不可不使之撰進,從重推考,使卽上來事,出擧條分付,何如?上曰,宋寅明之尙今不來,非矣,從重推考,申飭入來。{{*|出擧條}}。命均曰,曾經史官人,時政記未修納者,向來累加催促矣,今聞朴文秀、閔亨洙、李周鎭,尙不修納云,朴文秀未修納者,不過四十餘日,而李周鎭則雖在喪中,使之修納事,有下敎,而渠以閔亨洙持服時,亦不修納,爲言,而終不修納矣。上曰,朴文秀之不修時政記,太爲支離,而閔亨洙,亦尙不修納乎?極爲非矣,竝拿處。{{*|出擧條}}。去十二月都政,至今六月,不得爲之,安有如許事體乎?命均曰,參議出仕,則可以爲之云。上曰,參判亦不出仕耶?興慶曰,亞銓頃已出仕矣,日前因儒臣之言,引嫌陳疏,而批旨中,有良可駭也之敎,以此惶恐不安云,在宰臣之道,旣承此敎,則其縮伏不安,無怪矣。上曰,李光運疏批,果有可駭之敎,而亞銓疏則只爲例批矣。興慶曰,亞銓之批,果有可駭之敎矣。上曰,伊日當次對紛擾,亞銓、獻納疏批呼書矣,中官誤爲換下矣。彙貞曰,然則兩臣批答,還入乎?上曰,李光運疏,以萬死生還之語,扶李倚天事,極無狀,故痛斥之,而亞銓辭疏,則不過以語犯先朝之語,未知指何事爲言,故只爲循例賜批矣,李光運之疏批,何關於亞銓哉?參判今無可引之嫌矣,批答則竝還入當改下,而當該中官,拿處,{{*|出擧條}}。參議則都政定日後,牌招爲可。游曰,臣之冒沒行公,只爲大政之過行,必欲於五月內爲之矣,五月今已無及矣,六月褒貶開坼前則必欲爲之,而事勢亦有一段難處者,不可不於大臣入侍時,稟定矣。甲寅十二月都政,至今遷就,故十二月以後,各岐仕滿當出六之人,甚多,其數雖未的知,而似至三十五人之多云,見今六品職窠,非不儲闕,而十餘窠,尙不足,萬無推移之道,誠爲可悶。曾前庚子六月都政,至後正月始爲之,而其時銓長,與大臣,稟定於榻前,以十二月,貶窠守令,差出於其政,而仍用其闕矣,今亦用此例,何如?上曰,此皆去年十二月都政,當爲出六者耶?游曰,此非皆是十二月仕滿當出之人,都政遷就,故次次仕滿者,如是其多矣。都政之法,報仕滿者,竝卽出六,而見今窠窄,勢難分排,開坼後爲之,而用貶窠,開坼前爲之,而限界出六,二者之中,亟降處分,然後可以擧行矣。命均曰,都政之至今遷就,已極可悶。何可又退於開坼後乎?此則決不可爲也。限界出六,雖無前例,今番事異常格,參酌限出,似好。上曰,予意欲限十二月仕滿之人而出之,蓋此都政,當行於十二月者也,若行於十二月,則必只出十二月仕滿之人,此是常道也。興慶曰,今此都政,決不可爲,陞遷者更待開坼後,而只出十二月仕滿人,則亦爲稱冤之端,四月以前,付今番都政,五月以後,付六月都政,似宜。上曰,中間限界,豈不尤爲稱冤乎?予意直用十二月都政例,可也。興慶曰,又有一道,今都政窠窄未及付者,竝送西,以虛司果出六,似宜。上曰,若開送西之法,則仕滿者皆不得保其職,而無勢之人,不得爲一番字牧之任矣。游曰,旣不可待開坼後,又不可限界出之,則無他善處之道,勢當以仕滿之人,限六品窠闕,次次出付,而窠盡未及出六者,則姑爲留置,都政過後,雖佐貳獨政之時,隨窠出六,何如?上曰,此言最勝,依此爲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宋翼輝,以翰林議薦而見敗,日昨有考例出六之命矣,前例如此之人,或自他岐出六,而無直爲出六之例云,宋翼輝終無歸屬處矣。游曰,藝文議薦,便是分館矣。興慶曰,以不成之薦,何可謂之藝文薦乎?命均曰,徐命臣,以翰林敗薦,日昨出六矣,聞外議以爲,命臣敗薦則不斥其人,而只斥單薦,與疵短其人而見敗者,有異,似不當出六云矣。上曰,徐命臣,六品之外,無他道矣。單薦、回薦而見敗,則與宋翼輝,有間矣,徐命臣,何可更用於翰林?雖爲翰林,渠何可行公乎?然則李台重,亦將更爲翰林乎?大臣及備局諸臣,以次退出。健基進曰,臣待罪經幄,有區區所懷,敢達。伏見持平金尙魯疏批,則下款數句語,出於意慮之外,有非人臣所忍聞者。金尙魯,不過以有懷無隱之意,慮下人輩亂雜之弊,而有此疏陳,設或不槪於聖心,平說委折,未爲不可,而今此數句語,不但人臣所不忍聞,竊恐有駭於聽聞,此是聖學涵養不足之致,臣實悶焉。上曰,予雖無涵養工夫,而豈如是乎?日昨大臣所達,可謂不知予意,而屢度齗齗,爲言不已,以古言之,豈如是乎?國家旣有子孫,則何可無居室乎?國家有子孫,則宜自國家造家以給,而予亦不欲爲之矣。俄者以築城事,有所下敎矣,少有糜費,則不欲爲之,故今此修理事,以事體言之,則當自地部造給,而予猶不爲,從他拮据,不欲煩經費,豈非節約之太過乎?枯松之取用,亦有意矣。昔丙吉,只問牛喘,松禁事,旣有京兆,又有耳目之官,大臣何必與知於此等事乎?所謂創業舊基之說,何如?予雖無涵養之工,若不知祖宗舊基之爲重,則當爲何如人乎?然予不激惱,只以溫言,答之,金尙魯亦必有耳,豈不聞此下敎乎?雖時御所,若有枯松、風落木,則所見不好,故例皆斫用,而諸宮家,多有受用之事,予在私邸時,先朝亦曾賜之矣,非但此也,自前請得斫用,非一非再,而未聞其時以爲言者矣。予旣十分節約,無可執言,故自枯松、風落木之取用,亦以爲言,然則將何以爲之?國家子孫,雖至老,皆仍留宮中乎?如是而朝臣不以爲非,則予亦慰滿以過,顧不好哉?不然則予豈過乎?以唐太宗之英明,或有過處,予雖學問未盡,亦知其非矣。予事旣極盡,則如此等事,亦以爲言,其心,是何心耶?昔祖宗朝,有此花開後更無花之敎,則臺臣掩泣而出云,人情固當如是,予之下敎,不過此意也。國勢孤危,雖纔得元子,而金枝玉葉,有幾人,只有些少子女,亦復如是,若數多則朝臣只爲此事,無暇及他矣。國家倘如宣祖朝,則尙魯,將以此事而老矣,俗所謂,守令代記官,予豈不知其意乎?其疏頭辭言,果有是事否者,尤極無狀矣。其疏之批,較諸予心,猶可謂參酌,而醞藉爲之矣,況其疏中,獨拔衛將,而不請罪者,予豈不知其意?此乃衛將造謗之致,無非此輩所爲,何獨拔去乎?健基曰,金尙魯疏批中數三句語,終是人臣不忍聞者,而卽今下敎,辭氣之間,多不愼重,豈意我聖上十年涵養之工,乃有此事乎?上曰,常談云,我心所含,他人不知,予欲節約,而反有此等之言矣,蝸牛亦有屋,堂堂國家子孫,豈可無一區家舍乎?國家松木,皆兩班斫用矣,豹皮豈爲此而賜給乎?金尙魯,癡矣癡矣,器盈則覆,太爲之太爲之矣。健基曰,千古聖王受諫之道,雖有逆耳之言,必優容寬假,虛受聽用,自是大聖人盛德事也。今殿下,因一微事,摧折言者,至於此極,實非微臣平日所望於殿下者也。伏願平心舒究,收霽威怒,以築太平萬世之基焉。諸臣以次退出。
eyiqwx4zt2i19bozvlww5u1c00abif3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六月
0
1109973
2173636
2173549
2022-08-23T00:26:44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六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五月|五月]]|next=[[../七月|七月]]}}
==6月1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停經筵。
○大殿,奉朝賀閔鎭遠單子別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爲申飭,而吏曹佐郞金尙翼,副司果金光世,漢城庶尹李顯弼,今五月朔朔書,無緣不書,事體殊涉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明日乃是初伏,自明日處暑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晝講時刻臨迫,副提學李宗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錫五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持平韓翼謩,正言任{{!|𪼛|⿰王集}}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副提學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晝講時刻已過,講官不備,今日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傳于李日躋曰,召對爲之。
○尹彙貞,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常參時,本曹堂上侍衛及常參官,無以推移備員,而參判臣尹惠敎,連呈辭單,無意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判洪鉉輔疏曰,伏以臣,所被人言,極其非常,駴怖震懼之餘,不能終默,敢將短疏,略申自列之忱矣。批旨之下,辭意截峻,臣一倍懍隕,直欲鑽地以入,而更事籲呼,亦有所不敢,只尋長單,以爲遞解之圖而已。日昨以大政之遷就,至下特推之命,而兼示開釋之旨,臣於是惶感交極,方未知置身之所,繼又伏見榻前下敎,當日之所下嚴批,初不屬於臣身矣。噫,臣是何人,而聖上之所以曲念而偏覆之者,乃如是,雖木石之頑,亦當知感,況臣粗具人性,不至於全無省覺者乎?誠宜有召卽承,以伸感激之私,而第肆然無嚴之斥,聲罪至重,蹈蹴惟意。假使庶官卑僚,受此題目,尙不敢冒沒,如臣者,人雖無似,其秩則宰列也,其職則亞銓也。其所以自待,與人之見待者,宜若與冗品有間,而人之爲言,至於如此。臣若不恤其言,輕於自待,揚揚冒出,便同無故之人,則其羞搢紳而辱朝廷,當復如何?批旨換下之後,臣不敢以此爲嫌,而儒臣詬斥之目,固自如也,則政席一步地,非臣之所可復蹈。且於憲臣所論,金相冕、李希益事,實有所不可晏然者。相冕之出,六月已積,而歲又經,則陞擬五品,非但政格之當然,亦多前例之可據,遽除之斥,非臣意慮之所及。至於希益,曾不識其何狀,而相避相換之際,換以氷檢,不過取其相當窠而已。初非有意,則今者目之以巧占,有若臣因其圖囑,曲爲其地者然。何其不相諒至此?此又臣難安之一端也。當遞未遞,日事違傲,罪戾惟積,誅罰是竢。玆不得不更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賜鐫改,仍治臣違慢之罪。使都政,毋至漸稽,私義得以自靖,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察職。
○判尹宋寅明疏曰,伏以臣向冒匪據,自速顚沛,始嘗左右彌綸,亶出苦心,而乃反不免於生事僚席之歸,終又引義辭巽,稍存廉愧,而輒復自陷於無端違傲之科。論其罪犯,合被重辟,而聖度涵貸,罰止勘罷,臣誠以罪爲榮,且惶且感。惟其負罪之蹤,不敢處在京輦,卽日出郊,望門投跡,靜裏自訟,益切愧懼,不意罪罷未久,恩敍特降。敦府、京兆、藝苑、籌司除旨稠疊。湔拂如舊,仍又有令政院,催促上來之敎,臣於此惝怳震驚,感極而涕,殆不知所以自措。噫,孤負委寄,臣自知罪,一時薄勘,非可自贖。今於恩命之下,誠有不敢冒進者,而洗滌收召,聖恩愈隆,感激趨承,少伸叩謝。亦是臣分之所不可已者,較量二者,宜知所處,而第臣奔走供劇,殆近十年。當其勞攘之際,誠不自知其痛痒,而及今歸伏村廬,處靜多日,肢體稍逸,百病交侵,痰注而腰脅牽痛,氣逆而頭目眩暈,胃氣先敗,飮啖全却,客邪易乘,寒熱頻作,種種諸症,已係難醫。且自數日以來,又患癨氣,胸膈否塞,吐下不得,委身床席,宛轉叫苦。使臣調將時月,稍得蘇完,則雖非朝家催督之擧,豈敢不歸身京闕,以聽進退?而見今病情,實難起動,趨命供職,非所可論,自力入城,亦無其路。違逋明旨,罪又萬死,見帶諸任,俱係緊重,決不宜容臣虛縻於在郊淹病之中。伏乞聖慈,俯垂矜察,將臣本兼諸職,竝許遞改,以幸公私,不勝至祝,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兵曹參議曺命敎疏曰,伏以皇天眷佑,聖嗣誕降,旋經疹患,賀儀再擧,此實古今未有之慶,宗社無疆之休,懽忭喜躍,曷有其極?卽因騎省恩除,庚牌繼臨。念臣三年外邑,積違宸陛,幸忝周衛之列,一近天日之光,豈非至願?而第臣於向年,論一堂后,慘被憲臣宋秀衡之忽地橫擔,非理醜辱,遣辭憯毒,至今思之,心骨俱寒。今不可諉以歲久,淟涊冒沒於職次,玆不得不來詣九閽之外,略暴其時委折,仍而徑退,臣罪尤大。蓋臣始見筵話於喉院,問其本則曰,廳注書所草也。復見筵話於摠府,問其本則曰,廳注書所草也。噫,咫尺威顔,親出玉聲,諸臣聞之,注書記之,添亦不得,刪亦不得,而此則一手兩本,詳略顯殊,見於喉院者,眞則見於摠府者,乃添之也。見於摠府者,眞則見於喉院者,乃刪之也。二者,必居一於此,注書安得無罪?此臣所以有拿覈之請也。後因大臣之筵奏,秀衡之彈劾,臣始怪訝。復詳問臣所見兩本之出處於喉院,則見於喉院之本,是注書之初與大臣,往復而出草者也。見於摠府者,是承宣疏出注書就拿後出草者,而頗詳聖敎,仍錄日記云。由此以觀,臣之所見兩本,都出於注書,而實非大臣之私本也。然不論彼本此本,非一本則已丁寧矣。夫臺閣之任,君有過則規,臣有罪則糾。大臣雖尊重,苟有可論者,無置而不論之例,誠使臣早知大臣之所干涉,未必祕諱。況虛舟飄瓦,本出無心,而反惹秀衡之怒,始知其所以迎擊者,儘有許多機關挾雜,而有所深惡於其心,故爲此周遮之計,其所謂情態用意,眞是自反處也。況伊日大臣,所以請之者,聖上所以不許之者,有何深惡於臣心,而爲此不襯着之言歟?觀其首尾爲言,左右矛盾,無着落無倫脊,誠令人惝怳,莫省指意之何在也。旣曰,臺啓之體,當以明白正直爲主。又曰,伊日筵敎,關係至重,秀衡於此,似眞知臺體之當明白正直,筵敎之爲關係至重,而至重筵敎之惟意刪沒,互出兩本,曾所未有,則臣之欲一覈正,固未始不出於明白正直也。亦未始不知爲關係至重也,則宜與秀衡之立論,不至相反,而乃費心力攻之曰,聖敎雖關係至重,毋論一本二本,汝何敢言吾所深惡之事乎?求說不得,則遂集宵小之目,囫圇而勒加之,自有臺閣以來,此等言議,臣實創聞也。尤可笑者,伊日罷對後,秀衡語臣於臺廳曰,筵話兩本,甚怪異。臣繼問曰,吾發啓,何如?答云,是固當。噫,昨日之言,出自其口,翌日之言,亦出自其口。是何一宿之間,一人之見乍賢乍佞於一王尊之身也?臣雖疲劣,豈與之呶呶較挈,以重貽搢紳之羞?而旣被當日無限構捏,則雖散官冗職,固不可晏然冒當,況此宿衛深嚴之地乎?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名,兼治臣違慢之罪,以謝人言,以安私分,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臣於前月,入侍講筵,伏承聖敎,令臣姑待,《詩經》第七冊始講之日,更侍講席而後退去,恩言鄭重,德意隆摯。臣誠感激銘鏤,不敢復有所煩達,泯默退伏,只俟開筵之日,于今三旬有餘矣。適因講官不備,法筵尙今中撤,而其間積雨蒸暑,臣之病狀,日以添苦,誠有生行死歸之憂,而不敢徑自退還。今則抄夏gg初夏g已屆,伏日在明,講筵之遵例頉稟,當自今始,而臣之病情,尤有不堪一日仍留者,玆不得不擔舁作行,爲歸死故壑之計,回瞻禁扃,悵戀交結,辜負恩諭,罪戾增重。且伏念臣以田里病伏之蹤,抱老朽危死之疾,名在朝籍,職號勸講,旣不能一日供職,少塞委責之盛意,徒煩陳列賤病,以益逋慢之重誅,國體朝綱,緣臣而益壞,具僚庶工,視臣而益懈,臣罪到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明,俯察情懇,顧念事體,先削臣遙帶經筵之任,竝將政府佐貳之銜,苑署提擧之職,盡行蠲免。仍命有司亟加譴罰,庶使私分獲安,王綱稍振,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頃於法講,面諭卿者,伊後因玉署之不備,迄未開講。初伏在明,停筵之期又値,頃日挽留,今歸文具,不覺歉然,請歸之章又上,心亦缺然。前後勸勉于卿者,不過講學,今則開筵未易,無可更勉者,而數月勉留,豈可自外尋鄕耶?明日召對時,同爲入侍,則亦有諭者,卿須體焉。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云云。{{*|疏本還入未下}}答曰,省疏具悉。昨者憲臣批答,不過諭予意,爾之匡輔,何費力之深哉?此雖本爾伎倆,此乃細事,而若是張皇,放肆護名,良可駭也。勿辭察職。六月初二日,召對時還入,自此雖至勿辭察職二十七字,以御筆抹去,予未曉也。勿辭察職八字,親書改下。
○乙卯六月初一日卯時,上御宣政殿,常參時,行都承旨鄭錫五,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必寧,左副承旨尹彙貞,右副承旨洪聖輔,同副承旨李日躋,記事官李光躋,假注書李成中,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東。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尹游,戶曹判書李廷濟,右參贊鄭亨益,右尹李瑜,禮曹參議李聖龍,掌令權贒,修撰兪健基,監察李碩華,禮曹正郞李鳳鳴,戶曹佐郞李蓍選,吏曹假郞廳李東元,司錄蔡慶承。西。領敦寧魚有龜,兵曹判書趙尙絅,工曹判書趙正萬,刑曹判書趙顯命,月城尉金漢藎,蓮豐君欑,全陽君李益馝,僉知朴弼理,兵曹佐郞宋儒式,刑曹佐郞鄭東說,工曹佐郞南弼明入侍。東西班諸臣,行四拜禮訖。光躋立楹外御爐傍唱曰,有啓辭官進前,無啓辭官退出。興慶、魚有龜、贒、健基上殿,其餘諸臣,竝退出。入侍諸臣進伏。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彙貞進伏。上曰,雨勢如此,軍兵,竝令排立于簷下。成中趨出,傳敎後入來。興慶進曰,連日蒸鬱之餘,大雨纔下,上體,何如?上曰,連爲一樣。興慶曰,夜來寢睡、水剌諸節,更何如?上曰,一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氣候,何如?腹中滯氣,若存若無者,今無餘氣,而一向安順乎?上曰,連爲好在。興慶曰,以椒島事,黃海水使罷職矣。此與他時有異,其代,令該曹各別擇差以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時政記未修納史官,昨有拿處之命矣。前後成命之下,尙多未納者,事體誠爲未安。而至於李周鎭,則聞幾盡修整,而以喪人納史,曾無前例,不敢呈納云。且聞其父故相臣李㙫大祥,在於今月初五日云。祭日只隔數日,而周鎭就囚後,若未能及時蒙放,則將不得行祀矣。故相臣終祥,因此不行,則豈不有歉於朝家,終始禮遇之意乎?過祭後,雖更拿推,今則姑爲寬恕,使之行祀似宜。此雖私事,而係關孝理之政,且是故相臣家事,故惶恐敢達。上曰,未修納者,幾日耶?似最多矣。興慶曰,日字雖多,已盡修整,而只以喪人納史之無例,不得呈納云。上曰,前日曾有下敎於閔亨洙者矣。闋服前,不爲納史,事甚無謂,而此則與他事故有異。故相臣祥事,不可使之闕行,李周鎭拿處事,安徐而姑先從重推考,更觀前頭而處之。{{*|出擧條}}興慶曰,臣有區區所懷,敢達。臣近聞有景福宮枯松斫用事,其有前例,臣亦聞之矣。日者,左揆,以此事陳達,則自上以有前例下敎矣。大臣所達,亶出憂愛之忱,匪有他意,而其後持平金尙魯之疏,又論此事,批旨嚴截,而提及大臣之言,頗有未安之敎,尙魯非爲自謀也。過聽所聞,其言如是,批旨中,但當明其不然而已。不宜過加摧折,而至於下款辭語,尤有太過處,昨日儒臣,以此陳達,則辭旨又爲過重云。臣每仰聖學高明,留意涵養之工,而辭令之失中,乃至於此,臣不勝耿耿,敢此仰達。辭令之間,另加愼重爲望。上曰,昨日已諭於儒臣矣。予素無涵養之工,安得無過處乎?然此事則大臣、臺臣不緊矣。予雖無涵養之工,亦有思矣。近日,以進講《綱目》中,谷永事,有所下敎,谷永雖附托王家,專攻上身,而在上者,何可以此斥永哉?若是可爲之言,則予雖無涵養之工,必不使大臣、臺臣而不言矣。此事則大臣、臺臣之言不緊,四十後得元子,此誠往牒所無,則些少節目間事,略之,可也。若有過處,則以蒙養以正之義,言之,可也,而以不緊事陳達者,亦不緊矣。頃者,李奉朝賀陳達,此時第宅,不可過侈之意,故予留意而不爲之。予心惟在於節約,故不營新第,不煩度支,而以私親宮賜之者,只出惜費之意,今方若干修補,而實無過侈之事矣。以予私親宮,賜王女,今有屬處,此可喜矣,顧何與於大臣乎?昔年宗臣,進太祖御筆,有同明文者,其時故相臣徐宗泰,以是勉戒,此則是矣,此事則何與於大臣,而其時齗齗者,何也?自枯松風落木之取用,自前有之,在上者,若無故斫用舊闕之木,則當何如?創業基之說,誠過矣。而末梢非他,昨已言之。金尙魯則疏中,不論衛將,而以果有是否爲辭,予豈不知其意?此皆衛將輩,造謗之致也。此等中庶輩,趨附宰相家,做出如此之言矣。大臣之事不緊,其亦異於古者丙吉之只問牛喘矣。松木事,有京兆在焉,何與於大臣哉?金尙魯則癡矣。予務爲節約,不煩國用,枯松之取用,亦出於省費之意,而朝臣無可言,故以是爲言矣。我子豈比先帝子,予豈不知此義耶?予心不然,而言者如是矣。金尙魯癡矣。昨已言之,而若使王子、王女,老於宮中,則予亦好矣,而年長不出,則朝臣又必以不出閤爲言矣。大臣、臺臣皆不緊,可言者言之,可也。枯松之賜給,自前有之,此何可言耶?若金枝繁盛,則何以爲之?若如宣廟朝,則如尙魯者,必以此事而老矣。興慶曰,自上惜費之意,豈不知之,而此事不過出於傳聞之過也。大臣及金尙魯之言,俱出於憂愛之忱,豈有他意乎?上曰,不緊矣。不顧國勢之若是,欲得將來名稱,而爲名臣矣。興慶曰,如是下敎,漸爲過矣。傳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臣曾以此言,屢陳於前席矣。凡逆耳之言來,則宜以道與非道,求之而已,今玆下敎,若是過重,恐有妨於涵養之聖德矣。上曰,國家若多子孫,則將何以酬應此等之言乎?以此酬應,予髮將白矣。興慶退。有龜進曰,臣爲承候,兼以敦府事,有可達者,故入侍矣。臣筋力形骸,如是依支,一年二次褒貶,何難擧行,而況朝家別有申飭,何敢不擧行乎?第故規必有判敦寧、知敦寧,然後備三員,開坐褒貶,而連名封啓。然判敦寧、知敦寧之無故行公,甚不易。每以堂上不齊頉稟,則臣居首堂,宜被問備例罰,而此則以事體蕩減之。如此曲折,不爲仰達,則申飭之下,事近泛忽,欲以疏章仰達,而亦恐煩屑,不敢爲之。卽今六月褒貶當行,而判敦寧未差,知敦寧在外,亦將不得擧行,事甚惶恐,敢此仰達。上曰,同敦寧雖有之,不得爲備員耶?有龜曰,同敦寧雖參坐,而不得參於連名封啓,而都正亦不得爲之矣。上曰,敦府事勢如許,則雖不擧行,何妨?有龜退,贒進讀前啓。上曰,措語無改,則只擧末端,可也。贒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贒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贒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贒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贒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贒曰,新除授掌令尹志遠,時在京畿豐德地,司諫院獻納朴㻐,時在楊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上曰,禮房承旨進來。必寧進伏。上曰,昨日宗府回啓,有所下敎,金致萬事無據,初以倒婚爲言,此則兪拓基家,亦已許之,故其後靈城陳達時,予以爲此則予初不周詳之致矣。倒婚事,渠有所執,故已爲從便處置,則渠何敢更事稱托乎?老而無妻曰鰥。然則近宗,其將爲鰥夫乎?分義道理,俱不當若此,極爲無據矣。昨已下敎於宗府草記,更勿如前遲緩,卽速問啓。若不從命,則依昨日下敎,其家長拿處事,自政院,申飭,可也。{{*|出榻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乙卯六月初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洪聖輔,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入侍。健基讀,《綱目》第七下,自九月地震,至祠西王母,至秋乃止。上曰,承旨讀之。聖輔讀,自封傅商爲永昌侯,至三十五板,孫寵、息夫躬以罪免就國。上曰,少退,可也。諸臣竝退待閤門外,三更二點,更命入侍。上曰,夕間有眩氣,使之少退矣。少退而仍罷對,事體不可,且眩氣不至大段,故更爲召入,而更漏已深,限俄者止讀處而止之,文義陳達,可也。健基陳文義曰,初板地震日食之變,實由於成帝之不辟,而李尋之對,實是千古人君之所當鑑戒者也。上曰,然。健基曰,五板策免大司空武,遣就國,哀帝承成帝委靡之餘,稍欲振刷王綱,以法御下,此則未爲不可,而但何武之事親不篤,事不分明,而只以欲改易大臣,而策免之則不可。且師丹,固是儒者,又多切直之言,可謂賢相,而以其見忤傅氏,不能終用。此兩事,俱失任相之道,宜致漢業之益替,此等處,伏願留意鑑戒焉。上曰,然。健基曰,十四板策免大司馬喜,此爲丁傅用事,傅太后亂政之始,實是霜氷之漸也。上曰,哀帝固非矣。傅太后之事,尤可異也。健基曰,自此,至止讀處見之,皆不過董賢寵幸之事,君子小人,進退數三節而已,別無文義之可達矣。上曰,董賢之寵幸,甚於鄧通,至於封侯拜三公矣。健基曰,千古安有如董賢之嬖寵者耶?上曰,哀帝與成帝,優劣何如?健基曰,成帝之溺女,寵而委政王氏,哀帝之嬖董賢而專用丁傅,俱是亡國之君,似無優劣之可言矣。上曰,哀帝則見制於太后,事多不得任意者矣。健基曰,哀帝之政,或有不如成帝者,成帝雖多疵政,而能容直士,哀帝則一切不用直言。只此鮑宣上書,可謂名疏,而哀帝外雖優容,終不採用,末乃髡鉗之,則卽此一事,不如成帝之勿葺折檻矣。上曰,兩帝相去不遠,而成帝終是死於婦人之手者,而哀帝猶無此事矣。健基曰,嬖幸董賢,至欲禪位,此何異於禍水滅火耶?上曰,此是斷袖者耶?昔年弘文館,以古之善可爲師,惡可爲戒,圖作二屛進獻,方在大內。董賢事亦入其中,斷袖之狀,令人代羞,千載之下,尙爲之駭歎矣。斷袖不載《綱目》,而似在《漢書》本傳矣。健基曰,此事在《漢書》矣。上曰,王嘉是可人矣。健基曰,鄭崇、王嘉,固是一時剛直之士,而俱不得保全矣。上曰,傅喜,乃是自中賢者,而終能保全耶?健基曰,傅喜被斥於傅太后,而王莽用事時,奬進矣。喜亦不爲莽用,保全以終矣。上掩卷,健基退出。上曰,承旨進來。聖輔進伏。上命書左參贊李眞望上疏批答曰,{{*|見上日記}}上曰,大政遷就,今已至於夏政之月,安有如許道理?各別申飭,使之從速擧行,而吏曹參判,旣已承批,明朝牌招察任,可也。{{*|出榻敎}}諸臣遂退出。
==6月2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尹志遠在外,權贒呈辭,持平韓翼謩未肅拜,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李日躋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旣已帶職蒙宥,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申宅夏,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參知臣韓師得,連日入直矣。猝患暑癨,症情頗重,而參判臣尹惠敎,方在呈告中。參議臣曺命敎,陳疏承批之後,不爲出肅,他無推移替直之員。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曾經史官朴文秀、閔亨洙、李周鎭,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朴文秀今方待命,卽爲拿囚,閔亨洙時在京畿廣州地,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而李周鎭,姑寢拿命事,下敎矣。不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韓次愈手本,則保放罪人崔定,病勢今已向差,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南所衛將牒報,則部將廳西邊宮墻一間許,今日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金虎門入直砲手十名,依例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南所衛將所報,則金華門上邊宮墻一間許,今日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金虎門入直砲手十名,依例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大報壇東邊宮墻一間半許,今日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廣智營入直砲手十五名,依例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北道監役官牒報,則肅靖門西邊,禁衛營所授處體城七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繕工監爲先把子圍排,令分授營,卽速修築,而限完築間,亦以該營軍兵,量宜定送,着實守直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以禁衛營言啓曰,因兵曹草記,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七間許頹落處,令該營修築守直事,允下矣。將校一員,出番鄕軍二十名,卽爲定送把守,以待雨晴,改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南所衛將牒報,則內農圃內,東邊宮墻一間許,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金虎門入直砲手十名,依例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刑曹言啓曰,本曹所囚重獄罪人中,情涉可疑者抄出,大臣入侍時,同議,稟處事,命下之後,前判書臣尹陽來,連因病故,未卽擧行。而重囚議決,事體重大,必須三堂會坐,而參判趙明翼呈辭入啓,參議臣韓德全陳疏成命之下,尙未擧行,殊涉未安。參議,令政院稟旨牌招,以爲備員議處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啓曰,因刑曹草記,參議,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參議韓德全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正言吳遂采疏曰,伏以臣,幸値國家景嘏無疆,四方鼓舞之時,晩竊一第,適在於慶喜之科,榮愧交深,而圭蓽之光輝至矣。爲榮省父母丘墓,頃者,下來鄕廬。在途,忽伏承承政院前月初二日成貼有旨,以臣爲司諫院正言者,除書馹召,竝辱於松梓榮拜之日,丘壟動色,榮溢幽明。臣於此,感恩之懷,不洎之悲,兄弟相對,不覺涕淚之無從也。繼之以慙惶隕越,不知所以。噫,臺諫官,卽殿下之耳目也。其任責之大,奚待乎一二言,而古之聖王,必難愼於此者,何如哉?豈不以衮職之得失,百官有司之臧否,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計,惟所見聞,而獨臺諫官可言之耶?此政古人所謂,七品之官,任天下之責,懼百世之譏,非才且賢,不能爲之者也。今之法從之選,不及古久矣。若臣者比,亦不可謂全無其人,而特歷敍多序次久故耳。未有如今日銓注,處臣之太驟而無漸也。未唱名而除國子,纔唱名而三日之內,置諫擬之首,如是不幾何而復如之,終使殿下,不免有輕授之失,有若不可以少遲一日者然。蓋聖朝於臣隣,重故家政官,或者以臣謂有父祖遺蔭,爲此出凡格之事,而何其忙遽之至此,太無重愼之體乎?臣竊嘗於少時,習聞前輩有識,識治體憂世道之論,未嘗不以官方政式之無故,常爲之太息而深歎。今不意至臣身而躬駕以蹈之,此不但爲今日秉銓注者病之,亦近日風氣習態,老成持重之意少,新奇輕銳之風長,故如此事,亦未必不由於時尙俗套,有以坐之耳。臣竊爲之憫歎也。臣本爲人拙陋,又知識落下恒人十層。凡於一切事爲,物理黑白,全不分明,人亦待之以委靡可笑。雖立朝事吾君所自期者,只是冗司漫職之可以隨分自效,而至若諫官論議風稜之責,萬萬非其任。藉有毫髮可堪於見職,區區苦心,必欲自盡於言議之地者,已審於釋褐之日矣。顧念臣家,自來爲一世之所睢盱,或者聖鑑之明,亦有以俯悉之矣。私情煩猥之言,不敢輒卽瀆陳於嚴威之聽,而以此齟齬積畏之蹤,任當世言議是非之責,欲自殫於糾劾官邪之職,非愚則妄耳。是以自承誤恩之後,徊徨憂迫,左思右度,自分不敢爲冒膺新命之計,只有堅乞解免,自就違命之誅而已。嗚呼,士生斯世,讀書自苦,幸遇聖君,進用諫臣,容受讜言,得以此時,與人主之尊,宰相之貴,爭是非可否於殿陛廟朝之間,至榮也。乃今必欲矢心而力辭,干冒天威而不知懼,豈臣所樂哉?誠以危蹤苦情,怖畏無窮故也。聖人之政,不使匹夫有不獲。伏惟聖上,天地父母,仁覆之心,以誠意使臣下,察臣愍臣,諒其衷私之危迫,而遞臣之職,仍命選部,勿復擧臣於臺閣之擬,俾有以得全迷滯之所守,且治臣孤恩傲慢之罪,以肅法紀,不勝區區之祝。臣在外承諭,宜卽追程疾邁,進伏京闕,以仰請不敢承命之罪。而屬者伏蒙聖朝仁恩,軫臣曾祖故相臣忠貞公允謙之宗祀無托,許以臣兄遂燁之子,特使立後,象德繼絶,至澤汪濊,榮及生死,闔門泣祝,惟改題之節,獨有臣兄弟,可以看當。而臣先祖奉祀之家,方寓在內湖,與臣所往先臣丘墓之地,距數息耳。遂敢便道迤歷,初謂不費多日,而中路又阻水潦,不免濡滯許久。今始冒就馹路,趨命前進,而潦程驅頓,酷中毒暑,昏昏悶塞,輒又擔舁寸進。玆者始歸伏私次,乃敢露章冒暴,仍請稽逋召命之誅,臣尤死罪,疏將上,竊伏聞日者臺臣,有以舊闕斫松事進言者。殿下不惟不納其言,反下不敢聞之批敎,繼以昨日筵席,嚴旨又縷縷。臣雖不敢得其詳,而豈以今我聖明之世,而乃有此耶?昔在仁廟朝,有若臣沈大孚,以諫官,論伐禁苑樹,營大君(水))第事,而其言過直,至於戞逼聖躬而不知諱。當時聖祖,猶復容之,不加深罪,斯誠出百王之盛德也。今日臺言,其有遜於古人,不翅幾何層,而聖明猶不能容之,辭旨截峻,過於失平。此豈今日群下,以堯、舜主,期我殿下之意哉?臣新進小臣也。跡本畸孤,情甚危苦,無由出而膺新命,顧何敢以諫職自居?而區區妄竊以爲,遭遇不世出之明主,雖微小事,苟有貽聖德之累者,不辭竭其言要,以是爲畢義盡忠之地者,是臣素心然也。愛君愚衷,臨封耿耿,不自知其狂僭,輒敢附聞於辭本之下。伏願聖明,穆然深省,亟反前後不敢聞之嚴敎,以光不遠復之聖德焉。臣無任震恐竢罪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今於筵席,詳已下敎,業已處分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任{{!|𪼛|⿰王集}}疏曰,伏以臣於臺地,素劃已審,前後累除,一未造謝。伏蒙聖慈,俯賜諒察,輒卽鐫勘,區區竊自幸其粗全一己之廉隅,不至爲上累四維之治。不意薇垣新命,又及病蟄之中,繼以天牌踵臨,含恩畏義,固當趨承之不暇,而踪地危臲,坐犯違慢,罰止問備,益增惶隕,耳目重寄,決不容一例虛縻。玆敢略攄私悃,仰浼宸聽,伏乞亟命刊削臣職,仍治臣逋召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焉。臣旣不以言官自居,則不宜輒有所論列,而憂愛之忱,不能自已,敢就目下事而陳之。一自前持平金尙魯之論舊闕松木事,聖上過加疑怒,嚴旨至於屢下。臣愚死罪,不審殿下,何所激惱,而辭令之過差,乃如是也。此本細事,誠如聖敎,若使殿下,當大臣之筵奏,明示開諭,則憲臣之言未必出,憲臣之批,苟無非常之敎,則儒臣之疏,無自而發矣。今則不然。有問而不賜分曉,已乖禮貌大臣之道,而臺閣之隨事獻規,乃其職耳。不少優假,摧抑太甚,至如下端數句,尤非臣子所敢聞,則居論思之地者,亦安得不一言匡救?而伎倆放肆等敎,太露聲色,大失容受之量。始雖微細,輾轉至此者,實殿下有以自致,而其爲過擧則大矣。臣竊爲殿下惜之。當初枯松之許斫,毋論事例之如何,蓋出於務爲省約,不煩度支之盛意,彼次知輩,果能上體聖旨,只取枯株,無或因緣作奸,則生木過斫之說,何以流播於閭巷之間乎?疏請覈處,不過爲濫伐一事,初不以主第之修葺爲言,而乃殿下不復舒究,辭氣失平,至再至三,愈往而愈激,中外聽聞,莫不驚悚。此豈群下,所嘗期望於我殿下者哉?念昔列聖朝,一時名臣之以主第爭論者,前後何限,而率蒙優容而嘉納,未曾聞以此而獲譴。今殿下於請査濫斫之一內官,猶意其事涉主第,威怒遽施,抑勒詬責,至欲箝制一世之口。假令言者,直論主第,如古人之爲,則將殿下何以處之乎?噫,人孰無過,改之爲貴。若謂過小而吝於改,則由小至大,其過遂成。不然者,舍己之德,弗咈之美,何以稱典謨乎?伏願殿下,特恢三思,前後批旨中未安之敎,一倂反汗,以光轉圜之聖德,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今於筵席,詳已下敎,業已處分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六月初二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左參贊李眞望,同爲入侍時,參贊官李日躋,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左參贊李眞望入侍,諸臣進伏。上曰,注書出去,持入召對冊子,以授左參贊,可也。成中趨出,持冊子與眞望。健基讀,《綱目》第七下,自三十六板以鮑宣爲司隷,至百官總己以聽。上曰,承旨讀之。日躋讀,自以孔光爲太師,至遣使答諭厚賜焉。讀畢。健基陳文義曰,鮑宣之言,實爲切直,言人所難言,而哀帝不能虛心聽用,此實漢家衰亡之本矣。且古之諫者,直寫忠愛之心,不避忌諱,宣之海內,貢獻盡之,賢家等語,太爲逼切,而後世之人,必不能然。蓋進言者,常有觸忤之慮,故不爲直諫竭論,此實可慨,此等處留心細察,則必有裨於虛襟納諫之聖德矣。上曰,然。健基曰,三十七板綱書,下丞相新甫侯王嘉獄殺之者,卽朱子筆法也。具官爵而書殺,則可知其冤矣。王嘉之封還詔書,親詣廷尉,可見其人之剛直,而只以裁抑嬖幸,至於見殺,實爲後世之嗟歎矣。上曰,然。孔光爲人無狀,而王嘉乃賢之,而欲薦進,何也?健基曰,人固未易知。孔光素號讀書經術士,故王嘉不知,而欲薦之耳。眞望曰,孔光半生以前,行己頗善,一時以爲賢人儒者,及其末年,附托董賢以後,遂爲小人,畢竟至於爲王莽所用,而名節掃地矣。故保晩節最難,不但匹夫如此,帝王家,亦莫難於克有其終。如唐之玄宗,開元之治,可謂聖明之主,而天寶以後,判若二人,晩節誤矣。人主春秋高後,志氣之易怠,私邪之易乘,非匹士之比。此等處深留聖意,常思保晩節之難,必有裨於進學工夫矣。上曰,左參贊之言切實,當各別留意焉。王嘉不當以私嫌,不薦賢人,而至於孔光之劾奏王嘉一事,已足斷其爲人,而王嘉尙不知之耶?健基曰,中朝獄,必如北寺獄之類,比詔獄尤慘酷,故光欲致之廷尉,此則似有顧藉之意矣。上曰,其然乎?日躋曰,後世丞相雖有罪,不下廷尉,而獨漢家,承秦法之嚴苛,輒下丞相於廷尉,而丞相每自殺不就獄,可謂慘矣。上曰,然。自蕭何,已不免械繫矣。健基曰,三十九板,鮑宣下獄,諸生擧幡欲救,會者千人,此可見漢俗之篤厚矣。後世儒疏,猶是例事,而此則只以宣,儒者欲救之,實是誠實之意,蓋一世風俗,惟在君上之導率,漢則自高帝,除秦苛,專尙寬厚,雖至衰末,猶有餘風,此是光武中興之張本也。上曰,然。健基曰,四十二板,史氏論哀帝矣。蓋哀帝徒見末弊,而不知救弊之道。夫孝成之世,祿去王室者,只由於專任王氏,則矯救此弊,自有其道。而乃以屢誅大臣,而欲彊主威,此不但不知當時救弊之道,實不知武、宣之治法矣,則武、宣之道,豈在於此乎?徒效先王之病處,反昧可學之治法者,鮮不至於亂亡。哀帝,何事,不可鑑戒,而此處尤當警惕也。上曰,然。日躋曰,儒臣所達好矣。秦氏之尊君抑臣,實爲弊政,而漢家乃反承而用之,大臣全不禮待,自賈誼已憂之至於太息矣。唐、宋之治規,雖不如漢,然唐有房、杜、姚、宋。宋有范、馬諸賢,能成一代之治,輔相之重,有如此者。哀帝乃以屢誅大臣,爲立威之資,其亦誤矣。上曰,左參贊陳達文義,可也。眞望曰,此以下,皆是王莽謀纂奪之事,而其中如嚴尤凶奴之策,先儒亦稱之,然自有先王之良法美制焉,王莽時事,何足觀也?別無文義之可達者矣。上曰,龔勝是終爲忠臣者矣。健基曰,忠臣節士,不得於朝,則屛退草野,或守節或自廢,豈不可惜?龔勝、梅福諸人,若見用於朝,則王氏之權,必不盛,漢家之業,必不衰矣。故用賢爲治國之第一務矣。上曰,左參贊進來。眞望進伏。上曰,頃使留待晝講,入侍而歸矣。玉堂不備,不得開筵,遂至盛暑停講,當初挽留之意,反歸文具,予甚歉然。眞望曰,頃承下敎而留待矣。法講旣停,將不得更爲入侍而退歸,故微忱耿結,意外賜召,更近耿光,心切欣幸矣。上曰,頃已下敎矣。曾諭以不煩職事之意矣。文衡圈點後,卿卽出去,殊乖當初待卿之意,予至今歉然矣。批旨,亦諭使卿出入講筵者,亦是不敢以職事羈縻之意,何必卽尋鄕路乎?且京居,必勝於鄕居之齟齬,更留何如?眞望曰,下敎如是委曲,不勝惶感,而屛伏之蹤,便同麋鹿之性。入京之後,一日爲難,病狀若添,私情甚悶,勢不得留矣。健基曰,頃旣以入侍晝講之意,挽留李眞望矣。此後數次,出入於召對爲宜矣。上曰,頃已聞之矣。卿行步果甚蹇,逐日入侍似難,日氣亦方熱。然批旨已諭,時時出入講筵,顧豈甚難哉?予之此敎有意,卿亦豈不有思乎?儒臣所達,卽予之方欲下敎,而未及者也。以今日文義見之,言雖略而意切實,豈不有益哉?卽今進講王莽事,固無可觀,而幾何及光武時乎?更爲少留,入侍一番而歸,似好。予豈敢强勉?而頃旣挽留,只入一次召對,心甚缺然,更爲入侍,是所望也。眞望曰,聖敎委曲,更何所達,而殿陛出入極難,以是爲悶,四月晦日夕講,亦以此意,仰達矣。上曰,予亦以逐日入侍爲難,而一日休息,一次入侍,豈難乎哉?眞望曰,聖敎縷縷至此,尤切惶恐,謹當依下敎留待矣。上曰,予旣不以職事煩卿,則卿亦豈悻悻於去就哉?入京時,留住何處乎?眞望曰,臣父母故第在京,故留接矣。上曰,慮其居處之齟齬矣。乃是舊居耶?眞望曰,雖是生長之處,而鄕居之蹤,留京甚難,亡非老病之致矣。日躋曰,臣詳知其家形勢,蓋家屬在鄕,而單身來留,故未免齟齬矣。上曰,入京時每獨居乎?眞望曰,獨爲來留矣。健基曰,臣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伏見前副提學李宗城疏批,則辭旨之間,極爲過重矣。宗城之言,豈有他意哉?只以職在經幄,厚被聖恩,目見過擧,一疏匡救,亶出憂愛之忱,而批旨過重,至以放肆護名,良可駭也爲敎。人臣得此名,將何以自容於覆載之間耶?渠之本意,實是爲國,而聖上不加舒究,批旨如是過重,實恐有歉於虛襟納諫之德矣。臣學術空疏,不能盡啓沃之責,而聖上涵養之工,每竊欽仰矣。今此李宗城疏批,實非平日所望於殿下者也。上曰,予於前後筵中,與李宗城,論好名事者屢矣。此不但渠聞之,諸臣亦必聞之矣。予亦豈能免好名之患?今日君臣上下,皆不免好名之心,太勝矣。頃有所諭於大臣,古語云,水淸無大魚,近來此弊尤甚,故尹惠敎亦曾陳達於夜對矣。雖以卽今進講《綱目》言之,西漢之時,風流篤厚,故雖至哀、平之世,而猶有遺風餘俗,百姓謳吟而不忘,東京之淸議,非不好矣,比西京則稍異矣。末至荀彧、蔡邕,則乃附托於卓、操。西京雖亦有孔光、揚雄輩,而此則不過學識之未至耳。凡人先立的以做此事,則好矣者,亦是好名,只是物來順應,爲可求士於三代之下,惟恐其不好名者,古人之言也。李宗城爲國之心,予豈不知,而可言者言之,可也。宗城則亡論某事,必爲太古談之言矣。至如今番事,勉戒則可也,何至於太費心力哉?然則予將爲拒諫之君,而宗城爲正直之臣矣。予之處事,若有過於此者,宗城其將何以爲之?批旨亦已諭之,而終是太費心力矣。健基曰,人臣進言之道,非激切則無以動上聽,故規諫之言,必以激切爲主。臺臣論事,而遭嚴敎,則李宗城之匡救,有不可已,語欲激切,心實忠愛,放肆護名之目,豈非至冤乎?辭令亦甚過當矣。兩臣疏批,亟命反汗,則實有光於轉圜之德。人孰無過,改之爲貴,故轉圜之德,勝於無過,此誠大聖人之美節也。兩疏批旨中,過重之語,若命還收,則不但爲聖德之光,亦將爲聖朝來諫之道矣。日躋曰,臣待罪出納之地,班在末席,凡群臣章疏之入,聖上批旨之下,莫不關由於臣身。若批旨中,有激惱過重者,則封還覆逆,卽臣之責也,而適見諸臣章牘,次第而入,有庶幾改之望,故姑無一言,而憂歎則深矣。今入前席,親承下敎,則抑鬱之心,稍不無釋然者矣。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之說,殿下先有所下敎,上旣以名之一字自戒,亦慮諸臣之沽名,名固不如實,然好名者,亦豈易哉?若無取名之意,則末流之弊,必至於名節掃地。今雖以聖敎觀之,若但曰,李宗城出於好名云爾,則固亦何妨,而若放肆之目,人臣得此名,將何以自立乎?渠以忠愛之心,反得放肆之目,而至於伎倆之喩,亦有欠於王言之體。且殿下,以予則爲拒諫,宗城則得名譽爲敎,臣竊慨然。古人曰,主聖臣直。且陸宣公之言曰,諫者多表我之能賢。宗城之好名與否,何損於殿下耶?苟能虛心開納,適足以彰殿下之美耳。至於金尙魯批旨中,金枝玉葉以下一條,尤非人臣所敢聞者。向日國家孤危之時,一國臣民,日夕祈望麟趾、螽斯之慶,而自有今春邦慶,人莫不欣頌踊躍,尙魯亦豈無此心,而聖批實出於萬萬情外。臣於其時,不卽封還批旨,此固臣之罪,而今於咫尺之地,惶恐敢達。金尙魯疏批中,金枝玉葉以下一條,李宗城疏批中,伎倆放肆等敎,一竝收還,是臣區區之望也。健基曰,金尙魯批旨中此敎,不但尙魯之罔極,擧國臣民,皆當罔極矣。今日含生之倫,孰不望麟趾、螽斯之慶,而如此之敎,遽出於批旨之間。王言傳播,八方皆見,其當如何,實恐有駭於聽聞,不可不反汗矣。日躋曰,人主辭令,不當爲人臣情外之言,臣雖不識金尙魯面目,而只觀其疏,可知其人。且李宗城,則不過感恩而盡言耳。凡君臣之間,情志之隔閡,最爲可悶。殿下本意,固在於不煩公費,而諸臣每以益加節損爲言,此則群下之不識聖意也。群下之迭陳,亶出於憂愛匡救,而殿下則輒以矯激好名疑之,此則殿下之不諒下情也。上下疑阻之端,以此而生。夫宮松一事,雖甚微細,大臣以輔導之任,適聞輿人之誦,不勝驚訝,陳白於筵席,而殿下不爲聽從。金尙魯職在言地,宜其有一疏匡救,而殿下又不賜開納,以至有李宗城之疏矣。殿下若初從大臣之言,則尙魯何必有言?尙魯之疏,若蒙開納,則亦安有李宗城之疏哉?諸臣雖似務勝好名,而實非務勝好名也。三司之臣,事體固當如是,我祖宗三百年,扶植諫路,列置三司,使之隨事獻規者,夫豈人人好名而然哉?誠以我朝,立國規模,固自如此耳。今宗城、尙魯之批旨,儻不蒙反汗,則繼而入臺者,皆將次第進言,殿下之酬應煩矣,朝臣之瀆擾極矣。殿下何可一一,以好名沽直而斥之哉?上不諒下情,下不體上意,一向相持,小事轉成大事,畢竟有何所益哉?若殿下惕然反悟,赫然改圖,批旨之過中者,一竝改下,則豈不臣主俱榮?上下妥帖,一場紛紜,都爲太空之浮雲矣,區區祈望,只在於此耳。眞望曰,臣不干時事,未有聞見,聖上亦有不煩職事之敎,故臣尤不留意於時事矣。昨於臣疏之批,有不過講學之敎,講學者,學問也,學問者,非口讀而已。君德成就,責在經筵,旣曰學問,則當究學問中事矣。今者宮松一事,元非大段,而轉轉層激,終至辭令之大失和平,實有害於聖德心學。若論學問之工,則此實大病,王言一出,四方誦之,史冊書之,此等下敎,有不忍聞。臣以爲,此必激惱而然,豈聖上本意哉?一聞此敎,群下莫不驚惶痛迫,而如臣者,以在鄕之蹤,適入城中,聞此下敎,心甚愕然失圖矣。承宣儒臣之言皆好,斷然反汗,則實有勝於初無是事矣。講學之道,不過如斯而已。上曰,俄已言之,前後亦有所下敎,而卿豈詳知筵席事乎?金尙魯、李宗城,皆不知予意矣。本事至細,予豈過費心力哉?前已屢諭,而予有異於常人,方寸傷矣,前日方寸傷時,國勢豈有可恃者耶?在上者若好勝,則在下者之好勝,不是異事,而此非好勝之時,故心甚嘅恨不已,此亦出於涵養工夫不足之致也。方寸已傷,故每遇如此之事,則慨恨之心先之矣。金尙星疏批,始有方寸快矣之敎,四十後見元嗣,不但帝王家所無,雖匹庶亦罕有之矣。每思已往之事,多不如所望,故曾諭李判府事,以豈有泰運矣。諸臣雖皆顒望,予則初不敢期望。正月二十日夜事,實是望外,至今思之,似若異事。實賴祖宗高穹之眷顧,以有大慶,則豈可無仰答之道乎?故上答天心,下副民望之心,有倍於前矣。予心當如何?凡人見喜事,則易或過喜,見如此事,心當如何?頃已下敎於諸臣,而金尙魯、李宗城皆過矣。國勢如是,而乃反如彼,此由不知予心而然矣。王子、王女之年長就第者,例也,而有第宅,然後方可出閤,過則規戒,不是異事,而此事則豈過乎?向者,無嗣續之時,曾以欲見外孫之意,下敎於入侍諸臣,豈不慼哉?王公家與匹庶何異?俗談云,營作必擇時,而予則欲不揀某時而爲之,故尙不營作,而姑置之,今始只就其不可不修補處,不擇時日,而依支修補矣。此不過如欲得外孫之心,而苟且經營,太爲苟艱,不過數三年,則諸臣必知其實狀矣。顧念今日民事,不欲多費,是予心也。數十同木,數十石米之費用,殆同可笑,而有前例之枯松,許其取用,有何過處乎?闕內所用之柴木,亦不欲引進排,故冬之溫堗,夏之點火,尙多不足之時。昔日則時或賜與臣隣,而今不能然矣。故此處修補時,點火之資,無他出處,不得已取用枯松,予若過矣,匡救,可也。無可執言,而必欲得言,及宮房之名,遂以數株枯松爲言,此豈可言之事乎?金尙魯則不耐氣,予豈能勝之?李宗城則文法無所用處,故乃爲救尙魯而用之,予則入其務勝之中矣。予之學問工夫不足,故金尙魯欲以此而制予,此等例爲之事,予聽之則聽,不聽則不聽。何其太費心力耶?予以爲,不耐氣之金尙魯,不勝文法之李宗城,俱可笑,以數株枯松事,逢着此輩矣。此時諸臣道理,喜中有愴心,可也。方在孩笑之時,金枝,亦豈多哉?予則一毫不爲過事,而諸臣只力爲此事,此正非其時也,心有所慨恨矣。金尙魯以爲,此時正好勝之時,豈不慨恨乎?予非惡尙魯也。心切慨恨而然,他人身世便好,故擧皆如此,而予之所處,豈豪强之時乎?只有纔孩笑之元嗣,予心常懍懍矣。以此爲樂爲者,此不知予意也。李宗城曾以簞瓢陋巷事,陳白於講筵。宗城若當文義,則必喜如許古談,設使予爲過擧,則宗城當作何等擧措,必入來,爲甚麽擧措矣。李宗城則可憎,金尙魯則可慨矣。承宣儒臣,所達皆好,而知經筵,以講學之義,勉戒甚切,予心有感焉。予之下敎,非抑揚也。予不過爲不容直之君,而李宗城則可爲直臣,予非欲自處如此,渠旣好名,故不得不以好箇名與之矣。知經筵雖自稱麋鹿之性,而予在潛邸時,曾行束脩之禮,今聞知經筵之言,予將爲不是之人,兩疏批答,當改下矣。仍謂日躋曰,李宗城、金尙魯疏批入之,成中出去。上曰,頃者已諭予意於諸臣矣。古人則聞此花開後,更無花之敎,掩泣出去,而今則不然,予非有他意也。諸臣之謂予經營子孫計者,予甚慨然矣。眞望曰,此皆諸臣辭不達意之致,當論松木之濫與不濫而已,不必論他事也。上曰,此事非他,只是松木定數之故。曾前則自闕內,取用枯松之時,衛將輩亦得染指,故無他辭說矣。今番定以株數,故衛將輩無容手之物,如是造謗,聽者斟酌,可也,何可信此輩之言乎?予自在私邸,已知此等事矣。成中持入兩疏批,日躋上之。上展于香案,親自把筆,金尙魯疏批,則自而大臣先之,至勿辭察職,六十五字抹去,而其下親書,旣定株數,本非濫矣,予未曉也,勿辭察職,十六字。李宗城疏批,則自此雖本爾伎倆,至勿辭察職,二十七字抹去,而其下親書,予未曉也,勿辭察職,八字而下之。諸臣聚首奉看,齊聲稱賀曰,我聖上改過不吝之德,無愧殷湯,臣等不勝感泣。上曰,予旣下敎於重臣,而重臣所見處,予親筆改下,予以體下之道,細諒兩臣之本情,此後諸臣,亦勿爲務勝,可也。眞望曰,聖上改批之擧,實出轉圜之德,伏願益復充擴,以盡虛襟納諫之道,而雖然,若使初無可改之事,則豈不尤善哉?此後辭氣政令之間,常加審愼,俾至於無過之地,是臣之望也。上曰,勉戒之言切實,當各別留意。健基曰,臣待罪論思之地,而平日不能少效啓沃輔導之責,使殿下辭令之間,有過中之事者,罔非臣之罪也。臣之負殿下多矣,臣實惶愧。上曰,已往之事,何必如是?諸臣遂以次退出。
==6月3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必寧{{*|坐}}。左副承旨尹彙貞{{*|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昌原府使李國馨。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尹志遠在外,權贒疏批未下,持平韓翼謩未肅拜,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鄭錫五啓曰,霖雨不開,蒸炎甚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勝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以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申宅夏,別兼春秋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旣有只推之命,韓顯謩,自鄕上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昨日以大政,申飭,特招之下,不爲應命。參議金龍慶,除拜多日,尙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金龍慶再招不進,別兼春秋趙明澤、韓顯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洪聖輔,以備邊司言啓曰,公洪水使李義翼,連呈辭狀,以爲偏親,今年七十四歲,疾病侵尋,而傍無侍奉之人,私情切悶云。孝理之下,有不宜强令在任,公洪水使李義翼,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李日躋,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昨夜大雨,今朝奉審,則永寧殿第七室西邊班子第四井尺許滲濕,第九室龕室北邊道里內外,與西邊班子第一井滲漏,而班子第二井,大段滲流,班子穿破,仰沙剝落,漏漬於地衣上云。臣曹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北道監役官牒報,則肅靖門東邊,禁衛營所授處體城四間許,今日頹落云。爲先令繕工監把子圍排,令分授營,卽速修築,而限完築間,以該營軍兵,定送守直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北所衛將牒報,則通化門北邊,宮墻四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集春營入直砲手二十名,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錫五,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言啓曰,日昨政院問啓後,批旨及昨日常參時下敎辭意,卽爲連續通諭于金致萬家,則今者以致萬之父前參議金希魯名字,又呈單子,而措語則大抵以故相臣,以其遺腹孫,涕泣托婚,面定約誓,而人事遽變之後,乃謂逝者無能,嚴命難拒,恬然奉承,則他日泉下,何施面目乎?寧甘得罪於朝家,而不忍負信於幽明,咫尺之守,轉展膠固,有死而已爲言,聖敎屢次申嚴之下,謂有所執。今又呈單,終無奉承之意。原單纔已退却,所當依判付,直請拿處,而本府無請拿之規,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違拒君命,强守固執者,卽金致萬而今於家長下敎之後,乃敢以其父,替呈其單,尤極無嚴。金致萬令政院,直捧傳旨。
○行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之蒙恩退屛,已五易月矣。非如夙夜之士,因一時被勘,乍出復入。竊以鹵莽伎倆,畸危踪跡,永斷供世之望,惟守分丘壑,汚不至虛竊祿位,爲安身立命之所,而操履素不堅牢,遭値每多迫隘。年來去就,作一負心失義之人,撫躬慙悼,無顔自立,今春薄罰,殆聖德將玉成臣也。日夕瞻天感祝,輒曰,譴罷,榮於寵奬,放廢,恩於收召,旣又約契於心,輒曰,以往來屑屑,爲承命之恭,不如收拾桑楡,歌詠聖澤之爲愈,是其苦心所在,至死靡他。雖京兆虛帶,已閱時月,而不暇以瘝曠爲恤,特推催促,亦至再三。而不能以惶感知變,此誠非臣所樂爲,而論其罪科,合處以重辟。何殿下不卽加誅,而反以藥院保護之任,復畀於臣身也?臣於是任,今爲六叨,而前此失脚而忙趨,皆是任之故,聞命隕獲,不翅從百尺之竿,而墮萬丈之淵也。儻殿下謂臣稍有可堪於是任,則臣嘗誦范仲淹願爲良醫,而臣實未能之狀矣。儻殿下以是爲縻臣之一窠,則臣嘗陳不以士夫進退之,而以權聖徵、金應三輩,畜之之爲,可羞矣。伊時聖敎,若有省納曰,何可每如是也?臣奉此敎,而緘在心骨,謂謬命之不復見。及今忽越朝議攸屬之首擬,而下點於臣,是殿下知臣實無可堪,而第欲束縛而來之也。苟如是,不但以數醫者畜之,直穿鼻絡首,而馬牛之也。臣雖無狀,豈忍屢誤,每以此爲媒進之階哉?今幸泰運斯屆,各殿無起居之禮,而藉其節拍,萬一有不得不進者,惟頑如土木,坐待斧鑕而已。至是而重費雷威,加以無臣節之誅,毋寧早施覆露,許遂匹夫之志,區區此願,天日在上,鬼神在傍,其敢絲毫矯飾,爲克讓之美哉?抑臣情地之外,素患痰癖,數月作苦,亘塞胃腕,舒慘無常,根委日痼,粒食阻梗,形骸頓爍,前嘗屢發,而未有如今之久執不捨,是臣運窮命索,死期將迫。日昨爲近醫藥,擔舁寄寓於隔江之地,城闕在望,趨召無路,撫躬悲咤,但有涕淚。方將治此疏入縣道,而伏聞日昨筵中,許遞京兆,獨以藥院,開臣進塗,連有重推嚴督之旨,滯守難回,危疾難强,如上所陳,敢此瀝盡腔血,仰首一鳴。伏乞聖慈,哀之憐之,將臣藥院、奉常兩提擧,亟賜鐫免,仍勘臣辜恩負國之罪,以肅邦紀焉。臣無任悲訴懇籲俟命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自畫,已涉太過,藥院兼帶,其意有在,本非以醫待卿,則其所下語,未知其當。古有勳臣朝士中,直以共參議藥者,而未聞此等之辭,況提擧乎?臣先嘗藥,聖訓攸在,稍解靑囊者,欲置藥院,烏可異也?卿何辭焉?徒守無義之執,不顧事體,此何分義?卿勿過辭,從速上來行公。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伏以臣釁孽狼藉,情地危臲,再煩籲號,實非獲已,而天聽愈邈,聖眷愈摯,每奉恩批,輒諭以其所爲嫌,極涉太過,至令臣勿復辭察任,臣誠惶悶抑塞,莫知置身之所也。噫,以臣糞土之賤,何足比數於人,而朝廷旣見畀以藩臬,承宣之責,爲守牧吏民之表,則其所自處,豈獨關係一己事哉?向來臺端之彈劾相仍,近又廟堂之呵責交發。上而貽九重之憂歎,下而招四方之嗤點,而猶且貪榮戀祿,忍詬耐恥,靦然盤礴,而不自知退,則其爲壞聖世廉愧之防大矣。管子有言,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臣固無狀,亦何忍甘心自納於亡國之科哉?況北方遐遠,民俗固陋,其所觀瞻,只在方岳,一動一靜,有關風化,而今臣罪咎多端,朝暮當去,卽一路士民之所共知也。臣若抗顔莅事,發號施令,則徒取輕侮,何所畏服?此在事理,較然明甚,天日在上,宜無不燭,而職緣臣樹立汚下,無足責以名檢,誠意淺薄,不見孚於聰聽,迄此維縶,尙靳處分,使負罪賤臣,苟據虛號,囚首廢衙,曠務病公,以度時月,若民情之壅閼,國體之壞損,都無所顧念焉。苟究厥故,莫非臣罪,臣雖萬死,何以贖哉?至於明川再査之擧,久稽成命,已切惶蹙。且今考績之政,迫在目前,而臣所見坐者何事,乃敢開喙轉喉,更議守令之臧否乎?是不惟在臣私義,死不敢當,其於國家黜陟之重典,決不容若是其苟也。玆敢不避鈇鉞之誅,申暴肝膈之懇。伏乞聖慈,俯垂察諒,亟命斥退臣滓穢之蹤,俾得還其本分,保其微軀,毋至辱當世,而辱淸朝,仍飭廟堂,另擇位望隆重,可堪藩宣之人,回授臣匪據之職,使體統尊嚴,而人心鎭服,非徒北路之幸,實邦國之幸也。且臣於犯越査事,獄案之蔓延,邊民之騷擾,深有所憂悶,前後疏狀,輒陳愚見。乃於日者,奉承朝令,就其中罪犯無甚關重,如各該任掌等,已許保放者,一百四十名。臣旣仰體德意,務從輕典,行關知會于帥臣處。其餘茂山正犯罪人,臣所親問,而取服者十名,及帥臣之繼臣而按覈者,竝其所自摘發。慶興諸囚牛馬諸賊之罪于一律,非藩臣所敢輕議者,凡二十二名。見在囚繫,又有干連之類,姑俟處分者,任掌之罪,視他稍緊者,合爲九人,方擬更有陳稟,而未及矣。此際伏聞聖上,特遣審理御史,往釐其事。臣於是,有以仰見天地好生之仁,惟恐一夫,或罹非辜,雖於必誅罔赦之罪,所以欽恤審愼之道,靡不用極。雖大禹泣辜之德,何以加此?縱使犯罪奸民,卽日伏法,必將感泣無窮矣。臣營之去邊上,爲千有餘里,每當帥臣査狀之至,見其逮繫之衆多,未嘗不爲之驚惕。慮或有濫,而及見情節之狼藉,又不勝其寒心,惟失法是懼,左右思量,含意耿耿,而畢竟稟決,止於輕囚,誠以法例所拘,形勢所格,旣未經躬按,則有難盡得其微隱故耳。今者奉命之臣,可以卽其地,而窮其情,殺活之間,保無餘憾,私心爲幸,又孰大焉?仍又伏念採訪疾苦,擧劾贓汚,御史之職耳。如明川査事,假使臣無故,而奉行如例,不過使隣邑守宰,取招於官屬輩,擧而轉奏,一視前度之爲而已,此何足以明其事實,而服其心乎?況繡衣往來之路,旣由本境,按問之便,非比臣營,臣謂使之兼管此査,甚得事宜,惟聖明之特賜財處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今者御史,其件各異,守令査事,不過道臣定査官指揮者,何煩命吏?其所爲請,事體決不若是矣。卿勿過辭擧行。
○掌令權贒疏曰,伏以臣本庸騃,不合器使,頃於待罪湖邑之日,所遭人言,玷辱非細,杜門省愆,灰心世路。不意柏府新命,忽下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誠驚惶震越,不知所以措躬也。臣之廉義,其何可冒沒出脚,以負自靖之私心?而常參時迫,天牌狎臨,臣若不出,則盛儀將未免緣臣而停止,故黽勉趨承,粗伸義分,而至於因仍盤礴,則萬無是理。且臣所患脚病,積年沈痼,蹣跚跛躄之狀,卽擧廷臣僚之所目覩。伏乞聖明,俯察臣情病實狀,亟賜鐫改,以安私分焉。臣於丐免之章,不宜贅陳他說,而竊有所區區憂愛之忱,玆敢冒萬死陳之。噫,人孰無私,人孰無過?然在凡人則非之者,未必深非,責之者,未必苛責,而至若學問之士,一有凡人之過,則大驚小怪,紛然而起,何者?自處之已盡,而責備之固然也。爲人主者亦然,聖君之微差,重於凡主之顯過,哲王之一失,甚於庸辟之百愆,尤不可以不愼也。殿下,近以舊闕枯松事,訑訑大僚,摧折言者,譴責儒臣,磯加層激,批旨非常。噫,殿下一念典學,十年圖治,未知自期以堯、舜三代耶。抑以漢、唐以下凡主自居耶?以殿下今日擧措,求之史牒,則漢、唐以下,容或有之,而曷嘗見唐虞三代,以僻愛之念,拒匡救之言,聲氣之失和,辭令之乖常,有如殿下今日之所爲者耶?數日以來,絲綸之下,有識之士,莫不相顧愕貽曰,斯言也,奚出於大聖人也?臣雖無似,適忝殿下耳目之寄,安得不爲明主慨然也?舜造漆器,諫者七人。舜之心,若曰,此取堅固,無傷儉德,言者之言,出於訐直,必欲使我,坏飮而後已云爾,則其可書之靑史,爲天下萬世法耶?昨年以前,殿下之心,纔有激惱,則輒發惻怛之敎曰,此乃積傷之致,聞此敎者,亦不敢索言匡救,以重傷殿下之心矣。何幸天祐吾東,慶流宗祊,方將導迎和氣,充塞宇宙,則意謂殿下,積傷之心,一念之差,幾盡爐雪於太和融融之中矣。不意今日,發作如此,有如風和景明,萬象熙熙之際,忽地雷霆,頃刻霜霰,似此氣像,寧不爲瞻聆之驚歎耶?且臣於儒臣批旨中護名之敎,尤有所慨然者。夫人臣好名,本非人主之所深惡,設使其言,出於好名,眞如聖敎者,殿下誠能和顔色而受之,以爲己美,則殿下之名,反高於言者矣。今乃費聲色而拒之,至於如此,徒使過歸於君上,而名歸於言者,是豈言者之本意,而亦豈群下之所望於殿下者哉?古昔哲輔之責其君也,不曰無過,而必曰改過,不曰無闕,而必曰補闕,以殿下明睿之照,試於心和氣平之時,惕然反省,則憲臣、儒臣疏批之繳還,而快加悔悟,聽受之意,固不待群下之請,而優爲之矣。臣實死罪,今方顒然而俟,然根株未拔,則萌蘖旋生,今雖覺悟,而安知後日不知不覺之中,復有如今日之擧,而貽殿下頻復之悔耶?夫所謂根株者,不過一箇私也。伏願殿下,猛加省察,痛加克治,廓然以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爲心焉。噫,殿下春秋晼晩,工夫退轉,志氣之激勵,日負於初心,血氣之管攝,不及於曩時,暴發多而忽於涵養,尤悔積而疏於克己。若此不已,則幾何不出於漢、唐凡主之下,而平昔唐、虞三代之自期者,固無論,回思歲首大鳥沖天之敎,不亦茫然而自失,憮然而自歎乎?善乎朱子之言曰,聖人之血氣,有時而衰,聖人之志氣,無時而衰,故衛武公年九十,箴戒於國,以聞其過,而今殿下,反使群下,不敢言過。何殿下春秋,未半於衛公,而志氣之衰,反出其下耶?臣竊憫焉。伏願殿下,奮發志氣,加意本源,毋使歲首大有爲之備忘,歸於空言,以貽後世之譏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大體是矣。業已處分,玆事本非若是務勝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知敦寧金在魯疏曰,伏以臣衷情迫隘,不覺迷走妄行,自惟罪犯至重,王法難容,而聖度涵覆,特許變通。止命罷官,寔出末減,銜恩念愆,感悚交至,曾未浹旬,敍命遽下,除旨踵臨,惝怳隕越,但有涕淚。噫,臣罪,臣實自知,而亶出於萬不獲已,匪據之職,義在必辭,而都政之愆期,已過半年。若非臣早卽決退,又將閱月相持,行政無期,千思萬量,乃爲此擧,不惟自靖其身,實亦仰裨國事也。雖然,身爲卿宰,任情行止,全忘分義,此其罪,豈一時譴罷,所可勘塞?臣於是,不敢以被罰爲安,遲徊江郊,席藁屛息,一念懍惕,久而未已。今雖聖慈,含垢甄錄如舊,而尙何可戴罪抗顔,揚揚復入城闉,重速無嚴之誅乎?抑臣又有所慙駭者,臣於還朝之初,聖上下詢嶺南人也,敢對之曰,嶺南人收用之敎,臣曾忝銓曹,亦嘗屢承,而嶺南隔遠,聲聞不相及,門閥人物,無由知之,及臣按道,始得聞知,果多淹屈云云。此不過隨問隨對,而伏聞向日筵中,自上提臣此語,有所下敎云。噫,銓衡何等職任,苟聖簡之在臣,只爲嶺人地,則不亦偏且狹乎?臣固已竊訝于中矣。近又問一種行言,夤緣聖敎,謂臣嘗自陳,以若復爲吏判,當另用嶺人云。噫,臣之自畫,固已素定,而設令眞有欲得之心者,苟非病風喪性,其果有以復爲吏判之說,自陳於君父之前者哉?誠可笑不足辨,而亦可見世道之愈險,臣身之易毁,以如之人,行此之世,豈不難乎?玆敢略治短疏,仰控危懇。伏乞聖明,俯賜諒察,將臣職名,亟行鐫免,仍命更加重譴,使具僚知警,微分得安,千萬幸甚。臣無任戰恐祈祝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卿其勿辭,從速入來察職。
○乙卯六月初三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鄭錫五,記事官李光躋,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崔周慶、金世選入侍。興慶進伏曰,俄者啓辭之批,旣已承候,而霖雨之餘,日熱異常,此時聖體,若何?上曰,差愈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聞於醫官所傳,而此時調保之節誠難,未知連爲平穩乎?上曰,連好過矣。興慶曰,滯氣更無發作乎?上曰,使初見者見之,幾乎不知有其氣矣。興慶曰,近來上候,一向安寧,臣等不勝慶幸矣。昨朝伏聞再昨召對時,有眩氣之敎,臣等不勝驚慮之至,所當卽爲問安,而非時問安,恐有如何,今始請入診矣。伏未知眩氣,卽今果何如?連日引接臣隣,恐有所勞損而發之也。上曰,眩氣乃是本來之症,而日熱,故爲暑熱所困惱,微有其氣,而昨日雖是有名之日,不至甚熱,故微眩之氣,亦隨稍歇矣。今朝甚熱,故又有其氣,而今則比朝差愈矣。興慶曰,令醫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暫帶數,右三部有滑數之氣矣。應三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帶數,而右寸關脈似滑矣,而重按則亦不知有太數,大抵脈體不實,爲暑熱所惱而然矣。上曰,未能的知其然,而暑熱所惱則然矣。許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有數氣,右三部寸關脈暫滑,似是暑月脈候,故爲然,而不足之氣,不至顯顯矣。周慶診退曰,脈候左三部似數而弱,右三部寸關脈,稍高且滑數矣。世選診退曰,脈候左三部,不至太數調均,右三部帶滑矣。興慶曰,湯劑議定,好矣。上曰,湯劑不必爲之,只生脈散善劑,如茶飮則好矣。以此問於諸醫,可也。興慶曰,生脈散,入五味子之屬,故其味淡淡矣。上曰,果如其言,每有所進,輒必淡淡矣。聖徵曰,不但眩氣,膈痰用事,故爲然矣。上曰,果是膈痰矣。聖徵曰,春則滋陰健脾湯,冬則補中益氣湯,此則曾已經驗矣。卽今眩氣如此,六君子之屬,用之似好,繼之以生脈散,加減進御,好矣。上曰,此時湯劑,其於水剌之節,果何如也?聖徵曰,不必多進,且不甚苦口,至於生脈散,未知其得當矣。上曰,若飮冷水,不有淡淡之氣,而生脈散服之,則每爲淡淡也。應三曰,膈上有痰,門冬之屬,性味泥滯,不可連進矣。權聖徵所達爲是,六君子湯五六貼,進御,似好矣。上曰,使諸醫皆達之。許信曰,生脈散,宜於夏月,而自上方有滯氣及眩氣。今年暑熱,非常年之比,生脈散連進,恐有泥滯之慮,六君子湯外,別無可進之藥,味且不苦,而如茶飮之類。五六貼進御,誠好,且於眩氣水剌之節,亦非不爲當劑矣。周慶曰,生脈散當用於夏月,而膈間有痰,不可用,且甚泥滯,六君子湯,加減進御,好矣。上曰,諸議皆以爲然也。興慶曰,諸議皆以爲然,則欲加入何藥耶?聖徵曰,六君子湯前則用縮砂天麻矣。上曰,加入於此定之,可也。興慶問諸首醫後,仰達曰,生脈散,今姑停止,六君子湯,加天麻一錢,縮砂五分,五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榻前定奪}}議藥訖。興慶曰,頃者秋享大祭親行事,命下矣。其前日字雖遠,伊時退暑未可知,親行誠難,故欲請攝行者久,而卽今且有微眩之候,不可不預爲稟定,故敢達。上曰,處暑何時耶?興慶曰,七月初七日矣。秋享雖在處暑之後,自前無親行之事。以凡人言之,經過三夏,則無不爲暑濕所傷,貴賤雖不同,傷損則一也,還寢親行之命,似宜矣。上曰,一年五享,竝皆親行爲宜,而秋享比諸夏冬享,豈不有愈乎?旣在處暑之後,其前尙餘一月,須勿過慮焉。錫五曰,眩氣雖是宿症,卽今現發之時,不可不愼重,益加調護,勉從大臣之請,好矣。興慶曰,經夏之人,腹中虛冷,只存空殼。凡人所難堪者,最是暑濕,伏望千萬思量,亟下攝行之命。小臣立朝久矣,曾未見秋享大祭親行之事,故如是縷縷仰達矣。上曰,今年早熱,處暑後,豈至甚熱如此,而豈可攝行乎?興慶曰,臣於日昨,臺臣疏批下款語,太過之意,有所陳達矣。伏聞昨日筵中,還收兩臣批答,刪改以下,聖德不遠而復,誠是美事,而傳曰,斯言之玷,不可磨也。人君之一言一令,尤當謹愼,此後凡於辭令之間,必加愼重,是臣所望也。上曰,昨日筵中,已諭予意矣。予非以他故也,慨然於金尙魯而激之也。朝臣必以予爲弛心,而卽今予心,一倍於前矣。元子若至於十歲,則予心或可少弛,而有此孩笑之兒,豈可一時弛心乎?不耐氣之金尙魯,不勝文之李宗城,俱不緊矣。李宗城之疏語,若非過爲,則予當順受,而滿紙張皇,何至過費心力耶?不耐氣之金尙魯,古談之李宗城,豈非過乎?予則後世不過爲不容直之君,渠輩當爲正直之臣矣。諸臣以爲,有喜事,則心勿弛解云,而正月事,實爲怪異,今則夙宵靡解,益加於前矣。興慶曰,卽今群下,亦豈有以聖心,謂有所解弛者乎?主第事,臣不敢言及,而松木事,出於方外過傳之言也。自上,當明其不然而已。日前批旨辭語,已多過當,而至於下款,金枝未蕃以下云云之敎,尤極過重,實非體諒群下之意也。上曰,近來名流,見如此而後爲好矣。錫五曰,臣日昨入來,伏見臺批,心竊憂悶,與院中諸臣,相顧愕然矣。今日聞之,則已蒙反汗云,轉環之德,孰不欽仰,而區區之慮,或者昨夕眩氣之發,因上氣激惱而然耶?上曰,李宗城、金尙魯,雖太費心力,予豈爲惱於此兩人,以至眩氣之發乎?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而近來則以文勝及綜核,國反委靡矣。朝廷之無紀綱,未嘗不由於如此等弊,而卽今則非文非綜核,實爲無象,譬之則如老人之形也。錫五曰,殿下平日待兩臣,有曠絶恩數,賜賚慰諭,迥出尋常。兩臣常以蒙此異數,知無不言爲心,故今日之疏,亦皆出於蘊蓄之誠。雖有過中之語,自上若思當日嘉尙之意,則當有平心恕究之道,其激惱之意,自然無之矣。興慶曰,群下所達,雖或過激,是出直陳無隱之忱,在上者,惟當寬容而已矣。上曰,大臣創業基之說,金尙魯羹墻之說,誠過矣。予若爲子孫計,則豈如是乎?古人聞此花開後更無花之敎,皆掩泣以退,而今之人好名,故猛矣。大臣旣已達之,則金尙魯,必聞大臣之言矣。李宗城,亦何必過爲乎?予若無道,則李宗城將爲何狀,叩額之說,豈不過乎?以此事叩額,則過於此事者,將何以爲之耶?興慶曰,諸臣之言,非有深意也。蓋臣僚之進言者,欲動人主之聽,故自多激切矣。仍達曰,臣又有所懷敢達,人臣之死於王事,沒於戰陣者,自古人君,必盡褒尙之典,故自列聖朝,雖是遠代,戰亡子孫,有收用之命,蓋所以奬義節而樹風聲也。遠者尙然,況近者乎?戊申年,有軍功人身死者,子孫收用,亦有所下敎,則其時殉節之人,尤當軫恤。故忠淸兵使李鳳祥,故淸州營將南延年,死節之事,事實爲卓絶矣。自朝家,已施褒贈之典,而死者已矣,幸其兩家,各有其子,卽李漢弼、南德夏也。漢弼則曾已奬用矣。近年以來,雖入於首望,或爲靳點,蓋漢弼,自外面觀之,則雖無燁燁之才,人物武藝,實不下於人矣。南德夏則以不見李森事,至於決棍,而渠則自以爲,出於爲父之意云,豈可以此,終不收用乎?其父延年,卽今世顔杲卿也。其在褒忠奬節之道,不可不各別錄用,故敢達。上曰,李漢弼,予非有他意而靳點也,予欲一下敎矣。大臣今發其端,予當下敎矣。漢弼,初爲南行宣傳官,故予於內試射見之,可知其爲人矣。雖無過人者,亦豈無如此人乎?《中庸》云,安而行,困而得之,及其成功則一也。以其父之故,自朝家擢用,而渠若盡心國事,則豈下於人哉?其後用於守令而觀之,則終是懶人也。宜爲困而得之,而乃欲安而行之,曾爲驪州牧使時,聞御史之言,果無治績矣。渠以忠臣之子,爲恃不能盡心國事,予以飭勵之意,有時靳點,非惡之也,亦非有他意也。南德夏則極爲非矣。予非負南德夏,渠乃負其父也。咸恩君李森,於渠何有?戊申之變,自何而出耶?乃是自偏論出也。若惡其變出之本,則朝廷之人,則可不見耶?南德夏,本來庸鈍矣。設令其時棍斃,非予負之也。渠是不忠不孝之人,是無狀矣。興慶曰,李漢弼驪牧時事,聞以以其母病,累月在京,而至於如此,南德夏之爲人,雖有如聖敎者,而其父之子,不可不收用矣。上曰,若用南德夏,則他武弁皆效之矣,其弊誠不少矣。予之不用者,實慮後弊也。予之命往淸州而見之者,雖似迫切,而渠自淸州上來未久,乃復如此,誠爲無狀矣。往見淸州,若有感動之意,則豈如是乎?雖無德夏,豈無武弁乎?必欲爲南延年收用,則亦豈無他子姪乎?興慶曰,義州府尹黃梓,又爲呈狀,以爲雖被重罪,決不可赴任云。雖日加催促,而終無變動之意,事甚難處矣。上曰,到任日字,豈不使之狀聞乎?興慶曰,到任然後,監司當爲狀聞,而初不赴任,則在遠之關西道臣,亦何以爲之乎?上曰,黃梓尙在京畿地乎?興慶曰,方在畿內云矣。上曰,兩度下敎,於渠曲盡,渠何可不往耶?興慶曰,聖眷之曲盡,渠豈不知感,而臺疏,旣請厭避之律,則渠以此引嫌,不欲冒赴於超陞之職,實非異事。渠以爲,徒恃曠絶之恩,不顧臺言,晏然赴任,尤有所不敢云。渠旣有所執,以抵罪爲限,而朝家一向催促,則上下相持,徒傷紀綱,參酌處分,似宜矣。上曰,予旣以下去義州後,辭狀爲敎,渠何敢不往乎?興慶曰,渠以爲,異於他邑守令,以陞擢之官,終難到任云,此誠有所執矣。上曰,府尹亦有密符乎?興慶曰,非防禦使,故無密符矣。上曰,到任日字狀聞事,已爲分付耶?興慶曰,其時卽已分付矣。旣以不赴爲決,無他强迫下送之道,不可無處分之擧矣。上曰,以補外二字,至於如此,予當更思而處分矣。錫五曰,以都政事,吏曹亞堂,連日牌招,而尙不應命。凡吏曹之規,都政前,備兩堂開坐,然後始乃定日云。故判書今雖行公,而敢以破格出牌爲請矣。上曰,參判疏批,改下之後,豈有撕捱之端?參議則往事不必過嫌,竝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亦出榻敎}}上曰,咨文製述爲緊,而藝文提學宋寅明,尙不入來,未知寅明,方在何處。興慶曰,聞方在東郊不遠之地云矣。上曰,自政院,申飭催促入來,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內局提調尹淳,催促之後,尙不入來,更爲各別催促,以爲入來之地,何如?上曰,今方似在於不遠之地矣。興慶曰,方來住於銅雀村云矣。上曰,相去幾許,而其當爲出牌之處耶?興慶曰,隔江之地,例不出牌矣。上曰,近來朝臣,以江爲限,欲免牌招者,其習良可異也。事體極爲未安,內局提調尹淳,從重推考,催促入來,可也。諸臣遂退出。
==6月4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必寧{{*|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尹志遠在外,權贒牌不進,持平韓翼謩疏批未下,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鄭錫五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其已進御,而微眩之氣,更無往來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微些往來,湯劑自今日,欲爲進御。此乃調補之劑,惟湯劑,定日問候,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聖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以摠戎使本廳將官等朔試射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未承批外,掌令權贒,正言任{{!|𪼛|⿰王集}}、吳遂采,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參議金龍慶,昨日特命重推之下,不爲膺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參議金龍慶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連事撕捱,不爲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參判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趙迪命,副校理沈星鎭、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申宅夏,別兼春秋趙明澤、韓顯謩,吏曹參議金龍慶,掌令權贒,正言任{{!|𪼛|⿰王集}}、吳遂采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韓顯謩,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黃海水使狀啓,椒島僉使,被打委折,兩次往復査探之際,日字自爾遲滯,惶恐待罪事,傳于洪聖輔曰,勿待罪事,回諭。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臣聖龍進詣太廟,與本署提調趙尙絅,眼同奉審,則永寧殿第七室西邊斑子,第四井尺許滲濕,第九室龕室北邊道里內外,與西邊斑子,第一井滲漏,而第二井大段滲流,斑子穿破,仰沙剝落。果如本署所報,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自今月初二日,至二十日土旺用事,二十四日辰時,爲吉云。卽今雨潦未霽,不卽修改,極涉未安,而日官所報如此,不得已以此日時擧行。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自第五室,至十二室移安,同日同時,還安及還安祭事畢後,隨時設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亦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看檢,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以禁衛營言啓曰,因兵曹草記,本營分授,肅靖門體城頹落處,令該營卽速修築,定軍兵守直事,允下矣。將校一員出番,鄕軍十五名,卽爲定送把守,待雨晴改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六月初四日,幼學楊挺堡、李重茂等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李夢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東南所衛將牒報,則東所所屬內司僕墻垣五間許,南所所屬內農圃墻垣二間,竝爲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內司僕近處則弘化門入直砲手二十名除出。內農圃近處則金虎門入直砲手十五名,依例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韓翼謩疏曰云云。{{*|疏本還入未下}}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其勉之,而此特微事,業已處分,則未曉之敎,不過例批,若是齗齗,亦未曉也。勿辭察職。
○戶曹參判徐宗伋疏曰,伏以臣父母墳山,在於畿內楊根地,距京爲四五息,臣連有病故,久闕省掃,今玆出疆之期且近,將不月西下矣。未發之前,一番馳省,以伸人子至情,所不能已。玆敢煩籲於孝理之下,切望依例許暇,以爲來往之地,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請往省焉。
○弘文館校理李度遠疏曰,伏以臣於三司侍從之職,有萬萬難冒之情,無一分可進之義。蓋侍臣付籤之罰,實同儒生之付黃,爲儒生而一經付黃,不敢復入黌舍,則侍臣付籤者,亦豈可諉以籤紙之已去,而靦然冒進於邇列哉?然儒生付黃者,指不勝屈,而侍臣付籤,則歷世罕見。以此言之,其爲羞恥,不止爲付黃之比,非獨在臣自處之義,必當却步於榮塗。論以淸朝禮使之道,亦宜曲遂其志,毋使喪其所守,如是然後,上下之間,處之兩得其當,而其於導齊風化之方,亦自有補矣。臣於昨秋,憲職之控辭,今春別兼之丐免,區區情地,旣已悉陳,則聖鑑之明,庶或俯察,而玆者館職新除,復加於積負罪釁之身,是必聖上,非不知臣踪地之難安,而特以臣前膺別兼之命,或意其逶迤前進於金華宿昔之趼也。雖然,臣之初辭別兼,而末乃出脚者,以一時權差之兼史,異於實官,而薦事了當,則自當減下,似無必辭之義,故乃敢抗顔就職,而至如瀛館,則職事之僨敗在此,名籍之刊削在此,上以累聖簡者在此,下以羞當世者在此。揆度廉義,防限甚嚴,臣雖無狀,寧有一毫苟冒之意哉?矧今玉署久曠,差出缺窠,將以備豹直,則擇其無故者除職,方可聞命卽就,而銓曹乃以如臣情勢之決難承膺者,隨例備擬,而聖上又從以誤下恩點,徒使賤臣,益其窮蹙,除命歸於虛縻,此於朝體政理,果何如也?臣竊惑焉。且伏聞頃者殿下,以臣翰薦之,只單擧而不互對爲非,則臣實愚昧,未知其正當也。國家用人,惟才是擇,猶懼不得其人。若必以彼此對擧,甲乙互排爲是,則殊非聖人擧直錯枉之意也。臣嘗謂政注之間,假公售私,多由於此,心竊憂之,而殿下乃欲於史薦之至重且嚴者,亦用此套,其勢必將至於較計彼此多寡,而苟充其選,不料殿下之明,反啓此無窮之弊也。且臣單薦曲折,已具於前疏,而猶未蒙殿下之照察,何也?殿下以單薦爲非,故前正言趙榮國之疏,又忽執此爲言,斥臣以偏私,目臣以不韙,顯有乘時蹈藉之意。此等氣習,臣實恥之,彼果以單薦爲私,而謂之不韙,則當初回薦時,何不以此沮格,而乃以有違近例,艱辛爲說耶?臣前疏所謂托此爲辭,苟以敗事者,果知其不誣矣。臣以權差史官,獨當薦事,單擧一人,實欲矯革賊良、逆夢所創之謬例,以反從古畫一之美規,而必取舊榜中人者,亦由於新榜前,送言銓曹,寢格承傳之故,則臣疏所陳,榮國豈獨不見,而乃以新榜,則一不擧論,必爲單薦等說,詆斥臣身耶?新榜林立,誠如其言,而臣於史職,便同東一房掌議差代而已。代立之翰林,自可擇取新榜,而多寡任意,則何必出於臣手,而後爲快哉?至其所謂越薦之規,向臣所辨,極其明白,無說可爭,而猶復强聒不已,其論所以越薦之故,則不過曰少有嫌礙,輒皆難愼,同薦被斥,似若無與於己,而一入敗薦之中,猶不敢遽然卽薦。又曰必越一薦乃薦者,蓋所以重先進之議,嚴史薦之規也,此果成說乎?夫同薦之人,本不相關涉,非如天倫至親之罪累相及,則甲雖被斥,於乙有何嫌礙之可言,而乙之混入於敗薦之中,特其人之不幸,則因此而不敢卽薦,論以取人之道,當乎否乎?弘錄亦是國之重選,而不以同錄之被斥,竝敗全錄,而至於史薦,雖一人少被疵議,擧一薦竝歸於敗,是則重先進之議,嚴史薦之規,固已至矣。若又必越一薦,則是以同薦之故,而不免見枳於一時也。史局規例,雖曰至嚴,必不若是之太苛,而不揆事理之如何,必欲自遂己見,而旣無故事章奏之可考,則乃爲輿儓亦知之語,有若立證者然,不亦可笑之甚者乎?至如沈世鼎前例,在於仁廟朝壬午,則今距壬午,恰爲九十四年,而必曰在於百年之前,百年前後,本不足爭辨,而其浮張務勝之意,則於此可見也。且以賊良主薦時,遵用世鼎之例,執爲欛柄,欲以箝制臣口,而臣嘗考此例之所創始,論其人則名流也,語其時則昭代也。中間,雖爲凶孽之所遵用,而古例自古例耳,凶孽自凶孽耳。豈可因此,而遂至於廢閣不行乎?若以一經奸凶之所遵用,而不可復行,則祖宗朝良法美制之不廢者,幾何耶?翰薦錄中,賊良所薦人名下,只書有物議。不得應講,不言以某事有物議,而今觀榮國之語意,隱然若以不越一薦之故,而有物議者,然言不可若是其苟也。果如其言,則以他事敗薦者,亦云物議者何耶?此等詖遁之說,誠不足多辨也。雖然,臣旣當薦而敗事,又被人無限詆辱,此莫非臣只欲膠守古例,不能投合時論,以自取狼狽,固已預料,何足怪哉?以臣踪地之本自危臲,又添此大段難安之端,方將引罪縮伏之不暇,何敢爲揚揚名塗之計哉?玆於兩日之間,屢違天牌,跡涉慢蹇,果速置對,泥首圓扉,恭俟嚴誅,而聖度天大,刑章不加,恩宥旣降,召旨繼辱。揆分揣義,豈不欲竭蹶趨承?而顧臣情勢,終有所難强。又犯違傲之科,律以邦憲,實合萬戮,而只推之命,又出格外,臣感泣惶悚,罔知攸處。洊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來伏闕外,而難進之義,如右所列,不可以君命之重,掃却盡矣。敢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俯賜諒察,先削臣職,以安私分,仍治臣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6月5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魚有龍{{*|未肅拜}}。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李光躋{{*|仕}}韓億增{{*|未肅拜}}。假注書李成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聖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參議金龍慶,連違召命,尙不行公,事體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掌令權贒,持平韓翼謩,正言任{{!|𪼛|⿰王集}}、吳遂采,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韓顯謩,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聖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李日躋曰,召對爲之。左參贊李眞望,同爲入侍,而入來後詣閤門。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旣已帶職蒙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錫五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李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病不來,參判洪鉉輔式暇,參議金龍慶再招不進,罷職傳旨未下,不得開政云。判書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金龍慶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特敎之下,若是撕捱,無意應命,其在分義,豈容若是?只推,明朝牌招察任。
○李日躋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以式暇,不爲請牌矣。取考前例,則雖式暇,亦有牌招之例。參判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洪鉉輔式暇,參議金龍慶牌不進,同副承旨李日躋進。吏批啓曰,頃日政,社稷署令望,以李奎鎭,首擬受點矣。卽者李奎鎭呈狀內,與本曹佐郞權爀爲姨從兄弟相避云。初不覺察,有此誤擬,不勝惶恐,旣是政官相避,則不可仍置,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童蒙敎官趙甲彬呈狀內,所患阿睹之疾,已成難醫之症,實無供職之勢,入啓處置云。實病如此,則有難强令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以魚有龍爲承旨,吳光運爲左尹,尹惠敎爲副提學,金始㷜爲工曹參議,金在魯爲司饔提調,權相軒爲刑曹佐郞,朴師順爲持平,金光世、李德載爲正言,崔弘輔爲氷庫別檢,柳世德爲嘉山郡守,韓億增爲注書,魚有龍爲右承旨,鄭必寧爲左副承旨。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尹惠敎病,參議曺命敎進,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李日躋兼進。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亨宗戶奴呈狀內,上典本有風痰,又感輪疾,十分危惡,萬無供職之望云。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前權管朴致文,司果權燧、李枝茂、李周衍、張重翊、吳道貫,閑良鄭銑、河德孟、趙世昌、金明祥、金克協、成德一、李宗達、吳信三、徐善益,俱以築城之功,已有加資之命,而或未資窮,未準職,或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以桂德興、安瑞翼、南履錫爲僉知,李枝達爲同知,尹彙貞爲副護軍,宋眞明、愼無逸爲副司直。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應敎趙迪命,副校理任珽、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校理李度遠,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趙迪命則往事,其何若是過嫌,而旣遞其職,廉隅已伸,則豈敢若是撕捱?李度遠則頃者付籤,本非不稱其職,不過時象事,則君父處分,已作往事之後,惟懷撕捱,其何分義?任珽則其所違牌,初則不無所執,而今則禮讓太過,不顧分義,此何道理?兪最基則其初撕捱,豈曰無義,而旣遞其職,廉隅可伸,所嫌往事,業亦知之,其在分義,豈敢若是違牌?趙迪命之違牌,尤無義意。申宅夏、沈星鎭則被斥館錄之人。今則已知,其外諸人,尤無可嫌,而若是撕捱,非特無義,分義道理,俱極寒心,竝只推,明朝牌招。
○鄭錫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言啓曰,生鮮廛人等,連日號訴於本院曰,近日霖雨連注,江水大漲,漁船不得往來,逐日供上,萬無繼封之勢,雨霽水退間,依前例,以可合雜魚及活鷄,願爲代封云。在前如此之時,亦有折半代封之規,而莫重御供,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以黃海監司狀啓,刑曹粘目,豐川前府使朴時佐,移本府處置事,允下,而朴時佐,曾因傳旨,拿來事,草記矣。拿來後,以今此狀啓內辭意,添入問目,取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道監役官牒報,則敦義門北邊,御營廳所授處體城七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繕工監爲先把子圍排,令分授營,卽速修築,而限完築間,以該營軍兵,定送守直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日躋,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東所衛將牒報,則宣仁門下宮墻三間許,二更量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卽速修築,而依前例,弘化門入直砲手二十名,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日昨爲參次對,進詣賓廳,始伏見下賜憲臣之批,辭旨極嚴,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亦有罪,悚懍無地,而旣不敢徑出,又不敢前席,引辜未免,泯默而退矣。追伏聞筵中,嚴敎屢降,罪狀至重。臣益增震惕,五情失守,席藁私次,秪俟刑章之遄被矣。且臣素患痰病,已在難醫之域,添以中暍,種種症形,俱係危惡,不食,已旬有餘日。元氣澌惙,殆難支撑,而惶蹙之極,有不敢遽煩請譴,精神昏霿,亦不能締成文字,始敢略具短牘,仰干嚴誅。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妄言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批旨旣已處分,下敎無他深意,卿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其卽視事,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前英陽縣監朴樞疏曰,伏以皇天眷顧,聖嗣誕生,我東方鴻基盛業,其將永永鞏固矣。擧國臣民,疇不歡欣而禱祝哉?臣祗奉今月初一日敎旨,以臣爲司憲府執義,諭以斯速上來,臣誠惶恐隕越,不知措身之所。臣於前冬,猥叨是任,不敢應命,迄至六七月,僅得解免,私情喜幸,若獲更生,不意如今,又忽膺此恩旨。噫,此固臣命卒之秋也。臣之不敢冒進之狀,已悉於前後疏中,聖明想必洞燭無餘,而猶且牽連不捨,崇用斯極,無論物議驩譁gg諠譁g,擧以爲駭,其爲累於聖朝,當如何哉?今臣雖欲仰恃寵靈,冒沒出謝,而一端羞惡之心,猶不全昧。其將戴何顔面,周旋於簪佩之列哉?臣之蒙被誤恩,如斯之隆極,而臣之情勢,決無冒進之路,思之又思,只是尋死而已。且臣私心,竊有所疑怪,不得不附陳焉。臣素性愚陋,擧止齟齬,輕俊之人,所共嗤笑,雖生長京華,知識絶少,偶與今亞銓臣李德壽,居在比隣,面熟情親,非以義理相砥厲,慕用之誠而然耳。居常相對,輒以無用目臣,雖在微官,猶以爲不稱,何嘗以淸官顯秩,相期也哉?今臣年迫七十,昏昧無比,擧措顚錯,不成人樣。重以酒已成病,狂酗益甚,謗議喧騰,日加月增,其身名之壞敗,不及往時,又相萬焉。人皆棄絶,無與相通,而唯德壽常常存問,積有歲年,非以臣爲無可棄之實,直是念舊耳。今四月,祗役莊陵,歸路相見,得與敍說舊情,臣於伊時,未解職名,縷悉惶悶之狀,則彼亦未嘗不以爲慮矣。曾未幾何,身當獨政,擬臣前望,又受天點,其於故人,良可謂用情,而獨不念貽累於聖朝耶?且當少壯之年,見嗤以不才者,及其老邁狂易之後,遽合於淸官顯秩,臣未之前聞也。此不過悶臣之墮落坑塹,欲爲之引綆耳,其意雖勤,其勢不可得矣。臣於此,又有以知臣之從前忝竊,專由於此人之周旋。臣雖無狀,不足齒數,亦不願藉知舊之力,以爲容身之地矣。此等閑漫之說,仰瀆崇聽,極知猥屑,而語出眞情,不能知止。伏願聖明,上念官方之終不可混雜,下察賤臣之終不敢冒出,特命鐫削臣職名,永勿檢擧,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弘文提學申昉疏曰,伏以臣,負罪如山,宜伏重誅,而曲蒙天地之涵貸,罰止罷官。曾未幾何,恩敍特降,軍銜兼帶,職名絡續,臣誠惶隕感激,不知死所。玆因應製科次,天牌荐辱,揆諸義分,所當竭蹶趨承,而念臣向來去就,關係廉隅,不容放倒,積久撕捱,終陷罪戾。乃使平日所以仰體聖意,隨事調娛之一段苦心,不免歸虛。至今追省,祗自悼歎,釁郵深重,非一時微薄之比,決不可以一罷,謂己勘當,敢爲復廁周行之計。況此文任,何等重選,夫豈蔑學如臣,所可僥冒?而前後屢叨,周流兩館,自顧騂靦,若無所容。其何敢有除輒膺,以貽當世之嗤笑哉?且臣犬馬賤疾,首尾四朔,轉輾增劇,寒熱喘急等症,最係凶兆,正是醫家所謂十無一幸者,而食路全塞,元氣隨陷,床褥轉側,亦藉傍人,朝夕奄奄,實有目下難支之勢,此卽同朝之所共知,醫人之所目見,非敢有一字假飾,自納於欺罔之科。雖無難進之情勢,以此危死之喘,萬無自力之路,屢逋嚴召,罪尤萬死。伏乞聖明,俯垂哀憐,削臣見帶之職,治臣違命之罪,以嚴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別兼春秋閔亨洙疏曰,伏以臣之情勢,萬萬危蹙之狀,前後疏供,畢陳無餘,竊冀聖明,有以俯燭,而今此別兼之任,又與無故諸人,一例倂付,督令完薦,臣誠惝怳愕貽gg愕眙g,莫省其所以也。噫,臣雖不佞,粗識分義,豈敢故自違傲,以速逋慢之誅哉?蓋君臣之分,至嚴且重,苟有一言,干犯於不敬之科,則罪在罔赦。雖或倖逭,固當引義自靖,不敢齒列於平人,何況誣我之敎,比之不敬,其罪名輕重,尤當如何者耶?旣承誣我之聖敎,則是臣負誣上之罪者也。厥罪未勘之前,無非臣縮伏惶懍之日,其何敢束帶就列,出入於威顔咫尺之地乎?臣之苦心,斷斷無他,而無以自暴於天日之下矣。伏聞日昨筵中,聖敎縷縷,至有申飭之敎云。筵席語秘,雖不得其詳,而有曰,予雖直謂之誣上,予旣忘之,則於渠何有係着乎?誣我之敎,看得太過。又曰,環顧朝廷,如閔亨洙所遭者多矣。予旣蕩滌,則渠亦忘之,不必以行語間事,過自引嫌,申飭,可也。夫聖上之所以曲保微臣,指示迷塗者,何以異於慈父之敎稚子也?臣奉讀未半,且感且惶,誠不知此身之爲己有也。第伏念誣我二字,是何等罪名,而殿下雖以誣我之敎,爲行語間事,其時殿下之以此下敎者,實出於慰安被斥者之意,而彼相臣,直謂之千古斷案,則其果諉之於行語間事,而遽然忘之哉?臣若忘之,而晏然供仕,則是初雖無誣上之事,而終爲有誣上之心者也。臣豈忍爲此哉?自上道之曰誣我,自下言之曰誣上。誣我誣上,豈有異同?殿下之敎,以看得太過者,蓋欲開臣轉身之路,而人臣負此,其何以自立於覆載之間乎?至若環顧朝廷之敎,不敢知聖意之所在也。人臣事君之道,雖遭一時之嚴敎,事過之後,不敢以此爲撕捱之計者,豈不以分義至重故耶?是以臣之被謫之時,所承嚴旨,傍人爲之代怖,而臣之到今所以爲嫌者,不在於當日之嚴敎,只在於誣我之批旨,則今日朝廷之間,豈有如臣所遭之罔極,而揚揚於榮塗者哉?設如聖敎,一或有如此之人,則是無人臣之禮者也。殿下何故,加不韙之目於在廷之臣,而又何曾比之於臣也?噫,事有可忘者,有不可忘者,關係只在於一身者,則忘之可也,不但在於一身者,則忘之誠難矣。殿下試以躬行者驗之。殿下每以事無大小,付之先天爲敎,似若以此爲符信,而諸臣之攻擊異己者,或有勒謂之事關先朝,則勿論其事之是非,不究其言之虛實,靡不勉從。殿下豈以其言皆是哉?誠以所重,在於聖躬之上也。今臣之事,自聖上言之,不過自己事也,殿下之忘之者,聖德事也。自臣言之,則事關君父,臣之不敢忘者道理,則然豈敢只承申飭之敎,而忘之如一身之私者哉?今若幸殿下之已忘,而臣亦忘之,則自守之防壞矣,事君之節虧矣。臣雖以承命爲恭,重入脩門,殿下將焉用如此臣哉?臣之積逋威命,實出於萬不獲已,而亦所以嚴君臣之義也。玆於召牌之下,不得不趨詣闕外,而以臣蹤跡,決難冒入,又不免陳章徑歸,臣罪尤大矣。伏乞聖明,察臣情地之難强,治臣前後之違命,仍令選部永勿檢擬,使臣得以休養老父,歌詠聖澤,則臣之大願,於是乎畢矣。臣無任云云。傳于李日躋曰,旣已下敎之後,如是陳疏太過。此疏還給後,勿若是之意,申飭。
○乙卯六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趙顯命,右副承旨洪聖輔,掌令權贒,修撰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編修官吳命季,記事官李錫福入侍。興慶曰,炎雨支離,日氣蒸鬱,聖體,若何?上曰,一樣。興慶曰,眩氣往來者,未知與前何如,或是困暑所致耶?上曰,果是日熱而然矣。興慶曰,與前日症候,何如?上曰,有異。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水剌稍減,寢睡以夜熱,自不安而不至大段矣。興慶曰,昨聞醫官所傳,湯劑未及進御云矣,其已進御耶?上曰,已爲進御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氣候,何如?膏藥停止後,更無餘憂乎?上曰,連爲好在。興慶曰,親爲按摩,而不知有餘氣耶?上曰,不知有餘氣矣。興慶曰,今日無大段稟定事,且左相陳箚引入,而旣是日次,故入侍矣。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以爲因向者勸農備忘,更爲申稟,而今年本道,麥農大歉,故雖欲勸農,農糧乏盡,將有廢耘失時之慮,折半留庫中加給事,雖已防塞,而勸農之道,給糧爲急,留庫中大小米黃豆等物,雖不敢請,而木麥黍稷等皮穀及唐米之經一年,必至陳棄者,量宜加分爲請,又請麥還代捧事矣。臣意則折半之令雖嚴,然若値慘凶,則不可膠守,今此之請,許施加分無妨。本道句管堂上宋眞明,亦以若干加給爲宜,至於麥還事,尤甚難捧處,勢不可不代捧矣。上曰,此是句管堂上入侍時,所持入狀啓乎?興慶曰,聞其時持入,而禮判防塞,故有姑置之敎云矣。上曰,其時不但以大臣之未入侍也,姑置者有意矣。西路事,與北路形勢有異矣。代捧則有前例乎?廷濟曰,折半中加給,臣常以爲不可,而至於麥還代捧事,未知西路形勢如何,而可捧處捧之,大無處則代捧之外,無他道。而大抵代捧,實是不得已之事,麥還代捧,三南以租,西路以粟,然待秋遲延,故事甚可悶矣。顯命曰,代捧事,自前有之。爲道臣者,每拘於民情,有此陳請,臣於待罪藩任時,亦嘗狀請,而此事亦有弊,至秋則秋役一時竝納,民旣爲難。且疲殘小民,納本色,土豪吏屬,代納雜穀,而及至受食時,則代納者,食他人之實穀,而小民,反受他人之代穀,此不可輕議者也。上曰,留庫之法,不可輕變,而代捧事,大無處則似難收納矣。興慶曰,然矣。尤甚處,代捧,似好,代捧事,臣以爲無妨矣。廷濟曰,代捧安得無弊?亦爲農民受害之端矣。代捧,必待秋成後十月之交,而田粟則八月初,亦刈穫矣。大無處,雖許代捧,使之另爲早捧,而亦不可多許矣。上曰,留庫之法,不可輕易撓改,而麥還則大無處,勒令徵捧,非王政所爲,令道臣參酌形勢,其中尤甚處代捧事,更爲狀聞,而留庫中加分事,則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使行,行期已迫,不滿二十日,而奏文異於循例,宋寅明當撰出,而屢次申飭之下,尙不入來,恐有臨時狼狽之患,更爲各別催促,何如?上曰,此人,不可以如許事,決去就,何可如是?而承批之後,尤不當更事撕捱,且此事,有同往役矣,何可使至於臨急狼狽之境乎?從重推考,申飭入來,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都政,至今遷就,開拆前爲之事,頃已下敎矣。佐貳之官,尙不出仕,吏曹參判洪鉉輔,初則以疏批,惶恐不安矣。旣已換下之後,無他難安之端,以儒臣無嚴之斥,尙今引以爲嫌,一時不得晏然行公,無甚異矣,而以此一向撕捱非矣。語犯先朝之語,近來過用之意,頃已下敎矣,無嚴之斥,終不可深以爲嫌,各別敦迫,使之出仕,何如?上曰,君父設有無嚴之敎,開釋之後,可以出矣。況儒臣一時所達,不過體例間語也。分義決不當若是,參議則其所撕捱,意謂無義矣。頃見其疏,以往事爲言,故旣以往事何嫌爲敎矣。以此每每引嫌,殊涉不當,參判、參議,竝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出擧條}}興慶曰,椒島事,令道臣探問査啓矣。水使狀啓先到,而當待道臣狀啓,而爲之乎?上曰,然矣。當待道臣狀聞矣。興慶曰,史薦遷就,左右史,至今不備,事體未安。閔亨洙似宜當之,而拿推還判付,尙未下,此則當待判付下後牌招,而趙明澤、韓顯謩,亦尙不出,似當有申飭之道矣。上曰,閔亨洙則以他事拿推,而判付當下之,趙明澤、韓顯謩,皆過矣,竝禁推,可也。{{*|出擧條}}廷濟曰,頃日承旨,持《大典》入侍時,因承宣所達,有申飭之敎矣。闕內及空闕各司,雨漏頹傷處甚多,臣常慨然。今當申飭之下,欲待潦雨開霽,始役修治,雖不能一新竝改,大段漏傷處,當盡爲修補矣。近來百隷怠官,凡干營繕之役,官員不爲親進監蕫,只委下吏之手,所謂修改,全不堅牢。且各司典守之人,無少護惜,一司修改之際,隣司蓋瓦,互相偸用,到處滲漏,停役無時,戶曹則連續上下,而盡歸中間之花消。自前經費之匱竭,多由於九營繕,頃年有報備局,成節目,各定年限,申飭者矣。今宜申明此令,限內有頉處,物力更勿上下,而使營繕及各其司,擔當修治之意,別爲嚴飭,而營繕時,官員不爲親進蕫役者,自臣曹,時時摘奸草記,請罪,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贒進讀前啓。上曰,措語無改,則只擧末端,可也。贒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贒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贒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贒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贒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贒曰,宮墻踰越罪人乧男,自有當施之律,而該曹之引例議啓,太涉寬緩,致有決杖放送之命。其情雖或可恕,而用律太輕,請當該堂上,從重推考,罪人乧男,依律定罪。上曰,身爲法官,參以受敎,末請正法,可謂得體,何可深非?雖然,問備之請,不過飭勵,依啓。乧男事,不允。聖輔曰,頃日,以禁中入直諸臣應製科次事,弘文提學牌招,而連爲違牌,故三牌何以爲之啓辭入之矣。尙未還下,未知何以爲之?上曰,判書、參判,去就必欲同之,而弘文提學,則其後姑未陳疏承批矣。藝文提學入來,則弘文提學,亦當出仕。故姑待之,而不可一向置之。今日弘文提學,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六月初五日戌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左參贊李眞望,同爲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成中,記事官鄭東說、李錫福,左參贊李眞望入侍。健基讀,《綱目》第八上,自元始三年,至十三板詔曰可。上曰,止讀。文義陳達,可也。健基曰,此編專是王莽事,無可觀者,而二板莽子宇事,亦足天理之不泯矣。莽窮凶極惡,而宇能知其父之惡而非之。所爲雖甚妖惡,可謂天理之未泯者也。上曰,此豈天理耶?知經筵之意,何如?眞望曰,臣眼昏,燈下不能見一字,而以平日所見者言之,尙有天理云者,是矣。宇事雖妖惡,處義亦未盡,而猶有一段善心矣。健基曰,五板,有孔光愈恐稱疾之語矣。以此見之,孔光名節掃地,而本心則非欲與莽爲逆也。只是學術不足,沈溺仕宦,以至此境矣。故取人,當於氣節之中求之,方能爲國盡忠矣。上曰,然。孔光此時,亦不知耶?健基曰,知之,故愈恐而稱疾辭位矣。眞望曰,此時孔光,已知莽之逆節,而初旣養成,末何能崖異乎?孔光事事柔,何武、鮑宣事事正直。若斥光而用武、宣,漢祚豈移於莽手乎?儒臣所達,卽古人所謂,犯顔强爭中,求伏節死義之義也。自上留意,何如?上曰,然。及莽纂位,光已死矣。然假使光而在,必不能仗義殉國矣。眞望曰,然。健基曰,莽所爲中,如限民名田,禁奴婢私屬等事,間有可取。蓋莽欺世盜名,故能模依古先王良法矣。上曰,莽外面,必欲善爲之矣。朱子,綱,每書安漢公莽,及椒酒弑帝後,始告安漢之號,而只書其名,此亦筆法矣。健基曰,以是見之,可知立國之道,必以規模爲重,漢業至於此境,而莽雖欺世盜取,然猶有畏憚之心,末乃僅得纂竊,而天下竝起而攻之,終復中興。此蓋高帝,立國規模,民心固結,風流篤厚而然,其所及者遠矣。上曰,然。使莽至此,終是王太后之咎,以此處見之,直是傳與漢天下耳。擲壐黑貂,雖甚可憐,庸何益乎?健基曰,臣頃已陳達,而王太后,只由不能如馬皇后之濯龍門戒飭外戚,以至於此矣。上曰,予不知周公之負成王,果有是事否?眞望曰,此事不見於經傳,而出於漢代諸子矣。上曰,負成王猶可,而此則直行天子之事矣。金縢策命,亦可笑也。日昨儒臣有所達,莽若於謙恭下士時,便死則當爲何如人?眞望曰,罪惡未著,而能折節謙恭,人何以知之乎?健基曰,臣頃已仰達,而使莽雖死於謙恭之時,終與王尊、王章不同矣。眞望曰,此言好矣。上曰,莽年號,朱子不書矣。漢後以正統與晉乎?眞望曰,晉武平吳後,始以正統與之矣。上曰,西漢亦自滅楚後,始書以正統矣。南北朝時,正統,何以書之?眞望曰,南北朝,俱不以正統與之,而至隋平陳後,始與以正統矣。上曰,朱子,若當《元史》,則何以書之?眞望曰,如元者,所謂閏統也。上曰,左參贊進來。眞望進伏。上曰,日昨挽留矣。其後數日,日氣盛熱,且予有眩氣,不得爲召對矣。今日則乘夕間暑退召見,而專爲見卿,故講冊自至,亦少讀矣。予今雖不敢更爲挽留,而日氣甚熱,何必汲汲還鄕乎?眞望曰,前後聖敎之下,屢次留待,今已多日矣。本非在京從宦之人,旣歸之蹤,何可更爲留滯乎?上曰,何間欲歸?眞望曰,江水方漲,更聞消息然後,可以發行矣。上曰,欲使卿更爲入侍,而卿旣以久留爲難。且頃日挽留,亦歸文具,故今日召見,而雨意未霽,江路未通,姑爲留停,則可得更見,而予不敢更爲挽留矣。頃日批旨,旣示講學之意,秋涼生後,卽爲上來,入侍法講,則予心可慰,卿豈不爲之乎?眞望曰,日昨聖敎,勤勤挽留,故更爲留待入侍,而雖以卽今言之,目不能見一字,耳不能聽聲音,何以參講乎?且喘促,尤難於陳達辭說,足疾實妨於出入殿陛,每一入侍而出,若將垂盡,如是而何能行經筵之任乎?經筵兼職之辭免,良以此也。涼生後,病氣少勝,則可以仍便入來,而經筵虛帶,終爲文具矣。上曰,雖異法講,而數次入侍,文義大異於人矣。至於字形,雖不能細見,亦已知之,有何傷乎?頃日挽留,旣歸文具,更使數日加留無妨,而予不欲羈縻,卿須體之。本職雖或許遞,經筵則決難許遞,卿何可不爲行公乎?眞望曰,不能爲講官之事,豈不重難乎?上曰,升降殿陛,果似難矣。旣非逐日入侍,則亦何難乎?上謂尙賓曰,政官牌招啓辭,參判懸以式暇,參判朝者不爲出仕耶?尙賓曰,朝已承牌矣。諸臣以次退出。
==6月6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魚有龍{{*|未肅拜}}。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李光躋{{*|仕}}韓億增{{*|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尹志遠,持平韓師順在外,掌令權贒呈辭,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錫五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鄭錫五啓曰,右承旨魚有龍,注書韓億增,新除之下,不卽出肅,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魚有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弘文提學申昉,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下番兼春秋李錫福,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廷鳳爲兼春秋。
○李日躋,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御藥所用,春等元貢,牛黃九十二部,而正月以後,藥用數多,遺儲已盡,卽今啓下九味淸心元,一劑所入,旣無他推移之道。且秋捧前,若又有藥用及內入之事,則尤涉可慮,在前如此之時,輒有別爲加貿之例。今亦限二十五部,急速貿得進排事,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因兵曹草記,本廳分授敦義門北邊體城七間許頹落處,卽速修築,而把守軍,亦以該營軍卒,定送守直事,命下矣。修築則姑待快晴擧行,而今日爲始,本廳鄕軍二十名,將校率領,改築間,晝夜輪回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金龍慶疏曰,伏以臣,頃陳引罪之章,未獲鞶帶之褫,情窮勢迫,靡所因極,鎭日違召,罪戾層積,而問備薄勘,每出格外,喉司之稟啓相屬,聖敎之譴責轉嚴。臣則冥然寂然,少無蠢動,此非欲高蹈遠引,亦非欲占閑圖便,只是廉義至重,大防難踰,寧甘鈇鉞之誅,莫回咫尺之守,上下相持,日事違傲,昨於特敎荐召之下,亦未克祗承。臣分由是而漸虧,王綱職此而益頹。論其罪犯,竄殛猶輕,終宵待命,席藁隕越,一心之所顒望,惟在於遄伏王法,少塞蹇慢之辜而已。卽伏承傳敎之下政院者,辭語截峻,不比尋常。始則責其撕捱,終焉督以分義,只推先降,召命繼至。臣惶駭震惕,不敢每每坐違,擔舁病軀,忍死趨詣於九閽之下,而臣之不可以冒出者,有五焉。臣自丁未以後,負犯莫重,罪名未勘,跼天蹐地,無所容措,以此前後除命之下,要非《大典》禮,迫不得已之時,則不敢爲唐突承膺之計,率皆控免而後已,此固聖明之所俯燭,而國人之所共知者也。今乃以歲月之久,有所自恕,因緣倖會,復玷班聯,揆諸廉愧,斷無是理,臣之不可冒出者一也。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人臣去就之道,固當視此訓而爲,則人君器使之方,亦必隨其才而用捨,散職猶然,何況天官重任乎?在臣雖曰,宿趼覆轍,不容再蹈,往事驚心,人言可畏,今豈可以進退激揚之權,復畀之已試僨敗之蹤乎?覈實之政,決不若是,臣之不可冒出者二也。臣自屛退以來,念斷榮進,有除輒辭,一例違拒,非止十數,適於是職,爲事勢所驅迫,未免黽勉一肅,而自速顚沛,餘悸尙在。今又托以事勢,揚揚出脚,則人將指而唾罵曰,是夫也,於閑司則必事逋慢,於要地則輒皆冒受,此眞貪榮無恥之一鄙夫云爾,則臣雖喙長三尺,何以自解?臣之不可冒出者三也。假令臣放倒廉隅,貪戀權要,冒昧進身,復參政席,鑑識旣不通明,褊性有難融化,臨政注擬,動拂群情,而惹紛起鬧,復如前日之爲,則臣身狼狽,固無足恤,而其如國事之壞誤,何哉?臣之不可冒出者四也。臣受氣甚薄,自少善病,逮至衰邁之境,重患風痺之症,齒豁頭童,形脫神耗,年未六旬,奄成篤老之人。近復中暑不輕,症情越添,飮啖全却,負席昏倒,少有動作,輒復危劇,以此病狀,萬無束帶從宦之望,臣之不可冒出者五也。有一於此,固不可冒沒膺命,況兼此五者,豈有一毫轉動之勢哉?自非然者,當此都政過時,擧國悶歎之日,臣雖迷頑,豈不念及於此?而以情以病,決難强冒,千思萬想,計無所出,玆不得不略暴危懇,徑歸私次。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亟削臣職,回授可堪之人,以爲速行大政之地,因命有司勘臣違逋之罪,以肅朝綱,以礪群工,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特敎之下,如是撕捱,極涉未安,勿辭察職。
==6月7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日躋{{*|坐}}。注書李光躋{{*|病}}韓億增{{*|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肅宗大王忌辰齋戒。
○鄭錫五啓曰,左承旨洪尙賓,病不仕進。右承旨魚有龍,今日又不出肅,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金龍慶,昨日承批之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錫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6月8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李光躋{{*|仕}}韓億增{{*|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肅宗大王忌辰。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北所衛將牒報,則鎭金二水口南邊,宮墻四間許,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集春營入直砲手二十名,依例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兵曹草記,鎭金二水口南邊宮墻四間許頹落處,以集春營入直砲手二十名除出,守直事,啓下矣。連因兵曹草記,通化門北邊兩處,以同營砲手,分送守直,而卽今入直砲手,不過爲二十六名矣。就其中又爲除出二十名,則所餘只是六名。莫重宿衛,極爲虛疎,砲手二十名,自今日別爲添入,依例輪番,宮墻改築後,還罷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6月9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鄭必寧{{*|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韓億增{{*|仕}}。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同副承旨臣李日躋啓曰,霾炎轉甚,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微眩之氣,不復往來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臣等,今日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聖輔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入啓,或未肅拜,或呈辭,無行公之員。憲府之今日監察茶時,諫院之闕啓多日,俱涉未安,除在外陳疏入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聖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答曰,頃者下敎,無他深意,雖有疾恙焉,自可勿藥。明日次對,意卿入侍,何尋單之有哉?今卿此擧,決知過矣。須體此意,勿復尋單,其卽視事,共濟國事。仍傳曰,遣史官傳諭,偕來。
○以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㝡基、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注書李光躋呈辭,代以兪彦國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兪彦國,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答曰,允。
○傳于李日躋曰,召對爲之。
○李日躋,以禮曹言啓曰,去四月二十九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大臣所啓,宗廟鋪陳,趁秋展謁前,一倂修改事,啓下矣。兩殿,殿內外所排地衣及蘆簟,改備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六月二十四日辰時爲吉云。宗廟自第一室至十二室,永寧殿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移安,同日同時還安,及還安祭事畢後,隨時設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亦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趁期擧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看檢,而永寧殿雨漏處修改,亦以今六月二十四日辰時,推擇啓下矣。同日當爲一體擧行,祝文中以此措辭,添入撰出之意,分付,何如?答曰,允。
○李日躋,以承文院都提調意啓曰,近來本院提調,行公之員甚少,事多苟簡。行副司直尹淳,知敦寧金在魯,漢城府判尹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吏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趙顯命,副護軍金有慶,行副司直申昉,行副司直宋眞明,工曹參判李德壽,行弘文館副提學尹惠敎,戶曹參判徐宗伋,前參判趙明翼,漢城府右尹李瑜,竝爲差下,使之察任,何如?答曰,允。
○洪聖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軍門旗槍鳥銃,粧家所入,加時槍柄等木,自前分定於全光左右水營及濟州牧取用矣。庚戌年分定之後,連因年凶,久未取用之,故卽今所儲匱乏,前頭軍器修造時,無以需用,事甚可慮。加時木、槍柄木,各二千條,依例斫伐上送,以爲及時繼用之地事,令廟堂分付於全光左右水使及濟州牧使,何如?答曰,允。
○李日躋,以兵曹言啓曰,今六月初九日,幼學安道翊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佐,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答曰,允。
○編修官申兼濟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於日昨嚴敎,誠有萬萬懍悚者,而批旨旣賜開釋,何敢輒事瀆擾?惟其狗馬賤疾,實在人鬼關頭,冒死請急,出於萬不獲已,體諒矜許,顒首以俟。乃者千萬意外,史官臨宣特諭,至有偕入之命,臣伏地震悸,感涕橫集,而復自恨誠意淺薄,不能上格也。見今沈淹床笫,形神幻脫,卽近侍之所目覩而危之者,恩命之下,趨承無路,尤增惶蹙,不知所達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答曰,卿{{!|𧏮|⿰虫恙}},其豈不諒,而其須善攝,自可勿藥,其何尋單?卿若勿復尋單,則史官其命入來,便卿調攝,卿須體諒事,傳諭。
○掌令權贒啓曰,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罪人乧男,依律定罪。{{*|措辭竝見上}}日昨憲臣疏論,路邊造家撤毁時,京兆郞官,不善檢飭之罪,至請刊汰,而聖上,不賜可否,當此京外賂物嚴禁之日,果有操縱受賂之擧,則事之可駭,莫此爲甚。部官亦不可獨免其責,請當該京兆郞廳及部官,竝拿處,下吏令攸司嚴覈科罪。太常之有籍田,所以供粢盛也,上年當該官員,種租三十石,肆然取用,籍民以此有呈訴之擧,而其時掌務官,拘於僚顔,瞞告提擧,許多狀者,重杖斥退,以致莫重祭田,未免愆期,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請當該官員及本寺掌務官,竝命拿覈嚴處,厭避臺職,已成近日之痼弊,掌令尹志遠,下批之後,遽自還鄕,人多目覩,莫不駭歎。請掌令尹志遠罷職。騎省郞官,自是參上淸選,其不可人人而濫竽也,決矣。佐郞朴守謹,爲人老孱,全不解事,見者無不嗤點,僚員羞與等列,請兵曹佐郞朴守謹汰去。答曰,不允。末端四件事,依啓。
○右承旨魚有龍上疏曰,伏以臣,向蒙恩暇,往省老母,感祝洪私,圖報無階,而不敢一向濡滯,歸伏私次,纔數日矣。此際適有銀臺新命,而賤疾且苦,未免坐違嚴召,恭俟例勘,只推之命,出於千萬格外,繼又有天牌之降臨,分義是懼,强疾出肅,卽接急報,則老母重得吐瀉之病,達宵委頓,精神昏昏,食啖全廢,氣息綿綴,臣自聞此報,方寸靡定,急於歸護,投疏徑往。伏乞聖明,曲加矜憐,亟賜遞改,千萬幸甚。踏啓字以下。
○行都承旨鄭錫五上疏曰,伏以臣,夙嬰痰眩之疾,轉輾沈痼,歲增月加,重以五年草土,一息僅存,而氣血精神,銷鑠無餘,眞元益衰,病根益深,種種諸症,發作無時,而每當夏節,尤有甚焉。居常懍懍,實有朝夕不自保之慮矣。乃於憂服甫闋之餘,記識之恩,偏加一物,數月之內,除旨相續,寵渥逾隆,而報效無路,區區感結之極,輒自忘其疾病之難强。只欲以筋力奔走,少酬恩造之萬一,黽勉供職,今已數旬矣。不但臣自量病情,決無支撑之理,一院諸僚,亦莫不代爲之慮,朝者仕進之後,忽覺頭目旋暈,胸膈迷悶,未及申牌,蒼黃徑退,僵臥昏昏,殆不省事,兼以重傷暑毒,中焦關塞,嘔泄竝作,食飮全却,神氣澌綴,若將垂盡,宿病之外,客症積祟,有非一時感傷之比,不可以時日調治,可期其差愈。顧此夙夜之任,至爲緊重,雖使臣無他疾病,奉職惟勤,猶懼其不稱,況今病勢添劇,無望復起,其何敢一刻虛縻,以自陷於瘝曠之誅哉?玆敢不避煩猥,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許鐫遞臣職名,俾得隨便調息,少延殘喘,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司直尹淳上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猥上辭本,而疾痛之號,不暇擇聲,窮迫之辭,未達本意,其干天威而傷臣分大矣。迺蒙聖度涵容,不加之罪,反賜溫旨,詔迷開滯,眷顧隆篤,捧讀未竟,感涕盈紙。繼伏聞近日,聖候微眩之氣,又復往來,本院至有議藥問安之節,隔水瞻宸,憂慮自倍,以職以義,何敢一日退偃,不思所以備員承候,粗伸忱誠也哉?廢屛之蹤,一入難可便出,因仍不歸,又不忍自負初心,此臣從來積逋屢慢,以至於今日者也。然進退隨境,不膠一義,恩諭之下,寧不知變,起居之際,焉敢顧私?第臣痰癖痼症,內蝕外鑠,屢發彌劇,自閏夏來,長以床席爲命,日前因於炎蒸,披衾納涼,癖氣受之,凝固衝亘,溢作嘔喘,臟絡欲絶,痞作伏樑,胃竅全塞,終日無所食,達宵不能寐,形骸消脫,神識昏翳,駸駸然日與鬼近,卽其凜厲危苦之狀,院官來往之所共見,其非矯飾張皇,作爲丐免之狀,居可知矣。是則臣雖在朝供仕,固宜早有變通,況此草次淹伏中,豈可等待其起死趨命也?況議藥問安外,院中諸務,一皆提調掌管,而緣臣虛縻,致令大僚替勞,揆以事體,亦豈可以久行爲常?保護之地,與他職自別,一有候儀,不計廉義竭蹶焉。苟其病實難强,不時日而稟遞,已事皆然,臣今不進不遞,以重地爲病坊,臣心之惶悸悶蹙,已無可言,而朝體之苟簡,又當如何?伏乞聖慈,饒臣死命,亟許鐫免,俾承候不至於缺員,院事不至於損體,仍命重勘臣偃逋之罪,以安賤分。
○以司直尹淳上疏,傳于洪聖輔曰,還爲下送。
○正言李德載上疏曰,伏以臣之向來所遭,實是前古所無,蜂蜮之毒,上及父兄,崩迫之痛,貫徹心骨,病伏田野,杜絶人事,自分爲一世廢人。雖間以軍銜,一趨賀班,而誠以邦慶莫大,跛躄同忭,粗效其一分頌祝而已,是豈臣之晏然出脚,自同於平人者哉?乃者薇院新命,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於是驚惶感激,莫省所措。不知聖明,何以有此誤恩,而臣之受誣罔極,專由於臺端一出,則其進其退,固無可議,而第伏念臣之昨年疏籲,不過略暴反詈者之無倫,要皆擧實直陳,以冀淵鑑之回燭,而聖敎嚴切,至有還給之命,臣誠惶霣抑塞,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及夫裕身再疏之出,而其所詬辱,有倍於初,狂叫亂嚷,專事醜詆,言言悖理,字字蔑倫,此不但搢紳間所無之口業,雖使街童賈豎當之,亦將言之汚口,聽之掩耳矣。噫嘻,渠之手脚乖悖,固不足責,乃其所處則臺閣也。名爲臺閣,而乃爲此街童賈豎之所不爲,不亦汚淸朝羞當時之甚bb乎b?縱幸日月之明,照燭無餘,甄罷之論,公議可見,固不待呶呶辨詰,而第其旨意絶悖,遣辭憯毒,構捏虛無,而全沒把捉,嘬嚙臣身,誣及泉壤,臣之腐心痛骨,又欲食肉而寢皮者,何嘗晷刻忘諸?而以渠家釁累之殷,負犯之重,若欲條列而毛擧,則臣舌不爛,臣目不矐,而誠以掀剔兇醜,只爲汚筆,辭涉鄙悖,亦恐類渠隱忍泯默,恭俟裁察,而竊有所騂忸於心者。臣之通籍立朝,今過十年,曾無一言半辭,有以裨補闕漏,激揚淸濁,而畢竟論一孤雛腐鼠,以受此無限醜辱,究厥所由,莫非臣罪,以公以私,臺銜之一刻見帶,決無是理。玆敢冒死哀籲,露章自劾,伏願聖慈,曲加諒察,亟遞見職,仍令選府勿復檢擬,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幸甚。且司諫臣尹心衡,是臣姊子,在法當避,竝乞速賜變通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深嫌?旣有應避,令該曹,稟處。
○左尹吳光運上疏曰,伏以臣,賦性至愚,與世背馳,未及效忠於明主,先已陷身於駭機,衆目睢盱,僇辱非常。臣自大笑其愚,非不知善斯世之方便,而第自思念,狷介之性,萬般矯操而不能回,感激之誠,有時觸發而不能禁,則身之虀粉,可坐而俟,向者橫逆之來,特先集之霰耳。臣於是怵然知戒,決爲自屛自靖之計,杜門養老,息影絶響,唯以不聞戶外事,爲年來工程,意謂臣之姓名,幾已磨滅於斯世,不意京兆新命,忽降斯際,當此人多窠貴,群賢陳力之日,銓曹之時或檢擬,莫曉其意,而輒紆聖上簪履之思,前後恩點,迥出常格,臣雖冥迷,寧不感泣?中夜無寐,隱度身世者屢矣,而終知變心從俗,蒙羞冒辱,以俯仰於仕宦者,徒歸於玷聖明之知,負聖明之恩爾。是以內外除旨十數下,隨分效力,豈無其地面,而一味逋慢,若不知分義之至嚴,恩數之至渥也,是豈臣樂爲者哉?蓋以人臣之辭受去就,非獨其身之事而已,實有關於風俗之盛衰,故臣不敢以放倒也。近來廉隅太勝,虛文成俗,鐵壁在前之說,視作辭疏之例談,而若臣則自非明誓於心,決不可轉動者,臣不敢陳於君父之前,臣之前後處義,亦或聖鑑之所記有也。今來徒感不棄之恩,唯以承命爲恭,則君子之譏,姑置勿論,殿下一長取臣者安在,而亦以臣爲何如人哉?噫,及明時效尺寸,豈非賤臣之宿願,而轉輾至此,雖欲自悔而不可及矣。爲臣之道,惟有尋討一箇是於荒閑寂寞之濱,持此以報聖知,而或有爲國一死之地,則一身非臣有矣,何必以仕宦爲哉?見叨之職,乃詞訟劇地,決不可一日暫曠,而且臣老父,今年七十有五,荐哭壯孫,悲哀成疾,春夏之交,重得風痺,支體痿廢,精神暈霿,近經暑濕,症情越添,床席危喘,見者凜凜,臣方寸煎灼,宿夜扶護,雖咫尺之地,頃刻之間,亦不敢離捨出入,此擧世之所共知也。使臣雖無情地之自劃,豈有離此病父,奔走供劇之路哉?玆敢疾聲祈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俯察臣尺守之難變,父病之難舍,亟許鐫削臣新授職名,使劇務無曠,私分粗安,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俾得扶將病父,歌詠丘壑,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過嫌?卿其勿辭,俟父病間,察職。
○持平朴師順上疏曰,伏以臣,跧伏鄕廬之中,忽承柏府恩命,臣手奉除書,惝怳若夢,目瞻雲天,感涕如注,忽不知此身之爲此身也。臣於昨年,待罪嶺邑,酷被申思永之所構誣,至以臣爲夢賊腹心,情跡綢繆,噫嘻太甚矣。人臣一獲此名,則其可自立於覆載之間乎?五體投地,至今心骨俱靑,伊時臣子洙源擊鼓,何幸俯賜鑑燭,諭之以已爲洞悉,有何冤鬱之端,昭雪快釋,靡有遺照,噫,臣特鄕曲疎賤之臣,相信無素,而巧言罔極,其視曾母之於參,吉甫之於伯奇,果何如哉?而不惟絶投抒之惑,免履霜之冤而已,又從以慰藉之甄錄之,拔諸椹斧之危,任以耳目之寄,自有君臣以來,得此於君父之前者,凡有幾人?臣雖子子孫孫,虀粉心骨,亦何能少酬其萬一也哉?玆事旣經淵照,固無所更理,而思永再疏,復執前誣,靳靳gg齗齗g以夢賊腹心爲說。夫腹心二字之目,必如敦之郗超、錢鳳,莽之王舜、孫建然後方可謂之腹心,而今臣之於夢賊,以族黨則疎遠,以交分則齟齬。今思永,無指的無模捉,忽地勒加之曰,是人也,某賊之腹心也,未知其所以爲腹心者何事,情跡之綢繆者何事耶?構誣之跡,旣已悉露,而猶思遂非凶賊之招,本無可據,而尙欲援實,噫嘻亦太甚矣。一自黨論睢盱以來,邪正分於好惡,枉直異於愛憎,此莫非疑阻猜忮之所由發,而至於人臣之惡逆,比如物之梟獍,在天地爲難容,而於國家爲必誅,爲逆者之罪,固無論已,誣逆者之罪,亦有所坐。故雖怨之如仇讎,憯毒如虺蝎,苟無實蹟顯證,則不敢容易誣人者,此不但自愛其身,亦所以畏法綱也。今思永之於臣,忽以此憯酷之目輒加,而不少難者,誠莫曉其緣何心腸。臣於甲辰,暫入臺地,未嘗有駁擊彈論,可以見嫉於人者,則思永,亦不當無端怨怒,自辦此言,此必有一種陰兇之人,白地做出,暗相付囑於渠者,則何不明言,顯指其所聞見,使其言不虛,則亟正臣爲賊腹心之律,使其言雖虛罔,造言陰囑者,自可反坐,而渠可免誣人惡逆之罪,未知何故,終不肯明白說出也?渠所謂腹心之證,不過爲臣承召時,歷路過訪,而夢賊未就拿前,逆節未露,則同宗之義,固自在也。彼旣謫居,我方承召,路次一見,亦是人事上例事,以此謂之腹心,則從古變亂之際,得免此題目者幾希矣。噫,窮兇極惡,無如夢賊,臣果爲其腹心,則雖僥倖漏網,歲月已遠,渠在執法之列,則直請嚴鞫正法,可也。今其言曰,事係旣往,十分斟量,乃末減而削版,夫斷之以大逆腹心,而反謂之十分斟量,目以情迹綢繆,而乃諉以事係旣往,捨極律而請刊籍,則彼思永者,非惟誣逆也,乃護逆也。初旣容易發之,末乃粧撰說去,心知其都歸虛罔,而强鼓頰舌,至一至再,以詖辭遁語,不成事理者,敢筆之於告君之章,臣不欲重汚紙毫,呶呶爭辨。而第臣性拙質,甘心雌伏,孤根弱植,絶意攀援,釋褐十餘年,詣臺廳者未十日,住京輦者無數月,環顧朝臣,識面目敍寒暄者絶罕,此則通朝之所共知,而思永之必欲甘心,抑獨何心?噫嘻痛矣,惟當斂跡藏蹤,耕鑿報仁,以守本分,爲自靖之道,今若徒恃聖明之燭誣,不顧廉隅之掃地,以臺閣自處,揚揚行呼唱於道路,則是鄙夫也,眞所謂無所不至,而亦何以塞讒賊之口哉?玆敢疾聲呼籲於黈纊之下,伏乞天地父母,諒臣情勢,亟許鐫改,仍命選府,勿復檢擧,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知矣,其何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公洪監司柳儼上疏曰,伏以臣本疎迂,百無能之姿,再莅僨敗之地,雖辭遜不得,黽勉承命,而畢竟孤負職責,獲罪朝廷,固所自料,若其不閑朝體,特其餘事,果然纔辭陛而司直之論,先以朝體議之,臣於是誠不勝瞿然之至。臣則知道臣辭陛之日,則便是黜陟之權在己,況聞營下劇邑,曠官已久,百弊蝟起,民事罔極,一日之遲,有一日之害,故誠未覺道臣之請遞,守令有到界前後之異,如臺臣之言,率爾發口,得蒙恩允矣,豈料警責之請,峻發於坐席未暖之前乎?至於煩屑二字,臣誠厚蒙聖恩,報效司地,性本狷率,不審語默,每入筵席,罄竭所懷,猥恃近密之宿趼,未念藩任之時叨,至令外聞者驚怪,究厥所由,莫非臣齟齬未適宜之致,人言之來,何足爲怪,而名登臺章,義不可晏然,玆敢略陳短疏,仰請處分。伏乞聖明,特許鐫遞,俾靖私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其何過嫌?卿勿辭焉。
○持平金聖鐸上疏曰,伏以臣,頃在闕下,以所叨柏府新命,有非罷軟凡庸,初登仕路之人,所敢承當,而家有老母,榮覲時急,臺銜重任,不可仍帶還鄕之意,陳章懇辭於牌召之下,聖眷彌隆,不惟遞免之靳許,且以入侍講筵,則遂初許由爲敎,臣於是時,中心感激,至於流涕,不敢以區區廉義,再瀆天聽。且念離違病母,已涉兩朔,連章控辭之際,恐値遷延,不能早慰倚閭之望,遂乃抗顔入肅,濫登筵席,天威咫尺之地,親奉許歸之音,翌朝拜辭之時,又承臘劑宣賜之恩,遐逖小臣,萬不肖似,而蒙被異渥,至於此極,臣雖無狀,亦比於犬馬螻蟻,則豈敢以省覲之行,而忘戀闕之誠哉?古人終南、渭水之語,實有先獲於臣心者矣。臣以去月二十四日出城,今月初二日到家,母子相見,榮光溢門,一則天恩,二則天恩,感戴誦祝,無路補酬。臣仍竊伏念,君臣之義,根於秉彝之天,固不當以恩禮之厚薄,爵位之高下,有所加損於盡忠效力之地,而至於受恩銜感罔極如臣者,其所自處,豈不萬倍於他人乎?臣雖赴湯蹈火,碎首捐軀,有所不辭,況以侍從之職,近日月之光,殫駑竭愚,拾遺補闕,庶幾圖報於萬分之一者,豈非臣之主願大幸耶?臣於覲母之後,所當急急澆掃於父祖丘墓,亟還職次,仰副伊日速來之聖敎,而老母自今月旬間,宿病更發,加之以痁疾暑病,委頓床席,粥飮全却,精神昏霿,氣息綿綴,八耋篤老之人,何異西山暮景,而疾病之隨續又如此,人子私情,煎迫焦悶,爲如何哉?扶持救護,不敢暫離,先墓展告,姑且停廢,以待母病之少間,而如是淹延之間,日子已多,自違京輦,忽踰三旬,身上職名,何等緊重,而冒沒虛帶,晏然在家,至令節扇胡椒之恩賜,遠辱荒廬僻巷之中,此豈人臣分義之所敢安乎?臣將上念聖恩,俯畏官謗,以爲及時還赴之計,則母病未差之前,千里離側,實有所不忍,欲徇將母之私,忽守官之義,以爲從容去就之地,則曠職冒寵之咎,在所難免,而廉恥之風,由臣而壞,臣之行止,實爲狼狽,伏自思度,罔知攸處,臣愚死罪。竊以爲霜臺淸選,旣非閑司漫職之比,上固不可以輕授,下亦不敢以妄受,臣之庸愚殘劣,最出一榜之下,而出身三日,獨蒙格外除命,毋論臣冒竊匪據之罪,聖朝亦且不免官方屑越之譏,而若復使臣,帶職自如,偃息鄕廬,則有識傍觀,其將謂何?必將曰國家之用金聖鐸,非爲官而擇之,特以美職,榮其身而已。又將曰,金聖鐸爲臺職,非量分而受之,乃欲以侍從之責,誇輝其鄕黨親戚而已,如此則臣雖殺身,豈足以滅恥,臺銜非一刻虛帶之任,母病無旬月痊快之勢,則今臣處身之宜,惟有速遞任名,專意嘗藥,可以兩便於公私,無辱於聖眷,而萬一異日,賴天之庇,母病平復,則臣當隨其分量所堪,惟聖上任使之耳。臣豈敢輕爵祿,而忘渥恩哉?古人云,事君日長,事親日短,臣讀書至此,未嘗掩卷流涕,不意今日,身遭此境界也。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憐臣母子難離之情勢,又念臺職之不可久曠,亟賜遞免,俾得安心救護焉。臣仍又伏念,草野一箇之賤,何足比數?聖上所以前後眷眷者,迥出尋常,臣旣逃遁不得,冒昧承當,其在分義,固當思效涓埃之報,況今所帶之官,又是言責之任,則尤不可以空疎自嫌,在外自諉,而終無一言之效忠也。玆因乞免之章,敢貢獻曝之誠,伏惟聖明,少垂察焉。臣聞天下之事,不可殫論,而惟人主一心,爲萬事之根本,天下之善,不可以盡擧,而惟誠之一字,爲萬善之樞要,蓋誠者,眞實無妄之謂也。在天爲實理,在人爲實心,天有實理,故日月之代明,四時之運行,風雨霜露之變化,莫不實然而無僞。惟人則不然,苟非生知之聖,卽不能無氣質之蔽,物欲之累。故其於吾心實有之理,鮮能眞知而實體,其所作爲,終不免金鐵之相雜,而未能止於至善之域,皆不誠之致也。臣竊觀漢唐以來,所謂英君誼辟,莫不欲云云,而其於修己治人之道,發政制事之方,率不能以眞實之心,加眞實之工,而不免爲流俗功利之說所撓奪,故上下數千年間,終未見有追蹤三五之盛軌者,豈不惜哉?臣伏惟我殿下,有聰明睿智之姿,有寬仁溫恭之德,有神武不殺之威,而至於近來蕩平之政,尤是百王之高節,歷代之罕聞,則雖使治升大猷,光被四表,蔑不可矣,而夷考符驗,乃反有不然者,臣竊惑焉。蓋典學,莫如殿下,而正心修身之工,猶欠臻極,儉德,莫如殿下,而浮費濫用之弊,未能盡革,延納謨猷,莫如殿下,而拂士之言,或寢於推行之際,愛恤民生,莫如殿下,而惻怛之惠,未究於蔀屋之下,至如綱紀之欲其振,而下凌上替之習,日而益甚,風俗之欲其正,而禮義廉讓之行,殆於掃地。夫以殿下之明聖,居得致之位,操可爲之柄,而事不徯志,治未從欲,是豈無所由而然乎?傳曰,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又曰,誠之不可掩如是夫。蓋誠於中,必形於外,意者,殿下於此一誠字,猶有所未盡,凡所施措云爲,或未脫於應文備數之套,而不能一出於純心至誠歟。一念之未誠,一事之未誠,似若無甚大害,而其於阻聖德之進,累聖治之成,非小病矣。臣猥以無私,前後五被引對,竊瞯聖學高明,有非群下所及,則凡天下義理之所在,聖賢經傳之遺訓,帝王爲治之大要,皆殿下之所已知,不待愚臣一二贅陳,而臣恐殿下,不能眞切體得,朴實做去。苟且牽補之習勝,而直截純篤之意少,因循歲月,卒未克大有所爲,使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漢、唐之君也。臣愚竊願,殿下於聽斷之暇,淵默之中,試以前數條者,反之於身,驗之於事,而深自省焉。其所以本於心術,發於政事者,果有一毫之未盡誠實處,則惕然奮發,懍然祗懼,克審乎理欲公私之分,明察於善惡邪正之間,而實加工焉,則德何以不若堯、舜,治何以不及成、康哉?臣蹤跡疎遠,學術淺薄,固不足以感格天心,裨補聖德,而區區愚忠,不能自已,率意妄論,干冒威尊。伏乞聖慈,矜憐而財赦焉,臣無任惶恐隕越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極爲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頃者筵中,業已下敎,爾之上來,其惟待矣,何過讓之若此?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乙卯六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同副承旨李日躋,記事官韓億增,記事官鄭東說,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權守經、柳徵瑞,以次入侍。興慶進伏曰,啓批俄已伏承,而近日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無大段所患矣。興慶曰,眩氣往來之候,若何?上曰,雖有微些往來,似勝於前,而但微有頭疼矣。興慶曰,前劑入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五貼中三貼,進御矣。以此三貼,而何可責效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亦何如?上曰,好在矣。興慶曰,使諸醫入診乎?上曰,唯。聖徵、應三、信、守經、徵瑞,以次入診。聖徵曰,脈度和平,而微似滑數矣。應三曰,左三部調匀,而右三部帶滑,似不足矣。信曰,左三部不數,而右三部帶滑,雖不知其爲虛,而似爲不足矣。守經曰,左三部調而微數,右三部浮數,過於左矣。徵瑞曰,脈度左則平滑調匀,而右則寸關滑大,重按則無力矣。興慶曰,右寸關滑數而不足,此由於昨日連進素膳之致耶?上曰,當此夏節,數日行素,豈致脈度之不足耶?興慶曰,雖在閭閻間凡人,當此暑濕,易致損傷矣。未知近日,水剌之節,何如?上曰,水剌則如前矣。聖徵曰,生脈散進御,似好矣。上曰,生脈散,則淡淡難進,宜思其次。聖徵曰,痰或有加乎?上曰,惱於暑熱而然也,非痰有加矣。聖徵曰,脾胃似不足,湯劑不可停止矣。上曰,所問者,非如前蔘劑也。醫官等相議曰,前劑中,加桂枝,何如?興慶,顧醫官曰,桂枝無害否?上曰,好矣而桂枝則過峻矣。上又曰,湯劑則難矣,冷則不好,熱則難進矣。諸醫皆曰,冷則不可進矣。當此暑濕方盛之時,不可進冷,冷則雖蔘茶,亦不好矣。然則前日湯劑中,加蔘五分,白朮又加半錢,如是劑入,何如?上曰,此不過五十步百步之間耳,日熱如此,故湯劑甚難進,今不必加蔘,然則依前劑入,可也。聖徵曰,日熱如此,暑濕方盛,湯劑雖不加減,停止則不可矣。興慶曰,極知惶恐而敢達矣。湯劑不可停止,而旣已劑入之後,或不進御云,臣實爲憫矣。上曰,予初不欲進御矣。脈度難知,比昔不足,何以的知?今者暑濕如此,湯劑亦不必以補爲主矣。予意則欲停湯劑矣,諸醫所達如此,然則依前六君子湯,加劑五貼以入,可也。{{*|榻前下敎}}興慶曰,小臣才甚不逮,病又素多,而叨此具瞻之地,實無以自效,故常懷釋負之志,此非例讓也,欲待鼎席之具備,祈免爲許矣,今者意外,左相又爲呈辭,未知此由於實病之難强歟,抑或因向日傳敎,有所不安而然歟?雖未可知,而國事實爲可悶。自上敦勉以出,何如?左相所達之言,臣亦有所陳達矣。左相頃日所達,實出於一片憂愛之心矣。其時下答於左相者,則雖似平穩,而想必因臺批,有所不安矣。左相本情之不然,殿下亦豈不下燭乎?上曰,批旨已爲改下,此非有深意。左相本意,予豈不知,陳箚亦過,何至於呈單乎?興慶曰,臣有區區所懷敢達。凡君臣間酬酢之際,雖貴情志之流通,而下之告上,必當謹嚴,上之諭下,亦宜簡重,而惟我殿下辭令之間,必欲竭其兩端,故自至於過多,臣曾以簡辭令之意,累陳於筵席矣。雖以頃者李台重處分時事言之,其所下敎,至爲失當,其時則天怒方震疊,雖不自覺其爲過,而事過之後,睿念想必追悟矣。傳云,王言如綸,其出如綍,聖敎一播,遠邇皆聞,不可不愼重矣。前後筵臣,每以涵養之工,奉勉聖學,而事觸心境,則批旨辭令之間,或不無如此等事,此後則特爲加勉,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陳戒之言,當爲加勉,而李台重則非矣。入對之際,渠之所答,亦如此故耳。興慶曰,李台重之語,如有可罪,則罪之而已,何必過加威怒乎?雖有可怒者可怒,在彼辭氣之間,何至若是乎?此異於批旨備忘,臣非請其收還也。儻殿下,到今追思,則必知其過重矣。上曰,己何與焉,《書經》註耶?此則然矣。興慶曰,臣非敢爲營救李台重也。台重居在鄕曲,近來筵敎,渠何以得聞,蓋其疏語,出於自陳其難進之義而已。此不過草野狂妄之言,何必至於如是乎?且黑山島,非人所居,自前罪謫者,亦所罕有,而今台重之謫此島,已經累朔矣。瘴癘炎蒸,生還未易,當初荐棘,已是待以不死之意也。伏願特加睿思,以推其待以不死之恩焉。上曰,李台重,名雖草野,頃者下敎,渠豈不知乎?旣以忠逆護逆等語,下敎之後,又復若此,豈不放恣乎?其時下敎雖過,而律則輕矣。興慶曰,洪啓裕尤異於此,李台重以言官,被罪至重,則啓裕職在言責,一疏匡救,自不可已,而同爲安置,豈不過重乎?似當有處分之道矣。上曰,李台重則容或不知,洪啓裕則知而爲之,且渠敢曰,有懷無隱,何敢若是乎?頃者下敎後,有懷此心者,非予臣子矣,李台重非矣。日躋曰,兩館提學事,誠難處矣。申昉有實病,不得行公云矣。上曰,此非爲撕捱也。有實病,難於行公乎?興慶曰,申昉則有實病云矣。日躋曰,奏文事,期日已迫,而宋寅明,亦有實病,故在外不得上來云矣。上曰,兩人皆非矣。興慶曰,奏文事,寅明自前常主之矣。今番使行期日已迫,而奏文尙未製進,事甚窘急矣。凡奏文旣製之後,回示於許多堂上,然後始爲啓下,其間自費多日矣。今行期,未滿一望,而奏文尙未做,行期,似當退定矣。上曰,雖卽今製出,亦爲窘急矣。興慶曰,平安道則行期當退之意,已分付矣。上曰,各道人馬,已有來者乎?日躋曰,或有來者云矣。日躋曰,寅明非不欲上來,亦有實病,故不能上來云矣。上曰,寅明方在何處?日躋曰,方在渼阿里云矣。上曰,遞職後,卽爲下鄕耶?日躋曰,寅明素有求山之計,故遞職後,卽往長湍,仍轉向渼阿里云矣。上曰,提學無故者,只此二人矣。病差後,當爲行公,申昉姑勿出牌,宋寅明亦待其病間,使之卽爲上來,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此退出。
○六月初九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日躋,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鄭東說,記注官金廷鳳入侍。上曰,今日當進講者,乃王莽事始末,而王莽事甚煩瑣,無可觀,且曾已進講矣。仍開卷,指示漢宗室劉演及弟秀,起兵舂陵大文曰,自此大文爲始,進讀,可也。又命彦國曰,注書出去,持此下卷以入。彦國持入下卷,進納上前後,健基進讀《綱目》第八中編,自漢宗室劉演,止誅莽守將王匡、哀章。日躋,進讀第八下編,自冬十月玄北都洛,止延岑據漢中。上曰,諸臣少退。又命日躋曰,謝恩正使陽平君檣,疏請南原君{{!|𪳣|⿰木卨}},以子弟軍官率去,而未及賜批矣,依其疏請,南原君{{!|𪳣|⿰木卨}},以子弟軍官率去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退出閤門外,二更三點,還爲入侍。上曰,注書進讀。彦國,進讀第八下編,自大司馬秀以賈復祭遵爲將軍,止第九上編三十稅一如舊制。東說,進讀第九上編,自隗囂遣兵下隴,止稱臣於公孫述。廷鳳,進讀第九上編,自七年春三月,止後有杜母。上曰,止。健基陳文義曰,劉演剛毅慷慨,有大節常憤憤,懷恢復社稷之慮,傾財破産,交結天下豪傑,其規模氣像,似若勝於光武。然光武性勤稼穡,略通《尙書》大義,謹厚寬仁,自少時,已有帝王規模,當其起兵時,舂陵子弟,見大劉皆亡匿,及見秀絳衣大冠,皆驚異而從之曰,謹厚者,亦復爲之耶?此蓋光武,寬仁謹厚之德,素已孚感於鄕黨州閭,故人心歸服,竟能光恢舊業,興復漢室,國祚綿永,能成二百餘年基業,其氣像規模,千載下,可以想像矣。光武之謹厚規模,比高祖之豁達大度,少似遜焉,然謹厚,足可以當豁達矣。上曰,光武之謹厚,高祖之豁達,雖似異而實同矣。日躋曰,儒臣謹厚規模之說,果然好矣。高祖豁如也,其通處太通,其不通處,太木强,光武之謹厚周便,勝於高祖,亦有磊落處,如宣德殿南廡下,岸幘而見馬援,援亦曰,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此等處,尤可見光武磊落矣。上曰,與高祖踞床洗足,而見酈生同矣。日躋曰,馬援言于隗囂曰,不如也。高祖無可無不可,以此觀之,光武似不及高帝,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云者,似是贊美之語耳。上曰,隗囂之反復勝耶云者,乃是怒援之言也。漢高約法三章,人心感服,故雖至衰亡之際,擧皆謳吟思漢,光武之謹厚,蜀先主之坐樓桑,其規模,皆與高帝同矣。蜀漢區區一隅,雖無可言,而大抵漢之規模,則可見矣。健基曰,蜀漢雖不興復漢業,能明大義於天下,此勝於興復矣。日躋曰,千古英主,無如蜀漢之昭烈,忠臣,無如諸葛亮矣。然其時運不利,雖昭烈之英主,諸葛亮之忠臣,其如末運何哉?此千古之悲嗟歎惜者也。關雲長之忠義,亦萬古無雙,中原人,則家家設位祭之矣。上曰,此乃忠義之所感也。漢三有中興,而其規模,盡有可觀,伊後宋太祖之立國,規模誠奇特,而唐亦然矣。日躋曰,自周末王伯橫分之後,秦當胡運,而漢繼秦而興,始當天下文明之運,故風氣自別矣。上曰,漢、唐、宋中,漢爲上矣。健基曰,漢之用人才處,可觀矣。周勃,雖質多而無文,然沈重仁厚,有眞宰相規模,故高祖能信,而任用不疑,漢用此等人才,故其規模宏遠矣。上曰,光武之卓茂,如周勃矣。日躋曰,漢高祖之知人,光武似不及矣。上曰,龐萌,光武謂可以托六尺之孤,比之安劉必勃,則不足矣。日躋曰,以是見之,明良際遇之難,千古所疑。上曰,漢高然矣。光武之保全功臣,勝於高祖矣。健基曰,高祖無學識故然矣。光武學識,勝於高祖,故能保全功臣,終始如一矣。上曰,漢帝玄,更始元年,旁書者,此乃惜正統之意耶?日躋曰,此乃閏統也。至於光武元年,則是爲正統,故大書於綱矣。上曰,與帝在房州同矣。健基曰,以議立更始時,劉演之所言見之,則可知光武心事矣。光武之意,只在濟民,元無利天下之心矣。上曰,非徒光武然矣,劉演亦然矣。健基曰,光武之事,只出於公天下之心故然矣。健基曰,以昆陽之戰觀之,則可見光武氣像矣。萬古以三大戰稱之者,乃垓下、赤壁兩大戰,及昆陽大戰耳,昆陽之戰,其兵威之壯盛,何可勝言?驅虎豹犀象之屬,羅列陣前,將帥則如巨無霸者,耀揚威武,令人可怕矣。昔漢文帝,躬修玄默,素無奮發底氣像,及至棘門灞上勞軍之時,始有雷厲奮揚之氣像,光武亦自少勤稼穡,見小敵怯,常時雖似渾厚,有若無能爲者,及至臨大敵當大事,英毅奮發,談笑處之,終能破百萬强兵於一揮之間,帝王規模,於此等處可見,光武之此事,與文帝同矣。上曰,劉秀怯,果與文帝同矣。日躋曰,昆陽之戰,何等奇怪,光武能談笑勝之,豈不壯哉?儒臣所論漢文帝事好矣。文帝,高祖之子,武帝之祖,其氣像,固當爲如何哉?當其幸於灞陵也,欲馳駿馬下竣坂,其英毅奮發之氣,實後世人主中,所罕見者,光武之氣像亦然矣。健基曰,漢文,得人如周亞夫,平日已有規模成算矣。上曰,然矣。漢文器度深沈矣。健基曰,遣馮異入關中時,光武勅異之言,誠聖王之言也。光武君臣之間,於此可見,而馮異,誠長者人也。光武能知而信任,其光復金甌,政賴此一言,而固無足怪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推赤心置人腹中,此乃光武大節,中興漢業,政賴此耳。上曰,然矣。健基曰,劉演死後,光武之所以處之者,度量可見。此正光武有學識處,能忍其心,不見悲哀之色於外者,尤難矣。上曰,雖似外飾,亦似渾然,度量大矣。以不殺朱鮪事觀之,則可知其無私天下之心矣。健基曰,孝平皇后,自焚崩,此乃朱子筆法,黃皇室主,以王莽之女,乃有如此卓異之節行,尤爲奇異矣。日躋曰,於此等處,可見天理矣。王莽之女,爲黃皇室主,曹操之女,爲獻帝皇后,而亦有節行,此誠奇且異矣。上曰,安可及黃皇室主?然遲其一死至此,黃皇室主之事,亦可怪矣。健基曰,三輔老吏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以此觀之,則光武之威儀法度,可以因此想像矣。人心之思漢,亦可見矣。此由於西京人物,風流篤厚,罕言人過之致也。上曰,我國之人,全忘尊周之義,甚可惜矣。彼中人,則見我國文物衣冠,有噓唏者云,此可尙矣。百年腥膻,中州人物,盡皆左衽,向於接待客使之時,自見彼人服色之後,予心尤一倍愴惻矣。日躋曰,中州人士,或有感念明朝文物,至有慷慨流涕,而自愧其薙髮左衽,似不全忘尊周之義。健基曰,此與許衡,何異也?上曰,與許衡差異矣。康熙,足可馭此等人,故莫敢生心矣。上曰,物貨則稱以唐貨,至於言語,則稱以漢語,承旨知其義乎?日躋曰,漢乃有天下之大號,故似然矣。健基曰,我東之與中國通貨者,自唐代始,故物貨之稱以唐貨者,似由於此矣。健基曰,以祭遵殺里中兒事觀之,則可見光武守法無私,納諫容直一事,而兼四德者矣,其光復固宜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赤伏符事,此正光武不足處,高祖,元無依符讖瑞紀而行事者。光武,至於尋常用人之際,亦依符讖而爲之,此不可取法矣,可爲後世人主監戒矣。上曰,然矣。上曰,竇融,爲眞正漢家臣耶?似與雲臺功臣,少異矣。日躋曰,與宋之吳越王錢淑gg錢俶g同矣。上問于承旨曰,此注書誰也。大爲熟習於史學矣。日躋曰,此乃兪彦國也,卽入侍玉堂健基之子也。上曰,予果忘之矣。曾於次對時,已見面矣。今於夜燭之下,俯伏入侍,故未見其面,入侍座目,偶未詳察,故有此下問,而兪彦國,予知之矣。日躋曰,兪彦國文學見識,卓越儕流,年纔二十餘,卽陞上庠。今此及第,亦爲少年,而儕友間,尙猶嗟惜其晩矣。非徒史學之熟習而已,亦且慣徹於經學矣。上曰,果然熟習於史學矣。日躋曰,筵席夜燭之下,父子二人,同爲入侍,在渠榮耀極矣。上曰,父子同入經席,極爲貴矣。上曰,曾因豐原君趙顯命陳達,已知之矣。儒臣,以聖祖朝名臣之子孫,每入經席,已極爲幸矣。今其子,又繼以登科,父子同入此席,予心極爲嘉悅矣。諸臣以次退出,夜已盡曙矣。
==6月10日==
行都承旨鄭錫五{{*|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尙奎{{*|未肅拜}}。左副承旨鄭必寧{{*|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韓億增{{*|仕}}。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聖輔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無行公之員。正言金光世,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日躋啓曰,今月十二日,都目政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當親臨矣。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病不來,參判洪鉉輔,因前掌令尹志遠未撤之疏,情勢難安。參議金龍慶罷職傳旨未下,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洪鉉輔,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金龍慶,本月初七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日躋曰,特敎之下,若是撕捱,無意應命,其在分義道理,極爲寒心。從重推考,牌招參政。
○傳于洪聖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洪鉉輔不進,參議金龍慶不進,右副承旨洪聖輔進。吏批啓曰,平壤庶尹,今當差出,而以營下劇邑,素稱難治,不可不各別擇差。守令中聲績表著人,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臺諫有闕,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金尙奎爲承旨,李德壽爲兵曹參判,朴文秀爲刑曹參判,申兼濟爲掌令,宋徵啓爲正言,李夏宗爲兵曹佐郞,李敏躋爲平壤庶尹,尹慶一爲淳昌郡守,李壽德爲省峴察訪,李崇臣爲司饔直長,金樂曾爲典牲直長,奉常寺正沈一羲。今加通政,滿三十朔加資事承傳,敦寧都正單李亨宗,兼春秋單宋儒式,折衝金振海。今加嘉善加資事承傳,右承旨金尙奎。
○兵批,判書趙尙絅陳疏入啓,參判未差,參議曺命敎病,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洪聖輔進。兵批啓曰,忠壯衛將李蓍年呈狀內,以禁衛營敎鍊官,兼帶本職,每於輪番之際,多有難便之事云。以軍門將校,兼差宿衛之職,則不無掣肘之端,李蓍年衛將之任,改差,何如?傳曰,允。以魚有龍、金夏明、李亨宗、李煌、韓夢弼爲副護軍,以趙明翼爲副司果,以兪彦國爲副司正。
○李日躋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韓顯謩,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目政,旣已定日啓稟。且有親臨之命,而佐郞權爀、金尙翼,尙未出仕,各別催促,使之明日內出肅,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平安監司狀啓,陽德縣居朴時業等壓死事,傳于洪尙賓曰,壓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日躋啓曰,左議政徐命均處,偕來史官,預備兼春秋申兼濟,今日政,移拜臺職,他史官定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李長欽,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內中日時,入直武藝別監,鳥銃三中,則自內付標,自是流來故規。而去月二十五日,內中日時,武藝別監朴東齡、宋尙明二名,邊二中貫一中,金聲振,邊三中,合三名同爲入格,而朴東齡、宋尙明則賜給兒馬帖,金聲振則獨漏於付標之中。今日來呈本府,以爲等是三中入格,而獨不蒙賜馬之典云云。故取考謄錄,則前以如此等事,本府多有草記改付標之事。今此中日單字,似當有還入之擧,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編修官申兼濟啓曰,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卽者,史官跋來,復宣聖諭,辭旨諄諄,至以勿復尋單爲敎,有若倚任相臣,去就關重者然。臣於是,以首頓地,感激惶霣,不知死所。今臣病情,已入膏肓,衰悴轉劇,頃者兩次登對,伏惟聖上,亦下燭其癃醜之狀矣。其後證狀轉變,不食已至多日,凡百落下數層,此非一時感傷,復起爲人,斷無其望,以此床笫危喘,旣不能奔走率職,而虛縻重任,增其罪戾,萬萬惶悚,惟得卸解職名,不至重誤國事,實是臣區區至懇。儻聖明,或疑臣以病猶强起,而故爲規免圖便之計,則臣誠冤憫,至欲籲天而不可得矣。臣揣量已熟,只以積誠祈許爲期,明旨洊降,而不敢祗承,席藁震越,但有涕泣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卿須體予意,勿復尋單,安心善攝事,更爲傳諭。
○平安監司朴師洙上疏曰,伏以臣,伏聞憲臣金尙魯疏,論臣詬罵言者,輕蔑臺閣之罪,乃有重推之命,臣誠懍然危懼,不覺體竦而背汗也。臣積憤於道內鄕豪之力,能榮辱守宰,惟意所欲者久矣。定州、祥原人之載錢上京,亦已稔聞於臺啓未發之前矣,曾未幾何,尹就履、崔定,次第被彈,臣恐若此不已。守令稍欲倔彊於鄕豪者,鮮得免此,而此弊不祛,將無以尊朝廷正民習,不得不痛陳極論,以冀聖明之裁處,而心所不平,語或過激,意所欲爲,言必詳縟之病,臣不自知,而自引於狀聞之中矣。然於發啓之臺官,則其引古名臣事,以明其見欺之易者,自謂煞費裁量,若其謄送李憲之供尤,豈不萬萬駭惑,而猶且曰,天聽尙敢誣罔,臺臣之受欺,固無足怪云,則其爲臺臣之地,俱皆婉曲鄭重,何嘗有詬罵輕蔑底意乎?彼臺臣對疏,則似若略識此意,而不意他臺之橫擔力斥,乃至於此也。臣於昔年,崇文登對,嘗論臺諫規避前啓之情態,則權賮,斥臣以威勢,輕加於臺閣,一言足以喪邦,臣至今思之,猶有餘悸矣。不欲參涉於臺閣議論,以蹈危禍。今也身在方州,跡阻軒陛,而一言衝口,又速詬罵,言者輕蔑,臺閣之斥於今日之臺臣,是臣于內于外,無往而不犯死罪,殆是命運所關,其將誰怨誰咎?臣之情私迫切,實有不忍一日蹲處之勢,而前此再三哀號,終未蒙慈天之俯格,俯仰慙惶,靡所容措。本欲一二朔,抑情泯伏,更無籲呼,而顧今罪釁層生,自不得不重犯瀆擾之罪,至於宗臣之供,諫長之疏,雖不足辨,亦不遑辨,而左右前後,受敵良苦,況又待罪兩藩,首尾四年之間,引嫌辭職者二十一疏,被特推臺推及廟堂該司之請推者,五十餘度。自古及今,任藩寄者,過尤顚妄,蓋必無有如臣之比,若是而因仍盤礴,得免於顚沛覆踣者,殆亦古今之所未聞也。春夏等殿最,封進之限在卽,而近因潦漲撥阻,昨日始獲見臺諫疏章,不但聲罪之深,必不無繼起之論,一邊自列,一邊考績,應添放肆之目,故明知殿最之不能及期,必有薄責,而猶復冒犯,臣之情勢,其亦迫隘極矣。伏乞聖明,察臣罪狀之不可止於薄勘,亟加譴黜,以重臺言,使臣亦得遂其遞解之願,公私俱幸。臣無任隕越戰懼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其何過嫌?卿勿辭焉。
○行司直尹淳上疏,還入。答曰,省疏具悉。頃者批旨業諭,則若是撕捱,其涉太過。卿勿辭,卽日上來。
○六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府事申思喆,禮曹判書金取魯,右尹李瑜,右副承旨洪聖輔,修撰兪健基,掌令權贒,假注書兪彦國,事變假注書洪象漢,記事官鄭東說,記注官金廷鳳入侍。興慶曰,近來日氣,愈益蒸熱,聖候,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眩氣無往來之候耶?上曰,少有往來之候,而勝於向來矣。興慶曰,湯劑盡爲進御耶?上曰,已盡服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近日,若何耶?上曰,無事矣。興慶曰,近來日氣甚熱,元子居處於廳事耶?保養之節,極難敢達。上曰,保養之道,果難矣。間或處於廳事,而恒置房室中矣。興慶,持公洪監司狀啓進達曰,此乃公洪監司柳儼狀啓也。以本營奴婢數甚零星,前頭挈眷之後,凡所使役,自倍前日,各寺奴婢之在本道者,各限四十口,特令劃給事爲請矣。蓋錦營奴婢,本來數少,今旣以絜眷gg挈眷g爲定,則不可不劃給矣。雖未得準其所請之數,而各寺奴婢之在道內者,自本營列錄,報備局後,參酌劃給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又持全光監司狀啓進達曰,此乃全光監司徐宗玉狀啓也。以爲本道軍作米三千石,有劃給南漢之令,今當擧行,而各邑捧置邑倉,邑倉去海倉,或三四十里,或七八十里,當有夫刷價而無出處。且船價,將自元米中除出,事甚難便,姑爲還分,待秋擇捧於海倉,取其耗給船價,趁明春上納爲請矣。蓋其事勢,似涉便順,廟堂諸議,皆以爲特敎劃給之物,不可若是遷就,設有些少弊端,不宜遲待明春云,此狀啓勿施,使之趁卽上送,何如?上曰,果如是,則此狀啓,今姑置之,依前下敎,使之趁卽上送事,分付,可矣。{{*|出擧條}}興慶曰,昨日兩提學事,已爲陳白矣。申昉,病未牌招,宋寅明,未知何時入來,咨文製述,一時爲急,何以爲之耶?瑜曰,臣意以爲,不可以此,退使行矣。上曰,牌招徒損事體,宋寅明可以上來,則雖不行公,足可製進矣。李瑜之言,是矣,勿爲退使行,而催促上來,可也。興慶曰,內局提調尹淳,尙未上來,昨日陳疏,而無批答還下,此蓋勉出之聖意,而金在魯上疏,向日亦不賜批,其時,有以崇品重臣之疏,不爲賜批,未安之意陳達矣。此事終涉稀有之事,似當賜批,故敢達。上曰,內局與他任有異,而尹淳之控辭過矣。其疏中,以權聖徵輩畜臣爲言,下語不當若是矣。淸城及鄭維岳,亦以曉解醫理,至參議藥,而伊時,未聞有以醫畜之之說,辭氣終不當若是。臣之於君,有嘗藥之事,以此論之,則尹淳之終始引嫌,不爲行公,豈不過耶?然大臣言之如此,當賜批矣。聖輔曰,然則原疏當還入,而賜批乎?上曰,從當賜批矣。{{*|此兩條出榻前下敎}}興慶曰,知敦寧金在魯,備局堂上差下,使之仍察有司之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興慶曰,昨旣以兩竄臣事,有所陳白矣。趙明履之以李台重翰林薦主,至被削職之罰,殊極過重矣。台重入臺後,疏語,雖有觸忤於聖心,豈可以此,至於削職明履乎?傳曰,不遷怒,似此擧措,恐未免爲遷怒矣。明履之一時削職,固不足恤,而其在聖上處分,終涉太過,趙明履似當有收敍之道矣。上曰,草野之人,聲息不相及則可矣。李台重,其可謂草野狂妄之言乎?趙明履,非不知而爲之,乃知而爲之,如台重之人,反以爲賢,則此等處,可以觀世道矣。趙明履,簪筆入侍,欲以如此之人,先爲引進,極爲非矣。然大臣言之,職牒還給,可也。{{*|出朝報}}興慶曰,今六月歲抄中,違牌坐罷人員,亦不下敍命矣。上曰,予意有在,違牌人敍用,有何愛惜,而不下於六月例歲抄耶?雖非歲抄,自當有敍用之日矣。今番特爲越一歲抄者,近來牌不進之弊,甚紛紜,故以示申勅之意耳。興慶曰,兵曹歲抄中,亦有應下敍命,而見漏者矣。上曰,兵曹歲抄,還爲入之。興慶曰,臣聞左相辭單賜批後,政院還給,故史官持去,傳于本家云,此是無前之事,敢達。上曰,大臣辭單,例置政院乎?聖輔曰,臣不知前例,而昨日史官受去批答時,元無辭單持去之事矣。上曰,自內則只呼望初度再度而已,元無留置之事矣。仍命彦國出問其曲折,彦國出閤門外,招政院書吏及議政府錄事,問其曲折,則昨日左相辭單,果下於政院,而院規則大臣辭單,下政院後,仍爲留置本院房直處。而今番則院吏,誤爲出給政府,奇別書吏,故政府書吏,仍納於左相家云。彦國,以此意入傳,承旨仍爲轉白榻前。興慶曰,史官持去之說,臣是誤聞於錄事,而辭單之出給於政府吏,承旨亦難免不察之失,該房承旨,當爲推考矣。上曰,依爲之。聖輔曰,辭單之置於房直之房,例也,而院吏出給政府,奇別書吏,致此誤傳云。當該書吏,囚禁科罪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思喆曰,造山萬戶金振善事,果有難處之端,取考査狀,則金時萬,貸去萬戶料米二石,而以二兩蔘償之云。當初給米時,旣無以此貿蔘之言,納蔘時,又無越境採納之說,則不可勒歸之於符同冒禁之科矣。以法例言之,請刑可也,更査亦可也。請訊則過重,行査又非遣繡衣鎭安之聖意也。此等事狀,有難詳陳於文字間,故敢此仰稟,下詢大臣,何如?上曰,同義禁之意,何如?瑜曰,議啓之坐,臣亦同參,而與判義禁意見同矣。向日入侍時,亦以事係宥旨前事,有所仰達,而土兵金時萬官奴其土里之招,蔘數相左,且査案如此,雖不可論以重罪,亦不可循例請放矣。思喆曰,他人,皆以宥旨放之,此則姑置之,而土卒之言,眞僞終不可知,亦有異於冒禁矣。上曰,大體,雖與直捧者有間,而蔘則入手矣。然如彼之輩,行己類多如此矣。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渠旣發明,土卒亦曰,貸米代納云,則與犯採者有間矣。上曰,五十步百步矣。用何律爲宜耶?興慶曰,旣不犯採,則宜有區別之道,若以徒配勘處,則爲得耶?思喆曰,徒配則似過重,決杖奪告身,未知如何?上曰,若果曖昧則冤矣,而徒二年定配,可也。{{*|出擧條}}上曰,咸鏡監司李箕鎭,以一守令査事,大段撕捱,至請査事,亦付於御史,守令之行査,一道臣足矣。若非極律次律之事,不必付諸御史,一貪官行査,何可越監司付御史耶?李箕鎭事,極爲非矣。咸鏡監司李箕鎭,推考,可也。{{*|出擧條}}掌令權贒,進伏讀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當該堂上,從重推考,罪人乧男,依律正罪。{{*|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興慶曰,都政之尙今遷就,誠爲切憫矣。吏參,以前掌令尹志遠未撤之疏,大段引嫌,其疏以李倚天,語犯先朝,罪狀不輕,而遽然通擬爲非,至請罪罰,勢當一次陳疏之後,可以出仕,參都政矣。上曰,未徹之疏,何如是引嫌耶?興慶曰,其疏已到政院,安可不引嫌乎?上曰,以此事,安可如是引嫌耶?諸臣將欲退出。上曰,李馨遠事,誠怪異矣。且李景淑,又爲發明,兵判豈有諱隱於予之親問時耶?思喆曰,兵判雖是自己所當之事,猶不敢諱之,況爲此幺麽武夫,而有諱於詢問之下耶?兵曹入直時說話,必是中間之說也。南原君,亦豈以無根之言,自辱其身耶?所謂傳者,乃愼汝儉,而數日前已死,今無可覈之端矣。上曰,愼汝儉何如武耶?興慶曰,例樣武人,而別無可稱者矣。上曰,履歷何如耶?興慶曰,曾經府使云,而臣未曾見面矣。上曰,言于愼汝儉者,何人?思喆曰,崔震一也。河東府使閔鎭箕,旣是其時同坐之人,故此時守令,非不知請拿之重難,而不得已請拿,然不過與李景淑同矣。上曰,言于愼汝儉者,乃是崔震一也。已爲下敎,使之緘問後,仍又推問矣。今則汝儉已死,無可問處,李馨遠諸人,竝更推,閔鎭箕不過參證,姑勿拿問,李馨遠公事,換下當該中官,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6月11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未肅拜}}。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未肅拜}}。左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注書李光躋{{*|仕直}}韓億增{{*|式暇}}。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朝乍雨夕晴。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權贒呈辭,申兼濟未肅拜,持平朴師順未肅拜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金尙奎,同姓五寸叔前郡守始炡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親政時,實注書,當爲備員入侍,而注書李光躋,方呈辭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承旨金尙奎,服制已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日躋曰,召對爲之。
○李日躋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口傳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朝者自本院請牌,今始蒙允,而召對時,以榻前下敎,旣已出牌,故不得更爲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今日違牌,不爲承膺。親政隔宵,政官不可不備員,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判洪鉉輔再牌啓辭,傳于洪聖輔曰,牌招使之參政。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政只隔宵,且有親臨之擧,事體至重。佐郞權爀,昨日草記後,各別催促,使之今日內出肅,而終不應命,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必於明日,待開門使之謝恩,以爲進參親臨都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聖輔曰,吏曹參判洪鉉輔,其所撕捱,本非他意,頃者儒臣所達,雖有過中者,其在道理,撕捱陳列,旣曰過也,而尹志遠未徹之斥,此非他事,則其何過擧撕捱,而況儒臣所達,不過大體。尹志遠之斥,以大略推之,此乃挾雜,業已洞知,亦何若是撕捱?都政之尙今遷就,曾所未有,而期日已迫,親臨命下,則其在分義事體,決不若是,待明bb朝b更爲牌招。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洪鉉輔病不進,參議未差,左承旨洪尙賓進。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不進,參判李德壽未肅拜,參議曺命敎進,參知韓師得病不進,承旨洪尙賓兼進。
○金在魯爲知經筵,宋眞明爲工曹參判,李浤爲敦寧都正,朱炯离爲奉常寺正,徐宗璧爲戶曹佐郞,徐命建爲濟用判官,宋徵泰爲宗廟署令,尹鏶爲信川郡守,趙龜命爲泰仁縣監,李敍五爲孝陵奉事,李箕重爲軍資奉事,宋龜明爲(爲))明陵奉事,朴師正爲吏曹參議,金始炯爲都承旨,李聖龍爲右承旨,承文提調十四,尹淳、金在魯、宋寅明、朴師益、尹游、趙顯命、金有慶、申昉、宋眞明、李德壽、尹惠敎、徐宗伋、趙明翼、李瑜,司饔直長李崇臣,繕工直長趙明奎相換,鄭必寧付副護軍,鄭錫五付副司直。
○傳于金尙奎曰,都目在明,新除授承旨牌招。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明日親臨大政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而參判臣李德壽,新除之後,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兪㝡基、申宅夏,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奉常寺掌務官僉正宋秀賢,籍田色郞前主簿鄭輯寧等,拿覈嚴處事,傳旨啓下矣。宋秀賢,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鄭輯寧,以慶尙道丹城縣監,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以京畿監司狀啓,判尹宋寅明病重,上去不得事,傳于李日躋曰,卿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以還入兵曹歲抄單子,傳于洪聖輔曰,兵曹歲抄中,未付標者,前虞候李重泰,敍用。
○傳于洪聖輔曰,都政時,承旨備員。
○洪聖輔啓曰,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而兼大將申光夏,所受左邊捕盜大將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使之還納,以爲傳授之地,何如?傳曰,允。
○編修官申兼濟啓曰,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病在淹惙,罪犯違迕,恭俟威罰之加矣,伏奉恩諭續降,史官齎宣敎勉之旨,愈益丁寧。臣捧讀以還,方寸震灼,臣雖無狀,病勢如可一分自强,則何敢公然蘄免,以速負國之誅哉?顧其根委已痼,生死有慮,及今解職調治,庶可圖報於他日,而若未免曠日撕捱,焦熬以死,則將爲辜恩負罪之鬼,臣情豈不慼哉?唯望聖慈,垂憐而生成之矣。臣神精迷爽,不能悉心以對,謹當待其少定,更入文字,仰請慢命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行都承旨鄭錫五疏曰,伏以臣,病情危苦,冒上辭本,幸蒙調理之批,感激恩數,糜粉難酬,庶冀少延殘喘,及時强起,復供夙夜之役,以圖涓埃之報矣,不幸積祟諸症,有加無減,最是痰眩嘔泄之症,實有頃刻死生之慮。雖欲强自支吾,欲起還仆,宛轉床席,無以作氣。當此飭勵之時,雖尋常卯申之役,猶不可累日瘝曠,況今親政有命,期日已迫。臣以該房,例參政席,而顧今病形,萬無自力趨參之理,瞻望雲天,只自惶霣俟譴,不知所出,而第伏念曾在先朝己酉,故判書李墪,爲都承旨時,適値都政,病勢猝劇,臨急變通,此不足爲今日可援之例。伏乞聖明,憐臣垂死之狀,亟令本院,預爲變通,俾無臨政苟艱之弊,仍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病喘,不勝萬幸。臣無任悚蹙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辭若此,本職今姑許遞焉。
○右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臣,功慼在身,纔經成服,意外恩除,召牌踵臨,嚴畏分義,不得不趨詣肅命,而臣之叔父臣始炯,今日政,除拜都承旨,在法有應避之嫌,乞令該曹,照例處置,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令該曹稟處。
○吏曹參判洪鉉輔疏曰,伏以臣,自遭李宗白無嚴之斥,情地危蹙,斷無仍據銓席之望,而前後聖敎,開釋勤摯,嚴畏分義,不敢一向撕捱。且以都政之遷就,屢勤申飭,不計一身利害,冒沒復出,而臣之定計,只欲挨過大政,以爲必遞之圖矣,卽伏見前掌令尹志遠未徹之疏,則提臣向日對辨之章,遣辭危險,指意叵測。或曰李倚天本事,未詳其輕重之如何?或曰黨習乖人心術,急於護黨,以語犯先朝者,直謂之無罪云云,蹈藉僇辱,不遺餘力,至以施重譴防限爲請,臣看來毛骨俱竦,誠不勝危怖之至。夫倚天所坐,果有一毫語犯先朝之事,則是何等負犯,而當初論罪,奚但止於流竄,甄敍之時,又何無一人爭執,及今循例檢擬之日,始乃言之,而驅臣於護黨之科耶?此其意不難知矣。因此一事,宗白先之,志遠繼之,而未嘗明指某事某言之爲罪,泛以語犯先朝四字,勒加罪案,囫圇說去。雖以志遠之疏見之,渠亦曰,本事未詳輕重之如何云爾,則其不究本事,惟以擠陷人爲急者,無不近於莫須有手段耶?近來擊逐異己者,輒以此等話頭,上以恐動天聽,下以暗逞機關,臣猥忝銓地,適當其的,左右迭攻,持之不已,必欲擠去乃已,以臣疲劣,誠不暇應接也。其疏雖未登覽,其言亦甚無倫,彼旣斥之以私護,請之以重譴,則臣雖無恥,耐彈冒出,寧有是理?見今大政已迫,親臨有命,而顧臣所遭,旣無一分轉側之路,屢召之而未免坐違,玆陳短章,仰煩宸聽。伏乞聖明,特加諒察,速賜遞改,使政期不至又退,私義得以自靖,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過中之斥,卿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伏見宗臣禁府緘答,則以李馨遠事,詆斥臣身,語意深緊,有曰拔其首而去其尾,又曰含糊爲說,至以李景淑供辭,謂之以義臣之風旨,結之以欺罔君父,噫噫,何其言之不諒至此哉?雖使馨遠,爲臣之族親幕屬,詢問之下,固不敢一毫假飾,而況臣之於馨遠,不過泛然知面之人,則其言之善惡,于臣何事,而故爲遮掩隱諱,不肯直陳耶?況李景淑供辭,尤豈臣之所可與知?今其意語,有若臣指揮景淑,必使欺隱者然,豈不異哉。噫,言語相質,古人所羞,雖於敵以下,欺誣掩蔽,固是不美之習,況於至尊之前哉?念臣本以庸碌者類,猥蒙聖恩,致位隆顯,今以至微不干之事,卒然見陷於欺君之科,莫非臣平日言行,不能見孚於同朝之致,撫躬慙恧,尙何言哉?爲今之計,莫若明降威罰,亟正臣罪,然後方可以快人心,而息鬧端。玆敢略暴危懇,仰瀆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罷削臣職,仍命攸司勘臣負犯,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所達,旣已直陳,卿何過嫌?卿其勿辭行公。
○六月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輪對官同爲入侍,參贊官洪聖輔,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鄭東說,記注官金廷鳳,社稷署直長吳命觀,內贍寺奉事金百鍊,繕工監直長趙明奎,東氷庫別提梁賢渭入侍。聖輔曰,吏曹佐郞金尙翼,輪對官落點之後,屢次催促,而稱有情勢,終不入來,推考,何如?上曰,旣是該司郞官,則何可不爲入來乎?不可推考而止,令金吾拿問處之,可也。{{*|出擧條}}上曰,輪對官先爲進來,社稷署直長吳命觀進伏。上曰,職姓名。命觀曰,臣卽社稷署直長吳命觀。上曰,履歷。命觀曰,辛亥年章陵參奉除授,遷轉于司饔奉事,今又遷轉于本署矣。上曰,職掌何事?命觀曰,本署別無職掌矣。上曰,所懷陳白,可也。命觀曰,別無可達之事矣。內贍寺奉事金百鍊進伏。上曰,職姓名。百鍊曰,臣卽內贍寺奉事金百鍊。上曰,履歷。百鍊曰,壬子五月,初授昌陵參奉,今遷本職矣。上曰,職掌何事?百鍊曰,乃沙器及木器也。上曰,所懷陳白,可也。百鍊曰,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此必鄕人矣。聖輔曰,此非鄕人,乃故相臣金瑬五代孫也。上曰,連有官冕乎?百鍊曰,臣之曾祖參議震標,祖蔭官魯得,臣父則進士,而早沒矣。繕工監直長趙明奎進伏。上曰,職姓名。明奎曰,臣卽繕工監直長趙明奎。上曰,履歷。明奎曰,丙午進士,辛亥初授永禧殿參奉,壬子遷轉于濟用監奉事,今遷本職矣。上曰,職掌何事?明奎曰,差來紫門監,次知內氷庫氷片矣。上曰,所懷陳白,可也。明奎曰,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爾年幾何?明奎曰,三十四矣。東氷庫別提梁賢渭進伏。上曰,職姓名。賢渭曰,臣卽東氷庫別提梁賢渭。上曰,履歷。賢渭曰,臣以壬子年武科壯元,除授本職矣。上曰,職掌何事?賢渭曰,所掌只是氷庫氷片而已。上曰,留在幾何?賢渭曰,頗有餘矣。上曰,所懷陳白,可也。賢渭曰,別無可達之事矣。聖輔曰,社稷署直長吳命觀,奏事之際,一不起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輪對官退出,可也。上曰,趙明奎,與明翼爲同生耶?聖輔曰,明奎乃明翼之同生弟也。上曰,吳命觀誰也。聖輔曰,吳命觀乃故判書吳道一之孫,吳遂元之子也。輪對官,以次退出後。上曰,儒臣進讀。健基,進讀綱目第九上編,自八年春遣中郞將來歙,止帝還宮。聖輔,進讀第九中編,自十一年春三月,止特進奉朝請,彦國,進讀第九中編,自冬十一月公孫述,止天下賴其便。上曰,止。儒臣陳文義,可也。健基,陳文義曰,四十二板,竇融,問會見儀事,文義誠好矣。大凡禮者,不可斯須去者也。雖在軍旅倉卒之中,豈可廢其禮哉?竇融於初見光武之日,先遣從事,問以會見之儀,光武亦能禮以敬之,置酒高會,待以殊禮。方其時,凡事草創,儀文未備,而竇融,能知禮之爲貴,光武,亦能知竇融愛禮之爲賢,倉卒朝會之際,能以禮相見,自三代以後,能行禮備儀者,於光武、竇融始見矣。此豈非光武之有學識處,而竇融之賢,於此尤可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以寇恂鎭穎川事觀之,守令之任,顧不輕而重矣。寇恂,以將兵之臣,處九卿之位,其爲任,比郡邑之守宰,輕重自懸,而光武,憫穎川群盜之難平,以恂出守穎川,自古人君之重字牧之任者,於此尤可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陰興之辭封事,誠高且賢矣。興,未有先登陷陣之功,而光武之遽欲封侯者,豈非以外戚之故耶?興,能置印綬於前,固讓不受,此人之所難爲者。且外戚家,若不知謙退,富貴有極,人當知足等說,不但謙挹可尙,其見識豈不高哉?蓋治世則外戚皆賢,亂世則外戚皆不肖,此不徒在於渠輩之賢愚而已,亦係人君導率之如何耳,此可爲後世鑑戒矣。上曰,不宜專用南陽人,此言誠好矣。近來之專用京華人,實爲非矣。健基曰,不宜專用南陽人云者,非指門閥而言也。蓋京華子弟,每勝於鄕曲之人,故近來之多用京華子弟者,實由於此,若於其中,眞有不肖者,則豈可拘於門閥而用之哉?此南陽人云者,蓋指其鄕黨故舊而言也。上曰,鄕人中,豈無可爲官職者,而今則不然,非吏曹文衡之子孫,又非當今晉用之人子孫,則皆不得用矣。聖輔曰,崔岦,亦以鄕曲寒微之人,致位宰列,至爲承文提調,鄕人若有才,則豈可不用哉?上曰,鄕人拘於門地,旣不得爲京職,外方好邑宰,拘於無勢,亦不得爲之,用人之道,豈當若是哉?健基曰,卽今三司之班,亦多鄕人矣。上曰,向予有輪回掌令之敎,閔奉朝賀則大謂非矣,然此不知予意也。予之稱輪回掌令者,蓋因俗談,發嘅俗之言也,非眞薄掌令也。健基曰,下編第十板,李業、譙玄等死節事,誠卓異,而且可悲矣。此輩,俱始仕於平帝時,平帝若用此等人才,則豈至權移王氏,而國祚滅亡也。此輩,懷抱可用之才,而不遇明時,展布其志,適當危亂之際,只得殺身而成仁,此政後辟鑑戒處。上曰,然矣。光武朝多闕典,以式裔容事觀之,則於此等死節人處,宜有恤典,而終無表章之擧,此不可知也,而甚可欠也。健基曰,後世,每以此事爲欠典,而甚恨於光武矣。上曰,或未及聞而然耶?健基曰,光武,以吏事責三公,而功臣竝不用,胡氏史,斷以不識治體,非光武矣。以簿書期會,責三公,此雖欲矯弊而然,其害流至於專用刀筆之吏矣。東京以後,宰相不得爲宰相之道,以區區吏事自任,故終東漢之世,竟無一箇賢相,而終至於閹豎弄權,國不國而君不君,此皆光武致之耳。上曰,此乃光武朝,不能無憾者,而外戚封侯者,至於四十人之多,此何事耶?健基曰,此乃東漢謬習也。不用功臣,而專用外戚,豈不非哉?如鄧禹、賈復者,終不得用,此與高帝功臣韓、彭者流異矣。雖跋扈,如韓、彭者,高帝若有學術,則足可裁抑而任用矣。況賈、鄧,乃醇謹守法人也,安可不用哉?以國朝故事言之,癸亥後諸功臣,孰不見用於朝廷也?此爲光武之可嘅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以韓歆自殺事觀之,則光武之慈仁寬厚,而尙有此事,人臣之以直道事君,豈不難也?此等處,可爲監戒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光武之久任張堪於漁陽太守者,可以爲法而誠得治體矣。大凡人君用人之道,必得可用之人,授之任,而又必使久於其任,然後方可以責其成效。當其任者,亦且磨以歲月,不爲督迫,然後亦可以有所展布而盡其才矣。今聖上,方以久任之道,責內外臣僚,臣敢以此,仰勉聖治矣。上曰,然矣。仍掩卷,儒臣退出。聖輔進伏達曰,都政乃明日,而亞銓尙今不出,實爲憫然矣。上曰,亞銓疏批,纔已下之,卿或未及見耶?參議牌不進傳旨,亦踏啓字,參議已遞矣。吏判及參判,竝卽牌招,承旨及參議有闕之代,開政差出,新除授參議,待下批,卽爲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聖輔曰,戊申北路事,有可達者矣。臣隨安撫使尹憲柱,宣諭六鎭,自西水羅回,過永興赤池坪,則野中有一大碑,問於居人,則曰此乃德安舊陵云。臣卽下馬,近前視之,則遷陵後舊壙,大加封築,尙今宛然,此乃舊德陵也。自舊德陵西北邊,又有一岡,乃舊安陵云。舊德陵左距一馬場許立碑,而前面書穆祖舊陵四字,後面書洪武二十八年二月日立石十一字,而字形漫滅,非風磨雨洗而然,顯有以物椎鑿之跡,尋畫求字,僅得辨知,而籠臺下掘地尺許,碑幾傾倒,行中有解事營吏,以爲曾有居民,欲爲偸葬,有此琢碑掘坎之擧,故本官,聞欲推捉則逃走,不得査治云。其時遷陵後,封築立石,意非偶然,而特以無守護者,故致令三百年基慶之地,將無表識之道,事極寒心。其時憲柱,適拜道伯,故欲自本營,仍舊碑所書,從便改立之意狀聞,而旋卽見遞未果,狀聞廻還後,憲柱未久身故,臣亦未卽入筵中,故今始仰達,而其間又有不可曉者,碑則以洪武二十八年立石書刻,而列聖誌狀中,則以太宗十年,移葬于咸興載錄。洪武二十八年之於太宗十年,至於十六年之相差,是未可知矣。上曰,仍舊修改立之之意,出擧條下禮曹,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6月1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日躋{{*|式暇}}。注書李光躋{{*|仕移拜典籍}}韓億增{{*|仕直移拜典籍}}。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申兼濟未肅拜,權贒呈辭,持平朴師順未肅拜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都政時,承旨備員事,命下矣。都承旨金始炯,陳疏入啓,左副承旨金尙奎,以相避陳疏出去。同副承旨李日躋,以式暇不爲仕進,同副承旨李日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政在卽,昨日特敎之下,如是撕捱,不爲承膺,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洪鉉輔,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政時刻已迫,一向違牌,終不膺命,事體道理,極爲未安。卽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敎開釋之下,其在分義,豈敢若是?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李聖龍啓曰,吏曹參議朴師正,今始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使之入參親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親臨大政,事體重矣,不當若是,牌去來催促。
○以吏曹參判洪鉉輔,三牌不進推考傳旨,傳于洪聖輔曰,曾有下敎,直捧傳旨以入。
○傳于洪尙賓曰,吏曹堂上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人備擬。
○傳于李聖龍曰,吏曹參議有闕之代,卽爲口傳,備擬以入。
○傳于李聖龍曰,吏曹參議望,卽爲擬入事,分付。
○傳于李聖龍曰,吏曹參判有闕之代,判書來在闕中,使之卽爲備擬以入,待下批,仍卽牌招事,分付。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眞明爲吏曹參判,曺命敎爲吏曹參議。
○傳于李聖龍曰,吏曹參判、參議,竝卽爲牌招。
○傳于李聖龍曰,吏曹參判,疏批已下,牌招。
○洪尙賓啓曰,吏曹堂上及承旨有闕之代,備擬事,命下,而無開政之敎矣。承旨則不可口傳差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吏曹參判、參議,旣已入來,口傳備擬,姑勿開政。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親臨大政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議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吏曹言啓曰,都政不可無實郞廳,故連日草記,別爲催促,使之出肅,而佐郞權爀,今日亦不謝恩,當此親臨之日,終無變動,其在事體,極爲未妥。從重推考,使之卽卽出肅,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潝爲兵曹參議,兵曹參議韓師得,參知李潝。
○兵批啓曰,僉知中樞府事李世瑍戶奴呈狀內,上典積年病廢之餘,得除本職,分義惶恐,力疾肅謝,而老病篤癃,實無留京供仕之望,斯速啓遞云。年老病痼,末由供職,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閑良兪命得、崔世英,俱以捉虎之功,加資事,命下矣。兪命得、崔世英,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親政。吏批,以趙明翼、金浩爲承旨,以宋寅明爲知經筵,以朴師休爲戶曹佐郞,以申昉爲工曹參判,以任珣、朴師德、趙明奎爲引儀,以朴弼承爲敦寧主簿,以閔興洙爲司饔主簿,以鄭壽慶爲司僕主簿,以金聖鐸爲長陵直長,以李華重爲尙衣直長,以吳命觀爲宗簿主簿,以鄭俊一爲禮賓直長,以李匡直爲司饔主簿,以李燦爲尙衣別提,以南益燁爲海美縣監,以安宗大爲昌城府使,以兪㝡基爲南學兼敎授,以宋寅明爲瓦署提調,以趙明奎爲掌樂主簿,以尹容爲禮曹參議,以李䌖爲刑曹正郞,以尹得敬爲康陵奉事,以徐命維爲司饔奉事,以李光躋、韓億增爲典籍,以趙興彦爲司宰直長,以尹天和爲司䆃主簿,以姜鳳來爲軍資主簿,以李壽觀爲司饔直長,以李基邦爲獻陵直長,以沈廷瑞爲氷庫別檢,以朴泰容爲掌苑別提,以李道翼爲司圃別提,以張海翼爲顯陵直長,以黃再淸爲貞陵直長,以李仁普爲內贍直長。兵批,以柳德徵爲慶尙左水虞候,以李義璧爲內禁將,以李培源爲宣傳官,以申景涉爲訓鍊判官,以李時馨爲都摠經歷,以柳師賢爲訓鍊副正,以金聖應爲知訓鍊,以李說爲黃海兵虞候,以魚必遠爲內禁將,以鄭巑爲都摠經歷,以李景春爲都摠都事,以尹陽來爲都摠管,以金錫漢爲慶尙右兵虞候,以韓命新爲訓鍊僉正,以韓復基爲宣傳官,以成殷錫爲全光右水使,以李漢弼爲黃海水使,以金瑞奎爲中樞經歷,以崔泰升爲椒島僉使,以金養中爲宣傳官,以鄭巑爲慶尙左兵虞候,以金彦國爲訓鍊判官,以李東明爲訓鍊僉正,以李廷弼爲五衛將,以尹聖任爲都摠經歷,以柳經章爲慶尙左水使,以具世仁爲都摠都事,以李彬爲訓鍊僉正,以尹得商爲白翎僉使,以權世聃爲都摠經歷,以李晟爲訓鍊判官,以尹弘敎爲公州營將,以李玗爲公洪水使,以尹鳳廷爲慶州營將,以金養一爲晉州營將,以金鑄爲西原營將,以許瑬爲都摠都事,以成胤績爲都摠經歷,以金尙欽爲車嶺僉使,以安載行爲訓鍊判官,以任致勛爲同知,以姜泰齊爲訓戎僉使,以黃配厚爲同知,以金起鼎爲委曲僉使,以張溟翷爲柔院僉使。
○洪聖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日禁推諸儒臣,照律公事判付下政院,未及到本府之際,副修撰兪㝡基,聞其同姓三寸姑母之訃,欲先出去,入直都事,據例堅塞,則終始不聽,擅出獄門,極爲駭然。王府事體,至嚴且重,而都事不能申飭吏卒,嚴其鎖閉,致有此前古未有之事,身帶館職之人,則自本府,雖不敢請罪,而當該入直都事,不可不嚴責拿問處之。刑吏及外直門直羅卒等,移秋曹囚禁,從重科治,臣等,亦難免常時不能檢察之失,惶恐待罪之意,敢啓。傳曰,依啓。已下敎,勿待罪。
○傳于金浩曰,兪㝡基已下敎,其餘玉堂,竝禁推。
○行都承旨金始炯疏曰,伏以臣於去月初,自摠府直中,重患毒痁,首尾兩朔,今至二十六次,而氣不病敵,神與形脫,凜凜危綴,生意都盡,而千萬夢寐之外,忽有此銀臺除命,臣之狗馬賤疾,業已同朝之所共悉。向來兼帶兩任之次第解免者,蓋出於實病之萬不獲已,則伏想聖明,亦或俯諒,而當此親政有命,臨急差出之日,豈意如臣之床席沈淹者,忽被此誤恩也。假使臣,苟有毫分自力之路,則雖顚仆禁中,豈敢控籲於法殿親臨之日,而今成逐日之瘧,無日不痛,倏寒忽熱,頃刻萬變,軀骸雖存,隔死如紙,雖欲强自起動,而其勢末由,特召之下,未免坐違,病裏惶懍,如添一病,必須及今變通然後,可無公私狼狽之患,而昨因禁鑰將下,無路徹疏,坐待天明,疾聲呼籲。伏乞聖慈,俯賜鑑諒,亟許鐫遞,使出納重地,毋致暫曠,垂死殘喘,得以少延,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情勢若此,本職今姑許遞焉。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冒上辭單,冀蒙矜許,微誠未格,謬恩荐加,以至史官臨守,歷累日而尙不收還,臣於是惶隕悶蹙,五內焚灼,莫知所以自措也。臣之病狀猥屑,不敢煩縷,而自少屢經重病,眞元虛脫,視臣等輩,衰朽最甚。自春徂夏,衆證交侵,日就沈頓之域,此乃福過挻災,死期將迫而然。卽今形神枯削,氣息委惙,陳力就列,渺無其望,微臣死生,固無足關,虛縻重任,其罪伊何?威旨累下,而不敢祗承者,誠以慢命辜恩之誅反輕,而妨賢曠職之罪,尤重故也。除非然者,一身頂踵,莫非恩造,赴湯蹈火,尙且不避,況加之以祿秩,假之以榮寵,臣以何心,敢爲飾讓,而自疎於聖明之下哉?衷情迫急,而天鑑未燭,疾病危厲,而轉動無路,撫躬掩抑,生不如死,日夕跼蹐,惟有溘盡而已。且念臣,本非此任之人,而猥蒙拔擢之恩,感激殊遇,不量而進,向來顚頓狼狽,固所自取。今春再叨,又不敢辭避,冒沒承膺,此亦臣罪,叶輔匡弼之責,雖不敢望,而受命以來,憒憒尸素,無所猷爲,事多齟齬,言輒疎妄,釁尤疊積,譏笑交湊,如是而何敢一日冒據於具瞻之地乎?惟宜早賜斥退,毋益其畫墁之罪,故臣嘗累陳於筵席,而及今病狀重發,尤不容虛假也,決矣。臣落席昏涔,心神迷錯,數行文字,亦不能締成,今始敢槪布肝血至懇,仰干斧鉞之誅。伏乞聖慈,俯賜憐察,亟罷臣職名,仍治臣違慢之罪,以幸公私,千萬祈祝之至。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雖有偶恙,自可勿藥,若是辭單,決知其過矣。卿須體君臣之大義,勿復以恙爲辭,亦勿尋單,安心善攝,用副此意。仍傳于李聖龍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於病伏中,昨蒙水部之除,而强策無路,未卽祗肅,方深悚蹙,不意銓部亞席,臨急變通,又及於臣,目今臘月之政,淹延至今,親臨有命,殿座時刻已過,此非臣子情病可言之時,而第臣昨年是職,重遭狼狽,畢竟譴補,亦出末減。追訟愆尤,日夜惶恧,銓地一步,不但臣之自畫已堅,卽亦上下之所共諒悉。今何可夤緣事會,不存前車之戒,不顧四維之防,突兀冒承於僨敗之地乎?天牌之下,雖不敢不趨詣闕外,而咫尺禁扃,無由入肅,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乞聖上,亟命鐫改臣職,使大政不淹時刻,臣分得以少安,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本非過嫌,況卿之苦心,業亦知之,此非循例都政之比,則其在分義,決不若是。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六月十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親政,右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洪聖輔,記事官李光躋,記事官韓億增,記事官鄭東說,記注官金廷鳳,吏曹判書尹游,吏曹參判宋眞明,吏曹參議曺命敎,吏曹佐郞權爀,兵曹判書趙尙絅,兵曹參判李德壽,兵曹參議韓師得,兵曹正郞柳萬樞,兵曹佐郞許逅,以次入侍。游進伏曰,今此都目政,刑曹掌隷院郞官,監察禁府都事禁軍將,未準朔竝擬,何如?上曰,允。游曰,九處講,承文院未得爲之,而四館積滯可慮,故自前雖未經九處講,而亦有陞六之例。今亦依例陞六,何如?上曰,依例陞六。上曰,例達者,已盡達耶?游曰,盡達矣。上曰,初入仕,各別擇差,十考十上,五考五上,純褒之類,各別錄用,淸白吏戰亡子孫,各別錄用,可也。上曰,都目時,西北人各別收用事,每每下敎,而徒歸文具,以前日政事觀之,皆然矣。今則親政,尤爲自別,各別收用,可也。上曰,西北異於親見之處,不可不收用,今番雖云窠窄,而各別奉行,可也。游曰,今番窠闕絶少,近日散政,雖有若干作闕,而猶爲太不足,故不敢復職,遷移之際,皆以在職者備擬,今雖欲依下敎收用,而其勢誠難矣。游曰,今番窠闕甚少,故陞六之類,先陞者陞之,未及陞者,待後政陞出事,頃已定奪矣。外議或以爲六品陞遷,非長官開政,則不當爲之云,而旣奉承傳,當依下敎,後政陞六矣。卽今正岐,則幾盡出,而雜岐之類,未盡出者尙多,而無他可出之路矣,此則乃去十二月都政也。如安東、同福及三處察訪,瓜期已滿,此雖今六月都政,所當出者,而卽今窠闕甚窄,經爲作窠,用於今政,何如?上曰,後都政時,將何以爲之乎?游曰,後都政則陞六者,不至如今番之多矣。上曰,用於今政,可也。上曰,軍功別單人收用事,前已下敎,而今番必爲收用,可也。近來政事,乃爲人擇官也,非爲官擇人也。頃者綱目進講時,有所下敎,此兵房承旨,其時亦聽之矣。古人,以專用南陽人爲非,而我國之專取門閥,無乃近之乎?京職則雖取門閥,猶或可也,至於鄕職,則尤不當專取門閥,而今者好邑,則閥閱之人,多爲之,卑薄之邑,則無形勢者,皆爲之,以此言之,京外職皆然矣。用人之道,豈宜若是乎?卿初入銓曹,必務爲官擇人,可也。尙絅進伏曰,訓鍊院,久無首官矣。訓練院gg訓鍊院g知事,今當差出,而例以武臣中,當品資憲爲之,若無當品人,則以嘉善爲之,而爲守知訓鍊矣。今則無當品之人,依例以嘉善武臣,備擬,何如?上曰,允。上曰,十考十上,五考五上,純褒之類,各別錄用,淸白吏、戰亡子孫,各別錄用,西北人各別收用,軍功別單中人,各別調用,可也。尙絅曰,軍功別單考見,則幾盡調用,未用者只有一人矣。上曰,自古有軍功,則必有其賞。今此別單中人,乃是當錄勳而未果者,事體豈不重乎?所謂調用者,非謂一番調用而止矣,各別調用,可也。上曰,具善行已爲赴防耶?尙絅曰,姑未往赴矣。蓋赴防之規,必詢問其自願於外方出身所在處,待其報來,以分送於西北之意啓下,而外方文狀,姑未齊到,故方待之矣。游曰,內乘之赴防,前例所無,別軍職禁軍,皆免赴防,則內乘似不當獨爲赴防矣。尙絅曰,內乘之赴防,本無前例,雖於赴防之時,在道而得拜內乘,則還爲上來云。今具善行,則遞改旣帶之職,而送之者,是創始也。故臣於當初,以此陳達矣。上曰,具善行,尙不遞內乘,故問之矣。上曰,兵批注書誰耶?聖輔曰,韓億增也,頃日政,新拜注書者也。上曰,兵曹郞官一則許逅,一則誰也?聖輔曰,兵曹正郞柳萬樞也。上曰,吏、兵批闕記入之,聖龍、聖輔,各捧入之。上曰,吏批窠闕則少矣。游曰,次次出窠矣。上曰,承旨望,先爲之,可也。上曰,兵曹參議,已牌招耶?聖輔曰,自外已牌招矣。游曰,本曹佐郞金尙翼,方在禁推中。今雖放釋,渠之入參政事,有未可必,而卽今親政,與他自別,放送同參,未知,何如?上曰,付過放送,使之卽爲入參政事,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軍器寺官員,自吏批出之耶?游曰,軍器寺提調,則吏批出之,判官以上,則用提調自辟,惟主簿一窠,自吏批出之矣。聖龍曰,筵中,例不得佩刀,而望單書寫之際,常不無誤字。今於筆硯中,置小刀以入,使之刀擦,何如?上曰,刀擦,可也。聖龍曰,望筒持入矣。望單,納於筒中而上之乎?上曰,不用望筒,徒上之,可也。上覽承旨望,問曰,承旨望盡入耶?游曰,以在京無故人備擬,而雖在京者,若老病則不入之矣。上曰,都承旨望,堂上不得爲之耶?眞明曰,通政而經都承旨,則但入於都承旨望,他承旨望則不入之矣。上覽內禁將望,問曰,魚必遠,今則無病耶?尙絅曰,浴井云云之說,乃是向來浮言云矣。近者來見臣,臣見之則非有病之人矣。尙絅曰,公洪、全光、慶尙、黃海四道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上曰,依爲之。聖輔曰,新除授都承旨趙明翼,左副承旨金浩,竝卽牌招入參,何如?上曰,依爲之。聖輔曰,遷窠當次次抄出,闕記還爲出給,何如?上命出給之。上曰,參知李潝肅謝矣。入來參政事,使注書分付,可也。億增出去,招潝入來。上曰,注書韓億增,誰之子耶?尙絅曰,故承旨臣重熙之子也。上曰,望單中,獻陵之獻字,以半字書入,事體未安。吏曹佐郞權爀,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尹陽來之病,今則差愈乎?尙絅曰,今已得差,方以知義禁行公矣。上覽全光右水使望,問曰,成殷錫誰也。尙絅曰,曾爲樂安郡守矣。上曰,爲人,何如?眞明曰,以外邑時事,方在行査中,而爲人則未詳何如矣。游曰,先正臣成渾之子孫也。上曰,然乎。以先正之孫,而何爲武人乎?上曰,先正奉祀孫,今爲何官乎?聖龍曰,成德潤之父義錫,爲都正矣。上曰,盧啓禎爲何官乎?尙絅曰,曾爲博川郡守矣。上曰,今番吏批窠闕,絶少矣。游曰,絶少矣。然遷轉之際,自多望單之出入矣。上曰,椒島僉使,古則以何許人,爲之乎?尙絅曰,前以軍門久勤中人爲之,而近有荒唐船之變,故各別擇差,以訓鍊判官爲之矣。眞明曰,黃海監司狀啓,姑未及下,而荒唐船數人,纔已捉得,更加搜捕云矣。多數捕捉之後,處置亦難,彼若作黨,以爲報復之計,則恐海防自此多事,更勿捕捉之意,當爲分付,而此事直爲行關,亦涉非便,自下私自簡通,似宜矣。上曰,其狀啓入之。上曰,邊將之窠多耶。尙絅曰,邊將窠闕,不爲不多,而軍門久勤,猶未盡用矣。上曰,嶺南人調用之意,曾已分付,而朝家偏護之擧,嶺人亦不無厭意云。故今番雖不各別更飭,而頃者審理御史下去之時,以搜得人才之意下敎,則以爲前薦不施,更搜無益云,其言誠是,甚可惜也。自今以後,前後繡衣別薦之人抄出,別爲冊子,一件則置於銓曹,御覽件,亦爲修正以入,以爲次次收用之地,可也。游曰,自何年爲始乎?道臣所薦,亦一體爲之乎?上曰,依爲之。游曰,自前銓官,豈不欲收用,而不識其人之何狀,故未果矣。聞安東有大儒,一道皆知名云矣。上曰,誰也?游曰,李光庭也。其人文翰頗富,年紀亦多云矣。上曰,孝廉薦,已盡來耶?游曰,來者纔三處矣。聖龍曰,御史及道臣別薦人抄出事,獨於嶺南爲之乎?上曰,嶺南人可用者多云,故常眷眷於嶺南,而他道亦一體爲之,可也。{{*|出擧條}}上曰,先除之職,當爲安寶,分付尙瑞院官員,收聚敎旨以入。聖龍曰,曾在甲寅年親政時,使他承旨入來,看檢安寶矣。今亦依此爲之乎?上曰,何必使他承旨爲之乎?上覽昌城府使望,問曰,昌城府使擇差乎?游曰,各別擇擬,而未知何如矣。上曰,有履歷乎?游曰,曾經博川、長淵兩邑守矣。上曰,椒島捕捉之人,方置於椒島耶?尙絅曰,送于豐川獄云,豐川之於椒島,相距四十里許云矣。上曰,今所捉之人,何以的知其爲向日作挐者耶?尙絅曰,今被捉人之果爲打僉使者,何能的知乎?上曰,親政,承旨該房不備,使注書出去,牌去來催促。上曰,參政注書及尙瑞院官員,依例陞六,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尙瑞院官員,出入之際,不爲趨蹌,推考,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椒島事可慮矣。向來無端作梗,今捕捉後,能無生釁乎?游曰,此甚可慮矣。上曰,所捉之人,上來於京中乎?游曰,前規不知如何矣。上曰,吏曹參判,方爲備局有司堂上耶?眞明曰然矣。上曰,其船,安知其爲向日之船乎?眞明曰,非向日之船云矣。上曰,若非其船,則何必窮捕乎?遣力士捕捉之說,不知其是矣。眞明曰,只當猛逐,而勿爲窮捕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此比於採蔘事,亦有異矣。犯越採蔘,猶是我國人,此則其弊尤不少矣。游曰,今雖以捕捉,爲能事,而旣捉之後,雖送於彼中,此輩本是隱伏絶島之人,其係屬於彼中,亦未可知。若私自結黨,以爲逞憾之計,則豈非可慮之甚者乎?上曰,若如向日,則窮搜捕捉,可也。向日雖以不爲捕捉爲非,而今則不必窮捕矣。上曰,吏兵批,各爲幾望筒耶?聖輔曰,各三望筒已爲之,今方爲第四望矣。上曰,兵批則郞官二人,故常先於吏批矣,今番則同矣。游曰,西南學兼敎授,纔已差出矣。西學則方有見帶之人,而不知而誤爲差出,此則當還寢矣。惶恐敢達。上曰,依爲之。聖輔曰,申時已屆,監軍單子下之然後,可以擧行矣。上命下之。上覽公洪水使望,問曰,李玗,何時赴慶興耶?聖輔曰,昨年赴任矣。上曰,慶興爲六鎭乎?尙絅曰,然矣。上覽慶尙水使望,問曰,柳經章,何時赴金川耶?尙絅曰,今春赴任矣。上曰,金川數遞耶?游曰,鄭錫耆四年居官,殆至瓜滿,非數遞矣。上曰,南德夏已經水使耶?尙絅曰,已經矣。上曰,其時赴任耶?尙絅曰,赴任則未矣。上曰,魚必遠曖昧耶?尙絅曰,當初有病之說曖昧,故被謫而旋爲蒙放矣。上曰,吏判曾經,兵判亦聞之乎?游曰,渠自云,命道素甚奇薄,故至聞如此之言云矣。上曰,諸臣少退。諸臣以次退出,酉時諸臣復入,復入時,都承旨趙明翼,左副承旨金浩,旣已承牌肅謝,故以該房入侍。上曰,明日以寅初三刻,爲定,可也。明翼曰,自上,憫大政之遷就,至有此親政之擧,而若連日親臨,則聖體恐或有損傷之慮,明日則自外開政,何如?上曰,予之初意亦然,而今日政官有故,故親臨矣。明翼曰,當此極炎,連日親政,則實有乖於所愼之道矣。浩曰,適値三伏,日氣蒸熱,難堪若此,酬應之際,恐不無損傷於聖體,明日則自外行之,似宜矣。上曰,此初非持難者,而承旨所達,亦皆如此,明日則自外開政,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明日政事,旣畢之後,該房承旨及政官堂郞,竝來詣閤門外,可也。仍敎曰,閤門卽此閤門也。{{*|榻前下敎}}浩曰,公州、慶州兩營將,皆是新堂上,而望單中,皆無加字,何以爲之乎?上曰,然乎?望單竝入之。上曰,吏房承旨來。明翼進伏。上曰,俄者下敎,陞六之人,今日內陞六,可也。明翼曰,此則例於第二日,陞出矣。上曰,今日內擬望,可也。尙瑞院官員,則不必急急矣。上曰,明日政事,將至日暮乎?尙絅曰,明日似當不暮而畢矣。眞明曰,海營所捉,荒唐船人放送,後勿更捉之意,回諭事,俄已分付矣。上曰,知道。上曰,尙瑞院官員敎旨,先爲入來者,爲先安寶,可也。上曰,今番之雨,則北道亦必來矣。眞明曰,北道則未知如何,而南關則可以免凶云矣。上曰,近日儒臣之違牌,已成痼弊,故以至於禁推矣。古語云,劃地爲獄,議不入,而今則以禁推爲尋常。今者兪㝡基,擅出獄門,此後則禁推,亦不可爲之矣,事極寒心。該府堂上,竝從重推考,兪㝡基則不可以禁推而治之,令金吾嚴處,可也。《大明律》自有當律矣。{{*|出擧條}}上呼金浩,書傳旨曰,兪㝡基已下敎,其餘玉堂,竝禁推。{{*|榻前下敎}}明翼曰,兵曹佐郞許逅,時或起坐,頻爲拭汗,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覽西原營將望,問曰,金鑄是何許武弁耶?尙絅曰,曾經戶曹佐郞、靈光郡守,以才諝名矣。游曰,刑判趙顯命,以爲有才,大加稱奬,至拜戶曹佐郞矣。尙絅曰,其時有物論,故呈遞,小臣在銓曹時許遞矣。上曰,爲人何如?居在何處?游曰,居在鎭川地,而有才可用云矣。上曰,尹天和、姜鳳來,其年多乎?游曰,年紀皆多矣。上曰,注書薦,尙有所餘耶?浩曰,有二人矣。上曰,其一則尹敬周也。浩曰,又有南泰耆矣。上曰,椒島僉使,何時赴任耶?尙絅曰,似在去年矣。游曰,昨年小臣,待罪西銓時爲之矣。上顧眞明曰,與兩大臣相議,卽速,回諭事,已爲分付耶?眞明曰,使之今日內成送矣。諸臣以次退出。
==6月13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申命佐{{*|仕}}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二更,月犯立星。三更,流星,出王良星下,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申兼濟未肅拜,權贒再度呈辭入啓,持平朴師順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庚炎轉甚,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昨者法殿親臨,竟夕乃罷,不瑕有傷損之節,而微眩往來之候,更復,何如?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以申命佐爲假注書。
○李日躋,以義禁府言啓曰,兪㝡基自有當律,令金吾嚴處可也事,命下矣。兪㝡基,依例拿問後,考律處之,何如?傳曰,允。
○以李衡萬爲假注書。洪尙賓啓曰,李衡萬、申命佐,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注書尹敬周,時在栗峯郵任所,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尹敬周上來間,假注書申命佐,使之仍察,何如?
○都目政。
○吏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參議曺命敎俱進,行都承旨趙明翼進。兵批,判書趙尙絅,參判李德壽,參議韓師得,參知李潝俱進,左副承旨金浩進。
○吏批啓曰,今日政事垂畢,而佐郞權爀,請出校書校理望。臣等以爲,此非緊窠,徐議差出,未爲不可,反復開說,終不回聽,仍爲起去。凡政望之出否,首堂主之,郞廳之以此起鬧,實是前所未有,殊極怪駭。權爀姑先從重推考,旣已出去,似無卽爲還入之理,假郞廳李東元差下,察任,何如?傳曰,允。權爀之自行其去,極涉可駭。此習不可不嚴懲,拿處。
○以宋徵泰爲金川郡守,任珣爲刑曹佐郞,鄭東說爲金郊察訪,李命華爲利仁察訪,尹明彦爲社稷直長,魚錫胤爲健元陵直長,梁夏吉爲敬陵直長,沈推賢爲崇陵奉事,金應協爲順陵奉事,兪肅基爲典獄奉事,宋鉉徵爲濟用主簿,李尙白爲禮賓別提,洪啓欽爲掌樂主簿,柳憗爲尙瑞副直長,李彦燮爲慶興府使,成胤績爲碧潼郡守,宋日贊爲成歡察訪,文德謙爲幽谷察訪,李萬序爲金井察訪,尹昌來爲平陵察訪,鄭文恒爲桃源察訪,李渘爲同福縣監,李顯行爲恭陵直長,金百鍊爲平市直長,李普萬爲思陵直長,金致一爲司饔奉事,李聖源爲司宰奉事,林聖憲爲宣陵奉事,林瑍爲沙斤察訪,鄭壽崗爲召木察訪gg召村察訪g,閔孝曾爲松羅察訪,朴師侃爲重林察訪,朴師德、姜鳳來爲監察,朴師休爲宗廟令,尹大柱爲社稷令,南圖逸爲宗簿主簿,金遠祚爲靖陵直長,李顯崇爲司饔奉事,元景濂爲平市奉事,郭鎭緯爲內資奉事,洪鏡輔爲內贍奉事,李垸爲義盈奉事,尹敬周爲注書,鄭泰濟爲繕工奉事,李秉健、李梅臣爲引儀,徐命臣爲禮曹佐郞,柳憗爲尙瑞直長,金今行爲司饔僉正,南弼明爲宗廟令,李匡直爲監察,南圖逸爲南部主簿,洪啓欽爲工曹佐郞,朴奎文爲宗簿正,黃顥源爲濟用奉事,金聖采爲造紙別提,金致慶爲長興主簿,韓千齡爲引儀,金漢明爲尙瑞副直長,李秉迪爲活人別提,朴師卨爲軍資主簿,崔益齡爲贊儀,鄭允迪爲宗簿直長,朴世杓爲奉常主簿,李梅臣爲戶曹佐郞,李秉健爲刑曹佐郞,李喜春爲軍資正,李瑞復爲典設別提,安德亨爲氷庫別提,閔樂洙爲廣興副奉事,金鼎夏爲繕工奉事,徐行進爲通津府使,申慶流爲咸從府使,黃晸爲安東府使,洪致期爲平市令,李匡直爲工曹佐郞,李德彬爲繕工監役,朴秀寅爲郭山郡守,權{{!|𢢜|⿰忄業}}爲冬至正使,尹容爲副使,李德載爲書狀,洪重夔爲引儀,鄭德濟爲司畜別提,金重采爲典獄主簿,李尙白爲禁府都事,趙倫爲瓦署別提,趙福命爲義盈主簿,洪萬遇爲禮賓別提,朴鴻逵爲獒樹察訪,洪正輔爲栗峯察訪,柳昌垣、金光遂爲童蒙敎官,魚有和爲掌樂主簿,鄭纘僑爲引儀,金相奭爲檢詳,李命㙉爲正言,申晩爲校理,尹天和爲監察,趙載一爲翼陵參奉,申㬛爲顯陵參奉,許槃爲健元陵參奉,趙昌林爲敬陵參奉,任瑢爲英陵參奉,尹東涵爲崇陵參奉,鄭翬良爲懿陵參奉,金道澤爲徽陵參奉,李師佐爲繕工假監役,張斗周爲司藝,閔禕爲繕工假監役,李壽躋爲惠陵參奉,鄭運綱爲懿陵參奉,洪吉輔爲明陵參奉,趙台祥爲章陵參奉,朴鳳漢爲孝陵參奉,沈鋿爲恭陵參奉,林萱爲寧陵參奉,李光庭爲厚陵參奉,李世規爲昌陵參奉,李德鳴爲慶基殿參奉,李坰爲莊陵參奉,洪聖揆爲典籍,徐宗秀爲繕工假監役,黃彭老爲東部參奉,權振爀爲西部參奉,宋命琦北部參奉,鄭運洙爲假引儀,李普昱爲司成,鄭厚一爲司䆃主簿,羅億齡爲軍資主簿,李光溭單付承文著作,鄭光謙校書博士,以田殷祥爲都摠都事,李羲瑞、黃萬甲爲訓鍊判官,李彦泰爲訓鍊僉正,南益年、李再新、朴宗誠、洪夏疇、許涉、李德耉、李春馨、李夢觀爲訓鍊主簿,尹世復爲淸城僉使,許逄爲兼司儀將,金振昌爲礪峴僉使,任廷立爲同知,徐宗觀爲忠壯將,李景喆爲訓鍊判bb官b,李壽一、尹勉一、尹宗大、南重圭、尹東老、崔命錫爲訓鍊主簿,李再新爲平南萬戶,洪夏疇爲伐登萬戶,李德耉爲神方仇非萬戶,崔命錫爲羅煖萬戶,李夢觀爲仁遮外萬戶,安宗臣爲都摠都事,金夢遠爲中樞都事,沈溭爲統虞候,李彦泰爲都摠經歷,李世赫爲都摠都事,田雲祥爲羽林將,梁時雄爲玉浦萬戶,柳載億爲幕嶺萬戶,魚震淵爲多慶浦萬戶,辛聖說爲鉢浦萬戶,趙峻興爲南桃浦萬戶,張再澄爲{{?|⿱朱乙}}溫萬戶,尹德重爲淸城僉使,朴亮佐、安鵬慶、崔昌遠、石有衡、金命九、任世英、張世億、白時慶爲武兼,白尙靖爲訓鍊判官,金夢遠爲黃海兵虞候,李思述、李領佐爲宣傳官,李益蔓、李夢臣爲訓鍊主簿,李龍至、鄭脩、高世喆、鄭道行、申檀爲武兼,全養曾、李宜春、牟玉成、蔡錫鳳、鄭義重、李寅喆爲部將,崔萬淸、金光垣、崔仁恒、李東春、田載英、韓再休、康處三、李大實、尹商逸、朴瑞坤、趙橒爲守門將,李若欽爲中樞都事,尹台柱、具觀徵、金養性、鄭汝稷,吳{{!|𪼁|⿰王奕}}、朴胤興爲宣傳官,李硯觀、趙克亮、黃大烈、金用九、金{{!|𣖔|⿰木厚}}爲武兼,朴瑞錫爲部將,安世福爲訓鍊僉正,呂慶周、張民翼爲四山監役,李蓁單付同仁權管,慶必昌等非浦權管,卞世珍曲浦權管,閔振起三千權管,金處酉廣坪權管,李宜坤甫老只權管,張弼漢乾原權管。
○李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玉堂上番,闕直已多日,新除授校理申晩,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乙卯六月十三日戌時,上御宣政殿,吏兵批堂上以下,引見入侍時,行都承旨趙明翼,左副承旨金浩,假注書李衡萬,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參議曺命敎,兵曹判書趙尙絅,參判李德壽,參議韓師得,參知李潝,正郞柳萬樞,佐郞許逅,諸臣進伏訖。上曰,注書與兼春秋,南行伏,可也。移伏訖。上曰,彼注書,年二十五耶?明翼曰,果二十五矣。上曰,爲進士耶?尙絅曰,爲生進兩場矣。少頃,命宣醞。上顧德壽曰,兵參不啖牛肉,豈修養之意耶?德壽對曰,臣非爲修養耳。少時偶見殺牛狀,心有不忍,自其後不食牛矣。上曰,此亦修養之意也。游曰,德壽嘗好看老佛書,故臣則每以異端,攻之矣。上曰,兵參多讀書,故泛濫老佛也。法酒三行。上曰,兵曹參知,曾知有酒量,復飮可也。潝對曰,臣固無酒量,而聖敎如此,當復飮矣。上命中官,宣御製詩一句,令侍臣聯進,仍命注書,進伏榻下,受詩寫進而紙地,命兼春秋,出外取來,諸臣有成迭陳。浩進曰,作句無次序,故簾韻未免疊錯,以資級之序聯進,而俾各親寫,何如?上曰,可矣。注書往來受詩,可也。上曰,此盛擧,恨不令權爀見之也。仍問曰,權爀起鬧,因何事耶?游曰,因芸兼望事,臣則以冗窠不必出爲言,而渠則必欲出之,以此相持,終至於投筆,豈不可怪?上曰,爀之欲出芸兼者,意在誰也?游曰,意在李亮臣。此人向來以疎事,連爲見枳,而渠則必欲通擬,有若酬勞者然矣。尙絅曰,亮臣地望,凡於淸選,何所不可,而謂以陳疏之故,有若酬勞者,豈不誤乎?明翼曰,旣往之事,自上以忘之爲敎,半夜筵席,又以寅協爲勉,則今日臣子,固當奉承,而吏判追提亮臣前日之事,斷斷不已。殊無飭勵之意,吏判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明翼曰,昨日金尙翼,有令金吾議處之命,而擧條尙不入啓,故問于入侍上下注書,則草冊中,俱無所記,事甚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果有議處之命矣,上下注書推考,金尙翼令金吾處之,可也。上曰,槐院分館,尙不爲之,事甚可駭。各別申飭爲之,可也。諸臣聯句畢成,注書持傳於都承旨,上命讀之。讀訖,命上之。上曰,予見李衡萬,如一十年之句,予心歉然矣。魚水堂聯句之事,今已十年,爾詩隱然有諷意,予甚嘉之。然予之苦心,前後如一,今見爾詩,於心有感矣。仍下敎于承旨曰,李衡萬處,明日當賜織鞍,承旨知悉。明翼進伏曰,聯句外,臣有所成二絶,敢奏。上曰,兵參曾經文衡,不可循例聯句而止,別成一絶以進,注書亦製進一絶,可也。二人應命製進,上命衡萬前伏。敎曰,爾詩中父子君臣之語,予又感矣。爾今年少,毋忘今日之下敎,克效爾父之模楷,竭誠報國,可也。衡萬拜而對曰,臣誠不肖,而粗誦前人愛君如愛父之句,今日聖敎優渥,竝及父子,臣敢不一生竭力,以爲奉承之圖乎?諸臣將退。上曰,俄者知申,請推吏判,大體是故允之。而今日異於常日,勿推,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6月14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申命佐{{*|仕}}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巳時,日暈。
○李聖龍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熱愈酷,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微眩之氣,更無往來乎?前製入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中宮殿氣候,何如?元子宮氣候,一向安順乎?賢嬪宮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內殿氣候無事,元子氣候安順,賢嬪宮氣候平穩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洪聖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兩司無行公之員,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亦至多日,極爲未安。除在外呈辭入啓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朴師順,正言李命坤,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申晩,持平朴師順,正言李命坤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今乙卯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注書尹敬周在外,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聖輔曰,殿最開坼,當入侍爲之,該房承旨,持啓本,待下敎,來詣閤外。
○兵曹,右邊捕盜部將,高大興、金禹鉉、朴守謙、鄭益興。
○洪聖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吏曹佐郞金尙翼,特敎申飭之下,尙此撕捱,事甚未安。令金吾議處事,榻前下敎矣。金尙翼依例拿問後,議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乙卯春夏等,本曹褒貶等第,當爲限內磨勘,而新除授參判臣朴文秀,時未出肅,卽爲牌招,同議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申兼濟啓曰,治逆之律,三尺至嚴,而殿下之饒貸逆坦,亦已過矣。使之自盡,大是失刑,不行孥籍,又違常典,此等,以兩司力爭,久而不已,而向因院啓,乃有參酌島配之命,神人之憤,可以少洩者,惟有孥籍一事,而此猶靳許,私恩不可每施,王章不可終屈。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之有不臣於殿下之心,蓋已久矣。甲辰冬一疏,已極兇慘,以鏡賊同去就之說觀之,其綢繆陰謀,貫通心肚之狀,昭然難掩。噫,遐荒放濟,卽歸故土,人之常情,而遲回不去,已多可疑之端,久廢復用,一言自訟,事理當然。而不陳例疏,顯有罔測之意,此所以向來筵臣,有無臣節之論也。惟此兩款,究其心迹,則雖斬作萬段,猶不足也。況其父子之名,屢出諸賊之招,胡服擧事之說,原非倉卒做出之言,衣縫納書之計,實出臨危圖免之意。使渠父子,果無爛熳同參之事,則逆招所引,何如是狼藉,而世樞之至死不變其說者,尤豈非情節之萬萬無疑者乎?當初拿鞫,在法當然,徑先酌處,大失獄體。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罪人金重器,許多情罪,俱係罔赦,況其就鞫之後,渠所發明,終無明白可據之驗,則其不可遽然饒貸也,決矣。噫,身爲將臣,負犯如重器,而得免顯戮者,斷無是理,論執經年,始爲蒙允,而究覈未半,遽有此還配之命,獄體虧損,王章難屈。請還收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李夏宅之緊出賊招,前後非一,謀逆情節,狼藉難掩,衣裏藏置之札,足爲斷案,而旣拿旋放,逆招諸人之啓,此賊爲魁,而纔允卽寢,致令呑舟,尙今漏綱,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後日之遺患,有難勝言。以海正事觀之,贈衣留宿,往復賊陣之說,俱有可據,則窮覈得情,斷不容已。方張之鞫廳,汲汲收殺,當問之巨魁,晏然自在,人心莫不疑惑,獄體由此益壞。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而累次刑訊之下,頑忍不服,尙保首領,臺啓之積年爭執者,蓋欲伸輿情之憤鬱也。今此被告,雖曰不實,以渠所供觀之,前後相反,顯有隱情,且從前忍杖掩諱之狀,於此可見。請還寢泰績酌處之,仍令嚴鞫得情,快正王法。新除授司諫院正言宋徵啓,時在全光道泰仁縣任所,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吏曹參議曺命敎疏曰,伏以天官佐貳之職,號稱銓衡,任要責重,除非望實俱隆,鑑識素明者,莫宜居之。如臣譾劣,從前踐歷,罔非忝竊,而況此所叨,濫竽極矣,豈有冒當之望,而適値親政命下之後,身在禁庭之日,辭章未徹,事出迫隘,未免出肅,俯仰悚蹙,媿汗溢背。雖以格例言之,先臣而通擬者,不爲不多,特以臣偶直騎省,臨急苟充,誤煩天點,則其爲當遞之義,已較然明甚,兼以賦性疎迂,不解時樣,見識儱憒,全昧物情。同寅協恭之義,卽臣所勉,而酸鹹調劑,非臣可能,則固宜早自知止,毋妨賢路。目今大政已過,而盤礴不去,非廉隅之所敢出。伏乞亟賜鐫改,以重官方,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乙卯六月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右承旨李聖龍,假注書申命佐,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朴道煥、金世選入侍。金興慶曰,暑炎之蒸酷,無如近日。再昨親政之後,聖體,若何?微眩之氣,較前稍減乎?水剌、寢睡之節,何如?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中宮殿氣候,何如?元子氣候及賢嬪宮氣候,亦皆何如?上曰,眩氣往往有之,而不至大段。慈殿氣候安寧,內殿無事,元子、嬪宮一樣矣。興慶曰,朝者問安啓辭中,先書元子,次書賢嬪宮,事體似然,故臣謹書如右矣。元子宮問候,無批答,惶恐敢達。上曰,偶未答矣。命注書出往,持還批旨,添書以下。上命首醫權聖徵、金應三,診左右脈。聖徵奏曰,左三部調均,右寸關帶滑,六君子湯五貼,仍爲加進似好,應三繼奏,語亦與聖徵同。上命劑進六君子湯五貼。上曰,醫官則先退。醫官皆退出。興慶曰,近來三南田稅大同,每緣船隻之難得,不能趁時來納,固爲弊端。至於嶺南,則自惠廳置付船隻,定數下送,而多被兩湖各邑之中間執捉,未達於嶺邑,上納之穀,自致過期不納云。此後則惠廳所送船隻,自中間無得執捉之意,分付兩湖,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密陽府使洪晉猷,亦因船隻之不卽下去,未能趁時上納之故,今方就拿,原情後有議處之命,而聞癸丑條大同,裝載船隻,到泊於京江云矣。上曰,予欲分付而未及矣。此時守令,不可久囚,付過放送,可也。興慶曰,使行期日已迫,而奏文尙未選出,誠爲可悶。藝文提學宋寅明,有實病云,上來遲速,有不可知。臣取考前例,若事端重大之時,則奏文,有各撰擇用之事,亦有齊會議撰之事。今此奏文,亦非循例文字,承文提調中,有曾經文衡之人,使之爲先撰出,似好矣。左相之意亦然矣。上曰,藝文提學之至今不爲上來,極爲未安。從重推考,使行期日已迫,而大臣所達如此,使曾經文任,時爲承文提調者製出,而待藝文提學上來,相議,可也。興慶曰,新進注書,例多生疎,記注之際,未免遺漏之弊,故簡問於陳達之人,自是例規。近來注書,或不爲簡通,而任自書出,故有所差誤,雖以頃日李瑜所達擧條言之,亦可見其爽實矣。其時注書推考,此後則必爲簡通事,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李聖龍曰,日昨以禁府草記,有當該都事拿處之命,而諸堂亦在問備中,故未卽擧行云矣。興慶曰,兪㝡基之擅出獄門四字,誠過矣。聖龍曰,㝡基事,固有可原者。禁推玉堂,異於他囚,旣降放釋之傳旨,則玉堂下人,自闕下例先奔告。今番傳旨,自政院亦已降到當直,故㝡基聞下人所告,而先爲出去,則誠有徑先出來之失,而亦豈與擅出同乎。上答曰,然乎?吾則意以爲,不待傳旨之降而擅出矣。聖龍曰,傳旨旣已啓下到當直,而玉堂下人,則爲其官員,故忙急飛傳,而禁府當直,則緩不卽致,事理無怪矣。興慶曰,臣亦堂下時,累經禁推,習知此事,此蓋無怪也。興慶又曰,義州府尹黃梓事,曾有量處之敎,而尙無處分,渠則萬無赴往之意,而塞邑人馬之許久留滯,有不可不念,從速參量而處分,未知何如。上曰,黃梓事誠非矣。補外還寢之後,又有下往辭狀,固無不可之敎,而尙不離坡山一步地,此豈道理耶?當初臺臣之請施厭避之律,誠爲過矣,而一向撕捱,終不樂赴,今則用當律之外,更無他道矣。興慶曰,當律終涉過矣。黃梓之不赴,出於情理之切迫,則實非無端厭避者,凡朝家用法,當揆情而施罪。上曰,於黃梓不用當律,則朝綱尤無可言,卽其地充軍,可也。上曰,權爀事,得不可慨乎?此等査滓,無時可脫矣。興慶曰,權爀投筆,由於通塞間事,而蓋爀之心,以三銓郞之見枳,不欲以銓郞待之者,勢似然矣。大抵辛壬以後,人心愈激,以聖上務爲鎭安之故,今頗少弛,而若乃隨時數化,全抛所守,汩去其本心之是非,則其何以爲人乎?且以癸卯科榜事言之,乙巳年罷榜矣。丁未雖爲復科,而猶去其討逆二字,其後未知緣何,而又爲還復耶?如是之故,銓註之地,多有牽礙紛爭之端矣。上曰,壬寅獄事,固有界分,而其中果無犯逆者邪?興慶曰,當初科名之稱以討逆,豈但爲卽今在於逆案者而爲之耶?其設科,旣因虎龍之錄勳,則及至虎龍伏法罷勳之後,豈可因仍其舊號耶?上曰,乙巳之罷,丁未之復,予俱有意,今不復改矣。昨於李衡萬,十年如一之句,以歉然二字爲敎,蓋亦有意也。且予謂卿之此等處,終不免爲査滓矣。予則待臣隣之道,不欲假借,故如是言之矣。興慶曰,臣非敢爲黨論也。咫尺天陛,猥陳愚意,而聖敎如此,惶恐之至。聖龍曰,聖上臨御,于玆一紀,常時公聽竝觀,群下之處心行事,幾乎盡被照燭。今則比前,固可謂有所減得,而竝與其餘者,而欲盡去之,則恐爲必無之理。雖以權爀事言之,旣以通塞事爭執,與堂上意不合,則勢須投筆,自前銓郞之秉筆者,爭通塞間事,投筆而起者,前後非一,此非異事。聖上爲朝廷之道,當察大處,而此等微細處,必欲一一細察,則臣恐反有弊矣。上曰,權爀投筆,果因何事?聖龍曰,以爭校書校理望事,終至起出云矣。上謂右相曰,左揆今方引入,欲諭於批旨,則或慮有煩,欲托卿而諭左相矣。元子定號之日,有內殿取子之事,而左揆以爲,如是而後,可爲定號云,予四十後,有此大慶,雖非如是,豈不可定號乎?且向日抑損之說,大段未安。卿於其日,同爲入侍,今不必索言,而芝蘭雖生於低地,其本則芝蘭,野草雖生於高處,其本則野草也。自古金枝玉葉之稱,蓋有以也。伊日卿等之求對也,已知其意,先稟慈旨,及對卿等,卽允所請,繼體之重,固自如此矣。興慶曰,伊日定號時所達,乃遵馬皇后取以爲子之事,而至於抑損之說,此不過節省惜福之意也。雖以閭巷間事言之,子姓稀貴之家,鞠養之際,凡係服用等物,務從節約,絶去華靡,此出於惜福,而亦可謂抑損也。戊申至月以後,人心莫不憂遑矣。今春大慶,是千古所罕,一國含生,擧皆蹈舞,苟非頑如木石者,孰不若此哉?上曰,此言則誠然矣。若夫惜福之說,得不好哉,而抑損云者,不同矣。興慶曰,臣與左揆,同席周旋,已至三載。蓋其資稟質實,而語言鈍訥,或有辭不達意之時,此殿下之所當俯燭也,其斷斷之心,可知矣。上曰,予嘗素知左相,斷斷無他矣。昔年豐陵,旣稱以藎臣,李奉朝賀,亦有所陳,伊後見之,則二人之言,果不爽矣。予知左揆如此,故終無棄意,卿以此意,詳諭于左揆,左揆若不出,則是左揆棄予也。興慶曰,謹當往諭于左揆,而聖敎如此,左揆當感泣矣。諸臣以次退出。
==6月15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金浩{{*|式暇}}。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申命佐{{*|仕}}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洪象漢{{*|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開城經歷李著。
○洪聖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上前開坼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申兼濟呈辭,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朴師順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上前開坼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都摠府言啓曰,本府郞廳及部將,今乙卯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都摠管洛昌君樘,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洪象漢,身病猝劇,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漢城府右尹吳光運,除授已久,尙不出肅,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明日仁政殿,儒生殿講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右相進去。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校理申晩,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以摠戎廳言啓曰,本廳所屬京外將官等,今乙卯年春夏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臣有實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郞廳及諸將官等,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徐命均,方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及將官等,今乙卯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行判中樞府事臣沈壽賢,身病方重,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日躋,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郞廳,今乙卯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首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曹屬掌隷院郞廳等,今乙卯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判決事臣吳命瑞,以病不來,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敦寧府言啓曰,府郞廳等,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今乙卯春夏等等第,判書臣趙尙絅,方在呈告中,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廳郞廳常平廳郞廳等,今乙卯春夏等第,當爲磨勘,而都提調領議政,時未備位,左議政臣徐命均,方在呈告中,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今乙卯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參判臣申昉,參議臣金始㷜,俱未出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本府郞廳及五部官員,四山監役官等,今乙卯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判尹臣宋寅明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乙卯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郞廳,以右議政意啓曰,今乙卯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領議政未差,左議政臣徐命均,方在呈告中,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批旨及其於傳諭,業諭而何不諒之若此?卿之爲國丹忠,予已知矣。其於枚卜,可見倚仗,雖有病恙,自可勿藥,筋力尙健,豈可以偶恙,若是過讓乎?非恒日所望於卿也。其有面諭者,卿其須體此意,勿復尋單,俟少愈入來事,傳諭于左相。傳于李日躋曰,此備忘,使偕來史官傳諭。
○判義禁申思喆疏曰,伏以臣,强策病軀,冒熱供劇,隨事昏憒,一味愧懼,至於日昨特推,而溺職之失著矣。宜卽自列,而此不過飭勵之聖意,伊後筵敎,曲賜諒察,臣誠感恧,不敢過自引嫌,而暑月獄囚,滯讞可慮,不獲已因仍行公。昨又赴坐,得見兪㝡基爰辭,則以日前本府草記,過生疑怒,帶得不平底意思,至以若謂之徑先出來則,可也,而擅出之說,大非實狀爲言,有若臣等,反其事實,下語較重者然,何其不相諒之至此也?毋論擅出與徑出,其不待公事之下本府,而先自出去則一也,而終至於入直郞廳,以不能禁抑,引罪不仕,則事面稍大,轉輾至此,本府之草記上聞,請罪該郞,烏可已乎?設令草記辭意,有些過當者,在㝡基之道,固當平說委折,恭俟處分,而今其言,若是張皇,抑何故也,顧臣自處之義,不可冒捧其供,故只得議讞他囚,而未免撤還,今此擧措,不幸,甚矣。惜乎,㝡基雖有情理之切急,何不忍住晷刻,致有此一場紛忙也?臣竊慨然,臣旣不得受其供,而議其律,則惟有早蒙乍退,使事體無損。伏乞亟命鐫遞臣兼任金吾,以幸公私,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等之據理草記,可謂得體不諒之斥,其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兪㝡基之特敎之下,反下該府,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施以告身之律。
○獻納朴㻐疏曰,伏以臣,三年居廬,一縷苟存,喪制甫闋,世意都灰,迺者薇垣新命忽下,臣誠驚感,罔知所措。噫,臣之跡阻軒陛,已多年所,豈不欲進身一謝,以伸區區戀闕之意,而第臣情理,有傷痛者,臣衰年倖科,犇走從宦,只爲上奉八耋老父,得遂一日之養,顧今孤露餘生,誠不忍復進榮途。且臣素多疾病,自經草土,形貌換脫,便作篤老癃廢之人,腰脅之痛又發,作一籧篨,以此病狀,萬無自力赴召之望。玆構短疏,縣道封進,伏乞亟許鐫遞,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乙卯六月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承旨持褒貶入侍時,右副承旨洪聖輔,同副承旨李日躋,假注書李衡萬,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聖輔、日躋,迭奏京外啓目訖。聖輔曰,京各司今番殿最,御營廳外,皆有頉草記,各緣官員有故,不得依例擧行,而褒貶體重,限內不爲封進,甚未安。大臣衙門外,竝皆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日躋曰,京各司頉草記事,吏、兵房,無異同矣,各司一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日躋曰,禮曹啓本中,莊陵參奉徐命維,旣曰招謗可警,則宜置下考,孝章廟守衛官李命元,旣曰頗損體貌,則亦宜置下考,而竝置中考。典醫監正尹有一,下無題目,致勤點下,禮曹判書金取魯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日躋曰,京畿監司啓本中,麻田郡守吳胤周,旣曰吏或售奸,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全光監司啓本中,古阜郡守洪相朝,旣曰武節宜戢,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務安縣監黃沇,旣曰民薄其母,不甚究治,則宜置下考,海南縣監許權,旣曰醉杖或濫,則宜置下考。雲峯縣監金彦慶,旣曰病已沈痼,事多瘝廢,則宜置下考,而一竝置之中考。京畿監司、全光監司,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日躋曰,黃海監司兪拓基啓本中,無一人下考,殊非申明殿最之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日躋曰,平安監司朴師洙,咸鏡監司李箕鎭,雖以情勢爲言,而殿最不爲及期封進,事甚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聖輔曰,京畿水使韓範錫,全光兵使李命祥,黃海兵使朴纘新,南兵使申德夏,慶尙左水使魚有琦,右兵使尹宅鼎,全光左水使李希夏啓本中,邊將無一人居下,殊非申明殿最之意,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聖輔曰,北兵使許繗啓本中,魚游澗僉使金壽海,旣曰疵謗頗聞,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西北僉使崔八柱,旣曰政或近苛,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南兵使申德夏啓本中,黃土岐權管崔錫三,旣曰不無怨聲,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全光左水使李希夏啓本中,防踏僉使朴時梓,旣曰招政雖緩,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北兵使、南兵使、全光左水使,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尙州牧使金泰衍,四載考績,其治可觀。今觀啓目,旣體有容,則不苛可知,人頌其寬,則非俗吏。然全州判官朴弼謨褒目中,守之以法,則不務乎新奇可知,濟之以簡,則不察乎小明可想。方今務爲新奇,要譽爲先之日,宜奬此等之吏,竝特賜兒馬一疋,以示臨殿開坼之意。上又曰,敬敷五敎,虞典所載,里名勝母,曾子不入,因予涼德,敎化不流,自顧歉然,何暇飭勉,而周之三物之敎,亦有不孝之刑,道臣之置諸中考,縣倅之視若尋常,何寬其若是?何忽其若是。道臣從重推考,黃沇拿處。上曰,今觀殿最,長興縣監兪胄基,身爲字牧,旣剝其民,違犯禁令,肆然推奴,極爲可駭。歙谷縣監安健,在官鐵碑,要譽可知,豈可下考而止?竝拿處。上又曰,小啓字,有濃墨處,當該中官推考,可也。{{*|以上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6月16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陳疏}}。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病}}。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坐}}。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申命佐{{*|仕}}李衡萬{{*|仕直}}。事變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在外,掌令申兼濟呈辭,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朴師順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漢城府左尹吳光運,連呈辭單,尙不出肅,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參議曺命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判書尹游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右副承旨洪聖輔進。兵批,判書趙尙絅呈辭受由,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李潝進,右副承旨兼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通津府使徐行進戶奴呈狀,以爲穩城府使,時爲越等,不可冒赴,入啓變通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新除授廢茂山萬戶張漢興呈狀內,父母之年,俱過七十,決難離違遠赴云。親年七十無兄弟者,許遞邊將,已有定式,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判書尹游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以濟爲掌令,吳彦胄爲校理,金重熙爲襄陽府使,柳東茂爲通津府使,趙台相、權贒付副護軍。
○洪聖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判義禁臣申思喆上疏,兪㝡基特敎之下,反斥該府,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施以告身之律事,命下矣。兪㝡基奪告身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吏文學官趙福命遷轉,代進士徐宗華差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編修官吳命季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卽伏承史官齎宣特諭,辭旨彌勤,渥恩彌隆,有非微臣所敢承者,雙手擎讀,惶感交極,臣特一微小賤臣耳。蒙被善遇至此,豈不欲殫竭努鈍,而有生而後,始可陳力,今臣病情,源委已痼,去死隔紙,轉動無路,一味違慢,亶出於此。聖上每視以例恙之,猶可自强,如使臣平日誠信,仰孚於上,則豈有不見矜諒至此哉?只自抑塞迫隘,伏地戰怖而已。心神迷慌,不能爲辭以對,謹當更以文字,仰請誅譴云矣。大臣病勢沈頓,尙無造朝之期,臣則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忠翊府言啓曰,忠翊衛,每當番次,自各道兵營,修都目中點後,領付於番朔。前月二十八日,本府逢點時者,自是事目本意,今六月當番,慶尙道居昌忠翊衛等及公洪道槐山忠翊衛等,不有期會,全數闕番,今至一望,尙無形影,不可無警責。依事目,當該兩道兵使及守令,從重推考,營吏、領將等,各別刑推,當番忠翊衛別定監色,星火上番事,嚴飭分付,何如?傳曰,允。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臣,伏見備局公移,以椒島鎭將、吏,不先梟示,只請棍罰事,大臣筵奏,譏之以迂闊,聖敎責諭,特命以重推,臣不勝悚兢恧蹙。我國師律,本自不嚴,有識寒心已久矣。乃者椒島將吏輩,目見鎭將之被打,而爭先逃避,不思所以覆翼而爭死者,固難免於誅。但念誅殺人命,自不容易,不敎而刑,是謂罔民。今其吏卒六十餘人中,着氊笠軍服者,亦自絶無而僅有,則兵力之衰殘,旣如此,所持者只二銃、四弓,與三部長箭、一雙鑼鈸,則器機之疲弱,爲如此,此豈可似論於軍容,而視之以軍力,律之以軍興之法哉?況絶島異於陸地,居民都是烏合,所謂將校與土兵吏人,本無等威之可論,而當千萬不虞之際,一隊異類,潮擁豕突,梃石交下,彼蠢蠢迷頑之輩,抱頭潰散,爭先逃命者,不可以勝誅,則獨以其名爲將校與頭目。而直施軍律,不少疑難。初非臣意慮之所及,故臣之最初狀聞中,只請重棍者此也。尙使平時,編束鍊習,制置有素,則追捕之際,必能儼然成一軍容,如是而不爲之救死,則雖盡戮,可也。且以近事言之,戊申湖閫之變,幕裨、將校之不救主將之死者,蓋未聞有誅,則今獨於迷蠢島人,徑行極典,終似偏重,故臣之初不敢先斬後啓者以此,蓋不特失之過愼而已。以今思之,莫非臣罪,尙誰咎哉?且意臣旣受任一方,兼轄水、陸軍兵,尙使臣防守素飭,則初無異類之橫突,而紀律素明,則後亦無將士之逃散也。今乃帥臣坐罷,鎭將被拿,而臣則止於薄勘,論以國家政刑,豈不顚倒之甚乎?伏乞亟命削臣職名,仍令攸司論臣辜犯,以肅紀律,以嚴海防幸甚。臣無任戰兢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觀卿度是矣,勿辭焉。
==6月17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奉命偕來}}。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病}}。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一員未差。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李以濟申外gg在外g,申兼濟呈辭,持平朴師順未肅拜呈辭入啓,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召對爲之。
○以閔洙彦爲事變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閔洙彦,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申命佐,聞其老母,在鄕病重,急於歸護,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居首幼學文復亨,直赴會試,生員任命周,給二分。幼學金漢錫、李光國、權弘度、李泰運,各給一分。
○洪聖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歙谷縣令安健,務安縣監黃沇,長興縣監兪胄基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安健、黃沇、兪胄基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內乘具善行呈狀以爲,僚官出場無期,矣身防秋不遠,獨當供職,無暇治行云。事勢如此,具善行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都承旨趙明翼疏曰,伏以臣於兩日入侍,侵夜斯退之後,添痛非細,昨日未能仕進矣。伏見傳旨之下政院,前席考績之時,以該房之不爲入侍,竝與稟啓承旨,而有重推之命,不勝惶悚之至。臣雖有病,不至顚仆,若知有該房承旨來詣閤外之敎,則何憚乎劃卽趨詣?而得見小報於天明之後,決難致身於未開門之前,事勢窘遁,竟自速於慢君命之科,究厥所以,莫非臣罪,以臣之故,問備之罰,拖及於僚員,尤爲臣惶媿不安處也。伏乞特命鐫遞,以安私分焉。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事勢急滾,轉旋無地,着忙陳疏,未暇臚辭,只陳難冒之大略。而及奉聖批,恩威備宣,臣且感且惶,黽勉祗承,兩日登筵,昵陪天顔,宣以宮醞,眷渥旣隆,頒以御詩,飭勉斯摯,臣又銘佩心骨,誇耀臣隣,自幸遭遇之盛也。向臣之辭銓任一着,最在苦心之未白,而聖明旣俯諒之矣。宜若無事乎更籲,而第念聖朝治規,貴在恢蕩,政曹責任,惟宜銓平,區區所嘗期勉,只此一法,而顧瞻時象,大相剌謬。臣雖欲至誠做去,有如孤掌之難鳴,徒見一身之顚沛矣。不得其職,而貪進不去,則無名無義,實爲臣羞,不但爲羞,終必及禍,此非臣故爲異言,以竦動聽聞也。向於一儒臣之疏,已有驗之者。噫,名途是非之間,政望停枳之端,胡大關係,而怒色惡言,無所不至,銛其文鋒,純用兵家平世,朝廷一意和靖之日,直欲以戈戟相向,微事如此,餘可推知。古稱銓官,推緘滿囊,此則尙矣。中世始有凶家之說,亦不過謂其數離而難久安也。挽近以來,睢盱而成怨怒,怨怒而結仇釁,蓋無一人名完而身不敗者,今欲屢參銓衡之權,盡行激揚之政,則其召災致患,尤當如何?況臣三年之內,四叨是職,間又同堂之弟,再主政柄,盤據之嫌,盈滿之憂,固自懍懍。而人忌物猜,理所必至,誠宜早自斂避,以圖全保,若藉其副急一出,因仍蹲冒,則私義怵惕,已不可言,擧世公議,又將歸臣於何等人耶?玆敢瀝血哀籲,伏乞特許鐫免,俾靖私義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昨於千萬意外,史官臨宣特諭,眷遇彌隆,而被病沈頓,無計祗承,臣義虧矣,國體損矣,不得不更暴危苦之情,仰冀日月之鑑燭焉。臣伏聞日昨診筵聖敎,罪臣旣嚴,旋示開釋,復命僚相責諭,臣是何人,得此曠絶之異數,雨露霜雪,莫非爲敎,臣始焉惝怳,魂悸心{{!|𢥠|⿰忄雙}},毛骨俱悚,繼以感激隕越,涕泗被面。臣本儱侗昏庸,最居人下,碌碌隨行,未嘗受知於聖明,而遽蒙謬簡,擢置此任。臣竊自念無他材能,仰酬隆恩,有懷無隱,庶爲報放之圖,是以或有所聞,不敢不陳於前,而率然衝口而發,言多輕脫。且甚不理於口,語脈間斷,未能明白說出,故前後以此承嚴敎者屢矣。乃者聖度天大,涵容瑕垢,昭晳其本情,雖使臣自爲陳暴,何以過此?君臣猶父子,子雖有罪,父旣釋怒,子不敢更懷畏懼。今此聖敎,或者未盡下燭微臣所達本意,而旣已渙然,開示至此,臣豈敢復煩自白?亦豈敢引罪自阻?竭蹶趨承,分義當然。而不幸狗馬賤疾,轉輾危篤,時日之間,起動斷望,若未卽蒙遞,將未免焦灼而促其死,恩諭愈渥,而臣罪愈深,席藁震懍,惟俟威譴。伏乞亟行鐫遞,亦命輟還史官,以尊國體,以安微分幸甚。取進止。手書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頃以右揆,替諭予意,意卿幡然造朝,箚讓若此,何情志之不孚若此乎?噫,君臣之間,貴情志之相孚,予旣知卿心,卿何孤寡躬?雖有微恙,自可勿藥。予欲面諭,卿何復讓?國人皆欣,而況股肱,頃者所達,不過未達,予旣洞諭,卿豈芥滯?噫,卿之爲國丹忠,業已知矣。右揆替傳,洞諭心曲,卿須體此慇懃,顧此國事,安心勿復以恙爲讓,其卽偕入。日熱若此,眩氣漸有,僅以齟齬之文,略諭予意,命承宣傳諭,卿須諒焉。傳于李聖龍曰,左揆箚批,承旨往傳,與之偕入,史官還爲入來。
○乙卯六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浩,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衡萬,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進伏訖。上曰,史官出去,右副承旨命卽入來,洪聖輔承命入侍。上曰,日熱如此,爾其馳往典獄,輕囚放釋。聖輔曰,從前各司有輕囚放釋之命,則不無拘留還囚之弊,今番則卽其中途散送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浩曰,廳中雖有左右承旨,而偕來則下位職也。右副又出,小臣罷對後,當往傳耳。上曰,大臣批答,不可遲滯,右承旨傳諭,可也。健基讀《綱目》,自十七年春正月,至張佚爲太傅。上曰,承旨讀之。浩讀,自北凶奴乞和親,至丁鴻爲侍中。上曰,史官讀之,衡萬讀,自東平王蒼來朝,至終篇。健基曰,此初張也。趙孝公良,病中之言,光武不從,法得不枉,而卒又貰出子春,則又是枉法,甚可惜。上曰,柔道,何如?健基曰,此仁厚之意也。其言可想其氣像,漢家中興,只在此矣。上曰,仁厚之喩好矣。健基曰,此三十板董宣事也。董宣觸忤君心,難免重誅,而光武嘉之,至賜三十万,則其賞善納諫之心,後世可以師法,故敢達。上曰,然矣。健基曰,此三十一板南頓復事也。畢竟帝大笑,復增一歲,光武政治,都在此南頓縣舍,豈是惜田租之日?而能節省用道如此,安敢遠期十歲云者?又可見其參以事理也。上曰,誠奇矣。此非謙恭,事理誠若此矣。健基曰,此三十五板劉昆事也。昆以一太守,向火火滅,虎又渡河,或似以精誠所格爲對,而只曰偶然者,好矣。上曰,鋪張爲對者,豈有火滅虎渡之理耶?但此等事,深看則有務神奇之弊矣。浩曰,鰐魚亦徙,虎況靈異,果使治化浹一境,則虎渡似有理矣。上曰,其有理與否,可令後伏者對也。衡萬對曰,潮陽鰐魚,感韓愈之文字,未知劉昆者,亦有是否也。蓋鳥獸咸若,本有此理,而但以一太守,治化至於如此,亦所未信,要之,偶然之對得矣。健基曰,以河魚、竹筍事觀之,終不可謂無理矣。上曰,予則以爲此等處,看得偶然好矣。健基曰,此下編十一板也。我自樂此不爲疲,自上拈爲御題,而向來文義奏達時,臣有陳矣。勤政固盛節,而皇太子之慮,亦得矣。頤養調節,亦學問也。臣有耿耿,故更達。上曰,儒臣所達,予豈忘之?當加意也。健基曰,此二十二板宋均事也。廉吏淸在一己之言,不能盡知廉吏之言也。廉吏本意,在不取非義,欲以助民,不然則廉吏安可爲乎?近來蓋多文吏矣。日前兩邑守宰褒賞之敎,甚好。聖意,蓋欲導率一國以不好文法之意,而但憑一褒目,賞之容易,似屑越矣。上曰,近來文吏之弊多矣。朝廷欲爲綜核,故要譽爲先,來頭必有弊矣。賞二守者,蓋欲賞一勵百之意也。兒馬,卽賞之歇者,豈必屑越耶?浩曰,要譽誠大弊,朝廷務綜核,故監司亦用此道,貽害鄕民矣。上曰,予有目擊而寓感者矣。中官有貯水者,水淸而魚見,今之民,如厥魚矣。俄者柔道之問,有意也。浩曰,近來守令之奉祭祀養家屬者,亦無矣。上曰,此不過用道,而民事誠然矣。近欲一作誥飭勵,而未及矣。斗升陳於丹陛,尺斗登於前席,民安得不窘也?上仍掩卷,健基進曰,校理吳彦胄在楊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浩曰,分館催促事,親承下敎,故招問槐院吏,則尙無其期云,誠爲非矣。近來私會,每有起鬧之弊,今後則不爲私會,直爲開坐圈點之意定式,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6月18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奉命在外}}。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陳疏受由}}。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一員未差。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聖龍書啓,臣敬奉手書,傳諭于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千萬夢寐之外,近密之臣儼臨,傳宣聖批。十行天綸,奎藻輝煥,慰勉彌加,恩數曠絶,此豈糞土賤臣,所敢承當者?臣伏地捧讀,以首九頓,心膽震掉,汗渥交逬,不知置身之所也。今臣雖有罪犯,聖上旣洞察其本情,渙然開示,臣豈敢有一毫自阻之心?而見方尸居餘氣,澌頓綿綴,非以死生爲慮。自强起身,萬無其路,偕入有命,而不得祗承,辜恩犯分,罪合萬殞,惶懍崩迫,無以爲對,謹當更暴病重實狀,仰請違慢之誅云矣。臣亦備傳聖旨,期與偕入,而大臣所患,見方沈頓,無造朝之勢。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鄭純儉爲假注書。
○兵曹口傳政bb事b,以曺允成爲兼內乘。
○洪聖輔,以刑曹言啓曰,出身李泰命,醉鬪拔劍,誤傷傍人。此而置之,無以懲勵,係是常漢出身,依受敎,自本曹科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昨夜大雨後,正殿北階上墻垣內外俱缺處,長廣二三尺,內面半以下廣五間許,外面二處廣三間許,頹圮云。正殿至近之地,有此墻垣頹圮之患,不可無慰安之擧,慰安祭,不卜日來二十日設行,而墻垣頹圮處。今六月二十四日鋪陳修改時,一體改築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掌令申兼濟啓曰,治逆之律,三尺至嚴,而殿下之饒貸逆坦,亦已過矣。使之自盡,大是失刑,不行孥籍,又違常典,此所以兩司力爭,久而不已。而向因院啓,乃有參酌島配之命,神人之憤,可以少洩者,惟有孥籍一事,而此猶靳許,私恩不可每施,王章不可終屈。請逆坦,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之有不臣於殿下之心,蓋已久矣。甲辰冬一疏,已極兇慘,以鏡賊同去就之說觀之,其綢繆陰謀,貫通心肚之狀,昭然難掩。噫,遐荒放謫,卽歸故土,人之常情,而遲回不去,已多可疑之端,久廢復用,一言自訟,事理當然,而不陳例疏,顯有罔測之意,此所以向來筵臣,有無臣節之論者也。惟此兩款,究其心跡,則雖斬作萬段,猶不足也。況其父子之名,屢出諸賊之招,胡服擧事之說,元非倉卒做出之言,衣縫納書之計,實出臨急圖免之意。使渠父子,果無爛熳同參之事,則逆招所引,何如是狼藉?而世樞之至死不變其說者,尤豈非情節之萬萬無疑者乎?當初拿鞫,在法當然,徑先酌處,大失獄體,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罪人金重器,許多情罪,俱係罔赦。況其就鞫之後,渠所發明,終無明白可據之證,則其不可遽然饒貸也,決矣。噫,身爲將臣,負犯如重器而得免顯戮者,斷無是理,論執經年,始爲蒙允,而窮覈未半,遽有此還配之命,獄體虧損,王法難屈。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李夏宅之緊出賊招,前後非一,謀逆情節狼藉,衣裏藏置之札,足爲斷案。而旣拿旋放,逆招諸人之啓,此賊爲魁,而纔允卽寢,致令呑舟,尙今漏網,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後日之遺患,有難勝言。以海正事觀之,贈衣留宿,往復賊陣之說,俱有可據,則窮覈得情,斷不容已。而方張之鞫廳,汲汲收殺,當問之巨魁,晏然自在,人心莫不疑惑,獄體由此益壞。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而累次刑訊之下,頑忍不服,尙保首領,臺啓之積年爭執者,蓋欲伸輿情之憤鬱也。今此被告,雖曰不實,以渠所供觀之,前後相反,顯有隱情,其從前忍杖掩諱之狀,於此可見。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近來國綱解弛,犯越潛商之變,出於茂山、慶興等處,可勝痛哉?前兵使洪好人,諸囚按査之時,以營吏金有望及帶率軍官崔守門將稱名人,使掌諸囚捧招文書,偃仰死生,在其手中,諸囚爲死中求生之計,以近百同細布、鹿皮、首髢等物,多般行賂,畢竟漏脫者多。及其遞歸之日,金有望則仍爲陛差將官,北路之傳說,已不勝其藉藉,且北營留布百餘同,卽待變不時之軍需也。好人,乃敢每同七疋,擅自私用,以四十三疋作同,分給於軍民等處,至秋以五十疋充同勒捧,至於列邑軍官除番之布,以四升布納營,自是流來古規。而以八升之布,白地徵捧,邊民莫不愁怨,北來之人,傳說狼藉,不可以已遞其職而置之。請前兵使洪好人,拿問定罪。金有望及崔姓人受賂縱囚等事,令本道嚴明査出,快正其罪,近來官方漸壞,雖不能一一塡簡,至於各司之長官,其不可人人而濫授也,明矣。新除授軍資監正李喜春,名稱未著,資歷姑淺,題目之下,物情俱駭,請命汰去。新除授掌令李以濟,時在公洪道公山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洪聖輔書啓,臣親承聖敎,馳往于典獄署,點閱獄囚,則承傳罪人三十二名,刑曹罪人四十名,來關罪人十八名,各司罪人十五名內,金京之段,士夫家婢子招引罪也。李葵段,錢貨貸去後,不爲備給事也。徐希說段,宗家器物都執罪也。光陽京主人柳東芳段,館奴婢身貢不納事也。安城京主人奴玉男,洪州京主人金興萬,長湍京主人奴大烈,靑松京主人婢己里,尙州京主人婢月今,咸悅京主人婢延京等段,留吏價布不納事也。公山京主人宋仁世段,工曹匠布不納事也。奴得尙,奴點山,奴仇加金等,都哥參貨,專呑大利事也。奴好先段,奪取物件,出給間囚禁bb事b也。私奴江男段,妻上典陵辱事也。船主李枝蕃段,稱以敗船,各家穀物,偸食事也。漢城府書吏薛興僑,西部書員李承文,南部書員金振郁,北部書員李起昌,東部書員李重漢,中部書員申郁等,路邊造家,毁撤時受賂事也。私奴五建段,與人符同,他矣銀錢奪取事也。書吏鄭漢卿,羅將黃尙俊、都太碩等段,不謹守直罪也。徐四白段,其兄被打撲誣詐事也。朴三伊段,出禁使令歐打事也。姜太萬段,刑曹堂上,分付囚禁事也。懷德京主人朴昌蕃,保寧京主人金串致等段,本邑騎保布不納事也。瑞山京主人林振采段,本邑未收價布不納事也。安世標段,叔姪相訟事也。典僕金憶伊段,其兄偸食上納穀物,備納間囚禁事也。典僕龍世慶段,勳府奴婢貢幻弄事也。禁吏李正輝正妻朴召史段,其夫掩置贖錢事也。禁吏李正輝(段))段,禁亂數不準事也。兵曹書吏朴東圭段,相儉分付囚禁事也。別監朴老味母崔召史段,相儉,分付囚禁事也。都摠府書吏李永昌段,相儉出入時都摠都事據慮事也。茂長京主人李振昌段,本邑僧敏安,揚惡不爲逢授事也。內資書吏姜守萬正妻丁召史段,朝報誤書事也。內資書員任煜段,監膳時進排官橫扇袖上事也。朴天根段,半夜路中,欲奸女人事也。閔次世正妻金召史段,米太價不報事也。李世弘段,校婢作妾事也。回三段,以居士出入閭家事也。洪州京主人兪昌基母金召史段,軍布事囚禁事也。臣依筵中所達,率致中路,宣布德意,而一倂放送,其餘罪人段,罪名係是重大,事難輕議,竝爲仍囚,拘留罪人,亦爲分付各衙門,使之斯速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洊承恩數,而逋慢是事,冒控危懇,而鈇鉞惟俟,不意承宣儼臨,賜以手敎,辭旨肅溫,不啻如慈父之詔迷子。臣雖極迷頑,寧不知感?以分義則當進,以病勢則難動,終不敢以祗赴爲對,而氷炭交中,達曙不寐。念臣罪戾至重,而聖上旣賜涵貸,復加開釋,殊榮異數,迥絶常例。臣銜戴如天,糜粉難酬,而臣之所達本指,伏惟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盡照燭者,卽當不計死生,登筵一暴,親承聖諭而退,是臣區區所自爲計。而臣病實狀,衆所共見,氣息澌惙,轉身無望,威命之下,未卽趨承,席藁私次,更伸籲呼。伏乞卽賜鐫遞,仍治淹命之罪,以勵臣義,以安微分。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承宣之往,已諭心曲,昨觀書啓,觀今箚陳,所患若此,其用念焉。卿須體此慇懃之意,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竢其少愈偕入,用副此意。仍傳曰,遣御醫看病,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同副承旨李日躋疏曰,伏以臣自少善病,尤不耐於溽暑之節,而日昨考績之席,强自入參,汗出翻漿,喘甚如鉅,及其退出,頭目忽眩,手脚交戰,廑廑歸到院中,仍成關格之症,昏昏涔涔,殆不省事。同僚見之,莫不爲之代悶,卽許替直,俾得歸家。而一日二日,有加無減,萬無供劇之望,本院舊例,班在末席者,病若不至萬分危懍,則不敢呈病。況院直苟簡之際,一任下僚之屢日任便,不爲請牌,則不待臣之羅列病狀。此一事,亦可知實狀,豈敢一毫矯飾,上瞞天聽也哉?伏乞亟鐫職名,俾得專心醫藥,少延殘喘,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陽平君檣,戶曹參判徐宗伋,司僕正申致謹等疏曰,伏以交隣事大,其體甚重,傳語幹事,專賴譯舌。而今番所把定象胥輩,無一人嫺習譯說,熟諳本事者,已可憫。而況事端易生,遠外難度,尤不可無先事之慮也。譯官李樞,自有此事,再次往來,備悉委折,當初議送齎咨之時,皆欲別定此人者,以此故也。公行帶去,斷不可已,事當請對陳稟,而正使臣檣,纔遭子喪,未過制限,行期漸迫,事多窘速,玆露章陳列。伏乞特賜允許,不勝幸甚。臣等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依施焉。
○李聖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左議政徐命均處,則臣以萬萬無似之身,猥被不敢當之恩數。而病淹床席,未克祗赴,更犯瀆擾,分甘誅譴,伏蒙溫批復降,中書齎宣,而諭以調攝,命醫診病,臣益不勝惶感之至。臣竊計趨詣宸陛,一陳本情,而危喘澌頓,無以自力,當觀近日病勢,如能可强,則不計顚仆冒進,以承嚴命,瞻天祈祝,惟在偕來謬恩之遄收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承宣先爲入來,以便大臣調攝之意。
==6月19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病}}。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日躋{{*|呈辭受由}}。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金光國{{*|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聖輔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李以濟在外,申兼濟呈辭,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趙明翼啓曰,雨意未已,日氣陰濕,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不可不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進藥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以金光國爲假注書。
○金浩啓曰,假注書金光國,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召對爲之。
○黃海監司狀啓,文化等官居馬保申厚兼等,渰死壓死事,傳于金浩曰,渰死壓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六月十九日,私奴昌立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乙卯六月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假注書李衡萬,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姜渭聘、金世選。興慶進伏曰,日候蒸濕,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微眩之候,更無往來乎?上曰,朝暮間或有之矣。湯劑連進乎?上曰,已進三貼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中宮殿氣候,亦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依爲之。醫官以次診候。聖徵曰,脈候左三部調順,右三部稍數,度數則平均矣。應三曰,左右調順,而右寸關,帶滑矣。信曰,左右平均,而大體有不足之症矣。渭聘曰,左右調順,而右邊似微滑矣。世選曰,寸關兩脈,似帶滑矣。興慶曰,向有湯藥停止之敎,問於醫官而定之,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曰,生脈散,似勝而涼潤,故例有澹澹之患,微溫進御似宜。應三曰,生脈之劑固好,而暑月調將,終莫如六君子湯,加進五貼,何如?上曰,予意則生脈散澹澹,故欲停之,而待秋涼矣。溫之則未知其可,今加進五貼,則幾何而爲秋耶?興慶曰,事微而有惶恐者,敢達。頃日元子宮別監,來藥房,有詬辱掌務官之事,招司籥,使之用罰矣。含嫌更來,辱說加前,臣以掖隷中,宜除此人之意,言於別監,則答以言于承傳色,然後爲之云矣。未知書啓果如何,而自內有下敎,臣誠惶恐爾。上曰,微細之故,不欲下敎,而卿之所聞,則有不然者,向日尹淳有陳,故自內申飭,而別監若往藥房爲此。則卿之事,不過事體,卿旣有奏,予豈不言?元子宮所屬,異於他宮,若謂不必苛處云爾則固好,若以爲元子宮所屬,尙亦陳之。他宮所屬,自將懲戢云爾,則此意亦好。但世子宮,事體自別,卽今則非先達之時,每事皆稟于大殿,故敎以爲入診時,大臣或可陳而,書啓,則承傳色,不解事,故推考矣。興慶曰,先啓之事,臣固不知,又以爲不必盡告都提調事,故言之矣。上曰,中官安敢不告所聞之逕乎?若爾則是私受也,此路不可開矣。掌務官訐詐,予以爲無據,而別監則亦宜推治,但秋曹文書中,不書元子宮三字,可也。興慶曰,奏文撰出,事甚悶矣。宋寅明尙不上來,申昉病重,承文提調李德壽,不欲替當,自前有相議撰出之例,卽今曾經提學金在魯在朝,令與李德壽相議,撰出,何如?上曰,初授於主人,使之相議則可,而不此之爲,李德壽不欲替當,亦似無怪。宋寅明催促入來,可也。{{*|出擧條}}上曰,今番使行,元無時急事,過了盛暑而去,亦無傷。拜表日字,以來月推擇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尹淳身帶保護之任,尙不上來,事體未安,各別催促,何如?上曰,尹淳果欲不來耶?分義未安,從重推考,使之入來,可也。{{*|出擧條}}明翼曰,臣以平市署所掌事仰達,各司諸般所需之牛,皆責於牛廛,故落本甚多。最是軍門犒饋牛,尤難堪支,故前提調金東弼,故領相洪致中陳請,使各軍門,直爲貿用事,奉承傳施行矣。其弊又如前,更加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曰,紙廛事亦悶矣。每當大小科,則諸上司勢家奴子,鞭扑督納,紙價則經年不給。且紙匠輩,不遵朝令,浮出過厚之紙,私買賣,故各處之責於廛人,亦以此類,造紙署紙匠,自備局捧甘嚴飭,而又以臣所目見言之。今番增會時,易書書吏糧米,責徵於米廛,其數不貲。且啓覆紙試紙等物,亦多取用,而不給價者,且鋪陳等物,勢家之白地取用,不給價者亦多。今後則另加嚴禁,何如?上曰,申飭事,依爲之。而旣已陳達,當該取用堂上,爲先從重推考,可也。上曰,謁陵之月,猶餘一月,而未謁之陵尙多。予有所思,今番則欲定以僖、孝陵矣。予非有精誠所感,而夜夢侍奉,懽如平昔,昨講綱目,漢明帝夢園陵,按曆卜日,凡事不必張大,古帝王事儘好矣。予不能辦此,甚媿明帝,而今之耿耿者,不可但已。今番陵行,以明陵稟行事,分付,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六月十九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聖輔,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光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兪健基讀,自起丙子漢章帝建初,止昔無襦今五袴,上曰,少退。三更,諸臣復入侍,健基讀,自七年春正月,止大水。上曰,讀其下,健基復讀,止勝兵五萬。上曰,承旨讀之。洪聖輔讀,自三年春正月帝冠,止別居五原界。上曰,注書讀之。金光國讀,自六年春正月使凶奴,止博士必得其人。上曰,兼春秋讀之。宋儒式讀,自孝安皇帝永初,止以此遺之不亦樂乎?上曰,下番讀之。金廷鳳讀,自滇靈僭稱天子,止逐疫侲子之半。健基曰,陳寵上疏極好,章帝蓋是明主,而嘉納此等章疏,故能做美治矣。上曰,章帝素有長者之譽,優容直言,故此疏之所以來也。健基曰,第五倫,性雖峭直,天性本自寬厚,而言論之際,發爲峭直,此豈非實地峭直者耶?上曰,然矣。章帝之治,勝於明帝,又勝於文、景二帝,皆是陳寵等二人之助也。聖輔曰,陳寵之疏固好,而但新政之初,寧僭二字,似有弊矣。上曰,新政之初,欲除煩苛,故不得不然矣。健基曰,與喪之寧慼及寧失不經之寧字義同。上曰,定然矣。上曰,馬皇后固賢,而至如用馬防一事,未可知也。健基曰,其實則非用之也。上曰,用之而使擊凶奴,非用而何?健基曰,用擊凶奴者,亦非太后本意也。上曰,雖然,末梢封侯,亦可異也。此時太后,豈有不知之理耶?健基曰,太后雖賢,亦婦人之仁,故終聽其封侯,而以其老志不從之言觀之,則后意誠美矣。上曰,此則奇矣。健基曰,章帝詔諸儒,會白虎觀議經,章帝之崇儒重道之意,固美矣。而鄭弘、班固之徒,終非思、孟之賢耳。若得眞儒,輔其至治,則章帝天姿近道,做治何難?健基曰,日令擧直言,豈非盛擧耶?上曰,此則好矣。聖輔曰,以直言士補外官,似未善矣。上曰,此誠好道理矣。今若以言官補外,則必有非之者矣。此事誠是矣。健基曰,手詔東平王蒼歸國事,甚盛擧也。上曰,藹然之意,形於數行文字中矣。聖輔曰,此詔,皆自誠心中出來。健基曰,蒼,本質素善,故特蒙如此曠擧,而可以矜式宗親矣。上曰,章帝時,皆尙仁政矣。健基曰,千載之下,足以想像其規模,誠可觀,而第恨終不能防斥竇憲者,欠事也。上曰,此蓋寬仁之流弊,而惟仁人放流者,正異於此矣。健基曰,仁人明能好惡,而仁或有愛之弊,故章帝之不能嚴爲隄坊者,職由於此,觀其詔令,藹然辭氣,無媿典謨矣。又曰,秋七月詔禁治獄慘酷者,忠厚之意,溢於辭表矣。又曰,以孔僖爲蘭臺令史,帝之寬大處,此亦可見。上曰,拜爲令史,則乃上書後事也。健基曰,崔駰等,因論武帝事,幾被罪譴,至於上書訟冤,雖非儒者言,而亦非可罪者也。第齊桓之說,亦非可法之辭,議論列祖處,亦未能善爲遣辭,而帝乃赦罪拜職,固是受言之洪量,草野之人,言不擇發,而曲察其情,不之爲罪。此豈非寬大處耶?上曰,詔戒俗吏矯飾者固好,適中時病矣。健基曰,俗吏矯飾之弊,其來久矣。上曰,專以苛刻爲明者,誠可痛駭。健基曰,頃日一兩宰賞典似過,而聖意實出於賞一勵百之道,章帝做治,實基於此詔,而頃日賞典之意,實與此詔同矣。大抵致治功效,亶在力行。伏乞一念在玆,成始成終。上曰,勸勉之意甚好,當各別留意。健基曰,八方民庶,皆知聖意所存矣。更乞加意圖治焉。聖輔曰,安靜之吏,悃愊無華,此言甚好矣。小臣新自外方來,則無論上下官,專以苛察爲務,爲民弊瘼,苟能擇用安靜之吏,則雖日計不足,月計則自有成效矣。健基曰,月計有餘之說誠好,此言用之,則最有久效矣。上曰,予曾以固滯之意,累勅儒臣矣。近來觀其爲人則甚淳朴,且以所奏文義觀之,辭意每尙純厚。近侍之臣,猶尙久而後,始知其爲人,況如草野之人,尤豈非知之爲難乎?健基曰,臣自承聖敎之後,期自淬勵,報答聖恩,而庸駑下質,不能矯揉,末由仰體聖意。臣常自罪責矣。上曰,觀其詔令,則西漢篤厚之風,不衰於東京矣。健基曰,聖敎誠然。東漢雖專尙氣節,篤厚之風,培植已久,故氣節之所以相尙也。上曰,第五倫,誠不易得之人也。其曰吾子有疾,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如此之言,可謂快說其心矣。程子雖有貶語,而此等處,可謂正直矣。健基曰,正直與訐直有異,或有矯情訐直者,而至如第五倫者,是正直也。健基曰,冬十月,侍中竇憲,殺都鄕侯,此時憲,方放肆犯罪,而太后使伐凶奴,以贖其罪,當時政令非矣。袁安不顧死生,獨能直言,社稷之臣,於此可見,此等處,伏乞留意澄省焉。上曰,然矣。健基曰,竇憲殺尙書僕射,其罪惡,至此貫盈矣。上曰,使呼萬歲之事,甚於曹操矣。健基曰,操賊之奸雄難制,非竇憲之比耳。上曰,曹操威勢,終不能制者,亶由於權柄在下之致耳。健基曰,光武之總攬權綱固好,而但權在於尙書、臺閣,尙書、臺閣,出納樞紐,而三公謾充虛位,或有天變,則三公反被責免,此亦非計之得者也。當初權移于宦官者,以其鄭衆忠謹,獨不附於竇憲,故一時用之,至於封侯,而其外宦者,非盡善類也。其禍根,專由於信任鄭衆,可不愼歟?上曰,亦在於得人矣。至如曹操者,則在上者,可不總攬其權綱耶?健基曰,誠然矣。不可不擇人而任之矣。上曰,自西漢,有責免丞相之事乎?健基曰,自東漢始。上曰,唐代無責免三公之事乎?健基曰,雖無責免事,而有如近來辭免之類矣。上仍涉獵下篇曰,此後政令,都是奸臣攝行,非自天子出矣。諸臣以次退出,時已漏罷矣。
==6月20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日躋{{*|呈辭受由}}。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金光國{{*|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流星出天江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下直,金山郡守任遭,柔遠僉使張溟翷。
○金浩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金浩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下番,見存十員內,副應敎李宗白奉命在外,校理吳彦胄在外,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任珽、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俱在禁推。臣健基獨爲入直,而副提學尹惠敎,拘於館規,不得請牌,上番之累日闕直,事體未安。有闕之代,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副提學尹惠敎,拘於館規,不得請牌,有闕之代,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上番闕直,事體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待開門牌招,有闕之代,明日政,亦爲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今秋謁陵,以明陵定行,而吉日推擇,草記八月初一日稟旨事,下敎矣。該曹不知,而以此草記耶?草記留中,依前下敎擧行。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道監役官牒報,則敦義門北邊御營廳所授體城,曾已頹落,故入啓把守矣。今日連接體城六間許,又爲頹落云。爲先令繕工監,把子圍排,令分授營,卽速修築,而限完築間,亦以該營軍兵,量宜定送,着實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兵曹草記》,敦義門北邊本廳分授體城,曾已頹落處,連接體城六間許,又爲頹落,卽速修築,而限完築間,把守軍,量宜定送事,命下矣。修築則姑待快晴,一體擧行,而今日爲始,把守軍十名,加數定送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北靑府使鄭來周上疏曰,伏以天佑宗祊,聖嗣誕降,環東土億兆之民,莫不延頸歡欣,以歌以舞。我殿下因此大慶,誕宣恩命,普施德政,凡域內愞蝡肖翹含生之類,咸囿於雨露生成之中,而無一物不得其所,猗歟休哉?太平萬歲,自今日始矣。臣何幸生此盛際,逢此嘉會,顧臣所莅,卽絶塞窮荒,土地最瘠,災荒最酷,賦役最繁,人民最困,當此解澤旁流,動植均歡之日,獨不免於歎息愁怨。而顚連相望,此誠守土者,撫養無狀,不能宣上德意之故,臣誠死罪。然其間有積年痼弊,猝難救醫,事關朝家,有難擅便者,君臣猶父子也。臣何故自外於父母之前,不爲之鳴號也哉?咸鏡道,自界首安邊至慶興,東有大海,西有高山,其間僅通一條路,使星之來去,政敎之徵發,必由此一路。而無可分之路,其所供頓之需,皆出於民,北路民役之苦重,實由於此。而臣所莅北靑,乃是兵營駐箚之邑,又當三、甲兩路之交,夫以營下邑吏,支供之至繁,軍額之至多,而又當都會孔途,凡諸餼牽之供賓,烽燧之報警,擺撥之傳命。比道內各邑,不啻倍蓰,至於甲山之路,又有百里大嶺,道路險阨,人跡斷絶,而巡兵營春秋巡審之外,草料公行,逐日相續,又其報警傳命之役,尤甚緊急。此皆北靑一府民,所獨當者,故民之財竭而不堪於誅求,力盡而不堪於奔走,所謂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者。今國家之所深憂,在於北路,北路之所深憂,在於六鎭與三、甲,而北靑實當其兩路咽喉,無北靑,是無北路也。昔之人,設置兵營於是府者,實有深意,其所以爲保障計,雖在於城池之修,甲兵之繕,糧餉之峙,而實莫大於人和。今宜祛疾苦薄稅斂,理其生安其業,休其力慰其心,以得其和,而乃反錐刀而斂之,奴虜而使之,剝割殘虐,十倍他民,如此而可以謂之保障得計,而緩急之際,能得其死力乎?今此民之爲瘼,不可毛擧,臣不敢以一一仰瀆於天聽,而抑其中有可以略爲變通,稍寬民力者,敢此條陳焉。道內擺撥,如咸興大邑,不過二站,而本府則凡有五站,此蓋南北直路之外,又有三、甲一路,濟仁及黃水二站故耳。此皆民結中徵價雇立,五撥站一年所費,殆至數千斛之多,此尤無名之橫斂。而民人最冤苦者,北靑旣稱關防重地,而比之於他邑,旣無所寬恤。又有此他邑所無,無限冤苦分外之役,決不可不爲之變通救濟也。竊伏念本道還穀,其數最優,三衙門各營門之耗穀,荒年而取補賑資,常年而亦有道臣陳請取補民役之例。今若於三衙耗,或於各營耗中,捐出一千二百斛米,使之每年糶糴,取耗一百二十斛。而三、甲之界,濟仁、黃水二站撥軍,給米募立,則本府民分外之役,最甚冤苦之弊,可以少紓矣。今之有司之臣,似或以惜費爲言,而其穀物元非移送費用者,依前留在本庫,依前糶糴,而不過耗之耗百餘斛取用而已。況且北路保障,在於北靑,保障大計,在於人和,耗穀之補賑資補民役,只爲一年之惠。而此則不過耗之耗百餘斛所捐出,而乃爲保障重地,永年無窮之民惠,其爲費也至小,其爲惠甚遠。其輕重得失,不待較計論量,而自可了然矣。白骨隣族之弊,便是陳談,言之支離,聽之尋常,至於北靑軍政之爲弊,實爲慘然。民戶之六千,而軍額之八千九十五,實三百六十州所無者,蓋緣本府,處於營下,而本營科外,匠保名色許多故也。其中水鐵匠尤多,本府及隣邑所在者,合爲二千四百八十六名,而元非作隊操鍊之軍,又無納布需用之規,只是成案載名而已。本府近千逃故,不須言,七烽臺元軍一百七十五名,猶有闕額,其保人三百五十名,蕩然全闕,北路報警,何等重大,而其疎迂之至此,豈不凜然而心寒乎?今此水鐵匠名色,不緊之如此,七烽臺軍額,虧闕之如此。臣愚以爲,水鐵匠保中,限一千名劃出,充定於本府,烽保及逃故闕額,斷不可已也。數年前黃海監司朴師洙,深知軍役之弊,割出其營不緊名色,充補逃故,又爲狀聞于朝,朝家令各道各營,一體擧行,而終無實效,臣竊恨焉。今此水鐵匠保,係是朝令,應爲汰定者,前後帥臣,亦知其最爲不緊,而特以每式年成案,磨勘於兵曹,故偶未及擅便變通耳。此旣非營需補用,有關得失者,又非如他邑軍額,移送他邑,紛紜較爭者,朝家何所靳惜於其間,而不爲之許施乎?咸鏡一路,遠於王化,天荒蓋久,昨年按覈御史李宗白陛辭之日。臣以承宣,同爲入對,敢以北人可敎之意仰達,伏想聖明,今或記有之矣。臣之北來已久,備諳北事,其鄕里子弟,頗能讀書作文辭,有芃芃自興之願,而但朝家所以待之者,不及於他路,文之槐選,武之宣薦,輒皆枳塞,冗官瑣僚,亦爲慳惜。全無所以奬誘風勵之者,其何能有所感發而興起乎?臣於文簿之暇,出入村閭,採訪民情,其風俗往往有絶異者。有一兒名張渭天者,年二歲,知其父死,號泣而不食肉,今已七歲,終不食。臣嘗召與之肉,輒涕泣不受。前後王人使价之來,聞其異,召而試之,終始如一,此蓋見此路風氣俗尙之一斑。而其俗大抵堅忍有守,或通於此,而不能通於彼,雖不無截行異操,而亦不知孝悌之爲活孝悌,不能有以裁之。今若敷以敎化,養其性情,因其長而救其短,以成就之,則其必有伏節死義者,相隨而出矣。或以爲北之人,武藝爲長,若專尙文敎,則武藝必衰,此何言也?孟子之言曰,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夫制梃撻甲,何與於孝悌忠信,而孟子之言如此?蓋人知有綱常,然後能親其長上,親其長上,然後效死於行陣,聖賢之言,無一言不的確,此非古今之所當法者乎?然則爲今日北路保障之先務者,豈有先於敎民者哉?北邑諸邑,曾有敎養官,今又革罷,羊之旣去,禮從而亡,不知敎養之爲何事。今聖上,方推自新新民之化,一世風動,而獨於北路而如此。臣竊憫之,趙顯命之爲慶尙監司也。以樂育齋事仰陳,自上命賜書籍,臣時待罪嶺邑,見嶺之人士,一倍聳勸,一秩之書,未必開萬人之耳目,而士風如是丕變者,誠知上之人,意在崇儒重道,有所感發故耳。以殿下一視同仁之聖念,視北關,何間於嶺南?但北關則無爲之謦欬故耳。本府有故文忠公李恒福書院,士子藏修於其中者,亦多有之。其間或有儀狀端正,性識通悟者,果能施之以時雨之化,則豈無成德達財之人乎?臣愚以爲敎養之制,更爲申明,而聖賢文字一二秩,特爲頒賜于書院,則其必大有補於風化矣。昔宋之知江州周述,爲白鹿洞書院,乞賜九經,詔國子監給之,宋朝文明之化,實基於此,而古今傳以爲盛事。伏願殿下,毋鄙夷北人,而特許頒賜焉。如臣譾劣,從邇列出宰,不敢不殫竭心力,報效萬一,以體九重分憂之盛意,而才具短淺,神識昏耗,邑弊民殘,無以蘇息,夙夜憂歎,若隕淵谷,顧此數條論列,無非腐儒常談,而實出於斷斷血忱,晝夜思度,又與道臣帥臣,可否商確者。伏乞聖明,特賜照察,亟令施行,則不但北靑一府之民受賜,似或爲咸鏡一路保障風化之一助矣。昔唐之太宗,爲治日久,漸不克終,因魏徵進十漸疏,乃能益加勵精,以致開元之少康。今殿下方將郅隆於唐虞三代,彼唐太宗,何足論也?臣誠主臣,竊以爲,殿下憂民之誠,漸不克終,有歉於唐宗之假仁也。臣於殿下嗣服之初,以畿邑宰,妄爲疏陳民瘼,殿下大加憂傷,卽許準請。至今畿輔之民,歌詠不已,近者外官之爲民陳請者,循例下之籌司,經歷時月,其見施者絶少,有異於夏后之竭力勞民,文王之視民如傷,臣愚所謂漸不克終者此也。殆殿下本源之地,有些工夫虧闕,生於其心,發於其政者,有欠於至誠惻怛,以致如此耳。伏願殿下,益加聖益聖之工,使本源之地,虛明洞徹,發號施令,一於至誠,使八路生靈,同受敷錫之福焉。古之人,以諴小民,爲祈天永命之本,以疾敬德,爲諴小民之本,此臣愚所以終始惓惓者也。臣以下邑小吏,爲民事疏陳,已知其萬萬猥越,而今又語及於此,臣固知鈇鉞之難逭,而至誠所發,言不知裁。伏惟聖明,恕其愚察其誠,而垂仁採納焉。臣不勝瞻天望日,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頒冊事,依嶺南例擧行,末端爲民勉戒,其用嘉之焉。
○洪聖輔,以備邊司啓目啓曰,粘連啓下是白有亦,北靑府使上疏批旨,有令備局,稟處之命敎是白乎所。其一,道內擺撥,如咸興大邑,不過二站,本府則凡有五站,此皆於民結中徵價雇立。今若於三衙門耗、各營耗中,捐出一千二百斛米,每年糶糴,取耗一百二十斛,三、甲之濟仁、黃水二站撥軍,給料募立事也。北路撥站,皆以民結聚穀,雇募而立之,制置無名,命令多滯,前此非無變通之議,而許多料資,實無出處,以致仍循至今是白如乎。至於三、甲之濟仁、黃水,乃是荒絶無人之地,與他直路有異。若無糧料資給,其勢尤難支,令道臣酌量兩站之一,將三軍一年料米,三分其數,一分以三衙門耗會減,二分則以監、兵營會外穀,上下爲白乎矣。自今另擇富實者定立,俾無如前虛疎之弊事,申飭施行,宜當是白乎旀。其一,北靑軍政之爲弊,蓋緣本府,處於營下,科外匠保名色許多故也。其中水鐵匠尤多,而元非作隊之軍,又無納布之規,本府近千逃故不須言,七烽臺元軍一百七十五名,猶有闕額,保人三百五十名,蕩然全闕,報警何等重大,而疎虞如此,豈不寒心乎?今此水鐵匠保中,限一千名劃出,充定於本府烽保及逃故闕額事也。營下邑軍丁之倍難,理勢固然,所謂水鐵匠,元非團束,且不納布,則汰定他役,似無所妨。令道臣,査問其屬處及所役輕重,更爲稟報本司後,量宜劃給,宜當是白乎旀。末端頒冊事,依聖敎,以嶺南例擧行事,分付芸館爲白有置,以此該道各衙門,竝以分付施行,何如?啓。傳曰,依允。
○乙卯六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趙顯命,吏曹參判宋眞明,右尹李瑜,左副承旨金浩,校理兪健基,掌令申兼濟,假注書金光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右議政金興慶進伏曰,日氣甚熱,伏聞夜間召對,達宵乃罷,伏想寢睡失時,聖體欠安矣。上曰,晝熱,故欲一時乘夕進討,庸何傷乎?興慶曰,朝進粥水剌乎?上曰,然矣。興慶曰,眩氣不爲發作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安順乎?上曰,然矣。興慶,進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曰,咸鏡監司李箕鎭,以慶興府造山堡,在逃人等自現事,有所狀聞矣。前此同罪之人,旣令自營門處決,則今不可異同,與之一體勘斷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進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中,犯越罪人李必永、黃石公、金厚望等三人,頃者傳敎中,只以依律處斷爲言,而無梟示二字,故難於擧行,有此馳啓,依趙永三例,一體梟示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此外則皆椒島事乎?興慶曰,然矣。上曰,卽今被捉人,聞其朝鮮,稱爲好地,故出來云。而爲其生涯,一船漂到,其情狀則實爲可矜矣。興慶曰,被捉中二人有病,今已少差云。旣捉之後,不可徒送,當撰咨文,陸路以送矣。上曰,送于鳳城乎?興慶曰,登州人則送于鳳城矣。今此被捉唐船,當具咨文入送,而前例南京人則押去于北京,登、萊人則領付於鳳城。今此三漢,旣是登州人,當自本道從陸路,入送于鳳城,而有不可久爲留置,咨文速令承文院撰出,何如?上曰,依例入送,而咨文,令吏文學官撰出後,承文提調相議潤色,從速啓下,可也。{{*|出擧條}}上曰,此等咨文,當商量以撰矣。興慶曰,去其以石打人等事於咨文中,以安其心,似好矣。上曰,我國人旣以弓矢相射,則不可不以打石事,入於其中矣。刑曹判書趙顯命曰,此事實有可慮者,彼輩中,必有先自入去而圖謀者,不無生梗之慮耳。聞被捉人中,有病重者云,若致死境,則生事必矣。當安心速送爲好矣。上曰,唐人有可考表文云乎?顯命曰,渠輩發船日,置簿出送云矣。上曰,然則從速入送,可也。興慶曰,海西道臣及水使,以金貴贊、姜世永等事狀聞,而金貴贊,卽兵房軍官也。渠以軍校,隨往僉使被打之時,跳身遠避,仍爲逃匿,見捉於窺捕,則當爲罪魁,姜世永等則似爲差輕,而其不救主將之罪,則均有之矣。將何以處之?上曰,諸臣陳達。判義禁申思喆曰,椒島之變,前古未有之事,軍校等,逃而不救,罪犯不可容貸,而道臣疏意,誠不無所見。其中罪魁一人,斷以軍律,其餘則參酌定罪,以爲懲勵,無妨矣。戶曹判書李廷濟曰,此事寒心,律以親上死長之義,僉使乃主將,而被打於彼人,軍官棄而不救,如有一分紀律,寧有是哉?初雖先斬後啓,不爲過矣。今則事異初頭,僉使亦幸不死,似當參酌處分,而至如兵房軍官,斷以軍律,然後可以振肅邊情矣。顯命曰,觀黃海監司上疏,則蓋用范仲淹請赦姚仲約故事,而與此事正稍異,斷以軍律宜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臣曾亦有所達矣。若以防禦之不善爲罪,則設置規模虛疎,宜有容恕之道,而金貴贊輩,旣以追捕事,隨其鎭將出去,方矢石交戰,而使鎭將被打,逃身遠避,金、姜兩漢則斷以軍律宜矣。雖曰力綿難救,通引小兒,而亦能守傍不去,則身爲將校頭領者,豈無出力救難之道乎?臣意決然以爲不可赦也。右尹李瑜曰,常時制置疎虞,倉卒不宜遽行軍律,姑觀前頭之意,頃已仰達矣。勿論軍行與否,臨急棄逃,有非手足捍衛之義,就其中居首者,而施重律,以示法意,所以敎民習也。上曰,儒臣亦達。校理兪健基曰,近於敗軍,盡戮一軍,本無可論者,摘發科罪,似爲得宜,亦與關防重鎭,棄主將逃走者,似有差間,必以軍法治之,未知其穩當耳。上曰,大臣意,何如?興慶曰,小臣則當初旣以施軍律之意,仰達矣。兵房軍官,自是隨身軍校,似當不免於一律矣。瑜曰,通引則以一身,能被杖不去,而軍官之逃走,尤極痛駭矣。上曰,通引之被杖不走者,當用賞矣。興慶曰,已自本道行賞矣。上曰,頃者有以南兵營用律太過爲言者,予庸深斥,而蓋兵使,事體重大,故特遣御史,傳首北關者,意有所在矣。今所謂兵馬僉節使,稱號雖似重,而其形勢,則何異於北方出身乎?今之邊將,只有若干土卒,不成貌樣,今若責以將卒之義,直施重律則似過矣。常時不爲預設規模,而猝以軍法從事者,予不知當矣。當初監司先斬後啓,則似無不可,而今旣狀聞照律,則似有間矣。金貴贊刑問三次,減死島配,姜世永嚴刑遠配,其餘自本道處之,此後或復有如前之弊,當直用軍律之意,特爲嚴飭於列鎭,可也。上曰,此事詳出擧條,可也。掌令申兼濟曰,臣曾過椒鎭矣。觀其鎭力,亦可以追捕防禦,而今此兵房軍官之不救主將而逃走者,事極痛駭,不用軍律則似是失刑也。上曰,執法者之言如是爲當。雖然,暫時防禦,致敗後逃走,似與直走有間,故旣已參酌處分,不必爭執矣。興慶曰,觀黃海監司狀啓,則以海賊爲慮,而此乃海採,似非海賊矣。上曰,海浪之說,曾已波蕩,而海採往來者,或是海浪之種類乎?興慶曰,唐船見卽追逐,使之不久留,可也。顯命曰,常常往來,水路漸熟,是可慮也。上曰,頃以探問於被捉人,以啓事爲敎矣。其果探得實情乎?興慶曰,果爲究問,則彼之所答,全以不知爲言云矣。上曰,泛然問之,難得實情矣。廷濟曰,臣曾以西事,過爲憂慮,故李瑜爲延安府使時,有所相議,而未及陳達矣。今旣端出,敢達一統,今番之事,觀前後狀啓,則至於湖西戰船,留防海中者,此則過矣。而備防之道,不可不嚴爲設施耳。上曰,若如海伯狀啓,則京外必波蕩矣。廷濟曰,此言雖過,而拓基亦有所見,故遣辭之際,自不覺其過耳。西海之距彼地,只隔一帶,自京觀之,雖似無急慮,而自海距彼,甚是至近,故實多可憂之勢矣。上曰,唐船製度,有觀之者乎?廷濟曰,以席覆船上,建立雙棹,而製度甚捷,用船如陸矣。左副承旨金浩曰,船製似倭船矣。廷濟曰,彼苟有動兵之意,則不必大路用兵,自靑齊一帶水路,直爲渡來,則豈不懍然乎?庚辰年間,有築城于北漢等議論,則故相臣南九萬啓曰,海西亦有勇健軍卒,海浪賊下陸後,以土兵勒擊,則可以坐制,何用山城乎?此說極爲便好矣。海西亦有別武士千餘名,春秋例爲都試矣。今雖不至於大設施騷擾,而椒島等處,多設炮機,使別武士守之,唐船來時,用炮響示威追逐,而軍門近有千步銃,移送于列鎭,則似好矣。李瑜詳知其形勢,黃海水使李漢弼,自備局召見,商議防守之計,而下送,何如?上曰,所達似宜,而三道戰船留防之事,與炮機置軍之計,直五十步百步間耳。今不必別置軍卒,而大炮則設置各鎭好矣。瑜曰,臣待罪長淵時,有所相議,故戶判今有所達矣。唐船一事,習以爲常,恬不爲慮,恐有日後之患矣。上曰,風高時,唐船無聲息乎?瑜曰,風勢寒冷之時,不敢出來矣,小臣在長淵時,本無追捕船隻與軍卒,故雖不敢張大其事,而方當少有措置之際,被召上來,而臣代安宗大,不無仍就之意,終亦未果云矣。李彦燮爲長淵時,用心於其事,頗爲勤幹,其時朝家,若加申飭,則庶可做得矣。上曰,李彦燮最無短矣。今爲五衛將乎?顯命曰,今爲慶興府使矣。瑜曰,江都實是保障重地,自上各別留意修飭,可也。上曰,唐船水路,不但通于江華,直到京江處,亦有之,仁川則尤爲最近云矣。予觀三保障重地矣。予亦豈不留意江都乎?曩時李森所達,江華非古之江華,到處可以船泊云矣。宰臣亦觀之乎?瑜曰,今則到處船泊矣。孝廟朝,召故相臣李莞,制置囊沙用車之策,而趙顯命頃在慶尙道時,亦有車制修造事,可以用之於船泊處淺灘矣。上曰,車制何時出來,而我國亦可用乎?瑜曰,我國之有車制已久,而實有可用處矣。仍上地圖,上進覽曰,墩臺間用車,則車制必小矣。圖中以朱畫之者何也?瑜曰,朱畫,所以表其路程也。上曰,船路,自然媒直到漢江乎?瑜曰然矣。上曰,申飭留守,每築墩臺,到今猶爲修築乎?瑜曰,留守累次修築,今則無築墩之處耳。至如車制,若用之於磎磵險地,不能築墩之處則甚好矣。上曰,此制誰所創進也?瑜曰,故相臣李莞所達也。上曰,當從容看之矣。思喆曰,李馨遠等更査原情判付中,有後日登對時,稟處之命,故敢達。上曰,此事,兵判豈可斗護馨遠,而以不聞爲言乎?御將亦有所聞,陳達,可也。顯命曰,小臣別無所聞,而武弁亦無聞之者云矣。上曰,皆不欲干預,故然矣。興慶曰,問其徐行進誰某,而俾益以南原君妹夫者,事勢或然,而其本心則有難的知,蓋誅心之法,最難矣。上曰,南原妹夫四字外,必推演至此耳。思喆曰,當初造言者之意,則必欲陷害徐行進、李馨遠而然矣。上曰,李馨遠、南原妹夫外,無他說話,則雖有甚幺意思,不過南原君妹夫五字矣。兵判旣不得聞,則李馨遠之不言可知,第詬辱宗班之事可駭。上曰,注書詳書之,武弁此習,若此不已,終至於亂國而後已,腹心生患,則豈止於唐船之爲可憂耶?此事愼汝儉爲要緊,而今已身死,無憑可問,雖以南原君言之,必無空然自辱之理,而此乃近來武弁,風習無狀,自相傾軋,轉益敷衍之致,極可痛駭。李馨遠等,竝分揀放送,御將今方入侍矣。此後勿論曾經閫任,若或有傾陷之習,兵判及武將,陳達處置,而如有掩置之弊,是負國也。各別飭勵,可也。{{*|出擧條}}顯命曰,殷山定配罪人,交通往來事,已有判付,而有可疑處,故復達矣。上曰,梁孝基、梁應泰兩班乎?興慶曰,稱以兩班云矣。上曰,渠之原情,亦甚發明矣。旣已付標,更考文案,後日次對時進之。顯命曰,酒禁旣有令典,不可不行,而戊申年間,太爲嚴急,至於棄酒川渠者,厥後旋卽停廢,到今解弛特甚,以本曹所呈所志觀之,以其酗酒,相鬪爭訴者,十居其半,爲弊滋甚。故頃者已出禁令,而姑寬其限,使之處置,旣釀之酒,後從當更爲出令,而禁斷矣。上曰,所達好矣,依爲之。顯命曰,甲衣次綵段,下於御營廳,故今將繕造鐵甲,而新造則物力多入,亦難以八月陵行前畢造,故欲以單衣製出,擧動時則加着於舊甲衣上,而擧動後脫置之地似好,故敢達。上曰,軍服繕造,依所達爲之,可也。廷濟曰,今二十四日,太廟及永寧殿鋪陳將修改,而祼將下香卓前蘆簟浮高處,欲用廣頭釘打豎,而此非前例,故敢達矣。上曰,依例爲之,修理時,與提調同看乎?廷濟曰,眼同爲之矣。上曰,其時擧條,以十年爲定限乎?廷濟曰,以十年大修理,爲定式矣。兼濟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兼濟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兼濟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兼濟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兼濟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兼濟曰,請前兵使洪好人拿問定罪,金有望及崔姓人受賂縱囚等事,令本道嚴明査出,快正其罪。上曰,不待次對,而已聞之矣。卿等亦有所聞乎?興慶曰,雖貪婪武弁,豈可如是濫雜乎?好人,出入侍從十餘年,豈敢如此乎?上曰,似是理外,而當有査處之道矣。依啓。兼濟曰,請軍資監正李喜春汰去。上曰,軍資監正亦擇任乎?興慶曰,此乃長官,故亦擇人耳。上曰,改差,可也。汰去則過矣。李喜春何處文官乎?浩曰,忠淸道人矣。眞明曰,臣於本職,雖不行公,旣是銓官,且兼帶經筵,竊有所懷敢達,玉堂不備,三伏前一未開講,處暑不遠,而經筵又將一向頉稟,實爲可悶。在先朝,則玉堂上下番,一或闕直,雖値深夜,必開政差出,俾得備員侍講矣。卽今玉堂上番長空,而副提學亦不牌招,新錄有命,而不卽擧行。今若勉出數人,差出無故,東壁則新錄,亦可速行矣。興慶曰,玉堂中無故可以參圈者,未知誰某,而新錄旣是當次之年,宰臣又有所達,更加申飭,速爲完錄宜矣。上曰,斯速備員,卽完新錄事,申飭,可也。上曰,副提學,政院其已出牌乎?浩曰,尹惠敎,身病甚重云,故不得請牌矣。上曰,副提學不請牌招,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浩曰,近來兩司不備,只有掌令申兼濟一人而已。餘皆在外,守令未署經,至於八員之多,而無以推移開坐,正言李命坤,以典籍時居中,在應遞科,合有變通開坐之道矣。上曰,在外人員中,除執義朴樞,掌令金聖鐸外,大司憲李縡,掌令李以濟,大司諫李匡世,司諫尹公衡,獻納朴㻐,正言宋徵啓,竝今姑改差,正言李命坤居中之代,亦爲一體差出,使之守令署經。{{*|榻前下敎}}
==6月2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金光國{{*|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鉢浦萬戶辛聖說,南挑萬戶趙俊興。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在外,掌令申兼濟呈辭,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金浩曰,今下弓矢,柔遠僉使張溟翷處給送。
○李聖龍啓曰,上番兼春秋宋儒式,身病猝重,勢難察任,所帶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柳萬樞。
○傳于李聖龍曰,召對爲之。
○趙明翼啓曰,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受由未肅拜,參判宋眞明,參議曺命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都承旨趙明翼進。
○吏批啓曰,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曾經閫任年八十者,每於歲初,該曹抄啓事,曾有定奪矣。前兵使崔鎭漢,今年八十四歲,而以在鄕之故,臣曹未及聞知抄啓矣。今始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違牌坐罷,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朴師益爲大司憲,李壽沆爲大司諫,李宗白爲司諫,呂光憲爲掌令,金尙翼爲獻納,金相紳爲持平,洪重一、南渭老爲正言,宋徵啓爲副修撰,沈益聖爲司錄,李潝爲承旨,順陵參奉兪郁基,莊陵參奉李坰相換,同副bb承旨b李潝。
○兵批,判書趙尙絅,身病未出仕,參判李德壽進,參議韓師得病,參知李潝病,左副承旨金浩進。
○兵批啓曰,新除授阿吾地萬戶韓致大呈狀內,老母今年七十三歲,以無兄弟獨身,情理所在,不忍離捨遠赴,依例入啓遞改云。邊將之親年七十無兄弟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依法典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縡、李以濟、尹心衡爲副護軍,以李匡世、李日躋、朴㻐、朴師賢爲副司直,以宋徵啓、曺允成爲副司果,以金光國、閔洙彦爲副司正。
○洪尙賓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李潝,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李聖龍啓曰,卽者,副提學尹惠敎,承牌肅謝之後,謂以疸病尙重,決難入直,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而宰臣則無直捧禁推傳旨之例,推考警責,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頃年御醫北京入往時,別貿唐鹿茸以來,則正如紫茄,絶勝於我國所産者,且唐材中犀角、朱砂、黃蓮、肉桂、琥珀、使君子、麝香等種,皆是要材,雖有年例貿易,元數不多,每患不足。使戶曹貿納,故曾前御醫入往時,多令別貿,以省地部之弊矣。今此陳奏兼謝恩正使隨往御醫處,管餉銀子中二三百兩,依前出給,此等藥材,使之精擇貿來,而本銀則還後會減宜當。以此,分付于平安兵使、義州府尹,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尹游上疏曰,伏以臣於銓任,萬萬不稱,黽勉一出,蓋爲苟完大政之圖,今則大政已行,臣可以揆分自處,而三度加由,出於格外,臣誠悶蹙,靡所容措。臣本常蔭晩第,望實俱窊,處身平平,不敢高論,飫閱世變,未嘗經心於時議,一切是非得失,置之相忘之域,祗願低回散漫,可幸無罪,則高華之膴,權要之地。不惟臣夢魔之所不到,人亦不以此期臣,迺殿下不知臣如此,洊加簡擢,屢侈恩榮,前後忝竊,罔非踰涯,俯仰感鏤。惟思捐腦,至於自壬子至今年,四載之間,迭換東西,長在銓席,物情之見駭,權衡之失委,當復如何?而雖以臣私計言之,又豈吉祥善事也哉?過福之災,此理甚明,覆餗之患,其勢必至,念之及此,憂畏薰心,如負芒刺。臣於叨命之初,非不欲竭誠力辭遜,以存古人量入之戒,而前臘都政,延滯至此,臣若撕捱,更費時日。又將越夏而不行,國體大損,前所未有,加以三牌押降,分義是怵,突然趨承,恬若儻來,自外以觀,甚涉輕遽,中算有在,惟以過政卽遞自劃。今若饕戀盤礴,投一足於政席,是誠負心之一鄙夫,人必不食其餘矣。區區此心,鬼神鑑臨,苟或撓易,天必殛之,臣豈敢內荏外厲,勉飾虛讓,發矢言於君父之前哉?早宜瀝血陳懇,以俟處分,適遭婿喪,悲撓罔暇,纔違政牌,尤增惶悚,玆敢略具短疏,疾聲哀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賜體諒,卽許遞免臣銓任,回授可堪之人,以幸國事,以安賤分,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副提學尹惠敎上疏曰,伏以臣一病㱡㱡,五旬于玆,移除本職,亦過一望,使臣筋力,若有一分可强之勢,則豈不一謝恩命,以伸分義?而死病之餘,眞元幻鑠,氣息綿奄,不似陽界上人,加以脚部痿廢,房闥之間,恃杖而起,下關虛脫,便溲之數,不能自禁。卽此一症,決無出入講筵,褻近至尊之望,陳疏尋單,以祈遞免,而喉院不諒,一味見却,情理窮蹙,縮伏悚惶,昨因筵臣誤達,召牌儼降。臣旣無情勢之可言,不敢坐犯違慢,僅策殘骸,扶腋禁庭,粗伸叩謝之忱,而至如館直,症狀如右所陳,勢難趨走於文陛之間。故不獲已投進短疏,徑出禁扃,疏旣未徹,情實莫白,跡涉偃蹇,罪戾增深,不意仁覆之天,曲垂矜宥,罰止問備,又辱庚牌,臣於是兢蹙隕越,寧欲無吪。噫,臣之忝叨是職,今有九年所矣。前後見帶之日,若無難安事端,則未嘗敢厭憚於承明之直,此則庶蒙聖鑑之俯悉耳。今之爲此,夫豈有一毫規避之意而然哉?誠緣毒疾嬰身,撑支不得,平日以奔走爲恭者,亦不可復得矣。臣實撫躬自憐,無以爲懷,朝者暫出肅命,只出於怵分畏義,而行步拜跽之際,幾不免顚踣,擔舁還次,一倍昏惙,荐召之下,末由承膺,臣罪至此,尤合萬殞。夫疾痛號父母,人子之常情,而父母之於子,亦有惟疾之憂,殿下卽臣父母也。儻或俯察臣危懍之實狀,則亦必不忍於强責以職事,以增其逋慢之罪也。玆敢捫泣哀籲,冀蒙生成之澤,伏乞先遞臣職,俾得安意醫治,少延殘喘,仍命有司,重勘臣罪名,以爲撕捱者之戒,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乙卯六月二十一日卯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光國,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廷鳳。兪健基讀,自四年春正月元會徹樂,止封王聖爲野王君。上曰,承旨讀之。洪尙賓讀,自以班勇爲西域長史,止詔復以中牢具祠之。健基曰,詔以涼州牧守子弟爲郞事,此蓋與請用西北人物,義同。自古大臣,薦進人材,而不得其人,終無實效,故中間此法遂廢,人材多掩伏於草野者,請自上,申飭,何如?上曰,凡公薦用之,則輒有效而多薦,未有如我國,然實無用薦事,卽今吏曹已薦者多,而率皆積滯,至如有識者,安肯自衒於朝廷乎?尙賓曰,西北出將,關東出相,自古人材,各有當用之地,而近來收用之典,皆爲文具,可恨矣。健基曰,各循私情,故自爾未及收用矣。上曰,非私情也。姑急於酬應目前之人,故用薦之道,易至積滯。此乃文華之弊,姑息之害也。健基曰,請各別申飭焉。上曰,纔經都政,而予自有歉然者,蓋漢宣綜核之治,非苛也。初日政親臨時,淸白吏子孫及西北人收用事,雖已爲文具,而予更加申飭,軍門舊軍調用事,亦申飭,而兵曹,則關西只用二人,關北則一人也。吏曹則全漏關北,而以館薦,擬北人於初入仕望,而旣已落點後,始知之矣。蓋吏兵批,守令邊將,自有次次應薦之窠,故拘於格例,下手不得,而至於堂上窠,亦無擬望者。予欲更加嚴飭,而終不能爲之者,誠極歉然,如此而何以勵群工也?非直謂今日也,自前每每如此矣。健基曰,有所飭勵,而不爲奉行者,自上當嚴飭,然後庶有申飭本意耳。上曰,淸白吏子孫,則擧皆用之矣。健基曰,屢擧不中之類,亦可用矣。上曰,屢擧不中者,特取文華耳。健基曰,以虞詡爲朝歌長,蓋詡,以文吏發身,而卒能止盜,其材誠可用矣。上曰,虞詡稍有擔當底意思,盤根別利之說,雖是自衒,而儘有才局矣。此等人材雖可取,而亦爲材所自欺矣。健基曰,才勝德,則敗家國耳。上曰,德勝才者爲君子,而賈誼亦稍銳耳。上曰,頃日某也所達好矣。洪萬朝經八道監司,而或問其所長,則但云遵用故事而已矣。健基曰,洪萬朝事,亦未易行矣。上曰,予亦觀其爲人,甚淳厚矣。尙賓曰,古人遺法甚好,而必欲紛更者,反不如古矣。今則變改紛紜,可㦖矣。上曰,金科玉條,燦然俱備,而不能遵行可歎。健基曰,頃日六條手敎,德意甚美矣。上曰,手敎其果奉行乎?今必不知所在矣。金廷鳳禮曹佐郞矣。儀曹六條見之乎?廷鳳曰,書在本曹及直房壁上矣。上曰,春正月詔省薦新物之事誠美矣。有月令遺意,鄧太后,誠女中君子耳。健基曰,卽今進上,亦多不緊切之物,至如生熟竹筍之類多矣。上曰,卽今進上,怠慢特甚,市上爛熳,始爲進上,多有過時之物矣。上曰,所正月令,甚是適中矣。尙賓曰,前度還柑事,實是聖德事也。健基曰,元定土産,多有移易處,變通,何如?上bb曰b,此亦有弊矣。夏禹氏所定土貢,至今當遵用矣。尙賓曰,彼國田土,元無定制云耳。健基曰,聽大臣行三年喪之事,至於安帝,能行之,此事甚善矣。上曰,其後不聽終喪,若馬皇后,則必不如是,而無出入處矣。健基曰,多務名稱處,不及馬后耳。上曰,所達好矣。上曰,免鄧康歸國事馬皇后,則宜無此擧矣。且以縑囊,撲殺杜根者,此亦可欠,而至如宋之宣仁太后,又勝於馬后,而眞女中聖人也。健基曰,遣歸震自殺章,胡氏所論,似非當然,故敢達。楊震以同休戚之臣,處地與諫官有異,故必欲引事開悟,故不去,若悻悻決去,則誰與爲國乎?上曰,胡氏注,或有如此處,然而孔子曰,以道事君,不聽則去,人臣處義,蓋如此,而至於楊震,則蓋是鞠躬盡瘁之意也。人君鑑戒之道則在於胡注矣。尙賓曰,震處義未盡,至於被禍,不及於疏廣矣。健基曰,改葬楊震處,可以觀天理矣。震以忠直冤死,終能感悟昭雪,而大鳥集於喪前,天人之理,於此可見矣。上曰,然矣。諸臣退出。
==6月2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金光國{{*|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聖輔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八員之多,而兩司俱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大司憲朴師益,掌令申兼濟,持平金相紳,大司諫李壽沆,獻納金尙翼,正言南渭老、洪重一,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相紳,正言南渭老、洪重一,牌不進(罷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浩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有面諭之敎,依下敎來詣賓廳矣。傳曰,引見。
○傳于洪尙賓曰,以太廟奉審事出擧條,而猶未詳盡,戶判卽爲入侍事,分付。
○李潝,以禮曹言啓曰,今六月二十二日,左議政徐命均引見入侍時,太廟、永寧殿靑紅蓋,壬子年未及修改處,竝爲修改事,榻前下敎矣。今六月二十四日,兩殿鋪陳修改時,一體修改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以宗廟修改告由祭獻官望單子,傳于李潝曰,此與他獻官有異,以資高人員,改書以入。
○洪聖輔啓曰,今六月二十一日,宮城內摘奸時,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闕點別破陣崔斗番gg崔斗蕃g等八名,習陣罷歸後,食代出去,未及入來,以致闕點於摘奸云。此雖與無端闕點有間,而莫重守直,旣已執頉,則不可無懲治之道,令本營推治,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御營廳言啓曰,政院啓曰,今六月二十一日,別破陣崔斗番gg崔斗蕃g等八名,習陣罷歸後,食代出去,未及入來,以致闕點於摘奸云。此雖與無端闕點有間,而莫重守直,旣已執頉,則不可無懲治之道,令本營推治何如事,允下矣。本廳闕點別破陣崔斗蕃等八名,各從重決棍二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申兼濟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竝見上}}新除授掌令呂光憲,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編修官吳命季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今臣引病自處,非敢爲圖便,實懼曠職病國之誅,而天日猶有遺照,特敎又下,旣許調理,仍令輟單,有若臣可已而不已者然,臣於是悚慄抑塞,直欲泯然無知,而不可得矣。臣子之義,固當不計死生,盡瘁乃已,而病旣瀕死,無以轉動,雖欲勉强,其勢末由,安得不疾聲呼號於天地父母之前哉?屢承恩諭,而一向違忤,瀆擾爲事,臣罪實合萬死,伏地戰越,惟俟威罰之遄加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冒死陳懇,冀被慢命之誅,伏承批旨,不惟不加之罪,諭敎旣溫而肅,臣捧讀未半,惶汗浹背,不自知此身之在地上也。臣子得此恩數於君父之前,而偃然不思變動,實非恒情之所敢出,臣雖冥迷,豈不仰念君臣之大義?自惟釁罪之外,病狀沈頓,幾於危死,決無時月將理,可望痊歇之勢,自犯違忤之科,而不敢祗承者,出於萬不得已,特未蒙天日之照燭,視以朝臣陳病例套語,臣誠掩抑焦熬,求死不得,只自伏地涕泣而已。史官之淹留委巷,已極傷損國體,而臣旣承調理之恩旨,尤不當相守,臣於是顒俟寢命之遄降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金尙翼上疏曰,伏以臣跡畸情危,身僇名辱,一切榮途,自有所畫,況此納言之職,寧有去就之可論?而分外虛銜,又此來逼,臣誠恧縮悶隘,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辭受之際,廉媿旣重,通塞之間,時議轉急,飽人唇舌,殆亦支離,而冥行於睢盱之地,貪進於傾奪之場者,臣亦人耳,寧有是哉?自來難冒之義,已悉前後供辭,則仰惟臨下之明,亦必洞諒,而一日虛縻,寧欲求死不得,牌召之下,又不得不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賜刊削,以靖私義,不勝幸甚。抑臣方急於自處,不敢視同於諫官,而第於國體君德之所關,誠有目下慨然者。噫,人主之自愼擧措,所以畏後世也。大臣之自重體貌,所以尊朝廷也。大臣而不能自重其體貌,則百僚之所具瞻者,反爲百僚之所輕侮,人主而不能自愼其擧措,則萬代之所瞻仰者,反爲萬代之所譏議,可不懼哉?夫一掖隷之罪汰與否,何等微細,而大臣先失其體貌,殿下又從而不愼擧措,此猶如此,他復何言?凡宮府內外事,大臣無不與知。鄧通,天子之弄臣,而申屠嘉,猶坐府而檄責之,古大臣風采之毅然,尙矣不可及。而雖以我朝言之,昔在宣廟朝,承傳色李鳳廷,嘗有微過,故相臣李浚慶,牌召而責之,宣廟聞而喜焉。夫以寵倖昵侍之人,而大臣猶且不饒,況此紫衣之屬,不可與弄官中貴比,則大臣欲飭勵其習,豈無其道?而旣不能付諸公朝,私自送言於次知內官者,已失廊廟正大之體,然此事蓋出於糾檢掖屬之意,而筵席嚴敎,深示未安之意云。臣之所嘅惜者,一大臣,以宮房事而忤旨,一大臣,以掖隷事而被責,殿下旣失之於前,猶復失之於後,一誤再誤,頻復不已,而前後訐訴之敎,下及衛將醫官輩。惜乎?殿下之不自尊,乃至此耶?此輩是何等蟣蝨,則設令渠,眞有訐訴之事,何足以致煩殿下之辭令,而有若庇護掖隷,遷怒醫官者然?國人聞之,豈不窺殿下之淺深乎?閤外宣責之敎,尤惑聽聞,誠使群下,一以投忌爲嫌,則申屠嘉之檄召鄧通,當坐於不敬之律,而聖祖,又何以李浚慶之召責鳳廷,喜其得體耶?殿下雖因一時之不當意,有此過擧,而爲大臣者,誠反復規匡,開廣聖聰,則殿下必惕然自悟,渙然卽改,而大臣之憚於咈忤,徒事泯默者,其在輔弼繩糾之義,已極慨然。而況自頃以來,聖志日衰,種種喜怒之失中,非復始初灑落底氣像,當此光啓泰運,顒望至化之日,此豈自我作法,貽燕萬年之謨乎?今日群下之願忠者,一有語及於此等事,則輒必曰,此沽直也。此好名也。而末乃以萬萬情外之敎,訶叱大臣,中外之人,必轉相告戒曰,平日眷倚者猶如此,況交淺之人乎?平日禮待者猶如此,況位卑之人乎?事關此等處,我輩可以知戒云爾,則殿下試思之,彼群下之言之者,愛殿下乎?不言者,愛殿下乎?使大臣、三司而敢言者,光聖德乎?不敢言者,光聖德乎?使美名而歸於上者,爲國家之利乎?歸於下者,爲國家之利乎?殿下十年講學,洞觀萬理,不知此病之爲累於聖躬,則是明理之不精也。知之而不能痛改,猶且纏撓,則是克己之不篤也。於斯兩者,必居其一,豈不爲志士忠臣之所痛恨乎?大臣,國之股肱,而殿下之假借,不及掖隷,三司,國之耳目,而殿下之訶責,殆若醫官,則主威日輕而無以自尊,國勢日卑而無以自振,豈意聖學之高出百王,而乃有此耶?思之及此,臣竊隕心,外間傳說,雖未得詳,旣有所聞,不敢自隱,惟願聖明,痛加猛省,凡於一擧措一辭令之間,必愼必重,毋遷其怒,毋貳其過,則非臣之幸,國家之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其意是矣。而玆事不然。大臣當初,雖有處事之欠於得中者,而不過不諒,業諭筵席,大臣陳達之後,卽命推治,所諭者不過體貌,處分者亦示飭勵,有何芥滯?而但掌務官所爲,有可駭者,其所見侮,豈特今也?而終無謂提調陳達者,而惟今爲此,其心無謂,旣聞大臣所達,業已處分之後,不過略示可駭之狀,而下敎亦曰,大臣所達,可謂得體,而渠輩所爲,可駭之意,分付,則乃敢反以此未便大臣者然,幺麽掌務官,恣意增益,矯誣下敎,侵逼大臣,乃敢若此,極爲痛駭。當該掌務官,竝令攸司,嚴鞫處之,其所勉戒,有則改之,無則勉之,可不猛省?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判書趙尙絅上疏曰,伏以臣愚騃譾劣,無所肖似,特倥倥一庸夫耳。遭遇聖明,忝竊踰分,世所謂淸官要職,無不濫吹gg濫叨g,至於本兵之長,尤萬萬不稱,而逃遁無路,黽勉冒承,擔荷重務,迨近一年,而了無一事之可記,徒貽尸素之深譏,居常懍惕,若隕淵谷,非不欲仰暴血懇,退守本分。而只緣大政遷延,不敢爲徑先瀆撓之計,泯默隨行,惟以過此一着,爲控免之階梯,夫豈有仍因盤礴之理哉?辭單連蒙給暇之恩,鞶帶庶有解遞之望,而三度加由,出於常格之外,臣誠憂迫踧踖,不知所以攸爲也。噫,今臣所叨,視東銓尤別,威望素著,然後方可節制三軍,才諝俱備,然後方可統管戎務,而乃以如臣綿薄疲劣之姿,一向虛授,而不思所以變通,則其於軍國重務何哉?雖以臣自處之義言之,與其僨事而狼狽,毋寧干犯嚴威,陳懇必遞之爲可幸無罪耳。況臣素抱奇疾,頑痰流注於胸腹之間,有時昏窒,常時不敢以恒人自處矣。自經大政以後,一倍添劇,又兼暑泄,見方委頓叫痛,去死菫隔紙耳。以才分言之,則已無堪耐仍冒之理,以病勢論之,則萬無强起爲人之望,此固臣宜去之端,而抑又有情地之萬萬不安者,大政時,大臣有所托,而臣未能遵行矣。以此政色,執吏至於被囚,彼執吏,元無所知,則有何罪也?此不過替臣而囚之矣。其不可包羞忍恥,一日在職也決矣。玆敢略陳危懇,仰暴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命遞改臣職,使國事毋誤,私分獲安,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本兵重任,其何久曠?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乙卯六月二十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行都承旨趙明翼,假注書金光國,記注官柳萬樞,記注官金廷鳳。左議政徐命均進伏曰,日氣蒸熱,聖體若何?上曰,近間一樣矣。命均曰,微眩之候若何?上曰,日氣甚熱,眩氣往往存在矣。命均曰,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氣候,若何?上曰,安順矣。命均曰,小臣病狀沈痼,萬無供職之勢,不得已尋單,未卽蒙遞,惶悶以處矣。僚相以筵中下敎來傳,而辭旨極嚴,臣始聞驚惶,毛骨俱竦,繼而伏聞洞加開釋,示以不棄之意,臣不勝感泣,不知死所。卽當一進宸陛,陳暴本情而退,而病不能轉動,未免以文字請罪,千萬意外,手書下答,承旨來宣恩數,迥絶常例至此,不敢一刻自安,今始不計顚仆,强疾入來,尤增惶恐矣。上曰,觀卿形貌,病未盡差矣。第本非衰年,卽今國事如此,君臣之間,貴乎情志相孚,予知卿斷斷無他,元無芥滯,何必更喩?命均曰,小臣旣蒙開釋之敎,何敢復有一毫自阻之念?而臣旣入侍前席,何敢不盡達乎?當初小臣所達之語,今猶略記,而今日下敎,實有未盡俯燭者。此固臣誠信未孚,言辭拙訥之致,慙惶之極,置身無地。大抵聖嗣誕降之初,卽元子定號之日,而明德馬皇后故事,帝王家多取而法之,故伊日諸大臣,在外相議,入對時以此繼陳。臣意則陳賀等事,一時爲急,故遂以遵用明德故事之後,自爲元子陳賀,卽爲擧行之意仰達,而陳奏之際,語脈不能別白,致有聖意之如何歟?小臣所達本旨,不過如此,與諸大臣之意同,而下敎及此,臣實昏昧,初不覺知,而聖上旣已洞諭,仍察本情,至使僚相,親以下敎傳布,臣於此且惶且感,不知所達矣。上曰,封元子則爲正宮之子,與用明德故事則爲元子,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無少異同。其時予特取六字以敎,欲使後世取法,而第卿之所達,似未達矣。然後始爲云者,似有弊,故其時欲下敎,而方當歡欣之中,不欲提諭,故從後欲一番說及,而不過卿辭未達意之致耳。命均曰,聖批中同欣以下八字,尤增惶懍。此非同欣可論之事,不當如是下敎矣。上曰,然矣。其時卿箚中,有未燭本情之語,故以此爲辭矣。然則改下爲宜耶?命均曰,此是手批,似難改下矣。上曰,然矣。命均曰,抑損二字,尤極悚惕矣。上曰,惜福之說好矣。命均曰,臣於初日,敢以凡於護善之節,務加節約陳達,自上以領會爲敎矣。適當賞典之日,又以節目間事,須加抑損之戒,以存惜福之意陳達,遽承未安之敎,惶恐未及畢辭,其後講筵,陳白其本情矣。聖意猶有未盡釋然者,日昨筵中,至以與惜福不同爲敎,或以抑字面目,與節字有異而然歟?謙抑節損,其義無異矣。臣嘗見閭巷士夫家如此者多矣,況貴高之地乎?臣區區憂愛之心,每在於此,故輒率口而發,而平日辭令拙澁,語句短於婉轉,陳達之際,不能自達其意,殿下亦已下燭矣。臣雖無狀,當此大慶之日,豈敢毫分計較於零瑣節目之間哉?且以戶判啓辭批答言之,實是情外之敎,群下之情,莫不悶蹙矣。上曰,戶判任使已久,豈不知其爲人乎?今時之人,務爲新奇故如此,卿非好新奇之人,而習俗如此,亦自不免矣。戶判若一以歡欣爲主,則何必區區於小節乎?卿等以予爲不知,而卿等亦不知予心矣。予本無好務之心,而大抵正月以前,君臣上下,豈料其有今日之慶乎?予年四十,始得元子,是萬萬慮外,故自有慶事以來,一以歡欣爲主,不當計較於節目之間,而不如予心,故辭令之間,不無抑揚之病矣。上曰,右相所達,予以爲然矣。苟非戊申逆類,則孰豈無歡欣之心乎?命均曰,右相所達之語,不當擬議於此事矣。上曰,大體然矣。命均曰,臣本巽愞,言議糢糊,不能別白是非,而常愛唐杜甫詩,雖乏諫諍姿,恐君有遺失之句,而未嘗行公於三司之職,故不能進一疏論一事,而其憂愛之誠,不能自已矣。千萬意外,猥蒙簡拔,致位此地,臣竊謂無他材能,格非正事,雖不敢望,有懷必陳,以爲涓埃之報,故苟有所聞,不敢不陳,以梨峴宮枯松等事言之,恐或有歉於聖德,故有所略陳矣。伏聞聖敎以不緊責之,今之相職,卽周官冢宰,宮府一體,無論大小事,豈有不可言之理乎?上曰,其事予不復言。自前大臣自重,六卿有司,自有其職,區區細事,不必親攝,故言之矣。命均曰,列聖朝以來,有何失德乎?五子之歌所云,峻宇雕墻,禽荒色荒等事,元無可論,而特以宮房第宅,自有人情之不得不然者,故名臣碩輔,多有爭論,豈爲沽直好名而然哉?如故應敎沈大孚,故相臣李敬輿疏語,極其切峻,而聖祖輒加優容,錫馬褒奬,卽今聖上,無他失德,諸臣之進言,亶出願忠。而每下情外之敎,實非所望於聖明,或有未能詳知者,則特加開諭,務賜優容,以開言路,益光聖德,是臣區區所望也。上曰,聖祖無他失德,而予則此外,豈無可言者乎?且何可每每召致開諭耶?上曰,王子王女長成後,仍置闕中則好,而自有營第事,故不得不然矣。光武亦有南頓給復之言矣。元子長成後,自當造給,翁主第宅,至於日後,予不以爲念矣。今之習俗,雖開國創基,必不欲構建大明殿,而曰土階三等,可以出治云矣。蕭何,壯建未央宮,欲以威重天下,而雖啓日後之弊,古人立意有如是矣。命均曰,誠如下敎矣。近來則習尙規模,不及於古人矣。臣嘗見守禦廳,語人以今人,則不能生意搆得如許大廈云矣。上曰,守禦廳大乎?命均曰,公廨中,守禦廳稍大云矣。命均曰,臣不知聖意所存,而以爲梨峴宮,宜歸於王子大君,而賜翁主則太闊大,故曾有所達矣。伏聞聖敎以爲,姑給於翁主云,然則似無所害耳。上曰,此言從何得聞乎?命均曰,筵中下敎,有下及小臣事,故略爲得聞於入侍注書矣。上曰,予無姑爲之言矣。無下敎,而近來筵說,不爲嚴密,又不免誤傳,可駭。其日日記,承宣考見,去其今姑二字,可也。以今世道觀之,付之該司,則數間營屋亦難,故不煩有司,略具若干物力,有所修葺矣。此後乳稚則第宅等事,予不爲念,而予意實與聖祖以此花開後更無花之詩,下諭臣隣之意同矣。此後之人,思予而爲之營造者,自可善爲,必不如今日之爭執,予亦忖之矣。都承旨趙明翼曰,前劑入六君子湯五貼,今服幾貼,而眩氣往來之候,未知何如。上曰,進服三貼,而眩氣尙爾往來,未知其效矣。明翼曰,十九日召對時,曉鼓後始罷云。過三更不睡,血不歸心者,古人所戒,而況比日酷熱,臨殿講史,至於此久,其在節愼之道,誠爲可悶。孟子曰,氣一則動志,志一則動氣,持其志無暴其氣。伏乞從今以後,留意於所愼之戒,幸甚。上曰,當留念焉。明翼曰,帝王之學,不必以多爲主,近來召對,一番講讀,有若讀過諺書,出口入耳,泯泯過了,誠非爲學之要也。必也思量其所以治所以亂,細下講究,以古人處心作事,反之於身心,以之興想,以之懲創,自當有實效矣。上曰,所言好矣。明翼曰,殿下講學,非不久矣。而不固心體之爲何樣物事,未有細講而詳告者,臣請仰達,心包性情,至大至剛,與天地同其體,與天地同其運,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者也。必令虛明靜一,無偏倚無墊滯,通透灑落活潑潑,然後鑑空衡平之體立,而物來順應,各有攸當矣。殿下不知心體之爲如何,且飽經患難悲哀,自爾觸傷者多,使不得弘廣,以至施措之間,辭令過中,自東拖西,自甲移乙,出於情外者甚多,以卽事言之,王女雖長,不欲賜宅之敎,李廷濟雖是有司,意不當在於惜費等敎,實近於迫隘抑勒矣。在下者雖無狀,豈難乎營第,而意在於惜費哉?左議政徐命均所引罪之兩事,亦豈爲愆釁耶?明德王后有德無嗣,明帝常憫之,賈氏有子,使之取子,此其重事正之義也。後代帝王,視爲美事而取法焉。大臣於伊日,雖如聖敎,而取以爲子然後云云者,其意不過欲以取法前代之美規而已。且伏聞聖上,敎以予自藩邸,入承儲位,而未聞此事,臣竊以爲聖上此敎,恐失思量。殿下自旁支入承,與今日事,事例不同矣。命均曰,頃有此下敎,而與今番事有異,旁支承統,事體自異矣。上曰,予則乃升儲也。命均曰,然矣。與今日事勢不同矣。明翼曰,至於抑損二字,雖不及於節損,而此不過勉以謙抑之義,豈有失言之爲非者耶?命均曰,抑損,卽節損之意耳。明翼曰,殿下心體,有欠弘廣,故一字半句之間,致意太過,前後辭令之際,種種爲病者,皆由於心體之不弘廣。自正月以後,留滯於心中者,有欠處矣。從今以往,另加留意於心學,俾勿如前,幸甚。上曰,所達誠然。予閱歷禍變喪慼,無所不至,雖對群臣,有所酬應,在宮中時,未嘗發笑,自正月以後,始有笑而爲言,如是之際,心體安得弘廣乎?命均曰,殿下每以方寸已傷爲敎,臣等伏切憫慮,伏乞自今以後,超然忘懷,擺脫細故,則今日臣子雖無狀,豈不仰體聖意乎?明翼曰,程子云,天下萬物皆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按排,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蓋靜思其理,融會本源,則自然爲樂,不知其手舞足蹈,而心體自底於弘廣,患難悲哀,不足以動吾毫髮,七情之來,亦莫不然矣。殿下須於講筵,引接學高理明之人,反覆論難,做去親切工夫,則古所謂祈永之道,實不外此。上曰,所達儘好。上曰,予嘗看永和堂,心自以爲,以何物力,能建此堂,今後則必不能創建云矣。頃者略以米布若干出給,中創梨峴宮者良以此也。至如第宅之先小後大者,偶因事故而然,後人觀之,豈可以私意揣予乎?予生長闕內,出居壯洞私第,故欲使血屬居壯洞,若漢高豐沛矣。壯洞今無基址可容處,故營梨峴宮耳。慈殿曾以峴宮下敎,而私廟無人看護,故月城之第,營於壯洞矣。梨峴宮,今作炮手無賴輩歇所處,誠爲慨然。壯洞旣無基址,所以不煩有司,而修築峴宮者也。命均曰,月城家,比他宮第則小矣。明翼曰,月城尉家,外面雖似大,而內則甚小云耳。上曰,事勢適然,先小後大,後小先大,予未嘗有計較矣。頃以梨峴宮營給事,仰稟於慈殿,則亦以悅豫爲敎矣。頃未及以此下敎,而非姑留此,以待今日也。予生長之時,上奉兩朝,喜樂以過,而戊申以後,心慮觸傷蹲蹙,少活潑地,承宣所達,亦知予受傷處矣。命均曰,聖意洞諭,小臣有以體得矣。伏乞自今以後,雖有不槪於聖心者,快賜開諭爲望。上曰,父子主恩,君臣主義,不得續續開諭耳。明翼曰,殿下枚卜左相之時,敎以予全昧其爲人,而豐陵言之,故始爲知之,當初則不害爲如是爲敎,而今旣爰立台府,凡幾年所,而猶以此爲敎乎?且見大臣昨日之箚,以臣不受知於聖明爲言,雖微官新進之人,疏章間,每以遭遇偏隆爲言,而況大臣致位三事,自處以不能受知者可乎?由後而觀則必曰,君相之間,不能交孚,而其何以做治云爾,則臣恐無以解其說矣。上曰,枚卜後,知其斷斷無他之諭,誠然矣。明翼曰,大臣國之股肱,今方委任,而如是爲敎,豈不有歉於待大臣之道乎?且箚批旣有卿之爲國丹衷,予旣知之語,則尤豈不爲相與矛盾乎?此等處亦留省好矣。上曰,予果以全昧爲言,今者知申之勉戒好矣。命均曰,臣於奏事之際,每患言辭訥拙,不能導達本意,此尤不可堪任處矣。明翼曰,大臣之言非矣。張忠定公詠在蜀,聞寇準大拜曰,眞宰相材也。人千言而不盡者,準一言而盡,此諭準善言,而臣則以爲,相業不在善言,可者曰可,否者曰否,則如斯足矣。此亦一言盡之義,何必華其辭飾其言,張皇馳騁而後,爲相業哉?命均曰,此稱其善言,知申所達不當矣。命均曰,秋享大祭,年來無親行之事,今年暑熱異常,必有傷損,預爲下敎停行,何如?明翼曰,不必以前例有無爲言。今年暑熱,挽近所無,致傷之道,惟暑爲急,伏望更加三思,特命停止,何如?上曰,夜間有涼氣,處暑後必不如近日,夏享旣未親行,秋享豈可更退乎?且以前日寢夢間事有所敎,尤何可停止乎?命均曰,謁廟後還宮,似好矣。上曰,謁廟後仍爲留宿,則豈不爲慰幸乎?命均曰,小臣病甚,職事不能關攝,曠職亦難,請解職任。上曰,間間調攝,視事爲宜矣。三公之職,不在奔走之列,調攝視事,可也。明翼曰,吏曹參判宋眞明以爲,補外後初除是職,必欲辭免云,不無所見而亦過矣。上曰,補外時,參判則異於首堂及參議矣。明翼曰,請兵、吏判牌招時,一體牌招。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又啓曰,右相今方引入,提調尹淳,尙今不來,莫重保護之地,獨有小臣,不能備員,事甚未安。提調尹淳,似當有別樣申飭,使之上來矣。上曰,曾有申飭之敎,其果申飭乎?明翼曰,果依聖敎申飭,而姑無上來之報矣。近日三重臣,鱗次坐罷,竝皆出城,見今俱有職名,而不爲赴朝,事甚未安矣。上曰,罷職後出城,是有古例乎?明翼曰,秩高後坐罷,非等閑事,故先輩引以爲惶恐不安,出往城外,以存俟譴之義云耳。上曰,判尹方駐何地耶?明翼曰,見寓於東門外十里許云矣。宋寅明曾經關西伯戶判,而尙無第舍,賃屋不遑,乍任版部,府庫充溢,此其未易得者,而及在銓任初入仕中,監役窠例多勢家之干囑,而多除以意外無勢人,可見其恢公祛私之心矣。上曰,予於其時,有久任之意,而歸於未諧矣。判尹亦因大臣之陳白,已有催促,姑待後日,竝當有下敎矣。上曰,近來日記,新進注書,不無爽實處,承旨參看修正,可也。上曰,吏判批下,不宜久曠,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竝卽牌招察任,兵判趙尙絅待疏批,一體牌招。{{*|榻前下敎}}諸臣退出。上曰,更爲入侍時,大臣已出闕門外,而其餘諸臣入侍。上曰,左相在時,欲爲下諭矣。今番宗廟修理時,只改鋪陳乎?亦有塗褙修改事乎?注書問之入來,光國出問戶曹書吏後,以只改鋪陳事仰達。上曰,戶判在家乎?坐起本曹乎?注書問之,光國出而問之,以戶判在家事仰達。上曰,更爲出去,持來修理限年事擧條以入。光國持進閏四月二十九日日記。上進覽後下敎曰,其時只以勿復如前之意,分付,而別無限十年事耳。明翼曰,然則戶判誤知之矣。上曰,日記頗有漏落處矣。在前則日記甚爲申飭矣。明翼曰,自上旣有日記誤記之敎,臣亦有所懷敢達矣。知敦寧金在魯,以嶺南人收用事陳達,而其時日記,以臣若更爲吏判,則當善爲調用之意書之云。此可謂爽誤之甚矣。寧有以如許意陳達之理乎?上曰,金在魯所達中,不無如許語耳。明翼曰,其時臣以特進官入侍略聞之,似以前日在銓時,未經道伯,故不能詳知嶺南人爲恨矣。上曰,其言以爲,在銓時全未知嶺南人矣。往嶺營後,詳知其世閥人物,則實有可用之人,而沈屈者多,若於其時,已經本道而入銓,則豈有此患乎云云矣。上曰,承旨出去,詳問其蓋帳修理限年事以啓。諸臣少退,更爲入侍。明翼曰,問于守僕,則無限十年事,而頃日筵中大臣,以此陳達,而自上無下敎,仍無限年定奪之事云矣。守僕所達如此,而戶判則蓋誤聞而然矣。上曰,靑紅蓋事,問之乎?明翼曰,盡爲修改,物色新新云矣。上曰,永寧殿未改乎?明翼曰,然矣。上曰,有意問之矣。簟席鋪陳修改事已下敎,而靑紅蓋易渝色,更考文書,太廟、永寧殿靑紅蓋,壬子年未及修改處,竝爲修改。{{*|榻前下敎}}
○同日戌時,上御熙政堂。戶曹判書引見入侍時,戶曹判書李廷濟,同副承旨李潝,假注書金光國,記注官柳萬樞,記注官金廷鳳。上曰,戶判進來。李廷濟進伏。上曰,有未詳處,故欲諭卿矣。宗廟面帳修改時,其無幅幅補綴事乎?廷濟曰,小臣家居僻遠,冒夜入侍,不勝惶恐,春奉審時,竊覵鋪陳,多有破毁處,修補一事,如是疎漏,可以伏想列祖儉德,而所見極未安,與判書趙尙絅,有所相議矣。此際大臣,幸先陳達,知敦寧金在魯,亦以限年修改事陳稟,而自上有依爲之敎,小臣未及詳審,意以爲,大臣及知敦寧所達,竝賜允可矣。臣出見文書,則始覺囮誤之失,方欲陳疏待罪之際,聖敎適及此,故敢玆仰達矣。簟席及黃別文席,今方修改,而至於靑紅蓋及面帳等物,趁春秋修改時,當爲之,而不入於其中矣。上曰,帷帳無幅幅修改事乎?廷濟曰,幅傷則改其全幅,而簟席則片片修改矣。上曰,少毁輒改,反不如不改之爲愈矣。廷濟曰,宗廟、永寧殿,當入黃紋別紋席五百餘張,而所存不足,似甚苟艱矣。上曰,今若苟充,則色必不同矣。廷濟曰,雖似不足,而豈可苟充耶?上曰,簟席之累補,色渝而不改者,似非列祖本意耳。自上親號擧條曰,頃時大臣仰達,故鋪陳修改,不必限年,多有補綴處,則竝爲修改事下敎,而大抵鋪陳補綴,乃是列祖儉德,今聞戶判所達,帷帳修改,本無補綴云。雖無數綴者,曾於奉審時瞻望,則一室之內,帷帳之幅,色各不同,今則旣定修改,依此擧行。而今後則帷帳,數爲改幅,色頗不同,則當室竝爲修改,鋪陳,依前補綴,而補綴旣多,則改其全張,若年久而無處可改者,則詳爲奉審,一新修改,而至於簟席,其若年久,非但色渝,濕於下甎,塵土不潔,春秋修改時,必也淨潔灑掃,而若盡爲朽傷,則此則不必限年,隨其腐傷,竝爲修改,可也。{{*|出擧條}}上曰,永寧殿靑紅蓋,旣已下敎,而不爲豫備,能無窘急之患耶?廷濟曰,一日之間,則靑紅蓋,可以畫出矣。廷濟曰,筵中非職責,則不敢陳達,而區區賤誠,不能自已,惶恐敢達矣。伏聞召對引接,夜分乃罷,雖以我自樂此,不爲疲之聖意,勞勤若玆,而損傷之節必多,況且燭下視物,最傷眼睛,伏乞留意於所愼之戒。同副承旨李潝曰,親政日及今日,皆伏日矣。聖體自異恒人,而特念太廟事,一日之內,累次延接,聖體必多損傷,伏切悶迫矣。上曰,所達然矣,當留意。諸臣退出時,上曰,承旨進來。今日《注書日記》,仍以大臣引見入侍時,以宗廟修理事,下敎之意載錄,而其間零瑣說話,無甚肯綮,不必盡錄,可也。
==6月23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病}}金光國{{*|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聖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守令署經,不可遲延,兩司除在外外,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兵曹判書趙尙絅,吏曹參判宋眞明,昨日特敎之下,不爲應命,事甚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史官二員待命。
○傳于李潝曰,召對爲之。
○持平金相紳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陽平君檣上疏曰,伏以臣奉命出疆之期已迫,而臣之父母及高祖母靜嬪閔氏,曾祖父仁城君珙,祖父海原君忠孝公健,生父花春君㵾墓山,俱在於京畿楊州一局之內,臣欲於未辭陛之前,切擬出往展掃,以伸情禮。且臣慘遭仲子之夭逝,靷期進定於七月初一日,葬地亦在先山不遠之地,兼欲往見入地,以洩一慟,玆敢冒死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悲迫之懇,特許恩暇,俾得便意往來之地,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仍傳曰,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大司諫李壽沆上疏曰,伏以臣杜門省愆之中,忽叨薇垣長席之命,驚惶感激,莫省攸爲。仍伏念臣,其地則甚軟,其材則至疎,雖尋常職事,固不可承膺,況玆方伯之任,卽臣之鵜梁,而兩湖藩寄,前後僥冒,自速罪戾,荐受嚴命,奉職無狀,是臣之罪,雖被誅戮,顧何怨尤?而同列至爲代羞,傍觀莫不揶揄。臣於是初不量入,追以爲悔,到處僨事,赧然知媿,顧何敢以末梢薄勘,自以爲幸,復有當世之念耶?在臣自靖之道,固當守聖人則止之戒,爲他日補劓之計,今何可徒恃寵靈,復玷榮途,放倒一身之廉隅,增益一時之嗤點也哉?迷滯之見,有難變改,悶蹙之情,不能轉動,連日牌召之下,不敢秪赴,臣罪至此,尤萬萬矣。伏乞聖上,亟賜斥罷,毋使守令之署經,夤緣淹滯,實是公私之萬幸。且臣卽接吏曹關文,因公洪監司柳儼狀聞,今年六月殿最,許令臣封進,道臣之稟請,該曹之覆啓,雖曰法例之使然,而不諒則甚矣。所謂法例云者,蓋新監司纔到職次,舊監司無故見遞,而守令等第,不可不及期封進,乃有此舊監司替當之例耳。今臣則不然,臣之置對,以其道內捧糴之不勤,而捧糴之勤慢,自是褒貶題目中事,則臣何敢抗顔而論其臧否,秉筆而書其等第乎?況臣雖蒙聖恩,已經薄勘,而湖西諸守令,尙在未勘之中,此固臣縮伏私次,恭俟決梢之時,黜陟守令,非所可論。今則上前開拆,期日已過,此非時急可行之事,姑待新監司之日滿,使之擧行,有何小損,而必使情勢道理之不可當之臣,苟簡爲之哉?乞令該曹,亟寢以臣替當之令,俾令事體得當焉,臣無任祈懇顒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殿最,本非所辭者,其卽擧行。
○正言洪重一上疏曰,伏以臣於臺職,萬萬不似,頃叨除命,荐違嚴召,論其罪犯,合被重誅,而例勘未幾,恩敍輒下,居常惶媿,若隕淵谷,不意薇垣新命,又下於杜門病蟄之中,驚惶感激,莫省攸處,臣雖愚迷,粗識分義,不至如木石之頑然,則豈不欲一謝恩命,少伸區區之忱?而惟其溺職之是懼,不覺違命之爲罪,咫尺之守,迷不知變,只自徊徨窮蹙,欲死無地,一念祈祝,惟在誅罰之亟加耳。噫,淸朝言責,何等重任。雖使剛方正直,聲望素著者當之,尙難稱塞,矧今世道日下,含默成風,尤宜登進骨鯁之士,以勵頹俗。而若臣骫骳巽軟,最居人下,加以十年病廢,萬念都灰,志氣厭厭,强勉不得,不但臣心自病之,知臣者亦莫不病之,則其人器不稱之狀,其可見矣。天日在上,臣何敢一毫飾辭乎?人雖至愚,自知則明,使臣苟有一分堪承之望,則翺翔臺閣,豈非新進之至榮?補拾闕遺,又是古人之所願,臣獨何心,一味違逋,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哉?況臣離違文陛,倏已四載,犬馬微誠,恒切戀慕,而只緣力孱任重,如蚊負山,左思右量,終難强進,瞻望楓宸,撫躬自悼,若臣痼疾在身,望斷陳力之狀,實亦通朝之所共知,而煩猥是恐,今不敢縷陳耳。荐召之下,一倍惶蹙,力疾趨詣於禁扃之外,略陳短章,仰請嚴誅。伏乞聖明,察臣肝膈之懇,亟削臣職,仍命攸司,重勘臣前後負犯,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於自劾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卽伏見獻納金尙翼之疏批,不勝憂慨之忱,略此尾陳焉。尙翼之疏,出於遇事勉戒,以效職責,而今殿下縷縷開示,至以有改無勉爲敎,於此可見殿下,重臺閣恢言路之盛意,而第以恣意增益,矯誣下敎,爲掌務官之罪,遽有嚴鞫之命,臣竊爲殿下惜此擧也。夫矯誣上敎,何等罪犯,掌務官雖甚無狀,堂堂國家,自有紀綱,幺麽渠輩,豈敢肆然爲罔上之計也?渠若眞有矯誣之罪,則固當處以一律,明正典刑,而今殿下乃反激惱於大臣之筵白,臺臣之疏陳,有此過中之擧,蟣蝨此輩之生死,固不足惜。而臣之所惜者,殿下雖若慰安大臣,而轉使之不安,雖若推治掖隷,而轉使之增氣,雖若優答臺言,而實不能聽納,此豈非一言而爲三失之歸乎?殿下每於辭令之間,有欠簡重,事係禁掖,則過費辭氣,轉生葛藤,是豈群下之所望於殿下者哉?伏願殿下,亟加三思,收還成命,以光聖德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是矣。而掌務官之增益下敎,侵逼大臣,極爲無據,則其此命,烏可異乎?幺麽此輩,若是護也,則國有紀綱,其未曉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南渭老上疏曰,伏以姿本薄劣,跡且疎賤,過蒙洪造,濫廁從班,立朝事君,未滿數年,前後所被恩數,迥出常格。有非不肖如臣,所當得者,常以此激礪寸忱,强策疲鈍,每欲當官盡分,隨事勿避,以爲一分報答之圖。而頃年一入臺地,遽遭狼狽,屛迹朝端,跧伏田廬,今至七年之久,間嘗一補藩幕,暫膺郡寄,而隨分浮沈,念絶榮塗,甘爲聖世之一棄物矣。不自意隆恩記識,拂拭如舊,諫省除旨,忽及於千萬夢想之外,臣手奉除書,惝怳失圖,忽不自知其涕淚之被面也。區區感激之忱,豈不欲一謝恩命,復覲天日之光,少伸犬馬之微誠,而第臣伊時所被臺言,萬萬危怖,追思至今,餘悸在心。噫,臣處世昧方,不能隨俗俯仰,苟有意見,必欲直遂,竊自附於事君無隱之義,何嘗有一毫偏私於其間?而人言不諒,罪案勒加,倘非聖明在上,曲賜照察,臣之顚仆,豈但一黜而已?今雖蒙恩起廢,重叨舊踐,而在臣廉義,其何可諉以日月之已久,寵命之惟新,而抗顔冒出,以貽臺閣之羞哉?且臣素賦虛薄,百疾纏身,年方强壯,便具衰相,重以屢朔瘴邑,水土爲祟,當此暑濕,諸症漸就危惡,委身床簀,作一僵尸,雜試藥餌,了無分效,實有凜凜朝夕之憂。假令臣無此情勢之難强,目今危死之疾,斷無復起從仕之望,昨違嚴召,誠出於萬不獲已,而罰靳例勘,庚牌荐辱,分義是懼,亦不敢一向坐違,不得不扶舁進伏於禁扃之外,悉瀝衷懇,仰溷宸聽。伏乞聖明,天地父母,察臣踪地之臲卼,憐臣病狀之危劇,將臣職名,亟行鐫削,稗gg俾g得稍靖私義,調將危喘,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六月二十三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聖輔,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光國,記注官柳萬樞,記注官金廷鳳。兪健基讀,自孝順皇帝永建,止同産棄市。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柳萬樞拔燭讀數行,眼暗不能讀。上曰,注書讀之。金光國讀,自六年春二月以沈景,止郞中辭病不就。上曰,少退。諸臣復入侍。上曰,儒臣讀之。健基讀,自封乳母宋娥,止賊皆弭散。健基曰,下司隷校尉虞詡獄赦之,蓋虞詡,以吏治著名,而以此事觀之,誠是直言敢諫之士也。夫吏治,亦非一切文法吏所可做得,必也正直剛方而後爲可能也。王化漸遠,民生愈困,故廟堂則責之於州,州曰任郡,郡曰任縣,更相委托,了無實政,邦本塗炭,愁怨轉深,此豈非惻怛之處耶?至如貪贓一款,亦當嚴治,然後可爲懲勵之道矣。健基曰,遣孫程等歸國事,觀其周擧直言之風,則誠可取矣。上曰,以其建策之功,封侯矣。健基曰,孫程固是忠諒,而以信任孫程之故,終亦失之於宦官之手矣。宦官封侯,非高皇約條,故《綱目》,特書以十九侯就國者,恐有微意耳。上曰,孫程,其中爲首者乎?健基曰,其中孫程最賢,而周擧欲留之言則好矣。蓋正直敢言,自古爲難,自上苟示之以嚴威,鮮有能盡言者,伏乞特垂鑑戒于此等處。上曰,然矣。健基,聘處士樊英,爲中郞將事,其下有司馬公注,蓋樊英之一出,爲後世貽笑,而英實處義不足,旣已出世,當爲臣盡節,而至於稱疾,至殿不屈者,此則處義未盡,嚴光之不出,實有義意,而樊英則不然耳。雖然,漢家待士之道,如此優異,人君待士之禮,當法此矣。上曰,樊英終無猷爲,雖然,拜中郞將僅數月,此亦居官未久而然耳。嚴陵,以故人來見,非屈也。異於樊英矣。健基曰,胡氏注,實是千古不刊之言,書諸壁上,庸爲常目之資好矣。上曰,然矣。後世人君,待山林之道,非伊、傅之材,則不足以充此矣。健基曰,士之出世甚難者,誠以此也。居則完名全節者多,出則輒至於狼狽,此則蓋在於在上者陶匀之道耳。此輩誠異於俗士,自上盡心招來,隨才授任則好,而責任旣重,終難於出世,此實千古可恨之事也。至如先正臣李珥,間世賢材,雖不易得,而山林之士,擧皆讀書修身,制行自高,其於矜式之道,其效不淺淺矣。上曰,所達好矣。漢帝待樊英之道,誠過矣。蓋漢帝,不及湯、武,故所以招來者,不過樊英輩耳。方今之世,讀書山林者,不問高低,直待以伊、傅,故終難出世耳。頃者梁得中上來時,聞其所達,則多有質實處,初以掌令,猝當入侍,豈不無生疎節?而李宗城駁論之,故仍以退還耳。我朝張顯光,亦以隱逸出仕,而閒習禮節,人品各自不同矣。雖仕宦家常常入侍者,亦有疎漏之節,有何所害乎?健基曰,夏侯勝不閑禮貌,而正言忠諫,諸人莫及,山野之人,不習禮節,亦是希貴處。伏乞勿以繁文瑣節爲貴焉。梁得中若責之以科目發身,屢經翰注之類,則此豈待山野之道耶?上曰,纔入山,便以遺佚待之,予以爲弊矣。今時之人,或使之勸出,又使退去,豈非浮文耶?健基曰,斯文終至於各生標榜矣。上曰,厥言止之。健基曰,遺佚亦有標榜,而第勿上之於朝廷,可也。上曰,吏郞翰薦,雖各對擧,而卽今薦用遺佚之道亦然。故實使之難進耳。斯文事,予不欲上之朝廷,故俄以止之爲敎矣。名目雖異,才之賢否,可以擇用於其中,他國之人,則雖似難知,至於朝鮮之人,庶可知其賢否而用之,第以上下之間,有時疑阻,不得盡用,是可歎也。儒者,亦以對擧用之,則亦安知無欺世盜名之患乎?朝廷此習,蓋出於好勝,而山野之人,豈預於此乎?苟爲如是,則至如眞儒,誠難知而用之耳。健基曰,聖上盡陶匀之化,宰相恢公正之道,至誠招羅,量其能而授其職,則豈不無得士之實效乎?上曰,所達儘好矣。健基曰,詔復安定北郡事,與我國廢四郡及鬱陵島略同矣。鬱陵島,距陸路不甚遠,且土地甚美好,古以倭患棄之,而到今則旣無事變,更加收拾,似無所害矣。廢四郡及鬱陵島,臣未之親見,不敢指陳方略,而乞令廟堂,商議善處之地,何如?聖輔曰,儒臣所達,頗迂闊矣。臣往江界時,詳聞廢四郡事,則必無支存之勢云耳。故相臣南九萬集中,亦有此說矣。上曰,南九萬事,以更置爲主矣。健基曰,小臣往盈德時觀之,則沿海諸郡,皆築城防倭,而鬱陵島內,常遣盈德三邑軍四五名,輪替戍置矣。上曰,今亦爲之耶?健基曰,戍卒回還時,或獻其所産,葦竹則甚茂好矣。聖輔曰,倭奴雖無目前擄掠之患,近來彼邦人物,甚繁盛云。安知無後日後慮耶?上曰,日後邊釁,予意則以倭爲慮耳。卽今姑無釁端,故我國之待彼甚薄云。蓄憾必久矣。北虜則本性朴實,似無可慮,而至於倭人,巧詐特甚,安知蓄憾之事乎?冬來之倭,夏間始送之,操縱百端,豈無怨恨之心?予意則終以倭奴,爲深慮矣。健基曰,倭性甚褊狡,似無遠慮矣。聖輔曰,下南給倭之物,雖未詳知,而所給甚薄云。自上,申飭,何如?上曰,賜倭之物,甚爲操縱云。當給之物,不必如是矣。上曰,蒙古漸熾云,金卽蒙古也。必有循環之理,予慮蒙古矣。健基曰,惶恐敢達矣。卽今禁推中趙迪命,病在死生中,金吾不能自擅,故不爲保放,而情勢萬分矜惻,自上特垂矜察,何如?上曰,儒臣違牌之弊特甚,故有所處分,而旣有實病則放送,可也。上曰,玉堂禁推人員,竝附過放送,實病外,仍卽牌招。{{*|榻前下敎}}上曰,違牌坐罷,堂上堂下侍從人員,竝爲敍用。{{*|榻前下敎}}
==6月24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金光國{{*|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犯畢星。
○下直,礪峴僉使金振昌。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持平金相紳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副提調趙明翼啓曰,炎雨徹夜,日氣陰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微眩之氣,不復往來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進藥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明日入診爲宜。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宋徵啓,時在全光道泰仁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又啓曰,守令署經,憲府則旣已爲之,而諫院則尙未署經,除在外及牌不進罷職傳旨未下外,大司諫李壽沆,正言南渭老、洪重一,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連日違牌,尙不應命,事體殊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應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宗廟卽遣史官,卽爲奉安則還來,若未修改,今則日氣少晴,促其工役,卽爲奉安,如或奉安之際,値日氣未晴,則待其少晴奉安事,卽爲傳諭。
○傳于李潝曰,召對爲之。
○全羅監司狀啓,潭陽等官居閑良李再命妹李召使等,渰死壓死事,傳于李聖龍曰,渰死壓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左議政徐命均箚子,伏以糞土賤臣,荐蒙殊榮,光溢薦紳,恩竝河海,不敢不忍死强氣,被命登筵,一陳區區惶怖之情,咫尺威顔,親承誨諭,開示溫諄,臣益增感激,銘鏤心肝,雖滅死萬萬,何以酬報?前席纔退,自然涕零,不覺臣身之爲己身也。以臣不肖,受恩至此,庶竭駑鈍,圖報塵露,而第臣病狀,臣亦不自知其轉到此域。自春以來,或頭痛,或咳嗽,兼以痰結胸腋,流注四肢,口味全厭,殆至廢食,未免黽勉驅策,而今月不如前月,一層頓加一層,重傷暑濕,下利gg下痢g二十餘日,肌肉消脫,形貌枯悴,是專由於脾胃受傷,眞元虛敗而然,神精亡失而全無管攝,氣力澌惙而不能酬接,足踝左右,痰核亘痛,行步蹣跚,幾同坐廢,特不朝夕待盡耳。見者莫不危之,仰惟聖上,亦賜俯燭矣。日昨入對,實出於少伸分義之意,而奏達之際,神識迷霿,未能明白敷陳,且失汗過多,扶舁還家,症狀一倍越添,泄病復劇,委頓床席,昏昏不省,復起爲人,萬無其望,筋力奔走,死而後已。是臣平日所自期,非敢自惜其死生,有身而後,始可論其供職,而不幸病纏膏肓,無以自力,旣不能攝察事務,虛縻重任,決非國體之所宜,臣亦將焦迫畏罪而促其命,不得不疾聲哀號。伏惟聖明,天地父母,特垂生成之恩,憐臣危篤之狀,亟命鐫免職名,以幸國事,以安微分,不勝祈祝之至。且臣方待罪太廟提擧,而今日修改,因臣淹病,不得備員,卽賜遞改,以重事體,臣竊冀望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其於筵席,雖知卿恙,筋力不衰,不過偶恙,自可勿藥,以疾未參,亦何所傷?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乙卯六月二十四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浩,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光國,記注官柳萬樞,記注官金廷鳳。上曰,注書出去,持綱目目錄卷來。金光國持進目錄卷。兪健基讀,自漢安元年秋八月,止百僚肅然。上曰,承旨讀之。金浩讀,自河南尹不疑,止邊方晏然無警。健基曰,遣八使分行州郡事,觀張綱埋輪之言,則其直氣勁節,使人髮豎千古矣。其時外方,豈無患害?而第以梁冀在內,其危尤急,故綱不畏其死,而直言之耳。又觀綱爲廣陵太守,單車詣壘之事,則非但直言勁節而已。又能處事周詳,其材可用,而但以梁冀擯斥在外,終未大用,誠可恨耳。上曰,然矣。健基曰,綱不饒故人,能按蘇章之罪,可謂得方伯之體。伏乞興起于玆,方面之任,必得如此人用之,可見澄淸之化矣。上曰,然矣。金浩曰,分遣八使者,卽今之御史,蓋御史之道,必須的知嚴覈,而或不無爽實之患,惟在得其人而送之耳。上曰,然矣。健基曰,御史之說旣出,故敢達矣。御史或以物望爲之,故用年少生疎者送之,每有不該事之弊矣。殿下每以御史速來爲敎,蓋御史之職,非草草可辦。朴泰輔爲全羅道御史時,搆羅州牧使,而上來到漢江,更修,書啓時,文書未詳處,又爲下往羅州,更考而來,故能稱職,以此言之,御史之職,不可悤卒爲之矣。上曰,累處經歷,聰明有限,反不如詳看一二處而來耳。浩曰,故相臣李敬輿,爲御史時,偶看一守令,有場市上買數石穀,仍以遞罷,厥後自家爲守宰,自有用穀之道,然後始覺前事之妄率,終身爲恨云。故御史之任,必以有履歷人,選用之好矣。健基曰,朗陵侯相荀淑,莅事神明,且稱其淸識難尙,東京淸議張本,始見於此矣。一篇之內,無政令施措之所記,而率多草野之言,蓋朝廷亂,則公論在於草野,而賢人隱伏,於此可占漢室之衰替,鑑戒之資,亶在於此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封大將軍冀妻孫壽,爲襄城君,漢家政令,至此舛錯無餘矣。上曰,此無可言者,朱子之特揭於綱者,意有所在矣。梁冀弑帝後,則乃冀之天下,非劉氏天下矣。健基曰,光武及明、章二帝,培植氣節,故雖以冀之凶焰,猶有奪劍論罪之張陵,其直節,誠可敬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崔湜政論,多有好處矣。上曰,胡氏之論正大,而仲長統之說,有過處,至如結繩干戚等語則好矣。而亦不無弊矣。健基曰,此外則不過冀之凶焰及草野淸議之事而已。諸臣退出。
==6月25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金光國{{*|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杆城郡守趙尙綱。
○金浩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持平金相紳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備局堂上,無稟定事,本院無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副提調臣趙明翼啓曰,天氣蒸熱,雨後稍減,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微眩之氣,不復往來乎?昨日之批,有明日入診之命,今日臣當與諸御醫入診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無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應命,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潝曰,召對爲之。
○洪聖輔,以備邊司言啓曰,豐川所囚唐人三名,押送鳳城事,旣已定奪矣。齎咨官所當領去,故分付該院差定,而咨文則唐人所持挾船等物區處後,始可書塡於計開之中,勢當令禁軍,追後直送于灣上。而齎咨官則依前例爲先明日發送,使之前往豐川,以爲押領西下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忠勳府言啓曰,本府書寫忠義衛張震熙有頉,代忠義衛韓泰喜差下,依例假郞廳稱號,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七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大臣家,請受祿牌,則左議政徐命均以爲,方在辭免中,右議政金興慶以爲,因諫臣之疏,方在縮伏中,有難冒受常廩云。祿牌俱不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令倉官輸送。
○洪聖輔啓曰,卽伏見濟州防禦使金{{?|⿰亻政}},放未放啓本,則着署麤大,誤字至於七處,刑曹關文中,收議大臣姓字下,不書名字,莫重奏御文字,如是不察,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箚子,伏以臣以輕微之望,忝崇高之地,前後跋疐,固非一再,而淟涊不去,倏滿三載,其不厭於時議,蓋已久矣。居恒愧懼,若隕淵谷,伏見獻納金尙翼之疏,因日前掖隷事,而論斥臣身,凌轢蹈藉,殆無餘地,以爲私自送言於中官,失廊廟正大之體,末又謂之憚於咈忤,徒事泯默。臣於是,誠不勝駴惋之至,夫掖隷之詬辱醫官,不可無懲治之擧,故臣招致司鑰于藥院,責其不能檢束,因言如此之類,不當留置於紫衣之列,宜速刊汰之意。則臣之所言,只言於司鑰而已。元無送言于中官之事,其以私自送言,直斷爲案者,抑何意也?且伊後診筵,臣仰陳事實,仍與知申,請治其罪,則聖上卽賜開納,乃降令攸司推治之命。噫,前席敷奏,旣無嚴敎,得准所請,則有何咈忤與泯默之可論乎?坐在公府,責未檢下,使卽處置,則有何失於廊廟正大之體乎?彼乃不究本事之如何,以此等話頭,盛加脅持,不少顧藉,誠莫曉其心之所在也。如臣無似,職忝三事,輔弼匡格之責,固難稱塞其萬一,而今忽因一微事,厚被詆辱,誠無顔面,苟然仍冒於百僚之首,身帶保護之任,昨日候班,旣未克進參。今朝入診,亦不得趨造,惶懍之極,靡所容措,玆敢略暴危苦之懇,仰塵崇嚴之聽。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仍治臣罪,以謝人言,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此本微事,筵席下敎,旣無辭氣,卿之所達,其卽下敎。予於卿,無毫分芥滯未便之意,則浪聞過中之辭,其何介意?予常於此世,其不諒過中之辭,過爲撕捱bb之b端,心常憫之,況體國大臣乎?批旨詳諭,卿箚備陳,其勿復讓,卽爲視事,則其所浮聞,自可帖然。是予所望於卿者,卿須安心勿辭,其卽視事,用副此意。仍傳曰,遣史官傳喩。
○乙卯六月二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副提調趙明翼,假注書李衡萬,記注官柳萬樞、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姜渭聘、金世選。明翼進伏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只首醫診之,可也。明翼曰,使兩廳首醫,同爲診候,何如?上曰,可矣。聖徵、應三以次診候。聖徵曰,左右三部調順,度數平均矣。應三曰,左三部平均,右三部亦調順,而寸關似微滑矣。明翼曰,六君子湯,旣已加御五貼,前劑入生脈散進御當否,問於醫官而定之,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應三,咸曰,生脈散,麥門冬減五分,加白茯苓一錢,五貼進御,何如?上曰,劑入,可也。明翼曰,向日掖隷,事極微細,自上旣命推治,則更無可言,臺疏語意不尋常,誠可怪矣。上曰,此亦足以觀世道矣。頃日大臣有陳,故予亦下敎,此事固有二端,如是處之則好,而今則旣已處分,更無可言,頃日下敎,卿亦聞之矣。予入自藩邸,豈不知此等事耶?藥房禁漏等處,例有如此事,昔聞崔聖任,見辱掖隷,伏地於差備門之事,而未聞其告于藥房或政院者也。向來竹瀝事,予亦稟于東朝,使政院治之,予非顧藉而然也。渠輩前日,有許多如此事,而今乃欲立法於此,極可痛也。旣治東朝所屬,故此亦治之,而予本無詬辱大臣事矣。明翼曰,臺疏未激之前,臣得見之,辭語多可怪,臣欲得與臺相親者,書報曲折而不得。故臣乃作書,以爲事體不然云爾,則臺臣亦還持去,略改以入矣。臺諫聞人言而爲此,豈不非乎?凡言語,固易增演,而此則有若故爲增演者,誠可怪也。頃日下敎,只以事體言之,少無嚴敎,而外間傳說如此,臣竊慨然。上曰,臺疏上款亦好,而申屠嘉事過矣。明翼曰,申屠嘉事,與國朝事引用語,俱過矣。而其在寧激毋渝之義,臺諫何可非之乎?又曰,大臣箚批姑不下,今日次對,將不得爲,今復若許久撕捱,則國事與藥院事俱悶矣。上曰,大臣豈以此深責臺臣,而有所撕捱耶?予旣無詬辱之事,若詬辱,則大臣豈入參次對乎?投忌之敎,但謂掌務官,而臺諫則認以爲大臣事矣。然金尙翼非有意思,猶有渣滓故也。明翼曰,廊廟失體之言,遣辭亦重,大臣之箚,豈不如此乎?上曰,向日兵判之言是矣。李潝之陞司藝則人不怪,權爀之陞司藝則人怪之,此蓋相阻故然耳。若在他人,則初必無致疑金尙翼之故,大臣之烏得如此矣?明翼曰,日昨召對時,有違牌坐罷人敍用之命,而伊日入侍承旨,未及仰稟,下敎本意,該曹擧行,有難指的,未知盡敍歲抄前後乎?抑只敍歲抄中未蒙敍之人乎?上曰,只歲抄中未蒙敍人員,敍用,可也。明翼曰,堂上堂下侍從,當盡敍乎?上曰,一倂書入,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六月二十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潝,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光國,記注官柳萬樞,記注官金廷鳳。兪健基曰,小臣惶恐敢達,火光熹微,伏乞拔燭讀書。上曰,依爲之。健基讀,自二年春二月鮮卑寇雁門。上曰,姑止之,白馬令姓名,似有不可直讀之義矣。健基曰,頃已變音讀之,而今番亦欲臨文變讀矣。上曰,依爲之。健基讀,止書奏不省。上曰,少退。諸臣更爲入侍,健基讀,自冬十月以宦者,止昱慙服待之彌厚。上曰,承旨讀之。李潝讀,自竇武爲城門校尉,止各置大人領之。健基曰,八月大將軍梁冀伏誅事,亦有鑑戒處矣。桓帝能默運奇權,克除大憝,可謂幸矣。而第不能使朝廷,明法處之,而潛與宦官輩謀誅,故宦官之禍,甚於梁冀者,以其當初擧措,不能正大之致也。胡廣、孫郞,雖不與梁冀同惡,而依違媕阿,養成禍亂,故朱子之特書免爲庶人之事者,意義嚴明矣。上曰,此所謂胡中庸矣。桓帝信用左悺之事,蓋出於孫程,而孫程則蓋賢矣。健基曰,程雖忠節可尙,而不可以一人之賢,偏用此輩也。苟與李膺、陳蕃之輩,同除冀患,則有何後患乎?故不可以一時功利,苟且成事也。上曰,然矣。而其時國勢孤弱,且胡廣、孫郞之輩,不足信用,故勢不得不然耳。潝曰,胡廣之中庸,無所建立,使小人無所忌憚,可痛,甚矣。樸直正士,雖無近效,而至如汲黯輩,終能逆折奸萌,用人之道,不可不審矣。上曰,胡廣,若稱以依附梁冀則冤矣。健基曰,大尉黃瓊,多引進名流,至如范滂輩甚多,而登車攬轡,有澄淸天下之志者,千古之下,可想志節,而惜乎終不能大用耳。上曰,張綱埋輪,范滂登車之事,可想其爲人,而予則以爲,此輩揚淸之道,太過矣。揚淸固好,而太過則激生事變,以李膺事,可以知之矣。潝曰,其中有不量時勢,矯激太過者,而至如仇香、劉寬輩,則深默忠厚,人品各自不同矣。上曰,劉寬輩,蓋然矣。潝曰,漢室雖衰,而賴此名節,猶能扶持一時耳。上曰,雖以曹操之奸邪,猶曰吾爲周文王者,畏其淸議而然也。雖然,終不若西漢之忠厚,光武之中興,實基於前漢之質厚矣。前漢之世,雖以重厚爲主,而紀綱亦嚴截,至如鼂錯之朝衣斬市,及蕭望之仰藥等事,蓋太過而直,以大不敬,繩之以重律,紀綱則固嚴截矣。此患漢高實啓之,一自蕭何繫獄之後,漢代往往誅戮大臣矣。潝曰,人君之一言一動,甚是關係矣。漢高若不卽赦蕭何,則後世亦論其君臣之際,而高祖之豁達,亦有大欠處矣。上曰,然矣。予以後漢之淸議,終不若前漢之朴厚矣。健基曰,後世之議,皆以爲然矣。潝曰,淸議雖好,而比之朴厚,終有差等,至如聖門顔子,終日如愚,游、夏則文學蔚然,而終莫能及此,蓋以文滅質之害也。上曰,今則文弊滋甚,寧以純文爲事則好,而到今文亦已蔑耳。健基曰,徵姜肱、徐穉而不至,其節甚高矣。上曰,此誠眞隱士耳。潝曰,劉寵之治,別無赫赫聲名,而有此實效矣。上曰,此時人物,多褊促,而劉寵則渾然矣。潝曰,茅容殺鷄供母,見稱於林宗,蓋林宗何等賢者,而猶減三牲之供,以養賓客,至如茅容,尤爲篤實矣。上曰,然。此說上於《小學》矣。上曰,鄭泰善知人矣。潝曰,泰善知人,故能知黃允之敗矣。上曰,淸議雖勝於渾濁,而其中矯誣者有之,黃允之流是也。潝曰,今則世道,尤爲艱險,凡今之人,恒言必稱孝悌,堯行舜趨,而世無林宗之知人,誰能辨其眞僞乎?觀其外貌,雖顔、曾,似無所過,而及考內行,則篤實者蓋寡矣。人君深居九重,亦何以易辨乎?至如仇香,苟不遇林宗,則特材間一庸夫而止耳,豈不難哉?以今守令言之,監司巡到時,善爲饋待,飾其辭貌,其人之虛實,有難立辨矣。此輩之爲患,反有甚於闒茸之類耳。上曰,承宣之言善矣。頃者副提學所達亦然,此蓋甚是難辨處矣。潝曰,凡今取人之道,勿以赫赫爲貴,必以做事懋實爲主,則在下者,亦必化之,伏乞留意于玆。上曰,所達儘好,當各別留意矣。上曰,仇香不罰而化之事,與有恥且格之義同矣。上曰,范孟博、李元禮之標榜過矣,如此而豈無後患乎?潝曰,此乃君子之黨,不可以朋黨目之耳。上曰,不可與唐之白馬同言,而蓋亦自相取類耳。健基曰,苟得李膺、陳蕃之類,委任信用,則必能逆折奸萌,熙隆治道,非止於一時淸議而已。上曰,頃諭於吳瑗矣。今若薦人於時君,則賈誼、薰仲舒gg董仲舒g中,當薦誰乎云爾,則瑗亦曰當薦仲舒云矣。賈誼則太銳,似不及矣,漢文之不用,必有意耳。若用賈誼,則吳楚之患,當在漢文之世,而不在於景帝矣。健基曰,李膺之事,同於周昌矣。上曰,不及矣。玉堂歸看周昌本傳,則可知之矣。健基曰,高帝之托趙王於周昌者,深知其賢故然矣。上曰,知人莫如漢高矣。知安劉之周勃者,豈不知呂氏之禍耶?封文帝於代者,所以故遠呂氏耳。漢高雖不學,而其敎太子之事,亦可謂能學矣。至如爲其易知云者,是其不學處也。文帝類於高帝,而其學問則爲過矣。健基曰,雖然,規模之不及高帝處多矣。上曰,桓、靈之時黃河淸,頗同於今日波之河淸矣。健基曰,河淸之事,古人不以爲瑞,還以爲變矣。上曰,漢儒附會之說,甚無稽矣。健基曰,以比麟不當見而見,有類於今之河淸矣。上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云者,有聖人則自有瑞耳。唐虞之世,亦安知無河淸之事乎?健基曰,河淸,皆以爲變,而獨京房之易以爲瑞耳。上曰,聖人出而河淸則爲瑞,桓、靈之時則爲災耳。健基曰,元順帝時河淸,今又河淸,可異矣。上曰,所謂河淸者,安知不類於鶡雀乎?上掩卷,玉堂退出。上曰,承旨進來。潝進伏,上曰,處暑後當開講,而玉堂只有兪健基一人,且新錄當速行,而舊錄無一行公,任珽則別無撕捱之端,當初與兪最基,欲同去就,不是異事。今則與兪最基,事端各異,不可一向撕捱,而權爀旣已指名之後,則同錄諸人,不可强同去就,不爲行公,其在分義,不當如是,竝從重推考,待開門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獻納金尙翼,正言洪重一、南渭老,竝只推,待明朝牌招,使之守令署經。{{*|榻前下敎}}
==6月26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病}}金光國{{*|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懿仁王后忌辰齋戒。
○夜一更,流星出東方天際淡雲間,入艮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持平金相紳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兵曹判書趙尙絅,吏曹參判宋眞明,連日違牌,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柳萬樞,重患暑症,勢難察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李錫祿。
○以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沈星鎭、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李潝曰,召對爲之。
○金浩,以禁衛營言啓曰,一番前部左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七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七月八月兩朔應立,左部左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內,一名到京物故,其餘六百六十九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七月初一日,與前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二番別馬隊五十名內,一名則中路潝死,二名則病重落留,其餘四十七名及標下軍一名,逢點整齊矣。來七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一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六月二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光國,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廷鳳。上曰,自永康元年始讀。兪健基曰,自前自止,自此始附矣。仍讀自永康元年春正月。上曰,有相考處,注書出去,持下卷而來,金光國持進下卷。健基曰,小臣數日來有風漸,肩臂牽痛,不能久讀,惶恐敢達。上曰,承旨讀之。洪尙賓讀,自鮮卑敗績。上曰,窓外少退。霎時,諸臣更入。上曰,仍讀其下。尙賓讀,止八月遣校尉。上曰,注書讀之。光國讀,自先零羌叛,止山陵大水。健基曰,竇武,爲黨人上疏論救,斯亦不易爲之擧也。范滂曰,欲使善善同其淸,惡惡同其汚,仍爲願埋於首陽山,孟博,雖在牢獄中,而猶持正直之節,故王甫方欲害滂等,而猶爲之愍然改容,於此可以見善端之人,皆固有矣。只以陷於惡黨,故不得已如此,誠可痛惜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以竇武爲大將軍,陳蕃爲太傅,而諸尙書皆懷畏懼,托病不朝,故蕃以書誨責之,其忠節,於玆可想矣。上曰,胡廣無所可論,而若與蕃、武輩同用,似亦有可取處矣。雖然,有臣如陳蕃、竇武,而卒莫能用之,此昭烈所以歎息痛恨於桓、靈者也。至如胡廣輩,若用之於平時,則豈不無用處耶?健基曰,胡廣,雖無所猷爲,世稱以胡中庸,則其爲人亦不可少耳。上曰,所謂中庸,類於子莫之執中,其中庸不足取耳。上曰,竇太后之誅宦官,可謂得矣。而第幾事不密,至於生出大亂,可勝惜哉?健基曰,陳蕃之欲誅宦官者宜矣。然,太后曰,故事世有宦官,但當誅其有罪者,豈可盡廢乎?此言好矣,蕃之欲爲盡除者,非王政之公也。上曰,事近太濫矣。健基曰,曹操雖奸逆,亦能該事,其所謂只誅元惡一獄足矣之說,誠得宜耳。上曰,操又繼宦者,踵肆其毒,蓋天將亡漢,故代有奸兇耳。上曰,觀其以小黃門代之之事,則甚非正大矣。所親者,只是小黃門,而宦官中亦有親疏之別,其不能公正可知,漢每以外戚,與政同事,故世有其患矣。健基曰,外戚自處之道,不當干預國政,而亦有可用者,如竇廣國、趙如愚,則誠賢人耳。上曰,漢之嫁禍,每在於外戚、宦官,交相爭制矣。文帝之不用廣國,亦善矣。呂防雖賢,而若任用,則終致十常侍之亂,此輩終不可任用矣。健基曰,漢家不能以法制,待外戚宦者,故馴致禍亂矣。上曰,靈帝所謂不軌欲何爲之說,無異於爲官爲私之問,無足可言矣。健基曰,賣官鬻爵等事,尤無可論耳。上曰,太監稱父稱母,且列肆禁中之時,昏謬乖裂,莫此爲甚,如此之君,不必以人主,爲之爲待耳。健基曰,五代六朝事,尤有怪駭者矣。上曰,皇帝,至爲伶官打頰,則不足爲責耳。健基曰,立石經于太學門外之事,猶有可取者,當此之時,漢家制度,已無可言,而尙賴光武、章、明之帝,崇儒重道,遺化未泯,故後世昏辟,猶知尊尙此等事矣。上曰,然矣。上曰,趙苞破賊事,其處變之道何如耶?健基曰,此乃事之至變者,非學識如程子者,則難以定見,而但先儒之立論如此,似無更疑處耳。上曰,雖然,不無可疑處耳。此事有異於舜之竊負逃海,徐庶之方寸亂矣等事,苞之於漢室,君臣之義已定,況且身任保障,則詎可輕易投降哉?健基曰,程子之言以爲,城則雖是漢城,而其身則與母同死爲可矣。上曰,然則城是漢城,而身亦非漢之身乎?後世之忠孝,不及趙苞者,其將藉此,而甘心投降,其後弊當復如何,雖然,苞若先自身死,以斷敵人之望,則不必殺害其母,然則可以得全忠孝矣。健基曰,聖敎至當矣。忠孝雙全之道,惟有先殺身,而截後患耳。苞終不以城降賊,而末乃歐血以死,其忠孝之不可以暴白於天地矣。上曰,苞之速戰則過矣。而苟爲一遵程子之論,則君君臣臣之道,將有虧損矣。光國曰,先賢垂論,非不的當,而第殊欠渾厚,似非伯程子言也。上曰,定非伯程子言也。注書之言是矣。上曰,喬玄之褒曹操則過矣,而許劭之言,甚合當矣。其曰喜而去云者,善形容矣。適中其心,故喜而去耳。呂布、袁術之輩,非操則若能制之,而但許操以命世之材則太過矣。健基曰,治世能臣之之說,有監戒處矣。蓋群下之材,在上者誠能表章陶匀,則雖曹操亦爲能臣矣,上曰,然矣。上曰,頃者王莽之事,亦除之矣。桓、靈以下則無可觀,上篇則除之,下篇附自止,可也。諸臣退出。
==6月27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式暇}}金光國{{*|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穆王后忌辰齋戒。
○洪聖輔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持平金相紳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來七月朔祿俸,令倉官輸送,則左議政徐命均以爲,祿俸輸送之命,出於特恩,臣誠極惶感。而病狀危惙,不能供職,徒費廩食,萬萬非事體所敢安,揆以義例,終不得冒受,尤增悚懼云。右議政金興慶以爲,臺言不比尋常,情地極其臲卼,雖有輸送之敎,而其在私義,終難冒受云。祿俸俱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更爲輸送。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答曰,前席面諭,箚答已諭,雖有偶恙,安心善攝,其可勿藥,復何尋單,卿須顧今國事,此豈股肱大臣,以恙過讓之時,頃者偕入,其無肅拜,心雖訝焉。豈意猶復以恙爲辭乎?情志不孚若此,默然無語,卿須體予慇懃之意,安心勿辭善攝,則其於涼生,宜自快瘳,其何尋單,其須體此,勿復其單,從容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6月28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式暇}}金光國{{*|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懿王后忌辰齋戒。
○辰時巳時,日暈。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持平金相紳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趙明翼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連日違牌,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浩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金浩啓曰,禁府諸堂上,本府有稟定事,來詣請對時矣。傳曰,引見。
○李潝,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秋享大祭親行時,數多諸執事塡差,而在職之人絶乏,秋曹廚郞廳,通融塡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秋享大祭親行時,許多諸執事,皆以文官塡差,而堂上堂下,時在違牌坐罷者甚多,實無推移分排之勢,在前如此之時,亦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敍用。
○乙卯六月二十八日酉時,上御熙政堂。禁府諸堂上,請對引見入侍時,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陽來,同義禁趙最壽,同義禁李瑜,左副承旨金浩,假注書金光國,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判義禁申思喆進伏曰,本府有稟定事,故敢達矣。今日午間入直都事來言,南間第四間囚朴海正,穿其東邊壁穴,脫其所着之枷杻,潛身踰出於第五間之際,外直羅將,適見之。則第六間罪人金重器所囚之西壁,亦穿穴長一尺廣一尺,而中有三四介外木,以空石遮囚,而外掩孔穴,海正壁穴,足容人身之出入,而磨成蹊痕,顯有許久往來之迹云。鞫囚之穿壁相從,前所未有之變,故當該典守下吏等,今方拘置,移刑曹査問嚴處,入直都事,不可晏然無罪,拿問處之,似爲宜當。臣等亦有不能檢飭之失,方在惶恐待罪中,今當齋戒之日,有不可煩稟,而鞫囚關係甚重,不可以草記,泛然上聞,故敢此求對矣。海正宜加鞫問,究其情節,而旣是鞫囚,又有臺啓,則不可自本府推問,有若循例罪人之爲,何以爲之?上曰,當有守直羅將輩矣。思喆曰,有之矣。上曰,今則罪人傳家食乎?思喆曰,重器傳家食,海正自禮賓食之矣。上曰,重器、海正所囚,其間幾許。同義禁李瑜曰,其間空一間,而常以鄕軍守之矣。穿壁處,不知何時爲之,而穴廣布一尺云矣。知義禁尹陽來曰,海正越去時被捉云矣。重器壁穴,則有外木數三條,不能通行,而海正則可以出來,往見于重器處云矣。上曰,海正解枷杻乎?陽來曰,尙食禮賓,故未解枷耳。上曰,外直極疏闊耳。瑜曰,罪人不生不滅,久在獄中,守直解弛,致有此患矣。陽來曰,非逃走也。對穿兩穴,必有規規情節矣。上曰,自前無如此事矣。卽今只有泰績、海正、重器三人乎?瑜曰,其外有犯越罪人三人耳。上曰,渠有規規之情節,則當與他人相議,何必與重器相議耶?思喆曰,今問海正,則當問重器,事甚掣肘矣。上曰,姑無不軌,以此設鞫,有傷鞫體矣。上曰,注書出去留門,金光國出而傳敎入來。上曰,旣已傳食,則有同酌處以常例人待之,故致有此事,而不過越去談話矣。思喆曰,然則過國忌後處置乎?上曰,過國忌後,當處置矣。陽來曰,今當移囚他間,堂上中一員當進去,而有同坐起,齋戒相値,故難處矣。上曰,只使都事,嚴防其穴,可也。瑜曰,臣等在外時相議曰,齋戒時猝然請對,則外間必騷動,故今以本府稟定爲言矣。榻前所敎,使承旨略出擧條,宣示於朝報,何如?上曰,海正穿穴他間之狀,自本府爲先嚴問以啓,當該都事拿處,羅將守直軍,移刑曹嚴處。{{*|榻前下敎}}上曰,海正何許人?瑜曰,聞是鎭川將校,或云下吏矣。上曰,重器累經外任,或是舊所相知,故相爲往來矣。諸臣退出。
==6月29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金光國{{*|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懿王后忌辰齋戒。
○金浩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持平金相紳呈辭,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潝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左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聖輔,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不爲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久,事體極爲未安。應敎趙迪命,雖有實病,調理多日,他無推移之員,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秋享大祭親行時,諸執事中,時無職名人員,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其所撕捱,已涉無義。而況身帶藥院,則若是處城外,特推特敎之下,渺無聲息,此何事體,此何分義?藥院提調尹淳,從重推考,使之卽日上來。
○備忘記,古有麾之不去之臣,判尹向國之心,意常若此,遞職之暇,雖曰棲鄕,敍用之後,宜卽上京,而雖未知志量淺深之若何,屢次特敎之下,久處近畿,尙不上來,其在分義,決不若是。況奏文撰進,豈可稽滯者,而若是遲滯,此何事體?從重推考,使之不數日內上來。
○左議政徐命均箚子,伏以人之疾痛,必呼父母者,恃其慈覆之恩,而望其救濟也。今臣之赴愬,何啻疾痛之呼,而未蒙體諒之仁,特諭復降,史官臨宣,不許所辭,令勿尋單,臣於是,不勝惶隕憫蹙之至。臣之病狀,種種危惡,猥不敢盡煩,而根委已痼,沈纏骨髓,非如一時偶感之症,假使縷命少延,挨到涼生,自度氣力,萬無蘇痊之望。苟可以一分自强,則前後寵渥,迥出常例,臣子得此,尙敢頑然無動,不思秪承,自速辜恩忘分之誅,豈理也哉?日昨詣闕,不敢肅命,果因前例之不一,蓋以未及受暇故也。臣亦曾未肅而承命,非出於故爲辭免,而廢禮之意,臣旣病不能任事,則固不敢以因仍冒據爲計矣。聖批,敎之以情志不孚,臣尤增悚惕。念臣年紀未暮,形殼雖存,蒲柳之質,望秋先零,凋朽消鑠,澟澟澌惙,卽通朝之所共見。而日月之明,猶有遺照,臣誠冤悶,寧欲泯然無知,如使臣平日誠信,仰孚於君父,則必已俯燭其實狀,而矜許之矣。且今日,百度日以委弛,朝象日以泮渙者,夫孰非臣尸職之罪?況今癃廢,陳力斷望,不敢一日虛縻者,乃所以上念國事,而亦可爲報效之萬一也。今臣得命則生,不得命則死,生則猶可圖報於他日,死則雖欲爲國家竭力盡瘁,其可得乎?蒙被恩旨,欲加醫治,而重負擔在身上,憂畏薰心,日夕焦熬,終無以調息。而病勢益添,衷情迫急抑塞,罔知攸處,不得不冒萬死,更暴危懇,仰于宸嚴。伏乞聖明,曲加憐察,將臣職名,亟行鐫遞,俾國事無誤,私分獲安,不勝幸甚。且臣方在淹病廢職,不敢冒受常廩,倉官以下敎,再次輸致,臣不勝感戴,而不能供仕。虛縻公廩,萬無此理,揆以私義,尤有所不敢安者,亦乞收回成命,以存公體。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之疾恙,予豈不量?而旣許調攝,其須善攝,日氣漸涼,自可勿藥,豈可以偶恙,若是過讓乎?目今國事,雖有卿若右揆,鼎席不備,猶悶國事,意欲枚卜,卿雖逐日辭單,豈可勉副?卿豈不知而若是過讓?此恧情志之不孚者也。雖日上十單,決無勉副之理,徒使困我而已。以卿體國之心,何忍爲此?若是相持,史官絡繹,則非亦許卿調攝之意,非徒困我,爲卿悶焉。況不腆常廩,尤何過辭,卿須效古人盡瘁之義,體小子慇懃之旨。安心勿辭,勿復尋單,其須善攝,用副此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右議政金興慶箚子,伏以臣,忽被人言,情志阨困,冒上短牘,略暴事狀,仍丐許免重任,冀以少謝臺議。及奉聖批,不賜兪允,開釋備至,仍令卽出,臣誠惶感,繼以悶蹙也。惟彼諫臣之言,非比尋常,其遣辭之際,用意至深,外若以事體上說去。而至其中論臣處,則頓費精神,巧排句語,元非所以送言,而斷之以私自送言,初無可以咈忤,而斥之以憚於咈忤。有若臣自通閹宦,全失體貌,眞有可爭噤結不敢者然。一字一句,不爲泛下,辭鋒不至太峭,而粧出不好題目,文勢極其閃弄,而含得多少意思。此其志,非專出於官師相規之義者,可以見矣。臣安得諉之以浪聞,而晏然而已乎?乃者聖明,以不諒過中之辭,過爲撕捱,心嘗悶之爲敎,臣於是,非不仰認我聖上敦勉之至意。而念臣之忝叨是職,倏已三載,於國而無一分裨補,於身而値幾遭顚頓,而猶且怵迫威命,黽勉承膺者,蓋已屢矣。今又因一微事,受侮至此,而惟懼撕捱之或過遽,敢爲冒進之計,則古人綿花之譏,不亦可怕之甚,而更將何面,以顯於百僚之首哉?明日藥院,當有起居之儀,而以此情勢,萬無趨造之望,虧分闕禮,罪實難容,玆敢更申危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仍勘臣罪,以尊國體,以靖私義,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此本微事,彼雖過中,於我何有?而以卿休休之量,何足介意?而其乎若是,況已諭知申,下語若是,看文若此,予則曰,此朝象之未帖然處也。彼雖欠於官師相規,我則宜乎脫略看過,彼我若此,脫略無時,朝象何時帖然,國事何時可做?況股肱之臣,決不若是,因微事過讓,非恒日所望於卿者,況身帶藥院,豈可以副提調獨問候乎?卿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其卽視事,仍參問候。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ejz1wmbvr47dlkpmf6y8g3utynsuekz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七月
0
1109974
2173669
2173550
2022-08-23T02:08:12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七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六月|六月]]|next=[[../八月|八月]]}}
==7月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開雲浦萬戶洪得漢,玉浦萬戶梁始雄。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呈辭,持平金相紳,陳疏,入啓。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副提調趙明翼啓曰,夜朝之間,新涼乍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微眩之氣益漸差勝,而前劑入生脈散,其已進御乎?且有稟定事,今日,臣與諸御醫入直,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金光國,身病猝重,勢難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應命。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參議曺命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只推,亦爲牌招。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陳疏,入啓。參判宋眞明,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應敎,趙迪命,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知道。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九月當海西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來九月十月兩朔應立左部中司屬,全光左道五哨軍兵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來七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左議政以爲病甚在告,冒受常祿,未安,右議政以爲情地悚恧,方在縮伏中受廩,終有不敢云。俱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更爲輸送。
○以應敎趙迪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聖龍,以禮曹言啓曰,太廟秋展謁,當爲,取稟,而今七月秋享大祭,旣有親行之命,展謁一節,似不當疊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旣行親享,自有望廟禮,勿爲,取稟。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馬兵別將閔昌基,以身病猝重,明日合操難參之意,再昨日請由,而臨時易將,未安,不爲許由矣。當日曉頭,臣顯命,出來陣上,則昌基又呈所志,其子泣訴其父病篤之狀,仍請代死,此必實病,情有可恕。且與對壘之時有間,而軍中後期之律,至嚴,臣不敢私有操縱,馬兵別將閔昌基,陳上梟示,何如?傳曰,陣上後期,自有其律,其子之欲以身代,可知其非偃蹇之意而後期,非亦笑效之比。雖然,曳疾詣軍門,渠道當然,而不此而只訴,宜勵他人,特貸梟示陣上,決棍。
○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傳曰,遣承旨傳諭。
○左議政呈辭還入。答曰,辭單箚批洞悉心曲,而卿猶不諒,復何尋單,若是困我乎?此非恒日所望於卿者,卿須體此意,勿復尋單,安心善攝。仍傳曰,遣承旨傳諭。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之所被人言,有不可諉以誤傳,而晏然冒進者,更控危苦之急,聖批責勉備至,仍使之出參問候。臣且惶且感,宜不敢更事撕捱。而第其旨意深緊,譏斥非常,臣雖無似,職則大僚,彼雖過中,言出臺垣,以大僚而受臺垣之斥,則非徒一身之廉媿。其在朝體,豈可謂之不足介意,而强自脫略也哉?反復思惟,終難抗顔於具瞻之地。且臣,宿患痰癖之病,近復添劇,明諭鄭重,而無計祇承。伏乞罷臣職而勘臣罪,幸甚。仍伏念臣於月前,以秋享攝行事,有所仰達,而不賜允許,臣切擬臨期更稟,要得回聽矣。目今節過立秋,炎勢愈酷,霖潦乍霽,旋注蒸濕,往而彌甚,醫家將攝之戒,惟此時爲切。伏況比來,玉候微眩,久稽康復,今若冒暑動駕,往詣閟宮,終夕齋坐,徹曉將事,則傷損榮衛,固已有萬一之慮,而往來眩候,亦不無添加之慮,仰念及此,不覺焦心。今日悠悠萬事,惟聖躬之保護爲大,儻殿下留意於愼疾之訓,則成命之反汗,恐不待臣言,伏願特加三思,偏垂採納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箚批已諭,何過讓之如此乎?此非所望於體國大臣者也。卿其體此意,安心勿辭,其卽視事,箚中附陳,已諭於入診時,卿勿過慮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司憲府持平金相紳疏曰,伏以臣,蹤地臲卼,無望供仕,而積傲是懼,黽勉入肅,蓋爲粗伸分義之計,非欲因仍蹲冒也。且臣痰眩之疾,重發,若不及時調治,恐有難醫之慮。伏乞諒臣病勢萬分難强,亟許鐫遞,以延殘喘焉,適有愚見,敢此附陳。凡係法令間通變,如不能的見利害,而率意輕改,則無益而弊反甚焉。以近日大同純木收捧事言之,其設施本意,若爲其漸罷錢貨之階,則公私儲畜旣多。凡百行用如舊,其不得因此而罷者,明矣。若以錢荒爲慮,則此有不然者,彼下戶殘民輩,土地所應之賦,滿一匹木者絶少,出以尺數者居多,其勢自不得不以錢收合,至於該邑收捧。京司上納之際,操縱之弊,情債之費,視前尤多,民情之在於納錢,實由於此。以是之故,爲守令者,雖欲奉行朝令,以木收納,勢有所難。亦不得不以錢上送,則各邑色吏與京司吏胥,符同作奸,以輕價而貿麤木苟充,以納餘錢則盡歸其橐。及其貢物之上下二兩之代,例給一匹之木,升麤尺短,不堪充衣服之用,其價多不過爲一兩,甚則八九錢。貢人輩,無以責應,十百爲群,日訴備局,怨號徹天,設或有惠及於外方者,根本之地,不可不念此。況有諸弊,而無一利,徒爲胥吏好弄,則烏在乎便民也?且大同舊例,或捧純錢,或錢木參半,隨時通變,民以爲便,今乃行一切之法,以木收捧,則不過持錢貿木,價必騰踊。況當木綿絶貴之時,其勢尤難,此蓋訏謨之臣,務創新奇,輕變舊制,害貽於民,怨歸於國,雖以殿下之明聖,亦何其盡察其爲弊之若是也?臣願殿下察此民情,亟命廟堂諸臣,反復齊究,俾卽革改,繼今以後,必加愼重,毋或輕撓於喜事紛更之論也。昨以鞫囚穿壁事因禁堂請對,有罪人海正,自本府推問之命矣。當初海正之干連重器之罪犯,俱何等關係?臺啓靳許,至使極惡巨慝,尙未輸情正法,神人憤鬱,久而益甚。此際,又有穿壁相從之變,隔間之地,脫枷往來,綢繆酬酢,其來已久,則其間情節,極涉可疑,而不可以本府例問,鉤得其實狀。且重器、海正,俱是鞫囚則其在嚴獄體之道,不可自本府,推問若尋常罪人之爲,宜令金吾設鞫嚴問也。南渭老,負犯甚重,積年見枳之餘,肆然擧擬於臺望,視之若薄物細故,防限漸弛,物情俱駭。宜飭銓曹,勿復檢擬也。掌令申兼濟,當庚戌道昌之獄,論罷京兆堂上,情迹,極其叵測,伊時大臣,以故爲延拖事,至有陳達論罪之擧,公議駭惋,久而未已。知此之人,不可玷汚於顯列,宜削其職,以嚴臺選也。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木錢參半,本非古事,況朝令未固,民其信也。心常慨然者,況玆事本非無論其豐歉純捧者,幺麽等事,不能耐久,登諸章奏,此可見紀綱處也。海正事,頃者處分,業已參量,觀供辭之淺深,自當擧行,豈可以幺麽事張大,而反虧事體?南渭老、申兼濟事,俱涉過矣。大抵,勿復檢擬之請人皆尋常,若此不已,侍從,殆無人矣。爾其勿辭,以速察職。
○判義禁申思喆等聯名疏曰,臣等,俱以無似,忝叨重任,威明不之以振紀綱,疎緩不之以戢奸猾,坐致牢狴之地,乃有穿壁之變,其間事情,略陳於昨日筵奏矣。身爲獄官,所治者何事,而厚壁固扃,不能守之,重囚奸節,闇不能燭之,雖其事久,非在今日,解弛忸安,莫省其典守之道,則其毁櫝出柙之罪,豈直在於郞僚哉?然而陳稟事急,遂敢唐突求對,仍請府中郞吏之罪,已降責罰之旨。臣等,則若無罪者然,誠無面對府屬,罪囚情節,宜卽按覈,而顧此蹤地,不可晏然赴坐,玆敢籲呼。乞賜鐫罷,臣等所帶金吾之任。臣等,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過辭者,卿等勿辭,其卽擧行。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向於四朔危病之餘,精神筋力,便作衰耗之人,榮衛減削,眼視漸眊。適緣館直守艱,屢逋是悚,因缺禁直,迨四箇月矣。淫霖苦熱,大段受傷,右臂不仁,精神眩瞀,不無風漸之慮,飮啖梳洗,時或倩人,若不趁時調治,則將不免廢癃,玆敢疾聲呼籲。伏乞亟遞臣職,俾便醫治,以尋生路,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乙卯七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副提調趙明翼,假注書李衡萬,記注官李錫祿、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姜渭聘、玄載觀,明翼進伏曰,醫官輩,使之診候,何如?上曰,只兩首醫,及新入醫官診之,可也。醫官,以次診候。聖徵曰,脈候左右三部俱調順,度數亦平均矣。應三曰,左右三部調順,而寸關微滑之氣亦減矣。載觀曰,左右三部調順,度數亦平均矣。上曰,生脈散,已進五貼,今後則停止,而以待秋涼,可也。明翼曰,日食日親臨救食事,頃有下敎,今亦何以爲之乎?上曰,依前下敎擧行,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七月初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聖龍,假注書李衡萬,記注官李錫祿、金廷鳳,輪對官戶曹正郞李益炡,司饔直長魚錫胤,掌樂主簿魚有和,掌苑奉事韓師德,養賢主簿康弘濟。上曰,輪對官以次進伏。益炡,進伏。上問履歷,對曰,甲辰,入仕以懿陵參奉,以繕工主簿,出六,歷工曹佐郞、咸興判官、戶曹正郞、加平郡守、司僕主簿、金山郡守,五月,除授本職矣。上問職掌,對曰,版別房。上問遺在,對曰,銀,三千一百三十五兩,錢,一千一百六十九兩,木,十八同,布,二百二十三同,綿紬,十六同十七疋,白綿紙,五千六百十二卷矣。上問所懷,對曰,本曹,有首堂上,有弊事,則輒建白變通,小臣,無可以仰達者矣。錫胤,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司饔直長魚錫胤矣。上問履歷,對曰,壬子,懿陵參奉入仕,甲寅,司饔奉事除授,今番都政,陞本院直長矣。上問職掌,對曰,燔造。上問曰,爾於庚戌初喪時入參耶?對曰,臣以布衣,承命入參矣。上曰,昨過忌辰,今日見爾,不勝愴感矣。對曰,聖敎及此,臣誠惶恐矣。有和,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掌樂主簿魚有和矣。上問履歷,對曰,初授齋郞,歷濟用奉事直長,今番都政,陞本職矣。上問職掌,對曰,樂工矣。上問所懷,對曰,本院,有提調,有弊,則輒變通,臣無仰陳者矣。師德,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掌苑奉事韓師德矣。上問履歷,對曰,初授參奉,五月,本署奉事除授矣。上問職掌,對曰,蔬果。上問所懷,對曰,臣待罪之署,亦有提調,頻入筵席,或上疏章,有弊,則輒通變,臣無可以陳奏者矣。弘濟,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養賢主簿康弘濟矣。上問履歷,對曰,己酉式年,出身,以國子參下陞六,四月,除授本職矣。上問職掌,對曰,儒生供饋。上問來歷,對曰,遠代則冠冕相繼,臣曾祖臣汝楫,以遂安郡守,爲仁廟朝寧國原從功臣矣。諸臣,以次退出。
==7月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多慶浦萬戶魚震淵。
○金浩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應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沈星鎭、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竝卽牌招,副提學尹惠敎,亦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吏曹判書參、議疏批已下,牌招。
○以朴弘儁爲假注書。
○金浩,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江春監司狀啓,襄陽前府使李善行拿囚事,允下矣。李善行,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當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議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尹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已捧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判書則批答,欲諭未諭矣。權爀所爲極涉無謂,則何足掛齒,而若是撕捱?已涉太過,況冢宰之職,何等職也?而爲上者苟行都政爲先,爲下者亦以此奉承,則焉有若許道理乎?雖因過議,亦涉無義,參判則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半夜飭勵之意焉在,竝從重推考。參議亦爲只推,待開門牌招開政。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李錫祿,母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沈星鎭,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聖龍,以禮曹言啓曰,永禧殿酌獻禮擧行事,命下矣。吉日,以何間推擇乎?傳曰,以望前擇日。
○又以禮曹言啓曰,永禧殿酌獻禮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七月十三日平吉云。以此月擧行,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相紳啓曰,臣敢以寂寥數語,附之疏末,及承聖批,俱靳開納,臣不勝瞿然。夫法令變通,貴在便民,今此收木一事,實無利益於外方,反爲貽害於都民,如其無弊,固當永久遵行。而今乃不然,則何可以朝令之數變,有所持難乎?鞫囚之潛自穿壁往來,實是無前之變怪,海正、重器,俱是鞫廳罪人,則王府例問,有乖獄體,設鞫嚴問,烏可已也?至於南渭老、申兼濟,罪犯至重,關係不輕,或擧擬於久枳之餘,無所顧忌或玷穢於臺閣之列,物情俱憤,臣之所論,實在嚴懲。而俱涉過矣之敎,出於意外,至以侍從,殆無人爲敎,噫,彼渭老,爲世所指目久矣。當眞儒懲討方張之日,挺身擔當,肆然停論,其爲賊左袒之罪,有不容誅,其時聖上,深惡情狀,特旨譴罷,積年痼塞,公議可見,而今乃突然擧擬於臺職,已極駭惋。至於兼濟,則本以淸州逆族,身在臺職,敢生延拖逆獄之計,其心所在,誠甚絶痛。伊時大臣之陳達斥罷,可謂覰得其情,而輿論俱駭,久而未已。今日朝廷,雖曰乏人,豈可以如此之人,苟然充擬於法從之列,以致防限之漸弛乎?臣之所論劾,太失寬緩,而聖上,反下未安之敎,臣竊慨然也。且伏見吏曹參議曺命敎疏,則以臣論渭老檢擬事,張皇自辨,乃以爲渭老之見枳與否,未及知之。又曰,若非自負大累,不可無疏通之道,噫,容護凶逆,何等負犯,而謂以非大累?抑何心腸,七年見塞,異於一時乍枳,所坐罪名,衆所共知,則命敎尤豈有獄不知之理哉?而入銓之初,首檢他人所不檢者,不顧一世之指議,有若酬報之爲者,臣雖不欲索言,而彼乃不知自反,至以一斥不復等語顧惜愛護,一至於此,其亦太無忌憚矣。臣論列之語,未蒙開納,旣極愧悚,而反詆之言,又如此,臣何可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浩啓曰,持平金相紳,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吏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必遞之義,已悉於前疏,而自劃之堅,鬼神可質,匹夫之守,王者不奪,終焉慢傲而就鈇鉞,臣固甘心,迫隘而撓脚跟,斷無是理去就一事,已無可論,泯伏惶隕,重勘是竢,而且臣,得聞權爀供辭,忽地侵詆,其所爲言,全不擇發,臣誠駭惑焉。伊日政席事,臣不欲索言,故筵席下詢時,亦只擧其槪矣,竊觀爀之意,必欲事事起鬧,乍出乍入,擧措異常,臣雖孱劣,白首之年,豈可與此人爭得失也?臣之冒出,不過欲苟完大政而已。初不經意於通塞等事,蓋揣知勢決不可爲也。畢竟空地發怒,拂衣出去,臣亦末之如何,而自愧不能見重於郞僚也。今其餘怒未艾,公然詬臣,臣本無意於較辨,而今不得已略陳之。爀於政席,忽請出司藝之章,臣始疑其欲自陞,曰,郞官,欲自陞耶?雖欲自陞,不可許云則乃發欲陞金尙翼之說,臣與僚堂,皆異之,以爲銓郞之陞司藝,參政者自陞,則有之,安有僚郞勒陞如今日之爲者乎?如是屢爭而不從,則又請出藝兼,臣問誰可爲首,答以尹汲,臣許之,仍言兩銓郞當爲副末,則爀以爲,尙翼,不可擬也。臣以爲時任銓郞,何可不擬乎?爀,忿然曰,見塞者,何可以銓郞待之乎?臣應之曰,若不以銓郞待之,則通淸,何爲簡問乎?爀亦無言,晩來忽言於臣曰,俄者校理之望,有意爲也。此後堂上,以此施之乎?臣,不勝駭然曰,此何謂也?郞官,雖有意,堂上,豈知其意?況銓郞新通,何等事?而郞官,不曾議於堂上。敢曰獨自有意,反詰堂上之施不施乎?郞官失言,事體不當如此云。爀亦不能答,而又請出藝兼,臣以爲朝欲出此窠,有不合者置之,則今何可更出?雖緊窠,堂上,不許出,則不得出,如此漫職,又何可爭也?欲以此投筆而起,全無所執,縷縷開說,而竟不聽,其人滯甚,不可以事理,喩也。至於李亮臣、李喆輔事,半夜前席,聖敎及於銓郞之將空,臣以不敢隱臣所懷之意,有所陳達則渠之受困,何事,若以政席酬酢之辭則渠固可辨,而政後筵奏之語,於渠何關,橫擔噴薄,胡至此哉?槪其通塞間事,欲言而無可言,故計乃無聊,又提不干之筵話,終欲生事歟?噫,堂郞體貌截然,雖事有必卞者,辭語之間,猶當愼其口氣,不失相敬之風。況爀,元無可怒於臣者,且方帶郞銜,則何可以銓長者語,公肆忿詈?若是其無嚴,此等風習,臣竊爲之慨惋,然毋論其言如何,身居首席,受侮於一郞官,不可以一日苟冒也。伏乞亟賜恩牌,俾私分粗安,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知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吏曹參議曺命敎疏曰,伏以臣於是職,夫豈有一分冒出之理?而特以親政時迫,身在禁省,不得不突然應命,適値右僚引入,推諉無路,不免强赴,一二政席,固知醜拙自露,顚沛立,至今者,臺言果出矣。念臣之愚竊以爲,今世黨論,與前代有異,無甚君子小人之別,彼此進退之際,實不知有可以挽回世道,康濟民物者。故平生,杜門守拙,未嘗追逐儕流,干涉時議,雖爛報政目不宜從人借看,看亦不復記掛,其於一切時象,都付之無心,凡某人之坐某事枳某職,尤若聾瞽然,其實狀,本自如此。日昨之政,多臺當出,而侍從之臣,或囚或罷,備擬甚艱,按簿呼望,遂以南渭老末擬,其見枳與否,臣固未及知。而藉令有一時枳擬之議,七載置散,一斥不復,若非自負大累,永錮聖世,則豈可無疏通之道哉?嗚呼,黨議已痼,人心失平,愛憎或岐,扶抑頓殊,目今政注之間,久枳而更議者,不特渭老一人而止矣。臺臣,若果以堤防爲慮,斷斷之論,獨及於渭老,何哉?此臣所未曉也。雖然,臺言得失,臣不暇論,惟是濫叨匪據,重速臺評,肆然之斥,至登於惠文之章,臣便爲已遞之人矣。再辱天牌,末由趨承,不得不詣闕辭疏,伏乞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謝人言,以安私分。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等之事,其何撕捱?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全光監司徐宗玉疏曰,伏以臣卽伏見朝紙,以殿最失當,點下最多。至於務安縣監黃沇,則聖敎諄嚴,旣示責躬之意,仍又飭勵微臣,姑施薄罰,俾自知罪,臣,且惶且愧,忽不知置身之所也。玆事有委折,務民鄭彦周,鄕品也。不順其母而驅迫之,其母訴官發捕則逃去,其兄鳴周,在家而不禁,官欲問其罪則佯若自刎,尋亦逃去。臣,別加,申飭,僅捕彦周,今方定推官嚴訊,姑未取服。大抵,沇之於此事前後論報擧行之際,殊無驚動至切之意,此誠臣罪。但沇之爲邑,六朔耳。實無他害民之政,因其一事,反貽數遞之弊,則亦甚可慮,苦費商量,下筆旋止,終自陷於太寬之失。咎責之敎,臣實甘心,如臣不肖猥受分陝之責,不能以我聖上孝悌之治,宣布遐陬,亟變民俗,究其所坐,合被重誅。伏乞亟勘臣罪,以嚴公體,臣方請罪,而旣有所懷,亦不敢默,本道形勢,辛壬癸慘凶之餘,嶺下各邑,未得蘇醒,而朝廷之曾遣長吏,類多不擇。又與臣營稍遠,故頗行不法之事誠多可慮者,今若因循置之,一遇旱澇之災,則無見救之術矣。向臣貶罷雲峯、長興、樂安、光陽等邑守令,尤係緊急,伏乞,分付極擇差送,以幸其民也。海南縣監許權,雖無醉杖之失,頗有氣力可觀,若使之改過自勉,庶見來效,而其中點下之後,自在應罷之科,亦命姑勿糾擧,不害爲舍短取長之道也。臣無任俟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點下者數遞,雖不可不顧,事體亦不輕,何可置之?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臣,懦緩儱侗,早合退屛,而徊徨至今,辜戾彌彰,日者自劾,顒俟準可,而伏承聖批,命以勿辭,臣誠跼踖靡措。念臣,始未能另飭警守,致邊鎭無前之變,後未能申嚴師律,失閫外專制之義,罔非臣罪,不罪臣身,何以戒後?臣誠不暇以倖免爲幸,而深懼朝家政刑之失其要也。在聖朝綜核之道,實不當憖置不復問,以招四方之譏議也。査事旣急,雖不敢奉行,考績有期,又不得不封啓,而以臣蹤地,決不容晏然自在。況臣水土之疾,近又添㞃,見今大水爲災,歉形已判,民訴邑牒,逐日畓至,而一倂倚閣,末由應酬,秋成不遠,審察災實,最爲緊重。而卽臣病狀雖微,難安情勢,無以自力,撼頓於原隰之役,玆敢悉暴危衷,伏乞亟許鐫遞,毋曠藩任。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過自撕捱者,卿勿過辭焉。
○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臣脚痿之症,愈往愈劇,坐違嚴召,恭俟譴郵,且近以本館新錄事,屢勤聖敎,而臣有私義,萬萬不敢當者。顧臣年來,觸處顚躓,專坐曩歲主圈一案,而濫猥之斥,旣嚴於當時,都堂之稠坐,不公之譏,又困於其後,儒臣之追論。瀛選,國之重事也。苟使主圈者,不能精遴妙簡,則非特主者之爲罪,被選者,亦必爲之欿然也。臣之前後被譏斥,至此則不厭人心,蓋可見矣。到今,雖欲冒當,不亦羞當世士乎,此臣所以不敢爲承膺之計者也。朝中年少峻望,曾經是職,而無他牽礙者,不爲不多,而獨謂臣疲孱衰瞀,不敢立脚牢辭,遂欲督迫而驅使之,俾其倚閣廉隅,冒沒擔着,今之朝議,噫,亦不公之,甚矣。且伏念前此當圈者非一,而亦未嘗有累次當之者,豈非以取捨一代才彦,責任最重,不宜屢擅故耶?以臣猥瑣,蓋曾一參圈而一主錄矣,縱使無嫌端,決不容復誤重事,尤況臣被人言不尋常者乎?抑臣,別有難冒者,本館下僚若有請牌者,不復擧論長官,卽舊規也。迺者禁推諸僚,一時蒙釋,而喉院,不有舊例,混擧臣名,一竝請牌,莫非臣平日疲軟見輕之致也。臣方反躬恧訟,何可抗顔冒進乎?伏乞亟賜遞免,回授無故之人,俾官直無闕,圈錄遄成,仍勘臣傲慢之罪,以肅朝綱。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俱涉太過,館門復閉,極爲寒心。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於見職,積久撕捱,屢被嚴敎,而迷不知動,至蒙譴補,而以罪爲榮,逋召對吏便作家計,夫豈臣所樂爲哉?誠以義有所至難安,不敢爲冒進之計。而日昨筵敎,猥提臣去就,猶且視以强嫌,責以分義,臣誠惶隕罔措,玆不得不略此陳暴焉。臣於金華一步,矢心自劃者,一則權爀之疏也。二則權爀之疏也。聖上之督勉,雖以權爀之已指名,爲或可出,而臣之不可出,政在於此,噫,瀛錄,何等淸選,而其苟充濫竽,果如爀言,則惟當直言痛斥曰,某也苟充,某也濫竽,明示己見,何等不可?而爀則不然,陰懷傾擠,專襲黨套,始以不韙之目,混擧全錄,欲爲汚衊之計。及聖敎至嚴,公議皆非,巧憯之手無地可售,則數年之後,忽復就異己中拈出李喆輔、朴弼載二人,肆然指名,以逞媢嫉之心,欲掩混斥之迹,人之放縱無憚,胡至於此也?彼兩臣地望文華,誰之不若,而在兩臣,則用意挫抑,翳然處閑,在自己則出入瀛館,氣意自若,罔恤譏議之交湊,臣竊爲爀悶然也。雖然,使臣於除旨之初,斷然以爀之不公不直之言,不足爲有無,而怵迫分義,不得不出膺,則誠有辭矣。今臣則積年爲嫌者,卽由於爀之當初混斥,而爀疏再出之後,始出脚則是不過幸其偶漏於指斥之中,以媒其進身之路也。臣雖疲劣,豈可仰人口氣,決一身之去就哉?伏乞亟許鐫削臣職,仍令勿復檢擬,以靖私義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分義事體,俱極寒心。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疎迂椎樸,與世寡諧,濫荷聖朝之抆拭,至玷玉署之華貫,人器不稱,固已自知。只緣懸係恩私,不敢自處以疎逖,遲徊邇列。一再論事,寂寥可羞,而徑觸駭機,怨惡溢世,獨賴淵鑑,曲賜審芘,不者,臣之一身,糜碎久矣,區區自靖之義,已不容復進。而日昨大政時,館職不當擬之說,至發於秉筆者之口,臣之不早自劃於預選之初,苟冒匪據,畢竟被人驅逐,有辱淸朝,亦臣罪耳。顧此論思之職,責任甚大,上之開陳義理,成就君德,而臣則短於文學,未能也,次之辨別是非,抑絶黨習,而臣則拙於言議,未能也。使世所謂眞學士者見之,其所躪藉沮遏,固無足愧也。噫,孤根易搖,險路難盡,臣旣闇於自謀,積犯時忤,冥墑不止,理宜顚踣,從今以往,庶可以息影斂迹於名場傾奪之中,不至重誤經席,得罪當路,於臣,豈非大幸也哉?金華一步,鐵限在前,去就一節,非所暇論,而圜扉纔脫,庚牌又辱,謹此隨詣陳暴。伏乞亟許鐫削,仍令勿復檢擬,俾臣得以自靖。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7月3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洪象漢{{*|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昏,流星,出亢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鉢,尾長,二三尺許,色赤,光照地。
○下直,金川郡守宋徵泰。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持平金聖鐸在外,掌令申兼濟,呈辭入啓。持平金相紳,避嫌退待,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聖輔啓曰,司憲府,無行公之員,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入啓。引嫌退待外,大司憲朴師益,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參判宋眞明,陳疏入啓。判書尹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只推,一體牌招。
○金浩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副校理任珽,副修撰申宅夏,疏批已下。在前如此之時,長官,亦有牌招之例,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任珽,副修撰申宅夏,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假注書洪象漢,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校理吳彦胄,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判尹宋寅明,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今七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左議政徐命均,依例領受。而右議政金興慶,以爲累違恩命,固知萬萬惶懍,而情危病苦,未能供職,其在私義,終不敢冒受常廩云,祿俸,不爲領收,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左議政徐命均三度呈辭。答曰,史官承宣之往,罄悉心曲,何不諒之若此乎?卿須體予慇懃之意,勿復尋單,安心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7月4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有霧氣。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公州判官趙彦彬。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呈辭受由,持平金相紳避嫌退待,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引避退待外,大司憲朴師益,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浩曰,今下弓矢,委曲僉使金起鼎處給送。
○趙明翼啓曰,小臣,與藥房都提調金興慶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參議曺命敎,陳疏入啓。參判宋眞明,疏批未下,判書尹游,所當更請牌招開政,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開門牌招開政,參判、參議旣下批矣,同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曺命敎,牌不進,左副承旨金浩進。吏批啓曰,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吏批啓曰,新除授泰仁縣監趙龜命呈狀內,矣身,素患癥癖之症,已成痼疾。又添胸腹痛,方在危劇,以此病狀,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實病如此,則不可强令赴任,該邑曠官,可慮。夫馬留滯,亦甚有弊,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司䆃寺主簿鄭厚一呈狀內,矣身,除拜本職時,與參政承旨趙明翼,有應避之嫌,不可仍冒供職,入啓處置云。旣是吏房、承旨相避,則不可仍置,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東學訓導崔齊泰,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趙尙絅,身病未出仕,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未差,左副承旨金浩進。
○兵批啓曰,卽接武兼廳,及部將廳牒報,則參上武臣兼宣傳官石有衡,參下部長蔡錫鳳、牟沃成、鄭義重等,各其廳許參時,可否不順云,竝依例汰去。而石有衡,係是守門將陞遷者,元無薦主之可論,蔡錫鳳薦主,前部將李時英,牟沃成薦主,部長田得雨,鄭義重薦主,司畜署別提鄭德濟,亦依例罷職,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都摠府移文,則新除授都事具世仁,與經歷閔諗,同姓四寸娚妹相避之法,在下當遞,都事具世仁,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山羊會萬戶崔漢遇呈狀內,老母今年七十六歲,人子情理,不忍離捨遠赴云。邊將之親年七十五歲以上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知中樞府事黃配厚戶奴呈狀內,上典,以篤老之人,宿病沈痼,末由上來肅謝,虛帶職名,分義惶悚,斯速啓遞云。年老病重,不得上來,則雖是閑局,不可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靑水萬戶邊聖鄰呈狀內,老母今年七十,而自五六年前,重得奇疾,積歲沈痼,氣息奄奄,若不保朝夕,人子情理,不忍離捨遠赴特爲啓遞云。其母年旣七十,病且危篤,則孝理之下,有難强令赴任,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吏批,政事,以韓顯謩爲副應敎,以權爀爲獻納,以沈{{!|𨯟|⿰金霍}}、朴弼幹爲正言,以金龍慶爲禮曹參議,以吳瑗爲兵曹參知,以鄭廣運爲公洪都事,以趙泰耆爲軍資正,以金尙翼爲兼南學敎授,以羅億齡爲谷城縣監,以許繗爲敦寧都正,以許逅爲泰仁縣監,以李廷燮爲司䆃主簿,以崔鎭漢爲行副護軍。
○兵批,政事,以卞燁爲晉州監牧官,以吳瑗、尹容、李浤爲副護軍,以李匡輔、洪景輔、李重協、趙命臣、金應福爲副司直,以洪象漢爲副司正,以李錫三爲副司勇。
○備忘記,君之於臣,其痛駭者,挾雜私意也。申兼濟劾奏北兵,不過數日,金相紳之以往者白脫之事,隱然欲逐,其心所在,豈敢欺也?而於此等之事,不欲細究,不過以過中賜批,從乃過歇,不可不示予洞知之意。而其勿檢擬之請,尤涉非矣,若此不已,朝廷,雖完人,亦涉非矣。況曾前以此等事,有飭勵者則於相紳之道,其宜自勉。而又復若此,兼濟非逆類,則相紳,乃誣人,此等之人,雖不用當律,豈可以被誣者之疎遠而忽之,置諸耳目之官乎?金相紳遞差。
○李潝,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金浩啓曰,太廟展謁不遠,本兵多有擧行之事,而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假注書洪象漢,母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沈益聖爲假注書。
○趙明翼啓曰,注書尹敬周,自鄕纔已上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四度呈辭。傳曰,遣承旨敦諭,金浩進去。
○李潝,以工曹言啓曰,本曹所關各津津船,非但大小行人渡涉而已。設有國家緩急,長時立待,有若待變之具,則其爲緊重,不比尋常,津船之限滿者,趁期鱗次改立,不容少緩,近來諸山,濯濯,無船材可斫之處,所入之材,勢難辦出。曾前丁酉年戶曹收稅中長桔木,則自本曹句管收稅,補用船材事草記,蒙允擧行,而五年之後,戶曹謂以經費,還奪收稅所謂長桔木。於戶曹,不過爲一時發賣之物,所關不緊,於本曹,所得甚緊,最要於津船之用。故其後丁未年,又因物力之苟艱,啓達收稅矣,纔過兩年,戶曹仍復還奪。近年則各津船隻,隨破隨補,僅得使用,而不成貌樣之餘,又當今春意外氷澌,折傷漂失,極其夥然。而限滿新造改槊者亦多有之,明年限滿應改者,將至三十餘隻之多,以物力論之,至於累千餘財,則凋殘本曹,何以支吾乎?實無他條變通之道,則莫若以戶曹長桔收稅,依前屬之本曹,補用船材,俾舒本曹切急之患。限五六年專管收稅,毋至莫重津船,愆期塞路之弊,何如?
○以工曹草記長桔木收稅事,傳于李潝曰,此等事,非相持而榻前下敎者也。本曹與地部,問議善處。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初八日宗廟擧動時,及十三日永禧殿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二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親臨秋享大祭隷儀時,本曹堂上一員,當爲侍衛進參,而判書臣趙尙絅,方有身病,連日違牌,參判臣李德壽,入直,參議韓師得,式暇,新除授參知臣吳瑗,待明朝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工曹言啓曰,本曹郞官,今乙卯春夏等褒貶,及屬司中繕工監、尙衣院、造紙署、典涓司,今乙卯春夏等合六度磨勘以入,而其中繕工監直長趙明奎與臣正萬有相避,故不得同議磨勘,依例別單書入。掌苑署、瓦署、四山,今乙卯春夏等褒貶,竝因其提調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伏見工曹今春夏等褒貶啓本,則本曹正郞沈鳳儀、兪崶,造紙署別提朴時徵、鄭文恒名下,只書題目,不書等第。莫重殿最,如是不察,工曹當該堂上,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掌令申兼濟疏曰,伏以臣於日昨,酷被持平金相紳之醜辱,構誣罔極,便同急書,臣誠崩心痛骨,直欲擊鼓鳴冤。而何幸天鑑孔昭,不卽允從,職名尙在,陳辨有日,而不意循例呈單,遽爾捧入。自此,勢將默默退縮,永無伸白之路,與其抱此至冤,終爲不瞑之鬼,無寧一暴危衷於天日之下。而仍就越例僭瀆之誅,玆不得不疾聲哀籲,以代登聞之章,伏乞聖明,矜諒而少垂察焉。仍伏念臣,孤根弱植,形單勢危,累叨言責,絲毫未報,今此冒沒一肅,亶由於感恩私而伸分義也。不料草草數啓,重觸駭機,巧摭六年前已伸之事作爲欛柄,必欲擠陷而後已,吁,亦憯矣。臣於庚戌夏間忝叨是職也。適當逆昌之獄,而逆昌,飮藥徑斃,情節綻露於再檢之日,臣於其時,爲趁常參,先詣班行,則應敎臣鄭羽良以爲。今此獄事,關係至重,禁府京兆堂上,不可無責罰,禁都及京兆檢屍郞官,亦不可不拿鞫,至於羅卒及救療官,所當設鞫嚴覈,而都承旨趙顯命意見,亦如此云。臣竊念此是國體所係,公議所在,則不可仍置,故果卽發啓,其一,則禁府京兆堂上罷職之啓也。其一,則符同羅卒鞫問之啓也。聖上以得體爲敎,竝賜允從,而至於羅卒鞫問之啓,則自上以爲徑先設鞫,事體重大,令捕廳鉤覈,得其端緖,覆設鞫,可也,因下敎曰,此乃便是已從之啓,捕廳鉤覈,少無礙矣。都承旨趙顯命,及兵判金在魯,因上敎進達曰,此啓便是已從之啓,姑停,亦不必出云。故臣果退出,而不出姑停矣。自翌日捕廳,卽爲鉤覈得情,因爲依臣啓設鞫,則元無時刻延拖之事,而其時大臣,謂臣以不停不連,延拖獄事,至有箚論之擧。其所謂不停不連者,蓋謂其姑停二字之不爲書出,而實由於未詳其間委折之致,則臣之以此被罪,誠萬萬冤枉矣。然大臣,亦豈有陷臣之意而然哉?臣以疎遠之蹤,勘論諸宰,衆怒之來,勢所必至,扇作浮言,驚動大臣。故大臣,驟聞,遽至箚論,而及聞委折,旋卽覺悟,稱冤之言,至發於朝堂。其時重臣,聞而傳及於臣,且儒臣尹得和、李周鎭同爲禁推,出而以周鎭之言,語臣曰,家親,於申某事,追悔不已,常自矜憫云。得和,尙在,臣安敢誣也?大臣之追悔旣如此,其後承旨臣鄭羽良,以大臣之未諳事實,悉陳其時事狀,則聖明亦以爲其時下敎,予亦記憶矣。今聞承宣之言,旣知其委折則不可仍置削職之罰,旋下敎命,又於昨秋筵中,因聖上之語及賤臣,筵臣宋寅明,亦陳冤狀,昭晳無餘,於是乎臣之冤誣,不待臣自明,而聖上之所已俯燭矣。且臣之曾除軍資正也。以情勢難安,呈于吏曹,則其時堂上金在魯題辭以爲,玆事,非但筵臣之洞陳無餘,其時實狀本曹堂上,亦所目覩,心常冤之,故爲此首先檢擬。自上,旣以洞悉爲敎,今無可引之嫌,此亦可見一世稱冤之端。以自是以後,金在魯、取魯、宋寅明、眞明、申昉,前後入銓,次第檢擬,無少枳礙,閑局散司,姑捨勿論,至於臺望,不啻五六,則此可以見公議之無不然矣。噫,相紳,亦有耳目,豈不知玆事之已經辨明,不可更提?而急於擊去臣身,爲此心口不相應之語,務以快憎臣者之心,抑何意也?臣與相紳,同時入臺,與之周旋者,亦已有日,而今其疏,不先不後,卽發於臣論啓之初,其亦異矣。噫,當初論啓之議,實出於趙顯命、鄭羽良,而臣則取公議,而發啓而已。若以此爲罰,則顯命、羽良及臣,宜無異同,而前後吹覓之言,只及於臣,而不及於彼,何也?臣於此,亦有所慨然者,臣之受此狼狽,專由於伊日之啓。而顯命、羽良,旣已與知於其間則今臣之被誣也。宜有一言陳暴事實,以明其不然,而今乃袖手傍觀,殆同秦瘠之越視。古人處義,恐不當如是也。至其賊族云者,尤令人冤憤,夫不幸近出,古人,已有言之者矣。況臣之於永賊,已過十寸,便成路人則只是同姓而已。與朴姓、沈姓諸族之於維賢夢顯,何如也?而沈、朴兩家,不曾以此爲連累,則何獨於臣,而以天永爲累耶?臣竊痛心焉,臣自遭相紳之言,至痛弸中,殆欲無生,臣之所被冤酷,上而聖鑑已燭矣,下而廷臣屢陳矣。歲月旣久,伸暴無餘,而忽地誣衊,全無倫理,臣於是,不得不悉陳前後委折,仰瀆於天鑑之下。伏乞聖明,亟削臣所帶職名,下臣司敗,將臣庚戌啓辭,一一究覈,如其一毫彷彿於臺言,則寘臣極刑,如其冤也。則有以昭雪之,俾無一物抱冤之痛,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頃者承宣所達,業已洞知,今爾所陳,尤爲明白,其何撕捱?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司憲府掌令呂光憲疏曰,伏以臣本陋劣,百無肖似,蒙荷洪造,叨玷淸班,揆諸素分,僭猥極矣,歸守蓬廬,庶保頑齡,千萬夢寐之外,伏奉去月二十二日有旨以臣爲司憲府掌令,繼有馹召之命。恩踰常格,榮動隣里,臣於是,惝怳怵惕,靡所容措,臣固當感戴恩數,竭蹶趨進,而顧念情地,義在自靖,且料病狀,勢有難强。蓋臣自立朝十五年以來,未嘗有受任效勞者,而昨秋,出補嶺幕,適當試期,固知謏才無所稱塞。而開場迫近,勢難辭遁,黽勉就道,以期盡職,不意士習悖亂,瓦石之投,至及同席,莫重試事,未克完了。如使臣平日言行,有孚bb於b群聽,遐外儒風,雖甚澆薄,何敢不有國試,肆然作挐乎?究厥所由,臣實自取,論其負犯,合被重律,而伊時臺疏,只請勘罷,罪名雖輕,臣心增恧。及夫今春,復叨泮官於屛跡訟愆之中,徊徨二旬,不敢徑進,嚴畏分義,末乃出肅,臺章峻發,咎以濫授。顧此司成之職,縱臣宿趼之地,係是師儒選掄之任,如臣空疎者,一再忝竊,可謂濫矣,司直之論,猶失太晩,臣何敢强爲尤人之言,自誣臣身乎?夫幕官泮任,俱是閑局散職,而前旣僨誤,後値顚沛,則況此言地,何等責任,而諉以屢經,晏然冒出乎?且臣聾病,比益沈痼,尺地酬應,聽如隔壁,念此一疾,已難苟充於耳目之官,近患痔瘇,閱月未完,床簀興居,旣患防礙,鞍馬驅馳,斷無其望,恩召之下,末由祇承,縣道陳章,固知猥越,而若終泯默,許久遲回,則罪上添罪,尤極惶憫,累日趑趄,而後乃敢拜疏投呈於本邑,以冀轉達,臣尤死罪。伏乞天地父母,亟垂至仁,曲諒微懇,卽許鐫遞本職,仍命有司,勘臣屑越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臣無任瞻望雲闕,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撕捱?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人臣去就,惟義是適,苟因迫隘之會,廉隅分義互爲輕重,則黽勉暫出,亦一義也。而至於籍其一出,便復盤礴,更遇機會,輒皆冒進,則是眞貪戀之一鄙夫也。其爲無義,固大矣。且臣之所欲操持而處今日銓地者,自有一道,而左右罣礙,觸處乖剌,畢竟不免於負心病國。狼狽抵罪之歸,明知其如此,而强進不已,實臣所羞,而事之無義,又孰甚焉?臣於大政過後,卽引斯義,悉暴肝血之懇,而誠淺辭拙,無以仰格宸聰,批旨之降,責以過辭,悶塞之極,縮伏尋單。而喉舌之地,一味阻搪,首尾旬望之間,日違牌召,臣分都虧,國綱漸壞,臣方日夜悚恐,誅罰是竢。而去夜備忘,辭敎截峻,仍有特推嚴召之命,臣誠怵迫,不敢一向坐違,玆敢進伏闕外,而區區難進之義,如上所陳。況且僨事之地,一遞其職,卽通朝共行之誼,臣雖無恥,決不忍獨自晏據,反復思惟,變動無路,輒申哀籲,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命鐫遞臣職,仍治臣逋慢之罪,以安私分,以警具僚,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凡人處義,各自不同,頃者判書之處義,已涉太過,則行公之後,若是撕捱,已涉無義,況頃不諭乎?雖其時判書、參議其在分義,不可復事撕捱,況今日事體道理,決不若是。勿復過辭,其卽察職。
○吏曹參議曺命敎疏曰,伏以一有人言,力辭乃已,此古人之所以難進易退之義,而至於銓任,尤異冗散,無論言之是非,其爲必遞之端,尤較然。故不恤違命之爲重誅,陳疏之爲瀆擾,此誠出於萬萬不獲已,而聖批勤摯,不惟不以爲罪,至以此等之事,其何撕捱爲敎?臣始而感激,終焉抑塞,罔知所以自措。且見昨夕臺避,則侮詆詬辱,殆無餘地,操切抑勤,旨意gg指意g非常,臣不勝駭嘆之至。向年南渭老之停論一事,不過於特敎邊配之後,停其島置之前啓而已。前渭老而停一律之啓者有之,後渭老而引避於島置之啓者有之,處置而請出者,亦有之。而今見通顯如舊,未聞刺論,獨於渭老,有何負犯之可論,而齮齕不已,必欲永錮人於聖世者何哉?此其意不難知矣,徵夏之鞫斃,只緣渭老之一啓,媢嫉者半國,蓄而不得泄則今此臺臣之聲罪渭老者,無亦出於爲世充報仇故耶?噫,惡逆不道如徵夏而其時營護之人,奚止一二人哉?及今聖上,務恢蕩平,除非身犯惡逆之類,則竝皆付之先天,置而不論。故前後入銓之臣,亦仰體藏慝之聖德,淸塗宿趼,靡所枳礙,如渭老之停啓,其視力救徵夏者,輕重,何如?而在異已,則猶恐其不墜於淵,在私好,則猶恐其不加諸膝,是眞所謂逐鹿而不見泰山也。臣方爲鵠而傍伺之矢已及,傳曰,色斯而擧,今則非但色斯而已。焉有鳥之不如?耐射徘徊者,而猶慮其不翔。一節深於一節,可謂太費心力也。尤可笑者,以臣疏有云,初不知其見枳,看作欛柄,張皇說去,可見其求說不得也。臣疏之及此,只擧其實狀,不敢隱於君父之前而已。玆事是非,只在渭老之當枳與不當枳,則臣之知不知,有何關係於是非?而今其爲言,有若臣故擬不當擬之人,末乃諉以不知者然,誠不足與之多辨也。嗚呼,臣竊觀《大易》序卦之象,而有感於今日也。蓋自訟而爲師,師而爲比,閱來時變,已訟而師矣。其繼比之道,正符我聖明蕩平之治,雖使堯、舜復起,皐夔爲佐,必不易是道矣,臣雖不肖,豈昧斯義?況前席法醞,親頒雲章,勤示勉勵,苟有心腸,豈不思所以仰副明命之萬一?而第無誠信之素孚,而汲汲飾外,煦煦降志,以求顯比,亦比卦之所深戒,故臣果不能棄聖賢之訓,而循一邊之欲爲彌縫周遮之圖,則其大驚小怪,固其宜矣。雖然,聖上,每以一忘字爲敎,臣雖欲忘,我忘彼而彼則不忘,一再參政,葛藤,已至此,此莫非如臣無似,濫竽匪據,未能交孚之致,尙誰咎哉?而爲今之銓官者,其亦難矣,至若臣宜退而不宜進,不惟臣自劃已牢,輿論,皆以爲然。雖欲放倒四維,冒昧復出,有不可得者,玆不免又違嚴召,拜章徑歸,逋慢之罪,萬殞猶輕。伏乞聖慈,鐫削臣職,重勘臣罪,以爲人臣無忌憚之戒,不勝幸甚。臣無任瞻天兢惶,伏地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非若是撕捱者,其勿辭,bb從b速察職。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三庚雖過,老炎益熾,凡人之長夏所傷,必發於金火遞代之際,此政十分愼嗇之時也。而今此秋享大祭親臨之擧,在廷臣僚,莫不憂憫,大臣筵白、藥院陳請,宜有以格回天聽。而終未有攝行之敎,臣於是,尤不勝抑菀悶迫之至。今殿下不憚玉體之勞傷,必欲躬親於俎豆裸將之禮者,實出於羹墻追慕之至思也。凡在臣隣,孰不欽仰不匱之誠孝也?第帝王奉先之禮、追報之孝,自有大小輕重之分,深念神人之所托,必愼起居之節,宣此,固孝之大而禮之重者也。況淸廟將事之際,儀文浩大,每必徹宵而繼之以朝旭,當此炎威愈酷,夜氣蒸熱,聖躬,安得無損傷耶?上而貽憂於東朝,必不淺細,而列祖陟降之靈,亦必眷顧軫慮於洋洋昭格之際矣,以殿下怵然如在之誠,胡不念及於斯耶?向日診筵,殿下以宵寐發誠之事,有所下敎,今此閟宮親祀之擧,臣不深知聖意所在,則豈敢以請寢之言,有此陳懇,以傷我殿下霜露之懷?區區萬一之憂,只慮聖躬之或有所損,敢此冒死有請,宜殿下念宗社付托之重,體慈殿惟憂之念,亟收成命,以副神人之至懇,如或孝思不能自抑,情禮必欲躬伸,則抑有一道焉,享禮將事,仍命替攝。而伊日親幸,卽行展審之儀則,於誠於禮,俱無欠缺矣。昔漢帝將幸太廟,欲御樓船,而薛廣德,免冠極諫,至欲以頸血,汚於車輪,使不得入太廟,夫暫御樓船,不過一時危道,而廣德之冒死發諫,若是其切。今此觸冒赩炎,竟夜將禮,明知聖躬之易致傷損,則奚特漢帝乘船之危而已哉?若使廣德,在於今時,則其所極諫挽行,尤當如何哉?仍伏念聖上,每有所欲爲事,睿志一定,則不顧事勢之難便,不槪臣僚之陳誡,率意任情,斷然必行而後已,或歉於虛襟轉圜之美,或欠於涵養愼思之工,此豈非不矜細行,大爲累於本源實工處耶?伏願聖明,不以瞽言而棄之,亟賜採納而允許焉。臣之由限將盡,竊擬復就館直,一登筵席,罄竭微忱而仰請矣。所患賤疾,觸暑愈劇,萬無轉動之勢,忱誠耿耿,敢此疏陳,臣尤死罪。且念臣之病情,如是沈重,若得旬望間調治,幸得不死,則扶策病軀,庶可復侍經席。伏乞天地父母,特垂矜察,亟遞臣職,俾得隨便調息,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已諭於大臣箚批矣。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藥院提擧雖是兼銜,爲任之緊且重,有不容一日虛曠,在廷夙夜之賢,何擇非人?而迺以如臣廢屛疎遠者,每每塵冒,在朝體,已失於簡畀,而旣叨其任,雖極無堪,宜不敢退偃自便,以臣頑迷,豈昧斯義?況於近日都提,又復引入,入診監劑之重,獨一副提替行,事體之苟艱,似未前有,當此之時,臣何敢膠於微尙,不思所以竭蹶也?第臣痰祟痼疾,入夏來頓作百怪,壅溢而爲咳喘,亘塞而爲窠囊,不食而常滿悶,欲食而無竅可通,强食則或吐或滯,煩冤難狀。凡人之所以爲生,穀粒是賴,而不穀不粒,其何能久?以此長時解㑊昏眩,無一綿生氣,又自十餘日前,停飮下注,脚臁與膝節,處處成核,酸疼拘攣,房闥之間,運步蹣跚,從醫求治,屢易其方,而終無效害之可尋。欲試鍼焫,則以暑爲忌,惟塊然屍臥,委命造化而已。雖欲忍死趨造,少伸區區之忱,以何氣力,能供職事?噫,臣之春間犯科,誠以當退之身,有難苟冒匪據,而見今逋命,不特私義之不可復入,實病爲之阻耳。幽蔀之下,日月有所未燭,疾痛之號父母,猶不加憐,前後推堪gg推勘g薄責,積之則鈇鉞爲輕,而又於數昨特敎,辭旨截嚴,五情震駭,置躬無地,欲强起承命,則床席危喘,竟無以自力,欲泯伏待勘,則保護重地,斷不可久虛。唯願速伏刑章,上而不煩催督之屑越,下而得免進退之迫隘,臣情至此,可謂窮矣。伏乞聖慈,亟命攸司,處臣以重辟,以肅法紀,以勵群工焉,臣方席藁俟命,何言之及他?憂愛之悃,雖死靡化,敢冒僭猥,輒此附陳焉。今此太廟親享之擧,成命旣久,大臣諸臣,爭不能得,臣固知出天之聖孝,以夏享之臨期命攝,必欲趁此殷事,躬伸情禮,凡在瞻聆,將欽仰將順之不暇。而第竊伏念聖候近日微眩之氣,猶是宿根未祛,挾暑濕乍發,此際將攝,尤當益愼起居,完養神氣,以底於天和罔愆,無復微些餘氣之往來。殿下試以經歷者驗之,當眩作之時,息視聽而安靜,與勞肢體而動作,孰功而孰害?以此推之,閟宮享事,徹夜及朝,而登降伏興之數,蹌蹡拜跪之節,其不勞劇而動氣乎?否乎?氣動則上行,其於調眩之方,無損乎?否乎?有必至之慮,而猶且强行,有如萬分一或致傷損,古人所謂宗廟太后之憂,其視一時享祀之不以躬,輕重,何如哉?況今名雖秋屆,老炎愈熾,數日間蒸濕,與三伏無異,暑氣侵透,惟此時爲甚,將事之勞疲,少愈之可戒,豈若不寒不熱之際乎?伏聞列朝典禮,未有秋享之親行,良以天時正熱,不可以觸冒聖人達孝,重在於愼疾,在殿下述遵之孝,不當爲先朝之所不爲,輕犯盛熱,重乖愼疾之道,此不但百官萬民之爲殿下深憂,仰惟明明陟降之庭,亦豈以是望殿下哉?殿下如以廟見之久曠,有所缺然,則秋後展謁,亦可爲伸孝之地,何必躬將殷禮而後,方可愜於不匱之思耶?臣近伏郊坰,時聞村氓野人之相賀,則輒曰,今年吾王無疾病,元子日長大,年穀,又將大登,吾國,其太平矣。卽此而民情,大可見也。臣固料聖慮一定,大臣之言,猶不入,如臣人微誠淺,雖瀝肝血而控之,敢望其省納,而彼村氓野人之所欣祝者,臣則不言,是其向國之誠,曾彼氓之不如,敢采民情之所同,略效執藝之義,而縣道封入,慮或淹遲,玆令家僮直呈喉司。伏願深留聖意,俯諒臣言之有理與無理,勿以已定之難撓,而少垂芻蕘之擇,以慰一國喁喁之望,不勝千萬大幸。臣無任瞻天懇籲誠禱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已諭大臣箚批矣,特敎之下,尙處城外,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其卽上來。
○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臣自經暑濕以來,神精氣息,一倍昏綴,殆若無生人事,而惟是憂愛之忱,根於秉彝,銷鑠不得,每當畏景熏熾,風候蒸鬱。仰念聖躬調將之節,元子保養之方,耿耿懸誠,日夕而不敢忘,自伏聞太廟親享之擧,卽欲一箚陳懇,以冀攝行,而竊伏想保護之地,固應殫誠而請寢,聖上,亦必俯察而允從矣。及聞藥院之臣,求對箚論,俱未回天,則區區老臣之慮,於是而益切,今玆親享,實出不匱之孝思,苟非有切至之憂,孰豈敢瀆請也哉?第念今夏潦暑,挽近所無,閭巷之人,受傷居多,在聖人愼疾之義,尤不容一毫自輕。而當此流金之節,終日齋居,達曉將事,榮衛之致損,勢所必至。臣待罪藥院,侍殿下於儲宮,流汗過多,卽是本症,灌薦興俯之際,失汗之尤多,可以仰揣失汗多,則元氣傷,元氣傷,則外邪必乘。雖其一念洞屬,不自覺其勞疲疢疾之發,不在於發之日,必有所祟而發者,若使玉體,萬一有愆和之節,將奈高廟太后,何哉?伏況秋享親臨,未聞有列朝之攸行,誠以金火之交,六氣易感,愼護之方,正宜加意於此時故也。帝王之孝,保嗇爲大,蒸嘗之薦,秋冬無間,儻蒙聖明,反汗成命,姑許攝行,差待冬享,始議親臨,則其於保聖躬、伸聖孝,兩盡而無憾矣。若以追慕之聖思,有難於遲待冬節,則別爲涓吉,先行展謁,而固無所妨。而惟玆秋享親行,決知其萬萬不可,殿下雖欲斷然行之,諸臣,亦豈敢奉承也?伏願聖慈,俯垂體諒,亟下兪音。凡於起居之節,必以子産所云君子之四時從事焉,以盡其節宣之道,至若元子燥濕溫涼之宜,乳哺保翊之規,亦爲另戒而加護,卽臣眷眷祈祝之至悃也。且念臣,尸祿縻官,有愧夙心,而銘佩前後之恩,言雖不敢煩瀆,諸司考績之政,因臣而曠廢者多矣,亦乞亟治臣罪,以彰其慢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今卿箚陳,可見黃耉之眷眷丹忱。欲許則情禮不已,欲靳則非體黃耉之心,欲答未答,趑趄于中,而君臣之間,其宜情志之相孚,況黃耉乎?詳諭今予親享之意有三,一年一享,情禮之所不已,夏享旣攝,欲行秋享,於禮當然,此一也。頃者陵幸,先命心由所感,因予涼孝,卽日謁陵,雖不若漢明古事,今秋親享之命,旣在其前,上陵亦稍遠,躬行望廟,私親,薦簠簋,則情禮,可少伸,豈可只行循例展謁?此二也。此雖細事,冬月齋沐,曾有將事時最悶之節,此時齋沐,勝於冬節,可以致潔行事,此三也。卿須少諒而勿慮焉,勉戒保護之節,可不飭焉?箚末事,業已知矣,於卿,豈以官事期之乎?卿須安心,其宜善養。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七月初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請對引見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假注書洪象漢,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廷鳳。金興慶曰,近日庚熱甚酷,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眩氣有少勝之敎,未知日間,更不發作乎?上曰,日熱,故猶有餘氣矣。興慶曰,水剌之節益勝乎?上曰,水剌勝而寢睡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數日之間一樣,而痰候無加減矣。興慶曰,元子氣候,何如?暑濕如此,襁褓之中,易生疾{{!|𧏮|⿰虫恙}},不勝憂慮矣。上曰,好過矣。興慶曰,小臣,有所懷敢達矣。秋享親行之期迫近,而日熱尙如此,動駕將事之際,聖體必致損傷,此群下所以悶迫陳請。而大臣,亦以此上箚請寢,而批旨終不允許,群情,益不勝悶菀。小臣,早欲力請攝行,而引入未果矣。今則期日雖迫,而日熱,愈往愈酷,實有聖體致損之慮。固知聖孝難於勉抑,而帝王之孝,異於匹庶,萬一有悔,其奈宗社東朝何?伏乞亟寢親行之命,以副群下之望。上曰,前已下敎矣。日熱果如此,此非固執之事。且卿等之請,如此,允之難,不允亦難矣。李相箚批,形容予心矣,其時,亦允之難,不允難,故留夜商量下批矣。卿引入之中,以此入對懇請,原任之批,已言之,今無可言者,勿爲過慮焉。興慶曰,下敎及相批,旣如許,聖意所存,臣非不知之,而終有所無窮之慮,必須益加三思,亟寢親享之命。上以念東朝憂慮之意,下以副臣等區區祈懇之情,千萬幸甚。上曰,今若寢秋享,則冬享日氣極寒,卿等又將力請,然則熱不得行,寒不得行,其爲無可行之時,日昨發於夢寐之敎,可諒予至情所存矣。纔經明陵懿陵忌辰,今行秋享,躬入廟庭將事然後,可以少伸情禮,卿等,何不諒體此意耶?明翼曰,臣之所懷亦與都提調一般。而今日群下之必欲積誠,請寢乃已者,非不知聖孝之難抑,而亦出於爲宗社之憂。伏乞亟寢親享之命,以慰群下之心焉。上曰,已諭矣。決難允從,更勿煩瀆,以慼予情可也。興慶曰,小臣,不得請,則不得退矣。上曰,已諭許多情禮之所不可已,而卿之請,至此,亦不可不從。永禧殿酌獻禮,則以今月望後,改推擇以入。而太廟擧動出宮三嚴,以卯初初刻入啓,以爲趁早動駕,行望廟禮於未及午熱之前宜矣。明翼曰,親祭執事,事體自別,若以未經入侍之人差下,則讀祝之際,易致生疎。今番各別擇差之意,分付該曹,何如?上曰,所達誠然,申飭銓曹,各別擇差,使之致齋,勿爲臨時遞易可也。{{*|出擧條}}上曰,曾見祭班監察,老病人居多,故不能檢飭。今番則勿以老衰人充差之意,各別,申飭該曹,可也。{{*|出擧條}}上曰,大祭時執事,依定式,三日致齋事,自備局,各別,申飭摘奸,可也。{{*|出擧條}}
==7月5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仕}}南泰耆{{*|在外}}。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金浩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肄儀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與左承旨洪尙賓,大祭肄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呈辭,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永寧殿秋享大祭亞獻官,今日肄儀時,禮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都目除拜守令,諫院,尙未署經,除奉命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使之署經,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膺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宗廟秋享大祭親祭祭文,提學當爲製進,藝文提學宋寅明,明日待開門牌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太廟擧動,只隔數日,本兵,多有及時擧行之事,而兵曹判書趙尙絅,日事違牌,殊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獻官及諸執事以下,請由外竝爲進參之意,下敎矣。今日肄儀,果皆進參耶,問啓事,命下矣。招問吏曹郞廳,則以爲大祝兪健基,受由不進之外,其餘獻官諸執事,竝爲進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潝曰,獻官及諸執事以下,請由外今日肄儀,竝爲進參之意,下敎矣。果皆進參耶?問啓。
○吏曹啓曰,今此永寧殿秋享大祭終獻官刑曹參判朴文秀,行副司直金相玉,實預差啓下矣。朴文秀,以身病陳疏,金相玉,今方在外云,不得已,以行副司直李春躋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受由未出仕,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曺命敎病,左副承旨金浩進。
○吏批啓曰,判書尹游,受由未出仕,參議曺命敎,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吏批啓曰,侍從臣父年八十人,每於歲初抄啓,而丙午年,因大臣陳達,不待歲首,自該曹,直請加資事,新有定奪矣。今此侍從臣父年八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南泰齊爲持平,以趙明澤爲校理,以李喆輔爲副校理,以尹敬龍爲副修撰,以李春躋爲左尹,以徐命臣、金尙迪爲兵曹佐郞,以尹大柱爲報恩縣監,以尹世觀爲司䆃僉正,以李彦綸爲司畜別提,以池友翼爲軍器主簿,以南泰耆爲注書,以李夏翼爲東學訓導,以韓時泰爲奉常參奉,以洪瞻爲自如察訪,以朴泰恒爲行副司直,今加崇政,年八十九,侍從臣父。
○兵批,判書趙尙絅,身病未出仕,參判李德壽進,參議韓師得,式暇,參知吳瑗,病,左副承旨金浩進。
○以吳光運爲副護軍,以金相紳爲副司直。
○金浩啓曰,新除授注書南泰耆,時在京畿楊根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南泰耆上來間,假注書沈益聖,使之仍察,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今方闕直,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洪聖輔啓曰,臣敬奉聖諭,傳宣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忱誠淺薄,而未格天聽,病情轉劇。而尙縻職名,不得不以長單,累瀆宸嚴,惶憫之極。惟竢威譴,千萬意外,近密之臣,又以聖敎臨諭,辭旨勤諄,責勉備至,臣,奉讀懍惕,繼以涕泗,不知所以自措也。念臣賤疾,根委已痼,症狀危篤,廢食,日以益甚,氣息,日以益綿,精神,怳怳浮浮。若在烟霧中,肌肉消脫,無復人形,重以痰核漸盛,起跪俱妨,澌頓床席,不能自振,萬無復起爲人之望。而旣非木石,視息猶存,豈敢不感戴隆恩?一以顚仆爲期,而病狀如此,無路祇承,徒辱寵眷,臣義盡矣,罪戾深矣。伏地顚越,直欲溘然無知,而不可得矣。卽今區區至願,惟在於聖慈,曲察其實,而卽允所辭也。臣五情迷錯,不能悉心以對,席藁私次,日夕祈祝之至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獻納權爀上疏,傳于李潝曰,權爀,屢加飭勵,則渠當自勉。而又復如是,此等之疏,不知賜答矣。
○左議政徐命均五度呈辭。傳曰,不允批答。知製敎臣許集製進,王若曰,綸音屢宣,庶遐心之可挽,巽牘荐上,愧誠意之未孚,玆用諄諄,無或邁邁。惟卿,趾美名父,爲世藎臣,休休乎器度之沈凝,夙負柱石之望,恂恂然辭氣之簡重,不事梔蠟之華,口絶雌黃,殆同呂大防之無黨,身處寒素,咸稱張知白之勵廉。自先朝遭遇者特隆,逮今日倚任之不替,木天鑾掖,藹英聲於邇聯,松京日畿,洽惠化於窮蔀,天曹佐政,山公,擅鑑識之明,秋部司刑,定國,有平反之譽,斯篤倚仗之深眷,爰擢台衡之崇班,廊廟訏謨,機務之裁決無滯,廈氊吁咈,闕失之匡糾實多。李昉之再入中書,何嘗有害物傷人之意?司馬之一箇誠字,推以爲終身事君之方,夫何任意冞隆之辰,遽有奉身以退之請,惟嚮日心腹之洞諭,固已罄竭無餘,縱一時榮衛之愆和,奈何巽讓太過,年紀不至於衰邁,我豈舍卿?情志實貴於流通,卿莫困我,矧玆邦家多艱之日,豈是輔相丐閑之時?朝綱日頹,振肅之責,誰任,時論岐貳,寧靖之象,無期,丙枕獨憂。今國事若無涯畔,台席未備,顧寡躬誰與疇咨,辛甘燥濕之是調,欲籍容物之量,安危休戚之與共,無孤求助之誠。於戲,君臣,一體相須,允合協心而共理,宰相,百責所萃,豈容袖手而旁觀?亟斷巽讓之章,用副懃懇之意,所辭宜不允。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今方見差永寧殿秋享終獻官,已受誓戒,而將於明日過肄儀後,欲入齋公府矣。忽自昨日,左目刺痛,上唇牽引,仍而一面浮高烘熱,若火熾然。雜施鍼藥,而症無分減,委頓床席,而勢難起動,肄儀齋宿,實無其望,此已萬萬惶惕。而若或延至受香日,病終未祇詣而生事,則臣罪固難貸。其於享官之重,何哉?仍竊伏念臣,四載患腫,有除輒辭,今玆秋官之命,亦當引疾控免,而日前天牌之下,黽勉祇肅者,亶出於殺獄事重,究覈方急,鎭日赴衙,姑未呈病,則況此獻官之差,寧敢爲圖免之計?而意外所患,猝然危劇,駿奔將事,其勢末由,玆敢疾聲冒瀆於宸嚴之下,臣罪於此,實萬殞難贖矣。伏乞聖慈,亟令該曹,卽爲變通,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且飭有司,勘臣負犯,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有預差,其可陞實。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獻納權爀疏曰,伏以臣之無似,重以罪戾層積,凡係言議之場,卽臣緘結之地,向日之怵迫嚴命,冒秉銓筆者,豈其所樂爲哉?然而職責所關,事在目前,則又不得不有所妄發,不知覆轍之戒,重犯方生之勢,終致怨怒溢世,僇辱狼藉,臣之不量己力,自取狼狽,誠悔之無及矣。臣得伏見校理任珽到院未徹之疏,又以臣政席間一言,深加慍怒,語極危怖,何人之不思自反,公肆詈辱至此耶?臣竊不勝駭惋之至,珽之請罪銓堂之疏,掇拾當路之論,陷人罔測之罪。噫,向來聖上之以鄭亨復事,前後下敎可謂斟酌至矣,珽於亨復,有何深惡?而乃以負犯殊重等語,直加勘斷,追論於事過之後,欲試其射影之毒,雖賴聖鑑洞照,不得售計,而其心所在,灼然可知。臣於銓郞議陞之時,果以珽之近來章疏乖謬,不可無一示責罰之意,有所酬酢。今珽,怒其議己,專事詬罵,譏切之不足,至以簸弄銓法,聲罪至深,直欲竝臣而擠之,坑坎,臣驚駴之極,毛骨俱竦,不可以其言之無理。銓職之已離,有所頃刻自安,惟有滅迹息影,避遠危機,爲一分自靖之圖,其於官職去就,有不暇論。臣且伏見吏曹判書尹游之疏,其所臚列臣操切臣者,無所不至,直歸臣於儱侗謬戾之科,欲聖上之驟覽而駭之,然其事狀,多非實際則臣亦安得無辨?其所謂臣不能答者有二端,一則簡問於金尙翼事,一則校理望事也。尙翼,方帶銓郞,未及陞品則臣之循例簡問者,政規也。尙翼,前已見枳於郞望則不可復擬於藝兼者,亦政規也。臣所未曉者,當初司藝之將作窠也。旣知臣意之有屬,如有終不許陞之意,則又何必以宗正軍正,屢煩遷陞,艱辛作窠而不之憚耶?凡郞通時例,以曾經人及當通者,參擬於館職及庠銜,先示新通之意,自古皆然。臣之請出藝兼者,蓋欲示意於前,直通於後,而忽然推托不許出望,故臣答以俄者校理望,若以銓望施之,則藝兼,雖不出,何妨?仍申前議,終至狼狽逬出,其時事不過如此,此豈足爲抉摘脅持之資?而若是張皇,堂郞之間,事有可爭則爭之,言有可辨則辨之,前輩之處堂郞而爭事例者,未聞以體貌爲拘。況且者字之於尊處重處,用者何限?而臣之下字,本出無心,則今乃督過太苛,直加以無嚴之目,何也?凡人必先自審愼然後,方可責人,今以一者字,咎臣不已,則臣未知無嚴二字,古或通用,而今世未見用於堂郞之間。臣於此,不覺駭然,而重惜其駟不及舌也。然伊日事,雖以日月之明,猶有未燭,至以無謂爲敎,臣惶悚之極,不知所措。此際申宅夏之疏又出,其所詆辱,罔有紀極,臣誠疲勞,應接不暇也。臣之從前罪過,專在於妄論館錄,則宜不敢復費辭說,而今旣被人詆斥,亦不容泯默也。臣於年前,忝叨館職,妄有論列,然其本意,非在混論,全錄阻塞多人,而辭不達意,重觸天怒,嚴譴在卽,事實難暴。故臣於行譴之日,以指斥人姓名,發言於大臣及重宰,欲使一世,曉然知臣意之明有所指,以開諸人難進之路矣。追聞大臣,已於臣謫去之後,以臣疏之本非混論,而明有若而人指斥之意,陳達於筵中云。伏想聖明,亦必記有臣疏之初有指的,於此,亦可見矣。臣之重叨館銜,始在今春,而又因李宗城疏斥,歷陳前後委折,仍擧李喆輔、朴弼載名字於疏中矣。顧此兩人之名,卽播於臣謫去之時,人無不知,宅夏亦有耳。何獨不聞?而今忽以追後拈出媢嫉放縱等語,巧作欛柄,構捏至此,噫嘻,果使臣,用意拈出,如宅夏之言,則其所指名,奚獨兩人而止哉?臣意則自初明有指的,而宅夏則必以混斥爲言,不亦異乎?且宅夏之帶職撕捱,爲日已久,則駁臣之論,何以適出於通塞其姻婭之際耶?其氣勢吁,亦可怕也。然臣之昏謬,專昧冷暖,而唯以盡分,爲區區自勉之地。頃當元子患水痘之時,上下憂遑,雖無職名之人,莫不奔走探候於近闕之地,此秉彝之所自然。臣於其時,適帶館職,從前難冒之端,自不覺擔却一邊,蹶然出肅進參於起居之班,此固出於粗伸分義之計,今宅夏之譏詆至深,至以出入瀛館意氣自若爲言。噫,如使臣,果能審於去就之際,無使人議到,則人言,胡至於此?念臣以愚妄狂率,猝然出脚於睢盱之地,釁尤徒積,醜拙畢露,舊怨新憾,一時竝起,拳踢交集,侵辱備至,無補淸朝之激揚,自媒一身之奇禍,臣切悼之,新授職名,萬不近似。而臣急於陳暴,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慈,天地父母,曲諒臣情地之危苦,亟命鐫削臣職,重勘臣罪,以謝衆怒,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7月6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直}}。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服制}}南泰耆{{*|在外}}。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再度呈辭留院,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牌不進,持平南泰齊,未肅拜,牌不進,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秋享大祭親臨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藝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科次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此製述置之矣,藝文提學,今已出仕,牌招使之科次以入。
○洪聖輔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留院外,呈辭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申兼濟,持平南泰齊,正言沈{{!|𨯟|⿰金霍}}、朴弼幹,副校理李喆輔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無意膺命,事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啓曰,太廟擧動,本兵,多有擧行之事,而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無意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預備兼春秋李河述,身病猝劇,勢難察任,所帶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宋儒式。
○李聖龍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初四日藥房請對入侍時,永禧殿酌獻禮,以今月望後改推擇事,榻前下敎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七月十七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7月7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齋宿}}。左承旨洪尙賓{{*|齋宿}}。右承旨李聖龍{{*|齋宿}}。左副承旨金浩{{*|齋宿}}。右副承旨洪聖輔{{*|齋宿}}。同副承旨李潝{{*|齋宿}}。注書尹敬周{{*|齋宿}}南泰耆{{*|在外}}。假注書沈益聖{{*|齋宿}}。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賢嬪宮望哭後,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罔極。
○趙明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六度呈辭到院,而以親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小臣,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而拜表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再度呈辭留院,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呈辭,持平南泰齊未肅拜,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二嚴後結陣,仍爲懸燈,天明後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六度呈辭。傳曰,不允批答。
○修撰兪健基製進王若曰,敷心之敎纔頒,予非徒循於舊例,引疾之章繼上,卿胡至煩於累辭?誠或未孚,病豈難强?顧國家艱虞之日,非輔弼休退之時。連歲之飢荒,荐經,民生未息,百年之痼習,尙在,朝論難平。邊防疎虞,海舶之情僞,難測,廟謨牽掣,良役之變通,無期,區劃,宜資乎老成,經濟,實在乎宰輔。惟卿,操履有素,悃愊無華,以誠字而用工,淳然若玄酒大羹之味,襲先烈而宅揆,翼乎如丹穴瑞羽之儀,通朝籍卄有六年,而歷事兩朝,逮輔寡昧。曁時論三分五裂,而調停一心,可質神明,自夫台府之登庸,益篤重宸之倚畀,僅容旋馬,不改封丘巷大祝之庭,自公委蛇,盡是周大夫宗國之念。惟廟堂機務之待以裁決,倚爲股肱,亦衮職闕遺之許以補匡,視若龜鏡,不料謝病丐閑之請,遽在仰成求助之辰,念際遇之素隆,自無情志之或阻,縱榮衛之少損,不宜巽讓之至斯,可期勿藥而收功,旣年齡之未暮,何妨臥閤而論道?語精力則尙强,顧今日何等時耶?捨我卿誰與共者,予尙記洪、趙兩相之交薦,早識爲國之丹忠,卿可鎭洛、蜀三黨之互爭,須殫匡時之素志,釋負之懇,雖切,宜念丙枕之獨憂,任意之眷,方深,已有前席之洞諭,章雖十上,予不再言。於戲,念先卿盡瘁之誠,寧忘與共休戚,體寡躬篤棐之意,須思弘濟艱難,勉回遐心,亟停巽牘,所辭宜不允。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李潝啓曰,藝文提學宋寅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科次命下之後,連日違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以爲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藝文提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應製科次命下之後,趁不擧行,事甚未安,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太廟擧動,隔宵,本兵,多有時急擧行之事,而兵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牌,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秋享大祭親行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及明明日行祭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右承旨進去。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光躋爲兵曹佐郞。
○以吏曹獻官單子,傳于李聖龍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本職撕捱,固已可怪,其職,應參於親祭,而付標以入,今去付標而下,使之進參。
○李聖龍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兩司除在外外,呈辭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乃處暑,視事當爲議稟,而卽今暑熱愈酷,涼意未生,依前例姑觀日候稍涼,更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方物中,黃細苧布色品不均,而無抽出者,故出給自外以純色者,擇而封裹,白綿紙長廣,稍似短矣。曾因奏達有下敎,議來戶曹,見樣白綿紙,準其長短,封裹白細苧布與彩花席,亦改備,竝直爲封裹事,分付。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行副提學臣尹惠敎,以承文院提調,今日議政府正本査對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初九日宗廟秋享大祭親行後,還宮時前後部鼓吹,當爲振作,而其日與國忌齋戒相値,儀註中以陳而不作,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宗廟秋享大祭親臨擧動時,本曹郞廳侍衛,及各差備,不可不備員,而新除授佐郞金尙迪,親病甚重,不得出肅云。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內乘李景淑呈狀內以爲,老母在於公洪道瑞山地矣,宿病之餘,脹與瘧痢一時竝作,症勢萬分危重,今方下往救護,所帶之任,急速啓遞,俾爲母子相見之地云。內乘李景淑,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議政府司錄,以右議政意啓曰,御覽還下方物黃細苧布,擇其色品之均一者,白綿紙取其長廣之準尺者,白細苧布與彩花席,亦極擇改備後,依傳敎,竝直爲封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7月8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齋宿}}。左承旨洪尙賓{{*|齋宿}}。右承旨李聖龍{{*|齋宿}}。左副承旨金浩{{*|齋宿}}。右副承旨洪聖輔{{*|齋宿}}。同副承旨李潝{{*|齋宿}}。注書尹敬周{{*|齋宿}}南泰耆{{*|在外}}。假注書沈益聖{{*|齋宿}}。事變假注書閔洙彦{{*|守宮}}。
○上在宗廟齋室。停常參、經筵。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再度呈辭留院,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持平南泰齊,牌不進,傳旨未下,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禮貌官來言,百官稟旨取次。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洪尙賓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上行望廟禮,奉審殿內,還次齋室後,政院、玉堂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向者祭服,問于大臣,紬則物力多費,故以苧布爲之,而每當祭時,次次造備事,下敎矣。卽今所造者幾件耶?問啓。
○李聖龍啓曰,苧布祭服,所造幾件耶?問啓事,命下矣。招問該曹郞廳,則以爲祭服元數一百七十五件內,兩次新造苧布祭服,十八件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齋沐等事,本院,,申飭各司。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七月初八日寅時,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聖輔,同副承旨李潝,注書尹敬周,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廷鳳,記注官gg記事官g宋儒式,同爲入侍。上在仁和門乘玉轎至仁政門外,命金浩下敎曰,文武殊制,而兼內乘曺允成,不着戎服,所付胸背,亦非武臣所着,自政院,申飭可也。上出敦化門住輦時。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金浩進伏。上曰,駕前太擾,招兵曹郞廳嚴飭可也。兵曹佐郞李光躋聽傳敎。上入宗廟齋室。政院、玉堂、二品以上,問安後,上具冕服出西門,步詣太廟入殿內。仍詣各室展謁奉審後,還到東門,招問守僕曰,此東月廊耶?守僕告曰,然矣。上出正殿門外,大臣及諸承旨趨奏曰,此間稍遠,日熱如此,暫乘步輦,何如?上曰,於心,終有所不安,當過神門乘矣。行到神門乘步輦至永寧殿,行望廟禮,仍入殿內奉審展謁如上儀,出至新門gg神門g乘步輦入齋室。
==7月9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病}}。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仕}}南泰耆{{*|在外}}。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浩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朴師益再度呈辭留院,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一員,持平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承旨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等,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六曹、二品以上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洪聖輔曰,次對久曠,雖齋戒,亦有爲之之事,明日來待事,分付。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還宮後,有一戰馬自金虎門,突入至肅章門,而近仗軍士等,逐出同門云。戰馬之見逸於罷陣雜踏之際,不是異事,而守門軍卒,不能禁突入之狀,極爲驚駭,爲先從重決棍,當該守門將,常時不能檢飭之失,亦不可無懲。守門將崔道元,從重推考,馬立禁軍安順建,不能制馬之罪,亦令攸司囚禁科治,何如?傳曰,依爲之。守門將,令兵曹決棍。
○七月初九日四更一點太廟親祭時,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聖輔,同副承旨李潝,注書尹敬周,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同爲入侍時,上具冕服出齋室入正殿西向立,啓請行事。禮儀使啓請四拜畢,因啓請詣盥洗位訖,升自祚階gg阼階g詣第一室三上香,近侍以瓚授進幣瓚,爵官奉瓚跪進,禮儀使啓請執瓚祼地,上訖,瓚授奠幣官,奠幣官受,授大祝,上執幣獻幣,上執圭俯伏興平身,詣各室如上儀。第一室俎北向跪奠,先薦牛次薦羊次薦豕,各室如上儀。謁者引進幣官、奠幣官升詣第一室尊所,禮儀使導殿下行禮,獻禮酌醴,殿下執爵獻爵奠于神位前,祝讀祝,近侍以副爵授進幣官奉爵跪進,殿下執爵獻爵奠于王后位前,各室如上儀。上行十二室獻禮畢,仍降復位,右議政金興慶,進請暫入小次,上入小次,少頃還出復位,上曰,俄者亞獻時,行禮甚促,樂未卒章,終獻則勿如亞獻時,可也。上曰,何爲七祠,何爲功臣祠耶?守僕曰,西爲七祠,東爲功臣祠矣。上飮福,奉審列聖主身後降復位,問于近侍曰,先朝面主書者誰耶?諸臣,皆不記得。上曰,禮判知之耶?金取魯曰,其時臣在草土中,未參於朝著上事,未詳其某人書之矣。上曰,問于陪乘諸臣,注書問于諸臣,則亦皆以未詳對矣。至于問安班聞之則尹陽來書云矣。上曰,奉爵奠爵,乃齋郞祝史之任,而不爲親受於尊所,使守僕替行於門內,必是自亞獻已然,極爲非矣。齋郞祝史,竝推考,可也。{{*|出擧條}}上行禮畢,出自正門入齋室,平明還宮時,上曰,親享大祭,何等重事?而祭官,不卽一齊赴班,致有稽遲之弊,此乃押班監察,不能檢飭之過也。今番押班監察,從重推考,此後則以文監察擇差,可也。左副承旨金浩曰,文監察,亦未必有勝於南行監察矣。上曰,然矣。必爲極擇差定事,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右承旨李聖龍所啓,第二室鬱鬯酒灌盛時,有紙片浸出,該官,難免不察之失。且幣帛長短,宜無異同,而自第十室至十二室,則摺束貌樣,顯似狹小,所見,極爲未安,祭酒與幣帛進排當該官,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7月10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病}}。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仕}}南泰耆{{*|在外}}。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趙明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七度呈辭到院,而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朴師益再度呈辭留院,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趙明翼啓曰,秋炎轉酷,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冒暑動駕,親享太廟,登降拜跪,達朝將事,不瑕有勞傷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
○藥房啓辭。答曰,知道。躬行享祀,少伸情禮,感慕冞切。而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金浩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參,而憲府則或在外或呈辭受由,二員未差,無他請牌之員。諫院,亦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大司諫李壽沆,正言朴弼幹,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潝啓曰,應製科次命下已至多日,而藝文提學宋寅明,連事違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使之科次,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七度呈辭。傳曰,不允。批答。
○備忘記,製述參知李宗城,十韻三上,律三中,豹皮一令。修撰兪健基,十韻三上,律三中,虎皮一令。左副承旨尹彙貞,十韻三中,律三下。同副承旨李日躋,十韻三下,律三中,各紙三卷、筆七柄、墨三笏。佐郞宋儒式,律三上,織毛馬裝一部。參議韓師得,注書洪象漢,佐郞李錫福,十韻律各三下,各紙二卷、筆六柄、墨二笏。注書李成中,十韻三中,紙二卷、筆五柄、墨二笏。正言申兼濟、吳命季,各律三下,各紙一卷、筆三柄、墨二笏賜給。
○傳于洪聖輔曰,應製入格者留中,不入格者還下,賞格紙筆墨,令該曹共依例賜給。
○洪聖輔,以宗廟署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宗廟內樹木,雖是風落,不敢出門外一步地者,意有所在。而去月永寧殿不遠之地,有一大松,爲風所拔,入直官副奉事李秀徵,使本署軍人,斲作馬槽,潛送其家。太廟是何等重地?而身爲官員,爲此鄙瑣之擧,事之駭然,莫此爲甚,李秀徵,拿問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初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永禧殿酌獻禮,以今月念後改推擇事,榻前下敎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七月二十八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七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漢城判尹宋寅明,刑曹判書趙顯命,吏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金浩,副提學尹惠敎,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假注書沈益聖,事變假注書閔洙彦。金興慶進伏曰,處暑雖過,日熱比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太廟親享,諸臣,請寢不得,當此炎勢之極熾,達宵將事,聖體想多損傷,故不勝憂慮之忱矣。今日有次對之命,旋切欣幸,眩氣不復往來乎?上曰,頃日少愈後,姑無更發之漸矣。只以汗流爲悶,豈以一日將事,有所傷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連爲平吉乎?上曰,好在矣。興慶曰,有數件仰稟事,玆敢陳達矣。上曰,達之,可也。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本道未赴任守令,竝催促發送,褒貶中下等守令,不待大政,卽日差出,竝除署經,給馬發送,而渭原、熙川等邑,亦爲各別擇送事爲請矣。卽今大政之設行,未易爲期,貶罷守令,分付吏曹,卽爲差出,而不必除署經,給馬各別催促下送,赴任守令催促事,兩邑窠擇差事,亦依狀請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頃者全光監司徐宗玉上疏,中有貶罷四邑守令,不待都政差送之請,而批旨中無發落矣。關西貶窠旣令差出,則湖南,亦有水災,且秋務當前,一體差出事,分付該曹,何如?上曰,依關西例,一體差出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今年年事姑未知前頭災害之如何,而嶺、湖南如干邑,雖或有水旱之爲災,京畿、三南,大抵有豐登之望矣,秋成後米直必賤,如此之時,不可無儲穀之道。而軍布作米,實爲上下俱便之政,今亦依己酉年例,令各軍門,及有儲蓄衙門,優出木同,貿辦米穀,而軍門所貿之米,量宜運置於江都、南漢,以爲軍餉之需,則似好矣。上曰,事似便好,諸臣之意,何如?吏曹參判宋眞明曰,今年農事關西、海西則未免歉荒,而京畿、三南,擧皆登稔,前頭風霜,雖可慮,大體則已可知矣。儲穀之道不可不乘此時豫爲周旋,而軍布作米,最爲民惠。臣待罪洪州時見之,則一名二疋之役,費了四十餘斗米,始得辦納,又有後錢作費,不能支堪,作米之後,每疋納十斗,所費幾乎半減。里族之徵,亦易於升升收合,且無京納浮費,故民情欣樂。今又擇其最苦役,使之納米,以三軍門,及兵戶曹惠廳封,亦動木錢,移給軍布之代,則在國家爲取賤豫備之道,在民間可舒急錢之患,大爲減役之惠。以此而輸積於江都、南漢,則可得累萬石軍餉,豈不爲公私兩便民國俱利之事乎?豐原君趙顯命曰,作米之事始於己酉,而己酉年,臣掌其事,昨年,臣亦掌之,習知其妙,實無如此便利之政矣。而第以小臣所掌軍門而言之,則一千五百同內,應下四百餘同,則餘者不過千同,今若不捧木疋,則所儲必下於千同,此似可憫,據此則他軍門,亦可推知矣。興慶曰,以己酉年軍作米事言之,捐出諸軍門軍布,貿取米穀,而軍門則無所管攝,終爲辛壬年賑濟之資,在國家則以此活民,誠爲可幸。而在軍門則實涉虛疎,故軍門,不無持難之意。而今若以所貿之米,置簿於各其軍門,則木同之數,雖似欠縮,許多米石,換色在簿,其亦何害之有哉?漢城判尹宋寅明曰,木八千同,可作二十四萬石,而軍門,亦必以傾出財貨爲悶,限四千同收聚作米,則亦可爲十數萬石。竝計己酉、甲寅兩年作米餘存者,則幾爲十八九萬石,漸次運輸江都、南漢,各儲十萬石軍餉,則誠爲國家經遠之策矣。眞明曰,在外時,已有假領磨鍊者,而稟定後,更當有商議排定列錄啓下之事,必須急急周旋,可及於九月間市直最優之時矣。上曰,此事亦當有節目啓下之事,參商各軍門各司事勢,善爲分排後,後次對稟定施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安興防築事,向者依筵中定奪,發關詢問於僉使李譔矣。其報狀,已上來,而役丁役糧,不爲酌量磨鍊,只以兩條陳請曰,依當初聖敎,使道臣,顧見完築,或招致僉使於闕下,更爲暴陳始末云云。又結之曰,稱給稱情然後,如有不稱,罪當甘受,渠之報辭雖如此,而卽今農節,民丁調發,極難。且句管堂上宋眞明,亦以爲萬口同毁之事,決無成就之理,不如早自停罷云。何以處之乎?上曰,諸臣之意,何如?漢城判尹宋寅明曰,如許事異於他事,未能的知其成不成,不知所達矣。豐原君趙顯命曰,此事利害便否未知如何,而差遣李譔時,朝家欲給財力則李譔曰,臣下往始役,知其可成然後,請得財力,未晩矣,辭而不受。今者始役之後,渠則以爲,必可成而始爲請得,朝家道理,但當依約束量給,觀其成否,而行賞罰而已。今乃不然,役方始而始有異論,不亦晩乎?任人做事之道,不當若是矣。興慶曰,役處浩大,固難容易完築,且雖或完築,十年之內,必有毁破之患,物議皆如此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卽今,別無國財虛費之事,而毁言,尙如此,若多給物力,趁未成事,則衆口之難防,尤當如何?旣知終不可成,則不如早罷,初勿費財之爲愈矣,但此役肯綮,在於兩山口沙推處通水與否。而臣則見其水退時行舟,而李宗城則謂其着襪而行,此曲折,不可不招問李譔矣。上曰,譔之誠可尙,而招問闕下之言,則未免猥濫。自備局,招問後取舍,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以陳試事,有所仰達者矣。近來增廣監試初試,付于增廣,式年初試,付于式年,此非當初法意。大科則增廣式年,有講製之異,不可混付,而至於小科則同是製述,使之混付,少無妨礙。增廣,實罕有之科,增廣陳試,必待增廣而付之,則便同等棄。頃年筵臣,以混付事陳達,自上敎以待後日,大臣登對時更稟,而姑未覆奏矣。臣,考見《受敎輯錄》,則增式年小科許付事,明白載錄,今者式年會試迫頭,宜有許付之道,敢達。上曰,筵臣陳達,可也。判尹宋寅明曰,旣有《受敎輯錄》則依此施行爲宜矣。刑曹判書趙顯命曰,科事當以簡嚴爲主,而旣有法典則依此施行,似好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小科則增廣與式年所製,同混付無妨矣。左副承旨金浩曰,小科與大科有異,不過激勸儒生之事,旣有受敎,許付爲宜矣。副提學尹惠敎曰,一從《受敎輯錄》施行好矣。上曰,旣有刊行之《受敎輯錄》,則申明法典施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狀啓,以別會米二千石輸納南漢事旣有朝令,而卽今留庫不過一千餘石,亦多散在峽邑,實無推移之路,姑退移送之期,待其收拾,隨便輸送事爲請矣。本道事勢旣如此則依其所請,使之秋捧後準納,何如?上曰,每年二千石輸納之令,初旣十分斟酌,而至今不納,前後道臣,爲先推考。其所未納者壬子、癸丑兩年條,今姑置之,甲寅條,待秋使之卽爲上納,今年條,待明春解氷後上納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堤堰堂上宋寅明,罷職之後,尙不出代矣。今已收敍,還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興慶曰,永禧殿酌獻禮,定在於十七日,而目今老炎,轉甚,五六日後涼氣之頓生,有未可必。而殿內不甚廣闊,將事當在亭午,群下憂慮之忱,誠不勝區區,更爲退行於念後,何如?上曰,大臣之意如此,退定於念後,可也。{{*|榻前下敎}}宋眞明曰,甲寅條軍作米三南所在者,隋城、南漢劃給後,尙有一萬數千石矣。春間發關,使之別置一倉,封標牒報則當送備局郞摘奸爲言矣,湖西、湖南則卽爲報來,而嶺南報狀,今始來到矣。今年又有作米之事,不可無,申飭之道,而備局郞,分送有弊,爲先令各其道都事,摘奸牒報,而趁此麥絶新穀未登之時,使之還分取耗似好,敢達。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在外時,已相議而麥後一巡救食,民皆願受,還分不難,備局郞有弊,令都事摘奸,似好。而都事未赴任者,已經一司署經則卽爲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備局堂上,懸病太多,國舅外,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宋眞明曰,守令未辭朝者,連爲催促,而錦城縣監具宅奎則被拿上京,久不還任,曠官可慮矣。頃者全光監司徐宗玉辭朝時,陳達請遞,而自上推考還送矣。宅奎周年之內,三被拿命,在官無幾,今又以親病爲辭,期於遞免云。推考促還乎?上曰,推考,催促下送可也。{{*|出擧條}}眞明曰,公洪道褒貶,尙未爲之,前監司李壽沆,陳疏承批後,又陳辭疏,而政院不捧,故仍循至今。今則新監司到任日限,差過四五日,則當滿五十日矣,依前,申飭前監司擧行乎?抑分付,新監司,使之待限滿卽爲封進乎?上曰,大臣之意,何如?金興慶曰,李壽沆,初旣被拿遞歸,則不欲擧行其殿最,勢固然矣。今則新監司日限不遠,使新監司封啓,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趙顯命曰,殷山弑父罪人莫切之獄,敬差官權賮,以爲可疑,以更査之意,馳啓。臣之淺見則別無疑端,更爲嚴刑取服之意,覆啓蒙允,行關本道矣。本狀回啓未及知委之前,平安監司朴師洙,因敬差官論移,以嫌,難更當按査之意,馳啓。而敬差官更査之請,旣已勿施則師洙之啓,自當無回,故置之矣。卽見師洙移文,則以爲刑曹回啓,雖令嚴刑取服,嫌難更査之意,曾已啓聞,未見回下之前,勢難擧行云。此獄情節,本無可疑,罪人之變辭,不過死中求生之計,依前覆啓,各別嚴刑,取服具格啓聞之意,,分付道臣,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興慶曰,椒島所捉唐人挾船及鐵碇,不可不區處,故問價於彼人,定以銀子二十六兩。以黃州所在勅需銀出給事,黃海監司兪拓基有所報請,故旣已許題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趙顯命曰,楊應澤所犯,與梁孝起較重,而大霈之餘,孝起則雖蒙放送,應澤則不可以一體放送,仍置配所,何如?上曰,應澤與孝起罪狀,不無輕重,而旣爲減死則一放一置,似涉不均,一體放送可也。{{*|出擧條}}副提學尹惠敎曰,玉堂番次,甚爲苟艱,自上屢次下敎,而闕直頻數,臣强疾就職,跛躄入侍,極爲惶悚矣。雖無情勢之人,聞其當擬望則輒爲下鄕,誠爲未安矣。上曰,趙明澤,時在何處耶?惠敎曰,趙明澤,在漣川云矣。上曰,尹敬龍,亦在外乎?惠敎曰,下鄕矣。其家有故,昨纔入京云。趙明澤則,下諭,尹敬龍則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宋寅明曰,小臣,惶恐敢達,頃者製述科次之命,其時適出外,如是曠日遲稽之際,親舊句作,多聞播傳者,今當考官,似涉疎闊矣。上曰,日字已久,至今不考,極涉稽緩,今日內考出,可也。寅明曰,向日晝講時,有勿爲放心之敎,故臣常欽仰矣。今則國有大慶,年事且有豐登之望,以外面觀之,似有太平氣像,而詳觀國勢,則紀綱漸弛,朝象渙散,臣竊憂慮焉。上曰,國儲板蕩,豈以小豐而有所恃耶?朝廷氣像之漸下,予豈不知耶?寅明曰,左相,遭情外之敎,李宗城、金尙魯,又逢嚴旨,臣未詳本事之如何。而下敎極爲過中,此兩臣,殿下之平日所倚仗,而一言忤意,誨責過中,況於疎遠之臣,孰肯進言乎?頃以李台重事言之,辭氣太露,處分過中。先儒曰,人主一心,實萬化之原。此着念處也。惠敎曰,朝象漸下之敎,誠得宜矣。尙魯之言,雖不無過中,而殿下翕受敷施,則有光於聖德,而摧折太過,言路消沮。且宗城,若於筵中陳達則可矣,而張皇費說,可慨之意,曾已言之於宗城矣。殿下旣已擬之於魏徵,則平日所期待果何如也?而遽爾摧折,臣竊慨然也。寅明曰,白珪之玷,尙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爲也。辭令之間,不可不愼。顯命曰,臣,今則以武臣自處,不敢指言某事,而書曰,有言遜于汝志,求諸非道,有言逆于汝心,求諸道。近來處分,或有乖於古訓,故敢從諸臣之後而陳達矣。上曰,予心,豈活潑?而判尹曾有所達,故每勉勉於此,而亦於蓼莪之篇,有所激矣。尙魯事,予豈留置於心中?而宗城事,張皇費辭,豈不近於常談耶?予亦未免於好名,群下好名而無實,亦可見矣。曾以魏徵期待者,勉其當爲而已。昨於曺允成事,雖非關重事,而別加飭勵者,意有在矣。諸臣,以次退出。
==7月1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聖龍{{*|病}}。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仕}}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再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一員,持平一員未差,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同副承旨李潝,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參議曺命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參議曺命敎,俱以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正言朴弼幹,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潝曰,吏曹參議旣已只推,牌招開政。
○洪聖輔啓曰,今日拜表時,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無他推移之員,監察依例代行。而諫院,除在外罷職傳旨未下外,大司諫李壽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今日拜表時,諫院無進參之員,在前如此之時,雖無諫院,有仍爲行禮之例,今亦依此爲之乎?敢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注書南泰耆,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聖輔曰,三使臣留待。
○傳于趙明翼曰,三使臣引見。
○趙明翼啓曰,卽伏見副提學尹惠敎上疏,則副修撰尹敬龍,自鄕上來,旋卽下往云。依定式禁推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意啓曰,本館上番,行副提學臣尹惠敎,以承文院提調,今日慕華館正本査對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明翼曰,明日晝講爲之。
○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今七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當爲設行,而大提學未差,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潝曰,召對爲之。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分授惠化門北邊體城三間許,及敦義門北邊體城十三間許頹毁處,待晴修築事,前已啓下矣。所入石子浮取然後,可以始役,依前城外近處溪壑間所在雜石,先爲浮出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前郡守趙德中,本廳糧餉色郞廳,已爲啓下。而時無職名,亦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北漢留營字內大城門,及龍巖峯下體城連因雨水,多有頹毁。今七月十三日爲始改修,而所入石子,自其處取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拜表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平安監司狀啓,義州居武率白銀同,率子星萬等,四口壓死事,傳于洪聖輔曰,壓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右承旨李聖龍上疏,伏以小臣,一衰頹病殘人耳。難强者筋力,易添者疾恙,固其勢然也。每當有夙夜之役,惴惴然自分顚仆,而惟是到十分難强地頭,則輒蒙聖慈垂憐,得以褫鞶帶,而便調息,以故僅僅緣督。而爲命蟣蝨微臣之前後得此恩於君父者,不知其凡幾遭,則感鏤固深,而霣惶亦至矣,除非萬不强者,不敢復言病,此固臣宿戒然也。而見今賤疾,又復大添,有不得不仰煩呼籲者,則敢冒死而陳之焉。臣自數旬前,得暑泄症,或劇而或歇,根委卒未祛,而特不至於苦重矣。三昨太廟陪齋之日,適會天氣甚熱,忍其難任者,殆數時頃,自伊日夕,忽覺胸膈悶憊,臍腹硬痛,仍而泄意陡加,度數極頻。而頃刻之間,泄化而爲毒痢,疾痛則倍而瀉又不得,如是辛苦,氣力,大被廝殺,陪侍將事,固知無望。而更漏已深,變通路阻,雖不得不入參,欲强而萬不能得,則不免有離班而再出矣。其初也則僅得復入,而其再也則筋力冞盡,卒不得更致身,只昏昏僵倒於齋次,享禮未畢,近綴先缺,已是事體之至未安者。至若東朝起居之行,有命終改,法駕陪扈之列,未免不備,則此尤臣萬萬惶蹙者。雖因僚官,相繼陳稟,賤疾,得以登聞,而私心悚隕,靡有紀極,二日以還,諸症有加,最是痢候漸緊,而元氣澌鑠,供劇一節,斷非可論,極知瀆擾之增罪。而實亦瘝曠之爲悶,輒入文字,敢申控籲,臣尤死罪。念臣,扶衰策疾,低徊聖恩,顧亦無毫髮裨補於明時者,猶乃有命輒膺,殫竭奔走,欲以是爲桑楡圖報之計。而年迫七耋,病又百攻,區區素忱,又不得遂焉則撫心瞻天,寧不自悼。伏乞聖慈,特加憐察,亟許鐫削,俾得專意調治,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司直權{{!|𢢜|⿰忄業}}上疏,伏以臣積逋嚴命,合被重誅,而聖度包荒,罪止行譴,臣,戴罪銜恩,省尤訟愆,自分永爲淸朝之棄物,便作嶺外之羈鬼矣。何幸國有大慶,霈澤旁流,肆赦之恩,亦及於賤臣,臣誠須臾無死,獲覩盛事,得與田翁牧叟,相抃於野,而歸伏鄕廬,唯有惶感頌祝而已。恩敍之降,旣出意慮之外,出疆之命,又是夢寐之所不料,臣,聞來惝怳震惕,繼之以悶菀也。念臣於八九年來,不得從仕者,夫豈有他哉?只由於年紀衰耄,疾病癃痼,而忱誠淺薄,不得見諒於君父。聖敎極其嚴峻,至有臣子之所不敢聞者,臣跼天蹐地,直欲無生,而頑然不能自滅,尙此偃息於覆載之間,人理絶矣,臣分蔑矣。雖蒙聖慈曲庇,薄罰旋宥,而罪戾至深,踪地愈蹙,其不可自同恒人,冒承恩命也決矣。今此專對之任,且異於攝价之行,固非如臣釁累,所可堪承,而事係往役,義不敢辭,然旣有崩迫之懇,亦何敢自阻於慈覆之下哉?顧臣犬馬之齒,今已六十有七矣,蒲柳之衰朽忒甚,膏肓之疢疾且痼,長時委頓,作一癃癈之人,不得出門外一步地者,已多年所,至於戶闥之內。亦且須人而動,則雖欲衝寒叱馭,效勞於燕、薊之間,有不可得也。臣若怵畏分義,黽勉受命,終至顚仆道路,橫屍殊域,則微臣軀命,固不足恤,其於辱君命而僨使事,何哉?臣卽當進詣京輦,恭俟處分。而素患泄痢之症,添劇於感暑之餘,度數無算,症形危惡,飮啖全廢,氣息澌綴,以此病情,無路轉動,不得不從縣道冒陳危懇。伏乞聖慈,曲加矜諒,亟賜變通,俾使事,毋至窘敗,仍令臣,安意就盡於牖下,公私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曾前撕捱,已涉太過,專對之任,其何辭?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副提學尹惠敎上疏。伏以臣於昨日入侍時,以本館事,略有所陳白,而聖敎適及於副修撰臣尹敬龍。故臣以纔自鄕入來仰對,仍請牌招蒙允矣,及其出牌,又以下鄕,自政院微稟云,臣於是,不勝惶悚。蓋伏聞敬龍,纔遭壯子喪,自鄕入京,爲求葬地,卽旋下往畿郊近地,昏暮始還云。臣,只聞其上來,未料其下往,率爾上達,以致召牌之虛降,臣奏事不審之失,著矣,何敢晏然在直乎?且伏念臣衰朽之年,纔經危疾,頃値館直俱空,黽勉持被,閟宮陪班,忍死駿奔,勞攘之餘,疸症有復發之漸。而講筵將開,此非臣敢言病之時,第呼吸喘促,讀不成音,是臣宿疾,曾在講筵,至使下番替讀,到今病餘氣息,綿綿不續,不啻倍前。且脚部痿疼,行步跛躄,前席蹣跚之狀,伏想已蒙俯燭矣。法講事體嚴重,以此癃陋,苟然冒進,誠有所萬分惶悚者。伏乞遞臣職名,回授無故之人,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下番替讀,已有前例,卿其勿辭察職。
○平安道觀察使朴師洙上疏。伏以上天,至高遠也。匹庶,至微眇也。精誠所格,尙或感動,聖明,臨莅群下,仁澤旁達,賤臣,蒙被任遇,備數方面,窅越邈絶之勢,豈至如微匹之於高天?而顧於乞歸之懇,再三哀籲,而終未格慈覆之聽,是不過臣平日事上不忠不誠,無可以孚感於君父而致此,則俯仰跼蹐,無面可顯,徊徨反側,歷月靡定,至于今日。而其情益急,其勢愈迫,又不得不冒昧嚴威,更申疾痛之號,臣尤死罪。臣之五月中一疏,蓋嘗備陳老母思歸之情,辭情俱悲,毫髮非飾,不但臣心,自期其必蒙矜聽,雖傍人見者,莫不謂然。而及奉聖批,顧諭以陳情,雖若此,藩任,決難輕遞,卿勿復辭,抑情行公,臣於抑塞失圖之中,輒敢有仰揆聖意於批敎之外者,蓋以臣,從來屢乞外補,亶爲親養是急。況今所處,乃是雄都大藩供養之豐備,無以加此則耄老之人,設有欲歸之念,謂何不强抑而仍留,徒煩重任之求遞,此固臣之愚慮妄忖。而雖臣之私情,亦豈或無此箇念頭哉?其率臣母,自冬春以來,思歸益切,悽辭苦語,無日無之,一則曰,生行死歸,豈不可悲?一則曰,千里關外,將作羈鬼,好語寬譬,終未開晤,寢食諸節,日覺減損。臣欲抑情强留,則母心莫慰,欲瀝懇更籲,則天聽難格,方寸焦迫,莫知所措。乃自前月旬後,臣母嘔泄之症,暴重,初謂一時暑傷,顧乃轉輾添劇,遂成噤口之痢,度數無算,食飮全廢者,首尾兩旬,眞元澌陷,脈息俱微,朝夕待變,環坐涕泣。又六七日,當此之時,回思日前悲楚之語,若由於虛靈之知,心腸掩抑,欲先溘然,臣之此情此境,天地鬼神,實所鑑臨,而神思迷錯,不遑綴文,尙未能封疏號籲矣。自昨今以來,危急之症,或不無一二少間之漸,而譫囈之際,忽復問辭疏得請,則臣於此際,安得不大聲疾籲,以冀慈天之矜照也?九十之年,罹此大疾,夕景凜凜,理無返照,而若賴天靈與聖慈,少延老母須臾之命,獲聞微臣鞶遞之音,得以乘涼扶將,還歸京輦,則生隕死結,終當有酬報之日,若又不幸,而不得請,卒然有無窮之恨,則臣之母子之目。俱將難瞑,是眞古人所謂哀之亦命也。不哀之亦命也。目今公務之積滯,前頭巡審之曠廢,以臣卽今情理,有不暇陳論,唯聖慈之垂矜而處分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抑情察任。
○左議政徐命均,身病,七度呈辭,不允批答。王若曰,卿方以疾病之侵尋,必欲辭之至七。予則曰,輔相之去就,不可輕者有三,君臣貴相知心,寧有情志之或阻?朝著務欲協力,宜無踪跡之不安,若其一時榮衛之少愆,毋亦累度遜避之太過,矧玆艱虞溢目之日,尤豈老成袖手之時?觀今國勢之孤危,欲頹西山奄奄之晷,察今時象之泮渙,靡屆中流泛泛之舟,小民雖詛,而廟議罔知,或且飾怒爲悅,上天難諶,而人情已狃,寢至指異爲常,必奏以水旱風霜。誰如李文靖之遠見,獨任以安危進退,庶賴范仲淹之純忠,所以眷注之偏隆,亦嘗台輔之重卜,念兩朝許身之義,尤宜圖報於寡躬,效先卿體國之誠,豈忍忘情於今日?細務若不經意,而臨大事則誠有可觀,平居蓋嘗少言,而乃一心則知無不奏,此實輿望之允屬,豈獨朝臣之共知?顧仰成之方深,何請急之遽至?精力尙旺,豈合謝事而投閑?神明共扶,庶賴勿藥而有喜,向者前席之入對,却喜遐心之或回,終焉巽牘之荐登,實愧微誠之莫副,念上旨之久缺,方思備位而共貞,使右揆而獨賢,何安釋負而遽退。卿雖邁邁,予則惓惓。於戲,出處之道不輕,休戚之義殊重,譬喬岳初不運動,功則實多,涉大川茫無涯津,誰與攸濟?惟時近藥物,无妄之疾自瘳,卽日告謨猷,多難之邦是賴,勉思大體,亟斷來章,所辭宜不允。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乙卯七月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三使臣留待引見入侍時,上使陽平君檣,副使徐宗伋,書狀申致謹,右副承旨洪聖輔,記事官尹敬周,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上曰,今番專對,則已有商確,似無可言者,而其間,亦或有可以稟定事耶?陽平君檣曰,別無可以稟定者,而深以奏請一事之不得成爲慮矣。今則得與解事人同德,誠爲多幸矣。徐宗伋曰,小臣,本甚生疎彼中事端,亦不無意外可虞者,而惟以王靈所曁,不以爲慮矣。檣曰,方物凡百皆不及於前,此最可慮矣。上曰,今番則各別申勅矣。凡物,果皆一一如戶曹見樣否?申致謹曰,雖以白綿紙言之,其潔白之色,斤兩之重,比前雖無加減,而厚薄懸殊,此亦可知矣。別無執頉之端,故不得退斥,而彼中之不生梗,亦何可必乎?以是爲慮矣。上曰,彼中,每以白綿紙長廣之甚少爲言云矣。檣曰,彼人,每欲生梗也。故事事執頉,是可慮矣。上曰,白綿紙外,如苧布歲幣等物,亦皆一一準尺耶?致謹曰,苧布一疋,廑滿十五尺,而歲幣則準尺矣。然無論方物好否之如何,前則常明,若主管朝鮮之提調,故凡百之物,雖有未盡者,一皆無弊捧上矣。近聞常明,得罪於雍正,不得如前云,此可慮矣,上曰,常明事,是詳聞語耶?檣曰,所聞,雖如此,而亦何可詳知乎?致謹曰,此皆聞於李樞者,而李樞又曰,常明,有四寸而方爲御史,與常明兩間不好。故常明,以其四寸之酒失,密告於雍正,而雍正特加其四寸之職秩。故常明,以此,每以爲惶恐矣。其後歲時,例有歲饌所給之物,而此則依例題給,常明,頗以此爲幸云矣。上無發落,三使臣,各就次退伏。右副承旨洪聖輔進伏曰,再昨擧動罷還後,猝有戰馬之逸入,至於肅章門云。該曹雖以此,啓請守門將之推考,而金虎門軍士至於十三名之多,守門將,若於常時着實檢勅,則何至於使一戰馬,而攔入乎?肅章門軍人二人,猶能御其攔入,況十三名乎?其常時不能申飭之罪,不可以推考薄罰而止,不可不各別治罪,故敢達矣。上曰,予亦更思之,此不可以推考而止。故該曹單子,使之更入,當更有下敎矣。上曰,今番使行,卿等入去,凡事庶可了當,可無他慮。而今番之行,若成來史冊,則尤可幸矣,須與李樞相議爲之,期於成來,可也。檣曰,雖非下敎,臣等,亦豈敢歇後耶?已有相議者,必欲於今番推來,設不得取來,亦敢不詳探眞僞以來耶?上曰,卿等回來當在何時?檣曰,必欲於至月內出來,而其間事故之遲速,固不可知,雨潦淹滯,亦不可知,以是不得預定矣。上曰,去時當潦熱,來時當雪寒,爲之深慮,無事往返,此所望也。諸臣,各退伏,仍賜宣醞床酒三行卽罷。上使中使,各給藥物封,三使臣,各跪受,遂以次退出。
○乙卯七月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李潝,參贊官尹惠敎,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南泰耆,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入侍。尹惠敎讀自綱目第十三卷第一板第至四板。上曰,下番讀之,兪健基讀自第五板至第七板。上曰,少退。諸臣,皆退出。至二更四點,司謁,來宣下敎曰,召對姑停,還歸本館,可也。
==7月1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谷山府使尹鼎和,豐川府使趙東夏,禮山縣監韓配崙,連山縣監尹光柱,椒島僉使崔泰升,平南萬戶李再新。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卽伏聞入侍醫官所傳之言,自上有左足部大指端觸傷之候。臣等,伏不勝驚慮之至,卽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聖候,以爲議定治方之地宜當,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
○李潝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一員,持平一員未差,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八度呈辭,傳于李潝曰,遣承旨敦諭。
○下備忘記于金浩曰,今下弓矢,平南萬戶李再新處給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未卽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吏判之旣已行公之後,若是違牌,其在事體,極涉太過。參議之頃者撕捱,已涉過重,則執事行公,乃是本職,則復事撕捱,此何分義?其在道理,豈容若是?判書、參判、參議,卽爲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後呈辭。入啓。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判書尹游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使之開政,何如?傳曰,判書、參議待開門牌招開政。
○注書尹敬周呈辭,代以徐海朝爲注書。
○金浩啓曰,假注書徐海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邊司義州府尹薦望,趙命臣、金聖運、鄭必寧。
○金浩啓曰,臣,敬奉敦諭,傳宣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玆於長單之上,伏承承宣,又復臨諭,十行絲綸,責勉愈加。臣於是,五情震越,不覺惶汗之遍體也。臣雖萬萬不肖,粗識君臣之大義,當此艱虞之會,豈不仰念國事?筋力奔奏gg奔走g,是臣素所自期,而不幸賤疾,日就沈痼,年紀未至衰耗,便成癃廢之人,伏蒙恩暇,累日將息。而初非一時感傷,可以調治而獲痊,諸般證形,少無減意,貼身床簀,殘喘如線,恩數彌隆,而頑然不能蠢動,臣義蔑而罪戾極矣。卽伏聞聖候有不安節,藥院,方請診候,臣伏不勝驚慮之至,而病勢如右,無以自力爲起居之禮,臣罪尤當萬殞,席藁涕泣,惟俟威譴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因本曹草記,守門將,令兵曹決棍事,命下矣。金虎門守門將崔道元,決棍十五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卽接中部大寺洞居李德成名呈所志,則其同姓三寸叔前主簿李徵聖,以部將薦事,被打於全養曾三兄弟處,方在死境云。以薦剡間事,私相敺打,係是前所未有之變怪,且徵聖傷處,使之看審,則極其狼藉,事之駭悖,莫此爲甚。全養曾旣是部將,省曾亦是出身,竝移義禁府處置,啓曾,乃是閑良,自本曹推治,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尹游上疏曰,伏以臣,庸鹵凡短,最居人後,而獨其素性,寧病於闊略,不喜遮飾邊幅。雖官職去就,自審其不可免,則未嘗强爲辭遜,屢犯慢違,此不惟同朝,所共知,抑或聖明之俯悉,今於銓任,則初自審其必免乃已,而猶不能盡誠辭遜,唐突承膺。祗爲暫行大政而過此,則以已遞自處,以被勘自劃,非以克讓爲美,卽斷斷血忱,可質神明。適當太廟親享之時,臣在原定執事之列,不敢退偃,使人替行,權爀之疏方入,而亦不暇顧,冒昧出仕,勉參陪班,實非以因仍蹲據爲心,是臣區區之守,一有定算,迷不知改耳。噫,以人則百無一堪,以時則毫無可措,而以履滿鬼忌之私憂,兼指名凶宅之久居,縱殿下恩之庇之,保不至於顚沛,負心失守,天必殛之。臣雖至愚,灼知其如此,而豈敢艶戀華要,復進一步,自招其無限災咎也?且臣於爀疏之斷斷不捨,誠有萬萬駭怖者,雖在郞席,尙無少顧藉,新移臺地,無怪乎肆口取快,而第臣前疏,寧有一毫非實?今其疏粧出,亦未見甚異,則强謂之差爽者,臣未知何說也。臣固付之一哂,不欲更言,至若事體間規警之語,有甚可恕,而深文拈出,勒驅於僭用之科,吁,亦憯矣。旣曰,古或通用,則今何獨不然,而巧訐至此哉?欲與辨質,夫豈無辭?自初以不較爲義,又何足呶呶然?彼豈不自反省,直以脅持驅臣,駭然罪臣?臣雖老洫,自有廉愧,人言,若是深險,而其可一日玷累於銓衡之地哉?卽此而自處自劃之義轉加一層,職事承違,無復可論,前後逋召,分義都虧,今於特敎之下,又未祇赴,臣罪至此,萬殞難贖,玆敢瀝盡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慈,察臣情勢之難强,許臣職名之亟解,仍命有司,重勘臣罪,以安賤分,不勝大願。臣無任戰灼顒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事,業已知矣,於卿,有何撕捱之端?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乙卯七月十二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趙顯命,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金浩,參贊官尹惠敎,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南泰耆,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宗臣星昌君濡,武臣行副護軍閔思淵,進伏。上曰,伊日爲夕講乎?健基曰,爲之矣。上曰,自止不熟矣。健基曰,蓼莪章,不爲前受音矣。上曰,然乎?文義不爲之矣,知事其日,豈不入侍乎?顯命曰,然矣。上曰,其日爲晝夕講,故有兩件自止,而蓼莪章則夕講時分明爲之矣。健基曰,此篇不爲前受音,故上自止留在,而今則大東章,當爲前受音矣。上講前受音一遍訖,惠敎曰,旣有下番替讀之敎,有病難强,何以爲之乎?上曰,使下番替讀,可也。健基讀自北山章,至無將大車第二章不出于熲之句。上曰,古之冊板,怪異矣。熲字反切迥字,誤以廻字書之矣。健基曰以反切不可信,皆不合於東國之音矣。上曰,或有相合者矣。健基繼而讀之,止小明五章,上講新受音。惠敎曰,此皆其時大夫之詩也。國家多事,役使不均,以致偏苦之歎,訓誥之外,別無可達之文義。而詩人忠厚,故其言,猶如此,凡政事不平,則怨言必至,其國之治亂,可知矣。今有近譬之處,良役之弊,臣在鄕曲而稔知之。百姓之富實者,漏於軍役,終身安逸,窮殘之民,必被充塡,到骨之怨,反歸於國,非但大夫,於百姓,可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不曰,獨勞,而謂之獨賢,其意以爲國家知我之賢,而常任其勞也。旅力方剛等語,又謂之國家嘉我之未老,而獨見任用也。此尤爲忠厚處也。上曰,是賢人也。健基曰,然矣。此章詩意與大東章,東人西人之意相似,苦歇不同矣。惠敎曰,不爲指斥而言,故謂之忠厚,而本非忠厚之人矣。顯命曰,王政不均,故或有過勞過逸者,以致賢人之不遇,以常情言之,宜有怨誹之言,而辭不迫切,此爲忠厚處也。上曰,然矣。惠敎曰,時君之疎外賢士,不肖者之得志,可見於此也。顯命曰,徒使獨賢,故謂之憂我父母矣。上曰,此不均之事也。顯命曰,疊山謝氏註,實是玩味處也。君子勞身,小人勞役,當官盡職,故自無怠心,不見用於國,而安樂於山林之間,亦非本意,作此詩者,亦非厭勞而取逸也。常時有慨俗之意而然矣。惠敎曰,君子雖不厭勞,在上者,豈以爲不厭勞,而偏使之乎?上曰,於國事,或有逸樂者,得其君而行道,則豈不逸樂乎?此逸樂,則大矣。顯命曰,轍環歷聘,退而修書,是不勞於國事也。程、朱雖逸樂於山林,旣非所願,亦非本心也。健基曰,君子在位,則小人之出入風議,卽其理勢也。惠敎曰,出入風議之義,今有可比處。卽今朝臣之作宰於遠方弊邑者,渠則累歲勤苦,而在京之人,不知此狀,而反而議之云者,卽此意也。健基曰,不出于熲云者,如憂在於內,則不能忘懷而耿耿焉,卽小明之意也。自無大段文義也。上曰,是心不豁然之意也。惠敎曰,無將大車三章,卽在外之臣,踪跡疎遠,不能救國事之非,而憂自不已者也。上曰,雖小而懇切矣。顯命曰,無思之意,尤爲勤切矣。惠敎曰,除晦朔之間也。上曰,除則已過之事,其意過一層也。健基曰,春物始生,故除舊生新之意也。上曰,艽野在於何地?顯命曰,在於西方極邊,非邑名,卽小地名也。健基曰,如我國之遼野矣。惠敎曰,式穀以女,介爾景福等語儘好矣。正直之臣,天必降福,如君子求福不回之意也。健基曰,此正直之人,不得志,小人得意之時也。共人,卽僚友之處,僚友之間,似爲相戒矣。此時正合賢人之徊翔,而以當然之理如是。相戒曰,神之聽之,式穀以女。其時福害,雖或參差,而以爲賢人當爲受福云則其信道不回之意,可見。是賢人君子之言也。爲人上者,事當體天行之,惟以收用賢人爲務,式穀以女者,不在於神,不在於天,只在於人君。伏願體念焉。上曰,言甚好矣,當體念焉。顯命曰,詩人忠厚之中,又有正大處。上三章則小人在位,而或恐賢人之陷罪,自相勉戒於僚友,不以時君之昏暗,而棄而去也。父母有過,子當盡孝,君雖不仁,臣當盡忠,始以憂思,反之於正,此正直之道也。健基曰,式穀以女介爾景福等語,以此見之事君以正直者,宜有尊榮,而自古正直之士,多陷罪罟,未知孰使之然。臣雖惶恐,未可知也。上曰,在於時君矣。健基曰,歷觀漢唐以來,人君,倚任賢臣碩輔者,國必治,親信小人者,國必傾。在人上者,豈不體天而任賢乎?上曰,人君之道當如是矣。顯命曰,正直之士安富尊榮,及夫罹禍見逐,皆在於人君矣。健基曰,小人得志,而賢人,不忍便忘其君,盡其正直之道,則神必佑之。惠敎曰,知事,俄有安富尊榮之言矣,得君行道,則可謂安富尊榮,而旣不得君,則雖得一時尊榮,何足道也?上曰,此尊榮,則大矣。浩曰,晝講時刻,例爲午正,而卽今老炎,當午猶酷,故今日晝講,正時以前定巳初入之矣。此後,限暑退亦以巳時爲之乎?上曰,限涼生,姑以巳初爲之,可也。健基曰,晝講時刻,例是午正,頃以日熱,雖稟達變通,進定於巳時。今當停講,更設之日,政院,不爲更稟,而以一時變通之巳初定入,極爲非矣。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乙卯七月十二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記事官南泰耆,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吳志哲、姜渭聘、白興聲,進伏。興慶曰,雨後乍涼,連日陰濕,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湯劑進御後氣候,何如?上曰,近來差勝於向時矣。興慶曰,晩後得聞足部大指有傷處,不勝驚慮,俄雖聞醫官之言,而未知何以致傷乎,無刺痛之事乎,傷處色靑乎?上曰,昨夜如廁下階時,足部大指屈傷矣。興慶曰,元不觸石而致此乎?上曰,始也或慮其傷骨矣。其時夜深,召對未畢,而使儒臣,歸于本館,見其傷處,卽有靑黑之色,似有瘀血。下邊,時有刺痛之事,恐致成濃gg膿g,方以黃蠟傅之矣。興慶曰,以此足部之致傷,寢睡無所減者乎?上曰,無減矣。黃蠟,朝來開之,則水在其中,其能善引氣,可知。今日傷處,色已如常而不痛,按摩而亦不痛,而昨夕,則按摩則痛,大指節屈處,似爲屈傷矣。興慶曰,昨夕召對少退後,使不更爲入侍,似於其時致傷矣。上曰,然矣。興慶曰,行步時,脚部不利,故似致此患矣。上曰,似由於踞坐,而脚部軟澁之致也。明翼曰,太廟親行大祭後,憂慮至今萬萬,今此脚部之軟澁,未必不由於此也。上曰,凡人,亦或有如此之時矣。興慶曰,令醫官入診,何如?上曰,只令診察傷處,可也。明翼曰,今日晝講,何以御靴而臨筵乎?上曰,何妨也?諸醫一時入診曰,傷處色則差勝於今朝,而略有浮氣矣,足部無酸痛事乎?上曰,然矣。昨夕則靑色入於甲底,而今日則差勝矣。所降之階,殊非高處,而未知所傷,何以至於此境。人之身體不輕,故似如是矣。聖徵曰,足部大拇指端屈傷,而有此靑色,非內傷而然也。若或大段屈傷,則爪甲似爲色變,而此則不然矣。上曰,初以爪甲爲慮,今見幸不如此矣。聖徵曰,足指之端,有靑色,若傅二生膏,則可以去靑色,浮氣不加,連傅此膏似好。而事當處煖,不受冷氣,所進之襪,亦宜闊寬,傷處數日後,卽當差復,而靑色則日久可去矣。應三曰,指端,大段屈傷,而恐致如此,爲慮不輕,今不然矣,大體不至大段。而初雖輕歇,卽不治療,則非但當處而已。內踝近處,久則必有酸氣,此氣之一發,極甚重難,膏藥,煖而傅之宜矣。信曰,比看朝者診察時,已得差勝,不至大段,而貼傅之藥,甚少,廣傅爲宜。前頭恐有酸疼之氣,以卽爲消散爲務,種種改傅,則一兩日間,靑色去而卽得收效矣。聖徵曰,朝聞許信之言,或恐爪甲致傷矣。今爲診察,則瘀血未解,血聚而然矣,雖按摩,而無覺知之事,似不至大段。而瘀血,使當速散,多傅膏藥,而種種更傅,且宜處煖矣。興聲gg興慶g曰,此是俗說屈傷而然也。朝者診察時,靑暈頗廣矣,今則不然。二生膏,入生地黃,傅貼似好,此藥最好矣。渭聘曰,雖不至大段屈傷,而二生膏,能消瘀血良藥,無過於此矣,廣傅近處宜矣。明翼曰,宜以消散瘀血爲先,勿抛治方,宜矣。興慶曰,不妨於行步乎,上曰,少妨於行步矣。傷處似不至於成濃gg膿g乎?諸醫曰,不至成濃gg膿g之境矣。聖徵曰,昨夕所傷,緊重而有靑色,則屈傷之患,似必遠及矣。上曰,以其屈傷,豈及於內踝乎?聖徵曰,經絡滯,則似必有害。所御之襪,綻其底,廣傅膏藥,宜矣。上曰,稍大其襪,似好矣。聖徵曰,浮氣不消,恐有酸疼之候矣,傅藥而御襪則不可也。興慶曰,御常時襪,而傅藥不廣,則何以責效乎?上曰,當觀勢爲之矣,其所下之階,不及於此書案之高。而致傷如此,聞平地亦有此患,觸石而傷則無怪,而如此屈傷則始見之矣。當初,自知其直爲折傷矣。聖徵曰,惶恐敢達,而御常時之襪,綻其底宜矣。應三曰,寒冷則必致凝滯,處煖宜矣。信曰,襪則當自上參酌爲之,而若御小履,則可悶,俾勿有妨礙之患,宜矣。興慶曰,今日御靴臨筵,行甚難之事,此爲可悶矣。上曰,昨夕,深恐骨傷矣,少時觸石則有之,而此則初見之事。而手摩則甚痛,恐有甲退成濃gg膿g之慮,今看幸免此患矣。曾見他人爪甲之退脫,於心甚惡,昨夕之驚恐,當如何?召對雖不爲之,而法講,豈以此廢停也?久坐則自有酸痛時矣。志哲曰,爪甲,旣不傷,此是屈傷之致,而解此瘀血然後,可免他日酸疼之候,廣傅二生膏,似好矣。應三曰,閭家,多有此等致傷之事,而初不緊治,其酸疼之氣卽發,此由於血不散之致也。興慶曰,二生膏,出外,當從優入之矣。明翼曰,東朝進湯劑後旣有少效,復有十貼劑入之敎,未知益有所效否。上曰,其時,有效,而厥後,症候更有加減矣,進湯劑後,卽臻減歇,似是藥效矣。明翼曰,其湯劑以臣愚見,似非調理之劑,不可輕試累貼矣。上曰,似非峻劑,而問於首醫,可也。聖徵曰,此加味涼膈散合劑者也。殊非涼劑,所入,不過黃芩、山梔、荊芥、薄荷二分半而已。應三曰,直非峻劑,而自是散劑,非補劑,不可多進矣。上曰,所進,已至二十貼矣。應三曰,今有三十貼劑入,傳敎。而疏散淸熱之劑,旣進二十貼,則當觀勢,更爲劑進,已爲進御之數不少矣。明翼曰,所入貼數,商量進御宜矣。上曰,副提調言,是也。初則用涼膈散,而今進此藥,痰爲最悶,故爲此進御累貼,一時制痰之計,湯劑不難進御,故下藥之路,自有過處,玉色,不及於數年之前,而九味淸涼膈元,牛黃膏等藥,二丸式連爲進御。李奉朝賀,及金在魯曾有所言,牛黃之劑,多爲劑入,是爲切悶云。此言,是矣,若致有損元氣,藥路豈不難乎?以此言仰稟,則東朝必笑之矣。今者五貼進御後更爲診察,加劑以入之意,更當仰達。有痰之人,不自知其氣弱矣。聖徵曰,升麻七分,又爲加入矣。上曰,升麻、柴胡盡入之乎?東朝湯劑不難進御,故常以爲服用七八十貼後,始可得效,雖是補劑,過則不可,況冷劑乎?予則以爲,以五十貼爲期得宜矣。興慶曰,元子宮一樣安順乎?上曰,然矣。興慶曰,考見前例,則元子輔養官,當爲差出矣。上曰,兩朝前例有先後矣。興慶曰,肅廟朝則至五歲而後,差出輔養官,令仍設講學廳。景廟朝則元子定號,在於正月,輔養官差出,在於七月,而廳號則稱之以輔養廳矣。景廟朝旣有已行之例,自下當依典禮擧行,左相之意,亦如此,依例擧行,何如?上曰,輔養官,爲何品耶?興慶曰,以判書、參判爲之矣。上曰,與賓客相似,其數當出二人乎?興慶曰,肅廟朝則設講學廳,而仍爲講學,故差出四員,景廟朝則只差三人矣。上曰,先朝自五歲時,輔養官,進講《孝經》,此自講學始矣。曾見玉堂進講時規例,而景廟輔養官,不過時時瞻望而已。此爲蒙養輔導之意也。興慶曰,卽今則惟當時時出入瞻望而已。姑無輔導訓養之道,而自前極擇差出矣。上曰,先朝,及景廟朝前例,亦已知之矣。以講學廳爲名,則是有着實進講之事,而卽今則非但不能講學而已。非亦酬酢之時。今猶雖不能酬酢,而常時默察良知勝於前日,可見有聞有見矣,此時此任,亦蒙養以正之道也。依所達差出,宜矣。興慶曰,當與左相相議而差出矣。上曰,依爲之。今當先定其數,差出幾員乎?興慶曰,當依己巳例,差出三員矣。上曰,依爲之。申飭吏曹擇差,可也。{{*|出擧條榻前下敎}}
==7月13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五更,流星,出五車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下直,幕岭萬戶gg幕嶺萬戶g柳載億,伐登萬戶洪夏疇,信川郡守尹潗,通津府使柳東茂。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卽伏見公洪道水使李義翼今春夏等褒貶啓本,則邊將,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上候方在靜攝中,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足部大指端傷處,二生膏貼付之後,其有差減之勢乎?臣等,今日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足部貼付處,比昨少歇矣。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徵來,以摠戎中軍本廳褒貶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累日,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九度呈辭。答曰,三度代撰昨者敦諭,洞悉予意,卿胡不諒,若是尋單乎?其雖偶恙,今已涼生,自可勿藥,已許調理,亦何尋單?今卿此擧,決知其過矣。右揆獨賢,廟務豈無叢脞之歎?股肱尋單,於卿,其曰,盡瘁於國,卿須效古人之義體寡躬之志,安心勿辭,勿復尋單,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以京畿監司沈宅賢上疏,傳于趙明翼曰,當問于大臣而賜批,姑爲留院。
○以北道審理御史李宗白,以茂山獄事干連罪人金萬泰邊配勘律事,令廟堂,稟處等事狀啓,傳于金浩曰,今觀審理御史李宗白狀啓,其所條陳,俱有條理,無孤特差之意,予用嘉之,今無更爲持疑之端。大臣金吾秋曹堂上,明日登對稟決,以鎭北邊人心,俾無可生者久滯之弊。金萬泰則以諸招觀之,雖不身自犯越,似是窩主,行賂營吏,其狀痛駭,旣露之後,今不必窮覈,置之,則其有王法,此則非矣。御史李宗白,推考,今北兵使,各別嚴訊,期於取服,有望,頃者憲府所陳洪好人事,定謂常理之外,渠之受賂,若是夥然,其涉殊常,身爲帥臣,其若染指,其律若何?其無所犯,亦何置於暗昧?有望,令道臣各別嚴査啓聞。
○以禮曹高靈府夫人卒逝停朝市單子,傳于李潝曰,今觀禮曹單,心甚傷悼。噫,戊申之後,惟靑恩家之零替,遙望惠陵,愴感于心,伊後旣定奉祀,府夫人亦無恙,心猶慰焉,觀此禮單,尤切悼焉。喪葬等事,依禮文擧行,長生殿退件板,亦爲擇送,月廩,限三年仍給,以表予意。凡事不無齟齬之弊,各別,申飭。
○以黃海監司狀啓,今七月朔薦新,新蓮實,未及成實,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李潝曰,勿待罪事,回諭。
○洪聖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部將全養曾,出身全省曾等,竝移本府處置,允下矣。全養曾、全省曾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七月十三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記事官南泰耆,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吳志哲、權守經、辛必昌,進伏。興慶曰,俄者雖伏見藥院批答,而近來夜氣頗涼,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一向安寧矣。興慶曰,元子宮連得安順乎?上曰,安過矣。興慶曰,足部傷處批答,有少歇之敎,靑色已去乎?上曰,見之,則當知之,而其屈伸,差勝矣。興慶曰,非但傷處,足部亦然乎?上曰,足部不然矣。興慶曰,所御之襪,未知大小,何如?不妨於傅藥乎?上曰,昨日所着之襪,頗大於常時,無礙於貼藥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興慶曰,臣等,亦爲瞻望,何如?上曰,唯。寢時傷處,必爲觸礙甚悶,爪甲底靑色見之乎?傅藥處,何其黃也?應三曰,地黃入於膏藥,故然矣。上曰,常時亦當如是乎?應三曰,久然後自去矣。上曰,傷處頗熱,醫官之手冷,故覺爽矣。莫知厥由。大拇指之獨爲屈傷者何也?所着之襪薄,故但致屈傷故耳。應三曰,爪甲之根,似爲屈傷矣。上曰,或觸傷則當如此,而一身擔於大指,故重致屈傷而甲底先靑矣。聖徵曰,甲根,有浮氣,似是相應而然矣。不可易責差效,膏藥,連付甲根,宜矣。興慶曰,不可略少貼付矣。上曰,然矣。明翼曰,手足之用,無異,而大拇指最緊,甲根浮氣甚悶矣。興慶曰,當處只爲疼痛乎?上曰,然矣。初則自爲撫摩,爪甲上最痛矣。應三曰,靑色,稍減於昨日,而甲根浮氣不減,足部筋絡,不無靑色。此如權聖徵之言,相應而然也。雖傅二生膏,而不能多付之致,若非煖付,不當易差,趁不治療,則前頭之慮不少矣。信曰,指端靑色,隨藥色而轉黃,而大體與昨日頗勝矣。當初爪甲衝傷,故浮氣有加,亦有熱候,似難卽速責效。而治方則無過於二生膏,種種改易而廣付之宜矣。志哲曰,今見浮氣加於昨日,此由於不知不覺之中,衝傷不輕也。靑色,當易收,而浮氣可悶矣。守經曰,昨日不得診察,而今日始爲入侍。傷處雖云差勝於昨日,此俗所謂血聚者也。日久當消矣。上曰,所謂血聚者,誠然。爪甲長之之時,當隨而自除矣。守經曰,連付二生膏爲宜,若過數日,似有差減之效矣。必昌曰,小臣,今日始爲入診,而驚血相聚於爪甲,以閭家此等所傷見之,不易差。而二生膏最宜於和血矣。興慶曰,今見御常時所御之襪,付藥之不厚可知,依昨醫官所達之言,必爲厚付,而綻其襪底而御之,如何?上曰,所着之襪樣,大於常時矣。何必着過大者乎?付藥,亦多於昨日所付者矣。必昌曰,膏藥厚付然後,藥力能行矣。興慶曰,二生膏出外,當連爲入之矣。上曰,唯。興慶曰,倭館公作米,今方防塞不給,而自前雖如是相持,終未免出給。且裁判差倭之來留倭館,已過一年,供饋糜費。亦爲不貲,卽今諸議,或以趁速出給爲宜,或以姑示持難之意得當云。今雖持難,而末乃出給,則累年爭持,實是無益之事也。以特敎許給,未知如何。左相之意,亦如此矣。上曰,日昨次對時,亦已下敎,而廟堂之事,予實不知矣。我國事大,雖不以誠實,此則拘於事面,不得已爲之。而凌侮倭人,最甚,倭人甚狡,不入於我謀,何能制之乎?此米爲對馬島倭之命脈所關,而操弄如是,胡不蓄憾?而非但對馬島倭也。諸倭必皆懷慍,若堅持不給,則猶或可也,終未免許給,則是歸於半上落下矣。興慶曰,不可仍爲許給,故定限以年條,限盡之後,次次退年,今已久矣。上曰,事係可給者,則給之,不可給者,不爲出給,可也。此是廟堂,不善爲之事也。今日臣子,操弄君父,惟事違牌,恬以爲安。而又見操弄彼倭如此,前頭之慮,不知至於何許境也。來留倭館者,亦已經年,豈不爲難堪乎?依前年條許給,可也。興慶曰,自前每以五年定限矣。上曰,狡倭能揣我國之動靜,必知其初雖操弄,終則出給,無寧一番夬爲許給,好矣。且彼人,不無憾意於我國,實非交隣之道也。今以除限年夬給爲言,則豈非永久交懽之道耶?雖以爲平秀吉,豈可常有,而亦安知必無乎?興慶曰,除限年永爲許給,決不可容易爲之,依舊例,定以五年條,未知如何?上曰,依爲之。今雖如此,安知不復持難乎?及至生釁之後,則似無益矣。{{*|抄出擧條}}諸臣退出。
==7月14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十度呈辭到院,而停朝市相値,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臣金吾秋曹堂上,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足部傷處,二生膏連爲貼付,而漸有差勝之效乎?臣等,今日,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足指貼付處,少歇矣。明日入診,宜矣。
○以左議政徐命均十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停朝市後爲之。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推考傳旨捧入。
○乙卯七月十四日,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尹惠敎,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徐海朝,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惠敎讀自二年春正月,曹操敗呂布,止帝渡河入李樂營。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郭汜,止待天下之事矣。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自建安元年,止車騎將軍事。上曰,注書讀之,海朝,讀自曹操以荀彧,止無運糧之勞。上曰,上番讀之,儒式,讀自呂布復攻,止各遣子入侍。上曰,下番讀之。廷鳳,讀自袁術稱帝,止□□□□惠敎起伏曰,頃夜,進講八版而小退,仍爲姑罷,故文義未克奏達,今請竝爲奏達矣。第五板四月不雨,至於是月當時,以米豆作糜,以濟流丐,此卽近世乞糧之政也。而其時餓死者,尙多者,侯儒之罪也。幸獻帝覺察,得以濟活流氓,獻帝雖亡國之主,而此等事,誠有可稱,不可以獻帝而沒其善也。上曰,非特此一款事,獻帝固多可稱事,獻帝無大端失德事。漢之亡,桓、靈之罪,非獻帝之罪也。健基曰,以獻帝亡國之主,猶知賑濟之爲重,留心活民之政,如此。凡爲人主者,可不惕念於荒政乎?上曰,然矣。惠敎曰,侯儒事,獻帝適得覺察,而當時外方牧守如侯儒者,想必多矣。獻帝固不能盡知,而盡罪之矣,非獨賑政也。凡任事之際,擇人最難,此尤人主所當用心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第六板陶謙卒章,當時反側,遍天下,惟以智謀相角,而猶曰,非劉備,不能安云者,昭烈之忠信,素孚於人,人皆仰信之故也。忠信之道,得力如此,爲人主者,可不主忠信而誠之爲貴耶?上曰,然矣。當漢之季,君不得爲君,流離迫逐,厄困危辱,千載思之,令人悲悒矣。惠敎曰,催汜之時,帝之困厄,殆甚於曹賊脅持之時矣。上曰催汜之侵辱,猶不及於曹操之脅持矣。健基曰,使昭烈,在獻帝之位,則必能剗除群兇,挽回已去之勢。而時則池中之蛟,未得雲雨,及乎曹代之勢旣張,則昭烈,亦無如之何,僅能三分鼎足而已。良可歎也。惠敎曰,袁紹,亦非漢之純臣,而比曹操有間,而處事顚倒,卒爲操擒,可嘅也已。上曰,袁術則其所爲,視袁紹,尤悖亂矣。健基曰,二人心事,將無同矣。上曰,當時漢室,傾覆,故紹、術輩,亦皆作亂。若當平時,則豈不爲漢朝可用之人耶?健基曰,袁安,每念王室,至於流涕,而其子孫如此,良可嘅也。上曰,曹操,亦參之子孫也。予於此,竊有嘅然者。夫一門之內,戈戟相尋者,忘其先祖也。如此之輩,予以爲甚於當亂世作亂者也。惠敎曰,此不過一私字汩亂其心耳。上曰,彼角立爭雄者,亦私意也。分朋黨伐者,亦私意也。副學,拈出私字,爲言誠善矣。惠敎曰,聖敎深明公私之分,可爲遠慮矣。使今之人,雖不能盡祛其私心,苟能減却分數,不至放縱,則亦庶矣,而乃不能然,此臣所以慨然者也。朱子詩曰,東頭不見西頭,南畔惟知北畔。今人凡事皆如此。故不能恢公滅私,以做平平之道,可嘅也。尙賓曰,漢末危亡之事,非所擬論於今日也。上曰,不然。由今之道,不變今之事,則其能不至於危亡乎?高、光之時,豈料有獻帝之世哉?尙賓曰,殿下慮朋比之患,深矣。做蕩平之道至矣。苟能堅持此心,終始不移,磨以歲月,漸漸消去,勿咎臣下,勿求速效,則積久之後,自致保合之休矣。第殿下於正邪之分,太不區別,知其正而或不能進之,知其邪而或不能退之,正邪不分,擧措不當,而欲致蕩平之道,不亦難乎?健基曰,百年痼弊,難於猝變,而試觀今日朝廷,比前日稍勝矣。如是漸磨,日久年深,安知無濟濟相讓之美乎?上曰,然矣。荀彧,大略大順之言,似以僭僞之事,激勸操矣。健基曰,誠如上敎,先儒以此,爲彧斷案矣。惠敎曰,彧,非以僭僞勸操也。不以功利爲言,則操之聽,其可動乎?故其爲言如此,以是爲彧斷案,似太苛矣。健基曰,操之心,彧,豈不能知之耶?上曰,當初,彧,亦豈能知操之心耶?引晉文、漢高之事以爲,援譬者不過引古人之事,以證明之也。非有深意於其間也。副學之言,得之矣。第以關中、河內等說觀之,則彧之心,似不純乎漢矣。及因九錫之事,辦一死,以見其心,則彧,庶乎其可以自解。而九錫之前,曹操不臣之心,已彰著矣。彧,遲徊不去,其心,果何如耶?此與范增事,一套矣。健基曰,彧爲宦者,唐衡之壻,蓋其心,惟在於富貴功利之場矣。初依操不去者,祗欲取富貴成功名也。旣而曹操簒逆之事且成,則又懼身名之汚衊,決一死以自解說於後世。其窘態,亦可見矣。惠敎曰,彧,何可責望太高耶?上曰,先儒之責彧,似太高矣。惠敎曰,先儒之言,非惜彧也。戒後人也。上曰,終似惜之矣。玉堂諸臣,退出。上曰,承史進來。尙賓、海朝、儒式、廷鳳,進伏。上曰,徐海朝,初入侍乎?海朝對曰,初入侍矣。上曰,爾家何在?對曰,在大興郡。上曰,居學幾年所,對曰,時時出入七八次矣。承史以次退出。
○乙卯七月十四日,上御熙政堂,大臣、金吾、秋曹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同義禁尹陽來,刑曹判書趙顯命,刑曹參判朴文秀,刑曹參議韓德全,右副承旨洪聖輔,假注書徐海朝,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興慶曰,日間老炎猶酷,伏未審,聖體若何?足部傷處視昨日差減耶?上曰,少愈矣。興慶曰,二生膏連爲着實貼付耶?上曰,自丁酉溫泉之後,皮肉易爛,不得廣付藥物矣。興慶曰,寢睡如常耶?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耶?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一向平安乎?上曰,好在矣。
○上,下案上所置彼國禮部咨文一張曰,此似是彼此商賈輩煽動之事耳。以此觀之,彼國紀綱,可知矣。文秀曰,此是有勢力稅官所爲耳。上曰,非獨稅官所爲,乃是鳳凰城將中間操弄事耳。興慶曰,此是彼國禮部行會事,非獨稅官所爲耳。上曰,其文多難曉處矣。文秀曰,漢語固當知矣。上曰,似是語錄之類耳。興慶曰,咨文謄錄,相考則可知矣。上曰,承文院,謄錄相考,可也。
○興慶曰,北路審理御史下送,蓋出於審愼之意耳。今此狀啓中,以罪魁勘斷者八名而已。一依御史所報施行,似宜矣。上曰,諸臣意與大臣,無異同耶?思喆曰,御史狀啓中八名,置之極律,五名,雖差輕,亦難免三尺云。此則更無可言,而此外二十一名,御史雖傅之生議,但有越境採蔘之罪。而元無輕重之可分者,惟在博詢而處之,如何?陽來曰,今此狀啓中八名應死者外,裴同等五名,謂之差輕,而邊禁之法,極其嚴重。犯越現發之後,若復緩治,則恐有後弊矣。顯命曰,當初遣御史,蓋無疏釋也。應殺者之止於八名,外議,或以爲太輕,而初旣以疏釋遣之,御史亦必親見審詳,則難於自此變通。而狀啓中所謂差輕五名,亦未知其差輕耳。興慶曰,五名中李云益,援引其父,情狀絶痛,尤無差輕之分矣。上曰,云益,不知其父,無知識,甚矣。何足誅責乎?德全曰,宋時張詠,在成都時,有三歲小兒戲打其父,詠以爲蜀人之習亂,由於不知倫理,遂殺其兒。云益,旣犯死律,則何可以其無知而貸宥乎?文秀曰,當初特遣御史,蓋出於不忍多殺之意,則勿論輕重,而倂用一律,勢有所難。臣意則五名旣在次等,亦從輕酌處,似宜矣。朝家若守法而盡誅之,則臣是法官,當奉承之不暇,而旣分輕重,而或殺或不殺,則殺此五名,不足爲守法,宥此五名,不必爲壞法,無寧只誅其魁,而蕩滌其次等三等,傅之生議矣。瑜曰,勿論輕重得失之如何,而旣遣御史審理之,則不復別議。一付之於御史之奏狀,而施行之,似爲得宜矣。德全曰,只憑文字而遙斷,終不如目見,而鉤得事情之爲尤切,當依御史狀請勘處。而臣知邊上物情,邊民之團束操縱,專係於兵房軍官,邑倅,雖有非法之事,而不可欺隱,兵裨民吏,雖有奸濫之計,而不能瞞過。兵裨茂山兵房軍官陳衛晉,則當有極律矣。顯命曰,韓德全,曾經北邊倅,故詳知其事情,其言是矣。當依御史狀請施行矣。上曰,大體,何如?興慶曰,八名外五名,雖以之次論斷,而御史亦以爲難免三尺云,則恐不可傅之生議矣。上曰,靈城所達,與予意有少差殊,而大體則同矣。凡獄事張大則多濫。漢明之夜起彷徨,以此也。今以廉問窮治年久之事,豈能無濫乎?初遣御史,蓋慮此也。金萬泰,予所痛駭,李宗白,爲人堅剛,而生此世,不能不隨俗,若使洪好人,爲武兵使,則必不如是矣。萬泰,雖不犯越,而爲其窩主,則其罪甚於鄭永承,而置之輕律,故推考耳。五名則無異同,而裴同爲爪牙,金汝鏡爲腹心,爪牙腹心,何異於魁首乎?先朝下敎,今可援訂,欲法堯、舜,當法祖宗。玉眞則欲援乙丑前例生之,云益則不識倫理,乃一禽獸也。於禽獸,何用法乎?興慶曰,玉眞事,臣於當初,以爲必殺無赦,而今殿下,以乙丑減死之例,援以爲敎,此固可矣。而云益則爲彼人之接主人,交通犯越,若是狼藉,何可以愚蠢,輕施寬貸乎?思喆曰,玉眞,與彼人交奸之罪,比犯越,似有加矣。陽來曰,乙丑下敎雖有減死之命,而此可偶一爲之,不可每以爲例,今此交奸罪人,何等變怪?而若不嚴治,則無以懲後,前日光陵松木偸斫人乞孟,不爲正法,遇赦放還,不悛舊惡,作弊如前云。凡在犯罪之類,若不痛繩以法,則無所懲畏,終必有弊。云益之人事,雖若禽獸,與胡人交通,如是狼藉,則其在懲後弊之道,決不可原恕矣。顯命曰,玉眞、云益,俱不可生。而以後弊大小言之,則云益,猶可生,玉眞,不可生矣。文秀曰,玉眞,爲他人所誘,不知不覺之中,胡人劫奸,則原其本情,似不當死矣。德全曰,玉眞,豈有不知爲胡人之理乎?萬萬無此理,雖有乙丑前例,不可不嚴懲矣。上曰,初不能登時梟示,已經大赦,快施蕩滌之典,宜矣。八名,梟示,五名中玉眞,依乙丑例勘處,其餘四名,刑問三次後島配。韓命卜等十九人,嚴刑後遠配,韓命巾、草蓮二名,竝放送。陳衛晉事,參議所達,是矣。而李晩白,旣爲罪魁,衛晉,何至用極律乎?決棍五十度後定配,蔡以徵則依御史狀請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前已下敎,金萬泰,豈可生乎?此事若置之晻昧之中,則洪好人,爲棄人矣,不可不明白査治耳。顯命曰,好人,豈忍爲受賂之事乎?上曰,好人請放,有望,似有可疑矣。顯命曰,此不過處事,不分明之致耳。上曰,翟黑子,亦嘗受賂矣。文秀曰,好人,豈有染指之理乎?此必下吏中間受賂,而好人,不能覺察耳。上曰萬泰,以死得生,其行賂之多,可知矣。如李晩白,眞迷劣矣。顯命曰,晩白,無心腸人耳。鄭淵,則奸黠底人也。上曰,獄事不可張大,速處置之好矣。顯命進伏曰,本曹有稟定之事,全光道務安縣,有奉業、奉元兄弟,奉元,乘醉拔劍與人鬪鬨之際,奉業,欲爲禁止,而觸於鋒刃,破傷風致死,自官成獄,奉元,承服結案矣。以弟殺兄者,曾有議大臣三省設鞫之例,而此係誤殺,省鞫,似爲重大,但當用誤殺本律。而僚席之議不一,故敢此,仰達矣。文秀曰,臣於此獄,意見與判書不同矣。奉元,醉中,以刀剉草,仍與人相鬪,奉業,救解之際,誤觸於奉元所持刀,日久後,偶然觸風而死。面任,以此告官成獄,而奉業之妻旣曰,兄弟友愛,隣里所知云,則其無他曲折,可知矣。且奉元招辭以爲,矣兄旣死,矣身又死,則七十三歲老母,將無所依處。矣身,死無所恨,而以老母無依,爲至痛云,此亦可矜憐處也。且向來三千,誤觸他人而致死,及其啓覆時,特傅生議,則況且兄弟乎?臣意則切欲傅之生議耳。德全曰,臣意與判書同。而奉元之招,每以旣被殺兄之名,惟願速死爲言,其情則誠可慼矣。上曰,大臣bb之b意,何如?興慶曰,以法文誤殺律論之,則當死似無疑矣。上曰,若謂用意,則當設省鞫,若謂誤傷,則可恕矣。顯命曰,省鞫則議大臣,有前事矣。興慶曰,誤殺省鞫,似太過矣。文秀曰,長官之言,以法律言也。臣意則謂當參之以情也。上曰,諸臣bb之b意,何如?思喆曰,秋曹諸堂之言,於法於情,皆有所執,惟在博詢而處之,俾無冤枉,可矣。瑜曰,二議固有所執,而傅之生議,似可矣。陽來曰,臣未見其文案,而在外時,聞秋曹堂上,以此獄事,有異同之議。若使臣,當此事,則意見,必與朴文秀同矣。文秀曰,他人誤殺,若屈法而免死,則後必有眞犯,而托以誤殺圖生之弊,若同氣則寧有眞殺之理哉?臣於誤殺一款,曰在他人則難貸,在同氣則可恕。上曰,此言,好矣。注書詳記之。若曰,用意則固無可論,若曰,誤觸則似當可恕,渠豈有無故刃殺其兄之理哉?其情可恕,參酌減死島配,可也。{{*|出擧條}}顯命曰,黃海道海州張承天,女爲金世奇妻,而潛奸崔莫同,莫同,殺世奇。承天之妻,慙憤厥女之淫奸,女壻之見殺,自絞而死。承天之末子贊周,痛其母因姊而死,與其父其兄,相議絞殺其姊,自本官成獄,承服結案矣。以弟殺姊,自有省鞫之前例,而此則其母之死,由於其姊之淫奸,與無端殺姊者,有間。莫知所處,敢此仰稟。上曰,此事極殊常,諸臣之意,何如?文秀曰,其姊之間夫,殺其本夫於渠家不遠之地。而其母惡其女之無狀,慘其壻之見殺,終至於自絞而死,則贊周之絞殺其姊,實出於痛其母死由於其姊也。五倫,外則君臣,內則父子,其倫尤重。倉卒之際,罔極心懷,未及思量,而絞其姊,誠無怪矣。此豈至於一律耶?情實有可恕者矣。德全曰,至親之間,雖有可殺之罪,告官而處法,則容有是理,至於贊周則乘其憤氣,手殺其姊,渠安得免死乎?興慶曰,法文內,間夫殺其本夫,其妻知情,則當省鞫,不知情,則當絞云。贊周之殺姊,罪固可赦,而第是女旣當絞之罪人,贊周痛其母之因姊而致死,議于其父而往殺,則亦可謂從父命也。參以情法,似不無可恕之道矣。思喆曰,德全之言,誠有意見,然果是從父之命而往殺之,則宜不無參酌之道矣。陽來曰,其母之死雖妄,而其死旣緣於其姊之淫奸,則贊周之痛其母之自決。而與其父其兄,相議殺其姊者,情有可恕,似不至死矣。德全曰,其母不勝悲毒之心,至於自縊,而初非其姊有所手犯,則贊周何可備盡殘酷,親手殺之乎?其心所在,將無所不至矣。上曰,趙苞事,程子非之,以徐庶爲得之。而予則以爲降胡亦未可,在苞之道,先自裁,可也。君親,同也。贊周亦自斃,可也。興慶曰,贊周異於是,無自裁之義矣。上曰,乃是其父之命,此可原恕處,而議于大臣,稟處,可也。{{*|出擧條}}
○興慶曰,北路審理御史李宗白,狀請慶興前府使李玗仍任事。而慶興査事,今已究竟,其代之差出,且久,臣意則似不必仍任矣。上曰,此等守令,豈可數遞?依狀請,慶興前府使李玗仍任,新府使李彦燮,遞付京職。{{*|出擧條}}
○興慶曰,內局提調尹淳,至今不爲上來,事甚未安矣。上曰,事體豈容若是?當此藥院問候之時,不爲上來,殊甚未安,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者以東朝進宴事,有所仰達,而自上以東朝謙挹不許,當爲仰稟得慈旨然後下敎,爲敎矣。伏未知其已仰稟乎?今年國有大慶,且年事將豐登,今秋進宴,不可不擧行,左相之意,亦如此,敢達。上默然良久曰,予於此,一則歉然。一則慨然,頃者欲爲下敎,而副提調獨爲入侍,故未果矣。愛日之誠,無貴賤,一也。帝王家進宴,卽私家之設酌,雖年年設行,猶歉于心。而東朝於庚子以後,每存謙挹之心,不欲受宴,祗因景廟誠孝之懇至,甲辰年,始許設行,予嗣服後唯戊申年,一番設行,而猶有不快于心,必也勉回慈聖之心然後爲可。不然則不如不爲耳。前日設宴,有若權行,終有欠於愛日之道,所以歉然者,此也。其所慨然者,廷臣非無陳請之言,而亦不以至誠,懇懇申請矣。向者宗臣有陳疏事,洪景輔書其批答矣。以周甲上尊號,古所罕有,而先朝始行之,帝王四五旬,何異於平人之六十乎?景廟則以至孝回聽,而予則誠淺,不能回聽,廷臣有懇請者,則或可藉以爲力,而戊申以後,蓋寥寥無聞矣。昔我先朝陪太上王,設宴於濟川亭,唐使見之,有所欽歎。凡人於他人父母之事,有所勸勉,則必頻往問之,一問之後,不復提說,則可謂誠乎?今世好名者,以此等事,視爲諂諛,豈有人臣,導君父以奉養太母,而可謂之諂諛乎?所以慨然者,此也。曾前尙多無故時,今則有同氣之慼,必不允許矣。興慶曰,聖敎如此,臣等不敏之罪多矣。上曰,此言,非但向卿而發也。事理則然矣。興慶曰,禮云天子絶旁朞,雖同氣之慼,旣是功服。況帝王家,元無服制,恐不必以是爲拘矣。上曰,慈聖同氣,故參議金後衍身死後,只有李德鄰妻,及郡守金九衍而已。遭慼以後,自少歡悰矣。今卿所達如是,第當導達,而必不允許矣。興慶曰,臣等,不能審思,每待自內稟旨後下敎,至今遷就。聖敎如此,惶恐之至。上曰,君臣之間,豈欺其衷曲哉?予當悉以言之,予於內,竊自笑曰,以今世道觀之,予若爲太上王,則朝夕之外,無他所供矣。大臣、金吾、秋曹堂上,皆退出。
○上曰,承旨進來,聖輔,進伏。上,口呼,諭北路審理御史李宗白文曰,渺予寡躬,承列朝投艱之業,臨海隅億兆之衆,德未布於邦畿,威未行於閫外。瞻彼北道,卽我朝興王之地,而吁嗟道民,猶未能奠居,此正孟子所謂無恒産,則無恒心者也。加以差官,不擇,多非其人,吁,此小民,亦不能耐苦其倅,或自陷於邦禁,或憑藉而犯法,究其本情,此哀矜而勿惡處也。雖若此,民旣犯法,三尺森嚴,豈可容貸?尤況諸犯,雖曰,輕重,犯禁則無異,若登時現捉,俱施當律者,亦豈低仰於其間?而但此等事,濫則易乎黑白之不分,方當大赦,中外蕩滌之日,若有混入者,則此豈王政所爲耶?遣爾審理,意蓋由此,而今觀狀聞,不孤特差之旨,深嘉二字,特示嘉尙之意。而況分等較重者外,金萬泰之無狀,韓命巾、草蓮之橫罹,若不審理,其狀痛駭者,幾逭王法,橫罹冤痛者,幾當極律,思之及此,不覺蹶然。今則俱皆處分,下敎將布,此則惟在道臣帥臣之擧行者,而心猶愍然,若是眷眷者,何哉?今玆處分,蓋由於國有大赦,蕩滌京外之日,數十餘人之竝就極律,心有所不忍故也。遐方小民,不知此意,若曰,其雖犯禁,可或容貸,不悛舊習,肆然犯禁,則今者赦之,反以導之,伊後用法,亦歸罔民。咨爾御史,體予此意,申諭列邑,使邊邑小民,思王法之難貸,知今處之特示,其各猛惕,勿犯邦憲。而亦勅邊鎭守令,撫摩而使之奠居,飭勵而嚴其境界,俾我小民,咸歸於質朴務本,則予何復顧於北邊哉?故玆特諭,其須知悉。{{*|榻前下敎}}
○內局提調尹淳,從重推考,使之卽速上來。{{*|榻前下敎}}
○別兼春秋應付人,竝爲差出。{{*|榻前下敎}}上曰,注書出去,他承旨、玉堂,持召對冊入來事,分付,海朝承命出閤門外,以上敎,分付政院後入來,聖輔退出。上曰,注書出去,召承旨、玉堂入來,海朝承命出閤門外傳旨。
==7月15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洪聖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上候方在靜攝中,本院,無時急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足部傷處二生膏連爲貼付,而益有差勝之效乎?臣等,今日,當依聖敎入診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貼付處比昨益歇矣。
○洪聖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正言朴弼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議政徐命均,十一度呈辭,傳于李潝曰,安心調理。
○傳于洪尙賓曰,兩奉朝賀留待。
○傳于洪聖輔曰,藥房入診時,兩奉朝賀,同爲入侍。
○李潝啓曰,昨日政官牌招何以爲之?啓辭,有過停朝市後爲之之命,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俱以病不來,參判宋眞明,呈辭受由,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參議曺命敎,陳疏入啓,開政遷就,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政事,命下之後,一向違牌,不爲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李潝啓曰,上番兼春秋宋儒式,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李錫祿。
○以平安監司狀啓,理山等官居良人康日上等壓死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壓死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平安監司狀啓,兵使以安州牧使柳時模,不有上官,恣行悖擧,論罪罷黜,而不稟于臣,擅罷守令,其不識事體,違越事目,誠可駭然,柳時模,勿罷拿處事,令廟堂稟處事。傳于洪聖輔曰,兵使狀聞,問議道臣,其有朝令,則元弼揆之直爲狀啓,其涉率爾,而當初朝令,未知先問後使之啓聞乎?報狀後啓聞乎?先問後使之啓聞,則宜有飭勵,當初朝令,只令枚報,則其無所失,其令備局察處。
○下備忘記于洪聖輔曰,上下官之義,體貌自別,豈可以文武而分之乎?牧使柳時模所爲,極爲可駭,兵使狀聞,可爲得體,不先問議,雖曰輕擧,以此狀聞,可也,而爲一守令,不擇下語,勒加以駭然之目,駭然二字於待臣之道,職在宰列,則言猶審焉。彼雖武弁,以節制閫外之人,何若是輕加凌踏,自損體貌?況兩件陳請,請以拿問,若是不信,何共按道?況管下則無異,而頃者韓德弼,則其無此請,今於柳時模,其何若是?若此上下官之義,惟在文官乎?此等處,予嘗病之,道臣,從重推考,此狀啓下送。
○下備忘記于洪聖輔曰,守令乘轎,乃是禁令,則柳時模之肆然犯之,極可駭也。不可以下官,慢侮上官,罷職而止,拿處。
○下備忘記于洪聖輔曰,昨日大臣,以李玗事陳達也。此等守令,豈可數遞?依狀請仍任,以尹光莘下敎者,卽其是勸武者,故不過謂兩人之人稟而已,而今者擧條,以未下敎者書之,雖由生疎,推考。
○左議政徐命均箚子,伏以臣伏聞聖候足部傷處,彌日未寧,藥院,連設候班,方有朝廷問安之禮,臣伏不勝憂慮之至,而顧此床簀危喘,昏昏澌頓,無計起動,不得趨詣於諸臣之後,以承起居,臣子分義,虧缺無餘,撫躬自悼,尤增惶悚,念臣,特蒙恩暇,得以調息,感戴隆渥,不知死所,而病情漸痼,少無減意,筋力奔走,已矣斷望,問候禮節,亦且廢闕,有臣如此,生不如死,席藁私次,祗俟嚴誅,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重勘臣罪,以勵臣義,以安微分,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錦平尉朴弼成上疏,伏以臣之父母墳山,在於楊州地,而稍習堪輿家言者,皆言其宅兆不利,心欲趁臣未死之前,以圖改葬,而臣誠不幸,只有一弟,相依爲命,前冬身故,繼后之子,又不幸而早夭,只有一孫兒,而年少未經事,臣以八十之人,獨當大事,事無巨細,臣實主之,將以今月二十三日,破舊墳,以來月初四日,過葬於距先山十里之地,不可不先期出去,料理凡具,而動旬在鄕,不敢任自往來,玆敢冒死,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曲加矜察,許臣旬日之暇,以完大事,不勝萬幸。臣無任惶悚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其依所請往焉。仍傳曰給由馬、澆奠床,備給造墓擔持軍,農民外,參酌題給事,分付本道。
○京畿監司沈宅賢上疏,伏以臣,一疾危篤,三朔沈淹,斷無復起之望,分作癃廢之人,藩輔重任,誠不容一日虛帶,此不但臣所自量已審,同朝之見之者,莫不相憐而代憫者也。向者再疏控籲,畢暴實狀,伏想聖鑑,亦幾俯燭,而微誠未格,恩命尙靳,徒使重務,一向瘝廢,將致畢竟無限狼狽,臣雖神識昏昧,猶知曠職之爲罪,日夜憂憫,靡所措處,玆又不避瀆撓之罪,更陳目下必遞之狀,以冀聖明之矜諒焉。念臣之疾,蓋有積久源委,非此一時偶感,本來痰火作祟,重以氣血耗竭,心慌而神亂,便作別人貌樣,頭眩而膈痞,有時昏憒不省,以致眞元內鑠,形肉外脫,殆至日異而時不同,雖無客症之別般外侵者,幾何其不就澌滅,而又於五六日前,重添暑癨,吐瀉無算,半日昏塞,雜試鍼砭,僅得回蘇,而一經此症之後,些少精力,暴陷無餘,氣息凜然,若將頃刻垂盡,諸般本症,不啻添得數倍,此殆造物者,憎臣饕榮不止,故爲戲劇,俾之自廢,非復醫技藥力,所可爲也。若其種種危惡之症,臣不敢一一陳聞,以煩崇聽,而竊念觀察之職,非如閑司漫局,可以優游調養者,其所以剸理繁劇,酬應職責者,惟以精神與心力是資,精神心力,苟有所不逮,則其何以按察數十州郡,區劃一道事務乎?今臣之病則心旣耗傷,神又消亡,覽過數行文字,殆未領會,應接一二細事,輒多遺忘,居常昏瞀,若在烟霧,以此病狀,强此職事,正是責瞽以察色,使聾以辨音耳。臣雖不自審量,苟欲蹲據,其於傍觀之譏笑,國事之僨誤,何哉?況今園陵幸行,已有成命,該曹擇吉,期在不遠,本道,多有緊急擧行之事,道臣,且有導駕陪扈之擧,如使臣之病狀,有一分可强之勢,則當君父動駕之時,何敢爲言病祈免之計?而危苦之症,如右所陳,百爾揣量,萬無自力奔走之望,若不趁今變通,及至臨急狼狽,則雖加臣萬戮,亦何補於國體之虧損也?必須早賜處分,作速遣代然後,可無窘急生事之患矣。玆暴肝膈之懇,疾聲號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察賤疾之決難復强,俯諒微懇之非出飾讓,亟許遞改臣藩任,使重寄毋曠,公私兩幸,不勝至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畿伯,豈可輕遞?卿勿過辭察任。
○吏曹參議曺命敎上疏,伏以臣有十分當遞之義,無一分可出之勢,前後庚牌,一味違逋,有若不知有君父嚴畏之重,古人不俟駕之義者然,臣雖無狀,夫豈樂爲?誠不忍放倒廉隅,貽辱淸朝故也。向者祭官付標之至,煩於淸齋之中者,非不知極爲惶悶,而實出於萬不獲已,特敎還給,親享事迫,推諉無路,勉參陪班,初非爲夤緣倖會,仍據是職之計也。日昨開政有命,不免再違嚴召,臣尤一倍悚蹙,顒俟重戮,不意聖度天大,猶靳例罷,嚴敎隨降,責以分義,臣於是,惶駴抑塞,實不知置身之所也。夫分義廉隅,有時乎輕重,苟使職無應辭之義,命無可違之端,而君召而不肯趨,徒以撕捱爲事,則其於分義道理,有所不敢,而苟非然者,四維之不張,管子至謂國亡之兆,而視作弁髦,冒沒承膺,則其傷朝體而壞大防,亦非分義道理之所敢出也。今臣,忝華要之地而遭惠文之彈,始以肆然斥之,再以太無忌憚斷之,操切臣驅迫臣,若是危險,則勿論其言之是非當否,政席一步地,便隔十重鐵壁,豈有復入之理?而今若不恤臺抨,徒以承命爲恭,揚揚徘徊於銓選之任,則是肆然無忌憚之目,臣實自取,而詬辱之來,又何以自解?一身狼狽,固不足言,其於四維之不張,當何如?而猶且未蒙恩遞,徒辱嚴召,使國威愈頓,臣分益虧,則亦恐非進退以禮之道也。且臣於政院事,竊有所萬萬不可曉者,目今銓臣之中,情勢之迫隘,無如臣比,一遞乃已,不但是臣自劃,抑亦通朝之所共知,而屢呈辭單,一倂牢却,詣闕拜章,亦不許捧,至於無故行公之人,其視遭彈應遞者,緊歇輕重,較然易別,而獨汲汲徑捧,不少持難,臣未知北斗司舌之地,必如是然後,方可謂有得於出納惟允之責耶?臣實爲之慨然也。噫,鎭日威命,一未趨承,今玆候班,又未蠢動,有臣若此,生不如死,衷情菀抑,無路控籲,召牌之下,敢瀝肝血,以俟斧鉞,伏乞聖明,察臣職名之決不可蹲冒,亟許鐫削,仍命有司,重勘臣罪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分義所在,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朴弼幹上疏,伏以臣,資本庸下,年且衰晩,嶔崎歷落,望絶立揚,而幸霑寸祿,低徊末班矣。適値聖嗣誕降,慶科設行之日,神人胥悅,跛躄皆舞,螻蟻微衷,亦不勝欣躍之至,抃蹈於進賀之庭,謳吟於飾喜之場,略效其區區歡頌之誠,不自意名忝榜末,猥以陋劣,獲齒於同慶之選,其爲榮耀,蓋非尋常釋褐之比,第復自念其蒲柳之質,衰不待老,旣無古人之抱負,而鬢髮皤然,不止於蒼蒼,雖逢堯、舜之君,已分其無用於斯世矣。迺伏蒙聖恩天大,不遽棄捐,稍加湔拂,畀以騎曹,繼以薇垣,除命又下於千萬意外,推恩之典,至及老父,惶隕感激,不知死所,言責任重,固難冒進,而辭疏未徹,召牌荐降,不敢不出應嚴命,仍參陪班,以爲粗伸分義之計,若其仍因蹲據,實非臣心之所敢安也。噫,諫諍之職,受人主耳目之寄,爲任之重,不比庶僚,格王正事,明是非、振紀綱之責,皆在焉,苟非才智足以識時務,風采足以動主聽,誠無以立殿陛爭可否,上而補衮闕,下而正官邪,其不可人人而輕授也,固已明矣。況如臣者,志氣摧沮,稜骨消軟,平居憒憒,百無一能,卒然責之以諫官爭臣之事,是何異瞽之於采色,聾之於聲律也?矧於朝著之上,俊乂如林,妙年英聲,蔚有時望,指不勝屈,而猶且却步於臺省之地,類皆以巽懦骫骳,輒爲退托辭遜之語。今臣之衰疲愚魯,最居人下,如欲貪慕榮名,叨荷重任,不亦羞當世而辱淸朝乎?反復思惟,終難承當,今於庚牌之下,隨詣闕外,悉暴衷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垂鑑諒,亟許鐫遞,以重淸選,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方乞免,不宜贅及他說,而憂愛之忱,不容自已,敢將一言,仰效芹曝之獻,伏惟聖明,留神而省察焉。臣聞古人有言曰,國之有言路,猶人之有血脈,血脈壅則人病,言路塞則國亡,蓋人君,以眇然一身,處乎億兆之上,萬機叢萃而酬應無窮,九重深崇而視聽有限,苟不能集衆目而爲明,兼衆耳而爲聰,則政有愆謬,何得知之?人有奸邪,何得聞之?是以,古昔聖王之爲治也。樂聞規箴,無異飢渴,和顔以導之,虛襟以受之,逆耳嬰鱗而不以爲忤,折檻牽裾而不以爲罪,故盡忠者若趨利,論政者若訴冤,無不刳肝瀝血,陳善閉邪,下無隱情,上無失擧,用能合一世之智,成一世之事,終至乎治化淸明,國家寧謐,良有以也。竊伏覩聖上,聰明睿智,度越百王,圖興至治,恥爲凡主,而獨於聽諫之道,猶欠恢弘之量,婉順之言,或蒙褒嘉,而切直之辭,多被摧折,以致言路塞而血脈壅,搢紳之間,噤默成風,臺閣之上,謇諤爲戒,職在言議,則無不逡巡斂避,在野者不入,在京者求罷,頃旣一日而竝遞八九人矣。近又乍除旋罷者,殆無虛日矣。未見有一人,明目張膽,立於文石之前,爲殿下昌言,指陳得失爭論是非者,此何故也?豈不由於殿下訑訑之色,有足以拒人而然耶?有識之士,深憂永歎,至謂之兩司之官,寧宜革罷?言之慨惋,何啻流涕也?蓋凡人臣之正色直言者,易蹈罪禍,諂容諛辭者,善保祿位,故從古事君者,骨骾常少,脂韋常多,犯顔則危,順旨則安,況此衰末之世,其能殫誠竭節,盡言不諱者,環視朝端,得有幾人耶?間者,一二措大,仰感恩遇,自擬報效,隨事輒論,有懷必陳,蓋恃日月之明,照察丹心,而不料聖度淵穆之中,已萌厭苦之念,一言不槪,而遽陷於好名尙氣之科,惠日和風,忽變爲迅雷嚴霜,震壓挫抑,無小顧惜,逮至筵臣之陳白,强示寬貸,其奈宸衷之芥滯,實未消釋,雖降甄敍之命,而顯有疎棄之意,原其所進之言,固多婉曲爲辭,擬諸古之直臣,尙不能無愧,而重咈天意,若是其深,倘使汲黯、魏徵之輩,復生今日,多慾之譏,獻陵之對,顯言直斥,略不忌諱,則殿下其能容之否乎?此猶然矣。況復以丹朱、桀、紂、桓、靈等句語,比擬不倫,規戒無已,如古人之爲,則殿下又將何以堪之乎?幸而殿下之庭,無此輩人,而往往微婉之辭,略略披瀝而陳,亦不免忤旨而獲罪,臣安得不爲明主,慨然而太息也?由是而在庭諸臣,惴惴憂懼,無不色沮氣喪,斲方磨銳,以奉承爲良計,以違忤爲大禁,依阿便佞之習,日以益增,正直忠愨之風,日以益壞,黈纊之前,讜言無聞,廈氊之上,淸議不行,言路之杜塞,莫此時若矣。倘殿下默觀而澄察,則當有以驗之,何待臣言之覼縷也?伏願聖明,惕念於世道之漸溺,奮志於國事之漸非,默運轉移之機,廓恢聽納之量,先收兩臣,復置舊班,戒之以毋懲前事,勉之以益勵素節,明諭銓部,妙選言官,廣搜淸名峻節之士,布列於薇院柏府,使之恢張直氣,振刷公議,言旣當理,固宜翕受而敷施,雖或過中,亦必優容而嘉奬,不以其迂而棄之,使不迂者爭進,不以其激而厭之,使不激者爭至,不以其訕而罪之,使不訕者爭集,將見正直之士,洋洋動色,皆欲奉白簡緘皂囊,立於彤墀之下,言無不盡,而善無不擧,德敎日興,而政化日隆,人心由是而悅服,國脈由是而靈長,此豈非宗社之福,而臣民之所仰望於殿下者耶?嗚呼,方今時政之得失,生民之利害,可言者非一,而臣獨首進此說,勤勤不已者,誠以言路不開,則雖有奇策深謀,無從入矣。血脈不通,則雖有良劑善藥,無所施之,馴至於耳目徒存,視聽全乖,何救於元首之叢脞,股肱之隳惰也哉?第以草茅賤蹤,新登聖朝,芻蕘淺見,全昧時諱,語多妄率,辭欠葳蕤,固知其莫逃於斧鉞之誅,而苟使臣,初見君父之日,便有意於諛言佞說,以取悅於宸聽,則非但臣心愧恥甚於撻市,聖上,抑安用如此臣哉?其所以吐露心肝,不避觸忤,亶由於耿耿寸忱,爲國而非爲身也。爲公而非爲私也。夫以聖明之洞燭,寧不諒察於此耶?伏惟殿下,恕其罪戾而納其愚忠焉。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其用嘉焉,可不惕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應敎韓顯謩上疏,伏以臣,以年則强仕纔踰,以質則蒲柳先零,水衰木虧,病發於目,乃自昨歲之春,左視暴暗,全不看物,右則不昏而長時玄花,當其甚時,便同俱盲,尋丈之間,不六五色,及其火降,謂之少明,而亦不免薄霧輕羅,籠羃於前,看人物則遠近眩位,長短易形,看書卷則行墨貿亂,字劃破碎,甚時,固無可論,而少明,亦尙如此,其去廢明,無幾矣。五官在人,惟視最切,而病猝至此,醫藥告殫,心氣壹鬱,火盛欲狂,取地閑曠,要瀉病懷,春夏以來,連在鄕廬,不束衣冠,任性自適,或登高而舒暢,或適野而逍遙,以冀其疏散氣火,少利於病矣。又自月初,痰結足踝,不濃gg膿g而痛刺,欲步而蹣跚,遂廢出門,便委床玆,當暑焫艾,與死爲隣矣,不意此際,除命遽降,馹召遠辱,臣誠慄然而懼,惝然而惑,莫省其所以也。語其病則看視幾廢,問其官則講讀是任,正所謂責視於瞽盲,不亦反謬乎?然辭官引疾,類多過實,臣病實狀,銓地何諒?但臣之情勢至危,通朝共知,聖明在上,亦或臨照,而銓檢旣誤,恩筆輒下,此臣所以惝然而惑者也。臣伏聞頃日聖敎,有以臣之撕捱,爲過當,筵席語祕,未得其詳,而臣尤抑塞悶菀,直欲疾號而籲天也。噫,求之往今,孰不經幄論人?豈無反詈較辨,而僇辱,未有如臣者,狼狽,未有如臣者,辱之醜慘,言之悖惡,一疏再疏,轉益憯深,外爲狂叫亂嚷,而內實迫逐句斷,惠文之彈,蔑以加矣。古之君子,立身顯揚,謂之孝也。而今臣則不然,妄不量力開口,招殃汚衊,身名陷於不孝,思之及此,崩心痛骨,使古人當之,必有咋舌而自廢者矣。臣雖無恥,不能辦此,金華一步,豈臣投足之地哉?此非歲年之久,所可磨滅也,又非撕捱之積,所可但已也。古人所謂此心,如墻壁而後已者,政道臣今日所處也。其人之疏,俱載日記,一經睿覽,則或者聖明,不以臣爲過矣。頃年置對之判付,辭旨嚴切,有臣子不敢聞之聖敎,思之骨寒,至今震慄,使臣去就,苟可容議於一分可否之間,則臣子之心,其時,何如?而尙敢逋違,不思承命乎?人臣到此,窮而又窮,有死而已。斧鉞當矣,嶺海分矣。哀之,亦命也,不哀之,亦命也。噫,臣自初預選,于今十年之間,除拜幾番矣,置對幾遭矣。每於閑時點檢,恩誥溢於几閣,爰草盈於箱篋,竊自念之曰,讀書決科,立朝事君,豈爲是哉?悼歎不已,輒至流涕,悶身命之至窮也。懼罪戾之難贖也。又自邇來,情地之隘急,政如縛者之倒懸,窮人之無歸,則除書每下,闔門驚惶,天牌臨辱,精魂顫掉,遑遑靡措,莫可形狀,及其歸身廷尉,泥首圜土,則一日在囚,姑免一日之違矣。心則少安,牢犴如家,及聞宥旨下府,獄吏催出,則一脫圓扉,嚴召在卽矣。隕懍如初,若墜坑谷。噫,除書,榮也而驚惶,宥旨,恩也而霣懍,異哉?一何反常,靡有窮極之情,臣何自苦如是也?臣非木石之頑,如是而度年,如是而度日,心安得不焦,身安得不病乎?殿下,臣之父母也。疾痛之急,不暇緩聲,吐露情曲,言不知裁,伏願聖明,恕其僭而憐察焉。臣病旣沈,頓末由蠢,太廟親享,冒炎動駕,百僚駿奔,而臣獨偃便鄕栖,不能趨伏城闉,仰瞻逖違之耿光,有臣如此,生不如死,昨日,又伏聞聖候違和,至有藥院起居之禮,臣不勝驚憂,拚死起身,以爲入城承候之計,而病難趲進,稽緩至此,臣罪滋大,宜伏重誅,玆從縣道,先上請譴之章,悉暴肝膈之懇,伏乞聖上,覆之以天地之仁,燭之以日月之明,哀臣情勢之靡所因極,憐臣實病之判爲廢疾,將臣所帶職名,先行鐫削,仍令刊臣姓名於瀛錄,俾靖私義,俾延殘喘,不勝大願。臣無任激切屛營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戶曹參判徐宗伋上疏,伏以臣,今方奉命出疆,而所帶本職,旣非閑司,不可仍帶以去,以貽瘝曠之弊,伏乞聖慈,照例許遞,以安賤分,不勝大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辭,令該曹,考例,稟處。
○乙卯七月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奉朝賀閔鎭遠,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記事官南泰耆,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吳志哲、辛必昌、白興聲,進伏。明翼曰,今有兩奉朝賀同爲入侍之敎,而奉朝賀李光佐,猝有脚病,不得入侍,送此,書啓草,而未及淨書,旣有入侍之命,故光佐以爲,書啓草,旣爲正書,以此直爲陳達無妨云,故如是持入矣。上曰,讀之。明翼讀曰,臣自春以來,膝骨之痛,非細,間間全不運用,今亦力疾入來矣。坐班之際,膝部痛勢猝劇,不能忍耐,末由留待批下,人扶退伏於月廊,批下之後,僅僅扶出矣。纔出仁政門,伏聞有留待之命,艱以還入於賓廳,卽者,復有入侍之命,而右膝今方痛甚,屈伸至難,足不着地,萬無登降殿陛之路,咫尺之天,無計入覲,臣惶恐萬萬之外,犬馬微誠,益不自勝,不知所達云矣。上曰,若扶腋則能入來乎?使史官,出往問之。記事官南泰耆,承命出往,還達曰,傳宣聖諭于奉朝賀李光佐,則以爲犬馬之誠,豈不欲入覲?而右膝痛甚,或平地則庶可扶行,而至於殿陛,無計陞降,不得入侍云矣。上曰,久不相見,故欲爲引見,聞以膝痛,不得入侍云,心甚缺然,速爲歸家善攝之意,注書出往傳諭,遣針醫看病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泰耆承命出往,還達曰,傳宣聖諭于奉朝賀李光佐,則以爲,天恩及此,惶恐之中,來此咫尺,瞻望殿陛,不得入侍,下情不勝罔涯云矣。興慶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亦何如?上曰,與昨一樣矣。足指端,付此膏藥,甚苦,有他藥可付者乎?應三曰,此藥之外,無他可付者矣。鎭遠曰,苟利於病患,則何憚其難付乎?昏夜如廁時,伏聞得此病患,不勝驚慮。上曰,大拇指,直爲屈傷矣。志哲曰,瘀血及靑氣,幾盡消解,而爪甲根動痛,是爲切悶,此難卽解,然卽解之劑,無過於二生膏連爲廣付,所御之襪,必綻其底,期於從速消散,宜矣。聖徵曰,指端所聚之血,何害?而甲根骨內之酸疼,是甚悶慮,久則亦易痰聚,本節內外,厚付二生膏,則外散而易消矣。必昌曰,本節重按,則聖意爲惡,厚付膏藥而後,可以責效,而亦當以許久不掇爲期,宜矣。上曰,痛在骨節,則二生膏何以治之耶?如廁時,踵必牽引,何以如此?聖徵曰,筋骨相連,故如此矣。應三曰,大拇指異於他處,諸般筋血,咸聚於此,故如是矣。上曰,若落傷於高處,則當如是,而此甚怪矣。鎭遠曰,臣亦年前,有小陷處失足之事,幾過數月而後,得差矣。上曰,卿則似是蹉跌而然矣。興慶曰,踵部牽引,是非細慮矣。應三曰,皮膚傷處,不難治療,而經絡之驚處,極爲難治,以閭閻間言之,亦然,而惟二生膏,能爲消解,不必累日貼付,數日厚付,則可以得效,若日久,則雖付此藥,無效矣。雖或差愈,卽旋復發矣。上曰,若値雨濕之時,必酸痛矣。應三曰,不當以少差,爲幸而歇治也。骨節處甚悶矣。興聲曰,跌傷處,今雖差愈,前頭,必致再發,付藥之節,勿以二三日爲期,宜以盡消爲期矣。興慶曰,醫官之言,如此,而自上歇視之,甚悶矣。上曰,豈至於此境乎?興慶曰,患生於所忽,加意於治療之方焉。上曰,唯。鎭遠曰,所御之襪,綻其底而必爲厚付焉。興慶曰,咨文中,有追後付標而改下者矣。上曰,似爲不緊矣,改下得宜矣。興慶曰,昨日所下咨文,當爲回咨,令承文院官員撰出後,仍令提調潤色,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謂鎭遠曰,府夫人氣運,何如?鎭遠曰,受國厚恩,遣御醫持藥物看病,數月治療,幸得差道矣。第今當夏,八十老人,不善飮啖,以此筋力,難於支保,幸又國家賜之蔘劑,故賴此而今得差勝度日矣。上曰,卿亦入夏以來,何以堪過?鎭遠曰,數十日內,濕痰作苦,左邊麻痺,不能運用,行步亦艱,厭食特甚,氣力皆困,而但無所痛處矣。上曰,前看入侍時,呼吸促急矣,今則不然矣。鎭遠曰,臣有私情仰達者,丁未年,臣,將母,往在鄕曲,及至戊申,臣有編謫之命,老母蒼黃上來,天恩罔極,以母之故,近謫原州,母亦隨往矣。及其蒙放之後,母願往住先山下,而自上旣有來在京裏之敎,且纔經變亂,孤危莫甚,故不得已留在城中,卽今母病如此,恐或不得終身於丘墓之鄕,以此爲慮,幸今元子誕降,而時未長大,豈敢退歸?而若過初度,則可以壯大,老母之意,欲於此時下鄕矣。小臣之留在,若有補於國,則可矣。亦不進參於問安之班,明年,將欲隨母下去,而去時,不可卒請,故如是預達矣。上曰,未知府夫人之意如此,而先卿丘墓,則百歲後,不待請而當歸依矣。今何必下往也?留在京裏,則心甚爲幸,今此告歸,非予所望也。聖母若有知,而府夫人與卿在京,則豈不爲慰乎?府夫人之意雖如此,卿若知此,則亦當爲體念處矣。以此意,須歸傳于府夫人也。大臣,雖無所事,若多數在京,則國勢自固,嚴子陵之事,雖不爲襯着,以子陵之故,漢室,豈不無所重者乎?鎭遠曰,如臣者,何敢比於嚴子陵乎?臨時,旣不得請,則雖被罪罰,不得不下去,是以預達矣。上曰,奉朝賀無所事,何必下鄕乎?鎭遠曰,奉朝賀,是凡民也。何不在於鄕曲乎?上曰,是爲難事矣,兩奉朝賀,以一體待接之故,一奉朝賀,則不爲入來,脚痛,雖是本病,豈不爲悶乎?卿則豈不許往來江郊乎?鎭遠曰,臣雖往來江村,而久留則未安,今秋,亦欲往省先人丘墓矣。上曰,此則依爲之,予於卿,不無憾意,婦人,雖偏性,若能開諭,則必當矜從,卿之意如此,故府夫人之意,亦如是矣。鎭遠曰,臣之所居之鄕,江山甚好,豈不欲下往乎?先正臣宋時烈,爲奉朝賀之後,在京而卽爲下鄕矣。明翼曰,豈不有異於先正臣乎?上曰,都承旨之言,是矣。鎭遠曰,臣亦如先正臣之所達,則安保風波之不生乎?明翼曰,京畿監司沈宅賢辭職上疏不得已入啓矣。上曰,幾乎忘却矣。陵行不遠,病勢如此,則似難察任,而大體未知何如。興慶曰,旣有本病,而若添新症,則似難參過於陵行矣。上曰,其爲人,豈不堅剛乎?興慶曰,陵行,□在八月間,則病勢必難察任矣。上曰,□疾旣不已瘳,□□□易許遞矣。昔疾雖瘳,其筋力則已衰矣。上曰,都政,守令未及下直者,幾何?明翼曰,數不甚多矣。上曰,其數似不少矣。明翼曰,都政後差出泰仁、報恩兩守令,只行一司署經矣。興慶曰,一司未署經者,除憲府署經,催促發送,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奉朝賀末梢之言,甚不豁然矣。鎭遠曰,非以結末爲期矣。上曰,若如此,則於心,若有病焉,不能相忘矣。鎭遠曰,歸葬先墓之側,是臣之願,豈可忘也?上曰,卿須以此意,告于府夫人相議,勿爲下鄕,可也。鎭遠曰,臣當歸議矣。上曰,自內聞之,府夫人不能起居云,然乎?鎭遠曰,不能如廁矣。上曰,前日,亦有以方席舁入之事,切有一番奉來之意矣。鎭遠曰,若或離家,□□不能穩眠矣。上曰,雖不得經宿,此意,第爲歸告也。鎭遠退出。上曰,奉朝賀,能不益衰矣。明翼曰,言語動靜,與前無異,而□脚病,行步不如前矣。上曰,承旨進來,沈判府事入來候班,而不得相見□□入侍於□□或次對者,是古事也,若無大段病故,依古事入侍之意,使入侍史官□□□傳諭,可也。諸臣,遂退出。
==7月16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直}}。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直}}。假注書徐海朝{{*|仕}}。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咸從府使申慶流,長連縣監鄭虎弼。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足部傷處,二生膏連爲貼付,而益臻差勝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貼付處益歇矣。明日入診,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洪聖輔啓曰,諫院無行公之員,闕啓多日,除在外外,正言朴弼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政事,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疏批已下,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判書尹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左事體,豈容若是?明朝牌招開政,參議其命,只推,亦爲牌招。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金浩,連日不爲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金浩,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推考傳旨捧入。
○左議政徐命均,十二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趙明翼啓曰,左副承旨金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副提學尹惠敎,修撰兪健基,以被宰臣之詆侮,謂以不可在直,投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兪健基,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竝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校理李喆輔,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上年八月初五日,大臣、備局堂上諸承旨,持公事同爲入侍時,軍器寺封進三名日,方物甲胄,今年姑勿復舊,依前停減事,榻前下敎矣。今年則軍器寺封進三名日甲胄,依例封進之意,分付,何如?傳曰,乃爲經費,而此乃軍物,自明年復舊。
○洪聖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安州牧使柳時模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柳時模,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集春營近處,鎭、金二水口南邊,宮墻頹毁處守直時,以其同營入直砲手,分送各處,難於分排之故,例入直外,砲手二十名,別爲添入,輪回守直事,草記稟定矣。卽今二水口宮墻,旣已改築畢役,加定砲手二十名,還爲撤罷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朴弼幹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近來科場,奸弊甚多,人心之憤惋,固已久矣。蓋泮吏之狡猾者,實爲賊科之窩主,陰受厚賂於科儒之無文者,預探同類之應入試院者,密地暗謀,無所不至,種種奸計,不一而足,人言喧藉,國試不嚴,請自今科以後,試院之吏,勿爲預定,許令試官,須於入場之日,取考各司吏案,隨意選入,以絶預圖奸謀之路,鄕儒之無識無才者,購得能文善書之輩,公然載來,替送場屋,代製倩寫,惟意所欲,至於已中司馬者,亦多冒入,隣接儒生,或爲見知,而畏其讎怨,莫敢發告,若自試所,嚴明伺察,則不無現發之端,請令憲府、禁府,另擇監察都事之詳明威猛者,分送兩所,各別嚴察,期於斯得,置之重律,以爲懲一礪百之地,頃年方萬規之投進凶疏也。所謂趙克亮者,往來使令於其間,顯有贊助之跡,其能得免於罪籍,實緣法網之疏闊,豈可遽議於檢擧也?今番都政,授以武兼之職,大駭物情,兵曹當該堂上,推考警責,武兼宣傳官趙克亮,亟命汰去,近日純木之令,蓋出於便民之意,而升數尺量,元無定頒節目之擧,故京司胥吏輩,多有中間操縱之患,貽弊外邑,反有甚焉。請令廟堂,酌量升尺,頒布中外,右副承旨洪聖輔,素多疵謗,屢被評彈,今不必索言深論,以傷篤厚之風,而頃於湖南考試之日,出揭謬題,大拂群情,使莫重慶科,終至罷場,臺章儒疏,請罪狼藉,則雖蒙寬恕,得免譴罰,而其後除命,宜一辭遞,承宣之職,晏然行公,放倒廉隅,人多譏議。請右副承旨洪聖輔遞差,新除授司諫李宗白,以審理御史,時在咸鏡道,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以科場二件事,竝依啓。趙克亮事,其時觀其本草之人,雖不敍用,旣被蕩滌,則況居中往來者乎?且其人,若以文臣,遽通淸望,則公議非之,可乎?淸朝之風而此則不過無識武夫,中間使喚,其何深非?況其時帳殿,亦爲參酌者,蓋此也。則今過十年之後,武兼擧擬,若是深斥,若此不已,武弁趨向,亦若文臣,此勸武弁而乖習者也,豈有此理?頃者湖南出題,蓋由不審,湖儒封章,極涉太過,大抵玆事,非不審而處之,則豈可遞職而贖過?若不審而處之,豈可敢復撕捱?尤況往事,凡諸斥人,其何已甚?其竝不允。李宗白竣事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
○同副承旨李潝上疏,伏以臣,卽伏見正言朴弼幹啓辭,則以趙克亮都政時,授以武兼事,請推當該兵曹堂上,臣於其時,同參政事,其何可晏然在職乎?玆敢陳章徑出,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職,以謝人言,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左副承旨金浩上疏,伏以臣之老母,素有沈痼之疾,居常凜綴,而自數三日前,又添暑感,症情甚重,臣躬自扶護,不能離捨,昨日起居之班,未克進參,情禮俱缺,罪戾實深,方擬瀝懇祈免,兼請譴罰之際,得伏見吏曹參議曺命敎之疏,以捧入參判宋眞明之辭單,侵斥本院,譏切備至,臣看來不勝瞿然之至,蓋向者臣於政廳,再逢亞銓,語及其出處間事,則輒曰,我有同退不同進之義,今雖感激恩批,怵迫嚴命,黽勉赴政,而親享過後,必欲呈遞云,臣以自上,旣已分釋下敎,則今不必過嫌,而第廉隅一節,過者勝於不及,從容辭免,或無不可答之矣。日昨其單告之來呈也。臣適以在院之右位,當主其捧與不捧,而前旣有政席酬酢,不可中變,且聞猝有毒腫,症勢暴重,數日之間,決無起動參政之望云,相持撕捱,徒使開政遷就,實非事宜,臣果許其捧入矣。今佐銓之譏斥至此,率爾之責,臣實有之,卽今臣之情私,旣無離側供劇之勢,被詆又復如此,實難冒叨於出納之地,而召牌之下,不敢偃然坐違,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命遞改,俾伸至情,以謝人言,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提學尹惠敎,修撰兪健基上疏,伏以臣等,職忝經幄,效蔑涓埃,只以筋力奔走,備員館直,聊以爲粗伸分義之計,若其言議之不足有無於當世,固已自知,日昨吏曹參判臣宋眞明之呈單也。喉院以銓官入單之際,通議玉堂,自有前例,果有所提問,臣等屢示不當率爾之意而已。亦不能力挽矣。昨朝庭班諸宰,歷過本館,有一宰臣,忽地噴薄於衆中,以亞銓辭單之徑捧,大以爲非,至有玉堂無足觀之語,經幄之地,事體自別,稠坐詆斥,殆同廷辱,伏況臣等雖駑劣,顚髮已種種矣。遽見凌駕於年少一勳臣,媿恥之極,無異市撻,臣等雖欲曲諒,宰臣本習,自守不較之義,罷軟受侮,實招旁觀之嗤點,何可厭然蹲冒於職次乎?昨緣起居之未輟,今始投章,徑出禁門,瀆擾靜攝,罪合萬殞,伏乞聖明,特遞臣等職名,仍治其擅離禁直之罪,以謝人言,以肅朝綱,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今觀卿等所陳,可諒矣。勳臣雖有過中之斥,此乃勳臣本習,其何過嫌?卿等勿辭,從速察職。
○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賀李光佐,伏以向者太廟親享,正當老炎愈熾之時,臣於淹病竊伏中,不勝私憂過慮之忱,此際伏聞有朝廷起居之節,蹶然而起,力疾入來矣。臣自初夏,患右膝之痛,發作無常,間或全不能運動,昨日坐班之後,覺膝骨痛甚,殆不能堪,欲少留待承批,而不可得,人扶艱出廊廡,纔聞批下,仍出殿門,而遽有留待之命,仍奉入侍之旨,至於重遣史官,下詢其扶腋,則可能入來,終則有速歸善調,針醫看病之命,聖恩之優渥,實出尋常萬萬,臣惶恐感泣,罔知所措。顧以臣犬馬衷誠,曉夕結戀,身入淸禁,荐承恩命至此,而痛在骨節,足不着地,殿陛之高,登降無路,咫尺瞻望,竟不得入覲天光,私心懊歎,有不容盡達,論其罪戾,實涉違傲,宜受重勘,少安臣心,昨午舁還,痛劇神昏,竟夕不自省,今始作力治箚,席藁上陳,伏乞亟降威命,以礪他人。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庭候,知卿入來欲見矣。因卿脚恙,咫尺禁中,未能見卿,缺然未已,卿何引咎?卿須安心,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伏以臣,昨伏聞聖體,有不安節,至有朝廷問安之禮,臣於床笫沈頓之中,竊不勝其煼憂之至,忍死扶舁,趨詣候班,而旋伏見下藥院之批,有比昨益歇之敎,仍有勿爲問安之命,下忱憂焦之餘,區區欣祝,曷有其極?臣於退歸私次之後,伏承史官來傳聖旨,諭以後日次對或召對,使之同爲入侍,臣之不獲登筵,亦已屢月矣。犬馬之戀,常自耿結,幸因此會,瞻望顔色,豈非至願?而第臣自經暑濕以來,精神之昏瞀,氣力之摧殘,益無餘地,加以重患,泄痢尙未止息,凜凜危綴,實有澌盡之形,而昨緣勞動,因致增劇,昏昏僵仆,不省人事,欲言則聲氣不續,欲行則筋骸不隨,以此病狀,萬無出入禁扃,登進前席之望,恩諭之下,無路趨承,辜恩慢命,宜被重誅,病裏惶隕,益無所措,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治臣違迕之罪,以安賤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日奉朝賀留待時,命卿留待,傳敎時遺漏,故有令史官傳諭矣。今觀卿箚,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赴,其何所傷?卿勿引咎,其須安心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7月17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直}}。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病}}。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直}}。假注書徐海朝{{*|仕}}。事變假注書閔洙彦{{*|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趙明翼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藥房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足部傷處,二生膏連爲貼付,而益復差勝乎?臣等今日當依聖敎,入診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足部貼付處,今幾快愈,依前日次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右承旨李聖龍,纔已遞職,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臺彈,左副承旨金浩,同副承旨李潝,託以情勢難安,俱不仕進,臣獨與左承旨洪尙賓伴直,尙賓纔遭服制,出納重地,事多苟簡,左副承旨金浩,同副承旨李潝,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特敎之下,一向撕捱,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此何道理?此何事體?明朝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左副承旨金浩,同副承旨李潝,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及副校理李喆輔,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左議政徐命均,十三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趙明翼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十七日,校生金孝伯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朴瑞坤,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正言朴弼幹啓曰,臣於聖明之世,跡疎矣,交淺矣。忠非夙著,誠未素孚,乃敢冒諫諍之任,進拙訥之辭,欲有望於動宸聽而回天意,其爲至愚而至難,何啻如蚍撼樹而蚊負山也?此臣所以徊徨屢屢,不敢徑進者,寔出於量力度勢,非爲飭讓而止耳。逮夫陳籲而未蒙恩遞,違逋而亦靳例罷,則臣之一出,蓋非獲已,而第其方就新席,只謄故紙,實是臺閣之深羞,故寂寥數啓,略效繩糾之忱矣。及奉聖批,大違賤慮,上款二事之允許,雖感採蕘之宸,以下款二事,則不惟不賜開可,責諭之言,縷縷盈紙,至於其中一事,曾不省察,無所從違,臣於此,誠不勝其惶悸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噫,賊規之疏,造意陰凶,遣辭危險,一見可知其爲絶悖不道之言矣。覽其草而披復商議者,雖有別人,而袖其草而周旋助成者,乃是克亮也。渠雖無識武夫,旣有心腸,且有眼目,豈其疏中之語,全不識爲何事,而乃能往來傳示,以爲求得善本之計耶?然而武夫之不識一丁者,世或爲之,渠旣諉之以不解疏語,則在聖朝審愼之政,姑用寬典,不害爲罪疑從輕之道,此所以其時有帳殿之酌處者也。如其不然,而陰祕情節,彰露無餘,則當與賊規,竝伏王章,尙安得保爲首領也?惟其罪,疑似而未白,故獲蒙寬恕,偃息牖下,此已於渠,萬萬幸甚矣。今忽洗滌拂拭,復置衣冠之列,豈不大駭於物情耶?臣之論啓,實循公議,而未蒙聖明之採納,十行綸音,開示諄諄,竊覵聖旨所在,直不過容貸武夫,不許深非而深斥之也。若其以文臣而通淸望,則其爲淸朝之公議,固已俯察矣。臣誠拜稽,歎仰於此,而第有所不敢知者,聖上之待武臣者,無乃謬耶?所惡於武夫之乖習者,只爲黨論趨向,或效文臣分爭之風耳。至於忠逆順悖之際,豈以文武而異視,一任其交結凶人,參涉凶疏,而略不驚怪,都無非斥耶?顧今武弁之乖習,固在於揣摩時議,樹功責報,臣之所痛,卽在於是,而今殿下則反之,臣竊恐武夫之乖習,殿下亦有以導之也,向者哨官望之還給,亦可見聖意之有在,而實職之於哨官,亦有間耳,是何嚴於前,而緩於後耶?臣竊惑焉。殿下於一克亮,尙且庇而扶之,若是其偏,若夫該堂之請推,宜殿下之邈爾其聽也。噫嘻,臣雖無似,乃其職則聖朝之諫官也。幺麽一武夫,初不足以汚臣之筆端,而事關懲礪,不敢不言,致煩聖上之勤敎,費此多少引避之辭,臣實羞媿欲死,更無可顯之面,至若洪聖輔事,誠有如聖敎者,湖圍之試題,誤矣,非故也。儒疏之構罪,過矣,非宜也。然而臣猶言之,只以其有歉於廉隅一節,而論列之際,置諸末端,則其不曾看作大事,固非深論之意,亦可見矣。蓋朝紳進退,廉隅爲重,一被人言,則無論虛實輕重,其後除命,必須辭遞者,乃是朝著間通行之規也。今乃不然,前後請罪之章,相繼峻發,則其爲恥辱,亦已深矣。銀臺近密之地,何等淸顯,而遽爾冒出,略無顧憚,傍有竊譏,置瑱於耳。臣之一言,烏可無也?殿下積苦於諸臣撕捱之習,頗幸其獨不撕捱,而特戒臣言之涉於已甚,以臣觀之,諸臣之撕捱,過於廉隅也。承旨之不撕捱,不及廉隅也。過與不及,均有失焉,殿下不爲之裁其過而勉其不及,臣竊未曉也。純木升尺之酌定節目,實係今日之急務,而亦非有佛於宸聰者也,可否之間,了無賜答之語,專由於殿下之輕視臣言,初不省錄也。緣臣庸陋,冒居臺省,狂瞽之言,不槪聖心,而貽辱淸朝,若是其甚,臣何顔面,晏然於職次乎?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趙明翼啓曰,正言朴弼幹,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副修撰尹敬龍上疏,伏以窮而號天,慘怛而號父母,從古人情之所同然也。今臣之窮,天必顧矜,而惟我殿下,父母於臣,則慘怛之極,寧緩大聲之呼哉?臣本賦命艱巇,獲禍神明,幼而喪怙恃,壯益無依芘,斯爲天地間鮮民之至慼,而晩乃有子,子又失母,辛勤顧復,崎嶇長養,孤畸之喘,相依爲命,甫逾弱冠,忽嬰奇疢,七朔沈綿,一朝天昏,神罰太偏,而人理煩冤,叫號宛轉,覓死不得,迷喪精神,殆若癲狂,蓋臣旣無學力,又患情弱,未效東門之達觀,罔戒西河之喪明,恐不免卒受君子之譏,則小人之性,良亦可哀,臣於館職,除却前後許多,難冒之義,殘齡漸頹,而又哭逆理之恫,一身單危,萬事慘毒,疾病陡添,氣息益微,生意頓盡,死期轉近,束帶供宦,已無可論,而況臣旣無兄弟,又乏長成子姪,嬴博之葬,時日方急,而窀穸之事,無所顧托,臣若不卸解見職,任便經紀,則亡子骨肉之歸復,恐無其期,私情迫切,實罕倫比,日昨置對,彌增惶懍,而圓扉纔脫,職名尙在,徊徨抑塞,無所措躬,玆敢抆血封章,仰首哀籲於九閽之下,倘蒙聖意,曲加愍憐,亟遞臣館銜,俾得以完襄子葬,則幽明隕結,酬報無地,而抑將有光於聖朝體下之政,伏乞垂仁矜許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焉。
○刑曹參判靈城君朴文秀上疏,伏以臣於日昨,候班罷歸之路,偶與數三諸宰,歷入玉堂,則有誰問於副學臣尹惠敎曰,喉院欲捧亞銓告單,而君則挽之云,然否?惠敎答曰,然矣。臣聞其言而嘅歎曰,開政有命,今已久矣。銓官違召,每日至再,君令之不行,國體之有損,更無餘地,而喉院,於銓官之應嫌者,則日煩請牌,無故者則無端捧單,擧措誠爲悶然。又曰,副學旣挽之,則是非之也。旣非之,則何不於侍講之時,請推而飭勵之耶?今日喉院事如此,玉堂事亦如此,實無奈何云,則惠敎及諸宰,聞臣言而俱笑曰,靈城之言,誠是矣。其日相與酬酢,不過如此,而忽於千萬意慮之外,老大兩儒臣,相率聯名,以遽見凌駕,無異市撻等語,投疏徑出,第未知儒臣,有何別般商量,而强爲此耶?臣誠莫曉其所由也。臣之凌駕與否,諸宰目覩,更不必多辨,而至於無足觀之語,臣實不發口,而旣曰有此言,則臣亦媿服,亦是忠厚之風也。噫,凡人之事,苟有可觀,則人必曰有可觀,苟無足觀,則人必曰無足觀,其爲有可觀與無足觀,皆在我而不在人,苟無足觀,而人或非之,則是自取也。莫如謝而自修,苟有可觀,而人或謂無足觀,則是眞妄人,於我何損?臣雖狹隘粗淺,猶能知此,況彼老大學士,見識言論,當如何,而乃反爲此必不爲之擧?臣竊惜其自輕也。雖然,經幄事體,至爲嚴重,而旣以臣言爲欛柄,一時逬出,在臣廉隅,獨何可晏然乎?伏乞聖慈,亟削臣本兼諸任,仍勘臣妄言之罪,以謝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判宋眞明,三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只遞本職。
○乙卯七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記事官南泰耆,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吳志哲、辛必昌、白興聲進伏。興慶曰,數日內,老炎轉甚,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比初夏有勝乎?上曰,老炎非比其時,寢睡差勝,而水剌無加矣。興慶曰,生脈散連爲進御乎?上曰,時時進服矣。興慶曰,秋節已屆,雖進生脈散,而藥味別無所異乎?上曰,比夏節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一向安寧矣。興慶曰,元子宮一向安順乎?上曰,好在矣。興慶曰,元子幼稚之年,安過此夏,未知由於移處廣豁之所而然,而不勝喜幸矣。上曰,然矣。興慶曰,卽今則能見人而審知乎?上曰,似有知覺,見人而能審知矣。興慶曰,不爲膝行,而時時提步云,然乎?上曰,終日提步,不爲膝行,今則亦能翻臥,能行所當爲之事矣。興慶曰,足部傷處,今則漸勝云,不妨於行步乎?上曰,只有餘氣而已,行步則無所妨矣。興慶曰,令醫官入診,何如?上曰,唯。上,脫襪,令醫官入診後。興慶曰,令醫官,各陳所見如何?聖徵曰,四邊浮氣,漸臻差減,而指端傷處,久當完合,此則不關矣。大指之節,不小妨於屈伸,是爲可幸,而大體幾盡差愈,二生膏姑勿貼付,黃臘膏,今則付之似好,黃臘長於引氣矣。應三曰,足指端按察,則幾至快愈,而傷處久自完合,此不關係,二生膏則今不必貼付,而與諸醫相議,則不可不付以某藥云,今則黃臘膏爲宜矣。信曰,浮氣幾盡消歇,指端久當差完,付以黃臘膏得宜矣。志哲曰,今無酸麻之氣,是爲喜幸,指端所結處,幾解而略存,煖酒洗之後,付以黃臘膏似好矣。上曰,洗於水似好乎?豆腐水何如?聖徵、應三皆曰,行氣莫如酒矣。興慶曰,黃臘,出外當入之矣。上曰,若干入之。興慶曰,淸酒,自外入之乎?上曰,將欲一洗,若干入之,可也。必昌曰,指端瘀血,今見略存,不足爲慮,依吳志哲之言,洗以酒,付之以黃臘,似好矣。興聲曰,浮氣盡消,而亦不可置而不治,洗之以酒,薄付以黃臘得宜,最善吸氣矣。興慶曰,踵部不爲牽引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小臣極爲惶恐,而有敢達之辭矣。此雖諸臣已陳之言,而殿下聰明而攬察,曲盡群情,群下孰不欽仰?而第辭令之間,每不簡重,凡於批旨間及筵中下敎之際,猶有未盡處,小臣在前,豈不每以喜怒得中之意,仰陳耶?諸臣,若以學問上誠敬工夫仰達,則殿下不過視之以能言鸚鵡而已。雖然,不以人而廢言,宜矣。且殿下,雖以嘉納爲敎,而及其政令施措之際,不見其實,豈不悶哉?君上言語簡重,然後群下不得窺測淺深矣。古語曰,須從偏處克將去,忍而行之,則辭令之間,無不得當,如綸如綍之言,可得嚴重之體,常時愚衷,不勝耿耿,故如是仰達矣。上曰,卿言是矣。雖加勉,而不能如此,從今更當各別加勉矣。興慶曰,殿下自以爲言顧行,行顧言,而不能盡得其當,且必欲行之,故其間必有病痛,殿下聖學,已高明矣。審其利害,知爲不可行之事則勿爲,力行而必改之也。上曰,然矣。諸臣遂退出。
==7月18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直}}。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直}}。假注書徐海朝{{*|仕}}。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暈。
○趙明翼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十四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趙明翼啓曰,左副承旨金浩,同副承旨李潝,昨旣有只推之命,今日又不仕進,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日事違召,開政無期,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昨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正言朴弼幹,引避退待,諫院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大司諫李壽沆,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館直之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及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開政命下許久,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啓曰,臣與左承旨洪尙賓,連日入直矣。今朝同副承旨李潝請牌之後,尙賓以服制出去,李潝詣闕陳疏,纔已入啓,左副承旨金浩受由,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一員遞差之代,因政官之撕捱,久未出代,廳中只有臣明翼,伴直無人,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雖有已遞者,有政官而後,可得出代,纔已下敎,同副承旨李潝,牌招入直。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明陵參奉所報,則大王陵上,裳石上蹄莎枯損處,自庚方至壬方,廣二十尺,高一尺一寸,艮方莎草二處枯損,或如手掌,或如甓張,王后陵上,裳石上蹄莎枯損處,丑艮間,廣一尺五寸,高一尺,巽丙間,廣二尺五寸,高八寸,坤庚間,莎草間間稀疎處,一向枯損,終無連根茂盛之望,所見極爲悶迫云,又接敬陵參奉所報,則大王陵上莎草,自東方至東南方,廣三十六尺,高十六尺,枯損間間有土色露出云,兩陵陵上莎草有頉,至於此多,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郞廳,以右議政意啓曰,因禮曹草記,以明陵兩陵上,敬陵大王陵上,莎草枯損處,政府以下奉審事,啓下矣。臣以奉審事,今當進去,而在前諸陵,若或一時有頉,則有次第奉審之例,今亦依此例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全光監司狀啓,珍島郡居李爲奉等渰死事,傳于趙明翼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行大司諫李壽沆啓曰,正言朴弼幹,引嫌而退,兩啓論列,俱得臺體,聖敎靳兪,何必爲嫌?請正言朴弼幹出仕。答曰,依啓。
○同副承旨李潝上疏,伏以臣之情病,豈堪供仕?而頃日騎省除命,適當親臨開政之際,不遑控辭,冒沒趨承,又未幾何,移除銀臺,分義所迫,復不敢輒事瀆撓,仍値太廟親祀,玉趾勞動,陪扈駿奔,粗效區區之誠,而若其賤疾之沈淹,日覺有加矣。日昨臺啓,以趙克亮事,請推當該兵曹,蓋其罰名,不過問備,當該不專指臣,則臣固不必引爲咎罪,汲汲陳疏,而第喉司之職,有異他司,臺諫疏啓,莫不關由,則捧傳論己之章,盤礴出納之地,揆諸事理,斷無此義,所坐輕重,又非暇論,陳章徑出,蓋由於此,及承批旨,不賜兪許,繼而召牌降焉。臣於是,誠不勝其霣惶,而反復思度,愈益難處,蓋以本事言之,則雖曰,元非大段可嫌難出之端,而若以目下事面言之,則柱後彈文,旣未及收殺,伊時首堂,又未及陳辨,今之事勢,無少異於諫啓新傳之日者,而臣獨一疏塞責,遽爾出脚,則原初之引義自處者,自歸於大不誠實,斑駁逕庭,殆無餘地,臣雖奊詬,豈忍爲此?昨日違召,蓋非獲已,只推之命,又下格外,臣方以是悶隘,不知爲處矣。今緣院中不備,番次苟簡,循例請牌,不一至再,顧今事端,方在未了之案,而若以嚴畏分義,黽勉復入,則臣心媿恧,顧不足論,人之嗤點,當復如何?臣之難進之義,旣如上所陳,則至若賤陋之疾,又不必一一陳列,以增煩瀆之罪,而卽其病而論之,有必遞之勢,無可强之道耳。荐召之下,不敢輒違,謹詣九閽之外,更申難冒之義,伏乞聖明,特垂諒察,亟許鞶帶之褫,仍勘違慢之罪,俾具僚知警,私分獲安,千萬幸甚。傳于趙明翼曰,兵曹事,異於長官,雖長官不必如是撕捱,旣已承批之後,此疏又何以捧入耶?
○左副承旨金浩上疏,伏以臣之偏母,今年七十有三矣。自少多病,及老冞篤,居常沈綿,實有凜凜之憂,近因暑熱所傷,諸症十分添劇,臣晝夜扶將,情理煎迫,實無一刻離側供職之望,昨上疏本,未蒙矜許,莫非臣誠孝淺薄,未能仰格天心,而然只切自顧慙忸而已也。荐違召命,出於萬不獲已,而聖慈曲庇,終靳例勘,臣之惶悶抑塞,尤一倍矣。卽今院僚不備,出納之地,不成貌樣,至使長僚,連日替直,其違院規而虧事體,亦不細矣。臣之情私,若有一分强抑之勢,則當此院中苟艱之時,豈不思變動,而屢犯違慢之罪哉?今於牌召之下,分義是懼,不敢坐違,謹此秪詣禁扃之外,瀝血陳懇,仍卽徑歸,伏乞聖明,俯賜矜諒,亟遞臣所帶之職,俾臣安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祈祝。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7月19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直}}。左承旨洪尙賓{{*|服制}}。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直}}。假注書徐海朝{{*|仕}}。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黃海兵使李相晟,淸城僉使尹德重,安東府使黃晸,{{?|⿱朱乙}}溫萬戶張再澄。
○李潝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十五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傳于李潝曰,下直黃海兵使,守令、邊將引見。
○趙明翼啓曰,玉堂上下番之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一向撕捱,無意膺命,事甚未安,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觀象監提調申思喆,以明陵、敬陵,陵上莎草奉審事,今方出去,今日內當爲回還,而兩陵上奉審之際,日勢莫暮,則將未免經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趙明翼啓曰,廳中位甚不齊,不成貌樣,未有若近日,左承旨洪尙賓,雖在服制中,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左承旨洪尙賓,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今過一旬,尙未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監試、覆試,試官磨鍊之際,堂下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依近例以堂上官,通融備擬,而擬望中,前大司憲朴師益,前修撰閔亨洙,前持平任{{!|𪼛|⿰王集}},前正言趙榮國,前正言金光世,前正郞權䌖,前正bb言b申晩,前正言李性孝,前掌令金箕錫,前正言洪昌漢,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乙卯式年監試、覆試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監試覆試試官趙尙絅、朴師益、鄭錫五、鄭亨益、李德壽、李春躋,牌招不進,金相玉、吳光運在外,尹惠敎朝已本職違牌,今又試官違牌,承牌者只是宋寅明、趙顯命、尹陽來,而一所則無以備員,竝更牌招,尹惠敎則雖是三牌,在前有試官三牌之規,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試官趙尙絅、朴師益、鄭亨益、李德壽、鄭錫五、李春躋,再招不進,從二品試官,無一人承命,自前旣有三牌之規,朴師益、鄭亨益、李德壽、鄭錫五、李春躋,竝更牌招,而尹惠敎,則朝以本職牌不進,又以試官再牌不進,今更出牌,則係是四牌,有難循例請牌,趙尙絅則方在被論中,亦難一向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趙尙絅、尹惠敎外,竝令牌招。
○以咸鏡監司狀啓,殿最重事,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趙明翼曰,勿待罪事,回諭。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閔亨洙、任{{!|𪼛|⿰王集}}、趙榮國、金光世、李性孝、洪昌漢、權䌖、申晩、金箕錫。
○備忘記bb傳b于李潝曰,今日內乘宣傳官,秋等試射時,南行宣傳官李喜祖,柳葉箭十巡居首,直赴殿試。
○乙卯七月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黃海兵使、守令、邊將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李潝,假注書徐海朝,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黃海兵使李相晟,安東府使黃晸,淸城僉使尹德重,{{?|⿱朱乙}}溫萬戶張再澂。上曰,兵使有所懷,仰陳。相晟曰,未及赴任,且西路異於三南,別無大段定奪事矣。上曰,承旨宣諭。潝讀宣諭。上曰,安東曾經守令,七事不必爲之,且曾經侍從,百里非其責,而本府爲嶺外大都護,異於他邑,爾前爲御史,生民休戚,想必稔知,授爾此職,意非偶也。晸曰,臣以萬萬無似,出入近侍,屢聞殿下至誠愛民之敎矣。今此所莅,乃嶺南大府,人才之府庫,士大夫所會處也。近者國家,於嶺外人,特示眷眷之意,奬勵引拔,故一道人,莫不淬礪感發云,臣猥荷盛眷,往莅大府,凡諸撫摩之方,奬拔之道,敢不仰體聖意,盡心竭力?而第臣才識短淺,何能仰副委寄之盛意耶?上曰,安東,素稱人才府庫之鄕,而今者增廣決科,至於五人之多,一邑中五人及第,蓋亦罕有之事也。人才之衆多,此可見矣。金聖鐸尙不上來,奉親之人,勢固然矣,而予之思之深矣。注書李象靖外,無一人留經入侍者,免身之時,似當上來矣。夫守令之職,固以生民休戚爲重,而安東則異於他邑,凡係勸奬之道,不可不出力爲之也。金聖鐸則爾下去之後,勸使速爲上來,可也。晸曰,聞聖鐸,已於今七月十七日發程云,聖鐸有親病而上來者,想必以久久淹滯,爲不安于心故也。第其所以尙今不入來者,未知緣何故,而淹留於中路也。潝曰,慶州、安東,爲嶺外士大夫聚會處,小臣曾於廉問時,訪問人才,聖鐸最無疵謗,故書啓中有所云云矣。今者決科後,上之待之,特異於他人,嶺人想必因此興起矣。且安東爲治,比他最難,治民之外,立紀綱別善惡等事,不可不各別爲之,擇其中尤有名稱者,薦拔進用,則必有勸奬之效矣。上曰,奬拔薦進之語,固好矣。至於區別善惡之言,承宣有所未思矣。潝曰,臣之言,非無區別,白黑太分明也。蓋欲稍示旌別之意,以立綱紀耳。晸曰,承旨之言,固好矣,而旌別淑慝,不如化惡,而使歸於善,凡人有矜持者,有放倒者,以安東言之,戊申後,不能持身謹愼,誤入賊如權萬、權德秀者,幸賴日月之明,白脫下歸,安東之人,莫不感悅云,殿下之仁聲仁聞,入人心深矣。其善者,固皆興起,而其不善者,亦豈不化其惡而趨於善耶?臣於赴任之後,或存問或訪見,勿爲區別,一體待之,務使同歸於善,此臣意也。上曰,好矣。凡乖隔之事,甚害治道,道臣亦或有助成之者,予甚非之,金在魯前任嶺臬,不負予委畀之意,今閔應洙,亦能鎭服南人之心,予用嘉之。晸曰,嶺南人稟,不能枉所見,曲護所不是,而臣前與嶺人,論權萬、權德秀事,莫不感服曰,國家處分,明快云云,以此觀之,其曖昧之狀,可知矣。安東人固多持身守法者,而其間亦不無不有國法,武斷鄕曲者,臣赴任之後,欲擇其尤甚者痛懲之,至於忠孝敦實,經明行修之人,則亦當訪問薦拔,以爲奬勸之道,而所患者,臣人微言輕,安保銓官之聽施調用耶?上曰,金聖鐸,予適聞知矣。此外,安知又有幾個好人哉?潝曰,守令察其善惡,擧直措枉,則必有聞風而興起者矣。上曰,擧直措枉,固好,而意全在此,則或不無偏係之失矣。戊申事,予已忘之矣。在上者,已忘之,則在下者,不必理會前事,以區別爲心也。晸曰,臣到府,當以此意頒布,使嶺人明知聖意矣。上曰,頒布亦有形迹,勸奬斯可矣,引拔斯可矣,不必預爲頒布也。上曰,讀宣諭。潝讀宣諭,又讀別諭訖。上曰,邊將以次進對後,一時宣諭。德重進伏。上曰,職姓名。德重對以莅歷。潝曰,告職與姓名。德重曰,淸城僉使尹德重。上曰,莅歷。德重曰,戊申年出身,壬子年礪峴城役都監堂上,以管理營久勤,今番都政,除授本職。上曰,所懷。德重對曰,未及赴任,不能詳知,赴任後若有弊端,則當因帥臣狀聞矣。再澂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朱乙}}溫萬戶張再澂。上曰,莅歷。再澂曰,山城守御廳敎鍊官,己酉年差出,今都政,萬戶除授。上曰,所懷。對曰,未赴任,且自鄕上來,未及聞知,赴任後,因道臣、帥臣狀聞。上曰,在鄕何處?對曰,在南漢矣。上曰,宣諭。潝讀宣諭訖,仍請曰,淸城僉使失對,請推考。上曰,生疎之致,勿推。諸臣以次退出。
==7月20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趙明翼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李潝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無進參之員,本院無留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潝,以文臣朔試射試官,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左議政徐命均,十六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趙明翼啓曰,左承旨洪尙賓,同姓四寸孫幼學基萬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洪尙賓,昨旣有只推之命,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昨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連日以違召爲事,無意膺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幾過旬日,尙未擧行,其在道理,極爲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趙明翼啓曰,館直之久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竝卽牌招,副修撰宋徵啓,自鄕纔已入來云,亦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副修撰宋徵啓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右議政臣金興慶,觀象監提調臣申思喆,禮曹參判臣趙最壽,繕工提調臣李瑜啓曰,臣等進詣敬陵大王陵上,莎草有頉處,奉審後尺量,則卯方高七尺八寸,上廣八寸,中廣二尺八寸,下廣六尺,自乙方至辰方,廣二尺三寸,高二尺,巽方高八尺九寸,上廣一尺二寸,中廣二尺八寸,下廣四尺八寸,而大抵間或稀疎,卽今所見,不至大段未安,此與枯損有異,姑觀來頭,恐爲得宜,仍詣明陵,奉審後尺量,則大王陵上,莎草枯損處,丑艮間高二尺,廣七寸,寅艮間廣二尺,高一尺,裳石上莎草枯損處,自丁方至卯方,廣五十五尺,高或二尺,或一尺許,自子方至丑方,雜草間生,王后陵上裳石上,莎草枯損處,丑艮方廣三尺,高一尺許,巳丙方廣六尺,高一尺,自未方至酉戌方,莎草稀疎處,廣二十四尺七寸,高或一尺,或七八寸,陵上莎草,間間稀疎處,自申方至酉方,廣七尺,高三尺,今此有頉之處,俱涉大段,修改之擧,不容少緩,令該曹趁卽擇日擧行,宜當,謹此圖寫以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濟州歲貢,各樣進上馬,一時來到,元數四百八匹內,二匹船中病留,一匹到中路病留,二匹逃逸,一匹到本寺病留,合六匹計除,實納馬四百二匹,禾毛色別單書入,而馬種,比前漸至孱劣,濟州牧使金{{?|⿰亻政}},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中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曺命敎上疏,伏以君命召臣,則不俟駕而行,不稅冕而趨,此人臣事君之義。蓋以至尊召至賤,其事體道理,不得不然,以我國法例言之,非無情勢之難安者,一違召則罷之,此猶寬典,而豈不示義分之嚴且截然哉?今臣之違召,凡十有六,則當罷者又如之,而每下只推之命,一違而靳罷,猶是格外,則況至十六之多乎?夫以眇末下大夫,得此於君父者,未之前聞,或者聖意,以當初臺臣,一疏一避,一節深於一節,則臣是再被彈劾者,其不敢膺命,固也。有此恩數之屑越,而罪戾日益積,情勢日益窮,分義之虧缺,更無餘地,臣於是震駭惶悚,悶蹙抑塞,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抑臣情勢之外,方寸十分煎迫,臣父今年七十六歲,痰病素痼,無時發作,兼以今年暑濕,傷脾廢飯,尋常凜凜之中,自再昨舊患塊症,挾感衝亘,胸膈痞塞,寢食旣廢,又添泄瀉,眞元益脫,宿症新恙,一時俱劇,臣晝夜扶將,心神煼灼,雖無踪地之可言,見今情理,萬無離bb側b供職之望,而屢牌之下,不敢一向坐違,玆不得不趨詣九閽之外,冒陳短章而退,斧鉞之誅,亦所甘心,伏乞聖慈,曲諒懇迫之情,亟許鐫削臣職,俾得專意救護,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瞻天泣懇,伏地隕越之地,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護焉。
○副提學尹惠敎上疏,伏以臣於日昨,偶被宰臣之詬侮,亦非有深怒,而事面廉隅,決難抗顔榮次,敢投短章,徑出禁扃,首實請譴,冀伏常憲,及承聖批,過加溫諄,惶隕感激,以罪爲榮,館門乍開旋閉,講筵俟涼將設,則荐牌之下,宜卽竭蹶,而第伏見宰臣對疏,滿紙張皇,譏嘲備至,臣實自愧,何必呶呶?第其所列,酬酢說話,大異於臣等所陳,若如宰臣之言,而臣等故作別般思量,粧撰讆言,誣謾聖聰,則是人臣極罪也。斧質是俟,更何容喙?勳臣於臣,卽通家少年也。平日情好甚篤,且俱忝宰列,因一體面上事,遂致輾轉交口辨質,實爲淸朝之羞恥,臣寧伏重何,不忍爲此也。念臣不宜久冒於本職者,非特一端,行步艱澁,儀貌不敬,替讀法講,體段苟簡,一也,新錄完圈,曾勤聖敎,私義截然,抵死難當,二也。惟此二宜遞之情實,亦足以殫誠控籲,冀蒙聖明之諒許,何乃借飾勳宰之言,汲汲徑出,甘自陷於大戮哉?當初强疾一出,只爲備充館直,少效分義之計,而今乃剌謬,反致瀆擾於淵聽,實緣臣衰耗顚妄,重孤恩遇,自取狼狽,撫躬慙悔,無地擧顔,今臣罪戾,合被造言之誅,去就一節,非所可論,一味縮伏,逋慢日積,首實之章,見阻喉司,衷情莫白,窮蹐冞甚,昨又見擬試望,亦不敢晏然趨承,一日之內,三違嚴召,舊犯新罪,斷無容貸之理,而曲加分別,倖逭例勘,夫違召至三,實干國紀,本職與試望,寧有差殊,而同罪兩重臣一時蒙譴,臣則巧免,鞶帶猶存,臣雖冥頑,獨不愧心,而朝家用律,亦豈容斑駁至是?班聯有限,不敢泥首金吾,隨牌來伏於九閽之外,瀝血哀號,伏乞聖慈,特垂鑑諒,亟命有司,勘臣前後負犯,以勵在廷群工,千萬幸甚,臣無任席藁俟譴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違牌,事件各異,以此撕捱,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公洪監司柳儼上疏,伏以卽接吏曹關文,則日者次對時,因大臣陳達,有本道守令等第,令新監司擧行之命,臣於是,誠不勝訝惑之至,凡等第之使舊監司爲之者,非徒新到道臣,日限未及之致,蓋爲舊監司莅任旣久,廉察已熟,其所經緯商量,必勝於新莅之生手故也。從古此法,未曾或廢,中間雖或有新監司擧行之事,此不過因前監司,被罪未蒙宥之時也。亦未聞今方帶職之人,反以初有拿命爲辭,如今日李壽沆之爲也。況此道,上年軍政,乃是大釐革之擧,其所能否,莫逃於親執指揮者之權度,則今反舍其人,而責之於追到茫昧之手者,臣未知朝廷擧措,果能得當否也。今若以奉令爲恭,沁沁替行,則非但臧否未熟料,黜陟易顚倒,誠恐流來應行之典,其將緣臣而廢壞矣。苟非然者,旣居按藩之任,而何敢辭當行貶褒之政乎?百爾思量,終難冒當,略陳短章,仰瀆宸嚴,伏乞聖上,特寢成命,更畀前人,以存舊例,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卽速擧行。
○平安監司朴師洙上疏,伏以臣,少讀《漢史》,至班超在西域,年老乞歸而不報,超妹曺大姑,爲超求哀,則帝感其言,乃徵超還,嘗歆其以一女子,文辭精誠,能動人主之聽。今臣九十老母,四年留滯於遠方,常切生還京輦之願,況經危惡之疾,有朝暮之憂,夢囈之恨,猶在未歸,當此之時,若聞臣之得遞,而治歸有期,則或可以少抒恨結之懷,而不無醒甦之望,則臣之日者,瀝血之懇。蓋豈止如班姝之爲超求哀,而及奉聖批,乃又有勿過辭抑情之敎。嗚呼,人臣辭職,誠或有辭語之過溢,王事靡盬,固亦宜私情之强抑,而若臣則以準請與否,方卜母命之延促安危,尙何有辭之或過,情之可抑者哉?年前宋寅明、金取魯之處此任也。輒皆以母病乞歸,疏至再三,則必蒙遞,臣之人品賢愚,視諸兩臣,雖如荊蒺之於蘭菊,乃若天地雨露覆燾生遂之澤,固當溥洽於萬類,胡乃偏嗇於賤品?臣誠遠愧於班姝,近慙於寅明、取魯,只自恨不誠不孝,無以自立於天地之間,情事淹抑,涕淚度日,誠亦無更煩籲呼之顔,此際忽伏見備忘記,以臣狀論元弼揆,擅罷守令之失,十行嚴旨,鐫責切至,臣披讀未半,惶隕戰慄,殆無措躬之所,寧欲鑽地以入,臣自少已聞兵使,非軍務則不敢擅罷守令,有令甲,蓋以兵水使之職,止於治兵而其上,又有巡察使節制焉。苟以一時私怒,不稟于巡使,而狀罷治民之官,則其流之弊,不可勝言,先朝防制,蓋有深意,統制使之於嶺伯,本不受管轄位遇等耳。唯其職事,止於治兵,故李壽民、鄭壽松之狀罷金弘錫、兪彦哲也。故相臣趙泰億,今刑曹判書臣趙顯命,猶皆據例馳狀,而爭之廟堂,請推統帥,輒有申明舊式之令,彼弼揆,雖本闇塞,豈不知此?而直爲無賴幕裨輩,所衝動脅持,不復覺渠之上,又有臣焉,不暇以一字往復,徑上請罷之狀,渠方咎人,以不有上官,而乃反身自犯之,臣之所謂不識事體,誠可駭然者,此也。駭之一字,驚怪之意,本非醜詆之語,以此而責失體之管下,臣愚不自識其有損於體貌,伏況自祖宗朝以來,置觀察節度使,而以觀察使,必兼兵馬水軍節度使者,蓋欲於承流宣化,按劾糾刺之外,竝管道內之兵事,不以節度使兼觀察使者,可見其職任之只在於兵事,況自壬辰變亂以後,假以巡察之號,水陸兩帥,竝入管轄,其體忒重,節度使之初謁巡察使也。具甲胄櫜鞬,以軍禮拜,則坐椅而受之,巡過之時,則領旗幟具甲胄,出迎於郊,敎諭書過後,乘馬前導至客館,鞠躬而迎,行公私禮,如初見儀,雖在平時,體貌之嚴截,有如此者,且在金革警急之時,莫尙於用武,而皇朝及我朝,皆以文臣,節制武將,厥有深謨遠猷,今殿下,不深惟此,而徒疑文官之凌踏武臣,至欲以節制之權,歸之於弼揆,又況有何其按道之敎,則是巡察使,直虛號,節度使,亦當任按劾糾刺之事矣。臣愚竊恐聖慮,於此偶有一失也。聖敎,以韓德弼事,互對時模責臣,尤所不敢曉,德弼以平壤庶尹,嘗慢肆無禮於臣,故臣狀罷之,本不關於兵帥,聖明不以臣不肖,使得專制一道,彼無禮於臣者,臣固上請於聖明而罷之,至於拿問勘處,若於臣之上,有可稟議之官,則臣豈有若弼揆之不稟于臣,而擅罷時模之理哉?嗚呼,殿下以文官之凌轢武臣,或慮臨亂,不能得力,雖有此過中之敎,獨不念武臣驕縱之弊,亦多古昔之鑑戒乎?況如弼揆者,本是常調武夫,初無名稱,戊申承乏,自一縣監,超陞嶺閫,濫竊履歷,又其容止嫵媚,巧於進取,終至於詘臺論,而赴此閫,嚮於見臣之時,十分驕氣,已自滿腹衝喉,臣實笑此等人之莅此任,實爲朝廷之羞,到任未數朔,政令事爲,茫茫窣窣,一聽於褊裨之口,又復縱此輩,橫挐於各邑,故管下諸武倅,莫不腹誹反唇,皆懷欲去之意,至有形言於臣者,假使臣職,與渠相等,固應無毫分相敬之念,況見其失體無禮於上官,安得不致責,而推捉兵裨之後,不卽起送,先送其營吏,質問事目有無,被臣杖責退逐,然後始送其兵裨,似此駭妄之擧,臣猶恨其不曾請罪於狀聞之中,今聖敎扶抑之偏,一至於此,臣未知弼揆之驕氣,長得幾許,終至於何境也。抑聖明之所以疑臣,要不出於以色目,文武而愛惡或偏,則臣之平生血腔,亶不如此,雖以待罪此道,後事言之,如洪元益,人雖曰文弱無能,臣則嘉其廉白謹愼,而優待之,如韓德弼,雖在蔭路,聲勢聞望,豈若柳時模之老疲。文官李匡世,人地如何?又是數十年知舊,而輒皆狀罷,至今謗囮未息於親舊,困嘖至登於章疏,如使時模,無治郡之實蹟,弼揆之擧措,有可以服人,則臣豈忍欺心扶抑,以自取謾君循私之誅哉?此尤臣之冤悶抑塞,欲死而不得者也。臣性本躁妄,命又蹇畸,歷按兩道,所遭之繁多,蓋無如臣者,比至於向來殿最,行査廉問,被斥而極矣。當其時,已無對守令臨吏民之顔,而因仍盤礴,當此蹲據,至于今日,因一事體間事,妄有狀請,遭此狼狽,匪敢以聖敎之切責爲嫌也。只爲古初設官之體統,緣臣無狀,今將永壞,臣之此罪,雖死難贖,其又以何顔何心,號稱監司,揚揚坐宣化堂乎?鈇鉞刑誅,寔所甘心,職名遞仍,匪所暇論,況以憂患焦煎之餘,重抱怖畏震迫之情,心實章狂,言無倫脊,觸犯天威,罪尤罔赦,惟願聖明,亟賜處分,顯加誅責,臣無任席藁俟譴,瞻天懇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者特推,本非抑方伯扶閫帥也。不過飭勵,卿之病痛,則若是張皇,其何事體?卿其勿辭察任。
==7月2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車嶺僉使金尙欽。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潝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旣已備員,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左承旨洪尙賓啓曰,宿雨初歇,新涼頓生,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足部貼付處,今已快愈乎?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貼付處,今已快愈矣,勿爲入診。
○李潝,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左議政徐命均,十七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下備忘記于李潝曰,今下弓矢,車嶺僉使金尙欽處,給送。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金浩,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已過一旬,事體道理,極爲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過一旬,尙不得擧行,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副修撰宋徵啓,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浩,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新造旗麾祭,今月二十二日子時,神武門後,放砲大吹打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頹落處改築事,曾已啓下矣。今七月二十二日,始役改築,而洞壑近處,可合石子,浮取以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有司堂上宋眞明,本職遞差後,因久未開政,時無職名,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以爲行公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直宋眞明。
==7月2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病}}。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寧遠郡守李鍵,嘉山郡守柳世德,襄陽府使金重熙。
○李潝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浩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推玉堂,放送傳旨,纔已啓下,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左議政徐命均,十八度呈辭,傳于李潝曰,安心調理。
○金浩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正言朴弼幹,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幾至一望,尙未擧行,前所未有,揆以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幾至一望,鎭日違召,無意應命,其在道理,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以趙命臣爲義州府尹。
○以副校理李喆輔,副修撰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浩,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近來閭巷間,投牋賭錢之弊,極其狼藉,甚至於敗家,故別定軍官,使之譏察矣。別監劉遇亮,締結無賴輩,屯聚賭錢之際,被捉於譏察軍官處,故爲先拘留懲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以監試、覆試二所應辦官官員,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開場後,儒生入門數,纔已依例入啓矣。以入門數,考準於四館所錄名冊,則人數大段相左,故累行査檢,則京鄕儒生等,挾帶額外人攔入者,合爲十二人之多,事之驚駭,莫此爲甚,幼學黃處奎、田星垕、閔成鵬、柳謹、柳光斗、張德星、李植、李東燁、崔齊斗、崔弘瑞,業儒李豹圖,譯官趙泰輝等,竝嚴刑照律次,移送刑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京畿監司沈宅賢上疏,伏以臣,病淹床席,已至三朔,瀝血哀籲,屢煩宸聽,而不知瀆撓之爲罪,迺者,聖上哀憐,不加嚴誅,特令姑留臣疏,以待咨詢大臣而處之,臣於病裏,得聞此敎,竊幸聖鑑,已有下燭,庶獲鞶帶之褫,得延垂死之喘,及承批旨,大失所圖,噫,臣之平日,忱誠未孚,疾痛危苦之辭,猶不見諒於君父,臣實慙恨無已,而臣於近日,不得見大臣,久矣。大臣旣不目覩,則亦何以悉其危篤之狀也?臣常以人臣辭職,言病太詳,殊非嚴畏之道,故前後章疏,略擧其槪矣。伏想聖明,亦以爲偶然所感,若加調理,猶可以黽勉供職,故屢勤勉諭,不許鐫遞,是則臣之所以嚴畏不敢煩者,反所以久煩天聽,臣尤不勝惶恐,今請悉陳其狀焉。臣之病源,祟在痰火,今年則暑濕無前,受傷尤劇,元症之外,添以毒痢暑癨,狂呼乞死,十有餘日,腸胃虛豁,水穀不着,眞元漸脫,日消月礫gg鑠g,跬步運動,必須人扶,而目眩氣暈,殆同風中之烟,照管簿書,少有思索,則心荒意亂,前遺後失,是蓋大限將近,趨死如奔,更不可回光返景,而復立於世矣。縱使臣僥倖不死,其得調治,而復爲平人,則有非數月之內,所可望者,藩任務劇,非如閑司之比,則豈敢以難曠之官,待以無日之期,以重其罪戾乎?臣於受任之初,前席勉勵,極其勤至,臣感激恩遇,庶竭衰鈍,期以死自效,耿耿此心,食息靡懈,而不幸赴任無幾,疾勢遽危,使血忱仰報之意,將歸虛地,撫念初心,愧負實多,臣情到此,其亦慼矣。夫人之做事,精神是資,病在支體,雖妨起居,酬應公務,猶或可强,而今臣之病,則大小旁症,姑舍勿論,最是心旣耗傷,神又消亡,數行文字,亦未領會,則其何以接應一道事務?而況今園陵幸行,已有成命,該曹涓吉,期在不遠,發徵期會,事多時急擧行,導駕陪扈,又係筋力奔趨,則以臣凜綴之氣力,昏昧之精神,其可議擬於此等酬應,此等驅馳乎?如不及今變通,則公私之臨急狼狽,必將無限,玆不得不更冒萬死,瀝血申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察危喘之實難自强,俯諒藩任之決難久曠,亟賜鐫遞,毋誤國事,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正言朴弼幹上疏,伏以人臣進言,豈其易哉?上涉乘輿,則觸忤於君父,下關廊廟,則觸忤於宰執,譴罰隨至,仇怨叢集,誰肯不愛其身,而甘自納於穽罟之中也哉?是以唐臣李絳之言曰,欲陳十事,俄而去五六,及時以聞而又削其半,故上達者纔一二,若是乎進言之難也。況在今日,尤有所至難而甚危者,旣有先天之戒,又有時象之禁,論禁樹宮役,而獲罪者有之,則非特乘輿之不敢斥而已。論武帥掖隷而被譴者有之,則非特廊廟之不敢侵而已。語之切直,懼其或近於名也,辭之慷慨,戒其或動於氣也。左揣右量,前瞻後顧,須得一言之無所違拂,無所罣礙者,而後始可以仰進於黈纊之前,處今之臺省,而欲免夫尸素之譏者,良亦艱矣。是以朝士之有智慮者,輒皆熟量於不入之前,或住足於野外,或閉口於京裏,無敢進一步出一言,以效其懇款之忠,豈皆無愛君憂國之心而然也?諒以的見其無益而有損故耳。臣乃至愚極昏,不識時宜,旣感推恩之隆渥,又懼違命之重誅,而言其職耳,默誠恥也。足雖逡巡,而終不得不進,口雖囁嚅,而終不得不發,固知臣言之頗涉戇拙,詎望宸聽之盡垂採納也?第於其中一事,自謂煞費商量,該堂之推考,罰至輕也。武兼之汰去,事極微矣。竊謂聖明,卽賜允兪,誠不料宸衷,何所疑難,而過費辭氣,顯示扶抑,牢拒臺議,使不得少伸耶?噫,下之所以進言者,如彼其難矣,上之所以垂聽者,若是其邈焉,事之微者尙然,況大於此乎?罰之輕者猶然,況重於斯乎?雖由於狂率之言,無足省納,而聖上之所以待臺閣,亦可謂太薄矣,臣何足言?只恐賢於臣而難其言者,益堅於緘口而閉舌,無肯爲殿下一開也。臣之庸愚譾劣,本不合於言議之職,今又一出脚,而其言之不槪聖心,有如是焉,蓋識陋見淺,而終無可取之實,亦已驗矣。在聖朝,固不宜虛假名器,久致瘝曠之歎,在微臣,亦不宜只貪祿位,重速冒據之誚,臣方自悔其不量輕入,厚貽淸朝之羞,尙何敢抗顔就列,爲激昻論議之計哉?玆隨天牌,來詣闕外,仰暴血懇於凝旒之下,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許斥退,以安微分,以礪群工,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聖鐸上疏,伏以臣於頃者,以所叨霜臺重職,不可在家虛帶,而老母疾病沈淹,又不忍離捨遠出,輒上辭疏,乞蒙恩遞,仍以愚衷所懷,附陳下方,以效野人芹曝之誠,而言涉芻狗,罪深瀆撓,兢惶縮伏,譴罰是俟矣。乃於去月二十一日,伏覩初九日下批,恭審聖度寬容,不加誅責,所陳狂言,猥垂嘉奬,是雖虞舜察邇之大智,夏禹拜昌之盛德,何以加焉?臣誠感激惶悚,不知所以得此於明主之前也。第臣之區區血懇,實在於遞免職任,救護病母,而殿下視若例讓,不肯允許,又以從速上來爲敎,臣承命隕心,若墜淵谷,徊徨閔蹙,罔知攸措。仍竊伏而思之,君臣分義,至重且嚴,前後誤恩,曠絶今古,若復拘戀私情,不思祗承,則是負聖恩也。忘大義也。爲人臣子,決不當若是偃然,故寵命難堪之嫌,臣不敢復計,憲職非據之譏,臣不敢復䘏,惟以奉承恩旨,趨赴召命爲急而,老母,亦責臣以久曠職次,勉臣以及時趨肅,臣於是,俟親癠少間之日,爲束裝就途之計,而千里之行,難於遽辭,欲起還坐,旣出復入,行期漸蹉,不免遲遲,發程之後,又窘潦雨,離家五日,始踰竹嶺,來到丹陽地界,南去家鄕,已隔數百里山川,陟屺望雲,憂慮方切,忽於此際,得聞家信,則母病一向彌留,又因暑濕所傷,添却別證,粥飮全廢,氣息奄奄,若不能支扶,臣自聞此報,方寸隕墮,欲前則病母呻痛之聲,危綴之容,在於耳目,不忍取路,欲歸則向所謂曠恩之難負,大義之難忘,橫在心腑,不敢回馭,百思千度,進退莫決,中宵客館,耿耿不寐,臣之狼狽,可謂極矣。臣聞君臣主義,母子主恩,惟其所在,各盡其職,而先後緩急,有時相掩,不可以一槪劃定云也。臣伏惟殿下,聖曆鼎盛,使臣不至於率然塡溝壑,其服勤效忠之日,綽乎其優長,而臣母則今年七十八歲,疾病沈篤,如上所陳,古人所謂,慈闈衰邁,夕照如飛者,眞傷心語,則臣雖朝夕在側,頃刻不離,前頭歲月,亦復幾何?況可忍以一身游宦之故,委病親於婦女婢僕之手,而不之顧乎?若使古之孝子,當臣今日境界,則其於先後緩急之間,必有所處之道,而以我聖上至仁至慈之德,亦豈忍抑奪其情,而不少加矜諒乎?且臣之尤所憂懼者,臣母於十年之內,連喪二子,慈情所至,過哀致傷,自是之後,念臣尤篤,一日出外,閭望甚苦,雖以分義所重,勸臣膺命,而至於告別之際,不禁情懷之惡,力疾扶起,而送臣曰,我病如此,汝其受由亟還,如是者再三,其悶臣遠離,恐臣遲歸之意,可謂切矣。今者證情添劇,心懷尤弱,顧視左右,但有兒女,而臣身遠游,未卜歸期,則病中憂念,必倍尋常,萬一因此,越添損傷,則是豈但爲臣無窮之恨?亦恐有傷於聖世孝理之化矣。臣用是重犯違慢之誅,敢生歸省之計,北望宸極,拜章徑還,情雖可矜,罪實難赦,伏惟聖上天地父母,特憐臣情勢之萬不獲已,暫賜寬假,俾護母病,仍勘臣曠廢臺職,孤負聖眷之罪,而所帶任名,亟命鐫削,以重官方,以靖私義焉。臣旣以母病,蒼黃憂迫,不顧分義,在道陳懇,則豈暇復有所贅陳?而顧念臣受恩罔極,報蔑絲毫,帶職數月,偃息鄕閭,以臣自反,亦且愧蹙,況於公議,其將謂何?且臣前疏所貢,草草太甚,不足以效願忠之萬一,是敢以愚慮所及,復爲略陳如左,伏惟聖明,少垂察焉。臣近接邸報,伏見殿下於辭令處分之間,或不免過中失當之擧,群僚陳戒,章奏相屬,而殿下旋卽回悟,或刪改其未安之批,或奬許其勉戒之言,噫,殿下此事,實漢唐以下,人主之所罕有,而庶幾乎古聖王,改過不吝之美矣。臣爲宗社,不勝賀幸,至於流涕也。抑臣所恐者,人之有過,如鏡有塵,使磨鏡者,苟欲去塵,今日磨之,明日磨之,無或間斷焉,則鏡體常明,而一塵不留,不然而今日有塵,偶一磨之,他日有塵,復一磨之,使磨之之工,或暫而不恒,則塵之翳,乍去而復然,鏡之體,乍明而旋晦,與初不磨者,不大相遠矣。人之頻復頻失,與此何異?況人主之過,如日月之食,過也。一國皆見之,更也。一國皆仰之,則一更之後,不復貳過,斯爲善矣,豈可使國人,每見其過乎?今我殿下,雖有改過之善,而猶未免有頻復之悔,則聖德之未盡誠實,得無如臣前疏之所論者乎?夫眞實無妄之謂誠,純一無間之謂誠,無妄則安有過中之失乎?無間則安有頻復之患乎?惟其方寸之間,未能全眞實之體,故中之所存,或發於其外,懲窒之功,未能無間斷之時,故今日所改,復蹈於明日,是故,君子之學,必以誠爲貴,而《中庸》一書,論聖人之極功,其樞要則不出此一字者,爲是故也。然誠之之道,又在於敬,敬者,誠之工夫,誠者,敬之成效,非有二也。而敬字之義,則程子所謂,不敢欺不敢慢,朱子所謂惟畏近之者,尤爲切實,爲人君者,雖居至尊之位,處九重之內,而其心常凜凜然,如臨深淵,如履薄氷,如天地鬼神之臨其上,行一政事,發一辭命,惟恐其有一毫之差,而不敢萌欺慢之意,今日如是,又明日如是,以至於舊習渾化,而聖德日新,天理常用,而私欲罔干,動靜不違,表裏交正,則何患乎有過?何憂乎頻失?雖使汲黯、史鰌,日侍於前,無得以議其德矣,豈不休哉?伊尹有言曰,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宋太祖曰,唐太宗虛心求諫,容受盡言,固人主之難事,然曷若自不爲非,使人無得以諫之之爲愈乎?至哉言乎?此皆明主,所宜體念處也。然誠敬二字,皆殿下之所已熟講而從事者,則臣不當復爲覼縷,以煩四聰,而區區過慮,或恐殿下,於眞知實踐之工,猶有所未至,以致有近日事,故敢忘猥僭,冒瀆如此,伏乞殿下,怒其愚而察其誠,不以下體,棄葑菲也。臣見今時事之可論者,不止一二,如早諭元良,以建國本,愼擇守令,以行仁政,甄拔賢才,以淸仕路,崇奬廉恥,以抑奔競,振擧綱維,以厲風俗,節約財用,以寬徭賦,明愼賞罰,以恢公道,改紀軍政,以紓民怨,申明禮法,以防僭踰,旌別淑慝,以樹風聲,凡此十者,皆殿下及二三大臣,所當交相勅勉,汲汲加意者,而倉卒陳情之章,未遑熟數,而事爲之說,敢乞殿下,因其目推其義,次第商量而行之,則邦國幸甚,生民幸甚。臣無任憂愛激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聞爾所居官守令辭朝時所達,知爾方將上來,心頗欣焉。今觀所陳,非予所望,心甚悵焉。其所請由,蓋因情理,難以强迫,而中道遽歸,其用缺然,其所勉戒,可不加勉?而所陳十條,俱爲切實,其當勉焉。爾其勿辭往護,而竢少間,將來察職。
○乙卯七月二十二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尹惠敎,參贊官金浩,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徐海朝,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宗臣海蓬都正橉,武臣行副護軍趙儼。上,讀前受音北山六章、無將大車三章、小明五章訖。惠敎曰,臣喘促,不能讀書,使下番替讀,何如?上曰,唯。健基,讀鼓鍾四章,楚茨六章,具音釋六義大旨訖。上,讀新受音鼓鍾四章,楚茨六章,具音釋六義大旨訖。惠敎曰,鼓鍾篇註,以爲未詳,而王氏以爲,憂傷思古之詩,以二章聞人君子,其德不回,觀之則其思古傷今之意,自溢於言表,王氏之說,果不失本旨矣。在魯曰,此詩泛觀之,則似稱美之辭,而思古人之淑德,歎今王之不然,其憂傷譏刺之意,自在言表,此詩之所以長於諷喩也。上曰,猶字訓誥,似涉苟艱矣,在魯曰,以回字觀之,猶字訓誥,不得不然矣。上曰,以欽欽字觀之,未見其定爲譏貶之語,而先儒必欲訂其爲幽王時詩,故訓釋如此矣。健基曰,幽王時,古樂猶存,樂則古,而時非古,欽欽之聲,同於古,而不回之德,異於先王,則於欽欽字,尤可見其悲傷譏刺之意矣。上曰,此與孟子,今樂古樂之言同矣,鍾鼓管籥,今猶古也。而有德則其聲和平,無德則其聲淫亂,檢討官聲同德異之言,儘好矣。惠敎曰,詩以諷曉爲主,故其譏刺之辭,亦不直言其失,而多反辭以美之者矣。上曰,國風,多言威儀服飾之美,稱詡譏嘲,同一句語,而隨時隨事,訓釋各異,今於聲樂亦云。惠敎曰,楚茨章大旨,止言公卿,而帝王家亦然矣。在魯曰,天子之公卿,卽諸侯也。健基曰,周家以農爲本,故祭祀之詩,亦推其本,而先言農功矣。在魯曰,非特周家,凡有國,皆當以農爲本,農事順成,然後祭祀可供矣。上曰,樂具入奏,何也?在魯曰,祭後飮福時,復奏於寢也。上曰,寢是何所也?在魯曰,寢異於廟,如私家祭祀時,出就正寢,則寢非廟也。惠敎曰,我孔熯矣,式禮罔愆者,蓋其敬心不衰,故筋力已竭,而禮度不愆也。在魯曰,向日陳賀時,臣亦參侍衛之列,時刻已久,自覺意倦,況老病大臣,安能久立無倦乎?自今凡干朝儀、祭儀,必須趁速行禮,俾不至於倦怠,似宜矣。上曰,孔子云,旣灌之後,吾不欲觀,此由於無誠敬之心故也。苟存誠敬之心,則一宵之間,豈遽生倦怠之心乎?至於老病者,筋力之不逮,有不可以人力强爲之也。且多人聚會,何能如一乎?知事,趁速行禮之意,好矣。在魯曰,祖宗時,宗廟位數少,故行禮不至太久,今則位數多,故自致遲久,雖欲趁速行禮,亦難容爲矣。上曰,近來行祀,或至天明,甚非高潔之道也。將來位數漸多,則似尤難矣,似當有變通道理矣。惠敎曰,酌字,有斟酌之義,而親祭,則例爲滿斟,滿斟則易溢,故奉爵、奠爵之際,自致遲遲,此後則斟酒,勿爲過滿似宜。上曰,酌字,訓釋之意好矣,而斟酒,則從弦可矣,豈可過爲淺斟乎?奉爵之際,不遲不速,周旋中節者,唯見趙顯命、李周鎭而已,餘人少能不失措者,蓋小心太過耳。惠敎曰,凡祭祀,以孝敬爲主,何必滿酌,然後合於禮乎?上曰,孝敬二字,此詩一篇之大義,此言極好矣。在魯曰,神嗜飮食之嗜字,亦有深意,牲酒香潔,故神嗜之矣。上曰,然。在魯曰,禮義率度之義字,似是儀字耳。上曰,儀義字,有通用處耶?在魯曰,無通用處矣,莫莫字,以叶音爲音,亦可疑也。惠敎曰,廢徹,以不遲戒之,恐其遲而倦怠耳。在魯曰,徹俎,非徒倦怠,亦或有諠譁失儀之弊耳。上曰,宗廟大祭時陳設,皆使守僕輩爲之,而官員無親執之事,至於陵寢酌獻禮時,唯進饌一節,齋郞爲之,此外則皆使守僕爲之,陳設之時旣如此,則徹俎之時,必難保其一心敬謹,無雜亂之弊,此後陵、殿寢、廟享祀時,陳饌徹俎,勿專委於守僕輩,自禮曹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健基曰,德盛政修,爲一篇大旨矣。上曰,德政字,似不關於祭祀,而言其根本,則德盛政修,然後祭祀可常供矣。惠敎曰,德盛,指心也。政修,指威儀也。孝敬,又爲德政之本,不必當祭時,爲此孝敬,常時有此孝敬,故可以臨時有誠敬之心矣。德盛,常時之孝敬也。政修,祭時之禮儀也。上曰,此言最好矣。予在邸時,太廟初獻,曾一攝行矣,近來犧牲尺量,似不及於前矣,健基曰,臣曾以大祝,省牲,其尺量則似無差矣。在魯曰,尺量則無差,而肥腯則或有不準式之患矣。上曰,犧牲尺量,必準式,而各別牧養事,申飭典牲署,可也。{{*|出擧條}}
○惠敎曰,副應敎趙明澤,下諭後至今不爲上來,校理韓顯謩,亦不上來矣。上曰,事體極爲未安,自政院催促上來,可也。{{*|榻前下敎}}
○惠敎曰,聞禁推玉堂諸臣,多有實病頗重云,可慮也。在聖上體下之仁,似有分揀之道,敢達。上曰,豈有如此分義?近因吏曹、玉堂之違牌,分義掃地矣,今日放送,明日必復違牌如前,故欲置之,俾無牌招之弊矣,所達如是,竝付過放送後,卽爲牌招,可也。{{*|榻前下敎}}
○在魯曰,祿都目政事,至今不爲,故軍職及禁軍等,久未受祿,甚爲悶迫云,蓋祿窠陞降坐,則兵判已爲之,而以吏曹之不得開政,兵曹亦隨而遷就之際,兵判遭臺彈引入,今則吏曹雖開政,兵曹將不得爲政,殊可慮也。金浩曰,兵判,援次堂替行之前例,送言於本院,使之陳達變通矣。上曰,吏曹開政之前,臺啓若收殺,則兵判無撕捱之事,自當擧行,未收殺前,則入直次堂替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
○在魯曰,義州府尹,至今不爲出代,本州下吏,留待京中,今至七八朔,此亦可念處也。上曰,灣尹空,望筒入之,可也。
○上曰,向者南渭老枳望,緣何事耶?惠敎曰,以眞儒停啓事耳。上曰,今此臺啓所論趙克亮,似是對擧南渭老也。當此蕩滌之時,必欲對擧而務勝,如此之習,予甚非之。惠敎曰,兵判之檢擬克亮,只是政注間偶然事,而臺臣論列,亦豈以對擧爲意耶?健基曰,外間公議,皆以爲克亮,不可猝然檢擬也。兵判,初非有意,而聖上之以對擧疑臺臣,恐或過矣。上顧武臣曰,克亮宣薦乎?其門閥何如?趙儼曰,臣不能詳知,而其父曾爲都事云矣。上曰,其年幾何云?儼曰,未見其人,而聞四十餘歲云耳。諸臣以次退出。
==7月23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巳時午時,日暈。
○下直,泰仁縣監許逅。
○李潝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浩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正言朴弼幹,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以左議政徐命均,十九度呈辭。傳于金浩曰,安心調理。
○金浩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正言朴弼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由限已過,亦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沈星鎭,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浩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浩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違牌,開政若是遷就,極爲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傳于金浩曰,夕講爲之,時刻以酉初爲之。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徐海朝,聞其親病,在鄕甚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咸鏡監司狀啓,咸興居尹泰興等虎囕事,傳于金浩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正言朴弼幹啓曰,臣識昧而未曉時宜,誠淺而未格天意,敢有論列,或冀採納者,其亦愚且妄耳。臣方自悔自訟,而至於該堂請推之啓,蓋附於官師相規之義,伏聞昨日筵中,聖敎嚴峻,認臣以欲對憲疏,疑臣以欲逐兵判,筵話嚴祕,雖未得其詳,而臣於是,惶惕震怖,益不知措躬之所也。夫東銓主文,西銓主武,自有黨論以來,傾軋敲撼之端,每在東銓,而不在西銓,歷考前事,昭然易知,豈以聖上之明察,猶未能照悉於此耶?苟使臣,敢懷挾雜之意,欲逞黨伐之計,則當與逐東銓者,角力而相鬨,豈可捨此,而乃以輕辭薄勘,略論無益之西銓耶?臣心比如虛舟,而聖鑑視同竊鈇,臣誠慙悚冤悶,直欲刳赤心以自白,而有不可得也。噫,臣之所持以欲事殿下者,惟此方寸之地,而今乃未蒙天日之照徹,一至於此,臣將何所恃,而敢復抗顔於朝端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行都承旨趙明翼上疏,伏以臣,倥侗無能人也。所自勉者,只是謹守成憲,不欲墜壞也。忝叨北斗喉舌之長,責任甚隆,兢惕以度,近値僚員有故,院中一空,大小大事,一埤遣之,身兼六房,半旬特被,百司文簿之來到手邊者,輕重緊歇,不暇擇也。傳香延臺之必以躬行者,片晷半刻,不敢遲也。東西奔走,夙宵靡遑,實緣事勢之適然,卸脫不得,而若以院規論之,該房代房,相與替行,自古已然,而箇中亦不無界限之甚嚴,自有不可替掌之事,臣豈肯率爾躬蹈,自速損體壞例之譏哉?固知援據故規,投疏徑出之爲宜,而終不無推諉僚席之跡,厭避禁直之嫌,以是酬酢於禁中親友而止,伊後先進之來見者,皆以古無是事,咎責譏議,臣於是乎爽然自失,不敢以濡直代行,不無所執爲自解之資,深愧流來院規之由我壞却,亦恨平日一段所守之義,虧損無餘地也。玆陳自劾之章,請伏溺職之誅,伏乞聖慮留省,亟遞臣職,以勵群工。且臣素有伏暑之症,越添於供劇之餘,頭目眩轉,若將昏倒,腹部絞痛,有難耐過,氣逆則爲嘔吐癨亂,氣降則爲暴下泄病,每日如是,眞元澌削,目下形症,實無堪任之望,而自量病勢,尤有所悶,切欲强而決不可得者,自經喪明之痛,凡百精力,不翅落下十層,最是菀火,積在中膲,經絡錯路,如有大段勞動,輒致吐血,以此病狀,實難陪扈於明陵展謁之時,如或嚴畏分義,不思自處,視同無病,因仍隨駕,必發吐血之舊症,挽住不得,大崩迫數斗,則一線殘喘,不幾於垂絶,顧此情狀,誠亦可矜,古人所謂,哀之命也。不哀之亦命也。仰惟我聖上天地父母,無幽不燭,無物不容,俯察臣病情之危苦,特許臣鞶帶之遞改,俾得投紱調病,以遂生成之澤,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校理趙明澤上疏,伏以臣於月初,下往漣川地,蓋以臣之從兄明震,身死任所,返櫬光山,臣於從兄,不但同堂之情,少日亦嘗受業,實兼師弟之義,故必欲奔哭於未葬之前,扶病作行,留止數日,乃於此際,又有玉署除旨,繼而有馹召之命,揆以分義,不敢淹滯,謹已催裝入城,而日前又慘遭舍妹之喪,痛苦摧裂,已難堪抑,而臣之八十老母,疾病沈苦,寧日常少,自遭逆理之慼,悲傷過節,症形添劇,食飮全廢,嘔逆兼發,眞元大脫,昏窒頻數,奄奄床玆,實有朝夕難支之慮,臣心之煼灼罔措,已不可言,而臣本兄弟鮮少,目今藥餌之勸進,轉側之扶將,非臣則無可看當者,以此情理,實無一刻違離,束帶供職之望,玆陳懇迫之悃,仰瀆孝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垂矜諒,亟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七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同知事宋眞明,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尹惠敎,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徐海朝,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宗臣海淸都正桱,武臣行副護軍金夢魯。上,讀前受音鼓鍾四章,楚茨六章訖。惠敎曰,今日又使下番讀之,何如?上曰,唯。健基,讀信南山六章,甫田四章,具音釋六義大旨。上,讀新受音具六義大旨訖。惠敎曰,信南山與楚茨,同一義也。上曰,此詩大旨,當止何句讀?春躋曰,儒生講規,則讀止,略同字矣。惠敎曰,上篇章下註,呂氏所謂,致力於民者盡,則致力於神者詳者,可以參看於此篇。上曰,然矣。惠敎曰,同雲者,冬月事也。霢霂者,春後事也,冬而積雪,春而小雨,言陰陽調順也。眞明曰,冬之雪,春雨之徵也。健基曰,農家云三白,豐年之兆,小註,引蝗蟲入地之說以訂之,然當雪而雪,當雨而雨,唯在人主之奉若天道也,此當留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益之以霢霂,似有深意矣。惠敎曰,農家,以春初解凍,卜其歲之豐歉,蓋解凍時,微雨沾潤,土解以漸,則牟麥不傷,耕種皆宜,如或解凍之時,驟雨暴解,則牟麥枯傷,耕種不宜,臣聞之老農,其言云然,此詩霢霂之意,似亦此義耳。眞明曰,農拙業而爲務之本,如工商,逐貨利造機巧,戕害其心性,而農則服田力穡,志一心專,無他規爲之事,故古者士出於農,民之秀者爲士,此所以敍農事,而終之以烝我髦士者也。上曰,然矣。眞明曰,近來多失稔,此不由於水旱,人不力穡故耳。臣觀近來小民,衣食少優,則輒生偸惰之意,倩人傭作,不肯身操耒耟,故游食者多,而田畝易荒,其習可惡,俗之奢侈,由於此,民之貧寠,由於此,歲首,下諭道臣時,別以此意,申勅似宜矣。上曰,然矣。惠敎曰,臣生長鄕里,稔知農家之事,數十年前,農人當耕穫之時,未明而出,已昏而歸,近來則皆不昏作勞,已明而出,未昏而歸,昔則浦邊農民,不暇捕食魚蟹,今則無魚蝦,不肯食,小民,得一空名帖,則不肯身操耒耟,且惰農,多舍其田,而傭作他人之事,故田畝多荒,皆由於偸惰奢侈之習矣。臣之里中,昔有三四百戶矣。邇來業農者少,而趨末者多,一經凶年之後,凡舍本趨末者,無一生存,是知凶荒之災,流亡之患,不可全罪於歲,亦民自取之也。眞明曰,此在在上者,能知要道,勸率之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漢時尤重農政,後世無此政矣。移風易俗,雖難猝爲,而勸農之政,在所當先也。眞明曰,健基,先農政後風敎之說,非也。上曰,然。勸農,節目間事,敎化豈可後乎?健基曰,臣非以敎化爲後也。衣食足而後,敎化可興,故曰農政當先也。尙賓曰,孔子云,旣庶旣富,而後敎之,衣食不贍,則敎化有所不行,健基以勸農爲先之言,未必非也。上曰,此眞所謂無恒産,無恒心者也。惠敎曰,諸臣所達,皆好矣,而大體則以實心行實政,爲大要道,監司、守令,勿要虛譽,全務實政,然後農桑可盛,至於革祛奢侈之習,則亦惟在殿下,一心爲之耳。上曰,所達誠切實矣。尙賓曰,洪範,先曰王省,次曰卿士,殿下先自飭勵,然後臣下可責也。上曰,此言儘好,眞明曰,我取其陳,食我農人,取其陳而留其新,以需後日,此亦節用之美事也。健基曰,今則公私匱乏,小民固無蓋藏之望,至於百官廩祿,皆取給於當年所輸,取陳留新之政,今無所施矣。尙賓曰,古孟政丞者,其家人,以其祿米,換取新米以供。孟曰,祿米,君賜也,何可厭苦其陳久,而不食乎?斥退其食,更使以祿米供食矣。今則非徒國無陳穀,雖有之,人亦不肯食之矣。公私之積日匱,而侈靡之風日甚,節儉一串,聖上所宜留念處也。上曰,然矣。惠敎曰,今年年事,西北雖歉,而其餘皆有豐登之望矣,不可以一年稍豐,而少弛憂勤之心,望殿下,各別留念焉。健基曰,在先朝時,旱餘得雨,有勿以得雨少懈之敎矣。今雖有豐登之望,而殿下之一心或差,則亦安知無疾風雷雨之災乎?幸望益加睿念焉。上曰,予之憂勤,未知史官之書與不書,而予心則豈以一年之稍豐,而遽弛憂念乎?明日所受大田章,無大旨,當預爲講定也。春躋曰,蘇氏註末端,此詩以下,爲大旨矣。上曰,以此定爲大旨,讀之宜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七月二十三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特進官尹陽來,同知事宋眞明,參贊官金浩,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徐海朝,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迪命,讀大田四章,瞻彼洛矣三章,裳裳者華四章,具音釋六義大旨。上,讀新受音大田四章,瞻彼洛矣三章,裳裳者華四章,具音釋六義大旨訖。迪命曰,大旨,以大田詩,爲農夫頌美其上,蓋上之人,愛其民,故下之人,力於農,上下交相飭勉,專以農事爲先,此周家王政之根本也,此人君所當留念處也。上曰,然。健基曰,使民以時,然後民得以盡力於耕稼,農功之順成,皆上之賜也。故頌美之如此,在上者,苟或虐使其民,使不得耕耨,則豈有豐熟之望,亦安有頌美之言乎?迪命根本之說,誠善矣。上曰,然。眞明曰,昔宋臣蘇軾,過徐州,見民有憂色問曰,年豐何憂?民曰,凶歲無侵督之事,民猶可活,豐年則公私債負,日日徵督,民無以聊生,是以憂之。今日之民,亦有不願豐之歎,自上特爲軫念,思所以紓民力則幸矣。上曰,使民至於憂豐,誠有愧於大田之詩矣。健基曰,有渰興齋言,陰陽和也。風雨之順不順在天,而陰陽之和不和在人,故曰,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之,和之一字,誠若天調時之第一要道也。上曰,所達洽好,可不留意?健基曰,瞻彼洛矣,雖是閱武之事,而福祿萬年之祝,其意深矣。昇平安泰之時,人心恬憘,易於忘戰,此國家大戒也。故閱武之政,寓於朝會之餘,苞桑之戒,存於平常之時,此所以能福祿萬年,保其家室者也。上曰,雖然,詰戎以戒不虞,則善矣,若出於豫大之心則荒矣。健基曰,誠如上敎,徒以豫大爲武,則是黷武也。田獵,所以講武,而後世之田獵,荒亡而已。上曰,此與昨日筵席,今樂古樂之說同矣,田獵豈有古今之異哉?或爲閱武,或爲遊戲,其心異也。健基曰,近來軍政,虛疎甚矣,苟能得人,以盡操閱之政,則必有他日得力之效矣。上曰,裳裳者華,與蓼蕭相似,似是聖王時詩。健基曰,此蓋聖王之事,而第未知當時所作,或後人追述也。迪命曰,似是追述之語耳。上曰,以注疏觀之,朱子蓋直以爲周家盛世詩也。
○迪命啓曰,正言朴弼幹,引嫌而退,當初論啓,元無他意,上敎未安,不必爲嫌,請正言朴弼幹出仕。上曰,依啓。
○又啓曰,副校理李喆輔,副修撰宋徵啓,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
==7月24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式暇}}。假注書韓宗濟{{*|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淸河縣監李渻,同福縣監李渘,仁車外萬戶李夢觀。
○金浩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牌招不進矣,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尙此撕捱,終不膺命,事甚未安,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亦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副校理李喆輔,副修撰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竝推考捧入。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再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幾至一望,尙不得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以正言朴弼幹,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潝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度呈辭。傳于李潝曰,安心調理。
○假注書望,徐海朝改差代,金{{!|𧬪|⿰言運}}、李寅賓,以韓宗濟爲假注書。
○傳于洪尙賓曰,咸寧君朴纘新,肅拜後,夕講同爲入侍。
○李潝,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番所修,列聖八高祖圖,國朝御牒,《璿源譜略》,王妃世譜,世子行錄,宗班行蹟及今式年修正,《璿源錄》,當代《璿源錄》,開月初,爲先陪往,奉安于五臺、太白山,而堂上郞廳,行用印信各一顆,書吏庫子所騎馬,其他應行節目,依例擧行,本道監司,當於境上陪往,而廚傳有弊,依近例勿爲陪往之意,,分付該曹、該道、江華、赤裳等處,鱗次奉安,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自甲寅九月以後,至今年三月節製、別製,恩賜給分之人,合以計之,則給二分二人,給一分十三人矣。給一分則在於今式年初試已過之後,應爲許赴於後式年,而至於給二分,則不爲較藝等第於初試,故例爲直赴會試矣。今式年三月以前,給二分則依例直赴會試,而去六月十六日,儒生殿講入格,生員任命,周給二分事,命下矣。以常規言之,則今年四月以後,給二分之人,當爲許赴於後式年,而今此式年會試,旣已退行於今秋,自前如此之時,東堂會試設行前,給二分,則自本曹啓稟,連有一體許赴之例,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會試前給二分之類,一體許赴。
Branch2○李潝啓曰,玉堂牌招事下敎,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金浩曰,今下弓矢,仁車外萬戶李夢觀給送。
○乙卯七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爀,參贊官尹惠敎,宗臣原豐君㷗,武臣副護軍金浚,參贊官李潝,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閔洙彦,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入侍。上,讀前受音,自信南山始,至甫田第二章,以御田祖之御,讀作禦。知事金在魯曰,御字之音,諺解作禦,明爲非矣。上曰,然。讀至裳裳者華而止,參贊官尹惠敎作而奏曰,趙迪命有疾,故臣今替入,而至於講讀,則當使下番爲之矣。於是檢討官兪健基,讀桑扈篇,至第三章不戢不難。上曰,難,何以作那?在魯曰,叶音也。健基繼讀,至頍弁三章而止。上讀新受音,起止皆視儒臣所講,講旣訖,參贊官尹惠敎曰,桑扈篇,是天子宴諸侯之詩也。其所以取桑扈者,取其淨潔也。在魯曰,取其文章耳。凡詩之起興,或無取義者,多矣。上曰,凡取興,有適然而詠者,亦有有義者矣。在魯曰,鴛鴦篇,諸侯不敢飭勵於天子,唯有頌禱而已,所以爲天子諸侯之別也。上曰,然。健基曰,鴛鴦篇第三章,取興於乘馬者,義猶白駒,似含式路馬之義矣。上曰,看得太深矣。在魯曰,乘馬則摧抹其宜也。君子則福祿其宜也。取興之義,不過如此耳。不知有式路馬之義也。儒臣之說,恐似穿鑿矣。上曰,因所見而起興,是猶孟子鴻雁章設諭之義也。在魯曰,桑扈篇頌祝中,亦寓勉戒之言,福不可求而致也,修善則自來如影響矣。惠敎曰,頍弁篇興又比云者,觀其文勢,顯有兼比興之義矣。在魯曰,卽其事而詠,故曰興而比也。蔦蘿以後爲比,而托興於上段矣。大抵此是宴兄弟之詩也,親愛之意,藹然可觀矣。上曰,前聖後聖,立言無異,曾子所謂,事親不可久者,與此相表裏矣。健基曰,此宴兄弟之詩也,與曾子之意,少異矣。在魯曰,家國無別,以親九族之義,此可以勉矣。上曰,然。惠敎曰,憂必炳炳云者,聖主移之於思賢如渴,亦好矣。上曰,予當此篇,感傷之懷方深,比諭之言好矣。俄而,上,下敎曰承旨來,承旨李潝進伏。上曰,夕講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七月二十四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gg李普爀g,參贊官李潝,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韓宗濟,記注官李錫祿、金廷鳳,咸寧君朴纘新入侍時,趙迪命進,讀自車牽,至靑蠅章,起伏曰,豈弟君子,音釋顯殊矣。上曰,諺解然乎?在魯曰,然矣。健基曰,此蓋誤矣。上曰,咸寧君在外,注書出去,同爲入侍,上新受音,自車牽,至靑蠅章訖。迪命起伏曰,初章大旨,不過宴樂新昏之詩矣。雖然,每寓德音,此可觀矣。且與關雎章,相表裏矣。上曰,然乎?在魯曰,雖未的似,而頗近矣。潝曰,章下小註云矣。健基曰,雖新昏之詩,每云德音,而不至相昵,此亦可觀矣。上曰,然矣,再言德音矣。德音來括,又曰,雖無德與汝,此信可觀矣。在魯曰,無昵狎之意,而皆云德,可觀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以道德禮義爲言,不以飮食爲重,此甚好矣。在魯曰,以無殽無食爲言,禮雖儉薄,意則甚好矣。迪命曰,雖無飮食之意,然飮食之意,亦在於其中矣。上曰,皆謙辭矣。健基曰,不以飮食爲言矣,飮食雖無,而所重者德也。上曰,下番所達雖好,而蓋其時,尙質而不尙文,故其見於詩者,如此矣。健基曰,與禮三日思親同矣。上曰,與三日思親,似異矣,我國則尙禮,故昏禮後,三日不歌矣。健基曰,來字之義,與詠歌舞蹈,同矣。上曰,與詠歌舞蹈,異矣。在魯曰,高山仰止,乃是卽景,而詩人取興之意,甚好矣。上曰,最奇矣,六轡如琴,尤好矣。健基曰,高山仰止,不過一時起興,其意思甚好,讀之令人,不覺手舞足蹈矣。上曰,然矣。先儒云,極其思慕之情,而好仁者以之,古人之善讀詩,果如此也。健基曰,靑蠅章,乃詩人被讒之詩,故其言痛切,此等詩,殿下所當鑑念處也。上曰,然矣,被讒之人作矣。在魯曰,被讒之人作,故其言尤痛切矣。上曰,豺虎不食,亦然矣。在魯曰,此詩比他詩,尤略而盡,最是可觀矣。迪命曰,此詩堲讒痛切矣。無信讒言,意味深長,最可觀矣。上曰,然矣。迪命曰,豈弟二字,最有心矣。讒言,由於持心傾險而後入,君子持心樂易,則讒言自不能入矣,此等處,殿下鑑念焉。上曰,然矣。在魯曰,豈弟之言,實有可觀矣。健基曰,豈弟之意,有明白洞然之義矣。在魯曰,豈弟有樂易之義矣。上曰,知事所達,是矣。迪命曰,明白洞然非矣。潝曰,雖無洞然之意,而明白之意存矣。在魯曰,明白、樂易同,然洞然則不近矣。上曰,明白則自可洞然,洞然乃可無疑矣。上曰,高山仰止,豐城朱氏小註可觀,然於堯言仁,於舜言孝,於孔子言學,無乃偏指而言耶?在魯曰,三聖,皆兼之矣,各以功用之發外者言之,然堯豈不能孝,舜豈不能仁,而孔子亦豈不能仁與孝耶?不以辭害意,可也。上曰,雖然,太指言矣。健基曰,雖指言,無害矣,各以事功言之故然矣。潝曰,豈以事功言之?以發見者言之故然矣。仁是堯之發見者也,舜則處父頑母嚚之際,克諧以孝,亦是發見處也。好學,亦夫子所嘗言故云然矣。上曰,然矣。夫子嘗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不如某之好學也。上番何言乎?迪命曰,堯傳舜授,皆是道學,而以發見處言也。夫子亦豈不能仁孝哉?此等處無害矣。上曰,然矣。好學不倦,夫子然矣。在魯曰,帝王之道,皆學而繼往開來,唯夫子能之,故言學矣。上掩卷,迪命進曰,副應敎韓顯謩,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李喆輔、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宋徵啓,俱有只推之命,待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副應敎韓顯謩,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李喆輔、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宋徵啓,待明朝牌招事,{{*|榻前下敎}}知事、參贊官、玉堂退出。上曰,咸寧君進來,出外纔還,故賜對矣。朴纘新進伏曰,積歲喁望之餘,國有莫大之慶,勳府賜宴,亦是罕有之聖恩,而小臣待罪外閫,未得入參於賀班之末,無以伸歡忭之忱,臣子之情,難以容達。上曰,如有所懷,陳達可也。纘新曰,小臣蒜山築城事,有所狀達,而辭不達意,今又仰達矣。築城之議,甲乙未定者,一則曰一面城,難爲防守,一則爲築城基址,闊遠之故也。蓋海西嶺阨,始自谷山、文城鎭,逶迤數百里,至于蒜山而止矣。其間布置文城等七鎭,古人設施,意非尋常,而至於蒜山嶺盡開野處,曾無防守之策,實有慨恨之意,以臣賤見,棘城基址,雖曰十里,不過爲七八里,此則因舊址築城,其下抵海處,烽火串,則乃故兵使李載恒,欲築之處,而平地卑濕,不可築城,自前可築云云處,卽明尙峙,此乃淸城府院君金錫胄,爲其防水築筒也。深溝高壘,古有其法,臣意築筒之左右,取其土補其高,則依然若一土城,而自作深溝,又自靑龍,海口一浦,直入棘城下百餘步之地,此是乭洞浦也,而自䄙嬪房,折受築筒之後,始失潮水流入之險,今若決去橫築處,以開潮水之來往,則自可爲疊險,雖當合氷之時,流凘堆積,人馬難涉,且近浦卑濕,丘壑錯錯,以上古井田時,胡騎不能滑下之意推之,亦難易通,今此半築半不築之論,雖似半上落下,三險旣如此,則舊基址外築筒處,雖無城,不足爲憂,然此亦財力所費處,未知國力之如何。上曰,防啓之事,予已知之,然以大體言之,雖金城湯池,在於人,不在於城矣。若專以城爲可恃,則王敦,何得入於石頭城,山海關虜,亦安得以入之哉?且城雖峻險,我國軍兵之堅守,未可知也。廟堂,雖知此事,而不無趑趑gg趑趄g,卿聞之乎?纘新曰,聞之矣。上曰,予亦不無趑趄矣。纘新曰,果如聖敎,在人不在城矣。蒜山處關防之地,初雖有鎭將極擇之命,卽今官況甚薄,故率多不擇之弊矣。上曰,蒜山鎭僉使乎?纘新曰,然矣。上曰,卽今兩班,武臣爲之乎?纘新曰,權壽鳳爲名人,而兩班矣。上曰,此人宣薦耶?纘新曰,雖未詳,此人以宣薦,或未經宣傳也。上曰,何地人乎?纘新曰,嶺南丹城人也。承旨李潝曰,有軍功矣。臣以御史下往時,聞此人當賊變,而自願出戰云矣。纘新曰,希亮賊變時,人皆畏縮,而權壽鳳,適罷散下去本土,奮身出戰矣。蒜山,本以殘鎭,故昔年黃州、鳳山,一面民戶田結,屬之本鎭矣。中年道臣,謂以不緊狀聞,還屬本邑,自此以後,鎭勢非但益殘,以別兼營將,數多軍額,自鎭內,無計搜括塡充,故朴師洙,爲本道監司,以此論列狀聞矣。廟堂,以築城後劃給事覆啓,而尙未諧矣。近百名闕額,不可因循置之,僉使稟報于巡營相議,分定於黃、鳳兩邑,今雖盡數塡充,臣旣遞來,此後道臣,亦若遞還,則日後仍以遵行,未可知也。上曰,豐薄,亦在人矣,其築城與否,更令廟堂稟處。潝曰,帥臣,雖目見其地之可築,而有此陳達,然築城之際,民力大費,且築城,本非急務,在於得人如何耳。上曰,黃海兵營,在於嶺外乎?纘新曰,黃州在於洞仙嶺之外,實是失計,似當移設於嶺內鳳山,而大營移設,果是大事,臣不敢直請矣。潝曰,如此等事非一,嶺南兵營,可移於永川云,然甚難矣。纘新曰,非但嶺南,全、光兵營之置諸康津,亦是失計,凡兵營,設置道內居中之地,號令均到,可以爲緩急之情,故臣頃年,待罪全兵時,亦以此狀聞矣,若以關防要害之地言之,則海西與嶺南、湖南有異也。上曰,正方山城,脫有不意,百姓皆可入處耶?纘新曰,此山城,雖是兵使信地,城內狹窄,南城底下有窺峯,此非緩急防守之地也。纘新因退出。上曰,注書來前。韓宗濟進伏。上曰,汝姓名誰耶?宗濟起伏曰,小臣姓名,乃韓宗濟也。上曰,汝年幾許耶?宗濟曰,二十八矣。上曰,汝何年登科耶?宗濟起伏曰,小臣乃壬子式年科,而其時國家,適有事故,退行於癸丑冬,故癸丑年爲之矣。上曰,汝居何地乎?宗濟起伏曰,小臣居北道咸興地矣。上曰,汝四祖言之。宗濟起伏曰,小臣曾祖臣韓紀千,登文科,官至司憲府監察,而早夭矣。先朝臨御時,贈承政院都承旨矣。上曰,文科乎?承旨李潝起伏曰,文科矣。小臣祖臣韓在垣,登文科,官則司憲府掌令,小臣父臣韓錫健,乃通德郞也。小臣外祖,學生朴灝也。上曰,汝先世,有冠冕耶?世系言之。宗濟起伏曰,小臣始祖韓蘭,非北道人也。佐高麗太祖,官則三重大匡,其官未知其時之何官,而中祖韓連,亦仕麗朝,官則漢城尹也。始入北道安邊地矣。小臣十二代祖臣韓卿,官則輔國崇祿大夫領門下府事安川府院君,卽我太祖大王,神懿王后府院君也。其子隆田,官則判敦寧而其下三四代,皆爲宗親府官,而小臣七代祖臣翼之,始乃觀科而登文科,官則未能甚顯,而至司憲府監察、殷山縣監也。其下亦有冠冕之之可言,而語涉支蔓而猥媟,不敢達矣。上曰,此人,成均館耶?潝曰,成均矣。小臣往北道時,詳知此人家閥矣。上曰,承旨往北道乎?潝曰,小臣以評事往矣。上曰,然矣。潝曰,此人世閥如此,稱謂北道名族,而中間亦綿綿而來,且渠之從祖在垕、在晦,皆登文科,官亦頗高,置之國子,似可冤痛矣。上曰,以此觀之,世道不可知矣。靈城嘗入達,而以不得注書,慨然言之,汝今入注書末擬,故除之矣。宗濟起伏曰,小臣前年八月除注書,經二次入侍,而以親病出遞矣。上曰,然矣。其間予忘之矣。因以次退出。
==7月25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浩{{*|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未肅拜}}。右副承旨吳瑗{{*|未肅拜}}。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式暇}}。假注書韓宗濟{{*|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潝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在外,掌令呂光憲未肅拜陳疏入啓,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新番騎兵點考坐起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則或在外,或陳疏入啓,無入侍之員,諫院除在外外,正言朴弼幹,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金浩,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日次,進參堂上,只是二員,事甚未安,除實病及應頉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漢城府判尹宋寅明,吏曹判書尹游,行副司直尹陽來,刑曹判書趙顯命,行副司直趙遠命、宋眞明,漢城府右尹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一度呈辭。傳于李潝曰,安心調理。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潝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亦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其所撕捱,已無義意,分義道理,決不若此,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潝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亦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未差,參議曺命敎,牌不進,左副承旨金浩進。
○兵批,判書趙尙絅被論,參判李德壽式暇,參議韓師得進,參知吳瑗,大番軍士,點考坐起進,左副承旨金浩進。
○吏批啓曰,本曹參判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司䆃寺主簿李廷燮,昌陵參奉李世規呈狀內,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竝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敬陵牒呈,則直長梁夏吉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興府使李彦燮,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接軍資監廣興倉牒呈,則奉事李箕重,(重))副奉事閔樂洙,除授之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宗簿寺正朴奎文,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而永禧殿,親臨酌獻禮,只隔三日,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副承旨洪聖輔,方在被論中,不可强令察任,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
○以趙泰耆爲淮陽府使,朴師順爲安州牧使,李喜夏爲雲峯縣監,徐命建爲高山縣監,金光世爲殷山縣監,趙榮國爲三登縣令,洪尙輔爲和順縣監,李培源爲長興縣監,洪致期爲全義縣監,柳徵龜爲渭原郡守,曺夏臣爲熙川郡守,朴泰新爲昌原府使,金聖垕爲咸安郡守,尹以敎爲樂安郡守,韓景愈爲光陽縣監,申昉爲吏曹參判,趙漢緯爲副應敎,閔亨洙爲副修撰,李光運爲獻納,朱炯离爲掌令,徐命臣爲持平,權䌖爲正言,鄭齊斗、李眞望、李縡爲輔養官,李光進爲廣興副奉事,李眞淳爲京畿監司,李奎鎭爲社稷令,金岱爲禮曹佐郞,余垕爲典籍,皮世麟爲歸厚別提,金在魯爲尙衣提調,洪景輔、吳瑗爲承旨,吳光運爲刑曹參判,康侃爲靑巖察訪,李普寅爲敬陵直長,金宗大爲軍資奉事,鄭錫五爲大司憲,趙遠命爲工曹參判,韓億增爲兵曹佐郞,徐命珩爲奉常正,鄭勗先爲軍資正,金東鼎爲刑曹正郞,金始熺爲平市令,沈沆爲濟用判官,金世衍爲司䆃主簿,洪重夔爲監察,崔逵泰爲直講,沈鑰爲昌陵參奉,權在衡爲厚陵參奉,宋眞明爲戶曹參判,趙明澤、閔亨洙爲別兼春秋。
○兵批啓曰,高山里僉使崔一衡,前伐登萬戶李壽一,及第丁分立,或犯越罪人指示捕捉,或年過八十,重逢回榜,俱有加資之命,而崔一衡、李壽一,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丁分立係是出身,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卽接部將廳牒報,則新除授部將全養曾,曾有處身不謹之事,故慮其可否之不順,本廳一會時,挺身突入於廳中曰,可否不順,則廳中數人,拔劍刺殺云云,如此之人,決不可置之於同列,斯速入啓處置云,渠雖微官,旣是衣冠之人,而寮寀之間,有此駭悖之擧,則不可仍置,汰去何如?傳曰,允。
○以許綄爲水原監牧官,李聖龍爲副護軍,梁廷虎爲副司直,金尙魯、趙榮國、安慶運爲司果,單付。
○李潝啓曰,今此永禧殿酌獻禮,祭文當爲製進,藝文提學宋寅明,明日待開門牌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統制使狀啓,巨濟府居民千元必等渰死事。傳于李潝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備忘記,傳于李潝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李潝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矣。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新除授承旨,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以長生殿郞廳,以提調意啓曰,本殿梓宮,曝曬坐起時,提調工曹判書臣趙正萬,禮曹參判臣趙最壽,內外梓宮板,眼同奉審,則外梓宮板,以辛亥敗船時,鹹水中拯出之故,置而不用,此外久遠遺儲,則長廣,似不合於外梓宮尺度,而至於內梓宮板,則斫出年限已過,所儲中可用者絶無,其在預備不虞之道,事極可慮,全光、江春等道敬差官,令該曹差出,以爲趁速斫來之地,而敬差官各別擇差,以除民弊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金浩,以義禁府言啓曰,固城前縣監李行敏,寶城郡守田萬秋拿來事,傳旨啓下矣。李行敏,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田萬秋,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掌令呂光憲疏曰,伏以臣,以情則旣無耐彈冒出之理,以病則萬無强起趨造之勢,頃因縣道,猥上辭本,螻蟻微悃,庶蒙矜諒,及承聖批,不惟不賜開許,反降隆摯之旨,責臣以其何撕捱,喩臣以從速上來,臣奉讀兢惶,益不知置身之所,如臣蹇劣病朽之姿,雖棄之荒野草茅之中,固無憾於天地遂物之仁,亦有合於仕塗澄汰之典,而今者聖上,必欲引置於匪據之地,責之以難副之實者,抑何故哉?臣於是,反省慙恧,不知所以致此也。今臣情跡,初無可嫌於進退之節,而强取細故,以爲辭避之計,則聖敎之責以撕捱,固其宜也。而向來所遭臺評,在於待罪閑局之日,則況今所叨,地望自別,濫授之斥,理宜難免,何可徒恃寵靈,不復顧畏乎?就使公議,過於含容,不加糾劾,於臣心,獨無愧乎?此臣所以迄今徊徨,不敢徑進者也。在臣自靖之義,固當一味縮伏,以俟嚴誅,而恩命之辱,洽踰三旬,褫解之期,未卜早晩,區區小諒之守,反速慢蹇之辜,揆諸分義,滅死奚贖?寸心苦腸,無由開曝,勢窮理極,計無所措,不得已强策病骸,進向京輦,而所患痔瘇,在途越添,欲動欲靜,輒患妨礙,叫苦忍痛,寸寸前進,今始來伏於旅次,而委身床簣,無望起動,此乃目下見症,而至於宿患聾瞽之疾,漸就痼閉之境,言地一步,理宜永辭,以此以彼,實無承膺之勢,玆瀝肝血,仰伸哀鳴,臣罪至此,尤萬萬矣。伏乞天地父母,俯察難强之病狀,亟許鐫免見帶之職,仍治臣辜恩慢命bb之b罪,不勝萬幸。仍竊伏念如臣滓穢之蹤,虛帶言職,使聖朝耳目之責,緣臣久曠,臣之罪戾,益無所逃,玆將臣前夏所論二事及嶺幕時,沿路所聞,略附於乞免之章,以代芹曝之獻,惟聖明,留神採納焉。華陽亭場內冒占處,毁屋削田事,卽臣疏所論之一也。伊時京兆郞,受命摘奸也。只撤新造之家,餘令待秋擧行,則居民等,不惟不爲之毁去,就其新撤者而葺之,仍其舊在者而拓之,上下村落,有增無減,十里阡陌,左侵右蝕,春後耕播,比前倍廣,不特此也。有喪而葬者,亦皆歸瘞于此,冢{{!|𡑞|⿰土遂}}累累,宛如北邙,其爲冒居人及寺僕輩之所盜占也,明矣。夫都城十里,國典禁葬,則況三百年放牧之地乎?冒耕旣如此,冒葬又如是,則許多國馬,將安所飮齕乎?宜其超閑遠逸,決溝害穡之患,靡有紀極也。國家設柵攻駒之意,顧安在哉?凡場內之一草一木,人或犯採,輒被郵罰,則今其構屋墾田者,豈愚民所敢擅爲哉?昨夏有首倡査治之命,則誘脅孱人而應其命,頭會孔方而贖其罰,觀此布置,莫非用事寺僕輩,中間慫慂之致也。此輩平居,潛伺該郞之動靜,先機䌤縫gg彌縫g,下庇奸民之冒據,隨事指揮,雖經摘奸,而卒至無事,雖有禁令,而終亦不動,今欲痛加禁斷,無踵前習,則必先査得用事之寺僕,繩以重律,且命京兆,卽趁九月晦前,毁其屋削其田,而後始爲,書啓事,申明,分付,恐合事宜也。光陵冒斫人處斷事,卽臣疏所論之二也。陵卒南尙徽,卽陵松犯斫人乞孟同惡者,而昨年偕乞孟赴配也。詐稱渰死,中路潛躱,及歸其家,目見乞孟之宥還,復踵偸斫之舊習,毒斧日尋,肆然無忌,論其負犯,合置極典,而當初侵伐,旣出乞孟之脅從,畢竟潛斫,只爲殘命之延過,則其罪可誅,而其情可哀,臣願亟令捕廳,窺捕嚴刑,還發配所,恐合於參酌定律之道也。臣又因嶺南罷試之事,竊有一得之慮,玆又附陳焉。蓋場屋變怪,本由於無賴之輩,而其無賴者,亦非輿儓賤流,皆是富家强宗之不文者,寒門冷族之無敎者,而耳染於豪士使氣之風,目濡於談流尙口之習,詭激相高,爭詰爲能,不知干法犯罪之爲重,專務制强折貴之爲快,一言纔發,衆口齊咻,一事纔施,群非交集,卒至於排門投石,而莫知沮退,此其故何也?蓋由於幼而不學,壯而無聞也。今欲變其澆而歸醇,革其亂而就正,則莫如修先王之敎勤勸課之政,何謂修先王之敎也?昔在中廟朝,降勅春曹,曉以崇信《小學》之意,仍命有司,廣刊《小學》,頒布中外,先正臣金安國,按節嶺南,題揭絶句於巡過之邑,惓惓於講《小學》之文,勉勉於行《小學》之方,今其遺詠七十首,刊在本集,先王作成之方,先輩課督之意,豈不勤且摯乎?逮至明宣兩朝,人才之蔚興,治敎之休明,實賴於此,目今聖化久閼,師敎寢弛,州閭黨序之間,未聞以此書,爲制行之法,則士習安得以正乎?敎化安得以行乎?臣願今亦依中廟故事,先布勸講《小學》之令,繼使嶺伯,鋟刊《小學》於四都會官,令各多印廣布,春秋考講,亦以此書,抽籤試藝,則人曉孝悌之行,家興禮讓之風,無復有爭狠誕妄之習矣,豈獨嶺儒之汚習丕變,實爲培本興化之基也,豈不休哉?臣於昨年疏,敢請生徒所讀書名錄之,春曹大小科榜出後,考名拔去之意,則聖批,以煩瑣難行爲敎,臣竊訝歎焉。凡係猷爲,未有能坐而自致者也。況作人育才,又非尋常猷爲之比乎?多士生國之美,莫盛於周文,而賓興陞補之制,何嘗拱手緘口,漠然無所措爲哉?此臣所以必欲使聖朝,先降務本之政,以爲捄末之地也。戊申變亂時,赴賊效勞者,國家賜之以原從錄券,榮及其身,賞延于世,酬功紀績之典,可謂摯矣,而所以榮之者,反招其愁歎,所以賞之者,秪促其逃漏,何者?以臣所經嶺右十餘邑民情言之,編名錄券者,太半中庶閑遊之類,而平日慷慨思一試用者也。臨難奮身,冒危效績,及其受券之後,不免於勳府收布之苦,每歲輸納,一如軍役,牖戶之間,嚥哺莫保,箠楚之下,催科甚急,擧懷不平,爭肆怨詈曰,初知錄功之弊,一至於此,則誰肯見危而效忠乎?萬一日後有變,則國家何從而得人死力乎?臣聞此言,而仍思京外,同此怨詈者,其麗當至不億,而勳府收布之規,猝難停罷,國家於此,實無善策,臣於是,反復而思,朝家賞勞之典,不能使有役者無役,乃反使無役者有役,則怨詈之興,其勢固然,雖無別般奇策,可以便公私,安上下,而略加參酌,稍示變通,使京外受券之類,竝二人納一疋,則庶無損於本府需用之資,亦可紓此輩一半之怨,伏願亟令廟堂,稟旨施行焉。居昌一邑,名雖沃壤,地實深峽,中經水潦,土品大變,木花之成,寢不如古,耕播歲縮,採掇甚稀,自十數年以來,疇乏花窠之結,家廢杼軸之功,居民絲身之具,只以績麻爲業,而至於軍布大同,無以辦備,出穀作錢,貿遷遠地,以賤易貴,勞費倍蓰,本邑地僻事簡,民無所疾苦,而惟此一事,最爲巨弊,況咸陽、安陰,境壤相接,地無異同,而所輸庸賦,不木而布,可見古昔便民之政,必隨土宜而爲之推移也。見今安陰一半,屬于居昌,而賦令循舊,仍收麻布,至於本邑,不敢擅改,一倅爲政,若有厚薄,彼樂輕惡重之民情,安得無怨於彼此同異之間哉?若使國用,因此有損,則固難變改,而布木相錯,所需惟均,今使居昌所輸之木,亦依安陰、咸陽例,以布代捧,則亦爲惠民之一大政也。臣行經陜川,凡數次,前郡守李廷弼所遭之不幸,郡人言之甚辨,而其時事實,蓋悉於諸臣筵奏,伏想聖聰,亦有所記存者矣,臣何必擧其長語,以煩淸聽乎?只是陜人所痛恨者,有一段,其言以爲,李倅痛冤之狀,不一而足,而方其變亂之時,如本郡將校金垍、咸萬重輩,不過受主將之策,效一時之勞,而至荷陞資之賞,主將蒙不測之難,費許多之策,而終阻賞功之典,世間安有發蹤者無恩澤,而徒得者爲上客乎?今欲辨覈其有功無罪之實,兩營所報文狀及諸將校處,前後傳令,猶有存者矣。目今聖明在上,何不一取,而親加鑑別乎?臣自得此言,欲一陳達,而未有階耳。今伏聞前冬因上敎,自嶺營封進,其時文報及傳令者,已過七朔之久,而該府尙無開拆,稟處之擧,臣未知緣何事故,而其淹稽成命,久不奉行者,豈非未安之甚乎?臣以爲亟降問備於禁堂,仍令持入於登對,以辨其事實,在所不已也。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首件事,此雖不過諸員,亦民也。豈可如是刻迫者?令該寺嚴飭,冒濫南尙輝事,《小學》頒布事,依施,他餘事,已有下敎於前批者外,令廟堂,稟處,末端事,亦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朴弼幹疏曰,伏以臣之踪地,萬分悚蹙,不敢以處置請出,晏然爲冒進之計,昨違嚴召,恭俟譴罷,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臣誠惶隕抑塞,罔知攸措,今因次對,庚牌又降,嚴畏分義,不得不進詣闕外,而顧臣陋劣,本旣不合於言地,況今所被嚴敎,卽背公逞私者之爲也。臣若有此,論其罪罰,合施誅戮,豈敢徒以承命爲恭,抗顔復入於臺端乎?噫,古人云,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言不得且去,況其言之謬妄,自陷於重律者乎?抑臣私情,實有所萬萬懇迫者,臣之老父,九耋殘齡,百疾交作,氣息綿綴,懍懍度日,自經今夏毒熱,益有傷損,頻患泄瀉,長在枕席,飮噉全少,寢眠頓減,精神氣力,日益澌憊,奄奄若不保朝夕者然,臣無兄弟,只有一身,左右扶護,不容暫離,似此情理,雖無他端,豈有放心從宦之意耶?前日控籲不一,煩及於此者,蓋身輕任重,實爲臣必辭之義,不須猥引他語故也。今旣獲罪於聖朝,臺省一步,已非臣投足之地,而喉司不諒,鎭日請牌,臣於是進退路窮,不知所出,敢復瀝盡肝血,疾聲仰號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俯垂矜諒,亟遞臣所帶職名,使之安意救護,仍命重勘臣罪犯,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乙卯七月二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判敦寧金在魯,行禮曹判書金取魯,修撰兪健基,左副承旨金浩,假注書韓宗濟,事變假注書閔洙彦,記注官李錫祿、金廷鳳,以次入侍。興慶進伏曰,近日新涼頓生,聖體若何?上曰,少愈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如前矣。興慶曰,足部貼付處,何如?上曰,尙有酸疼之氣矣。興慶曰,今者陵幸,只隔數日,而猶未快復,深可慮矣。上曰,無傷矣。興慶曰,聖候快復,然後可以幸行,退定何如?上曰,不足慮矣,何以退定乎?興慶曰,或有添傷之節,則其慮當如何?更爲思量,三四日退定,似好矣。上曰,旣定之後,何以更退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元子氣候,安順乎?上曰,無事矣。上曰,其節目爲之乎?興慶曰,輔養官事乎?上曰,然矣。頃日筵中奏達之後,令吏曹擧行矣。興慶曰,臣與左議政徐命均相議,以方正廉雅可合之人,薦之矣。上曰,誰耶?興慶曰,贊成鄭齊斗,右參贊李眞望,前參判李縡矣。上曰,贊成,筋力尙强云,然耶?興慶曰,然矣。上曰,此人,皆可來乎?興慶曰,何敢不來乎?待吏曹開政之日,乃可行矣。上曰,大臣旣已陳達,何待開政?興慶曰,雖已陳達,然開政後可行矣。金浩曰,輔養官,事體重大,開政之日可行,而吏曹如是不出,似甚過矣。興慶曰,吏曹事,極可寒心,判書有何可嫌之事,而如是堅執乎?似當各別勉出矣。上曰,吏判過矣,冢宰,豈但用之於都政而已哉?權爀,予亦知其甚非矣。然吏判,今以一者字引嫌,古人於者字,無心用之,有王者聖者之說,且以徐行後長者觀之,有何可嫌?參議事,亦過矣,參判,旣呈呈辭,似欲一遞矣,參議則有何同去就之義哉?興慶曰,參判遞差,蓋以前年金在魯相較事,而許遞乎?上曰,然矣。參判旣呈呈辭,似可一遞矣。諸道守令,皆下去乎?浩曰,守令今幾下去,而猶未盡去矣,守令差出事,長官爲之,而尙不出仕,故兩西守令,不能差出矣。興慶曰,陳奏兼謝恩使臣狀本以爲,免議謝恩表中,爰霈涵貸之霈字,連書於爰字之下,方物移準表中,仍許歲貢之許字,亦爲連書,恐有違格之慮,改仍與否,斯速稟處爲請矣。此兩字連書,果涉未安,依狀請許改,而方物移準表中,亦有若干字當改處,竝令承文院改書後,別定禁軍及撥馬,下送于使臣所到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中江開市事回咨,今方相議撰出矣。正書後,亦令禁軍撥馬,下送于使臣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北兵使許潾狀啓以爲,慶興逃亡兵房軍官,今始自現,嚴囚該邑,以俟朝廷處分矣。兵房軍官,爲任頗緊,厥罪比他較重,頃者審理御史狀啓,雖有自現者不罪之語,而此則不可不徵治矣。上曰,渠旣自現,參酌決棍,放送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乃公洪兵使金洸狀啓也。今秋巡歷習操,依例擧行,各鎭營將巡點,一時竝行,似有弊端,姑爲停止爲請矣。兵使旣已巡操,則營將巡點,似當停止矣。上曰,依狀請施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爲,今年年事,已判凶歉,此時許多軍民之裹糧赴操,誠有所不忍者,上年秋水、陸操,旣已設行,則今年雖不行,亦不至全然疎虞,今秋水、陸操及兵、水使、營將,巡點城操,虞候嶺阨摘奸都事,校生考講等事,一倂停止,推奴徵債,亦令停止,實爲合宜,請令廟堂稟處矣。水、陸操,姑宜停止,其餘諸條,亦或依施,而至於兵、水使、營將巡點,似不可行矣。上曰,習操則前秋已行,雖停無妨,而道臣每以些少弊端,輒請停止,予以爲過矣。戶曹判書李廷濟曰,守令所報,每多過實,臣亦參以所聞,則海西水災,間間有之,雖有若干水沈處,而不至大歉云,校生考講,營將巡點,推奴徵債等事,一倂停止,終似過矣。知敦令gg知敦寧g金在魯曰,臣所聞,則終不免凶年矣。與京畿接近處稍勝,而其餘外邑,或海溢,或水沈,雖非此兩災,大抵自初,傷於風旱,各穀不成,今此道臣所請中,參酌許施,則可矣,似不可一如常年矣。興慶曰,臣亦聞關西最甚,海西亦歉云,水、陸操,則不必設行,而巡點則不當一倂停廢矣。上曰,營將巡點,亦爲聚軍耶?左副承旨金浩曰,營將之點于各其所管之邑,雖無都會合操之事,管下各邑之聚軍,與兵使巡行無異,動費多日,爲弊不貲矣。興慶曰,不然矣,營將巡點,何比於兵使乎?上曰,水、陸操,則前已行之,廢之無妨,而巡點,則何可廢也?校生考講,亦有存羊之義,文武檢飭,各有其制矣。興慶曰,推奴徵債,道臣亦請廢矣。上曰,推奴事,予實悶之,若全廢,則奴主之分,皆無矣,諸臣之意,何如?在魯曰,推奴徵債,固多弊端,而近來少有凶荒,則道臣輒狀請防塞,朝家又不難許施,以致橫叛之奴永失,當捧之債未捧,此亦可愍矣。廷濟曰,臣亦以爲推奴,不可全防矣。奴反主者甚多,債人不償亦多,情狀可惡,如非大凶,則不宜全塞矣,校生講,亦不可廢矣。上曰,便否,不須論也。而可行者,何可全廢乎?廷濟曰,以大體言之,極凶之外,如此等事,似不可全廢矣。禮曹判書金取魯曰,臣意則以爲校生講,固非擾民之大者,水陸操,亦是戎政之重者,若非通一道大歉,道臣不當輒請停止,朝家不宜容易許施也。至於推奴徵債,一切防禁,終有弊端,而比之戎政,亦輕矣。在魯曰,小臣亦爲藩任,而臣則不爲此等啓矣。廷濟曰,大臣所聞雖異,而雨暘相適,未有如此之歲,各穀皆茂,豈以今年之不豐,而停止當行之事乎?上曰,海西則不豐云矣。在魯曰,江原道,亦有小災,而咸鏡南道,亦未免凶云,全光,亦有災云矣。廷濟曰,如此小災,何歲無之?雖極豐之歲,如此小災,不能免矣。上曰,農事經年後,可知前年之豐不豐矣。上曰,若有承牌來者,注書引入。金浩曰,推奴事,固當不廢,然因此,而亦有殘民被害之事矣。上曰,憑此推奴,不無侵害之事,然此等事,將有害於倫綱矣。注書閔洙彦復命曰,無承牌來者矣。上曰,牌不進與否,出而問之。修撰兪健基曰,海西年事,若非慘凶,則近來疑船出沒,海防疎虞,海西事,誠爲可慮,水陸軍習操,似不可容易停止,至於校生講,臣以爲不可廢矣。若全廢,則校生爲名者,全不開卷,此亦寒心矣。閔洙彦入白曰,皆牌不進云矣。上曰,儒臣則見實效乎?予嘗觀京畿校生,面面相看,不能書謹封此輩,將何以講乎?健基曰,小臣爲京畿都事時,巡講則校生,頗有知書之人矣。上曰,校生講何書乎?浩曰,以自願書,講之矣。廷濟曰,巡講則冒屬之類,不得入講,所謂額內校生皆講,此亦有關矣。上曰,昔之考講,似不虛矣。以國朝寶鑑見之,昔之校生,多有知書之人矣。門番軍士,亦有知書之類,無乃落講校生耶?健基曰,小臣巡講京畿時,慮有代講之事,故到一邑,申明嚴飭,似不得代講矣。上曰,頃日朝家,徵布於校生,事甚非矣。興慶曰,其事,非校生徵布之事也。前有校生輩,樂於納布,而不樂於軍役云,故有此議矣。上曰,古之道,是矣,不知書之校生,可合軍兵矣,以關西許給事,參酌而許之,可也。興慶曰,關西則不然矣。上曰,關西校生講,亦廢乎?興慶曰,關西亦廢之,可矣。上曰,營將巡點,亦廢乎?諸臣之意,何如?予意則以二事決許爲宜,而關西有請,則亦如何?健基曰,關西校生講,不可廢矣,推奴徵債,防之無妨矣。在魯曰,儒臣所達,是矣,平安道,則推奴徵債防之,校生講爲之,似好矣。上曰,關西凶歉特甚云,予則以爲,加許關西似好,而海西則比關西,差減一分,可矣。取魯曰,凶年甚,則不爲水陸操,可矣,校生講,則何可廢也?卽者雖曰凶年,海西諸儒,皆赴擧京洛,則本道校生之巡講,有何大端貽弊之事乎?廷濟曰,與關西相參,以二事許給之下敎,誠宜矣。今年年事,似非極凶,而近來狀啓,不可盡信,善文者形容最甚,不善文者頗緩,未可知矣。上曰,雖守令報狀,各異矣。廷濟曰,今年年事,雖非豐登,不可全廢矣。上曰,頃日陵官報狀,以一夜雨下,辭意太過,吾國,專尙文具故然矣。其日之雨,似與京城相異,而豈必如狀辭乎?予笑之而以爲,若使此陵官爲宰,則必有過聞之事矣。旣已下敎,海西以二事許之,關西則看來頭爲定,許給可也。且營將巡點擧行之際,果無弊乎?興慶曰,營將,其道邑倅,皆兼之,巡點之際,固無弊矣。上曰,水陸操,校生考講停止,營將巡點,依例擧行,兵、水使巡點,抽栍爲之,可也。興慶曰,營將巡點及兵、水使,若干邑抽栍巡點外,操鍊,校生考講,竝停止,推奴徵債,勿爲防塞乎?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南兵使申德夏狀啓以爲,習操,連因凶歉,停廢已久,今秋習操與巡點等事,請依例擧行,而監司李箕鎭狀啓則以爲,本道飢饉之狀,與春夏無異,此時不可擾民,今秋兵使分營習操,仍爲停止,而使各營將,簡其騶卒,徐次點閱事,爲請矣。兵使專掌戎務,固自如此而南關凶歉頗甚,道臣停操之請,蓋出於爲民也。上曰,從道臣啓聞,施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昨日京畿監司疏批,以察職下批,而臣親見畿伯,則精神昏耗,症勢非輕,陵幸切近,以此病狀,決難倍從gg陪從g,變通遞差,何如?上曰,畿任甚重,不可輕遞,然似爲窘急,今姑改差,京畿監司沈宅賢許遞事。{{*|榻前下敎}}興慶曰,前參判洪鉉輔,頃以三牌不進坐罷,而其時臺疏,有重譴云云等語,則此與無端違牌者有異,而久未收敍,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上曰,業欲下敎,而忘之矣,敍用,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日以東朝進宴事,有所陳達,而誨責嚴切,不敢更請,然今則國有大慶,似當施行,故敢達矣。上曰,諸臣所達,非不欲從之,而今則慈意落落,更無可請矣。興慶曰,殿下反復陳達,期回慈聽,實臣等區區之望也。上曰,慈意旣如此,則何敢更請?興慶曰,當行之事,至今未行,而豈有强請不從之理哉?上曰,慈聖以謙抑爲心,而頃日旣已下敎矣。且以服制爲念,事親之道,豈可以外飾爲哉?在魯曰,今有莫大之慶,而年事且如此,以私戚言之,且非重制,當行之事,亦豈以私戚而不行哉?取魯曰,朝臣雖不敢更請,而國有大慶,年事且如此,似當快行,而猶不從之,臣等不勝抑鬱之心矣。廷濟曰,國有莫大之慶矣。今年之慶,猶同國家旣絶而復續者也,年事之豐不豐,不須暇論,而宗社有此莫大之慶,則豈可虛度乎?以慈聖撝謙,慮有國用之費,而且無大段虛費之事,亦豈以私戚而廢之乎?卽今節序,中秋已近,宜可快行,以副臣民之望矣。在魯曰,慈聖撝謙之敎,嘗聞之矣,雖有凶歉之可慮,國有莫大之慶,虛度今歲,則群下抑鬱之情,爲如何哉?上曰,頃日已下敎矣,何論群下之抑鬱?似當卽行,然予之終不敎者,以事親之道,豈有虛飾外貌之理哉?慈心已回,然后乃可行之矣。未回而爲之,則反不如不行,而好日多過矣。予實誠意淺薄,故未能行之矣。情雖無窮,禮亦有節,戊申設行時,慈聖下敎曰,此後則更勿爲之,故今不敢更請矣,予亦以此事,乃是國事,宜不以私戚廢之,而近來慈聖,聞此事,反有戚戚之心,予旣知如此,故不復敢請矣。若以此而爲之,則似害於養志之道矣,君臣之間,豈有隱諱之理哉?戊申年事,予亦知其外貌,而旣以一番聽之爲敎,故行之矣,事親之道,豈尙虛文哉?在魯曰,慈心旣回,然后可行,而今年之事,異於前日,若不行,則殿下,何以伸孝思之情哉?外論,亦有東朝敢達之論,然今則實望於殿下也。上曰,戊申一番行之,猶且黽勉,豈可再乎?予實誠意淺薄,未回慈心,然今則廷臣所請,亦過矣。昨年宗臣,以此事陳達,故予亦仰白,而慈敎以靜攝之餘,又聞此事,煩擾之症,似發矣。如此等事,不欲更聞爲敎,心甚悶迫矣。興慶曰,此事異於他事,今則國有莫大之慶,以此陳白,則可回慈聖之心矣。上曰,慈敎以至誠言之曰,若欲食我,以簡薄飮食進之,則猶或,可也,若或張大飾喜,則甚不可矣。慈聖之敎旣如此,予實瞻仰之所,何可行之?予待卿等之道,似可行之,而事親之道,豈容若是?慈心未回,然后未可行矣。取魯曰,聖敎如此,更無道達之辭,然虛度今年,實不可矣。務積誠意,期於得行,實臣等區區之望也。廷濟曰,今年莫大之慶,不可虛度,未回慈心,實殿下歉然事矣。一番上壽,使八域含生,欣忭可矣,伊後務積誠意,期於得行,臣等之望也。興慶曰,臣等未卽請行,罪實大矣。然此事與前有異,準請得行,甚所望也。上曰,卿等之請,是矣,然予愛日之誠,亦有所難安矣。慈殿常時,每以幼稚厭我爲敎,而至於此兒抱膝,慈愛之情切至,而其於飾喜之事,撝讓特甚矣,予豈待卿等之請而爲之?今則慈意落落,戶判歉然之言,實當矣。廷濟曰,今年則雖遐鄕愚庶之流,皆知進宴之特行,而民心旣如此,則天必從之,慈聖,豈防億兆之喁望哉?節序已迫仲秋,宜可亟行矣。上曰,節序則冬月,亦有設行之時矣。興慶曰,頃時宗臣,不獨請進宴事,以上尊號事,有所兼達,然前日莊烈大妃六旬之後,特行此禮,臣等一遵舊章,故今不敢請矣。上曰,禮判來前,近來入侍,似未易,永禧殿奉審時,畫師同爲待令。取魯曰,畫師待令事,出榻前下敎,宜矣。上曰,豈至出下敎乎?禮判同爲待令。健基曰,殿下務積誠意,期回慈心,特行進宴,區區之望也。上曰,此予之誠淺薄,然旣已下敎矣。在魯曰,臣以自己事仰達,有所未安,然頃日大臣仰達,以臣爲備邊司曹司堂上,而本職,乃李宗城前所帶之任也。緣臣而塞其進身之路,宗城敍用之後,宜可更帶,而非有司堂上,則不能啓下矣,請遞臣所帶之職。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其職,豈以李宗城代而避之?有他闕則宗城,自可爲之矣,請遞之言,臣實未曉也。上曰,大臣之言,是也。興慶曰,黃海道句管堂上,以金在魯,還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上曰,承旨來寫疏批,呂光憲,以《小學》頒布事陳達,道理則是矣,金安國文集,在玉堂乎?浩曰,存矣。金安國,爲兩道監司時,以《小學》敎之矣。上曰,何地人乎?健基曰,京中人也。金定國、金安國兩人,皆名臣而爲書院矣。皆退出。
○乙卯七月二十五日酉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金浩,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韓宗濟,記注官李錫祿、金廷鳳,宗臣齊平君㰒,武臣副護軍田雲祥入侍時。上讀前受音,自桑扈,至靑蠅章,迪命進讀賓之初筵章。上新受音,讀初筵章訖,迪命起伏曰,此以飮酒爲戒之詩,而末章式勿從謂,無俾太怠,乃人君所當鑑念處也。今者殿下,勤御講筵,愈久愈勤,而少無解怠之志,然若不留意,則近於文具矣,當以實字心學爲任,而各別着意焉。以古觀之,凡臨御日久,海內寧謐之時,易生怠忽之心矣。上曰,勉戒切實,各別留意。且此篇醉呼之狀,形容奇矣,韓氏所謂衛武公,飮酒悔過,而作此詩者,是矣。在魯曰,自首章至二章,皆言禮儀之盛,而始終如一,此亦可觀矣。殿下,所當鑑念,而無失初心,可矣。上曰,儒臣所達然矣。一章二章,與唐明皇開元之治,同也。健基曰,三章,皆收合上章之意,而第三章,蓋有戒酒之意矣。上曰,第三章,乃承上接下之辭也。健基曰,此射祭之禮,而醉而失儀,則無復有威儀矣。上曰,此射禮也。迪命曰,射祭,俱有酒禮矣。上曰,三爵不識,矧敢多又?蓋以戒飮酒之人,而斟酌之意,亦在於其中矣。在魯曰,醉而不出,是謂代德,甚言醉酒之害,而若醉而出,則賓與主人,俱有美譽,此亦可觀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古之射祭,皆有監司之屬,而察其儀法,因此多有感悟處矣。今以國事觀之,亦有監司之職,而今皆攝行,至於臺職,亦且不備,此亦可悶矣。在魯曰,國家元無如此之意,而近來紀綱解弛,百僚之解體,漸至於此矣,豈國家之本意哉?上曰,知事之言,是也。上曰,此射禮也,非酒禮也。在魯曰,射禮亦有酒矣,末章俾出童羖,以必無之物爲說,而與彼童而角,相似矣。此詩,且與抑詩,相表裏矣。上曰,俾出童羖之義,似未彰矣。在魯曰,童羖無角之羖羊,必無之物也。若有醉而妄言者,則使出無角之羖羊,無角之羊,何處而得之?蓋以戒醉呼者而恐之也。健基曰,以文義觀之,與馬生角同也。上曰,然矣。與蘇武羝羊同也。廷濟曰,更無可達之辭,然武公,年至七十,作抑戒之詩,猶使瞽矇,朝夕諷誦而以自警,此可法之人也。在魯曰,武公之武字,亦有意義,武字有勇敢底意,武公年至七十,猶能自悔,故以武諡之也。上曰,然矣。上掩卷,諸臣以次退出。
==7月26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未肅拜陳疏受由}}。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韓宗濟{{*|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奉命出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夕講。
○未時,日有兩珥,太白見於巳地。
○金浩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掌令朱炯离、呂光憲,持平徐命臣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明日永禧殿酌獻禮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趙明翼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足部傷處,前旣承快愈之批,而臣等久未入診,今日與諸御醫、鍼醫入侍,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弛,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右副承旨吳瑗,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親病受由外,大司憲鄭錫五,掌令呂光憲、朱炯离,持平徐命臣,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呂光憲、朱炯离,持平徐命臣,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潝啓曰,今日晝講時,知事一人,當爲入侍,而知經筵金在魯、宋寅明,同經筵趙顯命、宋眞明,病不進,知經筵李眞望在外,同經筵趙尙絅被論,無進參之員,在外被論外,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應敎趙迪命,以親病呈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二度呈辭。傳于李潝曰,安心調理。
○吳瑗啓曰,今七月二十五日,外各司內摘奸單子有頉事,察推事,命下矣。中學書吏安德成,無緣闕點,令攸司推治,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禮曹言啓曰,元子輔養官,旣已差出,應行節目,當爲磨鍊,而考見謄錄,則元子未就講前,輔養官相見時,依下敎初度則輔養官三員,竝爲進見,其後則一朔內,三巡式輪回進見矣。今亦依此磨鍊,而相見處所,以何堂設行乎?敢稟。傳曰,以敬極堂定所。
○吳瑗,以兵曹言啓曰,再明日永禧殿親臨酌獻禮時,本曹堂上侍衛,不可不備員,參知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吳命瑞爲兵曹參知。
○吳瑗,以備邊司言啓曰,頃以平安兵使元弼揆,狀罷安州牧使柳時模事,傳敎中有曰,直爲狀啓,其涉率爾,當初朝令,先問後使之啓聞,則宜有飭勵,只令收報,則其無所失,其令備局察處事,命下矣。閫帥之軍務外,不得請罷守令,自是事目,前後兵、水使與統制使之不間監營,直爲狀罷者,間或有之,自本司,輒皆推考警飭,申嚴定式,頒布諸路,則今此元弼揆之直請罷出,終涉妄率,體統所關,不可無警,平安元弼揆,從重推考,諸道一體更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八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左議政徐命均家,請受祿牌則以爲,方在呈告中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又以戶曹言啓曰,長溪君棅,孝章墓守墓官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江春道平昌郡,數外官屯及加耕田,合二結七十七負二束,寧越府加耕田一結,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今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參知有闕之代,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事,允下矣。新除授參知吳命瑞,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吳瑗,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十月當二番,前部右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來九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準二朔立番,五番六番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本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二番前部中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三番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八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分授惠化門北邊體城三間許及敦義門北邊體城十三間許頹毁處,待晴改築事,前已啓下矣。今七月二十七日,兩處城役,竝爲始役,而惠化門體城,連接將頹處二間,敦義門體城連接將頹處二間,亦爲一體修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三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八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二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於向者,以使行時事,遭儒臣之斥,伊時事狀,已悉於臣等聯名之章,而其後儒臣對疏,生疑於逼己,發恚於爽實,張皇爲說,持之愈力,其意,不但在於一時規警而已。情勢危蹙,坐違試牌,罰止例勘,惶悚至今,不意銀臺新命,遽下於屛散之中,繼而天牌儼臨,含恩畏義,不得不趨詣於禁扃之外,而所遭人言,非比尋常,雖不欲復事較辨於事過之後,而其不可冒進於榮次也,決矣。且臣宿患阿睹之疾,添㞃於暑濕之餘,白晝昏花,殆不辨物,夫今不治,將至廢視,以此病狀,決難供劇於夙夜之地,玆控短章,徑歸私次。伏乞聖明,諒臣情病之難强,亟許遞改,以安私分,仍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應敎趙迪命疏曰,伏以臣父,素多疾病,年且衰暮,居常凜凜度日,卽者晝講退後,得接家信,則臣父觸風感傷,症狀猝㞃,寒戰頭疼,氣息奄奄,朝夕之間,若難支保云。臣聞此報,方寸煎灼,情理所迫,急於歸省,玆敢投進短章,徑出禁門,臣罪至此,萬隕難贖。伏乞天地父母,曲加矜察,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擅離直次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七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記事官南泰耆,記注官李錫福,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吳志哲、辛必昌、白興聲進伏。興慶曰,日氣朝晝寒暖不適,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足部傷處,俄有夬愈之批,而昨日醫官問候,聞有猶不如常之敎,今日,則比昨益復差勝乎?上曰,今則已盡差愈,而餘氣,久然後當除矣。興慶曰,本節處,無覺知之事乎?上曰,坐久而行步,則酸麻之氣有之,日久已愈矣。興慶曰,不妨於御靴乎?上曰,然矣。興慶曰,靑氣何如?上曰,未及察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宮一向安順乎?上曰,連得好過矣。興慶曰,脈候久未診察,先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爲之。上曰,承旨草紙,不爲持入,則使注書,出外持來,可也。明翼曰,草紙持入矣。聖徵診察後曰,脈候左右三部,沈靜調均,而秋節已屆,故少有沈弱之氣矣。上曰,生脈散,停止無妨,而丸藥猶有餘者,服之,何如?當新劑而服之乎?興慶bb曰b,當新劑以入矣。應三診察後達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調均,右三部少有帶滑,而是本有之氣,不至大端矣。上曰,醫官一人,不爲診察矣,許信亦令診察,可也。日氣向寒,故欲服丸藥矣,醫官之言如此,可謂不謀而同,前日所服,猶有餘者,自明日爲始,將欲不問而服之矣,然則當新劑以入乎?應三曰,地黃所入之藥,不可服其陳久者矣。上曰,若欲盡服劑入生脈散,則此時藥味,不好矣。應三曰,以閭家言之,亦停止於此時矣。信曰,左三部沈靜,而右三部帶滑,亦不至大段矣。興慶曰,生脈散今姑停止,如減八味丸,依前方當爲劑入矣。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使許信,畢陳所見,可也。信曰,經夏之丸藥,不可進御,秋來脈候,猶有不實之慮,當其夏節,以其有熱氣,生脈散不能多進,生脈散,更爲加進似好,此無異於茶飮矣。興慶曰,醫官之議,有此岐貳,何以爲之乎?上曰,湯劑當爲停止,而今日日次,旣有生脈散劑進者,限丸藥劑入間,姑欲觀勢進服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察足部,何如?上曰,唯。聖徵診察後達曰,以時有酸氣之敎,深爲骨節間,而慮念不釋,今旣不然,他無所慮,爪甲半邊,今凝驚血,故猶有黑赤之色,此非藥水之所染,二生膏之貼付,則聖意,初以爲厭,今難連付,生地黃搗剉作膏,雜以黃蠟,連爲貼付則似可忘遣矣。上曰,爪甲所塗者,豈是驚血之所凝也?聖徵曰,爪甲長,則似當隨而漸退,而瘀血若致凝乾,則爪甲不能善長,而易致浮隔,此藥之貼付,似不甚難矣。應三曰,按察足部,則驚血尙在,若使乾而照於爪甲,則雖付藥,而必無效矣。今則惟以不牽不痛爲期,不可以解此瘀血爲意也。指甲之有赤色者,雖付地黃,何益之有?卽今麻氣,猶有存者,此由於未盡消解之致也。信曰,麻痛之氣,似不卽差,久當自除,不足深慮,爪甲赤黑色,非染於藥物者,爪甲長,則自可隨無,不知其付藥,而能有益也。志哲曰,當初不能盡破其瘀血,故本節近處,旣有酸麻之氣,又令瘀痰,滯而不解,久不差愈,則艾灸,雖難爲之,以艾氣入之,則似好矣。瘀血,乾着於指甲一邊,則不可置之,付以蠟脂,然後當解其乾矣。必昌曰,當初不能盡破瘀血,以致爪甲之凝聚,本節之滯住,吳志哲之所見,甚好,蠟脂能解乾,而爪甲亦可以速長矣。興聲曰,當初略干瘀血,不能盡散,卽今乾凝者,不可以藥解之,爪甲長,則當隨而自除,而爪甲右邊末端凝滯者,塗以脂而柔解,然後爪甲可長,黃蠟膏,限爪甲末,付之爲宜,麻疼之氣,日久自除矣。上曰,始妨於行步,今則久當自差矣,黃蠟膏,何能救此乾凝者乎?姑觀前頭,不卽差愈,則當依吳志哲之言而爲之,或又付之以蠟脂矣。興慶曰,卽今試之,何如?上曰,卽試之,然後可以責效,久則似難矣。明翼曰,當初二生膏,不爲誠實貼付,故有此餘症,卽今速試之爲宜矣。上曰,然矣。初則不能頻數貼付,其後脫襪,而半日着實付之,則果卽差愈,至於今日之境矣。興慶曰,黃蠟及酒洗等事,其已試之乎?上曰,酒則旣有只用於享祀,接賓客時之敎,而予不可洗足,是以不試之,黃蠟膏亦甚妨害,終不得一試之矣。興慶曰,何妨於藥用乎?上曰,見是香醞,故於心不安,不能洗之矣。興慶曰,醫官所陳兩方之間,必爲速試之。明翼曰,半日之功,收效如此,以此見之,事當速治之矣。上曰,旣乾瘀血,雖付某物,何以責效也?興慶曰,蠟脂半日,試付,何如?上曰,此則雖終日付之,何妨也?志哲曰,乾凝者不解,則爪甲不長矣。上曰,決無此道理矣。常時如此者,甚不好看,豈如是乎?必昌曰,爪甲一邊,不爲乾凝者,當速長,一邊乾凝者,必進長,試此解乾之劑,使之竝長,宜矣。上曰,常時爪甲之如此者,甚爲厭看,今則必不至此境矣。蠟脂亦入地黃乎?聖徵曰,不入地黃矣。雖如紙之薄,亦能引氣矣。上曰,豈不散落乎?聖徵曰,不然矣,出外當爲劑進矣。上曰,以無則加勉之意,當卽試之,而常時爪甲速長,五日之內,必一剪矣。今姑不然,似是乾凝而不長矣。應三曰,日寒則指端,必當覺寒矣。上曰,豈如是乎?應三曰,必處煖,然後瘀痰當解,而當寒則足指,必覺其異於常時矣。志哲曰,非但香醞,苦酒尤好,頻頻洗下,則可解瘀痰矣。信曰,於聖意,酒洗難便,則以煖豆腐水洗之,指甲當爲速生,而小臣惶恐敢達,前日行步,甚爲便利,而卽今脚力,不及前日,故致此矣。凡節各別留念操心,千萬伏望。上曰,初非行步,而公然致此矣。明翼曰,許信之所達雖是,醫官之言,其所勉戒者,甚好矣。上曰,其言好矣。興慶曰,血氣運用,不如常時,故如此矣。今聞醫官之言,甚悶,明日動駕,何以爲之?上曰,已爲三次退行矣,更何停止乎?明翼曰,或有蹉跌之患,何以爲之?上曰,不必如此,勿慮焉。明翼曰,乘輿,明日將駕,不可煩達,而平明離發,許久休息後,行禮似好矣。且日熱如此,時刻早定乎?上曰,以步輦行之,何必早發乎?明翼曰,早發似好矣。上曰,禮曹,似入時刻單字,而奉番則當行於平明後矣。興慶曰,辰時則不吉云,卯時動駕爲宜,而午時則似必甚熱矣。且足部傷處,猶未差復,慮念無窮矣。上曰,三嚴,定於卯正三刻,可也。興慶曰,伏聞政院之言,有釋奠祭、社稷祭、風雲雷雨祭,親傳香之敎,此前例所罕有之事,何必親爲傳香乎?上曰,此則不可持難,使之攝行,可也。{{*|出榻前下敎}}興慶曰,昨日次對,以黃海監司狀請,今秋水陸操,停止等事,陳稟定奪時,其中有城邑城操及虞候嶺隘摘奸事,無明白稟定之事矣。城操則不過設行於有城之邑而已。虞候摘奸,亦不甚關緊,竝令一體權停,未知何如。上曰,此似不緊,竝依狀請,停止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書之。明翼進伏。傳曰,頃者批旨,已諭小子之意,而緣予誠淺,幡然登途,邈然無聞,只自恧焉,卿之年齡雖高,筋力尙强,業已知之,況於昨政,授卿輔養之任,小子雖不逮,未能致山林養德之老,而授卿此任,追惟昔年,心有興感,卿雖不諒小子之誠淺,于今此任,豈乎讓焉?玆遣史官,諭予至意,新涼頓生,可便登途,卿須體小子慇懃之意,顧先儒早諭之訓,卽日幡然,用副朝野之望事。傳諭于左贊成鄭齊斗。上曰,承旨又書之。傳曰,待卿文學,業已下敎,授卿此任,追惟往歲,可曰稀有,卽日上來,何待予諭,而早諭之戒,先儒所諭,其令政院,特爲下諭,蓋以此也。卿須體此諭,卽日上來事。下諭于左參贊。上曰,又書之。傳曰,往事不必追嫌,其雖廉潔於鄕外,今於此任,非他職之比,決無過讓之理,而此時此任,豈可久曠?作速上來事。自政院,下諭于輔養官李縡。上曰,輔養官,名存實無,則不必設也,早諭爲急,故如是別諭,豈可不爲上來乎?李縡在於高陽乎?興慶曰,此時輔養官,爲任不輕矣。李縡之經術文學,不拘色目,人皆稱之,殿下必欲召致,則渠豈不爲上來乎?上曰,此任則似必上來矣。明翼曰,李縡但讀《周易》,學術甚高,卽今四方學徒,多聚講論,而渠有情勢難安之事矣。上曰,此任豈以情勢難安,不爲上來乎?明翼曰,別諭中,亦以往事不必追嫌爲敎,開釋備盡矣。上曰,輔養官有官敎乎?興慶曰,官敎有無前例,不能詳知矣。上曰,曾有以堂上,爲輔養官之規,李玄逸,亦以堂上爲之矣。興慶曰,其時李玄逸,卽爲陞資,擢拜禮曹參判矣。上曰,李惟泰,是隱逸乎?興慶曰,然矣。明日動駕吉時,辰正則不好,若定於卯正,則恐或犯之矣。上曰,差晩則軍兵解嚴之際,易致留門,而然則以巳初之刻,定爲三嚴,可也。諸臣遂退出。
○乙卯七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宣政殿,晝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吳瑗,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韓宗濟,記注官李錫祿、金廷鳳,宗臣齊平君㰒,武臣朴道常入侍時。上讀前受音初筵章,迪命進讀魚藻章,至采菽章、角弓章。上曰,小人與屬之屬音,則蜀也。迪命曰,諺解則續也。連讀菀柳章。上讀新受音,自魚藻,至菀柳訖,迪命起伏曰,魚藻,乃天子諸侯相燕之詩,而儀文有節,上下之間,頗有可觀處矣。上曰,然矣。健基曰,魚藻,諸侯美天子之詩,故不敢歌詠盛德,且有難名底意,極好之詩矣。有盛德,然後可全此樂,爲國之道,莫過於德矣。上曰,孟子所謂,賢者而後,樂此者,正謂是也。健基曰,此詩雖不歌頌盛德,而非盛德,何以致此?寅明曰,上下相告之際,必有警戒之語,而此詩,無一言及之,乃衰世之詩也。若文武之詩,則必不如此,而此但言威儀之盛,乃康王以後之詩,故角弓以下,皆有衰世氣像矣。上曰,二南,亦有如此詩矣。迪命曰,以彼交匪紓觀之,亦不無可觀處矣。健基曰,此非流連荒亡之詩矣,威儀禮節,頗有可觀,則豈可專以衰像議哉?寅明曰,與文武世詩異矣,文武之詩,則吟詠之間,自有可觀,而此則其中無可觀矣。上曰,麟趾、騶虞,有何戒語乎?寅明曰,麟之一字,最有可觀。健基曰,豈弟二字,非全無可觀矣。上曰,餘意多矣。健基曰,末章優哉游哉之說,最好矣,婉而導之,意思深遠,因此而可知臨下以寬之義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角弓,刺王聽讒之詩,而爾之敎矣,民胥傚矣,蓋敎化成,然后民心可正矣。表率之方,莫先於敎化,而先言之,最有可觀矣。上曰,然矣。迪命曰,譖佞之徒,豈皆小人而然哉?亦或靡於世道而然矣,故君子,若有徽猷,則小人自相與屬,詩人之戒語,無非明言至訓矣,故讒譖之害,不在於治平之世矣。上曰,然矣,如蠻如髦之說,何謂耶?健基曰,此言小人之讒害親戚,中國之道盡,故云矣。上曰,以無親戚之義,而言之也。寅明曰,下之化不化,只在於爲上之導迪如何耳。故以如塗塗附言之也。上曰,如塗塗附之說,何謂耶?健基曰,猱性,善升木,又敎之以升,則是如塗塗附也,喩王不有徽猷,而乃反好讒,則小人豈有爲善之理乎?詩人取比之意,深矣。上曰,然矣。與君子有徽猷,反辭也。迪命曰,上若好讒,則是引之也。寅明曰,菀柳、角弓,乃厲王時詩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菀柳之詩,頗有不臣之心,無足可觀矣。寅明曰,以臣下言之,則無足可觀,爲君上者,所當鑑念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承旨文詞最優,令獻義焉。上曰,承旨獻義。瑗起伏曰,玉堂至矣盡矣,小臣更何言哉?小臣進講《左傳》時,見之矣。昔仁祖大王,講采菽而至於流涕,此與黍離頗異,然常時,以樂只自任之意,可見天子之邦,今若此,殿下,承孝廟丕緖,想有惕然底意,而以今言之,士大夫皆幾於忘之,豈不痛哉?殿下宜加惕念,而惕念之道,只在於實心矣。殿下今日祖述之功,宜在此也。上曰,其時講《左傳》而思古,不覺愴感,今又勉戒如此,各別留意。上掩卷,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七月二十六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最壽,參贊官尹惠敎、李潝,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韓宗濟,記注官李錫祿、全廷鳳,以次入侍時,惠敎起伏曰,下番讀之矣。健基進讀,自都人士,至黍苗章,上新受音,讀自都人士,至黍苗章。惠敎曰,此章無可觀之義矣。上曰,綢直如髮,註亦曰未詳,未知其意矣。惠敎曰,雖未詳其義,然以註觀之,蓋言其髮之美也。上曰,臺笠緇撮,亦冠耶?寅明曰,冠名也。上曰,尹吉,是尹吉甫之吉字乎?健基曰,然矣。潝曰,非矣。尹氏、吉氏,乃周之昏姻舊姓,故言之也。上曰,然矣。菀結之菀,何謂耶?有怨結之意耶?健基曰,不見其儀容之美,而有煩結之意也。上曰,此詩何時之詩耶?健基曰,乃周室東遷後詩也。寅明曰,幽、厲時詩也。上曰,此乃周之都鎬京時也。寅明曰,菀字,俗多用之,而有憤悶底意矣。上曰,非伊垂之,乃上章之意,而形容儀容之盛也。惠敎曰,采綠之詩,思其君子,而未知其夫之何處往也。上曰,與嗟我懷人同也。寅明曰,異矣。嗟我懷人,則思之雖切,而不至於傷,此詩則以急見君子爲言,而薄言歸沐之言,亦非正矣。上曰,六日不詹,亦無雍容之意矣。寅明曰,然矣。潝曰,此詩雖無雍容之意,然亦可見性情之正,豈以其說而害其意乎?上曰,淫亂之意則無矣。上曰,無喜幸之意,何耶?惠敎曰,欲見而未得見故然矣。上曰,薄言觀者之說,似有急於欲見野矣。惠敎曰,不得其正矣。潝曰,此一節似野矣。上曰,雖然,國風之外,此章最好矣。且此詩,亦非旣下之詩也。健基曰,與正風異矣。惠敎曰,黍苗之詩,乃宣王,以苗雨之功,望於召伯也。上曰,興也,與甘棠相似耶?寅明曰,與甘棠相異,而與楊之水同也。健基曰,甘棠則民感召公之化,而歌詠之,此則獨軍士之歌,大小異矣。寅明曰,唯召伯然後,可以成功,故宣王送之也。上曰,有相信之意矣。寅明曰,非徒有相信之意,亦有鎭諸侯之意矣。上曰,非但鎭諸侯之意,亦自有深意矣。呂氏註,有深意矣。惠敎曰,蓋云歸哉之蓋字,當作盍矣。上曰,蓋字,語辭矣。健基曰,以此觀之,周家化深矣,築靈臺而不怨,營謝邑而無怨,凡事得人心,最好矣。上曰,然矣。惠敎曰,肅肅烈烈,與李廣事同也。此亦宣王得人之效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觀一篇文勢,乃相信之至言,非私好之言也。上曰,其於私意則脫出矣。雖然,其文則與風雅異矣。健基曰,凡文法,隨世而變故然矣。寅明曰,周之化至矣,周詩,無淫亂之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此詩,皆贊揚申伯之功而作矣。上掩卷。惠敎進伏曰,副應敎趙漢緯,副修撰閔亨洙,時在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判尹進來,我國以職秩爲尙,而卿則非用於京兆之人,近來閑遊,故受此職矣。隨其所任,當塞其責,宜矣。寅明起伏曰,小臣敢不盡心乎?上曰,近來四山松木,如何?寅明曰,稍茂矣。近來小臣,各別申飭,令執松蟲矣。上曰,人松蟲,最難矣。松蟲,豈能盡食其根?人蟲則非但枝葉,刮盡其根,此實難矣,虎北渡河,未知其理,而松蟲之無,非人力所致,各別申飭。寅明曰,各別申飭矣。且其中所難者,城役也,殘民難保,革弊實難,雖欲折衷爲之,未易矣。上曰,此等事最便,然后乃可行矣。諸臣皆退出。
==7月27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齋坐}}。左承旨洪尙賓{{*|齋坐}}。右承旨金浩{{*|齋坐}}。左副承旨洪景輔{{*|齋坐}}。右副承旨吳瑗{{*|齋坐}}。同副承旨李潝{{*|齋坐}}。注書尹敬周{{*|齋直}}南泰耆{{*|齋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浩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社稷祭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三度呈辭到院,而以永禧殿酌獻禮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吳瑗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掌令呂光憲,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在外,掌令朱炯离未肅拜,陳疏留院,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永禧殿酌獻禮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昨日只推之後,今日不爲出肅,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陳疏留院外,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疏批,雖有調理之敎,今當齋宿之日,不可不備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永禧殿擧動時,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三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金浩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卽爲牌招,而閔亨洙,時在廣州地,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依爲之。閔亨洙,旣以館職下諭,不必更爲矣。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掌令呂光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吳瑗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事變假注書閔洙彦出使,代以李昌誼爲之。
○金浩啓曰,明日永禧殿酌獻禮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兩司,除在外陳疏留院未署經外,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朴弼榦,待明朝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掌令呂光憲,旣有只推之命,待明朝牌招,以爲侍臣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7月28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仕直}}南泰耆{{*|式暇}}。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浩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夕講。
○趙明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二十四度呈辭到院,而以永禧殿酌獻禮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洪景輔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尙賓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承命,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四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金浩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旣有只推之命,閔亨洙,纔已自鄕上來云,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李昌誼,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廟內前導之聲,曾已申勅矣。廟內殿內,元無異同,而今有喝導之聲,政院申勅。
○洪景輔啓曰,今日擧動時,侍衛別班列,永禧殿大門內外庭,極其狹窄,勢難容接,侍衛中不緊人員,依近例落後於作門外事,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傳于吳瑗曰,金貴人之喪,出於意表,追惟昔年傷悼曷喩?二等禮葬,其令該曹,卽爲擧行,凡干進排等事,各別勅礪,俾無慢忽之弊。
○傳于吳瑗曰,歸厚署棺板一部,擇送于內需司事,分付該曹。
○大駕,永禧殿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遣承旨問安。答曰,知道。酌獻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乙卯七月二十八日巳時初刻,上幸永禧殿,行酌獻禮時,上御絳紗袍、遠游冠,乘便輿而出,至仁政門外,移御步輦,都承旨金始炯進圭,上秉圭,出闕門,至鍾樓街前。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左副承旨洪景輔,趨侍輦前。上曰,莫重擧動時,本兵之長,不可不隨駕,而因臺啓引入,祗迎於路傍矣。諫院推考之啓,今許允從,兵曹判書趙尙絅,以侍衛,卽爲隨駕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榻前下敎}}上至永禧殿門外,移御便輿,從西挾門入,入幕次,少選。上行望殿禮,就版位,行四拜禮訖,還于幕次,午時正,上出幕次,贊禮金取魯,導殿下就版位,行四拜禮,在位者皆四拜,贊禮,導殿下詣盥洗位,盥手訖。贊禮導殿下,詣第一室樽所,右副承旨吳命瑞酌酒,同副承旨李潝受酒訖,殿下進伏神位前,李潝奉爐,左承旨洪尙賓奉香,上三上香,左副承旨洪景輔捧酌,右承旨金浩奠酌,大祝兪健基讀祝,上俯伏興。贊禮,導殿下,詣第二室樽所,如前儀,上進伏神位前奠酌,太祝gg大祝g金錫一讀祝,上俯伏興,贊禮導殿下,詣第三室樽所,如前儀。上進伏神位前奠酌,大祝金宗台讀祝,上俯伏興,贊禮導殿下,降階復位,行四拜禮,又行後四拜禮,贊禮啓禮畢。導殿下還幕次少頃,上出幕次曰,禮判使之入侍,大臣入侍之意,亦遣史官傳之,可也。上,奉審第一室,親以巾拂拭之,至第二室,禮曹判書金取魯曰,仰瞻甚難,故高足床,已爲待令矣。上曰,奉審畢後,入之可也。殿內頗狹,繖蓋等物,移置何如耶?取魯曰,無妨矣。上指一殿司曰,此何人也?取魯曰,卽李{{!|𪻶|⿰王厚}},參判瑜之弟也。上曰,第一室影幀,摸畫於何年耶?取魯曰,戊辰年,自全州移奉摸畫矣。上曰,已爲渝色矣。取魯曰,然矣。上曰,第三室影幀,紗帽邊,似有塵矣。右議政金興慶曰,高難拂去矣。上曰,登高床而奉審,似不安矣。取魯曰,所重之事存焉,何妨也?上曰,高足床,令殿司持入,而勿爲當前,偏置一邊,可也,繖蓋,今番新爲造成乎?{{!|𪻶|⿰王厚}}曰,然矣。上曰,畫員招入之,可也。取魯曰,近來畫員張得萬稍勝矣。上曰,綃本不弊,而塗付膠末處,堅而不柔,似至於此矣。玉色少異於前日,而綃本又未免生毛矣。畫員朴東孚、梁起聖、張得萬入來。上曰,奉審後,當出問於楹外,先令畫員奉審,而彼高足床,自前有之乎?亦令畫員,上床而瞻望之。{{!|𪻶|⿰王厚}}曰,換以他床,何如?上曰,唯。畫員,奉審第二室影幀後。上曰,畫師先爲出送,可也。卽今百官班行中,能有解畫者耶?尹淳,凡事能知妙理,故亦能解畫矣。鄭敾安在?興慶曰,今方在喪矣。上曰,亦已老矣。興慶曰,宜寧縣監趙榮祏,畫人之像,能得逼眞云矣。宗班中,或當有之,使之問啓,何如?上曰,南原君能知之,而今赴北京矣。上,又上高足床,奉審第二室詳細訖曰,此事之始作,極爲重難矣。上還至門棫gg門閾g,入還向第一室、第二室、第三室,更爲奉審訖。上曰,殿司下帳,可也,出坐楹外。上曰,諸畫師之奉審者,招至階上問之。得萬曰,比於丁未年奉審時,漫漶分明矣。上曰,所謂分明者,指何事耶?得萬曰,綃與紙相接之間,浮隔矣。上曰,玉色無所傷乎?得萬曰,然矣。取魯曰,屢經霖霾,故如是矣。上曰,守僕一人,招入,可也。守僕立於階下。上曰,隨行守僕,今爲幾年問之,守僕曰,今至二十四年矣。上曰,第二室影幀,年年漫漶,寖漸有異,與丁未年,別有所異者乎?問之,守僕曰,逐日與殿官奉審,故未能詳知,而玉色則比看丁未年,知其有異矣。取魯曰,丁未年奉審時,有下敎漸不如前,則使之稟達矣。上曰,浮隔之事,姑未知有之,按摩則頗爲堅硬矣。明翼曰,臣等之意,亦以爲然,今承聖敎,果然矣。上曰,以膠末,貼付其傷拆處,故如是堅硬,或恐堅硬者,全爲落墜,而面部肉色,更不至於漫漶乎?使之各陳所見,可也。取魯曰,典刑之移畫,似甚不難,而摸得肉色,甚難矣。上曰,若使趙榮祏移摸,則可能善爲之乎?興慶曰,趙榮祏,卽故參判榮祿之弟也。明翼曰,見其所畫,則決非尋常畫工之所能當也。取魯曰,戊辰年,移畫第一室時,故判書金鎭圭,以前持平,方在草土中,而時有起復之議,自上,有異於兵革之敎,故其議遂寢,事之重難,可知矣。畫師朴東孚曰,卽今玉色如此,前頭似必漸不如前矣。梁起聖曰,玉色已變,不無前頭之慮,而不知其數年來,益致漫漶矣。上曰,此言是矣。但恐綃本寖傷矣。取魯曰,戊辰年,使畫員三人,移畫功臣畫像,以爲取才,而其時,招時、原任大臣,而問議之,且聞移畫之事,則反勝於對人而畫出云矣。東孚曰,移畫甚難,以竹靑紙摸畫,然後可無差爽,高掛畫像,瞻望而移畫,尤難矣。取魯曰,畫像之法,能傳神然後,亦有精氣矣。上曰,範圍則似無不同之患矣。明翼曰,先正臣宋時烈畫像,移摸數本,奉安于諸處,而見之則皆能傳神矣。取魯曰,臣叔父故相臣金構,身死後畫像,掛於壁上,而使秦再奚移畫,則殊無差異矣。上曰,問于朴東孚,可也。東孚曰,移畫則必多相違處矣。取魯曰,秦再奚,今難得矣。上曰,戊辰年監造官有之乎?問之。興慶曰,已過四十餘年,似無生存者矣。上曰,至重至大之事,必得其人而爲之矣。移畫之際,惟肖極難,而開眼至今分明,此今日畫工之難及者,況前日,難保其七分之恰似,而今又移摸,則當何如耶?趁此不甚漫漶,將欲移畫一本,而以此之故,事甚重難,問于入侍諸臣,可也。興慶曰,前日粹容,旣不能十分惟肖,今又移畫,亦何望十分惟肖乎?其不相肖似者,付火洗草,必以惟肖爲期,趁此不甚漫漶之時,畫出一本,宜矣。上曰,行告由祭後,若不得畫員,則以無善手畫員,而不得移畫,又行告由祭耶?禮判、承旨,各陳所見,可也。取魯曰,乙巳、丁未年,累次奉審,則已多傷處,第二室影幀,不如第一室影幀之有數本,而只是一本,切恐漸至於漫漶之極甚,故今番又聞殿官之言,而仰達矣。戊辰年,則影幀掛奉於壁上,而傳神云,此則舊本,不至漫漶,故能如此矣。上曰,只摸面部而已。恐無所害矣。取魯曰,卽今畫師,雖不如前,摸置一本,似好矣。明翼曰,畫師,雖以爲不必更加漫漶,而以愚淺之見,不無所慮,果益漫漶,則豈不悶哉?移摸傳神,兩件中摸置一本,似好矣。先儒,雖有一毛一髮不同,便是別人之語,而其依俙彷彿者有之,禮判之言,不無所見矣。取魯曰,丁未年秦再奚,未死之前,使不得移畫,是可恨也。上曰,癸巳年粹容之善成,非由於秦再奚之善手,而實緣國事之善成也。其後士大夫家,皆用秦再奚之手云矣。尙賓曰,前頭更加漫漶,則不無深慮,趁此時,摸置一本,事理得宜,而但年歲已久,難於移摸,則豈不悶乎?浩曰,至重至大之事,若不惟肖,則將何以爲之?博問於大臣、儒臣而後,行之似好矣。上曰,摸畫後,肉色則雖瞻望而施之,可能爲之矣。取魯曰,此則當然,而最難者,傳神矣。上曰,其間安知不能傳神乎?景輔曰,三百年奉安之禮,至重且大,若博求工畫者,移摸一本,則雖不能十分肖似,猶勝於漫漶而無憑,聖敎似爲至當矣。瑗曰,小臣旣不得近前奉審,至重之事,不可質言,而歲月久遠,不無漫漶無憑之慮,趁此時摸置一本者,聖慮至當矣。潝曰,以不工之畫手,摸畫至大之事,極涉重難矣。上曰,未知影幀,畫以正面故然,而第一室鼻梁左右邊,有紋畫,而第二室則無左右畫,若是漫漶而不見,則豈不悶乎?得萬曰,依微不見,而蘭臺則分明,似由於漫漶矣。上曰,以第一室御容見之,用畫甚微,而今則用畫太分明矣。第二室肉色綃色,一般無間矣。取魯曰,累百年之餘,豈不如是乎?新摸一本,奉展於一殿,則自有活動之氣矣。上曰,洪景輔之言,是矣,李德壽以爲,舊本將奉於何所?是思之深也。肖與不相肖之間,不得已勢將摸畫,而亦必有毫釐之差爽也。範圍,則雖從舊本摸寫,而肉色,則豈不瞻望而移畫乎?活氣則當如禮判之言,似有之矣。彼畫員三人中,何以知誰能傳神,誰不能傳神乎?非龍眠則難矣。然摸畫而與舊本有異,則將安用圖畫署哉?新爲摸畫,似當有活氣,而試看舊本,如是漫漶之中,猶有精神之照人矣。景輔曰,士人中,有善於畫法者,其名,卽尹德熙也。尹斗緖之子也。上曰,尹斗緖,我國名畫也。取魯曰,國家必欲移畫,則豈無畫工耶?上曰,第二室影幀傷處,年久後,不無漸至漫漶之慮,古有弓劍莫攀之語,弓劍尙然,況三百年奉安之影幀,一朝漫漶,而瞻仰無所,則其在情理,豈不缺然哉?趁此不甚漫漶之時,移摸一本,新本則姑勿展奉,前頭舊本,若至漫漶,以新本換安,則事甚得宜,此意遣禮官,問議于時、原任大臣、奉朝賀及在外儒臣處,可也。{{*|出擧條}}上曰,竹靑紙雖熹微,好於摸畫乎?問之,奉掛於壁上,而摸寫不難乎?問之。得萬曰,摸畫,則無如竹靑紙,而掛壁而摸寫,極難矣。上曰,事體未安矣。掛壁而豈不得摸寫乎?興慶曰,行禮後,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趨蹌之際,足部無所妨害乎?上曰,無所妨害矣。鄭敾,曾於輪對官時,見其已老,而其畫法之行於世者,亦不爲大段矣。取魯曰,尹德熙,善畫云矣。上曰,趙榮祏、尹德熙二人之名,已爲聞知,又復廣問其工畫者,可也。大祭,何不用軒架乎?取魯曰,元無軒架矣。上曰,古之文殊殿,則用樂章於祭享矣。齋室甚狹,移畫時,處所收議後,更當議定矣。取魯曰,別處,似勝於此處矣。上曰,爲其齋室,故欲於此處移畫矣。明翼曰,今此眞殿外大門,雖北向,以左東右西之義論之,西爲左,此爲東狹gg東夾g,大駕,宜由此門,而今從西狹gg西夾g,入莫重正門,通禮,錯認誤導之罪,不可無懲,而本院請推之外,他無可施之罰,從重推考,何如?上曰,此是殿內,出外後,陳達可也。上入幕次,申正初刻,上出幕次,御便輿,從東門而出,御步輦。明翼,進圭後曰,西狹門gg西夾門g,依前勿閉,使之出入,何如?上曰,依爲之。浩曰,俄者大駕,從西狹門gg西夾門g而入,此非通禮之誤錯前導,而專由於鳳頭別監,誤導之致也。通禮若誤導,則罪不當止於推考,而旣是鳳頭別監之誤導,則似當有懲治之擧矣。明翼曰,責在通禮,臣以大體請推,然詳問其事實,假通禮、引儀、寶劍差備,皆從東狹門gg東夾門g入云,以此觀之,通禮似無誤導之失,實由於鳳頭別監誤導之致,宜有科治之道矣。上曰,其令攸司推治,可也。浩曰,通禮亦不可謂全無所失,推考警責,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還宮,樂作,至仁政門外,御便輿,釋圭,上入于內,樂止。
==7月29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病}}。注書尹敬周{{*|式暇}}南泰耆{{*|式暇}}。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吳瑗啓曰,明日社稷大祭齋戒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答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五度呈辭曰,卿之辭單,決知過矣。曾已別諭,而卿讓冞篤,故三度代撰,欲循常規,安心例批,便卿調理,今則以謂乎辭單,則旣過數十,以謂乎日候,則秋涼頓生,於予備悉禮待之道,於卿庶乎勿藥之瘳。右揆獨賢,豈可恝視其國事,困我已極,又何若是其尋單,廟務多滯,宜乎幡然而造朝,常廩不腆,其何過辭而不受?卿須體小子之慇懃,效古人之盡瘁,其乎安心,勿復尋單,其卽視事,用副予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傳于吳瑗曰,今日晝、夕講停。
○又傳于吳瑗曰,考見,張貴人前例,若二等,或過二等,則草記擧行,或爲三等,或無,則依判付擧行。
○又傳于吳瑗曰,昭儀禮葬,則以三等爲之,而今則異於前,故以二等下敎矣。張貴人禮葬,前例未能詳知,使之考出,若以二等爲之,以二等擧行,三等則以三等擧行。又傳于吳瑗曰,其等宜從禮文,雖以二等擧行事下敎,更思之,昔年張貴人禮葬,未知何等擧行,若過此等,則非特爲下敎之意,其令該曹,考其前例,若過此等,則依張貴人例擧行,其時若亦二等,則無更稟之端,直爲依初下敎擧行,或若三等,或無,則其後禮葬,已有其例,貴人、昭儀,其品各異,其亦依下敎,二等擧行,分付該曹,禮葬外,其他擧行者,其在追惟昔年之道,豈可參差?依癸未年例擧行事,分付該曹。
○洪景輔啓曰,今日賓廳次對時,兩司當爲進參,除在外、陳疏入啓、未署經、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外,掌令呂光憲,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朴弼榦,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吳瑗曰,推考傳旨捧入。
○吳瑗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吳瑗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來八月朔祿俸,令倉官輸送,則以爲,臣於病廢中,伏蒙祿俸,令倉官輸送之命,不勝惶感,而其在義例,決不當輒施規外之恩,臣之義分,亦不敢每朔冒受,以喪其廉恥,惟有悚懍竢罪而已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令倉官輸送。
○吳瑗,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今七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今月內無故日退定事,曾已啓達矣。大提學未差,今月已盡,更無餘日,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金貴人之喪,禮葬外,其他擧行者,依癸未年例,擧行事,命下矣。考見謄錄,則癸未年䄙嬪之喪,祭需從優磨鍊輸送,而發引後,墓所成殯、破殯兩奠,令本官備給事,依傳敎擧行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之意,分付該曹及本道,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二十九日,別破陣李世鳳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幼學金應湘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金虎門守門將崔萬淸,丹鳳門守門將李大實,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歸厚署棺板一部,卽爲擇送于內需司,分付該曹。
○吳瑗啓曰,上番兼春秋李錫祿,親病猝重,不可强令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只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吳瑗,以戶曹言啓曰,傳曰,昭儀禮葬,則以三等爲之,而今則異於前,故以二等下敎矣。張貴人禮葬前例,未能詳知,使之考出,若以二等爲之,則以二等擧行。三等則以三等擧行。傳曰,其等宜從禮文,雖以二等擧行事,下敎矣。更思之,昔年張貴人禮葬,未知何等擧行,若過此等,則其令該曹,考其前例,若過此等,則依張貴人例擧行,其時若亦二等,則無更稟之端,直爲依初下敎擧行,或若三等,或無,則其後禮葬,已有其例,貴人、昭儀,其品各異,其亦依下敎二等擧行,分付該曹,禮葬外,其他擧行者,其在追惟昔年之道,豈可參差?依癸未年例擧行事,分付該曹。傳曰,考見張貴人前例,或二等,或過二等,則草記擧行,或爲三等,或無,則依判付擧行事,命下矣。張貴人禮葬,則事在久遠,本曹無可據謄錄,而取考禮葬圖,則嬪、貴人,自是二等禮葬,故今亦依例,以二等禮葬擧行,而禮葬外,其他擧行者,依判付,以癸未年例,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禁衛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今七月二十四日,本營軍兵番中日時,監試敎鍊官魚震海,騎芻五中沒技,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身罹死病,久在鬼關,仕宦一路,便作前生事耳。水曹閒局,猶以虛帶爲懼,逐日尋單,以祈解免,而迺者意想之外,忽有選部新命,臣尤惶悶憂迫,不知所出也。念臣嬰疾,首尾五朔,凶兆危症,轉輾層加,醫家束手,藥無所施,一息奄奄,已絶回蘇之患,老父爲之悲嗟,家人日夜遑遑,似此景象,豈可復論於官職去就,而況玆銓任,何等緊重,乃容臣牀簀縷喘,尸居瘝曠耶?且臣之向來顚沛,實非一時微薄之比,至今追思,尙覺慙悸交中,雖使臣無此病狀,其於政地gg情地g,已作永謝之人,顧何敢冒沒復當,以自壞其廉恥哉?恩除之降,亦旣有日,而神昏氣促,不能綴成文字,今始忍死陳懇,仰干宸嚴。伏乞天地父母,俯垂悶惻,將臣職名,亟賜遞改,俾得安意就盡,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情跡危蹙,不敢陪扈於動駕之際,祗伏路次,瞻望羽旄之美,不自意聖明,曲賜諒察,住輦道上,諭之以允從諫啓,宜卽隨駕,如臣渺末,何以得此?惶隕感激,雖不得不冒出,而白簡,尙留臺垣,則趙克亮事,便是未收殺也。夫克亮之有罪無罪,天鑑固已俯燭,臣不必更辯,而當初帳殿處分,旣出於參量,伊後大臣陳達,至有調用之敎,則臣之檢擬於十年廢棄之中者,蓋出疏滯之意,而今者臺臣,請汰於過限已遞之後,必欲痼人於聖世之下者,無乃已甚乎?且於宗廟奉事李秀徵供辭,亦有所不容泯默者,玆敢略暴其事由焉。太廟親享前一日,有人來傳,李秀徵,於太廟內,斫取生松,斲作馬槽,而嫌其色新,以土和水塗抹,使軍人負送其家,則軍人力弱,貰馬載納云。臣聞來不勝驚駭,欲爲査問,而適値動駕之時,未及覈實,罷齋後,親自査問於守僕,則其所謂生松,卽風落木也。此與斫伐有異,而仍而置之,則後弊有不可勝言,不得已稟議於都提擧而草記矣。今者馬槽,變爲花盆之臺,其粧bb撰b爲說,固已可駭,而至引書員雇軍名字,謂臣之舊傔與奴子,有若臣被囑於此輩,故爲逐去者然,誠可笑也。其所負犯,旣若是其狼藉,則守僕之口,何可防於査問之際,而臣家奴子,元無雇立於本署者,則指別人爲臣之奴子者,何意也?至若鼠破席仍存事,亦有委折,向者修理後數日,守僕來言,俗所謂麝香鼠,不知自何入於殿內,新排席子,間間咬破,紅綃帳亦有咬傷處,而俱不至大段,曾前或有此患,則設機捕鼠而已,蓋以此移安修改,甚重難故也。臣使之往稟都提調,則以爲因此移奉,果爲重大,今姑仍置,親享之時,陳白事狀爲可云,故臣亦以爲得宜,親享之日,因都承旨趙明翼,替達其由,伏想聖明,亦必記有之矣。雖使秀徵,眞有請改之言,因此慍怒,萬無其理,況初無一言,相難於臣等,今反忽地爲言,此亦未可曉也。且其所謂,大木根斧痕狼藉云者,極涉駭訝,卽使郞廳摘奸,則以爲昨年春,以倚墻覆殿木斫伐事,依定奪,禮曹堂上,與提調眼同,伐出十餘條矣。其根尙存,此外元無斫痕云,未知秀徵,强爲此恐動之言,必欲生出事端於本署而然耶?臣本以無似,忝叨重任,左右受困,應接不暇,決不可徒恃寵靈,盤礡不去,以益其罪戾,玆敢不避煩猥,略陳危懇。伏乞聖明,亟命削臣兼本諸任,以幸國事,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上款撕捱,業已下敎,李秀徵事,極可駭也。郞廳之反攻提調,曾所未有,其在懲後弊之道,不可不嚴懲,施以告身三等之律,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臣衰癃實狀,旣蒙天鑑之俯燭矣。近仍館僚不備講筵間輟,强疾就直,期效職分之萬一,而膈喘脚痺之症,日漸添劇,非但臣心自危,觀者莫不憐之。昨者陪班罷歸後,忽覺流汗如沐,氣息綿綴,兩脚全未運用,百骸無不酸痛,黃疸餘症,一倂復發,昏倒直廬,作一未冷之屍,目今症形,斷無出入前席之望。且疸病重發,十無一生,若不能趁卽醫治,轉至危境,則雨露生成之澤,亦難乎沾噓枯萎之物矣。情窮勢迫,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亟遞臣職名,俾得還家調治,少延殘喘,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別兼春秋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以母病之危劇,冒控私懇,獲蒙恩暇,幸得專意救護,少伸子職,聖恩如天,隕結難報。第八耋老人,積年沈痼之疾,今又添劇於膝下慘慼,胸膈痞悶,呼吸短促,胃氣積敗,食飮不下,眞元大脫,氣息綿綴,長時委頓昏沈。而少有醒覺,輒必悲疚,爲日愈久,而症形愈劇,臣方煎泣罔措,念不及他。而此際又叨史局兼任,嚴召荐降,臣於是職,旣以單薦,慘遭人言,則去就一節,非所可論,而目今情理,實無一刻離側之勢,疾痛之極,宜卽鳴呼。而適値酌獻禮淸齋之日,控籲無路,未免坐違,惶悚悶蹙,恭竢譴罰,恩靳例罷,牌召又下,嚴畏分義,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略陳懇迫之悃,更瀆仁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命鐫遞本兼兩任,俾得終始救護,以伸至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獻納李光運疏曰,伏以臣何爲者,聖渥至於此也。前後寵除,罔非抆拭之眷,一再恩遞,亦出庇覆之私,臣誠仰感洪造,退守愚分,庶冀生成之天,卒有以曲遂之也。今玆之命,又曷爲而至哉?此殆聖上,不以臣不肖,舍其前愆,許其新圖,不使爲淸朝終棄之物也。顧臣所被,何往而非君恩,在臣私義,豈不欲竭蹶趨承,少伸叩謝之忱,而第其必不可出之狀,前旣瀝盡肝血,屢煩聽聞,伏想聖明,亦已下燭之矣。且臣曩陳辭疏,遽獲嚴批,至今追思,尙有餘懍,而此則出於一時匪怒之敎,臣何敢有憾於天地之大,而惟是尹志遠之疏,遣辭危險,構罪狼藉,至以施重譴嚴防限爲請,臣於是,實不勝駭怖之至,臣之前疏,不過被斥自辨,平說道理而已。而志遠,所以罪狀臣者,閃弄叵測,都無倫理。或曰,本事輕重,未詳如何。或曰,急於護私黨,徒欲眩亂天聽,脅持臣身,以售其擠陷之計,噫,未詳本事,而直斷以犯上之律,欲攻異己,而勒驅諸護黨之科,惟意蹈藉,專事僇辱,臺閣言論,豈宜若是其囫圇,而究其心術,吁亦憯矣。其疏旣非登徹,其言又不足與辨,臣不欲呶呶較絜於事過之後,而若臣難冒之端,視前尤有bb所b加焉。恩除荐降,而莫知承膺,嚴召再辱,而輒犯違逋,昨日陪扈之班,又未克趨參,分義掃盡,罪戾層積,聖度過恕,郵罰不加,封緘見格,進退狼狽,抱玆悶蹙,達宵彷徨,敢將已具之疏,更申必遞之懇。伏惟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危隘之勢,諒臣懇至之悃,亟削臣職名,重勘臣罪負,使私義粗安,頹綱少振,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憲鄭錫五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猥擬考試之望,半日之內,召牌三降,嚴畏分義,黽勉承膺,而惶愧之心,尙今未弛,乃於千萬不意,又以臣爲司憲府大司憲,此何爲者?臣始聞驚惶,心神飛越,直欲循墻,而不可得也。念臣庸駑譾劣,百無一似,徒藉先蔭,謬蒙誤恩,名塗華貫,無非臣踰分不稱之地,尋常懍惕,若隕淵谷,至於今日所叨,地望自別,視前踐歷,尤爲倖冒,夫擔物者,己力所堪,則雖其氣喘膚汗,猶得支吾,而如或加之以倍蓰,則終必蹶而不起,臣之曾前所擔,亦非己力之所堪,而今又加以倍蓰之重,是其勢,不但止於喘汗不起,而必將顚頓狼狽而止耳。仍伏念言責之任,孰非爲重,而臺憲之長,責任尤別,是豈可人人而授之,而如臣軟劣,所可得以濫叨者哉?況今世道之難平,臺風之積衰,駸駸如下山之勢,雖使古人而當之,亦必措手不得,如臣者,又何足論哉?百爾思之,決無冒出之理,玆不得不坐犯違慢之科,昨日陪扈之班,克未趨參,惶霣之極,尤增死罪。伏乞聖明,亟賜明察,將臣新授職名,亟行改正,仍治臣前後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京畿監司李眞淳疏曰,伏以臣蹤迹,旣甚畸孤,才具亦且魯下,而猥蒙聖眷,致位宰列,歷試外內,蔑效絲毫,閒司佐貳,猶患不稱,軍銜散列,粗安本分,此不惟臣之自知甚明,伏想聖明,亦或俯燭,而今於千萬夢寐之外,忽叨畿輔觀察之命,臣不勝感激恩私,繼又惝怳,莫省所由也。臣曾忝沁都居留,至被臺臣彈擊,其後四年之間,所謂資望,一樣尙淺,而見今所授藩任,按察三十六州郡,比諸一島鎭撫,職責較重,則今何以較重前職者,畀之於望淺如舊之身耶?臣心愧悚,固不暇言,其爲貽累朝政,尤何如也?反復思量,終無冒膺之勢,恭俟多日,久無駁正之論,不得不瞻天自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察臣控辭之出於中心,亟解遞臣新授之識,使藩任無忝,任分獲安,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大司諫李壽沆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歸省先壟於經年曠掃之餘,幽明感激,生隕死結,仍伏念臣待罪湖藩時,急於先葬之移兆,猥陳悶迫之情矣。何幸慈覆之天,曲加矜諒,特許鞶帶之褫,至以情理可矜爲敎,葬故之經紀,固可以及期矣。父母之體魄,庶得以安厝矣。仰感洪恩,不禁涕淚之交下,臣之請由今行,不獨省掃之計,蓋欲及時措置,以爲移窆之地,而臣於堪輿之術,本無眼目,葬親大事,只憑人脣吻,定其取捨,此固臣不肖之罪也。所占新兆,前後風水師,一辭贊美,故初欲於今秋,定行緬禮,今有有識之士,長於山家者,所見獨異,大爲非毁,與前稱譽之說,不啻坎离之不同,而毁之者,其人有足可信,其言有足可徵,臣之積年完定之事,到今大狼狽矣。噫,臣獲罪神明,早失怙恃,夙宵悲泣,恒有祿不逮之痛矣。一分追報之道,只是厚葬之一着,而十年經營,事不從心,艱定一穴,又不佳吉,論臣之罪,與古之顙有泚者,相去幾何耶?臣於是,變改塗轍,求覓他山,而先山之內,旣無純吉之處,隣近之境,亦無可占之地,勢將束裝贏糧,往求於畿湖之間,不計道里遠近,必以完占爲期,然馬首初無指的,歸期亦無定日,古人所謂,不得則不歸者,卽臣今日之心事也。而職名,尙在於身上,有比閑班散職之比,曠久虛帶,分義之所不敢安,遠外出入,事勢亦多有難便者,臣竊念方伯,重任也。而春間特遞,旣出於聖念之曲諒,則見今所帶之職,比藩任,輕重相懸,我聖上卒惠之德,必不以一遞,有所留難也。臣內牽於遷厝之至懇,外恃以曲庇之聖眷,敢以疾痛之號,仰陳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俯諒哀矜之狀,特令見職之遞改,俾得任意往來,隨地廣覓,使臣至願克諧焉。臣自夫山事之緯繣,忽忽芒芒,形若喪我,默念臣年,已過知命之歲,顧瞻身後,且無繼志之兒,或恐朝露便晞,先兆未移,生爲不孝之人,死爲不瞑之鬼,用是焦慮,五內糾錯,重以阡隴登降之際,脫着失宜,賤疾且作,身委床席痛勢轉㞃,仰惟眞殿酌獻,涓日已迫,而病情如許,亦未得趁期復路,趨參從班,臣罪尤萬萬矣。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省焉。
○掌令朱炯离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眷祐我宗祊,誕降我元良,水痘之候遄已,輔養之任已選,環東土數千里,凡有血氣者,孰不鼓舞而慶抃?仍竊伏惟,臣以憲職,獲近天光,于今十許年矣。恩榮鏤腑,時發夢寐,而臣身不幸,涓埃未報,奇疾旋嬰,形骸日鑠,精力日耗,年紀未暮,鬼事已迫,屛蟄丘壑,永絶供世之望者,亦旣七經歲矣。前後恩除,輒皆在鄕而違逋,國家哀慶,亦未得進身京輦,臣節都虧,至被譴削,一息雖存,曾不如死,愧恧惶懍,罪難勝贖,撫心悲悼,中夜涕泣而已,昨年外邑之除,未赴旋解,歸伏鄕廬,隨意將息,何莫非恩造?惟日與村氓野老,歌詠聖澤,不自意筵臣,過煩提稟,聖明曲加眷庇,以臣之故,而責罰,至及於銓官,繼而有太常除命,遠方人之蒙被如許渥恩,固前所未有,私心感激,姑不暇論,而悚蹙不安,當復如何?自居以有用之才,而唐突承膺,固私分之所不敢,而第伏念聖上之恩顧,若是其隆摯,而臣若一味退伏,冥然無蠢動意,則實非所以仰體聖意,而殆近於高尙偃蹇之態,亦在所不敢,故擔舁遠來,秪爲粗伸分義計矣。前除纔肅,新命又下,臣於是乎惝怳隕越,益不知所以措躬也。臣是遐裔一賤士耳。孱憃鈍劣,百無肖似,重以此難强之疾,筋力奔走,亦無其路,雖閒司漫局,猶恐不能稱塞,而況此風憲之職,責任如何,而顧可以屢畀於病脆倥侗,一無用之賤臣乎?選部之檢擬,誤矣,聖上之點授,亦誤矣。臣於才分,自量甚審,於言責,自畫已固,其敢以寵靈之不可辜,而冒出而承當乎?臣身狼狽,有不可恤,而其於病國事何哉?且臣跋涉炎程之餘,宿痾添劇,自數日以來,頭腦如碎,肢節如刺,寒熱交作,食飮專却,粘伏床玆,宛轉叫苦,天牌之下,末由起動,坐犯違傲之律,臣罪萬死,而罰靳例罷,臣尤一陪震慄,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伏乞天地父母,燭臣所辭,實由肝膈,察臣病狀,非出假飾,亟許鐫遞其職,以幸公私,俾臣得以安意調息,獲遂首丘之願,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陳他說,而區區愛君之誠,根於秉彝,略貢草草一語,以效芹曝之忱焉。恭惟我殿下,睿質天縱,聖學時敏,日新之德,人孰不欽仰,而第伏覵辭令之間,不能無偏急之病,雖官師相規之言,輒先疑以黨套,不暇究其是非,惟視色目之同異,而扶抑之,武臣之與文臣商較,則輒必伸武而詘文,至或過費辭旨,豈武臣專是,而文臣盡非耶?黨議排張,爲病國之根,輕侮武臣,蓋近世之弊,故殿下深慮乎此,先有主張之心,事至而不得放下,以致權度失平,處分顚倒,不暇顧其有乖於平心應物之範,則豈必如是而後,蕩平可致而武力可競耶?人君大中至正之體,恐不如是,《大學》所謂愛惡之僻,《孟子》所謂發於心害於事者,不幸而近之,臣竊惜之,豈殿下於學問,惟以博爲務,而涵養工夫,有些未盡而然耶?臣愚死罪,竊願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記》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此言人君,不宜大其聲色,而簡重其辭令也。且古語曰,人心之發,因言以宣,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又云容貌辭氣,乃德之符,亦願聖明之體念焉。臣從下土來,凡於朝廷事,爲有如聾瞽,無一事論列,今玆所仰勉,止此而已。豈敢望少槪於聖心,而若臣則竊自附先格君心之義耳?神昏氣短,語無倫脊,惟聖明,恕其妄而鑑其誠焉。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玉堂箚子,{{*|副提學尹惠敎,修撰兪健基}}伏以臺諫,入侍次對,法例當然,掌令呂光憲,牌招之下,不卽入來,次對罷後,始乃詣臺,其在事體,極爲未妥,請掌令呂光憲遞差。答曰,依啓。
○乙卯七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尹宋寅明,吏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趙顯命,戶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洪景輔,修撰兪健基,記事官南泰耆,事變假注書李昌誼,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進伏。興慶曰,昨日旣甚蒸菀,而勞動將事,夜來陰雨,終朝不霽,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昨日殿階升降之際,足部無所妨害,更無添加之患,而夜來休息後,亦得一樣乎?上曰,雖有酸麻之氣,而行步之後,別無所損矣。興慶曰,不有浮氣乎?上曰,亦無此患矣。興慶曰,能爲忘遣乎?上曰,少異於常時矣。興慶曰,日氣雖熱,而進御生脈散乎?上曰,已服數貼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一向安寧矣。興慶曰,元子宮一向安順乎?上曰,如前好過矣。興慶曰,別無大段稟定之事,只爲承候,又因次對日次而入來矣。上曰,咨文草,前例如此乎?眞明曰,有前例,以令戶部,査出施行爲言云矣。興慶曰,此乃全光監司徐宗玉啓本也。錦城縣監具宅奎,癸丑條舊還上,初不出令,全然未捧,其在懲礪之道,不可置之云,雖未知其未捧委折之果如何,而道臣旣狀論,則似不可不一番拿問矣,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具宅奎,累次以此等事拿問矣。道臣狀啓後,不爲擧行乎?興慶曰,拿問則可知其由矣。興慶曰,向者戶曹參判宋眞明,以咸陽軍丁事,有所稟達,以爲金洸在任時,簽得軍丁二百七十餘名矣。其後許晶到任後,多有頉下者云,故仍有査覈之命矣。今考査狀,則當初軍丁二百七十餘名內,許晶在任三年間,所頉給者,至於八十一名,而其中陞戶病廢應頉者,亦多有之,二三年間,雜頉之至於此數,不是異事,殊與所聞差異,而旣爲査來,故敢達矣。上曰,其間雜頉,多則多矣。興慶曰,八十一名內,應頉殆近五十名矣。上曰,諸議如何?興慶曰,願納病廢者,至於二十餘人,故或以循私頉給爲疑,以爲不可無罪云,而趙顯命則以爲不是異事云矣。寅明曰,此等細事,當初行査,臣未知其得當,然旣已行査有難,無端置之,則以願納一款,爲罪無妨耶?游曰,臣意與宋寅明之所達,無異矣。初非必可査之事,而旣令査覈,而三年之內雜頉,未免夥然,其間亦不無不善爲之事,不可置之,參酌施罰,似爲得當矣。顯命曰,以大體言之,則不可置之,而願納一款,似當爲罪矣。眞明曰,臣於向日,句管堂上入侍時,爲慮逃故,査正後,一經遞易,則後官,不能遵守,奸吏居間冒頉,軍政之紊亂,又復如前,以申飭之意陳達,而語次間,及金洸、許晶咸陽時事,此特過去之言,而禮曹判書金取魯,以爲言出筵中,不可仍置云,故有査覈之命,而旣査之後,事實相反,則當置之,而病廢者,未免數多,願納者,亦有之,此則非矣,似有略干論責之道,而此邑旣如此,則他邑推此可知,各道行關申飭,則似好矣。上曰,判尹、吏判之言,是矣。當初禮判以爲,言出筵中,不可仍置,故有所行査,而旣令行査,則以外方觀之,事體不輕,戶曹參判之言,亦是矣,許晶罷職,申飭各道,可也。興慶曰,行關各道之際,願納事,不必擧論矣。上曰,以冒頉爲言,宜矣。{{*|出擧條}}上曰,咨文欲爲啓下,而三十九年咨文之說,有若在於其年,書其年條,似宜矣。寅明曰,製述官製進,故不知其年條而然矣。上曰,曾有下敎大臣之事,而大抵世道,漸漸汚下,齊威王,烹阿大夫而後,其國大治,凡係貪官,無論大小事,當嚴治,而於北伯李箕鎭,西關伯朴師洙事,曾有下敎事矣。守令則無稟定之事,而官吏令攸司科治,然則官吏訐訴官員,其弊無窮,而命吏,亦難措手足矣,李檥事,何以爲之耶?累經兼春秋,故予知其爲人,而雖似殘劣,亦頗堅剛,且年旣衰老,似不居官,而行貪汚之事,故予亦差送,卿不見其平安監司狀啓乎?李檥有二件事,而一件事則向者朴師洙如此之言,實是病痛處也。望見不似云,邊將中引見時,果見如此之人,而朝廷命吏,謂之不似者,此近迫切矣。狀啓以爲,李檥爲人不似,故果爲貶罷,而李檥自知不免居下,以五十兩錢,行賂於營下,而李檥下吏,旣爲恣行胸臆,而或恐失此殘弊之倅,相與謀議,而作此行賂之計云,兪健基,曾陳廉問之弊,其弊可知,已遞之倅,爲此廉問,未免過矣。李檥以錢兩,行賂於監司親近之營吏云,此則理外之事,李檥雖庸劣,渠亦人,必不爲此事,一件事則莫折獄事,恐其革邑,使人誘說莫折,使之變亂,故敬差官翻案而來,自營門訊問於李檥之刑吏座首,則皆歸咎於李檥云矣。李檥果雖爲此事,旣非貪吏,亦非虐民之事,旣遞之人,何必廉問?其時收賂營吏,事當嚴刑,而亦不必如是狀聞矣。座首有城化之分,不當如是歸咎矣。李檥今已上來,吹毛覓疵,似不可矣。興慶曰,狀啓未及得見,而遞官之後,似爲廉問矣。游曰,褒貶封啓時,只與都事相對,而至於小房子,皆爲屛去,何可行賂而圖囑耶?上曰,今此詢問者,問其李檥,何以處之耳。興慶曰,道臣旣爲狀聞後,不可置之,雖是理外之事,一番拿問,得宜矣。寅明曰,行賂一款,不必問之,至於莫折事,關係甚大,事當査覈矣。顯命曰,旣已狀聞之後,不可置之,莫折事,旣爲取覈回啓,而敬差官,似爲見欺矣。上曰,諸臣盡達之。游曰,道臣狀聞後,不可置之,況莫折事,關係甚大矣。顯命曰,行賂一節事,不必至於狀聞,聖敎至當,而莫折事,事當狀聞,朝廷亦不可置之矣。上曰,儒臣達之。健基曰,罪人一款,重大矣。寅明曰,小臣待罪吏判時,李檥差除此邑,而臣有意,而以李檥置於首擬,渠雖有鄕暗之事,邑旣閑僻,李檥亦不奔競,故差送此邑,而渠亦非貪虐之人也。興慶曰,李檥一不往見吏判,故得除此邑云矣。上曰,不見吏判,而不爲奔競者,亦若是耶?行賂者,出於患失矣。眞明曰,小臣句管西關,故亦有所聞,新到之初,頗稱淸約而能治矣,其後潛奸邑婢,政令不能如前云矣。上曰,見已衰老矣。興慶曰,不至衰老矣。上曰,李檥是鄕人乎?興慶曰,溫陽人也。上曰,朴師洙以爲文簿,不委於下吏之手,親自目視而手題云,有限精力,何以濫費於不當用處耶?寅明曰,不如此,則反以爲病,故雖如此,不至於損耗精神矣。游曰,朴師洙之病痛,惟在於此,而凡査覈等事,必欲透徹,故未免已甚慘刻,至於難收殺之境矣。上曰,曾聞大臣之言,朴師洙常服人蔘云,想其氣則不知精力如此,而如是,故至於致傷矣。游曰,臣行過西關時,見之,則號令威猛,爲守令者,不敢違拒,而政令甚急,故守令皆爲難堪矣。上曰,狀啓下秋曹乎?律則似不重矣。顯命曰,然矣。上曰,李檥事,從當處之矣。興慶曰,軍布作米,曾有稟定於後日次對之敎,而宋眞明,以身病連不赴坐,不得詳定,往復軍門而査定後,當爲仰達矣。上曰,市直,似當漸下矣。興慶曰,時尙差早,不必爲慮矣。上曰,內局提調尹淳事,非矣。興慶曰,向日藥院問候,不爲入參,今番擧動時,亦不入來,誠爲過矣。上曰,入侍諸臣,有知其意者乎?興慶曰,其兄方入侍矣。上曰,吏判當知之,陳達,可也。游曰,小臣惶恐,何敢仰達乎?上曰,其意則豈不可陳達乎?其意,與卿有異乎?游曰,凡出處去就,雖在弟兄間,亦或有差間者矣。蓋渠之本情,疎於進取,故自壬寅已決退,丁未後,感激曠絶之恩數,黽勉應命,因値戊申變亂,不敢遽退而其後,亦多退少進,迫於嚴命,間嘗入來,而常以欲歸未歸,不遂初計爲限矣。上曰,然則雖某官,皆欲不仕乎?顯命曰,淳之所執雖如此,人臣豈可膠守其志,而不顧分義乎?李眞望、宋成明,相繼而退,朝取一人,暮取一人,卽今朝廷,殆不成貌樣,豈不爲悶哉?上曰,然矣。如是則將朝廷無人矣。寅明曰,尹淳年紀,尙未衰邁,政當嚮用之會,而當初出外,旣無意義,到今朝廷,豈可捨之耶?當此之時,如此之人,實不可易得矣。上曰,尹淳方在何處耶?興慶曰,今住於銅雀村云矣。上曰,他職則雖或撕捱,而藥院則事體自別,何可自伸其志乎?曾見大臣,雖或有情勢不安之時,若兼帶內局之任,則未嘗爲祈免之計,蓋以保護體重故也。卽今候班,雖才掇,向來問候時,一向退處江郊,亦不進身於城外,事體極涉未安,紀綱將由是而漸致壞損,藥院問安,將闕提擧之進參矣。尹淳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都政,當設行於何間乎?游曰,兵曹判書,纔已出仕,吏曹郞官備存,然後可以設行,姑不知在於何間矣。卽見濟州牧使金{{?|⿰亻政}}狀啓,則罷黜大靜、旌義兩邑守令,而仍請口傳差送,此實前例之所無,而況海島中兩守令,不可一時竝罷矣。狀啓中以爲,大靜縣監金振玉,家有病母,年今六十九歲,情理可矜,法當匪久遞歸,故依近例罷黜云,振玉之親年,明年始滿七十,則待明春,當依法典遞歸,旌義縣監朴奎煥,則連二等居中,係是應遞之科,故直爲罷黜云,此則該曹之所當擧行者,非牧使之徑先狀罷者也。見所狀請,顯有循情之意,金{{?|⿰亻政}}推考,狀辭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擧動時,衛將六人,自兵曹備望,是何所任也?以軍職堂上差出,而似無義味矣。游曰,是五衛時所任,領率雜差備而行矣。景輔曰,冬至使行回還時,賞賜馬則留養於灣府,而還渡江狀啓中,例爲擧論矣。今番臣等,還渡江狀啓中,忘未提及,不勝惶悚,賞賜馬則依前例,已爲留養灣府之意,知委太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雨勢不止矣。眞明曰,東風之餘,少過無妨矣。上曰,俄者大臣及諸臣退出時,中官不善引導,不由於廡下入來之路,而致有霑濕之弊,當該中官推考,可也。{{*|出擧條}}景輔曰,然則臣等,由入來之路而出來乎?上曰,唯。諸臣遂退出。
s1xuyf6pv3zd43c3pukw9zpdsaur0p7
2173671
2173669
2022-08-23T02:09:23Z
Blahhmosh
79595
/* 7月24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七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六月|六月]]|next=[[../八月|八月]]}}
==7月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開雲浦萬戶洪得漢,玉浦萬戶梁始雄。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呈辭,持平金相紳,陳疏,入啓。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副提調趙明翼啓曰,夜朝之間,新涼乍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微眩之氣益漸差勝,而前劑入生脈散,其已進御乎?且有稟定事,今日,臣與諸御醫入直,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金光國,身病猝重,勢難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應命。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參議曺命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只推,亦爲牌招。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陳疏,入啓。參判宋眞明,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應敎,趙迪命,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知道。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九月當海西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來九月十月兩朔應立左部中司屬,全光左道五哨軍兵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來七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左議政以爲病甚在告,冒受常祿,未安,右議政以爲情地悚恧,方在縮伏中受廩,終有不敢云。俱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更爲輸送。
○以應敎趙迪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聖龍,以禮曹言啓曰,太廟秋展謁,當爲,取稟,而今七月秋享大祭,旣有親行之命,展謁一節,似不當疊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旣行親享,自有望廟禮,勿爲,取稟。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馬兵別將閔昌基,以身病猝重,明日合操難參之意,再昨日請由,而臨時易將,未安,不爲許由矣。當日曉頭,臣顯命,出來陣上,則昌基又呈所志,其子泣訴其父病篤之狀,仍請代死,此必實病,情有可恕。且與對壘之時有間,而軍中後期之律,至嚴,臣不敢私有操縱,馬兵別將閔昌基,陳上梟示,何如?傳曰,陣上後期,自有其律,其子之欲以身代,可知其非偃蹇之意而後期,非亦笑效之比。雖然,曳疾詣軍門,渠道當然,而不此而只訴,宜勵他人,特貸梟示陣上,決棍。
○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傳曰,遣承旨傳諭。
○左議政呈辭還入。答曰,辭單箚批洞悉心曲,而卿猶不諒,復何尋單,若是困我乎?此非恒日所望於卿者,卿須體此意,勿復尋單,安心善攝。仍傳曰,遣承旨傳諭。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之所被人言,有不可諉以誤傳,而晏然冒進者,更控危苦之急,聖批責勉備至,仍使之出參問候。臣且惶且感,宜不敢更事撕捱。而第其旨意深緊,譏斥非常,臣雖無似,職則大僚,彼雖過中,言出臺垣,以大僚而受臺垣之斥,則非徒一身之廉媿。其在朝體,豈可謂之不足介意,而强自脫略也哉?反復思惟,終難抗顔於具瞻之地。且臣,宿患痰癖之病,近復添劇,明諭鄭重,而無計祇承。伏乞罷臣職而勘臣罪,幸甚。仍伏念臣於月前,以秋享攝行事,有所仰達,而不賜允許,臣切擬臨期更稟,要得回聽矣。目今節過立秋,炎勢愈酷,霖潦乍霽,旋注蒸濕,往而彌甚,醫家將攝之戒,惟此時爲切。伏況比來,玉候微眩,久稽康復,今若冒暑動駕,往詣閟宮,終夕齋坐,徹曉將事,則傷損榮衛,固已有萬一之慮,而往來眩候,亦不無添加之慮,仰念及此,不覺焦心。今日悠悠萬事,惟聖躬之保護爲大,儻殿下留意於愼疾之訓,則成命之反汗,恐不待臣言,伏願特加三思,偏垂採納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箚批已諭,何過讓之如此乎?此非所望於體國大臣者也。卿其體此意,安心勿辭,其卽視事,箚中附陳,已諭於入診時,卿勿過慮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司憲府持平金相紳疏曰,伏以臣,蹤地臲卼,無望供仕,而積傲是懼,黽勉入肅,蓋爲粗伸分義之計,非欲因仍蹲冒也。且臣痰眩之疾,重發,若不及時調治,恐有難醫之慮。伏乞諒臣病勢萬分難强,亟許鐫遞,以延殘喘焉,適有愚見,敢此附陳。凡係法令間通變,如不能的見利害,而率意輕改,則無益而弊反甚焉。以近日大同純木收捧事言之,其設施本意,若爲其漸罷錢貨之階,則公私儲畜旣多。凡百行用如舊,其不得因此而罷者,明矣。若以錢荒爲慮,則此有不然者,彼下戶殘民輩,土地所應之賦,滿一匹木者絶少,出以尺數者居多,其勢自不得不以錢收合,至於該邑收捧。京司上納之際,操縱之弊,情債之費,視前尤多,民情之在於納錢,實由於此。以是之故,爲守令者,雖欲奉行朝令,以木收納,勢有所難。亦不得不以錢上送,則各邑色吏與京司吏胥,符同作奸,以輕價而貿麤木苟充,以納餘錢則盡歸其橐。及其貢物之上下二兩之代,例給一匹之木,升麤尺短,不堪充衣服之用,其價多不過爲一兩,甚則八九錢。貢人輩,無以責應,十百爲群,日訴備局,怨號徹天,設或有惠及於外方者,根本之地,不可不念此。況有諸弊,而無一利,徒爲胥吏好弄,則烏在乎便民也?且大同舊例,或捧純錢,或錢木參半,隨時通變,民以爲便,今乃行一切之法,以木收捧,則不過持錢貿木,價必騰踊。況當木綿絶貴之時,其勢尤難,此蓋訏謨之臣,務創新奇,輕變舊制,害貽於民,怨歸於國,雖以殿下之明聖,亦何其盡察其爲弊之若是也?臣願殿下察此民情,亟命廟堂諸臣,反復齊究,俾卽革改,繼今以後,必加愼重,毋或輕撓於喜事紛更之論也。昨以鞫囚穿壁事因禁堂請對,有罪人海正,自本府推問之命矣。當初海正之干連重器之罪犯,俱何等關係?臺啓靳許,至使極惡巨慝,尙未輸情正法,神人憤鬱,久而益甚。此際,又有穿壁相從之變,隔間之地,脫枷往來,綢繆酬酢,其來已久,則其間情節,極涉可疑,而不可以本府例問,鉤得其實狀。且重器、海正,俱是鞫囚則其在嚴獄體之道,不可自本府,推問若尋常罪人之爲,宜令金吾設鞫嚴問也。南渭老,負犯甚重,積年見枳之餘,肆然擧擬於臺望,視之若薄物細故,防限漸弛,物情俱駭。宜飭銓曹,勿復檢擬也。掌令申兼濟,當庚戌道昌之獄,論罷京兆堂上,情迹,極其叵測,伊時大臣,以故爲延拖事,至有陳達論罪之擧,公議駭惋,久而未已。知此之人,不可玷汚於顯列,宜削其職,以嚴臺選也。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木錢參半,本非古事,況朝令未固,民其信也。心常慨然者,況玆事本非無論其豐歉純捧者,幺麽等事,不能耐久,登諸章奏,此可見紀綱處也。海正事,頃者處分,業已參量,觀供辭之淺深,自當擧行,豈可以幺麽事張大,而反虧事體?南渭老、申兼濟事,俱涉過矣。大抵,勿復檢擬之請人皆尋常,若此不已,侍從,殆無人矣。爾其勿辭,以速察職。
○判義禁申思喆等聯名疏曰,臣等,俱以無似,忝叨重任,威明不之以振紀綱,疎緩不之以戢奸猾,坐致牢狴之地,乃有穿壁之變,其間事情,略陳於昨日筵奏矣。身爲獄官,所治者何事,而厚壁固扃,不能守之,重囚奸節,闇不能燭之,雖其事久,非在今日,解弛忸安,莫省其典守之道,則其毁櫝出柙之罪,豈直在於郞僚哉?然而陳稟事急,遂敢唐突求對,仍請府中郞吏之罪,已降責罰之旨。臣等,則若無罪者然,誠無面對府屬,罪囚情節,宜卽按覈,而顧此蹤地,不可晏然赴坐,玆敢籲呼。乞賜鐫罷,臣等所帶金吾之任。臣等,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過辭者,卿等勿辭,其卽擧行。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向於四朔危病之餘,精神筋力,便作衰耗之人,榮衛減削,眼視漸眊。適緣館直守艱,屢逋是悚,因缺禁直,迨四箇月矣。淫霖苦熱,大段受傷,右臂不仁,精神眩瞀,不無風漸之慮,飮啖梳洗,時或倩人,若不趁時調治,則將不免廢癃,玆敢疾聲呼籲。伏乞亟遞臣職,俾便醫治,以尋生路,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乙卯七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副提調趙明翼,假注書李衡萬,記注官李錫祿、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姜渭聘、玄載觀,明翼進伏曰,醫官輩,使之診候,何如?上曰,只兩首醫,及新入醫官診之,可也。醫官,以次診候。聖徵曰,脈候左右三部俱調順,度數亦平均矣。應三曰,左右三部調順,而寸關微滑之氣亦減矣。載觀曰,左右三部調順,度數亦平均矣。上曰,生脈散,已進五貼,今後則停止,而以待秋涼,可也。明翼曰,日食日親臨救食事,頃有下敎,今亦何以爲之乎?上曰,依前下敎擧行,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七月初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聖龍,假注書李衡萬,記注官李錫祿、金廷鳳,輪對官戶曹正郞李益炡,司饔直長魚錫胤,掌樂主簿魚有和,掌苑奉事韓師德,養賢主簿康弘濟。上曰,輪對官以次進伏。益炡,進伏。上問履歷,對曰,甲辰,入仕以懿陵參奉,以繕工主簿,出六,歷工曹佐郞、咸興判官、戶曹正郞、加平郡守、司僕主簿、金山郡守,五月,除授本職矣。上問職掌,對曰,版別房。上問遺在,對曰,銀,三千一百三十五兩,錢,一千一百六十九兩,木,十八同,布,二百二十三同,綿紬,十六同十七疋,白綿紙,五千六百十二卷矣。上問所懷,對曰,本曹,有首堂上,有弊事,則輒建白變通,小臣,無可以仰達者矣。錫胤,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司饔直長魚錫胤矣。上問履歷,對曰,壬子,懿陵參奉入仕,甲寅,司饔奉事除授,今番都政,陞本院直長矣。上問職掌,對曰,燔造。上問曰,爾於庚戌初喪時入參耶?對曰,臣以布衣,承命入參矣。上曰,昨過忌辰,今日見爾,不勝愴感矣。對曰,聖敎及此,臣誠惶恐矣。有和,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掌樂主簿魚有和矣。上問履歷,對曰,初授齋郞,歷濟用奉事直長,今番都政,陞本職矣。上問職掌,對曰,樂工矣。上問所懷,對曰,本院,有提調,有弊,則輒變通,臣無仰陳者矣。師德,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掌苑奉事韓師德矣。上問履歷,對曰,初授參奉,五月,本署奉事除授矣。上問職掌,對曰,蔬果。上問所懷,對曰,臣待罪之署,亦有提調,頻入筵席,或上疏章,有弊,則輒通變,臣無可以陳奏者矣。弘濟,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養賢主簿康弘濟矣。上問履歷,對曰,己酉式年,出身,以國子參下陞六,四月,除授本職矣。上問職掌,對曰,儒生供饋。上問來歷,對曰,遠代則冠冕相繼,臣曾祖臣汝楫,以遂安郡守,爲仁廟朝寧國原從功臣矣。諸臣,以次退出。
==7月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多慶浦萬戶魚震淵。
○金浩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應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沈星鎭、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竝卽牌招,副提學尹惠敎,亦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吏曹判書參、議疏批已下,牌招。
○以朴弘儁爲假注書。
○金浩,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江春監司狀啓,襄陽前府使李善行拿囚事,允下矣。李善行,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當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議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尹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已捧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判書則批答,欲諭未諭矣。權爀所爲極涉無謂,則何足掛齒,而若是撕捱?已涉太過,況冢宰之職,何等職也?而爲上者苟行都政爲先,爲下者亦以此奉承,則焉有若許道理乎?雖因過議,亦涉無義,參判則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半夜飭勵之意焉在,竝從重推考。參議亦爲只推,待開門牌招開政。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李錫祿,母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趙迪命,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沈星鎭,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聖龍,以禮曹言啓曰,永禧殿酌獻禮擧行事,命下矣。吉日,以何間推擇乎?傳曰,以望前擇日。
○又以禮曹言啓曰,永禧殿酌獻禮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七月十三日平吉云。以此月擧行,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相紳啓曰,臣敢以寂寥數語,附之疏末,及承聖批,俱靳開納,臣不勝瞿然。夫法令變通,貴在便民,今此收木一事,實無利益於外方,反爲貽害於都民,如其無弊,固當永久遵行。而今乃不然,則何可以朝令之數變,有所持難乎?鞫囚之潛自穿壁往來,實是無前之變怪,海正、重器,俱是鞫廳罪人,則王府例問,有乖獄體,設鞫嚴問,烏可已也?至於南渭老、申兼濟,罪犯至重,關係不輕,或擧擬於久枳之餘,無所顧忌或玷穢於臺閣之列,物情俱憤,臣之所論,實在嚴懲。而俱涉過矣之敎,出於意外,至以侍從,殆無人爲敎,噫,彼渭老,爲世所指目久矣。當眞儒懲討方張之日,挺身擔當,肆然停論,其爲賊左袒之罪,有不容誅,其時聖上,深惡情狀,特旨譴罷,積年痼塞,公議可見,而今乃突然擧擬於臺職,已極駭惋。至於兼濟,則本以淸州逆族,身在臺職,敢生延拖逆獄之計,其心所在,誠甚絶痛。伊時大臣之陳達斥罷,可謂覰得其情,而輿論俱駭,久而未已。今日朝廷,雖曰乏人,豈可以如此之人,苟然充擬於法從之列,以致防限之漸弛乎?臣之所論劾,太失寬緩,而聖上,反下未安之敎,臣竊慨然也。且伏見吏曹參議曺命敎疏,則以臣論渭老檢擬事,張皇自辨,乃以爲渭老之見枳與否,未及知之。又曰,若非自負大累,不可無疏通之道,噫,容護凶逆,何等負犯,而謂以非大累?抑何心腸,七年見塞,異於一時乍枳,所坐罪名,衆所共知,則命敎尤豈有獄不知之理哉?而入銓之初,首檢他人所不檢者,不顧一世之指議,有若酬報之爲者,臣雖不欲索言,而彼乃不知自反,至以一斥不復等語顧惜愛護,一至於此,其亦太無忌憚矣。臣論列之語,未蒙開納,旣極愧悚,而反詆之言,又如此,臣何可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浩啓曰,持平金相紳,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吏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必遞之義,已悉於前疏,而自劃之堅,鬼神可質,匹夫之守,王者不奪,終焉慢傲而就鈇鉞,臣固甘心,迫隘而撓脚跟,斷無是理去就一事,已無可論,泯伏惶隕,重勘是竢,而且臣,得聞權爀供辭,忽地侵詆,其所爲言,全不擇發,臣誠駭惑焉。伊日政席事,臣不欲索言,故筵席下詢時,亦只擧其槪矣,竊觀爀之意,必欲事事起鬧,乍出乍入,擧措異常,臣雖孱劣,白首之年,豈可與此人爭得失也?臣之冒出,不過欲苟完大政而已。初不經意於通塞等事,蓋揣知勢決不可爲也。畢竟空地發怒,拂衣出去,臣亦末之如何,而自愧不能見重於郞僚也。今其餘怒未艾,公然詬臣,臣本無意於較辨,而今不得已略陳之。爀於政席,忽請出司藝之章,臣始疑其欲自陞,曰,郞官,欲自陞耶?雖欲自陞,不可許云則乃發欲陞金尙翼之說,臣與僚堂,皆異之,以爲銓郞之陞司藝,參政者自陞,則有之,安有僚郞勒陞如今日之爲者乎?如是屢爭而不從,則又請出藝兼,臣問誰可爲首,答以尹汲,臣許之,仍言兩銓郞當爲副末,則爀以爲,尙翼,不可擬也。臣以爲時任銓郞,何可不擬乎?爀,忿然曰,見塞者,何可以銓郞待之乎?臣應之曰,若不以銓郞待之,則通淸,何爲簡問乎?爀亦無言,晩來忽言於臣曰,俄者校理之望,有意爲也。此後堂上,以此施之乎?臣,不勝駭然曰,此何謂也?郞官,雖有意,堂上,豈知其意?況銓郞新通,何等事?而郞官,不曾議於堂上。敢曰獨自有意,反詰堂上之施不施乎?郞官失言,事體不當如此云。爀亦不能答,而又請出藝兼,臣以爲朝欲出此窠,有不合者置之,則今何可更出?雖緊窠,堂上,不許出,則不得出,如此漫職,又何可爭也?欲以此投筆而起,全無所執,縷縷開說,而竟不聽,其人滯甚,不可以事理,喩也。至於李亮臣、李喆輔事,半夜前席,聖敎及於銓郞之將空,臣以不敢隱臣所懷之意,有所陳達則渠之受困,何事,若以政席酬酢之辭則渠固可辨,而政後筵奏之語,於渠何關,橫擔噴薄,胡至此哉?槪其通塞間事,欲言而無可言,故計乃無聊,又提不干之筵話,終欲生事歟?噫,堂郞體貌截然,雖事有必卞者,辭語之間,猶當愼其口氣,不失相敬之風。況爀,元無可怒於臣者,且方帶郞銜,則何可以銓長者語,公肆忿詈?若是其無嚴,此等風習,臣竊爲之慨惋,然毋論其言如何,身居首席,受侮於一郞官,不可以一日苟冒也。伏乞亟賜恩牌,俾私分粗安,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知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吏曹參議曺命敎疏曰,伏以臣於是職,夫豈有一分冒出之理?而特以親政時迫,身在禁省,不得不突然應命,適値右僚引入,推諉無路,不免强赴,一二政席,固知醜拙自露,顚沛立,至今者,臺言果出矣。念臣之愚竊以爲,今世黨論,與前代有異,無甚君子小人之別,彼此進退之際,實不知有可以挽回世道,康濟民物者。故平生,杜門守拙,未嘗追逐儕流,干涉時議,雖爛報政目不宜從人借看,看亦不復記掛,其於一切時象,都付之無心,凡某人之坐某事枳某職,尤若聾瞽然,其實狀,本自如此。日昨之政,多臺當出,而侍從之臣,或囚或罷,備擬甚艱,按簿呼望,遂以南渭老末擬,其見枳與否,臣固未及知。而藉令有一時枳擬之議,七載置散,一斥不復,若非自負大累,永錮聖世,則豈可無疏通之道哉?嗚呼,黨議已痼,人心失平,愛憎或岐,扶抑頓殊,目今政注之間,久枳而更議者,不特渭老一人而止矣。臺臣,若果以堤防爲慮,斷斷之論,獨及於渭老,何哉?此臣所未曉也。雖然,臺言得失,臣不暇論,惟是濫叨匪據,重速臺評,肆然之斥,至登於惠文之章,臣便爲已遞之人矣。再辱天牌,末由趨承,不得不詣闕辭疏,伏乞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謝人言,以安私分。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等之事,其何撕捱?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全光監司徐宗玉疏曰,伏以臣卽伏見朝紙,以殿最失當,點下最多。至於務安縣監黃沇,則聖敎諄嚴,旣示責躬之意,仍又飭勵微臣,姑施薄罰,俾自知罪,臣,且惶且愧,忽不知置身之所也。玆事有委折,務民鄭彦周,鄕品也。不順其母而驅迫之,其母訴官發捕則逃去,其兄鳴周,在家而不禁,官欲問其罪則佯若自刎,尋亦逃去。臣,別加,申飭,僅捕彦周,今方定推官嚴訊,姑未取服。大抵,沇之於此事前後論報擧行之際,殊無驚動至切之意,此誠臣罪。但沇之爲邑,六朔耳。實無他害民之政,因其一事,反貽數遞之弊,則亦甚可慮,苦費商量,下筆旋止,終自陷於太寬之失。咎責之敎,臣實甘心,如臣不肖猥受分陝之責,不能以我聖上孝悌之治,宣布遐陬,亟變民俗,究其所坐,合被重誅。伏乞亟勘臣罪,以嚴公體,臣方請罪,而旣有所懷,亦不敢默,本道形勢,辛壬癸慘凶之餘,嶺下各邑,未得蘇醒,而朝廷之曾遣長吏,類多不擇。又與臣營稍遠,故頗行不法之事誠多可慮者,今若因循置之,一遇旱澇之災,則無見救之術矣。向臣貶罷雲峯、長興、樂安、光陽等邑守令,尤係緊急,伏乞,分付極擇差送,以幸其民也。海南縣監許權,雖無醉杖之失,頗有氣力可觀,若使之改過自勉,庶見來效,而其中點下之後,自在應罷之科,亦命姑勿糾擧,不害爲舍短取長之道也。臣無任俟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點下者數遞,雖不可不顧,事體亦不輕,何可置之?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臣,懦緩儱侗,早合退屛,而徊徨至今,辜戾彌彰,日者自劾,顒俟準可,而伏承聖批,命以勿辭,臣誠跼踖靡措。念臣,始未能另飭警守,致邊鎭無前之變,後未能申嚴師律,失閫外專制之義,罔非臣罪,不罪臣身,何以戒後?臣誠不暇以倖免爲幸,而深懼朝家政刑之失其要也。在聖朝綜核之道,實不當憖置不復問,以招四方之譏議也。査事旣急,雖不敢奉行,考績有期,又不得不封啓,而以臣蹤地,決不容晏然自在。況臣水土之疾,近又添㞃,見今大水爲災,歉形已判,民訴邑牒,逐日畓至,而一倂倚閣,末由應酬,秋成不遠,審察災實,最爲緊重。而卽臣病狀雖微,難安情勢,無以自力,撼頓於原隰之役,玆敢悉暴危衷,伏乞亟許鐫遞,毋曠藩任。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過自撕捱者,卿勿過辭焉。
○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臣脚痿之症,愈往愈劇,坐違嚴召,恭俟譴郵,且近以本館新錄事,屢勤聖敎,而臣有私義,萬萬不敢當者。顧臣年來,觸處顚躓,專坐曩歲主圈一案,而濫猥之斥,旣嚴於當時,都堂之稠坐,不公之譏,又困於其後,儒臣之追論。瀛選,國之重事也。苟使主圈者,不能精遴妙簡,則非特主者之爲罪,被選者,亦必爲之欿然也。臣之前後被譏斥,至此則不厭人心,蓋可見矣。到今,雖欲冒當,不亦羞當世士乎,此臣所以不敢爲承膺之計者也。朝中年少峻望,曾經是職,而無他牽礙者,不爲不多,而獨謂臣疲孱衰瞀,不敢立脚牢辭,遂欲督迫而驅使之,俾其倚閣廉隅,冒沒擔着,今之朝議,噫,亦不公之,甚矣。且伏念前此當圈者非一,而亦未嘗有累次當之者,豈非以取捨一代才彦,責任最重,不宜屢擅故耶?以臣猥瑣,蓋曾一參圈而一主錄矣,縱使無嫌端,決不容復誤重事,尤況臣被人言不尋常者乎?抑臣,別有難冒者,本館下僚若有請牌者,不復擧論長官,卽舊規也。迺者禁推諸僚,一時蒙釋,而喉院,不有舊例,混擧臣名,一竝請牌,莫非臣平日疲軟見輕之致也。臣方反躬恧訟,何可抗顔冒進乎?伏乞亟賜遞免,回授無故之人,俾官直無闕,圈錄遄成,仍勘臣傲慢之罪,以肅朝綱。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俱涉太過,館門復閉,極爲寒心。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於見職,積久撕捱,屢被嚴敎,而迷不知動,至蒙譴補,而以罪爲榮,逋召對吏便作家計,夫豈臣所樂爲哉?誠以義有所至難安,不敢爲冒進之計。而日昨筵敎,猥提臣去就,猶且視以强嫌,責以分義,臣誠惶隕罔措,玆不得不略此陳暴焉。臣於金華一步,矢心自劃者,一則權爀之疏也。二則權爀之疏也。聖上之督勉,雖以權爀之已指名,爲或可出,而臣之不可出,政在於此,噫,瀛錄,何等淸選,而其苟充濫竽,果如爀言,則惟當直言痛斥曰,某也苟充,某也濫竽,明示己見,何等不可?而爀則不然,陰懷傾擠,專襲黨套,始以不韙之目,混擧全錄,欲爲汚衊之計。及聖敎至嚴,公議皆非,巧憯之手無地可售,則數年之後,忽復就異己中拈出李喆輔、朴弼載二人,肆然指名,以逞媢嫉之心,欲掩混斥之迹,人之放縱無憚,胡至於此也?彼兩臣地望文華,誰之不若,而在兩臣,則用意挫抑,翳然處閑,在自己則出入瀛館,氣意自若,罔恤譏議之交湊,臣竊爲爀悶然也。雖然,使臣於除旨之初,斷然以爀之不公不直之言,不足爲有無,而怵迫分義,不得不出膺,則誠有辭矣。今臣則積年爲嫌者,卽由於爀之當初混斥,而爀疏再出之後,始出脚則是不過幸其偶漏於指斥之中,以媒其進身之路也。臣雖疲劣,豈可仰人口氣,決一身之去就哉?伏乞亟許鐫削臣職,仍令勿復檢擬,以靖私義幸甚。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分義事體,俱極寒心。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疎迂椎樸,與世寡諧,濫荷聖朝之抆拭,至玷玉署之華貫,人器不稱,固已自知。只緣懸係恩私,不敢自處以疎逖,遲徊邇列。一再論事,寂寥可羞,而徑觸駭機,怨惡溢世,獨賴淵鑑,曲賜審芘,不者,臣之一身,糜碎久矣,區區自靖之義,已不容復進。而日昨大政時,館職不當擬之說,至發於秉筆者之口,臣之不早自劃於預選之初,苟冒匪據,畢竟被人驅逐,有辱淸朝,亦臣罪耳。顧此論思之職,責任甚大,上之開陳義理,成就君德,而臣則短於文學,未能也,次之辨別是非,抑絶黨習,而臣則拙於言議,未能也。使世所謂眞學士者見之,其所躪藉沮遏,固無足愧也。噫,孤根易搖,險路難盡,臣旣闇於自謀,積犯時忤,冥墑不止,理宜顚踣,從今以往,庶可以息影斂迹於名場傾奪之中,不至重誤經席,得罪當路,於臣,豈非大幸也哉?金華一步,鐵限在前,去就一節,非所暇論,而圜扉纔脫,庚牌又辱,謹此隨詣陳暴。伏乞亟許鐫削,仍令勿復檢擬,俾臣得以自靖。臣無任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7月3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衡萬{{*|仕}}洪象漢{{*|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昏,流星,出亢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鉢,尾長,二三尺許,色赤,光照地。
○下直,金川郡守宋徵泰。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持平金聖鐸在外,掌令申兼濟,呈辭入啓。持平金相紳,避嫌退待,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聖輔啓曰,司憲府,無行公之員,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入啓。引嫌退待外,大司憲朴師益,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參判宋眞明,陳疏入啓。判書尹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只推,一體牌招。
○金浩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副校理任珽,副修撰申宅夏,疏批已下。在前如此之時,長官,亦有牌招之例,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任珽,副修撰申宅夏,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假注書洪象漢,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校理吳彦胄,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判尹宋寅明,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今七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左議政徐命均,依例領受。而右議政金興慶,以爲累違恩命,固知萬萬惶懍,而情危病苦,未能供職,其在私義,終不敢冒受常廩云,祿俸,不爲領收,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左議政徐命均三度呈辭。答曰,史官承宣之往,罄悉心曲,何不諒之若此乎?卿須體予慇懃之意,勿復尋單,安心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7月4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有霧氣。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公州判官趙彦彬。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呈辭受由,持平金相紳避嫌退待,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引避退待外,大司憲朴師益,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浩曰,今下弓矢,委曲僉使金起鼎處給送。
○趙明翼啓曰,小臣,與藥房都提調金興慶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參議曺命敎,陳疏入啓。參判宋眞明,疏批未下,判書尹游,所當更請牌招開政,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開門牌招開政,參判、參議旣下批矣,同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曺命敎,牌不進,左副承旨金浩進。吏批啓曰,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吏批啓曰,新除授泰仁縣監趙龜命呈狀內,矣身,素患癥癖之症,已成痼疾。又添胸腹痛,方在危劇,以此病狀,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實病如此,則不可强令赴任,該邑曠官,可慮。夫馬留滯,亦甚有弊,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司䆃寺主簿鄭厚一呈狀內,矣身,除拜本職時,與參政承旨趙明翼,有應避之嫌,不可仍冒供職,入啓處置云。旣是吏房、承旨相避,則不可仍置,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東學訓導崔齊泰,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趙尙絅,身病未出仕,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未差,左副承旨金浩進。
○兵批啓曰,卽接武兼廳,及部將廳牒報,則參上武臣兼宣傳官石有衡,參下部長蔡錫鳳、牟沃成、鄭義重等,各其廳許參時,可否不順云,竝依例汰去。而石有衡,係是守門將陞遷者,元無薦主之可論,蔡錫鳳薦主,前部將李時英,牟沃成薦主,部長田得雨,鄭義重薦主,司畜署別提鄭德濟,亦依例罷職,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都摠府移文,則新除授都事具世仁,與經歷閔諗,同姓四寸娚妹相避之法,在下當遞,都事具世仁,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山羊會萬戶崔漢遇呈狀內,老母今年七十六歲,人子情理,不忍離捨遠赴云。邊將之親年七十五歲以上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知中樞府事黃配厚戶奴呈狀內,上典,以篤老之人,宿病沈痼,末由上來肅謝,虛帶職名,分義惶悚,斯速啓遞云。年老病重,不得上來,則雖是閑局,不可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靑水萬戶邊聖鄰呈狀內,老母今年七十,而自五六年前,重得奇疾,積歲沈痼,氣息奄奄,若不保朝夕,人子情理,不忍離捨遠赴特爲啓遞云。其母年旣七十,病且危篤,則孝理之下,有難强令赴任,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吏批,政事,以韓顯謩爲副應敎,以權爀爲獻納,以沈{{!|𨯟|⿰金霍}}、朴弼幹爲正言,以金龍慶爲禮曹參議,以吳瑗爲兵曹參知,以鄭廣運爲公洪都事,以趙泰耆爲軍資正,以金尙翼爲兼南學敎授,以羅億齡爲谷城縣監,以許繗爲敦寧都正,以許逅爲泰仁縣監,以李廷燮爲司䆃主簿,以崔鎭漢爲行副護軍。
○兵批,政事,以卞燁爲晉州監牧官,以吳瑗、尹容、李浤爲副護軍,以李匡輔、洪景輔、李重協、趙命臣、金應福爲副司直,以洪象漢爲副司正,以李錫三爲副司勇。
○備忘記,君之於臣,其痛駭者,挾雜私意也。申兼濟劾奏北兵,不過數日,金相紳之以往者白脫之事,隱然欲逐,其心所在,豈敢欺也?而於此等之事,不欲細究,不過以過中賜批,從乃過歇,不可不示予洞知之意。而其勿檢擬之請,尤涉非矣,若此不已,朝廷,雖完人,亦涉非矣。況曾前以此等事,有飭勵者則於相紳之道,其宜自勉。而又復若此,兼濟非逆類,則相紳,乃誣人,此等之人,雖不用當律,豈可以被誣者之疎遠而忽之,置諸耳目之官乎?金相紳遞差。
○李潝,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金浩啓曰,太廟展謁不遠,本兵多有擧行之事,而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假注書洪象漢,母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沈益聖爲假注書。
○趙明翼啓曰,注書尹敬周,自鄕纔已上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四度呈辭。傳曰,遣承旨敦諭,金浩進去。
○李潝,以工曹言啓曰,本曹所關各津津船,非但大小行人渡涉而已。設有國家緩急,長時立待,有若待變之具,則其爲緊重,不比尋常,津船之限滿者,趁期鱗次改立,不容少緩,近來諸山,濯濯,無船材可斫之處,所入之材,勢難辦出。曾前丁酉年戶曹收稅中長桔木,則自本曹句管收稅,補用船材事草記,蒙允擧行,而五年之後,戶曹謂以經費,還奪收稅所謂長桔木。於戶曹,不過爲一時發賣之物,所關不緊,於本曹,所得甚緊,最要於津船之用。故其後丁未年,又因物力之苟艱,啓達收稅矣,纔過兩年,戶曹仍復還奪。近年則各津船隻,隨破隨補,僅得使用,而不成貌樣之餘,又當今春意外氷澌,折傷漂失,極其夥然。而限滿新造改槊者亦多有之,明年限滿應改者,將至三十餘隻之多,以物力論之,至於累千餘財,則凋殘本曹,何以支吾乎?實無他條變通之道,則莫若以戶曹長桔收稅,依前屬之本曹,補用船材,俾舒本曹切急之患。限五六年專管收稅,毋至莫重津船,愆期塞路之弊,何如?
○以工曹草記長桔木收稅事,傳于李潝曰,此等事,非相持而榻前下敎者也。本曹與地部,問議善處。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初八日宗廟擧動時,及十三日永禧殿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二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親臨秋享大祭隷儀時,本曹堂上一員,當爲侍衛進參,而判書臣趙尙絅,方有身病,連日違牌,參判臣李德壽,入直,參議韓師得,式暇,新除授參知臣吳瑗,待明朝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工曹言啓曰,本曹郞官,今乙卯春夏等褒貶,及屬司中繕工監、尙衣院、造紙署、典涓司,今乙卯春夏等合六度磨勘以入,而其中繕工監直長趙明奎與臣正萬有相避,故不得同議磨勘,依例別單書入。掌苑署、瓦署、四山,今乙卯春夏等褒貶,竝因其提調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伏見工曹今春夏等褒貶啓本,則本曹正郞沈鳳儀、兪崶,造紙署別提朴時徵、鄭文恒名下,只書題目,不書等第。莫重殿最,如是不察,工曹當該堂上,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掌令申兼濟疏曰,伏以臣於日昨,酷被持平金相紳之醜辱,構誣罔極,便同急書,臣誠崩心痛骨,直欲擊鼓鳴冤。而何幸天鑑孔昭,不卽允從,職名尙在,陳辨有日,而不意循例呈單,遽爾捧入。自此,勢將默默退縮,永無伸白之路,與其抱此至冤,終爲不瞑之鬼,無寧一暴危衷於天日之下。而仍就越例僭瀆之誅,玆不得不疾聲哀籲,以代登聞之章,伏乞聖明,矜諒而少垂察焉。仍伏念臣,孤根弱植,形單勢危,累叨言責,絲毫未報,今此冒沒一肅,亶由於感恩私而伸分義也。不料草草數啓,重觸駭機,巧摭六年前已伸之事作爲欛柄,必欲擠陷而後已,吁,亦憯矣。臣於庚戌夏間忝叨是職也。適當逆昌之獄,而逆昌,飮藥徑斃,情節綻露於再檢之日,臣於其時,爲趁常參,先詣班行,則應敎臣鄭羽良以爲。今此獄事,關係至重,禁府京兆堂上,不可無責罰,禁都及京兆檢屍郞官,亦不可不拿鞫,至於羅卒及救療官,所當設鞫嚴覈,而都承旨趙顯命意見,亦如此云。臣竊念此是國體所係,公議所在,則不可仍置,故果卽發啓,其一,則禁府京兆堂上罷職之啓也。其一,則符同羅卒鞫問之啓也。聖上以得體爲敎,竝賜允從,而至於羅卒鞫問之啓,則自上以爲徑先設鞫,事體重大,令捕廳鉤覈,得其端緖,覆設鞫,可也,因下敎曰,此乃便是已從之啓,捕廳鉤覈,少無礙矣。都承旨趙顯命,及兵判金在魯,因上敎進達曰,此啓便是已從之啓,姑停,亦不必出云。故臣果退出,而不出姑停矣。自翌日捕廳,卽爲鉤覈得情,因爲依臣啓設鞫,則元無時刻延拖之事,而其時大臣,謂臣以不停不連,延拖獄事,至有箚論之擧。其所謂不停不連者,蓋謂其姑停二字之不爲書出,而實由於未詳其間委折之致,則臣之以此被罪,誠萬萬冤枉矣。然大臣,亦豈有陷臣之意而然哉?臣以疎遠之蹤,勘論諸宰,衆怒之來,勢所必至,扇作浮言,驚動大臣。故大臣,驟聞,遽至箚論,而及聞委折,旋卽覺悟,稱冤之言,至發於朝堂。其時重臣,聞而傳及於臣,且儒臣尹得和、李周鎭同爲禁推,出而以周鎭之言,語臣曰,家親,於申某事,追悔不已,常自矜憫云。得和,尙在,臣安敢誣也?大臣之追悔旣如此,其後承旨臣鄭羽良,以大臣之未諳事實,悉陳其時事狀,則聖明亦以爲其時下敎,予亦記憶矣。今聞承宣之言,旣知其委折則不可仍置削職之罰,旋下敎命,又於昨秋筵中,因聖上之語及賤臣,筵臣宋寅明,亦陳冤狀,昭晳無餘,於是乎臣之冤誣,不待臣自明,而聖上之所已俯燭矣。且臣之曾除軍資正也。以情勢難安,呈于吏曹,則其時堂上金在魯題辭以爲,玆事,非但筵臣之洞陳無餘,其時實狀本曹堂上,亦所目覩,心常冤之,故爲此首先檢擬。自上,旣以洞悉爲敎,今無可引之嫌,此亦可見一世稱冤之端。以自是以後,金在魯、取魯、宋寅明、眞明、申昉,前後入銓,次第檢擬,無少枳礙,閑局散司,姑捨勿論,至於臺望,不啻五六,則此可以見公議之無不然矣。噫,相紳,亦有耳目,豈不知玆事之已經辨明,不可更提?而急於擊去臣身,爲此心口不相應之語,務以快憎臣者之心,抑何意也?臣與相紳,同時入臺,與之周旋者,亦已有日,而今其疏,不先不後,卽發於臣論啓之初,其亦異矣。噫,當初論啓之議,實出於趙顯命、鄭羽良,而臣則取公議,而發啓而已。若以此爲罰,則顯命、羽良及臣,宜無異同,而前後吹覓之言,只及於臣,而不及於彼,何也?臣於此,亦有所慨然者,臣之受此狼狽,專由於伊日之啓。而顯命、羽良,旣已與知於其間則今臣之被誣也。宜有一言陳暴事實,以明其不然,而今乃袖手傍觀,殆同秦瘠之越視。古人處義,恐不當如是也。至其賊族云者,尤令人冤憤,夫不幸近出,古人,已有言之者矣。況臣之於永賊,已過十寸,便成路人則只是同姓而已。與朴姓、沈姓諸族之於維賢夢顯,何如也?而沈、朴兩家,不曾以此爲連累,則何獨於臣,而以天永爲累耶?臣竊痛心焉,臣自遭相紳之言,至痛弸中,殆欲無生,臣之所被冤酷,上而聖鑑已燭矣,下而廷臣屢陳矣。歲月旣久,伸暴無餘,而忽地誣衊,全無倫理,臣於是,不得不悉陳前後委折,仰瀆於天鑑之下。伏乞聖明,亟削臣所帶職名,下臣司敗,將臣庚戌啓辭,一一究覈,如其一毫彷彿於臺言,則寘臣極刑,如其冤也。則有以昭雪之,俾無一物抱冤之痛,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頃者承宣所達,業已洞知,今爾所陳,尤爲明白,其何撕捱?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司憲府掌令呂光憲疏曰,伏以臣本陋劣,百無肖似,蒙荷洪造,叨玷淸班,揆諸素分,僭猥極矣,歸守蓬廬,庶保頑齡,千萬夢寐之外,伏奉去月二十二日有旨以臣爲司憲府掌令,繼有馹召之命。恩踰常格,榮動隣里,臣於是,惝怳怵惕,靡所容措,臣固當感戴恩數,竭蹶趨進,而顧念情地,義在自靖,且料病狀,勢有難强。蓋臣自立朝十五年以來,未嘗有受任效勞者,而昨秋,出補嶺幕,適當試期,固知謏才無所稱塞。而開場迫近,勢難辭遁,黽勉就道,以期盡職,不意士習悖亂,瓦石之投,至及同席,莫重試事,未克完了。如使臣平日言行,有孚bb於b群聽,遐外儒風,雖甚澆薄,何敢不有國試,肆然作挐乎?究厥所由,臣實自取,論其負犯,合被重律,而伊時臺疏,只請勘罷,罪名雖輕,臣心增恧。及夫今春,復叨泮官於屛跡訟愆之中,徊徨二旬,不敢徑進,嚴畏分義,末乃出肅,臺章峻發,咎以濫授。顧此司成之職,縱臣宿趼之地,係是師儒選掄之任,如臣空疎者,一再忝竊,可謂濫矣,司直之論,猶失太晩,臣何敢强爲尤人之言,自誣臣身乎?夫幕官泮任,俱是閑局散職,而前旣僨誤,後値顚沛,則況此言地,何等責任,而諉以屢經,晏然冒出乎?且臣聾病,比益沈痼,尺地酬應,聽如隔壁,念此一疾,已難苟充於耳目之官,近患痔瘇,閱月未完,床簀興居,旣患防礙,鞍馬驅馳,斷無其望,恩召之下,末由祇承,縣道陳章,固知猥越,而若終泯默,許久遲回,則罪上添罪,尤極惶憫,累日趑趄,而後乃敢拜疏投呈於本邑,以冀轉達,臣尤死罪。伏乞天地父母,亟垂至仁,曲諒微懇,卽許鐫遞本職,仍命有司,勘臣屑越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臣無任瞻望雲闕,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撕捱?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人臣去就,惟義是適,苟因迫隘之會,廉隅分義互爲輕重,則黽勉暫出,亦一義也。而至於籍其一出,便復盤礴,更遇機會,輒皆冒進,則是眞貪戀之一鄙夫也。其爲無義,固大矣。且臣之所欲操持而處今日銓地者,自有一道,而左右罣礙,觸處乖剌,畢竟不免於負心病國。狼狽抵罪之歸,明知其如此,而强進不已,實臣所羞,而事之無義,又孰甚焉?臣於大政過後,卽引斯義,悉暴肝血之懇,而誠淺辭拙,無以仰格宸聰,批旨之降,責以過辭,悶塞之極,縮伏尋單。而喉舌之地,一味阻搪,首尾旬望之間,日違牌召,臣分都虧,國綱漸壞,臣方日夜悚恐,誅罰是竢。而去夜備忘,辭敎截峻,仍有特推嚴召之命,臣誠怵迫,不敢一向坐違,玆敢進伏闕外,而區區難進之義,如上所陳。況且僨事之地,一遞其職,卽通朝共行之誼,臣雖無恥,決不忍獨自晏據,反復思惟,變動無路,輒申哀籲,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命鐫遞臣職,仍治臣逋慢之罪,以安私分,以警具僚,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凡人處義,各自不同,頃者判書之處義,已涉太過,則行公之後,若是撕捱,已涉無義,況頃不諭乎?雖其時判書、參議其在分義,不可復事撕捱,況今日事體道理,決不若是。勿復過辭,其卽察職。
○吏曹參議曺命敎疏曰,伏以一有人言,力辭乃已,此古人之所以難進易退之義,而至於銓任,尤異冗散,無論言之是非,其爲必遞之端,尤較然。故不恤違命之爲重誅,陳疏之爲瀆擾,此誠出於萬萬不獲已,而聖批勤摯,不惟不以爲罪,至以此等之事,其何撕捱爲敎?臣始而感激,終焉抑塞,罔知所以自措。且見昨夕臺避,則侮詆詬辱,殆無餘地,操切抑勤,旨意gg指意g非常,臣不勝駭嘆之至。向年南渭老之停論一事,不過於特敎邊配之後,停其島置之前啓而已。前渭老而停一律之啓者有之,後渭老而引避於島置之啓者有之,處置而請出者,亦有之。而今見通顯如舊,未聞刺論,獨於渭老,有何負犯之可論,而齮齕不已,必欲永錮人於聖世者何哉?此其意不難知矣,徵夏之鞫斃,只緣渭老之一啓,媢嫉者半國,蓄而不得泄則今此臺臣之聲罪渭老者,無亦出於爲世充報仇故耶?噫,惡逆不道如徵夏而其時營護之人,奚止一二人哉?及今聖上,務恢蕩平,除非身犯惡逆之類,則竝皆付之先天,置而不論。故前後入銓之臣,亦仰體藏慝之聖德,淸塗宿趼,靡所枳礙,如渭老之停啓,其視力救徵夏者,輕重,何如?而在異已,則猶恐其不墜於淵,在私好,則猶恐其不加諸膝,是眞所謂逐鹿而不見泰山也。臣方爲鵠而傍伺之矢已及,傳曰,色斯而擧,今則非但色斯而已。焉有鳥之不如?耐射徘徊者,而猶慮其不翔。一節深於一節,可謂太費心力也。尤可笑者,以臣疏有云,初不知其見枳,看作欛柄,張皇說去,可見其求說不得也。臣疏之及此,只擧其實狀,不敢隱於君父之前而已。玆事是非,只在渭老之當枳與不當枳,則臣之知不知,有何關係於是非?而今其爲言,有若臣故擬不當擬之人,末乃諉以不知者然,誠不足與之多辨也。嗚呼,臣竊觀《大易》序卦之象,而有感於今日也。蓋自訟而爲師,師而爲比,閱來時變,已訟而師矣。其繼比之道,正符我聖明蕩平之治,雖使堯、舜復起,皐夔爲佐,必不易是道矣,臣雖不肖,豈昧斯義?況前席法醞,親頒雲章,勤示勉勵,苟有心腸,豈不思所以仰副明命之萬一?而第無誠信之素孚,而汲汲飾外,煦煦降志,以求顯比,亦比卦之所深戒,故臣果不能棄聖賢之訓,而循一邊之欲爲彌縫周遮之圖,則其大驚小怪,固其宜矣。雖然,聖上,每以一忘字爲敎,臣雖欲忘,我忘彼而彼則不忘,一再參政,葛藤,已至此,此莫非如臣無似,濫竽匪據,未能交孚之致,尙誰咎哉?而爲今之銓官者,其亦難矣,至若臣宜退而不宜進,不惟臣自劃已牢,輿論,皆以爲然。雖欲放倒四維,冒昧復出,有不可得者,玆不免又違嚴召,拜章徑歸,逋慢之罪,萬殞猶輕。伏乞聖慈,鐫削臣職,重勘臣罪,以爲人臣無忌憚之戒,不勝幸甚。臣無任瞻天兢惶,伏地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非若是撕捱者,其勿辭,bb從b速察職。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三庚雖過,老炎益熾,凡人之長夏所傷,必發於金火遞代之際,此政十分愼嗇之時也。而今此秋享大祭親臨之擧,在廷臣僚,莫不憂憫,大臣筵白、藥院陳請,宜有以格回天聽。而終未有攝行之敎,臣於是,尤不勝抑菀悶迫之至。今殿下不憚玉體之勞傷,必欲躬親於俎豆裸將之禮者,實出於羹墻追慕之至思也。凡在臣隣,孰不欽仰不匱之誠孝也?第帝王奉先之禮、追報之孝,自有大小輕重之分,深念神人之所托,必愼起居之節,宣此,固孝之大而禮之重者也。況淸廟將事之際,儀文浩大,每必徹宵而繼之以朝旭,當此炎威愈酷,夜氣蒸熱,聖躬,安得無損傷耶?上而貽憂於東朝,必不淺細,而列祖陟降之靈,亦必眷顧軫慮於洋洋昭格之際矣,以殿下怵然如在之誠,胡不念及於斯耶?向日診筵,殿下以宵寐發誠之事,有所下敎,今此閟宮親祀之擧,臣不深知聖意所在,則豈敢以請寢之言,有此陳懇,以傷我殿下霜露之懷?區區萬一之憂,只慮聖躬之或有所損,敢此冒死有請,宜殿下念宗社付托之重,體慈殿惟憂之念,亟收成命,以副神人之至懇,如或孝思不能自抑,情禮必欲躬伸,則抑有一道焉,享禮將事,仍命替攝。而伊日親幸,卽行展審之儀則,於誠於禮,俱無欠缺矣。昔漢帝將幸太廟,欲御樓船,而薛廣德,免冠極諫,至欲以頸血,汚於車輪,使不得入太廟,夫暫御樓船,不過一時危道,而廣德之冒死發諫,若是其切。今此觸冒赩炎,竟夜將禮,明知聖躬之易致傷損,則奚特漢帝乘船之危而已哉?若使廣德,在於今時,則其所極諫挽行,尤當如何哉?仍伏念聖上,每有所欲爲事,睿志一定,則不顧事勢之難便,不槪臣僚之陳誡,率意任情,斷然必行而後已,或歉於虛襟轉圜之美,或欠於涵養愼思之工,此豈非不矜細行,大爲累於本源實工處耶?伏願聖明,不以瞽言而棄之,亟賜採納而允許焉。臣之由限將盡,竊擬復就館直,一登筵席,罄竭微忱而仰請矣。所患賤疾,觸暑愈劇,萬無轉動之勢,忱誠耿耿,敢此疏陳,臣尤死罪。且念臣之病情,如是沈重,若得旬望間調治,幸得不死,則扶策病軀,庶可復侍經席。伏乞天地父母,特垂矜察,亟遞臣職,俾得隨便調息,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已諭於大臣箚批矣。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藥院提擧雖是兼銜,爲任之緊且重,有不容一日虛曠,在廷夙夜之賢,何擇非人?而迺以如臣廢屛疎遠者,每每塵冒,在朝體,已失於簡畀,而旣叨其任,雖極無堪,宜不敢退偃自便,以臣頑迷,豈昧斯義?況於近日都提,又復引入,入診監劑之重,獨一副提替行,事體之苟艱,似未前有,當此之時,臣何敢膠於微尙,不思所以竭蹶也?第臣痰祟痼疾,入夏來頓作百怪,壅溢而爲咳喘,亘塞而爲窠囊,不食而常滿悶,欲食而無竅可通,强食則或吐或滯,煩冤難狀。凡人之所以爲生,穀粒是賴,而不穀不粒,其何能久?以此長時解㑊昏眩,無一綿生氣,又自十餘日前,停飮下注,脚臁與膝節,處處成核,酸疼拘攣,房闥之間,運步蹣跚,從醫求治,屢易其方,而終無效害之可尋。欲試鍼焫,則以暑爲忌,惟塊然屍臥,委命造化而已。雖欲忍死趨造,少伸區區之忱,以何氣力,能供職事?噫,臣之春間犯科,誠以當退之身,有難苟冒匪據,而見今逋命,不特私義之不可復入,實病爲之阻耳。幽蔀之下,日月有所未燭,疾痛之號父母,猶不加憐,前後推堪gg推勘g薄責,積之則鈇鉞爲輕,而又於數昨特敎,辭旨截嚴,五情震駭,置躬無地,欲强起承命,則床席危喘,竟無以自力,欲泯伏待勘,則保護重地,斷不可久虛。唯願速伏刑章,上而不煩催督之屑越,下而得免進退之迫隘,臣情至此,可謂窮矣。伏乞聖慈,亟命攸司,處臣以重辟,以肅法紀,以勵群工焉,臣方席藁俟命,何言之及他?憂愛之悃,雖死靡化,敢冒僭猥,輒此附陳焉。今此太廟親享之擧,成命旣久,大臣諸臣,爭不能得,臣固知出天之聖孝,以夏享之臨期命攝,必欲趁此殷事,躬伸情禮,凡在瞻聆,將欽仰將順之不暇。而第竊伏念聖候近日微眩之氣,猶是宿根未祛,挾暑濕乍發,此際將攝,尤當益愼起居,完養神氣,以底於天和罔愆,無復微些餘氣之往來。殿下試以經歷者驗之,當眩作之時,息視聽而安靜,與勞肢體而動作,孰功而孰害?以此推之,閟宮享事,徹夜及朝,而登降伏興之數,蹌蹡拜跪之節,其不勞劇而動氣乎?否乎?氣動則上行,其於調眩之方,無損乎?否乎?有必至之慮,而猶且强行,有如萬分一或致傷損,古人所謂宗廟太后之憂,其視一時享祀之不以躬,輕重,何如哉?況今名雖秋屆,老炎愈熾,數日間蒸濕,與三伏無異,暑氣侵透,惟此時爲甚,將事之勞疲,少愈之可戒,豈若不寒不熱之際乎?伏聞列朝典禮,未有秋享之親行,良以天時正熱,不可以觸冒聖人達孝,重在於愼疾,在殿下述遵之孝,不當爲先朝之所不爲,輕犯盛熱,重乖愼疾之道,此不但百官萬民之爲殿下深憂,仰惟明明陟降之庭,亦豈以是望殿下哉?殿下如以廟見之久曠,有所缺然,則秋後展謁,亦可爲伸孝之地,何必躬將殷禮而後,方可愜於不匱之思耶?臣近伏郊坰,時聞村氓野人之相賀,則輒曰,今年吾王無疾病,元子日長大,年穀,又將大登,吾國,其太平矣。卽此而民情,大可見也。臣固料聖慮一定,大臣之言,猶不入,如臣人微誠淺,雖瀝肝血而控之,敢望其省納,而彼村氓野人之所欣祝者,臣則不言,是其向國之誠,曾彼氓之不如,敢采民情之所同,略效執藝之義,而縣道封入,慮或淹遲,玆令家僮直呈喉司。伏願深留聖意,俯諒臣言之有理與無理,勿以已定之難撓,而少垂芻蕘之擇,以慰一國喁喁之望,不勝千萬大幸。臣無任瞻天懇籲誠禱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已諭大臣箚批矣,特敎之下,尙處城外,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其卽上來。
○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臣自經暑濕以來,神精氣息,一倍昏綴,殆若無生人事,而惟是憂愛之忱,根於秉彝,銷鑠不得,每當畏景熏熾,風候蒸鬱。仰念聖躬調將之節,元子保養之方,耿耿懸誠,日夕而不敢忘,自伏聞太廟親享之擧,卽欲一箚陳懇,以冀攝行,而竊伏想保護之地,固應殫誠而請寢,聖上,亦必俯察而允從矣。及聞藥院之臣,求對箚論,俱未回天,則區區老臣之慮,於是而益切,今玆親享,實出不匱之孝思,苟非有切至之憂,孰豈敢瀆請也哉?第念今夏潦暑,挽近所無,閭巷之人,受傷居多,在聖人愼疾之義,尤不容一毫自輕。而當此流金之節,終日齋居,達曉將事,榮衛之致損,勢所必至。臣待罪藥院,侍殿下於儲宮,流汗過多,卽是本症,灌薦興俯之際,失汗之尤多,可以仰揣失汗多,則元氣傷,元氣傷,則外邪必乘。雖其一念洞屬,不自覺其勞疲疢疾之發,不在於發之日,必有所祟而發者,若使玉體,萬一有愆和之節,將奈高廟太后,何哉?伏況秋享親臨,未聞有列朝之攸行,誠以金火之交,六氣易感,愼護之方,正宜加意於此時故也。帝王之孝,保嗇爲大,蒸嘗之薦,秋冬無間,儻蒙聖明,反汗成命,姑許攝行,差待冬享,始議親臨,則其於保聖躬、伸聖孝,兩盡而無憾矣。若以追慕之聖思,有難於遲待冬節,則別爲涓吉,先行展謁,而固無所妨。而惟玆秋享親行,決知其萬萬不可,殿下雖欲斷然行之,諸臣,亦豈敢奉承也?伏願聖慈,俯垂體諒,亟下兪音。凡於起居之節,必以子産所云君子之四時從事焉,以盡其節宣之道,至若元子燥濕溫涼之宜,乳哺保翊之規,亦爲另戒而加護,卽臣眷眷祈祝之至悃也。且念臣,尸祿縻官,有愧夙心,而銘佩前後之恩,言雖不敢煩瀆,諸司考績之政,因臣而曠廢者多矣,亦乞亟治臣罪,以彰其慢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今卿箚陳,可見黃耉之眷眷丹忱。欲許則情禮不已,欲靳則非體黃耉之心,欲答未答,趑趄于中,而君臣之間,其宜情志之相孚,況黃耉乎?詳諭今予親享之意有三,一年一享,情禮之所不已,夏享旣攝,欲行秋享,於禮當然,此一也。頃者陵幸,先命心由所感,因予涼孝,卽日謁陵,雖不若漢明古事,今秋親享之命,旣在其前,上陵亦稍遠,躬行望廟,私親,薦簠簋,則情禮,可少伸,豈可只行循例展謁?此二也。此雖細事,冬月齋沐,曾有將事時最悶之節,此時齋沐,勝於冬節,可以致潔行事,此三也。卿須少諒而勿慮焉,勉戒保護之節,可不飭焉?箚末事,業已知矣,於卿,豈以官事期之乎?卿須安心,其宜善養。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七月初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請對引見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假注書洪象漢,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廷鳳。金興慶曰,近日庚熱甚酷,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眩氣有少勝之敎,未知日間,更不發作乎?上曰,日熱,故猶有餘氣矣。興慶曰,水剌之節益勝乎?上曰,水剌勝而寢睡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數日之間一樣,而痰候無加減矣。興慶曰,元子氣候,何如?暑濕如此,襁褓之中,易生疾{{!|𧏮|⿰虫恙}},不勝憂慮矣。上曰,好過矣。興慶曰,小臣,有所懷敢達矣。秋享親行之期迫近,而日熱尙如此,動駕將事之際,聖體必致損傷,此群下所以悶迫陳請。而大臣,亦以此上箚請寢,而批旨終不允許,群情,益不勝悶菀。小臣,早欲力請攝行,而引入未果矣。今則期日雖迫,而日熱,愈往愈酷,實有聖體致損之慮。固知聖孝難於勉抑,而帝王之孝,異於匹庶,萬一有悔,其奈宗社東朝何?伏乞亟寢親行之命,以副群下之望。上曰,前已下敎矣。日熱果如此,此非固執之事。且卿等之請,如此,允之難,不允亦難矣。李相箚批,形容予心矣,其時,亦允之難,不允難,故留夜商量下批矣。卿引入之中,以此入對懇請,原任之批,已言之,今無可言者,勿爲過慮焉。興慶曰,下敎及相批,旣如許,聖意所存,臣非不知之,而終有所無窮之慮,必須益加三思,亟寢親享之命。上以念東朝憂慮之意,下以副臣等區區祈懇之情,千萬幸甚。上曰,今若寢秋享,則冬享日氣極寒,卿等又將力請,然則熱不得行,寒不得行,其爲無可行之時,日昨發於夢寐之敎,可諒予至情所存矣。纔經明陵懿陵忌辰,今行秋享,躬入廟庭將事然後,可以少伸情禮,卿等,何不諒體此意耶?明翼曰,臣之所懷亦與都提調一般。而今日群下之必欲積誠,請寢乃已者,非不知聖孝之難抑,而亦出於爲宗社之憂。伏乞亟寢親享之命,以慰群下之心焉。上曰,已諭矣。決難允從,更勿煩瀆,以慼予情可也。興慶曰,小臣,不得請,則不得退矣。上曰,已諭許多情禮之所不可已,而卿之請,至此,亦不可不從。永禧殿酌獻禮,則以今月望後,改推擇以入。而太廟擧動出宮三嚴,以卯初初刻入啓,以爲趁早動駕,行望廟禮於未及午熱之前宜矣。明翼曰,親祭執事,事體自別,若以未經入侍之人差下,則讀祝之際,易致生疎。今番各別擇差之意,分付該曹,何如?上曰,所達誠然,申飭銓曹,各別擇差,使之致齋,勿爲臨時遞易可也。{{*|出擧條}}上曰,曾見祭班監察,老病人居多,故不能檢飭。今番則勿以老衰人充差之意,各別,申飭該曹,可也。{{*|出擧條}}上曰,大祭時執事,依定式,三日致齋事,自備局,各別,申飭摘奸,可也。{{*|出擧條}}
==7月5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仕}}南泰耆{{*|在外}}。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金浩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肄儀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與左承旨洪尙賓,大祭肄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呈辭,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永寧殿秋享大祭亞獻官,今日肄儀時,禮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都目除拜守令,諫院,尙未署經,除奉命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使之署經,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膺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宗廟秋享大祭親祭祭文,提學當爲製進,藝文提學宋寅明,明日待開門牌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太廟擧動,只隔數日,本兵,多有及時擧行之事,而兵曹判書趙尙絅,日事違牌,殊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獻官及諸執事以下,請由外竝爲進參之意,下敎矣。今日肄儀,果皆進參耶,問啓事,命下矣。招問吏曹郞廳,則以爲大祝兪健基,受由不進之外,其餘獻官諸執事,竝爲進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潝曰,獻官及諸執事以下,請由外今日肄儀,竝爲進參之意,下敎矣。果皆進參耶?問啓。
○吏曹啓曰,今此永寧殿秋享大祭終獻官刑曹參判朴文秀,行副司直金相玉,實預差啓下矣。朴文秀,以身病陳疏,金相玉,今方在外云,不得已,以行副司直李春躋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受由未出仕,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曺命敎病,左副承旨金浩進。
○吏批啓曰,判書尹游,受由未出仕,參議曺命敎,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吏批啓曰,侍從臣父年八十人,每於歲初抄啓,而丙午年,因大臣陳達,不待歲首,自該曹,直請加資事,新有定奪矣。今此侍從臣父年八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南泰齊爲持平,以趙明澤爲校理,以李喆輔爲副校理,以尹敬龍爲副修撰,以李春躋爲左尹,以徐命臣、金尙迪爲兵曹佐郞,以尹大柱爲報恩縣監,以尹世觀爲司䆃僉正,以李彦綸爲司畜別提,以池友翼爲軍器主簿,以南泰耆爲注書,以李夏翼爲東學訓導,以韓時泰爲奉常參奉,以洪瞻爲自如察訪,以朴泰恒爲行副司直,今加崇政,年八十九,侍從臣父。
○兵批,判書趙尙絅,身病未出仕,參判李德壽進,參議韓師得,式暇,參知吳瑗,病,左副承旨金浩進。
○以吳光運爲副護軍,以金相紳爲副司直。
○金浩啓曰,新除授注書南泰耆,時在京畿楊根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南泰耆上來間,假注書沈益聖,使之仍察,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今方闕直,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洪聖輔啓曰,臣敬奉聖諭,傳宣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忱誠淺薄,而未格天聽,病情轉劇。而尙縻職名,不得不以長單,累瀆宸嚴,惶憫之極。惟竢威譴,千萬意外,近密之臣,又以聖敎臨諭,辭旨勤諄,責勉備至,臣,奉讀懍惕,繼以涕泗,不知所以自措也。念臣賤疾,根委已痼,症狀危篤,廢食,日以益甚,氣息,日以益綿,精神,怳怳浮浮。若在烟霧中,肌肉消脫,無復人形,重以痰核漸盛,起跪俱妨,澌頓床席,不能自振,萬無復起爲人之望。而旣非木石,視息猶存,豈敢不感戴隆恩?一以顚仆爲期,而病狀如此,無路祇承,徒辱寵眷,臣義盡矣,罪戾深矣。伏地顚越,直欲溘然無知,而不可得矣。卽今區區至願,惟在於聖慈,曲察其實,而卽允所辭也。臣五情迷錯,不能悉心以對,席藁私次,日夕祈祝之至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獻納權爀上疏,傳于李潝曰,權爀,屢加飭勵,則渠當自勉。而又復如是,此等之疏,不知賜答矣。
○左議政徐命均五度呈辭。傳曰,不允批答。知製敎臣許集製進,王若曰,綸音屢宣,庶遐心之可挽,巽牘荐上,愧誠意之未孚,玆用諄諄,無或邁邁。惟卿,趾美名父,爲世藎臣,休休乎器度之沈凝,夙負柱石之望,恂恂然辭氣之簡重,不事梔蠟之華,口絶雌黃,殆同呂大防之無黨,身處寒素,咸稱張知白之勵廉。自先朝遭遇者特隆,逮今日倚任之不替,木天鑾掖,藹英聲於邇聯,松京日畿,洽惠化於窮蔀,天曹佐政,山公,擅鑑識之明,秋部司刑,定國,有平反之譽,斯篤倚仗之深眷,爰擢台衡之崇班,廊廟訏謨,機務之裁決無滯,廈氊吁咈,闕失之匡糾實多。李昉之再入中書,何嘗有害物傷人之意?司馬之一箇誠字,推以爲終身事君之方,夫何任意冞隆之辰,遽有奉身以退之請,惟嚮日心腹之洞諭,固已罄竭無餘,縱一時榮衛之愆和,奈何巽讓太過,年紀不至於衰邁,我豈舍卿?情志實貴於流通,卿莫困我,矧玆邦家多艱之日,豈是輔相丐閑之時?朝綱日頹,振肅之責,誰任,時論岐貳,寧靖之象,無期,丙枕獨憂。今國事若無涯畔,台席未備,顧寡躬誰與疇咨,辛甘燥濕之是調,欲籍容物之量,安危休戚之與共,無孤求助之誠。於戲,君臣,一體相須,允合協心而共理,宰相,百責所萃,豈容袖手而旁觀?亟斷巽讓之章,用副懃懇之意,所辭宜不允。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今方見差永寧殿秋享終獻官,已受誓戒,而將於明日過肄儀後,欲入齋公府矣。忽自昨日,左目刺痛,上唇牽引,仍而一面浮高烘熱,若火熾然。雜施鍼藥,而症無分減,委頓床席,而勢難起動,肄儀齋宿,實無其望,此已萬萬惶惕。而若或延至受香日,病終未祇詣而生事,則臣罪固難貸。其於享官之重,何哉?仍竊伏念臣,四載患腫,有除輒辭,今玆秋官之命,亦當引疾控免,而日前天牌之下,黽勉祇肅者,亶出於殺獄事重,究覈方急,鎭日赴衙,姑未呈病,則況此獻官之差,寧敢爲圖免之計?而意外所患,猝然危劇,駿奔將事,其勢末由,玆敢疾聲冒瀆於宸嚴之下,臣罪於此,實萬殞難贖矣。伏乞聖慈,亟令該曹,卽爲變通,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且飭有司,勘臣負犯,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有預差,其可陞實。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獻納權爀疏曰,伏以臣之無似,重以罪戾層積,凡係言議之場,卽臣緘結之地,向日之怵迫嚴命,冒秉銓筆者,豈其所樂爲哉?然而職責所關,事在目前,則又不得不有所妄發,不知覆轍之戒,重犯方生之勢,終致怨怒溢世,僇辱狼藉,臣之不量己力,自取狼狽,誠悔之無及矣。臣得伏見校理任珽到院未徹之疏,又以臣政席間一言,深加慍怒,語極危怖,何人之不思自反,公肆詈辱至此耶?臣竊不勝駭惋之至,珽之請罪銓堂之疏,掇拾當路之論,陷人罔測之罪。噫,向來聖上之以鄭亨復事,前後下敎可謂斟酌至矣,珽於亨復,有何深惡?而乃以負犯殊重等語,直加勘斷,追論於事過之後,欲試其射影之毒,雖賴聖鑑洞照,不得售計,而其心所在,灼然可知。臣於銓郞議陞之時,果以珽之近來章疏乖謬,不可無一示責罰之意,有所酬酢。今珽,怒其議己,專事詬罵,譏切之不足,至以簸弄銓法,聲罪至深,直欲竝臣而擠之,坑坎,臣驚駴之極,毛骨俱竦,不可以其言之無理。銓職之已離,有所頃刻自安,惟有滅迹息影,避遠危機,爲一分自靖之圖,其於官職去就,有不暇論。臣且伏見吏曹判書尹游之疏,其所臚列臣操切臣者,無所不至,直歸臣於儱侗謬戾之科,欲聖上之驟覽而駭之,然其事狀,多非實際則臣亦安得無辨?其所謂臣不能答者有二端,一則簡問於金尙翼事,一則校理望事也。尙翼,方帶銓郞,未及陞品則臣之循例簡問者,政規也。尙翼,前已見枳於郞望則不可復擬於藝兼者,亦政規也。臣所未曉者,當初司藝之將作窠也。旣知臣意之有屬,如有終不許陞之意,則又何必以宗正軍正,屢煩遷陞,艱辛作窠而不之憚耶?凡郞通時例,以曾經人及當通者,參擬於館職及庠銜,先示新通之意,自古皆然。臣之請出藝兼者,蓋欲示意於前,直通於後,而忽然推托不許出望,故臣答以俄者校理望,若以銓望施之,則藝兼,雖不出,何妨?仍申前議,終至狼狽逬出,其時事不過如此,此豈足爲抉摘脅持之資?而若是張皇,堂郞之間,事有可爭則爭之,言有可辨則辨之,前輩之處堂郞而爭事例者,未聞以體貌爲拘。況且者字之於尊處重處,用者何限?而臣之下字,本出無心,則今乃督過太苛,直加以無嚴之目,何也?凡人必先自審愼然後,方可責人,今以一者字,咎臣不已,則臣未知無嚴二字,古或通用,而今世未見用於堂郞之間。臣於此,不覺駭然,而重惜其駟不及舌也。然伊日事,雖以日月之明,猶有未燭,至以無謂爲敎,臣惶悚之極,不知所措。此際申宅夏之疏又出,其所詆辱,罔有紀極,臣誠疲勞,應接不暇也。臣之從前罪過,專在於妄論館錄,則宜不敢復費辭說,而今旣被人詆斥,亦不容泯默也。臣於年前,忝叨館職,妄有論列,然其本意,非在混論,全錄阻塞多人,而辭不達意,重觸天怒,嚴譴在卽,事實難暴。故臣於行譴之日,以指斥人姓名,發言於大臣及重宰,欲使一世,曉然知臣意之明有所指,以開諸人難進之路矣。追聞大臣,已於臣謫去之後,以臣疏之本非混論,而明有若而人指斥之意,陳達於筵中云。伏想聖明,亦必記有臣疏之初有指的,於此,亦可見矣。臣之重叨館銜,始在今春,而又因李宗城疏斥,歷陳前後委折,仍擧李喆輔、朴弼載名字於疏中矣。顧此兩人之名,卽播於臣謫去之時,人無不知,宅夏亦有耳。何獨不聞?而今忽以追後拈出媢嫉放縱等語,巧作欛柄,構捏至此,噫嘻,果使臣,用意拈出,如宅夏之言,則其所指名,奚獨兩人而止哉?臣意則自初明有指的,而宅夏則必以混斥爲言,不亦異乎?且宅夏之帶職撕捱,爲日已久,則駁臣之論,何以適出於通塞其姻婭之際耶?其氣勢吁,亦可怕也。然臣之昏謬,專昧冷暖,而唯以盡分,爲區區自勉之地。頃當元子患水痘之時,上下憂遑,雖無職名之人,莫不奔走探候於近闕之地,此秉彝之所自然。臣於其時,適帶館職,從前難冒之端,自不覺擔却一邊,蹶然出肅進參於起居之班,此固出於粗伸分義之計,今宅夏之譏詆至深,至以出入瀛館意氣自若爲言。噫,如使臣,果能審於去就之際,無使人議到,則人言,胡至於此?念臣以愚妄狂率,猝然出脚於睢盱之地,釁尤徒積,醜拙畢露,舊怨新憾,一時竝起,拳踢交集,侵辱備至,無補淸朝之激揚,自媒一身之奇禍,臣切悼之,新授職名,萬不近似。而臣急於陳暴,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慈,天地父母,曲諒臣情地之危苦,亟命鐫削臣職,重勘臣罪,以謝衆怒,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7月6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直}}。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服制}}南泰耆{{*|在外}}。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再度呈辭留院,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牌不進,持平南泰齊,未肅拜,牌不進,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秋享大祭親臨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藝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科次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此製述置之矣,藝文提學,今已出仕,牌招使之科次以入。
○洪聖輔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留院外,呈辭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申兼濟,持平南泰齊,正言沈{{!|𨯟|⿰金霍}}、朴弼幹,副校理李喆輔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無意膺命,事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啓曰,太廟擧動,本兵,多有擧行之事,而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無意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預備兼春秋李河述,身病猝劇,勢難察任,所帶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宋儒式。
○李聖龍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初四日藥房請對入侍時,永禧殿酌獻禮,以今月望後改推擇事,榻前下敎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七月十七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7月7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齋宿}}。左承旨洪尙賓{{*|齋宿}}。右承旨李聖龍{{*|齋宿}}。左副承旨金浩{{*|齋宿}}。右副承旨洪聖輔{{*|齋宿}}。同副承旨李潝{{*|齋宿}}。注書尹敬周{{*|齋宿}}南泰耆{{*|在外}}。假注書沈益聖{{*|齋宿}}。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賢嬪宮望哭後,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罔極。
○趙明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六度呈辭到院,而以親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小臣,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而拜表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再度呈辭留院,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呈辭,持平南泰齊未肅拜,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二嚴後結陣,仍爲懸燈,天明後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六度呈辭。傳曰,不允批答。
○修撰兪健基製進王若曰,敷心之敎纔頒,予非徒循於舊例,引疾之章繼上,卿胡至煩於累辭?誠或未孚,病豈難强?顧國家艱虞之日,非輔弼休退之時。連歲之飢荒,荐經,民生未息,百年之痼習,尙在,朝論難平。邊防疎虞,海舶之情僞,難測,廟謨牽掣,良役之變通,無期,區劃,宜資乎老成,經濟,實在乎宰輔。惟卿,操履有素,悃愊無華,以誠字而用工,淳然若玄酒大羹之味,襲先烈而宅揆,翼乎如丹穴瑞羽之儀,通朝籍卄有六年,而歷事兩朝,逮輔寡昧。曁時論三分五裂,而調停一心,可質神明,自夫台府之登庸,益篤重宸之倚畀,僅容旋馬,不改封丘巷大祝之庭,自公委蛇,盡是周大夫宗國之念。惟廟堂機務之待以裁決,倚爲股肱,亦衮職闕遺之許以補匡,視若龜鏡,不料謝病丐閑之請,遽在仰成求助之辰,念際遇之素隆,自無情志之或阻,縱榮衛之少損,不宜巽讓之至斯,可期勿藥而收功,旣年齡之未暮,何妨臥閤而論道?語精力則尙强,顧今日何等時耶?捨我卿誰與共者,予尙記洪、趙兩相之交薦,早識爲國之丹忠,卿可鎭洛、蜀三黨之互爭,須殫匡時之素志,釋負之懇,雖切,宜念丙枕之獨憂,任意之眷,方深,已有前席之洞諭,章雖十上,予不再言。於戲,念先卿盡瘁之誠,寧忘與共休戚,體寡躬篤棐之意,須思弘濟艱難,勉回遐心,亟停巽牘,所辭宜不允。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李潝啓曰,藝文提學宋寅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科次命下之後,連日違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以爲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藝文提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應製科次命下之後,趁不擧行,事甚未安,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太廟擧動,隔宵,本兵,多有時急擧行之事,而兵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牌,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秋享大祭親行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及明明日行祭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右承旨進去。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光躋爲兵曹佐郞。
○以吏曹獻官單子,傳于李聖龍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本職撕捱,固已可怪,其職,應參於親祭,而付標以入,今去付標而下,使之進參。
○李聖龍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兩司除在外外,呈辭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乃處暑,視事當爲議稟,而卽今暑熱愈酷,涼意未生,依前例姑觀日候稍涼,更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方物中,黃細苧布色品不均,而無抽出者,故出給自外以純色者,擇而封裹,白綿紙長廣,稍似短矣。曾因奏達有下敎,議來戶曹,見樣白綿紙,準其長短,封裹白細苧布與彩花席,亦改備,竝直爲封裹事,分付。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行副提學臣尹惠敎,以承文院提調,今日議政府正本査對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初九日宗廟秋享大祭親行後,還宮時前後部鼓吹,當爲振作,而其日與國忌齋戒相値,儀註中以陳而不作,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宗廟秋享大祭親臨擧動時,本曹郞廳侍衛,及各差備,不可不備員,而新除授佐郞金尙迪,親病甚重,不得出肅云。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內乘李景淑呈狀內以爲,老母在於公洪道瑞山地矣,宿病之餘,脹與瘧痢一時竝作,症勢萬分危重,今方下往救護,所帶之任,急速啓遞,俾爲母子相見之地云。內乘李景淑,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議政府司錄,以右議政意啓曰,御覽還下方物黃細苧布,擇其色品之均一者,白綿紙取其長廣之準尺者,白細苧布與彩花席,亦極擇改備後,依傳敎,竝直爲封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7月8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齋宿}}。左承旨洪尙賓{{*|齋宿}}。右承旨李聖龍{{*|齋宿}}。左副承旨金浩{{*|齋宿}}。右副承旨洪聖輔{{*|齋宿}}。同副承旨李潝{{*|齋宿}}。注書尹敬周{{*|齋宿}}南泰耆{{*|在外}}。假注書沈益聖{{*|齋宿}}。事變假注書閔洙彦{{*|守宮}}。
○上在宗廟齋室。停常參、經筵。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再度呈辭留院,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申兼濟,持平南泰齊,牌不進,傳旨未下,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禮貌官來言,百官稟旨取次。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洪尙賓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上行望廟禮,奉審殿內,還次齋室後,政院、玉堂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向者祭服,問于大臣,紬則物力多費,故以苧布爲之,而每當祭時,次次造備事,下敎矣。卽今所造者幾件耶?問啓。
○李聖龍啓曰,苧布祭服,所造幾件耶?問啓事,命下矣。招問該曹郞廳,則以爲祭服元數一百七十五件內,兩次新造苧布祭服,十八件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齋沐等事,本院,,申飭各司。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七月初八日寅時,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聖輔,同副承旨李潝,注書尹敬周,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廷鳳,記注官gg記事官g宋儒式,同爲入侍。上在仁和門乘玉轎至仁政門外,命金浩下敎曰,文武殊制,而兼內乘曺允成,不着戎服,所付胸背,亦非武臣所着,自政院,申飭可也。上出敦化門住輦時。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金浩進伏。上曰,駕前太擾,招兵曹郞廳嚴飭可也。兵曹佐郞李光躋聽傳敎。上入宗廟齋室。政院、玉堂、二品以上,問安後,上具冕服出西門,步詣太廟入殿內。仍詣各室展謁奉審後,還到東門,招問守僕曰,此東月廊耶?守僕告曰,然矣。上出正殿門外,大臣及諸承旨趨奏曰,此間稍遠,日熱如此,暫乘步輦,何如?上曰,於心,終有所不安,當過神門乘矣。行到神門乘步輦至永寧殿,行望廟禮,仍入殿內奉審展謁如上儀,出至新門gg神門g乘步輦入齋室。
==7月9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病}}。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仕}}南泰耆{{*|在外}}。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浩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朴師益再度呈辭留院,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一員,持平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承旨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等,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六曹、二品以上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洪聖輔曰,次對久曠,雖齋戒,亦有爲之之事,明日來待事,分付。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還宮後,有一戰馬自金虎門,突入至肅章門,而近仗軍士等,逐出同門云。戰馬之見逸於罷陣雜踏之際,不是異事,而守門軍卒,不能禁突入之狀,極爲驚駭,爲先從重決棍,當該守門將,常時不能檢飭之失,亦不可無懲。守門將崔道元,從重推考,馬立禁軍安順建,不能制馬之罪,亦令攸司囚禁科治,何如?傳曰,依爲之。守門將,令兵曹決棍。
○七月初九日四更一點太廟親祭時,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聖輔,同副承旨李潝,注書尹敬周,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同爲入侍時,上具冕服出齋室入正殿西向立,啓請行事。禮儀使啓請四拜畢,因啓請詣盥洗位訖,升自祚階gg阼階g詣第一室三上香,近侍以瓚授進幣瓚,爵官奉瓚跪進,禮儀使啓請執瓚祼地,上訖,瓚授奠幣官,奠幣官受,授大祝,上執幣獻幣,上執圭俯伏興平身,詣各室如上儀。第一室俎北向跪奠,先薦牛次薦羊次薦豕,各室如上儀。謁者引進幣官、奠幣官升詣第一室尊所,禮儀使導殿下行禮,獻禮酌醴,殿下執爵獻爵奠于神位前,祝讀祝,近侍以副爵授進幣官奉爵跪進,殿下執爵獻爵奠于王后位前,各室如上儀。上行十二室獻禮畢,仍降復位,右議政金興慶,進請暫入小次,上入小次,少頃還出復位,上曰,俄者亞獻時,行禮甚促,樂未卒章,終獻則勿如亞獻時,可也。上曰,何爲七祠,何爲功臣祠耶?守僕曰,西爲七祠,東爲功臣祠矣。上飮福,奉審列聖主身後降復位,問于近侍曰,先朝面主書者誰耶?諸臣,皆不記得。上曰,禮判知之耶?金取魯曰,其時臣在草土中,未參於朝著上事,未詳其某人書之矣。上曰,問于陪乘諸臣,注書問于諸臣,則亦皆以未詳對矣。至于問安班聞之則尹陽來書云矣。上曰,奉爵奠爵,乃齋郞祝史之任,而不爲親受於尊所,使守僕替行於門內,必是自亞獻已然,極爲非矣。齋郞祝史,竝推考,可也。{{*|出擧條}}上行禮畢,出自正門入齋室,平明還宮時,上曰,親享大祭,何等重事?而祭官,不卽一齊赴班,致有稽遲之弊,此乃押班監察,不能檢飭之過也。今番押班監察,從重推考,此後則以文監察擇差,可也。左副承旨金浩曰,文監察,亦未必有勝於南行監察矣。上曰,然矣。必爲極擇差定事,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右承旨李聖龍所啓,第二室鬱鬯酒灌盛時,有紙片浸出,該官,難免不察之失。且幣帛長短,宜無異同,而自第十室至十二室,則摺束貌樣,顯似狹小,所見,極爲未安,祭酒與幣帛進排當該官,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7月10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病}}。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仕}}南泰耆{{*|在外}}。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趙明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七度呈辭到院,而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朴師益再度呈辭留院,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趙明翼啓曰,秋炎轉酷,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冒暑動駕,親享太廟,登降拜跪,達朝將事,不瑕有勞傷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
○藥房啓辭。答曰,知道。躬行享祀,少伸情禮,感慕冞切。而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金浩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參,而憲府則或在外或呈辭受由,二員未差,無他請牌之員。諫院,亦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大司諫李壽沆,正言朴弼幹,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潝啓曰,應製科次命下已至多日,而藝文提學宋寅明,連事違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使之科次,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七度呈辭。傳曰,不允。批答。
○備忘記,製述參知李宗城,十韻三上,律三中,豹皮一令。修撰兪健基,十韻三上,律三中,虎皮一令。左副承旨尹彙貞,十韻三中,律三下。同副承旨李日躋,十韻三下,律三中,各紙三卷、筆七柄、墨三笏。佐郞宋儒式,律三上,織毛馬裝一部。參議韓師得,注書洪象漢,佐郞李錫福,十韻律各三下,各紙二卷、筆六柄、墨二笏。注書李成中,十韻三中,紙二卷、筆五柄、墨二笏。正言申兼濟、吳命季,各律三下,各紙一卷、筆三柄、墨二笏賜給。
○傳于洪聖輔曰,應製入格者留中,不入格者還下,賞格紙筆墨,令該曹共依例賜給。
○洪聖輔,以宗廟署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宗廟內樹木,雖是風落,不敢出門外一步地者,意有所在。而去月永寧殿不遠之地,有一大松,爲風所拔,入直官副奉事李秀徵,使本署軍人,斲作馬槽,潛送其家。太廟是何等重地?而身爲官員,爲此鄙瑣之擧,事之駭然,莫此爲甚,李秀徵,拿問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初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永禧殿酌獻禮,以今月念後改推擇事,榻前下敎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七月二十八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七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漢城判尹宋寅明,刑曹判書趙顯命,吏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金浩,副提學尹惠敎,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假注書沈益聖,事變假注書閔洙彦。金興慶進伏曰,處暑雖過,日熱比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太廟親享,諸臣,請寢不得,當此炎勢之極熾,達宵將事,聖體想多損傷,故不勝憂慮之忱矣。今日有次對之命,旋切欣幸,眩氣不復往來乎?上曰,頃日少愈後,姑無更發之漸矣。只以汗流爲悶,豈以一日將事,有所傷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連爲平吉乎?上曰,好在矣。興慶曰,有數件仰稟事,玆敢陳達矣。上曰,達之,可也。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本道未赴任守令,竝催促發送,褒貶中下等守令,不待大政,卽日差出,竝除署經,給馬發送,而渭原、熙川等邑,亦爲各別擇送事爲請矣。卽今大政之設行,未易爲期,貶罷守令,分付吏曹,卽爲差出,而不必除署經,給馬各別催促下送,赴任守令催促事,兩邑窠擇差事,亦依狀請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頃者全光監司徐宗玉上疏,中有貶罷四邑守令,不待都政差送之請,而批旨中無發落矣。關西貶窠旣令差出,則湖南,亦有水災,且秋務當前,一體差出事,分付該曹,何如?上曰,依關西例,一體差出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今年年事姑未知前頭災害之如何,而嶺、湖南如干邑,雖或有水旱之爲災,京畿、三南,大抵有豐登之望矣,秋成後米直必賤,如此之時,不可無儲穀之道。而軍布作米,實爲上下俱便之政,今亦依己酉年例,令各軍門,及有儲蓄衙門,優出木同,貿辦米穀,而軍門所貿之米,量宜運置於江都、南漢,以爲軍餉之需,則似好矣。上曰,事似便好,諸臣之意,何如?吏曹參判宋眞明曰,今年農事關西、海西則未免歉荒,而京畿、三南,擧皆登稔,前頭風霜,雖可慮,大體則已可知矣。儲穀之道不可不乘此時豫爲周旋,而軍布作米,最爲民惠。臣待罪洪州時見之,則一名二疋之役,費了四十餘斗米,始得辦納,又有後錢作費,不能支堪,作米之後,每疋納十斗,所費幾乎半減。里族之徵,亦易於升升收合,且無京納浮費,故民情欣樂。今又擇其最苦役,使之納米,以三軍門,及兵戶曹惠廳封,亦動木錢,移給軍布之代,則在國家爲取賤豫備之道,在民間可舒急錢之患,大爲減役之惠。以此而輸積於江都、南漢,則可得累萬石軍餉,豈不爲公私兩便民國俱利之事乎?豐原君趙顯命曰,作米之事始於己酉,而己酉年,臣掌其事,昨年,臣亦掌之,習知其妙,實無如此便利之政矣。而第以小臣所掌軍門而言之,則一千五百同內,應下四百餘同,則餘者不過千同,今若不捧木疋,則所儲必下於千同,此似可憫,據此則他軍門,亦可推知矣。興慶曰,以己酉年軍作米事言之,捐出諸軍門軍布,貿取米穀,而軍門則無所管攝,終爲辛壬年賑濟之資,在國家則以此活民,誠爲可幸。而在軍門則實涉虛疎,故軍門,不無持難之意。而今若以所貿之米,置簿於各其軍門,則木同之數,雖似欠縮,許多米石,換色在簿,其亦何害之有哉?漢城判尹宋寅明曰,木八千同,可作二十四萬石,而軍門,亦必以傾出財貨爲悶,限四千同收聚作米,則亦可爲十數萬石。竝計己酉、甲寅兩年作米餘存者,則幾爲十八九萬石,漸次運輸江都、南漢,各儲十萬石軍餉,則誠爲國家經遠之策矣。眞明曰,在外時,已有假領磨鍊者,而稟定後,更當有商議排定列錄啓下之事,必須急急周旋,可及於九月間市直最優之時矣。上曰,此事亦當有節目啓下之事,參商各軍門各司事勢,善爲分排後,後次對稟定施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安興防築事,向者依筵中定奪,發關詢問於僉使李譔矣。其報狀,已上來,而役丁役糧,不爲酌量磨鍊,只以兩條陳請曰,依當初聖敎,使道臣,顧見完築,或招致僉使於闕下,更爲暴陳始末云云。又結之曰,稱給稱情然後,如有不稱,罪當甘受,渠之報辭雖如此,而卽今農節,民丁調發,極難。且句管堂上宋眞明,亦以爲萬口同毁之事,決無成就之理,不如早自停罷云。何以處之乎?上曰,諸臣之意,何如?漢城判尹宋寅明曰,如許事異於他事,未能的知其成不成,不知所達矣。豐原君趙顯命曰,此事利害便否未知如何,而差遣李譔時,朝家欲給財力則李譔曰,臣下往始役,知其可成然後,請得財力,未晩矣,辭而不受。今者始役之後,渠則以爲,必可成而始爲請得,朝家道理,但當依約束量給,觀其成否,而行賞罰而已。今乃不然,役方始而始有異論,不亦晩乎?任人做事之道,不當若是矣。興慶曰,役處浩大,固難容易完築,且雖或完築,十年之內,必有毁破之患,物議皆如此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卽今,別無國財虛費之事,而毁言,尙如此,若多給物力,趁未成事,則衆口之難防,尤當如何?旣知終不可成,則不如早罷,初勿費財之爲愈矣,但此役肯綮,在於兩山口沙推處通水與否。而臣則見其水退時行舟,而李宗城則謂其着襪而行,此曲折,不可不招問李譔矣。上曰,譔之誠可尙,而招問闕下之言,則未免猥濫。自備局,招問後取舍,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以陳試事,有所仰達者矣。近來增廣監試初試,付于增廣,式年初試,付于式年,此非當初法意。大科則增廣式年,有講製之異,不可混付,而至於小科則同是製述,使之混付,少無妨礙。增廣,實罕有之科,增廣陳試,必待增廣而付之,則便同等棄。頃年筵臣,以混付事陳達,自上敎以待後日,大臣登對時更稟,而姑未覆奏矣。臣,考見《受敎輯錄》,則增式年小科許付事,明白載錄,今者式年會試迫頭,宜有許付之道,敢達。上曰,筵臣陳達,可也。判尹宋寅明曰,旣有《受敎輯錄》則依此施行爲宜矣。刑曹判書趙顯命曰,科事當以簡嚴爲主,而旣有法典則依此施行,似好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小科則增廣與式年所製,同混付無妨矣。左副承旨金浩曰,小科與大科有異,不過激勸儒生之事,旣有受敎,許付爲宜矣。副提學尹惠敎曰,一從《受敎輯錄》施行好矣。上曰,旣有刊行之《受敎輯錄》,則申明法典施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狀啓,以別會米二千石輸納南漢事旣有朝令,而卽今留庫不過一千餘石,亦多散在峽邑,實無推移之路,姑退移送之期,待其收拾,隨便輸送事爲請矣。本道事勢旣如此則依其所請,使之秋捧後準納,何如?上曰,每年二千石輸納之令,初旣十分斟酌,而至今不納,前後道臣,爲先推考。其所未納者壬子、癸丑兩年條,今姑置之,甲寅條,待秋使之卽爲上納,今年條,待明春解氷後上納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堤堰堂上宋寅明,罷職之後,尙不出代矣。今已收敍,還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興慶曰,永禧殿酌獻禮,定在於十七日,而目今老炎,轉甚,五六日後涼氣之頓生,有未可必。而殿內不甚廣闊,將事當在亭午,群下憂慮之忱,誠不勝區區,更爲退行於念後,何如?上曰,大臣之意如此,退定於念後,可也。{{*|榻前下敎}}宋眞明曰,甲寅條軍作米三南所在者,隋城、南漢劃給後,尙有一萬數千石矣。春間發關,使之別置一倉,封標牒報則當送備局郞摘奸爲言矣,湖西、湖南則卽爲報來,而嶺南報狀,今始來到矣。今年又有作米之事,不可無,申飭之道,而備局郞,分送有弊,爲先令各其道都事,摘奸牒報,而趁此麥絶新穀未登之時,使之還分取耗似好,敢達。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在外時,已相議而麥後一巡救食,民皆願受,還分不難,備局郞有弊,令都事摘奸,似好。而都事未赴任者,已經一司署經則卽爲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備局堂上,懸病太多,國舅外,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宋眞明曰,守令未辭朝者,連爲催促,而錦城縣監具宅奎則被拿上京,久不還任,曠官可慮矣。頃者全光監司徐宗玉辭朝時,陳達請遞,而自上推考還送矣。宅奎周年之內,三被拿命,在官無幾,今又以親病爲辭,期於遞免云。推考促還乎?上曰,推考,催促下送可也。{{*|出擧條}}眞明曰,公洪道褒貶,尙未爲之,前監司李壽沆,陳疏承批後,又陳辭疏,而政院不捧,故仍循至今。今則新監司到任日限,差過四五日,則當滿五十日矣,依前,申飭前監司擧行乎?抑分付,新監司,使之待限滿卽爲封進乎?上曰,大臣之意,何如?金興慶曰,李壽沆,初旣被拿遞歸,則不欲擧行其殿最,勢固然矣。今則新監司日限不遠,使新監司封啓,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趙顯命曰,殷山弑父罪人莫切之獄,敬差官權賮,以爲可疑,以更査之意,馳啓。臣之淺見則別無疑端,更爲嚴刑取服之意,覆啓蒙允,行關本道矣。本狀回啓未及知委之前,平安監司朴師洙,因敬差官論移,以嫌,難更當按査之意,馳啓。而敬差官更査之請,旣已勿施則師洙之啓,自當無回,故置之矣。卽見師洙移文,則以爲刑曹回啓,雖令嚴刑取服,嫌難更査之意,曾已啓聞,未見回下之前,勢難擧行云。此獄情節,本無可疑,罪人之變辭,不過死中求生之計,依前覆啓,各別嚴刑,取服具格啓聞之意,,分付道臣,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興慶曰,椒島所捉唐人挾船及鐵碇,不可不區處,故問價於彼人,定以銀子二十六兩。以黃州所在勅需銀出給事,黃海監司兪拓基有所報請,故旣已許題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趙顯命曰,楊應澤所犯,與梁孝起較重,而大霈之餘,孝起則雖蒙放送,應澤則不可以一體放送,仍置配所,何如?上曰,應澤與孝起罪狀,不無輕重,而旣爲減死則一放一置,似涉不均,一體放送可也。{{*|出擧條}}副提學尹惠敎曰,玉堂番次,甚爲苟艱,自上屢次下敎,而闕直頻數,臣强疾就職,跛躄入侍,極爲惶悚矣。雖無情勢之人,聞其當擬望則輒爲下鄕,誠爲未安矣。上曰,趙明澤,時在何處耶?惠敎曰,趙明澤,在漣川云矣。上曰,尹敬龍,亦在外乎?惠敎曰,下鄕矣。其家有故,昨纔入京云。趙明澤則,下諭,尹敬龍則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宋寅明曰,小臣,惶恐敢達,頃者製述科次之命,其時適出外,如是曠日遲稽之際,親舊句作,多聞播傳者,今當考官,似涉疎闊矣。上曰,日字已久,至今不考,極涉稽緩,今日內考出,可也。寅明曰,向日晝講時,有勿爲放心之敎,故臣常欽仰矣。今則國有大慶,年事且有豐登之望,以外面觀之,似有太平氣像,而詳觀國勢,則紀綱漸弛,朝象渙散,臣竊憂慮焉。上曰,國儲板蕩,豈以小豐而有所恃耶?朝廷氣像之漸下,予豈不知耶?寅明曰,左相,遭情外之敎,李宗城、金尙魯,又逢嚴旨,臣未詳本事之如何。而下敎極爲過中,此兩臣,殿下之平日所倚仗,而一言忤意,誨責過中,況於疎遠之臣,孰肯進言乎?頃以李台重事言之,辭氣太露,處分過中。先儒曰,人主一心,實萬化之原。此着念處也。惠敎曰,朝象漸下之敎,誠得宜矣。尙魯之言,雖不無過中,而殿下翕受敷施,則有光於聖德,而摧折太過,言路消沮。且宗城,若於筵中陳達則可矣,而張皇費說,可慨之意,曾已言之於宗城矣。殿下旣已擬之於魏徵,則平日所期待果何如也?而遽爾摧折,臣竊慨然也。寅明曰,白珪之玷,尙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爲也。辭令之間,不可不愼。顯命曰,臣,今則以武臣自處,不敢指言某事,而書曰,有言遜于汝志,求諸非道,有言逆于汝心,求諸道。近來處分,或有乖於古訓,故敢從諸臣之後而陳達矣。上曰,予心,豈活潑?而判尹曾有所達,故每勉勉於此,而亦於蓼莪之篇,有所激矣。尙魯事,予豈留置於心中?而宗城事,張皇費辭,豈不近於常談耶?予亦未免於好名,群下好名而無實,亦可見矣。曾以魏徵期待者,勉其當爲而已。昨於曺允成事,雖非關重事,而別加飭勵者,意有在矣。諸臣,以次退出。
==7月1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聖龍{{*|病}}。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仕}}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再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一員,持平一員未差,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同副承旨李潝,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參議曺命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參議曺命敎,俱以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正言朴弼幹,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潝曰,吏曹參議旣已只推,牌招開政。
○洪聖輔啓曰,今日拜表時,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無他推移之員,監察依例代行。而諫院,除在外罷職傳旨未下外,大司諫李壽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今日拜表時,諫院無進參之員,在前如此之時,雖無諫院,有仍爲行禮之例,今亦依此爲之乎?敢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注書南泰耆,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聖輔曰,三使臣留待。
○傳于趙明翼曰,三使臣引見。
○趙明翼啓曰,卽伏見副提學尹惠敎上疏,則副修撰尹敬龍,自鄕上來,旋卽下往云。依定式禁推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意啓曰,本館上番,行副提學臣尹惠敎,以承文院提調,今日慕華館正本査對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明翼曰,明日晝講爲之。
○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今七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當爲設行,而大提學未差,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潝曰,召對爲之。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分授惠化門北邊體城三間許,及敦義門北邊體城十三間許頹毁處,待晴修築事,前已啓下矣。所入石子浮取然後,可以始役,依前城外近處溪壑間所在雜石,先爲浮出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前郡守趙德中,本廳糧餉色郞廳,已爲啓下。而時無職名,亦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北漢留營字內大城門,及龍巖峯下體城連因雨水,多有頹毁。今七月十三日爲始改修,而所入石子,自其處取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拜表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平安監司狀啓,義州居武率白銀同,率子星萬等,四口壓死事,傳于洪聖輔曰,壓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右承旨李聖龍上疏,伏以小臣,一衰頹病殘人耳。難强者筋力,易添者疾恙,固其勢然也。每當有夙夜之役,惴惴然自分顚仆,而惟是到十分難强地頭,則輒蒙聖慈垂憐,得以褫鞶帶,而便調息,以故僅僅緣督。而爲命蟣蝨微臣之前後得此恩於君父者,不知其凡幾遭,則感鏤固深,而霣惶亦至矣,除非萬不强者,不敢復言病,此固臣宿戒然也。而見今賤疾,又復大添,有不得不仰煩呼籲者,則敢冒死而陳之焉。臣自數旬前,得暑泄症,或劇而或歇,根委卒未祛,而特不至於苦重矣。三昨太廟陪齋之日,適會天氣甚熱,忍其難任者,殆數時頃,自伊日夕,忽覺胸膈悶憊,臍腹硬痛,仍而泄意陡加,度數極頻。而頃刻之間,泄化而爲毒痢,疾痛則倍而瀉又不得,如是辛苦,氣力,大被廝殺,陪侍將事,固知無望。而更漏已深,變通路阻,雖不得不入參,欲强而萬不能得,則不免有離班而再出矣。其初也則僅得復入,而其再也則筋力冞盡,卒不得更致身,只昏昏僵倒於齋次,享禮未畢,近綴先缺,已是事體之至未安者。至若東朝起居之行,有命終改,法駕陪扈之列,未免不備,則此尤臣萬萬惶蹙者。雖因僚官,相繼陳稟,賤疾,得以登聞,而私心悚隕,靡有紀極,二日以還,諸症有加,最是痢候漸緊,而元氣澌鑠,供劇一節,斷非可論,極知瀆擾之增罪。而實亦瘝曠之爲悶,輒入文字,敢申控籲,臣尤死罪。念臣,扶衰策疾,低徊聖恩,顧亦無毫髮裨補於明時者,猶乃有命輒膺,殫竭奔走,欲以是爲桑楡圖報之計。而年迫七耋,病又百攻,區區素忱,又不得遂焉則撫心瞻天,寧不自悼。伏乞聖慈,特加憐察,亟許鐫削,俾得專意調治,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司直權{{!|𢢜|⿰忄業}}上疏,伏以臣積逋嚴命,合被重誅,而聖度包荒,罪止行譴,臣,戴罪銜恩,省尤訟愆,自分永爲淸朝之棄物,便作嶺外之羈鬼矣。何幸國有大慶,霈澤旁流,肆赦之恩,亦及於賤臣,臣誠須臾無死,獲覩盛事,得與田翁牧叟,相抃於野,而歸伏鄕廬,唯有惶感頌祝而已。恩敍之降,旣出意慮之外,出疆之命,又是夢寐之所不料,臣,聞來惝怳震惕,繼之以悶菀也。念臣於八九年來,不得從仕者,夫豈有他哉?只由於年紀衰耄,疾病癃痼,而忱誠淺薄,不得見諒於君父。聖敎極其嚴峻,至有臣子之所不敢聞者,臣跼天蹐地,直欲無生,而頑然不能自滅,尙此偃息於覆載之間,人理絶矣,臣分蔑矣。雖蒙聖慈曲庇,薄罰旋宥,而罪戾至深,踪地愈蹙,其不可自同恒人,冒承恩命也決矣。今此專對之任,且異於攝价之行,固非如臣釁累,所可堪承,而事係往役,義不敢辭,然旣有崩迫之懇,亦何敢自阻於慈覆之下哉?顧臣犬馬之齒,今已六十有七矣,蒲柳之衰朽忒甚,膏肓之疢疾且痼,長時委頓,作一癃癈之人,不得出門外一步地者,已多年所,至於戶闥之內。亦且須人而動,則雖欲衝寒叱馭,效勞於燕、薊之間,有不可得也。臣若怵畏分義,黽勉受命,終至顚仆道路,橫屍殊域,則微臣軀命,固不足恤,其於辱君命而僨使事,何哉?臣卽當進詣京輦,恭俟處分。而素患泄痢之症,添劇於感暑之餘,度數無算,症形危惡,飮啖全廢,氣息澌綴,以此病情,無路轉動,不得不從縣道冒陳危懇。伏乞聖慈,曲加矜諒,亟賜變通,俾使事,毋至窘敗,仍令臣,安意就盡於牖下,公私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曾前撕捱,已涉太過,專對之任,其何辭?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副提學尹惠敎上疏。伏以臣於昨日入侍時,以本館事,略有所陳白,而聖敎適及於副修撰臣尹敬龍。故臣以纔自鄕入來仰對,仍請牌招蒙允矣,及其出牌,又以下鄕,自政院微稟云,臣於是,不勝惶悚。蓋伏聞敬龍,纔遭壯子喪,自鄕入京,爲求葬地,卽旋下往畿郊近地,昏暮始還云。臣,只聞其上來,未料其下往,率爾上達,以致召牌之虛降,臣奏事不審之失,著矣,何敢晏然在直乎?且伏念臣衰朽之年,纔經危疾,頃値館直俱空,黽勉持被,閟宮陪班,忍死駿奔,勞攘之餘,疸症有復發之漸。而講筵將開,此非臣敢言病之時,第呼吸喘促,讀不成音,是臣宿疾,曾在講筵,至使下番替讀,到今病餘氣息,綿綿不續,不啻倍前。且脚部痿疼,行步跛躄,前席蹣跚之狀,伏想已蒙俯燭矣。法講事體嚴重,以此癃陋,苟然冒進,誠有所萬分惶悚者。伏乞遞臣職名,回授無故之人,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下番替讀,已有前例,卿其勿辭察職。
○平安道觀察使朴師洙上疏。伏以上天,至高遠也。匹庶,至微眇也。精誠所格,尙或感動,聖明,臨莅群下,仁澤旁達,賤臣,蒙被任遇,備數方面,窅越邈絶之勢,豈至如微匹之於高天?而顧於乞歸之懇,再三哀籲,而終未格慈覆之聽,是不過臣平日事上不忠不誠,無可以孚感於君父而致此,則俯仰跼蹐,無面可顯,徊徨反側,歷月靡定,至于今日。而其情益急,其勢愈迫,又不得不冒昧嚴威,更申疾痛之號,臣尤死罪。臣之五月中一疏,蓋嘗備陳老母思歸之情,辭情俱悲,毫髮非飾,不但臣心,自期其必蒙矜聽,雖傍人見者,莫不謂然。而及奉聖批,顧諭以陳情,雖若此,藩任,決難輕遞,卿勿復辭,抑情行公,臣於抑塞失圖之中,輒敢有仰揆聖意於批敎之外者,蓋以臣,從來屢乞外補,亶爲親養是急。況今所處,乃是雄都大藩供養之豐備,無以加此則耄老之人,設有欲歸之念,謂何不强抑而仍留,徒煩重任之求遞,此固臣之愚慮妄忖。而雖臣之私情,亦豈或無此箇念頭哉?其率臣母,自冬春以來,思歸益切,悽辭苦語,無日無之,一則曰,生行死歸,豈不可悲?一則曰,千里關外,將作羈鬼,好語寬譬,終未開晤,寢食諸節,日覺減損。臣欲抑情强留,則母心莫慰,欲瀝懇更籲,則天聽難格,方寸焦迫,莫知所措。乃自前月旬後,臣母嘔泄之症,暴重,初謂一時暑傷,顧乃轉輾添劇,遂成噤口之痢,度數無算,食飮全廢者,首尾兩旬,眞元澌陷,脈息俱微,朝夕待變,環坐涕泣。又六七日,當此之時,回思日前悲楚之語,若由於虛靈之知,心腸掩抑,欲先溘然,臣之此情此境,天地鬼神,實所鑑臨,而神思迷錯,不遑綴文,尙未能封疏號籲矣。自昨今以來,危急之症,或不無一二少間之漸,而譫囈之際,忽復問辭疏得請,則臣於此際,安得不大聲疾籲,以冀慈天之矜照也?九十之年,罹此大疾,夕景凜凜,理無返照,而若賴天靈與聖慈,少延老母須臾之命,獲聞微臣鞶遞之音,得以乘涼扶將,還歸京輦,則生隕死結,終當有酬報之日,若又不幸,而不得請,卒然有無窮之恨,則臣之母子之目。俱將難瞑,是眞古人所謂哀之亦命也。不哀之亦命也。目今公務之積滯,前頭巡審之曠廢,以臣卽今情理,有不暇陳論,唯聖慈之垂矜而處分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抑情察任。
○左議政徐命均,身病,七度呈辭,不允批答。王若曰,卿方以疾病之侵尋,必欲辭之至七。予則曰,輔相之去就,不可輕者有三,君臣貴相知心,寧有情志之或阻?朝著務欲協力,宜無踪跡之不安,若其一時榮衛之少愆,毋亦累度遜避之太過,矧玆艱虞溢目之日,尤豈老成袖手之時?觀今國勢之孤危,欲頹西山奄奄之晷,察今時象之泮渙,靡屆中流泛泛之舟,小民雖詛,而廟議罔知,或且飾怒爲悅,上天難諶,而人情已狃,寢至指異爲常,必奏以水旱風霜。誰如李文靖之遠見,獨任以安危進退,庶賴范仲淹之純忠,所以眷注之偏隆,亦嘗台輔之重卜,念兩朝許身之義,尤宜圖報於寡躬,效先卿體國之誠,豈忍忘情於今日?細務若不經意,而臨大事則誠有可觀,平居蓋嘗少言,而乃一心則知無不奏,此實輿望之允屬,豈獨朝臣之共知?顧仰成之方深,何請急之遽至?精力尙旺,豈合謝事而投閑?神明共扶,庶賴勿藥而有喜,向者前席之入對,却喜遐心之或回,終焉巽牘之荐登,實愧微誠之莫副,念上旨之久缺,方思備位而共貞,使右揆而獨賢,何安釋負而遽退。卿雖邁邁,予則惓惓。於戲,出處之道不輕,休戚之義殊重,譬喬岳初不運動,功則實多,涉大川茫無涯津,誰與攸濟?惟時近藥物,无妄之疾自瘳,卽日告謨猷,多難之邦是賴,勉思大體,亟斷來章,所辭宜不允。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乙卯七月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三使臣留待引見入侍時,上使陽平君檣,副使徐宗伋,書狀申致謹,右副承旨洪聖輔,記事官尹敬周,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上曰,今番專對,則已有商確,似無可言者,而其間,亦或有可以稟定事耶?陽平君檣曰,別無可以稟定者,而深以奏請一事之不得成爲慮矣。今則得與解事人同德,誠爲多幸矣。徐宗伋曰,小臣,本甚生疎彼中事端,亦不無意外可虞者,而惟以王靈所曁,不以爲慮矣。檣曰,方物凡百皆不及於前,此最可慮矣。上曰,今番則各別申勅矣。凡物,果皆一一如戶曹見樣否?申致謹曰,雖以白綿紙言之,其潔白之色,斤兩之重,比前雖無加減,而厚薄懸殊,此亦可知矣。別無執頉之端,故不得退斥,而彼中之不生梗,亦何可必乎?以是爲慮矣。上曰,彼中,每以白綿紙長廣之甚少爲言云矣。檣曰,彼人,每欲生梗也。故事事執頉,是可慮矣。上曰,白綿紙外,如苧布歲幣等物,亦皆一一準尺耶?致謹曰,苧布一疋,廑滿十五尺,而歲幣則準尺矣。然無論方物好否之如何,前則常明,若主管朝鮮之提調,故凡百之物,雖有未盡者,一皆無弊捧上矣。近聞常明,得罪於雍正,不得如前云,此可慮矣,上曰,常明事,是詳聞語耶?檣曰,所聞,雖如此,而亦何可詳知乎?致謹曰,此皆聞於李樞者,而李樞又曰,常明,有四寸而方爲御史,與常明兩間不好。故常明,以其四寸之酒失,密告於雍正,而雍正特加其四寸之職秩。故常明,以此,每以爲惶恐矣。其後歲時,例有歲饌所給之物,而此則依例題給,常明,頗以此爲幸云矣。上無發落,三使臣,各就次退伏。右副承旨洪聖輔進伏曰,再昨擧動罷還後,猝有戰馬之逸入,至於肅章門云。該曹雖以此,啓請守門將之推考,而金虎門軍士至於十三名之多,守門將,若於常時着實檢勅,則何至於使一戰馬,而攔入乎?肅章門軍人二人,猶能御其攔入,況十三名乎?其常時不能申飭之罪,不可以推考薄罰而止,不可不各別治罪,故敢達矣。上曰,予亦更思之,此不可以推考而止。故該曹單子,使之更入,當更有下敎矣。上曰,今番使行,卿等入去,凡事庶可了當,可無他慮。而今番之行,若成來史冊,則尤可幸矣,須與李樞相議爲之,期於成來,可也。檣曰,雖非下敎,臣等,亦豈敢歇後耶?已有相議者,必欲於今番推來,設不得取來,亦敢不詳探眞僞以來耶?上曰,卿等回來當在何時?檣曰,必欲於至月內出來,而其間事故之遲速,固不可知,雨潦淹滯,亦不可知,以是不得預定矣。上曰,去時當潦熱,來時當雪寒,爲之深慮,無事往返,此所望也。諸臣,各退伏,仍賜宣醞床酒三行卽罷。上使中使,各給藥物封,三使臣,各跪受,遂以次退出。
○乙卯七月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李潝,參贊官尹惠敎,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南泰耆,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入侍。尹惠敎讀自綱目第十三卷第一板第至四板。上曰,下番讀之,兪健基讀自第五板至第七板。上曰,少退。諸臣,皆退出。至二更四點,司謁,來宣下敎曰,召對姑停,還歸本館,可也。
==7月1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谷山府使尹鼎和,豐川府使趙東夏,禮山縣監韓配崙,連山縣監尹光柱,椒島僉使崔泰升,平南萬戶李再新。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卽伏聞入侍醫官所傳之言,自上有左足部大指端觸傷之候。臣等,伏不勝驚慮之至,卽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聖候,以爲議定治方之地宜當,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
○李潝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聖輔啓曰,行大司憲朴師益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一員,持平一員未差,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八度呈辭,傳于李潝曰,遣承旨敦諭。
○下備忘記于金浩曰,今下弓矢,平南萬戶李再新處給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未卽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吏判之旣已行公之後,若是違牌,其在事體,極涉太過。參議之頃者撕捱,已涉過重,則執事行公,乃是本職,則復事撕捱,此何分義?其在道理,豈容若是?判書、參判、參議,卽爲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後呈辭。入啓。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判書尹游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使之開政,何如?傳曰,判書、參議待開門牌招開政。
○注書尹敬周呈辭,代以徐海朝爲注書。
○金浩啓曰,假注書徐海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邊司義州府尹薦望,趙命臣、金聖運、鄭必寧。
○金浩啓曰,臣,敬奉敦諭,傳宣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玆於長單之上,伏承承宣,又復臨諭,十行絲綸,責勉愈加。臣於是,五情震越,不覺惶汗之遍體也。臣雖萬萬不肖,粗識君臣之大義,當此艱虞之會,豈不仰念國事?筋力奔奏gg奔走g,是臣素所自期,而不幸賤疾,日就沈痼,年紀未至衰耗,便成癃廢之人,伏蒙恩暇,累日將息。而初非一時感傷,可以調治而獲痊,諸般證形,少無減意,貼身床簀,殘喘如線,恩數彌隆,而頑然不能蠢動,臣義蔑而罪戾極矣。卽伏聞聖候有不安節,藥院,方請診候,臣伏不勝驚慮之至,而病勢如右,無以自力爲起居之禮,臣罪尤當萬殞,席藁涕泣,惟俟威譴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以兵曹言啓曰,因本曹草記,守門將,令兵曹決棍事,命下矣。金虎門守門將崔道元,決棍十五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卽接中部大寺洞居李德成名呈所志,則其同姓三寸叔前主簿李徵聖,以部將薦事,被打於全養曾三兄弟處,方在死境云。以薦剡間事,私相敺打,係是前所未有之變怪,且徵聖傷處,使之看審,則極其狼藉,事之駭悖,莫此爲甚。全養曾旣是部將,省曾亦是出身,竝移義禁府處置,啓曾,乃是閑良,自本曹推治,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尹游上疏曰,伏以臣,庸鹵凡短,最居人後,而獨其素性,寧病於闊略,不喜遮飾邊幅。雖官職去就,自審其不可免,則未嘗强爲辭遜,屢犯慢違,此不惟同朝,所共知,抑或聖明之俯悉,今於銓任,則初自審其必免乃已,而猶不能盡誠辭遜,唐突承膺。祗爲暫行大政而過此,則以已遞自處,以被勘自劃,非以克讓爲美,卽斷斷血忱,可質神明。適當太廟親享之時,臣在原定執事之列,不敢退偃,使人替行,權爀之疏方入,而亦不暇顧,冒昧出仕,勉參陪班,實非以因仍蹲據爲心,是臣區區之守,一有定算,迷不知改耳。噫,以人則百無一堪,以時則毫無可措,而以履滿鬼忌之私憂,兼指名凶宅之久居,縱殿下恩之庇之,保不至於顚沛,負心失守,天必殛之。臣雖至愚,灼知其如此,而豈敢艶戀華要,復進一步,自招其無限災咎也?且臣於爀疏之斷斷不捨,誠有萬萬駭怖者,雖在郞席,尙無少顧藉,新移臺地,無怪乎肆口取快,而第臣前疏,寧有一毫非實?今其疏粧出,亦未見甚異,則强謂之差爽者,臣未知何說也。臣固付之一哂,不欲更言,至若事體間規警之語,有甚可恕,而深文拈出,勒驅於僭用之科,吁,亦憯矣。旣曰,古或通用,則今何獨不然,而巧訐至此哉?欲與辨質,夫豈無辭?自初以不較爲義,又何足呶呶然?彼豈不自反省,直以脅持驅臣,駭然罪臣?臣雖老洫,自有廉愧,人言,若是深險,而其可一日玷累於銓衡之地哉?卽此而自處自劃之義轉加一層,職事承違,無復可論,前後逋召,分義都虧,今於特敎之下,又未祇赴,臣罪至此,萬殞難贖,玆敢瀝盡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慈,察臣情勢之難强,許臣職名之亟解,仍命有司,重勘臣罪,以安賤分,不勝大願。臣無任戰灼顒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事,業已知矣,於卿,有何撕捱之端?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乙卯七月十二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趙顯命,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金浩,參贊官尹惠敎,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南泰耆,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宗臣星昌君濡,武臣行副護軍閔思淵,進伏。上曰,伊日爲夕講乎?健基曰,爲之矣。上曰,自止不熟矣。健基曰,蓼莪章,不爲前受音矣。上曰,然乎?文義不爲之矣,知事其日,豈不入侍乎?顯命曰,然矣。上曰,其日爲晝夕講,故有兩件自止,而蓼莪章則夕講時分明爲之矣。健基曰,此篇不爲前受音,故上自止留在,而今則大東章,當爲前受音矣。上講前受音一遍訖,惠敎曰,旣有下番替讀之敎,有病難强,何以爲之乎?上曰,使下番替讀,可也。健基讀自北山章,至無將大車第二章不出于熲之句。上曰,古之冊板,怪異矣。熲字反切迥字,誤以廻字書之矣。健基曰以反切不可信,皆不合於東國之音矣。上曰,或有相合者矣。健基繼而讀之,止小明五章,上講新受音。惠敎曰,此皆其時大夫之詩也。國家多事,役使不均,以致偏苦之歎,訓誥之外,別無可達之文義。而詩人忠厚,故其言,猶如此,凡政事不平,則怨言必至,其國之治亂,可知矣。今有近譬之處,良役之弊,臣在鄕曲而稔知之。百姓之富實者,漏於軍役,終身安逸,窮殘之民,必被充塡,到骨之怨,反歸於國,非但大夫,於百姓,可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不曰,獨勞,而謂之獨賢,其意以爲國家知我之賢,而常任其勞也。旅力方剛等語,又謂之國家嘉我之未老,而獨見任用也。此尤爲忠厚處也。上曰,是賢人也。健基曰,然矣。此章詩意與大東章,東人西人之意相似,苦歇不同矣。惠敎曰,不爲指斥而言,故謂之忠厚,而本非忠厚之人矣。顯命曰,王政不均,故或有過勞過逸者,以致賢人之不遇,以常情言之,宜有怨誹之言,而辭不迫切,此爲忠厚處也。上曰,然矣。惠敎曰,時君之疎外賢士,不肖者之得志,可見於此也。顯命曰,徒使獨賢,故謂之憂我父母矣。上曰,此不均之事也。顯命曰,疊山謝氏註,實是玩味處也。君子勞身,小人勞役,當官盡職,故自無怠心,不見用於國,而安樂於山林之間,亦非本意,作此詩者,亦非厭勞而取逸也。常時有慨俗之意而然矣。惠敎曰,君子雖不厭勞,在上者,豈以爲不厭勞,而偏使之乎?上曰,於國事,或有逸樂者,得其君而行道,則豈不逸樂乎?此逸樂,則大矣。顯命曰,轍環歷聘,退而修書,是不勞於國事也。程、朱雖逸樂於山林,旣非所願,亦非本心也。健基曰,君子在位,則小人之出入風議,卽其理勢也。惠敎曰,出入風議之義,今有可比處。卽今朝臣之作宰於遠方弊邑者,渠則累歲勤苦,而在京之人,不知此狀,而反而議之云者,卽此意也。健基曰,不出于熲云者,如憂在於內,則不能忘懷而耿耿焉,卽小明之意也。自無大段文義也。上曰,是心不豁然之意也。惠敎曰,無將大車三章,卽在外之臣,踪跡疎遠,不能救國事之非,而憂自不已者也。上曰,雖小而懇切矣。顯命曰,無思之意,尤爲勤切矣。惠敎曰,除晦朔之間也。上曰,除則已過之事,其意過一層也。健基曰,春物始生,故除舊生新之意也。上曰,艽野在於何地?顯命曰,在於西方極邊,非邑名,卽小地名也。健基曰,如我國之遼野矣。惠敎曰,式穀以女,介爾景福等語儘好矣。正直之臣,天必降福,如君子求福不回之意也。健基曰,此正直之人,不得志,小人得意之時也。共人,卽僚友之處,僚友之間,似爲相戒矣。此時正合賢人之徊翔,而以當然之理如是。相戒曰,神之聽之,式穀以女。其時福害,雖或參差,而以爲賢人當爲受福云則其信道不回之意,可見。是賢人君子之言也。爲人上者,事當體天行之,惟以收用賢人爲務,式穀以女者,不在於神,不在於天,只在於人君。伏願體念焉。上曰,言甚好矣,當體念焉。顯命曰,詩人忠厚之中,又有正大處。上三章則小人在位,而或恐賢人之陷罪,自相勉戒於僚友,不以時君之昏暗,而棄而去也。父母有過,子當盡孝,君雖不仁,臣當盡忠,始以憂思,反之於正,此正直之道也。健基曰,式穀以女介爾景福等語,以此見之事君以正直者,宜有尊榮,而自古正直之士,多陷罪罟,未知孰使之然。臣雖惶恐,未可知也。上曰,在於時君矣。健基曰,歷觀漢唐以來,人君,倚任賢臣碩輔者,國必治,親信小人者,國必傾。在人上者,豈不體天而任賢乎?上曰,人君之道當如是矣。顯命曰,正直之士安富尊榮,及夫罹禍見逐,皆在於人君矣。健基曰,小人得志,而賢人,不忍便忘其君,盡其正直之道,則神必佑之。惠敎曰,知事,俄有安富尊榮之言矣,得君行道,則可謂安富尊榮,而旣不得君,則雖得一時尊榮,何足道也?上曰,此尊榮,則大矣。浩曰,晝講時刻,例爲午正,而卽今老炎,當午猶酷,故今日晝講,正時以前定巳初入之矣。此後,限暑退亦以巳時爲之乎?上曰,限涼生,姑以巳初爲之,可也。健基曰,晝講時刻,例是午正,頃以日熱,雖稟達變通,進定於巳時。今當停講,更設之日,政院,不爲更稟,而以一時變通之巳初定入,極爲非矣。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乙卯七月十二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記事官南泰耆,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吳志哲、姜渭聘、白興聲,進伏。興慶曰,雨後乍涼,連日陰濕,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湯劑進御後氣候,何如?上曰,近來差勝於向時矣。興慶曰,晩後得聞足部大指有傷處,不勝驚慮,俄雖聞醫官之言,而未知何以致傷乎,無刺痛之事乎,傷處色靑乎?上曰,昨夜如廁下階時,足部大指屈傷矣。興慶曰,元不觸石而致此乎?上曰,始也或慮其傷骨矣。其時夜深,召對未畢,而使儒臣,歸于本館,見其傷處,卽有靑黑之色,似有瘀血。下邊,時有刺痛之事,恐致成濃gg膿g,方以黃蠟傅之矣。興慶曰,以此足部之致傷,寢睡無所減者乎?上曰,無減矣。黃蠟,朝來開之,則水在其中,其能善引氣,可知。今日傷處,色已如常而不痛,按摩而亦不痛,而昨夕,則按摩則痛,大指節屈處,似爲屈傷矣。興慶曰,昨夕召對少退後,使不更爲入侍,似於其時致傷矣。上曰,然矣。興慶曰,行步時,脚部不利,故似致此患矣。上曰,似由於踞坐,而脚部軟澁之致也。明翼曰,太廟親行大祭後,憂慮至今萬萬,今此脚部之軟澁,未必不由於此也。上曰,凡人,亦或有如此之時矣。興慶曰,令醫官入診,何如?上曰,只令診察傷處,可也。明翼曰,今日晝講,何以御靴而臨筵乎?上曰,何妨也?諸醫一時入診曰,傷處色則差勝於今朝,而略有浮氣矣,足部無酸痛事乎?上曰,然矣。昨夕則靑色入於甲底,而今日則差勝矣。所降之階,殊非高處,而未知所傷,何以至於此境。人之身體不輕,故似如是矣。聖徵曰,足部大拇指端屈傷,而有此靑色,非內傷而然也。若或大段屈傷,則爪甲似爲色變,而此則不然矣。上曰,初以爪甲爲慮,今見幸不如此矣。聖徵曰,足指之端,有靑色,若傅二生膏,則可以去靑色,浮氣不加,連傅此膏似好。而事當處煖,不受冷氣,所進之襪,亦宜闊寬,傷處數日後,卽當差復,而靑色則日久可去矣。應三曰,指端,大段屈傷,而恐致如此,爲慮不輕,今不然矣,大體不至大段。而初雖輕歇,卽不治療,則非但當處而已。內踝近處,久則必有酸氣,此氣之一發,極甚重難,膏藥,煖而傅之宜矣。信曰,比看朝者診察時,已得差勝,不至大段,而貼傅之藥,甚少,廣傅爲宜。前頭恐有酸疼之氣,以卽爲消散爲務,種種改傅,則一兩日間,靑色去而卽得收效矣。聖徵曰,朝聞許信之言,或恐爪甲致傷矣。今爲診察,則瘀血未解,血聚而然矣,雖按摩,而無覺知之事,似不至大段。而瘀血,使當速散,多傅膏藥,而種種更傅,且宜處煖矣。興聲gg興慶g曰,此是俗說屈傷而然也。朝者診察時,靑暈頗廣矣,今則不然。二生膏,入生地黃,傅貼似好,此藥最好矣。渭聘曰,雖不至大段屈傷,而二生膏,能消瘀血良藥,無過於此矣,廣傅近處宜矣。明翼曰,宜以消散瘀血爲先,勿抛治方,宜矣。興慶曰,不妨於行步乎,上曰,少妨於行步矣。傷處似不至於成濃gg膿g乎?諸醫曰,不至成濃gg膿g之境矣。聖徵曰,昨夕所傷,緊重而有靑色,則屈傷之患,似必遠及矣。上曰,以其屈傷,豈及於內踝乎?聖徵曰,經絡滯,則似必有害。所御之襪,綻其底,廣傅膏藥,宜矣。上曰,稍大其襪,似好矣。聖徵曰,浮氣不消,恐有酸疼之候矣,傅藥而御襪則不可也。興慶曰,御常時襪,而傅藥不廣,則何以責效乎?上曰,當觀勢爲之矣,其所下之階,不及於此書案之高。而致傷如此,聞平地亦有此患,觸石而傷則無怪,而如此屈傷則始見之矣。當初,自知其直爲折傷矣。聖徵曰,惶恐敢達,而御常時之襪,綻其底宜矣。應三曰,寒冷則必致凝滯,處煖宜矣。信曰,襪則當自上參酌爲之,而若御小履,則可悶,俾勿有妨礙之患,宜矣。興慶曰,今日御靴臨筵,行甚難之事,此爲可悶矣。上曰,昨夕,深恐骨傷矣,少時觸石則有之,而此則初見之事。而手摩則甚痛,恐有甲退成濃gg膿g之慮,今看幸免此患矣。曾見他人爪甲之退脫,於心甚惡,昨夕之驚恐,當如何?召對雖不爲之,而法講,豈以此廢停也?久坐則自有酸痛時矣。志哲曰,爪甲,旣不傷,此是屈傷之致,而解此瘀血然後,可免他日酸疼之候,廣傅二生膏,似好矣。應三曰,閭家,多有此等致傷之事,而初不緊治,其酸疼之氣卽發,此由於血不散之致也。興慶曰,二生膏,出外,當從優入之矣。明翼曰,東朝進湯劑後旣有少效,復有十貼劑入之敎,未知益有所效否。上曰,其時,有效,而厥後,症候更有加減矣,進湯劑後,卽臻減歇,似是藥效矣。明翼曰,其湯劑以臣愚見,似非調理之劑,不可輕試累貼矣。上曰,似非峻劑,而問於首醫,可也。聖徵曰,此加味涼膈散合劑者也。殊非涼劑,所入,不過黃芩、山梔、荊芥、薄荷二分半而已。應三曰,直非峻劑,而自是散劑,非補劑,不可多進矣。上曰,所進,已至二十貼矣。應三曰,今有三十貼劑入,傳敎。而疏散淸熱之劑,旣進二十貼,則當觀勢,更爲劑進,已爲進御之數不少矣。明翼曰,所入貼數,商量進御宜矣。上曰,副提調言,是也。初則用涼膈散,而今進此藥,痰爲最悶,故爲此進御累貼,一時制痰之計,湯劑不難進御,故下藥之路,自有過處,玉色,不及於數年之前,而九味淸涼膈元,牛黃膏等藥,二丸式連爲進御。李奉朝賀,及金在魯曾有所言,牛黃之劑,多爲劑入,是爲切悶云。此言,是矣,若致有損元氣,藥路豈不難乎?以此言仰稟,則東朝必笑之矣。今者五貼進御後更爲診察,加劑以入之意,更當仰達。有痰之人,不自知其氣弱矣。聖徵曰,升麻七分,又爲加入矣。上曰,升麻、柴胡盡入之乎?東朝湯劑不難進御,故常以爲服用七八十貼後,始可得效,雖是補劑,過則不可,況冷劑乎?予則以爲,以五十貼爲期得宜矣。興慶曰,元子宮一樣安順乎?上曰,然矣。興慶曰,考見前例,則元子輔養官,當爲差出矣。上曰,兩朝前例有先後矣。興慶曰,肅廟朝則至五歲而後,差出輔養官,令仍設講學廳。景廟朝則元子定號,在於正月,輔養官差出,在於七月,而廳號則稱之以輔養廳矣。景廟朝旣有已行之例,自下當依典禮擧行,左相之意,亦如此,依例擧行,何如?上曰,輔養官,爲何品耶?興慶曰,以判書、參判爲之矣。上曰,與賓客相似,其數當出二人乎?興慶曰,肅廟朝則設講學廳,而仍爲講學,故差出四員,景廟朝則只差三人矣。上曰,先朝自五歲時,輔養官,進講《孝經》,此自講學始矣。曾見玉堂進講時規例,而景廟輔養官,不過時時瞻望而已。此爲蒙養輔導之意也。興慶曰,卽今則惟當時時出入瞻望而已。姑無輔導訓養之道,而自前極擇差出矣。上曰,先朝,及景廟朝前例,亦已知之矣。以講學廳爲名,則是有着實進講之事,而卽今則非但不能講學而已。非亦酬酢之時。今猶雖不能酬酢,而常時默察良知勝於前日,可見有聞有見矣,此時此任,亦蒙養以正之道也。依所達差出,宜矣。興慶曰,當與左相相議而差出矣。上曰,依爲之。今當先定其數,差出幾員乎?興慶曰,當依己巳例,差出三員矣。上曰,依爲之。申飭吏曹擇差,可也。{{*|出擧條榻前下敎}}
==7月13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五更,流星,出五車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下直,幕岭萬戶gg幕嶺萬戶g柳載億,伐登萬戶洪夏疇,信川郡守尹潗,通津府使柳東茂。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卽伏見公洪道水使李義翼今春夏等褒貶啓本,則邊將,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上候方在靜攝中,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足部大指端傷處,二生膏貼付之後,其有差減之勢乎?臣等,今日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足部貼付處,比昨少歇矣。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徵來,以摠戎中軍本廳褒貶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累日,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九度呈辭。答曰,三度代撰昨者敦諭,洞悉予意,卿胡不諒,若是尋單乎?其雖偶恙,今已涼生,自可勿藥,已許調理,亦何尋單?今卿此擧,決知其過矣。右揆獨賢,廟務豈無叢脞之歎?股肱尋單,於卿,其曰,盡瘁於國,卿須效古人之義體寡躬之志,安心勿辭,勿復尋單,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以京畿監司沈宅賢上疏,傳于趙明翼曰,當問于大臣而賜批,姑爲留院。
○以北道審理御史李宗白,以茂山獄事干連罪人金萬泰邊配勘律事,令廟堂,稟處等事狀啓,傳于金浩曰,今觀審理御史李宗白狀啓,其所條陳,俱有條理,無孤特差之意,予用嘉之,今無更爲持疑之端。大臣金吾秋曹堂上,明日登對稟決,以鎭北邊人心,俾無可生者久滯之弊。金萬泰則以諸招觀之,雖不身自犯越,似是窩主,行賂營吏,其狀痛駭,旣露之後,今不必窮覈,置之,則其有王法,此則非矣。御史李宗白,推考,今北兵使,各別嚴訊,期於取服,有望,頃者憲府所陳洪好人事,定謂常理之外,渠之受賂,若是夥然,其涉殊常,身爲帥臣,其若染指,其律若何?其無所犯,亦何置於暗昧?有望,令道臣各別嚴査啓聞。
○以禮曹高靈府夫人卒逝停朝市單子,傳于李潝曰,今觀禮曹單,心甚傷悼。噫,戊申之後,惟靑恩家之零替,遙望惠陵,愴感于心,伊後旣定奉祀,府夫人亦無恙,心猶慰焉,觀此禮單,尤切悼焉。喪葬等事,依禮文擧行,長生殿退件板,亦爲擇送,月廩,限三年仍給,以表予意。凡事不無齟齬之弊,各別,申飭。
○以黃海監司狀啓,今七月朔薦新,新蓮實,未及成實,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李潝曰,勿待罪事,回諭。
○洪聖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部將全養曾,出身全省曾等,竝移本府處置,允下矣。全養曾、全省曾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七月十三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記事官南泰耆,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吳志哲、權守經、辛必昌,進伏。興慶曰,俄者雖伏見藥院批答,而近來夜氣頗涼,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一向安寧矣。興慶曰,元子宮連得安順乎?上曰,安過矣。興慶曰,足部傷處批答,有少歇之敎,靑色已去乎?上曰,見之,則當知之,而其屈伸,差勝矣。興慶曰,非但傷處,足部亦然乎?上曰,足部不然矣。興慶曰,所御之襪,未知大小,何如?不妨於傅藥乎?上曰,昨日所着之襪,頗大於常時,無礙於貼藥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興慶曰,臣等,亦爲瞻望,何如?上曰,唯。寢時傷處,必爲觸礙甚悶,爪甲底靑色見之乎?傅藥處,何其黃也?應三曰,地黃入於膏藥,故然矣。上曰,常時亦當如是乎?應三曰,久然後自去矣。上曰,傷處頗熱,醫官之手冷,故覺爽矣。莫知厥由。大拇指之獨爲屈傷者何也?所着之襪薄,故但致屈傷故耳。應三曰,爪甲之根,似爲屈傷矣。上曰,或觸傷則當如此,而一身擔於大指,故重致屈傷而甲底先靑矣。聖徵曰,甲根,有浮氣,似是相應而然矣。不可易責差效,膏藥,連付甲根,宜矣。興慶曰,不可略少貼付矣。上曰,然矣。明翼曰,手足之用,無異,而大拇指最緊,甲根浮氣甚悶矣。興慶曰,當處只爲疼痛乎?上曰,然矣。初則自爲撫摩,爪甲上最痛矣。應三曰,靑色,稍減於昨日,而甲根浮氣不減,足部筋絡,不無靑色。此如權聖徵之言,相應而然也。雖傅二生膏,而不能多付之致,若非煖付,不當易差,趁不治療,則前頭之慮不少矣。信曰,指端靑色,隨藥色而轉黃,而大體與昨日頗勝矣。當初爪甲衝傷,故浮氣有加,亦有熱候,似難卽速責效。而治方則無過於二生膏,種種改易而廣付之宜矣。志哲曰,今見浮氣加於昨日,此由於不知不覺之中,衝傷不輕也。靑色,當易收,而浮氣可悶矣。守經曰,昨日不得診察,而今日始爲入侍。傷處雖云差勝於昨日,此俗所謂血聚者也。日久當消矣。上曰,所謂血聚者,誠然。爪甲長之之時,當隨而自除矣。守經曰,連付二生膏爲宜,若過數日,似有差減之效矣。必昌曰,小臣,今日始爲入診,而驚血相聚於爪甲,以閭家此等所傷見之,不易差。而二生膏最宜於和血矣。興慶曰,今見御常時所御之襪,付藥之不厚可知,依昨醫官所達之言,必爲厚付,而綻其襪底而御之,如何?上曰,所着之襪樣,大於常時矣。何必着過大者乎?付藥,亦多於昨日所付者矣。必昌曰,膏藥厚付然後,藥力能行矣。興慶曰,二生膏出外,當連爲入之矣。上曰,唯。興慶曰,倭館公作米,今方防塞不給,而自前雖如是相持,終未免出給。且裁判差倭之來留倭館,已過一年,供饋糜費。亦爲不貲,卽今諸議,或以趁速出給爲宜,或以姑示持難之意得當云。今雖持難,而末乃出給,則累年爭持,實是無益之事也。以特敎許給,未知如何。左相之意,亦如此矣。上曰,日昨次對時,亦已下敎,而廟堂之事,予實不知矣。我國事大,雖不以誠實,此則拘於事面,不得已爲之。而凌侮倭人,最甚,倭人甚狡,不入於我謀,何能制之乎?此米爲對馬島倭之命脈所關,而操弄如是,胡不蓄憾?而非但對馬島倭也。諸倭必皆懷慍,若堅持不給,則猶或可也,終未免許給,則是歸於半上落下矣。興慶曰,不可仍爲許給,故定限以年條,限盡之後,次次退年,今已久矣。上曰,事係可給者,則給之,不可給者,不爲出給,可也。此是廟堂,不善爲之事也。今日臣子,操弄君父,惟事違牌,恬以爲安。而又見操弄彼倭如此,前頭之慮,不知至於何許境也。來留倭館者,亦已經年,豈不爲難堪乎?依前年條許給,可也。興慶曰,自前每以五年定限矣。上曰,狡倭能揣我國之動靜,必知其初雖操弄,終則出給,無寧一番夬爲許給,好矣。且彼人,不無憾意於我國,實非交隣之道也。今以除限年夬給爲言,則豈非永久交懽之道耶?雖以爲平秀吉,豈可常有,而亦安知必無乎?興慶曰,除限年永爲許給,決不可容易爲之,依舊例,定以五年條,未知如何?上曰,依爲之。今雖如此,安知不復持難乎?及至生釁之後,則似無益矣。{{*|抄出擧條}}諸臣退出。
==7月14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十度呈辭到院,而停朝市相値,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臣金吾秋曹堂上,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足部傷處,二生膏連爲貼付,而漸有差勝之效乎?臣等,今日,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足指貼付處,少歇矣。明日入診,宜矣。
○以左議政徐命均十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停朝市後爲之。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推考傳旨捧入。
○乙卯七月十四日,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尹惠敎,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徐海朝,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惠敎讀自二年春正月,曹操敗呂布,止帝渡河入李樂營。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郭汜,止待天下之事矣。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自建安元年,止車騎將軍事。上曰,注書讀之,海朝,讀自曹操以荀彧,止無運糧之勞。上曰,上番讀之,儒式,讀自呂布復攻,止各遣子入侍。上曰,下番讀之。廷鳳,讀自袁術稱帝,止□□□□惠敎起伏曰,頃夜,進講八版而小退,仍爲姑罷,故文義未克奏達,今請竝爲奏達矣。第五板四月不雨,至於是月當時,以米豆作糜,以濟流丐,此卽近世乞糧之政也。而其時餓死者,尙多者,侯儒之罪也。幸獻帝覺察,得以濟活流氓,獻帝雖亡國之主,而此等事,誠有可稱,不可以獻帝而沒其善也。上曰,非特此一款事,獻帝固多可稱事,獻帝無大端失德事。漢之亡,桓、靈之罪,非獻帝之罪也。健基曰,以獻帝亡國之主,猶知賑濟之爲重,留心活民之政,如此。凡爲人主者,可不惕念於荒政乎?上曰,然矣。惠敎曰,侯儒事,獻帝適得覺察,而當時外方牧守如侯儒者,想必多矣。獻帝固不能盡知,而盡罪之矣,非獨賑政也。凡任事之際,擇人最難,此尤人主所當用心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第六板陶謙卒章,當時反側,遍天下,惟以智謀相角,而猶曰,非劉備,不能安云者,昭烈之忠信,素孚於人,人皆仰信之故也。忠信之道,得力如此,爲人主者,可不主忠信而誠之爲貴耶?上曰,然矣。當漢之季,君不得爲君,流離迫逐,厄困危辱,千載思之,令人悲悒矣。惠敎曰,催汜之時,帝之困厄,殆甚於曹賊脅持之時矣。上曰催汜之侵辱,猶不及於曹操之脅持矣。健基曰,使昭烈,在獻帝之位,則必能剗除群兇,挽回已去之勢。而時則池中之蛟,未得雲雨,及乎曹代之勢旣張,則昭烈,亦無如之何,僅能三分鼎足而已。良可歎也。惠敎曰,袁紹,亦非漢之純臣,而比曹操有間,而處事顚倒,卒爲操擒,可嘅也已。上曰,袁術則其所爲,視袁紹,尤悖亂矣。健基曰,二人心事,將無同矣。上曰,當時漢室,傾覆,故紹、術輩,亦皆作亂。若當平時,則豈不爲漢朝可用之人耶?健基曰,袁安,每念王室,至於流涕,而其子孫如此,良可嘅也。上曰,曹操,亦參之子孫也。予於此,竊有嘅然者。夫一門之內,戈戟相尋者,忘其先祖也。如此之輩,予以爲甚於當亂世作亂者也。惠敎曰,此不過一私字汩亂其心耳。上曰,彼角立爭雄者,亦私意也。分朋黨伐者,亦私意也。副學,拈出私字,爲言誠善矣。惠敎曰,聖敎深明公私之分,可爲遠慮矣。使今之人,雖不能盡祛其私心,苟能減却分數,不至放縱,則亦庶矣,而乃不能然,此臣所以慨然者也。朱子詩曰,東頭不見西頭,南畔惟知北畔。今人凡事皆如此。故不能恢公滅私,以做平平之道,可嘅也。尙賓曰,漢末危亡之事,非所擬論於今日也。上曰,不然。由今之道,不變今之事,則其能不至於危亡乎?高、光之時,豈料有獻帝之世哉?尙賓曰,殿下慮朋比之患,深矣。做蕩平之道至矣。苟能堅持此心,終始不移,磨以歲月,漸漸消去,勿咎臣下,勿求速效,則積久之後,自致保合之休矣。第殿下於正邪之分,太不區別,知其正而或不能進之,知其邪而或不能退之,正邪不分,擧措不當,而欲致蕩平之道,不亦難乎?健基曰,百年痼弊,難於猝變,而試觀今日朝廷,比前日稍勝矣。如是漸磨,日久年深,安知無濟濟相讓之美乎?上曰,然矣。荀彧,大略大順之言,似以僭僞之事,激勸操矣。健基曰,誠如上敎,先儒以此,爲彧斷案矣。惠敎曰,彧,非以僭僞勸操也。不以功利爲言,則操之聽,其可動乎?故其爲言如此,以是爲彧斷案,似太苛矣。健基曰,操之心,彧,豈不能知之耶?上曰,當初,彧,亦豈能知操之心耶?引晉文、漢高之事以爲,援譬者不過引古人之事,以證明之也。非有深意於其間也。副學之言,得之矣。第以關中、河內等說觀之,則彧之心,似不純乎漢矣。及因九錫之事,辦一死,以見其心,則彧,庶乎其可以自解。而九錫之前,曹操不臣之心,已彰著矣。彧,遲徊不去,其心,果何如耶?此與范增事,一套矣。健基曰,彧爲宦者,唐衡之壻,蓋其心,惟在於富貴功利之場矣。初依操不去者,祗欲取富貴成功名也。旣而曹操簒逆之事且成,則又懼身名之汚衊,決一死以自解說於後世。其窘態,亦可見矣。惠敎曰,彧,何可責望太高耶?上曰,先儒之責彧,似太高矣。惠敎曰,先儒之言,非惜彧也。戒後人也。上曰,終似惜之矣。玉堂諸臣,退出。上曰,承史進來。尙賓、海朝、儒式、廷鳳,進伏。上曰,徐海朝,初入侍乎?海朝對曰,初入侍矣。上曰,爾家何在?對曰,在大興郡。上曰,居學幾年所,對曰,時時出入七八次矣。承史以次退出。
○乙卯七月十四日,上御熙政堂,大臣、金吾、秋曹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同義禁尹陽來,刑曹判書趙顯命,刑曹參判朴文秀,刑曹參議韓德全,右副承旨洪聖輔,假注書徐海朝,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興慶曰,日間老炎猶酷,伏未審,聖體若何?足部傷處視昨日差減耶?上曰,少愈矣。興慶曰,二生膏連爲着實貼付耶?上曰,自丁酉溫泉之後,皮肉易爛,不得廣付藥物矣。興慶曰,寢睡如常耶?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耶?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一向平安乎?上曰,好在矣。
○上,下案上所置彼國禮部咨文一張曰,此似是彼此商賈輩煽動之事耳。以此觀之,彼國紀綱,可知矣。文秀曰,此是有勢力稅官所爲耳。上曰,非獨稅官所爲,乃是鳳凰城將中間操弄事耳。興慶曰,此是彼國禮部行會事,非獨稅官所爲耳。上曰,其文多難曉處矣。文秀曰,漢語固當知矣。上曰,似是語錄之類耳。興慶曰,咨文謄錄,相考則可知矣。上曰,承文院,謄錄相考,可也。
○興慶曰,北路審理御史下送,蓋出於審愼之意耳。今此狀啓中,以罪魁勘斷者八名而已。一依御史所報施行,似宜矣。上曰,諸臣意與大臣,無異同耶?思喆曰,御史狀啓中八名,置之極律,五名,雖差輕,亦難免三尺云。此則更無可言,而此外二十一名,御史雖傅之生議,但有越境採蔘之罪。而元無輕重之可分者,惟在博詢而處之,如何?陽來曰,今此狀啓中八名應死者外,裴同等五名,謂之差輕,而邊禁之法,極其嚴重。犯越現發之後,若復緩治,則恐有後弊矣。顯命曰,當初遣御史,蓋無疏釋也。應殺者之止於八名,外議,或以爲太輕,而初旣以疏釋遣之,御史亦必親見審詳,則難於自此變通。而狀啓中所謂差輕五名,亦未知其差輕耳。興慶曰,五名中李云益,援引其父,情狀絶痛,尤無差輕之分矣。上曰,云益,不知其父,無知識,甚矣。何足誅責乎?德全曰,宋時張詠,在成都時,有三歲小兒戲打其父,詠以爲蜀人之習亂,由於不知倫理,遂殺其兒。云益,旣犯死律,則何可以其無知而貸宥乎?文秀曰,當初特遣御史,蓋出於不忍多殺之意,則勿論輕重,而倂用一律,勢有所難。臣意則五名旣在次等,亦從輕酌處,似宜矣。朝家若守法而盡誅之,則臣是法官,當奉承之不暇,而旣分輕重,而或殺或不殺,則殺此五名,不足爲守法,宥此五名,不必爲壞法,無寧只誅其魁,而蕩滌其次等三等,傅之生議矣。瑜曰,勿論輕重得失之如何,而旣遣御史審理之,則不復別議。一付之於御史之奏狀,而施行之,似爲得宜矣。德全曰,只憑文字而遙斷,終不如目見,而鉤得事情之爲尤切,當依御史狀請勘處。而臣知邊上物情,邊民之團束操縱,專係於兵房軍官,邑倅,雖有非法之事,而不可欺隱,兵裨民吏,雖有奸濫之計,而不能瞞過。兵裨茂山兵房軍官陳衛晉,則當有極律矣。顯命曰,韓德全,曾經北邊倅,故詳知其事情,其言是矣。當依御史狀請施行矣。上曰,大體,何如?興慶曰,八名外五名,雖以之次論斷,而御史亦以爲難免三尺云,則恐不可傅之生議矣。上曰,靈城所達,與予意有少差殊,而大體則同矣。凡獄事張大則多濫。漢明之夜起彷徨,以此也。今以廉問窮治年久之事,豈能無濫乎?初遣御史,蓋慮此也。金萬泰,予所痛駭,李宗白,爲人堅剛,而生此世,不能不隨俗,若使洪好人,爲武兵使,則必不如是矣。萬泰,雖不犯越,而爲其窩主,則其罪甚於鄭永承,而置之輕律,故推考耳。五名則無異同,而裴同爲爪牙,金汝鏡爲腹心,爪牙腹心,何異於魁首乎?先朝下敎,今可援訂,欲法堯、舜,當法祖宗。玉眞則欲援乙丑前例生之,云益則不識倫理,乃一禽獸也。於禽獸,何用法乎?興慶曰,玉眞事,臣於當初,以爲必殺無赦,而今殿下,以乙丑減死之例,援以爲敎,此固可矣。而云益則爲彼人之接主人,交通犯越,若是狼藉,何可以愚蠢,輕施寬貸乎?思喆曰,玉眞,與彼人交奸之罪,比犯越,似有加矣。陽來曰,乙丑下敎雖有減死之命,而此可偶一爲之,不可每以爲例,今此交奸罪人,何等變怪?而若不嚴治,則無以懲後,前日光陵松木偸斫人乞孟,不爲正法,遇赦放還,不悛舊惡,作弊如前云。凡在犯罪之類,若不痛繩以法,則無所懲畏,終必有弊。云益之人事,雖若禽獸,與胡人交通,如是狼藉,則其在懲後弊之道,決不可原恕矣。顯命曰,玉眞、云益,俱不可生。而以後弊大小言之,則云益,猶可生,玉眞,不可生矣。文秀曰,玉眞,爲他人所誘,不知不覺之中,胡人劫奸,則原其本情,似不當死矣。德全曰,玉眞,豈有不知爲胡人之理乎?萬萬無此理,雖有乙丑前例,不可不嚴懲矣。上曰,初不能登時梟示,已經大赦,快施蕩滌之典,宜矣。八名,梟示,五名中玉眞,依乙丑例勘處,其餘四名,刑問三次後島配。韓命卜等十九人,嚴刑後遠配,韓命巾、草蓮二名,竝放送。陳衛晉事,參議所達,是矣。而李晩白,旣爲罪魁,衛晉,何至用極律乎?決棍五十度後定配,蔡以徵則依御史狀請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前已下敎,金萬泰,豈可生乎?此事若置之晻昧之中,則洪好人,爲棄人矣,不可不明白査治耳。顯命曰,好人,豈忍爲受賂之事乎?上曰,好人請放,有望,似有可疑矣。顯命曰,此不過處事,不分明之致耳。上曰,翟黑子,亦嘗受賂矣。文秀曰,好人,豈有染指之理乎?此必下吏中間受賂,而好人,不能覺察耳。上曰萬泰,以死得生,其行賂之多,可知矣。如李晩白,眞迷劣矣。顯命曰,晩白,無心腸人耳。鄭淵,則奸黠底人也。上曰,獄事不可張大,速處置之好矣。顯命進伏曰,本曹有稟定之事,全光道務安縣,有奉業、奉元兄弟,奉元,乘醉拔劍與人鬪鬨之際,奉業,欲爲禁止,而觸於鋒刃,破傷風致死,自官成獄,奉元,承服結案矣。以弟殺兄者,曾有議大臣三省設鞫之例,而此係誤殺,省鞫,似爲重大,但當用誤殺本律。而僚席之議不一,故敢此,仰達矣。文秀曰,臣於此獄,意見與判書不同矣。奉元,醉中,以刀剉草,仍與人相鬪,奉業,救解之際,誤觸於奉元所持刀,日久後,偶然觸風而死。面任,以此告官成獄,而奉業之妻旣曰,兄弟友愛,隣里所知云,則其無他曲折,可知矣。且奉元招辭以爲,矣兄旣死,矣身又死,則七十三歲老母,將無所依處。矣身,死無所恨,而以老母無依,爲至痛云,此亦可矜憐處也。且向來三千,誤觸他人而致死,及其啓覆時,特傅生議,則況且兄弟乎?臣意則切欲傅之生議耳。德全曰,臣意與判書同。而奉元之招,每以旣被殺兄之名,惟願速死爲言,其情則誠可慼矣。上曰,大臣bb之b意,何如?興慶曰,以法文誤殺律論之,則當死似無疑矣。上曰,若謂用意,則當設省鞫,若謂誤傷,則可恕矣。顯命曰,省鞫則議大臣,有前事矣。興慶曰,誤殺省鞫,似太過矣。文秀曰,長官之言,以法律言也。臣意則謂當參之以情也。上曰,諸臣bb之b意,何如?思喆曰,秋曹諸堂之言,於法於情,皆有所執,惟在博詢而處之,俾無冤枉,可矣。瑜曰,二議固有所執,而傅之生議,似可矣。陽來曰,臣未見其文案,而在外時,聞秋曹堂上,以此獄事,有異同之議。若使臣,當此事,則意見,必與朴文秀同矣。文秀曰,他人誤殺,若屈法而免死,則後必有眞犯,而托以誤殺圖生之弊,若同氣則寧有眞殺之理哉?臣於誤殺一款,曰在他人則難貸,在同氣則可恕。上曰,此言,好矣。注書詳記之。若曰,用意則固無可論,若曰,誤觸則似當可恕,渠豈有無故刃殺其兄之理哉?其情可恕,參酌減死島配,可也。{{*|出擧條}}顯命曰,黃海道海州張承天,女爲金世奇妻,而潛奸崔莫同,莫同,殺世奇。承天之妻,慙憤厥女之淫奸,女壻之見殺,自絞而死。承天之末子贊周,痛其母因姊而死,與其父其兄,相議絞殺其姊,自本官成獄,承服結案矣。以弟殺姊,自有省鞫之前例,而此則其母之死,由於其姊之淫奸,與無端殺姊者,有間。莫知所處,敢此仰稟。上曰,此事極殊常,諸臣之意,何如?文秀曰,其姊之間夫,殺其本夫於渠家不遠之地。而其母惡其女之無狀,慘其壻之見殺,終至於自絞而死,則贊周之絞殺其姊,實出於痛其母死由於其姊也。五倫,外則君臣,內則父子,其倫尤重。倉卒之際,罔極心懷,未及思量,而絞其姊,誠無怪矣。此豈至於一律耶?情實有可恕者矣。德全曰,至親之間,雖有可殺之罪,告官而處法,則容有是理,至於贊周則乘其憤氣,手殺其姊,渠安得免死乎?興慶曰,法文內,間夫殺其本夫,其妻知情,則當省鞫,不知情,則當絞云。贊周之殺姊,罪固可赦,而第是女旣當絞之罪人,贊周痛其母之因姊而致死,議于其父而往殺,則亦可謂從父命也。參以情法,似不無可恕之道矣。思喆曰,德全之言,誠有意見,然果是從父之命而往殺之,則宜不無參酌之道矣。陽來曰,其母之死雖妄,而其死旣緣於其姊之淫奸,則贊周之痛其母之自決。而與其父其兄,相議殺其姊者,情有可恕,似不至死矣。德全曰,其母不勝悲毒之心,至於自縊,而初非其姊有所手犯,則贊周何可備盡殘酷,親手殺之乎?其心所在,將無所不至矣。上曰,趙苞事,程子非之,以徐庶爲得之。而予則以爲降胡亦未可,在苞之道,先自裁,可也。君親,同也。贊周亦自斃,可也。興慶曰,贊周異於是,無自裁之義矣。上曰,乃是其父之命,此可原恕處,而議于大臣,稟處,可也。{{*|出擧條}}
○興慶曰,北路審理御史李宗白,狀請慶興前府使李玗仍任事。而慶興査事,今已究竟,其代之差出,且久,臣意則似不必仍任矣。上曰,此等守令,豈可數遞?依狀請,慶興前府使李玗仍任,新府使李彦燮,遞付京職。{{*|出擧條}}
○興慶曰,內局提調尹淳,至今不爲上來,事甚未安矣。上曰,事體豈容若是?當此藥院問候之時,不爲上來,殊甚未安,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者以東朝進宴事,有所仰達,而自上以東朝謙挹不許,當爲仰稟得慈旨然後下敎,爲敎矣。伏未知其已仰稟乎?今年國有大慶,且年事將豐登,今秋進宴,不可不擧行,左相之意,亦如此,敢達。上默然良久曰,予於此,一則歉然。一則慨然,頃者欲爲下敎,而副提調獨爲入侍,故未果矣。愛日之誠,無貴賤,一也。帝王家進宴,卽私家之設酌,雖年年設行,猶歉于心。而東朝於庚子以後,每存謙挹之心,不欲受宴,祗因景廟誠孝之懇至,甲辰年,始許設行,予嗣服後唯戊申年,一番設行,而猶有不快于心,必也勉回慈聖之心然後爲可。不然則不如不爲耳。前日設宴,有若權行,終有欠於愛日之道,所以歉然者,此也。其所慨然者,廷臣非無陳請之言,而亦不以至誠,懇懇申請矣。向者宗臣有陳疏事,洪景輔書其批答矣。以周甲上尊號,古所罕有,而先朝始行之,帝王四五旬,何異於平人之六十乎?景廟則以至孝回聽,而予則誠淺,不能回聽,廷臣有懇請者,則或可藉以爲力,而戊申以後,蓋寥寥無聞矣。昔我先朝陪太上王,設宴於濟川亭,唐使見之,有所欽歎。凡人於他人父母之事,有所勸勉,則必頻往問之,一問之後,不復提說,則可謂誠乎?今世好名者,以此等事,視爲諂諛,豈有人臣,導君父以奉養太母,而可謂之諂諛乎?所以慨然者,此也。曾前尙多無故時,今則有同氣之慼,必不允許矣。興慶曰,聖敎如此,臣等不敏之罪多矣。上曰,此言,非但向卿而發也。事理則然矣。興慶曰,禮云天子絶旁朞,雖同氣之慼,旣是功服。況帝王家,元無服制,恐不必以是爲拘矣。上曰,慈聖同氣,故參議金後衍身死後,只有李德鄰妻,及郡守金九衍而已。遭慼以後,自少歡悰矣。今卿所達如是,第當導達,而必不允許矣。興慶曰,臣等,不能審思,每待自內稟旨後下敎,至今遷就。聖敎如此,惶恐之至。上曰,君臣之間,豈欺其衷曲哉?予當悉以言之,予於內,竊自笑曰,以今世道觀之,予若爲太上王,則朝夕之外,無他所供矣。大臣、金吾、秋曹堂上,皆退出。
○上曰,承旨進來,聖輔,進伏。上,口呼,諭北路審理御史李宗白文曰,渺予寡躬,承列朝投艱之業,臨海隅億兆之衆,德未布於邦畿,威未行於閫外。瞻彼北道,卽我朝興王之地,而吁嗟道民,猶未能奠居,此正孟子所謂無恒産,則無恒心者也。加以差官,不擇,多非其人,吁,此小民,亦不能耐苦其倅,或自陷於邦禁,或憑藉而犯法,究其本情,此哀矜而勿惡處也。雖若此,民旣犯法,三尺森嚴,豈可容貸?尤況諸犯,雖曰,輕重,犯禁則無異,若登時現捉,俱施當律者,亦豈低仰於其間?而但此等事,濫則易乎黑白之不分,方當大赦,中外蕩滌之日,若有混入者,則此豈王政所爲耶?遣爾審理,意蓋由此,而今觀狀聞,不孤特差之旨,深嘉二字,特示嘉尙之意。而況分等較重者外,金萬泰之無狀,韓命巾、草蓮之橫罹,若不審理,其狀痛駭者,幾逭王法,橫罹冤痛者,幾當極律,思之及此,不覺蹶然。今則俱皆處分,下敎將布,此則惟在道臣帥臣之擧行者,而心猶愍然,若是眷眷者,何哉?今玆處分,蓋由於國有大赦,蕩滌京外之日,數十餘人之竝就極律,心有所不忍故也。遐方小民,不知此意,若曰,其雖犯禁,可或容貸,不悛舊習,肆然犯禁,則今者赦之,反以導之,伊後用法,亦歸罔民。咨爾御史,體予此意,申諭列邑,使邊邑小民,思王法之難貸,知今處之特示,其各猛惕,勿犯邦憲。而亦勅邊鎭守令,撫摩而使之奠居,飭勵而嚴其境界,俾我小民,咸歸於質朴務本,則予何復顧於北邊哉?故玆特諭,其須知悉。{{*|榻前下敎}}
○內局提調尹淳,從重推考,使之卽速上來。{{*|榻前下敎}}
○別兼春秋應付人,竝爲差出。{{*|榻前下敎}}上曰,注書出去,他承旨、玉堂,持召對冊入來事,分付,海朝承命出閤門外,以上敎,分付政院後入來,聖輔退出。上曰,注書出去,召承旨、玉堂入來,海朝承命出閤門外傳旨。
==7月15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聖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洪聖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上候方在靜攝中,本院,無時急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足部傷處二生膏連爲貼付,而益有差勝之效乎?臣等,今日,當依聖敎入診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貼付處比昨益歇矣。
○洪聖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正言朴弼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議政徐命均,十一度呈辭,傳于李潝曰,安心調理。
○傳于洪尙賓曰,兩奉朝賀留待。
○傳于洪聖輔曰,藥房入診時,兩奉朝賀,同爲入侍。
○李潝啓曰,昨日政官牌招何以爲之?啓辭,有過停朝市後爲之之命,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俱以病不來,參判宋眞明,呈辭受由,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參議曺命敎,陳疏入啓,開政遷就,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聖輔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政事,命下之後,一向違牌,不爲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李潝啓曰,上番兼春秋宋儒式,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李錫祿。
○以平安監司狀啓,理山等官居良人康日上等壓死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壓死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平安監司狀啓,兵使以安州牧使柳時模,不有上官,恣行悖擧,論罪罷黜,而不稟于臣,擅罷守令,其不識事體,違越事目,誠可駭然,柳時模,勿罷拿處事,令廟堂稟處事。傳于洪聖輔曰,兵使狀聞,問議道臣,其有朝令,則元弼揆之直爲狀啓,其涉率爾,而當初朝令,未知先問後使之啓聞乎?報狀後啓聞乎?先問後使之啓聞,則宜有飭勵,當初朝令,只令枚報,則其無所失,其令備局察處。
○下備忘記于洪聖輔曰,上下官之義,體貌自別,豈可以文武而分之乎?牧使柳時模所爲,極爲可駭,兵使狀聞,可爲得體,不先問議,雖曰輕擧,以此狀聞,可也,而爲一守令,不擇下語,勒加以駭然之目,駭然二字於待臣之道,職在宰列,則言猶審焉。彼雖武弁,以節制閫外之人,何若是輕加凌踏,自損體貌?況兩件陳請,請以拿問,若是不信,何共按道?況管下則無異,而頃者韓德弼,則其無此請,今於柳時模,其何若是?若此上下官之義,惟在文官乎?此等處,予嘗病之,道臣,從重推考,此狀啓下送。
○下備忘記于洪聖輔曰,守令乘轎,乃是禁令,則柳時模之肆然犯之,極可駭也。不可以下官,慢侮上官,罷職而止,拿處。
○下備忘記于洪聖輔曰,昨日大臣,以李玗事陳達也。此等守令,豈可數遞?依狀請仍任,以尹光莘下敎者,卽其是勸武者,故不過謂兩人之人稟而已,而今者擧條,以未下敎者書之,雖由生疎,推考。
○左議政徐命均箚子,伏以臣伏聞聖候足部傷處,彌日未寧,藥院,連設候班,方有朝廷問安之禮,臣伏不勝憂慮之至,而顧此床簀危喘,昏昏澌頓,無計起動,不得趨詣於諸臣之後,以承起居,臣子分義,虧缺無餘,撫躬自悼,尤增惶悚,念臣,特蒙恩暇,得以調息,感戴隆渥,不知死所,而病情漸痼,少無減意,筋力奔走,已矣斷望,問候禮節,亦且廢闕,有臣如此,生不如死,席藁私次,祗俟嚴誅,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重勘臣罪,以勵臣義,以安微分,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錦平尉朴弼成上疏,伏以臣之父母墳山,在於楊州地,而稍習堪輿家言者,皆言其宅兆不利,心欲趁臣未死之前,以圖改葬,而臣誠不幸,只有一弟,相依爲命,前冬身故,繼后之子,又不幸而早夭,只有一孫兒,而年少未經事,臣以八十之人,獨當大事,事無巨細,臣實主之,將以今月二十三日,破舊墳,以來月初四日,過葬於距先山十里之地,不可不先期出去,料理凡具,而動旬在鄕,不敢任自往來,玆敢冒死,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曲加矜察,許臣旬日之暇,以完大事,不勝萬幸。臣無任惶悚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其依所請往焉。仍傳曰給由馬、澆奠床,備給造墓擔持軍,農民外,參酌題給事,分付本道。
○京畿監司沈宅賢上疏,伏以臣,一疾危篤,三朔沈淹,斷無復起之望,分作癃廢之人,藩輔重任,誠不容一日虛帶,此不但臣所自量已審,同朝之見之者,莫不相憐而代憫者也。向者再疏控籲,畢暴實狀,伏想聖鑑,亦幾俯燭,而微誠未格,恩命尙靳,徒使重務,一向瘝廢,將致畢竟無限狼狽,臣雖神識昏昧,猶知曠職之爲罪,日夜憂憫,靡所措處,玆又不避瀆撓之罪,更陳目下必遞之狀,以冀聖明之矜諒焉。念臣之疾,蓋有積久源委,非此一時偶感,本來痰火作祟,重以氣血耗竭,心慌而神亂,便作別人貌樣,頭眩而膈痞,有時昏憒不省,以致眞元內鑠,形肉外脫,殆至日異而時不同,雖無客症之別般外侵者,幾何其不就澌滅,而又於五六日前,重添暑癨,吐瀉無算,半日昏塞,雜試鍼砭,僅得回蘇,而一經此症之後,些少精力,暴陷無餘,氣息凜然,若將頃刻垂盡,諸般本症,不啻添得數倍,此殆造物者,憎臣饕榮不止,故爲戲劇,俾之自廢,非復醫技藥力,所可爲也。若其種種危惡之症,臣不敢一一陳聞,以煩崇聽,而竊念觀察之職,非如閑司漫局,可以優游調養者,其所以剸理繁劇,酬應職責者,惟以精神與心力是資,精神心力,苟有所不逮,則其何以按察數十州郡,區劃一道事務乎?今臣之病則心旣耗傷,神又消亡,覽過數行文字,殆未領會,應接一二細事,輒多遺忘,居常昏瞀,若在烟霧,以此病狀,强此職事,正是責瞽以察色,使聾以辨音耳。臣雖不自審量,苟欲蹲據,其於傍觀之譏笑,國事之僨誤,何哉?況今園陵幸行,已有成命,該曹擇吉,期在不遠,本道,多有緊急擧行之事,道臣,且有導駕陪扈之擧,如使臣之病狀,有一分可强之勢,則當君父動駕之時,何敢爲言病祈免之計?而危苦之症,如右所陳,百爾揣量,萬無自力奔走之望,若不趁今變通,及至臨急狼狽,則雖加臣萬戮,亦何補於國體之虧損也?必須早賜處分,作速遣代然後,可無窘急生事之患矣。玆暴肝膈之懇,疾聲號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察賤疾之決難復强,俯諒微懇之非出飾讓,亟許遞改臣藩任,使重寄毋曠,公私兩幸,不勝至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畿伯,豈可輕遞?卿勿過辭察任。
○吏曹參議曺命敎上疏,伏以臣有十分當遞之義,無一分可出之勢,前後庚牌,一味違逋,有若不知有君父嚴畏之重,古人不俟駕之義者然,臣雖無狀,夫豈樂爲?誠不忍放倒廉隅,貽辱淸朝故也。向者祭官付標之至,煩於淸齋之中者,非不知極爲惶悶,而實出於萬不獲已,特敎還給,親享事迫,推諉無路,勉參陪班,初非爲夤緣倖會,仍據是職之計也。日昨開政有命,不免再違嚴召,臣尤一倍悚蹙,顒俟重戮,不意聖度天大,猶靳例罷,嚴敎隨降,責以分義,臣於是,惶駴抑塞,實不知置身之所也。夫分義廉隅,有時乎輕重,苟使職無應辭之義,命無可違之端,而君召而不肯趨,徒以撕捱爲事,則其於分義道理,有所不敢,而苟非然者,四維之不張,管子至謂國亡之兆,而視作弁髦,冒沒承膺,則其傷朝體而壞大防,亦非分義道理之所敢出也。今臣,忝華要之地而遭惠文之彈,始以肆然斥之,再以太無忌憚斷之,操切臣驅迫臣,若是危險,則勿論其言之是非當否,政席一步地,便隔十重鐵壁,豈有復入之理?而今若不恤臺抨,徒以承命爲恭,揚揚徘徊於銓選之任,則是肆然無忌憚之目,臣實自取,而詬辱之來,又何以自解?一身狼狽,固不足言,其於四維之不張,當何如?而猶且未蒙恩遞,徒辱嚴召,使國威愈頓,臣分益虧,則亦恐非進退以禮之道也。且臣於政院事,竊有所萬萬不可曉者,目今銓臣之中,情勢之迫隘,無如臣比,一遞乃已,不但是臣自劃,抑亦通朝之所共知,而屢呈辭單,一倂牢却,詣闕拜章,亦不許捧,至於無故行公之人,其視遭彈應遞者,緊歇輕重,較然易別,而獨汲汲徑捧,不少持難,臣未知北斗司舌之地,必如是然後,方可謂有得於出納惟允之責耶?臣實爲之慨然也。噫,鎭日威命,一未趨承,今玆候班,又未蠢動,有臣若此,生不如死,衷情菀抑,無路控籲,召牌之下,敢瀝肝血,以俟斧鉞,伏乞聖明,察臣職名之決不可蹲冒,亟許鐫削,仍命有司,重勘臣罪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分義所在,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朴弼幹上疏,伏以臣,資本庸下,年且衰晩,嶔崎歷落,望絶立揚,而幸霑寸祿,低徊末班矣。適値聖嗣誕降,慶科設行之日,神人胥悅,跛躄皆舞,螻蟻微衷,亦不勝欣躍之至,抃蹈於進賀之庭,謳吟於飾喜之場,略效其區區歡頌之誠,不自意名忝榜末,猥以陋劣,獲齒於同慶之選,其爲榮耀,蓋非尋常釋褐之比,第復自念其蒲柳之質,衰不待老,旣無古人之抱負,而鬢髮皤然,不止於蒼蒼,雖逢堯、舜之君,已分其無用於斯世矣。迺伏蒙聖恩天大,不遽棄捐,稍加湔拂,畀以騎曹,繼以薇垣,除命又下於千萬意外,推恩之典,至及老父,惶隕感激,不知死所,言責任重,固難冒進,而辭疏未徹,召牌荐降,不敢不出應嚴命,仍參陪班,以爲粗伸分義之計,若其仍因蹲據,實非臣心之所敢安也。噫,諫諍之職,受人主耳目之寄,爲任之重,不比庶僚,格王正事,明是非、振紀綱之責,皆在焉,苟非才智足以識時務,風采足以動主聽,誠無以立殿陛爭可否,上而補衮闕,下而正官邪,其不可人人而輕授也,固已明矣。況如臣者,志氣摧沮,稜骨消軟,平居憒憒,百無一能,卒然責之以諫官爭臣之事,是何異瞽之於采色,聾之於聲律也?矧於朝著之上,俊乂如林,妙年英聲,蔚有時望,指不勝屈,而猶且却步於臺省之地,類皆以巽懦骫骳,輒爲退托辭遜之語。今臣之衰疲愚魯,最居人下,如欲貪慕榮名,叨荷重任,不亦羞當世而辱淸朝乎?反復思惟,終難承當,今於庚牌之下,隨詣闕外,悉暴衷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垂鑑諒,亟許鐫遞,以重淸選,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方乞免,不宜贅及他說,而憂愛之忱,不容自已,敢將一言,仰效芹曝之獻,伏惟聖明,留神而省察焉。臣聞古人有言曰,國之有言路,猶人之有血脈,血脈壅則人病,言路塞則國亡,蓋人君,以眇然一身,處乎億兆之上,萬機叢萃而酬應無窮,九重深崇而視聽有限,苟不能集衆目而爲明,兼衆耳而爲聰,則政有愆謬,何得知之?人有奸邪,何得聞之?是以,古昔聖王之爲治也。樂聞規箴,無異飢渴,和顔以導之,虛襟以受之,逆耳嬰鱗而不以爲忤,折檻牽裾而不以爲罪,故盡忠者若趨利,論政者若訴冤,無不刳肝瀝血,陳善閉邪,下無隱情,上無失擧,用能合一世之智,成一世之事,終至乎治化淸明,國家寧謐,良有以也。竊伏覩聖上,聰明睿智,度越百王,圖興至治,恥爲凡主,而獨於聽諫之道,猶欠恢弘之量,婉順之言,或蒙褒嘉,而切直之辭,多被摧折,以致言路塞而血脈壅,搢紳之間,噤默成風,臺閣之上,謇諤爲戒,職在言議,則無不逡巡斂避,在野者不入,在京者求罷,頃旣一日而竝遞八九人矣。近又乍除旋罷者,殆無虛日矣。未見有一人,明目張膽,立於文石之前,爲殿下昌言,指陳得失爭論是非者,此何故也?豈不由於殿下訑訑之色,有足以拒人而然耶?有識之士,深憂永歎,至謂之兩司之官,寧宜革罷?言之慨惋,何啻流涕也?蓋凡人臣之正色直言者,易蹈罪禍,諂容諛辭者,善保祿位,故從古事君者,骨骾常少,脂韋常多,犯顔則危,順旨則安,況此衰末之世,其能殫誠竭節,盡言不諱者,環視朝端,得有幾人耶?間者,一二措大,仰感恩遇,自擬報效,隨事輒論,有懷必陳,蓋恃日月之明,照察丹心,而不料聖度淵穆之中,已萌厭苦之念,一言不槪,而遽陷於好名尙氣之科,惠日和風,忽變爲迅雷嚴霜,震壓挫抑,無小顧惜,逮至筵臣之陳白,强示寬貸,其奈宸衷之芥滯,實未消釋,雖降甄敍之命,而顯有疎棄之意,原其所進之言,固多婉曲爲辭,擬諸古之直臣,尙不能無愧,而重咈天意,若是其深,倘使汲黯、魏徵之輩,復生今日,多慾之譏,獻陵之對,顯言直斥,略不忌諱,則殿下其能容之否乎?此猶然矣。況復以丹朱、桀、紂、桓、靈等句語,比擬不倫,規戒無已,如古人之爲,則殿下又將何以堪之乎?幸而殿下之庭,無此輩人,而往往微婉之辭,略略披瀝而陳,亦不免忤旨而獲罪,臣安得不爲明主,慨然而太息也?由是而在庭諸臣,惴惴憂懼,無不色沮氣喪,斲方磨銳,以奉承爲良計,以違忤爲大禁,依阿便佞之習,日以益增,正直忠愨之風,日以益壞,黈纊之前,讜言無聞,廈氊之上,淸議不行,言路之杜塞,莫此時若矣。倘殿下默觀而澄察,則當有以驗之,何待臣言之覼縷也?伏願聖明,惕念於世道之漸溺,奮志於國事之漸非,默運轉移之機,廓恢聽納之量,先收兩臣,復置舊班,戒之以毋懲前事,勉之以益勵素節,明諭銓部,妙選言官,廣搜淸名峻節之士,布列於薇院柏府,使之恢張直氣,振刷公議,言旣當理,固宜翕受而敷施,雖或過中,亦必優容而嘉奬,不以其迂而棄之,使不迂者爭進,不以其激而厭之,使不激者爭至,不以其訕而罪之,使不訕者爭集,將見正直之士,洋洋動色,皆欲奉白簡緘皂囊,立於彤墀之下,言無不盡,而善無不擧,德敎日興,而政化日隆,人心由是而悅服,國脈由是而靈長,此豈非宗社之福,而臣民之所仰望於殿下者耶?嗚呼,方今時政之得失,生民之利害,可言者非一,而臣獨首進此說,勤勤不已者,誠以言路不開,則雖有奇策深謀,無從入矣。血脈不通,則雖有良劑善藥,無所施之,馴至於耳目徒存,視聽全乖,何救於元首之叢脞,股肱之隳惰也哉?第以草茅賤蹤,新登聖朝,芻蕘淺見,全昧時諱,語多妄率,辭欠葳蕤,固知其莫逃於斧鉞之誅,而苟使臣,初見君父之日,便有意於諛言佞說,以取悅於宸聽,則非但臣心愧恥甚於撻市,聖上,抑安用如此臣哉?其所以吐露心肝,不避觸忤,亶由於耿耿寸忱,爲國而非爲身也。爲公而非爲私也。夫以聖明之洞燭,寧不諒察於此耶?伏惟殿下,恕其罪戾而納其愚忠焉。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其用嘉焉,可不惕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應敎韓顯謩上疏,伏以臣,以年則强仕纔踰,以質則蒲柳先零,水衰木虧,病發於目,乃自昨歲之春,左視暴暗,全不看物,右則不昏而長時玄花,當其甚時,便同俱盲,尋丈之間,不六五色,及其火降,謂之少明,而亦不免薄霧輕羅,籠羃於前,看人物則遠近眩位,長短易形,看書卷則行墨貿亂,字劃破碎,甚時,固無可論,而少明,亦尙如此,其去廢明,無幾矣。五官在人,惟視最切,而病猝至此,醫藥告殫,心氣壹鬱,火盛欲狂,取地閑曠,要瀉病懷,春夏以來,連在鄕廬,不束衣冠,任性自適,或登高而舒暢,或適野而逍遙,以冀其疏散氣火,少利於病矣。又自月初,痰結足踝,不濃gg膿g而痛刺,欲步而蹣跚,遂廢出門,便委床玆,當暑焫艾,與死爲隣矣,不意此際,除命遽降,馹召遠辱,臣誠慄然而懼,惝然而惑,莫省其所以也。語其病則看視幾廢,問其官則講讀是任,正所謂責視於瞽盲,不亦反謬乎?然辭官引疾,類多過實,臣病實狀,銓地何諒?但臣之情勢至危,通朝共知,聖明在上,亦或臨照,而銓檢旣誤,恩筆輒下,此臣所以惝然而惑者也。臣伏聞頃日聖敎,有以臣之撕捱,爲過當,筵席語祕,未得其詳,而臣尤抑塞悶菀,直欲疾號而籲天也。噫,求之往今,孰不經幄論人?豈無反詈較辨,而僇辱,未有如臣者,狼狽,未有如臣者,辱之醜慘,言之悖惡,一疏再疏,轉益憯深,外爲狂叫亂嚷,而內實迫逐句斷,惠文之彈,蔑以加矣。古之君子,立身顯揚,謂之孝也。而今臣則不然,妄不量力開口,招殃汚衊,身名陷於不孝,思之及此,崩心痛骨,使古人當之,必有咋舌而自廢者矣。臣雖無恥,不能辦此,金華一步,豈臣投足之地哉?此非歲年之久,所可磨滅也,又非撕捱之積,所可但已也。古人所謂此心,如墻壁而後已者,政道臣今日所處也。其人之疏,俱載日記,一經睿覽,則或者聖明,不以臣爲過矣。頃年置對之判付,辭旨嚴切,有臣子不敢聞之聖敎,思之骨寒,至今震慄,使臣去就,苟可容議於一分可否之間,則臣子之心,其時,何如?而尙敢逋違,不思承命乎?人臣到此,窮而又窮,有死而已。斧鉞當矣,嶺海分矣。哀之,亦命也,不哀之,亦命也。噫,臣自初預選,于今十年之間,除拜幾番矣,置對幾遭矣。每於閑時點檢,恩誥溢於几閣,爰草盈於箱篋,竊自念之曰,讀書決科,立朝事君,豈爲是哉?悼歎不已,輒至流涕,悶身命之至窮也。懼罪戾之難贖也。又自邇來,情地之隘急,政如縛者之倒懸,窮人之無歸,則除書每下,闔門驚惶,天牌臨辱,精魂顫掉,遑遑靡措,莫可形狀,及其歸身廷尉,泥首圜土,則一日在囚,姑免一日之違矣。心則少安,牢犴如家,及聞宥旨下府,獄吏催出,則一脫圓扉,嚴召在卽矣。隕懍如初,若墜坑谷。噫,除書,榮也而驚惶,宥旨,恩也而霣懍,異哉?一何反常,靡有窮極之情,臣何自苦如是也?臣非木石之頑,如是而度年,如是而度日,心安得不焦,身安得不病乎?殿下,臣之父母也。疾痛之急,不暇緩聲,吐露情曲,言不知裁,伏願聖明,恕其僭而憐察焉。臣病旣沈,頓末由蠢,太廟親享,冒炎動駕,百僚駿奔,而臣獨偃便鄕栖,不能趨伏城闉,仰瞻逖違之耿光,有臣如此,生不如死,昨日,又伏聞聖候違和,至有藥院起居之禮,臣不勝驚憂,拚死起身,以爲入城承候之計,而病難趲進,稽緩至此,臣罪滋大,宜伏重誅,玆從縣道,先上請譴之章,悉暴肝膈之懇,伏乞聖上,覆之以天地之仁,燭之以日月之明,哀臣情勢之靡所因極,憐臣實病之判爲廢疾,將臣所帶職名,先行鐫削,仍令刊臣姓名於瀛錄,俾靖私義,俾延殘喘,不勝大願。臣無任激切屛營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戶曹參判徐宗伋上疏,伏以臣,今方奉命出疆,而所帶本職,旣非閑司,不可仍帶以去,以貽瘝曠之弊,伏乞聖慈,照例許遞,以安賤分,不勝大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辭,令該曹,考例,稟處。
○乙卯七月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奉朝賀閔鎭遠,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記事官南泰耆,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吳志哲、辛必昌、白興聲,進伏。明翼曰,今有兩奉朝賀同爲入侍之敎,而奉朝賀李光佐,猝有脚病,不得入侍,送此,書啓草,而未及淨書,旣有入侍之命,故光佐以爲,書啓草,旣爲正書,以此直爲陳達無妨云,故如是持入矣。上曰,讀之。明翼讀曰,臣自春以來,膝骨之痛,非細,間間全不運用,今亦力疾入來矣。坐班之際,膝部痛勢猝劇,不能忍耐,末由留待批下,人扶退伏於月廊,批下之後,僅僅扶出矣。纔出仁政門,伏聞有留待之命,艱以還入於賓廳,卽者,復有入侍之命,而右膝今方痛甚,屈伸至難,足不着地,萬無登降殿陛之路,咫尺之天,無計入覲,臣惶恐萬萬之外,犬馬微誠,益不自勝,不知所達云矣。上曰,若扶腋則能入來乎?使史官,出往問之。記事官南泰耆,承命出往,還達曰,傳宣聖諭于奉朝賀李光佐,則以爲犬馬之誠,豈不欲入覲?而右膝痛甚,或平地則庶可扶行,而至於殿陛,無計陞降,不得入侍云矣。上曰,久不相見,故欲爲引見,聞以膝痛,不得入侍云,心甚缺然,速爲歸家善攝之意,注書出往傳諭,遣針醫看病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泰耆承命出往,還達曰,傳宣聖諭于奉朝賀李光佐,則以爲,天恩及此,惶恐之中,來此咫尺,瞻望殿陛,不得入侍,下情不勝罔涯云矣。興慶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亦何如?上曰,與昨一樣矣。足指端,付此膏藥,甚苦,有他藥可付者乎?應三曰,此藥之外,無他可付者矣。鎭遠曰,苟利於病患,則何憚其難付乎?昏夜如廁時,伏聞得此病患,不勝驚慮。上曰,大拇指,直爲屈傷矣。志哲曰,瘀血及靑氣,幾盡消解,而爪甲根動痛,是爲切悶,此難卽解,然卽解之劑,無過於二生膏連爲廣付,所御之襪,必綻其底,期於從速消散,宜矣。聖徵曰,指端所聚之血,何害?而甲根骨內之酸疼,是甚悶慮,久則亦易痰聚,本節內外,厚付二生膏,則外散而易消矣。必昌曰,本節重按,則聖意爲惡,厚付膏藥而後,可以責效,而亦當以許久不掇爲期,宜矣。上曰,痛在骨節,則二生膏何以治之耶?如廁時,踵必牽引,何以如此?聖徵曰,筋骨相連,故如此矣。應三曰,大拇指異於他處,諸般筋血,咸聚於此,故如是矣。上曰,若落傷於高處,則當如是,而此甚怪矣。鎭遠曰,臣亦年前,有小陷處失足之事,幾過數月而後,得差矣。上曰,卿則似是蹉跌而然矣。興慶曰,踵部牽引,是非細慮矣。應三曰,皮膚傷處,不難治療,而經絡之驚處,極爲難治,以閭閻間言之,亦然,而惟二生膏,能爲消解,不必累日貼付,數日厚付,則可以得效,若日久,則雖付此藥,無效矣。雖或差愈,卽旋復發矣。上曰,若値雨濕之時,必酸痛矣。應三曰,不當以少差,爲幸而歇治也。骨節處甚悶矣。興聲曰,跌傷處,今雖差愈,前頭,必致再發,付藥之節,勿以二三日爲期,宜以盡消爲期矣。興慶曰,醫官之言,如此,而自上歇視之,甚悶矣。上曰,豈至於此境乎?興慶曰,患生於所忽,加意於治療之方焉。上曰,唯。鎭遠曰,所御之襪,綻其底而必爲厚付焉。興慶曰,咨文中,有追後付標而改下者矣。上曰,似爲不緊矣,改下得宜矣。興慶曰,昨日所下咨文,當爲回咨,令承文院官員撰出後,仍令提調潤色,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謂鎭遠曰,府夫人氣運,何如?鎭遠曰,受國厚恩,遣御醫持藥物看病,數月治療,幸得差道矣。第今當夏,八十老人,不善飮啖,以此筋力,難於支保,幸又國家賜之蔘劑,故賴此而今得差勝度日矣。上曰,卿亦入夏以來,何以堪過?鎭遠曰,數十日內,濕痰作苦,左邊麻痺,不能運用,行步亦艱,厭食特甚,氣力皆困,而但無所痛處矣。上曰,前看入侍時,呼吸促急矣,今則不然矣。鎭遠曰,臣有私情仰達者,丁未年,臣,將母,往在鄕曲,及至戊申,臣有編謫之命,老母蒼黃上來,天恩罔極,以母之故,近謫原州,母亦隨往矣。及其蒙放之後,母願往住先山下,而自上旣有來在京裏之敎,且纔經變亂,孤危莫甚,故不得已留在城中,卽今母病如此,恐或不得終身於丘墓之鄕,以此爲慮,幸今元子誕降,而時未長大,豈敢退歸?而若過初度,則可以壯大,老母之意,欲於此時下鄕矣。小臣之留在,若有補於國,則可矣。亦不進參於問安之班,明年,將欲隨母下去,而去時,不可卒請,故如是預達矣。上曰,未知府夫人之意如此,而先卿丘墓,則百歲後,不待請而當歸依矣。今何必下往也?留在京裏,則心甚爲幸,今此告歸,非予所望也。聖母若有知,而府夫人與卿在京,則豈不爲慰乎?府夫人之意雖如此,卿若知此,則亦當爲體念處矣。以此意,須歸傳于府夫人也。大臣,雖無所事,若多數在京,則國勢自固,嚴子陵之事,雖不爲襯着,以子陵之故,漢室,豈不無所重者乎?鎭遠曰,如臣者,何敢比於嚴子陵乎?臨時,旣不得請,則雖被罪罰,不得不下去,是以預達矣。上曰,奉朝賀無所事,何必下鄕乎?鎭遠曰,奉朝賀,是凡民也。何不在於鄕曲乎?上曰,是爲難事矣,兩奉朝賀,以一體待接之故,一奉朝賀,則不爲入來,脚痛,雖是本病,豈不爲悶乎?卿則豈不許往來江郊乎?鎭遠曰,臣雖往來江村,而久留則未安,今秋,亦欲往省先人丘墓矣。上曰,此則依爲之,予於卿,不無憾意,婦人,雖偏性,若能開諭,則必當矜從,卿之意如此,故府夫人之意,亦如是矣。鎭遠曰,臣之所居之鄕,江山甚好,豈不欲下往乎?先正臣宋時烈,爲奉朝賀之後,在京而卽爲下鄕矣。明翼曰,豈不有異於先正臣乎?上曰,都承旨之言,是矣。鎭遠曰,臣亦如先正臣之所達,則安保風波之不生乎?明翼曰,京畿監司沈宅賢辭職上疏不得已入啓矣。上曰,幾乎忘却矣。陵行不遠,病勢如此,則似難察任,而大體未知何如。興慶曰,旣有本病,而若添新症,則似難參過於陵行矣。上曰,其爲人,豈不堅剛乎?興慶曰,陵行,□在八月間,則病勢必難察任矣。上曰,□疾旣不已瘳,□□□易許遞矣。昔疾雖瘳,其筋力則已衰矣。上曰,都政,守令未及下直者,幾何?明翼曰,數不甚多矣。上曰,其數似不少矣。明翼曰,都政後差出泰仁、報恩兩守令,只行一司署經矣。興慶曰,一司未署經者,除憲府署經,催促發送,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奉朝賀末梢之言,甚不豁然矣。鎭遠曰,非以結末爲期矣。上曰,若如此,則於心,若有病焉,不能相忘矣。鎭遠曰,歸葬先墓之側,是臣之願,豈可忘也?上曰,卿須以此意,告于府夫人相議,勿爲下鄕,可也。鎭遠曰,臣當歸議矣。上曰,自內聞之,府夫人不能起居云,然乎?鎭遠曰,不能如廁矣。上曰,前日,亦有以方席舁入之事,切有一番奉來之意矣。鎭遠曰,若或離家,□□不能穩眠矣。上曰,雖不得經宿,此意,第爲歸告也。鎭遠退出。上曰,奉朝賀,能不益衰矣。明翼曰,言語動靜,與前無異,而□脚病,行步不如前矣。上曰,承旨進來,沈判府事入來候班,而不得相見□□入侍於□□或次對者,是古事也,若無大段病故,依古事入侍之意,使入侍史官□□□傳諭,可也。諸臣,遂退出。
==7月16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直}}。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聖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直}}。假注書徐海朝{{*|仕}}。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咸從府使申慶流,長連縣監鄭虎弼。
○洪聖輔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足部傷處,二生膏連爲貼付,而益臻差勝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貼付處益歇矣。明日入診,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洪聖輔啓曰,諫院無行公之員,闕啓多日,除在外外,正言朴弼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政事,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疏批已下,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判書尹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左事體,豈容若是?明朝牌招開政,參議其命,只推,亦爲牌招。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金浩,連日不爲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金浩,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推考傳旨捧入。
○左議政徐命均,十二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趙明翼啓曰,左副承旨金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副提學尹惠敎,修撰兪健基,以被宰臣之詆侮,謂以不可在直,投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兪健基,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竝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校理李喆輔,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尹惠敎,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上年八月初五日,大臣、備局堂上諸承旨,持公事同爲入侍時,軍器寺封進三名日,方物甲胄,今年姑勿復舊,依前停減事,榻前下敎矣。今年則軍器寺封進三名日甲胄,依例封進之意,分付,何如?傳曰,乃爲經費,而此乃軍物,自明年復舊。
○洪聖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安州牧使柳時模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柳時模,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集春營近處,鎭、金二水口南邊,宮墻頹毁處守直時,以其同營入直砲手,分送各處,難於分排之故,例入直外,砲手二十名,別爲添入,輪回守直事,草記稟定矣。卽今二水口宮墻,旣已改築畢役,加定砲手二十名,還爲撤罷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朴弼幹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命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近來科場,奸弊甚多,人心之憤惋,固已久矣。蓋泮吏之狡猾者,實爲賊科之窩主,陰受厚賂於科儒之無文者,預探同類之應入試院者,密地暗謀,無所不至,種種奸計,不一而足,人言喧藉,國試不嚴,請自今科以後,試院之吏,勿爲預定,許令試官,須於入場之日,取考各司吏案,隨意選入,以絶預圖奸謀之路,鄕儒之無識無才者,購得能文善書之輩,公然載來,替送場屋,代製倩寫,惟意所欲,至於已中司馬者,亦多冒入,隣接儒生,或爲見知,而畏其讎怨,莫敢發告,若自試所,嚴明伺察,則不無現發之端,請令憲府、禁府,另擇監察都事之詳明威猛者,分送兩所,各別嚴察,期於斯得,置之重律,以爲懲一礪百之地,頃年方萬規之投進凶疏也。所謂趙克亮者,往來使令於其間,顯有贊助之跡,其能得免於罪籍,實緣法網之疏闊,豈可遽議於檢擧也?今番都政,授以武兼之職,大駭物情,兵曹當該堂上,推考警責,武兼宣傳官趙克亮,亟命汰去,近日純木之令,蓋出於便民之意,而升數尺量,元無定頒節目之擧,故京司胥吏輩,多有中間操縱之患,貽弊外邑,反有甚焉。請令廟堂,酌量升尺,頒布中外,右副承旨洪聖輔,素多疵謗,屢被評彈,今不必索言深論,以傷篤厚之風,而頃於湖南考試之日,出揭謬題,大拂群情,使莫重慶科,終至罷場,臺章儒疏,請罪狼藉,則雖蒙寬恕,得免譴罰,而其後除命,宜一辭遞,承宣之職,晏然行公,放倒廉隅,人多譏議。請右副承旨洪聖輔遞差,新除授司諫李宗白,以審理御史,時在咸鏡道,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以科場二件事,竝依啓。趙克亮事,其時觀其本草之人,雖不敍用,旣被蕩滌,則況居中往來者乎?且其人,若以文臣,遽通淸望,則公議非之,可乎?淸朝之風而此則不過無識武夫,中間使喚,其何深非?況其時帳殿,亦爲參酌者,蓋此也。則今過十年之後,武兼擧擬,若是深斥,若此不已,武弁趨向,亦若文臣,此勸武弁而乖習者也,豈有此理?頃者湖南出題,蓋由不審,湖儒封章,極涉太過,大抵玆事,非不審而處之,則豈可遞職而贖過?若不審而處之,豈可敢復撕捱?尤況往事,凡諸斥人,其何已甚?其竝不允。李宗白竣事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
○同副承旨李潝上疏,伏以臣,卽伏見正言朴弼幹啓辭,則以趙克亮都政時,授以武兼事,請推當該兵曹堂上,臣於其時,同參政事,其何可晏然在職乎?玆敢陳章徑出,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職,以謝人言,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左副承旨金浩上疏,伏以臣之老母,素有沈痼之疾,居常凜綴,而自數三日前,又添暑感,症情甚重,臣躬自扶護,不能離捨,昨日起居之班,未克進參,情禮俱缺,罪戾實深,方擬瀝懇祈免,兼請譴罰之際,得伏見吏曹參議曺命敎之疏,以捧入參判宋眞明之辭單,侵斥本院,譏切備至,臣看來不勝瞿然之至,蓋向者臣於政廳,再逢亞銓,語及其出處間事,則輒曰,我有同退不同進之義,今雖感激恩批,怵迫嚴命,黽勉赴政,而親享過後,必欲呈遞云,臣以自上,旣已分釋下敎,則今不必過嫌,而第廉隅一節,過者勝於不及,從容辭免,或無不可答之矣。日昨其單告之來呈也。臣適以在院之右位,當主其捧與不捧,而前旣有政席酬酢,不可中變,且聞猝有毒腫,症勢暴重,數日之間,決無起動參政之望云,相持撕捱,徒使開政遷就,實非事宜,臣果許其捧入矣。今佐銓之譏斥至此,率爾之責,臣實有之,卽今臣之情私,旣無離側供劇之勢,被詆又復如此,實難冒叨於出納之地,而召牌之下,不敢偃然坐違,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命遞改,俾伸至情,以謝人言,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提學尹惠敎,修撰兪健基上疏,伏以臣等,職忝經幄,效蔑涓埃,只以筋力奔走,備員館直,聊以爲粗伸分義之計,若其言議之不足有無於當世,固已自知,日昨吏曹參判臣宋眞明之呈單也。喉院以銓官入單之際,通議玉堂,自有前例,果有所提問,臣等屢示不當率爾之意而已。亦不能力挽矣。昨朝庭班諸宰,歷過本館,有一宰臣,忽地噴薄於衆中,以亞銓辭單之徑捧,大以爲非,至有玉堂無足觀之語,經幄之地,事體自別,稠坐詆斥,殆同廷辱,伏況臣等雖駑劣,顚髮已種種矣。遽見凌駕於年少一勳臣,媿恥之極,無異市撻,臣等雖欲曲諒,宰臣本習,自守不較之義,罷軟受侮,實招旁觀之嗤點,何可厭然蹲冒於職次乎?昨緣起居之未輟,今始投章,徑出禁門,瀆擾靜攝,罪合萬殞,伏乞聖明,特遞臣等職名,仍治其擅離禁直之罪,以謝人言,以肅朝綱,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今觀卿等所陳,可諒矣。勳臣雖有過中之斥,此乃勳臣本習,其何過嫌?卿等勿辭,從速察職。
○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賀李光佐,伏以向者太廟親享,正當老炎愈熾之時,臣於淹病竊伏中,不勝私憂過慮之忱,此際伏聞有朝廷起居之節,蹶然而起,力疾入來矣。臣自初夏,患右膝之痛,發作無常,間或全不能運動,昨日坐班之後,覺膝骨痛甚,殆不能堪,欲少留待承批,而不可得,人扶艱出廊廡,纔聞批下,仍出殿門,而遽有留待之命,仍奉入侍之旨,至於重遣史官,下詢其扶腋,則可能入來,終則有速歸善調,針醫看病之命,聖恩之優渥,實出尋常萬萬,臣惶恐感泣,罔知所措。顧以臣犬馬衷誠,曉夕結戀,身入淸禁,荐承恩命至此,而痛在骨節,足不着地,殿陛之高,登降無路,咫尺瞻望,竟不得入覲天光,私心懊歎,有不容盡達,論其罪戾,實涉違傲,宜受重勘,少安臣心,昨午舁還,痛劇神昏,竟夕不自省,今始作力治箚,席藁上陳,伏乞亟降威命,以礪他人。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庭候,知卿入來欲見矣。因卿脚恙,咫尺禁中,未能見卿,缺然未已,卿何引咎?卿須安心,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伏以臣,昨伏聞聖體,有不安節,至有朝廷問安之禮,臣於床笫沈頓之中,竊不勝其煼憂之至,忍死扶舁,趨詣候班,而旋伏見下藥院之批,有比昨益歇之敎,仍有勿爲問安之命,下忱憂焦之餘,區區欣祝,曷有其極?臣於退歸私次之後,伏承史官來傳聖旨,諭以後日次對或召對,使之同爲入侍,臣之不獲登筵,亦已屢月矣。犬馬之戀,常自耿結,幸因此會,瞻望顔色,豈非至願?而第臣自經暑濕以來,精神之昏瞀,氣力之摧殘,益無餘地,加以重患,泄痢尙未止息,凜凜危綴,實有澌盡之形,而昨緣勞動,因致增劇,昏昏僵仆,不省人事,欲言則聲氣不續,欲行則筋骸不隨,以此病狀,萬無出入禁扃,登進前席之望,恩諭之下,無路趨承,辜恩慢命,宜被重誅,病裏惶隕,益無所措,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治臣違迕之罪,以安賤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日奉朝賀留待時,命卿留待,傳敎時遺漏,故有令史官傳諭矣。今觀卿箚,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赴,其何所傷?卿勿引咎,其須安心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7月17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直}}。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病}}。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直}}。假注書徐海朝{{*|仕}}。事變假注書閔洙彦{{*|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趙明翼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藥房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足部傷處,二生膏連爲貼付,而益復差勝乎?臣等今日當依聖敎,入診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足部貼付處,今幾快愈,依前日次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右承旨李聖龍,纔已遞職,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臺彈,左副承旨金浩,同副承旨李潝,託以情勢難安,俱不仕進,臣獨與左承旨洪尙賓伴直,尙賓纔遭服制,出納重地,事多苟簡,左副承旨金浩,同副承旨李潝,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特敎之下,一向撕捱,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此何道理?此何事體?明朝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左副承旨金浩,同副承旨李潝,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及副校理李喆輔,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左議政徐命均,十三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趙明翼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十七日,校生金孝伯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朴瑞坤,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正言朴弼幹啓曰,臣於聖明之世,跡疎矣,交淺矣。忠非夙著,誠未素孚,乃敢冒諫諍之任,進拙訥之辭,欲有望於動宸聽而回天意,其爲至愚而至難,何啻如蚍撼樹而蚊負山也?此臣所以徊徨屢屢,不敢徑進者,寔出於量力度勢,非爲飭讓而止耳。逮夫陳籲而未蒙恩遞,違逋而亦靳例罷,則臣之一出,蓋非獲已,而第其方就新席,只謄故紙,實是臺閣之深羞,故寂寥數啓,略效繩糾之忱矣。及奉聖批,大違賤慮,上款二事之允許,雖感採蕘之宸,以下款二事,則不惟不賜開可,責諭之言,縷縷盈紙,至於其中一事,曾不省察,無所從違,臣於此,誠不勝其惶悸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噫,賊規之疏,造意陰凶,遣辭危險,一見可知其爲絶悖不道之言矣。覽其草而披復商議者,雖有別人,而袖其草而周旋助成者,乃是克亮也。渠雖無識武夫,旣有心腸,且有眼目,豈其疏中之語,全不識爲何事,而乃能往來傳示,以爲求得善本之計耶?然而武夫之不識一丁者,世或爲之,渠旣諉之以不解疏語,則在聖朝審愼之政,姑用寬典,不害爲罪疑從輕之道,此所以其時有帳殿之酌處者也。如其不然,而陰祕情節,彰露無餘,則當與賊規,竝伏王章,尙安得保爲首領也?惟其罪,疑似而未白,故獲蒙寬恕,偃息牖下,此已於渠,萬萬幸甚矣。今忽洗滌拂拭,復置衣冠之列,豈不大駭於物情耶?臣之論啓,實循公議,而未蒙聖明之採納,十行綸音,開示諄諄,竊覵聖旨所在,直不過容貸武夫,不許深非而深斥之也。若其以文臣而通淸望,則其爲淸朝之公議,固已俯察矣。臣誠拜稽,歎仰於此,而第有所不敢知者,聖上之待武臣者,無乃謬耶?所惡於武夫之乖習者,只爲黨論趨向,或效文臣分爭之風耳。至於忠逆順悖之際,豈以文武而異視,一任其交結凶人,參涉凶疏,而略不驚怪,都無非斥耶?顧今武弁之乖習,固在於揣摩時議,樹功責報,臣之所痛,卽在於是,而今殿下則反之,臣竊恐武夫之乖習,殿下亦有以導之也,向者哨官望之還給,亦可見聖意之有在,而實職之於哨官,亦有間耳,是何嚴於前,而緩於後耶?臣竊惑焉。殿下於一克亮,尙且庇而扶之,若是其偏,若夫該堂之請推,宜殿下之邈爾其聽也。噫嘻,臣雖無似,乃其職則聖朝之諫官也。幺麽一武夫,初不足以汚臣之筆端,而事關懲礪,不敢不言,致煩聖上之勤敎,費此多少引避之辭,臣實羞媿欲死,更無可顯之面,至若洪聖輔事,誠有如聖敎者,湖圍之試題,誤矣,非故也。儒疏之構罪,過矣,非宜也。然而臣猶言之,只以其有歉於廉隅一節,而論列之際,置諸末端,則其不曾看作大事,固非深論之意,亦可見矣。蓋朝紳進退,廉隅爲重,一被人言,則無論虛實輕重,其後除命,必須辭遞者,乃是朝著間通行之規也。今乃不然,前後請罪之章,相繼峻發,則其爲恥辱,亦已深矣。銀臺近密之地,何等淸顯,而遽爾冒出,略無顧憚,傍有竊譏,置瑱於耳。臣之一言,烏可無也?殿下積苦於諸臣撕捱之習,頗幸其獨不撕捱,而特戒臣言之涉於已甚,以臣觀之,諸臣之撕捱,過於廉隅也。承旨之不撕捱,不及廉隅也。過與不及,均有失焉,殿下不爲之裁其過而勉其不及,臣竊未曉也。純木升尺之酌定節目,實係今日之急務,而亦非有佛於宸聰者也,可否之間,了無賜答之語,專由於殿下之輕視臣言,初不省錄也。緣臣庸陋,冒居臺省,狂瞽之言,不槪聖心,而貽辱淸朝,若是其甚,臣何顔面,晏然於職次乎?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趙明翼啓曰,正言朴弼幹,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副修撰尹敬龍上疏,伏以窮而號天,慘怛而號父母,從古人情之所同然也。今臣之窮,天必顧矜,而惟我殿下,父母於臣,則慘怛之極,寧緩大聲之呼哉?臣本賦命艱巇,獲禍神明,幼而喪怙恃,壯益無依芘,斯爲天地間鮮民之至慼,而晩乃有子,子又失母,辛勤顧復,崎嶇長養,孤畸之喘,相依爲命,甫逾弱冠,忽嬰奇疢,七朔沈綿,一朝天昏,神罰太偏,而人理煩冤,叫號宛轉,覓死不得,迷喪精神,殆若癲狂,蓋臣旣無學力,又患情弱,未效東門之達觀,罔戒西河之喪明,恐不免卒受君子之譏,則小人之性,良亦可哀,臣於館職,除却前後許多,難冒之義,殘齡漸頹,而又哭逆理之恫,一身單危,萬事慘毒,疾病陡添,氣息益微,生意頓盡,死期轉近,束帶供宦,已無可論,而況臣旣無兄弟,又乏長成子姪,嬴博之葬,時日方急,而窀穸之事,無所顧托,臣若不卸解見職,任便經紀,則亡子骨肉之歸復,恐無其期,私情迫切,實罕倫比,日昨置對,彌增惶懍,而圓扉纔脫,職名尙在,徊徨抑塞,無所措躬,玆敢抆血封章,仰首哀籲於九閽之下,倘蒙聖意,曲加愍憐,亟遞臣館銜,俾得以完襄子葬,則幽明隕結,酬報無地,而抑將有光於聖朝體下之政,伏乞垂仁矜許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焉。
○刑曹參判靈城君朴文秀上疏,伏以臣於日昨,候班罷歸之路,偶與數三諸宰,歷入玉堂,則有誰問於副學臣尹惠敎曰,喉院欲捧亞銓告單,而君則挽之云,然否?惠敎答曰,然矣。臣聞其言而嘅歎曰,開政有命,今已久矣。銓官違召,每日至再,君令之不行,國體之有損,更無餘地,而喉院,於銓官之應嫌者,則日煩請牌,無故者則無端捧單,擧措誠爲悶然。又曰,副學旣挽之,則是非之也。旣非之,則何不於侍講之時,請推而飭勵之耶?今日喉院事如此,玉堂事亦如此,實無奈何云,則惠敎及諸宰,聞臣言而俱笑曰,靈城之言,誠是矣。其日相與酬酢,不過如此,而忽於千萬意慮之外,老大兩儒臣,相率聯名,以遽見凌駕,無異市撻等語,投疏徑出,第未知儒臣,有何別般商量,而强爲此耶?臣誠莫曉其所由也。臣之凌駕與否,諸宰目覩,更不必多辨,而至於無足觀之語,臣實不發口,而旣曰有此言,則臣亦媿服,亦是忠厚之風也。噫,凡人之事,苟有可觀,則人必曰有可觀,苟無足觀,則人必曰無足觀,其爲有可觀與無足觀,皆在我而不在人,苟無足觀,而人或非之,則是自取也。莫如謝而自修,苟有可觀,而人或謂無足觀,則是眞妄人,於我何損?臣雖狹隘粗淺,猶能知此,況彼老大學士,見識言論,當如何,而乃反爲此必不爲之擧?臣竊惜其自輕也。雖然,經幄事體,至爲嚴重,而旣以臣言爲欛柄,一時逬出,在臣廉隅,獨何可晏然乎?伏乞聖慈,亟削臣本兼諸任,仍勘臣妄言之罪,以謝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判宋眞明,三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只遞本職。
○乙卯七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記事官南泰耆,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吳志哲、辛必昌、白興聲進伏。興慶曰,數日內,老炎轉甚,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比初夏有勝乎?上曰,老炎非比其時,寢睡差勝,而水剌無加矣。興慶曰,生脈散連爲進御乎?上曰,時時進服矣。興慶曰,秋節已屆,雖進生脈散,而藥味別無所異乎?上曰,比夏節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一向安寧矣。興慶曰,元子宮一向安順乎?上曰,好在矣。興慶曰,元子幼稚之年,安過此夏,未知由於移處廣豁之所而然,而不勝喜幸矣。上曰,然矣。興慶曰,卽今則能見人而審知乎?上曰,似有知覺,見人而能審知矣。興慶曰,不爲膝行,而時時提步云,然乎?上曰,終日提步,不爲膝行,今則亦能翻臥,能行所當爲之事矣。興慶曰,足部傷處,今則漸勝云,不妨於行步乎?上曰,只有餘氣而已,行步則無所妨矣。興慶曰,令醫官入診,何如?上曰,唯。上,脫襪,令醫官入診後。興慶曰,令醫官,各陳所見如何?聖徵曰,四邊浮氣,漸臻差減,而指端傷處,久當完合,此則不關矣。大指之節,不小妨於屈伸,是爲可幸,而大體幾盡差愈,二生膏姑勿貼付,黃臘膏,今則付之似好,黃臘長於引氣矣。應三曰,足指端按察,則幾至快愈,而傷處久自完合,此不關係,二生膏則今不必貼付,而與諸醫相議,則不可不付以某藥云,今則黃臘膏爲宜矣。信曰,浮氣幾盡消歇,指端久當差完,付以黃臘膏得宜矣。志哲曰,今無酸麻之氣,是爲喜幸,指端所結處,幾解而略存,煖酒洗之後,付以黃臘膏似好矣。上曰,洗於水似好乎?豆腐水何如?聖徵、應三皆曰,行氣莫如酒矣。興慶曰,黃臘,出外當入之矣。上曰,若干入之。興慶曰,淸酒,自外入之乎?上曰,將欲一洗,若干入之,可也。必昌曰,指端瘀血,今見略存,不足爲慮,依吳志哲之言,洗以酒,付之以黃臘,似好矣。興聲曰,浮氣盡消,而亦不可置而不治,洗之以酒,薄付以黃臘得宜,最善吸氣矣。興慶曰,踵部不爲牽引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小臣極爲惶恐,而有敢達之辭矣。此雖諸臣已陳之言,而殿下聰明而攬察,曲盡群情,群下孰不欽仰?而第辭令之間,每不簡重,凡於批旨間及筵中下敎之際,猶有未盡處,小臣在前,豈不每以喜怒得中之意,仰陳耶?諸臣,若以學問上誠敬工夫仰達,則殿下不過視之以能言鸚鵡而已。雖然,不以人而廢言,宜矣。且殿下,雖以嘉納爲敎,而及其政令施措之際,不見其實,豈不悶哉?君上言語簡重,然後群下不得窺測淺深矣。古語曰,須從偏處克將去,忍而行之,則辭令之間,無不得當,如綸如綍之言,可得嚴重之體,常時愚衷,不勝耿耿,故如是仰達矣。上曰,卿言是矣。雖加勉,而不能如此,從今更當各別加勉矣。興慶曰,殿下自以爲言顧行,行顧言,而不能盡得其當,且必欲行之,故其間必有病痛,殿下聖學,已高明矣。審其利害,知爲不可行之事則勿爲,力行而必改之也。上曰,然矣。諸臣遂退出。
==7月18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直}}。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直}}。假注書徐海朝{{*|仕}}。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暈。
○趙明翼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十四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趙明翼啓曰,左副承旨金浩,同副承旨李潝,昨旣有只推之命,今日又不仕進,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日事違召,開政無期,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昨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正言朴弼幹,引避退待,諫院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大司諫李壽沆,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館直之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及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開政命下許久,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啓曰,臣與左承旨洪尙賓,連日入直矣。今朝同副承旨李潝請牌之後,尙賓以服制出去,李潝詣闕陳疏,纔已入啓,左副承旨金浩受由,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一員遞差之代,因政官之撕捱,久未出代,廳中只有臣明翼,伴直無人,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雖有已遞者,有政官而後,可得出代,纔已下敎,同副承旨李潝,牌招入直。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明陵參奉所報,則大王陵上,裳石上蹄莎枯損處,自庚方至壬方,廣二十尺,高一尺一寸,艮方莎草二處枯損,或如手掌,或如甓張,王后陵上,裳石上蹄莎枯損處,丑艮間,廣一尺五寸,高一尺,巽丙間,廣二尺五寸,高八寸,坤庚間,莎草間間稀疎處,一向枯損,終無連根茂盛之望,所見極爲悶迫云,又接敬陵參奉所報,則大王陵上莎草,自東方至東南方,廣三十六尺,高十六尺,枯損間間有土色露出云,兩陵陵上莎草有頉,至於此多,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郞廳,以右議政意啓曰,因禮曹草記,以明陵兩陵上,敬陵大王陵上,莎草枯損處,政府以下奉審事,啓下矣。臣以奉審事,今當進去,而在前諸陵,若或一時有頉,則有次第奉審之例,今亦依此例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全光監司狀啓,珍島郡居李爲奉等渰死事,傳于趙明翼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行大司諫李壽沆啓曰,正言朴弼幹,引嫌而退,兩啓論列,俱得臺體,聖敎靳兪,何必爲嫌?請正言朴弼幹出仕。答曰,依啓。
○同副承旨李潝上疏,伏以臣之情病,豈堪供仕?而頃日騎省除命,適當親臨開政之際,不遑控辭,冒沒趨承,又未幾何,移除銀臺,分義所迫,復不敢輒事瀆撓,仍値太廟親祀,玉趾勞動,陪扈駿奔,粗效區區之誠,而若其賤疾之沈淹,日覺有加矣。日昨臺啓,以趙克亮事,請推當該兵曹,蓋其罰名,不過問備,當該不專指臣,則臣固不必引爲咎罪,汲汲陳疏,而第喉司之職,有異他司,臺諫疏啓,莫不關由,則捧傳論己之章,盤礴出納之地,揆諸事理,斷無此義,所坐輕重,又非暇論,陳章徑出,蓋由於此,及承批旨,不賜兪許,繼而召牌降焉。臣於是,誠不勝其霣惶,而反復思度,愈益難處,蓋以本事言之,則雖曰,元非大段可嫌難出之端,而若以目下事面言之,則柱後彈文,旣未及收殺,伊時首堂,又未及陳辨,今之事勢,無少異於諫啓新傳之日者,而臣獨一疏塞責,遽爾出脚,則原初之引義自處者,自歸於大不誠實,斑駁逕庭,殆無餘地,臣雖奊詬,豈忍爲此?昨日違召,蓋非獲已,只推之命,又下格外,臣方以是悶隘,不知爲處矣。今緣院中不備,番次苟簡,循例請牌,不一至再,顧今事端,方在未了之案,而若以嚴畏分義,黽勉復入,則臣心媿恧,顧不足論,人之嗤點,當復如何?臣之難進之義,旣如上所陳,則至若賤陋之疾,又不必一一陳列,以增煩瀆之罪,而卽其病而論之,有必遞之勢,無可强之道耳。荐召之下,不敢輒違,謹詣九閽之外,更申難冒之義,伏乞聖明,特垂諒察,亟許鞶帶之褫,仍勘違慢之罪,俾具僚知警,私分獲安,千萬幸甚。傳于趙明翼曰,兵曹事,異於長官,雖長官不必如是撕捱,旣已承批之後,此疏又何以捧入耶?
○左副承旨金浩上疏,伏以臣之偏母,今年七十有三矣。自少多病,及老冞篤,居常沈綿,實有凜凜之憂,近因暑熱所傷,諸症十分添劇,臣晝夜扶將,情理煎迫,實無一刻離側供職之望,昨上疏本,未蒙矜許,莫非臣誠孝淺薄,未能仰格天心,而然只切自顧慙忸而已也。荐違召命,出於萬不獲已,而聖慈曲庇,終靳例勘,臣之惶悶抑塞,尤一倍矣。卽今院僚不備,出納之地,不成貌樣,至使長僚,連日替直,其違院規而虧事體,亦不細矣。臣之情私,若有一分强抑之勢,則當此院中苟艱之時,豈不思變動,而屢犯違慢之罪哉?今於牌召之下,分義是懼,不敢坐違,謹此秪詣禁扃之外,瀝血陳懇,仍卽徑歸,伏乞聖明,俯賜矜諒,亟遞臣所帶之職,俾臣安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祈祝。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7月19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直}}。左承旨洪尙賓{{*|服制}}。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直}}。假注書徐海朝{{*|仕}}。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黃海兵使李相晟,淸城僉使尹德重,安東府使黃晸,{{?|⿱朱乙}}溫萬戶張再澄。
○李潝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十五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傳于李潝曰,下直黃海兵使,守令、邊將引見。
○趙明翼啓曰,玉堂上下番之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一向撕捱,無意膺命,事甚未安,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觀象監提調申思喆,以明陵、敬陵,陵上莎草奉審事,今方出去,今日內當爲回還,而兩陵上奉審之際,日勢莫暮,則將未免經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趙明翼啓曰,廳中位甚不齊,不成貌樣,未有若近日,左承旨洪尙賓,雖在服制中,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左承旨洪尙賓,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明翼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趙明翼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今過一旬,尙未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監試、覆試,試官磨鍊之際,堂下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依近例以堂上官,通融備擬,而擬望中,前大司憲朴師益,前修撰閔亨洙,前持平任{{!|𪼛|⿰王集}},前正言趙榮國,前正言金光世,前正郞權䌖,前正bb言b申晩,前正言李性孝,前掌令金箕錫,前正言洪昌漢,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乙卯式年監試、覆試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監試覆試試官趙尙絅、朴師益、鄭錫五、鄭亨益、李德壽、李春躋,牌招不進,金相玉、吳光運在外,尹惠敎朝已本職違牌,今又試官違牌,承牌者只是宋寅明、趙顯命、尹陽來,而一所則無以備員,竝更牌招,尹惠敎則雖是三牌,在前有試官三牌之規,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試官趙尙絅、朴師益、鄭亨益、李德壽、鄭錫五、李春躋,再招不進,從二品試官,無一人承命,自前旣有三牌之規,朴師益、鄭亨益、李德壽、鄭錫五、李春躋,竝更牌招,而尹惠敎,則朝以本職牌不進,又以試官再牌不進,今更出牌,則係是四牌,有難循例請牌,趙尙絅則方在被論中,亦難一向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趙尙絅、尹惠敎外,竝令牌招。
○以咸鏡監司狀啓,殿最重事,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趙明翼曰,勿待罪事,回諭。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閔亨洙、任{{!|𪼛|⿰王集}}、趙榮國、金光世、李性孝、洪昌漢、權䌖、申晩、金箕錫。
○備忘記bb傳b于李潝曰,今日內乘宣傳官,秋等試射時,南行宣傳官李喜祖,柳葉箭十巡居首,直赴殿試。
○乙卯七月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黃海兵使、守令、邊將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李潝,假注書徐海朝,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黃海兵使李相晟,安東府使黃晸,淸城僉使尹德重,{{?|⿱朱乙}}溫萬戶張再澂。上曰,兵使有所懷,仰陳。相晟曰,未及赴任,且西路異於三南,別無大段定奪事矣。上曰,承旨宣諭。潝讀宣諭。上曰,安東曾經守令,七事不必爲之,且曾經侍從,百里非其責,而本府爲嶺外大都護,異於他邑,爾前爲御史,生民休戚,想必稔知,授爾此職,意非偶也。晸曰,臣以萬萬無似,出入近侍,屢聞殿下至誠愛民之敎矣。今此所莅,乃嶺南大府,人才之府庫,士大夫所會處也。近者國家,於嶺外人,特示眷眷之意,奬勵引拔,故一道人,莫不淬礪感發云,臣猥荷盛眷,往莅大府,凡諸撫摩之方,奬拔之道,敢不仰體聖意,盡心竭力?而第臣才識短淺,何能仰副委寄之盛意耶?上曰,安東,素稱人才府庫之鄕,而今者增廣決科,至於五人之多,一邑中五人及第,蓋亦罕有之事也。人才之衆多,此可見矣。金聖鐸尙不上來,奉親之人,勢固然矣,而予之思之深矣。注書李象靖外,無一人留經入侍者,免身之時,似當上來矣。夫守令之職,固以生民休戚爲重,而安東則異於他邑,凡係勸奬之道,不可不出力爲之也。金聖鐸則爾下去之後,勸使速爲上來,可也。晸曰,聞聖鐸,已於今七月十七日發程云,聖鐸有親病而上來者,想必以久久淹滯,爲不安于心故也。第其所以尙今不入來者,未知緣何故,而淹留於中路也。潝曰,慶州、安東,爲嶺外士大夫聚會處,小臣曾於廉問時,訪問人才,聖鐸最無疵謗,故書啓中有所云云矣。今者決科後,上之待之,特異於他人,嶺人想必因此興起矣。且安東爲治,比他最難,治民之外,立紀綱別善惡等事,不可不各別爲之,擇其中尤有名稱者,薦拔進用,則必有勸奬之效矣。上曰,奬拔薦進之語,固好矣。至於區別善惡之言,承宣有所未思矣。潝曰,臣之言,非無區別,白黑太分明也。蓋欲稍示旌別之意,以立綱紀耳。晸曰,承旨之言,固好矣,而旌別淑慝,不如化惡,而使歸於善,凡人有矜持者,有放倒者,以安東言之,戊申後,不能持身謹愼,誤入賊如權萬、權德秀者,幸賴日月之明,白脫下歸,安東之人,莫不感悅云,殿下之仁聲仁聞,入人心深矣。其善者,固皆興起,而其不善者,亦豈不化其惡而趨於善耶?臣於赴任之後,或存問或訪見,勿爲區別,一體待之,務使同歸於善,此臣意也。上曰,好矣。凡乖隔之事,甚害治道,道臣亦或有助成之者,予甚非之,金在魯前任嶺臬,不負予委畀之意,今閔應洙,亦能鎭服南人之心,予用嘉之。晸曰,嶺南人稟,不能枉所見,曲護所不是,而臣前與嶺人,論權萬、權德秀事,莫不感服曰,國家處分,明快云云,以此觀之,其曖昧之狀,可知矣。安東人固多持身守法者,而其間亦不無不有國法,武斷鄕曲者,臣赴任之後,欲擇其尤甚者痛懲之,至於忠孝敦實,經明行修之人,則亦當訪問薦拔,以爲奬勸之道,而所患者,臣人微言輕,安保銓官之聽施調用耶?上曰,金聖鐸,予適聞知矣。此外,安知又有幾個好人哉?潝曰,守令察其善惡,擧直措枉,則必有聞風而興起者矣。上曰,擧直措枉,固好,而意全在此,則或不無偏係之失矣。戊申事,予已忘之矣。在上者,已忘之,則在下者,不必理會前事,以區別爲心也。晸曰,臣到府,當以此意頒布,使嶺人明知聖意矣。上曰,頒布亦有形迹,勸奬斯可矣,引拔斯可矣,不必預爲頒布也。上曰,讀宣諭。潝讀宣諭,又讀別諭訖。上曰,邊將以次進對後,一時宣諭。德重進伏。上曰,職姓名。德重對以莅歷。潝曰,告職與姓名。德重曰,淸城僉使尹德重。上曰,莅歷。德重曰,戊申年出身,壬子年礪峴城役都監堂上,以管理營久勤,今番都政,除授本職。上曰,所懷。德重對曰,未及赴任,不能詳知,赴任後若有弊端,則當因帥臣狀聞矣。再澂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朱乙}}溫萬戶張再澂。上曰,莅歷。再澂曰,山城守御廳敎鍊官,己酉年差出,今都政,萬戶除授。上曰,所懷。對曰,未赴任,且自鄕上來,未及聞知,赴任後,因道臣、帥臣狀聞。上曰,在鄕何處?對曰,在南漢矣。上曰,宣諭。潝讀宣諭訖,仍請曰,淸城僉使失對,請推考。上曰,生疎之致,勿推。諸臣以次退出。
==7月20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趙明翼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李潝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無進參之員,本院無留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潝,以文臣朔試射試官,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左議政徐命均,十六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趙明翼啓曰,左承旨洪尙賓,同姓四寸孫幼學基萬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洪尙賓,昨旣有只推之命,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昨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連日以違召爲事,無意膺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幾過旬日,尙未擧行,其在道理,極爲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趙明翼啓曰,館直之久空,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竝卽牌招,副修撰宋徵啓,自鄕纔已入來云,亦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副修撰宋徵啓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右議政臣金興慶,觀象監提調臣申思喆,禮曹參判臣趙最壽,繕工提調臣李瑜啓曰,臣等進詣敬陵大王陵上,莎草有頉處,奉審後尺量,則卯方高七尺八寸,上廣八寸,中廣二尺八寸,下廣六尺,自乙方至辰方,廣二尺三寸,高二尺,巽方高八尺九寸,上廣一尺二寸,中廣二尺八寸,下廣四尺八寸,而大抵間或稀疎,卽今所見,不至大段未安,此與枯損有異,姑觀來頭,恐爲得宜,仍詣明陵,奉審後尺量,則大王陵上,莎草枯損處,丑艮間高二尺,廣七寸,寅艮間廣二尺,高一尺,裳石上莎草枯損處,自丁方至卯方,廣五十五尺,高或二尺,或一尺許,自子方至丑方,雜草間生,王后陵上裳石上,莎草枯損處,丑艮方廣三尺,高一尺許,巳丙方廣六尺,高一尺,自未方至酉戌方,莎草稀疎處,廣二十四尺七寸,高或一尺,或七八寸,陵上莎草,間間稀疎處,自申方至酉方,廣七尺,高三尺,今此有頉之處,俱涉大段,修改之擧,不容少緩,令該曹趁卽擇日擧行,宜當,謹此圖寫以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濟州歲貢,各樣進上馬,一時來到,元數四百八匹內,二匹船中病留,一匹到中路病留,二匹逃逸,一匹到本寺病留,合六匹計除,實納馬四百二匹,禾毛色別單書入,而馬種,比前漸至孱劣,濟州牧使金{{?|⿰亻政}},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中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曺命敎上疏,伏以君命召臣,則不俟駕而行,不稅冕而趨,此人臣事君之義。蓋以至尊召至賤,其事體道理,不得不然,以我國法例言之,非無情勢之難安者,一違召則罷之,此猶寬典,而豈不示義分之嚴且截然哉?今臣之違召,凡十有六,則當罷者又如之,而每下只推之命,一違而靳罷,猶是格外,則況至十六之多乎?夫以眇末下大夫,得此於君父者,未之前聞,或者聖意,以當初臺臣,一疏一避,一節深於一節,則臣是再被彈劾者,其不敢膺命,固也。有此恩數之屑越,而罪戾日益積,情勢日益窮,分義之虧缺,更無餘地,臣於是震駭惶悚,悶蹙抑塞,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抑臣情勢之外,方寸十分煎迫,臣父今年七十六歲,痰病素痼,無時發作,兼以今年暑濕,傷脾廢飯,尋常凜凜之中,自再昨舊患塊症,挾感衝亘,胸膈痞塞,寢食旣廢,又添泄瀉,眞元益脫,宿症新恙,一時俱劇,臣晝夜扶將,心神煼灼,雖無踪地之可言,見今情理,萬無離bb側b供職之望,而屢牌之下,不敢一向坐違,玆不得不趨詣九閽之外,冒陳短章而退,斧鉞之誅,亦所甘心,伏乞聖慈,曲諒懇迫之情,亟許鐫削臣職,俾得專意救護,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瞻天泣懇,伏地隕越之地,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護焉。
○副提學尹惠敎上疏,伏以臣於日昨,偶被宰臣之詬侮,亦非有深怒,而事面廉隅,決難抗顔榮次,敢投短章,徑出禁扃,首實請譴,冀伏常憲,及承聖批,過加溫諄,惶隕感激,以罪爲榮,館門乍開旋閉,講筵俟涼將設,則荐牌之下,宜卽竭蹶,而第伏見宰臣對疏,滿紙張皇,譏嘲備至,臣實自愧,何必呶呶?第其所列,酬酢說話,大異於臣等所陳,若如宰臣之言,而臣等故作別般思量,粧撰讆言,誣謾聖聰,則是人臣極罪也。斧質是俟,更何容喙?勳臣於臣,卽通家少年也。平日情好甚篤,且俱忝宰列,因一體面上事,遂致輾轉交口辨質,實爲淸朝之羞恥,臣寧伏重何,不忍爲此也。念臣不宜久冒於本職者,非特一端,行步艱澁,儀貌不敬,替讀法講,體段苟簡,一也,新錄完圈,曾勤聖敎,私義截然,抵死難當,二也。惟此二宜遞之情實,亦足以殫誠控籲,冀蒙聖明之諒許,何乃借飾勳宰之言,汲汲徑出,甘自陷於大戮哉?當初强疾一出,只爲備充館直,少效分義之計,而今乃剌謬,反致瀆擾於淵聽,實緣臣衰耗顚妄,重孤恩遇,自取狼狽,撫躬慙悔,無地擧顔,今臣罪戾,合被造言之誅,去就一節,非所可論,一味縮伏,逋慢日積,首實之章,見阻喉司,衷情莫白,窮蹐冞甚,昨又見擬試望,亦不敢晏然趨承,一日之內,三違嚴召,舊犯新罪,斷無容貸之理,而曲加分別,倖逭例勘,夫違召至三,實干國紀,本職與試望,寧有差殊,而同罪兩重臣一時蒙譴,臣則巧免,鞶帶猶存,臣雖冥頑,獨不愧心,而朝家用律,亦豈容斑駁至是?班聯有限,不敢泥首金吾,隨牌來伏於九閽之外,瀝血哀號,伏乞聖慈,特垂鑑諒,亟命有司,勘臣前後負犯,以勵在廷群工,千萬幸甚,臣無任席藁俟譴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違牌,事件各異,以此撕捱,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公洪監司柳儼上疏,伏以卽接吏曹關文,則日者次對時,因大臣陳達,有本道守令等第,令新監司擧行之命,臣於是,誠不勝訝惑之至,凡等第之使舊監司爲之者,非徒新到道臣,日限未及之致,蓋爲舊監司莅任旣久,廉察已熟,其所經緯商量,必勝於新莅之生手故也。從古此法,未曾或廢,中間雖或有新監司擧行之事,此不過因前監司,被罪未蒙宥之時也。亦未聞今方帶職之人,反以初有拿命爲辭,如今日李壽沆之爲也。況此道,上年軍政,乃是大釐革之擧,其所能否,莫逃於親執指揮者之權度,則今反舍其人,而責之於追到茫昧之手者,臣未知朝廷擧措,果能得當否也。今若以奉令爲恭,沁沁替行,則非但臧否未熟料,黜陟易顚倒,誠恐流來應行之典,其將緣臣而廢壞矣。苟非然者,旣居按藩之任,而何敢辭當行貶褒之政乎?百爾思量,終難冒當,略陳短章,仰瀆宸嚴,伏乞聖上,特寢成命,更畀前人,以存舊例,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卽速擧行。
○平安監司朴師洙上疏,伏以臣,少讀《漢史》,至班超在西域,年老乞歸而不報,超妹曺大姑,爲超求哀,則帝感其言,乃徵超還,嘗歆其以一女子,文辭精誠,能動人主之聽。今臣九十老母,四年留滯於遠方,常切生還京輦之願,況經危惡之疾,有朝暮之憂,夢囈之恨,猶在未歸,當此之時,若聞臣之得遞,而治歸有期,則或可以少抒恨結之懷,而不無醒甦之望,則臣之日者,瀝血之懇。蓋豈止如班姝之爲超求哀,而及奉聖批,乃又有勿過辭抑情之敎。嗚呼,人臣辭職,誠或有辭語之過溢,王事靡盬,固亦宜私情之强抑,而若臣則以準請與否,方卜母命之延促安危,尙何有辭之或過,情之可抑者哉?年前宋寅明、金取魯之處此任也。輒皆以母病乞歸,疏至再三,則必蒙遞,臣之人品賢愚,視諸兩臣,雖如荊蒺之於蘭菊,乃若天地雨露覆燾生遂之澤,固當溥洽於萬類,胡乃偏嗇於賤品?臣誠遠愧於班姝,近慙於寅明、取魯,只自恨不誠不孝,無以自立於天地之間,情事淹抑,涕淚度日,誠亦無更煩籲呼之顔,此際忽伏見備忘記,以臣狀論元弼揆,擅罷守令之失,十行嚴旨,鐫責切至,臣披讀未半,惶隕戰慄,殆無措躬之所,寧欲鑽地以入,臣自少已聞兵使,非軍務則不敢擅罷守令,有令甲,蓋以兵水使之職,止於治兵而其上,又有巡察使節制焉。苟以一時私怒,不稟于巡使,而狀罷治民之官,則其流之弊,不可勝言,先朝防制,蓋有深意,統制使之於嶺伯,本不受管轄位遇等耳。唯其職事,止於治兵,故李壽民、鄭壽松之狀罷金弘錫、兪彦哲也。故相臣趙泰億,今刑曹判書臣趙顯命,猶皆據例馳狀,而爭之廟堂,請推統帥,輒有申明舊式之令,彼弼揆,雖本闇塞,豈不知此?而直爲無賴幕裨輩,所衝動脅持,不復覺渠之上,又有臣焉,不暇以一字往復,徑上請罷之狀,渠方咎人,以不有上官,而乃反身自犯之,臣之所謂不識事體,誠可駭然者,此也。駭之一字,驚怪之意,本非醜詆之語,以此而責失體之管下,臣愚不自識其有損於體貌,伏況自祖宗朝以來,置觀察節度使,而以觀察使,必兼兵馬水軍節度使者,蓋欲於承流宣化,按劾糾刺之外,竝管道內之兵事,不以節度使兼觀察使者,可見其職任之只在於兵事,況自壬辰變亂以後,假以巡察之號,水陸兩帥,竝入管轄,其體忒重,節度使之初謁巡察使也。具甲胄櫜鞬,以軍禮拜,則坐椅而受之,巡過之時,則領旗幟具甲胄,出迎於郊,敎諭書過後,乘馬前導至客館,鞠躬而迎,行公私禮,如初見儀,雖在平時,體貌之嚴截,有如此者,且在金革警急之時,莫尙於用武,而皇朝及我朝,皆以文臣,節制武將,厥有深謨遠猷,今殿下,不深惟此,而徒疑文官之凌踏武臣,至欲以節制之權,歸之於弼揆,又況有何其按道之敎,則是巡察使,直虛號,節度使,亦當任按劾糾刺之事矣。臣愚竊恐聖慮,於此偶有一失也。聖敎,以韓德弼事,互對時模責臣,尤所不敢曉,德弼以平壤庶尹,嘗慢肆無禮於臣,故臣狀罷之,本不關於兵帥,聖明不以臣不肖,使得專制一道,彼無禮於臣者,臣固上請於聖明而罷之,至於拿問勘處,若於臣之上,有可稟議之官,則臣豈有若弼揆之不稟于臣,而擅罷時模之理哉?嗚呼,殿下以文官之凌轢武臣,或慮臨亂,不能得力,雖有此過中之敎,獨不念武臣驕縱之弊,亦多古昔之鑑戒乎?況如弼揆者,本是常調武夫,初無名稱,戊申承乏,自一縣監,超陞嶺閫,濫竊履歷,又其容止嫵媚,巧於進取,終至於詘臺論,而赴此閫,嚮於見臣之時,十分驕氣,已自滿腹衝喉,臣實笑此等人之莅此任,實爲朝廷之羞,到任未數朔,政令事爲,茫茫窣窣,一聽於褊裨之口,又復縱此輩,橫挐於各邑,故管下諸武倅,莫不腹誹反唇,皆懷欲去之意,至有形言於臣者,假使臣職,與渠相等,固應無毫分相敬之念,況見其失體無禮於上官,安得不致責,而推捉兵裨之後,不卽起送,先送其營吏,質問事目有無,被臣杖責退逐,然後始送其兵裨,似此駭妄之擧,臣猶恨其不曾請罪於狀聞之中,今聖敎扶抑之偏,一至於此,臣未知弼揆之驕氣,長得幾許,終至於何境也。抑聖明之所以疑臣,要不出於以色目,文武而愛惡或偏,則臣之平生血腔,亶不如此,雖以待罪此道,後事言之,如洪元益,人雖曰文弱無能,臣則嘉其廉白謹愼,而優待之,如韓德弼,雖在蔭路,聲勢聞望,豈若柳時模之老疲。文官李匡世,人地如何?又是數十年知舊,而輒皆狀罷,至今謗囮未息於親舊,困嘖至登於章疏,如使時模,無治郡之實蹟,弼揆之擧措,有可以服人,則臣豈忍欺心扶抑,以自取謾君循私之誅哉?此尤臣之冤悶抑塞,欲死而不得者也。臣性本躁妄,命又蹇畸,歷按兩道,所遭之繁多,蓋無如臣者,比至於向來殿最,行査廉問,被斥而極矣。當其時,已無對守令臨吏民之顔,而因仍盤礴,當此蹲據,至于今日,因一事體間事,妄有狀請,遭此狼狽,匪敢以聖敎之切責爲嫌也。只爲古初設官之體統,緣臣無狀,今將永壞,臣之此罪,雖死難贖,其又以何顔何心,號稱監司,揚揚坐宣化堂乎?鈇鉞刑誅,寔所甘心,職名遞仍,匪所暇論,況以憂患焦煎之餘,重抱怖畏震迫之情,心實章狂,言無倫脊,觸犯天威,罪尤罔赦,惟願聖明,亟賜處分,顯加誅責,臣無任席藁俟譴,瞻天懇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頃者特推,本非抑方伯扶閫帥也。不過飭勵,卿之病痛,則若是張皇,其何事體?卿其勿辭察任。
==7月2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車嶺僉使金尙欽。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潝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旣已備員,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左承旨洪尙賓啓曰,宿雨初歇,新涼頓生,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足部貼付處,今已快愈乎?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貼付處,今已快愈矣,勿爲入診。
○李潝,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左議政徐命均,十七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下備忘記于李潝曰,今下弓矢,車嶺僉使金尙欽處,給送。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金浩,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已過一旬,事體道理,極爲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過一旬,尙不得擧行,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尹惠敎,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兪健基,副修撰宋徵啓,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浩,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新造旗麾祭,今月二十二日子時,神武門後,放砲大吹打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頹落處改築事,曾已啓下矣。今七月二十二日,始役改築,而洞壑近處,可合石子,浮取以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有司堂上宋眞明,本職遞差後,因久未開政,時無職名,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以爲行公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直宋眞明。
==7月2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病}}。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寧遠郡守李鍵,嘉山郡守柳世德,襄陽府使金重熙。
○李潝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浩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推玉堂,放送傳旨,纔已啓下,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左議政徐命均,十八度呈辭,傳于李潝曰,安心調理。
○金浩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正言朴弼幹,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幾至一望,尙未擧行,前所未有,揆以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幾至一望,鎭日違召,無意應命,其在道理,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以趙命臣爲義州府尹。
○以副校理李喆輔,副修撰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浩,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近來閭巷間,投牋賭錢之弊,極其狼藉,甚至於敗家,故別定軍官,使之譏察矣。別監劉遇亮,締結無賴輩,屯聚賭錢之際,被捉於譏察軍官處,故爲先拘留懲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以監試、覆試二所應辦官官員,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開場後,儒生入門數,纔已依例入啓矣。以入門數,考準於四館所錄名冊,則人數大段相左,故累行査檢,則京鄕儒生等,挾帶額外人攔入者,合爲十二人之多,事之驚駭,莫此爲甚,幼學黃處奎、田星垕、閔成鵬、柳謹、柳光斗、張德星、李植、李東燁、崔齊斗、崔弘瑞,業儒李豹圖,譯官趙泰輝等,竝嚴刑照律次,移送刑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京畿監司沈宅賢上疏,伏以臣,病淹床席,已至三朔,瀝血哀籲,屢煩宸聽,而不知瀆撓之爲罪,迺者,聖上哀憐,不加嚴誅,特令姑留臣疏,以待咨詢大臣而處之,臣於病裏,得聞此敎,竊幸聖鑑,已有下燭,庶獲鞶帶之褫,得延垂死之喘,及承批旨,大失所圖,噫,臣之平日,忱誠未孚,疾痛危苦之辭,猶不見諒於君父,臣實慙恨無已,而臣於近日,不得見大臣,久矣。大臣旣不目覩,則亦何以悉其危篤之狀也?臣常以人臣辭職,言病太詳,殊非嚴畏之道,故前後章疏,略擧其槪矣。伏想聖明,亦以爲偶然所感,若加調理,猶可以黽勉供職,故屢勤勉諭,不許鐫遞,是則臣之所以嚴畏不敢煩者,反所以久煩天聽,臣尤不勝惶恐,今請悉陳其狀焉。臣之病源,祟在痰火,今年則暑濕無前,受傷尤劇,元症之外,添以毒痢暑癨,狂呼乞死,十有餘日,腸胃虛豁,水穀不着,眞元漸脫,日消月礫gg鑠g,跬步運動,必須人扶,而目眩氣暈,殆同風中之烟,照管簿書,少有思索,則心荒意亂,前遺後失,是蓋大限將近,趨死如奔,更不可回光返景,而復立於世矣。縱使臣僥倖不死,其得調治,而復爲平人,則有非數月之內,所可望者,藩任務劇,非如閑司之比,則豈敢以難曠之官,待以無日之期,以重其罪戾乎?臣於受任之初,前席勉勵,極其勤至,臣感激恩遇,庶竭衰鈍,期以死自效,耿耿此心,食息靡懈,而不幸赴任無幾,疾勢遽危,使血忱仰報之意,將歸虛地,撫念初心,愧負實多,臣情到此,其亦慼矣。夫人之做事,精神是資,病在支體,雖妨起居,酬應公務,猶或可强,而今臣之病,則大小旁症,姑舍勿論,最是心旣耗傷,神又消亡,數行文字,亦未領會,則其何以接應一道事務?而況今園陵幸行,已有成命,該曹涓吉,期在不遠,發徵期會,事多時急擧行,導駕陪扈,又係筋力奔趨,則以臣凜綴之氣力,昏昧之精神,其可議擬於此等酬應,此等驅馳乎?如不及今變通,則公私之臨急狼狽,必將無限,玆不得不更冒萬死,瀝血申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察危喘之實難自强,俯諒藩任之決難久曠,亟賜鐫遞,毋誤國事,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正言朴弼幹上疏,伏以人臣進言,豈其易哉?上涉乘輿,則觸忤於君父,下關廊廟,則觸忤於宰執,譴罰隨至,仇怨叢集,誰肯不愛其身,而甘自納於穽罟之中也哉?是以唐臣李絳之言曰,欲陳十事,俄而去五六,及時以聞而又削其半,故上達者纔一二,若是乎進言之難也。況在今日,尤有所至難而甚危者,旣有先天之戒,又有時象之禁,論禁樹宮役,而獲罪者有之,則非特乘輿之不敢斥而已。論武帥掖隷而被譴者有之,則非特廊廟之不敢侵而已。語之切直,懼其或近於名也,辭之慷慨,戒其或動於氣也。左揣右量,前瞻後顧,須得一言之無所違拂,無所罣礙者,而後始可以仰進於黈纊之前,處今之臺省,而欲免夫尸素之譏者,良亦艱矣。是以朝士之有智慮者,輒皆熟量於不入之前,或住足於野外,或閉口於京裏,無敢進一步出一言,以效其懇款之忠,豈皆無愛君憂國之心而然也?諒以的見其無益而有損故耳。臣乃至愚極昏,不識時宜,旣感推恩之隆渥,又懼違命之重誅,而言其職耳,默誠恥也。足雖逡巡,而終不得不進,口雖囁嚅,而終不得不發,固知臣言之頗涉戇拙,詎望宸聽之盡垂採納也?第於其中一事,自謂煞費商量,該堂之推考,罰至輕也。武兼之汰去,事極微矣。竊謂聖明,卽賜允兪,誠不料宸衷,何所疑難,而過費辭氣,顯示扶抑,牢拒臺議,使不得少伸耶?噫,下之所以進言者,如彼其難矣,上之所以垂聽者,若是其邈焉,事之微者尙然,況大於此乎?罰之輕者猶然,況重於斯乎?雖由於狂率之言,無足省納,而聖上之所以待臺閣,亦可謂太薄矣,臣何足言?只恐賢於臣而難其言者,益堅於緘口而閉舌,無肯爲殿下一開也。臣之庸愚譾劣,本不合於言議之職,今又一出脚,而其言之不槪聖心,有如是焉,蓋識陋見淺,而終無可取之實,亦已驗矣。在聖朝,固不宜虛假名器,久致瘝曠之歎,在微臣,亦不宜只貪祿位,重速冒據之誚,臣方自悔其不量輕入,厚貽淸朝之羞,尙何敢抗顔就列,爲激昻論議之計哉?玆隨天牌,來詣闕外,仰暴血懇於凝旒之下,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許斥退,以安微分,以礪群工,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聖鐸上疏,伏以臣於頃者,以所叨霜臺重職,不可在家虛帶,而老母疾病沈淹,又不忍離捨遠出,輒上辭疏,乞蒙恩遞,仍以愚衷所懷,附陳下方,以效野人芹曝之誠,而言涉芻狗,罪深瀆撓,兢惶縮伏,譴罰是俟矣。乃於去月二十一日,伏覩初九日下批,恭審聖度寬容,不加誅責,所陳狂言,猥垂嘉奬,是雖虞舜察邇之大智,夏禹拜昌之盛德,何以加焉?臣誠感激惶悚,不知所以得此於明主之前也。第臣之區區血懇,實在於遞免職任,救護病母,而殿下視若例讓,不肯允許,又以從速上來爲敎,臣承命隕心,若墜淵谷,徊徨閔蹙,罔知攸措。仍竊伏而思之,君臣分義,至重且嚴,前後誤恩,曠絶今古,若復拘戀私情,不思祗承,則是負聖恩也。忘大義也。爲人臣子,決不當若是偃然,故寵命難堪之嫌,臣不敢復計,憲職非據之譏,臣不敢復䘏,惟以奉承恩旨,趨赴召命爲急而,老母,亦責臣以久曠職次,勉臣以及時趨肅,臣於是,俟親癠少間之日,爲束裝就途之計,而千里之行,難於遽辭,欲起還坐,旣出復入,行期漸蹉,不免遲遲,發程之後,又窘潦雨,離家五日,始踰竹嶺,來到丹陽地界,南去家鄕,已隔數百里山川,陟屺望雲,憂慮方切,忽於此際,得聞家信,則母病一向彌留,又因暑濕所傷,添却別證,粥飮全廢,氣息奄奄,若不能支扶,臣自聞此報,方寸隕墮,欲前則病母呻痛之聲,危綴之容,在於耳目,不忍取路,欲歸則向所謂曠恩之難負,大義之難忘,橫在心腑,不敢回馭,百思千度,進退莫決,中宵客館,耿耿不寐,臣之狼狽,可謂極矣。臣聞君臣主義,母子主恩,惟其所在,各盡其職,而先後緩急,有時相掩,不可以一槪劃定云也。臣伏惟殿下,聖曆鼎盛,使臣不至於率然塡溝壑,其服勤效忠之日,綽乎其優長,而臣母則今年七十八歲,疾病沈篤,如上所陳,古人所謂,慈闈衰邁,夕照如飛者,眞傷心語,則臣雖朝夕在側,頃刻不離,前頭歲月,亦復幾何?況可忍以一身游宦之故,委病親於婦女婢僕之手,而不之顧乎?若使古之孝子,當臣今日境界,則其於先後緩急之間,必有所處之道,而以我聖上至仁至慈之德,亦豈忍抑奪其情,而不少加矜諒乎?且臣之尤所憂懼者,臣母於十年之內,連喪二子,慈情所至,過哀致傷,自是之後,念臣尤篤,一日出外,閭望甚苦,雖以分義所重,勸臣膺命,而至於告別之際,不禁情懷之惡,力疾扶起,而送臣曰,我病如此,汝其受由亟還,如是者再三,其悶臣遠離,恐臣遲歸之意,可謂切矣。今者證情添劇,心懷尤弱,顧視左右,但有兒女,而臣身遠游,未卜歸期,則病中憂念,必倍尋常,萬一因此,越添損傷,則是豈但爲臣無窮之恨?亦恐有傷於聖世孝理之化矣。臣用是重犯違慢之誅,敢生歸省之計,北望宸極,拜章徑還,情雖可矜,罪實難赦,伏惟聖上天地父母,特憐臣情勢之萬不獲已,暫賜寬假,俾護母病,仍勘臣曠廢臺職,孤負聖眷之罪,而所帶任名,亟命鐫削,以重官方,以靖私義焉。臣旣以母病,蒼黃憂迫,不顧分義,在道陳懇,則豈暇復有所贅陳?而顧念臣受恩罔極,報蔑絲毫,帶職數月,偃息鄕閭,以臣自反,亦且愧蹙,況於公議,其將謂何?且臣前疏所貢,草草太甚,不足以效願忠之萬一,是敢以愚慮所及,復爲略陳如左,伏惟聖明,少垂察焉。臣近接邸報,伏見殿下於辭令處分之間,或不免過中失當之擧,群僚陳戒,章奏相屬,而殿下旋卽回悟,或刪改其未安之批,或奬許其勉戒之言,噫,殿下此事,實漢唐以下,人主之所罕有,而庶幾乎古聖王,改過不吝之美矣。臣爲宗社,不勝賀幸,至於流涕也。抑臣所恐者,人之有過,如鏡有塵,使磨鏡者,苟欲去塵,今日磨之,明日磨之,無或間斷焉,則鏡體常明,而一塵不留,不然而今日有塵,偶一磨之,他日有塵,復一磨之,使磨之之工,或暫而不恒,則塵之翳,乍去而復然,鏡之體,乍明而旋晦,與初不磨者,不大相遠矣。人之頻復頻失,與此何異?況人主之過,如日月之食,過也。一國皆見之,更也。一國皆仰之,則一更之後,不復貳過,斯爲善矣,豈可使國人,每見其過乎?今我殿下,雖有改過之善,而猶未免有頻復之悔,則聖德之未盡誠實,得無如臣前疏之所論者乎?夫眞實無妄之謂誠,純一無間之謂誠,無妄則安有過中之失乎?無間則安有頻復之患乎?惟其方寸之間,未能全眞實之體,故中之所存,或發於其外,懲窒之功,未能無間斷之時,故今日所改,復蹈於明日,是故,君子之學,必以誠爲貴,而《中庸》一書,論聖人之極功,其樞要則不出此一字者,爲是故也。然誠之之道,又在於敬,敬者,誠之工夫,誠者,敬之成效,非有二也。而敬字之義,則程子所謂,不敢欺不敢慢,朱子所謂惟畏近之者,尤爲切實,爲人君者,雖居至尊之位,處九重之內,而其心常凜凜然,如臨深淵,如履薄氷,如天地鬼神之臨其上,行一政事,發一辭命,惟恐其有一毫之差,而不敢萌欺慢之意,今日如是,又明日如是,以至於舊習渾化,而聖德日新,天理常用,而私欲罔干,動靜不違,表裏交正,則何患乎有過?何憂乎頻失?雖使汲黯、史鰌,日侍於前,無得以議其德矣,豈不休哉?伊尹有言曰,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宋太祖曰,唐太宗虛心求諫,容受盡言,固人主之難事,然曷若自不爲非,使人無得以諫之之爲愈乎?至哉言乎?此皆明主,所宜體念處也。然誠敬二字,皆殿下之所已熟講而從事者,則臣不當復爲覼縷,以煩四聰,而區區過慮,或恐殿下,於眞知實踐之工,猶有所未至,以致有近日事,故敢忘猥僭,冒瀆如此,伏乞殿下,怒其愚而察其誠,不以下體,棄葑菲也。臣見今時事之可論者,不止一二,如早諭元良,以建國本,愼擇守令,以行仁政,甄拔賢才,以淸仕路,崇奬廉恥,以抑奔競,振擧綱維,以厲風俗,節約財用,以寬徭賦,明愼賞罰,以恢公道,改紀軍政,以紓民怨,申明禮法,以防僭踰,旌別淑慝,以樹風聲,凡此十者,皆殿下及二三大臣,所當交相勅勉,汲汲加意者,而倉卒陳情之章,未遑熟數,而事爲之說,敢乞殿下,因其目推其義,次第商量而行之,則邦國幸甚,生民幸甚。臣無任憂愛激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聞爾所居官守令辭朝時所達,知爾方將上來,心頗欣焉。今觀所陳,非予所望,心甚悵焉。其所請由,蓋因情理,難以强迫,而中道遽歸,其用缺然,其所勉戒,可不加勉?而所陳十條,俱爲切實,其當勉焉。爾其勿辭往護,而竢少間,將來察職。
○乙卯七月二十二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尹惠敎,參贊官金浩,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徐海朝,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宗臣海蓬都正橉,武臣行副護軍趙儼。上,讀前受音北山六章、無將大車三章、小明五章訖。惠敎曰,臣喘促,不能讀書,使下番替讀,何如?上曰,唯。健基,讀鼓鍾四章,楚茨六章,具音釋六義大旨訖。上,讀新受音鼓鍾四章,楚茨六章,具音釋六義大旨訖。惠敎曰,鼓鍾篇註,以爲未詳,而王氏以爲,憂傷思古之詩,以二章聞人君子,其德不回,觀之則其思古傷今之意,自溢於言表,王氏之說,果不失本旨矣。在魯曰,此詩泛觀之,則似稱美之辭,而思古人之淑德,歎今王之不然,其憂傷譏刺之意,自在言表,此詩之所以長於諷喩也。上曰,猶字訓誥,似涉苟艱矣,在魯曰,以回字觀之,猶字訓誥,不得不然矣。上曰,以欽欽字觀之,未見其定爲譏貶之語,而先儒必欲訂其爲幽王時詩,故訓釋如此矣。健基曰,幽王時,古樂猶存,樂則古,而時非古,欽欽之聲,同於古,而不回之德,異於先王,則於欽欽字,尤可見其悲傷譏刺之意矣。上曰,此與孟子,今樂古樂之言同矣,鍾鼓管籥,今猶古也。而有德則其聲和平,無德則其聲淫亂,檢討官聲同德異之言,儘好矣。惠敎曰,詩以諷曉爲主,故其譏刺之辭,亦不直言其失,而多反辭以美之者矣。上曰,國風,多言威儀服飾之美,稱詡譏嘲,同一句語,而隨時隨事,訓釋各異,今於聲樂亦云。惠敎曰,楚茨章大旨,止言公卿,而帝王家亦然矣。在魯曰,天子之公卿,卽諸侯也。健基曰,周家以農爲本,故祭祀之詩,亦推其本,而先言農功矣。在魯曰,非特周家,凡有國,皆當以農爲本,農事順成,然後祭祀可供矣。上曰,樂具入奏,何也?在魯曰,祭後飮福時,復奏於寢也。上曰,寢是何所也?在魯曰,寢異於廟,如私家祭祀時,出就正寢,則寢非廟也。惠敎曰,我孔熯矣,式禮罔愆者,蓋其敬心不衰,故筋力已竭,而禮度不愆也。在魯曰,向日陳賀時,臣亦參侍衛之列,時刻已久,自覺意倦,況老病大臣,安能久立無倦乎?自今凡干朝儀、祭儀,必須趁速行禮,俾不至於倦怠,似宜矣。上曰,孔子云,旣灌之後,吾不欲觀,此由於無誠敬之心故也。苟存誠敬之心,則一宵之間,豈遽生倦怠之心乎?至於老病者,筋力之不逮,有不可以人力强爲之也。且多人聚會,何能如一乎?知事,趁速行禮之意,好矣。在魯曰,祖宗時,宗廟位數少,故行禮不至太久,今則位數多,故自致遲久,雖欲趁速行禮,亦難容爲矣。上曰,近來行祀,或至天明,甚非高潔之道也。將來位數漸多,則似尤難矣,似當有變通道理矣。惠敎曰,酌字,有斟酌之義,而親祭,則例爲滿斟,滿斟則易溢,故奉爵、奠爵之際,自致遲遲,此後則斟酒,勿爲過滿似宜。上曰,酌字,訓釋之意好矣,而斟酒,則從弦可矣,豈可過爲淺斟乎?奉爵之際,不遲不速,周旋中節者,唯見趙顯命、李周鎭而已,餘人少能不失措者,蓋小心太過耳。惠敎曰,凡祭祀,以孝敬爲主,何必滿酌,然後合於禮乎?上曰,孝敬二字,此詩一篇之大義,此言極好矣。在魯曰,神嗜飮食之嗜字,亦有深意,牲酒香潔,故神嗜之矣。上曰,然。在魯曰,禮義率度之義字,似是儀字耳。上曰,儀義字,有通用處耶?在魯曰,無通用處矣,莫莫字,以叶音爲音,亦可疑也。惠敎曰,廢徹,以不遲戒之,恐其遲而倦怠耳。在魯曰,徹俎,非徒倦怠,亦或有諠譁失儀之弊耳。上曰,宗廟大祭時陳設,皆使守僕輩爲之,而官員無親執之事,至於陵寢酌獻禮時,唯進饌一節,齋郞爲之,此外則皆使守僕爲之,陳設之時旣如此,則徹俎之時,必難保其一心敬謹,無雜亂之弊,此後陵、殿寢、廟享祀時,陳饌徹俎,勿專委於守僕輩,自禮曹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健基曰,德盛政修,爲一篇大旨矣。上曰,德政字,似不關於祭祀,而言其根本,則德盛政修,然後祭祀可常供矣。惠敎曰,德盛,指心也。政修,指威儀也。孝敬,又爲德政之本,不必當祭時,爲此孝敬,常時有此孝敬,故可以臨時有誠敬之心矣。德盛,常時之孝敬也。政修,祭時之禮儀也。上曰,此言最好矣。予在邸時,太廟初獻,曾一攝行矣,近來犧牲尺量,似不及於前矣,健基曰,臣曾以大祝,省牲,其尺量則似無差矣。在魯曰,尺量則無差,而肥腯則或有不準式之患矣。上曰,犧牲尺量,必準式,而各別牧養事,申飭典牲署,可也。{{*|出擧條}}
○惠敎曰,副應敎趙明澤,下諭後至今不爲上來,校理韓顯謩,亦不上來矣。上曰,事體極爲未安,自政院催促上來,可也。{{*|榻前下敎}}
○惠敎曰,聞禁推玉堂諸臣,多有實病頗重云,可慮也。在聖上體下之仁,似有分揀之道,敢達。上曰,豈有如此分義?近因吏曹、玉堂之違牌,分義掃地矣,今日放送,明日必復違牌如前,故欲置之,俾無牌招之弊矣,所達如是,竝付過放送後,卽爲牌招,可也。{{*|榻前下敎}}
○在魯曰,祿都目政事,至今不爲,故軍職及禁軍等,久未受祿,甚爲悶迫云,蓋祿窠陞降坐,則兵判已爲之,而以吏曹之不得開政,兵曹亦隨而遷就之際,兵判遭臺彈引入,今則吏曹雖開政,兵曹將不得爲政,殊可慮也。金浩曰,兵判,援次堂替行之前例,送言於本院,使之陳達變通矣。上曰,吏曹開政之前,臺啓若收殺,則兵判無撕捱之事,自當擧行,未收殺前,則入直次堂替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
○在魯曰,義州府尹,至今不爲出代,本州下吏,留待京中,今至七八朔,此亦可念處也。上曰,灣尹空,望筒入之,可也。
○上曰,向者南渭老枳望,緣何事耶?惠敎曰,以眞儒停啓事耳。上曰,今此臺啓所論趙克亮,似是對擧南渭老也。當此蕩滌之時,必欲對擧而務勝,如此之習,予甚非之。惠敎曰,兵判之檢擬克亮,只是政注間偶然事,而臺臣論列,亦豈以對擧爲意耶?健基曰,外間公議,皆以爲克亮,不可猝然檢擬也。兵判,初非有意,而聖上之以對擧疑臺臣,恐或過矣。上顧武臣曰,克亮宣薦乎?其門閥何如?趙儼曰,臣不能詳知,而其父曾爲都事云矣。上曰,其年幾何云?儼曰,未見其人,而聞四十餘歲云耳。諸臣以次退出。
==7月23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徐海朝{{*|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巳時午時,日暈。
○下直,泰仁縣監許逅。
○李潝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浩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正言朴弼幹,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以左議政徐命均,十九度呈辭。傳于金浩曰,安心調理。
○金浩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正言朴弼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由限已過,亦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沈星鎭,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浩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浩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違牌,開政若是遷就,極爲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傳于金浩曰,夕講爲之,時刻以酉初爲之。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徐海朝,聞其親病,在鄕甚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咸鏡監司狀啓,咸興居尹泰興等虎囕事,傳于金浩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正言朴弼幹啓曰,臣識昧而未曉時宜,誠淺而未格天意,敢有論列,或冀採納者,其亦愚且妄耳。臣方自悔自訟,而至於該堂請推之啓,蓋附於官師相規之義,伏聞昨日筵中,聖敎嚴峻,認臣以欲對憲疏,疑臣以欲逐兵判,筵話嚴祕,雖未得其詳,而臣於是,惶惕震怖,益不知措躬之所也。夫東銓主文,西銓主武,自有黨論以來,傾軋敲撼之端,每在東銓,而不在西銓,歷考前事,昭然易知,豈以聖上之明察,猶未能照悉於此耶?苟使臣,敢懷挾雜之意,欲逞黨伐之計,則當與逐東銓者,角力而相鬨,豈可捨此,而乃以輕辭薄勘,略論無益之西銓耶?臣心比如虛舟,而聖鑑視同竊鈇,臣誠慙悚冤悶,直欲刳赤心以自白,而有不可得也。噫,臣之所持以欲事殿下者,惟此方寸之地,而今乃未蒙天日之照徹,一至於此,臣將何所恃,而敢復抗顔於朝端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行都承旨趙明翼上疏,伏以臣,倥侗無能人也。所自勉者,只是謹守成憲,不欲墜壞也。忝叨北斗喉舌之長,責任甚隆,兢惕以度,近値僚員有故,院中一空,大小大事,一埤遣之,身兼六房,半旬特被,百司文簿之來到手邊者,輕重緊歇,不暇擇也。傳香延臺之必以躬行者,片晷半刻,不敢遲也。東西奔走,夙宵靡遑,實緣事勢之適然,卸脫不得,而若以院規論之,該房代房,相與替行,自古已然,而箇中亦不無界限之甚嚴,自有不可替掌之事,臣豈肯率爾躬蹈,自速損體壞例之譏哉?固知援據故規,投疏徑出之爲宜,而終不無推諉僚席之跡,厭避禁直之嫌,以是酬酢於禁中親友而止,伊後先進之來見者,皆以古無是事,咎責譏議,臣於是乎爽然自失,不敢以濡直代行,不無所執爲自解之資,深愧流來院規之由我壞却,亦恨平日一段所守之義,虧損無餘地也。玆陳自劾之章,請伏溺職之誅,伏乞聖慮留省,亟遞臣職,以勵群工。且臣素有伏暑之症,越添於供劇之餘,頭目眩轉,若將昏倒,腹部絞痛,有難耐過,氣逆則爲嘔吐癨亂,氣降則爲暴下泄病,每日如是,眞元澌削,目下形症,實無堪任之望,而自量病勢,尤有所悶,切欲强而決不可得者,自經喪明之痛,凡百精力,不翅落下十層,最是菀火,積在中膲,經絡錯路,如有大段勞動,輒致吐血,以此病狀,實難陪扈於明陵展謁之時,如或嚴畏分義,不思自處,視同無病,因仍隨駕,必發吐血之舊症,挽住不得,大崩迫數斗,則一線殘喘,不幾於垂絶,顧此情狀,誠亦可矜,古人所謂,哀之命也。不哀之亦命也。仰惟我聖上天地父母,無幽不燭,無物不容,俯察臣病情之危苦,特許臣鞶帶之遞改,俾得投紱調病,以遂生成之澤,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校理趙明澤上疏,伏以臣於月初,下往漣川地,蓋以臣之從兄明震,身死任所,返櫬光山,臣於從兄,不但同堂之情,少日亦嘗受業,實兼師弟之義,故必欲奔哭於未葬之前,扶病作行,留止數日,乃於此際,又有玉署除旨,繼而有馹召之命,揆以分義,不敢淹滯,謹已催裝入城,而日前又慘遭舍妹之喪,痛苦摧裂,已難堪抑,而臣之八十老母,疾病沈苦,寧日常少,自遭逆理之慼,悲傷過節,症形添劇,食飮全廢,嘔逆兼發,眞元大脫,昏窒頻數,奄奄床玆,實有朝夕難支之慮,臣心之煼灼罔措,已不可言,而臣本兄弟鮮少,目今藥餌之勸進,轉側之扶將,非臣則無可看當者,以此情理,實無一刻違離,束帶供職之望,玆陳懇迫之悃,仰瀆孝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垂矜諒,亟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七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同知事宋眞明,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尹惠敎,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徐海朝,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宗臣海淸都正桱,武臣行副護軍金夢魯。上,讀前受音鼓鍾四章,楚茨六章訖。惠敎曰,今日又使下番讀之,何如?上曰,唯。健基,讀信南山六章,甫田四章,具音釋六義大旨。上,讀新受音具六義大旨訖。惠敎曰,信南山與楚茨,同一義也。上曰,此詩大旨,當止何句讀?春躋曰,儒生講規,則讀止,略同字矣。惠敎曰,上篇章下註,呂氏所謂,致力於民者盡,則致力於神者詳者,可以參看於此篇。上曰,然矣。惠敎曰,同雲者,冬月事也。霢霂者,春後事也,冬而積雪,春而小雨,言陰陽調順也。眞明曰,冬之雪,春雨之徵也。健基曰,農家云三白,豐年之兆,小註,引蝗蟲入地之說以訂之,然當雪而雪,當雨而雨,唯在人主之奉若天道也,此當留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益之以霢霂,似有深意矣。惠敎曰,農家,以春初解凍,卜其歲之豐歉,蓋解凍時,微雨沾潤,土解以漸,則牟麥不傷,耕種皆宜,如或解凍之時,驟雨暴解,則牟麥枯傷,耕種不宜,臣聞之老農,其言云然,此詩霢霂之意,似亦此義耳。眞明曰,農拙業而爲務之本,如工商,逐貨利造機巧,戕害其心性,而農則服田力穡,志一心專,無他規爲之事,故古者士出於農,民之秀者爲士,此所以敍農事,而終之以烝我髦士者也。上曰,然矣。眞明曰,近來多失稔,此不由於水旱,人不力穡故耳。臣觀近來小民,衣食少優,則輒生偸惰之意,倩人傭作,不肯身操耒耟,故游食者多,而田畝易荒,其習可惡,俗之奢侈,由於此,民之貧寠,由於此,歲首,下諭道臣時,別以此意,申勅似宜矣。上曰,然矣。惠敎曰,臣生長鄕里,稔知農家之事,數十年前,農人當耕穫之時,未明而出,已昏而歸,近來則皆不昏作勞,已明而出,未昏而歸,昔則浦邊農民,不暇捕食魚蟹,今則無魚蝦,不肯食,小民,得一空名帖,則不肯身操耒耟,且惰農,多舍其田,而傭作他人之事,故田畝多荒,皆由於偸惰奢侈之習矣。臣之里中,昔有三四百戶矣。邇來業農者少,而趨末者多,一經凶年之後,凡舍本趨末者,無一生存,是知凶荒之災,流亡之患,不可全罪於歲,亦民自取之也。眞明曰,此在在上者,能知要道,勸率之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漢時尤重農政,後世無此政矣。移風易俗,雖難猝爲,而勸農之政,在所當先也。眞明曰,健基,先農政後風敎之說,非也。上曰,然。勸農,節目間事,敎化豈可後乎?健基曰,臣非以敎化爲後也。衣食足而後,敎化可興,故曰農政當先也。尙賓曰,孔子云,旣庶旣富,而後敎之,衣食不贍,則敎化有所不行,健基以勸農爲先之言,未必非也。上曰,此眞所謂無恒産,無恒心者也。惠敎曰,諸臣所達,皆好矣,而大體則以實心行實政,爲大要道,監司、守令,勿要虛譽,全務實政,然後農桑可盛,至於革祛奢侈之習,則亦惟在殿下,一心爲之耳。上曰,所達誠切實矣。尙賓曰,洪範,先曰王省,次曰卿士,殿下先自飭勵,然後臣下可責也。上曰,此言儘好,眞明曰,我取其陳,食我農人,取其陳而留其新,以需後日,此亦節用之美事也。健基曰,今則公私匱乏,小民固無蓋藏之望,至於百官廩祿,皆取給於當年所輸,取陳留新之政,今無所施矣。尙賓曰,古孟政丞者,其家人,以其祿米,換取新米以供。孟曰,祿米,君賜也,何可厭苦其陳久,而不食乎?斥退其食,更使以祿米供食矣。今則非徒國無陳穀,雖有之,人亦不肯食之矣。公私之積日匱,而侈靡之風日甚,節儉一串,聖上所宜留念處也。上曰,然矣。惠敎曰,今年年事,西北雖歉,而其餘皆有豐登之望矣,不可以一年稍豐,而少弛憂勤之心,望殿下,各別留念焉。健基曰,在先朝時,旱餘得雨,有勿以得雨少懈之敎矣。今雖有豐登之望,而殿下之一心或差,則亦安知無疾風雷雨之災乎?幸望益加睿念焉。上曰,予之憂勤,未知史官之書與不書,而予心則豈以一年之稍豐,而遽弛憂念乎?明日所受大田章,無大旨,當預爲講定也。春躋曰,蘇氏註末端,此詩以下,爲大旨矣。上曰,以此定爲大旨,讀之宜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七月二十三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特進官尹陽來,同知事宋眞明,參贊官金浩,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徐海朝,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迪命,讀大田四章,瞻彼洛矣三章,裳裳者華四章,具音釋六義大旨。上,讀新受音大田四章,瞻彼洛矣三章,裳裳者華四章,具音釋六義大旨訖。迪命曰,大旨,以大田詩,爲農夫頌美其上,蓋上之人,愛其民,故下之人,力於農,上下交相飭勉,專以農事爲先,此周家王政之根本也,此人君所當留念處也。上曰,然。健基曰,使民以時,然後民得以盡力於耕稼,農功之順成,皆上之賜也。故頌美之如此,在上者,苟或虐使其民,使不得耕耨,則豈有豐熟之望,亦安有頌美之言乎?迪命根本之說,誠善矣。上曰,然。眞明曰,昔宋臣蘇軾,過徐州,見民有憂色問曰,年豐何憂?民曰,凶歲無侵督之事,民猶可活,豐年則公私債負,日日徵督,民無以聊生,是以憂之。今日之民,亦有不願豐之歎,自上特爲軫念,思所以紓民力則幸矣。上曰,使民至於憂豐,誠有愧於大田之詩矣。健基曰,有渰興齋言,陰陽和也。風雨之順不順在天,而陰陽之和不和在人,故曰,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之,和之一字,誠若天調時之第一要道也。上曰,所達洽好,可不留意?健基曰,瞻彼洛矣,雖是閱武之事,而福祿萬年之祝,其意深矣。昇平安泰之時,人心恬憘,易於忘戰,此國家大戒也。故閱武之政,寓於朝會之餘,苞桑之戒,存於平常之時,此所以能福祿萬年,保其家室者也。上曰,雖然,詰戎以戒不虞,則善矣,若出於豫大之心則荒矣。健基曰,誠如上敎,徒以豫大爲武,則是黷武也。田獵,所以講武,而後世之田獵,荒亡而已。上曰,此與昨日筵席,今樂古樂之說同矣,田獵豈有古今之異哉?或爲閱武,或爲遊戲,其心異也。健基曰,近來軍政,虛疎甚矣,苟能得人,以盡操閱之政,則必有他日得力之效矣。上曰,裳裳者華,與蓼蕭相似,似是聖王時詩。健基曰,此蓋聖王之事,而第未知當時所作,或後人追述也。迪命曰,似是追述之語耳。上曰,以注疏觀之,朱子蓋直以爲周家盛世詩也。
○迪命啓曰,正言朴弼幹,引嫌而退,當初論啓,元無他意,上敎未安,不必爲嫌,請正言朴弼幹出仕。上曰,依啓。
○又啓曰,副校理李喆輔,副修撰宋徵啓,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
==7月24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聖輔{{*|被論}}。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式暇}}。假注書韓宗濟{{*|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淸河縣監李渻,同福縣監李渘,仁車外萬戶李夢觀。
○金浩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呂光憲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牌招不進矣,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尙此撕捱,終不膺命,事甚未安,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亦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副校理李喆輔,副修撰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竝推考捧入。
○又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再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幾至一望,尙不得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以正言朴弼幹,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潝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度呈辭。傳于李潝曰,安心調理。
○假注書望,徐海朝改差代,金{{!|𧬪|⿰言運}}、李寅賓,以韓宗濟爲假注書。
○傳于洪尙賓曰,咸寧君朴纘新,肅拜後,夕講同爲入侍。
○李潝,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番所修,列聖八高祖圖,國朝御牒,《璿源譜略》,王妃世譜,世子行錄,宗班行蹟及今式年修正,《璿源錄》,當代《璿源錄》,開月初,爲先陪往,奉安于五臺、太白山,而堂上郞廳,行用印信各一顆,書吏庫子所騎馬,其他應行節目,依例擧行,本道監司,當於境上陪往,而廚傳有弊,依近例勿爲陪往之意,,分付該曹、該道、江華、赤裳等處,鱗次奉安,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自甲寅九月以後,至今年三月節製、別製,恩賜給分之人,合以計之,則給二分二人,給一分十三人矣。給一分則在於今式年初試已過之後,應爲許赴於後式年,而至於給二分,則不爲較藝等第於初試,故例爲直赴會試矣。今式年三月以前,給二分則依例直赴會試,而去六月十六日,儒生殿講入格,生員任命,周給二分事,命下矣。以常規言之,則今年四月以後,給二分之人,當爲許赴於後式年,而今此式年會試,旣已退行於今秋,自前如此之時,東堂會試設行前,給二分,則自本曹啓稟,連有一體許赴之例,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會試前給二分之類,一體許赴。
○李潝啓曰,玉堂牌招事下敎,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金浩曰,今下弓矢,仁車外萬戶李夢觀給送。
○乙卯七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爀,參贊官尹惠敎,宗臣原豐君㷗,武臣副護軍金浚,參贊官李潝,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閔洙彦,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入侍。上,讀前受音,自信南山始,至甫田第二章,以御田祖之御,讀作禦。知事金在魯曰,御字之音,諺解作禦,明爲非矣。上曰,然。讀至裳裳者華而止,參贊官尹惠敎作而奏曰,趙迪命有疾,故臣今替入,而至於講讀,則當使下番爲之矣。於是檢討官兪健基,讀桑扈篇,至第三章不戢不難。上曰,難,何以作那?在魯曰,叶音也。健基繼讀,至頍弁三章而止。上讀新受音,起止皆視儒臣所講,講旣訖,參贊官尹惠敎曰,桑扈篇,是天子宴諸侯之詩也。其所以取桑扈者,取其淨潔也。在魯曰,取其文章耳。凡詩之起興,或無取義者,多矣。上曰,凡取興,有適然而詠者,亦有有義者矣。在魯曰,鴛鴦篇,諸侯不敢飭勵於天子,唯有頌禱而已,所以爲天子諸侯之別也。上曰,然。健基曰,鴛鴦篇第三章,取興於乘馬者,義猶白駒,似含式路馬之義矣。上曰,看得太深矣。在魯曰,乘馬則摧抹其宜也。君子則福祿其宜也。取興之義,不過如此耳。不知有式路馬之義也。儒臣之說,恐似穿鑿矣。上曰,因所見而起興,是猶孟子鴻雁章設諭之義也。在魯曰,桑扈篇頌祝中,亦寓勉戒之言,福不可求而致也,修善則自來如影響矣。惠敎曰,頍弁篇興又比云者,觀其文勢,顯有兼比興之義矣。在魯曰,卽其事而詠,故曰興而比也。蔦蘿以後爲比,而托興於上段矣。大抵此是宴兄弟之詩也,親愛之意,藹然可觀矣。上曰,前聖後聖,立言無異,曾子所謂,事親不可久者,與此相表裏矣。健基曰,此宴兄弟之詩也,與曾子之意,少異矣。在魯曰,家國無別,以親九族之義,此可以勉矣。上曰,然。惠敎曰,憂必炳炳云者,聖主移之於思賢如渴,亦好矣。上曰,予當此篇,感傷之懷方深,比諭之言好矣。俄而,上,下敎曰承旨來,承旨李潝進伏。上曰,夕講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七月二十四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gg李普爀g,參贊官李潝,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韓宗濟,記注官李錫祿、金廷鳳,咸寧君朴纘新入侍時,趙迪命進,讀自車牽,至靑蠅章,起伏曰,豈弟君子,音釋顯殊矣。上曰,諺解然乎?在魯曰,然矣。健基曰,此蓋誤矣。上曰,咸寧君在外,注書出去,同爲入侍,上新受音,自車牽,至靑蠅章訖。迪命起伏曰,初章大旨,不過宴樂新昏之詩矣。雖然,每寓德音,此可觀矣。且與關雎章,相表裏矣。上曰,然乎?在魯曰,雖未的似,而頗近矣。潝曰,章下小註云矣。健基曰,雖新昏之詩,每云德音,而不至相昵,此亦可觀矣。上曰,然矣,再言德音矣。德音來括,又曰,雖無德與汝,此信可觀矣。在魯曰,無昵狎之意,而皆云德,可觀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以道德禮義爲言,不以飮食爲重,此甚好矣。在魯曰,以無殽無食爲言,禮雖儉薄,意則甚好矣。迪命曰,雖無飮食之意,然飮食之意,亦在於其中矣。上曰,皆謙辭矣。健基曰,不以飮食爲言矣,飮食雖無,而所重者德也。上曰,下番所達雖好,而蓋其時,尙質而不尙文,故其見於詩者,如此矣。健基曰,與禮三日思親同矣。上曰,與三日思親,似異矣,我國則尙禮,故昏禮後,三日不歌矣。健基曰,來字之義,與詠歌舞蹈,同矣。上曰,與詠歌舞蹈,異矣。在魯曰,高山仰止,乃是卽景,而詩人取興之意,甚好矣。上曰,最奇矣,六轡如琴,尤好矣。健基曰,高山仰止,不過一時起興,其意思甚好,讀之令人,不覺手舞足蹈矣。上曰,然矣。先儒云,極其思慕之情,而好仁者以之,古人之善讀詩,果如此也。健基曰,靑蠅章,乃詩人被讒之詩,故其言痛切,此等詩,殿下所當鑑念處也。上曰,然矣,被讒之人作矣。在魯曰,被讒之人作,故其言尤痛切矣。上曰,豺虎不食,亦然矣。在魯曰,此詩比他詩,尤略而盡,最是可觀矣。迪命曰,此詩堲讒痛切矣。無信讒言,意味深長,最可觀矣。上曰,然矣。迪命曰,豈弟二字,最有心矣。讒言,由於持心傾險而後入,君子持心樂易,則讒言自不能入矣,此等處,殿下鑑念焉。上曰,然矣。在魯曰,豈弟之言,實有可觀矣。健基曰,豈弟之意,有明白洞然之義矣。在魯曰,豈弟有樂易之義矣。上曰,知事所達,是矣。迪命曰,明白洞然非矣。潝曰,雖無洞然之意,而明白之意存矣。在魯曰,明白、樂易同,然洞然則不近矣。上曰,明白則自可洞然,洞然乃可無疑矣。上曰,高山仰止,豐城朱氏小註可觀,然於堯言仁,於舜言孝,於孔子言學,無乃偏指而言耶?在魯曰,三聖,皆兼之矣,各以功用之發外者言之,然堯豈不能孝,舜豈不能仁,而孔子亦豈不能仁與孝耶?不以辭害意,可也。上曰,雖然,太指言矣。健基曰,雖指言,無害矣,各以事功言之故然矣。潝曰,豈以事功言之?以發見者言之故然矣。仁是堯之發見者也,舜則處父頑母嚚之際,克諧以孝,亦是發見處也。好學,亦夫子所嘗言故云然矣。上曰,然矣。夫子嘗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不如某之好學也。上番何言乎?迪命曰,堯傳舜授,皆是道學,而以發見處言也。夫子亦豈不能仁孝哉?此等處無害矣。上曰,然矣。好學不倦,夫子然矣。在魯曰,帝王之道,皆學而繼往開來,唯夫子能之,故言學矣。上掩卷,迪命進曰,副應敎韓顯謩,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李喆輔、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宋徵啓,俱有只推之命,待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副應敎韓顯謩,校理李度遠,副校理李喆輔、沈星鎭,修撰南泰良,副修撰宋徵啓,待明朝牌招事,{{*|榻前下敎}}知事、參贊官、玉堂退出。上曰,咸寧君進來,出外纔還,故賜對矣。朴纘新進伏曰,積歲喁望之餘,國有莫大之慶,勳府賜宴,亦是罕有之聖恩,而小臣待罪外閫,未得入參於賀班之末,無以伸歡忭之忱,臣子之情,難以容達。上曰,如有所懷,陳達可也。纘新曰,小臣蒜山築城事,有所狀達,而辭不達意,今又仰達矣。築城之議,甲乙未定者,一則曰一面城,難爲防守,一則爲築城基址,闊遠之故也。蓋海西嶺阨,始自谷山、文城鎭,逶迤數百里,至于蒜山而止矣。其間布置文城等七鎭,古人設施,意非尋常,而至於蒜山嶺盡開野處,曾無防守之策,實有慨恨之意,以臣賤見,棘城基址,雖曰十里,不過爲七八里,此則因舊址築城,其下抵海處,烽火串,則乃故兵使李載恒,欲築之處,而平地卑濕,不可築城,自前可築云云處,卽明尙峙,此乃淸城府院君金錫胄,爲其防水築筒也。深溝高壘,古有其法,臣意築筒之左右,取其土補其高,則依然若一土城,而自作深溝,又自靑龍,海口一浦,直入棘城下百餘步之地,此是乭洞浦也,而自䄙嬪房,折受築筒之後,始失潮水流入之險,今若決去橫築處,以開潮水之來往,則自可爲疊險,雖當合氷之時,流凘堆積,人馬難涉,且近浦卑濕,丘壑錯錯,以上古井田時,胡騎不能滑下之意推之,亦難易通,今此半築半不築之論,雖似半上落下,三險旣如此,則舊基址外築筒處,雖無城,不足爲憂,然此亦財力所費處,未知國力之如何。上曰,防啓之事,予已知之,然以大體言之,雖金城湯池,在於人,不在於城矣。若專以城爲可恃,則王敦,何得入於石頭城,山海關虜,亦安得以入之哉?且城雖峻險,我國軍兵之堅守,未可知也。廟堂,雖知此事,而不無趑趑gg趑趄g,卿聞之乎?纘新曰,聞之矣。上曰,予亦不無趑趄矣。纘新曰,果如聖敎,在人不在城矣。蒜山處關防之地,初雖有鎭將極擇之命,卽今官況甚薄,故率多不擇之弊矣。上曰,蒜山鎭僉使乎?纘新曰,然矣。上曰,卽今兩班,武臣爲之乎?纘新曰,權壽鳳爲名人,而兩班矣。上曰,此人宣薦耶?纘新曰,雖未詳,此人以宣薦,或未經宣傳也。上曰,何地人乎?纘新曰,嶺南丹城人也。承旨李潝曰,有軍功矣。臣以御史下往時,聞此人當賊變,而自願出戰云矣。纘新曰,希亮賊變時,人皆畏縮,而權壽鳳,適罷散下去本土,奮身出戰矣。蒜山,本以殘鎭,故昔年黃州、鳳山,一面民戶田結,屬之本鎭矣。中年道臣,謂以不緊狀聞,還屬本邑,自此以後,鎭勢非但益殘,以別兼營將,數多軍額,自鎭內,無計搜括塡充,故朴師洙,爲本道監司,以此論列狀聞矣。廟堂,以築城後劃給事覆啓,而尙未諧矣。近百名闕額,不可因循置之,僉使稟報于巡營相議,分定於黃、鳳兩邑,今雖盡數塡充,臣旣遞來,此後道臣,亦若遞還,則日後仍以遵行,未可知也。上曰,豐薄,亦在人矣,其築城與否,更令廟堂稟處。潝曰,帥臣,雖目見其地之可築,而有此陳達,然築城之際,民力大費,且築城,本非急務,在於得人如何耳。上曰,黃海兵營,在於嶺外乎?纘新曰,黃州在於洞仙嶺之外,實是失計,似當移設於嶺內鳳山,而大營移設,果是大事,臣不敢直請矣。潝曰,如此等事非一,嶺南兵營,可移於永川云,然甚難矣。纘新曰,非但嶺南,全、光兵營之置諸康津,亦是失計,凡兵營,設置道內居中之地,號令均到,可以爲緩急之情,故臣頃年,待罪全兵時,亦以此狀聞矣,若以關防要害之地言之,則海西與嶺南、湖南有異也。上曰,正方山城,脫有不意,百姓皆可入處耶?纘新曰,此山城,雖是兵使信地,城內狹窄,南城底下有窺峯,此非緩急防守之地也。纘新因退出。上曰,注書來前。韓宗濟進伏。上曰,汝姓名誰耶?宗濟起伏曰,小臣姓名,乃韓宗濟也。上曰,汝年幾許耶?宗濟曰,二十八矣。上曰,汝何年登科耶?宗濟起伏曰,小臣乃壬子式年科,而其時國家,適有事故,退行於癸丑冬,故癸丑年爲之矣。上曰,汝居何地乎?宗濟起伏曰,小臣居北道咸興地矣。上曰,汝四祖言之。宗濟起伏曰,小臣曾祖臣韓紀千,登文科,官至司憲府監察,而早夭矣。先朝臨御時,贈承政院都承旨矣。上曰,文科乎?承旨李潝起伏曰,文科矣。小臣祖臣韓在垣,登文科,官則司憲府掌令,小臣父臣韓錫健,乃通德郞也。小臣外祖,學生朴灝也。上曰,汝先世,有冠冕耶?世系言之。宗濟起伏曰,小臣始祖韓蘭,非北道人也。佐高麗太祖,官則三重大匡,其官未知其時之何官,而中祖韓連,亦仕麗朝,官則漢城尹也。始入北道安邊地矣。小臣十二代祖臣韓卿,官則輔國崇祿大夫領門下府事安川府院君,卽我太祖大王,神懿王后府院君也。其子隆田,官則判敦寧而其下三四代,皆爲宗親府官,而小臣七代祖臣翼之,始乃觀科而登文科,官則未能甚顯,而至司憲府監察、殷山縣監也。其下亦有冠冕之之可言,而語涉支蔓而猥媟,不敢達矣。上曰,此人,成均館耶?潝曰,成均矣。小臣往北道時,詳知此人家閥矣。上曰,承旨往北道乎?潝曰,小臣以評事往矣。上曰,然矣。潝曰,此人世閥如此,稱謂北道名族,而中間亦綿綿而來,且渠之從祖在垕、在晦,皆登文科,官亦頗高,置之國子,似可冤痛矣。上曰,以此觀之,世道不可知矣。靈城嘗入達,而以不得注書,慨然言之,汝今入注書末擬,故除之矣。宗濟起伏曰,小臣前年八月除注書,經二次入侍,而以親病出遞矣。上曰,然矣。其間予忘之矣。因以次退出。
==7月25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浩{{*|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未肅拜}}。右副承旨吳瑗{{*|未肅拜}}。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式暇}}。假注書韓宗濟{{*|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潝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執義朴樞在外,掌令呂光憲未肅拜陳疏入啓,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聖應,新番騎兵點考坐起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則或在外,或陳疏入啓,無入侍之員,諫院除在外外,正言朴弼幹,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金浩,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日次,進參堂上,只是二員,事甚未安,除實病及應頉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漢城府判尹宋寅明,吏曹判書尹游,行副司直尹陽來,刑曹判書趙顯命,行副司直趙遠命、宋眞明,漢城府右尹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一度呈辭。傳于李潝曰,安心調理。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潝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亦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其所撕捱,已無義意,分義道理,決不若此,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潝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旣有只推之命,亦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未差,參議曺命敎,牌不進,左副承旨金浩進。
○兵批,判書趙尙絅被論,參判李德壽式暇,參議韓師得進,參知吳瑗,大番軍士,點考坐起進,左副承旨金浩進。
○吏批啓曰,本曹參判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司䆃寺主簿李廷燮,昌陵參奉李世規呈狀內,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竝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敬陵牒呈,則直長梁夏吉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興府使李彦燮,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接軍資監廣興倉牒呈,則奉事李箕重,(重))副奉事閔樂洙,除授之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宗簿寺正朴奎文,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而永禧殿,親臨酌獻禮,只隔三日,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副承旨洪聖輔,方在被論中,不可强令察任,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
○以趙泰耆爲淮陽府使,朴師順爲安州牧使,李喜夏爲雲峯縣監,徐命建爲高山縣監,金光世爲殷山縣監,趙榮國爲三登縣令,洪尙輔爲和順縣監,李培源爲長興縣監,洪致期爲全義縣監,柳徵龜爲渭原郡守,曺夏臣爲熙川郡守,朴泰新爲昌原府使,金聖垕爲咸安郡守,尹以敎爲樂安郡守,韓景愈爲光陽縣監,申昉爲吏曹參判,趙漢緯爲副應敎,閔亨洙爲副修撰,李光運爲獻納,朱炯离爲掌令,徐命臣爲持平,權䌖爲正言,鄭齊斗、李眞望、李縡爲輔養官,李光進爲廣興副奉事,李眞淳爲京畿監司,李奎鎭爲社稷令,金岱爲禮曹佐郞,余垕爲典籍,皮世麟爲歸厚別提,金在魯爲尙衣提調,洪景輔、吳瑗爲承旨,吳光運爲刑曹參判,康侃爲靑巖察訪,李普寅爲敬陵直長,金宗大爲軍資奉事,鄭錫五爲大司憲,趙遠命爲工曹參判,韓億增爲兵曹佐郞,徐命珩爲奉常正,鄭勗先爲軍資正,金東鼎爲刑曹正郞,金始熺爲平市令,沈沆爲濟用判官,金世衍爲司䆃主簿,洪重夔爲監察,崔逵泰爲直講,沈鑰爲昌陵參奉,權在衡爲厚陵參奉,宋眞明爲戶曹參判,趙明澤、閔亨洙爲別兼春秋。
○兵批啓曰,高山里僉使崔一衡,前伐登萬戶李壽一,及第丁分立,或犯越罪人指示捕捉,或年過八十,重逢回榜,俱有加資之命,而崔一衡、李壽一,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丁分立係是出身,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卽接部將廳牒報,則新除授部將全養曾,曾有處身不謹之事,故慮其可否之不順,本廳一會時,挺身突入於廳中曰,可否不順,則廳中數人,拔劍刺殺云云,如此之人,決不可置之於同列,斯速入啓處置云,渠雖微官,旣是衣冠之人,而寮寀之間,有此駭悖之擧,則不可仍置,汰去何如?傳曰,允。
○以許綄爲水原監牧官,李聖龍爲副護軍,梁廷虎爲副司直,金尙魯、趙榮國、安慶運爲司果,單付。
○李潝啓曰,今此永禧殿酌獻禮,祭文當爲製進,藝文提學宋寅明,明日待開門牌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統制使狀啓,巨濟府居民千元必等渰死事。傳于李潝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備忘記,傳于李潝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李潝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矣。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新除授承旨,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以長生殿郞廳,以提調意啓曰,本殿梓宮,曝曬坐起時,提調工曹判書臣趙正萬,禮曹參判臣趙最壽,內外梓宮板,眼同奉審,則外梓宮板,以辛亥敗船時,鹹水中拯出之故,置而不用,此外久遠遺儲,則長廣,似不合於外梓宮尺度,而至於內梓宮板,則斫出年限已過,所儲中可用者絶無,其在預備不虞之道,事極可慮,全光、江春等道敬差官,令該曹差出,以爲趁速斫來之地,而敬差官各別擇差,以除民弊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金浩,以義禁府言啓曰,固城前縣監李行敏,寶城郡守田萬秋拿來事,傳旨啓下矣。李行敏,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田萬秋,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掌令呂光憲疏曰,伏以臣,以情則旣無耐彈冒出之理,以病則萬無强起趨造之勢,頃因縣道,猥上辭本,螻蟻微悃,庶蒙矜諒,及承聖批,不惟不賜開許,反降隆摯之旨,責臣以其何撕捱,喩臣以從速上來,臣奉讀兢惶,益不知置身之所,如臣蹇劣病朽之姿,雖棄之荒野草茅之中,固無憾於天地遂物之仁,亦有合於仕塗澄汰之典,而今者聖上,必欲引置於匪據之地,責之以難副之實者,抑何故哉?臣於是,反省慙恧,不知所以致此也。今臣情跡,初無可嫌於進退之節,而强取細故,以爲辭避之計,則聖敎之責以撕捱,固其宜也。而向來所遭臺評,在於待罪閑局之日,則況今所叨,地望自別,濫授之斥,理宜難免,何可徒恃寵靈,不復顧畏乎?就使公議,過於含容,不加糾劾,於臣心,獨無愧乎?此臣所以迄今徊徨,不敢徑進者也。在臣自靖之義,固當一味縮伏,以俟嚴誅,而恩命之辱,洽踰三旬,褫解之期,未卜早晩,區區小諒之守,反速慢蹇之辜,揆諸分義,滅死奚贖?寸心苦腸,無由開曝,勢窮理極,計無所措,不得已强策病骸,進向京輦,而所患痔瘇,在途越添,欲動欲靜,輒患妨礙,叫苦忍痛,寸寸前進,今始來伏於旅次,而委身床簣,無望起動,此乃目下見症,而至於宿患聾瞽之疾,漸就痼閉之境,言地一步,理宜永辭,以此以彼,實無承膺之勢,玆瀝肝血,仰伸哀鳴,臣罪至此,尤萬萬矣。伏乞天地父母,俯察難强之病狀,亟許鐫免見帶之職,仍治臣辜恩慢命bb之b罪,不勝萬幸。仍竊伏念如臣滓穢之蹤,虛帶言職,使聖朝耳目之責,緣臣久曠,臣之罪戾,益無所逃,玆將臣前夏所論二事及嶺幕時,沿路所聞,略附於乞免之章,以代芹曝之獻,惟聖明,留神採納焉。華陽亭場內冒占處,毁屋削田事,卽臣疏所論之一也。伊時京兆郞,受命摘奸也。只撤新造之家,餘令待秋擧行,則居民等,不惟不爲之毁去,就其新撤者而葺之,仍其舊在者而拓之,上下村落,有增無減,十里阡陌,左侵右蝕,春後耕播,比前倍廣,不特此也。有喪而葬者,亦皆歸瘞于此,冢{{!|𡑞|⿰土遂}}累累,宛如北邙,其爲冒居人及寺僕輩之所盜占也,明矣。夫都城十里,國典禁葬,則況三百年放牧之地乎?冒耕旣如此,冒葬又如是,則許多國馬,將安所飮齕乎?宜其超閑遠逸,決溝害穡之患,靡有紀極也。國家設柵攻駒之意,顧安在哉?凡場內之一草一木,人或犯採,輒被郵罰,則今其構屋墾田者,豈愚民所敢擅爲哉?昨夏有首倡査治之命,則誘脅孱人而應其命,頭會孔方而贖其罰,觀此布置,莫非用事寺僕輩,中間慫慂之致也。此輩平居,潛伺該郞之動靜,先機䌤縫gg彌縫g,下庇奸民之冒據,隨事指揮,雖經摘奸,而卒至無事,雖有禁令,而終亦不動,今欲痛加禁斷,無踵前習,則必先査得用事之寺僕,繩以重律,且命京兆,卽趁九月晦前,毁其屋削其田,而後始爲,書啓事,申明,分付,恐合事宜也。光陵冒斫人處斷事,卽臣疏所論之二也。陵卒南尙徽,卽陵松犯斫人乞孟同惡者,而昨年偕乞孟赴配也。詐稱渰死,中路潛躱,及歸其家,目見乞孟之宥還,復踵偸斫之舊習,毒斧日尋,肆然無忌,論其負犯,合置極典,而當初侵伐,旣出乞孟之脅從,畢竟潛斫,只爲殘命之延過,則其罪可誅,而其情可哀,臣願亟令捕廳,窺捕嚴刑,還發配所,恐合於參酌定律之道也。臣又因嶺南罷試之事,竊有一得之慮,玆又附陳焉。蓋場屋變怪,本由於無賴之輩,而其無賴者,亦非輿儓賤流,皆是富家强宗之不文者,寒門冷族之無敎者,而耳染於豪士使氣之風,目濡於談流尙口之習,詭激相高,爭詰爲能,不知干法犯罪之爲重,專務制强折貴之爲快,一言纔發,衆口齊咻,一事纔施,群非交集,卒至於排門投石,而莫知沮退,此其故何也?蓋由於幼而不學,壯而無聞也。今欲變其澆而歸醇,革其亂而就正,則莫如修先王之敎勤勸課之政,何謂修先王之敎也?昔在中廟朝,降勅春曹,曉以崇信《小學》之意,仍命有司,廣刊《小學》,頒布中外,先正臣金安國,按節嶺南,題揭絶句於巡過之邑,惓惓於講《小學》之文,勉勉於行《小學》之方,今其遺詠七十首,刊在本集,先王作成之方,先輩課督之意,豈不勤且摯乎?逮至明宣兩朝,人才之蔚興,治敎之休明,實賴於此,目今聖化久閼,師敎寢弛,州閭黨序之間,未聞以此書,爲制行之法,則士習安得以正乎?敎化安得以行乎?臣願今亦依中廟故事,先布勸講《小學》之令,繼使嶺伯,鋟刊《小學》於四都會官,令各多印廣布,春秋考講,亦以此書,抽籤試藝,則人曉孝悌之行,家興禮讓之風,無復有爭狠誕妄之習矣,豈獨嶺儒之汚習丕變,實爲培本興化之基也,豈不休哉?臣於昨年疏,敢請生徒所讀書名錄之,春曹大小科榜出後,考名拔去之意,則聖批,以煩瑣難行爲敎,臣竊訝歎焉。凡係猷爲,未有能坐而自致者也。況作人育才,又非尋常猷爲之比乎?多士生國之美,莫盛於周文,而賓興陞補之制,何嘗拱手緘口,漠然無所措爲哉?此臣所以必欲使聖朝,先降務本之政,以爲捄末之地也。戊申變亂時,赴賊效勞者,國家賜之以原從錄券,榮及其身,賞延于世,酬功紀績之典,可謂摯矣,而所以榮之者,反招其愁歎,所以賞之者,秪促其逃漏,何者?以臣所經嶺右十餘邑民情言之,編名錄券者,太半中庶閑遊之類,而平日慷慨思一試用者也。臨難奮身,冒危效績,及其受券之後,不免於勳府收布之苦,每歲輸納,一如軍役,牖戶之間,嚥哺莫保,箠楚之下,催科甚急,擧懷不平,爭肆怨詈曰,初知錄功之弊,一至於此,則誰肯見危而效忠乎?萬一日後有變,則國家何從而得人死力乎?臣聞此言,而仍思京外,同此怨詈者,其麗當至不億,而勳府收布之規,猝難停罷,國家於此,實無善策,臣於是,反復而思,朝家賞勞之典,不能使有役者無役,乃反使無役者有役,則怨詈之興,其勢固然,雖無別般奇策,可以便公私,安上下,而略加參酌,稍示變通,使京外受券之類,竝二人納一疋,則庶無損於本府需用之資,亦可紓此輩一半之怨,伏願亟令廟堂,稟旨施行焉。居昌一邑,名雖沃壤,地實深峽,中經水潦,土品大變,木花之成,寢不如古,耕播歲縮,採掇甚稀,自十數年以來,疇乏花窠之結,家廢杼軸之功,居民絲身之具,只以績麻爲業,而至於軍布大同,無以辦備,出穀作錢,貿遷遠地,以賤易貴,勞費倍蓰,本邑地僻事簡,民無所疾苦,而惟此一事,最爲巨弊,況咸陽、安陰,境壤相接,地無異同,而所輸庸賦,不木而布,可見古昔便民之政,必隨土宜而爲之推移也。見今安陰一半,屬于居昌,而賦令循舊,仍收麻布,至於本邑,不敢擅改,一倅爲政,若有厚薄,彼樂輕惡重之民情,安得無怨於彼此同異之間哉?若使國用,因此有損,則固難變改,而布木相錯,所需惟均,今使居昌所輸之木,亦依安陰、咸陽例,以布代捧,則亦爲惠民之一大政也。臣行經陜川,凡數次,前郡守李廷弼所遭之不幸,郡人言之甚辨,而其時事實,蓋悉於諸臣筵奏,伏想聖聰,亦有所記存者矣,臣何必擧其長語,以煩淸聽乎?只是陜人所痛恨者,有一段,其言以爲,李倅痛冤之狀,不一而足,而方其變亂之時,如本郡將校金垍、咸萬重輩,不過受主將之策,效一時之勞,而至荷陞資之賞,主將蒙不測之難,費許多之策,而終阻賞功之典,世間安有發蹤者無恩澤,而徒得者爲上客乎?今欲辨覈其有功無罪之實,兩營所報文狀及諸將校處,前後傳令,猶有存者矣。目今聖明在上,何不一取,而親加鑑別乎?臣自得此言,欲一陳達,而未有階耳。今伏聞前冬因上敎,自嶺營封進,其時文報及傳令者,已過七朔之久,而該府尙無開拆,稟處之擧,臣未知緣何事故,而其淹稽成命,久不奉行者,豈非未安之甚乎?臣以爲亟降問備於禁堂,仍令持入於登對,以辨其事實,在所不已也。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首件事,此雖不過諸員,亦民也。豈可如是刻迫者?令該寺嚴飭,冒濫南尙輝事,《小學》頒布事,依施,他餘事,已有下敎於前批者外,令廟堂,稟處,末端事,亦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朴弼幹疏曰,伏以臣之踪地,萬分悚蹙,不敢以處置請出,晏然爲冒進之計,昨違嚴召,恭俟譴罷,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臣誠惶隕抑塞,罔知攸措,今因次對,庚牌又降,嚴畏分義,不得不進詣闕外,而顧臣陋劣,本旣不合於言地,況今所被嚴敎,卽背公逞私者之爲也。臣若有此,論其罪罰,合施誅戮,豈敢徒以承命爲恭,抗顔復入於臺端乎?噫,古人云,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言不得且去,況其言之謬妄,自陷於重律者乎?抑臣私情,實有所萬萬懇迫者,臣之老父,九耋殘齡,百疾交作,氣息綿綴,懍懍度日,自經今夏毒熱,益有傷損,頻患泄瀉,長在枕席,飮噉全少,寢眠頓減,精神氣力,日益澌憊,奄奄若不保朝夕者然,臣無兄弟,只有一身,左右扶護,不容暫離,似此情理,雖無他端,豈有放心從宦之意耶?前日控籲不一,煩及於此者,蓋身輕任重,實爲臣必辭之義,不須猥引他語故也。今旣獲罪於聖朝,臺省一步,已非臣投足之地,而喉司不諒,鎭日請牌,臣於是進退路窮,不知所出,敢復瀝盡肝血,疾聲仰號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俯垂矜諒,亟遞臣所帶職名,使之安意救護,仍命重勘臣罪犯,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乙卯七月二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判敦寧金在魯,行禮曹判書金取魯,修撰兪健基,左副承旨金浩,假注書韓宗濟,事變假注書閔洙彦,記注官李錫祿、金廷鳳,以次入侍。興慶進伏曰,近日新涼頓生,聖體若何?上曰,少愈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如前矣。興慶曰,足部貼付處,何如?上曰,尙有酸疼之氣矣。興慶曰,今者陵幸,只隔數日,而猶未快復,深可慮矣。上曰,無傷矣。興慶曰,聖候快復,然後可以幸行,退定何如?上曰,不足慮矣,何以退定乎?興慶曰,或有添傷之節,則其慮當如何?更爲思量,三四日退定,似好矣。上曰,旣定之後,何以更退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元子氣候,安順乎?上曰,無事矣。上曰,其節目爲之乎?興慶曰,輔養官事乎?上曰,然矣。頃日筵中奏達之後,令吏曹擧行矣。興慶曰,臣與左議政徐命均相議,以方正廉雅可合之人,薦之矣。上曰,誰耶?興慶曰,贊成鄭齊斗,右參贊李眞望,前參判李縡矣。上曰,贊成,筋力尙强云,然耶?興慶曰,然矣。上曰,此人,皆可來乎?興慶曰,何敢不來乎?待吏曹開政之日,乃可行矣。上曰,大臣旣已陳達,何待開政?興慶曰,雖已陳達,然開政後可行矣。金浩曰,輔養官,事體重大,開政之日可行,而吏曹如是不出,似甚過矣。興慶曰,吏曹事,極可寒心,判書有何可嫌之事,而如是堅執乎?似當各別勉出矣。上曰,吏判過矣,冢宰,豈但用之於都政而已哉?權爀,予亦知其甚非矣。然吏判,今以一者字引嫌,古人於者字,無心用之,有王者聖者之說,且以徐行後長者觀之,有何可嫌?參議事,亦過矣,參判,旣呈呈辭,似欲一遞矣,參議則有何同去就之義哉?興慶曰,參判遞差,蓋以前年金在魯相較事,而許遞乎?上曰,然矣。參判旣呈呈辭,似可一遞矣。諸道守令,皆下去乎?浩曰,守令今幾下去,而猶未盡去矣,守令差出事,長官爲之,而尙不出仕,故兩西守令,不能差出矣。興慶曰,陳奏兼謝恩使臣狀本以爲,免議謝恩表中,爰霈涵貸之霈字,連書於爰字之下,方物移準表中,仍許歲貢之許字,亦爲連書,恐有違格之慮,改仍與否,斯速稟處爲請矣。此兩字連書,果涉未安,依狀請許改,而方物移準表中,亦有若干字當改處,竝令承文院改書後,別定禁軍及撥馬,下送于使臣所到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中江開市事回咨,今方相議撰出矣。正書後,亦令禁軍撥馬,下送于使臣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北兵使許潾狀啓以爲,慶興逃亡兵房軍官,今始自現,嚴囚該邑,以俟朝廷處分矣。兵房軍官,爲任頗緊,厥罪比他較重,頃者審理御史狀啓,雖有自現者不罪之語,而此則不可不徵治矣。上曰,渠旣自現,參酌決棍,放送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乃公洪兵使金洸狀啓也。今秋巡歷習操,依例擧行,各鎭營將巡點,一時竝行,似有弊端,姑爲停止爲請矣。兵使旣已巡操,則營將巡點,似當停止矣。上曰,依狀請施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爲,今年年事,已判凶歉,此時許多軍民之裹糧赴操,誠有所不忍者,上年秋水、陸操,旣已設行,則今年雖不行,亦不至全然疎虞,今秋水、陸操及兵、水使、營將,巡點城操,虞候嶺阨摘奸都事,校生考講等事,一倂停止,推奴徵債,亦令停止,實爲合宜,請令廟堂稟處矣。水、陸操,姑宜停止,其餘諸條,亦或依施,而至於兵、水使、營將巡點,似不可行矣。上曰,習操則前秋已行,雖停無妨,而道臣每以些少弊端,輒請停止,予以爲過矣。戶曹判書李廷濟曰,守令所報,每多過實,臣亦參以所聞,則海西水災,間間有之,雖有若干水沈處,而不至大歉云,校生考講,營將巡點,推奴徵債等事,一倂停止,終似過矣。知敦令gg知敦寧g金在魯曰,臣所聞,則終不免凶年矣。與京畿接近處稍勝,而其餘外邑,或海溢,或水沈,雖非此兩災,大抵自初,傷於風旱,各穀不成,今此道臣所請中,參酌許施,則可矣,似不可一如常年矣。興慶曰,臣亦聞關西最甚,海西亦歉云,水、陸操,則不必設行,而巡點則不當一倂停廢矣。上曰,營將巡點,亦爲聚軍耶?左副承旨金浩曰,營將之點于各其所管之邑,雖無都會合操之事,管下各邑之聚軍,與兵使巡行無異,動費多日,爲弊不貲矣。興慶曰,不然矣,營將巡點,何比於兵使乎?上曰,水、陸操,則前已行之,廢之無妨,而巡點,則何可廢也?校生考講,亦有存羊之義,文武檢飭,各有其制矣。興慶曰,推奴徵債,道臣亦請廢矣。上曰,推奴事,予實悶之,若全廢,則奴主之分,皆無矣,諸臣之意,何如?在魯曰,推奴徵債,固多弊端,而近來少有凶荒,則道臣輒狀請防塞,朝家又不難許施,以致橫叛之奴永失,當捧之債未捧,此亦可愍矣。廷濟曰,臣亦以爲推奴,不可全防矣。奴反主者甚多,債人不償亦多,情狀可惡,如非大凶,則不宜全塞矣,校生講,亦不可廢矣。上曰,便否,不須論也。而可行者,何可全廢乎?廷濟曰,以大體言之,極凶之外,如此等事,似不可全廢矣。禮曹判書金取魯曰,臣意則以爲校生講,固非擾民之大者,水陸操,亦是戎政之重者,若非通一道大歉,道臣不當輒請停止,朝家不宜容易許施也。至於推奴徵債,一切防禁,終有弊端,而比之戎政,亦輕矣。在魯曰,小臣亦爲藩任,而臣則不爲此等啓矣。廷濟曰,大臣所聞雖異,而雨暘相適,未有如此之歲,各穀皆茂,豈以今年之不豐,而停止當行之事乎?上曰,海西則不豐云矣。在魯曰,江原道,亦有小災,而咸鏡南道,亦未免凶云,全光,亦有災云矣。廷濟曰,如此小災,何歲無之?雖極豐之歲,如此小災,不能免矣。上曰,農事經年後,可知前年之豐不豐矣。上曰,若有承牌來者,注書引入。金浩曰,推奴事,固當不廢,然因此,而亦有殘民被害之事矣。上曰,憑此推奴,不無侵害之事,然此等事,將有害於倫綱矣。注書閔洙彦復命曰,無承牌來者矣。上曰,牌不進與否,出而問之。修撰兪健基曰,海西年事,若非慘凶,則近來疑船出沒,海防疎虞,海西事,誠爲可慮,水陸軍習操,似不可容易停止,至於校生講,臣以爲不可廢矣。若全廢,則校生爲名者,全不開卷,此亦寒心矣。閔洙彦入白曰,皆牌不進云矣。上曰,儒臣則見實效乎?予嘗觀京畿校生,面面相看,不能書謹封此輩,將何以講乎?健基曰,小臣爲京畿都事時,巡講則校生,頗有知書之人矣。上曰,校生講何書乎?浩曰,以自願書,講之矣。廷濟曰,巡講則冒屬之類,不得入講,所謂額內校生皆講,此亦有關矣。上曰,昔之考講,似不虛矣。以國朝寶鑑見之,昔之校生,多有知書之人矣。門番軍士,亦有知書之類,無乃落講校生耶?健基曰,小臣巡講京畿時,慮有代講之事,故到一邑,申明嚴飭,似不得代講矣。上曰,頃日朝家,徵布於校生,事甚非矣。興慶曰,其事,非校生徵布之事也。前有校生輩,樂於納布,而不樂於軍役云,故有此議矣。上曰,古之道,是矣,不知書之校生,可合軍兵矣,以關西許給事,參酌而許之,可也。興慶曰,關西則不然矣。上曰,關西校生講,亦廢乎?興慶曰,關西亦廢之,可矣。上曰,營將巡點,亦廢乎?諸臣之意,何如?予意則以二事決許爲宜,而關西有請,則亦如何?健基曰,關西校生講,不可廢矣,推奴徵債,防之無妨矣。在魯曰,儒臣所達,是矣,平安道,則推奴徵債防之,校生講爲之,似好矣。上曰,關西凶歉特甚云,予則以爲,加許關西似好,而海西則比關西,差減一分,可矣。取魯曰,凶年甚,則不爲水陸操,可矣,校生講,則何可廢也?卽者雖曰凶年,海西諸儒,皆赴擧京洛,則本道校生之巡講,有何大端貽弊之事乎?廷濟曰,與關西相參,以二事許給之下敎,誠宜矣。今年年事,似非極凶,而近來狀啓,不可盡信,善文者形容最甚,不善文者頗緩,未可知矣。上曰,雖守令報狀,各異矣。廷濟曰,今年年事,雖非豐登,不可全廢矣。上曰,頃日陵官報狀,以一夜雨下,辭意太過,吾國,專尙文具故然矣。其日之雨,似與京城相異,而豈必如狀辭乎?予笑之而以爲,若使此陵官爲宰,則必有過聞之事矣。旣已下敎,海西以二事許之,關西則看來頭爲定,許給可也。且營將巡點擧行之際,果無弊乎?興慶曰,營將,其道邑倅,皆兼之,巡點之際,固無弊矣。上曰,水陸操,校生考講停止,營將巡點,依例擧行,兵、水使巡點,抽栍爲之,可也。興慶曰,營將巡點及兵、水使,若干邑抽栍巡點外,操鍊,校生考講,竝停止,推奴徵債,勿爲防塞乎?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南兵使申德夏狀啓以爲,習操,連因凶歉,停廢已久,今秋習操與巡點等事,請依例擧行,而監司李箕鎭狀啓則以爲,本道飢饉之狀,與春夏無異,此時不可擾民,今秋兵使分營習操,仍爲停止,而使各營將,簡其騶卒,徐次點閱事,爲請矣。兵使專掌戎務,固自如此而南關凶歉頗甚,道臣停操之請,蓋出於爲民也。上曰,從道臣啓聞,施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昨日京畿監司疏批,以察職下批,而臣親見畿伯,則精神昏耗,症勢非輕,陵幸切近,以此病狀,決難倍從gg陪從g,變通遞差,何如?上曰,畿任甚重,不可輕遞,然似爲窘急,今姑改差,京畿監司沈宅賢許遞事。{{*|榻前下敎}}興慶曰,前參判洪鉉輔,頃以三牌不進坐罷,而其時臺疏,有重譴云云等語,則此與無端違牌者有異,而久未收敍,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上曰,業欲下敎,而忘之矣,敍用,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日以東朝進宴事,有所陳達,而誨責嚴切,不敢更請,然今則國有大慶,似當施行,故敢達矣。上曰,諸臣所達,非不欲從之,而今則慈意落落,更無可請矣。興慶曰,殿下反復陳達,期回慈聽,實臣等區區之望也。上曰,慈意旣如此,則何敢更請?興慶曰,當行之事,至今未行,而豈有强請不從之理哉?上曰,慈聖以謙抑爲心,而頃日旣已下敎矣。且以服制爲念,事親之道,豈可以外飾爲哉?在魯曰,今有莫大之慶,而年事且如此,以私戚言之,且非重制,當行之事,亦豈以私戚而不行哉?取魯曰,朝臣雖不敢更請,而國有大慶,年事且如此,似當快行,而猶不從之,臣等不勝抑鬱之心矣。廷濟曰,國有莫大之慶矣。今年之慶,猶同國家旣絶而復續者也,年事之豐不豐,不須暇論,而宗社有此莫大之慶,則豈可虛度乎?以慈聖撝謙,慮有國用之費,而且無大段虛費之事,亦豈以私戚而廢之乎?卽今節序,中秋已近,宜可快行,以副臣民之望矣。在魯曰,慈聖撝謙之敎,嘗聞之矣,雖有凶歉之可慮,國有莫大之慶,虛度今歲,則群下抑鬱之情,爲如何哉?上曰,頃日已下敎矣,何論群下之抑鬱?似當卽行,然予之終不敎者,以事親之道,豈有虛飾外貌之理哉?慈心已回,然后乃可行之矣。未回而爲之,則反不如不行,而好日多過矣。予實誠意淺薄,故未能行之矣。情雖無窮,禮亦有節,戊申設行時,慈聖下敎曰,此後則更勿爲之,故今不敢更請矣,予亦以此事,乃是國事,宜不以私戚廢之,而近來慈聖,聞此事,反有戚戚之心,予旣知如此,故不復敢請矣。若以此而爲之,則似害於養志之道矣,君臣之間,豈有隱諱之理哉?戊申年事,予亦知其外貌,而旣以一番聽之爲敎,故行之矣,事親之道,豈尙虛文哉?在魯曰,慈心旣回,然后可行,而今年之事,異於前日,若不行,則殿下,何以伸孝思之情哉?外論,亦有東朝敢達之論,然今則實望於殿下也。上曰,戊申一番行之,猶且黽勉,豈可再乎?予實誠意淺薄,未回慈心,然今則廷臣所請,亦過矣。昨年宗臣,以此事陳達,故予亦仰白,而慈敎以靜攝之餘,又聞此事,煩擾之症,似發矣。如此等事,不欲更聞爲敎,心甚悶迫矣。興慶曰,此事異於他事,今則國有莫大之慶,以此陳白,則可回慈聖之心矣。上曰,慈敎以至誠言之曰,若欲食我,以簡薄飮食進之,則猶或,可也,若或張大飾喜,則甚不可矣。慈聖之敎旣如此,予實瞻仰之所,何可行之?予待卿等之道,似可行之,而事親之道,豈容若是?慈心未回,然后未可行矣。取魯曰,聖敎如此,更無道達之辭,然虛度今年,實不可矣。務積誠意,期於得行,實臣等區區之望也。廷濟曰,今年莫大之慶,不可虛度,未回慈心,實殿下歉然事矣。一番上壽,使八域含生,欣忭可矣,伊後務積誠意,期於得行,臣等之望也。興慶曰,臣等未卽請行,罪實大矣。然此事與前有異,準請得行,甚所望也。上曰,卿等之請,是矣,然予愛日之誠,亦有所難安矣。慈殿常時,每以幼稚厭我爲敎,而至於此兒抱膝,慈愛之情切至,而其於飾喜之事,撝讓特甚矣,予豈待卿等之請而爲之?今則慈意落落,戶判歉然之言,實當矣。廷濟曰,今年則雖遐鄕愚庶之流,皆知進宴之特行,而民心旣如此,則天必從之,慈聖,豈防億兆之喁望哉?節序已迫仲秋,宜可亟行矣。上曰,節序則冬月,亦有設行之時矣。興慶曰,頃時宗臣,不獨請進宴事,以上尊號事,有所兼達,然前日莊烈大妃六旬之後,特行此禮,臣等一遵舊章,故今不敢請矣。上曰,禮判來前,近來入侍,似未易,永禧殿奉審時,畫師同爲待令。取魯曰,畫師待令事,出榻前下敎,宜矣。上曰,豈至出下敎乎?禮判同爲待令。健基曰,殿下務積誠意,期回慈心,特行進宴,區區之望也。上曰,此予之誠淺薄,然旣已下敎矣。在魯曰,臣以自己事仰達,有所未安,然頃日大臣仰達,以臣爲備邊司曹司堂上,而本職,乃李宗城前所帶之任也。緣臣而塞其進身之路,宗城敍用之後,宜可更帶,而非有司堂上,則不能啓下矣,請遞臣所帶之職。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其職,豈以李宗城代而避之?有他闕則宗城,自可爲之矣,請遞之言,臣實未曉也。上曰,大臣之言,是也。興慶曰,黃海道句管堂上,以金在魯,還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上曰,承旨來寫疏批,呂光憲,以《小學》頒布事陳達,道理則是矣,金安國文集,在玉堂乎?浩曰,存矣。金安國,爲兩道監司時,以《小學》敎之矣。上曰,何地人乎?健基曰,京中人也。金定國、金安國兩人,皆名臣而爲書院矣。皆退出。
○乙卯七月二十五日酉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金浩,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韓宗濟,記注官李錫祿、金廷鳳,宗臣齊平君㰒,武臣副護軍田雲祥入侍時。上讀前受音,自桑扈,至靑蠅章,迪命進讀賓之初筵章。上新受音,讀初筵章訖,迪命起伏曰,此以飮酒爲戒之詩,而末章式勿從謂,無俾太怠,乃人君所當鑑念處也。今者殿下,勤御講筵,愈久愈勤,而少無解怠之志,然若不留意,則近於文具矣,當以實字心學爲任,而各別着意焉。以古觀之,凡臨御日久,海內寧謐之時,易生怠忽之心矣。上曰,勉戒切實,各別留意。且此篇醉呼之狀,形容奇矣,韓氏所謂衛武公,飮酒悔過,而作此詩者,是矣。在魯曰,自首章至二章,皆言禮儀之盛,而始終如一,此亦可觀矣。殿下,所當鑑念,而無失初心,可矣。上曰,儒臣所達然矣。一章二章,與唐明皇開元之治,同也。健基曰,三章,皆收合上章之意,而第三章,蓋有戒酒之意矣。上曰,第三章,乃承上接下之辭也。健基曰,此射祭之禮,而醉而失儀,則無復有威儀矣。上曰,此射禮也。迪命曰,射祭,俱有酒禮矣。上曰,三爵不識,矧敢多又?蓋以戒飮酒之人,而斟酌之意,亦在於其中矣。在魯曰,醉而不出,是謂代德,甚言醉酒之害,而若醉而出,則賓與主人,俱有美譽,此亦可觀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古之射祭,皆有監司之屬,而察其儀法,因此多有感悟處矣。今以國事觀之,亦有監司之職,而今皆攝行,至於臺職,亦且不備,此亦可悶矣。在魯曰,國家元無如此之意,而近來紀綱解弛,百僚之解體,漸至於此矣,豈國家之本意哉?上曰,知事之言,是也。上曰,此射禮也,非酒禮也。在魯曰,射禮亦有酒矣,末章俾出童羖,以必無之物爲說,而與彼童而角,相似矣。此詩,且與抑詩,相表裏矣。上曰,俾出童羖之義,似未彰矣。在魯曰,童羖無角之羖羊,必無之物也。若有醉而妄言者,則使出無角之羖羊,無角之羊,何處而得之?蓋以戒醉呼者而恐之也。健基曰,以文義觀之,與馬生角同也。上曰,然矣。與蘇武羝羊同也。廷濟曰,更無可達之辭,然武公,年至七十,作抑戒之詩,猶使瞽矇,朝夕諷誦而以自警,此可法之人也。在魯曰,武公之武字,亦有意義,武字有勇敢底意,武公年至七十,猶能自悔,故以武諡之也。上曰,然矣。上掩卷,諸臣以次退出。
==7月26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未肅拜陳疏受由}}。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仕}}。假注書韓宗濟{{*|仕直}}。事變假注書閔洙彦{{*|奉命出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夕講。
○未時,日有兩珥,太白見於巳地。
○金浩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掌令朱炯离、呂光憲,持平徐命臣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潝啓曰,明日永禧殿酌獻禮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趙明翼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足部傷處,前旣承快愈之批,而臣等久未入診,今日與諸御醫、鍼醫入侍,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弛,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右副承旨吳瑗,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親病受由外,大司憲鄭錫五,掌令呂光憲、朱炯离,持平徐命臣,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呂光憲、朱炯离,持平徐命臣,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潝啓曰,今日晝講時,知事一人,當爲入侍,而知經筵金在魯、宋寅明,同經筵趙顯命、宋眞明,病不進,知經筵李眞望在外,同經筵趙尙絅被論,無進參之員,在外被論外,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應敎趙迪命,以親病呈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二度呈辭。傳于李潝曰,安心調理。
○吳瑗啓曰,今七月二十五日,外各司內摘奸單子有頉事,察推事,命下矣。中學書吏安德成,無緣闕點,令攸司推治,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禮曹言啓曰,元子輔養官,旣已差出,應行節目,當爲磨鍊,而考見謄錄,則元子未就講前,輔養官相見時,依下敎初度則輔養官三員,竝爲進見,其後則一朔內,三巡式輪回進見矣。今亦依此磨鍊,而相見處所,以何堂設行乎?敢稟。傳曰,以敬極堂定所。
○吳瑗,以兵曹言啓曰,再明日永禧殿親臨酌獻禮時,本曹堂上侍衛,不可不備員,參知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吳命瑞爲兵曹參知。
○吳瑗,以備邊司言啓曰,頃以平安兵使元弼揆,狀罷安州牧使柳時模事,傳敎中有曰,直爲狀啓,其涉率爾,當初朝令,先問後使之啓聞,則宜有飭勵,只令收報,則其無所失,其令備局察處事,命下矣。閫帥之軍務外,不得請罷守令,自是事目,前後兵、水使與統制使之不間監營,直爲狀罷者,間或有之,自本司,輒皆推考警飭,申嚴定式,頒布諸路,則今此元弼揆之直請罷出,終涉妄率,體統所關,不可無警,平安元弼揆,從重推考,諸道一體更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八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左議政徐命均家,請受祿牌則以爲,方在呈告中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又以戶曹言啓曰,長溪君棅,孝章墓守墓官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江春道平昌郡,數外官屯及加耕田,合二結七十七負二束,寧越府加耕田一結,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今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參知有闕之代,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事,允下矣。新除授參知吳命瑞,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吳瑗,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十月當二番,前部右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來九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準二朔立番,五番六番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本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二番前部中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三番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八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分授惠化門北邊體城三間許及敦義門北邊體城十三間許頹毁處,待晴改築事,前已啓下矣。今七月二十七日,兩處城役,竝爲始役,而惠化門體城,連接將頹處二間,敦義門體城連接將頹處二間,亦爲一體修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三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八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二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於向者,以使行時事,遭儒臣之斥,伊時事狀,已悉於臣等聯名之章,而其後儒臣對疏,生疑於逼己,發恚於爽實,張皇爲說,持之愈力,其意,不但在於一時規警而已。情勢危蹙,坐違試牌,罰止例勘,惶悚至今,不意銀臺新命,遽下於屛散之中,繼而天牌儼臨,含恩畏義,不得不趨詣於禁扃之外,而所遭人言,非比尋常,雖不欲復事較辨於事過之後,而其不可冒進於榮次也,決矣。且臣宿患阿睹之疾,添㞃於暑濕之餘,白晝昏花,殆不辨物,夫今不治,將至廢視,以此病狀,決難供劇於夙夜之地,玆控短章,徑歸私次。伏乞聖明,諒臣情病之難强,亟許遞改,以安私分,仍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應敎趙迪命疏曰,伏以臣父,素多疾病,年且衰暮,居常凜凜度日,卽者晝講退後,得接家信,則臣父觸風感傷,症狀猝㞃,寒戰頭疼,氣息奄奄,朝夕之間,若難支保云。臣聞此報,方寸煎灼,情理所迫,急於歸省,玆敢投進短章,徑出禁門,臣罪至此,萬隕難贖。伏乞天地父母,曲加矜察,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擅離直次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七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記事官南泰耆,記注官李錫福,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吳志哲、辛必昌、白興聲進伏。興慶曰,日氣朝晝寒暖不適,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足部傷處,俄有夬愈之批,而昨日醫官問候,聞有猶不如常之敎,今日,則比昨益復差勝乎?上曰,今則已盡差愈,而餘氣,久然後當除矣。興慶曰,本節處,無覺知之事乎?上曰,坐久而行步,則酸麻之氣有之,日久已愈矣。興慶曰,不妨於御靴乎?上曰,然矣。興慶曰,靑氣何如?上曰,未及察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宮一向安順乎?上曰,連得好過矣。興慶曰,脈候久未診察,先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爲之。上曰,承旨草紙,不爲持入,則使注書,出外持來,可也。明翼曰,草紙持入矣。聖徵診察後曰,脈候左右三部,沈靜調均,而秋節已屆,故少有沈弱之氣矣。上曰,生脈散,停止無妨,而丸藥猶有餘者,服之,何如?當新劑而服之乎?興慶bb曰b,當新劑以入矣。應三診察後達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調均,右三部少有帶滑,而是本有之氣,不至大端矣。上曰,醫官一人,不爲診察矣,許信亦令診察,可也。日氣向寒,故欲服丸藥矣,醫官之言如此,可謂不謀而同,前日所服,猶有餘者,自明日爲始,將欲不問而服之矣,然則當新劑以入乎?應三曰,地黃所入之藥,不可服其陳久者矣。上曰,若欲盡服劑入生脈散,則此時藥味,不好矣。應三曰,以閭家言之,亦停止於此時矣。信曰,左三部沈靜,而右三部帶滑,亦不至大段矣。興慶曰,生脈散今姑停止,如減八味丸,依前方當爲劑入矣。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使許信,畢陳所見,可也。信曰,經夏之丸藥,不可進御,秋來脈候,猶有不實之慮,當其夏節,以其有熱氣,生脈散不能多進,生脈散,更爲加進似好,此無異於茶飮矣。興慶曰,醫官之議,有此岐貳,何以爲之乎?上曰,湯劑當爲停止,而今日日次,旣有生脈散劑進者,限丸藥劑入間,姑欲觀勢進服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察足部,何如?上曰,唯。聖徵診察後達曰,以時有酸氣之敎,深爲骨節間,而慮念不釋,今旣不然,他無所慮,爪甲半邊,今凝驚血,故猶有黑赤之色,此非藥水之所染,二生膏之貼付,則聖意,初以爲厭,今難連付,生地黃搗剉作膏,雜以黃蠟,連爲貼付則似可忘遣矣。上曰,爪甲所塗者,豈是驚血之所凝也?聖徵曰,爪甲長,則似當隨而漸退,而瘀血若致凝乾,則爪甲不能善長,而易致浮隔,此藥之貼付,似不甚難矣。應三曰,按察足部,則驚血尙在,若使乾而照於爪甲,則雖付藥,而必無效矣。今則惟以不牽不痛爲期,不可以解此瘀血爲意也。指甲之有赤色者,雖付地黃,何益之有?卽今麻氣,猶有存者,此由於未盡消解之致也。信曰,麻痛之氣,似不卽差,久當自除,不足深慮,爪甲赤黑色,非染於藥物者,爪甲長,則自可隨無,不知其付藥,而能有益也。志哲曰,當初不能盡破其瘀血,故本節近處,旣有酸麻之氣,又令瘀痰,滯而不解,久不差愈,則艾灸,雖難爲之,以艾氣入之,則似好矣。瘀血,乾着於指甲一邊,則不可置之,付以蠟脂,然後當解其乾矣。必昌曰,當初不能盡破瘀血,以致爪甲之凝聚,本節之滯住,吳志哲之所見,甚好,蠟脂能解乾,而爪甲亦可以速長矣。興聲曰,當初略干瘀血,不能盡散,卽今乾凝者,不可以藥解之,爪甲長,則當隨而自除,而爪甲右邊末端凝滯者,塗以脂而柔解,然後爪甲可長,黃蠟膏,限爪甲末,付之爲宜,麻疼之氣,日久自除矣。上曰,始妨於行步,今則久當自差矣,黃蠟膏,何能救此乾凝者乎?姑觀前頭,不卽差愈,則當依吳志哲之言而爲之,或又付之以蠟脂矣。興慶曰,卽今試之,何如?上曰,卽試之,然後可以責效,久則似難矣。明翼曰,當初二生膏,不爲誠實貼付,故有此餘症,卽今速試之爲宜矣。上曰,然矣。初則不能頻數貼付,其後脫襪,而半日着實付之,則果卽差愈,至於今日之境矣。興慶曰,黃蠟及酒洗等事,其已試之乎?上曰,酒則旣有只用於享祀,接賓客時之敎,而予不可洗足,是以不試之,黃蠟膏亦甚妨害,終不得一試之矣。興慶曰,何妨於藥用乎?上曰,見是香醞,故於心不安,不能洗之矣。興慶曰,醫官所陳兩方之間,必爲速試之。明翼曰,半日之功,收效如此,以此見之,事當速治之矣。上曰,旣乾瘀血,雖付某物,何以責效也?興慶曰,蠟脂半日,試付,何如?上曰,此則雖終日付之,何妨也?志哲曰,乾凝者不解,則爪甲不長矣。上曰,決無此道理矣。常時如此者,甚不好看,豈如是乎?必昌曰,爪甲一邊,不爲乾凝者,當速長,一邊乾凝者,必進長,試此解乾之劑,使之竝長,宜矣。上曰,常時爪甲之如此者,甚爲厭看,今則必不至此境矣。蠟脂亦入地黃乎?聖徵曰,不入地黃矣。雖如紙之薄,亦能引氣矣。上曰,豈不散落乎?聖徵曰,不然矣,出外當爲劑進矣。上曰,以無則加勉之意,當卽試之,而常時爪甲速長,五日之內,必一剪矣。今姑不然,似是乾凝而不長矣。應三曰,日寒則指端,必當覺寒矣。上曰,豈如是乎?應三曰,必處煖,然後瘀痰當解,而當寒則足指,必覺其異於常時矣。志哲曰,非但香醞,苦酒尤好,頻頻洗下,則可解瘀痰矣。信曰,於聖意,酒洗難便,則以煖豆腐水洗之,指甲當爲速生,而小臣惶恐敢達,前日行步,甚爲便利,而卽今脚力,不及前日,故致此矣。凡節各別留念操心,千萬伏望。上曰,初非行步,而公然致此矣。明翼曰,許信之所達雖是,醫官之言,其所勉戒者,甚好矣。上曰,其言好矣。興慶曰,血氣運用,不如常時,故如此矣。今聞醫官之言,甚悶,明日動駕,何以爲之?上曰,已爲三次退行矣,更何停止乎?明翼曰,或有蹉跌之患,何以爲之?上曰,不必如此,勿慮焉。明翼曰,乘輿,明日將駕,不可煩達,而平明離發,許久休息後,行禮似好矣。且日熱如此,時刻早定乎?上曰,以步輦行之,何必早發乎?明翼曰,早發似好矣。上曰,禮曹,似入時刻單字,而奉番則當行於平明後矣。興慶曰,辰時則不吉云,卯時動駕爲宜,而午時則似必甚熱矣。且足部傷處,猶未差復,慮念無窮矣。上曰,三嚴,定於卯正三刻,可也。興慶曰,伏聞政院之言,有釋奠祭、社稷祭、風雲雷雨祭,親傳香之敎,此前例所罕有之事,何必親爲傳香乎?上曰,此則不可持難,使之攝行,可也。{{*|出榻前下敎}}興慶曰,昨日次對,以黃海監司狀請,今秋水陸操,停止等事,陳稟定奪時,其中有城邑城操及虞候嶺隘摘奸事,無明白稟定之事矣。城操則不過設行於有城之邑而已。虞候摘奸,亦不甚關緊,竝令一體權停,未知何如。上曰,此似不緊,竝依狀請,停止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書之。明翼進伏。傳曰,頃者批旨,已諭小子之意,而緣予誠淺,幡然登途,邈然無聞,只自恧焉,卿之年齡雖高,筋力尙强,業已知之,況於昨政,授卿輔養之任,小子雖不逮,未能致山林養德之老,而授卿此任,追惟昔年,心有興感,卿雖不諒小子之誠淺,于今此任,豈乎讓焉?玆遣史官,諭予至意,新涼頓生,可便登途,卿須體小子慇懃之意,顧先儒早諭之訓,卽日幡然,用副朝野之望事。傳諭于左贊成鄭齊斗。上曰,承旨又書之。傳曰,待卿文學,業已下敎,授卿此任,追惟往歲,可曰稀有,卽日上來,何待予諭,而早諭之戒,先儒所諭,其令政院,特爲下諭,蓋以此也。卿須體此諭,卽日上來事。下諭于左參贊。上曰,又書之。傳曰,往事不必追嫌,其雖廉潔於鄕外,今於此任,非他職之比,決無過讓之理,而此時此任,豈可久曠?作速上來事。自政院,下諭于輔養官李縡。上曰,輔養官,名存實無,則不必設也,早諭爲急,故如是別諭,豈可不爲上來乎?李縡在於高陽乎?興慶曰,此時輔養官,爲任不輕矣。李縡之經術文學,不拘色目,人皆稱之,殿下必欲召致,則渠豈不爲上來乎?上曰,此任則似必上來矣。明翼曰,李縡但讀《周易》,學術甚高,卽今四方學徒,多聚講論,而渠有情勢難安之事矣。上曰,此任豈以情勢難安,不爲上來乎?明翼曰,別諭中,亦以往事不必追嫌爲敎,開釋備盡矣。上曰,輔養官有官敎乎?興慶曰,官敎有無前例,不能詳知矣。上曰,曾有以堂上,爲輔養官之規,李玄逸,亦以堂上爲之矣。興慶曰,其時李玄逸,卽爲陞資,擢拜禮曹參判矣。上曰,李惟泰,是隱逸乎?興慶曰,然矣。明日動駕吉時,辰正則不好,若定於卯正,則恐或犯之矣。上曰,差晩則軍兵解嚴之際,易致留門,而然則以巳初之刻,定爲三嚴,可也。諸臣遂退出。
○乙卯七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宣政殿,晝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吳瑗,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韓宗濟,記注官李錫祿、金廷鳳,宗臣齊平君㰒,武臣朴道常入侍時。上讀前受音初筵章,迪命進讀魚藻章,至采菽章、角弓章。上曰,小人與屬之屬音,則蜀也。迪命曰,諺解則續也。連讀菀柳章。上讀新受音,自魚藻,至菀柳訖,迪命起伏曰,魚藻,乃天子諸侯相燕之詩,而儀文有節,上下之間,頗有可觀處矣。上曰,然矣。健基曰,魚藻,諸侯美天子之詩,故不敢歌詠盛德,且有難名底意,極好之詩矣。有盛德,然後可全此樂,爲國之道,莫過於德矣。上曰,孟子所謂,賢者而後,樂此者,正謂是也。健基曰,此詩雖不歌頌盛德,而非盛德,何以致此?寅明曰,上下相告之際,必有警戒之語,而此詩,無一言及之,乃衰世之詩也。若文武之詩,則必不如此,而此但言威儀之盛,乃康王以後之詩,故角弓以下,皆有衰世氣像矣。上曰,二南,亦有如此詩矣。迪命曰,以彼交匪紓觀之,亦不無可觀處矣。健基曰,此非流連荒亡之詩矣,威儀禮節,頗有可觀,則豈可專以衰像議哉?寅明曰,與文武世詩異矣,文武之詩,則吟詠之間,自有可觀,而此則其中無可觀矣。上曰,麟趾、騶虞,有何戒語乎?寅明曰,麟之一字,最有可觀。健基曰,豈弟二字,非全無可觀矣。上曰,餘意多矣。健基曰,末章優哉游哉之說,最好矣,婉而導之,意思深遠,因此而可知臨下以寬之義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角弓,刺王聽讒之詩,而爾之敎矣,民胥傚矣,蓋敎化成,然后民心可正矣。表率之方,莫先於敎化,而先言之,最有可觀矣。上曰,然矣。迪命曰,譖佞之徒,豈皆小人而然哉?亦或靡於世道而然矣,故君子,若有徽猷,則小人自相與屬,詩人之戒語,無非明言至訓矣,故讒譖之害,不在於治平之世矣。上曰,然矣,如蠻如髦之說,何謂耶?健基曰,此言小人之讒害親戚,中國之道盡,故云矣。上曰,以無親戚之義,而言之也。寅明曰,下之化不化,只在於爲上之導迪如何耳。故以如塗塗附言之也。上曰,如塗塗附之說,何謂耶?健基曰,猱性,善升木,又敎之以升,則是如塗塗附也,喩王不有徽猷,而乃反好讒,則小人豈有爲善之理乎?詩人取比之意,深矣。上曰,然矣。與君子有徽猷,反辭也。迪命曰,上若好讒,則是引之也。寅明曰,菀柳、角弓,乃厲王時詩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菀柳之詩,頗有不臣之心,無足可觀矣。寅明曰,以臣下言之,則無足可觀,爲君上者,所當鑑念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承旨文詞最優,令獻義焉。上曰,承旨獻義。瑗起伏曰,玉堂至矣盡矣,小臣更何言哉?小臣進講《左傳》時,見之矣。昔仁祖大王,講采菽而至於流涕,此與黍離頗異,然常時,以樂只自任之意,可見天子之邦,今若此,殿下,承孝廟丕緖,想有惕然底意,而以今言之,士大夫皆幾於忘之,豈不痛哉?殿下宜加惕念,而惕念之道,只在於實心矣。殿下今日祖述之功,宜在此也。上曰,其時講《左傳》而思古,不覺愴感,今又勉戒如此,各別留意。上掩卷,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七月二十六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最壽,參贊官尹惠敎、李潝,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韓宗濟,記注官李錫祿、全廷鳳,以次入侍時,惠敎起伏曰,下番讀之矣。健基進讀,自都人士,至黍苗章,上新受音,讀自都人士,至黍苗章。惠敎曰,此章無可觀之義矣。上曰,綢直如髮,註亦曰未詳,未知其意矣。惠敎曰,雖未詳其義,然以註觀之,蓋言其髮之美也。上曰,臺笠緇撮,亦冠耶?寅明曰,冠名也。上曰,尹吉,是尹吉甫之吉字乎?健基曰,然矣。潝曰,非矣。尹氏、吉氏,乃周之昏姻舊姓,故言之也。上曰,然矣。菀結之菀,何謂耶?有怨結之意耶?健基曰,不見其儀容之美,而有煩結之意也。上曰,此詩何時之詩耶?健基曰,乃周室東遷後詩也。寅明曰,幽、厲時詩也。上曰,此乃周之都鎬京時也。寅明曰,菀字,俗多用之,而有憤悶底意矣。上曰,非伊垂之,乃上章之意,而形容儀容之盛也。惠敎曰,采綠之詩,思其君子,而未知其夫之何處往也。上曰,與嗟我懷人同也。寅明曰,異矣。嗟我懷人,則思之雖切,而不至於傷,此詩則以急見君子爲言,而薄言歸沐之言,亦非正矣。上曰,六日不詹,亦無雍容之意矣。寅明曰,然矣。潝曰,此詩雖無雍容之意,然亦可見性情之正,豈以其說而害其意乎?上曰,淫亂之意則無矣。上曰,無喜幸之意,何耶?惠敎曰,欲見而未得見故然矣。上曰,薄言觀者之說,似有急於欲見野矣。惠敎曰,不得其正矣。潝曰,此一節似野矣。上曰,雖然,國風之外,此章最好矣。且此詩,亦非旣下之詩也。健基曰,與正風異矣。惠敎曰,黍苗之詩,乃宣王,以苗雨之功,望於召伯也。上曰,興也,與甘棠相似耶?寅明曰,與甘棠相異,而與楊之水同也。健基曰,甘棠則民感召公之化,而歌詠之,此則獨軍士之歌,大小異矣。寅明曰,唯召伯然後,可以成功,故宣王送之也。上曰,有相信之意矣。寅明曰,非徒有相信之意,亦有鎭諸侯之意矣。上曰,非但鎭諸侯之意,亦自有深意矣。呂氏註,有深意矣。惠敎曰,蓋云歸哉之蓋字,當作盍矣。上曰,蓋字,語辭矣。健基曰,以此觀之,周家化深矣,築靈臺而不怨,營謝邑而無怨,凡事得人心,最好矣。上曰,然矣。惠敎曰,肅肅烈烈,與李廣事同也。此亦宣王得人之效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觀一篇文勢,乃相信之至言,非私好之言也。上曰,其於私意則脫出矣。雖然,其文則與風雅異矣。健基曰,凡文法,隨世而變故然矣。寅明曰,周之化至矣,周詩,無淫亂之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此詩,皆贊揚申伯之功而作矣。上掩卷。惠敎進伏曰,副應敎趙漢緯,副修撰閔亨洙,時在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判尹進來,我國以職秩爲尙,而卿則非用於京兆之人,近來閑遊,故受此職矣。隨其所任,當塞其責,宜矣。寅明起伏曰,小臣敢不盡心乎?上曰,近來四山松木,如何?寅明曰,稍茂矣。近來小臣,各別申飭,令執松蟲矣。上曰,人松蟲,最難矣。松蟲,豈能盡食其根?人蟲則非但枝葉,刮盡其根,此實難矣,虎北渡河,未知其理,而松蟲之無,非人力所致,各別申飭。寅明曰,各別申飭矣。且其中所難者,城役也,殘民難保,革弊實難,雖欲折衷爲之,未易矣。上曰,此等事最便,然后乃可行矣。諸臣皆退出。
==7月27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齋坐}}。左承旨洪尙賓{{*|齋坐}}。右承旨金浩{{*|齋坐}}。左副承旨洪景輔{{*|齋坐}}。右副承旨吳瑗{{*|齋坐}}。同副承旨李潝{{*|齋坐}}。注書尹敬周{{*|齋直}}南泰耆{{*|齋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浩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社稷祭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三度呈辭到院,而以永禧殿酌獻禮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吳瑗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掌令呂光憲,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在外,掌令朱炯离未肅拜,陳疏留院,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永禧殿酌獻禮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昨日只推之後,今日不爲出肅,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陳疏留院外,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疏批,雖有調理之敎,今當齋宿之日,不可不備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永禧殿擧動時,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三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金浩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卽爲牌招,而閔亨洙,時在廣州地,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依爲之。閔亨洙,旣以館職下諭,不必更爲矣。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掌令呂光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吳瑗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事變假注書閔洙彦出使,代以李昌誼爲之。
○金浩啓曰,明日永禧殿酌獻禮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兩司,除在外陳疏留院未署經外,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朴弼榦,待明朝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掌令呂光憲,旣有只推之命,待明朝牌招,以爲侍臣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7月28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仕直}}南泰耆{{*|式暇}}。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浩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夕講。
○趙明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二十四度呈辭到院,而以永禧殿酌獻禮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洪景輔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尙賓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承命,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四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金浩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旣有只推之命,閔亨洙,纔已自鄕上來云,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李昌誼,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廟內前導之聲,曾已申勅矣。廟內殿內,元無異同,而今有喝導之聲,政院申勅。
○洪景輔啓曰,今日擧動時,侍衛別班列,永禧殿大門內外庭,極其狹窄,勢難容接,侍衛中不緊人員,依近例落後於作門外事,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傳于吳瑗曰,金貴人之喪,出於意表,追惟昔年傷悼曷喩?二等禮葬,其令該曹,卽爲擧行,凡干進排等事,各別勅礪,俾無慢忽之弊。
○傳于吳瑗曰,歸厚署棺板一部,擇送于內需司事,分付該曹。
○大駕,永禧殿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遣承旨問安。答曰,知道。酌獻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乙卯七月二十八日巳時初刻,上幸永禧殿,行酌獻禮時,上御絳紗袍、遠游冠,乘便輿而出,至仁政門外,移御步輦,都承旨金始炯進圭,上秉圭,出闕門,至鍾樓街前。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左副承旨洪景輔,趨侍輦前。上曰,莫重擧動時,本兵之長,不可不隨駕,而因臺啓引入,祗迎於路傍矣。諫院推考之啓,今許允從,兵曹判書趙尙絅,以侍衛,卽爲隨駕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榻前下敎}}上至永禧殿門外,移御便輿,從西挾門入,入幕次,少選。上行望殿禮,就版位,行四拜禮訖,還于幕次,午時正,上出幕次,贊禮金取魯,導殿下就版位,行四拜禮,在位者皆四拜,贊禮,導殿下詣盥洗位,盥手訖。贊禮導殿下,詣第一室樽所,右副承旨吳命瑞酌酒,同副承旨李潝受酒訖,殿下進伏神位前,李潝奉爐,左承旨洪尙賓奉香,上三上香,左副承旨洪景輔捧酌,右承旨金浩奠酌,大祝兪健基讀祝,上俯伏興。贊禮,導殿下,詣第二室樽所,如前儀,上進伏神位前奠酌,太祝gg大祝g金錫一讀祝,上俯伏興,贊禮導殿下,詣第三室樽所,如前儀。上進伏神位前奠酌,大祝金宗台讀祝,上俯伏興,贊禮導殿下,降階復位,行四拜禮,又行後四拜禮,贊禮啓禮畢。導殿下還幕次少頃,上出幕次曰,禮判使之入侍,大臣入侍之意,亦遣史官傳之,可也。上,奉審第一室,親以巾拂拭之,至第二室,禮曹判書金取魯曰,仰瞻甚難,故高足床,已爲待令矣。上曰,奉審畢後,入之可也。殿內頗狹,繖蓋等物,移置何如耶?取魯曰,無妨矣。上指一殿司曰,此何人也?取魯曰,卽李{{!|𪻶|⿰王厚}},參判瑜之弟也。上曰,第一室影幀,摸畫於何年耶?取魯曰,戊辰年,自全州移奉摸畫矣。上曰,已爲渝色矣。取魯曰,然矣。上曰,第三室影幀,紗帽邊,似有塵矣。右議政金興慶曰,高難拂去矣。上曰,登高床而奉審,似不安矣。取魯曰,所重之事存焉,何妨也?上曰,高足床,令殿司持入,而勿爲當前,偏置一邊,可也,繖蓋,今番新爲造成乎?{{!|𪻶|⿰王厚}}曰,然矣。上曰,畫員招入之,可也。取魯曰,近來畫員張得萬稍勝矣。上曰,綃本不弊,而塗付膠末處,堅而不柔,似至於此矣。玉色少異於前日,而綃本又未免生毛矣。畫員朴東孚、梁起聖、張得萬入來。上曰,奉審後,當出問於楹外,先令畫員奉審,而彼高足床,自前有之乎?亦令畫員,上床而瞻望之。{{!|𪻶|⿰王厚}}曰,換以他床,何如?上曰,唯。畫員,奉審第二室影幀後。上曰,畫師先爲出送,可也。卽今百官班行中,能有解畫者耶?尹淳,凡事能知妙理,故亦能解畫矣。鄭敾安在?興慶曰,今方在喪矣。上曰,亦已老矣。興慶曰,宜寧縣監趙榮祏,畫人之像,能得逼眞云矣。宗班中,或當有之,使之問啓,何如?上曰,南原君能知之,而今赴北京矣。上,又上高足床,奉審第二室詳細訖曰,此事之始作,極爲重難矣。上還至門棫gg門閾g,入還向第一室、第二室、第三室,更爲奉審訖。上曰,殿司下帳,可也,出坐楹外。上曰,諸畫師之奉審者,招至階上問之。得萬曰,比於丁未年奉審時,漫漶分明矣。上曰,所謂分明者,指何事耶?得萬曰,綃與紙相接之間,浮隔矣。上曰,玉色無所傷乎?得萬曰,然矣。取魯曰,屢經霖霾,故如是矣。上曰,守僕一人,招入,可也。守僕立於階下。上曰,隨行守僕,今爲幾年問之,守僕曰,今至二十四年矣。上曰,第二室影幀,年年漫漶,寖漸有異,與丁未年,別有所異者乎?問之,守僕曰,逐日與殿官奉審,故未能詳知,而玉色則比看丁未年,知其有異矣。取魯曰,丁未年奉審時,有下敎漸不如前,則使之稟達矣。上曰,浮隔之事,姑未知有之,按摩則頗爲堅硬矣。明翼曰,臣等之意,亦以爲然,今承聖敎,果然矣。上曰,以膠末,貼付其傷拆處,故如是堅硬,或恐堅硬者,全爲落墜,而面部肉色,更不至於漫漶乎?使之各陳所見,可也。取魯曰,典刑之移畫,似甚不難,而摸得肉色,甚難矣。上曰,若使趙榮祏移摸,則可能善爲之乎?興慶曰,趙榮祏,卽故參判榮祿之弟也。明翼曰,見其所畫,則決非尋常畫工之所能當也。取魯曰,戊辰年,移畫第一室時,故判書金鎭圭,以前持平,方在草土中,而時有起復之議,自上,有異於兵革之敎,故其議遂寢,事之重難,可知矣。畫師朴東孚曰,卽今玉色如此,前頭似必漸不如前矣。梁起聖曰,玉色已變,不無前頭之慮,而不知其數年來,益致漫漶矣。上曰,此言是矣。但恐綃本寖傷矣。取魯曰,戊辰年,使畫員三人,移畫功臣畫像,以爲取才,而其時,招時、原任大臣,而問議之,且聞移畫之事,則反勝於對人而畫出云矣。東孚曰,移畫甚難,以竹靑紙摸畫,然後可無差爽,高掛畫像,瞻望而移畫,尤難矣。取魯曰,畫像之法,能傳神然後,亦有精氣矣。上曰,範圍則似無不同之患矣。明翼曰,先正臣宋時烈畫像,移摸數本,奉安于諸處,而見之則皆能傳神矣。取魯曰,臣叔父故相臣金構,身死後畫像,掛於壁上,而使秦再奚移畫,則殊無差異矣。上曰,問于朴東孚,可也。東孚曰,移畫則必多相違處矣。取魯曰,秦再奚,今難得矣。上曰,戊辰年監造官有之乎?問之。興慶曰,已過四十餘年,似無生存者矣。上曰,至重至大之事,必得其人而爲之矣。移畫之際,惟肖極難,而開眼至今分明,此今日畫工之難及者,況前日,難保其七分之恰似,而今又移摸,則當何如耶?趁此不甚漫漶,將欲移畫一本,而以此之故,事甚重難,問于入侍諸臣,可也。興慶曰,前日粹容,旣不能十分惟肖,今又移畫,亦何望十分惟肖乎?其不相肖似者,付火洗草,必以惟肖爲期,趁此不甚漫漶之時,畫出一本,宜矣。上曰,行告由祭後,若不得畫員,則以無善手畫員,而不得移畫,又行告由祭耶?禮判、承旨,各陳所見,可也。取魯曰,乙巳、丁未年,累次奉審,則已多傷處,第二室影幀,不如第一室影幀之有數本,而只是一本,切恐漸至於漫漶之極甚,故今番又聞殿官之言,而仰達矣。戊辰年,則影幀掛奉於壁上,而傳神云,此則舊本,不至漫漶,故能如此矣。上曰,只摸面部而已。恐無所害矣。取魯曰,卽今畫師,雖不如前,摸置一本,似好矣。明翼曰,畫師,雖以爲不必更加漫漶,而以愚淺之見,不無所慮,果益漫漶,則豈不悶哉?移摸傳神,兩件中摸置一本,似好矣。先儒,雖有一毛一髮不同,便是別人之語,而其依俙彷彿者有之,禮判之言,不無所見矣。取魯曰,丁未年秦再奚,未死之前,使不得移畫,是可恨也。上曰,癸巳年粹容之善成,非由於秦再奚之善手,而實緣國事之善成也。其後士大夫家,皆用秦再奚之手云矣。尙賓曰,前頭更加漫漶,則不無深慮,趁此時,摸置一本,事理得宜,而但年歲已久,難於移摸,則豈不悶乎?浩曰,至重至大之事,若不惟肖,則將何以爲之?博問於大臣、儒臣而後,行之似好矣。上曰,摸畫後,肉色則雖瞻望而施之,可能爲之矣。取魯曰,此則當然,而最難者,傳神矣。上曰,其間安知不能傳神乎?景輔曰,三百年奉安之禮,至重且大,若博求工畫者,移摸一本,則雖不能十分肖似,猶勝於漫漶而無憑,聖敎似爲至當矣。瑗曰,小臣旣不得近前奉審,至重之事,不可質言,而歲月久遠,不無漫漶無憑之慮,趁此時摸置一本者,聖慮至當矣。潝曰,以不工之畫手,摸畫至大之事,極涉重難矣。上曰,未知影幀,畫以正面故然,而第一室鼻梁左右邊,有紋畫,而第二室則無左右畫,若是漫漶而不見,則豈不悶乎?得萬曰,依微不見,而蘭臺則分明,似由於漫漶矣。上曰,以第一室御容見之,用畫甚微,而今則用畫太分明矣。第二室肉色綃色,一般無間矣。取魯曰,累百年之餘,豈不如是乎?新摸一本,奉展於一殿,則自有活動之氣矣。上曰,洪景輔之言,是矣,李德壽以爲,舊本將奉於何所?是思之深也。肖與不相肖之間,不得已勢將摸畫,而亦必有毫釐之差爽也。範圍,則雖從舊本摸寫,而肉色,則豈不瞻望而移畫乎?活氣則當如禮判之言,似有之矣。彼畫員三人中,何以知誰能傳神,誰不能傳神乎?非龍眠則難矣。然摸畫而與舊本有異,則將安用圖畫署哉?新爲摸畫,似當有活氣,而試看舊本,如是漫漶之中,猶有精神之照人矣。景輔曰,士人中,有善於畫法者,其名,卽尹德熙也。尹斗緖之子也。上曰,尹斗緖,我國名畫也。取魯曰,國家必欲移畫,則豈無畫工耶?上曰,第二室影幀傷處,年久後,不無漸至漫漶之慮,古有弓劍莫攀之語,弓劍尙然,況三百年奉安之影幀,一朝漫漶,而瞻仰無所,則其在情理,豈不缺然哉?趁此不甚漫漶之時,移摸一本,新本則姑勿展奉,前頭舊本,若至漫漶,以新本換安,則事甚得宜,此意遣禮官,問議于時、原任大臣、奉朝賀及在外儒臣處,可也。{{*|出擧條}}上曰,竹靑紙雖熹微,好於摸畫乎?問之,奉掛於壁上,而摸寫不難乎?問之。得萬曰,摸畫,則無如竹靑紙,而掛壁而摸寫,極難矣。上曰,事體未安矣。掛壁而豈不得摸寫乎?興慶曰,行禮後,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趨蹌之際,足部無所妨害乎?上曰,無所妨害矣。鄭敾,曾於輪對官時,見其已老,而其畫法之行於世者,亦不爲大段矣。取魯曰,尹德熙,善畫云矣。上曰,趙榮祏、尹德熙二人之名,已爲聞知,又復廣問其工畫者,可也。大祭,何不用軒架乎?取魯曰,元無軒架矣。上曰,古之文殊殿,則用樂章於祭享矣。齋室甚狹,移畫時,處所收議後,更當議定矣。取魯曰,別處,似勝於此處矣。上曰,爲其齋室,故欲於此處移畫矣。明翼曰,今此眞殿外大門,雖北向,以左東右西之義論之,西爲左,此爲東狹gg東夾g,大駕,宜由此門,而今從西狹gg西夾g,入莫重正門,通禮,錯認誤導之罪,不可無懲,而本院請推之外,他無可施之罰,從重推考,何如?上曰,此是殿內,出外後,陳達可也。上入幕次,申正初刻,上出幕次,御便輿,從東門而出,御步輦。明翼,進圭後曰,西狹門gg西夾門g,依前勿閉,使之出入,何如?上曰,依爲之。浩曰,俄者大駕,從西狹門gg西夾門g而入,此非通禮之誤錯前導,而專由於鳳頭別監,誤導之致也。通禮若誤導,則罪不當止於推考,而旣是鳳頭別監之誤導,則似當有懲治之擧矣。明翼曰,責在通禮,臣以大體請推,然詳問其事實,假通禮、引儀、寶劍差備,皆從東狹門gg東夾門g入云,以此觀之,通禮似無誤導之失,實由於鳳頭別監誤導之致,宜有科治之道矣。上曰,其令攸司推治,可也。浩曰,通禮亦不可謂全無所失,推考警責,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還宮,樂作,至仁政門外,御便輿,釋圭,上入于內,樂止。
==7月29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病}}。注書尹敬周{{*|式暇}}南泰耆{{*|式暇}}。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吳瑗啓曰,明日社稷大祭齋戒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答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五度呈辭曰,卿之辭單,決知過矣。曾已別諭,而卿讓冞篤,故三度代撰,欲循常規,安心例批,便卿調理,今則以謂乎辭單,則旣過數十,以謂乎日候,則秋涼頓生,於予備悉禮待之道,於卿庶乎勿藥之瘳。右揆獨賢,豈可恝視其國事,困我已極,又何若是其尋單,廟務多滯,宜乎幡然而造朝,常廩不腆,其何過辭而不受?卿須體小子之慇懃,效古人之盡瘁,其乎安心,勿復尋單,其卽視事,用副予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傳于吳瑗曰,今日晝、夕講停。
○又傳于吳瑗曰,考見,張貴人前例,若二等,或過二等,則草記擧行,或爲三等,或無,則依判付擧行。
○又傳于吳瑗曰,昭儀禮葬,則以三等爲之,而今則異於前,故以二等下敎矣。張貴人禮葬,前例未能詳知,使之考出,若以二等爲之,以二等擧行,三等則以三等擧行。又傳于吳瑗曰,其等宜從禮文,雖以二等擧行事下敎,更思之,昔年張貴人禮葬,未知何等擧行,若過此等,則非特爲下敎之意,其令該曹,考其前例,若過此等,則依張貴人例擧行,其時若亦二等,則無更稟之端,直爲依初下敎擧行,或若三等,或無,則其後禮葬,已有其例,貴人、昭儀,其品各異,其亦依下敎,二等擧行,分付該曹,禮葬外,其他擧行者,其在追惟昔年之道,豈可參差?依癸未年例擧行事,分付該曹。
○洪景輔啓曰,今日賓廳次對時,兩司當爲進參,除在外、陳疏入啓、未署經、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外,掌令呂光憲,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朴弼榦,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吳瑗曰,推考傳旨捧入。
○吳瑗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吳瑗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來八月朔祿俸,令倉官輸送,則以爲,臣於病廢中,伏蒙祿俸,令倉官輸送之命,不勝惶感,而其在義例,決不當輒施規外之恩,臣之義分,亦不敢每朔冒受,以喪其廉恥,惟有悚懍竢罪而已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令倉官輸送。
○吳瑗,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今七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今月內無故日退定事,曾已啓達矣。大提學未差,今月已盡,更無餘日,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金貴人之喪,禮葬外,其他擧行者,依癸未年例,擧行事,命下矣。考見謄錄,則癸未年䄙嬪之喪,祭需從優磨鍊輸送,而發引後,墓所成殯、破殯兩奠,令本官備給事,依傳敎擧行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之意,分付該曹及本道,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二十九日,別破陣李世鳳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幼學金應湘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金虎門守門將崔萬淸,丹鳳門守門將李大實,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歸厚署棺板一部,卽爲擇送于內需司,分付該曹。
○吳瑗啓曰,上番兼春秋李錫祿,親病猝重,不可强令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只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吳瑗,以戶曹言啓曰,傳曰,昭儀禮葬,則以三等爲之,而今則異於前,故以二等下敎矣。張貴人禮葬前例,未能詳知,使之考出,若以二等爲之,則以二等擧行。三等則以三等擧行。傳曰,其等宜從禮文,雖以二等擧行事,下敎矣。更思之,昔年張貴人禮葬,未知何等擧行,若過此等,則其令該曹,考其前例,若過此等,則依張貴人例擧行,其時若亦二等,則無更稟之端,直爲依初下敎擧行,或若三等,或無,則其後禮葬,已有其例,貴人、昭儀,其品各異,其亦依下敎二等擧行,分付該曹,禮葬外,其他擧行者,其在追惟昔年之道,豈可參差?依癸未年例擧行事,分付該曹。傳曰,考見張貴人前例,或二等,或過二等,則草記擧行,或爲三等,或無,則依判付擧行事,命下矣。張貴人禮葬,則事在久遠,本曹無可據謄錄,而取考禮葬圖,則嬪、貴人,自是二等禮葬,故今亦依例,以二等禮葬擧行,而禮葬外,其他擧行者,依判付,以癸未年例,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禁衛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今七月二十四日,本營軍兵番中日時,監試敎鍊官魚震海,騎芻五中沒技,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身罹死病,久在鬼關,仕宦一路,便作前生事耳。水曹閒局,猶以虛帶爲懼,逐日尋單,以祈解免,而迺者意想之外,忽有選部新命,臣尤惶悶憂迫,不知所出也。念臣嬰疾,首尾五朔,凶兆危症,轉輾層加,醫家束手,藥無所施,一息奄奄,已絶回蘇之患,老父爲之悲嗟,家人日夜遑遑,似此景象,豈可復論於官職去就,而況玆銓任,何等緊重,乃容臣牀簀縷喘,尸居瘝曠耶?且臣之向來顚沛,實非一時微薄之比,至今追思,尙覺慙悸交中,雖使臣無此病狀,其於政地gg情地g,已作永謝之人,顧何敢冒沒復當,以自壞其廉恥哉?恩除之降,亦旣有日,而神昏氣促,不能綴成文字,今始忍死陳懇,仰干宸嚴。伏乞天地父母,俯垂悶惻,將臣職名,亟賜遞改,俾得安意就盡,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情跡危蹙,不敢陪扈於動駕之際,祗伏路次,瞻望羽旄之美,不自意聖明,曲賜諒察,住輦道上,諭之以允從諫啓,宜卽隨駕,如臣渺末,何以得此?惶隕感激,雖不得不冒出,而白簡,尙留臺垣,則趙克亮事,便是未收殺也。夫克亮之有罪無罪,天鑑固已俯燭,臣不必更辯,而當初帳殿處分,旣出於參量,伊後大臣陳達,至有調用之敎,則臣之檢擬於十年廢棄之中者,蓋出疏滯之意,而今者臺臣,請汰於過限已遞之後,必欲痼人於聖世之下者,無乃已甚乎?且於宗廟奉事李秀徵供辭,亦有所不容泯默者,玆敢略暴其事由焉。太廟親享前一日,有人來傳,李秀徵,於太廟內,斫取生松,斲作馬槽,而嫌其色新,以土和水塗抹,使軍人負送其家,則軍人力弱,貰馬載納云。臣聞來不勝驚駭,欲爲査問,而適値動駕之時,未及覈實,罷齋後,親自査問於守僕,則其所謂生松,卽風落木也。此與斫伐有異,而仍而置之,則後弊有不可勝言,不得已稟議於都提擧而草記矣。今者馬槽,變爲花盆之臺,其粧bb撰b爲說,固已可駭,而至引書員雇軍名字,謂臣之舊傔與奴子,有若臣被囑於此輩,故爲逐去者然,誠可笑也。其所負犯,旣若是其狼藉,則守僕之口,何可防於査問之際,而臣家奴子,元無雇立於本署者,則指別人爲臣之奴子者,何意也?至若鼠破席仍存事,亦有委折,向者修理後數日,守僕來言,俗所謂麝香鼠,不知自何入於殿內,新排席子,間間咬破,紅綃帳亦有咬傷處,而俱不至大段,曾前或有此患,則設機捕鼠而已,蓋以此移安修改,甚重難故也。臣使之往稟都提調,則以爲因此移奉,果爲重大,今姑仍置,親享之時,陳白事狀爲可云,故臣亦以爲得宜,親享之日,因都承旨趙明翼,替達其由,伏想聖明,亦必記有之矣。雖使秀徵,眞有請改之言,因此慍怒,萬無其理,況初無一言,相難於臣等,今反忽地爲言,此亦未可曉也。且其所謂,大木根斧痕狼藉云者,極涉駭訝,卽使郞廳摘奸,則以爲昨年春,以倚墻覆殿木斫伐事,依定奪,禮曹堂上,與提調眼同,伐出十餘條矣。其根尙存,此外元無斫痕云,未知秀徵,强爲此恐動之言,必欲生出事端於本署而然耶?臣本以無似,忝叨重任,左右受困,應接不暇,決不可徒恃寵靈,盤礡不去,以益其罪戾,玆敢不避煩猥,略陳危懇。伏乞聖明,亟命削臣兼本諸任,以幸國事,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上款撕捱,業已下敎,李秀徵事,極可駭也。郞廳之反攻提調,曾所未有,其在懲後弊之道,不可不嚴懲,施以告身三等之律,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臣衰癃實狀,旣蒙天鑑之俯燭矣。近仍館僚不備講筵間輟,强疾就直,期效職分之萬一,而膈喘脚痺之症,日漸添劇,非但臣心自危,觀者莫不憐之。昨者陪班罷歸後,忽覺流汗如沐,氣息綿綴,兩脚全未運用,百骸無不酸痛,黃疸餘症,一倂復發,昏倒直廬,作一未冷之屍,目今症形,斷無出入前席之望。且疸病重發,十無一生,若不能趁卽醫治,轉至危境,則雨露生成之澤,亦難乎沾噓枯萎之物矣。情窮勢迫,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亟遞臣職名,俾得還家調治,少延殘喘,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別兼春秋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以母病之危劇,冒控私懇,獲蒙恩暇,幸得專意救護,少伸子職,聖恩如天,隕結難報。第八耋老人,積年沈痼之疾,今又添劇於膝下慘慼,胸膈痞悶,呼吸短促,胃氣積敗,食飮不下,眞元大脫,氣息綿綴,長時委頓昏沈。而少有醒覺,輒必悲疚,爲日愈久,而症形愈劇,臣方煎泣罔措,念不及他。而此際又叨史局兼任,嚴召荐降,臣於是職,旣以單薦,慘遭人言,則去就一節,非所可論,而目今情理,實無一刻離側之勢,疾痛之極,宜卽鳴呼。而適値酌獻禮淸齋之日,控籲無路,未免坐違,惶悚悶蹙,恭竢譴罰,恩靳例罷,牌召又下,嚴畏分義,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略陳懇迫之悃,更瀆仁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命鐫遞本兼兩任,俾得終始救護,以伸至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獻納李光運疏曰,伏以臣何爲者,聖渥至於此也。前後寵除,罔非抆拭之眷,一再恩遞,亦出庇覆之私,臣誠仰感洪造,退守愚分,庶冀生成之天,卒有以曲遂之也。今玆之命,又曷爲而至哉?此殆聖上,不以臣不肖,舍其前愆,許其新圖,不使爲淸朝終棄之物也。顧臣所被,何往而非君恩,在臣私義,豈不欲竭蹶趨承,少伸叩謝之忱,而第其必不可出之狀,前旣瀝盡肝血,屢煩聽聞,伏想聖明,亦已下燭之矣。且臣曩陳辭疏,遽獲嚴批,至今追思,尙有餘懍,而此則出於一時匪怒之敎,臣何敢有憾於天地之大,而惟是尹志遠之疏,遣辭危險,構罪狼藉,至以施重譴嚴防限爲請,臣於是,實不勝駭怖之至,臣之前疏,不過被斥自辨,平說道理而已。而志遠,所以罪狀臣者,閃弄叵測,都無倫理。或曰,本事輕重,未詳如何。或曰,急於護私黨,徒欲眩亂天聽,脅持臣身,以售其擠陷之計,噫,未詳本事,而直斷以犯上之律,欲攻異己,而勒驅諸護黨之科,惟意蹈藉,專事僇辱,臺閣言論,豈宜若是其囫圇,而究其心術,吁亦憯矣。其疏旣非登徹,其言又不足與辨,臣不欲呶呶較絜於事過之後,而若臣難冒之端,視前尤有bb所b加焉。恩除荐降,而莫知承膺,嚴召再辱,而輒犯違逋,昨日陪扈之班,又未克趨參,分義掃盡,罪戾層積,聖度過恕,郵罰不加,封緘見格,進退狼狽,抱玆悶蹙,達宵彷徨,敢將已具之疏,更申必遞之懇。伏惟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危隘之勢,諒臣懇至之悃,亟削臣職名,重勘臣罪負,使私義粗安,頹綱少振,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憲鄭錫五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猥擬考試之望,半日之內,召牌三降,嚴畏分義,黽勉承膺,而惶愧之心,尙今未弛,乃於千萬不意,又以臣爲司憲府大司憲,此何爲者?臣始聞驚惶,心神飛越,直欲循墻,而不可得也。念臣庸駑譾劣,百無一似,徒藉先蔭,謬蒙誤恩,名塗華貫,無非臣踰分不稱之地,尋常懍惕,若隕淵谷,至於今日所叨,地望自別,視前踐歷,尤爲倖冒,夫擔物者,己力所堪,則雖其氣喘膚汗,猶得支吾,而如或加之以倍蓰,則終必蹶而不起,臣之曾前所擔,亦非己力之所堪,而今又加以倍蓰之重,是其勢,不但止於喘汗不起,而必將顚頓狼狽而止耳。仍伏念言責之任,孰非爲重,而臺憲之長,責任尤別,是豈可人人而授之,而如臣軟劣,所可得以濫叨者哉?況今世道之難平,臺風之積衰,駸駸如下山之勢,雖使古人而當之,亦必措手不得,如臣者,又何足論哉?百爾思之,決無冒出之理,玆不得不坐犯違慢之科,昨日陪扈之班,克未趨參,惶霣之極,尤增死罪。伏乞聖明,亟賜明察,將臣新授職名,亟行改正,仍治臣前後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京畿監司李眞淳疏曰,伏以臣蹤迹,旣甚畸孤,才具亦且魯下,而猥蒙聖眷,致位宰列,歷試外內,蔑效絲毫,閒司佐貳,猶患不稱,軍銜散列,粗安本分,此不惟臣之自知甚明,伏想聖明,亦或俯燭,而今於千萬夢寐之外,忽叨畿輔觀察之命,臣不勝感激恩私,繼又惝怳,莫省所由也。臣曾忝沁都居留,至被臺臣彈擊,其後四年之間,所謂資望,一樣尙淺,而見今所授藩任,按察三十六州郡,比諸一島鎭撫,職責較重,則今何以較重前職者,畀之於望淺如舊之身耶?臣心愧悚,固不暇言,其爲貽累朝政,尤何如也?反復思量,終無冒膺之勢,恭俟多日,久無駁正之論,不得不瞻天自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察臣控辭之出於中心,亟解遞臣新授之識,使藩任無忝,任分獲安,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大司諫李壽沆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歸省先壟於經年曠掃之餘,幽明感激,生隕死結,仍伏念臣待罪湖藩時,急於先葬之移兆,猥陳悶迫之情矣。何幸慈覆之天,曲加矜諒,特許鞶帶之褫,至以情理可矜爲敎,葬故之經紀,固可以及期矣。父母之體魄,庶得以安厝矣。仰感洪恩,不禁涕淚之交下,臣之請由今行,不獨省掃之計,蓋欲及時措置,以爲移窆之地,而臣於堪輿之術,本無眼目,葬親大事,只憑人脣吻,定其取捨,此固臣不肖之罪也。所占新兆,前後風水師,一辭贊美,故初欲於今秋,定行緬禮,今有有識之士,長於山家者,所見獨異,大爲非毁,與前稱譽之說,不啻坎离之不同,而毁之者,其人有足可信,其言有足可徵,臣之積年完定之事,到今大狼狽矣。噫,臣獲罪神明,早失怙恃,夙宵悲泣,恒有祿不逮之痛矣。一分追報之道,只是厚葬之一着,而十年經營,事不從心,艱定一穴,又不佳吉,論臣之罪,與古之顙有泚者,相去幾何耶?臣於是,變改塗轍,求覓他山,而先山之內,旣無純吉之處,隣近之境,亦無可占之地,勢將束裝贏糧,往求於畿湖之間,不計道里遠近,必以完占爲期,然馬首初無指的,歸期亦無定日,古人所謂,不得則不歸者,卽臣今日之心事也。而職名,尙在於身上,有比閑班散職之比,曠久虛帶,分義之所不敢安,遠外出入,事勢亦多有難便者,臣竊念方伯,重任也。而春間特遞,旣出於聖念之曲諒,則見今所帶之職,比藩任,輕重相懸,我聖上卒惠之德,必不以一遞,有所留難也。臣內牽於遷厝之至懇,外恃以曲庇之聖眷,敢以疾痛之號,仰陳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俯諒哀矜之狀,特令見職之遞改,俾得任意往來,隨地廣覓,使臣至願克諧焉。臣自夫山事之緯繣,忽忽芒芒,形若喪我,默念臣年,已過知命之歲,顧瞻身後,且無繼志之兒,或恐朝露便晞,先兆未移,生爲不孝之人,死爲不瞑之鬼,用是焦慮,五內糾錯,重以阡隴登降之際,脫着失宜,賤疾且作,身委床席痛勢轉㞃,仰惟眞殿酌獻,涓日已迫,而病情如許,亦未得趁期復路,趨參從班,臣罪尤萬萬矣。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省焉。
○掌令朱炯离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眷祐我宗祊,誕降我元良,水痘之候遄已,輔養之任已選,環東土數千里,凡有血氣者,孰不鼓舞而慶抃?仍竊伏惟,臣以憲職,獲近天光,于今十許年矣。恩榮鏤腑,時發夢寐,而臣身不幸,涓埃未報,奇疾旋嬰,形骸日鑠,精力日耗,年紀未暮,鬼事已迫,屛蟄丘壑,永絶供世之望者,亦旣七經歲矣。前後恩除,輒皆在鄕而違逋,國家哀慶,亦未得進身京輦,臣節都虧,至被譴削,一息雖存,曾不如死,愧恧惶懍,罪難勝贖,撫心悲悼,中夜涕泣而已,昨年外邑之除,未赴旋解,歸伏鄕廬,隨意將息,何莫非恩造?惟日與村氓野老,歌詠聖澤,不自意筵臣,過煩提稟,聖明曲加眷庇,以臣之故,而責罰,至及於銓官,繼而有太常除命,遠方人之蒙被如許渥恩,固前所未有,私心感激,姑不暇論,而悚蹙不安,當復如何?自居以有用之才,而唐突承膺,固私分之所不敢,而第伏念聖上之恩顧,若是其隆摯,而臣若一味退伏,冥然無蠢動意,則實非所以仰體聖意,而殆近於高尙偃蹇之態,亦在所不敢,故擔舁遠來,秪爲粗伸分義計矣。前除纔肅,新命又下,臣於是乎惝怳隕越,益不知所以措躬也。臣是遐裔一賤士耳。孱憃鈍劣,百無肖似,重以此難强之疾,筋力奔走,亦無其路,雖閒司漫局,猶恐不能稱塞,而況此風憲之職,責任如何,而顧可以屢畀於病脆倥侗,一無用之賤臣乎?選部之檢擬,誤矣,聖上之點授,亦誤矣。臣於才分,自量甚審,於言責,自畫已固,其敢以寵靈之不可辜,而冒出而承當乎?臣身狼狽,有不可恤,而其於病國事何哉?且臣跋涉炎程之餘,宿痾添劇,自數日以來,頭腦如碎,肢節如刺,寒熱交作,食飮專却,粘伏床玆,宛轉叫苦,天牌之下,末由起動,坐犯違傲之律,臣罪萬死,而罰靳例罷,臣尤一陪震慄,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伏乞天地父母,燭臣所辭,實由肝膈,察臣病狀,非出假飾,亟許鐫遞其職,以幸公私,俾臣得以安意調息,獲遂首丘之願,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陳他說,而區區愛君之誠,根於秉彝,略貢草草一語,以效芹曝之忱焉。恭惟我殿下,睿質天縱,聖學時敏,日新之德,人孰不欽仰,而第伏覵辭令之間,不能無偏急之病,雖官師相規之言,輒先疑以黨套,不暇究其是非,惟視色目之同異,而扶抑之,武臣之與文臣商較,則輒必伸武而詘文,至或過費辭旨,豈武臣專是,而文臣盡非耶?黨議排張,爲病國之根,輕侮武臣,蓋近世之弊,故殿下深慮乎此,先有主張之心,事至而不得放下,以致權度失平,處分顚倒,不暇顧其有乖於平心應物之範,則豈必如是而後,蕩平可致而武力可競耶?人君大中至正之體,恐不如是,《大學》所謂愛惡之僻,《孟子》所謂發於心害於事者,不幸而近之,臣竊惜之,豈殿下於學問,惟以博爲務,而涵養工夫,有些未盡而然耶?臣愚死罪,竊願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記》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此言人君,不宜大其聲色,而簡重其辭令也。且古語曰,人心之發,因言以宣,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又云容貌辭氣,乃德之符,亦願聖明之體念焉。臣從下土來,凡於朝廷事,爲有如聾瞽,無一事論列,今玆所仰勉,止此而已。豈敢望少槪於聖心,而若臣則竊自附先格君心之義耳?神昏氣短,語無倫脊,惟聖明,恕其妄而鑑其誠焉。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玉堂箚子,{{*|副提學尹惠敎,修撰兪健基}}伏以臺諫,入侍次對,法例當然,掌令呂光憲,牌招之下,不卽入來,次對罷後,始乃詣臺,其在事體,極爲未妥,請掌令呂光憲遞差。答曰,依啓。
○乙卯七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尹宋寅明,吏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趙顯命,戶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洪景輔,修撰兪健基,記事官南泰耆,事變假注書李昌誼,記注官李錫祿,記注官金廷鳳進伏。興慶曰,昨日旣甚蒸菀,而勞動將事,夜來陰雨,終朝不霽,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昨日殿階升降之際,足部無所妨害,更無添加之患,而夜來休息後,亦得一樣乎?上曰,雖有酸麻之氣,而行步之後,別無所損矣。興慶曰,不有浮氣乎?上曰,亦無此患矣。興慶曰,能爲忘遣乎?上曰,少異於常時矣。興慶曰,日氣雖熱,而進御生脈散乎?上曰,已服數貼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一向安寧矣。興慶曰,元子宮一向安順乎?上曰,如前好過矣。興慶曰,別無大段稟定之事,只爲承候,又因次對日次而入來矣。上曰,咨文草,前例如此乎?眞明曰,有前例,以令戶部,査出施行爲言云矣。興慶曰,此乃全光監司徐宗玉啓本也。錦城縣監具宅奎,癸丑條舊還上,初不出令,全然未捧,其在懲礪之道,不可置之云,雖未知其未捧委折之果如何,而道臣旣狀論,則似不可不一番拿問矣,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具宅奎,累次以此等事拿問矣。道臣狀啓後,不爲擧行乎?興慶曰,拿問則可知其由矣。興慶曰,向者戶曹參判宋眞明,以咸陽軍丁事,有所稟達,以爲金洸在任時,簽得軍丁二百七十餘名矣。其後許晶到任後,多有頉下者云,故仍有査覈之命矣。今考査狀,則當初軍丁二百七十餘名內,許晶在任三年間,所頉給者,至於八十一名,而其中陞戶病廢應頉者,亦多有之,二三年間,雜頉之至於此數,不是異事,殊與所聞差異,而旣爲査來,故敢達矣。上曰,其間雜頉,多則多矣。興慶曰,八十一名內,應頉殆近五十名矣。上曰,諸議如何?興慶曰,願納病廢者,至於二十餘人,故或以循私頉給爲疑,以爲不可無罪云,而趙顯命則以爲不是異事云矣。寅明曰,此等細事,當初行査,臣未知其得當,然旣已行査有難,無端置之,則以願納一款,爲罪無妨耶?游曰,臣意與宋寅明之所達,無異矣。初非必可査之事,而旣令査覈,而三年之內雜頉,未免夥然,其間亦不無不善爲之事,不可置之,參酌施罰,似爲得當矣。顯命曰,以大體言之,則不可置之,而願納一款,似當爲罪矣。眞明曰,臣於向日,句管堂上入侍時,爲慮逃故,査正後,一經遞易,則後官,不能遵守,奸吏居間冒頉,軍政之紊亂,又復如前,以申飭之意陳達,而語次間,及金洸、許晶咸陽時事,此特過去之言,而禮曹判書金取魯,以爲言出筵中,不可仍置云,故有査覈之命,而旣査之後,事實相反,則當置之,而病廢者,未免數多,願納者,亦有之,此則非矣,似有略干論責之道,而此邑旣如此,則他邑推此可知,各道行關申飭,則似好矣。上曰,判尹、吏判之言,是矣。當初禮判以爲,言出筵中,不可仍置,故有所行査,而旣令行査,則以外方觀之,事體不輕,戶曹參判之言,亦是矣,許晶罷職,申飭各道,可也。興慶曰,行關各道之際,願納事,不必擧論矣。上曰,以冒頉爲言,宜矣。{{*|出擧條}}上曰,咨文欲爲啓下,而三十九年咨文之說,有若在於其年,書其年條,似宜矣。寅明曰,製述官製進,故不知其年條而然矣。上曰,曾有下敎大臣之事,而大抵世道,漸漸汚下,齊威王,烹阿大夫而後,其國大治,凡係貪官,無論大小事,當嚴治,而於北伯李箕鎭,西關伯朴師洙事,曾有下敎事矣。守令則無稟定之事,而官吏令攸司科治,然則官吏訐訴官員,其弊無窮,而命吏,亦難措手足矣,李檥事,何以爲之耶?累經兼春秋,故予知其爲人,而雖似殘劣,亦頗堅剛,且年旣衰老,似不居官,而行貪汚之事,故予亦差送,卿不見其平安監司狀啓乎?李檥有二件事,而一件事則向者朴師洙如此之言,實是病痛處也。望見不似云,邊將中引見時,果見如此之人,而朝廷命吏,謂之不似者,此近迫切矣。狀啓以爲,李檥爲人不似,故果爲貶罷,而李檥自知不免居下,以五十兩錢,行賂於營下,而李檥下吏,旣爲恣行胸臆,而或恐失此殘弊之倅,相與謀議,而作此行賂之計云,兪健基,曾陳廉問之弊,其弊可知,已遞之倅,爲此廉問,未免過矣。李檥以錢兩,行賂於監司親近之營吏云,此則理外之事,李檥雖庸劣,渠亦人,必不爲此事,一件事則莫折獄事,恐其革邑,使人誘說莫折,使之變亂,故敬差官翻案而來,自營門訊問於李檥之刑吏座首,則皆歸咎於李檥云矣。李檥果雖爲此事,旣非貪吏,亦非虐民之事,旣遞之人,何必廉問?其時收賂營吏,事當嚴刑,而亦不必如是狀聞矣。座首有城化之分,不當如是歸咎矣。李檥今已上來,吹毛覓疵,似不可矣。興慶曰,狀啓未及得見,而遞官之後,似爲廉問矣。游曰,褒貶封啓時,只與都事相對,而至於小房子,皆爲屛去,何可行賂而圖囑耶?上曰,今此詢問者,問其李檥,何以處之耳。興慶曰,道臣旣爲狀聞後,不可置之,雖是理外之事,一番拿問,得宜矣。寅明曰,行賂一款,不必問之,至於莫折事,關係甚大,事當査覈矣。顯命曰,旣已狀聞之後,不可置之,莫折事,旣爲取覈回啓,而敬差官,似爲見欺矣。上曰,諸臣盡達之。游曰,道臣狀聞後,不可置之,況莫折事,關係甚大矣。顯命曰,行賂一節事,不必至於狀聞,聖敎至當,而莫折事,事當狀聞,朝廷亦不可置之矣。上曰,儒臣達之。健基曰,罪人一款,重大矣。寅明曰,小臣待罪吏判時,李檥差除此邑,而臣有意,而以李檥置於首擬,渠雖有鄕暗之事,邑旣閑僻,李檥亦不奔競,故差送此邑,而渠亦非貪虐之人也。興慶曰,李檥一不往見吏判,故得除此邑云矣。上曰,不見吏判,而不爲奔競者,亦若是耶?行賂者,出於患失矣。眞明曰,小臣句管西關,故亦有所聞,新到之初,頗稱淸約而能治矣,其後潛奸邑婢,政令不能如前云矣。上曰,見已衰老矣。興慶曰,不至衰老矣。上曰,李檥是鄕人乎?興慶曰,溫陽人也。上曰,朴師洙以爲文簿,不委於下吏之手,親自目視而手題云,有限精力,何以濫費於不當用處耶?寅明曰,不如此,則反以爲病,故雖如此,不至於損耗精神矣。游曰,朴師洙之病痛,惟在於此,而凡査覈等事,必欲透徹,故未免已甚慘刻,至於難收殺之境矣。上曰,曾聞大臣之言,朴師洙常服人蔘云,想其氣則不知精力如此,而如是,故至於致傷矣。游曰,臣行過西關時,見之,則號令威猛,爲守令者,不敢違拒,而政令甚急,故守令皆爲難堪矣。上曰,狀啓下秋曹乎?律則似不重矣。顯命曰,然矣。上曰,李檥事,從當處之矣。興慶曰,軍布作米,曾有稟定於後日次對之敎,而宋眞明,以身病連不赴坐,不得詳定,往復軍門而査定後,當爲仰達矣。上曰,市直,似當漸下矣。興慶曰,時尙差早,不必爲慮矣。上曰,內局提調尹淳事,非矣。興慶曰,向日藥院問候,不爲入參,今番擧動時,亦不入來,誠爲過矣。上曰,入侍諸臣,有知其意者乎?興慶曰,其兄方入侍矣。上曰,吏判當知之,陳達,可也。游曰,小臣惶恐,何敢仰達乎?上曰,其意則豈不可陳達乎?其意,與卿有異乎?游曰,凡出處去就,雖在弟兄間,亦或有差間者矣。蓋渠之本情,疎於進取,故自壬寅已決退,丁未後,感激曠絶之恩數,黽勉應命,因値戊申變亂,不敢遽退而其後,亦多退少進,迫於嚴命,間嘗入來,而常以欲歸未歸,不遂初計爲限矣。上曰,然則雖某官,皆欲不仕乎?顯命曰,淳之所執雖如此,人臣豈可膠守其志,而不顧分義乎?李眞望、宋成明,相繼而退,朝取一人,暮取一人,卽今朝廷,殆不成貌樣,豈不爲悶哉?上曰,然矣。如是則將朝廷無人矣。寅明曰,尹淳年紀,尙未衰邁,政當嚮用之會,而當初出外,旣無意義,到今朝廷,豈可捨之耶?當此之時,如此之人,實不可易得矣。上曰,尹淳方在何處耶?興慶曰,今住於銅雀村云矣。上曰,他職則雖或撕捱,而藥院則事體自別,何可自伸其志乎?曾見大臣,雖或有情勢不安之時,若兼帶內局之任,則未嘗爲祈免之計,蓋以保護體重故也。卽今候班,雖才掇,向來問候時,一向退處江郊,亦不進身於城外,事體極涉未安,紀綱將由是而漸致壞損,藥院問安,將闕提擧之進參矣。尹淳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都政,當設行於何間乎?游曰,兵曹判書,纔已出仕,吏曹郞官備存,然後可以設行,姑不知在於何間矣。卽見濟州牧使金{{?|⿰亻政}}狀啓,則罷黜大靜、旌義兩邑守令,而仍請口傳差送,此實前例之所無,而況海島中兩守令,不可一時竝罷矣。狀啓中以爲,大靜縣監金振玉,家有病母,年今六十九歲,情理可矜,法當匪久遞歸,故依近例罷黜云,振玉之親年,明年始滿七十,則待明春,當依法典遞歸,旌義縣監朴奎煥,則連二等居中,係是應遞之科,故直爲罷黜云,此則該曹之所當擧行者,非牧使之徑先狀罷者也。見所狀請,顯有循情之意,金{{?|⿰亻政}}推考,狀辭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擧動時,衛將六人,自兵曹備望,是何所任也?以軍職堂上差出,而似無義味矣。游曰,是五衛時所任,領率雜差備而行矣。景輔曰,冬至使行回還時,賞賜馬則留養於灣府,而還渡江狀啓中,例爲擧論矣。今番臣等,還渡江狀啓中,忘未提及,不勝惶悚,賞賜馬則依前例,已爲留養灣府之意,知委太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雨勢不止矣。眞明曰,東風之餘,少過無妨矣。上曰,俄者大臣及諸臣退出時,中官不善引導,不由於廡下入來之路,而致有霑濕之弊,當該中官推考,可也。{{*|出擧條}}景輔曰,然則臣等,由入來之路而出來乎?上曰,唯。諸臣遂退出。
dm9no8b4q4j3filxticjtye3oe9tj0h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八月
0
1109975
2173692
2173551
2022-08-23T04:01:21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八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七月|七月]]|next=[[../九月|九月]]}}
==8月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式暇}}。注書尹敬周{{*|病}}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有霧氣。未時,太白見於巳時gg地g。
○金浩啓曰,玉堂不備,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以社稷大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吳瑗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掌令朱炯离,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在外,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社稷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禮曹言啓曰,去七月十九日藥房入診時,今秋謁陵,以明陵稟行事,下敎矣。明陵展謁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望前推擇吉日。
○傳于金浩曰,明陵展謁吉日,自今日初一日,至十五日,吉日竝書入。
○金浩,以禮曹言啓曰,明陵展謁吉日,以望前推擇事,命下矣。望前,吉日無多,初四日初九日十一日外,無他吉日,而初四日不但日字急迫,且與生進放榜相値,初九日,又是文科講經及武科覆試定日,故以十一日推擇,方纔正書入啓之際,有自今月初一日,至十五日竝書以入之命矣,卽令日官,更爲推擇,則初四日初九日十一日爲吉,而其餘各日,皆有拘忌云,敢啓。傳曰,以十一日定行。
○又以禮曹言啓曰,己酉年敬陵展謁時,及壬子年明陵展謁時,依肅廟朝辛酉年翼陵奠酌時,及壬午、己丑兩年敬陵親祭時例,昌陵,遣大臣攝行,而不爲展謁,順懷墓,亦遣官致祭而不爲展拜矣。今此明陵展謁時,亦依此磨鍊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提學尹惠敎,以身病陳疏,受由出去,上番,將未免闕直,事體未安,應敎趙迪命,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宋儒式。
○傳于洪景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左議政徐命均箚子,伏以臣之危惙病狀,前後累溷崇聽,伏惟天鑑,已賜俯燭,辭單,亦十數上,日夕祈祝,只竢兪音之遄降,不意昨者,史官,來宣特敎,辭旨肅溫,反加責勉,臣,伏地捧讀,感隕無地,繼以抑塞迫隘,只有涕泗而已。夫陳病乞免,是朝臣之常事,而語或過實,且臣,年紀未甚衰耗,抑聖明,或視以乞免之例語,而病出於一時感傷,尙可待差而自力,則臣誠冤悶,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矣。臣本稟賦脆薄,兼有內傷,摧頹朽落,已成老人貌樣,積月不食而形貌枯瘁,元氣虛脫而精神銷亡,居常浮浮,有同尸居餘氣,幸蒙盛渥,許以長暇,任便調息,爲日已多,而一向澌頓,少無減勢。涼意乍生,頑痰復肆,一身之內,隨處結核,足疣而不能作步,項腫而艱於轉頭,膈痞脅牽,飮啖殆廢,似此證狀,隔死咫尺耳。旣敗之元氣,不可復蘇,已枯之形貌,不可復完,扶持回痊,渺無其期,尙何望纓冠束紳,出入於朝堂哉?如使臣,備數供職,本末盡露,釁尤百出,徒益其病國僨事之罪,而況今病在膏肓,沈淹牀席,聖澤汪濊,河海莫量,而積犯違忤,無路祗承,辜恩蔑分,罪合萬殞,瞻望掩抑,不知所言。伏乞聖慈,父母於臣,曲垂悶覆之仁,亟賜鞶帶之褫,俾重職毋曠,而殘喘少延,不勝千萬至禱。取進止。傳于趙明翼曰,遣承旨敦諭。
○大殿,奉朝賀閔鎭遠,單字問安。答曰,知道。
==8月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仕直}}南泰耆{{*|呈辭}}。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慶尙左水使柳經章,白翎僉使尹得商。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副司果金宗台,漢城府庶尹李顯弼,去七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殊涉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趙明翼啓曰,朝晝之間,涼暄異候,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之事,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
○傳于吳瑗曰,慶尙左水使柳經章,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趙明翼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吳瑗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及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未署經外,大司憲鄭錫五,掌令朱炯离,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朴弼榦,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朴弼榦,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傳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浩啓曰,以應敎趙迪命,別兼春秋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闕直,事體未安,應敎趙迪命,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輔養官,其有上來之人云耶?問啓。
○李潝啓曰,輔養官,其有上來之人云耶?問啓事,命下矣。招問輔養廳書吏,則以爲竝姑無上來之期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潝曰,召對爲之。
○乙卯八月初二日,公洪監司狀啓,進上早紅,限內未及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金浩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姜鳳休爲假注書。
○假注書閔洙彦啓曰,臣承命馳往于江華府鎭江里輔養官鄭齊斗所住處,傳宣聖諭,則以爲臣,一息未盡,又將一歲矣。其疾病危困,有不暇言者,千萬不意,忽有新降特命,以臣爲儲宮輔養官,史官,傳宣聖旨,天諭至切,誠有愚臣所不敢者,臣聞命驚惶,感涕交橫,精爽飛越,無所措躬,竊以此時此任,誠莫大之急務,不容少忽,而乃以臣之愚賤,充補其間,以貽廢缺,則聖眷雖重,顧何敢冒昧承當哉?雖然,宗祊至計,旣從先朝之故事,保翼聖功,實出此時之先務,今日臣子,孰不延頸願死,而敢有所辭哉?然則雖臣之愚陋疾病,朝暮將死者,亦何敢徒事遜讓,而孤此至願也?第今臣之疾狀奄奄,未卜死生,無由以時趨命,此則臣罪無所逃矣。謹將重以一疏上聞,以請進退云矣,臣見重臣,新經重病,神氣懍綴,實無文字醻應之勢,不得已遲留經宿,以竢其精神少蘇,構成啓草之際,致有此復命稽遲,惶恐竢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遣御醫持藥物看病。
○金浩,以禮曹言啓曰,自前陵行時,先陵,在於一山之內,則展謁之禮,因其地勢之便順,而不拘世代先後之次矣。今亦依此例,明陵行祭後,仍爲辭陵,先詣翼陵,次詣敬陵行禮後,入大次,改具戎服還宮事,磨鍊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章陵參奉所報,則本陵丁字閣月廊東西邊兩柱前,以欹傾動退矣。今夏經霖之後,比前有加,所見,極爲未安云,寢閣有頉,至於如此,不可不及時奉審,依例本曹堂上郞廳,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吳瑗,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本寺凋弊最甚,無以成樣,閑廣地折受補用事,曾已陳達蒙允,至今廟堂,限百結劃給事,命下矣。近來可合折受之地,絶無有處,年前累次見敗之後,遷就至今矣。卽聞京畿南陽府官前浦築堰作畓,則可得累百結膏腴之地云,故發關本道,使之摘奸,則本府所報內,築堰形址,府使親審摘奸,則外狹內廣,可以起墾者,殆近數百石所落,實爲衆民蒙利之地云云,與本寺所聞,不無差爽。故自本寺別定監官,水道之廣狹淺深,土地之饒瘠大小,一一看審尺量,則基址形便之正合築筒,一如當初所聞,而實爲萬民蒙利之地,近畿如此之地。固難再得,凡百容入,所當隨時變通。而至如軍丁及木石取用等事,一依新頒事目,惕念擧行,期於完築之意,分付堤堰司,何如?傳曰,曾有申飭矣,此等草記,何以捧入耶?
○吳瑗,以兵曹言啓曰,本曹,有都案廳,專管八道各邑諸色軍兵案,限十年改修,名曰十年大都案也。脫有緩急,以備摠覽者,至於式年案,則只從各色所管軍兵,每當式年,各自捧置者,其十年案式年案,所管各異,規模不同。而頃於己酉年全光道式年都案,及十年大都案,適會一時竝修,而其時道臣,以爲軍兵之入於十年案者,又入於式年案,便是疊錄,罷其式年各案之規。又以十年大都案所付軍兵,分作兩秩,緊者入於式年案,歇者入於十年案,其他京各司匠保,及兵營鎭軍之類,又多拔去,全沒大都案。摠覽京外軍兵之本意,又失各該邑各式年案之體,格所當一倂退送而已。經備局覆奏者,故以今姑捧上之意,具由報備局矣。今當乙卯式年,本道不爲商確於本曹,直令知委各邑,一依己酉分作之例,使之改案。蓋大都案與式年案,其意有在,八路通同擧行,則獨於湖南,不宜罷格異同。自今式年案爲始,依舊例,無論色目之如何,俱在於各其案中上送。而至於大都案,則自己酉,至十年當次之付,亦依舊例,京外諸邑軍兵,及區保鎭軍等色目,無遺謄載,以爲具極修正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十一日明陵擧動時各殿問安馬,各差備入把,本曹驛馬,及京畿、公洪、江春三道驛馬添補之數,依例磨鍊,別單書入。而每當擧動時外,驛馬抄擇上送之意,前後申勅,非不嚴明,而各驛,每輒苟充定送,其在事體,誠極未安。今番則以體大步才馬,各別精抄,各其營門,依前例別定差使員,另加點擇,今月初七日京中逢點事,各道監司處,發馬知委。而司僕寺添補京畿驛馬,則從本寺啓下數,直爲入把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去七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吳瑗,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明陵行幸時留都,以何營軍兵爲之乎?敢此仰稟。傳曰,御營留都。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八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恩命之下,惶隕增深,而廢職在告,虛縻公廩,揆以公體私分,萬無是理,終不敢冒受,不勝悚惕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吳瑗以義禁府言啓曰,曾因宗廟署啓辭,副奉事李秀徵,以廟內風拔大松,斲作馬槽,潛送其家事,拿問原情,而未及議處之際,今因兵曹判書趙尙絅上疏,李秀徵,極可駭也。郞廳之反攻提調,曾所未有,其在懲後弊之道,不可不嚴懲,施以告身三等之律事,批下矣。李秀徵,所當依疏批,奪告身三等後放送,而本罪旣未勘處,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登對時,稟處。
○又以刑曹言啓曰,曾因左邊捕盜廳啓辭,亡命罪人振紀、子英,喉痺之疾,證勢漸重,故徑斃可慮,差病間,下囚典獄,令月令醫官,各別救療矣。卽接典獄署牒呈內,罪人英,病勢今已向差云,依前還送該廳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光陵松木犯斫人乞孟同惡者,南尙徽,昨年,偕乞孟赴配也。詐稱渰死,中路潛躱,及歸其家,目見乞孟之宥還,復踵偸斫之舊習,毒斧日尋,肆然無忌,令捕廳,窺捕嚴刑,還發配所事,因臺疏,左右捕廳,捧承傳旨矣。卽發軍官,罪人南尙徽,跟捕於抱川地,今已押來,移送秋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軍門器械中,藥丸,最爲緊重,而年來本營,物力凋殘,不得煮硝,故敎鍊官折衝李蓍年,年年貿硝,前後火藥合劑一萬一千三百六斤,鉛丸鑄造四萬五千箇,火箭打造五百柄,梨花筒打造一百柄,噴火筒打造五十柄,監造之數,如是夥然,其盡心國事,誠爲可尙,似當有激勸之道,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掌令朱炯离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新啓,耽羅郡邑,僻在海中,其地守宰,人所厭避,得其差除者,祗以官名爲幸,而每恐久於其任,及其赴官,旋圖其遞,人情固爾。而今者,濟州牧使金{{?|⿰亻政}},大靜、旌義兩邑守宰,一時啓罷,未必不由於曲循其私託,在公體,極涉未安,不可無警責,請濟州牧使金{{?|⿰亻政}},從重推考。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六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刑曹參判吳光運疏曰,伏以臣,頃蒙恩遞,來伏鄕廬,靜便調息,莫非慈覆,而所患痰癖,近益沈苦,形彀gg形殼g槁於外,萬念灰於中,惟是疾病之所呻吟,夢寐之所感囈,何嘗不形於瞻天望雲之誠也?不自意秋曹新命,又及此際,簪履紆思,蓬蓽動色,臣誠感惶震惕,罔知所以措身也。在臣私義,苟有一分可强之勢,則豈不知一肅天恩,少展臣分,而第臣頃年所遭,決不可復廁於朝端,區區自畫之志,前此陳暴於天日之下者,屢矣。今不可復事煩瀆,而抑臣病勢,蠢動無路,蓋於宿症之外,添得外感,頭疼膈煩,飮啖專却,氷寒火熱,頃刻異狀,昏昏床席,人鬼莫分。伏聞影殿灌鬯,法駕勞動,而有臣無狀,息偃於距城三十里之地,雖其情跡,臲卼,不能趨簉陪班,而至於祗伏恭瞻羽旄,則是固葵藿微忱之所不能自已者。欲起還仆,終不能自力,其症形之凜綴,卽此可知。顧玆詞訟劇務,決非情病如臣、積逋如臣者,引日撕捱,在外虛帶之地,公私狼狽,有不可言,玆敢冒萬死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察前後由中之懇,推終始曲保之恩,特賜鐫削臣新授職名,復治臣辜恩慢蹇之罪,以安臣分,以樹國綱。仍命選部,永勿檢擬,使得優閒醫藥,少延危喘,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上來察職。
○應敎趙迪命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直中,聞父病猝谻,情理煎迫,急於歸省,投陳短疏,徑出禁門,論其負犯,萬戮猶輕,而聖度天大,不惟不罪,又從以特賜恩暇,使之歸護,臣於是,闔門感祝,不知死所。卽者,以本館闕直,天牌鎭日降臨,在臣分義,宜卽趨承,而第臣父病,尙爾沈篤,他無扶護之人,卽今情境,萬無離捨供仕之望。伏願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許遞改,以便救護,不勝幸甚。抑臣,實有不可苟帶館職之狀,積傷暑熱,眼視失明,字劃傍邊,多不分曉,臨讀之際,趑趄中輟,賴傍觀提醒,僅而成聲,以此病狀,勢難冒據。且臣情跡,有大段難冒者,本館新錄,旣有成命,而今臣見帶,例稱主錄,臣以辛亥錄參圈之人,曾被權爀之慘駁,其時同事諸臣,尙皆引嫌於館職,則況可復當於新錄?臣於錄事,便是弁髦,而當此新錄催促之日,虛縻東壁,今已四朔,在臣私義,誠極悶蹙,揆以公體,亦甚苟簡。臣之今番出脚,只爲粗伸分義之計,非敢懷因仍盤礴之意,而區區難進之端,如右所陳,敢此隨牌詣闕,冒死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亟削臣職,回授無故之人,以完錄事,以安私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辭,其涉太過,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八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記事官尹敬周,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姜渭聘、白興聲,慶尙左水使柳經章,同爲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曰,日氣似涼生,而朝晝異候,寒暖不適,此時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近日水剌,益有差勝之勢乎?上曰,差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足部傷處,漸有差減之勢乎?上曰,今則踐履加勝,爪甲靑黑處,初慮其瘀血,而今則無之,似是藥水入染而然矣。副提調趙明翼曰,頃日酌獻禮時,或慮其行步之不如常,亦不無添傷之憂,而行禮無事,亦無添加之節,甚以爲幸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察乎?上曰,不必診察,使醫官但診脈,宜矣。醫官權聖徵,診脈後退伏曰,脈候調均,無他別證矣。金應三,入診後退伏曰,脈度如常,左右調均,此無可慮,而惶恐敢有所仰達,頃日製進生脈散,已盡進服乎?上曰,姑未盡服矣。興慶曰,明陵陵幸,若以聖上孝思無窮之意言之,誠知一日之爲急,而卽今日候猶有殘暑,此已可慮,尤況足部傷處,雖已向差,而步履尙未如常,雖以馳道兩邊之禾穀言之,若過五六日,則盡可收穫,以小臣愚慮,差退陵幸,則其於愼聖疾寬民弊之道,似爲兩便,故惶恐敢達矣。明翼曰,頃奉下敎,雖卽日行幸,亦未爲不可,而卽今行步,雖或如常,園陵登陟,自與平地,步履絶異,上下登降之際,安知無添傷之慮乎?小愈之戒,不可不存,姑退日期,未爲不可矣。上曰,頃日下敎,以情理言之,雖卽日謁陵,未爲不可,而遲遲至今者,蓋慮行步之或妨,初以望間擇日者,意亦有在,而猶以爲晩,使之進定,今何可更退乎?且足部所傷,元非大段,初非骨節受傷之比,況今差復已久,非可慮矣。馳道禾穀之所傷,與禧、孝陵不同,其廣甚大,似無踏傷之慮,而觀光者,或不無蹂躪之患,而道傍冒耕,民習可惡,此則雖或入之,何可以此而拘礙乎?至於陵上高低,西道非東道之比,崇陵,最爲高峻,而以今步履之如常言之,猶不足慮,況明陵乎?興慶曰,卽今聖上,自量凡百,果無萬萬可慮乎?如有一分未盡平常處,則後雖有悔,其何及乎?上曰,不須深慮矣。上曰,慶尙水使進來。柳經章進前伏,上曰,履歷爲之。經章起伏曰,乙巳春登科,宣傳官、備邊郞、訓鍊主簿、刑曹佐郞、都摠都事、參上宣傳官、祥原郡守、訓鍊正、滿浦僉使、安東營將、禁軍將、行首宣傳官、雲峯縣監、驪州牧使、金川郡守,今爲水使矣。上曰,所懷爲之。經章,又起伏曰,旣未赴任,別無所懷之可達矣。上曰,水營,在於何處?經章曰,在東萊矣。明翼曰,宣諭乎?上曰,宣諭,可也。明翼,展讀宣諭。經章,俯伏以聽,讀畢,明翼曰,水使先令出去乎?上曰,先令出去,可也。經章,遂退出。上曰,柳經章,何許武弁乎?興慶曰,故參判柳之發之曾孫,門地如此,爲人亦如此,前後履歷亦好,極是可用人矣。上曰,以外貌觀之,爲人極甚堅固,似是可用矣。興慶曰,今以義州府尹、平安監司兩狀啓觀之,誠不勝駭憤者,惶恐敢有所達矣。上曰,今以鳳城稅官馳通見之,事甚可駭,未知謄來之際,譯官,潛爲謄出乎?抑對彼而直爲謄來乎?灣尹、西伯,亦受之而狀啓乎?或不受而先爲取稟乎?興慶曰,此事誠可痛駭,稅官,在彼中,不過一微官,安敢爲如此悖慢之語乎?況後市,是申咨禮部之事,雇車,乃八年餘已行之例,則亦不可猝然變改也。蓋其馳通,設機謄出,不爲受置,而備堂中,或以灣尹之上送,不可無請罪之擧云矣。上曰,誰其爲言如是?興慶曰,戶判李廷濟、參判宋眞明之言,皆如是矣。明翼曰,此與直捧有異,重臣宰臣,想未及詳悉狀中辭意而然矣。上曰,此必未及詳見之致,灣尹,無受置之事,灣尹、方伯,不必爲罪,稅官,不過一微官,而其所遣辭,如是悖慢,此實前所未有,而況以此事,旣有咨文,則不待禮部回咨,渠何可從中發通,擅恣如是乎?彼中之無紀綱,據此亦可知矣。興慶曰,今此馳通,當爲不捧,而當初謄來,旣由於設機,則不知其裏面辭意,而公然退斥,似不成說,直以旣見後辭語之悖慢,而據理嚴斥,未爲不可矣。上曰,都承旨之意,何如?明翼曰,此係廟謨,固非小臣之所可議到,而旣承下詢,不敢不言矣。今此馳通,以設機謄出爲言,未知其何以設機,而果於彼人所知處謄來,則直斥以辭語之悖慢若是,汝以一稅官,何敢乃爾?嚴斥不捧,若於彼人不知中謄出,則開見後斥之,以汝何敢有此等語云云,而嚴辭以却,實合事體矣。上曰,都承旨所達,儘好,以此兩條,題送書目,宜矣。{{*|此一條出於擧條}}興慶曰,俄以稅官馳通事,有所論稟,而外議多以爲,此必由於我國商賈,交通煽動之致,蓋我國商賈輩與彼人,不無符同之事,故或有此等意外之事,甚可痛惡矣。上曰,今者馳文,蓋由於彼我商賈作俑之致,前後使行,若以商賈之犯禁者,摘發梟示,則必無如此之弊,而不此之爲,故有此辱國之事,尤極痛駭。今番使行,若有商賈犯禁之事,則卽其地梟示後啓聞,以懲日後,而法者,乃所以先飭勵也。不先飭礪,先用其法,則非王者用法之意,先以此,分付所經各道,俾無犯此律,而若此之後,其若犯之,此不遵敎者也。其雖梟示,何足惜也?{{*|此一條出於擧條}}
○興慶曰,聞曾前己酉使行時鳳城稅官,以雇車事,有所阻搪,使行之留滯柵門外,至於數日云,誠可痛駭。今者鳳城稅官之馳通。如此,而陳奏使行,適當此際,彼雖或有如前生梗之事,必須堅守定式而勿撓,且使譯舌輩,善爲周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此一條出於擧條}}
○上曰,我國,若有一分紀綱,則爲今日臣子者,如此無倫之語,何可恬然受置,而不知驚動乎?此馳通,若終未免受置,則譯輩當從重科罪,灣尹、道臣,亦拿處而後,紀綱方可振肅矣。書出此意,使灣尹、道臣,知之,可也。{{*|此一條出於擧條}}
○上曰,俄已言之,而今番使行,不無難便之端矣。古語云,作事謀始,頃年尹淳之入去也。始罷雇車,當初革罷之意,非不爲好,而終始無利於彼人,故有此事端,到今思之,終不如不罷之爲好,凡事因舊之爲便,而惟其不因舊,故事事如是,誠可悶矣。然推此一事,亦可知彼中之無紀綱,而今若一向防塞,則或不無生釁之慮,古有爭桑生事之事,此最可慮矣。興慶曰,此事不可不十分審愼而爲之矣。上曰,輔養官中鄭贊成,則不但在遠,觀其書啓,有待病間上來之意,而李眞望則在近,何不上來乎?上來後,凡事方可擧行,而至今不來,誠可異矣。興慶曰,鄭齊斗則年老,且在遠,其上來與否,雖不可知,而李眞望則旣在近地,且無可辭之義,似當非久上來矣。上曰,向者豐陵,以爲若見侍講院之更設,則無復所恨云矣,今者輔養官之差出,便是春坊之更設,若思此義,則今日臣子,寧有撕捱於此耶?自政院,申勅,可也。{{*|此一條出於擧條}}明翼曰,臣於近來無紀綱之聖敎,亦有所仰達者矣。大凡山事孰不爲重,而其於求占之際,宜觀其主客是非,而近來弱肉强呑之弊,去益轉甚,奪人之山,視諸奪人之家,厥罪較重,聖上卽祚之初,每有申飭之令,故不至於太甚矣。此禁,近漸懈弛,傍占之患,無所不至,臣,纔經畿藩,習知其弊,大略言之,山主雖或有廣占之失,而奪之者爲尤非,此必有各別申禁之擧然後,稍可防遏而近緣京兆回啓之遲滯,一年二年,每患有因仍未掘移之弊,分付京兆,趁卽回啓禁斷,俾無見奪抱冤之患,何如?上曰,此則前後申勅,非止一再,而都承旨所達,又如此,出於擧條,使卽回啓禁斷事,更爲申飭,可也。{{*|此一條出於擧條}}
○明翼曰,頃見朴弼榦啓辭,則以科場之不嚴,請加申勅,而其中,有已占小科者,冒入監科,至有同場人目覩之語,其在臺體,固宜覈論目覩之人,而不此之爲者,已極爲非,伊時處置請出,尤極不當。臺啓纔發,科變繼出,犯禁人中鄕儒愚迷之輩,固不足道,而京華子弟,亦有肆然犯法者,如黃處奎爲名者,卽黃晸之姪云,尤豈不萬萬痛駭乎?上曰,果是晸之姪乎?晸,卽爾章之子也。此與黃處信,爲同宗乎?明翼曰,不然矣。上曰,臺諫處置,果誰爲之?明翼曰,大諫李壽沆,爲之矣,此係科場重事,不可不一番問之,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興慶曰,近來科場不嚴,變怪多端,至於京華子弟,亦共冒犯,誠極寒心,而但發問臺臣,終涉如何?雖有目見之人,旣非臺臣之親見,則其間,又當有言階,以此問之,豈不難便乎?明翼曰,此雖非臺臣之親見,而旣有目覩者,則所謂目覩者,不可不究問嚴覈。且以臺臣事言之,當初發啓時,固當直論其目覩之人,而囫圇說去,此一段則終不可不問矣。上曰,此與臺臣之目覩,有異,固難盤問,雖欲問之,勢將發緘,緘問臺臣,豈不大關後弊乎?置之,可也。上曰,極有慨然事,欲言之而幾忘之矣。近來學士最多,而法講,兩次欲設,而因玉堂之不備,小雅餘存無多,而尙未能了當,豈不深慨乎?近日帶職者,果幾人耶?趙迪命之旣出而旋入,亦何歟?興慶曰,迪命則聞其父有實病云矣。上曰,副學,若出仕,則可以畢講矣。興慶曰,如韓顯謩,本以行公之人,復事撕捱,終涉不當矣。上曰,韓顯謩,則以朴文秀眠如羊之說,爲嫌,而終是託辭,渠本不欲更爲出脚,故藉此爲托,而靈城之言,終亦不緊,頃日宋眞明之一遞,亦是不可已之事,而因其辭單之捧入,惹起鬧端,此實靈城之大病痛,而亦其本習,何不商量,而過以爲嫌耶?興慶曰,是則不然矣。其人本習,雖曰如此,秩居宰列,且兼籌堂,而公肆詬辱,無所不至,則旣受其辱者,雖欲無辯,烏可已乎?雖以向日尹惠敎事言之,惠敎之爲人,自上亦旣屢使之矣,庶可俯燭其人之醇實無它,卽其本色,必無與人相較之理,而惟其叱辱無限,故不得不疏辨,而似聞其時酬酢,不止於疏辨所陳,文秀之疏,亦多刪減之語云,是亦非可怪者乎?明翼曰,文秀之辱,無人不受,頃日玉堂酬酢之語,亦多詈辱,副學引嫌,可想其不獲已也。上曰,此實靈城之病痛矣。
○興慶曰,卽今史局事,誠可悶矣。翰薦之四次見敗,實是前所未有,別兼當次之人,所當卽爲擧行,而互相推諉,一味泄泄,其中閔亨洙無故,而每以誣上二字,深懷不安,不敢遽然出當,向者自上,旣以忘之爲敎,則似不必一向過嫌矣。上曰,閔亨洙,則欲以誣上自處乎?以此引嫌,極爲過矣,吾則已忘之,付諸先天,而猶復不忘者,抑何意也?吾旣忘之,則渠亦忘之,可也,以此勅勉,且以豐陵對擧之說,推之近事,其言果是,今番則勿爲單薦生梗事,竝爲申勅,可也。{{*|此一條出於擧條}}諸臣,遂退出。
○乙卯八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參贊官李潝,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尹敬周,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上曰,明日欲爲晝講,副學之病,不至大段否?檢討官兪健基曰,尹惠敎病情,雖非時急之症,而原委則深矣。上曰,病雖不輕,旣非時急之症,則明日晝講,足可進參,史官出去,以明日晝講爲之之意分付,副學,待明朝牌招事,竝爲分付,可也。{{*|以上兩條竝出榻前下敎}}記事官尹敬周,出去分付後入來,健基讀綱目自夏五月蝗,至以董承爲車騎將軍。上曰,承旨讀之。潝,自夏袁術北走詔劉備將兵邀之術還走死,至秋八月曹操進軍黎陽。上曰,小退。諸臣,遂退出,夜幾二鼓,復令入侍。上曰,注書讀之。敬周,自冬十一月張繡來降,至孫權,使其將賀齊,討黟賊平之。盡一卷,讀畢。健基曰,以三國時勢言之,群雄互爭,兵連禍結,生民塗炭,此莫非桓、靈諸君,不能盡君之道而然耳。此豈非千百世後爲人君者,所當監戒處耶?上曰,然矣。健基曰,凡天下事,自有大勢所歸處,如袁紹者,本非英雄之才,而一倡大事,天下智能之士,莫不影從而雲附,雖其畢竟無所成就,而當初主盟者,蓋由於大勢所歸耳。天下事,大抵如是矣。上曰,袁紹,其時壯矣,而此不過席父兄之勢而已。天下之事,豈必盡歸之耶?亦不過門生故吏矣。健基曰,袁紹旣是無謀無能,不足有爲之人,故當初氣勢,非不壯矣,而畢竟到來無所成就,且以袁安之子孫,又無心於王室,則此尤忝厥祖之大者矣。上曰,袁紹終是無謀無才之人,雖欲爲曹操之事,決不可得矣。潝曰,曹操雖似奸雄,才猷智略,豈紹之敵手乎?紹不過庸才耳,此所以乍起旋敗者矣。健基曰,不必曹操爲英傑,以三國人才論之,孫策,眞是英豪,如收攬太史慈之事,豈非英傑所爲耶?上曰,儘英傑矣。吾有一處未諳之語,每欲問之矣,漢之昭烈自是仁厚之君,且有舊於呂布,而當操之斬呂布也。昭烈,若一言,則布有可生之道,而終無一言相救者,何其不仁之甚耶?意者,昭烈,知呂布之梟雄,決不可服使,而爲患他日,則必無窮,故或者假曹操之手而除之耶?此似用意矣。健基曰,以昭烈仁厚之心,必無用意之理,而從古英雄之慮,或有此等猛烈之處,若徒有仁柔之心,而一於寬容,則何以爲昭烈乎?潝曰,如呂布之跋扈梟勇之姿,殺之除害,留之爲患,此昭烈之所以無一言相救者,祗此一着,尤見昭烈之爲英雄矣。上曰,陳宮、陳登諸人,果有爲漢之心乎?健基曰,兩人,俱以名下有聲望之士,雖無別白可言者,而終是爲漢之人矣。上曰,兩人之爲漢與否,雖無指摘可言者,而本其行事,終有賣布貪功之嫌,此是詭術,甚非臣子以道事君之意也。如韓嵩者,去就豈不明白耶?爲人臣者,當以韓嵩爲法,可也。潝、健基僉曰,上敎好矣。上曰,曹操之自初所秉之義,自以爲奉天子之令,號令諸侯爲言,當時自孔融、荀彧以下,皆推尊以爲義理,而獨孔明,始言挾字,挾字卽憑藉縱恣之意也。孔明此言,可見所見之甚高,而亦可見筆法之森嚴矣。健基曰,孔明,何可易言哉?管仲、樂毅,雖是伯者之佐,而其功烈成就之嵬卓,果何如也。而其所自比者,輒在於此兩人者,亦豈無所見而然耶?及其許身一出也,所成就如彼,至今照人耳目,先儒之稱詡以三代上人物,豈虛語也哉?潝曰,孔明,自是學問中人,其所見之高卓,筆法之森嚴,固其宜也。況三國之時,天下之人,皆不知曹操之爲賊,而獨孔明,以爲名雖漢相,實則漢賊,其所爲言,尤豈非明白痛快乎?上曰,然矣。上曰,丹陽郡吏殺太守云者,綱語是筆法耶?健基曰,郡吏之殺長吏,便是自下犯上之變怪,不得不特書於綱,以爲垂後之戒矣,此實朱子之筆法矣。潝曰,綱目一書,何處非朱子之衮鉞,而此等處,尤宜爲後世末俗之警戒者矣。上曰,其言,儘好矣。上曰,荀悅事,何如?其言則切實矣。健基曰,如荀悅者,所見之超詣,所言之切實,殆非近世人,所可議到,若其四患五政之說,旣是爲政之要道,況誠以行之,固以守之,簡而不怠,疎而不失等語,眞切的當。切實之上敎,非不爲好,而但其志趣卑下,托身非所,終有苟且干冒之弊,如此人,其言雖好,將安用哉?潝曰,凡人,當先觀其一身之出處去就,明白正大,無可疵纇而後,方可議其言論之是非好否耳。此人則士君子立身大頭臚處,已多不好,其言之切實不切實,何足道哉?上曰,是矣。然凡論人,當於不好處,觀其好處,可也。上曰,孫權母吳氏,特於綱,書卒者,抑有筆法乎?健基曰,儘有之。吳氏是女中丈夫耳。平日行事,固多可稱,況其生子如孫策、孫權,則其母不賢而能生如此子乎?且其病篤時,引張昭等,屬以後事者,尤豈易易耶?宜其特揭於綱,使後世,知爲賢夫人,亦不妨矣。潝曰,綱目中一言一字,皆有意義,特書於綱者,除非其人,有可稱之賢,其事,有可譽之實,則不足以書,況卒之一字,尤非人人之所可得以輕與者,今玆之書綱者,其意豈偶然哉?此等處,尤宜留意看也。上曰,是矣。健基曰,臣,每於昭烈見孔明於隆中一款,未嘗不爲之三復歎息,自古人君之積誠求賢者何限,而獨於昭烈三顧風雪之事,千載之下,猶可想像其恢業,而欲定禍亂,盡誠而不憚勞苦之光景也。惟其如是也。故所以得識時務之俊傑如孔明者焉,向非昭烈盡心求賢之誠,則何以致此賢豪,而能成中興之烈耶?此不但孔明智略之有過人者,實亦昭烈,有知人之明,而兼有急賢之誠故也。其契合之昭融,經濟之密勿,此可見矣,玆豈非後人之所可感歎,而不能自已處耶?潝曰,此等處正好講討,使昭烈而不遇孔明,則三分鼎峙之勢,其成就,未可知,使孔明而不遇昭烈,則平生自許之略,其展布,亦未可知,是以,君臣相遇,自古而爲難,或千百歲而一遇焉。惟其有孔明之賢,故能遇昭烈,惟其有昭烈之德,故能遇孔明,君臣際會之盛,三代以下,猶可以想見其相與之際矣,於此,益見爲人君者,尤不可不急於得人矣。伏願殿下,惟是之監,而得人之是急焉。上曰,此等處,儘好,可不留意焉?上曰,劉表,何如人耶?健基曰,表亦非等閑人物耳。當其據有荊襄也,外無侵攻之患,內盡保守之策,雖其智慮,不能經遠,都無天下四方之志,而大略論之,亦非渠諸子之所可與比也。潝曰,劉表之據有荊州,初不過乘時待會而已。豈有過人之智略而然耶?無足可言矣。上曰,劉表雖甚才劣,而保守本業,不至墜失,亦可謂守本分則極矣,但其無經遠之念,不能立嗣以長,畢竟身死之後,擧其基業之重,而附之於弱子庸臣,不能保有,而擧而與之於曹操之奸雄,此甚可惜矣。如孫權者,眞是英雄矣。當操之順流而下也。其威聲所及,孰不爲之膽落心悸,而能覺悟於周瑜、魯肅之言,不肯納降,其斫案一言,至今讀之,猶有生氣,使人髮爲之豎,而於此,尤見任賢使能之效矣。健基曰,孫權,何可易言哉?地理則有長江天塹之險,輔佐則有周瑜、魯肅之賢,人心則固結於下,而又兼之以孫權之英雄,據而有之,委而用之,撫而安之,惟此一着,實有大過人者,雖其大勢所歸,或不及於曹操,而儘是當時之第一豪傑矣。潝曰,孫權,果英雄矣。當其赤壁之戰也,曹操氣勢,何等雄壯,而聞周瑜之一言,而知納降之爲辱,片言定計,委任而不疑,終成赤壁之功,非英雄而能若是乎?雖其覺悟之可貴,而能用如周瑜、魯肅者,爲尤可貴,此莫非任賢使能之功效也。以此言之,任人爲上矣。上曰,其言,是矣。諸臣退出。
==8月3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仕}}南泰耆{{*|呈辭}}。假注書姜鳳休{{*|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昧爽,有霧氣。
○吳瑗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在外,掌令朱炯离,呈辭,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七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洪景輔啓曰,假注書姜鳳休,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柳時模原情啓目,傳于洪景輔曰,曾有下敎,則渠當只陳事實而已。而侵斥上官,更爲捧招以入。
○有政。
○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申昉未肅拜,參議曺命敎呈辭,右承旨金浩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右副承旨吳瑗進,以李以濟爲掌令,宋寅明爲內醫提調,李匡輔爲禮曹參議,趙裕壽爲判決事,許集爲宗簿正,李三齡爲典籍,李思悌爲引儀,尹陽來爲右參贊,閔樂洙爲宗廟副奉事,李周鎭爲西學敎授,申晩爲中學敎授,金廷鳳爲江春黃場gg黃腸g敬差官,沈宅賢爲尙衣提調,校書副正字單,韓時泰,以李彦燮、呂光憲爲副護軍,洪鉉輔、金龍慶、洪聖輔、金尙翼爲副司直,姜鳳休、李昌誼爲副司正。
○以別兼春秋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吳瑗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備邊司草記,傳于吳瑗曰,此草記,若下批,則將與昨日下敎有異,姑待此狀啓之來,此草記,留置備局。
○吳瑗,以禮曹言啓曰,去七月二十八日永禧殿酌獻禮時,上曰,第二室影幀傷處,年久後,不無漸至漫漶之慮,古有弓劍莫攀之語,弓劍尙然,況三百年奉安之影幀,一朝漫漶,而瞻仰無所,則其在情理,豈不缺然哉?趁此不甚漫漶之時,移模一本,新本則姑勿展奉,前頭舊本,若至漫漶,以新本換安,則事甚得宜,此意遣禮官,問議于時、原任大臣奉朝賀,及在外儒臣處,可也事,命下矣。卽爲問議,則左議政徐命均以爲,臣於今春,承命奉審後,已有所陳達,今此下敎,實出深長之慮,無容別議,而移模之際,或有未盡,則亦似重大,十分商量,恐爲得宜,伏惟上裁云。右議政金興慶以爲,臣於當日下詢之時,旣以移模允當之意,有所仰達,今無容別議,伏惟上裁云。奉朝賀李光佐以爲,影幀移模事,今此下敎,實出於聖慮之深遠,必待舊本漫漶,方爲展奉新本,亦甚合於事宜,俱無容別議,但念畫師之善寫眞者,或死或老,深恐傳模之際,有所未盡,此則惟在十分飭勵,待草本出後,更容審察而商稟矣。臣眩病,方苦苦,仰對之辭,似多失錯,不勝惶悚,伏候gg惟g上裁云。奉朝賀閔鎭遠以爲,臣於丙午春,承命奉審永禧殿第二室影幀,其後酌獻禮時,亦爲陪從,自上以影幀漫漶事,有所俯詢,臣對以今者漫漶如此,日後歲月浸久,則恐至於無所瞻望,依頃年慶基殿影幀,別爲模寫一本,恐爲得宜云,而諸臣,皆以爲重難,故姑寢之矣。今此下詢之意,卽是臣前日之所達,而聖敎所謂移模一本,姑勿展奉,舊本漫漶,瞻仰無所,則以新本換安云者,尤爲允合於事體情理,無容別議,伏惟上裁云。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以爲,今此移模一節,聖慮實出深長,而曾在先朝慶基殿影幀,亦有移模之擧,考之典例,似無可疑,以臣膚淺之見,無容別議,伏惟上裁云。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以爲,影幀移模之不可已,聖敎至爲允當,而群下之不能無異同之議者,不但爲事體之至重,或慮幀軸漫漶,傳神倍難耳。然此則當待模本出後,十分審察,更容稟議,恐不可以此遲疑於移模之擧,伏惟上裁云。在京時、原任大臣奉朝賀之意,如此,爲先書入之意,敢啓。傳曰,大臣獻議皆若此,依議施行,惟設都監,待儒臣獻議擧行,且欲諭者,大臣禮官,夕講入侍。
○吳瑗啓曰,明陵改莎草時,禮曹堂上,當爲進去,且有夕講時,大臣禮官入侍之命,而判書金取魯,章陵丁字閣奉審事出去,參判趙最壽,孝陵石物塗灰事出去,新除授參議李匡輔,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乙卯八月初三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趙顯命,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尹惠敎,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姜鳳休,記事官宋儒式,編修官吳命季,武臣副護軍趙儼,宗臣星昌君濡。上讀前受音,自魚藻,至黍苗。惠敎曰,使下番替讀,何如?上曰,依爲之。健基,讀自隰桑,至綿蠻,具音釋大旨,上讀新受音訖。惠敎曰,隰桑章大旨,蓋是喜見君子之詩,雖不知君子之爲何人,而興中有比意也。上曰,然。惠敎曰,心乎愛矣,何可忘之?語意有所在。健基曰,此有眞心不忘之意,可見忠厚之義也。上曰,然。惠敎曰,此與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同意,而白華章,言幽王之事,而大旨,則端本爲治之意也。健基曰,白華,多有怨懟之意矣。上曰,與綠衣章少異。惠敎曰,二三其德之言,果不免有怨意矣。上曰,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刺其夫之相棄也。健基曰,鍾鼓于宮者,比誠意而言矣。上曰,小註有之。尙賓曰,儒臣之言,好矣。誠者,有諸內則形諸外,殿下之行於內者,誠則發於外者,無不誠矣。上曰,所達,好矣。惠敎曰,黃鳥章大旨,爲鳥言,以自比其意,似涉如何?顯命曰,此近於興矣。命後車之說,其可爲鳥言乎?上曰,大意何居?健基曰,微賤勞苦之意矣。上曰,思其休息之意耶?健基曰,飮食,微賤者之所望,命車,勞苦者之所望矣。上曰,特進官之意,何如?陽來曰,此非樂土之意,不過勞苦之辭也。惠敎曰,止隅,黃鳥所止之處,非欲去樂土之意也。大學,亦有引喩之意矣。上曰,黃鳥則得其所矣。健基曰,古人引詩之意,亦有斷章取義之處矣。顯命曰,人主有君師之責,若盡其道,則民皆樂生而自無勞苦之歎矣。上曰,所達,好矣,時世之說,爲此發也。顯命曰,《國語》,云齊朝駕則夕極于魯者,非謂齊魯之相近也。上曰,果朝駕則可以夕極耶?畏不能趨者,必是役使之過於先王禮制也。尙賓曰,黃鳥之比,不一而多出於賦役之煩,此可見形容愁苦之意也。上曰,氣象,似悽慘矣。顯命曰,靈城君朴文秀,去月二十四日,遭其母喪,勳臣之遭親喪者,例自勳府,草記入啓,而卽今勳府,無行公有司堂上,故尙不得入啓,臣旣忝在勳臣之末,玆敢仰達,不但文秀爲眷待之勳臣,其母亦命婦之有賢德者,而今遽亡矣,良可傷惻也。上曰,曾聞其母有賢哲之行,向者靈城,自請赴燕時,其母爲之手着朝衣,勸使入闕,其賢可知,而今聞喪逝之報,予心,倍覺傷惻,其令該曹,各別致賻,可也。{{*|出擧條}}上曰,勳臣錦原君,方在罷職中耶?以試官見罷,重臣敍用,可也。{{*|出榻敎}}上掩卷曰,夕講爲之。{{*|出榻敎}}經筵官,竝退出。上曰,入侍注書何人?尙賓曰,姓名則姜鳳休,而本以京居之人,年來居鄕,而名人子孫云矣。上曰,承旨、注書,俱爲進來,尙賓、鳳休竝進伏。上曰,承旨詳問其四祖,有顯官,而告達,可也。尙賓,問于鳳休以對曰,其曾祖,蔭仕察訪聖期,其高祖,蔭仕敦寧都正煒,其七代祖,大司諫淸白吏叔突,而其旁親,則故相臣文貞公姜碩期矣。上曰,然則爾與監察姜鳳來,爲幾寸親耶?鳳休對曰,臣與鳳來,爲十寸親矣。上曰,然矣。諸臣,竝退出。
○乙卯八月初三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時。知事趙顯命,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尹惠敎,參贊官吳瑗,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姜鳳休,記事官宋儒式,編修官吳命季,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參議李匡輔,同爲入侍。上曰,弘文館古規,有領事入晝講之例乎?興慶曰,臣未及見之矣。上曰,朝講,例爲入參,而晝、夕講,有稟入之事矣。瑗曰,弘文館古規,未及考見而入侍,未能詳知,極爲惶恐矣。上曰,領事旣入侍,注書出去,持入冊子以與領事,可也。惠敎曰,使下番替讀,何如?上曰,依爲之。鳳休持入冊子。上曰,注書新進,無足怪,而頗爲緩緩,推考,可也。健基,讀新傳,具音釋大旨,自瓠葉,至何草不黃,上讀新前受音,自瓠葉,至何草不黃。惠敎曰,以瓠葉謂燕飮之詩而首言瓠葉,下言兔首,小註所言,其謙辭而亦不無勞苦之意矣。上曰,此意誠然乎?興慶曰,此不過相讌之詞,物雖薄,而在於誠意交際之道,如此而已。上曰,此不無樂賓之意。顯命曰,有誠而後,雖瓠葉兔首,猶可以待賓,所貴者,誠意也。上曰,然矣。健基曰,顯命之所達,不無所見,而槪言其在誠不在物之意也。瑗曰,詩不可以類而觀之,此何必知其幽、厲之詩也?健基曰,賓主交歡,不過乎誠,此外似無深意矣。上曰,漸漸章,有譏刺時君之意,而猶未快解也。興慶曰,采薇,上慰下之詞,此則自鳴之詞也。顯命曰,所謂將帥,非其人,故在下者,勞苦如此矣。上曰,然矣,以不遑出車等語觀之,其帥之非其人,可知矣。顯命曰,幽王之將,豈有可稱者乎?健基曰,此不知必爲將帥之詩,而專爲怨懟之辭,此以推之,則其時世可知,豕涉河月離畢之意,不可以泛看,自有深意之可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苕之華,周室已無可爲之詩矣。顯命曰,國家財力耗竭,人民飢困,觀於牂羊墳首等語,可知矣。上曰,衰世之事,例如此,而卽今世道,如三星在罶,廟堂之上,又當加勉也。興慶曰,綜核之政,必有此弊矣。上曰,朝廷無飭勵,正若此詩,雖以私家待奴僕之道言之,譙責,若頻數,則紀綱,反爲解弛矣。顯命曰,今日進講七章,無非怨苦之詞,若非幽、厲之時,則豈有如此之甚者乎?如此而國未有不亡者也。究其所以爲害之本,則出於幽王,此正惕然監戒處也。上曰,所達切實,當爲留意矣。上曰,有可問事,諸臣姑勿退出。興慶曰,日候頗熱,聖體若何,而足部行步之際,一向差可乎?上曰,與昨日下敎時一樣矣。興慶曰,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亦一向安順乎?上曰,好在矣。興慶曰,備局草記,有所仰達事矣。道臣有拿罷之請,更爲相議,則似有商量處置之事,且道臣拿罷,一道所共知,在彼警責之道,雖似然也。而亦未知何以爲之也。上曰,其草記殊甚率爾,昨已出擧條矣。上曰,今日諸大臣獻議,無異,更當問議於儒臣,而使大臣入侍者,意有所在,荏苒時日,實爲可悶,欲廣問于勳臣儒臣後處之,趙榮祏,方爲守令乎?尹德禧將入侍,而守令之曠官,亦可念也。金益周,在乎?興慶曰,在光州矣。匡輔曰,益周雖稱畫師,至於畫像之事,未聞其爲善手矣。上曰,尹德禧,以冠帶常仕後入侍,趙榮祏爲先使之上來,而不可務多入侍,畫員三人外,尹德禧付軍職,可也。莫重之事,不可無取舍,依戊辰年先看模範於禮曹勳府,可也。健基曰,諸臣家,多有功臣畫像,而小臣家,則果有曾祖伯曾畫像矣。上曰,參判李瑜家,亦有之乎?古畫模寫,似非難矣。興慶曰,自國家欲爲之,何難之有?上曰,古勳臣畫像,持來,使之模取,則君臣面目,自此可知,是亦好矣,諸臣畫像,收聚模取,亦一端也。處所甚狹,難以周旋,此亦宜預定,而影幀移模時,有告由之事,不可不躬進,而諸大臣,亦當奉審矣,奉安時,又當奉審矣。動駕雖頻數,屢次奉審,則似有毫末之益矣。慶基殿影幀,曾爲移安於資政殿矣。以自內奉審之,取便移奉,未安,而齋室若狹,則難處,大臣,當奉審乎?興慶曰,齋室之狹,小臣亦知之,旣已移模,則闕內移安,似得宜矣。上曰,其廣則已知,禮官奉審,亦可也。顯命曰,以齋室之狹而移安,則闕內移安,似宜矣。上曰,豐原之言,是也。匡輔曰,齋室雖廣,闕內移安,似好矣。上曰,其時,時御所移安乎?匡輔曰,考見日記後,可知矣。上曰,闕中則時御所,似涉煩擾,諸臣之議,何如?興慶曰,似無屑越之事矣。健基曰,考戊辰年日記後,可知矣。上曰,明日禮官奉審,可也。瑗曰,判書、參判,皆在外矣。上曰,待其入來爲之,可也。匡輔曰,新舊色,淺深各異,何以爲之?極爲惶恐而敢達矣。上曰,此則不難矣。諸臣入侍,皆告達善畫者,可也。顯命曰,小臣所欲試者,沈師夏也。匡輔曰,稍解畫格云,而自是病人,不可猥試矣。鄭敾,亦能之云。上曰,年已老矣。然而如此之人,使之給馬上來,可也。普赫曰,梁希孟,亦頗能之矣。上曰李{{!|𤦮|⿰王治}}、梁希孟,亦使之一體上來,可也。瑗曰,功臣畫像本,何以爲之,而幾本上來乎,下敎何如?上曰,在近勳臣二本,持來可也。考戊辰謄錄後,使勳府持來,模寫于麒麟閣,可也。興慶曰,模寫後,卽欲覽耶?上曰,知某某畫像有之後,自勳bb府b,收議草記取來,可也。健基曰,不必求遠,取近似好矣。上曰,靖社諸功臣畫像取來,可也。興慶曰,好矣。上曰,古畫像,易漫漶,儒臣家畫像,則不至於刓乎?健基曰,有曾祖伯曾畫像,而無漫漶之事矣。上曰,有問於豐原事矣。慶基殿綃本,永禧殿綃本,先後其能詳知耶?顯命曰,未能詳矣。上曰,北道,龍興故都也,太祖畫像,至今奉安,而無漫漶之事,而永禧殿影幀,諸臣,瞻拜乎?匡輔曰,慶基殿綃本,臣亦曾已仰瞻矣。今瞻拜永禧殿影幀,則無異矣。上曰,癸巳年則自內織綃,故於義宮,有廣機善工矣。上曰,諸臣所達,甚多,只出下敎中緊條,可也。視事縕譯間頉稟事,榻前定奪。上曰,影幀移模事,諸大臣之意,亦無異見矣。設都監則當待儒臣獻議之來,而凡事,不可不預待,頃日入侍畫員朴東輔等三人外,固有之,而諸臣,曾以趙榮祏、尹德禧之名,仰達矣,此外,亦有精於畫法者乎?諸臣,如有所知者,陳達,可也。興慶曰,曾見李{{!|𤦮|⿰王治}},善爲畫像矣。上曰,金益周亦在乎?興慶曰,李{{!|𤦮|⿰王治}}、金益周,俱在湖南矣。顯命曰,此外湖南,畫師甚多,而其中梁希孟,最優矣。上曰,宜寧縣監趙榮祏,使之斯速上來,尹德禧,付軍職冠帶常仕,李{{!|𤦮|⿰王治}}、金益周、梁希孟,亦令湖南道臣,給馬上送事,分付,而戊辰年,亦有功臣畫像試模之例,靖社功臣中有畫像處,使勳府,書入稟定取來,置于麒麟閣,以爲試模之地,可也。上曰,臨模處所,不可不預定,而頃日酌獻禮時,諦視齋室,則甚爲狹窄,決難周旋,奉安于宣政殿,似好。戊辰年則影幀,自慶基殿奉來,故模寫于資政殿,禮節固然,而今則有異於此,模寫之時,不可不屢次躬進奉審,今若臨模於齋室,則動駕自當頻數矣。今爲動駕之頻頻,移安于此處,亦似未安,諸臣之議,何如?興慶曰,果甚狹窄,移安于宣政殿,似宜矣。顯命曰,齋室,旣非殿宇,則設使不甚狹窄,其在道理,固當移安於法殿矣。上曰,豐原之言,是矣。然事當詳審,禮判復命後,卽詣永禧殿,奉審齋室廣狹,而影幀,雖不敢審其高廣,先度殿宇之高,諦審御榻之高,又從下審度御榻之廣,則可以詳知綃本廣長矣。詳細奉審後稟定,可也。上曰,移模綃本,臨時織造,則必有不精之慮,且尙方,似無廣綃機,而癸巳年則自內織綃,故於義宮,有廣綃機,及善手工人矣,禮判奉審後,卽令尙方,織造綃本,可也。{{*|出擧條}}
==8月4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仕}}南泰耆{{*|呈辭}}。假注書姜鳳休{{*|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吳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生進放榜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八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神方仇非萬戶李德龜處給送。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京畿監司李眞淳引見。
○吳瑗啓曰,監、兵使遞來後,親納密符,例也,而前京畿監司沈宅賢,以身病陳疏,所受密符,使褊裨替納,原疏纔已退却,而密符替納,事體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由限已過,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洪景輔,別兼春秋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吳瑗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浩啓曰,下番兼春秋金廷鳳,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吳瑗啓曰,戊辰年,影幀,資政殿奉安時,慶德宮,爲時御所乎?考出日記以啓事,下敎矣。取考本院日記,則影幀,奉安于資政殿,在戊辰四月初八日,而時御所則昌德宮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禮曹言啓曰,明陵兩陵上莎草修補吉日,以今八月初五日卯時,敬陵兩陵上石物塗灰,同日巳時,昌陵兩陵上石物塗灰,同日申時,推擇啓下矣。本曹堂上各一員,當爲分進,而自前如此之時,多有兼進之例,先詣明陵莎草修補後,敬陵、昌陵石物塗灰之役,則次第進去監蕫畢役,何如?傳曰,允。
○吳瑗啓曰,觀象監提調申思喆,以明陵陵上莎草修改事,今當出去,而勢將經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備忘記傳于吳瑗曰,今日內乘別軍職宣傳官,駕後別抄試射時,駕後閑良高尙屹,六兩三矢俱一百四十二步,直赴殿試,駕後出身金聖漢,一矢一百四十六步二矢一百五十步三矢一百五十二步,加資。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八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屢承恩命,益不勝惶感之至,而臣方淹病在告,廢闕職任,而冒食常廩,終有所萬萬不敢安者,不得祗承,尤增悚慄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掌令朱炯离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新除授掌令李以濟,時在公洪道公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敎京畿監司李眞淳書,王若曰,禹分五百里五服,甸惟居先,舜咨二十有二人,岳乃爲統。若我東始劃爲八路,而畿內,允則於四封。責雖均於澄淸,擇任倍重,理宜優於根本,爲治最難。密邇園陵,春秋,謹審護之役,迫近京輦,水陸,控都會之衝。況經辛壬之饑。蕭然數百餘里民戶,誰寬乙丙之慮,按玆三十六州官長。惟卿,名祖賢孫,妙齡華譽。鑿鑿抱適時之器,默若無能,恢恢有煥猷之文,恥於自衒。至於詳明廉謹之發於政,試諸內外大小而奏其功。海西著治,考績,稱爲第一,城南監賑賴活,奚止萬千?予眷冞深,特授晉陽保障之任,人言太誤,尙歎柱後惠文之章。與其授之一縣一州,有焉用牛刀之歎,莫若畀以之屛之翰,致乃展驥足之能。肆中朝軫原守之難,而內史煩汲公之出。玆授卿以京畿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開城府留守江華府留守。卿其欽玆四國旬宣之命,懋哉三輔摠治之方。綜事務,如陶士行,罔有遺於細事,律貪汚,若蘇史寧,或恕於故人。惟頃年按察之治,固已東藩之素著,伊良役通變之策,亦嘗前席之備陳。一路星臨,宜副君實觀人之語,九里河潤,佇聞京師蒙福之謠。至於稟裁,厥有條敎。於戲,非寬弘,無以鎭安衆志,非公嚴,無以彈壓諸州。嗟寧考剛明之褒,曾在擢先卿之日,體寡躬倚毗之意,毋使忝乃父之風。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吏曹參議知製敎曺命敎製進。
○乙卯八月初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京畿監司引見時。京畿監司李眞淳,右承旨金浩,假注書姜鳳休,記事官宋儒式,編修官吳命季。上曰,卿,曾經藩任,到界後,着念奉職,可也,有何所懷,而亦有所聞耶?眞淳曰,曾有所聞,而異於所見,到任後,當有啓聞矣。上曰,今番陵幸時,各別申飭,俾無一禾一穀害傷之弊,可也。眞淳曰,道路頗闊,似無所傷矣。浩曰,臣曾於待罪楊州時,修治道路,道路甚闊,今此陵幸,似無所傷矣。眞淳曰,畿輔,自是重地,而元無物力,雖當辛壬,自國家有變通之事,故前監司趙明翼,頗有儲置之穀云,而臣雖欲儲得,無他措手之處矣。戶曹惠廳等物力,貸得以爲儲聚之地,何如?上曰,至誠所到,金石可透,有志者,事竟成,到界之後,各別惕慮,節用如治家事,可也。地部惠廳貸下,有同割肉充腹,惟在善爲變通,粒粒聚合,則積小成大,月有餘而歲有餘矣,何患乎無措手之地乎?只在一心奉公而已也。眞淳曰,京畿貶罷守令,陽川、砥平、麻田,而此時守令,一時爲急,且當陵幸,不可不斯速差出,惶恐敢達。上曰,陽川縣監、砥平縣監、麻田縣監有闕,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數日內,使之辭朝之意,分付,可也。{{*|出榻敎}}浩,讀敎諭書,又讀別諭。上曰,承旨進前,書傳旨曰,今者謁陵之道,本是大道,幾無傷其禾穀,而民心不古,起耕犯道,其餘修治,不無汎濫,纔以此面諭道臣,而修治之後,當爲摘奸,若有一禾一穀所傷者,當該修治差員,其宜從重飭勵,以此分付畿營。
==8月5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出使}}南泰耆{{*|呈辭}}。假注書姜鳳休{{*|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吳瑗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掌令李以濟在外,朱炯离呈辭,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留公事,六曹長官,及備局堂上中,亦無稟定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吳瑗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九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以副修撰閔亨洙上疏。傳于金浩曰,不爲賜批,而欲下敎於筵中矣,今番則下批,卽爲牌招,此後如此疏,勿爲捧入。
○金浩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纔以特敎出牌矣,趙明澤,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閔亨洙,別兼春秋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浩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浩啓曰,卽伏見公洪監司柳儼,今春夏等褒貶啓本,則藍浦縣監沈佖,以姑從末減爲目,新昌縣監盧以亨,以難責蘇殘爲目,則竝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平澤縣監徐宗朝,以無得無失,何必峻考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兪勉基爲麻田郡守,尹師道爲陽川縣監,權義衡爲砥平縣監。
○吳瑗,以內乘提調意啓曰,旗軍洗馬,及陵幸坐馬時,本寺正,例有進鞭差備,而正申致謹,以書狀官,今方赴燕,不可不變通,正申致謹,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普昱爲司僕正。
○吳瑗,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明陵擧動敎,是時入把馬,依例別單書入,而其中驛馬,則令兵曹,依前例知委,各驛使之直爲入把,曾前擧動時,道路不平之處,則替用人夫,已有前例,而今此沙峴新路碌磻峴,俱是險處,亦依前例,臨時啓稟,替用人夫,宜當,以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臣,昨蒙史官,來宣聖敎,殊恩降臨,眷諭至重,臣,仰對休命,拜稽以還,益感周命之維新,而邦運之重熙,由此而臻矣。聖旨,至以臣前日批旨之下,不得應命,引以自咎,此直緣臣,其時狗馬賤疾而然也,實惟臣之罪也。今日聖嗣,受命開署,設置廳僚,有此諸官,蓋天旣錫我以大慶,於其間,可無奉若而欽承之乎?今日此事,實宗祊之切計,保傅之至務也。竊惟元嗣,雖在沖孩之中,其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上聖之資,本自已具,其可不早加培養而服習之乎?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此諭敎之必在早也。放勛曰,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此,輔翼之必以道也。今雖或以不能開筵講讀爲言,然若其德性進就之功,聖學蒙養之方,不但主於講讀而已。是將常見聞動靜之際,可得其知覺好惡之正矣,語默作止之間,亦有其觀感興起之效矣,此其保傅之義,爲如何哉?語其職責之重,有如此者,而今其所命,乃以如臣庸陋無聞,且衰病將死之人,充補其間,以妨重任,豈其可乎?此臣所以徊徨矜蹜,不敢冒當者,雖然,今日之事,跛躄,且皆鼓舞,嫠婦,亦以忘憂矣。其在臣子,孰不爲之願死,而敢有遜辭哉?雖以臣之愚陋昏髦,亦將不計死生,得一趨命,是至願也。但今臣之疾狀,去四月中,重患瘧病,十有餘日,纔經一月,而至六月初,再患瘧病,又十有餘日,今幸住歇,而此本老境危疾,必死之症也。其間數月,出入死生者,累矣。形骸盡脫,氣息無餘,至今床褥之間,不能運動,以是奄奄之狀,安有起身登程之望乎?然而於此,若復使得以調息,更加旬月,賴有回甦之意,則臣敢不忍死趨進,以爲一瞻重光之計乎?伏乞聖明,曲加恕察,許臣仍舊淹伏,容臣以時調治,得保餘喘,以待進退,千萬至祝。臣無任兢惶感激瞻仰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以手書答曰,省卿之懇。今授卿此任,豈偶然乎哉?意卿,卽日幡然,因卿之尙未快瘳,乃有此陳懇,其用爲卿悶焉,其於神明所相,自可身康,且觀卿章,有待强健上來之意,深用欣焉。輔養此時,專屬卿等,其他節目,先爲擧行者,自有近京輔養官,而小子之望黃耉宿德,一倍于心,卿須體小子之至意,顧今日之先務,益加善養,待快愈卽日登途,用副日夕望卿之心。傳于金浩曰,此手書批答,遣史官傳諭。
○吏曹判書尹游疏曰,伏惟臣於前日,自劃已審,斷無更出之勢,而積逋召命,未蒙威勘,特敎重推之下,分義是懼,且輔養官啓下,不敢稽進,黽勉冒承,而實無因仍蹲據之意,適會僚席,行公無人,園陵行幸,在前,姑未暇復尋初義,强赴政席,而循省慙惶,若無所措,昨日政擬,又有大段做錯者,輒自自劾,兼陳事實,以俟處分焉。數日前,有一前銜鄕人李三齡者,來見自言,作散已二十餘年,縷縷稱屈,臣猶不信,開政之際,考見前銜官案,則果以癸巳作散,懸錄於名下,其作散之最久,無有如其人者,臣以疏滯之意,首擬典籍,至蒙天點矣。還家之後,有人,來言三齡,曾於昔年,投進凶疏,旨意叵測云。臣聞來,不勝驚駭,蓋其年久廢錮,實由於負犯之至重,臣則茫然不記,謬加注擬,其蒙不覺察之失,誠無以自解,乞賜重譴,以重政體。三齡,卽命刊汰,以嚴癉惡之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觀卿所陳,未知某事,欲爲下問處之,以年案推之,事關昔年可知,李三齡事依施,初已未知,其何傷焉?勿辭行公。
○正言朴弼榦疏曰,伏以臣,自承匪怒之敎,惶蹙不知所出,荐違嚴召,恭竢重誅,而只推之命,每下格外,臣誠震悚惝怳,無地自容,而竊伏想日月之明,無幽不燭,區區寸心之已蒙照察,庶可以仰揣矣。然猶頑然不動,期於必罷,不避逋慢之罪,惟冀斥罰之命者,豈臣之所樂爲也?諒以該堂請推之啓,重招一邊之怒詈,跡甚畸危,而心切憂畏故耳。不意昨者,又以科場嚴飭之請,忽致都承旨趙明翼之筵白,至以發問爲宜,而處置爲非,雖蒙聖度寬大,不許所請,而臣於是,駭惶悚惕,益悔其愚昧妄率,竟自陷於機穽之中也。蓋科場奸濫之弊,臣常痛惋,故雖有向日之發啓,而其所論列,皆取中外流傳之語,元無一二指的之處,必若迫問於臣,使之發告,則臣將何以仰對乎?臣啓中所謂司馬之人,冒入隣接之見知云者,旣非臣之所目覩也。雖或有聞於傳之者,其人亦非目覩,而又必有聞處,轉相告引,將不知其株連幾十百人,今明翼,欲逼臣立證,仍起大獄,其意所在,非臣之所能窺測也。其言,蓋以摘發見知者爲急,是何不思之甚也?凡其作奸犯科者,罪在罔赦,固無所惜,而至於見知而不以告官,私相傳說而慨惋者,固皆衿紳中自修之流耳。若將竝與犯罪者,同繫於犴狴之內,共質於桁楊之下,互相辨詰,或反誣枉,則其爲士林之禍,豈其小哉?揆以事勢道理,其不可輕易究覈,有如是矣。若其發問言官,是豈美事,而近密之臣,乃以此導君上,臣之駑劣,雖可侮辱,獨不念壞朝綱而損臺體乎?臣於意外,忽値前所未有之逆境,而筵話嚴祕,不卽宣泄,昨晩,始得聞知,而聖敎中,旣許臺臣之自列,故旋卽治疏,未曉呈納矣。見阻喉司,屢煩往復,致此稽滯之患,益不勝惶蹙之至,固宜詣臺引避,而積逋危蹤,末由致身於禁扃之內,不得不冒陳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職,仍勘臣罪,以快人心,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觀爾所陳,靜以思之,不無意思,而其所下語,極涉太過,持自修之目,人皆若此,混世若此,將無懲礪之道矣。雖若此,不欲已甚,卽予意也。爾其勿辭,察職。
○別兼春秋閔亨洙疏曰,伏以臣,情勢窮隘,蹤地臲卼,屛伏田廬,自訟愆尤而已,日昨,爲省老父,暫入城裏,適於此際,春秋兼任,玉署除旨,一時竝下,前後誨諭之敎,除拜之命,罔非曠絶之恩數,若在臣分義,豈不欲一謝天陛,略伸微忱?而第念釁累依舊,而遽然抗顔於朝端,則不但當世之有識者,竊議其出處,抑恐其所以趨走爲恭者,反歸於無忌憚之罪耳。反覆思惟,無路承膺,瞻望宸極,只切悚懍。且臣與都承旨趙明翼,有婚家應避之嫌,今此館職之除,銓曹未及啓稟,直爲揆以法例,自在應遞之科,目前去就,都無可論,至於別兼之任,雖云一時兼管之事,旣是侍從則以臣負罪之蹤,何敢唐突出肅乎?曾以筵敎之不安,略暴私悃,未蒙批諭,惶隕抑塞,不敢復爲自訟之計矣。卽伏見昨日擧條之啓下翰苑者,則以薦事遷就,致勤聖敎,至有欲以誣上自處乎?吾旣忘之,則渠亦忘之,可也。以此勅勉爲敎,臣奉讀以來,驚遑戰慄,繼之以抑鬱悶塞也。夫事有可忘者,或有不可忘者,殿下不追旣往,不念舊愆,付之於相忘之域,寬大含容,與天同大,此固盛德事也。凡在聽聞,莫不感歎,況臣身自當之者乎?所宜含恩改圖,卽日承命,而以臣所處之義言之,則誣上二字,何等罪名,而人臣負此,無以自立於世,今以君父之遣諸胸中爲幸,而揚揚冒出,自同平人,則是無復嚴畏之心,而不顧分義之重也,夫豈臣子之所忍爲哉?是眞所謂不可忘者也。噫,君臣父子,處義雖殊,事之當如一,今爲人子者,不幸不得於親,則當負罪引慝,不遑寧處,自處以罪人而已,況爲人臣而遽承不敢聞之嚴命,一聞忘之之敎,遽以爲吾君,旣忘之,吾亦可以忘之,不畏前日之敎,不顧廉義之重,束帶赴朝,無復顧忌,則國家四維,由臣而不張,豈不益增其罪戾也哉?筵敎之下,不敢晏然私次,謹隨天牌,來伏闕外,略陳危悃,退俟處分。伏乞聖明,特察情地之至爲窮蹙,俯諒言辭之出於肝膈,亟遞臣職,以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分義所在,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8月6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出使}}南泰耆{{*|呈辭}}。假注書姜鳳休{{*|仕直}}李寅賓{{*|病}}。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淳昌郡守尹慶一。
○吳瑗啓曰,掌令朱炯离,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吳瑗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大司憲鄭錫五,掌令朱炯离,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朴弼榦,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三度呈辭。傳于李潝曰,其時去就,與參判有關,則若是撕捱,其涉太過,再度受由,廉隅可伸,原單給之,牌招察任。
○金浩啓曰,禮曹判書金取魯,依聖敎,永禧殿奉審後,以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禮曹判書引見退出後,傳曰,禮判,姑勿出去。傳于金浩曰,禮判詣閤外。
○傳于李潝曰,成均館到記儒生等,明日宣政殿親臨殿講,依此擧行,四學儒生,亦爲殿講。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吳瑗啓曰,判決事趙裕壽,除拜多日,尙不出肅,詞訟重地,不宜久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李寅賓爲假注書。
○傳曰,召對爲之。
○李潝以禮曹言啓曰,宗廟永寧殿秋奉審,今八月初八日爲之,永禧殿,亦當一體擧行,而本殿殿內外有頉處,去七月二十二日,已盡修改,更無執頉之處,本殿奉審,勿爲擧行,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八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臣於疾病淹伏之中,不敢冒受常俸,致勤嚴命,至於累次,益不勝惶蹙無地,仰念公體,不得祗承,謹當以文字,暴此危悃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吳瑗,以兵曹言啓曰,自前陵幸時,交龍旗差備馬,預爲調習矣,今亦依前例旗與竹,出郊外試習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朱炯离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驪州牧使李義豐,前爲咸鏡道南兵使也。專務威酷,別造大棍以杖人,北路人,傳其受棍南兵營過十度,而不死者,大命也。推此則其棍之重且大,可知矣。北靑孟姓人,爲一鄕執事者,因呈邑弊,受其棍十餘度而斃,其餘因杖而斃者亦多,而猶不懲悔。又以微事,杖其將校裵姓人三十餘度,卽致其斃,以其重大之棍,杖之過三十度,則其施以必殺之刑者,無疑矣。古聖,云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猶不爲云,則人命之重,顧如何,而義豐,以一時帥臣,視人命,不如螻蟻,棍殺無罪之人,若是其無忌,豈非可驚可愕之甚者乎?昨年北靑之變,固義豐之所自招,而義豐,身爲帥臣,白晝營門,乃爲閭巷一女兒,所脅持,不敢抵敵,坐受其刃,幾死僅生,其虛㤼無勇,如此則尙安用於緩急之際乎?此眞所謂不可使聞於隣國者也。其女人之刺傷命吏,在法當誅,而若其爲夫之節,固可以扶植三綱矣。旣誅其身,則法如是足,而傳首列邑,有同治逆,朝家用律,實涉太過,請其誅死女,追減旣施之律,俾得身首同處,使王法不傾。義豐之終逭責罰,未免失平,而乃反奬用,有若酬勞者然。自此爲長吏者,憑殺人命,惟意所欲,無少顧憚,是國家導之殺人,而啓日後無窮之弊,誠非細慮,雖事在旣往,而不可不一施警罰,以懲來後。請驪州牧使李義豐,削去仕版,革邑之法,五年後復設,明有先朝令甲,而慶尙道安陰縣之革,已至八年云矣,乃者安陰民人,呈文臣府,而其所列,弊瘼甚夥,有難逐條煩達,而至以民不支堪,逐年流散,將至爲墟爲言,雖未知弊瘼之實如所訴。而蓋聞安陰,半屬咸陽,半屬居昌云,一縣而分屬兩邑,則其有民弊,可坐而想,設有如民人狀辭,則在國家懷保小民之道,有不可越視,而不思所以安集。請安陰弊端,詢問於道臣後,復設一款,令廟堂稟處。答曰,不允。李義豐事,其時處分,蓋爲懲末俗,則身爲耳目之官,不顧紀綱,反爲本道人有若反報,良可寒心,末端事。噫,戊申希亮之事,亘古亘今所無之逆,則惟在在上者處分,爲執法之官者,何以民訴,乃敢輕請?亦未曉也。
○掌令朱炯离啓曰,臣以李義豐事,有所論啓,而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從,乃反嚴加誨責,以身爲耳目之官,不顧紀綱,反爲本道人,有若反報,良可寒心爲敎,臣竊不勝惶蹙靡措,而繼之以訝惑也。噫,居在遐方,目見長吏之輕視人命,已成弊習,尋常憂歎,而若其李義豐事,臣,稔知其事實,其刑則大棍三十餘度,非邂逅致死之比,其罪則假率逃亡者,不能及期捕納事耳。此可謂將校之大罪乎?此可施必殺之刑者乎?匹夫匹婦之冤,亦足以傷和召沴,古昔齊堂之震風,五月之飛霜,東海之苦旱,可以驗之矣。其關係國家,亦不可謂不重,而況義豐之殺無罪,非止一人而止者乎?此而不示警責,則遠方民生,尙安所措手足乎?臣爲玆耿耿,思欲一陳,而未有階矣。職在言責,不得不一言,實非爲訟匹夫之冤,欲令日後之爲長吏者,知重人命,而不復有濫殺之弊矣。殿下只慮邊民之凌犯長吏爲可憂,而不念長吏之恣殺人命爲可患,乃以臣爲北路人,而爲本道人地,有此妄論,臣之本意,惟冀國家款恤之典,務歸平正,而小無一分私意之參錯於其間,而反承此嚴旨,臣旣無以刳心自白,震慄抑塞,直欲滅死而不可得也。殿下於往年田日祥,不略示警責,此所以有義豐之事,而今於義豐責罰之請,不暇究言者之本心,而過加摧折若此,自玆以後,長吏之恣殺人,必有浮於義豐者矣,臣實痛焉。臣聞朝臣之以義豐事爲言者,亦曾有之云,此豈皆北路人而然歟?誠以其意見,與臣同故耳。臣恐殿下此敎,實未之深思也。至於安陰事,臣於詣臺之際,遽有民人之呈文者,臣只見其弊瘼之臚列,不詳究其革之爲某由,但念耳目之官,隨事卽陳,有得於臺體,而係是衆民難支之弊,則不可以越視,有所略陳,而只以詢問道臣廟堂,稟處,曾不直請其復邑,則臣之煞費商量,有所疑難,亦可以推知矣。及至聖敎,始覺其率爾,此莫非臣迷鈍昏謬之罪,臣於是乎咋指悔責,無以自解,而惟願速被鈇鉞之誅矣。臣以疎逖之蹤,感激恩數,黽勉供職,而積年屛蟄之餘,昧如於國體朝議,早晩顚沛,固已自料矣。一言妄發,誨責嚴截,臣固惶悚俟罪之不暇,何敢一刻抗顔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都承旨趙明翼疏曰,伏以臣,病且有祀故,連日未赴公,伏見正言朴弼榦之疏,以臣日前筵奏,張遑遣辭危怕,臣不以弼榦爲慨然,而爲世道,竊自歎惋,誠欲默默無言也。然臣旣被奊詬怨罵,則全無對辨,亦非道理之當然,臣請略論之,近日科場奸濫之弊,尋常痛惋,臣亦如臺臣之意,故臣,乃以其啓爲是,而但所謂隣接見之人,果有丁寧質言,則宜令現告中司馬冒入者之名,嚴加究覈,而不此之爲。但請禁都監察之,申飭,臣,病其爲疎略之歸,伊後會圍濫入之變,又爲現露,臣愚竊以爲臺啓中冒入之人,亦須覈出勘斷,可杜場屋用奸之弊,果以是仰達於診筵入侍之日。噫,臣之筵奏,亦臺臣發啓之意,詳略雖不同,摠而論之,俱出於嚴科場之意,不識臺臣,何以看得太深,或稱以自陷機穽,或稱以逼令立證,至於大獄士禍之說,尤萬萬不襯,臣於是乎一驚一笑,誠莫知所以爲對也。臺啓中若以得於傳說樣泛論,則觀其啓者,亦當泛見而止,彼旣以隣接見知,擧悉直陳,此乃明有其人矣。臣果請其覈發定罪,夫豈有一毫深意於其間哉?臺臣,偶有風傳之入耳。泛說而已。實無指的可言,則但以啓辭中,誤下見知等語,引避可矣,誰令强逼爲證,而何遽疑怒之至此也?臺臣與臣,曾不一面,慮或臣有意於構誣,全不稱停於語言如此,此莫非兩間疑阻之致,臣何可又爲怒色相加,以傷忠厚之風也哉?至若緘問之斥,初無出自臣口,臣無用較辨,且伏聞疏到本院也。入侍注書,通其發緘一節,本不由於臣言,則臺臣,還取其疏而去,不復刪改,依初本更呈云,臣莫曉其所以然,事實旣如此,朱子所謂空蕩蕩地說去,非吾身之所可擔着者,卽臣今日事也。何煩費了說話?噫,臣雖蠢愚,豈全昧於持身之方,而每以有懷必陳,竊所自勉,故困人脣說,不知前後何限,莫如卸解職名,歸守本分之爲得,玆陳血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安微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其何深嫌?卿其勿辭,察職。
○右參贊尹陽來疏曰,伏以臣,單寒菲薄,譾劣迂庸,猥忝八座,曾所不期,蒲柳早衰,犬馬齒老,自經春夏大病,漸覺神精耗盡,揆分揣力,宜謝朝班,而感激洪造,未忍便訣,縻係軍銜,强備員數,每當束帶趨走,輒自臨慙憐,不料政府新除之命,又加癃痼宜廢之身,臣驚惶震惕,誠未知何以致此誤恩也。臣之前後所叨,罔非濫官,何敢謂稱塞其萬一,而至於參贊之職,下三孤一等,名號旣重,地望且別,其不可以班資之相近,而人人濫竽也,決矣。臣手奉除書,一懼一愧,不敢出肅,縮伏度日,苟不自陳,無以得解,玆瀝血懇,仰瀆宸聰。伏乞聖明,特思設官之義,俯察難冒之情,亟許遞改,以重公器,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獻納李光運疏曰,伏以臣,瀝陳悃愊,仰冀鐫罷,睿照或遺,寵批特宣,至令臣從速察職,臣誠含恩揣義,宜亟趨承,而顧臣情理,卽有萬分悶迫者,遂至冒死控乞,臣之老母,素有痼疾,呻吟床褥,劇歇無常者,今已十有餘年矣。今夏暑濕,諸證益加,近又暄涼不適,調將失宜,本病之外,重添外感,頭疼膈痞之證,上逆下痢之候,種種緊重,輾轉沈頓,噉食全却,藥餌罔效,老人氣力,日覺澌削,臣方左右扶護,煼煎度日,離側供仕,其勢末由,日昨違召,實不獲已,而聖度寬大,威罰不加,臣實惶悶窘蹙,不知所出,區區情勢,姑未暇論,而目前私懇,如上所陳,言責重地,不等閑漫,而曠日虛帶,只益罪戾,見方治疏陳籲,以丐矜允,而天牌又忽降矣。怵迫嚴命,不得不趨詣闕下,仍呈已具之章,遂不免從外徑退,懇迫私情,此可下燭。伏惟聖明,孝理敦政,諒臣至懇,允臣所辭,亟遞臣職名,俾專救護,以治臣罪犯,以警臣工,不勝幸甚。臣無任悶縮屛營瞻望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臣於千萬意想之外,伏聞元子輔養官三人啓下,而臣名,亦在其中,臣聞來驚悚駭惑,莫省厥由,繼以祗受別諭之旨,十行溫綸,辭意至勤,眷視至隆,臣雙擎九頓,感激惝怳,益不知置身之所也。噫,輔養太子之法,古人,論之備矣,至於沖年早喩之責,尤爲至重至大之任,國朝已事,尙在傳聞,苟非山林宿望,必取朝著長德,其簡選之難愼,爲如何也?夫豈有如臣庸下魯莽,百不猶人者,乃可擬議於其間也?況今擧國臣民,顆望於十年之餘,天神默祐,篤降元良,丕啓億載之洪休,保養輔導,爲今日急務者,誠若先儒之言,而中外遠邇,凡有知覺,孰不欲一獲瞻拜也?顧臣量才揣分,實無毫分近似於職名,則尙安敢諉以怵分畏義,抗顔趨承,徒欲自遂其快覩之願乎?至於追惟往歲,可曰稀有之敎,悸恐愧恧,罔知攸喩,往歲受職,已極匪分,況今事體之至重,責任之至大,豈不與當時事,迥然不侔乎?其在臣身,固爲曠古之恩榮,獨奈辱朝廷之名器,駭四方之聽聞,何哉?臣自聞是命,慙懼迷惘,食息靡寧,亦不敢仰首吐舌,輒從辭遜之例套,且想臺閣之上,必有駁正之公議,泯伏徊徨,將及旬日,卽又伏聞聖明,屢垂俯問,至有申飭之命,臣於是進退路窮,一倍罔措,不得不略布肝膈,疾聲號籲。伏乞天地父母,曲諒由中之懇,匪出飾讓,深念莫重之任,不容謬畀,將臣新授輔養官之職,亟許鐫改,以重德選,以安微分,公私萬幸。臣無任戰慄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授卿此任,追惟昔年,可謂稀有,待卿何事?其於此任,捨卿誰先?寥寥之久,復設何遲?卿勿辭,從速上來。
○副司直李縡疏曰,伏以癃廢賤臣,屛伏荒野,其於世事,茫無聞識,惟我聖嗣,岐嶷日進,玉質卓異,中外傳誦,莫不欣聳,臣何幸須臾無死,得覩斯慶?區區竊不勝愛戴之忱矣。乃於千萬意象之外,授臣以輔養官,恩諭特下,趣令上來,臣承命震惶,五內失守,誠莫知何以措身也。臣竊聞輔養之設,實惟先正臣趙光祖所建白而其言,曰宜擇宰相中有賢德者,使之親近薰陶,以成德性,其選蓋至艱,自是以往,居此任者,名臣大儒,皆可歷數,臣是何人,敢膺是命?夫蒙養之方,以豫爲主,古人胎敎之外,擇阿保居先,而擇之之術,必曰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愼而寡言者,雖阿保之微,猶且如此,況以輔養爲官,而責之以作聖之功耶?如臣庸愚,內自循省,其於古人所求阿保者,亦無一二近似者,則其何敢猥當聖朝賢德之選,以累殿下則哲之明哉?至於往事,不必追嫌,此任,豈可久曠?聖敎所以慰諭敦迫,出於常倫,臣雖冥頑,豈不感激?惟玆職任之萬萬不似,有辱名器,祗願亟行刊汰,無久駭四方之聽聞而已,賤臣去就之義,尙何可遽陳哉?臣經夏毒疾,一息如線,數行文字,亦不能自力,縮伏多日,今始號籲。伏乞聖慈,俯察微悃,卽收成命,回授可堪之人,使公體增重,私分獲安,不勝大幸。臣無任戰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授卿此任,意非偶然,雖辭他職,何讓此任?寥寥已久,復設何遲?其所遲速,惟在卿等上來之遲速,卿勿辭,從速上來。
○乙卯八月初六日未時,上御熙政堂。禮曹判書請對引見時,禮曹判書金取魯,右承旨金浩,假注書姜鳳休,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鳳鳴。取魯曰,日昨,有使小臣,審量齋室高廣以來之下敎,故臣卽詣齋室,審度高廣,欲爲稟定,今方入侍矣。上曰,齋室高廣,何如?取魯曰,自殿內鋪席,上至班子,以布帛尺,長七尺三寸,御榻高七寸七分,席厚七分,上繪一尺四寸許,綃長五尺五分許,御榻廣四尺八寸八分,左右空地,各三寸,玉軸長各一寸許,左右繪粧,各一寸四分許,綃廣三尺八寸許,齋室廣五尺五寸,高五尺四寸五分,綃廣除餘地,一尺五寸矣。上曰,一邊奉安,一邊設畫,可也。上曰,予當奉審往來時,室若狹窄,難以周旋矣。上曰,殿內奉安,似好,而戊辰年則自全州奉安,有異於此時,但頻頻動駕,有所未安,故初欲移奉宣政殿矣。伊後更思,則齋室設采時,當宜設御榻奉安,故有前日之敎矣。頃日入侍諸臣曰,時御所無妨云,故欲奉安矣。昔者奉安於空闕,聖意有所在,時御所則似未安矣。取魯曰,戊辰年則異於此時矣,宣政殿,卽今時御所也。設都監時,多有難便之端,頃日諸臣所達,臣意則未知其合宜矣。上曰,設采時一兩日動駕,似非難事,而卽今形勢,多有難便之端,資政殿設采,似好矣。上曰,所思者有廣處矣,旣非時御所,則雖昌慶宮,似無妨矣。取魯曰,齋室雖狹,亦有一尺剩餘,可以容之矣。上曰,溫突,宜用之,而齋室,無溫突,難可爲之矣。浩曰,資政殿,臣雖未見,溫突爲之,何難也?取魯曰,爲溫突然後,可以始事矣。上曰,設采時,宜用溫突,以此爲之,似宜,而影幀移奉處所,定於慶德宮光明殿,爲宜也。上曰,畫員極難,是以爲悶也。取魯曰,風氣若高,則模畫甚難矣,臣意則莫如速設矣。上曰,卽令速始,可也,宜寧,幾日程耶?取魯曰,多有掣肘事,畫員上來,極未易,卽今功臣畫像本,取來,功臣子孫處,爲先試模似好爲敎,而自勳府,看檢爲難,且多有牽礙事,何以爲之乎?卽今任事者,亦似未易矣。浩曰,戊辰年則設都監矣,今則尙無設都監之事,梁希孟等,使之上來爲敎,而無指的下敎,姑未招來,宜寧縣監趙榮祏,自吏曹,分付上來,而卽今無都監,何以爲之乎?取魯曰,東輔等,雖有之,而外方畫員,尙不來矣。功臣畫像,取來,久留勳府,亦似如何,外方畫員,盡來後,始之,未知何如。浩曰,郞官,無路推移諸儒處,盡難急速問議矣。取魯曰,功臣模寫,多有岐議矣。浩曰,畫師,令禮曹,使之上來,而趙榮祏則,分付吏曹,使之上來,未知何如。上曰,然矣。都監會同後定議,似宜也。取魯bb曰b,都監若設,則功臣畫像取模,似有定議矣。戊辰年,則故勳臣菁川府院君柳順汀畫像模取矣。浩曰,今則何功臣畫像,取來模之乎?上曰,昔者以在京大臣外,亦有問議於在外儒臣事乎?取魯曰,在外儒臣,或有異議,則似難全却矣,自有儒臣處問議之敎後,臣亦與諸臣,有相議事矣。上曰,予欲問議,而趁望前收議,亦似遲緩,是可悶也。浩曰,若有入侍事,則以不可遲延之意,有所仰達,而近無入侍事,故未及仰達矣。上曰,然而待畫員上來爲之,可也,此事不可遲滯,速令始之爲宜也。戊辰年則自禮曹,聚來畫師耶?自禮曹、吏曹兩曹擧行,可也。上曰,戊辰年都監,誰某耶?取魯曰,臣亦未詳,出去後考見日記,則可知矣。上曰,然矣。宜寧縣監趙榮祏,自吏曹,別爲催促上來,畫師李{{!|𤦮|⿰王治}}、金益周、梁希孟三人,自禮曹,別關該道,使之給馬,刻日上送事,分付可也。{{*|出榻敎}}取魯曰,功臣畫像中,何畫像,取來模之耶?上曰,聚合畫師然後,似有會議之道也。諸畫師上來之際,其間日字必費了旬餘,似將遲延矣。取魯、浩曰,上來間,必過一旬矣。上曰,癸巳年則自於義宮織綃,而今則依戊辰年例,自尙方織造,可也,此意,自禮曹分付尙方,可也。浩曰,再明日,乃設科日,而罷職人員,甚多,明日內,似有變通之道矣。卽今在外臺諫,多至五人矣。上曰,監試官,果八人耶?浩曰,果是八人矣。上曰,卽今行公者,只一朱炯离,而俄有批答,姑未知其去就也。兩司在外人中持平金聖鐸外,大司諫李壽沆,司諫李宗白,執義朴樞,掌令李以濟,竝今姑改差,明日待開門,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榻敎}}上曰,輦轝,何處有之乎?取魯曰,司僕有之矣。上曰,慶基殿奉安時輦轝,及癸巳年輦轝,尙在乎?亦自禮曹問之後,令政院稟定,可也,亦有問議大臣事矣。慶基殿奉安時,有酌獻禮矣,告由時,有酌獻禮乎?取魯、浩曰,宜有酌獻禮矣。上曰,似無酌獻禮,而旣爲告由,則宜有酌獻禮矣,而其前問議大臣後擧行,似未晩矣。上曰,輦轝有處,問之可也。浩曰,風氣未高前始之,似宜,而儀仗等物,依戊辰年例爲之,何如?上曰,分付戶曹,可也。上曰,影幀奉安處所,移設於慶德宮光明殿,而修理等事,亦令戶曹,預爲整待,可也。{{*|出擧條}}上曰,影幀移奉時,當有告由行祀之節,移奉後,又行酌獻禮乎?今番則與自全州移奉時有異,移奉,在於同日之內,酌獻禮,當行於永禧殿乎?新移奉處所乎?取魯曰,移奉日曉頭,旣行告動駕祭,則不可疊行酌獻禮,移奉後,似當有禮節矣。上曰,自禮官,問議于在京大臣處,後日登對時,禮判陳達,可也。{{*|出擧條}}
○乙卯八月初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尹惠敎,參贊官李潝,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姜鳳休,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鳳鳴。惠敎曰,小臣病殘,久廢開卷,不勝惶恐矣。上曰,使下番替讀,可也。健基,讀綱目自十四年春三月,至葭萌。上曰,承旨讀之。潝讀自操征西,至操善之。上曰,注書讀之。鳳休,讀自二十年春正月,至守漢中。上曰,明日親臨殿講,必多疲勞,姑止之,而釋文意,可也。惠敎曰,以上文意則無大段深意,而人之才局,各異,守令中人,姑不可盡數,而至於御使,或有名實不同者,不能覈正,貪官汚吏,惟私是務,不少畏忌,臣實痛之也。和洽之言,無非外飾也,曹操,奸之甚者,故爲其幕下者,亦用奸計,此所以上濁下不淸也。卽今自上,若不示誠信之意,則在下者,亦不以誠意輔君,此正君上之留心加勉處也。上曰,和洽,爲操幕士,蓋未得其所矣。惠敎曰,曹操之事,無非奸詐也。潝曰,儒臣所達,好矣,而小臣,亦曾拜繡衣之命,受國重任,只欲祛私務公,以報聖意之萬一,是臣平日自誓於中心者也。近觀俗尙,外假淸潔之操,而其中則無,終至於欺君罔上,惟私是務,如此之流,雖授御使之任,將安用哉?凡人初若有廉操,而末乃保持者,未之有也。上曰,初不擇之,則惟在在上者責也。副學所達,好矣,而凡人,曾未經郡邑者,猝當雄府,其所廉操政令,不能如御使時事者,比比有之,此無他,或有所掌各異而然也。潝曰,惠敎所達,雖非有意而發,設令御使言之,若犯重科,則何可容貸乎?此乃聖上留心處也。上曰,儒臣所達,非有他意,頃日筵中,以誠信之意,有所仰達故也。上示誠意,則下亦奉遵意矣。健基曰,和潝之弊,實多矣,外雖似淸,內則不然,究其本心,則其所爲操言者,無非飾詐之言矣。上曰,蓋淸之弊也,然故吾惡之矣。潝曰,古人,云惟恐人之知,和洽,爲操幕士,每以外飾之言,喩之,操亦善而從之,此乃爲上者,外假尙淸,故在下者,亦如是矣,自上尤有所加勉處也。上曰,其時誰爲善諫?渠必不以故漢征西將軍,書號墓道矣。上曰,承宣,更達所蘊。潝曰,龐統,爲耒陽令,以不治免,此非才拙而然也。以大屈小故也。今人,雖或有才能有幹局者,而以不治上聞,則自上,知其不治,而擧世亦謂之不治,豈不冤痛乎?上曰,龐統之不治,非不治也。才器不能快展之致也。健基曰,承旨所達,好矣。上曰,龐統,貌不揚而才則優矣。健基曰,龐統則諸葛亮,稱之以鳳雛,其奇才,可知矣。潝曰,雖有良吏抱奇才,而容貌醜陋,則不但世皆看醜,上自君上,下至銓曹,皆不之取用焉,卽今以貌取人之歎,似難免矣。惠敎曰,龐統,雖不知爲何事不治,而治有大小不同者,以一時不治,決難判知其才局之有無矣。上曰,凡人,以藩臬之才,典其一小邑,則必有鬱鬱之心矣。潝曰,人器相稱然後,可以展其所抱矣。上曰,我國用人之道,專尙文華,設或抱才之人,外貌樸陋,則不得見用,而末終,得典薄小之邑,則必有惰懶之心,而頓無用力盡才之意矣。健基bb曰b,人品論之,有萬不同,若或鄕曲之典邑,則朝廷之上,皆以必不治爲言,雖有抱才之人,豈有樂爲盡心擧職之意乎?世道漸至如此矣。上曰,遐鄕樸陋之人,典守末邑,則非爲怨國,實咎朝廷矣。潝曰,渠輩亦有耳目,自上連下收用之敎,豈不聞知也?上曰,然。故爲上者所當務也。惠敎曰,張紘,極其淸淨淡泊之士也。健基曰,當孫權馳騁勇略之時,而張紘,惟自淡然。於此,可知孫權之取士得人也。上曰,三國時,諸葛亮所屬,亦有張飛、關羽,而多聚佳士,則無出孫權矣。上曰,光祿大夫參軍事,荀彧自殺,何故?健基曰,觀此則頗有荀彧刺貶之意也。上曰,彧,見欺曹操,甚矣。以齊桓之事勸之,可謂見欺甚矣。上曰,彧識見,少矣,侍中光祿大夫參軍事,自殺爲言,爲漢臣,於此可知矣。惠敎曰,貶中有意,無甚刺之意也。上曰,秬鬯一卣,珪瓚,副焉,此,天子所用也。何器耶?惠敎曰,似是祭享時所用之器也。惠敎曰,趙雲,不可以勇力之將,稱之也。亦有勤實忠款之義矣。上曰,果是忠厚義士也。不可以勇將稱之矣。健基、潝曰,劉先主不用許靖,其所黜陟,皆以眞情所發,於此可見矣。上曰,思其歸耕本土之意,趙雲之忠,尤可知矣。潝曰,干戈之時,尙能節用聚穀,雖一邑,足爲蘇殘,度支之長,按藩之人,若以誠實爲政,則其所善治,何難之有?健基曰,朝廷百官,皆爲得人,則錢穀,自可豐贍,惟在在上者得人也。惠敎曰,此以下無更達事,而應敎趙迪命,以其父病出去,明朝出牌,何如?上曰,依爲之。應敎趙迪命,由限已過,待明朝牌招,可也。{{*|出榻敎}}惠敎曰,今日臺諫朱炯离啓辭,多有謬戾事也。上批極爲明白矣。健基曰,削版之請,極非矣。且刃刺義豐之女,謂之扶植三綱,亦極非矣。安陰事,亦何敢肆然仰達君父前乎?朱炯离,罷職似宜。上曰,批答,不過以反報爲言,而極可駭也。至於安陰事,予每念之,欲一問議,而姑未果矣。而其在耳目之官,何敢以此等說,猝然啓達矣。然或有稱美炯离者,故予欲一見其人矣。罷職則過矣。都出於其鄕暗之致,何足深責也?惠敎曰,事體極爲謬戾,罷職,宜矣。潝曰,安陰事,設或奏於章牘之間,而何敢肆然啓達乎?渠以北路之人,何敢反報如是乎?健基曰,厥女爲夫而死,雖云可尙,至於扶植等說,尤可駭也。揆以法典,刃刺邊帥者,何可如是奬美乎?惠敎曰,今日適逢宋寅明於藥房,聞之,則義豐,方莅驪州,銳意爲治,以至蘇殘革釐之境云矣。潝曰,臣亦見義豐之爲帥臣時,善治事而臣又目見義豐之爲南陽時,賑政之極盡矣。義豐,本來束下爲主,曾任北閫,亦束下,故炯离之啓,蓋由於此矣。驪州素稱難治,而義豐到任以後,果能善治云矣。上曰,予亦見義豐之爲人,極爲剛猛,必束下矣。而爲一女人見脅,使人聞之,雖似殘罷,至於炯离之啓,則極非矣。上曰,李義豐、李義翼,俱是善治之人,而義翼則前任通津時,果爲善治矣。觀其爲人,有勝於義豐矣。健基曰,臣待罪南邑也。義豐,適爲嶺閫,習聞其詳明束下之政矣。上曰,義豐,其時爲水使耶?健基曰,爲水使矣。臣亦曾疏陳義豐之伊時失措,而何可以其事,永棄之乎?上曰,頃者鄭彦燮,以義豐爲哀人生,其言,過矣。健基曰,近來武班之驕慢,極甚,若有麤豪之氣,則儕流皆唾鄙。故義豐,曾按北閫,出入時,除騶率,務從簡略,以名士樣自處,故多有埋沒之擧云矣。上曰,儒臣所達,然也。古時武臣,以迂闊豪健自處矣。今則太不然,極可怪也。健基曰,近來銓官,亦取用驕慢之流。故厥輩之驕氣益滋矣。上曰,然矣。銓官之取用厥流,以長其習,未知其合宜也。決非武臣本色也。潝曰,以西閫事觀之,其驕氣,可知矣。惠敎曰,元弼揆之譏斥諫官,實是前古所無之事也。極爲無據矣。健基曰,小臣,得聞弼揆頃呈所志於備局,而譏斥諫長非輕,或云有一臺官,或云優游西關,其所下語,極可寒心也。潝曰,旣非親聞,則如是仰達,如何矣。惠敎曰,炯离之言,雖甚謬戾,安陰事,大抵可慮矣。上曰,安陰事可悶矣。潝曰,安陰邑民,方苦待復設云矣,父子中一則服役居昌,一則服役咸陽,以此難堪云矣。上曰,戊申以後,卽欲復設,有所問議諸臣事矣。上曰,民旣受弊,邑亦有弊,不可不軫念處也。潝曰,安陰邑居地形,極爲陰深,可慮處矣。上曰,俄有所議矣。朱炯离之啓,雖甚謬戾,蓋安陰事,不可不慮念,似難待一周之運矣。惠敎、健基啓曰,掌令朱炯离啓辭,實多謬戾,論李義豐事,至有爲夫之節,可以扶植三綱,言議之乖舛,固已可駭。至於復設革邑之請,昧於見識,大損臺體。設有曲從民願之議,職在執法,固當爭執駁正之不暇,況可以騰諸白簡,直請復設乎?決不可仍置臺閣,請掌令朱炯离罷職。上曰,依啓。{{*|出擧條}}
==8月7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奉命出仕}}南泰耆{{*|仕}}。假注書李寅賓{{*|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谷城縣監羅億齡。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趙明翼啓曰,近日涼意漸生,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親臨儒生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一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明陵親祭擧動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今日旗軍洗馬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掌令二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憲府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陳疏受由、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判決事趙裕壽,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正言權䌖、朴弼榦,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明陵親祭祭文,大提學,當爲製進,而大提學,時未差出,藝文提學宋寅明,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陵幸迫近,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大司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及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經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洪重徵爲司成,尹審爲軍器判官,朴師卨爲漢城主簿,金始熺爲坡州牧使,金{{!|𪹯|⿰火集}}爲典籍,李周鎭爲校理,李喆輔爲副校理,申宅夏爲副校理,吳彦胄爲修撰,朴弼琦爲執義,許集爲司諫,南泰溫爲掌令,趙泰彦爲掌令,吳瑗爲大司諫,李匡輔爲承旨,鄭錫範爲平市令,洪銓輔爲軍資主簿,朴㻐爲宗簿正。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副護軍徐宗伋、成致績、朴樞、李以濟、李宗白,副司直鄭亨益、李壽沆,副司果李周鎭、李時熙,副司勇尹德禧,單付。
○傳于洪尙賓曰,前頭日氣深涼,風氣且高,儒臣獻議皆到後,不過設都監,卽爲擧行而已。承命指揮,豈有都監禮曹之輕重?令吏、禮曹,分付者,各別申飭,其卽上來。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殷山前縣監李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檥,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於憂患焦灼之中,抱震迫煩憊之情,疾籲狂號,聲不暇擇,自知燭犯gg觸犯g天威,罪尤罔赦,鈇鉞之加,席藁以竢,顧聖明,不加之罪,反賜溫批,實非臣,始望所及,九頓兢感,但有涕淚,至若戒之以張皇,責之以事體,誠知聖敎至當,臣所自知之罪,亦惟在此,而第以古初,設官分職,各有職任體統,不可毫髮失隳,卽如兵、水使之擅罷守令,而監司之輒皆請罪請仍,在先朝則李碩寬及賊徵,以兵使,或罷或推,申混、李普赫,以守令,旣罷還仍,至於金聖應,罷李彦燮,而因兪拓基狀論,被重推,卽是去年事,而臣則不能直請元弼揆擅妄之罪,只下一駭字,孱軟無骨,莫臣若也。顧反速非常之嚴敎,此實臣汚賤無狀,不比數於前人,不見信於君父,而致此,若又畏罪懷懼,而噤不敢開陳,則有國以來藩閫之職任體統,其將以臣之故,失亂隳壞,無復維持,臣雖萬萬滅死,何以自贖?所以不得已於張皇自非然者,臣雖愚蠢,亦粗知君臣之大分,焉敢以匪怒之敎,懷嫌而肆辯也哉?抑臣私情之萬萬悶慮,決難在任,天地鬼神,實所鑑臨,而前疏重在請譴,只引班妹之求哀,宋寅明、金取魯之陳情蒙許以自責,臣之不誠不孝,而卒不得畢其說,則無怪乎聖慈之不暇矜許,此亦臣之罪也。臣之母病,首尾五十餘日,中間危急之勢,雖曾少紓,休息之痢,抵今不止,進退輾轉,形症百變,近更嘔逆痞脹,藥食俱吐,醫工,亦皆技窮。夫以九十衰殘之氣,罹此三朔危惡之疾,其無回蘇之理,十居八九,卽其宛轉叫楚於床玆之間,危綴之息,僅僅如縷,耿耿一念,惟在於歸死京輦,凡在傍聽,莫不隕淚。況以人子之至情,而其欲脫此縻繫,扶將就途,以少伸其塡結之恨者,心可透於金石,誠可質於穹蒼,而獨未格於止仁之吾君,血懇哀籲,終歸飾辭,而不見孚信焉。則焦悶窮迫,如癡知醉,殆欲有披襟狂走之時,此何人斯,寧不悲哉?昔徐庶之辭劉先主也。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圖事者,以此方寸地,今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臣讀書至此,未嘗不哀其情悲其語,今殿下之靳遞臣,不過重藩任,而臣之方寸之亂,亶亦爲老母之故,其又何益於任寄?況且藩寄之重,要不出於邊事民憂,而臣爲國家經紀綢繆之圖者,略皆就緖,次第啓聞,邊境,今亦稍靖,所可譏禁之地,則苟朝廷,從臣擇守令之請,而得其人焉,斯可無患矣。災荒,誠方孔酷,江邊山郡,雖成赤地之慘,以臣卽今情理,跬步亦離違病側,決無周行原隰,審覈災傷之路,廢此一事,其安用荒歲監司?豈若及此時而簡遣,代臣早講荒政之爲得於憂民之政乎?臣之縻留,在國事,無益有害若此,在私情,至悶切迫如右,而荏苒時月,徒費撕捱。秋事則漸晩,寒節則將迫,公私狼狽,日甚一日,夫以天地之慈,日月之明,胡不少垂察於此哉?嗚呼,臣猶及見我肅廟盛際,藩臣之以親病身疾乞歸者,疏至再三,未有不許遞,或下廟堂,稟處,蓋以體下之盛德,諒其再三疏籲,必非出於假飾耳。當宁以後,宋寅明、金取魯之得請,臣旣援陳於前疏矣。李壽沆,以改葬先墓,陳情而一疏卽遞,沈宅賢,今又以實病得遞矣。顧臣則以九十老母垂絶之命,丐其生還,豈忍以一毫虛辭,上欺聖明,而儻又終不見諒,卽何以自比人類,一日立於天地之間乎?臣極知連章屢牘,瀆屑爲罪,而臣之至願,未遂,而仍或抱無窮之恨,終必喪心失性而死,等是死耳。毋寧獲罪而死,且或冀聖聽之萬一矜許,則誠亦臣子母再生之秋,敢冒昧而申籲,顒竢處分焉。臣無任戰恐私懇之至,謹昧死以聞。傳于李匡輔曰,平安監司朴師洙,前後如是陳疏,殊涉支離,此上疏,還爲下送。
○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微臣死罪,屢陳賤疾,猥屑瀆擾,自知難逭,海恩山德,輒垂曲恕,螻蟻殘質,糜粉難酬。日昨召牌,出於特命,臣不敢復計死生,竭蹶趨承,講筵姑停,退伏直廬,而所患諸症,日漸添劇,實有凜凜難支之慮矣。且伏念園陵行幸,期日已迫,身在近班,法當陪扈,顧以臣喘喘困殆之狀,實無驅馳鞍馬之望,臣誠彷徨窘蹙,不知所措。儻使臣,强束孱骸,僅得挨支往返,則雖因此越添,以至危境,固無所自惜者,而若其顚仆於馳道之間,以汚屬車之淸塵,則不亦貽執御者之憂乎?玆敢猥暴情實,冀賜處分,伏乞天地父母,特垂矜憐,先遞臣職,仍治臣罪,千萬幸甚。抑臣竊有一得之見,輒此附陳於籲章焉。夫疆埸之事,所關至重,勿論巨細,不可創開無前之規,灣府之於彼人,若非禮部鳳城,則本無馳通之例,今此稅官之肆然馳通,至有慢語,其爲駭痛,孰甚於是?竊聞稅官馳通,始於昨年,而邊臣,不能明引舊例,嚴辭斥退,終至於狀聞廟堂,亦不能據理嚴塞,至有回通之擧,惟此一着,大失事體,馴致有今日之事,良可慨惜,灣尹之與稅官,互相馳通,旣無前例,且近於境外私交,而以其不能峻防於初,故遂使彼人,視以爲例,一通再通,恣意無憚,臣恐此路一開,日後之弊,有不可言,蓋稅官者,特一時差遣之類耳。其禮貌有異於鳳城將之分守兩境,隨事相接,而且其操持者,乃是利柄,故灣府牙儈之輩,潛相交通,其勢必至,儻有奸徒,從間慫慂,少有所欲,輒復馳通,而或未遂其願,則安知他日,保無惡言之來,而不至有大端難處之境耶?臣愚以爲自今爲始,鳳城將循例傳通者外,此等稅官馳通,一切斥絶,以斷其越例希利之望,似爲寧邊之一道也。昨年邊臣之初受其馳通者,未知緣何委折,而其不能嚴守邊法之失,在所難免,不可以旣往而置之,況以今番事言之,旣稱慢語辱國,而謄上其句語於狀啓之中,國體所關,不可不罪,而廟堂草記,聖上,姑命留置云,此實臣愚之所未曉也。道臣、邊臣,竝加譴罰,以懲後弊,恐合事宜,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竝已處分,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應敎趙漢緯疏曰,伏以臣,伏承前月二十五日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應敎者,繼而有馹召之命,臣於是,惝怳驚懼,實不知所出也。玉署東壁,地望自別,此非循例推排之地,故世之膺是選者,未有如臣之庸陋湔劣,可以濫竽於此也。噫,臣之違逋嚴命,今幾年矣。金華一步,有若鐵限,前後恩除之下,終不敢承膺者,寔出於萬不獲已,伏惟日月之明,亦已洞燭而俯諒之矣。今於是職,尤爲萬萬不似,而放倒廉隅,突然趨承,則區區咫尺之守,將不免爲弁髦,而前後處義,判若兩截,不但臣心之靦恧而已,公議其將謂何?此臣所以寧被誅殛,終不敢爲冒出之計,而銓曹之必以如臣情勢窮蹙,決不可出者,苟然充擬,至使經幄重地,不得備員者,實所未曉也。且臣稟賦虛脆,素多疾病,居常凜然,不敢自同於平人,而今春數朔,旅宦京邸,客寓疎冷,調將失宜,積傷爲祟,重得血痢之證,雜施湯焫,少無其效。舁還鄕廬,症情越添,經夏入秋,已至難醫之境,肥肉盡脫,臍腸膨浮,床席之間,須人運動,京輦百里之地,末由致身,此際伏聞園陵行幸,期日已迫,而病勢沈篤,無望蠢動,偃伏床笫,分義都虧,病裏惶隕,靡所容措,有臣如此,生不如死,玆不得不疾聲哀籲於慈覆之下,而力疾艱草,語無倫脊,於此,亦可見其疾勢之去死不遠矣。伏乞天地父母,俯垂怜察,特許鞶帶之褫,俾得安意調治,以尋生路,不勝萬幸。臣無任怵迫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權䌖疏曰,伏以臣之蹤地,萬萬窮蹙,臺端一步,自劃已審,今若怵迫嚴命,喪失所守,則是將爲全沒廉隅之一懦夫爾,臺閣之上,將焉用此輩爲哉?此則不亶臣一身關係而已。其輕臺閣而辱朝廷,甚非細故也。臣雖無狀,亦不至於全昧不竢駕之義,而頃忝是職,八違召命,頑然若木石,冥然若禽獸,苟非至難强之情勢,豈敢爲此哉?此雖出於萬不獲已,而臣分則都虧矣,朝綱則盡壞矣。合被大何,而只蒙例罷,恩敍未幾,而除旨又下,臣誠感惶交極,措躬無地,而咫尺之守,終難變改,旣不得趨陪於動駕之日,又不免違逋於荐牌之下,臣罪至此,尤無所容,迫隘之極,唯有踧踖,喉司不諒,不捧長單,天鑑未回,又煩牌召,不敢每事坐違,謹此隨詣闕外,而反復思量,無路承膺,瞻望徊徨,不知所出,只是遄被重罰,庶幾差可自安,且臣,頃當試事,義在往役,不敢言病,黽俛承命,罷歸之後,病勢陡劇,關格之症,頻頻發作,食飮全廢,眞元漸鑠,若不及時救藥,實難復起爲人,玆敢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加矜諒,先削臣職,俾得安意調治,仍勘臣前後積逋之罪,使頹綱復振,千萬幸甚。臣方急於乞免,而適有目下慨然者,敢此尾陳焉。正言朴弼榦之向日啓辭,固出於痛惡科場殽雜之弊,雖以今番監試二所事見之,亦可驗其言之不無所據,而第其遣辭之際,殊欠稱停,風聞之說,率爾質言,至使一世之人,擧有暗昧之疑,此都承旨趙明翼,所以至情覈發者,而反不悟其有失於待臺閣之體,良可慨也。率爾質言,旣有其失,而遽請覈發,亦關後弊,俱不可無規警之道,臣謂朴弼榦、趙明翼,竝宜從重推考也。掌令朱炯离之昨日啓辭中安陰復設事,殊極駭然,雖身在遠地,豈不知安陰革罷之由於凶逆,而嚴批之下,窘遁爲說,實爲臺閣之羞,宜施削職之罰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知申所達,不過嚴科場,則問備之請,未知其宜也。朱炯离事,昨已處分,鄕外未諳之人,其何深非?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陽來,同義禁趙最壽,同義禁李瑜等疏曰,伏以臣等,晩始得見前掌令呂光憲疏本,則以李廷弼査事不爲稟處,構罪臣等,至以淹稽,成命亟降,問備爲辭,臣等看來,不勝駭惶危怖之至。蓋其所謂文報,與傳令之自嶺營收送,在於臣等未入府之前,其時駭堂gg該堂g之不卽査閱勘處者,未知緣何事故,而臣等之承乏待罪,亦且次第有月日矣,第此事遠在變亂之際,頗多疑信之議,有不可草草看閱,必將待備員會査,而諸堂會坐,自爾未易,其間四堂之齊會,不過二三次,而或緣看査北囚犯禁之案,或緣按問南間穴壁之事,不暇及他,荏苒至今,迺者臺臣,意在伸脫,不諒事勢,以不奉令而詆斥之,又請問備而迫蹙之,豈不懼且悶哉?臣等,職忝王府,久稽成命,則論其罪犯,誅殛猶輕,而旣被其無限侵困,則揆以廉義,決不可晏然蹲據,冒當其査事,玆敢仰暴事實,兼陳情勢。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遞臣等金吾之任,回授無故勤勵之人,俾令毋滯査案,而仍治臣等稽延之罪,以伸臺議,以安私心,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卿等,勿辭行公。
○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之情理,實無離捨病母,晨夕供劇之望,而嚴畏分義,抑情從仕,老母近當換節之時,偶因脫着失宜,重得寒感,咳喘苦劇,達宵不寐,粥飮頓減,氣息如縷,本來淹淹之中,凜綴一倍,雜施茶藥,少無所減,自去夜,益復加劇,臣情私煼迫,頃刻不可暫離,顧今度支職務,鎭日煩委,以此情理決無酬應剸理,之勢,公私憂迫,有不可言,不得不仰溷於慈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加矜察,特許遞改臣本職,俾公務無曠,私情獲伸,不勝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護焉。
○乙卯八月初七日辰時,上御宣政殿。親臨到記儒生四學儒生殿講,考官右議政金興慶,刑曹判書趙顯命,左尹李春躋,參考官大司成鄭羽良,行副司直李重協,奉常寺正徐命珩,副司果黃尙老,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浩,左副承旨洪景輔,右副承旨吳瑗,同副承旨李潝,假注書姜鳳休、李寅賓,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鳳鳴入侍。上曰,儒生,依到記數盡入耶?金浩起伏曰,儒生五人,過食堂後下鄕,故不滿其數矣。上曰,下鄕者,皆鄕儒耶?浩曰,然矣。上曰,奉影幀輦轝漆,與常輦漆,同耶。異耶?金興慶曰,不同矣。上曰,東庭地狹,使儒生,移立西庭,而寄齋生,亦令同立,可也。興慶進伏曰,近日日氣不調,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元子氣候,何如?上曰,安過矣。興慶曰,儒生之數,至於百餘人之多,一日之內,似難畢講矣。上曰,然矣。曾前殿講時,一注書勢難獨當,故有兩注書分勞之例,今番,亦依前擧行,而講紙書役,及去來等事,兩注書共爲之,可也。興慶曰,殿講之規,若有自不者,則必使之開口然後,書不字於講紙矣。今番則何以爲之?上曰,强其所不能,實爲無益,若不能開口,則任其自不而已,何必强令開口乎?卽今居齋儒生之數,與以前何如也?鄭羽良曰,近來則每於食堂,不能容矣。上曰,今日儒首,非舊時所見之顔矣。羽良曰,儒生,迭相往來,恒留者常少,故然矣。上曰,殿講,以詩傳抽栍,旣有專經試官,則雖無諺解,似無妨,而曾因校書館官員所達,新舊諺吐,有所釐正而定式矣,當從何諺也?若使儒生,讀舊諺,而試官,以新諺看之,則不幾於欺儒生乎?羽良曰,儒生,已知有新舊諺而辨之矣。金興慶,抽栍詩傳,則乃鶉之奔奔矣。上曰,此章,旣不講於法筵,則今於殿講,首出此章,何如?興慶曰,當改出他章矣。判尹宋寅明曰,殿講之抽栍一大文於儒生,極是幸之又幸,而況詩傳,孰不能誦讀乎?請使試官,詳問文義,何如?上曰,所達,是矣。儒生,皆立於庭,注書,出傳,使之皆坐,可也。仍以設講,生員李羲麟,自瞻彼淇澳,至終不可諼兮,不。安相台,自角弓其觩,至淮夷卒獲,不。南峻,自敦彼行葦,至或授之几,不。趙明翼曰,開政命下之後,吏曹判書、參判,牌不進,參議旣已陳疏,此後勿爲呼望,竝卽牌招,何如?上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申昉,更爲牌招,參議曺命敎辭疏,勿爲呼望,使之一體參政事。{{*|榻前下敎}}生員李泰明,自觱沸,至君子所屆,不。金震剛,自叔于田,至抑縱送忌,不。上曰,有一儒生,解衣換着於殿庭,士習,誠爲駭然,大司成,以師儒之長,不能檢飭,亦不陳達,而徑先停擧,不可無警責之道,大司成鄭羽良,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聖上之頻設殿講,不徒欲觀講讀而已。亦欲見濟濟之儀,而士習,如彼駭然,誦讀之外,威儀節次,亦爲申飭,何如?上曰,此則曾所申飭而尙然矣。館掌議,不入於到記中乎?鄭羽良曰,掌議未及來參於食堂,故未入於到記中矣。上曰,大司成,旣已推考,則掌議色掌,亦難免不能糾檢之責,前掌議停擧,可也。生員崔可恒,自申伯番番,至文武是憲,不。鄭瑜,自雨雪瀌瀌,至式居婁驕,不。李運復,自受天之祜,至不遐有佐,不。上曰,注書,昨日新入之注書耶?金浩曰,然矣。上曰,姓名,誰耶?浩曰,李寅賓矣,當此殿講之時,不可無實注書,而注書尹敬周,以傳諭,往江華地未還,注書南泰耆,方呈辭,卽爲牌招,何如?上曰,近來注書呈辭頻數,予欲下敎而未及矣。注書南泰耆,牌招,可也。洪景輔曰,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以其親病,不得仕進,而今日注書,多事故,俄令入來矣。今此昌城府使密符修整時,未及進來,推考催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承旨旣皆入侍,密匣,自此爲之,可也。生員吳東胄,自溥天之下,至從事獨賢,不。鄭奎相,自伐柯,至匪媒不得,不。南國暹,自如何昊天,至不畏于天,不。蔡九章,自死喪之威,至兄弟求矣,不。崔瀷,自蜉蝣,至歸說,不。呂光賓,自彼何人斯,至不畏于天,不。朴鎭益,自旣破我斧,至亦孔之將,不。李光濂,自卬盛于豆,至以迄于今,不。上曰,儒臣,連爲自不者多,可知其不爲着工矣。曾於文臣殿講,自不者,不爲也,非不能也,尤可寒心矣。注書南泰耆承牌入侍,假注書姜鳳休退出,生員權賾頤,自四牡,至以慰其心,不。金瑞郁,自椒聊,至且遠條且,不。元啓英,自明昭有周,至允王保之,不。金德潤,自羔裘,至我心憂傷,不。尹天覺,自牧野,至會朝淸明,不。崔一泰,自爾還,至俾我祗也。不。進士徐胄世,自鴥彼,至忘我實多,不。申命羲,自溥天,至從事獨賢,不。李楫,自穫之挃挃,至以開百室,不。申命觀,自萋兮,至亦已太甚,不。李夢梯,自鴛鴦,至福祿宜之,不。韓宗億,自經始,至庶民子來,不。兪一重,自魚在于沼,至念國之爲虐,不。李世植,自蔽芾,至召伯所茇,不。鄭一夏,自豈曰無衣,至與子偕行,不。李瑨,自弁彼,至如之何,不。朴鳳錫,自蕭蕭,至大庖不盈,不。李鉉祥,自將仲子,至亦可畏也。不。朴鼎來,自肆皇天,至用逷蠻方,不。崔道貞,自有兔,至尙寐無吪,不。李鉉吉,自涇以渭濁,至遑恤我後,不。李大受,自旱旣太甚,至云如何里,不。尹德新,自野有蔓草,至與子偕臧,不。禹鼎弼,自魚麗,至旨且多,不。申鏶,自維曰于仕,至怨及朋友,不。李齊卨,自彼有旨酒,至憂心慇慇,不。李洙源,自東門,至明星煌煌,不。金汝智,自我其夙夜,至于時保之,不。金垕億,自有渰,至寡婦之利,不。申楗,自大邦有子,至不顯其光,不。上曰,昌城府使安宗大,方辭朝而不識其何狀人,引見,可也。昌城府使安宗大入來進伏。上曰,七事,宗大起伏仰達訖。上曰,履歷。宗大曰,臣以宣傳出六,歷都摠府都事,而外職則歷博川郡守、高靈縣監,加資後,歷五衛將營將等職,而且經長淵府使,方待罪昌城矣。上曰,所懷。宗大曰,今年年事,各道稍豐,而西路邊邑,則獨未免凶云,臣往見後,欲以誠救民,而莫知何以爲之也。上曰,疆埸生梗,近來尤甚,誠極可慮,汝將何以處之也?或有奸民犯禁者,則汝輒以摘發登聞爲意耶?亦將預飭,使之初無發作耶?宗大曰,聖敎至此,謹當盡誠申飭矣。上曰,汝常加嚴飭,使邊民,初無犯禁,可也,今日召見汝者,意有所在,勉爲之,仍宣諭畢,宗大退出。上曰,宗大爲人,頗質實矣。金興慶曰,臣曾按黃海道也。宗大爲長淵府使,而頗有治績矣。上曰,大臣以下小退,而儒生,亦爲隨出更入之意,分付可也。大臣以下,以次退出,儒生,亦爲隨出。良久復入侍,金浩曰,都承旨趙明翼,以正言權䌖之請推,引嫌出去,而吏、兵批,今方開政,臣與洪景輔,當進去政廳矣。上曰,入侍苟簡,吏、兵批兼進,可也。洪景輔曰,臣當進去矣。洪尙賓曰,禮房承旨,乃該房而不可出去,以兵房承旨,代送,何如?上曰,依爲之。進士李廷彦,自營營靑蠅,至交亂四國,不。生員金聖模,自菁菁者莪,至樂且有儀,不。李寅華,自節彼南山,至憯莫懲嗟,不。上曰,儒生,如彼不能講讀,而將何以應會講耶?不爲着工,可知也,誠爲嘅然矣。生員李光廷,自終朝采綠,至薄言歸沐,粗。黃明彦,自采葑,至胡得焉,不。宋光魯,自其胤維何,至景命有僕,不。尹鏶,自赫赫明明,至惠此南國,不。李弘德,自大邦有子,至不顯其光,不。進士成漢羽,自閔予小子,至永世克孝,不。生員李齊嵒,自駕彼四牡,至靡所騁。上曰,民具爾瞻之義,何如?而師尹,何官也?李齊嵒,皆不能詳達,粗。生員金淑鳴,自潝潝,至伊于胡底,不。李濬,自曾孫來止,至農夫克敏,不。柳台齊,自坎其擊缶,至鷺翿,不。進士馬孟河,自常常gg裳裳g者華,至是以有慶,不。權績,自帝省其山,至奄有四方,不。右副承旨吳瑗,新除授大司諫,故退出,生員洪範源,自天監在下,至大邦有子,不。進士崔麟瑞,自采薇,至我行不來,不。生員李益普,自我行其野,至言歸思復,不。李錫禧,自上天同雲,至生我百穀,粗。進士李廷藎,自習習谷風,至棄予如遺,略。生員任命周,自彤弓,至一朝醻之,不。上曰,上齋儒生,鄕儒多於京儒耶?鄭羽良曰,然矣,生員金埅,自我其夙夜,至于時保之,不。琴沃心,自濟濟辟王,至髦士攸宜,不。進士朴益齡,自綿綿葛藟,至亦莫我顧,不。李頤榦,自淸人在軸,至中軍作好,不。上曰,以工夫言之,則製述科與明經科,孰難孰易也?趙顯命曰,若聰明過人,明經,似易於製述矣。新除授承旨李匡輔,追後入侍,生員韓師一,自中原有菽,至式穀似之,不。安重衡,自燕燕于飛,至實勞我心,不。進士閔震炡,自皇矣上帝,至此維與宅,不。張天維,自荏染柔木,至民各有心,不。生員黃世俊,自彤弓,至一朝右之,粗。進士李囿春,自質爾人民,至不可爲也。不。申思國,自菁菁者莪,至樂且有儀,略。李弘稷,自如跂斯翼,至君子攸躋。上曰,熊羆,何以謂男子之祥,虺蛇,何以謂女子之祥也?弘稷伏達曰,熊羆,陽物,故爲男子祥,虺蛇,陰物,故爲女子祥矣。純通,弘稷,退出。上曰,李弘稷,居住於何地耶?李鳳鳴曰,弘稷,居於全羅道咸平地,而渠父以明經居齋矣,竟未決科而死,弘稷,今纔闋服而來矣。左承旨李匡輔曰,下番兼春秋李鳳鳴,儒生居住,雖或仰達,而儒生之父名,亦爲陳白,極涉猥越,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生員李廷重,自相彼投兔,至涕旣隕之,不。姜錫輔,自大邦有子,至不顯其光,不。上曰,殿講姑罷,大臣小退,更爲入侍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八月初七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右議政金興慶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左副承旨金浩,假注書李寅賓,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鳳鳴,入侍時。上曰,今番殿講,意有所在,明日,亦欲親臨矣。右議政金興慶曰,明日,若又親臨,則連日試講之際,不瑕有勞傷之節乎?上曰,試講諸具,則該房承旨收置,而他承旨入侍,可也。左承旨李匡輔,追後入侍。金興慶曰,稅官馳通,自昨年爲始,此乃曾前所無之事,而廟堂,亦不能覺察,未果防塞矣。今番事,誠爲痛駭,諸議以爲稅官,異於守土之官,此後則凡干馳通,一切防塞,爲宜云,以此分付義州府尹,今後則據例防塞,使之無相馳通,何如?上曰,尹惠敎之疏如此,方欲出示矣。大臣所達,如此,此後則一切防塞之意,分付義州,而疏中請罪道臣灣尹,此則如何?金興慶曰,尹惠敎之疏,峻正,臣亦昨年不能覺察矣。今於非斥廟堂之語,臣誠惶恐,而事體則是矣。上曰,然則道臣罷職,灣尹拿處,可乎?金興慶曰,今則事端,與日前備局草記時,有異,而一時譴責,亦何所妨乎?上曰,道臣罷職,灣尹拿處,可也。{{*|出擧條}}金興慶曰,卽者灣尹,以鳳城稅官馳通措語改送事,馳啓矣。今則事異於前,似當有回通之事,而後市防塞,是申咨禮部之事,雇車代馬,乃八年已行之例,今不當輕自變改,如此等事,何可煩請之意,措辭回通事,分付灣府,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匡輔曰,陵幸不遠,而連日親臨殿講,恐或有傷損之節矣。曾有令命官試講之例,明日則以命官試講,何如?上曰,勢雖然矣,明日,必欲親臨者,意固有在,不可不親臨矣。金興慶曰,明日,太廟奉審相値,而兵曹判書趙尙絅,試官望出後,進詣太廟,則奉審必晩矣。上曰,試官雖重,莫重奉審,豈可緩也?先爲奉審,可也。奉審時,大臣,進去乎?李匡輔曰,宗廟提調,及禮曹判書,當進去矣。上曰,掌令朱炯离所啓,誠爲非矣。殊失臺體,旣罷其職,則不必深罪,而正言權䌖之疏,至請削職,殆過矣。朱炯离,乃北道翹楚,然以鄕諳,不識事體而然矣,何足深責?李匡輔曰,朱炯离,爲人臣,亦曾知稍正,而今其啓辭,誠爲無據,殊極駭然矣。上曰,此乃北道氣習也。渠則意其北靑女有節而然矣,若以其女,爲有節而啓其習,則爲官長者,將何以保其身而爲官長乎?向日朴弼榦之啓辭,固出於慮科場殽雜之弊,故不以爲非矣。今於權䌖之疏,又提其說,至於請推知申,殆過矣。知申之徑出,亦以此也,李廷弼之爲人,當戊申之亂,非㤼於賊而逃避,予非不知,而掌令呂光憲之疏,至以無罪等語,有若申救者然,此等之習,甚非矣。李匡輔曰,凡臺體,爭論是非,可也。而近來臺諫,以救人爲事,誠爲非矣。上曰,明日太廟秋奉審後,親臨殿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8月8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奉命出仕}}南泰耆{{*|仕}}。假注書李寅賓{{*|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金浩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未肅拜呈辭,執義朴弼琦,掌令南泰溫,未肅拜,趙泰彦,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二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洪尙賓曰,明經之科,適在邦慶之年,會殿試且邇,到記殿講,於今爲之者,欲爲同付慰悅之意,今日殿講,宜亦親臨時刻奉審後擧行。
○金浩啓曰,今此陵幸時,以何大臣留都乎?敢稟。傳曰,判府事沈壽賢,留都。
○又啓曰,文科一二所試官,二品以上申思喆、金始炯、沈宅賢、朴乃貞,牌招不進,洪鉉輔、金相玉、李廷熽,俱在外,違牌人員,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文科,講經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乙卯式年文科,講經試官,方爲磨鍊,而二品以上,極甚苟艱,堂下可擬之人,亦爲乏少,依前例以堂上官,通融擬入,而參試官中前修撰朴弼載,前都事宋敎明,前持平李壽海,前校理李度遠,前校理朴弼坤,前正言李碩臣,前正言李命均,前正言金{{?|⿰禾道}},前掌令李台徵,前持平尹得徵,前持平李性孝,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朴弼載、宋敎明、李壽海、李度遠、李命坤、李台徵、朴弼均、金{{?|⿰禾道}}、李碩臣、李性孝、尹得徵。
○以正言朴弼榦,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浩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臺諫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今此文武科監試官,諫院,無進參之員,大司諫吳瑗,司諫許集,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旣有只推之命,竝更牌招,今日政新除授正言,待下批,亦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左副承旨金浩進。吏批啓曰,砥平縣監權義衡,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金濰,爲禮曹參議,以權贒爲掌令,金尙迪爲持平,河德休爲砥平縣監,韓翼謩爲正言。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左副承旨金浩進。兵批啓曰,忠翊衛將安瑞翼,忠壯衛將南履錫,俱有身病,旬月內,萬無起動供職之望,呈狀乞遞,身病旣重,則輪直之任,不宜虛帶,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阿山萬戶金禹成呈狀內,老母年今六十九歲,而宿患疾病,經年沈頓,氣息奄奄,決無離側赴任之望云,其親年,雖未滿限,病勢甚重,旣無離違之望,則有難强令赴任,今姑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兵批,副護軍申命式、趙泰彦,副司直金聖鐸,副司果申晩,單付。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左副承旨金浩進,以金宗台爲正言。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左副承旨金浩進。
○兵批,承旨啓曰,判書不參政,旣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批,無政事。
○李匡輔,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八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臣於恩命之下,不得祗承,隨欲陳懇乞寢矣。意外,伏聞又有輸送之令,益不勝惶隕之至,病旣廢事,虛糜公廩,論以公體,萬無其理,尤不當每朔,輒以爲例,終不敢晏然冒受,稍待心神少定,仰請罪譴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陵幸侍衛之任,不可不備員,而兼司僕將許逄,以前任統虞候,時在任所,未及交龜上來,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以爲隨駕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陵幸時禁軍中人馬俱健者,點擇隨駕,其餘新受馬,及病蹇之類,推移入直矣。今亦依前擧行,而監軍巡將,亦依前例,以初十日受點人員,十一日至仍察,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居首進士李弘稷,幼學韓處熙、尹亨基,竝直赴殿試。之次,幼學韓正旭、閔鎭望、洪聖龜、南泰運、林德升,竝直赴會試。進士申思國、李廷藎,幼學沈潤海、康德衢、金厚積、李胤沆、安正宅,各給二分。生員李錫禧、李齊嵒、黃世俊,進士李光廷,幼學李澈海,各給一分。
○傳于李潝曰,明日晝講爲之,副提學尹惠敎,同爲入侍。
○都承旨趙明翼疏曰,伏以臣,性雖愚昧,非不知論人得失,勿論輕重,必有後來之節拍,無事而有事,坐受其困,而苟幸其占得穩便,擧皆含默,則玉階方寸之地,其將無披襟而敷奏者矣。耿耿愚忠,竊自慨然於是,故忝登前席,如有可論,未有不言而退,前後跋㚄,皆坐於是,是以愛臣者,皆不欲令臣,久於喉舌之任,臣亦豈不知其爲然哉?惟其自勉者如許,故不戒前轍,果陳愚妄之見,諫臣疏避,無非萬萬不襯近之語,而新進過激之言,不欲與之深怒較絜。且値親臨殿講,園陵幸行,次第迫近之日,分義是懼,黽勉冒出,迺者,正言權䌖之疏,忽又侵,及至請重推,莫非滄浪,更何咎哉?然臣竊有所訝惑者,今其疏,旣以彼啓,歸之率爾質言,至使一世之人,擧有暗昧之疑云,則其有物議,蓋可知矣。然則其可以覈發之請,爲非乎?噫,受擧子之賂物,變姓名而冒入者,是乃科賊,請治科賊,有何可怒,而前日之臺,反斥以爲士林之禍,今日之臺,又斥以有失待臺閣之體,此果成說乎?論一啓語之疎率,輾轉葛藤,以至於兩臺相繼,前攻後斥,持之不已,無乃彼所謂自修者,在其中而然歟?況臣之所達,只是以發啓之臺,不爲現發覈治爲非,則豈不與今者諫疏,自有主客倒置之殊乎?緣臣之迸出,昨今殿坐,致令邇班觖員,退伏私次,兢悚不安,彌日靡定,顧臣情勢,十分臲卼,決無抗顔冒出之理,玆於天牌之下,不免坐違,臣罪尤大。伏況淸蹕匪久載啓之時,尤不可不速賜變通,伏乞聖明,卽許遞改,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八月初八日巳時,上御宣政殿,親臨到記儒生四學儒生殿講。考官右議政金興慶,刑曹判書趙顯命,左尹李春躋,參考官大司成鄭羽良,行副司直李重協,奉常寺正徐命珩,副司果黃尙老,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記事官南泰耆,假注書李寅賓,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鳳鳴,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進伏曰,陵幸時,刑曹判書趙顯命,當爲留都,而方入於會講試官望中,落點時,知而處之,何如?上曰,然矣。金浩曰,會講監試官,今當牌招,而兩司不備,何以爲之?上曰,近來文臣,帶職而不爲出仕,其習,極爲駭然矣。持平金聖鐸,勿出於牌招中,而其餘臺諫,竝爲牌招。金興慶曰,金聖鐸,下鄕旣久,當遞其職矣。判尹宋寅明,知敦寧金在魯,次第仰達曰,金聖鐸,姑爲遞差,何如?上曰,在外臺官掌令趙泰彦,持平金聖鐸,竝改差事。{{*|榻前下敎}}上曰,都承旨趙明翼,今不可撕捱,卽爲牌招事。{{*|榻前下敎}}上曰,砥平縣監權義衡,遞付京職,其代,以武臣擇送事。{{*|榻前下敎}}上曰,都承旨趙明翼,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事。{{*|榻前下敎}}上曰,設講,宜矣。幼學李仁垕,自瑟彼玉瓚,至福祿攸降,不。上曰,黃海水使李漢弼,引見,宋寅明曰,海防事,誠可慮矣,丙丁以後,專意陸路,故沿海、長淵、豐川等邑,作爲陸軍營將,至於水軍,則水營外,無一營鎭可恃,小小鎭堡,不過候望而已。緩急,何可得力?長淵、金山寺,曾有僧將,專當追捕,而不無得力之效矣,未知今亦如何?今番椒島事,雖或邂逅,不至大段,而曾見《麗史》,海西沿海,每被海賊寇掠,近聞邊臣之言,則昨年西邊事後,所謂偸山賊之類,亦多流入海中,海防一事,決不可任其疎虞矣。曾聞海西水營近處,有防水灌漑,可作屯田者,果可以防水起墾,募民設屯,待其民人稍集後,仍作水營牙兵,俾無收斂,專意敎鍊,則不但平日追捕之爲便。設有緩急,不待調發水軍,而手下,可以得力,形勢果如此,而防水之役,水營,有難獨當,則朝家雖顧助物力,似無不可,水使到任後,察其形止,與道臣,商確狀聞之意,分付,何如?上曰,水使到任後,與道臣,商確狀聞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黃海水使李漢弼,入來進伏。上曰,履歷。漢弼起伏曰,臣,乙巳年,以南行宣傳官爲都監長官,仍以兼歷都摠府都事經歷,而加資後,歷禁軍別將等職,且經驪州牧使,而方待罪本職矣。上曰,所懷。漢弼曰,臣竊伏聞黃海道向日生梗,不是小變,而今則雖無目前之急,來頭爲患,誠極可慮矣。大槪彼人,自戊申年,間間往來矣,至於今番生梗而極矣。彼人,旣與海民,顔面慣熟,則似不無窟穴,而非特此也。長淵等地流配罪人,至於八十餘人之多,無非强悍無賴之輩,皆懷怨國之心,與彼人相交結,則今番生梗,未必不由於此輩矣,今雖無事,安知其將無海賊乎?所聞,雖如此,有若兵難遙度,臣赴水營後,當與道臣,相議預防矣。上曰,聽汝所達之言,則不無飭勵之意,到水營後,別樣預備,俾無如向日之生梗也。古聖曰,及其成功,一也。聖人,豈欺人哉?汝雖武弁,克念國事,竭忠殫誠,期於成功,可也。與道臣,相議而勉爲之,且汝旣爲國而仕,則勿以私讎,疾惡人,而惟務公平,化以治之,則雖無賴之輩,自可順服,豈有終不變化之理乎?金興慶曰,漢弼,若忘讎怨而視若恒人,則是非常情也。上曰,勿忘其心,猶或可也,而若以此心,有若報仇者然,則不亦無據乎?興慶曰,渠抱至痛,故不能忘也。若忘之,則將焉用哉?上曰,卿言,非矣。其時,旣以三尺斷之,則豈有長以爲讎之理耶?予意則雖强悍之輩,惟以治化化之,而勿以私讎待之之意,申飭而已。漢弼曰,臣曾爲驪州牧使時,情勢難安,思欲不赴而不可得矣。上曰,黃海水使李漢弼,曾有申飭,而敢以驪州時事,如是陳達,極涉非矣,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宣諭畢,漢弼,退伏。上曰,黃海水使李漢弼,姑留,梁興渭,自彼汾沮洳,至殊異乎公路,不。金漢龍,自顒顒卬卬,至四方爲綱,不。韓始大,自苕之華,至不如無生,不。金光九,自念玆皇祖,至夙夜敬止,不。都日昌,自謂山蓋卑,至烏之雌雄,不。洪觀輔,自天之牖民,至無自立辟,不。權景顔,自正月繁霜,至癙憂以痒,不。沈潤海,自嗟爾君子,至式穀以女,略。上曰,小退,諸臣,以次退出,漢弼,亦爲隨出,諸臣,良久,更爲入侍。洪景輔曰,諸臣小退,更爲入侍之時,侍衛中兵曹郞廳李錫祿,追後入侍,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趙顯命曰,臣帶經筵,故敢達矣,諸臣小退,更爲入侍之際,政院,不先整待,亦不告知大臣,不得趁卽入侍,侍衛郞廳,亦有追後入侍者,該房承旨,從重推考,侍衛郞廳,亦爲推考警責,宜矣。上曰,侍衛郞廳,已爲推考,而該房承旨,亦爲推考,可也。{{*|出擧條}}幼學金厚積,自天之方懠,至曾莫惠我師。上曰,大宗維翰,宗子維城之義,何如?厚積,不能詳達,略。金寅老,自駕彼四牡,至會同有繹,不。張受喬,自滮池北流,至念彼碩人,不。田運成,自受小球,至百祿是遒,不。趙明翼,承牌追後入侍,幼學韓正旭,自旱旣太甚,至先祖于摧,通。李胤沆,自我其夙夜,至于時保之,略,文應參,自鼓鍾欽欽,至以籥不僭,不。上曰,大司諫吳瑗,再牌不進,持平金尙迪,牌不進,竝只推,更爲牌招,正言韓翼謩,在外,改差,卽爲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事。{{*|榻前下敎}}幼學康德衢,自有鳥高飛,至居以凶矜。上曰,王者雖暴虐,而爲諸侯之道,不朝而作此詩,可謂是乎?德衢伏達曰,諸侯憫王者之暴虐,雖作此詩,而揆以分義,則非矣,略。文鳳樹,自誕寘之隘巷,至厥聲載路,不。李顯禛,自蹶父孔武,至韓姞燕譽,不。南泰運,自樵彼桑薪,至實勞我心。上曰,此章內,三言碩人者,何也?泰運伏達曰,再三申復者,或尊以稱之,或怨以稱之也。通。上曰,正言朴弼榦外,推考傳旨捧入,正言有闕代,今日政差下事。{{*|榻前下敎}}幼學閔鎭望,自有馮有翼,至四方爲則,通。韓處熙,自謂天蓋高,至胡爲虺蜴。上曰,將伯助予云者,何也?處熙伏達曰,伯,或者之稱,而曾無遠慮之謂也。上曰,是矣。哿矣富人云者,何謂也?處熙伏達曰,幽王之時,役煩賦重,民不堪其苦,故富人則猶或堪支,而煢獨則尤可哀之謂也。純通。處熙,退出。上曰,韓處熙精讀,而且通義矣,居住於何地耶?鄭羽良曰,居於咸興地矣。上曰,是韓宗濟之族,而爲神懿王后本宗後裔耶?金興慶曰,然矣。幼學李夏躋,自采菽,至玄衮及黼,不。朴守恒,自天之牖民,至無自立辟,不。金禹錫,自彼都人士,至我心不說,不。康麟材,自民亦勞止,至以近有德,不。尹亨基,自韓侯出祖,至侯氏燕胥,純通。柳鋌,自陟彼高岡,至我心寫兮,不。林德升,自我徂東山,至伊可懷也。通。趙斗謙,自誰謂鼠無牙,至亦不女從,不。李翼元,自謂山蓋卑,至烏之雌雄,不。朴師極,自亹亹文王,至不顯亦世,不。趙顯命曰,御覽冊子,不卽付籤以入,執冊承旨,推考,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幼學趙禎來,自有饛簋飧,至潸焉出涕,不。兪彦晉,自摯仲氏任,至生此文王,不。李澈海,自習習谷風,至思我小怨。上曰,忘我大德,思我小怨,何謂也?澈海,不能詳達,粗。李泰奎,自皇矣上帝,至此維與宅,不。洪聖龜,自六月棲棲,至以匡王國,通。安正宅,自漸漸之石,至不遑朝矣。上曰,有豕白蹢之義,何如?正宅伏達曰,豕喜雨,故天將雨,則豕涉波矣。上曰,作此詩之武人,自言勞苦,而若有怨意,可謂賢乎,不賢乎?正宅,不能仰達,略。殿講畢。上曰,殿講得分者,當付於今番會講,而錄名等事,大司成,知之耶?先,分付於四館所,及期錄名,宜矣。李匡輔曰,殿講得分者,七書旣未收拾,則雖錄名,似爲無益矣。洪尙賓曰,居齋儒生,雖致力於三經,而四書則未及收拾,付於來式年,於儒生,似爲便好矣。宋寅明曰,旣以同慶之意,設殿講,則付於今番會殿試,不亦好乎?上曰,今番殿講,意有所在,適當邦慶之年,而大比科期,又近得分者,不可不同付,故朝已下敎,今番殿講時,直赴殿試者,應付今科殿試,而其直赴會講者,及給二分者,竝付於今番會講事,分付禮曹。寅明曰,日氣熏蒸,而兩日親臨,自朝達夕,陵幸,且不遠,而今以試官牌招,必又夜深,丙枕不安,牌去來,令政院,各別催促,何如?上曰,監試官吳瑗一人外,無承牌者,何以備數耶?金在魯曰,臣於今番監試會試後,以試紙事,有欲陳白,而適久未入侍,今始仰達。士子輩試紙務勝之習,自昔而然,而昔年則紙之高下,價之多少,全無限節,故雖有紙厚之禁,而令不得行矣。向年朝家,酌定試紙之價,嚴禁廛人,使毋得毫分加捧,故紙品,自歸齊一,更無相高之弊,人皆便之矣。竊聞今番會試時,士子輩,稱以今番則無禁令,紙品,競相敦厚,且以紙廛則價本一定,紙品無別之故,直給累倍之價於紙匠,使之別爲浮出以用,或以咨文紙,付褙以用云。蓋朝令一布之後,何可每科別飭,而稱以今番無禁令者,殊極無據,朝令之見廢,士習之不美,誠爲可駭。故臨科,議于大臣,捧甘于四館所,如有過厚之紙,及用咨文紙者,一切勿許打印,其或循情混入,而現發則官員論罪之意,各別嚴飭。亦令四館所,待其設場,枚報于試所,以爲審察拔去之地矣。榜出後,臣適到政院,得見生進一等十人試券,則紙品,大抵頓加於前,而其中安{{!|𠍱|⿰亻集}}之試券,最爲敦厚,如俗所謂馬鞍之障泥,臣與承旨諸人,同見,皆言其特厚矣。曾在壬午年監試時,先朝下覽一等試券,以其中二券紙品,過厚,特命入格人,限三年停擧,今此安{{!|𠍱|⿰亻集}},亦依此例,限年停擧,一所試官,推考,當駭gg當該g打印官,拿問,何如?自備局,臨時嚴飭之後,猶且如此,不可置之矣。宋寅明曰,今番試所紙厚者,初欲拔去,而試紙,大抵皆好,厚薄,無甚懸殊,一二張,欲書紙好,而其文可惜,若捨其文,則不合者得苟充,故置之矣。然安{{!|𠍱|⿰亻集}}試紙,臣未記其別爲最好矣。上曰,擧子輩試紙,雖用薄劣者,固無所妨,而必欲擇其厚者,有何損益於立落耶?金興慶曰,會試試紙,與監試初試,自不無差別矣。鄭羽良曰,或以咨文紙,前後褙付,以爲試紙,雖似不甚敦厚,而其色,明潤潔白異常,此則在所禁斷矣。上曰,事雖旣往,不可無懲後之道,諸試官,從重推考,當該打印官,拿問,至於安{{!|𠍱|⿰亻集}},則今年有大慶,已被罰者,亦令解罰赴擧,不可更施儒罰,今姑特爲勿論,而此後如有如此之弊,則或拔去,或停擧,斷不饒貸之意,嚴明分付,可也。{{*|出擧條}}金在魯曰,臣旣以今番試紙之違禁過厚,有所陳達,而在前陞學正草紙,嚴禁好品,亦非一再,向間則大司成、學敎授,預爲捧甘另飭,或隨見拔去,故士子輩,只用壯紙之類,絶無務勝之弊,極以爲便好矣。近聞此規,還爲解弛,全無防限,故務以廣厚相尙云,士習,固不佳,而此係於館學主製之人,大司成,亦方入侍,更加嚴飭,何如?上曰,更加申飭,可也。{{*|出擧條}}鄭羽良曰,科場之言,旣出,故敢達矣。今番會試攔入之類,至於十二人,實是前所未有,蓋內打印之法,旣廢,而挾帶攔入之弊,無以防塞,以此,臣益知舊法之不可輕改矣。趙顯命曰,曾前內打印之時,有雜亂之弊,故廢其法矣。旣罷內打印之後,攔入之弊益甚,今番會試攔入,至於十二人之多,實爲士林之羞,內打印之法,不可不復舊,且律文內,科場隨從率入者,充水軍,永停文武科,而中間許赴科擧,故一得鄕解,自可得脫,以此,士子輩輕犯攔入之禁,至於今番而益狼藉,十數人,纍纍荷枷,自科屋,移囚刑曹,所見之駭愕,可勝言哉?今此會試攔入人,及率入人等,依舊法,永停文武科然後,可以懲後,兩件事,下詢大臣而處之,如何?金在魯曰,末世科場,僥倖之習,漸滋,監試初試收券,至於累千打印之際,紛紜爭先,或至亂場,此所以內打印之規,中間變通減除者也。初試內打印,則有難復舊,而至於會試,依古例復行,似好,且以水軍言之,初試隨從率入者,現發則亦充水軍,如此之類,若一例永停赴擧,不開頉免之路,則是士夫之子,終身不免軍役也。此則太過,而至若無初試而冒入會圍者,便同科賊,終身停擧,永不免軍籍,有何可惜耶?金興慶曰,會試冒入,尤爲重大,不可與循例科場攔入,一體勘罪,水軍永停之律,猶爲輕矣,宜用舊律,而內打印之法,中間廢却,今若復古,則攔入之弊,或可少杜矣。上曰,監試初試,則勿爲內打印,而會試則依古規內打印,會試之冒率冒入,尤極痛駭,便同科賊之說,是矣。會試冒率冒入而充定水軍者,竝依古規,永停赴擧,可也。{{*|出擧條}}金興慶曰,昨因尹惠敎之疏,有所下詢,故臣以道臣及灣尹之一時譴責,無妨,仰達矣,更聞諸臣之議,則以謂道臣之罷職,似過矣。道臣則遞差,灣尹則罷職,未知何如?上曰,稅官馳通,邊臣,初不當謄上,而至於謄上,則不亦非乎?諸臣之意,何如?金在魯曰,臣則與尹得和,有親嫌,不得盡所懷,而臣豈私於尹得和哉?臣之意見,自初以備局請罪,爲不然矣。灣尹,初旣斥退不捧,終又得其遜改,未見其有可罪之事,若以謄上備局,爲非,則亦不成事理,事無大小,係關異國事情,而邊臣,若掩置,不以上聞,則未知朝議,又當以爲如何也?諸宰,或咎其不以私書通報,而臣意則此等事,只以私書,報于一人,未知事體得當,邊臣拿問,道臣罷職,事體重大,何可知其不必罪,而强施重責乎?臣意則如此矣。宋寅明曰,無論慢語之輕重,出於彼中微官之口,爲臣子者,尤當憤痛,鳳城將,卽守邊之臣,雖或以邊上事,與灣尹馳通,而稅官,不過一時差遣者,以貨利間事,至於馳通,乃是無前之事,昨年,雖或偶一爲之,而何可仍成規例?今番,不能防塞馳通,而只爭措語,故雖復改來,彼方急於求利,姑爲遜辭,而我國,終若不許,則又未知其言之將如何,莫如一切嚴塞馳通,已往之事,雖不可追罪,而旣欲塞其馳通,使彼,斷然知馳通之不可復聞於朝廷,則不可不顯罪,昨年捧上馳通之道臣、灣尹,以示嚴處牢塞之意,臣意則道臣之罷,灣尹之拿,恐不可已也。趙顯命曰,拿罷似過,而大體,則亦自無妨矣。上曰,非以謄上馳通,爲深非,而旣已謄上,則嚴示峻塞之意,使知有紀綱,可也,此孔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者也。判尹之言,是矣,更出擧條,可也。{{*|出擧條}}上曰,京畿四邑守令,明日內辭朝,其中未署經者,除署經發送事。{{*|榻前下敎}}洪景輔曰,武臣,不敢違牌之意,曾已申飭,而今者,武所試官鄭纘述,敢以違牌,似不可例勘而止,何以爲之?上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拿處,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8月9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仕}}。假注書李寅賓{{*|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二更,有霧氣。五更,流星出畢星下,入巽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下直,坡州牧使金始熺,砥平縣監河德休,麻田郡守兪勉基,陽川縣令尹師道。
○洪尙賓啓曰,明日,陵幸親祭齋戒,明明日正日,十二日國忌齋戒,十三日十四日正日,此五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朴弼琦,文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左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金浩,俱不仕進,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三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卽者,左邊捕廳大將鄭纘述,旣有拿處之命,故所授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使從事官來納,當爲修正以入,而左邊捕盜大將之任,不可暫曠。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右大將兼察。
○洪尙賓啓曰,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旣有拿命,右大將兼察事,命下矣。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卽爲牌招,以爲聽傳敎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李鳳鳴,因全光監司徐宗玉狀啓,謂有難安情勢,任自徑出,依定式禁推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李鳳鳴禁推傳旨,纔已捧入,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李世垕。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明陵幸行時,本府侍衛,不可不備員,而都摠管尹陽來,文所,試官進,副摠管金潝,武所,試官進,宋徵來,受由在外,洪好人,方在拿囚中。莫重侍衛,將無以備員,在外及拿囚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令政院,急速稟旨擧行,俾無窘急之患,何如?傳曰,洪好人,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虎臣爲副摠管。
○趙明翼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齋後爲之。
○洪尙賓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義州府尹尹得和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尹得和,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武科設場後,陵幸相値,則動駕時,仍設科場,事體未安。且試官中多有陪從之人,故當日撤試,已多前例矣。今此式年覆試試官,及差備官中亦多隨駕之員,十一日一二所,依例停試,使侍衛及各差備,一體進參,而還宮後,復設之意,竝分付試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再明日陵幸時,本曹郞廳侍衛,及各差備,不可不備員,而佐郞李夏宗,受由在外,勢難及期上來。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吳遂采爲兵曹佐郞。
○兵曹口傳政事,以尹㵑爲兼司僕將。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明陵擧動時,建陽門、西營入直禁衛軍兵,依前例以訓局餘軍,前期一日替代,而還宮後還入直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建陽門軍一百名,哨官具石柱,率領,西營軍五十名,哨官申漼,率領,前期一日,與禁衛軍兵,替代入直。還宮後還爲替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八月十一日明陵擧動時,建陽門入直軍兵一百名,西營入直軍五十名,以訓鍊都監砲手,前期替把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初十日與訓鍊都監砲手,依例替代,而還宮後,以本營軍兵還入直之意,分付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明陵擧動時本營五哨軍兵,及別騎衛隨駕矣。本營則千摠尹㵑,把摠閔厚基,哨官權泂,敎鍊官閔裕,工匠牙兵五十名、別破陣二名,率領入直。火藥庫則哨官金東儁,別破陣十五名,率領守直。南別營則哨官朴林茂,別騎衛三人、工匠牙兵十名,率領守直,肅靖門體城頹毁處,哨官鄭再夏。工匠牙兵十五名,率領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尹敬周疏曰,伏以臣於前月,重得毒痁,幾患五六次,雜試方藥,幸得離却,仍參於眞殿陪扈之列,又復奔奏於夙夜之役,受傷非細。日昨江都傳諭之路,行到通津府,猝然大寒戰,卽又大熏熱,頭疼眼眩,若將顚仆,支節如碎,頃刻不堪,意其瘧氣重發,而路中倉卒,無藥可試,祗得調息移時,日向夕。始抵江華府,而餘症作苦,達夜叫痛,宛轉床玆,殆不省事。翌朝精神,猶覺怳惚,難於跨馬,而親奉手書,不敢爲一刻淹滯之計,扶擁作行,廑廑傳宣聖批,仍卽回還府內,觸冒海風,寒熱,如前發作,顧念臣行,卽不可久淹於路次,艱難前進,而行役撼頓,症勢越添。最是粥飮,不能近口,眞元,日漸澌綴,已成逐日瘧,日日昏痛,若有奄奄垂盡之形,傍觀懍懍,莫不危之,擔曳病軀,今始來到闕外,而第伏念光陵行幸,只隔一日,職忝近列,宜參陪班,而見今病情,欲起還仆,萬無自力仕進之望。病裏添病,惶悚尤切,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憐臣病狀,遞臣職名,俾臣,得以隨便調將,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乙卯八月初九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副提學尹惠敎同爲入侍。同知事趙顯命,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洪景輔,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寅賓,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鳳鳴,宗臣琅坪君煇,武臣副護軍申思冏,副提學尹惠敎入侍時,洪景輔進伏曰,今此晝講時,輪對宗臣琅坪君煇,不爲及時詣閤,事體極涉未安。推考驚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讀前受音,自隰桑章,至何草不黃章,一遍訖。迪命,進讀文王章。上讀新受音文王章一遍訖。迪命起伏曰,此章之言,無不著明,而其於天人之際,興亡之理,丁寧反復,至深切矣。自古興亡,推此而可知也。將以戒乎後世之君臣,而又以昭先王之德於天下也。殿下當勉戒留念於此矣。上曰,好矣。健基起伏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維新之道,不越乎敬之一字而已矣。迪命曰,有虞殷自天云者,度殷之所以廢興也,此言,尤切矣。健基曰,古之廢興存亡,昭載於此章,觀於此章,可以驗矣。上曰,此章之言,微妙切實矣。上天,無不眷顧,而殷則自絶於天而亡,文王則修德而天命自歸,自古興亡,不係於天,而在於修德之如何耳。健基曰,上天之載無聲臭之可尋,而能取法古之聖王,則是體天也。上曰,有文王之德而後,天與人歸矣。章內再言無念爾祖,而旣曰,駿命不易,又曰,命之不易,周公,反復勉戒之意,至深切矣。顯命曰,殷士,侯服于周,而常服黼冔,則在昔聖王待亡國之臣,如此其厚矣。周之待微子,亦以舊制,而後世則不然,良可慨也。上曰,然矣。殷士膚敏,祼將于周,而猶服殷之服,則可見其待之之厚矣。前朝後裔之不爲收用,不亦歉然乎?以王氏爲姓者,曾有顯官耶?迪命曰,前有王世萬,爲禁府都事,而今則已死矣。上曰,三代之所以待前朝子孫者,如此其厚。太宗朝,命收用王氏,亦載於《國朝寶鑑》矣。朝臣則以世閥爲貴,前代王者之後,論其世閥,尤當如何?而近來仕籍,絶無王姓,松都人通淸,及內三廳薦事,曾有申飭,而舊都人,尙然,況勝國後裔耶?此後則各別訪問收用之意,分付兩銓,可也。{{*|出擧條}}顯命曰,今此陵幸時,當爲留都,而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方在拿囚中,合有變通之道,姑爲遞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副提學,昨以馳通事,有所陳疏,故雖已處分,而有所懷則更達,宜矣。惠敎進伏曰,臣竊伏聞備局堂上之言,則馳通一款之初不嚴塞,極爲非矣。曾前則若非禮部,鳳城,本無馳通之例矣。近來則未知稅官,自彼中秩高者來,而稅官馳通,此乃前所未有之事也。自昨年爲始,而其時邊臣,不能明引舊例,嚴辭斥退,而至於狀聞,則朝家可以定規,而廟堂,亦不能覺察,致有回通之擧,故又有今日之事,良可慨也。彼人所恃者,爵秩也。所欲者,貨利也。若不充其欲,則日後慢語,安知其不如今日乎?前頭之弊,誠爲可慮矣。上曰,卿知稅官爵秩,何如者耶?惠敎曰,臣未能詳知矣。上曰,小退。諸臣,以次退出。良久,更爲入侍。洪景輔曰,臣,曾見有稅官碑而問之,則乃商人輩所立也。稅官,雖彼中之差遣,而殊異於我國差人輩矣。上曰,稅官,如彼求利,而至有馳通,來頭生釁,亦可慮也。景輔曰,彼國,收稅旣重,而渠無私取之利,故有此擧也。惠敎曰,聞商人輩言,則厥事將爲大憂矣。邊民,專以彼國之利資生,故一開其利竇,終難窒矣。雖防後市,邊民,生理漸艱,惟患收稅之小,多責於商人輩矣。今番馳通慢語,亦出於此也。臣旣在三司,不得不陳白焉。特令廟堂,熟講商議,一定其規,斷不可已也。上曰,彼我相爭,馳通一款,雖小事,而是乃彼人,大利所在,將不無大生釁矣。景輔曰,使臣往來時,或意人情之不足而生梗,人情之路漸廣,故彼人希利之心,益甚矣。上曰,周旋其間者,誰爲可合耶?惠敎曰,尙命也。若無尙命,則將無可信之道矣。然而雖有識之人,難久於利柄,況尙命之輩乎?惟利所在,故萬坤,猜忌尙命云。前頭,若無尙命,而萬坤,獨當其責,則使臣往來時,必多難處之事矣。諸臣,以次退出。
==8月10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齋宿}}。左承旨李匡輔{{*|齋宿}}。右承旨洪尙賓{{*|齋宿}}。左副承旨金浩{{*|齋宿}}。右副承旨洪景輔{{*|齋宿}}。同副承旨李潝{{*|齋宿}}。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齋宿}}。假注書兪彦國{{*|齋宿}}。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浩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陵幸親祭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陵幸親祭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三十四度呈辭,到院,而以陵幸親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朴弼琦文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陵幸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明日大駕詣陵所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四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前已下敎矣。發遣宣傳官一人,摘奸道路修治,而詳審禾穀之被傷與否,修治之內,或有禾穀所傷之處,亦爲看審以來。
○注書尹敬周陳疏,代以兪彦國爲假注書。
○趙明澤啓曰,假注書兪彦國,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金浩,以扈衛廳別將以留都大臣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意啓曰,臣,承命留都,一依啓下事目,率領扈衛三廳軍官,今日申時,結陣於金虎門曜金門外,至大報壇前路,排列扈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明陵幸行時,本廳軍兵,留都結陣事,啓下矣。本廳中軍金潝,纔已啓下,而以武一所試官,方在試所,令政院,改付標後,來參陣上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御營廳草記,本廳中軍金潝武一所試官,令本院,改付標後,來參陣上事,允下,而纔因兵曹草記,明日則試所,姑爲撤場,今無拘礙之端,不爲改付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陵幸時,千摠尹㵑本營入直事,已爲啓下矣。尹㵑,昨日,移拜兼司僕將,其代,以千摠邊聖佑代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記事官尹敬周,書啓,臣,敬奉手書聖批,馳往傳諭于江華府鎭江里議政府左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則以爲,臣,冒上一疏,以待進退之命,火蒙批旨下臨,親降天書,聖渥至重。臣,伏地稽首,怳若昔年,親奉天威於咫尺之下,衷情震激,不覺感涕之交橫。且以臣之賤疾,至勤聖慮,不知賤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也?方今聖嗣,誕膺景運,有此早諭之敎,實爲莫大之務。此則上下神人之所顒望也。豈獨聖意之所眷眷者哉?臣於此,誠不敢計一縷之命,而有一進叩稽於天日之願也。聖明,已有下諒,且賜藥物以濟之,臣,從此,日夜調治,若得天假之命,差有少間,則謹當扶曳殘喘,一聽命於震矜之下,敢此仰對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軍陣敎鍊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來言,二嚴結陣,仍爲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8月1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仕}}。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駕明陵行幸時,晝停所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三陵展謁畢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時,晝停所入幕次後,政院、王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窓取稟。傳曰,捲三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朴弼琦文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留都營敎鍊官、訓鍊都監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假承旨啓曰,御營廳敎鍊官來言,左巡廳前路結陣軍兵,以敦化門外進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守宮從事官來言,闕內各處軍兵,盡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盡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盡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御營廳敎鍊官來言,敦化門外結陣軍兵,左巡廳前路,隨時退陣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晝停所入幕次後,藥房三提調請對入侍。
○京畿監司各務差使員,晝停所來待事,下敎。
○傳于洪尙賓曰,百官插羽。
○金浩啓曰,前已下敎矣。發遣宣傳官一人,摘奸道路修治,而詳審禾穀之被傷與否,修治之內,或有禾穀所傷之處,亦爲看審以來事,命下矣。發遣宣傳官朴胤興,摘奸則道路修治時,及修治之內,元無禾穀被傷處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自新村里,至延恩門捧上言事,分付。
○傳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傳于金浩曰,孝廟朝章陵行幸時,有隨駕禁軍翼隊行陣事,下敎矣。後有驍衛自洞口,逮至晝停所禁軍,皆以翼隊先行。晝停越邊,依例行陣先後事,分付。
○八月十一日五更一點,上幸明陵。仁政門外陞御駕轎之時,行都承旨趙明翼進詣駕前達曰,駕行郊野之時,曉氣似爲寒冷,衣襨何如耶?勿爲捲簾,以避曉霧陰寒之氣,何如?上曰,衣襨則稍厚,而捲簾則當看日氣爲之耳。未明,上入黔巖晝停所,天明後離發,進向陵所,出幕次後。上曰,駕前頭曲塡塞,不能前進,申飭兵曹,卽爲排列進發,而此後,若更有如此之弊,兵曹堂郞,當各別警責事,分付。上入陵所洞口後,下敎曰,行展陵禮後,仍行酌獻禮,凡事,卽爲擧行事,分付。上行展陵禮,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上注書南泰耆,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上入紅箭門內,行望陵禮,仍詣陵上奉審。上曰,大臣,使之入侍,史官出去傳上命。引右議政金興慶入來後。上曰,下方莎草,乃今番新封之莎耶?興慶曰,然矣。上曰,欄干石罅隙,多有不爲塗灰處,雖曰間間塗灰,寧有如此之理哉?奉審時,何承旨出來耶?左承旨李匡輔曰,小臣,來矣。然臣,午時來陵所,奉審畢後,仍往諸陵上奉審,故塗灰時事,全然不知。招問陵官,何如?上曰,陵官,誰耶?匡輔曰,宋龜明、洪吉輔也。上曰,此處,有所不敢,故不爲處分,下去後,當下敎矣。上曰,敬陵防築儲水處,近來,何如?陵守僕進對曰,儲水不多矣。上曰,規模闊大,故然耶?興慶曰,不爲浚之,故然矣。上曰,陵官進來。上曰,彼案山,雖曰,養木,無異前矣。洪吉輔曰,雖着實禁伐養護,而松柏,本來不善茁長矣。上曰,檜木,多耶?雜木則長養不難矣。興慶曰,彼紅陳處,種植雖勤,土品甚瘠,樹木不盛云矣。上曰,此處陵官數多,陵卒不少,猶尙如此,以今番塗灰事看之,誠爲寒心矣。陵官之不善監役,可知,彼防築之不浚,亦是陵官不善擧職之致。陵官,各盡心養護,則彼案山,寧有如是濯濯之理哉?朝鮮事,每待申飭後擧行,此亦如長陵,申飭,則寧有如此之理哉?必斧斤入,故如此耳。吉輔曰,彼案山濯濯處,臣,每爲申飭禁伐,多方養護,而土品甚薄,樹木,終不生矣。上曰,此陵官之言,甚非矣。俄者,陵奉事則以爲,不能長養禁護,故如此云矣。此陵官則歸罪於土品之瘠薄,誠非矣。纔生之樹木,便卽斫伐,安得不然乎?右承旨洪尙賓曰,若入人功,則土品雖薄,養木豈難矣?上曰,封陵形體太高,故莎草易爲枯損耶?興慶曰,封陵定式,十三尺矣。趙明翼曰,各陵封築,高低各異矣。上曰,以石物見之,匠手之工拙,古今判異矣。趙明翼曰,新長陵石物,雖曰精妙,終不如舊陵石物矣。上曰,安敢當健元陵石物耶?石物體樣,稍小然後,所見,甚精矣。上仍退坐陵上右邊階砌上,天顔,悲戚嗚咽,流涕下漬御席,殆過一食頃,大臣及諸承旨,皆仰請下往小次。上,嗚咽曰,予豈不知其過也?隔年瞻慕之餘,今得展拜,自然心事悲感,不禁涕淚之橫流矣。仍奉審碑閣,上曰,碑字塡紅,今番亦爲改塗耶?洪吉輔曰,然矣。仍奉審丁字閣。上曰,神床席子不正,陵官,入來正之,可也。兩陵官,入正神床席子後,上還入小次,奏時官,入酌獻禮正時,上出小次,行酌獻禮。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上注書南泰耆,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祭官亞獻官右議政金興慶,終獻官洛昌君樘,贊禮,行禮曹判書金取魯,典祀官,奉常僉正宋秀賢,陵司,參奉洪吉輔,執禮,應敎趙迪命,執樽,司僕正李普昱,大祝,修撰兪健基,祝史,兵曹佐郞韓億增,齋郞,兵曹佐郞李光躋,贊者,假引儀李始遇,贊者,假引儀鄭運洙,謁者,假引儀鄭彭壽,謁者,假引儀尹昌垕,贊引,假引儀趙尙遜,入參。上行四拜禮後,贊禮金取魯,導殿下詣樽所西向立。右承旨洪尙賓,酌酒。贊禮金取魯,導殿下詣神位前北向立。殿下跪,在位者皆跪。同副承旨李潝奉爐,都承旨趙明翼奉香。殿下三上香。左副承旨金浩執爵,右副承旨洪景輔奠爵。殿下少退跪。大祝兪健基,讀祝訖。殿下降復位,執禮唱,贊禮,導殿下入小次,則上曰,連唱笏記,可也。謁者,引亞獻官金興慶詣尊所西向立。祝史韓億增,齋郞李光躋,酌酒進獻如初獻儀。謁者導終獻官洛昌君樘詣尊所西向立。祝史、齋郞,酌酒進獻如亞獻儀。殿下行四拜禮,在位者皆四拜。贊禮金取魯啓禮畢,殿下還小次。監察以下,皆四拜。通禮跪,啓請出次。上行辭陵禮。洪尙賓曰,左右通禮前導失儀,事甚可駭,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趙明翼曰,終獻時,齋郞李光躋,不待獻官之入來,徑先酌酒,且奠酌之時,未免遲滯,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已上二條出擧條}}上奉審翼陵。上曰,壬辰年,以獻官,一番往來之後,不得更爲展拜矣。仍又奉審碑閣。上曰,碑字所塡者,乃漆耶?陵官李德恒曰,乃漆也。上曰,參奉,誰也?金浩曰,卽趙載一,參判趙遠命之姪,前承旨趙翼命之子也。上仍向敬陵,行展陵禮,奉審陵上還入小次。上曰,京畿監司,及各務差員,今日晝停所,當爲引見事,分付。午正三刻,大駕還宮。上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乾支山樹木稀疎處,摘奸以來,可也。又命右副承旨洪景輔曰,蜂峴小路防塞與否,摘奸以來。上曰,禁軍先後隊,作左右翼隊,到晝停所鳴鑼三通後,旗鼓迎接,下馬跪迎事,分付。金浩曰,依聖敎傳令軍門,則禁軍別將,送言于本院曰,翼隊之號,兵書,不載,未知何樣陣法云,敢稟。上曰,予亦未知其何樣陣,而孝廟朝章陵行幸時日記,有一字陣之事,故下敎矣。一字陣,似是分左右列立之義,今亦依此擧行,可也。上曰,前路民人,多會觀光處,稟告可也。上曰,後隊禁軍,先爲出送事,分付禁軍別將,而大駕到轅門,納喊三聲,天鵝一聲,盡皆下馬,跪迎以入,軍門禮,旗鼓迎接,可也。上曰,守令立碑事,頃旣申飭矣,而今番歷路見之,則多有新立之碑,而至如楊牧之碑,碑上,又爲加簷,已極寒心,而其中陵官之碑,尤爲駭然。此乃監司不能申飭禁斷之致,前後監司,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大駕到場浦橋。金浩曰,此處,百姓多會,敢稟。上曰,此是何處百姓耶?其中年老而稍知人事者,使之進來。金浩高聲問曰,汝等,是何邑民耶?民人等曰,盡是高陽民矣。金浩招致其中年老者二人,來聽下敎。上曰,有下問事矣。今年豐事,予以監司狀啓觀之,且於今番歷路,親見而然,特問於汝等,果是何如耶?民人等曰,稍豐矣。上曰,此乃高陽民,而無他邑民耶?非徒汝邑而已。他邑,亦何如耶?民人等曰,他邑,亦稍豐云,而未能詳知矣。上曰,與己亥、庚戌兩年年事,何如耶?民人等曰,不及己亥、庚戌兩年年事,而其中北漢,舊還上催督徵捧,故略干田地所出,實無充數備納之勢,人民,擧皆呼冤離散,反不如凶年矣。上笑曰,此乃多術之民也。希望舊逋之甄減矣。上曰,以不緊侍衛,前排軍卒,闐塞,不能進發,兵曹郞廳,記過可也。問安承旨李匡輔復命。上曰,奉審三陵,其間時刻,稍久。問安承旨,庶可及於在陵所時,而今於回鑾時中路,始爲復命,事極遲緩,問安承旨,推考。承傳色之前導喝聲,雖出尊君命之意,而法駕咫尺之地,前導喝聲,極爲駭然。當該承傳色,推考可也。{{*|出擧條}}大駕過昌陵酒店禁軍陣,旗鼓迎接在前。金浩啓請駐蹕,信炮gg信砲g差備敎鍊官鄭義山,啓請信炮gg信砲g。上曰,此處,距陵寢不遠,勿放信炮gg信砲g,代以起火,可也。鄭義山,跪告信炮gg信砲g三聲後,放起火三枝,啓螺宣傳官,稟止螺後,內吹止金,禁軍陣,點旗納喊三次。上曰,此納喊,胡爲徑先發哉?必是誤爲承接者,承旨問啓。金浩,招事知敎鍊官李蓍年,問之,則蓍年曰,啓螺宣傳官,在後,故內吹止金,宜在放信炮gg信砲g前,而反在信炮gg信砲g啓請之後。且前隔短岡,故禁軍陣,必誤以內吹止金,認爲旗鼓迎接止金,而如是承接矣。跪接敎鍊官尙大昌、金象仁,請受信箭。金浩以此意啓稟後,招信箭手,出給藍白信箭二枝。跪接敎鍊官,跪告鳴金,二下大吹打後,卽鳴金大吹打,大駕到陣門,而無轅門開接節次。上曰,何無作門之事乎?李蓍年曰,旣已點旗納喊,故已開陣門矣。上曰,禁軍,何不下馬跪迎耶?此號令,何人主之?敎鍊官金象仁對曰,禁軍陣執事爲之。金浩曰,事極駭然,當該執事,記過決棍,何如?上曰,送令旗,招禁軍陣執事以來,禁軍陣執事安漢綱,進來。上曰,旣已下敎之後,何不作門,何不下馬跪迎耶?安漢綱,進對曰,已爲點旗納喊,故陣門則已開,而下馬跪迎一節,本軍門前例,只是將帥跪迎,軍兵則元無下馬跪迎之例,故如是矣。上曰,卽爲號令下馬,可也。敎鍊官李蓍年,因承旨微稟曰,大駕旣入於軍門,自駕前,直爲號令耶?使本陣,行號令耶?金浩以此意仰達。上曰,直爲駕前號令,可也。敎鍊官李蓍年曰,放炮gg放砲g鳴鑼,自是軍中已定之號令,而今以陵寢不遠之故,代以起火,軍兵,似必不知此號令矣。上曰,知委此意於本陣後,放起火可也。擧起火鳴鑼後,禁軍,亦不一齊下馬,或騎或下,不成貌樣矣。上入幕次後,下敎曰,禁軍別將,送令箭拿入,可也。具樹勳,拿入。上曰孝廟朝,設置七百禁軍,聖意有在,今春閱武時觀之,禁軍,不成貌樣,今於行幸之路,依聖祖展謁章陵時舊例,欲觀行陣節操,而凡干號令,不能擧行,殊無聖祖朝創設之義,極爲寒心,玆命拿入矣。事當決棍,而聖朝昔年,其能善爲擧行者,兵使除授,其不善擧行者,只命推考,今亦依聖祖朝舊事,不爲決棍矣。禁軍別將具樹勳,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禁軍翼隊作門接應之時,不善擧行別將,纔已推考,而大將不能無責。兵曹判書趙尙絅,亦爲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京畿監司,各務差員引見。上曰,兵判進前。趙尙絅進伏。上曰,禁軍甲衣,極爲無色。曾因尹游陳達,已命改造給之矣。尙未擧行耶?卿須各別申飭,別樣鮮明爲之,可也。尙絅曰,近來久不爲都試,故然矣。十餘年不爲都試,軍裝服色,安得不如是也?上曰,雖爲都試,儀表衣服,安可新新耶?上曰,禁營吹打,留置還宮時,作內吹打禁軍,還宮時,依例爲先後隊事,分付可也。藥房都提調以下請對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曰,風埃非常,聖體若何?足部無酸疼之氣耶?上曰,如常而少無所害矣。宋寅明曰,以馬鞍作行,似不及駕轎矣。上曰,欲以駕轎行之矣。寅明曰,日勢若暮,則風勢似不好矣。上曰,少有雨意,欲趁早還宮矣。右副承旨洪景輔曰,幕次開帳後,雲寶劍,及侍衛諸員,不卽入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京畿監司,各務差員引見時,上曰,京畿監司進前,卿之辭朝時,未及引見矣。今年年事稍豐,而歷路,招民人等問之,則猶不如己酉、庚戌兩年云。至願北漢軍餉還穀之蕩減,民習,誠無形矣。卿當此時,宜先務生穀之道,次議活民之策,可矣。李眞淳曰,今年豐事,各穀通好,百姓與守令,不敢謂不豐,而沿海數邑,海溢爲災,獨有向隅之歎。上曰,今番行幸時,百姓禾穀,不傷耶?眞淳曰,別無損傷矣。上曰,守令善政碑,極爲寒心矣。俄者纔命推考前後道臣,而此實紀綱解弛之致。其中參奉之善政碑,尤極駭然矣。眞淳曰,今年則年事稍豐,似無災實相混之弊,都事覆審,徒有各邑貽弊之端,而實則無益。自前如此之歲,間或停止,今年則都事覆審,姑爲停止,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亦以爲不緊耶?右議政金興慶曰,凡年分文書都事不得專管,亦爲磨勘於監營。且今年則水沈海溢等處外,災名,似不大段。一時廚傳,雖不爲巨弊,而道臣之意如此,除都事覆審,何如?上曰,今年災實,不難辨,都事覆審,停之可也。{{*|出擧條}}廣州府尹金若魯,進達所懷曰,南漢會付軍餉十三萬餘石,而卽今留庫,不過爲三萬數千餘石。九萬數千餘石,盡爲逋欠,誠極寒心。臣於辭陛之時,旣承聖敎,豈敢不盡心收拾,而十餘年以前,則還上分給文書,間多見失不在,已無可捧之路。近年則辛亥、壬子兩年未捧,殆至二萬餘石,不可不及今年事稍豐,欲竭力督捧,而第今年,若行合操,政當捧糴之時,將虛費三十餘日,詰戎,亦國之重政,固不可廢,而曾前合操之時,舊逋,輒皆停捧,得此稍稔之歲,不捧舊逋,則軍餉,永無稍裕之路,豈不可惜乎?合操之行,舊逋之捧,事勢牽掣,誠難兩行,下詢廟堂,早有處分,幸甚矣。上曰,合操捧糴,俱是應行之事,此固非爲此,則不可爲彼者也。今者,金若魯,乃以兩行誠難,仰請者,雖緣事勢之固然,而在守令之道,殊極非矣。廣州府尹金若魯,推考,可也。{{*|出擧條}}楊州牧使趙儆,進伏。上曰,楊民,近來蘇殘耶?趙儆曰,今年則年事稍稔,民間,稍安集矣。通津府使柳東茂,進伏。上曰,履歷。柳東茂曰,參下武兼,春塘臺堂上,歷平海、柒谷、居昌、長湍府使,其後爲慶尙水使,而以親年七十,未赴任,待罪本職矣。上曰,通津則今年農事,何如?東茂曰,本邑,三面環海,海溢爲災,不付種處,甚多矣。且有邑弊之可達者,敢此仰達,本邑,軍額甚多,而人口甚少,故疊役頗多,民不堪焉。以是,民多流散逃避,來留三江者,居半,故卽今三江,有通津村,此政痼廢。上曰,曾聞句管堂上所達,前府使李義翼,幾盡充定闕額矣。金興慶曰,太半誇張矣。渠安敢盡爲充定矣gg乎g?上曰,軍多民少,不知幾邑,又如通津矣。高陽郡守李廷漸,進伏。上問履歷。廷漸,對其所踐歷。上曰,有所懷耶?廷漸曰,別無所懷,而今年農事稍豐,民間,皆懼舊逋之盡捧矣。上曰,此是百姓過慮耳。京畿監司,各務差員,以次退出。金興慶曰,明陵石物塗灰時,欄干石,多有不爲塗灰處,禮官及繕工監役,有從當處分之敎矣。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日昨塗灰時,禮曹當該堂上,從重推考,繕工監役,拿處可也。{{*|出擧條}}左副承旨金浩曰,前行軍卒,不卽進發,駕前侍衛塡塞之故,兵曹駕前郞廳,纔命記過矣。何以爲之?敢稟。上曰,記過,勿施推考,可也。注書南泰耆,摘奸後,復命帳殿曰,明陵陵上望見處,童濯沙崩之岡,果非乾支山,而乃別峩山,是禁山外別岡矣。別峩山則甚高,乾支山則地形稍低,故別峩山沙崩處,越見而然矣。都承旨趙明翼曰,陵上下詢之時,陵司旣不詳知,誤以土瘠之故,樹木不長養之意,縷縷陳對,事甚未安。當該參奉洪吉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右副承旨洪景輔,蜂峴摘奸後,復命帳殿曰,蜂峴小路,猶未盡塞,猶有樵路矣。上曰,蜂峴小路,猶未盡塞云。其常時,不善長養樹木,可知。本陵參奉,從重推考。{{*|出擧條}}上曰,京畿監司,豹皮一令賜給。地方官弓矢賜給,禁軍李興雨,遮攔往來之人,不許出入,極爲可嘉,半熟馬一疋賜給。{{*|出擧條}}上入仁政門時,下敎曰,軍兵,日暮,似難盡出城門,宣傳官,出去城門。見軍兵之盡出城門後,限人定入來,可也。還宮後,百官軍兵,罷出。
==8月1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仕}}。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神德王后忌辰齋戒。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五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潝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朴弼琦,文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bb去b,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取稟。傳曰,停。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先陵展謁,在於屢年曠省之餘,伏想孝思少慰,而霜露之愴,必益難抑,登降行禮,終晝勞動,侵夕回鑾,風氣不佳,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勝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展謁禮行,少伸追慕之心,而追惟昔年,冞切感懷。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五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影幀移奉時輦輿造成,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八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臣之屢違嚴命,非但爲辭受一節矣。公體至嚴,不敢違越常式,雖極惶慄,而終難祗承,隨當以文字,仰請積迕之罪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今八月初三日夕講,大臣禮官,同爲入侍時,靖社功臣中有畫像處,使勳府,書入稟定取來,置于麒麟閣,以爲試模之地事,命下矣。靖社功臣四十七員,而十七人則畫像,散失於兵燹,十一人則嫡長,居生於外方,故畫像有無,未及問知。時方現存者十九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院,專管御供御器,事體至重,與他司自別。祖宗朝劃給匠人諸員,收布收米,以爲御器燔造,及院中凡百需用之資,而諸員,則一年再當番收米矣。昔在乙亥年,故相臣南九萬,爲本院都提調時,本院應捧應下之數,從實磨鍊,後革罷其諸員,再當番之規,故院無蓄儲,常年則猶可以新舊相繼,而若値災年,則不成貌樣,米布裁減之代,依數劃給事,定式施行之意,丙午正月十七日,提調西平君臣橈,以使臣,請對入侍時,仰稟則傳敎內,向日賑廳,雖有草記之事,廚院,則不但爲掌御供備御器之所,陵寢祭器,亦爲備供,則不可與他衙門,一例防塞,依所達施行事,分付賑廳,可也事,命下之後,賑廳之本院災減代劃給者,比他司自別矣。上今兩年災減之代,全不劃給,賑廳之爲此者,良以百各司災減之代,有難酬應bb之b故也。而至於本院,則當初諸員,再當番革罷之日,院中捧上用度,適中磨鍊,實無過不及之弊。今若不給其災減之代,則御器燔役,將至停廢,其在重事體之道,決不可如是防塞。且伏見賑廳草記措語,則國子樂院外諸司災減之代,一切防塞事,曾有筵敎云。成命之下,如是煩達,極爲惶恐,而樂院則專管祭享,本院則專管御供,樂院之於本院,宜無異同,一依樂院例施行,恐合事宜。以此分付賑廳,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潝曰,今番陵幸時隨駕軍兵,依例犒饋事,分付。
○左議政徐命均上箚曰,伏以昨日聖駕,展省先陵,霜露怵惕,孝思如新,晨夕動駕,聖候不瑕有傷。顧臣,危喘懍惙,未能陪從,而一線猶存,不敢偃息私次,扶曳病軀,俯伏逵側,仰瞻羽旄之美,而症情越添,又無以進參候班,憂慮之餘,尤不勝惶懼俟罪之至。微臣之受暇調病,已至踰月,而根痼源深,少無減勢,重以頑痰流注,渾身受病,四肢不能運用,陳力就列,已矣望斷,而重擔,縻在身上,日夕焦灼迫隘,惟得速蒙卸解而後,庶有一分求生之路,而恩兪尙靳,俾益其瘝曠之罪。臣於是,寧欲溘然澌滅,而不可得矣。且臣,伏聞祿俸輸送,連有下敎,惠至渥也,臣誠感恩無地,而廢職事,不食祿,乃不易之常典也。或因一時特恩,不得已冒受,決不當視以爲例,以致上下之授受,未免爲無義之歸,此臣之所以累勤嚴敎,而終不敢祗承者,畏公體也。顧私分也,迕慢至此,罪合萬殞。伏乞聖明,特加憐察,亟賜鐫遞臣職,仍治臣廢禮之罪,收還祿俸輸送之命,使國體,得以益尊,微分,得以粗安,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其所,敦勉其何,而卿之昔{{!|𧏮|⿰虫恙}},今幾瘳矣。尙無幡然之意,其何情志之不孚若此哉?候班未參,本非引咎,不腆常廩,又何過讓?卿須效古人盡瘁之義,體前批罄悉之旨,安心勿復尋單而領受,卽日視事,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八月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右承旨洪尙賓請對引見時,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尙賓曰,臣,待罪禮房,以影幀移奉時輦輿事,有所稟定,故敢爲請對矣。頃日入侍時,左副承旨金浩退出而言曰,以輦輿事,有所仰稟,而自上無發落,不卽擧行,此必由於聽瑩之致,而知敦寧金在魯,伊日同爲入侍,自上有卿非尙方提擧乎之下敎,而未知本事,不得仰對而出云矣。畫師來會,禮郞收議還來之期,不過在於四五日間,而新造輦輿,則雖急速爲之,將過二十餘日矣。頃有風氣漸高,有難模寫之下敎,今此輦輿,實無旬日內造成之勢,在外之議,或不無改色移用之言,而事體重大,何以爲之?上曰,頃以新造爲敎,移用則事體未安。且本殿,當造置一輦,凡雕刻朱漆等事,必須簡易,務取其精,斯速造成事,分付該院,可也。尙賓曰,影幀絡纓,織造爲難,多費日字云,而第二室絡纓,未詳本質之何色何緞,亦當奉審後,依舊件改造,而亦非時日間可以造成云。何以爲之耶?上曰,癸巳年,亦以絳段爲質,織造金色升降二龍用之,而織造解紋,在尙方,依此織造,可也。尙賓曰,審理御史李宗白,入來矣,事當卽爲入侍,而今日,卽齋戒日也。此係刑殺文書,何以爲之耶?上曰,予方思量矣。雖在淸齋中,此與決斷刑殺事者,有異矣。當爲引見。尙賓曰,昨日行幸時,駕前親呈上言二度,上疏一度,何以爲之耶?上曰,猥雜耶?雖猥雜,其言可用,則當用之,否則當退之耳。尙賓曰,上言二度,乃伸冤事也。其上疏則乃民瘼疏,而全無可採者矣。上曰,上言則乃誰某事耶?尙賓曰,乃沈惟義、沈廷玉,伸冤事也。上曰,極猥濫矣。然沈惟義妻上言,則此事猶或可爲者,沈廷玉之妻雖無家長,凡婦女上言之規,當下置所乘轎於地上親呈,可也。今乃不下於轎,使人肩擔轎子而晏然呈之,婦女雖不識體面,而極爲無禮矣。上曰,向者古武將,有所陳達,故常欲一番釐正,而有他下敎者,故尙且遲回矣。今番行幸時見之,大將之旗,是靑色,御前之旗,亦靑色,凡干號令之際,混雜難辨,文章,所以分別上下,此不可不釐正矣。此後御前巡令旗,以紅色段爲質,以靑字書之,前排服色,依挾輦砲手例,皆着紅號衣,燭籠亦然。大殿,以紅紗爲質,以靑紗,上下緣,此從其服色故也。世子宮燭籠,曾前見之,以雅靑紗爲之,以紅色,上下緣,此亦從其服色,而近年,仍用祥後禫前靑質,雅靑緣燭籠,非也。今後則以雅靑紗爲質,以紅紗,上下緣,而軍門燭籠,宜以靑紗紅緣,而靑籠,雖間或見之,皆用紅色,此無禮文所載者,故取其鮮新之致,豈文章別上下之義?今後則皆靑質紅緣事,分付。{{*|出擧條}}上曰,此下敎,注書出去,詳出擧條,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八月十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審理御史李宗白引見時,同副承旨李潝,審理御史李宗白,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上曰,不遣御史,幾乎玉石之相混矣。能不負予委送之意,實爲可嘉矣。宗白曰,小臣,奉使無狀,今番往來之後,至有邊禁解弛之事。且有三件事誤着之失,金有望,所當仰請梟示,而臣未能爲之,此臣之誤着者也。金萬泰,所當亟正王法,而臣未能爲此,此臣之誤着者也。洪好人貪汚之罪,臣未及論列,此臣之誤着者也。雖然,此三件事,不爲陳列正法,臣則皆以爲不無區區迷見於其間云。臣今條列而畢陳之,金有望事,臣之初不狀請梟示,蓋有委折,有望之捧賂,卽道內人之所共喧傳,而渠亦以捧賂之數,納招於兵使,有望之罪,豈不絶痛?而但聞兵使按問時事情,數日之內,亂施足杖,重棍嚴杖之下,固難得其情實,而捧賂之數,布爲二十二同零。鹿皮一百九令,首髢四百三十六箇內,布十二同零,鹿皮五十五令,首髢一百九十五箇,卽各邑座首、兵房禁斷色吏、各社風約、各鎭堡土兵,及監色把守卒等處,所捧者也。其餘布九同零,鹿皮五十四令,首髢二百四十一箇,卽受賂於諸罪人者也。實數,決不若此,何以知其然也?如承款罪人韓萬必、李云益等處,亦多受布疋、鹿皮、首髢等物。當初兩罪人推捉時,兵營將校,或有掠奪其衣服什物,故今番臣行按査時,兩罪人,皆告訴其推還,若果有厚賂有望之事,則亦必一體訴告其推還,此等處可知其不無誣招。臣,非不欲更査,而更査,則有望,必變辭,變辭則勢必杖問,杖問而不得其情,則又將推捉發問於給賂諸人處然後,可以憑覈,而給賂諸人,如各軍禁斷將把守軍卒,又皆散在六鎭各邑,推捉之際,其騷擾之弊,已不可勝言,而雖推捉而嚴問,必皆牢諱,許多人,其可盡爲杖問乎?臣若更査有望之事,則騷擾之弊,又將如春初,此臣之所以趑趄而未果者也。大抵邊上事,莫如速了,故臣之狀聞,只明其受賂之狀,請以嚴刑勘律,臣旣不自窮査,豈可憑他人按査,遽請梟示乎?上曰,此則令道臣査覈者也。只於有望處,杖問,給賂諸人之散在六鎭者,勿爲推捉査問事,分付道臣,可也。宗白曰,金萬泰事,判付中,至以窩主爲敎。此則臣,狀聞欠詳之罪也。茂山今番犯越之變,始於邑內之人,憑藉晩白之分米,肆然唱率者,卽鄭永承、朴受命輩耳。萬泰之決非窩主,據此可知矣。臣,初到北兵營之日,取見金有望捧賂招辭,則萬泰給賂之數,布爲三同零,又有首髢鹿皮等物,且坐地稍異於常漢,臣亦疑其爲巨魁,直向茂山路作行者,蓋欲採聞物情,而茂山之人,或不無稱冤者矣。大抵萬泰,居生於茂山江邊,考其平生,亦豈無所犯?而今番,亦出於諸罪人之招,公然白放,非所以懲勵,故狀請邊配,亦所以警他人懲日後也。假使萬泰,承款,不過犯越時指揮槽桶,今若盡誅犯越之類,則萬泰,亦如功之類也。固難容貸,今者眞犯越之類,盡付生議,而獨於萬泰,誅之,則豈不過乎?依臣當初狀請,邊配,何如?上曰,依爲之。御史,今番潛行耶?宗白曰,不爲潛行矣。上曰,金萬泰,旣非巨魁,則乃豪强者也。宗白曰,無豪强之事矣。金萬泰,以本土鄕族,而受犯越之律,誠非好事,亦且冤痛矣。如此之類,若以犯越誅之,則比屋可誅矣。其處鄕族,卽以京中論之,是第一士夫也。如田百祿輩,盡是其土鄕族矣。上曰,田百祿,亦鄕族耶?宗白曰,乃鄕族也。金萬泰,爲別監者也。上曰,李晩白、鄭淵事,何如?宗白曰,鄭淵之事,誠極痛駭,而李晩白,不爲非矣。李晩白,子病甚重,以四五石穀物,貿略干蔘,不是異事也。鄭淵之納蔘於甁中,情狀絶痛矣。上曰,鄭淵,果染指耶?宗白曰,鄭淵,果多染指矣。李潝曰,等是犯越,而鄭淵事,誠爲絶痛。臣,向於禁推時,聞於北路人矣。宗白曰,洪好人,侵虐軍民之罪,向來臺啓,已擧其槪,流來軍布百餘同改色時,每一同,除出七疋云者,蓋其分給時,自兵營,除出五疋,裨將崔瑞雲者,又除出二疋,諸般除番布,則例捧四升,而又猝以六升督納,故納布之類,臨急充納之際,皆費八升之價,此臺啓之所以論列者也。又於昨年開市時,令行營將校金麗幸,領送大牛數十頭,與會寧兵房軍官崔二俊相議,換貿獺馬、貂皮、羊裘等屬,又於臨歸之日,從海路,船運各邑布五十餘同於德源、元山津全善俊家,陸續馱運之說,喧藉於道內。若如傳聞之言,則好人之罪,不可不嚴懲,若橫被暗昧之謗,則好人,亦冤矣。固宜一番査處,令金吾,以此添入問目嚴覈,而二俊,以出身嘉善,爲求仕,方在京云。亦令王府,拿問,何如?上曰,依爲之。{{*|已上三條竝刪出擧條}}上曰,今聞御史之言,三條所陳,俱爲得體矣。遠外事,每多未詳者,故當初有特推之命矣。今聞所達,御史於洪好人,猶有顧藉,而未盡狀達者也。洪好人事,與申兼濟啓辭,何如?宗白曰,與申兼濟啓辭,同矣。上曰,洪好人,有染指事耶?宗白曰,果多染指者,誠無狀矣。上曰,北路人,欲見文帥云。此信然耶?宗白曰,北路,連以武帥差送,故邊氓,若見文帥,則如祥麟瑞鳳然矣。今番洪好人事,尤極痛駭矣。自上,宜申飭銓曹,另擇邊帥然後,方可以不負分憂之義。文帥若非其人,則反不如武帥矣。上曰,文帥不擇,故然耳。宗白曰,李榕,善治鍾城矣。上曰,不可以相貌取人矣。宗白曰,前鏡城判官李壽海,以補外之臣,尤宜十分謹勅,而居官無狀,醜謗載路,昨年民饑,可謂孔慘,而抄出飢民一千七百三十口,今年正月十一日,始爲分賑,而以上年臘月十一日分賑之意,瞞報巡營。此則監司李箕鎭之所痛駭,而至於推論監色者也。飢民四百口,以虛名入錄,使其所盻妓父洪益九,受出四百口當受之賑穀,此則新判官李彙晉之所痛駭,而還徵於益九者也。率來衙客李輝鎭者,犯禁推奴於明川、鏡城之間,近千口連五代良役之民,橫加侵徵,末乃以百餘口,潛錄於鏡城賤案。此則北評事金漢喆之所以痛駭,而推捉李哥於衙中,終至見失未果者也。上年淸差開市時,買牛二十餘頭,使行營將校金麗幸領送,俾與會寧座首吳挺虎,相議賣買,又復書托於淸市,兼問兵營將校蔡正祐處貿來獺馬、貂皮、羊裘之屬,正祐之言,則臣果親聽而得詳矣。柴草氷丁,自是結役所出,而托以補賑代捧穀物,臨歸之日,只爲一次白給,餘皆用處不明。城丁軍五百名,年久闕記,請得於兵營,或捧二斗闕米,或徵二十束柴草,此等橫斂,固已可駭,而潛奸逆晟舊盻之妓,臨歸,贖置買給奴婢,訟端,尙鬧於官庭,士民,莫不憤罵矣。令王府,拿問定罪,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金漢喆,何耶?予則每以太柔,善慮之,別無此弊耶?宗白曰,非漢喆,則安可鎭定北路騷擾之弊也?非其巡檢之時,而馳巡六鎭,鎭安人心,又爲私書往覆於監司,多方周旋,慰安邊民,三入六鎭,金漢喆外,自古無之矣。上曰,金漢喆,果然如此耶?以評事下去亦久耶?宗白曰,臣,奉命入北時,漢喆,聞其父病之報,受由上來,已抵咸興,臣,力挽其行,還與同入六鎭,凡干査覈之事,與之相議爲之矣。上曰,金龍慶之病,果實病耶?向來辭疏,稱病,予則以爲不欲出仕而然矣。宗白曰,金龍慶之病,果實病矣。上曰,金龍慶年齒幾何?李潝曰,戊午生矣。臣亦於年前,往來北關,京華之人一,入坐鏡城,若聞其家間親病消息,心神如焦,有老親之人,評事之任,實爲切悶矣。宗白曰,慶興,處豆滿江最下流,自官府西北間三里許,有後島,東南間五里許。又有朴麒島,樹木,俱葱鬱,島形,亦漸高,江流水勢,不由舊路,衝拍我境,傷害民田,固已可悶,而又況兩島,處於江中,地勢隱幽,邊情所關,雖不敢畢陳,而兩島樹木,不可不及時斫伐,以防前頭之弊,以其斫伐之樹木,許給本府,俾卽隄防江流之衝破我境處,則亦必大爲民利。曾前會寧城西五里許江邊量付之田,爲江流所衝破,便作小島,年久之後,仍以廢棄。辛丑年間,因本道道臣摘奸狀聞,卽許伐木起耕,慶興兩島,依會寧例,令帥臣摘奸後,卽爲伐木,斷不可已。此意,臣,已與帥臣商確矣。以此分付帥臣,待合氷擧行,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出擧條}}宗白曰,富寧,處於櫟山嶺、茂山嶺、車踰嶺、大小二十一嶺之內,可謂六鎭之咽喉,而邑弊役巨,今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此蓋甲子以前,則富寧入於六鎭,故只應六鎭之役,所謂六鎭之役,不過行營修理,兵使冬月,支供淸市所入諸種,而甲子年茂山新設之時,本府三面,割付茂山,田結民戶所失,居半,六鎭之役,則依前責應,而此外進上等事,一如南邑之例,若以昔日六鎭,仍應舊役,則不當爲南邑之役。若以今日南邑,至供進上,則不當爲六鎭之役,茂山邑民之力,今則視富寧倍蓰,而不當富寧六鎭之役,朝家爲慮富寧難支之勢,曾有割給鏡城府龍城一面之令,而鏡城,是營下邑,有難移屬,土地人民,比前大縮,左右應役,比前層加,殆如一人之兼兩役。富寧一境之內,民不堪命,散而之四者,實由於此。屬之六鎭,則可除南邑之役,屬之南邑,則可除六鎭之役,宜命廟堂,詳問變通便宜之道於道臣、帥臣,從長區劃,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出擧條}}宗白曰,會寧府淸差需用炭七百石,草七千束,自南兵營,入送北靑、利城、端川三邑軍人,備納,而每年,團束哨軍一百名,輪回入去。其入去時,則哨軍之保人等,資裝以送,而其資裝之價,每保人,各出布四五疋,若以哨軍言之,則每年自七月,至十月,遠戍千里絶塞,四朔留連,而其炭草備納之際,會寧府監色之虐使操縱,罔有紀極。以致負債破産疾病死亡,若以保人言之,則一年之納布一疋,例也,而此保人則間數年,雖不備納,及其當番之年,則四五疋布,一時辦出,此尤苦重難堪者。今若別爲變通,則北靑、利城、端川三邑淸差炭草資裝價,備納保人處,每年各捧布一疋,則合爲二十四同。以此,入送會寧府使之給價貿軍一百名入送之規,永爲革罷,則淸差炭草自可足用。北靑、利城、端川三邑軍卒,亦免水火之苦矣。上曰,令廟堂稟處。{{*|出擧條}}宗白曰,臣於昨年,按治南兵營諸罪人,而其中裵萬海、金海鏡兩罪人,狀請仍囚。蓋裵萬海,則兵營鎭吏也,金海鏡,則兵營使令也。梟示罪人石亘招中,逃躱罪人裵希唐,以復讎相議事,到萬海家,故萬海使海鏡,招矣身云云。海鏡、萬海,固有可疑之端,伊時屢加杖問。萬海與石亘面質時,雖無自明之證,海鏡,其所發明,亦不無所據,論以獄體,當待裵希唐捉得,可以憑覈,而希唐之捉得,杳無其期,兩罪人滯囚,已過二載。今年大霈之後,死罪以下,宜在曠蕩之中,道臣,置之稟秩,而該曹防啓云。此誠過矣。希唐,終未捉得,則兩罪人,其將瘐死於獄中而後已,其在罪疑惟輕之義,宜有酌處之道,邊遠定配,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白曰,臣之今番奉命北出,蓋爲審理獄情,而安集鎭撫,亦甚緊急。自前奉命之行,入北關則例有儒武試藝之擧,況當騷擾之餘,尤不可無慰悅之道。故定都會於鍾城、鏡城、吉州三邑,招集儒武六千餘人試藝之後,諭以聖朝平日軫恤之德意,施賞之資,無他措辦之勢。監營耗穀若干石,兵營記付布略干同,移文取用,而監營所在嶺南移來射軍木六同二十五疋,亦爲取來抄去,優等分給,此則蕩減後,分付本道,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白曰,北路人才,勿論文武,採訪其表著者,各人姓名,列錄於別單中,故玆敢仰呈矣。上曰,納之。宗白,進納別單,上展于御案上,一一逐名下詢曰,李載亨,見之耶?宗白曰,臣,往見載亨,備傳國家眷念之意,則載亨,以老病未能上去之意,作呈單付臣,使之轉達矣。上曰,韓夢麟、朱楗,爲人果如是耶?宗白曰,道路傳聞藉甚,人皆稱譽矣。上曰,池欽,爲官職者耶?宗白曰,然矣。上曰,吳泰興爲人,見之耶?宗白曰,泰興,乃北路第一武夫也。上曰,身手,何如?宗白曰,乃好身手,而年踰五十矣。吳碩宗,是北路豪傑矣。上曰,所謂豪傑,果何如耶?宗白曰,如古劇孟者流,渠云曾以巡將,一入筵中矣。上曰,黃道洽,何如耶?宗白曰,方以都監哨官,在京矣。上曰,金世儒,何如耶?李潝曰,小臣,亦曾親見其人,誠難得之人才矣。上曰,朱杓,卽今爲備局郞者耶?宗白曰,未嘗爲備局郞矣。上曰,金相泰,何如耶?宗白曰,臣,招見其爲人矣。上曰,蔡錫鳳,何如耶?宗白曰,入部將薦矣。因可否不順,今方下去矣。上曰,全有泰、許泓,何如耶?宗白曰,有泰,乃閫帥之姪也。及第後二十年,尙無職名,誠可矜矣。北路,無奢侈之事,吳泰興之子,尙着氊笠矣。來見臣時,亦着氊笠,可見其不尙奢侈矣。其中極名族兩班,方着木綿遮隅衣,士大夫墓山,無石物,只以雜石兩塊,置墓,謂之石物,人居,無五家相連處矣。上曰,如店舍耶?宗白曰,與店舍異矣。北路,四五歲兒,皆爲上椎,問其故則以爲賣髢,故然矣。上曰,官府蓋瓦耶?宗白曰,官府則雖下至邊將鎭堡,亦皆蓋瓦而極好矣。上曰,瓦似無之,何處得來,而覆蓋耶?潝曰,自官門敎匠手造成矣。宗白曰,北兵使所處營舍,亦以灰塗壁,紙貴特甚。僉、萬戶所處之舍,雖小窓,豈有塗紙處乎?六鎭,與彼地寧古塔至近,其民居官舍,亦望見矣。上曰,彼人,盡知我國事,而我國人,不然,漠未知彼邊事,誠怪異矣。宗白曰,朱炯离所論李義豐事,此乃北路士論,其女人,北路皆稱烈女矣。臣與李箕鎭相議,其女屍首,欲爲傳示一道,而未果矣。臣於向日設場時,聚會五六百多士,臣,親自敎諭曰,其女人,於五倫中,不識二倫,何謂烈女耶?手殺王人,無君臣之倫,爲夫報仇,而不顧其父之犯死罪,是無父子之倫矣。爾輩奚爲以稱烈女耶?以此意,縷縷曉諭然後,始似有開寤之意矣。上曰,別單中文官,一人耶?宗白曰,北路人才,專尙武才,故然矣。武士中,若奬拔一二人用之,則可以聳動遐土矣。上曰,一二人,御史則以爲何人耶?指名陳達,可也。宗白曰,吳泰興,爲一道之第一人物,吳碩宗,爲北路之豪傑,黃道洽、金世儒、朱杓諸人,皆可用矣。上曰,若以某也某也,拈出調用,則此乃抄選,此別單首書者,先爲調用。吳泰興、吳碩宗、全百祿之姪全有泰,各別調用事,分付東西銓。其中如吳碩宗者,雖未出身,旣經僉使,又經五衛將之擬,雖守令之窠,特爲備擬事,分付銓曹。{{*|刪出擧條}}上曰,年事則何如耶?宗白曰,北路水災孔慘,宜待道臣狀啓,以還穀一體內奴貢米,劃給設賑,似好矣。上曰,六鎭守令中,有不治者耶?宗白曰,會寧府使柳萬增,誠爲不治,而臣曾於待罪嶺南御史時狀論矣。今於北路,又爲駁論,人將謂臣已甚,故趑趄未敢達矣。萬增之爲人,狂率,處事不能周詳,今番淸差開市時,必生事端,今姑改差,何如?上曰,改差,其代,擇差,不數日內,給馬發送,可也。潝曰,柳萬增,狂率太甚,管下守令,無不逢辱。金始炯,曾爲其管下,亦欲引嫌遞歸。李宗白之前日狀駁,誠爲得體。今番會寧之除,臣適不在言事之職,故不爲論列矣。今於北邑萬增,尤無忌憚,凡事必怪異矣。上曰,萬增凡事,大段過度耶?潝曰,刑杖濫酷,擧措狂率,雖以在嶺水營時,論題大丘判官尹慶一狀報事言之,至有城狐社鼠等語,凡事類多如此矣。上曰,柳萬增,氣稟,何如耶?果如承旨之言,則猶勝於今世武夫矣。宗白曰,柳萬增,狂率莫甚,何處用之?上曰,脫有不幸,則當用柳萬增矣。予曾於戊申變亂時見之,雖似迂闊,而其爲人,足當一隅矣。宗白曰,雖當亂時,安可用也?其爲人,不可爲五人之長矣。上曰,當亂時,則可用矣。潝曰,雖當亂時,必不可用矣。上曰,雖然,當亂則可用矣。宗白曰,若以突擊將用之,則或可用耶?至於將兵則決不可爲之,以武臣而不能將兵,何處用之?上曰,雖然,柳萬增,當亂則可用矣。宗白曰,鍾城府使閔珽,辭朝三朔,始乃赴任。赴任之後,以病廢衙,邊上重地,實有不能堪任之慮。又是淸差往來之路,此亦不可不變通矣。改差,何如?上曰,改差,其代,侍從臣中,各別擇差,數日內,給馬發送,可也。宗白曰,閔珽,以久勤,爲堂上矣。堂上,亦當還收,誠爲可矜矣。上曰,堂上,何以還收耶?宗白曰,邊地守令,月限未滿,則加資,例爲還收矣。宗白曰,明川,慘被水災,賑政,一時爲急,貶罷之代,一體擇差,數日內,給馬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已上三條竝刪出擧條}}宗白曰,慶興府使李玗,律己淸白,官事整理。又於暇日,與一邑武士,試其射藝,以爲激勸之方,百姓,稱譽不已,至謂別薦李使道。上曰,李玗,曾以仍任事,下敎矣。宗白曰,鏡城判官李彙晉,淸白恬雅,治績,爲北路第一矣。茂山府使李廷彬,亦謹飭居官矣。潝曰,李彙晉,外貌不揚,言辭無動人者,而治績,如此誠可貴矣。上曰,知人,果難矣。諸臣,以次退出。
==8月13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仕}}。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神德王后忌辰、孝敬王后忌辰齋戒。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三十六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潝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朴弼琦,文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伏聞昨夕入侍醫官所傳之言,賢嬪宮氣候有未寧之節云。臣等,伏不勝驚慮之至。卽令醫女入診,詳察症候,議定當進之劑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嬪宮氣候,昨已下敎于醫官矣。
○又傳于藥房曰,今日入診後,入侍爲之。豐原君,同爲入侍。昨日醫官處,已爲下敎,而入診時,診脈與症候諸節,令醫女詳察之意,言于豐原君。
○傳于洪尙賓曰,禮房承旨,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以左議政徐命均三十六度呈辭。傳于李潝曰,遣承旨敦諭。
○李潝,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左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俱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李宗白,昨日復命後,陳疏出去,無意行公,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口傳政事,以尹容爲禮曹參議。
○傳于洪尙賓曰,昨日承宣入侍時,已下敎而輦輿,卽令尙方造成,而惟設欄干漆朱紅二三次,而奉于本殿後,因安本殿,絡纓,以絳緞爲之,織金色升降龍,依昔年織造,長廣解紋爲之事,分付尙方。
○洪尙賓啓曰,臣尙賓,與同副承旨李潝,伴直矣。李潝,以左議政徐命均處敦諭事,今方出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洪景輔,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牌招不進矣。同副承旨李潝,旣已傳諭,卽爲牌招,以爲伴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乙卯八月十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刑曹判書豐原君趙顯命,副提調趙明翼,右承旨洪尙賓,記事官南泰耆,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周慶、姜渭聘、金德履進伏。興慶曰,雨後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十一日動駕時,帳殿承候,昨日問安,亦爲承批,而更無勞憊之節乎?上曰,如常矣。興慶曰,足部,其時幾盡差愈,而近來漸勝如常乎?上曰,無異常時矣。興慶曰,丸劑,陵幸前,不爲進御,今則進御乎?上曰,今過三日後,當服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宮,一向安順乎?上曰,安過矣。興慶曰,伏聞賢嬪宮,有未寧之候,豐陵夫人喪事後,連爲困憊度日云矣。近來更有別症乎?趙顯命,入侍而出來,問其症候,則只爲瞻望而來云。使之陳達,何如?上曰,使之入侍,有意見之,則與向日何如?使之陳達,可也。顯命曰,小臣,癸丑年五月,一番入侍,今日始爲瞻望,則與癸丑年有所異者。面色也,癸丑年則見有血和之色,而今有靑黃之色,瘦敗比之亦甚。小臣,出與提調相議矣。以面色看之,不如常人,以瘦敗論之,不如病人,諸般症候,雖爲仰問,而終不賜明白下敎,不能詳知矣。上曰,卿雖入侍,亦當如此矣。雖廢食啖,未必有如此者,以其所食者見之,不當止於瘦敗而已。以其有往來之氣,故見其面色,則猶不甚瘦矣。常時性稟,不躁,故亦能堪過,而以食道言之,烏得不然?前者豐陵,入見出來以爲,猶有勝於所揣量者云。此則似然矣。闕內則與閭閻之人,不同,非但予在也。慈殿在上,故不敢癈梳洗。梳洗能爲遮蔽,而其中則豈有可言者也?常時不嗜臥,而今月初二日見之,則有臥痕,怪而問之,則答以無傷,而自其後,不離枕席云。予見而問之,輒以無所痛爲答。再昨動駕時,亦能起動而來見,所見如常,意以爲差愈矣。今日慈殿,下敎以爲,見於問安時,則非但面部紅赤,眼精亦赤,問其所痛處,則答以不能堪耐,故使之勿藥問安,而善爲調理云。雖有所痛處,不欲聞知於他人,故予實不知。及承慈殿下敎然後,始令醫女診察之,而如是,則渠必尤爲用心矣。根委甚重,非一朝一夕之所祟,醫女輩似不詳察,故使豐原入侍,詳問症情,而其不得詳察而出來,予已知之矣。顯命曰,伏承傳敎,而診脈,初亦不許矣。以其有特敎,故末乃許之,察色,亦不許從。小臣,累次陳稟後,始開隔帳,而令醫女入來,外察腹部,按摩掌心,而至於詳察腹部,則雖有特敎,終不肯許矣。上曰,源委,在於其處矣。所食,不過水澆飯數匙而止。以此見之,能得支撐,亦爲奇特,含而不能呑下,有若盈腹者然。已自癸丑年夏間,知有此病,在傍之人,常以爲悶,豐原今日所見,未知,何如?而自外見之,亦不可知矣。顯命曰,坐而見之,不能審知矣。上曰,有裳,故亦似難知,而近來則差勝云矣。顯命曰,數年前則腹部頗堅硬矣。今則幾解爲敎矣。上曰,此皆諱病而然矣。顯命曰,在傍之人,以腹部爲言,則輒以所無之病,何以言之爲敎,而入侍之間,數次腹鳴矣。上曰,在傍之人,以爲腹部猶爲堅硬云。藥路,當詳審,而未知何以爲之耶?亦必不能服藥矣。興慶曰,當相議定藥而入之矣。上曰,亦有血痰吐下之症云,聞之乎?予亦今日始聞矣。聖徵曰,痰色,淡赤云,不爲大段矣。醫女不能詳傳,而聞其言則神色,甚無血色,而以症候下敎者,只是升降之氣而已。水剌甚厭,而無口味之所變,汗氣出於寒熱之間,腹部以平常爲敎云矣。上曰,此過言也。聖徵曰,腹鳴之症,以今無爲敎云,自無詳知之路矣。上曰,腹鳴,則常人,亦皆有之矣。聖徵曰,甚者有之矣。上曰,此則頻數有之云矣。顯命曰,今日入侍,相去甚遠,而亦已聞之矣。應三曰,可知腹部之不平,而在傍之人,以爲寒多熱少,而汗輒流出云,此則症虛之致矣。上曰,汗亦寒云矣。應三曰,掌心甚熱,而水剌累年不進,凡節,可謂虛,而不可謂火也。閭家,亦有如此之症,豈無經驗?而藥路,今不可以純補爲主,初程雖虛,旣知有火,纔經暑炎,不當以八物之屬,進之,自有不補不涼可進之劑矣。上曰,是何藥也?應三曰,加味逍遙散,人蔘加入矣。上曰,是涼偏也,柴芩入之乎?應三曰,只入柴胡,非純涼之劑矣。聖徵曰,此劑,例用於虛而有熱之症,本方,無人蔘,而今之加入者,爲其氣虛也。應三曰,人蔘旣入,則便同四君子湯矣。聖徵曰,極爲平順矣。上曰,使豐原入侍者,意有所在,大體以爲熱乎?顯命曰,何能識醫理也?上曰,婦人之此病,閭間,當有之,豈不知之乎?顯命曰,以斟酌知之而已。日昨,下私書於本家,而以水剌,不過數匙,形貌漸肥,此甚怪也爲敎矣。今日入侍瞻望,則神色,如久行素之人,穀氣旣爲厭進,則有甚氣力,氣弱則宜矣。顔貌之不甚肉脫,而亦能行步者,只是氣之所憑也。上曰,嬪宮入來時,年歲尙幼,而未知氣稟,躁乎?顯命曰,十歲前,何以知之,而性稟,安靜不躁矣。上曰,柴胡牧丹皮入之,而如此之中,或疑有實矣。凡以醫女入診,則不能詳知,故慈殿,有以卿入侍之敎,藥房問安,非不知重難而使之爲之動然後,可以治之。追惟昔年於孝章,只有嬪宮而已。若是人品,躁則雖所生父母,何能容爲?以他人見之,雖似無心,豐陵喪後,與前有異矣。揀擇時,予雖不知?人亦豈不知,慈殿今者下敎以爲,嬪宮,戊申後,余生,奚爲旣有此心?故凡於飮食之節,無意思矣。此意果如是矣。卽今,只是憑於氣而行之,其氣亦好,予反笑之矣。雖如此,似無益,反不如飮食之爲愈也。予以此爲言,則渠亦笑之,而執心甚固,是可悶也。前則於豐陵,雖見,與不見無異尋常,豈無欲見父母之心?而猶尙如此,其不躁,可知。醫女不欲診察,故予以爲汝欲見豐原乎云,渠始許之,於渠之心,卽今所在者,惟豐原而已,故欲見之矣。在傍者,雖以年旣不少爲言,而是則全然無心矣。元氣若虛,則雖試附子,何益?醫官,或疑其躁,而此則不然,見之者,雖以太無心爲疑,而中則甚固,苟使執心如此,則豐陵雖在,何益之有?前則雖節晩,而亦着涼衣,今則已着縷緋吐手,予甚怪之,始知有此漸,故然而夏節,亦着縷緋袴,所喫,不過實果而已,今試涼劑如何耶?純補,亦似爲難矣。聖徵曰,在外諸議,皆有所命之劑,卽補中益氣湯、柴胡六君子湯、滋陰健脾湯,而滋陰健脾湯,不好,補中益氣湯,極爲平順,而初程,不可純補矣。上曰,初程再程云云,則何可長久用藥也?丸藥,亦欲不食矣。己酉年間,劑入生脈散,藏置而終不煎服,只擇其五味子,而喫之而已。是故,使之其後勿爲劑入矣。應三曰,山梔柴胡,皆入之而五貼進服後,不可止矣。若純補而有頉,則氣雖虛,不可更試。今用逍遙散於初程後,八物補中之劑,似當繼試,此藥,殊非涼劑,牧丹皮旣入,則是歸於補偏,治病之道,雖欲不緩,當見前頭,粟米飮,雖或先用,而湯劑純補者,不可先試矣。上曰,首醫二人所見,何如?應三曰,權聖徵則命以滋陰健脾湯矣。聖徵曰,本板逍遙散,則極平矣。上曰,權聖徵,則以逍遙散爲不足乎?興慶曰,權聖徵,初雖出此,而見逍遙散後,便卽同歸矣。應三曰,中氣不足,而當先顧胃氣,故旣入白朮,便同四君子湯矣。聖徵曰,以其嗜臥之症候,必有眩氣而然,故欲試滋陰健脾湯矣。顯命曰,眩氣升之,故常時嗜臥云矣。寅明曰,症候大體,悲哀切於內,故不進水剌,而病患如此,卽今雖議藥當劑,而要道則無過於頻進水剌,以開口味,此在於聖上,親爲照管,而或自東朝開諭矣。上曰,此言,是矣。水剌勝於用藥,能飮食然後,藥能有效。卽今則所候雖云差勝,而不過水澆飯數三匙,此不滿一大匙矣。寅明曰,此由於馴致而成習矣。上曰,然矣。明翼曰,粟米飮,試之似好矣。上曰,予亦有此意矣。興慶曰,猶是穀氣,似好矣。應三曰,異於純補矣。上曰,米飮不食,奈何?寅明曰,或自聖上東朝,勸飯之後,無他道矣。上曰,然矣。聖徵曰,汗氣皆寒,則熱候不至大段矣。上曰,諸醫皆達所見,可也。周慶曰,此非一夕之所祟,積漸而致傷,飮食爲上,湯飮爲次,而寒熱之證,消鑠元氣莫甚,藥路難定,雖得逍遙散,而粟米飮,猶有穀氣,試用,似好矣。渭聘曰,以方書見之,寒熱逃汗,皆是不輕,用藥之路,方文,亦以爲難,而逍遙散,溫而不熱,涼而不寒,此藥,似好矣。上曰,同一意也。興慶曰,然矣。渭聘曰,胃不足之症候,旣有之,粟米飮,間間用之,甚好矣。德履曰,胃甚不調,而上升之氣,皆是火,不可純補,亦不可用涼劑。小臣,亦以逍遙散爲宜,此藥,多補少涼,正合於胃氣膈火矣。上曰,當服幾何?聖徵曰,當用十餘貼矣。上曰,此數,何能盡服耶?應三曰,先試五貼,好矣。醫女亦以爲湯劑,難於進服,而自上,若有下敎,則豈不爲進服乎?閭閻之人,以服此藥,而祛此病爲心然後,亦能有效。自上雖或勸而進藥,若無此心,則何能責效?五貼進服後,當有更議之道矣。德履曰,粟米飮,間間用之,似好矣。上曰,藥則以此定之,而使豐原,同爲入侍者,有意焉。嬪宮人品,極爲賢哲,而不知其中之頗固,自戊申年始知矣。其時之言,予至今思之,他人或以爲躁,然見之,殊似尋常,而萬無回心之路,雖試湯劑,而難責其效。豐原,須以緩其意爲務,可也。顯命曰,醫女入診時下敎,亦爲落落以服藥,奚爲爲敎?小臣,至以道理,反復陳達,有何言不陳之事?而更以進藥安過爲達,小臣私情,亦爲陳白以爲,此非外臣,所可入來之地,而佩符將臣,亦如是入來矣。涕泣而陳之,而得劑涼補間,難保其進服矣。上曰,果如金應三之言,難望有效矣。興慶曰,聖上照管之外,無他道理矣。上曰,服與不服之間,粟米飮劑入,而湯劑當用幾貼乎?應三曰,粟米飮,當用二錢重蔘,而湯劑則以劑進五貼爲計矣。上曰,臍部上下之病症,亦爲聞知乎?聞常在於左邊云。此證,屬於何處也?聖徵曰,此血邊也。應三曰,以此,不可定其痰與血也。方書,何以信之?診察而後,可以決知矣。上曰,粟米飮,少其水數而煎入,可矣。甚厭米飮,以此煎作滑粥,則何如耶?味辛何妨也?應三曰,味似有異矣。上曰,然乎?聖徵曰,依方書煎之,則味甚不好,少入粟米然後,好矣。應三曰,以蔘茶和之,則似好矣。明翼曰,如此則蔘功,似少矣。聖徵曰,以蔘末,和於粥而用之,則何如耶?上曰,此亦何如耶?應三曰,若作末,則藥臭甚生矣。上曰,直以蔘茶和之,則似好,而其味淡,可知。然蔘茶先爲煎入,可也。上曰,舊輦,何以請出乎?尙賓曰,其制樣,與常時輦輿無異,金鑄木物制樣,必依舊件造成,故在前造輦時,皆微稟請出,故朝者果爲御稟矣。上曰,雖與常時輦輿無異,而欄干則似當比低矣。尙賓曰,常時輦輿,則有倚卓,而影幀,盛於櫃子,移安於輦輿時,櫃下鋪陳,何以爲之乎?上曰,設褥宜矣。尙賓曰,朱漆則癸巳年造輦時,以朱紅爲之,而注之龍鳳頭,各樣粧飾等物,亦皆塗金云矣。上曰,依昔年例爲之,可也。尙賓曰,內外司僕,皆有舊輦,何所所在舊輦,移送造輦所乎?上曰,外司僕所在舊輦,持去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影幀所盛櫃子,當尺量其長而來後,可以造成輦輿,而櫃子雖在於後殿,事體不輕,禮官,親進見樣,宜矣。{{*|出榻前下敎}}尙賓曰,朝者尙方提擧送言,今此輦輿造成時,必見影幀奉安櫃子長樣而後,可以始役。自本院,招致眞殿守僕,見樣以送之意言及,故俄者,招致守僕與尙方下人,偕往言于殿官,見樣以來,若或未及進去,則當令禮官,親進見樣,而如或已爲見樣而來,則再次見樣,事涉如何,何以爲之乎?寅明曰,臣,職在經筵,故敢達矣。櫃子,旣令下人,見樣而來,則何以有仰稟?旣以遣禮官見樣爲請,則又何以先送下人?以此以彼,俱涉率爾,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旣爲見樣而來,則不必更令禮官爲之矣。{{*|出擧條}}尙賓曰,櫃長,四尺四寸,而未知以何尺度之矣。上曰,是布帛尺矣。輦輿則有左右翼帳,此則當如駕轎矣。尙賓曰,造出珠簾之際,削竹極難云矣。上曰,當如駕轎,無絡纓矣。興慶曰,詳考謄錄後,使之仰達,宜矣。明翼曰,輦輿造成時,如有可稟事,尙方提調與該房承旨,同爲請對稟定,是爲重其事之道矣。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興慶曰,陵所石物塗灰,禮曹堂上,當爲進去,而判書,事當參進於物膳封進。參判趙最壽武所進去,參議金濰,在外,宜有變通之擧矣。上曰,十四日,當出去陵所乎?興慶曰,然矣。上曰,然則在外參議,今姑改差,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爲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遂出。
==8月14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仕}}。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孝敬王后忌辰。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七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朴弼琦,文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趙明翼啓曰,涼雨達宵,日候陰濕,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昨日劑入湯劑,其已進服,而症候諸節,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嬪宮症候,已言于醫女,而湯劑,進服矣。
○洪尙賓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未下,左副承旨金浩,以親病,今日又不仕進,不但卽今,廳中苟簡,明日常參,將無以備員入侍。左副承旨金浩,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別兼春秋李宗白、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七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趙明澤、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李宗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浩曰,趙明澤,無他撕捱之端,而李宗白之撕捱,亦涉太過。閔亨洙之特敎之下,若是撕捱,此何分義道理?俱極寒心。若此度日,翰薦,其何日?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以禮曹參議尹容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浩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浩啓曰,明日秋夕物膳陪進,禮曹判書金取魯,當爲進去,而方以宣陵石物塗灰事,下直。參判趙最壽,方在試所,參議尹容,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明日物膳陪進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時,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八員,分進文武一二試所,一員未署經,二員未差,無他推移入侍之員。大司諫及持平未差之代,所當請牌開政差出,而國忌齋戒相値。在前如此之時,亦有政官牌招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政官,牌招開政。
○傳于金浩曰,今日不當開政,而不得已爲之。只以不得不已之任,卽速擬入。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右副承旨金浩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差祭,參議韓師得進,參知吳命瑞病,左副承旨金浩進。吏批啓曰,判書尹游,參判申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又啓曰,大司諫,今方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鍾城府使,今當差出,而堂上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朴師正爲大司諫,以李周鎭爲持平,以禹夏亨爲會寧府使,以李普昱爲鍾城府使,以柳徽之爲明川府使。
○兵批啓曰,忠翊衛將李枝達呈狀內,猝得重病,無望起動,入啓遞改云。身病如此,則輪番之任,不可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申弼夏、申致謹爲副護軍,以金濰爲副司直,以權義衡爲副司果。
○金浩啓曰,明日常參時,兩司當爲備員入侍,而諫院,無進參之員。今日政新除授大司諫,及正言金宗台,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八月十四日明陵忌辰祭內摘奸時,京書員朴明煒,無緣闕點,令攸司推治,何如?傳曰,允。
==8月15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仕}}。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停經筵。
○下直,報恩縣監尹大柱。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常參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大王大妣殿氣候,何如?賢嬪宮劑入湯劑,連爲進服,而症候諸節,更何如?今日令醫女入診,詳察爲宜。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賢嬪宮氣候,已言于醫女矣。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八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李宗白、閔亨洙,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趙明澤,罷職傳旨,捧入,李宗白、閔亨洙,從重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明日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兩司各一員,當爲進參,而諫院則大司諫朴師正,在外,獻納李光運,以親病陳疏入啓,正言金宗台,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只有司諫許集,正言權䌖,纔已出牌矣。許集則承牌,而權䌖則詣臺避嫌,兩所,將無分進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正言金宗台,只推,更爲牌招。
○以持平李周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常參時,殿坐伊後良久坐殿矣。適於其時,庭試試官望筒入矣,姑命留置矣。中官,更不陳達,請牌之後,望筒之未知置於何處,今乃悟得於宣殿,其涉矇然。當該中官,從重推考。
○備邊司薦望平安監司,尹淳、朴師益、尹陽來。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李喆輔,時在江春道原城地,修撰吳彦胄,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校理申宅夏,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庭試武科初試試官望,今方磨鍊,而二品以上可擬之人,乏少。依例以堂上曾經閫帥人,竝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慶尙監司狀啓啓曰,七八月令藥材進上,山藥,當月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曰,勿待罪事,回諭。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十三日,忠翊衛金重哲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守門將田載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本館養士凡百,專靠於外方奴婢貢布,而近年以來,奴婢輩或稱私賤,或稱良人,或稱驛奴婢,謀頉多端,見存無幾。況纔經辛壬饑歲,諉以合沒流亡,應貢絶少,歲入大縮。賢館養士等節,尤不成樣,事之悶慮,莫此爲甚。奴婢隱漏冒頉之類,不可不搜括然後,庶有補用之道,而穡事比歲稍登,又是式年推刷當次,依例發遣郞廳於館奴婢所在京畿、公洪、全光、慶尙、江春等道,與其本官,眼同推刷,而當該本官,慢忽朝令,不肯着意奉行者,則擧實論報,以爲入啓論罪之地,何如?傳曰,允。
○正言權䌖啓曰,臣於頃日辭疏之末,略及前正言朴弼榦,都承旨趙明翼事矣。及見趙明翼對疏,則殊有未可曉者,臣疏所謂明翼覈發之請,有乖待臺閣之體者,蓋以若欲覈發,則必須先問臺臣然後,可爲覈發之楷梯故也。豈有不問臺臣,空中覈發之理?而今明翼,乃以主客倒置爲言,良可訝也。朴弼榦、趙明翼之啓語筵奏,俱出於嚴科場之意,臣亦豈不知?而第其下語之間,旣不稱停,較論之際,各自務勝,轉生葛藤,有欠和平,此臣所以竊附調劑之義,略效規警之論,而旣不能見槪於聖心,又未免取詈於宰臣,已難晏然冒居,而追聞物議,則以臣疏中請推臺官,謂非前例,大以爲非云。臣旣疎於臺規,雖未知事例之果如何,而旣有物議,則尤不可一刻仍廁於臺次,久當試役,今始來避,其在臺體,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洪景輔啓曰,正言權䌖,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左承旨李匡輔上疏曰,伏以臣,情勢危蹙,病根深痼,而春曹除拜,適有入侍之命,銀臺移授,又當殿坐之日,不得不冒沒出肅,黽勉行公矣。日昨再次特推之下,惶悚欲死,置身無地,臣雖萬萬無狀,豈不知園陵修改,事體至重?而臣本駑鈍,全然昧事,初當重役,觸處生疎,三陵始役,且値一時,奔走周旋,各別嚴飭,而繕工監役,及入直參奉,亦除授未久,不曾經事,有此疎忽之失,若論其罪,臣實爲首,問備薄罰,不可以少贖臣負犯,而拿處之命,只及於監役之官,臣心惶恐,益復罔措。且承命馳進問安於東朝,卽當復命,而所率外驛人,推諉於京驛,忽爾逃去,故送人取馬之際,費了時刻,未及復命於齋室,遲滯之罪,尤無所逃。連因齋戒,不卽陳疏請譴,今始哀籲,臣罪至此,尤萬萬矣。伏乞聖明,亟命有司,重勘臣前後罪狀,以安賤分,以礪他人,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李光運上疏曰,伏以臣之蹤地,豈有更冒臺端之勢?而祗以試期在卽,牌招至再,怵迫嚴命,不敢言私,抗顔出肅,粗效往役之義,纔得竣事,來詣闕下,而仍因蹲據,顧非臣私義之所敢出。且聞老母前病,尙爾無減,曠日離違之餘,方寸煎撓,急於歸省,玆不得隨例復命,拜章徑退,臣罪至此,實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加諒察,削臣之職,勘臣之罪,俾便救護,俾安私心,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爾其勿辭,護焉。
○副校理申宅夏上疏曰,伏以臣於見職,萬無冒進之狀,已悉於前疏,殆無底蘊,意謂聖鑑,俯賜照諒,及承批旨,以分義事體,俱極寒心爲敎。臣,奉讀未半,心骨俱{{!|𢥠|⿰忄雙}},久猶不已。臣於此,宜不敢復事撕捱,而惟其咫尺之守,實關四維,此而放倒,藉手無資。況今權爀之疏,醜辱狼藉,區區情地,有不可論於官銜之去就,而恩除又降,嚴召儼辱,臣誠怵惕徊徨,不省一身之所措也。夫爀之所怒,實在於臣疏之覰破其情狀,滿紙張皇,徒能詬罵臣耳。所謂自辨,都不成一說,今臣之與爀交章,而殆若爲對頭,固是臣沒身之差,而又不免一言勘破,以明其事理者,誠亦不獲已也。噫,爀之大惡而深諱者,一則混斥也。一則追拈也。初果無混斥全錄之意,則曷不於疏論之日,明有指的?旣不能明言於疏中,則退而私發於大臣,何也?大臣,若果以初非混論,明有指斥,陳白於筵中,則斯亦足矣。末後指名之疏,又何爲而發也?惜乎,其明言顯斥於廟堂之坐者,獨不能陳聞於黈纊之聽,公然使一錄諸人,積費撕捱,而乃至經歲後,又必覓出爲的於時議者二人,號於衆而告之曰,吾之本意,卽在於是云者,雖使三尺童子,見之,亦可知其用意之所在,噫嘻亦甚矣。至於其所指名,奚獨兩人而止云者,竊想其指意,似在於臣。爀之於臣,可謂淺之爲相知也,館職之爲臣腐擧久矣。今反以此而相嚇,是所謂虛舟亦怒者耶?臣,跡本疏遠,根植孤弱,彼當路駭鋒,非不知觸犯可畏,惟其事涉自己,遭値迫隘,粗暴衷悃於隱默之餘者,顧亦何關於姻婭之通塞?而今,乃以氣勢可怕等語,脅持恐動,惟意所欲,臣謂爀於此一句,正好自反耳。雖然,勿論其言之如何,旣被其指斥,蹤地轉益危兀,反覆思惟,承膺無路,玆敢隨牌來詣於禁扃之外,悉暴肝膈之懇。伏乞聖慈,特垂矜察,先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仍命刊去瀛錄,勿復檢擧,俾臣,得以永謝榮塗,少靖私義,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分義道理,豈容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決事趙裕壽上疏曰,伏以臣,少嬰奇疾,壯愈癃痼,雖强策病身,覓祿救貧,每有不勝職之懼。卽今,年已老耄,病益沈篤,無以陳筋力於管庫抱關,將如斯而止矣。匪意子入榮塗,猥玷恩資,天寵莫量,父子感泣,然議其地則樞僉巡將,乃臣相當職也。不然,置之不復檢,使得沒齒自便,長詠聖澤而已。今此非分之職名,忽加身上,惝怳驚感,罔知攸處,由蔭路而濫冒文資,起廢地而復當劇司,忘其老禿,揚揚呼唱,以追逐於達官顯列之後,則當爲何如人哉?區區守本分之志,死不敢渝,而猶不敢自處朝紳,猥上辭本,加以舊痾新患,方在殊域,除命已久,泯無動靜,牌召繼臨,又添慢蹇,而聖恩天大,罰靳例勘。臣於是,惶感悶蹙,尤增死罪,冒入文字,冀蒙恩遞。伏乞天地父母,俯察臣衰耄沈損之狀,卽許遞免,俾官方無玷,私分粗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八月十五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時。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注書南泰耆,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東班,右議政金興慶,行漢城判尹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禮曹參判趙最壽,吏曹參議曺命敎,應敎趙迪命,修撰兪健基,掌令權贒,監察宋胤涵,禮曹佐郞閔宅洙,戶曹佐郞李梅臣,吏曹假郞廳李東元,議政府司錄沈益聖,西班,領敦寧府事魚有龜,工曹判書趙正萬,刑曹判書趙顯命,月城尉金漢藎,順義君烜,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商興君朴道常,兵曹參議韓師得,兵曹佐郞韓億增,刑曹佐郞任珣,工曹正郞申思建入侍。諸臣,分東西門入殿庭四拜訖。承旨史官,分左右入侍榻下,御爐香煙,騰上,上注書南泰耆,立楹外中階,上高聲唱,有啓辭官,進奏,無啓辭官,退出,大臣卿宰六曹堂上三司諸臣,入侍殿內,其餘諸臣,退出閤門外。右議政金興慶,進伏榻前問候曰,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興慶曰,賢嬪宮調攝之候,若何,而湯劑,其已進服,亦有差勝之效耶?上曰,一樣,而別無藥效耳。宋寅明進伏曰,今夜寢睡不安云。此或由於補製進用之致耶?醫女所傳,不爲仔細,故敢達。上曰,安知其爲藥害耶?日氣雨濕,故似然耳。趙明翼曰,湯劑連爲進御耶?上曰,昨日若干進服矣。興慶曰,湯藥連進,故水剌全不進御云。自上頻頻勸進,何如?上曰,水剌之不進,已屢年矣,實爲憫然。興慶曰,元子氣候,近來,何如耶?上曰,姑無事矣。興慶曰,近來備局之坐,久不爲之,故敢達。摠戎使金聖應,以管下各邑巡歷操鍊,依例擧行事,狀請矣。今年畿邑穡事,比前豐稔,莫重詰戎之政,不宜每每停止,今番則操鍊等事,依狀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慶尙右兵使尹宅鼎,以今秋巡歷習操,與營將節制使巡點,依例擧行事,狀請矣。巡歷習操,依狀請擧行,而營將節制使巡點,一時竝行,似不無弊端,姑爲停止,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史局之一空,殆過朞年,此實前所未有之事,誠可寒心矣。今則李宗白,旣已還朝,閔亨洙,又是當薦之人,而但亨洙則情勢惶縮,不得供職,伊時上敎,非有深意,而尙今引入,若加開釋,則亦何敢一向撕捱耶?且其現帶館職,有吏房承旨應避之嫌,而不爲啓請矣。誤擬受點云。其在政例,似不可行公,遞改其館職,以別兼,督令出仕,使與李宗白,從速議薦,何如?宋寅明曰,李宗白,初無不可當之情勢,李周鎭,與宗白,同其情勢,而周鎭則曾以別兼,當薦事矣。宗白,今何可獨爲過嫌耶?向來則適其敗薦事與宗白等所遭恰似,故難於出當其薦,而今則宜無可嫌之端。閔亨洙本職,在例宜遞,而頃年,嚴敎旣過,其所惶恐撕捱,不是異事,而若蒙開釋,則亦豈敢終不行公?趙明澤則曾爲別兼,以單薦被敗云。今不欲復當薦事,亦非異事。閔亨洙、李宗白,各別催促擧行,似好矣。上曰,李宗白,更無撕捱之端,閔亨洙則予旣以忘之爲敎。人君,安有不忘,而以忘爲言乎?近來諸臣之事,實爲無形矣。當僕僕謝罪然後,欲爲行公耶?渠若不爲論議,則尤無可嫌於前日誣上之語矣。所帶館職,則今姑改差,從重推考,使之斯速,行公,可也。{{*|已上三條竝出擧條}}領敦寧魚有龜曰,今番陵幸時隨駕軍兵,依例犒饋事,命下矣。本局,亦當擧行,而向者平市提調趙明翼,以各軍門犒饋牛隻,使軍門直爲貿用事,陳稟定奪,而訓局則與他營門有異,犒饋時牛隻,自戶曹,擔當辦備之後,都監則領軍兵監犒而已,元無干涉事矣。其間,不無窒礙難處之端,自十數年來,自戶曹,往覆本局,草記定奪,每於犒饋時,量其軍兵實數,犒牛隻數,移送價錢於本局,則自本局,預爲給價於牛廛人處,毋論牛隻大小,一從市直貿納以用,廛人之預受價,從便貿納,於渠等,爲便,而軍門之爲民除弊,亦至矣。廛人之呼訴於該署者,未知由於何軍門何時事,而今春平市提調沈宅賢陳達時,因重臣大臣所達,自上以使軍門自當,事體不可,準價上下,俾無呼冤事,下敎矣。今此本署提調,以直爲貿用事,更有所稟定,軍門事體,至爲嚴重,依傳敎犒饋,亦與私事不同,則許多牛隻買賣,豈可使軍門校卒,往來遠近鄕村,箇箇貿取,而如此時,不使牛廛人,貿納國用,則國家之設牛廛,將焉用哉?罷廛,可也,而決不可捨本廛,而私自貿用,此非但一時事體之損傷而已。前頭之弊,有不可勝言,自戶曹,移送價錢後,依前例前期出給於廛人,貿納設犒,何如?兵曹判書趙尙絅曰,此事蓋緣犒饋時,自各軍門,先用廛人牛隻,追後給價,而不滿於廛人之意,以此,不無呼冤。此平市提調趙明翼,所以有令軍門,直爲買用之請者也。若令軍門自當,則許多牛隻,從何貿得哉?臣,昨日,招廛人,以先給數三百兩,宜卽貿納云爾,則廛人,稱以奉承傳,猶不聽從,果若此,設置牛廛,將安用哉?必令軍門自當,則當分送將校輩於外方而貿得,如是之際,徒費日字,不但事體未安,犒饋,將無設行之期,事甚悶慮矣。興慶曰,依市直峻價貿用,則似好矣。上曰,犒饋之時,軍門操縱,多施重棍,故市民有怨,提調之稟啓防塞者,此也。然此細事,朝令,何可朝夕變改耶?依當初下敎擧行,防塞稟啓時下敎,勿施可也。趙明翼曰,都監,每重棍戶曹書吏,故有此市民呼怨之弊,若預先授價而買用,則寧有此弊耶?先用牛隻而後,授價,本二十兩可直之牛,以十兩給之,通計市民之落本,則一年所失,殆至三千兩,牛廛之民,安得不怨哉?臣之向來防稟,蓋塞其勒買,而欲依買賣例貿用之意也。有龜曰,俄者所達,勿施擧條,使之啓下,何如?明翼曰,此擧條啓下,則事將與大臣所達峻價買賣之意有異,以大臣所達,出於擧條,似宜矣。興慶曰,擧條雖啓下,有何所妨乎?上曰,此非如是爭執之事,平市提調趙明翼,推考,可也。有龜曰,犒饋時釜子,都監則自工曹進排,自是舊例,而數多釜子,一時有難進排,而本局有煮焇釜子,故自工曹啓達以本局釜子用之,而本局釜子數,亦不足,未免借用於他處,此亦事體甚爲苟簡矣。本局釜子外不足之數,自工曹,隨其捧甘實數進排之意,分付,何如?事涉煩瑣,而亦係犒饋,故敢此仰達。上曰,工曹非固執之事,當初草記,勿施可也。{{*|已上三條竝出擧條}}御營大將趙顯命曰,御營廳駕前別抄三十名,今番陵幸時陪從矣。犒饋命下,而以本營,不爲隨駕之故,旣不設饋,兵曹亦不許參,軍情,以爲落莫矣。上曰,一體隨駕,而不參犒饋,誠冤甚矣。尙絅曰,旣是他營軍卒,且無前例,何可與論兵曹犒饋耶?且兵曹一軍色,所儲蕩然,軍兵服色次,亦不出給矣。興慶曰,軍士三十名犒饋,元非大段,而兵判,似以無例爲難矣。上曰,扈輦隊別軍職,皆付兵曹犒饋,則況隨駕軍兵,豈不付之兵曹乎?御營別抄,自兵曹,一體犒饋爲可。尙絅曰,扈輦隊別軍職,皆是兵曹所屬,故自兵曹犒饋,而御營別抄,則他營所屬也,自該營犒饋,可也。豈可自兵曹擧行乎?似難奉行矣。上曰,御營廳,旣不隨駕,則不可付諸本營,當付於兵曹,而兵判無前例之言,亦不爲非矣。然兵曹之財,乃國之財也。以國之命,用國之財,犒饋國之軍兵,有何不可?一體擧行,可也。{{*|出擧條}}尙絅曰,臣於部將等可否不順,有陳達事矣。鄭義重,卽古兵使鳳壽之從孫,卽今府使鄭德鳴,營將鄭德載之至親也。蔡錫鳳,則北關望族,牟沃成,則是湖南人,而其父與叔及其從兄,皆爲部將武兼縣監,則此三人之優於部將薦,擧世皆知,而部將等,乃於可否之時,有此逐去之擧,誠極痛駭矣。蓋部將薦中,無西北人,故向者新薦時,臣別爲申飭矣。以此之故,此輩必欲塞西北人之入於本廳,做出意外駭擧矣。今因蔡、鄭兩人代奴擊鼓,自刑曹因任事,令該曹,稟處,而臣意不然矣。旣已不順於可否,而强爲仍任,則是各廳可否之規,將因此而廢矣。雖欲査出其作梗者,而不但徒益其紛紜,大有關於後弊,宜以可否不順之規,施行後,分送鄭義重、蔡錫鳳、牟沃成等三人於三軍門,使之調用出六,而部將等所爲,終不可仍置,行首掌務官,不能檢飭之罪,在所難免,拿處,何如?顯命曰,此三人上言,下臣曹,故臣爲回啓,而此三人家世,不順於可否,誠爲冤甚矣。上曰,西北人調用事,每於都政,申飭,則渠輩安敢若是哉?然可否不順人,不可仍任,査出,有關後弊云者,兵判所達,誠是矣。行首及掌務官,拿處,蔡錫鳳等三人,分送三軍門出六後,以部將出六人,一體調用,可也。{{*|出擧條}}尙絅曰,都政時,部將守門之將窠頗多,而出身之奔競,特甚,故不得已設行別取才,則其中全養曾爲名者,不知何許人,而講射居首,故首擬受點矣。部將等以爲,養曾,是賊晟軍官之子,將未免不順於可否。養曾,知機作拿於部將廳,使不得爲可否,部將等,以此論報兵曹,故草記汰去矣。養曾,以言根出於前主簿李徵聖,與其弟三人,乘夜突入於徵聖家,拔劍刺之,以鐵鞭,亂打徵聖,幾至死境,故徵聖,呈刑曹,自刑曹草記,養曾兄弟,方見囚於禁府矣。此是無前變怪,如此之類,不可不別爲嚴治,以杜後弊,玆敢仰達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渠之原情則發明矣。興慶曰,勿論本事之虛實,拔劍作挐之罪,至重矣。上曰,何以處之?此路一開,則實有無窮之弊,律當何如耶?寅明曰,盜殺武元衡,此乃盜也。興慶曰,强盜律則太過矣。戶曹判書李廷濟曰,如此之事,誠是無前變怪,朝家當各別重治矣。顯命曰,此若不爲重治,則後弊無窮矣。上曰,旣無當律,令金吾,從重勘處,可也。{{*|出擧條}}上曰,賊晟軍官云者,乃思晟軍官耶?大體如此事,實難矣哉?國家則以恒人,用之無疑,而朝廷則每每因舊事塞之,誠大弊矣。此後則各別飭勵,無至此等弊,可也。廷濟曰,臣今方修理光明殿,而影幀奉安之處排設,依永禧殿例爲之耶?上曰,溫堗,何以爲之耶?亦爲修理耶?模寫則當於正廳爲之,而粧䌙則當於溫堗爲之耳。廷濟曰,戊辰、癸巳兩年謄錄,似當在政院,今若取考,則可知前例耳。上曰,謄錄入之,廷濟曰,自上,當爲屢次臨幸奉審,臨幸時,當留於何殿耶?處所,預先下敎然後,可以修理矣。上曰,今番則事體至重,與戊辰異矣。戊辰年則猶有兩本矣。今番則此模寫之本,當爲正本矣。軍兵等事,誠爲有弊,不可今日往臨,而明日,又爲往臨矣。一時所留之處,何可修理也?從當下敎,姑勿修理,可也。掌令權贒,進伏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常參事體,何等重大,而侍衛不備,殿坐之後,有一宗臣,始乃來到,僅得入侍,事極稽緩。請當該宗臣,從重推考。上曰,此則政院疎率之致也。殿坐正時入啓之前,望筒入之,可也。正時入啓之後,望筒入之,故然矣。其在飭勵之道,不可仍置,依啓。又啓曰,新除授司諫院大司諫朴師正,時在京畿安山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上曰,西北重藩,道臣有闕,而如是久不薦望者,曾未有矣。興慶曰,備堂薦望之人,有以武所試官進去者,故尙此遲延矣。向來有勿論崇品重臣議薦之敎,故方欲以重臣備擬以入矣。上曰,朴師洙,可用之人也。宜知其長短而用之,可也。二品臣,在喪恤典,前例,何如?寅明曰,朴師洙,情理誠爲悶迫,故屢疏陳情,而終未蒙遞,遽至罹憂,誠甚慘切矣。興慶曰,以親病,陳情乞遞,而終未蒙許,竟至遭艱而遞職,其情理尤極慘然矣。此後,若有臣僚如此之事,宜察其情理之如何而處之,勿爲一切靳難,此不害爲體下之仁矣。雖未知前例之果何如?師洙旣以道臣遭艱,似當有優恤之擧矣。廷濟曰,朴師洙事,誠慘然矣。朝家之特推恤典,誠可爲聖德事矣。上曰,師洙之老親喪出之前,或已上京耶?明翼曰,未及上京,而在箕營喪出云矣。師洙,乃獨身耳。其老親,安可一日離捨哉?上曰,師洙欲躬自率來而然耶?向者左相,以爲師洙至欲先送其老親云。故予則意以爲已上京矣。興慶曰,久任,雖可爲之事,若其情勢切急,屢次違牌者,卽當觀其情勢,許遞可也。一切以久任爲之,則群下情志,恐有未得伸者,曾以濟州牧使鄭道元,實病仰陳,則自上,終不許遞,非久,道元,果死任所,此豈非有傷於體下之道耶?此後則群下陳情之語,輒宜省察聽許矣。上曰,所達,是矣。師洙爲人,雖有長短,終爲可用之人耳。其辭疏靳許,予實爲過,今則悔矣。然此朝臣之過也。若其自己之病,則雖過實,何妨?以親病陳疏,而大段鋪張,此則非人子之道,終爲文勝之歸,亦欲其文字新新用之之致,終非爲親愛日之道。今日以親病陳疏,盛稱症情之危重,而明日出仕,朝以身病呈疏,而暮忽膺命者有之,在上者安可信哉?朴師洙文字,亦過,故予亦然矣。此後,若其親病,不至大段者,勿過爲之,可也。此乃朝臣自反處也。至於恤典,則予從當有下敎矣。明翼曰,近來牌不進之弊,誠寒心矣。至於別兼春秋,則便是參下翰林,而屢次違牌,終不處分,此非如是靳難之事也。寅明曰,雖非參下,至於堂上堂下,若屢次違牌,則亦不可以終不賜罷也。上曰,所達,誠然矣。近來牌不進之弊,亦甚矣。昨日以臺諫不備,政院,請開政差出,而今日權贒之獨爲入參,予則已知之矣。日日禁推,而猶復日日違牌,匪久金吾獄中,當上怪異之草記矣。左承旨李匡輔進伏曰,請入侍諸臣,從下而出。修撰兪健基進伏曰,承旨以入侍諸臣,從下而出爲請。臣,每見近來常參之規,則大臣先出後,三司繼而隨退,便是近日定規,承宣不能先爲稟定變通,朝會事體莫重,而致有此前後斑駁之失,該房承旨,推考,何如?匡輔曰,儒臣,雖以臣爲非,而臣則曾未入侍於常參,以儀注中所在,仰達矣。上曰,儀注果如承旨所達,而近來,連自大臣以下退出,故儒臣之請推,亦不無所執,此乃兪健基可用之固執也。儒臣請推之時,承旨雖無所失,爲此分疏之言,承旨推考,自今永爲定式,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之際,兪健基從左閤而出,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伏曰,玉堂,於退出之際,不從右閤,而從左閤退出,筵席失措,不可無責,推考,何如?上曰,承旨誤請推考矣。從當初所入門出去,兪健基之事,誠是矣。勿爲推考,承史及侍衛諸臣,以次退出。
==8月16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受由在外}}。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四更,月暈。
○下直,淮陽府使趙泰耆,安州牧使朴師順,三登縣令趙榮國,殷山縣監金光世。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平安監司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執義朴弼琦牌不進,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李周鎭未肅拜,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症候諸節,亦復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賢嬪宮氣候,已諭于醫女矣。
○以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九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潝,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正言權䌖,引避退待矣。諫院無行公之員,處置歸於憲府,除試所進去、未肅拜、未署經外,大司憲鄭錫五,執義朴弼琦,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朝以處置,牌招不進,今者又以監試官,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憲府監試官,他無推移之道。今日出牌,則係是三牌,而在前有試官三牌之規,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式年文科會試監試官,兩司各一員,當爲進參,而諫院則大司諫朴師正在外,司諫許集,正言金宗台,武一二所進去,獻納李光運,親病受由,正言權䌖引避退待,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在外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受由人員,今姑改差。
○又啓曰,試官趙尙絅、李德壽、尹惠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官承牌,只是四員,事勢苟簡。趙尙絅、李德壽、尹惠敎,竝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病不來,參判申昉未肅拜,參議曺命敎,以試官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不得開政云。判書尹游,參判申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bb允b。
○洪景輔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監試官差出,一時爲急。判書、參判,竝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試官曺命敎、金尙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閔亨洙,副校理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尹游,參判申昉,竝牌招bb不進b,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卽接禮曹移文,則佐郞閔宅洙,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聖龍爲大司諫,以尹汲爲獻納,以宋徵啓爲校理,以尹淳爲平安監司。
○再政。以趙漢緯爲執義,以洪昌漢爲持平,咸鏡監司宋成明除授事,承傳。
○兵批,以鄭守敬爲同知,以鄭虞龍、李廷弼爲僉知,以朴師正、李光運爲副司直,以兪彦國爲副司正。
○傳于趙明翼曰,遠道上言,下之,卽爲抄入,俾無遠民久留之弊。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文科會試試官,今方擬入,而擬望之人乏少,依例以堂上官通融備擬,而參試官中前校理李度遠,前修撰南泰良,前持平任{{!|𪼛|⿰王集}},前正言沈䥃、洪重一、洪昌漢、李碩臣、李顯望,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度遠、李顯望、任{{!|𪼛|⿰王集}}、南泰良、洪重一、洪昌漢、李碩臣爲副司果。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申宅夏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鷹師貢物主人等呼訴內,春夏秋逐日供上活雉,每年春獵得家養,以爲繼供之地矣。卽今家養已盡,雖欲獵捉,草樹茂密,其勢末由。依前例以活鷄參半代封事,斯速入啓,俾無闕供之患云。此時獵雉之難,誠如所訴,從前變通代封,比比有之,而莫重供上代封,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洪景輔,以賑恤廳言啓曰,卽因司饔院草記,本院癸甲兩年裁減代,自賑廳上下事,允下,而賑廳自經兩歲大賑後,遺儲蕩然,諸司裁減之代,誠無以責應。朝家姑令防塞,蓋以此也。前者廚院,以此草記時,自上有不可與他司異同,姑爲一體置之之命矣。卽今賑廳形勢,與前無異,筵中下敎,亦且屬耳,今姑依前置之,何如?傳曰,登對時稟處。
○傳于洪景輔曰,召對爲之。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松老手本,則保放罪人洪好人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奮武功臣靈城君朴文秀,母喪助哀題給一款,因筵臣陳達,旣有令該曹,各別置賻之命,今不必更稟,而葬山在於公洪道公州地,將以九月二十一日,發引下往云。取考謄錄,則曾在仁祖朝,靖社功臣南陽君洪振道、平興君申埈母喪,及年前奮武功臣咸恩君李森母喪發靷時,因本府草記,所經各官,各別護送,朝夕祭物、祭床、石灰及助墓烟軍題給事,傳敎矣。此旣謄錄所付,則今此朴文秀母喪發引時,亦當有依例顧助之道,而事係恩典,不敢循例擧行,惶恐敢啓。傳曰,頃者下敎矣。雖無古例,特可顧也。況前例若此者乎?依例分付。
○金浩啓曰,卽伏見慶尙都事金廷潤,校院生考講啓本,則紙尾無踏啓字之餘紙。莫重入啓文書,如是不察,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此式年文科參試官沈䥃,方在罷散中,該曹不能覺察,混同備擬,殊甚非矣。當該堂上推考,使之改付標,而臣亦有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允。
○注書南泰耆上疏曰,伏以,臣生父,比年以來,老病連綿,往夏又經毒痁,爲便醫治,來留京第,幸得少蘇。昨者從水道,復歸鄕庄,而發船之後,秋雨彌日,觸傷陰濕,舊恙復發,委頓旅次,急脚,自行中來傳。臣自聞此報,心神飛越,不能自定,急於歸護,不得不拜章陳籲,徑尋鄕路。伏乞聖慈,俯諒臣煎迫之忱,特許鐫削臣職名,俾得安意歸護,以伸至情,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曰,伏以,臣於前月,辭本還下之後,惶怖震悚,不敢復言情私,泯默縮伏,今已浹三旬矣。第臣母,數十年痰火之疾,入北以後,不閑風氣,日添月增,自經暑溽,長委床笫,換節之際,感傷特甚,頑痰乘熱,塡滿胸膈,膠固黏着,呑吐不得,喘響緊促,呼吸斷續,虛汗翻漿,眞元大陷。火升則頭眼刺痛,肌熱心煩,身未貼席,目不交睫,須人抱擁,坐而達宵,火降則精神沈,如醉如睡,全廢運用,殆無有覺,頃刻之間,若將澌盡,急灌藥物,僅得少醒,則諄諄夢囈,無非鄕土之思骨肉之戀,至於涕泣悲噎,不能自抑。蓋臣母在家,寧日常少,臣有一孀妹,挈置病側,晝夜扶護,得以慰遣。及臣母隨臣遠來,不堪睽離之情,每當病時,心輒自危,願得早歸,與之面訣,人理到此,寧不慼哉?念臣報瓜,行且不遠,而以臣母危綴之形,若不及此未寒,俟間登途,則臣雖去職,恐無以將母踰嶺,臣之情事,愈益窮蹙,玆敢不避猥越,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若臣前後所被問備之罰,邊倅初査失入之罪,皆爲臣難冒之端,臣方急於乞恩,未暇及他,惟是巡審一事,實係目下急務,而顧臣情理,一兩日離捨,亦所不忍,千餘里行役,尤何可論?況災荒荐酷,民憂孔棘,而臣方寸煎灼,神思慌亂,尙以何心,經紀賑事乎?倘蒙聖明,俯諒臣情勢,亟遞臣藩任,則臣當扶將病母,還歸故土,得免有靡及之悔,臣不勝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下款撕捱,其涉太過。卿之陳情若此,勢難强迫,本職今姑許遞焉。
○別兼春秋李宗白上疏曰,伏以臣,情危跡畸,分甘處散,頃因往役義重,遂敢冒肅館職,循省初心,愧懼恒切。不意史局別兼之任,忽降於北路奉使之日,身在絶塞,未暇祈免,反命事緊,又不得肅命,而若其薦事之不可冒當,卽通朝之所共知。臣之年前敗薦,一如李鼎輔諸人,向來宋敎明、李度遠當薦之日,大臣亦以情勢之難强,陳白請遞,則臣之情勢,今猶前也,其何冒當哉?又於昨日筵中,因重臣陳白,以更無撕捱之端爲敎云,臣於是益不勝悶蹙之至。左思右量,終無冒當之勢,玆敢隨詣陳章,伏乞聖明,亟遞臣史局兼任,以幸公私,千萬幸甚云云。答曰,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八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浩,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上曰,試官出入時,傳喝中官,有不審之罪,當該中官拿處可也。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金浩進伏書傳旨。傳曰,人臣處義,雖各不同,旣非高蹈之士,則其所去就,亦豈悻悻,而前參贊宋成明,自夫下鄕之後,遽守固執,前後除拜,終不應命。雖無仕宦之心,承流藩任,義共往役,亦何過讓?況頃者南關,旣有犯長之事,曾於北關,亦有犯禁之事,此時鎭以撫之,非重臣而何?北伯,今適有闕,特除咸鏡監司。上曰,吏曹參議曺命敎,試官牌招時,一體牌招開政,臺諫闕員差出,咸鏡監司,付於政事可也。刪出榻前下敎,趙迪命進讀《綱目》第十四編上編,自孫權攻合肥,止爲司馬以監督之。兪健基進讀自八月魏以鍾繇爲相國,止攸卽歸服。金浩進讀自冬十月,止亡者悉還。兪彦國進讀自以孫權爲票騎將軍gg驃騎將軍g,止兵至城下。健基陳文義曰,四十一板辛毗女憲英事,誠有知識矣。憲英以一女子,能知曹丕之不久,魏祚之不昌,其見識,絶勝男子矣。上曰,凜然有烈丈夫之風。憲英之言,其父辛毗當愧矣。伊時漢廷諸臣,反不如一憲英,能不愧哉?健基曰,東京名節之世,名流多爲曹操父子謀臣,此誠可怪矣。上曰,此誠怪異矣。健基曰,東京諸人,徒尙名節,而無實地工夫,故如此。雖曰尙名節,而不可爲眞正名節矣。若無問學之工,則終不爲眞箇名節矣。健基曰,吳質,敎曹丕,當行流涕者,實爲詐矣。上曰,吳質處人父子之間,敎用詐謀,其餘更何足觀哉?此乃曹操純用詐謀之習,有以導之也。上曰,曹操欲遮後人耳目,乃反自處以文王,其心,誠巧詐,非徒無將而已,又爲大逆耳。健基曰,漢中王卽帝位下,司馬溫公史斷,以魏爲正統一段,別爲深究詳覽焉。以溫公之知識,尙有如此誤着,義理之難辨,誠如是矣。上曰,溫公之以魏爲正統,或云溫公,是晉之子孫,故欲明其授受之光明如是矣,予則以爲不然。今以此史斷見之,當初意思,政坐誤入矣。健基曰,諸葛亮出師表,先儒至比於伊訓、說命,此乃千古第一名疏。其文字剴切精詳,忠義之氣,溢於句字之間,至今令人讀之,自然感涕之流下矣。上曰,其綱,三月,丞相亮,率諸軍出屯漢中,以圖中原云者,尤奇特矣。長夜宇宙,此綱如日月光明矣。健基曰,秋月寒水,先儒比諸葛之心事,見出師表則其心事光明,可見矣。上曰,諸葛亮何嘗一日忘興復漢室之策也?非《紫陽綱目》,安能揭示此義理哉?健基曰,親賢臣遠小人,爲一篇中第一格君之義理。孔明仰勉後主,必先眷眷陳戒於此六字者,尤有深意。伏願聖上,亦於此六字,別加留念焉。上曰,下番儒臣所達,誠好矣。當深加留念。上曰,風雲契合,魚水相得,三代以後初見。司馬光之書以入寇者,實爲無識見矣。倘非朱紫陽之特書《綱目》,復正漢統,以明其義,則長夜宇宙,誰能揭日月於天地也?下番所達出師兩表,懸日月於萬古長夜者,誠名喩矣。健基曰,出師表中知臣謹愼,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之語,實爲人臣事君之第一道理。孔明之平生工夫,在於謹愼二字。事君之道,若除此二字,則更無所藉手者矣。上曰,謹愼二字,下番所達,誠好矣。人臣無此二字,則無所不至。能守謹愼二字者,學問者方能之耳。霍光無學術,故雖曰謹愼,終至於敗亡矣。迪命曰,臣待罪經幄,竊有區區憂愛之忱,敢此仰達。雖陳白而遭嚴敎,亦所不辭。聖上勤學好文之誠,卓越千古,臣等誠爲感悅欽頌,而第凡事皆有中字,過與不及,皆不中也。先儒有言曰,怡養神精,乃所以進學也。終晝酬應庶務,今又深夜開講,以至達曙,寢睡似必全失矣,此不爲過耶?開講討論,夜深不倦,臣等忝居經幄,安可以此爲過中之事而陳戒也?殆近妄發,而體氣和適然後,問學之工,亦長進有益,伏願聖上,深加體念,節酌凡事,無過與不及之患,是區區所望也。上曰,所達,大體好矣。下番儒臣應製詩,見其末句拆封前,已知其爲下番儒臣所作,而嘉其憂愛之誠矣,拆封後見之,則果然矣。今月連有國忌,無故之日,甚少,故有召對之命,而此卷所餘無多,故玆以盡卷進講,以致夜深,而且夜對勝於晝講,夜則氣升之症,稍勝故耳。上番所陳之言,雖非講官所當陳者,而中字之陳勉,亦是講官之所當勉戒者,當加留念矣。健基曰,節宣補養,神氣不損然後,書冊之功夫,亦可得力。夜對雖是先儒所贊者,而聖心常以我自樂此,不爲疲爲心,則臣等之憂慮,曷有其極?伏願聖上,深爲留意於節宣之方。上曰,當留念耳。上曰,追後更査,則此非中官之罪也。拿處傳旨置之。上曰,上言已啓下,而其中猥濫者,甚多。今番則必須精抄,無使猥濫者,渾入爲當。金浩曰,臣等,方分房抄出,而其中猥雜者,則盡拔去矣。諸臣以次退出。
==8月17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式暇}}。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受由在外}}。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受由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顯宗大王忌辰齋戒。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金浩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所監試官進去,執義趙漢緯,持平洪昌漢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涼意轉深,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症候諸節,更復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嬪宮症候,已諭于醫女矣。
○以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傳于洪景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趙明翼啓曰,尙衣提調金在魯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李匡輔曰,尙衣提調,明日奉審後,入來陳達事,分付。
○注書南泰耆陳疏,代以李彜章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幼學孫景一上疏。入啓。答曰,省爾所陳,多有瑣屑者,而駕前旣捧,令備局擇採焉。{{*|原疏下備局}}
○弘文館應敎趙迪命,修撰兪健基上箚曰,臺官請推,有違體例,物議之內,勢難仍在,請正言權䌖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八月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尙衣提調金在魯請對引見時,尙衣提調金在魯,左承旨李匡輔,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在魯曰,小臣,乃尙方提調,輦輿事多有稟定者,故敢此請對矣。卽今尙方擧行之事,皆萬分時急,連爲夜役矣。在前則尙方之役,在設都監之後,故都監事體嚴重,各司奔走責應,而今番則尙方,先爲始役,而且是該司,故不能號令各司,凡干進排物力,多不及時,事甚可慮。臣方帶備局,故其中最緩忽者,間或捉囚,而今後尙方進排之物,依都監例星火擧行事,奉承傳,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畫綃方始織造,卄三日間,當畢役云,而龍紋絡纓解紋,可費十餘日,解紋後,卽當織造,而織造機,年前特命撤毁,故其時提調陳達,鎖置於庫中,此誠聖德事。常時織造,固當永罷,而如禮服所係,前頭冊禮時敎命錦段,不得不織造,此意,前提調已仰達云。今此絡纓織造,亦不得不以鎖置庫中之機,出用,而不稟取用未安,故敢稟。上曰,如此之時,何可不出用乎?出用後,還爲鎖藏可也。{{*|出擧條}}上曰,廣綃每難堅織,畫綃則必別樣堅織然後,可用矣。匡輔曰,織造綃本兩件,似好矣。只織一件,若萬一差誤之患,洗以用之似未安。上曰,兩本出草,則重大矣。只於一本出草可矣。在魯曰,昨日傳敎內,影幀移奉時,殿內不設五峯山屛風,以永禧殿移安廳所在者移用,而可合與否,令尙方奉審後擧行矣。長廣制樣,雖未的知,而似無不合之患矣。龍床紅綃帳朱簾,則有自尙方措備之敎,床帳則當某條督役,使之及期,而其中朱簾之役,最爲浩大。簾之長廣,非輦輿朱簾之比,雖罔夜督造,移奉擇日,若速出之,則實有未及之慮,極爲惶悶矣。上曰,五峯山屛風及龍床,竝以移安廳所在取用,紅綃帳則當設於三面,奉審光明殿後,當爲新造朱簾,勿設於殿內,只設於正門外面,以尙方所在光明殿平日所用之簾,修改縇索絡纓等物以用可也。{{*|出擧條}}在魯曰,輦輿翼帳絡纓,前後左右皆設十二絡,而前後面與他輦同,左右邊則比常時乘御之輦,頓廣,故絡纓似爲稀疎,而但十二絡,似取象十二月十二辰之意,故癸巳年亦自都監稟定,四面皆設十二絡,且柱上起畫,旣以唐朱紅,和油漆之,則油漆之上,不可塗金石雌黃,起畫事癸巳年,亦爲稟定行之,今亦依此擧行耶?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神輦內所排之物,當依他輦例,下設席座子,又設綠段座子,而此則席座之上,當以髹板,左右挾立,設輪輿於其中然後,奉入時,可無傾側難運之患。綠段褥不爲排設事,癸巳年亦爲稟定擧行,今亦當依此擧行,而頃日有輦內當設綠段褥之敎矣。褥子不設之意,敢此仰達。上曰,竝依所達爲之,而輪輿上,不可直安櫃子,當設漆座板座,板上設彩席,而奉安櫃子於其上可也。在魯曰,輦輿上彎衝椽及翼帳簷竹奉持所當爲着筋,而長杠橫杠,則雖不着筋,少無所慮,而徒令工役稽遲,長杠橫杠,則勿爲着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新造櫃子,當有袱矣。此則都監設後當下敎,而尙衣院亦先得乾淨木板,待令可也。在魯曰,以何木板,得置待令耶?上曰,椵木則不可用,易爲腐銷故耳。勿論戶曹尙方,先得柏子板待令可也。{{*|出擧條}}上曰,昨日下敎中,猶有未盡者。謄錄中有神輦擔持軍,神輿擔持軍。旣有神輿擔持軍,則似當有神輿,神輿實未知何樣造成耳。匡輔曰,神輿,似是奉安香爐香盒之輿耳。上曰,此乃香亭子也。何謂神輿耶?且輦輿或無不容於門之慮耶?在魯曰,闕門之高廣,雖未的知,而似無難容之慮矣。上曰,神輿直止建禮門內然後,可以奉安入殿上。入門時當捲左右翼帳,而神輿之能入建禮門,似未可必。明日尙衣提調與禮官,奉審永禧殿龍床屛風床卓,及光明殿奉安處,建禮門廣狹,竝看審以來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神輿,依櫃子之長,造成可矣。上曰,慶基殿影幀,奉來安於慈政殿後,有酌獻禮,當先行告由祭後,有酌獻禮,更有還安祭耶?在魯曰,其日行告由祭,則更有何酌獻禮耶?上曰,此非別行酌獻禮者也,乃移奉後告由祭也。在魯曰,移奉光明殿後,似當有酌獻禮矣。上曰,影幀移奉時,其日曉頭,遣獻官先行告動駕祭,質明動駕展拜奉審後,仍爲隨詣光明殿,奉安影幀,行酌獻禮,而祭器及床卓,以本殿祭器床卓移用事,分付禮曹。{{*|出擧條}}上曰,在外畫師及宜寧縣監趙榮祏,自該曹更爲催促上來,而已上來者,卽卽問啓可也。{{*|出榻前下敎}}忠勳府靖社功臣畫像,有處單子,上,展于御案,上,下詢曰,延陽府院君奉祀,李瑜家爲之耶?李時昉奉祀,何人爲之耶?在魯曰,李浤矣。上曰,綾川府院君奉祀者,誰耶?在魯曰,具宅奎也。上曰,德昌君張紳之奉祀孫,誰耶?在魯曰,其奉祀孫已死,而未知何人繼後。其兒少輩在家,其姓名未知矣。上曰,咸寧君李沅奉祀孫,誰耶?在魯曰,其奉祀孫李昌元,已死矣。上曰,金瑬奉祀孫,誰耶?彦國曰,頃日輪對入待,金百鍊矣。上曰,完南奉祀,乃李顯祿,而其子權中耶?在魯曰,然矣。上曰,杞平君奉祀,誰人耶?在魯曰,今入直玉堂兪健基也。上曰,兪健基曾言其先代,有兩功臣矣,此單錄中何無之耶?彦國曰,小臣六代祖忠穆公泓,錄宣廟朝光國元勳,又錄平難勳,而畫像則已失於丙子兵燹中,且非靖社功臣,故不入於此單錄中矣。上曰,申埈奉祀孫,誰耶?在魯曰,申昉之父聖夏,其奉祀孫矣。上曰,朴炡奉祀孫,誰耶?在魯曰,今瑞興縣監朴師昌矣。上曰,韓汝復奉祀孫,誰耶?在魯曰,不知矣。上曰,申景禋奉祀孫,誰耶?在魯曰,不知矣。上曰,李澥奉祀孫,誰耶?在魯曰,無嫡子,以庶孽奉祀矣。上曰,延陽府院君李時白,完南府院君李厚源畫像,取來模出事,分付勳府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此退出。
==8月18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受由在外}}。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受由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有霧氣。三更四更,月暈。昧爽,有霧氣。
○顯宗大王忌辰。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明日經筵、常參,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一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所,試官進去,執義趙漢緯,持平洪昌漢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館學儒生洪鳳漢等上疏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症候諸節,更何如?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令醫女入診詳察,議定繼進當否爲宜。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賢嬪宮氣候,當諭于醫女,而此非時日所可效者,只湯劑繼定日問安,宜矣。
○藥房再啓曰,賢嬪宮入診醫女退出後,臣等與諸御醫反覆商議,則皆以爲前劑入加味逍遙散,不可但以五貼責效,更爲加進五貼,而前方加入中,更加縮砂炒硏五分爲宜云。此藥五貼劑入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以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一度呈辭,傳于金浩曰,安心調理。
○趙明翼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晝講時刻,此後則依前以午正初刻爲之。
○李匡輔啓曰,左副承旨金浩牌不進,右副承旨洪景輔再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伴直無人,而都承旨趙明翼,拘於廳規,右承旨洪尙賓,以式暇,俱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如此之時,雖式暇承旨,例爲牌招,右承旨牌招。
○以左副承旨金浩牌不進罷職傳旨,及右副承旨洪景輔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竝只推牌招。
○李匡輔啓曰,禮曹判書金取魯,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式暇,都承旨趙明翼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左承旨李匡輔進。
○以金興慶爲影幀模寫都監都提調,以金取魯、李廷濟、趙正萬爲都監堂上,以尹心衡、趙迪命、徐宗璧、李世垕爲都監郞廳,以洪鉉輔爲刑曹參判,以韓翼謩爲正言,以尹汲爲副應敎,以沈星鎭爲副修撰,以李宗白爲司僕正,以李光運爲奉常寺正,以朴樘爲敦寧府都正,以李槳爲禮曹佐郞,李光溭單付承文博士,羅弘漸、金道元單付學正,月善君{{!|𪺅|⿰火憲}},坡春守穆,已上在喪終制。
○兵批,以吳光運爲副護軍,以權䌖爲司果。
○傳于李匡輔曰,今則獻議皆到,日益涼生而風高,都監之役,其可少緩?都監都提調堂上,政官牌招,卽爲開政啓下。
○李匡輔啓曰,尙衣提調金在魯,與禮官,奉審永禧殿及光明殿後,金在魯依傳敎來待矣。傳曰,引見時,禮曹判書同爲入侍。
○又啓曰,禮曹判書金取魯,依傳敎來詣矣。傳曰,引見。
○假注書李彜章在外,代以黃㝡彦爲假注書。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去七月二十八日,永禧殿酌獻禮時,上曰,第二室影幀傷處年久後,不無漸至漫漶之慮。古有弓劍莫攀之語。弓劍尙然,況三百年奉安之影幀,一朝漫漶,而瞻仰無所,則其在情理,豈不缺然哉?趁此不甚漫漶之時,移模一本,新本,姑勿展奉,前頭舊本,若至漫漶,以新本換安,則事甚得宜。此意遣禮官,問議于時、原任大臣奉朝賀及在外儒臣處可也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問議于在外大臣及儒臣處,則領中樞府事鄭澔以爲,臣老病之外,又添寒感,伏枕涔涔,無以自力,詢問之下,不得仰對,祗增惶恐云。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以爲,釁犯至重,不敢妄對,惶恐俟罪云。右贊成鄭齊斗以爲,臣有疾病,方以拜章上瀆,縮伏俟命之際,今此禮詢獻議事,儀曹以上命將之,而臣以此危喘,誠不能自力,有所仰對矣。不勝惶恐俟罪之至,伏惟上裁云。行副護軍魚有鳳以爲,臣於前後詢問之下,一未仰對,居恒惶愧,若負重何。況此眞殿影幀移模,乃是至嚴至重之事,尤非草野賤臣,所敢臆料而妄議者,伏地震越,罔知所對云。行副護軍梁得中以爲,糞土微臣,癃殘已極,喘息雖存,神識全昧。忽此千萬意外,又蒙禮官收議之命,不勝驚惶隕越之至。臣以草莽之賤,蒙陋之識,前此屢承此命,而終不敢越分獻議,惟以削名於問議之列,以安微分之意,瀝血陳懇,而螻蟻微誠,無路上格,每令王人,儼然辱臨於蓽門圭竇之下,臣旣逃遁不得,有若晏然承當者然,其爲惶悶無所容措之狀,何以勝喩?惟伏祝天地父母,特垂哀憐,亟削臣名於儒臣之列,使得以安意待盡於畎畝之中而已。虛辱王人,萬死無惜,伏地惶悚,死罪死罪云。行副護軍尹東洙以爲,病伏床褥中,禮曹郞官,以收議事遠臨,聞命驚惶,不勝震悼之至。庸陋賤品,不敢當儒臣之名,故從前詢問之下,不敢越分獻議者,業已聖明所俯燭也。只循他例,視同古事,每令王人,虛辱於累百里之程,臣誠悶蹙,直欲鑽地入而不得也。唯乞朝廷,綜核名實,刊汰於問議之列,以尊國體,以安私分而已。惶懍悸慄,伏地俟罪云。副護軍朴弼周以爲,臣從前不得對揚,固由於賢愚分定,不敢踰越,而若其違傲之罪,則死亦有餘矣。且臣自夏初抵今,添得重病,五朔反復,尙未分人鬼,縷命雖延,精識都泯,今玆詢問之下,尤無仰對之路,伏枕昏茫,祗憎震慄云。洪州牧使尹東源以爲,伏以臣,待罪下邑,方切匪分之懼,卽於千萬意外,儀曹郞,以永禧殿影幀移模奉安事,承命來詢,臣誠震恐猥越,莫知所言。且臣從前不敢越分妄對,以犯汰哉之罪,則區區私守,與前何殊,而第伏念聖祖眞容,漸至漫漶,不可以留傳於億萬世,則臣民情理之缺然,誠如聖敎。移模一節,似不可已,而前頭換安之禮,睿意裁度,恐無以易此。微末賤臣,有何別般意見,可陳於詢問之下哉?此亦分外,惶恐無地云。副護軍尹鳳九以爲,臣以魯鹵賤品,素昧學識,春間猥承詢問之命,而典禮之重,不敢干議,終孤聖意,自速違慢之辜矣。不意玆者,禮官,又將聖命,儼辱窮谷,以聖祖影幀移模一事,一例俯詢,臣自顧惝怳,益增震惕。況夏秋以來,疾病纏綿,一味昏委,神識迷昧,今於國家至大且重之擧,尤何敢容議於其間哉?惶隕之極,不任俟罪之至bb云b。前掌令沈錥以爲,臣於疾病危死之餘,形殼雖具,神識都泯,忽被禮官臨詢之命,以臣愚賤,宜不敢混與於諸臣之末議,而況此狗馬之疾,與死爲隣,雖欲對揚明命,亦何可得哉?前後詢問之下,輒以不敢仰對之實,冒瀆天聽,祗增死罪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成均館進士洪鳳漢、金光泰、李瑗、李熙、金漢佐、金聖泰、全{{!|𰟧|⿰火戢}}、李彦衡、李垍、黃景源、李福海、李慶甲、沈鑐、李德海、李德臣、任迥、李奎采、黃仁謙、兪彦民、沈衡鎭、洪宗海、柳善養、金履健、金漢說、任遾、李珪輔、宋宜孫、洪樂性、柳恕、金履遠、李墢、趙棨、魚有瑗、趙懋慶、宋載和、金默、趙義溥、沈師得、任命周、黃挺河、兪彦肅、趙光鼎、李墀、朴弼儒、李慶泰、具宗燁、權棡、黃尙寬、李漪、兪彦賓、張克紹、鄭漢奎、李儒行、崔道貞、鄭漢斗、趙克普、韓萬一、申命羲、崔可恒、金震剛、申命觀、李夢悌、兪一重、鄭奎相、趙錫重、李瑨、吳東胄、鄭一夏、安琝、元天翼、李廷重、尹德新、申珩、金淑鳴、金陽來、李益普、朴鼎來、崔瀷、安克孝、元啓英、李德履、金汝智、金瑞郁、朴奎壽、崔一泰,幼學具宅遠、閔覺洙、魚有瀛、李普中、申景祖、申景顔、李{{!|𪫣|⿰忄止}}順、柳慜、李淵普、韓國維、兪漢蕭、李命植、具定遠、朴道濬、吳彦儁、趙彦長、尹在東、韓起增、李輔天、沈觀之、兪學中、趙德章、宋載性、沈珌、金元謙、金貞謙、申景閔、柳慤、魚錫文、李{{!|𪫣|⿰忄止}}健、金漢楨、金漢佐、洪榟、洪櫟、洪紀漢、趙暾、李址誠、具守遠、申旭、李德龜、徐宗億、洪彦奎、鄭商夢、白師寅、韓秉觀、尹宅彦、洪鼎猷、李海文、黃橚、趙章軾、申景說、韓配良、洪大猷、李克敬、李德鳳、趙德林、任昌周、申㬦、韓性錫、任錫憲、兪彦{{!|𪼛|⿰王集}}、沈瑱、柳德種、李挺人、李琪、李顯白、朴相朝、任相周、趙得鼎、黃宅祚、李殼、趙重弼、金衡、鄭健、沈鏞、黃後幹、沈鳳彬、柳世亨、尹昌殷、徐命道、沈鳳韶、柳必茂、黃允榦、姜楑直、安允聖、朴致新、沈遠希、黃信弘、鄭錫祚、朴鎭福、尹光喆、朴春新、李達中、李瀞、郭鎭純、具翊泰、閔恒修、郭景濟、李命赫、李敏輔、李碩鼎、李晳、金文泰、林沂采、李英述、閔百源、李趾愿、徐壇、宋載倫、李存道、洪範海、李翼天、許{{?|⿱穴遵}}、李鎭國、尹奕彦、安{{?|⿰王學}}、趙復彦、魚錫采、金邦傑、李信濟、洪致元、李慶恒、金熙、洪在漢、朴景陽、朴道源、李彦容、鄭周翰、韓命德、宋廷弘、申光震、朴梃陽、朴通源、李斗天、李揆宅、鄭樸、趙重暉、朴重源、朴相衡、李埰、李文欽、李璿輔、徐命應、任冕周、李鎭儼、沈錞、黃柬、崔聖濟、李鎭禧、沈錪、韓敬謩、沈公獻、韓鼎受、洪相殷、朴徵新、鄭植、成柱天、李文述、黃趾烈、兪漢福、趙德浩、洪尙崙、李相福、李軒輔、李思源、沈鉥、申曦、柳愚、洪益彬、金載大、金梓、李復天、金漢老、趙德和、韓性養、金載天、李命駿、李文濟、李命迪、具哲身、柳德鎭、金載文、徐達修、尹勉誠、李敬天、李澈海、朴敎新、金致恭、李烋、黃槃、具濟身、徐覺修、柳德洙、金履選、李命楫、任贊周、李海文、金海淳、李克顯、黃栻、趙德新、洪趾海、李枰、郭鎭緖、黃榦、徐達遠、洪維漢、閔鼎錫、朴道淑、閔趾洙、金致虎、郭師徵、朴弘源、韓必泰、柳綝、李命采、李光道、李{{?|⿰忄道}}、李雨祥、申景雍、李英哲、盧以貞、申景先、辛正復、金鼎臣、桂仁復、徐命龍、金極鍊、朴守恒、洪星海、徐命潤、徐命洽、安聖一、邊得秀、鄭述祚、魚錫範、李始大、尹錫履、許㝚、張震炅、鄭泰祥、李奎朋、李振海、丁南圖、閔鎭望、李泰奎、趙尙悳、兪彦晉、孫世亨、白尙繪、吳鵬運、李顯禛、金厚積、姜致耉、趙潤國、牟景說、柳珽、朴晉逵、李龍亨、李顯祚、徐命來、金雲龍、文鳳樹、文德參,蘇東軾、田運成、金弘集、金寅老、張受喬、柳得春、梁一復、高益明、權景顔、全光九、韓時大、柳恒明、李仁垕、梁興魏、趙德彬等上疏曰,伏以,我殿下,臨御十數年來,凡所以發號施令者,一以我肅廟爲則,奮發剛健之義,磊落光明之德,莫不本於善繼善述之志,則唯我臣民,孰不欽仰而感歎也哉?嗚呼,我肅廟崇功大德,孰非後嗣王,可法可師,而洎乎晩年,聖學益高,睿智益明,特揭明訓,垂示後世者,眞可以質前聖而無疑,俟百世而不惑,而唯此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文正公宋浚吉,從亨聖廟之儀,未嘗卽擧者,亶出審愼之意,而前後表章之旨,則昭若日星,倘使我寧考,聖算彌長,久臨萬機,則從祀之典,庶幾不日可行,而弓劍遽遺,斯文長晦,士林之號呼痛恨,爲如何哉?及夫景廟卽祚,章甫之中,請復如肅廟之時,而批旨又復靳許。嗚呼,肅廟之愼重,蓋以先正臣文元公金長生之升配屬耳,故曠典之連擧,有所持難,而至若景廟愼重之敎,亦豈非謙讓未遑之意耶?及至今日,士論之發,已數十年于玆,兩朝未擧之闕典,若有待焉,則其所以奉揚先王之遺意,明定百代之公議,使斯文增光,儒化作新者,是非我殿下責耶?噫,兩先正淵源之正大,道學之純粹,固不待臣等之論列,而抑亦列聖培養,群賢輩出,斯文之盛,在古罕比。有若五賢,次第繼起,闡明斯道,而逮夫先正臣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踵五賢開繼之功,接程、朱不傳之緖,凡其扶植世敎,表正士趨者,可以有光於前聖,垂惠於後學,而至於文元公臣金長生,則師事文成,獨得其宗,眞知實踐,造詣精深,其有功於斯文,曷可勝道,而若其受衣鉢於文元,紹嫡傳於程、朱者,卽吾兩先正臣宋時烈、宋浚吉也。噫,天眷我東,竝挺間世之大賢,以擬今代之一治,當天地翻覆之時,海宇腥膻之日,獨保一域之文治,永扶萬世之倫綱,使人道不至於泯滅者,是誰之功也?嗚呼大哉,若言宋時烈之道德學問,卽東方一朱子也。天稟之嚴毅,相似焉,早歲之求道,相似焉,濡染於家庭之訓,而服膺於函丈之敎,以至於樂善好義,力行體認,亦無一不相似焉。窮理而致其知,反躬而踐其實,居敬而成始成終,體道而愈精愈密,嚴而接物,和而濟事,首尾洞澈,無往不當,翛然而與道俱,卓然而與道立。當時之大人先生,嘉賞而表揚者,雖白水。延平之付托晦翁者,蔑以加矣。惟其存乎己者,純粹充實,故施於外者,光明正大,不可尙已。噫噫,丙丁之事,便似南渡之國恥,而人心陷溺,世道頹敗,歷數當時,何限檜、覿之輩,而其爲害,殆甚於洪水猛獸,則惟時先正,起自布衣,一以世道自任,尊周攘夷之義,不忘造次須臾之間,闢詖距淫之志,不撓於死生禍福之際,獨以一身任天下之綱常,而屛居深山,讀書講義,永思遯迹於當世,而幸而天道無終晦之理,風期有暗契之妙,惟我孝宗大王,以英明豁達之度,有撥亂反正之志,而先正,受知於潛邸侍講之時,承恩於初服招旌之日,眷遇隆重,契合灑落,自任大義,首贊密計,雖宋孝宗延英之對,漢昭烈魚水之喩,亦何以加於此哉?嗚呼,創業未半,中途崩殂,此先正所以崩心痛骨,而忠臣志士之尙今飮泣者也。然尙能使人心復明,而義理不昧,三尺童子,亦能知犬豕之可恥,而復雪之爲義者,何莫非孝廟巍蕩之烈,而先正贊襄之效也哉?噫嘻,此亦足以一治之運,而明三綱之倫,如使中國,有王者作,則體義gg禮義g文物,必來取法,其功又曷可小哉?昔文中子曰,吾於夫子,受罔極之恩。臣等亦曰,東國人士,於先正,受罔極之恩也。嗚呼,自己亥天崩之後,孔壬伺隙,邪說交作,駸駸然至於乙卯、丙辰而極矣。異哉,侂胄輩請斬僞黨之說,鑴、積等請告太廟之疏,夫何千載之後,事符而年又同也?尙賴我顯廟、肅廟崇賢斥邪之德,高出百王,明辨議禮之說,夬施堲讒之典,德音丁寧,是非昭揭,臣等,又何必縷縷也?所可恨者,庚申更化之後,西監一謝之義,聖母手札之眷,似可以復見際會之隆,治化之新,而不幸凶徒交煽,禍心潛蓄,畢竟添禍,殆甚於昔日之己卯,而先正之道德光輝,尤有光於天下萬世。然則彼凶之所敢害者,只先正之身,所不得害者,是先正之德,非惟不得害,又從而彰之,此豈爲先正之不幸?適足以彰彼輩之奸凶也。是以我肅廟,明知其然,表揚之擧,靡不用極,杖屨之所遊,則旣許俎豆之享,志業之相符,則卽降同祀之命,而惟此聖廟從享,姑遲遲耳。殿下誠想其人,論其德,跡其事業,則是豈非今世大賢斯文正嫡,而眞可以升孔子之堂,享萬代之祀者乎?若夫宋浚吉,資稟卓異,德性充實,純粹如精金,溫潤如良玉,見道也明,察理也精,對人唯一團春風,而臨事立千仞鐵壁。早與時烈,同遊文元之門,旣識大道體,又資講磨之益,洞察本源,明辨異端,與道終始,無少間斷,遭時之亨屯,處心之光明,與時烈,無所異同。其處而讀書窮理,出而贊治行道,感際遇之隆,任尊攘之義,慷慨時事,感激圖報,同心同德,左右夾輔,復雪大計,殆已十八九成,而大喪之後,同遇讒間,一時屛跡,則此豈徒兩先正之不幸?抑亦天意之不欲長治也歟?浚吉之享年立朝,俱不及於時烈,故事業之表著者,略或不同,而若論其大體,則其生也同志,其死也同傳。昔伊川撰明道行狀曰,後之人,須求我於明道之狀。今臣等,亦曰求浚吉於時烈,則庶乎其不失也。若使浚吉,後於時烈,則浚吉,亦當爲時烈之所爲。禹、稷、顔回,易地則皆然矣。人有如此之道德,又有如此之事業者,誠是大賢君子,可以躋配於聖廡腏食之列矣。惟我肅廟,深知二人之同德,凡於褒崇之典,每嘗一體而表章之。粵在丁酉,嘗手書華陽、興巖兩院額,而仍下敎曰,必親書鏤板,所以寓予尊敬之心也。大哉言乎,於此,亦可以仰認聖意之所在矣。噫噫,兩先正之資稟氣像,俱是五百命世之姿,而學問之功,旣卓卓如彼,功業之盛,又巍巍如此。旣立德矣,又立言而立功矣。如無聖廟從享之規則已,苟有之,舍我兩先正,而誰哉?嗚呼,聖廟從享之擧,雖至重且大,而從古以來,陞配者何限?惟其道德,可師於後世,則享之,辨說,有關於世道,則享之,至於著論之有足永垂者,則又從而享之。臣等竊念兩先正道德,則旣醇而粹矣,無容贅議,辨說則挽衰俗之方頹,闡正學於旣絶,至其著論,盈架堆案者,無非扶敎化而明學術,使千載後學,莫不知爲學之方,入德之門,兩先正之功之德,至矣盡矣。其可以草草院宇之享,謂足以盡象賢崇報之典乎?噫,兩先正晨歌之跡,今幾載矣。親炙篤信之人,凋喪無餘,私淑景仰之風,寂寥殆甚,忞忞貿貿,世莫知所向,士莫知所趨,儒風大異於前日,世道漸入於長夜,雖我聖明在上,振作之方,導率之敎,每嘗藹然於絲綸之間,而終未見汚習之丕革,頹風復振者,豈非遺風餘烈,寢遠寢微,而不思所以闡揚作興之道而然耶?兩賢崇奬之道,我肅廟旣已畢擧盡行,無復餘恨,而獨此從祀一節,至今未遑,殿下若許臣等之請,則奚但爲士林之光華而已?可以彰殿下繼述之德,而其爲治化之本,亦不外於是矣。噫噫,兩先正道德事業,炳若日月之高懸,昭載萬世之簡冊,則惟其從享與否,何足爲一毫增損,而裨補世敎,興起斯文則大矣。此臣等所以相率齊籲,必欲準請而後已者。(曰)),伏願殿下,追先朝禮賢之盛意,循一國多士之公儀,亟降明命,特擧盛典焉。臣等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聖廟從祀,事體至重,此正自列朝所以持難者也。嗣服十餘年,章甫此等請息焉。深嘉爾等待先正不以文之意,今遽有此請,深惜文華之習。先正道學,予豈不知,而莫重從祀,可輕議乎?愼重之意,則予固執,勿復煩請,恪守聖廟,俾勵士習,濟濟夫子之廟庭,闡揚先正之遺業,豈不愈於取文華請俎豆乎?其勖勉哉。
○八月十八日午時,上御熙政堂,禮曹判書金取魯,請對引見入侍時,禮曹判書金取魯,左承旨李匡輔,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上曰,尙衣提調入來耶?匡輔曰,奉審後當入來云矣。取魯曰,向者入侍時,永禧殿影幀移奉時,當告由行祀之節,遣禮官詢問于兩奉朝賀及時、原任大臣後,後日登對時稟啓事,下敎矣。頃者常參時,欲入侍陳稟矣,其時臣,適以陵奉審出往,故未得登對陳稟,今日有多般稟定事,故敢此請對矣。上曰,予果忘之矣。禮判,先白諸大臣獻議,可也。取魯曰,右議政金興慶以爲,影幀移奉時,旣行告動駕祭,則酌獻禮不可疊行於眞殿,移奉於光明殿後,設行酌獻禮爲得宜。禮判所達其日曉頭,旣行告動駕祭,則不可疊行酌獻禮之說,誠爲得當云。左議政徐命均,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奉朝賀閔鎭遠,奉朝賀李光佐之議,皆與右相議同,別無他見。臣取考前例,則戊辰年與今番事有異。《丙午年謄錄》取見,則移奉前一二日,行告由祭,移奉之日,先行告動駕祭,移安後,行酌獻禮。今亦依前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丙午年宗廟奉安後酌獻禮,使獻官攝行,今番酌獻禮時,當親行,以此擧行可也。取魯曰,設都監事,已下敎矣。都監稱號,先爲稟定然後,可以擧行矣。稱號何以爲定耶?敢此仰稟。上曰,都監稱號,以影幀模寫都監,定其稱號可也。{{*|兩件事,竝出榻前下敎}}上曰,都提調望,開政後可出矣。取魯曰,永禧殿奉審後,有稟定事,故敢達。絡纓則已以金色升降龍擧行,而第一室乃升降龍紋,而第二室,則乃鳳紋矣。上曰,本室絡纓,乃鳳紋耶?取魯曰,第一室,流蘇以眞紅絲爲之,而第二室,無流蘇矣。上曰,依第一室例,以純色紅絲爲之可也。取魯曰,臣於日昨,奉審永禧殿移安廳所在黑長櫃,則櫃內裹袱,皆各五件,而或紬或緞,有所異同。第一室第三室,則以彩緞造袱,第二室則以綿紬造袱。蓋第二室櫃袱之成,比第一室第三室,最爲久遠,故或然,而所見則未安矣。今此影幀模寫後,當又新造黑長櫃,櫃內裹袱,似當一依第一室第三室櫃袱,以綵緞造製,而旣有所見,不可不一經稟定,故敢達矣。上曰,舊櫃子內袱之用綿紬,想必自前遵舊之意,雖與第一室第三室櫃袱不同,今不可追改,而新造櫃袱,則一依第一室第三室櫃袱,以綵緞造製可也。{{*|出擧條}}取魯曰,黑長櫃內,有陳霾之臭。雖無古例,芙蓉香,藏置櫃中,則似好矣。上曰,櫃中古無藏香之事耶?取魯曰,無藏香之事,分付內局,年年進排芙蓉香藏於櫃中,何如?上曰,依爲之。櫃內所入芙蓉香六封,三年一次定式進排,而一櫃所入,以二封爲定式,分付內醫院可也。取魯曰,外方畫師之至今寂然,誠爲怪訝。自上屢下催促之敎,臣自本曹,行關催督,而尙不上來。其中李{{!|𤦮|⿰王治}}則居連山云。連山不過四日半程,而今至十三日不卽起送者,誠爲寒心,而宜寧縣監趙榮祏催促之下,亦未上來矣。上曰,畫師輩之在家,未可必,然太爲遲滯,誠極寒心。三道監司從重推考,更令別爲催促上送事,分付可也。{{*|兩件,竝出榻前下敎}}取魯曰,在外大臣儒臣處,問議禮曹郞出去十七日後,始爲復命矣。計其程道,則一望似可往還,下去後又因筵中申飭,屢次催促,則尤宜趲程遄返,而如是稽遲,雖未知事故之如何,而宜有警飭之道矣。上曰,從重推考。取魯曰,郞官推考,有損事體矣。上曰,郞廳,乃金岱耶?京畿、忠淸兩道,環歷而來,雖曰遲滯,予則猶以爲速來矣。事體所在,不可無飭勵之道,拿處可也。取魯曰,推考人,古例則啓稟後擬望矣。今無此事,近來推考,則全無意脈矣。上曰,推考重矣。軍中事,亦皆推考,顧不重歟?近日則人視推考,若尋常,極爲寒心矣。{{*|刪出擧條}}取魯曰,灣尹狀啓中彼人開市事,誠憫矣。使行之留滯柵門外,尤極切悶矣。上曰,當待臣狀啓處之,而使行往來,似多苦境矣。取魯曰,卽今平安監司,纔差出,而灣尹已拿來,道內方一空矣。上曰,西、北兩道監司,自備局,別爲催促上來,卽速辭朝,而西伯不數日內下去事,政院出榻前下敎,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取魯曰,昨日,尙衣提調請對時,有建禮門大小奉審之命,而建禮門內,則當以神輿奉進,門之大小,似無所礙矣。上曰,小輿亦出入於建禮門矣。取魯曰,神輦則止於外門,神輿止於內門,如常時玉轎矣。上曰,永禧殿門,神輿然後,可以出入無礙矣。況且第一室,在上,勿論門之大小,當有神輿矣。取魯曰,神輿或在於尙方。臣當退出後,問知有無仰稟矣。上曰,神輿之尙在,安可必也?取魯曰,若無前用神輿,則當令尙方改造矣。上曰,神輿,只四隅,鳳頭流蘇垂下矣。旣有神輿,則門之大小,宜無礙,而永禧殿正門內,亦當用神輿。若無前神輿,亦令尙衣院,卽速造成事,分付可也。{{*|刪出擧條}}上曰,奉安擇日,自都監擧行耶?匡輔曰,神輦尙未造成,神輿安可及造成耶?上曰,神輿可以及期造成矣。取魯曰,臣於奉審時見之,則有一黑長桶。其中,足以奉安三室影幀,而以梧桐木造成,藏在移安廳矣。上曰,黑長桶長廣,何如耶?拔去影幀玉軸然後,可以奉安桶中耶?取魯曰,雖不拔玉軸,足可奉安矣。先朝慮遠之意可想矣。上曰,桶形圓耶?取魯曰,可使人肩擔而遠去,務極輕便造成矣。匡輔曰,都監郞廳一倂差出耶?上曰,待下敎,分付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八月十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尙衣提調金在魯引見時,尙衣提調金在魯,左承旨李匡輔,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禮曹判書金取魯同爲入侍。匡輔曰,都承旨趙明翼,陵幸以後,連有身病,申後出去,右承旨洪尙賓式暇,左副承旨金浩,以親病陳疏徑出,右副承旨洪景輔,有眼病不爲仕進,小臣今方獨留院中矣。院規,都承旨則不敢牌招,式暇與親病,在法例不牌招,洪景輔方入罷職傳旨,實無推移入直之勢。何以爲之?敢稟。上曰,洪景輔只推,與金浩一體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在魯曰,臣與禮官,奉審光明殿及永禧殿而來矣。影幀移奉於光明殿後,奉安正廳耶?奉安於溫堗耶?先定其奉安處所然後,可以排設,故敢稟。上曰,正廳可矣。新本粧䌙時,處於西邊溫堗可也。在魯曰,五峰山屛風,以移安廳所在取用事,下敎矣。臣奉審移安廳所在五峰山屛風,則似不及於奉安之龍床矣。取魯曰,移安廳則龍床上,奉安櫃子,其處所用五峰山屛風,似不可用矣。在魯曰,移安廳所在,非龍床,乃床卓,而上安櫃子矣。今番則當新造龍床,而永禧殿時奉安龍床太廣,五峰山屛風,似不及矣。時奉安處亦以屛風,設於龍床上矣。上曰,如闕中御座五峰山屛風耶?在魯曰,此則四貼耳。上曰,與宣政殿五峰山屛風同矣。光明殿移安時,不可於龍床上,張五峰山屛風矣,左右邊,亦恐有濕氣,左右邊,亦張屛風二貼可也。取魯曰,永禧殿時奉安處,則五峰山屛風皆無足,而張於床上矣。在魯曰,屛風內安龍床,則屛風,似不可摺矣。上曰,屛風狹,龍床廣,故不可摺云耶?直以二貼後張,二貼各分左右張,一貼內安龍床,以索繫之則何如耶?取魯曰,影幀綃本,四尺矣。上曰,此則似不足矣。在魯曰,今番則以七尺織造矣。綃本先織數尺,使畫師張得萬,看品則渠之言內,此亦好,而若稍厚,則尤好云。故一本更令匠工,稍厚堅織矣。上曰,依爲之。取魯曰,畫師梁希孟,來臣家矣。上曰,尙方提調,更達可也。在魯曰,光明殿,殿宇甚高,御座上,何以爲之耶?三面,設紅綃帳事,頃旣下敎矣,臣奉審永禧殿奉安處,則綃帳近前設之,光明殿奉安時,亦當近設於龍床前,龍床左右,則自有五峰山屛風一貼之遮圍,而其間如有空隙,則當別設小綃帳,以遮掩之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朱簾,正門懸設事,下敎矣。房則朱簾長廣,似合,而廳則太高,朱簾長廣,似不可及矣。上曰,三間皆設朱簾,可矣。上曰,面部,奉安後當模寫,而倚之於何處,而出模本耶?屛風似不可倚耳。取魯曰,梁希孟,言不過一二日,可卒模寫,而倚而出模本極難,決不可爲之矣。上曰,梁希孟爲人,何如耶?取魯曰,謹愼矣。上曰,凡人畫像移模時,若其畫像之懸掛者,則何以爲之耶?在魯曰,模寫爲重,安於床上而出模本,未知何如。臨時當有變通。上曰,先以油紙出本,而面部則當極力出模本矣。大抵玉體範圍,恐或有盈縮之患,以是爲慮矣。今有一道,別造一床,而如書案樣,其上展奉而移模,則畫師輩可坐以出本,而此亦只便於面部出模時,而其外玉體以下,則似難矣。取魯曰,今者兩功臣畫像移模時,使畫師爲之耶?上曰,一本似圖畫署爲之,一本使方外爲之可也。取魯曰,兩功臣畫像,自都監直爲取來,似爲未安,當盛於香亭子以來似好。上曰,模本旣出,則予欲覽之,御覽時,安可用香亭子耶?在魯曰,闕內則各其子孫,當奉持入來矣。取魯曰,兩功臣畫像移模處所,都監則極爲非便,於勳府爲之似無妨。上曰,勳府或禮曹大廳爲之可也。在魯曰,影幀移奉時龍床,以永禧殿移安廳龍床取用事,昨承下敎矣。奉審移安廳,則移安時櫃子奉安之床,只是高足朱漆床,如祭用床卓之制,而稍狹長矣。此則決不可用。勢當新造,而卽今奉安之龍床,設累層雕刻龍形,當依此爲之乎?上曰,然則當爲新造,而昨已言之矣。只於平床上,設欄干,而欄干後面則稍高,左右兩旁則比後面少低,前面則勿設,而累層及雕龍,勿爲之可也。在魯曰,床卓祭器,以本殿本室所用者,取用而床卓,取色以用事,昨旣承下敎矣。亦爲奉審,則床卓,長時排設於殿內,只當於動駕後移用,而旣不可預出,則取色一款,將不得擧行之意,敢達。上曰,勢當然矣,而但床卓移去之際,或不無傷損之慮,尙方如有朱漆床卓可用者,則取色以用,本殿床卓,勿爲移動,似好矣。{{*|出擧條}}在魯曰神輿,則尙衣院無留在者,內司僕德應房,及長寧殿,亦無之云。未知其制樣,何以爲之?當如玉轎之制,而亦無覆蓋乎?上曰,祔太廟時,亦用神輿矣。神輿雖異輦輿,而亦異於玉轎,當有蓋兒四隅流蘇垂下矣。取魯曰,前用神輿,似聞在於繕工,退當詳問矣。櫃子甚長,奉安神輿上,則似越過輿中,而前日則雖如此,似用之矣。上曰,戊辰年所用神輿,若見在而櫃子長,越過輿中,則依前用之,若無件而新造,則似不可越過,詳知後,自尙方造成可也。{{*|出擧條}}取魯曰,取考謄錄,造成輦輿時,自都監,有二房三房之分役矣。今則單一房故,尙方凡事,實多窘急矣。上曰,癸巳年則都監,專力於模寫御容矣。在魯曰,此後則當自都監,凡干事,皆可稟定矣。上曰,此乃還安後事,而梧桐木黑桶,先朝之造置,睿旨不汎然矣。今者輦輿,亦爲留置於本殿月廊可也。取魯曰,聖意甚好矣。取魯又曰,畫師梁希孟,俄纔上來矣。渠旣以國事上來,令該曹,付給散料,何如?上曰,梁希孟付給散料,此後諸畫師之上來者,一體給料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建禮門,頗高大無慮,而秉禮門,則稍低且狹,輦輿拔其連椎,而門閾下方,掘地少許,則神輦似無礙觸難入之慮矣。上曰,欽明門前墻,當通之耶?在魯曰,當通矣。上曰,庚戌年兩殿移御時,皆從此門出入,輦輿安可不入哉?上曰,畫綃,何間當盡織耶?在魯曰,數日內,可織出云矣。上曰,畫員取才已定,而卽今漸漸風高日寒,實爲悶矣。若或犯九月,畢役之際,將至十月,凡事,從速擧行可矣。延陽府院君畫像,使圖畫署移模,完南府院君畫像,使方外爲之可也。其中輦輿之役,尤急矣。在魯曰,移奉日字,當定於何間耶?上曰,欲爲今月內移奉,而畢模寫之役矣。取魯曰,移奉日字,定於卄二三日間,則似好矣。上曰,神輿則造成甚易,都監催促則可及矣。此後若有稟定事,求對可也。上曰,會同坐起,必於明日內爲之事,以此傳敎,言于大臣可也。上曰,尹德熙則方在京云耶?取魯曰,在京云矣。諸臣以次退出。
==8月19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呈辭受由}}。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式暇}}。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受由在外}}。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熙川郡守曺夏臣,高山縣監徐命建,和順縣監洪尙輔。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所監試官進去,執義趙漢緯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洪昌漢牌不進,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假注書黃㝡彦,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兩司除在外、試所進去、未署經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下直守令留待,晝講同爲入侍。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二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又傳于洪尙賓曰,今日晝講時,右相同爲入侍,而右相入來後,正時入之。
○洪尙賓啓曰,輔養官左參贊李眞望,自鄕入來,敢啓。傳曰,節目擧行事,分付。
○又啓曰,兼春秋李世垕,見差於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李錫福單付。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應敎臣趙迪命,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今日會同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每每草記,事涉煩瀆,今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尹汲,時在京畿長湍地,校理宋徵啓,時在楊州地,副修撰沈星鎭,時在利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吳彦胄,自鄕纔已上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長番內官洪聖遇,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
○以驪善君壆爲謝恩兼冬至使,李德壽爲副使,趙漢緯爲書狀,李夏宗爲持平,黃尙老爲正言,副司正黃㝡彦,副司勇金鎭東,以上單付。
○洪尙賓,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都廳郞廳副司果尹心衡,時在京畿坡州地,斯速上來,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影幀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都監監造官金鎭東,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全州人梁希孟,連山人李{{!|𤦮|⿰王治}}等,旣已上來,依例令該曹給料,瓦署別提申瑩,畫法亦極精妙云,使之來詣都監,與諸畫師一體試才,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戶曹言啓曰,今此武二所,庭試初試時,主掌官禮賓寺主簿金義淑,差下矣,身病卒重云,改差,其代內資寺主簿金聖來,改付標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十七日,武臣堂上以上朔試射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全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淳昌前郡守宋文相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宋文相時在公洪道懷德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訓鍊都監砲手鄭世雄,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貼,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又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此庭試武科初試時,擧子錄名之數,不能均一,二所錄名字數,比本所稍多,故自二所,有二十六字割送之擧,而朝家之式,京則分四部,外方則分左右道,錄名試取,自是三百年金石之典,則赴試之擧子,不敢越所錄名,入門官亦不敢任意冒錄,故時或有錄名過多之所,則或不無私自割送之弊,而旣是謬規,則今番還送,實出於遵守舊制之意,而二所之輸送錄名,日至再三,則亦不當一向相持,故其中五百擧子錄名,較量捧留。此雖出於共濟之道,旣自朝家分道設場,則私自移來移去,誠是法外,而擧子之稱冤,無所不至。已受錄名還送,二所從今以往,雖有錄名差多之數,不得私自分送,申明舊典,以爲永久遵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自前兩所錄名數,多少不均,則較量彼此,推移分試,多有前例,故今番庭試時,本所錄名,比諸一所,加數至於五十二字之多,其中二十六字,依例割送於一所,則初甚持難,累次往復之後,始捧十字,又慮本所之爭執移送,至有徑先草記之擧,所捧字數,亦請還送,揆以事面,實爲未安。大抵分道設所,雖是定法,參量分送之規,亦出於勢不得已,若一所偏多,不爲變通,則不但出榜日字,許久差池,遠外擧子之曠日遲待,亦甚有弊,故曾前分送,意亦有在,一所之遽呈草記,先自防塞,實有乖於均試共濟之道。若以私自移來移去,謂之法外,則雖十字錄名,初何可捧留乎?此則蓋爲其前例之不可廢閣故也。今此煩稟,極涉惶悚,而事勢如此,不可無變通之道,當初所送二十六字,更爲移送一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平安監司尹淳疏曰,伏以臣,不忠無狀,辜負如天之渥恩,屢犯蔑分之嚴誅,前後違慢逋遁,百死難贖,而祗今倖逭於鈇鑕,偃息於溝壑,實有乖於聖朝刑政,而至於向日身帶保護之任,積被催召,頑不趨承,及聞聖候未寧,藥院連日問安,至擧庭候之儀,而獨不得前進一步,少伸驚憂之忱,臣子常分,安敢有此?罪實自作,誅殛流竄之不足,而薄勘遞罷,過於涵貸,戴恩驚愧,直欲無生,而不可得,則唯思終身自罰,處以聖代之一罪人,暴此心於天地而已,不自意,義勘纔逾旬,忽有西藩除命,是何懲罪之如玩戲,而官人之如土苴,致駭四方之聽聞至此也?倘廟堂,徒以班資之崇而置首擬,聖明不欲簪履之遺而委重寄,則已失此時此任之揀畀,而在臣私義,不暇以人器之稱否爲辭,唯是當前墻壁有數段,死不敢承者。臣於壬子冬,見除北伯,而伊時以不赴國祥抵罪,故終以此引義懇辭,幸蒙遞免,今番被勘,雖視前差輕,論其當赴不赴之罪,有倍頃年。噫,君父有疾,則帶藥院而不思趨候,雄藩有命,則負初義而苟然冒承,人臣去就,安有若是之恣肆無畏忌也哉?此則雖使童駭gg童孩g遇之,亦可以知所處矣。臣雖至迷頑,其敢負此罪而膺此寄哉?且臣六年前,嘗叨是任,伊時新有南漢所遭之危怖,故誓不欲復綰戎符,十牌違召,自畫可知,而臺臣猶以臣兄弟繼莅之相近,駁論乃已。兄弟之莅一藩,前旣無此,而藉以爲言者,內實未厭於臣耳,今雖歲月稍闊,臣之伎倆,猶夫前日,而繼莅之難便,久與近一也,敢以彈墨之已晞,包羞饕榮於物情未厭之任哉?唯此數段自引,誠非臣强飾虛讓,由前則分義之所不敢出,由後則廉愧之所不可忽,殿下明聖,豈不下諒於此,而迫之以隘也?藉使臣無分義廉愧之可言,抑有欲赴而不能赴者。臣之痰癖痼症,前已屢悉於疏中,而又自前月旬間,一倍添劇,癖無常處,亘至喉膈,澎湃壅溢,漉漉汩汩,牽如衆線,涌如暴潮,嘔劇而吐,嗽劇而喘,呼吸緊急,若將頃刻隕絶,冷汗注瀉,頭面如沐,眩氣隨發,時至昏仆,欲眠而不成臥,欲飯而不下咽,肌肉日以消脫,神識日以迷翳,百方竝試,未見寸效,祗闔眼靜坐,以須其痰降喘定,而乍動視聽,腦如撞石,諸症竝作。衰年此疾,原係必死之末疾,而其危兆敗症,恐不能延縷命於時月。日者候班之不得進,非臣故犯,實病爲之阻耳。況此半千里關外,何力自致?縱幸自致而不死於塗間,西門鎖鑰之重,豈屍居而能任哉?見今本道事勢,有不容一日無官,而臣之凜凜氣息,萬無承違之可論,畢竟威勘,固所甘心,而奈西事之緣臣虛曠,何?伏惟聖慈,常父母於臣,日月於臣,伏乞饒臣殘命,卽許鐫改,以幸國事。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俱涉太過。卿之無義固執,分義道理,決不若是。方伯無人,豈可遲滯?卿其勿辭,卽往欽哉。
○左承旨李匡輔疏曰,伏以臣,早失嚴父,終鮮兄弟,命途奇窮,且無一子。今臣犬馬之齒,已滿半百,似續之望,絶已久矣。一身窮獨,姑未暇論,臣身奉祖禰之祀,堂有七耋之母,緣臣祚薄,血嗣將殄,香火之托,顧眄無繼,含飴之願,終始莫慰,每念此事,怛然痛心,不孝之罪,無以自贖。螟{{!|𧖜|⿰虫靈}}gg螟蛉g有子,蜾蠃負之,卽臣今日區區情願,而第臣之一弟,無子而夭,臣父亦無他兄弟,故又無同氣同堂之子,可取而爲子者,古人所謂內無應門五尺之童,外無期功强近之親者,臣之謂也。同宗近屬,只從祖兄弟若如人,工曹佐郞臣匡直,於臣爲弟而有第二子秉孝,今年十二,臣已留意,渠亦許諾,但念無子求後,在父爲尊祖而重先,出繼定倫,在子爲移天而易地,此私家之大事,有國之重典,固宜先關該部,轉達宸聽,而臣適待罪從班,密邇寵光,凡有所願,莫不疾痛而必呼,況此至情,豈以猥屑而自阻?玆敢冒萬死直懇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憐臣情事之可矜,特推繼絶之仁恩,則非但臣無子有子,得延先祀,可以藉手歸見先祖先父九原之魂,亦將含感結草圖酬聖恩之萬一矣。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依施焉。
○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言議巽軟,本不合於臺閣之任,情地臲卼,實自劃於言路之地,而向於春初,適値廟謁之禮,不敢偃伏,黽勉出脚,前後筵席,略效蕘說,早晩顚沛,臣亦自料,因論金錫一事,至被諫臣之論劾,其所詬詆,罔非羞辱,臣杜門危厲,唯待鐫罷,不自意天地父母,曲加庇護,不惟不賜允許,乃反恩諭備至,敎戒諄諄。臣於是感愧靡極,彈文纔停,長單旋徹,獲蒙恩遞,私分粗安,從玆以後,斂跡屛居,永謝榮塗,以爲自靖之圖矣,頃於夏初,又叨諫省,未暴事實之前,實無承膺之路,略陳危懇,而見阻喉司,坐違勘罷,悚惕之心,至今未已,迺者納言新除,遽下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聞命驚惶,罔知攸措。噫,臺閣被劾,實是淸朝之玷辱,士夫之羞恥,金{{?|⿰禾道}}之啓,直斷臣以爲人分疎,則渠之爲錫一右袒者,獨無爲人分疎之嫌乎?渠又以激濁揚淸,爲臺閣上第一義,其言似矣,而乃反竊附於錫一傾軋之論,則臣恐臺風之代羞,正在彼也。且金錫一自明之疏,尤極巧憯,至以要眩天聽,爲罪臣之題目,藉重大臣,爲持臣之欛柄,人之爲言,胡至此極?臣之草草數語,未嘗有彷彿於眩惑藉重之目,而抑勒爲說,無少留難,渠雖急於反詈,肆其口氣,聖明在上,物莫遁情,則其言之無狀,不待臣之自辨,而睿鑑已洞照無餘矣。且以其時都憲疏語,自服其有所失,則其暗地發啓之狀,不得掩護,而勒以臣言,謂之苟且不成說者,亦豈成說乎?至於金宗台對辨之疏,亦有所不安者。此事顚末,臣於前疏,已略陳之,聖明亦必記有之矣。時往事過之後,今不欲更提,而其疏中遣辭崎嶇,旨意謬戾,則此亦非難冒之一端也。臣方治疏自列之際,至於闕啓,天牌儼臨,而臣之情勢如右所陳,僨敗之地,更難冒入。且臣宿患痰病,復發於試所處冷之餘,不得不隨衆復命,而擔曳還家,落席涔涔。嚴畏分義,不敢坐違,隨牌詣闕,拜章徑退,臣罪至此,萬隕猶輕。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以靖私義,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旣有素蘊,今又妄發,唯聖明察焉。都承旨趙明翼,賦性巧佞,行己卑汚,慾之一字,撑腸拄腹,利之所在,吮癰舐痔。撮其塗人耳目者言之,濫騎請罪之狀,逞憾於翰薦見枳之餘,玉署長官之擬,遍乞於三堂赴政之際,至於年前祔廟迫近之時,職在承宣,揣摩投疏,托以目疾,力辭兵、刑之掌,插入別語,盛論儀禮之節,而誘唆老昏之李鳳翼,使之無端違罷,巧占他人見帶之禮房,固已縉紳間羞恥之甚,而復嗾鳳翼,陳請副學之儲望,此豈恒人所可爲之擧耶?都緣慾火之弸中,不識嗤點之在傍,畿營風聲在木末之狀,政筵霜雪鬢邊堆之句,自露其干寵欲速之情態,且以政注公平置銓宜久之說,推奬時宰,至煩天聽,是豈一承宣,所可筵奏之事耶?伏想淵鑑,亦必俯燭其肺肝矣。此外猜技gg猜忮g害人之習,不可殫記,非但隷儓之隨處笑罵,抑亦有識之以世道爲憂者,多矣。如此之人,若不斥遠,則忘廉無恥之徒,將無所懲畏,伏願聖明亟加澄省,以勵他人焉。答曰,省疏具悉。都承旨趙明翼,自經幄任之久矣。今爾所斥,極涉太過。況明翼處擧世囂囂之中,感悟三字之敎,心欲務公而事君,謂之此慾則可也,爾所謂慾,決非此人之心。所謂四字之目,則夫子所謂鄙夫也。鄙夫所由,於明翼所悟所持者,大乎相反,則何其不擇之深也?況往年禮掌事,今更竝擧,亦涉太甚。此等之習,卽予不取也。爾其勿辭察職。
○八月十九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右議政金興慶,同知事宋眞明,特進官李德壽,參贊官洪尙賓,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編修官吳命季,宗臣琅提君燂,武臣行副護軍邊聖佑,熙川郡守曺夏臣,和順縣監洪尙輔,高山縣監徐命建,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大雅文王七章訖。迪命讀大明八章,具音釋訖,上讀新受大明章,具音釋訖。迪命論文義曰此篇,與文王章,同,意其章下註分章釋之者,蓋言周家克商之本,上自王季、太妊,歷敍其源流之深長也。其章以六句八句相間者,蓋以被諸管絃者言之,而《國語》以此及下篇,皆爲兩君相見之樂,然觀此章,不能明知矣。健基曰《國語》之言,有不可盡信也。上曰,亦安知其必不用於兩君相見之樂乎?興慶曰,不易維王之意,千古人辟之所當留意,而其曰乃及王季維德之行者,豈非天心之眷顧周家者,在此一德乎?上曰,所喩誠好,予當留心焉。眞明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者,蓋言君有明明之德,則天有赫赫之命也。人主於此,尤宜惕念,而小心翼翼,蓋言敬字工夫,文王緝熙之功,於此可見矣。上曰,明明在下,猶《大學》之明明德,小心翼翼,猶洞洞屬屬之意。眞明曰,燮伐大商之燮字,有和底意思,蓋聖人征伐,必應乎天而順乎人,故雖於征討之際,自有和順之意。迪命曰,後世征伐,徒有肅殺之威,故只言伐字,而三代征伐,必應天順人,故兼和字而言矣。上曰,然矣。尙父鷹揚,涼彼武王這涼字,亦有意乎?健基曰,涼者,佐助也。武王應天之歸,而尙父特佐其德耳。上曰,一字一句亦有意,末句會朝淸明之語,好矣。眞明曰,凡有新化之流布,自致天氣之淸明。我朝自正月大慶之後,或有恩霈之典,則雖値陰曀之時,旋作淸明之象矣。文王首章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朝自太祖、太宗,重熙累洽,式至今休。唯殿下必思振作舊業,維新邦命之圖,然後可以爲貽燕之謨矣。上曰,所達儘好,敢不留意?上問造舟爲梁者,何也?眞明曰,卽今亦有浮橋,蓋文王親迎之時,適有渡渭之事,故爰創造舟之制,而其後因以爲天子之禮也。健基曰,渭水至大,婚禮至重,故其時適造舟以渡,而其後因有造舟之規也。講畢,興慶進伏曰,日氣頗冷,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連爲安寧。興慶曰,元子氣候亦何如?上曰,安過矣。興慶曰,賢嬪宮患候,尙無差減之效,誠甚悶慮,而頃者有勿爲問安之敎,故姑此停止矣。未審湯劑,連爲進御否?水剌善御,最是良藥,而近來所進,何如?上曰,此非時日可差之病,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其於不善食不服藥,何?近來專闕水剌,故方以蔘茶,調進粥飮,湯劑亦時時少進,而厭離牀褥之症,尙不差減矣。興慶曰,前劑方有數貼,更爲盡服,則或可得效矣。上曰,卽今最悶者,水剌厭進之症也。要在先飮食而後藥餌。方欲下敎于掌務官矣,都提調方入侍,故言之。此後則蔘茶勿爲自外煎進,直以貼內入,可也。今日都提調亦命入侍者,蓋有問議之事。往日入侍時,六君子湯,使之待秋劑進矣,比也風高,予之眩氣,有更發之漸,六君子湯欲爲進御矣。興慶曰,眩氣有更發之敎,不勝驚慮。未審連有此氣耶?一日之間,或有往來之氣耶?上曰,水剌不進之時,頗有虛乏之症,而眩氣近始有之矣。興慶曰,當入診議進當劑矣。上曰,畫師李{{!|𤦮|⿰王治}}已來矣,梁希孟,亦來乎?興慶曰,希孟亦已上來,而金翊胄及宜寧縣監趙榮祏未入來矣。上曰,尹德熙來乎?興慶曰,連呈辭狀矣。上曰,以何故?興慶曰,以病爲辭,蓋以士子之故,不欲遽出,而旣已筵中定奪,渠何敢不出乎?上曰,其辭狀,可怪矣。興慶曰,申瑩畫法,亦精妙云,故方招來,而朝者,已草記啓下矣。上曰,畫本以油紙爲之耶?興慶曰,以油紙爲之然後,又以綃本爲之矣。上曰,畫像累本,事涉如何,直以綃本爲之,可也。興慶曰,昨日禮判入侍時,試才草本,明日有入啓之敎,而綃本則礬水乾淨,有難猝然爲之,似當稍遲數日。事勢如此,故敢達。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日昨筵中,以輦轝造成,必趁二十五日以前爲敎,而移奉日字,先爲擇定然後,事有期限,可以就緖,今月二十七日最吉云,而其日與文科殿試相値。影幀移奉,事體至重,殿試,則以二十九日退行,移奉吉日,以二十七日定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興慶曰,冬至使行,有變通之事,故敢達。我國漂海人,旣自淸國出送,則當有謝恩之事,《己卯謄錄》,亦然。且冬至使無方物兼謝恩,古有規例,今番冬至使,兼以謝恩使之意,分付禮曹,何如?上曰,依爲之。使臣以一品宗臣備擬,而政官牌招開政,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今番使行,誠爲悶慮。所謂稅官之事,足可見彼國之紀綱,而使行往來之路,極爲難便矣。興慶曰,八九年已行之規,豈可與彼相爭乎?此亦不無所失。上曰,此亦有所失矣。眞明曰,軍作米節目,今已成出,睿覽後有稟達之事,故敢以進呈矣。上取覽曰,兵曹錢,何錢乎?眞明曰,此乃封不動也。上曰,尹游,曾以此錢,謂有用處矣。眞明曰,其時騎步兵,有變通之議,故新年條未及之前,欲以此錢支用,今則其事置之,姑無目前用處,而且見存六萬餘兩,只取其半矣。上曰,架山山城,在於何處?眞明曰,城在漆谷邑治矣。上曰,何以有錢乎?眞明曰,海恩府院君吳命恒,爲嶺伯時,五山城,各置數萬兩錢,其後給債蕩失,故自備局,分付作銀,而此城猶有餘錢矣。上曰,湖南休番木,何以設置耶?眞明曰,李匡德爲監司時,以災布爲名而設置,請備局句管矣,趙顯命,改名以休番木,每年收捧而貯積矣。上曰,米價折定,比舊何如?眞明曰,比己酉甲寅,或有加有減,而以卽今市直言之,今所磨鍊者,可謂太歇,而諸般軍布,方以純木捧上,木價頗歇,與純錢捧上時有異,故參酌減定。大抵以便民益下,爲務矣。上曰,今番作米都數,當爲幾許耶?眞明曰,幾至十四萬石矣。上曰,値此稍豐之年,兩處軍餉,不可不及時留念,各衙門諸道分屬者外,備局句管之穀,付之江都、南漢,別爲儲畜,可也。興慶曰,禁、御兩營,則江都皆有倉庫,以此米輸來儲積,亦無妨矣。上曰,依所達,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賑廳有錢,幾何?眞明曰,今已盡用,而所餘見存者,二萬餘兩矣。興慶曰,上意雖欲盡散錢貨,而臣則以爲錢不可無之矣。眞明曰,各道舊逋收捧一事,輒待分等狀啓上來後,始爲分付,故每致過時無實,民未蒙惠。且我國命令,不能出一廟堂之稟定,而停捧減捧者,各軍門諸上司,自主號令,或直關而督捧,或先捧於邸吏,守令之了了者,僅能論報爭執,名曰推還,而未免半失,或得移施而每多疊納,京司之違法橫徵,外方之從中受困,莫非紀綱不立之致,誠可慨然。蓋聞舊逋名色,殆至數十種,今若一時竝督,則眩亂騷擾,決非屢饑餘氓之所可支堪。況今同慶之年,使彼赤子,一時息肩,實爲曠蕩之惠。還上則某某年條,定分數捧上,其餘逋欠,計其年條久近,最久遠指徵無處者,則今姑勿論,年條最近而有指徵,則或十分十五分一,量其緊歇,參酌定數,及今早爲頒令,則民間可蒙實惠,官捧亦不愆期矣。大臣今方入侍,自上特爲下敎,令戶、兵判惠堂及軍門大將,齊會於後日備局之坐,商確酌定,稟達行會,恐似得宜,故敢達。上曰,此言儘好。何不趁卽擧行乎?民不願豐之說,固爲可矜,而向聞民間景色,頗有自怯之意矣。今年尤宜使民休息,依所達卽速齊會講行,可也。興慶曰,聖意若此,臣等豈不體行乎?上曰,昨年舊還上,定以五分之一。今年亦依此爲之好矣,而設或稍過,毋至二三分,可也。{{*|出擧條}}德壽進伏曰,臣方待罪校書提調矣。卽今進講《詩傳》垂訖,非久當進講《周易》,不得不及時校刊,而本館貢物,非但無遺在,且多加用紙地,卒難辦得,故言于戶曹,使之從長變通者,非止十餘次,而戶曹堅執不聽,故以若干所給,只刊二卷,不得已又督貢物下人等,而貢物下人,以加用之漸多,將不支保,皆欲逃散,故今方囚禁,而自戶曹必有變通顧助之道,然後可以刊出進講冊子矣。且《女四書》最有關於閨範,臣方承命翻諺,待正書畢後,亦當刊布,而戶曹專不給物力,及時變通之意,敢啓。上曰,此非堅執之事,因戶曹之不給物力,遽輟法筵乎?申飭戶曹,使之出給物力,而遺在加用,亦一番釐正,俾解倒懸之急,可也。{{*|出擧條}}上曰,《女四書》固亦好矣,而《孝經》顧不重歟?《孝經》雖是敎童蒙之書,而此乃孔門傳授之書,人倫百行之源也。只見寫本而不見印本,誠是欠事。此後則開刊廣布,可也。嘗見《孝》、《忠經》合部者,玉堂亦有此冊乎?健基曰,《忠經》,私家或有之,玉堂冊錄無之,而此乃漢時馬融之所撰也。非曾經聖手之文,且無宋儒表章之語。今若必欲刊出,則不可與《孝經》竝列而合刊,使之各刊得宜矣。上曰,所達誠然。宜以兩冊各刊,而京則自芸閣刊行,外方則自各道監營刊布,可也。{{*|出擧條}}上曰,下直守令以次進。熙川郡守曺夏臣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熙川郡守曺夏臣。上問履歷。對曰,戊戌年庭試,武科出身,由守禦哨官,監察,泗川縣監,摠戎把摠,方待罪見職矣。上問七事。夏臣誦而對之。上問所懷。對曰,別無所達矣。上曰,本道穡事,何如云耶?對曰,未赴任前,雖未得詳聞,大抵免凶云矣。上曰,高山縣監進來。徐命達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高山縣監徐命達。上問履歷。對曰,蔭仕繕工監役,由司饔主簿,陞六遷漢城主簿,泰仁縣監,氷庫別提,復職掌樂主簿、濟用判官,方待罪見職矣。上問七事。命建誦而對之。上問所懷。對曰,別無所達。上曰,雖未赴任,本道穡事,必聞知,何如云耶?對曰,聞年事稍登,而無陳處云矣。上曰,和順縣監進來。洪尙輔進伏。上問履歷。對曰,初仕獻陵參奉,遷司饔奉事,尙衣直長,義禁府都事,陞六遷工曹佐郞、瑞興縣監、司饔主簿,復職更遷義禁都事、刑曹正郞,方待罪見職矣。上問七事。尙輔誦而對之。上問所懷。對曰,別無所達。上曰,本縣穡事,何如云耶?對曰,全羅一道,大都年登,而自蘆嶺以下,不好云矣。承旨洪尙賓,奉讀宣諭及別諭訖。上曰,今年年事雖登,而民之苦樂,不係豐凶,在於良役之均捧,守令下去之後,其勤慢自當廉察,而大抵雖在豐稔之年,有農糧然後,可以爲來歲之稼穡,而近來守令,極甚怠惰,舊逋積滯,此非出於爲民之意,不過守令要譽之習也。今日入侍守令,旣聞五分之一徵捧之敎矣,赴任之後,其各飭念,可也。諸守令俯伏聽命先退。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0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呈辭受由}}。左承旨李匡輔{{*|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式暇}}。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病}}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義州府尹趙命臣,雲峯縣監李喜夏,咸安郡守金聖垕,訓戎僉使姜泰齊,羅暖萬戶崔命錫。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所監試官進去,執義趙漢緯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李夏宗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右承旨洪尙賓啓曰,涼雨達曉,日氣陰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昨日筵中,伏承有眩氣往來之敎,夜來,更何如?臣等今日,當依聖敎,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議定當進之劑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症候諸節,亦復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此時,例有往來之候,而六君子湯,曾已下敎,亦已秋涼,欲爲進御矣,只湯劑劑入也。問安,宜矣。賢嬪宮氣候,當諭入侍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潝曰,下直守令、邊將,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三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日以兩功臣畫像模出試才事,都監諸堂上,率畫師來會忠勳府,而畫員朴東普、張得萬、梁箕星,善畫人李{{!|𤦮|⿰王治}}、梁希孟,瓦署別提申瑩,皆已來待,方始模畫,而士人尹德熙,自昨至今,累次知委,終不進來,自都監囚其家僮,別爲催督,少不動念,此實前所未有之事。傳敎之下,若是違慢,事體極爲未安,尹德熙,令攸司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輔養廳言啓曰,卽因政院啓辭,有節目擧行事,分付之敎矣。取考前例,則應行節目,皆入於頃日禮曹磨鍊啓下中,今無更爲擧行之事,惟員役等差出人數,未及磨鍊矣。冊色書吏二人,則以侍講院冊色書吏移屬,而隨廳書吏四人,書寫一人,使令四名,水工一名等,依己巳年輔養廳例差出,料布則令該曹,依弘文館例題給,行用之物,一依前例,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二十一日弘化門入直訓鍊都監哨官,李枝蕃受點矣,枝蕃猝得風病,不省人事,運身不得,萬無起動之望云。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松老手本,則時囚罪人鄭暘賓,本以多濕之人,閱月處濕,積傷之餘,添得痢疾,度數無算,元氣澌盡,委頓不省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火砲,凡習操時,間間習放事,前有定奪,而本廳火砲,久未習放矣,明日習陣時出放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全光監司徐宗玉疏曰,伏以臣,頃於引罪之章,兼有一二陳請者。雖其見識之不逮,辭意之未達,而聖度含容,不以爲罪,溫然賜批,只示其不然而已,臣伏地懍慄,實不知置身之所也。噫,臣雖愚迷,粗識分義,豈敢以一時鐫誨之敎,輒事撕捱,而惟是臣上款所引之罪,亦未蒙處分,顧此情地,實深兢危。公務之係在緊急者,雖不得不擧行,而縮伏悸恐,不敢坐衙者,已月餘矣。今則秋務漸殷,巡省不遠,若又以嚴畏之故,而不思自處之道,則公私狼狽,有不可言,玆冒萬死,更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將臣職名,速賜遞罷,仍勘臣前後負犯,以便公事,以安私分,不勝幸甚。且臣近始得見長興縣監兪胄基之囚供,不覺駭笑也。凡人遭被刺,擧有可以發明,則何言不盡,而此則全不自省,況臣方在裏面,執跡而論,而猶敢讚說己美,欲爲眩聰之計,其亦肆然矣。金昌東,興之姦鄕也。有千金宿債於村民,當壬癸大殺之餘,人不自保,而胄基,稱以債主,與債人皆願屬公補賑,瞞稟營門,枷囚刻徵,烈於風火,昌東則又從外操切,竝收其子母之利,昌東之兒奴,行乞而死,則又稱以村人打死,告官捕囚,受錢七十兩,而後又告官釋之,水門浦等三村,自有應納之官役,而奸吏輩,稱以契房,歲收錢累百餘兩,胄基又許之,創成無據之謬例,此其剝民之槪略也。湖西兪姓、申姓等人,來留胄基之衙中,以境內累代良役之富民崔仲白,爲其遺奴,牢囚一族,濫杖花名,仲白痛哭赴召於廟堂,則廟堂令秋曹,發關行査者,非止一二,而胄基輒諱之,光州高姓人,南平李姓人,又挾胄基之勢,或劫奪已贖之文券,或勒徵不貲之錢貨,此又推奴之實狀也。臣已定査官,按得其事,蓋與當初所聞,無毫髮爽,而渠旣貶下,不必已甚,姑且忍默矣,今其爰辭,勃勃有若臣白地構陷者然,故不得已略陳耳。至於發問道臣等說,渠雖無識材官,亦知朝廷事體,則其敢乃爾耶?昨年朔州府使鄭德鳴之貶下也,筵臣救之,請査其虛實,則監司朴師洙,以爲三百年所無擧,深引其見輕之嫌。今胄基處地,豈欲與德鳴比,而發問道臣之說,又德鳴之所不爲也。此莫非如臣孱劣,忝叨按察之地,自取凌侮之致,尙可以晏然而已乎?此尤臣難冒之一端也。答曰,省疏具悉。可駭之供,何足掛齒?卿其勿辭察任焉。
○八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姜渭聘、金世選,下直守令義州府尹趙命臣,雲峯縣監李喜夏,咸安郡守金聖垕,訓戎僉使姜泰齊,羅晙萬戶gg羅暖萬戶g崔命錫,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眩氣往來之候,夜間,何如?上曰,數日來連有眩氣,今日則比昨少差,而今方猶有其氣矣。興慶曰,數日來日氣不順,去夜寢睡諸節,何如?上曰,安寢。興慶曰,水剌諸節,何如?上曰,一樣。興慶曰,丸藥,連爲進御否?上曰,連進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宮氣候,當此換節之時,調保之節,何如?上曰,連爲好過。興慶曰,賢嬪宮症候諸節,聞醫女所傳,則尙無差減之漸云,不勝憂慮。上曰,他症皆一樣,而頭疼比前似差矣。興慶曰,蔘茶連爲進御,而水剌亦或進御否?上曰,或進蔘茶,或略進水剌矣。興慶曰,醫官入侍矣。使之診察聖候,何如?上曰,使之診察,而六君子湯劑進之意,問議,可也。聖徵入診退伏曰,脈候雖不沈不削,而少無力少帶活矣。六君子湯似好,天麻一錢、縮砂五分,依前加入劑進,宜矣。應三入診退伏曰,左右三部,不沈不削,而但脈體之穩實,不如前日,少欠平和之氣,或者有感氣乎?上曰,別無感氣,而綿屬,自今日始着,或者不知之中,有挾冷而然耶?應三曰,換節之時,宜愼衣服之節,而生涼已久,綿屬不爲趁時服御,故脈體似如是矣。六君子湯雖好,然脈體少欠和暢,似有傷於寒涼。天麻、縮砂,似必無力矣。上顧謂興慶曰,渠欲入甚麽材料?問之,可也。應三曰,小臣之意,欲入蘇葉矣。上曰,他醫之意,亦與應三同乎?必祐曰,左右脈候,雖甚從容,少有縮底意,似是受傷於寒涼,故脈候不能通暢矣。六君子湯,甚爲好,然,臣意則蔘蘇飮,加乾葛、蘇葉以進,爲好矣。姜渭聘曰,脈候左右三部,比前稍實。以此觀之,則似非感氣,六君子湯極好。自前雖已多進,卽今脈候,左邊不如右邊,必是血不足,六君子湯,加入當歸、白芍藥以進,爲好矣。上曰,使首醫議達,可也。聖徵曰,設使元氣虛弱,有同老人者,若有感氣,則或有直用補中之劑,而卽今聖體,雖有些少微感,旣不顯著,則蔘蘇飮,自是解感補中之劑也。乾葛加入,猶或可矣,而歸、芍加入之說,恐非得宜。六君子湯,例入乾、葛、歸、芍矣,卽今則姑宜加入乾葛七分劑進,而歸、芍則姑不當入矣。上曰,加入者,三乎?聖徵曰,若入天麻、縮砂、乾葛,則加入者爲三矣。應三曰,小臣淺見,則聖體頗欠穩實,必是受傷於寒涼矣。天麻雖云御風鎭眩,猶不如蘇葉矣。上曰,依首醫言,加天麻一錢,乾葛七分,縮砂五分,姑爲劑進三貼,可也。{{*|出榻敎}}上曰,賢嬪宮所進湯藥,三貼餘存乎?聖徵曰,然矣。應三曰,腹部滯氣加減,詳知之然後,可以議藥,而只聞醫女之所傳,不知症情之如何,其何能用藥乎?請令醫女詳細診察,知其滯氣加減之如何然後,方可用藥。醫女診察,雖不能得詳,醫官聞之,猶有斟酌依據之道矣。興慶曰,應三在外,亦云然矣。腹部滯症之有無,必詳知然後,可以用藥,嬪宮雖苦其診察,須令醫女入診詳察,似宜矣。上曰,予若問之,則雖未差愈,輒對以已愈云。今若診察,則必有苦難之意矣。聖徵曰,腹部滯症,蓋緣脾胃不足,且慮有塊症。然臣意以爲病有緩急調治之道,必當先急而後緩,卽今最急者,扶將元氣之道也。腹中積滯雖甚可悶,元氣脾胃,不扶而何?方今水剌專却,元氣積敗,將不知至於何境。聞醫女所傳,則癯瘠特甚,方將委頓云。應三診察之論雖好,而勸進之道,最急矣。應三曰,病如小人,藥如君子,君子進則小人自退。不治腹中積聚之氣,而雖欲勸進,其勢末由矣。臣意則補中益氣湯,連進,似好矣。上曰,二醫所見,皆誤認矣。聖徵所論,大體雖好,然形骸柴毁之說,過矣。數年以來,眼彩少減,而雖無所食,形骸則頗肥矣。應三所謂以腹中積滯,不能有進之說,亦過矣。蓋其本心,無意生世,故水剌厭進,是亦不爲也,非不能也。至今能支保者,以其性不躁暴故也。元氣則大抵好矣。上因命守令進來。義州府尹趙命臣進伏曰,臣素以不才,意外得除邊上重任,迫於朝令,今將辭陛,而一出闕門,遠向天涯,區區戀闕之忱,益倍矣。邊上之地,雖在無事之時,不敢暫弛,而今有意外之事,使行久致阻滯,前尹方且被罪而還,如臣不才,何能善爲做事乎?臣之僨事被罪,有不足恤,而國事僨敗,誠用憂懼。上曰,使行更無消息,或已入去乎?尙此相持乎?命臣曰,今則初頭也,使行若善辭,則或無事入柵,而來頭使行,必有阻滯之患,誠甚悶然。稅官馳通,元無前例,自上年始許捧受,臣下去之後,則奉行朝令之外,無他道矣。臣於丙午前,燕行往來時見之,則所謂稅官與我國有異,必是欽差之官,且多出雍正私人,不無勢力。今若以前例所無之事,自廟堂防塞,則可也,而但以不大段事,生梗可悶。然臣之到官後,或有馳通之事,則謹當奉行朝令矣。禮部咨文,則爲邊臣者,固不可擅自退却,而如或有私書往復者,不知事之緊歇,而一切不捧,則亦不無起鬧之患,且前旣與鳳凰城將,有馳通之規矣。今若起鬧,而灣尹馳通,彼亦退却,則將若之何?上曰,此則過慮矣。蓋稅官,非一微官也。若輕侮而不受馳通,則彼必有不滿底意,凡事遵守約束,可也。且城將及府尹,兩國邊臣也。此則不可不相通,而城將旣與稅官有異,則亦不可因稅官,而不受城將之馳通也。興慶曰,聞稅官之事,雍正所指嗾云矣。上曰,雍正雖無狀,豈囑稅官乎?此可見彼國紀綱處也。然彼我豈可相校乎?灣尹之意,則商賈欲盡用嚴律,而王者用法,刑期于無刑,不必期於用刑。若其現捉者,則可以一切繩律,而但商賈入去之後,何以知其用奸與否乎?彼我商賈中,蓋必有窩主矣。命臣曰,此皆由於彼此商賈煽動之故也,事甚切痛。臣下去之後,灣府民及彼人,聲聞相通處,則當依朝令各別嚴飭,豈可有一毫容藉乎?上曰,予意則不欲故爲窮搜也。如其窮搜,則此乃慾海也,孰不冒死競赴?其將遍滿梟市,何可人人而勝誅乎?命臣曰,聖敎亦然矣。臣下去之後,但當惕念奉行矣。上曰,灣尹,曾經近侍,故七事特爲不問。大抵邊城之事,多有可悶,各別惕念,可也。命臣曰,兩國通話之際,舌官不可不擇,至於邊上待變之地,尤宜審差,而近來譯學,漸不如古,臣於昔年燕行時驗知之矣。所謂訓導、譯學,自渠輩廳中,從次第差送,而不問其人之可堪與否,且訓譯料布甚薄,譯官中稍自了了者,必欲赴燕,規避訓驛之任,故不善漢語,不通彼中物情者,差遣居多,彼人出來之時,問情馳啓之際,率多齟齬生事之患,誠爲可悶。臣將待罪於邊上重地,與眯矇譯官,能做何事乎?今後則擇其渠輩中赴燕六七次以上者,勿論資秩高下,必以稱其任者差遣,似合事宜,故敢達。興慶曰,譯官之擇人,則好矣,而何必取六七次往來之人乎?上曰,勿拘資格六七次之說,似皆過矣。今後則灣府譯學,擇其曾經燕行者,送之,可也。命臣曰,邊上重地,軍務爲重,民事爲輕。聞本府他餘軍器則有之,而弓弩無之云。此蓋不知其制樣之如何,故不能造置也。若得數三弓弩於三軍門以去,則可以依操造得矣。上曰,諸葛亮善用伏弩,而今之弩,徒有其名而已,我國則鳥銃,好矣。然不可無備禦之具,自軍門得去,可也。{{*|出擧條}}洪尙賓奉讀宣諭別諭訖。尙賓曰,義州府尹趙命臣,蓋曾經近侍,與他有異,且筵中雖俯詢所懷,然所陳殊甚覼縷,推考,何如?上曰,旣有所懷,則何待俯詢?勿爲推考可也。雲峯縣監李喜夏進伏。上問履歷。對曰,己亥別試出身,辛丑爲禁衛哨官出六,癸卯遷參上武兼,丁未遷監察,戊申除授孟山縣監,甲寅御史褒啓陞資,今年閏四月,爲五衛將,方待罪見職矣。上問七事。喜夏誦而對之。上問所懷。對曰,雲峯自是要衝之地,戊申經亂之後,備禦之道,尤不可不愼矣。上曰,《易》云繫于苞桑,此不可不念,而雲峯,雖處要衝,地利不如人和矣。尙賓曰,雲峯乃是嶺路要衝也。戊申年孫命大爲縣監時,亦爲設鎭矣。上顧興慶曰,此人何如武弁乎?卿其知之耶?興慶曰,湖中人,自是士大夫也。咸安郡守金聖垕進伏。上問履歷。對曰,丁未增廣文科,庚戌爲長寧殿別檢,癸丑典籍出六,甲寅由禮曹佐郞,遷直講,方待罪見職矣。上曰,居在何地?聖垕曰,在全光道長興地矣。上問七事。聖垕誦而對之。上問所懷。對曰,別無所達。上曰,本道穡事,何如?對曰,僅免凶云矣。上笑曰,必不如此之甚矣。此守令所達,與往者陵行時百姓之言相同,蓋不無餘意矣。訓戎僉使姜泰齊進伏。上問履歷。對曰,武科出身,由訓鍊主簿,遷判官,方待罪見職矣。上問所懷。對曰,小臣本海西人也。稔聞北關,人心不淑。臣下去之後,當各別檢戢,而安保其無犯禁之患乎?上曰,近來邊地,每多犯禁之弊,另念檢飭,可也。羅暖萬戶崔命錫進伏。上問履歷。對曰,戊申別試出身,壬子都監哨官啓下,遷武兼宣傳官,甲寅訓鍊主簿出六,方待罪見本職矣。上問所懷。對曰,朝家邊禁至嚴,而三、甲民人資生之道,專在於越境樵採,若値凶歉之年,則尤多冒死犯禁。邊地生事之弊,蓋緣於此,而殘鎭邊將,末由禁斷,臣以此爲懼矣。尙賓曰,邊禁一事,所當盡心奉行,而崔命錫所達,不識事體,語多猥雜,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因顧謂命錫曰,送宣薦武弁於邊地者,豈獨爲邊禁而止哉?汝之所知者,太淺矣。尙賓奉讀宣諭及別諭訖,命賜弓矢於邊將處,守令及邊將,遂以次先退。上曰,崔命錫,何如人耶?興慶曰,不知矣。上曰,旣得宣薦,則必是兩班矣。興慶曰,賢嬪宮湯劑當進,而今日請診察後議進當藥,何如?上曰,若令診察,則必有苦難之意,而以爲夬愈云矣。應三曰,補中益氣湯,退與諸醫詳議劑進,爲宜矣。聖徵曰,婦人之病,或腹部堅高,胸腹積滯,大抵皆血病也,或有成塊作孽者矣。上曰,婦人之産育者,亦有塊乎?聖徵曰,皆有之矣。聞賢嬪宮,下腹左邊有堅凝之物云,明是血病矣。上曰,曾已按之,則如三指廣云矣。應三曰,元氣弱則益肆作孽。頃者補中益氣湯,已試有效矣,此藥,當畢進後,其間症候,方有可知之道矣。上曰,金必祐初入矣。所見,何如?對曰,雖未詳知,大抵元氣積敗,首醫血病執症之說,好矣。如此之病,皆由於肝脾經鬱火,消磨之藥,不可驟用矣。姜渭聘曰,臣意則小柴胡湯,似好矣。初以此藥議定,而聞醫女所傳有寒症無熱候云,故改進歸脾湯,只聞醫女之言,用藥多歧,不能歸一,是可悶也。柴胡湯,雖難多進,而如其略進,則似有開胃之效矣。上曰,補中益氣湯三貼餘存,依金應三所達,此藥盡服後,更爲議進,可也。興慶曰,後日醫女入診時,豐原君使之同爲入侍乎?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永禧殿影幀移奉時,正門內前排神轝有無問之後,自尙方造成事有下敎矣。昨日會同坐後,戶判進去慶德宮,審度崇明門以內諸門,則惟秉禮門之高,不及於輦轝之高,幾至一尺,門間內外,掘地一尺餘,則可以奉入云,而分繕工所在彩轝,取來看審,則體樣甚小,決不可奉安黑長櫃矣。今若依輦轝長,新造小轝,則木物可以造成,而朱簾則決難及期爲之,以紅綃帳用之,似爲便好矣。上曰,新造小轝,以紅綃帳用之,可也,而用後仍置於永禧殿,似好矣。{{*|出擧條}}興慶曰,有一怪異事。頃者濟州牧使金{{?|⿰亻政}}啓罷大靜縣監金振玉,旌義縣監朴奎煥,而旋仍吏判所達,卽令仍任矣。今者振玉、奎煥,竝爲出來,奎煥則歸在全光道本家云,而振玉則今方上京矣。牧使罷黜之狀,雖已上來,而不待朝令,徑先出來,事體所在,誠極怪駭。上曰,曾有面看交代前例乎?興慶曰,遞卽出來,不待交代,已成謬例矣。上曰,旣已出來,雖不可復送,國體所關,不可置之,二守令竝拿處,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昨有《忠》、《孝經》刊布之敎,而《忠經》,只有馬融私序,元無明皇帝序矣。上曰,《孝經》則竝以本序刊布,而《忠經》,旣無明皇帝之序,則只刊本經,可也。興慶曰,惶恐敢啓。臣本庸陋,且老病侵尋,而卽今左揆方引入不出,臣獨行公,精神筋力,殆不可堪勝。當此之時,雖不敢言私,而臣之情勢,決難堪任,伏乞聖慈,亟許遞免,且敦迫左揆,或特自重卜,以濟國事幸甚。上曰,頃已下敎而猶復如此,竊爲卿慨然。予豈無思量之道,而重卜則多有罣礙之事矣。以卿體國之心,毋復如此。興慶曰,臣之情勢,姑舍勿論,鼎席備位然後,可做國事矣。上曰,此則然矣。興慶曰,臣之疾病沈痼,顚仆之患,迫在朝夕。臣之一身,固不足恤,而國事僨敗,豈不憂懼?雖或特卜,趁速備位然後,公私俱免狼狽,唯願聖上,留意焉。上曰,徐當思之矣。輔養官鄭祭酒,頃有上來之意,而李眞望亦以巨意gg渠意g,旣已上來。朝家待山林之道,異於朝士,輔養官,隨其上來,令該曹擇日,相見禮,這這擧行,可也。如是則上來之人,亦知其非文具矣。{{*|出榻敎}}興慶曰,鄭齊斗早晩似當上來,而輔養官之任,異於職務。李縡雖自處以恬退之人,亦豈不一番上來也哉?臣每欲一陳於前,而未果矣。言端已發,故惶恐敢達。李縡之文學經術,毋論彼此好惡,皆以爲一代之最也。蓋其恬退已久。曾在乙巳年後,一造朝端,而其後除命之下,一不承膺,恬雅之操,有足可尙。昔者故判書金昌協,亦有陞擢之事。今玆李縡則亞卿之秩,殆近二十年,前後擬望於吏、戶、兵判,已過十餘次,而除拜之命,每及於無故行公之人,故尙不得受點,物情皆有所嗟惜。伏乞特加奬擢,以勵末俗,何如?上曰,頃者豐陵亦有所達矣。恬退之人,世稱崔奉朝賀,而其後李縡、李眞望,亦皆稱之。其人之志則可尙,而近來崔奉朝賀太多,宋成明、尹淳,亦有退處之志。擧皆如是,則朝廷之上,誰有做國事之人乎?頃者下敎,蓋以此也,而李縡則所達如此,予於前頭,當有所思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八月二十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春躋,參贊洪景輔,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入待。上讀前受音大明八章訖。迪命讀緜九章具音釋訖,上讀新受緜九章具音釋訖。迪命論文義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蓋太王肇基之初,靡有居室,所謂陶復,猶今之俗所謂蓬堂,陶穴,猶今之所謂土窟也。其創業之艱難,蓋如此,而至于幽、厲之世,荒亂無道,墜失舊業,此所謂得之難而失之易者也,人主於此,可以監戒矣。在魯曰,古公亶父,辛苦創基,爲嗣王者,宜不忘創業之艱難,故周公之勉戒,蓋如是矣。我朝,自穆祖、桓祖,積德累仁,肇基王迹,至于太祖,誕開洪業,蓋其源深而流長矣。殿下讀此詩,常如親聽周公之戒,而念我列聖創業之艱難,豈不休哉?上曰,所達儘好。欲法堯、舜,當法祖宗。我列朝創業之謨,昭載於龍飛御天之歌,而亦以我慶興地,比之於沮漆矣。觀此詩,不可以周公戒成王之詩觀之也。合《龍飛御天歌》而觀之,追惟我列祖創業艱難,倍覺感慕矣。如南宋劉駿所謂田舍翁得此,亦過之說,固不足掛齒,而亦足以爲後世之戒也。在魯曰,太王避狄居邠,不以養人者害人,而民之從之也,如市之歸,其在平常無事之時,如無仁聲入人之深,則及其臨急倉卒之際,民之願從,豈能如是乎?上曰,所達好矣。予嘗觀此,亦以爲民之被澤也厚,故能如是矣。今也民皆渙散,殆不能安集,爲時君者,寧不愧哉?在魯曰,《書》云可畏非民?蓋民罔常懷,惟德是懷。平時旣有仁恩之浹骨,則其在臨難之時,不待號令懲發,而民之願從能如是矣。上曰,二三子何患無君,此誠仁人之言也。健基曰,爲民避患,從者如市,是豈聲音笑貌爲哉?舜之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亦猶是焉,此皆仁化之所感也。上曰,在上者盡其爲君之道而已,則民能自致感悅,非所以期其然而然也。在魯曰,爰契我龜者,亦三代制治之具,而後世無此,上古卜筮之法,無得以觀之矣。上曰,蓍龜亦載於洪範,蓋古者必以是爲重矣。在魯曰,感應之理在此。古聖王鑽龜之道,誠非偶然,而後世蓋無灼龜之法矣。上曰,後之卜筮,雖非灼龜,然其典刑,則固有之矣。健基曰,後世卜筮,不過有擲錢木算之術,而大有違於蓍龜之法矣。上曰,《周易》,雖有揲蓍之法,而亦無灼龜矣。健基曰,卜書有《連山》、《歸藏》、《周易》,而《易》之爲書,蓋專以卜爲重矣。上曰,然。健基曰,迺慰迺止,迺左迺右,此章之意,蓋先以民居爲重,周家之基業根本,於此可見,此誠萬古之治範也。在魯曰,胥宇而先定民居,營宮而先立宗廟,先王制治之道,蓋如是矣。上曰,此亦不期然而爲之矣。《朱子綱目》,亦特書建宗廟。後世將營宮室,先立宗廟者,蓋法於此矣。在魯曰,第五章云,其繩則直。蓋繩直者,作室之綱領也。上曰,推此可知其王者,表正影直之效也。在魯曰,昔者宋太祖洞開重門曰,此如我心,於此可見其正直之意也。上曰,此非但有正直底意,又有豁達底意也。健基曰,說命云,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蓋直臣箴規之言,如繩墨之正枉木,此人君所當留念處也。上曰,所喩誠好矣。在魯曰,當時興作之事,是固當爲之事,故不得不爲,而百堵皆興,鼛鼓弗勝,則可想其樂事赴功之意也。上曰,鼛鼓弗勝者,蓋不待勸勉,民自樂赴,而伐鼓之聲,不能自已,靈臺章庶民子來,亦猶此意。景輔曰,弗勝云者,蓋連伐鼛鼓,鼓自不堪之謂也。上曰,弗勝二字,屬諸鼛鼓而解之,可也。承宣所達,是矣。在魯曰,民勤於爲役,故其方事之際,連伐鼛鼓,鼓不能止,其弗勝云者,卽鼛鼓不閑之謂也。上曰,戎醜攸行,何義耶?健基曰,古者,將興大師,必祭社而後出,故旣立大社,大衆攸行,則征伐之事,蓋有不容已者矣。是以言其功效,致有昆夷之自服也。在魯曰,第八章云,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以今言之,則我朝之於淸國,雖不能絶其慍怒,而亦不可墜其自治之實也。觀此章,不能無興感者矣。上曰,卽今形勢,有異於此。當時昆夷,不過敵國爾,在魯曰,我朝之於淸國,今雖有大小强弱之異,而當初亦不過爲敵國矣。健基曰,竊觀今之時勢,一隅東土,王業偏安,今日上下,寧緩自修之道乎?上曰,見今宇宙腥穢,而惟我東一域,獨保中華之文物,苟非祖宗朝重熙累洽之功,則焉能如是?健基曰,看今域中,腥塵昏穢,而一隅偏邦獨保陽明,則我列祖不隕厥問之效,爲如何哉?蓋不隕厥問者,盡其自修之謂也。上曰,所達儘好矣。若使中國,雖出眞箇聖人,海東猶有辭焉。皮幣事狄,古人之所不免,而《春秋》之義,大明於我東,則豈不有辭於他日乎?我國文獻,蓋倣於中華,而卽今所存者,特衣冠服色之末,禮樂文物,漸不如古,良可慨然。在魯曰,勢弱力綿,不得已含憤忍恥,而仁祖朝望闕之禮,我寧考大報之壇,有辭千秋,且陪臣之爲大國死節者,自古無之,而我朝三學士之死,亦豈不有光乎?上曰,南朝有李侍郞一人,而我國三學士,以藩國之臣,能爲中朝死節,豈不卓卓然乎?今已歲遠易忘矣。三學士子孫,及江都殉節人子孫,各別錄用事,只出擧條,勿出朝報,可也。健基曰,三學士炳日義烈,今不必煩達,而臣竊有所懷,敢此仰達。自有仁廟朝握手下敎之後,三學士子孫,勿論支庶,竝令錄用,列朝亦連有是命矣。頃因靖社功臣,及諸忠賢支子孫錄用防塞之後,三學士子孫,亦混入其中,誠有欠於別用恤典之道矣。上曰,如三學士者,自古罕有矣。參知吳命瑞,亦其後耶?健基曰,然。上曰,當初防塞之時,似未及區別而然矣。三學士子孫,勿論支嫡,依先朝受敎,各別錄用之意,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上曰,注書出外,五衛將洪禹錫入直與否,問之,可也。㝡彦奉傳敎出問,還爲入告曰,洪禹錫,時未入直矣。上曰,國依於民,民依於農,后非民,罔與守邦,民非農,無以爲生,於此可覽后稷之功,萬世永賴,周家八百年基業,蓋自后稷始矣。卽今井田之制,雖未易行,而使民無不墾之地,則豈不好哉?蓋終歲不免苦者民也。雖如今年豐稔之時,未免徵斂之苦,勤力耕作,而坐食者多,誠甚矜憐。在魯曰,傳云節用愛民。願殿下唯思節儉之道,以爲愛民之本。上曰,唯。上聞喝導聲自外至,顧謂承宣曰,臺諫誰來耶?注書出去,使之同爲入侍,可也。㝡彦出問入告曰,式年生畫試所監試官,出榜詣闕矣。上曰,置之。上問日昨徐命珩疏中風聲在木末,霜雪鬢邊堆,何謂也?健基曰,趙明翼,頃於親政宣醞之時,製進絶句二首,有霜雪之句,而風聲在木末云者,在畿營時狀啓云矣。在魯曰,狀啓措語,臣固未聞,而似不過㦖旱之意,親政時絶句,則臣亦見之。其曰侍宴玆堂十載回,居然霜雪鬢邊堆云者,蓋出於自爲感傷之意,臺疏以此詩,至疑其心跡,可謂深文矣。上曰,予於其時見其詩,心自笑曰,所謂霜雪鬢邊堆,可謂太早也矣。然此詩豈有他意而製進乎?在魯曰,臺官未避嫌之前,有難徑先挽論,而臣請略言之。近來世道薄窄,同朝之間,見一事聞一言,則或未詳實狀,或不察本心,輒加譏謗,專欠篤厚之風,而猶或止於屋下私譚矣。今此臺臣之論明翼,則毋論新事舊事小事大事,一筆湊合,登諸章疏,可謂慘駁。語未畢,上曰,至謂之吮癰舐痔,何至此極也?在魯曰,如明翼之人,亦豈易得哉?今將許久撕捱,不得爲用,誠甚可悶矣。上曰,以禮房承旨事彈論,亦過矣。甚非篤厚之風也。在魯曰,禮房事,向年已經辨釋矣。健基曰,明翼,自爲儒生,早魁司馬,名望素著,昨於閤外,宋眞明,見其求官三堂之語,亦以爲連爲政官,不見如許等事云矣。上曰,人雖無狀,我國之人,素多廉恥,豈有干請於三堂上齊會之處耶?在魯曰,諺云我所不忍爲,人亦不忍爲。臺疏所論,多有常情之外矣。趙迪命曰,昨詣閤外,見其疏本,臣等皆以爲深有傷於篤厚之風云矣。上曰,予之所悶者,在上者有臣然後,可以爲國,而當此申飭之時,如趙明翼之公心勤職者,輒爲擊去,不亦難乎?予甚不取也。其中誘唆李鳳翼之說,亦甚可異也。在魯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聞頃者謝恩使行之時,宗臣南原君{{!|𪳣|⿰木卨}},以上使陽平君軍官隨去云。南原君職品,乃是崇憲,未及一品者,只是半資。自古寧有以正二品宗臣,爲軍官之例乎?使臣之仰請,聖上之允許,未免胥失矣。且位高宗臣,以軍官隨去,則沿邑供奉之道,亦宜自別,便是添出一使臣也。事雖旣往,國體所在,不敢不言。此後則宗臣正二品以上,毋得以軍官帶去事,定式,何如?上曰,從二品則曾有隨去之例。往者驪川君使行時,海恩君亦隨去矣。然以朝廷爵品言之,所達誠是矣,可不留意焉?在魯曰,小臣又聞,頃日小科唱榜之日,進士金胤基爲名人,問安於差備門,而自上有私覿之事云,不審果然否?似聞此是一善尉後孫云,而宣廟朝駙馬後孫,在朝家爲異姓疏遠之屬,渠何敢私自問安,渠雖問安,人君之一動作一言語,何等至重,而遽爾招見乎?在渠爲僭猥,在聖上爲瀆褻,故區區所懷,敢此仰達。上曰,自古國舅宗戚家,人或問安,則例有私覿之事,而其時金胤基來詣問安,問其爲誰,則乃一善尉金克鎭後孫云,故特以感舊之意招見,而渠之所居,乃原州云。當初問安則似出鄕闇也。在魯曰,近來宣廟朝駙馬子孫,雖登科,何嘗有問安之事乎?上曰,所達,大體誠是矣。予當留意焉。在魯曰,黃梓末梢處分,在國體,何如耶?當初,渠以情理廉隅爲辭,而累朔撕捱,極涉未安。若於其時用此律,則在渠情理,雖甚爲悶,論以國體,誠爲得當,而其後,朝家以委曲之意,至於補外,渠乃不得已辭朝作行,而臺言一出,旣收補外之成命,彈章繼發,至斥去就之顚倒,黃梓到此,中途彷徨,終不得赴任,此則非渠之罪,而自上初旣迫令赴任,末乃以此至用充軍之律者,殆同失信矣。朝家用罰適當然後,人心可以洽然,而此則恐未免失當之歎,反汗,似宜矣。上曰,以堂上補外,則是過着,而頃旣下敎之後,則固當赴任,赴任之後,雖卽辭狀,未或不可,而終不肯赴任者,豈不非耶?在魯曰,若令以私行,往留義州地,則可以往矣,而至於赴任之行,則當以別星發先文,具堂上冠服,率軍官備威儀而往,其可抗顔冒赴乎?雖曰邊倅,職經三司,朝家使臣之道,何可全沒廉恥乎?健基曰,旣命黜補,則當以罪人自處,雖有臺議,焉敢不赴乎?景輔曰,補外之命,旣已還收,則赴任尤無可據矣。在魯曰,承宣此言,極爲明白矣。上曰,以大體言之,補外臺臣,又遭彈駁,則不去,可乎?景輔曰,灣尹,旣是陞資之職,以陞資而補外,則雖曰補外,何可赴乎?臣意則當初不去,亦可矣。健基曰,旣曰補外,則補外者,罪罰之名,爲臣者,安有不赴罪罰之道理乎?承宣所達,極爲失體矣。景輔曰,陞資,不可謂之補外,何可赴乎?李匡德,亦嘗不赴江華留守矣。健基曰,黃梓與李匡德有異。旣以罪罰補外,則何可不赴乎?在魯曰,黃梓辛苦登途之後,許集之疏遽發,有同登樓去梯。臣於其時,妄揣聖上所以處此者,亦甚難處,或者別爲移補於他處遠邑矣。上曰,予亦欲以察訪改補,而更思有不便而止。古人云一人三失,黃梓之事,然矣。在魯曰,臣亦當初力勸赴任,而一向撕捱,終不赴任。其時若用罰,則固無不可,而末梢,重遭人言之後,則其所不去,誠是矣。旣已辭陛之後,不可更提其初不赴爲罪,故自上以末梢不赴爲罪,至用充軍之律,此則擧措未免顚倒。且以朝家處分言之,以陞資而補外,亦非得宜矣。健基曰,當初不去之時,勿用補外之罰,直施充軍之律,則用罰庶乎得中,而以加資補外,終未免失中。然旣有罪罰之名,則爲黃梓者,何可不去乎?景輔曰,以當初不赴之罪,用罰,則可也,而招虞人以旌,虞人不往者,義也。以加資補外,黃梓之不赴,亦有義焉。旣收補外之後,中途遭彈,黃梓到此,其勢不可往赴,而以此用罰,未免失當矣。在魯曰,臣於往年,特補海伯時,臣敢上疏以爲,豈有監司補外云,則聖敎至嚴,至以此乃投畀,一體投畀,何可違拒爲敎,故不得已赴任矣。景輔曰,在魯其時,以判書補外監司,故往赴,而若以堂下補外監司,則必不去矣。上曰,義州府尹,二品之職耶?在魯曰,然矣。健基曰,當其補外之時,三司之臣,猶或議其可否,而在渠道理,豈有任自去留之義乎?自上旣以初頭違命爲非,而施充軍之律,則有何不可乎?在魯曰,此則健基其全未記處分時上敎矣。自上以旣爲辭朝之後,則不可以當初撕捱,有所追罪,而末梢之中途留滯,不爲赴任者,極爲非矣,爲敎耳。上曰,試問於儒臣,雖還收補外之命,亦當仍赴耶?雖不以當初不赴爲罪,亦不妨仍用充軍之律乎?健基曰,旣收補外,則不赴似宜,若不以當初不赴爲罪,而以末梢之不赴,爲充軍,則似過矣。上曰,今若改施他罰,則事涉如何?予豈無更思之道乎?諸臣將退,上曰,明日雖是國忌齋戒,賓廳來會事,分付,可也。{{*|出榻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呈辭受由}}。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流星出奎星下,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貞顯王后忌辰齋戒。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四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持平李夏宗牌不進,執義趙漢緯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館學儒生金漢說等,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匡輔啓曰,同副承旨李潝,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無行公之員,除試所進去、在外、署經外,呈辭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四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遣承旨敦諭。
○金浩,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會,出於特敎,而進參堂上,只是二員,事甚未安。除公故、應頉、實病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漢城府判尹宋寅明,吏曹判書尹游,兵曹判書趙尙絅,議政府右參贊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遠命,漢城府右尹李瑜,竝推考,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諭御將手書曰,凡爲將之道,常時嚴其軍律,撫恤三軍而後,可以得力於他日矣。卿之向日以閔昌基事草記者,爲其將而守法,臨乎事而善處,俱用嘉之。特賜熟馬一匹,飭勵將士,以表予意,卿宜領受。
○政院啓曰,卽今廳中多事,番次苟艱,同副承旨四日一出,自是廳規,而同副承旨李潝,受由還歸之後,昨旣不爲入直,今日又不仕進,承牌入來,旋卽出去,任自去就,不有院規。更卽牌招,而臣等亦有不能檢下之失,惶恐待罪。傳曰,知道。勿待罪。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修撰吳彦胄,卽爲牌招,以爲姑陞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李潝,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以鄭纘述原情公事,傳于金浩曰,已爲下敎,而以照律啓下者,俾無此後如此之習也。依下敎擧行。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象三爲大靜縣監,許昇爲旌義縣監。
○洪尙賓,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都監都廳趙迪命,旣遞本職,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趙迪命單付,以朴纘新爲左邊捕盜大將。
○金浩啓曰,新除授左邊捕盜大將朴纘新,卽爲牌招,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傳授,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今八月二十日藥房入診時,輔養官隨其來,令該曹擇日,相見禮這這擧行事,榻前下敎矣。元子與輔養官相見吉日,卽令日官推擇,則自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連有國忌及拘忌,二十七日影幀移奉,唯二十八日午時爲吉云。以此日時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光陵參奉所報,則今月二十日日落時,陵軍一人,馬草刈取次,出往齋室前溪邊矣,大虎突入,右邊肩胛及左股亂嚼,陵軍一齊發喊,敺逐奪來,雖不殞命,方在奄奄垂死中,所見極爲驚慘,多發善放砲手,以爲趁卽捕捉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有此虎患,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夜對爲之。
○以館學儒生疏批,傳于洪尙賓曰,儒疏與大臣疏無異。雖齋戒微稟以入,而每於齋戒日來呈,予未知也。
○成均館進士金漢說、金光泰、金{{!|𰟧|⿰火戢}}、李彦衡、李垍、沈鑐、李慶甲、李福海、李德臣、李德海、沈衡鎭、黃仁謙、兪彦民、申命羲、申命觀、李夢梯、兪一重、李瑨、洪鳳漢、趙錫重、李泰岳、李珪輔、柳善養、宋宜孫、李熙、朴鼎來、宋載和、尹德新、洪樂性、申珩、魚有瑗、柳恕、趙棨、金汝智、黃挺河、趙光林、崔道貞、兪彦甫、沈師得、兪彦質、李垿、鄭漢斗,生員李瑗、任命周、洪宗海、黃景源、金聖泰、任逈、李奎采、韓師一、李義麟、崔可恒、金震剛、吳東胄、鄭一夏、鄭奎相、元天翼、金漢佐、金履健、李廷重、安琝、黃胄烈、任遾、金淑鳴、金默、崔瀷、李德履、趙懋慶、李墢、金陽來、李益普、元啓英、朴弼儒、安克孝、朴奎壽、趙義溥、金瑞郁、鄭瑜、金履遠、張克紹、李慶泰、鄭漢奎、李漪、趙克普、具宗燁、權櫶、黃尙寬、李儒行、鄭漢京、崔一泰,幼學具宅遠、閔覺洙、魚有瀛、李普中、申景祖、申景顔、李址順、柳慜、李淵普、韓國維、兪漢蕭、李命植、具定遠、朴道濬、吳彦儁、尹在東、韓起增、李輔天、沈觀之、兪學中、趙德章、宋載經、沈鉍、趙彦長、趙德賓、梁興魏、李仁垕、柳恒明、金光九、權景顔、高益明、梁一廈、柳得春、張受喬、金寅老、金弘集、田運成、蘇東蓍、文應參、文鳳樹、吳鵬運、李顯禛、李相福、韓時大、金厚積、康致耉、趙潤國、牟景說、柳珽、朴晉逵、李就亨、李顯祚、徐命來、金雲龍、白尙繪、孫世亨、兪彦晉、趙尙悳、李泰奎、閔鎭望、丁南圖、李振海、金元謙、申景閔、金貞謙、柳愨、魚錫文、金漢楨、李址健、金漢祐、洪紀漢、洪梓、洪櫟、趙暾、李址誠、具守遠、申旭、李德龜、徐宗德、洪彦奎、鄭商夢、白師寅、韓秉規、李軒輔、李思源、沈鉥、申曦、柳愚、洪善彬、金載大、李復天、金漢老、趙德和、尹宅彦、韓性養、金載天、金梓、李命駿、李文濟、李命迪、具哲身、柳德鎭、金載文、徐達修、尹勉誠、李敬天、洪鼎猷、李澈海、朴敎新、金致恭、李烋、黃槃、具濟身、徐覺修、柳德洙、金履選、李命楫、任贊周、李海文、金德淳、李克顯、黃栻、洪趾海、李枰、洪大猷、韓配良、申景說、趙景軾、黃橚、李克敬、李德鳳、趙德林、任昌周、申㬦、韓性錫、任錫昌、兪彦鏶、沈鎭、柳德種、李挺人、李琪、李顯白、朴相朝、任相周、趙得林、黃宅祚、李殼、金魯、沈鏞、趙重弼、鄭健周、黃後榦、沈鳳彬、柳世亨、尹昌殷、徐命道、沈鳳韶、柳必茂、黃允榦、姜柱直、安允聖、朴致敬、沈遠希、黃信弘、鄭錫福、朴鎭福、黃錫祚、尹光喆、朴春新、李達中、李瀞、郭鎭純、具翊東、閔恒修、郭崇濟、李命赫、李敏輔、李晳、李碩鼎、郭鎭緖、黃榦、徐達遠、洪維漢、閔鼎錫、朴道淑、閔址洙、金致虎、郭師徵、朴弘源、金文泰、林沂采、韓必泰、柳綝、尹之彦、李命來、李光通、李{{?|⿰忄道}}、李雨祥、申景雍、李英哲、盧以貞、李址愿、李英述、申景先、辛正復、金鼎臣、桂仁復、徐命龍、金極鍊、朴守恒、洪星海、徐命潤、徐命洽、徐壇、閔百源、安聖一、邊得秀、鄭述祚、魚錫範、李始大、尹錫履、許㝚、張震炅、鄭同祥、李奎明、宋載綸、李存道、洪範海、李翼天、許{{!|𮟡|⿺辶⿱宀尊}}、李鎭國、尹爕彦、安{{?|⿰王學}}、趙復彦、魚錫采、金相傑、李信濟、洪致元、李慶恒、金熙、洪在漢、朴景陽、朴道源、李彦容、鄭周翰、韓命德、宋廷弘、申光震、朴挺陽、朴通源、李斗天、李揆宅、鄭樸、趙重暉、朴其源、朴相魯、李埰、李文欽、李璿輔、徐命應、任冕周、李鎭儼、沈錞、黃柬、崔聖齊、李鎭僖、沈錪、韓敬謩、沈公獻、韓鼎受、洪相殷、朴徵新、鄭植、成柱天、李文述、黃趾烈、趙德浩、洪尙崙、趙壽長、趙德洙、李瑩、辛最寧、尹翰東、朴光赫、趙兼世、尹載遠、任邁、柳得養、兪彦玉、李普昌、李益培、李普行、李觀培、具晦遠、柳龜範、任健周、李祿海、李命棨、李承白、任得昌、金載禧、金載運、金{{?|⿰火崇}}等疏曰,伏以臣等,以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文正公宋浚吉,腏食聖廟事,齊聲仰籲,冀蒙採納,及承聖批,辭旨溫諄,旣以先正道學,予豈不知爲敎,又以濟濟夫子之廟庭,闡揚先正之遺業,責勵甚勤。臣等俯伏莊誦,聚首感歎,有以識我殿下,崇儒重道之誠,迥出百王,其所以尊大賢作士風之意,蕩然於絲綸之間,此豈獨斯文之幸?抑亦爲聖德之光。只緣臣等,誠淺辭拙,不足以感回天聽,以從前未遑之闕典,諉之於愼重,到今齊籲之至懇,斥之以文華,臣等於此,竊不勝憂慨之至。噫,文廟從祀,事體至重,雖臣等之愚,亦豈敢徒以愛慕之心,專尙文華之習,必欲躋之於不當躋之地,而享之以不當享之禮耶?若以事體之至重而有難輕議,擧措之近文而在所闕遺,則是周、程、張、朱之躋享聖廡,我朝諸賢之獲蒙表章者,亦不免爲輕擧,而皆歸於末路之文華耶?夫文華二字,實爲聖上之所深憂,而前後戒勅之旨,不啻丁寧,則臣等亦豈不仰體聖意,思所以祛文務實之道,而惟此從祀之請,以景慕先正之實心,欲闡揚先正之實德,仰贊我聖上崇奉儒賢,振作後學之道,則夫豈一毫近似於舍實尙文之習哉?嗚呼,兩先正道德學問,前疏業已悉陳,聖明亦旣洞知,今不必縷縷,而時烈則淵源正學,眞得武夷之嫡傳,《春秋》大義,獨扶萬古之綱常,宇宙深恥,縱未快雪於當時,天理民彝賴以不泯於今日,環東土數千里,得免於服左衽而言侏{{!|𠌯|⿰亻离}}gg侏離g者,是誰之功也?若夫浚吉,則以一團春風之和氣,爲一代士林之矜式,尊王攘夷之義,距詖闢邪之功,所以衛斯道而扶世敎者,與時烈終始一體,殆同河南兩夫子之同出一家,則是宜竝躋聖廟,共享俎豆,以爲一世之標準,而殿下,猶且堅執,反以愼重文華等敎,欲拒多士之請,竊恐殿下此擧,無以慰士林之望,而實有乖於崇儒術正士趨之方也。嗚呼,我朝諸賢之升廡腏享者,凡幾人矣,而姑以近事而言之,肅宗大王,以奮發剛健之德,眞知實得之工,三賢從祀,次第擧行。竊伏惟念寧考當日之心,何嘗不愼重於曠絶之擧?特以尊賢重道之方,亶在於表章其人,觀感作成之道,莫先於腏享之典,故中間一種醜正之徒,雖欲百計詆敗,而聖斷廓揮,無少持疑,則以殿下善繼善述之道,固宜亟擧曠典,使斯文增光,儒化作新,以遵肅廟之遺法,而若是持難,不賜允兪,是斯文之盛擧,無時可行,世道之汚下,無以振勵,亦豈不有歉於監先之道哉?噫,先正紹三賢之正嫡,而荷列聖之殊遇,殿下繼肅廟之遺烈,而尊先正之道學,儻殿下表揚先正,克體列聖之盛意,追配三賢,一如肅廟之遺典,則尤豈非昭代之美事,而吾道之光華乎?噫,臣等此請,亦云晩矣。不幸我聖上嗣服以來,亂逆屢起,國家不幸,文敎未遑,儒風不振,則雖緣時勢之使然,而泯默之罪,臣等無逃焉。殿下以十年章甫之息請,反賜嘉奬,以今日重發之公議,歸諸文具,或恐日月之明,猶有所未察而然歟?方今聖學,日躋於高明,凡係右文之敎,造士之方,靡不畢擧,而向者臨雍問難之擧,實是前代罕有之典,則冠儒服儒周旋於黌塾之間者,孰不拭目翹首,思見棫樸之化,而今於兩先正躋廡之請,獨靳兪音,則是前日視學之儀,今日褒賢之批,尙未免文具之歸,而惟殿下重道之誠,何以昭著於一代,垂示於百世耶?臣等雖欲仰體聖敎,闡揚先正之遺業,而儻使先正,終不得腏食於夫子之廟,則如臣等末學,將何所觀感而興起哉?此臣等所以連章叫閽,而不知止者也。伏願殿下,念先正道德之不可不崇報,察臣等齊籲之不可不允從,特擧盛典,亟命躋享,以光聖德,以幸斯文,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初批已諭,其何瀆乎?
○八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知敦寧金在魯,吏曹判書尹游,戶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金浩,應敎趙迪命,假注書黃㝡彦,事變假注書李昌誼,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入侍。興慶進伏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眩氣加減,何如?上曰,雖或微有其氣,比數昨似差。興慶曰,其日入診時,醫官以爲,聖候或有傷於寒涼,似有感氣云矣。數日來,更覺有其氣乎?上曰,綿屬所着,差晩,故雖有眩氣,而不覺有感氣矣。興慶曰,昨日湯劑進御乎?上曰,自今日進之。興慶曰,水剌諸節,不瑕有所減乎?上曰,不然。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宮氣候,何如?上曰,連爲好過。興慶曰,賢嬪宮症候諸節,夜來,何如?上曰,雖云漸差,而姑何可明知乎?興慶曰,蔘茶連進否?上曰調和粥飮而進之矣。上問興慶曰,使臣或已入去耶?對曰,已入去矣。日後若有咨文出來之擧,則何以爲之?臨時當議處矣。上曰,唯。興慶曰,守禦使申思喆,以南漢合操設行事,有此狀稟矣。蓋近例十年內一行,而己酉年設行之後,今爲七年矣。臣與廟堂諸臣相議,則或以爲戎政甚重,南漢比他有別,不可不趁秋設行云,或以爲設行秋操,則多有妨礙於民事之弊,姑停爲宜云。臣意則秋操停止,春操設行,似爲便好矣。上曰,向者廣尹,此事有所達,故特推示警矣。古則糶糴之政,詰戎之務,不相妨礙,俱得修擧矣,近日昇平日久,人心狃安,凡係戎政,尤未免疎虞,而今若待明春設行,則當在農前耶?眞明曰,當在農前矣。上曰,然則其間不過數月,秋操則姑爲停止,而待明春設行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華留守金東弼,以合操設行與否,有此狀稟矣。原狀之意以爲,本府穡事,旣不至全然失稔,詰戎之政,所當及時修擧,而但因海西道臣狀請,有今年水陸操竝許停止之命,而延、白兩邑,例赴於本府合操矣,事將掣肘云。勢似然矣,何以處之?上曰,戎政之懈弛,未有甚於近日矣。江都卽保障重地,豈可以延、白兩邑之凶歉,停廢詰戎之大事乎?江都則設行合操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光兵使李命祥,以秋巡點擧行事,有此狀啓矣。兵使營將,春秋巡點,雖係應行之事,而不爲稟請,只以擧行緣由狀聞,事甚疎忽,推考警責,兵使旣行巡操,則營將、城將等巡點事,依他道例姑停,何如?上曰,似是本道規例,而所達如此,李命祥推考,巡點姑停事,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則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也。富寧本以六鎭中居一之邑,專當六鎭之役矣,自甲子年茂山設邑之後,茂山爲六鎭,富寧爲南邑,則茂山宜當六鎭之役,富寧宜當南邑之役,而特以茂山新設之初,不成貌樣之故,富寧姑當六鎭之役,而南邑之役,又爲擔當,疊役偏苦之弊,不能支堪云。蓋富寧之疊應南北之役,固宜稱冤,而議者或以爲淸差時,民役之煩重,實爲北邑之巨弊,茂山雖已設邑,富寧亦當依前屬之北邑,以分六鎭之民力,而富寧所當南邑之役,還歸于南邑,以除其疊役之弊爲宜云,未知何如?上曰,旣爲南邑之後,何可當六鎭之役乎?想其地形,富寧似處南北之交,而近於內邊,茂山似近彼邊矣。《語》曰必也正名乎。今宜區別南北,俾無疊役之弊,可也。北關若設七鎭,則猶或可也,而七鎭之設,似是過矣。備局有北關地圖乎?使注書持來,可也。昌誼奉傳敎出去。上曰,他事先陳。興慶曰,此卽前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碧潼居民金俊昌,以錢載牛,入來邑中之際,牛逸入江,越去彼境,郡守成殷錫,慮有生事之患,不得已送人越江,載錢牛隻,卽爲牽還。幸免生事,而俊昌,恣意行錢之罪,所當各別嚴懲爲啓矣。錢主金俊昌,冒禁行錢之罪,刑推遠配,郡守成殷錫,則依申漫例推考警責,何如?在魯曰,越送推還之事,不必更問,而以常時不能嚴其禁防,爲推考之罪目,似合事體矣。上曰,誠然矣。依此爲之,可也。{{*|出擧條}}上曰,錢自何地禁用乎?眞明曰,沿江七邑,皆爲禁用,而今漸流行云矣。上曰,北路之人,亦知用錢乎?眞明曰,以商賈往來之故,漸知用錢矣。興慶曰,禁府坐起,久不爲之。罪囚中,亦有登對時稟處者,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金吾堂上推考,使之稟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稟處者,何事耶?在魯曰,李秀德事矣。上曰,李秀德之律,何如則可乎?大臣之意,如何?興慶曰,宗廟木,私用於馬槽者,其罪不輕矣。上曰,渠則以爲風落之木,取以爲花盆云,而花盆與馬槽,大小雖異,不甚相遠矣。興慶曰,欲取其淸潔,故以爲花盆云,而實則似用於馬槽矣。上曰,花盆之說,蓋欲免馬槽而發也。若論其罰,則何加於奪告身乎?金浩曰,雖以園陵木言之,若或自折,則委之自腐,而太廟之木,渠何敢取用乎?然自折故,其罪輕,而若斫伐,則何止奪告身乎?上曰,依前下敎,以告身律施行,放送,可也。{{*|出榻敎}}興慶曰,鄭纘述,以試官牌不進罪,方待上裁照律,而聞渠以父母遷葬,不得仕進云,其罪似有參恕之道矣。上曰,昨欲處分而未果,情理似然,罷職放送。{{*|出榻敎}}昌誼奉地圖入來,金浩披展御前曰,宋眞明,曾經北伯,慣覽北路地形,使之披圖指陳,何如?上曰,依爲之。眞明進伏,歷陳山水地勢,及從某至某,爲某郡某縣,上曰,富寧是野處之邑,初何爲六鎭乎?興慶曰,處於南北要害之地,故然矣。眞明曰,富寧處於要害關防,而坐地則乃茂山、車踰兩嶺之內矣。卽今淸差酬應漸緊,每每生梗,北役反重於南役,故富寧以是尤以爲悶矣。上曰,初則富寧專管茂山地界矣,茂山旣已設邑,此後則富寧作南邑,茂山屬六鎭,而富寧當南邑之役,茂山當北邑之役,以此分付道臣,使之釐正,而曾前則稱六鎭、茂山、三、甲矣,今則改稱六鎭、富寧、三、甲也。{{*|出擧條}}興慶曰,兩勳臣畫像,明間似當畢模。畢模後新舊本,當竝爲睿覽,新本則當以木函盛入,而本畫像則入闕之節,誠爲難便。前日自本家,取到勳府時,依例用香亭子,今亦以香亭子,雖詣於闕外,不可因用於闕內,使忠贊衛,手奉畫像櫃,以入於差備門外乎?上曰,使其子孫,持入於政院,自政院捧入,可也,{{*|出擧條}}上曰,宜寧縣監趙榮祏,尙不上來何也?興慶曰,從當上來矣。上曰,此則異於他畫師,依鄭維升例,兼監造官爲之,可也。{{*|出擧條}}上曰,金翊胄何至今不來耶?曾聞不知去處矣,今亦然耶?尹德熙固執不出云,似不欲出當,若出當則必善爲之矣。興慶曰,聞渠以爲御容模寫,義不敢辭,而功臣畫像,則決難模寫云矣。上曰,其意似欲入於同參,旣入同參,則何敢不模寫御容耶?以士子之故,固辭不出,似必有志矣。令攸司,稟處之命,今宜勿施,使之許入同參,以遂其志,可也。{{*|出榻敎}}興慶曰,今二十七日永禧殿擧動時刻,以何時爲定乎?上曰,其日詣永禧殿,奉影幀,若趁早動駕,則可以當日內,臨模出草,待其出草奉審後,當爲還宮。伊日擧動出宮時刻,定以未明,可也,而影幀,移安于光明殿後,酌獻禮當兼行模寫告由祭,模寫時刻,亦爲擇入,可也。{{*|出榻敎}}眞明曰,出草時若親臨奉審,則天威咫尺,畫師必多有難便之事矣。上曰,予亦思之。行祭後,予勿入于小次,任渠輩放意模寫,待其出草後,欲爲奉審矣。興慶曰,其日若日暮未及回鑾,則或經宿於德輶堂乎?空闕外近,且甚虛疎,預爲修理,似好矣。上曰,庚戌年移御時,布陳諸具,想或有存,臨時更議爲好,而宿所則興政堂在耳。影幀移安于光明殿後,當有直宿之事,此一節,何以爲之?本殿齋郞,無往直之例耶?金浩曰,戊辰年,慶基殿齋郞直宿矣。上曰,奉安之後,永禧殿齋郞一員,直宿於興明門外空室一處事,分付,可也。{{*|出榻敎}}眞明曰,大靜、旌義兩邑守令,頃有仍任之命,而皆已上來云,事甚怪駭矣。在魯曰,兩邑守令,以不待朝令徑先出來之罪,日昨旣有拿處之命,而牧使金{{?|⿰亻政}},若據理言之,使不得出去,則守令,何敢徑自出來乎?聞罷黜之後,牧使卽出兼官,收其印符,艤船以給,使卽出去云,殊甚迂闊矣。雖或謬例如此,不可無譴罰懲後之道矣。尹游曰,兩邑守令,旣爲拿問,則牧使何可置之耶?若論其罪,則出來者爲輕,使之出去者爲重,豈可獨罪其在下者,而不罪牧使乎?在魯曰,其在日後警勵之道,不可置之。推考則似輕,罷職,似宜矣。上曰,牧使瓜滿,當在那間耶?興慶曰,今春纔赴任矣。上曰,若罷職則新舊送迎,極甚有弊,且其處守令之不待面看交代,非自金{{?|⿰亻政}}始也。然而後弊所關,不可置之,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在魯曰,蓋聞濟州判官及各邑守令,自前元無面看交代之事,遞卽出來云。邊地守令,率皆面看交代,則況此海島之邑乎?此不過海島隔遠,不知國法,因循襲謬之致,此後則各別申飭,使之面看交代,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旌義、大靜兩邑守令罷黜之代,卽速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竝出擧條}}上曰,吏判今方入侍,都目政,何間當設行乎?尹游曰,別無拘礙之事,而吏曹郞廳無行公者,今或改出,而無故行公者,亦未可必。都政,今月內似未及設行,而來月則可以設行矣。上曰,今月則,何可必也?來月則,卽爲擧行,可也。六月政,若設行於九月內,則猶愈於臘月政,始設於六月矣。兵判若同爲入侍,則有下敎之事矣。北道文武沈滯者居多,繡衣所薦,徒歸紙上之文具,此甚非矣。雖後日政,各別調用事,言于兩銓,可也。興慶曰,小輿方造成,而長廣比輦稍長,紅綃帳,若只開前面,則黑長櫃奉安後,從前面斂正之時,臂長似不及於後面矣。上曰,紅綃帳,自外圍之乎?興慶曰,然矣。上曰,然則紅綃帳前後面,俱令披開,似好矣。在魯曰,黑長櫃,直爲奉安於輪輿之上,事甚未安,自都監欲用花紋席子。旣用紋席,則席上又展錦褥,似爲得宜,未知何如?上曰,錦褥從薄製用,似好矣。尹游曰,吏郞之不爲行公者,當爲變通,而卽今東壁無窠闕,何以爲之乎?眞明曰,都廳郞廳趙迪命,旣在玉堂,則勢不得專意於都廳,趙迪命本職,今姑許遞,似宜矣。上曰,旣有副提學,且自今卄三日以後,連有國忌,不得開講矣。趙迪命本職,今姑許遞,使之專意於都廳之任,可也。{{*|出榻敎}}上曰,申宅夏,放送已久,而今又何不出耶?趙迪命,旣已許遞,則都廳郞廳極甚苟簡,在外郞廳,使之催促,而申宅夏待明朝牌招,可也。{{*|出榻敎}}興慶曰,趙榮祏、尹德熙,亦可使試才,而才若不逮,則不可入於同參矣。上曰,趙榮祏,雖不入於取才,使之兼監造官,可也,而尹德熙之直許同參者,蓋以士子之異他故也。在魯曰,才雖不逮,入於同參,亦何不可乎?上曰,古者曺世傑、尹商翊,士人乎?在魯曰,皆畫員矣。上曰,曺世傑,當時名才耶?尹游曰,今無世傑之儔,而至於模寫,不甚爲難。趙榮祏之才,諸議以爲善能云矣。上曰,臨模則非難,而設彩爲難,肌色則非難,而眼彩最難。今營至重至大之事,予心夙宵憂懼。事訖然後,予心始可以安矣。尹游曰,臣嘗見北京之畫,則不以肌色爲重,而專以骨相爲重,故肌色久而卽渝,骨相愈久愈新。上曰,古之畫者,設彩必取淺澹,而今之畫者不然,影幀新模之後,光彩似必新矣。上曰,影幀移奉後,酌獻禮時,百官陪祭,設行於何處乎?影幀旣移奉於光明殿,則建禮門、興明門,當爲內外神門,其開閉,則守宮衛將及內官次知事,自兵曹節目擧行,而百官祭班,設行於光明殿內庭,可也。予則當降輿於建禮門外,自建禮門出入,而諸臣則自何門出入乎?興慶曰,大駕出入之門,諸臣不敢出入矣。上曰,建禮門下,有禮成門,百官則自禮成門出入,可也。{{*|出擧條}}諸臣遂以次退出。
○八月二十一日戌時,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金浩,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入侍。健基讀《綱目》,自漢後主六年春正月,魏陷新城,至十二年斬獲千餘人而還。上曰,承旨讀之。浩讀自八月魏葬漢孝獻帝于禪陵,至孤何愛焉與之。上曰,注書讀之。㝡彦讀自十四年春吳鑄大錢,止爽、眞之子也。讀訖,健基論文義曰,第一板大綱,云承相亮伐魏,戰于街亭敗績,以諸葛亮之用兵,一任馬謖,卒致敗績,用人豈不難哉?昭烈嘗謂馬謖,言過其實,蓋其文有餘而實不足,故卒至僨事。於此可以知實惟貴而文不貴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昭烈,蓋知其馬謖之不可大用,故終不任用,而特以有才華,故諸葛取其才而用之耳。當時蜀漢諸將之中,趙雲惟第一,考其行事,蓋謹愼底人耳。上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語,可見其心事之純忠也。此誠人臣當然之道矣。健基曰,亮之此語,與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語,儘相符。蓋其心,無一點私意也。上曰,所諭誠然矣。健基曰,孔明忠言嘉謀,不爲不多,而惟出師表最著,故後人云,讀出師表,不墮淚者,無人心。蓋其前後出師表,非特文章可觀也,隻字一語,多有感人處矣。上曰,然。健基曰,孫權不用周谷,而信任呂範,能知用人之道矣。此與漢高斬丁公,赦季布相似。權之據有江東,蓋以是夫。上曰,然。健基曰,孫權,肆然稱帝,名體弗順,衆皆以爲宜絶盟好,而亮審度時勢,獨不拘於區區守經之論,此誠俗士之所不及者也。上曰,此所謂權而得當者耳。金浩曰,此時若不與吳爲和,則其勢難矣。亮之此計,出於不獲已也。健基讀步騭疏,至人君不親小事,乃誦以對之曰,聖上方勵志勤政,孰不欽頌,而古人云,勞於求賢,逸於任賢。今殿下或於次對之時,雖各道微細之事,無不煩聽,此非摠攬權綱之道矣。上曰,所達誠然。秦皇之衡石程書,隋文之衛士傳餐,何補於治哉?金浩曰,一攸司擧行之事,必煩上聽,酬應之道,無已煩屑乎?儒臣所達,誠甚切實矣。上曰,諸葛亮木牛流馬之制,觀此註釋,似甚分明,而後人不能作,何也?健基曰,我國技藝之士,或有倣此能造者云矣。上曰,世傳以爲大造之,則不能走,小造如猫子形,方能走云矣。健基曰,李敏喆嘗造之云矣。上曰,以此觀之,則亮之胸中,儘有天地經緯矣。健基曰,孔明當求之於方寸,不可求之於末技矣。浩曰,天生如許才,竟不能興復漢室,豈不惜哉?上曰,此則漢主之過矣。杜詩云,長使英雄淚滿襟。亮之方疾劇將死也,非不知天時之已去,而猶復眷眷於國事,此正後人淚滿襟處也。上顧謂金浩曰,頃者以岳飛配享武候廟,而其廟碑尙有八分書陰記云矣。其時使之更寫,而今無能書八分者乎?浩曰,姑不得能書,故尙不擧行矣。上曰,中山王,可謂儘好底人。其言曰,微過細故,當掩覆之。此語誠有篤厚底意,足爲今日朝廷之戒矣。見今吹覓成習,此非古人篤厚之風耳。健基曰,孔明死後,三國亂矣,無可稱之人,而魏雖有如中山王者,然旣臣事於魏,則其餘不足觀矣。上曰,孟光問權略智調,何如也。所謂權略智調,果如何乎?健基曰,權略非敎世子之道矣。郤正之言,是也。上曰,孟光所謂寧當如博士探策講試之說,大體則儘好,而終是功效底意思過耳。健基曰,孟光、郤正,皆非有識見者,何足爲後人法乎?上曰,蔣琬之才,何如?僅能守之耳。健基曰,守之亦豈易乎?上曰,當時吳猶有人者,蓋緣孫權延攬之多也。健基曰,如周瑜、諸葛恪諸人,當時最著耳。上曰,恪雖有才,然不免於驕,蓋欲效其叔不得耳。健基曰,如諸葛亮之人,豈易效哉?金浩曰,子房,儘人傑,然先儒猶以爲不若武候之正大也。上曰,先儒以爲漢高非能用子房,子房能用漢高。至於亮,何嘗有用昭烈之事哉?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呈辭受由}}。左承旨李匡輔{{*|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病}}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顯王后忌辰。
○洪尙賓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五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呈辭,執義趙漢緯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肅拜,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同副承旨李潝,旣有只推之命,牌招,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五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旣已蒙放,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閔亨洙單付。
○傳于洪尙賓曰,功臣畫像,來到政院,有下敎之事,政院卽爲啓達。
○洪尙賓啓曰,兩勳臣畫像,來到本院矣。傳曰,當殿坐於宣政殿,自敦禮門入之。
○傳于洪尙賓曰,率畫師,都監都提調以下入來事,分付。
○洪尙賓啓曰,影幀模寫都監都提調以下,依下敎率畫師來待矣。傳曰,引見。
○又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兩勳臣畫像,各三本,旣已畢模矣。竝與其眞本入啓,而各其模寫人姓名,書籤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入侍時,當下敎矣。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光陵陵軍一人,刈草出往齋室前溪邊矣,大虎突入,右邊肩胛及右股亂嚼,雖不殞命,事極驚慘。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四十五名,定將校率領,今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八月二十二日酉時,上御宣政殿,掛延陽君畫像於東壁,掛完南君畫像於西壁,影幀模寫都監都提調以下引見。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取魯、李廷濟、趙正萬,都廳郞廳趙迪命,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畫師朴東普、張得萬、梁箕聖、申瑩、李{{!|𤦮|⿰王治}}、梁希孟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比昨一樣矣。興慶曰,眩氣加減,何如?上曰,別無加減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宮氣候,何如?上曰,連日好過。興慶曰,賢嬪宮症候諸節,夜來,何如?上曰,一樣矣。上曰,兩勳臣畫像新舊本,予今已見之矣。卿等所見,亦何如?興慶曰,臣等在外,與兩家子孫,亦已詳論矣。上曰,兩家子孫,誰某入來耶?取魯曰,李瑜父子及李潝、李權中,入來矣。上曰,闕門奉入者,誰也?取魯曰,子孫中有官者,皆自奉入矣。興慶曰,完南畫像,則李潝、李權中,奉入,延陽畫像,則李瑜、李{{!|𪻶|⿰王厚}},奉入矣。上曰,李{{!|𪻶|⿰王厚}},卽永禧殿令耶?取魯曰,然矣。頃者親臨奉審時下問者也。興慶曰,完南畫像,則李{{!|𤦮|⿰王治}}所模,似勝,延陽畫像,則梁箕星所模,似勝矣。上曰,完南畫像舊本,乃封君前所模耶?必是年少時模出者也。取魯曰,癸亥年,完南年纔二十六矣。上曰,堂下封君,而其後封完南矣。癸亥年,則儒生時耶?取魯曰,然矣。延陽則辛巳生也。癸亥年,乃五十三歲,而容貌尙如少年,八十後乃卒逝,與完南一歲俱逝,皆在顯廟朝矣。上曰,兩勳臣一歲俱逝,旣是異事,而今其遺像,亦一時同模,同入闕中,此亦異常耳。取魯曰,臣等見其模畫,則李{{!|𤦮|⿰王治}}筆法,頗有精神,而最勝於其中矣。上曰,李{{!|𤦮|⿰王治}}似已年老,而其爲人則剛勁矣。取魯曰,誠如上敎,而若論其次,則梁希孟,亞於{{!|𤦮|⿰王治}}耳,朴東普則似難任事矣。上曰,朴東普之所模,獨異於他人,蓋其自用己意也,此亦固執所致耳。予心以爲延陽畫像,則梁箕星所模稍勝,而完南畫像,則李{{!|𤦮|⿰王治}}、梁希孟所模,稍勝矣。卿等所見,亦如是,可謂意思同也。然而李{{!|𤦮|⿰王治}}、梁希孟,頗似生疎,蓋其施粉太多矣。取魯曰,此非多施粉而然也。上曰,都廳出去,率畫師以入,可也。趙迪命遂出外,率諸畫師入侍。上曰,今日畫像之奉入,何其晏也?取魯曰,畫手皆欲盡其才,故自致日晩矣。上曰,此則元本置其傍,而移模之,似可易矣,而臨模則似難矣。見其元本,又見此模,則精彩不如元本。元本卽金鳴國之所模耶?李廷濟曰,完南畫像,非鳴國之所畫也。上曰,完南畫像,則新舊本別無優劣,而延陽畫像,則新本精彩,顯然不及於古畫矣。取魯曰,金鳴國之畫法,自古最稱精妙,罕有其儔矣。上曰,舊像肌色,似渝矣。設彩之時,一如卽今所見,舊綃肌色,可乎?稍加新之,可乎?以此問于畫師,使之各陳,可也。畫師皆對曰,今若一依舊綃肌色而模之,則數三年之後,其色愈淡,稍加血色,爲宜矣。上曰,紅色卽燕脂色也。燕脂經久,則比他愈淡,今乃以將來漸渝之故,稍異前本,事涉如何矣。趙正萬曰,臣少時見故判書金鎭圭畫像,卽金昌業所畫也。其黃白彩色,至六十餘年而不變矣。上曰,綃本,久則色黃矣,粉色亦隨而黃乎?李{{!|𤦮|⿰王治}}曰,粉色則不渝矣。取魯曰,近來人家,多有畫像,臣家亦有之,而卽今所見,漸異於前矣。上曰,依卽今所見舊本血色而模之,則久而益渝矣,稍加新色,可乎?取魯曰,雖不稍加,自然有活新之色。上曰,肌色設彩,用何粉乎?興慶曰,用桃花粉矣。正萬曰,臣見故相臣朴淳之像,已過百年,而彩色不變,且故相臣金尙容畫像,方在淸風溪,而彩色亦不變。凡模像者,一依本色,爲好矣。上曰,金尙容之畫像,不甚久遠,何可渝色乎?江都則無此人遺像耶?正萬曰,此則不知矣。取魯曰,淸風溪,果有其像,臣亦於春間見之矣。上曰,無血色之像,則施以何粉乎?畫師曰,專主土黃矣。上曰,影幀,則元無燕脂朱紅可施處矣。興慶曰,唇部,亦不施之耶?上曰,唇部則豈不施之乎?嘗瞻望第一室御容,則肌色太微,必是設彩重難而然矣。上曰,畫師先退,待令於外,可也。朴東普等,皆以次退出。上曰,李{{!|𤦮|⿰王治}}不甚衰老矣。取魯曰,其爲人,本來剛勁,亦不浮雜,而安舒從容矣。興慶曰,朴東普今年七十三,而不用眼鏡矣。洪尙賓曰,李{{!|𤦮|⿰王治}}曾在觀象監峴,而往居湖西,今已久矣。興慶曰,金翊胄,亦上來矣。當使試模,而兩勳臣畫像,以模本使之移模乎?上曰,金翊胄,素善於畫,而百體具備,得名已久矣。取魯曰,臣聞李瑜之言,則翊胄,曾在全羅道時,使之畫像,則不甚從容,且在京時,或模宰相家畫像,而少不如意,則輒棄而去之云矣。上曰,翊胄素有狂態,若非眞箇狂人,則必不如是矣。然國家畫像,渠何敢乃爾?予曾見翊胄所畫,其一畫不凡,筆力甚勁。予曾於宗親府契屛,觀之矣。興慶曰,今二十七日之前,尙多餘日,其前金翊胄,亦使取才乎?上曰,旣自全州招來,則使之取才,入於同參中,可也,而金翊胄則竝模兩勳畫像,李{{!|𤦮|⿰王治}}則更模梁箕星之所模,箕星則更模李{{!|𤦮|⿰王治}}所模之像,可也。取魯曰,金翊胄,當使試模,而卄七日之前,兩畫像難以畢模矣。上曰,金翊胄畫法,本來頗遲矣。取魯曰,今此模畫之時,臣等終日在坐,使之暫時不休,而猶如是晩矣。上曰,翊胄,使之先模完南畫像,而若有餘力,則又模延陽畫像,可也。取魯曰,兩像新本,出賜本家,似宜矣。上曰,李{{!|𤦮|⿰王治}}、梁箕星所模之本,則置之,其餘新本及舊本,李{{!|𪻶|⿰王厚}}、李權中,皆入來持去,可也。興慶曰,李瑜、李潝,使之入來持去,何如?上曰,待宰臣之道,有異矣。李{{!|𪻶|⿰王厚}}、李權中,入來持去,可也。興慶曰,影幀模寫時,永禧殿五峯山屛風一坐,取來用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列朝所用日傘二部,在於內司僕寺云。影幀移奉時,其中一部,取色用之,而所蓋紅段,新造用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取魯曰,影幀奉安威儀,依宗廟奉安例爲之乎?上曰,唯。取魯曰,殿下,以班列隨行乎?上曰,常時動駕時,世子則率百官隨駕,予亦依此例,率百官隨駕,而神輦後則都監堂上立之,爲宜矣。興慶曰,都監移設後,闕內擧行等事,以武兼,差出假郞廳,使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興慶曰,都監郞廳尹心衡,時在坡州地,連呈辭單,終無上來之意,尹心衡,今姑改差,其代,以掌樂正申思永,口傳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興慶曰,二十七日擧動時,殿下服色,何以爲之乎?上曰,詣永禧殿時,當具遠遊冠絳紗袍,酌獻禮時,則當以冕服行事,而還宮時,則以衮袍爲之,似宜矣。興慶曰,影幀玉軸,當造成,而問于戶曹,則有南陽玉、成川玉,南陽玉勝於成川玉云矣。當以何玉爲之乎?上曰,以成川玉,或造書杖,而其色雖潔,其性不堅,有若滑石矣。依癸巳年例,用以南陽玉,可也。{{*|出榻敎}}上曰,影幀模寫,事體重大,幾百年後,復爲奉入於闕中耶?事亦稀貴矣。神輦侍衛,本來有之,而亦不可不盛備威儀,依太廟奉安例,各殿別監,以紫巾隨駕,可也。李廷濟曰,其日若日暮經宿,則德輶堂久廢之餘,亦甚虛疏,大駕,不可以經宿矣。上曰,雖非德輶堂,亦有可合經宿之所矣。廷濟曰,然則預爲修理爲宜。上曰,其處則本不虛疎,一時暫留之地,何必修理乎?廷濟曰,其日卽爲還宮,不爲經宿,爲好矣。上曰,設彩後當奉審,而後褙時,又當奉審,若不經宿,則未及見之矣。其日還宮,而翌日又何以動駕乎?軍兵亦必有弊矣。廷濟曰,連日動駕,則無妨,而經宿,則尤難矣。上曰,先朝親臨觀武才時,或至四五日經宿。卽今則不過一夜入直宿衛而已,軍兵之弊,亦省矣。其日奉審後,當少次於光明殿東邊月廊,其窓戶塗排,可也。諸臣將退出。上曰,予有所思,大臣進來。興慶進伏。上曰,靖社兩勳臣畫像,入來宣政殿,誠可貴也,其子孫,皆各受去,亦是稀罕之事,似有別樣底道理矣。興慶曰,此誠前所未有之事也。外議亦以爲兩勳臣畫像,入來闕中,實是希闊之事,自朝家,似有賜祭之恩云,而此是前例所無,且事關恩典,故自下不敢請矣。上曰,不可無恩典,然事有先後,都監畢役後,遣禮官致祭,可也。{{*|出榻敎}}上曰,今二十七日永禧殿擧動時,出宮時,三嚴,以卯初初刻爲之事,分付,可也。{{*|出榻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3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未肅拜}}。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李潝{{*|病}}。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月入東井星。
○下直,昌原府使朴泰彬,光陽縣監韓景愈。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呈辭,執義趙漢緯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右承旨洪尙賓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更復何如?前劑入六君子湯,當盡於昨日,臣等今日,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症候諸節,亦復何如?湯劑已盡於昨日矣。令醫女入診詳察,議定繼進之劑,宜當。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歇,賢嬪宮氣候,當諭于入診bb醫女b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賢嬪宮,醫女入診時,依日昨定奪,豐原君同爲入侍之意,敢啓。傳曰,依爲之。
○李匡輔啓曰,同副承旨李潝,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六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日問安,竝請入診,本院提調,不可不備員,而副提調趙明翼,呈辭受由,提調宋寅明,不爲仕進,提調宋寅明,卽爲牌招,以爲同參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新除授平陵察訪尹昌來呈狀內,腹泄氣瘧迭侵,病情危篤,萬無差復赴任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身病果如是危重,則有難等待其差復赴任,平陵察訪尹昌來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鍾城府使閔珽,到任未滿十朔而遞,所授加資,依定式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未差,參議曺命敎進,左承旨李匡輔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吳命瑞病,左承旨李匡輔進。
○吏批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會寧府使,今當差出,而嘉善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上曾經閫帥中可合之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始炯爲承旨,權{{!|𥛚|⿰礻啇}}爲大司諫,宋眞明爲吏曹參判,李道謙爲獻納,任{{!|𪼛|⿰王集}}爲正言,李性孝爲持平,權爀爲應敎,呂善長爲淸風府使,李蓍亨爲槐山郡守,崔成大爲延豐縣監,金{{?|⿰禾道}}爲保寧縣監,李槳爲瑞山縣監,李弘模爲懷德縣監,朴時泰爲直講,李會昌爲定平府使,李眞哲爲明川府使,金浚爲會寧府使,李彦綸爲平陵察訪。兼養賢直長羅弘漸,奉事李鳳奐,學正宋暹,以上單付。行都承旨金始炯,副護軍徐行進、禹夏亨、柳徽之,副司直申昉、李箕鎭、趙明翼。
○洪尙賓啓曰,今下遠道上言二百四十八張內,一百三十三張,分下各該司,而猥濫一百十一張,疊呈四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疊呈二張,亦爲下該曹。
○金浩,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吳彦胄,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全光兵使狀啓,興陽縣,惡虎橫行,囕殺人命,至於三名事,傳于金浩曰,令本道恤典擧行事。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二十七日永禧殿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八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大靜縣監金振玉,旌義縣監朴奎煥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金振玉,方今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朴奎煥時在全光道潭陽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監司啓本據,本府覈啓內,延日縣監申{{!|𭸿|⿰王戊}},前縣監嚴宅周等拿問事,允下矣。嚴宅周,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申{{!|𭸿|⿰王戊}},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行副司直金聖應,鎭日侵晨往來之餘,猝得感寒,症情苦劇,食飮全廢,達夜叫痛。艱得來赴試所,而以此病狀,萬無參試之勢,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金聖應,病狀苦劇,萬無參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此庭試武科初試時,擧子錄名,比前過多,設場八日,六兩纔已畢射,前頭柳葉箭及試講,將未免曠日遲延。當此秋務方殷之時,遠方擧子之裹糧滯留,事甚可悶。在前如此之時,有柳葉箭四貫革試射之例。今亦依前規,以四貫革設gg試g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庭試武科初試時擧子錄名,其數甚多,其中二十餘字,草記移送於一所,而試取之際,自爾持久。六兩則今日當爲畢射,柳葉箭及試講,將未免費了許多日子,遠外擧子之留滯等,實爲有弊。在前柳葉箭試取之時,多有四貫革設行之規。今亦不可無變通之道,依例以四貫革試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永禧殿及慶德宮擧動時節目,今方磨鍊,而《戊辰謄錄》,比諸近例,多有相左。當依近例磨鍊,而在前永禧殿擧動時,禁衛軍兵,九里古介屛門上路結陣,御營軍兵,竹前洞四巨里下路結陣矣。今亦以此擧行,而第念大駕,詣慶德宮後,則兩營結陣處所,似涉稍遠,御營軍兵,退陣於左巡廳前路,禁衛軍兵,進陣於鍾樓前路,似合於守衛之道,而軍兵去就,不敢擅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禮曹言啓曰,慶尙道豐基地文宗大王胎室,表石豎立吉日,定在來九月二十五日。本曹堂上郞廳及觀象監、繕工監提調下去蕫役事啓下,而上年昆陽、全州、大興胎室表石豎立時,因大臣陳達,只令本曹堂上、郞廳及監役官下去蕫役矣。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亦依此擧行。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官員所報,則近來惡虎縱橫,數日前崇陵蓮池邊,山獐噉食,而昨日夜,徽陵守護軍家牛隻,噉食於健元陵、徽陵火巢內,六陵近處,村狗噉食,殆無虛日,故巡山守直,亦難放心爲之,事極驚慮,卽送砲手,以爲驅除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之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戊申三月別製居首直赴殿試人進士李匡贊,連以身病,或下鄕不得入場,庚戌六月殿講居首幼學崔德垕,辛亥十月別製居首幼學李寅煥,同月殿講居首幼學姜守珪等,有直赴殿試之命,而去閏四月殿試時,俱在喪中,不得赴擧,竝許赴於後科殿試事啓下,今年六月殿講居首進士李弘稷,幼學韓處熙、尹亨基等,直赴殿試事,命下矣。竝許赴於今此式年文科殿試,而其中幼學崔德垕、李寅煥,時在喪中,未及闋服云,依例許赴於後科殿試,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闕內外各處斜付之役,祭享衙門及諸上司、軍門奴婢外,只以小各司奴婢分定,而各司奴婢之數,本來鮮少,無以推移定送,故權設都監茶母、水工等役,自戶曹以役人定送之意,曾已啓稟蒙允矣。今亦依前例,影幀都監各房茶母,以役人定送事,分付戶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浩曰,紙品申飭,自前有之,而況試紙事,纔亦申飭矣,諸臣章奏,或有過厚者,而以館儒封章紙觀之,其所紙品,勝於批旨之紙,自政院,申飭紙品。
○同副承旨李潝疏曰,伏以臣,頃於受暇省墓之日,伏聞臣先祖遺像試模之命。臣遂着忙入城,仍卽祗肅,隨影簇來待勳府,此際牌召遽下,不敢以私事違傲,卽爲承詣,而先祖畫像,方在模所,則子孫之離處禁直,決非情私道理之所敢出者,以此說與院僚懇要須資,而終慳相許,此誠意外。院規雖曰嚴重,凡僚寀間,有故則推移,其亦院規,獨於臣操切乃已者,已是怪事,及臣出來後,忽復聯名陳啓,擧措極爲非常,至於辭中,不能檢下等語,誠可異而可駭也。政院六承旨之排次,雖有左右僚之稱,元無稱上稱下,判若堂郞者之事,而今忽以不能檢下,齊聲胥罪,寧有如許可笑者耶?緣臣疲劣,乃有此前所未有之擧,臣誠羞愧滿心。昨豈有承牌復進之勢,而遺像入闕之日,子孫有職者之奉入,旣有成命,則在臣道理,未遑他顧,不免暫入,而若其一遞之義,已劃於心,玆於天牌之下,隨詣闕外,悉暴情實,儻蒙一賜俯照,則臣之必遞乃已之狀,不待臣言之畢,而宜有以垂鑒也。噫,模像登覽之恩,遺官賜祭之命,俱係千古曠絶之數,九地之感,闔門之榮,誠非結草隕首所可圖酬,則臣於此時,焉敢以撕捱辭職之說,瀆浼崇聽,而此則係關廉隅大防,其不可頃刻苟冒也,決矣。伏乞聖明,俯垂諒察,鐫遞臣職,以重公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流來院規,爾何墜焉,其所下語,亦何過中?勿辭察職。
○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左副金浩,右副洪景輔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無似,猥參近密,未效出納之責,常切愧懼之心,惟以謹守古事,無墜院規爲期,同副承旨李潝,不遵四日一出之例,屢有申前徑出之擧,而臣等不欲與之較爭,只言其不當如是而已矣,日昨受由還歸之後,以其先祖畫像,方詣模所,推移請往,故臣等果許之。此實出於曲諒之地,而翌日又不仕進,隨牌而入院,乍坐而旋起,吏輩未及據例而言,同僚未及見面者。臣等雖甚疲劣,豈可坐視其視僚員若無,視院規尋常,而伈伈焉替當其直也哉?不得不措辭請牌,仍陳請罪之意,此豈臣等所創爲哉?考諸院例冊子,班班載錄,則在潝,有何一毫可恕之端,今乃盛氣張皇,以擧措非常可駭可笑等語,詬罵譏嘲,不遺餘力?臣等看來,不覺一哂,而亦不足多辨也。潝之所怒者,專在於檢下之下字,至謂之前所未有之擧,而臣等之啓,不過謄出前輩已用之文字,則前輩之用於下位者,獨不可用之於今日下位耶?噫,潝之不欲爲臣等下位,甘受操切,固其宜也,臣等妄陳據例之啓,其亦不自量矣。雖然旣被其無限譏侮,何可以我無所失,而晏然仍據於職次乎?玆敢相率陳章,仰暴事實,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以快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欲守廳風,過中之斥,爾等何嫌?勿辭察職。
○咸鏡監司宋成命疏曰,伏以臣,於世無用,退而守拙,有命輒逋,唯罪是俟,迺者遽下備忘,責處義之過當,特除藩任,俾效職於鎭撫。臣於是,始焉掉慄,終焉感激,實不知置身之所也。蓋臣自初退屛,厥有意義,常懼滿盈,而人有言則尤怵然,自知譾劣,而官愈高則益懍然,積久揣量,終不若乞身而自全,故凡有除命,一未趨承,臣誠辜恩負德,其罪固萬戮猶輕,而前後鳴號於蓋高之聽,亦非一再,伏惟睿鑑,或幾俯燭臣一段情曲矣。噫,臣苟有銖分報效之望,則初何至退步於內職乎?內而漫局,猶不堪供職,則況外藩之劇而重者乎?北門鎖鑰,簡掄之嚴,顧何如哉?從前廟薦,必擇有威風有才諝之人,磊落乎相望,如臣等輩,自不敢希覬人,未嘗擬議,今殿下不諮於衆,一朝擧臣而授之,臣實莫知聖意之攸在也。試就下敎辭意而觀之,則特以臣,立朝最久,班級稍尊之故,名之曰重臣,以責其鎭以撫之,顧臣威風,不足以振肅,才諝不足以運用,其於鎭遠人撫邊疆之術,太齟齬甚空疎,所謂重臣,反以見輕,將使北路之人,竊指而笑之曰,朝廷無人矣,由是而命爵日卑,國威日損,此其關係,不止臣一顚沛耳。殿下,試於次對之日,降問於大臣諸臣曰,此人可當此任乎?除臣親屬外,大臣諸臣,必皆曰不可,夫然後不待臣露實力辭,殿下必有處臣矣,且念有罪者罪之,然後綱紀立而分義嚴,百僚有所警也。今臣旣退難進,跡涉偃蹇,苟論其罪,國有常憲,雖或寬假而末減之,竄配譴補,烏得免乎?今殿下不加之誅,反寵異之,臣心惶怖,臣跡臲卼,終不若被罪之爲十分寧帖。玆不敢爲突然趨命之計,畢攄肝膈,縣道陳籲,伏冀聖明,俯察臣無可用之才,有難赦之罪,亟命反汗前旨,改授他人,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特授北伯,意蓋有在,卿雖不欲仕,此則義同往役,何辭之有?卿勿過辭,速上來,往欽哉。
○成均館生員洪宗海、李瑗、權櫶、黃景源、金聖泰、李奎采、任逈、韓師一、李羲麟、崔可恒、金震剛、吳東胄、鄭一夏、鄭奎相、元天翼、金漢佐、任遾、任命周、朴弼儒、李廷重、金履健、安琝、黃胄烈、金默、金淑鳴、趙懋慶、李德履、崔瀷、金陽來、李益普、元啓英、安克孝、朴奎壽、趙義溥、金瑞郁、鄭瑜、金履遠、張克紹、李慶泰、鄭漢奎、趙克普、黃尙寬、李儒行、鄭漢宗、李墢、具宗燁、崔一泰,進士金光泰、柳恕、金{{!|𰟧|⿰火戢}}、李彦衡、李垍、沈鑐、李慶甲、李福海、李德臣、李德海、沈衡鎭、黃仁謙、兪彦民、申鏶、申命羲、申命觀、李夢梯、兪一重、洪鳳漢、李瑨、金漢說、趙錫重、李泰岳、柳善養、李熙、李珪輔、朴鼎來、洪樂性、尹德新、申珩、魚有瑗、黃挺河、金汝智、趙光林、崔道貞、兪彦肅、兪彦質、李垿、鄭漢斗、宋宜孫、宋載和、趙棨、沈師得、洪準海、朴文奎,幼學具宅遠、閔覺洙、魚有瀛、李普中、申景祖、申景顔、李址順、柳慜、李淵普、韓國維、兪漢蕭、李命植、具定遠、朴道濬、吳彦儁、趙彦長、尹在東、韓起增、李輔天、沈觀之、兪學中、趙德章、宋載經、沈鉍、李相福、趙德彬、梁興魏、李仁垕、郭和濟、金光九、權景顔、高益明、梁一廈、柳得春、張受喬、金寅老、金弘集、田運成、蘇東蓍、文應參、文鳳樹、吳鵬運、李顯禛、金厚積、康致耉、趙潤國、牟景說、柳珽、朴晉逵、李就亨、李顯祚、徐命來、金雲龍、白尙繪、孫世亨、兪彦晉、趙尙悳、李泰奎、閔鎭望、丁南圖、李振海、李文述、黃趾烈、兪漢福、趙德浩、洪尙崙、趙壽長、趙德洙、李瑩、辛最寧、尹翰東、朴光赫、趙兼世、尹載遠、任邁、柳得養、兪彦玉、李普昌、李益培、李普行、李觀培、具晦遠、柳龜範、李祿海、李命棨、李承白、任建周、任得昌、金載禧、金{{?|⿰火崇}}、金載運、金元謙、申景閔、金貞謙、柳愨、魚錫文、金漢楨、李址健、金漢佑、洪梓、洪紀漢、洪櫟、李址誠、趙暾、具守遠、申旭、李德龜、徐宗億、沈鉥、洪彦奎、申曦、鄭商夢、白師寅、韓秉規、李軒輔、李思源、柳愚、郭鎭億、金載大、李復天、金漢老、趙德和、尹宅彦、韓性養、金載天、金梓、李命駿、李文濟、李命迪、具哲身、柳德鎭、金載文、徐達修、尹勉誠、李敬天、洪鼎猷、李澈海、朴敎新、金致恭、李烋、具濟身、黃槃、徐覺修、柳德洙、金履選、李命楫、任贊周、李海文、金德淳、李克顯、黃栻、趙德新、洪趾海、李坪、洪大猷、韓配良、申景說、趙景軾、黃橚、李克敬、李德鳳、趙德林、任昌周、申㬦、韓性錫、任錫昌、兪彦鏶、沈鎭、柳德種、李挺人、李琪、李顯白、朴相朝、任相周、李㲄、趙得林、黃宅祚、金魯、趙重弼、鄭健周、沈鏞、黃後榦、沈鳳彬、柳世亨、尹昌殷、徐命道、沈鳳韶、柳必茂、黃允榦、姜柱直、安允聖、朴致新、沈遠希、黃信弘、鄭錫福、朴鎭福、黃錫祚、尹光喆、朴春新、李達中、李瀞、郭鎭純、具翊東、閔恒修、郭崇濟、李命爀、李敏輔、李晢、李碩鼎、郭鎭緖、黃榦、徐達遠、洪維漢、閔鼎錫、朴道淑、閔趾洙、金致虎、郭師徵、朴弘源、金文泰、林沂采、韓必泰、柳綝、尹之彦、李命采、李光通、李{{?|⿰忄道}}、李雨祥、申景雍、李英哲、盧以貞、李址愿、李英述、申景先、辛正復、金鼎熙、桂仁復、徐命龍、金極鍊、朴守恒、洪星海、徐命潤、徐命洽、徐壇、閔百源、安聖一、邊得秀、鄭述祚、魚錫範、李始大、尹錫履、許㝚、張震炅、鄭同祥、李奎明、宋載綸、李在道、洪範海、李翼天、許{{?|⿱穴遵}}、李鎭國、尹爕彦、安{{?|⿰王學}}、趙復彦、魚錫采、金邦傑、李信濟、洪致元、李慶恒、金熙、洪在漢、朴景陽、朴道源、李彦容、鄭周翰、韓命德、宋廷和、申光震、朴挺陽、朴通源、李斗天、李揆宅、鄭樣、趙重暉、朴其源、朴相魯、李埰、李文欽、李璿輔、徐命應、任冕周、李鎭儼、沈錞、崔聖齊、黃柬、李鎭㵙、沈錪、韓敬謩、沈公獻、韓鼎受、洪相殷、朴徵新、鄭植、成柱天、韓時大、李宜祥、朴勛欽、李厚遠、朴舜欽、趙儼、朴夔欽、李輝徵、朴敍欽、李宜澈、朴時欽、郭鎭萬、柳恒明、閔百憲、洪啓九等疏曰,伏以臣等,竊伏惟念,言之當理者,雖至再三,而不厭於明聽,事之合義者,不必持久,而惟貴於速決。是以惟我列聖朝,每於儒賢從享之請,其所以愼重者至矣。尊崇之誠,日月之明,非不知其道學,可合享祀之列,而必欲待一代士論之同趨,絶後世浮議之悠悠,故雖至閱歷年所,未嘗亟賜開可,而士氣猶不自沮,衆論同歸一塗,章牘屢徹於天陛,聖意不以爲煩屑,一未有訑訑拒人之色,而及其決而行之,則在於片言之間,殆若雷風之俱厲,此雖緣於言之當理,事之合義,而何莫非大聖人所作爲,出尋常萬萬者耶?顧玆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文正公宋浚吉兩賢臣從祀之請,自肅廟朝,以至于今,則日月旣已久矣,其間多士之齊聲封章,亦有幾矣。肅廟、景廟,未嘗有厭煩之念,而其所以不卽允從者,特出於愼重之義,非有他也。昨者臣等齋沐治疏,再叫天閽,而竊自以爲年歲已曠,衆士屢籲,庶憑此擧,幸蒙聽納,及承聖批,乃反以煩讀爲敎,臣等聚首奉讀,瞿然失圖,且莫知聖意之所在也。嗚呼,惟我聖上,苟未知兩先正道德學問,則臣等固無可言,初疏批旨,旣有先正道學,予豈不知之敎,則今日之不賜允許,此非臣等淺見,所敢意者。況以再筮瀆之義,顯示厭聽之意,此又非臣等平日,所敢期於我聖上者也。聖上若以愼重爲敎,如前日之批,則臣等,必將競忭而相告曰,儒賢從祀,國家大事也,從昔列聖,初旣愼重,已乃允許,則我聖上意,卽列聖意,聖廡從享之盛議,庶幾不日而見,今乃不然,此敎遽下,是關多士之口,奪多士之氣,豈以我聖明尊賢重道之誠,不思所以善繼述之義乎?兩先正道學,聖上旣已知之,則臣等固不敢更有煩陳,而以臣等平昔所尊慕者言之,則古人有言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臣等亦嘗曰,天不生兩先正,吾東方如長夜,何者?兩先正傳承文成公李珥之嫡統,憲章程、朱,祖述孔、孟,眞知實踐之工,繼往開來之學,任一世之師道,爲百代之儒宗,退而處乎巖穴之間,則若將終身,進而立于廊廟之上,則契合昭融,作砥柱而廻狂瀾,斥叛卒而正士趨,以至於痛天地之崩裂,慨世界之黑窣,使一片東土,獨有講《春秋》之地,則天經地義,民彝物則,賴以扶持,幸不泯滅,昭揭斯道,炳如日星,則兩先生,可謂死生同傳,而非兩先正,吾東方,幾爲長夜矣。兩先正道學事業,如彼其光明煒燁,而聖廡從享,尙此闕焉者,豈不爲聖朝之欠典,後學之深慨,而今此臣等之疏請,實出尊慕之至誠,則不惟特靳兪旨,又從斥之以煩瀆,以此觀之,則聖敎所謂先正道學予豈不知者,恐未深知兩先正道德也。聖上若能眞箇深知,則今日豈有此敎,亦豈有不允從之理,而一疏再疏,未蒙印可之音,末梢批旨,顯有牢拒之意,此未必不由於不深眞知也。臣等俱以至公血誠,只欲尊賢衛道亟擧盛典,而聖上認以爲文華之習,惟其如是,所以有煩瀆之敎也。我聖上若能眞知兩先正之如泰山北斗祥獜瑞鳳,承先聖之遺統,集群賢而大成,則臣等初疏,固將允從,何至再疏,而有此其何瀆之敎乎?臣等死罪,竊歎我聖上今日之批,實由於不深眞知兩先正故也。然則聖上之責以文華,拒以瀆擾者,無甚怪焉。臣等竊念自肅廟朝,逮于景廟朝,而多士之陳請,數矣,兩聖之愼重,至矣。今我聖上,若復以愼重爲意,則是兩先正,終無入享之日矣。噫,莫大之事,固當愼重,若知其事之合宜,而拘於愼重,一向淹就,則是亦近於文具。聖上若以爲兩先正道德功烈,不合於腏享,則固無可望,不然則延拖數十年,難愼極矣,到今豈有持疑靳允之理乎?顧今公議旣定,士論無歧,況且歲月已久,群情抑鬱,伏願聖明,念兩賢道德之盛,循一國章甫之請,亟降明命,特擧盛典,俾聖德益光,士林增氣,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今復何諭?宜遵前批祛文華脩實學。
○知事金始煥疏曰,伏以臣,情私至切,敢此冒陳,臣誠死罪。臣之高祖肅簡公臣添慶,蒙被恩溢,已行焚黃之典,而至於高祖母墳山,則在於龍仁地,塋域各異,展掃俱闕,方有百年後改築之役。非無諸子孫之蕫檢者,而臣以承祀之身,死在朝暮,一息未泯之前,必欲暫往省視矣,連値動駕,屢退期日。今此影幀移安之擧,係是國家莫大之盛典,故伊日陪扈之後,欲爲趁期往來之計。儻蒙旬日之暇,可以親檢大事,伏乞聖慈,曲垂諒察,特許恩由,俾伸情懇,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請往來焉。
○刑曹參判洪鉉輔疏曰,伏以臣,頃忝天曹佐貳也,忽遭儒臣之筵斥,語意極其非常。在臣自靖之道,惟期必遞,而聖敎開釋,批旨換gg渙g下,且以大政遷就,屢勤申飭,區區私義,有不暇顧,黽勉冒出矣,尹志遠之疏,繼而復發,其所操切凌侮,不啻數倍,至曰宜加重譴,亦曰不避敲撼,其必欲斥逐,不使居銓之意,灼然可知,而左排右擠,交攻若此,未知其間,有何機括,而持之益急耶?臣雖欲包羞忍恥,晏然冒出,其可得乎?當於親政之日,臨殿宣召,至辱三牌,臣雖愚迷,豈不知事體之重,分義之嚴,而終不敢爲趨承之計者,誠以廉隅一節,士夫所重,寧被誅譴,不可放倒故也。此雖出於萬不獲已,而若其違慢之罪,則宜無所逃,聖度天大,只勘例罷,私心惶隕,至今未已,曾未幾何,敍命特下,繼有秋曹之除,此豈負罪之臣,所可得者哉?今若自幸於恩數之荐被,時日之稍久,有所自恕,揚揚冒進,則臣心愧恥,固不可言,而人之嗤點,其將如何?且臣向者未付軍職之前,適出郊關,數日遲留之際,見擬試望,天牌虛辱,其爲驚惶慓gg懍g蹙,冞不自容。顧臣前後負犯,旣如彼荐疊,恩除之下,勢難承膺,而刑獄之任,所不宜久曠。玆不得不略陳短疏,敢暴危悃,伏乞聖慈,俯賜諒察,特許遞免,使劇務無廢,私分獲安,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臣,屢控危懇,仰冀恩遞,僭猥瀆擾,無所逃罪,而聖度天大,不唯不加嚴責,特命還下疏本,在臣分義,誠不敢復煩。嗚呼,且今秋事向闌,民憂日劇,災實審視,尤爲緊急,將欲發巡,已出路文矣,忽自旬間,素患水土之疾,乍遇新涼,頓覺添劇,四日之間,三次吐血,而一番所吐,輒成一碗,精神昏瞀,如將垂絶。旁人遑遑,急灌藥物,僅得少甦,而頭目眩暈,似坐風舟,頑痰塞膈,喘息如鉅,寢噉全廢,若難支吾。念臣此疾,本非一時偶發,蓋自血氣未定之時,積傷於南方風土,及至四年囚山,二歲嶺藩,根柢尤痼,日入膏肓,而仍且沁都南陽,六載周流,海瘴島嵐,十倍增苦,及至此地,近海又不十里,所襲者,海邊風霧,所食者,海中魚腥,再經酷熱,潛滋暗損,加以犬馬之齒,亦異丁壯,蒲柳之質,向衰且久,咯血之症,發已三年,而不徒有加而無少減,今又變而吐血,目下凜凜,誠有朝夕莫保之慮。若不及今解官,任便調治,則微臣一己之性命,固不足言,而其奈一道之民事,何哉?念臣家世素貧,老母年深,一日榮養,千萬至幸,況臣報瓜只隔兩朔,如非危疾暴劇,萬分迫切,則又何苦,而必求脫免,有如縛者之求解,渴者之赴飮也哉?儻聖明少加照察於此,則臣言之非一毫謾誣,可以下燭,而卽有所矜允矣。臣神氣惙惙,伏枕倩成,危兆敗症,亦不暇縷陳,一念耿耿,唯在於亟歸京洛,廣施醫治而已。伏望聖慈,卽命遞臣職任,使一方公務,不至曠瘝,螻蟻微喘,得以少延,實是天地父母,生成之澤也。臣無任惶兢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勿辭察任。
○副司直李縡疏曰,伏以臣,猥叨匪據之任,敢暴難冒之情,意謂日月之明,無所遺照,鞶帶之褫,不俟終朝,及奉批諭,大違所圖,慰撫敦勉,愈往愈渥,有非賤分,所可堪承,且惶且感,罔知攸處,至於寥寥已久,復設何遲之敎,奉讀以還,一悲一喜,殆不能成懷。然以臣愚見,設官非急,得人爲難。周官之書曰,官不必備,唯其人。殿下於此,或未深思耶?在昔是官之設,不獨爲薰陶德性,兼有講學一節,今則無所事,而惟時時瞻望而已。蓋當沖眇之年,良心眞切,無他外誘,培植於有知之初,感通於無言之中,是則是有此理,顧其事微竗,自非誠心積內,德華發外者,未可以與此,乃殿下不少難愼,而責之於如臣愚陋,竊恐輔養之有其名,而無其實也。聖朝早諭之方,豈若是疎略哉?然此則但就職事上言耳。若臣區區去就之義,實有不可苟焉者。臣之奉身屛退,于今二十餘載,國人皆知其已退矣。今於遲暮之境,喪失素守,貪戀新榮,進而無所爲,退而無可據,不惟臣心,竊自愧忸,殿下亦以臣爲何如人也?輔儲之法,只是親近有德,不使見不正而已,今臣廉義大防,虧觖若此,則其爲不正,大矣,惟當斥去之不暇,何可使之一日親近於左右哉?臣之不可冒進,於此而益較然矣。殿下旣知臣不可進,而猶復曠日虛縻,畢竟雖重加誅於臣,於國事何益?莫若早爲之變通,在聖上,爲不枉人志之德,於微臣,免久瘝天職之誅,以公以私,豈不兩便而俱得乎?伏願聖明,深惟事宜,曲察情悃,亟允所請,改授其人,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讓?自古此任,雖山林高蹈之士,俱且膺命,況卿雖操恬雅之志,久處鄕外,本非山林之士,今者所召,非如他職之比,若是固辭,無乃過乎?其勿復辭,宜速上來。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臣之至愚極陋,其於輔養聖嗣之任,夫豈毫分彷彿哉?初聞命下,驚惶戰慄,五情失守,不自底定,及夫溫諭嚴敎,連續督迫,始敢略申文字,冀蒙天鑑,誠淺辭訥,又未孚格於蓋高之聽,泯伏踰旬,進退路阻,不得不擔舁病殼,進伏輦下,而悸愧迷惘,往而愈深矣。伏聞日昨,有輔養官隨其上來,相見禮這這擧行之命,有司今已涓吉,臣於是尤不勝震駭之至矣。儲宮之初接宮官,事體甚重,固不容苟且行禮,而今番啓下節目,亦稱初度,則三人竝爲進見云者,實按舊例也。今使續續上來者,輒獨行禮,則不但舊例之不宜輕變,私分之倍切惶悚,竊懼愼重之事體,終爲輕屑之歸,以臣愚意,姑且徐遲,以待三人之齊會,一時進見,俾得存舊例而重事體,方合事宜也。且臣宿患泄痢,遇涼以來,稍稍復發,入京翌日,當曉大泄,仍以登溷無算,日夜不止,今至四五日,少無所減,殆不能晷刻對坐,若此不已,雖欲自力進身,亦無其路。玆敢附陳實狀,冀賜處分焉。答曰,省疏具悉。卿旣上來,徒守節目,羈縻遲徊,非前後待卿之意,故先命行禮,所陳得宜,卿亦欲留待,其令該曹,依節目擧行,卿須便宜調理焉。
○八月二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刑曹判書趙顯命,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周慶、金德履、柳聖瑞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朝來日氣頗涼,聖體若何?上曰,眩氣少愈後一樣矣。興慶曰,眩氣往來候,比前何如?上曰,比數日前似愈,然大抵氣弱所致也。何可責效於六君子數貼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宮氣候,何如?上曰,連爲好過。興慶曰,嬪宮症候,聞醫女言,則寢睡不穩云,未審近來,何如?上曰,嬪宮入診罷後,豐原君入侍之意,使注書出外,分付,可也。興慶曰,令醫官入診聖候,何如?上曰,唯。聖徵入診,退伏曰,左三部脈度,雖均,而乍似無力,右三部脈體,有活動之氣,六君子湯,乃是當劑也。除乾葛依前加入,連爲進御,爲宜矣。應三曰,左三部調均如前,右三部冠脈帶活,六君子湯加人蔘五分劑進,爲宜矣。上曰,補中益氣湯不緊乎?應三曰,十月間補中湯當進,而卽今則太早矣。周慶曰,脈候調均,無不足之慮,然六君子湯,乃調理之劑也。連進十餘貼,似好矣。德履曰,脈候雖調均,而右乍帶滑,痰盛故然也。六君子湯,非數貼責效之藥也,連爲進御,似宜矣。聖瑞曰,卽今左右脈候齊均,然六君子湯,健脾治痰之劑也,加進五貼,爲宜矣。聖懲曰,六君子湯,雖進數十貼,難責顯效,補中益氣湯,雖非累貼,若加半夏之屬,則似有速驗矣。上曰,六君子湯,今姑停止,補中益氣湯,依前加入,五貼劑進,可也。{{*|出榻敎}}上曰,人皆病蘇於秋風,而予則春夏之間,氣常平順,秋涼以後,則不如春夏,其故何也?聖懲曰,氣常不足故,如是也。興慶曰,泄候當暑每發,今夏則,何如?上曰,近來則無暑病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自幼小食,近來則元無點心之事,食量漸似減縮矣。興慶曰,賢嬪宮症候,何如?上曰,今方入診矣。入診罷歸後,可以聞知,而昨今頭疼諸症,似愈矣。興慶曰,水剌厭進之症,何如?上曰,雖或略進,而只是依憑而已。上曰,輔養官,待其齊會,同時引見之意,頃者已諭於李眞望疏批矣。興慶曰,鄭齊斗,聞有上來之意,李縡,亦豈不上來乎?然猶未可知矣。上曰,此異於職事,豈不上來乎?興慶曰,影幀模寫吉時,午時則不好,故以未時爲定,而能事不須促迫,使之緩緩模寫,致其精力,爲宜矣。上曰,行酌獻禮後,予則入於小次,任渠模寫,而綃本,以礬水施泡耶?興慶曰,然矣。上曰,戊辰年綃本,曾用二本矣。今亦以大綃二本用之,而油紙本,則用於臨模之時,可也。興慶曰,綃本,只用一本,而無預差,則有非愼重之道矣。上曰,二本中,當擇定,而同參之人,亦擇定,可也。興慶曰,取才後當爲擇定,而尹德熙,當爲同參矣。上曰,尹德熙、趙榮祏,皆可爲同參矣。興慶曰,曾前監造官,毋論參上參下,以善畫人差下,而頃日會同之坐,已以前奉事金鎭東啓下矣。今若以趙榮祏差下,則金鎭東,亦爲仍置,而趙榮祏,則使之兼監造官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影幀移奉後,百官陪祭行禮時,殿庭似狹矣,二品以下,立於建禮門外行禮,可也。興慶曰,二品以上,入內庭,三品以下,立外庭,與西班,一體爲之,似無妨矣。上曰,臨時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勳臣模像,亦至三日。況影幀之至重至大,自致遲久矣。上曰,設彩之法,自然遲久矣。興慶曰,此如製述之士,聚精會神然後,方能盡其才矣。上曰,戊辰年,畢模亦至數十日矣。興慶曰,面部模寫,尤難矣。上曰,簇子褙貼之後,若不善爲撑張,則必有襞積之慮耳。上曰,承旨不可不備員,都承旨已遞,政官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可也。{{*|出榻敎}}上曰,趙明翼之事,過矣。日昨講筵,諸臣亦有所達,而其人,豈若是甚耶?徐命珩之擧措怪異矣。興慶曰,命珩,常時不爲刻論,而與明翼,素是親舊之間,且於四五日前,亦相過從云矣。至於風聲霜雪之句,未免吹覓耳。一筆句斷,無復餘地,無已太甚乎?上曰,常時氣趣,亦非相殊之間乎?興慶曰,然矣。上曰,尤可怪也。命珩之爲人,元非刻薄底人,向者以李思順有所疏請,人以爲非,而此亦出於愛惜人之心也。謂之疎闊,則可以非刻薄底人也。予以爲此事,亦近疎闊矣。必是過信人言,而爲此擧也。至於吮癰之目,用之何狀人耶?亦似不耐氣矣。洪尙賓曰,臣與趙明翼,一院周旋已多年矣。臺疏以心事斥論,不亦過乎?上曰,至於慾之一字,撑腸拄腹等語,自古罕有如此論人者矣。其霜雪之句,亦是尋常之語,豈有他意哉?風聲在木末者,似是風不鳴條之意,而以此歸之於諂諛之科,以霜雪堆之句,歸之於干進之目,論人之何若是甚耶?至若求官於三堂上開政之日,則明翼,豈爲是哉?近來廉隅太勝,雖蔭官,必不爲此耳。趙明翼,旣善文學,而經學之屬,亦不生疎耶?興慶曰,明翼,爲生員壯元,以文詞見稱,而又熟經學矣。上曰,予不但以徐命珩爲非也。近來秉公心而爲國事者,則人多嫉之。往者三字敎,皆不覺得,而明翼能覺得,其不覺者,皆嫉其覺得。命珩亦稔聞其不覺者之言,而爲此擧也。申昉爲吏參時,曾亦被駁於沈命說。如此之習,誠甚可悶。興慶曰,再昨吏判入侍時,有都政催促之敎,而申昉方病重有死生之慮,連呈辭疏,見阻喉院。如此之人,宜卽許遞矣。上曰,實病如此,則不必待其呈辭。申昉姑許遞,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榻敎}}上曰,政院,蓋其懲創於宋眞明,而不捧申昉之呈辭矣。宋眞明,則其時行公,亦是也,其後呈辭,亦是也。前後處義,皆有所據,故使之一伸廉隅耳。興慶曰,來月,則必有行公之吏郞,都政雖不催促,而自可設行矣。上曰,此有不然者。自今催促然後,來月始可設行矣。卽今吏郞,乃是前日行公者耶?興慶曰,李周鎭,曾已爲吏郞矣。上曰,翰林之事,甚可怪也。閔亨洙,則行公爲宜,而李宗白,亦待閔亨洙行公後,欲出耶?興慶曰,閔亨洙則自謂惶蹙不敢出當,而李宗白則非爲待亨洙也。以曾前薦事,有所引嫌,而同事人李周鎭,曾已出當薦事矣。尙賓曰,李宗白,旣已出肅矣。上曰,閔亨洙之不出,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申宅夏之撕捱,亦過矣。卽今玉堂在職者,只有申宅夏乎?尙賓曰,然矣。上曰,卽今撕捱者申宅夏、沈星鎭,而尹敬龍亦甚無義矣。申宅夏、沈星鎭,則其人指名之後,何可一向撕捱乎?以此言之,則吳瑗,亦可以行公乎?上命洪尙賓,書李眞望、李縡疏批。上曰,俄見輔養廳批答,則答以安寧,似是司謁泛應之言也。興慶曰,似然矣。上曰,卽今輔養官,可謂竗選。興慶曰,盡一代之望耳。上傳于洪尙賓曰,瀛館之不備,未有甚於近日,今日之紀綱,因儒臣而掃盡矣。權爀所斥之人,其名旣登,則其他館錄之人,今皆無故,尙今撕捱,其何義意?申宅夏,以補外纔還,不顧分義,鎭日違牌,已涉寒心,而旣聞其將無人之敎,尤敢若是耶?厭避經幄,徒傷事體之類,外試之外,無他可用。頃聞御史所達北評事金漢喆,親病受由上京云。此時北關慰鎭,其可少緩?申宅夏,北評事除授,其卽辭朝,金漢喆遞付京職。上曰,會寧府使禹夏亨,鍾城府使李普昱,明日內辭朝之意,分付,可也。{{*|出榻敎}}上曰,前會寧府使柳萬增,曾於戊申年見之,則近來武弁,皆有文官貌樣,而萬增,獨有武弁氣習矣。興慶曰,朝水剌,尙未進御,日已晏矣。臣等少退以待水剌進御後,與豐原君,同會閤外,更爲入侍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諸臣遂少退。未時,諸臣與豐原君趙顯命,同爲入侍。興慶曰,豐原,自嬪宮,與諸醫診察而來,使之詳達諸症,何如?上曰,進來詳達,可也。顯命進伏曰,今日入診,則神色,比前似愈,自進藥之後,頭疼諸症,亦似減歇。小臣問曰,此藥乃蔘劑也。其利害可以易驗,此藥進服後,有差愈之漸乎?答曰,前日虛乏之氣,似愈,寒熱之氣,則雖不快減,而自進藥之後,亦似少愈,水剌厭進,則一樣爲敎矣。小臣又問曰,腹部堅高之處,何如?答曰,有異平常時腹部,自今日又有腹鳴之聲,爲敎矣。小臣累次强請,令醫女從衣裏按察,則姑無成形之事,而大抵堅高云矣。上曰,頭疼比昨,何如?顯命曰,乍歇乍苦矣。興慶曰,令首醫二人,各陳所見,何如?聖徵曰,今聞豐原君親傳之語,頭疼雖未快減,然諸症之可悶者皆減,且自進藥之後,虛乏之症差愈云,此藥進服五貼,而諸症之向減如是,則蓋不無補益之道矣。上曰,腹部則自數年前,已有堅凝之物耳。應三曰,數年前腹部左邊,已有形顯之物,此實積聚之漸也。聖徵所達加味蘇萸散,雖欲調治脾胃不足之症,而腹部滯氣已多年矣。舍此症候,而泛然用藥不可矣。聖徵曰,臣之淺見,則用藥非難,執症爲難。卽今症候,本來七情受傷,而非自初作塊矣。他症,若無可悶者,則宜以積聚治之,而旣是脾肺經受傷之致,則宜治其本矣。應三曰,若論病源,則雖謂之七情受傷,可也,而卽今最急之症,非腹部而何?治病比如治賊,賊雖在遠,可以先治其在近之賊。醫書所謂急則治表,誠是也。興慶曰,令他醫更陳,何如?上曰,兩首醫所見,如是各異,用藥之道,誠難矣。周慶曰,病有本末,治有先後。卽今症候,大勢似減,而水剌厭進之症,終不快愈,此則脾胃受傷之致也。水剌厭進之症,若至向差,則些少諸症,自至差減。比如君子多,則小人不敢售也。臣意則加味補中湯,最宜於卽今症候矣。德履曰,七情受傷,蓋其心火所祟,而脾胃旣多受傷,則不可專用剋火之劑,而可以責效於補中之劑矣。臣意亦以爲加味補中湯,爲好矣。聖瑞曰,病症雖多,而主之則一症,故必先主症而後,可以議藥。心經受傷,則客火必勝,此皆胃弱之致也。脾胃者,一心之太極,臣意則加味歸脾湯,似好矣。上曰,諸醫所見如是,豐原之意,何如?顯命曰,小臣則專昧藥理,何以知其是非耶?上曰,前用之藥,方有效驗,捨而不用,可惜耳。顯命曰,今二十日,小臣入來藥房,則蘇萸散改易之論始發,而頻數變易,是豈用藥之善規哉?上顧謂興慶曰,卿在藥院,見之矣。此藥二者,何擇焉?興慶曰,加味蘇萸散,恒用之藥也。凡藥無害,則便是有效,而此藥不可謂無效,臣意則加味蘇萸散,似好矣。上曰,蘇萸散亦宜於滯症耶?應三曰,聖徵之言,專以血爲主,而小臣則以爲七情雖或受傷,而氣血無不足之事矣。腹部滯症,亦非血塊,而專是胃傷所祟也。上曰,蘇萸散補中湯材料,入何物乎?藥方文,持來,可也。聖徵從袖中奉進,上親覽曰,見醫書,則寧有不效之藥哉?當初則湯劑,絶不近口,而恒言以爲,予豈服藥求生之人哉?卽今則已服十餘貼湯劑,而今又使之診察,此誠曾所不意也。顯命曰,嬪宮以爲,身病,不欲使人知之,而今不得自由,故强自服藥,而診察爲敎矣。上曰,因積聚而氣弱耶?因氣弱而積聚耶?問于醫官,可也。聖徵曰,脾胃有所夾,而爲積聚爲寒熱矣。上曰,腹部滯氣,因胃弱而然矣。雖欲用藥,不善飮食,而病能向差乎?厭進之症,則予知其心,而每謂强食,則滯氣有加云,無奈何矣。諸醫所見,以滯爲主,則蘇萸散加用似好,而峻劑則迂闊矣。諸醫所見各異,不得不從衆用之耳。加減補中益氣湯五貼,劑入,可也。{{*|出榻敎}}上曰,西關之事,可悶耳。尹淳有上來之意耶?興慶曰,卽今平安監營,異於遞罷之代,而新監司尹淳,尙不上來,當各別催促矣。上曰,其辭疏之語,亦有過者矣。向者金取魯以正二品爲之,而尹淳則以一品爲之,一品外藩,便是外遷,何可辭也?從重推考,不數日內,使之催促辭朝,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以田政事,有所仰達。年分事目,例以就議廟堂爲事,而臣之意見與戶判有不同者。蓋初不落種,毋論豐凶,自是應給之災,而戶判以爲,此乃爲懲懶農,自前豐歲,則無給災之規,終始固執,而揆以事理,終有所不然者。農民雖懶甚,必不故陳其田畓,誠有不得已者存焉,爲民父母,目見其種不入土,而鞭撻徵稅,寧有是哉?此非王者之政也。且若有他災名,則守令,例多推移給災,俾無白地徵稅之弊,而今年則川反、浦落、覆沙外,無他災名,守令之恤民者,亦或以陳畓,移錄於川、浦、沙,而上司必皆點退,將未免冤徵於窮民。臣意則唯當許給其災名,而戶曹另加申飭,令道臣嚴束州縣,使不得濫報虛災,以致實結之多縮,而守令如或有以實爲災者,則嚴加懲勵,爲宜矣。上曰,重臣之意,何如?趙顯命曰,臣亦在外,聞大臣之言矣。雖大豐年,川、浦外,無給災之事,此甚沓沓事也。初不付種者,給災,而守令,雖因是濫雜,不過今年所失而已。若不給初不付種之災,則小小雜頉,勢必盡入於川、浦、落,而川、浦、落則數十年不爲開墾,言其得失,則今年不給之失,尤多矣。臣意亦與大臣同,而旣有主者存焉,使戶判更爲商確,似宜矣。興慶曰,刑判所達,誠切至之論,而猶是利害之言耳。臣之所陳,卽事理之當然者。初不落種之不爲給災,終非正當底道矣。上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如或雨順風調,則川、浦、沙災,猶可無之,而初不落種,毋論豐凶,此是必有之災也。更與戶判詳議,添入事目,可也。{{*|出擧條}}洪尙賓曰,會寧府使禹夏亨,時在平壤地,明川府使柳徽之,與新監司,有相避之事,鍾城府使李普昱,累日催促,尙不辭朝,何以爲之?上曰,會寧府使禹夏亨,明川府使柳徽之,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使之不多日內,辭朝,可也。{{*|出榻敎}}上曰,鍾城,每以年老之人差除,可悶矣。李普昱,似以廉隅,尙不辭朝,而守令堂上,元無撕捱之端,使之催促,不多日內辭朝,可也。興慶曰,會寧府使禹夏亨,方在平壤,明川府使柳徽之,方在慶州矣。伊日差出時,旣有數日內給馬下送之敎,則吏曹宜以在京無故人擬差,使之卽爲下去,而皆以在外之人備擬,未免有不察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咸鏡監司宋成明疏批下後,催促上來事,分付,可也。{{*|出榻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4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未肅拜}}。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病}}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未時,日暈。
○景宗大王忌辰齋戒。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呈辭,執義趙漢緯,持平李性孝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七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同副承旨李潝,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七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金浩,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多有商議之事,而進參堂上,只是二員。除公故、實病、應頉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漢城府判尹宋寅明,吏曹判書尹游,兵曹判書趙尙絅,議政府右參贊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遠命,漢城府右尹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影幀移奉光明殿後,酌獻禮祭文,大提學當爲製進,而大提學時未差出,藝文提學宋寅明,卽爲牌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藝文提學宋寅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祭祭文,不可不趁卽製進,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洪尙賓曰,祝文已爲啓下,而取才日,都監堂上入侍時,當爲下敎,祝文正書,待下敎爲之。
○以戶曹年分啓目,傳于洪景輔曰,旣已下敎于大臣,更爲修正以入事,分付戶曹。
○金浩,以御營bb廳b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各陵內,近來惡虎縱橫,數日前崇陵蓮池邊,山獐噉食,而昨日夜徽陵守護軍家牛隻,噉食於健元陵、徽陵火巢內,六陵近處,村狗噉食,殆無虛日,故巡山守直,亦難放心爲之,事極驚慮,卽送砲手,以爲驅除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之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四十名,定將校率領,今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8月25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未肅拜}}。左承旨李匡輔{{*|病}}。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柳萬重{{*|未肅拜}}。同副承旨洪景輔{{*|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景宗大王忌辰。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八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呈辭,執義趙漢緯,持平李性孝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八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藝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酌獻禮日字已迫,祭文,不可不及時製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取稟。傳曰,動駕在邇,當日開政。
○傳曰,今日政,只出承旨。
○洪景輔啓曰,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病,參判宋眞明未肅拜,參議曺命敎進,左副承旨金浩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吳命瑞病,左副承旨金浩進。
○吏批啓曰,判書尹游病不來,參判宋眞明未肅拜,小臣獨政未安,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柳萬重爲承旨,金錫一爲兵曹正郞。右副承旨柳萬重,同副承旨洪景輔。
○兵批,無政事。
○兵批承旨啓曰,判書不參政,旣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以獻官,方在陵所,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兩勳臣畫像模本入來時,都監堂上,竝率方外畫師,入侍。
○洪尙賓啓曰,兩勳臣畫像,摸本入之,而都監都提調以下,竝率方外畫師,依下敎來待矣。傳曰,來待于宣政殿閤外,待下敎入之。
○又啓曰,今此影幀移奉擧動時,史官二員隨駕,二員守宮,一員當陪從於神輦,而史官不備,無推移之員,兼春秋宗簿正朴㻐,方差武二所試官,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口傳政事,北評事申宅夏。
○洪尙賓,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永禧殿第二室影幀,移奉于光明殿敎是時,出納大祝,前應敎韓顯謩啓下矣。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韓顯謩。
○傳于洪景輔曰,撰進祭文二張,有下敎之事,撰進提學,待開門牌招。
○李匡輔,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九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左議政徐命均家,請受祿牌,則以爲方在呈告中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八月二十五日未時,上御宣政殿,影幀模寫都監都提調以下引見。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取魯、李廷濟、趙正萬,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畫師李{{!|𤦮|⿰王治}}、梁希孟、金翊胄、申瑩、梁箕星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近日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眩氣往來之候,何如?上曰,少愈後一樣矣。興慶曰,湯劑連進,而丸劑亦兼進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宮氣候,何如?上曰,連爲好過矣。興慶曰,聞醫女所傳,則賢嬪宮症候,漸漸向差云,誠幸誠幸。上曰,比數日前,似加愈矣。上顧謂取魯曰,有緊急之事,禮判進來。取魯進伏。上曰,告動駕祭,則當行於明日,而告由祭當行於今夜矣。予雖未詳下敎,而政院亦不稟達,何也?日已晩矣。更卽分付,可也。尙賓曰,獻官及諸執事,方在外待令矣。上曰,注書出去,姑徐告動駕祭,先行告事由祭,而今日受香,卽送擧行事,分付,可也。㝡彦出外分付,更爲入侍。上曰,告事由祭,今夜當設行,而尙不傳香云。此雖由於傳敎未能詳傳之致,而至日晩,不爲稟達,極涉糢糊。當該承旨,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三室同奉一殿,而今此告由祭,獨行於第二室,事體未安矣。至於太廟修理,則雖在一室修理之時,例於各室,俱行告由祭,今亦依此例爲之,而第二室,則酌獻禮,兼行告動駕祭,似好矣。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獨行告由祭於第二室,事體有所未安,上敎儘好矣。取魯曰,永禧殿酌獻禮,前期一日,動駕乎?上曰,大祭則前期一日動駕齋宿,而陵幸祭則其日動駕行禮矣。明日午後動駕,因齋宿行禮可乎?其日曉頭,自此動駕行禮,可乎?於斯二者,何以爲定?興慶曰,此與大祭有異,不必齋宿矣。上曰,十七日出宮,卯時似晩矣。取魯曰,寅時不好,故以卯時爲定耳。上曰,丑寅間艮時,何如?取魯曰,亦不吉耳。上曰,告由祭,今始受香,而祭需無窘速之患耶?取魯曰,受香差晩,雖甚未安,而抑何有未備之慮耶?上曰,卯初爲何時耶?尙賓曰,天猶未明矣。取魯曰,卽今日出爲卯,而初與正,亦有間矣。其日但行酌獻禮,午前必早發,而可及於未時矣。上曰,弘文提學,何故不出耶?有何撕捱之端乎?取魯曰,以徐命珩之疏,有可嫌之端云矣。尙賓曰,聞明間當出云矣。上曰,承旨所達,非矣。親祭祭文,何等重大,而不卽製進,事體未安。承宣,以明朝承牌之意,仰達,何可較其日字而製進乎?承旨推考,藝文提學宋寅明,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告由祭祝文,有些未瑩者矣。語意有若經久,故新模者然,若如此文,則久必輒新乎?句少,故似然耳。取魯曰,只是二句,故然矣。上曰,注書出去,提學卽令牌招事,分付,可也。㝡彦出外分付,更爲入侍。上曰,李{{!|𤦮|⿰王治}}、金翊胄,年各幾何?{{!|𤦮|⿰王治}}曰,臣年五十九。翊胄曰,臣年五十二矣。興慶曰,翊胄不用眼鏡矣。上曰,着眼鏡,則能詳明乎?興慶曰,然矣。上曰,龍衮赤衿,在外之人,必不能詳觀矣。能知其設采之法乎?取魯曰,金翊胄、梁希孟,必能知之矣。上曰,問之,可也。翊胄曰,臣嘗略知之矣。上曰,畫師先退,可也。諸畫師遂退出。上曰,今日來者,皆一代之善畫也,必不生疎於設采之法矣。取魯曰,聞李瑜之言,則翊胄爲人,似是疎闊,而今見其人,有異所聞矣。上曰,李{{!|𤦮|⿰王治}}、金翊胄,必是將來得名之畫,而取其卽今精熟者,則無如李{{!|𤦮|⿰王治}},取其將來名盛者,則無如金翊胄矣。廷濟曰,李{{!|𤦮|⿰王治}}畫法,誠亦鮮儔,而金翊胄,則超人一級地矣。上曰,夙宵所憂者,唯恐無畫師,而彼二人者在,可謂應時矣。於斯二者,孰取乎?取萬全之道,則李{{!|𤦮|⿰王治}}爲勝,取設采之法,則翊胄爲勝矣。上曰,取其生氣,則可用翊胄,取其萬全,則可用李{{!|𤦮|⿰王治}},而先令渠輩退出者,意有在焉。不欲判斷於渠輩在時耳。興慶曰,尹德熙畫法,聞甚生疎矣。上曰,大臣之意,則李{{!|𤦮|⿰王治}}、金翊胄二者,何擇焉?興慶曰,取活動之法,則無如翊胄,而萬全無疑,則莫如李{{!|𤦮|⿰王治}}矣。上曰,以今取才觀之,則李{{!|𤦮|⿰王治}}爲勝,而金翊胄活動之畫,捨而不用,豈不可惜?取魯曰,模寫之期,猶有二日,更爲審思取定,無妨矣。上曰,詳審爲之,可也。取魯曰,正本模寫之日,當定執筆、同參,而權着紗帽,使之入侍,有欠激勵之矣。李{{!|𤦮|⿰王治}}、金翊胄,令該曹爲先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上曰,卿等更思之,觀今取才,李{{!|𤦮|⿰王治}}勝矣。待光明殿正本模寫時,當定執筆及同參,而梁箕星、張得萬、梁希孟三人,定以隨從,可也。{{*|出榻敎}}興慶曰,李{{!|𤦮|⿰王治}}、金翊胄二者,若難取舍,則依尹商翊例爲之,何如?上曰,此則重大矣。李{{!|𤦮|⿰王治}}、金翊胄二人,則自今日使之齋宿都監,可也。取魯曰,翊胄新自遠途,撼頓而來,姑使之任自出入,似好矣。上曰,然則雖不爲齋宿於都監,而使不得往來於不潔之處,可也。上顧謂廷濟曰,戶曹,方製新衣以給耶?廷濟曰,然矣。上曰,兩勳臣畫像,皆卽還去本家耶?取魯曰,旣有下敎,故本家子孫,皆持去矣。廷濟曰,年分事目,早爲成出然後,方有擧行之事,故纔已書入,而聞大臣以爲,初不付種者,當爲給災云。臣亦豈無恤民之心,而蓋初不付種,自前元無無故給災之規,爲懲懶農之故也。臣嘗考之前例,則十年之內,唯癸丑年給災者,蓋緣辛壬大殺之年,民多流亡故也。其前則唯丁酉、戊戌兩年給災,而蓋以饑饉癘疫之孔慘故也。今年則前年旣稍豐,可無種糧乏絶之患,且四月雖少旱,其後雨水適中,豈有初不付種者哉?朝家及大臣之意,必欲給災,則臣豈不奉承,而第無名之災,何可給之乎?興慶曰,戶判無名之語,誠不可曉矣。旱田,則一年再耕之地,故不爲給災,而今年一耕之地,固當給災耳。上曰,重臣之意,何如?取魯曰,初不付種,以外面論之,則固是應給之災,而自古不爲擧論者,蓋慮懶農之弊也。此則戶判之言,誠是矣。上曰,戶判之意,蓋非爲取斂也。其無名之語,特慮其常多懶農之患耳。依初定事目爲之,可也。取魯曰,頃有神輦侍衛備定之敎,故臣取考宗廟移奉例,今以各殿別監,已定二十名矣。上曰,神輦擔舁軍,神門內則使別監爲之,殿庭月臺則使忠贊衛爲之,似好矣。上曰,本殿紅索不足,第二室移奉時所用紅索,仍置光明殿,而還安時,又用,似好矣。取魯曰,以此曾已分付矣。其日臨模時,則當以翼善冠、衮龍袍,奉審,而望殿禮時,則以冕服爲之,似宜矣。上曰,前例有是否?取魯曰,有之。望殿禮,則以冕服爲之矣。上曰,似以冕服爲之矣。廷濟曰,都監假水工,例以各司奴婢定送矣。今則自刑曹草記,以戶曹役人分定,而本曹役人,實無暇隙,且非應行之事,依前例以各司奴婢定送之意,敢達。上曰,秋曹草記,旣涉煩碎,草記則勿施,秋曹當該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再明日,永禧殿告動駕祭,當以酌獻禮親行矣。第二室祝文,令提學別爲撰進,可也。{{*|出榻敎}}。上曰,都監堂上,似多有擧行之事,先爲退出,可也。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6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坐直}}。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洪景輔{{*|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直}}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莊烈王后忌辰。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九度呈辭到院,而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金浩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呈辭,執義趙漢緯,持平李性孝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來言,二嚴結陣仍爲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始炯啓曰,影幀移奉時,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當以神輦侍衛進去,大駕詣永禧殿,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副承旨進去。
○洪尙賓啓曰,明日永禧殿擧動時,兩司當以侍臣進參,而憲府,他無推移之員,諫院,則只有獻納李道謙,正言任{{!|𪼛|⿰王集}},而時未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李道謙,正言任{{!|𪼛|⿰王集}}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九度呈辭,傳于金始炯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藝文提學宋寅明,承牌入來矣。傳曰,引見。
○傳于洪尙賓曰,兵曹判書都監堂上一員,藝文提學入侍時,同爲入侍。
○金始炯啓曰,今日諸承旨當爲齋宿,而右副承旨柳萬重,自陵所入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柳萬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始炯曰,只推,更爲牌招。
○金浩啓曰,明日擧動時,侍衛別班列,永禧殿大門內外庭,極其狹窄,勢難容接,侍衛中不緊人員,依例落後於作門外事,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獻納李道謙,正言任{{!|𪼛|⿰王集}},旣有只推之命,明日待開門,竝卽牌招,以爲侍臣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方外畫師李{{!|𤦮|⿰王治}}、金翊胄,竝付軍職事,下敎矣。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卽爲口傳付軍職事,分付。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勇李{{!|𤦮|⿰王治}}、金翊胄。
○以金{{!|𪷦|⿰氵運}}爲守宮假注書。
○金浩,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內乘金浚,今二十三日政,移拜會寧府使,明日永禧殿擧動時,輦差備,不可不備員,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兼內乘閔思淵。
○金始炯,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永禧殿親臨酌獻禮時,諸執事當以侍從塡差,而除公故外,實無推移之路。曾經侍從無職名人,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以爲塡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任珽、李顯望、南泰良、尹得徵、宋敎明、李碩臣、李命坤、朴弼均。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影幀移奉擧動時,大駕各差備都事九員,影幀神輦導駕左右考喧,本府入直一員,武科庭試初試一二所禁亂官各一員,當以十六員分差,而以都事十員,勢難推移備數,都事六員,依例令該曹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四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九月初九日,與東營入直十三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九月十月兩朔,應立左部中司屬全光左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九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四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逢點整齊,來九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浩曰,建禮門內則左右已設布城,而門外則不設矣。自興明門,至建禮門外,一體設布城事,分付。
○八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藝文提學宋寅明引見。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同爲入侍。寅明進伏曰,日氣頗涼,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眩氣往來之候,何如?上曰,少愈後,連爲一樣矣。寅明曰,賢嬪宮症候諸節,差減云乎?上曰,頭疼少愈耳。昨日,以告動駕祭兼行酌獻禮祝文,別爲撰進之意下敎,而觀此祝文,則只是第一室第三室祝文矣。第二室祝文,亦別爲撰進,添入告動駕之意,可也,而光明殿祝文,有些朦朧者矣。寅明曰,昨在玉堂,忙急製進,未及更承下敎矣。今此各室祝文,各爲製進乎?上曰,第一室第三室祝文,昨已撰進,不必更製,第二室祝文,當別爲撰進,而告動駕兼行酌獻禮之意,添入,可也。寅明曰,只於永禧殿祝文,當入告動駕之意矣。上曰,旣於永禧殿祝文,有告事由之意,則何必架疊於光明殿祝文乎?此則闕之,可也。句語中亟謀改模,改以敬將改模,移奉西闕,改以今奉西闕,似好矣。至若毛髮或爽,是用爲懼等語,何如耶?寅明曰,此乃先儒程子之語,故用之,而蓋下語甚難矣。上曰,漫漶之語,或不無未安者耶?寅明曰,漫漶二字,屬之綃本,則猶勝,而欲言其改模之由,故下語大抵甚難矣。上曰,夙夜祗懼之意,則當入,而毛髮或爽之語,似涉太露,闕之,可也。寅明曰,祝文製進,方已時急矣。臣請退出。上曰,唯。尙賓曰,都監堂上,今將入侍,臣亦退,同爲入侍,何如?上曰,都監堂上一員,及兵曹判書同爲入侍事,分付,可也。{{*|出榻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八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都監堂上金取魯,兵曹判書趙尙絅引見。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同爲入侍。上曰,永禧殿及光明殿排設,使誰爲之?取魯曰,永禧殿則與中使及陪祭臣爲之,而光明殿則今以擧動節目照管之故,姑未及進去矣。上曰,明日模寫時,予當奉審,而西邊溫突,不瑕狹窄耶?取魯曰,小臣以看審功臣畫像模寫之故,未及照察矣。上曰,東邊溫突,似不狹窄,而明日臨模,再明始可上綃矣。取魯曰,此與功臣畫像模寫,節次有異。功臣畫像,以油紙模寫,而此則以竹淸紙模寫矣。上曰,竹淸紙長廣,似不及於油紙矣。取魯曰,連幅用之,則似好耳。上曰,模寫則不難,而設采必難,自可遲延累日矣。取魯曰,雖遲,不過三日矣。上曰,設采後,予當奉審,而似過三日耳。取魯曰,粧幀所入采段,雖以紋段用之,而物象紋,則似不可用矣。上曰,取二件,看品定之,可也。後禙當以熟綃爲之,而匠人,擇定何如人耶?取魯曰,以老匠,擇定三人矣。上曰,中原褙貼,則用以爛糊。今亦用爛糊耶?取魯曰,所用之糊,已令取爛矣。上曰,若用糊硬之氣,則不可用之,各別申飭,可也。取魯曰,曾已申飭,而渠輩亦以爲無此慮耳。上曰,百官陪祭時,內庭,不爲狹窄耶?取魯曰,只令二品以上,立於內庭,則似不狹矣。上曰,黑長櫃,以何木造成耶?取魯曰,以柏木或松板爲之,而自設都監之前,已爲申飭矣。上曰,國家之事,雖有申飭,多不如閭閻間事矣。取魯曰,前後聖敎,以至重至大之事,或慮有未盡者,故臣亦各別申飭,而近來都監漸不如古矣。上曰,影幀,還安于永禧殿時,各室,當行酌獻禮,而光明殿,旣當有告由祭,則本殿各室,亦以還安之意,當行告由祭矣,以此擧行,可也。{{*|出擧條}}取魯曰,日昨入侍時,畫師,使不得往來於不潔之處,旣承下敎,故各別申飭,則李{{!|𤦮|⿰王治}}、金翊胄,食後輒皆來會都監,而聞李{{!|𤦮|⿰王治}},在家齋沐,翊胄則食前或出他云矣。上曰,此亦渠疎狂本態耶?取魯曰,以謹愼之道言之,則李{{!|𤦮|⿰王治}}爲勝矣。上曰,取其名,則翊胄爲第一矣。取魯曰,再次奉審,自至日晩,明日當趁早動駕,而其日擧行等事,各別申飭,俾無稽緩之患然後,可以及時矣。上曰,然矣。自此詣永禧殿時,則當速進而奉神輦,詣光明殿時,則不可疾行矣。取魯曰,必當如是,故有餘時然後,方可周旋矣。上曰,兵判進來。尙絅進伏。上曰,慶德宮巡邏,雖在常時,當爲申飭,而影幀奉安之後,則尤爲自別,分付各軍門及左右捕廳,使之各別申飭,而亦爲時時別巡,可也。{{*|出擧條}}上曰,扈衛之事,則或似無之耶?取魯曰,軍兵扈衛之事,似當無之,而若一夜經宿,則自軍門,有扈衛之事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7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坐直}}。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洪景輔{{*|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直}}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直}}。
○上在慶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駕詣永禧殿,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酌獻禮罷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影幀移奉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酌獻禮罷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柳萬重啓曰,小臣,以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右承旨洪尙賓曰,模寫後,親爲入侍奉安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旣已奉安之後,則奉安祭,豈可少緩?然矣gg然而g,予則因服衮冕,權次殿庭少次,而gg則g諸承旨宜待帳外,侍衛宜立建禮門外,祭畢後退去而,徑先退去,只稟不緊之達,極涉稽緩,諸承旨竝推考。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廷濟爲尙衣提調。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興化門正門,及左右夾門,依例令守宮內官,及衛將,次知開閉事,節目啓下矣。今則大駕留宿,依時御所例,令政院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高峯斥候通路伏兵,令該營定送,晝則擧旗,夜則擧火,爲准矣。今亦依此例,令御營廳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賀李光佐,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聯名箚曰,伏以我殿下,今日親奉聖祖影幀,移安于法宮,臣等俱以病餘,作力蹶起,相率瞻望於道周,以少抒犬馬之忱誠,今方會坐於道傍閭巷,以待回鑾矣,卽者伏聞因模寫稍遲,有留宿慶德宮之命。此出於聖上祗敬嚴。{{*|以下缺}}
○八月二十七日卯時,永禧殿影幀移安擧動時,都承旨金始炯,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柳萬重,同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兪彦國、黃㝡彦,事變假注書李昌誼,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入侍。上具遠遊冠、絳紗袍,出自仁政門,率百官祗詣永禧殿,具冕服行坐殿禮訖,入幄次。少頃,奏正時已及,上出幄次。承旨金浩曰,內庭排設及班行未及整齊,而徑先奏時矣。上曰,正時已及,而內政排設稽緩,是可寒心。奏時者何咎乎?少頃,告排設及班行已爲整齊,上遂入內庭,立版位。上四拜訖,由阼階入第一室尊所。洪景輔奉爵,將酌酒,上曰,盃中有瑕,似是燭淚耶?景輔以巾洗之曰,非燭淚矣。上曰,銀色有瑕矣。上遂入殿內,行酌獻禮。大祝,卽兪健基也。禮訖,又詣第二室尊所,行酌獻禮如初,大祝,卽韓億增也。禮訖,又詣第三室尊所,行酌獻禮如初,大祝,卽李碩臣也。讀祝至淸酌庶羞,式陳明薦之句,式陳二字,誤以祗薦讀之,卽改讀。禮訖,上出殿庭,循階上,步至後殿看審後,出左狹門,將入幄次,下敎曰,第三室大祝李碩臣,讀祝時,多有錯讀處,事極駭然。令金吾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親祭大祝,以曾經玉堂之人差出事,曾已申飭,而今此酌獻禮大祝,兪健基一人外,韓億增、李碩臣,苟然差定,事體未安,吏曹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入幄次,少頃,將詣殿內奉審,下敎曰,今日擧動,實是曠世罕有之盛擧也。君父,陪聖祖影幀,率百官動駕,則爲臣子者,所當駿奔之不暇,而東西班行,甚爲稀疎,不成貌樣。古人云,不可使聞於隣國,而此則不可使觀於都下也。文臣之不參人員,受由未滿限者外,毋論實職、軍銜,堂上、堂下,在鄕不來者,則令金吾處之。{{*|後以罷職改付標}}在京不參者,則先罷後拿,竝待還安後照律,而其中七十以上老病人員,勿爲擧論,二品以上,則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入殿內,奉審影幀,自第一室至三室訖,令大祝李宗白、韓顯謩,奉撤第二室影幀,祗安于黑長櫃,遂以黑櫃,奉安于神輿。上曰,影幀奉安床褥,以舊件進排,事體未安,都監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神輿自殿內至階上,使忠贊衛奉舁,自階至神門,則使別監奉舁,自神門外,則使護輦隊,奉舁,可也。遂奉神輿出神門外,將改奉於神輦,神輦前面窓檻貼鐵破落。上曰,都監工役,類多如是矣。尙方提調,從重推考,可也。遂奉安影幀于神輦。上曰,神輦,神轝造成時,前後面,俱令開閉事,曾已下敎,而今者,不開後面,影幀奉安之時,致有失儀之擧,事體所在,不可置之,尙方提調,罷職,監造官,令金吾拿處,可也。{{*|出擧條}}金始炯曰,臣見執事記,以李碩臣爲第二室大祝,以韓億增爲第三室大祝,而及其讀祝也,韓億增、李碩臣,易次誤入矣。上曰,易次誤入,殊涉矇然。李碩臣、韓億增,竝令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今番勳臣畫像模寫時,各家子孫,亦皆自鄕來會云,而聖祖御容移奉之時,宗班,多有不參者。此則予當自反處,而不可無警責之道,宗府提調,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遂奉神輦,隨駕而行。上,於路次下敎曰,駕前侍衛連接前進事,纔已申飭,而今見班行間闊,且侍衛馬後傔率,不得多帶之意,曾有分付,而所見,殊甚雜沓,良可駭然。使之只帶一人,餘皆屛去,兵曹當該郞廳,亦有不能檢飭之失,推考,可也。{{*|出擧條}}上至慶德宮,入敦化門,神輦先已遠進。上命注書下敎曰,神輦升降輿時,予欲親自奉審,以此意,言于神輦侍衛,入建禮門後,使之勿爲速進,可也。黃㝡彦,奉敎馳傳。上至建禮門,陪神輦,至光明殿,奉安。上曰,神輦侍衛差備,加有之則好矣。金取魯曰,三人誠甚苟簡矣。金興慶曰,以內寺二人加定爲宜矣。上曰,神輦侍衛雲劍差備,不帶雲劍,而以常時所佩環刀侍衛,此必是兵曹,不爲先稟出給之致,事體極涉未安。兵曹當該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入幄次,少頃,行展謁禮於版位上,又行酌獻禮訖,將入幄次,上曰,影幀奉安後,則事體自別,不宜張傘於殿庭,而陽傘差備,率爾張傘,極爲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未時,上改翼善冠、衮龍袍,御光明殿,都監堂上以下,及近侍諸臣,皆以黑團領入侍。上曰,尹德熙、李{{!|𤦮|⿰王治}}、金翊胄,皆入來,可也。三人,皆進伏。上曰,卽今當以竹淸紙,出草,金翊胄,使之執筆,可也。此是至重至大之事,專委於汝,汝須專心致志,少勿放過。若能盡誠善模,則自有賞典,放心少忽,則亦當有罰,愼之愼之。今日庶幾盡出草本乎?翊胄曰,日已晏矣,恐未及爲之矣。上曰,似然矣。模寫未畢,則今日不得還宮矣。上曰,元本,盡展於床上,然後可以模寫耶?畫師曰,當展盡而模之矣。上入東邊溫突,親審綃本而出。上指影幀衮衣采紋曰,外則藍色,中則草綠,又似雲文,此何故也?李{{!|𤦮|⿰王治}}曰,藍色,卽龍衮之內工,草綠,卽他衣服也。金取魯曰,靴子色,何如是白也?上曰,似是粉紅,色渝而然也。上曰,今乃詳細奉審,則肌色,乃是桃花色也。李{{!|𤦮|⿰王治}}等曰,果然矣。上曰,今日日氣明朗,肌色詳細見得,極可幸也。李{{!|𤦮|⿰王治}}曰,山根之上,微有文矣。上親自奉審曰,善觀矣。其上,果有文,此則似難模寫,竹淸紙,能照澈耶?李{{!|𤦮|⿰王治}}曰,雖不照見,旣已目見,當斟酌爲之矣。翊胄曰,臣則不能詳見,而非照於竹淸紙之文也。尹德熙曰,此乃山根分介之文也。雖未知其才之如何,而李{{!|𤦮|⿰王治}}斟酌之言,極爲非矣。翊胄曰,此何等重大事耶?必詳細見得然後,可以爲之,而此非斟酌之事矣。上指五峯山屛風曰,此何時所畫耶?其峯巒,奇哉奇哉。取魯曰,是誠名畫矣。上遂命撤影幀,奉置牀上,展竹淸紙於影幀上,使翊胄來模山根之文。翊胄進來奉審曰,臣不能見得矣。上曰,翊胄怯矣。古者,東陽尉善書,而不能書國家題主,蓋與此同矣。趙正萬進來奉審曰,以臣老眼,猶能熹微見得矣。取魯曰,老臣之來見,儘可笑也。上曰,其意可貴也。上更令翊胄來審,翊胄曰,小臣則終不能見得矣。翊胄,汗出流面,上曰,此非日熱流汗,乃是怯汗矣。金興慶曰,此誠至重至大之事,而聖上方親臨奉審,天威咫尺之地,亦安能無怯乎?上曰,日已晏矣,今日決難畢模奉審耳。以經宿之意,分付兵曹,可也。李廷濟曰,空闕經宿,有所不可,必欲親自奉審,則亦非委任都監之意也。上曰,幾百年後,有此盛擧耶?親自奉審,情禮固然,而非委任之言,極爲非矣。戶判,儘有固執耳。上更令翊胄,執筆移模,翊胄,遂模出其文。上見其所模曰,大異元本,翊胄,誠有怯矣,使之少退休息,鎭心以來,可也。上見影幀綃上所題書曰,此非寫字官書,而似是御筆矣。金取魯曰,臣亦嘗見御筆,此則似非御筆矣。上令翊胄,更來模之。翊胄曰,豈不如李{{!|𤦮|⿰王治}}、張得萬之眼乎?然而終不能見得,臣何敢爲之乎?上曰,龍鬚則能見得乎?翊胄曰,此則能見得矣。上曰,予當入於小次,汝須可模則模之,如其不能,則初不模之,於斯二者,詳量決言,可也。翊胄曰,山根之文,初不見得。不能見得,而何敢爲之耶?以見得之人,使之執筆,爲宜矣。上曰,然則何必强其所不能乎?卽今則李{{!|𤦮|⿰王治}}旣見其文,使此人執筆,可也。金翊胄之不見其文,誠是異事。其才豈不可惜哉?上曰,執筆模寫時,綃本,不瑕有傷於畫師所帶角帶耶?金興慶曰,解其角帶,帶以絲帶,爲宜矣。上曰,忠贊衛,旣帶絲帶,畫師之以絲帶臨模,亦可也。上曰,今日不得畢模,明日又當臨模,而影幀,不可數數捲撤,今日則姑爲奉安於黑長櫃,可也。取魯曰,上敎誠當矣。上曰,夕後奉安時,使誰爲之耶?興慶曰,又使大祝奉安,爲宜矣。上今旣未及奉審,出草,不得不經宿此所耳。興慶曰,久廢空闕,聖駕經宿,有所未安矣。上曰,是誠過慮耳。御容,旣不得畢模,而不待奉審,徑先還宮,人事情理,不當如是,雖以閭閻士庶言之,其祖先畫像,奉置外處,獨自還家,是豈情禮也哉?今日留宿之意,分付兵曹,可也。{{*|出榻敎}}上曰,御容模寫未訖之前,諸畫師當爲直宿於此。癸巳年前例,則與中使,同爲入宿。今亦依此例,令諸畫師,竝爲直宿於闕內公廨,可也。{{*|出榻敎}}上曰,都監直宿,亦有前例耶?取魯曰,郞廳及監造官,使之直宿,似宜矣。上曰,都監堂上一員,郞廳一員,監造官一員,使之直宿,可也。{{*|出榻敎}}上曰,今日陪從百官,則退守本司事,分付,可也。{{*|出榻敎}}取魯曰,影幀還安後神輦神輿,當留置於永禧殿,而本殿月廊外,無他藏置處,今聞殿官之言,月廊狹低,似難容置云。然則不可不急造藏置之所矣。令戶曹眼同殿官,更爲看審月廊,酌量形勢,果難容置,則卽速造屋藏置事,分付,何如?上曰,分付戶曹,使之看審,稟處,可也。{{*|出擧條}}取魯曰,尙衣院,多有擧行之事,尙衣提調罷職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上曰,粧幀所用采段,已令措備耶?使郞廳持來,可也。趙迪命奉進,上親覽曰,此紅段,乃是袱次耶?取魯曰,然。上曰,藍段則,此六花紋中,擇用,可也。上遂入寢殿。申時,諸承旨,及兵曹判書趙尙絅,請對入侍。都承旨金始炯進伏曰,今日模寫未訖,以殿下孝思,必欲經宿奉審,臣等雖不敢言,而但令出倉卒,事多窘急,且久廢之突,雖一時點火,必有湫濕之慮,臣等不任憂慮之忱。玆敢相率齊籲,伏乞聖明,亟回聖駕。上曰,已諭于都提調矣。今日若畢模,則欲奉審以歸,而不待出草,徑先還宮,情禮終有所未安,故因爲留宿,而一夜經宿,有何關慮?卿等勿爲煩達。始炯曰,聖上必欲經宿,則此處,便同行殿矣。侍衛諸臣,及軍兵,皆當侍衛於闕內,以此分付,何如?上曰,訓局前後廳軍兵,竝爲扈衛於宮墻,訓局馬兵百名,別將領率,結陣於慶德宮南墻外,禁軍等,着戰笠、戰服,仍爲結陣於景福宮洞口,侍衛諸臣直宿,依宗廟社稷經宿擧動例,擧行,可也。{{*|出榻敎}}上曰,俄者未及言之矣。影幀旣奉於光明殿,則諸臣之自殿庭往來,有所未安,今後則自東夾門,出入往來,可也。始炯曰,政院與寢殿稍遠,臣等直宿於尙衣院,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上曰,注書出至光明殿,問模寫今至何境,而勿爲煩問於畫師,問于都監堂上以來,可也。黃㝡彦,至光明殿,問于李廷濟,卽爲入告曰,龍顔則盡模,而方模衮衣胸背矣。始炯曰,明日宗廟修理時,右議政爲本署都提調,趙尙絅爲本署提調,而皆在此所,何以爲之耶?上曰,提調趙尙絅,與戶、工曹堂上,合坐始役後,尙絅則卽還侍衛,可也。{{*|出榻敎}}上曰,明日午前,難保其出草,未知回鑾,的在明日何時也?興慶曰,模寫出草後,自上親臨奉審,其時只令都監堂上及該房承旨入侍乎?上曰,承旨則只令該房承旨入侍,可也。上曰,今幾日暮矣。模寫,必將姑停,影幀,何時當奉安,而欲爲奉安於黑長櫃耶?注書出去,問之,可也。㝡彦,至光明殿問之,入告曰,日暮故,方欲停止,而將以黑長櫃,奉安矣。上曰,大內巡檢等事,各別申飭於兵曹、都摠府入直郞廳,而都摠府巡檢牌,一部持來,以爲巡檢,可也。{{*|出榻敎}}上曰,大王大妃殿經宿問安,左承旨進去。{{*|出榻敎}}上曰禁、御兩營,因爲留陣於移陣處,可也,{{*|出榻敎}}上曰,人主動駕,移奉影幀,何等重大,而東西班行,甚爲稀疎,而至於西班,尤不成貌樣,極爲駭然。影幀陪往時,各別申飭,可也。{{*|出榻敎}}始炯曰,今此擧動,不參人員,有拿處之命,而其中老病者,可以參恕,雖少,如有實病,則亦當有分揀之道矣。上曰,老病及實病者,則勿爲擧論耳。金浩曰,宗臣之不參,尤爲駭然,亦一體罷職,何如?上曰,宗簿提調,旣已罷職,則警責之意,在其中矣。上曰,受由過限者,勿論實職、軍銜,曾有這這申飭之令,更令吏、兵曹,一一査出,依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第二室第三室大祝,易次換入,誠可怪耳。金浩曰,聞大祝之不得以玉堂備差者,蓋緣玉堂之曾經或時任者,適皆在外,吏曹末由變通,故如是耳。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8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洪景輔{{*|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慶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流星出奎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大殿,政院、玉堂、藥房,口傳朝問安。答曰,知道。
○辭殿禮罷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始炯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御營大將趙顯命,方在陣上,兵曹參判李德壽,方以守宮入直,還宮後,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沈判府事進去。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兩司當爲進參,諫院,城上所牌招言送,憲府,則或在外,或試所進,或未署經,無城上所,大司憲鄭錫五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若有等畫之人,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騎芻比較。
○洪尙賓啓曰,明日仁政殿文科殿試時,香室,移接於尙瑞院、春秋館,減省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始炯曰,大臣、禮判及禮房承旨,來詣閤門外。
○傳于金浩曰,軍兵等,昨已扈衛經宿,今又犯夜,南大門、東大門,姑爲留門,軍兵出去後,閉門之意,分付兵曹。
○傳于金始炯曰,禮房承旨,詣閤外。
○傳于洪尙賓曰,辭殿禮過行後,當變服還宮,以此分付。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來九月初一日,日食。親臨救食節目,今纔磨鍊,而本曹,元無可據謄錄。故依禮曹儀註及親臨陳賀時例,參考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二十九日式年武科殿試,當爲設行,而庭試武科初試,今方設場。在前如此之時,有初試停止之例矣。今亦殿試出場間,姑爲停止事,分付試所,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來九月朔祿俸,令倉官輸送則以爲,前後重違恩命,不得不冒承,而今又有令倉官輸送之命,不勝感隕之至,第於公體私義,萬萬惶悚,不敢祗受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恩賜直赴殿試人等,竝許赴於今此式年文科殿試事,啓下矣。卽接四館所所報,則戊申三月,節製居首,直赴殿試人進士李匡贊身病,不得赴今番殿試云。依前例許赴於設科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前後直赴殿試捧承傳人金鼎益等,四十二人,隨其錄名,依例許赴於明日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日大駕,慶德宮經夜,擧動時,城內外斥候伏兵,御營廳擔當擧行事,自兵曹草記啓下,而擧行條件,日暮後來到陣中,卽其時派定將校軍卒,一邊發送信地,一邊擧行形止,單子入啓矣。二更量,彰義門三巨里牌將金嗣鼎,碌磻峴牌將卞琰,西小門外三巨里牌將崔嚴等回告內,城門已閉,不得出往云。雖緣日勢已暮,不及門限之致,而跡涉稽緩,事極驚駭。各其牌將等,爲先從重決棍,當此動駕經宿之時,非常之備,不宜若是疎虞。彰義門、敦義門城上三處,更爲加送,以爲候望之地,而當初不善擧行之責,臣實難免,惶恐待罪之地,敢啓。傳曰,事勢固然,勿爲決棍,勿待罪。
○八月二十八日卯時,上以翼善冠、衮龍袍,自寢殿至光明殿,諸承旨、史官、都監堂上,及諸畫師,竝入侍。上曰,模寫姑未始之耶?日已明矣。使之更模,可也。金取魯曰,李{{!|𤦮|⿰王治}}眼昏,每用眼鏡,而猶不能明,龍身以下,則使眼明者,模之,何如?上曰,龍衮及褥席,使眼明者模之無害矣。上親審所模曰,雖以油紙模出,未易如此矣。取魯曰,昨日,人皆見之,以爲恰似云矣。金興慶曰,金翊胄之不見其文,似若有數存焉耳。上曰,此如東陽尉,不能題主矣。取魯曰,影幀之今始移模,似已晩矣。趙迪命曰,此亦有待而然耶?臣聞李權中之言,則完南畫像,曾於古乙卯八月卄四日,移模云,而迺者歲月,適與相符。以此觀之,則斯亦有時而然矣。上曰,亦一異事也。上問畫師曰,耳郭何以模之耶?李{{!|𤦮|⿰王治}}曰,奉安後,當瞻望而模之。移模之法,大抵然矣。上曰,今此影幀模寫儀注,當謄置都監,而別爲一件,置之本殿,可也。上指影所題書,曰若考《政院日記》,則此筆,可以憑知耶?姑不能的知,不敢明言,而今此模寫,乃是曠世之盛擧也。模寫畢後,予雖拙筆,欲題影幀矣。取魯曰,御筆題之,似好矣。上曰,戶判爲尙衣提調,或於都監,無掣肘之事耶?興慶曰,有何掣肘之事乎?上曰,禮判進來。取魯進伏。上曰,李{{!|𤦮|⿰王治}}則今旣執筆,將來自有賞典,而金翊胄,以如許才,終不得用,寧不可惜?模寫畢後,亦當有勸一世之道,取考李徵、李明昱例爲之似好耳。取魯曰,上敎誠然,當考前例爲之矣。上遂入寢殿。辰時,都提調以下引見,金興慶、金取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久廢宮殿,寢睡諸節,不瑕齟齬乎?上曰,不然矣。百年之後,陪宿眞殿於一闕之內,感慕罙切耳。興慶曰,昡氣不瑕添加乎?上曰,補中益氣湯,至再昨連服,而昨今則姑無往來之氣,故不爲進御矣。興慶曰,勞動之餘,水剌諸節,不瑕減損乎?上曰,一樣矣。昨今日氣,如是和溫,爲都監,誠可幸也。取魯曰,日氣若或陰曀寒涼,則模寫之際,亦不得專心致志,而連日淸朗,又復和溫,誠爲可幸。上曰,金翊胄之不見山根之文,極可怪也。興慶曰,此亦有數存焉耶?上曰,夫子,罕言命。不必言數,而予使李{{!|𤦮|⿰王治}}執筆者,無乃過於操縱耶?李{{!|𤦮|⿰王治}}則事訖後,當有賞典,而金翊胄,亦當有激勸之道。圖畫署,今亦有之耶?取魯曰,李徵,嘗爲兼敎授。今欲爲別處分,則金翊胄,亦使之兼敎授無妨矣。上曰,還宮時服色,何以爲之耶?取魯曰,臣亦待畢模,欲爲稟定,而今日,旣已經宿,則奉審後,直爲還宮,有所未安。陵幸時,則經宿後,例有辭陵祭,今日奉審還宮時,似當有辭殿禮矣。上曰,所達誠是。還宮時,建禮門外,行辭殿禮,可也。{{*|出榻敎}}上曰,宜寧縣監趙榮祏終不上來,事極駭然。興慶曰,方有實病云矣。上曰,雖駄病上來,何敢乃爾?令金吾拿處,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都監,入接於尙衣院及東所事,頃已節目啓下,而昨日政院,徑先稟達,入宿於尙衣院,殊涉未安。諸承旨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吏曹判書尹游,昨夜入宿於東所。雖與都監郞廳同宿云,而都監堂上趙正萬,旣失尙衣院,欲爲入宿於東所,自都監送言,而尹游,不肯移去,致令堂上,往接他處,事體殊極未安。吏曹判書尹游,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9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坐}}。左承旨李匡輔{{*|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洪景輔{{*|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會寧府使金浚,長興縣監李培源,森森坡萬戶劉爕。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提調宋寅明,右承旨洪尙賓,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陪奉眞殿,經宿空闕,連日勞動,犯夜還宮,不瑕有傷損之節?前劑入湯劑,已盡於再昨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症候諸節,漸有差減之勢乎?加減補中益氣湯五貼,亦盡於再昨。今日更令醫女入診,議定繼進之劑宜當。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賢嬪宮氣候,已諭矣。
○洪尙賓啓曰,右副承旨柳萬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今下弓矢,會寧府使金浚,森森坡萬戶劉爕處,給送。
○洪尙賓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病不來,參判宋眞明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命官判中樞府事申思喆,進去。
○洪景輔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曺命敎,以親病,陳疏入啓。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未卽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自北京回還漂海人,巨濟居金必先等十三名,縣次替送,昨始上來,故使本司郞廳,詳細問情後,所供辭緣,別單書入,以備睿覽,而今無留置更問之事,分付所經各道,使之給馬饋食,還送本土。此人等,漂泊異國,萬死生還,各別顧恤之意,分付本道,而其所負統營錢數,旣不多,特爲蕩減,亦似無妨,以此知委統制使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影幀草本,今方上綃移模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晉州牧使金遇喆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金遇喆,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全光監司、統制使狀啓刑曹粘目,法聖前僉使洪榏,泗川前縣監呂必善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呂必善,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洪榏,下去平安道寧邊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宜寧縣監趙榮祏拿處事,傳旨啓下矣。趙榮祏,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遣gg例g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分授惠化門北邊體城頹毁處,今已畢築,而女墻則仍爲始役矣。體城旣已完築,把守軍,依例撤罷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十一月十二月當,海西一番二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十一月、十二月兩朔應立左部右司屬全光左道五哨軍兵,十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一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前正言黃尙光,本廳軍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金浩,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頹毁處,改築事,曾已啓下矣。今月二十四日畢築,而東邊體城頹毁處,鱗次改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旌義縣監朴奎煥,遞任進上馬二匹,大靜縣監金振玉,遞任進上馬二匹,一時來到,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簿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番影幀移奉擧動時,大小臣僚,莫不駿犇,而身在宗戚,多有不參者,事之駭然,莫此爲甚。除篤老及衆所共知實病外,無故不參之員,令宗親府,査出罷職,以示警責之意,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今番武科殿試,直赴擧子,閑良金鼎益、安世亨,旗牌官殷復興、李東茂,別武士徐得天、安宗垕、朴枝華、李廷柱、李景彦,別馬隊朴守億、金鳴善,駕後禁軍韓世珍,別驍衛趙斗僉,砲手金有土里、安次徵,元榜中觀象監正池道溟等十六人,錄名單子,無緣不呈,今番殿試,不得付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京畿監司狀啓,咸鏡監司宋成明,病重不得上去事,傳于洪景輔曰,卿其勿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備忘記,以試紙過厚,曾有飭勵,而纔於小科,亦有申飭者,則今者甲科爲首者,試紙紙品,極爲過厚。此等之事,若是不遵朝令乎?宜置乙科,而鄕儒宜恕,特置甲科第三。
○傳于洪景輔曰,貴人房發引時,石灰二百五十石,造墓時及運石時,擔持軍役軍,依例擧行事,分付畿營。
○全光監司狀啓,珍島郡戰兵伺候等船,未及赴操,徑先致敗,常時不能檢飭之失,與水使,均有其責,不勝惶恐待罪事,傳于洪景輔曰,勿待罪,回諭。
○右副承旨柳萬重疏曰,伏以臣,於夏間,忝叨是任也,因一牌招間事,大臣筵白,至被斥罷。雖荷聖度涵容,卽賜收敍,而私心惶恧,至今未已,屛伏追尤,庶幾爲息補之道,而不意玆者,又忝是職,違召而未蒙例勘,陳章而未獲上徹。眞殿移奉,實是曠世盛事,動駕隔宵,天牌荐臨,臣嚴畏分義,不暇顧他,冒沒出肅,陪瞻縟儀,而因仍盤礴,終非私義之所敢出。今於召牌之下,謹此隨詣,略暴危懇,伏乞聖慈,曲賜恕察,亟許鐫削臣職,仍加譴罰,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曺命敎,疏曰,伏以臣,所遭人言,理在必遞,積違嚴召,罪宜重勘,而辭單還給,旣出格外,特敎誨責,又越尋常,繼而勿捧辭疏之命,至下筵席。臣外迫嚴命,內怵私分,不得不耐彈復出,進退之無據,蹤跡之狼狽,固不足言,而緣臣無狀,不免上損朝體,臣尤死罪。夫恢張四維,固王政之當先,故古之明王,雖責勵臣僚,常若不及,而亦必爲開一線廉恥之路,俾得自盡其義者,意非偶然。雖微官末僚,一有人言,則必許遞,使伸廉隅之大防。今玆佐銓之職,號爲淸要,尤非微官末僚之比,則一番解免,斷不可已,而聖明之所以視臣者,直以分義鉗勒,使迫隘而應命,進無以光,殿下使臣以禮之德,退無以遂人臣立身不苟之節,臣實俯仰愧縮,無面可顯。今旣出脚,冒參一二政席,分義粗伸,仍因蹲冒,實非始計。且臣於再昨特推之命,尤有所萬萬惶悚者,親臨將事,何等重大?雖無申飭之聖敎,其於諸執事差定之際,豈不欲極擇,而曾經玉堂之收敍者,成送差帖之後,輒以在外爲諉,是豈人人皆在外,而此則實無覈出之道,故不得不侍從中擇差,若李碩臣之坐地,不下於已入瀛選者,則畢竟做錯,雖非臣所預料,溺職之罪,實無所逃。以此以彼,尤何可晏然冒據乎?卽因開政有命,召牌繼臨,而不但情勢如右,重以臣父,宿病沈淹之中,纔經大寒熱,症勢甚重,實無離側供職之望。玆敢拜章徑退,伏乞聖慈,亟命治臣前後罪犯,以嚴綱紀,仍許鐫削職名,使幾喪之廉隅,稍存一脈,專意於救護,兼伸至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甚勿辭,從速察職。
○洪景輔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疏批已下,待明朝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聖駕親詣眞殿,陪奉影幀,方有移模之擧,是希覯之盛禮也。百僚駿奔,忻忻然瞻仰,而臣獨宛轉床簀,無計蠢動,不得趨參於諸臣之後,獲覩盛像,分義情禮,虧損無餘,罪上添罪,萬殞稍輕,論以邦憲,尤不可以大官,有所容貸,席藁震慄,祇俟鈇鉞之加矣。且念臣病狀,不敢輒煩崇聽,而日前,重經吐瀉,澌綴元氣,益復落下數層,頑痰乘虛漸盛,項核亘直刺痛,不能俯仰回轉,又不能貼枕而臥。夜輒失睡,精神昏昏浮浮,常若在煙霧中,前後累承寵諭,迥絶常例,而不敢爲祗承之計,辜恩忘分,罪積逋慢,日事瀆擾,惶悚增深,而訖未蒙兪音,不但臣日夕焦灼迫隘,靡所容措,物情莫不以處分尙遲,國體益傷,爲訝惑矣。今則負犯至重,宜伏刑章,自無所事乎號籲,而其危蹙之情,則尤萬萬矣。伏乞聖明,亟命重勘臣昧分廢禮之罪,以肅朝綱,以勵臣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今者此擧,卽莫大莫重之事,而亦卿前日奉審者也。來頭諸大臣奉審,欲爲敦召。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而卿之筋力尙强,豈可以若是疾恙,爲辭,而不體慇懃之意乎?況其於大臣奉審,尤不可不參,卿須體此如渴之意,幡然造朝,用副企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判府事沈壽賢箚曰,伏以,聖祖影幀移模,實是邦家至重之禮。凡在大小臣僚,孰敢不駿犇陪扈,而臣之陋穢之疾,比益危劇,不得致身於班行,擔舁危喘,祗伏路左,以爲瞻望之地,而分義都虧,生不如死,只切惶懼竢罪之忱矣。伏見聖旨,以東西班稀疎,不成貌樣,責諭甚嚴,臣誠伏地惴慄,不知置身之所也。臣旣一息未絶,忝帶西樞,則宜以班首,先被闕禮之罪,而迺於此際,忽承武試所進參之命。臣之病情,越添於勞動之餘,昏昏綴綴,殆無省覺,雖無情勢之可言,卽今氣息,萬無一分運動之望,而矧臣罪戾,合被重誅,方在待勘惶蹙之中,則晏然承膺,尤無是理,而不敢瀆擾於齋殿肅敬之中,泯默經夜,今始自列。伏乞聖明,俯垂照察,亟許變通,俾無試事窘窒之患,仍命重處臣前後辜犯,以肅邦憲,以警具僚,不勝萬幸。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始至重至大之事,徑自回鑾,達宵耿耿,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命官已命重臣,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臣,近自鄕里,扶曳殘喘,起身登程,昨始來伏江郊,今將入城,誠爲嚴命不可虛辱,賤情不可終辜,不計縷息,冒進旅次。且將收拾精神,調保數日,敬當入朝,以待進退之命矣。蓋今臣此行,出於祗奉曠典,仰答恩旨。且及於獲瞻儲宮莫重之禮,他不暇顧,而從前祈乞累辭,濫授爵秩,迄未蒙許,此臣身居草莽,虛帶重命,實爲難貸之罪也。必欲解免而後,就盡,而區區之懇,亦不能縷瀆,泯伏至此矣。今旣近城闕,又將趨朝,則必先拜命然後,可以進身入對。是則臣終縻重銜,以沒於地,不免爲聖世之罪人,山澤之鄙夫。伏乞聖明,特察臣危迫之情,亟遞臣所被爵秩,許以散銜,獲參盛儀,是臣之至願。答曰,省疏具悉卿懇。觀卿所陳,知卿將爲入城,深用欣焉。所辭本職,頃於昔年參贊之任,旣已例矣。今者此職,其何過讓?昔日山林養德之士,名宦於朝,豈鮮哉?予雖涼德,職則古也。亦何不量?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辭,卽日入來。
○以右贊成鄭齊斗疏批,傳于洪景輔曰,入來後,當爲引見,遣史官傳諭,仍爲偕來。
○編修官吳命季啓曰,臣敬奉聖批,出往江郊,路逢右贊成鄭齊斗之行於敦義門外,傳宣批旨,仍與入城,隨到洞口外所住處則以爲,臣旣承嚴命,來伏江郊,則固當漸次趨詣。故今纔進伏邸次,而累日擔曳之餘,賤疾頓劇,筋力無餘,實無泄氣入對之望。若得淹伏數日,調息神氣,則庶可有趨造之路矣。朝入文字,亦陳此意,而聖批不諒,至有史官偕入之命。此則尤是格外,惶霣迫隘,不知所處。伏乞聖明,亟命收還史官,許臣遲留,得以隨便調治,以俟處分,而神精昏瞀,氣息危綴,懇迫之忱,未能盡暴,祗自惶恐罔措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朝者偕入之命,乃禮待之意,而觀此書啓,昨行登途之餘,欲爲調便數日,爾先入來,以安調理之心。
○平安監司尹淳疏曰,伏以,臣之前疏所引苦情危疾,毫無矯飾,而誠辭淺蕪,未能上格高天,及承聖批,至以無義固執,爲敎,衷情抑塞,不知所言。又伏聞昨日筵中,以崇品外遷之不可辭,有重推催赴之命。臣於是,益不勝悶鬱惶隕之至。夫崇品出藩,前或有之,而如非時屬艱虞,急於擇人,則或出於特敎斥補。今此大臣之擧臣充擬,若急在西邊,例之於艱虞急人,則臣之短拙不曉事,無往而不敗者,斷不可以膺是選。若曰外遷則非出特敎,而由廟薦授之。然則大臣之擧臣也,實不稱,殿下之責臣也,名不當。在臣去就,其可諉於外職,而苟然承應哉?又況分義廉愧之萬萬不敢承,實有如初疏所陳,是雖震之以雷霆,威之以鈇鉞,頑迷之守,有死而已。如是而重壞淸朝之綱紀,徒貽西事之虛曠,於國事,何利哉?抑臣於前月筵敎,竊有莊誦感鏤于中者。微臣本情,俯詢於臣兄,固已曠絶之恩顧,而至於雖某官不欲仕之敎,區區苦衷,果蒙天日之下燭矣。志願之外,釁負已重,溝壑草莽之分,更不容廁跡於軍銜散秩,尙以何心,彈冠於名藩之寄,卒爲占便巧宦之人哉?然,此特以道理言之已。見今情私之最緊急,惟賤疾有劇無間,臣固不得以自力,而亦朝家之所不忍迫者。噫,臣之奇疾,無藥久矣。臣亦自厭餘生,不以醫藥求治,祗塊伏叫呻,靜俟造化者處分。且以郊寓隔江,絶無朝中親舊之來往,故迨未有見臣實狀之不可責以生人事,而聞知於朝,早有變通,病裏咄咄,尙誰之望?重念本道,主管無人,是豈可留時引日,任臣屢籲,而不以邊事爲慮哉?危形陋狀,更不敢瀆陳,而苟臣不病而言病,作爲丐免之圖,欺罔之罪,天必殛之。伏乞聖慈,軫其病而愍其情,卽遞臣藩任,回授當赴之人,仍命處臣以重辟,以爲辜恩慢命者之威焉。答曰,省疏具悉。莫重藩任,曠已久矣,則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任。
○公洪監司柳儼疏曰,伏以臣,素以脆弱之質,夙抱難醫之病,沈淹二十載,實無供仕之望,而其所以低回黽勉,趨走承膺者,只緣感激恩數,無暇顧一身之死生故也。今番下來之後,積傷於暑濕,趁日呻吟,飮啖全却,而自念涼氣乍生,庶可蘇醒,且秋巡節晩,不宜一向頓席,將以今月二十日,發行計矣。自十九日夜,猝得重感,渾身寒栗,兩目昏眩,身熱如烘,頭疼若劈,呼吸短促,咳嗽且劇,然意謂一時寒感,自可服藥取汗而止耳。姑退數日,觀勢發巡矣,又自二十二日晨朝,素患塊癖之症,乘虛闖發,頃刻之間,昏塞者,殆累次,急用鍼灸,多般藥治,而其衝上之氣,少無分減,氣息危綴,若不保朝夕。在前强健之時,此症若發,則一二月之間,輒不得起動,況今長夏叫痛筋力澌敗之餘乎?臣精之衰旺,不同,病勢之輕重,又異,則顧今症情之危怖,比前日不翅萬萬矣。當此秋節漸晩之時,旣未能檢一道之農形,又不得察一道之風俗,則尸職之罪,臣所甘心,而公務之狼狽,爲如何哉?今若不賜處分,則一日而有一日之害,二日而有二日之害矣。此豈非大可悶切者乎?臣於辭陛之日,以久任之意,諄諄面戒,臣必欲指脰服膺,仰承德意,以報涓埃之萬一,而不幸危疾,相纏無以作巡,旣不能作巡,則便同虛位,監司臣之遞與不遞,係道民之安與不安矣。玆敢倩人構草,走急封章,伏乞卽命遞改,毋貽一道生靈之害,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八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藥房提調宋寅明,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事官李錫福,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柳徵瑞入侍。寅明曰,再昨凌晨動駕,午間,日氣稍熱,連次將事,又爲經宿,久廢之房堗,與常時寢殿有異,聖候不瑕有傷損之節耶?實不勝區區憂慮,敢此仰稟。上曰,別無損傷,而與平常差勝時一樣矣。寅明曰,眩氣之候,近來,若何,而別無添加之事耶?上曰,近來,連有眞殿往來事,故恐或添加,連服補中益氣湯,數日內,氣候差勝,幸矣。寅明曰,玉體勞動之餘,又離寢殿經宿,寢睡、水剌等節,何如?上曰,寢睡安穩,水剌無減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寅明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寅明曰,賢嬪宮氣候差勝,午間困惱之候,亦爲差減,而木麥茶,間間進御,陳米稀粥,幾二合進御,參茶,亦爲進御云,實爲忻幸矣。上曰,大體比前差勝,實爲多幸。湯劑進服後,別無所害,似得藥路。元氣若少勝,則病可愈矣。寅明曰,令醫官,診察脈度,何如?上曰,只令首醫,入診可也。權聖徵,入診左右脈度後退伏後,金應三,入診左右脈度退伏。權聖徵曰,脈度較向來入診時,似有力矣。金應三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匀,比向來差勝矣。寅明曰,前劑入湯劑,尙未盡爲進服,仍爲繼進耶?上曰,纔三服gg貼g進御,至五貼進服可也,寅明曰,繼進當否,問於諸醫定之,何如?上曰,問於首醫,定繼進當否可矣。寅明以權聖徵言啓曰,本方中人蔘,前劑入時,加其錢數矣。今則本方劑入耶?上曰,依前方劑入似好,更問於首醫定之。金應三、權聖徵等,皆一時進達曰,補中益氣湯加入人蔘,五分減去,依前加入劑入,似好矣。上曰,依前加入,五貼劑入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元子宮氣候,近來,何如?保養之道,自上別爲審愼,若何?上曰,好在耳。明日欲令醫官入診耳。寅明曰,臣有區區愚忱,敢達矣。再昨動駕時經宿之意,不爲預先下敎,而乃於行殿日暮之後,猝然下留宿之命。凡大衆齊會之地,莫如先出命令,出令之後,必信其令,凡事可無窘急之患,亦爲示民以信之道。伊時三大臣之箚語,誠好矣。且於至重之處,自致其誠敬。臣深仰殿下聖孝所在,而眞殿移奉之時,殿下旣欲躬親爲之,則當先簡少其執事之人,亦宜設爲帳幔,以隔內外,不失堂陛尊嚴之體可也。不如此則殿下,宜設次傍臨,指揮執事之臣,亦無不可,而乃於乘輿將駕,百官序立之中,出入於諸執事之列,往往自執其役,恐非所以自重之道。且聞諸臣所傳,則綃本奉審時,殿下亦手自檢視云。此亦非事體所宜矣。霍光傳曰,光進止有常處。況人君進止,豈可無常處乎?今番秉禮門外下輿之時,回鑾時,陞御玉轎之際,猝然下敎,改易排設,以致倉卒變通,紛沓莫甚,臣竊爲聖上惜此擧也。此後凡事,必須預先思量下敎,毋令有輕遽率爾之患,如何?臣不勝區區憂愛之忱,敢以草草數語仰勉耳。上曰,所達,誠好矣。伊日經宿,本非當初所料也。奉審模寫之際,自値日暮,故因爲經宿,當初,若下經宿之命,似不如是窘遁,此則事勢適然之致。下輿時事,神輿,比常時輦輿,稍高造成,故不入於門,不得不有此下敎。還宮時,誤爲排設,轎子置神門前,故又爲如是下敎。此後凡事,當更留念爲之耳。寅明曰,向年長陵行幸時,入侍諸臣,或不知聖躬所立之處,臣於其時,亦縷縷仰勉矣。凡事有體字。自上,亦宜深念體字之義,雖倉卒之際,不可如是自輕其體貌矣。上曰,文科殿試試所,無監試官耶?洪尙賓曰,武所則兩司各一員進去,而文所則元無監試官進去之事矣。上曰,城上所,乃古法耶?寅明曰,兩司之最下員,爲城上所臺諫矣。上曰,殿試讀券官,以二品官落點未安,故趑趄下敎矣。考選之際,必値日暮,予旣還來,大臣,又以試事出來,此極爲未安矣。禮房承旨進去光明殿,詳知上綃與否,回達可也。上曰,今日,乃上綃日也。面部模本,上綃極爲重大,各別申飭,都監堂上,限日晷留在看審,還來後,卽爲入待陳達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及醫官,以次退出。
○八月二十九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右承旨洪尙賓引見,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入侍。尙賓進伏曰,臣往于光明殿則日明後,始爲上綃,自午時,始模龍顔,而大抵龍顔模寫,頗遲,故小臣來時,龍身範圍,已皆模出,而方畫袞衣胸背矣。上曰,往于光明殿時,着黑團領以去耶?尙賓曰,着黑團領以去,而來此後,改服以入矣。上曰,諸畫師,同爲模之耶?一人獨模耶?尙賓曰,龍顔,則李{{!|𤦮|⿰王治}},專意模之,袞袍胸背則張得萬模之,龍身範圍,李{{!|𤦮|⿰王治}}亦模之。明日之前,綃本似畢云矣。上曰,綃本所模,與草本少無異同乎?尙賓曰,草本則筆畫稍大,而此則筆畫細微,姑未得分明,而聞渠輩言,則以爲顯勝於草本云矣。上曰,承宣,未易詳見矣。尙賓曰,北采則再明,當始作云矣。上曰,諸臣入侍,一如昨日乎?尙賓曰,諸僚相與輪回入侍矣。上曰,承宣來時,模寫方不徹耶?尙賓曰,龍身範圍,幾已垂畢,而方畫靴子矣。上曰,昨日左右舖帳,仍存乎?尙賓曰,內則存之,外則撤之。臣見張得萬所模文繡,則不下李{{!|𤦮|⿰王治}}矣。上曰,此輩善於如許等事矣。尙賓曰,渠輩以爲設采,當各別致精,以是爲難,而今日觀其用筆,必不遲久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30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病}}。左承旨李匡輔{{*|病}}。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洪景輔{{*|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病}}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樂安郡守尹以敎。
○柳萬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留公事,六曹長官,無稟定之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初一日,常參日次,而救日食親臨擧動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呈辭,執義趙漢衛,持平李性孝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五十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洪尙賓曰,歸厚署外棺板一部,送于內需司,所捧處事,分付該曹。
○吏批啓曰,卽接軍資監牒呈,則正鄭勗先,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文科甲科第二人三人,當付七品職,而時無窠闕,仕滿直長及未仕滿直長,備擬遷轉後,依例付職,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宋眞明未肅拜,參議曺命敎bb牌b不進,右承旨洪尙賓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右副承旨柳萬重進。
○以李德壽爲戶曹參判,李山斗爲禮曹佐郞,尹審爲漢城判官,李徵夏爲典籍,申致重爲掌苑別提,具梡爲司畜別提,韓顯謩爲軍資正,李周鎭爲獻納,安允福爲興海郡守,池友翼爲南海縣令,尹尙質爲泗川縣監,李匡直爲奉化縣監,宋秀衡爲判決事,兪健基爲校理,閔亨洙爲副校理,李度遠爲修撰,尹興茂爲公洪左道災傷敬差官,南渭老爲慶尙左道災傷敬差官,安慶運爲全光左道災傷敬差官。典籍尹澤休,中部主簿鄭興道,司饔直長金脩,軍資直長李德觀,以上單付。折衝李蓍年,今加嘉善。以李瑜爲兵曹參判,鄭厚一爲軍資判官,朴泰容爲工曹佐郞。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任致勉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痰病,當寒後發,症勢危劇,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狀如此,差復無期,則雖是閑局,不宜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副護軍柳萬增、趙裕壽,副司果黃尙老,副司正金弘之、朱日三。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李昌誼,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親臨救日食時,禮曹儀註中,自上,御黲袍,承、史侍臣,俱以淺淡服磨鍊,而本曹無可據謄錄,故侍衛服色,從上服,以黑笠黑天翼磨鍊矣,更伏念侍衛服色,與侍臣有異,且《五禮儀》救日食儀,諸護衛之官,各具器服云云。所謂器服,決非指黑笠黑天翼而言。今番節目中,以常時侍衛時,吉戎服,改付標,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番陵幸時,隨駕軍兵等犒饋事,命下矣。本營京標下及上番馬步軍兵等犒饋,連因有故,勢將設行於來九月旬前,而別驍衛,乃明日下番之卒也。仍留等待,爲弊不貲,依近例以乾物,參酌分給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八月二十七日,永禧殿影幀移奉擧動時,上曰,今日擧動,實是曠世罕有之盛擧也。君父,陪聖祖影幀,率百官動駕,則爲臣子者,所當駿奔之不暇,而東西班行,甚爲稀疎,不成貌樣,紀綱盡矣。文臣之不參人員,受由未滿限者外,毋論實職、軍銜、堂上、堂下在鄕不來者,則令金吾處之,在京不參者則先罷後拿,竝待還宮後照律事,命下矣。毋論實職軍銜、堂上、堂下、在鄕不參、在京不參者,自政院稟旨,指名現告,具罪目傳旨啓下後,本府當爲擧行,而本府則元無直捧現告之規,成命之下,久未擧行,極涉未安。亟令政院,分付吏、兵曹,指名現告,捧傳旨啓下,以爲斯速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臣,病貫肌革,與死爲隣,數昨以來,又添寒感,症形危苦,氣息綿綴。伏聞聖駕,曉詣眞殿,而精神如墮煙霧,昏憒迷茫,若無所省覺,頭暈如碎,汗流如沐,帖身床席,竟不能祗迎於輦路之外,影幀動駕之時,始克擔舁匍伏於所居之洞口,仰瞻羽毛之像,人事到此,生不如死矣。區區平日之所自勉,只在於筋力爲禮,恪勤無怠,親當無前之盛擧,百僚駿犇,獨未能趨簉班行,自盡其陪扈之誠,公體私分,虧缺無餘。宜伏重譴,以礪群工,狗馬之疾,越添勞動,達夜辛苦,今始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俯賜矜察,刋臣職秩,勘臣辜犯,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銓部之任,奚爲而更及於臣哉?爵命本非一己之私物,天官又是一國之公選,濟濟明庭,俊彦森列,而曾經與儲望之人,一皆擔却,獨將臣一人,乍離旋入,至於四遞而五拜,歷數前事,未有如臣之比者。叨命以來,毋論縉紳大夫與士庶人,相逢輒曰,君之銓任,何其支離?物情大可見矣。揆以公體,實甚苟簡,妨賢冒祿,又爲臣私義之大惶蹙極羞赧者。使臣而實有可堪才具,無他難安情地,卽此一節,已爲必辭之端,而況三載是職,動輒顚躓,數困臺評,終被外補,追訟僨誤之辜,思爲息補之圖,卽恒情之所同願,而向者辭草之得徹,亦惹朝端之一鬧。微軀瑣事,隨處罣礙,亦關臣命途不順之致也。第臣臲卼之情,聖鑑照燭,遞解之義,筵敎許可,臣誠感激,以爲自今以往,庶幾永謝銓路,豈意曾未數旬,只間一人,而更有此除,有若自代其代者然耶?噫,當險巇之世,處睢盱之地,糠粃在前,而不思巽讓,有命輒承,知進不已,則人忌物猜,理所必至。臣身狼狽,雖不足恤,獨不有傷於聖慈全保之德耶?臣旣矢心自畫,惟以積誠祈懇,解免乃已爲心,而日昨擧動,有異常時,神輦在前,法駕在後,則百年一有之縟禮也。臣子駿犇之誠,有不暇顧於區區私情,故肅單旣呈禮院,方夜四鼓,盛服將進,忽覺渾身寒戰,筋骸如束,齒齦牙頰,若針亂刺,頃刻之間,浮氣遍肆於半面,澎滿牽疼,不忍勘耐。雖欲忍死强作,形容怪駭,不容廁列於肅敬之地,趑趄彷徨,遂致闕禮,昏倒呻吟之中,不勝恨結。乃者伏聞有職不參人員,竝有勘罪之命,而分別職品,罪有輕重,臣於是,惶悚愧懍,益難自容。兩日昏痛,殆不省人事,昨今政牌,荐犯坐逋,不得已作氣呼倩,露章首實,仰請威譴,伏乞聖上,先改臣難冒之銓職,仍命有司,一體勘罪,使公法益嚴,私分獲安,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許遞,以禮使臣,今者復授,意固有在。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敦寧沈宅賢疏曰,伏以臣,一疾危篤,四朔沈綿,奄奄床席,朝暮待盡。此際忝叨尙方提調之任,適當都監多事之日,不能酬效職責,徒增尸素之罪,連呈辭本,見阻喉司,病裏惶悶,無所措躬。昨者以輦輿不善造成事,至有本院提擧罷職之命,而臣則未同參之故,獨逭譴罷。臣於是,益不勝瞿然悚蹙之至也。頃於奉審稟定之時,臣雖不得進參,而旣帶提擧之任,亦嘗與聞於擧行之事,則凡有罪責,理宜均被。況臣忝在首堂,一院事務,當句管,而病勢危劇,昏不省事,苟然虛帶緊任,獨使僚員代勞,此已萬萬不安,而今者責罰,只及於替當之僚員,臣獨幸其苟免,晏然仍冒於是任,決非廉義之所敢出也。在朝家用罰之道,亦何可若是苟且哉?唯願同被譴何,以伸私義焉。且念臣之病狀,已被聖鑑之俯燭,臣不敢每事煩縷,而種種危惡之形,莫非醫家所謂末症也。至今不死,得延縷命,亦幸耳。尙何有束帶奔走,復廁周行之望哉?前後動駕之時,旣不得自力趨參於陪扈之列,影幀移奉,則百年稀有之盛事,縟儀載擧,百僚駿奔,而臣獨宛轉床笫,跡阻從班,只得扶輿殘軀,進伏路左,仰瞻羽旄,仍卽擔還,分義虧缺,惶悚罙切。伏聞伊日,以班行之稀疎,聖敎嚴截,仍有重推之命。臣於此隕懍震越,益不知所以自措也。臣雖病情危綴,無望振力,而若論其身帶實職,在京不參之罪,則臣實爲首,其在邦憲,合被重辟。玆敢冒死呼籲,仰請威譴,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所帶之職,仍令重勘臣闕禮之罪,以安微分,以勵群工,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92ayebwzy2yyrf3yz2n8fkj9y8ijegm
2173693
2173692
2022-08-23T04:01:44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八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七月|七月]]|next=[[../九月|九月]]}}
==8月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式暇}}。注書尹敬周{{*|病}}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有霧氣。未時,太白見於巳時gg地g。
○金浩啓曰,玉堂不備,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以社稷大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吳瑗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掌令朱炯离,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在外,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社稷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禮曹言啓曰,去七月十九日藥房入診時,今秋謁陵,以明陵稟行事,下敎矣。明陵展謁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望前推擇吉日。
○傳于金浩曰,明陵展謁吉日,自今日初一日,至十五日,吉日竝書入。
○金浩,以禮曹言啓曰,明陵展謁吉日,以望前推擇事,命下矣。望前,吉日無多,初四日初九日十一日外,無他吉日,而初四日不但日字急迫,且與生進放榜相値,初九日,又是文科講經及武科覆試定日,故以十一日推擇,方纔正書入啓之際,有自今月初一日,至十五日竝書以入之命矣,卽令日官,更爲推擇,則初四日初九日十一日爲吉,而其餘各日,皆有拘忌云,敢啓。傳曰,以十一日定行。
○又以禮曹言啓曰,己酉年敬陵展謁時,及壬子年明陵展謁時,依肅廟朝辛酉年翼陵奠酌時,及壬午、己丑兩年敬陵親祭時例,昌陵,遣大臣攝行,而不爲展謁,順懷墓,亦遣官致祭而不爲展拜矣。今此明陵展謁時,亦依此磨鍊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提學尹惠敎,以身病陳疏,受由出去,上番,將未免闕直,事體未安,應敎趙迪命,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宋儒式。
○傳于洪景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左議政徐命均箚子,伏以臣之危惙病狀,前後累溷崇聽,伏惟天鑑,已賜俯燭,辭單,亦十數上,日夕祈祝,只竢兪音之遄降,不意昨者,史官,來宣特敎,辭旨肅溫,反加責勉,臣,伏地捧讀,感隕無地,繼以抑塞迫隘,只有涕泗而已。夫陳病乞免,是朝臣之常事,而語或過實,且臣,年紀未甚衰耗,抑聖明,或視以乞免之例語,而病出於一時感傷,尙可待差而自力,則臣誠冤悶,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矣。臣本稟賦脆薄,兼有內傷,摧頹朽落,已成老人貌樣,積月不食而形貌枯瘁,元氣虛脫而精神銷亡,居常浮浮,有同尸居餘氣,幸蒙盛渥,許以長暇,任便調息,爲日已多,而一向澌頓,少無減勢。涼意乍生,頑痰復肆,一身之內,隨處結核,足疣而不能作步,項腫而艱於轉頭,膈痞脅牽,飮啖殆廢,似此證狀,隔死咫尺耳。旣敗之元氣,不可復蘇,已枯之形貌,不可復完,扶持回痊,渺無其期,尙何望纓冠束紳,出入於朝堂哉?如使臣,備數供職,本末盡露,釁尤百出,徒益其病國僨事之罪,而況今病在膏肓,沈淹牀席,聖澤汪濊,河海莫量,而積犯違忤,無路祗承,辜恩蔑分,罪合萬殞,瞻望掩抑,不知所言。伏乞聖慈,父母於臣,曲垂悶覆之仁,亟賜鞶帶之褫,俾重職毋曠,而殘喘少延,不勝千萬至禱。取進止。傳于趙明翼曰,遣承旨敦諭。
○大殿,奉朝賀閔鎭遠,單字問安。答曰,知道。
==8月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仕直}}南泰耆{{*|呈辭}}。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慶尙左水使柳經章,白翎僉使尹得商。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副司果金宗台,漢城府庶尹李顯弼,去七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殊涉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趙明翼啓曰,朝晝之間,涼暄異候,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之事,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
○傳于吳瑗曰,慶尙左水使柳經章,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趙明翼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吳瑗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及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未署經外,大司憲鄭錫五,掌令朱炯离,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朴弼榦,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朴弼榦,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傳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浩啓曰,以應敎趙迪命,別兼春秋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闕直,事體未安,應敎趙迪命,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輔養官,其有上來之人云耶?問啓。
○李潝啓曰,輔養官,其有上來之人云耶?問啓事,命下矣。招問輔養廳書吏,則以爲竝姑無上來之期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潝曰,召對爲之。
○乙卯八月初二日,公洪監司狀啓,進上早紅,限內未及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金浩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姜鳳休爲假注書。
○假注書閔洙彦啓曰,臣承命馳往于江華府鎭江里輔養官鄭齊斗所住處,傳宣聖諭,則以爲臣,一息未盡,又將一歲矣。其疾病危困,有不暇言者,千萬不意,忽有新降特命,以臣爲儲宮輔養官,史官,傳宣聖旨,天諭至切,誠有愚臣所不敢者,臣聞命驚惶,感涕交橫,精爽飛越,無所措躬,竊以此時此任,誠莫大之急務,不容少忽,而乃以臣之愚賤,充補其間,以貽廢缺,則聖眷雖重,顧何敢冒昧承當哉?雖然,宗祊至計,旣從先朝之故事,保翼聖功,實出此時之先務,今日臣子,孰不延頸願死,而敢有所辭哉?然則雖臣之愚陋疾病,朝暮將死者,亦何敢徒事遜讓,而孤此至願也?第今臣之疾狀奄奄,未卜死生,無由以時趨命,此則臣罪無所逃矣。謹將重以一疏上聞,以請進退云矣,臣見重臣,新經重病,神氣懍綴,實無文字醻應之勢,不得已遲留經宿,以竢其精神少蘇,構成啓草之際,致有此復命稽遲,惶恐竢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遣御醫持藥物看病。
○金浩,以禮曹言啓曰,自前陵行時,先陵,在於一山之內,則展謁之禮,因其地勢之便順,而不拘世代先後之次矣。今亦依此例,明陵行祭後,仍爲辭陵,先詣翼陵,次詣敬陵行禮後,入大次,改具戎服還宮事,磨鍊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章陵參奉所報,則本陵丁字閣月廊東西邊兩柱前,以欹傾動退矣。今夏經霖之後,比前有加,所見,極爲未安云,寢閣有頉,至於如此,不可不及時奉審,依例本曹堂上郞廳,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吳瑗,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本寺凋弊最甚,無以成樣,閑廣地折受補用事,曾已陳達蒙允,至今廟堂,限百結劃給事,命下矣。近來可合折受之地,絶無有處,年前累次見敗之後,遷就至今矣。卽聞京畿南陽府官前浦築堰作畓,則可得累百結膏腴之地云,故發關本道,使之摘奸,則本府所報內,築堰形址,府使親審摘奸,則外狹內廣,可以起墾者,殆近數百石所落,實爲衆民蒙利之地云云,與本寺所聞,不無差爽。故自本寺別定監官,水道之廣狹淺深,土地之饒瘠大小,一一看審尺量,則基址形便之正合築筒,一如當初所聞,而實爲萬民蒙利之地,近畿如此之地。固難再得,凡百容入,所當隨時變通。而至如軍丁及木石取用等事,一依新頒事目,惕念擧行,期於完築之意,分付堤堰司,何如?傳曰,曾有申飭矣,此等草記,何以捧入耶?
○吳瑗,以兵曹言啓曰,本曹,有都案廳,專管八道各邑諸色軍兵案,限十年改修,名曰十年大都案也。脫有緩急,以備摠覽者,至於式年案,則只從各色所管軍兵,每當式年,各自捧置者,其十年案式年案,所管各異,規模不同。而頃於己酉年全光道式年都案,及十年大都案,適會一時竝修,而其時道臣,以爲軍兵之入於十年案者,又入於式年案,便是疊錄,罷其式年各案之規。又以十年大都案所付軍兵,分作兩秩,緊者入於式年案,歇者入於十年案,其他京各司匠保,及兵營鎭軍之類,又多拔去,全沒大都案。摠覽京外軍兵之本意,又失各該邑各式年案之體,格所當一倂退送而已。經備局覆奏者,故以今姑捧上之意,具由報備局矣。今當乙卯式年,本道不爲商確於本曹,直令知委各邑,一依己酉分作之例,使之改案。蓋大都案與式年案,其意有在,八路通同擧行,則獨於湖南,不宜罷格異同。自今式年案爲始,依舊例,無論色目之如何,俱在於各其案中上送。而至於大都案,則自己酉,至十年當次之付,亦依舊例,京外諸邑軍兵,及區保鎭軍等色目,無遺謄載,以爲具極修正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十一日明陵擧動時各殿問安馬,各差備入把,本曹驛馬,及京畿、公洪、江春三道驛馬添補之數,依例磨鍊,別單書入。而每當擧動時外,驛馬抄擇上送之意,前後申勅,非不嚴明,而各驛,每輒苟充定送,其在事體,誠極未安。今番則以體大步才馬,各別精抄,各其營門,依前例別定差使員,另加點擇,今月初七日京中逢點事,各道監司處,發馬知委。而司僕寺添補京畿驛馬,則從本寺啓下數,直爲入把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去七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吳瑗,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明陵行幸時留都,以何營軍兵爲之乎?敢此仰稟。傳曰,御營留都。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八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恩命之下,惶隕增深,而廢職在告,虛縻公廩,揆以公體私分,萬無是理,終不敢冒受,不勝悚惕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吳瑗以義禁府言啓曰,曾因宗廟署啓辭,副奉事李秀徵,以廟內風拔大松,斲作馬槽,潛送其家事,拿問原情,而未及議處之際,今因兵曹判書趙尙絅上疏,李秀徵,極可駭也。郞廳之反攻提調,曾所未有,其在懲後弊之道,不可不嚴懲,施以告身三等之律事,批下矣。李秀徵,所當依疏批,奪告身三等後放送,而本罪旣未勘處,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登對時,稟處。
○又以刑曹言啓曰,曾因左邊捕盜廳啓辭,亡命罪人振紀、子英,喉痺之疾,證勢漸重,故徑斃可慮,差病間,下囚典獄,令月令醫官,各別救療矣。卽接典獄署牒呈內,罪人英,病勢今已向差云,依前還送該廳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光陵松木犯斫人乞孟同惡者,南尙徽,昨年,偕乞孟赴配也。詐稱渰死,中路潛躱,及歸其家,目見乞孟之宥還,復踵偸斫之舊習,毒斧日尋,肆然無忌,令捕廳,窺捕嚴刑,還發配所事,因臺疏,左右捕廳,捧承傳旨矣。卽發軍官,罪人南尙徽,跟捕於抱川地,今已押來,移送秋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軍門器械中,藥丸,最爲緊重,而年來本營,物力凋殘,不得煮硝,故敎鍊官折衝李蓍年,年年貿硝,前後火藥合劑一萬一千三百六斤,鉛丸鑄造四萬五千箇,火箭打造五百柄,梨花筒打造一百柄,噴火筒打造五十柄,監造之數,如是夥然,其盡心國事,誠爲可尙,似當有激勸之道,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掌令朱炯离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新啓,耽羅郡邑,僻在海中,其地守宰,人所厭避,得其差除者,祗以官名爲幸,而每恐久於其任,及其赴官,旋圖其遞,人情固爾。而今者,濟州牧使金{{?|⿰亻政}},大靜、旌義兩邑守宰,一時啓罷,未必不由於曲循其私託,在公體,極涉未安,不可無警責,請濟州牧使金{{?|⿰亻政}},從重推考。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六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刑曹參判吳光運疏曰,伏以臣,頃蒙恩遞,來伏鄕廬,靜便調息,莫非慈覆,而所患痰癖,近益沈苦,形彀gg形殼g槁於外,萬念灰於中,惟是疾病之所呻吟,夢寐之所感囈,何嘗不形於瞻天望雲之誠也?不自意秋曹新命,又及此際,簪履紆思,蓬蓽動色,臣誠感惶震惕,罔知所以措身也。在臣私義,苟有一分可强之勢,則豈不知一肅天恩,少展臣分,而第臣頃年所遭,決不可復廁於朝端,區區自畫之志,前此陳暴於天日之下者,屢矣。今不可復事煩瀆,而抑臣病勢,蠢動無路,蓋於宿症之外,添得外感,頭疼膈煩,飮啖專却,氷寒火熱,頃刻異狀,昏昏床席,人鬼莫分。伏聞影殿灌鬯,法駕勞動,而有臣無狀,息偃於距城三十里之地,雖其情跡,臲卼,不能趨簉陪班,而至於祗伏恭瞻羽旄,則是固葵藿微忱之所不能自已者。欲起還仆,終不能自力,其症形之凜綴,卽此可知。顧玆詞訟劇務,決非情病如臣、積逋如臣者,引日撕捱,在外虛帶之地,公私狼狽,有不可言,玆敢冒萬死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察前後由中之懇,推終始曲保之恩,特賜鐫削臣新授職名,復治臣辜恩慢蹇之罪,以安臣分,以樹國綱。仍命選部,永勿檢擬,使得優閒醫藥,少延危喘,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上來察職。
○應敎趙迪命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直中,聞父病猝谻,情理煎迫,急於歸省,投陳短疏,徑出禁門,論其負犯,萬戮猶輕,而聖度天大,不惟不罪,又從以特賜恩暇,使之歸護,臣於是,闔門感祝,不知死所。卽者,以本館闕直,天牌鎭日降臨,在臣分義,宜卽趨承,而第臣父病,尙爾沈篤,他無扶護之人,卽今情境,萬無離捨供仕之望。伏願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許遞改,以便救護,不勝幸甚。抑臣,實有不可苟帶館職之狀,積傷暑熱,眼視失明,字劃傍邊,多不分曉,臨讀之際,趑趄中輟,賴傍觀提醒,僅而成聲,以此病狀,勢難冒據。且臣情跡,有大段難冒者,本館新錄,旣有成命,而今臣見帶,例稱主錄,臣以辛亥錄參圈之人,曾被權爀之慘駁,其時同事諸臣,尙皆引嫌於館職,則況可復當於新錄?臣於錄事,便是弁髦,而當此新錄催促之日,虛縻東壁,今已四朔,在臣私義,誠極悶蹙,揆以公體,亦甚苟簡。臣之今番出脚,只爲粗伸分義之計,非敢懷因仍盤礴之意,而區區難進之端,如右所陳,敢此隨牌詣闕,冒死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亟削臣職,回授無故之人,以完錄事,以安私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辭,其涉太過,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八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記事官尹敬周,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姜渭聘、白興聲,慶尙左水使柳經章,同爲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曰,日氣似涼生,而朝晝異候,寒暖不適,此時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近日水剌,益有差勝之勢乎?上曰,差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足部傷處,漸有差減之勢乎?上曰,今則踐履加勝,爪甲靑黑處,初慮其瘀血,而今則無之,似是藥水入染而然矣。副提調趙明翼曰,頃日酌獻禮時,或慮其行步之不如常,亦不無添傷之憂,而行禮無事,亦無添加之節,甚以爲幸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察乎?上曰,不必診察,使醫官但診脈,宜矣。醫官權聖徵,診脈後退伏曰,脈候調均,無他別證矣。金應三,入診後退伏曰,脈度如常,左右調均,此無可慮,而惶恐敢有所仰達,頃日製進生脈散,已盡進服乎?上曰,姑未盡服矣。興慶曰,明陵陵幸,若以聖上孝思無窮之意言之,誠知一日之爲急,而卽今日候猶有殘暑,此已可慮,尤況足部傷處,雖已向差,而步履尙未如常,雖以馳道兩邊之禾穀言之,若過五六日,則盡可收穫,以小臣愚慮,差退陵幸,則其於愼聖疾寬民弊之道,似爲兩便,故惶恐敢達矣。明翼曰,頃奉下敎,雖卽日行幸,亦未爲不可,而卽今行步,雖或如常,園陵登陟,自與平地,步履絶異,上下登降之際,安知無添傷之慮乎?小愈之戒,不可不存,姑退日期,未爲不可矣。上曰,頃日下敎,以情理言之,雖卽日謁陵,未爲不可,而遲遲至今者,蓋慮行步之或妨,初以望間擇日者,意亦有在,而猶以爲晩,使之進定,今何可更退乎?且足部所傷,元非大段,初非骨節受傷之比,況今差復已久,非可慮矣。馳道禾穀之所傷,與禧、孝陵不同,其廣甚大,似無踏傷之慮,而觀光者,或不無蹂躪之患,而道傍冒耕,民習可惡,此則雖或入之,何可以此而拘礙乎?至於陵上高低,西道非東道之比,崇陵,最爲高峻,而以今步履之如常言之,猶不足慮,況明陵乎?興慶曰,卽今聖上,自量凡百,果無萬萬可慮乎?如有一分未盡平常處,則後雖有悔,其何及乎?上曰,不須深慮矣。上曰,慶尙水使進來。柳經章進前伏,上曰,履歷爲之。經章起伏曰,乙巳春登科,宣傳官、備邊郞、訓鍊主簿、刑曹佐郞、都摠都事、參上宣傳官、祥原郡守、訓鍊正、滿浦僉使、安東營將、禁軍將、行首宣傳官、雲峯縣監、驪州牧使、金川郡守,今爲水使矣。上曰,所懷爲之。經章,又起伏曰,旣未赴任,別無所懷之可達矣。上曰,水營,在於何處?經章曰,在東萊矣。明翼曰,宣諭乎?上曰,宣諭,可也。明翼,展讀宣諭。經章,俯伏以聽,讀畢,明翼曰,水使先令出去乎?上曰,先令出去,可也。經章,遂退出。上曰,柳經章,何許武弁乎?興慶曰,故參判柳之發之曾孫,門地如此,爲人亦如此,前後履歷亦好,極是可用人矣。上曰,以外貌觀之,爲人極甚堅固,似是可用矣。興慶曰,今以義州府尹、平安監司兩狀啓觀之,誠不勝駭憤者,惶恐敢有所達矣。上曰,今以鳳城稅官馳通見之,事甚可駭,未知謄來之際,譯官,潛爲謄出乎?抑對彼而直爲謄來乎?灣尹、西伯,亦受之而狀啓乎?或不受而先爲取稟乎?興慶曰,此事誠可痛駭,稅官,在彼中,不過一微官,安敢爲如此悖慢之語乎?況後市,是申咨禮部之事,雇車,乃八年餘已行之例,則亦不可猝然變改也。蓋其馳通,設機謄出,不爲受置,而備堂中,或以灣尹之上送,不可無請罪之擧云矣。上曰,誰其爲言如是?興慶曰,戶判李廷濟、參判宋眞明之言,皆如是矣。明翼曰,此與直捧有異,重臣宰臣,想未及詳悉狀中辭意而然矣。上曰,此必未及詳見之致,灣尹,無受置之事,灣尹、方伯,不必爲罪,稅官,不過一微官,而其所遣辭,如是悖慢,此實前所未有,而況以此事,旣有咨文,則不待禮部回咨,渠何可從中發通,擅恣如是乎?彼中之無紀綱,據此亦可知矣。興慶曰,今此馳通,當爲不捧,而當初謄來,旣由於設機,則不知其裏面辭意,而公然退斥,似不成說,直以旣見後辭語之悖慢,而據理嚴斥,未爲不可矣。上曰,都承旨之意,何如?明翼曰,此係廟謨,固非小臣之所可議到,而旣承下詢,不敢不言矣。今此馳通,以設機謄出爲言,未知其何以設機,而果於彼人所知處謄來,則直斥以辭語之悖慢若是,汝以一稅官,何敢乃爾?嚴斥不捧,若於彼人不知中謄出,則開見後斥之,以汝何敢有此等語云云,而嚴辭以却,實合事體矣。上曰,都承旨所達,儘好,以此兩條,題送書目,宜矣。{{*|此一條出於擧條}}興慶曰,俄以稅官馳通事,有所論稟,而外議多以爲,此必由於我國商賈,交通煽動之致,蓋我國商賈輩與彼人,不無符同之事,故或有此等意外之事,甚可痛惡矣。上曰,今者馳文,蓋由於彼我商賈作俑之致,前後使行,若以商賈之犯禁者,摘發梟示,則必無如此之弊,而不此之爲,故有此辱國之事,尤極痛駭。今番使行,若有商賈犯禁之事,則卽其地梟示後啓聞,以懲日後,而法者,乃所以先飭勵也。不先飭礪,先用其法,則非王者用法之意,先以此,分付所經各道,俾無犯此律,而若此之後,其若犯之,此不遵敎者也。其雖梟示,何足惜也?{{*|此一條出於擧條}}
○興慶曰,聞曾前己酉使行時鳳城稅官,以雇車事,有所阻搪,使行之留滯柵門外,至於數日云,誠可痛駭。今者鳳城稅官之馳通。如此,而陳奏使行,適當此際,彼雖或有如前生梗之事,必須堅守定式而勿撓,且使譯舌輩,善爲周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此一條出於擧條}}
○上曰,我國,若有一分紀綱,則爲今日臣子者,如此無倫之語,何可恬然受置,而不知驚動乎?此馳通,若終未免受置,則譯輩當從重科罪,灣尹、道臣,亦拿處而後,紀綱方可振肅矣。書出此意,使灣尹、道臣,知之,可也。{{*|此一條出於擧條}}
○上曰,俄已言之,而今番使行,不無難便之端矣。古語云,作事謀始,頃年尹淳之入去也。始罷雇車,當初革罷之意,非不爲好,而終始無利於彼人,故有此事端,到今思之,終不如不罷之爲好,凡事因舊之爲便,而惟其不因舊,故事事如是,誠可悶矣。然推此一事,亦可知彼中之無紀綱,而今若一向防塞,則或不無生釁之慮,古有爭桑生事之事,此最可慮矣。興慶曰,此事不可不十分審愼而爲之矣。上曰,輔養官中鄭贊成,則不但在遠,觀其書啓,有待病間上來之意,而李眞望則在近,何不上來乎?上來後,凡事方可擧行,而至今不來,誠可異矣。興慶曰,鄭齊斗則年老,且在遠,其上來與否,雖不可知,而李眞望則旣在近地,且無可辭之義,似當非久上來矣。上曰,向者豐陵,以爲若見侍講院之更設,則無復所恨云矣,今者輔養官之差出,便是春坊之更設,若思此義,則今日臣子,寧有撕捱於此耶?自政院,申勅,可也。{{*|此一條出於擧條}}明翼曰,臣於近來無紀綱之聖敎,亦有所仰達者矣。大凡山事孰不爲重,而其於求占之際,宜觀其主客是非,而近來弱肉强呑之弊,去益轉甚,奪人之山,視諸奪人之家,厥罪較重,聖上卽祚之初,每有申飭之令,故不至於太甚矣。此禁,近漸懈弛,傍占之患,無所不至,臣,纔經畿藩,習知其弊,大略言之,山主雖或有廣占之失,而奪之者爲尤非,此必有各別申禁之擧然後,稍可防遏而近緣京兆回啓之遲滯,一年二年,每患有因仍未掘移之弊,分付京兆,趁卽回啓禁斷,俾無見奪抱冤之患,何如?上曰,此則前後申勅,非止一再,而都承旨所達,又如此,出於擧條,使卽回啓禁斷事,更爲申飭,可也。{{*|此一條出於擧條}}
○明翼曰,頃見朴弼榦啓辭,則以科場之不嚴,請加申勅,而其中,有已占小科者,冒入監科,至有同場人目覩之語,其在臺體,固宜覈論目覩之人,而不此之爲者,已極爲非,伊時處置請出,尤極不當。臺啓纔發,科變繼出,犯禁人中鄕儒愚迷之輩,固不足道,而京華子弟,亦有肆然犯法者,如黃處奎爲名者,卽黃晸之姪云,尤豈不萬萬痛駭乎?上曰,果是晸之姪乎?晸,卽爾章之子也。此與黃處信,爲同宗乎?明翼曰,不然矣。上曰,臺諫處置,果誰爲之?明翼曰,大諫李壽沆,爲之矣,此係科場重事,不可不一番問之,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興慶曰,近來科場不嚴,變怪多端,至於京華子弟,亦共冒犯,誠極寒心,而但發問臺臣,終涉如何?雖有目見之人,旣非臺臣之親見,則其間,又當有言階,以此問之,豈不難便乎?明翼曰,此雖非臺臣之親見,而旣有目覩者,則所謂目覩者,不可不究問嚴覈。且以臺臣事言之,當初發啓時,固當直論其目覩之人,而囫圇說去,此一段則終不可不問矣。上曰,此與臺臣之目覩,有異,固難盤問,雖欲問之,勢將發緘,緘問臺臣,豈不大關後弊乎?置之,可也。上曰,極有慨然事,欲言之而幾忘之矣。近來學士最多,而法講,兩次欲設,而因玉堂之不備,小雅餘存無多,而尙未能了當,豈不深慨乎?近日帶職者,果幾人耶?趙迪命之旣出而旋入,亦何歟?興慶曰,迪命則聞其父有實病云矣。上曰,副學,若出仕,則可以畢講矣。興慶曰,如韓顯謩,本以行公之人,復事撕捱,終涉不當矣。上曰,韓顯謩,則以朴文秀眠如羊之說,爲嫌,而終是託辭,渠本不欲更爲出脚,故藉此爲托,而靈城之言,終亦不緊,頃日宋眞明之一遞,亦是不可已之事,而因其辭單之捧入,惹起鬧端,此實靈城之大病痛,而亦其本習,何不商量,而過以爲嫌耶?興慶曰,是則不然矣。其人本習,雖曰如此,秩居宰列,且兼籌堂,而公肆詬辱,無所不至,則旣受其辱者,雖欲無辯,烏可已乎?雖以向日尹惠敎事言之,惠敎之爲人,自上亦旣屢使之矣,庶可俯燭其人之醇實無它,卽其本色,必無與人相較之理,而惟其叱辱無限,故不得不疏辨,而似聞其時酬酢,不止於疏辨所陳,文秀之疏,亦多刪減之語云,是亦非可怪者乎?明翼曰,文秀之辱,無人不受,頃日玉堂酬酢之語,亦多詈辱,副學引嫌,可想其不獲已也。上曰,此實靈城之病痛矣。
○興慶曰,卽今史局事,誠可悶矣。翰薦之四次見敗,實是前所未有,別兼當次之人,所當卽爲擧行,而互相推諉,一味泄泄,其中閔亨洙無故,而每以誣上二字,深懷不安,不敢遽然出當,向者自上,旣以忘之爲敎,則似不必一向過嫌矣。上曰,閔亨洙,則欲以誣上自處乎?以此引嫌,極爲過矣,吾則已忘之,付諸先天,而猶復不忘者,抑何意也?吾旣忘之,則渠亦忘之,可也,以此勅勉,且以豐陵對擧之說,推之近事,其言果是,今番則勿爲單薦生梗事,竝爲申勅,可也。{{*|此一條出於擧條}}諸臣,遂退出。
○乙卯八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參贊官李潝,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尹敬周,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金廷鳳。上曰,明日欲爲晝講,副學之病,不至大段否?檢討官兪健基曰,尹惠敎病情,雖非時急之症,而原委則深矣。上曰,病雖不輕,旣非時急之症,則明日晝講,足可進參,史官出去,以明日晝講爲之之意分付,副學,待明朝牌招事,竝爲分付,可也。{{*|以上兩條竝出榻前下敎}}記事官尹敬周,出去分付後入來,健基讀綱目自夏五月蝗,至以董承爲車騎將軍。上曰,承旨讀之。潝,自夏袁術北走詔劉備將兵邀之術還走死,至秋八月曹操進軍黎陽。上曰,小退。諸臣,遂退出,夜幾二鼓,復令入侍。上曰,注書讀之。敬周,自冬十一月張繡來降,至孫權,使其將賀齊,討黟賊平之。盡一卷,讀畢。健基曰,以三國時勢言之,群雄互爭,兵連禍結,生民塗炭,此莫非桓、靈諸君,不能盡君之道而然耳。此豈非千百世後爲人君者,所當監戒處耶?上曰,然矣。健基曰,凡天下事,自有大勢所歸處,如袁紹者,本非英雄之才,而一倡大事,天下智能之士,莫不影從而雲附,雖其畢竟無所成就,而當初主盟者,蓋由於大勢所歸耳。天下事,大抵如是矣。上曰,袁紹,其時壯矣,而此不過席父兄之勢而已。天下之事,豈必盡歸之耶?亦不過門生故吏矣。健基曰,袁紹旣是無謀無能,不足有爲之人,故當初氣勢,非不壯矣,而畢竟到來無所成就,且以袁安之子孫,又無心於王室,則此尤忝厥祖之大者矣。上曰,袁紹終是無謀無才之人,雖欲爲曹操之事,決不可得矣。潝曰,曹操雖似奸雄,才猷智略,豈紹之敵手乎?紹不過庸才耳,此所以乍起旋敗者矣。健基曰,不必曹操爲英傑,以三國人才論之,孫策,眞是英豪,如收攬太史慈之事,豈非英傑所爲耶?上曰,儘英傑矣。吾有一處未諳之語,每欲問之矣,漢之昭烈自是仁厚之君,且有舊於呂布,而當操之斬呂布也。昭烈,若一言,則布有可生之道,而終無一言相救者,何其不仁之甚耶?意者,昭烈,知呂布之梟雄,決不可服使,而爲患他日,則必無窮,故或者假曹操之手而除之耶?此似用意矣。健基曰,以昭烈仁厚之心,必無用意之理,而從古英雄之慮,或有此等猛烈之處,若徒有仁柔之心,而一於寬容,則何以爲昭烈乎?潝曰,如呂布之跋扈梟勇之姿,殺之除害,留之爲患,此昭烈之所以無一言相救者,祗此一着,尤見昭烈之爲英雄矣。上曰,陳宮、陳登諸人,果有爲漢之心乎?健基曰,兩人,俱以名下有聲望之士,雖無別白可言者,而終是爲漢之人矣。上曰,兩人之爲漢與否,雖無指摘可言者,而本其行事,終有賣布貪功之嫌,此是詭術,甚非臣子以道事君之意也。如韓嵩者,去就豈不明白耶?爲人臣者,當以韓嵩爲法,可也。潝、健基僉曰,上敎好矣。上曰,曹操之自初所秉之義,自以爲奉天子之令,號令諸侯爲言,當時自孔融、荀彧以下,皆推尊以爲義理,而獨孔明,始言挾字,挾字卽憑藉縱恣之意也。孔明此言,可見所見之甚高,而亦可見筆法之森嚴矣。健基曰,孔明,何可易言哉?管仲、樂毅,雖是伯者之佐,而其功烈成就之嵬卓,果何如也。而其所自比者,輒在於此兩人者,亦豈無所見而然耶?及其許身一出也,所成就如彼,至今照人耳目,先儒之稱詡以三代上人物,豈虛語也哉?潝曰,孔明,自是學問中人,其所見之高卓,筆法之森嚴,固其宜也。況三國之時,天下之人,皆不知曹操之爲賊,而獨孔明,以爲名雖漢相,實則漢賊,其所爲言,尤豈非明白痛快乎?上曰,然矣。上曰,丹陽郡吏殺太守云者,綱語是筆法耶?健基曰,郡吏之殺長吏,便是自下犯上之變怪,不得不特書於綱,以爲垂後之戒矣,此實朱子之筆法矣。潝曰,綱目一書,何處非朱子之衮鉞,而此等處,尤宜爲後世末俗之警戒者矣。上曰,其言,儘好矣。上曰,荀悅事,何如?其言則切實矣。健基曰,如荀悅者,所見之超詣,所言之切實,殆非近世人,所可議到,若其四患五政之說,旣是爲政之要道,況誠以行之,固以守之,簡而不怠,疎而不失等語,眞切的當。切實之上敎,非不爲好,而但其志趣卑下,托身非所,終有苟且干冒之弊,如此人,其言雖好,將安用哉?潝曰,凡人,當先觀其一身之出處去就,明白正大,無可疵纇而後,方可議其言論之是非好否耳。此人則士君子立身大頭臚處,已多不好,其言之切實不切實,何足道哉?上曰,是矣。然凡論人,當於不好處,觀其好處,可也。上曰,孫權母吳氏,特於綱,書卒者,抑有筆法乎?健基曰,儘有之。吳氏是女中丈夫耳。平日行事,固多可稱,況其生子如孫策、孫權,則其母不賢而能生如此子乎?且其病篤時,引張昭等,屬以後事者,尤豈易易耶?宜其特揭於綱,使後世,知爲賢夫人,亦不妨矣。潝曰,綱目中一言一字,皆有意義,特書於綱者,除非其人,有可稱之賢,其事,有可譽之實,則不足以書,況卒之一字,尤非人人之所可得以輕與者,今玆之書綱者,其意豈偶然哉?此等處,尤宜留意看也。上曰,是矣。健基曰,臣,每於昭烈見孔明於隆中一款,未嘗不爲之三復歎息,自古人君之積誠求賢者何限,而獨於昭烈三顧風雪之事,千載之下,猶可想像其恢業,而欲定禍亂,盡誠而不憚勞苦之光景也。惟其如是也。故所以得識時務之俊傑如孔明者焉,向非昭烈盡心求賢之誠,則何以致此賢豪,而能成中興之烈耶?此不但孔明智略之有過人者,實亦昭烈,有知人之明,而兼有急賢之誠故也。其契合之昭融,經濟之密勿,此可見矣,玆豈非後人之所可感歎,而不能自已處耶?潝曰,此等處正好講討,使昭烈而不遇孔明,則三分鼎峙之勢,其成就,未可知,使孔明而不遇昭烈,則平生自許之略,其展布,亦未可知,是以,君臣相遇,自古而爲難,或千百歲而一遇焉。惟其有孔明之賢,故能遇昭烈,惟其有昭烈之德,故能遇孔明,君臣際會之盛,三代以下,猶可以想見其相與之際矣,於此,益見爲人君者,尤不可不急於得人矣。伏願殿下,惟是之監,而得人之是急焉。上曰,此等處,儘好,可不留意焉?上曰,劉表,何如人耶?健基曰,表亦非等閑人物耳。當其據有荊襄也,外無侵攻之患,內盡保守之策,雖其智慮,不能經遠,都無天下四方之志,而大略論之,亦非渠諸子之所可與比也。潝曰,劉表之據有荊州,初不過乘時待會而已。豈有過人之智略而然耶?無足可言矣。上曰,劉表雖甚才劣,而保守本業,不至墜失,亦可謂守本分則極矣,但其無經遠之念,不能立嗣以長,畢竟身死之後,擧其基業之重,而附之於弱子庸臣,不能保有,而擧而與之於曹操之奸雄,此甚可惜矣。如孫權者,眞是英雄矣。當操之順流而下也。其威聲所及,孰不爲之膽落心悸,而能覺悟於周瑜、魯肅之言,不肯納降,其斫案一言,至今讀之,猶有生氣,使人髮爲之豎,而於此,尤見任賢使能之效矣。健基曰,孫權,何可易言哉?地理則有長江天塹之險,輔佐則有周瑜、魯肅之賢,人心則固結於下,而又兼之以孫權之英雄,據而有之,委而用之,撫而安之,惟此一着,實有大過人者,雖其大勢所歸,或不及於曹操,而儘是當時之第一豪傑矣。潝曰,孫權,果英雄矣。當其赤壁之戰也,曹操氣勢,何等雄壯,而聞周瑜之一言,而知納降之爲辱,片言定計,委任而不疑,終成赤壁之功,非英雄而能若是乎?雖其覺悟之可貴,而能用如周瑜、魯肅者,爲尤可貴,此莫非任賢使能之功效也。以此言之,任人爲上矣。上曰,其言,是矣。諸臣退出。
==8月3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仕}}南泰耆{{*|呈辭}}。假注書姜鳳休{{*|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昧爽,有霧氣。
○吳瑗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在外,掌令朱炯离,呈辭,一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七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洪景輔啓曰,假注書姜鳳休,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柳時模原情啓目,傳于洪景輔曰,曾有下敎,則渠當只陳事實而已。而侵斥上官,更爲捧招以入。
○有政。
○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申昉未肅拜,參議曺命敎呈辭,右承旨金浩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右副承旨吳瑗進,以李以濟爲掌令,宋寅明爲內醫提調,李匡輔爲禮曹參議,趙裕壽爲判決事,許集爲宗簿正,李三齡爲典籍,李思悌爲引儀,尹陽來爲右參贊,閔樂洙爲宗廟副奉事,李周鎭爲西學敎授,申晩爲中學敎授,金廷鳳爲江春黃場gg黃腸g敬差官,沈宅賢爲尙衣提調,校書副正字單,韓時泰,以李彦燮、呂光憲爲副護軍,洪鉉輔、金龍慶、洪聖輔、金尙翼爲副司直,姜鳳休、李昌誼爲副司正。
○以別兼春秋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吳瑗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備邊司草記,傳于吳瑗曰,此草記,若下批,則將與昨日下敎有異,姑待此狀啓之來,此草記,留置備局。
○吳瑗,以禮曹言啓曰,去七月二十八日永禧殿酌獻禮時,上曰,第二室影幀傷處,年久後,不無漸至漫漶之慮,古有弓劍莫攀之語,弓劍尙然,況三百年奉安之影幀,一朝漫漶,而瞻仰無所,則其在情理,豈不缺然哉?趁此不甚漫漶之時,移模一本,新本則姑勿展奉,前頭舊本,若至漫漶,以新本換安,則事甚得宜,此意遣禮官,問議于時、原任大臣奉朝賀,及在外儒臣處,可也事,命下矣。卽爲問議,則左議政徐命均以爲,臣於今春,承命奉審後,已有所陳達,今此下敎,實出深長之慮,無容別議,而移模之際,或有未盡,則亦似重大,十分商量,恐爲得宜,伏惟上裁云。右議政金興慶以爲,臣於當日下詢之時,旣以移模允當之意,有所仰達,今無容別議,伏惟上裁云。奉朝賀李光佐以爲,影幀移模事,今此下敎,實出於聖慮之深遠,必待舊本漫漶,方爲展奉新本,亦甚合於事宜,俱無容別議,但念畫師之善寫眞者,或死或老,深恐傳模之際,有所未盡,此則惟在十分飭勵,待草本出後,更容審察而商稟矣。臣眩病,方苦苦,仰對之辭,似多失錯,不勝惶悚,伏候gg惟g上裁云。奉朝賀閔鎭遠以爲,臣於丙午春,承命奉審永禧殿第二室影幀,其後酌獻禮時,亦爲陪從,自上以影幀漫漶事,有所俯詢,臣對以今者漫漶如此,日後歲月浸久,則恐至於無所瞻望,依頃年慶基殿影幀,別爲模寫一本,恐爲得宜云,而諸臣,皆以爲重難,故姑寢之矣。今此下詢之意,卽是臣前日之所達,而聖敎所謂移模一本,姑勿展奉,舊本漫漶,瞻仰無所,則以新本換安云者,尤爲允合於事體情理,無容別議,伏惟上裁云。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以爲,今此移模一節,聖慮實出深長,而曾在先朝慶基殿影幀,亦有移模之擧,考之典例,似無可疑,以臣膚淺之見,無容別議,伏惟上裁云。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以爲,影幀移模之不可已,聖敎至爲允當,而群下之不能無異同之議者,不但爲事體之至重,或慮幀軸漫漶,傳神倍難耳。然此則當待模本出後,十分審察,更容稟議,恐不可以此遲疑於移模之擧,伏惟上裁云。在京時、原任大臣奉朝賀之意,如此,爲先書入之意,敢啓。傳曰,大臣獻議皆若此,依議施行,惟設都監,待儒臣獻議擧行,且欲諭者,大臣禮官,夕講入侍。
○吳瑗啓曰,明陵改莎草時,禮曹堂上,當爲進去,且有夕講時,大臣禮官入侍之命,而判書金取魯,章陵丁字閣奉審事出去,參判趙最壽,孝陵石物塗灰事出去,新除授參議李匡輔,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乙卯八月初三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趙顯命,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尹惠敎,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姜鳳休,記事官宋儒式,編修官吳命季,武臣副護軍趙儼,宗臣星昌君濡。上讀前受音,自魚藻,至黍苗。惠敎曰,使下番替讀,何如?上曰,依爲之。健基,讀自隰桑,至綿蠻,具音釋大旨,上讀新受音訖。惠敎曰,隰桑章大旨,蓋是喜見君子之詩,雖不知君子之爲何人,而興中有比意也。上曰,然。惠敎曰,心乎愛矣,何可忘之?語意有所在。健基曰,此有眞心不忘之意,可見忠厚之義也。上曰,然。惠敎曰,此與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同意,而白華章,言幽王之事,而大旨,則端本爲治之意也。健基曰,白華,多有怨懟之意矣。上曰,與綠衣章少異。惠敎曰,二三其德之言,果不免有怨意矣。上曰,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刺其夫之相棄也。健基曰,鍾鼓于宮者,比誠意而言矣。上曰,小註有之。尙賓曰,儒臣之言,好矣。誠者,有諸內則形諸外,殿下之行於內者,誠則發於外者,無不誠矣。上曰,所達,好矣。惠敎曰,黃鳥章大旨,爲鳥言,以自比其意,似涉如何?顯命曰,此近於興矣。命後車之說,其可爲鳥言乎?上曰,大意何居?健基曰,微賤勞苦之意矣。上曰,思其休息之意耶?健基曰,飮食,微賤者之所望,命車,勞苦者之所望矣。上曰,特進官之意,何如?陽來曰,此非樂土之意,不過勞苦之辭也。惠敎曰,止隅,黃鳥所止之處,非欲去樂土之意也。大學,亦有引喩之意矣。上曰,黃鳥則得其所矣。健基曰,古人引詩之意,亦有斷章取義之處矣。顯命曰,人主有君師之責,若盡其道,則民皆樂生而自無勞苦之歎矣。上曰,所達,好矣,時世之說,爲此發也。顯命曰,《國語》,云齊朝駕則夕極于魯者,非謂齊魯之相近也。上曰,果朝駕則可以夕極耶?畏不能趨者,必是役使之過於先王禮制也。尙賓曰,黃鳥之比,不一而多出於賦役之煩,此可見形容愁苦之意也。上曰,氣象,似悽慘矣。顯命曰,靈城君朴文秀,去月二十四日,遭其母喪,勳臣之遭親喪者,例自勳府,草記入啓,而卽今勳府,無行公有司堂上,故尙不得入啓,臣旣忝在勳臣之末,玆敢仰達,不但文秀爲眷待之勳臣,其母亦命婦之有賢德者,而今遽亡矣,良可傷惻也。上曰,曾聞其母有賢哲之行,向者靈城,自請赴燕時,其母爲之手着朝衣,勸使入闕,其賢可知,而今聞喪逝之報,予心,倍覺傷惻,其令該曹,各別致賻,可也。{{*|出擧條}}上曰,勳臣錦原君,方在罷職中耶?以試官見罷,重臣敍用,可也。{{*|出榻敎}}上掩卷曰,夕講爲之。{{*|出榻敎}}經筵官,竝退出。上曰,入侍注書何人?尙賓曰,姓名則姜鳳休,而本以京居之人,年來居鄕,而名人子孫云矣。上曰,承旨、注書,俱爲進來,尙賓、鳳休竝進伏。上曰,承旨詳問其四祖,有顯官,而告達,可也。尙賓,問于鳳休以對曰,其曾祖,蔭仕察訪聖期,其高祖,蔭仕敦寧都正煒,其七代祖,大司諫淸白吏叔突,而其旁親,則故相臣文貞公姜碩期矣。上曰,然則爾與監察姜鳳來,爲幾寸親耶?鳳休對曰,臣與鳳來,爲十寸親矣。上曰,然矣。諸臣,竝退出。
○乙卯八月初三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時。知事趙顯命,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尹惠敎,參贊官吳瑗,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姜鳳休,記事官宋儒式,編修官吳命季,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參議李匡輔,同爲入侍。上曰,弘文館古規,有領事入晝講之例乎?興慶曰,臣未及見之矣。上曰,朝講,例爲入參,而晝、夕講,有稟入之事矣。瑗曰,弘文館古規,未及考見而入侍,未能詳知,極爲惶恐矣。上曰,領事旣入侍,注書出去,持入冊子以與領事,可也。惠敎曰,使下番替讀,何如?上曰,依爲之。鳳休持入冊子。上曰,注書新進,無足怪,而頗爲緩緩,推考,可也。健基,讀新傳,具音釋大旨,自瓠葉,至何草不黃,上讀新前受音,自瓠葉,至何草不黃。惠敎曰,以瓠葉謂燕飮之詩而首言瓠葉,下言兔首,小註所言,其謙辭而亦不無勞苦之意矣。上曰,此意誠然乎?興慶曰,此不過相讌之詞,物雖薄,而在於誠意交際之道,如此而已。上曰,此不無樂賓之意。顯命曰,有誠而後,雖瓠葉兔首,猶可以待賓,所貴者,誠意也。上曰,然矣。健基曰,顯命之所達,不無所見,而槪言其在誠不在物之意也。瑗曰,詩不可以類而觀之,此何必知其幽、厲之詩也?健基曰,賓主交歡,不過乎誠,此外似無深意矣。上曰,漸漸章,有譏刺時君之意,而猶未快解也。興慶曰,采薇,上慰下之詞,此則自鳴之詞也。顯命曰,所謂將帥,非其人,故在下者,勞苦如此矣。上曰,然矣,以不遑出車等語觀之,其帥之非其人,可知矣。顯命曰,幽王之將,豈有可稱者乎?健基曰,此不知必爲將帥之詩,而專爲怨懟之辭,此以推之,則其時世可知,豕涉河月離畢之意,不可以泛看,自有深意之可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苕之華,周室已無可爲之詩矣。顯命曰,國家財力耗竭,人民飢困,觀於牂羊墳首等語,可知矣。上曰,衰世之事,例如此,而卽今世道,如三星在罶,廟堂之上,又當加勉也。興慶曰,綜核之政,必有此弊矣。上曰,朝廷無飭勵,正若此詩,雖以私家待奴僕之道言之,譙責,若頻數,則紀綱,反爲解弛矣。顯命曰,今日進講七章,無非怨苦之詞,若非幽、厲之時,則豈有如此之甚者乎?如此而國未有不亡者也。究其所以爲害之本,則出於幽王,此正惕然監戒處也。上曰,所達切實,當爲留意矣。上曰,有可問事,諸臣姑勿退出。興慶曰,日候頗熱,聖體若何,而足部行步之際,一向差可乎?上曰,與昨日下敎時一樣矣。興慶曰,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亦一向安順乎?上曰,好在矣。興慶曰,備局草記,有所仰達事矣。道臣有拿罷之請,更爲相議,則似有商量處置之事,且道臣拿罷,一道所共知,在彼警責之道,雖似然也。而亦未知何以爲之也。上曰,其草記殊甚率爾,昨已出擧條矣。上曰,今日諸大臣獻議,無異,更當問議於儒臣,而使大臣入侍者,意有所在,荏苒時日,實爲可悶,欲廣問于勳臣儒臣後處之,趙榮祏,方爲守令乎?尹德禧將入侍,而守令之曠官,亦可念也。金益周,在乎?興慶曰,在光州矣。匡輔曰,益周雖稱畫師,至於畫像之事,未聞其爲善手矣。上曰,尹德禧,以冠帶常仕後入侍,趙榮祏爲先使之上來,而不可務多入侍,畫員三人外,尹德禧付軍職,可也。莫重之事,不可無取舍,依戊辰年先看模範於禮曹勳府,可也。健基曰,諸臣家,多有功臣畫像,而小臣家,則果有曾祖伯曾畫像矣。上曰,參判李瑜家,亦有之乎?古畫模寫,似非難矣。興慶曰,自國家欲爲之,何難之有?上曰,古勳臣畫像,持來,使之模取,則君臣面目,自此可知,是亦好矣,諸臣畫像,收聚模取,亦一端也。處所甚狹,難以周旋,此亦宜預定,而影幀移模時,有告由之事,不可不躬進,而諸大臣,亦當奉審矣,奉安時,又當奉審矣。動駕雖頻數,屢次奉審,則似有毫末之益矣。慶基殿影幀,曾爲移安於資政殿矣。以自內奉審之,取便移奉,未安,而齋室若狹,則難處,大臣,當奉審乎?興慶曰,齋室之狹,小臣亦知之,旣已移模,則闕內移安,似得宜矣。上曰,其廣則已知,禮官奉審,亦可也。顯命曰,以齋室之狹而移安,則闕內移安,似宜矣。上曰,豐原之言,是也。匡輔曰,齋室雖廣,闕內移安,似好矣。上曰,其時,時御所移安乎?匡輔曰,考見日記後,可知矣。上曰,闕中則時御所,似涉煩擾,諸臣之議,何如?興慶曰,似無屑越之事矣。健基曰,考戊辰年日記後,可知矣。上曰,明日禮官奉審,可也。瑗曰,判書、參判,皆在外矣。上曰,待其入來爲之,可也。匡輔曰,新舊色,淺深各異,何以爲之?極爲惶恐而敢達矣。上曰,此則不難矣。諸臣入侍,皆告達善畫者,可也。顯命曰,小臣所欲試者,沈師夏也。匡輔曰,稍解畫格云,而自是病人,不可猥試矣。鄭敾,亦能之云。上曰,年已老矣。然而如此之人,使之給馬上來,可也。普赫曰,梁希孟,亦頗能之矣。上曰李{{!|𤦮|⿰王治}}、梁希孟,亦使之一體上來,可也。瑗曰,功臣畫像本,何以爲之,而幾本上來乎,下敎何如?上曰,在近勳臣二本,持來可也。考戊辰謄錄後,使勳府持來,模寫于麒麟閣,可也。興慶曰,模寫後,卽欲覽耶?上曰,知某某畫像有之後,自勳bb府b,收議草記取來,可也。健基曰,不必求遠,取近似好矣。上曰,靖社諸功臣畫像取來,可也。興慶曰,好矣。上曰,古畫像,易漫漶,儒臣家畫像,則不至於刓乎?健基曰,有曾祖伯曾畫像,而無漫漶之事矣。上曰,有問於豐原事矣。慶基殿綃本,永禧殿綃本,先後其能詳知耶?顯命曰,未能詳矣。上曰,北道,龍興故都也,太祖畫像,至今奉安,而無漫漶之事,而永禧殿影幀,諸臣,瞻拜乎?匡輔曰,慶基殿綃本,臣亦曾已仰瞻矣。今瞻拜永禧殿影幀,則無異矣。上曰,癸巳年則自內織綃,故於義宮,有廣機善工矣。上曰,諸臣所達,甚多,只出下敎中緊條,可也。視事縕譯間頉稟事,榻前定奪。上曰,影幀移模事,諸大臣之意,亦無異見矣。設都監則當待儒臣獻議之來,而凡事,不可不預待,頃日入侍畫員朴東輔等三人外,固有之,而諸臣,曾以趙榮祏、尹德禧之名,仰達矣,此外,亦有精於畫法者乎?諸臣,如有所知者,陳達,可也。興慶曰,曾見李{{!|𤦮|⿰王治}},善爲畫像矣。上曰,金益周亦在乎?興慶曰,李{{!|𤦮|⿰王治}}、金益周,俱在湖南矣。顯命曰,此外湖南,畫師甚多,而其中梁希孟,最優矣。上曰,宜寧縣監趙榮祏,使之斯速上來,尹德禧,付軍職冠帶常仕,李{{!|𤦮|⿰王治}}、金益周、梁希孟,亦令湖南道臣,給馬上送事,分付,而戊辰年,亦有功臣畫像試模之例,靖社功臣中有畫像處,使勳府,書入稟定取來,置于麒麟閣,以爲試模之地,可也。上曰,臨模處所,不可不預定,而頃日酌獻禮時,諦視齋室,則甚爲狹窄,決難周旋,奉安于宣政殿,似好。戊辰年則影幀,自慶基殿奉來,故模寫于資政殿,禮節固然,而今則有異於此,模寫之時,不可不屢次躬進奉審,今若臨模於齋室,則動駕自當頻數矣。今爲動駕之頻頻,移安于此處,亦似未安,諸臣之議,何如?興慶曰,果甚狹窄,移安于宣政殿,似宜矣。顯命曰,齋室,旣非殿宇,則設使不甚狹窄,其在道理,固當移安於法殿矣。上曰,豐原之言,是矣。然事當詳審,禮判復命後,卽詣永禧殿,奉審齋室廣狹,而影幀,雖不敢審其高廣,先度殿宇之高,諦審御榻之高,又從下審度御榻之廣,則可以詳知綃本廣長矣。詳細奉審後稟定,可也。上曰,移模綃本,臨時織造,則必有不精之慮,且尙方,似無廣綃機,而癸巳年則自內織綃,故於義宮,有廣綃機,及善手工人矣,禮判奉審後,卽令尙方,織造綃本,可也。{{*|出擧條}}
==8月4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仕}}南泰耆{{*|呈辭}}。假注書姜鳳休{{*|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吳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生進放榜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八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神方仇非萬戶李德龜處給送。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京畿監司李眞淳引見。
○吳瑗啓曰,監、兵使遞來後,親納密符,例也,而前京畿監司沈宅賢,以身病陳疏,所受密符,使褊裨替納,原疏纔已退却,而密符替納,事體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由限已過,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洪景輔,別兼春秋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吳瑗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浩啓曰,下番兼春秋金廷鳳,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吳瑗啓曰,戊辰年,影幀,資政殿奉安時,慶德宮,爲時御所乎?考出日記以啓事,下敎矣。取考本院日記,則影幀,奉安于資政殿,在戊辰四月初八日,而時御所則昌德宮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禮曹言啓曰,明陵兩陵上莎草修補吉日,以今八月初五日卯時,敬陵兩陵上石物塗灰,同日巳時,昌陵兩陵上石物塗灰,同日申時,推擇啓下矣。本曹堂上各一員,當爲分進,而自前如此之時,多有兼進之例,先詣明陵莎草修補後,敬陵、昌陵石物塗灰之役,則次第進去監蕫畢役,何如?傳曰,允。
○吳瑗啓曰,觀象監提調申思喆,以明陵陵上莎草修改事,今當出去,而勢將經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備忘記傳于吳瑗曰,今日內乘別軍職宣傳官,駕後別抄試射時,駕後閑良高尙屹,六兩三矢俱一百四十二步,直赴殿試,駕後出身金聖漢,一矢一百四十六步二矢一百五十步三矢一百五十二步,加資。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八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屢承恩命,益不勝惶感之至,而臣方淹病在告,廢闕職任,而冒食常廩,終有所萬萬不敢安者,不得祗承,尤增悚慄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掌令朱炯离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新除授掌令李以濟,時在公洪道公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敎京畿監司李眞淳書,王若曰,禹分五百里五服,甸惟居先,舜咨二十有二人,岳乃爲統。若我東始劃爲八路,而畿內,允則於四封。責雖均於澄淸,擇任倍重,理宜優於根本,爲治最難。密邇園陵,春秋,謹審護之役,迫近京輦,水陸,控都會之衝。況經辛壬之饑。蕭然數百餘里民戶,誰寬乙丙之慮,按玆三十六州官長。惟卿,名祖賢孫,妙齡華譽。鑿鑿抱適時之器,默若無能,恢恢有煥猷之文,恥於自衒。至於詳明廉謹之發於政,試諸內外大小而奏其功。海西著治,考績,稱爲第一,城南監賑賴活,奚止萬千?予眷冞深,特授晉陽保障之任,人言太誤,尙歎柱後惠文之章。與其授之一縣一州,有焉用牛刀之歎,莫若畀以之屛之翰,致乃展驥足之能。肆中朝軫原守之難,而內史煩汲公之出。玆授卿以京畿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開城府留守江華府留守。卿其欽玆四國旬宣之命,懋哉三輔摠治之方。綜事務,如陶士行,罔有遺於細事,律貪汚,若蘇史寧,或恕於故人。惟頃年按察之治,固已東藩之素著,伊良役通變之策,亦嘗前席之備陳。一路星臨,宜副君實觀人之語,九里河潤,佇聞京師蒙福之謠。至於稟裁,厥有條敎。於戲,非寬弘,無以鎭安衆志,非公嚴,無以彈壓諸州。嗟寧考剛明之褒,曾在擢先卿之日,體寡躬倚毗之意,毋使忝乃父之風。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吏曹參議知製敎曺命敎製進。
○乙卯八月初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京畿監司引見時。京畿監司李眞淳,右承旨金浩,假注書姜鳳休,記事官宋儒式,編修官吳命季。上曰,卿,曾經藩任,到界後,着念奉職,可也,有何所懷,而亦有所聞耶?眞淳曰,曾有所聞,而異於所見,到任後,當有啓聞矣。上曰,今番陵幸時,各別申飭,俾無一禾一穀害傷之弊,可也。眞淳曰,道路頗闊,似無所傷矣。浩曰,臣曾於待罪楊州時,修治道路,道路甚闊,今此陵幸,似無所傷矣。眞淳曰,畿輔,自是重地,而元無物力,雖當辛壬,自國家有變通之事,故前監司趙明翼,頗有儲置之穀云,而臣雖欲儲得,無他措手之處矣。戶曹惠廳等物力,貸得以爲儲聚之地,何如?上曰,至誠所到,金石可透,有志者,事竟成,到界之後,各別惕慮,節用如治家事,可也。地部惠廳貸下,有同割肉充腹,惟在善爲變通,粒粒聚合,則積小成大,月有餘而歲有餘矣,何患乎無措手之地乎?只在一心奉公而已也。眞淳曰,京畿貶罷守令,陽川、砥平、麻田,而此時守令,一時爲急,且當陵幸,不可不斯速差出,惶恐敢達。上曰,陽川縣監、砥平縣監、麻田縣監有闕,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數日內,使之辭朝之意,分付,可也。{{*|出榻敎}}浩,讀敎諭書,又讀別諭。上曰,承旨進前,書傳旨曰,今者謁陵之道,本是大道,幾無傷其禾穀,而民心不古,起耕犯道,其餘修治,不無汎濫,纔以此面諭道臣,而修治之後,當爲摘奸,若有一禾一穀所傷者,當該修治差員,其宜從重飭勵,以此分付畿營。
==8月5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出使}}南泰耆{{*|呈辭}}。假注書姜鳳休{{*|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吳瑗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未肅拜呈辭,執義朴樞,掌令李以濟在外,朱炯离呈辭,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留公事,六曹長官,及備局堂上中,亦無稟定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吳瑗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二十九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以副修撰閔亨洙上疏。傳于金浩曰,不爲賜批,而欲下敎於筵中矣,今番則下批,卽爲牌招,此後如此疏,勿爲捧入。
○金浩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纔以特敎出牌矣,趙明澤,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閔亨洙,別兼春秋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浩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浩啓曰,卽伏見公洪監司柳儼,今春夏等褒貶啓本,則藍浦縣監沈佖,以姑從末減爲目,新昌縣監盧以亨,以難責蘇殘爲目,則竝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平澤縣監徐宗朝,以無得無失,何必峻考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兪勉基爲麻田郡守,尹師道爲陽川縣監,權義衡爲砥平縣監。
○吳瑗,以內乘提調意啓曰,旗軍洗馬,及陵幸坐馬時,本寺正,例有進鞭差備,而正申致謹,以書狀官,今方赴燕,不可不變通,正申致謹,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普昱爲司僕正。
○吳瑗,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明陵擧動敎,是時入把馬,依例別單書入,而其中驛馬,則令兵曹,依前例知委,各驛使之直爲入把,曾前擧動時,道路不平之處,則替用人夫,已有前例,而今此沙峴新路碌磻峴,俱是險處,亦依前例,臨時啓稟,替用人夫,宜當,以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臣,昨蒙史官,來宣聖敎,殊恩降臨,眷諭至重,臣,仰對休命,拜稽以還,益感周命之維新,而邦運之重熙,由此而臻矣。聖旨,至以臣前日批旨之下,不得應命,引以自咎,此直緣臣,其時狗馬賤疾而然也,實惟臣之罪也。今日聖嗣,受命開署,設置廳僚,有此諸官,蓋天旣錫我以大慶,於其間,可無奉若而欽承之乎?今日此事,實宗祊之切計,保傅之至務也。竊惟元嗣,雖在沖孩之中,其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上聖之資,本自已具,其可不早加培養而服習之乎?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此諭敎之必在早也。放勛曰,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此,輔翼之必以道也。今雖或以不能開筵講讀爲言,然若其德性進就之功,聖學蒙養之方,不但主於講讀而已。是將常見聞動靜之際,可得其知覺好惡之正矣,語默作止之間,亦有其觀感興起之效矣,此其保傅之義,爲如何哉?語其職責之重,有如此者,而今其所命,乃以如臣庸陋無聞,且衰病將死之人,充補其間,以妨重任,豈其可乎?此臣所以徊徨矜蹜,不敢冒當者,雖然,今日之事,跛躄,且皆鼓舞,嫠婦,亦以忘憂矣。其在臣子,孰不爲之願死,而敢有遜辭哉?雖以臣之愚陋昏髦,亦將不計死生,得一趨命,是至願也。但今臣之疾狀,去四月中,重患瘧病,十有餘日,纔經一月,而至六月初,再患瘧病,又十有餘日,今幸住歇,而此本老境危疾,必死之症也。其間數月,出入死生者,累矣。形骸盡脫,氣息無餘,至今床褥之間,不能運動,以是奄奄之狀,安有起身登程之望乎?然而於此,若復使得以調息,更加旬月,賴有回甦之意,則臣敢不忍死趨進,以爲一瞻重光之計乎?伏乞聖明,曲加恕察,許臣仍舊淹伏,容臣以時調治,得保餘喘,以待進退,千萬至祝。臣無任兢惶感激瞻仰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以手書答曰,省卿之懇。今授卿此任,豈偶然乎哉?意卿,卽日幡然,因卿之尙未快瘳,乃有此陳懇,其用爲卿悶焉,其於神明所相,自可身康,且觀卿章,有待强健上來之意,深用欣焉。輔養此時,專屬卿等,其他節目,先爲擧行者,自有近京輔養官,而小子之望黃耉宿德,一倍于心,卿須體小子之至意,顧今日之先務,益加善養,待快愈卽日登途,用副日夕望卿之心。傳于金浩曰,此手書批答,遣史官傳諭。
○吏曹判書尹游疏曰,伏惟臣於前日,自劃已審,斷無更出之勢,而積逋召命,未蒙威勘,特敎重推之下,分義是懼,且輔養官啓下,不敢稽進,黽勉冒承,而實無因仍蹲據之意,適會僚席,行公無人,園陵行幸,在前,姑未暇復尋初義,强赴政席,而循省慙惶,若無所措,昨日政擬,又有大段做錯者,輒自自劾,兼陳事實,以俟處分焉。數日前,有一前銜鄕人李三齡者,來見自言,作散已二十餘年,縷縷稱屈,臣猶不信,開政之際,考見前銜官案,則果以癸巳作散,懸錄於名下,其作散之最久,無有如其人者,臣以疏滯之意,首擬典籍,至蒙天點矣。還家之後,有人,來言三齡,曾於昔年,投進凶疏,旨意叵測云。臣聞來,不勝驚駭,蓋其年久廢錮,實由於負犯之至重,臣則茫然不記,謬加注擬,其蒙不覺察之失,誠無以自解,乞賜重譴,以重政體。三齡,卽命刊汰,以嚴癉惡之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觀卿所陳,未知某事,欲爲下問處之,以年案推之,事關昔年可知,李三齡事依施,初已未知,其何傷焉?勿辭行公。
○正言朴弼榦疏曰,伏以臣,自承匪怒之敎,惶蹙不知所出,荐違嚴召,恭竢重誅,而只推之命,每下格外,臣誠震悚惝怳,無地自容,而竊伏想日月之明,無幽不燭,區區寸心之已蒙照察,庶可以仰揣矣。然猶頑然不動,期於必罷,不避逋慢之罪,惟冀斥罰之命者,豈臣之所樂爲也?諒以該堂請推之啓,重招一邊之怒詈,跡甚畸危,而心切憂畏故耳。不意昨者,又以科場嚴飭之請,忽致都承旨趙明翼之筵白,至以發問爲宜,而處置爲非,雖蒙聖度寬大,不許所請,而臣於是,駭惶悚惕,益悔其愚昧妄率,竟自陷於機穽之中也。蓋科場奸濫之弊,臣常痛惋,故雖有向日之發啓,而其所論列,皆取中外流傳之語,元無一二指的之處,必若迫問於臣,使之發告,則臣將何以仰對乎?臣啓中所謂司馬之人,冒入隣接之見知云者,旣非臣之所目覩也。雖或有聞於傳之者,其人亦非目覩,而又必有聞處,轉相告引,將不知其株連幾十百人,今明翼,欲逼臣立證,仍起大獄,其意所在,非臣之所能窺測也。其言,蓋以摘發見知者爲急,是何不思之甚也?凡其作奸犯科者,罪在罔赦,固無所惜,而至於見知而不以告官,私相傳說而慨惋者,固皆衿紳中自修之流耳。若將竝與犯罪者,同繫於犴狴之內,共質於桁楊之下,互相辨詰,或反誣枉,則其爲士林之禍,豈其小哉?揆以事勢道理,其不可輕易究覈,有如是矣。若其發問言官,是豈美事,而近密之臣,乃以此導君上,臣之駑劣,雖可侮辱,獨不念壞朝綱而損臺體乎?臣於意外,忽値前所未有之逆境,而筵話嚴祕,不卽宣泄,昨晩,始得聞知,而聖敎中,旣許臺臣之自列,故旋卽治疏,未曉呈納矣。見阻喉司,屢煩往復,致此稽滯之患,益不勝惶蹙之至,固宜詣臺引避,而積逋危蹤,末由致身於禁扃之內,不得不冒陳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職,仍勘臣罪,以快人心,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觀爾所陳,靜以思之,不無意思,而其所下語,極涉太過,持自修之目,人皆若此,混世若此,將無懲礪之道矣。雖若此,不欲已甚,卽予意也。爾其勿辭,察職。
○別兼春秋閔亨洙疏曰,伏以臣,情勢窮隘,蹤地臲卼,屛伏田廬,自訟愆尤而已,日昨,爲省老父,暫入城裏,適於此際,春秋兼任,玉署除旨,一時竝下,前後誨諭之敎,除拜之命,罔非曠絶之恩數,若在臣分義,豈不欲一謝天陛,略伸微忱?而第念釁累依舊,而遽然抗顔於朝端,則不但當世之有識者,竊議其出處,抑恐其所以趨走爲恭者,反歸於無忌憚之罪耳。反覆思惟,無路承膺,瞻望宸極,只切悚懍。且臣與都承旨趙明翼,有婚家應避之嫌,今此館職之除,銓曹未及啓稟,直爲揆以法例,自在應遞之科,目前去就,都無可論,至於別兼之任,雖云一時兼管之事,旣是侍從則以臣負罪之蹤,何敢唐突出肅乎?曾以筵敎之不安,略暴私悃,未蒙批諭,惶隕抑塞,不敢復爲自訟之計矣。卽伏見昨日擧條之啓下翰苑者,則以薦事遷就,致勤聖敎,至有欲以誣上自處乎?吾旣忘之,則渠亦忘之,可也。以此勅勉爲敎,臣奉讀以來,驚遑戰慄,繼之以抑鬱悶塞也。夫事有可忘者,或有不可忘者,殿下不追旣往,不念舊愆,付之於相忘之域,寬大含容,與天同大,此固盛德事也。凡在聽聞,莫不感歎,況臣身自當之者乎?所宜含恩改圖,卽日承命,而以臣所處之義言之,則誣上二字,何等罪名,而人臣負此,無以自立於世,今以君父之遣諸胸中爲幸,而揚揚冒出,自同平人,則是無復嚴畏之心,而不顧分義之重也,夫豈臣子之所忍爲哉?是眞所謂不可忘者也。噫,君臣父子,處義雖殊,事之當如一,今爲人子者,不幸不得於親,則當負罪引慝,不遑寧處,自處以罪人而已,況爲人臣而遽承不敢聞之嚴命,一聞忘之之敎,遽以爲吾君,旣忘之,吾亦可以忘之,不畏前日之敎,不顧廉義之重,束帶赴朝,無復顧忌,則國家四維,由臣而不張,豈不益增其罪戾也哉?筵敎之下,不敢晏然私次,謹隨天牌,來伏闕外,略陳危悃,退俟處分。伏乞聖明,特察情地之至爲窮蹙,俯諒言辭之出於肝膈,亟遞臣職,以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分義所在,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8月6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浩{{*|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吳瑗{{*|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出使}}南泰耆{{*|呈辭}}。假注書姜鳳休{{*|仕直}}李寅賓{{*|病}}。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淳昌郡守尹慶一。
○吳瑗啓曰,掌令朱炯离,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
○吳瑗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大司憲鄭錫五,掌令朱炯离,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朴弼榦,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三度呈辭。傳于李潝曰,其時去就,與參判有關,則若是撕捱,其涉太過,再度受由,廉隅可伸,原單給之,牌招察任。
○金浩啓曰,禮曹判書金取魯,依聖敎,永禧殿奉審後,以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禮曹判書引見退出後,傳曰,禮判,姑勿出去。傳于金浩曰,禮判詣閤外。
○傳于李潝曰,成均館到記儒生等,明日宣政殿親臨殿講,依此擧行,四學儒生,亦爲殿講。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吳瑗啓曰,判決事趙裕壽,除拜多日,尙不出肅,詞訟重地,不宜久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李寅賓爲假注書。
○傳曰,召對爲之。
○李潝以禮曹言啓曰,宗廟永寧殿秋奉審,今八月初八日爲之,永禧殿,亦當一體擧行,而本殿殿內外有頉處,去七月二十二日,已盡修改,更無執頉之處,本殿奉審,勿爲擧行,何如?傳曰,允。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八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臣於疾病淹伏之中,不敢冒受常俸,致勤嚴命,至於累次,益不勝惶蹙無地,仰念公體,不得祗承,謹當以文字,暴此危悃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吳瑗,以兵曹言啓曰,自前陵幸時,交龍旗差備馬,預爲調習矣,今亦依前例旗與竹,出郊外試習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朱炯离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驪州牧使李義豐,前爲咸鏡道南兵使也。專務威酷,別造大棍以杖人,北路人,傳其受棍南兵營過十度,而不死者,大命也。推此則其棍之重且大,可知矣。北靑孟姓人,爲一鄕執事者,因呈邑弊,受其棍十餘度而斃,其餘因杖而斃者亦多,而猶不懲悔。又以微事,杖其將校裵姓人三十餘度,卽致其斃,以其重大之棍,杖之過三十度,則其施以必殺之刑者,無疑矣。古聖,云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猶不爲云,則人命之重,顧如何,而義豐,以一時帥臣,視人命,不如螻蟻,棍殺無罪之人,若是其無忌,豈非可驚可愕之甚者乎?昨年北靑之變,固義豐之所自招,而義豐,身爲帥臣,白晝營門,乃爲閭巷一女兒,所脅持,不敢抵敵,坐受其刃,幾死僅生,其虛㤼無勇,如此則尙安用於緩急之際乎?此眞所謂不可使聞於隣國者也。其女人之刺傷命吏,在法當誅,而若其爲夫之節,固可以扶植三綱矣。旣誅其身,則法如是足,而傳首列邑,有同治逆,朝家用律,實涉太過,請其誅死女,追減旣施之律,俾得身首同處,使王法不傾。義豐之終逭責罰,未免失平,而乃反奬用,有若酬勞者然。自此爲長吏者,憑殺人命,惟意所欲,無少顧憚,是國家導之殺人,而啓日後無窮之弊,誠非細慮,雖事在旣往,而不可不一施警罰,以懲來後。請驪州牧使李義豐,削去仕版,革邑之法,五年後復設,明有先朝令甲,而慶尙道安陰縣之革,已至八年云矣,乃者安陰民人,呈文臣府,而其所列,弊瘼甚夥,有難逐條煩達,而至以民不支堪,逐年流散,將至爲墟爲言,雖未知弊瘼之實如所訴。而蓋聞安陰,半屬咸陽,半屬居昌云,一縣而分屬兩邑,則其有民弊,可坐而想,設有如民人狀辭,則在國家懷保小民之道,有不可越視,而不思所以安集。請安陰弊端,詢問於道臣後,復設一款,令廟堂稟處。答曰,不允。李義豐事,其時處分,蓋爲懲末俗,則身爲耳目之官,不顧紀綱,反爲本道人有若反報,良可寒心,末端事。噫,戊申希亮之事,亘古亘今所無之逆,則惟在在上者處分,爲執法之官者,何以民訴,乃敢輕請?亦未曉也。
○掌令朱炯离啓曰,臣以李義豐事,有所論啓,而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從,乃反嚴加誨責,以身爲耳目之官,不顧紀綱,反爲本道人,有若反報,良可寒心爲敎,臣竊不勝惶蹙靡措,而繼之以訝惑也。噫,居在遐方,目見長吏之輕視人命,已成弊習,尋常憂歎,而若其李義豐事,臣,稔知其事實,其刑則大棍三十餘度,非邂逅致死之比,其罪則假率逃亡者,不能及期捕納事耳。此可謂將校之大罪乎?此可施必殺之刑者乎?匹夫匹婦之冤,亦足以傷和召沴,古昔齊堂之震風,五月之飛霜,東海之苦旱,可以驗之矣。其關係國家,亦不可謂不重,而況義豐之殺無罪,非止一人而止者乎?此而不示警責,則遠方民生,尙安所措手足乎?臣爲玆耿耿,思欲一陳,而未有階矣。職在言責,不得不一言,實非爲訟匹夫之冤,欲令日後之爲長吏者,知重人命,而不復有濫殺之弊矣。殿下只慮邊民之凌犯長吏爲可憂,而不念長吏之恣殺人命爲可患,乃以臣爲北路人,而爲本道人地,有此妄論,臣之本意,惟冀國家款恤之典,務歸平正,而小無一分私意之參錯於其間,而反承此嚴旨,臣旣無以刳心自白,震慄抑塞,直欲滅死而不可得也。殿下於往年田日祥,不略示警責,此所以有義豐之事,而今於義豐責罰之請,不暇究言者之本心,而過加摧折若此,自玆以後,長吏之恣殺人,必有浮於義豐者矣,臣實痛焉。臣聞朝臣之以義豐事爲言者,亦曾有之云,此豈皆北路人而然歟?誠以其意見,與臣同故耳。臣恐殿下此敎,實未之深思也。至於安陰事,臣於詣臺之際,遽有民人之呈文者,臣只見其弊瘼之臚列,不詳究其革之爲某由,但念耳目之官,隨事卽陳,有得於臺體,而係是衆民難支之弊,則不可以越視,有所略陳,而只以詢問道臣廟堂,稟處,曾不直請其復邑,則臣之煞費商量,有所疑難,亦可以推知矣。及至聖敎,始覺其率爾,此莫非臣迷鈍昏謬之罪,臣於是乎咋指悔責,無以自解,而惟願速被鈇鉞之誅矣。臣以疎逖之蹤,感激恩數,黽勉供職,而積年屛蟄之餘,昧如於國體朝議,早晩顚沛,固已自料矣。一言妄發,誨責嚴截,臣固惶悚俟罪之不暇,何敢一刻抗顔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都承旨趙明翼疏曰,伏以臣,病且有祀故,連日未赴公,伏見正言朴弼榦之疏,以臣日前筵奏,張遑遣辭危怕,臣不以弼榦爲慨然,而爲世道,竊自歎惋,誠欲默默無言也。然臣旣被奊詬怨罵,則全無對辨,亦非道理之當然,臣請略論之,近日科場奸濫之弊,尋常痛惋,臣亦如臺臣之意,故臣,乃以其啓爲是,而但所謂隣接見之人,果有丁寧質言,則宜令現告中司馬冒入者之名,嚴加究覈,而不此之爲。但請禁都監察之,申飭,臣,病其爲疎略之歸,伊後會圍濫入之變,又爲現露,臣愚竊以爲臺啓中冒入之人,亦須覈出勘斷,可杜場屋用奸之弊,果以是仰達於診筵入侍之日。噫,臣之筵奏,亦臺臣發啓之意,詳略雖不同,摠而論之,俱出於嚴科場之意,不識臺臣,何以看得太深,或稱以自陷機穽,或稱以逼令立證,至於大獄士禍之說,尤萬萬不襯,臣於是乎一驚一笑,誠莫知所以爲對也。臺啓中若以得於傳說樣泛論,則觀其啓者,亦當泛見而止,彼旣以隣接見知,擧悉直陳,此乃明有其人矣。臣果請其覈發定罪,夫豈有一毫深意於其間哉?臺臣,偶有風傳之入耳。泛說而已。實無指的可言,則但以啓辭中,誤下見知等語,引避可矣,誰令强逼爲證,而何遽疑怒之至此也?臺臣與臣,曾不一面,慮或臣有意於構誣,全不稱停於語言如此,此莫非兩間疑阻之致,臣何可又爲怒色相加,以傷忠厚之風也哉?至若緘問之斥,初無出自臣口,臣無用較辨,且伏聞疏到本院也。入侍注書,通其發緘一節,本不由於臣言,則臺臣,還取其疏而去,不復刪改,依初本更呈云,臣莫曉其所以然,事實旣如此,朱子所謂空蕩蕩地說去,非吾身之所可擔着者,卽臣今日事也。何煩費了說話?噫,臣雖蠢愚,豈全昧於持身之方,而每以有懷必陳,竊所自勉,故困人脣說,不知前後何限,莫如卸解職名,歸守本分之爲得,玆陳血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安微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其何深嫌?卿其勿辭,察職。
○右參贊尹陽來疏曰,伏以臣,單寒菲薄,譾劣迂庸,猥忝八座,曾所不期,蒲柳早衰,犬馬齒老,自經春夏大病,漸覺神精耗盡,揆分揣力,宜謝朝班,而感激洪造,未忍便訣,縻係軍銜,强備員數,每當束帶趨走,輒自臨慙憐,不料政府新除之命,又加癃痼宜廢之身,臣驚惶震惕,誠未知何以致此誤恩也。臣之前後所叨,罔非濫官,何敢謂稱塞其萬一,而至於參贊之職,下三孤一等,名號旣重,地望且別,其不可以班資之相近,而人人濫竽也,決矣。臣手奉除書,一懼一愧,不敢出肅,縮伏度日,苟不自陳,無以得解,玆瀝血懇,仰瀆宸聰。伏乞聖明,特思設官之義,俯察難冒之情,亟許遞改,以重公器,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獻納李光運疏曰,伏以臣,瀝陳悃愊,仰冀鐫罷,睿照或遺,寵批特宣,至令臣從速察職,臣誠含恩揣義,宜亟趨承,而顧臣情理,卽有萬分悶迫者,遂至冒死控乞,臣之老母,素有痼疾,呻吟床褥,劇歇無常者,今已十有餘年矣。今夏暑濕,諸證益加,近又暄涼不適,調將失宜,本病之外,重添外感,頭疼膈痞之證,上逆下痢之候,種種緊重,輾轉沈頓,噉食全却,藥餌罔效,老人氣力,日覺澌削,臣方左右扶護,煼煎度日,離側供仕,其勢末由,日昨違召,實不獲已,而聖度寬大,威罰不加,臣實惶悶窘蹙,不知所出,區區情勢,姑未暇論,而目前私懇,如上所陳,言責重地,不等閑漫,而曠日虛帶,只益罪戾,見方治疏陳籲,以丐矜允,而天牌又忽降矣。怵迫嚴命,不得不趨詣闕下,仍呈已具之章,遂不免從外徑退,懇迫私情,此可下燭。伏惟聖明,孝理敦政,諒臣至懇,允臣所辭,亟遞臣職名,俾專救護,以治臣罪犯,以警臣工,不勝幸甚。臣無任悶縮屛營瞻望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臣於千萬意想之外,伏聞元子輔養官三人啓下,而臣名,亦在其中,臣聞來驚悚駭惑,莫省厥由,繼以祗受別諭之旨,十行溫綸,辭意至勤,眷視至隆,臣雙擎九頓,感激惝怳,益不知置身之所也。噫,輔養太子之法,古人,論之備矣,至於沖年早喩之責,尤爲至重至大之任,國朝已事,尙在傳聞,苟非山林宿望,必取朝著長德,其簡選之難愼,爲如何也?夫豈有如臣庸下魯莽,百不猶人者,乃可擬議於其間也?況今擧國臣民,顆望於十年之餘,天神默祐,篤降元良,丕啓億載之洪休,保養輔導,爲今日急務者,誠若先儒之言,而中外遠邇,凡有知覺,孰不欲一獲瞻拜也?顧臣量才揣分,實無毫分近似於職名,則尙安敢諉以怵分畏義,抗顔趨承,徒欲自遂其快覩之願乎?至於追惟往歲,可曰稀有之敎,悸恐愧恧,罔知攸喩,往歲受職,已極匪分,況今事體之至重,責任之至大,豈不與當時事,迥然不侔乎?其在臣身,固爲曠古之恩榮,獨奈辱朝廷之名器,駭四方之聽聞,何哉?臣自聞是命,慙懼迷惘,食息靡寧,亦不敢仰首吐舌,輒從辭遜之例套,且想臺閣之上,必有駁正之公議,泯伏徊徨,將及旬日,卽又伏聞聖明,屢垂俯問,至有申飭之命,臣於是進退路窮,一倍罔措,不得不略布肝膈,疾聲號籲。伏乞天地父母,曲諒由中之懇,匪出飾讓,深念莫重之任,不容謬畀,將臣新授輔養官之職,亟許鐫改,以重德選,以安微分,公私萬幸。臣無任戰慄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授卿此任,追惟昔年,可謂稀有,待卿何事?其於此任,捨卿誰先?寥寥之久,復設何遲?卿勿辭,從速上來。
○副司直李縡疏曰,伏以癃廢賤臣,屛伏荒野,其於世事,茫無聞識,惟我聖嗣,岐嶷日進,玉質卓異,中外傳誦,莫不欣聳,臣何幸須臾無死,得覩斯慶?區區竊不勝愛戴之忱矣。乃於千萬意象之外,授臣以輔養官,恩諭特下,趣令上來,臣承命震惶,五內失守,誠莫知何以措身也。臣竊聞輔養之設,實惟先正臣趙光祖所建白而其言,曰宜擇宰相中有賢德者,使之親近薰陶,以成德性,其選蓋至艱,自是以往,居此任者,名臣大儒,皆可歷數,臣是何人,敢膺是命?夫蒙養之方,以豫爲主,古人胎敎之外,擇阿保居先,而擇之之術,必曰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愼而寡言者,雖阿保之微,猶且如此,況以輔養爲官,而責之以作聖之功耶?如臣庸愚,內自循省,其於古人所求阿保者,亦無一二近似者,則其何敢猥當聖朝賢德之選,以累殿下則哲之明哉?至於往事,不必追嫌,此任,豈可久曠?聖敎所以慰諭敦迫,出於常倫,臣雖冥頑,豈不感激?惟玆職任之萬萬不似,有辱名器,祗願亟行刊汰,無久駭四方之聽聞而已,賤臣去就之義,尙何可遽陳哉?臣經夏毒疾,一息如線,數行文字,亦不能自力,縮伏多日,今始號籲。伏乞聖慈,俯察微悃,卽收成命,回授可堪之人,使公體增重,私分獲安,不勝大幸。臣無任戰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授卿此任,意非偶然,雖辭他職,何讓此任?寥寥已久,復設何遲?其所遲速,惟在卿等上來之遲速,卿勿辭,從速上來。
○乙卯八月初六日未時,上御熙政堂。禮曹判書請對引見時,禮曹判書金取魯,右承旨金浩,假注書姜鳳休,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鳳鳴。取魯曰,日昨,有使小臣,審量齋室高廣以來之下敎,故臣卽詣齋室,審度高廣,欲爲稟定,今方入侍矣。上曰,齋室高廣,何如?取魯曰,自殿內鋪席,上至班子,以布帛尺,長七尺三寸,御榻高七寸七分,席厚七分,上繪一尺四寸許,綃長五尺五分許,御榻廣四尺八寸八分,左右空地,各三寸,玉軸長各一寸許,左右繪粧,各一寸四分許,綃廣三尺八寸許,齋室廣五尺五寸,高五尺四寸五分,綃廣除餘地,一尺五寸矣。上曰,一邊奉安,一邊設畫,可也。上曰,予當奉審往來時,室若狹窄,難以周旋矣。上曰,殿內奉安,似好,而戊辰年則自全州奉安,有異於此時,但頻頻動駕,有所未安,故初欲移奉宣政殿矣。伊後更思,則齋室設采時,當宜設御榻奉安,故有前日之敎矣。頃日入侍諸臣曰,時御所無妨云,故欲奉安矣。昔者奉安於空闕,聖意有所在,時御所則似未安矣。取魯曰,戊辰年則異於此時矣,宣政殿,卽今時御所也。設都監時,多有難便之端,頃日諸臣所達,臣意則未知其合宜矣。上曰,設采時一兩日動駕,似非難事,而卽今形勢,多有難便之端,資政殿設采,似好矣。上曰,所思者有廣處矣,旣非時御所,則雖昌慶宮,似無妨矣。取魯曰,齋室雖狹,亦有一尺剩餘,可以容之矣。上曰,溫突,宜用之,而齋室,無溫突,難可爲之矣。浩曰,資政殿,臣雖未見,溫突爲之,何難也?取魯曰,爲溫突然後,可以始事矣。上曰,設采時,宜用溫突,以此爲之,似宜,而影幀移奉處所,定於慶德宮光明殿,爲宜也。上曰,畫員極難,是以爲悶也。取魯曰,風氣若高,則模畫甚難矣,臣意則莫如速設矣。上曰,卽令速始,可也,宜寧,幾日程耶?取魯曰,多有掣肘事,畫員上來,極未易,卽今功臣畫像本,取來,功臣子孫處,爲先試模似好爲敎,而自勳府,看檢爲難,且多有牽礙事,何以爲之乎?卽今任事者,亦似未易矣。浩曰,戊辰年則設都監矣,今則尙無設都監之事,梁希孟等,使之上來爲敎,而無指的下敎,姑未招來,宜寧縣監趙榮祏,自吏曹,分付上來,而卽今無都監,何以爲之乎?取魯曰,東輔等,雖有之,而外方畫員,尙不來矣。功臣畫像,取來,久留勳府,亦似如何,外方畫員,盡來後,始之,未知何如。浩曰,郞官,無路推移諸儒處,盡難急速問議矣。取魯曰,功臣模寫,多有岐議矣。浩曰,畫師,令禮曹,使之上來,而趙榮祏則,分付吏曹,使之上來,未知何如。上曰,然矣。都監會同後定議,似宜也。取魯bb曰b,都監若設,則功臣畫像取模,似有定議矣。戊辰年,則故勳臣菁川府院君柳順汀畫像模取矣。浩曰,今則何功臣畫像,取來模之乎?上曰,昔者以在京大臣外,亦有問議於在外儒臣事乎?取魯曰,在外儒臣,或有異議,則似難全却矣,自有儒臣處問議之敎後,臣亦與諸臣,有相議事矣。上曰,予欲問議,而趁望前收議,亦似遲緩,是可悶也。浩曰,若有入侍事,則以不可遲延之意,有所仰達,而近無入侍事,故未及仰達矣。上曰,然而待畫員上來爲之,可也,此事不可遲滯,速令始之爲宜也。戊辰年則自禮曹,聚來畫師耶?自禮曹、吏曹兩曹擧行,可也。上曰,戊辰年都監,誰某耶?取魯曰,臣亦未詳,出去後考見日記,則可知矣。上曰,然矣。宜寧縣監趙榮祏,自吏曹,別爲催促上來,畫師李{{!|𤦮|⿰王治}}、金益周、梁希孟三人,自禮曹,別關該道,使之給馬,刻日上送事,分付可也。{{*|出榻敎}}取魯曰,功臣畫像中,何畫像,取來模之耶?上曰,聚合畫師然後,似有會議之道也。諸畫師上來之際,其間日字必費了旬餘,似將遲延矣。取魯、浩曰,上來間,必過一旬矣。上曰,癸巳年則自於義宮織綃,而今則依戊辰年例,自尙方織造,可也,此意,自禮曹分付尙方,可也。浩曰,再明日,乃設科日,而罷職人員,甚多,明日內,似有變通之道矣。卽今在外臺諫,多至五人矣。上曰,監試官,果八人耶?浩曰,果是八人矣。上曰,卽今行公者,只一朱炯离,而俄有批答,姑未知其去就也。兩司在外人中持平金聖鐸外,大司諫李壽沆,司諫李宗白,執義朴樞,掌令李以濟,竝今姑改差,明日待開門,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榻敎}}上曰,輦轝,何處有之乎?取魯曰,司僕有之矣。上曰,慶基殿奉安時輦轝,及癸巳年輦轝,尙在乎?亦自禮曹問之後,令政院稟定,可也,亦有問議大臣事矣。慶基殿奉安時,有酌獻禮矣,告由時,有酌獻禮乎?取魯、浩曰,宜有酌獻禮矣。上曰,似無酌獻禮,而旣爲告由,則宜有酌獻禮矣,而其前問議大臣後擧行,似未晩矣。上曰,輦轝有處,問之可也。浩曰,風氣未高前始之,似宜,而儀仗等物,依戊辰年例爲之,何如?上曰,分付戶曹,可也。上曰,影幀奉安處所,移設於慶德宮光明殿,而修理等事,亦令戶曹,預爲整待,可也。{{*|出擧條}}上曰,影幀移奉時,當有告由行祀之節,移奉後,又行酌獻禮乎?今番則與自全州移奉時有異,移奉,在於同日之內,酌獻禮,當行於永禧殿乎?新移奉處所乎?取魯曰,移奉日曉頭,旣行告動駕祭,則不可疊行酌獻禮,移奉後,似當有禮節矣。上曰,自禮官,問議于在京大臣處,後日登對時,禮判陳達,可也。{{*|出擧條}}
○乙卯八月初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尹惠敎,參贊官李潝,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姜鳳休,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鳳鳴。惠敎曰,小臣病殘,久廢開卷,不勝惶恐矣。上曰,使下番替讀,可也。健基,讀綱目自十四年春三月,至葭萌。上曰,承旨讀之。潝讀自操征西,至操善之。上曰,注書讀之。鳳休,讀自二十年春正月,至守漢中。上曰,明日親臨殿講,必多疲勞,姑止之,而釋文意,可也。惠敎曰,以上文意則無大段深意,而人之才局,各異,守令中人,姑不可盡數,而至於御使,或有名實不同者,不能覈正,貪官汚吏,惟私是務,不少畏忌,臣實痛之也。和洽之言,無非外飾也,曹操,奸之甚者,故爲其幕下者,亦用奸計,此所以上濁下不淸也。卽今自上,若不示誠信之意,則在下者,亦不以誠意輔君,此正君上之留心加勉處也。上曰,和洽,爲操幕士,蓋未得其所矣。惠敎曰,曹操之事,無非奸詐也。潝曰,儒臣所達,好矣,而小臣,亦曾拜繡衣之命,受國重任,只欲祛私務公,以報聖意之萬一,是臣平日自誓於中心者也。近觀俗尙,外假淸潔之操,而其中則無,終至於欺君罔上,惟私是務,如此之流,雖授御使之任,將安用哉?凡人初若有廉操,而末乃保持者,未之有也。上曰,初不擇之,則惟在在上者責也。副學所達,好矣,而凡人,曾未經郡邑者,猝當雄府,其所廉操政令,不能如御使時事者,比比有之,此無他,或有所掌各異而然也。潝曰,惠敎所達,雖非有意而發,設令御使言之,若犯重科,則何可容貸乎?此乃聖上留心處也。上曰,儒臣所達,非有他意,頃日筵中,以誠信之意,有所仰達故也。上示誠意,則下亦奉遵意矣。健基曰,和潝之弊,實多矣,外雖似淸,內則不然,究其本心,則其所爲操言者,無非飾詐之言矣。上曰,蓋淸之弊也,然故吾惡之矣。潝曰,古人,云惟恐人之知,和洽,爲操幕士,每以外飾之言,喩之,操亦善而從之,此乃爲上者,外假尙淸,故在下者,亦如是矣,自上尤有所加勉處也。上曰,其時誰爲善諫?渠必不以故漢征西將軍,書號墓道矣。上曰,承宣,更達所蘊。潝曰,龐統,爲耒陽令,以不治免,此非才拙而然也。以大屈小故也。今人,雖或有才能有幹局者,而以不治上聞,則自上,知其不治,而擧世亦謂之不治,豈不冤痛乎?上曰,龐統之不治,非不治也。才器不能快展之致也。健基曰,承旨所達,好矣。上曰,龐統,貌不揚而才則優矣。健基曰,龐統則諸葛亮,稱之以鳳雛,其奇才,可知矣。潝曰,雖有良吏抱奇才,而容貌醜陋,則不但世皆看醜,上自君上,下至銓曹,皆不之取用焉,卽今以貌取人之歎,似難免矣。惠敎曰,龐統,雖不知爲何事不治,而治有大小不同者,以一時不治,決難判知其才局之有無矣。上曰,凡人,以藩臬之才,典其一小邑,則必有鬱鬱之心矣。潝曰,人器相稱然後,可以展其所抱矣。上曰,我國用人之道,專尙文華,設或抱才之人,外貌樸陋,則不得見用,而末終,得典薄小之邑,則必有惰懶之心,而頓無用力盡才之意矣。健基bb曰b,人品論之,有萬不同,若或鄕曲之典邑,則朝廷之上,皆以必不治爲言,雖有抱才之人,豈有樂爲盡心擧職之意乎?世道漸至如此矣。上曰,遐鄕樸陋之人,典守末邑,則非爲怨國,實咎朝廷矣。潝曰,渠輩亦有耳目,自上連下收用之敎,豈不聞知也?上曰,然。故爲上者所當務也。惠敎曰,張紘,極其淸淨淡泊之士也。健基曰,當孫權馳騁勇略之時,而張紘,惟自淡然。於此,可知孫權之取士得人也。上曰,三國時,諸葛亮所屬,亦有張飛、關羽,而多聚佳士,則無出孫權矣。上曰,光祿大夫參軍事,荀彧自殺,何故?健基曰,觀此則頗有荀彧刺貶之意也。上曰,彧,見欺曹操,甚矣。以齊桓之事勸之,可謂見欺甚矣。上曰,彧識見,少矣,侍中光祿大夫參軍事,自殺爲言,爲漢臣,於此可知矣。惠敎曰,貶中有意,無甚刺之意也。上曰,秬鬯一卣,珪瓚,副焉,此,天子所用也。何器耶?惠敎曰,似是祭享時所用之器也。惠敎曰,趙雲,不可以勇力之將,稱之也。亦有勤實忠款之義矣。上曰,果是忠厚義士也。不可以勇將稱之矣。健基、潝曰,劉先主不用許靖,其所黜陟,皆以眞情所發,於此可見矣。上曰,思其歸耕本土之意,趙雲之忠,尤可知矣。潝曰,干戈之時,尙能節用聚穀,雖一邑,足爲蘇殘,度支之長,按藩之人,若以誠實爲政,則其所善治,何難之有?健基曰,朝廷百官,皆爲得人,則錢穀,自可豐贍,惟在在上者得人也。惠敎曰,此以下無更達事,而應敎趙迪命,以其父病出去,明朝出牌,何如?上曰,依爲之。應敎趙迪命,由限已過,待明朝牌招,可也。{{*|出榻敎}}惠敎曰,今日臺諫朱炯离啓辭,多有謬戾事也。上批極爲明白矣。健基曰,削版之請,極非矣。且刃刺義豐之女,謂之扶植三綱,亦極非矣。安陰事,亦何敢肆然仰達君父前乎?朱炯离,罷職似宜。上曰,批答,不過以反報爲言,而極可駭也。至於安陰事,予每念之,欲一問議,而姑未果矣。而其在耳目之官,何敢以此等說,猝然啓達矣。然或有稱美炯离者,故予欲一見其人矣。罷職則過矣。都出於其鄕暗之致,何足深責也?惠敎曰,事體極爲謬戾,罷職,宜矣。潝曰,安陰事,設或奏於章牘之間,而何敢肆然啓達乎?渠以北路之人,何敢反報如是乎?健基曰,厥女爲夫而死,雖云可尙,至於扶植等說,尤可駭也。揆以法典,刃刺邊帥者,何可如是奬美乎?惠敎曰,今日適逢宋寅明於藥房,聞之,則義豐,方莅驪州,銳意爲治,以至蘇殘革釐之境云矣。潝曰,臣亦見義豐之爲帥臣時,善治事而臣又目見義豐之爲南陽時,賑政之極盡矣。義豐,本來束下爲主,曾任北閫,亦束下,故炯离之啓,蓋由於此矣。驪州素稱難治,而義豐到任以後,果能善治云矣。上曰,予亦見義豐之爲人,極爲剛猛,必束下矣。而爲一女人見脅,使人聞之,雖似殘罷,至於炯离之啓,則極非矣。上曰,李義豐、李義翼,俱是善治之人,而義翼則前任通津時,果爲善治矣。觀其爲人,有勝於義豐矣。健基曰,臣待罪南邑也。義豐,適爲嶺閫,習聞其詳明束下之政矣。上曰,義豐,其時爲水使耶?健基曰,爲水使矣。臣亦曾疏陳義豐之伊時失措,而何可以其事,永棄之乎?上曰,頃者鄭彦燮,以義豐爲哀人生,其言,過矣。健基曰,近來武班之驕慢,極甚,若有麤豪之氣,則儕流皆唾鄙。故義豐,曾按北閫,出入時,除騶率,務從簡略,以名士樣自處,故多有埋沒之擧云矣。上曰,儒臣所達,然也。古時武臣,以迂闊豪健自處矣。今則太不然,極可怪也。健基曰,近來銓官,亦取用驕慢之流。故厥輩之驕氣益滋矣。上曰,然矣。銓官之取用厥流,以長其習,未知其合宜也。決非武臣本色也。潝曰,以西閫事觀之,其驕氣,可知矣。惠敎曰,元弼揆之譏斥諫官,實是前古所無之事也。極爲無據矣。健基曰,小臣,得聞弼揆頃呈所志於備局,而譏斥諫長非輕,或云有一臺官,或云優游西關,其所下語,極可寒心也。潝曰,旣非親聞,則如是仰達,如何矣。惠敎曰,炯离之言,雖甚謬戾,安陰事,大抵可慮矣。上曰,安陰事可悶矣。潝曰,安陰邑民,方苦待復設云矣,父子中一則服役居昌,一則服役咸陽,以此難堪云矣。上曰,戊申以後,卽欲復設,有所問議諸臣事矣。上曰,民旣受弊,邑亦有弊,不可不軫念處也。潝曰,安陰邑居地形,極爲陰深,可慮處矣。上曰,俄有所議矣。朱炯离之啓,雖甚謬戾,蓋安陰事,不可不慮念,似難待一周之運矣。惠敎、健基啓曰,掌令朱炯离啓辭,實多謬戾,論李義豐事,至有爲夫之節,可以扶植三綱,言議之乖舛,固已可駭。至於復設革邑之請,昧於見識,大損臺體。設有曲從民願之議,職在執法,固當爭執駁正之不暇,況可以騰諸白簡,直請復設乎?決不可仍置臺閣,請掌令朱炯离罷職。上曰,依啓。{{*|出擧條}}
==8月7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奉命出仕}}南泰耆{{*|仕}}。假注書李寅賓{{*|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谷城縣監羅億齡。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趙明翼啓曰,近日涼意漸生,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親臨儒生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一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明陵親祭擧動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今日旗軍洗馬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掌令二員未差,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憲府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陳疏受由、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判決事趙裕壽,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正言權䌖、朴弼榦,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明陵親祭祭文,大提學,當爲製進,而大提學,時未差出,藝文提學宋寅明,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陵幸迫近,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大司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及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經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洪重徵爲司成,尹審爲軍器判官,朴師卨爲漢城主簿,金始熺爲坡州牧使,金{{!|𪹯|⿰火集}}爲典籍,李周鎭爲校理,李喆輔爲副校理,申宅夏爲副校理,吳彦胄爲修撰,朴弼琦爲執義,許集爲司諫,南泰溫爲掌令,趙泰彦爲掌令,吳瑗爲大司諫,李匡輔爲承旨,鄭錫範爲平市令,洪銓輔爲軍資主簿,朴㻐爲宗簿正。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副護軍徐宗伋、成致績、朴樞、李以濟、李宗白,副司直鄭亨益、李壽沆,副司果李周鎭、李時熙,副司勇尹德禧,單付。
○傳于洪尙賓曰,前頭日氣深涼,風氣且高,儒臣獻議皆到後,不過設都監,卽爲擧行而已。承命指揮,豈有都監禮曹之輕重?令吏、禮曹,分付者,各別申飭,其卽上來。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殷山前縣監李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檥,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於憂患焦灼之中,抱震迫煩憊之情,疾籲狂號,聲不暇擇,自知燭犯gg觸犯g天威,罪尤罔赦,鈇鉞之加,席藁以竢,顧聖明,不加之罪,反賜溫批,實非臣,始望所及,九頓兢感,但有涕淚,至若戒之以張皇,責之以事體,誠知聖敎至當,臣所自知之罪,亦惟在此,而第以古初,設官分職,各有職任體統,不可毫髮失隳,卽如兵、水使之擅罷守令,而監司之輒皆請罪請仍,在先朝則李碩寬及賊徵,以兵使,或罷或推,申混、李普赫,以守令,旣罷還仍,至於金聖應,罷李彦燮,而因兪拓基狀論,被重推,卽是去年事,而臣則不能直請元弼揆擅妄之罪,只下一駭字,孱軟無骨,莫臣若也。顧反速非常之嚴敎,此實臣汚賤無狀,不比數於前人,不見信於君父,而致此,若又畏罪懷懼,而噤不敢開陳,則有國以來藩閫之職任體統,其將以臣之故,失亂隳壞,無復維持,臣雖萬萬滅死,何以自贖?所以不得已於張皇自非然者,臣雖愚蠢,亦粗知君臣之大分,焉敢以匪怒之敎,懷嫌而肆辯也哉?抑臣私情之萬萬悶慮,決難在任,天地鬼神,實所鑑臨,而前疏重在請譴,只引班妹之求哀,宋寅明、金取魯之陳情蒙許以自責,臣之不誠不孝,而卒不得畢其說,則無怪乎聖慈之不暇矜許,此亦臣之罪也。臣之母病,首尾五十餘日,中間危急之勢,雖曾少紓,休息之痢,抵今不止,進退輾轉,形症百變,近更嘔逆痞脹,藥食俱吐,醫工,亦皆技窮。夫以九十衰殘之氣,罹此三朔危惡之疾,其無回蘇之理,十居八九,卽其宛轉叫楚於床玆之間,危綴之息,僅僅如縷,耿耿一念,惟在於歸死京輦,凡在傍聽,莫不隕淚。況以人子之至情,而其欲脫此縻繫,扶將就途,以少伸其塡結之恨者,心可透於金石,誠可質於穹蒼,而獨未格於止仁之吾君,血懇哀籲,終歸飾辭,而不見孚信焉。則焦悶窮迫,如癡知醉,殆欲有披襟狂走之時,此何人斯,寧不悲哉?昔徐庶之辭劉先主也。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圖事者,以此方寸地,今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臣讀書至此,未嘗不哀其情悲其語,今殿下之靳遞臣,不過重藩任,而臣之方寸之亂,亶亦爲老母之故,其又何益於任寄?況且藩寄之重,要不出於邊事民憂,而臣爲國家經紀綢繆之圖者,略皆就緖,次第啓聞,邊境,今亦稍靖,所可譏禁之地,則苟朝廷,從臣擇守令之請,而得其人焉,斯可無患矣。災荒,誠方孔酷,江邊山郡,雖成赤地之慘,以臣卽今情理,跬步亦離違病側,決無周行原隰,審覈災傷之路,廢此一事,其安用荒歲監司?豈若及此時而簡遣,代臣早講荒政之爲得於憂民之政乎?臣之縻留,在國事,無益有害若此,在私情,至悶切迫如右,而荏苒時月,徒費撕捱。秋事則漸晩,寒節則將迫,公私狼狽,日甚一日,夫以天地之慈,日月之明,胡不少垂察於此哉?嗚呼,臣猶及見我肅廟盛際,藩臣之以親病身疾乞歸者,疏至再三,未有不許遞,或下廟堂,稟處,蓋以體下之盛德,諒其再三疏籲,必非出於假飾耳。當宁以後,宋寅明、金取魯之得請,臣旣援陳於前疏矣。李壽沆,以改葬先墓,陳情而一疏卽遞,沈宅賢,今又以實病得遞矣。顧臣則以九十老母垂絶之命,丐其生還,豈忍以一毫虛辭,上欺聖明,而儻又終不見諒,卽何以自比人類,一日立於天地之間乎?臣極知連章屢牘,瀆屑爲罪,而臣之至願,未遂,而仍或抱無窮之恨,終必喪心失性而死,等是死耳。毋寧獲罪而死,且或冀聖聽之萬一矜許,則誠亦臣子母再生之秋,敢冒昧而申籲,顒竢處分焉。臣無任戰恐私懇之至,謹昧死以聞。傳于李匡輔曰,平安監司朴師洙,前後如是陳疏,殊涉支離,此上疏,還爲下送。
○副提學尹惠敎疏曰,伏以微臣死罪,屢陳賤疾,猥屑瀆擾,自知難逭,海恩山德,輒垂曲恕,螻蟻殘質,糜粉難酬。日昨召牌,出於特命,臣不敢復計死生,竭蹶趨承,講筵姑停,退伏直廬,而所患諸症,日漸添劇,實有凜凜難支之慮矣。且伏念園陵行幸,期日已迫,身在近班,法當陪扈,顧以臣喘喘困殆之狀,實無驅馳鞍馬之望,臣誠彷徨窘蹙,不知所措。儻使臣,强束孱骸,僅得挨支往返,則雖因此越添,以至危境,固無所自惜者,而若其顚仆於馳道之間,以汚屬車之淸塵,則不亦貽執御者之憂乎?玆敢猥暴情實,冀賜處分,伏乞天地父母,特垂矜憐,先遞臣職,仍治臣罪,千萬幸甚。抑臣竊有一得之見,輒此附陳於籲章焉。夫疆埸之事,所關至重,勿論巨細,不可創開無前之規,灣府之於彼人,若非禮部鳳城,則本無馳通之例,今此稅官之肆然馳通,至有慢語,其爲駭痛,孰甚於是?竊聞稅官馳通,始於昨年,而邊臣,不能明引舊例,嚴辭斥退,終至於狀聞廟堂,亦不能據理嚴塞,至有回通之擧,惟此一着,大失事體,馴致有今日之事,良可慨惜,灣尹之與稅官,互相馳通,旣無前例,且近於境外私交,而以其不能峻防於初,故遂使彼人,視以爲例,一通再通,恣意無憚,臣恐此路一開,日後之弊,有不可言,蓋稅官者,特一時差遣之類耳。其禮貌有異於鳳城將之分守兩境,隨事相接,而且其操持者,乃是利柄,故灣府牙儈之輩,潛相交通,其勢必至,儻有奸徒,從間慫慂,少有所欲,輒復馳通,而或未遂其願,則安知他日,保無惡言之來,而不至有大端難處之境耶?臣愚以爲自今爲始,鳳城將循例傳通者外,此等稅官馳通,一切斥絶,以斷其越例希利之望,似爲寧邊之一道也。昨年邊臣之初受其馳通者,未知緣何委折,而其不能嚴守邊法之失,在所難免,不可以旣往而置之,況以今番事言之,旣稱慢語辱國,而謄上其句語於狀啓之中,國體所關,不可不罪,而廟堂草記,聖上,姑命留置云,此實臣愚之所未曉也。道臣、邊臣,竝加譴罰,以懲後弊,恐合事宜,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竝已處分,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應敎趙漢緯疏曰,伏以臣,伏承前月二十五日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應敎者,繼而有馹召之命,臣於是,惝怳驚懼,實不知所出也。玉署東壁,地望自別,此非循例推排之地,故世之膺是選者,未有如臣之庸陋湔劣,可以濫竽於此也。噫,臣之違逋嚴命,今幾年矣。金華一步,有若鐵限,前後恩除之下,終不敢承膺者,寔出於萬不獲已,伏惟日月之明,亦已洞燭而俯諒之矣。今於是職,尤爲萬萬不似,而放倒廉隅,突然趨承,則區區咫尺之守,將不免爲弁髦,而前後處義,判若兩截,不但臣心之靦恧而已,公議其將謂何?此臣所以寧被誅殛,終不敢爲冒出之計,而銓曹之必以如臣情勢窮蹙,決不可出者,苟然充擬,至使經幄重地,不得備員者,實所未曉也。且臣稟賦虛脆,素多疾病,居常凜然,不敢自同於平人,而今春數朔,旅宦京邸,客寓疎冷,調將失宜,積傷爲祟,重得血痢之證,雜施湯焫,少無其效。舁還鄕廬,症情越添,經夏入秋,已至難醫之境,肥肉盡脫,臍腸膨浮,床席之間,須人運動,京輦百里之地,末由致身,此際伏聞園陵行幸,期日已迫,而病勢沈篤,無望蠢動,偃伏床笫,分義都虧,病裏惶隕,靡所容措,有臣如此,生不如死,玆不得不疾聲哀籲於慈覆之下,而力疾艱草,語無倫脊,於此,亦可見其疾勢之去死不遠矣。伏乞天地父母,俯垂怜察,特許鞶帶之褫,俾得安意調治,以尋生路,不勝萬幸。臣無任怵迫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權䌖疏曰,伏以臣之蹤地,萬萬窮蹙,臺端一步,自劃已審,今若怵迫嚴命,喪失所守,則是將爲全沒廉隅之一懦夫爾,臺閣之上,將焉用此輩爲哉?此則不亶臣一身關係而已。其輕臺閣而辱朝廷,甚非細故也。臣雖無狀,亦不至於全昧不竢駕之義,而頃忝是職,八違召命,頑然若木石,冥然若禽獸,苟非至難强之情勢,豈敢爲此哉?此雖出於萬不獲已,而臣分則都虧矣,朝綱則盡壞矣。合被大何,而只蒙例罷,恩敍未幾,而除旨又下,臣誠感惶交極,措躬無地,而咫尺之守,終難變改,旣不得趨陪於動駕之日,又不免違逋於荐牌之下,臣罪至此,尤無所容,迫隘之極,唯有踧踖,喉司不諒,不捧長單,天鑑未回,又煩牌召,不敢每事坐違,謹此隨詣闕外,而反復思量,無路承膺,瞻望徊徨,不知所出,只是遄被重罰,庶幾差可自安,且臣,頃當試事,義在往役,不敢言病,黽俛承命,罷歸之後,病勢陡劇,關格之症,頻頻發作,食飮全廢,眞元漸鑠,若不及時救藥,實難復起爲人,玆敢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加矜諒,先削臣職,俾得安意調治,仍勘臣前後積逋之罪,使頹綱復振,千萬幸甚。臣方急於乞免,而適有目下慨然者,敢此尾陳焉。正言朴弼榦之向日啓辭,固出於痛惡科場殽雜之弊,雖以今番監試二所事見之,亦可驗其言之不無所據,而第其遣辭之際,殊欠稱停,風聞之說,率爾質言,至使一世之人,擧有暗昧之疑,此都承旨趙明翼,所以至情覈發者,而反不悟其有失於待臺閣之體,良可慨也。率爾質言,旣有其失,而遽請覈發,亦關後弊,俱不可無規警之道,臣謂朴弼榦、趙明翼,竝宜從重推考也。掌令朱炯离之昨日啓辭中安陰復設事,殊極駭然,雖身在遠地,豈不知安陰革罷之由於凶逆,而嚴批之下,窘遁爲說,實爲臺閣之羞,宜施削職之罰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知申所達,不過嚴科場,則問備之請,未知其宜也。朱炯离事,昨已處分,鄕外未諳之人,其何深非?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陽來,同義禁趙最壽,同義禁李瑜等疏曰,伏以臣等,晩始得見前掌令呂光憲疏本,則以李廷弼査事不爲稟處,構罪臣等,至以淹稽,成命亟降,問備爲辭,臣等看來,不勝駭惶危怖之至。蓋其所謂文報,與傳令之自嶺營收送,在於臣等未入府之前,其時駭堂gg該堂g之不卽査閱勘處者,未知緣何事故,而臣等之承乏待罪,亦且次第有月日矣,第此事遠在變亂之際,頗多疑信之議,有不可草草看閱,必將待備員會査,而諸堂會坐,自爾未易,其間四堂之齊會,不過二三次,而或緣看査北囚犯禁之案,或緣按問南間穴壁之事,不暇及他,荏苒至今,迺者臺臣,意在伸脫,不諒事勢,以不奉令而詆斥之,又請問備而迫蹙之,豈不懼且悶哉?臣等,職忝王府,久稽成命,則論其罪犯,誅殛猶輕,而旣被其無限侵困,則揆以廉義,決不可晏然蹲據,冒當其査事,玆敢仰暴事實,兼陳情勢。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遞臣等金吾之任,回授無故勤勵之人,俾令毋滯査案,而仍治臣等稽延之罪,以伸臺議,以安私心,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卿等,勿辭行公。
○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之情理,實無離捨病母,晨夕供劇之望,而嚴畏分義,抑情從仕,老母近當換節之時,偶因脫着失宜,重得寒感,咳喘苦劇,達宵不寐,粥飮頓減,氣息如縷,本來淹淹之中,凜綴一倍,雜施茶藥,少無所減,自去夜,益復加劇,臣情私煼迫,頃刻不可暫離,顧今度支職務,鎭日煩委,以此情理決無酬應剸理,之勢,公私憂迫,有不可言,不得不仰溷於慈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加矜察,特許遞改臣本職,俾公務無曠,私情獲伸,不勝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護焉。
○乙卯八月初七日辰時,上御宣政殿。親臨到記儒生四學儒生殿講,考官右議政金興慶,刑曹判書趙顯命,左尹李春躋,參考官大司成鄭羽良,行副司直李重協,奉常寺正徐命珩,副司果黃尙老,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浩,左副承旨洪景輔,右副承旨吳瑗,同副承旨李潝,假注書姜鳳休、李寅賓,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鳳鳴入侍。上曰,儒生,依到記數盡入耶?金浩起伏曰,儒生五人,過食堂後下鄕,故不滿其數矣。上曰,下鄕者,皆鄕儒耶?浩曰,然矣。上曰,奉影幀輦轝漆,與常輦漆,同耶。異耶?金興慶曰,不同矣。上曰,東庭地狹,使儒生,移立西庭,而寄齋生,亦令同立,可也。興慶進伏曰,近日日氣不調,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元子氣候,何如?上曰,安過矣。興慶曰,儒生之數,至於百餘人之多,一日之內,似難畢講矣。上曰,然矣。曾前殿講時,一注書勢難獨當,故有兩注書分勞之例,今番,亦依前擧行,而講紙書役,及去來等事,兩注書共爲之,可也。興慶曰,殿講之規,若有自不者,則必使之開口然後,書不字於講紙矣。今番則何以爲之?上曰,强其所不能,實爲無益,若不能開口,則任其自不而已,何必强令開口乎?卽今居齋儒生之數,與以前何如也?鄭羽良曰,近來則每於食堂,不能容矣。上曰,今日儒首,非舊時所見之顔矣。羽良曰,儒生,迭相往來,恒留者常少,故然矣。上曰,殿講,以詩傳抽栍,旣有專經試官,則雖無諺解,似無妨,而曾因校書館官員所達,新舊諺吐,有所釐正而定式矣,當從何諺也?若使儒生,讀舊諺,而試官,以新諺看之,則不幾於欺儒生乎?羽良曰,儒生,已知有新舊諺而辨之矣。金興慶,抽栍詩傳,則乃鶉之奔奔矣。上曰,此章,旣不講於法筵,則今於殿講,首出此章,何如?興慶曰,當改出他章矣。判尹宋寅明曰,殿講之抽栍一大文於儒生,極是幸之又幸,而況詩傳,孰不能誦讀乎?請使試官,詳問文義,何如?上曰,所達,是矣。儒生,皆立於庭,注書,出傳,使之皆坐,可也。仍以設講,生員李羲麟,自瞻彼淇澳,至終不可諼兮,不。安相台,自角弓其觩,至淮夷卒獲,不。南峻,自敦彼行葦,至或授之几,不。趙明翼曰,開政命下之後,吏曹判書、參判,牌不進,參議旣已陳疏,此後勿爲呼望,竝卽牌招,何如?上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申昉,更爲牌招,參議曺命敎辭疏,勿爲呼望,使之一體參政事。{{*|榻前下敎}}生員李泰明,自觱沸,至君子所屆,不。金震剛,自叔于田,至抑縱送忌,不。上曰,有一儒生,解衣換着於殿庭,士習,誠爲駭然,大司成,以師儒之長,不能檢飭,亦不陳達,而徑先停擧,不可無警責之道,大司成鄭羽良,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聖上之頻設殿講,不徒欲觀講讀而已。亦欲見濟濟之儀,而士習,如彼駭然,誦讀之外,威儀節次,亦爲申飭,何如?上曰,此則曾所申飭而尙然矣。館掌議,不入於到記中乎?鄭羽良曰,掌議未及來參於食堂,故未入於到記中矣。上曰,大司成,旣已推考,則掌議色掌,亦難免不能糾檢之責,前掌議停擧,可也。生員崔可恒,自申伯番番,至文武是憲,不。鄭瑜,自雨雪瀌瀌,至式居婁驕,不。李運復,自受天之祜,至不遐有佐,不。上曰,注書,昨日新入之注書耶?金浩曰,然矣。上曰,姓名,誰耶?浩曰,李寅賓矣,當此殿講之時,不可無實注書,而注書尹敬周,以傳諭,往江華地未還,注書南泰耆,方呈辭,卽爲牌招,何如?上曰,近來注書呈辭頻數,予欲下敎而未及矣。注書南泰耆,牌招,可也。洪景輔曰,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以其親病,不得仕進,而今日注書,多事故,俄令入來矣。今此昌城府使密符修整時,未及進來,推考催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承旨旣皆入侍,密匣,自此爲之,可也。生員吳東胄,自溥天之下,至從事獨賢,不。鄭奎相,自伐柯,至匪媒不得,不。南國暹,自如何昊天,至不畏于天,不。蔡九章,自死喪之威,至兄弟求矣,不。崔瀷,自蜉蝣,至歸說,不。呂光賓,自彼何人斯,至不畏于天,不。朴鎭益,自旣破我斧,至亦孔之將,不。李光濂,自卬盛于豆,至以迄于今,不。上曰,儒臣,連爲自不者多,可知其不爲着工矣。曾於文臣殿講,自不者,不爲也,非不能也,尤可寒心矣。注書南泰耆承牌入侍,假注書姜鳳休退出,生員權賾頤,自四牡,至以慰其心,不。金瑞郁,自椒聊,至且遠條且,不。元啓英,自明昭有周,至允王保之,不。金德潤,自羔裘,至我心憂傷,不。尹天覺,自牧野,至會朝淸明,不。崔一泰,自爾還,至俾我祗也。不。進士徐胄世,自鴥彼,至忘我實多,不。申命羲,自溥天,至從事獨賢,不。李楫,自穫之挃挃,至以開百室,不。申命觀,自萋兮,至亦已太甚,不。李夢梯,自鴛鴦,至福祿宜之,不。韓宗億,自經始,至庶民子來,不。兪一重,自魚在于沼,至念國之爲虐,不。李世植,自蔽芾,至召伯所茇,不。鄭一夏,自豈曰無衣,至與子偕行,不。李瑨,自弁彼,至如之何,不。朴鳳錫,自蕭蕭,至大庖不盈,不。李鉉祥,自將仲子,至亦可畏也。不。朴鼎來,自肆皇天,至用逷蠻方,不。崔道貞,自有兔,至尙寐無吪,不。李鉉吉,自涇以渭濁,至遑恤我後,不。李大受,自旱旣太甚,至云如何里,不。尹德新,自野有蔓草,至與子偕臧,不。禹鼎弼,自魚麗,至旨且多,不。申鏶,自維曰于仕,至怨及朋友,不。李齊卨,自彼有旨酒,至憂心慇慇,不。李洙源,自東門,至明星煌煌,不。金汝智,自我其夙夜,至于時保之,不。金垕億,自有渰,至寡婦之利,不。申楗,自大邦有子,至不顯其光,不。上曰,昌城府使安宗大,方辭朝而不識其何狀人,引見,可也。昌城府使安宗大入來進伏。上曰,七事,宗大起伏仰達訖。上曰,履歷。宗大曰,臣以宣傳出六,歷都摠府都事,而外職則歷博川郡守、高靈縣監,加資後,歷五衛將營將等職,而且經長淵府使,方待罪昌城矣。上曰,所懷。宗大曰,今年年事,各道稍豐,而西路邊邑,則獨未免凶云,臣往見後,欲以誠救民,而莫知何以爲之也。上曰,疆埸生梗,近來尤甚,誠極可慮,汝將何以處之也?或有奸民犯禁者,則汝輒以摘發登聞爲意耶?亦將預飭,使之初無發作耶?宗大曰,聖敎至此,謹當盡誠申飭矣。上曰,汝常加嚴飭,使邊民,初無犯禁,可也,今日召見汝者,意有所在,勉爲之,仍宣諭畢,宗大退出。上曰,宗大爲人,頗質實矣。金興慶曰,臣曾按黃海道也。宗大爲長淵府使,而頗有治績矣。上曰,大臣以下小退,而儒生,亦爲隨出更入之意,分付可也。大臣以下,以次退出,儒生,亦爲隨出。良久復入侍,金浩曰,都承旨趙明翼,以正言權䌖之請推,引嫌出去,而吏、兵批,今方開政,臣與洪景輔,當進去政廳矣。上曰,入侍苟簡,吏、兵批兼進,可也。洪景輔曰,臣當進去矣。洪尙賓曰,禮房承旨,乃該房而不可出去,以兵房承旨,代送,何如?上曰,依爲之。進士李廷彦,自營營靑蠅,至交亂四國,不。生員金聖模,自菁菁者莪,至樂且有儀,不。李寅華,自節彼南山,至憯莫懲嗟,不。上曰,儒生,如彼不能講讀,而將何以應會講耶?不爲着工,可知也,誠爲嘅然矣。生員李光廷,自終朝采綠,至薄言歸沐,粗。黃明彦,自采葑,至胡得焉,不。宋光魯,自其胤維何,至景命有僕,不。尹鏶,自赫赫明明,至惠此南國,不。李弘德,自大邦有子,至不顯其光,不。進士成漢羽,自閔予小子,至永世克孝,不。生員李齊嵒,自駕彼四牡,至靡所騁。上曰,民具爾瞻之義,何如?而師尹,何官也?李齊嵒,皆不能詳達,粗。生員金淑鳴,自潝潝,至伊于胡底,不。李濬,自曾孫來止,至農夫克敏,不。柳台齊,自坎其擊缶,至鷺翿,不。進士馬孟河,自常常gg裳裳g者華,至是以有慶,不。權績,自帝省其山,至奄有四方,不。右副承旨吳瑗,新除授大司諫,故退出,生員洪範源,自天監在下,至大邦有子,不。進士崔麟瑞,自采薇,至我行不來,不。生員李益普,自我行其野,至言歸思復,不。李錫禧,自上天同雲,至生我百穀,粗。進士李廷藎,自習習谷風,至棄予如遺,略。生員任命周,自彤弓,至一朝醻之,不。上曰,上齋儒生,鄕儒多於京儒耶?鄭羽良曰,然矣,生員金埅,自我其夙夜,至于時保之,不。琴沃心,自濟濟辟王,至髦士攸宜,不。進士朴益齡,自綿綿葛藟,至亦莫我顧,不。李頤榦,自淸人在軸,至中軍作好,不。上曰,以工夫言之,則製述科與明經科,孰難孰易也?趙顯命曰,若聰明過人,明經,似易於製述矣。新除授承旨李匡輔,追後入侍,生員韓師一,自中原有菽,至式穀似之,不。安重衡,自燕燕于飛,至實勞我心,不。進士閔震炡,自皇矣上帝,至此維與宅,不。張天維,自荏染柔木,至民各有心,不。生員黃世俊,自彤弓,至一朝右之,粗。進士李囿春,自質爾人民,至不可爲也。不。申思國,自菁菁者莪,至樂且有儀,略。李弘稷,自如跂斯翼,至君子攸躋。上曰,熊羆,何以謂男子之祥,虺蛇,何以謂女子之祥也?弘稷伏達曰,熊羆,陽物,故爲男子祥,虺蛇,陰物,故爲女子祥矣。純通,弘稷,退出。上曰,李弘稷,居住於何地耶?李鳳鳴曰,弘稷,居於全羅道咸平地,而渠父以明經居齋矣,竟未決科而死,弘稷,今纔闋服而來矣。左承旨李匡輔曰,下番兼春秋李鳳鳴,儒生居住,雖或仰達,而儒生之父名,亦爲陳白,極涉猥越,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生員李廷重,自相彼投兔,至涕旣隕之,不。姜錫輔,自大邦有子,至不顯其光,不。上曰,殿講姑罷,大臣小退,更爲入侍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八月初七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右議政金興慶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左副承旨金浩,假注書李寅賓,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鳳鳴,入侍時。上曰,今番殿講,意有所在,明日,亦欲親臨矣。右議政金興慶曰,明日,若又親臨,則連日試講之際,不瑕有勞傷之節乎?上曰,試講諸具,則該房承旨收置,而他承旨入侍,可也。左承旨李匡輔,追後入侍。金興慶曰,稅官馳通,自昨年爲始,此乃曾前所無之事,而廟堂,亦不能覺察,未果防塞矣。今番事,誠爲痛駭,諸議以爲稅官,異於守土之官,此後則凡干馳通,一切防塞,爲宜云,以此分付義州府尹,今後則據例防塞,使之無相馳通,何如?上曰,尹惠敎之疏如此,方欲出示矣。大臣所達,如此,此後則一切防塞之意,分付義州,而疏中請罪道臣灣尹,此則如何?金興慶曰,尹惠敎之疏,峻正,臣亦昨年不能覺察矣。今於非斥廟堂之語,臣誠惶恐,而事體則是矣。上曰,然則道臣罷職,灣尹拿處,可乎?金興慶曰,今則事端,與日前備局草記時,有異,而一時譴責,亦何所妨乎?上曰,道臣罷職,灣尹拿處,可也。{{*|出擧條}}金興慶曰,卽者灣尹,以鳳城稅官馳通措語改送事,馳啓矣。今則事異於前,似當有回通之事,而後市防塞,是申咨禮部之事,雇車代馬,乃八年已行之例,今不當輕自變改,如此等事,何可煩請之意,措辭回通事,分付灣府,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匡輔曰,陵幸不遠,而連日親臨殿講,恐或有傷損之節矣。曾有令命官試講之例,明日則以命官試講,何如?上曰,勢雖然矣,明日,必欲親臨者,意固有在,不可不親臨矣。金興慶曰,明日,太廟奉審相値,而兵曹判書趙尙絅,試官望出後,進詣太廟,則奉審必晩矣。上曰,試官雖重,莫重奉審,豈可緩也?先爲奉審,可也。奉審時,大臣,進去乎?李匡輔曰,宗廟提調,及禮曹判書,當進去矣。上曰,掌令朱炯离所啓,誠爲非矣。殊失臺體,旣罷其職,則不必深罪,而正言權䌖之疏,至請削職,殆過矣。朱炯离,乃北道翹楚,然以鄕諳,不識事體而然矣,何足深責?李匡輔曰,朱炯离,爲人臣,亦曾知稍正,而今其啓辭,誠爲無據,殊極駭然矣。上曰,此乃北道氣習也。渠則意其北靑女有節而然矣,若以其女,爲有節而啓其習,則爲官長者,將何以保其身而爲官長乎?向日朴弼榦之啓辭,固出於慮科場殽雜之弊,故不以爲非矣。今於權䌖之疏,又提其說,至於請推知申,殆過矣。知申之徑出,亦以此也,李廷弼之爲人,當戊申之亂,非㤼於賊而逃避,予非不知,而掌令呂光憲之疏,至以無罪等語,有若申救者然,此等之習,甚非矣。李匡輔曰,凡臺體,爭論是非,可也。而近來臺諫,以救人爲事,誠爲非矣。上曰,明日太廟秋奉審後,親臨殿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8月8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奉命出仕}}南泰耆{{*|仕}}。假注書李寅賓{{*|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金浩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未肅拜呈辭,執義朴弼琦,掌令南泰溫,未肅拜,趙泰彦,在外,持平金聖鐸,受由在外,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二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洪尙賓曰,明經之科,適在邦慶之年,會殿試且邇,到記殿講,於今爲之者,欲爲同付慰悅之意,今日殿講,宜亦親臨時刻奉審後擧行。
○金浩啓曰,今此陵幸時,以何大臣留都乎?敢稟。傳曰,判府事沈壽賢,留都。
○又啓曰,文科一二所試官,二品以上申思喆、金始炯、沈宅賢、朴乃貞,牌招不進,洪鉉輔、金相玉、李廷熽,俱在外,違牌人員,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文科,講經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乙卯式年文科,講經試官,方爲磨鍊,而二品以上,極甚苟艱,堂下可擬之人,亦爲乏少,依前例以堂上官,通融擬入,而參試官中前修撰朴弼載,前都事宋敎明,前持平李壽海,前校理李度遠,前校理朴弼坤,前正言李碩臣,前正言李命均,前正言金{{?|⿰禾道}},前掌令李台徵,前持平尹得徵,前持平李性孝,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朴弼載、宋敎明、李壽海、李度遠、李命坤、李台徵、朴弼均、金{{?|⿰禾道}}、李碩臣、李性孝、尹得徵。
○以正言朴弼榦,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浩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臺諫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今此文武科監試官,諫院,無進參之員,大司諫吳瑗,司諫許集,獻納李光運,正言權䌖,旣有只推之命,竝更牌招,今日政新除授正言,待下批,亦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左副承旨金浩進。吏批啓曰,砥平縣監權義衡,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金濰,爲禮曹參議,以權贒爲掌令,金尙迪爲持平,河德休爲砥平縣監,韓翼謩爲正言。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左副承旨金浩進。兵批啓曰,忠翊衛將安瑞翼,忠壯衛將南履錫,俱有身病,旬月內,萬無起動供職之望,呈狀乞遞,身病旣重,則輪直之任,不宜虛帶,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阿山萬戶金禹成呈狀內,老母年今六十九歲,而宿患疾病,經年沈頓,氣息奄奄,決無離側赴任之望云,其親年,雖未滿限,病勢甚重,旣無離違之望,則有難强令赴任,今姑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兵批,副護軍申命式、趙泰彦,副司直金聖鐸,副司果申晩,單付。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左副承旨金浩進,以金宗台爲正言。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左副承旨金浩進。
○兵批,承旨啓曰,判書不參政,旣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批,無政事。
○李匡輔,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八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臣於恩命之下,不得祗承,隨欲陳懇乞寢矣。意外,伏聞又有輸送之令,益不勝惶隕之至,病旣廢事,虛糜公廩,論以公體,萬無其理,尤不當每朔,輒以爲例,終不敢晏然冒受,稍待心神少定,仰請罪譴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陵幸侍衛之任,不可不備員,而兼司僕將許逄,以前任統虞候,時在任所,未及交龜上來,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以爲隨駕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陵幸時禁軍中人馬俱健者,點擇隨駕,其餘新受馬,及病蹇之類,推移入直矣。今亦依前擧行,而監軍巡將,亦依前例,以初十日受點人員,十一日至仍察,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居首進士李弘稷,幼學韓處熙、尹亨基,竝直赴殿試。之次,幼學韓正旭、閔鎭望、洪聖龜、南泰運、林德升,竝直赴會試。進士申思國、李廷藎,幼學沈潤海、康德衢、金厚積、李胤沆、安正宅,各給二分。生員李錫禧、李齊嵒、黃世俊,進士李光廷,幼學李澈海,各給一分。
○傳于李潝曰,明日晝講爲之,副提學尹惠敎,同爲入侍。
○都承旨趙明翼疏曰,伏以臣,性雖愚昧,非不知論人得失,勿論輕重,必有後來之節拍,無事而有事,坐受其困,而苟幸其占得穩便,擧皆含默,則玉階方寸之地,其將無披襟而敷奏者矣。耿耿愚忠,竊自慨然於是,故忝登前席,如有可論,未有不言而退,前後跋㚄,皆坐於是,是以愛臣者,皆不欲令臣,久於喉舌之任,臣亦豈不知其爲然哉?惟其自勉者如許,故不戒前轍,果陳愚妄之見,諫臣疏避,無非萬萬不襯近之語,而新進過激之言,不欲與之深怒較絜。且値親臨殿講,園陵幸行,次第迫近之日,分義是懼,黽勉冒出,迺者,正言權䌖之疏,忽又侵,及至請重推,莫非滄浪,更何咎哉?然臣竊有所訝惑者,今其疏,旣以彼啓,歸之率爾質言,至使一世之人,擧有暗昧之疑云,則其有物議,蓋可知矣。然則其可以覈發之請,爲非乎?噫,受擧子之賂物,變姓名而冒入者,是乃科賊,請治科賊,有何可怒,而前日之臺,反斥以爲士林之禍,今日之臺,又斥以有失待臺閣之體,此果成說乎?論一啓語之疎率,輾轉葛藤,以至於兩臺相繼,前攻後斥,持之不已,無乃彼所謂自修者,在其中而然歟?況臣之所達,只是以發啓之臺,不爲現發覈治爲非,則豈不與今者諫疏,自有主客倒置之殊乎?緣臣之迸出,昨今殿坐,致令邇班觖員,退伏私次,兢悚不安,彌日靡定,顧臣情勢,十分臲卼,決無抗顔冒出之理,玆於天牌之下,不免坐違,臣罪尤大。伏況淸蹕匪久載啓之時,尤不可不速賜變通,伏乞聖明,卽許遞改,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八月初八日巳時,上御宣政殿,親臨到記儒生四學儒生殿講。考官右議政金興慶,刑曹判書趙顯命,左尹李春躋,參考官大司成鄭羽良,行副司直李重協,奉常寺正徐命珩,副司果黃尙老,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記事官南泰耆,假注書李寅賓,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鳳鳴,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進伏曰,陵幸時,刑曹判書趙顯命,當爲留都,而方入於會講試官望中,落點時,知而處之,何如?上曰,然矣。金浩曰,會講監試官,今當牌招,而兩司不備,何以爲之?上曰,近來文臣,帶職而不爲出仕,其習,極爲駭然矣。持平金聖鐸,勿出於牌招中,而其餘臺諫,竝爲牌招。金興慶曰,金聖鐸,下鄕旣久,當遞其職矣。判尹宋寅明,知敦寧金在魯,次第仰達曰,金聖鐸,姑爲遞差,何如?上曰,在外臺官掌令趙泰彦,持平金聖鐸,竝改差事。{{*|榻前下敎}}上曰,都承旨趙明翼,今不可撕捱,卽爲牌招事。{{*|榻前下敎}}上曰,砥平縣監權義衡,遞付京職,其代,以武臣擇送事。{{*|榻前下敎}}上曰,都承旨趙明翼,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事。{{*|榻前下敎}}上曰,設講,宜矣。幼學李仁垕,自瑟彼玉瓚,至福祿攸降,不。上曰,黃海水使李漢弼,引見,宋寅明曰,海防事,誠可慮矣,丙丁以後,專意陸路,故沿海、長淵、豐川等邑,作爲陸軍營將,至於水軍,則水營外,無一營鎭可恃,小小鎭堡,不過候望而已。緩急,何可得力?長淵、金山寺,曾有僧將,專當追捕,而不無得力之效矣,未知今亦如何?今番椒島事,雖或邂逅,不至大段,而曾見《麗史》,海西沿海,每被海賊寇掠,近聞邊臣之言,則昨年西邊事後,所謂偸山賊之類,亦多流入海中,海防一事,決不可任其疎虞矣。曾聞海西水營近處,有防水灌漑,可作屯田者,果可以防水起墾,募民設屯,待其民人稍集後,仍作水營牙兵,俾無收斂,專意敎鍊,則不但平日追捕之爲便。設有緩急,不待調發水軍,而手下,可以得力,形勢果如此,而防水之役,水營,有難獨當,則朝家雖顧助物力,似無不可,水使到任後,察其形止,與道臣,商確狀聞之意,分付,何如?上曰,水使到任後,與道臣,商確狀聞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黃海水使李漢弼,入來進伏。上曰,履歷。漢弼起伏曰,臣,乙巳年,以南行宣傳官爲都監長官,仍以兼歷都摠府都事經歷,而加資後,歷禁軍別將等職,且經驪州牧使,而方待罪本職矣。上曰,所懷。漢弼曰,臣竊伏聞黃海道向日生梗,不是小變,而今則雖無目前之急,來頭爲患,誠極可慮矣。大槪彼人,自戊申年,間間往來矣,至於今番生梗而極矣。彼人,旣與海民,顔面慣熟,則似不無窟穴,而非特此也。長淵等地流配罪人,至於八十餘人之多,無非强悍無賴之輩,皆懷怨國之心,與彼人相交結,則今番生梗,未必不由於此輩矣,今雖無事,安知其將無海賊乎?所聞,雖如此,有若兵難遙度,臣赴水營後,當與道臣,相議預防矣。上曰,聽汝所達之言,則不無飭勵之意,到水營後,別樣預備,俾無如向日之生梗也。古聖曰,及其成功,一也。聖人,豈欺人哉?汝雖武弁,克念國事,竭忠殫誠,期於成功,可也。與道臣,相議而勉爲之,且汝旣爲國而仕,則勿以私讎,疾惡人,而惟務公平,化以治之,則雖無賴之輩,自可順服,豈有終不變化之理乎?金興慶曰,漢弼,若忘讎怨而視若恒人,則是非常情也。上曰,勿忘其心,猶或可也,而若以此心,有若報仇者然,則不亦無據乎?興慶曰,渠抱至痛,故不能忘也。若忘之,則將焉用哉?上曰,卿言,非矣。其時,旣以三尺斷之,則豈有長以爲讎之理耶?予意則雖强悍之輩,惟以治化化之,而勿以私讎待之之意,申飭而已。漢弼曰,臣曾爲驪州牧使時,情勢難安,思欲不赴而不可得矣。上曰,黃海水使李漢弼,曾有申飭,而敢以驪州時事,如是陳達,極涉非矣,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宣諭畢,漢弼,退伏。上曰,黃海水使李漢弼,姑留,梁興渭,自彼汾沮洳,至殊異乎公路,不。金漢龍,自顒顒卬卬,至四方爲綱,不。韓始大,自苕之華,至不如無生,不。金光九,自念玆皇祖,至夙夜敬止,不。都日昌,自謂山蓋卑,至烏之雌雄,不。洪觀輔,自天之牖民,至無自立辟,不。權景顔,自正月繁霜,至癙憂以痒,不。沈潤海,自嗟爾君子,至式穀以女,略。上曰,小退,諸臣,以次退出,漢弼,亦爲隨出,諸臣,良久,更爲入侍。洪景輔曰,諸臣小退,更爲入侍之時,侍衛中兵曹郞廳李錫祿,追後入侍,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趙顯命曰,臣帶經筵,故敢達矣,諸臣小退,更爲入侍之際,政院,不先整待,亦不告知大臣,不得趁卽入侍,侍衛郞廳,亦有追後入侍者,該房承旨,從重推考,侍衛郞廳,亦爲推考警責,宜矣。上曰,侍衛郞廳,已爲推考,而該房承旨,亦爲推考,可也。{{*|出擧條}}幼學金厚積,自天之方懠,至曾莫惠我師。上曰,大宗維翰,宗子維城之義,何如?厚積,不能詳達,略。金寅老,自駕彼四牡,至會同有繹,不。張受喬,自滮池北流,至念彼碩人,不。田運成,自受小球,至百祿是遒,不。趙明翼,承牌追後入侍,幼學韓正旭,自旱旣太甚,至先祖于摧,通。李胤沆,自我其夙夜,至于時保之,略,文應參,自鼓鍾欽欽,至以籥不僭,不。上曰,大司諫吳瑗,再牌不進,持平金尙迪,牌不進,竝只推,更爲牌招,正言韓翼謩,在外,改差,卽爲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事。{{*|榻前下敎}}幼學康德衢,自有鳥高飛,至居以凶矜。上曰,王者雖暴虐,而爲諸侯之道,不朝而作此詩,可謂是乎?德衢伏達曰,諸侯憫王者之暴虐,雖作此詩,而揆以分義,則非矣,略。文鳳樹,自誕寘之隘巷,至厥聲載路,不。李顯禛,自蹶父孔武,至韓姞燕譽,不。南泰運,自樵彼桑薪,至實勞我心。上曰,此章內,三言碩人者,何也?泰運伏達曰,再三申復者,或尊以稱之,或怨以稱之也。通。上曰,正言朴弼榦外,推考傳旨捧入,正言有闕代,今日政差下事。{{*|榻前下敎}}幼學閔鎭望,自有馮有翼,至四方爲則,通。韓處熙,自謂天蓋高,至胡爲虺蜴。上曰,將伯助予云者,何也?處熙伏達曰,伯,或者之稱,而曾無遠慮之謂也。上曰,是矣。哿矣富人云者,何謂也?處熙伏達曰,幽王之時,役煩賦重,民不堪其苦,故富人則猶或堪支,而煢獨則尤可哀之謂也。純通。處熙,退出。上曰,韓處熙精讀,而且通義矣,居住於何地耶?鄭羽良曰,居於咸興地矣。上曰,是韓宗濟之族,而爲神懿王后本宗後裔耶?金興慶曰,然矣。幼學李夏躋,自采菽,至玄衮及黼,不。朴守恒,自天之牖民,至無自立辟,不。金禹錫,自彼都人士,至我心不說,不。康麟材,自民亦勞止,至以近有德,不。尹亨基,自韓侯出祖,至侯氏燕胥,純通。柳鋌,自陟彼高岡,至我心寫兮,不。林德升,自我徂東山,至伊可懷也。通。趙斗謙,自誰謂鼠無牙,至亦不女從,不。李翼元,自謂山蓋卑,至烏之雌雄,不。朴師極,自亹亹文王,至不顯亦世,不。趙顯命曰,御覽冊子,不卽付籤以入,執冊承旨,推考,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幼學趙禎來,自有饛簋飧,至潸焉出涕,不。兪彦晉,自摯仲氏任,至生此文王,不。李澈海,自習習谷風,至思我小怨。上曰,忘我大德,思我小怨,何謂也?澈海,不能詳達,粗。李泰奎,自皇矣上帝,至此維與宅,不。洪聖龜,自六月棲棲,至以匡王國,通。安正宅,自漸漸之石,至不遑朝矣。上曰,有豕白蹢之義,何如?正宅伏達曰,豕喜雨,故天將雨,則豕涉波矣。上曰,作此詩之武人,自言勞苦,而若有怨意,可謂賢乎,不賢乎?正宅,不能仰達,略。殿講畢。上曰,殿講得分者,當付於今番會講,而錄名等事,大司成,知之耶?先,分付於四館所,及期錄名,宜矣。李匡輔曰,殿講得分者,七書旣未收拾,則雖錄名,似爲無益矣。洪尙賓曰,居齋儒生,雖致力於三經,而四書則未及收拾,付於來式年,於儒生,似爲便好矣。宋寅明曰,旣以同慶之意,設殿講,則付於今番會殿試,不亦好乎?上曰,今番殿講,意有所在,適當邦慶之年,而大比科期,又近得分者,不可不同付,故朝已下敎,今番殿講時,直赴殿試者,應付今科殿試,而其直赴會講者,及給二分者,竝付於今番會講事,分付禮曹。寅明曰,日氣熏蒸,而兩日親臨,自朝達夕,陵幸,且不遠,而今以試官牌招,必又夜深,丙枕不安,牌去來,令政院,各別催促,何如?上曰,監試官吳瑗一人外,無承牌者,何以備數耶?金在魯曰,臣於今番監試會試後,以試紙事,有欲陳白,而適久未入侍,今始仰達。士子輩試紙務勝之習,自昔而然,而昔年則紙之高下,價之多少,全無限節,故雖有紙厚之禁,而令不得行矣。向年朝家,酌定試紙之價,嚴禁廛人,使毋得毫分加捧,故紙品,自歸齊一,更無相高之弊,人皆便之矣。竊聞今番會試時,士子輩,稱以今番則無禁令,紙品,競相敦厚,且以紙廛則價本一定,紙品無別之故,直給累倍之價於紙匠,使之別爲浮出以用,或以咨文紙,付褙以用云。蓋朝令一布之後,何可每科別飭,而稱以今番無禁令者,殊極無據,朝令之見廢,士習之不美,誠爲可駭。故臨科,議于大臣,捧甘于四館所,如有過厚之紙,及用咨文紙者,一切勿許打印,其或循情混入,而現發則官員論罪之意,各別嚴飭。亦令四館所,待其設場,枚報于試所,以爲審察拔去之地矣。榜出後,臣適到政院,得見生進一等十人試券,則紙品,大抵頓加於前,而其中安{{!|𠍱|⿰亻集}}之試券,最爲敦厚,如俗所謂馬鞍之障泥,臣與承旨諸人,同見,皆言其特厚矣。曾在壬午年監試時,先朝下覽一等試券,以其中二券紙品,過厚,特命入格人,限三年停擧,今此安{{!|𠍱|⿰亻集}},亦依此例,限年停擧,一所試官,推考,當駭gg當該g打印官,拿問,何如?自備局,臨時嚴飭之後,猶且如此,不可置之矣。宋寅明曰,今番試所紙厚者,初欲拔去,而試紙,大抵皆好,厚薄,無甚懸殊,一二張,欲書紙好,而其文可惜,若捨其文,則不合者得苟充,故置之矣。然安{{!|𠍱|⿰亻集}}試紙,臣未記其別爲最好矣。上曰,擧子輩試紙,雖用薄劣者,固無所妨,而必欲擇其厚者,有何損益於立落耶?金興慶曰,會試試紙,與監試初試,自不無差別矣。鄭羽良曰,或以咨文紙,前後褙付,以爲試紙,雖似不甚敦厚,而其色,明潤潔白異常,此則在所禁斷矣。上曰,事雖旣往,不可無懲後之道,諸試官,從重推考,當該打印官,拿問,至於安{{!|𠍱|⿰亻集}},則今年有大慶,已被罰者,亦令解罰赴擧,不可更施儒罰,今姑特爲勿論,而此後如有如此之弊,則或拔去,或停擧,斷不饒貸之意,嚴明分付,可也。{{*|出擧條}}金在魯曰,臣旣以今番試紙之違禁過厚,有所陳達,而在前陞學正草紙,嚴禁好品,亦非一再,向間則大司成、學敎授,預爲捧甘另飭,或隨見拔去,故士子輩,只用壯紙之類,絶無務勝之弊,極以爲便好矣。近聞此規,還爲解弛,全無防限,故務以廣厚相尙云,士習,固不佳,而此係於館學主製之人,大司成,亦方入侍,更加嚴飭,何如?上曰,更加申飭,可也。{{*|出擧條}}鄭羽良曰,科場之言,旣出,故敢達矣。今番會試攔入之類,至於十二人,實是前所未有,蓋內打印之法,旣廢,而挾帶攔入之弊,無以防塞,以此,臣益知舊法之不可輕改矣。趙顯命曰,曾前內打印之時,有雜亂之弊,故廢其法矣。旣罷內打印之後,攔入之弊益甚,今番會試攔入,至於十二人之多,實爲士林之羞,內打印之法,不可不復舊,且律文內,科場隨從率入者,充水軍,永停文武科,而中間許赴科擧,故一得鄕解,自可得脫,以此,士子輩輕犯攔入之禁,至於今番而益狼藉,十數人,纍纍荷枷,自科屋,移囚刑曹,所見之駭愕,可勝言哉?今此會試攔入人,及率入人等,依舊法,永停文武科然後,可以懲後,兩件事,下詢大臣而處之,如何?金在魯曰,末世科場,僥倖之習,漸滋,監試初試收券,至於累千打印之際,紛紜爭先,或至亂場,此所以內打印之規,中間變通減除者也。初試內打印,則有難復舊,而至於會試,依古例復行,似好,且以水軍言之,初試隨從率入者,現發則亦充水軍,如此之類,若一例永停赴擧,不開頉免之路,則是士夫之子,終身不免軍役也。此則太過,而至若無初試而冒入會圍者,便同科賊,終身停擧,永不免軍籍,有何可惜耶?金興慶曰,會試冒入,尤爲重大,不可與循例科場攔入,一體勘罪,水軍永停之律,猶爲輕矣,宜用舊律,而內打印之法,中間廢却,今若復古,則攔入之弊,或可少杜矣。上曰,監試初試,則勿爲內打印,而會試則依古規內打印,會試之冒率冒入,尤極痛駭,便同科賊之說,是矣。會試冒率冒入而充定水軍者,竝依古規,永停赴擧,可也。{{*|出擧條}}金興慶曰,昨因尹惠敎之疏,有所下詢,故臣以道臣及灣尹之一時譴責,無妨,仰達矣,更聞諸臣之議,則以謂道臣之罷職,似過矣。道臣則遞差,灣尹則罷職,未知何如?上曰,稅官馳通,邊臣,初不當謄上,而至於謄上,則不亦非乎?諸臣之意,何如?金在魯曰,臣則與尹得和,有親嫌,不得盡所懷,而臣豈私於尹得和哉?臣之意見,自初以備局請罪,爲不然矣。灣尹,初旣斥退不捧,終又得其遜改,未見其有可罪之事,若以謄上備局,爲非,則亦不成事理,事無大小,係關異國事情,而邊臣,若掩置,不以上聞,則未知朝議,又當以爲如何也?諸宰,或咎其不以私書通報,而臣意則此等事,只以私書,報于一人,未知事體得當,邊臣拿問,道臣罷職,事體重大,何可知其不必罪,而强施重責乎?臣意則如此矣。宋寅明曰,無論慢語之輕重,出於彼中微官之口,爲臣子者,尤當憤痛,鳳城將,卽守邊之臣,雖或以邊上事,與灣尹馳通,而稅官,不過一時差遣者,以貨利間事,至於馳通,乃是無前之事,昨年,雖或偶一爲之,而何可仍成規例?今番,不能防塞馳通,而只爭措語,故雖復改來,彼方急於求利,姑爲遜辭,而我國,終若不許,則又未知其言之將如何,莫如一切嚴塞馳通,已往之事,雖不可追罪,而旣欲塞其馳通,使彼,斷然知馳通之不可復聞於朝廷,則不可不顯罪,昨年捧上馳通之道臣、灣尹,以示嚴處牢塞之意,臣意則道臣之罷,灣尹之拿,恐不可已也。趙顯命曰,拿罷似過,而大體,則亦自無妨矣。上曰,非以謄上馳通,爲深非,而旣已謄上,則嚴示峻塞之意,使知有紀綱,可也,此孔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者也。判尹之言,是矣,更出擧條,可也。{{*|出擧條}}上曰,京畿四邑守令,明日內辭朝,其中未署經者,除署經發送事。{{*|榻前下敎}}洪景輔曰,武臣,不敢違牌之意,曾已申飭,而今者,武所試官鄭纘述,敢以違牌,似不可例勘而止,何以爲之?上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拿處,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8月9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仕}}。假注書李寅賓{{*|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二更,有霧氣。五更,流星出畢星下,入巽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下直,坡州牧使金始熺,砥平縣監河德休,麻田郡守兪勉基,陽川縣令尹師道。
○洪尙賓啓曰,明日,陵幸親祭齋戒,明明日正日,十二日國忌齋戒,十三日十四日正日,此五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朴弼琦,文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左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金浩,俱不仕進,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三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卽者,左邊捕廳大將鄭纘述,旣有拿處之命,故所授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使從事官來納,當爲修正以入,而左邊捕盜大將之任,不可暫曠。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右大將兼察。
○洪尙賓啓曰,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旣有拿命,右大將兼察事,命下矣。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卽爲牌招,以爲聽傳敎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李鳳鳴,因全光監司徐宗玉狀啓,謂有難安情勢,任自徑出,依定式禁推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李鳳鳴禁推傳旨,纔已捧入,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李世垕。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明陵幸行時,本府侍衛,不可不備員,而都摠管尹陽來,文所,試官進,副摠管金潝,武所,試官進,宋徵來,受由在外,洪好人,方在拿囚中。莫重侍衛,將無以備員,在外及拿囚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令政院,急速稟旨擧行,俾無窘急之患,何如?傳曰,洪好人,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虎臣爲副摠管。
○趙明翼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齋後爲之。
○洪尙賓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義州府尹尹得和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尹得和,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武科設場後,陵幸相値,則動駕時,仍設科場,事體未安。且試官中多有陪從之人,故當日撤試,已多前例矣。今此式年覆試試官,及差備官中亦多隨駕之員,十一日一二所,依例停試,使侍衛及各差備,一體進參,而還宮後,復設之意,竝分付試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再明日陵幸時,本曹郞廳侍衛,及各差備,不可不備員,而佐郞李夏宗,受由在外,勢難及期上來。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吳遂采爲兵曹佐郞。
○兵曹口傳政事,以尹㵑爲兼司僕將。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明陵擧動時,建陽門、西營入直禁衛軍兵,依前例以訓局餘軍,前期一日替代,而還宮後還入直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建陽門軍一百名,哨官具石柱,率領,西營軍五十名,哨官申漼,率領,前期一日,與禁衛軍兵,替代入直。還宮後還爲替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八月十一日明陵擧動時,建陽門入直軍兵一百名,西營入直軍五十名,以訓鍊都監砲手,前期替把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初十日與訓鍊都監砲手,依例替代,而還宮後,以本營軍兵還入直之意,分付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明陵擧動時本營五哨軍兵,及別騎衛隨駕矣。本營則千摠尹㵑,把摠閔厚基,哨官權泂,敎鍊官閔裕,工匠牙兵五十名、別破陣二名,率領入直。火藥庫則哨官金東儁,別破陣十五名,率領守直。南別營則哨官朴林茂,別騎衛三人、工匠牙兵十名,率領守直,肅靖門體城頹毁處,哨官鄭再夏。工匠牙兵十五名,率領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尹敬周疏曰,伏以臣於前月,重得毒痁,幾患五六次,雜試方藥,幸得離却,仍參於眞殿陪扈之列,又復奔奏於夙夜之役,受傷非細。日昨江都傳諭之路,行到通津府,猝然大寒戰,卽又大熏熱,頭疼眼眩,若將顚仆,支節如碎,頃刻不堪,意其瘧氣重發,而路中倉卒,無藥可試,祗得調息移時,日向夕。始抵江華府,而餘症作苦,達夜叫痛,宛轉床玆,殆不省事。翌朝精神,猶覺怳惚,難於跨馬,而親奉手書,不敢爲一刻淹滯之計,扶擁作行,廑廑傳宣聖批,仍卽回還府內,觸冒海風,寒熱,如前發作,顧念臣行,卽不可久淹於路次,艱難前進,而行役撼頓,症勢越添。最是粥飮,不能近口,眞元,日漸澌綴,已成逐日瘧,日日昏痛,若有奄奄垂盡之形,傍觀懍懍,莫不危之,擔曳病軀,今始來到闕外,而第伏念光陵行幸,只隔一日,職忝近列,宜參陪班,而見今病情,欲起還仆,萬無自力仕進之望。病裏添病,惶悚尤切,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憐臣病狀,遞臣職名,俾臣,得以隨便調將,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乙卯八月初九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副提學尹惠敎同爲入侍。同知事趙顯命,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洪景輔,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寅賓,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鳳鳴,宗臣琅坪君煇,武臣副護軍申思冏,副提學尹惠敎入侍時,洪景輔進伏曰,今此晝講時,輪對宗臣琅坪君煇,不爲及時詣閤,事體極涉未安。推考驚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讀前受音,自隰桑章,至何草不黃章,一遍訖。迪命,進讀文王章。上讀新受音文王章一遍訖。迪命起伏曰,此章之言,無不著明,而其於天人之際,興亡之理,丁寧反復,至深切矣。自古興亡,推此而可知也。將以戒乎後世之君臣,而又以昭先王之德於天下也。殿下當勉戒留念於此矣。上曰,好矣。健基起伏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維新之道,不越乎敬之一字而已矣。迪命曰,有虞殷自天云者,度殷之所以廢興也,此言,尤切矣。健基曰,古之廢興存亡,昭載於此章,觀於此章,可以驗矣。上曰,此章之言,微妙切實矣。上天,無不眷顧,而殷則自絶於天而亡,文王則修德而天命自歸,自古興亡,不係於天,而在於修德之如何耳。健基曰,上天之載無聲臭之可尋,而能取法古之聖王,則是體天也。上曰,有文王之德而後,天與人歸矣。章內再言無念爾祖,而旣曰,駿命不易,又曰,命之不易,周公,反復勉戒之意,至深切矣。顯命曰,殷士,侯服于周,而常服黼冔,則在昔聖王待亡國之臣,如此其厚矣。周之待微子,亦以舊制,而後世則不然,良可慨也。上曰,然矣。殷士膚敏,祼將于周,而猶服殷之服,則可見其待之之厚矣。前朝後裔之不爲收用,不亦歉然乎?以王氏爲姓者,曾有顯官耶?迪命曰,前有王世萬,爲禁府都事,而今則已死矣。上曰,三代之所以待前朝子孫者,如此其厚。太宗朝,命收用王氏,亦載於《國朝寶鑑》矣。朝臣則以世閥爲貴,前代王者之後,論其世閥,尤當如何?而近來仕籍,絶無王姓,松都人通淸,及內三廳薦事,曾有申飭,而舊都人,尙然,況勝國後裔耶?此後則各別訪問收用之意,分付兩銓,可也。{{*|出擧條}}顯命曰,今此陵幸時,當爲留都,而左邊捕盜大將鄭纘述,方在拿囚中,合有變通之道,姑爲遞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副提學,昨以馳通事,有所陳疏,故雖已處分,而有所懷則更達,宜矣。惠敎進伏曰,臣竊伏聞備局堂上之言,則馳通一款之初不嚴塞,極爲非矣。曾前則若非禮部,鳳城,本無馳通之例矣。近來則未知稅官,自彼中秩高者來,而稅官馳通,此乃前所未有之事也。自昨年爲始,而其時邊臣,不能明引舊例,嚴辭斥退,而至於狀聞,則朝家可以定規,而廟堂,亦不能覺察,致有回通之擧,故又有今日之事,良可慨也。彼人所恃者,爵秩也。所欲者,貨利也。若不充其欲,則日後慢語,安知其不如今日乎?前頭之弊,誠爲可慮矣。上曰,卿知稅官爵秩,何如者耶?惠敎曰,臣未能詳知矣。上曰,小退。諸臣,以次退出。良久,更爲入侍。洪景輔曰,臣,曾見有稅官碑而問之,則乃商人輩所立也。稅官,雖彼中之差遣,而殊異於我國差人輩矣。上曰,稅官,如彼求利,而至有馳通,來頭生釁,亦可慮也。景輔曰,彼國,收稅旣重,而渠無私取之利,故有此擧也。惠敎曰,聞商人輩言,則厥事將爲大憂矣。邊民,專以彼國之利資生,故一開其利竇,終難窒矣。雖防後市,邊民,生理漸艱,惟患收稅之小,多責於商人輩矣。今番馳通慢語,亦出於此也。臣旣在三司,不得不陳白焉。特令廟堂,熟講商議,一定其規,斷不可已也。上曰,彼我相爭,馳通一款,雖小事,而是乃彼人,大利所在,將不無大生釁矣。景輔曰,使臣往來時,或意人情之不足而生梗,人情之路漸廣,故彼人希利之心,益甚矣。上曰,周旋其間者,誰爲可合耶?惠敎曰,尙命也。若無尙命,則將無可信之道矣。然而雖有識之人,難久於利柄,況尙命之輩乎?惟利所在,故萬坤,猜忌尙命云。前頭,若無尙命,而萬坤,獨當其責,則使臣往來時,必多難處之事矣。諸臣,以次退出。
==8月10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齋宿}}。左承旨李匡輔{{*|齋宿}}。右承旨洪尙賓{{*|齋宿}}。左副承旨金浩{{*|齋宿}}。右副承旨洪景輔{{*|齋宿}}。同副承旨李潝{{*|齋宿}}。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齋宿}}。假注書兪彦國{{*|齋宿}}。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浩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陵幸親祭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陵幸親祭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三十四度呈辭,到院,而以陵幸親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朴弼琦文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陵幸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明日大駕詣陵所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四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前已下敎矣。發遣宣傳官一人,摘奸道路修治,而詳審禾穀之被傷與否,修治之內,或有禾穀所傷之處,亦爲看審以來。
○注書尹敬周陳疏,代以兪彦國爲假注書。
○趙明澤啓曰,假注書兪彦國,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金浩,以扈衛廳別將以留都大臣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意啓曰,臣,承命留都,一依啓下事目,率領扈衛三廳軍官,今日申時,結陣於金虎門曜金門外,至大報壇前路,排列扈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明陵幸行時,本廳軍兵,留都結陣事,啓下矣。本廳中軍金潝,纔已啓下,而以武一所試官,方在試所,令政院,改付標後,來參陣上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御營廳草記,本廳中軍金潝武一所試官,令本院,改付標後,來參陣上事,允下,而纔因兵曹草記,明日則試所,姑爲撤場,今無拘礙之端,不爲改付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陵幸時,千摠尹㵑本營入直事,已爲啓下矣。尹㵑,昨日,移拜兼司僕將,其代,以千摠邊聖佑代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記事官尹敬周,書啓,臣,敬奉手書聖批,馳往傳諭于江華府鎭江里議政府左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則以爲,臣,冒上一疏,以待進退之命,火蒙批旨下臨,親降天書,聖渥至重。臣,伏地稽首,怳若昔年,親奉天威於咫尺之下,衷情震激,不覺感涕之交橫。且以臣之賤疾,至勤聖慮,不知賤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也?方今聖嗣,誕膺景運,有此早諭之敎,實爲莫大之務。此則上下神人之所顒望也。豈獨聖意之所眷眷者哉?臣於此,誠不敢計一縷之命,而有一進叩稽於天日之願也。聖明,已有下諒,且賜藥物以濟之,臣,從此,日夜調治,若得天假之命,差有少間,則謹當扶曳殘喘,一聽命於震矜之下,敢此仰對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軍陣敎鍊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來言,二嚴結陣,仍爲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8月1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仕}}。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駕明陵行幸時,晝停所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三陵展謁畢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時,晝停所入幕次後,政院、王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窓取稟。傳曰,捲三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朴弼琦文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留都營敎鍊官、訓鍊都監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假承旨啓曰,御營廳敎鍊官來言,左巡廳前路結陣軍兵,以敦化門外進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守宮從事官來言,闕內各處軍兵,盡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盡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盡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御營廳敎鍊官來言,敦化門外結陣軍兵,左巡廳前路,隨時退陣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晝停所入幕次後,藥房三提調請對入侍。
○京畿監司各務差使員,晝停所來待事,下敎。
○傳于洪尙賓曰,百官插羽。
○金浩啓曰,前已下敎矣。發遣宣傳官一人,摘奸道路修治,而詳審禾穀之被傷與否,修治之內,或有禾穀所傷之處,亦爲看審以來事,命下矣。發遣宣傳官朴胤興,摘奸則道路修治時,及修治之內,元無禾穀被傷處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自新村里,至延恩門捧上言事,分付。
○傳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傳于金浩曰,孝廟朝章陵行幸時,有隨駕禁軍翼隊行陣事,下敎矣。後有驍衛自洞口,逮至晝停所禁軍,皆以翼隊先行。晝停越邊,依例行陣先後事,分付。
○八月十一日五更一點,上幸明陵。仁政門外陞御駕轎之時,行都承旨趙明翼進詣駕前達曰,駕行郊野之時,曉氣似爲寒冷,衣襨何如耶?勿爲捲簾,以避曉霧陰寒之氣,何如?上曰,衣襨則稍厚,而捲簾則當看日氣爲之耳。未明,上入黔巖晝停所,天明後離發,進向陵所,出幕次後。上曰,駕前頭曲塡塞,不能前進,申飭兵曹,卽爲排列進發,而此後,若更有如此之弊,兵曹堂郞,當各別警責事,分付。上入陵所洞口後,下敎曰,行展陵禮後,仍行酌獻禮,凡事,卽爲擧行事,分付。上行展陵禮,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上注書南泰耆,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上入紅箭門內,行望陵禮,仍詣陵上奉審。上曰,大臣,使之入侍,史官出去傳上命。引右議政金興慶入來後。上曰,下方莎草,乃今番新封之莎耶?興慶曰,然矣。上曰,欄干石罅隙,多有不爲塗灰處,雖曰間間塗灰,寧有如此之理哉?奉審時,何承旨出來耶?左承旨李匡輔曰,小臣,來矣。然臣,午時來陵所,奉審畢後,仍往諸陵上奉審,故塗灰時事,全然不知。招問陵官,何如?上曰,陵官,誰耶?匡輔曰,宋龜明、洪吉輔也。上曰,此處,有所不敢,故不爲處分,下去後,當下敎矣。上曰,敬陵防築儲水處,近來,何如?陵守僕進對曰,儲水不多矣。上曰,規模闊大,故然耶?興慶曰,不爲浚之,故然矣。上曰,陵官進來。上曰,彼案山,雖曰,養木,無異前矣。洪吉輔曰,雖着實禁伐養護,而松柏,本來不善茁長矣。上曰,檜木,多耶?雜木則長養不難矣。興慶曰,彼紅陳處,種植雖勤,土品甚瘠,樹木不盛云矣。上曰,此處陵官數多,陵卒不少,猶尙如此,以今番塗灰事看之,誠爲寒心矣。陵官之不善監役,可知,彼防築之不浚,亦是陵官不善擧職之致。陵官,各盡心養護,則彼案山,寧有如是濯濯之理哉?朝鮮事,每待申飭後擧行,此亦如長陵,申飭,則寧有如此之理哉?必斧斤入,故如此耳。吉輔曰,彼案山濯濯處,臣,每爲申飭禁伐,多方養護,而土品甚薄,樹木,終不生矣。上曰,此陵官之言,甚非矣。俄者,陵奉事則以爲,不能長養禁護,故如此云矣。此陵官則歸罪於土品之瘠薄,誠非矣。纔生之樹木,便卽斫伐,安得不然乎?右承旨洪尙賓曰,若入人功,則土品雖薄,養木豈難矣?上曰,封陵形體太高,故莎草易爲枯損耶?興慶曰,封陵定式,十三尺矣。趙明翼曰,各陵封築,高低各異矣。上曰,以石物見之,匠手之工拙,古今判異矣。趙明翼曰,新長陵石物,雖曰精妙,終不如舊陵石物矣。上曰,安敢當健元陵石物耶?石物體樣,稍小然後,所見,甚精矣。上仍退坐陵上右邊階砌上,天顔,悲戚嗚咽,流涕下漬御席,殆過一食頃,大臣及諸承旨,皆仰請下往小次。上,嗚咽曰,予豈不知其過也?隔年瞻慕之餘,今得展拜,自然心事悲感,不禁涕淚之橫流矣。仍奉審碑閣,上曰,碑字塡紅,今番亦爲改塗耶?洪吉輔曰,然矣。仍奉審丁字閣。上曰,神床席子不正,陵官,入來正之,可也。兩陵官,入正神床席子後,上還入小次,奏時官,入酌獻禮正時,上出小次,行酌獻禮。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上注書南泰耆,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祭官亞獻官右議政金興慶,終獻官洛昌君樘,贊禮,行禮曹判書金取魯,典祀官,奉常僉正宋秀賢,陵司,參奉洪吉輔,執禮,應敎趙迪命,執樽,司僕正李普昱,大祝,修撰兪健基,祝史,兵曹佐郞韓億增,齋郞,兵曹佐郞李光躋,贊者,假引儀李始遇,贊者,假引儀鄭運洙,謁者,假引儀鄭彭壽,謁者,假引儀尹昌垕,贊引,假引儀趙尙遜,入參。上行四拜禮後,贊禮金取魯,導殿下詣樽所西向立。右承旨洪尙賓,酌酒。贊禮金取魯,導殿下詣神位前北向立。殿下跪,在位者皆跪。同副承旨李潝奉爐,都承旨趙明翼奉香。殿下三上香。左副承旨金浩執爵,右副承旨洪景輔奠爵。殿下少退跪。大祝兪健基,讀祝訖。殿下降復位,執禮唱,贊禮,導殿下入小次,則上曰,連唱笏記,可也。謁者,引亞獻官金興慶詣尊所西向立。祝史韓億增,齋郞李光躋,酌酒進獻如初獻儀。謁者導終獻官洛昌君樘詣尊所西向立。祝史、齋郞,酌酒進獻如亞獻儀。殿下行四拜禮,在位者皆四拜。贊禮金取魯啓禮畢,殿下還小次。監察以下,皆四拜。通禮跪,啓請出次。上行辭陵禮。洪尙賓曰,左右通禮前導失儀,事甚可駭,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趙明翼曰,終獻時,齋郞李光躋,不待獻官之入來,徑先酌酒,且奠酌之時,未免遲滯,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已上二條出擧條}}上奉審翼陵。上曰,壬辰年,以獻官,一番往來之後,不得更爲展拜矣。仍又奉審碑閣。上曰,碑字所塡者,乃漆耶?陵官李德恒曰,乃漆也。上曰,參奉,誰也?金浩曰,卽趙載一,參判趙遠命之姪,前承旨趙翼命之子也。上仍向敬陵,行展陵禮,奉審陵上還入小次。上曰,京畿監司,及各務差員,今日晝停所,當爲引見事,分付。午正三刻,大駕還宮。上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乾支山樹木稀疎處,摘奸以來,可也。又命右副承旨洪景輔曰,蜂峴小路防塞與否,摘奸以來。上曰,禁軍先後隊,作左右翼隊,到晝停所鳴鑼三通後,旗鼓迎接,下馬跪迎事,分付。金浩曰,依聖敎傳令軍門,則禁軍別將,送言于本院曰,翼隊之號,兵書,不載,未知何樣陣法云,敢稟。上曰,予亦未知其何樣陣,而孝廟朝章陵行幸時日記,有一字陣之事,故下敎矣。一字陣,似是分左右列立之義,今亦依此擧行,可也。上曰,前路民人,多會觀光處,稟告可也。上曰,後隊禁軍,先爲出送事,分付禁軍別將,而大駕到轅門,納喊三聲,天鵝一聲,盡皆下馬,跪迎以入,軍門禮,旗鼓迎接,可也。上曰,守令立碑事,頃旣申飭矣,而今番歷路見之,則多有新立之碑,而至如楊牧之碑,碑上,又爲加簷,已極寒心,而其中陵官之碑,尤爲駭然。此乃監司不能申飭禁斷之致,前後監司,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大駕到場浦橋。金浩曰,此處,百姓多會,敢稟。上曰,此是何處百姓耶?其中年老而稍知人事者,使之進來。金浩高聲問曰,汝等,是何邑民耶?民人等曰,盡是高陽民矣。金浩招致其中年老者二人,來聽下敎。上曰,有下問事矣。今年豐事,予以監司狀啓觀之,且於今番歷路,親見而然,特問於汝等,果是何如耶?民人等曰,稍豐矣。上曰,此乃高陽民,而無他邑民耶?非徒汝邑而已。他邑,亦何如耶?民人等曰,他邑,亦稍豐云,而未能詳知矣。上曰,與己亥、庚戌兩年年事,何如耶?民人等曰,不及己亥、庚戌兩年年事,而其中北漢,舊還上催督徵捧,故略干田地所出,實無充數備納之勢,人民,擧皆呼冤離散,反不如凶年矣。上笑曰,此乃多術之民也。希望舊逋之甄減矣。上曰,以不緊侍衛,前排軍卒,闐塞,不能進發,兵曹郞廳,記過可也。問安承旨李匡輔復命。上曰,奉審三陵,其間時刻,稍久。問安承旨,庶可及於在陵所時,而今於回鑾時中路,始爲復命,事極遲緩,問安承旨,推考。承傳色之前導喝聲,雖出尊君命之意,而法駕咫尺之地,前導喝聲,極爲駭然。當該承傳色,推考可也。{{*|出擧條}}大駕過昌陵酒店禁軍陣,旗鼓迎接在前。金浩啓請駐蹕,信炮gg信砲g差備敎鍊官鄭義山,啓請信炮gg信砲g。上曰,此處,距陵寢不遠,勿放信炮gg信砲g,代以起火,可也。鄭義山,跪告信炮gg信砲g三聲後,放起火三枝,啓螺宣傳官,稟止螺後,內吹止金,禁軍陣,點旗納喊三次。上曰,此納喊,胡爲徑先發哉?必是誤爲承接者,承旨問啓。金浩,招事知敎鍊官李蓍年,問之,則蓍年曰,啓螺宣傳官,在後,故內吹止金,宜在放信炮gg信砲g前,而反在信炮gg信砲g啓請之後。且前隔短岡,故禁軍陣,必誤以內吹止金,認爲旗鼓迎接止金,而如是承接矣。跪接敎鍊官尙大昌、金象仁,請受信箭。金浩以此意啓稟後,招信箭手,出給藍白信箭二枝。跪接敎鍊官,跪告鳴金,二下大吹打後,卽鳴金大吹打,大駕到陣門,而無轅門開接節次。上曰,何無作門之事乎?李蓍年曰,旣已點旗納喊,故已開陣門矣。上曰,禁軍,何不下馬跪迎耶?此號令,何人主之?敎鍊官金象仁對曰,禁軍陣執事爲之。金浩曰,事極駭然,當該執事,記過決棍,何如?上曰,送令旗,招禁軍陣執事以來,禁軍陣執事安漢綱,進來。上曰,旣已下敎之後,何不作門,何不下馬跪迎耶?安漢綱,進對曰,已爲點旗納喊,故陣門則已開,而下馬跪迎一節,本軍門前例,只是將帥跪迎,軍兵則元無下馬跪迎之例,故如是矣。上曰,卽爲號令下馬,可也。敎鍊官李蓍年,因承旨微稟曰,大駕旣入於軍門,自駕前,直爲號令耶?使本陣,行號令耶?金浩以此意仰達。上曰,直爲駕前號令,可也。敎鍊官李蓍年曰,放炮gg放砲g鳴鑼,自是軍中已定之號令,而今以陵寢不遠之故,代以起火,軍兵,似必不知此號令矣。上曰,知委此意於本陣後,放起火可也。擧起火鳴鑼後,禁軍,亦不一齊下馬,或騎或下,不成貌樣矣。上入幕次後,下敎曰,禁軍別將,送令箭拿入,可也。具樹勳,拿入。上曰孝廟朝,設置七百禁軍,聖意有在,今春閱武時觀之,禁軍,不成貌樣,今於行幸之路,依聖祖展謁章陵時舊例,欲觀行陣節操,而凡干號令,不能擧行,殊無聖祖朝創設之義,極爲寒心,玆命拿入矣。事當決棍,而聖朝昔年,其能善爲擧行者,兵使除授,其不善擧行者,只命推考,今亦依聖祖朝舊事,不爲決棍矣。禁軍別將具樹勳,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禁軍翼隊作門接應之時,不善擧行別將,纔已推考,而大將不能無責。兵曹判書趙尙絅,亦爲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京畿監司,各務差員引見。上曰,兵判進前。趙尙絅進伏。上曰,禁軍甲衣,極爲無色。曾因尹游陳達,已命改造給之矣。尙未擧行耶?卿須各別申飭,別樣鮮明爲之,可也。尙絅曰,近來久不爲都試,故然矣。十餘年不爲都試,軍裝服色,安得不如是也?上曰,雖爲都試,儀表衣服,安可新新耶?上曰,禁營吹打,留置還宮時,作內吹打禁軍,還宮時,依例爲先後隊事,分付可也。藥房都提調以下請對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曰,風埃非常,聖體若何?足部無酸疼之氣耶?上曰,如常而少無所害矣。宋寅明曰,以馬鞍作行,似不及駕轎矣。上曰,欲以駕轎行之矣。寅明曰,日勢若暮,則風勢似不好矣。上曰,少有雨意,欲趁早還宮矣。右副承旨洪景輔曰,幕次開帳後,雲寶劍,及侍衛諸員,不卽入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京畿監司,各務差員引見時,上曰,京畿監司進前,卿之辭朝時,未及引見矣。今年年事稍豐,而歷路,招民人等問之,則猶不如己酉、庚戌兩年云。至願北漢軍餉還穀之蕩減,民習,誠無形矣。卿當此時,宜先務生穀之道,次議活民之策,可矣。李眞淳曰,今年豐事,各穀通好,百姓與守令,不敢謂不豐,而沿海數邑,海溢爲災,獨有向隅之歎。上曰,今番行幸時,百姓禾穀,不傷耶?眞淳曰,別無損傷矣。上曰,守令善政碑,極爲寒心矣。俄者纔命推考前後道臣,而此實紀綱解弛之致。其中參奉之善政碑,尤極駭然矣。眞淳曰,今年則年事稍豐,似無災實相混之弊,都事覆審,徒有各邑貽弊之端,而實則無益。自前如此之歲,間或停止,今年則都事覆審,姑爲停止,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亦以爲不緊耶?右議政金興慶曰,凡年分文書都事不得專管,亦爲磨勘於監營。且今年則水沈海溢等處外,災名,似不大段。一時廚傳,雖不爲巨弊,而道臣之意如此,除都事覆審,何如?上曰,今年災實,不難辨,都事覆審,停之可也。{{*|出擧條}}廣州府尹金若魯,進達所懷曰,南漢會付軍餉十三萬餘石,而卽今留庫,不過爲三萬數千餘石。九萬數千餘石,盡爲逋欠,誠極寒心。臣於辭陛之時,旣承聖敎,豈敢不盡心收拾,而十餘年以前,則還上分給文書,間多見失不在,已無可捧之路。近年則辛亥、壬子兩年未捧,殆至二萬餘石,不可不及今年事稍豐,欲竭力督捧,而第今年,若行合操,政當捧糴之時,將虛費三十餘日,詰戎,亦國之重政,固不可廢,而曾前合操之時,舊逋,輒皆停捧,得此稍稔之歲,不捧舊逋,則軍餉,永無稍裕之路,豈不可惜乎?合操之行,舊逋之捧,事勢牽掣,誠難兩行,下詢廟堂,早有處分,幸甚矣。上曰,合操捧糴,俱是應行之事,此固非爲此,則不可爲彼者也。今者,金若魯,乃以兩行誠難,仰請者,雖緣事勢之固然,而在守令之道,殊極非矣。廣州府尹金若魯,推考,可也。{{*|出擧條}}楊州牧使趙儆,進伏。上曰,楊民,近來蘇殘耶?趙儆曰,今年則年事稍稔,民間,稍安集矣。通津府使柳東茂,進伏。上曰,履歷。柳東茂曰,參下武兼,春塘臺堂上,歷平海、柒谷、居昌、長湍府使,其後爲慶尙水使,而以親年七十,未赴任,待罪本職矣。上曰,通津則今年農事,何如?東茂曰,本邑,三面環海,海溢爲災,不付種處,甚多矣。且有邑弊之可達者,敢此仰達,本邑,軍額甚多,而人口甚少,故疊役頗多,民不堪焉。以是,民多流散逃避,來留三江者,居半,故卽今三江,有通津村,此政痼廢。上曰,曾聞句管堂上所達,前府使李義翼,幾盡充定闕額矣。金興慶曰,太半誇張矣。渠安敢盡爲充定矣gg乎g?上曰,軍多民少,不知幾邑,又如通津矣。高陽郡守李廷漸,進伏。上問履歷。廷漸,對其所踐歷。上曰,有所懷耶?廷漸曰,別無所懷,而今年農事稍豐,民間,皆懼舊逋之盡捧矣。上曰,此是百姓過慮耳。京畿監司,各務差員,以次退出。金興慶曰,明陵石物塗灰時,欄干石,多有不爲塗灰處,禮官及繕工監役,有從當處分之敎矣。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日昨塗灰時,禮曹當該堂上,從重推考,繕工監役,拿處可也。{{*|出擧條}}左副承旨金浩曰,前行軍卒,不卽進發,駕前侍衛塡塞之故,兵曹駕前郞廳,纔命記過矣。何以爲之?敢稟。上曰,記過,勿施推考,可也。注書南泰耆,摘奸後,復命帳殿曰,明陵陵上望見處,童濯沙崩之岡,果非乾支山,而乃別峩山,是禁山外別岡矣。別峩山則甚高,乾支山則地形稍低,故別峩山沙崩處,越見而然矣。都承旨趙明翼曰,陵上下詢之時,陵司旣不詳知,誤以土瘠之故,樹木不長養之意,縷縷陳對,事甚未安。當該參奉洪吉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右副承旨洪景輔,蜂峴摘奸後,復命帳殿曰,蜂峴小路,猶未盡塞,猶有樵路矣。上曰,蜂峴小路,猶未盡塞云。其常時,不善長養樹木,可知。本陵參奉,從重推考。{{*|出擧條}}上曰,京畿監司,豹皮一令賜給。地方官弓矢賜給,禁軍李興雨,遮攔往來之人,不許出入,極爲可嘉,半熟馬一疋賜給。{{*|出擧條}}上入仁政門時,下敎曰,軍兵,日暮,似難盡出城門,宣傳官,出去城門。見軍兵之盡出城門後,限人定入來,可也。還宮後,百官軍兵,罷出。
==8月1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李潝{{*|坐直}}。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仕}}。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神德王后忌辰齋戒。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五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潝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朴弼琦,文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bb去b,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取稟。傳曰,停。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先陵展謁,在於屢年曠省之餘,伏想孝思少慰,而霜露之愴,必益難抑,登降行禮,終晝勞動,侵夕回鑾,風氣不佳,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勝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展謁禮行,少伸追慕之心,而追惟昔年,冞切感懷。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潝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五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影幀移奉時輦輿造成,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潝,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八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臣之屢違嚴命,非但爲辭受一節矣。公體至嚴,不敢違越常式,雖極惶慄,而終難祗承,隨當以文字,仰請積迕之罪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今八月初三日夕講,大臣禮官,同爲入侍時,靖社功臣中有畫像處,使勳府,書入稟定取來,置于麒麟閣,以爲試模之地事,命下矣。靖社功臣四十七員,而十七人則畫像,散失於兵燹,十一人則嫡長,居生於外方,故畫像有無,未及問知。時方現存者十九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院,專管御供御器,事體至重,與他司自別。祖宗朝劃給匠人諸員,收布收米,以爲御器燔造,及院中凡百需用之資,而諸員,則一年再當番收米矣。昔在乙亥年,故相臣南九萬,爲本院都提調時,本院應捧應下之數,從實磨鍊,後革罷其諸員,再當番之規,故院無蓄儲,常年則猶可以新舊相繼,而若値災年,則不成貌樣,米布裁減之代,依數劃給事,定式施行之意,丙午正月十七日,提調西平君臣橈,以使臣,請對入侍時,仰稟則傳敎內,向日賑廳,雖有草記之事,廚院,則不但爲掌御供備御器之所,陵寢祭器,亦爲備供,則不可與他衙門,一例防塞,依所達施行事,分付賑廳,可也事,命下之後,賑廳之本院災減代劃給者,比他司自別矣。上今兩年災減之代,全不劃給,賑廳之爲此者,良以百各司災減之代,有難酬應bb之b故也。而至於本院,則當初諸員,再當番革罷之日,院中捧上用度,適中磨鍊,實無過不及之弊。今若不給其災減之代,則御器燔役,將至停廢,其在重事體之道,決不可如是防塞。且伏見賑廳草記措語,則國子樂院外諸司災減之代,一切防塞事,曾有筵敎云。成命之下,如是煩達,極爲惶恐,而樂院則專管祭享,本院則專管御供,樂院之於本院,宜無異同,一依樂院例施行,恐合事宜。以此分付賑廳,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潝曰,今番陵幸時隨駕軍兵,依例犒饋事,分付。
○左議政徐命均上箚曰,伏以昨日聖駕,展省先陵,霜露怵惕,孝思如新,晨夕動駕,聖候不瑕有傷。顧臣,危喘懍惙,未能陪從,而一線猶存,不敢偃息私次,扶曳病軀,俯伏逵側,仰瞻羽旄之美,而症情越添,又無以進參候班,憂慮之餘,尤不勝惶懼俟罪之至。微臣之受暇調病,已至踰月,而根痼源深,少無減勢,重以頑痰流注,渾身受病,四肢不能運用,陳力就列,已矣望斷,而重擔,縻在身上,日夕焦灼迫隘,惟得速蒙卸解而後,庶有一分求生之路,而恩兪尙靳,俾益其瘝曠之罪。臣於是,寧欲溘然澌滅,而不可得矣。且臣,伏聞祿俸輸送,連有下敎,惠至渥也,臣誠感恩無地,而廢職事,不食祿,乃不易之常典也。或因一時特恩,不得已冒受,決不當視以爲例,以致上下之授受,未免爲無義之歸,此臣之所以累勤嚴敎,而終不敢祗承者,畏公體也。顧私分也,迕慢至此,罪合萬殞。伏乞聖明,特加憐察,亟賜鐫遞臣職,仍治臣廢禮之罪,收還祿俸輸送之命,使國體,得以益尊,微分,得以粗安,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其所,敦勉其何,而卿之昔{{!|𧏮|⿰虫恙}},今幾瘳矣。尙無幡然之意,其何情志之不孚若此哉?候班未參,本非引咎,不腆常廩,又何過讓?卿須效古人盡瘁之義,體前批罄悉之旨,安心勿復尋單而領受,卽日視事,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八月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右承旨洪尙賓請對引見時,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尙賓曰,臣,待罪禮房,以影幀移奉時輦輿事,有所稟定,故敢爲請對矣。頃日入侍時,左副承旨金浩退出而言曰,以輦輿事,有所仰稟,而自上無發落,不卽擧行,此必由於聽瑩之致,而知敦寧金在魯,伊日同爲入侍,自上有卿非尙方提擧乎之下敎,而未知本事,不得仰對而出云矣。畫師來會,禮郞收議還來之期,不過在於四五日間,而新造輦輿,則雖急速爲之,將過二十餘日矣。頃有風氣漸高,有難模寫之下敎,今此輦輿,實無旬日內造成之勢,在外之議,或不無改色移用之言,而事體重大,何以爲之?上曰,頃以新造爲敎,移用則事體未安。且本殿,當造置一輦,凡雕刻朱漆等事,必須簡易,務取其精,斯速造成事,分付該院,可也。尙賓曰,影幀絡纓,織造爲難,多費日字云,而第二室絡纓,未詳本質之何色何緞,亦當奉審後,依舊件改造,而亦非時日間可以造成云。何以爲之耶?上曰,癸巳年,亦以絳段爲質,織造金色升降二龍用之,而織造解紋,在尙方,依此織造,可也。尙賓曰,審理御史李宗白,入來矣,事當卽爲入侍,而今日,卽齋戒日也。此係刑殺文書,何以爲之耶?上曰,予方思量矣。雖在淸齋中,此與決斷刑殺事者,有異矣。當爲引見。尙賓曰,昨日行幸時,駕前親呈上言二度,上疏一度,何以爲之耶?上曰,猥雜耶?雖猥雜,其言可用,則當用之,否則當退之耳。尙賓曰,上言二度,乃伸冤事也。其上疏則乃民瘼疏,而全無可採者矣。上曰,上言則乃誰某事耶?尙賓曰,乃沈惟義、沈廷玉,伸冤事也。上曰,極猥濫矣。然沈惟義妻上言,則此事猶或可爲者,沈廷玉之妻雖無家長,凡婦女上言之規,當下置所乘轎於地上親呈,可也。今乃不下於轎,使人肩擔轎子而晏然呈之,婦女雖不識體面,而極爲無禮矣。上曰,向者古武將,有所陳達,故常欲一番釐正,而有他下敎者,故尙且遲回矣。今番行幸時見之,大將之旗,是靑色,御前之旗,亦靑色,凡干號令之際,混雜難辨,文章,所以分別上下,此不可不釐正矣。此後御前巡令旗,以紅色段爲質,以靑字書之,前排服色,依挾輦砲手例,皆着紅號衣,燭籠亦然。大殿,以紅紗爲質,以靑紗,上下緣,此從其服色故也。世子宮燭籠,曾前見之,以雅靑紗爲之,以紅色,上下緣,此亦從其服色,而近年,仍用祥後禫前靑質,雅靑緣燭籠,非也。今後則以雅靑紗爲質,以紅紗,上下緣,而軍門燭籠,宜以靑紗紅緣,而靑籠,雖間或見之,皆用紅色,此無禮文所載者,故取其鮮新之致,豈文章別上下之義?今後則皆靑質紅緣事,分付。{{*|出擧條}}上曰,此下敎,注書出去,詳出擧條,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八月十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審理御史李宗白引見時,同副承旨李潝,審理御史李宗白,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上曰,不遣御史,幾乎玉石之相混矣。能不負予委送之意,實爲可嘉矣。宗白曰,小臣,奉使無狀,今番往來之後,至有邊禁解弛之事。且有三件事誤着之失,金有望,所當仰請梟示,而臣未能爲之,此臣之誤着者也。金萬泰,所當亟正王法,而臣未能爲此,此臣之誤着者也。洪好人貪汚之罪,臣未及論列,此臣之誤着者也。雖然,此三件事,不爲陳列正法,臣則皆以爲不無區區迷見於其間云。臣今條列而畢陳之,金有望事,臣之初不狀請梟示,蓋有委折,有望之捧賂,卽道內人之所共喧傳,而渠亦以捧賂之數,納招於兵使,有望之罪,豈不絶痛?而但聞兵使按問時事情,數日之內,亂施足杖,重棍嚴杖之下,固難得其情實,而捧賂之數,布爲二十二同零。鹿皮一百九令,首髢四百三十六箇內,布十二同零,鹿皮五十五令,首髢一百九十五箇,卽各邑座首、兵房禁斷色吏、各社風約、各鎭堡土兵,及監色把守卒等處,所捧者也。其餘布九同零,鹿皮五十四令,首髢二百四十一箇,卽受賂於諸罪人者也。實數,決不若此,何以知其然也?如承款罪人韓萬必、李云益等處,亦多受布疋、鹿皮、首髢等物。當初兩罪人推捉時,兵營將校,或有掠奪其衣服什物,故今番臣行按査時,兩罪人,皆告訴其推還,若果有厚賂有望之事,則亦必一體訴告其推還,此等處可知其不無誣招。臣,非不欲更査,而更査,則有望,必變辭,變辭則勢必杖問,杖問而不得其情,則又將推捉發問於給賂諸人處然後,可以憑覈,而給賂諸人,如各軍禁斷將把守軍卒,又皆散在六鎭各邑,推捉之際,其騷擾之弊,已不可勝言,而雖推捉而嚴問,必皆牢諱,許多人,其可盡爲杖問乎?臣若更査有望之事,則騷擾之弊,又將如春初,此臣之所以趑趄而未果者也。大抵邊上事,莫如速了,故臣之狀聞,只明其受賂之狀,請以嚴刑勘律,臣旣不自窮査,豈可憑他人按査,遽請梟示乎?上曰,此則令道臣査覈者也。只於有望處,杖問,給賂諸人之散在六鎭者,勿爲推捉査問事,分付道臣,可也。宗白曰,金萬泰事,判付中,至以窩主爲敎。此則臣,狀聞欠詳之罪也。茂山今番犯越之變,始於邑內之人,憑藉晩白之分米,肆然唱率者,卽鄭永承、朴受命輩耳。萬泰之決非窩主,據此可知矣。臣,初到北兵營之日,取見金有望捧賂招辭,則萬泰給賂之數,布爲三同零,又有首髢鹿皮等物,且坐地稍異於常漢,臣亦疑其爲巨魁,直向茂山路作行者,蓋欲採聞物情,而茂山之人,或不無稱冤者矣。大抵萬泰,居生於茂山江邊,考其平生,亦豈無所犯?而今番,亦出於諸罪人之招,公然白放,非所以懲勵,故狀請邊配,亦所以警他人懲日後也。假使萬泰,承款,不過犯越時指揮槽桶,今若盡誅犯越之類,則萬泰,亦如功之類也。固難容貸,今者眞犯越之類,盡付生議,而獨於萬泰,誅之,則豈不過乎?依臣當初狀請,邊配,何如?上曰,依爲之。御史,今番潛行耶?宗白曰,不爲潛行矣。上曰,金萬泰,旣非巨魁,則乃豪强者也。宗白曰,無豪强之事矣。金萬泰,以本土鄕族,而受犯越之律,誠非好事,亦且冤痛矣。如此之類,若以犯越誅之,則比屋可誅矣。其處鄕族,卽以京中論之,是第一士夫也。如田百祿輩,盡是其土鄕族矣。上曰,田百祿,亦鄕族耶?宗白曰,乃鄕族也。金萬泰,爲別監者也。上曰,李晩白、鄭淵事,何如?宗白曰,鄭淵之事,誠極痛駭,而李晩白,不爲非矣。李晩白,子病甚重,以四五石穀物,貿略干蔘,不是異事也。鄭淵之納蔘於甁中,情狀絶痛矣。上曰,鄭淵,果染指耶?宗白曰,鄭淵,果多染指矣。李潝曰,等是犯越,而鄭淵事,誠爲絶痛。臣,向於禁推時,聞於北路人矣。宗白曰,洪好人,侵虐軍民之罪,向來臺啓,已擧其槪,流來軍布百餘同改色時,每一同,除出七疋云者,蓋其分給時,自兵營,除出五疋,裨將崔瑞雲者,又除出二疋,諸般除番布,則例捧四升,而又猝以六升督納,故納布之類,臨急充納之際,皆費八升之價,此臺啓之所以論列者也。又於昨年開市時,令行營將校金麗幸,領送大牛數十頭,與會寧兵房軍官崔二俊相議,換貿獺馬、貂皮、羊裘等屬,又於臨歸之日,從海路,船運各邑布五十餘同於德源、元山津全善俊家,陸續馱運之說,喧藉於道內。若如傳聞之言,則好人之罪,不可不嚴懲,若橫被暗昧之謗,則好人,亦冤矣。固宜一番査處,令金吾,以此添入問目嚴覈,而二俊,以出身嘉善,爲求仕,方在京云。亦令王府,拿問,何如?上曰,依爲之。{{*|已上三條竝刪出擧條}}上曰,今聞御史之言,三條所陳,俱爲得體矣。遠外事,每多未詳者,故當初有特推之命矣。今聞所達,御史於洪好人,猶有顧藉,而未盡狀達者也。洪好人事,與申兼濟啓辭,何如?宗白曰,與申兼濟啓辭,同矣。上曰,洪好人,有染指事耶?宗白曰,果多染指者,誠無狀矣。上曰,北路人,欲見文帥云。此信然耶?宗白曰,北路,連以武帥差送,故邊氓,若見文帥,則如祥麟瑞鳳然矣。今番洪好人事,尤極痛駭矣。自上,宜申飭銓曹,另擇邊帥然後,方可以不負分憂之義。文帥若非其人,則反不如武帥矣。上曰,文帥不擇,故然耳。宗白曰,李榕,善治鍾城矣。上曰,不可以相貌取人矣。宗白曰,前鏡城判官李壽海,以補外之臣,尤宜十分謹勅,而居官無狀,醜謗載路,昨年民饑,可謂孔慘,而抄出飢民一千七百三十口,今年正月十一日,始爲分賑,而以上年臘月十一日分賑之意,瞞報巡營。此則監司李箕鎭之所痛駭,而至於推論監色者也。飢民四百口,以虛名入錄,使其所盻妓父洪益九,受出四百口當受之賑穀,此則新判官李彙晉之所痛駭,而還徵於益九者也。率來衙客李輝鎭者,犯禁推奴於明川、鏡城之間,近千口連五代良役之民,橫加侵徵,末乃以百餘口,潛錄於鏡城賤案。此則北評事金漢喆之所以痛駭,而推捉李哥於衙中,終至見失未果者也。上年淸差開市時,買牛二十餘頭,使行營將校金麗幸領送,俾與會寧座首吳挺虎,相議賣買,又復書托於淸市,兼問兵營將校蔡正祐處貿來獺馬、貂皮、羊裘之屬,正祐之言,則臣果親聽而得詳矣。柴草氷丁,自是結役所出,而托以補賑代捧穀物,臨歸之日,只爲一次白給,餘皆用處不明。城丁軍五百名,年久闕記,請得於兵營,或捧二斗闕米,或徵二十束柴草,此等橫斂,固已可駭,而潛奸逆晟舊盻之妓,臨歸,贖置買給奴婢,訟端,尙鬧於官庭,士民,莫不憤罵矣。令王府,拿問定罪,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金漢喆,何耶?予則每以太柔,善慮之,別無此弊耶?宗白曰,非漢喆,則安可鎭定北路騷擾之弊也?非其巡檢之時,而馳巡六鎭,鎭安人心,又爲私書往覆於監司,多方周旋,慰安邊民,三入六鎭,金漢喆外,自古無之矣。上曰,金漢喆,果然如此耶?以評事下去亦久耶?宗白曰,臣,奉命入北時,漢喆,聞其父病之報,受由上來,已抵咸興,臣,力挽其行,還與同入六鎭,凡干査覈之事,與之相議爲之矣。上曰,金龍慶之病,果實病耶?向來辭疏,稱病,予則以爲不欲出仕而然矣。宗白曰,金龍慶之病,果實病矣。上曰,金龍慶年齒幾何?李潝曰,戊午生矣。臣亦於年前,往來北關,京華之人一,入坐鏡城,若聞其家間親病消息,心神如焦,有老親之人,評事之任,實爲切悶矣。宗白曰,慶興,處豆滿江最下流,自官府西北間三里許,有後島,東南間五里許。又有朴麒島,樹木,俱葱鬱,島形,亦漸高,江流水勢,不由舊路,衝拍我境,傷害民田,固已可悶,而又況兩島,處於江中,地勢隱幽,邊情所關,雖不敢畢陳,而兩島樹木,不可不及時斫伐,以防前頭之弊,以其斫伐之樹木,許給本府,俾卽隄防江流之衝破我境處,則亦必大爲民利。曾前會寧城西五里許江邊量付之田,爲江流所衝破,便作小島,年久之後,仍以廢棄。辛丑年間,因本道道臣摘奸狀聞,卽許伐木起耕,慶興兩島,依會寧例,令帥臣摘奸後,卽爲伐木,斷不可已。此意,臣,已與帥臣商確矣。以此分付帥臣,待合氷擧行,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出擧條}}宗白曰,富寧,處於櫟山嶺、茂山嶺、車踰嶺、大小二十一嶺之內,可謂六鎭之咽喉,而邑弊役巨,今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此蓋甲子以前,則富寧入於六鎭,故只應六鎭之役,所謂六鎭之役,不過行營修理,兵使冬月,支供淸市所入諸種,而甲子年茂山新設之時,本府三面,割付茂山,田結民戶所失,居半,六鎭之役,則依前責應,而此外進上等事,一如南邑之例,若以昔日六鎭,仍應舊役,則不當爲南邑之役。若以今日南邑,至供進上,則不當爲六鎭之役,茂山邑民之力,今則視富寧倍蓰,而不當富寧六鎭之役,朝家爲慮富寧難支之勢,曾有割給鏡城府龍城一面之令,而鏡城,是營下邑,有難移屬,土地人民,比前大縮,左右應役,比前層加,殆如一人之兼兩役。富寧一境之內,民不堪命,散而之四者,實由於此。屬之六鎭,則可除南邑之役,屬之南邑,則可除六鎭之役,宜命廟堂,詳問變通便宜之道於道臣、帥臣,從長區劃,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出擧條}}宗白曰,會寧府淸差需用炭七百石,草七千束,自南兵營,入送北靑、利城、端川三邑軍人,備納,而每年,團束哨軍一百名,輪回入去。其入去時,則哨軍之保人等,資裝以送,而其資裝之價,每保人,各出布四五疋,若以哨軍言之,則每年自七月,至十月,遠戍千里絶塞,四朔留連,而其炭草備納之際,會寧府監色之虐使操縱,罔有紀極。以致負債破産疾病死亡,若以保人言之,則一年之納布一疋,例也,而此保人則間數年,雖不備納,及其當番之年,則四五疋布,一時辦出,此尤苦重難堪者。今若別爲變通,則北靑、利城、端川三邑淸差炭草資裝價,備納保人處,每年各捧布一疋,則合爲二十四同。以此,入送會寧府使之給價貿軍一百名入送之規,永爲革罷,則淸差炭草自可足用。北靑、利城、端川三邑軍卒,亦免水火之苦矣。上曰,令廟堂稟處。{{*|出擧條}}宗白曰,臣於昨年,按治南兵營諸罪人,而其中裵萬海、金海鏡兩罪人,狀請仍囚。蓋裵萬海,則兵營鎭吏也,金海鏡,則兵營使令也。梟示罪人石亘招中,逃躱罪人裵希唐,以復讎相議事,到萬海家,故萬海使海鏡,招矣身云云。海鏡、萬海,固有可疑之端,伊時屢加杖問。萬海與石亘面質時,雖無自明之證,海鏡,其所發明,亦不無所據,論以獄體,當待裵希唐捉得,可以憑覈,而希唐之捉得,杳無其期,兩罪人滯囚,已過二載。今年大霈之後,死罪以下,宜在曠蕩之中,道臣,置之稟秩,而該曹防啓云。此誠過矣。希唐,終未捉得,則兩罪人,其將瘐死於獄中而後已,其在罪疑惟輕之義,宜有酌處之道,邊遠定配,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白曰,臣之今番奉命北出,蓋爲審理獄情,而安集鎭撫,亦甚緊急。自前奉命之行,入北關則例有儒武試藝之擧,況當騷擾之餘,尤不可無慰悅之道。故定都會於鍾城、鏡城、吉州三邑,招集儒武六千餘人試藝之後,諭以聖朝平日軫恤之德意,施賞之資,無他措辦之勢。監營耗穀若干石,兵營記付布略干同,移文取用,而監營所在嶺南移來射軍木六同二十五疋,亦爲取來抄去,優等分給,此則蕩減後,分付本道,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白曰,北路人才,勿論文武,採訪其表著者,各人姓名,列錄於別單中,故玆敢仰呈矣。上曰,納之。宗白,進納別單,上展于御案上,一一逐名下詢曰,李載亨,見之耶?宗白曰,臣,往見載亨,備傳國家眷念之意,則載亨,以老病未能上去之意,作呈單付臣,使之轉達矣。上曰,韓夢麟、朱楗,爲人果如是耶?宗白曰,道路傳聞藉甚,人皆稱譽矣。上曰,池欽,爲官職者耶?宗白曰,然矣。上曰,吳泰興爲人,見之耶?宗白曰,泰興,乃北路第一武夫也。上曰,身手,何如?宗白曰,乃好身手,而年踰五十矣。吳碩宗,是北路豪傑矣。上曰,所謂豪傑,果何如耶?宗白曰,如古劇孟者流,渠云曾以巡將,一入筵中矣。上曰,黃道洽,何如耶?宗白曰,方以都監哨官,在京矣。上曰,金世儒,何如耶?李潝曰,小臣,亦曾親見其人,誠難得之人才矣。上曰,朱杓,卽今爲備局郞者耶?宗白曰,未嘗爲備局郞矣。上曰,金相泰,何如耶?宗白曰,臣,招見其爲人矣。上曰,蔡錫鳳,何如耶?宗白曰,入部將薦矣。因可否不順,今方下去矣。上曰,全有泰、許泓,何如耶?宗白曰,有泰,乃閫帥之姪也。及第後二十年,尙無職名,誠可矜矣。北路,無奢侈之事,吳泰興之子,尙着氊笠矣。來見臣時,亦着氊笠,可見其不尙奢侈矣。其中極名族兩班,方着木綿遮隅衣,士大夫墓山,無石物,只以雜石兩塊,置墓,謂之石物,人居,無五家相連處矣。上曰,如店舍耶?宗白曰,與店舍異矣。北路,四五歲兒,皆爲上椎,問其故則以爲賣髢,故然矣。上曰,官府蓋瓦耶?宗白曰,官府則雖下至邊將鎭堡,亦皆蓋瓦而極好矣。上曰,瓦似無之,何處得來,而覆蓋耶?潝曰,自官門敎匠手造成矣。宗白曰,北兵使所處營舍,亦以灰塗壁,紙貴特甚。僉、萬戶所處之舍,雖小窓,豈有塗紙處乎?六鎭,與彼地寧古塔至近,其民居官舍,亦望見矣。上曰,彼人,盡知我國事,而我國人,不然,漠未知彼邊事,誠怪異矣。宗白曰,朱炯离所論李義豐事,此乃北路士論,其女人,北路皆稱烈女矣。臣與李箕鎭相議,其女屍首,欲爲傳示一道,而未果矣。臣於向日設場時,聚會五六百多士,臣,親自敎諭曰,其女人,於五倫中,不識二倫,何謂烈女耶?手殺王人,無君臣之倫,爲夫報仇,而不顧其父之犯死罪,是無父子之倫矣。爾輩奚爲以稱烈女耶?以此意,縷縷曉諭然後,始似有開寤之意矣。上曰,別單中文官,一人耶?宗白曰,北路人才,專尙武才,故然矣。武士中,若奬拔一二人用之,則可以聳動遐土矣。上曰,一二人,御史則以爲何人耶?指名陳達,可也。宗白曰,吳泰興,爲一道之第一人物,吳碩宗,爲北路之豪傑,黃道洽、金世儒、朱杓諸人,皆可用矣。上曰,若以某也某也,拈出調用,則此乃抄選,此別單首書者,先爲調用。吳泰興、吳碩宗、全百祿之姪全有泰,各別調用事,分付東西銓。其中如吳碩宗者,雖未出身,旣經僉使,又經五衛將之擬,雖守令之窠,特爲備擬事,分付銓曹。{{*|刪出擧條}}上曰,年事則何如耶?宗白曰,北路水災孔慘,宜待道臣狀啓,以還穀一體內奴貢米,劃給設賑,似好矣。上曰,六鎭守令中,有不治者耶?宗白曰,會寧府使柳萬增,誠爲不治,而臣曾於待罪嶺南御史時狀論矣。今於北路,又爲駁論,人將謂臣已甚,故趑趄未敢達矣。萬增之爲人,狂率,處事不能周詳,今番淸差開市時,必生事端,今姑改差,何如?上曰,改差,其代,擇差,不數日內,給馬發送,可也。潝曰,柳萬增,狂率太甚,管下守令,無不逢辱。金始炯,曾爲其管下,亦欲引嫌遞歸。李宗白之前日狀駁,誠爲得體。今番會寧之除,臣適不在言事之職,故不爲論列矣。今於北邑萬增,尤無忌憚,凡事必怪異矣。上曰,萬增凡事,大段過度耶?潝曰,刑杖濫酷,擧措狂率,雖以在嶺水營時,論題大丘判官尹慶一狀報事言之,至有城狐社鼠等語,凡事類多如此矣。上曰,柳萬增,氣稟,何如耶?果如承旨之言,則猶勝於今世武夫矣。宗白曰,柳萬增,狂率莫甚,何處用之?上曰,脫有不幸,則當用柳萬增矣。予曾於戊申變亂時見之,雖似迂闊,而其爲人,足當一隅矣。宗白曰,雖當亂時,安可用也?其爲人,不可爲五人之長矣。上曰,當亂時,則可用矣。潝曰,雖當亂時,必不可用矣。上曰,雖然,當亂則可用矣。宗白曰,若以突擊將用之,則或可用耶?至於將兵則決不可爲之,以武臣而不能將兵,何處用之?上曰,雖然,柳萬增,當亂則可用矣。宗白曰,鍾城府使閔珽,辭朝三朔,始乃赴任。赴任之後,以病廢衙,邊上重地,實有不能堪任之慮。又是淸差往來之路,此亦不可不變通矣。改差,何如?上曰,改差,其代,侍從臣中,各別擇差,數日內,給馬發送,可也。宗白曰,閔珽,以久勤,爲堂上矣。堂上,亦當還收,誠爲可矜矣。上曰,堂上,何以還收耶?宗白曰,邊地守令,月限未滿,則加資,例爲還收矣。宗白曰,明川,慘被水災,賑政,一時爲急,貶罷之代,一體擇差,數日內,給馬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已上三條竝刪出擧條}}宗白曰,慶興府使李玗,律己淸白,官事整理。又於暇日,與一邑武士,試其射藝,以爲激勸之方,百姓,稱譽不已,至謂別薦李使道。上曰,李玗,曾以仍任事,下敎矣。宗白曰,鏡城判官李彙晉,淸白恬雅,治績,爲北路第一矣。茂山府使李廷彬,亦謹飭居官矣。潝曰,李彙晉,外貌不揚,言辭無動人者,而治績,如此誠可貴矣。上曰,知人,果難矣。諸臣,以次退出。
==8月13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仕}}。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神德王后忌辰、孝敬王后忌辰齋戒。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三十六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潝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朴弼琦,文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伏聞昨夕入侍醫官所傳之言,賢嬪宮氣候有未寧之節云。臣等,伏不勝驚慮之至。卽令醫女入診,詳察症候,議定當進之劑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嬪宮氣候,昨已下敎于醫官矣。
○又傳于藥房曰,今日入診後,入侍爲之。豐原君,同爲入侍。昨日醫官處,已爲下敎,而入診時,診脈與症候諸節,令醫女詳察之意,言于豐原君。
○傳于洪尙賓曰,禮房承旨,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以左議政徐命均三十六度呈辭。傳于李潝曰,遣承旨敦諭。
○李潝,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左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俱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昨旣有只推之命。李宗白,昨日復命後,陳疏出去,無意行公,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口傳政事,以尹容爲禮曹參議。
○傳于洪尙賓曰,昨日承宣入侍時,已下敎而輦輿,卽令尙方造成,而惟設欄干漆朱紅二三次,而奉于本殿後,因安本殿,絡纓,以絳緞爲之,織金色升降龍,依昔年織造,長廣解紋爲之事,分付尙方。
○洪尙賓啓曰,臣尙賓,與同副承旨李潝,伴直矣。李潝,以左議政徐命均處敦諭事,今方出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洪景輔,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牌招不進矣。同副承旨李潝,旣已傳諭,卽爲牌招,以爲伴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乙卯八月十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刑曹判書豐原君趙顯命,副提調趙明翼,右承旨洪尙賓,記事官南泰耆,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周慶、姜渭聘、金德履進伏。興慶曰,雨後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十一日動駕時,帳殿承候,昨日問安,亦爲承批,而更無勞憊之節乎?上曰,如常矣。興慶曰,足部,其時幾盡差愈,而近來漸勝如常乎?上曰,無異常時矣。興慶曰,丸劑,陵幸前,不爲進御,今則進御乎?上曰,今過三日後,當服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宮,一向安順乎?上曰,安過矣。興慶曰,伏聞賢嬪宮,有未寧之候,豐陵夫人喪事後,連爲困憊度日云矣。近來更有別症乎?趙顯命,入侍而出來,問其症候,則只爲瞻望而來云。使之陳達,何如?上曰,使之入侍,有意見之,則與向日何如?使之陳達,可也。顯命曰,小臣,癸丑年五月,一番入侍,今日始爲瞻望,則與癸丑年有所異者。面色也,癸丑年則見有血和之色,而今有靑黃之色,瘦敗比之亦甚。小臣,出與提調相議矣。以面色看之,不如常人,以瘦敗論之,不如病人,諸般症候,雖爲仰問,而終不賜明白下敎,不能詳知矣。上曰,卿雖入侍,亦當如此矣。雖廢食啖,未必有如此者,以其所食者見之,不當止於瘦敗而已。以其有往來之氣,故見其面色,則猶不甚瘦矣。常時性稟,不躁,故亦能堪過,而以食道言之,烏得不然?前者豐陵,入見出來以爲,猶有勝於所揣量者云。此則似然矣。闕內則與閭閻之人,不同,非但予在也。慈殿在上,故不敢癈梳洗。梳洗能爲遮蔽,而其中則豈有可言者也?常時不嗜臥,而今月初二日見之,則有臥痕,怪而問之,則答以無傷,而自其後,不離枕席云。予見而問之,輒以無所痛爲答。再昨動駕時,亦能起動而來見,所見如常,意以爲差愈矣。今日慈殿,下敎以爲,見於問安時,則非但面部紅赤,眼精亦赤,問其所痛處,則答以不能堪耐,故使之勿藥問安,而善爲調理云。雖有所痛處,不欲聞知於他人,故予實不知。及承慈殿下敎然後,始令醫女診察之,而如是,則渠必尤爲用心矣。根委甚重,非一朝一夕之所祟,醫女輩似不詳察,故使豐原入侍,詳問症情,而其不得詳察而出來,予已知之矣。顯命曰,伏承傳敎,而診脈,初亦不許矣。以其有特敎,故末乃許之,察色,亦不許從。小臣,累次陳稟後,始開隔帳,而令醫女入來,外察腹部,按摩掌心,而至於詳察腹部,則雖有特敎,終不肯許矣。上曰,源委,在於其處矣。所食,不過水澆飯數匙而止。以此見之,能得支撐,亦爲奇特,含而不能呑下,有若盈腹者然。已自癸丑年夏間,知有此病,在傍之人,常以爲悶,豐原今日所見,未知,何如?而自外見之,亦不可知矣。顯命曰,坐而見之,不能審知矣。上曰,有裳,故亦似難知,而近來則差勝云矣。顯命曰,數年前則腹部頗堅硬矣。今則幾解爲敎矣。上曰,此皆諱病而然矣。顯命曰,在傍之人,以腹部爲言,則輒以所無之病,何以言之爲敎,而入侍之間,數次腹鳴矣。上曰,在傍之人,以爲腹部猶爲堅硬云。藥路,當詳審,而未知何以爲之耶?亦必不能服藥矣。興慶曰,當相議定藥而入之矣。上曰,亦有血痰吐下之症云,聞之乎?予亦今日始聞矣。聖徵曰,痰色,淡赤云,不爲大段矣。醫女不能詳傳,而聞其言則神色,甚無血色,而以症候下敎者,只是升降之氣而已。水剌甚厭,而無口味之所變,汗氣出於寒熱之間,腹部以平常爲敎云矣。上曰,此過言也。聖徵曰,腹鳴之症,以今無爲敎云,自無詳知之路矣。上曰,腹鳴,則常人,亦皆有之矣。聖徵曰,甚者有之矣。上曰,此則頻數有之云矣。顯命曰,今日入侍,相去甚遠,而亦已聞之矣。應三曰,可知腹部之不平,而在傍之人,以爲寒多熱少,而汗輒流出云,此則症虛之致矣。上曰,汗亦寒云矣。應三曰,掌心甚熱,而水剌累年不進,凡節,可謂虛,而不可謂火也。閭家,亦有如此之症,豈無經驗?而藥路,今不可以純補爲主,初程雖虛,旣知有火,纔經暑炎,不當以八物之屬,進之,自有不補不涼可進之劑矣。上曰,是何藥也?應三曰,加味逍遙散,人蔘加入矣。上曰,是涼偏也,柴芩入之乎?應三曰,只入柴胡,非純涼之劑矣。聖徵曰,此劑,例用於虛而有熱之症,本方,無人蔘,而今之加入者,爲其氣虛也。應三曰,人蔘旣入,則便同四君子湯矣。聖徵曰,極爲平順矣。上曰,使豐原入侍者,意有所在,大體以爲熱乎?顯命曰,何能識醫理也?上曰,婦人之此病,閭間,當有之,豈不知之乎?顯命曰,以斟酌知之而已。日昨,下私書於本家,而以水剌,不過數匙,形貌漸肥,此甚怪也爲敎矣。今日入侍瞻望,則神色,如久行素之人,穀氣旣爲厭進,則有甚氣力,氣弱則宜矣。顔貌之不甚肉脫,而亦能行步者,只是氣之所憑也。上曰,嬪宮入來時,年歲尙幼,而未知氣稟,躁乎?顯命曰,十歲前,何以知之,而性稟,安靜不躁矣。上曰,柴胡牧丹皮入之,而如此之中,或疑有實矣。凡以醫女入診,則不能詳知,故慈殿,有以卿入侍之敎,藥房問安,非不知重難而使之爲之動然後,可以治之。追惟昔年於孝章,只有嬪宮而已。若是人品,躁則雖所生父母,何能容爲?以他人見之,雖似無心,豐陵喪後,與前有異矣。揀擇時,予雖不知?人亦豈不知,慈殿今者下敎以爲,嬪宮,戊申後,余生,奚爲旣有此心?故凡於飮食之節,無意思矣。此意果如是矣。卽今,只是憑於氣而行之,其氣亦好,予反笑之矣。雖如此,似無益,反不如飮食之爲愈也。予以此爲言,則渠亦笑之,而執心甚固,是可悶也。前則於豐陵,雖見,與不見無異尋常,豈無欲見父母之心?而猶尙如此,其不躁,可知。醫女不欲診察,故予以爲汝欲見豐原乎云,渠始許之,於渠之心,卽今所在者,惟豐原而已,故欲見之矣。在傍者,雖以年旣不少爲言,而是則全然無心矣。元氣若虛,則雖試附子,何益?醫官,或疑其躁,而此則不然,見之者,雖以太無心爲疑,而中則甚固,苟使執心如此,則豐陵雖在,何益之有?前則雖節晩,而亦着涼衣,今則已着縷緋吐手,予甚怪之,始知有此漸,故然而夏節,亦着縷緋袴,所喫,不過實果而已,今試涼劑如何耶?純補,亦似爲難矣。聖徵曰,在外諸議,皆有所命之劑,卽補中益氣湯、柴胡六君子湯、滋陰健脾湯,而滋陰健脾湯,不好,補中益氣湯,極爲平順,而初程,不可純補矣。上曰,初程再程云云,則何可長久用藥也?丸藥,亦欲不食矣。己酉年間,劑入生脈散,藏置而終不煎服,只擇其五味子,而喫之而已。是故,使之其後勿爲劑入矣。應三曰,山梔柴胡,皆入之而五貼進服後,不可止矣。若純補而有頉,則氣雖虛,不可更試。今用逍遙散於初程後,八物補中之劑,似當繼試,此藥,殊非涼劑,牧丹皮旣入,則是歸於補偏,治病之道,雖欲不緩,當見前頭,粟米飮,雖或先用,而湯劑純補者,不可先試矣。上曰,首醫二人所見,何如?應三曰,權聖徵則命以滋陰健脾湯矣。聖徵曰,本板逍遙散,則極平矣。上曰,權聖徵,則以逍遙散爲不足乎?興慶曰,權聖徵,初雖出此,而見逍遙散後,便卽同歸矣。應三曰,中氣不足,而當先顧胃氣,故旣入白朮,便同四君子湯矣。聖徵曰,以其嗜臥之症候,必有眩氣而然,故欲試滋陰健脾湯矣。顯命曰,眩氣升之,故常時嗜臥云矣。寅明曰,症候大體,悲哀切於內,故不進水剌,而病患如此,卽今雖議藥當劑,而要道則無過於頻進水剌,以開口味,此在於聖上,親爲照管,而或自東朝開諭矣。上曰,此言,是矣。水剌勝於用藥,能飮食然後,藥能有效。卽今則所候雖云差勝,而不過水澆飯數三匙,此不滿一大匙矣。寅明曰,此由於馴致而成習矣。上曰,然矣。明翼曰,粟米飮,試之似好矣。上曰,予亦有此意矣。興慶曰,猶是穀氣,似好矣。應三曰,異於純補矣。上曰,米飮不食,奈何?寅明曰,或自聖上東朝,勸飯之後,無他道矣。上曰,然矣。聖徵曰,汗氣皆寒,則熱候不至大段矣。上曰,諸醫皆達所見,可也。周慶曰,此非一夕之所祟,積漸而致傷,飮食爲上,湯飮爲次,而寒熱之證,消鑠元氣莫甚,藥路難定,雖得逍遙散,而粟米飮,猶有穀氣,試用,似好矣。渭聘曰,以方書見之,寒熱逃汗,皆是不輕,用藥之路,方文,亦以爲難,而逍遙散,溫而不熱,涼而不寒,此藥,似好矣。上曰,同一意也。興慶曰,然矣。渭聘曰,胃不足之症候,旣有之,粟米飮,間間用之,甚好矣。德履曰,胃甚不調,而上升之氣,皆是火,不可純補,亦不可用涼劑。小臣,亦以逍遙散爲宜,此藥,多補少涼,正合於胃氣膈火矣。上曰,當服幾何?聖徵曰,當用十餘貼矣。上曰,此數,何能盡服耶?應三曰,先試五貼,好矣。醫女亦以爲湯劑,難於進服,而自上,若有下敎,則豈不爲進服乎?閭閻之人,以服此藥,而祛此病爲心然後,亦能有效。自上雖或勸而進藥,若無此心,則何能責效?五貼進服後,當有更議之道矣。德履曰,粟米飮,間間用之,似好矣。上曰,藥則以此定之,而使豐原,同爲入侍者,有意焉。嬪宮人品,極爲賢哲,而不知其中之頗固,自戊申年始知矣。其時之言,予至今思之,他人或以爲躁,然見之,殊似尋常,而萬無回心之路,雖試湯劑,而難責其效。豐原,須以緩其意爲務,可也。顯命曰,醫女入診時下敎,亦爲落落以服藥,奚爲爲敎?小臣,至以道理,反復陳達,有何言不陳之事?而更以進藥安過爲達,小臣私情,亦爲陳白以爲,此非外臣,所可入來之地,而佩符將臣,亦如是入來矣。涕泣而陳之,而得劑涼補間,難保其進服矣。上曰,果如金應三之言,難望有效矣。興慶曰,聖上照管之外,無他道理矣。上曰,服與不服之間,粟米飮劑入,而湯劑當用幾貼乎?應三曰,粟米飮,當用二錢重蔘,而湯劑則以劑進五貼爲計矣。上曰,臍部上下之病症,亦爲聞知乎?聞常在於左邊云。此證,屬於何處也?聖徵曰,此血邊也。應三曰,以此,不可定其痰與血也。方書,何以信之?診察而後,可以決知矣。上曰,粟米飮,少其水數而煎入,可矣。甚厭米飮,以此煎作滑粥,則何如耶?味辛何妨也?應三曰,味似有異矣。上曰,然乎?聖徵曰,依方書煎之,則味甚不好,少入粟米然後,好矣。應三曰,以蔘茶和之,則似好矣。明翼曰,如此則蔘功,似少矣。聖徵曰,以蔘末,和於粥而用之,則何如耶?上曰,此亦何如耶?應三曰,若作末,則藥臭甚生矣。上曰,直以蔘茶和之,則似好,而其味淡,可知。然蔘茶先爲煎入,可也。上曰,舊輦,何以請出乎?尙賓曰,其制樣,與常時輦輿無異,金鑄木物制樣,必依舊件造成,故在前造輦時,皆微稟請出,故朝者果爲御稟矣。上曰,雖與常時輦輿無異,而欄干則似當比低矣。尙賓曰,常時輦輿,則有倚卓,而影幀,盛於櫃子,移安於輦輿時,櫃下鋪陳,何以爲之乎?上曰,設褥宜矣。尙賓曰,朱漆則癸巳年造輦時,以朱紅爲之,而注之龍鳳頭,各樣粧飾等物,亦皆塗金云矣。上曰,依昔年例爲之,可也。尙賓曰,內外司僕,皆有舊輦,何所所在舊輦,移送造輦所乎?上曰,外司僕所在舊輦,持去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影幀所盛櫃子,當尺量其長而來後,可以造成輦輿,而櫃子雖在於後殿,事體不輕,禮官,親進見樣,宜矣。{{*|出榻前下敎}}尙賓曰,朝者尙方提擧送言,今此輦輿造成時,必見影幀奉安櫃子長樣而後,可以始役。自本院,招致眞殿守僕,見樣以送之意言及,故俄者,招致守僕與尙方下人,偕往言于殿官,見樣以來,若或未及進去,則當令禮官,親進見樣,而如或已爲見樣而來,則再次見樣,事涉如何,何以爲之乎?寅明曰,臣,職在經筵,故敢達矣。櫃子,旣令下人,見樣而來,則何以有仰稟?旣以遣禮官見樣爲請,則又何以先送下人?以此以彼,俱涉率爾,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旣爲見樣而來,則不必更令禮官爲之矣。{{*|出擧條}}尙賓曰,櫃長,四尺四寸,而未知以何尺度之矣。上曰,是布帛尺矣。輦輿則有左右翼帳,此則當如駕轎矣。尙賓曰,造出珠簾之際,削竹極難云矣。上曰,當如駕轎,無絡纓矣。興慶曰,詳考謄錄後,使之仰達,宜矣。明翼曰,輦輿造成時,如有可稟事,尙方提調與該房承旨,同爲請對稟定,是爲重其事之道矣。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興慶曰,陵所石物塗灰,禮曹堂上,當爲進去,而判書,事當參進於物膳封進。參判趙最壽武所進去,參議金濰,在外,宜有變通之擧矣。上曰,十四日,當出去陵所乎?興慶曰,然矣。上曰,然則在外參議,今姑改差,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爲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遂出。
==8月14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仕}}。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孝敬王后忌辰。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七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朴弼琦,文二所,監試官進去,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趙明翼啓曰,涼雨達宵,日候陰濕,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昨日劑入湯劑,其已進服,而症候諸節,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嬪宮症候,已言于醫女,而湯劑,進服矣。
○洪尙賓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未下,左副承旨金浩,以親病,今日又不仕進,不但卽今,廳中苟簡,明日常參,將無以備員入侍。左副承旨金浩,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別兼春秋李宗白、趙明澤、閔亨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七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趙明澤、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閔亨洙、李宗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浩曰,趙明澤,無他撕捱之端,而李宗白之撕捱,亦涉太過。閔亨洙之特敎之下,若是撕捱,此何分義道理?俱極寒心。若此度日,翰薦,其何日?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以禮曹參議尹容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浩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浩啓曰,明日秋夕物膳陪進,禮曹判書金取魯,當爲進去,而方以宣陵石物塗灰事,下直。參判趙最壽,方在試所,參議尹容,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明日物膳陪進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時,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八員,分進文武一二試所,一員未署經,二員未差,無他推移入侍之員。大司諫及持平未差之代,所當請牌開政差出,而國忌齋戒相値。在前如此之時,亦有政官牌招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政官,牌招開政。
○傳于金浩曰,今日不當開政,而不得已爲之。只以不得不已之任,卽速擬入。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右副承旨金浩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差祭,參議韓師得進,參知吳命瑞病,左副承旨金浩進。吏批啓曰,判書尹游,參判申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又啓曰,大司諫,今方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鍾城府使,今當差出,而堂上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朴師正爲大司諫,以李周鎭爲持平,以禹夏亨爲會寧府使,以李普昱爲鍾城府使,以柳徽之爲明川府使。
○兵批啓曰,忠翊衛將李枝達呈狀內,猝得重病,無望起動,入啓遞改云。身病如此,則輪番之任,不可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申弼夏、申致謹爲副護軍,以金濰爲副司直,以權義衡爲副司果。
○金浩啓曰,明日常參時,兩司當爲備員入侍,而諫院,無進參之員。今日政新除授大司諫,及正言金宗台,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八月十四日明陵忌辰祭內摘奸時,京書員朴明煒,無緣闕點,令攸司推治,何如?傳曰,允。
==8月15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陳疏受由}}。南泰耆{{*|仕}}。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停經筵。
○下直,報恩縣監尹大柱。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常參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大王大妣殿氣候,何如?賢嬪宮劑入湯劑,連爲進服,而症候諸節,更何如?今日令醫女入診,詳察爲宜。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賢嬪宮氣候,已言于醫女矣。
○左議政徐命均三十八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以別兼春秋趙明澤、李宗白、閔亨洙,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趙明澤,罷職傳旨,捧入,李宗白、閔亨洙,從重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明日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兩司各一員,當爲進參,而諫院則大司諫朴師正,在外,獻納李光運,以親病陳疏入啓,正言金宗台,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只有司諫許集,正言權䌖,纔已出牌矣。許集則承牌,而權䌖則詣臺避嫌,兩所,將無分進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正言金宗台,只推,更爲牌招。
○以持平李周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常參時,殿坐伊後良久坐殿矣。適於其時,庭試試官望筒入矣,姑命留置矣。中官,更不陳達,請牌之後,望筒之未知置於何處,今乃悟得於宣殿,其涉矇然。當該中官,從重推考。
○備邊司薦望平安監司,尹淳、朴師益、尹陽來。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李喆輔,時在江春道原城地,修撰吳彦胄,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校理申宅夏,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庭試武科初試試官望,今方磨鍊,而二品以上可擬之人,乏少。依例以堂上曾經閫帥人,竝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慶尙監司狀啓啓曰,七八月令藥材進上,山藥,當月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曰,勿待罪事,回諭。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十三日,忠翊衛金重哲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守門將田載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本館養士凡百,專靠於外方奴婢貢布,而近年以來,奴婢輩或稱私賤,或稱良人,或稱驛奴婢,謀頉多端,見存無幾。況纔經辛壬饑歲,諉以合沒流亡,應貢絶少,歲入大縮。賢館養士等節,尤不成樣,事之悶慮,莫此爲甚。奴婢隱漏冒頉之類,不可不搜括然後,庶有補用之道,而穡事比歲稍登,又是式年推刷當次,依例發遣郞廳於館奴婢所在京畿、公洪、全光、慶尙、江春等道,與其本官,眼同推刷,而當該本官,慢忽朝令,不肯着意奉行者,則擧實論報,以爲入啓論罪之地,何如?傳曰,允。
○正言權䌖啓曰,臣於頃日辭疏之末,略及前正言朴弼榦,都承旨趙明翼事矣。及見趙明翼對疏,則殊有未可曉者,臣疏所謂明翼覈發之請,有乖待臺閣之體者,蓋以若欲覈發,則必須先問臺臣然後,可爲覈發之楷梯故也。豈有不問臺臣,空中覈發之理?而今明翼,乃以主客倒置爲言,良可訝也。朴弼榦、趙明翼之啓語筵奏,俱出於嚴科場之意,臣亦豈不知?而第其下語之間,旣不稱停,較論之際,各自務勝,轉生葛藤,有欠和平,此臣所以竊附調劑之義,略效規警之論,而旣不能見槪於聖心,又未免取詈於宰臣,已難晏然冒居,而追聞物議,則以臣疏中請推臺官,謂非前例,大以爲非云。臣旣疎於臺規,雖未知事例之果如何,而旣有物議,則尤不可一刻仍廁於臺次,久當試役,今始來避,其在臺體,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洪景輔啓曰,正言權䌖,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左承旨李匡輔上疏曰,伏以臣,情勢危蹙,病根深痼,而春曹除拜,適有入侍之命,銀臺移授,又當殿坐之日,不得不冒沒出肅,黽勉行公矣。日昨再次特推之下,惶悚欲死,置身無地,臣雖萬萬無狀,豈不知園陵修改,事體至重?而臣本駑鈍,全然昧事,初當重役,觸處生疎,三陵始役,且値一時,奔走周旋,各別嚴飭,而繕工監役,及入直參奉,亦除授未久,不曾經事,有此疎忽之失,若論其罪,臣實爲首,問備薄罰,不可以少贖臣負犯,而拿處之命,只及於監役之官,臣心惶恐,益復罔措。且承命馳進問安於東朝,卽當復命,而所率外驛人,推諉於京驛,忽爾逃去,故送人取馬之際,費了時刻,未及復命於齋室,遲滯之罪,尤無所逃。連因齋戒,不卽陳疏請譴,今始哀籲,臣罪至此,尤萬萬矣。伏乞聖明,亟命有司,重勘臣前後罪狀,以安賤分,以礪他人,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李光運上疏曰,伏以臣之蹤地,豈有更冒臺端之勢?而祗以試期在卽,牌招至再,怵迫嚴命,不敢言私,抗顔出肅,粗效往役之義,纔得竣事,來詣闕下,而仍因蹲據,顧非臣私義之所敢出。且聞老母前病,尙爾無減,曠日離違之餘,方寸煎撓,急於歸省,玆不得隨例復命,拜章徑退,臣罪至此,實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加諒察,削臣之職,勘臣之罪,俾便救護,俾安私心,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爾其勿辭,護焉。
○副校理申宅夏上疏曰,伏以臣於見職,萬無冒進之狀,已悉於前疏,殆無底蘊,意謂聖鑑,俯賜照諒,及承批旨,以分義事體,俱極寒心爲敎。臣,奉讀未半,心骨俱{{!|𢥠|⿰忄雙}},久猶不已。臣於此,宜不敢復事撕捱,而惟其咫尺之守,實關四維,此而放倒,藉手無資。況今權爀之疏,醜辱狼藉,區區情地,有不可論於官銜之去就,而恩除又降,嚴召儼辱,臣誠怵惕徊徨,不省一身之所措也。夫爀之所怒,實在於臣疏之覰破其情狀,滿紙張皇,徒能詬罵臣耳。所謂自辨,都不成一說,今臣之與爀交章,而殆若爲對頭,固是臣沒身之差,而又不免一言勘破,以明其事理者,誠亦不獲已也。噫,爀之大惡而深諱者,一則混斥也。一則追拈也。初果無混斥全錄之意,則曷不於疏論之日,明有指的?旣不能明言於疏中,則退而私發於大臣,何也?大臣,若果以初非混論,明有指斥,陳白於筵中,則斯亦足矣。末後指名之疏,又何爲而發也?惜乎,其明言顯斥於廟堂之坐者,獨不能陳聞於黈纊之聽,公然使一錄諸人,積費撕捱,而乃至經歲後,又必覓出爲的於時議者二人,號於衆而告之曰,吾之本意,卽在於是云者,雖使三尺童子,見之,亦可知其用意之所在,噫嘻亦甚矣。至於其所指名,奚獨兩人而止云者,竊想其指意,似在於臣。爀之於臣,可謂淺之爲相知也,館職之爲臣腐擧久矣。今反以此而相嚇,是所謂虛舟亦怒者耶?臣,跡本疏遠,根植孤弱,彼當路駭鋒,非不知觸犯可畏,惟其事涉自己,遭値迫隘,粗暴衷悃於隱默之餘者,顧亦何關於姻婭之通塞?而今,乃以氣勢可怕等語,脅持恐動,惟意所欲,臣謂爀於此一句,正好自反耳。雖然,勿論其言之如何,旣被其指斥,蹤地轉益危兀,反覆思惟,承膺無路,玆敢隨牌來詣於禁扃之外,悉暴肝膈之懇。伏乞聖慈,特垂矜察,先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仍命刊去瀛錄,勿復檢擧,俾臣,得以永謝榮塗,少靖私義,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分義道理,豈容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決事趙裕壽上疏曰,伏以臣,少嬰奇疾,壯愈癃痼,雖强策病身,覓祿救貧,每有不勝職之懼。卽今,年已老耄,病益沈篤,無以陳筋力於管庫抱關,將如斯而止矣。匪意子入榮塗,猥玷恩資,天寵莫量,父子感泣,然議其地則樞僉巡將,乃臣相當職也。不然,置之不復檢,使得沒齒自便,長詠聖澤而已。今此非分之職名,忽加身上,惝怳驚感,罔知攸處,由蔭路而濫冒文資,起廢地而復當劇司,忘其老禿,揚揚呼唱,以追逐於達官顯列之後,則當爲何如人哉?區區守本分之志,死不敢渝,而猶不敢自處朝紳,猥上辭本,加以舊痾新患,方在殊域,除命已久,泯無動靜,牌召繼臨,又添慢蹇,而聖恩天大,罰靳例勘。臣於是,惶感悶蹙,尤增死罪,冒入文字,冀蒙恩遞。伏乞天地父母,俯察臣衰耄沈損之狀,卽許遞免,俾官方無玷,私分粗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八月十五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時。行都承旨趙明翼,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注書南泰耆,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東班,右議政金興慶,行漢城判尹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禮曹參判趙最壽,吏曹參議曺命敎,應敎趙迪命,修撰兪健基,掌令權贒,監察宋胤涵,禮曹佐郞閔宅洙,戶曹佐郞李梅臣,吏曹假郞廳李東元,議政府司錄沈益聖,西班,領敦寧府事魚有龜,工曹判書趙正萬,刑曹判書趙顯命,月城尉金漢藎,順義君烜,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商興君朴道常,兵曹參議韓師得,兵曹佐郞韓億增,刑曹佐郞任珣,工曹正郞申思建入侍。諸臣,分東西門入殿庭四拜訖。承旨史官,分左右入侍榻下,御爐香煙,騰上,上注書南泰耆,立楹外中階,上高聲唱,有啓辭官,進奏,無啓辭官,退出,大臣卿宰六曹堂上三司諸臣,入侍殿內,其餘諸臣,退出閤門外。右議政金興慶,進伏榻前問候曰,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興慶曰,賢嬪宮調攝之候,若何,而湯劑,其已進服,亦有差勝之效耶?上曰,一樣,而別無藥效耳。宋寅明進伏曰,今夜寢睡不安云。此或由於補製進用之致耶?醫女所傳,不爲仔細,故敢達。上曰,安知其爲藥害耶?日氣雨濕,故似然耳。趙明翼曰,湯劑連爲進御耶?上曰,昨日若干進服矣。興慶曰,湯藥連進,故水剌全不進御云。自上頻頻勸進,何如?上曰,水剌之不進,已屢年矣,實爲憫然。興慶曰,元子氣候,近來,何如耶?上曰,姑無事矣。興慶曰,近來備局之坐,久不爲之,故敢達。摠戎使金聖應,以管下各邑巡歷操鍊,依例擧行事,狀請矣。今年畿邑穡事,比前豐稔,莫重詰戎之政,不宜每每停止,今番則操鍊等事,依狀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慶尙右兵使尹宅鼎,以今秋巡歷習操,與營將節制使巡點,依例擧行事,狀請矣。巡歷習操,依狀請擧行,而營將節制使巡點,一時竝行,似不無弊端,姑爲停止,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史局之一空,殆過朞年,此實前所未有之事,誠可寒心矣。今則李宗白,旣已還朝,閔亨洙,又是當薦之人,而但亨洙則情勢惶縮,不得供職,伊時上敎,非有深意,而尙今引入,若加開釋,則亦何敢一向撕捱耶?且其現帶館職,有吏房承旨應避之嫌,而不爲啓請矣。誤擬受點云。其在政例,似不可行公,遞改其館職,以別兼,督令出仕,使與李宗白,從速議薦,何如?宋寅明曰,李宗白,初無不可當之情勢,李周鎭,與宗白,同其情勢,而周鎭則曾以別兼,當薦事矣。宗白,今何可獨爲過嫌耶?向來則適其敗薦事與宗白等所遭恰似,故難於出當其薦,而今則宜無可嫌之端。閔亨洙本職,在例宜遞,而頃年,嚴敎旣過,其所惶恐撕捱,不是異事,而若蒙開釋,則亦豈敢終不行公?趙明澤則曾爲別兼,以單薦被敗云。今不欲復當薦事,亦非異事。閔亨洙、李宗白,各別催促擧行,似好矣。上曰,李宗白,更無撕捱之端,閔亨洙則予旣以忘之爲敎。人君,安有不忘,而以忘爲言乎?近來諸臣之事,實爲無形矣。當僕僕謝罪然後,欲爲行公耶?渠若不爲論議,則尤無可嫌於前日誣上之語矣。所帶館職,則今姑改差,從重推考,使之斯速,行公,可也。{{*|已上三條竝出擧條}}領敦寧魚有龜曰,今番陵幸時隨駕軍兵,依例犒饋事,命下矣。本局,亦當擧行,而向者平市提調趙明翼,以各軍門犒饋牛隻,使軍門直爲貿用事,陳稟定奪,而訓局則與他營門有異,犒饋時牛隻,自戶曹,擔當辦備之後,都監則領軍兵監犒而已,元無干涉事矣。其間,不無窒礙難處之端,自十數年來,自戶曹,往覆本局,草記定奪,每於犒饋時,量其軍兵實數,犒牛隻數,移送價錢於本局,則自本局,預爲給價於牛廛人處,毋論牛隻大小,一從市直貿納以用,廛人之預受價,從便貿納,於渠等,爲便,而軍門之爲民除弊,亦至矣。廛人之呼訴於該署者,未知由於何軍門何時事,而今春平市提調沈宅賢陳達時,因重臣大臣所達,自上以使軍門自當,事體不可,準價上下,俾無呼冤事,下敎矣。今此本署提調,以直爲貿用事,更有所稟定,軍門事體,至爲嚴重,依傳敎犒饋,亦與私事不同,則許多牛隻買賣,豈可使軍門校卒,往來遠近鄕村,箇箇貿取,而如此時,不使牛廛人,貿納國用,則國家之設牛廛,將焉用哉?罷廛,可也,而決不可捨本廛,而私自貿用,此非但一時事體之損傷而已。前頭之弊,有不可勝言,自戶曹,移送價錢後,依前例前期出給於廛人,貿納設犒,何如?兵曹判書趙尙絅曰,此事蓋緣犒饋時,自各軍門,先用廛人牛隻,追後給價,而不滿於廛人之意,以此,不無呼冤。此平市提調趙明翼,所以有令軍門,直爲買用之請者也。若令軍門自當,則許多牛隻,從何貿得哉?臣,昨日,招廛人,以先給數三百兩,宜卽貿納云爾,則廛人,稱以奉承傳,猶不聽從,果若此,設置牛廛,將安用哉?必令軍門自當,則當分送將校輩於外方而貿得,如是之際,徒費日字,不但事體未安,犒饋,將無設行之期,事甚悶慮矣。興慶曰,依市直峻價貿用,則似好矣。上曰,犒饋之時,軍門操縱,多施重棍,故市民有怨,提調之稟啓防塞者,此也。然此細事,朝令,何可朝夕變改耶?依當初下敎擧行,防塞稟啓時下敎,勿施可也。趙明翼曰,都監,每重棍戶曹書吏,故有此市民呼怨之弊,若預先授價而買用,則寧有此弊耶?先用牛隻而後,授價,本二十兩可直之牛,以十兩給之,通計市民之落本,則一年所失,殆至三千兩,牛廛之民,安得不怨哉?臣之向來防稟,蓋塞其勒買,而欲依買賣例貿用之意也。有龜曰,俄者所達,勿施擧條,使之啓下,何如?明翼曰,此擧條啓下,則事將與大臣所達峻價買賣之意有異,以大臣所達,出於擧條,似宜矣。興慶曰,擧條雖啓下,有何所妨乎?上曰,此非如是爭執之事,平市提調趙明翼,推考,可也。有龜曰,犒饋時釜子,都監則自工曹進排,自是舊例,而數多釜子,一時有難進排,而本局有煮焇釜子,故自工曹啓達以本局釜子用之,而本局釜子數,亦不足,未免借用於他處,此亦事體甚爲苟簡矣。本局釜子外不足之數,自工曹,隨其捧甘實數進排之意,分付,何如?事涉煩瑣,而亦係犒饋,故敢此仰達。上曰,工曹非固執之事,當初草記,勿施可也。{{*|已上三條竝出擧條}}御營大將趙顯命曰,御營廳駕前別抄三十名,今番陵幸時陪從矣。犒饋命下,而以本營,不爲隨駕之故,旣不設饋,兵曹亦不許參,軍情,以爲落莫矣。上曰,一體隨駕,而不參犒饋,誠冤甚矣。尙絅曰,旣是他營軍卒,且無前例,何可與論兵曹犒饋耶?且兵曹一軍色,所儲蕩然,軍兵服色次,亦不出給矣。興慶曰,軍士三十名犒饋,元非大段,而兵判,似以無例爲難矣。上曰,扈輦隊別軍職,皆付兵曹犒饋,則況隨駕軍兵,豈不付之兵曹乎?御營別抄,自兵曹,一體犒饋爲可。尙絅曰,扈輦隊別軍職,皆是兵曹所屬,故自兵曹犒饋,而御營別抄,則他營所屬也,自該營犒饋,可也。豈可自兵曹擧行乎?似難奉行矣。上曰,御營廳,旣不隨駕,則不可付諸本營,當付於兵曹,而兵判無前例之言,亦不爲非矣。然兵曹之財,乃國之財也。以國之命,用國之財,犒饋國之軍兵,有何不可?一體擧行,可也。{{*|出擧條}}尙絅曰,臣於部將等可否不順,有陳達事矣。鄭義重,卽古兵使鳳壽之從孫,卽今府使鄭德鳴,營將鄭德載之至親也。蔡錫鳳,則北關望族,牟沃成,則是湖南人,而其父與叔及其從兄,皆爲部將武兼縣監,則此三人之優於部將薦,擧世皆知,而部將等,乃於可否之時,有此逐去之擧,誠極痛駭矣。蓋部將薦中,無西北人,故向者新薦時,臣別爲申飭矣。以此之故,此輩必欲塞西北人之入於本廳,做出意外駭擧矣。今因蔡、鄭兩人代奴擊鼓,自刑曹因任事,令該曹,稟處,而臣意不然矣。旣已不順於可否,而强爲仍任,則是各廳可否之規,將因此而廢矣。雖欲査出其作梗者,而不但徒益其紛紜,大有關於後弊,宜以可否不順之規,施行後,分送鄭義重、蔡錫鳳、牟沃成等三人於三軍門,使之調用出六,而部將等所爲,終不可仍置,行首掌務官,不能檢飭之罪,在所難免,拿處,何如?顯命曰,此三人上言,下臣曹,故臣爲回啓,而此三人家世,不順於可否,誠爲冤甚矣。上曰,西北人調用事,每於都政,申飭,則渠輩安敢若是哉?然可否不順人,不可仍任,査出,有關後弊云者,兵判所達,誠是矣。行首及掌務官,拿處,蔡錫鳳等三人,分送三軍門出六後,以部將出六人,一體調用,可也。{{*|出擧條}}尙絅曰,都政時,部將守門之將窠頗多,而出身之奔競,特甚,故不得已設行別取才,則其中全養曾爲名者,不知何許人,而講射居首,故首擬受點矣。部將等以爲,養曾,是賊晟軍官之子,將未免不順於可否。養曾,知機作拿於部將廳,使不得爲可否,部將等,以此論報兵曹,故草記汰去矣。養曾,以言根出於前主簿李徵聖,與其弟三人,乘夜突入於徵聖家,拔劍刺之,以鐵鞭,亂打徵聖,幾至死境,故徵聖,呈刑曹,自刑曹草記,養曾兄弟,方見囚於禁府矣。此是無前變怪,如此之類,不可不別爲嚴治,以杜後弊,玆敢仰達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渠之原情則發明矣。興慶曰,勿論本事之虛實,拔劍作挐之罪,至重矣。上曰,何以處之?此路一開,則實有無窮之弊,律當何如耶?寅明曰,盜殺武元衡,此乃盜也。興慶曰,强盜律則太過矣。戶曹判書李廷濟曰,如此之事,誠是無前變怪,朝家當各別重治矣。顯命曰,此若不爲重治,則後弊無窮矣。上曰,旣無當律,令金吾,從重勘處,可也。{{*|出擧條}}上曰,賊晟軍官云者,乃思晟軍官耶?大體如此事,實難矣哉?國家則以恒人,用之無疑,而朝廷則每每因舊事塞之,誠大弊矣。此後則各別飭勵,無至此等弊,可也。廷濟曰,臣今方修理光明殿,而影幀奉安之處排設,依永禧殿例爲之耶?上曰,溫堗,何以爲之耶?亦爲修理耶?模寫則當於正廳爲之,而粧䌙則當於溫堗爲之耳。廷濟曰,戊辰、癸巳兩年謄錄,似當在政院,今若取考,則可知前例耳。上曰,謄錄入之,廷濟曰,自上,當爲屢次臨幸奉審,臨幸時,當留於何殿耶?處所,預先下敎然後,可以修理矣。上曰,今番則事體至重,與戊辰異矣。戊辰年則猶有兩本矣。今番則此模寫之本,當爲正本矣。軍兵等事,誠爲有弊,不可今日往臨,而明日,又爲往臨矣。一時所留之處,何可修理也?從當下敎,姑勿修理,可也。掌令權贒,進伏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常參事體,何等重大,而侍衛不備,殿坐之後,有一宗臣,始乃來到,僅得入侍,事極稽緩。請當該宗臣,從重推考。上曰,此則政院疎率之致也。殿坐正時入啓之前,望筒入之,可也。正時入啓之後,望筒入之,故然矣。其在飭勵之道,不可仍置,依啓。又啓曰,新除授司諫院大司諫朴師正,時在京畿安山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上曰,西北重藩,道臣有闕,而如是久不薦望者,曾未有矣。興慶曰,備堂薦望之人,有以武所試官進去者,故尙此遲延矣。向來有勿論崇品重臣議薦之敎,故方欲以重臣備擬以入矣。上曰,朴師洙,可用之人也。宜知其長短而用之,可也。二品臣,在喪恤典,前例,何如?寅明曰,朴師洙,情理誠爲悶迫,故屢疏陳情,而終未蒙遞,遽至罹憂,誠甚慘切矣。興慶曰,以親病,陳情乞遞,而終未蒙許,竟至遭艱而遞職,其情理尤極慘然矣。此後,若有臣僚如此之事,宜察其情理之如何而處之,勿爲一切靳難,此不害爲體下之仁矣。雖未知前例之果何如?師洙旣以道臣遭艱,似當有優恤之擧矣。廷濟曰,朴師洙事,誠慘然矣。朝家之特推恤典,誠可爲聖德事矣。上曰,師洙之老親喪出之前,或已上京耶?明翼曰,未及上京,而在箕營喪出云矣。師洙,乃獨身耳。其老親,安可一日離捨哉?上曰,師洙欲躬自率來而然耶?向者左相,以爲師洙至欲先送其老親云。故予則意以爲已上京矣。興慶曰,久任,雖可爲之事,若其情勢切急,屢次違牌者,卽當觀其情勢,許遞可也。一切以久任爲之,則群下情志,恐有未得伸者,曾以濟州牧使鄭道元,實病仰陳,則自上,終不許遞,非久,道元,果死任所,此豈非有傷於體下之道耶?此後則群下陳情之語,輒宜省察聽許矣。上曰,所達,是矣。師洙爲人,雖有長短,終爲可用之人耳。其辭疏靳許,予實爲過,今則悔矣。然此朝臣之過也。若其自己之病,則雖過實,何妨?以親病陳疏,而大段鋪張,此則非人子之道,終爲文勝之歸,亦欲其文字新新用之之致,終非爲親愛日之道。今日以親病陳疏,盛稱症情之危重,而明日出仕,朝以身病呈疏,而暮忽膺命者有之,在上者安可信哉?朴師洙文字,亦過,故予亦然矣。此後,若其親病,不至大段者,勿過爲之,可也。此乃朝臣自反處也。至於恤典,則予從當有下敎矣。明翼曰,近來牌不進之弊,誠寒心矣。至於別兼春秋,則便是參下翰林,而屢次違牌,終不處分,此非如是靳難之事也。寅明曰,雖非參下,至於堂上堂下,若屢次違牌,則亦不可以終不賜罷也。上曰,所達,誠然矣。近來牌不進之弊,亦甚矣。昨日以臺諫不備,政院,請開政差出,而今日權贒之獨爲入參,予則已知之矣。日日禁推,而猶復日日違牌,匪久金吾獄中,當上怪異之草記矣。左承旨李匡輔進伏曰,請入侍諸臣,從下而出。修撰兪健基進伏曰,承旨以入侍諸臣,從下而出爲請。臣,每見近來常參之規,則大臣先出後,三司繼而隨退,便是近日定規,承宣不能先爲稟定變通,朝會事體莫重,而致有此前後斑駁之失,該房承旨,推考,何如?匡輔曰,儒臣,雖以臣爲非,而臣則曾未入侍於常參,以儀注中所在,仰達矣。上曰,儀注果如承旨所達,而近來,連自大臣以下退出,故儒臣之請推,亦不無所執,此乃兪健基可用之固執也。儒臣請推之時,承旨雖無所失,爲此分疏之言,承旨推考,自今永爲定式,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之際,兪健基從左閤而出,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伏曰,玉堂,於退出之際,不從右閤,而從左閤退出,筵席失措,不可無責,推考,何如?上曰,承旨誤請推考矣。從當初所入門出去,兪健基之事,誠是矣。勿爲推考,承史及侍衛諸臣,以次退出。
==8月16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受由在外}}。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四更,月暈。
○下直,淮陽府使趙泰耆,安州牧使朴師順,三登縣令趙榮國,殷山縣監金光世。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平安監司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執義朴弼琦牌不進,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李周鎭未肅拜,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症候諸節,亦復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賢嬪宮氣候,已諭于醫女矣。
○以左議政徐命均三十九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潝,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正言權䌖,引避退待矣。諫院無行公之員,處置歸於憲府,除試所進去、未肅拜、未署經外,大司憲鄭錫五,執義朴弼琦,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朝以處置,牌招不進,今者又以監試官,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憲府監試官,他無推移之道。今日出牌,則係是三牌,而在前有試官三牌之規,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式年文科會試監試官,兩司各一員,當爲進參,而諫院則大司諫朴師正在外,司諫許集,正言金宗台,武一二所進去,獻納李光運,親病受由,正言權䌖引避退待,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在外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受由人員,今姑改差。
○又啓曰,試官趙尙絅、李德壽、尹惠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官承牌,只是四員,事勢苟簡。趙尙絅、李德壽、尹惠敎,竝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病不來,參判申昉未肅拜,參議曺命敎,以試官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不得開政云。判書尹游,參判申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bb允b。
○洪景輔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監試官差出,一時爲急。判書、參判,竝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試官曺命敎、金尙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閔亨洙,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閔亨洙,副校理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尹游,參判申昉,竝牌招bb不進b,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卽接禮曹移文,則佐郞閔宅洙,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聖龍爲大司諫,以尹汲爲獻納,以宋徵啓爲校理,以尹淳爲平安監司。
○再政。以趙漢緯爲執義,以洪昌漢爲持平,咸鏡監司宋成明除授事,承傳。
○兵批,以鄭守敬爲同知,以鄭虞龍、李廷弼爲僉知,以朴師正、李光運爲副司直,以兪彦國爲副司正。
○傳于趙明翼曰,遠道上言,下之,卽爲抄入,俾無遠民久留之弊。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文科會試試官,今方擬入,而擬望之人乏少,依例以堂上官通融備擬,而參試官中前校理李度遠,前修撰南泰良,前持平任{{!|𪼛|⿰王集}},前正言沈䥃、洪重一、洪昌漢、李碩臣、李顯望,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度遠、李顯望、任{{!|𪼛|⿰王集}}、南泰良、洪重一、洪昌漢、李碩臣爲副司果。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申宅夏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趙明翼,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鷹師貢物主人等呼訴內,春夏秋逐日供上活雉,每年春獵得家養,以爲繼供之地矣。卽今家養已盡,雖欲獵捉,草樹茂密,其勢末由。依前例以活鷄參半代封事,斯速入啓,俾無闕供之患云。此時獵雉之難,誠如所訴,從前變通代封,比比有之,而莫重供上代封,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洪景輔,以賑恤廳言啓曰,卽因司饔院草記,本院癸甲兩年裁減代,自賑廳上下事,允下,而賑廳自經兩歲大賑後,遺儲蕩然,諸司裁減之代,誠無以責應。朝家姑令防塞,蓋以此也。前者廚院,以此草記時,自上有不可與他司異同,姑爲一體置之之命矣。卽今賑廳形勢,與前無異,筵中下敎,亦且屬耳,今姑依前置之,何如?傳曰,登對時稟處。
○傳于洪景輔曰,召對爲之。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松老手本,則保放罪人洪好人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奮武功臣靈城君朴文秀,母喪助哀題給一款,因筵臣陳達,旣有令該曹,各別置賻之命,今不必更稟,而葬山在於公洪道公州地,將以九月二十一日,發引下往云。取考謄錄,則曾在仁祖朝,靖社功臣南陽君洪振道、平興君申埈母喪,及年前奮武功臣咸恩君李森母喪發靷時,因本府草記,所經各官,各別護送,朝夕祭物、祭床、石灰及助墓烟軍題給事,傳敎矣。此旣謄錄所付,則今此朴文秀母喪發引時,亦當有依例顧助之道,而事係恩典,不敢循例擧行,惶恐敢啓。傳曰,頃者下敎矣。雖無古例,特可顧也。況前例若此者乎?依例分付。
○金浩啓曰,卽伏見慶尙都事金廷潤,校院生考講啓本,則紙尾無踏啓字之餘紙。莫重入啓文書,如是不察,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此式年文科參試官沈䥃,方在罷散中,該曹不能覺察,混同備擬,殊甚非矣。當該堂上推考,使之改付標,而臣亦有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允。
○注書南泰耆上疏曰,伏以,臣生父,比年以來,老病連綿,往夏又經毒痁,爲便醫治,來留京第,幸得少蘇。昨者從水道,復歸鄕庄,而發船之後,秋雨彌日,觸傷陰濕,舊恙復發,委頓旅次,急脚,自行中來傳。臣自聞此報,心神飛越,不能自定,急於歸護,不得不拜章陳籲,徑尋鄕路。伏乞聖慈,俯諒臣煎迫之忱,特許鐫削臣職名,俾得安意歸護,以伸至情,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曰,伏以,臣於前月,辭本還下之後,惶怖震悚,不敢復言情私,泯默縮伏,今已浹三旬矣。第臣母,數十年痰火之疾,入北以後,不閑風氣,日添月增,自經暑溽,長委床笫,換節之際,感傷特甚,頑痰乘熱,塡滿胸膈,膠固黏着,呑吐不得,喘響緊促,呼吸斷續,虛汗翻漿,眞元大陷。火升則頭眼刺痛,肌熱心煩,身未貼席,目不交睫,須人抱擁,坐而達宵,火降則精神沈,如醉如睡,全廢運用,殆無有覺,頃刻之間,若將澌盡,急灌藥物,僅得少醒,則諄諄夢囈,無非鄕土之思骨肉之戀,至於涕泣悲噎,不能自抑。蓋臣母在家,寧日常少,臣有一孀妹,挈置病側,晝夜扶護,得以慰遣。及臣母隨臣遠來,不堪睽離之情,每當病時,心輒自危,願得早歸,與之面訣,人理到此,寧不慼哉?念臣報瓜,行且不遠,而以臣母危綴之形,若不及此未寒,俟間登途,則臣雖去職,恐無以將母踰嶺,臣之情事,愈益窮蹙,玆敢不避猥越,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若臣前後所被問備之罰,邊倅初査失入之罪,皆爲臣難冒之端,臣方急於乞恩,未暇及他,惟是巡審一事,實係目下急務,而顧臣情理,一兩日離捨,亦所不忍,千餘里行役,尤何可論?況災荒荐酷,民憂孔棘,而臣方寸煎灼,神思慌亂,尙以何心,經紀賑事乎?倘蒙聖明,俯諒臣情勢,亟遞臣藩任,則臣當扶將病母,還歸故土,得免有靡及之悔,臣不勝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下款撕捱,其涉太過。卿之陳情若此,勢難强迫,本職今姑許遞焉。
○別兼春秋李宗白上疏曰,伏以臣,情危跡畸,分甘處散,頃因往役義重,遂敢冒肅館職,循省初心,愧懼恒切。不意史局別兼之任,忽降於北路奉使之日,身在絶塞,未暇祈免,反命事緊,又不得肅命,而若其薦事之不可冒當,卽通朝之所共知。臣之年前敗薦,一如李鼎輔諸人,向來宋敎明、李度遠當薦之日,大臣亦以情勢之難强,陳白請遞,則臣之情勢,今猶前也,其何冒當哉?又於昨日筵中,因重臣陳白,以更無撕捱之端爲敎云,臣於是益不勝悶蹙之至。左思右量,終無冒當之勢,玆敢隨詣陳章,伏乞聖明,亟遞臣史局兼任,以幸公私,千萬幸甚云云。答曰,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八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浩,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上曰,試官出入時,傳喝中官,有不審之罪,當該中官拿處可也。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金浩進伏書傳旨。傳曰,人臣處義,雖各不同,旣非高蹈之士,則其所去就,亦豈悻悻,而前參贊宋成明,自夫下鄕之後,遽守固執,前後除拜,終不應命。雖無仕宦之心,承流藩任,義共往役,亦何過讓?況頃者南關,旣有犯長之事,曾於北關,亦有犯禁之事,此時鎭以撫之,非重臣而何?北伯,今適有闕,特除咸鏡監司。上曰,吏曹參議曺命敎,試官牌招時,一體牌招開政,臺諫闕員差出,咸鏡監司,付於政事可也。刪出榻前下敎,趙迪命進讀《綱目》第十四編上編,自孫權攻合肥,止爲司馬以監督之。兪健基進讀自八月魏以鍾繇爲相國,止攸卽歸服。金浩進讀自冬十月,止亡者悉還。兪彦國進讀自以孫權爲票騎將軍gg驃騎將軍g,止兵至城下。健基陳文義曰,四十一板辛毗女憲英事,誠有知識矣。憲英以一女子,能知曹丕之不久,魏祚之不昌,其見識,絶勝男子矣。上曰,凜然有烈丈夫之風。憲英之言,其父辛毗當愧矣。伊時漢廷諸臣,反不如一憲英,能不愧哉?健基曰,東京名節之世,名流多爲曹操父子謀臣,此誠可怪矣。上曰,此誠怪異矣。健基曰,東京諸人,徒尙名節,而無實地工夫,故如此。雖曰尙名節,而不可爲眞正名節矣。若無問學之工,則終不爲眞箇名節矣。健基曰,吳質,敎曹丕,當行流涕者,實爲詐矣。上曰,吳質處人父子之間,敎用詐謀,其餘更何足觀哉?此乃曹操純用詐謀之習,有以導之也。上曰,曹操欲遮後人耳目,乃反自處以文王,其心,誠巧詐,非徒無將而已,又爲大逆耳。健基曰,漢中王卽帝位下,司馬溫公史斷,以魏爲正統一段,別爲深究詳覽焉。以溫公之知識,尙有如此誤着,義理之難辨,誠如是矣。上曰,溫公之以魏爲正統,或云溫公,是晉之子孫,故欲明其授受之光明如是矣,予則以爲不然。今以此史斷見之,當初意思,政坐誤入矣。健基曰,諸葛亮出師表,先儒至比於伊訓、說命,此乃千古第一名疏。其文字剴切精詳,忠義之氣,溢於句字之間,至今令人讀之,自然感涕之流下矣。上曰,其綱,三月,丞相亮,率諸軍出屯漢中,以圖中原云者,尤奇特矣。長夜宇宙,此綱如日月光明矣。健基曰,秋月寒水,先儒比諸葛之心事,見出師表則其心事光明,可見矣。上曰,諸葛亮何嘗一日忘興復漢室之策也?非《紫陽綱目》,安能揭示此義理哉?健基曰,親賢臣遠小人,爲一篇中第一格君之義理。孔明仰勉後主,必先眷眷陳戒於此六字者,尤有深意。伏願聖上,亦於此六字,別加留念焉。上曰,下番儒臣所達,誠好矣。當深加留念。上曰,風雲契合,魚水相得,三代以後初見。司馬光之書以入寇者,實爲無識見矣。倘非朱紫陽之特書《綱目》,復正漢統,以明其義,則長夜宇宙,誰能揭日月於天地也?下番所達出師兩表,懸日月於萬古長夜者,誠名喩矣。健基曰,出師表中知臣謹愼,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之語,實爲人臣事君之第一道理。孔明之平生工夫,在於謹愼二字。事君之道,若除此二字,則更無所藉手者矣。上曰,謹愼二字,下番所達,誠好矣。人臣無此二字,則無所不至。能守謹愼二字者,學問者方能之耳。霍光無學術,故雖曰謹愼,終至於敗亡矣。迪命曰,臣待罪經幄,竊有區區憂愛之忱,敢此仰達。雖陳白而遭嚴敎,亦所不辭。聖上勤學好文之誠,卓越千古,臣等誠爲感悅欽頌,而第凡事皆有中字,過與不及,皆不中也。先儒有言曰,怡養神精,乃所以進學也。終晝酬應庶務,今又深夜開講,以至達曙,寢睡似必全失矣,此不爲過耶?開講討論,夜深不倦,臣等忝居經幄,安可以此爲過中之事而陳戒也?殆近妄發,而體氣和適然後,問學之工,亦長進有益,伏願聖上,深加體念,節酌凡事,無過與不及之患,是區區所望也。上曰,所達,大體好矣。下番儒臣應製詩,見其末句拆封前,已知其爲下番儒臣所作,而嘉其憂愛之誠矣,拆封後見之,則果然矣。今月連有國忌,無故之日,甚少,故有召對之命,而此卷所餘無多,故玆以盡卷進講,以致夜深,而且夜對勝於晝講,夜則氣升之症,稍勝故耳。上番所陳之言,雖非講官所當陳者,而中字之陳勉,亦是講官之所當勉戒者,當加留念矣。健基曰,節宣補養,神氣不損然後,書冊之功夫,亦可得力。夜對雖是先儒所贊者,而聖心常以我自樂此,不爲疲爲心,則臣等之憂慮,曷有其極?伏願聖上,深爲留意於節宣之方。上曰,當留念耳。上曰,追後更査,則此非中官之罪也。拿處傳旨置之。上曰,上言已啓下,而其中猥濫者,甚多。今番則必須精抄,無使猥濫者,渾入爲當。金浩曰,臣等,方分房抄出,而其中猥雜者,則盡拔去矣。諸臣以次退出。
==8月17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式暇}}。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受由在外}}。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受由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顯宗大王忌辰齋戒。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明翼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金浩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所監試官進去,執義趙漢緯,持平洪昌漢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涼意轉深,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症候諸節,更復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嬪宮症候,已諭于醫女矣。
○以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度呈辭,傳于趙明翼曰,安心調理。
○傳于洪景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趙明翼啓曰,尙衣提調金在魯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李匡輔曰,尙衣提調,明日奉審後,入來陳達事,分付。
○注書南泰耆陳疏,代以李彜章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幼學孫景一上疏。入啓。答曰,省爾所陳,多有瑣屑者,而駕前旣捧,令備局擇採焉。{{*|原疏下備局}}
○弘文館應敎趙迪命,修撰兪健基上箚曰,臺官請推,有違體例,物議之內,勢難仍在,請正言權䌖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八月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尙衣提調金在魯請對引見時,尙衣提調金在魯,左承旨李匡輔,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在魯曰,小臣,乃尙方提調,輦輿事多有稟定者,故敢此請對矣。卽今尙方擧行之事,皆萬分時急,連爲夜役矣。在前則尙方之役,在設都監之後,故都監事體嚴重,各司奔走責應,而今番則尙方,先爲始役,而且是該司,故不能號令各司,凡干進排物力,多不及時,事甚可慮。臣方帶備局,故其中最緩忽者,間或捉囚,而今後尙方進排之物,依都監例星火擧行事,奉承傳,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畫綃方始織造,卄三日間,當畢役云,而龍紋絡纓解紋,可費十餘日,解紋後,卽當織造,而織造機,年前特命撤毁,故其時提調陳達,鎖置於庫中,此誠聖德事。常時織造,固當永罷,而如禮服所係,前頭冊禮時敎命錦段,不得不織造,此意,前提調已仰達云。今此絡纓織造,亦不得不以鎖置庫中之機,出用,而不稟取用未安,故敢稟。上曰,如此之時,何可不出用乎?出用後,還爲鎖藏可也。{{*|出擧條}}上曰,廣綃每難堅織,畫綃則必別樣堅織然後,可用矣。匡輔曰,織造綃本兩件,似好矣。只織一件,若萬一差誤之患,洗以用之似未安。上曰,兩本出草,則重大矣。只於一本出草可矣。在魯曰,昨日傳敎內,影幀移奉時,殿內不設五峯山屛風,以永禧殿移安廳所在者移用,而可合與否,令尙方奉審後擧行矣。長廣制樣,雖未的知,而似無不合之患矣。龍床紅綃帳朱簾,則有自尙方措備之敎,床帳則當某條督役,使之及期,而其中朱簾之役,最爲浩大。簾之長廣,非輦輿朱簾之比,雖罔夜督造,移奉擇日,若速出之,則實有未及之慮,極爲惶悶矣。上曰,五峯山屛風及龍床,竝以移安廳所在取用,紅綃帳則當設於三面,奉審光明殿後,當爲新造朱簾,勿設於殿內,只設於正門外面,以尙方所在光明殿平日所用之簾,修改縇索絡纓等物以用可也。{{*|出擧條}}在魯曰,輦輿翼帳絡纓,前後左右皆設十二絡,而前後面與他輦同,左右邊則比常時乘御之輦,頓廣,故絡纓似爲稀疎,而但十二絡,似取象十二月十二辰之意,故癸巳年亦自都監稟定,四面皆設十二絡,且柱上起畫,旣以唐朱紅,和油漆之,則油漆之上,不可塗金石雌黃,起畫事癸巳年,亦爲稟定行之,今亦依此擧行耶?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神輦內所排之物,當依他輦例,下設席座子,又設綠段座子,而此則席座之上,當以髹板,左右挾立,設輪輿於其中然後,奉入時,可無傾側難運之患。綠段褥不爲排設事,癸巳年亦爲稟定擧行,今亦當依此擧行,而頃日有輦內當設綠段褥之敎矣。褥子不設之意,敢此仰達。上曰,竝依所達爲之,而輪輿上,不可直安櫃子,當設漆座板座,板上設彩席,而奉安櫃子於其上可也。在魯曰,輦輿上彎衝椽及翼帳簷竹奉持所當爲着筋,而長杠橫杠,則雖不着筋,少無所慮,而徒令工役稽遲,長杠橫杠,則勿爲着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新造櫃子,當有袱矣。此則都監設後當下敎,而尙衣院亦先得乾淨木板,待令可也。在魯曰,以何木板,得置待令耶?上曰,椵木則不可用,易爲腐銷故耳。勿論戶曹尙方,先得柏子板待令可也。{{*|出擧條}}上曰,昨日下敎中,猶有未盡者。謄錄中有神輦擔持軍,神輿擔持軍。旣有神輿擔持軍,則似當有神輿,神輿實未知何樣造成耳。匡輔曰,神輿,似是奉安香爐香盒之輿耳。上曰,此乃香亭子也。何謂神輿耶?且輦輿或無不容於門之慮耶?在魯曰,闕門之高廣,雖未的知,而似無難容之慮矣。上曰,神輿直止建禮門內然後,可以奉安入殿上。入門時當捲左右翼帳,而神輿之能入建禮門,似未可必。明日尙衣提調與禮官,奉審永禧殿龍床屛風床卓,及光明殿奉安處,建禮門廣狹,竝看審以來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神輿,依櫃子之長,造成可矣。上曰,慶基殿影幀,奉來安於慈政殿後,有酌獻禮,當先行告由祭後,有酌獻禮,更有還安祭耶?在魯曰,其日行告由祭,則更有何酌獻禮耶?上曰,此非別行酌獻禮者也,乃移奉後告由祭也。在魯曰,移奉光明殿後,似當有酌獻禮矣。上曰,影幀移奉時,其日曉頭,遣獻官先行告動駕祭,質明動駕展拜奉審後,仍爲隨詣光明殿,奉安影幀,行酌獻禮,而祭器及床卓,以本殿祭器床卓移用事,分付禮曹。{{*|出擧條}}上曰,在外畫師及宜寧縣監趙榮祏,自該曹更爲催促上來,而已上來者,卽卽問啓可也。{{*|出榻前下敎}}忠勳府靖社功臣畫像,有處單子,上,展于御案,上,下詢曰,延陽府院君奉祀,李瑜家爲之耶?李時昉奉祀,何人爲之耶?在魯曰,李浤矣。上曰,綾川府院君奉祀者,誰耶?在魯曰,具宅奎也。上曰,德昌君張紳之奉祀孫,誰耶?在魯曰,其奉祀孫已死,而未知何人繼後。其兒少輩在家,其姓名未知矣。上曰,咸寧君李沅奉祀孫,誰耶?在魯曰,其奉祀孫李昌元,已死矣。上曰,金瑬奉祀孫,誰耶?彦國曰,頃日輪對入待,金百鍊矣。上曰,完南奉祀,乃李顯祿,而其子權中耶?在魯曰,然矣。上曰,杞平君奉祀,誰人耶?在魯曰,今入直玉堂兪健基也。上曰,兪健基曾言其先代,有兩功臣矣,此單錄中何無之耶?彦國曰,小臣六代祖忠穆公泓,錄宣廟朝光國元勳,又錄平難勳,而畫像則已失於丙子兵燹中,且非靖社功臣,故不入於此單錄中矣。上曰,申埈奉祀孫,誰耶?在魯曰,申昉之父聖夏,其奉祀孫矣。上曰,朴炡奉祀孫,誰耶?在魯曰,今瑞興縣監朴師昌矣。上曰,韓汝復奉祀孫,誰耶?在魯曰,不知矣。上曰,申景禋奉祀孫,誰耶?在魯曰,不知矣。上曰,李澥奉祀孫,誰耶?在魯曰,無嫡子,以庶孽奉祀矣。上曰,延陽府院君李時白,完南府院君李厚源畫像,取來模出事,分付勳府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此退出。
==8月18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坐}}。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李潝{{*|受由在外}}。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受由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有霧氣。三更四更,月暈。昧爽,有霧氣。
○顯宗大王忌辰。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明日經筵、常參,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一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所,試官進去,執義趙漢緯,持平洪昌漢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館學儒生洪鳳漢等上疏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趙明翼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症候諸節,更何如?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令醫女入診詳察,議定繼進當否爲宜。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賢嬪宮氣候,當諭于醫女,而此非時日所可效者,只湯劑繼定日問安,宜矣。
○藥房再啓曰,賢嬪宮入診醫女退出後,臣等與諸御醫反覆商議,則皆以爲前劑入加味逍遙散,不可但以五貼責效,更爲加進五貼,而前方加入中,更加縮砂炒硏五分爲宜云。此藥五貼劑入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以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一度呈辭,傳于金浩曰,安心調理。
○趙明翼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晝講時刻,此後則依前以午正初刻爲之。
○李匡輔啓曰,左副承旨金浩牌不進,右副承旨洪景輔再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伴直無人,而都承旨趙明翼,拘於廳規,右承旨洪尙賓,以式暇,俱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如此之時,雖式暇承旨,例爲牌招,右承旨牌招。
○以左副承旨金浩牌不進罷職傳旨,及右副承旨洪景輔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竝只推牌招。
○李匡輔啓曰,禮曹判書金取魯,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式暇,都承旨趙明翼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左承旨李匡輔進。
○以金興慶爲影幀模寫都監都提調,以金取魯、李廷濟、趙正萬爲都監堂上,以尹心衡、趙迪命、徐宗璧、李世垕爲都監郞廳,以洪鉉輔爲刑曹參判,以韓翼謩爲正言,以尹汲爲副應敎,以沈星鎭爲副修撰,以李宗白爲司僕正,以李光運爲奉常寺正,以朴樘爲敦寧府都正,以李槳爲禮曹佐郞,李光溭單付承文博士,羅弘漸、金道元單付學正,月善君{{!|𪺅|⿰火憲}},坡春守穆,已上在喪終制。
○兵批,以吳光運爲副護軍,以權䌖爲司果。
○傳于李匡輔曰,今則獻議皆到,日益涼生而風高,都監之役,其可少緩?都監都提調堂上,政官牌招,卽爲開政啓下。
○李匡輔啓曰,尙衣提調金在魯,與禮官,奉審永禧殿及光明殿後,金在魯依傳敎來待矣。傳曰,引見時,禮曹判書同爲入侍。
○又啓曰,禮曹判書金取魯,依傳敎來詣矣。傳曰,引見。
○假注書李彜章在外,代以黃㝡彦爲假注書。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去七月二十八日,永禧殿酌獻禮時,上曰,第二室影幀傷處年久後,不無漸至漫漶之慮。古有弓劍莫攀之語。弓劍尙然,況三百年奉安之影幀,一朝漫漶,而瞻仰無所,則其在情理,豈不缺然哉?趁此不甚漫漶之時,移模一本,新本,姑勿展奉,前頭舊本,若至漫漶,以新本換安,則事甚得宜。此意遣禮官,問議于時、原任大臣奉朝賀及在外儒臣處可也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問議于在外大臣及儒臣處,則領中樞府事鄭澔以爲,臣老病之外,又添寒感,伏枕涔涔,無以自力,詢問之下,不得仰對,祗增惶恐云。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以爲,釁犯至重,不敢妄對,惶恐俟罪云。右贊成鄭齊斗以爲,臣有疾病,方以拜章上瀆,縮伏俟命之際,今此禮詢獻議事,儀曹以上命將之,而臣以此危喘,誠不能自力,有所仰對矣。不勝惶恐俟罪之至,伏惟上裁云。行副護軍魚有鳳以爲,臣於前後詢問之下,一未仰對,居恒惶愧,若負重何。況此眞殿影幀移模,乃是至嚴至重之事,尤非草野賤臣,所敢臆料而妄議者,伏地震越,罔知所對云。行副護軍梁得中以爲,糞土微臣,癃殘已極,喘息雖存,神識全昧。忽此千萬意外,又蒙禮官收議之命,不勝驚惶隕越之至。臣以草莽之賤,蒙陋之識,前此屢承此命,而終不敢越分獻議,惟以削名於問議之列,以安微分之意,瀝血陳懇,而螻蟻微誠,無路上格,每令王人,儼然辱臨於蓽門圭竇之下,臣旣逃遁不得,有若晏然承當者然,其爲惶悶無所容措之狀,何以勝喩?惟伏祝天地父母,特垂哀憐,亟削臣名於儒臣之列,使得以安意待盡於畎畝之中而已。虛辱王人,萬死無惜,伏地惶悚,死罪死罪云。行副護軍尹東洙以爲,病伏床褥中,禮曹郞官,以收議事遠臨,聞命驚惶,不勝震悼之至。庸陋賤品,不敢當儒臣之名,故從前詢問之下,不敢越分獻議者,業已聖明所俯燭也。只循他例,視同古事,每令王人,虛辱於累百里之程,臣誠悶蹙,直欲鑽地入而不得也。唯乞朝廷,綜核名實,刊汰於問議之列,以尊國體,以安私分而已。惶懍悸慄,伏地俟罪云。副護軍朴弼周以爲,臣從前不得對揚,固由於賢愚分定,不敢踰越,而若其違傲之罪,則死亦有餘矣。且臣自夏初抵今,添得重病,五朔反復,尙未分人鬼,縷命雖延,精識都泯,今玆詢問之下,尤無仰對之路,伏枕昏茫,祗憎震慄云。洪州牧使尹東源以爲,伏以臣,待罪下邑,方切匪分之懼,卽於千萬意外,儀曹郞,以永禧殿影幀移模奉安事,承命來詢,臣誠震恐猥越,莫知所言。且臣從前不敢越分妄對,以犯汰哉之罪,則區區私守,與前何殊,而第伏念聖祖眞容,漸至漫漶,不可以留傳於億萬世,則臣民情理之缺然,誠如聖敎。移模一節,似不可已,而前頭換安之禮,睿意裁度,恐無以易此。微末賤臣,有何別般意見,可陳於詢問之下哉?此亦分外,惶恐無地云。副護軍尹鳳九以爲,臣以魯鹵賤品,素昧學識,春間猥承詢問之命,而典禮之重,不敢干議,終孤聖意,自速違慢之辜矣。不意玆者,禮官,又將聖命,儼辱窮谷,以聖祖影幀移模一事,一例俯詢,臣自顧惝怳,益增震惕。況夏秋以來,疾病纏綿,一味昏委,神識迷昧,今於國家至大且重之擧,尤何敢容議於其間哉?惶隕之極,不任俟罪之至bb云b。前掌令沈錥以爲,臣於疾病危死之餘,形殼雖具,神識都泯,忽被禮官臨詢之命,以臣愚賤,宜不敢混與於諸臣之末議,而況此狗馬之疾,與死爲隣,雖欲對揚明命,亦何可得哉?前後詢問之下,輒以不敢仰對之實,冒瀆天聽,祗增死罪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成均館進士洪鳳漢、金光泰、李瑗、李熙、金漢佐、金聖泰、全{{!|𰟧|⿰火戢}}、李彦衡、李垍、黃景源、李福海、李慶甲、沈鑐、李德海、李德臣、任迥、李奎采、黃仁謙、兪彦民、沈衡鎭、洪宗海、柳善養、金履健、金漢說、任遾、李珪輔、宋宜孫、洪樂性、柳恕、金履遠、李墢、趙棨、魚有瑗、趙懋慶、宋載和、金默、趙義溥、沈師得、任命周、黃挺河、兪彦肅、趙光鼎、李墀、朴弼儒、李慶泰、具宗燁、權棡、黃尙寬、李漪、兪彦賓、張克紹、鄭漢奎、李儒行、崔道貞、鄭漢斗、趙克普、韓萬一、申命羲、崔可恒、金震剛、申命觀、李夢悌、兪一重、鄭奎相、趙錫重、李瑨、吳東胄、鄭一夏、安琝、元天翼、李廷重、尹德新、申珩、金淑鳴、金陽來、李益普、朴鼎來、崔瀷、安克孝、元啓英、李德履、金汝智、金瑞郁、朴奎壽、崔一泰,幼學具宅遠、閔覺洙、魚有瀛、李普中、申景祖、申景顔、李{{!|𪫣|⿰忄止}}順、柳慜、李淵普、韓國維、兪漢蕭、李命植、具定遠、朴道濬、吳彦儁、趙彦長、尹在東、韓起增、李輔天、沈觀之、兪學中、趙德章、宋載性、沈珌、金元謙、金貞謙、申景閔、柳慤、魚錫文、李{{!|𪫣|⿰忄止}}健、金漢楨、金漢佐、洪榟、洪櫟、洪紀漢、趙暾、李址誠、具守遠、申旭、李德龜、徐宗億、洪彦奎、鄭商夢、白師寅、韓秉觀、尹宅彦、洪鼎猷、李海文、黃橚、趙章軾、申景說、韓配良、洪大猷、李克敬、李德鳳、趙德林、任昌周、申㬦、韓性錫、任錫憲、兪彦{{!|𪼛|⿰王集}}、沈瑱、柳德種、李挺人、李琪、李顯白、朴相朝、任相周、趙得鼎、黃宅祚、李殼、趙重弼、金衡、鄭健、沈鏞、黃後幹、沈鳳彬、柳世亨、尹昌殷、徐命道、沈鳳韶、柳必茂、黃允榦、姜楑直、安允聖、朴致新、沈遠希、黃信弘、鄭錫祚、朴鎭福、尹光喆、朴春新、李達中、李瀞、郭鎭純、具翊泰、閔恒修、郭景濟、李命赫、李敏輔、李碩鼎、李晳、金文泰、林沂采、李英述、閔百源、李趾愿、徐壇、宋載倫、李存道、洪範海、李翼天、許{{?|⿱穴遵}}、李鎭國、尹奕彦、安{{?|⿰王學}}、趙復彦、魚錫采、金邦傑、李信濟、洪致元、李慶恒、金熙、洪在漢、朴景陽、朴道源、李彦容、鄭周翰、韓命德、宋廷弘、申光震、朴梃陽、朴通源、李斗天、李揆宅、鄭樸、趙重暉、朴重源、朴相衡、李埰、李文欽、李璿輔、徐命應、任冕周、李鎭儼、沈錞、黃柬、崔聖濟、李鎭禧、沈錪、韓敬謩、沈公獻、韓鼎受、洪相殷、朴徵新、鄭植、成柱天、李文述、黃趾烈、兪漢福、趙德浩、洪尙崙、李相福、李軒輔、李思源、沈鉥、申曦、柳愚、洪益彬、金載大、金梓、李復天、金漢老、趙德和、韓性養、金載天、李命駿、李文濟、李命迪、具哲身、柳德鎭、金載文、徐達修、尹勉誠、李敬天、李澈海、朴敎新、金致恭、李烋、黃槃、具濟身、徐覺修、柳德洙、金履選、李命楫、任贊周、李海文、金海淳、李克顯、黃栻、趙德新、洪趾海、李枰、郭鎭緖、黃榦、徐達遠、洪維漢、閔鼎錫、朴道淑、閔趾洙、金致虎、郭師徵、朴弘源、韓必泰、柳綝、李命采、李光道、李{{?|⿰忄道}}、李雨祥、申景雍、李英哲、盧以貞、申景先、辛正復、金鼎臣、桂仁復、徐命龍、金極鍊、朴守恒、洪星海、徐命潤、徐命洽、安聖一、邊得秀、鄭述祚、魚錫範、李始大、尹錫履、許㝚、張震炅、鄭泰祥、李奎朋、李振海、丁南圖、閔鎭望、李泰奎、趙尙悳、兪彦晉、孫世亨、白尙繪、吳鵬運、李顯禛、金厚積、姜致耉、趙潤國、牟景說、柳珽、朴晉逵、李龍亨、李顯祚、徐命來、金雲龍、文鳳樹、文德參,蘇東軾、田運成、金弘集、金寅老、張受喬、柳得春、梁一復、高益明、權景顔、全光九、韓時大、柳恒明、李仁垕、梁興魏、趙德彬等上疏曰,伏以,我殿下,臨御十數年來,凡所以發號施令者,一以我肅廟爲則,奮發剛健之義,磊落光明之德,莫不本於善繼善述之志,則唯我臣民,孰不欽仰而感歎也哉?嗚呼,我肅廟崇功大德,孰非後嗣王,可法可師,而洎乎晩年,聖學益高,睿智益明,特揭明訓,垂示後世者,眞可以質前聖而無疑,俟百世而不惑,而唯此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文正公宋浚吉,從亨聖廟之儀,未嘗卽擧者,亶出審愼之意,而前後表章之旨,則昭若日星,倘使我寧考,聖算彌長,久臨萬機,則從祀之典,庶幾不日可行,而弓劍遽遺,斯文長晦,士林之號呼痛恨,爲如何哉?及夫景廟卽祚,章甫之中,請復如肅廟之時,而批旨又復靳許。嗚呼,肅廟之愼重,蓋以先正臣文元公金長生之升配屬耳,故曠典之連擧,有所持難,而至若景廟愼重之敎,亦豈非謙讓未遑之意耶?及至今日,士論之發,已數十年于玆,兩朝未擧之闕典,若有待焉,則其所以奉揚先王之遺意,明定百代之公議,使斯文增光,儒化作新者,是非我殿下責耶?噫,兩先正淵源之正大,道學之純粹,固不待臣等之論列,而抑亦列聖培養,群賢輩出,斯文之盛,在古罕比。有若五賢,次第繼起,闡明斯道,而逮夫先正臣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踵五賢開繼之功,接程、朱不傳之緖,凡其扶植世敎,表正士趨者,可以有光於前聖,垂惠於後學,而至於文元公臣金長生,則師事文成,獨得其宗,眞知實踐,造詣精深,其有功於斯文,曷可勝道,而若其受衣鉢於文元,紹嫡傳於程、朱者,卽吾兩先正臣宋時烈、宋浚吉也。噫,天眷我東,竝挺間世之大賢,以擬今代之一治,當天地翻覆之時,海宇腥膻之日,獨保一域之文治,永扶萬世之倫綱,使人道不至於泯滅者,是誰之功也?嗚呼大哉,若言宋時烈之道德學問,卽東方一朱子也。天稟之嚴毅,相似焉,早歲之求道,相似焉,濡染於家庭之訓,而服膺於函丈之敎,以至於樂善好義,力行體認,亦無一不相似焉。窮理而致其知,反躬而踐其實,居敬而成始成終,體道而愈精愈密,嚴而接物,和而濟事,首尾洞澈,無往不當,翛然而與道俱,卓然而與道立。當時之大人先生,嘉賞而表揚者,雖白水。延平之付托晦翁者,蔑以加矣。惟其存乎己者,純粹充實,故施於外者,光明正大,不可尙已。噫噫,丙丁之事,便似南渡之國恥,而人心陷溺,世道頹敗,歷數當時,何限檜、覿之輩,而其爲害,殆甚於洪水猛獸,則惟時先正,起自布衣,一以世道自任,尊周攘夷之義,不忘造次須臾之間,闢詖距淫之志,不撓於死生禍福之際,獨以一身任天下之綱常,而屛居深山,讀書講義,永思遯迹於當世,而幸而天道無終晦之理,風期有暗契之妙,惟我孝宗大王,以英明豁達之度,有撥亂反正之志,而先正,受知於潛邸侍講之時,承恩於初服招旌之日,眷遇隆重,契合灑落,自任大義,首贊密計,雖宋孝宗延英之對,漢昭烈魚水之喩,亦何以加於此哉?嗚呼,創業未半,中途崩殂,此先正所以崩心痛骨,而忠臣志士之尙今飮泣者也。然尙能使人心復明,而義理不昧,三尺童子,亦能知犬豕之可恥,而復雪之爲義者,何莫非孝廟巍蕩之烈,而先正贊襄之效也哉?噫嘻,此亦足以一治之運,而明三綱之倫,如使中國,有王者作,則體義gg禮義g文物,必來取法,其功又曷可小哉?昔文中子曰,吾於夫子,受罔極之恩。臣等亦曰,東國人士,於先正,受罔極之恩也。嗚呼,自己亥天崩之後,孔壬伺隙,邪說交作,駸駸然至於乙卯、丙辰而極矣。異哉,侂胄輩請斬僞黨之說,鑴、積等請告太廟之疏,夫何千載之後,事符而年又同也?尙賴我顯廟、肅廟崇賢斥邪之德,高出百王,明辨議禮之說,夬施堲讒之典,德音丁寧,是非昭揭,臣等,又何必縷縷也?所可恨者,庚申更化之後,西監一謝之義,聖母手札之眷,似可以復見際會之隆,治化之新,而不幸凶徒交煽,禍心潛蓄,畢竟添禍,殆甚於昔日之己卯,而先正之道德光輝,尤有光於天下萬世。然則彼凶之所敢害者,只先正之身,所不得害者,是先正之德,非惟不得害,又從而彰之,此豈爲先正之不幸?適足以彰彼輩之奸凶也。是以我肅廟,明知其然,表揚之擧,靡不用極,杖屨之所遊,則旣許俎豆之享,志業之相符,則卽降同祀之命,而惟此聖廟從享,姑遲遲耳。殿下誠想其人,論其德,跡其事業,則是豈非今世大賢斯文正嫡,而眞可以升孔子之堂,享萬代之祀者乎?若夫宋浚吉,資稟卓異,德性充實,純粹如精金,溫潤如良玉,見道也明,察理也精,對人唯一團春風,而臨事立千仞鐵壁。早與時烈,同遊文元之門,旣識大道體,又資講磨之益,洞察本源,明辨異端,與道終始,無少間斷,遭時之亨屯,處心之光明,與時烈,無所異同。其處而讀書窮理,出而贊治行道,感際遇之隆,任尊攘之義,慷慨時事,感激圖報,同心同德,左右夾輔,復雪大計,殆已十八九成,而大喪之後,同遇讒間,一時屛跡,則此豈徒兩先正之不幸?抑亦天意之不欲長治也歟?浚吉之享年立朝,俱不及於時烈,故事業之表著者,略或不同,而若論其大體,則其生也同志,其死也同傳。昔伊川撰明道行狀曰,後之人,須求我於明道之狀。今臣等,亦曰求浚吉於時烈,則庶乎其不失也。若使浚吉,後於時烈,則浚吉,亦當爲時烈之所爲。禹、稷、顔回,易地則皆然矣。人有如此之道德,又有如此之事業者,誠是大賢君子,可以躋配於聖廡腏食之列矣。惟我肅廟,深知二人之同德,凡於褒崇之典,每嘗一體而表章之。粵在丁酉,嘗手書華陽、興巖兩院額,而仍下敎曰,必親書鏤板,所以寓予尊敬之心也。大哉言乎,於此,亦可以仰認聖意之所在矣。噫噫,兩先正之資稟氣像,俱是五百命世之姿,而學問之功,旣卓卓如彼,功業之盛,又巍巍如此。旣立德矣,又立言而立功矣。如無聖廟從享之規則已,苟有之,舍我兩先正,而誰哉?嗚呼,聖廟從享之擧,雖至重且大,而從古以來,陞配者何限?惟其道德,可師於後世,則享之,辨說,有關於世道,則享之,至於著論之有足永垂者,則又從而享之。臣等竊念兩先正道德,則旣醇而粹矣,無容贅議,辨說則挽衰俗之方頹,闡正學於旣絶,至其著論,盈架堆案者,無非扶敎化而明學術,使千載後學,莫不知爲學之方,入德之門,兩先正之功之德,至矣盡矣。其可以草草院宇之享,謂足以盡象賢崇報之典乎?噫,兩先正晨歌之跡,今幾載矣。親炙篤信之人,凋喪無餘,私淑景仰之風,寂寥殆甚,忞忞貿貿,世莫知所向,士莫知所趨,儒風大異於前日,世道漸入於長夜,雖我聖明在上,振作之方,導率之敎,每嘗藹然於絲綸之間,而終未見汚習之丕革,頹風復振者,豈非遺風餘烈,寢遠寢微,而不思所以闡揚作興之道而然耶?兩賢崇奬之道,我肅廟旣已畢擧盡行,無復餘恨,而獨此從祀一節,至今未遑,殿下若許臣等之請,則奚但爲士林之光華而已?可以彰殿下繼述之德,而其爲治化之本,亦不外於是矣。噫噫,兩先正道德事業,炳若日月之高懸,昭載萬世之簡冊,則惟其從享與否,何足爲一毫增損,而裨補世敎,興起斯文則大矣。此臣等所以相率齊籲,必欲準請而後已者。(曰)),伏願殿下,追先朝禮賢之盛意,循一國多士之公儀,亟降明命,特擧盛典焉。臣等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聖廟從祀,事體至重,此正自列朝所以持難者也。嗣服十餘年,章甫此等請息焉。深嘉爾等待先正不以文之意,今遽有此請,深惜文華之習。先正道學,予豈不知,而莫重從祀,可輕議乎?愼重之意,則予固執,勿復煩請,恪守聖廟,俾勵士習,濟濟夫子之廟庭,闡揚先正之遺業,豈不愈於取文華請俎豆乎?其勖勉哉。
○八月十八日午時,上御熙政堂,禮曹判書金取魯,請對引見入侍時,禮曹判書金取魯,左承旨李匡輔,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上曰,尙衣提調入來耶?匡輔曰,奉審後當入來云矣。取魯曰,向者入侍時,永禧殿影幀移奉時,當告由行祀之節,遣禮官詢問于兩奉朝賀及時、原任大臣後,後日登對時稟啓事,下敎矣。頃者常參時,欲入侍陳稟矣,其時臣,適以陵奉審出往,故未得登對陳稟,今日有多般稟定事,故敢此請對矣。上曰,予果忘之矣。禮判,先白諸大臣獻議,可也。取魯曰,右議政金興慶以爲,影幀移奉時,旣行告動駕祭,則酌獻禮不可疊行於眞殿,移奉於光明殿後,設行酌獻禮爲得宜。禮判所達其日曉頭,旣行告動駕祭,則不可疊行酌獻禮之說,誠爲得當云。左議政徐命均,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奉朝賀閔鎭遠,奉朝賀李光佐之議,皆與右相議同,別無他見。臣取考前例,則戊辰年與今番事有異。《丙午年謄錄》取見,則移奉前一二日,行告由祭,移奉之日,先行告動駕祭,移安後,行酌獻禮。今亦依前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丙午年宗廟奉安後酌獻禮,使獻官攝行,今番酌獻禮時,當親行,以此擧行可也。取魯曰,設都監事,已下敎矣。都監稱號,先爲稟定然後,可以擧行矣。稱號何以爲定耶?敢此仰稟。上曰,都監稱號,以影幀模寫都監,定其稱號可也。{{*|兩件事,竝出榻前下敎}}上曰,都提調望,開政後可出矣。取魯曰,永禧殿奉審後,有稟定事,故敢達。絡纓則已以金色升降龍擧行,而第一室乃升降龍紋,而第二室,則乃鳳紋矣。上曰,本室絡纓,乃鳳紋耶?取魯曰,第一室,流蘇以眞紅絲爲之,而第二室,無流蘇矣。上曰,依第一室例,以純色紅絲爲之可也。取魯曰,臣於日昨,奉審永禧殿移安廳所在黑長櫃,則櫃內裹袱,皆各五件,而或紬或緞,有所異同。第一室第三室,則以彩緞造袱,第二室則以綿紬造袱。蓋第二室櫃袱之成,比第一室第三室,最爲久遠,故或然,而所見則未安矣。今此影幀模寫後,當又新造黑長櫃,櫃內裹袱,似當一依第一室第三室櫃袱,以綵緞造製,而旣有所見,不可不一經稟定,故敢達矣。上曰,舊櫃子內袱之用綿紬,想必自前遵舊之意,雖與第一室第三室櫃袱不同,今不可追改,而新造櫃袱,則一依第一室第三室櫃袱,以綵緞造製可也。{{*|出擧條}}取魯曰,黑長櫃內,有陳霾之臭。雖無古例,芙蓉香,藏置櫃中,則似好矣。上曰,櫃中古無藏香之事耶?取魯曰,無藏香之事,分付內局,年年進排芙蓉香藏於櫃中,何如?上曰,依爲之。櫃內所入芙蓉香六封,三年一次定式進排,而一櫃所入,以二封爲定式,分付內醫院可也。取魯曰,外方畫師之至今寂然,誠爲怪訝。自上屢下催促之敎,臣自本曹,行關催督,而尙不上來。其中李{{!|𤦮|⿰王治}}則居連山云。連山不過四日半程,而今至十三日不卽起送者,誠爲寒心,而宜寧縣監趙榮祏催促之下,亦未上來矣。上曰,畫師輩之在家,未可必,然太爲遲滯,誠極寒心。三道監司從重推考,更令別爲催促上送事,分付可也。{{*|兩件,竝出榻前下敎}}取魯曰,在外大臣儒臣處,問議禮曹郞出去十七日後,始爲復命矣。計其程道,則一望似可往還,下去後又因筵中申飭,屢次催促,則尤宜趲程遄返,而如是稽遲,雖未知事故之如何,而宜有警飭之道矣。上曰,從重推考。取魯曰,郞官推考,有損事體矣。上曰,郞廳,乃金岱耶?京畿、忠淸兩道,環歷而來,雖曰遲滯,予則猶以爲速來矣。事體所在,不可無飭勵之道,拿處可也。取魯曰,推考人,古例則啓稟後擬望矣。今無此事,近來推考,則全無意脈矣。上曰,推考重矣。軍中事,亦皆推考,顧不重歟?近日則人視推考,若尋常,極爲寒心矣。{{*|刪出擧條}}取魯曰,灣尹狀啓中彼人開市事,誠憫矣。使行之留滯柵門外,尤極切悶矣。上曰,當待臣狀啓處之,而使行往來,似多苦境矣。取魯曰,卽今平安監司,纔差出,而灣尹已拿來,道內方一空矣。上曰,西、北兩道監司,自備局,別爲催促上來,卽速辭朝,而西伯不數日內下去事,政院出榻前下敎,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取魯曰,昨日,尙衣提調請對時,有建禮門大小奉審之命,而建禮門內,則當以神輿奉進,門之大小,似無所礙矣。上曰,小輿亦出入於建禮門矣。取魯曰,神輦則止於外門,神輿止於內門,如常時玉轎矣。上曰,永禧殿門,神輿然後,可以出入無礙矣。況且第一室,在上,勿論門之大小,當有神輿矣。取魯曰,神輿或在於尙方。臣當退出後,問知有無仰稟矣。上曰,神輿之尙在,安可必也?取魯曰,若無前用神輿,則當令尙方改造矣。上曰,神輿,只四隅,鳳頭流蘇垂下矣。旣有神輿,則門之大小,宜無礙,而永禧殿正門內,亦當用神輿。若無前神輿,亦令尙衣院,卽速造成事,分付可也。{{*|刪出擧條}}上曰,奉安擇日,自都監擧行耶?匡輔曰,神輦尙未造成,神輿安可及造成耶?上曰,神輿可以及期造成矣。取魯曰,臣於奉審時見之,則有一黑長桶。其中,足以奉安三室影幀,而以梧桐木造成,藏在移安廳矣。上曰,黑長桶長廣,何如耶?拔去影幀玉軸然後,可以奉安桶中耶?取魯曰,雖不拔玉軸,足可奉安矣。先朝慮遠之意可想矣。上曰,桶形圓耶?取魯曰,可使人肩擔而遠去,務極輕便造成矣。匡輔曰,都監郞廳一倂差出耶?上曰,待下敎,分付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八月十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尙衣提調金在魯引見時,尙衣提調金在魯,左承旨李匡輔,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注官李世垕入侍,禮曹判書金取魯同爲入侍。匡輔曰,都承旨趙明翼,陵幸以後,連有身病,申後出去,右承旨洪尙賓式暇,左副承旨金浩,以親病陳疏徑出,右副承旨洪景輔,有眼病不爲仕進,小臣今方獨留院中矣。院規,都承旨則不敢牌招,式暇與親病,在法例不牌招,洪景輔方入罷職傳旨,實無推移入直之勢。何以爲之?敢稟。上曰,洪景輔只推,與金浩一體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在魯曰,臣與禮官,奉審光明殿及永禧殿而來矣。影幀移奉於光明殿後,奉安正廳耶?奉安於溫堗耶?先定其奉安處所然後,可以排設,故敢稟。上曰,正廳可矣。新本粧䌙時,處於西邊溫堗可也。在魯曰,五峰山屛風,以移安廳所在取用事,下敎矣。臣奉審移安廳所在五峰山屛風,則似不及於奉安之龍床矣。取魯曰,移安廳則龍床上,奉安櫃子,其處所用五峰山屛風,似不可用矣。在魯曰,移安廳所在,非龍床,乃床卓,而上安櫃子矣。今番則當新造龍床,而永禧殿時奉安龍床太廣,五峰山屛風,似不及矣。時奉安處亦以屛風,設於龍床上矣。上曰,如闕中御座五峰山屛風耶?在魯曰,此則四貼耳。上曰,與宣政殿五峰山屛風同矣。光明殿移安時,不可於龍床上,張五峰山屛風矣,左右邊,亦恐有濕氣,左右邊,亦張屛風二貼可也。取魯曰,永禧殿時奉安處,則五峰山屛風皆無足,而張於床上矣。在魯曰,屛風內安龍床,則屛風,似不可摺矣。上曰,屛風狹,龍床廣,故不可摺云耶?直以二貼後張,二貼各分左右張,一貼內安龍床,以索繫之則何如耶?取魯曰,影幀綃本,四尺矣。上曰,此則似不足矣。在魯曰,今番則以七尺織造矣。綃本先織數尺,使畫師張得萬,看品則渠之言內,此亦好,而若稍厚,則尤好云。故一本更令匠工,稍厚堅織矣。上曰,依爲之。取魯曰,畫師梁希孟,來臣家矣。上曰,尙方提調,更達可也。在魯曰,光明殿,殿宇甚高,御座上,何以爲之耶?三面,設紅綃帳事,頃旣下敎矣,臣奉審永禧殿奉安處,則綃帳近前設之,光明殿奉安時,亦當近設於龍床前,龍床左右,則自有五峰山屛風一貼之遮圍,而其間如有空隙,則當別設小綃帳,以遮掩之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朱簾,正門懸設事,下敎矣。房則朱簾長廣,似合,而廳則太高,朱簾長廣,似不可及矣。上曰,三間皆設朱簾,可矣。上曰,面部,奉安後當模寫,而倚之於何處,而出模本耶?屛風似不可倚耳。取魯曰,梁希孟,言不過一二日,可卒模寫,而倚而出模本極難,決不可爲之矣。上曰,梁希孟爲人,何如耶?取魯曰,謹愼矣。上曰,凡人畫像移模時,若其畫像之懸掛者,則何以爲之耶?在魯曰,模寫爲重,安於床上而出模本,未知何如。臨時當有變通。上曰,先以油紙出本,而面部則當極力出模本矣。大抵玉體範圍,恐或有盈縮之患,以是爲慮矣。今有一道,別造一床,而如書案樣,其上展奉而移模,則畫師輩可坐以出本,而此亦只便於面部出模時,而其外玉體以下,則似難矣。取魯曰,今者兩功臣畫像移模時,使畫師爲之耶?上曰,一本似圖畫署爲之,一本使方外爲之可也。取魯曰,兩功臣畫像,自都監直爲取來,似爲未安,當盛於香亭子以來似好。上曰,模本旣出,則予欲覽之,御覽時,安可用香亭子耶?在魯曰,闕內則各其子孫,當奉持入來矣。取魯曰,兩功臣畫像移模處所,都監則極爲非便,於勳府爲之似無妨。上曰,勳府或禮曹大廳爲之可也。在魯曰,影幀移奉時龍床,以永禧殿移安廳龍床取用事,昨承下敎矣。奉審移安廳,則移安時櫃子奉安之床,只是高足朱漆床,如祭用床卓之制,而稍狹長矣。此則決不可用。勢當新造,而卽今奉安之龍床,設累層雕刻龍形,當依此爲之乎?上曰,然則當爲新造,而昨已言之矣。只於平床上,設欄干,而欄干後面則稍高,左右兩旁則比後面少低,前面則勿設,而累層及雕龍,勿爲之可也。在魯曰,床卓祭器,以本殿本室所用者,取用而床卓,取色以用事,昨旣承下敎矣。亦爲奉審,則床卓,長時排設於殿內,只當於動駕後移用,而旣不可預出,則取色一款,將不得擧行之意,敢達。上曰,勢當然矣,而但床卓移去之際,或不無傷損之慮,尙方如有朱漆床卓可用者,則取色以用,本殿床卓,勿爲移動,似好矣。{{*|出擧條}}在魯曰神輿,則尙衣院無留在者,內司僕德應房,及長寧殿,亦無之云。未知其制樣,何以爲之?當如玉轎之制,而亦無覆蓋乎?上曰,祔太廟時,亦用神輿矣。神輿雖異輦輿,而亦異於玉轎,當有蓋兒四隅流蘇垂下矣。取魯曰,前用神輿,似聞在於繕工,退當詳問矣。櫃子甚長,奉安神輿上,則似越過輿中,而前日則雖如此,似用之矣。上曰,戊辰年所用神輿,若見在而櫃子長,越過輿中,則依前用之,若無件而新造,則似不可越過,詳知後,自尙方造成可也。{{*|出擧條}}取魯曰,取考謄錄,造成輦輿時,自都監,有二房三房之分役矣。今則單一房故,尙方凡事,實多窘急矣。上曰,癸巳年則都監,專力於模寫御容矣。在魯曰,此後則當自都監,凡干事,皆可稟定矣。上曰,此乃還安後事,而梧桐木黑桶,先朝之造置,睿旨不汎然矣。今者輦輿,亦爲留置於本殿月廊可也。取魯曰,聖意甚好矣。取魯又曰,畫師梁希孟,俄纔上來矣。渠旣以國事上來,令該曹,付給散料,何如?上曰,梁希孟付給散料,此後諸畫師之上來者,一體給料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建禮門,頗高大無慮,而秉禮門,則稍低且狹,輦輿拔其連椎,而門閾下方,掘地少許,則神輦似無礙觸難入之慮矣。上曰,欽明門前墻,當通之耶?在魯曰,當通矣。上曰,庚戌年兩殿移御時,皆從此門出入,輦輿安可不入哉?上曰,畫綃,何間當盡織耶?在魯曰,數日內,可織出云矣。上曰,畫員取才已定,而卽今漸漸風高日寒,實爲悶矣。若或犯九月,畢役之際,將至十月,凡事,從速擧行可矣。延陽府院君畫像,使圖畫署移模,完南府院君畫像,使方外爲之可也。其中輦輿之役,尤急矣。在魯曰,移奉日字,當定於何間耶?上曰,欲爲今月內移奉,而畢模寫之役矣。取魯曰,移奉日字,定於卄二三日間,則似好矣。上曰,神輿則造成甚易,都監催促則可及矣。此後若有稟定事,求對可也。上曰,會同坐起,必於明日內爲之事,以此傳敎,言于大臣可也。上曰,尹德熙則方在京云耶?取魯曰,在京云矣。諸臣以次退出。
==8月19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呈辭受由}}。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式暇}}。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受由在外}}。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熙川郡守曺夏臣,高山縣監徐命建,和順縣監洪尙輔。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所監試官進去,執義趙漢緯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洪昌漢牌不進,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假注書黃㝡彦,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兩司除在外、試所進去、未署經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下直守令留待,晝講同爲入侍。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二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又傳于洪尙賓曰,今日晝講時,右相同爲入侍,而右相入來後,正時入之。
○洪尙賓啓曰,輔養官左參贊李眞望,自鄕入來,敢啓。傳曰,節目擧行事,分付。
○又啓曰,兼春秋李世垕,見差於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李錫福單付。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應敎臣趙迪命,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今日會同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每每草記,事涉煩瀆,今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尹汲,時在京畿長湍地,校理宋徵啓,時在楊州地,副修撰沈星鎭,時在利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吳彦胄,自鄕纔已上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長番內官洪聖遇,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曺命敎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
○以驪善君壆爲謝恩兼冬至使,李德壽爲副使,趙漢緯爲書狀,李夏宗爲持平,黃尙老爲正言,副司正黃㝡彦,副司勇金鎭東,以上單付。
○洪尙賓,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都廳郞廳副司果尹心衡,時在京畿坡州地,斯速上來,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影幀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都監監造官金鎭東,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全州人梁希孟,連山人李{{!|𤦮|⿰王治}}等,旣已上來,依例令該曹給料,瓦署別提申瑩,畫法亦極精妙云,使之來詣都監,與諸畫師一體試才,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戶曹言啓曰,今此武二所,庭試初試時,主掌官禮賓寺主簿金義淑,差下矣,身病卒重云,改差,其代內資寺主簿金聖來,改付標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十七日,武臣堂上以上朔試射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全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淳昌前郡守宋文相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宋文相時在公洪道懷德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訓鍊都監砲手鄭世雄,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貼,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又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此庭試武科初試時,擧子錄名之數,不能均一,二所錄名字數,比本所稍多,故自二所,有二十六字割送之擧,而朝家之式,京則分四部,外方則分左右道,錄名試取,自是三百年金石之典,則赴試之擧子,不敢越所錄名,入門官亦不敢任意冒錄,故時或有錄名過多之所,則或不無私自割送之弊,而旣是謬規,則今番還送,實出於遵守舊制之意,而二所之輸送錄名,日至再三,則亦不當一向相持,故其中五百擧子錄名,較量捧留。此雖出於共濟之道,旣自朝家分道設場,則私自移來移去,誠是法外,而擧子之稱冤,無所不至。已受錄名還送,二所從今以往,雖有錄名差多之數,不得私自分送,申明舊典,以爲永久遵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自前兩所錄名數,多少不均,則較量彼此,推移分試,多有前例,故今番庭試時,本所錄名,比諸一所,加數至於五十二字之多,其中二十六字,依例割送於一所,則初甚持難,累次往復之後,始捧十字,又慮本所之爭執移送,至有徑先草記之擧,所捧字數,亦請還送,揆以事面,實爲未安。大抵分道設所,雖是定法,參量分送之規,亦出於勢不得已,若一所偏多,不爲變通,則不但出榜日字,許久差池,遠外擧子之曠日遲待,亦甚有弊,故曾前分送,意亦有在,一所之遽呈草記,先自防塞,實有乖於均試共濟之道。若以私自移來移去,謂之法外,則雖十字錄名,初何可捧留乎?此則蓋爲其前例之不可廢閣故也。今此煩稟,極涉惶悚,而事勢如此,不可無變通之道,當初所送二十六字,更爲移送一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平安監司尹淳疏曰,伏以臣,不忠無狀,辜負如天之渥恩,屢犯蔑分之嚴誅,前後違慢逋遁,百死難贖,而祗今倖逭於鈇鑕,偃息於溝壑,實有乖於聖朝刑政,而至於向日身帶保護之任,積被催召,頑不趨承,及聞聖候未寧,藥院連日問安,至擧庭候之儀,而獨不得前進一步,少伸驚憂之忱,臣子常分,安敢有此?罪實自作,誅殛流竄之不足,而薄勘遞罷,過於涵貸,戴恩驚愧,直欲無生,而不可得,則唯思終身自罰,處以聖代之一罪人,暴此心於天地而已,不自意,義勘纔逾旬,忽有西藩除命,是何懲罪之如玩戲,而官人之如土苴,致駭四方之聽聞至此也?倘廟堂,徒以班資之崇而置首擬,聖明不欲簪履之遺而委重寄,則已失此時此任之揀畀,而在臣私義,不暇以人器之稱否爲辭,唯是當前墻壁有數段,死不敢承者。臣於壬子冬,見除北伯,而伊時以不赴國祥抵罪,故終以此引義懇辭,幸蒙遞免,今番被勘,雖視前差輕,論其當赴不赴之罪,有倍頃年。噫,君父有疾,則帶藥院而不思趨候,雄藩有命,則負初義而苟然冒承,人臣去就,安有若是之恣肆無畏忌也哉?此則雖使童駭gg童孩g遇之,亦可以知所處矣。臣雖至迷頑,其敢負此罪而膺此寄哉?且臣六年前,嘗叨是任,伊時新有南漢所遭之危怖,故誓不欲復綰戎符,十牌違召,自畫可知,而臺臣猶以臣兄弟繼莅之相近,駁論乃已。兄弟之莅一藩,前旣無此,而藉以爲言者,內實未厭於臣耳,今雖歲月稍闊,臣之伎倆,猶夫前日,而繼莅之難便,久與近一也,敢以彈墨之已晞,包羞饕榮於物情未厭之任哉?唯此數段自引,誠非臣强飾虛讓,由前則分義之所不敢出,由後則廉愧之所不可忽,殿下明聖,豈不下諒於此,而迫之以隘也?藉使臣無分義廉愧之可言,抑有欲赴而不能赴者。臣之痰癖痼症,前已屢悉於疏中,而又自前月旬間,一倍添劇,癖無常處,亘至喉膈,澎湃壅溢,漉漉汩汩,牽如衆線,涌如暴潮,嘔劇而吐,嗽劇而喘,呼吸緊急,若將頃刻隕絶,冷汗注瀉,頭面如沐,眩氣隨發,時至昏仆,欲眠而不成臥,欲飯而不下咽,肌肉日以消脫,神識日以迷翳,百方竝試,未見寸效,祗闔眼靜坐,以須其痰降喘定,而乍動視聽,腦如撞石,諸症竝作。衰年此疾,原係必死之末疾,而其危兆敗症,恐不能延縷命於時月。日者候班之不得進,非臣故犯,實病爲之阻耳。況此半千里關外,何力自致?縱幸自致而不死於塗間,西門鎖鑰之重,豈屍居而能任哉?見今本道事勢,有不容一日無官,而臣之凜凜氣息,萬無承違之可論,畢竟威勘,固所甘心,而奈西事之緣臣虛曠,何?伏惟聖慈,常父母於臣,日月於臣,伏乞饒臣殘命,卽許鐫改,以幸國事。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俱涉太過。卿之無義固執,分義道理,決不若是。方伯無人,豈可遲滯?卿其勿辭,卽往欽哉。
○左承旨李匡輔疏曰,伏以臣,早失嚴父,終鮮兄弟,命途奇窮,且無一子。今臣犬馬之齒,已滿半百,似續之望,絶已久矣。一身窮獨,姑未暇論,臣身奉祖禰之祀,堂有七耋之母,緣臣祚薄,血嗣將殄,香火之托,顧眄無繼,含飴之願,終始莫慰,每念此事,怛然痛心,不孝之罪,無以自贖。螟{{!|𧖜|⿰虫靈}}gg螟蛉g有子,蜾蠃負之,卽臣今日區區情願,而第臣之一弟,無子而夭,臣父亦無他兄弟,故又無同氣同堂之子,可取而爲子者,古人所謂內無應門五尺之童,外無期功强近之親者,臣之謂也。同宗近屬,只從祖兄弟若如人,工曹佐郞臣匡直,於臣爲弟而有第二子秉孝,今年十二,臣已留意,渠亦許諾,但念無子求後,在父爲尊祖而重先,出繼定倫,在子爲移天而易地,此私家之大事,有國之重典,固宜先關該部,轉達宸聽,而臣適待罪從班,密邇寵光,凡有所願,莫不疾痛而必呼,況此至情,豈以猥屑而自阻?玆敢冒萬死直懇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憐臣情事之可矜,特推繼絶之仁恩,則非但臣無子有子,得延先祀,可以藉手歸見先祖先父九原之魂,亦將含感結草圖酬聖恩之萬一矣。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依施焉。
○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言議巽軟,本不合於臺閣之任,情地臲卼,實自劃於言路之地,而向於春初,適値廟謁之禮,不敢偃伏,黽勉出脚,前後筵席,略效蕘說,早晩顚沛,臣亦自料,因論金錫一事,至被諫臣之論劾,其所詬詆,罔非羞辱,臣杜門危厲,唯待鐫罷,不自意天地父母,曲加庇護,不惟不賜允許,乃反恩諭備至,敎戒諄諄。臣於是感愧靡極,彈文纔停,長單旋徹,獲蒙恩遞,私分粗安,從玆以後,斂跡屛居,永謝榮塗,以爲自靖之圖矣,頃於夏初,又叨諫省,未暴事實之前,實無承膺之路,略陳危懇,而見阻喉司,坐違勘罷,悚惕之心,至今未已,迺者納言新除,遽下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聞命驚惶,罔知攸措。噫,臺閣被劾,實是淸朝之玷辱,士夫之羞恥,金{{?|⿰禾道}}之啓,直斷臣以爲人分疎,則渠之爲錫一右袒者,獨無爲人分疎之嫌乎?渠又以激濁揚淸,爲臺閣上第一義,其言似矣,而乃反竊附於錫一傾軋之論,則臣恐臺風之代羞,正在彼也。且金錫一自明之疏,尤極巧憯,至以要眩天聽,爲罪臣之題目,藉重大臣,爲持臣之欛柄,人之爲言,胡至此極?臣之草草數語,未嘗有彷彿於眩惑藉重之目,而抑勒爲說,無少留難,渠雖急於反詈,肆其口氣,聖明在上,物莫遁情,則其言之無狀,不待臣之自辨,而睿鑑已洞照無餘矣。且以其時都憲疏語,自服其有所失,則其暗地發啓之狀,不得掩護,而勒以臣言,謂之苟且不成說者,亦豈成說乎?至於金宗台對辨之疏,亦有所不安者。此事顚末,臣於前疏,已略陳之,聖明亦必記有之矣。時往事過之後,今不欲更提,而其疏中遣辭崎嶇,旨意謬戾,則此亦非難冒之一端也。臣方治疏自列之際,至於闕啓,天牌儼臨,而臣之情勢如右所陳,僨敗之地,更難冒入。且臣宿患痰病,復發於試所處冷之餘,不得不隨衆復命,而擔曳還家,落席涔涔。嚴畏分義,不敢坐違,隨牌詣闕,拜章徑退,臣罪至此,萬隕猶輕。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以靖私義,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旣有素蘊,今又妄發,唯聖明察焉。都承旨趙明翼,賦性巧佞,行己卑汚,慾之一字,撑腸拄腹,利之所在,吮癰舐痔。撮其塗人耳目者言之,濫騎請罪之狀,逞憾於翰薦見枳之餘,玉署長官之擬,遍乞於三堂赴政之際,至於年前祔廟迫近之時,職在承宣,揣摩投疏,托以目疾,力辭兵、刑之掌,插入別語,盛論儀禮之節,而誘唆老昏之李鳳翼,使之無端違罷,巧占他人見帶之禮房,固已縉紳間羞恥之甚,而復嗾鳳翼,陳請副學之儲望,此豈恒人所可爲之擧耶?都緣慾火之弸中,不識嗤點之在傍,畿營風聲在木末之狀,政筵霜雪鬢邊堆之句,自露其干寵欲速之情態,且以政注公平置銓宜久之說,推奬時宰,至煩天聽,是豈一承宣,所可筵奏之事耶?伏想淵鑑,亦必俯燭其肺肝矣。此外猜技gg猜忮g害人之習,不可殫記,非但隷儓之隨處笑罵,抑亦有識之以世道爲憂者,多矣。如此之人,若不斥遠,則忘廉無恥之徒,將無所懲畏,伏願聖明亟加澄省,以勵他人焉。答曰,省疏具悉。都承旨趙明翼,自經幄任之久矣。今爾所斥,極涉太過。況明翼處擧世囂囂之中,感悟三字之敎,心欲務公而事君,謂之此慾則可也,爾所謂慾,決非此人之心。所謂四字之目,則夫子所謂鄙夫也。鄙夫所由,於明翼所悟所持者,大乎相反,則何其不擇之深也?況往年禮掌事,今更竝擧,亦涉太甚。此等之習,卽予不取也。爾其勿辭察職。
○八月十九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右議政金興慶,同知事宋眞明,特進官李德壽,參贊官洪尙賓,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編修官吳命季,宗臣琅提君燂,武臣行副護軍邊聖佑,熙川郡守曺夏臣,和順縣監洪尙輔,高山縣監徐命建,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大雅文王七章訖。迪命讀大明八章,具音釋訖,上讀新受大明章,具音釋訖。迪命論文義曰此篇,與文王章,同,意其章下註分章釋之者,蓋言周家克商之本,上自王季、太妊,歷敍其源流之深長也。其章以六句八句相間者,蓋以被諸管絃者言之,而《國語》以此及下篇,皆爲兩君相見之樂,然觀此章,不能明知矣。健基曰《國語》之言,有不可盡信也。上曰,亦安知其必不用於兩君相見之樂乎?興慶曰,不易維王之意,千古人辟之所當留意,而其曰乃及王季維德之行者,豈非天心之眷顧周家者,在此一德乎?上曰,所喩誠好,予當留心焉。眞明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者,蓋言君有明明之德,則天有赫赫之命也。人主於此,尤宜惕念,而小心翼翼,蓋言敬字工夫,文王緝熙之功,於此可見矣。上曰,明明在下,猶《大學》之明明德,小心翼翼,猶洞洞屬屬之意。眞明曰,燮伐大商之燮字,有和底意思,蓋聖人征伐,必應乎天而順乎人,故雖於征討之際,自有和順之意。迪命曰,後世征伐,徒有肅殺之威,故只言伐字,而三代征伐,必應天順人,故兼和字而言矣。上曰,然矣。尙父鷹揚,涼彼武王這涼字,亦有意乎?健基曰,涼者,佐助也。武王應天之歸,而尙父特佐其德耳。上曰,一字一句亦有意,末句會朝淸明之語,好矣。眞明曰,凡有新化之流布,自致天氣之淸明。我朝自正月大慶之後,或有恩霈之典,則雖値陰曀之時,旋作淸明之象矣。文王首章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朝自太祖、太宗,重熙累洽,式至今休。唯殿下必思振作舊業,維新邦命之圖,然後可以爲貽燕之謨矣。上曰,所達儘好,敢不留意?上問造舟爲梁者,何也?眞明曰,卽今亦有浮橋,蓋文王親迎之時,適有渡渭之事,故爰創造舟之制,而其後因以爲天子之禮也。健基曰,渭水至大,婚禮至重,故其時適造舟以渡,而其後因有造舟之規也。講畢,興慶進伏曰,日氣頗冷,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連爲安寧。興慶曰,元子氣候亦何如?上曰,安過矣。興慶曰,賢嬪宮患候,尙無差減之效,誠甚悶慮,而頃者有勿爲問安之敎,故姑此停止矣。未審湯劑,連爲進御否?水剌善御,最是良藥,而近來所進,何如?上曰,此非時日可差之病,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其於不善食不服藥,何?近來專闕水剌,故方以蔘茶,調進粥飮,湯劑亦時時少進,而厭離牀褥之症,尙不差減矣。興慶曰,前劑方有數貼,更爲盡服,則或可得效矣。上曰,卽今最悶者,水剌厭進之症也。要在先飮食而後藥餌。方欲下敎于掌務官矣,都提調方入侍,故言之。此後則蔘茶勿爲自外煎進,直以貼內入,可也。今日都提調亦命入侍者,蓋有問議之事。往日入侍時,六君子湯,使之待秋劑進矣,比也風高,予之眩氣,有更發之漸,六君子湯欲爲進御矣。興慶曰,眩氣有更發之敎,不勝驚慮。未審連有此氣耶?一日之間,或有往來之氣耶?上曰,水剌不進之時,頗有虛乏之症,而眩氣近始有之矣。興慶曰,當入診議進當劑矣。上曰,畫師李{{!|𤦮|⿰王治}}已來矣,梁希孟,亦來乎?興慶曰,希孟亦已上來,而金翊胄及宜寧縣監趙榮祏未入來矣。上曰,尹德熙來乎?興慶曰,連呈辭狀矣。上曰,以何故?興慶曰,以病爲辭,蓋以士子之故,不欲遽出,而旣已筵中定奪,渠何敢不出乎?上曰,其辭狀,可怪矣。興慶曰,申瑩畫法,亦精妙云,故方招來,而朝者,已草記啓下矣。上曰,畫本以油紙爲之耶?興慶曰,以油紙爲之然後,又以綃本爲之矣。上曰,畫像累本,事涉如何,直以綃本爲之,可也。興慶曰,昨日禮判入侍時,試才草本,明日有入啓之敎,而綃本則礬水乾淨,有難猝然爲之,似當稍遲數日。事勢如此,故敢達。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日昨筵中,以輦轝造成,必趁二十五日以前爲敎,而移奉日字,先爲擇定然後,事有期限,可以就緖,今月二十七日最吉云,而其日與文科殿試相値。影幀移奉,事體至重,殿試,則以二十九日退行,移奉吉日,以二十七日定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興慶曰,冬至使行,有變通之事,故敢達。我國漂海人,旣自淸國出送,則當有謝恩之事,《己卯謄錄》,亦然。且冬至使無方物兼謝恩,古有規例,今番冬至使,兼以謝恩使之意,分付禮曹,何如?上曰,依爲之。使臣以一品宗臣備擬,而政官牌招開政,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今番使行,誠爲悶慮。所謂稅官之事,足可見彼國之紀綱,而使行往來之路,極爲難便矣。興慶曰,八九年已行之規,豈可與彼相爭乎?此亦不無所失。上曰,此亦有所失矣。眞明曰,軍作米節目,今已成出,睿覽後有稟達之事,故敢以進呈矣。上取覽曰,兵曹錢,何錢乎?眞明曰,此乃封不動也。上曰,尹游,曾以此錢,謂有用處矣。眞明曰,其時騎步兵,有變通之議,故新年條未及之前,欲以此錢支用,今則其事置之,姑無目前用處,而且見存六萬餘兩,只取其半矣。上曰,架山山城,在於何處?眞明曰,城在漆谷邑治矣。上曰,何以有錢乎?眞明曰,海恩府院君吳命恒,爲嶺伯時,五山城,各置數萬兩錢,其後給債蕩失,故自備局,分付作銀,而此城猶有餘錢矣。上曰,湖南休番木,何以設置耶?眞明曰,李匡德爲監司時,以災布爲名而設置,請備局句管矣,趙顯命,改名以休番木,每年收捧而貯積矣。上曰,米價折定,比舊何如?眞明曰,比己酉甲寅,或有加有減,而以卽今市直言之,今所磨鍊者,可謂太歇,而諸般軍布,方以純木捧上,木價頗歇,與純錢捧上時有異,故參酌減定。大抵以便民益下,爲務矣。上曰,今番作米都數,當爲幾許耶?眞明曰,幾至十四萬石矣。上曰,値此稍豐之年,兩處軍餉,不可不及時留念,各衙門諸道分屬者外,備局句管之穀,付之江都、南漢,別爲儲畜,可也。興慶曰,禁、御兩營,則江都皆有倉庫,以此米輸來儲積,亦無妨矣。上曰,依所達,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賑廳有錢,幾何?眞明曰,今已盡用,而所餘見存者,二萬餘兩矣。興慶曰,上意雖欲盡散錢貨,而臣則以爲錢不可無之矣。眞明曰,各道舊逋收捧一事,輒待分等狀啓上來後,始爲分付,故每致過時無實,民未蒙惠。且我國命令,不能出一廟堂之稟定,而停捧減捧者,各軍門諸上司,自主號令,或直關而督捧,或先捧於邸吏,守令之了了者,僅能論報爭執,名曰推還,而未免半失,或得移施而每多疊納,京司之違法橫徵,外方之從中受困,莫非紀綱不立之致,誠可慨然。蓋聞舊逋名色,殆至數十種,今若一時竝督,則眩亂騷擾,決非屢饑餘氓之所可支堪。況今同慶之年,使彼赤子,一時息肩,實爲曠蕩之惠。還上則某某年條,定分數捧上,其餘逋欠,計其年條久近,最久遠指徵無處者,則今姑勿論,年條最近而有指徵,則或十分十五分一,量其緊歇,參酌定數,及今早爲頒令,則民間可蒙實惠,官捧亦不愆期矣。大臣今方入侍,自上特爲下敎,令戶、兵判惠堂及軍門大將,齊會於後日備局之坐,商確酌定,稟達行會,恐似得宜,故敢達。上曰,此言儘好。何不趁卽擧行乎?民不願豐之說,固爲可矜,而向聞民間景色,頗有自怯之意矣。今年尤宜使民休息,依所達卽速齊會講行,可也。興慶曰,聖意若此,臣等豈不體行乎?上曰,昨年舊還上,定以五分之一。今年亦依此爲之好矣,而設或稍過,毋至二三分,可也。{{*|出擧條}}德壽進伏曰,臣方待罪校書提調矣。卽今進講《詩傳》垂訖,非久當進講《周易》,不得不及時校刊,而本館貢物,非但無遺在,且多加用紙地,卒難辦得,故言于戶曹,使之從長變通者,非止十餘次,而戶曹堅執不聽,故以若干所給,只刊二卷,不得已又督貢物下人等,而貢物下人,以加用之漸多,將不支保,皆欲逃散,故今方囚禁,而自戶曹必有變通顧助之道,然後可以刊出進講冊子矣。且《女四書》最有關於閨範,臣方承命翻諺,待正書畢後,亦當刊布,而戶曹專不給物力,及時變通之意,敢啓。上曰,此非堅執之事,因戶曹之不給物力,遽輟法筵乎?申飭戶曹,使之出給物力,而遺在加用,亦一番釐正,俾解倒懸之急,可也。{{*|出擧條}}上曰,《女四書》固亦好矣,而《孝經》顧不重歟?《孝經》雖是敎童蒙之書,而此乃孔門傳授之書,人倫百行之源也。只見寫本而不見印本,誠是欠事。此後則開刊廣布,可也。嘗見《孝》、《忠經》合部者,玉堂亦有此冊乎?健基曰,《忠經》,私家或有之,玉堂冊錄無之,而此乃漢時馬融之所撰也。非曾經聖手之文,且無宋儒表章之語。今若必欲刊出,則不可與《孝經》竝列而合刊,使之各刊得宜矣。上曰,所達誠然。宜以兩冊各刊,而京則自芸閣刊行,外方則自各道監營刊布,可也。{{*|出擧條}}上曰,下直守令以次進。熙川郡守曺夏臣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熙川郡守曺夏臣。上問履歷。對曰,戊戌年庭試,武科出身,由守禦哨官,監察,泗川縣監,摠戎把摠,方待罪見職矣。上問七事。夏臣誦而對之。上問所懷。對曰,別無所達矣。上曰,本道穡事,何如云耶?對曰,未赴任前,雖未得詳聞,大抵免凶云矣。上曰,高山縣監進來。徐命達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高山縣監徐命達。上問履歷。對曰,蔭仕繕工監役,由司饔主簿,陞六遷漢城主簿,泰仁縣監,氷庫別提,復職掌樂主簿、濟用判官,方待罪見職矣。上問七事。命建誦而對之。上問所懷。對曰,別無所達。上曰,雖未赴任,本道穡事,必聞知,何如云耶?對曰,聞年事稍登,而無陳處云矣。上曰,和順縣監進來。洪尙輔進伏。上問履歷。對曰,初仕獻陵參奉,遷司饔奉事,尙衣直長,義禁府都事,陞六遷工曹佐郞、瑞興縣監、司饔主簿,復職更遷義禁都事、刑曹正郞,方待罪見職矣。上問七事。尙輔誦而對之。上問所懷。對曰,別無所達。上曰,本縣穡事,何如云耶?對曰,全羅一道,大都年登,而自蘆嶺以下,不好云矣。承旨洪尙賓,奉讀宣諭及別諭訖。上曰,今年年事雖登,而民之苦樂,不係豐凶,在於良役之均捧,守令下去之後,其勤慢自當廉察,而大抵雖在豐稔之年,有農糧然後,可以爲來歲之稼穡,而近來守令,極甚怠惰,舊逋積滯,此非出於爲民之意,不過守令要譽之習也。今日入侍守令,旣聞五分之一徵捧之敎矣,赴任之後,其各飭念,可也。諸守令俯伏聽命先退。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0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呈辭受由}}。左承旨李匡輔{{*|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式暇}}。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病}}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義州府尹趙命臣,雲峯縣監李喜夏,咸安郡守金聖垕,訓戎僉使姜泰齊,羅暖萬戶崔命錫。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文所監試官進去,執義趙漢緯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李夏宗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右承旨洪尙賓啓曰,涼雨達曉,日氣陰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昨日筵中,伏承有眩氣往來之敎,夜來,更何如?臣等今日,當依聖敎,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議定當進之劑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症候諸節,亦復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此時,例有往來之候,而六君子湯,曾已下敎,亦已秋涼,欲爲進御矣,只湯劑劑入也。問安,宜矣。賢嬪宮氣候,當諭入侍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潝曰,下直守令、邊將,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三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日以兩功臣畫像模出試才事,都監諸堂上,率畫師來會忠勳府,而畫員朴東普、張得萬、梁箕星,善畫人李{{!|𤦮|⿰王治}}、梁希孟,瓦署別提申瑩,皆已來待,方始模畫,而士人尹德熙,自昨至今,累次知委,終不進來,自都監囚其家僮,別爲催督,少不動念,此實前所未有之事。傳敎之下,若是違慢,事體極爲未安,尹德熙,令攸司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輔養廳言啓曰,卽因政院啓辭,有節目擧行事,分付之敎矣。取考前例,則應行節目,皆入於頃日禮曹磨鍊啓下中,今無更爲擧行之事,惟員役等差出人數,未及磨鍊矣。冊色書吏二人,則以侍講院冊色書吏移屬,而隨廳書吏四人,書寫一人,使令四名,水工一名等,依己巳年輔養廳例差出,料布則令該曹,依弘文館例題給,行用之物,一依前例,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二十一日弘化門入直訓鍊都監哨官,李枝蕃受點矣,枝蕃猝得風病,不省人事,運身不得,萬無起動之望云。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松老手本,則時囚罪人鄭暘賓,本以多濕之人,閱月處濕,積傷之餘,添得痢疾,度數無算,元氣澌盡,委頓不省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火砲,凡習操時,間間習放事,前有定奪,而本廳火砲,久未習放矣,明日習陣時出放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全光監司徐宗玉疏曰,伏以臣,頃於引罪之章,兼有一二陳請者。雖其見識之不逮,辭意之未達,而聖度含容,不以爲罪,溫然賜批,只示其不然而已,臣伏地懍慄,實不知置身之所也。噫,臣雖愚迷,粗識分義,豈敢以一時鐫誨之敎,輒事撕捱,而惟是臣上款所引之罪,亦未蒙處分,顧此情地,實深兢危。公務之係在緊急者,雖不得不擧行,而縮伏悸恐,不敢坐衙者,已月餘矣。今則秋務漸殷,巡省不遠,若又以嚴畏之故,而不思自處之道,則公私狼狽,有不可言,玆冒萬死,更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將臣職名,速賜遞罷,仍勘臣前後負犯,以便公事,以安私分,不勝幸甚。且臣近始得見長興縣監兪胄基之囚供,不覺駭笑也。凡人遭被刺,擧有可以發明,則何言不盡,而此則全不自省,況臣方在裏面,執跡而論,而猶敢讚說己美,欲爲眩聰之計,其亦肆然矣。金昌東,興之姦鄕也。有千金宿債於村民,當壬癸大殺之餘,人不自保,而胄基,稱以債主,與債人皆願屬公補賑,瞞稟營門,枷囚刻徵,烈於風火,昌東則又從外操切,竝收其子母之利,昌東之兒奴,行乞而死,則又稱以村人打死,告官捕囚,受錢七十兩,而後又告官釋之,水門浦等三村,自有應納之官役,而奸吏輩,稱以契房,歲收錢累百餘兩,胄基又許之,創成無據之謬例,此其剝民之槪略也。湖西兪姓、申姓等人,來留胄基之衙中,以境內累代良役之富民崔仲白,爲其遺奴,牢囚一族,濫杖花名,仲白痛哭赴召於廟堂,則廟堂令秋曹,發關行査者,非止一二,而胄基輒諱之,光州高姓人,南平李姓人,又挾胄基之勢,或劫奪已贖之文券,或勒徵不貲之錢貨,此又推奴之實狀也。臣已定査官,按得其事,蓋與當初所聞,無毫髮爽,而渠旣貶下,不必已甚,姑且忍默矣,今其爰辭,勃勃有若臣白地構陷者然,故不得已略陳耳。至於發問道臣等說,渠雖無識材官,亦知朝廷事體,則其敢乃爾耶?昨年朔州府使鄭德鳴之貶下也,筵臣救之,請査其虛實,則監司朴師洙,以爲三百年所無擧,深引其見輕之嫌。今胄基處地,豈欲與德鳴比,而發問道臣之說,又德鳴之所不爲也。此莫非如臣孱劣,忝叨按察之地,自取凌侮之致,尙可以晏然而已乎?此尤臣難冒之一端也。答曰,省疏具悉。可駭之供,何足掛齒?卿其勿辭察任焉。
○八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姜渭聘、金世選,下直守令義州府尹趙命臣,雲峯縣監李喜夏,咸安郡守金聖垕,訓戎僉使姜泰齊,羅晙萬戶gg羅暖萬戶g崔命錫,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眩氣往來之候,夜間,何如?上曰,數日來連有眩氣,今日則比昨少差,而今方猶有其氣矣。興慶曰,數日來日氣不順,去夜寢睡諸節,何如?上曰,安寢。興慶曰,水剌諸節,何如?上曰,一樣。興慶曰,丸藥,連爲進御否?上曰,連進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宮氣候,當此換節之時,調保之節,何如?上曰,連爲好過。興慶曰,賢嬪宮症候諸節,聞醫女所傳,則尙無差減之漸云,不勝憂慮。上曰,他症皆一樣,而頭疼比前似差矣。興慶曰,蔘茶連爲進御,而水剌亦或進御否?上曰,或進蔘茶,或略進水剌矣。興慶曰,醫官入侍矣。使之診察聖候,何如?上曰,使之診察,而六君子湯劑進之意,問議,可也。聖徵入診退伏曰,脈候雖不沈不削,而少無力少帶活矣。六君子湯似好,天麻一錢、縮砂五分,依前加入劑進,宜矣。應三入診退伏曰,左右三部,不沈不削,而但脈體之穩實,不如前日,少欠平和之氣,或者有感氣乎?上曰,別無感氣,而綿屬,自今日始着,或者不知之中,有挾冷而然耶?應三曰,換節之時,宜愼衣服之節,而生涼已久,綿屬不爲趁時服御,故脈體似如是矣。六君子湯雖好,然脈體少欠和暢,似有傷於寒涼。天麻、縮砂,似必無力矣。上顧謂興慶曰,渠欲入甚麽材料?問之,可也。應三曰,小臣之意,欲入蘇葉矣。上曰,他醫之意,亦與應三同乎?必祐曰,左右脈候,雖甚從容,少有縮底意,似是受傷於寒涼,故脈候不能通暢矣。六君子湯,甚爲好,然,臣意則蔘蘇飮,加乾葛、蘇葉以進,爲好矣。姜渭聘曰,脈候左右三部,比前稍實。以此觀之,則似非感氣,六君子湯極好。自前雖已多進,卽今脈候,左邊不如右邊,必是血不足,六君子湯,加入當歸、白芍藥以進,爲好矣。上曰,使首醫議達,可也。聖徵曰,設使元氣虛弱,有同老人者,若有感氣,則或有直用補中之劑,而卽今聖體,雖有些少微感,旣不顯著,則蔘蘇飮,自是解感補中之劑也。乾葛加入,猶或可矣,而歸、芍加入之說,恐非得宜。六君子湯,例入乾、葛、歸、芍矣,卽今則姑宜加入乾葛七分劑進,而歸、芍則姑不當入矣。上曰,加入者,三乎?聖徵曰,若入天麻、縮砂、乾葛,則加入者爲三矣。應三曰,小臣淺見,則聖體頗欠穩實,必是受傷於寒涼矣。天麻雖云御風鎭眩,猶不如蘇葉矣。上曰,依首醫言,加天麻一錢,乾葛七分,縮砂五分,姑爲劑進三貼,可也。{{*|出榻敎}}上曰,賢嬪宮所進湯藥,三貼餘存乎?聖徵曰,然矣。應三曰,腹部滯氣加減,詳知之然後,可以議藥,而只聞醫女之所傳,不知症情之如何,其何能用藥乎?請令醫女詳細診察,知其滯氣加減之如何然後,方可用藥。醫女診察,雖不能得詳,醫官聞之,猶有斟酌依據之道矣。興慶曰,應三在外,亦云然矣。腹部滯症之有無,必詳知然後,可以用藥,嬪宮雖苦其診察,須令醫女入診詳察,似宜矣。上曰,予若問之,則雖未差愈,輒對以已愈云。今若診察,則必有苦難之意矣。聖徵曰,腹部滯症,蓋緣脾胃不足,且慮有塊症。然臣意以爲病有緩急調治之道,必當先急而後緩,卽今最急者,扶將元氣之道也。腹中積滯雖甚可悶,元氣脾胃,不扶而何?方今水剌專却,元氣積敗,將不知至於何境。聞醫女所傳,則癯瘠特甚,方將委頓云。應三診察之論雖好,而勸進之道,最急矣。應三曰,病如小人,藥如君子,君子進則小人自退。不治腹中積聚之氣,而雖欲勸進,其勢末由矣。臣意則補中益氣湯,連進,似好矣。上曰,二醫所見,皆誤認矣。聖徵所論,大體雖好,然形骸柴毁之說,過矣。數年以來,眼彩少減,而雖無所食,形骸則頗肥矣。應三所謂以腹中積滯,不能有進之說,亦過矣。蓋其本心,無意生世,故水剌厭進,是亦不爲也,非不能也。至今能支保者,以其性不躁暴故也。元氣則大抵好矣。上因命守令進來。義州府尹趙命臣進伏曰,臣素以不才,意外得除邊上重任,迫於朝令,今將辭陛,而一出闕門,遠向天涯,區區戀闕之忱,益倍矣。邊上之地,雖在無事之時,不敢暫弛,而今有意外之事,使行久致阻滯,前尹方且被罪而還,如臣不才,何能善爲做事乎?臣之僨事被罪,有不足恤,而國事僨敗,誠用憂懼。上曰,使行更無消息,或已入去乎?尙此相持乎?命臣曰,今則初頭也,使行若善辭,則或無事入柵,而來頭使行,必有阻滯之患,誠甚悶然。稅官馳通,元無前例,自上年始許捧受,臣下去之後,則奉行朝令之外,無他道矣。臣於丙午前,燕行往來時見之,則所謂稅官與我國有異,必是欽差之官,且多出雍正私人,不無勢力。今若以前例所無之事,自廟堂防塞,則可也,而但以不大段事,生梗可悶。然臣之到官後,或有馳通之事,則謹當奉行朝令矣。禮部咨文,則爲邊臣者,固不可擅自退却,而如或有私書往復者,不知事之緊歇,而一切不捧,則亦不無起鬧之患,且前旣與鳳凰城將,有馳通之規矣。今若起鬧,而灣尹馳通,彼亦退却,則將若之何?上曰,此則過慮矣。蓋稅官,非一微官也。若輕侮而不受馳通,則彼必有不滿底意,凡事遵守約束,可也。且城將及府尹,兩國邊臣也。此則不可不相通,而城將旣與稅官有異,則亦不可因稅官,而不受城將之馳通也。興慶曰,聞稅官之事,雍正所指嗾云矣。上曰,雍正雖無狀,豈囑稅官乎?此可見彼國紀綱處也。然彼我豈可相校乎?灣尹之意,則商賈欲盡用嚴律,而王者用法,刑期于無刑,不必期於用刑。若其現捉者,則可以一切繩律,而但商賈入去之後,何以知其用奸與否乎?彼我商賈中,蓋必有窩主矣。命臣曰,此皆由於彼此商賈煽動之故也,事甚切痛。臣下去之後,灣府民及彼人,聲聞相通處,則當依朝令各別嚴飭,豈可有一毫容藉乎?上曰,予意則不欲故爲窮搜也。如其窮搜,則此乃慾海也,孰不冒死競赴?其將遍滿梟市,何可人人而勝誅乎?命臣曰,聖敎亦然矣。臣下去之後,但當惕念奉行矣。上曰,灣尹,曾經近侍,故七事特爲不問。大抵邊城之事,多有可悶,各別惕念,可也。命臣曰,兩國通話之際,舌官不可不擇,至於邊上待變之地,尤宜審差,而近來譯學,漸不如古,臣於昔年燕行時驗知之矣。所謂訓導、譯學,自渠輩廳中,從次第差送,而不問其人之可堪與否,且訓譯料布甚薄,譯官中稍自了了者,必欲赴燕,規避訓驛之任,故不善漢語,不通彼中物情者,差遣居多,彼人出來之時,問情馳啓之際,率多齟齬生事之患,誠爲可悶。臣將待罪於邊上重地,與眯矇譯官,能做何事乎?今後則擇其渠輩中赴燕六七次以上者,勿論資秩高下,必以稱其任者差遣,似合事宜,故敢達。興慶曰,譯官之擇人,則好矣,而何必取六七次往來之人乎?上曰,勿拘資格六七次之說,似皆過矣。今後則灣府譯學,擇其曾經燕行者,送之,可也。命臣曰,邊上重地,軍務爲重,民事爲輕。聞本府他餘軍器則有之,而弓弩無之云。此蓋不知其制樣之如何,故不能造置也。若得數三弓弩於三軍門以去,則可以依操造得矣。上曰,諸葛亮善用伏弩,而今之弩,徒有其名而已,我國則鳥銃,好矣。然不可無備禦之具,自軍門得去,可也。{{*|出擧條}}洪尙賓奉讀宣諭別諭訖。尙賓曰,義州府尹趙命臣,蓋曾經近侍,與他有異,且筵中雖俯詢所懷,然所陳殊甚覼縷,推考,何如?上曰,旣有所懷,則何待俯詢?勿爲推考可也。雲峯縣監李喜夏進伏。上問履歷。對曰,己亥別試出身,辛丑爲禁衛哨官出六,癸卯遷參上武兼,丁未遷監察,戊申除授孟山縣監,甲寅御史褒啓陞資,今年閏四月,爲五衛將,方待罪見職矣。上問七事。喜夏誦而對之。上問所懷。對曰,雲峯自是要衝之地,戊申經亂之後,備禦之道,尤不可不愼矣。上曰,《易》云繫于苞桑,此不可不念,而雲峯,雖處要衝,地利不如人和矣。尙賓曰,雲峯乃是嶺路要衝也。戊申年孫命大爲縣監時,亦爲設鎭矣。上顧興慶曰,此人何如武弁乎?卿其知之耶?興慶曰,湖中人,自是士大夫也。咸安郡守金聖垕進伏。上問履歷。對曰,丁未增廣文科,庚戌爲長寧殿別檢,癸丑典籍出六,甲寅由禮曹佐郞,遷直講,方待罪見職矣。上曰,居在何地?聖垕曰,在全光道長興地矣。上問七事。聖垕誦而對之。上問所懷。對曰,別無所達。上曰,本道穡事,何如?對曰,僅免凶云矣。上笑曰,必不如此之甚矣。此守令所達,與往者陵行時百姓之言相同,蓋不無餘意矣。訓戎僉使姜泰齊進伏。上問履歷。對曰,武科出身,由訓鍊主簿,遷判官,方待罪見職矣。上問所懷。對曰,小臣本海西人也。稔聞北關,人心不淑。臣下去之後,當各別檢戢,而安保其無犯禁之患乎?上曰,近來邊地,每多犯禁之弊,另念檢飭,可也。羅暖萬戶崔命錫進伏。上問履歷。對曰,戊申別試出身,壬子都監哨官啓下,遷武兼宣傳官,甲寅訓鍊主簿出六,方待罪見本職矣。上問所懷。對曰,朝家邊禁至嚴,而三、甲民人資生之道,專在於越境樵採,若値凶歉之年,則尤多冒死犯禁。邊地生事之弊,蓋緣於此,而殘鎭邊將,末由禁斷,臣以此爲懼矣。尙賓曰,邊禁一事,所當盡心奉行,而崔命錫所達,不識事體,語多猥雜,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因顧謂命錫曰,送宣薦武弁於邊地者,豈獨爲邊禁而止哉?汝之所知者,太淺矣。尙賓奉讀宣諭及別諭訖,命賜弓矢於邊將處,守令及邊將,遂以次先退。上曰,崔命錫,何如人耶?興慶曰,不知矣。上曰,旣得宣薦,則必是兩班矣。興慶曰,賢嬪宮湯劑當進,而今日請診察後議進當藥,何如?上曰,若令診察,則必有苦難之意,而以爲夬愈云矣。應三曰,補中益氣湯,退與諸醫詳議劑進,爲宜矣。聖徵曰,婦人之病,或腹部堅高,胸腹積滯,大抵皆血病也,或有成塊作孽者矣。上曰,婦人之産育者,亦有塊乎?聖徵曰,皆有之矣。聞賢嬪宮,下腹左邊有堅凝之物云,明是血病矣。上曰,曾已按之,則如三指廣云矣。應三曰,元氣弱則益肆作孽。頃者補中益氣湯,已試有效矣,此藥,當畢進後,其間症候,方有可知之道矣。上曰,金必祐初入矣。所見,何如?對曰,雖未詳知,大抵元氣積敗,首醫血病執症之說,好矣。如此之病,皆由於肝脾經鬱火,消磨之藥,不可驟用矣。姜渭聘曰,臣意則小柴胡湯,似好矣。初以此藥議定,而聞醫女所傳有寒症無熱候云,故改進歸脾湯,只聞醫女之言,用藥多歧,不能歸一,是可悶也。柴胡湯,雖難多進,而如其略進,則似有開胃之效矣。上曰,補中益氣湯三貼餘存,依金應三所達,此藥盡服後,更爲議進,可也。興慶曰,後日醫女入診時,豐原君使之同爲入侍乎?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永禧殿影幀移奉時,正門內前排神轝有無問之後,自尙方造成事有下敎矣。昨日會同坐後,戶判進去慶德宮,審度崇明門以內諸門,則惟秉禮門之高,不及於輦轝之高,幾至一尺,門間內外,掘地一尺餘,則可以奉入云,而分繕工所在彩轝,取來看審,則體樣甚小,決不可奉安黑長櫃矣。今若依輦轝長,新造小轝,則木物可以造成,而朱簾則決難及期爲之,以紅綃帳用之,似爲便好矣。上曰,新造小轝,以紅綃帳用之,可也,而用後仍置於永禧殿,似好矣。{{*|出擧條}}興慶曰,有一怪異事。頃者濟州牧使金{{?|⿰亻政}}啓罷大靜縣監金振玉,旌義縣監朴奎煥,而旋仍吏判所達,卽令仍任矣。今者振玉、奎煥,竝爲出來,奎煥則歸在全光道本家云,而振玉則今方上京矣。牧使罷黜之狀,雖已上來,而不待朝令,徑先出來,事體所在,誠極怪駭。上曰,曾有面看交代前例乎?興慶曰,遞卽出來,不待交代,已成謬例矣。上曰,旣已出來,雖不可復送,國體所關,不可置之,二守令竝拿處,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昨有《忠》、《孝經》刊布之敎,而《忠經》,只有馬融私序,元無明皇帝序矣。上曰,《孝經》則竝以本序刊布,而《忠經》,旣無明皇帝之序,則只刊本經,可也。興慶曰,惶恐敢啓。臣本庸陋,且老病侵尋,而卽今左揆方引入不出,臣獨行公,精神筋力,殆不可堪勝。當此之時,雖不敢言私,而臣之情勢,決難堪任,伏乞聖慈,亟許遞免,且敦迫左揆,或特自重卜,以濟國事幸甚。上曰,頃已下敎而猶復如此,竊爲卿慨然。予豈無思量之道,而重卜則多有罣礙之事矣。以卿體國之心,毋復如此。興慶曰,臣之情勢,姑舍勿論,鼎席備位然後,可做國事矣。上曰,此則然矣。興慶曰,臣之疾病沈痼,顚仆之患,迫在朝夕。臣之一身,固不足恤,而國事僨敗,豈不憂懼?雖或特卜,趁速備位然後,公私俱免狼狽,唯願聖上,留意焉。上曰,徐當思之矣。輔養官鄭祭酒,頃有上來之意,而李眞望亦以巨意gg渠意g,旣已上來。朝家待山林之道,異於朝士,輔養官,隨其上來,令該曹擇日,相見禮,這這擧行,可也。如是則上來之人,亦知其非文具矣。{{*|出榻敎}}興慶曰,鄭齊斗早晩似當上來,而輔養官之任,異於職務。李縡雖自處以恬退之人,亦豈不一番上來也哉?臣每欲一陳於前,而未果矣。言端已發,故惶恐敢達。李縡之文學經術,毋論彼此好惡,皆以爲一代之最也。蓋其恬退已久。曾在乙巳年後,一造朝端,而其後除命之下,一不承膺,恬雅之操,有足可尙。昔者故判書金昌協,亦有陞擢之事。今玆李縡則亞卿之秩,殆近二十年,前後擬望於吏、戶、兵判,已過十餘次,而除拜之命,每及於無故行公之人,故尙不得受點,物情皆有所嗟惜。伏乞特加奬擢,以勵末俗,何如?上曰,頃者豐陵亦有所達矣。恬退之人,世稱崔奉朝賀,而其後李縡、李眞望,亦皆稱之。其人之志則可尙,而近來崔奉朝賀太多,宋成明、尹淳,亦有退處之志。擧皆如是,則朝廷之上,誰有做國事之人乎?頃者下敎,蓋以此也,而李縡則所達如此,予於前頭,當有所思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八月二十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春躋,參贊洪景輔,侍講官趙迪命,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入待。上讀前受音大明八章訖。迪命讀緜九章具音釋訖,上讀新受緜九章具音釋訖。迪命論文義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蓋太王肇基之初,靡有居室,所謂陶復,猶今之俗所謂蓬堂,陶穴,猶今之所謂土窟也。其創業之艱難,蓋如此,而至于幽、厲之世,荒亂無道,墜失舊業,此所謂得之難而失之易者也,人主於此,可以監戒矣。在魯曰,古公亶父,辛苦創基,爲嗣王者,宜不忘創業之艱難,故周公之勉戒,蓋如是矣。我朝,自穆祖、桓祖,積德累仁,肇基王迹,至于太祖,誕開洪業,蓋其源深而流長矣。殿下讀此詩,常如親聽周公之戒,而念我列聖創業之艱難,豈不休哉?上曰,所達儘好。欲法堯、舜,當法祖宗。我列朝創業之謨,昭載於龍飛御天之歌,而亦以我慶興地,比之於沮漆矣。觀此詩,不可以周公戒成王之詩觀之也。合《龍飛御天歌》而觀之,追惟我列祖創業艱難,倍覺感慕矣。如南宋劉駿所謂田舍翁得此,亦過之說,固不足掛齒,而亦足以爲後世之戒也。在魯曰,太王避狄居邠,不以養人者害人,而民之從之也,如市之歸,其在平常無事之時,如無仁聲入人之深,則及其臨急倉卒之際,民之願從,豈能如是乎?上曰,所達好矣。予嘗觀此,亦以爲民之被澤也厚,故能如是矣。今也民皆渙散,殆不能安集,爲時君者,寧不愧哉?在魯曰,《書》云可畏非民?蓋民罔常懷,惟德是懷。平時旣有仁恩之浹骨,則其在臨難之時,不待號令懲發,而民之願從能如是矣。上曰,二三子何患無君,此誠仁人之言也。健基曰,爲民避患,從者如市,是豈聲音笑貌爲哉?舜之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亦猶是焉,此皆仁化之所感也。上曰,在上者盡其爲君之道而已,則民能自致感悅,非所以期其然而然也。在魯曰,爰契我龜者,亦三代制治之具,而後世無此,上古卜筮之法,無得以觀之矣。上曰,蓍龜亦載於洪範,蓋古者必以是爲重矣。在魯曰,感應之理在此。古聖王鑽龜之道,誠非偶然,而後世蓋無灼龜之法矣。上曰,後之卜筮,雖非灼龜,然其典刑,則固有之矣。健基曰,後世卜筮,不過有擲錢木算之術,而大有違於蓍龜之法矣。上曰,《周易》,雖有揲蓍之法,而亦無灼龜矣。健基曰,卜書有《連山》、《歸藏》、《周易》,而《易》之爲書,蓋專以卜爲重矣。上曰,然。健基曰,迺慰迺止,迺左迺右,此章之意,蓋先以民居爲重,周家之基業根本,於此可見,此誠萬古之治範也。在魯曰,胥宇而先定民居,營宮而先立宗廟,先王制治之道,蓋如是矣。上曰,此亦不期然而爲之矣。《朱子綱目》,亦特書建宗廟。後世將營宮室,先立宗廟者,蓋法於此矣。在魯曰,第五章云,其繩則直。蓋繩直者,作室之綱領也。上曰,推此可知其王者,表正影直之效也。在魯曰,昔者宋太祖洞開重門曰,此如我心,於此可見其正直之意也。上曰,此非但有正直底意,又有豁達底意也。健基曰,說命云,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蓋直臣箴規之言,如繩墨之正枉木,此人君所當留念處也。上曰,所喩誠好矣。在魯曰,當時興作之事,是固當爲之事,故不得不爲,而百堵皆興,鼛鼓弗勝,則可想其樂事赴功之意也。上曰,鼛鼓弗勝者,蓋不待勸勉,民自樂赴,而伐鼓之聲,不能自已,靈臺章庶民子來,亦猶此意。景輔曰,弗勝云者,蓋連伐鼛鼓,鼓自不堪之謂也。上曰,弗勝二字,屬諸鼛鼓而解之,可也。承宣所達,是矣。在魯曰,民勤於爲役,故其方事之際,連伐鼛鼓,鼓不能止,其弗勝云者,卽鼛鼓不閑之謂也。上曰,戎醜攸行,何義耶?健基曰,古者,將興大師,必祭社而後出,故旣立大社,大衆攸行,則征伐之事,蓋有不容已者矣。是以言其功效,致有昆夷之自服也。在魯曰,第八章云,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以今言之,則我朝之於淸國,雖不能絶其慍怒,而亦不可墜其自治之實也。觀此章,不能無興感者矣。上曰,卽今形勢,有異於此。當時昆夷,不過敵國爾,在魯曰,我朝之於淸國,今雖有大小强弱之異,而當初亦不過爲敵國矣。健基曰,竊觀今之時勢,一隅東土,王業偏安,今日上下,寧緩自修之道乎?上曰,見今宇宙腥穢,而惟我東一域,獨保中華之文物,苟非祖宗朝重熙累洽之功,則焉能如是?健基曰,看今域中,腥塵昏穢,而一隅偏邦獨保陽明,則我列祖不隕厥問之效,爲如何哉?蓋不隕厥問者,盡其自修之謂也。上曰,所達儘好矣。若使中國,雖出眞箇聖人,海東猶有辭焉。皮幣事狄,古人之所不免,而《春秋》之義,大明於我東,則豈不有辭於他日乎?我國文獻,蓋倣於中華,而卽今所存者,特衣冠服色之末,禮樂文物,漸不如古,良可慨然。在魯曰,勢弱力綿,不得已含憤忍恥,而仁祖朝望闕之禮,我寧考大報之壇,有辭千秋,且陪臣之爲大國死節者,自古無之,而我朝三學士之死,亦豈不有光乎?上曰,南朝有李侍郞一人,而我國三學士,以藩國之臣,能爲中朝死節,豈不卓卓然乎?今已歲遠易忘矣。三學士子孫,及江都殉節人子孫,各別錄用事,只出擧條,勿出朝報,可也。健基曰,三學士炳日義烈,今不必煩達,而臣竊有所懷,敢此仰達。自有仁廟朝握手下敎之後,三學士子孫,勿論支庶,竝令錄用,列朝亦連有是命矣。頃因靖社功臣,及諸忠賢支子孫錄用防塞之後,三學士子孫,亦混入其中,誠有欠於別用恤典之道矣。上曰,如三學士者,自古罕有矣。參知吳命瑞,亦其後耶?健基曰,然。上曰,當初防塞之時,似未及區別而然矣。三學士子孫,勿論支嫡,依先朝受敎,各別錄用之意,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上曰,注書出外,五衛將洪禹錫入直與否,問之,可也。㝡彦奉傳敎出問,還爲入告曰,洪禹錫,時未入直矣。上曰,國依於民,民依於農,后非民,罔與守邦,民非農,無以爲生,於此可覽后稷之功,萬世永賴,周家八百年基業,蓋自后稷始矣。卽今井田之制,雖未易行,而使民無不墾之地,則豈不好哉?蓋終歲不免苦者民也。雖如今年豐稔之時,未免徵斂之苦,勤力耕作,而坐食者多,誠甚矜憐。在魯曰,傳云節用愛民。願殿下唯思節儉之道,以爲愛民之本。上曰,唯。上聞喝導聲自外至,顧謂承宣曰,臺諫誰來耶?注書出去,使之同爲入侍,可也。㝡彦出問入告曰,式年生畫試所監試官,出榜詣闕矣。上曰,置之。上問日昨徐命珩疏中風聲在木末,霜雪鬢邊堆,何謂也?健基曰,趙明翼,頃於親政宣醞之時,製進絶句二首,有霜雪之句,而風聲在木末云者,在畿營時狀啓云矣。在魯曰,狀啓措語,臣固未聞,而似不過㦖旱之意,親政時絶句,則臣亦見之。其曰侍宴玆堂十載回,居然霜雪鬢邊堆云者,蓋出於自爲感傷之意,臺疏以此詩,至疑其心跡,可謂深文矣。上曰,予於其時見其詩,心自笑曰,所謂霜雪鬢邊堆,可謂太早也矣。然此詩豈有他意而製進乎?在魯曰,臺官未避嫌之前,有難徑先挽論,而臣請略言之。近來世道薄窄,同朝之間,見一事聞一言,則或未詳實狀,或不察本心,輒加譏謗,專欠篤厚之風,而猶或止於屋下私譚矣。今此臺臣之論明翼,則毋論新事舊事小事大事,一筆湊合,登諸章疏,可謂慘駁。語未畢,上曰,至謂之吮癰舐痔,何至此極也?在魯曰,如明翼之人,亦豈易得哉?今將許久撕捱,不得爲用,誠甚可悶矣。上曰,以禮房承旨事彈論,亦過矣。甚非篤厚之風也。在魯曰,禮房事,向年已經辨釋矣。健基曰,明翼,自爲儒生,早魁司馬,名望素著,昨於閤外,宋眞明,見其求官三堂之語,亦以爲連爲政官,不見如許等事云矣。上曰,人雖無狀,我國之人,素多廉恥,豈有干請於三堂上齊會之處耶?在魯曰,諺云我所不忍爲,人亦不忍爲。臺疏所論,多有常情之外矣。趙迪命曰,昨詣閤外,見其疏本,臣等皆以爲深有傷於篤厚之風云矣。上曰,予之所悶者,在上者有臣然後,可以爲國,而當此申飭之時,如趙明翼之公心勤職者,輒爲擊去,不亦難乎?予甚不取也。其中誘唆李鳳翼之說,亦甚可異也。在魯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聞頃者謝恩使行之時,宗臣南原君{{!|𪳣|⿰木卨}},以上使陽平君軍官隨去云。南原君職品,乃是崇憲,未及一品者,只是半資。自古寧有以正二品宗臣,爲軍官之例乎?使臣之仰請,聖上之允許,未免胥失矣。且位高宗臣,以軍官隨去,則沿邑供奉之道,亦宜自別,便是添出一使臣也。事雖旣往,國體所在,不敢不言。此後則宗臣正二品以上,毋得以軍官帶去事,定式,何如?上曰,從二品則曾有隨去之例。往者驪川君使行時,海恩君亦隨去矣。然以朝廷爵品言之,所達誠是矣,可不留意焉?在魯曰,小臣又聞,頃日小科唱榜之日,進士金胤基爲名人,問安於差備門,而自上有私覿之事云,不審果然否?似聞此是一善尉後孫云,而宣廟朝駙馬後孫,在朝家爲異姓疏遠之屬,渠何敢私自問安,渠雖問安,人君之一動作一言語,何等至重,而遽爾招見乎?在渠爲僭猥,在聖上爲瀆褻,故區區所懷,敢此仰達。上曰,自古國舅宗戚家,人或問安,則例有私覿之事,而其時金胤基來詣問安,問其爲誰,則乃一善尉金克鎭後孫云,故特以感舊之意招見,而渠之所居,乃原州云。當初問安則似出鄕闇也。在魯曰,近來宣廟朝駙馬子孫,雖登科,何嘗有問安之事乎?上曰,所達,大體誠是矣。予當留意焉。在魯曰,黃梓末梢處分,在國體,何如耶?當初,渠以情理廉隅爲辭,而累朔撕捱,極涉未安。若於其時用此律,則在渠情理,雖甚爲悶,論以國體,誠爲得當,而其後,朝家以委曲之意,至於補外,渠乃不得已辭朝作行,而臺言一出,旣收補外之成命,彈章繼發,至斥去就之顚倒,黃梓到此,中途彷徨,終不得赴任,此則非渠之罪,而自上初旣迫令赴任,末乃以此至用充軍之律者,殆同失信矣。朝家用罰適當然後,人心可以洽然,而此則恐未免失當之歎,反汗,似宜矣。上曰,以堂上補外,則是過着,而頃旣下敎之後,則固當赴任,赴任之後,雖卽辭狀,未或不可,而終不肯赴任者,豈不非耶?在魯曰,若令以私行,往留義州地,則可以往矣,而至於赴任之行,則當以別星發先文,具堂上冠服,率軍官備威儀而往,其可抗顔冒赴乎?雖曰邊倅,職經三司,朝家使臣之道,何可全沒廉恥乎?健基曰,旣命黜補,則當以罪人自處,雖有臺議,焉敢不赴乎?景輔曰,補外之命,旣已還收,則赴任尤無可據矣。在魯曰,承宣此言,極爲明白矣。上曰,以大體言之,補外臺臣,又遭彈駁,則不去,可乎?景輔曰,灣尹,旣是陞資之職,以陞資而補外,則雖曰補外,何可赴乎?臣意則當初不去,亦可矣。健基曰,旣曰補外,則補外者,罪罰之名,爲臣者,安有不赴罪罰之道理乎?承宣所達,極爲失體矣。景輔曰,陞資,不可謂之補外,何可赴乎?李匡德,亦嘗不赴江華留守矣。健基曰,黃梓與李匡德有異。旣以罪罰補外,則何可不赴乎?在魯曰,黃梓辛苦登途之後,許集之疏遽發,有同登樓去梯。臣於其時,妄揣聖上所以處此者,亦甚難處,或者別爲移補於他處遠邑矣。上曰,予亦欲以察訪改補,而更思有不便而止。古人云一人三失,黃梓之事,然矣。在魯曰,臣亦當初力勸赴任,而一向撕捱,終不赴任。其時若用罰,則固無不可,而末梢,重遭人言之後,則其所不去,誠是矣。旣已辭陛之後,不可更提其初不赴爲罪,故自上以末梢不赴爲罪,至用充軍之律,此則擧措未免顚倒。且以朝家處分言之,以陞資而補外,亦非得宜矣。健基曰,當初不去之時,勿用補外之罰,直施充軍之律,則用罰庶乎得中,而以加資補外,終未免失中。然旣有罪罰之名,則爲黃梓者,何可不去乎?景輔曰,以當初不赴之罪,用罰,則可也,而招虞人以旌,虞人不往者,義也。以加資補外,黃梓之不赴,亦有義焉。旣收補外之後,中途遭彈,黃梓到此,其勢不可往赴,而以此用罰,未免失當矣。在魯曰,臣於往年,特補海伯時,臣敢上疏以爲,豈有監司補外云,則聖敎至嚴,至以此乃投畀,一體投畀,何可違拒爲敎,故不得已赴任矣。景輔曰,在魯其時,以判書補外監司,故往赴,而若以堂下補外監司,則必不去矣。上曰,義州府尹,二品之職耶?在魯曰,然矣。健基曰,當其補外之時,三司之臣,猶或議其可否,而在渠道理,豈有任自去留之義乎?自上旣以初頭違命爲非,而施充軍之律,則有何不可乎?在魯曰,此則健基其全未記處分時上敎矣。自上以旣爲辭朝之後,則不可以當初撕捱,有所追罪,而末梢之中途留滯,不爲赴任者,極爲非矣,爲敎耳。上曰,試問於儒臣,雖還收補外之命,亦當仍赴耶?雖不以當初不赴爲罪,亦不妨仍用充軍之律乎?健基曰,旣收補外,則不赴似宜,若不以當初不赴爲罪,而以末梢之不赴,爲充軍,則似過矣。上曰,今若改施他罰,則事涉如何?予豈無更思之道乎?諸臣將退,上曰,明日雖是國忌齋戒,賓廳來會事,分付,可也。{{*|出榻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1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呈辭受由}}。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流星出奎星下,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貞顯王后忌辰齋戒。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四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持平李夏宗牌不進,執義趙漢緯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館學儒生金漢說等,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匡輔啓曰,同副承旨李潝,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無行公之員,除試所進去、在外、署經外,呈辭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四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遣承旨敦諭。
○金浩,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會,出於特敎,而進參堂上,只是二員,事甚未安。除公故、應頉、實病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漢城府判尹宋寅明,吏曹判書尹游,兵曹判書趙尙絅,議政府右參贊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遠命,漢城府右尹李瑜,竝推考,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諭御將手書曰,凡爲將之道,常時嚴其軍律,撫恤三軍而後,可以得力於他日矣。卿之向日以閔昌基事草記者,爲其將而守法,臨乎事而善處,俱用嘉之。特賜熟馬一匹,飭勵將士,以表予意,卿宜領受。
○政院啓曰,卽今廳中多事,番次苟艱,同副承旨四日一出,自是廳規,而同副承旨李潝,受由還歸之後,昨旣不爲入直,今日又不仕進,承牌入來,旋卽出去,任自去就,不有院規。更卽牌招,而臣等亦有不能檢下之失,惶恐待罪。傳曰,知道。勿待罪。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修撰吳彦胄,卽爲牌招,以爲姑陞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李潝,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以鄭纘述原情公事,傳于金浩曰,已爲下敎,而以照律啓下者,俾無此後如此之習也。依下敎擧行。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象三爲大靜縣監,許昇爲旌義縣監。
○洪尙賓,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都監都廳趙迪命,旣遞本職,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趙迪命單付,以朴纘新爲左邊捕盜大將。
○金浩啓曰,新除授左邊捕盜大將朴纘新,卽爲牌招,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傳授,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今八月二十日藥房入診時,輔養官隨其來,令該曹擇日,相見禮這這擧行事,榻前下敎矣。元子與輔養官相見吉日,卽令日官推擇,則自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連有國忌及拘忌,二十七日影幀移奉,唯二十八日午時爲吉云。以此日時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光陵參奉所報,則今月二十日日落時,陵軍一人,馬草刈取次,出往齋室前溪邊矣,大虎突入,右邊肩胛及左股亂嚼,陵軍一齊發喊,敺逐奪來,雖不殞命,方在奄奄垂死中,所見極爲驚慘,多發善放砲手,以爲趁卽捕捉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有此虎患,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夜對爲之。
○以館學儒生疏批,傳于洪尙賓曰,儒疏與大臣疏無異。雖齋戒微稟以入,而每於齋戒日來呈,予未知也。
○成均館進士金漢說、金光泰、金{{!|𰟧|⿰火戢}}、李彦衡、李垍、沈鑐、李慶甲、李福海、李德臣、李德海、沈衡鎭、黃仁謙、兪彦民、申命羲、申命觀、李夢梯、兪一重、李瑨、洪鳳漢、趙錫重、李泰岳、李珪輔、柳善養、宋宜孫、李熙、朴鼎來、宋載和、尹德新、洪樂性、申珩、魚有瑗、柳恕、趙棨、金汝智、黃挺河、趙光林、崔道貞、兪彦甫、沈師得、兪彦質、李垿、鄭漢斗,生員李瑗、任命周、洪宗海、黃景源、金聖泰、任逈、李奎采、韓師一、李義麟、崔可恒、金震剛、吳東胄、鄭一夏、鄭奎相、元天翼、金漢佐、金履健、李廷重、安琝、黃胄烈、任遾、金淑鳴、金默、崔瀷、李德履、趙懋慶、李墢、金陽來、李益普、元啓英、朴弼儒、安克孝、朴奎壽、趙義溥、金瑞郁、鄭瑜、金履遠、張克紹、李慶泰、鄭漢奎、李漪、趙克普、具宗燁、權櫶、黃尙寬、李儒行、鄭漢京、崔一泰,幼學具宅遠、閔覺洙、魚有瀛、李普中、申景祖、申景顔、李址順、柳慜、李淵普、韓國維、兪漢蕭、李命植、具定遠、朴道濬、吳彦儁、尹在東、韓起增、李輔天、沈觀之、兪學中、趙德章、宋載經、沈鉍、趙彦長、趙德賓、梁興魏、李仁垕、柳恒明、金光九、權景顔、高益明、梁一廈、柳得春、張受喬、金寅老、金弘集、田運成、蘇東蓍、文應參、文鳳樹、吳鵬運、李顯禛、李相福、韓時大、金厚積、康致耉、趙潤國、牟景說、柳珽、朴晉逵、李就亨、李顯祚、徐命來、金雲龍、白尙繪、孫世亨、兪彦晉、趙尙悳、李泰奎、閔鎭望、丁南圖、李振海、金元謙、申景閔、金貞謙、柳愨、魚錫文、金漢楨、李址健、金漢祐、洪紀漢、洪梓、洪櫟、趙暾、李址誠、具守遠、申旭、李德龜、徐宗德、洪彦奎、鄭商夢、白師寅、韓秉規、李軒輔、李思源、沈鉥、申曦、柳愚、洪善彬、金載大、李復天、金漢老、趙德和、尹宅彦、韓性養、金載天、金梓、李命駿、李文濟、李命迪、具哲身、柳德鎭、金載文、徐達修、尹勉誠、李敬天、洪鼎猷、李澈海、朴敎新、金致恭、李烋、黃槃、具濟身、徐覺修、柳德洙、金履選、李命楫、任贊周、李海文、金德淳、李克顯、黃栻、洪趾海、李枰、洪大猷、韓配良、申景說、趙景軾、黃橚、李克敬、李德鳳、趙德林、任昌周、申㬦、韓性錫、任錫昌、兪彦鏶、沈鎭、柳德種、李挺人、李琪、李顯白、朴相朝、任相周、趙得林、黃宅祚、李殼、金魯、沈鏞、趙重弼、鄭健周、黃後榦、沈鳳彬、柳世亨、尹昌殷、徐命道、沈鳳韶、柳必茂、黃允榦、姜柱直、安允聖、朴致敬、沈遠希、黃信弘、鄭錫福、朴鎭福、黃錫祚、尹光喆、朴春新、李達中、李瀞、郭鎭純、具翊東、閔恒修、郭崇濟、李命赫、李敏輔、李晳、李碩鼎、郭鎭緖、黃榦、徐達遠、洪維漢、閔鼎錫、朴道淑、閔址洙、金致虎、郭師徵、朴弘源、金文泰、林沂采、韓必泰、柳綝、尹之彦、李命來、李光通、李{{?|⿰忄道}}、李雨祥、申景雍、李英哲、盧以貞、李址愿、李英述、申景先、辛正復、金鼎臣、桂仁復、徐命龍、金極鍊、朴守恒、洪星海、徐命潤、徐命洽、徐壇、閔百源、安聖一、邊得秀、鄭述祚、魚錫範、李始大、尹錫履、許㝚、張震炅、鄭同祥、李奎明、宋載綸、李存道、洪範海、李翼天、許{{!|𮟡|⿺辶⿱宀尊}}、李鎭國、尹爕彦、安{{?|⿰王學}}、趙復彦、魚錫采、金相傑、李信濟、洪致元、李慶恒、金熙、洪在漢、朴景陽、朴道源、李彦容、鄭周翰、韓命德、宋廷弘、申光震、朴挺陽、朴通源、李斗天、李揆宅、鄭樸、趙重暉、朴其源、朴相魯、李埰、李文欽、李璿輔、徐命應、任冕周、李鎭儼、沈錞、黃柬、崔聖齊、李鎭僖、沈錪、韓敬謩、沈公獻、韓鼎受、洪相殷、朴徵新、鄭植、成柱天、李文述、黃趾烈、趙德浩、洪尙崙、趙壽長、趙德洙、李瑩、辛最寧、尹翰東、朴光赫、趙兼世、尹載遠、任邁、柳得養、兪彦玉、李普昌、李益培、李普行、李觀培、具晦遠、柳龜範、任健周、李祿海、李命棨、李承白、任得昌、金載禧、金載運、金{{?|⿰火崇}}等疏曰,伏以臣等,以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文正公宋浚吉,腏食聖廟事,齊聲仰籲,冀蒙採納,及承聖批,辭旨溫諄,旣以先正道學,予豈不知爲敎,又以濟濟夫子之廟庭,闡揚先正之遺業,責勵甚勤。臣等俯伏莊誦,聚首感歎,有以識我殿下,崇儒重道之誠,迥出百王,其所以尊大賢作士風之意,蕩然於絲綸之間,此豈獨斯文之幸?抑亦爲聖德之光。只緣臣等,誠淺辭拙,不足以感回天聽,以從前未遑之闕典,諉之於愼重,到今齊籲之至懇,斥之以文華,臣等於此,竊不勝憂慨之至。噫,文廟從祀,事體至重,雖臣等之愚,亦豈敢徒以愛慕之心,專尙文華之習,必欲躋之於不當躋之地,而享之以不當享之禮耶?若以事體之至重而有難輕議,擧措之近文而在所闕遺,則是周、程、張、朱之躋享聖廡,我朝諸賢之獲蒙表章者,亦不免爲輕擧,而皆歸於末路之文華耶?夫文華二字,實爲聖上之所深憂,而前後戒勅之旨,不啻丁寧,則臣等亦豈不仰體聖意,思所以祛文務實之道,而惟此從祀之請,以景慕先正之實心,欲闡揚先正之實德,仰贊我聖上崇奉儒賢,振作後學之道,則夫豈一毫近似於舍實尙文之習哉?嗚呼,兩先正道德學問,前疏業已悉陳,聖明亦旣洞知,今不必縷縷,而時烈則淵源正學,眞得武夷之嫡傳,《春秋》大義,獨扶萬古之綱常,宇宙深恥,縱未快雪於當時,天理民彝賴以不泯於今日,環東土數千里,得免於服左衽而言侏{{!|𠌯|⿰亻离}}gg侏離g者,是誰之功也?若夫浚吉,則以一團春風之和氣,爲一代士林之矜式,尊王攘夷之義,距詖闢邪之功,所以衛斯道而扶世敎者,與時烈終始一體,殆同河南兩夫子之同出一家,則是宜竝躋聖廟,共享俎豆,以爲一世之標準,而殿下,猶且堅執,反以愼重文華等敎,欲拒多士之請,竊恐殿下此擧,無以慰士林之望,而實有乖於崇儒術正士趨之方也。嗚呼,我朝諸賢之升廡腏享者,凡幾人矣,而姑以近事而言之,肅宗大王,以奮發剛健之德,眞知實得之工,三賢從祀,次第擧行。竊伏惟念寧考當日之心,何嘗不愼重於曠絶之擧?特以尊賢重道之方,亶在於表章其人,觀感作成之道,莫先於腏享之典,故中間一種醜正之徒,雖欲百計詆敗,而聖斷廓揮,無少持疑,則以殿下善繼善述之道,固宜亟擧曠典,使斯文增光,儒化作新,以遵肅廟之遺法,而若是持難,不賜允兪,是斯文之盛擧,無時可行,世道之汚下,無以振勵,亦豈不有歉於監先之道哉?噫,先正紹三賢之正嫡,而荷列聖之殊遇,殿下繼肅廟之遺烈,而尊先正之道學,儻殿下表揚先正,克體列聖之盛意,追配三賢,一如肅廟之遺典,則尤豈非昭代之美事,而吾道之光華乎?噫,臣等此請,亦云晩矣。不幸我聖上嗣服以來,亂逆屢起,國家不幸,文敎未遑,儒風不振,則雖緣時勢之使然,而泯默之罪,臣等無逃焉。殿下以十年章甫之息請,反賜嘉奬,以今日重發之公議,歸諸文具,或恐日月之明,猶有所未察而然歟?方今聖學,日躋於高明,凡係右文之敎,造士之方,靡不畢擧,而向者臨雍問難之擧,實是前代罕有之典,則冠儒服儒周旋於黌塾之間者,孰不拭目翹首,思見棫樸之化,而今於兩先正躋廡之請,獨靳兪音,則是前日視學之儀,今日褒賢之批,尙未免文具之歸,而惟殿下重道之誠,何以昭著於一代,垂示於百世耶?臣等雖欲仰體聖敎,闡揚先正之遺業,而儻使先正,終不得腏食於夫子之廟,則如臣等末學,將何所觀感而興起哉?此臣等所以連章叫閽,而不知止者也。伏願殿下,念先正道德之不可不崇報,察臣等齊籲之不可不允從,特擧盛典,亟命躋享,以光聖德,以幸斯文,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初批已諭,其何瀆乎?
○八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知敦寧金在魯,吏曹判書尹游,戶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金浩,應敎趙迪命,假注書黃㝡彦,事變假注書李昌誼,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入侍。興慶進伏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眩氣加減,何如?上曰,雖或微有其氣,比數昨似差。興慶曰,其日入診時,醫官以爲,聖候或有傷於寒涼,似有感氣云矣。數日來,更覺有其氣乎?上曰,綿屬所着,差晩,故雖有眩氣,而不覺有感氣矣。興慶曰,昨日湯劑進御乎?上曰,自今日進之。興慶曰,水剌諸節,不瑕有所減乎?上曰,不然。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宮氣候,何如?上曰,連爲好過。興慶曰,賢嬪宮症候諸節,夜來,何如?上曰,雖云漸差,而姑何可明知乎?興慶曰,蔘茶連進否?上曰調和粥飮而進之矣。上問興慶曰,使臣或已入去耶?對曰,已入去矣。日後若有咨文出來之擧,則何以爲之?臨時當議處矣。上曰,唯。興慶曰,守禦使申思喆,以南漢合操設行事,有此狀稟矣。蓋近例十年內一行,而己酉年設行之後,今爲七年矣。臣與廟堂諸臣相議,則或以爲戎政甚重,南漢比他有別,不可不趁秋設行云,或以爲設行秋操,則多有妨礙於民事之弊,姑停爲宜云。臣意則秋操停止,春操設行,似爲便好矣。上曰,向者廣尹,此事有所達,故特推示警矣。古則糶糴之政,詰戎之務,不相妨礙,俱得修擧矣,近日昇平日久,人心狃安,凡係戎政,尤未免疎虞,而今若待明春設行,則當在農前耶?眞明曰,當在農前矣。上曰,然則其間不過數月,秋操則姑爲停止,而待明春設行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華留守金東弼,以合操設行與否,有此狀稟矣。原狀之意以爲,本府穡事,旣不至全然失稔,詰戎之政,所當及時修擧,而但因海西道臣狀請,有今年水陸操竝許停止之命,而延、白兩邑,例赴於本府合操矣,事將掣肘云。勢似然矣,何以處之?上曰,戎政之懈弛,未有甚於近日矣。江都卽保障重地,豈可以延、白兩邑之凶歉,停廢詰戎之大事乎?江都則設行合操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光兵使李命祥,以秋巡點擧行事,有此狀啓矣。兵使營將,春秋巡點,雖係應行之事,而不爲稟請,只以擧行緣由狀聞,事甚疎忽,推考警責,兵使旣行巡操,則營將、城將等巡點事,依他道例姑停,何如?上曰,似是本道規例,而所達如此,李命祥推考,巡點姑停事,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則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也。富寧本以六鎭中居一之邑,專當六鎭之役矣,自甲子年茂山設邑之後,茂山爲六鎭,富寧爲南邑,則茂山宜當六鎭之役,富寧宜當南邑之役,而特以茂山新設之初,不成貌樣之故,富寧姑當六鎭之役,而南邑之役,又爲擔當,疊役偏苦之弊,不能支堪云。蓋富寧之疊應南北之役,固宜稱冤,而議者或以爲淸差時,民役之煩重,實爲北邑之巨弊,茂山雖已設邑,富寧亦當依前屬之北邑,以分六鎭之民力,而富寧所當南邑之役,還歸于南邑,以除其疊役之弊爲宜云,未知何如?上曰,旣爲南邑之後,何可當六鎭之役乎?想其地形,富寧似處南北之交,而近於內邊,茂山似近彼邊矣。《語》曰必也正名乎。今宜區別南北,俾無疊役之弊,可也。北關若設七鎭,則猶或可也,而七鎭之設,似是過矣。備局有北關地圖乎?使注書持來,可也。昌誼奉傳敎出去。上曰,他事先陳。興慶曰,此卽前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碧潼居民金俊昌,以錢載牛,入來邑中之際,牛逸入江,越去彼境,郡守成殷錫,慮有生事之患,不得已送人越江,載錢牛隻,卽爲牽還。幸免生事,而俊昌,恣意行錢之罪,所當各別嚴懲爲啓矣。錢主金俊昌,冒禁行錢之罪,刑推遠配,郡守成殷錫,則依申漫例推考警責,何如?在魯曰,越送推還之事,不必更問,而以常時不能嚴其禁防,爲推考之罪目,似合事體矣。上曰,誠然矣。依此爲之,可也。{{*|出擧條}}上曰,錢自何地禁用乎?眞明曰,沿江七邑,皆爲禁用,而今漸流行云矣。上曰,北路之人,亦知用錢乎?眞明曰,以商賈往來之故,漸知用錢矣。興慶曰,禁府坐起,久不爲之。罪囚中,亦有登對時稟處者,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金吾堂上推考,使之稟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稟處者,何事耶?在魯曰,李秀德事矣。上曰,李秀德之律,何如則可乎?大臣之意,如何?興慶曰,宗廟木,私用於馬槽者,其罪不輕矣。上曰,渠則以爲風落之木,取以爲花盆云,而花盆與馬槽,大小雖異,不甚相遠矣。興慶曰,欲取其淸潔,故以爲花盆云,而實則似用於馬槽矣。上曰,花盆之說,蓋欲免馬槽而發也。若論其罰,則何加於奪告身乎?金浩曰,雖以園陵木言之,若或自折,則委之自腐,而太廟之木,渠何敢取用乎?然自折故,其罪輕,而若斫伐,則何止奪告身乎?上曰,依前下敎,以告身律施行,放送,可也。{{*|出榻敎}}興慶曰,鄭纘述,以試官牌不進罪,方待上裁照律,而聞渠以父母遷葬,不得仕進云,其罪似有參恕之道矣。上曰,昨欲處分而未果,情理似然,罷職放送。{{*|出榻敎}}昌誼奉地圖入來,金浩披展御前曰,宋眞明,曾經北伯,慣覽北路地形,使之披圖指陳,何如?上曰,依爲之。眞明進伏,歷陳山水地勢,及從某至某,爲某郡某縣,上曰,富寧是野處之邑,初何爲六鎭乎?興慶曰,處於南北要害之地,故然矣。眞明曰,富寧處於要害關防,而坐地則乃茂山、車踰兩嶺之內矣。卽今淸差酬應漸緊,每每生梗,北役反重於南役,故富寧以是尤以爲悶矣。上曰,初則富寧專管茂山地界矣,茂山旣已設邑,此後則富寧作南邑,茂山屬六鎭,而富寧當南邑之役,茂山當北邑之役,以此分付道臣,使之釐正,而曾前則稱六鎭、茂山、三、甲矣,今則改稱六鎭、富寧、三、甲也。{{*|出擧條}}興慶曰,兩勳臣畫像,明間似當畢模。畢模後新舊本,當竝爲睿覽,新本則當以木函盛入,而本畫像則入闕之節,誠爲難便。前日自本家,取到勳府時,依例用香亭子,今亦以香亭子,雖詣於闕外,不可因用於闕內,使忠贊衛,手奉畫像櫃,以入於差備門外乎?上曰,使其子孫,持入於政院,自政院捧入,可也,{{*|出擧條}}上曰,宜寧縣監趙榮祏,尙不上來何也?興慶曰,從當上來矣。上曰,此則異於他畫師,依鄭維升例,兼監造官爲之,可也。{{*|出擧條}}上曰,金翊胄何至今不來耶?曾聞不知去處矣,今亦然耶?尹德熙固執不出云,似不欲出當,若出當則必善爲之矣。興慶曰,聞渠以爲御容模寫,義不敢辭,而功臣畫像,則決難模寫云矣。上曰,其意似欲入於同參,旣入同參,則何敢不模寫御容耶?以士子之故,固辭不出,似必有志矣。令攸司,稟處之命,今宜勿施,使之許入同參,以遂其志,可也。{{*|出榻敎}}興慶曰,今二十七日永禧殿擧動時刻,以何時爲定乎?上曰,其日詣永禧殿,奉影幀,若趁早動駕,則可以當日內,臨模出草,待其出草奉審後,當爲還宮。伊日擧動出宮時刻,定以未明,可也,而影幀,移安于光明殿後,酌獻禮當兼行模寫告由祭,模寫時刻,亦爲擇入,可也。{{*|出榻敎}}眞明曰,出草時若親臨奉審,則天威咫尺,畫師必多有難便之事矣。上曰,予亦思之。行祭後,予勿入于小次,任渠輩放意模寫,待其出草後,欲爲奉審矣。興慶曰,其日若日暮未及回鑾,則或經宿於德輶堂乎?空闕外近,且甚虛疎,預爲修理,似好矣。上曰,庚戌年移御時,布陳諸具,想或有存,臨時更議爲好,而宿所則興政堂在耳。影幀移安于光明殿後,當有直宿之事,此一節,何以爲之?本殿齋郞,無往直之例耶?金浩曰,戊辰年,慶基殿齋郞直宿矣。上曰,奉安之後,永禧殿齋郞一員,直宿於興明門外空室一處事,分付,可也。{{*|出榻敎}}眞明曰,大靜、旌義兩邑守令,頃有仍任之命,而皆已上來云,事甚怪駭矣。在魯曰,兩邑守令,以不待朝令徑先出來之罪,日昨旣有拿處之命,而牧使金{{?|⿰亻政}},若據理言之,使不得出去,則守令,何敢徑自出來乎?聞罷黜之後,牧使卽出兼官,收其印符,艤船以給,使卽出去云,殊甚迂闊矣。雖或謬例如此,不可無譴罰懲後之道矣。尹游曰,兩邑守令,旣爲拿問,則牧使何可置之耶?若論其罪,則出來者爲輕,使之出去者爲重,豈可獨罪其在下者,而不罪牧使乎?在魯曰,其在日後警勵之道,不可置之。推考則似輕,罷職,似宜矣。上曰,牧使瓜滿,當在那間耶?興慶曰,今春纔赴任矣。上曰,若罷職則新舊送迎,極甚有弊,且其處守令之不待面看交代,非自金{{?|⿰亻政}}始也。然而後弊所關,不可置之,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在魯曰,蓋聞濟州判官及各邑守令,自前元無面看交代之事,遞卽出來云。邊地守令,率皆面看交代,則況此海島之邑乎?此不過海島隔遠,不知國法,因循襲謬之致,此後則各別申飭,使之面看交代,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旌義、大靜兩邑守令罷黜之代,卽速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竝出擧條}}上曰,吏判今方入侍,都目政,何間當設行乎?尹游曰,別無拘礙之事,而吏曹郞廳無行公者,今或改出,而無故行公者,亦未可必。都政,今月內似未及設行,而來月則可以設行矣。上曰,今月則,何可必也?來月則,卽爲擧行,可也。六月政,若設行於九月內,則猶愈於臘月政,始設於六月矣。兵判若同爲入侍,則有下敎之事矣。北道文武沈滯者居多,繡衣所薦,徒歸紙上之文具,此甚非矣。雖後日政,各別調用事,言于兩銓,可也。興慶曰,小輿方造成,而長廣比輦稍長,紅綃帳,若只開前面,則黑長櫃奉安後,從前面斂正之時,臂長似不及於後面矣。上曰,紅綃帳,自外圍之乎?興慶曰,然矣。上曰,然則紅綃帳前後面,俱令披開,似好矣。在魯曰,黑長櫃,直爲奉安於輪輿之上,事甚未安,自都監欲用花紋席子。旣用紋席,則席上又展錦褥,似爲得宜,未知何如?上曰,錦褥從薄製用,似好矣。尹游曰,吏郞之不爲行公者,當爲變通,而卽今東壁無窠闕,何以爲之乎?眞明曰,都廳郞廳趙迪命,旣在玉堂,則勢不得專意於都廳,趙迪命本職,今姑許遞,似宜矣。上曰,旣有副提學,且自今卄三日以後,連有國忌,不得開講矣。趙迪命本職,今姑許遞,使之專意於都廳之任,可也。{{*|出榻敎}}上曰,申宅夏,放送已久,而今又何不出耶?趙迪命,旣已許遞,則都廳郞廳極甚苟簡,在外郞廳,使之催促,而申宅夏待明朝牌招,可也。{{*|出榻敎}}興慶曰,趙榮祏、尹德熙,亦可使試才,而才若不逮,則不可入於同參矣。上曰,趙榮祏,雖不入於取才,使之兼監造官,可也,而尹德熙之直許同參者,蓋以士子之異他故也。在魯曰,才雖不逮,入於同參,亦何不可乎?上曰,古者曺世傑、尹商翊,士人乎?在魯曰,皆畫員矣。上曰,曺世傑,當時名才耶?尹游曰,今無世傑之儔,而至於模寫,不甚爲難。趙榮祏之才,諸議以爲善能云矣。上曰,臨模則非難,而設彩爲難,肌色則非難,而眼彩最難。今營至重至大之事,予心夙宵憂懼。事訖然後,予心始可以安矣。尹游曰,臣嘗見北京之畫,則不以肌色爲重,而專以骨相爲重,故肌色久而卽渝,骨相愈久愈新。上曰,古之畫者,設彩必取淺澹,而今之畫者不然,影幀新模之後,光彩似必新矣。上曰,影幀移奉後,酌獻禮時,百官陪祭,設行於何處乎?影幀旣移奉於光明殿,則建禮門、興明門,當爲內外神門,其開閉,則守宮衛將及內官次知事,自兵曹節目擧行,而百官祭班,設行於光明殿內庭,可也。予則當降輿於建禮門外,自建禮門出入,而諸臣則自何門出入乎?興慶曰,大駕出入之門,諸臣不敢出入矣。上曰,建禮門下,有禮成門,百官則自禮成門出入,可也。{{*|出擧條}}諸臣遂以次退出。
○八月二十一日戌時,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金浩,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入侍。健基讀《綱目》,自漢後主六年春正月,魏陷新城,至十二年斬獲千餘人而還。上曰,承旨讀之。浩讀自八月魏葬漢孝獻帝于禪陵,至孤何愛焉與之。上曰,注書讀之。㝡彦讀自十四年春吳鑄大錢,止爽、眞之子也。讀訖,健基論文義曰,第一板大綱,云承相亮伐魏,戰于街亭敗績,以諸葛亮之用兵,一任馬謖,卒致敗績,用人豈不難哉?昭烈嘗謂馬謖,言過其實,蓋其文有餘而實不足,故卒至僨事。於此可以知實惟貴而文不貴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昭烈,蓋知其馬謖之不可大用,故終不任用,而特以有才華,故諸葛取其才而用之耳。當時蜀漢諸將之中,趙雲惟第一,考其行事,蓋謹愼底人耳。上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語,可見其心事之純忠也。此誠人臣當然之道矣。健基曰,亮之此語,與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語,儘相符。蓋其心,無一點私意也。上曰,所諭誠然矣。健基曰,孔明忠言嘉謀,不爲不多,而惟出師表最著,故後人云,讀出師表,不墮淚者,無人心。蓋其前後出師表,非特文章可觀也,隻字一語,多有感人處矣。上曰,然。健基曰,孫權不用周谷,而信任呂範,能知用人之道矣。此與漢高斬丁公,赦季布相似。權之據有江東,蓋以是夫。上曰,然。健基曰,孫權,肆然稱帝,名體弗順,衆皆以爲宜絶盟好,而亮審度時勢,獨不拘於區區守經之論,此誠俗士之所不及者也。上曰,此所謂權而得當者耳。金浩曰,此時若不與吳爲和,則其勢難矣。亮之此計,出於不獲已也。健基讀步騭疏,至人君不親小事,乃誦以對之曰,聖上方勵志勤政,孰不欽頌,而古人云,勞於求賢,逸於任賢。今殿下或於次對之時,雖各道微細之事,無不煩聽,此非摠攬權綱之道矣。上曰,所達誠然。秦皇之衡石程書,隋文之衛士傳餐,何補於治哉?金浩曰,一攸司擧行之事,必煩上聽,酬應之道,無已煩屑乎?儒臣所達,誠甚切實矣。上曰,諸葛亮木牛流馬之制,觀此註釋,似甚分明,而後人不能作,何也?健基曰,我國技藝之士,或有倣此能造者云矣。上曰,世傳以爲大造之,則不能走,小造如猫子形,方能走云矣。健基曰,李敏喆嘗造之云矣。上曰,以此觀之,則亮之胸中,儘有天地經緯矣。健基曰,孔明當求之於方寸,不可求之於末技矣。浩曰,天生如許才,竟不能興復漢室,豈不惜哉?上曰,此則漢主之過矣。杜詩云,長使英雄淚滿襟。亮之方疾劇將死也,非不知天時之已去,而猶復眷眷於國事,此正後人淚滿襟處也。上顧謂金浩曰,頃者以岳飛配享武候廟,而其廟碑尙有八分書陰記云矣。其時使之更寫,而今無能書八分者乎?浩曰,姑不得能書,故尙不擧行矣。上曰,中山王,可謂儘好底人。其言曰,微過細故,當掩覆之。此語誠有篤厚底意,足爲今日朝廷之戒矣。見今吹覓成習,此非古人篤厚之風耳。健基曰,孔明死後,三國亂矣,無可稱之人,而魏雖有如中山王者,然旣臣事於魏,則其餘不足觀矣。上曰,孟光問權略智調,何如也。所謂權略智調,果如何乎?健基曰,權略非敎世子之道矣。郤正之言,是也。上曰,孟光所謂寧當如博士探策講試之說,大體則儘好,而終是功效底意思過耳。健基曰,孟光、郤正,皆非有識見者,何足爲後人法乎?上曰,蔣琬之才,何如?僅能守之耳。健基曰,守之亦豈易乎?上曰,當時吳猶有人者,蓋緣孫權延攬之多也。健基曰,如周瑜、諸葛恪諸人,當時最著耳。上曰,恪雖有才,然不免於驕,蓋欲效其叔不得耳。健基曰,如諸葛亮之人,豈易效哉?金浩曰,子房,儘人傑,然先儒猶以爲不若武候之正大也。上曰,先儒以爲漢高非能用子房,子房能用漢高。至於亮,何嘗有用昭烈之事哉?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2日==
行都承旨趙明翼{{*|呈辭受由}}。左承旨李匡輔{{*|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李潝{{*|坐}}。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病}}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顯王后忌辰。
○洪尙賓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五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呈辭,執義趙漢緯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肅拜,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同副承旨李潝,旣有只推之命,牌招,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五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別兼春秋閔亨洙,旣已蒙放,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閔亨洙單付。
○傳于洪尙賓曰,功臣畫像,來到政院,有下敎之事,政院卽爲啓達。
○洪尙賓啓曰,兩勳臣畫像,來到本院矣。傳曰,當殿坐於宣政殿,自敦禮門入之。
○傳于洪尙賓曰,率畫師,都監都提調以下入來事,分付。
○洪尙賓啓曰,影幀模寫都監都提調以下,依下敎率畫師來待矣。傳曰,引見。
○又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兩勳臣畫像,各三本,旣已畢模矣。竝與其眞本入啓,而各其模寫人姓名,書籤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入侍時,當下敎矣。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光陵陵軍一人,刈草出往齋室前溪邊矣,大虎突入,右邊肩胛及右股亂嚼,雖不殞命,事極驚慘。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四十五名,定將校率領,今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八月二十二日酉時,上御宣政殿,掛延陽君畫像於東壁,掛完南君畫像於西壁,影幀模寫都監都提調以下引見。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取魯、李廷濟、趙正萬,都廳郞廳趙迪命,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畫師朴東普、張得萬、梁箕聖、申瑩、李{{!|𤦮|⿰王治}}、梁希孟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比昨一樣矣。興慶曰,眩氣加減,何如?上曰,別無加減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宮氣候,何如?上曰,連日好過。興慶曰,賢嬪宮症候諸節,夜來,何如?上曰,一樣矣。上曰,兩勳臣畫像新舊本,予今已見之矣。卿等所見,亦何如?興慶曰,臣等在外,與兩家子孫,亦已詳論矣。上曰,兩家子孫,誰某入來耶?取魯曰,李瑜父子及李潝、李權中,入來矣。上曰,闕門奉入者,誰也?取魯曰,子孫中有官者,皆自奉入矣。興慶曰,完南畫像,則李潝、李權中,奉入,延陽畫像,則李瑜、李{{!|𪻶|⿰王厚}},奉入矣。上曰,李{{!|𪻶|⿰王厚}},卽永禧殿令耶?取魯曰,然矣。頃者親臨奉審時下問者也。興慶曰,完南畫像,則李{{!|𤦮|⿰王治}}所模,似勝,延陽畫像,則梁箕星所模,似勝矣。上曰,完南畫像舊本,乃封君前所模耶?必是年少時模出者也。取魯曰,癸亥年,完南年纔二十六矣。上曰,堂下封君,而其後封完南矣。癸亥年,則儒生時耶?取魯曰,然矣。延陽則辛巳生也。癸亥年,乃五十三歲,而容貌尙如少年,八十後乃卒逝,與完南一歲俱逝,皆在顯廟朝矣。上曰,兩勳臣一歲俱逝,旣是異事,而今其遺像,亦一時同模,同入闕中,此亦異常耳。取魯曰,臣等見其模畫,則李{{!|𤦮|⿰王治}}筆法,頗有精神,而最勝於其中矣。上曰,李{{!|𤦮|⿰王治}}似已年老,而其爲人則剛勁矣。取魯曰,誠如上敎,而若論其次,則梁希孟,亞於{{!|𤦮|⿰王治}}耳,朴東普則似難任事矣。上曰,朴東普之所模,獨異於他人,蓋其自用己意也,此亦固執所致耳。予心以爲延陽畫像,則梁箕星所模稍勝,而完南畫像,則李{{!|𤦮|⿰王治}}、梁希孟所模,稍勝矣。卿等所見,亦如是,可謂意思同也。然而李{{!|𤦮|⿰王治}}、梁希孟,頗似生疎,蓋其施粉太多矣。取魯曰,此非多施粉而然也。上曰,都廳出去,率畫師以入,可也。趙迪命遂出外,率諸畫師入侍。上曰,今日畫像之奉入,何其晏也?取魯曰,畫手皆欲盡其才,故自致日晩矣。上曰,此則元本置其傍,而移模之,似可易矣,而臨模則似難矣。見其元本,又見此模,則精彩不如元本。元本卽金鳴國之所模耶?李廷濟曰,完南畫像,非鳴國之所畫也。上曰,完南畫像,則新舊本別無優劣,而延陽畫像,則新本精彩,顯然不及於古畫矣。取魯曰,金鳴國之畫法,自古最稱精妙,罕有其儔矣。上曰,舊像肌色,似渝矣。設彩之時,一如卽今所見,舊綃肌色,可乎?稍加新之,可乎?以此問于畫師,使之各陳,可也。畫師皆對曰,今若一依舊綃肌色而模之,則數三年之後,其色愈淡,稍加血色,爲宜矣。上曰,紅色卽燕脂色也。燕脂經久,則比他愈淡,今乃以將來漸渝之故,稍異前本,事涉如何矣。趙正萬曰,臣少時見故判書金鎭圭畫像,卽金昌業所畫也。其黃白彩色,至六十餘年而不變矣。上曰,綃本,久則色黃矣,粉色亦隨而黃乎?李{{!|𤦮|⿰王治}}曰,粉色則不渝矣。取魯曰,近來人家,多有畫像,臣家亦有之,而卽今所見,漸異於前矣。上曰,依卽今所見舊本血色而模之,則久而益渝矣,稍加新色,可乎?取魯曰,雖不稍加,自然有活新之色。上曰,肌色設彩,用何粉乎?興慶曰,用桃花粉矣。正萬曰,臣見故相臣朴淳之像,已過百年,而彩色不變,且故相臣金尙容畫像,方在淸風溪,而彩色亦不變。凡模像者,一依本色,爲好矣。上曰,金尙容之畫像,不甚久遠,何可渝色乎?江都則無此人遺像耶?正萬曰,此則不知矣。取魯曰,淸風溪,果有其像,臣亦於春間見之矣。上曰,無血色之像,則施以何粉乎?畫師曰,專主土黃矣。上曰,影幀,則元無燕脂朱紅可施處矣。興慶曰,唇部,亦不施之耶?上曰,唇部則豈不施之乎?嘗瞻望第一室御容,則肌色太微,必是設彩重難而然矣。上曰,畫師先退,待令於外,可也。朴東普等,皆以次退出。上曰,李{{!|𤦮|⿰王治}}不甚衰老矣。取魯曰,其爲人,本來剛勁,亦不浮雜,而安舒從容矣。興慶曰,朴東普今年七十三,而不用眼鏡矣。洪尙賓曰,李{{!|𤦮|⿰王治}}曾在觀象監峴,而往居湖西,今已久矣。興慶曰,金翊胄,亦上來矣。當使試模,而兩勳臣畫像,以模本使之移模乎?上曰,金翊胄,素善於畫,而百體具備,得名已久矣。取魯曰,臣聞李瑜之言,則翊胄,曾在全羅道時,使之畫像,則不甚從容,且在京時,或模宰相家畫像,而少不如意,則輒棄而去之云矣。上曰,翊胄素有狂態,若非眞箇狂人,則必不如是矣。然國家畫像,渠何敢乃爾?予曾見翊胄所畫,其一畫不凡,筆力甚勁。予曾於宗親府契屛,觀之矣。興慶曰,今二十七日之前,尙多餘日,其前金翊胄,亦使取才乎?上曰,旣自全州招來,則使之取才,入於同參中,可也,而金翊胄則竝模兩勳畫像,李{{!|𤦮|⿰王治}}則更模梁箕星之所模,箕星則更模李{{!|𤦮|⿰王治}}所模之像,可也。取魯曰,金翊胄,當使試模,而卄七日之前,兩畫像難以畢模矣。上曰,金翊胄畫法,本來頗遲矣。取魯曰,今此模畫之時,臣等終日在坐,使之暫時不休,而猶如是晩矣。上曰,翊胄,使之先模完南畫像,而若有餘力,則又模延陽畫像,可也。取魯曰,兩像新本,出賜本家,似宜矣。上曰,李{{!|𤦮|⿰王治}}、梁箕星所模之本,則置之,其餘新本及舊本,李{{!|𪻶|⿰王厚}}、李權中,皆入來持去,可也。興慶曰,李瑜、李潝,使之入來持去,何如?上曰,待宰臣之道,有異矣。李{{!|𪻶|⿰王厚}}、李權中,入來持去,可也。興慶曰,影幀模寫時,永禧殿五峯山屛風一坐,取來用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列朝所用日傘二部,在於內司僕寺云。影幀移奉時,其中一部,取色用之,而所蓋紅段,新造用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取魯曰,影幀奉安威儀,依宗廟奉安例爲之乎?上曰,唯。取魯曰,殿下,以班列隨行乎?上曰,常時動駕時,世子則率百官隨駕,予亦依此例,率百官隨駕,而神輦後則都監堂上立之,爲宜矣。興慶曰,都監移設後,闕內擧行等事,以武兼,差出假郞廳,使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興慶曰,都監郞廳尹心衡,時在坡州地,連呈辭單,終無上來之意,尹心衡,今姑改差,其代,以掌樂正申思永,口傳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興慶曰,二十七日擧動時,殿下服色,何以爲之乎?上曰,詣永禧殿時,當具遠遊冠絳紗袍,酌獻禮時,則當以冕服行事,而還宮時,則以衮袍爲之,似宜矣。興慶曰,影幀玉軸,當造成,而問于戶曹,則有南陽玉、成川玉,南陽玉勝於成川玉云矣。當以何玉爲之乎?上曰,以成川玉,或造書杖,而其色雖潔,其性不堅,有若滑石矣。依癸巳年例,用以南陽玉,可也。{{*|出榻敎}}上曰,影幀模寫,事體重大,幾百年後,復爲奉入於闕中耶?事亦稀貴矣。神輦侍衛,本來有之,而亦不可不盛備威儀,依太廟奉安例,各殿別監,以紫巾隨駕,可也。李廷濟曰,其日若日暮經宿,則德輶堂久廢之餘,亦甚虛疏,大駕,不可以經宿矣。上曰,雖非德輶堂,亦有可合經宿之所矣。廷濟曰,然則預爲修理爲宜。上曰,其處則本不虛疎,一時暫留之地,何必修理乎?廷濟曰,其日卽爲還宮,不爲經宿,爲好矣。上曰,設彩後當奉審,而後褙時,又當奉審,若不經宿,則未及見之矣。其日還宮,而翌日又何以動駕乎?軍兵亦必有弊矣。廷濟曰,連日動駕,則無妨,而經宿,則尤難矣。上曰,先朝親臨觀武才時,或至四五日經宿。卽今則不過一夜入直宿衛而已,軍兵之弊,亦省矣。其日奉審後,當少次於光明殿東邊月廊,其窓戶塗排,可也。諸臣將退出。上曰,予有所思,大臣進來。興慶進伏。上曰,靖社兩勳臣畫像,入來宣政殿,誠可貴也,其子孫,皆各受去,亦是稀罕之事,似有別樣底道理矣。興慶曰,此誠前所未有之事也。外議亦以爲兩勳臣畫像,入來闕中,實是希闊之事,自朝家,似有賜祭之恩云,而此是前例所無,且事關恩典,故自下不敢請矣。上曰,不可無恩典,然事有先後,都監畢役後,遣禮官致祭,可也。{{*|出榻敎}}上曰,今二十七日永禧殿擧動時,出宮時,三嚴,以卯初初刻爲之事,分付,可也。{{*|出榻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3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未肅拜}}。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李潝{{*|病}}。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月入東井星。
○下直,昌原府使朴泰彬,光陽縣監韓景愈。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呈辭,執義趙漢緯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右承旨洪尙賓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更復何如?前劑入六君子湯,當盡於昨日,臣等今日,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症候諸節,亦復何如?湯劑已盡於昨日矣。令醫女入診詳察,議定繼進之劑,宜當。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歇,賢嬪宮氣候,當諭于入診bb醫女b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賢嬪宮,醫女入診時,依日昨定奪,豐原君同爲入侍之意,敢啓。傳曰,依爲之。
○李匡輔啓曰,同副承旨李潝,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六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日問安,竝請入診,本院提調,不可不備員,而副提調趙明翼,呈辭受由,提調宋寅明,不爲仕進,提調宋寅明,卽爲牌招,以爲同參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新除授平陵察訪尹昌來呈狀內,腹泄氣瘧迭侵,病情危篤,萬無差復赴任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身病果如是危重,則有難等待其差復赴任,平陵察訪尹昌來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鍾城府使閔珽,到任未滿十朔而遞,所授加資,依定式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未差,參議曺命敎進,左承旨李匡輔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吳命瑞病,左承旨李匡輔進。
○吏批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會寧府使,今當差出,而嘉善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上曾經閫帥中可合之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始炯爲承旨,權{{!|𥛚|⿰礻啇}}爲大司諫,宋眞明爲吏曹參判,李道謙爲獻納,任{{!|𪼛|⿰王集}}爲正言,李性孝爲持平,權爀爲應敎,呂善長爲淸風府使,李蓍亨爲槐山郡守,崔成大爲延豐縣監,金{{?|⿰禾道}}爲保寧縣監,李槳爲瑞山縣監,李弘模爲懷德縣監,朴時泰爲直講,李會昌爲定平府使,李眞哲爲明川府使,金浚爲會寧府使,李彦綸爲平陵察訪。兼養賢直長羅弘漸,奉事李鳳奐,學正宋暹,以上單付。行都承旨金始炯,副護軍徐行進、禹夏亨、柳徽之,副司直申昉、李箕鎭、趙明翼。
○洪尙賓啓曰,今下遠道上言二百四十八張內,一百三十三張,分下各該司,而猥濫一百十一張,疊呈四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疊呈二張,亦爲下該曹。
○金浩,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吳彦胄,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全光兵使狀啓,興陽縣,惡虎橫行,囕殺人命,至於三名事,傳于金浩曰,令本道恤典擧行事。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二十七日永禧殿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八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大靜縣監金振玉,旌義縣監朴奎煥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金振玉,方今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朴奎煥時在全光道潭陽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監司啓本據,本府覈啓內,延日縣監申{{!|𭸿|⿰王戊}},前縣監嚴宅周等拿問事,允下矣。嚴宅周,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申{{!|𭸿|⿰王戊}},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行副司直金聖應,鎭日侵晨往來之餘,猝得感寒,症情苦劇,食飮全廢,達夜叫痛。艱得來赴試所,而以此病狀,萬無參試之勢,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金聖應,病狀苦劇,萬無參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此庭試武科初試時,擧子錄名,比前過多,設場八日,六兩纔已畢射,前頭柳葉箭及試講,將未免曠日遲延。當此秋務方殷之時,遠方擧子之裹糧滯留,事甚可悶。在前如此之時,有柳葉箭四貫革試射之例。今亦依前規,以四貫革設gg試g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庭試武科初試時擧子錄名,其數甚多,其中二十餘字,草記移送於一所,而試取之際,自爾持久。六兩則今日當爲畢射,柳葉箭及試講,將未免費了許多日子,遠外擧子之留滯等,實爲有弊。在前柳葉箭試取之時,多有四貫革設行之規。今亦不可無變通之道,依例以四貫革試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永禧殿及慶德宮擧動時節目,今方磨鍊,而《戊辰謄錄》,比諸近例,多有相左。當依近例磨鍊,而在前永禧殿擧動時,禁衛軍兵,九里古介屛門上路結陣,御營軍兵,竹前洞四巨里下路結陣矣。今亦以此擧行,而第念大駕,詣慶德宮後,則兩營結陣處所,似涉稍遠,御營軍兵,退陣於左巡廳前路,禁衛軍兵,進陣於鍾樓前路,似合於守衛之道,而軍兵去就,不敢擅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禮曹言啓曰,慶尙道豐基地文宗大王胎室,表石豎立吉日,定在來九月二十五日。本曹堂上郞廳及觀象監、繕工監提調下去蕫役事啓下,而上年昆陽、全州、大興胎室表石豎立時,因大臣陳達,只令本曹堂上、郞廳及監役官下去蕫役矣。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亦依此擧行。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官員所報,則近來惡虎縱橫,數日前崇陵蓮池邊,山獐噉食,而昨日夜,徽陵守護軍家牛隻,噉食於健元陵、徽陵火巢內,六陵近處,村狗噉食,殆無虛日,故巡山守直,亦難放心爲之,事極驚慮,卽送砲手,以爲驅除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之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戊申三月別製居首直赴殿試人進士李匡贊,連以身病,或下鄕不得入場,庚戌六月殿講居首幼學崔德垕,辛亥十月別製居首幼學李寅煥,同月殿講居首幼學姜守珪等,有直赴殿試之命,而去閏四月殿試時,俱在喪中,不得赴擧,竝許赴於後科殿試事啓下,今年六月殿講居首進士李弘稷,幼學韓處熙、尹亨基等,直赴殿試事,命下矣。竝許赴於今此式年文科殿試,而其中幼學崔德垕、李寅煥,時在喪中,未及闋服云,依例許赴於後科殿試,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闕內外各處斜付之役,祭享衙門及諸上司、軍門奴婢外,只以小各司奴婢分定,而各司奴婢之數,本來鮮少,無以推移定送,故權設都監茶母、水工等役,自戶曹以役人定送之意,曾已啓稟蒙允矣。今亦依前例,影幀都監各房茶母,以役人定送事,分付戶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浩曰,紙品申飭,自前有之,而況試紙事,纔亦申飭矣,諸臣章奏,或有過厚者,而以館儒封章紙觀之,其所紙品,勝於批旨之紙,自政院,申飭紙品。
○同副承旨李潝疏曰,伏以臣,頃於受暇省墓之日,伏聞臣先祖遺像試模之命。臣遂着忙入城,仍卽祗肅,隨影簇來待勳府,此際牌召遽下,不敢以私事違傲,卽爲承詣,而先祖畫像,方在模所,則子孫之離處禁直,決非情私道理之所敢出者,以此說與院僚懇要須資,而終慳相許,此誠意外。院規雖曰嚴重,凡僚寀間,有故則推移,其亦院規,獨於臣操切乃已者,已是怪事,及臣出來後,忽復聯名陳啓,擧措極爲非常,至於辭中,不能檢下等語,誠可異而可駭也。政院六承旨之排次,雖有左右僚之稱,元無稱上稱下,判若堂郞者之事,而今忽以不能檢下,齊聲胥罪,寧有如許可笑者耶?緣臣疲劣,乃有此前所未有之擧,臣誠羞愧滿心。昨豈有承牌復進之勢,而遺像入闕之日,子孫有職者之奉入,旣有成命,則在臣道理,未遑他顧,不免暫入,而若其一遞之義,已劃於心,玆於天牌之下,隨詣闕外,悉暴情實,儻蒙一賜俯照,則臣之必遞乃已之狀,不待臣言之畢,而宜有以垂鑒也。噫,模像登覽之恩,遺官賜祭之命,俱係千古曠絶之數,九地之感,闔門之榮,誠非結草隕首所可圖酬,則臣於此時,焉敢以撕捱辭職之說,瀆浼崇聽,而此則係關廉隅大防,其不可頃刻苟冒也,決矣。伏乞聖明,俯垂諒察,鐫遞臣職,以重公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流來院規,爾何墜焉,其所下語,亦何過中?勿辭察職。
○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左副金浩,右副洪景輔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無似,猥參近密,未效出納之責,常切愧懼之心,惟以謹守古事,無墜院規爲期,同副承旨李潝,不遵四日一出之例,屢有申前徑出之擧,而臣等不欲與之較爭,只言其不當如是而已矣,日昨受由還歸之後,以其先祖畫像,方詣模所,推移請往,故臣等果許之。此實出於曲諒之地,而翌日又不仕進,隨牌而入院,乍坐而旋起,吏輩未及據例而言,同僚未及見面者。臣等雖甚疲劣,豈可坐視其視僚員若無,視院規尋常,而伈伈焉替當其直也哉?不得不措辭請牌,仍陳請罪之意,此豈臣等所創爲哉?考諸院例冊子,班班載錄,則在潝,有何一毫可恕之端,今乃盛氣張皇,以擧措非常可駭可笑等語,詬罵譏嘲,不遺餘力?臣等看來,不覺一哂,而亦不足多辨也。潝之所怒者,專在於檢下之下字,至謂之前所未有之擧,而臣等之啓,不過謄出前輩已用之文字,則前輩之用於下位者,獨不可用之於今日下位耶?噫,潝之不欲爲臣等下位,甘受操切,固其宜也,臣等妄陳據例之啓,其亦不自量矣。雖然旣被其無限譏侮,何可以我無所失,而晏然仍據於職次乎?玆敢相率陳章,仰暴事實,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以快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欲守廳風,過中之斥,爾等何嫌?勿辭察職。
○咸鏡監司宋成命疏曰,伏以臣,於世無用,退而守拙,有命輒逋,唯罪是俟,迺者遽下備忘,責處義之過當,特除藩任,俾效職於鎭撫。臣於是,始焉掉慄,終焉感激,實不知置身之所也。蓋臣自初退屛,厥有意義,常懼滿盈,而人有言則尤怵然,自知譾劣,而官愈高則益懍然,積久揣量,終不若乞身而自全,故凡有除命,一未趨承,臣誠辜恩負德,其罪固萬戮猶輕,而前後鳴號於蓋高之聽,亦非一再,伏惟睿鑑,或幾俯燭臣一段情曲矣。噫,臣苟有銖分報效之望,則初何至退步於內職乎?內而漫局,猶不堪供職,則況外藩之劇而重者乎?北門鎖鑰,簡掄之嚴,顧何如哉?從前廟薦,必擇有威風有才諝之人,磊落乎相望,如臣等輩,自不敢希覬人,未嘗擬議,今殿下不諮於衆,一朝擧臣而授之,臣實莫知聖意之攸在也。試就下敎辭意而觀之,則特以臣,立朝最久,班級稍尊之故,名之曰重臣,以責其鎭以撫之,顧臣威風,不足以振肅,才諝不足以運用,其於鎭遠人撫邊疆之術,太齟齬甚空疎,所謂重臣,反以見輕,將使北路之人,竊指而笑之曰,朝廷無人矣,由是而命爵日卑,國威日損,此其關係,不止臣一顚沛耳。殿下,試於次對之日,降問於大臣諸臣曰,此人可當此任乎?除臣親屬外,大臣諸臣,必皆曰不可,夫然後不待臣露實力辭,殿下必有處臣矣,且念有罪者罪之,然後綱紀立而分義嚴,百僚有所警也。今臣旣退難進,跡涉偃蹇,苟論其罪,國有常憲,雖或寬假而末減之,竄配譴補,烏得免乎?今殿下不加之誅,反寵異之,臣心惶怖,臣跡臲卼,終不若被罪之爲十分寧帖。玆不敢爲突然趨命之計,畢攄肝膈,縣道陳籲,伏冀聖明,俯察臣無可用之才,有難赦之罪,亟命反汗前旨,改授他人,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特授北伯,意蓋有在,卿雖不欲仕,此則義同往役,何辭之有?卿勿過辭,速上來,往欽哉。
○成均館生員洪宗海、李瑗、權櫶、黃景源、金聖泰、李奎采、任逈、韓師一、李羲麟、崔可恒、金震剛、吳東胄、鄭一夏、鄭奎相、元天翼、金漢佐、任遾、任命周、朴弼儒、李廷重、金履健、安琝、黃胄烈、金默、金淑鳴、趙懋慶、李德履、崔瀷、金陽來、李益普、元啓英、安克孝、朴奎壽、趙義溥、金瑞郁、鄭瑜、金履遠、張克紹、李慶泰、鄭漢奎、趙克普、黃尙寬、李儒行、鄭漢宗、李墢、具宗燁、崔一泰,進士金光泰、柳恕、金{{!|𰟧|⿰火戢}}、李彦衡、李垍、沈鑐、李慶甲、李福海、李德臣、李德海、沈衡鎭、黃仁謙、兪彦民、申鏶、申命羲、申命觀、李夢梯、兪一重、洪鳳漢、李瑨、金漢說、趙錫重、李泰岳、柳善養、李熙、李珪輔、朴鼎來、洪樂性、尹德新、申珩、魚有瑗、黃挺河、金汝智、趙光林、崔道貞、兪彦肅、兪彦質、李垿、鄭漢斗、宋宜孫、宋載和、趙棨、沈師得、洪準海、朴文奎,幼學具宅遠、閔覺洙、魚有瀛、李普中、申景祖、申景顔、李址順、柳慜、李淵普、韓國維、兪漢蕭、李命植、具定遠、朴道濬、吳彦儁、趙彦長、尹在東、韓起增、李輔天、沈觀之、兪學中、趙德章、宋載經、沈鉍、李相福、趙德彬、梁興魏、李仁垕、郭和濟、金光九、權景顔、高益明、梁一廈、柳得春、張受喬、金寅老、金弘集、田運成、蘇東蓍、文應參、文鳳樹、吳鵬運、李顯禛、金厚積、康致耉、趙潤國、牟景說、柳珽、朴晉逵、李就亨、李顯祚、徐命來、金雲龍、白尙繪、孫世亨、兪彦晉、趙尙悳、李泰奎、閔鎭望、丁南圖、李振海、李文述、黃趾烈、兪漢福、趙德浩、洪尙崙、趙壽長、趙德洙、李瑩、辛最寧、尹翰東、朴光赫、趙兼世、尹載遠、任邁、柳得養、兪彦玉、李普昌、李益培、李普行、李觀培、具晦遠、柳龜範、李祿海、李命棨、李承白、任建周、任得昌、金載禧、金{{?|⿰火崇}}、金載運、金元謙、申景閔、金貞謙、柳愨、魚錫文、金漢楨、李址健、金漢佑、洪梓、洪紀漢、洪櫟、李址誠、趙暾、具守遠、申旭、李德龜、徐宗億、沈鉥、洪彦奎、申曦、鄭商夢、白師寅、韓秉規、李軒輔、李思源、柳愚、郭鎭億、金載大、李復天、金漢老、趙德和、尹宅彦、韓性養、金載天、金梓、李命駿、李文濟、李命迪、具哲身、柳德鎭、金載文、徐達修、尹勉誠、李敬天、洪鼎猷、李澈海、朴敎新、金致恭、李烋、具濟身、黃槃、徐覺修、柳德洙、金履選、李命楫、任贊周、李海文、金德淳、李克顯、黃栻、趙德新、洪趾海、李坪、洪大猷、韓配良、申景說、趙景軾、黃橚、李克敬、李德鳳、趙德林、任昌周、申㬦、韓性錫、任錫昌、兪彦鏶、沈鎭、柳德種、李挺人、李琪、李顯白、朴相朝、任相周、李㲄、趙得林、黃宅祚、金魯、趙重弼、鄭健周、沈鏞、黃後榦、沈鳳彬、柳世亨、尹昌殷、徐命道、沈鳳韶、柳必茂、黃允榦、姜柱直、安允聖、朴致新、沈遠希、黃信弘、鄭錫福、朴鎭福、黃錫祚、尹光喆、朴春新、李達中、李瀞、郭鎭純、具翊東、閔恒修、郭崇濟、李命爀、李敏輔、李晢、李碩鼎、郭鎭緖、黃榦、徐達遠、洪維漢、閔鼎錫、朴道淑、閔趾洙、金致虎、郭師徵、朴弘源、金文泰、林沂采、韓必泰、柳綝、尹之彦、李命采、李光通、李{{?|⿰忄道}}、李雨祥、申景雍、李英哲、盧以貞、李址愿、李英述、申景先、辛正復、金鼎熙、桂仁復、徐命龍、金極鍊、朴守恒、洪星海、徐命潤、徐命洽、徐壇、閔百源、安聖一、邊得秀、鄭述祚、魚錫範、李始大、尹錫履、許㝚、張震炅、鄭同祥、李奎明、宋載綸、李在道、洪範海、李翼天、許{{!|𮟡|⿺辶⿱宀尊}}、李鎭國、尹爕彦、安{{?|⿰王學}}、趙復彦、魚錫采、金邦傑、李信濟、洪致元、李慶恒、金熙、洪在漢、朴景陽、朴道源、李彦容、鄭周翰、韓命德、宋廷和、申光震、朴挺陽、朴通源、李斗天、李揆宅、鄭樣、趙重暉、朴其源、朴相魯、李埰、李文欽、李璿輔、徐命應、任冕周、李鎭儼、沈錞、崔聖齊、黃柬、李鎭㵙、沈錪、韓敬謩、沈公獻、韓鼎受、洪相殷、朴徵新、鄭植、成柱天、韓時大、李宜祥、朴勛欽、李厚遠、朴舜欽、趙儼、朴夔欽、李輝徵、朴敍欽、李宜澈、朴時欽、郭鎭萬、柳恒明、閔百憲、洪啓九等疏曰,伏以臣等,竊伏惟念,言之當理者,雖至再三,而不厭於明聽,事之合義者,不必持久,而惟貴於速決。是以惟我列聖朝,每於儒賢從享之請,其所以愼重者至矣。尊崇之誠,日月之明,非不知其道學,可合享祀之列,而必欲待一代士論之同趨,絶後世浮議之悠悠,故雖至閱歷年所,未嘗亟賜開可,而士氣猶不自沮,衆論同歸一塗,章牘屢徹於天陛,聖意不以爲煩屑,一未有訑訑拒人之色,而及其決而行之,則在於片言之間,殆若雷風之俱厲,此雖緣於言之當理,事之合義,而何莫非大聖人所作爲,出尋常萬萬者耶?顧玆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文正公宋浚吉兩賢臣從祀之請,自肅廟朝,以至于今,則日月旣已久矣,其間多士之齊聲封章,亦有幾矣。肅廟、景廟,未嘗有厭煩之念,而其所以不卽允從者,特出於愼重之義,非有他也。昨者臣等齋沐治疏,再叫天閽,而竊自以爲年歲已曠,衆士屢籲,庶憑此擧,幸蒙聽納,及承聖批,乃反以煩讀爲敎,臣等聚首奉讀,瞿然失圖,且莫知聖意之所在也。嗚呼,惟我聖上,苟未知兩先正道德學問,則臣等固無可言,初疏批旨,旣有先正道學,予豈不知之敎,則今日之不賜允許,此非臣等淺見,所敢意者。況以再筮瀆之義,顯示厭聽之意,此又非臣等平日,所敢期於我聖上者也。聖上若以愼重爲敎,如前日之批,則臣等,必將競忭而相告曰,儒賢從祀,國家大事也,從昔列聖,初旣愼重,已乃允許,則我聖上意,卽列聖意,聖廡從享之盛議,庶幾不日而見,今乃不然,此敎遽下,是關多士之口,奪多士之氣,豈以我聖明尊賢重道之誠,不思所以善繼述之義乎?兩先正道學,聖上旣已知之,則臣等固不敢更有煩陳,而以臣等平昔所尊慕者言之,則古人有言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臣等亦嘗曰,天不生兩先正,吾東方如長夜,何者?兩先正傳承文成公李珥之嫡統,憲章程、朱,祖述孔、孟,眞知實踐之工,繼往開來之學,任一世之師道,爲百代之儒宗,退而處乎巖穴之間,則若將終身,進而立于廊廟之上,則契合昭融,作砥柱而廻狂瀾,斥叛卒而正士趨,以至於痛天地之崩裂,慨世界之黑窣,使一片東土,獨有講《春秋》之地,則天經地義,民彝物則,賴以扶持,幸不泯滅,昭揭斯道,炳如日星,則兩先生,可謂死生同傳,而非兩先正,吾東方,幾爲長夜矣。兩先正道學事業,如彼其光明煒燁,而聖廡從享,尙此闕焉者,豈不爲聖朝之欠典,後學之深慨,而今此臣等之疏請,實出尊慕之至誠,則不惟特靳兪旨,又從斥之以煩瀆,以此觀之,則聖敎所謂先正道學予豈不知者,恐未深知兩先正道德也。聖上若能眞箇深知,則今日豈有此敎,亦豈有不允從之理,而一疏再疏,未蒙印可之音,末梢批旨,顯有牢拒之意,此未必不由於不深眞知也。臣等俱以至公血誠,只欲尊賢衛道亟擧盛典,而聖上認以爲文華之習,惟其如是,所以有煩瀆之敎也。我聖上若能眞知兩先正之如泰山北斗祥獜瑞鳳,承先聖之遺統,集群賢而大成,則臣等初疏,固將允從,何至再疏,而有此其何瀆之敎乎?臣等死罪,竊歎我聖上今日之批,實由於不深眞知兩先正故也。然則聖上之責以文華,拒以瀆擾者,無甚怪焉。臣等竊念自肅廟朝,逮于景廟朝,而多士之陳請,數矣,兩聖之愼重,至矣。今我聖上,若復以愼重爲意,則是兩先正,終無入享之日矣。噫,莫大之事,固當愼重,若知其事之合宜,而拘於愼重,一向淹就,則是亦近於文具。聖上若以爲兩先正道德功烈,不合於腏享,則固無可望,不然則延拖數十年,難愼極矣,到今豈有持疑靳允之理乎?顧今公議旣定,士論無歧,況且歲月已久,群情抑鬱,伏願聖明,念兩賢道德之盛,循一國章甫之請,亟降明命,特擧盛典,俾聖德益光,士林增氣,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今復何諭?宜遵前批祛文華脩實學。
○知事金始煥疏曰,伏以臣,情私至切,敢此冒陳,臣誠死罪。臣之高祖肅簡公臣添慶,蒙被恩溢,已行焚黃之典,而至於高祖母墳山,則在於龍仁地,塋域各異,展掃俱闕,方有百年後改築之役。非無諸子孫之蕫檢者,而臣以承祀之身,死在朝暮,一息未泯之前,必欲暫往省視矣,連値動駕,屢退期日。今此影幀移安之擧,係是國家莫大之盛典,故伊日陪扈之後,欲爲趁期往來之計。儻蒙旬日之暇,可以親檢大事,伏乞聖慈,曲垂諒察,特許恩由,俾伸情懇,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請往來焉。
○刑曹參判洪鉉輔疏曰,伏以臣,頃忝天曹佐貳也,忽遭儒臣之筵斥,語意極其非常。在臣自靖之道,惟期必遞,而聖敎開釋,批旨換gg渙g下,且以大政遷就,屢勤申飭,區區私義,有不暇顧,黽勉冒出矣,尹志遠之疏,繼而復發,其所操切凌侮,不啻數倍,至曰宜加重譴,亦曰不避敲撼,其必欲斥逐,不使居銓之意,灼然可知,而左排右擠,交攻若此,未知其間,有何機括,而持之益急耶?臣雖欲包羞忍恥,晏然冒出,其可得乎?當於親政之日,臨殿宣召,至辱三牌,臣雖愚迷,豈不知事體之重,分義之嚴,而終不敢爲趨承之計者,誠以廉隅一節,士夫所重,寧被誅譴,不可放倒故也。此雖出於萬不獲已,而若其違慢之罪,則宜無所逃,聖度天大,只勘例罷,私心惶隕,至今未已,曾未幾何,敍命特下,繼有秋曹之除,此豈負罪之臣,所可得者哉?今若自幸於恩數之荐被,時日之稍久,有所自恕,揚揚冒進,則臣心愧恥,固不可言,而人之嗤點,其將如何?且臣向者未付軍職之前,適出郊關,數日遲留之際,見擬試望,天牌虛辱,其爲驚惶慓gg懍g蹙,冞不自容。顧臣前後負犯,旣如彼荐疊,恩除之下,勢難承膺,而刑獄之任,所不宜久曠。玆不得不略陳短疏,敢暴危悃,伏乞聖慈,俯賜諒察,特許遞免,使劇務無廢,私分獲安,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臣,屢控危懇,仰冀恩遞,僭猥瀆擾,無所逃罪,而聖度天大,不唯不加嚴責,特命還下疏本,在臣分義,誠不敢復煩。嗚呼,且今秋事向闌,民憂日劇,災實審視,尤爲緊急,將欲發巡,已出路文矣,忽自旬間,素患水土之疾,乍遇新涼,頓覺添劇,四日之間,三次吐血,而一番所吐,輒成一碗,精神昏瞀,如將垂絶。旁人遑遑,急灌藥物,僅得少甦,而頭目眩暈,似坐風舟,頑痰塞膈,喘息如鉅,寢噉全廢,若難支吾。念臣此疾,本非一時偶發,蓋自血氣未定之時,積傷於南方風土,及至四年囚山,二歲嶺藩,根柢尤痼,日入膏肓,而仍且沁都南陽,六載周流,海瘴島嵐,十倍增苦,及至此地,近海又不十里,所襲者,海邊風霧,所食者,海中魚腥,再經酷熱,潛滋暗損,加以犬馬之齒,亦異丁壯,蒲柳之質,向衰且久,咯血之症,發已三年,而不徒有加而無少減,今又變而吐血,目下凜凜,誠有朝夕莫保之慮。若不及今解官,任便調治,則微臣一己之性命,固不足言,而其奈一道之民事,何哉?念臣家世素貧,老母年深,一日榮養,千萬至幸,況臣報瓜只隔兩朔,如非危疾暴劇,萬分迫切,則又何苦,而必求脫免,有如縛者之求解,渴者之赴飮也哉?儻聖明少加照察於此,則臣言之非一毫謾誣,可以下燭,而卽有所矜允矣。臣神氣惙惙,伏枕倩成,危兆敗症,亦不暇縷陳,一念耿耿,唯在於亟歸京洛,廣施醫治而已。伏望聖慈,卽命遞臣職任,使一方公務,不至曠瘝,螻蟻微喘,得以少延,實是天地父母,生成之澤也。臣無任惶兢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勿辭察任。
○副司直李縡疏曰,伏以臣,猥叨匪據之任,敢暴難冒之情,意謂日月之明,無所遺照,鞶帶之褫,不俟終朝,及奉批諭,大違所圖,慰撫敦勉,愈往愈渥,有非賤分,所可堪承,且惶且感,罔知攸處,至於寥寥已久,復設何遲之敎,奉讀以還,一悲一喜,殆不能成懷。然以臣愚見,設官非急,得人爲難。周官之書曰,官不必備,唯其人。殿下於此,或未深思耶?在昔是官之設,不獨爲薰陶德性,兼有講學一節,今則無所事,而惟時時瞻望而已。蓋當沖眇之年,良心眞切,無他外誘,培植於有知之初,感通於無言之中,是則是有此理,顧其事微竗,自非誠心積內,德華發外者,未可以與此,乃殿下不少難愼,而責之於如臣愚陋,竊恐輔養之有其名,而無其實也。聖朝早諭之方,豈若是疎略哉?然此則但就職事上言耳。若臣區區去就之義,實有不可苟焉者。臣之奉身屛退,于今二十餘載,國人皆知其已退矣。今於遲暮之境,喪失素守,貪戀新榮,進而無所爲,退而無可據,不惟臣心,竊自愧忸,殿下亦以臣爲何如人也?輔儲之法,只是親近有德,不使見不正而已,今臣廉義大防,虧觖若此,則其爲不正,大矣,惟當斥去之不暇,何可使之一日親近於左右哉?臣之不可冒進,於此而益較然矣。殿下旣知臣不可進,而猶復曠日虛縻,畢竟雖重加誅於臣,於國事何益?莫若早爲之變通,在聖上,爲不枉人志之德,於微臣,免久瘝天職之誅,以公以私,豈不兩便而俱得乎?伏願聖明,深惟事宜,曲察情悃,亟允所請,改授其人,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讓?自古此任,雖山林高蹈之士,俱且膺命,況卿雖操恬雅之志,久處鄕外,本非山林之士,今者所召,非如他職之比,若是固辭,無乃過乎?其勿復辭,宜速上來。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臣之至愚極陋,其於輔養聖嗣之任,夫豈毫分彷彿哉?初聞命下,驚惶戰慄,五情失守,不自底定,及夫溫諭嚴敎,連續督迫,始敢略申文字,冀蒙天鑑,誠淺辭訥,又未孚格於蓋高之聽,泯伏踰旬,進退路阻,不得不擔舁病殼,進伏輦下,而悸愧迷惘,往而愈深矣。伏聞日昨,有輔養官隨其上來,相見禮這這擧行之命,有司今已涓吉,臣於是尤不勝震駭之至矣。儲宮之初接宮官,事體甚重,固不容苟且行禮,而今番啓下節目,亦稱初度,則三人竝爲進見云者,實按舊例也。今使續續上來者,輒獨行禮,則不但舊例之不宜輕變,私分之倍切惶悚,竊懼愼重之事體,終爲輕屑之歸,以臣愚意,姑且徐遲,以待三人之齊會,一時進見,俾得存舊例而重事體,方合事宜也。且臣宿患泄痢,遇涼以來,稍稍復發,入京翌日,當曉大泄,仍以登溷無算,日夜不止,今至四五日,少無所減,殆不能晷刻對坐,若此不已,雖欲自力進身,亦無其路。玆敢附陳實狀,冀賜處分焉。答曰,省疏具悉。卿旣上來,徒守節目,羈縻遲徊,非前後待卿之意,故先命行禮,所陳得宜,卿亦欲留待,其令該曹,依節目擧行,卿須便宜調理焉。
○八月二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刑曹判書趙顯命,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周慶、金德履、柳聖瑞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朝來日氣頗涼,聖體若何?上曰,眩氣少愈後一樣矣。興慶曰,眩氣往來候,比前何如?上曰,比數日前似愈,然大抵氣弱所致也。何可責效於六君子數貼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宮氣候,何如?上曰,連爲好過。興慶曰,嬪宮症候,聞醫女言,則寢睡不穩云,未審近來,何如?上曰,嬪宮入診罷後,豐原君入侍之意,使注書出外,分付,可也。興慶曰,令醫官入診聖候,何如?上曰,唯。聖徵入診,退伏曰,左三部脈度,雖均,而乍似無力,右三部脈體,有活動之氣,六君子湯,乃是當劑也。除乾葛依前加入,連爲進御,爲宜矣。應三曰,左三部調均如前,右三部冠脈帶活,六君子湯加人蔘五分劑進,爲宜矣。上曰,補中益氣湯不緊乎?應三曰,十月間補中湯當進,而卽今則太早矣。周慶曰,脈候調均,無不足之慮,然六君子湯,乃調理之劑也。連進十餘貼,似好矣。德履曰,脈候雖調均,而右乍帶滑,痰盛故然也。六君子湯,非數貼責效之藥也,連爲進御,似宜矣。聖瑞曰,卽今左右脈候齊均,然六君子湯,健脾治痰之劑也,加進五貼,爲宜矣。聖懲曰,六君子湯,雖進數十貼,難責顯效,補中益氣湯,雖非累貼,若加半夏之屬,則似有速驗矣。上曰,六君子湯,今姑停止,補中益氣湯,依前加入,五貼劑進,可也。{{*|出榻敎}}上曰,人皆病蘇於秋風,而予則春夏之間,氣常平順,秋涼以後,則不如春夏,其故何也?聖懲曰,氣常不足故,如是也。興慶曰,泄候當暑每發,今夏則,何如?上曰,近來則無暑病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自幼小食,近來則元無點心之事,食量漸似減縮矣。興慶曰,賢嬪宮症候,何如?上曰,今方入診矣。入診罷歸後,可以聞知,而昨今頭疼諸症,似愈矣。興慶曰,水剌厭進之症,何如?上曰,雖或略進,而只是依憑而已。上曰,輔養官,待其齊會,同時引見之意,頃者已諭於李眞望疏批矣。興慶曰,鄭齊斗,聞有上來之意,李縡,亦豈不上來乎?然猶未可知矣。上曰,此異於職事,豈不上來乎?興慶曰,影幀模寫吉時,午時則不好,故以未時爲定,而能事不須促迫,使之緩緩模寫,致其精力,爲宜矣。上曰,行酌獻禮後,予則入於小次,任渠模寫,而綃本,以礬水施泡耶?興慶曰,然矣。上曰,戊辰年綃本,曾用二本矣。今亦以大綃二本用之,而油紙本,則用於臨模之時,可也。興慶曰,綃本,只用一本,而無預差,則有非愼重之道矣。上曰,二本中,當擇定,而同參之人,亦擇定,可也。興慶曰,取才後當爲擇定,而尹德熙,當爲同參矣。上曰,尹德熙、趙榮祏,皆可爲同參矣。興慶曰,曾前監造官,毋論參上參下,以善畫人差下,而頃日會同之坐,已以前奉事金鎭東啓下矣。今若以趙榮祏差下,則金鎭東,亦爲仍置,而趙榮祏,則使之兼監造官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影幀移奉後,百官陪祭行禮時,殿庭似狹矣,二品以下,立於建禮門外行禮,可也。興慶曰,二品以上,入內庭,三品以下,立外庭,與西班,一體爲之,似無妨矣。上曰,臨時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勳臣模像,亦至三日。況影幀之至重至大,自致遲久矣。上曰,設彩之法,自然遲久矣。興慶曰,此如製述之士,聚精會神然後,方能盡其才矣。上曰,戊辰年,畢模亦至數十日矣。興慶曰,面部模寫,尤難矣。上曰,簇子褙貼之後,若不善爲撑張,則必有襞積之慮耳。上曰,承旨不可不備員,都承旨已遞,政官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可也。{{*|出榻敎}}上曰,趙明翼之事,過矣。日昨講筵,諸臣亦有所達,而其人,豈若是甚耶?徐命珩之擧措怪異矣。興慶曰,命珩,常時不爲刻論,而與明翼,素是親舊之間,且於四五日前,亦相過從云矣。至於風聲霜雪之句,未免吹覓耳。一筆句斷,無復餘地,無已太甚乎?上曰,常時氣趣,亦非相殊之間乎?興慶曰,然矣。上曰,尤可怪也。命珩之爲人,元非刻薄底人,向者以李思順有所疏請,人以爲非,而此亦出於愛惜人之心也。謂之疎闊,則可以非刻薄底人也。予以爲此事,亦近疎闊矣。必是過信人言,而爲此擧也。至於吮癰之目,用之何狀人耶?亦似不耐氣矣。洪尙賓曰,臣與趙明翼,一院周旋已多年矣。臺疏以心事斥論,不亦過乎?上曰,至於慾之一字,撑腸拄腹等語,自古罕有如此論人者矣。其霜雪之句,亦是尋常之語,豈有他意哉?風聲在木末者,似是風不鳴條之意,而以此歸之於諂諛之科,以霜雪堆之句,歸之於干進之目,論人之何若是甚耶?至若求官於三堂上開政之日,則明翼,豈爲是哉?近來廉隅太勝,雖蔭官,必不爲此耳。趙明翼,旣善文學,而經學之屬,亦不生疎耶?興慶曰,明翼,爲生員壯元,以文詞見稱,而又熟經學矣。上曰,予不但以徐命珩爲非也。近來秉公心而爲國事者,則人多嫉之。往者三字敎,皆不覺得,而明翼能覺得,其不覺者,皆嫉其覺得。命珩亦稔聞其不覺者之言,而爲此擧也。申昉爲吏參時,曾亦被駁於沈命說。如此之習,誠甚可悶。興慶曰,再昨吏判入侍時,有都政催促之敎,而申昉方病重有死生之慮,連呈辭疏,見阻喉院。如此之人,宜卽許遞矣。上曰,實病如此,則不必待其呈辭。申昉姑許遞,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榻敎}}上曰,政院,蓋其懲創於宋眞明,而不捧申昉之呈辭矣。宋眞明,則其時行公,亦是也,其後呈辭,亦是也。前後處義,皆有所據,故使之一伸廉隅耳。興慶曰,來月,則必有行公之吏郞,都政雖不催促,而自可設行矣。上曰,此有不然者。自今催促然後,來月始可設行矣。卽今吏郞,乃是前日行公者耶?興慶曰,李周鎭,曾已爲吏郞矣。上曰,翰林之事,甚可怪也。閔亨洙,則行公爲宜,而李宗白,亦待閔亨洙行公後,欲出耶?興慶曰,閔亨洙則自謂惶蹙不敢出當,而李宗白則非爲待亨洙也。以曾前薦事,有所引嫌,而同事人李周鎭,曾已出當薦事矣。尙賓曰,李宗白,旣已出肅矣。上曰,閔亨洙之不出,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申宅夏之撕捱,亦過矣。卽今玉堂在職者,只有申宅夏乎?尙賓曰,然矣。上曰,卽今撕捱者申宅夏、沈星鎭,而尹敬龍亦甚無義矣。申宅夏、沈星鎭,則其人指名之後,何可一向撕捱乎?以此言之,則吳瑗,亦可以行公乎?上命洪尙賓,書李眞望、李縡疏批。上曰,俄見輔養廳批答,則答以安寧,似是司謁泛應之言也。興慶曰,似然矣。上曰,卽今輔養官,可謂竗選。興慶曰,盡一代之望耳。上傳于洪尙賓曰,瀛館之不備,未有甚於近日,今日之紀綱,因儒臣而掃盡矣。權爀所斥之人,其名旣登,則其他館錄之人,今皆無故,尙今撕捱,其何義意?申宅夏,以補外纔還,不顧分義,鎭日違牌,已涉寒心,而旣聞其將無人之敎,尤敢若是耶?厭避經幄,徒傷事體之類,外試之外,無他可用。頃聞御史所達北評事金漢喆,親病受由上京云。此時北關慰鎭,其可少緩?申宅夏,北評事除授,其卽辭朝,金漢喆遞付京職。上曰,會寧府使禹夏亨,鍾城府使李普昱,明日內辭朝之意,分付,可也。{{*|出榻敎}}上曰,前會寧府使柳萬增,曾於戊申年見之,則近來武弁,皆有文官貌樣,而萬增,獨有武弁氣習矣。興慶曰,朝水剌,尙未進御,日已晏矣。臣等少退以待水剌進御後,與豐原君,同會閤外,更爲入侍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諸臣遂少退。未時,諸臣與豐原君趙顯命,同爲入侍。興慶曰,豐原,自嬪宮,與諸醫診察而來,使之詳達諸症,何如?上曰,進來詳達,可也。顯命進伏曰,今日入診,則神色,比前似愈,自進藥之後,頭疼諸症,亦似減歇。小臣問曰,此藥乃蔘劑也。其利害可以易驗,此藥進服後,有差愈之漸乎?答曰,前日虛乏之氣,似愈,寒熱之氣,則雖不快減,而自進藥之後,亦似少愈,水剌厭進,則一樣爲敎矣。小臣又問曰,腹部堅高之處,何如?答曰,有異平常時腹部,自今日又有腹鳴之聲,爲敎矣。小臣累次强請,令醫女從衣裏按察,則姑無成形之事,而大抵堅高云矣。上曰,頭疼比昨,何如?顯命曰,乍歇乍苦矣。興慶曰,令首醫二人,各陳所見,何如?聖徵曰,今聞豐原君親傳之語,頭疼雖未快減,然諸症之可悶者皆減,且自進藥之後,虛乏之症差愈云,此藥進服五貼,而諸症之向減如是,則蓋不無補益之道矣。上曰,腹部則自數年前,已有堅凝之物耳。應三曰,數年前腹部左邊,已有形顯之物,此實積聚之漸也。聖徵所達加味蘇萸散,雖欲調治脾胃不足之症,而腹部滯氣已多年矣。舍此症候,而泛然用藥不可矣。聖徵曰,臣之淺見,則用藥非難,執症爲難。卽今症候,本來七情受傷,而非自初作塊矣。他症,若無可悶者,則宜以積聚治之,而旣是脾肺經受傷之致,則宜治其本矣。應三曰,若論病源,則雖謂之七情受傷,可也,而卽今最急之症,非腹部而何?治病比如治賊,賊雖在遠,可以先治其在近之賊。醫書所謂急則治表,誠是也。興慶曰,令他醫更陳,何如?上曰,兩首醫所見,如是各異,用藥之道,誠難矣。周慶曰,病有本末,治有先後。卽今症候,大勢似減,而水剌厭進之症,終不快愈,此則脾胃受傷之致也。水剌厭進之症,若至向差,則些少諸症,自至差減。比如君子多,則小人不敢售也。臣意則加味補中湯,最宜於卽今症候矣。德履曰,七情受傷,蓋其心火所祟,而脾胃旣多受傷,則不可專用剋火之劑,而可以責效於補中之劑矣。臣意亦以爲加味補中湯,爲好矣。聖瑞曰,病症雖多,而主之則一症,故必先主症而後,可以議藥。心經受傷,則客火必勝,此皆胃弱之致也。脾胃者,一心之太極,臣意則加味歸脾湯,似好矣。上曰,諸醫所見如是,豐原之意,何如?顯命曰,小臣則專昧藥理,何以知其是非耶?上曰,前用之藥,方有效驗,捨而不用,可惜耳。顯命曰,今二十日,小臣入來藥房,則蘇萸散改易之論始發,而頻數變易,是豈用藥之善規哉?上顧謂興慶曰,卿在藥院,見之矣。此藥二者,何擇焉?興慶曰,加味蘇萸散,恒用之藥也。凡藥無害,則便是有效,而此藥不可謂無效,臣意則加味蘇萸散,似好矣。上曰,蘇萸散亦宜於滯症耶?應三曰,聖徵之言,專以血爲主,而小臣則以爲七情雖或受傷,而氣血無不足之事矣。腹部滯症,亦非血塊,而專是胃傷所祟也。上曰,蘇萸散補中湯材料,入何物乎?藥方文,持來,可也。聖徵從袖中奉進,上親覽曰,見醫書,則寧有不效之藥哉?當初則湯劑,絶不近口,而恒言以爲,予豈服藥求生之人哉?卽今則已服十餘貼湯劑,而今又使之診察,此誠曾所不意也。顯命曰,嬪宮以爲,身病,不欲使人知之,而今不得自由,故强自服藥,而診察爲敎矣。上曰,因積聚而氣弱耶?因氣弱而積聚耶?問于醫官,可也。聖徵曰,脾胃有所夾,而爲積聚爲寒熱矣。上曰,腹部滯氣,因胃弱而然矣。雖欲用藥,不善飮食,而病能向差乎?厭進之症,則予知其心,而每謂强食,則滯氣有加云,無奈何矣。諸醫所見,以滯爲主,則蘇萸散加用似好,而峻劑則迂闊矣。諸醫所見各異,不得不從衆用之耳。加減補中益氣湯五貼,劑入,可也。{{*|出榻敎}}上曰,西關之事,可悶耳。尹淳有上來之意耶?興慶曰,卽今平安監營,異於遞罷之代,而新監司尹淳,尙不上來,當各別催促矣。上曰,其辭疏之語,亦有過者矣。向者金取魯以正二品爲之,而尹淳則以一品爲之,一品外藩,便是外遷,何可辭也?從重推考,不數日內,使之催促辭朝,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以田政事,有所仰達。年分事目,例以就議廟堂爲事,而臣之意見與戶判有不同者。蓋初不落種,毋論豐凶,自是應給之災,而戶判以爲,此乃爲懲懶農,自前豐歲,則無給災之規,終始固執,而揆以事理,終有所不然者。農民雖懶甚,必不故陳其田畓,誠有不得已者存焉,爲民父母,目見其種不入土,而鞭撻徵稅,寧有是哉?此非王者之政也。且若有他災名,則守令,例多推移給災,俾無白地徵稅之弊,而今年則川反、浦落、覆沙外,無他災名,守令之恤民者,亦或以陳畓,移錄於川、浦、沙,而上司必皆點退,將未免冤徵於窮民。臣意則唯當許給其災名,而戶曹另加申飭,令道臣嚴束州縣,使不得濫報虛災,以致實結之多縮,而守令如或有以實爲災者,則嚴加懲勵,爲宜矣。上曰,重臣之意,何如?趙顯命曰,臣亦在外,聞大臣之言矣。雖大豐年,川、浦外,無給災之事,此甚沓沓事也。初不付種者,給災,而守令,雖因是濫雜,不過今年所失而已。若不給初不付種之災,則小小雜頉,勢必盡入於川、浦、落,而川、浦、落則數十年不爲開墾,言其得失,則今年不給之失,尤多矣。臣意亦與大臣同,而旣有主者存焉,使戶判更爲商確,似宜矣。興慶曰,刑判所達,誠切至之論,而猶是利害之言耳。臣之所陳,卽事理之當然者。初不落種之不爲給災,終非正當底道矣。上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如或雨順風調,則川、浦、沙災,猶可無之,而初不落種,毋論豐凶,此是必有之災也。更與戶判詳議,添入事目,可也。{{*|出擧條}}洪尙賓曰,會寧府使禹夏亨,時在平壤地,明川府使柳徽之,與新監司,有相避之事,鍾城府使李普昱,累日催促,尙不辭朝,何以爲之?上曰,會寧府使禹夏亨,明川府使柳徽之,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使之不多日內,辭朝,可也。{{*|出榻敎}}上曰,鍾城,每以年老之人差除,可悶矣。李普昱,似以廉隅,尙不辭朝,而守令堂上,元無撕捱之端,使之催促,不多日內辭朝,可也。興慶曰,會寧府使禹夏亨,方在平壤,明川府使柳徽之,方在慶州矣。伊日差出時,旣有數日內給馬下送之敎,則吏曹宜以在京無故人擬差,使之卽爲下去,而皆以在外之人備擬,未免有不察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咸鏡監司宋成明疏批下後,催促上來事,分付,可也。{{*|出榻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4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未肅拜}}。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病}}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未時,日暈。
○景宗大王忌辰齋戒。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呈辭,執義趙漢緯,持平李性孝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七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同副承旨李潝,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七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金浩,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多有商議之事,而進參堂上,只是二員。除公故、實病、應頉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漢城府判尹宋寅明,吏曹判書尹游,兵曹判書趙尙絅,議政府右參贊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遠命,漢城府右尹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影幀移奉光明殿後,酌獻禮祭文,大提學當爲製進,而大提學時未差出,藝文提學宋寅明,卽爲牌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藝文提學宋寅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祭祭文,不可不趁卽製進,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洪尙賓曰,祝文已爲啓下,而取才日,都監堂上入侍時,當爲下敎,祝文正書,待下敎爲之。
○以戶曹年分啓目,傳于洪景輔曰,旣已下敎于大臣,更爲修正以入事,分付戶曹。
○金浩,以御營bb廳b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各陵內,近來惡虎縱橫,數日前崇陵蓮池邊,山獐噉食,而昨日夜徽陵守護軍家牛隻,噉食於健元陵、徽陵火巢內,六陵近處,村狗噉食,殆無虛日,故巡山守直,亦難放心爲之,事極驚慮,卽送砲手,以爲驅除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之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四十名,定將校率領,今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8月25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未肅拜}}。左承旨李匡輔{{*|病}}。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柳萬重{{*|未肅拜}}。同副承旨洪景輔{{*|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景宗大王忌辰。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八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呈辭,執義趙漢緯,持平李性孝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八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藝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酌獻禮日字已迫,祭文,不可不及時製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取稟。傳曰,動駕在邇,當日開政。
○傳曰,今日政,只出承旨。
○洪景輔啓曰,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病,參判宋眞明未肅拜,參議曺命敎進,左副承旨金浩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吳命瑞病,左副承旨金浩進。
○吏批啓曰,判書尹游病不來,參判宋眞明未肅拜,小臣獨政未安,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柳萬重爲承旨,金錫一爲兵曹正郞。右副承旨柳萬重,同副承旨洪景輔。
○兵批,無政事。
○兵批承旨啓曰,判書不參政,旣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以獻官,方在陵所,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兩勳臣畫像模本入來時,都監堂上,竝率方外畫師,入侍。
○洪尙賓啓曰,兩勳臣畫像,摸本入之,而都監都提調以下,竝率方外畫師,依下敎來待矣。傳曰,來待于宣政殿閤外,待下敎入之。
○又啓曰,今此影幀移奉擧動時,史官二員隨駕,二員守宮,一員當陪從於神輦,而史官不備,無推移之員,兼春秋宗簿正朴㻐,方差武二所試官,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口傳政事,北評事申宅夏。
○洪尙賓,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永禧殿第二室影幀,移奉于光明殿敎是時,出納大祝,前應敎韓顯謩啓下矣。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韓顯謩。
○傳于洪景輔曰,撰進祭文二張,有下敎之事,撰進提學,待開門牌招。
○李匡輔,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九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左議政徐命均家,請受祿牌,則以爲方在呈告中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八月二十五日未時,上御宣政殿,影幀模寫都監都提調以下引見。都提調金興慶,提調金取魯、李廷濟、趙正萬,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畫師李{{!|𤦮|⿰王治}}、梁希孟、金翊胄、申瑩、梁箕星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近日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眩氣往來之候,何如?上曰,少愈後一樣矣。興慶曰,湯劑連進,而丸劑亦兼進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元子宮氣候,何如?上曰,連爲好過矣。興慶曰,聞醫女所傳,則賢嬪宮症候,漸漸向差云,誠幸誠幸。上曰,比數日前,似加愈矣。上顧謂取魯曰,有緊急之事,禮判進來。取魯進伏。上曰,告動駕祭,則當行於明日,而告由祭當行於今夜矣。予雖未詳下敎,而政院亦不稟達,何也?日已晩矣。更卽分付,可也。尙賓曰,獻官及諸執事,方在外待令矣。上曰,注書出去,姑徐告動駕祭,先行告事由祭,而今日受香,卽送擧行事,分付,可也。㝡彦出外分付,更爲入侍。上曰,告事由祭,今夜當設行,而尙不傳香云。此雖由於傳敎未能詳傳之致,而至日晩,不爲稟達,極涉糢糊。當該承旨,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三室同奉一殿,而今此告由祭,獨行於第二室,事體未安矣。至於太廟修理,則雖在一室修理之時,例於各室,俱行告由祭,今亦依此例爲之,而第二室,則酌獻禮,兼行告動駕祭,似好矣。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獨行告由祭於第二室,事體有所未安,上敎儘好矣。取魯曰,永禧殿酌獻禮,前期一日,動駕乎?上曰,大祭則前期一日動駕齋宿,而陵幸祭則其日動駕行禮矣。明日午後動駕,因齋宿行禮可乎?其日曉頭,自此動駕行禮,可乎?於斯二者,何以爲定?興慶曰,此與大祭有異,不必齋宿矣。上曰,十七日出宮,卯時似晩矣。取魯曰,寅時不好,故以卯時爲定耳。上曰,丑寅間艮時,何如?取魯曰,亦不吉耳。上曰,告由祭,今始受香,而祭需無窘速之患耶?取魯曰,受香差晩,雖甚未安,而抑何有未備之慮耶?上曰,卯初爲何時耶?尙賓曰,天猶未明矣。取魯曰,卽今日出爲卯,而初與正,亦有間矣。其日但行酌獻禮,午前必早發,而可及於未時矣。上曰,弘文提學,何故不出耶?有何撕捱之端乎?取魯曰,以徐命珩之疏,有可嫌之端云矣。尙賓曰,聞明間當出云矣。上曰,承旨所達,非矣。親祭祭文,何等重大,而不卽製進,事體未安。承宣,以明朝承牌之意,仰達,何可較其日字而製進乎?承旨推考,藝文提學宋寅明,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告由祭祝文,有些未瑩者矣。語意有若經久,故新模者然,若如此文,則久必輒新乎?句少,故似然耳。取魯曰,只是二句,故然矣。上曰,注書出去,提學卽令牌招事,分付,可也。㝡彦出外分付,更爲入侍。上曰,李{{!|𤦮|⿰王治}}、金翊胄,年各幾何?{{!|𤦮|⿰王治}}曰,臣年五十九。翊胄曰,臣年五十二矣。興慶曰,翊胄不用眼鏡矣。上曰,着眼鏡,則能詳明乎?興慶曰,然矣。上曰,龍衮赤衿,在外之人,必不能詳觀矣。能知其設采之法乎?取魯曰,金翊胄、梁希孟,必能知之矣。上曰,問之,可也。翊胄曰,臣嘗略知之矣。上曰,畫師先退,可也。諸畫師遂退出。上曰,今日來者,皆一代之善畫也,必不生疎於設采之法矣。取魯曰,聞李瑜之言,則翊胄爲人,似是疎闊,而今見其人,有異所聞矣。上曰,李{{!|𤦮|⿰王治}}、金翊胄,必是將來得名之畫,而取其卽今精熟者,則無如李{{!|𤦮|⿰王治}},取其將來名盛者,則無如金翊胄矣。廷濟曰,李{{!|𤦮|⿰王治}}畫法,誠亦鮮儔,而金翊胄,則超人一級地矣。上曰,夙宵所憂者,唯恐無畫師,而彼二人者在,可謂應時矣。於斯二者,孰取乎?取萬全之道,則李{{!|𤦮|⿰王治}}爲勝,取設采之法,則翊胄爲勝矣。上曰,取其生氣,則可用翊胄,取其萬全,則可用李{{!|𤦮|⿰王治}},而先令渠輩退出者,意有在焉。不欲判斷於渠輩在時耳。興慶曰,尹德熙畫法,聞甚生疎矣。上曰,大臣之意,則李{{!|𤦮|⿰王治}}、金翊胄二者,何擇焉?興慶曰,取活動之法,則無如翊胄,而萬全無疑,則莫如李{{!|𤦮|⿰王治}}矣。上曰,以今取才觀之,則李{{!|𤦮|⿰王治}}爲勝,而金翊胄活動之畫,捨而不用,豈不可惜?取魯曰,模寫之期,猶有二日,更爲審思取定,無妨矣。上曰,詳審爲之,可也。取魯曰,正本模寫之日,當定執筆、同參,而權着紗帽,使之入侍,有欠激勵之矣。李{{!|𤦮|⿰王治}}、金翊胄,令該曹爲先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上曰,卿等更思之,觀今取才,李{{!|𤦮|⿰王治}}勝矣。待光明殿正本模寫時,當定執筆及同參,而梁箕星、張得萬、梁希孟三人,定以隨從,可也。{{*|出榻敎}}興慶曰,李{{!|𤦮|⿰王治}}、金翊胄二者,若難取舍,則依尹商翊例爲之,何如?上曰,此則重大矣。李{{!|𤦮|⿰王治}}、金翊胄二人,則自今日使之齋宿都監,可也。取魯曰,翊胄新自遠途,撼頓而來,姑使之任自出入,似好矣。上曰,然則雖不爲齋宿於都監,而使不得往來於不潔之處,可也。上顧謂廷濟曰,戶曹,方製新衣以給耶?廷濟曰,然矣。上曰,兩勳臣畫像,皆卽還去本家耶?取魯曰,旣有下敎,故本家子孫,皆持去矣。廷濟曰,年分事目,早爲成出然後,方有擧行之事,故纔已書入,而聞大臣以爲,初不付種者,當爲給災云。臣亦豈無恤民之心,而蓋初不付種,自前元無無故給災之規,爲懲懶農之故也。臣嘗考之前例,則十年之內,唯癸丑年給災者,蓋緣辛壬大殺之年,民多流亡故也。其前則唯丁酉、戊戌兩年給災,而蓋以饑饉癘疫之孔慘故也。今年則前年旣稍豐,可無種糧乏絶之患,且四月雖少旱,其後雨水適中,豈有初不付種者哉?朝家及大臣之意,必欲給災,則臣豈不奉承,而第無名之災,何可給之乎?興慶曰,戶判無名之語,誠不可曉矣。旱田,則一年再耕之地,故不爲給災,而今年一耕之地,固當給災耳。上曰,重臣之意,何如?取魯曰,初不付種,以外面論之,則固是應給之災,而自古不爲擧論者,蓋慮懶農之弊也。此則戶判之言,誠是矣。上曰,戶判之意,蓋非爲取斂也。其無名之語,特慮其常多懶農之患耳。依初定事目爲之,可也。取魯曰,頃有神輦侍衛備定之敎,故臣取考宗廟移奉例,今以各殿別監,已定二十名矣。上曰,神輦擔舁軍,神門內則使別監爲之,殿庭月臺則使忠贊衛爲之,似好矣。上曰,本殿紅索不足,第二室移奉時所用紅索,仍置光明殿,而還安時,又用,似好矣。取魯曰,以此曾已分付矣。其日臨模時,則當以翼善冠、衮龍袍,奉審,而望殿禮時,則以冕服爲之,似宜矣。上曰,前例有是否?取魯曰,有之。望殿禮,則以冕服爲之矣。上曰,似以冕服爲之矣。廷濟曰,都監假水工,例以各司奴婢定送矣。今則自刑曹草記,以戶曹役人分定,而本曹役人,實無暇隙,且非應行之事,依前例以各司奴婢定送之意,敢達。上曰,秋曹草記,旣涉煩碎,草記則勿施,秋曹當該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再明日,永禧殿告動駕祭,當以酌獻禮親行矣。第二室祝文,令提學別爲撰進,可也。{{*|出榻敎}}。上曰,都監堂上,似多有擧行之事,先爲退出,可也。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6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坐直}}。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洪景輔{{*|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直}}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莊烈王后忌辰。
○洪尙賓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九度呈辭到院,而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金浩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呈辭,執義趙漢緯,持平李性孝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來言,二嚴結陣仍爲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始炯啓曰,影幀移奉時,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當以神輦侍衛進去,大駕詣永禧殿,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副承旨進去。
○洪尙賓啓曰,明日永禧殿擧動時,兩司當以侍臣進參,而憲府,他無推移之員,諫院,則只有獻納李道謙,正言任{{!|𪼛|⿰王集}},而時未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李道謙,正言任{{!|𪼛|⿰王集}}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左議政徐命均,四十九度呈辭,傳于金始炯曰,安心調理。
○洪尙賓啓曰,藝文提學宋寅明,承牌入來矣。傳曰,引見。
○傳于洪尙賓曰,兵曹判書都監堂上一員,藝文提學入侍時,同爲入侍。
○金始炯啓曰,今日諸承旨當爲齋宿,而右副承旨柳萬重,自陵所入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柳萬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始炯曰,只推,更爲牌招。
○金浩啓曰,明日擧動時,侍衛別班列,永禧殿大門內外庭,極其狹窄,勢難容接,侍衛中不緊人員,依例落後於作門外事,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獻納李道謙,正言任{{!|𪼛|⿰王集}},旣有只推之命,明日待開門,竝卽牌招,以爲侍臣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方外畫師李{{!|𤦮|⿰王治}}、金翊胄,竝付軍職事,下敎矣。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卽爲口傳付軍職事,分付。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勇李{{!|𤦮|⿰王治}}、金翊胄。
○以金{{!|𪷦|⿰氵運}}爲守宮假注書。
○金浩,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內乘金浚,今二十三日政,移拜會寧府使,明日永禧殿擧動時,輦差備,不可不備員,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兼內乘閔思淵。
○金始炯,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永禧殿親臨酌獻禮時,諸執事當以侍從塡差,而除公故外,實無推移之路。曾經侍從無職名人,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以爲塡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任珽、李顯望、南泰良、尹得徵、宋敎明、李碩臣、李命坤、朴弼均。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影幀移奉擧動時,大駕各差備都事九員,影幀神輦導駕左右考喧,本府入直一員,武科庭試初試一二所禁亂官各一員,當以十六員分差,而以都事十員,勢難推移備數,都事六員,依例令該曹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四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九月初九日,與東營入直十三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九月十月兩朔,應立左部中司屬全光左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九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四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逢點整齊,來九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浩曰,建禮門內則左右已設布城,而門外則不設矣。自興明門,至建禮門外,一體設布城事,分付。
○八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藝文提學宋寅明引見。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同爲入侍。寅明進伏曰,日氣頗涼,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眩氣往來之候,何如?上曰,少愈後,連爲一樣矣。寅明曰,賢嬪宮症候諸節,差減云乎?上曰,頭疼少愈耳。昨日,以告動駕祭兼行酌獻禮祝文,別爲撰進之意下敎,而觀此祝文,則只是第一室第三室祝文矣。第二室祝文,亦別爲撰進,添入告動駕之意,可也,而光明殿祝文,有些朦朧者矣。寅明曰,昨在玉堂,忙急製進,未及更承下敎矣。今此各室祝文,各爲製進乎?上曰,第一室第三室祝文,昨已撰進,不必更製,第二室祝文,當別爲撰進,而告動駕兼行酌獻禮之意,添入,可也。寅明曰,只於永禧殿祝文,當入告動駕之意矣。上曰,旣於永禧殿祝文,有告事由之意,則何必架疊於光明殿祝文乎?此則闕之,可也。句語中亟謀改模,改以敬將改模,移奉西闕,改以今奉西闕,似好矣。至若毛髮或爽,是用爲懼等語,何如耶?寅明曰,此乃先儒程子之語,故用之,而蓋下語甚難矣。上曰,漫漶之語,或不無未安者耶?寅明曰,漫漶二字,屬之綃本,則猶勝,而欲言其改模之由,故下語大抵甚難矣。上曰,夙夜祗懼之意,則當入,而毛髮或爽之語,似涉太露,闕之,可也。寅明曰,祝文製進,方已時急矣。臣請退出。上曰,唯。尙賓曰,都監堂上,今將入侍,臣亦退,同爲入侍,何如?上曰,都監堂上一員,及兵曹判書同爲入侍事,分付,可也。{{*|出榻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八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都監堂上金取魯,兵曹判書趙尙絅引見。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同爲入侍。上曰,永禧殿及光明殿排設,使誰爲之?取魯曰,永禧殿則與中使及陪祭臣爲之,而光明殿則今以擧動節目照管之故,姑未及進去矣。上曰,明日模寫時,予當奉審,而西邊溫突,不瑕狹窄耶?取魯曰,小臣以看審功臣畫像模寫之故,未及照察矣。上曰,東邊溫突,似不狹窄,而明日臨模,再明始可上綃矣。取魯曰,此與功臣畫像模寫,節次有異。功臣畫像,以油紙模寫,而此則以竹淸紙模寫矣。上曰,竹淸紙長廣,似不及於油紙矣。取魯曰,連幅用之,則似好耳。上曰,模寫則不難,而設采必難,自可遲延累日矣。取魯曰,雖遲,不過三日矣。上曰,設采後,予當奉審,而似過三日耳。取魯曰,粧幀所入采段,雖以紋段用之,而物象紋,則似不可用矣。上曰,取二件,看品定之,可也。後禙當以熟綃爲之,而匠人,擇定何如人耶?取魯曰,以老匠,擇定三人矣。上曰,中原褙貼,則用以爛糊。今亦用爛糊耶?取魯曰,所用之糊,已令取爛矣。上曰,若用糊硬之氣,則不可用之,各別申飭,可也。取魯曰,曾已申飭,而渠輩亦以爲無此慮耳。上曰,百官陪祭時,內庭,不爲狹窄耶?取魯曰,只令二品以上,立於內庭,則似不狹矣。上曰,黑長櫃,以何木造成耶?取魯曰,以柏木或松板爲之,而自設都監之前,已爲申飭矣。上曰,國家之事,雖有申飭,多不如閭閻間事矣。取魯曰,前後聖敎,以至重至大之事,或慮有未盡者,故臣亦各別申飭,而近來都監漸不如古矣。上曰,影幀,還安于永禧殿時,各室,當行酌獻禮,而光明殿,旣當有告由祭,則本殿各室,亦以還安之意,當行告由祭矣,以此擧行,可也。{{*|出擧條}}取魯曰,日昨入侍時,畫師,使不得往來於不潔之處,旣承下敎,故各別申飭,則李{{!|𤦮|⿰王治}}、金翊胄,食後輒皆來會都監,而聞李{{!|𤦮|⿰王治}},在家齋沐,翊胄則食前或出他云矣。上曰,此亦渠疎狂本態耶?取魯曰,以謹愼之道言之,則李{{!|𤦮|⿰王治}}爲勝矣。上曰,取其名,則翊胄爲第一矣。取魯曰,再次奉審,自至日晩,明日當趁早動駕,而其日擧行等事,各別申飭,俾無稽緩之患然後,可以及時矣。上曰,然矣。自此詣永禧殿時,則當速進而奉神輦,詣光明殿時,則不可疾行矣。取魯曰,必當如是,故有餘時然後,方可周旋矣。上曰,兵判進來。尙絅進伏。上曰,慶德宮巡邏,雖在常時,當爲申飭,而影幀奉安之後,則尤爲自別,分付各軍門及左右捕廳,使之各別申飭,而亦爲時時別巡,可也。{{*|出擧條}}上曰,扈衛之事,則或似無之耶?取魯曰,軍兵扈衛之事,似當無之,而若一夜經宿,則自軍門,有扈衛之事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7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坐直}}。左承旨李匡輔{{*|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直}}。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洪景輔{{*|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直}}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直}}。
○上在慶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駕詣永禧殿,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酌獻禮罷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影幀移奉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酌獻禮罷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浩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柳萬重啓曰,小臣,以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右承旨洪尙賓曰,模寫後,親爲入侍奉安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旣已奉安之後,則奉安祭,豈可少緩?然矣gg然而g,予則因服衮冕,權次殿庭少次,而gg則g諸承旨宜待帳外,侍衛宜立建禮門外,祭畢後退去而,徑先退去,只稟不緊之達,極涉稽緩,諸承旨竝推考。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廷濟爲尙衣提調。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興化門正門,及左右夾門,依例令守宮內官,及衛將,次知開閉事,節目啓下矣。今則大駕留宿,依時御所例,令政院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高峯斥候通路伏兵,令該營定送,晝則擧旗,夜則擧火,爲准矣。今亦依此例,令御營廳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賀李光佐,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聯名箚曰,伏以我殿下,今日親奉聖祖影幀,移安于法宮,臣等俱以病餘,作力蹶起,相率瞻望於道周,以少抒犬馬之忱誠,今方會坐於道傍閭巷,以待回鑾矣,卽者伏聞因模寫稍遲,有留宿慶德宮之命。此出於聖上祗敬嚴。{{*|以下缺}}
○八月二十七日卯時,永禧殿影幀移安擧動時,都承旨金始炯,左承旨李匡輔,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浩,右副承旨柳萬重,同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兪彦國、黃㝡彦,事變假注書李昌誼,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入侍。上具遠遊冠、絳紗袍,出自仁政門,率百官祗詣永禧殿,具冕服行坐殿禮訖,入幄次。少頃,奏正時已及,上出幄次。承旨金浩曰,內庭排設及班行未及整齊,而徑先奏時矣。上曰,正時已及,而內政排設稽緩,是可寒心。奏時者何咎乎?少頃,告排設及班行已爲整齊,上遂入內庭,立版位。上四拜訖,由阼階入第一室尊所。洪景輔奉爵,將酌酒,上曰,盃中有瑕,似是燭淚耶?景輔以巾洗之曰,非燭淚矣。上曰,銀色有瑕矣。上遂入殿內,行酌獻禮。大祝,卽兪健基也。禮訖,又詣第二室尊所,行酌獻禮如初,大祝,卽韓億增也。禮訖,又詣第三室尊所,行酌獻禮如初,大祝,卽李碩臣也。讀祝至淸酌庶羞,式陳明薦之句,式陳二字,誤以祗薦讀之,卽改讀。禮訖,上出殿庭,循階上,步至後殿看審後,出左狹門,將入幄次,下敎曰,第三室大祝李碩臣,讀祝時,多有錯讀處,事極駭然。令金吾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親祭大祝,以曾經玉堂之人差出事,曾已申飭,而今此酌獻禮大祝,兪健基一人外,韓億增、李碩臣,苟然差定,事體未安,吏曹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入幄次,少頃,將詣殿內奉審,下敎曰,今日擧動,實是曠世罕有之盛擧也。君父,陪聖祖影幀,率百官動駕,則爲臣子者,所當駿奔之不暇,而東西班行,甚爲稀疎,不成貌樣。古人云,不可使聞於隣國,而此則不可使觀於都下也。文臣之不參人員,受由未滿限者外,毋論實職、軍銜,堂上、堂下,在鄕不來者,則令金吾處之。{{*|後以罷職改付標}}在京不參者,則先罷後拿,竝待還安後照律,而其中七十以上老病人員,勿爲擧論,二品以上,則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入殿內,奉審影幀,自第一室至三室訖,令大祝李宗白、韓顯謩,奉撤第二室影幀,祗安于黑長櫃,遂以黑櫃,奉安于神輿。上曰,影幀奉安床褥,以舊件進排,事體未安,都監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神輿自殿內至階上,使忠贊衛奉舁,自階至神門,則使別監奉舁,自神門外,則使護輦隊,奉舁,可也。遂奉神輿出神門外,將改奉於神輦,神輦前面窓檻貼鐵破落。上曰,都監工役,類多如是矣。尙方提調,從重推考,可也。遂奉安影幀于神輦。上曰,神輦,神轝造成時,前後面,俱令開閉事,曾已下敎,而今者,不開後面,影幀奉安之時,致有失儀之擧,事體所在,不可置之,尙方提調,罷職,監造官,令金吾拿處,可也。{{*|出擧條}}金始炯曰,臣見執事記,以李碩臣爲第二室大祝,以韓億增爲第三室大祝,而及其讀祝也,韓億增、李碩臣,易次誤入矣。上曰,易次誤入,殊涉矇然。李碩臣、韓億增,竝令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今番勳臣畫像模寫時,各家子孫,亦皆自鄕來會云,而聖祖御容移奉之時,宗班,多有不參者。此則予當自反處,而不可無警責之道,宗府提調,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遂奉神輦,隨駕而行。上,於路次下敎曰,駕前侍衛連接前進事,纔已申飭,而今見班行間闊,且侍衛馬後傔率,不得多帶之意,曾有分付,而所見,殊甚雜沓,良可駭然。使之只帶一人,餘皆屛去,兵曹當該郞廳,亦有不能檢飭之失,推考,可也。{{*|出擧條}}上至慶德宮,入敦化門,神輦先已遠進。上命注書下敎曰,神輦升降輿時,予欲親自奉審,以此意,言于神輦侍衛,入建禮門後,使之勿爲速進,可也。黃㝡彦,奉敎馳傳。上至建禮門,陪神輦,至光明殿,奉安。上曰,神輦侍衛差備,加有之則好矣。金取魯曰,三人誠甚苟簡矣。金興慶曰,以內寺二人加定爲宜矣。上曰,神輦侍衛雲劍差備,不帶雲劍,而以常時所佩環刀侍衛,此必是兵曹,不爲先稟出給之致,事體極涉未安。兵曹當該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入幄次,少頃,行展謁禮於版位上,又行酌獻禮訖,將入幄次,上曰,影幀奉安後,則事體自別,不宜張傘於殿庭,而陽傘差備,率爾張傘,極爲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未時,上改翼善冠、衮龍袍,御光明殿,都監堂上以下,及近侍諸臣,皆以黑團領入侍。上曰,尹德熙、李{{!|𤦮|⿰王治}}、金翊胄,皆入來,可也。三人,皆進伏。上曰,卽今當以竹淸紙,出草,金翊胄,使之執筆,可也。此是至重至大之事,專委於汝,汝須專心致志,少勿放過。若能盡誠善模,則自有賞典,放心少忽,則亦當有罰,愼之愼之。今日庶幾盡出草本乎?翊胄曰,日已晏矣,恐未及爲之矣。上曰,似然矣。模寫未畢,則今日不得還宮矣。上曰,元本,盡展於床上,然後可以模寫耶?畫師曰,當展盡而模之矣。上入東邊溫突,親審綃本而出。上指影幀衮衣采紋曰,外則藍色,中則草綠,又似雲文,此何故也?李{{!|𤦮|⿰王治}}曰,藍色,卽龍衮之內工,草綠,卽他衣服也。金取魯曰,靴子色,何如是白也?上曰,似是粉紅,色渝而然也。上曰,今乃詳細奉審,則肌色,乃是桃花色也。李{{!|𤦮|⿰王治}}等曰,果然矣。上曰,今日日氣明朗,肌色詳細見得,極可幸也。李{{!|𤦮|⿰王治}}曰,山根之上,微有文矣。上親自奉審曰,善觀矣。其上,果有文,此則似難模寫,竹淸紙,能照澈耶?李{{!|𤦮|⿰王治}}曰,雖不照見,旣已目見,當斟酌爲之矣。翊胄曰,臣則不能詳見,而非照於竹淸紙之文也。尹德熙曰,此乃山根分介之文也。雖未知其才之如何,而李{{!|𤦮|⿰王治}}斟酌之言,極爲非矣。翊胄曰,此何等重大事耶?必詳細見得然後,可以爲之,而此非斟酌之事矣。上指五峯山屛風曰,此何時所畫耶?其峯巒,奇哉奇哉。取魯曰,是誠名畫矣。上遂命撤影幀,奉置牀上,展竹淸紙於影幀上,使翊胄來模山根之文。翊胄進來奉審曰,臣不能見得矣。上曰,翊胄怯矣。古者,東陽尉善書,而不能書國家題主,蓋與此同矣。趙正萬進來奉審曰,以臣老眼,猶能熹微見得矣。取魯曰,老臣之來見,儘可笑也。上曰,其意可貴也。上更令翊胄來審,翊胄曰,小臣則終不能見得矣。翊胄,汗出流面,上曰,此非日熱流汗,乃是怯汗矣。金興慶曰,此誠至重至大之事,而聖上方親臨奉審,天威咫尺之地,亦安能無怯乎?上曰,日已晏矣,今日決難畢模奉審耳。以經宿之意,分付兵曹,可也。李廷濟曰,空闕經宿,有所不可,必欲親自奉審,則亦非委任都監之意也。上曰,幾百年後,有此盛擧耶?親自奉審,情禮固然,而非委任之言,極爲非矣。戶判,儘有固執耳。上更令翊胄,執筆移模,翊胄,遂模出其文。上見其所模曰,大異元本,翊胄,誠有怯矣,使之少退休息,鎭心以來,可也。上見影幀綃上所題書曰,此非寫字官書,而似是御筆矣。金取魯曰,臣亦嘗見御筆,此則似非御筆矣。上令翊胄,更來模之。翊胄曰,豈不如李{{!|𤦮|⿰王治}}、張得萬之眼乎?然而終不能見得,臣何敢爲之乎?上曰,龍鬚則能見得乎?翊胄曰,此則能見得矣。上曰,予當入於小次,汝須可模則模之,如其不能,則初不模之,於斯二者,詳量決言,可也。翊胄曰,山根之文,初不見得。不能見得,而何敢爲之耶?以見得之人,使之執筆,爲宜矣。上曰,然則何必强其所不能乎?卽今則李{{!|𤦮|⿰王治}}旣見其文,使此人執筆,可也。金翊胄之不見其文,誠是異事。其才豈不可惜哉?上曰,執筆模寫時,綃本,不瑕有傷於畫師所帶角帶耶?金興慶曰,解其角帶,帶以絲帶,爲宜矣。上曰,忠贊衛,旣帶絲帶,畫師之以絲帶臨模,亦可也。上曰,今日不得畢模,明日又當臨模,而影幀,不可數數捲撤,今日則姑爲奉安於黑長櫃,可也。取魯曰,上敎誠當矣。上曰,夕後奉安時,使誰爲之耶?興慶曰,又使大祝奉安,爲宜矣。上今旣未及奉審,出草,不得不經宿此所耳。興慶曰,久廢空闕,聖駕經宿,有所未安矣。上曰,是誠過慮耳。御容,旣不得畢模,而不待奉審,徑先還宮,人事情理,不當如是,雖以閭閻士庶言之,其祖先畫像,奉置外處,獨自還家,是豈情禮也哉?今日留宿之意,分付兵曹,可也。{{*|出榻敎}}上曰,御容模寫未訖之前,諸畫師當爲直宿於此。癸巳年前例,則與中使,同爲入宿。今亦依此例,令諸畫師,竝爲直宿於闕內公廨,可也。{{*|出榻敎}}上曰,都監直宿,亦有前例耶?取魯曰,郞廳及監造官,使之直宿,似宜矣。上曰,都監堂上一員,郞廳一員,監造官一員,使之直宿,可也。{{*|出榻敎}}上曰,今日陪從百官,則退守本司事,分付,可也。{{*|出榻敎}}取魯曰,影幀還安後神輦神輿,當留置於永禧殿,而本殿月廊外,無他藏置處,今聞殿官之言,月廊狹低,似難容置云。然則不可不急造藏置之所矣。令戶曹眼同殿官,更爲看審月廊,酌量形勢,果難容置,則卽速造屋藏置事,分付,何如?上曰,分付戶曹,使之看審,稟處,可也。{{*|出擧條}}取魯曰,尙衣院,多有擧行之事,尙衣提調罷職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上曰,粧幀所用采段,已令措備耶?使郞廳持來,可也。趙迪命奉進,上親覽曰,此紅段,乃是袱次耶?取魯曰,然。上曰,藍段則,此六花紋中,擇用,可也。上遂入寢殿。申時,諸承旨,及兵曹判書趙尙絅,請對入侍。都承旨金始炯進伏曰,今日模寫未訖,以殿下孝思,必欲經宿奉審,臣等雖不敢言,而但令出倉卒,事多窘急,且久廢之突,雖一時點火,必有湫濕之慮,臣等不任憂慮之忱。玆敢相率齊籲,伏乞聖明,亟回聖駕。上曰,已諭于都提調矣。今日若畢模,則欲奉審以歸,而不待出草,徑先還宮,情禮終有所未安,故因爲留宿,而一夜經宿,有何關慮?卿等勿爲煩達。始炯曰,聖上必欲經宿,則此處,便同行殿矣。侍衛諸臣,及軍兵,皆當侍衛於闕內,以此分付,何如?上曰,訓局前後廳軍兵,竝爲扈衛於宮墻,訓局馬兵百名,別將領率,結陣於慶德宮南墻外,禁軍等,着戰笠、戰服,仍爲結陣於景福宮洞口,侍衛諸臣直宿,依宗廟社稷經宿擧動例,擧行,可也。{{*|出榻敎}}上曰,俄者未及言之矣。影幀旣奉於光明殿,則諸臣之自殿庭往來,有所未安,今後則自東夾門,出入往來,可也。始炯曰,政院與寢殿稍遠,臣等直宿於尙衣院,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上曰,注書出至光明殿,問模寫今至何境,而勿爲煩問於畫師,問于都監堂上以來,可也。黃㝡彦,至光明殿,問于李廷濟,卽爲入告曰,龍顔則盡模,而方模衮衣胸背矣。始炯曰,明日宗廟修理時,右議政爲本署都提調,趙尙絅爲本署提調,而皆在此所,何以爲之耶?上曰,提調趙尙絅,與戶、工曹堂上,合坐始役後,尙絅則卽還侍衛,可也。{{*|出榻敎}}上曰,明日午前,難保其出草,未知回鑾,的在明日何時也?興慶曰,模寫出草後,自上親臨奉審,其時只令都監堂上及該房承旨入侍乎?上曰,承旨則只令該房承旨入侍,可也。上曰,今幾日暮矣。模寫,必將姑停,影幀,何時當奉安,而欲爲奉安於黑長櫃耶?注書出去,問之,可也。㝡彦,至光明殿問之,入告曰,日暮故,方欲停止,而將以黑長櫃,奉安矣。上曰,大內巡檢等事,各別申飭於兵曹、都摠府入直郞廳,而都摠府巡檢牌,一部持來,以爲巡檢,可也。{{*|出榻敎}}上曰,大王大妃殿經宿問安,左承旨進去。{{*|出榻敎}}上曰禁、御兩營,因爲留陣於移陣處,可也,{{*|出榻敎}}上曰,人主動駕,移奉影幀,何等重大,而東西班行,甚爲稀疎,而至於西班,尤不成貌樣,極爲駭然。影幀陪往時,各別申飭,可也。{{*|出榻敎}}始炯曰,今此擧動,不參人員,有拿處之命,而其中老病者,可以參恕,雖少,如有實病,則亦當有分揀之道矣。上曰,老病及實病者,則勿爲擧論耳。金浩曰,宗臣之不參,尤爲駭然,亦一體罷職,何如?上曰,宗簿提調,旣已罷職,則警責之意,在其中矣。上曰,受由過限者,勿論實職、軍銜,曾有這這申飭之令,更令吏、兵曹,一一査出,依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第二室第三室大祝,易次換入,誠可怪耳。金浩曰,聞大祝之不得以玉堂備差者,蓋緣玉堂之曾經或時任者,適皆在外,吏曹末由變通,故如是耳。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8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坐}}。左承旨李匡輔{{*|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洪景輔{{*|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慶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流星出奎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大殿,政院、玉堂、藥房,口傳朝問安。答曰,知道。
○辭殿禮罷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始炯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御營大將趙顯命,方在陣上,兵曹參判李德壽,方以守宮入直,還宮後,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沈判府事進去。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兩司當爲進參,諫院,城上所牌招言送,憲府,則或在外,或試所進,或未署經,無城上所,大司憲鄭錫五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若有等畫之人,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騎芻比較。
○洪尙賓啓曰,明日仁政殿文科殿試時,香室,移接於尙瑞院、春秋館,減省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始炯曰,大臣、禮判及禮房承旨,來詣閤門外。
○傳于金浩曰,軍兵等,昨已扈衛經宿,今又犯夜,南大門、東大門,姑爲留門,軍兵出去後,閉門之意,分付兵曹。
○傳于金始炯曰,禮房承旨,詣閤外。
○傳于洪尙賓曰,辭殿禮過行後,當變服還宮,以此分付。
○金浩,以兵曹言啓曰,來九月初一日,日食。親臨救食節目,今纔磨鍊,而本曹,元無可據謄錄。故依禮曹儀註及親臨陳賀時例,參考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二十九日式年武科殿試,當爲設行,而庭試武科初試,今方設場。在前如此之時,有初試停止之例矣。今亦殿試出場間,姑爲停止事,分付試所,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來九月朔祿俸,令倉官輸送則以爲,前後重違恩命,不得不冒承,而今又有令倉官輸送之命,不勝感隕之至,第於公體私義,萬萬惶悚,不敢祗受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恩賜直赴殿試人等,竝許赴於今此式年文科殿試事,啓下矣。卽接四館所所報,則戊申三月,節製居首,直赴殿試人進士李匡贊身病,不得赴今番殿試云。依前例許赴於設科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前後直赴殿試捧承傳人金鼎益等,四十二人,隨其錄名,依例許赴於明日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日大駕,慶德宮經夜,擧動時,城內外斥候伏兵,御營廳擔當擧行事,自兵曹草記啓下,而擧行條件,日暮後來到陣中,卽其時派定將校軍卒,一邊發送信地,一邊擧行形止,單子入啓矣。二更量,彰義門三巨里牌將金嗣鼎,碌磻峴牌將卞琰,西小門外三巨里牌將崔嚴等回告內,城門已閉,不得出往云。雖緣日勢已暮,不及門限之致,而跡涉稽緩,事極驚駭。各其牌將等,爲先從重決棍,當此動駕經宿之時,非常之備,不宜若是疎虞。彰義門、敦義門城上三處,更爲加送,以爲候望之地,而當初不善擧行之責,臣實難免,惶恐待罪之地,敢啓。傳曰,事勢固然,勿爲決棍,勿待罪。
○八月二十八日卯時,上以翼善冠、衮龍袍,自寢殿至光明殿,諸承旨、史官、都監堂上,及諸畫師,竝入侍。上曰,模寫姑未始之耶?日已明矣。使之更模,可也。金取魯曰,李{{!|𤦮|⿰王治}}眼昏,每用眼鏡,而猶不能明,龍身以下,則使眼明者,模之,何如?上曰,龍衮及褥席,使眼明者模之無害矣。上親審所模曰,雖以油紙模出,未易如此矣。取魯曰,昨日,人皆見之,以爲恰似云矣。金興慶曰,金翊胄之不見其文,似若有數存焉耳。上曰,此如東陽尉,不能題主矣。取魯曰,影幀之今始移模,似已晩矣。趙迪命曰,此亦有待而然耶?臣聞李權中之言,則完南畫像,曾於古乙卯八月卄四日,移模云,而迺者歲月,適與相符。以此觀之,則斯亦有時而然矣。上曰,亦一異事也。上問畫師曰,耳郭何以模之耶?李{{!|𤦮|⿰王治}}曰,奉安後,當瞻望而模之。移模之法,大抵然矣。上曰,今此影幀模寫儀注,當謄置都監,而別爲一件,置之本殿,可也。上指影所題書,曰若考《政院日記》,則此筆,可以憑知耶?姑不能的知,不敢明言,而今此模寫,乃是曠世之盛擧也。模寫畢後,予雖拙筆,欲題影幀矣。取魯曰,御筆題之,似好矣。上曰,戶判爲尙衣提調,或於都監,無掣肘之事耶?興慶曰,有何掣肘之事乎?上曰,禮判進來。取魯進伏。上曰,李{{!|𤦮|⿰王治}}則今旣執筆,將來自有賞典,而金翊胄,以如許才,終不得用,寧不可惜?模寫畢後,亦當有勸一世之道,取考李徵、李明昱例爲之似好耳。取魯曰,上敎誠然,當考前例爲之矣。上遂入寢殿。辰時,都提調以下引見,金興慶、金取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久廢宮殿,寢睡諸節,不瑕齟齬乎?上曰,不然矣。百年之後,陪宿眞殿於一闕之內,感慕罙切耳。興慶曰,昡氣不瑕添加乎?上曰,補中益氣湯,至再昨連服,而昨今則姑無往來之氣,故不爲進御矣。興慶曰,勞動之餘,水剌諸節,不瑕減損乎?上曰,一樣矣。昨今日氣,如是和溫,爲都監,誠可幸也。取魯曰,日氣若或陰曀寒涼,則模寫之際,亦不得專心致志,而連日淸朗,又復和溫,誠爲可幸。上曰,金翊胄之不見山根之文,極可怪也。興慶曰,此亦有數存焉耶?上曰,夫子,罕言命。不必言數,而予使李{{!|𤦮|⿰王治}}執筆者,無乃過於操縱耶?李{{!|𤦮|⿰王治}}則事訖後,當有賞典,而金翊胄,亦當有激勸之道。圖畫署,今亦有之耶?取魯曰,李徵,嘗爲兼敎授。今欲爲別處分,則金翊胄,亦使之兼敎授無妨矣。上曰,還宮時服色,何以爲之耶?取魯曰,臣亦待畢模,欲爲稟定,而今日,旣已經宿,則奉審後,直爲還宮,有所未安。陵幸時,則經宿後,例有辭陵祭,今日奉審還宮時,似當有辭殿禮矣。上曰,所達誠是。還宮時,建禮門外,行辭殿禮,可也。{{*|出榻敎}}上曰,宜寧縣監趙榮祏終不上來,事極駭然。興慶曰,方有實病云矣。上曰,雖駄病上來,何敢乃爾?令金吾拿處,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都監,入接於尙衣院及東所事,頃已節目啓下,而昨日政院,徑先稟達,入宿於尙衣院,殊涉未安。諸承旨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吏曹判書尹游,昨夜入宿於東所。雖與都監郞廳同宿云,而都監堂上趙正萬,旣失尙衣院,欲爲入宿於東所,自都監送言,而尹游,不肯移去,致令堂上,往接他處,事體殊極未安。吏曹判書尹游,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9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坐}}。左承旨李匡輔{{*|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金浩{{*|坐}}。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洪景輔{{*|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仕}}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昌誼{{*|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會寧府使金浚,長興縣監李培源,森森坡萬戶劉爕。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賢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提調宋寅明,右承旨洪尙賓,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陪奉眞殿,經宿空闕,連日勞動,犯夜還宮,不瑕有傷損之節?前劑入湯劑,已盡於再昨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賢嬪宮症候諸節,漸有差減之勢乎?加減補中益氣湯五貼,亦盡於再昨。今日更令醫女入診,議定繼進之劑宜當。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賢嬪宮氣候,已諭矣。
○洪尙賓啓曰,右副承旨柳萬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今下弓矢,會寧府使金浚,森森坡萬戶劉爕處,給送。
○洪尙賓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尹游,參議曺命敎,病不來,參判宋眞明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浩曰,命官判中樞府事申思喆,進去。
○洪景輔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曺命敎,以親病,陳疏入啓。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尹游,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未卽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自北京回還漂海人,巨濟居金必先等十三名,縣次替送,昨始上來,故使本司郞廳,詳細問情後,所供辭緣,別單書入,以備睿覽,而今無留置更問之事,分付所經各道,使之給馬饋食,還送本土。此人等,漂泊異國,萬死生還,各別顧恤之意,分付本道,而其所負統營錢數,旣不多,特爲蕩減,亦似無妨,以此知委統制使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影幀模寫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影幀草本,今方上綃移模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晉州牧使金遇喆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金遇喆,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全光監司、統制使狀啓刑曹粘目,法聖前僉使洪榏,泗川前縣監呂必善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呂必善,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洪榏,下去平安道寧邊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宜寧縣監趙榮祏拿處事,傳旨啓下矣。趙榮祏,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遣gg例g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分授惠化門北邊體城頹毁處,今已畢築,而女墻則仍爲始役矣。體城旣已完築,把守軍,依例撤罷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浩,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十一月十二月當,海西一番二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十一月、十二月兩朔應立左部右司屬全光左道五哨軍兵,十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一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前正言黃尙光,本廳軍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金浩,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頹毁處,改築事,曾已啓下矣。今月二十四日畢築,而東邊體城頹毁處,鱗次改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旌義縣監朴奎煥,遞任進上馬二匹,大靜縣監金振玉,遞任進上馬二匹,一時來到,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簿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番影幀移奉擧動時,大小臣僚,莫不駿犇,而身在宗戚,多有不參者,事之駭然,莫此爲甚。除篤老及衆所共知實病外,無故不參之員,令宗親府,査出罷職,以示警責之意,何如?傳曰,允。
○金浩啓曰,今番武科殿試,直赴擧子,閑良金鼎益、安世亨,旗牌官殷復興、李東茂,別武士徐得天、安宗垕、朴枝華、李廷柱、李景彦,別馬隊朴守億、金鳴善,駕後禁軍韓世珍,別驍衛趙斗僉,砲手金有土里、安次徵,元榜中觀象監正池道溟等十六人,錄名單子,無緣不呈,今番殿試,不得付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京畿監司狀啓,咸鏡監司宋成明,病重不得上去事,傳于洪景輔曰,卿其勿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備忘記,以試紙過厚,曾有飭勵,而纔於小科,亦有申飭者,則今者甲科爲首者,試紙紙品,極爲過厚。此等之事,若是不遵朝令乎?宜置乙科,而鄕儒宜恕,特置甲科第三。
○傳于洪景輔曰,貴人房發引時,石灰二百五十石,造墓時及運石時,擔持軍役軍,依例擧行事,分付畿營。
○全光監司狀啓,珍島郡戰兵伺候等船,未及赴操,徑先致敗,常時不能檢飭之失,與水使,均有其責,不勝惶恐待罪事,傳于洪景輔曰,勿待罪,回諭。
○右副承旨柳萬重疏曰,伏以臣,於夏間,忝叨是任也,因一牌招間事,大臣筵白,至被斥罷。雖荷聖度涵容,卽賜收敍,而私心惶恧,至今未已,屛伏追尤,庶幾爲息補之道,而不意玆者,又忝是職,違召而未蒙例勘,陳章而未獲上徹。眞殿移奉,實是曠世盛事,動駕隔宵,天牌荐臨,臣嚴畏分義,不暇顧他,冒沒出肅,陪瞻縟儀,而因仍盤礴,終非私義之所敢出。今於召牌之下,謹此隨詣,略暴危懇,伏乞聖慈,曲賜恕察,亟許鐫削臣職,仍加譴罰,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曺命敎,疏曰,伏以臣,所遭人言,理在必遞,積違嚴召,罪宜重勘,而辭單還給,旣出格外,特敎誨責,又越尋常,繼而勿捧辭疏之命,至下筵席。臣外迫嚴命,內怵私分,不得不耐彈復出,進退之無據,蹤跡之狼狽,固不足言,而緣臣無狀,不免上損朝體,臣尤死罪。夫恢張四維,固王政之當先,故古之明王,雖責勵臣僚,常若不及,而亦必爲開一線廉恥之路,俾得自盡其義者,意非偶然。雖微官末僚,一有人言,則必許遞,使伸廉隅之大防。今玆佐銓之職,號爲淸要,尤非微官末僚之比,則一番解免,斷不可已,而聖明之所以視臣者,直以分義鉗勒,使迫隘而應命,進無以光,殿下使臣以禮之德,退無以遂人臣立身不苟之節,臣實俯仰愧縮,無面可顯。今旣出脚,冒參一二政席,分義粗伸,仍因蹲冒,實非始計。且臣於再昨特推之命,尤有所萬萬惶悚者,親臨將事,何等重大?雖無申飭之聖敎,其於諸執事差定之際,豈不欲極擇,而曾經玉堂之收敍者,成送差帖之後,輒以在外爲諉,是豈人人皆在外,而此則實無覈出之道,故不得不侍從中擇差,若李碩臣之坐地,不下於已入瀛選者,則畢竟做錯,雖非臣所預料,溺職之罪,實無所逃。以此以彼,尤何可晏然冒據乎?卽因開政有命,召牌繼臨,而不但情勢如右,重以臣父,宿病沈淹之中,纔經大寒熱,症勢甚重,實無離側供職之望。玆敢拜章徑退,伏乞聖慈,亟命治臣前後罪犯,以嚴綱紀,仍許鐫削職名,使幾喪之廉隅,稍存一脈,專意於救護,兼伸至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甚勿辭,從速察職。
○洪景輔啓曰,吏曹參議曺命敎,疏批已下,待明朝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聖駕親詣眞殿,陪奉影幀,方有移模之擧,是希覯之盛禮也。百僚駿奔,忻忻然瞻仰,而臣獨宛轉床簀,無計蠢動,不得趨參於諸臣之後,獲覩盛像,分義情禮,虧損無餘,罪上添罪,萬殞稍輕,論以邦憲,尤不可以大官,有所容貸,席藁震慄,祇俟鈇鉞之加矣。且念臣病狀,不敢輒煩崇聽,而日前,重經吐瀉,澌綴元氣,益復落下數層,頑痰乘虛漸盛,項核亘直刺痛,不能俯仰回轉,又不能貼枕而臥。夜輒失睡,精神昏昏浮浮,常若在煙霧中,前後累承寵諭,迥絶常例,而不敢爲祗承之計,辜恩忘分,罪積逋慢,日事瀆擾,惶悚增深,而訖未蒙兪音,不但臣日夕焦灼迫隘,靡所容措,物情莫不以處分尙遲,國體益傷,爲訝惑矣。今則負犯至重,宜伏刑章,自無所事乎號籲,而其危蹙之情,則尤萬萬矣。伏乞聖明,亟命重勘臣昧分廢禮之罪,以肅朝綱,以勵臣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今者此擧,卽莫大莫重之事,而亦卿前日奉審者也。來頭諸大臣奉審,欲爲敦召。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而卿之筋力尙强,豈可以若是疾恙,爲辭,而不體慇懃之意乎?況其於大臣奉審,尤不可不參,卿須體此如渴之意,幡然造朝,用副企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判府事沈壽賢箚曰,伏以,聖祖影幀移模,實是邦家至重之禮。凡在大小臣僚,孰敢不駿犇陪扈,而臣之陋穢之疾,比益危劇,不得致身於班行,擔舁危喘,祗伏路左,以爲瞻望之地,而分義都虧,生不如死,只切惶懼竢罪之忱矣。伏見聖旨,以東西班稀疎,不成貌樣,責諭甚嚴,臣誠伏地惴慄,不知置身之所也。臣旣一息未絶,忝帶西樞,則宜以班首,先被闕禮之罪,而迺於此際,忽承武試所進參之命。臣之病情,越添於勞動之餘,昏昏綴綴,殆無省覺,雖無情勢之可言,卽今氣息,萬無一分運動之望,而矧臣罪戾,合被重誅,方在待勘惶蹙之中,則晏然承膺,尤無是理,而不敢瀆擾於齋殿肅敬之中,泯默經夜,今始自列。伏乞聖明,俯垂照察,亟許變通,俾無試事窘窒之患,仍命重處臣前後辜犯,以肅邦憲,以警具僚,不勝萬幸。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始至重至大之事,徑自回鑾,達宵耿耿,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命官已命重臣,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臣,近自鄕里,扶曳殘喘,起身登程,昨始來伏江郊,今將入城,誠爲嚴命不可虛辱,賤情不可終辜,不計縷息,冒進旅次。且將收拾精神,調保數日,敬當入朝,以待進退之命矣。蓋今臣此行,出於祗奉曠典,仰答恩旨。且及於獲瞻儲宮莫重之禮,他不暇顧,而從前祈乞累辭,濫授爵秩,迄未蒙許,此臣身居草莽,虛帶重命,實爲難貸之罪也。必欲解免而後,就盡,而區區之懇,亦不能縷瀆,泯伏至此矣。今旣近城闕,又將趨朝,則必先拜命然後,可以進身入對。是則臣終縻重銜,以沒於地,不免爲聖世之罪人,山澤之鄙夫。伏乞聖明,特察臣危迫之情,亟遞臣所被爵秩,許以散銜,獲參盛儀,是臣之至願。答曰,省疏具悉卿懇。觀卿所陳,知卿將爲入城,深用欣焉。所辭本職,頃於昔年參贊之任,旣已例矣。今者此職,其何過讓?昔日山林養德之士,名宦於朝,豈鮮哉?予雖涼德,職則古也。亦何不量?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辭,卽日入來。
○以右贊成鄭齊斗疏批,傳于洪景輔曰,入來後,當爲引見,遣史官傳諭,仍爲偕來。
○編修官吳命季啓曰,臣敬奉聖批,出往江郊,路逢右贊成鄭齊斗之行於敦義門外,傳宣批旨,仍與入城,隨到洞口外所住處則以爲,臣旣承嚴命,來伏江郊,則固當漸次趨詣。故今纔進伏邸次,而累日擔曳之餘,賤疾頓劇,筋力無餘,實無泄氣入對之望。若得淹伏數日,調息神氣,則庶可有趨造之路矣。朝入文字,亦陳此意,而聖批不諒,至有史官偕入之命。此則尤是格外,惶霣迫隘,不知所處。伏乞聖明,亟命收還史官,許臣遲留,得以隨便調治,以俟處分,而神精昏瞀,氣息危綴,懇迫之忱,未能盡暴,祗自惶恐罔措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朝者偕入之命,乃禮待之意,而觀此書啓,昨行登途之餘,欲爲調便數日,爾先入來,以安調理之心。
○平安監司尹淳疏曰,伏以,臣之前疏所引苦情危疾,毫無矯飾,而誠辭淺蕪,未能上格高天,及承聖批,至以無義固執,爲敎,衷情抑塞,不知所言。又伏聞昨日筵中,以崇品外遷之不可辭,有重推催赴之命。臣於是,益不勝悶鬱惶隕之至。夫崇品出藩,前或有之,而如非時屬艱虞,急於擇人,則或出於特敎斥補。今此大臣之擧臣充擬,若急在西邊,例之於艱虞急人,則臣之短拙不曉事,無往而不敗者,斷不可以膺是選。若曰外遷則非出特敎,而由廟薦授之。然則大臣之擧臣也,實不稱,殿下之責臣也,名不當。在臣去就,其可諉於外職,而苟然承應哉?又況分義廉愧之萬萬不敢承,實有如初疏所陳,是雖震之以雷霆,威之以鈇鉞,頑迷之守,有死而已。如是而重壞淸朝之綱紀,徒貽西事之虛曠,於國事,何利哉?抑臣於前月筵敎,竊有莊誦感鏤于中者。微臣本情,俯詢於臣兄,固已曠絶之恩顧,而至於雖某官不欲仕之敎,區區苦衷,果蒙天日之下燭矣。志願之外,釁負已重,溝壑草莽之分,更不容廁跡於軍銜散秩,尙以何心,彈冠於名藩之寄,卒爲占便巧宦之人哉?然,此特以道理言之已。見今情私之最緊急,惟賤疾有劇無間,臣固不得以自力,而亦朝家之所不忍迫者。噫,臣之奇疾,無藥久矣。臣亦自厭餘生,不以醫藥求治,祗塊伏叫呻,靜俟造化者處分。且以郊寓隔江,絶無朝中親舊之來往,故迨未有見臣實狀之不可責以生人事,而聞知於朝,早有變通,病裏咄咄,尙誰之望?重念本道,主管無人,是豈可留時引日,任臣屢籲,而不以邊事爲慮哉?危形陋狀,更不敢瀆陳,而苟臣不病而言病,作爲丐免之圖,欺罔之罪,天必殛之。伏乞聖慈,軫其病而愍其情,卽遞臣藩任,回授當赴之人,仍命處臣以重辟,以爲辜恩慢命者之威焉。答曰,省疏具悉。莫重藩任,曠已久矣,則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任。
○公洪監司柳儼疏曰,伏以臣,素以脆弱之質,夙抱難醫之病,沈淹二十載,實無供仕之望,而其所以低回黽勉,趨走承膺者,只緣感激恩數,無暇顧一身之死生故也。今番下來之後,積傷於暑濕,趁日呻吟,飮啖全却,而自念涼氣乍生,庶可蘇醒,且秋巡節晩,不宜一向頓席,將以今月二十日,發行計矣。自十九日夜,猝得重感,渾身寒栗,兩目昏眩,身熱如烘,頭疼若劈,呼吸短促,咳嗽且劇,然意謂一時寒感,自可服藥取汗而止耳。姑退數日,觀勢發巡矣,又自二十二日晨朝,素患塊癖之症,乘虛闖發,頃刻之間,昏塞者,殆累次,急用鍼灸,多般藥治,而其衝上之氣,少無分減,氣息危綴,若不保朝夕。在前强健之時,此症若發,則一二月之間,輒不得起動,況今長夏叫痛筋力澌敗之餘乎?臣精之衰旺,不同,病勢之輕重,又異,則顧今症情之危怖,比前日不翅萬萬矣。當此秋節漸晩之時,旣未能檢一道之農形,又不得察一道之風俗,則尸職之罪,臣所甘心,而公務之狼狽,爲如何哉?今若不賜處分,則一日而有一日之害,二日而有二日之害矣。此豈非大可悶切者乎?臣於辭陛之日,以久任之意,諄諄面戒,臣必欲指脰服膺,仰承德意,以報涓埃之萬一,而不幸危疾,相纏無以作巡,旣不能作巡,則便同虛位,監司臣之遞與不遞,係道民之安與不安矣。玆敢倩人構草,走急封章,伏乞卽命遞改,毋貽一道生靈之害,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八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藥房提調宋寅明,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兪彦國,記事官宋儒式,記事官李錫福,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柳徵瑞入侍。寅明曰,再昨凌晨動駕,午間,日氣稍熱,連次將事,又爲經宿,久廢之房堗,與常時寢殿有異,聖候不瑕有傷損之節耶?實不勝區區憂慮,敢此仰稟。上曰,別無損傷,而與平常差勝時一樣矣。寅明曰,眩氣之候,近來,若何,而別無添加之事耶?上曰,近來,連有眞殿往來事,故恐或添加,連服補中益氣湯,數日內,氣候差勝,幸矣。寅明曰,玉體勞動之餘,又離寢殿經宿,寢睡、水剌等節,何如?上曰,寢睡安穩,水剌無減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寅明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寅明曰,賢嬪宮氣候差勝,午間困惱之候,亦爲差減,而木麥茶,間間進御,陳米稀粥,幾二合進御,參茶,亦爲進御云,實爲忻幸矣。上曰,大體比前差勝,實爲多幸。湯劑進服後,別無所害,似得藥路。元氣若少勝,則病可愈矣。寅明曰,令醫官,診察脈度,何如?上曰,只令首醫,入診可也。權聖徵,入診左右脈度後退伏後,金應三,入診左右脈度退伏。權聖徵曰,脈度較向來入診時,似有力矣。金應三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匀,比向來差勝矣。寅明曰,前劑入湯劑,尙未盡爲進服,仍爲繼進耶?上曰,纔三服gg貼g進御,至五貼進服可也,寅明曰,繼進當否,問於諸醫定之,何如?上曰,問於首醫,定繼進當否可矣。寅明以權聖徵言啓曰,本方中人蔘,前劑入時,加其錢數矣。今則本方劑入耶?上曰,依前方劑入似好,更問於首醫定之。金應三、權聖徵等,皆一時進達曰,補中益氣湯加入人蔘,五分減去,依前加入劑入,似好矣。上曰,依前加入,五貼劑入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元子宮氣候,近來,何如?保養之道,自上別爲審愼,若何?上曰,好在耳。明日欲令醫官入診耳。寅明曰,臣有區區愚忱,敢達矣。再昨動駕時經宿之意,不爲預先下敎,而乃於行殿日暮之後,猝然下留宿之命。凡大衆齊會之地,莫如先出命令,出令之後,必信其令,凡事可無窘急之患,亦爲示民以信之道。伊時三大臣之箚語,誠好矣。且於至重之處,自致其誠敬。臣深仰殿下聖孝所在,而眞殿移奉之時,殿下旣欲躬親爲之,則當先簡少其執事之人,亦宜設爲帳幔,以隔內外,不失堂陛尊嚴之體可也。不如此則殿下,宜設次傍臨,指揮執事之臣,亦無不可,而乃於乘輿將駕,百官序立之中,出入於諸執事之列,往往自執其役,恐非所以自重之道。且聞諸臣所傳,則綃本奉審時,殿下亦手自檢視云。此亦非事體所宜矣。霍光傳曰,光進止有常處。況人君進止,豈可無常處乎?今番秉禮門外下輿之時,回鑾時,陞御玉轎之際,猝然下敎,改易排設,以致倉卒變通,紛沓莫甚,臣竊爲聖上惜此擧也。此後凡事,必須預先思量下敎,毋令有輕遽率爾之患,如何?臣不勝區區憂愛之忱,敢以草草數語仰勉耳。上曰,所達,誠好矣。伊日經宿,本非當初所料也。奉審模寫之際,自値日暮,故因爲經宿,當初,若下經宿之命,似不如是窘遁,此則事勢適然之致。下輿時事,神輿,比常時輦輿,稍高造成,故不入於門,不得不有此下敎。還宮時,誤爲排設,轎子置神門前,故又爲如是下敎。此後凡事,當更留念爲之耳。寅明曰,向年長陵行幸時,入侍諸臣,或不知聖躬所立之處,臣於其時,亦縷縷仰勉矣。凡事有體字。自上,亦宜深念體字之義,雖倉卒之際,不可如是自輕其體貌矣。上曰,文科殿試試所,無監試官耶?洪尙賓曰,武所則兩司各一員進去,而文所則元無監試官進去之事矣。上曰,城上所,乃古法耶?寅明曰,兩司之最下員,爲城上所臺諫矣。上曰,殿試讀券官,以二品官落點未安,故趑趄下敎矣。考選之際,必値日暮,予旣還來,大臣,又以試事出來,此極爲未安矣。禮房承旨進去光明殿,詳知上綃與否,回達可也。上曰,今日,乃上綃日也。面部模本,上綃極爲重大,各別申飭,都監堂上,限日晷留在看審,還來後,卽爲入待陳達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及醫官,以次退出。
○八月二十九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右承旨洪尙賓引見,假注書黃㝡彦,記事官宋儒式、李錫福入侍。尙賓進伏曰,臣往于光明殿則日明後,始爲上綃,自午時,始模龍顔,而大抵龍顔模寫,頗遲,故小臣來時,龍身範圍,已皆模出,而方畫袞衣胸背矣。上曰,往于光明殿時,着黑團領以去耶?尙賓曰,着黑團領以去,而來此後,改服以入矣。上曰,諸畫師,同爲模之耶?一人獨模耶?尙賓曰,龍顔,則李{{!|𤦮|⿰王治}},專意模之,袞袍胸背則張得萬模之,龍身範圍,李{{!|𤦮|⿰王治}}亦模之。明日之前,綃本似畢云矣。上曰,綃本所模,與草本少無異同乎?尙賓曰,草本則筆畫稍大,而此則筆畫細微,姑未得分明,而聞渠輩言,則以爲顯勝於草本云矣。上曰,承宣,未易詳見矣。尙賓曰,北采則再明,當始作云矣。上曰,諸臣入侍,一如昨日乎?尙賓曰,諸僚相與輪回入侍矣。上曰,承宣來時,模寫方不徹耶?尙賓曰,龍身範圍,幾已垂畢,而方畫靴子矣。上曰,昨日左右舖帳,仍存乎?尙賓曰,內則存之,外則撤之。臣見張得萬所模文繡,則不下李{{!|𤦮|⿰王治}}矣。上曰,此輩善於如許等事矣。尙賓曰,渠輩以爲設采,當各別致精,以是爲難,而今日觀其用筆,必不遲久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30日==
行都承旨金始炯{{*|病}}。左承旨李匡輔{{*|病}}。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金浩{{*|病}}。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洪景輔{{*|坐直}}。注書尹敬周{{*|呈辭}}南泰耆{{*|陳疏在外}}。假注書兪彦國{{*|病}}黃㝡彦{{*|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樂安郡守尹以敎。
○柳萬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留公事,六曹長官,無稟定之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初一日,常參日次,而救日食親臨擧動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鄭錫五呈辭,執義趙漢衛,持平李性孝在外,掌令權贒,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南泰溫,武二所監試官進去,持平徐命臣,未署經,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五十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安心調理。
○以吏曹參議曺命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洪尙賓曰,歸厚署外棺板一部,送于內需司,所捧處事,分付該曹。
○吏批啓曰,卽接軍資監牒呈,則正鄭勗先,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文科甲科第二人三人,當付七品職,而時無窠闕,仕滿直長及未仕滿直長,備擬遷轉後,依例付職,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判書尹游進,參判宋眞明未肅拜,參議曺命敎bb牌b不進,右承旨洪尙賓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德壽,參議韓師得病,參知吳命瑞進,右副承旨柳萬重進。
○以李德壽爲戶曹參判,李山斗爲禮曹佐郞,尹審爲漢城判官,李徵夏爲典籍,申致重爲掌苑別提,具梡爲司畜別提,韓顯謩爲軍資正,李周鎭爲獻納,安允福爲興海郡守,池友翼爲南海縣令,尹尙質爲泗川縣監,李匡直爲奉化縣監,宋秀衡爲判決事,兪健基爲校理,閔亨洙爲副校理,李度遠爲修撰,尹興茂爲公洪左道災傷敬差官,南渭老爲慶尙左道災傷敬差官,安慶運爲全光左道災傷敬差官。典籍尹澤休,中部主簿鄭興道,司饔直長金脩,軍資直長李德觀,以上單付。折衝李蓍年,今加嘉善。以李瑜爲兵曹參判,鄭厚一爲軍資判官,朴泰容爲工曹佐郞。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任致勉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痰病,當寒後發,症勢危劇,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狀如此,差復無期,則雖是閑局,不宜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副護軍柳萬增、趙裕壽,副司果黃尙老,副司正金弘之、朱日三。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李昌誼,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親臨救日食時,禮曹儀註中,自上,御黲袍,承、史侍臣,俱以淺淡服磨鍊,而本曹無可據謄錄,故侍衛服色,從上服,以黑笠黑天翼磨鍊矣,更伏念侍衛服色,與侍臣有異,且《五禮儀》救日食儀,諸護衛之官,各具器服云云。所謂器服,決非指黑笠黑天翼而言。今番節目中,以常時侍衛時,吉戎服,改付標,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番陵幸時,隨駕軍兵等犒饋事,命下矣。本營京標下及上番馬步軍兵等犒饋,連因有故,勢將設行於來九月旬前,而別驍衛,乃明日下番之卒也。仍留等待,爲弊不貲,依近例以乾物,參酌分給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八月二十七日,永禧殿影幀移奉擧動時,上曰,今日擧動,實是曠世罕有之盛擧也。君父,陪聖祖影幀,率百官動駕,則爲臣子者,所當駿奔之不暇,而東西班行,甚爲稀疎,不成貌樣,紀綱盡矣。文臣之不參人員,受由未滿限者外,毋論實職、軍銜、堂上、堂下在鄕不來者,則令金吾處之,在京不參者則先罷後拿,竝待還宮後照律事,命下矣。毋論實職軍銜、堂上、堂下、在鄕不參、在京不參者,自政院稟旨,指名現告,具罪目傳旨啓下後,本府當爲擧行,而本府則元無直捧現告之規,成命之下,久未擧行,極涉未安。亟令政院,分付吏、兵曹,指名現告,捧傳旨啓下,以爲斯速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臣,病貫肌革,與死爲隣,數昨以來,又添寒感,症形危苦,氣息綿綴。伏聞聖駕,曉詣眞殿,而精神如墮煙霧,昏憒迷茫,若無所省覺,頭暈如碎,汗流如沐,帖身床席,竟不能祗迎於輦路之外,影幀動駕之時,始克擔舁匍伏於所居之洞口,仰瞻羽毛之像,人事到此,生不如死矣。區區平日之所自勉,只在於筋力爲禮,恪勤無怠,親當無前之盛擧,百僚駿犇,獨未能趨簉班行,自盡其陪扈之誠,公體私分,虧缺無餘。宜伏重譴,以礪群工,狗馬之疾,越添勞動,達夜辛苦,今始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俯賜矜察,刋臣職秩,勘臣辜犯,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銓部之任,奚爲而更及於臣哉?爵命本非一己之私物,天官又是一國之公選,濟濟明庭,俊彦森列,而曾經與儲望之人,一皆擔却,獨將臣一人,乍離旋入,至於四遞而五拜,歷數前事,未有如臣之比者。叨命以來,毋論縉紳大夫與士庶人,相逢輒曰,君之銓任,何其支離?物情大可見矣。揆以公體,實甚苟簡,妨賢冒祿,又爲臣私義之大惶蹙極羞赧者。使臣而實有可堪才具,無他難安情地,卽此一節,已爲必辭之端,而況三載是職,動輒顚躓,數困臺評,終被外補,追訟僨誤之辜,思爲息補之圖,卽恒情之所同願,而向者辭草之得徹,亦惹朝端之一鬧。微軀瑣事,隨處罣礙,亦關臣命途不順之致也。第臣臲卼之情,聖鑑照燭,遞解之義,筵敎許可,臣誠感激,以爲自今以往,庶幾永謝銓路,豈意曾未數旬,只間一人,而更有此除,有若自代其代者然耶?噫,當險巇之世,處睢盱之地,糠粃在前,而不思巽讓,有命輒承,知進不已,則人忌物猜,理所必至。臣身狼狽,雖不足恤,獨不有傷於聖慈全保之德耶?臣旣矢心自畫,惟以積誠祈懇,解免乃已爲心,而日昨擧動,有異常時,神輦在前,法駕在後,則百年一有之縟禮也。臣子駿犇之誠,有不暇顧於區區私情,故肅單旣呈禮院,方夜四鼓,盛服將進,忽覺渾身寒戰,筋骸如束,齒齦牙頰,若針亂刺,頃刻之間,浮氣遍肆於半面,澎滿牽疼,不忍勘耐。雖欲忍死强作,形容怪駭,不容廁列於肅敬之地,趑趄彷徨,遂致闕禮,昏倒呻吟之中,不勝恨結。乃者伏聞有職不參人員,竝有勘罪之命,而分別職品,罪有輕重,臣於是,惶悚愧懍,益難自容。兩日昏痛,殆不省人事,昨今政牌,荐犯坐逋,不得已作氣呼倩,露章首實,仰請威譴,伏乞聖上,先改臣難冒之銓職,仍命有司,一體勘罪,使公法益嚴,私分獲安,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許遞,以禮使臣,今者復授,意固有在。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敦寧沈宅賢疏曰,伏以臣,一疾危篤,四朔沈綿,奄奄床席,朝暮待盡。此際忝叨尙方提調之任,適當都監多事之日,不能酬效職責,徒增尸素之罪,連呈辭本,見阻喉司,病裏惶悶,無所措躬。昨者以輦輿不善造成事,至有本院提擧罷職之命,而臣則未同參之故,獨逭譴罷。臣於是,益不勝瞿然悚蹙之至也。頃於奉審稟定之時,臣雖不得進參,而旣帶提擧之任,亦嘗與聞於擧行之事,則凡有罪責,理宜均被。況臣忝在首堂,一院事務,當句管,而病勢危劇,昏不省事,苟然虛帶緊任,獨使僚員代勞,此已萬萬不安,而今者責罰,只及於替當之僚員,臣獨幸其苟免,晏然仍冒於是任,決非廉義之所敢出也。在朝家用罰之道,亦何可若是苟且哉?唯願同被譴何,以伸私義焉。且念臣之病狀,已被聖鑑之俯燭,臣不敢每事煩縷,而種種危惡之形,莫非醫家所謂末症也。至今不死,得延縷命,亦幸耳。尙何有束帶奔走,復廁周行之望哉?前後動駕之時,旣不得自力趨參於陪扈之列,影幀移奉,則百年稀有之盛事,縟儀載擧,百僚駿奔,而臣獨宛轉床笫,跡阻從班,只得扶輿殘軀,進伏路左,仰瞻羽旄,仍卽擔還,分義虧缺,惶悚罙切。伏聞伊日,以班行之稀疎,聖敎嚴截,仍有重推之命。臣於此隕懍震越,益不知所以自措也。臣雖病情危綴,無望振力,而若論其身帶實職,在京不參之罪,則臣實爲首,其在邦憲,合被重辟。玆敢冒死呼籲,仰請威譴,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所帶之職,仍令重勘臣闕禮之罪,以安微分,以勵群工,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qyi8nzx8gj5smycfjnlszvhoxlqd4en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
0
1109987
2173568
2022-08-22T12:01:19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7 | month = 12 | day = 28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公法〔2017〕1661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意见 | theme = 公安、安全、司法\公安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19114.html 文件]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 为健全公安机关普…”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7
| month = 12
| day = 28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公法〔2017〕1661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意见
| theme = 公安、安全、司法\公安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19114.html 文件]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
为健全公安机关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落实普法责任,进一步做好普法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普法职责任务,健全工作制度,加强督促检查,不断推进公安机关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警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法治公安建设,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生力军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普法工作与公安执法实践相结合。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公安执法工作全过程,在执法工作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安机关法治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是坚持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并重。在做好公安机关内部普法工作、努力提高公安民警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的同时,积极承担面向社会的普法责任,增强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
三是坚持条块结合、密切协作。公安机关普法实行部门警种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加强部门警种与地方公安机关的衔接配合,完善分工负责、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机制,形成普法工作合力。
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立足公安执法工作实际,结合公安执法工作特点,创新普法理念、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积极推动各项普法责任的落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职责任务
(一)明确普法责任。各级公安机关要把普法工作作为推进法治公安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纳入公安工作总体布局,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科学制定普法规划、年度普法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明确普法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完善普法工作机构,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加强人员、经费、物质保障,为开展普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各执法部门警种作为本系统普法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结合执法工作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做好本部门警种普法工作。新闻宣传部门要协调指导各部门警种以及所属公安机关宣传机构做好对外普法宣传工作。法制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警种做好组织规划、指导协调、检查督导等工作。
(二)普及法律知识。组织全体公安民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牢固树立宪法精神。深入学习宣传人民警察法、反恐怖主义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与公安执法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部门规章,不断增强依法履职能力,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社会公众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度。要紧密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学习党内法规,增强广大党员民警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坚持普治并举,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建设法治公安,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内部普法。健全完善公安机关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和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定期集中安排专题法律学习,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大执法培训力度,将有关法律知识作为公安民警入警培训、晋升培训、专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新出台法律法规的宣讲培训,强化执法实战培训,完善法律规定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机制。深化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结果运用,严格落实执法资格与民警录用、岗位任职、晋职晋级、考核评优等挂钩,充分发挥执法资格等级考试以考促学、以考促用的积极作用。加强执法示范单位创建,充分发挥执法示范单位典型引路作用。强化执纪执法监督管理,针对纪律检查、现场督察、案件审核、执法质量考评、信访、审计等工作中发现的执法突出问题,加强反面警示教育,督促民警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执法水平。
(二)面向社会普法。
一是在起草制定法规规章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公众意见。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要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及时向社会通报征求意见的有关情况。法规规章出台后,应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会公众解读主要内容特别是涉及公民和组织的权利义务、权利救济途径等内容,并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公布或者在公共场所陈列,方便社会公众理解掌握。
二是建立健全以案释法制度,利用办案各环节宣讲法律,边执法边普法,耐心释法明理,及时解疑释惑。相关法律文书要结合案情进行充分说理,深入解读法律。要通过执法公开、行政裁决文书上网和公开查询等形式,开展以案释法。各部门警种要加强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发布工作,建立以案释法资源库,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规范、预防与教育功能。要以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为载体,组织民警开展经常性以案释法活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安机关内部案例指导工作,提升民警执法能力。
三是在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过程中,要加强对当事人以及相关重点人群的政策宣讲和法律法规讲解,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与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贯穿于解决问题和办理处置案事件全过程,让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一致等法治观念。针对网络热点问题和案事件,要及时组织执法民警、法律顾问、专家学者等进行权威法律解读,正确引导舆论,弘扬法治精神。
(三)建设公安法治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大力加强公安法治文化建设,凝聚警心、锻造警魂,打牢普法工作根基。深入推进学习型公安机关建设,鼓励引导民警养成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深入钻研业务问题的良好习惯。组织开展读书会、知识竞赛、撰写文章、编写普法资料等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吸引民警广泛参与、交流提高。依托公安院校、报刊、出版、文联、影视中心等机构,推动公安法治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大力宣传执法标兵、英雄模范和先进集体,推介优秀公安法治文化作品,讲好警察故事,普及法律知识,弘扬社会正气。
(四)创新方式方法。在巩固机关橱窗、板报等基础宣传阵地的同时,探索运用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新型普法载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优势,不断创新普法节目、专栏、频道。注重依托公安机关互联网门户网站和微博、微信、微视频、手机APP客户端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普法活动。利用国家宪法日、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集中普法活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化执法公开,打造阳光警务。加强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对内对外普法的积极作用。
四、组织推动
(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公安部普法工作办公室,由法制局牵头,警务督察局、审计局、办公厅(新闻中心)、人事训练局、宣传局、国内安全保卫局、经济犯罪侦查局、治安管理局、边防管理局、刑事侦查局、出入境管理局、消防局、网络安全保卫局、监所管理局、交通管理局、国际合作局、禁毒局、反恐怖局参加。各级公安机关和各部门警种要健全完善普法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监督指导。各级公安机关和各部门警种要加强对普法责任制建立和落实情况的督促指导,形成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考核标准,推动普法责任制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下级公安机关要及时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工作情况。要总结、推广普法工作的好方法、好经验以及优秀事迹、作品,选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作用;对落后地方和部门警种要加强帮扶指导,提升普法工作整体水平。
(三)强化纪律要求。对外普法工作涉及案事件新闻报道、舆论引导、信息发布等工作的,要严格遵守相关新闻宣传法律规定和纪律要求,同时注意保守国家秘密和警务工作秘密。各部门警种以及新闻宣传、保密、法制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审核把关和协作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四)狠抓责任落实。各级公安机关和各部门警种要健全完善奖惩激励制度,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及时予以表扬;对措施不落实或者引发消极影响的,予以通报批评。各部门警种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加大对本系统普法工作的督导力度。普法工作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狠抓普法责任制落实,确保普法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署名|公安部
2017年12月28日}}
{{PD-PRC-exempt}}
669dzbsgz6cc1yirn094ixnzi0v03qu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
0
1109988
2173569
2022-08-22T12:07:55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section = | y = 1982 | m = 1 | d = 2 | noauthor = | from = | 发文字号 = 中发〔1982〕2号 | 发布者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type =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 | theme = | theme2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162640.html 文件] }} (一)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充分发挥现有国营工…”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section =
| y = 1982
| m = 1
| d = 2
| noauthor =
| from =
| 发文字号 = 中发〔1982〕2号
| 发布者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type =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
| theme =
| theme2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162640.html 文件]
}}
(一)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充分发挥现有国营工业企业的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一九八二年起,用两三年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点面结合地、分期分批地对所有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的整顿工作。
国营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职工队伍精神面貌的好坏,生产经营经济效益的高低,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极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党的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整顿企业领导班子,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职工民主管理、建立经济责任制、改善经营管理、培训职工队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在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发展国民经济新路子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企业整顿工作的进展是不平衡的,整顿得好的是少数,处于中间状态的是多效,没有认真进行整顿、管理混乱、存在严重问题的也是少数。即使整顿工作搞得好的企业,距离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也还有很大差距。目前相当多的企业,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领导班子软弱涣散,精神不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劳动纪律松弛,产品质量低,浪费严重,经济效益很差等现象。少数企业领导班子不纯,受资本主义思想侵蚀,搞不正之风,违反财经纪律,甚至弄虚作假,偷税抗税,戴留上缴利润,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等等。不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可能争取国民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更不可能把我们的企业真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因此,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全面整顿,是今后两三年内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企业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扎扎实实地进行这项工作,圆满地完成任务。
(二)企业的全面整顿,是对企业工作进行综合治理,包括整顿领导班子、职工队伍、管理制度、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党的作风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系列的工作。通过整顿,把这些工作互相结合起来,根据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有步骤地加以解决,使企业各项工作得到落实,真正走上发展国民经济的新路子。当前要围绕提高经济效益,着重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第一,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搞好全面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
实行经济责任制的目的,是要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搞好企业经营管理,把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实现的经济效果联系起来,使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它是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解决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吃大锅饭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整顿企业的关键的一环。要在企业的全面整顿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经济责任制,明确企业对国家的经济责任,并赋予企业一定的经济权限,使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好坏直接联系,把责、权、利三者统一起来。
不能把经济责任制仅仅看成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企业的责任首先是要按照国家计划要求和市场需要,生产出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产品,满足社会需要,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创造的经济收益,首先要为国家作贡献,使国家增收;其次才是企业多留、职工多得。为此企业必须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实行企业内部的全面计划管理,把生产、技术、供销、财务等各方面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在实行全面计划管理的同时,要继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面经济核算,以保证品种增加、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利润增长,实现全面的经济效益。
在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同样要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从科室、车间到班组、个人,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使个人经济利益与集体成果、个人劳动贡献相联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要健全原始记录、计量、统计、核算等基础工作,制定生产与消耗的平均先进定额,加强定额管理;总结现行的按劳分配经验,探索更加合理的分配办法;结合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改进生产技术、不断创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全面经济效益的正确轨道上来。
第二,整顿和加强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不能没有严明的劳动纪律。十年内乱期间无政府主义盛行,流毒至今尚未完全肃清。要大力加强对职工群众的主人翁思想教育,建立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的风尚。为了加强劳动纪律,必须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劳动态度好、遵纪守法、成绩卓著的职工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的,企业有权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经济或行政的处分,屡教不改的,要加重处分,直到辞退和开除。
一些企业的经验证明,制定《职工守则》是教育职工加强劳动纪律的有效措施。为此,中华全国总工会要会同有关方面,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起草一个全国通行的《职工守则》,报国务院审批后颁布执行。在《守则》颁布之前,各企业可以制定本企业的《职工守则暂行规定》,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施行。各企业还应该根据《守则》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保证《守则》的贯彻执行。
第三,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
国营工业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都是国家的财产,任何人不得侵占。企业的盈利要按规定进行分配,不允许化大公为小公,更不允许化公为私。一切违法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和予以制裁。
要对执行财经制度的情况进行一次认真的清查,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对犯有一般错误的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对犯有营私舞弊、贪污盗窃等罪行的人员,要分别予以惩处。企业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要以身作则,模范地遵守财经纪律。如果违反,要加重处罚,追究经济责任直至法律责任。全体职工都要敢于同损害国家财产、侵占国家利益的坏人坏事作斗争。对于模范遵守财经纪律和保护国家资财有功的人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整顿劳动组织,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有计划地进行全员培训,坚决克服人浮于事、工作散漫的现象。
整顿劳动组织要同建立岗位责任制结合起来进行。岗位责任制的核心是工作责任心,要在提高职工思想觉司的基础上,明确每一生产岗位和工作岗位的职责,并根据生产技术和业务工作的要求,规定配备人员的质量和数量标准,逐步做到严格按标准配备合格的人员。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对职工进行轮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和技术业务水平。这要成为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制度。
凡由于技术、年龄、健康等条件,不适于本岗位工作的人员,可以改任其他工作,或经过其他专业训练后,转到其他岗位工作。凡符合退休、离休条件的,要妥善安置。今后凡是新入厂的或改变工种,工作的职工,都必须经过训练和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工作。
全员培训要同人事考核、晋升、提拨和工资调整等相结合,建立和健全一套全面的人事管理制度。
抽调轮训的职工,在轮训期间发给基本工资,不发奖金。对于学习态度好、学习成绩优良的,可以发给奖学金。
为了认真做好全员培训工作,大企业要建立培训中心,中小企业单独建立有困难的,可以联合建立或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建立。要抽调得力干部负责培训中心的领导工作。可以脱产或半脱产培训,也可以业余培训,凡是完成了规定的学业,考试合格的,发给结业证书。
企业按定员、定额整顿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有富余的人员,除了组织轮训外,一部分可以充实生活服务机构一部分可以参加劳动服务机构,开辟和发展新的生产门路。
为了逐步实行生产经营与生活服务的分工,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生活服务公司,统一管理宿舍、食堂、托儿所、医务室、澡堂等生活福利设施,做好为职工的生活服务工作。生活福利工作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社会化。
为了安排暂时富余的职工和待业青年就业,企业可以单独或联合举办劳动服务公司,从事社会所需要的生产或劳动服务。劳动服务公司作为企业附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可以为本企业服务,也可以为社会服务。但必须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不允许和企业混在一起,吃大锅饭。
企业要选派工作积极负责、任劳任怨、作风正派的同志到生活服务公司和劳动服务公司担任领导职务。由企业调到劳动服务公司工作的职工保留全民企业职工的身份。
第五,整顿和建设领导班子,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围绕以上各项整顿工作,要进一步整顿和建设企业的领导班子,克服某些领导班子存在的涣散、软弱、臃肿、老化以及官僚主义等现象,要把优秀的、懂技术业务的中青年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所有的企业都要遵循党委集体领导、职工民主管理、厂长行政指挥的根本原则。要认真贯彻执行《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和即将颁发的《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和健全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使企业逐步建设起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领导体制。少数经过批准进行改革领导制度试点的企业要继续进行试点,以便探索能够更好地体现党的领导,体现民主管理和加强厂长统一指挥的新的领导制度。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生产行政的领导班子要精干。厂级领导干部要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厂长(经理)要由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实行党的方针政策,懂得生产技术和有关的经济法规,善于经营管理,为人正派,联系群众,身体健康,能胜任繁重的领导工作的同志担任。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化暂时有困难的企业,要选拔四十五岁以下,思想品德好,年富力强,具有专业知识,能联系群众的干部,担任副厂长(副经理)或其他副职,加以培养。
在调整企业领导班子的时候,一部分厂级干部,可以根据专长,安排到研究室、顾问室、监察室、职工培训中心,担任领导工作或顾问,政治与生活待遇不变。体弱多病不能担任工作的,可以安排退休、离休、在政治和生活待遇上要妥善照顾。一切对革命有过贡献的年老体弱的同志都应该懂得,积极地推荐、提拔、支持对党忠诚、年轻有为的同志来接班,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整顿企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企业的领导。企业党组织与企业行政组织要逐步实行分工,除重大方针和决策要由党委讨论决定外,企业的日常生产行政工作由厂长(经理)负责,党委的主要精力要用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上,通过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加强党对企业的思想政治领导,监督和保证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严格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计划、遵守国家的制度、法令,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证企业各项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的完成,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经过整顿的企业,要把企业党委建设成为一个能够团结企业全体职工,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党委书记应当由党性强,作风正派,坚决并善于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一定的生产和管理知识,能密切联系群众和掌握全面工作的党员担任;另外,配备一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副书记,作为书记的助手。
企业党组织要大力加强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的作用。
企业党组织要经常联系实际,对职工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形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要加强对青年职工的教育,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对职工进行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除了上文化课、技术或业务课外,也要上政治课,并严格考核学习成绩。
(三)企业的整顿工作,要在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下依靠现有的领导班子和职工群众进行。对那些存在严重问题,不能胜任工作的领导班子,要采取调动工作的办法,适当调整。至于领导班子的进一步加强和充实,应该在企业整顿过程中逐步解决。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人选,要采取上级调配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办法,认真选定。党委书记要在党内充分酝酿,并广泛征求党外群众的意见,经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报上级党委审批。厂长除在必要时由上级调配以外,要在实行经济责任制和整顿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民主选举,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请上级机关批准任命。
(四)企业全面整顿是建设性的整顿,除了当前首先要做好前述围绕提高经济效益的五项工作外,还要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建设规划。要认真总结和吸取过去建设“五好”企业、“大庆式”企业等一切行之有效的经验,把企业的整顿和建设紧密结合进行。企业在整顿中进行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搞好三项建设,达到六好要求。“三项建设”即通过全面整顿,逐步地建设起一种又有民主、又有集中的领导体制,逐步地建设起一支又红又专的职工队伍,逐步地建设起一套科学文明的管理制度;“六好要求”即通过“三项建设”使企业能够正确地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者的经济关系,出色地完成国家计划,达到三者兼顾好、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劳动纪律好、文明生产好、政治工作好,成为“六好企业”。
有关“三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六好要求”的具体标准,各工业部门和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参照最近经委提出的整顿企业的要求,分别作出规定。
(五)企业的全面整顿,要点面结合进行。各工业部门要根据当前围绕提高经济效益的五项工作和“三建”、“六好”目标,制定一个适合本部门特点的全面整顿规划,对不同类别和不同水平的企业,规定不同的要求和整顿的步骤,进行分类指导。所有企业都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本企业的整顿规划。
面上企业的整顿工作,必须抓紧。各企业首先要按照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的通知精神,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讲清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光荣革命传统和伟大历史使命,使广大职工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加和做好企业的整顿工作。要引导大家向先进地区、先进行业、先进单位、先进人物学习,向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学习,向科学要本领,拜行家做老师,把广大职工充分发动起来,在每个企业中形成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创造“六好企业”的热烈气氛,以推动企业的整顿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
为了使整顿企业的工作做得更好,国务院各主管部、委要会同各省、市、自治区派出负责干部,并配备一些熟悉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劳动工资、财务会计等业务干部和党群工作干部,组成蹲点调查组,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期分批到骨干企业调查研究,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指导面上的整顿工作。同时,吸取实践经验,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每个行业首先要挑选几个对国计民生有重大作用的骨干企业,作为第一批蹲点调查单位。这些重点企业可以是基础好的先进单位,也可以是问题较多的后进单位,以便取得先进更先进和后进赶先进的两种经验,并及时宣传推广。
中央要求,在两三年内,全国两千个骨干企业,能够在国务院各主管部、委和省、市、自治区直接帮助下,扎扎实实地、分批地完成整顿任务。地区和县市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所属企业中选择重点,组织蹲点调查组去进行帮助。以点带面,做好整顿工作。
凡是上级主管部门未派蹲点调查组协助整顿的企业,都要按本决定的精神,自行整顿,不要等待;凡能解决的问题,要主动地、及时地解决。有关主管部门在第一批重点企业整顿工作结束以后,要从取得整顿工作经验的蹲点调查组中,选拔精干力量,组织巡回检查组,到上述企业进行检查,凡达到整顿标准的,即可验收;不符合标准的,要派蹲点调查组予以协助,继续进行整顿。
所有企业,在整顿完毕之后,都要由上级主管部门检查验收。衡量企业整顿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是看产品质量的优劣,产量的多少,经济效益的高低,对国家贡献的大小。
党中央、国务院充分相信,我们的企业经过全面整顿以后,必将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希望工业战线上的全体干部和职工奋发努力,完成企业整顿的各项任务,搞好“三项建设”,达到“六好要求”,为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PD-PRC-exempt}}
0wok19d0um3gxnfrf2yhfflw0vfnnqx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
0
1109989
2173594
2022-08-22T17:02:37Z
Zzhtju
6088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 | y = 2022 | m = 8 | d = 22 | 发文字号 = | 发布者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type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 | 公布於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 | theme = | notes = [http://www.gov.cn/zhengce/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
| y = 2022
| m = 8
| d = 22
| 发文字号 =
| 发布者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type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
| 公布於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
| theme =
| notes =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8/22/content_5706403.htm 文件]
}}
{{gap}}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gap}}《[[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全文如下。
{{: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
{{PD-PRC-exempt}}
j6555s064fvi744207esv1m9hmo3086
2173600
2173594
2022-08-22T17:39:01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
| y = 2022
| m = 8
| d = 22
| 发文字号 =
| 发布者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type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
| 公布於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
| theme =
| notes =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8/22/content_5706403.htm 文件]
}}
{{gap}}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gap}}《[[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全文如下。
{{: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
{{PD-PRC-exempt}}
b2b0xrfyw6gjlp33bwrmb9klpk9i3fw
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
0
1109990
2173595
2022-08-22T17:04:49Z
Zzhtju
6088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 | year = 2022 | month = 8 | day = 22 | noauthor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 发布者 = 新华社 | 发文字号 = | type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 | theme = | notes = }} <onlyinclude> {{gap}}村级组织包括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
| year = 2022
| month = 8
| day = 22
| noauthor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 发布者 = 新华社
| 发文字号 =
| type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
| theme =
| notes =
}}
<onlyinclude>
{{gap}}村级组织包括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组织和其他村级经济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村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减轻基层负担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规范村级组织承担的工作事务、设立的工作机制、加挂的牌子、出具的证明事项,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gap}}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增强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整体效能为主线,以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松绑减负为目标,以推动党政机构、群团组织(以下简称党政群机构)工作思路和作风务实转变为保障,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成果,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村级组织承担的工作事务权责明晰、设立的工作机制精简高效、加挂的牌子简约明了、出具的证明依规便民,进一步把村级组织和村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任务==
===(一)减轻村级组织工作事务负担===
{{gap}}1.明确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章程的规定,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包括宣传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加强村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村级组织自身建设,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实行村民自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维护村民群众合法权益,开展村级社会治理,提供村级综合服务等。县级党委和政府依法依规明确党政群机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职责范围和履职方式,依法依规明确党政群机构要求村级组织协助或者委托村级组织开展工作事务的制度依据、职责范围、运行流程。未经县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党政群机构不得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村级组织承担。不得将村级组织作为行政执法、拆迁拆违、招商引资、安全生产等事务的责任主体。
{{gap}}2.创新村级组织工作方式。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分流机制,分类办理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村级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事项,以及村民群众个人事项。探索以清单等方式规范公共服务事项,强化村级组织兜底服务、综合服务能力。对交由村级组织代办的公共服务事项,由乡镇党委和政府提供必要工作条件。对村民群众确有需要,但村级组织难以承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事项,由乡镇党委和政府协调解决。将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村级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在征求村级组织意见基础上,由县乡级政府依法购买服务。深化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信息系统分级应用,探索以县(市、区、旗)为单位推进村级数据资源建设,逐步实现村级组织工作数据综合采集、多方利用。
{{gap}}3.完善村级组织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让村民群众满意为导向的村级组织考核评价机制,坚决杜绝简单以设机制挂牌子安排村级组织任务、以填报表格或者提供材料调度村级组织工作、以“是否留痕”印证村级组织实绩等问题。县级党委和政府应整合各党政群机构要求村级组织填报的各类表格,每年年初统一交由乡镇安排村级组织按规定频次填报。未经县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党政群机构不得要求村级组织填报表格、提供材料。以县(市、区、旗)为单位,清理整合面向村级组织的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不得简单以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者录制视频等作为评价村级组织是否落实工作的依据。
===(二)精简村级工作机制和牌子===
{{gap}}4.从严控制党政群机构设立村级工作机制(含各类分支机构和中心、站、所等)。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或者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未经省级党委和政府同意,党政群机构不得新设村级工作机制,不得要求专人专岗。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规范并整合党政群机构设立的各类村级工作机制,统筹开展村级党的建设、治理服务和群众工作。可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及其下属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农村基层群团组织承担相应职责的,原则上不得在村级设立专门工作机制或者要求专人专岗,承担相应职责的必要工作条件由县级党委和政府统筹予以保障。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或者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设立村级工作机制、专人专岗的,相应的党政群机构应协调提供人员、经费等必要工作条件,不得将保障责任转嫁给村级组织。
{{gap}}5.整合村级组织和工作机制办公场所。优化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布局。村级组织和工作机制原则上全部在综合服务设施中办公。以村民群众为对象、村级组织能够承接的公共服务事项,原则上全部在综合服务设施中提供,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制定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合理划分综合服务设施功能区域,统筹整合其他党政群活动阵地;依托综合服务设施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综合利用服务凝聚群众、教育引导群众的阵地资源。以县(市、区、旗)为单位推进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综合性服务团队或者设置综合性服务岗位,统一纳入村党群服务中心管理,做到一站多能、一岗多责。
{{gap}}6.规范村级组织和工作机制挂牌。省级党委和政府统一规定村级组织和工作机制挂牌数量、名称和式样,党政群机构不得要求村级组织对口挂牌。一般应在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外部显著位置悬挂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标牌和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标识。村级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内部悬挂的标牌,一般在内部显著位置悬挂村级综合服务机构标牌,在综合服务大厅设置集合式服务功能指引标牌,在各功能区域入口悬挂简明标牌。依托村务公开栏张贴并定期更新有关信息,采取集中展陈形式展示村级组织获得的各类表彰奖励和创建成果。
===(三)改进村级组织出具证明工作===
{{gap}}7.压减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依法依规确定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凡缺乏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等依据的证明事项,党政群机构一律不得要求村级组织出具。省级党委和政府在第一批《[[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基础上,梳理本行政区域内要求村级组织出具的、虽有地方性法规或者政策文件依据但已经不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村级组织没有能力核实的证明事项,适时分批按规定程序予以取消。完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基层治理领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鼓励党政群机构采取网上核验、主动调查、告知承诺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
{{gap}}8.规范村级组织出具证明工作。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村级组织原则上应依法及时据实出具证明。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分类制定需由村级组织出具证明的具体式样、办理程序和操作规范。做好规范村级组织出具证明工作与各地区各部门证明事项清理工作的衔接。省级层面未统一规范,但涉及村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等仍需出具证明的,村级组织可本着便利村民群众办事创业的原则,对能够核实的事项据实出具相关证明。出具证明涉及重大问题或者存在法律风险的,村级组织要认真调查核实情况,广泛组织村民群众议事协商,必要时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列入《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和省级不应出具证明事项清单的,村级组织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虽列入清单、但有关党政群机构确因形势变化需要仍要求出具证明的,应及时向乡镇党委和政府反映情况,乡镇党委和政府应联系有关党政群机构协调处理。
==三、组织实施==
{{gap}}(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全过程各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分级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进度和责任主体。省市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工作指导,县乡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逐一规范针对村级组织的工作事项。强化民政、组织、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牵头协调职能,抓好统筹指导、资源整合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将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情况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相关党政群机构考核评价内容。
{{gap}}(二)健全监管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分级制定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指导目录,建立健全准入制和动态调整制度,坚决取消没有法律法规或政策依据、没有经费保障、没有实际效用、村民群众不认可的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负担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和跟踪落实力度,及时纠正随意增加村级组织负担的行为,对典型问题通报曝光。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依托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即时监测。
{{gap}}(三)增强村级组织能动性。村级组织要认真落实规范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有关要求,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对保留的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要加强与相关党政群机构的工作衔接,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健全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要把减轻工作负担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动力,集中精力做好带领发展、推进治理、为民服务等工作,以更加奋发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组织村民群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gap}}民政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要协调推进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工作,适时组织监督检查和跟踪评估,重要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时送民政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规范城市社区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相关工作,参照本意见精神执行。</onlyinclude>
{{PD-PRC-exempt}}
000lc0j8opinkh1m98omdshl3wb189c
列聖八高祖圖
0
1109991
2173606
2022-08-22T18:34:08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列聖八高祖圖|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列聖八高祖圖|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qyjjkmim1lk7hxvqm6v2yn9aprhgvdj
2173608
2173606
2022-08-22T18:35:53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列聖八高祖圖|noauthor=宗簿寺|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r26de2of8qc7g332z9s5871gn0vvr18
2173609
2173608
2022-08-22T18:36:05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列聖八高祖圖|noauthor=朝鮮宗簿寺|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7l3f4mwgxjgri2315343ua8cs3fzo4k
Talk:列聖八高祖圖
1
1109992
2173607
2022-08-22T18:34:16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9C%A0%ED%98%95%EB%B6%84%EB%A5%98&dataId=JSG_K2-106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8:34 (UTC)
kcl9pa48mh4o9n8omc7h7na3wvi2e98
2173610
2173607
2022-08-22T18:36:49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9C%A0%ED%98%95%EB%B6%84%EB%A5%98&dataId=JSG_K2-1065[[File:K2-1065 001.pdf|thumb|列聖八高祖圖原圖]][[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2日 (一) 18:34 (UTC)
5o0zq9kg4ua0al3te13j44xurnqyr1s
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之經過與結果
0
1109993
2173616
2022-08-22T19:46:04Z
银色雪莉
28258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之經過與結果 | section = | y = 1925| m = 4| d = 25 | date = 發表於1925年5月3日 | author = 趙世炎 | previous = | next = | from = 嚮導 | notes = 署名「羅敬」發表 }} {{center|'''(四月二十五日北京通信)'''}} ==(一)全國民衆代表之集合== {{gap}}此次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會,前後一月有餘,到會代表二百餘人,代…”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之經過與結果
| section =
| y = 1925| m = 4| d = 25
| date = 發表於1925年5月3日
| author = 趙世炎
| previous =
| next =
| from = 嚮導
| notes = 署名「羅敬」發表
}}
{{center|'''(四月二十五日北京通信)'''}}
==(一)全國民衆代表之集合==
{{gap}}此次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會,前後一月有餘,到會代表二百餘人,代表二十餘省區,一百二十餘個地方的國民會議促成會。在這些促成會旗幟之下集合的是:工農羣衆,知識界,教職員,學生,商人,實業家,新聞記者,律師,及各種有職業的平民。到會各代表雖不能將各地團體人數作確切的報告,但所代表的民衆,當在數十萬以上。這個民衆性的大集合在北京開會一月有餘,而全國知者尙少,其原因是:在安福派政府高壓之下,該會於開會時常不能自保安危;該會所寄出的會報,多被政府刼留;該會所發表的新聞,在北京佔大多數的反動報紙,多不予以登載,而對於安福部政學系研究系聯治派及軍閥代表所組的善後會議消息,則逐日連篇累幅的與以登載。
{{gap}}這是一個民衆的會議!從會議之經過與結果看來,是頗良好的。這樣從民間產出的會議,在我國實不易見,或者竟是眞正的國民會議之先聲。本報代表民衆利益,並曾屢次勉勗此會之成功,對於此次會議,實有不惜篇幅介紹之必要。記者曾覓得該會各種材料,並曾到會旁聽,特作此篇以告本報讀者,並盼本報讀者特別注意於該會議之各種議案與宣言。
==(二)會議時期與政治環境==
{{gap}}當大會開幕之日,段政府的善後會議正在積極進行之中。各方面的「人物」,段政府竭力網羅,從無政府主義者以至於新官僚「社會黨」領袖,都被召應試,與此會議之各地人民代表紛紛到京,遙相對應。北京城於安福派統治之下,早已在恐怖的狀態之中;人民不僅集會不得自由,而且言論也遭政府羅織。但在當初,孫中山先生尙存一息於病榻之上,段祺瑞還不敢馬上撕破面具,人民的活動還勉强自由。及至孫先生去世,骨尙未寒,而孫先生主義庇護下的民國日報被封,嗣後連續壓迫各報館與通信社,無端逮捕新聞記者,無數偵探鷹犬,大行活動。中山靈柩之停放,政府最初不允在中央公園,而指定遠離民衆之城外荒壇。中山遺體之移往西山,也是政府所欣願的。北京城日墮於恐怖,反動勢力日益增長,民衆不能抗爭。
{{gap}}軍閥角逐而要造成的未來大戰,自張作霖來京忽而離去之日,其局面已經開始。從此以後,段張之間的明爭暗鬥,日益加多。然而執政府謀臣甚多,能奔走者尤衆;善後會議或連續或間斷,日以金錢與交換條件賄買,務期成功。自中山逝世,分裂國民黨的計劃便自執政府而出;政府的機關報與附屬於政府的各黨系報紙,都扶掖國民黨右派,宣傳國民黨之分裂。
{{gap}}但在這個時期的全國民衆,反對善後會議之聲遍於各地,哀悼中山,誓願繼續革命的表示,來自大小城市與村莊。然而政府對此,充耳不聞,只圖應付軍閥,手忙腳亂,急謀成功。
==(三)反帝國主義與反軍閥的工作==
{{gap}}各地民衆代表在這種政治環境中集會,自然感覺到人民自身責任之所在。因此,大會决定否認段祺瑞所提出善後會議之國民代表會議條例;又以爲趁人民代表聚集的機會,應該詳細討論中國衰弱禍亂之眞因,並提出具體的救濟方案,以宣告於民衆;民衆應從此繼續努力國民革命運動,以求得眞正的國民會議之產生。眞正的國民會議之成立,必然是反帝國主義與反軍閥的重要工具,因此大會决定討論各種國際與國內的問題,而定出下列的範圍:(一)國際問題,其中包含:(1)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2)不平等條約及特權;(3)租借地與租界問題;(4)關稅問題;(5)外人在華駐兵問題;(6)外人在華航行權問題;(7)外人在華傳教及教育問題;(8)外資與其勢力問題;(9)華盛頓會議;(10)臨城案件;(11)金佛郎案;(12)鴉片會議;(13)無線電問題;(14)外國銀行團;(15)上海租界焚書問題;(16)滬西日本紗廠罷工問題。(二)國內問題,其中包含:(1)軍閥軍隊與內亂;(2)聯省自治問題;(3)人民自由問題;(4)實業問題;(5)教育問題;(6)商業問題;(7)工人問題;(8)農民問題;(9)婦女問題。(三)財政問題,其中包括內外債各問題;並詳細審查中國的財政與提出救濟方法。(四)國民會議運動之方針,其中包含:(1)批評並否認善後會議之國民代表會議條例;(2)國民會議組織大綱;(3)促成國民會議與勵行民衆組織。
{{gap}}大會的責任旣是促成眞正的國民會議,而此國民會議之產生,非打倒帝國主義與打倒軍閥不足爲功,所以該會議開會後於發行會刊時便宣言說:
{{gap}}「最近國民會議之運動,濔漫全國。此種運動孕育於反帝國主義怒潮之中,且產生于中國最强之直系軍閥推倒之後,其使命乃爲客觀情勢所確定無疑;質言之,牠將代表人民向帝國主義作戰,取消不平等條約,以達到解除終身所束縛的鎖鍊之目的。牠將繼續打倒直系軍閥,進而打倒一切軍閥,解除其武裝。牠的方法是不妥協的,羣衆運動的。今日之一粒種子,他日必結爲最大果實。我們必須努力栽培灌溉,掃除其周圍之蔓草荊棘。此工作最初雖不免於艱難困苦,犧牲流血,然吾人之責實無旁貸」。
==(四)國際問題與國內問題之决議==
{{gap}}大會自决定討論各項問題後經過半月餘的工作,便整理出各種問題之報告與其决議方案。報告的內容是十分繁多的,這絕不是豢養的善後會議議員甚至國會議員所能作的事,而惟有革命的民衆代表才能做到。各種內容該會將另出專冊印行,下面所述乃簡略指出决議案中之重要者:
{{gap}}(甲)國際問題之决議——最初說明欲謀中國民族之獨立與自由,須將已經爲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所攘奪以去的國家權力,完全收在集體的人民手裏。次說明帝國主義侵入中國的經過,歷述自最初的商業政策以至爲鴉片貿易擴清道路的英帝國主義之侵入,而南京條約是不平等條約壓迫中國民族史的第一頁。馬關條約爲資本主義侵入中國開一新時代,割地賠款保護外貨的關稅制度,由此而生。馬關條約外,辛丑條約更是不平等條約中最酷烈者之一,這個條約是對中國民族反抗外力的懲罸,把中國軍事,經濟的國防完全打破,將中國民族的自由獨立尊嚴蹂躪無餘。鴉片戰後以來中國對外關係史是一部帝國主義侵入史。中國自從墮入這個歷史裏,就變爲國際的殖民地。中國國民欲求恢復民族獨立與自由,卽在依國民會議產生國民革命政府,宣告「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
{{gap}}不平等條約中所包含的外國帝國主義在中國之特權,大會决議案中曾一一指明:(1)領事裁判權;(2)租借地租界及中國境內其他的外國行政權;(3)協定關稅制及其他保護外國商品,保護在中國境內經營產業等規定;(4)外人管理財政權;(5)庚子賠款;(6)外國在中國內地駐兵權及內河航行權;(7)外人在中國境內傳教及教育設施。此外又指明帝國主義列强於近數年對中國之進攻有下列諸事實:(1)華盛頓會議;(2)臨城案件;(3)鴉片會議;(4)金佛郎案;(5)無線電問題;(6)上海租界焚書問題;(7)上海日本紗廠華工罷工問題。對于以上諸問題,都分析其內容,而提出嚴重之抗議。本决議案之結論是:恢復國家權力在廢除不平等條約;國民會議就是恢復國家權力的機關,故大會决以全力促成眞正的國民會議之實現。
==(五)「打倒軍閥!」「排斥聯治!」==
{{gap}}(乙)國內問題之决議——在國內問題中,包括九個重要問題已如上述。决議文中一再申述打倒軍閥的口號,在軍閥軍隊與內亂之决議裏,說明全國民衆在打倒軍閥的旗幟之下,應當猛勇的以人民要求民治爲前提,對于一切軍閥施行總攻擊,尤其要反對的是軍閥的武力主義,因爲它是軍閥否認人民力量的標語,與人民所期望的和平與統一,絕對背道而馳。同時又說明廣大的兵士羣衆本身並沒有什麼罪惡;在國民革命中,兵士應該爲國家利益戰,不要爲軍閥官僚戰,應該爲國家利益做捍衛,準備爲國家幸福而犧牲。次關于聯省自治問題,大會决議痛斥聯省自治論者之誤國,其理論旣幼稚,其所根據事實更錯誤。大會以爲在此封建殘局之下,决不能由制憲而獲得自治。眞正的自治必待國民革命成功,中國民族獲得獨立與自由之後,始能實現。
{{gap}}關於人民之自由,大會要求廢除一切警治與軍治。人民應有絕對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之自由。警察不得任意逮捕、羈押或搜索人民住宅,非軍人絕不受軍治。工人應有罷工的自由。懲治盜匪法,陸軍審判條例等,均當廢除。復次,對於實業、商業、教育諸問題,均各有確切之决議。最後關於工人、農人、婦女三問題,更一面分析在被壓迫各階級中此三大羣衆的痛苦,一面提出具體的要求。大會尤注意廣大的工農羣衆與婦女界,應速起急謀團結,促進國民革命運動之成功。
{{gap}}在各項國內問題中,且提出各自的切實主張或要求;大會爲注重國家財政問題起見,又單獨討論財政問題。
==(六)「十年的外債停付!」==
{{gap}}大會特別討論財政問題,爲求詳細探索財政紊亂之情形,與國家財政破產之根源。據財政委員會討論報告之結果,其結論就是:「十年的外債停付,留待國民會議解决其用途!」
{{gap}}這種主張是關係嚴重的,帝國主義的列强一定畏懼,因爲這種主張之結果,絕對有利於中國國民,而無利於列强。列强聽到這種主張,一定要驚慌失措,指我們人民爲「過激」。殊不知這種「過激」的辦法,在列强各自的國家裏,在他們的祖先的歷史上,早就實行。法蘭西曾要求過外債停付,比利時也要求過外債停付。停付(或緩付)這個名詞,這個辦法,是他們自己當初想出的。論到「過激」的辦法,並不這樣。「過激」——假使指的是布爾塞維克,在布爾塞維克的俄羅斯,自從革命以後,並不是停付,而是不付了。
{{gap}}中國的財政問題並不困難,難在帝國主義之繼續侵略。一國的財政破產並不是稀奇的事,所奇在無救濟辦法。中國的財政家夢昧終日,只學算帳,不知清帳;卽有清帳的辦法,又都是有利於列强的,如主張再借外債以救財政的,便是一例。
{{gap}}大會同時感覺借債之危險,故發出公開宣言兩種,一給外國銀行團,一給國內各銀行,警告不得再借債與政府。
==(七)憲法是人民收囘政權的證書==
{{gap}}大會於各種問題之外,又特別注重憲法問題。
{{gap}}「中國國家的權力,現在不在國民手中,而在國際帝國主義者及其使者——軍閥手中;一切不平等條約,卽是保障此等權力的明文。所以吾中國全民衆,應集中其精力以求于最近期內廢除不平等條約及召集眞正國民會議。目前中國國民所要求於此國民會議的職任,不在制定一部空文無力的憲法,而在爲一實現廢除不平等條約而戰鬥的人民機關。」
{{gap}}這是國際問題决議案中評憲法問題之一段。在國內問題决議案裏,也有同樣的說明:
{{gap}}「憲法不是別的東西,只是一國國民保持主權的一部證書。這部證書,必須國民自己得了政權以後,才能產生出來。向統治的軍閥要憲法,與奴隸要求主人嚴訂管理法一樣,結果反讓統治階級强姦民意,任意造作。政權的取得是由於革命的力量;必須國民革命成功,才有國民自己的憲法可言。……眞正的國民會議之目的,就是要求政權收歸人民以解决一切外患與內憂。」
==(八)「敵人軟化不了工人階級!」==
{{gap}}孫中山先生逝世前有兩種政治的遺囑:一爲國內的;一爲國際的(卽致蘇俄之遺書),筆記而出,爲全國民衆所普知。在這兩種遺囑傳授之時,中山先生警告其同志說:「你們不怕敵人的軟化嗎?」記者曾於本報通信中述過。現在這一句話,全國的民衆還沒有公開的答覆,惟有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中之工農代表團早就答覆了:「敵人軟化不了工農階級!」
{{gap}}工農代表團在這次大會中人數雖少,且偏於南方,但在大會中仍產出良好的工作。大會會刊中,我們看到農人代表某君的論文,充分表示工農階級在國民革命中之使命。大會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工作,關切於大多數被壓迫工農階級最深。此次各種的决議,一方面證實民衆代表工作之良好結果,一方面也可斷言將受全國民衆有力的擁護。
==(九)第二安福國會與人民的國民會議運動==
{{gap}}當大會閉會之時,安福部的善後會議也閉會了。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閉會以後,是要召集預備會議;善後會議閉會之後,是要召集第二安福國會。後者也許是可能的,可能則必是較快的,因爲「政權」在段祺瑞之手。
{{gap}}然而大會指示了人民以國民會議之性質,指示了人民以奮鬥的方法,並指示了人民對於各種問題之確切方案。素來藐視民衆無組織的,將由這次人民代表的實際工作中證明其爲惡勢力所迷,現在促成眞正國民會議的民衆代表大會閉幕了,段祺瑞的善後會議也閉幕了;我們需要一個第二安福國會呢?還是需要一個眞正的國民會議呢?全國革命的民衆應當答覆這個問題!
{{Pd/1923|1927}}
qpgrvas22iach6yz4we4hluh98anu95
奉軍入京以前
0
1109994
2173618
2022-08-22T20:19:14Z
银色雪莉
28258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奉軍入京以前 | section = | y = 1925| m = 5| d = 14 | date = 發表於1925年5月24日 | author = 趙世炎 | previous = | next = | from = 嚮導 | notes = 署名「羅敬」發表 }} {{center|'''(五月十四日北京通信)'''}} {{gap}}製造河南戰爭的是段祺瑞,製造四川戰爭的是段祺瑞,再製造快要爆發的奉軍與國民軍戰爭的也是段祺瑞。這並不是記者的私言,有事實可以證明呵。…”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奉軍入京以前
| section =
| y = 1925| m = 5| d = 14
| date = 發表於1925年5月24日
| author = 趙世炎
| previous =
| next =
| from = 嚮導
| notes = 署名「羅敬」發表
}}
{{center|'''(五月十四日北京通信)'''}}
{{gap}}製造河南戰爭的是段祺瑞,製造四川戰爭的是段祺瑞,再製造快要爆發的奉軍與國民軍戰爭的也是段祺瑞。這並不是記者的私言,有事實可以證明呵。
{{gap}}段祺瑞上台後,形勢上是處於兩大(奉天與國民軍)之間,若有人設想他將長久維持兩大之間的均勢以自存,這將是一種錯誤。現在事實業已證明段祺瑞必然的要使這個北方的大戰爭趕快爆發;他預計的結果,一定是奉天的勝利。他在將來,雖不免要向奉天低頭,但其政策不能不如此,因爲可以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歡心。段祺瑞與張作霖同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工具,誰也認識得清楚。現在日本帝國主義很希望戰爭從速爆發,因爲他看清了國民軍內部團結之不力與實力之不充足,若不趁此時機一戰了事,日本帝國主義扶持北方軍閥之局面便不會穩固。金佛郎案之解决,是段祺瑞爲張作霖籌戰費;西原借款之整理,是段祺瑞爲張作霖籌第二筆戰費,並鞏固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之基礎。奉軍入關「拱衞京師」,並不是什麼「增髙奉方政治上之發言權」,而確是「凡事易促中央實行」;因爲奉方的發言權已經再高不過,只是「凡事不易實行」,所以段祺瑞招之便來,用以「拱衞京師」,斬斷國民軍間的交通,威迫解决陝西問題,壓迫一切民衆運動,國民軍若屈服隱忍則已,不屈服則戰爭立刻可以爆發!
{{gap}}奉軍與國民軍之戰本不可免,本報於數月前已言之,記者並曾說,張作霖出京之日,卽這個戰爭局面之開始。然而最近局面之發展,則是段祺瑞作成的,因爲段氏明明白白派人告訴奉天,中央事事辦不動,要借重奉天威力;他們同是日本帝國主義之工具,當然聲氣相求,力謀建立並穩固北方反動軍閥政治,消滅異派軍閥勢力,鎭壓民衆革命運動。所以未來的戰爭不爆發則已,爆發以後屠殺人民,禍害人民的責任,直接應由段張兩軍閥担負,間接應由日本帝國主義者担負。奉天軍閥的優勢,現在是很明白的。鎭威上將軍,最近攫得直隸山東,連接京奉與津浦線,又佔據京漢北部,日法帝國主義者供給軍械十分充足,在交通運輸上,也已預備妥當了。
{{gap}}在這個緊張的時局中,又有北方買辦階級的崛起。這般買辦階級的活動,不特與戰爭有關係,並且引起軍閥政局經濟財政之重要變化,是日法帝國主義在華北的靈魂。這般買辦階級就是新舊交通系,梁士詒曹汝霖是其首領,其最近奔走段張之間,爲段張溝通,爲未來戰爭籌劃,普通報紙已經記載,盡人皆知。本來買辦階級在半殖民地中國與軍閥之勾結,爲軍閥所役使,特別要在內亂時表現出來。張作霖是滿洲大資產階級的保護者,同時又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巨大勢力,所以買辦階級的交通系,必須托庇於其下,以圖施展賣國的手腕。中國的最大買辦階級——交通系——在北方勾結勝利的軍閥(張段),形成勝利的帝國主義(日法)之發展局面,是在反帝國主義與反軍閥的國民革命運動中一個嚴重的問題。國民革命的運動者對此形勢應當認清,勞動階級尤其要識破這個局面。
{{gap}}張學良於日前入關,便是秉承父命與祖(日本帝國主義)命而實行對於未來戰爭之檢閱。同時,這又是軍閥對於民衆的示威。軍閥連年製造戰爭,民衆不能反抗,特別是在北方,國民革命運動方在萌芽時期,又要遭受摧殘了。最受痛苦的還是工農羣衆;奉軍入關之後,弄得交通停滯,人民不安,鄉野農民奔走相告大禍之將至;京漢鐵路北段各地僅得數月的舒甯,最近奉軍侵入,竟將石家莊等地的工會會所佔據;軍閥利用軍事行動的招牌,壓迫人民的事件從此愈多了。全國人民應當立刻起來集中勢力對付奉天與安福軍閥之進攻!
{{Pd/1923|1927}}
tgx6n503wcw60v3yn68r64y2z7hetg0
北京「五七」怒潮的經過
0
1109995
2173620
2022-08-22T20:21:25Z
银色雪莉
28258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北京「五七」怒潮的經過 | section = | y = 1925| m = 5| d = 13 | date = 發表於1925年5月24日 | author = 趙世炎 | previous = | next = | from = 嚮導 | notes = 署名「羅敬」發表 }} {{center|'''(五月十三日北京通信)'''}} {{gap}}今年北京的「五七」怒潮與六年前的「五四」怒潮一樣,同是反帝國主義的覺醒,與攻擊賣國的安福系之羣衆運動。章士釗托庇於安福系權…”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北京「五七」怒潮的經過
| section =
| y = 1925| m = 5| d = 13
| date = 發表於1925年5月24日
| author = 趙世炎
| previous =
| next =
| from = 嚮導
| notes = 署名「羅敬」發表
}}
{{center|'''(五月十三日北京通信)'''}}
{{gap}}今年北京的「五七」怒潮與六年前的「五四」怒潮一樣,同是反帝國主義的覺醒,與攻擊賣國的安福系之羣衆運動。章士釗托庇於安福系權力之下,極力摧殘人民之自由,以致攖犯衆怒,眞正是「內傷燕廷知隗之明,外增七國誅錯之號,釗有百身,亦何能贖!」(見章士釗原辭職呈文)。
{{gap}}這次「五七」事件,表示在極反動的政局下羣衆爲爭自由而奮鬥,頗值得記述。普通報紙的記載,多離去羣衆的利益,尤不了解羣衆運動之目標。並且有許多事實,都讓段政府與其鷹犬警察廳幾個通電遁辭隱節,把眞相湮沒了。
{{gap}}五七紀念的北京集會,本是由北京的「國民追悼孫中山大會」召集的。當初的意義,一爲追悼中山(因北京追悼會從未正式舉行),一爲紀念五七。段政府明知北京市民於是日將有反帝國主義之表示,有傷其主人——日本帝國主義的感情,所以預作防範,於是日在集會所定地點天安門前令警察會操,並安置水龍,以備射擊羣衆。章士釗於前一日用教育部令,禁止學生開會紀念與遊行。七日晨,羣衆集於天安門者五六千人,皆被衝散;旋因幹部機關早有預備,臨時派自行車隊傳佈口號,移地至景山前,意欲與國民軍合開紀念會。但羣衆或被警隊截斷,或因路線不熟,至景山者不及千人。甫開會而國民軍守衞者開北上門,迎衆人內,於是合市民兵士開會,演說歷二小時,通過對內對外之决議案。當羣衆在天安門被衝散時,一時怒恨集中於章士釗,故開會演說,卽有提議赴章宅質問者,頃刻之間,全體響應,竟成决議。羣衆於會畢嚴整隊伍,齊赴章宅,至則因章不在,遂與章宅家人及警察衝突,互相格鬥。是時因有人先將電話折去,警察徵調不及,衆怒之下,遂將章宅什物搗毀;但因門警緊閉大門,而羣衆前後凡三次撲入,援救失陷於內者,歷半小時後,大隊武裝大刀與馬隊警察蜂至,羣衆猶抵抗格鬥,以至重傷者數人,並捕去十餘人。前後暴動的景象,實是六年前「五四」打曹章陸同樣的一幕。所不同者惟章不在宅而羣衆亦未放火耳。反動的壓力愈大,反抗的囘應也大,半年來段政府超過直系當國反動成績之總合,有此一次囘聲,本是必然的事。
{{gap}}在一般的看來,只以爲是學潮又從新激盪了。北京近百萬的市民,還未認識這是公共的爭人民自由的問題,所以五七怒潮以後的發展,也只是學生羣衆運動的發展。兩日以後,學生又舉行大示威運動,集者萬餘人,但以領導運動者之錯誤,竟將示威運動變爲向段祺瑞的請願。請願本是不會有結果的,而當日竟將口號縮小爲罷免章士釗與朱深,及釋放被捕者數種;同時,在教會學校的隊伍中,英美的教徒教授隨學生遊行,彷彿表示對于反日本帝國主義的同情,都是可注意的現象。但在當日羣衆運動的結束,卒因段政府的巧妙政策,反激出示威運動的好結果了。
{{gap}}當「九五」羣衆聚集于段宅時,段宅的警衞有兩重防線:一是他的警察與衞隊;一是段祺瑞預備下的便衣打手,袖藏短棍,目的在不用刀槍而於衝突時可以木棍向羣衆痛擊,取得勝利。但當警備司令部兵隊(國民軍之一部,爲鹿鍾麟所領)到時,段氏的警衞都退後了,有意使國民軍與羣衆衝突,而警衞樂觀其成。此時羣衆亦情勢汹汹,欲擁入段宅,衝突將不可免;國民軍某軍官突向兵士演說:「今天學生來此爲紀念國恥,爲爭自由;他們是主人,我們是僕人,只有他們打我們,我們今天萬不可打他們!」學生羣衆一聞此語,全體感動,有流涕者,大呼「國民軍萬歲!」國民軍聞之,亦十分感動,相與對泣!翌時而羣衆覺悟,撤退請願,整嚴隊伍,遊行示威,擴大口號,沿途高呼:
{{gap}}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人民自由萬歲!國民軍萬歲!國民革命萬歲!
{{gap}}段祺瑞反動的權威,亦知民衆勢力的不可侮,在兩日後將被捕者釋放了。章士釗在民衆怒潮中,也遞了一張卑汚苟賤,醜態畢露的辭職呈文。在這次事件中,尤有兩種現象可以注意:(一)段祺瑞故意要使國民軍與民衆衝突,而國民軍頗具愛國知識,處置得當,頗合于中山先生「武力與民衆結合」之口號;(二)據傳聞張作霖以學潮囂張爲詞,請兵入京「拱衞」,顯見奉天軍閥對于政局及民衆運動之壓迫與野心。處在高壓下的北方民衆是應當提防的!
{{Pd/1923|1927}}
rb19lr3qye6jwvsuxtk2bfft6a2rn4w
Author:潘大道
102
1109996
2173627
2022-08-22T23:59:20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Author|name=潘大道|birthyear=1888|deathyear=1927|firstletter=P|wikipedia=潘大道|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潘大道(1888年-1927年10月14日)。法學家。字力山。四川開縣(現歸屬重慶市)臨江鎮人。早年留學日本,考入[[w:早稻田大學|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並師從[[Author:章太炎|章太炎]]學習經史子學。其間加入同盟會。|image=|country=|times=}} {{Author-PD-ol…”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潘大道|birthyear=1888|deathyear=1927|firstletter=P|wikipedia=潘大道|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潘大道(1888年-1927年10月14日)。法學家。字力山。四川開縣(現歸屬重慶市)臨江鎮人。早年留學日本,考入[[w:早稻田大學|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並師從[[Author:章太炎|章太炎]]學習經史子學。其間加入同盟會。|image=|country=|times=}}
{{Author-PD-old-80}}
04gh0ga0epkvkhmfur8gtlhnfe1zgne
2173631
2173627
2022-08-23T00:02:46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潘大道|birthyear=1888|deathyear=1927|firstletter=P|wikipedia=潘大道|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潘大道(1888年-1927年10月14日)。法學家。字力山。四川開縣(現歸屬重慶市)臨江鎮人。早年留學日本,考入[[w:早稻田大學|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並師從[[Author:章太炎|章太炎]]學習經史子學。其間加入同盟會。|image=|country=|times=}}
* [[我之建國方案及其實行的希望]]
* [[論聯省自治幷答孤軍記者]]
* [[民主主義之各面觀]]
* [[聯邦國之新形式]]
{{Author-PD-old-80}}
53n6tqauhlwg0fm7itfy63aaufriqxy
Author:葉秋原
102
1109997
2173632
2022-08-23T00:07:04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Author|name=葉秋原|birthyear=1907|deathyear=1948|firstletter=Y|wikipedia=葉秋原|wikidata=葉秋原|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葉秋原(1907年-1948年3月2日)原名葉為耽,字秋原,以字行。教名方濟各,筆名有林竹然、凌黛、李錦軒等。,浙江杭州人,中華民國法學家、人類學家、記者。|image=|country=|times=}} {{Author-PD-old-70}}”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葉秋原|birthyear=1907|deathyear=1948|firstletter=Y|wikipedia=葉秋原|wikidata=葉秋原|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葉秋原(1907年-1948年3月2日)原名葉為耽,字秋原,以字行。教名方濟各,筆名有林竹然、凌黛、李錦軒等。,浙江杭州人,中華民國法學家、人類學家、記者。|image=|country=|times=}}
{{Author-PD-old-70}}
joslfa12p00w63yltueogehiiggnpds
2173633
2173632
2022-08-23T00:08:39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葉秋原|birthyear=1907|deathyear=1948|firstletter=Y|wikipedia=葉秋原|wikidata=葉秋原|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葉秋原(1907年-1948年3月2日)原名葉為耽,字秋原,以字行。教名方濟各,筆名有<u>林竹然、凌黛、李錦軒</u>等。浙江杭州人,中華民國法學家、人類學家、記者。|image=|country=|times=}}
{{Author-PD-old-70}}
imyg2huaqj0bbg73qq2pmhv8kmmvt18
2173638
2173633
2022-08-23T00:28:52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Author|name=葉秋原|birthyear=1907|deathyear=1948|firstletter=Y|wikipedia=葉秋原|wikidata=葉秋原|zh-classical-wikipedia=|wikiquote=|commons=|notes=葉秋原(1907年-1948年3月2日)原名葉為耽,字秋原,以字行。教名方濟各,筆名有<u>林竹然、凌黛、李錦軒</u>等。浙江杭州人,中華民國法學家、人類學家、記者。|image=|country=|times=}}
* [[市政與國家]]
* [[基督教與新儒家]]
{{Author-PD-old-70}}
96glz4d1s6o7921kd35j54yc5716ac9
市政與國家
0
1109998
2173634
2022-08-23T00:14:46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section = | 公布於 = 東方雜誌1925年第22卷第12期 | 民 = 14 | 月 = 6 | 日 = 25 | y = 1925 | m = 6 | d = 25 | author = 葉秋原 | previous = | next = | from = 東方雜誌 | notes = }} 一 「什麽是都市?」欲解答這個問題而下一個較科學的而有系統的定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在我們 中國那樣文字的組織中。都市不像國家可以照國際法上而定下這樣一…”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section =
| 公布於 = 東方雜誌1925年第22卷第12期
| 民 = 14
| 月 = 6
| 日 = 25
| y = 1925
| m = 6
| d = 25
| author = 葉秋原
| previous =
| next =
| from = 東方雜誌
| notes =
}}
一
「什麽是都市?」欲解答這個問題而下一個較科學的而有系統的定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在我們 中國那樣文字的組織中。都市不像國家可以照國際法上而定下這樣一個定義:國家是人民的一種永久之政治的組合,在一定的土地上,永遠信奉其所自動的政府。都市,現代的都市,是一種人民的自動的政治的組合。他的組織與工作,不如國家那樣簡單。有以爲都市是一種商業的組合者,這種主張,都是由於他們只看見了都市的一面而忘却了其他的一面,所以在未下這個都市的定義以前,爲免除上述片面觀察之弊,我們先討論什麽是都市的工作?都市的工作,有二種:第一是政府的工作(governmental function);第二是非政府的工作(non-governmental function)。
什麽是政府的工作?我們可以簡單的回答道:都市之政府的工作,是都市在某種境况上爲國家的代理人(acts as theagent of the state。)這一種簡單的回答,當然難以形容都市之政府的工作之本體,因爲在都市爲國家的代理人的時候,他的工作,並不是純粹的如我們所謂的政府的工作,易言之,都市雖爲國家的代理人,亦有做非政府的工作的時候。我今爲免除混雜起見不妨定一定義如下:
『都市之政府的工作,是一種爲大衆的工作,其所享受的權利,或是所負的義務,不僅是專屬於市民的。』
這樣一個定義,我將他草草的定下了,我本來的意思,簡單得很,就是這樣的「都市之政府的工作,是都市之爲大衆的一種工作。」爲要解釋這一種「大衆的工作」起見,才附加了「其所享的權利或是所負的義務,不僅是專屬於市民的。」意思就是非市民也得享有與市民同等的權利,或是負有同等的義務。這一種工作我們且舉幾個例子來看,就可明白了。
第一,我們舉一個淺近的例子來說:都市有敷設道路之權。全市的道路,不是全市民能夠享有的,非市民也有權利享用的。譬如我是 浙江 杭州人,我到 上海去旅行,我是有絕對的權利在 上海的任何一條道路行走,但是我却不是 上海的市民,我沒有納稅的義務, 上海市絕對不能說,我是沒有納市稅的義務而不准我在馬路上行走。所以這一種都市之敷設道路的工作,是政府的工作。因爲他所享的利權,並不只限於市民,却是爲了大衆全體。同時這一種道路敷設的工作之目的,也是屬於大衆全體而不是限於狹義的市民。
我們不妨再舉一個例。因爲我們要切實的了解這種所謂政府的工作。譬如說 杭州有個博物院,或是動物院,是 杭州市所辦的,有個 上海人到 杭州來要去遊動物院,照動物院的規則,每人要收門票費一角,這一個 上海人便化了一角錢進去玩了。這 上海人不是個 杭州市民,而這動物院是 杭州市辦的,若說 杭州市辦的,只准 杭州市民去玩,這是一種極無理由的舉動。因爲動物院雖爲市辦而其目的却是供一般人的賞玩,所以這個 上海人是有權利進去玩的。按院規,凡人均須納一角入門費,這門費乃是一種義務,因爲不僅是 上海人要出, 杭州市民也同樣的要出的。權利與義務對等了,所以這一種動物院建設的工作,是都市之政府的工作。
舉了這兩個例子,總可以明瞭這種所謂政府的工作。現在我們再進而談非政府的工作。都市雖分爲這樣大的兩部份工作,政府的工作,比較的少些。但就事實而言,非政府的工作占了大部分。就是這一種非政府的工作,最易被人誤解,因爲這一種非政府的工作,頗有類似營業者,所以有人以爲都市是非政治的組織,其實這一種片面觀察是錯的。我們要了解這一種複雜的非政府的都市工作,我們必須有較多的篇幅來硏究他一番,才可免除許多誤解。
都市是市政的組合(municipal corporation。)什麽是市政的組合?市政的組合是一種附屬的政體,依據市法(city charter)而組織的,他的要點是(一)以市法而組合的一種政體,(二)以組合的名義而負其行爲的責任,(三)市民之組合力,(四)一定之組合力得以達到的土地都市旣是一種人民的組合,法律上當然給予同私人組合一樣的權利與義務。 美國的都市中,這一種法律所給予的權力,大槪如下:
1控訴權
2置產權
3組合印璽權
4抽稅權
5舉債權
6公用之土地資產取得權
7公用土地或資產取得後之販賣權
8治安權(police power)
9道路橋梁建築權
10救火權(fire protection)
11公園與休憩地之建築權
12自來水供給權
13陰溝敷設權
14市交通權--包含電車,公共汽車,公共汽船等
15船塢倉庫建築權
16救荒權(foor relief)
17房屋管理(building regulation)
18職業給照
19教育權
20圖書館,博物院,動物院,及其他公共教育處開設權
21自來火供給權
22電氣供給權
23建設工人住宅權
24其他與法律不相抵觸之權
這一大套的都市權,是以法律的手續而取得的。這一大套的都市權中多半是非政府的工作。如工人住宅的開設,電氣的供給,自來火的供給等等。這一種非政府的工作往往在過去的時候,是私人的企業,後來市民覺悟市辦的重要,因此逐漸從私人之手而移轉於都市之手。我們先下一個定義,然後解釋時比較的易於了解。
『都市之非政府的工作,是都市之一種地方的工作,其目的在適應其市民之需求。』
今請舉例以證之。第一,我們試舉一個都市之電氣供給的工作。電氣供給,本來是一種私人企業,因爲市民覺得這一種關於全市的工作,不宜將全權置於一二私人之下,都市因此組織一種市辦電氣廠。這一種工作,是順應市民的需要,是爲地方的,不是爲大衆全體。譬如我是 浙江 杭州人,我家在 杭州就沒有享 上海電氣的權利。這也是一種商業性質的工作,須知都市不因爲他是 上海的市民,而不收納電費,所以這一種電氣的工作是爲 上海一個地方的需要而設立的,其他如工人住宅的開設,更容易見到是營業性質了。都市造了房屋,放租給工人住,不就是房產公司的買賣嗎?其他如自來水,電車等,均帶有營業性質。有了這些非政府的工作,人民說都市不是政治的組合,甚至以爲他是商業的組合,這是大錯特錯了。
爲甚麽都市不許私人辦理電車,自來水,電氣等等?要知都市這一種組合,是要謀全市的福利與安寧,假若私人辦電車,或是自來水等,則私人公司雖有權增加其價額,市民却沒有積極抵抗的辦法。除非消極的不用自來水,不坐電車,或可用以抵制。假若這些是市辦的,市民就有選舉權,由市長或市局交議,究竟有否加價的必要,全市多數的人民,如果不贊成,這加價案便否決了。如市長不將這樣的加價案付給市民表決,則市民有三分之一的市民連署,可以直接用創制權(Initiative)來使市長舉行全民表決。假如否決了,都市是無論如何不能施行這樣的加價案的。都市欲舉辦這種企業必須先免除少數人的壟斷。更有進者,私人這樣的事業,其目的是在謀利,而都市舉辦這項企業,却不是謀利,不過是應市民的需求罷了。 上海不是前次有電話的加價案嗎? 上海的市民,不是要取消這樣的加價案,嗎?聽說公司決不取消, 上海商人只有拆卸不裝之一法。假若這電話是 上海市辦的, 上海的市民有三分之一的連署的創制權要求將加價案付全市民表決,結果全市民當然是否決的。所以這種就是市辦的好處;市民可以直接管理都市企業。
明乎這種都市的工作,我們不妨下一個都市的定義:
『都市是在一定的土地,有當地人民自動組合的市政組合,以完成政府的與非政府的工作爲其職務。』
關於市政組合的,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都市雖是非商業的組合,却含有些半政治的(quasi political)性質;因爲那些非政府的工作,在政治原理上看來,是無以立足的。
二
都市是一種獨立的半政治的組合。他並不受任何政治組合的支配,他在法律上是與省政府,中央政府處於同等地位。論到都市與國家的關係,我們要知道上古的都市,是一個有主權的都市國家(city state,)他並沒有市外的管理權,都市就是國家的中心。在 羅馬的時候,都市雖則時在帝國治理之下,却享有多量的市獨立權。
都市由 羅馬帝國的崩倒,進而爲第二步的發展,就是所謂自由市(free city)的發現。雖則這樣自由市有時也有些與 羅馬時代的都市國家相彷彿,但不是上古之世所謂的都市國家一樣。 意大利半島的西北的都市,享着很多的政治的自主權。他們這種政治的自主權不許越出城牆以外。中古世紀的人,沒有國家的觀念,都是以都市爲最高點。所以都市各自爲政,從來沒有做過中央集權的夢。到了十六世紀的末葉,國家主義的精神勃發,有力的都市,倂合了弱小的都市,或是降服了那些都市,置都市於中央管理之下,這便是第三步的發展。就 英國言,這一種中央治理的都市,與大陸上有些不同。 法國在一七八九年時不管都市的大小與重要,都一律的看待,這是最初的市法。 普魯士繼着 法國在一八○八年也把他的都市,置於一定的基礎上,不管市之大小與重要都一律的看待。 意大利, 西班牙都倣照 普魯士 法蘭西也採取了整一化的市制。後來號稱比較自由一點的 英吉利也採取了這一種法則。 美國在一八五二年時, 阿海阿(Ohio)首先趨於這一種傾向, 印第安娜(Indiana)接着在一八五六年,也有都市之整一化的條例。 億利諾愛(Ilinois)在一八七二年首先頒行 歐洲式的都市。這種中央化下的都市,當然引起一種反動。
都市置於中央管理之下,市長及其他重要行政官吏。當然是由中央委派。這些委派的官吏,多不能副當地市民之望;同時立法者往往有干涉都市的行政,因此 威司康新(Winscon-sin)及 紐約(New York)在一八四八年,在他們的省憲法上加上這樣的條款:
『一切市政官吏,須由該市選民選舉之,或由市政長官委派之。』
這一種條款,背面却是不許省長或其他省行政長官委派。別省同時也有同樣的行爲,禁止中央政府派委市政長官,以杜防省城中的政客,干預省城外的都市政治。
阿海阿省及 印第安娜省於一八五一年的省憲修改,有這樣通過的條款:
『一切特別法案有涉及都市者,省議會不得通過之。』以後的二十年,別省修改省憲也以此爲依據。
都市由廢止中央委任官吏,及議會特別法案禁止以後,又進而爲第四步的發展。這一種運動,可槪言之曰,都市有自己制市法(city charter)的可能,及有自己選擇政府方式的可能。( 美國市政府,有三種方式:一,市局式city council plan;二,委員制commission form;三,市經理式city manager plan。容俟後再論。)這一種運動就是近二十年來的有名的都市自治運動(municipal home-rule)。這一種市自治運動,第一次發現在 蜜梭里省(missori);一八七九年繼之以 加利福尼亞省(California);現在差不多有二十幾省的都市都有自治,都有自己選擇政府方式之權了。
在現在情况之下,至少有兩種方法,可以決定中央政府與都市之關係。第一中央政府可以編訂一種都市條例,不分等次的給予都市以一律的市權。如此則市政長官可以有全權治理地方的事務,這種事務是中央政府或是省政府所給予的。 法蘭西一八八四年的市政條例,有這樣的條款:
『市政局以審愼的方法治理其全市的市政事務。』市政長官,差不多可任所欲爲。 法蘭西及 歐洲大陸上各國,他們的市政條例是普通的,他們不僅是將全國都市不分大小輕重的一律看待,並且沒有詳細的規定,究竟都市有權幹些甚麽?這種法則,當然有許多的流弊。市政長官對於這樣寬泛的規定,當然要濫用他的權力,這一種規定,按到實際,等於沒有規定一樣。第二種方法,中央政府可以在市政條例(Municipal Code)或特別法規上,規定都市有權幹甚麽,不能幹甚麽,一一的舉示出來。如此則都市不能溢出範圍,而有一標準可以遵循了。都市權之取得,須由中央政府批准之,如果都市,要幹在規定外的事,必須經過立法者的同意,這是 英吉利及其自治領土的法則。上一種是普通的給予(general grant);下一種是一定的例舉(definite enumeration)。我們現在且按國家逐一討論如下:
(1) 法蘭西之都市與國家
從一八○○年 拿破崙改造市政管理以來, 法蘭西的都市與國家的關係到現在也沒有根本的改革。在這個長時期中, 法蘭西曾經兩度做過帝國,兩度專制。兩度共和。這種政體的改革,雖使市政管理發生變遷。但是主要的原則,却並不曾移動。在一八一五年 拿破崙失敗的時候,白乃派的司(Bonapartist Municipal Syestem)的市政制度依舊有效。但以後的市局員(municipal councilmen)須由市選民直接選舉,這種選民,須有一種教育的制限。但是市長及其助員(adjoints,)得由中央政府在市局員中選派。 法蘭西的都市是完全在中央治理之下。都市中的市局員,雖則依舊由市民選舉,但是都市的政權,是在市長與有助員之手。這些官吏,是中央政府委派的。市局不過爲市長的運用機關,不過批准市長及其他行政長官的計畫而已。
第三民主政府在一八七一年的發現,則予都市以市政自治的精神。但是這種精神沒有完成。市局員有權選擇其市長與其助員。這一種權利,在較大的城市中,到一八八二年時才能享有。市督(prefects)依舊繼續他的工作,如此則中央政府有權可以預問市政。 法蘭西共和政府在一八八四年時重將一切市政條例更變而代以市政管理法(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Code)。
法蘭西的都市與國家關係之重要於一八八四年始爲 法人所注意。在這過去的四十年中, 法蘭西國會是不曾禁止他的特別都市法案之權, 法蘭西的民意,却要求都市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同時所受的待遇亦須一律。
法蘭西的都市在這樣中央治理之下:當然是無自治的可能。 法蘭西的內務部,是中央管轄都市的機關。內務部長像其他內閣閣員一樣,任期沒有一定。因爲這些行政長官受政治的影響,時有更動之故, 法蘭西的都市不免受其影響。都市之中央的治理,大都是在市督(prefects)之手。全部 法蘭西分爲八十九部,每部置市督一人。市督是由內務部呈請大總統委派,他是有專門職業者,大都由下級屬員,漸逐升上去的,故極不受政黨的操縱。他對於都市的關係很觀察淸楚。他定市議局開會的日期,他有宣吿市議局閉會之權,竟可呈請總統將市局員解職。他有干預市政預算之權,不經他的批准,預算不能發生效力。如果有過三百萬佛郞的預算,就非得內務部批准不可。同時他有增删預算之權。假若市議局不能製就預算,他可以照他自己的意見,爲都市製成預算。凡都市貸款,是必須經過他的批准。同時他可以制限貸款的數目。凡一切市議局的法案,非經過他簽字,不生效力。
法蘭西的都市,除 巴黎外准許市民選擇地方官吏。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司庫,是直接由長官就市議局所舉出之三人中,擇一委派。市政治安官吏(police officials)雖爲市長(maire)所派充,却須得市督之批准。市長與其助手是絕對的負有地方行政之責。其他如關於治安,救火,及道路管理等項,他們是執行市督的職務的代理人。市督是在任何時有權干涉他們決議的事。在一切市政執行官吏,除市長及其助手外須有專門資格的人。
(2) 德意志之都市與國家
普魯士的現行的國家與都市的關係,規定於一八五三年的市法。這市法是從前受了 司丁(Baron von Stein)的影響而修正的。 歐戰後 德意志發生革命,市政府的組織法有了好多的更改。但都市與國家之普通關係却依然存在。
在一八○八年之前, 普魯士的都市是沒有他地方自治之權。市長(Bürgermeister)及市議員,是從皇室中委派。市民是絕對沒有選舉市長之權。這些市長大多是些名譽職, 大法得列克(Frederick the Great)的時候,市長都以軍人充任之,故極不預問市政。他們雖有修道路,管理市場,抽稅及治安等權,但均放棄之。都市資產視爲皇家資產,以此而有皇帝派人治理的理論。武人是沒有都市稅付出的必要。他們是免納市稅的,他們是不受市法的制限的。這一種武人優免的事,是視爲皇恩一般。在十八世紀的末葉, 柏林全市人口之百分之五十,都是這些優免者。旣不受市法的主宰,又不必完納市稅。
拿破崙在一八○六年到 德國時,許多 普魯土的都市,都照 法蘭西的樣子倡設他們的地方政府。市議員是人民選舉,市長則由中央派充。 拿破崙廢除了武人干預市政的惡習以後, 柏林一變而爲人民間接選出的委員(comité administratif)所治理了。
自 德意志的市制革命後,有一個 普魯士的政治家,叫 司丁(Stein)的,在皇帝面前煽動他,說非將 德意志市制重新改革, 德意志的國家的精神,怕有不能維持之勢。因此制成一種新市法,應用於帝國各城。這種市法是在一八○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實行的。這種改造,不是爲了人民急切的呼號,而才實行的。 普魯士的都市,像同時 英吉利的都市一樣,人民有治理地方事務的本領。但從 司丁的眼光看來,這都市的改革,是爲了帝國的利益,不是爲了市民之福利。
這一八○八年的市法,言其要旨,是在給予每城的人民以選舉他們的市政官吏之權。其中有兩個重要官吏,是不在此例的--治安與司法。這兩個官吏,任免之權依舊在皇家之手。這種有制限的都市自主,爲了民權伸張的原故,在 普魯士的各市竟引起了市民的反動。所謂反動卽係要求市政的獨立之謂。除由政府允許平等選舉制度之外,其他人民的希望依然不能貫澈。
自此之後,市政長官仍有干預地方事務的可能。但是關於治安與司法兩項, 德國市政之權限比 英國 法國, 美國,爲廣,因爲在 德國,治安不僅是爲了公共的平安與秩序,他却含有防止一切有關於公共及個人的危險。進言之,治安涵有干預公共衞生,房屋規程,道路建築,住宅律例等事。在 柏林且有干預紀念碑坊處置之權。於此可見治安權之擴大之一斑。
一九一八年的革命,使都市在精神與形式上均有不少的改變。中央政府依舊干預治安及司法。當國是沒有安定以前,人民要除去這種的干涉,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3) 英吉利之都市與國家
英吉利的都市始於市政組合案通過之時。(Municipal Corporations Consolidation Act,1882.)但是市政對於國家的關係,却不決定於此案。市政官吏的權限,是散見於各種特別式及普通的法案裏。執 英國市政官吏而問之曰:『你們市行政權是些甚麽?』他却茫然無以吿,因爲這些政權多散見於法案,而且多由於習慣使然,所以不能一一臚列。
英吉利的都市之中央政府的管理,經國會的手續,一步一步的築成的。這種法律的手續,大多是些普通的法案而論到專門的題目,例如一八七五年的公共衞生案(Public Health Act)及一九一八年的教育案(Education Act)皆是。這種關於都市政治的法案,差不多須由議會通過,都市才能施行。其他如此的法案,有一八九二年的公共圖書館案(Public Libraries Act),一八九六年的輕便鐵道案(Light Railway Act)及一九○九年的市計畫及住宅案(Housing and Town Planning Act),這些法案,由議會交由市議局以三分之二的通過施行之,而由中央政府在上督察之。 英吉利的都市,不像 法蘭西與 普魯士的都市一樣。他們沒有混合市權的可能。他們的市權是一條一條的規定的。假使說 英國的都市要一種未曾規定的市權,只有請求國會提出特別法案的一條路,不像 德, 法的都市,可以行所欲行。這種特別法案,由都市自行起草,然後送達國會,再由國會編成私案(private bill),由國會所規定的特別手續處置之。這種議案大多須由公共衞生部,商務部及內務部先加考核。假如上述諸部反對這種議案,國會是不再過問了。但是這種時機是不常有的。
這種各部官吏對於市政的行爲,不是法定的批准(veto)的手續。在實際上都市是須受上述官員的督察。在美國也 有這種習作。都市之須建議特別法案呈請於省議會者,則省議會大多轉商於省中行政長官。省議會的決議,就完全視這些行政長官的態度爲斷。在這種進行特別法案以外,還有一種的可能,叫臨時的指令(provissional order)。這種臨時指令,有兩種目的,其一是國會有救濟少數市民請求特別法規的必要;其二是要多數服從中央與地方官吏的關係,這種特別法規可定以下面的一個界說:
『特別法規是政府中的一部分的命令,這種法令的動力或須由國會批准,或卽由其自己發生效力,無庸國會通過。』
凡發這樣法令的政府諸部,曾經由國會中規定者,共有下列幾部:
(A)衞生部(Ministry of Health)
(B)商務部(Board of Trade)
(C)運轉部(Ministry of Transport)
(D)內務部(Home Office)
(E)教育部(Board of Education)
(F)農務部(Board of Agriculture)
譬如都市要興築一個電氣廠,貧民住宅,自來水供給,或是舉市債,及其他可毋庸經過國會決議之事,卽由以上各部頒發命令規定之,就可以了。
英國市政之傳統的自動精神,使中央不能造成一種有系統的治理都市,像大陸上的都市一樣。以上的中央與都市的關係,大都是立法的,並不涉及都市行政的獨立。
歐洲的都市,大抵間接或直接的受中央的指揮。其市權之大小中央政府皆無明白的規定。 英吉利的都市與中央的關係,是中央可以有立法之權,而不能顧問其行政的獨立。這是須注意的一點。
(4) 美國的都市與國家
中央政府的都市治理,在 歐洲各國,無論他是立法的,或是行政的,都有一致的趨向。在 美國呢,這種情形却完全不同了。中央政府與都市的關係,在 美國還不能說到。差不多每省有每省的法律。市權是省所給予的,都市之省的管理,其政權操諸省議員之手。因爲他們有省憲的制限,傳統的觀念,與市民的公意,所以他們的權力非常之大。
省立法者之都市的管理受制限於(一)國家憲法之條款,(二)省憲本身之立法的制限。聯邦憲法規定有人民權利(bill of right)一章內註明保護人民的財產,官吏不得非法的侵佔之,如私產之取得必須給以相當的報酬,非依法律,不得侵佔私產等等。
此外聯邦憲法,更予都市以極大的保障,就是市的資產之轉移,立法者槪不得妄加干涉。
美國之都市與國家的關係可以分爲四個時期如下:
(A)從殖民時代起到革命戰爭爲止,
(B)從獨立戰爭時起到一八四○年,
(C)從一八四○年到一九○○年,
(D)從一九○○年到現在。
(A)殖民時代
殖民時代的 美國都市,大抵承襲 英國的法則,大多以 英皇爲背後治理的全權。 紐約市一六八六年的市法,開了 美國都市自治的先河。這市法中規定 紐約市有權置產,有印璽權,控訴權。市議局是以六個議員(alderman)及六個助手所組成。這六個議員是由 紐約市民所選出,市長與紀錄(recorder)由省長所指派,有列席於市議局之權。這市議局有權制法(iaw),命令(orders),規章(ordinances)及市法(constitution)。此種市法,隨着 紐約以產生的,尙有 菲城(Philadelphia,1691.)及 力起蒙(Richmond 1742,)從一六八六年至一七四六年大約有二十個同樣的市法。其中多是在中部及南部殖民地中。
市議局之中有上議員(alderman)及其助手(assistants)。他們是由全市市民公選。市長是不由民選,乃由省長所委派。在 菲力特爾菲亞,他是由市議局選出的,任期一年,但有十年的連任的可能。他是市議局之主席,他委派任何人員須經市議局同意。他沒有權批准市議局的法案。他可以在市法庭爲主席,因爲市法上的規定,市長與有助手都有司法之權。他們所產生的選舉,不是成年選舉,乃含有極苛的宗教與資產的制限。當此之時,道路是不修,溝渠是不通,市街上無公共電燈,都市是沒有自來水的供給,每七家人家,在冬天夜裏須在門前掛着一枝燃着的蠟燭。市政官吏所過問的,只是些市法庭,制市法,商場管理。至於教育,與公共衞生是完全不問的。
(B)自獨立戰爭時期至一八四○年
獨立後市法,是不由省長草定,而由省立法者規定之。這種市法與從前的市法沒有甚麽差異。 鮑而的毛(Baltimore)的一七九七年的市法,又產生一種新組織;按此組織,市長是由市議局舉出之十個候補人册中,由全民直接選出之。一八二二年的 聖路易斯及 波士頓的市法規定市長須由市民直接選舉。 紐約市也在一八三四年學了他們的樣。市長不過是市議局的主席,主席是有權點派委員的。除市長以外,市政員也是由全民直接選充的。 地屈羅脫(Detroit)首先倡此例於一八二四年,別省也隨着倣行。此外則選舉權的擴張,資產的制限,亦爲市政進步的一種旁證。
不過市人口繼續增加都市行政官吏,仍覺無能爲力。因此街道是依舊不修, 美國的京城 華盛頓在一八四○年的時候,街上還依舊沒有街燈燃着。他如水的供給,救火及治安的設施,亦付闕如。
(C)一八四○年至一九○○年
美國的都市,自一八四○年後,極力發展,一方面固然由於海外貿易的增長,一方面却也由於人口之增加與工業之發達。南北之戰當然有很大的影響。此外移民的增加,鐵道的交通,也足使都市日趨發達。這種全盛的都市發展,引起了都市的衰頽,因此從一八七○至一九○○年,稱之曰市政中之黑暗世紀。
在這個時期中,却有要點可以申述者:就是都市中執行部之獨立。從前由委員處理的方法,因都市的擴大,而此法乃不行。 紐約市於一八三○年的市法規定市行政不僅須由市議局委員會管理,同時須由獨立的市政執行官吏執行,這些執行長官,可仍由市議局委派,依舊在市議局治理之下及一八四九年,這些市政執行者,須由人民公選之。從此市行政就脫離市立法的關係,而由市民負責了。
克里佛蘭(Cleveland)於一八五二年修改市法時,因市議局委員會不能負市行政責任的原故,採取了一種公共改良部(Board of Public Improvement)。這改良部是由市長,及市工程師,三個民選的委員組織的,因此都市之公共工務完全脫離於立法的市議局而移轉於市行政手中了。以後的四十年中這種進行極速。工務處(Board of Public Work),公園委員(Park Commission),水供給部(Board of Water Supply),溝渠部(Board of Sewcrage,)電氣部(Lighting Board),衞生部(Board of Health,)均次第成立。這些執行人物是由市民選舉,其任期是很短。這種由市民直接產生的市政執行官員,也有一種弊端。大凡有市民普遍心理的知識的人,往往易於當選。當他們那種破壞的制度(spoils system)實行之時,市民羣起而攻之。市長以此種官吏,由市民直接產生,無權干涉,故放棄不問。因此市民遂予市長以委派之權。同時恐市長濫用職權,乃加以須由上院批准的條款。 紐約市首先施行這市長委派權。在一八五七年的時候,這一種市長委派權對於市政進行上,成積甚好。但 白羅克林(Brooklyn)在一八八二年首先廢止上院的批准的制度。
這是明顯得很,市政執行權完全由立法者而移轉到市長之手。有幾種原因可述:第一是立法者成績的不良,對於市政之公共的設施,或是從他的自己委員會中,或是從他派的執行諸部其二是三權鼎立學說的影響與聯邦政府的模樣,市政應該完全起於立法,這是 美國都市之此期的主要運動。
一八五七年 紐約省廢止 紐約市的市治安權,而代之以治安區。三年以後, 馬里蘭省也照樣取得了。 鮑而的毛的治安權, 芝加哥與 聖路易斯的治安權,也同時被省政府掠奪去了。這種市治安權之中央化,有一層原因,就是因爲都市對於這一部分市政最不完善。但是省政府對於這種設施,依舊不良。 紐約市於一八七○年首先廢除這種劣制,同時有幾省且在省憲的修改上,加了一種省權不能干預市政的條款。因此在 蜜梭里, 加利福尼亞兩省中首先引起所謂都市自治運動。
在這市政黑暗時期中,以人民對於其個人之企業的發展十分注意,而忘却大衆之事業,於是市政客乃操縱都市政治。及十九世紀末葉,都市官吏考試制度風行一時,市長之責任乃加重,同時以市部組織之精良,工作之完美,曩日市政不良各點,乃掃除以盡。
(D)一九○○年至現在
二十世紀的初起,使 美國的都市有一種偉大的復興。 葛來夫司敦(Galveston)的都市行政之簡單化的空氣,充滿於全國,於是引起都市之委員制度。都市之商業化的精神,也同時宣揚。因此市長之權由市議局委一市經理執行之。市議員好似雇傭者;市經理則爲被雇傭者。這便叫作市經理制。
於是市租稅也改良了,預算與記帳方法也改良了,市政官吏考試也流行了。而尤可注意的是市民對於市政的覺悟。這種市法及其執行方法的改善,一半由於民意覺悟所致。這便叫作都市完全獨立的時代。
三
綜上所述,都市與中央及省政府之關係,可以十分明瞭。因市政府內容複雜之故,市政之組織,勢已無暇述及,但國內熱心市政運動的人們,如能先將市政與國家之關係,加以硏究,未始不能得到一些幫助。
{{Pd/1923|1948}}
54hdakj51aajkqomlxh0cendmrg0nxd
基督教與新儒家
0
1109999
2173637
2022-08-23T00:28:01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section = | 公布於 = 東方雜誌1943年第39卷第12期 | 民 = 32 | 月 = 3 | 日 = 30 | y = 1943 | m = 3 | d = 30 | author = 葉秋原 | previous = | next = | from = 東方雜誌 | notes = }} 在推進新儒家運動,和建立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努力上,不可忽略了一種重要的因素,這就是基督教及基督教思想可能給予這些努力的幫助和支持。新儒家之所以成爲新,…”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section =
| 公布於 = 東方雜誌1943年第39卷第12期
| 民 = 32
| 月 = 3
| 日 = 30
| y = 1943
| m = 3
| d = 30
| author = 葉秋原
| previous =
| next =
| from = 東方雜誌
| notes =
}}
在推進新儒家運動,和建立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努力上,不可忽略了一種重要的因素,這就是基督教及基督教思想可能給予這些努力的幫助和支持。新儒家之所以成爲新,當然要有它新的地方在;而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建立,必須一本三民主義的精神,自然都是理由極明顯的。有人以爲新儒家運動和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建立,不能相提並論,那是限制了新儒家運動的意義了。新儒家運動產生於三民主義的環境下,無論其本身是否爲三民主義的,這運動的產生,必受到三民主義的影響,當極明顯。就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建立的觀點來論,新儒家運動應爲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建立上的一股主力。這兩者實相表裏。從事於新儒家運動者或許會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感覺到他們是爲了傳統的儒家思想纔有這番新運動,但他們的努力,無論是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卻在推進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建立。在這一個觀點下,新儒家運動的目的,便在建立或充實三民主義的文化及思想體系。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本與政治結着深緣,目今的新儒家運動,應該與三民主義結着深緣,方纔不失儒家之道。三民主義包涵着的濃厚儒家思想,在三民主義的環境下,應該有像新儒家這樣的運動,也是極明顯的,況當前的是一個民族復興的時代,誠如賀麟氏所云:『民族復興不僅是爭抗戰的勝利,不僅是爭中華民族在國際政治上的自由獨立平等,民族復興本質上應該是民族文化的復興。民族文化的復興,主要的潮流,根本的成分,就是儒家思想的復興,儒家文化的復興。』(註一)這是在三民主義的環境下,新儒家運動纔能發育滋長。
在建立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努力上,新儒家運動實是一股主力。在這股主力之外,我們不能忘記另一股主力,其重要實不亞於新儒家運動,這股主力就是基督教文化與思想體系的復興。三民主義是具有世界性的。它之所以能具有世界性,就是因爲除了我國固有的傳統儒家思想外,三民主義還包涵着基督教思想。整個西方,它的社會及文化思想都建立在基督教的傳統上,正如我國的社會及文化思想體系建立在儒家傳統一樣。三民主義的理想就是溶我國的傳統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傳統基督教思想於一爐,因而產生一種新的力量,一種新的民族力量,一種新的世界力量。
故就建立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努力上來論,復興基督教的文化及思想體系與復興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及思想體系,其重要正復相同。就新儒家運動的觀點來論,新儒家運動之所以成爲新,更須與這股主力,以基督教傳統爲中心的文化及思想體系,合流之後,方能成爲新。傳統的儒家思想,若不吸收外來的成分,又如何能成爲新呢?可喜的是關於這一點,已爲若干學人所注意了。賀麟氏在「儒家思想的新開展」一文中,就說到儒家思想新開展的途徑之一,便在『吸收基督教之精華,以充實儒家之禮教。』此外,若錢穆,若謝幼偉諸氏的文中,雖則觀點及認識不盡相同,也曾注意到基督教這面,這些都是可喜的現象。
在賀麟氏所著的一文裏,他並且這樣強調着:『基督教文明實爲西洋文明之骨幹,其支配西洋人之精神生活,實深刻而周至,但每爲淺見者所忽視。如非宗教之知「天」與科學之知「物」合力並進,若非宗教精神爲體,物質文明爲用,絕不會產生如此偉大燦爛之近代西洋文化。我敢斷言,如中國人不能接受基督教的精華而去其糟粕,則決不會有強有力的新儒家思想產生出來。』這眞是洞中肯要之言。但什麽是基督教的糟粕,什麽又是我國對基督教的認識,那是似乎値得提出來一問的。老實說,就是在西方,自從所謂宗教改革以來,一般人對於基督教的認識是糢糊了。我們中國人對於基督教的認識,若不經過一番客觀的判視,自然更成問題。自從所謂宗教改革以來,西方已失去其統一性,而形成混亂。宗教改革的結果,使人惟我獨尊,標新立異,遂造成今日之局。
自路德馬丁以後到如今,產生了一百五六十種以上的教派,這裏各有各的信仰,各有各的說教,其難以代表整個西方文化及思想體系中心的基督教,自屬彰彰明甚。那末,我們應該從那裏去認識基督教而接受它的¤華呢?這回答是很明顯的,我們應該從支配西方生活逾一千幾百年,自宗教改革以來,仍沒有削弱它地位的公教會卽所謂天主教那裏認識基督教的眞相而取其精華。
無可否認的,我們對於公教會往往存着一種偏見和成見。因爲有這種偏見和成見在,使我們對於基督教的公教會的認識不夠,這偏見和成見的形成,就是受了他方面宣傳的影響。由於這等宣傳,我們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會由對公教會存着一種偏見和成見而引起一種反感。我們要從這種偏見或成見中解放出來。我們試想一想,自從所謂宗教改革以來,天主教的勢力不但沒有被削弱,而且更形增強。全世界的天主教信衆逾四萬萬人,這是在它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在宗教改革以前,它是西方的惟一信仰。我們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對於這爲西方文化及思想體系的中心的天主教,應該有一種新的認識。不了解天主教,不能認識基督教的眞相,不認識基督教,就不能認識整個西方。惟有天主教纔是西方文化及思想體系中的主要成份,這正如我們的儒家思想纔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主要構成份子一樣。
像儒家思想需要新開展一樣,西方的基督教也需要新開展;這是爲此,我們在上面曾提到基督教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復興。天主教在西方爲惟一的宗教信仰者逾千數百年,馬丁路德和亨利第八各自爲了自己的原因,而與天主教崇仰之所寄的羅馬教宗分離,這結果於造成自我狂的極度發展,從個人的自我狂到民族的自我狂。惟我獨尊--從個人的惟我獨尊到民族的惟我獨尊--與夫標新立異都是這種自我狂發展的形相。西方本來只有一個整個體系的基督教,就是以羅馬教宗爲代表的整個基督教體系,如今却分裂成百數十種以上的單位。在政治觀念上,本來是被目爲一個整個基督教世界的西方,却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所謂宗教改革本由於像馬丁路德和亨利第八那樣的自我狂,其結果是自我狂的發展愈益不可收拾--由個人的自我狂到民族的自我狂。自從宗教改革以來的西方學術思想,自盧騷,笛卡爾,以至康德,黑格爾等,他們都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繼承着宗教改革的傳統,與正統的基督教愈益遠離,這結果於近代西方學術思想界的混亂和舍本就末。這種種因宗教改革而造成的在宗教信仰、政治觀念、和學術思想各方面的混亂,它們所起的交互影響,便是民族自我狂的極度發展,其最顯著的代表便是普魯士主義和希特勒。
西方是衰落了,這衰落由宗教改革所引起。但這裏有一點却値得注意,這就是宗教改革所要打倒的對象,就是以羅馬教宗爲首的基督公教會,這就是天主教,不但沒有被宗教改革所打倒,却反因宗教改革而給予它以新生。它整飭了內部,它產生了一股新力量以復興其原有的文化與思想體系。這股新力量就是耶穌會的產生和自十六世紀以來耶穌會士在各方面的努力。的確,我們若就公教的歷史上來看,在它所經歷的一千數百年中,它曾遭遇到各種危險,在每次臨到危難的時候,這危難不僅是教會本身的危難,同時,也是整個西方的危難的時候,總有傑出的人物起而挽救這種厄運。在第六世紀,當整個西方在羅馬勢力衰微各蠻族崛起的時候,我們看見有聖本篤的誕生,在第十三世紀,西方外有他族侵擾之患,內有異端邪說橫行之憂,這時候,却有聖多明我及聖方濟的誕生。在第十六世紀,西方的他族侵擾之患未息,而內有誓反教之興,這時我們看見有聖依納爵及耶穌會的誕生。現在這一時代所加予公教會及整個西方的危難,怕更甚於第六、第十三及第十六世紀;挽救這一時代厄運的必有像聖本篤,聖多明我,聖方濟,及聖依納爵那樣傑出的人物及由他們所領導的那樣偉大的運動。西方如果復興,西方是必定有一日會復興的,這復興決不是帝國主義或民族自我主義的復興,而是將整個西方認爲是一個單位的基督教世界觀的復興,將整個世界認爲一個基督教世界。這個觀念的復興,誠如儒家思想在中國復興所占的地位一樣,西方的復興,其主要的潮流,基本的成分,就是基督教思想的復興,基督教文化的復興。
這是在這一個時代,當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傳統均吿衰落亟需復興之際,我們看見有三民主義文化運動的誕生。這運動所負的歷史的任務,實在是非常重大。如何擔負起這歷史的任務,是則有望於國內外的學人。
(註一)見賀麟作:「儒家思想的新開展」 思想與時代第一期。
{{Author-PD-old-70}}
tf6tgmxhu7ehdi16euttozm0n4jpa1z
2173650
2173637
2022-08-23T00:48:56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section =
| 公布於 = 東方雜誌1943年第39卷第12期
| 民 = 32
| 月 = 3
| 日 = 30
| y = 1943
| m = 3
| d = 30
| author = 葉秋原
| previous =
| next =
| from = 東方雜誌
| notes =
}}
在推進新儒家運動,和建立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努力上,不可忽略了一種重要的因素,這就是基督教及基督教思想可能給予這些努力的幫助和支持。新儒家之所以成爲新,當然要有它新的地方在;而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建立,必須一本三民主義的精神,自然都是理由極明顯的。有人以爲新儒家運動和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建立,不能相提並論,那是限制了新儒家運動的意義了。新儒家運動產生於三民主義的環境下,無論其本身是否爲三民主義的,這運動的產生,必受到三民主義的影響,當極明顯。就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建立的觀點來論,新儒家運動應爲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建立上的一股主力。這兩者實相表裏。從事於新儒家運動者或許會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感覺到他們是爲了傳統的儒家思想纔有這番新運動,但他們的努力,無論是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卻在推進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建立。在這一個觀點下,新儒家運動的目的,便在建立或充實三民主義的文化及思想體系。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本與政治結着深緣,目今的新儒家運動,應該與三民主義結着深緣,方纔不失儒家之道。三民主義包涵着的濃厚儒家思想,在三民主義的環境下,應該有像新儒家這樣的運動,也是極明顯的,況當前的是一個民族復興的時代,誠如賀麟氏所云:『民族復興不僅是爭抗戰的勝利,不僅是爭中華民族在國際政治上的自由獨立平等,民族復興本質上應該是民族文化的復興。民族文化的復興,主要的潮流,根本的成分,就是儒家思想的復興,儒家文化的復興。』(註一)這是在三民主義的環境下,新儒家運動纔能發育滋長。
在建立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努力上,新儒家運動實是一股主力。在這股主力之外,我們不能忘記另一股主力,其重要實不亞於新儒家運動,這股主力就是基督教文化與思想體系的復興。三民主義是具有世界性的。它之所以能具有世界性,就是因爲除了我國固有的傳統儒家思想外,三民主義還包涵着基督教思想。整個西方,它的社會及文化思想都建立在基督教的傳統上,正如我國的社會及文化思想體系建立在儒家傳統一樣。三民主義的理想就是溶我國的傳統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傳統基督教思想於一爐,因而產生一種新的力量,一種新的民族力量,一種新的世界力量。
故就建立三民主義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努力上來論,復興基督教的文化及思想體系與復興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及思想體系,其重要正復相同。就新儒家運動的觀點來論,新儒家運動之所以成爲新,更須與這股主力,以基督教傳統爲中心的文化及思想體系,合流之後,方能成爲新。傳統的儒家思想,若不吸收外來的成分,又如何能成爲新呢?可喜的是關於這一點,已爲若干學人所注意了。賀麟氏在「儒家思想的新開展」一文中,就說到儒家思想新開展的途徑之一,便在『吸收基督教之精華,以充實儒家之禮教。』此外,若錢穆,若謝幼偉諸氏的文中,雖則觀點及認識不盡相同,也曾注意到基督教這面,這些都是可喜的現象。
在賀麟氏所著的一文裏,他並且這樣強調着:『基督教文明實爲西洋文明之骨幹,其支配西洋人之精神生活,實深刻而周至,但每爲淺見者所忽視。如非宗教之知「天」與科學之知「物」合力並進,若非宗教精神爲體,物質文明爲用,絕不會產生如此偉大燦爛之近代西洋文化。我敢斷言,如中國人不能接受基督教的精華而去其糟粕,則決不會有強有力的新儒家思想產生出來。』這眞是洞中肯要之言。但什麽是基督教的糟粕,什麽又是我國對基督教的認識,那是似乎値得提出來一問的。老實說,就是在西方,自從所謂宗教改革以來,一般人對於基督教的認識是糢糊了。我們中國人對於基督教的認識,若不經過一番客觀的判視,自然更成問題。自從所謂宗教改革以來,西方已失去其統一性,而形成混亂。宗教改革的結果,使人惟我獨尊,標新立異,遂造成今日之局。
自路德馬丁以後到如今,產生了一百五六十種以上的教派,這裏各有各的信仰,各有各的說教,其難以代表整個西方文化及思想體系中心的基督教,自屬彰彰明甚。那末,我們應該從那裏去認識基督教而接受它的¤華呢?這回答是很明顯的,我們應該從支配西方生活逾一千幾百年,自宗教改革以來,仍沒有削弱它地位的公教會卽所謂天主教那裏認識基督教的眞相而取其精華。
無可否認的,我們對於公教會往往存着一種偏見和成見。因爲有這種偏見和成見在,使我們對於基督教的公教會的認識不夠,這偏見和成見的形成,就是受了他方面宣傳的影響。由於這等宣傳,我們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會由對公教會存着一種偏見和成見而引起一種反感。我們要從這種偏見或成見中解放出來。我們試想一想,自從所謂宗教改革以來,天主教的勢力不但沒有被削弱,而且更形增強。全世界的天主教信衆逾四萬萬人,這是在它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在宗教改革以前,它是西方的惟一信仰。我們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對於這爲西方文化及思想體系的中心的天主教,應該有一種新的認識。不了解天主教,不能認識基督教的眞相,不認識基督教,就不能認識整個西方。惟有天主教纔是西方文化及思想體系中的主要成份,這正如我們的儒家思想纔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主要構成份子一樣。
像儒家思想需要新開展一樣,西方的基督教也需要新開展;這是爲此,我們在上面曾提到基督教文化及思想體系的復興。天主教在西方爲惟一的宗教信仰者逾千數百年,馬丁路德和亨利第八各自爲了自己的原因,而與天主教崇仰之所寄的羅馬教宗分離,這結果於造成自我狂的極度發展,從個人的自我狂到民族的自我狂。惟我獨尊--從個人的惟我獨尊到民族的惟我獨尊--與夫標新立異都是這種自我狂發展的形相。西方本來只有一個整個體系的基督教,就是以羅馬教宗爲代表的整個基督教體系,如今却分裂成百數十種以上的單位。在政治觀念上,本來是被目爲一個整個基督教世界的西方,却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所謂宗教改革本由於像馬丁路德和亨利第八那樣的自我狂,其結果是自我狂的發展愈益不可收拾--由個人的自我狂到民族的自我狂。自從宗教改革以來的西方學術思想,自盧騷,笛卡爾,以至康德,黑格爾等,他們都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繼承着宗教改革的傳統,與正統的基督教愈益遠離,這結果於近代西方學術思想界的混亂和舍本就末。這種種因宗教改革而造成的在宗教信仰、政治觀念、和學術思想各方面的混亂,它們所起的交互影響,便是民族自我狂的極度發展,其最顯著的代表便是普魯士主義和希特勒。
西方是衰落了,這衰落由宗教改革所引起。但這裏有一點却値得注意,這就是宗教改革所要打倒的對象,就是以羅馬教宗爲首的基督公教會,這就是天主教,不但沒有被宗教改革所打倒,却反因宗教改革而給予它以新生。它整飭了內部,它產生了一股新力量以復興其原有的文化與思想體系。這股新力量就是耶穌會的產生和自十六世紀以來耶穌會士在各方面的努力。的確,我們若就公教的歷史上來看,在它所經歷的一千數百年中,它曾遭遇到各種危險,在每次臨到危難的時候,這危難不僅是教會本身的危難,同時,也是整個西方的危難的時候,總有傑出的人物起而挽救這種厄運。在第六世紀,當整個西方在羅馬勢力衰微各蠻族崛起的時候,我們看見有聖本篤的誕生,在第十三世紀,西方外有他族侵擾之患,內有異端邪說橫行之憂,這時候,却有聖多明我及聖方濟的誕生。在第十六世紀,西方的他族侵擾之患未息,而內有誓反教之興,這時我們看見有聖依納爵及耶穌會的誕生。現在這一時代所加予公教會及整個西方的危難,怕更甚於第六、第十三及第十六世紀;挽救這一時代厄運的必有像聖本篤,聖多明我,聖方濟,及聖依納爵那樣傑出的人物及由他們所領導的那樣偉大的運動。西方如果復興,西方是必定有一日會復興的,這復興決不是帝國主義或民族自我主義的復興,而是將整個西方認爲是一個單位的基督教世界觀的復興,將整個世界認爲一個基督教世界。這個觀念的復興,誠如儒家思想在中國復興所占的地位一樣,西方的復興,其主要的潮流,基本的成分,就是基督教思想的復興,基督教文化的復興。
這是在這一個時代,當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傳統均吿衰落亟需復興之際,我們看見有三民主義文化運動的誕生。這運動所負的歷史的任務,實在是非常重大。如何擔負起這歷史的任務,是則有望於國內外的學人。
(註一)見賀麟作:「儒家思想的新開展」 思想與時代第一期。
{{Pd/1996|1948}}
g8c8a15v3zwbb6u2f3iyfx2iydtsq7n
Category: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指示
14
1110000
2173668
2022-08-23T01:53:44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Category: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指示|11]]”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Category: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指示|11]]
8oduct78iwdoyri6o89nq4yahwh6q36
Category:中華民國107年11月最高法院民事判決
14
1110001
2173678
2022-08-23T02:56:39Z
燈火闌珊處
13789
新分類
wikitext
text/x-wiki
[[分類:中華民國107年最高法院民事判決|11]]
[[分類:中華民國107年11月|最高]]
2w6r1gb8ec44i1igfj8ctjd9kx2rlbi
Category:中華民國107年最高法院民事判決
14
1110002
2173679
2022-08-23T02:57:08Z
燈火闌珊處
13789
新分類
wikitext
text/x-wiki
[[分類:中華民國最高法院民事判決|107]]
[[分類:中華民國107年民事判決|最高]]
7zrn5959u92dr5ngl1xjl2ws1zqxks5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0年度重勞訴字第3號民事判決
0
1110003
2173681
2022-08-23T03:06:14Z
燈火闌珊處
13789
新頁面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0年度重勞訴字第3號民事判決
|author=
|section=
|年=2022|月=8|日=10
|previous=
|next=
|type=
|from=
|notes=
}}
;裁判字號: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0年度重勞訴字第3號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111年08月11日
;裁判案由:
:給付違約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110年度重勞訴字第3號'''</div>
;原告
:新北市美麗華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暨子公司企業工會(原名新北市美麗華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工會)
;法定代理人
:黃文正
;訴訟代理人
:劉冠廷律師
:陳宣劭律師
;被告
:美麗華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黃世杰
;訴訟代理人
:方文萱律師
:周志潔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違約金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1 年7 月6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陸佰萬元,及自民國一0九年三月十七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二、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三、本判決第一項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陸佰萬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
::(一)原告工會於民國105 年12月8 日登記成立,兩造曾於民國107 年1 月30日新北市政府勞資爭議調解會議,達成協議之合意,雙方約定:「一、甲方(即被告,下同)同意就場務部分不以外包或派遣人力進用,取代直接僱用員工以及既有場務人員(包含未來回復工作權之員工)之工作。但屬甲方特別專項工程發包(例如因天災、事變造成球場損壞恢復),並與場務人員工作內容無重疊性質者,不在此限。二、若甲方遇季節性或舉辦賽事等出現大量人力需求,現有場務人力無法負荷時,甲方須與乙方(即原告,下同)秉持誠信協商原則,協商討論實際需求人數。…七、甲方同意違反上述第一條或第二條或第三條或第六條規定之情事,甲方應給乙方新臺幣(下同)陸佰萬元整作為違約金,且乙方得重啟罷工、設置罷工糾察線或為其他爭議行為。」(下稱系爭協議),經雙方代表人簽名於上而足證有效成立,且依勞資爭議處理法第23條視為[[:w:團體協約|團體協約]]。詎料,被告在沒有季節性或舉辦賽事等有特別人力需求之情況下,逕自於109 年3 月17日時進用外包工程人員,進行「南7 區沙坑」排水改善、沙量調整施作業務。而當日原告工會幹部認該工程非屬特別專項工程、且未經討論或協商即請用外包人員進場施作一事詢問被告經理,被告經理僅稱已有告知原告工會幹部黃文正,並允諾會安排與工會協商。然實際上被告只有在3 月16日(即進場前一日)以訊息告知外包廠商即將進場,且允諾之協商更是不了了之,被告自始無任何與原告工會協商之表示。被告復未經協商逕由外包人員於109 年4 月6 日進場施作「南6 區果嶺」換草作業、於109 年5 月初進場施作「G2練習場」果嶺換草。被告前述行為,經勞動部以109 年勞裁字第20號案裁決決定(下稱系爭不當勞裁決定)確認,被告故意違約,而外包廠商進場施作,係打壓工會之不當勞動行為。
::(二)被告違反團體協約,應給付原告違約金6,000,000元
:::1.兩造於107 年1 月30日新北市政府勞資爭議調解會議所達成協議之合意,經雙方代表人當場審閱確認無誤並簽名於上,是為調解成立,又原告方為工會,是故該協議視為團體協約,被告自應遵守約定之勞動條件。
:::2.被告逕為施作南7 區沙坑、南6 區果嶺、G2練習場之工程(下合稱系爭工程),均為既有場務人員可為完成之工程,並非「特別專項工程」,亦與場務人員工作內容重疊,而違反系爭協議第1 條。
:::3.被告逕為施作系爭工程,並非基於季節性或舉辦賽事等出現大量人力需求,亦未與原告協商討論實際需求人數,而有違反協議第2 條。
:::4.被告違反協議第1 條及第2 條,致侵害原告及勞工權益且情節重大,應依系爭協議第7 條給付原告違約金6,000,000 元,且自違約行為(即109 年3 月17日)起以法定週年利率百分之5 計息。
::(三)併聲明:
:::1.被告應給付原告6,000,000 元及109 年3 月17日起至清償日止週年利率百分之5 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二、被告則以:
::(一)原告以系爭不當勞裁決定為據,陳稱該決定已確認被告故意違約云云。惟系爭不當勞裁決定之標的,係確認[[工會法 (中華民國)|工會法]]第35條第1 項第5 款「不當影響、妨礙或限制工會之成立、組織或活動」之抽象概括性規範,與本件民事訴訟之請求違約金事件之標的不同,係屬二事,鈞院勿受混淆,亦不受拘束。
::(二)於107 年1 月30日所進行之勞資爭議調解程序,申請人包括黃文正等12名自然人及原告工會(法定代表人亦為黃文正),顯然本次勞資爭議之當事人一方,除工會以外,尚有其他12位有資遣爭議之勞工。惟團體協約係集體勞動權行使之表現,重在集體勞工團結之保障,而非取向個別勞工之私益,蓋個別勞工所追求之權益保障,未必就與集體勞工之福祉必然相符。是本件之勞資爭議調解程序,既然非僅以工會為唯一申請人,而尚有個別勞工,則系爭協議之條款應非團體協約。
::(三)被告未違反系爭協議條款
:::1.被告公司在簽署系爭協議條款後,不僅場務人員未有被資遣而被取代之情事,被告公司除對場務人員依法發放薪資,且有部分場務人員因考評優異而獲得調高薪資之結果(含工會成員),被告並無侵害任何場務人員勞動條件之舉。其次,被告公司不僅沒有對場務人員發動資遣,更於近年陸續僱用新進場務人員6 人,斷無任何違約或未補充人力之舉措。尤有甚者,依被告公司之發薪紀錄,自108 年1 月迄至109 年6 月,亦有發放加班費之記錄,足證場務人員之勞動條件並未被苛刻或調降,且被告公司亦盡力保持場務人員之正常工時與延長工時之平衡狀態,被告並無以外包或派遣人力取代既有員工。
:::2.被告球場原定109 年10月,接受舉辦國內賽事等級最高之LPGA大獎賽,為符賽事規範及場地符合國際比賽之要求(例如果嶺面積大小之調整),被告自有準備之必要,尤以本次另有果嶺更新、沙坑保養之新業務。且109年原定球場範圍為廣達1,845 平方公尺,遠較108 年度已舉行之球場範圍680 平方公尺,增加將近三倍,顯非既有人力需求在法定工時之限制下可完成,故本次果嶺擴充及沙坑整修應屬專項工程。況勞動法令為保護勞工,以限制勞工之最高法定工時為手段,惟法律並未保障勞工享有主動請求加班之權利。
:::3.原告法定代表人黃文正先生,因知悉本次果嶺擴大工程屬於額外工程,已向被告反映人力無法負荷,應循舊例由外包公司協助,詎臨訟改口稱不知云云,顯不足採,被告並未違反「誠意協商討論實際需求人數」之約定。尤以依109 年4 月29日勞資爭議調解紀錄所示,調解委員告訴原告應對被告所提內部員工優先承作外包工程以及所需工時及時限,由勞方內部盡速達成共識並提出具體對應方案,但是原告工會依舊置之不理,卻反而提出民事違約金請求訴訟,完全不符協商之誠實信用原則至明。
::(四)倘如被告有違反系爭協議條款而需給付違約金,請鈞院審酌並無場務人員受到資遣致使工作機會喪失,亦無場務人員受降薪或無法領到加班費之不利對待,故原告實無積極損害及消極損害,縱被告須給付違約金,違約金亦屬過高,請鈞院依法將違約金減至相當之數額等語置辯。
::(五)併答辯聲明:
:::1.原告之訴駁回。
:::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3.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三、協商兩造不爭執事項,並同意依此爭點做為辯論及判決之基礎(見本院卷一第296、297頁):
::(一)原告工會於105 年12月8 日登記成立。
::(二)兩造曾於107 年1 月30日新北市政府勞資爭議調解會議,達成協議之合意,雙方約定:「一、甲方同意就場務部分不以外包或派遣人力進用,取代直接僱用員工以及既有場務人員(包含未來回復工作權之員工)之工作。但屬甲方特別專項工程發包(例如因天災、事變造成球場損壞恢復),並與場務人員工作內容無重疊性質者,不在此限。二、若甲方遇季節性或舉辦賽事等出現大量人力需求,現有場務人力無法負荷時,甲方須與乙方秉持誠信協商原則,協商討論實際需求人數。…七、甲方同意違反上述第一條或第二條或第三條或第六條規定之情事,甲方應給乙方新臺幣陸佰萬元整作為違約金,且乙方得重啟罷工、設置罷工糾察線或為其他爭議行為。」。
::(三)被告以外包工程人員於109 年3 月17日施作「南7區沙坑」排水改善、沙量調整業務;於109 年4 月6 日施作「南6 區果嶺」換草作業;於109 年5 月初施作「G2練習場」果嶺換草。
::(四)被告內部場務人員之主要工作項目有:1.球場草區維護:例如長草區、粗草區之割草、補草、換草等。2.沙坑區維護:例如換沙、補沙、切邊等沙坑之調整與維持作業。3.果嶺、發球台、球道之維護:例如切邊、定期施肥噴藥等。4.其他事項:例如排水整理、管線維修、器械維修整理等。
::(五)被告經勞動部109 年勞裁字第20號案裁決決定認定其違反107 年1 月30日調解成立之協議第1 、2 條,且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 項第5 款之不當勞動行為。
::(六)107 年1 月30日所進行之勞資爭議調解程序,申請人包括黃文正等12名自然人及原告工會(法定代表人亦為黃文正)。
::(七)被告於簽署系爭協議條款後,未發生場務人員被資遣之情事。又被告自108 年1 月迄109 年6 月,有發放加班費之記錄。
::(八)被告就109 年3 月17日施作「南7 區沙坑」排水改善、沙量調整業務,有在3 月16日以訊息告知外包廠商即將進場施作,惟被告並未與原告工會協商。109年4 月6 日施作「南6 區果嶺」換草作業、109 年5 月初施作「G2練習場」果嶺換草,被告亦未事前與原告工會協商。
::(九)兩造於109 年4 月29日於新北市政府勞工局,針對107年1 月30日之調解成立內容關於外包工程須進行協商程序之事項,進行勞資爭議調解。
:四、協商兩造爭執事項(見本院卷一第297頁,本院卷二第246頁):
::(一)系爭南7 區沙坑、南6 區果嶺、G2練習場之工程,是否為系爭協議第1條之「特別專項工程」?
::(二)被告有無違反系爭協議條款?倘有,原告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違約金6,000,000 元,有無理由?
:五、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一)系爭南7 區沙坑、南6 區果嶺、G2練習場之工程,是否為系爭協議第1條之「特別專項工程」?
:::1.按勞資爭議經調解成立者,視為爭議雙方當事人間之契約;當事人一方為工會時,視為當事人間之團體協約。勞資爭議處理法第23條定有明文。查兩造前於107年1月30日新北市政府勞資爭議調解會議,達成協議之合意,雙方約定:「一、甲方同意就場務部分不以外包或派遣人力進用,取代直接僱用員工以及既有場務人員(包含未來回復工作權之員工)之工作。但屬甲方特別專項工程發包(例如因天災、事變造成球場損壞恢復),並與場務人員工作內容無重疊性質者,不在此限。二、若甲方遇季節性或舉辦賽事等出現大量人力需求,現有場務人力無法負荷時,甲方須與乙方秉持誠信協商原則,協商討論實際需求人數。…七、甲方同意違反上述第一條或第二條或第三條或第六條規定之情事,甲方應給乙方新臺幣陸佰萬元整作為違約金,且乙方得重啟罷工、設置罷工糾察線或為其他爭議行為。」等語,有新北市政府勞資爭議調解會議乙份附卷可稽(見本院卷一第28頁),復兩造前開時地所達成系爭協議之合意,經雙方代表人當場審閱確認無誤並簽名於上,是為調解成立,又系爭協議原告方為工會,是故該協議依勞資爭議處理法第23條規定,視為團體協約,被告自應遵守約定之勞動條件,核堪認定。被告抗辯上開勞資爭議之當事人除工會以外,尚有其他12位有資遣爭議之勞工,應非團體協約云云,依上說明,尚屬無據。
:::2.查被告以外包工程人員於109 年3 月17日施作「南7區沙坑」排水改善、沙量調整業務;於109 年4 月6 日施作「南6 區果嶺」換草作業;於109 年5 月初施作「G2練習場」果嶺換草,此為被告所不爭執,而系爭工程是否為系爭協議第1條之「特別專項工程」。首應確認者厥為:何為兩造系爭協議之「特別專項工程」?
::::①按解釋當事人之契約,應以當事人立約當時之真意為準,而真意何在,又應以過去事實及其他一切證據資料為斷定之標準,不能拘泥文字致失真意(最高法院39年度台上字第1053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查觀之系爭協議第1條:「甲方同意就場務部分不以外包或派遣人力進用,取代直接僱用員工以及既有場務人員(包含未來回復工作權之員工)之工作。但屬甲方特別專項工程發包(例如因天災、事變造成球場損壞恢復),並與場務人員工作內容無重疊性質者,不在此限」等語,證人黃文正於119年9月7日證述:「(問:證人是否全程參與該107年勞資爭議調解過程?請證人說明當時爭議的緣由與協商過程?)是,我有全程參與,因為在106年12月中旬時我們公司想要分3批將場務人員全部解僱,換成外包,當第一批解僱18人,裡面包含15人工會人員,含3名幹部,2名理事,1名監事,本會幹部結構是5理1監,因為當時我們工會全部成員都是在場務部,那時發起了勞資爭議,反外包,罷工12天,在現在的副市長(當時是勞工局局長)見證下簽下協約。」、「(問︰請看該協議第4頁第1點,依證人參與調解過程之理解當時約定「場務部分不以外包或派遣人力進用,取代直接用員工以及既有場務人員〈包含未來回復工作權之員工〉之工作」所指為何?「甲方特別專項工程」所指為何?)當時是要將外包取代正職人員,那時候要保障工作權,因為如果被告使用外包,不能跟場務人員工作有重疊性,而且要與工會誠信協商。甲方特別專項工程是指重大天災,需要重型機器,還有裡面的樓梯跟涼亭那些我們場務沒有在做的工作。」等語(見本院卷一第336至337頁),依上開最高法院判決意旨,解釋系爭協議內容除觀察條款文義外,尚應考量雙方之締約時之真意,是從兩造當時簽署系爭協議之目的以觀,當時係為防止被告再次以解僱、遇缺不補等方式,藉由使用外包人力逐漸取代場務部人員,依其協議內容應係如被告所欲進行者非特別專項工程,亦非與場務人員工作內容無重疊性質,而被告遇有人力不足時,應優先雇用員工,而不得逕自使用外包。依訂約之目的及條款之文義,並非係僅約定被告不得資遣既有場務人員,顯難達到防止被告刻意遇缺不補方式,且倘兩造當時締約之真意不包含「部分取代」,自無於協議中約定不得以外包取代直接僱用員工之必要,被告雖稱系爭協議第1條係特別保障場務人員在職條件,並主張其未資遣任何場務人員,且有陸續雇用新進場務人員6名,並有核發加班費,是縱使有引進外包人力應無違反系爭協議云云,核與系爭協議當事人約定之真意內容不符,況原告陳稱自兩造簽訂系爭協議時起,場務人員至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時止,已有共5名人員退休,被告雖增加雇用6人,然該6名人員中亦有2名因不堪負荷廠務人員工作,早已離職,是被告目前場務人力實比簽訂系爭協議當時更為不足。
::::②次查,被告內部場務人員之主要工作項目有:1.球場草區維護:例如長草區、粗草區之割草、補草、換草等。2.沙坑區維護:例如換沙、補沙、切邊等沙坑之調整與維持作業。3.果嶺、發球台、球道之維護:例如切邊、定期施肥噴藥等。4.其他事項:例如排水整理、管線維修、器械維修整理等,此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原告提出被告近年場務人員班表為證(見本院卷一第69至100頁),而查,證人黃文正證稱:「(問:109年被告委請世方有限公司〈下稱世方公司〉進行南7區沙坑、南6區果嶺、G2練習場工程,世方公司進行之工程項目為何?)有,項目有:南7區沙坑把舊沙換成新沙,把地補高,草皮的水不要直接進入沙坑;南6區果嶺、南4區果嶺、G2練習場工程把果嶺的草打掉,用小台的耕耘機將砂土打鬆, 再下一種藥把細菌跟草種蓋住,時間大概2週,打開以後把果嶺表面弄平,再放一種有機肥料,再用純的草灑在上面,馬上就會長出來了,東4區嶺做的工程跟上述一樣,108年場務部有自己施作東4區果嶺的工程。(問:請鈞院提示原告起訴狀原證6場務部班表,請參第22-25頁,前述世方公司所做工程,與場務部班表上所記載108年時所施作東4區果嶺工程,是否相同?)對,109 年世方公司來做工程時,南4 、6 果嶺、G2也是我們場務人員去施藥的。(問:前述世方公司進行南7區沙坑、南6區果嶺、G2練習場工程,其工程內容是否為現有場務部人員可以完成之工作?)是的。」、「(問:此種要15-20年才一次的工程為何會與我們場務人員的日常職務內容及工作的技能有所相關?)因為林弘偉證詞也有表示108年東區第4洞果嶺一樣的工程也是場務部人員自行做前期的準備、種草。」等語(見本院卷一第337、338頁、第340頁),是依證人黃文正之證述,益見本件世方公司於109年時所施作之系爭工程,確實與被告場務人員工作內容有重疊。
::::③被告復主張「果嶺表面造型」、「沙坑排水改善」等工程,非屬場務人員所能完成之工作,當係「專項工程」云云,此雖據被告場務經理即證人林弘偉證稱:「那關於果嶺照片的部分,紅圈圈的2 點鍾的方向,有一個黑色的噴頭位置,當初的球場設計,會把果嶺的範圍做在噴頭的旁邊,另外紅框框下面破碎的布,就是當初在設計果嶺的時候,畫出原始的範圍,左手邊顏色比較淺的部分是現有果嶺的位置,這大概是經過15-20 年,是我們保養的習慣,或是員工的疏忽,造成果嶺內縮,所以球場在15-20 年的期間會做果嶺的翻新,將果嶺的範圍恢復,果嶺恢復是屬於專項工程。沙坑照片的部分,這個沙坑是南區第7 洞的沙坑,南區第7洞之前因為走山的問題造成球道的形狀改變,所以當下大雨時,大量的雨水會將沙坑內的沙沖刷,所以這個專項工程主要是做沙坑周圍的造型改造。因為草皮是熱帶草皮,所以在夏天的生長速度很快,這會影響到場務的工作量及人力調度,夏天會需要較多的人。」等語在卷(見本院卷一第289頁),然證人林弘偉亦證稱:「果嶺工程內容是南區第4 、6 洞的果嶺面積大小還原,工程目的是要把果嶺的範圍回復,也將果嶺的草種純化。施作果嶺的週期是15-20 年一次,需要調整果嶺表面的水平還有造型,關係到果嶺表面的排水,還有客人推桿的平面(因為坡度太大的話會影響正常推桿的規定,高爾夫規定坡度不能大於20度)。目前場務人員沒有人可以去做果嶺表面的造型,其他種草、移除草皮、種草前的準備(補沙、燻蒸、蓋帆布,燻蒸目的是在去除舊土壤內的雜草及病菌)、種植後的養護工作場務人員可以勝任,因為我們在108 年有做過東區第4 洞果嶺的專項工程,當時是場務人員自己做前期的準備及種草的工作,但是世方公司工程的老闆當時有來幫忙做造型,是無償的。」等語(見本院卷一第290頁),則被告所稱果嶺表面造型、沙坑排水改善等工程,並非係系爭協議條款所指因天災、事變導致損害,且依證人林弘偉之證詞有部分工程內容係場務人員所能完成之工作,而屬與場務人員工作內容有所重疊者,另證人黃文正亦證述:「(問:林弘偉提及目前場務人員沒有人可以去做果嶺表面的造型,證人是否同意這句話?)不同意,只是比較好,專業度比較高,因為當時東4區也是世方公司來一個小時看一下, 用耙子推一下,維修一下而已 ,前面的工作都是我們場務人員自己做的, 如果這次也是一樣的話,就不用花到那麼多的外包費用。」、「(問:林弘偉提及排水走向是無法由場務人員所作,請問證人是否同意此句話?)不同意,因為沙坑排水走向我們同仁確實有做過,在林弘偉來任職之前我們就有做過了。」等語明確(見本院卷一第340、341頁)。再參以被告委託世方公司所進行之工程為:1、原始果嶺面積範圍界定。2、果嶺範圍內草皮全部移除。3、沙層坡度調整進行造型工作(沙量增減)。4、沙層燻蒸。5、蓋帆布。6、苗圃疏草莖,並將草莖移至果嶺種植。7、種植後的養護工作。而其中草皮移除、及草莖移植確為現有場務人員可已完成之工作,而沙層燻蒸、蓋帆布、種植後的養護工作等109年時確實由廠務人員配合施作(見本院卷一第56、57頁)。由此可知,被告於109年委請世方公司所施作之工程項目,確屬與既有場務人員工作內容有重疊性質甚明。
::::④綜上各情以參,世方公司109年所施作之系爭工程,明顯不是因天災、事變所導致球場毀損之修復工程,核非屬系爭協議第1條約定但書所稱「特別專項工程」,且世方公司之系爭工程有些部分施作之內容均為場務人員可以完成之工作,亦非系爭協議第1條約定但書之「與場務人員工作內容無重疊」者,業已認定如前,則被告辯稱:世方公司所施作之系爭工程內容為特別專項工程,與被告場務人員沒有重疊性云云,應無可採。
:::3.另查,依系爭協議第2條:「二、若甲方遇季節性或舉辦賽事等出現大量人力需求,現有場務人力無法負荷時,甲方須與乙方秉持誠信協商原則,協商討論實際需求人數。」等語。被告雖抗辯:委外之系爭工程施作前有與原告協商云云,且以原證7之協商會議紀錄乙紙為證(見本院卷一第101頁),復據證人林弘偉證稱:「(問:請說明,109年4月9 日的協商會議紀錄,該會議參與者有誰?這份紀錄是誰打的?協商討論第1 項就是討論系爭工程施作嗎?討論時,工會幹部同意嗎?他們有無表示任何意見?為什麼這份會議紀錄只有你簽名?請鈞院提示原證7)是我簽名的,會議參與者有孫副總、連盟哲、黃文正、黃阿海、張鴻銘、胡德源。這份紀錄是連盟哲紀錄的。當時在討論系爭工程的時候,當下工會的幹部沒有反對,會議當中也沒有表示什麼,只有我簽名是因為會議結束後,就去做電子版的會議記錄,經過工會人員討論後他們決定不簽名,只有我簽名。」等語(見本院卷一第290頁)。惟證人黃文正卻證稱:「(問:被告108 年委請世方公司施作工程時,是否曾與原告工會進行協商討論需求人數?被告公司109 年委請世方公司進行前述工程前,是否曾與美麗華工會進行協商?)108年有討論協商,109年就沒有協商。(問: 被告主張你曾因為109 年的果嶺工程屬於額外工程,公司人力無法負荷因此建議被告應由外包公司協助,請問證人是否曾有此表示?)沒有,當時是在場務幹部會議上我聽到這個消息,我表示如果這些工程在今年完成,我們場務部人員將沒有年終獎金,因為被告公司都會說外包的錢花下去,場務花費會過高,108年年終獎金只領到半個月,所以我覺得我們自己做即可,外包少作一點,我們員工可以加班,加班費比外包的價錢還少,還比較有可能領到年終獎金。」、「我只跟他說工程作下去的話,一定會造成場務部的預算增加, 一定會影響我們的年終獎金⋯⋯。」、「(問:證人與林弘偉說完證人的意見後,證人是否有與工會討論或者有向公司表達反對的意見?或是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因當時的會議是公司場務部幹部會議,因為幹部會議是屬於業務機密,勞動契約有一條不得洩密,所以當時我是以公司幹部的身分去參加,我不能透露給工會,如果公司要找工會協商,要以正式行文方式協商。」等語(見本院卷一第338、339頁)。是依前述二人之證述內容,被告陳稱系爭工程施作前有與原告協商云云,已有可疑。又世方公司係於109年3月17日施作南7區沙坑工程、同年4月6日施作南6區果嶺工程,此二項工程均在前開同年4月9日之原證7會議前即已開始進行,縱使4月9日當天兩造有達成使用外包之共識,亦不影響原告於4月9日前未經與原告協商即使用外包之違反系爭協議第2條約定之事實,何況世方公司5月初進行之G2練習場工程根本不在該會議紀錄中。又被告主張兩造有於109 年4 月29日事後於新北市政府勞工局,針對107年1 月30日之調解成立內容關於外包工程須進行協商程序之事項,進行勞資爭議調解,然調解委員係建議勞方應提出具體對應方案,而原告未依照建議提出方案。然被告就109 年3 月17日施作「南7 區沙坑」排水改善、沙量調整業務,雖有在3 月16日以訊息告知外包廠商即將進場施作,惟被告並未與原告工會協商。而109年4 月6 日施作「南6 區果嶺」換草作業、109 年5 月初施作「G2練習場」果嶺換草,被告均未事前與原告工會協商,亦堪認定。是縱被告有舉辦賽事等出現大量人力需求,現有場務人力無法負荷之情形,被告亦應依系爭協議第2條,與原告工會進行協商,被告卻逕自進用外包廠商,未與原告工會協商,顯然違反系爭協議第2條之規定甚明。
:::4.末者,被告經系爭不當勞裁決定認定其違反107 年1 月30日調解成立之協議第1 、2 條,且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 項第5 款之不當勞動行為,此經本院向勞動部調取109年勞裁字第20號全卷資料核關無訛(見本院卷二第305至612頁),益證被告確有違反系爭協議條款之情。
::(二)被告有無違反系爭協議條款?倘有,原告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違約金6,000,000 元,有無理由?
:::1.查109年3月至6月間,被告委請世方公司所施作之系爭工程,有部分為球場既有人力原工作範圍之項目,顯屬「與既有場務人員工作內容有重疊性質」者,依照系爭協議第1條應不得隨意使用外包,被告進用外包廠,且未與原告協商,顯屬違反系爭協議第1、2條約定,則原告依系爭協議第7條約定,請求被告給付600萬元違約金,核屬有據。
:::2.至被告另主張違約金額應予酌減云云。然按違約金,除當事人另有訂定外,視為因不履行而生損害之賠償總額;約定之違約金額過高者,法院得減至相當之數額,民法第250 條第2 項前段、第252 條分別定有明文又違約金之約定,為當事人契約自由、私法自治原則之體現,雙方於訂約時,既已盱衡自己履約之意願、經濟能力、對方違約時自己所受損害之程度等主、客觀因素,本諸自由意識及平等地位自主決定,除非債務人主張並舉證約定之違約金額過高而顯失公平,法院得基於法律之規定,審酌該約定金額是否確有過高情事及應予如何核減至相當數額,以實現社會正義外,當事人均應同受該違約金約定之拘束,法院亦應予以尊重,始符契約約定之本旨。倘債務人於違約時,仍得任意指摘原約定之違約金額過高而要求核減,無異將債務人不履行契約之不利益歸由債權人分攤,不僅對債權人難謂為公平,抑且有礙交易安全及私法秩序之維護;違約金之約定,乃基於個人自主意思之發展、自我決定及自我拘束所形成之當事人間之規範,本諸契約自由之精神及契約神聖與契約嚴守之原則,契約當事人對於其所約定之違約金數額,原應受其約束(最高法院79年台上字第1915號判例、92年度台上字第2747號、102 年度台上字第1606號判決意旨參照)。查兩造簽訂系爭協議時,被告係由其董事長黃世杰親自出席調解會議,該協議條文係經被告委任之葛百鈴律師與原告磋商、確認內容,並由律師向被告充分說明後,被告代表人出於自由意識,而在時任新北市政府勞工局局長謝政達見證下簽署系爭協議,故兩造於締約時均已衡酌自己履約之意願、經濟能力、對方違約時自己所受損害之程度等主、客觀因素,本諸自由意識及平等地位簽署系爭協議。被告代表人既為有相當智識程度及社會經驗之人,於代表公司簽立系爭協議時,已經充分瞭解協議內容及違約金條款等之權利義務關係,則基於契約自由之精神及契約神聖與契約嚴守之原則,被告自應受系爭協議第7條約定內容關於懲罰性違約金之約束。倘嗣後允許被告於違約後猶能任意指摘違約金額過高並要求核減,對原告難謂為公平。故兩造約定上開金額之懲罰性違約金,難認有何過高之情形。被告請求將上開違約金予以酌減,即屬無據。
:::3.綜上,系爭協議乃經兩造本諸自由意識及平等地位磋商後簽署,被告業已充分審酌其負擔違約金之經濟能力,自應受系爭協議第7條違約金約定拘束,該違約金約定對於被告並無顯失公平之情形,被告主張本件應依民法第252條規定酌減違約金,顯無理由。從而,原告以被告違反系爭協議第1、2條約定,並據以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違約金6,000,000 元,於法並無違誤,應屬可採。
:六、綜上所述,原告以被告違反系爭協議第1、2條約定,則原告依系爭協議第7條約定,請求被告給付600萬元違約金,及自違約行為即109 年3 月1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 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七、法院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雇主敗訴之判決,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前項請求,法院應同時宣告雇主得供擔保或將請求標的物提存而免假執行,為勞動事件法第44條第1項、第2項所明定。本件判決為被告即雇主敗訴之給付請求判決,依據前開規定,並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之宣告。
:八、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
:九、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華民國111年8月10日
:勞工法庭
:法官 吳幸娥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華民國111年8月10日
:書記官 周子鈺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民國年=111年8月}}
k7ipbj07qy41s556r7yjybqjyfj828a
Category:中華民國111年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4
1110004
2173682
2022-08-23T03:07:40Z
燈火闌珊處
13789
新分類
wikitext
text/x-wiki
[[分類: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111]]
[[分類:中華民國111年民事判決|新北地院]]
ry5ihyv4qkvwhl5ff45jjl3y1259u47
Category:中華民國111年8月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4
1110005
2173683
2022-08-23T03:07:42Z
燈火闌珊處
13789
新分類
wikitext
text/x-wiki
[[分類:中華民國111年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08]]
[[分類:中華民國111年8月|新北地院]]
cq3fbytuozbt9x6ty2mprgaktyjd1yw
Category:中華民國111年8月
14
1110006
2173684
2022-08-23T03:08:30Z
燈火闌珊處
13789
新分類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中華民國111年|#08月]]
[[Category:2022年8月]]
5qst2wwmb9dgj7g6bfav5gogt45ueas
叢桂草堂醫案/卷一
0
1110007
2173687
2022-08-23T03:54:15Z
Thering29
29388
创建页面,内容为“鎮郡陶駿聲君令閫,腫脹嘔吐,纏延月餘。先是胎前足腫,產後腫益甚,咳嗽嘔吐。經此間諸名醫治之,疊進舟車丸、五皮飲、栝蔞薤白白酒湯及八珍湯等弗效,且面目肢體悉腫,腹脹如鼓,咳喘不得臥,嘔吐痰水,輒盈盆碗。吐後亦能飲食,診其脈弦滑而有胃氣,言語亦甚清晰。初用小半夏湯加乾薑、五味子及厚朴、半夏、甘草、人參湯、枳朮湯等…”
wikitext
text/x-wiki
鎮郡陶駿聲君令閫,腫脹嘔吐,纏延月餘。先是胎前足腫,產後腫益甚,咳嗽嘔吐。經此間諸名醫治之,疊進舟車丸、五皮飲、栝蔞薤白白酒湯及八珍湯等弗效,且面目肢體悉腫,腹脹如鼓,咳喘不得臥,嘔吐痰水,輒盈盆碗。吐後亦能飲食,診其脈弦滑而有胃氣,言語亦甚清晰。初用小半夏湯加乾薑、五味子及厚朴、半夏、甘草、人參湯、枳朮湯等無大效,且嘔吐大發。其時有人薦他醫治之亦無效。陶君復延予治,詢得其情,則從前延諸名醫時亦時發時止,或吐或不吐,但每覺胸隔悶塞則知病將復發,必吐出痰水數碗,然後始覺寬暢。近日又覺悶塞異常,呼吸幾不能通。今雖吐後,猶嫌悶塞,咳嗽不得臥。予沉思久之。恍然曰:『此肺中氣管爲痰飲閉塞不得通也。氣管之所以閉塞者,緣腹脹溺少。胃中及膈膜間均爲痰飲充塞之地,膈中痰飲充塞則溢於肺中氣管。肺中氣管亦充塞則江而悶塞不通,呼吸不利。內既充滿則激而上出而爲嘔吐,以故盈盆盈碗。皆痰涎水沫。痰水既出,則膈膜肺胃等處皆鬆,故知饑能食。待數日後痰水聚多,又復作矣。是則此病之真諦也!治法以驅痰飲爲要,而驅肺中氣管之飲爲尤要。苦思半晌,爲立一方,用三子養亲湯合二陳湯,加麝香五釐和服。以白芥子能横開肺中之飲,麝香香竄能通氣管及膈膜間之閉塞,且能止吐。明日復診,述昨藥服後,覺藥性走竄不已,上竄至咽。下竄至小腹。胸部尤覺竄走,隨竄隨嘔,吐出痰涎甚多,半夜未能安枕,而胸悶覺寬,呼吸便利,嘔吐亦止,蓋氣管之閉塞通矣。遂以原方去麝香,接服三劑而胸次大舒,咳嗽亦減。仍以原方加冬蟲夏草、北沙參、生薑、红棗,又三劑而浮腫亦消,咳嗽大定,但腹脹如故,堅滿不舒。乃停煎劑,每日單服禹餘糧丸二次,每服三錢,忌鹽醬等物,五日後脹漸消,十日後脹消及半,而精神疲惫,自覺心内及臟腑空虛,蓋飲滯消而氣血虛也。令以前丸減半服,並以參、朮、歸、芍、山藥、茯苓等煎劑相間服之,不十日而脹全消,病竟愈,聞者莫不歎服。迄今六年,病未復發,且已經孕育矣。
庚戌四月廣安祥糖棧,袁堯寬君患溫病,初由章綬卿君診治,服藥數劑,病未大減。嗣章君往江北放賑,轉薦予治,壯熱譫語,見人則笑,口渴溲赤,每日只能進薄粥湯少許。舌苔黄薄而乾燥無津,體胖脈息滑數,右部尤甚,蓋溫病也。熱邪蘊伏日久,蓄之久而發之暴,故病情危重若是。治法當以解熱爲主,而佐以豁痰潤燥。方用三黄石膏湯合小陷胸湯,去麻黄、豆豉、半夏,加貝母、連翹、青蒿、梨汁。接服二日,熱未大退,至第三劑後乃作戰汗而解,但餘熱未清,復以前方去石膏、芩、連、栝蔞,加苡仁、滑石、蘆根、花粉、沙參等清化餘邪,數劑而瘥。凡溫病之解多從戰汗,劉河間、吳又可發之於前,葉天士、王九峰暢之於後,證以予所經歷,洵精确不易之學說也。蓋前人於此,皆從經驗中得來。惟必俟服藥多劑,始能奏功。而作汗之時,必先戰慄,其狀可駭。醫家當此,何可無定識定力耶?
金峙生君令堂,年近五旬,發熱身痛,舌苔白膩,溲熱胸悶脈滑。予初以三仁湯加連翹、山梔,接服兩劑,熱愈甚,口渴心煩,舌苔轉燥,脈亦轉數。蓋伏邪病熱,邪蘊伏甚重,遂易方以黄芩、栝蔞、地骨皮、青蒿各三錢,連翹、知母各四錢,木通一錢,銀柴胡二錢,蘆根、茅根、鲜生地各一兩,梨汁一酒鍾和服,一劑熱少平,二劑後病患忽戰慄惡寒,震動牀帐,蓋欲作戰汗也。病家誤會,謂藥之誤,議延他醫,幸其弟陶駿聲君來告,速予往救。予謂此戰汗也,病退之機,不可妄動。及予至其家,則戰慄已止,身出大汗,而脈靜身涼,神氣亦甚安靜,但覺疲倦而已。隨用薄粥湯與飲,以扶胃氣。並以沙參、麥冬、百合、苡仁、石斛、花粉、甘草、茯苓等調養兩日而痊。
庚戌四月,史漢泉君患溫病,昏沉不語,面垢目赤,鼻孔如烟煤,壯熱爍手,汗濈濈然,舌苔黑燥,手臂搐搦,兩手脈數疾,溲赤。問不能言幾日矣,曰昨猶譫語,今始不能言,然大聲唤之,猶瞠目視人。問近日大便通否,曰始病曾泄瀉,今不大便已三日矣。問服何藥,則取前醫之方示予,蓋皆不出銀翹散、三仁湯、增液湯之範圍。予謂此熱病未用清藥,陽明熱極胃家實之病也,非下不可。乃與調胃承氣湯、合三黄石膏湯,去麻黄、豆豉,加犀角、蔞仁。接服兩劑,竟未得下。惟矢氣極臭,溲色若血,神識較清,而身熱舌黑如故。原方去元明粉、大黄。加鮮生地、並令恣飲梨汁、萊菔汁,於是熱減神清。黑苔漸退,脈息亦較平。時吐粘痰,目睛轉黄,遂改用小陷胸湯加蘆根、茅根、青蒿、菖蒲、竹茹、貝母、冬瓜仁、木通等芳香清洌之品,以分消膈中痰熱。接服四劑,胸部頸項間遍出白㾦,如水晶珠。腹部腿畔亦发白㾦,於是身熱全清,知饑進粥,但精神疲弱耳。復以西洋參、麥冬、石斛、苡仁、貝母、竹茹、枇杷葉等調養數日,始解黑燥屎數次。當時兩進大黄而不下者,蓋其戚友中有知醫者,潛將大黄減去一錢,每劑只用二錢,故但有解毒之功而無攻下之力,而奏效亦較緩也。然究勝於粗工之濫用硝黄,而偾事者矣。
姚某子十五歲,三月間由學校歸家,自覺惡寒欲睡,旋即发熱头痛,身痛譫語,不能識人。按其脈滑數、溲赤,當以梔豉湯、銀翹散出入爲方。下午四時復診,神昏譫語如故,身熱自汗,濈濈然不止,面赤口渴欲飲水,脈息滑而不數,舌苔薄膩,不黄不燥。因思《[[傷寒論]]》云:『陽明病,发熱汗多者急下之。』而面赤神昏,又皆當下之症,遂改用小承氣湯:大黄三錢、厚朴五分、枳殼二錢。加黄芩、連翹、知母各二錢。服後解大便兩次,神清安睡,汗止熱解,自能起坐,知饑欲食。其家以爲病愈,不復延診。越三日,復發熱有汗,口渴,脈滑數。與白虎合小陷胸湯,石膏用三錢,服後熱退神清,惟咳嗽痰中带血而已。復與瀉白散加黄芩、知母、茅根等二劑全愈。
張兆魁君室人,年約三旬,體質瘦小,发熱譫語,口渴心煩,欲食冷物,胸悶溲熱,舌苔黄膩不燥,兩脈俱數。與小陷胸湯加柴胡、黄芩不效,燒熱益甚。遂改用涼膈散,大黄、元明粉各用三錢,服後得下兩次,並得戰汗而熱全退,惟精神萎弱,懶於言動。復以黨參、麥冬、枸杞子、乾地黄、黄芪、炙甘草等補養氣血之藥,兩劑而起居飲食如常矣。
鴻泰糖棧陳祝山,年約三旬,今年七月患伏暑病,延某醫延醫,服藥四五日不效。壯熱頭疼,胸悶,咽喉作燥,口渴舌絳苔薄焦燥無津,大便七八日不通,溲赤脈數。蓋暑熱蘊伏腸胃熱結之病。治法當先通大便,以解腸胃之焚。乃以生大黄二錢、元明粉三錢、枳殼、黄芩、麥冬、天花粉各二錢、甘草五分。此藥服後,得大便兩次,熱全退,頭痛亦輕。舌苔轉白膩,脈緩不數,小便仍红,知饑欲食。乃易方以連翹、苡仁、佩蘭、花粉、沙參、貝母等以解餘邪。越兩日,又復發熱口渴胸悶,是餘邪欲出也。以小陷胸湯合小柴胡湯,去人參、薑、棗。加連翹、青蒿。接服兩劑。得汗而安。大凡應用硝黄之病,決非他藥所能代,若畏而不用,必致纏延誤事。但須辨認真切,用之有方,不可顢頇孟浪耳。
丁未夏月,予遊吳門,適該處霍亂流行,死亡接踵。有神仙廟旁紙店孀婦亦染此病,吐瀉交作。醫投五苓散、玉樞丹、附子理中湯、左金丸等法,入口即吐,已延三日。視其目陷形消,四肢逆冷,心煩不能安臥,口苦渴欲冷飲,舌红根有膩苔,頭有微汗,兩脈皆數,重按無神,蓋暑病也。與黄連香薷飲,去厚朴,加苡仁、蠶砂、半夏、石斛、沙參、黄柏、枇杷葉。服後吐止神安,手足轉溫,二劑利減,能進粥湯。嗣以前方去黄柏、蠶砂,減輕川連,利止,惟心悸腰酸頭晕,精神疲惫,不能起坐,兩脈细小。此病去而氣血虛也。以西洋參、白朮、石斛、山藥、杜仲、棗仁、茯神、當歸、甘草、红棗等,調補三日而痊。
蘇州閶門外营盘场。有程姓少年。亦病霍亂。吐瀉不已。煩躁畏熱。身無寸缕。而猶畏熱異常。欲臥冷地。四肢悉冷。胸腹部亦均不熱。口渴欲食西瓜。小便短赤。頭項微汗。脚腓痉挛。脈息寸關俱數。舌苔黄燥無津。此暑熱内伏。熱深厥深。内真熱而外假寒之病也。乃以白虎湯合黄連香薷飲。去厚朴、粳米。加麥冬、苡仁、石斛。陰陽水煎。一服吐止。再劑利亦止。而煩渴亦大定矣。惟肢體尚冷。囑以稀粥與飲。安睡一夜。體溫遂復常度。於是但以飲食調養。不勞他藥而瘳。
徐某年約三旬。秋間陡患腹痛吐利。發熱口渴。煩躁不安。舌苔黄膩。脈息滑數。蓋暑溼蘊伏中焦。腸胃中有宿滯也。與黄連香薷飲合平胃散。一服吐利止。身熱退。接服一劑。知饑欲食矣。大凡黄連石膏之病。其舌苔必黄膩。或黄燥。其小便亦必红赤。若小便清長舌光無苔。則膏連二藥皆爲禁劑。蓋舌質之光否。可觇胃臟之虛實也。
朱姓子八歲。秋間病霍亂吐瀉。手足悉冷。口渴欲飲水。目陷形消。不食不饑。舌苔黄膩。 脈息小數。用薑汁炒川連三分、法半夏一錢、扁豆三錢、苡仁三錢、木香五分、北沙參二錢。服後吐瀉止。手足溫。舌苔亦退。能進稀粥。但口渴殊甚。遂改用麥冬、天花粉各一錢五分。北沙參二錢。白朮一錢。苡仁、扁豆各三錢。兩劑瘥。
張姓婦年四十餘。先於四月間病心悸怔忡。頭眩發熱。予以天王補心丹加青蒿、地骨等藥治愈矣。及至夏間。陡患腹痛上冲於心。嘔吐清水。下利红白。痛甚則手足俱冷。汗出神疲。按其脈沉迟而小。望其色則面白唇淡。蓋陽虛中寒之病。殆由乘涼飲冷所致。問之。果連日臥竹牀乘涼。且稍食西瓜等物也。與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桂枝、白芍、砂仁。一服痛稍緩。兩劑痛始平。手足溫。遂以 原方去附子。減輕薑、萸。自是利止食進。復以歸芍六君子湯。調治數日而痊。
詹云溪先生幼子。甫生數月。夏間因服荷葉露、銀花露過多。下利手冷。面色白。口吐涎沫。其家以爲難活矣。予用理中湯加丁香。減小其劑。一服利止。而涎沫亦不吐矣。二服神氣充。手轉溫。復以五味異功散。培養胃氣而安。今已十歲。爲國小校之學生矣。
張星五大令(紹棠桐城人)宰昆山時。其如君年四十餘。患血崩症。經醫治愈。自是遂不能寐。精神疲惫。飲食不多。延予治之。左脈細小。心脈尤弱。臍左有動氣勃勃。甚則上冲。心悸多汗。劲胸間嘗覺筋掣。蓋血舍空虛。筋無血養。而虛陽不能敛纳也。乃與阿胶鸡子黄湯稍能寐。遂接服至十五劑。病大退。飲食亦較多矣。嗣以原方加生地、熟地。制成膏劑。常 服全瘳。
庚戌三月。葉姓婦臥病垂危。其子來邀予診。行色怆惶。口稱已經某醫延醫數日。稱爲不治。並求速往。視之果神色大衰。時出冷汗。手冷额冷。面色萎黄。心悸頭晕。精神不支。脈息小弱。蓋陽氣大虛。亡陽在即之危候也。遂以四逆加人參湯。再加黄、白朮、棗仁、白芍、红棗等。薑、附各用一錢五分。參、、朮均用三錢。急煎與服。旋即汗止手溫。神氣亦轉。能進米粥。原方去附子。稍輕其劑。接服三日全安。
朱姓婦因病小產。旋即手冷惡寒。自汗不止。胸悶不欲食。脈息滑而小。舌苔薄白。此產 後陽虛。而兼有痰溼阻滯也。用黄建中湯去饴糖。加橘皮、半夏。一劑汗收手暖。二劑全愈 。
壬寅腊月。家慈因侍先外祖母病。及經营丧葬事。悲勞過度。復冒風雪。遂患關節疼痛。不能起於牀。服千金獨活寄生湯數劑。痛止。亦稍稍能起坐矣。越兩日晨間。忽大汗淋漓。目直視。手冷。家人見之。惶駭不已。以爲不祥之征也。家君入視後。取吉林人參半枝。红棗約十數枚。急火煎服。才下咽而神色即覺宁靖。汗亦漸收。復以理中湯加黄。接 服兩日而安。距今已十三年。未嘗患病。此亦予家得力於醫之一事也。
方兆珍君令媳。年二十餘。臥病經旬。服藥多劑。而煩躁譫語。卒不能平。延予治之。見躁扰不安。妄言骂詈。欲食冷物。手冷。脈息沉弱。口雖渴而不能飲。唇雖焦而舌則潤泽。且舌色不红。面色黄淡。身不發熱。予謂此虛寒病也。殆寒涼发散太過乎。检閱前方。果皆芩、連、羌活、栝蔞、海石之類。病家問既系寒病。何以煩躁欲食冷物。而譫語不能寐也。予應之曰。寒病有常有變。凡惡寒手冷。下利清谷。口中和而不渴者。此其常也。若躁扰不安。欲臥冷地。欲食冷物。則其變也。何謂之變。以其寒病而反現熱象也。其所以現此熱象者。因陽氣虛寒。龍雷之火浮越於外。古人所謂陰盛格陽。又曰内真寒而外假熱之病也。治宜引火歸元。否則涼藥入口則立毙矣。乃與四逆湯。乾薑、附子各二錢。加肉桂八分。黨參、白朮、熟 地、棗仁、茯神各三錢。煎成冷服。果躁扰漸宁。接服一劑。能安睡矣。自是神安能食。不復骂詈。復以歸芍六君子湯。調補數日而痊。
王姓老婦。年約六旬。偶病感冒。醫者以发散藥與之。次日遂发狂奔走。欲脱去上下衣服。欲臥冷地。其子惶駭。延予診之。予視其面色黄淡。手足俱冷。脈息沉弱。是陽虛欲脱也。急以四逆湯加黨參、熟地、肉桂。兩劑而安。嗣以人參養荣湯。調補數日乃瘥。
壬子正月。利记糖棧骆達三君。患感冒病。頭痛惡寒。飲食無味。脈息小滑。予用葱豉湯加荆芥、紫蘇、半夏、橘皮等。讵此藥服後。忽喘息不能臥。頭脑中覺熱氣上升。小腹左偏作衰。寒氣逼龍雷之火上越也。其喘息不能臥者。肺肾兩虛不能纳氣也。其腹痛嘔吐痰水者。寒氣内扰氣血不能通調也。其畏寒手指作冷者。虛寒病之本相也。乃與理中湯合六君子湯。加肉桂、白芍、五味子。服後喘吐俱平。腹痛服後諸症悉退。病家自以爲病愈。遂不服藥。越數日。復惡寒頭痛手冷。時或手足發熱。精神疲倦。不思飲食。舌苔少而色白。小便黄。脈仍沉小。乃以理中湯。合小建中湯去饴糖。加半夏。服後諸症少退。但時覺虛火上升。則頭痛大作。手足亦覺發熱。而其身則殊不熱。遂師李東垣法。用潞黨參、白朮各二錢。肉桂五分。升麻、柴胡、川芎各一錢。炙甘草八分。茯苓三錢。半夏一錢五分。加生薑、红棗同煎。覆杯而頭痛止。手足亦不發熱。接服一劑 而安。凡老年之病屬虛者多。非偏於陽虛。即偏於陰虛。而亦有陰陽兩虛者。醫家於此。尤 宜加意焉。
盧谷山年近六旬。患泄瀉。由夏炳如先生介紹邀診。脈息小弱。兩手俱冷。精神疲倦。此脾胃氣虛。陽氣衰弱之病。乃用理中湯加山藥、木香。接服兩劑。精神較好。能進飲食。原方加肉桂四分。枸杞子二錢。又服二劑。手稍轉溫。泄瀉已止。但頭眩殊甚。原方去薑、桂。加熟地。接服三日。頭眩較減。而手仍冷。復於原方中加鹿角胶、黄。服兩劑後。精神殊覺爽健。惟手终不暖。蓋高年真火已衰。非旦夕所能奏功。乃囑購鹿茸半具。研末。每日服五釐。用高鹿參三錢煎湯和服。盧君遂托友在泸購办參茸。如法服之。半月後返闽。今年春間。盧君復來鎮江。言鹿茸甚有效。現下精神甚好。而手亦轉溫。今担任賴大有皮丝烟號經 理云云。大凡積虛之病。皆須悠久成功。而尤必藉血肉有情之品。始易奏效。鹿性纯陽。能 補人身陽氣。茸生於首。兼能補脑。故有此特效也。
乙巳二月。季姓婦。咳喘倚息不得臥。惡寒發熱。頭疼身痛。胸悶不舒。心痛彻背。脈沉而滑。舌苔白膩。此風寒痰飲内外搏結。肺氣不得下降而成肺脹也。乃用小青龍湯合栝蔞薤白湯。麻黄、細辛、各四分。乾薑、五味子各五分。栝蔞、薤白各三錢。甘草五分。餘藥各一錢五分。服後得汗。而寒熱喘息俱平。惟身痛咳嗽未已。易方。以桂枝湯和营卫。加乾薑、五味子各五分。細辛三分以治咳。一劑效。因贫不復延診。遂漸愈。
吳某年十五歲。咳嗽音嗄。自春徂秋。迄未能愈。咳而無痰。飲食能進。不熱不渴。脈如平人。與三拗湯加乾薑、五味子、半夏。服三劑後。咳減聲音如常。每次麻黄只用三分。至第四劑則減至二分。後以六君子湯調補三日而瘳。
劉某病延兩月。咳嗽吐痰甚臭。身熱口渴。手足心熱。舌红無苔。右脈滑數。此肺臟伏熱勢將成痈也。與黄芩、貝母、玉竹、蔞仁、桑葉、知母、枇杷葉等作煎劑。加梨汁和服。一劑熱輕嗽減。三劑全愈。
鲍姓子三歲。發熱數日。咳吐臭痰。大便完谷不化。扪其额熱爍手。舌干苔少。口渴脈數。乃肺臟受熱也。拟方用黄芩、马兜鈴、地骨皮、知母、貝母、栝蔞、苡仁、桑葉、甘草、枇杷葉。一劑知。二劑已。
孫姓婦年四十餘。素有肺病。咳嗽痰中带血。頭晕心悸。彻夜不寐。精神疲惫。心内覺熱。飲食不多。脈息細弱。此平日勞神太過。血液衰耗。肺病日久。將成肺痨也。拟方用百合、棗仁、茯神、柏子仁各三錢。沙參、麥冬、地黄各二錢。阿胶一錢五分。服後血止能寐。但汗多氣喘。原方去百合。加黄五分。枸杞子二錢。浮麥三錢。胡桃肉三錢。接服兩劑。汗收喘定。但尚有咳嗽而已。原方去黄。加地骨皮、貝母、枇杷葉。服三劑後。咳大減。精 神亦健。能乘舆出門。遂改用集靈膏。令其常服而痊。
劉锡九君咳嗽多日。音嗄。起居如常。體胖。脈息緩滑。舌有膩苔。蓋痰飲病也。與二陳湯加白芥子六分。白朮二錢。苡仁三錢。三服而瘳。
周珊甫君夫人。年逾五旬。素患肺病。咳嗽哮喘。痰聲如拽锯。呼吸幾不能通。予視其體胖神強。兩手脈滑有神。蓋富裕之家。奉養太過。肥甘油膩。蘊酿成痰。致肺氣管枝發炎也。拟方用杏仁泥、白前、桔梗各一錢五分。薄荷五分。橘红八分。貝母、苡仁各三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枇杷葉一片。作煎劑。一服呼吸大暢。哮喘亦定。接服三劑全愈。
孫姓女。甫周歲。咳嗽多日。初延西醫某治之無大效。後延中醫某治之亦無效。因來求診。予見其精神疲惫。面色淡白。舌红無苔。滿舌俱破。有汗不熱。乃虛症也。用生脈散加百合、元參、扁豆等作煎劑。初次僅用沙參。接服兩劑。咳嗽大減。神氣亦佳。惟夜間汗多。原方加黄一錢。浮小麥三錢。改用黨參。又兩劑。咳嗽亦減。舌破亦愈。其舌上亦並未用吹藥也。
龍耀南君夫人。咳嗽多日。時发寒熱。舌光無苔。脈息濡緩。與生脈散加青蒿、黄芩、苡仁、百合、貝母、枇杷葉。接服兩劑。寒熱退。咳嗽亦減。惟目光不足。視物昏花。原方去青蒿、黄芩、苡仁。加干地黄、女貞子。三劑而痊。
t1491hywtza8xi5929dc7sgpejbtbca
叢桂草堂醫案/卷二
0
1110008
2173688
2022-08-23T03:55:26Z
Thering29
29388
创建页面,内容为“癸丑冬月。裕大昌木行伊芳君夫人。年二十六歲。怀孕三月。骤然腹痛下血。既痛且脹。痛 甚則頭出冷汗。手冷鼻冷。胸悶嘔吐。前後陰皆阻脹不堪。左手脈伏不現。右脈弱小。面色淡黄 白而無光採。舌色淡無苔。此氣血虛寒之象。殆由勞力受寒使然。蓋中下焦陽氣不足腹部 受寒。則血脈流行阻滯而爲痛脹。胃臟受寒則消化停阻而嘔吐。子宫之血管…”
wikitext
text/x-wiki
癸丑冬月。裕大昌木行伊芳君夫人。年二十六歲。怀孕三月。骤然腹痛下血。既痛且脹。痛 甚則頭出冷汗。手冷鼻冷。胸悶嘔吐。前後陰皆阻脹不堪。左手脈伏不現。右脈弱小。面色淡黄 白而無光採。舌色淡無苔。此氣血虛寒之象。殆由勞力受寒使然。蓋中下焦陽氣不足腹部 受寒。則血脈流行阻滯而爲痛脹。胃臟受寒則消化停阻而嘔吐。子宫之血管破裂則下血。左 手脈伏者。血爲寒凝。营卫之功用失常度也。右脈弱小者。氣血虛寒之本相也。前後陰與腹 部阻脹拒按者。血爲寒凝。陽氣不能营運也。额冷鼻冷手冷面色無神者。亦皆虛寒之本色也 。其病殆與傷寒直中陰經無異。特孕婦之病。又兼漏下。與常人異耳。問之。果因送其伯父 之殡。夜間操麻雀牌未眠。黎明乘舆登山。饱受風寒。歸家即病。拟方以胶艾湯合建中湯法 。當歸、地黄各四錢。川芎二錢。阿胶三錢。以止血安胎。肉桂八分。制附子一錢五分。桂 枝二錢。炒白芍三錢。以回陽止痛。而散寒邪。砂仁一錢。木香一錢五分。以溫胃消滯。而 通阻脹。黨參三錢。红棗三枚。生薑三片。以扶元氣而和营卫。作煎劑服。明日復診。痛脹 均大退。嘔吐亦止。能对予发言。亦能進粥。左脈亦現。面色亦較有生氣。但下血未止。心 内常覺空虛。乃以原方去木香、砂仁、桂枝、川芎。並稍減桂、附。改地黄爲熟地。而當歸 亦減用二錢。加枸杞子三錢。茴香二錢。接服三劑。飲食起居。略如平人矣。一月後。始強 健。而胎則杳然。蓋下血時已隨波而堕矣。
金平卿君哲嗣。年八歲。體質素瘦。今年三月 出痧。痧後又生泡疮。至六月初旬。又病喉痧。發熱咽痛。初由西醫蒋某治之。用冷水浸毛 巾罨颈項。又用水浴法。及服安知必林。與鹽剥水嗽喉等法。均無效。病勢益剧。其岳家童 姓薦予治。時 液大亏。熱邪燔灼於上焦也。熱不難解。惟咽喉全部腐烂而陰液亏耗。斷非實症可比。危险 已極。幸神不昏。呼吸不促。不煩躁。尚可挽救。拟方以增液湯爲主。鮮生地一兩。麥門冬 、元參各三錢。加鮮石斛、金銀花、連翹各三錢。黄芩一錢。天花粉二錢。知母一錢。甘草 六分。作煎劑服。外吹锡類散。先用淡鹽湯漱喉。漱後吹藥。金君自以體溫计置病患口中 驗熱度。已有一百零五度之高。予謂體溫计雖能驗熱度之高下。然不能分虛實。萬不可泥以 論病。若只准體溫计所驗之熱度以定治法。則當用三黄白虎。然就脈象舌色而論。則不獨三 黄白虎不可誤投。即西藥中之退熱劑。亦非所宜。否則危亡立見,噬臍無及矣。金君韪之。 遂以予方煎服焉。 十六日復診。四肢不熱。身熱亦輕。舌色红艳而光。毫無苔垢。大便通 利。溲色黄浊。言語多。口不渴。彻夜不寐。喉烂如故。脈息虛數。原方去黄芩、花粉、知 母、鮮生地。加西洋參一錢五分。棗仁、朱拌茯神各三錢。干地黄五錢。用百合一枚煎湯代 水煎藥。 十七日復診。舌上红色轉淡。夜間能睡一二時。譫語亦減。咽喉上部腐烂較退。 惟下部及隔帘等處。仍然腐烂。精神疲惫。脈息虛細無神。是氣血大虛六候也。急宜培補。 拟方以大補元煎合增液湯法。西洋參二錢。炒熟地炭三錢。干地黄四錢。怀山藥三錢。朱染 茯神四錢。麥門冬、元參、石斛各二錢。人中黄四分。吹藥仍用锡類散。日吹數次。 十八日復診。夜寐甚安。譫語亦止。稍能進粥湯。喉烂減退大半。脈息仍細弱無神。仍用 原方。熟地加至四錢。又加莲子三錢。女貞子三錢。 十九日復診。喉烂全退。用毛笔蘸水 拭之。腐物隨笔而出。全部皆現好肉。不比前數日之粘韧難拭矣。脈息亦較有神。而現滑象 。舌色仍淡無苔。小便清。能進薄粥。仍用原方。熟地減用三錢。去石斛。加扁豆三錢。 二十日復診。飲食較多。乃以原方減輕其劑。接服兩日。眠食俱安。但忽又發熱。或輕或重 。而熱之時間又不一致。金君復以體溫计驗之。仍在一百零五度。及零三四度之間。甚以爲 憂。予曰。無恐也。此氣血未能撤消。营卫未能調和。而邪熱之内伏者。仍不免有餘蘊耳。 且現下喉烂全愈。眠食俱安。种种生機。與七日以前之危险現狀。相去不啻天渊。乃以前方 去熟地。酌加青蒿、佩蘭、苡仁、地骨皮等藥。接服兩劑。遍身发出白。如水晶。如粟米 。而熱遂退。飲食亦漸多。但仍不能起牀行立。囑以飲食培養。如鸡鸭湯、粥饭之類。尽量 食之。自是遂不服藥。越數日。爲其祖母診病。此兒猶未能起牀。但飲食甚多。每日夜須食 六七餐。至半月後。始稍能行動。一月後始能出臥室。可以想見其病之危。體之虛矣。當其未能出臥室之時。亦間 有發熱便秘。面目浮腫諸現狀。皆未以藥治之。蓋此爲病後應有之現象。一俟氣血精神恢 撤消狀。則自痊矣。此病得瘥。固由病家始终堅信。旁無掣肘之人。而夏君子雨贊助之力。 亦足多焉。予用熟地時。病家不敢服。虑其補也。賴夏君爲之解說。蓋夏與金固舊交。而亦 精於醫者也。
金平卿君令堂。年逾五旬。體素胖。今年六月。疽发背。先由西醫劉某醫治 多日。溃烂甚深。而不能生長肌肉。遍身发生小疖。形如豆大。其痛異常。手臂動摇。腿 亦颤動。不能起坐。彻夜不寐。西醫見之卻走。稱爲不治之症。並斷其死期不能出一星期之 外。金君聞之大恐。適予爲其公子治喉症。乃邀以延醫。並云。聊尽人子之职分而已。其意 蓋深以病勢之危。恐终不能起耳。予診其脈洪大不柔。左手寸部尤覺大硬。舌光赤無苔。亦 無津液。蓋高年陰液大亏。孤陽獨炽。外症出脓後。津血益傷。加以西醫治法。只知消毒防 腐。而不知培養氣血爲根本之图。宜乎愈治愈坏。變症百出也。其時亦有夏君子雨同診。遂 共商治法。用復脈湯去桂枝、薑、酒。加棗仁、茯神、黄、熟地、枸杞子、鸡子黄等藥。 加重其劑。黄、熟地、干地黄、黨參、棗仁、茯神等均用五錢。餘藥亦均用三四錢。鸡子 黄一枚。生冲和服。接服三劑。夜間稍稍能睡。背部患處亦稍見新肉。而脈息亦較敛矣。接 服至十劑。患處新肉日見增高。遍身小疖亦均出脓而消。舌色亦淡。飲食亦稍能進。手臂兩 腿亦均不動摇矣。惟精神疲弱。時欲睡眠。脈息轉虛滑。仍以原方減輕其劑。又服十劑。患 處肌肉漸平。而腰以下又发一痈。出脓碗許。仍以前方培養氣血。越數日。病患忽不能安寐 。自欲奔走。幾類发狂。舌仍光赤。蓋脓出後陰液復亏。虛火復炽也。乃以原方去參、。 重用干地黄、柏子仁、棗仁、麥冬。加莲子心。兩劑而安。復以培補氣血之藥。服至一月始 瘥。
牛瑞堂先生令媳。筱川兄夫人。今年二月患喉痧症。服藥不效。筱川邀予診。痧出鮮 红。咽喉右边破烂。色红而兼有白腐。並不大腫。舌前半红赤無苔。颧红唇红。作惡。湯水 不能下咽。脈數身熱。此陰液素亏。感受溫熱爲病。先宜養陰清熱解毒。拟方用細生地、 麥冬、金銀花、紫花地丁、連翹各三錢。貝母、知母各二錢。甘草五分。橄榄三枚。作煎劑 。 仍用原方。下午十時復診。諸恙無大進退。惟舌光红無津。片刻不飲茶。則燥硬不柔。身微 熱。不能寐。蓋日間亲戚問病者多。言語勞神。以陰亏之病。骤然勞神。則津液益亏脑力益 衰。而虛火亦益炽。此所以舌本燥硬。而光赤無津不能寐也。非大劑養液安神之法。斷難有濟。 幸筱川父子見信。乃以大劑增液湯爲主。干地黄五錢。麥冬、元參各三錢。加鮮石斛三錢。 朱拌茯神、棗仁各四錢。百合三錢。甘草五分。莲子心四分。予坐俟煎藥。且监視其煎藥之 法。第三日。復診。諸恙悉減。喉烂亦退。惟精神疲弱。夜間不能多寐。仍以原方。減輕其 劑。並加茅根、沙參、地骨皮等藥。接服兩劑。喉烂全平。身熱亦退。痧亦脱皮。但不思飲 食。舌淡無苔。脈息小。而兼有滑象。蓋津液雖復。胃氣尚虛。乃以四君子湯。加干地黄 、炒熟地炭、生谷芽、炒扁豆、莲肉等藥。調補數日而痊。
劉子衡君令堂。年六十三歲。今年夏間。因孫兒病逝。悲哭太過。遂患喉症。延予治之。予 視其发白如霜。舌红如朱。中間略有薄苔。咽喉兩旁滿布白腐。以毛笔蘸水拭之。則依然 鮮红之好肉。並不溃烂。煩躁不宁。彻夜不寐。脈息虛。蓋勞神太過。虛火上升。心肾不能 相交。水火不能既濟之病也。而况守節四十年。持斋二十载。其精血之衰脑力之耗。爲何如耶 。乃與增液湯。干地黄五錢。麥冬、元參各三錢。加西洋參二錢。鮮石斛、棗仁、朱拌茯神 、百合各三錢。一服煩躁定。能安睡。接服四劑全愈。
張文卿君夫人。年三十歲。今年五月初十日來診。咽喉兩旁腫塞。湯水不能下咽。雖口津亦 不能咽。脹塞非常。口有秽氣。兩旁既腫塞。而其下復溃烂。身熱口渴。舌苔白膩。脈息滑 數有力。蓋溫毒痰熱。蓄積上焦。污血壅阻。而成喉痈。治不得法。致腫勢日盛。將成喉閉 而死矣。救急之法。當先放血以開其閉。否則牙關拘急。口不能張。呼吸閉塞。神丹莫救矣 。乃以刀刺喉内腫處。出紫黑血块甚多。蓋皆毒血也。隨以蓬萊雪吹之。並以金銀花、紫花 地丁、黄芩、貝母、栝蔞、金果榄各三錢。鮮生地八錢。干生地四錢。川連八分。橘皮一錢 。作煎劑。加梨汁一酒鍾和服。下午復診。喉内見粘。有稠脓。乃以毛笔蘸水洗涤。洗出稠 脓甚多。喉腫覺鬆。復於兩臂曲池穴。针刺出血。以分毒血上行之勢。仍以原方。再進一劑 。明日大雨倾盆。未及來診。第三日來復診。則熱全退。喉腫大消。能進薄粥兩碗。舌苔亦退 。又得大便。脈息亦轉滑矣。易方以金銀花、貝母、花粉、苡仁、茯苓各三錢。佩蘭一錢 。元參、麥冬各二錢。干生地三錢。接服兩劑全愈。凡喉痈腫勢過甚者。皆由污血爲患。急 宜刀刺放血。萬萬不可姑息也。
朱姓婦年五十一歲。素有脑病。发則卒然昏倒。口噤不語。惟心内尚覺了然。移時始蘇。其 家本住鹽城。因其子在此經商。遂常往來。壬子九月。其媳分娩。三朝日。贺客盈庭。稍形 勞碌。始覺頭晕口燥。旋即昏倒口噤。不能言語。兩手指痉挛。口眼歪斜。至次日清晨。仍 未蘇醒。其戚李某延予治之。已全不省人事。面色晦惨。幾類死人。身不發熱。手指微涼。 脈息小數。因其手指痉搐不柔。診脈殊多困難。以箸启齿視舌。則光而微現白色薄苔。蓋血 液亏耗。脑力素衰。復因勞役動火。因而发爲痉厥也。乃以增液湯加羚羊角、貝母、石菖蒲 、西洋參、白芍、花粉、橘皮爲煎劑。並以至宝丹一粒。研碎和入。徐徐灌之。午後七時復 診。則藥已灌下多時。而病患亦稍能言語。口亦能張。視其舌色。則红赤而光。微有白苔數 点。面色亦轉活潤。但手指尚痉挛如故。大便溏瀉。脈息與前無異。口干欲飲茶。是藥已大 見功效。乃於前方去至宝丹、石菖蒲、羚羊角。加枸杞子、竹茹、棗仁、柏子仁。接服三日 。痉挛全止。能飲食起坐矣。今年六月。來予醫院診病。則貌颇丰潤。精力亦佳。予幾不相 識矣。
城内磨刀巷李善門君。年四十餘。呃逆不止。呃聲震牀帐。先是李君病。經某醫屢 用汗藥。微有呃逆。嗣又改延某醫延醫。斷爲溼溫病。用大承氣湯。云非下則呃不能止。病 家信之。讵知承氣湯服後。不惟呃逆加甚。且不能坐。不能言矣。予視其舌質焦燥無津。按 其脈尚有胃氣。扪其身則不發熱。遂勉強担任。用北沙參、麥冬、玉竹、石斛、干地黄各 三錢。貝母一錢五分。甘草一錢。莲肉十粒。作煎劑。非專爲治呃也。不過以其津枯氣弱。命在 垂危。姑以此藥救其津液耳。不料此藥服後。安睡兩小時。呃聲顿止。特醒後則呃又作。予 因戒其家人。今日之藥。服後宜任其熟睡。不可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俟其自醒。則自然不 呃矣。第三日復診。果如予言。呃全止。且能進粥矣。惟神氣呆滯。狀若痴愚。其家甚以爲 憂。且恐予藥之誤。予曰。無恐也。再過半月。即不痴矣。因以六君子湯養胃湯出入。培養 胃氣。接服數日而起。据近世生理學家。謂呃逆由於横膈膜之痉挛。麥冬、地黄。爲補液制 痉之聖藥。故能止呃。特未見前人發明及此。而西醫之治呃。又僅有吗啡麻醉之一法。然則 李君之病。於醫學界乃有绝大之關繫也。此病治愈。次年六月。有王某者。亦病呃。先是 王在南京與人涉讼。被拘多日。遂病回鎮江。予見其呃逆連聲。言語阻碍。詢其病狀。則胸悶 不舒。不饑不食。舌苔白膩。脈息沉小。蓋郁抑過甚。痰水停結於胸膈間而不能消化也。乃與 厚朴半夏湯加柴胡、黄芩、香橼皮、佛手、沉香。接服兩劑,胸悶鬆。能飲食。惟呃逆如故 。其苦異常。因思李善門之事。用麥冬三錢。干地黄四錢。少佐木香、香橼、半夏、生薑、 红棗等。服後酣睡兩小時。而呃不作矣。翌日來復診。病患感谢至於泣下。然則此二藥者 。殆真有止呃之特效乎。特痰滯壅阻。人實證實之呃。則當先豁其痰。未可骤用此藥也。
丁未七月。予由蘇旋裏。道出京口。適童道生君病虐甚重。醫治未效。因偕家兄往候之。見 其汗出淋漓。身熱口渴。神氣疲惫。因問病起幾日。何以如此困顿。曰虐发已五日。每至下 午八時始发。但熱不寒。熱甚則汗出。甚至溼透衣衾。至天明始退。心煩口渴。不能安寐。 因診其脈。兩手皆細數。按之極虛。溲赤而熱。舌燥無津。並無苔垢。閱前服方。則清脾飲 二陳湯等法。蓋暑病而得草果、槟榔等辛溫克削之品。耗损陰津而助邪熱。熱甚則迫液外泄 。故有大汗淋漓。煩躁不寐之現狀也。急宜甘涼滋潤退熱存津。庶幾有瘳。乃與西洋參、百 合、地骨皮、白芍、知母各三錢。川連五分。鳖甲五錢。元參三錢。甘草一錢。浮麥、红棗 同煎。覆杯而愈。
吳德和年四十餘。病虐。每发。但惡寒戰慄。頭疼身重。骨節酸疼。毫不發熱。胸悶無汗。 舌苔白膩。口和不渴。按其脈沉緩而滑。蓋贪涼飲冷太過。風寒外袭。冷滯内停。而爲病也 。與葱豉湯合平胃散。加桂枝、紫蘇。一服大出冷汗而瘥。
杨某由江北來鎮。病虐甚重。蓋已发數次矣。間日一发。发則大熱煩渴。欲飲冷水。心煩不 安。溲赤而熱。診其脈與平人無大異。但略兼滑數之象耳。蓋暑氣深伏爲患也。用竹葉石膏 湯去人參、半夏、加柴胡、青蒿、黄芩、天花粉、知母、苡仁等。石膏用四錢。餘藥各二三 錢。作煎劑服。明日復診。述昨藥服後。如飲甘露。爽適異常。仍以原方接服一劑。隔兩日 來。述病已去大半。颇思飲食。遂改用沙參、石斛、苡仁、麥冬、佩蘭、花粉等。養胃生津之 品而愈。
盧某年約三旬。癸丑八月間。予方午餐。見其走來。旁一人扶之。猶踉跄不能自 立。呻吟不已。予見其狀。遂立即診視。脈息滑數。身熱甚重。蓋虐病发數日矣。燒熱不能 耐。溲赤而熱。舌苔乾燥。與竹葉石膏湯去人參、半夏。加黄芩、知母、木通、柴胡等。石 膏用四錢。黄芩用三錢。餘藥各一二錢。明日復診。述昨藥服後。覺小腹部如有重物压之。 一夜未嘗离汗。遍體舒適。能自行走。遂以原方減輕其劑。二劑而痊。此病用石膏後。覺小 腹如物重压。與趙藜村治袁隨園之案略同。殆由石膏重鎮之力。生理上起此特别之現象歟。
張姓婦年二十五歲。患虐病。先由西醫延醫。服金哪霜。虐止。數日後復發。仍由西醫 用金鸡哪霜。如是者數月。而虐终不斷。延予延醫。虐症變爲間二日一发。面黄頭晕。胸悶 作脹。但尚能飲食。舌苔白薄。脈息緩滑。蓋暑溼痰滯蘊伏於中。营卫不能和調。金哪霜 雖能止虐。而性熱有毒。且兼補性。不免有閉塞病氣之弊。且服之日久。則中其毒。遂與茈 胡桂枝湯合平胃散。兩劑。胸脹遂鬆。虐來亦輕。遍身发出疹块。上自巅顶。下及兩腿。其 痒異常。蓋病氣外泄之征也。仍以原方。接服兩劑而痊。大抵金鸡哪霜治虐。只可一二服。不效 。則須另用他藥矣。
吳性宜君夫人。年逾四旬。寒熱往來。頭晕心悸。彻夜不寐。胸悶食 少 柴胡湯合增液湯。加棗仁、茯神、青蒿、佩蘭、香橼皮。二劑而解。復以養血舒郁之方。以 善其後。 徐姓婦年近三旬。病虐數日。始猶起居如常。繼則不能起坐。每至虐发時。口 渴自汗。頭晕心虛。欲墜。手指蠕動。舌边破裂。苔薄黄不燥。大便溏。小便熱。左脈細數。右 脈小滑而亦兼有數象。蓋生育已多。血液素亏。而又感受時令之暑氣也。用西洋參、麥冬、 元參、柏子仁、茯神、地骨皮、知母、白芍、青蒿、甘草。稍加黄連爲劑。服後諸症顿退。 但關節酸痛。舌現白苔。胸次略悶。乃以原方去黄連、知母。加橘皮、半夏、當歸、棗仁、 生薑、红棗等。接服三日而痊。 己酉秋。友人陶冶青君病虐。始发時。尚能行走。繼則不能起坐。延醫服藥。殊無大效。 適予因事旋裏。爲診之。脈沉弦滑。舌苔滯膩。胸悶身重。骨節酸疼。但惡寒身微熱。口不燥 。蓋寒溼痰飲冰伏中焦。陽氣不能健運。非陽和之力不能使之消融。乃以柴胡薑桂湯合平 胃散。加薤白、蔻仁、沉香等。厚朴、乾薑、豆蔻。均各用一錢。沉香八分。餘藥各二三錢 。煎服。吐出稀痰水飲甚多。胸悶略寬。惡寒始解。仍以前方減輕其劑。接服三日。遂知饑 能食。後以香砂六君子丸。調養半月而安。 冶青介弟冠三君病虐。每日午後发。发時先覺惡寒。旋即大熱。口渴心煩。頭晕不支。脈息 細數。左尺尤甚。溲赤苔少。蓋平日用脑太過。陰液素衰。而復受暑也。乃與青蒿鳖甲湯去 生地、丹皮。加川連、苡仁、沙參、銀柴胡、元胡、六一散等。覆杯而愈。
3goxkykd3v50ko0mvqotox118k0lkoi
2173698
2173688
2022-08-23T04:20:51Z
Thering29
29388
wikitext
text/x-wiki
癸丑冬月。裕大昌木行伊芳君夫人。年二十六歲。怀孕三月。骤然腹痛下血。既痛且脹。痛甚則頭出冷汗。手冷鼻冷。胸悶嘔吐。前後陰皆阻脹不堪。左手脈伏不現。右脈弱小。面色淡黄白而無光採。舌色淡無苔。此氣血虛寒之象。殆由勞力受寒使然。蓋中下焦陽氣不足腹部受寒。則血脈流行阻滯而爲痛脹。胃臟受寒則消化停阻而嘔吐。子宫之血管破裂則下血。左手脈伏者。血爲寒凝。营卫之功用失常度也。右脈弱小者。氣血虛寒之本相也。前後陰與腹部阻脹拒按者。血爲寒凝。陽氣不能营運也。额冷鼻冷手冷面色無神者。亦皆虛寒之本色也。其病殆與傷寒直中陰經無異。特孕婦之病。又兼漏下。與常人異耳。問之。果因送其伯父之殡。夜間操麻雀牌未眠。黎明乘舆登山。饱受風寒。歸家即病。拟方以胶艾湯合建中湯法。當歸、地黄各四錢。川芎二錢。阿胶三錢。以止血安胎。肉桂八分。制附子一錢五分。桂枝二錢。炒白芍三錢。以回陽止痛。而散寒邪。砂仁一錢。木香一錢五分。以溫胃消滯。而通阻脹。黨參三錢。红棗三枚。生薑三片。以扶元氣而和营卫。作煎劑服。明日復診。痛脹均大退。嘔吐亦止。能对予发言。亦能進粥。左脈亦現。面色亦較有生氣。但下血未止。心内常覺空虛。乃以原方去木香、砂仁、桂枝、川芎。並稍減桂、附。改地黄爲熟地。而當歸亦減用二錢。加枸杞子三錢。茴香二錢。接服三劑。飲食起居。略如平人矣。一月後。始強健。而胎則杳然。蓋下血時已隨波而堕矣。
金平卿君哲嗣。年八歲。體質素瘦。今年三月出痧。痧後又生泡疮。至六月初旬。又病喉痧。發熱咽痛。初由西醫蒋某治之。用冷水浸毛巾罨颈項。又用水浴法。及服安知必林。與鹽剥水嗽喉等法。均無效。病勢益剧。其岳家童姓薦予治。時液大亏。熱邪燔灼於上焦也。熱不難解。惟咽喉全部腐烂而陰液亏耗。斷非實症可比。危险已極。幸神不昏。呼吸不促。不煩躁。尚可挽救。拟方以增液湯爲主。鮮生地一兩。麥門冬、元參各三錢。加鮮石斛、金銀花、連翹各三錢。黄芩一錢。天花粉二錢。知母一錢。甘草六分。作煎劑服。外吹锡類散。先用淡鹽湯漱喉。漱後吹藥。金君自以體溫计置病患口中驗熱度。已有一百零五度之高。予謂體溫计雖能驗熱度之高下。然不能分虛實。萬不可泥以論病。若只准體溫计所驗之熱度以定治法。則當用三黄白虎。然就脈象舌色而論。則不獨三黄白虎不可誤投。即西藥中之退熱劑。亦非所宜。否則危亡立見,噬臍無及矣。金君韪之。遂以予方煎服焉。十六日復診。四肢不熱。身熱亦輕。舌色红艳而光。毫無苔垢。大便通利。溲色黄浊。言語多。口不渴。彻夜不寐。喉烂如故。脈息虛數。原方去黄芩、花粉、知母、鮮生地。加西洋參一錢五分。棗仁、朱拌茯神各三錢。干地黄五錢。用百合一枚煎湯代水煎藥。十七日復診。舌上红色轉淡。夜間能睡一二時。譫語亦減。咽喉上部腐烂較退。惟下部及隔帘等處。仍然腐烂。精神疲惫。脈息虛細無神。是氣血大虛六候也。急宜培補。拟方以大補元煎合增液湯法。西洋參二錢。炒熟地炭三錢。干地黄四錢。怀山藥三錢。朱染茯神四錢。麥門冬、元參、石斛各二錢。人中黄四分。吹藥仍用锡類散。日吹數次。十八日復診。夜寐甚安。譫語亦止。稍能進粥湯。喉烂減退大半。脈息仍細弱無神。仍用原方。熟地加至四錢。又加莲子三錢。女貞子三錢。十九日復診。喉烂全退。用毛笔蘸水拭之。腐物隨笔而出。全部皆現好肉。不比前數日之粘韧難拭矣。脈息亦較有神。而現滑象。舌色仍淡無苔。小便清。能進薄粥。仍用原方。熟地減用三錢。去石斛。加扁豆三錢。二十日復診。飲食較多。乃以原方減輕其劑。接服兩日。眠食俱安。但忽又發熱。或輕或重。而熱之時間又不一致。金君復以體溫计驗之。仍在一百零五度。及零三四度之間。甚以爲憂。予曰。無恐也。此氣血未能撤消。营卫未能調和。而邪熱之内伏者。仍不免有餘蘊耳。且現下喉烂全愈。眠食俱安。种种生機。與七日以前之危险現狀。相去不啻天渊。乃以前方去熟地。酌加青蒿、佩蘭、苡仁、地骨皮等藥。接服兩劑。遍身发出白。如水晶。如粟米。而熱遂退。飲食亦漸多。但仍不能起牀行立。囑以飲食培養。如鸡鸭湯、粥饭之類。尽量食之。自是遂不服藥。越數日。爲其祖母診病。此兒猶未能起牀。但飲食甚多。每日夜須食六七餐。至半月後。始稍能行動。一月後始能出臥室。可以想見其病之危。體之虛矣。當其未能出臥室之時。亦間有發熱便秘。面目浮腫諸現狀。皆未以藥治之。蓋此爲病後應有之現象。一俟氣血精神恢撤消狀。則自痊矣。此病得瘥。固由病家始终堅信。旁無掣肘之人。而夏君子雨贊助之力。亦足多焉。予用熟地時。病家不敢服。虑其補也。賴夏君爲之解說。蓋夏與金固舊交。而亦精於醫者也。
金平卿君令堂。年逾五旬。體素胖。今年六月。疽发背。先由西醫劉某醫治多日。溃烂甚深。而不能生長肌肉。遍身发生小疖。形如豆大。其痛異常。手臂動摇。腿亦颤動。不能起坐。彻夜不寐。西醫見之卻走。稱爲不治之症。並斷其死期不能出一星期之外。金君聞之大恐。適予爲其公子治喉症。乃邀以延醫。並云。聊尽人子之职分而已。其意蓋深以病勢之危。恐终不能起耳。予診其脈洪大不柔。左手寸部尤覺大硬。舌光赤無苔。亦無津液。蓋高年陰液大亏。孤陽獨炽。外症出脓後。津血益傷。加以西醫治法。只知消毒防腐。而不知培養氣血爲根本之图。宜乎愈治愈坏。變症百出也。其時亦有夏君子雨同診。遂共商治法。用復脈湯去桂枝、薑、酒。加棗仁、茯神、黄、熟地、枸杞子、鸡子黄等藥。加重其劑。黄、熟地、干地黄、黨參、棗仁、茯神等均用五錢。餘藥亦均用三四錢。鸡子黄一枚。生冲和服。接服三劑。夜間稍稍能睡。背部患處亦稍見新肉。而脈息亦較敛矣。接服至十劑。患處新肉日見增高。遍身小疖亦均出脓而消。舌色亦淡。飲食亦稍能進。手臂兩腿亦均不動摇矣。惟精神疲弱。時欲睡眠。脈息轉虛滑。仍以原方減輕其劑。又服十劑。患處肌肉漸平。而腰以下又发一痈。出脓碗許。仍以前方培養氣血。越數日。病患忽不能安寐。自欲奔走。幾類发狂。舌仍光赤。蓋脓出後陰液復亏。虛火復炽也。乃以原方去參、。重用干地黄、柏子仁、棗仁、麥冬。加莲子心。兩劑而安。復以培補氣血之藥。服至一月始瘥。
牛瑞堂先生令媳。筱川兄夫人。今年二月患喉痧症。服藥不效。筱川邀予診。痧出鮮红。咽喉右边破烂。色红而兼有白腐。並不大腫。舌前半红赤無苔。颧红唇红。作惡。湯水不能下咽。脈數身熱。此陰液素亏。感受溫熱爲病。先宜養陰清熱解毒。拟方用細生地、麥冬、金銀花、紫花地丁、連翹各三錢。貝母、知母各二錢。甘草五分。橄榄三枚。作煎劑。仍用原方。下午十時復診。諸恙無大進退。惟舌光红無津。片刻不飲茶。則燥硬不柔。身微熱。不能寐。蓋日間亲戚問病者多。言語勞神。以陰亏之病。骤然勞神。則津液益亏脑力益衰。而虛火亦益炽。此所以舌本燥硬。而光赤無津不能寐也。非大劑養液安神之法。斷難有濟。幸筱川父子見信。乃以大劑增液湯爲主。干地黄五錢。麥冬、元參各三錢。加鮮石斛三錢。朱拌茯神、棗仁各四錢。百合三錢。甘草五分。莲子心四分。予坐俟煎藥。且监視其煎藥之法。第三日。復診。諸恙悉減。喉烂亦退。惟精神疲弱。夜間不能多寐。仍以原方。減輕其劑。並加茅根、沙參、地骨皮等藥。接服兩劑。喉烂全平。身熱亦退。痧亦脱皮。但不思飲食。舌淡無苔。脈息小。而兼有滑象。蓋津液雖復。胃氣尚虛。乃以四君子湯。加干地黄、炒熟地炭、生谷芽、炒扁豆、莲肉等藥。調補數日而痊。
劉子衡君令堂。年六十三歲。今年夏間。因孫兒病逝。悲哭太過。遂患喉症。延予治之。予視其发白如霜。舌红如朱。中間略有薄苔。咽喉兩旁滿布白腐。以毛笔蘸水拭之。則依然鮮红之好肉。並不溃烂。煩躁不宁。彻夜不寐。脈息虛。蓋勞神太過。虛火上升。心肾不能相交。水火不能既濟之病也。而况守節四十年。持斋二十载。其精血之衰脑力之耗。爲何如耶。乃與增液湯。干地黄五錢。麥冬、元參各三錢。加西洋參二錢。鮮石斛、棗仁、朱拌茯神、百合各三錢。一服煩躁定。能安睡。接服四劑全愈。
張文卿君夫人。年三十歲。今年五月初十日來診。咽喉兩旁腫塞。湯水不能下咽。雖口津亦不能咽。脹塞非常。口有秽氣。兩旁既腫塞。而其下復溃烂。身熱口渴。舌苔白膩。脈息滑數有力。蓋溫毒痰熱。蓄積上焦。污血壅阻。而成喉痈。治不得法。致腫勢日盛。將成喉閉而死矣。救急之法。當先放血以開其閉。否則牙關拘急。口不能張。呼吸閉塞。神丹莫救矣。乃以刀刺喉内腫處。出紫黑血块甚多。蓋皆毒血也。隨以蓬萊雪吹之。並以金銀花、紫花地丁、黄芩、貝母、栝蔞、金果榄各三錢。鮮生地八錢。干生地四錢。川連八分。橘皮一錢。作煎劑。加梨汁一酒鍾和服。下午復診。喉内見粘。有稠脓。乃以毛笔蘸水洗涤。洗出稠脓甚多。喉腫覺鬆。復於兩臂曲池穴。针刺出血。以分毒血上行之勢。仍以原方。再進一劑。明日大雨倾盆。未及來診。第三日來復診。則熱全退。喉腫大消。能進薄粥兩碗。舌苔亦退。又得大便。脈息亦轉滑矣。易方以金銀花、貝母、花粉、苡仁、茯苓各三錢。佩蘭一錢。元參、麥冬各二錢。干生地三錢。接服兩劑全愈。凡喉痈腫勢過甚者。皆由污血爲患。急宜刀刺放血。萬萬不可姑息也。
朱姓婦年五十一歲。素有脑病。发則卒然昏倒。口噤不語。惟心内尚覺了然。移時始蘇。其家本住鹽城。因其子在此經商。遂常往來。壬子九月。其媳分娩。三朝日。贺客盈庭。稍形勞碌。始覺頭晕口燥。旋即昏倒口噤。不能言語。兩手指痉挛。口眼歪斜。至次日清晨。仍未蘇醒。其戚李某延予治之。已全不省人事。面色晦惨。幾類死人。身不發熱。手指微涼。脈息小數。因其手指痉搐不柔。診脈殊多困難。以箸启齿視舌。則光而微現白色薄苔。蓋血液亏耗。脑力素衰。復因勞役動火。因而发爲痉厥也。乃以增液湯加羚羊角、貝母、石菖蒲、西洋參、白芍、花粉、橘皮爲煎劑。並以至宝丹一粒。研碎和入。徐徐灌之。午後七時復診。則藥已灌下多時。而病患亦稍能言語。口亦能張。視其舌色。則红赤而光。微有白苔數点。面色亦轉活潤。但手指尚痉挛如故。大便溏瀉。脈息與前無異。口干欲飲茶。是藥已大見功效。乃於前方去至宝丹、石菖蒲、羚羊角。加枸杞子、竹茹、棗仁、柏子仁。接服三日。痉挛全止。能飲食起坐矣。今年六月。來予醫院診病。則貌颇丰潤。精力亦佳。予幾不相識矣。
城内磨刀巷李善門君。年四十餘。呃逆不止。呃聲震牀帐。先是李君病。經某醫屢用汗藥。微有呃逆。嗣又改延某醫延醫。斷爲溼溫病。用大承氣湯。云非下則呃不能止。病家信之。讵知承氣湯服後。不惟呃逆加甚。且不能坐。不能言矣。予視其舌質焦燥無津。按其脈尚有胃氣。扪其身則不發熱。遂勉強担任。用北沙參、麥冬、玉竹、石斛、干地黄各三錢。貝母一錢五分。甘草一錢。莲肉十粒。作煎劑。非專爲治呃也。不過以其津枯氣弱。命在垂危。姑以此藥救其津液耳。不料此藥服後。安睡兩小時。呃聲顿止。特醒後則呃又作。予因戒其家人。今日之藥。服後宜任其熟睡。不可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俟其自醒。則自然不呃矣。第三日復診。果如予言。呃全止。且能進粥矣。惟神氣呆滯。狀若痴愚。其家甚以爲憂。且恐予藥之誤。予曰。無恐也。再過半月。即不痴矣。因以六君子湯養胃湯出入。培養胃氣。接服數日而起。据近世生理學家。謂呃逆由於横膈膜之痉挛。麥冬、地黄。爲補液制痉之聖藥。故能止呃。特未見前人發明及此。而西醫之治呃。又僅有吗啡麻醉之一法。然則李君之病。於醫學界乃有绝大之關繫也。此病治愈。次年六月。有王某者。亦病呃。先是王在南京與人涉讼。被拘多日。遂病回鎮江。予見其呃逆連聲。言語阻碍。詢其病狀。則胸悶不舒。不饑不食。舌苔白膩。脈息沉小。蓋郁抑過甚。痰水停結於胸膈間而不能消化也。乃與厚朴半夏湯加柴胡、黄芩、香橼皮、佛手、沉香。接服兩劑,胸悶鬆。能飲食。惟呃逆如故。其苦異常。因思李善門之事。用麥冬三錢。干地黄四錢。少佐木香、香橼、半夏、生薑、红棗等。服後酣睡兩小時。而呃不作矣。翌日來復診。病患感谢至於泣下。然則此二藥者。殆真有止呃之特效乎。特痰滯壅阻。人實證實之呃。則當先豁其痰。未可骤用此藥也。
丁未七月。予由蘇旋裏。道出京口。適童道生君病虐甚重。醫治未效。因偕家兄往候之。見其汗出淋漓。身熱口渴。神氣疲惫。因問病起幾日。何以如此困顿。曰虐发已五日。每至下午八時始发。但熱不寒。熱甚則汗出。甚至溼透衣衾。至天明始退。心煩口渴。不能安寐。因診其脈。兩手皆細數。按之極虛。溲赤而熱。舌燥無津。並無苔垢。閱前服方。則清脾飲二陳湯等法。蓋暑病而得草果、槟榔等辛溫克削之品。耗损陰津而助邪熱。熱甚則迫液外泄。故有大汗淋漓。煩躁不寐之現狀也。急宜甘涼滋潤退熱存津。庶幾有瘳。乃與西洋參、百合、地骨皮、白芍、知母各三錢。川連五分。鳖甲五錢。元參三錢。甘草一錢。浮麥、红棗同煎。覆杯而愈。
吳德和年四十餘。病虐。每发。但惡寒戰慄。頭疼身重。骨節酸疼。毫不發熱。胸悶無汗。舌苔白膩。口和不渴。按其脈沉緩而滑。蓋贪涼飲冷太過。風寒外袭。冷滯内停。而爲病也。與葱豉湯合平胃散。加桂枝、紫蘇。一服大出冷汗而瘥。
杨某由江北來鎮。病虐甚重。蓋已发數次矣。間日一发。发則大熱煩渴。欲飲冷水。心煩不安。溲赤而熱。診其脈與平人無大異。但略兼滑數之象耳。蓋暑氣深伏爲患也。用竹葉石膏湯去人參、半夏、加柴胡、青蒿、黄芩、天花粉、知母、苡仁等。石膏用四錢。餘藥各二三錢。作煎劑服。明日復診。述昨藥服後。如飲甘露。爽適異常。仍以原方接服一劑。隔兩日來。述病已去大半。颇思飲食。遂改用沙參、石斛、苡仁、麥冬、佩蘭、花粉等。養胃生津之品而愈。
盧某年約三旬。癸丑八月間。予方午餐。見其走來。旁一人扶之。猶踉跄不能自立。呻吟不已。予見其狀。遂立即診視。脈息滑數。身熱甚重。蓋虐病发數日矣。燒熱不能耐。溲赤而熱。舌苔乾燥。與竹葉石膏湯去人參、半夏。加黄芩、知母、木通、柴胡等。石膏用四錢。黄芩用三錢。餘藥各一二錢。明日復診。述昨藥服後。覺小腹部如有重物压之。一夜未嘗离汗。遍體舒適。能自行走。遂以原方減輕其劑。二劑而痊。此病用石膏後。覺小腹如物重压。與趙藜村治袁隨園之案略同。殆由石膏重鎮之力。生理上起此特别之現象歟。
張姓婦年二十五歲。患虐病。先由西醫延醫。服金哪霜。虐止。數日後復發。仍由西醫用金鸡哪霜。如是者數月。而虐终不斷。延予延醫。虐症變爲間二日一发。面黄頭晕。胸悶作脹。但尚能飲食。舌苔白薄。脈息緩滑。蓋暑溼痰滯蘊伏於中。营卫不能和調。金哪霜雖能止虐。而性熱有毒。且兼補性。不免有閉塞病氣之弊。且服之日久。則中其毒。遂與茈胡桂枝湯合平胃散。兩劑。胸脹遂鬆。虐來亦輕。遍身发出疹块。上自巅顶。下及兩腿。其痒異常。蓋病氣外泄之征也。仍以原方。接服兩劑而痊。大抵金鸡哪霜治虐。只可一二服。不效。則須另用他藥矣。
吳性宜君夫人。年逾四旬。寒熱往來。頭晕心悸。彻夜不寐。胸悶食少柴胡湯合增液湯。加棗仁、茯神、青蒿、佩蘭、香橼皮。二劑而解。復以養血舒郁之方。以善其後。徐姓婦年近三旬。病虐數日。始猶起居如常。繼則不能起坐。每至虐发時。口渴自汗。頭晕心虛。欲墜。手指蠕動。舌边破裂。苔薄黄不燥。大便溏。小便熱。左脈細數。右脈小滑而亦兼有數象。蓋生育已多。血液素亏。而又感受時令之暑氣也。用西洋參、麥冬、元參、柏子仁、茯神、地骨皮、知母、白芍、青蒿、甘草。稍加黄連爲劑。服後諸症顿退。但關節酸痛。舌現白苔。胸次略悶。乃以原方去黄連、知母。加橘皮、半夏、當歸、棗仁、生薑、红棗等。接服三日而痊。己酉秋。友人陶冶青君病虐。始发時。尚能行走。繼則不能起坐。延醫服藥。殊無大效。適予因事旋裏。爲診之。脈沉弦滑。舌苔滯膩。胸悶身重。骨節酸疼。但惡寒身微熱。口不燥。蓋寒溼痰飲冰伏中焦。陽氣不能健運。非陽和之力不能使之消融。乃以柴胡薑桂湯合平胃散。加薤白、蔻仁、沉香等。厚朴、乾薑、豆蔻。均各用一錢。沉香八分。餘藥各二三錢。煎服。吐出稀痰水飲甚多。胸悶略寬。惡寒始解。仍以前方減輕其劑。接服三日。遂知饑能食。後以香砂六君子丸。調養半月而安。冶青介弟冠三君病虐。每日午後发。发時先覺惡寒。旋即大熱。口渴心煩。頭晕不支。脈息細數。左尺尤甚。溲赤苔少。蓋平日用脑太過。陰液素衰。而復受暑也。乃與青蒿鳖甲湯去生地、丹皮。加川連、苡仁、沙參、銀柴胡、元胡、六一散等。覆杯而愈。
4d1msupi2r5fp5pep3ky0barlgnesg2
叢桂草堂醫案/卷三
0
1110009
2173689
2022-08-23T03:56:27Z
Thering29
29388
创建页面,内容为“楚觀军舰邹允坤君。年二十八歲。因夏間冒雨追取舢板。感受風溼。遂病腹脹腿腫 。下及兩脚。初在上海某醫院醫治。服瀉藥不效。九月該舰來鎮江。延予延醫。 發熱胸悶。舌苔黄膩。腹脹不舒。脈滑 溲赤。蓋溼勢蘊伏。兼有痰滯。初用半夏瀉心湯。 小柴胡湯。小陷胸湯等方。熱退胸寬。惟遍身關節作痛。因於清利溼熱方中。加羌活、秦艽 、桑枝…”
wikitext
text/x-wiki
楚觀军舰邹允坤君。年二十八歲。因夏間冒雨追取舢板。感受風溼。遂病腹脹腿腫 。下及兩脚。初在上海某醫院醫治。服瀉藥不效。九月該舰來鎮江。延予延醫。 發熱胸悶。舌苔黄膩。腹脹不舒。脈滑 溲赤。蓋溼勢蘊伏。兼有痰滯。初用半夏瀉心湯。 小柴胡湯。小陷胸湯等方。熱退胸寬。惟遍身關節作痛。因於清利溼熱方中。加羌活、秦艽 、桑枝、牛膝等藥。以治其痛。讵知此藥服後。次日忽大喘不止。速予往診 。視之果喘息不宁。精神疲惫。不能起坐。診其脈。兩手俱細弱無 神。舌色亦轉光而無苔。面色黄淡。蓋病退而元氣大虛欲脱矣。遂急書方。用潞黨參三錢。 西洋參三錢。熟地四錢。黄、枸 杞子、胡桃肉各三錢。乾薑八分。五味子、甘草各五分。水煎服。明日其伴某君復來延診。 謂予曰。先生真神人也。昨藥服後。喘息即止。而神氣亦宁。安睡一夜。予 遂偕往觀之。果安靜如平人。但起坐時。仍覺喘促。因囑以原方再服一劑。此藥服後。喘則 定矣。而腹忽脹大。如怀孕之婦人。大小便不通。乃以資生 丸去黄連。加橙皮、木香作煎劑。一服而脹鬆。接服五劑。脹全消。每餐能進饭一碗餘。並 能起立行走。但覺腿脚酸痛無力而已。其時江浙联军。方攻南京。該舰奉調 。急欲赴宁。乃於前方去山楂、神曲。加炒熟地炭、牛膝、杜仲等藥。以與之而行。大凡 虛實復杂之病。其中必多轉變。醫家當隨其機而應付之。曲折變化。一如其病。苟稍执滯 。其不覆败者幾希。雖然。此岂可與淺人道哉。
孟姓婦年逾四旬。素患白带。庚戌秋間臥病。服藥不效。遂延予治。病者煩躁不安。彻夜不 寐。稍進湯飲。則嘔吐不已。臍左 有動氣。白带频流。自覺燒熱異常。扪其身涼如平人。脈亦弦小不數。舌红赤光。毫無苔垢 。問其家人。病者性情素躁。且已產育十二胎。蓋血液亏竭。陽熱偏勝。加以所服藥餌。皆 辛散苦寒之品。以致胃氣益虛。胃液益竭。而神不守舍也。乃與黄連阿胶湯。加沙參、麥冬 、熟地、棗仁、茯神、牡蛎、龍齿、珍珠母、朱砂块、磁石、蔞仁等藥。芩、連只用數分。 熟地、阿胶等則用三錢。以鸡子黄一枚。生搅冲服。一劑煩躁定。能安睡。二劑後眠食俱安 。但 精神疲惫。遂以前方去芩、連。加苁蓉、枸杞。填補精血。接服數日而痊。
王姓婦。發熱 頭疼。嘔惡不已。醫用荆、防、蘇葉等藥不效。予診其脈數口渴。舌苔薄膩。溲熱胸悶。此 暑溼痰滯蘊伏中焦。胃臟不能運化之病。乃與橘皮竹茹湯。加黄連、半夏、旋復花、佩蘭、 枇杷葉、茯苓、苡仁等藥。服後得戰汗而熱退嘔止。能進稀粥。復以原方減輕其劑。加沙參 、麥冬。全愈。 王善餘次子。年十六歲。陡患腹痛嘔吐。惡寒發熱。痛甚則出汗。舌苔薄膩 。脈緩滑。與柴胡桂枝湯去人參。加蔻仁、木香。一劑痛嘔俱止。寒熱亦退。接服一劑全愈。
吳姓婦年二十餘。夏間陡患嘔吐心煩胸悶。頭眩口干。自服痧藥及十滴藥 水。均無效。予以黄連五分。吳萸二分。旋復花、半夏各一錢五分。香橼花五朵。橘皮八分 。六一散二錢。代赭石三錢。一劑而愈。 某妓十六歲。腹痛嘔吐。先數日天癸來時。犯房事。旋即腹痛。嘔吐下利。胸悶發熱。痛作則呼號不已。舌苔膩。 脈滑。此平日飲食不慎。胃病而兼子宫病也。因與桂枝湯。加厚朴、木香、砂仁、半夏、當歸。服後腹痛較輕。惟吐利 未止。身熱口渴。溲熱。溺時則小腹大痛。脈弦滑數。遂改用黄連湯加厚朴。於是腹痛大定。身熱亦清。但嘔吐粘痰甚 多。乃以原方去桂枝、厚朴、半夏。加麥冬、竹茹、神曲、佩蘭、生薑汁、萊菔汁等。服後得暢汗而痊。
查養和女佣十八歲。端午節啖糯米粽過多。遂病胸膈饱悶。惡寒發熱。舌苔垢膩。脈息滑大。先與平胃散合枳桔湯。 加神曲、栝蔞。不效。乃於方中加滚痰丸三錢。服後得大便兩次。胸膈遂通。嗣以原方去滚痰丸。合小陷胸湯。接服兩 劑全愈。 黄焕文君病溼溫。予已爲之治愈矣。未幾因饱啖鸡肉荤面莲子等物。復病胸次滿悶不舒。发 熱口干。舌苔干膩。與枳桔湯合小陷胸湯。加神曲作煎劑。並令先服滚痰丸三錢。服後先得 大便。隨即得汗甚多。衣襟俱溼。蓋前病之餘氣未蓋。不僅食滯爲患也。自是熱退胸舒。知 饑能食。復以六君子湯加麥冬、苡仁。接服兩日而瘳。
郭某年六十餘。腊月間患疝病。外肾根部。腫硬如鸡卵。疼痛非常。惡寒不熱。口干。舌光 無苔。而色不红。蓋寒疝也。其堅硬如鸡卵者。寒邪搏結得溫則消散也。乃以乌頭桂枝湯。 蜜炙乌頭三錢。桂枝、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加黨參二錢。乾薑八分。小茴香、當歸各三 錢。木香一錢。作煎劑。服後至夜間痛始定。腫硬亦消。口干亦止。翌日。以原方用羊肉湯 煎藥。並令其煨食羊肉而痊。 龍耀南年逾五旬。素有疝病。時发時愈。辛亥冬月。病復作。然與從前发病時情形不同。自 覺有氣從臍下直冲於心。則心痛欲裂。於是手冷汗出。不能支持。吸鸦片烟暂止片刻。然於 病無濟。初猶間一二日始发。繼則日发無已。精神疲倦。飲食大減。兩脈弦小。舌中有白苔 。蓋奔豚病也。乃肾氣素虛。復受客寒。身中陽氣不能勝寒氣之侵逼。則上冲而作痛。昔人 所謂肾氣凌心者是也。乃與桂枝加桂湯。再加熟地、鹿角胶、小茴香。服兩劑後。痛大退。 越兩日。天氣愈寒。而病之復作。更兼嘔吐。遂改用理中湯加肉桂、吳茱萸、半夏、鹿角胶 、沉香。接服三劑全安。 李姓婦年約四旬。天癸兩月未來。嘔吐不能飲食。茶湯入口便吐 。略有惡寒發熱等症。予診其脈。緩滑有神。乃告之曰。孕也。病家疑信參半。 急欲止吐。 屢服藥而嘔吐偏不能止。復延他醫延醫。議論纷纭。方藥亦各不同。數日後嘔吐如故。日漸 瘦弱。一月後其家復來邀診。入其室則病患方痉厥未蘇。兩手紧握。兩膝亦蜷。面色黄瘦。 問 家已議備後事矣。予曰。人雖瘦弱。痉厥可畏。而脈則緩滑有生氣。非病也。孕也。因囑其 不必服藥。但以粥湯及鸡鸭湯與飲。蓋以婦人惡阻。有過六十日或八十日始愈者。不可妄以 藥治也。又月餘。其侄來診病。問之。則已漸愈。稍能飲食矣。及至腊月。其婿送診金來。 復問之。則已飲食步履如平人矣。至今年三月果生一女。金匮論婦人惡阻。有绝之之戒。不 图於今日見之也。
孫姓子七歲。腊月間發熱惡寒。咳嗽體倦。飲食減少。脈緩不數。初用 葱豉湯加薄荷、桔梗、杏仁、甘草等。服後颈項及胸背等處。发現痧点。猶隐約在皮肤間。 尚未大現於外也。仍用原方。第三日痧大現。胸背颈項手臂等處。均密布而色红艳。夜間熱 甚口渴。遂改用桑葉、金銀花、杏仁、益母草、花粉、貝母、甘草等。第四日熱仍不退。舌 色红赤起刺。毫無苔垢。遂易方。用地骨皮。干生地各三錢。麥冬二錢。北沙參一錢。白茅 根三錢。貝母一錢。枇杷葉一片。一服熱退神安。舌色亦淡而無刺矣。接服一劑全愈。
杨某年近三旬。素有吐血病。遇勞則发。今年五月。因勞役愤怒。血症又作。吐血成碗。发 熱咳嗽。延醫服藥。始尚小效。繼則大吐不止。服藥不效。其戚王姓延予治。問其情形。每 日上午四句鍾時。即大吐血。咳嗽有痰。心煩口渴。欲飲冷水。自覺胸博燒熱。心胸間喜以 冷水浸手巾覆之。知饑能食。舌苔薄膩微黄。兩手脈數不大。形容消瘦。予謂此暑熱伏於肺 胃 。熱迫血而妄行。欲止其血。當先降其熱。熱降則血安於其位。不治而自止矣。以玉女煎合 清燥救肺湯爲劑。生石膏四錢。桑葉一錢。干地黄四錢。阿胶三錢。貝母、麥冬、沙參各二 錢。杏仁一錢。枇杷葉一片。服後覺涼爽異常。腹中雷鸣。心内空虛。身熱亦稍平。上午四 時未吐。至午後始吐。咳嗽痰多。仍以原方加竹葉三錢。栝蔞根二錢。棗仁、柏子仁各四錢 。接服兩劑。血幾全止矣。惟精神疲惫。時出冷汗。脈息大無力。舌上無苔。乃熱退而元 氣虛也。况吐血多日。亡血已多。安有不虛之理。易方用生脈散加黄、熟地、枸杞、棗仁 、阿胶。接服兩劑。汗漸少。能進粥兩大碗。惟咳嗽痰中带血。嗽甚則亦或吐一二口。但迥 非從前之汹涌耳。乃以百合固金湯合千金苇茎湯。出入調治。數日後能起牀行走。飲食亦大 進矣。遂以飲食滋補。兼服琼玉膏而瘳。 家君自少時即患肺病。咳嗽咯血。必服瀉白散及貝母、山梔、麥冬等藥數劑始愈。嗣後遇勞 碌及恼怒時。病即復作。然亦有隔數年不发者。
丁未夏月。偶因冒暑發熱。而舊病亦復發。 較前益剧。先是某日夜間。覺喉内有物上溢。以爲痰耳。遂咯吐數口。及張灯視之。則皆血 也 。由是咯血不已。或纯血。或與痰質混和。精神疲惫。不能起於牀。服阿胶、地黄、麥冬、 貝母、枇杷葉等藥小效。飲食亦稍能進。面色如常。身不發熱。亦無盗汗口渴等症。脈息亦 尚平靜。遂仍以前方進。讵意次日晚間。血忽上涌。連吐數口。遂昏晕不能言。奄奄一息。 急以潞黨參五錢。西洋參五錢。煎湯進。及參湯服下數分鍾。始能言語。謂心内慌慌。周 身肉颤。語時聲音極低。蓋元氣大虛欲脱也。遂仍以參湯和阿胶、熟地、棗仁、枸杞等藥 煎湯進。並以猪蹄煨湯服。如是調養至十數日。始漸入佳境。而胃纳亦甚佳。每日須六七 餐。過時則饑。每餐皆猪蹄、海參、鸡子、粥、饭等物。且惟此等滋補品能受。若菜蔬、 萊菔及豆腐浆等類。皆不堪食。偶或食之。則覺嘈煩易饑。蓋亡血之後胃液耗竭。非藉動物 之脂膏不能填補也。迨一月後。精神漸復。亦能爲人診病。但不能用心思索。每寫藥方。則 手颤眼花。行路只能及半裏。再遠則不能行矣。此丁未年焯由蘇州返裏。侍疾笔记之大略也 。其後三年病未大发。精力亦較前康健。辛亥七月。天氣酷熱。偶因診事勞碌。病又復發。 咳嗽咯血。發熱口干。服清養藥數劑。雖小愈。而精神則殊疲弱。至九月間。武昌革命正在 進行之時。吾扬居民。纷纷迁避。幾於十室九空。家君日聞此耗。惊憂交並。於是病又大作 。 接服至十日。血漸少。亦稍稍能睡矣。自是遂以兩仪膏集靈膏二方合並。仍制成膏劑。接服 月餘。咯血全止。精神亦大恢復。但微有咳嗽而已。计前後凡服黨參斤許。西洋參數兩。枸杞 子斤許。熟地二斤。干地黄、麥冬、阿胶亦各數兩。距今已將三年。病未復發。且精神矍铄 。日夕奔走。爲人治病。呜呼。藥之功顧不大歟。今編此書。特志崖略於此。以俟高明教正焉。
曹韵笙先生如君。年三十餘。素患肺病及頭痛病。每勞怒啖粘膩肥甘等物即发。发則 頭痛目昏。咳嗽喉中如水鸡聲。胸悶不饑。舌苔薄膩。寸關脈滑。蓋產育已多。脑筋衰弱。 而又吸阿片。喜肥甘粘食。痰滯阻塞爲病也。每次均用桑葉、杭菊、薄荷、杏仁、貝母、桔 梗、前胡、橘皮等藥奏效。今已數年。皆賴此方之力。現悉粘膩肥甘之患。已改用他种食品 。而病发亦輕。不復如前此之剧矣。
姚某子六歲。六月間患痢症。裏急後重。日夜不休。發熱口渴。舌苔黄膩。兩脈滑數。用香 連丸加黄芩、枳殼、槟榔、苡仁、六一散。作煎劑。黄連只用四分。餘藥亦只用一二錢。一 劑痢減半。再劑全安。 張小芬君病痢。下利腹痛。裏急後重。困苦不已。脈息滑數。與小 承氣湯合香連丸。加槟榔、木香。服後痛痢俱止。但轉爲發熱胸悶。是裏氣得通而餘病將從 表解也。乃易方用小陷胸合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枳殼、桔梗、厚朴。得汗而解。惟 腹中作脹。不思飲食。舌現白膩苔。復易方用平胃散。加黄芩、蘇梗、蔻仁、佩蘭、苡仁等 兩劑全瘳。
夏某子四歲。下痢红白。腹脹身不熱。口不渴。舌色淡無苔。脈緩滑。與平胃散 加白朮、木香、砂仁、扁豆等。接服兩劑而痊。蓋過啖生冷等物。腸胃不能運化也。 殷某子四歲。下痢多日。手足冷。時出冷汗。脈息小弱。神氣疲倦。口不渴。舌無苔。此非 痢疾。乃陽虛欲脱也。不溫則死。乃與理中湯。參、朮各用三錢。乾薑八分。甘草八分。加 生薑、 红棗煎服。一服汗收手暖。下利亦減。接服一劑而安。
李善門侄女。年二十餘。患痢疾。 醫用大黄、槟榔。及三物備急丸數劑。下利益甚。裏急亦迫。至於脱肛。每至解大便時。腹 痛肛墜。困苦異常。乃與補中益氣湯。一服而脱肛愈。兩服而痢亦止矣。 滕云路君令堂。年七十餘。病痢多日。至於脱肛。精神疲惫。頭晕心悸。不能起坐。舌光無 苔。脈息小弱。與補中益氣湯加麥冬、白芍、木香。三劑而痊。
江某子十五歲。瀉利年餘。面黄體瘦。食少作惡。舌光無苔。口干頭晕。心悸脈細。每日猶 瀉十數次。所瀉皆稀糞水。蓋瀉利日久腸胃中之脂液消亡。昔人所謂下多亡陰是也。與大補 丸煎。加黄、赤石脂、麥冬、玉竹。接服兩劑。而瀉利已減去十之六七。頭晕心悸亦平矣 。再服數日全愈。夫參、、熟地。爲瀉痢病最忌之藥。蓋補滯之品能閉塞腸胃中之病毒致 人於危。而此獨以補藥奏功者。虛實異宜也。然亦惟纯虛無滯者。始可纯補。否則又當别論 矣。 路某病痢年餘。日夜數次。手指清冷。脈息小弱。飲食起居如常。與理中湯加黄、 木香、厚朴、白芍。服兩劑。痢即止。接服數劑全愈。
完某子三歲。病後泄瀉汗多。口干不欲飲茶。體瘦神疲。咳嗽有痰。小便清。舌色淡。纯屬 虛象。用四君子湯合生脈散。加黄、花粉。服後汗止瀉減。但咳嗽多痰。原方以花粉易貝 母。接服兩劑而安。 王姓婦年五十餘。夏間陡患泄瀉。暴注下迫。一日夜二十餘次。發熱 口渴。胸悶腹痛。舌苔黄膩。脈數溲熱。蓋暑溼蘊伏。腸胃中兼有宿滯。火性急速。故暴注 下迫也。病者聞之歎曰。真名醫也。今年家中因财政困難。故將楼下房屋。赁租與人。自居 楼上。讵知亢熱非常。自知受暑云云。遂用黄芩湯加連翹、苡仁、六一散、佩蘭、枳殼。一 劑熱退利減。二劑全愈。
壬子四月。張兆魁君患溫病。頭痛發熱胸悶。舌苔淡黄膩。與小 柴胡合小陷胸湯。去人參。加厚朴。服後熱退悶鬆。至夜間覺煩懑不適。鼻衄如注。次日清 晨。速予往診。血仍未止。診其脈緩滑不數。扪其身涼如平人。問其苦則但覺心中燒熱而已 。遂易方用干生地五錢。阿胶五錢。麥冬、牛膝、貝母各三錢。茅根五錢。黄芩二錢。梨汁 一小鍾和服。覆杯而愈。此四月十三日事也。至五月初二日。張君又病。咳嗽嘔吐。潮熱胸 悶,胁痛。舌苔薄膩。脈滑不數。蓋天氣骤熱。溼秽逼人。而又兼有恼怒郁悶之事。遂酿成 溼溫而兼胃病也。初用小陷胸湯加柴胡、橙皮、佛手。接服兩劑。不見功效。而嘔吐益甚。 遂改用旋復代赭湯去人參。加柴胡、黄芩、黄連、青蒿、六一散、苡仁。服後嘔吐少平。遂 仍用原 方。明日午後復診。則病患方戰慄惡寒。浓被覆之。猶覺畏冷。旋即發熱。予謂恐將作戰汗 。否則病將轉疟而退也。因仍以原方減輕其劑。至晚間八時。其仆復來延診。述現下出汗不 止 。兩手俱冷。舉家惶恐。診之。脈息虛緩有根。惟神氣疲惫。懶於言動。問其苦。則曰。心 内慌慌不宁。蓋戰汗後元氣大虛。能放而不能收也。當以藥力助之。用潞黨參四錢。生黄 四錢。枸杞子四錢。炒棗仁四錢。朱拌茯神四錢。甘草一錢。红棗五枚。立遣其仆購藥。急 煎與服。並力戒其家。不可慌亂偾事。服後汗止神安。酣睡一夜。明日復往診視。則病患方 坐而食粥。言語幾如平人。仍以原方減輕其劑。數日後。張君偕其弟小芬君來予寓診病。則 全愈矣。
張華亭子十五歲。癸丑夏間臥病。服藥五劑弗效。延予診之。病患常覺心内煩杂 不安。數日未能眠。大便泄瀉咳嗽。咳則右胁作痛。身熱。舌边红。苔薄白。舌動則現裂 痕 。小便黄浊。精神疲倦。脈息數。閱前服方。則槟榔、枳實、黄連、栝蔞、薤白、生地、 薄 荷、桑葉等。蓋克削過甚。胃津耗竭。溼熱未清。而脑力復受损也。拟方用北沙參二錢。百 合四錢。棗仁、朱拌茯神各四錢。苡仁三錢。青蒿三錢。佩蘭一錢五分。杏仁二錢。枇杷葉 一片。朱染灯草二尺。作煎劑。服後安睡兩小時。心煩定。自覺爽快多矣。大便亦不泄瀉。 食锅巴糕數片。身熱亦輕。脈轉緩滑。原方去佩蘭、杏仁。加鮮石斛三錢。貝母一錢。枸杞 子二錢。茅根三錢。接服兩劑而痊。
戴姓子甫周歲。壬子夏間。泄瀉發熱。延幼科治之。服藥三四日。病益剧。延予診之。則已 喘促不安。目上視。手足抽搐。作舞蹈狀。舌光红無苔。面色惨淡。頭微熱。手足微冷。身 不熱。胸博覺饱滿。倏喘倏搐。搐則目上視。無片刻安宁。口渴。與以茶則少安。頃刻又喘 又搐上視矣。病甚危险。予見其母衣孝服而哭甚哀。蓋其父殁才一月也。爲之恻然。遂勉力 治 之。用四君子湯。黨參二錢。白朮一錢五分。茯苓一錢。甘草五分。加干地黄三錢。朱拌茯 神三錢。扁豆三錢。木香八分。作煎劑。蓋以泄瀉多日。胃氣已虛。而舌光無苔。氣喘手冷 。又爲陰陽兩虛之證。其手足抽搐而目上視者。則筋無液養。而現脑筋症狀。昔人所謂痉病 是也。姑以此方救其元氣。養其陰液。非能必其活也。讵次日清晨。病家遣人來告。謂此藥 服後。即能安眠。喘痉俱止。至夜間兩句鍾時。解大便一次。胸滿遂平。惟神氣疲弱。仍以 原方加枸杞子二錢。麥冬一錢。山藥三錢。並令以乳與飲。及以米粥與食。如此調養數日後 始痊。
潘锦文子兩歲。瀉利數日。經幼科醫治之無效。遂延予治。手冷汗多。精神疲惫。時作嗳氣 。舌苔薄膩。脈息滑。此暑溼痰滯之病。治不得法。而胃氣受傷也。宜先固正氣。用理中 湯。黨參、白朮各二錢。乾薑五分。加黄八分。木香五分。服後汗漸少。手轉溫。接服一 劑。汗全止。但泄瀉發熱。口渴欲飲。入暮熱甚。舌苔轉爲黄膩。遂易方用青蒿二錢。黄芩 、佩蘭、桔梗各一錢。枳殼一錢五分。苡仁三錢。滑石二錢。花粉一錢。接服兩劑。渴稍平 。泄瀉止。惟夜仍發熱。舌苔浓膩而黄。舌尖红。目睛黄。小便清。蓋溼熱痰滯蘊結上焦。 病在上而不在下也。仍宜清輕開化。遂易方用旋復花五分。石菖蒲三分。苡仁三錢。桔梗八 分。枳殼一錢五分。茵陳一錢五分。連翹二錢。茯苓、六一散各二錢。茅根四錢。服後熱較 輕。舌苔亦退。二便通利。乃於方中去菖蒲、旋復、茯苓、六一散。加山梔、貝母、青蒿露 、丝瓜络、沙參、枇杷葉。接服兩劑。熱全退。遂改用沙參、麥冬、百合、花粉、茅根、扁 豆、苡仁、茵陳、石斛等藥。三日而安。凡小兒之病。易虛易實。此病本由暑溼乳滯蘊結上 中二焦。致泄瀉發熱。徒以幼科醫家。不知此理。犯葉天士之戒。妄以山楂、神曲、黄芩、 防風、葛根、枳實等消導升散之劑。致胃氣受傷。故現汗多手冷。得理中湯而胃氣回冷汗止 。然病究未去。故復轉熱渴而舌上現黄浓苔。得清輕開化之藥。則病去而熱退。步骤井然。 不可稍差铢黍。其舌苔轉黄浓。與熱渴大作者。實理中湯有以促成之。然非舌苔黄浓。既 熱且渴。則清化之品亦胡可浪投。相违適相成也。又小兒之病。幼科多嚴禁乳食。不知乳食 過饱固足增病。而過饑亦能傷胃。此病當熱渴苔浓之時。則暂禁乳食。熱輕苔退。及出冷汗 之時。則漸與乳飲。但勿使其過饱耳。飲食起居爲看护病患之紧要關键。小兒爲尤要焉。蓋 襁褓之兒。饑饱皆不能自言。醫家病家。尤宜體贴周至也。
rl66k1gc2d12wz5v8rci11nt5tns7nb
2173697
2173689
2022-08-23T04:19:17Z
Thering29
29388
wikitext
text/x-wiki
楚觀军舰邹允坤君。年二十八歲。因夏間冒雨追取舢板。感受風溼。遂病腹脹腿腫。下及兩脚。初在上海某醫院醫治。服瀉藥不效。九月該舰來鎮江。延予延醫。發熱胸悶。舌苔黄膩。腹脹不舒。脈滑溲赤。蓋溼勢蘊伏。兼有痰滯。初用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小陷胸湯等方。熱退胸寬。惟遍身關節作痛。因於清利溼熱方中。加羌活、秦艽、桑枝、牛膝等藥。以治其痛。詎知此藥服後。次日忽大喘不止。速予往診。視之果喘息不宁。精神疲惫。不能起坐。診其脈。兩手俱細弱無神。舌色亦轉光而無苔。面色黄淡。蓋病退而元氣大虛欲脱矣。遂急書方。用潞黨參三錢。西洋參三錢。熟地四錢。黄、枸杞子、胡桃肉各三錢。乾薑八分。五味子、甘草各五分。水煎服。明日其伴某君復來延診。謂予曰。先生真神人也。昨藥服後。喘息即止。而神氣亦宁。安睡一夜。予遂偕往觀之。果安靜如平人。但起坐時。仍覺喘促。因囑以原方再服一劑。此藥服後。喘則定矣。而腹忽脹大。如怀孕之婦人。大小便不通。乃以資生丸去黄連。加橙皮、木香作煎劑。一服而脹鬆。接服五劑。脹全消。每餐能進饭一碗餘。並能起立行走。但覺腿脚酸痛無力而已。其時江浙联军。方攻南京。該舰奉調。急欲赴宁。乃於前方去山楂、神曲。加炒熟地炭、牛膝、杜仲等藥。以與之而行。大凡虛實復杂之病。其中必多轉變。醫家當隨其機而應付之。曲折變化。一如其病。苟稍执滯。其不覆败者幾希。雖然。此岂可與淺人道哉。
孟姓婦年逾四旬。素患白带。庚戌秋間臥病。服藥不效。遂延予治。病者煩躁不安。彻夜不寐。稍進湯飲。則嘔吐不已。臍左有動氣。白带频流。自覺燒熱異常。扪其身涼如平人。脈亦弦小不數。舌红赤光。毫無苔垢。問其家人。病者性情素躁。且已產育十二胎。蓋血液亏竭。陽熱偏勝。加以所服藥餌。皆辛散苦寒之品。以致胃氣益虛。胃液益竭。而神不守舍也。乃與黄連阿胶湯。加沙參、麥冬、熟地、棗仁、茯神、牡蛎、龍齿、珍珠母、朱砂块、磁石、蔞仁等藥。芩、連只用數分。熟地、阿胶等則用三錢。以雞子黄一枚。生搅冲服。一劑煩躁定。能安睡。二劑後眠食俱安。但精神疲惫。遂以前方去芩、連。加苁蓉、枸杞。填補精血。接服數日而痊。
王姓婦。發熱頭疼。嘔惡不已。醫用荆、防、蘇葉等藥不效。予診其脈數口渴。舌苔薄膩。溲熱胸悶。此暑溼痰滯蘊伏中焦。胃臟不能運化之病。乃與橘皮竹茹湯。加黄連、半夏、旋復花、佩蘭、枇杷葉、茯苓、苡仁等藥。服後得戰汗而熱退嘔止。能進稀粥。復以原方減輕其劑。加沙參、麥冬。全愈。王善餘次子。年十六歲。陡患腹痛嘔吐。惡寒發熱。痛甚則出汗。舌苔薄膩。脈緩滑。與柴胡桂枝湯去人參。加蔻仁、木香。一劑痛嘔俱止。寒熱亦退。接服一劑全愈。
吳姓婦年二十餘。夏間陡患嘔吐心煩胸悶。頭眩口干。自服痧藥及十滴藥水。均無效。予以黄連五分。吳萸二分。旋復花、半夏各一錢五分。香橼花五朵。橘皮八分。六一散二錢。代赭石三錢。一劑而愈。某妓十六歲。腹痛嘔吐。先數日天癸來時。犯房事。旋即腹痛。嘔吐下利。胸悶發熱。痛作則呼號不已。舌苔膩。脈滑。此平日飲食不慎。胃病而兼子宫病也。因與桂枝湯。加厚朴、木香、砂仁、半夏、當歸。服後腹痛較輕。惟吐利未止。身熱口渴。溲熱。溺時則小腹大痛。脈弦滑數。遂改用黄連湯加厚朴。於是腹痛大定。身熱亦清。但嘔吐粘痰甚多。乃以原方去桂枝、厚朴、半夏。加麥冬、竹茹、神曲、佩蘭、生薑汁、萊菔汁等。服後得暢汗而痊。
查養和女佣十八歲。端午節啖糯米粽過多。遂病胸膈饱悶。惡寒發熱。舌苔垢膩。脈息滑大。先與平胃散合枳桔湯。加神曲、栝蔞。不效。乃於方中加滚痰丸三錢。服後得大便兩次。胸膈遂通。嗣以原方去滚痰丸。合小陷胸湯。接服兩劑全愈。黄焕文君病溼溫。予已爲之治愈矣。未幾因饱啖雞肉荤面莲子等物。復病胸次滿悶不舒。发熱口干。舌苔干膩。與枳桔湯合小陷胸湯。加神曲作煎劑。並令先服滚痰丸三錢。服後先得大便。隨即得汗甚多。衣襟俱溼。蓋前病之餘氣未蓋。不僅食滯爲患也。自是熱退胸舒。知饑能食。復以六君子湯加麥冬、苡仁。接服兩日而瘳。
郭某年六十餘。腊月間患疝病。外肾根部。腫硬如雞卵。疼痛非常。惡寒不熱。口干。舌光無苔。而色不红。蓋寒疝也。其堅硬如雞卵者。寒邪搏結得溫則消散也。乃以乌頭桂枝湯。蜜炙乌頭三錢。桂枝、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加黨參二錢。乾薑八分。小茴香、當歸各三錢。木香一錢。作煎劑。服後至夜間痛始定。腫硬亦消。口干亦止。翌日。以原方用羊肉湯煎藥。並令其煨食羊肉而痊。龍耀南年逾五旬。素有疝病。時发時愈。辛亥冬月。病復作。然與從前发病時情形不同。自覺有氣從臍下直冲於心。則心痛欲裂。於是手冷汗出。不能支持。吸鸦片烟暂止片刻。然於病無濟。初猶間一二日始发。繼則日发無已。精神疲倦。飲食大減。兩脈弦小。舌中有白苔。蓋奔豚病也。乃肾氣素虛。復受客寒。身中陽氣不能勝寒氣之侵逼。則上冲而作痛。昔人所謂肾氣凌心者是也。乃與桂枝加桂湯。再加熟地、鹿角胶、小茴香。服兩劑後。痛大退。越兩日。天氣愈寒。而病之復作。更兼嘔吐。遂改用理中湯加肉桂、吳茱萸、半夏、鹿角胶、沉香。接服三劑全安。李姓婦年約四旬。天癸兩月未來。嘔吐不能飲食。茶湯入口便吐。略有惡寒發熱等症。予診其脈。緩滑有神。乃告之曰。孕也。病家疑信參半。急欲止吐。屢服藥而嘔吐偏不能止。復延他醫延醫。議論纷纭。方藥亦各不同。數日後嘔吐如故。日漸瘦弱。一月後其家復來邀診。入其室則病患方痉厥未蘇。兩手紧握。兩膝亦蜷。面色黄瘦。問家已議備後事矣。予曰。人雖瘦弱。痉厥可畏。而脈則緩滑有生氣。非病也。孕也。因囑其不必服藥。但以粥湯及雞鸭湯與飲。蓋以婦人惡阻。有過六十日或八十日始愈者。不可妄以藥治也。又月餘。其侄來診病。問之。則已漸愈。稍能飲食矣。及至腊月。其婿送診金來。復問之。則已飲食步履如平人矣。至今年三月果生一女。金匮論婦人惡阻。有绝之之戒。不图於今日見之也。
孫姓子七歲。腊月間發熱惡寒。咳嗽體倦。飲食減少。脈緩不數。初用葱豉湯加薄荷、桔梗、杏仁、甘草等。服後颈項及胸背等處。发現痧点。猶隐約在皮肤間。尚未大現於外也。仍用原方。第三日痧大現。胸背颈項手臂等處。均密布而色红艳。夜間熱甚口渴。遂改用桑葉、金銀花、杏仁、益母草、花粉、貝母、甘草等。第四日熱仍不退。舌色红赤起刺。毫無苔垢。遂易方。用地骨皮。干生地各三錢。麥冬二錢。北沙參一錢。白茅根三錢。貝母一錢。枇杷葉一片。一服熱退神安。舌色亦淡而無刺矣。接服一劑全愈。
楊某年近三旬。素有吐血病。遇勞則发。今年五月。因勞役愤怒。血症又作。吐血成碗。发熱咳嗽。延醫服藥。始尚小效。繼則大吐不止。服藥不效。其戚王姓延予治。問其情形。每日上午四句鍾時。即大吐血。咳嗽有痰。心煩口渴。欲飲冷水。自覺胸博燒熱。心胸間喜以冷水浸手巾覆之。知饑能食。舌苔薄膩微黄。兩手脈數不大。形容消瘦。予謂此暑熱伏於肺胃。熱迫血而妄行。欲止其血。當先降其熱。熱降則血安於其位。不治而自止矣。以玉女煎合清燥救肺湯爲劑。生石膏四錢。桑葉一錢。干地黄四錢。阿胶三錢。貝母、麥冬、沙參各二錢。杏仁一錢。枇杷葉一片。服後覺涼爽異常。腹中雷鸣。心内空虛。身熱亦稍平。上午四時未吐。至午後始吐。咳嗽痰多。仍以原方加竹葉三錢。栝蔞根二錢。棗仁、柏子仁各四錢。接服兩劑。血幾全止矣。惟精神疲惫。時出冷汗。脈息大無力。舌上無苔。乃熱退而元氣虛也。况吐血多日。亡血已多。安有不虛之理。易方用生脈散加黄、熟地、枸杞、棗仁、阿胶。接服兩劑。汗漸少。能進粥兩大碗。惟咳嗽痰中带血。嗽甚則亦或吐一二口。但迥非從前之汹涌耳。乃以百合固金湯合千金苇茎湯。出入調治。數日後能起牀行走。飲食亦大進矣。遂以飲食滋補。兼服琼玉膏而瘳。家君自少時即患肺病。咳嗽咯血。必服瀉白散及貝母、山梔、麥冬等藥數劑始愈。嗣後遇勞碌及恼怒時。病即復作。然亦有隔數年不发者。
丁未夏月。偶因冒暑發熱。而舊病亦復發。較前益剧。先是某日夜間。覺喉内有物上溢。以爲痰耳。遂咯吐數口。及張灯視之。則皆血也。由是咯血不已。或纯血。或與痰質混和。精神疲惫。不能起於牀。服阿胶、地黄、麥冬、貝母、枇杷葉等藥小效。飲食亦稍能進。面色如常。身不發熱。亦無盗汗口渴等症。脈息亦尚平靜。遂仍以前方進。詎意次日晚間。血忽上涌。連吐數口。遂昏晕不能言。奄奄一息。急以潞黨參五錢。西洋參五錢。煎湯進。及參湯服下數分鍾。始能言語。謂心内慌慌。周身肉颤。語時聲音極低。蓋元氣大虛欲脱也。遂仍以參湯和阿胶、熟地、棗仁、枸杞等藥煎湯進。並以猪蹄煨湯服。如是調養至十數日。始漸入佳境。而胃纳亦甚佳。每日須六七餐。過時則饑。每餐皆猪蹄、海參、雞子、粥、饭等物。且惟此等滋補品能受。若菜蔬、萊菔及豆腐浆等類。皆不堪食。偶或食之。則覺嘈煩易饑。蓋亡血之後胃液耗竭。非藉動物之脂膏不能填補也。迨一月後。精神漸復。亦能爲人診病。但不能用心思索。每寫藥方。則手颤眼花。行路只能及半裏。再遠則不能行矣。此丁未年焯由蘇州返裏。侍疾笔记之大略也。其後三年病未大发。精力亦較前康健。
辛亥七月。天氣酷熱。偶因診事勞碌。病又復發。咳嗽咯血。發熱口干。服清養藥數劑。雖小愈。而精神則殊疲弱。至九月間。武昌革命正在進行之時。吾扬居民。纷纷迁避。幾於十室九空。家君日聞此耗。惊憂交並。於是病又大作。接服至十日。血漸少。亦稍稍能睡矣。自是遂以兩仪膏集靈膏二方合並。仍制成膏劑。接服月餘。咯血全止。精神亦大恢復。但微有咳嗽而已。计前後凡服黨參斤許。西洋參數兩。枸杞子斤許。熟地二斤。干地黄、麥冬、阿胶亦各數兩。距今已將三年。病未復發。且精神矍铄。日夕奔走。爲人治病。呜呼。藥之功顧不大歟。今編此書。特志崖略於此。以俟高明教正焉。
曹韵笙先生如君。年三十餘。素患肺病及頭痛病。每勞怒啖粘膩肥甘等物即发。发則頭痛目昏。咳嗽喉中如水雞聲。胸悶不饑。舌苔薄膩。寸關脈滑。蓋產育已多。脑筋衰弱。而又吸阿片。喜肥甘粘食。痰滯阻塞爲病也。每次均用桑葉、杭菊、薄荷、杏仁、貝母、桔梗、前胡、橘皮等藥奏效。今已數年。皆賴此方之力。現悉粘膩肥甘之患。已改用他种食品。而病发亦輕。不復如前此之剧矣。
姚某子六歲。六月間患痢症。裏急後重。日夜不休。發熱口渴。舌苔黄膩。兩脈滑數。用香連丸加黄芩、枳殼、槟榔、苡仁、六一散。作煎劑。黄連只用四分。餘藥亦只用一二錢。一劑痢減半。再劑全安。
張小芬君病痢。下利腹痛。裏急後重。困苦不已。脈息滑數。與小承氣湯合香連丸。加槟榔、木香。服後痛痢俱止。但轉爲發熱胸悶。是裏氣得通而餘病將從表解也。乃易方用小陷胸合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枳殼、桔梗、厚朴。得汗而解。惟腹中作脹。不思飲食。舌現白膩苔。復易方用平胃散。加黄芩、蘇梗、蔻仁、佩蘭、苡仁等兩劑全瘳。
夏某子四歲。下痢红白。腹脹身不熱。口不渴。舌色淡無苔。脈緩滑。與平胃散加白朮、木香、砂仁、扁豆等。接服兩劑而痊。蓋過啖生冷等物。腸胃不能運化也。殷某子四歲。下痢多日。手足冷。時出冷汗。脈息小弱。神氣疲倦。口不渴。舌無苔。此非痢疾。乃陽虛欲脱也。不溫則死。乃與理中湯。參、朮各用三錢。乾薑八分。甘草八分。加生薑、红棗煎服。一服汗收手暖。下利亦減。接服一劑而安。
李善門侄女。年二十餘。患痢疾。醫用大黄、槟榔。及三物備急丸數劑。下利益甚。裏急亦迫。至於脱肛。每至解大便時。腹痛肛墜。困苦異常。乃與補中益氣湯。一服而脱肛愈。兩服而痢亦止矣。
滕云路君令堂。年七十餘。病痢多日。至於脱肛。精神疲惫。頭晕心悸。不能起坐。舌光無苔。脈息小弱。與補中益氣湯加麥冬、白芍、木香。三劑而痊。
江某子十五歲。瀉利年餘。面黄體瘦。食少作惡。舌光無苔。口干頭晕。心悸脈細。每日猶瀉十數次。所瀉皆稀糞水。蓋瀉利日久腸胃中之脂液消亡。昔人所謂下多亡陰是也。與大補丸煎。加黄、赤石脂、麥冬、玉竹。接服兩劑。而瀉利已減去十之六七。頭晕心悸亦平矣。再服數日全愈。夫參、、熟地。爲瀉痢病最忌之藥。蓋補滯之品能閉塞腸胃中之病毒致人於危。而此獨以補藥奏功者。虛實異宜也。然亦惟纯虛無滯者。始可纯補。否則又當别論矣。路某病痢年餘。日夜數次。手指清冷。脈息小弱。飲食起居如常。與理中湯加黄、木香、厚朴、白芍。服兩劑。痢即止。接服數劑全愈。
完某子三歲。病後泄瀉汗多。口干不欲飲茶。體瘦神疲。咳嗽有痰。小便清。舌色淡。纯屬虛象。用四君子湯合生脈散。加黄、花粉。服後汗止瀉減。但咳嗽多痰。原方以花粉易貝母。接服兩劑而安。王姓婦年五十餘。夏間陡患泄瀉。暴注下迫。一日夜二十餘次。發熱口渴。胸悶腹痛。舌苔黄膩。脈數溲熱。蓋暑溼蘊伏。腸胃中兼有宿滯。火性急速。故暴注下迫也。病者聞之歎曰。真名醫也。
今年家中因财政困難。故將楼下房屋。赁租與人。自居楼上。詎知亢熱非常。自知受暑云云。遂用黄芩湯加連翹、苡仁、六一散、佩蘭、枳殼。一劑熱退利減。二劑全愈。
壬子四月。張兆魁君患溫病。頭痛發熱胸悶。舌苔淡黄膩。與小柴胡合小陷胸湯。去人參。加厚朴。服後熱退悶鬆。至夜間覺煩懑不適。鼻衄如注。次日清晨。速予往診。血仍未止。診其脈緩滑不數。扪其身涼如平人。問其苦則但覺心中燒熱而已。遂易方用干生地五錢。阿胶五錢。麥冬、牛膝、貝母各三錢。茅根五錢。黄芩二錢。梨汁一小鍾和服。覆杯而愈。此四月十三日事也。至五月初二日。張君又病。咳嗽嘔吐。潮熱胸悶,胁痛。舌苔薄膩。脈滑不數。蓋天氣骤熱。溼秽逼人。而又兼有恼怒郁悶之事。遂酿成溼溫而兼胃病也。初用小陷胸湯加柴胡、橙皮、佛手。接服兩劑。不見功效。而嘔吐益甚。遂改用旋復代赭湯去人參。加柴胡、黄芩、黄連、青蒿、六一散、苡仁。服後嘔吐少平。遂仍用原方。明日午後復診。則病患方戰慄惡寒。厚被覆之。猶覺畏冷。旋即發熱。予謂恐將作戰汗。否則病將轉疟而退也。因仍以原方減輕其劑。至晚間八時。其仆復來延診。述現下出汗不止。兩手俱冷。舉家惶恐。診之。脈息虛緩有根。惟神氣疲惫。懶於言動。問其苦。則曰。心内慌慌不宁。蓋戰汗後元氣大虛。能放而不能收也。當以藥力助之。用潞黨參四錢。生黄四錢。枸杞子四錢。炒棗仁四錢。朱拌茯神四錢。甘草一錢。红棗五枚。立遣其仆購藥。急煎與服。並力戒其家。不可慌亂偾事。服後汗止神安。酣睡一夜。明日復往診視。則病患方坐而食粥。言語幾如平人。仍以原方減輕其劑。數日後。張君偕其弟小芬君來予寓診病。則全愈矣。
張華亭子十五歲。癸丑夏間臥病。服藥五劑弗效。延予診之。病患常覺心内煩杂不安。數日未能眠。大便泄瀉咳嗽。咳則右胁作痛。身熱。舌边红。苔薄白。舌動則現裂痕。小便黄浊。精神疲倦。脈息數。閱前服方。則槟榔、枳實、黄連、栝蔞、薤白、生地、薄荷、桑葉等。蓋克削過甚。胃津耗竭。溼熱未清。而脑力復受损也。拟方用北沙參二錢。百合四錢。棗仁、朱拌茯神各四錢。苡仁三錢。青蒿三錢。佩蘭一錢五分。杏仁二錢。枇杷葉一片。朱染灯草二尺。作煎劑。服後安睡兩小時。心煩定。自覺爽快多矣。大便亦不泄瀉。食锅巴糕數片。身熱亦輕。脈轉緩滑。原方去佩蘭、杏仁。加鮮石斛三錢。貝母一錢。枸杞子二錢。茅根三錢。接服兩劑而痊。
戴姓子甫周歲。壬子夏間。泄瀉發熱。延幼科治之。服藥三四日。病益剧。延予診之。則已喘促不安。目上視。手足抽搐。作舞蹈狀。舌光红無苔。面色惨淡。頭微熱。手足微冷。身不熱。胸博覺饱滿。倏喘倏搐。搐則目上視。無片刻安宁。口渴。與以茶則少安。頃刻又喘又搐上視矣。病甚危险。予見其母衣孝服而哭甚哀。蓋其父殁才一月也。爲之恻然。遂勉力治之。用四君子湯。黨參二錢。白朮一錢五分。茯苓一錢。甘草五分。加干地黄三錢。朱拌茯神三錢。扁豆三錢。木香八分。作煎劑。蓋以泄瀉多日。胃氣已虛。而舌光無苔。氣喘手冷。又爲陰陽兩虛之證。其手足抽搐而目上視者。則筋無液養。而現脑筋症狀。昔人所謂痉病是也。姑以此方救其元氣。養其陰液。非能必其活也。詎次日清晨。病家遣人來告。謂此藥服後。即能安眠。喘痉俱止。至夜間兩句鍾時。解大便一次。胸滿遂平。惟神氣疲弱。仍以原方加枸杞子二錢。麥冬一錢。山藥三錢。並令以乳與飲。及以米粥與食。如此調養數日後始痊。
潘锦文子兩歲。瀉利數日。經幼科醫治之無效。遂延予治。手冷汗多。精神疲惫。時作嗳氣。舌苔薄膩。脈息滑。此暑溼痰滯之病。治不得法。而胃氣受傷也。宜先固正氣。用理中湯。黨參、白朮各二錢。乾薑五分。加黄八分。木香五分。服後汗漸少。手轉溫。接服一劑。汗全止。但泄瀉發熱。口渴欲飲。入暮熱甚。舌苔轉爲黄膩。遂易方用青蒿二錢。黄芩、佩蘭、桔梗各一錢。枳殼一錢五分。苡仁三錢。滑石二錢。花粉一錢。接服兩劑。渴稍平。泄瀉止。惟夜仍發熱。舌苔厚膩而黄。舌尖红。目睛黄。小便清。蓋溼熱痰滯蘊結上焦。病在上而不在下也。仍宜清輕開化。遂易方用旋復花五分。石菖蒲三分。苡仁三錢。桔梗八分。枳殼一錢五分。茵陳一錢五分。連翹二錢。茯苓、六一散各二錢。茅根四錢。服後熱較輕。舌苔亦退。二便通利。乃於方中去菖蒲、旋復、茯苓、六一散。加山梔、貝母、青蒿露、丝瓜络、沙參、枇杷葉。接服兩劑。熱全退。遂改用沙參、麥冬、百合、花粉、茅根、扁豆、苡仁、茵陳、石斛等藥。三日而安。凡小兒之病。易虛易實。此病本由暑溼乳滯蘊結上中二焦。致泄瀉發熱。徒以幼科醫家。不知此理。犯葉天士之戒。妄以山楂、神曲、黄芩、防風、葛根、枳實等消導升散之劑。致胃氣受傷。故現汗多手冷。得理中湯而胃氣回冷汗止。然病究未去。故復轉熱渴而舌上現黄厚苔。得清輕開化之藥。則病去而熱退。步骤井然。不可稍差铢黍。其舌苔轉黄厚。與熱渴大作者。實理中湯有以促成之。然非舌苔黄厚。既熱且渴。則清化之品亦胡可浪投。相违適相成也。又小兒之病。幼科多嚴禁乳食。不知乳食過饱固足增病。而過饑亦能傷胃。此病當熱渴苔厚之時。則暂禁乳食。熱輕苔退。及出冷汗之時。則漸與乳飲。但勿使其過饱耳。飲食起居爲看护病患之紧要關键。小兒爲尤要焉。蓋襁褓之兒。饑饱皆不能自言。醫家病家。尤宜體贴周至也。
1zeilp9vnkj5qg3a4p3cjws2pkg6ucy
叢桂草堂醫案/卷四
0
1110010
2173690
2022-08-23T03:57:24Z
Thering29
29388
创建页面,内容为“王姓婦小產後。心慌不寐。發熱惡寒。頭晕汗多。口干舌苔少。舌尖破皮。脈息虛數。此临 產時去血過多。氣血兩虛之象。蓋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陰陽俱虛則惡寒發熱也。問之 果下血三日。而胎始堕。胎堕時。又極艰苦。晕厥數次。而體質又瘦弱。遂以補養氣血安神 敛汗之方。一劑而安寐汗收。寒熱俱退。能起牀行立。進粥半碗。二劑而全愈…”
wikitext
text/x-wiki
王姓婦小產後。心慌不寐。發熱惡寒。頭晕汗多。口干舌苔少。舌尖破皮。脈息虛數。此临 產時去血過多。氣血兩虛之象。蓋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陰陽俱虛則惡寒發熱也。問之 果下血三日。而胎始堕。胎堕時。又極艰苦。晕厥數次。而體質又瘦弱。遂以補養氣血安神 敛汗之方。一劑而安寐汗收。寒熱俱退。能起牀行立。進粥半碗。二劑而全愈矣。方用熟地 、阿胶、麥冬、牡蛎、棗仁、茯神各三錢。干地黄四錢。黄二錢。红棗三枚。水煎。
癸丑四月。小码頭洪姓婦。年逾二旬。患失血症。小便下血块。大便亦带血。陰户酸墜。甚 至酸及於心。時時欲尿。精神疲弱。服某醫參等藥數劑無效。且腹脹而飲食減少矣。診其 脈虛小無力。此血虛而脑筋衰弱之病。殆由房勞過度歟。爲制方用熟地、生地、枸杞子、鹿 角胶、阿胶各三錢。炒棗仁五錢。柏子仁四錢。朱拌茯神五錢。香橼皮一錢五分。白芍二錢 。煎服。接服兩劑。越日復診。則病已大退。又囑其服數劑。全愈。
郵政局郵差某姓婦。產後忽大笑不止。笑聲達户外。雖以手掩其口。亦不能止其笑。面色黄 淡無華。兩脈細小。自汗氣促。此临盆下血過多。脑無血養。致脑之作用失其常度。殆由平 日愤郁太過。乃有此變象歟。治法當以補養氣血滋益脑髓爲主。而一切治标之藥。皆不可犯 也。拟方用熟地、阿胶、棗仁、茯神、柏子仁各四錢。白芍三錢。五味子一錢。黨參三錢。黄 二錢。鸡子黄一枚生冲和服。服後即能安寐。至次日下午。笑復作。蓋血液尚亏。一劑之 藥力不足以填之也。仍以原方。服二劑後。笑不作。遂以飲食調補而安。
三侄德谦生母安氏。今年六月初十日。陡患發熱惡寒。手麻胸悶。身困。舌苔白膩。脈息沉 緩。蓋乘涼贪食西瓜過度。冷滯傷胃。而又感冒風寒也。初用藿香正氣散煎服。無大效。手 足俱麻。胸悶作痛。乃於原方加桂枝、丁香、當歸各一錢五分。安睡一夜。明日午後。手復 麻。胸悶作痛。嗳氣作惡。舌苔白膩。口不渴。脈沉小緩。手微涼。不發熱。蓋寒溼之氣。 與痰水阻遏中焦。胃中陽氣受其压抑。不能運化如常。其手足麻者。中焦受病。則應於四末。 脾胃主四肢也。病勢殊重。前藥尚不免嫌輕。易方以桂枝二錢。厚朴一錢。苍朮二錢。吳茱 萸六分。母丁香、半夏各一錢五分。木香一錢。茯苓三錢。當歸二錢。加生薑煎服。先服 頭煎。服後旋即嘔出清水涎沫。約有碗許。胸腹竄痛。上下不停。手仍麻。復以二煎與服。 服後出汗矢氣。而痛遂止。能安寐。於是諸病悉除。但不思飲食而已。乃以桂枝湯合平胃散 。減輕其劑。接服兩劑而痊。
马姓女年二十歲。今年七月患暑病。初由幼科某君延醫。用青蒿、六一散、栝蔞、貝母等藥 三劑。又用大黄等藥二劑。大便雖通。而病不退。幼科仍主張用大黄。病家不敢從。乃延予 治。病患午後發熱。胸悶不舒。口燥溲熱。胸膈間熱較他處爲甚。舌苔黄薄有裂痕。脈滑兼 數。蓋暑溼蘊伏肺胃。病在上焦。攻下只通腸胃。與肺無涉也。治宜輕清開化上焦。則病自 愈。拟方用杏仁、沙參、貝母、蔞皮各二錢。桔梗一錢。石菖蒲六分。佩蘭一錢五分。連 翹三錢。黄芩、麥冬各二錢。鮮石斛三錢。枇杷葉一片。煎服。明日復診。述昨藥服後。夜間能睡。 熱退。胸悶亦除。但覺饑而欲食耳。遂以原方去菖蒲、蔞、貝、桔梗、黄芩、杏仁。加丝瓜 络、天花粉、甘草。兩劑而安。凡病在上焦。皆不可用重藥。葉天士言之最詳。此即素問所 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之义。蓋不僅指吐法言也。
潘信夫君哲嗣。年二十五歲。自去年八月病狂。妄言骂詈。弃掷杯具。延醫服藥。祈祷鬼神 。病日以剧。其家另以僻屋居之。今年二月。始延予診。骂詈妄語。终日不休。亦不能寐。 面色如平人。舌尖红而苔膩。大便三日未行。飲食如常。脈息沉滑。此胃熱有痰。病尚可治 。蓋胃熱則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今彼骂詈妄語。與登高而歌無異。而舌苔膩。能飲食。數 月之病毫無倦容。大便又常秘結。此皆實象。而非虛症也。乃以小陷胸湯合涤痰湯。去人參 、南星。加麥冬、茯神、知母等藥。黄連用八分。蔞仁、竹茹、麥冬、茯神各三錢。餘各一 二錢。接服兩劑。大便通利。夜間能睡。惟梦遺泄精。舌苔仍膩。原方去枳殼、竹茹、知 母。減輕川連。合宁志膏。仍作煎劑。又服兩劑。諸恙悉瘥。但覺困倦欲睡。遂以飲食 調養。不勞餘藥而瘳。
城内红旗口王善餘之子。十九歲。由常州病歸。頭疼身重。肢節酸疼。發熱譫語。咳嗽痰中 夹血。面色晦黯。脈息滑數。蓋溼溫而兼肺病也。用小陷胸湯加青蒿、黄芩、貝母、苡仁、 連翹、滑石、生地、茅根、枇杷葉等。一劑頭面得汗。咳少減。二劑熱退神清。夜間能睡矣 。復以原方減輕其劑。接服兩日。得大便一次。每餐能進粥碗許。遂改用北沙參、扁豆、苡 仁、白朮、麥冬、白芍、黑豆、甘草、茯苓等養胃之品而瘥。未幾。因口腹不慎。復病胸悶 不饑。飲食大減。乃與二陳湯加沙參、麥冬、佩蘭、桔梗、苡仁等消補之品兩劑。飲食能進 矣。但消瘦日甚。復用六君子湯加麥冬、枸杞子、苡仁、红棗等補養之劑。並戒其勿食煎炒 油膩等難消之物。但以米粥菜蔬。調養半月。而康復如初。
張姓女十四歲。初覺身體困倦。飲食無味。越兩日薄暮。先惡寒。旋即發熱。譫語不識人。 手舞。吃吃然笑不休。口渴煩躁。其家駭怪。以爲痧。又以爲邪祟。至夜深時。叩門延診。 予視其脈。滑數不調。舌尖红。中苔白膩。身熱有汗。蓋暑溼痰滯蘊結於中焦之病也。用小 柴胡合小陷胸湯。去人參。加滚痰丸三錢同煎。服後得大便三次。神清熱退。能安睡矣。但 尚不知饑。仍與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佩蘭、益元散。二服而瘳。
德興衣庄潘某。年約三旬。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胸悶。不思飲食。握其手臂。其熱爍手。 知其病重。非寻常之感冒也。然當時尚未現有熱證。姑以葱豉湯合二陳湯。加連翹、枳殼、 桔梗以待之。服後。惡寒退。而心煩不得寐。胸悶作惡。脈滑舌燥。數日不大便。踌躇久之 。乃毅然以大柴胡湯。大黄用三錢。下稀糞水五六次。前證尽退。但不思食而已。越兩日。 復發熱譫語。煩躁不宁。舌苔黄。脈滑唇红。口内破裂。大便溏。復以小陷胸湯加大黄三錢 。翌日復診。則胸博脊背手臂等處。均发現斑疹。其色红赤。煩躁定。神識清。咳嗽多痰 。舌苔黄燥。大便溏瀉。脈不數。遂改用小陷胸湯去半夏。加貝母、知母等平劑以治之。接 服兩日。赤斑发現愈多。手足胸背均滿布。而脊背中尤爲稠密。其色红赤鮮明。言語時清時 亂。目赤唇红。兼有呃逆。仍以原方接服一劑。讵次日復診。則神昏不能識人。譫語呃逆。 舌苔黑燥。脈息滑數。頭汗出。時或手動唇動。蓋伏熱尚重。病勢正在凶猛之時。仍當清涼 攻下双方並進。庶足以杀其凶猛之勢。幸病家堅信不疑。得以放手用藥。乃以白虎湯、小承 氣湯、小陷胸湯。三方合用去厚朴。加梨汁。此藥服後。神氣轉清。呃逆譫語亦漸定。遂以 前方去大黄、石膏。接服三劑。病大退。乃以清涼和平之方。調理半月而瘳。大凡溫病之重 者。多從斑解。而尤必藉大黄之力。蓋腑氣通。則伏邪始能外发也。 米某年逾四旬。臥病多日。服藥數劑。他病俱退。惟彻夜不寐。譫語笑不休。不饑不食。予 視其舌。尖红而苔少。脈息小滑。蓋病退而津液大傷。痰熱阻滯爲患。遂以百合、知母、沙 參、麥冬、貝母、花粉、棗仁、柏子仁、茯神、竹茹、黄芩。稍加川連二分。一劑而笑止神 安。遂以飲食調養而瘥。
周某年約四旬。初患溼溫病。由其戚某君用三仁枳桔、及小陷胸、栝蔞薤白等方。服十餘劑 。又以瀉葉下之。神氣遂大疲惫。心悸不寐。予視其面色黯淡。舌燥無津。手指蠕動。右脈小 弱。左脈虛數。乃克削過甚。津液元氣俱傷之候也。因用增液湯加西洋參、牡蛎、石斛、柏子 仁、茯神等。翌日復診。汗出不止。舌燥而現黑色。略有薄苔。口干。病患自謂頭重異常。 蓋元氣大虛。前藥嫌輕也。乃於前方去石斛、牡蛎。加黨參、黄各三錢。五味子五分。白 芍三錢。次日天甫明。叩門延診。則汗出愈多。寐則汗出益甚。手冷神氣疲惫。兩脈虛細。 心肾脈尤不足。勢將欲脱矣。乃以别直參三錢。黄五錢。白朮四錢。熟地五錢。棗仁五錢 。五味子、炙甘草各一錢。浮麥五錢。红棗五枚。急煎服。外用止汗藥粉扑其周身。午後復 診。則汗止安睡。手足俱轉溫矣。仍以前方。又進一劑。自是遂能進粥。遂以六君子湯、資 生丸等藥。調養半月而痊。
冯懋轩君令堂。年近六旬。今年六月患发背。由西醫徐君醫治。將及一月。而溃烂不收。汗 多頭晕。大便溏瀉。精神疲弱。西醫以有内症。囑延内科延醫。予診其兩脈皆虛無力。胸 悶作惡。咳嗽心悸。頭晕汗多。舌苔少。蓋高年氣血已亏。外症出脓血既多。飲食又多日不 進。氣血大虛陰陽欲脱之候也。危险實甚。乃以大補丸煎、生脈散。出入爲方。潞黨參、麥 冬、枸杞各二錢。五味子三分。棗仁、山藥、炒熟地炭各三錢。黄、橙皮、佛手各一錢。 接服兩劑。汗漸少。飲食稍進。但咳嗽心慌。原方去橙皮、佛手、黄、黨參。加百合、茯 神、柏子仁、西洋參、杏仁、貝母。又服三劑。精神較有起色。惟心虛呛咳。舌燥無津。左 手手心熱。鼻孔亦覺有熱氣外喷。此高年陰液素亏。肝肺之津液俱涸。則燥從中生。必潤以 濡之始能有濟。乃復定一方。北沙參、麥冬各一錢五分。燕窝、百合、地骨皮、棗仁、柏子 仁各二錢。牡蛎三錢。並囑其另煨燕窝湯。日服二次。間以母鸡湯與飲。又念外症與内症有 密切之關繫。乃令其解去绷带。詳爲查看。据冯君言。自服煎藥後。肌肉已日見增長。不 似從前之迟迟無進步矣。然患處溃烂之地。仍長有三寸。寬二寸。皮能掀起。全無脓垢。而西 醫所用之藥。則海碘仿一味而已。予謂外症此時宜速换生肌藥。海碘仿只能杀菌防腐。卻無 生肌之力。外症一日不收口。則内症必受影响。蓋内外雖殊。而關繫臟腑氣血則一。冯君韪 之。遂與徐君婉商换藥。而煎藥服數劑後。咳呛燥熱等症俱退。仍以原方接服半月。燕窝湯 亦常服。於是精神飲食。俱有起色。而外症亦漸痊矣。是病也。其始得力於參、、熟地。 其後得力於燕窝及諸清潤之藥。而惜乎今之业西醫者。只知守他人之成法。而不肯取中國醫 書以研究之也。
隆盛祥紙號王某。年二十五歲。自今年四月患便血症。初僅大便带血。纏延三月餘。始來診 治。每日下血二十餘次。血色或鮮或紫或淡。頭晕心悸。精神疲惫。面色黄淡。脈息弦緩無 力。此平日勞神太過。經云。陰络傷則血内溢。而纏延日久。失血過多。故氣血大亏如此也 。急宜止血。否則將暴脱而逝矣。遂以補養氣血止血敛血之方。服一劑後。血即大減。二劑 血即減至五六次。接服五劑全愈。方用潞黨參、白朮、當歸各二錢。炒熟地炭、白芍、赤石 脂、棗仁、续斷各三錢。升麻五分。煎服。
葉姓婦年二十餘。因事煩勞過度。經水淋漓不止。頭晕心悸咽痛。脈息虛小。舌红無苔。此 勞神太過。陰虛血熱妄行。熱上升則咽痛。其頭晕心悸者。血虛而心無血養。脑筋衰弱也。 先宜養血調經以止血。方用干地黄四錢。元參、阿胶、棗仁、牡蛎、麥冬、白芍各三錢。炒 熟地炭二錢。香橼皮一錢五分。接服兩劑。經水已止。惟咽痛頭晕。飲食不多。舌红無苔。 左脈較小。前方加鳖甲三錢。珍珠母五錢。桑葉三分。枸杞子、女貞子各二錢。接服四劑全 愈。
李姓婦年逾四旬。素患血崩症。遇勞則发。思虑恼怒亦发。每发時。予皆以養陰止血之法奏 效。壬子正月。病大剧。下血成斗。心悸頭晕。奄奄一息。兩脈虛弱。面色無華。蓋失血過 多。勢將脱矣。因師魏柳洲治宋申甫室人之法。用熟地黄八錢。枸杞子五錢。阿胶四錢。棗 仁四錢。潞黨參三錢。作一劑煎。一日服尽。服後心悸稍定。血下亦稍緩。接服三劑而血止 。復以此方加麥冬、柏子仁等作膏劑。常服而痊。 倪姓婦年逾三旬。產後下血不止。頭晕心慌。汗多手冷。脈息細弱。其時有某醫在坐同診。 主用童便。以防其血晕。予謂此陰陽兩脱危亡在即之病。童便力薄。恐誤事機。乃以黨參、 黄、熟地、阿胶、棗仁各四錢。此醫亦以爲然。遂以予方煎服。覆杯而血止汗收。能進粥 一碗矣。復以原方減輕其劑。接服兩日而安。
薑雨川由福建來鎮江。復因事往湖南。沿途感冒風寒。左肩作痛。不能舉動。痛處畏冷。脈 息緩滑。飲食如常。乃以羌活、桂枝各一錢五分。秦艽、半夏、苍朮各二錢。白芥子、川芎 、木香、甘草各八分。天仙藤三錢。橘皮一錢。生薑三片。红棗三枚。煎服。兩劑後。痛大 退。能舉動矣。惟腿膝覺痛。蓋餘病未清也。以原方去半夏、川芎。減輕其劑。加牛膝、苡 仁、黨參等。接服兩劑而瘥。
丁姓婦年逾六旬。病延多日。由其婿金峙生君延予治。胸次悶塞不舒。飲食不進。身不發熱 。惟胸博一片熱。溲熱口干。舌苔薄膩。脈弦小滑。此暑溼痰滯郁結上焦不通。先宜宣開上 焦。然後再議調補。方用石菖蒲三分。香橼皮、佛手、佩蘭、枳殼、桔梗各一錢。麥冬、杏 仁各一錢五分。連翹二錢。接服兩劑。胸悶鬆。稍能進粥湯。惟心悸怔忡。頭晕汗多。蓋病 退而氣血虛也。遂易方用北沙參、白芍、干地黄各二錢。黄一錢。棗仁、柏子仁各三錢。 香橼皮八分。麥冬一錢五分。甘草五分。接服四劑。諸恙悉除矣。 王姓婦年六十一歲。夏間陡患頭晕心悸。胸悶嘈杂。時发寒熱。予診其脈細小。口干溲熱。 身體素瘦。蓋陰液素亏。兼有郁抑。而復受暑也。乃以輕劑調之。二劑而愈。方用北沙參一 錢五分。麥冬二錢。棗仁、茯神各三錢。佩蘭、香橼皮各一錢。青蒿、連翹各三錢。六一散 二錢。天花粉一錢五分。煎服。
趙姓婦年近四旬。禀質素弱。春間患怔仲不寐。自服人乳 二十日始愈。夏間復病。每日午後發熱。身困胸悶作惡。不思飲食。泄瀉。自用元參、麥冬 、山梔、桔梗、薄荷、甘草等藥。熱愈甚。延予延醫。右脈弦數。舌苔白膩。小便熱。予謂 此溼溫病。最忌滋膩之藥。雖體質素衰。亦不宜用補藥。當先治病。特方法宜和平。而不可 用重劑耳。遂拟方用黄芩一錢五分。苡仁、滑石、青蒿各三錢。佩蘭一錢。蔻仁、通草各六 分。橘皮五分。接服兩劑。熱退瀉減。但胸次作痛。怔忡復作。手麻不寐。脈轉緩小。咳嗽 。舌尖红。中苔薄膩。遂改用蔻仁六分。木香、佛手各八分。棗仁、柏子仁、茯神、茯苓各 三錢。佩蘭一錢。枇杷葉一片。兩劑諸恙全退。能進飲食矣。
安雷川君令嫒。兩歲。冬月間因佣婦不慎。將沸水泼於其腿。溃烂如手掌大。啼哭不休。 初延西醫治之。不能定痛。乃邀予診。予用藤黄膏涂之。旋即止痛。未及兩星期。而長肉收口矣。 附藤黄膏方 藤黄(一兩)黄蜡(一兩)麻油(八兩) 先將藤黄敲碎。置入麻油内。慢火煎之。俟藤黄枯焦。其汁尽出。即离火。滤去渣。將黄蜡 置油中熔化。和匀成膏。置冷地出火毒。專治湯火傷。止痛生肌。效驗無匹。用時將膏涂患 處。以油紙蓋之。外加布包扎。每日换一二次。 史姓婦年約三旬。患目疾。服藥不效。延予治。視其兩目。並不红腫。又無膜。問之。但 覺昏花作痛。畏見日光灯光。頭晕神疲。此勞神太過血液衰耗。脑力不充血不足以養目也。 經云。目得血而能視。治宜養血爲主。初用集靈膏合二至丸作煎劑。接服五劑大效。嗣以原 方作膏劑。服至半月。目力如常矣。 龚姓女七歲。夏間頭顶生疖如貫珠。出脓後久不生肌。每三日必出脓一次。否則腫脹疼痛。 乃以绿云膏贴之。每日洗换。不十日瘥。
家嫂於今年九月。陡患喉症。初起時僅咽喉兩旁红腫起白点。發熱惡寒。頭疼。舌苔淡黄而 膩。脈滑。蓋溼熱痰滯酝酿爲患。初用薄荷四分。桑葉一錢。連翹四錢。栝蔞、金銀花、貝 母各三錢。金果榄二錢。鮮生地六錢。煎服。外吹蓬萊雪。次日寒熱退。而咽喉兩旁則破烂 。湯水難下。舌苔淡黄浓膩。右脈滑數。乃痰伏上焦也。前方去薄荷、桑葉。加杏仁三錢。 冬瓜仁、丝瓜络各四錢。黄芩二錢。木通一錢。石菖蒲四分。梨汁一酒鍾和服。第三日復診 。喉部溃烂未至蔓延。咽内常覺痰阻。舌苔黄膩。痰浊甚重。輕劑不能治也。乃易方用旋復 花二錢。貝母四錢。海浮石、蔞仁、半夏曲、麥冬、生地各三錢。川連五分。橘皮一錢五分 。梨汁、萊菔汁和服。並另用梨汁、萊菔汁與飲。痰漸活動。能稍稍咯出矣。然舌苔則滿布 粘膩。口粘而干。大便數日未通。右脈滑數。乃以原方去海浮石。加滚痰丸三錢同煎。蓋欲 通其大便。使痰浊下降也。此藥服後。夜間能睡一二時。知饑欲食。而病勢遂大退矣。然並 未大便。惟吐痰則甚多。舌苔尚膩。仍以前方去滚痰丸。服後諸恙俱退。家嫂以藥太苦。遂不 服藥。但以薄粥調養。越日大便始通。而起居如常矣。
張姓女年十七歲。體素羸瘦。自去年秋間。經水止而不來。時发寒熱。延醫治已小愈。今年 四月。偶因邻舍失火。突受惊恐。病勢轉剧。醫藥罔效。乃延予治。咳嗽發熱。胸悶腹脹。胁痛不寐。肌肉瘦削。滿舌光赤無苔。脈息弦細。飲食不進。夫肌肉既消於外。陰液又亡於内。而飲食復不能進。將何恃以生存乎。乃婉言谢之。讵病家必欲服藥。乃用增液湯。加青蒿、地骨皮、西洋參、柏子仁、茯神、香橼皮、蔞仁等藥以養陰退熱。兼消積滯。接服三劑 。得大汗而熱退。大便解出臭秽粘硬之糞甚多。知饑欲食。二三日後。居然能進粥饭碗許。 素馄饨能食二十枚。亦能行走如常。其家狂喜。诧爲神奇。予觀其肢體太瘦。丰姿太薄。虑 其终難收功。因告之曰。今雖小效。後事尚難预料。其時初交小暑。不數日天氣骤然酷熱。無病之人。尚覺難受。而此女果復發熱睡倒。不能起牀。飲食不進。予乃決其死期在立秋前 後。病家僅此一女。必欲其生。遂復延他醫及针科延醫。至七月杪而死耗至矣。
又友人張挹山君内弟。自今年春間臥病。纏延牀蓐。延醫服藥。病雖退而肛門之旁生一漏孔。日流脓水。每大便則糞從孔出。至八月間挹山君之夫人。由安庆歸。見其弟病危若此。乃薦予診。予入其室。見病患臥於牀。瘦削不堪。幾同枯骨。視其舌則光而不红。脈息細如蛛丝。每夜出汗甚多。予出其室。私囑其家曰。速備後事。病不可爲矣。其家謂現下尚能飲食。言語亦甚清晰。何不能治。予曰。大肉脱者死。此人僅剩皮骨。如何能生。果於是日夜間二句鍾死矣。夫決生死之法。爲診病之重要關键。而其學理則莫精於素問難經兩書。故欲请求醫學。不可 不於此二書加之意也。若近人好摘内經之小疵。而辄肆诋毁者。非無識少年。即别怀私 意。又何足與之深論耶。
q5c8eiusnysadbb6fyx0dfhaepkny1i
2173696
2173690
2022-08-23T04:15:51Z
Thering29
29388
wikitext
text/x-wiki
王姓婦小產後。心慌不寐。發熱惡寒。頭晕汗多。口干舌苔少。舌尖破皮。脈息虛數。此临產時去血過多。氣血兩虛之象。蓋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陰陽俱虛則惡寒發熱也。問之果下血三日。而胎始堕。胎堕時。又極艰苦。晕厥數次。而體質又瘦弱。遂以補養氣血安神敛汗之方。一劑而安寐汗收。寒熱俱退。能起牀行立。進粥半碗。二劑而全愈矣。方用熟地、阿胶、麥冬、牡蠣、棗仁、茯神各三錢。干地黄四錢。黄二錢。红棗三枚。水煎。
癸丑四月。小码頭洪姓婦。年逾二旬。患失血症。小便下血块。大便亦带血。陰户酸墜。甚至酸及於心。時時欲尿。精神疲弱。服某醫參等藥數劑無效。且腹脹而飲食減少矣。診其脈虛小無力。此血虛而脑筋衰弱之病。殆由房勞過度歟。爲制方用熟地、生地、枸杞子、鹿角胶、阿胶各三錢。炒棗仁五錢。柏子仁四錢。朱拌茯神五錢。香橼皮一錢五分。白芍二錢。煎服。接服兩劑。越日復診。則病已大退。又囑其服數劑。全愈。
郵政局郵差某姓婦。產後忽大笑不止。笑聲達户外。雖以手掩其口。亦不能止其笑。面色黄淡無華。兩脈細小。自汗氣促。此临盆下血過多。脑無血養。致脑之作用失其常度。殆由平日愤郁太過。乃有此變象歟。治法當以補養氣血滋益脑髓爲主。而一切治标之藥。皆不可犯也。拟方用熟地、阿胶、棗仁、茯神、柏子仁各四錢。白芍三錢。五味子一錢。黨參三錢。黄二錢。雞子黄一枚生冲和服。服後即能安寐。至次日下午。笑復作。蓋血液尚虧。一劑之藥力不足以填之也。仍以原方。服二劑後。笑不作。遂以飲食調補而安。
三侄德谦生母安氏。今年六月初十日。陡患發熱惡寒。手麻胸悶。身困。舌苔白膩。脈息沉緩。蓋乘涼贪食西瓜過度。冷滯傷胃。而又感冒風寒也。初用藿香正氣散煎服。無大效。手足俱麻。胸悶作痛。乃於原方加桂枝、丁香、當歸各一錢五分。安睡一夜。明日午後。手復麻。胸悶作痛。嗳氣作惡。舌苔白膩。口不渴。脈沉小緩。手微涼。不發熱。蓋寒溼之氣。與痰水阻遏中焦。胃中陽氣受其压抑。不能運化如常。其手足麻者。中焦受病。則應於四末。脾胃主四肢也。病勢殊重。前藥尚不免嫌輕。易方以桂枝二錢。厚朴一錢。苍朮二錢。吳茱萸六分。母丁香、半夏各一錢五分。木香一錢。茯苓三錢。當歸二錢。加生薑煎服。先服頭煎。服後旋即嘔出清水涎沫。約有碗許。胸腹竄痛。上下不停。手仍麻。復以二煎與服。服後出汗矢氣。而痛遂止。能安寐。於是諸病悉除。但不思飲食而已。乃以桂枝湯合平胃散。減輕其劑。接服兩劑而痊。
马姓女年二十歲。今年七月患暑病。初由幼科某君延醫。用青蒿、六一散、栝蔞、貝母等藥三劑。又用大黄等藥二劑。大便雖通。而病不退。幼科仍主張用大黄。病家不敢從。乃延予治。病患午後發熱。胸悶不舒。口燥溲熱。胸膈間熱較他處爲甚。舌苔黄薄有裂痕。脈滑兼數。蓋暑溼蘊伏肺胃。病在上焦。攻下只通腸胃。與肺無涉也。治宜輕清開化上焦。則病自愈。拟方用杏仁、沙參、貝母、蔞皮各二錢。桔梗一錢。石菖蒲六分。佩蘭一錢五分。連翹三錢。黄芩、麥冬各二錢。鮮石斛三錢。枇杷葉一片。煎服。明日復診。述昨藥服後。夜間能睡。熱退。胸悶亦除。但覺饑而欲食耳。遂以原方去菖蒲、蔞、貝、桔梗、黄芩、杏仁。加丝瓜络、天花粉、甘草。兩劑而安。凡病在上焦。皆不可用重藥。葉天士言之最詳。此即素問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之义。蓋不僅指吐法言也。
潘信夫君哲嗣。年二十五歲。自去年八月病狂。妄言骂詈。弃掷杯具。延醫服藥。祈祷鬼神。病日以剧。其家另以僻屋居之。今年二月。始延予診。骂詈妄語。终日不休。亦不能寐。面色如平人。舌尖红而苔膩。大便三日未行。飲食如常。脈息沉滑。此胃熱有痰。病尚可治。蓋胃熱則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今彼骂詈妄語。與登高而歌無異。而舌苔膩。能飲食。數月之病毫無倦容。大便又常秘結。此皆實象。而非虛症也。乃以小陷胸湯合涤痰湯。去人參、南星。加麥冬、茯神、知母等藥。黄連用八分。蔞仁、竹茹、麥冬、茯神各三錢。餘各一二錢。接服兩劑。大便通利。夜間能睡。惟梦遺泄精。舌苔仍膩。原方去枳殼、竹茹、知母。減輕川連。合宁志膏。仍作煎劑。又服兩劑。諸恙悉瘥。但覺困倦欲睡。遂以飲食調養。不勞餘藥而瘳。
城内红旗口王善餘之子。十九歲。由常州病歸。頭疼身重。肢節酸疼。發熱譫語。咳嗽痰中夹血。面色晦黯。脈息滑數。蓋溼溫而兼肺病也。用小陷胸湯加青蒿、黄芩、貝母、苡仁、連翹、滑石、生地、茅根、枇杷葉等。一劑頭面得汗。咳少減。二劑熱退神清。夜間能睡矣。復以原方減輕其劑。接服兩日。得大便一次。每餐能進粥碗許。遂改用北沙參、扁豆、苡仁、白朮、麥冬、白芍、黑豆、甘草、茯苓等養胃之品而瘥。未幾。因口腹不慎。復病胸悶不饑。飲食大減。乃與二陳湯加沙參、麥冬、佩蘭、桔梗、苡仁等消補之品兩劑。飲食能進矣。但消瘦日甚。復用六君子湯加麥冬、枸杞子、苡仁、红棗等補養之劑。並戒其勿食煎炒油膩等難消之物。但以米粥菜蔬。調養半月。而康復如初。
張姓女十四歲。初覺身體困倦。飲食無味。越兩日薄暮。先惡寒。旋即發熱。譫語不識人。手舞。吃吃然笑不休。口渴煩躁。其家駭怪。以爲痧。又以爲邪祟。至夜深時。叩門延診。予視其脈。滑數不調。舌尖红。中苔白膩。身熱有汗。蓋暑溼痰滯蘊結於中焦之病也。用小柴胡合小陷胸湯。去人參。加滚痰丸三錢同煎。服後得大便三次。神清熱退。能安睡矣。但尚不知饑。仍與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佩蘭、益元散。二服而瘳。
德興衣庄潘某。年約三旬。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胸悶。不思飲食。握其手臂。其熱爍手。知其病重。非寻常之感冒也。然當時尚未現有熱證。姑以葱豉湯合二陳湯。加連翹、枳殼、桔梗以待之。服後。惡寒退。而心煩不得寐。胸悶作惡。脈滑舌燥。數日不大便。踌躇久之。乃毅然以大柴胡湯。大黄用三錢。下稀糞水五六次。前證尽退。但不思食而已。越兩日。復發熱譫語。煩躁不宁。舌苔黄。脈滑唇红。口内破裂。大便溏。復以小陷胸湯加大黄三錢。翌日復診。則胸博脊背手臂等處。均发現斑疹。其色红赤。煩躁定。神識清。咳嗽多痰。舌苔黄燥。大便溏瀉。脈不數。遂改用小陷胸湯去半夏。加貝母、知母等平劑以治之。接服兩日。赤斑发現愈多。手足胸背均滿布。而脊背中尤爲稠密。其色红赤鮮明。言語時清時亂。目赤唇红。兼有呃逆。仍以原方接服一劑。詎次日復診。則神昏不能識人。譫語呃逆。舌苔黑燥。脈息滑數。頭汗出。時或手動唇動。蓋伏熱尚重。病勢正在凶猛之時。仍當清涼攻下双方並進。庶足以杀其凶猛之勢。幸病家堅信不疑。得以放手用藥。乃以白虎湯、小承氣湯、小陷胸湯。三方合用去厚朴。加梨汁。此藥服後。神氣轉清。呃逆譫語亦漸定。遂以前方去大黄、石膏。接服三劑。病大退。乃以清涼和平之方。調理半月而瘳。大凡溫病之重者。多從斑解。而尤必藉大黄之力。蓋腑氣通。則伏邪始能外发也。米某年逾四旬。臥病多日。服藥數劑。他病俱退。惟彻夜不寐。譫語笑不休。不饑不食。予視其舌。尖红而苔少。脈息小滑。蓋病退而津液大傷。痰熱阻滯爲患。遂以百合、知母、沙參、麥冬、貝母、花粉、棗仁、柏子仁、茯神、竹茹、黄芩。稍加川連二分。一劑而笑止神安。遂以飲食調養而瘥。
周某年約四旬。初患溼溫病。由其戚某君用三仁枳桔、及小陷胸、栝蔞薤白等方。服十餘劑。又以瀉葉下之。神氣遂大疲惫。心悸不寐。予視其面色黯淡。舌燥無津。手指蠕動。右脈小弱。左脈虛數。乃克削過甚。津液元氣俱傷之候也。因用增液湯加西洋參、牡蠣、石斛、柏子仁、茯神等。翌日復診。汗出不止。舌燥而現黑色。略有薄苔。口干。病患自謂頭重異常。蓋元氣大虛。前藥嫌輕也。乃於前方去石斛、牡蠣。加黨參、黄各三錢。五味子五分。白芍三錢。次日天甫明。叩門延診。則汗出愈多。寐則汗出益甚。手冷神氣疲惫。兩脈虛細。心肾脈尤不足。勢將欲脱矣。乃以别直參三錢。黄五錢。白朮四錢。熟地五錢。棗仁五錢。五味子、炙甘草各一錢。浮麥五錢。红棗五枚。急煎服。外用止汗藥粉扑其周身。午後復診。則汗止安睡。手足俱轉溫矣。仍以前方。又進一劑。自是遂能進粥。遂以六君子湯、資生丸等藥。調養半月而痊。
冯懋轩君令堂。年近六旬。今年六月患发背。由西醫徐君醫治。將及一月。而溃烂不收。汗多頭晕。大便溏瀉。精神疲弱。西醫以有内症。囑延内科延醫。予診其兩脈皆虛無力。胸悶作惡。咳嗽心悸。頭晕汗多。舌苔少。蓋高年氣血已虧。外症出脓血既多。飲食又多日不進。氣血大虛陰陽欲脱之候也。危险實甚。乃以大補丸煎、生脈散。出入爲方。潞黨參、麥冬、枸杞各二錢。五味子三分。棗仁、山藥、炒熟地炭各三錢。黄、橙皮、佛手各一錢。接服兩劑。汗漸少。飲食稍進。但咳嗽心慌。原方去橙皮、佛手、黄、黨參。加百合、茯神、柏子仁、西洋參、杏仁、貝母。又服三劑。精神較有起色。惟心虛呛咳。舌燥無津。左手手心熱。鼻孔亦覺有熱氣外喷。此高年陰液素虧。肝肺之津液俱涸。則燥從中生。必潤以濡之始能有濟。乃復定一方。北沙參、麥冬各一錢五分。燕窝、百合、地骨皮、棗仁、柏子仁各二錢。牡蠣三錢。並囑其另煨燕窝湯。日服二次。間以母雞湯與飲。又念外症與内症有密切之關繫。乃令其解去绷带。詳爲查看。据冯君言。自服煎藥後。肌肉已日見增長。不似從前之遲遲無進步矣。然患處溃烂之地。仍長有三寸。寬二寸。皮能掀起。全無脓垢。而西醫所用之藥。則海碘仿一味而已。予謂外症此時宜速换生肌藥。海碘仿只能杀菌防腐。卻無生肌之力。外症一日不收口。則内症必受影響。蓋内外雖殊。而關繫臟腑氣血則一。冯君韪之。遂與徐君婉商换藥。而煎藥服數劑後。咳呛燥熱等症俱退。仍以原方接服半月。燕窝湯亦常服。於是精神飲食。俱有起色。而外症亦漸痊矣。是病也。其始得力於參、、熟地。其後得力於燕窝及諸清潤之藥。而惜乎今之业西醫者。只知守他人之成法。而不肯取中國醫書以研究之也。
隆盛祥紙號王某。年二十五歲。自今年四月患便血症。初僅大便带血。纏延三月餘。始來診治。每日下血二十餘次。血色或鮮或紫或淡。頭晕心悸。精神疲惫。面色黄淡。脈息弦緩無力。此平日勞神太過。經云。陰络傷則血内溢。而纏延日久。失血過多。故氣血大虧如此也。急宜止血。否則將暴脱而逝矣。遂以補養氣血止血敛血之方。服一劑後。血即大減。二劑血即減至五六次。接服五劑全愈。方用潞黨參、白朮、當歸各二錢。炒熟地炭、白芍、赤石脂、棗仁、续斷各三錢。升麻五分。煎服。
葉姓婦年二十餘。因事煩勞過度。經水淋漓不止。頭晕心悸咽痛。脈息虛小。舌红無苔。此勞神太過。陰虛血熱妄行。熱上升則咽痛。其頭晕心悸者。血虛而心無血養。脑筋衰弱也。先宜養血調經以止血。方用干地黄四錢。元參、阿胶、棗仁、牡蠣、麥冬、白芍各三錢。炒熟地炭二錢。香橼皮一錢五分。接服兩劑。經水已止。惟咽痛頭晕。飲食不多。舌红無苔。左脈較小。前方加鳖甲三錢。珍珠母五錢。桑葉三分。枸杞子、女貞子各二錢。接服四劑全愈。
李姓婦年逾四旬。素患血崩症。遇勞則发。思虑恼怒亦发。每发時。予皆以養陰止血之法奏效。壬子正月。病大剧。下血成斗。心悸頭晕。奄奄一息。兩脈虛弱。面色無華。蓋失血過多。勢將脱矣。因師魏柳洲治宋申甫室人之法。用熟地黄八錢。枸杞子五錢。阿胶四錢。棗仁四錢。潞黨參三錢。作一劑煎。一日服尽。服後心悸稍定。血下亦稍緩。接服三劑而血止。復以此方加麥冬、柏子仁等作膏劑。常服而痊。倪姓婦年逾三旬。產後下血不止。頭晕心慌。汗多手冷。脈息細弱。其時有某醫在坐同診。主用童便。以防其血晕。予謂此陰陽兩脱危亡在即之病。童便力薄。恐誤事機。乃以黨參、黄、熟地、阿胶、棗仁各四錢。此醫亦以爲然。遂以予方煎服。覆杯而血止汗收。能進粥一碗矣。復以原方減輕其劑。接服兩日而安。
薑雨川由福建來鎮江。復因事往湖南。沿途感冒風寒。左肩作痛。不能舉動。痛處畏冷。脈息緩滑。飲食如常。乃以羌活、桂枝各一錢五分。秦艽、半夏、苍朮各二錢。白芥子、川芎、木香、甘草各八分。天仙藤三錢。橘皮一錢。生薑三片。红棗三枚。煎服。兩劑後。痛大退。能舉動矣。惟腿膝覺痛。蓋餘病未清也。以原方去半夏、川芎。減輕其劑。加牛膝、苡仁、黨參等。接服兩劑而瘥。
丁姓婦年逾六旬。病延多日。由其婿金峙生君延予治。胸次悶塞不舒。飲食不進。身不發熱。惟胸博一片熱。溲熱口干。舌苔薄膩。脈弦小滑。此暑溼痰滯郁結上焦不通。先宜宣開上焦。然後再議調補。方用石菖蒲三分。香橼皮、佛手、佩蘭、枳殼、桔梗各一錢。麥冬、杏仁各一錢五分。連翹二錢。接服兩劑。胸悶鬆。稍能進粥湯。惟心悸怔忡。頭晕汗多。蓋病退而氣血虛也。遂易方用北沙參、白芍、干地黄各二錢。黄一錢。棗仁、柏子仁各三錢。香橼皮八分。麥冬一錢五分。甘草五分。接服四劑。諸恙悉除矣。王姓婦年六十一歲。夏間陡患頭晕心悸。胸悶嘈杂。時发寒熱。予診其脈細小。口干溲熱。身體素瘦。蓋陰液素虧。兼有郁抑。而復受暑也。乃以輕劑調之。二劑而愈。方用北沙參一錢五分。麥冬二錢。棗仁、茯神各三錢。佩蘭、香橼皮各一錢。青蒿、連翹各三錢。六一散二錢。天花粉一錢五分。煎服。
趙姓婦年近四旬。禀質素弱。春間患怔仲不寐。自服人乳二十日始愈。夏間復病。每日午後發熱。身困胸悶作惡。不思飲食。泄瀉。自用元參、麥冬、山梔、桔梗、薄荷、甘草等藥。熱愈甚。延予延醫。右脈弦數。舌苔白膩。小便熱。予謂此溼溫病。最忌滋膩之藥。雖體質素衰。亦不宜用補藥。當先治病。特方法宜和平。而不可用重劑耳。遂拟方用黄芩一錢五分。苡仁、滑石、青蒿各三錢。佩蘭一錢。蔻仁、通草各六分。橘皮五分。接服兩劑。熱退瀉減。但胸次作痛。怔忡復作。手麻不寐。脈轉緩小。咳嗽。舌尖红。中苔薄膩。遂改用蔻仁六分。木香、佛手各八分。棗仁、柏子仁、茯神、茯苓各三錢。佩蘭一錢。枇杷葉一片。兩劑諸恙全退。能進飲食矣。
安雷川君令嫒。兩歲。冬月間因佣婦不慎。將沸水泼於其腿。溃烂如手掌大。啼哭不休。初延西醫治之。不能定痛。乃邀予診。予用藤黄膏涂之。旋即止痛。未及兩星期。而長肉收口矣。附藤黄膏方藤黄(一兩)黄蜡(一兩)麻油(八兩)先將藤黄敲碎。置入麻油内。慢火煎之。俟藤黄枯焦。其汁尽出。即离火。滤去渣。將黄蜡置油中熔化。和匀成膏。置冷地出火毒。專治湯火傷。止痛生肌。效驗無匹。用時將膏涂患處。以油紙蓋之。外加布包扎。每日换一二次。史姓婦年約三旬。患目疾。服藥不效。延予治。視其兩目。並不红腫。又無膜。問之。但覺昏花作痛。畏見日光灯光。頭晕神疲。此勞神太過血液衰耗。脑力不充血不足以養目也。經云。目得血而能視。治宜養血爲主。初用集靈膏合二至丸作煎劑。接服五劑大效。嗣以原方作膏劑。服至半月。目力如常矣。
龚姓女七歲。夏間頭顶生疖如貫珠。出脓後久不生肌。每三日必出脓一次。否則腫脹疼痛。乃以綠云膏貼之。每日洗换。不十日瘥。
家嫂於今年九月。陡患喉症。初起時僅咽喉兩旁红腫起白点。發熱惡寒。頭疼。舌苔淡黄而膩。脈滑。蓋溼熱痰滯酝酿爲患。初用薄荷四分。桑葉一錢。連翹四錢。栝蔞、金銀花、貝母各三錢。金果榄二錢。鮮生地六錢。煎服。外吹蓬萊雪。次日寒熱退。而咽喉兩旁則破烂。湯水難下。舌苔淡黄浓膩。右脈滑數。乃痰伏上焦也。前方去薄荷、桑葉。加杏仁三錢。冬瓜仁、丝瓜络各四錢。黄芩二錢。木通一錢。石菖蒲四分。梨汁一酒鍾和服。第三日復診。喉部溃烂未至蔓延。咽内常覺痰阻。舌苔黄膩。痰浊甚重。輕劑不能治也。乃易方用旋復花二錢。貝母四錢。海浮石、蔞仁、半夏曲、麥冬、生地各三錢。川連五分。橘皮一錢五分。梨汁、萊菔汁和服。並另用梨汁、萊菔汁與飲。痰漸活動。能稍稍咯出矣。然舌苔則滿布粘膩。口粘而干。大便數日未通。右脈滑數。乃以原方去海浮石。加滚痰丸三錢同煎。蓋欲通其大便。使痰浊下降也。此藥服後。夜間能睡一二時。知饑欲食。而病勢遂大退矣。然並未大便。惟吐痰則甚多。舌苔尚膩。仍以前方去滚痰丸。服後諸恙俱退。家嫂以藥太苦。遂不服藥。但以薄粥調養。越日大便始通。而起居如常矣。
張姓女年十七歲。體素羸瘦。自去年秋間。經水止而不來。時发寒熱。延醫治已小愈。今年四月。偶因邻舍失火。突受惊恐。病勢轉剧。醫藥罔效。乃延予治。咳嗽發熱。胸悶腹脹。胁痛不寐。肌肉瘦削。滿舌光赤無苔。脈息弦細。飲食不進。夫肌肉既消於外。陰液又亡於内。而飲食復不能進。將何恃以生存乎。乃婉言谢之。詎病家必欲服藥。乃用增液湯。加青蒿、地骨皮、西洋參、柏子仁、茯神、香橼皮、蔞仁等藥以養陰退熱。兼消積滯。接服三劑。得大汗而熱退。大便解出臭秽粘硬之糞甚多。知饑欲食。二三日後。居然能進粥饭碗許。素馄饨能食二十枚。亦能行走如常。其家狂喜。诧爲神奇。予觀其肢體太瘦。丰姿太薄。虑其终難收功。因告之曰。今雖小效。後事尚難预料。其時初交小暑。不數日天氣骤然酷熱。無病之人。尚覺難受。而此女果復發熱睡倒。不能起牀。飲食不進。予乃決其死期在立秋前後。病家僅此一女。必欲其生。遂復延他醫及针科延醫。至七月杪而死耗至矣。
又友人張挹山君内弟。自今年春間臥病。纏延牀蓐。延醫服藥。病雖退而肛門之旁生一漏孔。日流脓水。每大便則糞從孔出。至八月間挹山君之夫人。由安庆歸。見其弟病危若此。乃薦予診。予入其室。見病患臥於牀。瘦削不堪。幾同枯骨。視其舌則光而不红。脈息細如蛛丝。每夜出汗甚多。予出其室。私囑其家曰。速備後事。病不可爲矣。其家謂現下尚能飲食。言語亦甚清晰。何不能治。予曰。大肉脱者死。此人僅剩皮骨。如何能生。果於是日夜間二句鍾死矣。夫決生死之法。爲診病之重要關键。而其學理則莫精於素問難經兩書。故欲请求醫學。不可不於此二書加之意也。若近人好摘内經之小疵。而輒肆诋毁者。非無識少年。即别怀私意。又何足與之深論耶。
3ec9d8bgj1ok3jiwkhvoyu1r0r264cw
Author:袁焯
102
1110011
2173695
2022-08-23T04:09:13Z
Thering29
29388
创建页面,内容为“{{作者|name=袁焯|firstletter=Y|birthyear=1881|deathyear=1941|notes=字桂生,清末醫學家。原籍江都,後遷居鎮江,與何廉臣、裘吉生爲友。其父袁开存、伯父袁开昌均爲醫}} * 《[[叢桂草堂醫案]]》”
wikitext
text/x-wiki
{{作者|name=袁焯|firstletter=Y|birthyear=1881|deathyear=1941|notes=字桂生,清末醫學家。原籍江都,後遷居鎮江,與何廉臣、裘吉生爲友。其父袁开存、伯父袁开昌均爲醫}}
* 《[[叢桂草堂醫案]]》
eeuaqpq2bi1huefs7126b74iu52bcsu
行香子 (秦觀)
0
1110012
2173708
2022-08-23T09:03:18Z
Ivanlai2007
92458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author = 秦觀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在《淮海詞》裡面也找到了《[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14493 淮海詞]》(見第296行),所以應該為秦觀所寫。 | edition = | times = 【宋】 }} <onlyinclude><poem> 樹繞村莊,水滿坡塘。 倚東風、豪興徜徉。 小園幾許,收盡春光。 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author = 秦觀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在《淮海詞》裡面也找到了《[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14493 淮海詞]》(見第296行),所以應該為秦觀所寫。
| edition =
| times = 【宋】
}}
<onlyinclude><poem>
樹繞村莊,水滿坡塘。
倚東風、豪興徜徉。
小園幾許,收盡春光。
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牆,隱隱茅堂。
颺青旗、流水橋旁。
偶然乘興,步過東岡。
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poem></onlyinclude>
tsbnu7rhcbtuladt8mp57pqo1rzgcoz
2173709
2173708
2022-08-23T09:04:49Z
Ivanlai2007
924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author = 秦觀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在《淮海詞》裡面也找到了《[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14493 淮海詞]》(見第296行),所以應該為秦觀所寫。
| edition =
| times = 宋
}}
<onlyinclude><poem>
樹繞村莊,水滿坡塘。
倚東風、豪興徜徉。
小園幾許,收盡春光。
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牆,隱隱茅堂。
颺青旗、流水橋旁。
偶然乘興,步過東岡。
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poem></onlyinclude>
[[Category:宋詞]]
dr3bhchhwq9l18yuk3q83c0tz1jg2le
2173710
2173709
2022-08-23T09:31:11Z
221.127.10.35
重定向页面至[[行香子 (樹繞村莊)]]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行香子 (樹繞村莊)]]
3624ul16weszm80it90913cjpc4mphi
Page: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6号).jpg/1
104
1110013
2173713
2022-08-23T09:56:11Z
Yinyue200
84395
/* 未校对 */ 创建页面,内容为“{{c|<big>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br/>公 告</big>}} {{c|(第6号)}} {{gap}}按照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22日上午9时起,对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35万元至40万元(含)的开始垫付,35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 {{gap}}工作时间:每日(…”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Yinyue200" /></noinclude>{{c|<big>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br/>公 告</big>}}
{{c|(第6号)}}
{{gap}}按照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22日上午9时起,对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35万元至40万元(含)的开始垫付,35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
{{gap}}工作时间:每日(含周六、周日)9:00—17:00,届时请登录微信小程序“村行垫付”办理。
{{gap}}联系电话:{{tel|86|400|0566569|4000566569}}、{{tel|86|400|1030655|4001030655}}。
{{gap}}未登记信息的客户,请登录4家村镇银行官方网站办理。
<center>
{|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center=五角星}}<br />河南银保监局
|{{gap}}{{gap}}
|{{印|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center=五角星}}<br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
|
|{{gap}}{{gap}}
|2022年8月19日
|}
</center><noinclude><references/></noinclude>
n6xvvlgnhd90yykvk6jmis05u1umj6m
Page: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6号).jpg/1
104
1110014
2173714
2022-08-23T09:57:49Z
Yinyue200
84395
/* 未校对 */ 创建页面,内容为“{{c|<big>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br/>公 告</big>}} {{c|(第6号)}} {{gap}}按照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22日上午9时起,对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人合并金额35万元至40万元(含)的开始垫付,35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 {{gap}}工作时间:每日(含周六、周日)9:00-17:00。 {{gap}}<nowiki>未登记信息的客户,请查看固镇…”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Yinyue200" /></noinclude>{{c|<big>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br/>公 告</big>}}
{{c|(第6号)}}
{{gap}}按照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22日上午9时起,对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人合并金额35万元至40万元(含)的开始垫付,35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
{{gap}}工作时间:每日(含周六、周日)9:00-17:00。
{{gap}}<nowiki>未登记信息的客户,请查看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官方网站
(http://www.gzxhhyh.com)7月13日公告,扫二维码办理。</nowiki>
{{gap}}联系电话:{{tel|86|552|3030376|0552-3030376}}。
<center>
{|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蚌埠监管分局|center=五角星}}<br />蚌埠银保监分局
|{{gap}}{{gap}}
|{{印|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center=五角星}}<br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
|
|{{gap}}{{gap}}
|2022年8月19日
|}
</center><noinclude><references/></noinclude>
axoysfdh7ud9415srp5639g5i4h4vly
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6号)
0
1110015
2173715
2022-08-23T09:58:57Z
Yinyue200
843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6号) | author =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2022 | month =8 | day =19 | notes = | edition = }} {{:Page: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6号).jpg/1}} {{PD-PRC-exempt}} [[Category:2022年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6号)
| author =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2022
| month =8
| day =19
| notes =
| edition =
}}
{{:Page:河南银保监局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6号).jpg/1}}
{{PD-PRC-exempt}}
[[Category:2022年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
jox91zjxcytz2p2e13e30ztaayvvco2
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6号)
0
1110016
2173716
2022-08-23T09:59:35Z
Yinyue200
843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6号) | author =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2022 | month =8 | day =19 | notes = | edition = }} {{:Page: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6号).jpg/1}} {{PD-PRC-exempt}} [[Category:2022年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6号)
| author =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2022
| month =8
| day =19
| notes =
| edition =
}}
{{:Page:蚌埠银保监分局 蚌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第6号).jpg/1}}
{{PD-PRC-exempt}}
[[Category:2022年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
iqg982kcajpcjkvznhqzst58m45dx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