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公園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Template:Infobox Film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係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險電影,由史蒂芬·史匹堡執導,改編自米高·基里頓於1990年發表的同名原著小說。之後並拍攝了兩部續作:《迷失世界: 侏羅紀公園》(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1997)和《侏羅紀公園III》(Jurassic Park III,2001),而第四集也已經在籌備中。

目錄

[編輯] 故事大綱

Image:Jurassic Park screenshot 2.jpg
侏儸紀公園裡的腕龍(Brachiosaurus)

古生物學家Alan Grant和Ellie Sattler以及數學家Ian Malcolm三人被國際遺傳科技公司(International Genetics Technologies,InGen)所邀請,去免費遊覽一座名為『侏儸紀公園』的主題樂園。這個公園由InGen的總裁John Hammond所建,位於名叫Isla Nublar的島上。另外,Hammond的孫子Alexis和Tim也被邀請參加這次的遊園之旅。

一行人到了島上驚訝的發現:島上孕育了一群活生生的恐龍,隨後遺傳科技人員向他們解釋如何辦到,從封在琥珀化石中的古代蚊子抽取恐龍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再利用青蛙的DNA去修補恐龍受損的DNA。然而驚訝之後,Grant對培育食肉恐龍感到不安,Grant和Ellie兩人也都對整個計畫感到質疑,Ian則就混沌理論認為計畫會有紕漏,而終究會導致失敗。Hammond希望可以獲得這些專業學家的背書,以穩住投資人的信心,學家們的反應卻不如他所期望。

由於颶風因素,遊園之旅被草草中斷。一名叫Dennis Nedry的公園系統設計師暗地將保安系統關閉,以竊取並帶走恐龍的DNA,Dennis先前已偷偷和其它的遺傳科技公司掛勾,偷竊DNA以牟利。保安系統的關閉連同電網也跟著失效,Grant等人在園區中遭到暴龍攻擊,Ian受傷、律師Donald Gennaro死亡,Grant帶著Alexis和Tim逃亡。而Dennis也因意外被雙脊龍(Dilophosaurus)殺死。

Image:Jurassic Park screenshot 4.jpg
在片尾衝入遊園中心的暴龍(Tyrannosaurus rex)

園區守衛Robert Muldoon和Ellie前往搜救,找到了受傷的Ian,三人在返回途中又遭到暴龍的襲擊,但安全返回。在救援到來之前,Hammond決定必須先重新開啟保全系統的電源,工程師John Arnold和Robert Muldoon在過程中被迅猛龍(Velociraptor)殺死,Ellie成功開啟電源,和Grant等人會合。一行四人在暴龍以及迅猛龍的混戰中逃離遊客中心,並和Hammond以及Ian會合,所有人最後搭乘直昇機離開了侏儸紀公園。

[編輯] 原始結局

電影的結局原為迅猛龍們被倒下的暴龍骨骸所困住,後來則修改成較具震撼力的一幕:真正的暴龍出現並攻擊迅猛龍,救了Grant等人的性命。

[編輯] 回應

《侏儸紀公園》獲得市場上的極大成功,全球票房高達九億美金。並一度成為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至1997年才被《鐵達尼號》(Titanic)取代,不過至今(2006年)仍為全球票房榜上的第七名。

此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三座獎項:分別是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音效剪輯(Sound Effects Editing)以及音效(Sound)。並獲得1994年雨果獎的最佳戲劇呈現(Best Dramatic Presentation)。

《侏儸紀公園》成為世界最知名的電影之一,它是第一部廣為使用電腦繪圖(CGI)來製作動物的電影,並成為電影特效上的一個里程碑。另外,電影很大程度加強了恐龍在流行文化中的影響,公眾對恐龍的興趣大大提升,同時關於恐龍的新理論也更快速的向世人傳遞(例如恐龍與鳥類的演化關係)。

和先前的其它電影相比,《侏儸紀公園》對恐龍的描寫更具科學性,這是因為有古生物學家指導了此片的拍攝。

台灣,《侏儸紀公園》一度成為上映最久的電影,並改變了台灣電影分級制度(上映之初為輔導級,後改為新設的保護級)。

[編輯] 逸事

  • 有謠傳電影上映後,造成琥珀的市價上漲。
  • 在選擇Sam Neill飾演Alan Grant之前,Richard Dreyfuss和William Hurt皆為史匹柏的考慮人選。
  • 史匹柏一開始希望由Sigourney Weaver飾演Ellie Sattler。
  • Jeff Goldblum和Richard Attenborough是最早選定的演員。
  • 電影中出現的UNIX系統介面叫做fsn。
  • Dennis Nedry使用的程式語言為PASCAL。
  • 在碼頭與Dennis Nedry通話是電影的攝影師Dean Cundey。
  • Alan Grant這個角色是基於真實世界的古生物學家Jack Horner,他也是電影的指導。
  • 迅猛龍實際上比電影裡的要小,且頭型較扁。在電影裡的迅猛龍其實是基於恐爪龍(Deinonychus)。
  • 猶他龍(Utahraptor)於電影上映同年被發現,牠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迅猛龍近親(同為奔龍科)。
  • 電影中的巨型雙門是基於1993年的電影《金剛》,這是為什麼Malcolm在經過時提到了這部電影,也因此,John Williams在這個橋段使用了類似的鼓聲。
  • 電影中吉普車經過的閘門是基於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裡的設計。
  • 在電影《追擊赤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1990)中,Sam Neill飾演一位夢想住在蒙大拿的蘇聯軍官,而在《侏儸紀公園》裡,Grant博士被敘述成永遠離不開蒙大拿的人。

[編輯] 與小說的差異

  • 在小說中的公園遊覽車為Toyota Land Cruisers。而電影因為福特汽車置入性行銷的需要,換成了Ford Explorers。
  • 電影中恐龍之所以能夠逃出,只是因為Nedry關閉了安全系統。而在小說一開始就有恐龍成功逃出,Nedry的破壞只是一連串錯誤的一部分。
  • 動物的繁殖能力在小說中被多次提起,而在電影中只提過一次。
  • Malcolm苛薄性的獨白在電影中被減少。
  • 電影中暴龍追逐橋段出現的角色為Sattler、Muldoon和Malcolm,小說中則為Muldoon和Gennaro。
  • 許多角色在小說中死亡但在電影中存活,反之亦然。例如Gennaro在小說中存活,但在電影中死亡。另外,Hammond在小說中被原細顎龍(Procompsognathus)殺死,但在電影中存活。
  • Grant在電影中並不喜歡小孩,但在小說一開始則相反。
  • 在電影中Gennaro被塑造成一個自私的懦夫。然而在小說中,是他前往開啟安全系統的電源,並且和Muldoon一同獵殺暴龍。
  • 電影中的John Hammond像是一位仁慈的長者,小說中則否。
  • Lex Murphy在小說中的年齡比Tim要小,並且在小說中精通電腦知識的是Tim而不是Lex。
  • Muldoon在小說中像是一位瘋狂的獵人,在電影中的描述較少並且安靜許多。
  • 結尾橋段的不同:小說中Grant引誘並毒殺了迅猛龍,電影中則是暴龍與迅猛龍的大戰。
  • 小說中的園區員工並不會在下班後離開侏儸紀公園,電影有此情節是為了降低死亡人數。
  • 暴龍在小說中有試圖利用舌頭去抓取Tim。
  • 小說中的角色離開遊覽車是為了觀察生病的劍龍Stegosaurus),在電影中則是生病的三角龍。劍龍直到電影的續集才出現。
  • 小說中的許多橋段被電影的第二集、第三集所採用,例如開場一名小女孩被襲擊的橋段。
  • Muldoon和Gennaro在小說中找到了Nedry的屍體,而Nedry在電影中被雙脊龍殺死後就沒再被提起。另外小說中的雙脊龍比電影中的還要高大許多。
  • 電影的結尾並沒有說明恐龍的最後遭遇,而在小說最後,整座島被哥斯達黎加軍隊轟炸殆盡,只有少數逃出。
  • Grant和Sattler在電影中似乎有感情關係,但在小說中則提到Sattler已經和別人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