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 中國歷史系列文章 |
||||||
史前文化 | ||||||
傳說時代 | ||||||
三皇五帝 | ||||||
夏 | ||||||
商 | ||||||
西周 | 周 | |||||
春秋 | 東周 | |||||
戰國 | ||||||
秦 | ||||||
西漢 | 漢 | |||||
新朝 | ||||||
東漢 | ||||||
三國 | ||||||
西晉 | 晉 | 十六國 | ||||
東晉 | ||||||
南北朝 | ||||||
隋 | ||||||
唐 (參考武周) |
||||||
五代十國 | ||||||
北宋 | 宋 | 遼 (西遼) |
||||
南宋 | 金 | 西夏 | ||||
元 | ||||||
明 | ||||||
清 | ||||||
中華民國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中華民國 (參考台灣問題) |
夏 |
|||
---|---|---|---|
首都 | 都城不定,各王相異 | ||
君主 -開國君主 -亡國君主 |
共16位 啟 桀 |
||
成立 | (禹傳給啟) | ||
滅亡 | (鳴條之戰) |
夏朝(約為前2000年—約前1600年),中國史書記載嘅第一個朝代。史書記載夏朝有萬國, 所以一般認為夏朝係一個部落聯盟形式嘅國家,同時中國大陸馬克思主義史學將夏朝定性為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文物(西元前1600年以前嘅文物)中有一定數量嘅青銅和玉制嘅禮器, 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於新石器晚期文化。但係由於迄今為止,嚮考古學上仲未找到夏朝存在嘅文字依據(中國最早嘅文字記載出於商朝),因此,其真實存在性未得到正式確認。但係也不能否認夏朝嘅存在,因為如果當時嘅文字書寫嚮一些不易保存嘅物品上,流傳不下來也係完全有可能嘅,商朝嘅存在也係因為甲骨和青銅器係容易保存嘅物品才得以證實。史書記載“禹時五星累累如貫珠,炳炳若連璧。”經過全面計算,西元前1953年2月26日有一次很好嘅五星聚會,呢個可以作為估定夏代年代嘅參考。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係禹嘅兒子啟建立嘅國家。夏禹傳子代替咗以前嘅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嘅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一說14代、17王,主要係大禹係君主仲係部落聯盟首領有爭議嘅問題),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目錄 |
[編輯] 爭議
按照考古學嘅標準,夏朝嘅真實存在性不能確認,或者說,嚮有力嘅文物出土之前(如證明商朝存在嘅甲骨文),學術上不承認夏朝嘅存在,夏朝嘅存在僅現于後人嘅記錄或者杜撰。嚮中國人嘅傳統觀念以及當代中國嘅某些學者眼裏,未文字考古實物嘅夏朝當作係歷史上存在過嘅,從考古學嘅角度來看,呢個係不嚴謹嘅。可係另一批西方歷史學家又多次批評中國歷史、考古學界嘅疑古情緒過於嚴重導致對傳說和神話嘅歷史學價值發掘不夠。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瑋璋教授所說,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朝嘅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係否有夏朝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係《史記•夏本紀》中記載嘅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嘅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嚮安陽殷墟出土嘅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嘅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係可信嘅,而商代嚮此之前則和夏代一樣係不被主流看法接受嘅。呢個樣,嚮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嘅物質文化遺存有咗進一步認識嘅基礎上,提出咗夏文化探索嘅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嘅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目前嚮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發現咗距今3600年宮城,面積達10.8萬平方米(比附近嘅偃師商代都城面積要大很多),仲發現咗距今3700年嘅車轍,係和史書中夏朝同時代嘅文物。中國政府已專門撥款進行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夏朝嘅研究力度正嚮加大。學術界對二裏頭文化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二裏頭文化一至四期都係夏朝文物,發現嘅宮城就係夏都;另一種認為一二期係夏朝文物、三四期係商朝文物,所以發現嘅宮城係商都。由於迄今為止夏朝都城嘅考古實據尚未得到充分確認,所以所確知嘅夏朝暫時僅存在於古代文獻中。
以徐旭生為代表嘅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係夏人嘅活動地區:一個係河南西部嵩山附近嘅登封、禹州和洛陽平原;一係山西南部嘅汾水下游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嘅都邑和一些重要嘅歷史事件,大多同呢個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咗夏文化探索嘅序幕。四十年來嚮豫西、晉南開展咗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嘅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裏頭遺址命名嘅二裏頭文化(包括二裏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嘅龍山文化係探索夏文化嘅主要對象,並對夏文化問題發表咗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係夏代文化仲未形成共識。但係無論係豫西地區嘅龍山文化仲係二裏頭文化,均已積累咗相當豐富嘅資料,它為最終解決呢個問題創造咗一定嘅條件。
[編輯] 文獻中嘅夏朝歷史
據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嚮夏朝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嘅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係嚮中國古史傳說中嘅帝顓頊以後逐漸興起嘅。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部族追溯到帝顓頊。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禹為顓頊嘅孫子,但仲有某些文獻說禹係顓頊嘅五世孫。呢個些文獻表明,夏氏族很有可能係顓頊部落嘅一支後裔。
[編輯] 鯀
文獻中所記載最早嘅一位元夏氏族成員則係鯀。《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嚮崇,即被稱為“崇伯鯀”。之後禹繼承咗鯀,為“崇伯禹”。呢個便表明著夏氏族早期活動於崇附近。當時黃河氾濫,為咗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咗部落聯盟,鯀被四嶽選為咗負責治水嘅領導。他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宣告失敗。鯀失敗嘅原因很有可能係因為他不善於團結族人,搞好各部落嘅關係而得到咗最終嘅失敗。《尚書•堯典》中記載著,堯最初認為鯀方命圮族、毀敗善類而反對鯀承當治水領導。呢個有可能表明著鯀嚮擔當治水領導時,已經有不少部落對他產生咗不滿。《尚書•洪范》於《國語•魯語》中又提到咗“鯀障洪水”,說鯀治水嘅方法主要嚮於用土木堵塞,而最終失敗,呢個有可能也係鯀治水九年失敗嘅原因之一。總而總之,鯀治水失敗後,被殛死於羽山。
[編輯] 禹
禹係鯀嘅兒子。禹不僅未表示任何憤怒,而且仲依然恭敬舜,得到咗舜嘅信任。舜則把治水嘅任務傳給咗禹。禹改進咗其父嘅治水方法,廣泛地團結咗各部落嘅族人,使得治水成功。《史記•夏本紀》記載到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他嘅艱苦卓絕嘅精神受到咗人們嘅廣泛頌揚,呢個有可能也促進咗各部落族人嘅團結。《孟子•滕文公》提到咗禹嘅治水方法:“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由於禹治水有功和發展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成為部族聯盟首領。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咗王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呢個些雖摻加著一定嘅誇張,但可以說明禹嚮治水與討三苗成功後,夏部族已提升到咗當時黃河流域文化前所未有嘅重要地位。舜把帝位禪讓給禹,禹嚮塗山召集過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當時中原部落常與三苗展開鬥爭)。據《左傳》(誇張嘅)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咗塗山會盟,可見當時夏部落嘅影響力。有一次嚮會稽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到遲而被禹所處死。呢個表明著夏部族嚮穩定權力後開始出現咗濫權嘅行為。隨著以黃帝族為核心嘅夏氏部落聯盟嚮政權嘅日益鞏固,各地嘅經濟關係也同樣嘅加強。古代文獻中常有禹讓諸侯部落以路途嘅遠近來分別納貢嘅一說,就可以體現出因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嘅控制。
古代文獻也屢屢描述道禹嚮晚年強烈嘅權勢欲。禹雖想把權力保持嚮夏氏族內,但又顧慮禪讓傳統嘅影響,所以他採取咗一個靈活嘅辦法。禹先將頗有威望嘅有偃氏首領皋陶命為繼承人,以表示禹對禪讓傳統嘅尊重。然而皋陶比禹仲要高齡,仲未等到禪讓,皋陶就先死咗。禹又命未多少影響嘅東夷族首領益為繼承人。然而當時有很多部落都不擁護東夷族嘅益,反而到誠信禹嘅兒子啟。禹係想將後益得不到民眾嘅支持必定會禪讓給其子啟。
[編輯] 啟
禹死後,益並未得到權位,反而嚮民眾嘅擁護下,啟得到咗權位。於係益率領著東夷族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嘅尖銳鬥爭後,益被啟殺,從而啟確立咗其王位。呢個便係大多數歷史學家所認為中國嘅第一個世襲制王朝 --- 夏朝嘅起始。隨後,仲有不少傾向禪讓傳統嘅部族對啟嘅權位而質疑。居於當今陝西省關中平原一帶嘅有扈氏率領著聯盟向啟討伐,嚮甘(今陝西省戶縣之南)大戰。戰前啟稱他嘅權位係“恭行天”嘅,呢個便係幾百年後周朝天子論嘅雛形。啟擁有著中原民眾嘅贊同,嚮人數方面佔有咗絕大優勢,最終戰敗咗有扈氏。啟嘅呢個兩次勝利代表著當時中原社會觀念從傳統嘅禪讓制度轉向咗世襲制度。
啟能歌善舞,常常舉行盛宴。其中最大嘅一次係嚮鈞台(今河南省陽翟),此即鈞台之享,仲嚮“天穆之野”(今具體位置不詳)表演咗精彩嘅歌舞。《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到啟嚮舞蹈時“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甚至有些文獻說道啟曾經上天取樂舞。中國古老嘅樂舞文獻《九辯》、《九歌》與《九招》均將啟視為其原作者。
夏氏族原先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作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呢個銜號而改用後,即“夏後啟”。
啟統治期間,其子武觀常常作亂。《韓非子•說疑》說他“害國傷民敗法”,最終被誅殺。除咗夏氏族內部嘅糾紛,為爭奪方國部落聯盟權威,而常常與東夷族作戰。
[編輯] 太康失國
啟死後,他嘅兒子太康繼承咗後位。太康只顧嚮田野遊玩,不理政治,嚮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族太昊與少昊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嘅首領羿。《呂氏春秋•勿躬》認為弓就係羿所發明嘅。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鋤遷*(同“鋤”音意,左金字旁、右“且”)到達咗有夏氏屬地嘅窮石(今河南省洛陽之南),與當地嘅夏人通婚,結好咗關係,形成咗有窮氏。從而使得羿嚮夏民嘅擁護下奪得咗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尋嘅斟尋氏。
羿奪得咗權位後並未稱王,而係把太康之弟中康設為夏後。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呢個引起咗不少部落嘅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嘅有和氏與有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兵討伐他們並且取勝。
中康死後,其子相繼位。隨後,相投奔咗親夏嘅斟尋、斟灌氏。從此,羿獨承夏後權位。但得權後,羿卻像太康一樣,不再理顧國事,整天嚮野外射獵。他廢棄咗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卻去重用被伯明氏驅逐嘅不孝子弟寒浞。寒浞網羅黨羽,權力日益增大。終於有一天,他趁著羿嚮外射獵嘅機會將羿及其家人全都殺掉。奪取咗有窮氏嘅大權。寒浞把戈封給咗他嘅兒子“豕壹”*(一個字),把遼封給咗他嘅另一個兒子澆。澆率兵眾滅咗親夏嘅斟灌氏與斟尋氏,殺咗嚮斟尋躲避嘅相。相嘅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嘅兒子,她從牆洞逃避咗澆,跑到她母親有仍氏家裏避難,不久就生下咗少康。(注:太康、中康、少康均名康,但為咗不混淆,加注咗輩分。)
[編輯] 少康中興
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結果被澆聞訊。澆又派人去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逃奔有虞氏(即舜嘅後代)躲避。有虞氏當時無兒子,僅有二女,對少康格外款待。他們把綸邑送給咗少康,少康便以綸邑為根據地,組織咗兵眾。他開始收集存余嘅夏民眾,設官分職。嚮澆廷中設間諜,準備恢復夏朝。呢個時,躲避於有鬲氏原夏臣靡聽說少康準備恢復夏室,親自帶領斟灌、斟尋氏殘餘民眾與少康聯合擊敗咗寒浞。複立少康為夏後。少康又滅澆於過,又派他嘅兒子杼滅“豕壹”*(一個字)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近百年嘅東夷族有窮氏終於覆滅。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表明著,華夏族平定中原方國部落(尤其係東夷族)嘅過程以及最終嘅勝利。
少康結束咗後羿與寒浞40年左右嘅統治,恢復咗夏朝嘅政權,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死後,子杼立。他重視發展武裝和製造兵甲。形成咗夏代中興嘅局面。
夏王朝經過較長一段時間嘅中興穩定局面,到孔甲時,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從孔甲經皋與發,到履癸(即夏桀)內亂不止。
由於夏王朝後期特別係最後一個王桀王嘅暴虐無道,致使商族部落首領商湯乘機而入,率大軍與夏朝軍隊(戰於鳴條(一說河南中部,另一說山西安邑)(鳴條之戰),夏桀失敗,逃到安巢(今安徽巢縣),並死嚮那裏,夏王朝滅亡,商王朝誕生。
[編輯] 疆域
夏朝嘅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當時夏嘅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嘅東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嘅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縣西北部)等地。
[編輯] 政治狀況
夏朝嘅國家機構直接來源於部落聯盟機構,其特徵為:
- 國家直接管轄嘅範圍僅限於本氏族內部。超出夏族本部落之外,其他部落首領嚮自己嘅領地上,享有較為獨立嘅管理權和統治權;對於夏王,他們則以臣服和納貢嘅方式,表示其相互關係。
- 嚮政權形式及管理制度方面,具有專制、民主二重性,表明咗國家制度由氏族民主政體向君主政體過渡。
[編輯] 文化與科學
夏人已經掌握許多天文歷法嘅知識,《夏小正》即係中國最早嘅曆書。治鑄銅業係夏朝新興嘅重要手工業。
二裏頭一、二期文物中出現玉制禮器, 說明其已經有相當文化水準。
[編輯] 科學與技術
嚮夏代,農業文明到咗很高嘅程度,傳說禹嘅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咗秫酒嘅釀造方法。為咗適應農業生產嘅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嘅規律,現代仍舊流行嘅有時稱為夏曆嘅農曆就係那個時代發明嘅。
畜牧業有一定發展。有一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仲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嘅氏族部落。馬嘅飼養得到很大重視。
此外制陶業嚮夏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獨立嘅極為重要嘅行業。
至於青銅器,中國已經發現咗二裏頭文化嘅銅刀。如果二裏頭文化被認為係夏朝時期嘅文化,那麼呢個件青銅器就係夏朝時期嘅。夏朝人使用嘅工具都係以石器為主。
夏朝都城出現咗車,但仲不能確認係人力車仲係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嘅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咗。
[編輯] 重要人物
禹:
禹執政期間,對於苗族嘅征戰取得咗巨大勝利,後者被迫退到長江流域,從此以後,佔據黃河流域嘅黃炎族嚮中原地區地位更加鞏固。禹當上共主前最偉大嘅功績便係治水。據說大禹吸收父親鯀用圍堵法治水失敗嘅教訓,用疏導法治理洪水,曾三過家門不入,終於平水土,定九州。禹仲改善咗灌溉工程,利於農業。禹時嘅伯益發明鑿井;奚仲發明造車;禹時用銅做兵器,顯然,禹嘅時代生產力大為提高。據說,禹時開始建造城市,並由儀狄發明瞭用穀物釀造甜酒嘅方法。呢個表明,當時嘅私有制發展,已經形成階級咗。禹死後,眾酋長擁戴禹嘅兒子啟,於係禪讓制度被廢除,由禹嘅後裔開創嘅夏王朝正式開始。
[編輯] 夏朝帝系表
1·啟
│
├─────┐
│ │
2·太康 3·仲康
│
4·相
│
5·少康
│
6·予
│
7·槐
│
8·芒
│
9·泄
│
├──────┐
│ │
10·不降 11·扃
│ │
13·孔甲 12·廑
│
14·皋
│
15·發
│
16·履癸(桀)
夏(前2054——前1600)
啟 39 己卯 前2054
太康 29 丙戌 前2015
仲康 13 乙卯 前1986
相 28 戊辰 前1973
後羿 2 丙申 前1945
寒浞 38 甲辰 前1943
少康 21 丁醜 前1905
杼 17 戊戌 前1884
槐 26 甲寅 前1867
芒 18 庚辰 前1841
泄 16 戊戌 前1823
不降 59 甲寅 前1807
扃 21 癸醜 前1748
廑 21 甲戌 前1727
孔甲 31 乙未 前1706
皋 11 丙寅 前1675
發 11 丁醜 前1664
桀 53 戊子 前1653
Template:中國君主列表/夏朝
[編輯] 參考
- 夏商周歷史年表
[編輯] 外部鏈結
- 《中國大百科全書》夏
Template:中國朝代 Template:Hist-st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