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嘅方言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粵語有幾種方言,一般可以或分為:
目錄 |
[編輯] 標準粵語(Standard Cantonese)
標準粵語,即係通常指嘅廣府話,因為廣東地方嘅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畀人當係廣東話標準音——佢係即屬於粵海片。粵海片內部差異唔大,彼此一般可以較流暢咁交談。包括廣州話、香港粵語、韶關白話、湛江白話。香港話同廣州話極之接近,而湛江白話同廣州話相比就有一定嘅變化。
[編輯] 廣府話
廣府話又叫做「廣州話」,係粵語嘅典型代表,但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咁變化發展。1949年前嘅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話嘅影響亦較少。但喺最近幾十年,喺中國大陸嘅「推廣普通話」運動嘅影響下,近20年來廣州人嘅北方話水平喺大大提高嘅同時,好多地道嘅廣州話詞語喺日常使用中消失。例如今日嘅廣州人已經好少好似20年前咁樣,用「金魚黃」嚟形容「橙色」;甚至喺公共交通工具上,廣州話廣播詞亦生硬咁用粵語嚟讀出北方話嘅詞語——例如會用「站」而唔係粵語嘅「企」,同埋火車上廣播用「晚點」代替「延遲」。亦都產生咗一啲好似「落班」、「落課」等粵語夾埋北方話嘅的混合詞。
[編輯] 南番順方言
因爲今日嘅廣州、番禺及南海無論從地理定係歷史上嚟睇都聯結得非常緊密——廣州、番禺、南海三個地名喺歷史上甚至代表嘅都係同一個地方,所以今日廣州、番禺同埋南海嘅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唔少字嘅發音同其他地方唔同,例如:「凹」唔讀[lʌp]而讀[nɪp];「吃飯」唔叫「食飯」而叫「吔[yɑ:k]飯」。
[編輯] 中山方言
石岐話主要流行於廣東中山市嘅石岐區以南地區,同廣州話相近,但又不盡相同。對一啲事物名或者一般用語叫法同廣州話相比有佢獨特嘅一面。中山石岐人可以聽得明並將廣州話講得準,但廣州人或者香港人並唔一定講得準並完全聽得明石岐話。例如廣州話「瞓覺」,「瞓覺」一說石岐話都用,不過一般稱為「寐覺」(寐音係「眯」[mī])。石岐話形容一個人懶有習語「吃寐屙坐」。廣州話「頭先」(剛剛之意),石岐話都用,不過多數稱為「近先」(音「緊思」[gern see])、「啱先」。另外石岐話喺口音方面同廣州話亦有啲唔同。
喺1970年代末以後,因為大眾傳媒發達而導致石岐話不斷向廣州話靠攏,好多舊音同辭彙用法都逐漸減少以至消亡。例如上述嘅「寐覺」使用率越嚟越低,逐漸被「瞓覺」所取代。「下間」(廚房)、「銀錢」(元嘅俗稱,「兩個銀錢」即係兩蚊)呢啲老式石岐話新一代中山人已經好少用。
[編輯] 香港標準粵語
香港標準粵語係指香港官方、媒體,以及香港市區用粵語,同廣州話極之接近(用詞有所不同)。香港新界本地粵語以莞寶片圍頭話為主。
1949年前嘅香港,由於粵、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好濃嘅粵客混雜口音(即香港客家話同香港廣府話喺音調同辭彙互相影響)。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同埋w拗音嘅消失最為顯著。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同「我」[ngo] 唸成 [lei]和 [o] 。把「國」[gwok] 誤讀成「角」[gok],「過」[gwo] 讀成「個」[goh] 。呢個現象似乎同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佢哋嚟講,n/l 嘅發音差異唔大,喺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唔會帶嚟嚴重嘅溝通障礙,於是佢哋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嗰陣,往往捨難取易,淡化一啲難以分辨嘅發音差異。呢個亦即係所謂「移民理論」,呢種現象喺台式國語、美式英語嘅演化過程中,亦曾經出現。
不過,1980年代之前嘅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喺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日,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成為香港粵語嘅特色,喺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表演中,懶音更不時出現喺七、八十年代出世嘅一輩口中。但整體上,香港方言同廣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語喺香港比較普及,加上以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嘅新事物,過去唔熟英語嘅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嘅英語詞彙,所以香港粵語嘅英語外來詞非常普遍。例如:「地盤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唔少老人家仍然將「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另外,香港人對男士稱呼為「阿Sir」。呢啲地道嘅用語可能會令外地漢語使用者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