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殿節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呢篇文係
猶太文明
系列一部分

   
宗教/語言
猶太教、經典、制度、一神論
希伯來文、亞拉米文
重要典籍與文獻
塔納赫(妥拉、先知書、聖錄)、
塔木德米德拉什、拉比文獻、
其他文獻、613條誡律
派系(古代)
撒都該人法利賽人奮銳黨人
艾賽尼人特拉普提派、卡拉派
派系(現代)
正統派、保守派、改革派、
重建派、世俗猶太人
猶太教思想
猶太教神秘主義、默卡巴神秘主義、
喀巴拉
歷史
歷史年表、古代、拉比時期、
中世紀、現代
先祖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
十二支派、摩西、大衛、所羅門
曆法/節日
猶太曆、逾越節、除酵節、五旬節、
羅什‧哈桑納、贖罪日、住棚節
妥拉節修殿節摩西誕辰日
普珥節、舍巴特節、安息日、
大屠殺記念日、奧默爾節、
耶路撒冷節、沙夫幼特節、
悲哀日、新月節
猶太聖地
耶路撒冷、馬薩達
重要事件
馬卡比起義、猶太人大屠殺、
以色列國成立、反猶主義
現代宗教運動
錫安主義

修殿節1(Hanukkah [ חנוכה])又叫獻殿節、光明節、燭光節、馬卡比節、哈努卡節,呢日喺猶太曆嘅基斯流月第25日一路到提別月第二日,一連八日慶祝呢個節日,紀念馬卡比光復猶太地同聖殿。

呢日即係大約喺西曆11月至12月期間,以2006年計就喺12月15號日落至12月23號,而2007年就會喺12月4號一路到12月12號。

目錄

[編輯] 背景

 九臂燭臺(Chanukkiyah)
九臂燭臺(Chanukkiyah)

公元前 165,統治巴勒斯坦嘅塞流古王朝安提阿古四世率軍入到耶路撒冷,強行推行希臘化,佢地攻入猶太人嘅聖殿,喺入面安放宙斯 (Zeus) 神像,立宙斯祭壇,又喺宙斯壇上獻猶太人認為不潔淨嘅豬畀宙斯,又迫猶太人食豬肉。對於猶太人嚟講,呢啲行為全部都係嚴重褻瀆,咁搞法重唔焮過火屎咩,於是激起咗猶太人反塞流古王朝起義。

於是,一個叫哈斯蒙尼 (Hasmonean) 嘅祭司家族就發起反抗,最後喺哈斯蒙尼領袖馬卡比2長達二十二年嘅抗爭之後,終於起義勝利。建立咗猶太人獨立時期嘅哈斯蒙尼王朝。之後馬卡比就下令整返乾淨聖殿,整返走晒啲異教嘢,重建返猶太人嘅祭壇。

但係馬卡比士兵因為起義而慶祝唔到住棚節,於是就整呢個節日出嚟補返數。另外又有一個傳說咁話,喺起義成功之後,猶太人要執返正個聖殿,但點知無油點燈,得返一細罐,一日唔夠就點晒,整又整唔切買又買唔切,但竟然有奇蹟發生,呢一細罐一點就點咗8日,啱啱好夠時間喺以色列北部加利利買油返嚟,因為咁呢日就一連慶祝8日。

[編輯] 習俗

一到咗修殿節,猶太人都會喺屋企放一個叫做九臂燭臺 (Chanukkiyah)嘅金燈臺,不過九臂燭臺同猶太教傳統金燈臺有啲唔同,傳統金燈臺點7支蠟燭,而九臂燭臺就點九支蠟燭。

九臂燭臺係一個可以點九支蠟燭嘅燈臺,而中間一支特別放得高小小。喺修殿節嗰陣,猶太人會喺八日慶祝入面嘅第一日先點著佢最高一支蠟燭,因為呢一支叫做“仆人”,然後用呢一支燭燈嚟點其他啲8支,每日點一支,8日點晒9支。

修殿節第一日,猶太人會去猶太會堂一齊唱詩。之後會請晒啲親戚朋友返屋食晚餐,晚餐前要先點蠟燭。傳統上呢餐會有啲特定食品例如土豆絲餅,用嚟記念上帝嘅神蹟。

Dreidel
Dreidel

晚餐之後,啲細路會玩一樣類似一種陀螺咁樣嘅玩具叫做Dreidel,如果喺以前,大人重會拎啲錢畀啲細路,呢啲錢叫做哈努卡錢(Chanukkah geh),同時又會畀一啲硬殼果細路,但係而家已經改為送禮物畀細路,每日送一份,總共送8份。

[編輯] 相關

  • 馬卡比起義
  • 金燈臺


[編輯] 註解

  • 註 1: 喺大部份中文猶太教或者以色列歷史、文化嘅書,都將 Hanukkah 譯做“修殿節”,另一個比較多人用嘅譯法,係跟發音譯做“哈努卡節”,例如黃陵渝寫嘅《猶太教學》 (ISBN 7801152999),即台灣版嘅《多難之路-猶太教》,就跟音譯做“哈努卡節”,但內文亦有用“修殿節”,不過跟音有另一個譯法叫做“漢努迦節”,所以無一個比較一致嘅音譯,除此之外,上海辭書出版社出嘅《猶太教小辭典》(ISBN 753261241)就譯做“獻殿節”,不過普遍計都係以“修殿節”最多人用,所以呢度就揀咗“修殿節”做 Hanukkah 中文標題
  • 註 2: 馬卡比 (Maccabees) 原名應該叫“猶大(Judah 或者 Judas)”,馬卡比係佢嘅外號,意思係“錘仔”,不過多數史書都將呢次起義稱呼做“馬卡比起義(Maccabean revolt)”,而佢亦寫過一本經典叫《Book of Maccabees》,所以馬卡比就變成佢正式嘅名

[編輯]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