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哲學傳統包括了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嘅研究。這些學科試圖回答對於神,世界,知識,對與錯等觀念嘅答案。基本上,做哲學嘅基本方法係運用理性對於這些問題提出論證。但係,哲學嘅實際範疇與定義到現時還沒有一個確定嘅答案,「哲學係什麼?」在哲學傳統之中係充滿分歧與倍受爭議嘅。
哲學(philosophy)係從希臘字"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轉變而來,意思為「愛好智慧」,或係比較少用嘅「智慧嘅朋友」 。哲學係難以被定義嘅,因為有眾多分歧嘅觀念都被視作為哲學。皮爾金哲學辭典中定義哲學為「有關思想,行為,與實在中最基本與普遍嘅概念。」皮爾金百科中提到哲學與科學嘅差別在於,哲學問題嘅答案不能僅由經驗證據來得到。無論如何,這些觀點都被牛津哲學辭典所挑戰:「二十世紀晚期...偏向於將哲學思考視為對於任何一種智識探索嘅最好實踐」。嘅確,許多早期哲學家在自然哲學方面嘅觀察最後都形成了現代科學對於眾多課題上重要嘅基礎。
另外,哲學較不正式嘅用法可能係指一種特別嘅方法或係信念。
目錄 |
[編輯] 哲學嘅歷史
古希臘時期嘅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係最早嘅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嘅方式係否正確,但係他們嘅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嘅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係以理性輔佐證據嘅方式歸納出自然界嘅道理。接續嘅希臘三哲人,柏拉圖,蘇格拉底與亞裏斯多德奠定了哲學嘅討論範疇,這代表他們提出了有關形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嘅好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嘅哲學理論依舊只係在為這些哲學家做註腳而已,那都就係說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嘅問題,這都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係這些問題所延伸嘅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嘅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嘅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嘅某種看法(例如某人嘅“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嘅哲學,則係對這些基本原則嘅理性根據嘅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嘅重建。
最早哲學嘅範圍涵蓋所有嘅知識層面。它一直係人類最抽象嘅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嘅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
[編輯] 哲學嘅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嘅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嘅基礎學科, 形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yti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嘅三類問題分別係:
- 有關世界嘅本質與真理嘅問題。
-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嘅問題
-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嘅問題
必須要注意嘅係,這三門主要學科並非壁壘分明,事實上在許多方面他們互相覆蓋到彼此嘅領域,一個具有說服力嘅形上學主張不可能忽略知識論嘅理論基礎。同樣嘅嘅知識理論就係在架構主體與形上學事實之間嘅關係。而道德嘅實踐往往與道德真理嘅存在與否和我們怎麼去瞭解它息息相關。哲學嘅困難在於,一個完整嘅理論通常必須在形上學與知識論都有良好嘅說服力。多數嘅哲學家不係只有專精一個領域,或係係他在形上學領域嘅主張很具說服力,知識論上卻無法說服我們。只有少數具有熱情與天賦嘅哲學家才能精通各個領域並且提出一套自己嘅理論。只有這樣嘅哲學家才能名留青史,她們嘅理論通常非常具有說服力並且橫掃歷史改變了人類對於世界嘅看法,
[編輯] 哲學與科學嘅關係
從學術史看,科學係哲學嘅衍生物。後來,科學獨立為與哲學並行嘅學科。科學與哲學有互動關係。科學產生知識,哲學產生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都係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代西方哲學中有科學哲學,係專門研究有關科學嘅理論。這種理論研究了科學嘅歷史,為科學總結了許多理論模型,但這都只係解釋了科學,並不係可以指導科學。哲學係人類瞭解世界嘅一種特殊方式,係使人崇高起來嘅一門學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現世”用途。有人認為,離開哲學,各門學科都可以發展得很好,或者會更好。 哲學並不關注各門學科中實例、概念或定理嘅具體內容,它所關注嘅,係這些具體科學嘅“基本常識”,或係其中被人們慣常使用因而視作理所當然嘅概念、準則、定律等。這包括:促使它們出現嘅原因係什麼?它們在哪些範圍上有效?它們嘅威權係由什麼來得到保證?它們係否已經係這門具體學科中所要求嘅足夠嘅基本前提?它們對人有什麼意義?等等。以及將這些疑問運用於哲學自身。
因此:
物理學研究物體現象、結構和運作規律,尋求一種解釋現象嘅客觀最優方法;而形而上學要求對規律嘅有效性以及最優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說明。
知識多被視為經驗以及方法嘅整合;而知識論關注嘅係知識自身係否可以獲得、係否可以劃界以及係否具有意義。
數學利用邏輯形式來研究數量、結構以及模型;而邏輯學則關注那保證推理有效嘅威權係什麼、邏輯推理嘅可靠性和完備性。
社會學試圖以某種普適定律來概括並預測人類群體或其中個體嘅行動;而倫理學則更加關心這些行為嘅自由度與道德責任嘅相關性、其內在動機、意義所在以及如何使人們嘅行為朝向一個最優嘅趨勢發展。
政治學關注權力嘅轉移;而政治哲學對權力何以能夠出現並成立更加關心。
藝術向人們展現美嘅魅力,卻不曾說明這魅力嘅由來;而美學則追問美嘅本質和意義。
[編輯] 哲學嘅價值
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嘅問題提供任何確定嘅答案,而係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係,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嘅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嘅想像力,並且減低教條式嘅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嘅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嘅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嘅宇宙結合在一起。
哲學都可以說係理性對於信仰嘅研究。
哲學係對世界嘅關於終極意義嘅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瞭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嘅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嘅慰藉。
哲學還係對人嘅自我一種定位嘅工具。
[編輯] 哲學理論
利他主義 ── 反現實主義 ── 佛教哲學 ── 儒家思想 ── 享樂主義 ── 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 理想主義 ── 非現實主義 ── 邏輯正確主義 ── 悲觀主義 ── 道家思想 ── 自我主義 ── 悲觀主義 ── 理性主義 ── 現實主義 ── 唯美主義 ──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 客觀唯心主義 ── 主觀唯心主義 ── 非理性主義 ── 斯多噶主義 ──存在主義──形而上學——功利主義 —
[編輯] 哲學分支
由於研究領域嘅不同,哲學有很多分支。
- 哲學史
- 東方哲學史
- 印度哲學
- 中國哲學史
- 伊斯蘭哲學
- 日本哲學
- 西方哲學史
- 古希臘哲學
- 中世紀哲學
-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 德國古典哲學
- 俄國哲學
- 東方哲學史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辯證唯物主義
- 歷史唯物主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 科學哲學
- 現代哲學
- 生存哲學
- 分析哲學
- 人文哲學
- 解釋學
- 符號學
- 實用主義哲學
- 倫理學
- 醫學倫理學
- 教育倫理學
- 政治倫理學
- 家庭倫理學
- 生命倫理學
- 生態倫理學
- 美學
- 美學史
- 藝術美學
- 技術美學
- 形而上學
- 現象學
- 過程哲學
- 知識論
- 死亡哲學
- 人生哲學
- 法律哲學
- 心靈哲學
- 墨家哲學
- 當代英美哲學
- 比較哲學
- 當代法國哲學
- 哲學哲學
[編輯] 與哲學相關學科
- 相對論
- 量子力學
- 混沌學
- 旋理論
- 思維科學
- 人工智慧
- 心理學
- 資訊理論
- 語義學
- 科學社會學
- 邏輯學
- 科學學
- 控制論
- 機械論
[編輯] 其他與哲學相關嘅學科
- 宗教哲學
- 政治哲學
- 物理哲學
- 天文哲學
- 化學哲學
- 語言分析哲學
- 佛教哲學
- 教父哲學
- 教育哲學
- 語言哲學
- 日常語言哲學
- 自然哲學
- 經濟哲學
- 同一哲學
- 思辯哲學
- 生物學哲學
-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 歷史哲學
- 易學
- 經學
- 玄學
- 靈源泛哲學體系
[編輯] 哲學命題
- 自由意志
- 決定論
- 因果律
- 隨機性
- 白馬非馬
- 百姓日用即道
- 悖論
- 變化日新
- 辯者二十一事
- 仁為萬物之源
- 體用一源
- 天不變道亦不變
- 天道自然
- 萬物皆備於我
- 物極必反
- 心統性情
- 心無本體
- 新故相除
- 形質神用
- 性即理
- 性日生日成
- 一分為二
- 一物兩體
- EPR悖論
- 堅白相盈
[編輯] 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