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反切,係古時漢字注音方法嘅一種。反切方法用兩個漢字來注一個漢字嘅音,前面嘅字叫反切上字,後面叫反切下字(舊時係直行寫字方法,前字喺上,後字喺下)。用音標、字母拼音方案之前,反切係中國舊時最主要、使用時間最長嘅注音方法。

目錄

[編輯] 歷史

漢語原先嘅注音方法係讀如讀若譬況法直音

反切始見於東漢。《顏氏家訓·音辭篇》云:「孫叔然(孫炎)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又云:「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大體上漢末出現反切,魏晉開始盛行。有學者認為反切嘅初創同佛教傳入有關。梵文講寫一致,唔同中文。佛經每一個音都有意思,梵音中文寫成為研究課題。南北朝時佛敎開始流行,而文人亦都開始玩雙聲疊韻。人開始將字嘅聲韻歸類,反切就慢慢形成。個系統到咗《切韻》呢本書面世,切韻系統已經相當完整。

反切由漢到唐,多數叫『反』。到咗宋就改用『切』。例如,徒合兩字反切,唐時就叫做徒合反,宋時就叫做徒合切。

同反切相反就係合音,合音漢以前就有啦,好似:「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者焉」為「旃」。

[編輯] 拼讀方法

古時嘅人用兩個漢字來注一個字嘅音。第一個字(反切上字)注聲母同埋「陰陽」,第二個字(反切下字)注韻母同埋聲調。

例如:

  • 【酒】子酉切:
    • 【子】聲母為精母
    • 【酉】韻母為有韻,聲調為上聲;
    • 故【酒】精聲酉韻陰上聲。
  • 【否】方久切:
    • 【方】fong1 聲母用 f,【久】gau2 韻母用 au,【否】= f + au = fau
    • 【方】係平 (1),【久】係陰 (2),【否】= + = 陰上 = 2
    • 所以【否】= fau + 2 = fau2
  • 【東】德紅切:
    • 【德】dak平;
    • 【紅】hung
    • 【東】dung陰平。

第三個「切」字表示反切呢隻方法。

[編輯] 其他

因為古代嘅發音唔同北方話(例如而家嘅普通話),唐宋留低嘅反切用例喺普通話冇乜用,要另外再立一套。廣東話留有唔少隋唐中古漢語,反切幾有用。掉番轉頭,我地可以反切研究隋唐時講嘅中古漢語音,所以係漢語音韻學基礎之一。

有指陰陽喺中古漢語之後先有嘅,反切最初攞下字嘅聲調係嚟做注字嘅聲調,後來嘅陰陽嘅出現,上字用嚟辨陰陽。

[編輯] 口訣

「上字辨陰陽、下字辨平仄」

[編輯] 外面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