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觀塘仲翻譯緊。歡迎你積極翻譯同修訂

觀塘,原本叫做官塘,係香港新九龍東面一個地方,靠近維多利亞港。觀塘響牛頭角同油塘之間,係香港第一代嘅衞星城市,發展後一直係商工住兼備嘅地方。官塘原本係一個海灣,附近有鹹田,即係後來嘅藍田。觀塘係觀塘區嘅核心。

[編輯]

觀塘最早歷史記載可以追尋至南宋。當時觀塘一帶建立了一個官方鹽場,名為「官富場」,並由鹽官主理,是當時東莞縣內四大鹽場之一。南宋孝宗隆興元年 (1163年),「官富場」產鹽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廢置,後來因鹽產量回升才恢復設置。

元朝時期,「官富場」被改為「官富巡司」,於明朝時則被改為「官富巡檢司」。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濟位於台灣的鄭成功政權,因此實行遷界令,逼使沿海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鹽場亦因而被廢置。雖然遷界令於康熙八年 (1669年)取消,但由於遷來的居民不熟煮鹽,鹽場無法恢復昔日的規模,其後最終也被廢置。

這個鹽場為該地區帶來「官富」一名,亦有居民稱之為「官塘」(官富鹽塘的意思)。1953年至1954年起,港英政府開始發展該地區成為香港主要工業區,開始使用「觀塘」一名。1979年,香港地鐵通車,並設「觀塘站」,使觀塘成為該區的最普遍稱呼。

[編輯] 規劃

1950年代之前的觀塘乃一個頗為荒蕪的海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部份由中國南下的廠家開始在觀塘設廠,於是1954年香港政府於觀塘對出海面展開填海工程,騰出土地予廠家,並於1957年完成。填海部分(即觀塘南部)作為工業用途,變成觀塘工業區,而工業區的北面則發展為住宅區,包括秀茂坪。初時觀塘工業區只設有架空電線,1960年才改為地底電線。

隨著觀塘的人口越來越多,不少公共屋邨都在觀塘落成,包括牛頭角邨、藍田邨、秀茂坪邨等等,而秀茂坪山上更有順利邨等一眾屋邨的興建,稱為「四順區」。1970年代觀塘隨著工業的發展而帶來大量車流,香港政府便興建了地鐵觀塘綫,於1980年代通車。

踏入1990年代,隨著製造業「日落西山」,大量工廠空置,觀塘地鐵站附近一段部分改建成商業大廈或貨倉,但沿海一段則大多空置。而觀塘不少住宅大廈亦日趨老化,其中牛頭角村、藍田村、秀茂坪村等公共屋村全部重建。其他私人住宅亦是一樣,故此在1998年年初,土地發展公司(即今市區重建局)提出建議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但仍未實施。到了2005年11月,市區重建局宣佈成立觀塘分區諮詢委員會,準備落實方案。而房委會亦發表,希望於油塘社區發展類似太古城的綜合式社區發展,以配合居民的生活所需。

其他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