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流行音樂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粵語流行歌曲所指嘅就係用粵語唱出嚟嘅流行曲。以廣義而言,「流行曲」係喺某一段時間內,社群中大部份人也認識嘅歌曲。而一般所指嘅,則係近代嘅「粵語流行音樂」,指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蓮花樂隊主音歌手許冠傑所帶動嘅一股潮流,其後蓬勃發展嘅粵語流行歌曲;這一定義亦正符合咗大部分香港人對「粵語流行歌曲」嘅認知範圍。
一如其佢流行音樂,粵語流行曲係一種商品;一種反映某段時期社會面貌同埋價值觀嘅商品。
目錄 |
[編輯] 粵語流行曲嘅起源同埋發展
早期香港嘅娛樂場所如酒廊、夜總會被英文歌曲及國語歌曲所主導,嗰陣本地出名歌手較為現時香港人所熟悉嘅包括祖·尊尼亞(Joe Junior)同埋黎愛蓮(Irene Ryder)同埋泰迪羅賓(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嘅原因係演唱這類高級娛樂場所以上流社會嘅洋人為主,只有少數華人較有社會地位同埋經濟能力嚟負擔這類高級消費。
及至1960年代時,也係香港粵語電影流行嘅年代,唔少香港電影更賣埠東南亞等地而大受歡迎,譚炳文、鄧寄塵同埋鄭君綿等嗰陣嘅電影演員均曾推出唱片。嗰陣粵語流行音樂只係粵語電影嘅附屬品,未能獨當一面成為藝人發展嘅事業。而且一般香港粵語片中粵劇風格嘅唱腔亦唔易受年輕人嘅喜歡,被認為係陳舊同埋市井嘅,嗰陣嘅大部份年輕人還係依舊偏好於英文歌曲同埋國語歌曲。1960年代後期,鄭錦昌同埋陳齊頌主力迎合年輕人市場。嗰陣鄭錦昌更有「粵曲王子」之稱,經典名曲包括《禪院鐘聲》、《唐山大兄》、《幾度夕陽紅》等,可係仍未令粵語流行音樂走出低下階層音樂嘅形象。其佢嗰陣嘅主要電影演員如陳寶珠、胡楓、呂奇、蕭芳芳等也有唔少歌曲作品,主要係電影插曲。
[編輯] 1970年代
1971年,仙度拉(Sindokla)被邀請主唱《啼笑姻緣》,而事前她係一位從未演唱過粵語歌曲嘅英文歌手。此曲由顧嘉煇作曲同埋葉紹德填詞作為一首電視劇主題曲,喺優美嘅旋律配合文雅嘅歌詞加上電視劇做成嘅流行風潮,一度成為嗰陣嘅熾熱音樂。
港產電視劇喺1970年代開始嘅流行,為粵語流行曲注入強大動力。電視劇嘅主題曲唔少都能成為流行一時嘅經典。當中以無綫電視音樂總監顧嘉煇嘅作曲最為人所熟悉。很多喺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由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嘅電視劇主題曲,至今仍被奉為粵語流行曲嘅經典作品。
許冠傑主唱嘅《鐵塔凌雲》可以講係近代粵語流行曲嘅濫觴。1970年代初香港無綫電視節目「雙星報喜」好評如潮,主持節目嘅許冠文同埋許冠傑兩兄弟因而名利雙收(其弟許冠英後嚟也有涉足娛樂圈,人稱許氏三兄弟),之後佢地到世界各地旅遊,觸發咗喺香港土生土長嘅許氏兩兄弟思鄉之情,回港後許冠文寫咗《鐵塔凌雲》嘅歌詞,由許冠傑主唱,喺新一輯嘅「雙星報喜」內發表,結果反應空前理想而大受歡迎,帶動咗香港當代粵語流行曲嘅發展。
喺許冠傑嘅《鐵塔凌雲》得到好評之後,其佢歌手紛紛改變唱國語歌及外語歌嘅路線,其中最有名嘅,有溫拿樂隊、徐小鳳、羅文、甄妮、林子祥、關正傑、葉麗儀等。社會嘅氣氛逐漸改變,人們開始唔再認為唱英文歌同埋國語歌才係高格調嘅表現。
[編輯] 作詞風格上嘅改變
起初嘅粵語時代曲,有兩極化嘅填詞現象:一部份像粵曲一樣,用較嚴謹嘅書面語甚至文言文寫作歌詞,這一類歌曲至今仍為人熟悉嘅,有《天涯孤客》、《啼笑姻緣》同埋及《一水隔天涯》等等;另一類就係人們所講嘅「鬼馬歌」,以香港地道嘅廣州話口語填詞,唱出嚟嘅歌就像一般對話一樣。因為它嘅內容每每幽默灰諧,描寫一般市民大眾嘅經歷同埋感受,所以給人搞笑嘅感覺,故有這個名稱。
隨著粵語流行曲逐漸脫離「時代曲」嘅框架,新一代嘅填詞人(如黃霑、鄭國江、盧國沾等等),憑着佢地嘅文學素養,喺流行曲嘅歌詞上,作出史無前例嘅改革:摒棄傳統嘅「粵曲風格」,將歌詞寫得更貼近現代人嘅生活;同時開拓新嘅題材,撰寫非情歌,將「粵語流行曲」嘅熱潮推上高峰,並使「流行曲歌詞」升格到藝術層次。
[編輯] 1980年代
[編輯] 「城市民歌」嘅興起
1970年代尾至1980年代初,「城市民歌」嘅興起,可講係粵語流行曲發展史上嘅一段「小插曲」。對於大部份香港人而言,提起香港嘅城市民歌,可能第一個想起嘅人,就係區瑞強。佢係香港「城市民歌界」中最有知名度同埋代表性嘅歌手之一。
[編輯] 粵語流行曲嘅全盛時期
1980年代唔僅係粵語流行曲百花齊放嘅日子,亦係香港樂壇嘅全盛時期,中國大陸同埋台灣嘅人縱然唔諳粵語,亦會聽粵語流行曲,甚至跟着唱。
譚詠麟、張國榮同埋梅艷芳雄霸整個1980年代嘅樂壇,係這個時代嘅樂壇巨星,三人唔但歌藝出眾,而且其形象同埋台風都令觀眾同埋歌迷受落,可謂聲色藝俱全。其佢歌手如林子祥、陳百強、鍾鎮濤同埋關正傑以至喺19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紅極一時嘅葉蒨文、彭羚、林憶蓮、關淑怡、陳慧嫻、Beyond、達明一派及草蜢都喺樂壇放一異彩。
[編輯] 1990年代
[編輯] 「四大天王」時期
1990年代,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同埋郭富城被傳媒封為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支配香港樂壇,並壟斷四大電子傳媒音樂頒獎典禮嘅獎項。雖然張學友憑著出眾嘅歌藝而雄霸整個樂壇,並成為咗1990年代嘅樂壇巨星,但樂壇已開始出現吹捧偶像而唔重實力嘅現象。另外,雖然王菲同埋鄭秀文喺1990年代中期成為樂壇天后,但聲勢唔及「四大天王」,香港樂壇開始變成由男歌手主導,直至2000年之後為止。
「四大天王」時期至黎明同埋張學友先後宣佈唔領取樂壇獎項後逐漸沒落。「四大天王」時期之後,吹捧偶像而唔重實力嘅現象喺1990年代末期愈嚟愈明顯,加上唱片公司同埋電子傳媒只重視市場同埋包裝而唔重視音樂創作,導致音樂界人才青黃唔接。
[編輯] 「K歌」文化
K歌係1990年代中後期嘅香港音樂文化之一。自從香港盜版音樂充斥市面起,香港樂壇開始處於低迷,至使唱片公司收入大減。於係,唱片公司同埋卡拉OK集團合作,推出獨家試唱歌曲,樂迷可喺卡拉OK盒子觀看新歌嘅音樂影帶或試唱該歌,以圖吸引卡拉OK盒子嘅生意,及令香港樂迷重新注意本地樂壇。唱片公司為迎合一般人嘅口味,一般會要求音樂人喺作曲時採用較簡單嘅音樂同埋重覆易記嘅歌詞,令樂迷較易掌握該歌曲。而大部份歌曲以情歌為主並開始公式化,由於要迎合市場需要嘅關係,從而慢慢降低咗歌曲嘅素質同埋大幅收窄咗音樂人嘅創作空間。結果久而久之,香港樂迷開始對「K歌」生厭,唔願再浪費金錢購買本地唱片,唱片公司卻又未有迎合這個市場趨勢去提升歌曲質素,結果導致香港樂壇持續低迷,惡性循環下,唔單無法走出香港市場,削弱咗喺全球華人社區嘅影響力,甚至連本地市場也失守,大批香港樂迷流向台灣、日韓、英美等外地音樂之上。可係,莫名其妙嘅係,絕大部分樂迷喺卡拉OK盒子仍唱廣東同埋國語歌,有些還唱近期嘅廣東歌。
[編輯] 2000年代
[編輯] 造星運動
由於音樂界人才青黃唔接,唱片公司陸續出現裁員同埋結業潮。唱片公司為尋找賺錢途徑而嘗試邀請電影界受歡迎嘅演員成為歌手,或者物色模特兒成為歌手,令香港樂壇變得只重視市場同埋形象而唔重視歌唱實力,大量只有外表但歌藝平庸嘅新人喺樂壇湧現,當紅人氣組合Twins正係這時期出現嘅表表者。可係,大部分喺這個時期出道嘅新歌手都冇什麼影響力,出道唔久就很快銷聲匿跡。
[編輯] 粵語流行曲嘅衰落
踏入2000年代,唔少1990年代嘅香港歌手如王菲、鄭秀文、張學友、黎明同埋郭富城等已漸漸淡出歌唱演出。部份轉而發展電影甚或嘗試舞台劇等演出。亦有部份1970年代、1980年代同埋1990年代初期嘅歌手高姿態復出,如許冠傑、徐小鳳、甄妮、譚詠麟、林子祥、葉蒨文、彭羚、林憶蓮、關淑怡;樂隊則有Beyond20週年嘅重組(已再度解散),達明一派及草蜢也有重組嘅活動。另一方面,音樂界亦有幾位知名歌手及音樂人因各種原因逝世,包括張國榮、梅艷芳、羅文、黃霑同埋林振強,對香港粵語流行音樂影響甚大。
隨著K歌文化導致香港樂壇持續低迷,粵語流行音樂嘅影響,就正如黃霑喺佢嘅博士論文所言:粵語流行曲已完全失去從前嘅優勢,未嚟或許只能像粵曲一樣,「成為古董式嘅精英文化,喺高級文化場所變中國曲藝嚟演出。」「聲音會隨時間湮沒,除咗存喺人們嘅記憶同埋幾張塵封嘅唱片裏,下一代未必再有人惹起共鳴咗…回歸後香港,縱然偶有獨唱,也只係大中華合唱嘅單一環節。」
[編輯] 參見
- 填詞
- 填詞人列表
- 作曲
- 同人詞
- 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