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上海市,簡稱滬,又叫申,係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坐落喺中國東部長江沖積三角洲,面臨東中國海,喺長江入海口南岸。目前中國發展最快嘅城市,仲係經濟最發達嘅城市之一,它被認係係中國嘅商業同金融中心。上海港係世界最大嘅港口,亦都係世界僅次喺新加坡同香港嘅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口,2005年全年吞吐量係1808萬標準集裝箱。2010年,世界博覽會將喺上海舉行。
目錄 |
[編輯] 歷史
- 主文: 上海歷史
[編輯] 古代
大約喺6000年前,而家嘅上海西部成為陸地,並且有咗原始村落,而東部地區成陸亦都有兩千年咁耐。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戰國時屬楚國,曾經係楚國春申君黃歇嘅封邑,貫穿現代上海嘅黃浦江亦都稱春申江,故上海別人叫做“申”。西元四、五世紀時嘅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同濱海一帶嘅居民多數係捕魚為生,佢地創造咗一種竹編嘅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人叫做“扈瀆”,以後又改“扈”係“滬”。“上海”因為松江(吳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葉始置華亭縣(松江)。宋末置上海鎮。1292年(元)設上海縣。明興盛,1553年係抵倭寇築上海城,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松江府轄境係全國最大嘅棉紡中心。清朝跟返明制歸屬江南省松江府,設江海關。
[編輯] 近代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照1842年簽訂嘅中英南京條約,上海成為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比英國喺上海設立租界。開埠後嘅近代上海成為遠東最繁榮嘅港口同經濟、金融中心,“係近代亞洲唯一嘅國際化大都市”。被人叫做“十里洋場。”當年,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係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為主),長寧區係上海公共租界嘅越界築路區,盧灣、徐彙兩區主要係上海法租界。當時上海嘅租界地區享有完全獨立喺當時清朝政府嘅行政權同司法權。喺上海嘅租界公園門外,都會一塊告示牌,“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租界嘅存喺使得上海未被戰火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嘅地位同充分嘅國際聯繫,帶來咗近代上海嘅繁榮。但虹口、楊浦兩區後來被劃做日軍防區,成為日本勢力範圍,喺淞滬會戰期間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
民國初年,租界以外嘅閘北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喺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淞滬會戰之後,日本軍隊打中國軍隊,武力攞咗上海(除租界以外嘅全部地區)。上海法租界同蘇州河以南嘅半個上海公共租界經歷咗長達四年多嘅孤島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跟住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佔領直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嘅《開羅宣言》,上海被中華民國佔領接管。上海自1842年擺脫清朝統治至1945年失去獨特地位而成為中華民國嘅一部分。此後到1949年5月,上海一直由國民政府接管統治。
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軍同中共領導嘅軍隊爆發大規模內戰(參見國共內戰)。1949年5月,中共領導嘅武裝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中華民國政府軍國民革命軍佔領上海,同時對上海實行軍事管制,此間大量人員、財產同機構撤離。
[編輯] 現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設上海係直轄市。之後成為中國工業中心。1986年被國務院公佈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嘅地位受到南方許多城市,尤其係經濟特區嘅挑戰,但進入1990年代後上海重新成為中國最重要嘅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1993年浦東開發開放,加快咗城市發展速度。目前保持年人均GDP6%以上嘅增長。目前,上海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同航運中心之一嘅目標邁進。
浦東與浦西連接通道嘅建造進程亦都標誌著上海嘅發展進程,係浦江兩岸嘅共同繁榮奠定咗堅實嘅基礎。1971年松浦大橋建成,改寫咗黃浦江無大橋嘅歷史,1991年12月1日上海第二座跨黃浦江大橋南浦大橋通車,1993年10月楊浦大橋竣工通車直到2003年6月28日盧浦大橋嘅建成,黃浦江上已經有咗6座大橋;同時1970年9月打浦路隧道建成、1989年10月24日延安東路越江隧道通車至2003年9月29日大連路隧道通車。越江通道嘅迅猛發展,使得如今成為市中心金融貿易區嘅陸家嘴亦都因此發生著翻天覆地嘅變化,1994年11月東方明珠電視塔完工、1999年3月18日金茂大廈正式開張營業、1999年8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業,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陸家嘴還正喺興建將成為中國最高建築嘅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沿著上海外灘隔江而望,今日陸家嘴嘅現代魅力折射出這座城市嘅蓬勃發展。
上海自從浦東開放後承辦過許多重要國際會議,增加咗其國際影響力,同時亦都顯示咗中國大陸經濟、社會嘅迅速發展。2001年10月21日上海承辦咗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喺上海舉行。2010年,上海還將要承辦世界博覽會。此外,每年還有各種主題嘅大小展會喺上海大量舉行。會展業已經成為上海嘅重要産業之一。
喺版圖上,1949年上海面積係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嘅上海、嘉定、寶山、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市,上海市轄區範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到2003年末,上海面積6340.5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係目前中國嘅第三大島。
[編輯] 上海大事年表
- 宋朝及之前
- 元朝
- 明朝
- 1842年以前嘅清朝
- 1842年-1862年
- 1863年-1911年
- 1912年-1949年
- 1949年至今
[編輯] 地理
[編輯] 位置
上海喺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正當中國海岸線中心點,係長江出海嘅門戶。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前緣,東瀕東海,北界長江,南臨杭州灣,西與江蘇省同浙江省接壤。係中國嘅經濟同金融中心城市。
[編輯] 面積
上海市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南北最長處約12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00公里。其中市轄區2,648.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14萬(上海戶籍1300萬)(2001年)。
[編輯] 地形
上海市全境係沖積平原,僅西南部有部分火山岩丘。海拔平均高度喺4米左右,地勢平坦,山脈少而低小。西部有佘山、天馬山等,但高度都喺100米以下。上海市最高點係喺杭州灣內海拔103米嘅大金山。
[編輯] 島嶼
上海市區嘅北部,長江嘅出口處有三個島嶼同一些剛出水面嘅沙洲。三個島即崇明島、長興島同橫沙島,這係上海市最大嘅三個島嶼,另外還有南部嘅金山嘴,大金山等島,崇明島以東35公里佘山島。
崇明島係由長江攜帶下來嘅大量泥沙沖積而成,唐武德元年(西元618年)僅係長江中嘅兩個小沙洲,面積只有十餘平方公里。後幾經變遷,而家東西約80多公里,南北寬約10-15平方公里,面積係1041平方千米,係中國嘅第三大島同最大嘅沖積島。
長興島同橫沙島喺崇明島以南嘅江口,將江水分係南北二水道。長興島俗稱鴨窩沙,露出水面不過百年左右,分係石頭沙、瑞豐沙、潘家沙、鴨窩沙、金帶沙五個部分。近40年來才逐漸成一島。與吳淞相對。橫沙島喺長興島東面,由橫沙島同元沙島組成,面積約係40平方公里。
[編輯] 河流
黃浦江及蘇州河(吳淞江)貫穿市區。黃浦江將上海分係浦東同浦西。澱浦河銜接澱山湖與黃浦江。大治河銜接黃浦江喺長江出海口。
[編輯] 氣候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氣候溫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 正常年份7-8月份伏旱,天氣酷熱,每年有多個日子最高氣溫超過攝氏35度。夏天同初秋較容易受由太平洋向來嘅熱帶氣旋(颱風)吹襲。冬天很少下雪。
[編輯]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共劃分係20個市區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同撤縣建區。1992年建立嘅浦東新區,之前大部係川沙縣。原南市區同原黃浦區喺2000年合併成為新嘅黃浦區。各郊縣亦都從1980年代末起先後改係市轄區,具體嘅係:寶山區(1988年)、閔行區(1992年,之前大部係上海縣)、嘉定區(1992年)、金山區(1997年)、松江區(1998年)、青浦區(1999年)、奉賢區(2001年)、南匯區(2001年)。目前,上海嘅行政區劃內僅存一個郊縣:崇明縣。至2005年末,上海共有18個區、1個縣,共118個鎮,3個鄉,100個街道辦事處,3293個居民委員會同1991個村民委員會。
Template:上海市行政區劃
[編輯] 人口資料
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750萬人。2005年,全市人口密度係每平方公里2750人(2004年末)。上海係中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嘅省級行政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93年開始已連續保持負增長。2005年,全市戶籍人口出生率係6.08‰,死亡率係7.54‰,自然增長率係-1.46‰。
[編輯] 人口來源
喺1949年以前,上海被人叫做“十里洋場。”有很多外國租界。住咗很多外國人。好多來自白俄羅斯嘅猶太人為咗逃避蘇聯紅軍,亦都逃到上海。英國人亦都帶來咗印度人到上海。呢啲外國人喺1949年以後,都已經離開咗上海。
1930年代嘅從中國各地來嘅移民係族群聚居。蘇北人大多居住喺楊浦區嘅定海路、虹口區嘅四川路以東、還有閘北區。廣東人聚集喺虹口區四川路一帶。[1]
喺毛澤東發起嘅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嘅運動中,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後經歷25年,很多上海嘅青年被發放到大陸各地,亦都改變咗其佢地區嘅人口組合。文革結束以後,上海嘅知青又陸續調回上海。
90年代後期,上海再次成為移民城市嘅目嘅地。大陸各地有很多人搬遷到上海定居。很多臺灣人,香港人喺滬常住嘅數目衆多。由喺很多外國公司喺上海常年設有辦事處,所以很多外國人亦都常年定居喺上海。
[編輯] 政治及重大歷史事件
上海作係中國嘅重要嘅經濟政治中心,上海人民亦都積極參加過很多影響到中國命運嘅政治運動。從1843年以後,上海被迫開埠以後,曾經係西方列強瓜分中國嘅據點。上海有很多外國租界,佢地有自己嘅法律。
1919年五四運動中,係咗抗議巴黎同會中,外國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喺山東嘅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同年6月6日,上海各界聯合會成立,反對開課、開市,並且聯合其佢地區,告知上海罷工主張。通過上海嘅三罷運動。
1918年至1925年間,中國國父孫中山同夫人宋慶齡曾經喺上海生活同從事各種政治活動。
1925年,五卅慘案亦都係喺上海發生。係當時嘅工人遊行抗議日本棉紗廠非法開除及毆打工人所引發嘅流血鎮壓事件。
1932年,一二八事變。係日本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係咗將國際社會嘅視線從東北轉移,而喺上海挑起嘅中日兩國軍事衝突,時間長達一個多月。
上海係中國共產黨嘅誕生地。十大元帥陳毅亦都曾經擔任過上海市長。
上海亦都係文化大革命時期,四人幫張春橋同王洪文活動嘅地方。喺上海亦都發生咗很多重要事件。
喺1989年六四,上海各界人民同學生亦都積極參加咗反腐敗,爭取民主自由嘅運動。上海出版嘅世界經濟導報亦都因為發表激進文章,而被當時嘅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下令關閉。
2006年,上海市勞動同社會保障局局長祝均一違法挪用32億勞動保障基金,借給民營企業家張榮坤旗下嘅福禧投資公司用喺收購滬杭高速公路。因此北京中央政府100多名調查人員前往上海,調查非法挪用社會保障基金嘅大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因此被撤職查辦。
[編輯] 方言
上海話係上海地區獨有嘅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南方方言嘅一種。亦都有人稱上海話係滬語。語音受早期移民中佔優勢嘅蘇州同寧波兩地影響巨大。同杭州話,蘇州話發音類似。
1930年代,係上海話嘅黃金時期。同香港類似,上海嘅作家們意譯或者音譯很多英文新單詞,用到書面文本中去,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嘅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後被普通話吸收。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很多學校對說方言嘅行係扣品行分處理。而且政府取消咗很多廣播電臺同電視節目中嘅上海話內容。上海話嘅造詞能力亦都開始嚴重衰退。而家上海仍然係一個吳語城市,普通話亦都很通用。隨著中國各地移民嘅日益增加,會說上海話嘅人開始減少。而家,已經很難招聘到發音合格嘅年輕滬劇演員。2005年以來,上海輿論界掀起一股“保衛上海話”嘅浪潮。[2]
[編輯] 海派文化
上海嘅文化被人叫做“海派文化”。它係喺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嘅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嘅對上海影響深遠嘅歐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區別喺中國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嘅獨特風格。毫無疑問,今天嘅上海係世界最時尚嘅都市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舉辦過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並建造咗多所全國一流嘅文化設施,包括咗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影城等。歐洲風格嘅上海音樂廳因市政建設需要被移位元,但喺內部改建之後已經重新對公衆開放,以舉行交響樂音樂會係主。每年上海還舉辦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等文化活動。
[編輯] 人文歷史
- 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36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4座上海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上海城隍廟坐落喺上海市最係繁華嘅城隍廟旅遊區,係上海地區重要嘅道教宮觀,始建喺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嘅歷史。喺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咗重大嘅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係它用。現已修復。
1949年以前,上海係一個紙醉金迷嘅地方。當時上海著名嘅“百樂門”舞廳享有盛名,從英文“Paramont"得來。“大世界”亦都係很有名嘅娛樂中心。很多電影院亦都係非常豪華。例如,大光明電影院始建喺1928年,由德國傑出嘅建築師烏達克(L.E.HUDEC)設計,屬市級優秀保護建築。大光明電影院嘅歷史。 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re)。建喺1930年,由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嘅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嘅裝飾藝術派風格,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喺《申報》上嘅廣告用語係:“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1949年以後,更名係國泰電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一度改名人民電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係優秀歷史建築。
1918年至1925年間,中國國父孫中山亦都曾經喺繁華嘅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嘅香山路上嘅一幢歐洲鄉村式樣嘅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係孫中山故居。
上海擁有許多歐美式樣嘅老建築,其中喺外灘嘅一組歐洲風格嘅外國銀行,商家同飯店遺留下來嘅建築群一直以來就係上海嘅標誌,例如:花旗銀行,同平飯店等。但事實上喺市內還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嘅,風格迥異嘅花園別墅,例如丁香花園、沙遜別墅、馬勒住宅以及而家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宮嘅嘉道理花園等。喺上海嘅市中心,還有當時嘅面積龐大嘅上海跑馬廳。
1927年,著名作家魯迅辭去中山大學職務, 同年10月赴上海。喺上海成立咗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翻譯、介紹外國嘅進步文學作品,寫咗很多雜文。1936年10月19日,喺上海逝世。佢嘅遺體安葬喺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喺上海虹口公園。
[編輯] 電影,電視及其他
1949年前,中國嘅電影業基本上集中喺上海,而喺上海有過製片活動嘅電影企業,總數約200家。上海嘅電影製片業,若從資金來源劃分,可以分係外商、民營同國民黨官辦等3種類型,而雄踞上海影壇嘅當推民營電影企業,占總數嘅90%以上。但係,喺眾多嘅民營企業中,大多數公司只係曇花一現,有啲公司甚至一片未拍,即已銷聲匿跡,而稍具規模、能均衡製片產産嘅,大概有十幾間。荷李活八大製片公司都喺上海設立發行機構,幾乎壟斷咗上海嘅整個電影發行市場。只有二三流影院才放國產片。
喺中國電影發展史上,起過較大影響同作用嘅,二三十年代有影壇五虎將之稱嘅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星)、天一影片公司(簡稱天一)、聯華影業公司(簡稱聯華)、藝華影業公司(簡稱藝華)、新華影業公司(簡稱新華)等5家;戰後時期主要係昆侖影業公司(簡稱昆侖)同文華影業公司(簡稱文華)兩家。30年代嘅電通影片公司同40年代嘅昆侖影業公司,實質上係喺中囯共產黨以民辦面目出現嘅電影公司。
上海因此出現咗很多知名嘅歌星同影星,周璿,阮玲玉,趙丹等。毛澤東嘅第三任妻子江青亦都曾經喺上海做過演員,名係藍蘋。
1949年以後,成立咗國營嘅上海電影製片廠,並對私營電影製片公司嘅改造,1953年2月,上海實行咗國營與民營電影嘅並軌,從此民營嘅電影公司消失。
80年代初,上海只有一個電視台 - 上海電視臺,後來有咗上海東方衛視等等。頻道亦都從一個,發展到很多不同內容嘅頻道。1970年代,只有黑白電視信號。1980年代,轉係彩色電視信號。原來,只有喺晚上才有電視節目嘅播出,發展到而家嘅全日24小時播放。
廣播事業亦都從原來一個單一嘅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演變成很多調頻,調幅各種不同內容嘅電臺。
[編輯] 現有電視台
-
- 上海東方衛視
- 上海電視臺第一財經頻道
- 上海電視臺新聞頻道
- 上海電視臺生活時尚頻道
- 上海電視臺電視劇頻道
- 上海電視臺體育頻道
- 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
- 上海東方電視臺新聞娛樂頻道
- 上海東方電視臺文藝頻道
- 上海東方電視臺音樂頻道
- 上海東方電視臺戲曲頻道 + 部分時段係購物台功能
- 上海東方電視臺少兒頻道
- 上海教育電視臺
- 東方電影頻道
- 炫動卡通衛視
[編輯] 戲曲
海派特色嘅滑稽戲產生與抗日戰爭中期,由上海嘅曲藝“獨角戲”接受咗中外喜劇、鬧劇同江南各地方戲曲嘅影響而逐步形成嘅新興戲曲劇種。因為方言隔閡,只流行喺上海、江蘇、浙江嘅許多地區。一人演出嘅滑稽曲藝稱作“獨角戲”。比較著名嘅滑稽演員有王無能,江笑笑,劉春山,嚴順開,周柏春,姚慕雙同王汝剛等。
滬劇係上海獨有嘅戲曲。
[編輯] 報章雜誌
上海喺1949年以前,很有名嘅報紙係申報。新民晚報創辦喺1929年,亦都係一份發行全國嘅有影響力嘅報紙。
[編輯] 小說
20世紀30年代著名作家張愛玲曾經寫過很多同上海有關嘅小說。《十八春》原名《半生緣》寫咗三十年代上海嘅一個悲慘嘅愛情故事。
[編輯] 重要文化節日
上海電視節係中國創辦最早嘅國際電視節,1986年創立至2006年,已成功舉辦咗十二屆。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創辦喺1993年,次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嘅認證,被歸喺A類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200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已舉辦咗7屆。
[編輯] 飲食
本地風味嘅上海菜又叫本幫菜。本幫名菜有很多。喺世界各地有華人嘅地方,都有以上海命名嘅餐館。
[編輯] 經濟
1949年以前,喺上海有很多外國銀行同公司。上海係當時中國嘅經濟貿易中心。上海不僅彙集著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四大政府銀行係首嘅原國家資本與官僚資本金融機構以及外國喺華金融機構。喺外灘附近聚集咗各國頗具實力嘅銀行:英國滙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俄國華俄道勝銀行、法國東方彙理、美國花旗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等組成咗“東方華爾街”。還擁有數量衆多嘅私人資本經營嘅銀行、錢莊同信託公司(以下簡稱私營行莊公司)。經歷咗1927至1937年“黃金時期”嘅發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嘅私營行莊公司已達105家;而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上海私營金融業嘅整體資金實力實際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營銀行、80家錢莊同5家信託公司。然而到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嘅數量銳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併係統一嘅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
喺1949年以後,有些上海嘅資本家都已經逃離到香港,臺灣,或者海外其佢地方。亦都有一些留喺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喺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3]
上海係中國大陸經濟最發達嘅城市之一,2004年人均GDP6661美元,連續十年年均經濟成長超過8%。第三産業高度發達,其中最主要嘅産業包括咗金融業、房地産業、保險業以及運輸業等。喺浦東新區嘅陸家嘴係上海嘅新興金融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2005年8月喺上海揭牌,主要職能係管理公開市場操作。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部分喺上海設立咗中國區總部、分公司同辦事處。
上海工業發達,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嘅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全國領先。改革開放初期,由喺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飛速發展,一度使上海嘅工業面臨邊緣化嘅危機,但自90年來中期以來,隨著浦東新區嘅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嘅原因,上海嘅工業又重新煥發咗新嘅生機。上海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嘅十分之一,主要以輕紡、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係主,其佢還有汽車、航空、航太等工業。張江高科彙集咗大量嘅高端製造業。農業占總體經濟嘅比例較小,大約喺1.7%左右。
由於土地、勞動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經濟政策導向等原因,目前紡織業、重污染行業等低端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産業開始逐漸遷往郊區或關門停業,上海市整體産業結構進步明顯,已形成並逐漸鞏固自己嘅核心競爭力。
上海港係西太平洋地區最繁忙嘅港口之一,中國內地最大嘅港口。 2004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達到3億7900萬噸,超過荷蘭鹿特丹成為世界第二大貨運港。 2005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08萬TEU(標準箱),保持繼新加坡、香港之後嘅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口地位,預計2006年全年吞吐量將超過2000萬TEU。港口吞吐量約占全國總數嘅三分之一,目前正喺建設嘅大型深水海港洋山保稅港設計年集裝箱吞吐量係2200萬箱(2005年12月10日一期工程開港,2020年全部建成)。
上海經濟亦都受到其周圍省份嘅非經濟方面嘅競爭。上游省份GDP增長帶來嘅環境污染,尤其係來自黃浦江上游嘅飲用水污染,已成為困擾上海發展同居民生活嘅一大難題。
- 上海寶鋼集團公司
-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
- 江南造船公司
- 外高橋港
- 洋山保稅港
- 石洞口發電廠
- 外高橋發電廠
- 錦江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 百聯集團
-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 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已舉行嘅會議
- 上海將要舉行嘅會議
- 上海已舉辦嘅運動賽事
- 上海將要舉辦嘅運動賽事
[編輯] 交通
參閱:上海交通
[編輯] 歷史
上海嘅交通工具曾經係五花八門、多種多樣,小到自行車、黃包車,大到馬車、小汽車。
1873年,法國人米拉看到黃包車便利,向法租界公董局呈報計劃。1874年1月,黃包車從日本輸入上海。故當時滬人又稱之係東洋車。凡喺上海租界上通行嘅黃包車須向工部局捐照會。抗戰前夕,黃包車已達1,000多輛。後三輪車興起,至40年代後期逐漸被淘汰。1908年3月5日,英籍猶太地産商哈同經營嘅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從南京路口至延安東路外灘嘅通車,相繼發展咗12條有軌電車線路。到1963年8月15日淩晨零時17分,最後一輛有軌電車末班車從靜安寺開出,當當有聲嘅有軌電車從此退出咗上海。3時52分,第一輛20路無軌電車離開靜安寺起點站向外灘方向駛去。機動三輪車因為便宜,喺1970年代依然可以喺上海街頭看到。以後逐漸被淘汰。自行車曾經係上海最通用嘅交通工具。1980年代以後,私人逐漸開始購置私人小轎車。
[編輯] 現況
上海嘅市區交通較為發達,公共交通設施有:公交汽車巴士(包括大巴士同小巴士),公交電車巴士(目前只有無軌電車),黃浦江上輪渡,軌道交通(喺地下時上海人稱之係地鐵,喺高架段時稱之係輕軌),基本上每一個住宅區周圍會有至少一個以上嘅公交線路停靠。以上這些公共交通設施皆可使用上海公共交通卡,從而方便付費。
論公交線路數量同複雜性,上海擁有全世界最大嘅公共交通網絡同全世界最高嘅日公共交通客運量。上海全市公交有1100多條公交線路,密如蛛網,並且正以每年新辟、延伸、調整50多條公交線路嘅記錄持續擴充。按運營時間分,有日間公交車、“2”字頭嘅早晚高峰車同“3”字頭嘅夜宵車;按地域範圍分,有浦西嘅、浦東嘅、過江嘅(含大橋、隧道線)同郊區線;按票務方式分,有單一票價1元(全程13公里以下嘅線路)或1.5元(全程超13公里嘅線路)嘅無人售票車,還有單一票價2元嘅空調車同多級票價嘅專線車(有“5”字頭嘅大巴專線、“6”字頭嘅浦東專線車、“8”字頭嘅中巴專線同“9”字頭嘅雙層車或空調大巴,還有10條空調旅遊專線以及觀光巴士)。
目前,大部分上海市民選擇公交巴士出行,但隨著軌道交通嘅逐步完善,市民嘅選擇方式將會趨向喺軌道交通出行。上海軌道交通線路目前建成五條線路:一號線(R1)、二號線(R2)、三號線(M3)、四號線(M4)、五號線(莘閔線),另外還有龍陽路站至浦東國際機場嘅上海磁浮示範運營線,總計近150公里里程。
就費用而言,輪渡仍然係最便宜嘅公交出行方式,票價普通乘客0.5元一人。公交車從1元起有不同嘅票價級別,軌道交通從2元起至8元有不同嘅票價級別。由喺國際油價普遍上揚,上海市區頂燈計程車從2006年6月1日起全面調整係:起步價:11元3公里,超過3公里以2.1元/公里加價;晚間23:00至次日5:00期間,起步價調整係:14元3公里,與白天相比價格上漲30%。郊區有所不同,起步價係9元3公里,加價相同,亦都係超過3公里以2.1元/公里加價。由喺公交車同軌道交通喺晚間大部分都不運行,故喺晚間計程車仍然係市民出行嘅選擇。
市內交通包括:
- 地鐵(已建成1、2、3、4、5號線)
- 磁懸浮(由地鐵2號線龍陽路站至浦東國際機場)2002年12月31日首次運行,30公里長。
- 公交車(巴士)
- 計程車
- 輪渡
參閱:上海軌道交通
[編輯] 鐵路
上海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造營運鐵路嘅城市,這第一條營運鐵路係吳淞鐵路,橫跨今天嘅寶山區、楊浦區、虹口區同閘北區,全長14.5公里,連接吳淞碼頭同江灣鎮,喺1874年12月開工,1876年12月全線建成。後因清政府嘅干涉,喺1877年10月20日下令拆除。但20年之後嘅1897年2月27日,喺原吳淞鐵路嘅地方重新開始修築鐵路,改稱淞滬鐵路,建成初期全長6.8公里。淞滬鐵路係中國最早建成嘅一條鐵路,至今仍喺使用,亦都係中國政府官款修建嘅江南第一條鐵路。喺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淞滬鐵路係日軍使用,係日本建造當時遠東最大機場——江灣機場提供運輸,日本投降後,由國民政府接管,並投入客貨運,1960年初,上海公交線路體系發展使淞滬鐵路逐漸退出客運,只進行貨運。今日嘅淞滬鐵路早已進行多次擴建,總里程達到23.04公里,已成為上海鐵路網北環貨運嘅主要通道。
喺淞滬鐵路嘅建設過程中,同時還辟建滬寧鐵路,當時滬寧鐵路嘅上海站多次易址,但喺最後選喺咗今天目中路、虯江路之間,寶山路西側地區,上海人俗稱老北站。滬甯鐵路喺1908年4月1日建成通車,當時嘅上海站亦都喺1909年7月竣工正式啓用。1916年,滬、杭、甬鐵路與滬寧鐵路接軌通車,與上海站合站,從而易名係鐵路滬甯、滬杭甬兩路總站,由喺當時南市建有鐵路客站(喺今黃浦區,近南浦大橋嘅南車站路、車站前路地區),改稱鐵路上海北站。後日軍佔領後成為上海站(上海駅),民國政府接管後改稱鐵路上海站,但由喺上海站客流量大、車站小,上海站一直擁擠不堪。1981年,中華人民共同國國務院批准喺鐵路上海東站原址新建鐵路上海站,1984年9月20日正式開工,1987年12月28日竣工啓用。新上海站便成為咗今日嘅上海火車站,喺建成初期時係全國規模最大現代化車站。
與當時上海北火車站相對應嘅還有上海南火車站,係當時滬杭鐵路起點。1907年開工,1909年正式通車。喺滬甯滬杭兩條鐵路未聯絡接通前,上海南火車站係上海赴杭州嘅唯一鐵路線,同時用作客貨運。作係當時上海重要交通樞紐,上海南火車站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貨運量最大嘅火車站。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後,上海南火車站遭到日軍猛烈轟炸,最終不復存喺。如今喺上海南火車站舊址,人們只能通過周圍嘅路名來感受當時火車站旁嘅繁華景象。
如今上海市最主要嘅兩個火車站:上海火車站(舊稱北站、俗稱新客站)同上海火車南站由上海軌道交通一號線同三號線相銜接,前者係1987年啓用嘅新上海火車北站,而後者喺2006年7月1日正式重新啓用。新上海火車南站喺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同國發改委批准正式開工,係一座全新嘅現代化火車站,占地面積約23公頃,它嘅原址係上海新龍華火車站。規劃中嘅滬杭磁懸浮鐵路亦都將經過上海南站並設站。新上海南站已與2006年建成,6月25日試運行,7月1日起正式運行。南站嘅建設將給上海西南地區嘅交通帶來更多嘅便利。南站主站屋採用世界上獨一無二嘅圓盤型結構,並大量開發咗地下空間,從2007年起將有大量嘅商店入駐南站嘅底下商鋪,並成為上海西南地區除徐家彙之外嘅第二個大型商業中心。
上海鐵路車站 | 編輯 | |
使用中車站: | ||
特等站:上海火車站-北郊站-南翔站 一等站:上海火車西站-上海火車南站-何家灣站 二等站:楊浦站-桃浦站-閔行站 三等站:安亭站-張廟站-新橋站-松江站-金山衛東站-金山衛西站 四等站:江橋鎮站-黃渡站-封浜站-楊行站-莘莊站-春申站-石湖蕩站-新浜站-楓涇站-七寶站-閔行西站-葉榭站-山陽站-江灣站-殷行站 五等站:匡巷站-光新路站-梅隴站-協興站-星華站-久星站-大方站 |
||
已廢棄車站: | ||
長寧站-徐家彙站-上海北火車站(老北站)-上海南火車站(老南站)-新龍華站 |
[編輯] 航空
1911年,法國飛行家環龍駕蘇姆式雙翼飛機來上海作飛行表演,但係不幸機裂殞命。這係上海人民第一次目睹到飛機嘅風采。1912年,留學英國學習飛行嘅厲汝燕學成回國,駕駛愛特立克式單翼機喺上海上空作試飛表演,這係中國人第一次喺上海領空駕駛飛機。
上海第一個民用機場,係虹橋機場,喺上海市西郊,1921年3月10日開始破土動工,主要工程喺係年6月底基本完成。虹橋機場工程竣工之後,卻因為航空署“扼喺經費不足”,竟閒置土地,連京滬航線亦都未能按期通航。國民政府喺南京成立後,隨著滬蓉航空線管理處嘅籌建,以及其上海至南京航線嘅開航,虹橋機場才正式被使用。1934年,虹橋機場進行咗一次擴建,征地890畝。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其起因便係虹橋機場事件,日本軍隊佔領之後,進行咗大規模改建同擴建使虹橋機場嘅占地面積達2513餘畝,但大部分係強佔土地。
上海第二個民用機場,係喺龍華地區嘅龍華機場,龍華機場嘅建造日期比虹橋機場要早,但係喺建成伊始,一直用作軍用。龍華機場亦都係上海市第一個由陸軍管轄嘅軍用機場。1929年,國民政府航空署決定將龍華機場改係民用機場,由喺當時虹橋機場閒置土地,所以到1936年淞滬抗戰前龍華機場經不斷修建,已成為當時中國最好嘅一個民用機場。日軍佔領後,亦都對龍華機場進行咗一系列嘅擴建,主要係滿足日軍嘅戰鬥機停機需要。
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後,虹橋同龍華兩大民用機場正式劃歸國民黨空軍管轄。不久,龍華機場同虹橋機場相繼重新劃歸民用,但由喺虹橋機場因為政府內部諸多原因未能得到很好建設,而相反,龍華機場則經擴建,已成為中國民用航空運輸嘅樞紐機場,而且喺當時遠東地區亦都係屈指可數嘅一個國際機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同國成立,虹橋機場成為空軍機場,龍華機場則繼續作係民用機場。隨著中華人民共同國經濟日益繁榮,相應地,民用航空事業得到非常迅速嘅發展,到1960年代中期,龍華機場由喺緊靠市區,受淨空條件等限制,已無法適應大型飛機起降,1963年中華人民共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虹橋機場擴建係國際機場,準備將民航用途轉至虹橋機場,但喺起初係軍民合用機場。1966年8月,原喺龍華機場起降嘅國內航班飛機轉到虹橋國際機場起降,同時規定龍華機場係“訓練基地同航班飛機嘅備降場”。1972年,駐虹橋機場空軍撤離。之後虹橋機場進行咗不斷嘅改革同修建擴建,1988年6月25日正式對外宣佈成為獨立嘅經濟實體並且喺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未啓用前成為中國前三大航空民用機場。而龍華機場最終喺1991年降係供小型固定翼同直升機使用嘅通用航空嘅機場(2B通用機場)。
浦東開發開放後,上海以浦東係發展龍頭,發展速度驕人,虹橋國際機場已不堪重負。上海市政府決定建設浦東國際機場。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喺上海市浦東嘅江鎮、施灣、祝橋濱海地帶,面積係40平方公里,距市中心約30公里。浦東機場一期工程喺1997年10月全面開工,1999年9月建成通航,成為上海市出現嘅第三個民用機場。但由喺龍華機場已經不作民航運輸,故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實際上係目前上海市第二個民用機場,主要負責國際航班。浦東機場二期航站區已經開工,二期航站樓綜合體工程設計目標年係2015年,與一期航站樓綜合體一起共同滿足6000萬人次嘅年旅客吞吐量;航站區最終總體規劃方案滿足8000萬人次年旅客吞吐量。滿足國家民航總局同上海市對對浦東機場建成亞太地區航空樞紐港嘅戰略要求,滿足上海經濟發展同2010年世博會嘅需求。
[編輯] 公路
上海目前建設有內環線高架、中環線、外環線
- 長途客運
- 上海長途客運總站
- 上海長途客運南站
[編輯] 水運
上海係中國最大嘅港口城市。從上海港出發嘅客貨輪,出海可抵世界上400多個港口。由喺乘船旅行速度太慢,目前除公平路碼頭尚有四天一班往大連嘅車客渡航線外,其餘沿海沿江嘅長途航線均已停航。
原來喺外灘嘅十六鋪碼頭亦都僅有發往南通、定海同普陀山等臨近地區嘅班船,但係喺2005年12月2日淩晨1時,上海十六鋪碼頭嘅兩幢大樓被成功爆破,走過咗140多年歷史嘅上海十六鋪客運碼頭告別咗歷史舞臺,未來十六鋪碼頭作係水上旅遊中心使用。
去崇明島之前,要分清上船地點,而去長興、橫沙島則都喺吳淞碼頭上船。另外,上海還有去韓國仁川、釜山,日本大阪、神戶嘅國際遊船,喺外虹橋碼頭上船。
上海港2005年嘅貨物總吞吐量達到4.4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貨港。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2005年12月10日正式開港,標誌著上海正向國際航運中心嘅目標大踏步地前進。
[編輯] 市域高速公路
上海市域高速公路以“A”做標識,後加數位序列進行命名。其中環線高速公路以十嘅整數倍命名,其佢高速公路以十嘅整數號外嘅序列號命名。市域高速公路包括:
- A20公路:外環線
- A30公路:郊環線
- A1公路:A20公路-浦東國際機場
- A11公路:真北路-江蘇省界(滬甯高速公路上海段)
- A12公路:真北路-江蘇省界(滬嘉瀏高速公路)
- A13公路:A20公路-崇明縣-江蘇省界
- A14公路:A30公路-長興島-崇明縣-江蘇省界
- A2公路:A20公路-洋山保稅港
- A3公路:A20公路-A30公路
- A4公路:A20公路-浙江省界
- A5公路:A12公路-A4公路(嘉金高速公路)
- A6公路:A30公路-戚家墩碼頭(新衛高速公路)
- A7公路:A30公路-浙江省界(新楓高速公路)
- A8公路:A20公路-浙江省界(滬杭高速公路上海段)
- A9公路:A20公路-江蘇省界(滬青平高速公路)
[編輯] 市內高架道路
- 延安高架路(虹橋機場至外灘嘅東西向高架道路)
- 內環高架路(楊浦大橋至南浦大橋環線高架道路,即內環線浦西段)
- 南北高架路(盧浦大橋至外環線蘊川路立交嘅南北向高架道路)
- 逸仙高架路(內環線大柏樹立交至外環線寶山立交嘅高架道路)
- 滬閔高架路(內環線漕溪北路立交至外環線莘莊立交嘅高架道路)
- 中環高架路
[編輯] 旅遊
每年秋季(九月中旬至十月中旬)上海都會舉辦係期一個月嘅:上海國際旅遊節。誠邀世界各地嘅旅遊者來上海參觀遊玩,2004年上海國際旅遊節喺年9月18日-10月6日舉行。
2004年上海舉辦F1大獎賽中國站嘅比賽,吸引咗數以十萬計嘅遊客前來觀看比賽。賽道喺嘉定,擁有各種室內外賽車運動,有著亞洲第一大嘅卡丁車場地。2005年至2008年,上海將連續舉辦三屆網球大師杯賽。“體育旅遊”已成為申城熱點之一。
[編輯] 商業區
- 南京路步行街
- 上海第一百貨商店
- 四川北路商業街
- 南京西路商業街
- 淮海路商業街
- 徐家彙
- 淮海路商業街
- 襄陽路小商品市場
[編輯] 著名景觀
- 孫中山故居,宋慶齢故居,上海外灘,城隍廟,中共一大會址,新天地,人民廣場,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城市規劃展覽館,上海美術館,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水族館,豫園,上海動物園,上海博物館,上海野生動物園,大觀園,東方明珠電視塔,魯迅紀念館,上海科學技術館,世紀公園,大上海時代廣場,朱家角
[編輯] 宗教
- 上海龍華寺
- 上海玉佛寺 有玉佛一座。文化大革命,佛寺內人用毛澤東畫像貼滿玉佛,所以沒有被紅衛兵搗毀。
- 靜安寺
- 徐家彙天主教堂 係1949年以前建造嘅。規模宏偉。
[編輯] 教育
參閱:上海教育
[編輯] 高等院校
上海擁有100多所科研機構,10萬科研人員。
- 復旦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同濟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華東政法學院
- 東華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已經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合併,現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 上海醫科大學(已經同復旦大學合併,現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 上海大學
-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 上海水産大學
-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 上海中醫藥大學
- 上海音樂學院
- 上海師範大學
- 上海海事大學(原上海海運學院)
- 上海電力學院
-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 上海體育學院
- 上海音樂學院
- 上海戲劇學院
- 上海新僑學院 學校主頁
- 上海建橋學院
- 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杉達大學
- 上海金融學院
-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 第二軍醫大學
- 上海醫藥職工大學
- 上海電機學院(原上海電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 學校主頁
- 上海建橋學院
- 上海商學院
[編輯] 主要技術培訓機構及院校
上海擁有100多所專業技術培訓機構,其中包括:
- 中國民航上海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 體育
- 足球
-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上海申花、上海聯城
- 籃球
- 中國籃球協會聯賽:上海大鯊魚
[編輯] 著名人物
- 陳雲
- 張聞天
- 黃道婆
- 徐光啓
- 郭秉文
- 張愛玲 小說家。
- 阮玲玉 電影明星,最後自殺,寫下“人言可畏。”
- 史量才
- 吳健雄
- 錢其琛
- 黃金榮 上海黑幫。
- 杜月笙 上海黑幫。
- 哈同 猶太人。
- 沙遜 猶太人。
- 吳啓迪
- 孫雯
- 姚明 NBA籃球員。
- 劉翔
- 朱建華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跳高金牌得主。
- 李富榮
- 汪嘉偉
- 賀綠汀
- 巴金 著名小說家。
- 沙葉新
[編輯] 友好城市
至2005年末,上海已與50個國家嘅66個地區結成友好城市關係或友好交流關係,下列其中部分地區。
[編輯] 照片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主要領導人
(截止至2006年10月)
市委書記 | 任職時間 | 市長 | 任職時間 |
---|---|---|---|
饒漱石 | 陳毅 | 1949年5月28日--1958年11月 | |
陳毅 | 柯慶施 | 1958年11月--1965年4月(去世) | |
陳丕顯 | 曹荻秋 | 1965年11月--1967年2月 | |
張春橋 | 張春橋 | 1967年2月--1976年10月 | |
蘇振華 | 蘇振華 | 1976年10月--1979年1月 | |
彭沖 | 彭沖 | 1979年1月--1980年3月 | |
陳國棟 | 汪道涵 | 1981年4月--1985年7月 | |
芮杏文 | 江澤民 | 1985年7月--1988年4月 | |
江澤民 | 朱鎔基 | 1988年4月--1991年4月 | |
朱鎔基 | 1989年8月--1991年4月 | 黃菊 | 1991年4月--1995年2月 |
吳邦國 | 1991年4月--1994年4月 | 徐匡迪 | 1995年2月--2001年12月 |
黃菊 | 1994年4月--2002年10月 | 陳良宇 | 2001年12月--2003年2月 |
陳良宇 | 2002年10月--2006年9月 | 韓正 | 2003年2月 - |
韓正(代理書記) | 2006年9月 - |
上海市有史以來全部市長情況詳見上海歷任市長一覽
[編輯] 可以睇吓
- 上海交通
- 小行星2197
- 上海軌道交通
- 上海合作組織
[編輯] 連出去
- 上海人
- 上海市政府網站
- 上海年華
- 2010上海世博會
- 上海市地方誌
- 上海旅遊節網站
- 上海酒店查詢
- 上海交通網
- 上海國際電影節
- 上海近期日食列表
- 海納百川<介紹上海文化嘅blog>
- 上海文化資訊
- 上海外灘及其他景點
- 上海城隍廟
- 劉鴻生申請公私合營
[編輯] 注釋
Template:上海行政區劃 Template:Province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