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竭力做善事,熱愛自由多過一切,即使為咗王座,都唔可以當真理冇到。
音樂係比一切智慧,哲學,更高嘅啓示。
發自心靈,我願能夠進入心靈。
練實命運條喉嚨!!
--貝多芬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讀 [ˈbe.to.vɘn]),1770年12月17日受洗—1827年3月26日)係德國作曲家同鋼琴大師。佢係歷史上一位出色嘅作曲家,亦都係西洋音樂古典時期到浪漫時期一位代表人物。佢嘅名聲同才華,令到當時好多人模仿同產生唔少靈感。
目錄 |
[編輯] 生平
1770年 貝多芬出生於德國城市波恩嘅一個平民家庭,阿爺原籍荷蘭,之後移居德國(貝多芬個姓源自家族曾經住過「貝多芬村」,於是家族改名做貝多芬),做過當地嘅宮廷樂長。佢老豆係個男高音歌手,經常飲醉酒,阿媽係宮廷大廚個女。貝多芬自細就顯露佢音樂上嘅才能。佢個名嘅「凡」(van)唔係德文入面嘅 “von”,唔代表任何貴族嘅封號,而係顯示佢嘅家鄉。「路德維希」亦正係佢阿爺嘅名。
[編輯] 年表
多芬出生平年表 | |
---|---|
1774年 | 佢阿爸為咗令貝多芬成為好似莫札特咁勁嘅音樂神童,迫細細個嘅貝多芬學音樂同長時間咁練琴。 |
1778年 | 八歲嘅時候開始登台演出。 |
1781年 | 跟住樂隊指揮奈弗學習巴赫首《平均律鋼琴曲》同作曲。 |
1783年 | 做咗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 |
1787年 | 喺維也納同莫札特會面。 |
1788年 | 喺一隊歌劇院樂隊入面做中提琴手。 |
1789年 | 喺波恩大學學嘢。 |
1792年 | 喺海頓嘅鼓勵同支援下,去奧地利嘅首都維也納深造,藝術進步得好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咗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嘅優秀作品。 |
1795年 | 喺維也納開咗第一次音樂會,曲目係第二鋼琴協奏曲,由佢演奏鋼琴。哩次演出獲得成功。 |
1796年 | 出現耳疾先兆。 |
1803年 | 完成劃時代嘅《第三交響曲》,跟住準備獻畀拿破崙。 |
1804年 | 拿破崙做皇帝,貝多芬搣甩第三交響曲上寫住獻畀拿破侖嗰頁,仲寫上一句說話“為紀念一位偉大嘅英雄”之後,首交響曲又叫《英雄》(Erica)。 |
1808年 | 同時發表第五交響曲《命運》(貝多芬冇同呢隻曲作名,只係話過,第一樂章前八個音,好似命運之神嚟敲門)同第六交響曲《田園》。 |
1809年 | 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貝多芬都冇同呢支曲作名,應該係出版商聽到氣勢雄偉,就改名叫「皇帝」)。 |
1815年 11月15日 |
佢細佬卡爾瓜咗,貝多芬同佢細佬個老婆打官司之後,做咗個侄卡爾嘅監護人。 |
1815年 - 1819年 | 經歷4年嘅創作衰竭期。佢一方面受到當時歐洲封建復辟嘅影響,情緒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歐洲各地嘅民歌。 |
1824年 | 完成第九交響曲並喺5月7日首演,鬼死咁虛冚。(又有人講,首曲首演時唔係好轟動。貝多芬當時完全耳聾,仲執意兼任指揮,喺樂曲結束後,他仲忘情指揮,喺女高音引導下,至轉身鞠躬) |
1826年 | 個侄卡爾想死死唔去,貝多芬精神大受打擊,健康惡化好多。 |
1827年 3月26日 |
喺維也納死咗。 |
1827年 3月29日 |
二萬名維也納市民參加佢嘅葬禮,當局要出動軍隊維持秩序。 |
[編輯] 死因
貝多芬早逝嘅原因,眾說紛紜。當時嘅醫生下結論,死因係浮腫病。有人認為佢係死於梅毒。
經後世專家對貝多芬遺留落嚟嘅頭髮進行嘅醫學化驗,結果顯示,貝多芬係死於鉛中毒。雖然呢個發現對梅毒致死嘅推測有一定嘅支援作用,但係現時普遍認為,呢個係由於當時工業污染咗多瑙河嘅魚,而貝多芬又好鐘意食嗰個河段嘅魚,所以魚體內嘅鉛,喺佢身上沈積而致死,並唔係貝多芬為咗醫梅毒而將含鉛嘅藥物服用到體內所做成。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又受慢性肚瀉同肚痛嘅折磨,都係由鉛引起嘅。
[編輯] 性格
後人一向認為,貝多芬嘅一生,就係不屈不撓與命運,同人類社會嘅不平等鬥爭嘅一生。自小受到酗酒嘅爸爸虐待,以及急功近利嘅訓練。到長大之後,媽媽過身,家庭嘅重擔落喺作為大哥嘅貝多芬身上。對拿破崙嘅崇拜以及幻滅。中年時期出現嘅耳疾,個侄嘅不肖,生活拮据以及終身未婚,貝多芬都係逆來順受,用音樂嘅語言表達出心底裏嘅抗爭精神,從未有為五鬥米折腰。佢嘅名言「握住命運嘅咽喉」,係佢一生精神嘅真實寫照。據講佢臨終前,雷電交加,瞓喺病床上嘅佢突然垂直個身,伸手抓向空中,好似要握住啲乜。這一情景,更被後人認為係貝多芬自己對呢句名言嘅形象化。
傳說有一次貝多芬同歌德喺小路上,迎面開來一架貴族嘅馬車。佢哋兩個人只好行埋一邊企。但兩人嘅態度截然不同,歌德對喺身旁駛過嘅貴族鞠躬問好,而貝多芬則嚴肅傲然。車上嘅貴族亦好彬彬有禮咁向兩人問好。後來貝多芬懷疑歌德嘅為人,兩者嘅友誼亦因此破裂。
貝多芬深受當時法國大革命嘅影響,喺佢嘅作品中,明顯可以睇到「自由,平等,博愛」嘅倡導性主題。序曲科利奧蘭,英雄交響曲同埋合唱交響曲,甚至喺歌劇《費德裏奧》裏面囚徒合唱一景,直接咁「唱出」對自由嘅強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幾時返到身邊??」。
喺行動上,有一次,貝多芬聽到要舉行音樂會為貧困嘅人民籌集捐款,就立即帶病上場演奏,為佢所同情嘅人獻上自己嘅一份力量。
貝多芬雖然嚴肅傲然,但並唔係冇愛。佢亦談過戀愛,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係就催生咗第四交響曲同埋小提琴協奏曲。佢對兄弟個仔卡爾非常慈愛,甚至溺愛。有一次為咗帶佢返屋企,貝多芬冒雨出門,最後因為雨水濕身而病咗,健康大為惡化。
[編輯] 音樂
貝多芬係劃時代嘅作曲家。渠嘅代表作品包括鋼琴奏鳴曲、交響曲同埋弦樂四重奏:32 首鋼琴奏鳴曲,包括《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 同埋《鍵盤》(Hammerklavier, 作品106)等被尊爲鋼琴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爲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 交響作品有《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催眠人嘅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第九交響曲》、重有小提琴協奏曲同五首鋼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有六支優雅嘅 Op.18,中期激情嘅 Razumovsky,同埋晚期幽默嘅 Op.135,靈性嘅 Op. 131、132(其中包括謝神曲 Heilige Dankgesang)同埋超越世代嘅 Op.133 大賦格。
佢早期嘅音樂,受海頓同莫札特嘅古典主義風格影響好大,好似第一交響曲。到咗中後期,越嚟越表現出佢強烈嘅個人風格,甚至借音樂表白自己嘅理想同訴求。
貝多芬可以話繼承咗德奧作曲家巴赫、海頓、莫札特嘅音樂精髓,將古典主義音樂嘅形式方面推到極限。
特別係他嘅交響曲,除咗第六交響曲分爲 5 個樂章,其餘嘅8 部都係四個樂章,遵照海頓,莫札特確立嘅交響曲結構,即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第四樂章急板或快板寫成嘅。而?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同內容開始統一,一個分明嘅線索主題、思想貫穿整部交響曲,呢樣嘢第五同第九交響曲裏面特別鮮明,呢樣嘢係貝多芬之前的嘅作曲家冇做到嘅。結果就是,貝多芬嘅交響曲有更多嘅「現實表現力」同「情感刻畫」。聽衆不再係單一咁去享受靚嘅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同揣摩,作曲家嘅意圖同動機。大大豐富咗音樂嘅內涵。可以划,正係浪漫主義音樂嘅基礎。
有人話,貝多芬一生創作嘅作品都係圍繞住「英雄」呢一個主題。特別係九首交響曲,描述一個英雄嘅成長以同理想。
貝多芬嘅創作通常分爲 4 個時期:
- 早期:從佢學音樂創作到 32 歲前後
- 佢係一個有才華嘅作曲家就好似大多數著名音樂家一樣,創作咗好多到今天啲人重覺得好好聽嘅音樂,同時佢嘅音樂創作力都好強,寫悲傷寫抒情都唔錯。
- 盛期:約十年時間
- 生活上耳聾咗,響思想上因爲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將大量倫理思想寫進入佢嘅音樂裏面。呢個一時期嘅音樂就係典型嘅貝多芬式音樂。包括嗰啲主要嘅交響曲,第五、第六交響曲,幾部著名嘅鋼琴奏鳴曲,同早期相比,音樂變得富有思想,有自己嘅情感。
- 衰落:約十年時間左右
- 貝多芬已經係維也納社會名人,佢嘅創作卻進入低潮,好似返到了以前一般音樂家嘅時代,個人意志亦比較消沈。
- 晚期:最後嘅十年
- 生命嘅最後幾年,突然又創造出奇迹。晚期嘅作品,一部份規模龐大、宏偉壯麗,好似莊嚴彌撒、第九交響曲、五部絃樂四重奏。呢啲作品思想深邃,唔追求單純嘅旋律優美,所以呢個時期嘅大多數作品對於入門聽衆而言會比較難以理解。
[編輯] 貝多芬交響曲嘅創作特點
交響曲響貝多芬嘅創作生涯當中佔據有核心嘅地位,不單只貫穿佢創作生涯之中嘅各個年代,亦係最集中體現佢音樂理想嘅作品。
[編輯] 繼承同埋創新
貝多芬嘅創作吸收咗前人嘅精華,亦發展埋佢嘅個人特色。對於貝多芬影響比較重嘅作曲家有古典主義嘅海頓、莫札特、巴洛克時代嘅巴赫、亨德爾。
貝多芬喺波恩時期曾師事聶夫 (Neefe,Christian Gootlob),Neefe 係一位對位法專家,曾教貝多芬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可能爲部分)),?交響曲的創作中,貝多芬使用了複調音樂的技巧,常作爲發展部發展主題的手法。?第三和第七交響曲的第二樂章都有複調音樂;貝多芬非常欣賞亨德爾的創作,並吸收了亨德爾清新,剛健的精神;貝多芬的創作遵循古典主義的規範,繼承了海頓,莫札特的創作風格和形式。
[編輯] 法國大革命嘅影響
法國大革命音樂對於貝多芬的影響主要體現?廣場音樂和進行曲。廣場音樂寬廣的氣息和大規模大編制的樂隊的使用都是貝多芬交響曲的特點,而進行曲的影響表現?強烈的節奏感和樂曲中出現的軍號聲。
[編輯] 德奧及其他民間音樂
例如第六交響曲《田園》。
[編輯] 貝多芬對於交響曲嘅貢獻
貝多芬的交響曲大大擴展了音樂藝術的表現力。
- 節奏:節奏有時不按小節節拍,出現切分音,弱起,強弱對比強烈,這些都是貝多芬?節奏上的創新,不再嚴格遵守嚴整的節奏,而是隨音樂的要求而相對自由。
- 歌唱性的管弦樂:貝多芬有著出色的旋律天分和技巧,善於創作如歌般的旋律。他豐富的配器也大大提高了管弦樂隊的表現力。
- 和聲技巧的革新:貝多芬的交響曲中使用了不協和和絃,和非常規的和絃進行,強烈的戲劇性對比也是古典主義的規範中不可想像的。
- 樂曲曲式的變化:
- 第6交響曲有5個樂章,不同於以往的4樂章結構。
- 諧謔曲的使用替代了原來的小步舞曲。
- 慢樂章的位置變化(No.9),消失(No.5,7)。第9交響曲2,3樂章位置倒置,慢樂章變成了第3樂章;第5,7交響曲沒有原來嚴格意義的慢樂章,只有小快板速度的第2樂章,旋律線延長而類似于慢樂章。
- 突破了奏鳴曲式的限制。主部副部的對比鮮明;發展部規模變大,可以占到整個樂章的1/3以上,?發展部當中出現了呈示部中沒有的因素;引子介入樂章,出現?發展部和再現部當中,甚至參與發展部的發展;尾聲很長。
- 配器的變化:新的樂器的使用以及交響樂隊的規模變大。
[編輯] 貝多芬交響曲嘅一般結構
第一樂章:快板速度的奏鳴曲式,是交響曲的最重要樂章。
第二樂章:抒情性的樂章,通常爲行板慢板,也有小快板速度。
第三樂章:快速的諧謔曲。
第四樂章:迴旋曲式/奏鳴曲式/變奏曲式,是歡呼勝利的終曲樂章。
可以說,貝多芬?交響曲當中,是?用自己的方式來闡述這個世界。
[編輯] 作品
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包括32首鋼琴奏鳴曲,9首交響曲,5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三重協奏曲和晚期弦樂四重奏。
見:貝多芬作品一覽
[編輯] 神秘嘅第十交響曲
貝多芬創作第九交響曲後,就開始構思創作第十交響曲。他?筆記中以及給別人的書信對話中提到過這部作品,他說,該交響曲描述的是一種大綜合,空間方面上至天下到地。時間方面則是古往今來到未來。可以說是一部宇宙交響曲。最奇怪的是貝多芬曾經表示,第十交響曲已經創作完成。但?他逝世後,人們根據他的指示,卻沒有找到總譜。
1844年,貝多芬的助手的安東·辛德勒發表了一篇關於該交響曲的文章,這篇文章引起了當時廣泛的關注和猜測。從那時起,有關這部交響曲的新發現的線索和推測就層出不窮,但其實並沒有什麽突破性的進展。
甚至還有人說自己聽過第十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但並無證據支援這一說法。
巴裏·庫珀博士(Barry Cooper)根據各種搜集得到的稿件,重構了第十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但該作品並沒有得到音樂界的普遍認可。
[編輯] 影響
如上所述,貝多芬開啓了浪漫主義音樂。從此之後,經過舒伯特,孟德爾遜,瓦格納,羅伯特·舒曼,馬勒,理察·史特勞斯的等等作曲家的努力下,浪漫主義音樂得以開花結果,繁盛了整個19世紀。
貝多芬的音樂可謂是西方音樂的典範及開源之作。?交響曲方面,他賦予了交響曲“神”,使之形神兼備。第六交響曲用標題對內容進行描述和?第九交響曲裏面加入了人聲,都是一大創舉。後世紛紛效仿。
作曲家布拉姆斯,瓦格納和馬勒都直言,自己是?貝多芬的指引下創作的。布拉姆斯直至40歲仍不敢寫交響曲,是因爲他認爲自己還未有與其他音樂家的交會也有以下說法:
- 17歲貝多芬曾經到維也納,並拜見神童前輩莫札特(當時31歲),數日的會面十分融洽,莫札特聽了貝多芬談的鋼琴後,對人說:「要注意這個年輕人,不久,他將震撼全世界。」貝多芬後來因為母逝趕回家鄉,21歲再度前往維也納時,莫札特已病死。早年貝多芬十分崇拜莫札特,晚年貝多芬則崇拜韓德爾。
- 貝多芬22歲以前,遇到交響曲之父海頓,並拜師海頓學習交響曲。但後來理念不合。
- 舒伯特與貝多芬幾乎同時,晚貝多芬一年死去。貝多芬病重時期,有人曾經演奏舒伯特曲子給他,貝多芬相當讚賞,後,甚至邀請舒伯特,但害羞的舒伯特卻害怕貝多芬的批評而怯懦,兩位同?維也納生活的大師,擦身而過。
- 華格納受到貝多芬影響很深,並致力推廣貝多芬。曾經評論《第七號交響曲》是「舞蹈的神話」,早年?未當音樂家前,曾經回憶自己抄寫貝多芬交響曲出神。
瓦格納就是聽過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和《費德裏奧》序曲,才下定決心作一個作曲家的,而其樂劇的理念,就是從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裏面發展成型的。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說到底就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延伸。
時至今天,貝多芬的音樂仍然是音樂會裏演出最頻繁,唱片灌錄次數最多的作品,深受當代聽眾歡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第九交響曲的原譜定爲人類文化遺産。
[編輯] 聆聽
Template:Multi-listen start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item Template:Multi-listen end
[編輯] 參閱
- 《貝多芬傳》(羅曼·羅蘭著,有傅雷的中譯本)
- Deutsche Grammophon出版的貝多芬作品全集唱片[1]
[編輯] 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