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香港史有文字可以追到後漢嘅李鄭屋古墓,裏面刻有『大吉蕃禺』同『大治曆』呢幾隻吉利字句。而考古發現重可以追到史前舊石器時代。不過香港地方有好多字記低都係十九紀中之後嘅事。有信史之考古發現,多數係唐開始。
香港考古發現散布響全香港,顯示唔同時代香港都係人活躍嘅地方。
目錄 |
[編輯] 史前
石器時代香港水位時有高低,因為冰河時期海平面會水退,令到成個香港都係地,原本海變成河谷平原。離開冰河時期海平面又會升高,海水又會返來。
[編輯] 舊石器時代
香港近企嶺下海黃地峒呢個山,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石塘,重有6000件呢個時代嘅石器。靠地質分析,75000年前,係最後一個冰河時期,其中一段最凍嘅時間,海平面比家下低成77米,企嶺下海變成平。之後28000年前最暖嗰陣,香港有啲低地畀水浸住。之後25000年前再轉返凍,去到18000到17000年前就最凍,海平面比家下低120米到130米,成個香港同大鵬灣都係地。搵到嘅石器估計係39000同35000年前,不過未有定論。呢個時間估計,企嶺下海應該係個河谷,呢個時代嘅人就住響赤門海峽同大鵬灣。可惜下都未有其他發現。[1]
[編輯] 新石器時代
[編輯] 青銅時代
[編輯] 信史
[編輯] 秦國同南越國
秦國嬴政公元前218年發兵打嶺南,並且響今日廣州處起蕃禺城,立南海郡。香港地近蕃禺城,應該在蕃禺之下。
公元前203年趙陀成立南越國,一樣係響蕃禺之下。不過香港境內都今日都未有考古發現。
[編輯] 大漢
公元前111年,大漢武帝劉徹滅咗南越國,香港就歸漢管,呢個時候係南海郡蕃禺縣。李鄭屋古墓就【大吉蕃禺】四個字,證明香港係蕃禺治下。呢個時蕃禺鹽官亦都響呢家下香港同深圳一帶管鹽場。不過鹽場係咪響香港境內,就未有進一步證據。
旺角通菜街豉油街交界亦曾經掘到呢個時代嘅釜片。竹篙灣有漢時陶片,可以係當時聚落之一。后海灣鰲磡石因為自石器時代以來,係海上交通要道,所以亦都掘到當時嘅青瓷器。
[編輯] 吳國
三國時代嘅吳國保留呢劃分,不過孫權黃武中(222年到229年之間)就開東官郡。香港深圳就係東官郡下。呢一帶鹽場,亦都叫做東官場。孫皓甘露二年,即係266年,東官郡置司鹽都尉,專管呢個場。
[編輯] 晉國
到之後晉國吞埋吳國,統一全地,不過留低嘅史書就無講香港一帶係點。雖然後尾晉北面因為五胡亂華搞到立立亂,無咗半壁江山,不過南方就無受影響。司馬衍咸和六年,即係331年,古書有講立東官郡,郡有寶安縣,香港一帶自然響佢之下。399年到402年,孫恩反晉,最後敗亡,呢班人就推佢妹夫盧循做阿頭。403年盧循帶埋成班人由長江口坐船來番禺,重打入城,叫自己做平南將軍,晉朝廷迫住封佢做征虜將軍、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盧循重派佢姐夫徐道覆同自己人佔據始興(家下廣東韶關南)同埋其他地方。係咁,香港一帶就響盧循手上。410年,盧循有十萬軍,千首十二丈高大船北上打晉,不過錯失機,打輸咗,想返轉頭,不過番禺都畀晉軍霸返,411年打極都打唔入,最後自殺。不過佢舊部就住大奚山(家下叫大嶼山)同附近嘅島海邊山窿。至到司馬德宗義熙年間,即係405年至418年,起響寶安縣起東官城,好可以就響411年或者之後。
旺角通菜街豉油街交界亦曾經掘到呢個時代嘅陶罐。
[編輯] 宋、齊、梁、陳四國
公元420年,劉裕迫晉帝讓位畀佢,立宋國,香港一帶都係東官郡寶安縣。不過同年亦都寶安男相/國,係人哋封地。傳說杯渡禪師就係呢個時候來到家下嘅青山,響山上立寺。因為咁家下青山,有杯渡寺,而個山亦都叫過做杯渡山。479年,蕭道成迫宋帝讓位畀佢,立齊國,香港一帶如舊。502年,蕭衍迫齊帝讓位畀佢,立梁國,如舊。507年東官郡變做東莞郡,香港就變成歸東莞郡寶安縣下。557年,梁帝讓位畀陳霸先,咁陳霸先就立陳國,都係一樣係東莞郡寶安縣。陳蒨天嘉元年,即係560年,陳蒨封到仲舉做寶安縣侯,食邑五百戶。
[編輯] 大隋
大隋楊堅589年滅咗陳國,初頭重保留制度。開皇十年,即係590年,精簡到兩級,將東莞郡併入去廣州,香港一帶係廣州寶安縣下。仁壽元年,601年廣州避太子楊廣個名,改做番州。楊廣大業三年,即係606年,就唔要州,將寶安縣納入去南海郡。
[編輯] 梁
隋末羣雄並起,楊廣大業十三年,即係617年,蕭銑、董景珍、雷世猛起兵做反。佢哋推蕭銑做梁王。第二年,即係618年,改為叫梁帝。漢水到交趾都係佢之下。香港一帶都係佢領土。
[編輯] 大唐
大唐618年取代大隋。李淵武德四年,即係621年,就派兵滅梁。大唐置廣州總管府。寶安亦係呢個府名下。
去到太宗李世民嗰陣,南頭嗰邊變成屯門鎮,軍事上香港歸呢個鎮管。而南頭城東南海路二百里,就係屯門,而香港家下青山,就係嗰時嘅屯門山。屯門因為係入廣州海路之一,所以駐重兵,以免有海寇。李隆基天寶二年,海賊吳令光作亂,海南郡守劉巨麟就係用屯門鎮兵平亂。
去到肅宗李亨至德二年,即係757年嗰陣,寶安縣又變成東莞縣,直屬廣州都督府。
唐時因為屯門係海道重地,好多國內外嘅船舶經過呢度。當時柳兪就有詩講,『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浪沒』。而另一個詩人劉夢得有踏潮歌,『屯門積日無廻飈,滄波不歸成踏潮』。而佢西北后海灣鰲磡石發現唐宋時期陶瓷片2479片,唔少重係各省名瓷,證明呢處古代交通繁盛。
自從1930年代開始,已經發現唐時瓷窰爐遺址差唔多60幾個。其中赤鱲角深灣村窰址有13座爐同兩萬幾片青瓷。窰係平陷式圓窰。所以唐代,香港係有燒瓷工業。旺角通菜街豉油街交界亦曾經掘到呢個時代嘅窰殘件。
[編輯] 大漢(南漢)
907年,朱溫篡唐,建大梁,香港一帶歸南海王劉隱管。之後佢細佬係劉巖接任南海王、清海節度使。佢去到劉巖乾亨元年,即係917年,先至響廣州自立為王,先叫大越,將廣州改名興王府,918年改大越做大漢。
大漢最後一個皇帝劉鋹,響香港留低幾筆記錄。大寶元年,即係958年,佢置東莞縣屯門鎮。十二年,即969年,二月十八,將屯門山封為瑞應山,重有立碑。不過呢塊碑已經不知所蹤。香港大埔海一帶係出名採珠場。劉鋹重響呢度叫做媚川都。招幾千人兵採珠,人數有記二千到八千不等,呢個場後尾畀大宋趙匡胤廢咗。媚川呢個名係來自晉人陸機《文賦》,『水懷珠而川媚』。
[編輯] 大宋
970年,大宋皇帝趙匡胤派潘美打大漢,最後971年,大宋開寶四年,大漢大寶十四年,劉鋹投降。香港一帶變成大宋國土,係廣州都督府,東莞縣之下。開寶五年(972年),東莞縣併入增城縣。六年(973年),東莞縣又分返出來。1125年大宋大上皇趙佶同佢個皇帝仔趙桓畀金人擄走,大宋無晒長江以北嘅領土,趙佶第九個仔趙構1127年響南京自立為宋帝,最後同金人議和。雖然北方有咁大變化,因為嶺南遠離動盪,所以唔受兵亂影響。
大宋國統治之下,北方人唔少人落來嶺南定居,到無咗北半領土,呢個趨勢就更加快。香港考古發掘到幾處宋時居所。最出名係鄧符,佢響趙佶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做官。後尾見錦田桂角山風景好,就定居落呢度,重開埋力瀛書齋。佢個孫鄧銑因亂時勤王有功,曾孫鄧自明娶到趙構個女。所以鄧氏子孫散布附近,鄧氏響錦田、龍躍頭、屏山、竹村、廈村都係望族。
[編輯] 註
[編輯] 參考
- 饒宗頤嘅九龍與宋季史料,1959年11月,萬有圖書公司出版。
- 重修新安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