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安徽仲翻譯緊。歡迎你積極翻譯同修訂
安徽省
簡稱: 皖
省會 合肥
面積
- 總面積
- 佔全國面積%
- 水域面積%
第22位
139,000 平方千米
1.45%
xx%
人口
- 總人口 (2001年底)
- 佔全國人口%
- 人口密度
第9位
63,280,000
4.96%
455/平方千米
國內生產總值
- 總值 (2002年)
- 佔全國生產總值%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第12位
3569億人民幣
3.49%
5640元人民幣
行政區類別
Image:China-Anhui.png

安徽,全名安徽省,簡稱,係中國一個內陸省,傳統上屬於華東,經濟上屬於中國中部。兼跨長江、淮河。家下省會係合肥。大清後期同中華民國時期的省會係安慶。

目錄

[編輯] 歷史

主文: 安徽史

[編輯]

安徽到大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先開始建省,省名拎安慶府個安同徽州府個徽夾成。安徽因安徽境內古時有皖國同埋境內有皖山、皖河,所以亦都叫“皖”。

[編輯] 隋唐之前

商朝(前16世紀 - 前11世紀)開國君主湯,曾經定過都響安徽北面亳州,當時安徽大部份居民並唔係華夏人,而是後來融入漢族嘅東夷。

戰國末期,前278年,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畀秦國攻占,於是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前224年,楚國大將項燕俾秦國王翦60萬大軍擊敗,前223年,壽春陷落,楚國滅亡。前221年,秦國完成征服六國、統一天下嘅計劃。安徽大部分地區屬於九江郡(壽縣),北端屬於泗水郡同碭郡。秦末楚漢相爭,項羽響今安徽固鎮縣的垓下之戰中輸畀劉邦,自刎烏江(安徽和縣)。劉邦大漢國統一五嶺以北。

漢武帝時東甌國舉國遷到廬江郡(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區)。大漢末年,壽春成為袁術基地。袁術後來自稱皇帝,但係無幾耐就病死, 壽春歸屬曹操(亳州人,三國中魏國實際開創者)。

五胡十六國期間,從4世紀開始幾百年間,幾支北方胡人響中國北方相繼建立政權,南方則一直保持著漢人嘅王朝。安徽北部成為南北方對峙嘅前線,戰火不斷。383年響北方嘅前秦同南方嘅東晉之間展開嘅淝水之戰就係其中比較重要嘅一戰。

[編輯] 隋唐宋金元

大隋(581年-618年)統一中原。經過一輪混戰,大唐(618年-907年)建立政權,成個世紀都好和平。安史之亂中,安徽北部淮河地區遭受戰火蹂躪。唐末875年王仙芝、黃巢之亂, 從河南經安徽和縣渡長江入皖南,到福建、廣東,後經安徽攻長安,天下大亂,藩鎮割據,不久唐朝滅亡。

北宋末期,北方金國崛起。1127年以後,安徽北部淮河再次變成南北對峙嘅前綫:北金同南宋。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出兵伐宋,響今安徽馬鞍山採石之戰輸咗。1234年,金亡於蒙古國之下。1276年,蒙古人攻佔大宋京城杭州。安徽全境歸大元。

[編輯] 大明

136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響南京建立大明,將蒙古人趕到塞外。由於定都南京嘅關係,成個江蘇同安徽都歸南京管理,叫“南直隸”。呢個區域跨長江同淮河南北,首次將經濟同文化差異好大嘅地區,包括今安徽北部洪武皇帝洪水頻繁嘅家鄉鳳陽,今安徽南部多山嘅徽州,同今江蘇南部以富裕著稱嘅太湖流域,都劃做一個行政區。

洪武皇帝定鳳陽為中都,一度曾諗過遷都於此,後來被迫放棄呢個計劃,只係起咗陵墓同一部分城墻。明代在安徽境內共有7府,其中4個響長江以南:徽州府、寧國府(宣城)、太平府(當塗)、池州府;2個響長江北岸:安慶府、廬州府(合肥);而整個淮河流域只有1個府:鳳陽府。長江南岸嘅小縣城蕪湖,響明代發展成新興工商業中心。1635年明末李自成亂軍攻陷鳳陽,掘明皇室祖墳,一把燒咗朱元璋曾經出家嘅皇覺寺。

安徽北部淮南市嘅主要街道
安徽北部淮南市嘅主要街道

[編輯] 大清

1645年,大清八旗兵攻入南京,將南直隸改做江南省;1667年, 又將江南省分為江蘇省同安徽省。安徽省會設在安慶,駐有安徽巡撫以及安徽按察使,至於管理安徽民政嘅江南左布政使則長期寄駐江寧府(南京),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也一齊搬來安慶。省界同家下比差無幾。

晚清時,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安徽南部係佢主要糧食同軍事基地,曾國藩嘅湘軍同陳玉成嘅太平軍響處拉鋸,安徽南部十室九空,經濟文化大受打擊,今天當地人口主要係戰後河南、湖北遷來,文化習俗改變好大,並從此退出富裕地區行列。同時期,捻軍也發源於土匪橫行嘅貧睏的安徽北部。李鴻章在合肥附近招募淮軍赴江浙作戰。太平天國之後淮軍成了清朝重要軍力。

[編輯] 民國同共和國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蚌埠興起。1912年柏文蔚督皖。1913年倪嗣衝督皖。1920年張文生督皖。1922年馬聯甲督皖。1923年陳調元督皖。1924年姜登選督皖。1925年孫傳芳督皖。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佔領安徽。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安徽成了日本人、汪精衛政權、國軍同中國共產黨嘅新四軍勢力交錯嘅地方。1940年響安徽發生國共衝突皖南事變。1946年日本投降後,民國政府將安徽省會由安慶搬到合肥。1948年到1949年,安徽係國共內戰期間淮海戰役嘅主戰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安徽一度以長江為界分為皖北同皖南2個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又重新合併。省界有小幅調整:徽州嘅婺源縣劃歸江西,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江蘇徐州的蕭縣同碭山縣劃畀安徽。咁天長就成為伸入江蘇境內一鍥。

[編輯] 地理

  • 接鄰省份:浙江、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江西

[編輯] 行政區

現轄17地級市,以及44市轄區,5縣級市,56縣

地級市:

  • 合肥 蕪湖 馬鞍山 蚌埠 淮南 滁州 宣城 黃山 巢 湖 銅陵 安慶 淮北 阜陽 六安 宿州 亳州 池州

省擴權縣級市:

縣級市:

  • 寧國 明光 桐城 界首

Template:安徽行政區

[編輯] 經濟

安徽省國內生產總值(2004年)為3972億元,居全國第14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455元,排名第26位。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7156元,居全國第25位。農村人均收入2127元,居全國第22位。

[編輯] 人口

安徽省人口總數為6410萬人,居全國第8位。人口密度為455人/平方千米。

[編輯] 文化和旅游

全省共有2處世界遺產、10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0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5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世界遺產:黃山、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
  •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琅琊山、齊雲山、採石、巢湖、花山謎窟—漸江、太極洞、花亭湖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壽縣、亳州、安慶
  •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桐城、黟縣、鳳陽、績溪、潛山、渦陽、蒙城、宣州、和縣、貴池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黟縣西遞鎮西遞村、黟縣宏村鎮宏村、歙縣徽城鎮漁梁村、旌德縣白地鎮江村
  • 黃梅戲

[編輯] 教育

[編輯] 高等教育

  • 合肥工業大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大學
  • 安徽工業大學
  • 安徽農業大學
  • 安徽醫科大學
  • 安徽師範大學
  • 安徽理工大學
  • 皖西學院
  • 安徽工程科技學院
  •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 安徽中醫學院
  • 皖南醫學院
  • 蚌埠學院
  • 蚌埠醫學院
  • 淮南師範學院
  • 安徽科技學院
  • 淮北煤炭師範學院
  • 阜陽師範學院
  • 安慶師範學院
  • 安徽財經大學
  • 巢湖學院
  • 黃山學院
  • 銅陵學院
  • 合肥學院
  • 宿州學院
  • 滁州學院

[編輯] 宗教

[編輯] 基督教

1950年代,安徽省基督教有20 多個教派,信徒共5萬人。其中中華內地會17000 多人,集中在阜陽一帶;長老會信徒15000人,中心在懷遠、宿州和壽縣;其他人數在1000人以上的教派還有聖公會、基督會、美南浸信會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蕪湖曾是多個教派的公共宣教區。文革以後的1987年,安徽省的基督教信徒猛增到45萬人。現在該省的基督徒人數大約有200萬。北部的淮河流域分布最為集中。並且在省會合肥開辦了2年制的安徽神學院。

[編輯] 天主教

安徽省的天主教幾乎沒有發展,人數仍然保持在6萬人的規模。主要分布在北部原來的蚌埠教區。

[編輯] 佛教

位於青陽縣的九華山是中國4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寺廟林立,為地藏菩薩道場。

[編輯] 伊斯蘭教

為本省的回族所信仰,主要分布在北部淮河流域。

[編輯] 道教

[編輯] 建國後主要領導人

  • 省委書記
    • 曾希聖(1952年1月 - 1962年2月)
    • 李葆華(1962年2月 - 1971年1月)
    • 李德生(1971年1月 - 1975年5月)
    • 宋佩璋(1975年5月 - 1977年6月)
    • 萬裡(1977年6月 - 1980年3月)
    • 張勁夫(1980年3月 - 1982年4月)
    • 周子健(1982年4月 - 1984年12月)(代理)
    • 黃璜(1984年12月 - 1986年4月)
    • 李貴鮮(1986年4月 - 1988年4月)
    • 盧榮景(1988年4月 - 1998年8月)
    • 回良玉(1998年8月 - 1999年12月)
    • 王太華(2000年1月 - 2004年12月)
    • 郭金龍(2004年12月 - )

(截止至2006年1月)

  • 省長
    • 曾希聖
    • 黃岩
    • 李德生
    • 宋佩璋
    • 萬裡
    • 張勁夫
    • 周子健
    • 王鬱昭
    • 盧榮景
    • 傅錫壽
    • 回良玉(1994年11月 - 1998年10月)
    • 王太華(1998年10月 - 2000年1月)
    • 許仲林(2000年1月 - 2002年10月)
    • 王金山(2002年10月 - )

(截止至2006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劃
直轄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慶市
黑龍江省 | 吉林省 | 遼寧省 | 山東省 | 河北省 | 山西省
陜西省 | 甘肅省 | 青海省 | 江蘇省 | 安徽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浙江省 | 江西省 | 湖南省 | 四川省 | 福建省 | 廣東省 | 貴州省
雲南省 | 海南省 | 台灣省(未實際統治,參考台灣問題)
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内蒙古自治區 | 寧夏回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 廣西壯族自治區
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特別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