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Image:03wiki-zn-frontpage-icon.gif中醫仲翻譯緊。歡迎你積極翻譯同修訂
一間位於香港尖沙咀嘅中藥鋪
放大
一間位於香港尖沙咀嘅中藥鋪

中醫學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簡稱「TCM」),係以中醫葯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中醫學屬於全世界醫療體系中,傳統醫學(traditional medicine)的一支,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中國醫學體系的傳統醫學,包括了中國漢族為主體的中醫學(日本、朝鮮與台灣亦有稱漢醫),日本的漢方醫學,朝鮮半島的東醫學(即今日韓國的韓醫學,朝鮮的高麗醫學)

中醫學以中國哲學中的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氣功、食療、音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

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中醫學的價值之一在於方劑,藥方是醫者的經驗結晶。中醫學本身發展的過程即是實驗的醫學,尤其是經過無數的醫家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來的臨床人體實驗反覆使用,證實實際有效而被記載流傳下來的經方、時方等。直接面對病徵,掌握主證及兼證,選擇對證的方劑進行加減,不拘泥於理論,以治療疾病,這是中醫精髓辨證論治的本來面目。

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即協助身體的自我調控機轉維持身體的恆定)。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這是中醫的優勢所在,也是中醫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完整的中醫處方,至少包括四項以上:情治(情緒控制)方面的指導;忌口(飲食應注意的事項);運動的建議(游泳、跑步、導引、氣功等);中藥的使用,或針刺、艾灸、推拿等。故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盤考量。

相較於傳統中醫,現代中醫的革新發明,值得加以關注的包括:小針刀,傳統藥物注射製劑,科學中藥等。

[編輯]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