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Image:03wiki-zn-frontpage-icon.gif司馬遷仲翻譯緊。歡迎你積極翻譯同修訂
司馬遷畫像
放大
司馬遷畫像

司馬遷(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二月初九/前135年—前90年/前86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他稱爲史遷太史公

[編輯] 生平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謂其子曰:「餘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者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曆”。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的寫作。

漢武帝天漢三年(西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罪大,全家當誅,司馬遷則爲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投入牢獄並施以腐刑,對此他曾表示“禍莫大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出獄後,司馬遷改任中書令,發憤撰寫史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於是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來也稱《太史公記》為《史記》。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稱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趙翼《廿二史劄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西元前91年戾太子事件發生,司馬遷好友任安接到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事後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也有由於《報任安書》的直抒胸臆,引起武帝不滿,將司馬遷處死。

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原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原上高門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西原一帶同姓、馮姓的人,可能是他的同族後裔。

[編輯] 主要作品


Template:Wikisourc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