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機場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Template:Infobox Airport
啟德機場係過去香港一個民用機場,響九龍灣填地上面。由1925年1月24日開張到1998年7月6日關閉,總共經過74年。行政上佢位於九龍城區,畀土瓜灣、新浦崗、牛池灣同埋牛頭角圍住,跑道就伸入九龍灣。啟德個名嚟自20世紀初原址嘅地名「啟德濱」[1],1962年至關閉期間正式名稱喺「香港國際機場」或者「香港啟德國際機場」[2];至1998年赤鱲角嘅新機場落成,取代啟德成為今日嘅香港國際機場。原屬啟德嘅IATA機場代碼HKG同埋ICAO機場代碼VHHH都轉移到赤鱲角機場。
啟德機場曾經喺全球最繁忙嘅國際機場之一,國際客運量曾經名列全球第三,而貨運量更加喺全球第一。不過極為繁忙嘅啟德機場喺一個坐落喺市中心的機場,只得一條跑道,周圍更喺高密度樓房,空間非常狹小。
1998年關門大吉之後,到家下為止,淨低塊地點用都重有爭議。香港政府諗到第日可能會有郵輪碼頭。
目錄 |
[編輯] 特點
[編輯] 地理環境
啟德機場位於香港市區入面,九龍半島南岸,維多利亞港嘅海濱。機場範圍以外喺鬧市,三面環山。機場北面同埋東北面大約10公里外嘅山高度達到600米(2000英呎);東面嘅山距離跑道更淨喺得5公里。機場南面喺維多利亞港,而海港外唔夠10千米嘅地方,又是香港島上面520米(1700英呎)左右嘅高山。只有機場嘅西面、同埋跑道東南面對正嘅鯉魚門峽角冇高山阻擋。
啟德機場只喺得一條伸入維多利亞港內嘅跑道,喺由九龍灣填海而成。飛機升降方向分別為135°同埋315°,所以叫做「13跑道」同埋「31跑道」[3]。13/31跑道曾經多次加長,機場閉幕前長度喺3390米。喺跑道同埋東面觀塘之間有一條狹窄嘅水道相隔,而跑道嘅盡頭就喺高山同民居。機師喺降落ge時候,睇到格仔山上嘅巨型方格,就要將飛機轉向,準備降落。由於地理環境嘅局限,令到飛機升降啟德幾具挑戰性,令到啟德機場有「世界十大危險機場」之稱。不過,亦都由於同樣理由,使航空公司通常都只會派具有豐富經驗嘅機師前往香港嘅航班,所以機場營運以嚟,絕少發生大型空難事故。
[編輯] 13/31跑道
13/31跑道(讀成「一三三一」跑道)稱謂源自國際航空界的習慣。一條跑道可以畀飛機以相反方向成180°嘅方向升降,跑道數字以嗰個方向的角度唔要最後一個位而成,而第2個數字亦可以以第一個數字加18計算(即180°),而啟德機場嘅兩個跑道方向則份屬136°及316°[4]。
獨特嘅降落方式同機場的特殊環境,令到啟德機場嘅13跑道世界知名。喺13跑道着陸對機師嚟講喺與別不同同頗具挑戰性;而對乘客嚟講,lee個亦可以算喺幾刺激嘅體驗。由於香港嘅盛行風喺東風,年中使用13跑道降落的機會比31跑道多。要喺13跑道降落,飛機首先由長洲附近向西(航向270°)飛行並且開始下降,繞過大嶼山西端轉向東北(航向45°),然後喺大嶼山沙螺灣以北改向東(航向88°)進場,經過維多利亞港西部海港,進入建築密集嘅西九龍上空。13跑道嘅lee段向東航程自1974年起設有儀錶導航系統輔助(Instrument Guidance System;同31跑道所設嘅儀錶着陸系統、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類似,但喺唔帶領至着陸)。當飛機到達九龍仔格仔山附近,機師就要靠目測右轉47°,對準伸入海港的跑道着陸。格仔山喺九龍仔公園附近的小山崗上,塗以紅白兩隻色,晚間就以燈光照明。飛機喺lee度轉彎時高度不夠1000英呎(300米),離着陸點更得1.4海里(2.6公里)。如果海港內吹嘅喺強勁東北風,飛機仲要實施側風着陸。當颱風吹襲香港嘅時候,港內吹嘅喺強度不穩定嘅陣風,下降就更加困難。而且跑道三面環海,左面好接近滑行道,靠近嘅一方雖然喺陸地,但唔遠處喺滿佈樓房。
對機上嘅乘客、特別喺坐喺機艙右邊靠近窗邊嘅乘客嚟講,飛機降落時就好似喺飛錯咗航道一樣。可以感覺到飛機同地面嘅距離越嚟越近,地面位於深水埗同旺角嘅擠迫街道、多層樓房同行人已經一一清楚可見,但喺前方卻未見跑道蹤影。後來兩旁嘅建築物似乎就嚟要撞到機翼,有時更加可以清楚睇倒民居內嘅電視畫面、或者天台上晾曬衣物嘅顏色。lee個時候飛機正喺九龍城上空轉彎,跑道亦都正喺前方出現。幾秒以後,起落架已經接觸到陸地,飛機停定後喺海港中央嘅跑道着陸。八秒鐘之內飛機剎停。
對居住喺航道之下的九龍城居民嚟講,曾經流行過一句話,只要喺大廈高層拿住晾衫竹就可以掃架飛機落嚟。
另一方面,飛機從31跑道向九龍城方向起飛則是另一個奇觀。當飛機向鯉魚門方向滑行至跑道末掉頭準備起飛嘅時候,機師眼前只有前方數以千計嘅高樓大廈同海拔1300英呎(400米)高嘅獅子山和筆架山。飛機啱啱起飛嘅時候,機師就要將爬升不久的飛機轉向西飛,以免直撞山。31跑道因為受到九龍城樓宇嘅限制,所以實際滑行距離比13跑道短,對航機起飛爬升率嘅要求亦更高。因此,原定由13號跑道起飛、載滿乘客、貨物同燃料、並達到最大起飛重量嘅航機,如果喺起飛前因為風向改變而需要改用31號跑道,就需要番返泊位、落咗部份貨物以維持較高嘅爬升力。
啟德機場位於市中心,部份導航同埋雷達設施需要起喺市區入面。除咗九龍仔格仔山同九龍仔公園之外,13跑道嘅飛機進場導航燈起喺衙前圍道一座樓宇的天台上,嗰棟樓宇曾經開設漢寶酒樓。喺九龍灣海旁觀塘繞道側亦都有一座塔型圓形雷達。
[編輯] 擴建同埋搬遷
香港空運同客運增長得好快,啟德機場喺1990年代嘅設計乘客量係每年2400萬,但佢係到佢搬嗰日已經去到2800萬,再加上150萬公噸嘅貨物,以國際客運量屬於全球第3,貨運更加喺全球第1。
之不過,啟德只得一條跑道,平均每個鐘有成要36班機升降,繁忙時間接近一分鐘一班,呢個已經係安全極限。而且,跑道同滑行道距離過近,任何嚴重意外都可能令機場癱瘓。
早期嘅啟德機場同住宅區相距仲比較遠,但隨住住宅區同機場不斷擴展,機場嘅位置同住宅區變成只係同太子道東一街之隔。到咗1980年代,啟德四圍已經無空間可以發展。啟德用盡咗各種方法,喺有限嘅土地上擴展至到65個停機位,其中只有8個直接靠近客運大樓側邊。機場無論喺升降時間、停機位等都到咗使用嘅極限,航空公司要同香港開新綫都好難。
1980年代初期,政府已經研究機場點發展,諗過晒香港境內有邊度地方可以起新機場。80年代尾,商人胡應湘曾經建議喺南丫島同大嶼山之間,用人工島方式起機場。基於當時香港前途因為香港主權問題唔明朗,因此冇落實興建方案,而改為盡量擴大啟德機場暫時解決需求,直至1990年先決定起新機場,選址係大嶼山西北面嘅赤鱲角。新機場喺1998年7月6日啟用嘅時候,啟德機場同時關閉。不少設備、器材等喺午夜後先到由舊啟德搬去新機場,停泊喺啟德機場的飛機亦都要飛到去新機場。
[編輯] 噪音
噪音喺啟德機場的一個重要環境問題,飛機升降帶嚟嘅噪音影響區域好廣泛,包括鄰近啟德機場嘅九龍城、觀塘、九龍塘、旺角、深水埗以至港島東區。由於噪音問題,航班喺深夜至清晨時間無辦法升降,令到啟德的航班起降數目設有一定嘅上限。香港政府喺1995年3月實施加強消減噪音措施,1995年11月,消減噪音措施再度加強。1997年6月就裝咗飛機噪音及飛行航道監察系統、開設飛機噪音投訴熱線,嚟減低飛機噪音對居民嘅滋擾。[5]
[編輯] 服務及設施
1946年起,啟德機場由香港政府屬下民航處直接管理同營運。
[編輯] 客運
客運是啟德機場最主要嘅功能。啟德機場啟用後有一座較簡陋嘅客運大樓。1962年新客運大樓同停車場落成,並且喺1965年拆卸舊客運大樓。新客運大樓經過多次擴建,使用至1998年關閉為止。
啟德機場客運大樓分做上下兩層。上層喺離境大堂,有航空公司登記櫃枱同多塊自動翻牌式航班顯示板;禁區入面就有入境處出境櫃位,保安檢查設施同免稅品店。離境大堂中央部份有一條去上層瞭望台嘅樓梯,度成為唔少團體出發前拍影團體相嘅地方。離境大堂嘅上層有多家食肆,其中一間酒樓由美心集團經營,另外有「世界之窗」自助快餐店。離境大堂亦都有一個小型綜合宗教祈禱室。
客運大樓下層喺接機大堂,大堂有麥當勞快餐店同找換店等設施,並且有通道通去南面大樓外嘅有蓋的士站同機場巴士站。下層禁區入面有入境處入境檢查櫃位同多條行李輸送帶。客運大樓就有停車場,並且有通道通去行人隧道連接九龍城,同行人天橋連接富豪機場酒店。
經過多次擴充後嘅啟德機場,關閉前一共有32個登機門;當中只有8個連接登機橋,主要畀大型客機好似波音747使用。使用其他登機門嘅乘客需要步行去到地面轉撘連接巴士,到戶外嘅停機坪,再爬上樓梯登機。
喺客運大樓頂層有瞭望台,喺1960年代,送機人士可以喺瞭望台睇住親友上飛機。啟德機場的控制塔位於客運大樓頂層最高位置,可以睇倒成個機場停機坪同跑道嘅情況。
[編輯] 空運
除咗客運之外,空運亦都喺啟德機場嘅另一個主要用途,對香港嘅貿易同製造業帶嚟唔少貢獻。啟德機場有兩個空運貨站,第一個貨運站喺1976年5月落成,第二期擴建喺1984年4月落成;第二空運貨站就起喺九龍灣,嘅1991年3月落成,全部由香港空運貨站有限公司經營,並喺香港政府嘅專利協議下營運。1993年香港空運貨站處理嘅空運量超過100萬公噸,處理能力喺全球最高,理貨失誤率喺全球最低之一。1997年,香港空運貨站嘅年處貨量已經超過150萬公噸。[1]
1950年代起由香港飛機工程公司獨家提供飛機維修服務。香港飛機工程公司除咗提供運轉過程中嘅小維修外,亦都提供機體、引擎定期檢修,同埋機身內部改裝等服務。
[編輯] 連接交通
啟德機場位於九龍區市中心,交通方便。政府冇特別為啟德機場起高速公路或者鐵路,去啟德機場嘅主要道路包括太子道、觀塘道、東九龍走廊同後期興建的觀塘繞道;太子道建有行人天橋同隧道連接機場。現時已改稱為啟德隧道嘅機場隧道就喺穿過機場跑道嘅下面行嘅,連接九龍灣同土瓜灣嘅交通。機場隧道入面有一個通去機場嘅出口,連接宋皇臺道同埋世運道,再通去客運大樓。
啟德機場入面嘅好多條路嘅名都同航空業有關,部份街道嘅英文名嚟自飛機型號:
- 協調道 Concorde Road(和諧式客機)
- 電星道 Electra Drive
- 彗星道 Comet Road
- 天威道 Skymaster Drive
- 德高道 Dakota Drive
- 三星道 Tristar Avenue
啟德機場閉幕前有好多條機場巴士路線,全部喺1998年7月6日起啟德閉幕後取消。
號碼 | 終點 | 經營機構 |
---|---|---|
A1 | 啟德機場去尖沙咀(循環線) | 九龍巴士 |
A2 | 啟德機場去中環港澳碼頭 | 九龍巴士 |
A3 | 啟德機場去銅鑼灣(循環線) | 九龍巴士 |
A5 | 啟德機場去太古城(循環線) | 九龍巴士 |
A7 | 啟德機場去九龍塘站(循環線) | 九龍巴士 |
A20 | 啟德機場去中環交易廣場 | 中華巴士 |
機場出面嘅太子道東都有超過30條一般巴士路線來往香港和九龍各地。
[編輯] 統計資料
- 總土地面積 33.8 公頃
- 客運大樓建築面積 66,000 平方米
- 滑行道總長度 7,100 米
- 停泊位置 65個
- 登機門 32個
- 登記櫃檯 200個
- 行李輸送帶 12條
- 停車場泊車位 1,732個
[編輯] 歷史
- 主文: 香港航空史
[編輯] 早期發展
20世紀初,何啟爵士同區德先生(又名區澤民)合資經營「啟德營業有限公司」,喺九龍灣北岸進行填海工程。1914年4月獲得政府批准,1916年工程展開。新填地面積有120英畝,原本計劃發展成為花園城市住宅區。填海地域以二人名字命名,稱作「啟德濱」。1920年完成首期工程、1927年完成第二期工程。但公司後嚟倒閉,當時政府屬意令這一大幅空置土地用作機場用途。土地先後成為英國皇家空軍機場、飛行會同飛行訓練中心。
1924年12月,美國人哈利·亞勃特(Harry Abbott)向啟德投資公司租用了一部份填海土地,開辦飛行學校。1925年1月24日(農曆新年元旦)是啟德首次飛行紀錄的日子。同年香港政府建議保留啟德的土地,以便日後有需要時,作為興建機場之用。香港政府的報告指,啟德一帶的土地是香港可找到的最大面積土地,可供興建跑道及停泊飛機,而隔鄰的九龍灣的海灣則可供水上飛機降落及停泊,因此啟德是最適宜作機場用途之地[6]。亞勃特的飛行學校不久便停辦,而由於啟德投資公司無法把土地發展成住宅區,啟德正式被徵用為機場。1927年3月起,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開始在啟德的土地停泊。政府則在同年12月與啟德投資公司達成協議,由政府以100萬1250港元購入土地。
政府開始擴充啟德以作為機場用途。1928年,啟德土地上建了一條混凝土下水滑道,供水上飛機在九龍灣升降之用,機場基本工程在1930年完成。同年香港政府正式聘請了首位機場監督,同時並由當時的海港署(Harbour Department)負責管轄各種飛行活動。1934年,亞洲首間飛行學院遠東飛行訓練學校(Far East Flying Training School)在啟德開辦。1935年,首座指揮塔和飛機庫落成。
1936年是香港航空史的重要一年,首間商業航空公司:英國帝國航空公司(Imperial Airways,即英國航空前身)提供來往香港的客運服務。3月24日,第一班定期商業客運航班從檳城飛抵香港。此後,陸續有航空公司加入提供航班服務,包括:泛美航空公司來往三藩市;法國航空公司來往印度支那半島;中國航空公司來往廣州及上海;歐亞航空公司(Eurasia Aviation Corporation)來往北京。1939年,長457米的首條正規跑道落成。這條東西向的跑道稱為07/25跑道,位置於現時新蒲崗一帶。飛機起落時,需要把清水灣道(今彩虹道一段)的車輛截停。當時皇家空軍在啟德機場側,鑽石山大磡村一帶建有一座飛機庫。
[編輯] 二次大戰期間
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始進攻香港,並在當日轟炸啟德機場,迅速地把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及設施摧毀。香港在同年12月25日起被日本佔領。日軍在1942年3月擴建啟德機場,招募了數千名工人炸毀古蹟宋王臺,利用得來的石頭在原有的07/25跑道以外建造了一條橫跨清水灣道的13/31跑道。13/31跑道當時長1,371米,在1943年年底建成,機場西北面的九龍寨城石牆,及鄰近的20多條鄉村亦被拆毁。日軍也拆卸了原本的航空大樓。
啟德機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受到盟軍的猛烈轟炸,嚴重損毀。最後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戰後政府為重建機場,剷平了宋王臺餘下的「聖山」部份。
[編輯] 戰後發展
1946年,民航處成立,專責管理香港的航空服務至今。
1954年,當時港英政府發表機場發展總綱計劃,決定將啟德發展成國際機場。政府填海建造一條長2,194米、從九龍灣伸延至維多利亞港的新跑道來取代舊的跑道。這就成為了啟德機場關閉前仍然使用的13/31跑道。九龍灣填海工程於1958年9月完成,跑道於9月12日正式啟用。工程把啟德機場南移,原有跑道一部份被改建成停機坪,北面的部份則興建了新蒲崗工業區及太子道東,而建於鑽石山大磡村側的一座皇家空軍飛機庫則沒有被拆卸。1959年,跑道燈光系統啟用。
1962年,啟德機場新客運大樓及停車場落成並投入使用,控制塔亦遷至新客運大樓,而舊有的客運大樓則在1965年拆卸。1970年,跑道擴展成2,541米,以應付新一代大型噴射客機的需要。同年4月11日,首班波音747定期航班降落啟德機場,由泛美航空營運。1974年1月7日,機場裝置進場儀表導航系統,讓飛機在惡劣天氣下亦能在13跑道降落,機場使用量大幅增加。跑道在1975年再被填海擴展成3,390米,當時有31家航空公司在香港經營。1970年代初起,皇家空軍已不再使用啟德機場,啟德成為全民用機場。
1976年,貨運站正式啟用;二次監察雷達亦開始被應用,以加強管制航空交通。同年11月5日,可作超音速飛行的和諧式客機首次在啟德機場降落。翌日和諧機經新加坡再度抵港進行正式訪問。當年啟德機場的客運量為400萬人次。
[編輯] 1980年代以後
1982年,機場客運大樓第四期擴建工程完成。同年富豪機場酒店開業,成為唯一在啟德機場附近的酒店。1998年機場搬遷後易名富豪啟德酒店,後又改名為富豪東方酒店。[2]
1986年,啟德機場的全年客運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1987年,政府繼續擴建和改善啟德機場,以在新機場有定案前提高旅客容量。1988年,機場客運大樓第五期擴建工程完成,每年可處理1800萬人次的旅客量,機場入境管制亦全面實施電腦化。
1990年,六四事件發生翌年,為了恢復港人對前景信心,港府啟動玫瑰園計劃,其中包括在赤鱲角興建新機場,即現在的香港國際機場,但啟德的擴建工程仍未停止。1991年,二號貨運站正式啟用,每年可處理達150萬公噸空運貨物量。政府亦把原位於啟德機場側、新蒲崗對面的警察會俱樂部及球場遷走,興建東面停機坪。擴建工程於1992年完成,此次擴建多提供了1個商務飛機的停泊區及4個波音747-400飛機的停機位。南面停機坪的擴建則在1994年完成,為波音747飛機額外提供了11個停機位。擴建後每年可處理2400萬人次的旅客量,亦是啟德機場最後一次大型擴充工程。
1996年,啟德機場在國際客運量方面,位居全球最繁忙機場的第三位,處理了2950萬名國際旅客;而在國際貨運吞吐量方面共處理了156萬公噸來自世界各地的貨品,是為全球首位。[3]
[編輯] 完成歷史任務
1998年7月5日晚上,啟德機場終於結束多年來的歷史任務。最後一班在啟德機場降落的航班,為當晚11時38分由重慶抵港的港龍航空 KA841號班機;而最後一班在啟德機場起飛的航班,則是7月6日深夜12時02分起飛,從香港前往倫敦希斯路機場的國泰航空 CX251號班機。
最後一班航機飛離啟德機場後,機場的搬遷計劃全速進行,所有停泊在啟德機場的29架飛機全部飛往赤鱲角機場。當所有飛機都離開了啟德機場後,當時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及民航處處長施高理(Richard Siegel)主持了跑道關燈儀式。1時17分,施高理以 "Goodbye Kai Tak, and thank you!(再見了啟德,多謝你!)" 作告別之話,按動按鈕熄滅跑道全部燈光,正式替啟德機場歷史畫上句號。客運大廈離境及接機大堂則由警員進行清場,而部份可在新機場使用的設備亦通宵地搬運到赤鱲角。7月6日早上6時30分,機場完成遷移,赤鱲角新機場正式開始運作。7月10日,原為保障啟德機場航道安全而訂立的建築物高度限制正式撤銷,九龍區的建築物高度不再受到限制。
啟德機場關閉後,客運大樓並未立即拆卸。政府以短期租約形式把客運大樓出租,曾經成為政府臨時辦公室、汽車展銷廳、小型賽車場、士碌架-{zh-cn:台球;zh-hk:桌球;zh-tw:撞球}-場地、遊戲機中心、保齡球場等。啟德機場的跑道及停機坪等露天地方,則成為高爾夫球場、燒烤場、「大笪地」跳蚤市場及一些大型活動,如嘉年華及風箏比賽等的舉辦場地。
1998年10月26日,政府開始在啟德機場北停機坪的3個位置清拆建築物,並開始除污工程,清除跑道地底下面積約11公頃的有毒油污。這些油污是長年累積的飛機燃料滲入地底而造成的,除污工程是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同類項目。工程於2001年完工。
客運大樓及停車場最後在2003年12月至2004年1月期間拆卸,而接駁富豪東方酒店與客運大樓的行人天橋在2006年6月拆卸。
[編輯] 事故
啟德機場的地理環境特殊,飛機升降並不容易,但發生的嚴重意外並不多。除了因為機場管理得宜外,也可能是因為機師都視在啟德升降為特別的挑戰而加倍留心。航空公司對在香港起降的航班機師要求也特別嚴格,通常只會交由有足夠經驗的機師來擔任。部分航空公司更會要求機師先進行模擬飛行訓練以熟習啟德的環境。
以下簡述啟德機場比較嚴重的意外事故:
- 1941年9月21日,中國航空公司一架DC-2降落啟德時衝出機場外的西貢道並撞毀一幢民房,機身嚴重損壞但無人死亡。
- 1946年9月25日,一架準備前往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的英國皇家空軍C-47運輸機在惡劣天氣下,由舊31跑道往獅子山方向起飛後於九龍塘墜毀,19人死亡。
- 1949年7月11日,香港航空公司一架前往廣州的DC-3在啟德起飛時機件故障,無人死亡。
- 1951年3月11日,一架太平洋海外航空(Pacific Overseas Airlines)的C-54飛機於機場起飛後撞向畢架山,26人死亡。事件因能見度低及機師出錯而起。
- 1951年4月9日,一架DC-3在着陸前失控。
- 1953年7月27日,皇家空軍一架自新加坡出發的赫士廷斯式(Hastings)運輸機,降落啟德舊13跑道時過早着地,飛機撞毀跑道頭的莆崗民房。一名村民當場撞死,飛機鏟進跑道後着火,全機40人生還。
- 1958年8月31日,美國空軍一架自沖繩的C-54軍機,降落舊31號跑道時撞毀舊13/31跑道與07/25跑道的交匯處,無人傷亡。飛機殘骸阻礙飛機升降,當局需提早啟用原定於翌日開放的新13/31跑道。
- 1965年8月24日,一架美國陸戰隊的洛歇C-130大力士型運輸機,從13跑道起飛後失控衝入海港沉沒。事件造成59人死亡,是啟德最嚴重的意外。
- 1967年6月30日,一架泰國國際航空的Sud Aviation SE210客機在颱風吹襲期間降落,最後滑出跑道墮海,造成14死56傷。事件歸因於天氣及人為錯誤。
- 1967年11月5日,國泰航空公司一架康維爾CV-880噴射機起飛失敗,衝出跑道墮海,1死40傷。
- 1977年9月22日,一架前往泰國曼谷的英國環子午線航空(Transmeridian Air Cargo)CL-44貨機起飛後不久引擎着火,在橫瀾島對開海面墜毀,機上4名機員無一生還。
- 1983年10月18日,一架德國漢莎航空波音747貨機起飛時發動機故障,放棄起飛後衝出跑道草坪,起落架斷裂並撞毀引擎,3名機員無恙。航機最終在香港飛機工程公司重修後成功復飛。
- 1988年8月31日,一架中國民航三叉戟客機於31跑道降落時觸及跑道進場燈,之後衝出跑道滑進海裏,7死14傷。當時天氣惡劣,有霧及雨。
- 1993年11月4日,一架中華航空波音747-400客機,在颱風中降落時衝出13跑道。當時陣風達到烈風程度。飛機當時未能穩定下降,但機長仍然堅持繼續着陸而不選擇重飛。最後飛機於超過跑道三分之二處着陸時,未能停定後衝入海中,造成23人受傷。
- 1994年9月23日,一架香港政府租用作遣返越南船民的印尼佩利塔航空(Pelita Air Service)洛歇C-130大力士型運輸機完成任務後回港,再返回雅加達,豈料在13跑道起飛時,因滑門控制折斷,失控墜海,造成6死6傷。
[編輯] 參看
- 民航處
- 東南九龍
- 石崗機場 (Shek Kong Airfield):香港建造的第二個機場。
- 沙田機場 (Sha Tin Airfield):香港建造的第三個機場,已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拆毀。
- 香港國際機場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香港建造的第四個機場,位於赤鱲角。
[編輯] 參考資料
- ↑ 《九龍城區風物志》,九龍城區議會,香港。
- ↑ 拆卸前的啟德多層停車場上,標有大字「香港啟德國際機場」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
- ↑ 13/31:13跑道、31跑道皆代表一條跑道,lee種跑道寫法喺航空界的習慣。每條跑道都可以由兩個相隔180° 嘅方向降落,跑道數字喺嗰個方向的角度唔要最後一個數位,而第2個數字則喺第一個數字加18(即喺180°)。如果有兩條平行嘅跑道,就分別以L/R表示左或者右。
- ↑ 《啟德機場1925 - 98》,香港民航處網站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1997年),《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pa97/chinese/cresb.htm 1997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經濟局工作進度報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 趙雨樂/鍾寶賢,《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一:九龍城》,三聯書店,ISBN 962-04-1970-7
- 《香港航空百年》,宋軒麟,三聯書店,ISBN 962-04-2188-4
- 《香港年報 1998》,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ISBN 962-02-0261-9
- 《Airport of the Nine Dragons: Kai Tak, Kowloon》,Eather, Charles Edward James,Surfers Paradise: ChingChic Publishers,ISBN 0-9586746-0-4 (英語)
- 《Beyond Lion Rock: The story of Cathay Pacific Airways》,Gavin Young,ISBN 0091737249 (英語)
- 《Wings over Hong Kong: a tribute to Kai Tak: an aviation history 1891-1998》,Odyssey,ISBN 9622175422 (英語)
- 《世界民航雜誌》,1998年7月號
- 香港《蘋果日報》,1998年7月6日/7月7日
- 《民航(飛機噪音)條例》,香港法例第312章
- 《香港機場(規例)條例》,香港法例第292章 (已於2002年廢除)
- ^ 香港空運貨站有限公司網頁 [4] (1997年) [5] (1993年)
- ^ 啟德機場13跑道IGS降落飛行程序
[編輯] 外部連結
- 香港民航處:啟德機場
- 香港飛行總會
- 牛池灣文娛中心:啟德文化博物館
- 香港航空青年團:香港航空歷史 (英語)
- Phil Parker - Air Traffic Controller, Kai Tak (英語)
- CPA Virtual (英語)
- 啟德機場13跑道IGS降落飛行程序
- FAREWELL,啟德!
- 啟德機場歷史:helis.com (英語)
- 共建維港委員會:啟德規劃檢討
- 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469CL- 在啟德機場原址進行的九龍東南發展計劃
- 土木工程拓展署:現有工程
[編輯] 地圖
[編輯] 相片和影像
- Airliners.net啟德機場相片 (英語)
- 香港地方討論區:清拆中的啓德客運大樓
- Paul Ashford的關於啟德機場網頁 (英語)
- 飛機降落啟德機場片段
- 1998年7月5日啟德機場關閉前九龍城一帶之片段
- 飛機降落啟德機場的模擬影片
- 飛機降落啟德機場的模擬影片2
- 香港空運貨站有限公司:啟德國際機場的歷史圖片
- 啟德機場早期空中照片
- 啟德最後一張:攝影集 (英語)
- 啟德機場照片 airchive.com
- 2002年時的啟德
- H.M.S. Nabcatcher (RNAS. Kai-Tak) 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隊 1945年啟德機場平面圖 啟德機場空中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