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Image:03wiki-zn-frontpage-icon.gif商朝仲翻譯緊。歡迎你積極翻譯同修訂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系列文章
史前文化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西周  
春秋 東周
戰國
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
西晉 十六國
東晉
南北朝

(參考武周)
五代十國
北宋
(西遼)
南宋 西夏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
共和國
中華民國
(參考台灣問題)

首都 都城不定,各王相異,
盤庚後固定以殷為都城
商朝地圖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31位
商湯
商紂王
成立 (鳴條之戰)
滅亡 (牧野之戰)

商朝(約前17世紀—前1046年),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嘅一個王朝。約西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領商湯滅創立,商王朝經歷17代31王。經歷五百幾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滅。

西方學者一般認為,夏朝嘅存在無確鑿嘅證據,因此只屬傳說;中國嘅第一個朝代應該係商朝。按照其文明標準,中國嘅文明史只能從盤庚遷殷起計,只有3000年。呢度指出,呢啲學者嚮20世紀上半葉、殷墟遺址被發現之前,同樣認為商朝只係一個傳說中嘅王朝。但殷墟出土嘅甲骨文印證咗史記所載商王世系表,故商朝嘅存在再無爭議。偃師二裏頭文化嘅考古成果對夏朝嘅存在提供咗支援性證據。嚮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嘅非中原地區,以成都、廣漢為中心嘅、以青銅器聞名嘅三星堆文化,都創造咗不亞於中原商朝嘅高度文明,距離依家有4000年咁耐。Template:Fact

目錄

[編輯] 概況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四方諸侯紛紛背叛。西元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領湯聯合其他部落消滅咗夏王朝,建立商朝。商始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後都城西遷,仍稱亳(今河南偃師)。

商湯立國後,採用咗“寬以治民”嘅政策,嚮賢臣伊尹和仲虺嘅輔佐下國力日益強盛起來。商湯死後,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仲壬繼位;仲壬死後,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無德被伊尹放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並仲政。後世權臣廢立皇帝稱“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到盤庚嚮位時,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下來,從此商朝都稱殷朝。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出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

武丁死後,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嘅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台,大大耗費社會嘅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周武王聯合羌、髳、盧等部落,共同伐紂,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奴隸們不願為荒淫無度嘅紂王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編輯] 疆域

放大

商朝嘅勢力範圍東至大海,西至陝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唔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為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仲係中原一帶。建都亳(今山東省曹縣以南地區),曾多次遷移,後盤庚遷都殷(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因而商都被稱為

[編輯] 政治狀況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嘅國家機構。中央分設管理政務嘅卿事寮和主持祭祀嘅太史寮二大機構。地方用侯、邦伯加強各地嘅統治,仲有大批宮廷侍衛。同時商朝王室仲掌握有大批武器和軍隊,貴族仲設立了殘酷嘅刑法和監獄。另外,仲使用宗教觀念來鞏固其統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稱係“上帝”嚮人間嘅代表,把神權和王權結合起來。

[編輯] 經濟狀況

[編輯] 農業

放大

商朝嘅農業比較發達,可以使用多種穀類釀造酒,已經可以鑄造精美嘅青銅器和燒制白陶。由於交換嘅發達,已經出現了早期嘅城市,係當時世界上文明發達嘅國家,由於商王朝商業嘅發達,與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往來很多,今天商人一詞,源自當時周邊國家對商朝國人嘅稱謂。農業係最重要嘅經濟部門,農田有比較整齊嘅規劃,農田作物種類有黎、粟、稻、麥,發明了中耕;有蠶桑經營,紡織業有所發展;商代除有六畜外,仲馴養了象,畜牧業相當發達。

[編輯] 社會生活

[編輯] 文化與科學

[編輯] 科學技術

放大

商代開始初步掌握了冶鐵技術,制陶業、商業都很興盛。商代甲骨文嘅發掘證明,商代嘅文字發展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嘅時期。天文曆法比夏代進步,天象學上都有新嘅發現,人們發現了火星、彗星,此外仲有數學和疾病嘅記載,音樂嘅成就很大,出現了專習音樂、舞蹈嘅樂人;雕塑係商代工奴們最突出嘅工藝成就。

[編輯] 重要人物

伊尹

[編輯] 商王朝各代君主

廟號 諡號 姓名 血緣關係
大乙1 示癸之子
大丁2,11 大乙之子
蔔丙3 大丁之弟
仲壬4 卜丙之弟
太宗14 大甲2 大丁之子
沃丁4 大甲之子
大庚2 沃丁之弟
小甲 大庚之子
大戊2 小甲之弟12
雍己 大戊之弟12
中丁9 大戊之子
蔔壬3 中丁之弟
戔甲5 中丁之子13
中宗14 且乙6 戔甲之弟13
且辛 且乙之子
羌甲5 且辛之弟
且丁6 且辛之子
南庚 羌甲之子
象甲5,7 且丁之子
般庚7,8 象甲之弟
小辛7 般庚之弟
小乙7 小辛之弟
高宗14 武丁 小辛之子
且己6,11 武丁之子
且庚6 且己之弟
且甲6 且庚之弟
廩辛 且甲之子
康丁9 且辛之弟
武乙 康丁之子
文丁9,10 武乙之子
帝乙 文丁之子
帝辛 帝乙之子

注1:甲骨文亦作司馬遷嘅《史記》中為天乙
注2:《史記》中為太丁太甲太庚太戊
注3:《史記》中為外丙外壬
注4:甲骨文未見此二王名。
注5:《史記》中為河亶甲沃甲陽甲
注6:《史記》中為祖乙祖丁祖己祖庚祖甲
注7:武丁稱之為父甲父庚父辛父乙
注8:《史記》中為盤庚
注9:《史記》中為仲丁庚丁太丁
注10:甲骨文亦作文武丁
注11:《史記》中未即位,但依甲骨文則有。
注12:《史記》與甲骨文此二王兄弟長幼順序相反。
注13:《史記》中河亶甲為外壬弟,祖乙為河亶甲之子。
注14:《史記》乙太戊為中宗,另乙太甲為太宗,武丁為高宗。

商(前1600——前1046)

湯(子天乙) 12 辛巳 前1600

外丙(~勝) 2 癸巳 前1588

仲壬 4 乙未 前1586

太宗(太甲)(~至) 12 己亥 前1582

沃丁(~絢) 29 辛亥 前1570

太庚(~辨) 25 庚辰 前1541

小甲(~高) 17 乙巳 前1516

雍己(~伷) 13 壬戌 前1499

中宗(太戊)(~密) 75 乙亥 前1486

仲丁(~莊) 11 庚辰 前1411

外壬(~發) 15 辛醜 前1400

河亶甲(~整) 9 丙辰 前1385

祖乙(~滕) 19 乙丑 前1376

祖辛(~旦) 16 甲申 前1357

沃甲(~踰) 5 庚子 前1341

祖丁(~新) 9 乙巳 前1336

南庚(~更) 6 甲寅 前1327

陽甲(~和) 7 庚申 前1321

盤庚(~每) 28 丁卯 前1300

小辛(~頌) 3 乙未 前1272

小乙(~斂) 10 癸醜 前1269

高宗(武丁)(~昭) 59 辛未 前1259

祖庚(~曜) 11 庚午 前1200

祖甲(~載) 33 乙亥 前1189

廩辛(~先) 4 戊申 前1156

庚丁(~囂) 8 辛亥 前1152

武乙(~瞿) 35 甲寅 前1144

文丁(~托) 13 己醜 前1109

帝乙(~羨) 21 庚子 前1096

帝辛 (~紂) 30 丙寅 前1075


注:盤庚至帝辛嚮位時間、年數,據郭偉《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夏商周年表疏証》作了修正

[編輯] 參考條目

  • 夏商周歷史年表

[編輯] 外部鏈結

  • 《中國大百科全書》

Template:中國朝代